公共关系论文:直销企业公共关系论文 摘要直销业在中国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后,再次面临着一个关键时刻。是获得更大的发展还是从此一蹶不振,中国直销企业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从公共关系营销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直销企业应如何利用公共关系,树立企业形象,获得政府和公众的信赖,以求取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直销企业公共关系营销 从1998年的全面禁止到2001年的承诺开放,再到现在的立法,中国的直销业在经历了一阵混乱之后,又再次面临着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不论直销立法给觊觎中国市场的直销企业会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在这里只探讨直销企业所采取的公共关系营销手段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必须给直销这个概念进行界定。香港直销协会给直销所作的定义是:“直销商将商品直接送到顾客家中或工作的地方,为个别顾客或众多顾客详细介绍、示范产品的特点与效能,并一一解答他们的疑问。”世界直销联盟则将直销定义为:“将产品与服务直接行销给消费者,为一种充满活力、充满生气、迅速扩张的销售管道。”综合上面两种说法,笔者定义为:“以面对面的方式,直接将产品及服务销售给消费者,销售地点通常是在消费者或他人家中、工作场所,或其它有别于永久性零售商店的地点。”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直销的优点在于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并可使企业较快地接受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中国在1998年对直销进行整顿后,只有10家企业获得直销牌照,并且他们是在采取了“店铺加直销人员”这种经营模式之后,才取得了合法资格。这几家直销企业包括安利、天狮、雅芳、玫琳凯、南方李锦记、仙妮蕾德等。对这些企业所采用过的成功的公关营销方式进行分析,以期给即将进入直销业的其他中国企业做一个借鉴。 1政府公关 1998年,对于不法分子利用直销行为从事犯罪活动的事实,中国政府给予严厉打击,直销企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安利公司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机积极游说,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安利果断实行“店铺销售加雇佣推销员销售”的经营模式。中国政府“投桃报李”,安利成为第一家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直销企业。与国家、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安利在市场上的进一步发展占得了先机。 2公益活动营销,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围绕“营养、运动、健康,有健康才有将来”的品牌理念;坚持“回馈社会、关怀民生”的企业理念,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反哺社会。2002年,安利(中国)公司面对公众郑重承诺:在未来的5年内,安利(中国)公司要植树100万株,让有安利店铺的地方就有一片安利人培植的树林或认养的绿地。如今,“哪里有安利、哪里就有绿色”的“安利林”多数已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从“安利林”来看,这个创意并不新鲜,每年3月12日就是中国的植树节,全国人民基本都植树的,实在是很普通不过了;但是长期坚持下去,形成了规模,见到了成效,再辅之以正面宣传,就形成了营销传播的“聚合效应”。 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培育并塑造了其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公众企业形象、良好的公民形象,并受到了国家、社团及市民的高度认可。如果这种“新闻式”、“热点式”的无形软性公益活动广告运用得当,不仅仅是抢了市民的眼球,塑造了形象,更带来了销量的快速增长。 3文化营销:诠释品牌内涵,确立权威品牌形象 玫琳凯是第一家获得中国国家外经贸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家国内贸易局等官方部门批准的采用雇佣推销员(美容顾问)经营产品模式的专业化妆品直销公司。“全球女性共享的事业”是玫琳凯为之奋斗的理念。玫琳凯与央视《半边天》栏目合作制作了一个系列节目,讲述了各个不同阶层的遭遇了各种不幸的女性,通过“玫琳凯”这份事业重新找回失去的自信,并且创造了精彩人生的故事。《半边天》是中国最早开办的、在女性心中具有相当分量的栏目,玫琳凯通过与它的合作,让我们身边的普通女性朋友现身说法,诠释“全球女性共享的事业”这一品牌内涵,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将这种理念深深印在了每一位独立、自强的女性心中,从而树立了其在女性化妆品领域的权威品牌形象。 4中国直销企业公共关系营销的现状与不足 中国直销企业对于公共关系营销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就政府公关而言,2005年的直销立法过程中,只有少数几家直销企业间断参与,所发挥的影响微乎其微。面对媒体对直销企业的泛妖魔化,所有直销企业更是集体失语,降低了公众对对直销企业的信心。对我国的直销企业而言,通过积极有效的公关活动维护行业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生存环境,已是当务之急。 对于中国的直销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公关就在于政府公关。行业协会应该如何主动与政府部门深入沟通,又该如何影响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中国的直销业似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对于建立与社会的公共关系而言,如何协调媒体关系、处理新闻危机、投放公益广告、赞助公益活动等,所有这些对大众传媒施加积极影响以建立良好信誉的举措都是中国直销企业必须掌握的技巧。只有通过长期、大量的有效公关活动,才能为中国的直销企业创造和谐的舆论氛围、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5借鉴与启示 5.1借助公益广告,增加公众对公司及产品的信任度 公益广告较之硬性产品广告更具传播优势,公益广告不是以促进产品销售为直接目的,而是以提升企业形象为最终目的,与公共关系的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公共关系比商业广告更具有传播优势:①更能深入人心。尽管电视、报纸、杂志、户外广告如火如荼,但并不表示消费者对广告的喜爱,相反,消费者是被迫接受而且对广告存在怀疑甚至戒备心理。相比之下,公共关系的亲和力要强得多,可信度要高得多,会在公众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慢慢移植到市民的心里;②类型多样,更加主动。广告针对细分的消费群可以制作投其所好的各类型广告,博得消费者的好感进而求得共鸣。而公共关系除了针对不同消费者开展活动外,还可以以政府、社区、媒体、员工为对象进行诉求,这都是广告很难具有的优势。相比之下,公共关系更加多样和自由;③有更深远的传播效果。广告的目的在于以最少的花费在短时间之内推出产品或者劳务,达到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而公共关系产生的效力是长期的、深远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要想长期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需要长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公关工作;它的目的不在于短期内促进产品销售,而是树立企业形象,不断提升品牌形象,提升顾客的忠诚度。 5.2利用公共关系,维系顾客的消费忠诚 公共关系不仅可以通过活动触摸消费者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方式去满足这些需求;而且在消费者有疑虑的时候,及时采取危机公关,真诚客观地传达信息,争取目标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打消疑虑,继续维系原有的品牌忠诚,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增强顾客满意度。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必须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多地为其顾客创造价值。顾客获得较多的消费价值才满意,只有满意的顾客才有可能忠诚于某个企业。企业形象是否鲜明独特,能否感染顾客心理,为顾客许可接纳,直接关系到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地位和对产品的评价,进而影响到顾客能否建立并维系对企业、对产品的忠诚。因而,企业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丰满生动的企业形象,提升品牌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自然地维系了顾客的品牌忠诚。 5.3充分利用“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市场经济经营哲学,实现双赢 “安利(中国)”在中国遭封杀、中国“入世”命运多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为中国入世设置障碍和苛刻条件),这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其实有其必然的联系。安利董事长史迪夫·温安洛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支持中国“入世”、并要求给予中国永久性最惠国待遇地位,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创造机会和条件,这就是“先予之”。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重大事件来讲,一个美国财团在国会发表演讲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一个中国的副总理访美公关的作用要大得多;然后就有了中国政府采纳变通办法解除禁令的决定,安利这一措施可谓恰到好处。从另一个侧面上讲,中国政府对安利(中国)的开禁,不完全是一个“市场经济行为”,更是一个“政治行为”。 对欲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公共关系营销,上至政府、下至消费者,一个都不能少,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特别是对那些欲进入非洲、东南亚、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的企业更是如此,这些国家市场经济不发达或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非常严重,搞好公共关系营销,取得政府的支持,是企业立足的根本。 公共关系论文:企业发展公共关系论文 [摘要]公共关系作为企业发展重要的管理谋略,迅速崛起于各类企业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开展公关活动,能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注意到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寻求在企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关系;企业发展;经济与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公共关系随着外资一起进入中国,迄今已经历了20年的历程,进入了企业管理的程序,成了国家法定持证上岗的职业。但公共关系在我国还未被主流社会和百姓大众所接受和重视,更谈不上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形成应有的巨大冲击和影响,但可以看到公共关系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已不可忽视。 一、公共关系与企业发展的现状 《哈佛管理全集》对公共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公共关系首先是一种状态。因为在社会生活中,一个组织无论是否意识到公共关系,是否从事公共关系活动,它总是与其他组织和个人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因此,任何社会组织都存在于良好的、平衡的或紧张的公共关系状态之中,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现象。其次,公共关系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社会组织意识到公共关系状态存在,并认识到这种状态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时,就会采取措施,有目的地进行改善公共关系状态的活动[1]。 早在2300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其《修辞学》一书中,认为要使用感情的呼吁影响听众,将修辞学看成是争取和影响听众思想与行为的艺术,这就是早期的公共关系。公共关系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短暂,但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公关事例已有显现,如孔子的“以和为贵”仁的思想,表现对和谐关系的重视,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郑和下西洋等,已蕴涵了现代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到了明清时期,公共关系思想开始进入商业活动中,如酒店门口悬挂的写着“酒”的旗帜,店铺门上的“百年老店”招牌,人们经商活动中遵循的“和气生财”准则,都是公共关系思想在商业活动中的运用。到了这一时期,人们甚至还有了朦胧的形象意识,已经懂得良好的企业(店铺)名称对顾客的正面影响。中国古代的公关思想以“礼之用,和为贵”为特征,以真、善、美为主要行为规范。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公共关系是我们这个时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和社会进步的象征。 公共关系同资金、设备、人才一起被称为现代企业的四大支柱,人们已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在协调现代组织,尤其是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等各种关系,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的影响力方面,良好的工作运作是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企业发展公共关系的活动,并不在于直接销售商品和直接提供服务,而是通过公共关系的传播,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态势。公共关系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形象,有效地沟通信息,正确协调好各种内外关系,同时在保障企业生存,促进企业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上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公共关系在企业发展运用的研究在我国还处在萌芽阶段,没有一家专业的公共关系报纸,只有极少的正式的学术理论刊物,在媒体上没有一个关于公共关系话题的节目,在企业运作上没有专业的公关公司作指导。一些文章谈到中国公关历史时,都称中国公共关系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但全国只有河北的《公关世界》和西安的《公共关系》两种有关中国公关的期刊,而关于公共关系与企业发展的专业性的研究更是有之甚少,这是我国公共关系领域的遗憾,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公共关系在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关系在我国的运用、推广情况并不乐观,截至目前,也不过是10%左右的大企业在程度不同地运用公共关系,且基本上还停留在广告、推销、接待等较低的层面上。要使公共关系的本质作用得到充分、全面的发挥,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很好地发挥出来,则须对公共关系理论及实践层面进行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在企业发展运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公共关系认识严重不足,重视不够 很多人都程度不同地把公共关系与广告、宣传、人际关系、交际活动等相混淆,错误地认为公关就是“攻关”,就是陪客户、上级吃饭、搞接待或是送礼疏通关系,赋予了暧昧的含义。然而这种公关实质上是腐朽、庸俗的关系学在商业领域的反映,它不可能树立良好长久的信誉。有的人甚至还把我国传统社会中最腐朽、最庸俗的东西当成公共关系,把包装等同于公关形象,把知名度等同于以美誉度为核心的公关声誉,把以公众为中心理解成媚俗甚至迎合低级趣味,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公共关系的声誉,导致了对公共关系的错觉,极大地限制了公共关系作用的正常发挥。 (二)公关人才缺乏,企业公关意识薄弱 企业基本上没有经过严格教育、培训的专业公关管理人才,处理公共关系还是依靠在实践中摸索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业领导者来完成,容易造成公关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和非专业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形象的塑造以及与广大公众实现良好沟通,处在公关第一线的自始至终是广大的普通员工,但由于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在观念等方面还有所欠缺,企业公关意识薄弱在所难免。 (三)公共关系管理体系存在缺陷,企业公关运作缺乏科学指导 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公关危机事前、事中和事后完整的管理体系,在公关危机爆发时,公司董事长亲自披挂上阵,疲于应付,或者干脆闭门不见,这是企业应付突然出现的公关危机的常用应对方式。我国缺少高水准的公关专家和综合性的公关公司,企业公关缺乏科学的指导,相当一部分企业公关还停留在知觉阶段,而绝大部分企业的公关工作没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科学的调查为依据,仅仅是凭企业领导的经验和感觉进行。 (四)企业缺少调研,情感投入不够 “今天接任务,明天就开始宣传”,这种匆忙的公关方式在我国企业中很普遍。很多企业不愿在对自己产品进行宣传之前做任何调研,只凭知觉、经验确定公关对象、公关目标,甚至把公共关系当成简单的新闻会。中国联通公司在北京关于原“长城”网转网的公告,在之前,联通未做任何真正的公关准备工作,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消费者会理所当然地接受这一新举措。其结果是引起广大用户的强烈不满并招致众多媒体的攻击[2]。如果联通公司能在公告之前做调研,那么就不会那么被动了。引起公众注意的所有可行术中,情感共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而国内一些企业对此重视不够,在公关活动中忽视情感的投入,在宣传产品上未能有效地将产品和人联系起来。 (五)企业公关存在“重外轻内”、“重传播轻管理”等不良现象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人本、资本、成本这三个要素十分关键,而人本又是关键之关键。一个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发展,人起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国的一些公关专家也指出,西方公关理论其实就是中国的“人和”理论。而这个“和”字,首先,必须体现在企业内部的团结上。但我国企业公关的缺陷就是重外轻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严格的等级观念还束缚人的思想,尤其是管理者的思想,使管理者在行使职权的时候片面强调“权威”而忽视“平等”。再者,相当一部分领导者不重视与内部员工的沟通,特别是情感沟通,因此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所谓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大多成了空谈。长期以来,中国文化不注重传播,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的封闭和滞后给我国企业发展造成巨大障碍,于是要加强信息传播成了所有企业者的共识。加强信息传播不仅是正确,更是必要的,企业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企业内部管理,不重视内功,片面地强调信息传播的作用。企业的运作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生物链”,从产品的开发、产品质量的保证,成本的降低到资金的合理利用,人才的合理开发、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一切都要靠科学的管理来完成。只有有了科学的管理,内功才会扎实,才会有企业良好的形象,信息传播才会有扎实的基础和前提。有的企业不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只去追求一些哗众取宠的传播,取得短期的轰动效应,这样的企业寿命只会更短,“秦池”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3.2亿人民币夺来中央电视台标王的位置并没有换来秦池人期望的辉煌。 (六)公关危机预警机制缺失 企业公关危机是一种由突发事件引起的非常态公共关系状态。它对企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实现构成严重威胁,企业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关键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否则会更大范围地引发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危机。在高度市场化的社会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从巨能钙双氧水事件到苏丹红事件,从伊利集团高官违法事件到龙口毒粉丝事件,公关危机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零点公司调查显示:72.7%的管理者属于低危机识别能力者,9.4%属于中等危机识别能力者,仅有18.0%属于较高危机识别能力者。企业管理者在公关危机识别时还具有短视性,表现在对于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效益直接关联的危机,如人力资源危机和产品服务危机等具有较高敏感度,而对于并购、诉讼、经营管理事故、天灾人祸、媒体危机等与企业的经营和效益关联不直接的危机的敏感度相对较低[2]。由于企业公关危机预警机制缺失,多数企业都是公关危机的受害者,企业如何认识公关危机,并进行有效的公关危机管理,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企业公共关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课题。 三、企业发展中加强公共关系的对策 从联想成功并购IBM公司PC领域到海尔、中海油流标,表明公共关系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就公共关系在企业发展的运作问题,在政府和企业自身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公共关系的相关体系 1.政府应该率先建立公共关系意识。在宏观上加强指导和引导,对公共关系的理论、教学体系、行业准则等具体问题制定出明确的、带有一定权威性的规范,在当今中国强调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出台针对企业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使其尽快纳入法治轨道。 2.加大对公共关系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真正了解、认识什么是公共关系,让公关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一种科学理念、一种流行时尚、一种实践活动。这就需要各类媒体的参与和实际行动,使公共关系真正科学有效地运用到企业发展中去。 (二)企业应树立和培养科学的公关意识 公关意识又叫公关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组织行为和价值取向的管理观念,是一种规范组织的行为准则。只有具备了科学的公关意识,才能运用公关艺术做好公共关系工作。具体有: 1.树立良好形象的公共关系意识。美国华盛顿一家市场调查机构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是这样的:在来企业办事的人受到非礼待遇中,96%的人不直接抱怨,但有91%的人不会再到这个企业来,而且受到非礼待遇的人平均要向他周围9个人讲述,其中13%的人要向他周围20个人讲述[3]。塑造良好的形象的意识是公关意识的核心。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推进,现代企业所关心的正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 2.公众至上的公共关系意识。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在著名的《原则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公众的重要性,现代公关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重视公众、尊重公众的发展史。2006年“苏丹红”事件的肯德基主动向媒体发表声明“……但是非常遗憾,昨天在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和烤鸡腿堡等调料还是发现了苏丹红一号成分。”这份声明主动诚恳,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迅速在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甚至是社论上出现,肯德基始终以公众至上的原则处理事件,在第一时间赢得了公众的支持。 3.积极传播的公共关系意识。现代社会的信息工具高度发达,市场竞争激烈,具有积极传播的公关意识已是决定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做好上下级信息的传播,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上情下达的工作,及时传播企业的目标和管理方针,传达领导者的意见和决定等,使上下级之间团结协作,为企业发展共同努力。企业运行过程是宣传、传播企业的过程,一方面要将企业的真实情况坦诚、准确、及时地传播给公众;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外部公众对企业的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为其调整决策,改善形象提供依据。 4.文明竞争的公共关系意识。文明竞争是在竞争中善于挖掘自身潜力,发展自身的优势,以达到良性发展的境界。文明竞争不是相互拆台,不是想方设法压倒别人,而是通过正当竞争、良性竞争达到双赢。中美史克化解PPA危机中,面对新闻媒体的不公正宣传,只是尽力争取媒体的正面宣传以维系企业形象,面对暂停令后的同行大肆炒作和攻击行为,中美史克既未反驳也没有说一句竞争对手不公正的话,表现了一个成熟企业文明竞争的风范[4]。作为现代企业应具备这种文明竞争的意识,注重企业利益与自身利益的平衡协调,抓住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建立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 5.品牌管理的公共关系意识。品牌是企业通过服务给予消费者或客户的一项重要承诺,作为联系企业与消费者的无形纽带,知名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市场的权力和商业利润,它被公认为是企业生存和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只有全员具有了品牌管理公关意识,才能维系品牌的成长。全世界麦当劳快餐店的装饰都是一种风格,无论在哪个国家、哪座城市,只要走进麦当劳快餐店,就会强烈地感受到品牌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红色的类似拱门的“M”已成为麦当劳的品牌[5]。 (三)企业发展中应着重做好公共关系的几个方面工作 1.组织专题公共关系活动。公关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扩大组织的影响,提高组织的知名度,提高公众对组织的认知程度,增加组织的吸引力,实施双向的信息交流,有效地进行组织与公关对象之间的信息沟通。因此在企业推出新产品、新的服务项目、新的经营方式时,企业要及时利用各种形式的公关活动进行宣传和介绍,消除公众的观望心理。企业在发展顺利时,公关活动要宣传已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扩大影响,强化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企业应该适时地组织各种活动,宣传企业形象:(1)适时制造新闻,扩大影响。(2)召开新闻会(记者招待会)。(3)进行社会公益服务,承担社会责任。(4)做好公关广告宣传。视企业情况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公关宣传,送去企业对公众的关爱。 2.采集信息,做好调研。企业应及时采集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将信息和对信息的剖析反馈给企业的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和建议。具体来说应采集以下信息:(1)政府决策信息。政府的方针政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方针。(2)法律法令信息。应熟悉法律条文,以便规范自己的组织行业,帮助企业取得合法权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3)新闻报道中与本企业有关的信息。以便及时将企业的新情况、新信息、新动向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出去,引起公众的注意。(4)公众信息。要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必须要了解公众的需要和要求,了解他们的分布情况,了解他们对服务和产品的意见等。(5)竞争对手的信息。了解竞争对手的人员配备,技术力量,管理方式,产品质量等信息。 3.做好企业内部和外部公关工作,加强企业员工的公共关系素质的教育和培训。现代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各要素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作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内部公共关系是企业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公共关系目标的实现和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是企业公共关系的基础,也是实现企业良好外部公共关系的前提和保证。企业外部公共关系是企业与其外部公众之间通过有效信息沟通,达到相互理解与支持的一种活动,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活动。企业外部公共关系的重要工作内容在于同企业外部公众建立经常性联系,并加强双向信息交流。因此企业应做好以下工作:(1)要增强内部公众的认知,重视企业给外部公众的第一印象,树立公众利益第一的观念。(2)要快速、准确地搜集来自外部公众的信息,另一方面,应及时、准确、有效地将企业有关信息传达至相关公众.(3)要协调好企业外部关系,处理好与政府、媒体与消费者的关系。企业应运用协调、沟通的手段,为企业发展关系,广交朋友,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4)建立与专业公关公司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其科学的教育和培训为企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关队伍。 4.做好企业的危机公关。危机公关是企业在处理危机时所采取的一切手段和谋略,以恢复公众信任,重塑企业形象。美国学者森豪尔特说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无时无处不在,首先应积极主动、迅速反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应对公众和媒体;其次应编制危机处理手册,为处理危机提供科学指导;再次处理危机并着手进行恢复管理,消除不良影响。在处理危机时,作为企业的代言人,应真诚公开地面对公众和媒体,不得编造、歪曲或掩盖事实。在任何时候,真实诚恳地对待公众,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会受到公众的支持和理解。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海尔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总裁张瑞敏认为自己在企业里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做一个“布道者”。海尔是最早在企业里设置“企业文化中心”这一专门机构的企业,“海尔报”不像有些企业的报纸,主要是给外面看的,“海尔报”揭露问题、批评起人来毫不留情。海尔“吃休克鱼”兼并红星电器的案例引起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关注,成为知名的企业管理案例之一,该案例展示海尔的兼并是以文化为先导的。海尔正是通过这种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的方式,将企业文化转化成一种生产力资源。现在,海尔将这种文化扩展到国际投资方面,海尔在美国的生产车间里也到处以中英文张贴着海尔的理念。企业应树立企业的价值观,根据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公共关系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此重要,而且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公共关系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管理谋略,已广泛地深入到现代企业的各个角落,它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软实力”,同时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要充分利用公共关系消除企业发展的种种障碍,这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更是发展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的重要挑战和必然要求。 公共关系论文: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论文 论文关键词:传播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传播 论文摘要:本文就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做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一、公共关系传播成为职业培训机构宣传的一种有效手段 公共关系产生于西方工业社会,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关系。对于公共关系的认识,学界对其也有不同的界定,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里,我们把公共关系理解为: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推进相关的内外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创造自身发展的最佳社会环境,在充分尊重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利用传播、沟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 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运用一定媒体或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主要方法的一种组织与公众交流行为。 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终生学习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职业培训日益成为人们再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竞争激烈的培训产业,传统的宣传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职业培训机构纷纷采取公共关系传播的方式加强组织的宣传。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存在着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等方面的矛盾。 二、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 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影响到职业培训机构形象的传播,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1、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 信源,即信息的者、传播者。从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应当具有全员性的观念,即公关传播的信源应该是职业培训机构的全体成员。这一观念对内能提供职业培训机构的凝聚力,对外能表现职业培训机构的良好组织形象。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职业培训机构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客户对机构形象的认知,影响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在实践中,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信源的个别性现象比较突出。有些职业培训机构看不到良好的公共关系传播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领导不重视,员工不参与。大多数人认为公关活动是可有可无,即使要开展,那也只是专职公关部门或专职公关人员的分内事。这些现象显示了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淡薄。 面对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职业培训机构需要采取灵活措施,积极培育全员公关传播意识,并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言一行中,从而形成一种无意识的职业习惯,树立机构良好的精神风貌。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是一旦形成,将会给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带来长期的、深远的和积极的影响。 2、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的矛盾 信宿,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信宿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以数量不等的群体或个人形式存在,并形成对组织以不同影响的环境。 如果把社会公众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是由内部员工、消费者、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其它利益团体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稳定的统一整体。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在开展公关传播过程中,必须善待社会公众中的每一位成员,注重公关传播的广泛性。 然而在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对象过于单一,主要选择政府和知识消费者,而对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其它社会公众缺乏关注,致使公关传播活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公关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在公关传播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公众因素,加强与不同类型的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达到公关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3、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的矛盾 在当前培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状态下,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宣传的需要,因此很多职业培训机构也热衷于公关传播。然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慢慢培养才行。特别是在职业资格培训市场,虽然我国教育部、人事部、信息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务院各部委都做了职业资格认证相关方面的规定,但是持证上岗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够深刻。其次,用人单位对持证上岗的认识也不够。因此,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能一味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应注重传播的长期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职业培训机构的领导或者工作人员认为开展一两次大型的公关传播活动就能迅速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客户就会迅速认可自己的培训项目,过于注重公关传播的近期利益。这就造成了公关传播的长远性与实际操作中的近期性的矛盾对于职业培训机构来讲,公关传播活动不仅是一项近期的活动,更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充满艰难与坎坷的系统工程。每一次具体的公关传播活动都只能看成是通往长远目标的一个环节。用公关传播活动来塑造组织形象的道路是没有尽头、没有终点的。职业培训机构要将每一次活动,每一天工作都看成是公关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踏实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情,立足长远,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任务。 4、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的矛盾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以及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当今时代也是一个多元化或者说是个性化、差异化的时代,如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等。两种趋势同时并存,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面对这一趋势,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仅需要遵循职业培训行业的相关政策,而且需要不断创新,善于塑造独特的组织文化,从而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形式过于呆板,缺乏特色,难以引起职业培训机构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在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方式中,“物质公关”相对较多,对人性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另外,有的职业培训机构也狭隘地认为公关传播就是迎来送往,喝酒干杯等等。在公关传播活动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甚至采取有违社会公平竞争秩序和伦理道德习俗等手段,刻意贬低竞争对手,欺骗社会公众。 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创新精神对机构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当前人们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强烈,但职业培训机构众多,竞争激烈,任何一个职业培训机构唯有创新,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首先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部门要鼓励创新,奖励创新,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其次,要在职业培训机构内部形成一种善于学习、积极学习的组织氛围,构建学习型的组织文化。第三,要采取灵活措施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的平行沟通,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碰撞思维的火花,分享创新的乐趣,从而在职业培训机构内部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 总之,目前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许多矛盾。面对这些矛盾现象,职业培训机构要善于承认矛盾、认识矛盾才能更好地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达到塑造职业培训机构良好形象的目的。 公共关系论文:毕业生择业应用公共关系论文 一、公共关系学能够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公共关系学能够使毕业生树立形象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软实力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通过形象意识的培养,能够促使高校毕业生的形象更加符合公司的要求,气质与公司的形象和内涵更加符合等,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形象意识培养作为公共关系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使高校毕业生更加了解公司的形象,从而不断地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使自己的形象与公司和公司内组织的形象相吻合,从而提升自己的择业机会和就业率。 (二)公共关系学能够促使毕业生树立双赢意识在现代社会竞争中,绝大多数竞争都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能够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我们通过公共关系的培训,能够促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和就业之后不断地树立双赢思维,努力地通过把蛋公共关系学对高校毕业生择业的影响陈瑛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作为一门以研究公共活动规律为对象的学科,高校公共关系课程的开设对高校学生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有着非常重大的积极意义。我们通过研究公共关系对高校毕业生择业的影响,充分了解了公共关系教学在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希望能够引起各高校对于公共关系课程的重视。关键词:公共关系高校毕业生择业糕做大和合理分配蛋糕来实现竞争各方的双赢。在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需要树立双赢意识,明白自己的能力和企业的要求,在使自己的能力与企业要求向吻合的过程中,也要选择能够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企业。只有如此,在日后的工作中才能够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更好地为企业效力,同时,在符合自己发展要求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双赢。而非在择业的过程中选择高薪,但不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企业,给双方都带来损失。 (三)公共关系学能够培养毕业生诚信的品质公共关系课程要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诚信品质教育,并进行必要的培训,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坚持诚信的原则,抱着坦诚的心态寻找工作,避免影响自身的择业和最终的就业。随着现代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开始注重自己给招聘企业的留下的印象,因而在招聘过程中通过阐明自己获得的荣誉,以及担任过的职务来引起招聘企业的重视,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但有很多人自己本身没有获得过那么多的荣誉,没有担任过社团干部,却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在自己简历和面试的过程中添加了这些东西,给招聘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公共关系课程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杜绝这种行为,通过公共关系课程的培训,我们能够让学生明白诚信是最重要的东西,不诚信迟早会被拆穿,让同学们在择业的过程中秉承诚信的理念,以自己的真实能力获得公司的青睐。 二、公共关系学能够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 (一)公共关系学能够提高毕业生的礼仪素质礼仪培训是公共关系课程中重要的内容,它包含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如何不卑不亢、人际交往中应该如何应对各种场合等方面。通过进行人际关系中的礼仪培训,高校毕业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为人处世知识,在面对择业的过程中能够以周备的礼仪获得招聘公司的青睐,从而获得面试的成功。 (二)公共关系学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之间公共交往行为的学科,是在对人类活动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规律进行的总结,是一门社会科学。通过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公共关系的培训,能够使其掌握人类活动的规律,从而对其在工作中处理各种关系进行指导,使其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使团队中每个人的作用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都能够为工作目的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效果。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公共关系培训的目的还在于,在各类型公司关系和利益复杂化的环境下每个个体都能够求同存异,实现公司的不断发展。 作者:陈瑛单位: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关系论文:人力资源公共关系论文 一、协调组织内部关系 1.雇员关系的重要性。 1.1良好的雇员关系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雇员关系在组织公共关系中的重要性是由雇员在组织中的地位决定的。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是从雇员关系开始的,因为雇员是组织的主体,是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组织的一切计划、行动、决策乃至目标的实现,需依靠全体雇员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共同努力。 1.2稳固的雇员关系是塑造组织形象的基础。雇员处在组织与外部公众接触的第一线,其言行代表着组织,其态度和做法也决定了组织在公众的形象。当组织存在稳固的雇员关系时,该组织也能在民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1.3和谐的雇员关系有利于组织信息的传递。在多数情况下,外界公众是通过接触组织的雇员来了解组织的,雇员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组织的信息。和谐的雇员关系也能增加组织宣传的可信度,使之更容易为外界所接受。 2.协调雇员关系的方法。 2.1了解雇员心理,掌握雇员的需求。雇员的需求包括雇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每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持久的动力,只有基本物质需求得到适度的满足,雇员才能形成以厂为家的主人翁意识。当然,雇员精神需求的满足能有效的调动雇员工作积极性。比如2004年的普华永道事件,伴随着员工工作量的大幅增加,公司没有体恤到员工的辛苦,没有加班费,使得员工集体罢工,这也给普华永道的中国业务蒙上一层阴影。 2.2建立基本价值观念,达成雇员奋斗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在从事的工作岗位上建立个人与组织及社会的认同关系,获得归属感和荣誉感,并且希望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以自己的才干、实绩赢得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和尊敬。因此,协调组织与雇员的关系应该充分发挥每个雇员的自身价值,将它们的日常工作与价值目标联系起来。 2.3采取合理化建议制度。全体雇员参与的管理才是卓越的管理。换句话说,培养雇员的参政、议政意识是决定管理水平高低及组织绩效的关键,而雇员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提出合理化建议。这种合理化建议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增强了雇员参政的意识,大大地激发了雇员热爱组织的积极性,也形成了强有力的内聚力。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的组织管理者们重视激发雇员的潜能,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组织管理。 二、沟通 1.沟通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紧张往往产生于误会,而多数误会又是由于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雇员作为组织的一份子,如果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知之甚少,便会产生猜疑、烦恼、对抗的心理和行为,从而造成雇员与组织之间、雇员与雇员之间的隔阂。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就是源于管理者与员工缺乏沟通。与雇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实行信息共享,既是为了形成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为了求得组织与雇员的关系稳固与和谐。 2.沟通的方法。 2.1雇员沟通的原则。雇员不仅希望知道自己的优点,也非常想了解自己的弱点,明确自己在组织中的定位,因此我们应坦诚相待;双向沟通,沟通应该是双向的,而不是沿袭的传统单项、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过程,这种双向的沟通越多且越到位,雇员就信任管理层;诚实与公平,没有这种信念与作风,就不可能取得雇员的信任与爱戴,更谈不上与雇员真诚合作和良好雇员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及时、全面地沟通与雇员利益相关的信息,及时地向雇员通报直接关系到其利益的工资、福利、奖惩、等,避免在雇员不知晓的情况下盲目推出,而招致雇员的议论和抵制,给政策的实施造成压力。 2.2雇员沟通的内容和形式。一般来讲,雇员沟通的内容必须是他们需要了解并感兴趣的组织情况,以及组织有必要让雇员了解到的有关信息,包括组织经营管理的状况,市场状况,新产品、新技术,组织名人的工作业绩,雇员新闻,雇员生活和福利情况等。之后就要选择雇员沟通的形式。雇员沟通的方式很多,包括采用内部刊物、会议、公告牌、给雇员写信、组织集体性娱乐活动和业余活动。当然,沟通的方式应根据组织的特点、雇员的文化素质及有关条件许可灵活地运用。 三、结语 所以,公共关系的发展对于员工和公司都是非常有益的。我相信,当人力资源管理把公共关系中的协调组织内部关系和沟通充分的学习和利用后,必能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的成功。 作者:郑文娟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公共关系论文:高校毕业生择业影响下的公共关系论文 一、公关关系学能够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公共关系学能够使毕业生树立形象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软实力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通过形象意识的培养,能够促使高校毕业生的形象更加符合公司的要求,气质与公司的形象和内涵更加符合等,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形象意识培养作为公共关系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使高校毕业生更加了解公司的形象,从而不断地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使自己的形象与公司和公司内组织的形象相吻合,从而提升自己的择业机会和就业率。 (二)公共关系学能够促使毕业生树立双赢意识在现代社会竞争中,绝大多数竞争都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能够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我们通过公共关系的培训,能够促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和就业之后不断地树立双赢思维,努力地通过把蛋糕做大和合理分配蛋糕来实现竞争各方的双赢。在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需要树立双赢意识,明白自己的能力和企业的要求,在使自己的能力与企业要求向吻合的过程中,也要选择能够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企业。只有如此,在日后的工作中才能够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更好地为企业效力,同时,在符合自己发展要求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双赢。而非在择业的过程中选择高薪,但不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企业,给双方都带来损失。 (三)公共关系学能够培养毕业生诚信的品质公共关系课程要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诚信品质教育,并进行必要的培训,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坚持诚信的原则,抱着坦诚的心态寻找工作,避免影响自身的择业和最终的就业。随着现代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开始注重自己给招聘企业的留下的印象,因而在招聘过程中通过阐明自己获得的荣誉,以及担任过的职务来引起招聘企业的重视,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但有很多人自己本身没有获得过那么多的荣誉,没有担任过社团干部,却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在自己简历和面试的过程中添加了这些东西,给招聘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公共关系课程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杜绝这种行为,通过公共关系课程的培训,我们能够让学生明白诚信是最重要的东西,不诚信迟早会被拆穿,让同学们在择业的过程中秉承诚信的理念,以自己的真实能力获得公司的青睐。 二、公共关系学能够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 (一)公共关系学能够提高毕业生的礼仪素质礼仪培训是公共关系课程中重要的内容,它包含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如何不卑不亢、人际交往中应该如何应对各种场合等方面。通过进行人际关系中的礼仪培训,高校毕业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为人处世知识,在面对择业的过程中能够以周备的礼仪获得招聘公司的青睐,从而获得面试的成功。 (二)公共关系学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之间公共交往行为的学科,是在对人类活动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规律进行的总结,是一门社会科学。通过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公共关系的培训,能够使其掌握人类活动的规律,从而对其在工作中处理各种关系进行指导,使其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使团队中每个人的作用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都能够为工作目的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效果。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公共关系培训的目的还在于,在各类型公司关系和利益复杂化的环境下每个个体都能够求同存异,实现公司的不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关系学对于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它不仅能够促使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且还能够促使高校毕业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关系培训,使高校毕业生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获得择业的最终胜利。 作者:陈瑛单位: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关系论文:社会工作发展下的公共关系论文 一“采集信息、监测环境”。 公共关系活动作为一种面向公众的活动,首要任务就是公共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只有对于双方的具体职责和需求进行全面深入了解,才能保证服务水平和效果的提高。针对这一功能,我国社会工作组织及地方机构也应该对所服务范围的需求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估;只有在准确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才能够为受助者提供出切实可行的服务方案,确保资源的准确预算与有效利用。其次在此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广了社会工作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加老百姓对社会工作的进一步了解,促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二“咨询建议、参与决策”。 公共服务部门不只是信息的采集者,更要为其他社会团体和公众及时提供信息,同样还需要参与到公共决策当中,这不只是体现了民主决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来说,我国需要进一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本土化理论的研究,培养有关人才和学者,对于具体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提出可靠的参考意见和具体的、科学的、可行的实施方案与服务计划。好比产品推广,只有产品质量好,市场销量才会高;也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与质量,才会增加社会工作的“品牌知名度”,打破人们对社会功工作的传统的质疑态度,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专家学者实践中逐步建立完善适应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实务理论。 三协调关系、联络感情。 首先,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有助于协调社会组织内部的关系。一个良好的公共关系不只是针对公众或社会而言,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更有利于组织的稳定团结和各方面工作的展开,畅通组织内部沟通渠道,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公共关系有助于协调组织外部的公众关系。协调好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等公众的关系,能为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社会工作组织来说同样需要协调各方关系。就外部关系而言,社会工作组织需要协调与政府和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以获取更多政策及资金上的支持。此外社会工作者也需要努力疏通受助者与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逐渐的从内心接受社会功能工作;同时对于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组织要做好反馈工作,对于经验和不足要及时总结以更好的促进社会工作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沟通引导、凝聚力量。 理想的社会组织应该是一个全面开放、井然有序、运转快速的组织模式,应该有良好的人员结构管理和安排,不论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关系,都应该处于一种“无阻状态”。但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而且发展速度与层次参差不齐,普及性不够,服务项目于领域亟待扩展,服务水平预计能仍需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社会工作需要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逐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政治经济改革转型力度日益增加,社会工作事业也必须得要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变化,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协调社会工作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促进自身发展。同样社会工作机构组织与体制体系内部也要不断的进行转型与调整,优化内部结构与内部关系,明确职责与目标、规范与章程,运用有效手段加强内部交流学习,增加团队凝聚力等以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 作者:申珂瑜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公共关系论文:农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公共关系论文 一、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现状 (一)教学的质量策划教学的质量策划包括设计培养计划,确定各部门在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职责,确保实现培养计划目标。其中,培养计划的修订原则上是每四年一次,在专业结构调整时也进行修订,教务处根据已获批的专业结构调整审核表,拟定具体修订日程。再由各教学单位的专业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和专业结构调整审核表,经过充分论证之后调整培养计划。 (二)教学的质量控制教学的质量控制即认真实施培养计划,对教学过程各环节实施管理与控制。自2000年起在全校教学管理中实行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监控。其他控制措施还包括开学前、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及日常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学评优等。 (三)教学的质量保证引入ISO9000质量标准,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校内各学院、职能部门及全体教师的教学质量活动进行全程控制,使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实行新学分制和导师制。采取弹性学习年限,即学生可以选择在3~6年之内完成学业;扩大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限定选修课占总学分的10%,任意选修课占总学分的10~15%。导师制即每个自然班配备一名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和课程等。 (四)教学的质量改进 1.以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为依据,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依照质量标准体系的要求,及时纠正在内外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达到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目的。 2.实行学分制改革。学校从2001年开始实行新的学分制,主要表现在:扩大学生的选课范围;对在各专业中学习成绩排名前5%的学生,允许其转专业;实行导师制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质量策划方面虽然从理论上讲,在教学过程质量策划中制定培养计划的过程遵循了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但是,在实际制订与修订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这些要求很少能得到彻底的贯彻,培养计划的制定与修订已经成为系主任的个人行为。 (二)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方面虽然在形式上,学校吸收了部分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过程,但这些措施是否真正有效地发挥了作用,目前难以准确衡量。 (三)教学过程质量保证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师资不足,还有教师招聘中片面强调高学历,使得有些教师不够合格。另一方面,扩招导致生源素质多样化,也给保证教学过程质量带来困难。 (四)教学过程质量改进方面虽然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了教学质量改进的重要性,但缺乏对质量改进的整体思考,只采取了一些表面措施,如改善教学设施,举办各种选拔和评比等。 三、公共关系渗透普通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从优化教学质量策划的角度来看通过公关活动能够帮助学校充分、准确地把握市场用人需求,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设计更科学、准确的教学质量策划。 (二)从提升教学质量控制效果的角度来看从管理措施上看,所研究的大学已经采取了督导员制、信息员制、生评教制以及学生座谈会等。而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这些措施的效果。 (三)从保证教学质量的角度来看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如果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渗透良好的公共关系,就能够拉近教学管理部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自主学习,还能激励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从促进教学质量改进的角度来看将公关活动渗透至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中,有助于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加强高等学校与以学生为辐射中心的社会公众及相关院校之间的传播沟通,能够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相应的对策 (一)培养学校全员的公关意识培养学校全员公关意识是公共关系渗透高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应该帮助学校师生走出对公关认识的误区,明确公关意识的科学性;学习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公关思想。 (二)宣传公共关系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举行关于学校公关的研讨会,学校内部的杂志、公报、书籍等,学校的公告牌展示等途径,将公共关系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知识传授给他们,使他们了解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巧。 (三)强化高校公共关系协调机构的职能 1.强化公共关系协调机构的建设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高校中的公关职能主要由校办、宣传及招生等职能部门共同承担。但在规模较大及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为高校运用公共关系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效果提供组织保障。 2.培训高校公关人员要使高校的公关活动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必须大力培训公关专业人才,使之不但要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良好的道德修养,还要具备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公关技能,以及摄影、录像等操作技能。 (四)建立公共关系活动改进系统学校应坚持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目标,重点关注改进机制、改进实施、效果评价和再改进等主要环节,构建全面的持续改进工作体系,并依照体系程序持续地全面开展改进工作,及时、动态地依据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要求改善和调整公关活动。 (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能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监控,规范师生的教学行为,将从前的全面质量管理效果与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渗透公共关系之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发现不足,纠正偏差。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管理机制,设计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同时要有一支专、兼职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对涉及教育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评估。 作者:尤月崔明花邵喜武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公共关系论文: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公共关系论文 一、“公共关系”课程教学现状 现阶段高职院校“公共关系”课程设立在工文结合的专业课程里,是一门应用型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判断事物的思辨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而现在多数课堂都是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教材大同小异、教师仅仅注重课堂写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很多实践应用的能力培养。解决其教学瓶颈问题必须在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原则基础上,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工作,“公共关系”课程必须重新调整。 1.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公共关系”课程在很多高校被列入专业课,但有一些则是公共课、选修课。这决定了很多教师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建设存在误区,认识不够,很多教师根本没有对教学内容系统研究,也不存在前期企业调研,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与现有“公共关系”课程岗位相差甚远。 2.教学形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很多教师参与了课程项目化改革,没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项目化教学,授课方式还是以讲授为主,给学生按部就班地布置作业为辅,没有课后实践。教师一堂课下来都是在讲授教材理论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忽略了学生主体,忽视了课堂氛围,导致教学形式单一,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上课睡觉、说话、玩游戏,很多问题凸显出来。 3.课程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忽略项目实施情况目前,参与“公共关系”课程项目化改革的部分教师能在课堂完成任务,但项目的实施过程过于呆板教条,学生只是单一完成了课堂任务,理论上看学生是以课业为主,“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课堂上只是单一地用教师的课程项目化模式在训练学生,忽略了课后评价体系,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存在良莠不齐现象。 二、“公共关系”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1.调整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针对“公共关系”课程内容脱离教学实际的情况,教师要重新构建教学体系,以“公共关系”课程应用岗位为基础,构建本门课程的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公共意识,掌握公共关系的工作过程,组织形象的塑造和维护,公共关系主题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企业危机预测分析与处理,公共关系文书的撰写,公共关系沟通技巧等系列主题。根据以上主题进行设置岗位,针对岗位流程具体分析,例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即可设计成企业形象调研(Enterpriseimagesurvey)、企业形象策划(Corporateimageplanning)、专题活动开展(Thematicactivities)这样几个模块,把公共关系带进企业工作流程模块设计里,按照工作流程的教学更清晰明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整体课程脉络的把握,打破了教师只教书本上知识传统做法,重新构建了教学内容体系。 2.多种教学法并存,营造生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针对教学方式单一情况,教师可以考虑多种教学方法并存,融入到公共关系课程中来,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首先设计好模块,进行整体课程设计,设计必须是可实际操作、可践行的项目。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每次任务。根据岗位流程设计教学任务。工作过程导向法、情景式模拟教学法、角色体验法等都充实教学内容,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氛围,也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开设企业冠名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模式,忽略了学生为主体的实施情况,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监督部门的疏忽,可在实施环节上进行系统调整,除了评价体系和验收阶段,要营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冠名班级,让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在公共意识中找到自己的角色,自己就是那个“公关人”,然后教师制定实施方案,课程的考核评价要以突出能力目标、教学目标为核心。 作者:高兴成赵兴艳单位:牡丹江大学牡丹江医学院 公共关系论文:企业公共关系论文 一、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具体内容 1.经营危机所谓的经营危机主要就是指,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需要领导者对经营活动进行决策,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决策的失误,资金无法及时的回收,导致企业的经营困难,影响到企业的良好运用。企业的经营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而在进行经营危机的处理方面也较为复杂,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措施进行及时的解决。 2.员工危机在企业中,由于员工自身的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员工缺乏责任心,没有凝聚力,导致企业内部受到创伤。众所周知,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力量,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如果企业员工存在着危机,将会导致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甚至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到企业的良好发展。 3.信誉危机企业在发展经营的过程中,要想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处于有利的地位,需要具有一定的信誉,像,做食品的企业,通过确保食品的安全提高企业自身的信誉度,做建筑材料的企业通过提高材料的质量,提高企业的信誉度,而一旦企业生产的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或者材料出现质量上的问题,企业就会出现信誉危机,如果不对信誉危机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导致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的主要原因 1.社会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实际上,一些企业为了过多的追求经济效益,利用存在着问题的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而公众了解之后,也会对这样的企业恨之入骨,并且也会殃及到其他的同类企业,进而使得社会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的提高,社会公众一旦发现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而随着社会公众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很多企业原本合理的东西,在公众的眼里也变得不正常,进而出现抗议等情况,导致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2.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意识薄弱企业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公共关系危机是可以不免的,或者说,当出现公共关系危机的时候,通过有效的管理,能够将危机转变成为契机,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意识非常薄弱,导致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处理能力较低,无法在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的时候,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处理,导致企业的经济和信誉受到严重的损失。另外,很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相关人员还存在着处理措施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的追求企业的利益,而将公众的利益置之不顾,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还存在着在发生危机之后,想方设法置身事外,导致企业公共关系问题进一步严重等等。 3.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也随之到来,进而使得社会公众能够做到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一旦哪个企业出现有损公众利益的问题,通过新闻媒体的曝光,社会公众对这个企业就会产生信用危机,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像,福喜公司的发臭小牛排的问题,通过媒体的曝光,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进而也影响到其他没采用福喜公司食品的快餐企业,给这样的企业也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可见,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低保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经济危机、员工危机、信誉危机,不管哪一方面都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例如,员工危机,就会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益低下,因此说,做好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低保证;②是应对风险社会的有利保障,所谓风险社会就是在社会的发展中存在灾难性、危机性,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一份子,每个企业的发展都是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如果公共关系存在危机的话,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甚至让企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局面,而对与社会添加的这块砖瓦是保住还是拿下,完全拒绝与企业的发展,加强对企业公共关系的危机管理,是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应对风险社会的有利保障。那么,如何做好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工作呢,要解决公共关系的危机必须需要公共关系的手段来解决,建立公共关系危机处理队伍,将正在蔓延的公共关系的危机因素扼杀在萌芽中,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完成每项管理,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对企业公共关系危机进行管理的措施 鉴于企业的公共关系危机对企业的严重影响,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积极的查找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的原因,并且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才能够进一步减少企业公共管理危机的发生率,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 1.强化企业整体员工的公共关系危机意识在企业的发展中,只有企业的所有员工都具有公共关系危机意识,才能够保证企业少发生公共关系危机。因此,需要做好企业员工公共关系危机意识的强化工作,具体应该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展开专业化的公共关系危机培训,通过对企业的整体员工开展培训,能够使员工了解到公共关系危机对企业的重大不利影响,并且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危机意识,在平时的工作中,踏实的做好分内工作,尽量减少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出现。二,在日常的工作中,还应该抓住时机对企业员工进行宣传教育,使员工能够了解到,员工自身的形象也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使员工能够树立起“我就是组织”的意识。全员公关是企业公共关系管理的最高境界,全员公关意识一旦形成,将会显著的减少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发生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建立科学的公共关系危机预防机制企业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建立科学的公共关系危机预防机制,能够避免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公共关系危机预防机制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企业的领导以及公共关系危机管理人员需要具有危机应变的心理准备,一旦发生公共关系危机,应该想好万全的对策,及时的化解公共关系危机。其次,建立科学的危机预警系统,通过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测,了解企业在哪方面容易出现公共关系危机,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避免公共关系危机的出现。再次,制定合理的危机处理方案,有计划、有目的的处理企业的公共关系危机。 3.完善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沟通机制首先,需要与企业的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只有企业员工上下齐心,积极的处理危机,才能够避免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其次,在进行公共关系危机的沟通中,还需要与企业的经销商进行沟通,经销商是企业与最终客户之间的桥梁,他们控制着一定区域或者范围的顾客资源,只有与经销商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够避免出现经销商不继续合作的问题,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总之,企业只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完善企业的公共关系危机沟通机制,才能够更好的解决公共关系危机,使企业在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并不可怕,通过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及时的预防及化解公共关系危机,并且抢先占领市场,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 作者:白佳铃
浅谈院校网络营销专业教学:高职创建网络营销专业必要性 一、企业网络营销人才的市场需求 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电子商务类互联网应用则成为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最快、最迅速的主力军,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网络营销成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课题,网络营销的人才也必将成为企业人才结构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类。网络营销就是在企业在营销中,传承传统的营销原则,使用网络的技术手段,利用网络这个面向全球的平台开展的营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企业要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过程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一种崭新的商务运作方式。 目前,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上每个企业都与网络营销有了一定程度的接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小企业互联网接入比例达92.7%,规模较大的企业互联网接入比例更是接近100%。43%的中国企业拥有独立网站或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网店;57.2%的企业利用互联网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应用水平为42.1%。企业越来越重视网络营销,不仅通过网络进行企业及产品的广告宣传及市场推广,越来越多企业逐渐形成网络销售渠道的建设,最终在线上直接达成销售。例如,2008年4月,李宁官方网上商城开张。目前,李宁每个月的网上销售额与开张时相比,已经增加了十几倍,李宁公司表示对未来线上销售渠道很乐观。越来越多品牌企业和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的热情持续高涨,对这方面的人才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企业在招聘中发现只能招聘到市场营销专业或者电子商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来满足企业网络营销的需求。但企业要求网络营销人才不但需要懂得网站管理和相关计算机技术,还需要对市场营销有一定的理解,具有营销策划的能力和很强的网络热点敏感度。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等院校对网络营销人才培养的不足。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中还没有网络营销专业。我国极度缺乏的是既懂网络技术又懂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成为制约网络营销发展的一大障碍。基于这种现实思考,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将网络营销作为一个单独的专业,从电子商务或者市场营销中独立出来,培养专业化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而且顺应时展需要的。 二、我国高职院校网络营销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与网络营销相关的专业,但还没有专门的网络营销专业,只有少数相关专业开设了《网络营销》课程,并且在教学中一般都沿用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方法,没有突出网络营销的专业特点。另外,网络营销是一种复合性的应用学科,其专业基础是市场营销学,应用技术则为计算机网络,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策略和方法,还应该学会在网络上施展和运用。仅仅以一门课程来开展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显然不足以形成足够的知识体系和应用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环境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就促使高校必须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对网络营销进行单独的专业设计,对其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既具备发展的潜力,又具有直接上岗的能力。 三、网络营销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 从目前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的岗位来看,大致分为如下三种: 1.应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人员。这部分人员要求对网站的内容适时进行更新、网站的安全进行维护。要具有较强的网站设计、实施能力、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的编辑和处理能力。 2.搭建网络推广平台:即企业的网络推广人员。目前有企业的做法是雇佣专业的网络推手,又称“水军”,这部分业务对学历要求并不高,但是对网络推广工具(如网站、博客、邮件、微博等)的应用能力要求很高,要求有极高的网络热点敏感度和网络动手能力(如视频制作、图片加工)。 3.应用传统意义的营销原则,进行网络营销人员。这类人员对企业级产品在网上进行广告宣传及营销策划。这个岗位要求掌握基本的网络营销策略,具备统计、分析能力,能以互联网为平台,搜集、查询产品营销所需的各相关信息,加以筛选、分析和研究,进而优化设计,逐步架构出自身企业产品的网络营销体系。进行广告策划、文案编辑及网络营销布局,最终应用网站维护人员以及推广人员达到宣传推广的目标。 四、网络营销脱离市场营销专业而独立 电子商务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行业,这导致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不明晰,就业定位不精准。当前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主要是两种模式:一种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基础上创建,这种情况下设置的课程侧重于计算机技术,专业课教师由计算机专业教师转型而来,培养出的学生技术能力较强,但商务管理知识偏弱。另一种是在管理系的基础上创建,在这种情况下设置的课程则侧重于市场营销、商务管理等,专业课教师在商务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较强,相对前一种情况而言,学生的管理知识比较全面,但技术知识又比较偏弱,对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不够强。 不论是哪种专业设置模式,都不能满足网络营销的人才需求,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明显不平衡。有关专家指出,未来5年仅外贸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就达100多万。然而一方面人才奇缺,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每年就业率却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意味着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迫切需要改进,修正为更加满足企业网络营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笔者认为,传统电子商务专业不能满足企业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网络营销应该脱离市场营销专业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这种培养既能准确定位企业需求,又能更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浅谈院校网络营销专业教学: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 摘 要: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高职院校《网络营销》课程内容的构建应以职业标准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标,综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企业现有相关岗位工作内容、地区产业人才需求特征及未来岗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真正培养出符合网络营销岗位职业标准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 网络营销 职业标准 教学内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其中,网络购物网民规模达到2.71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5.9%。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型企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市场上对于网络营销相关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人才需求,一方面众多高校开始培养各种面向网络营销相关岗位的人才,另一方面,诸多企业却很难寻找到适合企业的网络营销人才。因此,如何培养真正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网络营销类人才,就成为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在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是重点和难点之一。课程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建设,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诸要素中的关键要素。 一、基于职业标准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思路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职业教育应“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因此,高职院校课程内容的构建应以职业标准分析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标,综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企业现有相关岗位工作内容、地区产业人才需求特征及未来岗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真正培养出符合岗位职业标准要求的人才。以《网络营销》课程为例,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基于职业标准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方式 (一)依据“营销师”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 把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色。目前,营销类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营销师资格考试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与中国市场营销学会联合推出的市场营销资格考试,从这些证书考证内容要求上来看,以“营销师三级”为例,对于《网络营销》相关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网络客户沟通与服务、电子邮件营销及网络信息调研等方面。因此,在构建教学内容时应有效地将这些部分的内容作为基础并融入到教学项目及任务的设置中去,实现真正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二)分析企业营销类相关岗位工作内容调整课程基本教学内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部分职业资格标准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营销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2006年制定)已经明显落后,与实际企业营销相关岗位的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相关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方面已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及时跟踪学生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真正需求,与时俱进地调整基本教学内容是必需的。通过对近几个月智联招聘、51job等网站的人才需求信息分析、相关实习企业的岗位需求状况走访调查及近几届毕业学生就业状况来看,对于营销专业背景学生的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网络推广、网络销售、网络客服、淘宝网店运营、网络信息收集与分析等岗位,而这些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网络市场调研能力、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沟通与服务能力、网络推广能力及淘宝店铺规划能力等方面。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从真正满足职业的要求标准来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网络营销》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应以网络客户沟通与服务、常见网络推广方式及工具的应用、网络信息调研、淘宝网店经营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着眼于学生岗位可持续发展设置《网络营销》课程的进阶教学内容 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仅限于当前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还要考虑学生在未来三五年甚至于更长时期内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还要根据学生未来岗位职业走向来分析其职业标准的进阶需求,进而设置相关进阶教学内容。根据智联招聘、51job等人才招聘网站上的岗位需求信息及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在工作3~5年后其岗位发展的走向一般是从一线的执行人员走向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如从网络推广专员到网络推广主管、网络销售员到网络销售经理、淘宝网店运营人员到淘宝店长、甚至于开展自主网络创业等。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可以将网络平台规划与设计、搜索引擎推广等其他推广工具的应用、企业网络营销整体策划等内容作为基本教学内容的进阶教学内容。 当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销方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现有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必然满足不了学生在未来更长时间中的需求,只有培养学生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自我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组织上,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各类网站资源及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等,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学习资料的方式完成部分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结合地区产业人才需求特征来设置《网络营销》课程的强化教学内容 不同地区由于其产业性质及特色的差异,在对营销相关人才的需求特征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性,人才的培养要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本地区网络营销型企业的行业特征及对网络营销相关人才的需求特征,把相关部分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强化其内容的教学,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络营销实用型人才,真正体现服务地方经济。以我院所在地常州为例,对于网络营销相关人才的需求以机械设备制造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零售行业、旅游行业等行业居多,并且对于人才的需求岗位尤以淘宝网络客服与网络推广需求量最大,因此,在构建教学内容及组织教学时,既要结合相关的行业设置项目及任务,又要针对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不论从教学内容量的设置或是从教学组织上都要加大投入力度。如针对淘宝网络客服职业岗位,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建淘宝网店平台进行实战操作,另一方面可以与一些从事淘宝客服外包服务的企业合作开展工学交替。针对网络推广类职业岗位,可以加大加深对网络推广工具的介绍、操作与应用,如常见的微博、论坛、博客、QQ群、Email、SNS等营销推广工具的应用。 纵观目前《网络课程》课程的教学,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如网络营销理论体系混乱,不同的学科理解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研究其合适的教学内容及模式等。因此,针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的不断激增,《网络营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任重道远,但不管如何,高职《网络营销》课程的建设都应以符合网络营销相关职业标准为基本要求,为此,要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企业现有相关岗位工作内容、本地区产业人才需求特征及岗位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真正培养出符合岗位职业标准要求的人才。 浅谈院校网络营销专业教学:谈信息化环境下对高职网络营销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摘 要] 互联网的应用、网络购物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近年来高职院校顺应时展,开设了网络营销方向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为网络营销提供了便利的硬件环境,而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是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对高职网络营销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出的策略。同时对高职相关专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 信息化环境; 网络营销 近年来,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均开设了实用的网络营销方向相关课程,对学生未来的就业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高职教育培养未来网络营销人才主要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这就需要本着以适应未来时代的发展为主,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将来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信息环境下的教学又为这一培养方式起到提前和很好的保障作用。 1 自我效能感的提出及应用领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这个概念被提出以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专家们开始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自我效能感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丰富与发展,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职业与组织领域、身心健康领域等多个领域。 2 信息技术对网络营销专业发展影响 随着互联网普及应用、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通讯及相应软件不断开发与应用,电子交易与支付手段日益成熟与应用,传统的市场营销,无论在观念、战略还是手段上都面临挑战,并需要革新,企业在传统营销基础上,不得不考虑网络营销的重要性。对于制造商和中间商,利用交互网络可以最少的资本投入将市场拓展到最广的空间。生产厂商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并提高市场与销售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未来网络营销将会占据大部分市场。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高校课堂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各个专业的教学,以网络营销相关课程为例,互联网引入使营销教学不再是纸上谈兵,学生可以从感受购物体验,到实际以真实的卖家身份进行交易;另外信息化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以随时查看大量信息,积累经验,撰写适应时展的推广文案;此外大量新兴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营销的方式更加便捷。信息技术无论是在真实的企业还是在教学中影响深远。 3 信息化环境下对网络营销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信息化环境的应用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工作,网络营销专业学生有了很好的硬件条件。未来从事网络营销方向工作,需要适应性强、灵活、对新兴事物敏感的人才。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又是网络营销方向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从事教学活动,利用好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效能感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3.1 信息技术影响学生的参与性,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一大体现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远远多于以往,而网络营销方向的课程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的讲解上,更多地需要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操作流程熟悉后方知网络营销的特点,只有亲自去操作、去了解网络客户群需要什么,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应的营销策划与实施。 3.2 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敢于接受挑战,信息化环境是学生接受挑战的前提保证 面对大量信息的时代,学生要选取有用信息,提高信息技术的筛选能力,要把筛选后的有用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制定不同类型的网上营销策略。在信息化技术的环境下,学生们将制定的策略得以实施,遇到不理想的实施效果,这就需要自我效能感发挥作用,使学生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不断改进和尝试新的网络营销策略。 3.3 信息技术环境下使学生体验成功,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在网络营销课程中,有很多相对复杂的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任务分步逐层深入,使学生在一系列与任务有关的学习活动中,体验自主探索成功的喜悦与乐趣。亲身经历的成功体验,对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自我效能感也在促使学生得到潜能的发挥。 4 结 论 总之,信息技术对于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是一个很好的利用手段。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还要分析学生们的各方面特点,用怎样的方式进行专业课程改革,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在信息化环境下对高职网络营销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我们会在今后不断进行改进,使之更加完善,实用性强。 浅谈院校网络营销专业教学:高职院校管理中网络营销专业实践模式的研究 摘 要:高职高专是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担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本文在分析高职高专网络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营销专业理论教学模式的构建和网络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网络营销 理论教学 实训教学 高职高专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点,网络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种以理论为基础,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从而为社会提供大批应用型人才。因此,本文在分析高职高专网络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训教学体系。 1.高职高专网络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高职高专是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担负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专门人才。因而,高职高专的网络营销专业应侧重了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具体而言,该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五个方面把握: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络策划、网络推广、网络交易平台的应用、网上营销。这五方面能力的实现需要相关的技术、管理等的支撑,即高职高专网络营销专业需要培养口头书面交流能力、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基于网络的商务经营管理能力。 2.网络营销专业理论教学模式构建 2.1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以上高职高专网络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以“理论够用”为原则,网络营销专业的课程可设置为如下: (1)策划类课程:网络广告、网络营销、项目管理等。 (2)技术类课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管理信息系统等。 (3)商务管理类课程:电子商务概论、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学、经济学等。 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和地方特色,网络营销专业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目的在于顺应当地需求,以引导学生的就业方向。 2.2专业理论教学内容选择 可以把网络营销专业理论课程分成知识领域、知识模块和知识点来开展教学。知识领域是对应于多门专业课,它便于我们理解专业范围的大的结构,把握专业方向。知识模块是知识领域内的内容,它对应于知识领域中的每一门课程。知识点是知识模块内的内容,它对应于每门课程中的具体章节,它便于我们理解课程性质,把握课程核心。当然,在知识点的选择和设计上,应做到“全但精”。 2.3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安排 第一学年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电子商务概论、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意识、管理意识和经济效益成本意识,并为后续的网站开发和系统开发打下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专业基础。 第二学年开设网页制作、网络营销、网络广告、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网站的开发、网络广告的制作与,并利用网络平台在网上开店等。 第三学年开设项目管理、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物流等课程,在完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网络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构建 3.1校内实验室实训 校内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为各门课程的实验提供条件,是实现网络营销专业实训的关键。这些实验包含程序设计、数据库、网页制作、管理信息系统、网上支付与结算等课程中。一方面,通过上机操作,便于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实验课程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这要求老师在实验课内容上对学生加以指引,如以工作任务或以项目为中心,整合所学知识、技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2校外实训基地实习 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结合区域经济结构和网络营销专业自身的特点,采用多种模式开采校外校训,如定期定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努力创新校企合作的互惠互利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如与外贸公开发中心、物流公司、广告公司、系统开发公司等合作,构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3.3相关职业资格认证 网络营销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包括营销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和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这些职业资格标准,对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和对技能操作方面有着一定的要求。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有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等。电子商务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内容有网站功能及内容、网络营销、物流配送、网站管理和电子交易等。网络营销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内容有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策略、产品管理、价格管理、渠道管理和促销管理等。 3.4电子商务竞赛 电子商务竞赛为电子商务专业和网络营销专业教学提供了实践平台,能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电子商务竞赛从内容上来看,一般包括知识竞赛、模拟竞赛、创意竞赛和创业竞赛。电子商务竞赛内容基本上与网络营销专业内容相吻合。知识竞赛和模拟竞赛是专业知识的范围内,对客观性的内容进行考核,在考场上现场完成试卷作答。创意竞赛和创业竞赛一般是提交策划书,这部分项目的完成是在考场外完成,可以不受限制地参阅相关资料完成,最后由竞赛组委会专家打分。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医院保洁服务质量管理误区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医院保洁提出更高要求,不但要求干净卫生,还要求提高服务质量,间接导致传统的保洁服务不满足需求。因此,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探究有效管理措施,以提高医院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医院;保洁服务;误区 一、引言 传统的医院保洁服务主旨是保证工作区域卫生整洁,做好隔离、消毒处理。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赋予了医院保洁服务新的内涵,不但对保洁人员提出高要求,还将保洁服务作为医院管理主要任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应对保洁服务质量管理的不了解,使其出现各种问题,间接降低服务质量。故需探究有效措施进行管理,以改善保洁服务质量管理现状,提高服务质量。 二、医院保洁服务质量管理误区 1.保洁服务范围广。一般来讲,医院的保洁工作都是由物业公司进行的。要想保证该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物业公司应和医院签订合同,明确规定保洁工作事项,日常保洁服务中可适当的超过服务范围,但不能包含所有。作为医院后勤服务的主要部门,如何让医院工作人员走出误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1.1体现保洁服务价值。保洁服务是借助专用工具、设备,按照相关方法、清洁流程,对医院公共区域进行清洁、保养的工作,便于为医院塑造良好形象。医院的后勤部门需适当延伸保洁服务工作,将其作为一种特色化的服务,除为医院物品提供清洁、运送服务外,还应及时完成医护人员提出的要求。只有保洁人员站在服务者角度工作,才能更好的适应医院清洁需求,提高服务质量。1.2强化服务质量。作为医院的后勤部门,只有每位员工树立服务意识,才能站在医护人员、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在完成自身工作的情况下,提高后勤部门的服务管理质量。保洁服务作为医院后勤的内容之一,需加大和医院科室的交流力度,积极、主动的为医护人员、患者服务,保证服务质量。这种情况下,即便日常保洁中出现不足,也会得到体谅,从某种程度上降低投诉率。同时,还需做好保洁人员的教育工作,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中,便于在增强服务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保洁服务流程,形成良性的服务轨道。2.对物业人员存在偏见。物业管理是劳动过于密集的行业,和人们工作、生活关系密切,且文明程度也从该管理中体现。目前,因物业管理缺乏政府、媒体的引导和支持,人们对物业行业存在一定偏见,降低社会地位,阻碍发展。并且,部分医院领导认为保洁工作没技术可言,间接导致物业行业的社会地位低于其他行业。物业管理是集服务、管理于一体的工作,其目的为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稳步增长。物业管理是在国家政策上,借助先进手段、技术服务管理工作的,医院保洁服务作为其主要的管理内容之一,服务内容为:医院公共区域清洁,设施的养护;根据患者需求,及时提供特殊服务等。由此可见,保洁服务并不是对垃圾的清扫,还是对医院形象的保持,为医院提供综合服务的行业。3.忽视保洁服务考核。长久以来,医院、教育、科协研究等工作都离不开保洁服务,其作为后勤部门的主要构成,是提高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关键。医院是病人相对密集的场所,易受病原菌、微生物感染,为交叉感染的病发提供帮助。因此,保洁人员需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垃圾清洁,病区消毒、隔离等工作,从而将交叉感染发生率将至最低,这是新时期对保洁服务提出的要求,也是医院后勤部门的主要工作。但从实际情况上来看,虽医院将保洁工作交由物业公司,但并未对保洁服务制定系统性的流程,未进行针对性的管理,缺乏合理的考核机制,使最终服务质量不满足需求。 三、健全医院保洁服务质量考核评价 1.签订管理合同,明确服务权利。从《合同法》上来看,医院、物业公司之间存在委托、被委托的关系,两者的权利、义务是相同的。物业公司在对医院提供保洁服务时,应按照合同需求进行,合同到期后,若医院对物业公司的服务不满意,可借助招标方式交由其他物业公司;或合同期内,物业公司所提供的保洁服务严重不符合同规定,医院可解除合同。2.制定科学、系统的服务流程。因医院的特殊性,其保洁服务质量要求明显高于其他领域,需严格把控每个环节,预防交叉感染。因此,医院在招标物业公司时,要求物业公司通过国际质量考核,并具备完善的保洁服务流程,其主要要求为:借助科学性的方法,制定有效的保洁服务流程、标准,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系统下控制,只有保洁服务中严格按照服务流程工作,才能保证服务质量。3.构建完善的考核机制。通常情况下,虽物业公司能完成保洁服务,但易出现忽视局部保洁的现象,比如窗槽污垢、高位抹尘等,降低服务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后勤部门需按时或不按时的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质量不合格现象,应监督保洁人员完成该工作,若反复出现该现象,可代表医院按照合同处罚。针对医护人员反映的问题,需加大和物业公司的交流力度,限定处理期限。另外,根据保洁服务情况制定符合规范的考核机制,明确医院部门管理流程,考察保洁服务是否满足需求,是否及时处理存在问题的区域,物业公司是否按照合同规定工作,以在保证保洁服务质量的情况下,为医院营造文明的环境,促进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保洁服务作为医院后勤部门的主要构成,其服务质量和医院整体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医院需顺应时代潮流,走出保洁服务误区,全面了解新时期赋予保洁服务的内涵,并加大和物业公司的交流力度,制定完善、系统的监管评价体系,为医护人员、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建萍 单位:解放军第102医院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管理与改进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售后服务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我国汽车售后服务的现状和提高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的措施两个方面对浅议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的管理与改进进行阐述。 关键词:汽车;售后服务;质量;改进 我国汽车企业在售后服务质量与国外那些在管理和技术方面都很成熟的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由此可见,我们在汽车售后服务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必须在我国的汽车售后服务质量上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才能使我国的汽车售后服务质量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而进一步满足客户的要求。 1我国汽车售后服务的现状 一是汽车售后服务的种类单一且水平较低。我国汽车售后服务的种类偏少,且主要集中在汽车的维修保养、美容、改装等方面,汽车售后服务企业管理水平的良莠不齐,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汽车售后专业水平低,缺乏专业的人才。我国汽车售后维修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尽管售后企业在设备条件上已与国际水平接轨,但是还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维修人员整体素质较差、先进设备操作能力差的情况。三是汽车售后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与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得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发展面向滞后。表现为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数量大、类别多,缺乏统一的管理,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监管,导致汽车售后服务企业的发展良莠不齐,出现了散、乱、差的现象。 2改进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的措施 2.1转变汽车售后服务的服务理念 汽车售后服务是提供汽车售后服务的场所,因此,提高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的重点在于转变汽车售后服务的服务理念[1]。一是要建立起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汽车售后服务的对象是汽车的用车人,所有的服务都要切合用车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为用车人提供更多的方便,切实为用车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贴心的售后服务是提高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的快捷途径。二是要制定标准化的服务理念。所有的汽车售后服务要做到规范、必须要保证服务质量,收费要做到明码标价,承诺给客户的要立即兑现。汽车售后服务是消费者全程参与的过程,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的好坏在于消费者的亲身感受,根据汽车售后维修服务的特点,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优化服务流程、能够保险设计服务流程中可能产生失误点的服务系统。 2.2制定定期回访客户的售后服务机制 汽车消费与购置其它的产品不同,汽车消费并不是一次性的交易,可以说,汽车消费行为是消费者与汽车企业合作的一个开始,汽车销售以后,汽车售后服务企业需要长期与客户进行联系,定期对客户进行回访,对客户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的客户的资料、信息与回访的内容登记入册,在回访客户的过程中向同时可以向客户传达企业汽车产品的动态,为企业的销售带来是商机,同时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2.3提供全方面的售后服务 为了进一步强化售后的服务质量,汽车售后服务一方面除了加强与客户的交流沟通,还应该为客户提供宽领域,努力实现实时、互动而全面的服务。全方面的售后服务内容多种多样,可以为客户提供代办年审、昼夜紧急抢修服务、车辆置换服务、故障拖车、保养维护、协助事故理赔等,还可以在售后服务的网站上表明汽车的汽配,指标全部配件的性质并标注出配件的相应价格与时间属性。尽量做到全方面服务客户的需求,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2.4以质量提升作为基础,对员工培训体系进行完善 要对售后服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改善,就需要对整个售后部门开展全面、系统的培训[2]。首先,要让客户界面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受到培训,对他们所开展的各种培训将能够成为改善售后服务的突破口。其次,管理人员需要接受提升客户满意度的相关培训,以售后服务的理念以及顾客服务管理能力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这样对于提升顾客满意度以及盈利能力和竞争力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最后,需要对技术工程师以及维修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提升顾客满意度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如何快速处理汽车故障的各种技术以及为客户提供服务时的处理原则、程序以及技巧。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做到目标明确,确保每一项培训内容都可以实施下去。同时,还需要定期的对员工开展维修技术以及提升顾客满意度的考核,并要经过考核合格之后才可以上岗,这样才可以让他们的专业化服务获得消费者的肯定。 3结语 汽车企业要保持持续发展,必须要重视汽车售后服务这个市场。努力给客户提供具有个性化、超值的服务,为消费之提供消费指引和售后服务的保障,通过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的需求以此来加强消费者对本汽车品牌的满意度与忠诚度,从而实现对汽车销售市场的支持,进一步提高汽车的销售量。 作者:刘燕逢 单位:西华大学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零售业经营销售的结果,就是连锁超市的萌芽的开始。连锁超市的产生已经成为现代流通行业里的一个重要组织方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世界各国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国产的连锁超市企业开始的比较晚,但是在匆匆的十余年的时间里,连锁超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行业过程,并且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连锁零售行业在销售额与店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其增幅较2012年都有所减缓,其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也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可以从竞争方式与经营管理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竞争方式的单一化。近几年来,大型连锁超市发展突飞猛进,门店数量不断扩张,使得各品牌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但竞争方式主要以价格竞争为主,使得经营规模小且资金稀缺的连锁超市最终被淘汰。二是经营管理的模式化。多数连锁超市在经营管理中注重统一店貌,经营管理遵循统一的模式化管理,忽略了服务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综合这两方面的现状可以看出,连锁超市仅凭低价策略与店铺数量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已经是不可能的,更加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理论综述 连锁超市可以被定义为:采用自助服务方式,由销售同一类别商品的若干分店组成统一整体,在连锁总部的指导下,实现外部形象的统一化、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组织人事的规范化,从而产生规模效应。连锁超市的分类有许多标准,不同的标准会形成不同的业态形式,本文参照《零售业态分类》标准,结合超市经营规模与特点,将连锁超市分类如下。 (一)传统食品连锁超市 我国最初的连锁超市都属于传统的食品连锁超市,一般以经营食品和日用品为主,经营规模较小。随着大型综合性连锁超市的发展,这类超市目前仅存在于某些小区内,主要服务于小区居民。 (二)综合性连锁超市 综合性连锁超市经营商品涵盖衣、食、日用品等诸多种类,可以基本满足消费者的一次性购足需求,具有成本低、流量大的经营特点,与传统食品超市相比,其营业面积较大,这类超市大多集中在繁华地段或居民区较集中的区域。 (三)仓储式连锁超市 仓储式连锁超市将卖场和仓库结合在一起,超市内部一半以上的空间用来存储商品,具有批发市场性质的超市类型,与综合型超市相比,其经营面积较大,一般采用会员制的销售方式,顾客需要购买大批量商品,所购商品一般可以满足一周的需求。 (四)折扣连锁店 折扣连锁店以食品经营为主,营业面积一般较小,其连锁店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超低价吸引顾客。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在其经营模式中,折扣店数量占50%以上,但这种折扣店在中国的数量较少,其经营模式还没有实现更好地应用和发展。 二、灰色关联模型概述 在实证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的SEVRQUAL模型是1985年由美国卓越的营销学家Zeihtmal、Beyrr、Parasurmana在结合Gornoro的消费者所感知的服务质量的理论里面,提出的消费者所感知感受的服务质量概念,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无形的存在于消费者大脑里的主意识地无具体图像的范畴,它取决于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期望、愿望同消费者实际感受到的服务质量水平的一个差距比较。Parasulmana、Zeihtmal、Beyrr在对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进行一系列研究时,罗列出了影响服务质量的10个要素,最后把这10个要素整理归纳为5个决定服务质量的基本要素,也就是现在的服务质量评价的5项标准维度。本文研究参照模型以及前文研究目的和参考文献提出五个假设,以探讨连锁超市服务质量五个影响要素与服务质量之间关系。而具体影响程度的关系大小,会在调查问卷数量值出来后逐一分析。具体研究待检验假设如下所示:H1:移情性要素是连锁超市服务质量影响要素中重要的要素,与超市服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一)保证性要素是连锁超市服务质量影响要素中重要要素,与超市服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二)响应性要素是连锁超市服务质量影响要素中重要的要素,与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的呈正相关关系。(三)可靠性要素是连锁超市服务质量影响要素中重要的要素,与连锁超市服务质量正相关关系。(四)有形性要素是连锁超市服务质量影响要素中重要的要素,与连锁超市服务质量正相关关系。灰色系统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就是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对灰色关联评价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可以准确测量系统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也就是说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有多大。都可以通过数值计算出来。灰色关联评价模型的思路就是通过研究各个系统中各数值序列曲线的集合接近程度大小来反映各个序列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多大,曲线的几何程度接近率越高,那么它们之间的互为关联度就会越紧密。我们称之为两个变量因素之间关联度的大小为整个关联数值,它表现了整个系统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对微妙变化关系。灰色关联评价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图形计算出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度的数值,如果两者在整个系统发展变化过程中变化基本相同或一致,那么关联度就是最大;反之,关联度较小。 三、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灰色关联评价及分析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现状以及连锁超市发展对服务质量的新要求,建立了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灰色关联评价模型,该模型计算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构成五个维度与服务质量之间的关联度,重点强调移情性对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的重要性,这对连锁超市服务质量提升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文研究采取5级量表形式,调查问卷中各个选项分别设为“远高于期望值”“较高于期望值”“与期望值一样”“较低于期望值”“远低于期望值”,其所对应的分值分别为5、4、3、2、1。在样本数据的搜集过程中,样本数据搜集方法会对统计数据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本文样本数据的收集采用网络调查问卷法,以确保数据收集的全面性以及数据的独立性。本次研究统计数据的收集采用抽样调查法进行,主要调查对象是以山东省内的济南、青岛、烟台为主。样本容量大小也会影响到统计数据的有效性,依据Parasuraman、Zeithaml、Berry建立SERVQUAL测量表中认为样本容量的大小应该以200个为准。因此,本次研究样本容量的选择确定为200个以上。 (二)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根据公式,进行本次调查数据的信度检验:折半信度:本次评价指标体系中有20种指标,折半信度是等长信度,在SPSS软件中输入样本数据,计算本次调查问卷的折半信度系数均为0.78,因为0.78﹥0.6,因而此次测量的折半信度较好。从上表可以看出,除了几个评价指标与测量表的相关系数略微偏低之外,其余相关系数均大于0.5,而各个维度与测量表的相关系数的检验效果就更好,全部满足大于0.5的一般要求。因此,可以认为该评价体系的结构效度较好。 (三)各影响因素关联度测算 根据分析连锁超市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本文构建服务质量影响因子的统计数据表,假设采用P个指标X1、X2、、XP对n个样本数进行评价,无量纲化之后形成以下矩阵:利用统计数据,以连锁超市服务质量Q为母序列,并且将各个超市服务质量具体赋值为1,以五个维度因子的数值作为子序列,构建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按以上步骤进行逐步分析,对连锁超市服务质量与其影响因子的关联度测定。 (四)各维度分值计算 因为样本容量的有限性,导致上述八个连锁超市的调查人数不尽相同,因而在测算连锁超市各个维度关联度时难免存在一定偏差,因此,上述八个连锁超市在本文中采用连锁超市1、连锁超市2、连锁超市3、连锁超市4、连锁超市5、连锁超市6、连锁超市7、连锁超市8作为代名词。首先对连锁超市二级指标进行汇总并除以调查人数,得到一级指标的分数值。 (五)灰色关联度计算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GreyModelingSoftware3.0(GM)软件计算连锁超市服务质量与各维度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在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的五个构成因素之中,移情性与服务质量的关联度是最大的,而有形性这一因素与服务质量的关联度是最小的,具体排序是r4﹥r3﹥r2﹥r1﹥r5。 四、连锁超市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创新模型分析 通过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对连锁超市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构成要素对服务质量的影响作了相应分析。为进一步提升连锁超市服务质量,就需要对连锁超市服务进行创新研究,因此引入六维度服务创新模型为连锁超市服务创新提供借鉴与发展思路,即为连锁超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四维度模型演化 本文认为,连锁超市四维度服务创新模型可以发散为新服务概念界面、新顾客界面、新服务传递系统界面、新技术选择界面、新服务文化界面以及战略控制界面在内的六维度模型。战略控制这一维度在六维度模型的顶点位置,这表示其他五个要素是在战略控制这一要素的指导下相互作用的,由此可见,战略选择在连锁超市服务创新中起着核心的指导作用。对于连锁超市而言,一种新的服务形式的出现通常需要新的服务概念的生成,同时要有新服务传递系统的开发应用,服务提供者也需转变以往的工作方式以及与顾客之间的关联,在新的服务文化的熏陶下,依据恰当合适的战略选择,将新的技术应用到连锁超市服务创新中。也就是说,在连锁超市服务创新的实践中,仅依靠某几个维度的单独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这几个维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市场营销与组织开发将新服务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连锁超市企业在向顾客推出新服务概念的同时需要各个维度的共同作用。具体来说,连锁超市企业与顾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新服务传递系统的应用,需要市场营销方面的技能,包括服务的生产以及在市场中的销售等。 (二)六维度服务创新模型 1.新服务概念 无论在哪个行业,市场开发都是要放在关键位置的,这也包括连锁超市行业。服务概念的创新可以使连锁超市提供更为个性化与便捷化的超市服务,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这一创新还要求连锁超市能够了解潜在顾客的实际需求,通过对竞争者服务概念的掌握,更好地开发新的服务模式。通常而言,服务概念的创新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包括:提供服务的能力,连锁超市提供相应服务必须能给顾客带来新的感受;连锁超市提供服务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运作活动,更是一整套的管理与组织系统。将顾客与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紧密相连,集合各种资源以满足客户需求。从服务概念创新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连锁超市服务概念的创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连锁超市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2)将顾客资源与连锁超市其他资源相联结。(3)将组织系统与管理系统融入服务内容。(4)及时与顾客沟通协调。连锁超市企业服务概念创新并不是有形商品的出现,而是解决每个问题的一种理念与方法,如何将新的服务产品介绍给顾客以及怎样获取更多的潜在顾客,这是企业新服务概念的内容,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连锁超市服务创新是由市场来主导的,超市企业需要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不同顾客的需求以及其他竞争企业的服务概念来改变现有的服务模式,形成专属于自身企业的服务概念。连锁超市企业服务创新模式中的服务概念维度与其他五个维度紧密相连,这是企业进行服务创新的前提所在。 2.新顾客界面 连锁超市服务创新的第二个要素是顾客服务界面,包括超市提供给每个顾客的服务方式以及双方相互合作的服务方式。随着服务概念的创新,顾客界面的创新要求企业需要设计出创新性的服务方式以及与顾客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创新模式。新的顾客界面包括两部分。一是真实界面及质量控制平台。真实界面的创新包括设备平台即工作环境与硬件设施、工作人员等方面的创新;二是虚拟界面的创新。虚拟界面的新应用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来完成,通常表现为网络技术的应用,连锁超市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顾客与超市的交流平台,包括商品的展销以及促销活动、每日的会员商品以及优惠政策等等。具体表现方式有如下几种:(1)建立会员活动俱乐部。(2)建立多渠道的顾客问责制。 3.新服务传递系统 新服务传递系统的实现与顾客界面的创新密切相关,连锁超市服务传递系统的创新重点在于超市员工服务传递的实施,只有超市企业具备合理的组织架构,超市员工在此架构中才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创新出服务产品。在连锁超市服务传递系统创新框架图中,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通过适宜的组织结构安排与部门机构的协调,才能发挥各部门的最大作用;而超市员工的工作能力与道德素养又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员工具备这种工作的能力,才能确保每一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充分发挥超市员工的创新能力;超市员工与顾客之间的互动作用是新服务传递系统正常运营的保障,正是有了双方的沟通交流才能使服务信息有效传递,从而促进连锁超市服务创新。 4.新技术选择 在现今社会,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连锁超市行业作为零售业的主要模式,更要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因此,技术选择这一维度对连锁超市服务创新至关重要。新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智力保障,它为其他五个要素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新技术的选择为连锁超市创新服务概念提供了可能性,为超市与顾客之间创新界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为服务传递系统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保证,为企业服务文化的新内容提供了智力支持,为连锁超市企业战略的选择提供了借鉴。信息技术的新应用开拓了连锁超市企业服务的新领域,日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发展趋势,在现实研究中,要把技术创新作为连锁超市企业服务创新的动力要素来加以考虑。 5.新服务文化 连锁超市服务文化主要表现在为顾客提供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工作人员需要遵守的规范与准则,同时也包括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准则。服务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在服务创新思想上,而其他外在表现形式为服务人员整体服务态度与服务流程的改善方面以及品牌的建设与服务标准的要求上。连锁超市企业要进行服务文化的创新,进行服务文化创新首先要重视服务理念的开发,在服务理念的形成过程中要参考借鉴竞争者的服务理念,并形成企业独特的服务文化理念,以更好地服务顾客并留住顾客。要形成创新的服务文化理念,首先要了解顾客的现实需求,能够一切为了顾客着想,并创新各种途径以满足每一位顾客的实际需求;其次,在该理念的指导下,连锁超市要创新设计服务环境及硬件设施,能够让每一位顾客感受到服务的便捷性,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以扩大市场范围;再次,服务人员的仪容仪表、语言技巧以及服务纪律等都是服务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连锁超市必须规范工作人员着装与语言,实行“微笑服务”,让顾客在每一次的购物中体验到幸福与快乐;最后,连锁超市企业可以为每位顾客打造定制服务,对重点客户实行特色定制服务。同时连锁超市企业服务品牌的创建对服务文化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企业服务产品的形象是顾客对其服务的认知与感受,连锁超市企业需要借助服务产品、服务方式以及服务反馈,影响顾客对特定服务的认知,从而产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6.战略控制 在连锁超市服务创新六个维度中战略选择处于核心地位,只有在战略控制下的服务创新才具有组织性与协调性。近年来连锁超市行业迅猛发展,但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因此,连锁超市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成长需要,不断更新企业服务战略,以使其他要素在总战略的指导下更好地实现创新应用。连锁超市服务战略的选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符合企业总体的上升要求,战略选择是要服务于整个企业的,而不仅仅是某一部门或某一方面的要求,要在实现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其他各个要素的创新发展;二是企业战略要不断更新变化,任何战略的形成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不能永久指导企业的发展进步,企业战略的形成需要结合时展要求与市场需求,要实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三是企业战略的实施要具有组织性与协调性,要调动各个部门参与战略实现,同时又要协调每个要素之间的利益冲突,已使连锁超市总体战略的实施能够带动整个企业创新发展。连锁超市企业服务创新各维度的应用都需要以企业战略选择为核心,如果没有适宜的战略导向,连锁超市企业就会错误地成长,从而根本无法与企业总体的发展战略相协调,服务创新的作用就会大大削弱。连锁超市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必须以企业整体创新战略为指导,从而逐渐形成一种企业能力与企业价值相一致的创新战略。连锁超市企业要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转变企业内部各种发展理念,调整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处于同行业发展的前沿。通过对连锁超市服务创新六维度模型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战略控制因素对于连锁超市服务创新的重要作用,只有在企业战略的控制下,其他五个维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对于其他因素而言,新引入的服务文化维度在当今时代也愈发重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创新发展的灵魂,服务文化的创新对于整个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内在的影响作用,是每个连锁超市发展的必要条件。连锁超市服务创新质量管理的实现需要以上六个维度的全面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将每个维度都应用到服务质量创新中,连锁超市才能将服务提供的更全面,更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邓婉莹 杨秀刚 单位:博仁大学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煤矿安全设备服务质量管理 1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现行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首先表现在大多数的煤矿安全设备企业售后服务监督机制不完善。很多煤矿安全设备企业虽然成立了售后服务部门,但是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售后服务监督部门,因此,现行的煤矿安全设备企业的售后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导致售后服务的质量根本无法保证,严重的可能威胁到煤矿的正常运行。其次表现在煤矿安全设备企业负责售后服务的工作人员配置不够合理。每一个煤矿安全设备企业可能会为多个煤矿提供安全设备,但是由于很多煤矿安全设备企业对于售后服务方面不够重视,矿方的技术力量也非常薄弱,导致售后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会影响煤矿工作的正常运行,严重的会造成不良后果[1]。 1.2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管理技术比较落后 安全管理是一个煤矿可持续生产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要做好整个煤矿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做好安全设备的售后服务管理。目前,我国的煤矿安全设备的售后服务管理技术相对西方国家比较落后。大部分的煤矿安全设备企业虽然也设置了售后服务部门,但是只是形同虚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售后服务管理的作用。而且现有的很多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部门,没有真正的把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摆在第一位,因此缺乏对售后服务人员的统一管理。 1.3售后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大部分的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主要是由于煤矿安全设备企业对于售后服务部门不够重视,因此所配置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属于专业技术不高,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工作人员。虽然一些售后服务人员也具有相关的从业资质,但是大部分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其现场服务于理论严重脱节,且对于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另外,所有的售后服务部门的员工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且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如果煤矿安全设备出现各种故障,且得不到有效解决,最终导致各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2提高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质量的策略 2.1建立健全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体系 首先,煤矿安全设备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监督机制,成立专门的售后服务机构,例如每个企业建立一个相应的售后服务监督部,专门来负责监督煤矿安全设备的售后服务质量。监督部门要对每一个客户进行回访,如有客户对服务不满意的现象,可以鼓励客户向其监督部门投诉,由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记录,并对当时负责的工作人员进行通报批评等。另外,要对煤矿安全设备的售后服务工作人员进行合理配置。煤矿安全设备企业要提高对售后服务部门的重视,配置足够的售后服务人员,鼓励培训售后服务人员一岗多能,多熟悉煤矿情况,一次到矿服务多项产品及内容,排查隐患教会技术,使矿方平时能够自己判断简单的问题和故障,并掌握基本的维修维护技能,从而满足安全设备售后服务的不时之需。 2.2加强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管理,建立人员管理的电子监控体系 煤矿安全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煤矿的安全运行,关乎所有煤矿工作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要保证煤矿的安全运行及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必须要保证煤矿安全设备的安全与正常运行;而要保障煤矿安全设备的正常运行,必须要不断提高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管理质量,加强对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的统一管理。作为煤矿安全设备企业的售后服务部门,首先,要不断的完善售后服务的内容,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售后维修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还能够解除客户的精神顾虑,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形象,以此扩大市场销量。其次,可以定期以例会的形式,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开会总结,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热忱的为客户做好售后服务。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一个人员管理电子监控体系,以此来监督煤矿安全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售后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杜绝漏报与隐瞒等现象[2]。 2.3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培训 要提高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的质量,必须要加强售后服务团队的建设,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培训课程,对售后服务部门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总结和培训,找出每一个售后服务部门工作人员工作中的各种不足,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 3结束语 总之,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工作是服务于煤矿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作为煤矿安全设备企业,必须要不断加强对售后服务部门的重视,建立健全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体系;加强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管理;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煤矿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行。 作者:高月 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管理 1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的特性 1.1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 (1)铁路货物运输服务。铁路货物运输服务是:为满足货主或货物托运人、收货人运送货物的需要,铁路运输企业与货主或货物托运人、收货人接触的活动和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经营活动产生的结果。(2)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是:铁路货物运输服务满足货主(或货物托运人、收货人)正当需求产生的结果。 1.2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特性 铁路货物运输生产不同于其他工农业企业生产,它的最终产品是货物运输服务,这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其使用价值是实现货物的空间位移。由于运输生产和产品的特殊性,就决定了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性。安全性是在货物运输过程中,保证运输对象完好无损,平安实现位移的特性,是货物运输企业安全、可靠地履行服务承诺的能力体现,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的首要特性。货物运输活动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改变货物的空间位移,而不改变其属性和形态。因此,在货物运输恬动中首先必须保证货物安全,货物运输服务中任何不安全的事件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正常的生声和消费恬动,而且必定会造成社会财富的损失。(2)及时性。及时性是指遗速、准时满足货主货物运输需求的特性。货物运输及时性的基本要求是按照赞物运输合同、协议规定的或企业对社会宣布的办理时间,提供及时的货物运输服务,将货物及时进达目的地。(3)经济性。经济性即货物运输质量的经济特性,指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实现货物位移的特性。货物运输质量的经济性要求货物运输企业实现货物最佳货物运输方案,在完成既定货物运输任务的情况下,使货物运输费用最低,直接表现是货主的费用支出能公平合理,间接表现是减少追加到社会产品中的货物运输费用。(4)完整性。货物运输质量的完整性是指货物运输过程只使货物产品位移、而不造成货物数量减少、质量变化的特性,是保摩服务对象能力的体现。货物运输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如果货物运输过程造成货物损坏或数量减少,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减少,会造成直接、间接的损失或者其他后果。(5)服务性。货物运输服务性是货物运输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运送货物的物质条件和服务态度使货物运输消费者满意的程度。货物运输具有强烈的社会服务性,货物运输服务性要求一切从货主的正当需求出发,尽最大可能为货主提供便利条件,进行热情周到的服务。以上仅是货物运输质量特性的主要表现.在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管理工作中,还可以通过服务质量的其他特性寐进行描述。 1.3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过程的特性 (1)动态性。铁路货物运输的产品是实现货物的位移,即通过载运方式把货物高速地位移到目的地,其运输服务过程都在高速运动状态中完成,从而对其质量也带来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使得质量体系的稳定运行难度增大。(2)网络性。铁路运输服务活劫点多线长面广,网络庞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失误或失控,都可能导致铁路网的堵塞或瘫痪,中断或影响铁路运输的正常运营,丧失服务能力。(3)连续性。铁路货物运输服务是不分昼夜,全天候进行,要求运输服务人员昼夜交替上班,分别提供不同要求的服务。 2提高铁路货运服务质量的途径 2.1加快路网建设,增加供给能力。加快路网建设、加快主型车辆的投入、增加供给能力是提高货运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融入综合运输体系,完善货物部门运输服务。 2.2瞄准市场需求,开发高质量的服务产品。铁路货运必须瞄准市场,尽快实现货运向快捷化、物流化的转变,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3适新常态,继续开展新形势下全面质量管理。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质量管理为中心,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继续深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加强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不断改进执行偏差,阻管理创新为路径攻坚克难,不断创立适应铁路新发展要求的全面质量管理新规范、新机制和新模式,迸一步提升运输服务的社会满意度,增强货物运输服务的亲和力。 2.4完善客户服务中心功能,实现客户服务管理现代化。必须加快客户腰务中心建设、加速完善功能,实现客户关系管理、市场需求预测、货运营销、计划管理、运输组织、收益管理、内部服务管理、客户自助服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提高客户满意度、稳固市坜份额,并且以此为契机促进铁路货运组织模式及管理体制的改革。铁路运输部门的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加强服务质量,使铁路运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前进。 作者:周洪武 单位:龙煤七台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运输部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管理论文 1、商业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管理者不重视服务质量管理 在大多数的商业健身俱乐部中,管理者没有充分的重视服务质量管理工作,这是因为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服务质量对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即使有的商业健身俱乐部制定了相关的服务质量标准,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按照标准去执行,缺乏专门的服务质量监督机制,所以员工在工作时,也不会严格的按照服务质量标准要求自己,使得服务质量降低。 1.2、服务质量管理认识呈现出片面化 在很多的商业健身俱乐部中,认为服务质量管理需要由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缺乏服务质量管理整体性的认识。实际上,在商业健身俱乐部中,消费与服务是同时发生的,所以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控制应由提供服务的部门来负责,而商业健身俱乐部的所有部门都是提供服务的部门,因此,服务质量管理应该在整个商业健身俱乐部中实施。 1.3、管理者对服务质量的认识存在误区,忽视社会关系 在对服务质量的认识上,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其是一个完整概念,所以在进行管理时,缺乏系统控制。商业健身俱乐部员工的服务水平仅仅是服务质量的一部分,还应包括设施、设备、环境质量、卫生、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内容。商业健身俱乐部在制定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时,只将自身的服务质量标准和员工服务水平作为衡量标准,忽略了会员的感受和评价,从而导致商业健身俱乐部在提供服务时不能很好地满足会员的需求。 1.4、缺乏必要的建议奖励措施 在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员工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但是由于俱乐部缺乏必要的建议奖励措施,使得员工的积极性受挫,严重时会导致员工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影响俱乐部的服务质量。 1.5、不能及时的解决会员提出的问题 商业健身俱乐部健身的会员会在健身一段时间后,提出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临时更换教练问题、价格问题、环境卫生问题等,而对于会员提出的合理问题,俱乐部不能及时的解决,导致会员对俱乐部的满意度降低,这样一来,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形象和口碑就会变差,不利于俱乐部的发展。 1.6、提供的体育服务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不到位 在技术质量方面,不到位的突出表现有四点:缺乏对建筑、专业和服务设施设备的管理;专业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会员的需求;在客流高峰期,提供的项目和服务不符合曾作出的承诺;安全保卫措施不到位。在功能质量方面,商业健身俱乐部非常重视员工的服务质量,然而员工在工作时的精神状态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其提供的服务不能让会员满意。功能质量不到位的主要表现就是员工的态度冷漠、生硬,行为随意、欠优雅等。 1.7、提供的服务项目不能满足会员个性化的需求 目前,大多数的商业健身俱乐部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大致上基本相同,存在着很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这不利于满足会员的个性化需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没有形成完善的会员个性需求档案,不能提供跟踪服务;二是服务的灵活性差,对于会员提出的规范服务以外的要求无法满足;三是在设计个性化健身服务产品时,忽略会员的需求。 2、构建商业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2.1、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 商业健身俱乐部所提供的健身服务产品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健身显性需求,一是潜在的隐性需求。将这两种需求的特征和特性加起来,总和就是服务质量。由此可以得知,商业健身俱乐部的服务质量具有综合性,也就是说不仅要保证各个部门的工作质量,还要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与配合。而建立商业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很好地满足会员的各种需求,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 2.2、是商业健身俱乐部经营成功的基本保证 作为商业健身俱乐部,要想经营成功,就需要保证两条:一是健身产品质量好;二是俱乐部的运营成本低。为了满足这两项经营目标,就需要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并将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作为主要的管理目的。 2.3、既是商业健身俱乐部的需要,也是会员的需要 商业健身俱乐部构建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满足俱乐部的需要和利益;二是满足会员的需要和期望。由这两方面的作用可以看出,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促使商业健身俱乐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有效地提升会员的满意度,赢得会员的信任。 3、构建商业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构架 3.1、战略规划 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中,战略规划包括八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许多体育舞蹈爱好者泯灭了学习体育舞蹈的热情。体育舞蹈在国际上的广泛推广受到了阻碍,直接影响到体育舞蹈在全球的普及。 3.2、比赛形式存在的弊端 现在,电视传媒在体育赛事上的推广、传播和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射击由于电视转播率过低等种种原因,奥运会项目委员会已建议撤消其部分小项。排球规则改为现在的每球“得分制”和规定“技术暂停”。正是为了适应电视传媒的转播,奥运项目委员会对寻求进入奥运会的项目的一个笼统判断是,这些“新项目”能否表现出比奥运会现有项目更高的媒介关注率。如果该项目不能为奥运会增值,当然也就没有必要被接纳进奥运会。 作者:张芹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微探高等教学服务质量管理 无论是国际标准组织(ISO)还是世界贸易组织(WTO)都将教育列入了服务行业,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接受教育就是接受一种特殊的服务,同任何服务性商品一样,教育服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育消费的过程。从服务管理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过程的质量管理问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个性化需求和大众化的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过程的服务质量状况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等教育服务过程的产品定位研究 在高等教育的成本支出中,学生或家庭自费部分已占有相当的比例。换言之,计划经济时期是国家出钱委托高校培养大学生,而现在则是学生或家庭自己出钱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产品的购买主体已由国家转变为学生或者其家庭。高等教育的费用从性质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小部分属于消费部分的支出;大部分则属于投资性质的支出。从消费性支出来说,大学生作为消费者自然有权要求高校为其消费效用的最大化提供合乎标准的高等教育产品;作为投资性支出来说,大学生同样有权要求高校为其投资行为或人力资本的积累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对于高校,其向求学者提供的是一种旨在改善和提高求学者人力资本价值的无形商品,高等学校的产出就是高等教育服务;而对于求学者而言,求学者交纳求学费用,并消耗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消费教育服务。 质量是相对产品而言的,没有产品也就谈不上质量。高等教育的产品是高等教育服务,人才不是高等教育的产品。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者向学生提供用于提高或改善人的智力素质和思想观念素养的非实物社会成果,它与演员、医生、导游、售货员一样,提供的是一种服务消费品。高等教育产品(高等教育服务)具有提高购买者(学生)的劳动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价值或效用等,学生及其家长(还包括国家、社会等)才愿意花钱来购买。求学者之所以牺牲提前就业的潜在收益,是因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学生通过消费这种服务而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使得自身劳动力商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在未来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教育活动的结果不是改造或制造出了新的学生,而是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技能,改进了学生的态度等,从而提高了劳动能力与劳动效率,学生劳动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购买(接受)高等教育服务的结果。 高等教育过程的服务产品观认为学生是直接顾客,是教育服务消费的主体,他们有权选择学校、专业、课程及任课教师等。在近年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渐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试行等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的思想理念。高等教育的产品是高校向学生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并且通过学生的理解消化而被接受和使用,以满足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需要,进而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要。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者是教育工作者,他们通过消耗智力和体力而生产出适合不同教育对象需求、具有多方面性能的教育服务,处于生产领域;学生则是高等教育服务的主要消费者,处在消费领域。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具有同时性与共生性,高等教育的产品就是高等教育服务,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产品。 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框架下,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具有投资和消费属性的服务领域。世界贸易组织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教育服务是其中的一类,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育活动以外,任何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的教育活动,都属教育服务贸易的范围。 高等教育服务产品既可以是公共产品,也可以是准公共产品,还可以是私人产品。公共产品的价格是垄断的,即由产品的供给者决定,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一律按照规定收费。私人产品的价格可能是垄断的,也可以是竞争性的,如果是竞争性的价格,既可以随着产品的供求变动而上下波动,也可以讨价还价。私人产品按照单位产品收费,谁享用谁付费。准公共产品的价格介于两者之间,它们既不象公共产品的价格那样具有垄断性,也不象私人产品价格那样可以讨价还价,另外准公共产品的价格既可以像公共产品那样不按照享用数量多少而一律按照规定收费,又可以像私人产品那样按照单位产品收费。 从效率角度分析,高等教育服务产品应该按照私人产品的方式供给;若从公平性的角度考虑,高等教育服务产品应该按照公共产品的方式供给。教育服务是新兴的第三产业,是高层次的社会文明服务性劳动,是整个社会大生产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教育服务的投入也应该是一种生产性投资。高等教育过程的服务产品定位研究告诉我们,研究高等教育过程的质量管理问题其实质就是研究高等教育服务过程的质量管理问题,高等教育过程的质量就是高等教育过程的服务质量。 二、高等教育服务过程的基本特征分析 按照ISO9000国际标准,“服务”就是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和顾客之间接触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涵义:第一,服务是产品的一种,也是活动或过程的结果;第二,服务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双方接触活动及服务者内部活动(或过程)的结果;第三,服务必须以顾客为核心而展开;第四,服务一般说来是无形产品,有时也会形成一些有形产品。相对于有形产品而言,服务是“可被区分界定,主要为不可感知,却可使欲望获得满足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并不需要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出售联系在一起。生产服务时可能会或不会需要利用实物,而且即使需要借助某些实物协助生产服务,这些实物的所有权也不涉及转移的问题”。服务是以无形的方式,在顾客和服务职员,有形资源商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可以解决顾客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行为。 从服务的定义来看,它的本质就是满足他人的需要,以服务对象作为中心和出发点。具体到高等教育来讲,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和“教育是一种服务”的教育理念。因此,高校的各项工作就构成了一种服务链,最终由教育工作者将一种满意的教育服务提供给学生。 根据以上理解,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服务主要是指高校利用教育设施设备、教育技术为满足学习者(更准确地说应当叫做顾客或用户)的需要,为教育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提高或改善受教育者智力素质和思想观念素质,促进教育需求者人力资本增值的非实物形态的产品。 以上定义表明,在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中,交互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服务的生产价值的形成及最终提供物的交付,都离不开交互,特别是服务质量的各种问题,皆源于组织同顾客的交互之中。服务质量不容易控制和管理也是交互中的复杂因素造成的。因此,必须从交互的观点去理解教育服务质量,分析教育服务质量的特性。 第一,准确测度和评价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比较困难。 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服务的非实体性,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同实体性产品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无法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高等教育服务产品又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很难通过在线控制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过程来减少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的失误,以保证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符合既定的质量标准;另外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生产者通常具有比较高的对于教育服务过程的自主控制性,这对于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确立共同的质量标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高低以及教育服务消费者所获效用的大小难以测度和准确评价。 第二,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与有形产品是不一样的,有自己的特殊性。有形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可以通过十分精确的质量指标来衡量和控制,而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却缺乏统一、明确的衡量指标。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概念、标准以及质量控制的方法等与有形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有着显著的不同,不能完全照搬有形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方法。 第三,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与受教育者的主观判断有关,不仅要考虑高等教育服务的结果,而且还要考虑高等教育服务的过程。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由预期服务质量与感知服务质量所决定。预期服务质量即顾客(主要指学生)对高等教育服务预期的满意度。感知服务质量则是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实际感知的水平。如果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的实际感知水平符合或高于其预期水平,则顾客将会获得较高的满意度,从而认为高等教育服务具有较高的服务质量,反之,则会认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服务质量较低。不论是预期服务质量,还是感知服务质量都与受教育者的主观判断有关,因此,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不仅要考虑高等教育服务的结果,而且还要考虑高等教育服务的过程。 三、高等教育服务过程的顾客满意度分析 顾客满意度(customersatisfactiondegree,CSD)是衡量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主要标志,它反映了顾客对服务过程的认可程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和大众化时代,对于高校来说,要想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顾客满意度,满足教育消费者对于高等教育的个性化的教育消费需求。 ISO9000:2000中“顾客满意”的概念是:“顾客对其要求被满足程度的感受”。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负责质量的副总裁戴尔先生曾这样说:“顾客满意是成功地理解某一顾客或某部分顾客的爱好,并着手为满足顾客需要做出相应努力的结果”。这个从生产企业角度出发的定义指出“顾客满意”有两个关键内容:首先要成功地理解顾客的需求,然后是努力满足顾客的需求,这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服务过程。 顾客满意的主体是顾客,这里的“顾客”不仅包括教育服务产品的现实或潜在的消费者(如学生、家长及国家等),而且还包括教育服务组织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如高校内部的教职员工、输送生源的有关中学、学生未来的就业单位、高校的投资者等构成的价值链条中每个关键环节的所有成员。顾客满意与否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涉及整个价值链让渡系统中的所有成员。因此,要实现顾客满意的最终目标,就必须从教育服务活动的起点做起,确保价值链让渡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类顾客的满意,这是理解顾客满意内涵的真正意义所在。 顾客满意的客体是一个教育服务组织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全部产品”是指顾客所能感知到的所有东西,既包括教育服务本身的性能质量与适用质量,也包括顾客从接受教育服务过程开始到教育服务消费过程结束所涉及到的与满足其该项需要有关的一切事物,甚至还包括其他人对所接受的教育服务的态度与评价等。因此,顾客满意的客体是一个包括很多因素在内的动态整体,要实现顾客满意,必须涵盖其中的所有因素。 当然,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的顾客满意首先是要满足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个性化的教育消费需求,但是绝不能仅仅局限于直接顾客(受教育者)个人,而是应该将社会满意作为最高层次的顾客满意目标,将顾客满意扩大到社会和全体公众的层面,突出高校的社会价值,使高校的教育服务过程更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生态平衡、社会道德与科技进步等的协调发展,这是高等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 高等教育服务过程顾客满意度的衡量标准是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预期期望。而顾客的预期期望值是在接受高等教育服务前已经形成或在接受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顾客是否满意取决于高等教育提供的“全部产品”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好坏是以这些预期期望作为衡量标准的。由此可见,在研究顾客满意度时,必须了解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期望是如何形成的,预期期望质量形成的各种影响因素决定了顾客预期期望值的高低。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预期期望的形成一般主要取决于自己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预期的主观判断、高校的对外宣传(包括招生广告宣传)和非正式媒体如亲戚、朋友、同学、老师等有关人员意见的传播和影响等。 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的衡量标准还取决于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主观感受状态,这种感受状态表现为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认知。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主观感受状态或认知可以也可能不与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的实际情况相符。特别是高校面临的顾客是许许多多的学生个体时,由于学生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实际感受状态更具有主观色彩,就可能对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做出错误的主观判断,这是研究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顾客满意问题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从顾客满意度的视角,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可以分为三类:当然质量、期望质量和迷人质量。 当然质量是指教育服务应当具备的质量,顾客通常认为这类质量是教育服务必须提供的,一般不会主动表达对这类质量特性的要求。如果顾客认为这类质量特性很重要,服务过程也提供了高质量的这类服务,顾客的满意度一般也不会显著增加;相反,即使顾客认为这类质量特性不太重要,如果服务过程没有提供当然质量的这类服务,顾客的满意度仍然会显著下降。 期望质量是指顾客对教育服务有具体要求的质量特性,这类质量特性的重要程度与顾客满意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顾客对于这类质量特性的期望以及教育服务组织提供的这类质量特性的状况是比较容易衡量和评价的,期望质量及其实现程度是顾客满意度评价的关键。 迷人质量是指教育服务所具有的超越顾客期望的质量特性,这类质量特性(即使重要程度不高)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大众化条件下高校尤其需要树立并大力推行高等教育的服务理念,教育服务理念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们对学校教育是为学生服务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缺乏与时俱进的充分认识,在实践中仍受着传统观念的束缚,居高临下地以教育者自居。 从以上分析可知,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必须保证当然质量,否则会引起顾客的严重不满;不断改进顾客的期望质量,它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关键;积极开发迷人质量,努力使教育服务质量不断超越顾客的期望,这是教育服务提供者永恒的追求目标。在这三类质量特性中,期望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是目前各种顾客满意度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而当然质量和迷人质量与顾客满意度之间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目前各种顾客满意度评价模型对这种非线性正相关关系都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数学解释,统计工具中各种非线性回归方法对于这种非线性关系的拟合效果也并不理想。随着高等教育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顾客对高等教育个性化需求的变化,教育服务的顾客期望质量将会转化为当然质量,迷人质量将会转化为期望质量甚至当然质量。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完整产品四要素视角下服务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服务型组织服务质量管理相比于制造业更为复杂和困难,基于完整服务产品四要素视角,了解和挖掘顾客需求是服务质量管理的前提,本文通过数据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顾客更关注隐性要素和物品要素,服务型组织应该满足顾客需求偏好,在提供顾客所需物品要素基础上满足顾客心理及精神上的需求,实现顾客满意。 关键词:服务质量;完整产品四要素;顾客满意 顾客满意源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服务质量已成为服务型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相对于制造业,服务型组织的质量控制和提升更为复杂和困难。制造业更多地处理的是“物”,物性变异小、容易标准化;而服务型组织的对象是“人”,人的需求和个性存在较大差异、难以标准化。许多服务型组织的质量管理方法杂乱且不正规,其所提供的服务极具随意性、缺乏连贯性,导致了其服务水平长期低下,服务质量难以提升。本文以某高校周边餐饮业为例,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数据调研,尝试基于数据的分析和对比,研究某高校周边餐饮业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并以此为服务型组织质量提升“抛砖引玉”。 一、文献综述 1982年,瑞典服务市场营销学专家克•格鲁诺斯提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最早将质量引入服务领域,并将感知服务质量定义为顾客期望的服务质量与顾客实际接受的服务质量之间的差异,由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组成。格鲁诺斯的“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的核心是“质量是由顾客来评价的”,实际上是要求服务厂商从顾客的角度来评价和管理服务质量。耶鲁大学运筹学教授、美国质量协会会员亚瑟•斯沃西在《服务质量改进5步法框架》中,提出为了提升质量服务型组织需要结构化的方法,并分析了质量项目和体系的框架:辨识客户,确定需求;定义质量,创建质量声明;顾客满意度测量;制定服务标准;建立关键质量和绩效测量。可见只有确定顾客的需求才能有效明确的定义服务质量,进而提升服务质量,实现顾客满意。 此外,裘正弘在《从质量改进到顾客满意战略——浅议顾客满意度测评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提出顾客满意度测评所需关注的几个方面:注重服务满意度;提升定性分析的价值;扩展测评范围;调研机构与委托方趋向更紧密的合作;深入挖掘顾客需求,着重指出挖掘顾客需求的重要性。杨锦洲在《服务质量提升之道》中提出要从质量属性和免于不良两个方面来努力,服务设计应该正确无误,完全符合顾客的需求与期望。刘丽文教授在《生产与运作管理》一书中将完整服务产品定义为满足顾客需要而提供无形服务和有形服务的组合,包含四个组成要素:“显性服务”要素:服务的主体、固有特征;“隐性服务”要素:服务的从属、补充特征;“物品”要素:服务对象要购买、使用、消费的物品和服务对象所提供的物品;“环境”要素:提供服务的支持性设施和设备。本文正是基于完整服务产品四要素视角,对顾客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在明确顾客需求的前提下,服务型组织方可定义服务质量,实施针对性地质量管理方法,提升服务质量,实现顾客满意。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高校周边餐饮业为研究对象,校园周边餐饮业极为发达,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学生是学校周边餐馆的主要顾客,外出就餐时大学生的选择多种多样,餐馆的服务质量对于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意义重大。本文以高校周边餐饮业为研究对象,从完整服务产品四要素的角度探究其服务质量对其营业的影响,以为其提升服务质量给出建议,也为服务型组织服务质量管理提升提供借鉴。 2.数据收集 作者通过微信平台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不定项选择的方式,对3个班118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外出就餐常去场所以及选择原因进行了调研。根据原始的调查问卷回馈,运用统计学基本原理进行数据整理,将数据进行了分类汇总、相关性考究、柱状图分析等处理。 3.分析流程 首先,将数据分类整理,确定各原因要素,再将各原因的人次汇总得出数据;其次,将所有原因按人次多少排序,形成柱状图;再次,将各原因按照完整服务产品四要素划分为四类,罗列原因并按人次多少排列,以表格形式表示;接着,将数据按四要素分类进行人次的整合,统计四要素所占比例,并以饼图形式表示;最后,根据各图表显示的数据结合文献搜集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由此得出结论。 三、数据结果 1.不同因素之间的对比 完整服务产品四要素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显性服务”要素、“隐性服务”要素、“物品”要素和“环境”要素,根据调研数据分类汇总。大学生在外出就餐的选择上最关注“隐性服务”要素,占61.73%。“隐性服务”要素指的是顾客在就餐过程中得到的心理及精神上的感受,比如顾客在消费时价格上得到的满意度、菜好吃所得到的满足、良好的服务带来的愉悦感、上餐过程的快捷感以及距离近带来的便利感等;其次是“物品”要素,占16.54%。“物品”要素主要是指餐饮服务本身提供的物品及其他附属品,比如菜本身的种类和品质、餐具等;然后是“环境”要素,占15.06%,仅次于“物品”要素。“环境”要素主要是餐馆的设施、装修及其整体氛围,包含餐馆的装修、卫生情况、周边设施和店名等方面;最后是“显性服务”要素,只占6.67%。“显性服务”要素主要是指餐馆所提供给顾客的满足顾客最基本的消费需求,即达到充饥目的,比如饭菜量足、吃得饱等。根据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顾客在就餐时往往都倾向于满足自身“隐性服务”要素和“物品”要素的餐馆。可见餐饮业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升“隐性服务”要素,使顾客获得愉悦的消费过程,使其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同时还应在菜品、味道等方便满足顾客需求,提升顾客满意度。 2.顾客需求具体因素对比 根据微信问卷调查方式,就118名大学生外出就餐的情况及其外出就餐地点选择的具体原因基于完整服务产品的四要素角度进行分类整合。价格、优惠措施以及菜的口味,分别高达71人次和70人次,成为最关注的要素。因此,餐饮业针对目标顾客可以推出优惠政策,如折扣、赠品等优惠活动,来吸引大学生群体就餐。同时,餐饮业也要为顾客烹制口味极佳的菜品,满足顾客的口感要求,从而招揽更多顾客。其次关注的是服务的优良、距离远近、就餐环境因素,平均为44人次。餐饮业作为典型的服务型企业尤其要注意其服务的品质,给顾客良好的服务享受。另外,餐饮业在选址时也要接近目标顾客群体,更便利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自身的效益。对于就餐环境方面,不同的消费群体有不同的偏好,餐饮业可以根据其目标群体的偏好风格进行改善,包括周边设施、氛围、装修和店名等方面,从而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最后关注的是上餐速度和卫生问题。大学生群体外出就餐的次数和频率并不高,关注上餐速度和卫生问题的人次最少。餐饮业可以根据该群体的特殊性,结合其他自身需要提升的方面来进行调整,完善其首要提升部分,从而使顾客得到满意的服务效果。消费者并不仅仅关注的是满足自身需求的某一个因素,而往往结合了多种因素。餐饮业在经营时要考虑到面向的顾客群体,并结合顾客群体特点多方面去考虑他们所需满足的消费倾向,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服务型组织在提升服务质量时要着眼于顾客群体特点和需求,努力提升顾客最关注的因素。 3.企业投入与顾客满意度 有的企业投入的有形无形性与顾客满意度高低的特点。横向维度企业投入的有形性是指餐饮业可观方面的投入改善,即餐馆本身满足消费者充饥方面和提供的菜品本身等有形条件的改善;企业投入的无形性是指餐饮业提供的不可触的投入改善,即给消费者带来愉悦消费感受和就餐环境氛围等无形条件的改善。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企业进行有形方面的投入时,“物品”要素的改善比“显性服务”要素的改善能得到更高程度的顾客满意度;当企业进行无形方面的投入时,“隐形服务”要素的改善要比“环境”要素的改善所带来的满意程度要高。在餐馆经营时,有形投入往往与无形投入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有形投入是无形投入的载体,无形投入使有形投入取得更大的效益。 四、结论和展望 服务质量管理与提升要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服务业本身不同于制造业,在服务的过程中需要顾客的参与,顾客是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服务的根本目的也是要满足顾客的需求、使顾客满意,服务质量的评价顾客最有发言权。基于完整服务产品四要素视角,消费者在评价某一服务的服务质量时,往往与服务过程与其预期差距有关。假如服务过程使消费者得到的感受要等于或高于预期,那么消费者就会产生满意甚至非常满意的感觉;相反,假如服务过程使消费者没有获得预期感受,顾客会产生不满意的心理感受,而这种不满意心理由于首因效应会很难改变。在顾客期望的完整服务产品四要素的前提下,企业只有在顾客的期望方面做的优于其他竞争者,才能在服务企业中制胜。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研究调查所选的调查群体是部分大学生,并不具有代表性,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调查数据所反映的问题并不具有完全的适用性;第二,在问卷调查环节采取的是不定向选择,选择时有一些原因具有相关性,数据统计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第三,由于所选群体和调查方面的单一性,对其他行业或同类行业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引导性,在借鉴引用时要注意必须以自身的情况为基础,服务群体和服务行业不同,所需提升服务质量的方面也不同。 作者:孟欢 单位:聊城大学商学院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航站楼服务质量管理提升分析 摘要:主要从服务质量文化的构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服务质量信息系统的形成、协调评价机制的设立等方面研究了如何有效提高航站楼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关键词:航站楼;服务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商业性 服务航站楼的服务对象是旅客,航站楼可提供商业性服务和非商业性服务,一般与航空公司没有直接联系。非商业性服务主要是指免费性或廉价性的服务形式,比如提供行李小推车、安检服务等,没有经济收益。商业性服务是指有一定商业利益的服务形式,比如免税店,旅客对这种服务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商业性服务和非商业性服务是航站楼服务的主要形式,要想保证航站楼的服务质量,既要注重两者之间的协调性,还要注重服务质量评价的实用性、服务质量信息系统的全面性等。 1注重服务质量文化的构建 良好的质量服务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关键,有助于调动服务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提升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服务质量文化的构建以质量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以质量情感为出发点,以质量为意志的推动力,以质量为理性思考的准绳,从而为服务旅客营造出良好的服务质量文化,便于有效提升服务质量。 2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作为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帮助服务单位不断完善服务形式、纠正服务态度、丰富服务内容、改变服务方式,从而提升服务质量。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是以旅客作为主体,以评价作为形式的一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是开展服务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是保证服务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途径。对于所有旅客而言,服务质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服务工作的是否连贯、是否熟练、是否到位、是否精准。所以,要想保证服务质量,就应该做好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充分考虑旅客的体验、航班的准定性等,建立主客观双重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地达到评价目的。客观的评价指标应该包括旅客排队的等待时间、航班的准点情况等各项实际情况,由于客流量和类型的不同,要想保证服务质量评价的有效实施,就应该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贯彻在不同时间段,从而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但这种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为了测定行李箱的安全性时,并不能掌握旅客使用设备的满意情况。主观的服务质量评价是以旅客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标准的,是对客观评价的重要补充。目前的主观评价方式主要有2种,分别是服务质量卡和旅客调查。目前,候机楼大多数是采用SAQ调查问卷,是以旅客作为主体的一种评价体系,较少地涉及到航空公司、政府服务部门。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是成本较高、调查时间较长、数据分析较为复杂。所以,要想保证航站楼的服务质量,就应考虑服务提供方与享受服务方之间的关系,注重交流和互动,建立健全综合性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这种体系要包含旅客、航空公司、驻站机构等,从而有效地提升服务质量。 3建立健全服务质量 信息系统要想保证服务质量,既要注重服务质量管理,保证服务质量的提升,还要注重服务质量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信息系统的形式有效地对服务意见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便于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美国著名的营销学专家贝里认为,完善的服务质量信息系统要有6大功能和作用,包括:①服务质量信息系统应该综合各种信息,使管理人员在决策的过程中以旅客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切入点,实施相应的服务形式;②服务质量信息系统必须以旅客作为主体,注重在服务工作中的旅客服务属性;③服务质量信息系统要把握服务工作进程,解释服务改进工作的重点内容,指导资源分配决策工作,便以有效进行服务工作;④服务质量信息系统详细记录本企业的服务实绩和竞争对手的实际状况,便于改变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⑤服务质量信息系统要充分表明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做好服务质量改进措施,提升服务质量投资效果;⑥为服务工作者提供服务实绩数据,从而有效确定工作人员的奖惩数额。服务质量信息系统是为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的系统,这种系统既要包括对旅客服务质量的期望,还要注重服务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便于管理人员根据信息的实用性、精准性、及时性、连续性衡量信息质量,保证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服务质量信息系统要充分记录旅客的评价,以旅客的评价作为基础,改进服务工作,提升服务质量。服务质量信息系统应该能够充分显示服务实绩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旅客流失的情况,了解旅客对服务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服务产业链,有效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 4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为了给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企业应注重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交流,保证政府部门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有效地提升旅客对航站楼服务的满意度。在航站楼服务工作中,要保证服务质量管理的高效性和可行性,应充分考虑政府部门在其中所担当的角色。虽然政府部门有自己的服务考评机制和投诉专线,但在旅客眼中,政府部门的服务往往是航站楼服务工作的一部分。所以,要想保证航站楼服务质量和效率,必须要做好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交流,使得航站楼服务工作更加全面、系统、有效。 5结束语 服务质量是以旅客作为主体的服务工作的评判标准,是对服务行业服务程度的评价。服务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既要注重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也要注重服务实施者的手段和方法。航站楼作为一个服务场所,充分展现服务工作的内容,是体现服务质量的具体所在。要想保证航站楼的服务质量,就应注重旅客对服务工作的评价,注重服务质量信息系统的建立,还应注重与政府部门服务质量相协调评价机制的建立,从而保证服务质量管理效果。 作者:向怡 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服务业中服务质量管理与顾客满意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顾客越来越重视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中是否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对服务业而言,在吸收营销活动中的管理经验和采取某些标准化服务方式以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服务业管理人员需要对服务营销活动中的质量管理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需要更好地理解服务营销中质量管理的核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从而实现顾客满意。 关键词:服务业;服务质量管理;顾客满意 0引言 1960年以来,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一方面使得由劳动为主导的产业向技术为主导的产业转化;另一方面,兴起了不少新的第三产业即服务行业。运输、交通、仓储、流通等产业的进一步壮大,服务行业由此而诞生;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将推动了文化娱乐业、卫生健康、保健美容、环境保护、心理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售后服务同样成了达成产品销售的重要部分之一,成了服务企业间争夺市场的主要方式。伴随着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营销将会成为企业营销的主要形式。 1服务质量理论概述 1.1服务质量的内涵 迄今为止,对服务质量的定义学者们也没能得到准确的解释。服务质量的定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本身质量,二是与顾客满意度密切相关。学者们关于服务质量方面的探讨已经形成了一些共同意见:服务质量的实质是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所感受到服务心理预期,因此又称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决定于顾客对服务的预期和对服务的感知。(1)服务质量就是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2)服务质量取决于顾客对服务的感知与期望。 1.2服务质量的特征及实践的意义 与服务的特征相对应,服务质量也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即服务质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服务质量缺乏稳定性,服务质量的好坏受服务过程和结果所制约,服务质量的交互性。服务质量是服务营销管理的焦点,最早对服务质量的探讨体现在服务营销范畴,其后慢慢拓展到服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范畴。服务质量之所以能够引起高度重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服务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当前,全世界范围内GDP的60个百分点上下来自于第三产业。(2)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升级服务质量。维护与顾客良好的关系以及保持现有市场占有率与升级服务质量息息相关。(3)提高服务质量能够提高企业的绩效。特别是当多个提供了相同服务的企业在小的范围内竞争时,例如银行,服务质量的提高可能是突出服务唯一与众不同的方式。 1.3服务质量提升顾客价值 菲利普•科特勒提出“顾客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与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要想提升顾客价值,主要表现在使客户明显感到价值被提升了,甚至高出顾客预期。产品价值是消费者可以客观感受到的。包含产品的质量、功能、式样、外形等。比如,顾客去商场买衣服就可以通过直观感受到衣服的质量、颜色、款式从而在顾客心中就有了一个目标价值。人员价值即员工价值,包括员工的知识水平、各项素质、业务能力和整体形象。比如,营业员的形象和综合素质以及亲和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系新老顾客。服务价值是和产品一起出售向顾客提供的附属价值,就是通常说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价值。特别是现在网络购物兴起,服务成了网络购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形象价值是企业的形象及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总体形象。 2服务营销中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分析 服务质量是服务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我国的服务营销的起步和发展较晚。国民经济受资本、技能和规模等成分的制约,这也就使得服务营销的成长受制于很多方面。 2.1员工素质水平低,服务不规范 服务营销是企业员工和消费者一起介入的过程。很多企业的服务营销没有考虑到这两个因素,仅仅只是把产品看成是服务营销的服务对象,只是重视业绩和经营利益。没有考虑到员工的工作感受也没有考虑到潜在顾客的购买能力。他们一味的认为员工是帮助他们实现价值的劳动力,没有重视员工的发展。至于员工的综合素质、服务水平以及工作能力都不去考虑甚至有的企业会认为是对员工进行培训是一种人力财力的浪费,当员工跳槽时还可能便宜了竞争对手,确没有想到如何去长远的留住员工。 2.2管理者没能全面认识到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由于服务质量有时只能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导致企业管理者只注重为企业直接带来经济利润的项目,而忽略了服务质量的必要性。由于企业的服务管理者以为,投资服务质量管理成本大,但无法获得相应质量管理明显的效果,最终的结果是服务质量落后,忽视服务质量管理,这将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2.3没有能够正确处理消费者的投诉 消费者的投诉对于每个企业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做的再大再好的企业都不能保证顾客百分之百的满意,所以要看企业是如何处理顾客投诉的。为了企业求生存,促进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正确解决消费者投诉,让消费者满意是消费者的愿望。很多企业没有能注意到这一点,认为只要产品或者服务销售出去了就没什么事了。其实处理顾客投诉是服务营销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影响顾客关系维系还有可能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一定的影响。 2.4服务品牌意识不足 我国企业大部分属于个人集资型,规模小,资金有限,对于企业的品牌认识不足,不少企业认为那些都是大企业的事情。许多两线和三线企业对自己的品牌意识比较弱,因为行业品牌集中度和关注度不够。 3改善服务质量提升顾客满意度 3.1正确对待顾客的失落和不满 据调查:客户不满意服务会流失90%的客户,问题无法解决的客户会有89%的流失率。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对9个人去述说这是一次不愉快的购物体验。服务品质与顾客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企业应注意它。因此,企业应该关注客户的失落感,当顾客表现出不理想时,企业应尽快了解客户失落的原因在哪里,这对企业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还要求企业服务人员要学会倾听,舒缓和镇静客户愤怒的技巧。 3.2提高管理者的服务质量意识 在服务营销中服务质量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企业所有的员工应该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特别是管理人员,应更加注重服务质量。从而强化管理者在服务质量上的管理。服务人员有了服务质量意识,才会做好本职的工作,提升企业整体素质服务质量。服务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服务质量和顾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利润的来源。了解消费者不满和投诉对管理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有消费者不满和投诉才能发现企业内部所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顾客对一个企业的了解是逐步是进行的,顾客与企业的深层沟通是建立在顾客不满的基础上的,恰当的处理顾客的不满意对管理者发现和解决问题更加有利,以及对强化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也有很大帮助。 3.3提升员工素质、实现规模化管理 对企业而言高素质的优秀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实现员工规模化的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企业需要塑造专业化、高标准的服务人员队伍,这就离不开对服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针对处在不同岗位的员工,其素质提升的重点也不一样。一线服务人员侧重服务技巧,二线员工侧重企业经营管理理念。通过提高整体服务人员的素质,能够更好的取得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 3.4建立顾客反馈信息平台 企业在服务营销中有个非常主要的环节就是解决客户的投诉的问题,它可以制约客户对服务的满意程度。首先,要有良好的服务质量,建立客户投诉渠道,保证客户投诉渠道,方便客户投诉;其次,及时的,友好的,为客户提供快捷的处理方法,并为存在的问题说明缘由;最终,针对存在问题的服务和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制定方案避免降低消费者的满意度。同时,在整个过程中,保证企业对消费者的尊重和谅解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得消费者忠诚于企业并长期信赖。 4结束语 总之,在服务营销中,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来说虽然服务营销中还存在许多服务质量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但是服务行业正在蓬勃的兴起呈较快的发展趋势。二十一世纪的服务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奉献将愈来愈明显,对服务营销的探讨也将成为这个世纪服务营销范畴的潮流。服务质量也得到较高的重视,企业也都在想方设法的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质量。 作者:何恒;万启生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基层机关科技服务质量管理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基层企事业单位机关科技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基本实现了各种业务的信息化。但是,随着大数据集中的推进,基层机关单位科技部门工作的重心、职责、发展都发生了变化。本文首先阐述了基层企事业机关单位科技服务面临的新形势,以及科技服务中遇到的问题,然后从强化内部管理、完善硬件改造、整合科技资源以及重视科技创新等几个方面论述提升科技服务的新思路。 关键词:科技服务;基层机关;工作效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基层机关单位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构建了高效、安全、规范的科技服务体系,各种业务处理基本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随着各种信息系统的成功上线,基层单位核心数据逐步集中到省级或全国级机构,这对基层机关单位科技部门工作的重心产生了影响。基层机关单位如何适应新形势、提高科技服务水平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科技服务面临的新形势 (一)管理与服务须跟上新形势 基础机关单位一般都存在科技管理不够规范、系统性差、联动性差、分工不明确、配套机制未形成、科技服务水平还不适应要求等问题,并且伴随着技术风险,管理与服务须跟上新形势。 (二)信息化水平须跟上新需求 各个单位都在努力提升自已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运用信息化来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各省级以上单位均开始对本行业的数据进行规划、整合和集中,这就要求基层机关单位要从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安全保障建设方面尽快采取措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三)科技日常工作面临新变化 一是系统维护重心的转移。随着数据大集中,基层机关部门工作重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来以核心业务系统维护为中心转变为以信息安全管理和网络系统运维监控为中心。二是网络安全的风险增多。内部网的任何一台计算机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网络中其他计算机,而且病毒、入侵等风险也在加大。三是科技服务时效性的加强。新变化要求科技部门提供更加快捷、高效、安全的技术服务。四是软件开发的种类减少。随着上级单位重要业务系统的数据集中,针对各类创新性软件也提出了统一软件开发规范。基层机关单位开发大规模推广应用的软件项目明显减少,且主要集中在一些简单的部门特色应用软件和网站建设上。 二、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业务和科技沟通不足 一是技术人员培训不到位。在基层机关单位许多新业务系统上线、升级培训只要求业务人员参加,而业务人员在培训时对技术问题难以掌握,向技术人员介绍系统的相关信息不到位,技术人员只能凭借经验进行维护,效果和效率都难以保证。二是业务、科技知识融合难。虽然各类业务与信息技术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业务人员不懂技术和技术人员对业务的不精通造成了一些系统简单的问题,双方需要反复交流、测试才能解决。 (二)重技术轻管理 许多基层机关单位简单地认为科技服务就是建机房、买设备和维修,实际上做好科技服务工作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有战略规划、评价体系、管理制度、安全管理,以及培训等。传统的重技术、重投入而轻管理的观念将得不到理想的工作效果。 (三)技术人员存在边缘化的问题 当前各单位的核心业务系统的研发都是由其上级单位负责或者直接外包研发,基层机关技术人员更多是充当系统维护人员,软件创新处于停滞状态,工作中难找到成就感。而工作本身对技术人员要求高,同时科技知识更新快和继续教育支出较大,技术人员须处于不断“充电”状态,但在机关单位待遇、福利对技术人员没有倾斜,致使许多基层技术人员都更希望到其他部门发展甚至跳槽。 (四)信息安全方面的不足 一是信息安全观念意识未深入人心,信息安全培训不到位。二是网络基础安全存在认知和投资上的偏差,误认为信息安全就是网络安全,重视硬件性投资而忽视软件性投资。三是应用系统安全薄弱。上线的系统一般都未经过安全部门的严格评测,安全性不高,易受到入侵和攻击。 三、提升科技服务保障机关工作效能的新思路 (一)强化内部管理,保障服务质量 一是加强科技制度建设,强化科技部门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措施,并认真执行落实,加大检查力度,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那些制度落实不到位、检查工作走过场等情况给予处罚,对于那些重视制度建设并认真落实的予以奖励。二是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体系。落实“一把手”负总责下的逐级分工负责制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基层机关单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及职责,并与相关部门、下属单位签订安全责任状;建立应急管理制度,完善应急处理流程;联合审计、保密等部门定期开展计算机安全检查,不定期对网络安全、业务系统运行情况和重要业务数据备份等开展检查、验证。三是规范计算机运维管理。严格维护流程,做到重要网络、系统运维时责任人申报制和负责人审批制,并做好相关档案记录的填写;对重要系统口令,实行定期修改,口令封存统一入保险柜的保管方式;严格互联网手续,禁止将机关涉密信息上传至互联网。四是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科技部门要调整工作思路,变被动为主动,“走出去”与其他部门沟通,提高服务效率。强化科技人员的分工,要求科技人员定期与对口服务的部门沟通联系,一方面能提高科技人员业务知识水平和科技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派科技人员去相关部门学习,有利于科技人员在业务科室以科技的观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五是加强技术培训力度。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制定长远学习规划,经常性地组织机关相关人员学习新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将机关部门计算机安全管理员进行培训,并开展计算机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技术交流,全面提高其业务水平。 (二)完善件改造,增强服务实力 一是强化核心机房建设。核心机房建设时,确立安全、经济、实用的建设原则,确保网络和电子化设备的正常运行,合理规划楼宇线路,提升机房UPS供电容量,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体系,防雷、消防、安全防范措施都能符合相关要求。二是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增加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对于重要的业务系统使用较为先进的服务器,引入虚拟化和云计算,进一步提升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对于用户使用的信息化设备,严格实行定期报废制,将运行速度慢、影响工作的计算机及时进行淘汰;建立软件资产管理制度,实现机关软件正版化。 (三)整合科技资源,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整合人力资源。随着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基层机关单位科技人员少,电子设备多、应用系统多、服务对象多的问题普遍存在,靠专业科技人员来为机关单位提供科技服务和保障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顾此失彼。同时,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形成了一批计算机基础好、应用能力强的准科技人员。因此,通过对本单位的人力资源整合,构建以专职科技人员为核心、部门计算机安全员为协管、计算机兴趣爱好者为补充的“大科技”服务体系,可以有效解决科技人员资源紧缺的矛盾,提高基层机关单位全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独立解决计算机应用问题的能力。二是整合数据资源。数据对于每一个机关单位来说,都是进行政策制定、分析研究的基础,建议进一步推动系统数据的集中和整合,改变原有的各类信息系统过于分散、自成体系、相互独立等问题。对各个部门独立的系统进行整理,构建一个大数据应用平台。三是合理配备。充实科技队伍,优先将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科技队伍中。同时围绕科技工作重心,抓好科技工作的外延,让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走出去”,开拓科技工作的视野,促进科技工作的发展。 (四)重视技创新,提升服务手段 一是重视科技工作认识上的创新。提高对科技工作的认识,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前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广泛地渗透到各项业务、各个环节中,科技工作成为基层企事业机关单位的一项具有服务、支撑、保障作用的基础性工作。要树立科技服务是业务发展的基础、科技管理是业务发展的保障、科技创新是业务发展的动力的理念。二是重视科技管理模式的创新。以人为本,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基层机关单位要适应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就必须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管理人才,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优化现有科技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为其提供更新知识和强化知识的机会,尊重科技人员,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促使其不断提高,不断创新,成为既懂科技又精通业务的新型复合人才。 作者:陈伟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新余市中心支行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管理探究 摘要:目的:探究基础护理流程优化对ICU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完善和优化基础护理流程,强调基础护理的重要性,转变护士对基础护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基础护理流程的培训,分别抽取基础护理流程优化前后的ICU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优化前ICU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4.18%,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1.25%,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92.50%;优化后ICU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1.41%,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1.21%,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97.78%。两组各项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优化基础护理流程,能够有效改善ICU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ICU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基础护理;流程;护理服务质量 为了响应卫生部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号召,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2011年起开始创建优质护理工程,从多方面入手实现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对于重症监护室(IntensiveCareUnit,ICU)而言,由于收治患者特殊,护理工作量大,突发事件多,改善基础护理服务质量是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的第一步。就优化基础护理流程对ICU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病房共有21张床位,护理人员54名,年龄为22~46岁,平均年龄为(29.20±4.60)岁;大专9名,本科45名;护士13名,护师30名,主管护师10名,副主任护师1名。 1.2基础护理流程优化方法 (1)强化ICU护士的基础护理意识:基础护理是整个护理工作的主干部分,做好基础护理服务是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大前提。要求全科护士包括工勤人员都必须重视基础护理,开展以基础护理为主体的学术讲座,对全体护士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集体学习卫生部的相关文件精神,明确护理对象及护理目标,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思想。基础护理是确保患者诊疗质量的重要基础,也是护士观察病情的良好途径,在基础护理过程中护士能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且护士能够通过基础护理来体现对患者的关怀和重视,体现人文精神。基础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体护理工作质量,要求护士学会换位思考,充分体会患者的痛苦,理解患者的需求,明白基础护理的重要性。 (2)优化排班流程:合理的排班能够为护士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又能确保工作质量。ICU班次调整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围绕患者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予充足的护理服务。以往的排班安排中,存在大夜班护士工作量大、休息时间少、体力消耗巨大的情况,这导致护士很难有充足精力来保质保量的做好基础服务,而基础护理不到位则会直接导致患者、家属的不满,进而引发纠纷,在调查中ICU护士也充分反应了排班不合理的情况,因此针对排班情况进行了优化。首先将晨间护理由以往的大夜班护士负责改为了大夜班护士和白班护士共同负责,减轻了大夜班护士的工作量,其次将白班工作时间提前半小时,确保白班护士能够及时参与到晨间护理中来,大夜班护士和白班护士的共同执行也确保了基础护理能够进行双人查对,避免了护理差错的发生。其次,在排班的具体安排中,采用护理活动评分量表对护士的工作能力进行了充分的评估,确保各个班次都能够实现高年资、低年资护士的有机结合,实现能力互补,既克服了人力不足的问题,又确保了基础护理质量。 (3)优化工作流程:要求以往各班次的护士根据自身工作内容,对原有工作流程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原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由管理层进行审核,重新完善和优化工作流程。在流程初步设计完成后,在全体护理会议上进行讨论,集思广益进行修改,初步拟定完成后在临床试用一个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进一步调整流程,最终制定成册,要求所有ICU护士都必须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来执行,尤其对于新护士要强调工作流程的重要性。如ICU组长工作流程:①查阅ICU护理记录及患者情况。②根据患者病情及本小组护士的工作能力进行本次工作分配。③认真听取交接班记录并提出指导意见。④进行床头交接,了解夜间患者的情况,检查患者的皮肤、体位及各类管道。⑤和夜班护士共同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擦浴,并整理好床单元。⑥更换氧气湿化瓶,需要雾化治疗的患者配置雾化液。⑦遵医嘱进行气压治疗和多频振动治疗。⑧协助白班护士工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建议。⑨进行转科患者及外出检查患者的安排。⑩协助办公及治疗护士工作。瑏瑡检查治疗车内药械并补充。除此之外,还要强调每周的工作重点,例如周一整理病房、周二检查管道标识等。 (4)加强各级人员培训:在强调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要组织全体护士进行基础护理流程的培训,确保所有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流程。做好新护士的入科培训工作,将基础护理流程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强调,确保每个新护士在上岗前都能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护理意识,在入科后由带教老师负责进行流程的说明和指导,确保在上岗前能够熟练按照流程进行护理。每个护理班组要安排资深护师负责指导工作,确保护理操作的安全性。护士长要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基础护理工作,以言传身教的形式感染和激励护士,提高护士对基础护理的热情和动力。定期进行阶段总结,分析该阶段中基础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对优秀的护士提出表扬,进一步激发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热情。 1.3评价方法 分别抽取基础护理流程优化前后的ICU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优化前ICU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4.18%,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1.25%,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92.50%。优化后ICU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1.41%,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1.21%,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97.78%。两组数据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3.1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基础 基础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基础护理流程的优化,护士的专业能力得以体现,能够更好的服务患者,科学的工作流程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率,减少护理差错。通过基础护理流程的优化,强化了护士对基础护理的重视,同时也加强了护士对患者病情的观察,确保护士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做出应对措施。 3.2减少了医院感染发生率 基础护理流程的优化有效避免了护理操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确保了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的研制执行,避免了患者交叉感染,从而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3.3改善了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是对护理工作最客观的评价,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往往代表了护理工作质量的优劣。通过基础护理流程的优化,护理工作质量显著提高,大夜班护士的工作量减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双人查对的制度也体现了对患者安全的重视,获得了患者的认可。 4结语 优化基础护理流程,能够有效改善ICU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ICU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郑晓倩;郑海燕;周相莲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根据相关承诺成品油零售市场对外全面开放,众多外资石油企业借机进入中国市场。由于政策限制,外企不得不采取与中方公司合资的方式来经营。面对外资加油站的强势来袭,国内各大石油公司也开始不断完善和优化对加油站的管理。外资加油站在国外长期发展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体贴到位的服务对国内加油站构成了严峻威胁和挑战。以延长壳牌及为例,其以油品零售经营为主要业务,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发展迅速。其在服务质量管理方面的完整体系和科学的服务规范,对于提升其顾客满意度和品牌形象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其发展迅速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进行延长壳牌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研究成果对国内加油站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延长壳牌;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PMTDR 一、引言 自100多年前雪佛龙公司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加油站以来,加油站已遍布全球且不断优化升级,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在此过程中,汽车工业的讯速发展以及顾客对便利性的追求是推动行业变革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加油站行业技术设备升级加快,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且随着便利店、超市运营商的加入,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推动加油站行业不断发展。我国加油站建设起步相对较晚,近年来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油站建设及管理都在逐步改善。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国内加油站虽已经过多年市场锤炼,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但与外国能源巨头在品牌影响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化运作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对国内加油站而言,借鉴发达国家加油站的发展经验,不断学习和创新从而提升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具有较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国内外同类问题研究现状 从众多大公司发展来看,把控制终端销售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服务质量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国内外学者针对各公司的情况,在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方面做了较多研究。印度尼西亚的Pertamina油气公司一直致力于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的提升。其从油气计价和油气质量到具体的加油服务,都力求达到顾客的满意。该公司在2008年实行了PastiPs[1]改革项目,在加油站卫生、视觉形象和文明礼仪等方面都力求达到一个全新高度。Wahid建立了加油站便利店的顾客忠诚度分析模型,模型基于Bloemer和Ruyter所建立的便利店分析模型。该研究收集了Penang岛加油站的大量数据,建立五个基本假设进行试验研究,旨在分析便利店品牌、团队形象与顾客满意度间所存在的联系。罗洪群等针对四川加油站多元化经营现状,对该省加油站的多元化经营进行探讨,提出了符合该省加油站特色多元化经营的具体建议。中石化江苏石油分公司总经理吕建华指出加油站要树立顾客满意的战略思想,以顾客为中心,尽量提高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黄其虎提出来了与大客户建立忠诚伙伴关系和改进当前加油站大客户管理与开发的措施。薛峰[7]分析了通过对加油站客户关系管理、品牌服务管理、服务创新、服务保证、企业文化创新、员工激励等因素。贾淑霞以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为核心,建立加油站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评价模型并深入分析了服务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 三、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的相关概念 服务质量是指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服务质量应被消费者所识别,消费者认可才是质量,它是顾客感知服务的关键。它既由技术质量、职能质量、形象质量和真实瞬间构成,也由感知质量与预期质量的差距所体现。其特征主要包括: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文明性。服务质量的评估是企业对服务质量感知的调研、测定和认识。根据其内涵及特点,优质服务应满足以下条件:规范化和技能化、态度和行为、可亲近程度和灵活性、可靠性和忠诚度、自我修复、名誉和可信度。服务质量管理评价主要方法:统计调查法、分层法、因果分析图法、相关图等,而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是SERVQUAL法。SERVQUAL理论是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服务行业中提出的一种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其理论核心是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四、延长壳牌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的流程延长 壳牌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为PMTDR(Peoplemakethedifferencereal),其意义在于为了区分与竞争对手的不同,壳牌想在服务上与众不同,并希望体现在每个国家每个油站,每一天为每一个顾客提供高质量燃油和高品质与众不同的服务。其运作流程为: 1.建团队。延长壳牌加油站良好的团队建设依托其运营商人员管理手册,该手册包括招聘、入职介绍、薪资、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工作氛围、奖励和认可、沟通及标准八个部分。通过对运营商人员管理手册的学习,员工们能加深对延长壳牌加油站的运营制度及文化的了解,降低员工工作失误率与事故率,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效果。营运商人员管理手册可以给油站带来有效的人员管理,而有效的人员管理会鼓舞士气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2.练技能。练技能包括服务技巧的辅导和训练。简单、标准化的辅导是针对普通员工而设计的。当油站能正确、持续地执行标准服务流程后,可以进行“高级销售课程”的辅导,帮助加油站增加差异化燃油销售量,通过润滑油和便利店商品标准陈列技巧的训练,以此增强顾对油站的感知和理解,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加油员在服务进行之前通过简单、标准的培训做好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且在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切实执行,注意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这样才能为油站留住更多的顾客。当然技能培训项目还有很多,如TM(区域经理)发展与评估、零售即细节、零售顾客承诺、零售商的入职和培训、TM的入职和培训。服务技巧的辅导和训练使得服务过程更加简洁和明确。 3.比业绩。油站承诺要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那么我们就需要去衡量我们是否真正做到实现我们的顾客承诺。如:清洁的油站、持续友好的服务、微笑的员工等。通过服务质量评估,才能找到差距,进而提升服务水平。对业绩进行评估的工具包括油站导航器(Navigator)、神秘访客(Mysterymotoristprogram-MMP)、VISA(Visualimagestandardaudit)、RFC(readyforcustomer)、TMSR(territorysitereview)。 4.庆成功。一个良好的团队,离不开激励,适时奖励和认可让员工以更好的工作表现来获得顾客满意的微笑,切实做到——微笑的顾客,每个油站,每天,每个访问。用统一的考核指标考核延长壳牌每一个油站,认同从油站员工、运营商及区域经理、运营经理各个层面的卓越表现。 五、延长壳牌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优、劣势分析 1.延长壳牌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优势。 1.1连锁经营,统一管理。延长壳牌作为中外合资企业,沿用了壳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是国内较早开始使用连锁经营的油品零售公司之一。延长壳牌的连锁经营采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企业形象、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广告宣传、统一价格、统一核算,并由合理的组织机构进行组织,长期的运营建立起了一个高效运转指挥灵活的经营架构。高度统一的服务规范、油站形象让顾客走到任何一个延长壳牌的加油站都会有熟悉、信赖的感觉,也从一定层度上提升了顾客心目中的企业形象。 1.2优质燃油。壳牌领先的研究中心遍布全球各地,将知识、专业技术以及创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能够为顾客增加真正价值的解决方案。对最新技术进行投入意味着壳牌是第一家将能够提供卓越保护和高效的产品和服务推入市场的公司。延长壳牌各大油站的燃油供应,是由公司特定的油品供应商提供,延长壳牌加油站提供的燃油添加了壳牌独有的清洁剂。该添加剂是由全球最大的添加剂生产厂商巴斯夫供应的NEMO6122型汽油添加剂,它是针对中国油品的特点生产的。优质燃油满足油站顾客对于加油站最基本需求,优质的燃油供给是保证顾客满意度的基础。 1.3入乡随俗的顾客体验。因为人工成本比较低和文化的原因,绝大多数我国的消费者更愿意接受人工服务,而不是自助式的服务。壳牌比较强调客户体验。通过调研发现,一般来说,客户的加油站体验并不很愉快。因为,客户进加油站是不得已,他的行程因此被打断,即使加油站内提供休息设施,他的心情也很焦虑。在这样的情况下,延长壳牌的加油站希望把客户的体验变得尽可能正面和舒适。延长壳牌的加油站标准设计共有大约20多个客户服务点,比如,一辆车从高速路驶入加油站,就需要为客户设计一个舒适的拐入角度,然后他不需要左寻右找,就能准确驶入空的加油岛,要尽可能缩短客户的停留时间。这些都是在硬件设计上得到注意的服务点。 1.4科学、完备、严格的服务管理体系。在延长壳牌加油站的管理体系及考评规范中,都充分利用了先进服务管理方法,如SERVQUL。为了使员工能够掌握壳牌加油站的文化,保证壳牌的加油站服务水平,壳牌会将新入职的员工,派到壳牌的零售学院,进行标准的服务培训。壳牌加油站的服务有一套全球统一的服务标准,该标准的核心就是要对每项服务内容进行量化打分,以求做到客户最有可能接触的每一个服务点,硬件设施功能化,软件服务贴心化,客户体验便捷化。为了进一步改进其服务,壳牌邀请的专业公司会在特定时间段派出神秘访客,到壳牌的加油站进行体验打分,比如服务人员的微笑是否真诚。壳牌自己的管理人员也会对服务人员的服务进行打分。公司管理者还会走访竞争对手的客户、壳牌的客户,来分析对比壳牌的服务水平。 2.延长壳牌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劣势。 2.1服务太过于机械,不够有亲和力。延长壳牌拥有一套从前庭到便利店,乃至整个油站服务完备的服务流程,每一位员工都是经过严格的培训然后上岗的。因此在油站里短短的服务过程中,员工会严格按照服务流程执行,“四说四做”、“三说三做”的服务标准来执行,内容反复,比较机械,对于经常光顾的客人,会显得反感,没有耐心。 2.2神秘访客检查结果难易度量。在延长壳牌加油站神秘顾客检查表中,有部分条款完全是靠检查者主观评价,由于检查者的年龄、价值观等的差异,所代表的顾客群体会有差异,因此导致最后评价结果产生差异。而且神秘顾客的访问具有瞬时性,仅能代表访问的那一刻的服务状况,而不是整个月或长期状况。 2.3员工的执行力。延长壳牌加油站拥有完备的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但是这些对于下层的加油员、收银员等除了需要将这些流程熟记于心之外,还需要切实地加以执行。延长壳牌加油站底层员工工作时间比较长,而且工作内容反复,枯燥,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员工服务过程中的执行能力。 六、结语 服务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员工的工作技能、工作态度、工作执行力,服务质量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和不可控性,由于时间、顾客主体、天气等差异会使得顾客对服务的感知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服务质量的评价会有一定难度。延长壳牌经过长期的试验研究,借鉴壳牌先进的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结合我国国情,拥有包括神秘顾客、VISA等全面、准确地考评体系。对于员工的服务,进行全面地评价,同时通过奖励与惩罚督促员工提升服务水平。 作者:刘利1余晓钟1杨林1.2 单位:1.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陕西延长石油国际勘探开发工程有限公司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餐饮服务质量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对餐饮业政策的调整、反腐倡廉力度的加大以及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各种星级酒店为首的餐饮市场受到很大冲击。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及顾客满意度成为了各酒店的首要任务。而要想全面有效地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创新型员工,推动酒店餐饮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现酒店餐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酒店;服务质量管理 伴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为规范人们对餐饮、住宿等方面的需求,出现了饭店、酒店等服务行业。餐饮业作为吃、穿、住、用、行五大要素之首,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而酒店是集餐饮、住宿及娱乐等活动为一体的高档场所,是此类活动得以进行的空间载体,酒店员工则是其成功实施的“软”载体。员工的态度和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顾客消费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利润率。2013年,仅河北省有关餐饮、住宿类服务的投诉同比分别增长180%、60.86%,成为消费者投诉的一个热点问题。尽管投诉多涉及酒店设施设备的不合理,但在注重享受资料消费的现代社会,优质的无形服务质量日益成为消费者的消费追求。面对这些问题,学习型组织的优势就明显体现出来,逐渐成为各大企业学习的重点。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阿吉瑞斯和舍恩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并于1977年在《组织中的双环学习》一书中首次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且在《组织学习:一种透视理论》中详细并正式定义了“组织学习”。此后,学习型组织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1990年,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练》一书中提出此观念,认为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前提则是企业组织结构需力求简化、扁平化和灵活性较强。与此同时,企业的所有员工乃至整个企业应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自我组织并进行再造,从而维持竞争力。其目的在于让企业在面对瞬息万变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时,能灵活应对,无损失或尽可能将损失降低至最小,最大限度地维护组织利益。国内学者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我国学者对学习型组织的探讨仍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冯奎提出学习型组织即充分发挥各员工的创造性,以营造一种组织学习气氛,使个体价值得到体现,从而大幅度提高组织绩效。 陈国权、杨硕英提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比较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由优秀团队组成社群,其有崇高而正确的信念、使命与核心价值,具有强劲生命力和梦想实现的共同力量,不断进行创造从而持续蜕变,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以创造超乎寻常的成功,从而在真正的学习过程中体悟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刘晓明等认为几乎任何组织都会学习,无论其有意或无意;学习型组织是指那些有意识地激励组织学习,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区别于一般组织的关键在于“学习”的内涵,此内涵包括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及团队学习三层含义。综上可知,国内外学者对学习型组织的概念界定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将学习型组织看作一种新型组织架构模式,从分析组织中的学习入手,主要强调这种组织区别于传统组织的特点;另一类则把学习看作是战略过程模式,从对战略变革重点的历史演变分析入手,着重强调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新的战略变革模式的优越性。 二、酒店餐饮服务质量现状和问题 (一)酒店餐饮服务质量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化发展,餐饮业收入持续20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和商贸领域的活跃行业。但自2012年开始,我国餐饮市场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最终创下13.6%的最低增幅水平。2013年第一季度相较于2012年下降了37.6%,出现了中国餐饮业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负增长。2014年餐饮业将面临比2013年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 (二)酒店餐饮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1、员工离职率高 研究证实,员工流动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员工工作满意度的高低,并直接关系到酒店服务质量及经济效益的好坏。尤其是员工考虑离开酒店但还未作出决定的那段时间,工作热情较低,对客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偏低。当这些员工离职后,酒店又需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招募和培训新员工。“招新等待”期间酒店餐饮部会经常出现人手不足的问题,以致于顾客需求难以及时满足。此外,新员工正式上岗后还需要一段时间适应酒店环境,协调与老员工的关系,了解业务技能和顾客需求。从外行到转变为正式员工期间,顾客投诉事件也会随之呈递增趋势。 2、餐饮服务人员的“机械化”服务意识 酒店员工通道和工作间随处可见“抽象化”的员工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对新进员工,培训人员只是照本宣科,结果员工无法真正理解具体工作任务和职责。根据模糊的员工岗位职责和服务流程,再结合生活经验和自己的理解,每位员工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机器式”服务流程。尽管顾客所提要求皆可及时得到满足,但在顾客享受服务的过程中缺少个性化服务、“提前”服务。服务流程有如工厂生产线,从加入原材料到产品成形入库,个中环节虽无一缺漏,但索然无味。客人无法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使顾客无形之中感到付出和收获不对等,更无满足感可言。 3、传统的“请示”制度 现今仍有许多企业高层倾向于采取集权制,换言之组织一切事务决定权大多或全部集中于上级领导,下级员工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凡事都依据上级命令或秉承上级指示办理,是一种只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的领导体制。然对基层服务人员而言,工作内容复杂多变,需要员工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而集权制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基层服务员的服务灵活性,即使琐事也须先请示后行动,员工如提线木偶一般受控于上级。可想而知,对于顾客的特殊要求或服务范围以外的要求,服务的及时性相对较差。 三、原因解析 (一)缺乏人性化 餐饮服务人员是酒店中最底层的一线岗位,员工的个人形象直接代表酒店的整体形象,故而酒店服务员大多为女性。由于餐饮部的性质特殊,员工工作时间波动幅度较大,辛苦程度也绝非其他部门员工可接受。工作时间、工作量与薪酬三者之间无法对等,员工生理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工作满意度较低。此外,酒店服务员工作的辛苦性导致员工流动率偏高,多数酒店都倾向于实行内部晋升机制。所谓的内部晋升机制即:公司通常都会选择给予为酒店工作3年及以上的员工或与之有关的亲朋好友以晋升机会。然而,餐饮服务人员中有很大比例都是在校实习生或兼职人员,工作稳定性较低,在酒店得到重用和升职的机会几乎很少。内部晋升机制虽提升了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却严重打击了新员工的自信心,降低其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二)酒店部门间相互“隔离”,缺乏团队意识 多年来,内部协调性差一直是企业高管为之头疼的问题。由于酒店纵向层次过多,横向幅度偏大,多数酒店倾向于采用“链式”沟通法,即自上而下的单向沟通方式。各层、各部员工和管理者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信息交流大都仅限于部门或小团体内部。如,餐饮部服务人员频繁接触顾客,了解顾客内心对菜品和服务的需求,熟悉老顾客的口味、喜好。然而,由于部门间的“隔阂”和利益冲突,二线部门无法及时、准确了解顾客期望,为顾客配菜失当,更有甚者冲撞顾客禁忌,导致顾客对酒店服务质量的评价普遍偏低。 (三)上下级之间缺乏信任,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作为酒店最底层的服务人员,招聘要求相对较低。为保证员工工作的稳定性,酒店人力资源部大量招聘家庭主妇等文化素质和创新管理能力较低的普通人群充斥人数。管理人员长期处于领导地位,缺少与基层员工的交流沟通,对员工的熟悉程度仅限于名字或长相,对员工的了解也仅限于一纸简历。为保证服务质量,管理者对所有大小事务皆亲自决策。增加自身负担的同时也使员工工作缺乏灵活性,质疑自身工作能力,情绪低落。 四、建议 根据上述问题和原因分析结果可知,解决之道即建立学习型组织,进行人性化管理,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适当下放权力,让员工有机会展现自身实力;加强组织内各部门员工之间的沟通,相互学习,营造一种全员学习的文化氛围,实现组织中知识的高度流动和共享等。最终,提高组织对外部动荡环境应对的灵活性、及时性。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实行“人本管理” 首先,实行弹性工作制,规范员工上下班时间,量化每日工作任务,确保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其次,据各岗位的性质、职责、特点及对酒店的贡献来确定合理的薪酬,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再者,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实现员工和酒店双赢。最后,应公平晋升,破格晋升,给予每位员工公平的竞争机会,避免“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为管理层注入了“新鲜血液”的同时,还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吸引外部有识之士加入酒店,为酒店的转型和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行岗位互换,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为克服员工因工作单一而产生的枯燥情绪,部门管理者之间可实行岗位互换制。对不同部门或同一部门不同分工的员工进行交叉培训,并不时进行工作轮换。丰富员工的工作经验,使员工产生新鲜感,增强员工的主动和规范服务意识。同时,借此机会加强员工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员工的感情,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酒店的凝聚力,有利于各部门员工在未来工作中的合作。一线服务员了解顾客喜好和需求后,及时传递给厨师,为厨师提供创新灵感,丰富酒店的菜品种类,提高菜品质量,体现酒店的个性化服务。 (三)适当下放权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权力下放,即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科学评估员工工作能力,对有能者下放部分决策权,为员工提供机遇和舞台,并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确立员工在服务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打破酒店管理中“餐饮服务人员因地位等级低而受到轻视”的传统陋习,满足员工的自尊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举既可使员工感受到组织领导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同,增加员工对客服务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使其集中精力制定部门发展战略,也可激发其他员工的进取心。 (四)服务流程规范化、具体化并不断创新 酒店管理者应不断完善酒店的服务流程并监督其实行过程,确保一线服务人员为顾客提供的服务到位。酒店餐饮服务流程可细化为:餐前服务,包括卫生清洁、站位迎客等;餐中服务,包括拉椅让座、开电视、倒茶水等;餐后服务,包括退酒水、核单、打单、送客等。及时为员工解答疑惑,帮助新员工尽早熟悉业务,鼓励员工提供建议或意见并及时采纳可行意见,不断创新服务流程。对新员工,除进行服务流程培训外,还应安排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系统的实操培训,提升员工操作水平和业务技能。 五、结论 服务质量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服务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线员工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态度。因此,酒店应建立学习型组织,注重团队之前的沟通及团队成员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人性化管理”,因人设岗,挖掘员工潜力;改变传统的用人态度,将每一位员工视为酒店的内部顾客,认真了解并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此外,酒店还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外语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员工自身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然而,要真正实现服务质量上的突破,还应加强与同行业竞争者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相互学习;甚至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竞争者的管理方法和成功经验,方可在国际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 作者:曾余 单位: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体制逐步深化改革,许多电力企业纷纷转变自身职能,积极优化电力营销服务,全心全意为电力用户提供更多优质电力服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主要针对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服务内容,提出几点关于有效构建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1引言 电力营销服务是指供电企业通过劳务形式向用电客户提供一系列具有价值的电力业务活动,此时供电企业除了要确保向用户提供安全合格的电能资源,还要向用户提供与电能相关的服务,就目前而言,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有: 1.1电力营销售前服务 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供电企业纷纷建立并迅速占领电力市场,电力行业的竞争日渐激烈。供电企业要想在短时间内吸引住客户的注意力,就必须做好电力营销的售前服务工作。电力营销售前服务是指发生在用户购买供电企业电力产品之前的服务,即指供电企业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如广告、网络、报刊杂志等,来加强对电力产品的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对于一些有电力需求的用户,积极解答用户的疑惑,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电力营销售前服务。 1.2电力营销售中服务 电力营销售中服务是指用户在购买电力产品时,供电企业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流程、温馨舒适的营销环境,同时贴心解答用户心中疑惑,为用户提供更多优质帮助服务,从而在用户心中建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强化用户的电力营销服务感受,增强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3电力营销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是电力营销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用户在供电公司购买电能后,电能使用过程中出现维修、养护、投诉等都是售后服务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为用户的用电情况提供良好的跟着管理服务。为做好电力营销的售后服务工作,供电企业应设置专门的电力营销售后服务网点,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定期调查,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切实改善电力营销服务质量。 2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强化管理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供电企业要构建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就必须立足客户所需,切实做好全方位、全人员、全过程的服务质量强化管理,逐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供电企业构建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措施包括: 2.1转变电力营销理念,逐步提升服务水平 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供电企业管理者应积极转变电力营销服务理念,强化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的管理,将电力营销优质服务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首先,供电企业管理者要向电力营销人员灌输“情感营销”的理念,提高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鼓励营销人员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要求营销人员与客户建立友好和谐的合作关系,积极发展长期大客户。其次,供电企业管理者要做好电力营销的信息化整体规划,提高电力营销工作效率,真正实现电力营销信息化管理。此外,供电企业管理者应立足于企业生产管理现状,建立明确的电力营销目标,不断完善电力营销服务工作的规章制度,逐步提升电力营销服务水平。 2.2改善服务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优质产品是保证供电企业能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电力营销市场的竞争说到底始终是电力产品质量的竞争。供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电力行业竞争中站稳阵脚,提高电力营销效率,就必须重视电力产品质量的提升。因此,供电企业应改善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模式,树立“发电、配电、输电、供电”的全过程管理理念,确保电力资源能安全传输。另外,供电企业也要重视技术研发,鼓励技术人员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全面改善电力产品质量。最后,电力营销人员要及时与客户取得联系,了解客户真正的电力内心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电力营销服务。 2.3加强营销人员培训,优化电力营销服务 电力营销人员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电力营销服务质量,因此,供电企业必须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电力营销人员,同时加强对电力营销人员的技能培训,培养营销人员的营销服务质量管理意识,定期对营销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丰富营销人员的电力基础知识和营销技能,向其灌输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在进行技能培训时,应突出重点内容,对于售后人员,要注重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和服务意识培养,确保营销人员能及时解决客户用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对于电力营销人员,要重视对其进行电力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强其的答疑解惑能力,有效提升电力营销售中服务工作效率。通过加大对企业人才的培训,积极提升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切实提升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质量。 2.4健全监督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为激励供电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逐步健全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监督激励体制,落实工作责任,做到奖惩分明。同时,将电力营销服务质量和电力营销效率一同纳入到年度业绩考核内容,对于客户普遍反映服务质量好、工作认真负责、业绩好的营销人员,要对其予以物质和职位晋升等鼓励,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为其他员工树立榜样。对于企业中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员工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以作鼓励;对于一些服务态度较差、工作效率低的员工严厉惩处,绝不容忍,以示警戒。通过这样的监督激励机制,不仅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供电企业内部逐步形成一种争优创新的合作竞争工作氛围。 3结束语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电力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供电企业必须积极转变职能,针对用户的真实需求逐步完善电力营销服务,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力营销策略,同时加大对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的管理力度,构建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增强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供电企业能朝着可持续方向稳定发展。 作者:褚琪 单位:大连供电公司甘井子分中心
乡村旅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为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农村经济输血 [摘要] 乡村旅游在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能发挥重大作用。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农村应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创造特色品牌,同时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以推动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而加快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以贵州省罗甸县董当乡大井村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就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喀斯特山区 农村经济 贵州省 近年来,以田园风光、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业在贵州得到迅速发展,全省已有1000多个村寨成为旅游者热选的“香饽饽”。尽管发展乡村旅游为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机遇,但是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如何规划、合理运营等问题的挑战。如何抓住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好机遇,应对挑战,加快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贵州发展乡村旅游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加快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贵州农村经济较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乡村旅游本身是市场需求发展到一定层次的产物,是在基本满足了吃穿用等基本需求以后的较高层次的消费方式。是适应市场需求推动的产物。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实现农村资源与市场的直接对接,强化了区域市场结构,使农村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提高了农村居民进入市场的能力,获得更多参与发展的机会。游客给贵州省农民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收入,还有产品信息、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贵州省农民可以此为平台,及时了解到市场信息,使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相接轨。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利用贵州农村的各类资源 贵州省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社会、文化资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村在农业生产利用之外的“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原来不是资源的要素变成资源,使已利用的资源进一步发挥作用,提高利用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田园环境、农民劳动生活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形成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发挥贵州的地区优势和特色 中国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就有各自的农村优势和特色。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信息方便,经济实力强,人口集中,农村产业结构已由原来的单一型农业向多部门、多层次的综合经营型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以非农产业为主体的农村产业结构。乡村旅游的特色在于产业化经营基地和丰富的人造景观。中部地区耕地面积大,人口多,气候适中,适合各种种养业的发展,是粮棉油主产区。各种专业化产区是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而处于西部地区的贵州省,全省97%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丘陵。它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岩溶形态堪称世界之最。无数的奇山秀水、瀑布溶洞、森林峡谷、温泉湖泊,形成了遍布17.6万平方公里神奇而美丽的乡村自然景观,多年来被前来观光的游客称为“天然公园省”。贵州古朴神秘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与屯堡、夜郎、阳明、长征等特色文化交相辉映,组成了人所共知的“文化千岛”现象。厚重的文化积淀是贵州发展乡村旅游充满生机活力的灵魂,也是贵州优于其他省市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贵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居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如贵州省罗甸县董当乡大井村8个村民组286户1298人,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国土面积12.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2亩,田面积558亩,人均耕地0.6亩;该村无村办企业,全村以种植水稻、玉米和早熟蔬菜为主,其经济发展进程非常缓慢,属省级二类贫困村。自2006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该村成立了旅游协会、竹筏协会、农家乐协会等农村经济组织,从以单于的农业生产为主,转型为以乡村旅游为发展目标的产业,实现了种植业、养植业、旅游业多管齐下的立体产业。 5.发展乡村旅游能带动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旅游业相关的住宿、餐饮、购物、交通、娱乐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能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农民就业不离乡创造条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一产延伸为三产,农副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还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如罗甸县董当乡大井村依托喀斯特石山区“东方洞穴博物馆”的资源优势,自2006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直接和间接带动群众增收30万元;现在大井村的农家乐协会已有8家授牌成为旅游接待点,竹筏协会有9家,并聘请有专职保洁员对景区观光步道、河边步道、洞穴步道、公路沿线等进行卫生保洁,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二、当前贵州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景区缺乏整体规划指导 当前,贵州省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缺乏总体规划,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也使乡村旅游产品品位不高、产品生命周期短,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罗甸县董当乡大井村景区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指导,2007年开山修路之后发现破坏了景观,现在正准备弥补。 2.开发模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近年来贵州省在探索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的肯定,但总体上开发模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特色不鲜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表现在乡村旅游提供的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充分有效的利用。许多乡村旅游活动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 而对旅游的延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仍以大井村为例,目前在整个大井村居然没有一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或手工制品的商店。 3.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差 贵州乡村旅游配套建设不到位。很多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的道路、停车场地、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讯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差,安全、供水、农家卫生等方面的问题,都成了体验乡村旅游的阻碍因素。仍以大井村为例,融竹、水、洞于一体的省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大小井风景区,景区内有99个洞穴群被中法专家誉为“东方洞穴博物馆”,是居家旅游、探险、科考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但是由于目前在大小井风景区内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差。 4.乡村旅游人才短缺,综合素质普遍较低,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贵州乡村旅游的开发处于较低层次,所以旅游专业人才较少。大多数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统一的专业培训,很多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都是由当地的农民担任。由于综合素质较低,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他们不仅不能正确揣摸旅游者的心里,甚至还会与旅游者发生冲突,他们对旅游专业知识的缺乏,很多时候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如笔者与同事到罗甸县董当乡大井村景区旅游调研时给我们当导游的是乡政府雇佣的移村移民大学生,她本人不是学旅游专业的,也没有经过训练,可能是因为当天她已经陪了几批游客累了,讲解时内容刻板、感情淡漠,反映出一种厌倦情绪。 5.宣传促销不力,行业整体缺乏系统性营销策略 由于贵州很多乡村旅游景点没有对外进行宣传促销,或者促销力度不够,导致这些景点(区)除了当地城镇居民外,其他游客对它不熟悉或从没有听说过,而乡村旅游的营销战略与计划尚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深度挖掘,更谈不上什么旅游市场营销计划控制、旅游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旅游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如即便是省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大小井风景区,在营销上都是较为单一以吃为主附带“乡间麻将会所”,缺乏包装和宣传上整体形象的推荐。 三、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1.搞好科学规划,突出乡村特色 规划是发展的龙头,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一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二是认真调查和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三是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将贵州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四是要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强化对原生环境的保护。五是密切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多元发展,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乡村旅游的市场领域 在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在办好家庭旅馆和提供特色餐饮服务的基础上,要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通过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民从中得到实惠。通过调查、了解、挖掘、整理,采取公司加农户、政府加市场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引进资金,发展多种门类、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3.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 贵州的乡村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大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融资体制。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向政府申请把乡村旅游风景名胜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获得最基本的资金保障;二是乡村旅游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要依法对风景区内旅游服务经营业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通过政府投资拉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鼓励规范风景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业自由竞争,建立特许经营许可证制度,通过招标考核等形式,委托企业经营;三是政府应创造条件,吸收企业和私人资金投入到有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并积极申请扩大安排一定的国债,用于乡村旅游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金融部门应在信贷政策范围内对乡村旅游项目优先贷款。五是各级政府应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对乡村旅游项目的投入,实施“一业带百业”工程。 4.健全乡村农民旅游协会,提高相关服务人员素质 农民旅游协会是上连旅行社、下连农户个体,能够保障农户利益的中间纽带,因此在重点旅游乡村都应建立规模不一的农民旅游协会,协调平衡参与各方的利益,规范村民行为,确保乡村旅游的有序进行。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培训以农民为主体的既能从事一般农事耕作,又能为乡村旅游管理服务的“两栖型”人员,提高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 5.创新宣传手段, 加大贵州乡村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推介力度 为扩大游客市场,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要利用各种媒体如电视、报刊、展览、因特网等以及相关节庆活动对贵州乡村旅游进行宣传介绍;同时要建立乡村旅游宣传促销的长效机制,鼓励和扶持重点乡村旅游区(点),在现有农民旅游协会的基础上,建立以开展乡村旅游宣传推介和旅游服务技能培训为主要业务的农村新型非盈利中介组织,通过市场运作加强对乡村旅游产品宣传推介的组织、协调,使乡村旅游宣传推介工作,从现在的政府主导为主,逐步过渡到政府指导、中介组织为主。 总之,“文化千岛”和“公园省”的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独具优势,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鼓励和帮助更多企业大胆开发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将资源转化为市场,转化为效益,为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乡村旅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乡村旅游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都拥有着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这与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恶劣的环境相比,具有很好的自然环境优势;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拥有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传统的农耕文明,相当多的地方完整的保留了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从而充分利用这个群体的优势,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利用民族地区农村的资源优势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些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条件。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业,它利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村野自然风光和当地民俗民风为吸引物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并且具有投资规模小,见效快,小单元操作,对经营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要求不高,环境污染小等特征。具有这些特点的乡村旅游产业,特别适合在那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乡村地区发展,能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有效手段。 把乡村旅游活动分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民俗娱乐活动、购买特色农产品、游览周边美景、参与休闲活动和其他八种。其中,各选择项所占比例的饼状图如下所示: 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和游览周边美景可以分为一类,取名为“观光游览”;干农家活与民俗娱乐活动、购买特色农产品、参与休闲活动聚成另一类,取名为“体验休闲”。乡村旅游活动中的差异性需求更多表现为体验休闲类的乡村旅游活动。 随着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消费心理日益成熟,旅游者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观光体验,期望近距离地、多方式地与旅游吸引物接触,游客投入时间和费用参与旅游活动是为了换取一次旅游经历,其追求的是获得旅游体验,希望在旅游活动中增加更多的休息、消遣、娱乐、体验等内容,获得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更高层次的心理欲望的满足。现在,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休闲和体验型的活动成为乡村旅游者的新需求。需要根据游客的新需求来调整供给以适 应旅游者的需求。 二、民族地区发展农村旅游的必要性及其优势 (一)农业和旅游业旅结合模式主要为农民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旅游业,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 目前方式很多,如在旅游季节从事达瓦孜,速度赛马,赛走马、赛骆驼、民族式摔跤、叼羊、射箭、秋千、马上角力、姑娘追、国际象棋、斗鸡、斗羊、斗狗、表演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阿肯弹唱,蒙古族祭敖包活动、维吾尔和哈萨克等民族特色饮食等旅游服务项目,搞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加工销售,以及开展庭院休闲、餐饮、民俗表演、劳动等为内容的“农家乐”;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用多选项分析得出旅游者选择参加乡村旅游的目的的结果,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人们参加乡村旅游的目的最多的是娱乐放松,有32.3%作出选择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此项,其次为远 离城市喧嚣,选择人数占 27.2%,排在第三位的是体验乡村生活,占 22.1%,交际需要、商务需 要、其他、学习乡村知识则比较少,分别占到 6.5%、4.7%、3.7%、3.0%。 (二)农业和旅游业的相结合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理想化的乡村旅游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一种结合,是第三产业在不影响第一产业基础上的一种附加,是农业向多样化经营转化的最佳形式。如现代农业科技园、观光农业、有机茶生产基地等,其既是农业生产基地,又是乡村旅游观光基地。农旅结合程度高,农民的收益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访谈得知,以前喀什、吐鲁番、哈密、和田等地区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务农,人均1-2 亩林地,种地,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和蔬菜,棉花、经济作物主要为柑橘,生活来源靠卖自家林地木材,以及粮食作物。林木种植受时间限制,回报期长,一般需要15-20 年时间,家庭年收人均不足1000 元,难以维持生计。于是大部分年轻农民靠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虽说,经济收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是由于许多年轻力壮的人离开土地,导致自家土地闲置,因此粮食产量下降,同时又出现“年轻人在外面,老人小孩在家看小孩的社会问题。 旅游不仅促使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而且让当地农民不必离家外出打工,迫使土地闲置,在农闲之时便在自家门口就能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职业,并且获得很好的报酬。旅游旺季的时候村民放下手中农活当旅游服务者,一些组织歌舞表演。农民在保证温饱的前提下从事第二职业,这种双重职业有其特有的优势,有效地调节了村民的职业活动。乡村旅游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形成旅游产品就地销售,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三、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尚处在萌芽自发阶段,虽然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前景良好,但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还是新生事物,还存在很多不规范、不健全、待改善的问题,若这些问题未能认真解决,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必然会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均衡持续发展。 (一)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不够 民族地区的村民总体受教育素质并不高,这与旅游发展要求及其不协调。由于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要求大量素质较高的从业成员,而大部分参与旅游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旅游服务接待不能够满足旅游服务的需要。 (二)管理层方面存在问题,发展思路单一 乡村旅游发展对当地村民来说,最具有吸引力的一个原因在于使当地居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对于民族地区村民来说,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是积极的,毕竟旅游带给他们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乡村由于指导思想或者管理上的原因,使得当地居民在实际的旅游发展中并未得到应有的经济利益。没有很好的考虑农民利益跟没有和村民协商互动。几乎都没有适当的宣传炒作经营旅游的村民各自为政,经营混乱。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通过访问,大部分游客主要是乘坐私人运营的交通工具去冬就村的。在当地,公共交通并不完善。虽然饮食方面没什么大问题但是住宿卫生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这样会导致农民失去了很多经济来源。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道路交通方便,安全问题,会形成对客源增长的瓶颈制约因素,政府只是对大部分景点通往景点的乡道、村道进行修缮或改道,这将大大的制约着公共交通的改善,进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社区环境日益严重 因为我们的生活离乡村里生活也不远。可以发现村里的污水、垃圾大多被随意处理,清溪田垅到处都是垃圾,污染了水源,小溪里的已经不再清澈。一些村民根本没有环保意识,不注意爱护乡村环境,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实际上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对于社区居民生活环境就是用来可以发展旅游的宝贵的旅游资源,游客就是因为想感受优美的自然环境才来到当地旅游。还有安全方面的问题让游客不敢的接近农民生活。但是由于这些社会问题,导致满足不了很多游客需求。因此乡村经济失去了很多本该有的经济利润。 四、提高农村旅游经济效益的政策建议 尽管目前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但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加以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乡村旅游业前景看好发展和壮大乡村旅游业应该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一)发挥基层村委会作用 着力发挥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首先要突出当地村委会的主导地位。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当地村委会要抓住一切机会在村民中宣传乡村旅游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同时加大对农户的扶持力度、如合理分配客源、整治环境、提供汉语与外语、等专门培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等。村干部要及时有效的和村民沟通、注重农村管理民主化等。 (二)加强民族旅游人才培训 人才培养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农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推动乡村文明建设。主要要求当地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加深农民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使村民成为自己文化的主动传承者、保护着和旅游业发展的主体。 构建文明庭院、从和谐共建层面加强了提高人文素养的引导力度。要想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旅游服务档次、突出天然、绿色、清新的农村环境氛围,尽力展现乡村旅游的吸引魅力、不仅需要从客观环境方面加强改进,更重要的是提高村民的素质,创造一个和谐的农村环境和氛围。这项工作需要专业的指导,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邀请专业人士、定期培训经营户和服务人员、培养市场意识、培养以游客为中心的观念、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促进当地村民收入增加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培养村民的旅游意识,使他们不仅成为旅游产品服务的提供者,更要成为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只有农民真正有了自主权,真正享受到旅游带来的福利,他们才能发挥建设新农村和开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完善基础设施 开发乡村旅游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完善乡村旅游业发展所需的硬件环境、着力解决影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瓶颈制约问题、重视建筑风格与文化景观保护、现代新农村、生态村庄。在一些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寨实行由“农户出资、政府补贴”进行改造。整体规划、以城市的道路,文明的天边、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完善乡村基础建设,让农民就地享受城市文明成果,同时要保留农民的特征,打造湿地生态景观。新建绿地,保护原生态植被,形成众多天然景观,景点,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使得农业资源成为优美的乡村旅游资源。提供游客接近自然更多的机会。在做好有效沟通同时要完善景区内的安全管理措施,让游客放心的旅游、放心的住农民的家园。通过交通警示牌等设施提醒到访游客注意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免除游客的一切焦急。 (四)创新乡村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特色和创新是旅游地保持青春活力的标志。一个乡村旅游地能够保持自己的旅游产品特色,自己的天然摸样并不断地推陈出新,少数民族地区本来就多民族居住的地方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很多文化特色他们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新的旅游产品。则旅游地社区对旅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相反,乡村社区的旅游产品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而只是对旅游地的简单模仿,则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旅游地的发展不能持续。少数民族地区在实施乡村旅游时,可以将民族歌舞表其独具魅力的民族建筑艺术、节庆典礼、服饰、室内装饰、风味食品、民间工艺品等,构成民族地区绚丽多姿、异域风情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来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分享。 (五)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文化与环境保护协调问题,防止旅游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针对出现的环境问题,当地政府应着力优化城乡旅游环境,在全村范围内开展“好风景、好环境、好心情,”等主题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善待天下客”的理念,着力营造“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个个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氛围。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特别注重对原生态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的保护。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无形的财富。因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本民族的族民,有影响力的人的作用,保护本民族文化。 乡村旅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乡村旅游业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本文对湖南省宁乡县农村地区利用旅游业发展经济的进行调研,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使旅游业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使乡村旅游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 一、前言 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其对经济的拉动性日益显现,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中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旅游业不仅对城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农村旅游业开发也受到重视。如何更好地利用旅游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宁乡是湖南省有名的旅游资源大县,是充分利用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典范。而作为“湖南农业第一县”,宁乡县大部分地区仍为落后闭塞的农村,在旅游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经济增长缓慢。因此,研究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着相当强的现实意义。 二、宁乡县旅游概况 1.旅游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宁乡经济发展繁荣昌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湖南省三强。旅游业在宁乡县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体来说,宁乡县旅游收入的增长快于GDP增长速度。2011年全县实现县域生产总值638亿,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2.9%,旅游经济总量和增速领跑长沙;旅游业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25.2%。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宁乡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2.整体品牌形象的构建 品牌效应的实现,将成为旅游业最大的推动力。五年来,宁乡县旅游业迅猛发展,打造了“神奇宁乡,我心向往”品牌;而在去年,宁乡县政府着力打造以“瞻以养德、泉以养生、禅以养心、动以养气、食以养胃”为内涵的“五养之乡帀中国宁乡”旅游品牌,以实现营销的目的。 3.客源地特点 根据调查,宁乡的主要客源来自本地市场,长株潭地区的客源占到40%,这与宁乡紧邻长沙市区的区位优势有关;省内游客的比例占到28%,大多数来自于周边城市;国内其他省份的游客也达到了15%,多为观光型游客,一般是去长沙旅游顺道而来的;而海外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仅为2%。 三、宁乡县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现状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与周边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在抽样调查了宁乡旅游区周边部分农村地区的大体经济状况和居民生活现状后,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发现: 1.人均年收入 从上图中看出,自从2007年宁乡县成为“中国旅游强县”以来,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人均年收入增速加快,在五年里增长率接近一倍,领先于县内多数非旅游农村地区,旅游经济对人均收入的增长有一定的作用。 2.主要收入来源 在参与调查的农户中,有37%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传统的农耕,22%是外出务工,16%是旅游服务业,剩下的25%是其他;而10年前的情况是:50%以上的家庭靠种田维系生活,其他的大多是外出务工。 3.当地劳动力结构 从上表看出,在这些农村中大部分劳动力年龄集中在41~50岁,且大多数为女性,整体文化程度水平偏低。 4.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程度 据调查,在受调查的100位农民中,有62位参与到了当地旅游服务行业的工作中,参与度为62%。具体参与情况如下: 上图反映出,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主要类型集中在旅游区的服务业(如: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排名第二的是“农家乐”,近几年在宁乡农村地区兴起,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专业技能性较强的导游以及需要一定管理及营销能力的旅行社参与度却不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支柱产业地位没有确立,缺乏固定的游客市场 从上文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仍没有得到稳定的确立,其对GDP的贡献、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达不到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地区应有的水准。 与其他知名度较高的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如张家界、凤凰等)相比,宁乡固定的游客市场少,大多数游客只是到长沙旅游再顺便到宁乡看看,甚至有的外地游客根本不会到宁乡来,尤其是国外游客。 2.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发达 宁乡县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十分不便,且各大旅游点分布零散,各点之间空间距离大,这就增大了开发的难度,成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最大瓶颈。例如知名度较大的沩山风景区距长沙市区就有两个多小时车程。不完备的接待设施、不成系统的旅游路线使得宁乡旅游区的影响力范围非常有限,客源地集中在长株潭地区,难以形成旅游的大环境。 3.旅游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统一对外的整体形象 虽然有“五养之乡帀神奇宁乡”的品牌形象作为引导,但从整体看,宁乡旅游开发各自为政,分散出击,恶性竞争的现象仍严重存在。个体商户多,合营企业少;“农家乐”多,旅行社少;抄袭模仿多,自主创新少……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以黄材镇为例,因为举世闻名的四羊方尊在此出土而成为旅游地,但是当地四羊方尊仿制品大多粗制滥造,且缺乏品牌营销和包装,难成气候。 这说明旅游区的盈利性机构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只要能赚钱就可以做”的错误观念在旅游区居民头脑中仍存在,这与全县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和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层面需求不适应。 4.缺乏技术型人力资源的支持 通过对县内旅游区周边农村经济现状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查,可以发现虽然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比例较高,但是大多数从事的是旅游区基本服务业(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导游和旅行社等行业却少有人涉足,大多依靠从城市地区引进的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 工作的技术含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利润的高低,而由于当地缺乏这些技术型管理人才,大部分利润落入了城市的管理机构手中。这是宁乡旅游业始终无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建议措施 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可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1)交通:加快县内旅游区环线公路的建设,推进县乡公路建设,并且优先旅游区所在的乡村道路建设;(2)住宿:政府选择性扶植、规范管理高质量“农家乐”,杜绝恶性竞争现象,实现合作共赢;(3)旅行社:对旅行社加强监督管理,建立服务到位、价格公道的旅行社。 2.提高管理水平,树立品牌理念 宁乡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而在旅游市场上真正的比较优势来自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确立。目前,宁乡旅游区仍然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发展期,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之所以较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比较优势。 针对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功能混合不清的问题,管理层可以先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如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再合理分区规划,建立起整合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同时,宁乡应该在“五养之乡”这一品牌形象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一个“养”字,涵盖了游客在宁乡各地旅游的独特身心体验,也契合了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的心理特征。只要建立整体形象,规划设计、宣传包装、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效率都会提高。 3.建立当地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1)充分利用当地导游的优势,强化对本土导游的培训与教育,将导游的本土优势和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建设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高的导游队伍;(2)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返乡就业,改善当地劳动力结构和整体素质,从而使相应劳动力工作收入直接成为当地居民收入;(3)对当地从事旅游业的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并认可自身所在旅游区的市场定位,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营销观念,提高他们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度。 乡村旅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乡村旅游对农村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文章从产业结构、农民就业、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乡村旅游对农村的作用和如何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农民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远远不及城市居民的收入,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农村地区的富裕。农村的经济的主要来源来自于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地区经济,促进农村全面综合发展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强的产业,包含“食、住、行、游、娱、购”,能带动很多部门的发展,具有一系列的综合效应和作用。2005年10月,中共《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借着这个机遇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也能更好更快的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村经济活力 乡村经济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自第一产业,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丰富农村经济的多样性,改变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乡村旅游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包括很多部门企业,能带动农副产品、交通运输业、手工业、酒店业、商品服务业、娱乐文化事业等等的发展,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具有广泛的效应,能拉动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乡村旅游能直接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水果、蔬菜、禽蛋、肉等农副产品可以实现在当地销售,节约了成本运费。乡村旅游能拓宽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农产品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乡村旅游消费者手中,而且因为在旅游区,农副产品价格也有保障和提高。 (二)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增收困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很突出的问题。农民收入低,这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农村劳动力过剩,就业不充分是个突出问题。乡村旅游业是个综合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扩大就业方面远超其他行业。旅游业增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有很大的乘数效应。乡村旅游会带来个行业的发展,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特色手工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会加大,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实现零距离就业,充分就业,既能保持传统农业的收入,也能增加额外的副业收入。 (三)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性要素,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当地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状况,但是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很高,旅游地居民为了吸引游客,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长久发展,会自发的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通过治理排水排污系统,垃圾定点处理,翻新农居,厕所改造等来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环境好了,游客就更加愿意来乡村旅游,旅游地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当地农民会更加自发的,有意识的保护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四)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农民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要素。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使旅游地农民意识到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不仅那些有形有体的风景,建筑等是一种资源,同样这无形的乡村文化同样也是一种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这样必然促使农民要学习很多的知识来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了素质,同时乡村旅游把大量的旅游者带到农村,实现了城乡互动,乡村旅游者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新的观念带到了农村,农民通过和游客交流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丰富了业余精神生活,形成文明的乡风。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科学合理规划乡村旅游发展 在乡村旅游开发前,首先要组织专家、学者、有关人士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分析、明了当地旅游资源状况,为旅游开发作好准备。要明了当地乡村旅游的优势所在,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避免雷同,避免重复建设。农村各个地区的优势不一样,有的地区有资源优势,有的有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时要明白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乡村旅游开发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明了当地环境的可承载性,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保持乡村的原生态,保持乡土特色,因为乡土特色正是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因素。要保持乡村风土人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达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树立品牌,打造精品,加速乡村旅游地区的发展。要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如下地干农活,采摘水果,让游客体会乡村的气息,感受乡村文化。 (二)积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关键。政府要对乡村旅游积极宣传,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对乡村旅游的投资者提供政策支持,资金,税收等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农村信贷、土地流转、税收减免等提供支持。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维护管理,如保持村容村貌清洁卫生,对房屋和厕所的改造,使乡村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为乡村旅游服务。应当注意的是,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并不是政府包揽一切,而是政府发挥着引导,指导的作用,农民是否参与乡村旅游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是农民自己的权利,政府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发挥农民的智慧,积极性,发展乡村旅游。 (三)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做到科学管理 旅游从业人员是直接面对旅游消费者的,他们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感受和旅游地区的口碑。一般来说,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旅游地旅游资源基本情况和文化历史内涵,接待流程规范,基本礼仪等内容。除此之外,对旅游地区的接待设施,接待条件,环境卫生条件要进行规范,提高服务的硬件和水平。要加强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宣传,使旅游服务人员面对旅游者能够把当地的特色生动鲜活的表达展现出来,提升旅游地区的质量和口碑。旅游从业人员中包含了很大部分是当地的村民,通过培训使他们意识到乡村旅游与他们的关系,意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只有好的环境才能够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不讲卫生的陈规陋习,提升服务意识,改变自由散漫的坏习惯。除了培训之外,要科学管理,建立规范与制度。对当地旅游存在的客观具体问题,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先例经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旅游管理经验,借鉴旅游管理的学术研究成果,做好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管理。 三、结束语 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农村文化的繁荣,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普遍的提升,农村的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焕然一新,对我过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保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政府要大力引导推动,要保护好乡村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者,农民的素质,做好宣传培训,采取种种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 乡村旅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河北省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 摘要:乡村旅游由于产业关联性强、市场前景广阔、劳动密集等特点,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利用对河北省5个乡村旅游样本点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乡村旅游对河北省农村经济的贡献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乡村旅游发展类型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乡村旅游的贡献度有所差异,但各地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乡村旅游收入;贡献度;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成为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及其综合性强、关联性大、劳动密集型等产业特点,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发展前景广阔[1]。 河北省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苍岩山、抱犊寨、坝上等地的农民便开始以农家院餐饮住宿等形式开展乡村旅游。到目前,围绕当地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河北省有近千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并以滦平偏桥村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通过开发乡村旅游对贫困地区开展帮扶活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河北省已形成包括景区依托型、农业资源型、城市近郊型、民俗风情型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因地制宜地构建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环渤海、坝上草原和环中心城市地方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各界认可,但目前关于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贡献度定量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选择河北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模式的乡村旅游样本点,通过对实地调研所获得的面板数据定量地分析了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同时,研究结果对政府制定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 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1.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研究选择的样本点包括河北省内的景区依托型(承德兴隆眼石村和邢台神头村)、城市近郊型(石家庄灵寿横山湖)、民俗风情型(承德滦平偏桥村)、农业资源型(邢台内丘县神应王度假村)。选取的样本点以自然村落为单位,不仅包含了当前河北省主要乡村旅游的发展类型,同时还代表了河北省中部地区、北部山区以及南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此外,乡村旅游样本点的经营方式既包括农家乐个体经营与农民旅游合作组织,也包括政府扶持的乡村旅游经营点(承德滦平如偏桥村为河北省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调查的乡村旅游样本点涵盖了河北省不同地区、不同乡村旅游类型与不同经营模式,样本点的选择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数据主要来自当地村委会财务报表及对当地旅游从业者的访谈,通过深入调查、数据修订与整理所得的数据均为有效数据,包括乡村旅游收入(LYSR),总收入(ZSR)以及村民的人均收入(RJSR)。其中,旅游收入是指来自乡村旅游活动的直接收入,包括农家乐、酒店及相关旅游设施的收入。 1.2 模型构建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提高农村总体经济水平的贡献;二是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的贡献。因此,乡村旅游目的地总收入以及人均收入对旅游收入变化的敏感性,可以参考经济学中弹性系数的定义来构建模型,设GXD1和GXD2分别表示乡村旅游对乡村总收入以及人均收入的影响,则用公式可表示为: 式中,GXD1表示乡村旅游对乡村总收入贡献度;GXD2表示乡村旅游对人均收入贡献度;ΔZSRt%、ΔRJSRt%与ΔLYSRt%分别表示总收入、人均收入和旅游收入的变化比率。 由于所调查的乡村旅游样本点的乡村旅游类型、地区、经营模式以及客源市场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此时如果仍单纯采用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数据来检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度,将忽略各样本点间固有的差异性,从而使计算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为此,本研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进行分析,因为根据各调查样本点的时间序列数据所得到的面板数据,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少的共线性、更多的自由度,可以估计地区差异的影响[3]。首先对乡村总收入(ZSR)、人均收入(RJSR)和乡村旅游收入(LYSR)进行差分,式中,lndZSRit、lndRJSRit和lndLYSRit分别表示样本点乡村年度总收入、人均年度收入以及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率,用对数差分的形式表示。lndZSRit、lndRJSRit是k×1维解释变量的向量,分别表示各村的总收入与人均收入的增长情况;lndLYSRit为k×1维被解释变量的向量,表示各村的旅游收入增长情况;di为个体影响,反映模型中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的变量的影响;k表示解释变量的个数。?滋it为随机误差项,反映模型中被忽略的个体成员和时间变化因素的影响。假设其均值为零,方差为?滓2,并假定?滋it与lndLYSRit不相关。 2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检验 2.1 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在统计运算中出现伪回归, 首先利用EVIEWS6.0统计软件进行单位根检验[4],见表1。从表1的LLC、IPS和ADF方法进行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来看,lndZSRit、lndRJSRit和lndLYSRit在水平上不平稳,但是一阶差分检验显示各变量是I(1)的。在单位根的检验结果上进行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面板数据存在着协整关系,数据间不存在伪回归。 2.2 实证分析 根据所获得的2005~2011年间5个乡村旅游样本点的数据,首先进行混合数据模型拟合,即不考虑各样本点的经济水平、旅游产品之间的差异,从总体上考察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混合数据拟合结果得到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率(lndLYSR)、总收入增长率(lndZSR)以及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率(lndLYSR)与人均收入增长率(lndRJSR)之间的线性估计函数: 3 研究结论 通过模型拟合结果可知,利用面板数据的混合数据模型与变系数模型实证分析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在考虑样本点差异的变系数模型中,旅游收入(LYSR)对总收入(ZSR)与人均收入(RJSR)的贡献度较高,最大的数值达到2.391 6,说明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1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 乡村旅游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乡村旅游样本点的经济发展情况充分说明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眼石村为例,该村依靠雾灵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兴隆溶洞的自然景观自2002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共有农家乐93户,旅馆与酒店15家,并建有果品采摘园与漂流项目,日接待能力达到4 000人以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372人,占村民总人数的80%,并吸引了外地劳动力200余人。乡村旅游所带来的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较好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3.2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通过对乡村旅游贡献度相对较大的偏桥村与神头村的实地调查发现,两地均处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起步阶段,其中偏桥村自2008年发展乡村旅游,神头村于2007年建成,2008年才开始正式运营。在乡村旅游起步阶段,偏桥村与神头村旅游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同时还带动了村民收入的高速增长,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效果显著。而乡村旅游贡献度最低的石家庄灵寿横山湖景区的王家沟村,由村民自发组织开展的乡村旅游,因缺乏统一的规范经营与管理,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乡村接待与住宿服务缺乏特色,因此到访的游客数量有限,从事旅游业的村民数量也较少,制约了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3.3 乡村旅游发展应合理规划,集群发展 为提高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必须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首先应提高当地旅游产品的供给数量与质量,依托当地乡村旅游资源与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创新旅游产品,创建旅游品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其次,各级政府应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明确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避免盲目开发而导致旅游产品雷同化;应按照中心辐射、特色互补的原则设计乡村旅游线路,实现乡村旅游的规模经济;最后,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休闲与娱乐,而乡村地区的道路、停车场、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与餐饮卫生问题却影响和制约着客流量的增加,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度,还需要全力整治农村生态环境的村容村貌,促进河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经营与管理论文:苗圃经营与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将苗圃的经营与管理进行了分开研究,主要拟从苗圃经营与管理的内涵、苗圃进行合理经营的对策以及苗圃进行有效管理的对策等3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以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程度。 关键词:苗圃;经营;管理;对策 1苗圃经营与苗圃管理的内涵 1.1苗圃经营的内涵 所谓的苗圃经营思考的主要是如何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苗木,如何才能将所生产的苗木快速销售出去,如何增强苗圃的适应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等这些问题,简单点来说,主要就是考虑如何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苗圃经营的内容比较简单,不过要使其经营达到合理的地步还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对其加以更深层次的把握。总体来说,包含制定发展目标与做出经营决策两个方面。 1.2苗圃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苗圃管理思考的主要是如何才能将苗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以达到既定目标与任务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将人、财、物等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这个问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相对复杂。 2对苗圃进行合理经营的对策 保证苗圃经营的合理,归根结底是要从根本上提高苗圃的竞争力,具体是将提高苗圃竞争力的途径归纳为正确选择市场、制定品种策略、增强创新和销售能力以及加强售后服务工作等四个方面。 2.1正确选择市场 市场的选择是要建立在分析国家政策以及市场需求状况的基础之上的,应该讲,这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其他更多的因素,以便合理正确地决定哪些市场是可以积极开发的,哪些市场又是必须进行果断舍弃的,这能够避免苗圃经营走更多的弯路。 2.2制定品种策略 苗圃要想取得较好的经营,首先必须在品种上下功夫。尽量根据市场变化的需求,选择苗木的品种,同时及时地进行苗木品种的更新换代与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迅速地抢占市场先机,扩大市场经营范围。 2.3增强创新和销售能力 创新和销售能力主要应该在苗木产品的生产经营方式上得到必要的提升。传统的经营方式无法及时抓住市场机遇,提倡“主动出击”式的经营与发展战略。 2.4加强售后服务工作 苗圃应该为消费者作出这样的保证,即保证其所购买的苗木的成活率,亦是不能交易完成就不负任何责任了,还应该在起苗之后,帮助消费者做好灌水、包装和运输等工作,这也是市场经营的一部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有效提高苗圃自身的形象。 在苗圃的经营过程中,一般应该遵循的程序是形势分析、比较方案、择优选择。而在这三个程序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一步就是对苗木的市场需求加以调查和预测。对苗木市场进行调查和预测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定性预测主要是通过调查与分析手段对事物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定量预测主要是通过数学计算的方法对事物发展做定量分析。一般来讲,预测的程序有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预测阶段以及评价和检验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预测阶段了,它又包括市场调查、资料搜集与整理以及市场研究与分析等。只有坚持这样的预测程序、预测方法等,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经营策略,以使苗圃达到合理经营的目标。 3对苗圃进行有效管理的对策 苗圃的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暂将其管理划分为计划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3.1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的过程也就是确定目标和方向、降低经营风险的过程。它不仅包括计划管理的目标,同时还包括计划管理的方法。首先,计划管理的目标。其目标当然就是为经营提供可靠的可供参考的方向,以降低风险,减少浪费。其次,计划管理的方法。其方法主要是要遵循一个基本的流程,这个流程共有5个步骤:①进行调查研究,以为计划的确定提供基础和前提;②确定目标,进而制定总体的行动方案;③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确定合理的具体目标框架与结构;④在完成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下达执行任务;⑤对所确定的目标进行管理,以使计划得到有效落实。 3.2质量管理 在苗圃管理的整个体系结构中,质量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指全面的、综 合的质量管理。在对苗圃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比较常见的问题:其一,对苗木种子的质量要进行严格把关,以提高出苗的整齐度;其二,对育苗的全过程进行密切管理;其三,对标准化工作加强重视的力度。所谓标准化就是一切工作都要按照标准严格进行。 3.3成本管理 所谓成本管理就是指为了对苗圃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进行科学管理而进行的一系列预测、分析、控制等工作。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其原则、内容以及方法3个方面进行把握。首先,成本管理原则。对成本进行管理时,有一些原则必须尊循,比如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最低化原则、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全面成本管理原则等。其次,成本管理内容。成本管理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主要包括成本预算、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几个方面。最后,成本管理方法。在对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有一些可行的方法可以拿来借鉴与应用,比如强化成本管理的意识、对成本实施有效控制、推行成本责任制以及加强对成本的分析与考核等等。 3.4内部控制 所谓控制就是对苗圃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监视以便及时对发生的错误进行纠正。有效的控制可以使计划目标等沿着既定的方向顺利快速前进。根据控制与管理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将控制分为事前控制、现场控制以及事后控制等3个方面。在对苗圃管理进 行内部控制时,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即科学的计划与准确信息的收集。 4结语 作为事业单位,面对市场化冲击的大潮,苗圃也必须采用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经营与管理,以便更好地融入市场,获得较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本文主要从苗圃经营与管理的内涵、苗圃合理经营的对策以及苗圃有效管理的对策3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在论述的过程中,肯定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漏洞,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与实践中加以规避。2013年8月绿色科技第8期 孙肖飞:苗圃经营与管理对策研究经济与管理 经营与管理论文:现代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管理创新 引言 2008年,曾有全国人大代表谈到靠“三八、六一、九九”如何建设新农村的问题,认为三八、六一、九九不可能成为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主力军,农村必须想办法留住人才。那么高投入、低回报、自然和市场风险高的农业,要如何留住人才呢? 农业产业想要留住人才,首先要实现农业的强大以及要获得与工业相当的收入和利润,使人才看到农业的发展空间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但是,一直为大家推崇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它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农业发展必须强调农民是主体,而不是政府、企业家等投资管理者。同时,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也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是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农业经济的主要方式,土地流转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实现大规模的集聚。所以,与农业产业化相比,农业企业化经营是更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2002年,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日中经济协会首席经济顾问小岛丽逸在访问中国时指出,结合日本发展农业的经验和教训,走农业企业化之路,是提高中国农业产业实力的切实可行的重要举措和主要途径。因此,农业企业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企业化的内涵及意义 农业企业化的定义。最早开始农业企业化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戴维斯(john h. davis)和其助手戈尔德伯格(ray a. goldberg)(john h. davis,1957)。他们在“policy implication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in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e”和“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中首次提到“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al integration)这个说法,同时把它的载体称为“农业综合企业”或“农业综合经营”(agribusiness)。在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在40年代指出:一个国家,即使农业与工业占据同样重要的地位与优势,但只要它的运输和动力等基础产业已经现代化,就说明它的农业已经“企业化”了。 2003年,李达球在总结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业企业化作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主要问题的一个发展策略,是根据市场经济特定的规则运行的。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着力于使农民从小生产者向现代企业家转变,从而改变农业单一、分散的传统小农经营方式,使其更具规范性和组织性。 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对比。2007年,梁贤等经济学家对农业企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做了深刻的对比,农业企业化组织程度较高,它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化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企业经营为核心,属于中观经济范畴。两者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是企业或政府,大多都有政府的介入,它关注的是产业的联系,是由二、三产业由外向内带动农业发展的模式。而农业企业化是以农户为主要经营主体的,重点关注企业的经营,它由内向外带动企业获得整体联结的利益,即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发展。与产业化相比,农业企业化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因此,农业企业化不光是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更是未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替代战略,是我国农村的第三步改革。 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2005年,郭振宗,杨学成指出,国际上,目前农业微观主体的企业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经营行为的企业化,另一个是组织形式的企业化。而在我国,农业企业化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企业化经营农户;具备一定企业特征的农业准企业;农业企业。 企业化经营农户。在我国,企业化经营农户在农业微观主体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由于他们本身不具备大规模的劳动资料和土地,只能保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所以根本无法与具备正规组织形式的其他企业化模式相比,只能另辟蹊径,着力于经营行为的企业化,以这种方式来达到传统农户向企业化经营农户逐渐转变的目的。 农业准企业。第二种农业企业化形式是具备一定企业特征及组织形式的农业准企业。它包括:一是具有一定生产要素,具备一定经营能力的农业大户。二是农户联合经营以及合作经营组织。这两者的基础都是家庭承包经营。其中,农户联合经营是集合多家农户,通过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承包权的分离,多家农户共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合作经营组织更为正规,它是以土地、劳力等各种要素在组织中入股,进行生产经营的农业合作组织。三是不同于合作经营组织的紧密型“公司+农户”模式,它是在农业公司中,各农户进行生产要素的入股,从而结成的一种一体化组织。四是农民合作社。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办有实体,组织化程度较高,能够为农民提供各种自助性服务,已经成为初具企业属性的准企业模式。 农业企业。农业企业类型中,一种是农业公司。指在农村地区提供农业产、加、销等一条龙服务的企业。其二是家庭农场。它的基本单位虽然是单一家庭农户,但这些农户已经形成了具备一定组织规模的农业经营实体,它们可以很好地根据市场经济原则,运用现代管理方式,进行产、加、销等经营活动。另外,目前存在的民营农庄也是农业企业的一种。 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问题与管理创新 虽然我国很多农村,如山东、安徽等地,已经成功实现了农业企业化经营,但还是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农业企业化经营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下面,笔者将针对农业企业化管理的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留住人才,培养农村企业家。长期以来农村的教育基础薄弱,加上年轻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外流严重,使得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水准的农业企业家严重不足,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困难。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已形成的多家种田大户和正在兴起的各类农业企业,大部分因为缺乏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而制约其更好地发展。经营者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高低,已成为农业企业化经营是否能够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留住人才,培养优秀的农村企业家迫在眉睫。 管理学研究表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与人力资本密切相关。正如拿破仑所说,领头人是狮子,他的队伍就是狮群,领头的是绵羊,其队伍就是羊群。可见,企业家在农业企业化经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企业化是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过程,同样,农业企业家这一领头人也必须具备优秀的经营头脑和创新意识。 农业企业家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因此,留住和引入大学生、专科生等高素质人才,以及留住那些在外工作多年,有一定经验和市场意识的外出务工者是当前较为可行的方法。 加强质量监督,实现“品牌”管理。目前,我国农副产品普遍存在农药污染、化肥污染、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问题,面对农产品全球化的趋势,如何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实现品牌效应,是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山东“寿光”的蔬菜,正是因为“绿色有机”的高质量监督,才形成了目前远销国内外的品牌效应。 农业企业化经营过程中,必须用现代企业标准化经营和品牌化经营来加快企业化进程。具体方法是,首先要采用国际认证体系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与此同时,还要借助名牌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培育开发出高附加值、高效益优良的名牌农产品,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培养专业人才,完善营销网络管理。2011年4月,全国物价特别是蔬菜等价格飞涨,但是山东却出现了0.1元白菜无人收购,“菜农”上吊自杀的现象。强烈的对比之下,说明了农户的市场信息匮乏,农产品的营销网络有限的问题,而营销恰恰在农业企业化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营销网络的构建和管理是其核心和关键。 农产品作为必需的生活物品,有着广泛的刚性需求,这为农业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农业作为各个地区和国家的基础产业,在每个市场内部的竞争也会相当激烈。因此,除了要加强“品牌”管理之外,还要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的管理,多培养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利用农产品批发、集贸、期货和网络等市场来完成农产品营销的多元化发展,完善营销网络。 加强战略管理。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关系着千万人的生计问题,关系着社会稳定与和谐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农业企业化经营中,更要加强战略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调节产量和质量,处理好广大农民和企业的关系,处理好农民土地的流转、流通和入股问题,处理好家庭承包和企业化经营的问题,从而保障国家、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经营与管理论文:浅析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韩瑞亭 万春艳 郭秀梅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药品经营与管理 专业实训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由课堂走向实习和就业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越来越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的建设,为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依托具有三十余年历史的校办制药企业——牡丹江温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起来。2003年11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确立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制药人才培训基地。本专业对黑龙江省的三十多家医药企业进行了职业群与岗位群的调研,了解到企业用人机制、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对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培养目标。根据调研分析,充分挖掘校办企业资源,与专业发展相结合,提出建立了“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成功构建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新模式。 一、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三阶段”。把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6个学期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4学期为第一阶段,主要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第5学期为第二阶段,主要在校办企业进行药品生产岗位实训;第6学期为第三阶段,主要在校外生产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训练。 2.“渐近式”。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由底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自然规律,让学生的实训由基础到综合分阶段完成,渐近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 3.“实训教学”。主要由实验课、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三个部分构成。 二、总体框架 1.目标设计。通过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打破原有各课程实训中的界限,使各门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衔接,实现本专业课程实训教学内容的整体化,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2.基本思路。第一,以各课程实训内容间的纵向联系为纽带,递进式地设计各阶段的实训项目,不断实施与验证,进行实训项目的重组与优化。第二,根据各阶段课程实训内容的特点,依据现有条件,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三,根据各阶段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不同,针对各阶段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技能进行全面的评价与考核。 3.实施方法。第一,编制《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标准》,标准包括各阶段的课程内容及对应的实训内容、实训项目及评价标准、考核方法及依据等。 第二,根据《标准》的总体内容分阶段实施。前4个学期为第一阶段,主要依托校内的24个实训室,在校内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主要进行药物制剂、检测、中药鉴定及微生物培养、发酵等单项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初步的药物生产及检测技能。第5个学期为第二阶段,在校办企业——温春药业进行岗位实训,主要进行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原料药等的生产及检测实训,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生产操作技能,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及质量管理,为下一步的校外实训做好准备。第6学期为第三阶段,把学生送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轮岗训练,主要的训练内容是药品经营企业的市场调研、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及运行、药品的gsp认证管理、药品的营销及用药指导等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采取“实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从理论到技能,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的全就方位立体过渡,真正实现了学生就业的零距离。 第三,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积极组织系内技能竞赛,调动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每年都组织药物制剂、药物检测、中药鉴定、微生物检测及药学服务等技能竞赛,以赛促练,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将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课程设置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学院拥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农业-152站)的有利条件,不断拓展职种、职级,实现专业的主要实训项目均有相应的职种与之对应。现已开展生化药品制造工、中药调剂员、药物检验工、药物制剂工、医药商品购销员等工种的鉴定工作。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从2007年起,规定凡是岗位或技能有相应考核标准和技能证书的课程,相关专业学生必须考取相应技能证书,并作为相应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经过几年努力,实践教学的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基本实现毕业就能顶岗。 三、保障措施 1.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实训教学提供人力保障。实训教学要求教师既熟悉理论又具备实践经验、既懂理论教学又掌握操作技能。学研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一方面,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本专业建立了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并给予经费资助。几年来,本专业教师累计有6人次分别到牡丹江友搏药业、北京养生堂药业、黑龙江泰华药业等校企合作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或担任职务,教师们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职业能力,并能将一线的技术要求和实践经验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聘请校企合作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主要承担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实践教学任务,并逐步引进企业生产技术人员担任校内实训指导教师,形成了部分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训教学提供实践平台。我院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具体思路是:立足校内,充分发挥校办产业的作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本专现设有药物理化与分析实训室、药物合成实训室等24个专业实训室,这些实训室能开展校内实践教学工作,共同支撑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校内实训。充分利用校办企业——温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该公司成立于1969年,拥有药品生产线5条,有注射液、颗粒剂等剂型,可生产五大系列35个品种,可使学生正确掌握原料药、半成品和成品检验以及工艺过程质量监控的技术,是学院制药技术类各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此同时,本专业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黑龙江省佳木斯晨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养生堂医药有限公司、哈尔滨三阳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一王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16家医药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每年为本专业提供大约一百多个实训岗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顶岗实训质量。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建设三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还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本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课程改革不够深化,校外实训教学与考核难度大,部分校外企业的合作达不到目标要求等。可见,要想真正开展好实训教学,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实训教学目前存在着各种困难,但是我们坚信,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教学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会进一步完善“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找到一个使学生、企业、学校三赢的实训教学模式。 经营与管理论文:浅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经营效益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经营效益 论文摘要: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只有正确认识风险,处理好风险与效益的关系,才能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本文首先介绍了风险管理和效益追求是协调一致的新理念,并引入raroc指标,引入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从“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发展到“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成为一种普遍认知,可以说是我国金融界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其意义在于,认同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就不得不认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就不得不接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这不仅是我国加入wto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国有金融资本经营融入全球金融竞争环境的需要。 一、树立风险管理和追求效益协调一致的新理念 所谓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内在属性,是不可忽视、不容回避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和效益相伴而生,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绝对的零风险绝对的零收益。那么,面对效益最大化的市场要求,经营银行就必须树立有关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首先,银行的经营者必须正视风险而不是忽视风险,以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以巴塞尔协议关于风险种类的划分方法,对所有种类、所有机构、所有环节的风险加以识别;其次,不能一味地同避风险,而是要通过分析、淖估、临控、转移、分解等风险控制机制,将与经营活动相伴的内在风险控制在可以用资本进行补偿的范围之内;最后,发展业务、追求效益不能以牺牲风险管理和控制作为成本,而风险管理和控制也不能以牺牲发展与效益为代价。[11事实上,风险管理和效益追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撇开风险控制的投机行为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其实是摧毁风险管理机制以致最终影响生存的溃穴之蚁;而不能服务于发展目标、不讲效益比,单纯就风险论风险的风险控制,则无异于抛弃了银行生存之本。 总之,银行经营者必须接受风险、容忍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抑制、转移和补偿机制,从被动的风险接受者转变为风险控制者进而进化为风险经营者,并在经营风险的过程中,追求最大的效益。 二、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追求最大效益的新机制 既然银行经营必须接受风险,那么银行在评价一项经营活动的效益情况时,就必须考虑其效益是在承担了多大的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的。如果某项业务的风险过大,则该项业务为消化其风险损失所占用的资本就较多,这样即便该项业务能带来较大的利润,但与其所占用的资本相比,其资本利润率就不见得很高,即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银行应在一个适当的风险水平上追求效益最佳。关于如何衡量扣除风险因素后的实际收益水平,国际上较多地采用raroc指标,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利润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收入一支出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与传统的资本收益率指标不同的是,资本利润率指标的分母采用的是经济资本,分子中扣除了预期损失。它要求将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业务都视为付出经济资本的风险投资运营,由此计算的资本利润率指标,既考察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叉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资本利润率指标把银行的风险与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成果体现为数值。根据资本利润率指标的这一性质,银行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资本利润率水平来建立一个高效的、自动运转的风险控制机制。 资本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同时取决于业务发展水平(影响利润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影响经济资本),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工具进行风险控制,能够把风险控制工作融合在银行各项业务中。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项业务都可以计算自己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并且相互间可以直接对资本利润率指标的高低进行比较。这样,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基础,银行可以从过去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单独分析、孤立管理,转变到以经济资本分配为基础,以有效资产组合为纽带,将对各项风险的管理联系起来,在银行总体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在此体系运行的基础上产生的效益,成为真实牢固的效益。 三、引入资产组合理论,保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资产组合理论来源于经济学家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于个人及机构投资管理,其核心理念:一是数量能够带来安全,适当分散投资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从而降低整体风险;二是分散投资不同的组合方式,其风险和收益不同,在一个相同的风险度上可能有多种组合方式,但其中只有一个收益率最高,这就是有效资产组合,至于是否最佳,则取决于不同投资人不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它的意义在于告诉了投资者,在可接受的相同风险下,应选择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产组合。 虽然资产组合理论多用于投资管理,但由于其在市场价格、利率、通货膨胀以及各种风险方面均有高度的敏感性,对于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市场环境中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而言,借鉴资产组合理论的基本理念,遵循资产组合理论的基本原则,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合理安排经营结构,选择适当的业务和产品组合,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闭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创新产品和服务,改变相对单一的资金供给来源和资金运用形式,藉由业务和产品的多样化分散和规避市场风险,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在多年业务数据积累和广泛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在金融监管当局批准的经营范围内,识别、判断、筛选当前最佳业务组合、最佳资产组合,合理安排自身经营结构,在相同的风险下,将资源尽可能投向高边际收益的方向,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经营与管理论文:对村镇银行管理经营模式与制约因素的探讨 对村镇银行管理经营模式与制约因素的探讨 磐石吉银(原融丰)村镇银行作为国家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的首批试点之一,于2007年3月1日成立。成立五年来,注册资本由成立之初的2000万元,增加到6500万元,营业收入由2008年的1311万元,增加到为5683万元,增长了3.3倍。 一、磐石吉银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一)银行+自然人模式的公司结构模式 吉银银行是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村镇银行,创立之初注册资本总额为人民币2000万元,发起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其中,法人发起人为吉林银行,股份总额400万元,占总股本的20%;自然人发起人为88人,股份总额1600万元,占总股本的80%。根据《公司法》、《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 2010-2011年该行相继召开了7次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和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16个议案,逐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二)梯形递增式资本结构模式 为了有效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2009-2011年通过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的方式增加资本金。目前注册资本总额为人民币6500万元,是刚成立的3倍多。 (三)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目前,已经开办了个人账户结算业务、对公客户开户、结算业务、工资业务、商铺抵押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中小企业融资贷款、个人保证贷款、代交电话费业务、自助银行等业务,业务领域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升。 (四)“审、贷、控”三分离的贷款管理模式 在贷款管理上,严格贯彻执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原则。磐石吉银村镇银行发放农户贷款采取农户联保及农户联保加企业担保模式,以审、贷、控分离为原则进行信贷发放。 (五)服务定位模式 磐石吉银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亲农、扶农、帮农、惠农作为建行宗旨,目前贷款业务涉及磐石周边14个乡镇,截止到2011年末,涉农贷款余额为32,951万元,为磐石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六)依托模式 1. 依托银行。作为法人发起人的吉林银行在吉银村镇银行成立的五年多来,在人员、技术支持、业务发展上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 2. 依托政府。磐石吉银村镇银行成立五年多来,磐石市政府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在市区及城乡的宣传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在论文联盟//税费减免方面,磐石市政府对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给予专项补助。 二、经营状况分析 (一)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经营指标显著提高。截止2011年末,吉银村镇银行总资产12.95亿元,较年初增加4.20亿万元,增长53.54%;各项存款余额10.81亿元,较年初增加3.5亿元,增长47.06%;各项贷款余额6.38亿元,较年初增加2.45亿元,增长62.50%。 (二)资产质量进一步提升。截止2011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107万元,比年初减少9万元,不良贷款率为0.17%,比年初下降0.13个百分点。 (三)主要监管指标持续向好。2011年末,提取贷款呆账准备676万元,拨备覆盖率达到630.32%,比年初提高252.27个百分点;资本利润率26.42%,资产利润率2.12%;资本充足率为17.41%,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6.45%,分别高出监管标准9.41和12.45个百分点。 (四)经营效益大幅增长。磐石吉银村镇银行成立五年来,利润稳步提高,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2010年年度,营业收入为3380万元,是2008年的2.6倍(2008年盈利131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6.10%;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5,683万元,比上一年增加2,303万元,增长68.14%;实现税后利润2,113万元,比上年增加975万元,增长85.68%。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缺少配套政策支持。一是村镇银行的税率执行国有商业银行的税率,没有享受农村信用社的优惠税率;二是村镇银行没有金融拆借市场,不能通过资金市场进行拆借,更不能发行债券、票据,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融资渠道;三是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利率偏高,增大资金运营成本。 (二)业务收入单一,中间业务拓展不足。目前,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收入来源是存贷利差,占收入的99.2%,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目前只开办工资,免费服务,缺乏基础的汇兑结算、票据承兑、投资咨询、收付、代客理财、发行和兑付证券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中间业务产品。 (三)电子化进程缓慢。目前吉银银行的业务系统只有存贷款等业务的核算系统,缺乏中间业务开发运用系统,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明显不足,难以拓展业务空间。 (四)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由于磐石吉银村镇银行成立较晚,员工较年轻,管理经验相对缺乏,对市场开拓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四、相关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 一是降低村镇银行资金拆借市场准入门槛,使村镇银行尽快加入资金拆借市场;二是降低税率,享受与农村信用社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人民银行每年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低息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 (二)拓展中间业务,改善收入结构 村镇银行应立足于农村市场,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空间。根据“三农”经济发展资源和特点,加大适合“三农”经济需要的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研究,坚持农村市场发展与客户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开办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间业务产品。 (三)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进程 村镇银行要高度重视发展金融电子化建设,加强对电子化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为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技术平台。 (四)实施科学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战略 村镇银行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实施立足当前和发展未来的人才培养战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为人才引进和培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打造出适应新形势下快速发展的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经营与管理论文:市政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与行业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加入wto后,要求市政公用行业的发展必须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市场化规则,公平接受竞争和挑战。市政公用事业长期由政府主管下的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直接经营的局面以极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城市建设资金短缺、体制僵化、经营机制不灵活、亏损严重。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引进竞争机制,将市政公用事业管理权与经营权进行有效剥离,由政府部门统一负责实施市政公用事业行政管理。打破行业垄断,逐步向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监管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格局。 关键词: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行业管理 市政公用事业是指城市的市政设施、燃气热力、供水节水、园林和环卫等行业,使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公用性、公益性、垄断性、投资大等特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加入wto后,要求市政公用行业的发展必须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市场化规则,公平接受竞争和挑战。市政公用事业长期由政府主管下的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直接经营的局面以极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城市建设资金短缺、体制僵化、经营机制不灵活、亏损严重。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引进竞争机制,将市政公用事业管理权与经营权进行有效剥离,由政府部门统一负责实施市政公用事业行政管理。 1.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1.1市场化的目标。实现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就是在政府的规划和管制下,由政府所属机构直接生产供给,向市场上各种所有制主体生产和供给的转变过程。积极稳妥地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向市场化进程,引进竞争机制,建立政府特许经营制度,促进市政公用事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镇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目标。 1.2推进市场化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设部于2002年了《关于加快城市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全面开放市政公用行业建设投资、经营、作业市场、准许国内外各种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各地的企业可以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市政公用企业的经营;建立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政府通过合同协议或其他方式明确政府与获得特许权的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市政行业管理部门从直接管理转换为宏观管理,从管行业转变为管市场;从对企业负责转变为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有力地推动了市政公用行业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规范市政公用特许经营活动,加强市场监管,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市政公用事业健康发展,建设部于2004年实施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它明确市政公用行业实行特许经营的范围包括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涉及有关公共资源配置的行业,明确了特许经营有关各方的权利、责任以及市场准入和退出、招标投标、中期评估、监督检查、临时接管、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制度。 2.市政公用行业的特许经营制度 建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关系到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的顺利进行,关系到市政公用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维护公众利益。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采取招标等方式,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选择投资者或经营者。 2.1特许经营的核心和实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程序,授予企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某项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进行经营的权利,并以协议的方式,界定政府与被授予经营权的企业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市政公用事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不但可以利用民资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帮助政府发展基础设施,分担一些本来由政府承担的风险,而且有利于打破政府垄断及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弊端,改善政府形象,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减少社会冲突促进社会长期稳定发展。政府实施特许经营的实质意义在于用政府的“有形之手”控制、弥补市场的“无形之手”所造成的“市场失灵”,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 2.2特许经营的运作模式。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模式有多种形式,根据特许经营权取得企业在特许经营权下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特许经营权取得人承担投资和经营的双重责任和风险;二是特许经营权取得人仅承担经营风险。 第一类特许经营的主要特征是:投资和经营的责任及风险均由特许经营权取得人承担,特许经营权取得人负责与投资相关的资金筹集,从政府或直接从最终用户取得经营收入。较为典型的是bto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是适应于基础建设的投资融资方式。其具体操作过程是:项目所在地政府授予投资建设项目的公司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在约定的期限内经营管理,并通过项目经营收入偿还债务和获取投资回报,约定期满后,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所在地政府。我市利用bto方式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总投资1亿元,现已进入正常运行阶段。这样既弥补了政府投资基础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缺口,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设计、生产技术和项目管理经验。 第二类特许经营的主要特征是:设施投资的资金由政府负责、政府享有资产的所有权,政府将特定的市政资产在一定时间内委托给特许权取得人进行经营,特许权取得人获取的管理费或直接从最终用户收取费用。 3.市政公用行业的政府监管 由于城市市政行业的公用性、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在推进市场化进程中,一方面要解除或放松管理,以引入竞争,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政府监管,以确保社会公众利益和公众安全。从2005年起,《青岛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管理暂行规定》将正式实施,这项规定将使我市市政公用事业在打破垄断、引入社会资本、实行特许经营同时,确保公用事业在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下,服务高质量、价格不失控。 3.1监管的目的。政府通过监管一方面确保了被监管企业的投资或管理回报率,为市政公用事业建立稳定的经济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好公众利益,保证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的健康发展。 3.2监管的主要内容。 3.2.1政府按照特许经营协议的规定,加强对专营权的监管。取得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后,就意味着其在特定区域、特定内容及范围内拥有专营权,政府既要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鼓励长期投资行为,降低投资者风险,避免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又要监督企业履行法定义务和协议规定的义务,承担规定的公共服务责任。 3.2.2对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价格进行监管。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一般由物价部门根据行业平均成本兼顾企业合理利润的原则予以核定。价格监管一方面要有利于形成企业降本增效的价格机制,保障公众利益,避免由于垄断经营而带来的高商业利润,另一方面要考虑投资的合理回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3对产品、服务、安全等标准方面的监管。市政公用行业具有服务大众的特性,行业监管要使企业达到规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市政公用事业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特别是在目前的形势下,公共设施的安全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运转,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监管机构要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保证公共领域产品提供的可持续性。 在推进市政公用企业事业市场化进程中,各级政府和市政公用事业部门要尽快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推进市场化的过程当中政府应重新定位,政府与企业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政府给予企业相当的优惠政策支持,以确保经营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对企业实施各种监管政策和进行一定的行为约束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市政公用事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经营与管理论文: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摘要:当前国有企业正处于改革的困难时期,如何在改革之后保证国有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下,国有物业企业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改革问题频出。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对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国有物业企业;经营;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有物业管理企业也进入了市场改革的艰难时期,市场化发展将成为其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物业管理企业以往的经营与管理模式与市场化的要求必然违背,其中存在的公共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并对具体的改革促发展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希望能够促进物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当前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经营中的问题 1.国有物业管理模式落后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受国有经济体制的影响,极易受到上级单位的限制,自身拥有的主动权和决定权是非常有限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落后的物业管理模式必然会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想要实现发展就要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但当前的国有物业企业在人员、财务、办公用品等方面的核算上还是由企业承担,其只是在表面上进行单独核算,这种面子工程对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国有物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受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模式落后的制约,物业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服务意识不高,自身素质不够完善。因此,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物业人员自身缺乏决定性,严重受制约上级单位,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下[1]。并且多数的物业管理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收收费、修修设备设施,并没有形成物业管理的理念,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3.国有物业管理费用没有实现市场化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是为国有企业的住宅和企业职工服务的,而国有企业房屋的福利性,导致物业管理费用多为国有企业来承担,同时采暖费用、卫生费用等也是由国有企业补贴的,职工向物业部门缴纳的费用相对较少。可见,国有物业管理费用并没有实现市场化,与当前的市场经济改革相违背,对物业企业的发展势必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国有物业企业改革促发展的具体措施 1.完善物业企业的管理制度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想要更好的适应改革和市场需要,就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管理标准和管理规范,严格物业管理活动。在这其中国有物业企业要制定明确的物业管理标准和工作质量标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保证物业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2.结合市场需求,深化“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想要促进自身的经营与发展,就要结合市场需求,重视消费方的利益,让消费方来决定物业管理企业的生存。因此,国有物业管理企业要充分发挥业主的监督作用,并要树立起“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接受业主的监督和指导,规范物业管理的各项活动,形成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国有物业企业在自律和自我管理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当今的社会中企业的发展要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势必会被淘汰,所以国有物业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与服务,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提高物业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物业管理企业要改变传统统一大管理的模式,实行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第一,提高物业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能够降低国有物业管理的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物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提高物业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能够为业主提供更加专业、可信的服务,提高物业企业的信誉。 4.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想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要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利用当前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不断更新技术,完善服务,实现物业企业的智能化管理。第一,智能化抄表系统的应用。智能化抄表系统主要是指居民的水、电、燃气等管理的智能化。将水、电、燃气的使用数据通过远程监控的方式在固定的物业数据终端上进行显示,然后通过邮件或者短信提醒的方式为业主提供提醒服务,业主可以利用网络或者一卡通进行查询和缴费,为业主提供便利化服务。智能抄表系统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当前快节奏的生活要求相吻合。第二,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往的物业管理信息都是通过公告栏的形式传达的,不仅不能保证信息传递的实效性,也不利于业主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公布,将物业管理与业主联系起来[2]。同时通过微信群、QQ群等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更有利于业主和物业之间的沟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三,智能化的设备管理。基础设备设施是物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的设备管理系统,能够通过中央监控室对小区内的各类设施间监督监控,及时发现设施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通过报警的方式为物业管理部门提供信号,方便物业管理人员及时作出处理。物业管理的智能化发展,节约了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仅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的需求,对促进国有物业企业改革和健康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想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顺应时代潮流和市场趋势,不断改革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健全管理制度,提升物业管理的科技含量,促进物业管理的智能化发展,在为物业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物业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站稳脚跟,为业主和社会带来更多的益处。 作者:孟强 单位: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人事处 经营与管理论文: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探讨 【摘要】本文将从做好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的措施入手,分析存在于企业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中的问题,研究了企业在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中因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经营投标;施工管理 1做好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建筑行业发展极为迅速,但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抢占建筑市场,就需要做好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以便满足建筑市场施工需求。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其主要产品是工程项目,特征是一次性,在工程开始以前还需要签订必要的承包合同,做好一系列相关工作。一般来讲,做好经营投标,可以为施工企业发展奠定基础,帮助施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好施工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投标阶段也会成为招标对象的首选,企业获得工程承建权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由此可见,企业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对施工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2存在于企业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中的问题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企业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管理呈现粗放化,经常出现工程返工,不仅造成了严重浪费,企业应得经济效益也无法实现。第二,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企业在社会上的课可信度严重下降。第三,缺乏良好的法律意识,合同管理得不到重视,不少施工还无法正确认识原始资料,也无法为工程提供真实报价。第四,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中存在不协调的情况。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发展受到限制,这就需要企业做好经营投标,促进施工管理,以便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施工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良好的管理机制,项目经理在施工中得不到重视,并没有高素质管理队伍,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相关规章制度如同摆设,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无论是在经营投标中还是在施工管理中总有人依靠自身经验办事,缺少与实际工程的联系。要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就需要加大对经营投标管理的重视,适当调整与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做到精细化管理,确保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的开展顺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发展。 3做好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的措施 3.1重视企业信誉的建立,强化企业战略资源观念的树立。由于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旦管理不慎,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很容易让企业失去良好发展机会,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破产。要促进企业发展,就需要加强信誉构建,通过企业信誉抢占发展市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企业逐渐失去了信誉,导致大量客户流失。作为施工企业要赢得客户信任,就要构建以优质施工项目质量为基础的工程,确保施工安全,按时完工,提供科学合理的造价。对施工企业来说,信誉与工程质量最重要的内容,如果企业丢失了信誉,不重视工程质量,很容易引起施工事故,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以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会付诸东流,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发展陷入僵局,所以,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加强管理,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维护好企业信誉。 3.2建立健全经营投标管理机制,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素质。要做好企业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就要联系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联系企业经营发展,构建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经营投标合理,编制好工程投标标书,防止出现重叠管理与虚假管理的情况,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注重奖罚机制的建立,加强与企业自身实际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为投标活动成功奠定基础,确保经营投标活动顺利开展。同时,还要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应用高素质项目经理人,在项目经理任用上,应实行竞争上岗,提高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且通过理论考试与项目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能进入企业工作,这样才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确保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完成。此外,应用工程监理,重视工程监理人的作用,听取他们的合理意见,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这也是做好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措施。 3.3采用动态经营投标管理,关注领导在施工管理中的作用。要做好企业的经营投标管理工作,应认识到经营投标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系统工程理论入手,做到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由于在经营中存在较多变数,这也就决定了其具有不可控性,所以,在经营投标中应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因地制宜。对于投标负责人来说,不仅是项目经营投标工程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更是投标活动的策划者,能够影响到项目投标的成败。在施工管理中,重视领导在其中的作用,确定好角色,由于建筑产品与工业产品并不相同,所以,一定要重视施工生产管理,这也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工作。对于施工项目来说,不仅具有设计工程点较多,且覆盖面也很广,如果在工程建设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应用的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性或人员素质不达标等都会影响施工建设,所以发挥领导在其中的作用,做到每一个形成领导中都会相应的领导责任人,避免出现一人多则的情况,在管理上也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尤其是针对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的环节,作为领导人员应着重管理,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强化管理,做好基础工作建设,保证所有施工工作都能达到既定要求,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论 对于企业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来说,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两项工作,能够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生存情况,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所以,在施工建设中就要联系实际情况,做好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工作。 作者:张鹏 单位: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经营与管理论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探讨 摘要: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格局,创新了多种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济的兴起,已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并以此形成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第三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下衍生的新产业,一经开发,便展现出其强大的发展空间和势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地域辽阔,资源丰硕,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产品需求,丰富旅游产业内容的同时,更能对农村的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增加农村第三产业比重,充分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伴随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整体推进,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大步迈进。《2014年中国旅游产业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乡村旅游接待的中外游客达到12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3,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达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全国有200万家农家乐,10万个以上特色村镇。可以说,中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开展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于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规划,都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先进的发展理念。在大力开发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同时,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体验。先进的思想和发展理念,随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被传播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原有的农村封闭的思想意识领域被逐步打破。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无形中提高了广大农村地区融合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利用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管理农业发展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 (二)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现代农村生产生活质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上的投入,在提升旅游品位的同时,使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巨大的改善,客观上实现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很多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上,已经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广大农村地区在享受旅游产业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体验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生产生活质量的彻底转变,这无疑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力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三)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农村市场消费。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比例偏低,导致农村整体的消费需求不足,对农村的消费市场无法实施有效的拉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的市场消费表现疲软,农村整体消费不旺的问题表现突出。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对于刺激农村市场消费,拉动农村市场内需,效果是直接并且作用是明显的[2]。连续几年国内旅游业统计数据已经说明,农村旅游市场的空间巨大,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手段,并且效果已经开始显现。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地方经济的格局已经形成,必将对我国实施的农村扶贫攻坚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产业规模。我国旅游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预测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达10%。截至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将达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基本水平。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农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对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地区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不断发展的农村旅游市场对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壮大必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五)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难题。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偏低,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造成整体农村经济效益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更是形成了农村生产力资源的浪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必将带动农村整个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相应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解放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富余劳动力的二次就业,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模式 纵观我国各地开展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专业的格局。在实际的开发中,各种模式的构建均立足于当地自然的条件进行布局,但依据客观地理条件,文化特色、地域风格又有不同的特色,相关的内容各有不同。比较我国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景观型。这种类型是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中比较多的,就是紧紧依托当地自然的资源,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凸显原始的自然景观,将回归自然作为经营的亮点。自然景观型的经营管理模式要求具备特定的自然环境,一切源于自然地原始状态,而不是人为的进行构建,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景致,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生态的心愿。 (二)休闲娱乐型。这种类型大部分位于城市的边缘,远离城市的喧嚣,结合优美的自然风光,安静舒适的环境,便捷的交通,便于人们假日的休闲,让旅游者体验脱离城市后,心理放松的一个短期的体验。经营重点以休闲和娱乐为主,一般采取野外宿营或休闲营地的模式。 (三)田园体验型。一是在城市的孩子假期被家长送到农村进行农业劳动体验,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接触农民生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少年励志成长体验。二是发挥本地的特色农业优势,采取各种活动方式,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三是农民将部分土地租赁给经营者,并代为耕种料理,租赁者在假日休闲时到田间亲自参与农业耕作,并与朋友一起分享劳动果实,体验劳动带来的身心的乐趣。 (四)教育学习型。这种类型是将农业生产与现代的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一些列过程,让游客了解自身所熟悉的农业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以及所采用的工艺与技术手段。这种类型明显的特点是全部以实物的展示出现,可以直观的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经营者大多设计成农业博物馆的形式进行陈列,以展示区的状态再现当时的场景。加深游客对农业生产建设的了解同时,提高游客对我国农业发展建设的认识。 (五)文化特色型。这种类型一般是依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进行深度的挖掘,民俗文化村模式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这里可以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做出历史的还原,让游客回味当时的历史场景。还有就是根据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结合当地的历史沿革,对当时的历史场景进行回放,比较有代表性的诸如北大荒特色、知青特色等等。这种类型满足了游客历史怀旧的情怀。上述几种类型只是对我国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简单概括,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大部分体现为综合性、多样性的经营开发模式,并且在发展中会不断创新出更加适应本地区的开发经营模式。 三、农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作为新兴的农村第三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链条并不完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体系。 (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开发理念亟待创新。在对于整体产业的理论研究上,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导致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定位偏低。简单的将这一产业定位与一般的小型的旅游项目,没有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在开发理念上,过多的偏重于短期的、眼前的经济利益,或者说直接的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忽略了长远的规划以及今后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影响。 (二)监管机制相对缺失,管理行为亟待规范。作为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对这一产业的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管。这就使得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处于长期脱管状态,经营活动处于无序经营,广大的游客也无法得到权力的保护。大多的旅游项目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使产业的发展没有长远的发展周期,仅为一时的短期利益,阻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质量相对偏低,总体规模亟待扩张。由于缺乏科学而有效的项目论证和评估,在旅游项目的产品开发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可行性报告,大多为一哄而上,过度追求多而全,结果质量偏低。部分地方政府受观念的束缚,并未将这一产业的开发纳入当地的经济建设规划中,对项目的安排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局面的形成,使整个项目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无法打造地区的品牌,缺乏明显的竞争能力,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 (四)基础建设相对不足,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和发展中,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必不可少。但就目前农村大部分的公共事业配套设施状况来看,还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的农民,受个人素质的直接影响,并不具备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针对旅游的专业要求,明显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五)经营模式相对单一,产品开发亟待扩容。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对当地市场的深度开发,对于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尽人意,大部分的项目开发仅仅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或者农业资源,不能有效的进行所有资源的重新组合和规划。相对于部分旅游项目及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创新,开发的渠道过于狭窄,产品开发上应有所延伸和拓展,应该进一步丰富产品内容,全面提升竞争力。 (六)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经营手段亟待提升。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开发较晚,专业的管理和经营人才相对奇缺。大部分的地区的经营与管理人员都由当地的农民负责,和专业人才比较,他们缺乏系统的经营与管理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营销与服务的管理手段,缺乏必要的服务与品牌意识,这与现代化的企业经营是格格不入的,直接会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造成整个经营活动管理层次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不能很好发挥企业的经营优势,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面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一)科学严谨规划,合理统筹布局。要坚持科学严谨的规划,立足于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合理统筹布局。要结合当地发展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在保持生态和兼顾市场的原则下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建设。对于项目的形成,要严格进行科学的论证,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在保持成就发展动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并行。 (二)保持项目特色,突出文化内涵。要继续保持项目产品的特色,更加突出项目产品的文化内涵。在产品的开发上,要保持原始资源的前提下,更深入的挖掘地区文化的深刻底蕴,保持旅游产品的活力。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要力求统筹兼顾,即满足游客追求体验快乐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宣传地域人文景观的特点,展示地方的旅游特色,达到开发旅游项目的最终目的。 (三)健全监管机制,实施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施有效的监管,使整体的经营活动在有序的框架下运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多方面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彻底改变经营中的无序状态。各级管理部门要把服务职能放在管理的首位,重点是规范、监督、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加大基础投入,扩大产业规模。各级政府部门要站在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设的高度,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起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运用市场手段,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吸引投资主体参与项目的开发与运作,积极开张招商引资工作,把优秀的企业吸引到广大农村,参与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中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项目的开发与经营。通过政府的积极参与,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多元化,既解决了项目开发经营的资金瓶颈问题,又形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实现了农村第三产业的生产规模壮大。 (五)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产品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上更要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原生态的竞争优势,要力求做到原始的自然资源与现代的文化气息相融合,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底蕴,打造旅游精品,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政府部门要站在更高的起点,对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宣传,多方联动合作,在提升地方整体形象的同时,实现农村第三产业的重新布局,以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传统的耕作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致力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经营,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历史意义。 作者:宋菲 经营与管理论文:物业管理企业品牌建设与经营战略 前言 现代物业管理早已成为房产消费者使用房产后常采取的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物业管理已经逐步凸显了自身的重要作用。开发商在房屋开发的过程当中,也应该要充分认识自身品牌建设以及经营的重要性,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当中,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效应,做好相应的物业服务,树立并建设企业的品牌、经营之道,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更好的为广大消费者服务。 一、物业管理企业品牌建设策略 1.树立并建设驰名物业的品牌战略意识 物业管理企业树立并创建驰名物业的战略,要求了必须明确商标的独创性、显著性以及商标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法律价值,简单来说就是不但要具备创新的策略,即服务创新、战略创新以及理念创新,而且还要兼顾企业发展的各项价值。这就要求了物业管理人员要制定方向正确的战略,更要出奇制胜。因此,物业管理企业更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企业的物业服务能力,企业应当以先进的服务意识、服务观念等,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物业管理。 2.制定超越市场竞争对手的战略 现如今,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金和时间的支持,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应当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服务意识,将企业有限的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将其用到合理之处。此外,企业还应当规范员工的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时间,制定相关的制度进行约束,促进企业员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提高管理效率。因此,企业要将自身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实现时间、地点等差异的完善,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制定相应的求势战略 求势战略主要包含了适势、借势、用势以及转势。其中,适势是指企业发展趋势要与社会以及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用势指的是企业要把握好品牌形象的制胜机遇,借助各种手段、方法等增强企业对公众、对社会的号召力;借势是指企业借助客观的环境来弘扬企业自身品牌的美誉度与知名度;转势指的是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将企业的劣势逐步转化成为相对优势或者优势,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4.经营规模化战略 企业建立品牌,离不开规模化的经营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步转向以市场经济为发展的方向,这就使企业品牌的优势得以发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让企业进一步认识到经营规模化的重要性。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将经营逐步规模化,企业品牌的建设更要形成规模化,使企业整体的营销经营走向规范化。 5.提升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品牌的建设与成长 物业管理企业的品牌需要长时间才能得以形成,提别是品牌信誉、品牌质量以及品牌含金量等是经过长时间的经营、服务积累而成,因此,企业要对自身的服务质量给予高度重视。创新服务方式以及服务思想意识,使企业每一位员工能够有热情的服务态度,娴熟的服务技能以及规范化的服务项目以及流程等。此外,企业还要对服务设备给予重视,要不断健全服务设备,不断完善收费合理等服务制度。物业公司应当把物业管理的服务项目和特色理念、人文关系以及社区文化的建设充分结合,积极采用个性化的服务,根据住户之间的差异性提供服务,充分发挥企业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 二、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策略 第一,物业管理的经营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通过积极建设企业品牌,然后充分借助名牌带来的市场效应以及市场信誉,将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物业管理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影响其服务质量的原因就会增多,因此,企业保证服务质量比较困难。特别是客户对企业服务质量难以全面的、客观的进行评价与检查,因此,大部门用户在选择物业管理企业的过程总,都会依靠企业的经营口碑与信誉进行判断。第二,物业管理企业还要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遵守合同规则,重视企业信誉,坚决不能出出现任何侵犯业主权益的行为,还要积极维护物管企业的自身形象。第三,企业要对自身的宣传加以重视,积极的进行品牌经营宣传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认同感与知名度,而且还能起到拓展市场、引导用户消费的作用。引导消费者消费的作用不容忽视,我国很多住房用户长期受到住房免费的影响,导致其对住房消费的认识不足,企业通过示范、宣传以及引导,能够让用户了解健康、文明的住房方式,优质的居住环境能够对用户的生活质量以及素质等形成积极的影响。此外,通过对物业管理的宣传,不但能够使用户的住房消费观念得到提升,增加物管企业的经济收益,且能够极大程度地减少物管难度,降低用户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纷争。此外,企业还应对物管资源实施战略性的调整,充分结合市场竞争的情况以及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把一些不具竞争或者运作成本较低的业务进行分包,例如:垃圾清运、保洁等业务。这样能够大幅度降低企业成本,使物管企业能够集中精力与资源不断发展自身优势项目,有助于企业达到良好的经营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物业管理及其服务在房产开发以及后期的使用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若要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积极建设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是关键。因此,企业应当始终坚持把物业管理以及物业服务等有效贯穿企业经营建设当中,积极维护用户的合法利益,及时满足用户的需求,不断提升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打造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物业管理品牌,帮助企业提升其竞争力,有助于物业管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刘亮明 经营与管理论文:种子经营与市场管理论文 1农业种子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种子经营单位素质有待提高 除本部设有规范的种子经营点外,还有很多临时的代销经营点。而网点销售多半是小贩小商。商贩们只是在相关季节才进行代销,对种子没有特定的要求,所以很难对农户购进进行科学指导,更不可能进行优质服务。 1.2农户购种的盲从性与盲目性 从现行的农业经营状况来看:大部分农业都没有专业的知识,仅有的知识是从广告商与种植经验中得到的,在选购种子时盲目,从而也给农业安全造成了很多隐患。认识错误具体表现在:购买新种子,潜意识认为新品种才是好品种,从众心理让看见别人买什么自家就买什么。 1.3种子经营骨干稀缺 从当下的种子经营与管理过程来看:种子市场的管理经费稀缺为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种子管理人员没能时常深入市场进行指导与监管,造成很多不达标的种子上市;由于部分地区没有专业的质量仪器,从而对检验种子质量造成了很多不便,尤其是检验仪器不足,让质量检验人员根本不能及时检查出种子质量好坏,更谈不上杜绝不达标种子流入市场销售。另外,经营单位的人事调整与改革,在压缩编制的同时,让基层人力资源管理严重不足,加上个别管理人员素质不够,缺乏对法规法律的全面了解,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很难做到妥善处理问题,这样很容易造成商贩不法行径,对市场管理带来困扰。 2增强农业种子市场管理的对策 2.1加大队伍建设,增强业务培训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促进农业发展,种子管理人员必须主动承担起种子管理相关工作。受种子管理的政策性、专业性影响,在保障种子管理的稳定性的同时,必须增强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专业技能与执法培训工作。这样才能让种子执法锻炼、培训人员成为既懂业务、又精通法律;既能准确执法,又能讲原则的人员。目前,大多数种子经营者都经过了培训,并且拥有种子经营证与上岗证,但是大部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法律意识明显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对经营人员进行有效培训;例如:在种子销售前,对其进行集中培训,具体内容由农技基本技能、守法经营,并且要求种子经营人员必须严格根据法规法律要求进行种子经营。对于不满足《种子法》规定的种子,除了不予销售外,根据管理要求做好记录工作,还应该向农业购种用户提供保单,通过健全种子销售档案,对种子经营内容以及标签负责,这样才能逐步扭转种子经营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最后,经营者还应该给每位购种用户提供一定的跟踪与售后服务。 2.2做好宣传工作,提升使用者素质 近几年,很多地方都开展了各种宣传方式进行农业宣传,尤其是“走进三农”等活动,对普及法律与种子意识,提升使用者法律与质量意识发挥了很强的作用,同时它也让广大用户领会应该怎样使用法律意识保护自己,辨别种子真假,怎样做到合法经营,熟悉种子栽培技术与种子特性,科学购买种子,在选购种子时,查看种子经营者的相关证件等。在种子选定好后,通过查看信誉卡、包装袋、发票等依据,逐步提升农民的自我保护理念与维权意识,这样才能让假冒伪劣的种子经营者没有经营市场。 2.3加强委托与品种管理 为了避免多个企业家共同委托造成的混乱,在种子经营中,除了要增强事前监控,还应该尽量避免多个企业家共同委托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同一经营者只能接受1到2个种子公司委托,同时两家种业单位的每批种子都必须分开堆放,这样才能做到档案与经营的有效管理。对于没有经过审核的品种,我们应该做到坚决抵制推广与销售工作。 2.4增强设备建设,做好质量监管工作 从农业生产过程来看:不合格的种子对农业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县级单位必须主动承担起本县种子检验监督与栽培工作。受检验经费以及检验仪器的影响,对种子质量检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除了购置仪器设施外,还应该适应当地发展,做好加工、生产、检验、贮藏、检疫等相关工作。通过加大对种子市场的抽查工作,从源头上避免不合格种子进入市场。 3结语 种子作为影响农业发展的直接因素,它对现代化市场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除了要从广大群众利益出发,做好种子应用与调查工作,还必须整合市场管理实际存在的问题,完善改进措施,落实市场监管,推动农业发展与建设。 作者:缪钟程单位:四川省阆中市农牧业局 经营与管理论文:文化业经营与管理 一、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文化产业的基本属性与特征 在我国,文化产业是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现代化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催生的一种新兴产业。关于它的概念和内涵,2003年9月4日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今年3月29日国家统计局出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作出的定义说:文化产业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则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这是我国第一次从统计学意义上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围进行的界定,并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国家统计标准。 依据上述定义和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事业应该是文化与政治结合并且为政治服务的范畴,它的着重点在于其社会公益性,以追求社会效益的最佳化为主,而且这一效益实现的途径,除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自身的艺术魅力,还有政党的意志、政府的行政行为在发挥主导作用;文化产业的着重点在于其经济收益性,以追求经济效益(利润)的最大化为主,其经济效益的实现途径既要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自身的艺术魅力,还要靠成功的市场运作,靠市场经济的规律性来调节。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产物。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文化产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基本特性是通过市场化运作与经营,来实现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经济价值,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将经济行为及其产品的文化底蕴有效放大。这种必然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产业便会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所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与现代化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结果。 文化产业已经被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它的发展表明了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文化产业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除了自身利润收益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对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也是它的社会经济效益吧!况且,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具有文化事业的基本功能。对它的基本要求仍然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通过市场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价值。 二、满足文化的市场需求:文化产业效益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必须依靠市场来实现。从产业到市场,从产品到商品再到消费品,和一般产业相比,它的产业特性在于有着一条独特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由文化需求创意设计、文化产品制作传播、文化产品营销三个互相承接的环节组成,并落实到文化消费市场接受价值检验,最终实现其效益目标。 文化需求是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存在、发展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当代文化市场呈多元化、时尚化,甚至另类化的发展格局,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文化产业提出了不断变化的挑战。处在文化产业链第一环节的文化需求创意设计,就必须关注审美、娱乐、休闲、兴趣需求的不断变化,依特定文化消费指向,设计出相应的文化物品、文化象征物和文化体验,以满足公众的文化消费,适应公众的文化需求,表达公众的文化意志。 文化产业的生产营运过程建立在文化需求创意设计的基础上,有形性、可视性、可体验的各种文化产品是文化需求创意的载体。这些文化载体的生产过程可划为文化物品制造、文化信息传播和文化服务提供三类。文化物品制造主要包括平面出版物、音像制品、工艺品等的印刷、刻录、制造。文化信息传播主要包括平面媒体信息、广播影视媒体信息、网络媒体信息的采集、编辑、制作、复制、传播。文化服务提供包括的种类很多,几乎链接文化产业的所有领域。 文化产业链的第三个环节——文化产品营销包括流通、承销两个环节。在流通环节,文化产品被文化产品发行人、商及经纪公司(人)进行营销传播和分销;在承销环节,文化产品被文化产品营销商购买,并运用各种销售渠道、营销模式和手段将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售让给文化消费者。这样,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在这一链条的终端得以实现了。可见,文化市场的规范、健康、有序、畅通,对文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而且是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喜忧参半的经营格局:我国文化产业的基本现状 文化产业是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少污染、可以多次、重复开发的产业,日益受到全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已经初具支柱产业的雏形。它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财政收入,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国家统计局2004的《2003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简况》称: 2003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有从业人员1274万人,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7.44亿人)的1.7%、城镇从业人员(2.56亿人)的4.4%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11.69万亿元)的3.1%。就经济总量而言,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经济总量接进于“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和“社会服务业”,其中“文化服务”的经济总量与“房地产业”大体相当。我国文化产业的人均产出比(人均创造增加值2.81万元)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在第三产业中已经成为“领头羊”。但是,从对文化产业的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相当,即二者的比重维持在1:1左右,而我国为1.7:1左右。其中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5%,比发达国家平均低50%左右。 另据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共有属于文化产业的单位34.6万个(其中法人单位31.8万个),个体经营户36.2万户,从业人员996万人(其中个体从业人员89万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中国全部从业人员(7.52亿人)的1.3%,占城镇从业人员(2.65亿人)的3.8%。文化产业当年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2.15%。属于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共有资产1.83万亿元,个体经营户共有固定资产235亿元;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72万亿元,其中个体经营户收入426亿元。2005年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总结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入利润调整、完善、反思的阶段。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和拥有资产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69%和78%,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收入情况看,东部地区的营业收入占全部的82%,而中西部仅占18%;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从对GDP的贡献看,东部地区实现的增加值占2.56%,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28%和1.35%。这些情况表明,我国文化产业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较大的发展空间表明,我国的文化产业无论从总量、质量,还是速度、效益,目前都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除了我们的文化产业起步晚、底子薄的制约,很大程度上还有经验的不足。从目前区域文化市场化与文化产业的竞争格局来看,多数竞争发生在产品雷同、市场粗放和销售集中三个方面。文化产品的雷同主要是因为文化需求创意的不足造成的。由于文化需求创意的不足,文化市场中的多元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的关照,产品定位及功能单一。文化市场的粗放主要是因为忽视专业文化市场调研,没有对密集单一市场、有选择的专门化市场、市场专门化、产品专门化和完全覆盖市场等目标文化市场作相应细分和选择造成的。这样,所有的文化产品销售都集中在了一个看似庞大,实质既散又小的市场上,尽管各路“诸侯”使出了所有的促销解数,甚至不惜犯规违例,但依然是市场总量不大、经营绩效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另外,当前文化市场的混乱无序对文化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的“内耗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突出表现为“苍蝇逐臭”和“饮鸩止渴”两种类型。 “苍蝇逐臭”式:一味迎合低格调的市场文化需求,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舍本逐末”、“舍义取利”,甚至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一些出版商瞄准青少年这一弱势群体,集中“发射”盗版教材教辅、淫秽、色情的“口袋本”读物和有害卡通画册等不良出版物;部分格调低下的网站成为传播色情、暴力、凶杀等有害信息的工具;一些网吧经营业主采取恶劣手段引诱、教唆、容留未成年人长期滞留网吧;歌舞娱乐场所的“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脱衣舞和淫秽表演等非法演出有禁无止。这种迎合导致的恶果是社会秩序混乱、社会道德滑坡,青少年成长环境严重污染,对祖国的明天和民族的未来造成严重的威胁。 “饮鸩止渴”式:无视国际、国内各项文化法律法规,大肆从事盗版犯罪,从教材教辅到文学名著,从流行音乐到影视大片,从字典辞海到电脑软件,盗版行为几乎实现了“无缝隙侵害”。加之无证经营等不正当经营与不公平竞争,一同构成了文化产业的“毒瘤”。这一“毒瘤”的猖獗横行,严重侵害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特别是正当经营商以及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导致违法经营的“暴利”与合法经营的“微利”甚至“无利”的极大反差成为不争之实,严重浪费了有限的文化资源,扼杀了原创精神,削弱了创新能力,萎缩了文化生产力,严重阻碍了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展示给文化产业的前景只能是走向“玉石俱焚”。 四、文化市场的管理失控:文化产业喜忧参半局面的成因 通过上述理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我国文化产业喜忧参半现状的主要原因,不能不归结于文化市场管理的失控。这种失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失当。 发展初期片面强调繁荣。“先发展,后规范”,“先上车,后买票”的管理理念成为“时髦”的口号,光发展,不规范;光上车,不买票的现实成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重要成果。“茅草庄稼一起长”的结果是“茅草”疯长“庄稼”死亡,“秃疮和头发一起长”的结果是“秃疮”把仅有的“头发”也给吞噬精光。营业性互联网及其网吧行业对社会风气特别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的危害就是一例。于是,人们又从现实的教训中“猛醒”,认为“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不能不要正常的管理。于是,又片面强调“加大力度,从严治理,严管重罚,不留后患”,结果是“茅草”“庄稼”一起拔,“乌鸦”“凤凰”一枪打。如此“一放就乱,一管就死”,这样的文化市场如何适应新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 (二)宏观管理和整体规划的滞后。 我国的“文化产业统计研究”2004年才由牵头,文化部等5部委联合参与启动课题。历时一年,才有了课题组成员单位国家统计局出其研究成果《2003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简况》。 此后,才有了2004、2005的相关报告。有了“十一五”规划。在此之前,我国没有把文化产业作为单项进行分类统计,因而难以对市场的发展走向、消费趋势,对各种文化产业发展应有的数量、重点、比重、比例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娱乐行业的发展仍处于自发的状态,政府缺少应有的规划、信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导致市场竞争出现局部无序和混乱现象。 (三)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突出。 音像制品市场走私问题,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赌博问题,娱乐色情陪侍或变相色情陪侍,演出市场的色情淫秽表演等问题之所以有禁无止,而且依然突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把这些精神垃圾当做吸引投资发展经济的“软环境”加以保护甚至倡导。由于担心影响本辖区的经济发展,有些地方领导成了一些不正当经营的保护伞,纵容、包庇和保护不法经营,增加了整治的难度和阻力。而问题的存在反过来使政府不得不采取限制压减的政策,造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 (四)文化市场的监管“力不从心”。 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文化市场的急剧膨胀,现有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体系没能实现“与时俱进”,文化管理体制仍然是传统文化事业型,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与文化产业主市场的发展要求极不适应。经费不足,人手不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执法手段落后,监测水平科技含量低,执法监督和约束机制也不完善,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备,权责不一致,“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等等,都影响了执法工作的反应能力、威慑力和执法效果。 五、管理与繁荣并举并重: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这是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正确实施这一原则,就必须牢固确立并健全“管理与繁荣并举并重”的文化市场监管格局。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首先,全面倡导、落实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观。 第一,坚持“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的准则,不能把“精神垃圾”、“精神鸦片”当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倾入市场;第二,坚守“发展不能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底线,不能愧对国家,愧对人民,愧对子孙后代,成为历史的罪人。第三,发展不能违背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服务,它有着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苍蝇逐臭”,更不能“饮鸩止渴”。第四,发展不能再靠“数字”出政绩。不能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发证”就是“发展”,认为文化经营场所越多,生产能力越大,文化市场越繁荣。以致“门槛”过低,审查不严,把关不力,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留下了诸多隐患,酿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第五,发展必须有序。事实证明,文化市场的发展不能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完全听命于市场调节。还应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只有从总量、结构、布局、内容上规范有序健康的发展,才是文化市场真正的繁荣。 其次,树立并实践文化市场科学的管理理念。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打击违法经营,就是对正当经营的文化产业的最直接最有力的保护和支持。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管理与繁荣、打击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做到以人为本,以法为据,以社会效益为重。 以人为本:一是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正、纪律严、业务精的文化市场管理队伍。二是教育经营者守法守德文明经营。三是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齐抓共管。以法为据: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及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强化文化市场监管队伍的执法水平和能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强化执法人员的道德水准,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确保违法必究。以社会效益为重:这里所说的社会效益不是一时一事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的利益,而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大局利益、长远利益。 做到了这几点,文化市场管理就有可能形成这样一种局面:管理者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执政观念,自觉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求真务实,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于同文化市场的违法经营活动作坚决的斗争;经营者明确树立守法经营、文明经营就是效益的理念,自觉接受文化市场监管部门的依法监管;社会各界形成“文化市场事关你我他,事关国和家”的共识,自觉支持文化市场监管部门的依法行政。在此基础上,作为文化市场监管部门,与时俱进提高文化市场监管能力,尽快终结执法力量薄弱、执法经费短缺、执法手段简陋的现状。“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文化市场的管理水平就会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化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终极目标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并举并重;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要通过市场来实现;社会效益和正当的经济效益要靠市场管理作保障;我国文化产业化喜忧参半的现状表明,添喜解忧,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出路在于:树立并实践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观和文化市场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与繁荣并举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此为基,我们有理由期待,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擎天之日,就在不远的将来。 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经营的对策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当前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下滑,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以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基本依托,尽可能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向财务管理要效益的经营理念也并没有被广大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这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来说是一个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在正确认识以及把握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之上,全面诊断分析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这是企业未来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课题。 1企业财务管理对经济效益提升的作用 1.1带来财务收益 企业财务管理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财务收益,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升财务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企业财务收益的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中,通过科学的财务投资,可以给企业带来收益,利用闲置的资金进行理财、根据企业经营业务拓展的需要,来对其他企业进行财务投资等,都会产生比较理想的财务收益。 1.2降低财务成本 从成本角度来看,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可以切实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各种财务支出,有的支出可大可小、可多可少,通过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另外,财务风险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些财物损失,通过财务风险控制,就可以较好的降低财务损失,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2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财务管理理念滞后 财务管理理念滞后的问题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比较普遍以及突出,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内涵的认识不正确,结果没有形成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从而导致了财务管理工作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滞后的主要表现就是没有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没有树立规范管理理念,同时依然将财务管理等同于会计,只重视财务管理的会计职能,忽视财务管理的管理职能,这些落后的理念导致了财务管理水平的走低。 2.2财务风险控制低效 在企业财务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缺失的情况下,财务风险控制低效是很多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不少企业没有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建立起高效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不规范、财务风险控制手段落后,对于财务管理中各种潜在的风险不能够及时进行识别,也没有一个完善的风险应对预案,其结果就是企业财务风险居高不下,并成为了企业财务危机的导火索,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3财务投资不够科学 企业财务投资是否科学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财务投资本身是一项专业性很强、难度很大的工作,从很多企业财务投资情况来看,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财务投资不够科学,其直接后果就是财务投资收益不理想,甚至是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物损失。很多企业在财务投资决策方面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决策机制,拍脑袋决策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看到市场一些投资热点,就在没有进行充分投资前景、收益分析的情况下,盲目进行投资。实践证明,这种决策模式会直接放大财务投资风险,从而增大企业财务投资失败的概率。 2.4财务成本居高不下 企业财务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对于企业经济效益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少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没有基本的成本理念,结果导致财务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财务成本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在财务融资方面,不注重对于融资成本的分析以及掌控,导致企业背负了较沉重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就是财务管理方面对于各种支出的控制不是很严格,结果放大了财务成本支出,影响到了企业经济效益。 3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经营的具体对策 3.1更新财务理念 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正确的理念引导下规范开展,从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带来经济效益的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方面,关键就是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注意对于财务管理内涵的学习,明确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关注财务管理研究领域的新趋势,与时俱进创新财务管理理念,重点是要树立成本控制、风险管理、规范管理等理念,从而切实提升财务管理收益。 3.2控制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力消除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这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就是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及时识别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同时企业要完善财务风险应对策略,对于识别出来的财务风险,要综合利用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等策略进行风险的化解,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实现经济效益的改善。 3.3提升投资收益 获取收益是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企业财务投资中要紧紧围绕收益提升这一目的,合理选择投资项目,获得理想收益。在投资项目选择方面,企业需要做好财务风险控制,考虑项目投资收益、投资成本、直接收益、间接收益等。企业投资要做到重点突出,重点选择那些具有良好投资前景,投资风险可控,市场规模较大的项目,从而力争能够获取理想的收益。同时财务投资收益方面要利用好时间差,将一些经营中过剩现金进行短期投资,举例而言,可以投资一些流动性强的国债、公司债券等来取得一些收益。 3.4降低财务成本 企业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财务收益的管理,同时还包括财务成本的管理,在财务成本管理方面,重点是要在融资成本控制方面不断努力,根据企业的财务承受能力,合理进行财务成本分析,确定合适的筹资数额,灵活安排还款方式、周期,从而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另外,就是要严格进行财务支出的相关规定,大力削减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砍掉一些不必要的支出,注重发票的审核,实施各种费用的会签模式,从而合理控制财务费用。总而言之,财务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要想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财务管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内容。在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空前迫切,这要求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改善,逐一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注意行业内外优秀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经验借鉴,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以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作者:王明媛 单位:长春航空液压控制有限公司 经营与管理论文:科学发展下水库养殖经营与管理探究 1科学发展水库水产养殖业 水产品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发展水库水产养殖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库收益,同时只有科学合理地发展水库水产养殖才能解决或者避免水库水产养殖中出现的问题。要科学合理地展开水库水产养殖工作,首先要了解水库水质以及适合水库养殖的水产品种,在此基础上养殖水产能有效地降低水产死亡率。其次,养殖工作人员应利用现代化养殖技术进行水库水产养殖,例如,科学调配饲料;了解各类水产的生活习性,从而为其创造有利的生存条件等等。再者,在养殖过程当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不能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系统的平衡。 2建立健全的水库水产养殖经营与管理制度 健全科学的水库水产养殖经营与管理制度是保证水库水产养殖能够长久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2.1将水库水产养殖业纳入到社会、经济的大生态系统中。 从水库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及社会经济承载力等方面出发,建立水库水产养殖与自然环境相对平衡的关系,将养殖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损失纳入到渔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为前提,根据水库土地和水资源状况,确定合理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方式,确定最佳的承载力与养殖容量。 2.2明确水库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的种类特征、排放量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做好水产养殖污染源监管和治理工作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把握水产养殖污染的动态变化趋势,摸清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规律,对区域特点明显的养殖模式进行动态监测,为合理规划水库水产养殖布局、指导水产养殖结构调整和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水产养殖业清洁可持续发展。 2.3注重对水库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培养。 只有具备水库经营管理知识以及现代化创新意识的人才,才有可能将水库建设得越来越好。水库经营管理工作与科学发展观思想是分不开的。水库养殖经营管理工作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支撑,科学发展观中所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理念,完全适用于水库养殖经营与管理的实际当中,并且对之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 3科学加强水库养殖管理技术 水库水资源丰富,水域辽阔,阳光充足,水质较好,很适合水产养殖。现以水库养鱼来谈水库养殖的管理技术。 3.1科学加强鱼病防治 要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必须坚持科学管理,加强鱼病的预防和控制。一旦水库病害发生,可能会伤害到整个水库,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水库养殖应该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第一,用生石灰、漂白粉在养殖前进行消毒;第二,在鱼病流行季节,多采用药物挂袋的方法预防鱼病;第三,遇到高温季节或水质恶化时,应采取措施及时调节水质,发现养殖鱼类发病及时对症治疗;第四,养殖中常见的鱼病主要有病毒病和细菌性鱼病两种,但爆发性流行病,肠炎,烂鳃病,赤皮病,打印病、水霉病是最多的,在日常管理中做好常见鱼病的药敏试验,以备在鱼发病时能准确用药,快速治好鱼病;第五,鱼病发生后应立即请专业水产养殖技术人员正确诊断,对症治疗。 3.2加强水库的监管监控 水库面积大,环境比较复杂,养殖管理难度大,所以加强水库管理是效益的关键。坚持日夜巡逻,值班看守,消除各种隐患;加强管理进水,防止农药和其他污染物进入水库内。要定期检查水库防逃设施,尤其是在洪水季节要加强守护;加强巡查,随时掌握鱼类的生长和水质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偷鱼,电鱼,炸鱼,毒鱼等非法捕捞行为。 3.3科学加强水库养殖的经济效益 水库水域资源丰富,而且库湾及空地较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扩大综合开发,增加多种经营促进收入。 3.3.1在水库中开展网箱、拦网养鱼,库湾养鱼等。 水库的水体比较大,可以选择在库中架设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鱼、鲶鱼、鳜鱼、黄颡鱼等名优水产养殖品种,不仅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还能利用名优鱼的市场优势增加养殖渔民收入。也可在库汊、库湾养殖名优水产的新品种,利用库汊、库湾等来培育鱼种,为水库养殖提高大规格的优质优品鱼种。 3.3.2利用库边宽阔空地建设鱼类种苗繁育池。 选养亲鱼,来进行亲鱼培育,自行繁育鱼苗,水库水质较好,极利于鱼苗繁育,不仅能直接为水库提供养殖的苗种,还能将苗种出售获得一项收入。 3.3.3利用库边空地来种植农作物以及青饲料。 水库一般水位幅度变化比较大,因此极易形成较大的消落区,可以在消落区种植农作物、青饲料或青菜,这样既增加了种植收入,又可以利用青菜或青饲料来喂鱼、肥水。 3.3.4利用辽阔的库区空间来发展畜牧业。 水库沿岸有开展多种经营的先天条件,可以利用空地种植青饲料来养殖黑山羊、菜牛等,还可以利用水面及空地养殖鸭、鹅等家禽,这样既可增加畜牧业的收入,二且畜牧产品的粪便又为水库养殖提供肥源,实现了渔牧结合,互相促进。 4总结 就现阶段而言,水库养殖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它影响和制约着水库养殖的长远发展,因此,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长远的角度科学合理的经营和管理水库养殖,使水库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作者:林军来 单位: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畜牧兽医水产站
有机农产品论文:有机农产品吃出“环境大健康” 有机农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欧洲,上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随着有机农产品日益引发关注,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假冒的“有机农产品”。什么样的农产品才称得上是真有机?怎样鉴别真假有机农产品?就此问题,笔者专访了国家环保部有机食品发展中心高级顾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驻亚洲代表周泽江先生。 总部设在德国的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庞大、最权威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作为这个机构的专家,周泽江认为,如何辨别有机农产品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事实上,老百姓吃有机农产品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有机农业不是回归老一套 有机农业生产,首先要求不用农药、化肥和转基因技术。现代农业使用农药、化肥,使用不当会对土壤造成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氮肥是环境中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之一,亚硝酸盐有致癌风险,因此首先受害的是使用化肥的农民,“吃有机农产品,不光是为消费者自己的健康,也是为农民的健康做贡献。”周泽江说,农民在打农药的时候受伤害最大,农药会通过皮肤、呼吸系统、眼睛或其他暴露部位进入人体,而蔬菜等食品到消费者嘴里的时候,其农药的含量其实远比施用农药的农民所接触到的要少得多。 有机农产品还和土地、水和空气的健康有密切关系,“这是一个系统,生产农药、化肥等化学品需要消耗大量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资源,也会造成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所以有机农产品所带来的是一个大健康的概念。”周泽江强调,有机农业并不是简单地回归老祖宗的耕作方式。老祖宗刀耕火种的方式早已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合理的传统农作加上创新思维以及现代技术,比如有机农业可以用滴灌、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天敌等现代技术,也可以使用多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等等。 食品安全不是最初出发点 通常人们选择有机农产品,最直接的原因是追求食品安全。周泽江说,有机农产品在食品安全中其实只应该起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在我国却被很多人看成了“雪中送炭”,似乎只有有机农产品可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事实上当初有机农业的发起并不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是为了保护生态和环境,是对现代农业中出现的种种弊病的一种反思。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大力开展生态农业的研究和推广,有5个生态农业成绩显著的村获得了联合国环境署颁布的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有机农业概念传入中国。1994年,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成立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有机认证机构。” 周泽江介绍,与外国一样,我国有机农业的起步和发展,最初也是为了保护环境。但后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大家就想当然地把它拿来当作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万灵妙药”。 “很多人过分强调有机农产品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事实上,有机农业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不到百分之一,如果要依靠这百分之一来保证我国的食品安全,那谁都知道是做不到的。”周泽江说,其实安全的食品很多,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只不过因为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是允许在一定条件下有限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而有机农业则禁止使用这些物质,因此监督的尺度比较清楚,要比其他安全食品容易评估和监管,因此受到了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更多关注。 有机农业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三个不允许”,不允许有农药、化肥和转基因。但让周泽江感叹的是“很少有人还会继续说不允许水土流失,不允许破坏生物多样性等”。据周泽江观察,在有机农业发展成熟的国家,很多消费者认为购买有机农产品是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贡献,也是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农民的健康负责。 周泽江认为,最佳的状态是让做有机农业和消费有机农产品成为人们保护环境和健康的自觉行动,企业不是因为要追求高利润才去做有机农业,消费者也不仅仅是为了关注自己的健康才去消费有机农产品。 有机农产品的真与假 “假有机”的问题,不仅中国有,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都有过,最近也还有发生,但这些国家对这类事件的惩罚手段很严厉。造假者不仅会被罚款,还要面临坐牢的风险,但我们国家还没听说过谁因为“假有机”而坐牢,恐怕现在也还没有如此“严”打的基础。 周泽江指出,必须群众监督和政府监管双管齐下,才能保证有机农产品的真实性。“如果只是出事了才去打,或者想依靠不断提高标准来控制,这样不仅把坏的打下去了,往往也会把好的也打下去。”周泽江说,据他所见,绝大多数做有机农业的人是在认真地做,但像考试一样,有人得60分,刚刚及格;而有人则得到90分以上,做得非常好。及格的也是真的,只是真的里面有水平高低之分。我们现在的目标应该是挡住不及格的,监督和帮助及格但分数低的,鼓励、表彰和推广得分高的。 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有一些人确实是在按照有机的标准种植,但他们不一定都申请有机认证,目前比较成熟的模式有“社区支持农业”(CSA)和“参与式保障体系”(PGS),这些都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基础上的有机农业,此类种植基地一般都在城市郊区,消费者可以不定期轮流去参观和监督,同时也可以参加基地的生产劳动,消费者承诺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产品。在这种体系里,生产者与消费者是真正的朋友,这种做法是很值得提倡的。当然,如果是远距离的供应,例如要把云南的有机核桃卖到北京,新疆的有机葡萄干卖到广东,在一般情况下还是需要通过有机认证的。 “中国的有机产品追溯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周泽江认为,这个追溯体系建立后,没有经过认证的企业想造假就很难了,因为造假很容易被识破,而且每个消费者都可以监督,这样一来,造假的成本会很高。“我常常提醒准备做有机农业的人,最好不要抱着发大财的想法进入这个领域。有机种植一开始一般都会减产,只有当生产基地的生态系统达到基本平衡后,产量才会逐步提高,最终甚至能超过现代农业的产量。但目前还没收回成本的有机生产企业还多的是。没有环保、生态理念,没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实际上是不适合从事有机事业的。” 有的消费者抱怨有机农产品价格高,周泽江认为:“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和条件下,如果有机农产品的价格和非有机农产品价格一样,我反倒会怀疑它是不是有机的。通常有机农产品比普通食品价格高50%,甚至高两三倍都是正常的,但如果要高出十倍、二十倍,那就有点离谱了!” 转自《农民日报》 有机农产品论文:乐山有机农产品(蔬菜)营销策略探讨 导读:有机农产品是安全级别最高的食品,但在不少地区却遭遇一头热的尴尬局面,甚至从超市悄然下架,因而从企业市场定位、战略选择、战术运用等方面提出有机农产品营销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帮助有机农产品企业做大做强。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出现,尤其是对用农药、化肥、激素种植的蔬菜危害人体健康的认知不断加强,高端消费者、老人、婴幼儿、孕妇及待孕群体就成了有机蔬菜消费的刚性群体,这是国内外有机农产品的目标市场。从概念上讲,有机蔬菜是不用化肥、化学农药、转基因种子、除草剂种植出来的,是最安全的蔬菜。目前的有机行业,是一个还没有充分竞争力的行业,是一个属于只要具有资源和拥有部分消费者,就能获取较高利润的行业。这对于很多产业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商机。有机食品作为安全级别最高的食品,发展空间和利润都是可观的,这已经成为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共识,国内外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就是这一蓝海市场上的受益者。 1 乐山及不少地方有机蔬菜销售出现的问题 1.1 市场定位模糊 任何企业准备进军某一目标市场之前都要有相应的营销战略,必须回答“我们是什么?我们在哪里?我们将成为什么?”这三个问题,只要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环环相扣,才能取得属于自己的胜利,而这三个问题的实质及首要问题就是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定位问题。 市场定位简单讲就是确定为目标市场提供什么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是农业板块中的先知先觉者,乐山的几家有机农业企业均有自己的土地、相对稳定的工人,这从源头上保证了有机产品生产管理的可靠性。但从生产品种、包装、销售渠道等营销手段来看,对于“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却没有明确的认知。 1.2 价值认同错位 业内人士公认有机食品是精品,绿色食品是良品,无公害食品是普及产品,这种高高在上的自我认知使不少企业以为只要是有机产品,顾客就会趋之若鹜,销路就会大开。有机农产品特别是生鲜蔬菜就真正占领着一片市场蓝海了吗?其实不然,有机蔬菜被迫下架,就充分说明产品能否得到顾客青睐关键在于顾客的价值认同能不能与企业一致。长期以来,伪劣产品大行其道、假冒产品充斥其中的现象使不少消费者对高档产品谨慎有加,防范意识与时俱进,所以对外观、品种与普通农家蔬菜没有两样,而价格高出几倍的有机蔬菜自然就反映冷淡了,并质疑其价值几何?凭什么? 有机农业企业辛辛苦苦进行田间管理,勤勤恳垦进行市场销售,结果却是企业经营不善、连续亏损甚至破产,企业却把其中的原因之一归结为消费者观念落后、农产品销售难度太大。笔者认为,不管是当地有机产品营销策略还是企业所作的原因分析都反映了这类企业患上了营销近视症。 2 新的营销策略 2.1 解决战略定位及战略选择问题 在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市场分析、目标市场确定等一系列工作以后确定企业的市场定位,也就是找到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明确区别于市场其他参与者。有机农业企业目标群体十分明确,就是具备食品安全消费需求的高端顾客,包括家庭、个人、星级酒店采购经理、职业经理人以及老人、婴幼儿、孕妇及待孕群体等特殊群体。针对这部分消费者应当为其提供厨房到餐桌的配套产品及服务,满足其全面、全方位享用有机食品的需求。明确了这一定位以后,有机农业企业就大有文章可作了,市场空间豁然贯通。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有机蔬菜是不用化肥、化学农药、转基因种子、除草剂种植出来的,是最安全的蔬菜。不管是其口感、味道还是营养价值均得到理论和实践的验证。也正因为不得使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有机蔬菜产量必然较低,生产成本也大幅度增加,有机农产品产量少、质量好,自然堪称精品。如何把精品的价值体现出来,笔者认为差异化战略是可选方向。差异化战略实施的关键是价值认同问题,实现差异化途径包括产品、品牌、质量、渠道、服务等多个方面。有机农业企业应当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避免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2.2 产品及品牌策略 有机农业企业应当重新调整产品策略,考虑产品线、产品关联度等问题,将时令蔬菜、反季节有机蔬菜、保健功能作物以及有机水果等产品线加以组合,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丰富有机菜篮子,不应单纯以时令蔬菜为主打。有机生产企业应重视品牌经营,变卖产品为卖品牌,通过有机产品生产过程的严格管理、有机产品的可追溯性、标识使用的规范化等重要行为特征积累品牌价值,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2.3 销售渠道选择 有机蔬菜目标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产品的销售不宜与普通蔬菜产品进入同一渠道,对于时令蔬菜而言尤其如此。有机蔬菜与普通蔬菜外观相同,价格差异较大,尽管有包装却令消费者避而远之,高处不胜寒。所以开设大型超市有机食品中心甚至专卖店是区别于普通产品的明智之选。如乐山这样的地级市有好几家卖场面积在6 000 m2以上的大型超市,却没有一处专柜、没有一个有机食品中心,有机食品专卖店就无从谈起了。渠道差异化不仅能方便目标群体购买,还可有效地使有机蔬菜产品区别于普通商品,体现产品专属性,同时专柜或专卖店、连锁店的统一设计还起到宣传与推广作用。针对有机蔬菜目标市场的特殊性,还可以实行配货上门服务,订单服务以及田间耕种、采摘等多种形式的体验式消费,这些都是差异化特征的具体表现。 2.4 促销手段策略 广告、公共关系等是产品促销的常用手段。有机农产品企业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表现、媒体等多个环节将真实、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从而改变其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以及生活态度,同时也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产品销量。广告策划可包括定位篇、功能篇、质保篇等,通过立体宣传来表达产品诉求,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公共关系是指通过有利的公众宣传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新闻稿件使企业借助新闻媒体获得正面宣传。有机生产认证、产品检验、规范化管理、技术开发、慈善活动、社区服务等内容都是新闻稿件的绝好题材。除此之外诸如特定故事、企业形象塑造、记者会、公益活动等手段都可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从而促进产品销售。另外,对比销售方式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促销作用。有机蔬菜与普通蔬菜的品质差异到底有多大,消费者是半信半疑,通过现场检测、结果对比方式,可使消费者心服口服,这种销售方式可刺激消费者对健康的需要,从而激发其购买动机,促成购买行为。 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要树立现代企业经营观念,以市场营销、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作为企业的经商哲学,眼光紧跟市场与消费者,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社会利益、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统一起来,实现企业的使命与宗旨。 目前,有机产业还是一片蓝海,竞争低下,盈利模式落后,整体的格局尚未形成,这是一个极其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端产业。只要抓住机会,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转变营销策略,有机农产品企业做大做强指日可待。 有机农产品论文:我国城镇消费者有机农产品消费行为分析 摘要:目前,国际市场对有机农产品需求不断提高,营养、安全与价格在我国消费者购买评价有机农产品时居于重要地位。基于对北京、武汉消费者的调查,本文统计评价了我国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水平,并对有机农产品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决策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整体认知水平偏低,这是导致我国有机农产品购买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有机农产品;认知水平;消费行为 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观念的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逐渐从数量需求转向注重质量和安全方面。特别是我国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发生,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越来越关注,有机农产品市场发展逐步由生产推动转向由需求推动。由于有机农产品生产成本依然偏高,影响了有机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扩大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对于促进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和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方法和数据 为了保证数据调查的科学性,本研究假定如下:第一,消费者是理性的,而且选择的效用是最大的;第二,消费者所面对的有机农产品是同质的;第三,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效用,相对于其他效用保持相对的稳定;第四,有机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是对称的。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组选择在北京和武汉部分大超市门前随机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超市各类消费者人群,调查方式为现场面访,并对消费者进行了性别、文化程度和年龄的选择处理。超市是消费者选购有机农产品的主要场所,超市门前人流量大,人员层次多样,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调查的随机性和代表性。有机农产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李显军(2004)估计北京是有机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其次为上海、深圳、广州、武汉等地。所以,选择北京和武汉作为消费者问卷调查的地点,其消费者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国目前最主要的有机农产品消费群体,可以说明中国目前消费市场的基本状况。 问卷调查于2012年6至8月进行,大都选择在周末的午后,或平时消费者常会选择去超市购物的时间进行,共得到有效问卷519份,调查地点包括北京的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大超市,以及武汉的武昌区、洪山区、江汉区的大型超市。大型超市主要包括家乐福超市、易初莲花超市、物美超市、美廉美超市、中百仓储、武商量贩等,每份问卷平均完成时间为10分钟。北京和武汉消费者的收入层次差别比较大,文化程度差别也比较大,使得调查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由于北京和武汉在地理位置上都比较偏向中北部,而且南方与北方的消费习惯还有一定的差异,样本在代表全国消费者方面可能还有些不足。 (二)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采用Excel表格整理消费者问卷调查的数据,并分类进行总结。首先,应用均值和百分比等指标,对消费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水平进行描述性分析。其次,用SPSS11.5制作交叉表,用百分比指标分别分析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及购买决策影响因素。 (三)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在整个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问卷的内容、问题的提问方式,甚至问题的顺序都可能影响消费者的回答。本文的调查问卷一共35个题目,由三部分组成: 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所从事的行业,身体状况、家庭人口、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月收入等。 2.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水平,包括对有机农产品的总体认知、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渠道和对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等。 3.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和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包括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评价、购买渠道以及购买支付意愿等。即是否愿意出更高的价钱购买有机大米,如果不愿意,原因有哪些;如果愿意,当相同品种的普通大米价格是5.8元/公斤时,有机大米的价格为26元/公斤,能否接受;如果能接受,那么价格上升到34元/公斤能否接受;如果不能接受,那么价格下降到30元/公斤能否接受。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品牌、是否有机、价格的四种组合,让消费者做出他们的选择。 本研究对问卷设计中的价格进行了假定,根据2012年6月北京市各超市有机大米和普通大米的平均价格设定,知名品牌的有机大米价格定为34元/公斤,非知名品牌有机大米的价格定为26元/公斤,知名品牌非有机大米的价格定为5.8元/公斤,非知名品牌的普通大米价格定为4.6元/公斤。 (四)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19份(如表1所示),被调查者中男性为221名,占42.58%;女性为298名,占57.42%。所选择样本中男性比例略低于女生比例,考虑到通常女性在家庭食品消费支出中起到的作用较大,样本中女性的比例较大能更好地反映出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在样本的平均年龄分布中,20-29岁的为255个,30-39岁的为132个,二者之和占总样本数量的74%;在样本的文化程度分布中,大专毕业的人数为135个,本科毕业的人数为173个,二者之和占总样本数量的59%,这说明样本的调查对象文化程度比较高,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了解有机农产品的人往往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在519个调查对象中,374个消费者的收入来源是工资,占到72%;85个消费者的收入来源是退休金,占了16%;另外,12%的人有其他收入来源。在调查对象的家庭月收入中,不同收入区间的人数分布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家庭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的消费者只占8%,家庭月收入超过10 000元的消费者也只占了12%,其余的消费者收入都在2 000元到1万元之间。 二、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水平现状 (一)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总体认知 有机农业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在中国很多地区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了解不多。如表2所示,在519个有效样本中,311个消费者表示对有机农产品了解一些,占了近60%,有约17%的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一点也不知道,只有约2%的消费者表示非常了解有机农产品。 无论就消费者个人而言,还是就整个社会层面而言,食品安全问题都是一个热点,而且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在调查消费者对我国市场上农产品食用安全的了解程度时,只有2%的消费者认为市场上的农产品非常安全,58%的消费者认为市场上的农产品有些不安全,而且有20%的消费者认为市场上的农产品非常不安全。在消费者认识方面,有48%的消费者认为了解有机农产品相关知识非常重要,有42%的消费者认为比较重要,只有4%的消费者觉得了不了解也无所谓。 问卷中设计了在消费者看来安全性和价格哪个更重要等问题,57%的消费者认为安全性更重要,34%的消费者认为两者都重要,只有7%的消费者认为价格更重要。另外,只有46%的消费者知道有机农产品必须有认定标志,21%的消费者不知道,32%的消费者没有注意过。在消费者对市场上有机农产品的信任程度上,只有不到1%的消费者对市场上销售的有机农产品非常相信,21%的消费者表示相信,而71%的消费者表示对市场上的有机农产品不太相信,这表明市场上销售的有机农产品还是没有很好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在调查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是否达到其安全标准的认识时,只有3%的消费者认为有机农产品达到了其安全标准,44%的消费者认为可能有小部分没有达到,31%的消费者认为大部分没有达到,有近3%的消费者认为有机农产品肯定没有达到其安全标准。另外,有近21%的消费者不清楚有机农产品是否达到安全标准,这说明目前亟待提升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水平。 (二)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渠道 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了解有机农产品,比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如表3所示,近36%的消费者是通过广播电视了解有机农产品,近25%的消费者是通过报纸杂志了解有机农产品,18%的消费者是通过包装说明了解有机农产品,还有16%的消费者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了解有机农产品,8%的消费者是通过专业人员的介绍了解有机农产品的。此外,媒体经常会报道一些农产品安全突发事件,一些消费者可能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购买有机农产品。在519个调查对象中,只有189人表示会因为媒体报道的农产品安全突发事件而购买有机农产品,这表明大部分的消费者还是不会受媒体方面报道的影响。 (三)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 近年来,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不断出现,那么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应该由谁负责呢?约65%的消费者认为应该由政府管理部门负责,近24%的消费者认为应该由经销商负责,17%的消费者认为应该由生产者(农民)负责,还有不到1%的消费者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应该由消费者负责(见表4)。 谈到目前政府对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效果时,约46%的消费者认为政府所起管理作用的效果一般,而且有约34%的消费者觉得不太好。另外,10%的消费者认为政府对有机农产品安全管理的效果很不好(见表5)。这说明政府应该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多做一些,使消费者能够对有机农产品的质量更加放心。 为了更好地监管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约43%的消费者认为加强市场的检测是最重要的,约21%的消费者认为加大惩罚是最重要的,还有约17%的消费者认为加强对不法商贩的曝光是最重要的。近27%的消费者认为加大惩罚是第二重要的,26%的消费者认为加强市场的检测是第二重要的。15%的消费者认为加强对不法商贩的曝光是第二重要的,还有13%的消费者认为对农民进行教育是第二重要的,有近18%的消费者认为加强对不法商贩的曝光和对农民进行教育是第三重要的(见表6)。由此看出对有机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很重要,而且很有必要。 三、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消费行为 (一) 有机农产品的购买评价 在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进行购买评价所考虑的各项标准中,近40%的消费者认为营养成分是第一位的,约21%的消费者认为价格是第一位的,约20%的消费者认为是否有安全标识是第一位的,10%的消费者认为口味是第一位的。另外,27%的消费者认为营养成分是第二位的,21%的消费者认为是否有安全标识是第二位的,17%的消费者认为口味是第二位的,只有近14%的消费者认为价格是第二位的。22%的消费者认为价格是第三位的,分别有17%的消费者认为是否有安全标识和口味是第三位的(见表7)。由此可见购买评价是消费者作出购买行为的重要环节,营养、安全与价格在消费者心目中居于重要地位。 (二)有机农产品的消费渠道 如果调查对象购买有机食品,77%的消费者愿意选择到超市购买,18%的消费者选择到专卖店购买,9%的消费者选择到菜市场购买,还有4%的消费者愿意到农场去购买(见表8)。所以,超市已成为人们日常购买行为中的主要场所。 (三)有机农产品的消费支付意愿 由于有机农产品的价格要比常规农产品高很多,必须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支付意愿,才能更好地把握有机农产品市场的消费趋势。在调查问卷中,本研究以有机大米为例。在519个调查对象中,有271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购买有机大米,这说明消费者对有机大米或者说对有机农产品还是认可的;即使价钱高一些,如果质量等方面有保证,也是值得的。有248个消费者不愿意出更高的价钱购买有机大米,毕竟高价格不是每一个消费者能够承受的,受到个人收入或者家庭收入的限制。处于第二位的原因是对有机农产品的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有机大米的口感、质量等方面的优势。 四、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消费者有购买支付意愿,但真正发生购买行为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只有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发生购买行为才能形成市场需求。在调查问卷中,本研究把消费者购买行为分为经常购买、偶尔购买和没有购买过三种情形。被调查样本中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只有33人,占总体样本的6.36%,偶尔购买的有314人,占总体样本的60.50%,从未购买过的有172人,占总体样本的33.14%。在被调查样本中,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比例很低,说明有机农产品还没有被消费者广泛接受。 从未购买者认为自己不买有机农产品的原因见表9,不知道在哪买和对有机农产品不了解两项占到62.21%,说明有机农产品宣传力度不够,整体认知程度偏低是导致有机农产品消费不旺的很重要因素。对质量的疑虑和价格偏高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质量不能保证是有机农产品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有机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比普通农产品要高很多,虽然有很多农产品标志为有机农产品,但质量并不一定达标,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质量没有信心。即使有机农产品的质量没有问题,消费者也不一定会增加消费。这是因为在目前市场上有机农产品的价格要比常规农产品的价格高很多,很多消费者负担不起。 (一)有机农产品认知水平 从表10中的统计结果看,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水平是影响其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被调查样本中,对有机农产品了解程度越深,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比例越大;偶尔购买的比例也会随着对有机农产品的了解程度呈现增加趋势,而没有购买过有机农产品的比例则随着对有机农产品认知水平的增加而下降。对有机农产品标签的认知程度表明知道有机农产品必须有标签,被调查者的比例达到10.42%,偶尔购买过有机农产品的比例达到68.75%。由于有机标签在很大程度上是了解有机农产品的重要标识,这说明对有机农产品的深入了解有助于促进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 在被调查样本中,对目前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和有机农产品的购买行为相关性不大,这和预期不相一致,而对有机农产品的信任程度和有机农产品购买行为基本一致,对有机农产品信任的被调查者中购买过有机农产品的比例最高,这和预期相一致。对有机农产品产品质量安全比较重视的被调查者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比例高达8.42%,偶尔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比例也较高,为65.66%,而认为价格比较重要的被调查者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比例为2.86%。 有机农业比较重视生产过程,强调生产规范化,严格限制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能否按照生产规范进行生产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的重要因素。在被调查样本中,随着对其生产质量达标的认可,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偶尔购买的比例也随之呈现上升趋势。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是有机农产品区别于常规农产品的最主要方面,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环境污染,农药、化肥残留是影响消费者健康的安全隐患。在调查农药、化肥残留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的样本中,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比例分别为6.16%和11.11%,而认为没有和不清楚的5个被调查样本中没有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的。 (二)消费者经济状况 由于生产成本较高,目前有机农产品市场价格远高于常规农产品。调查北京和上海两大农产品市场的20个蔬菜品种,从2012年6月份的价格均值看,上海农产品市场的有机蔬菜的价格是普通蔬菜价格的13.59倍,标准差高达7.61;在北京农产品市场,有机蔬菜的价格是普通蔬菜价格的14.97倍,标准差高达8.71。因此,消费者的经济状况对其消费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从表11中的统计结果看,随着被调查者经济收入的提高,经常购买和偶尔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在个人每月收入超过5 000元和家庭收入每月超过10 000元的被调查中,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比例都出现跳跃性增长。这说明经济收入水平是影响有机农产品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有机农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依然集中在高收入者,有机农产品还没有成为大众消费产品。 (三)质量品牌 质量品牌是影响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调查问卷分别给出知名品牌有机大米、非知名品牌有机大米、知名品牌非有机大米、非知名品牌非有机大米的价格,让消费者做出自己的选择。从表12可以来看,无论是有机大米还是非有机大米,消费者明显倾向于选择知名品牌,这表明品牌在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选择上还是起很重要作用的。所以,要占领有机农产品市场,有自己独特的品牌是至关重要的。从有机和非有机来看,由于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异,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还是会选择非有机大米。因此,有机大米的消费人群主要是具有高收入的人群,这部分消费者能够承受有机农产品的高价格。 五、简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在对北京、武汉城镇消费者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样本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水平,并对有机农产品购买行为及其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多角度分析。总体来看,中国有机农产品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了解不多、认知水平比较低。本文数据分析表明大部分消费者对当前市场上农产品食用安全存在顾虑,安全性已成为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主要关注点。 由于消费者对市场上有机农产品的信任程度偏低,对其安全标准的严格执行较为怀疑,多数消费者认为政府对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有主要责任,政府应加大市场监测,加强质量监管。就消费者购物行为而言,营养、安全与价格在消费者购买评价中居于重要地位。高收入者是有机农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而且多数消费者是通过超市来购买有机农产品。另外,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还是认可的,即使价钱高一些,如果质量等方面有保证,也是值得购买的。在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诸多因素中,有机农产品宣传力度不够、整体认知程度偏低是导致有机农产品购买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此外,对质量的疑虑和价格偏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鉴于以上研究结果,未来在扩大有机农产品消费方面,首先,要着力提升消费者对于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水平,应针对不同类别的消费者开展有关有机农产品生产、销售及质量监管等方面的公益培训或知识普及活动,以此扩大消费领域和人群。其次,要高度重视有机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树立安全是有机农产品生命的意识,通过严格执行有机农产品安全标准认证,提升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可追溯水平。第三,要合理定位消费人群,目前还是要以高端消费群体为主开拓市场需求。 有机农产品论文:开发富硒生物有机肥、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 硒元素是生命火种,抗癌之王,健康之本,可有效防治40多种人类疾病,开发富硒农产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安康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特色品牌。全世界8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低硒或缺硒,我国有72%地区缺硒。安康富硒资源丰富,但都分布在山区坡地,而农作物特别是蔬菜、水果、粮油生产基地都在川道平地,这里土壤食硒量很少,甚至缺硒,所以要开发富硒农产品必须在作物生产过程中进行补硒,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富硒农产品,不然富硒农产品将是一句空话。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人们不仅要吃饱、吃好、更要吃得安全、吃的健康。长期以来,由于大量使用化学肥料,虽然保证了农业生产连年增产,仅又造成土壤有机物过渡消耗,土壤团粒结构破坏,土壤酸化板结,土壤通气性和持水能力下降,土壤微生物菌落失衡,土壤生态和水资源环境恶化。此外,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还造成农作物对化学肥料吸收和利用率下降,致使农作物产品质量逐年下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限用和禁用化学肥料已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和人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已明确规定限用和禁用化学肥料。 岚皋县万物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立足安康、面向全国,在中国农科院、陕西省富硒产品工程研究中心,安康市农技推广中心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利用安康的富硒资源,研究开发出富硒生物有机肥。该肥料是以硒矿粉与鸡猪粪便和菜籽饼为原料,通过枯草芽饱杆菌等微生物发酵制成。富硒生物有机肥的组成及其它重量百分比为:硒矿粉50%,鸡粪和猪粪20%,枯饼10%,谷糠10%,中微量元素10%,生物制剂0.2%,其生产工艺为:备料——激活——去臭——拌合——拌料——接菌——发酵——干燥——造粒——检验——包装。 富硒生物有机肥的优点是: 1.它填补了国内富硒生物有机肥空白,为富硒农产品的拓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富硒生物有机肥富含硒、有机质和多种有益微生物,它集硒肥之特效、微生物肥之长效和微量元素肥之增效于一体。 3.富硒生物有机肥能为农作物提供大量的活化硒营养,确保富硒产品的含硒量达标;也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使土壤疏松,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也能改良土壤的贫瘠和调整土壤的pH值,促进农作物根系吸收充分而少用化肥;也能增加农产品蛋白质和果酸糖含量,提高品质;更能显著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少用或不用抗菌素,既降低了成本又确保农产品无污染。 4.有效利用鸡粪或猪粪,变废为宝,净化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 5.本产品经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西安)检测,硒含量高达50mg/kg~100mg/kg,有机质含量达30%以上,微量元素4%,PH值5.5~8.0,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社会经济效益可观。 该产品在蔬菜上应用,第一年每年用50~75公斤,以后每亩次用35~50公斤即可,一般作基肥使有。苹果树每株使用1~2公斤富硒生物有机肥,苹果硒含量可达40ug/kg,糖份可提高2个百分点。试验表明,农作物应用富硒生物有机肥后硒含量可达40~60ug/kg,最高可达200ug/kg,符合国家富硒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同时,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水稻、油菜、玉米、马玲薯,红苕蔬菜和苹果上,效果非常明显,是今后富硒农产品开发的唯一选择补硒的资源。 有机农产品论文:有机农产品的商业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青睐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无农药、无化肥、无添加的农产品生产方式被追求健康低碳生活的现代人所倡导。“有机”、“绿色”等农产品也坐上了超市等销售场所的“头等舱”。尽管近来“有机食品造假事件”为整个有机食品行业泼了一盆冷水,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有机农产品具有环境、社会和经济等综合性效益。 有机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有机农产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有机农业的原则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外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不打破生物循环链的生产方式。 食品安全分为卫生安全和营养安全两个层面。与普通农产品相比,有机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并无太大差异,二者区别主要体现在卫生安全方面。由于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有机农产品对于人体的健康安全指数就相对高些。其次,有机农产品需要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土壤条件,而土地从生产其他农产品到生产有机农产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在生产周期上有机农产品要长于普通农产品。最后,有机农产品实行定地块、定产量的量化管理模式,而其他农产品不强制采用。总体来说,有机农产品具有无污染、无公害、生产周期长、全程控制等特点。 中国有机农业起步较晚,始于90年代初期,前期主要为了有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需要。由“中欧世贸项目”联合“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共同的《中国的有机农业:现状与挑战》报告显示:1999年之前,中国百姓几乎很难吃到有机食品,因为我国生产的有机食品几乎尽数出口到日本、欧盟及北美等地。过去十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获得有机认证的农业面积居世界第二位,并且截至2006年,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累计达56亿元,是当时出口额的2倍,2010年这一数字超过了百亿元。 国际有机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为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美国是有机农产品最主要的消费国。2006年美国有机农产品市场销售额达177亿美元,但是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生产增幅趋缓,中国有机农产品出口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国内有机消费市场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未来几年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中国将会成为继美国、欧盟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国。预计未来10年,中国有机农产品销售将达到农产品消费总量的1%-3%,有机农产品出口有望达到 10亿―37亿美元。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传统农业基础好,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面对需求快速增长的国际以及国内消费市场,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光明。 有机农产品带动 高端特色农业 高端特色农业是指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凭借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高科技含量,能够满足高档化消费,可以获得高效益回报,在高端市场销售的产品份额较大,位于农业价值链顶层的优质、生态、绿色、安全农业。在高端特色农业领域,有机农业首当其冲。 随着人们的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对有机农业日益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资源,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农产品消费。我国地域条件复杂,在我国开展有机农业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当地优势农业项目,这对于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高端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目标是大城市和国际市场的高层次人群、高消费人群,而不是普通老百姓。加之有机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数量少、生产管理成本较高,产品价格也必然定位高端。在有机农产品推广、营销渠道方面,也同样走高端路线,通过有机农产品超市、有机农产品专卖店、互联网或电话销售、团购、酒店等直销渠道,面向国内外企业和中高产阶级,从而形成一批具有稳定消费能力的高端消费客户。 品牌化有机农业 打造大产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就是品牌的力量。有机农产品走品牌化路线,能增加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度,建立长久的品牌信赖和消费习惯。分散式、小规模的有机农业只能在小范围内“小打小闹”,要想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品牌,就需要雄厚的实力和高端定位。“公司+农户”是目前中国有机生产组织模式的主要形式。由一个贸易公司,特别是兼有加工与贸易双重职能的公司于小农户集体签订有机生产合同,负责以一定的价格收购产品,并负责指导和监督小农户集体的生产,直至采取由公司统一供应所有农用物资,派公司人员常驻生产基地进行管理等措施。大型有机农产品企业在这些环节中可以充分发挥指导、管理作用,使各方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除了建设自己的品牌,还可以做知名品牌的外联基地,即为他们贴牌生产。比如,中粮集团的番茄酱一直是其出口的优势产品,它在新疆的屯河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但还供不应求,中粮就在巴彦淖尔的乌拉特前旗找自己的生产基地,同时在哈业胡同镇也放下了自己的订单。而以上种种,都需要相关企业的统一、科学化管理运作。当企业走进农村,把分散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各自为营的分散式经营自然瓦解;当企业在地方农村投资有机农业,带来技术、资金,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荒”自然不复存在;当有机农业达到产业化水平,“菜贱伤农”只是一个传说。 负面“问题”下 有机农产品的市场机遇 当前有机农产品面临造假问题,有机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通过与某些认证机构“合作”,仅花2-3万元就可以获得有机农产品的资格认证。这种高于普通农产品几十倍价格的假冒有机农产品,只是一个华丽标签下的谎言。 激发政府、企业的创新力和执行力。“有机食品造假事件”引起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质疑和否定,透过有机食品造假,我们看到市场无序的一面,看到政府机构监管不完善的一面以及相关法律不健全等等。但纵观所有行业,几乎在发展初级阶段都是问题频发的时期。国内有机农业出现的问题能激发我们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面对新问题的执行能力以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对待犯过错的有机农业,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从解决问题的积极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这个行业。如果一个问题能规范一个行业,那不得不说,这个问题还是有价值的。“万事开头难”,正是有机农业初级阶段的不规范、不完善等问题的出现,才有了促进有机农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下去的机会。 目前,国家已经颁布“十二五”期间加快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指导意见。通过打造全过程追溯体系,与农业部门密切协作,加强生产与流通两个环节追溯工作衔接,确保标准统一、信息互通共享,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生产、加工全过程的公开透明对于有机农产品日后的健康发展,意味着其得到了政府力量的支持。 多数发达国家为了鼓励有机农业制定对本国有机农业的补贴政策,对获得认证的生产、加工企业等给予补贴,对有机农业的科研、咨询机构每年都提供相当数额的资金支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各级政府对开发有机农业还缺乏明确的资金扶持。有机农业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同样也是中国有机农业潜在升值之处。 拓展品种,建立特色区域经济。中国有机农产品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主要集中在如蔬菜瓜果等种植类产品上,多初级产品。缺少市场需求量大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最为关注的畜牧和水产品,更缺乏有机加工品。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严重脱节,生产不足和生产过剩同时存在。但市场缺口同时也意味着发展机遇,对于发展有机农业的企业来说,这是一片值得探索的领域。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加快地方发展的有效对策。创新基地建设机制,扩大本地优良品种规模,形成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建立适合本地发展的有机农产品项目,以实验基地引领,逐步推广到大范围内的做法,是符合国内地方性农业现实的。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综合性收益和行业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有机农产品论文:有机食品――我国未来农产品出口的方向 [摘要]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得到快速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规模,与农业大国、贸易大国的地位还有很大差距,如果不找到新的突破口,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将会日益被削弱。而发展有机食品是我国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有效防范贸易壁垒的最好途径,更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有机食品发展优势问题 一、有机食品简介 有机食品这一名词是从英文 Organic Food 直译过来的,在其他语言中也叫生态或生物食品。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 这里所说的“有机”不是化学上的概念。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有机食品和我们所说的绿色食品也不完全等同。事实上,有机食品对大气、水土等生产地的要求更严格。农民需要为庄稼除草而不能直接喷洒除草剂;为了防止害虫的侵袭,还得盖上植物做的防护网;有机食品生产区和常规农田之间还要有隔离带等等。而绿色食品的生产则没有这些规定,而且对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也只是限制使用,并没有完全禁止。总之,有机食品比绿色食品要求更严、档次更高,生产难度更大,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采用相应的替代技术。有机食品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原料须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标准;生产者在有机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纪录档案;必须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 二、我国发展有机食品出口的原因 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在《WTO/SPS》 和《WTO/TBT》协议中,赋予了技术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实施绿色壁垒的权利。如TBT规定,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者,针对发展中国农产品出口成本未计入环境保护成本,极力主张把农产品进口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在国际化标准组织中利用其主导地位,不断提高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国际标准,为其实行绿色壁垒寻找合法依据。许多国家通过提高食品的安全卫生标准,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来控制食品进口。200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更严峻挑战:如我国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政府根据修订后的《食品卫生法》,将于2006年6月起正式实施了《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设定了进口食品、农产品中可能出现的734种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近五万个暂定标准,大幅度抬高了进口农产品的门槛;我国农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欧盟,于2006年1月开始实施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新法规,该法规更注意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不仅要求进入欧盟市场的食品符合食品生产安全标准,而且从食品生产的初始阶段和每一个环节也要符合标准。这意味着我国对欧盟的农产品出口将面临着更大压力。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是增强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国际化消费趋势的影响 随着国外消费者日益关注个人全面可持续发展,关注蔬菜农药残毒和化肥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们开始拒绝滥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抗氧化剂、人工合成色素的食品,甚至对转基因食品也敬而远之。有机食品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消费主流,他们的有机食品基本靠进口,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调查结果表明,过去六年中,年均销量增长20%,2000年销售额达到近30亿美元。德国农业部计划10年后,德国市场上的有机食品比例将从目前的2.5%提高到20%。 3.提高我国农业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 美国目前用有机方法培育出来的水果和蔬菜,也只占到总产量的2%,而价格比一般食品高出近一倍。因不使用化学物品,有机农产品单产为常规种植单产的60%~80%,但其销售价格却比常规农产品高出数倍。但国际市场看好有机食品,即使有高反倾销税率和进口数量的限制,也能得到发达国家居民的喜爱。因此,发展有机食品的出口,农民可从较高的农产品价格和较低的投入两方面获得收益。这样,既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又可缓解中国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从趋势看,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我国近几年的年出口增长率都在30%以上。 三、我国发展有机食品出口的现状和优势 1.不容乐观的现状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晚、基础弱,现仅停留在无公害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的生产和加工上,离国际上通行的有机食品标准相差很远。另外,我国出口农产品因缺乏全面的有机食品认证标志,造成发达国家对中国食品的信任度降低,从而丧失了一部分优势。不过近年来,由于观念的逐渐转变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目前,我国已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有几十万亩,颁证产品主要有谷物、豆类、蔬菜、饮品、中草药等类别的近100个品种,其中大部分销往日本、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市场。当然,这些出口的数量在世界有机食品的贸易份额中所占比例很小。 2.不可忽略的优势 从各方面条件看,我国具备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和出口有机食品的潜在优势。首先,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以传统的农业栽培方法为主,我国农民对此十分熟悉,易接受和理解并有多年的经验积累;其次,虽然我国一些地区的化肥和农药用量相当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受污染程度仍较低,因此便于转化其方式并且转化成本也较低。此外,我国仍有不少地方,特别是山区、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农民很少或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大面积的无污染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具有悠久的有机农业耕作技术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基础。那些地区的农作物,只要对其生产和管理方法进行认证,事实上就是有机产品;再次,我国地域广大、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具有开发多种有机产品的潜力,一些欧洲国家不适宜种植或缺少的产品均可在我国进行开发生产,如中药材、野生浆果和非木材的林业产品等。 四、我国发展有机食品出口应注意的问题 1.从农产品的源头有效遏制污染源 在法规上对农药、兽药、渔药做出禁止和限制使用的规定,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从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安全出发,积极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做好病虫预测预报,引导农户科学防治虫害,并严格控制农药和科学合理施用化肥。 2.以抓农业标准化为主攻方向,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示范 重点是建立国家、产业、出口基地、加工企业和菜农四级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引进现代检测设备和技术,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出口检测中心;产业组织建立农产品出口质量追溯体系,以及时查找问题;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和ISO14002环境质量管理,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可以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为突破口,创新机制,强化导向,带动全国种植业、畜牧业、饲料工业、渔业、农垦、农机等各行业,加快推进,并使各产业、各环节在标准化进程中实现有机衔接,将农业标准化水平推上一个新的阶段。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与进口国的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通过合作或国外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到我国开展认证业务,使我国的有机食品认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3.研究推广新技术,优化有机食品的品种 要在国内外有机食品的技术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有机农业生产的技术难点,推广现有成熟技术,完善有机食品的科研开发、咨询和推广服务体系。推广新技术、新产品、高效无残留农药和综合防治技术。在有机农产品的品种上,应积极选择抗病性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而农产品的选择,应选择基础好、容易转换成有机食品和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如弥猴桃、山芋、茶叶等),发展精深加工,开发系列产品(如有机大豆――酱油、豆奶粉、黄豆芽、豆腐,有机茶饮,新鲜果汁等)。 4.改变经营模式 应改变农产品出口中散兵游击式的经营方式。大力推行集团式的大规模、统一经营管理的方式,建立外向型的有机农产品出口基地,在生产、加工、出口等环节上统一执行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发挥集团经营的优势,统一出口价格,争创知名品牌。 有机农产品论文:吉林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农业部关于的通知》(农质发〔2010〕2号)和我省《关于印发2009-2010年全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09〕126)精神,结合我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下简称“三品”)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集中整顿清理规范全省“三品”地方性法规及标准,进一步落实“三品”监管工作职责,落实“三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三品”行业自律,使“三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二、具体任务、责任分工及进度安排 (一)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及专项整治 1.责任部门:各市(州)“三品”工作管理机构。 2.主要任务:根据省卫生厅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省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吉卫联发〔 2008 〕 58 号),在“三品”的重点企业,针对重点食品继续开展清理整顿和规范巩固工作。参照全国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宣的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被滥用的食品质添加剂名单,组织开展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专项抽检和监测,查处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打击在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生产中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整治超过标准限量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实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备案制度。 3.进度安排:在完成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阶段性任务的基础上,围绕专项整治期间发现的问题,继续开展清理整顿和规范巩固工作。2010 年根据国家相关部(委、局)制订的规章、制度等,在全省“三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备案制度。 (二)“三品”产品质量安全整顿 1.责任部门:各市(州)“三品”工作管理机构。 2.主要任务: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为载体,认真开展种植养殖环节的清理整顿。贯彻实施《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加强生鲜乳收购站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生鲜乳收购许可制度,组织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督监测计划,建立生鲜乳质量安全举报投诉机制,依法通报查处生鲜乳中违禁添加任何物质的违法行为。加强对“三品”中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农药残留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对“三品”中畜禽养殖场户进行检查和违禁药物监测。以猪肉产品中喹恶琳类、硝基咪哇类等促生长荆药物残留,禽肉产品中硝基呋喃类、喹诺酮、磺胺类药物残留和蜂产品中抗生素药物残留为监督检点,实施猪肉、禽肉和蜂产品兽药残留监督抽检计划。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市场专项检查,对重点地区标志使用行为进行督查。开展“三品”水产苗种专项整治,进行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 3.进度安排:2010 年按照各市(州)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三品”检查督查。对发现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要组织回头看,督促整改,确保整顿效果。2010年底前开展检查验收,对每一项整顿任务进行评价总结。 (三)“三品”产品质量检查 1.责任部门:省绿办质量管理科、委托质量检测单位。 2.主要任务:根据国家中心抽检计划,及时制定我省“三品”例行抽检计划和自行抽检计划,对风险高、隐患大的产品,做到随时跟踪监督。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分析结果,要清原因,严格整改。 3.进度安排:2010年2月,制定我省抽检计划,部署产品质量检测工作;2010年3月-11月,分批次进行“三品”质量抽检,重点是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和深加工食品。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三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市(州)“三品”工作管理机构要加强督促、指导和评估各县(市、区)“三品”产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要将三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要对本辖区 “三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负总责。 (二)制定实施方案,分步组织实施 各市(州)“三品”工作管理机构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分解整顿工作任务,明确各工作阶段的整顿目标、时限和考核指标,落实具体的责任人员。要将面临的突出问题,优先予以整顿。要将集中整顿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及时总结整顿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形成长效机制。 (三)规范信息报告,统筹信息 要建立信息双重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反映整顿工作进展情况。原则上每月上报一次信息,重大情况随时报告。 (四)注重评估考核,加强督导检查 本次“三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要纳入各级“三品”工作管理机构重点督察内容,逐级开展督察,确保不走过场。省“三品”工作管理机构将组织督导检查和评估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调整整治重点。 (五)加大案件及事故查处力度,确保整顿工作实效 各地要重视“三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的投诉举报受理工作,公布投诉举报方式,及时发现事故案件线索和苗头并进行调查处理。对“三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中发生的重大事故,要督促事故发生单位立即处置,并向有关部门报告,防止事故扩大。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专案专办,一查到底,形成打击合力。(未完)(省农委市场信息处供稿) 有机农产品论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农产品 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威胁日渐被人们所认识,保护环境,提高食品安全性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消费安全、健康、无污染的食品成为世界各国消费的主导潮流。为满足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许多国家先后开发生态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等安全优质食品。而在我国主要开发的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大类。 一、基本概念 1、有机食品。有机农业是在作物种植、畜禽养殖与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不施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平衡,采取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经独立的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农作物、蔬菜、水果、天然产品、食用菌、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乳制品、调味品、饮料、酒类、中药材、花卉、林木、肥料、生物农药、饲料、添加剂、纺织品、化妆品、土特产品、包装品等初级、高级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2、绿色食品。绿色农产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我国的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3、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农产品。 二、三者的区别 1、管理机构不同。绿色食品开发最早由农业部(农垦司)发起,后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从属农业部领导,并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设立分中心;无公害农产品在农业系统内开发管理。有关农业部门从八十年代起就开展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对减少蔬菜农药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从2001年4月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四个城市进行试点。2002年7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农业部设立“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具体负责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下设种植业产品、畜牧业产品和渔业产品三个认证分中心,作为业务分支机构,分别依托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建,并承担具体认证工作。质量安全中心于2003年4月上旬正式开展试认证工作,产地认定工作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产品认证工作由质量安全中心具体负责;中国有机食品起步略滞后于绿色食品,归口国家环保局管理,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设有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并在部分省市设立分中心,基本上按照国外有机食品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要求运作,主要侧重于有机食品的研究、开发、检查、认证和国际交流。2004年为了统一规范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共同研究决定,国家环保总局原开展的有机食品认证认可管理工作交由国家认监委管理。 2、出发点不同。有机食品强调的是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产品,发展有机食品的目的是改造、保护环境;而绿色食品是利用没有污染的生态环境,两者在出发点上有本质区别。 3、在生产、加工要求上不同。(1)有机食品生产过程强调以生态学原理建立多种种、养结合的完整体系,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农用化学品;而A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允许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和化肥,不拒绝基因工程方法和产品。(2)有机食品在土地生产转型上有严格规定,从生产其他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则没有转换期的要求。 4、执行标准不同。有机食品执行国际通行食品标准,在《国际食品法典》中对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贸易有明确规定,此规定是国际食品贸易仲裁的依据;而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则是执行我国制定的相关食品标准,此标准不作为国际贸易仲裁的依据。 三、三者的共同点 1、都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为主要目标。 2、从产地环境条件、生产过程控制、最终产品的质量、产后包装、加工及运输到销售都有其相应的标准,产品采用标准化生产。 3、产品必须通过独立的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所谓认证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第三方证实产品质量的现代质量认证性质制度。认证机构属于第三方性质。质量认证的依据是标准。质量认证的合格表示方式是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并予以注册。 4、均采用标志管理。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都有特殊的标志。其中绿色食品把标志作为商标注册获得了证明商标,证明商标与一般商标不同,其特殊性在于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拥有证明商标所有权的第三方公证权威机构,不能在自己经营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该证明商标,而一般商标则可以在自己经营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自己的注册商标。拥有一般商标所有权的生产或经营企业可以申请并使用证明商标。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绿色、无公害或有机食品包涵产品本身质量和权威机构管理两方面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他们最大的区别是,各自执行的标准体系不同,各自的认证机构也不同。因而,对生产过程的要求和对最终农产品要求的目标也不同。相同点是由三类农产品有资质的机构进行认证的,其他名目繁多的品种都没有法定资格。无公害农产品是由国家认证机构进行认定并由政府组织实施;绿色食品实行商标标志管理是属于企业行为;有机食品是以国际行业标准实行的,属于行业协会机构认证。 有机农产品论文: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研究 摘 要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通过引入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概念,构建了个体、系统与环境因素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理论模型,基于572个有效样本检验发现:安全性感知、网店服务质量以及主观规范均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具有积极影响;网络信任是各因素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中介变量;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对网络信任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最后,从实践角度,为企业以及政府制定有效营销策略,以及推动有机农业产业升级提出了管理启示。 关键词 TAM;网络信任;新观念接受能力;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国家与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这使得以宣扬健康为重要诉求点的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随着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需求的逐步提高,诸如京东、淘宝、一号店、我买网等电子商务平台纷纷开始涉足有机食品销售,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的重要渠道[1]。此外,2013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也明确强调,要通过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等。但尽管如此,我国农产品网购普及率依然较低[2]。因此,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网络销售,对于促进居民有机农产品消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围绕有机农产品的支付与购买意愿已开展了大量研究[3]。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然而以往研究大多围绕线下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行为所展开,鲜有研究涉及网购情境中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问题,且迄今为止,多数研究将因变量购买意愿定义为“是、否”,缺乏程度上的定量分析。此外,国内对于有机食品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中多是将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进行经验性罗列,目的在于解释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尚缺乏基于坚实理论基础和框架的系统研究[3],即缺乏相应的理论去解释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行为背后的理论逻辑。鉴于此,本研究尝试以技术接受模型理论(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为研究基石,构建网络购买情境下个体、系统与环境因素影响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理论模型,在定量分析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基础上,试图以更加微观的理论视角深入分析网购情境下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心理机制,为解释消费者的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技术接受模型与本研究框架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最早由Davis(1989)[4]提出,技术接受模型在经过十几年发展后,产生了多个类似的概念模型,每个模型都有不同的决定变量,总结起来,学者们采用的外部情境变量主要包含个体变量、系统变量与环境变量3类[5]。技术接受模型在不同领域已经被大量的学者进行了验证与拓展,并且能够很好地解释网购情境中消费者购买意愿问题[6]。因此对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问题,本研究尝试以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拓展为基石,结合本研究情境,分别从个体、系统以及环境层面选取消费者安全性感知、网站服务质量以及主观规范作为外部情境决定变量,来分析其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由于目前网购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消费形式,即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与易用性已然存在,因此本研究将直接考虑各种外部变量对消费者网络信任及其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同时由于有机农产品本身及其网购形式都属于新兴事物,因此本研究引入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以进一步探索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背后的内在机理。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图1所示的研究框架,以期对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意愿背后的影响机制做出解释。 (二)研究假设的理论推演 1.情境因素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分析 (1)消费者主观规范对其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按照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网络环境中的个体主观规范对其使用意愿产生影响。消费者的主观规范也称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人是否实施某种特定行为产生的压力,是个体对于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周围人对他应当或者不应当执行某种行为的压力的感知,包括指令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两类[7]。消费者指令性主观规范主要强调其对身边重要他人(如家人、亲戚、朋友)赞成态度的感知。一方面,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越来越多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商品;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消费者开始注意食品消费的安全、绿色,尤其是对有机农产品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他们会有意识的去购买绿色有机农产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多种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冲击,消费者在进行自我认同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尤其是希望得到身边重要他人的赞成,这种赞成同样会表征或是体现在他们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行为之中。由此,当消费者有网购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时,若他们的行为意向还能得到身边朋友、家人的赞同,这种指令性主观规范会对其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消费者指令性主观规范类似的是消费者描述性主观规范同样是受身边社会坏境的影响进而产生行为倾向,与之不同的是,消费者描述性主观规范主要是受身边重要他人(如家人、亲戚、朋友)已有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的行为倾向。对于购买有机农产品而言,虽然现在已不算是一种非常“时髦”的做法,但是,仍是备受大量消费者“追捧”的一种健康消费方式[8]。如此,当消费者身边家人、亲戚或朋友在进行网购有机农产品时,必然会积极影响其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意愿。此外,消费者因为身边亲人、亲戚、朋友的购买而产生购买意愿的现象,对消费者而言,这不仅是消费者取得心理上归属感的一种载体,更是消费者获取社会认同感的一种重要“介质”。于是,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消费者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 (2)消费者安全性感知对其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一般来说,有机农产品作为一种健康食品,其价格相对来说较高。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购物环境中监管的缺失,现实中可能会存在虚假交易网站利用消费者偏好低价格的消费心理予以诈骗。此外,与传统的购物环境相比较,网络购物环境中信息与资金流的转移与实际价值流的转移不是同步发生的,由于这种不同步的存在,使得交易主体与交易行为虚拟化,因此,网络环境下消费者面临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会引发消费者的网络安全性感知。在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背景下,消费者安全性感知的主要考虑就是网络金钱支付、网站病毒安全等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性问题能够导致消费者担忧他们的个人信息和财务信息在互联被泄露而产生损失,从而影响其对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以往的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研究发现,网络安全性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接受度的一个重要因素[9],消费者的网络安全性感知越高,其越倾向于通过网络进行购买产品。由此,当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时,消费者对该网站购物能够有较高安全性感知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会随之上升。此外,安全消费作为消费者网络购买的重要体验之一,较高的安全消费体验也可以促进其购买行为的发生。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消费者安全性感知正向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 (3)网店服务质量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服务质量历来是决定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10]。虽然网络购物中的网店服务质量与传统服务质量有所差别,但是,随着网络购买的日益普及,消费者对网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良好的网店服务质量不仅能够有效吸引网络购物者,而且也是消费者忠诚和消费者再次购买意愿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对于健康食品――有机农产品的购买,消费者不仅会慎重选择产品,也会慎重选择网店服务。由于有机农产品信息的不对称性、普通消费者对基础类民生食品价格的敏感性以及网络购物环境的复杂性、有机产品市场的不规范性等诸多因素,使得消费者在网上购买有机农产品时的心理机制尤为复杂。网店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产品信息、周到的服务以及中肯的购买建议等,会使消费者更加详细的了解有机农产品信息,从而会使其对所要购买的有机农产品更加放心。此外,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良好的服务质量也会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与购物体验,进而会激发其购买行为。因此,不难推断,完善的网店服务质量对于消费者网购有机农产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于是,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网店服务质量正向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的网购意愿。 2.网络信任的中介效应分析 消费者的网络信任对消费者的最终购买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而消费者网络信任的形成一是依靠消费者在网站中的长期购买形成,二是依靠周围人群的口碑相传形成。因此,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情境中,受主观规范的作用,能够对所购买的网站形成初始信任。当初始信任被周围人群不断正强化时,消费者的网络信任就会得到加强。大量研究表明,提高和解决网络安全性感知,也会对信任的产生有着积极影响;在消费者安全性感知产生的同时,消费者网络信任也会随之产生[9]。此外,服务质量是消费者-企业关系质量的重要前置变量。而消费者信任则是消费者-企业关系质量的最重要载体。也就是说,网络背景下,消费者感受到的服务质量会影响其网络信任。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网络信任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信任能够积极影响消费者网络购买忠诚以及态度忠诚。同时相关研究也发现,在网络购物情境下,消费者的网络信任与其购买意向是正相关的,可以导致消费产生重复购买行为。综上可以推断,当消费者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时,主观规范、网络安全感知以及服务质量等因素会影响其网络信任,进而对其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产生影响。消费者网络信任会在主观规范、网络安全感知以及服务质量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之间起到“纽带”与“润滑剂”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4a:网络信任对主观规范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H4b:网络信任对安全性感知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H4c:网络信任对网店服务质量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3.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的调节效应分析 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即消费者创新性,主要是指消费者对新产品、新观念的接受程度,是否能够对新产品、新观念感兴趣,反应的是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倾向与态度。研究表明,相比保守消费者而言,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消费者更容易购买其认可新产品[11]。并且,相关研究还表明,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对其网购行为具有预测作用,会通过消费者的态度和意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网上购物行为[12]。有机农产品在我国作为一种尚未普及且属于新鲜事物新兴产品类型,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行为的看法仍为新鲜事物,所以网购有机农产品更是一种创新性行为。对于新观念接受能力较高的消费者来说,其更具有创新性,更愿意承担风险,在其信任网络购物的前提下,其更有可能通过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鉴于此,本研究推断:当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较强时,消费者网络信任对其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会更大。于是,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5: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对网络信任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之间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变量测量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本研究对于主观规范的测量,借鉴Taylor和Todd(1995)[7]学者对该构念测量,量表包含6个题项;安全性感知借鉴Suh和Han(2003)[13]的研究,量表包含4个题项;网店服务质量参考了Parasuraman等(1991)[14]学者的研究,量表设计包含4题项;网络信任参考了Shumaila等(2009)[15]学者采用的量表,共3个题项,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借鉴了Midgley和Dowling(1978)[11]的研究,量表包含4个题项,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参考了Shimp和Kavas(1984)[16]的研究,包含3个测量题项。所有测量量表都做了符合本研究情境的修改。本研究所有量表都采用李克特七级计分法来测量,自“1”到“7”表示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被调查者根据问题的描述选择与之吻合的程度。以往研究表明,与消费者相关的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会影响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感知。因此,本研究将消费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以及年收入水平作为控制变量,以求真实、科学考察本研究所涉及的其他主要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其中,性别:男性为“1”,女性为“2”;年龄:年龄18岁以下为“1”,19岁至30岁为“2”,31岁至40岁为“3”,41岁以上为“4”;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下为“1”,大专学历为“2”,本科学历为“3”,硕士及以上为“4”;工作年限:2年以下为“1”,2~5年为“2”,6~10年为“3”,10年以上为“4”;个人年收入:20 000元及以下为“1”,20 001~50 000元为“2”,50 001~80 000元为“3”,80 001~ 100 000元为“4”,100 000及以上为“5”。本研究利用SPSS22.0、Lisrel8.8等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数据收集及检验 1.数据收集与描述 由于本研究变量均采用成熟量表,故直接进行正式数据收集与验证性因子分析。本研究问卷正式调研数据在青岛和北京两个城市展开,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650份,其中有效问卷572份,有效问卷率为88%。正式调研样本总体结构为:男性消费者为264人,占46.2%;女性消费者为308人,占53.8%;年龄18岁以下52人,占9.1%,18~30岁278人,占48.6%,31~40岁158人,占27.6%;40岁以上84人,占14.7%。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下100人,占17.5%,大专104人,占18.2%,本科222人,占38.8%,硕士及以上146人,占25.5%。工作年限2年以下135人,占23.6%,2~5年238人,占41.6%;6~10年162人,占28.3%;10年以上37人,占6.5%。收入水平20 000元以下86人,占15.0%;20 001~50 000元120人,占21.0%; 50 001~80 000元161人,占28.1%;80 001~ 100 000元105人,占18.4%;100 000元以上100人,占17.5%。 2.数据的检验 (1)信度检验。利用SPSS22.0软件对正式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消费者主观规范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1,消费者安全性感知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的 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12,网店服务质量的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5,网络信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6,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的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5,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5,均高于0.7的通行标准,因此各变量都具有良好的信度。 (2)效度检验。各个拟合指标的结果显示:消费者主观规范因子(RMSEA=0.051 此外,本研究还对不同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进行了检验。通过表1中计算的各个变量的平均萃取变异量(AVE)平方根数值可知,其均大于与之对应的行和列中相关系数的最大值,因此表明,本研究中各个变量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四、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各因素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实证检验 本研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对各个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旨在清晰反映各要素与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之间的内在机制。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以及收入水平等控制变量放入回归模型M1;然后再依次将消费者主观规范、安全性感知以及网店服务质量分别放入回归模型M2、M3、M4,以检验其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程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第一,在模型M1的基础上增加消费者主观规范变量后,模型M2较模型M1的解释力显著增强(ΔR2=0.046,p 第二,在模型M2的基础上增加消费者安全性感知变量后,模型M3较模型M2的解释力亦显著增强(ΔR2=0.032,p 第三,在模型M3的基础上增加网店服务质量变量后,模型M4较模型M3的解释力亦显著增强(ΔR2=0.101,p 综上,由假设H1、H2、H3的结果和模型M4的结果可知,整体层面来看,各因素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产生影响的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网店服务质量、消费者主观规范以及消费者安全性感知。 (二)网络信任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该部分主要是检验各外部因素通过网络信任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产生影响的中介机制。本研究对网络信任中介效应的检验主要采用Baron和Kenny(1986)[18]提出的依次回归检验程序,具体而言,中介作用的成立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首先,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主效应显著(设定为路径A),即各因素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影响显著;其次,自变量对中介变量影响显著(设定为路径B),即各因素对网络信任影响显著;再次,中介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显著(设定为路径C),即网络信任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影响显著;最后,控制自变量对中介变量以及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两条影响路径,如果此时各因素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消失(路径A1的系数等于0),则中介效应为完全中介;但如果A1的路径系数不为0,并且显著小于主效应路径A的系数,则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同时,可将各个统计量代入显著性计算公式①予以计算,以验证中介效应的显著性。 基于上述检验程序对网络信任在各要素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之间作用关系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其一,由M2、M5、M6、M7的结果可知:M2表明,主观规范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A主观规范=0.218,p 其二,由M3、M5、M8、M9的结果可知:M3表明,安全性感知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A安全性感知=0.182,p 其三,由M4、M5、M10、M11的结果可知:M4表明,网店服务质量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A服务质量=0.323,p (三)新观念接受能力调节效应的实证检验 对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的调节机制检验我们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在测算交互项之前,我们分别对调节变量和自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以有效消除交互项与控制变量、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如表4所示,中心化后的变量在原来变量的名称前加“Z”。由于本研究需要检验多个交互项的调节效应,所以仍有可能会出现各交互项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交互项逐个放入主效应模型,主要步骤为:首先,先把自变量放在回归方程中,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即它的决定系数R2的大小;其次,再把调节变量放入回归方程中,这时通过看ΔR2的大小判断调节变量对因变量的独特贡献力;最后,将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放入回归方程,这时看交互项的独特贡献。下文将按照上述步骤对新观念接受能力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由表4可知,模型M13的结果表明,在主效应模型M12的基础上增加调节变量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后,模型M13的解释力显著提高(ΔR2=0.028,p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本研究构建了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理论分析框架,旨在为有机农产品网络销售企业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促进国内有机农产品消费,推动有机农业产业升级。基于572个有效样本,本研究明确揭示了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网购时的内在机理。具体结论如下: 1.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实证结果发现,消费者主观规范。 2.网络信任是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润滑剂” 本研究实证结果发现,网络信任是促进各因素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之间发生作用的中介变量,即消费者主观规范、消费者安全性感知以及网店服务质量能够通过消费者信任对其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结论有力证实了消费者网络信任在我国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中的关键作用。本研究结论表明,消费者与网络供应商之间的网络信任对消费者选择有机农产品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也从侧面说明了,网络信任是我国企业管理者网络销售有机农产品的关键所在,而科学合理培养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信任则是有机农产品网络渠道销售的关键路径选择。 3.新观念接受能力是消费者网购有机农产品的重要外在条件 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对网络信任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随着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的提高,网络信任会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产生更加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研究结论为企业管者重点厘清关键顾客指明了道路。目前而言,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鲜有研究探索何种类型消费者更容易选择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而本研究结论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憾。不仅证实了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对网络信任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之间的调节效应,也从侧面为企业管理者有效寻找关键客户提供了思路启发。 (二)实践启示 综上所述,本研究厘清了网络背景下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理论逻辑,并且,利用实证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所构建理论模型的解释力。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两点:第一,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构建个体、系统与环境因素影响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理论模型,明确和刻画了消费者在进行有机农产品网购时的心理变化过程,为解释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关于有机农产品理论研究中缺乏系统理论基石的不足。第二,本研究在引入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网络背景下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理论模型的解释力,证实了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对网络信任与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深度。从实践出发,本研究对企业与政府的管理启示主要有: 第一,企业营销管理者应该基于多个层面共同提升消费者网购意愿。首先,最重要的是改善网店服务质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能够足不出户,在电脑前轻松阅览大量网店,这就需要有机农产品企业首先将网店服务质量提升上去,这是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维系消费者忠诚度的关键要素。其次,需要利用消费者主观规范,依靠消费者周围口碑改善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因为网络农产品种类繁多,网店也较多,且各大网店的同质化较为趋同,故消费者很难做出选择。因此,需要通过和借助消费者周围人群给消费者不断传递和强化积极信息,以最终推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最后,需要不断消除网络购物的安全隐患,进一步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大量消费者之所以不愿在网上购买有机农产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担心网络安全问题,害怕自我信息泄露,给自己财务造成损失。由此,实践中的营销管理者需要不断消除消费者网络购买中的安全隐患,使消费者安心购物,以达到改善其购买意愿的目的。 第二,积极培育企业―消费者之间的网络信任关系。本研究表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信任关系是改善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意愿的最佳“润滑剂”。消费者主观规范、消费者安全性感知以及网店服务质量共同的枢纽就是网络信任,网络信任是链接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间的关键节点。网络信任是消费者主观规范、消费者安全性感知以及网店服务质量传递至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中枢”。因此,实践中,营销管理者应该注重与消费者之间的真诚互动和沟通,以增强两者之间的信任感知。利用长期的情感互动将网络购物中信任感薄弱的弊端有效加以弥补,最终达到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目的。 第三,利用消费者新观念接受能力有效识别关键客户。由于网络购物环境复杂,商品众多,且网店成本较传统门店低,消费者在网络购买有机农产品的可选择余地就会较大。消费者网络选择有机农产品购买时的转换行为也就越频繁。如何有效识别关键客户,专注关键客户是网络有机农产品企业关注的重点。本研究结论则表明,可以通过识别消费者对新观念接受的能力去探寻有机农产品网络购物的“关键少数”顾客,有重点的优先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有机农产品经营方向方面要注重推陈出新,包括产品创新、营销手段创新、服务创新等,以多元创新吸引消费者眼球。 第四,政府部门应在加大有机农产品推广宣传力度的同时,加强对网上交易的监管与监督。在食品安全被普遍关注的今天,有机农产品消费既是消费者的需求,也是国家推动有机农业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部门也应承担起促进有机农产品消费的责任。具体而言:其一,政府应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的宣传与推广,让更多人了解与认识有机农产品,在消费者中形成有机农产品消费的氛围,进而增强消费者主观规范的影响;其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交易的监管,确保网络交易各个环节的安全性,从而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性感知,促进其有机农产品网络购买;其三,加强对有机农产品网络销售企业的审核,从源头保证有机农产品的品质,增强消费者对网购有机农产的信任程度,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安心”,进而增加有机农产品的网络消费,推动有机农业的产业升级。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研究局限。具体而言,本研究外部性问题需要进一步验证。由于研究精力制约,我们样本的抽样仅是基于北京和青岛两个城市展开,对其他城市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并没有调查和抽样。那么,本研究所得结论是否同样适合表征其他城市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网购行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即本研究仍然存在外部性问题。因此,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应该基于更加广泛的城市、甚至国家开展更大规模的样本调研,以更为细致的验证本研究结论的适用性。此外,理论研究深度需要进一步挖掘。本研究仅是利用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的部分理论对消费者网络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仅是对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框架的一个粗略整合,有许多要素还没有被深度探索。由此,未来研究需要结合技术接受模型理论中的其他理论外延继续构建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网购意愿的理论模型,以不断增强该理论对现有实践发展的解释力。 有机农产品论文: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精益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增长,有机农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冷链物流也随之愈发重要。当前在有机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结合精益管理模式,分别从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优化。 关键词:有机农产;冷链物流;精益管理 我国的有机农产品逐步成为百姓消费的热点,人们对其新鲜程度,标准度,营养度,安全度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要使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到提高,运输中资源浪费减少,满足人们更高的需求,必须发展好冷链物流。我国2006年出台的标准《物流术语》给出冷链物流的主要定义,是指根据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产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生产、运输、储藏、配送、销售到消费前的每个步骤全程存在于规定低温环境下的物流网络。 一、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增加带动了冷链物流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仍然有明显的不足。同大多数农产品冷链物流一样,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涵盖是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送、冷冻销售。 图1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整体流程 1、运输环节过多 冷链物流运输成本较高,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运输环节过多,环节越多,冷藏失温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在农产品的实际运输过程中,首先通过主干线运输到达冷冻仓库,然后第二次运输到达物流配送中心,在配送中心进行分解后送到销售商手中,这是第三次运输,最终消费者将农产品买回家是第四次运输。在这些流通环节中很难保持货物一直处于恒温的环境。不仅如此,运输环节的增加导致装卸搬运的次数也随着不断增加,装卸成本与制冷成本的上升使得整体成本上升,而最终只能由消费者自己承担。 2、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难以满足 由于有机农产品的种类很多,不同产品的冷冻需求不同,冷藏车和冷冻仓库的类型难以有机农产品的不同要求,而且也没有专门设计的与其冷链物流相适应的设备。 3、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较高 因为有机农产品物流内部架构繁杂,有较多参与者,信息存在一定不对称性,物流环节要求有质量控制和及时追踪,因此必须有强大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同时,新鲜有机农产品的容易腐坏性则需要整个冷链过程的组织协调性更强。 二、精益管理模式的应用 精益管理是随着应用成熟的“精益生产”方法而出现,它是源于精益生产并能应用到大多数行业的理论。精益管理的关键在于避免浪费,即以非常少的投资、微少的劳力成本、很少的技术装备、非常短的时间和面积很小的空间产生最多的效益;并且逐渐满足用户,给他们真实需要的商品。它将推动企业决策者进一步规划新的企业发展方向,消除浪费以达到更好的效益。 1、生产管理优化 在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一定要严格控制生产源头。在生产管理优化过程中采用JIT(Just In Time)生产模式,多品种小批量的进行生产,能够满足有机农产品所需要的迅速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有机农产品的浪费,使得有机农产品的响应速度得到增加,让顾客与公司之间相互联系更加紧密。推行JIT生产首先分析生产的相关原理,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JIT相关方法进行改进。要分析自身组织生产的特点则必须首先了解产品的生产周期,也就是要了解其信息处理周期和实物流动周期。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有机地连接了整个供应链环节,缩短信息处理周期与实物流动周期可以加快资金流转速度,大幅增加利润。 2、质量管理优化 就有机农产品而言,质量安全问题显得非常关键。在质量管理方面,应该努力保证有机农产品的品质安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提升物流操作效率、保障物流项目安全。PDCA循环管理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周而复始循环运转。处理阶段主要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这个阶段非常关键,修订技术标准、管理制度。PDCA循环,可以使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 3、库存管理优化 冷链物流公司的库存调控力度会影响着按计划中的服务层次需求掌控储存量多少的能否完成。增加库存掌控能力并掌握绩效,势必会对相关冷链物流公司的核心业务优势以及后续生存进展产生影响。在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采用多级库存管理并进行中心化库存控制,也就是说全部节点不会自行掌控进货的总数,而是全部综合到一块再进行整体决策,以全套冷链物流体系所获效益最大为最终目的。 4、配送管理优化 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配送要想充分考虑有机农产品的特性及其对时间的约束,那么一定要借助信息及自动化等一些科学方法,利用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实现配送集约化以及产地直送化,减少产品的流通距离,使物流环节得到逐步改善,以达到减少物流成本的目的。通过集中化的生产,获得规模效应,就近建立冷冻仓库,降低在第一次运输的过程中由于水果蔬菜、禽类的分散种植产生的温度不稳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在这个环节中就对运输储藏的产品提前做好包装加工。 三、结语 随着1994年国家有机食品中心的设立,有机农产品在我国开始受到实质性的关注。虽然我国是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大国,但在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方面还不够强大,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化冷链系统的缺乏。所以,在学习和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及管理方法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本土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对于政府来说,冷链物流的发展规划至关重要;对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加大投入,才能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应当制定和完善,使冷链物流不断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房地产销售论文:基于J2EE的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房地产销售管理信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为房地产销售管理信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和房地产公司相结合应用而生的房地产网站,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房地产公司的传统运作方式,以其交互性、实时性、丰富性和便捷性等优势促使传统房地产公司迅速融入网络经济的浪潮之中,代表房地产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房地产公司蓬勃发展,如何在房地产公司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个人性化、快捷便利的通道成为公司追求的目标;如何让消费者通过可视化的界面充分了解房屋的详细信息,成为做出最终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的宣传,增加房地产公司的知名度,增加成交量成为房地产网站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通过网络购房早以成为购房者的首选,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美国75%的房产商利用互联网销售房屋,80%的购房者通过互联网寻找理想住房,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借助互联网找到了理想住房。这是因为在在国外二手房市场较为成熟,网络也更为发达。美国从1975年后开始房源信息就登记在电脑上,到了2003年就能在互联网上查找到各种房源信息。并且由于政策与网络速度等的关系,到现在网络视频看房在美国、欧洲发展也很快。 1.2 国内现状 由于网络迅速发展和普及,国内房地产电子商务还是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根据中国房网大全的统计,目前中国拥有与房地产相关的各类网站已经超过了10 000家,据不完全统计,房地产网站的使用人数超过了1 000万人。用户使用访问房地产网站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络信息方便快捷,消费者最常获取房产类信息或资源的途径中网络已经以微小的差距排在仅次于报纸的位置,其百分比远远超越杂志、广播和房屋中介等途径,并且其增长速度较快,可以预测用不了多久网络将会成为最主要的获取房产类信息或资源的途径。 目前房地产公司都很重视网络这个平台,有很多企业还有自己的网站。应该说房地产公司利用网络的情况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企业宣传与服务于企业内部的一个概念上,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大的交易型平台。有些企业会选择一个成熟的房地产专业网站,利用网站宣传企业品牌文化;有些企业希望网络成为一个交易的平台,等于说是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还有一些企业是希望两者结合起来。 2 研究意义、目的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着人们观念,正在促使着房地产业经营模式的转型。近期消费者网上找房的需求处于增长的态势。以前,北京约有80%的人是通过实体的中介店来寻找房源,而现在已有超过半数的消费者则是通过网络来需找信息。房产经济网络化需求增长的同时也给房地产企业平安发展带来了契机。 房地产网络化对于房地产公司来说,主要有两大改变。 第一个改变是看房、选房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效率大大。房产网络化是房源信息更集中、更丰富、传递的范围更广,让购房者在选房环节不必四处奔波,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购房的效率。 第二个则是对房屋价格本身的影响。中介网上开店,省去了实体门店支出,由此节省房租、宣传印刷和人力成本,总体费用减少,相应房地产公司也会靠降低中介费来吸引更多的客户,这样就会使得购房者购买房屋的费用相应降低,从而达到降低房屋价格的目的。 2.1 研究内容 网上房地产销售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先进的平台技术和设计构架,建立公司与个人之间网上销售的通道,实现公司在网上可以房产信息,也方便客户在网上查询、预定和购房。本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房地产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将整个房地产公司的销售业务统一管理,实现数据共享、达到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 1)用户管理功能模块 设置用户的可用状态,实现冻结和解冻,查看用户信息。 2)购物车管理模块 查看已购楼房、进行数量变更、确认已购楼房 3)订单管理模块 查看订单是否被处理、楼房是否被发出。 4)房屋管理模块 添加或删除楼房、按大小种类查询楼房、设置特价楼房。 5)“留言板”模块 查看留言板,删除留言。 2.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现有的地产企业的网站和B2B电子商务网站的分析,收集大量的相关实例,对所收集的例子进行分析比较,努力研制出一个易用的、介绍丰富、功能全面的网上房屋销售系统。在进行本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中,综合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归纳统计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设计科学方法、综合法及图表法等研究方法。 在论述本系统开发背景的时候,主要用到了比较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收集,通过对不同国家间网上交易额的比较和我国不同时间段期间网民人数的比较,以及当今楼市的发展状况,得出了网上购房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结论,进而明确了系统的运用前景。从全文的角度看,设计科学方法在系统分析设计的各个阶段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设计科学方法(design science method)定义设计了什么,解决了什么,评判系统效果的标准是什么几个方面的内容,使论文的设计思路更加明确,设计解决了消费者轻松购房的问题,使消费者不用再受地理位置的局限,在网上楼市系统中随时选出自己喜欢的商品,同时省去了地产厂商大量的时间和资本投入。系统对前台需求的响应速度,会员注册数量,楼市的销售量及留言频率即是对系统效果的最好评价。 房地产销售论文:房地产销售渠道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社会和城市的需求水平也保持在持续上升的阶段,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建设规模,给建筑房地产行业项目提供了数量增加的空间和客户基础,开展房地产销售渠道模式的研究可以为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积极影响。 关键词:房地产;销售渠道;模式研究 从近几年的地产经济情况来看,每一年都会涌现较大数量的房地产销售记录,类型主要包括商品房、门市房、二手房等种类,其中新建房地产的交易数量远高于转手销售的数量,因此对房地产销售渠道模式的研究不仅可以有效的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还能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感受。 房屋建筑是一种特殊的交易商品,其在进行销售时也有一套自已的销售规律,在这种情况下,渠道销售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其发售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就建筑房地产销售渠道模式进行分析。 一、房地产销售渠道模式的研究价值 二十一世纪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及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社会营销、创新营销等观念的兴起,销售渠道作为企业了解消费者、沟通消费者和掌握消费者的核心手段,已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就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具体情况而言,房地产已经成为各行业投资者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房地产经济市场的重心渐渐由卖家转变为买家之后,很多有涉及地产行业的相关企业也将房地产建设的关注点从建筑本身的价值渐渐转变成了以消费者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房地产企业的员工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消费者期待的户型,提高与消费者沟通的流畅度,以便在销售活动过程中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还能为形成更好的销售渠道模式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根据我国经济市场环境的实际情况,房地产行业中最有经济效益的环节就是房地产的销售工作,而且在目前越来越严峻的行业竞争下,为房地产企业定位发展的方向和拓宽销售渠道已经成为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主要工作,其中不乏产品质量提升以及服务质量加强的基础工作,为房地产企业的未来提供全新的发展空间和充足实力。 二、房地产销售渠道模式的分类情况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有了很长的历史,各个房地产企业根据省市区域的情况不同以及自身战略部署的差异化,对其销售渠道模式也进行了制定和规划,就目前的房地产形势来看,全面提升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开发创收项目是现代大多是企业管理负责人的做法,同时每一位房地产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必须要从资金和资源方面做好投入的准备,有着从社会各界调动以及分配资源能力,让房地产营销产业链能够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促进下更加健全和完善,以下是根据我国各个区域以及构成方式进行的房地产销售渠道模式的分类。 (一)全国式的房地产总经销销售渠道模式 全国式的房地产总经销销售渠道模式是指交易的双方是在产销平等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制定协议以及履行权利和义务的,经销商需要根据委托方的实际要求为其业务的发展提供渠道和客源,委托方则是要授予经销商协议内产品的授权资格,将产品的销售全权给经销商。因此,经销商会在房地产销售市场中具备一定的话语权,而且大部分的权利形式会体现在各种投资性质的外资房地产企业之中,这些仅仅是外资投资的外企房地产公司一大部分都没有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做好基础的市场调查,而是基本将所有的销售权利都委任于经销商,因此会出现房地产企业销售业务能力不平衡的情况。全国式的房地产总经销销售渠道模式所具备的优点就是经销商拥有的权力很大,经销商会全国范围的该领域销售任务,也就意味着没有具备同一商品的同行存在,而且唯一管理的优势可以让各个部门通过更好的而协作完成销售任务,在管理上和运营上都具备较强的优势。但是全国式的房地产总经销销售渠道模式也有一定的缺点,在经销商进行经济活动时,委托方几乎是属于一种局外人的隔离状态,由于有团队去全权管理产品销售的各种事宜,因此委托方也就是房地产公司常常不能对行业市场的情况有很深的了解,进而对经销商的要求也有所降低,因此经销商会存在一家独大的差异感受,使自己处房地产销售渠道中较为被动的一方,全国性的含义就是没有竞争者,因此经销商主动创新和改革的理念就会越来越薄弱,导致企业发展速度的延缓。 (二)区域性的房地产独家销售渠道模式 区域性的房地产独家销售渠道模式同样是需要建立在双方产销平等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制定协议以及履行权利和义务的,在合同的约束之下,经销商只能在委托方规定的区域内进行经济行为,例如提供房源或者是开展合同规定内多种商品的销售工作,这一点和全国式的房地产总经销销售渠道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全国性质的销售模式是基本上属于一对一的关系,一旦关系成立,那么双方就不能将手里的权利和义务易主,但是区域性质的销售渠道会被大大的缩水,而且委托方可以在全国各地委任很多的经销商,根据不同省市和区域内部的实际销售空间合理规划该区域内经销商的数量和规模,区域性质的一般由具备销售能力的企业来担任,但并不是说该企业只能做房地产相关的经济活动,而且区域范围内的销售权利能够实现更加有效的管理工作,不论是价格上还是效率上都能提较为合理的保障。但是区 域性质的销售渠道也有其自身的缺点,由于大城市中划分的区域很多,因此在同一个城市内可能存在统一委托方的多个经销商,由于每一个经销商必须有着自己独立的市场范围,那么相对于全国性的销售渠道来说,区域性质的销售渠道必然会变得狭窄,若是员工没有在了解区域的前提下发展了其他经销商的客户,那么势必还会造成撞单的情况,每一个企业撞单机制的内容都不同,但是一般的规律都会保护理应属于该区域经销商的员工利益,因此这种跨区域客户的单子即使是签了也是无效的,势必会影响该经销单位的工作效率。 三、房地产销售渠道模式的影响因素 根据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趋势来说,影响房地产销售渠道模式的原因有四种,首先是房地产建筑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非任何一个区域的房地产销售方式都一样,每一个区域中销售人员手中的房地产产品存在差异,那么房地产自身的价格也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就房地产商品的价格浮动情况来说,户型较好价格较高的房源往往都能使用间接销售的渠道模式,但是位置较差价格较低的房源就只能采取直接销售的方式提高企业利润,而且房地产的开发量也会影响房地产的销售渠道,数量越多的房地产越会增加自己的销售渠道,甚至会通过中介公司以及其他的方式提高房屋销售和租赁的可能性。其次房地产企业的品牌也是影响房地产销售渠道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消费者会冲着房地产公司的名气购买房屋。再次是房地产经销商和中介的自身能力,有一些经销商不论销售任何的产品都有着比较不错的成绩,因此对于消费者消费行为可以形成促进的影响,增加房地产的销售成绩。最后能够影响房地产销售渠道的原因还有其所处环境的变化,房地产毕竟是属于一种特殊性质的商品,受政府政策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房地产企业应当根据地方政策的开放性选择经销商,增加房地产商品在经济市场带动下的渠道拓宽几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房地产销售市场的发展速度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数据水平,但是房地产价值膨胀的背后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房地产企业不能从众多的销售渠道中选择较为合理的方式,导致很多房地产企业对于本身定位的不准确以及渠道和模式上都非常混乱,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应当就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对市场和消费者进行深入的研究,让房地产的销售渠道模式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房地产销售论文:专访全国房地产商会主席顾云昌:房地产销售额为何创下历史新高 2016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不少中小城市大量商品房卖不出去,需要去库存;另一边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住房销售火爆,甚至出现买房子就像买白菜的怪现象。而各地在10月前后出台的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效果明显,让火热的房地产市场快速降温,房地产市场也从前三季度的火力大爆发到四季度渐趋平静。 在关键时点上,中央为2017年的房地产市场明确定调。12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那么,长效发展机制和短期调控两者是什么关系?2017年房地产市场会否再现2016年的火爆?我们该如何看待本轮楼市调控? 12月11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作为1998年房改方案起草人之一的全国房地产商会主席顾云昌,请他就当前的楼市解疑释惑。 2017年房价总体上稳中下行、增幅放缓 《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一线与一些热点二线城市的楼市就像突然坐上“火箭”,价格的快速上涨让很多人始料未及。您怎么看待2016年部分城市楼市的疯狂表现? 顾云昌:2016年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双泡沫”。一个是一二线城市出现的价格泡沫、资产泡沫;一个是三四线城市出现的库存数量泡沫,即房子卖不掉。因此,国家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调控方针,从不同的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针对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控制房价;另一方面针对三四线城市实施去库存政策。调控时用“两只手”进行调控,一只是无形的手,一只是有形的手。无形的手是市场调节,有形的手是行政手段,包括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 2016年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购房盛况已经达到历史最高峰。2016年1至11月,全国的销售面积已经超过了13亿平方米,销售额超过10万亿元,已经超过上一个历史高峰2013年全年的数额,肯定会创造历史新高。 《中国经济周刊》:关于2017年的房价走势,目前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2017年的房价仍然会上涨;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在国家的调控措施下房价不会继续上涨。您怎么看? 顾云昌: 房地产市场有一个明显的 “周期规律”,即3年左右一个周期。2013年是房价的高涨期,2014年是房价的下行期,2016年又迎来一个高涨期,正好是3年时间。我认为2017年的房地产市场不可能再像2016年那样疯狂,因为一二线城市先后出台了限购、限贷甚至限价等手段,控制房价和交易量的快速上升。其实,房价的涨或不涨,因城而异。三四线城市在去库存,不是去杠杆,还在加杠杆,比如政府采取补贴方式鼓励大家买房。其实这些地方的房价本来没什么泡沫,去库存之后房价出现回升,是正常的、合理的。总体来说,2017年无论是交易量还是房价,有的城市会稳中下行、增幅下降,有的城市还会出现稳中有降的情形。 “土地制度改革是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最重要的部分”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进行的房地产调控,抑制了一些需求。因此有观点认为房地产调控一直是在走抑制需求的老路。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顾云昌:房地产调控是针对需求侧的,市场冷的时候要刺激需求,比如去库存;市场太热的时候要遏制需求。抑制需求侧的调控是短效的,而调控本身就是短效机制。改革则针对供给侧,同时也是一个长效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这是房地产供给侧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过去的楼市调控政策,以限购、限贷甚至限价为主,更多针对楼市短期需求。但是我们也不能只讲长效机制,短效机制也要使用,毕竟调控永远在路上,而改革任重而道远。 《中国经济周刊》:根据以往的经验,房价在每一次调控之后都会出现反弹,房价如何避免进入一个“越调越高”的怪圈? 顾云昌:“越调越高”的表述过分了些,在增发那么多货币的情况下,房价能不高吗?关键是房价上涨的速度、发行的货币量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适应,要看调控政策出台的时间、调控的手段是否合适,否则会适得其反,比如过度的压制会出现强烈的反弹,“一刀切”的调控不能够对症下药。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看待今年进行的房地产调控?这次调控后,房价哪一年又会出现反弹? 顾云昌:房地产市场是3年一个周期,我估计2019年房地产价格又会上升。猪肉价格有周期性,房地产价格也有周期性,这是市场规律,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的改革要按照市场规律来做。其实,房地产的问题主要不是房地产自身的问题,而是由于现在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城镇化、土地错配等因素形成的问题。例如,货币增发政策,M2增速和大城市的房价增长速度是一致的,中小城市房价增长速度则低于M2增速,这是由于各个城市的住房供求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结果,供大于求的城市,房价就涨得慢,而供不应求的城市,房价就涨得快。 《中国经济周刊》:在您看来,目前我国房地产存在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顾云昌:目前我国房地产存在的问题是供给侧的问题,也就是供给侧方面的土地供需错位。土地制度改革是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最重要的部分,当然还有税收体制、金融体制改革,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土地制度的问题。2008年以来,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中,土地的城镇化和人口的城镇化出现了扭曲,土地城镇化使大量中小城市周围的农田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而人口城镇化使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来到中小城市,走向现代化大城市,也就是土地的供应和人口的流向是相反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没有更多的土地供应甚至是无地供应,但人还在流入,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 出台房地产税对房价影响有限 《中国经济周刊》: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度并不算高。以美国为例,美国次贷危机后,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度为12%以上,而我国只有8%。因此,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必须要继续发挥房地产的引擎作用。您认同这个说法吗? 顾云昌:城镇化离不开房地产。一方面,城镇化推动了房地产的发展,反过来,房地产的发展又进一步促使城镇化向前迈进。因此,要客观看待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对城市建设的贡献和对老百姓居住条件改善的贡献。但是,房地产本身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出在供给侧的土地制度问题上,以及金融和税收问题上。 关于房地产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度只有8%,我认为这个数据相比美国较低主要是因为两国统计口径不一样。美国计算GDP是从消费端算起,而我国是从投资端算起。GDP的算法不一样,导致我国跟美国没有可比性。我国70%的房子还在建,新房还在投资,而美国新房只占总量的10%左右。中国增量那么大,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绝对不会比美国低,应该比12%高。 《中国经济周刊》: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如果未来出台房地产税,会不会影响房价? 顾云昌:房地产税对房价的影响不是没有,但影响不大,靠房地产税来打压房价是不切实际的。美国的房地产税多不多?但是房价照样涨。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收了房地产税后,房价下降了?上海、重庆早就试点房地产税了,对房价有影响吗?现在我国房地产税的税基还没有确定,就来评价房地产税对市场的影响,未免太空泛。我认为房地产税主要是用来调节住房需求,主要目的是为了国家的税收体制改革,或者说是为了健全房地产的税收体制,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房地产销售论文:将房地产销售作为高职房地产专业培养重点的合理性探讨 摘 要 结合当下房地产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房地产销售是需求量大,且适合高职房地产专业学生特征的一个培养方向。本文对此展开论述和探讨,并尝试给出一些容易忽略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房地产销售 高职房地产专业 人才培养 1房地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1.1房地产行业的工作岗位构成 (1)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处于房地产行业金字塔的顶尖部分,其涉及面最广,包括金融、营销、工程、公关等岗位。就目前而言,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薪酬待遇相对房地产业的其他细分行业较高,工作量相对较低,但对综合能力(包括学历)要求较高。 (2)房地产营销咨询业(公司)。一般包括各类销售公司、营销顾问公司、市场调查公司。本行业的最大特别是专业性要求高、工作量繁重,并需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和服务意识。 (3)房地产中介。本细分行业即为二手房的租售,工作量大,待遇不稳定,对从业人员的销售能力要求高,需经常外出带客看房,故对服务意识、耐力也有一定要求。 (4)新房销售。新房销售一般固定在售楼部,坐等客户上门咨询、购买。从业人员除对销售能力要求较高外,还需熟悉新房网签、按揭等操作流程。 (5)房地产估价。本行业从业者,需考过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并注册,对专业性、学历起点、经验要求偏高。 1.2房地产行业人才的能力剖析 上述的岗位分析,是用人单位对其职员的具体工作任务的描述,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表象之上更进一步,将岗位职责细化抽象为具体的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1)建筑产品的概念性设计能力。基本了解各类型物业的工程造价,为投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熟悉建设规划中修建性规划指标和实施性规划指标的含义,和各条规定在房地产开发中的真实体现。对户型、景观、朝向、交通动线具有一定鉴别能力。 (2)房地产营销能力。握房地产营销的各类常用工具。熟悉各类广告媒体的价格、购买程序、特点、限制。基本的策划能力。对产品的推销能力,对客户的销售能力。 (3)房地产市场调查能力。熟悉房地产信息的收集渠道,理解各类地产信息背后所蕴藏的指导意义。能运用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熟练应用基本的市场调查技巧。 (4)房地产财务分析能力。熟悉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所涉及的各类收入和费用构成及内容。能在通过市场调查收集相关的成本收入数据。能编制各类财务报表,并据此计算出各种财务指标。理解各财务指标的含义,并能据此做出决策判断。 (5)房地产估价能力。知晓参考案例的收集渠道和分类整理的方法,熟悉估价报告的需求方和其要求,能根据国家估价规范,编制出合格的估价报告。根据估价要求,正确地选择估价方法。正确计算估价对象价值。 (6)房地产经营能力。对开发商持有的物业,能进行概念性的规划。知晓招商渠道和方法,知道各业态的代表性商家。物业管理的基本工作岗位设置和服务质量的衡量、把控。 2高职房地产专业学生的能力现状 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的培养层次也愈加丰富。从一本二本,到一专和二专,加上近期实行的“单招”,基本可以覆盖参加高考的大部分学生。高等职业院校,一般都在专科第一批和第二批,这两个层次录取学生。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我校学生以专科二批次录取为主,以单独招生为辅。录取分数以300分左右为主,两百多分的学生数量较多,可见学生基础较差。总结而言,高职房地产专业学生的能力情况(可培养空间)归纳如下: (1)学习兴趣低。高考分数如此之低,不在于智商缺失,而是因为学生学习需求的匮乏。 (2)基础差。具体就是数学、英语、语文等基础知识的严重不足,从而导致以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其他学科的学习较有难度。 (3)做具体事务型的工作能力强于学习能力。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学习任务较少涉及科学的计算或严谨的文字表达时,高职学生往往容易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更好的完成程度。 (4)对工作的起点包括起薪要求较低。就业现状的不佳,让高职层次的毕业生,更心甘情愿地接受相对较低的起薪。 3工作岗位与学生能力的匹配 匹配或称之为配对,是一种较好的分析思路。笔者将现今的房地产行业人才需求与高职房地产专业学生的能力现状进行匹配,就可清晰地得出:房地产销售是高职房地产专业学生较好的一种培养方向。原因总结如下: (1)需求量大。经过本文第一节内容分析可知,房地产销售是整个房地产行业,需求量大并且长盛不衰的工作岗位。 (2)高职类学生的能力特征较容易培养为销售人才。房地产销售更多需要从业者的实践能力,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少,对于理论基础匮乏的高职学生,学习销售显得更容易上手。 (3)销售的工资起点低,高职毕业的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一事实。 4房地产销售技能的教学策略 房地产销售,较少涉及科学理论的探究和应用,更多是经验和技能的培养。限于篇幅,笔者结合自己的从业和教学经验,给出以下在传统教学中容易忽略的培养策略: (1)基础知识必须夯实。诸如什么叫容积率,按揭怎么计算,这些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必须让学生掌握。 (2)客户性格判断课程的补缺。传统教学中,很少提及对客户性格特征的把握,但这却是销售成功之门,必须不同客户不同对待。这方面的教学素材,可以参考当下较流行的性格色彩学。 (3)销售实践课的分段精细化。一般的房地产销售,以讲解沙盘、讲解户型、带看样板间、具体洽谈的顺序展开。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将实训课以同样的顺序进行分段练习。 房地产销售论文:房地产销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研究 摘 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大力的支撑,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当中的特殊地位也引起了学者们纷纷开展相应的研究,那么,房地产销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到底如何,本研究即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开展实证研究,一方面认清房地产销售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影响关系;另一方面对房地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促进房地产与经济增长的协同推进。 关键词 房地产销售 经济增长 实证研究 0引言 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当中的特殊地位与区域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偏好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们纷纷开展了相应的研究,韩国高(2015)运用PVAR模型研究了2000-2012年我国31个省市房地产库存对经济增长、房地产投资和房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房地产库存冲击对三者均产生负面影响,房地产库存冲击对经济增长波动的贡献有限,而对房地产市场波动的贡献则较大。许宪春,贾海(2015)运用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方法,从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生产和房地产消费三大领域系统完整地定量分析房地产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房地产经济合理增长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房地产经济增长速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为了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应保持房地产经济的合理增长。还有研究报告指出,大中型城市中以GDP衡量的经济总量与商品房销售额之间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特征。即凡是房地产行业发达的城市,对应的GDP也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房地产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密切关系,而房地产销售是整个房地产业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和主导环节,那么,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房地产销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了,是否也存在密切的正向相关,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就2008年以来,房地产销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展开具体研究。 1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1)数据收集。本研究以商品房销售面积衡量房地产开发的情况,以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增长的情况,收集的基本数据。 (2)描述性统计。限于篇幅不再列出原始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如下表1所示。 2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2.1相关分析 由表1可知,国内生产总值的均值为433468.3,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均值为101968.6667,进一步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2所示。 2.2回归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与商品房销售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03,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强。然后利用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如下汇总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多元可判决系数R方为0.815,即回归平方和占总离差平方和的81.5%,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81.5%的变化可以由该模型解释,调整后的R方为0.630,说明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强。Durbin-Watson值为2.601,表明模型误差项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满足模型假设。 2.3方差分析 为检验回归方差的显著性,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是方差分析结果,其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模型的相伴概率值为0.083,具有一定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估计的回归方程还是比较显著的。 2.4回归模型确定 进一步,利用回归分析得到相关的系数,确定回归模型,如表5所示。 由表5可得出公式Y=81254.227+3.746*X。 3启示与建议 3.1正确看待房地产开发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房地产开发投资不仅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还通过乘数效应和关联效应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极为显著。但从长期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过度和房价过高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也十分明显,因此,不能以盲目和过度发展房地产市场来刺激经济的短期增长,牺牲长远利益换取当前发展和一时繁荣。 3.2保持房地产合理销售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维持房地产的适度发展和合理销售规模,保持房地产销售的规模与经济增长协调一致,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有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和房地产调控政策时, 既要考虑地方经济增长,更要关注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既要考虑短期经济效益,更要注重长远发展,做到规模适度, 循序渐进,科学统筹,协调发展。 3.3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和手段,建立以税收和信贷等经济手段为主的长效调控机制。加强房地产相关税收制度建设,提高住房持有成本和空置成本,抑制房产投机和泡沫,鼓励首次置业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减少和避免使用行政调控手段,削弱和缩小短期调控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更多地利用经济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促进社会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房地产销售论文:房地产销售短期复苏 2014年6月末,呼和浩特率先取消限购,房地产刺激的大幕逐渐拉开。此后,各种弹药陆续登场,但房地产市场的整体表现一直没有改善,甚至在“9・30新政”和降息之后,全国销售仍在恶化。2015年以来,央行被迫加大刺激力度,连续降准、降息,还与其他部委一起推出针对住宅销售的“3・30新政”。 在如此强势的、持续的刺激力度下,房地产行业能否走出衰退?从近期的市场数据来看,房地产业已经步入复苏轨道,4月份全国层面的数据也显示了这一趋势。 政策累积效果显现 刺激政策不断叠加,到目前为止,限购城市只余5座,公积金政策调整城市已超百个,央行放松限贷两次、降息三次、全面降准两次,财政部将交易环节免税年限缩短至两年。 政策累积效应下,全国层面的销售数据明显改善,首次出现正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当月同比增速在经过15个月负增长之后,于4月份转正,实现了7%的增长。从累计增速来看,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连续两个月大幅收窄,合计上升11.5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升4.4个百分点。 不仅一线城市,连一直令市场忧心的三线城市都在改善。根据Wind汇总的三十个大中城市日交易数据,一线城市的销售状况早在2014年11月就开始好转;二线城市日均交易量在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之间时好时弱,但3月份以来至今同比都为正;三线城市日均交易量同比增速在2014年12月转正,除在2015年2月同比负增长外,增速一直可观,5月4日以来,进一步放量,同比增速加快至23%。 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对照了近6年的3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数据,发现2015年4月份是同期最好的水平。这一态势很可能在5月继续,“根据CRIC数据,5月前两周的物业销售都较4月周平均提升了15%”,招商证券房地产分析师苏淳德指出,“总体而言,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展现了强劲的复苏势头。” 土地市场也有恢复迹象。4月,易居研究院跟踪的10大城市土地溢价率升至15%,创近10个月新高,尤其是一线宅地连续爆出高溢价率。 在销量上涨的同时,房地产整体价格形势也有掉头向上的趋势。4月份的百城价格指数环比降幅继续缩小。另一项监测指标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环比跌幅也在3月份进一步收窄至0.2%,二手房环比价格也收窄至0.1%,而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增速已经连续6个月正增长。 销售好转带动部分城市的库存开始下降。截至2015年5月10日当周,高华证券追踪的11个城市的总库存下降了0.7%,从过去12个月滚动销售面积计算,这11个城市的库存平均消化时间为15.6个月(截至5月3日当周为16个月)。 开发商经营状况正在改善。就信息比较透明的上市开发商而言,单季度加权结算毛利率有所回升,中金公司计算的A股公司2015年一季度加权毛利率26.8%,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而2014年全年毛利率则较2013年下降1.4个百分点至22.7%。与此同时,高华证券分析师王逸在计入季节性因素后,发现2015年一季度经营性现金流企稳。 “部分开发商公布的四月合同销售数据,平均环比上升了17%。” 苏淳德指出,“开发商在与我们交谈中也表示,他们依据五一黄金周的销售表现,预计五月总体的销售将继续上升。” 短周期复苏确立 “楼市复苏已是板上钉钉,”杨红旭很明确地告诉记者,“现在的楼市运行轨迹很像2012年,三年左右一个轮回的房地产短周期仍然存在,当前正在重复三年前的故事。” 销售是楼市复苏的先行指标,杨红旭指出,大城市销售状况从2014年四季度开始好转,包括小城市在内的全国指标也在改善,下半年全国累计销量就会出现正增长,全年可能会增长5%。 降息对购房成本的改善作用明显,也会撬动销售持续回升。在三次降息后,基准贷款利率已累计下降了0.9个百分点,由此,与降息周期前相比,“利息总额减少16%,每月月供减少9%,” 中信建投房地产行业分析师苏雪晶测算,“房屋本息相当于打92折。” 何况,利率折扣仍有下降空间。据中信建投跟踪,“3・30”政策出台已经一月有余,但各大城市政策落地的进展低于预期,至5月份依然有很多银行并未完全执行二套房下调至四成首付,利率也多数维持早前的折扣水平。苏雪晶认为,随着4月以来银行间流动性明显松动,叠加利率中枢下移,商业银行对“3・30”政策的落实速度将加快。 而且,“还会有更多支持性政策,”中金公司分析员张宇预计,“包括放松首套房标准、按揭成数放松、按揭率指导、退税等,有可能推出支持首套改善房需求的政策。” 继销量拐点之后,“房价止跌反弹的拐点很可能在二季度出现,5月的可能性较大,”杨红旭预计,“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在市场步入上行通道的前半段,量增势头明显强于价涨;进入后半段时,量缩但价格加速涨。” 不过,2015年的价格上涨幅度预计不会很大。一方面,全国层面仍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4月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增速仍达24.7%,待售面积进一步升逾6.5亿平方米,杨红旭认为,从全国层面来看,待售面积会在两三年之后好转;另一方面,行业平均净负债率仍在上升,现金余额占短期债务的比例降至2008年以来的历史低位,因此,王逸认为,开发商会继续注重于通过提振销量来降低库存并削减资本开支,而非以销量下降为代价来提高房价。 投资改善仍待时日 尽管楼市已经步入复苏通道,但是,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达两成,对整体经济影响较大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短期内仍难有改善。 1-4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仅为6%,较前三个月大幅下滑2.5个百分点。瑞银证券计算的单月增速降幅更大,从3月的6.5%下滑至0.5%。与此同时,土地购置面积也继续大幅滑坡,同比大跌34%。 “投资是滞后指标,”杨红旭指出,“开发企业先卖房子后拿地再开工,购地和新开工共同构成开发投资,购地量与新开工可能从下半年甚至到明年才会改善,那时楼市也已复苏半年多。” 企业投资热情十分低落,中信证券房地产分析师陈聪分析,一方面,各大城市货值充足,十大城市可销售资源(已取得销售许可)比起2014年年底的确下降了2.7%,但却比2013年年底大幅上升了26.8%。而且除了已经取得销售许可的待售商品房面积,更有尚未取得销售许可的大量在建资源。这一背景之下,企业开工和投资动力不足。一二线城市尚且如此,三四线城市供给过大更是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企业对于传统的开发模式普遍有怀疑,转型方向一般不从资源入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既有优势(例如品牌和产业链议价优势)出发,寻求新的业务方向。而且,这一轮的转型和上一轮以矿业为主的地产+X不同,不仅转型的参与者更为普遍,而且从社区O2O到房地产金融,都不同于以往重资产投入的模式,无法带动起企业的投资热情。 即便投资开始回升,回升幅度也有限。整体来看,本轮短周期回升的幅度难以超过2012年,杨红旭指出,2011年是房地产行业“黄金十年”和“白银十年”的分水岭,在那之后,多数指标都进入了下行轨道。在这个长周期中,会有多个短周期,虽有上下波动,但也在长周期之中。 历史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投资自2010年5月达到峰值以来持续下行,在2012年底至2013年期间有一次小幅回升,2014年开始延续下滑趋势。 清算后房地产销售土地增值税计算解析 一、土地增值税计算原则及部分销售房产项目的清算 (一)土地增值税计算原则土地增值税的课税对象是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所取得的增值额,是现行房地产行业的主要税种之一,按照增值额与扣除金额的比例计算的增值率不同,分别适用分30%、40%、50%和60%四个级别的税率。不过,自从开征以来,我国对房地产土地增值税一直实行“预征制”,即:事前预征,事后清算,多退少补。一些房地产企业为了避税,采取囤地和捂盘的措施,待价而售,无形中助推房价的上涨。在此背景下,国家税务总局于2006年12月国税发[2006]18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税务机关对符合两类条件的房地产企业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其一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应进行土地增值税的清算:(1)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竣工、完成销售的;(2)整体转让未竣工决算房地产开发项目的;(3)直接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而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税务机关可要求纳税人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1)已竣工验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已转让的房地产建筑面积占整个项目可售建筑面积的比例在85%以上,或该比例虽未超过85%。但剩余的可售建筑面积已经出租或自用的;(2)取得销售(预售)许可证满三年仍未销售完毕的;(3)纳税人申请注销税务登记但未办理土地增值税清算手续的;(4)省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情况。 房地产销售论文:房地产销售队伍管理问题与措施 [摘 要]目前国内房地产销售队伍普遍存在轻易承诺、随意离职、专业知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好、营销技巧单薄等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对房地产销售队伍的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房地产销售队伍 培训 策略 房地产销售环节是楼盘整体营销计划和营销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销售人员作为企业与购房者之间沟通信息的桥梁,承担着满足购房者居住及商业用房的要求及为公司创造利润的双重任务,是销售环节的重要资源。对房地产销售队伍进行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销售队伍专业知识的培训 仅就房产销售的专业性和专业素养方面的要求来言,房地产销售无疑比一般商品的销售复杂的多,房地产产品的特殊性要求销售人员有较深的产品知识与专业知识。产品知识和专业知识是销售人员自信的基础,也是销售技巧的保证。例如销售商品房的条件,房地产登记的程序,什么是房地产转让,哪些情况需要办理房地产转移登记,房地产买卖合同应当具备的条款有哪些,什么样的房地产不予转让,什么叫房地产抵押(按揭的含义),申请抵押登记应提交什么文件,已抵押的房地产能否转让,借款人如何偿还银行货款,计算全部建筑面积有哪些,什么是套内建筑面积,什么是公用建筑面积,建筑容积率,居住建筑密度,住宅间距,套内使用面积,绿地率,开间,进深,地下室,隔断,过道,二手房,期房,现房等等。楼盘产品知识的掌握是正式进入推销的第一步,你有再好的心态与自信心,可对楼盘的产品知识一无所知,客户向你咨询楼盘特点、户型、价格、装修标准等等的时候,一问三不知,客户就根本不会买你推荐的楼盘。其次,销售人员还应该掌握楼盘的销售规律,新盘开盘上市的时候,因为地域需求、新盘上市、从众心理、升值期望、炫耀需求、投资获益等等消费需求,是新盘上市迅速进入销售的高速增长时期,这一阶段通常持续三个月左右,三个月以后,楼盘销售进入平稳时期,约半年后销售进入逐步下降时期。通常,楼盘40%到60%的销售量是在销售的高速增长时期完成的,楼盘销售进入平稳时期的三、五个月,应该完成20%到30%销售量,即楼盘80%以上的销售业绩应在八个月内完成,一年内完成整个楼盘90%以上的销售量。当楼盘面对有效需求,开发商有效供给,售楼人员却不能有效销售或者说不能高效率销售,一旦错过楼盘销售增长期、平稳期,就非常被动。 二、树立销售队伍良好的工作态度 销售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贯穿整个销售的全过程,它不是技巧性的培训,更多的是工作中的心态调整,也就是营销心理的培训。一个营销人员所产生的问题当中有50%是来自于自身的问题,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也是治标不治本。要训练出一个成熟的销售人员,最重要的是如何使一个销售人员首先建立好正确的销售观念和态度,否则后面的问题更错综复杂,销售的方法和技巧都不是唯一性的,人的个性不同,与人打交道的方式也不同,具有良好工作态度的人会自己去创造出合适自己的销售方法和技巧。所以,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态,关键是销售人员本身的从业观念和态度问题。作为一名销售员,最核心的素质是亲和力和专业性。亲和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靠长期的、用心的、认真的去做,慢慢的锻炼出来的。同时,作为一名有一定的专业素养的,能担起客户买房置业的顾问的,首先要清楚知道自己在“卖什么”才能“卖得好”和“做得好”。所以在业务上必须要非常熟悉。例如笔者曾见到一位售楼人员,当一位客户来售楼处咨询,因为他还有急事,所以没有时间在售楼处仔细听销售人员的详细讲解,只留下联系电话和住址,我们的这位销售人员在下班以后,根据客户留下的地址和电话号码,经和客户联络后,带上公司的宣传单页和楼书,晚上亲自到客户家里登门拜访,向客户详细介绍了我们所售楼盘的情况,结果这位客户对我们的销售人员的服务非常满意,并即答应购买我们的物业产品,并且介绍了他的朋友也前来购买。这位客户说,“本来是想来看看的,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时间详细听售楼人员的介绍,没有想到,晚上他就来我家向我详细介绍了你们楼盘的详细情况,就凭他这种工作热情,你们楼盘的品质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买了,同时也介绍我的朋友来买,在这样的服务物业居住,我们感到很舒心。”不久这位销售人员被晋升为销售主管。由此可见,只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能深入了解客户需要什么、想什么、渴望什么,进行全程服务,高品质的服务,让客户享受到更多、更快捷、更贴近与更周到的服务,使客户对营销顾问、对企业、对产品和对服务无法挑剔,客户自然会接受你的商品。 三、提高销售队伍的营销战略与技巧 我国的住宅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生活耐用消费,在目前房地产住宅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怎样成功推销自己的产品是摆在房地产市场营销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消费行为是客户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即客户的行为是受其内在心理活动的支配和制约的。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必须要把握客户购买心理特点和准备好应对战略。例如有的客户会通过电话来询问,在电话中会问及价格、地点、面积、格局、进度、贷款等方面的问题,销售人员应扬长避短,在回答中将产品的卖点巧妙地溶入。在与客户交谈中,设法取得我们想要的资讯,客户的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等个人资料。当然最好的做法是直接约请客户来现场看房。另外,消费者对销售人员的相貌仪表、风范及开场白十分敏感,销售人员应亲切礼貌、真诚务实,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销售人员通过自己的亲和力引导客户对房地产产品的注意与信任。介绍房地产产品的过程中随机应变,一面引导消费者,一面配合消费者,关键是针对消费者的需求,真诚地做好参谋,提供给消费者合适的房地产商品。不仅如此,销售人员还要做到善于倾听,有的置业顾问一见客户,就滔滔不绝的向客户介绍楼盘,完全不在乎客户的感受与认同度和需求如何。当客户提出一些问题的时候,马上反驳,甚至企图想要改变客户已经表达出的需要来完成成交,这样的方式当然无法完成成交。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客户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必须耐心地让客户把话说完,在客户诉说的过程中,去捕捉客户的购买心理,这样才能有重点地去说服客户,才能实现理想的销售业绩。 四、培养销售队伍的自信心 缺乏自信的销售员,要么是自卑心理很重,认为自己这不行那不行,甚至觉得自己不是做推销工作的“料”;要么就是有畏难情绪,“怕”字当头,怕推销干不好,怕顾客拒绝,怕商品卖不出去。自卑感和畏难情绪 严重障碍自信心的确立,必须加以消除。销售员培养自信心第一件事,就是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各个方面,包括个性、兴趣、特长、知识水平、实际能力、价值观念及以往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等。然后,对自己的各个方面进行 分析、比较、判断,弄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弱势,稳定因素和非稳定因素,现实方面和潜在方面等等,在此基础上,销售员可通过“扬长避短”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其次,做推销工作,挫折与失败是难免的,向各种顾客推销商品,碰钉子也是常有的事,但如果以消极被动的心态对待挫折,在失败的面前抬不起头来,就会被挫折与失败打倒,对于一名优秀的销售员来说,他的内心永远没有失败的阴影,只有充分的自信,必胜的信念。成功的推销人员的优良品格,不仅在于其取得成功后能够 再接再厉,乘胜前进,更在于其遭到拒绝或失败后能够将它们转变为获取成功的因素。能否做到这一点,可以作为衡量一个销售员是否真正建立起自信心的标志。 第三方面就是加强心理训练,一种有效方法是自我暗示,销售员可在推销实践中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逐步增强自信心。比如,面对新的环境而生担忧时,就暗示自己很快能够适应新环境;接触陌生顾客缺乏勇气时,可自我暗示; 总有办法说服其购买自己所推销的商品;在失败面前,迫使自己多想想以往的成功;开拓新的推销局面时,将自己想象成一名出色的销售员,反复告诉自己一定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总之,销售人员是房地产公司的重要资源。而获得销售的成功,并不是靠一、二个王牌销售人员的业绩,靠的是整个销售队伍的团队精神和有效的管理。因此,对销售队伍的有效管理问题,是销售管理的最重要环节。 房地产销售论文:一手房地产销售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自从中国土地转让市场化和住房市场化以来,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毫无疑问,房地产业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之一,这无论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管机构还是在经济学界都得到广泛的公认。中国房地产业的大发展也成就了一大批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地产大鳄――房地产开发商。但2005年无颖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转型期。 地产转型,一手房地产销售迎来春天 由于部分地区虚高的房价和泡沫地产的隐约出现,国家相关主管机构开始对房地产业进行强力调控。无论是“国八条”和“地产新政”,还是7月21日的“人民币”升值,中国的房地产业不得不直面全新的行业政策、经济和需求的变革局面,比如银行紧缩银根,消费者持币代购,迫使中国的房地产业进行产业整合和升级。有论者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整合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主要体现在数量整理、质量整合和区域整合几个方面,很有论见。而质量整合中的通过专业化分工,打造一条完整而协调的地产产业链,使中国内地的一手房销售面临着一个崭新的春天。 中国的二手方交易和已经隐成气候,很多地产巨头也投巨资进入,企图作为集团发展的又一盈利点。典型的如顺驰集团旗下的顺驰置业,就已经在全国开始布点收线,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二手房交易网络。但一手房的销售还尚未成气候。 传统的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历来就属于“万能型”的,从土地的竞标、楼盘的规划设计、楼盘的建设施工到销售推广和物业管理,都是通过公司内部相关部门或者成立各类子公司来进行操作,几乎无所不包。实际上这种将各类资源按照自己的方式组织到一起的方式,在组合资源的过程中很难体现其专业优势,也难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房地产开发与销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后者知道什么是市场需要的,怎样运作资金,什么户型比较好,对于销售商而言,如果让他去做开发商,未必做好;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由于公司自己的钱在里面的时候,很难做到客观公正。而且,由于房地产开发有很多环节,需要很强的操作能力,因此,专业性强的销售公司不失为开发商的首选。专业分工,特别是一手房的销售,无疑是一种房地产发展和运作的客观规律。 内地一手房地产销售的现状堪忧 一手房的销售,和二手房的销售一样,本质上是房地产业的专业分工、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的体现。在地产企业将楼盘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广告传播、物业管理纷纷外包出去的时候,地产的销售的外包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地产开放商和一手房销售商通过彼此的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专业地产销售商可以极大的提高地产公司的销售效率和盈利水平,降低滞销的风险。 一手房的销售在中国内地还不是很流行。一些地产公司也从事一手房的销售,但由于业务庞杂,从二手房买卖、地产策划、租赁服务、前期可行性研究、房地产策划、营销推广计划、房地产评估、到物业管理咨询服务及其他咨询服务等等,无所不包,实际上降低了一手房销售的专业能力。并且,由于一手房销售的运作模式是,地产销售商要想取得房地产开发商一手房的独家销售,必须先给开发商预付一笔数额可观的“保证金”,以及培养自己的专业销售队伍,在对外推广楼盘时,又要先为开发商垫付广告费等各种费用。而商的利润回报方式是“必须完成销售任务,开发商才能给你钱”。就是说,一手房销售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的行业,这一点可能限制了很多企业的进入。 如成立仅三年的深圳销售公司德思勤,到2004的时候,服务的项目总计超过100个,70%的销售项目实现了100%的销售,累计为客户实现的价值超过100亿,其中销售物业面积累计超过300万平方米。2004年,德思勤公司重点发展以深圳、东莞为主的珠三角区域以及武汉区域市场,在全国运作的地产项目共达57个,其中销售项目40个,策划顾问项目17个。深圳德思勤楼盘数量进入深圳同行前三位,武汉德思勤排名武汉同行第一,德思勤实现销售金额60亿元。但德思勤2004年最让业内关注的是它和国外基金的紧密合作,并与国际大型投资基金包括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荷兰ING、德国HYPO、德意志银行、罗丹克等机构都建立了紧密友好的关系。同时,与国内的银行、资产管理机构、信托机构包括新华信托、北京国投、重庆国投等机构也保持着紧密接触,准备参与到大、小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运营中。无益,企业的扩张需要巨额的资本的支持。但从地产发展的客观规律看,一手房的销售会是一个美好的明天。 地产销售商如何吸引地产开放商 中国的许多地产大鳄普遍都还不能接受一手房销售的这种楼盘销售模式,相信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激烈、地产销售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地产销售公司的专业化发展,一手房地产销售这种模式会得到广泛的承认和迅速的发展。对于地产销售商而言,树立自己的专业销售的形象,打造成功的销售案例,开展地产销售意义和价值的论坛和讲座,促进地产巨头接受地产销售的运作模式;同时,公司高起点进入,大资本投入,特别是注重地产销售专业人员的培养和保留,这是资本不足的地产销售公司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最佳方式。 资本不是唯一的话语,地产销售公司的创新经营更为重要。曾经是北京最豪华的别墅项目玫瑰园的老板邓智仁就是俊杰如云的香港楼市中通过房地产销售而发迹的一个“神奇小子”。1984年,香港经济再度复苏,李嘉诚因在低潮期吃进大量地皮而一举成为亿万富翁。邓智仁受李氏神话的刺激,决定入行房地产,他借款1.2万港币,办起了包括他在内只有3个人的小小的利达行。或许是邓智仁有9年经商经历,他很快用“3把快刀”砍出了鱼龙混杂的香港房地产业的新天地:第一,向社会公开统一收费标准,不准员工收取佣金差价。第二,实行股份制,让员工持有股份。第三,首开整版广告之先河,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1990年,利达行一跃而成为香港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在进入北京接触到玫瑰园项目后,邓智仁甚至首期动用6000万港币,以投资的形式购买了北京玫瑰园 2万多平方米的别墅,并借此成为该项目的销售总。接着,邓智仁凭借其娴熟的营销技巧和人缘,让玫瑰园一开盘就卖出了80套,相当于不久前他以投资形式购入2万平方米,创造了一个地产一手房销售的奇迹。 地产销售的风险规避 当然,地产销售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基本素质不过硬而导致楼盘滞销的地产。比如,由于销售业绩不佳而导致合同的中止和销售收入的无法保证;有些时候,即使销售业绩良好,但由于开发商的不守信誉而导致销售公司的利益无法得到实现,等等。随着房地产专业化资本的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地产销售行业本身也存在着巨大的竞争,地产销售商取得销售合同本身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当然,提高自身的运营水平,吸引最有销售才华和经验的人力资源,提升和打造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是降低销售风险的根本措施。 当然,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销售合同而言,销售商应该在销售之前,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类专家比如建筑专家、设计专家来对楼盘本身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估和测定,对楼盘和地产的各种条件进行SWOT的分析,看清竞争态势,从而为签订销售合同的权责利有一个清晰的界定,避免由于急于得到销售业务而许下不可能实现的诺言,从而导致销售的失败;另一方面,地产销售需要对开发运营公司的综合实力、资金流、信誉和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等进行一个广泛的、深入的调查,这一方面关系到地产销售的利润回收的问题,再者也是一个楼盘的销售能否取得比较好的市场业绩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对于销售楼盘的定位、地段、环境、价格、综合配套设施和广告传播与营销活动支持进行一个深入的、细致的调查,这也是影响销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房地产销售论文:塑造成功房地产销售员的思考 我国房地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行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合格的管理者和优秀的销售人员。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销售人员整体素质相对偏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生了不少房地产销售纠纷案。制约了房地产销售的健康发展。基于对房地产销售员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塑造成功销售员的主要途径。 一、房地产销售员存在的问题 一是销售员言谈举止存在不良习惯。有的销售员言谈过于侧重理论。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说话过于书生气,爱讲大道理、理论,会给人造成空洞、不切实际的感觉。容易引起客户的不信任感。销售员应努力积累社会知识和行业、工作经验,树立起成熟、自信的形象,增强自身的感染力。有的销售员说话蛮横。面对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客户,没有足够的耐心,经常因为对方的不礼貌或无理行为而表露出不满,或用生硬的语言还击,出言不逊。相反,面对客户的一些较低水平的表现,要显出涵养和素质,用真诚和耐心去打动对方。 有的销售员为了促进销售随意向客户做出难以实现的承诺。随意许诺而不能兑现,会逐渐丧失客户对自己的信任,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万不可随意地满口答应,应适当采用迂回战术,在调查清楚之后再给客户以满意的答复。 二是专业知识不全面。激烈的竞争对专业销售人员提出了一定的素质要求。具体而言,销售人员应具有丰富的房地产专业知识,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知识,能掌握好的市场营销方式,有一定的金融、经济法规和心理学知识。但是现在大多数的销售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到了公司中跟着老销售人员学习。基本上只学习一些谈单的技巧罢了,还有许多方面的知识都是空白的。 二、塑造成功销售员的主要途径 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销售行业有这样一句话“要想做一个成功的销售人员,那你先要把人做好”。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房产销售在销售房产前需先推销自己。这对销售人员的品格要求是比较高的。除了我们平常说的做人基本的道德外,还要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这两个重要方面。 要有敬业精神。销售人员是房地产企业与顾客间沟通联系的桥梁,是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和楼盘主题概念传播的窗口,并肩负着不断开拓新顾客维系老顾客的重任。因此,销售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具有企业的使命感和迫切完成销售任务的责任心,具有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与扎实的工作作风,具有一股勇于进取、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才能扎扎实实地做好销售工作。 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房地产销售人员除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如守法经营、以诚为本、恪守信用、尽职尽责、团结合作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房地产销售成功的要件。 在销售这个行业中诚实守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销售员做的都是回头客的生意。因为买房子对大家来说是一件大事,有许多人一生只买一套房子,因此客户就会十分小心,许多客户是经过朋友的介绍而来的。诚实守信就是销售人员最大的资本,也是回头客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要树立良好的形象。首先,销售人员要注重仪表与装束。销售人员的个人形象蕴涵着公司的企业文化,折射出企业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楼盘的形象。它能够拉近与顾客的距离,减少顾客的疑虑,提高亲和力。进而促使顾客产生购买行为,达成交易。因此,销售人员应有整洁的仪表、亲和力较强的仪容;有主动积极、面带微笑、亲切诚恳的态度;有进退有序的规范的礼仪;有流利的口才、收放自如的交谈能力等。 此外,销售人员还要讲究公关礼仪。礼貌和规矩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水平,销售人员也不例外,要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要坚持礼貌待客。礼貌的基本要求就是话要尊称,态度平稳;说话要文雅、简练、明确;说话要讲究语言艺术,力求语言优美,婉转悦耳。礼貌在语言上的体现主要有问候用语、征求用语、致歉用语、致谢用语、尊称用语和道别用语。 三要提升销售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一是房地产相关理论知识。房地产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市场、房地产物业管理与经营、常用建筑材料、房屋建筑识图、民用建筑结构、民用建筑设计、住宅小区规划等。二是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市场营销“是对思想、产品及劳务进行设计、定价、促销及分销的计划和实施的过程,从而产生满足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主要表现是:(1)产品概念扩大了,它不仅包括产品或劳务,还包括思想;(2)市场营销概念扩大了。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包括赢利性的经营活动,还包括非赢利组织的活动;(3)强调了交换过程;(4)突出了市场营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三是从业技术能力。销售人员应熟悉房地产市场交易法规、程序,具有策划和组织小型促销活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文案写作能力,具有丰富的房地产市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能为消费者提供合意的方案,能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不同的介绍,对房地产市场信息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如此才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要掌握销售技巧。销售不仅仅要有内在和外在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技巧,技巧也可以说是理论的实际应用,有了理论知识加上技巧,那么你的销售将易获得成功。如何掌握销售技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要熟悉企业和产品特点。房产销售人员应熟悉房地产开发企业或房地产销售企业的历史及其在同行业中的地位;房地产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房地产企业已开发的产品、品牌、宗旨、社会知名度等。了解本企业的优势,可以增强销售人员的信心。对企业的了解和对产品的了解是两个层次上的。对产品要深层次地去理解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基本情况。楼盘所处区域、区域特色、公共投资与重大建设、教育设施、交通状况、都市发展规划与公共设施、产品的基本数据、楼盘特色等。这些都是最基本也是客户最关心问题之一,要想客户接受正在推销的房子首先客户要先接受以上的信息。(2)产品的定位。产品定位归根结底是在对市场细分、客户细分。抓住需求和市场机会点的前提下,对于产品设计和营销推广功能的创新。只有在竞争中树立差异化,以产品本身充分的独特性诉求、创新力和执行力。才能最终打动客户,实现品牌与利润的双赢。因此,市场环境情况、市场竞争情况、客户需求心理、产品规划的创新力和可执行力是成功产品定位的充分必要条件。成功的产品定位也会推动项目品牌和开发商品牌影响力,高认知度的品牌对于项目又有反向的良性推动作用。(3)产品的卖点。房地产产品卖点主要有以下楼盘硬件:户型、配套设施、交通、精装修、板式住宅、建材与配置、景观、新工艺与新材料、使用率、楼间距、会所、游泳池、户口等。 另一方面。要把握客户的性格进行有效沟通。一要通过倾听了解客户的性格和需求。客户的疑虑和不安都隐藏在其谈话中,在交谈的初期。销售人员应积极鼓励客户提出看法。尽快挖掘问题所在。良好的倾听习惯,会令客户感到备受重视。销售人员还可以通过重复客户的话语,有效引导或暗示交谈重点,引起双方的重视。也可以表明销售人员在认真倾听,鼓励客户交谈。了解客户问题的关键点。以及客户的性格,思考如何处理相关问题。二要针对不同性格进行推销。在现实社会中,人的性格是千变万化的,你面对的客户也是各种各样的,根据客户的性格对他们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选择不同的销售技巧。例如:(1)深思熟虑,冷静稳健。不容易被推销员的言辞所打动,对于疑点必详细询问的理智稳健型客户。对这种客户。我们应加强产品品质、公司性质及特点优点的说明,一切说明须讲究合理有据,以获得顾客理性的支持。(2)天性激动、易受外界怂恿与刺激。很快就能作决定的感情冲动型客户。对这种客户,只要把握得好。很快就可以签单。销售人员开始应大力强调产品的特色与实惠。促其快速决定。一般情况下只要客户对房子满意,加上销售人员的特色介绍,这类客户一定会签单的。(3)出言谨慎,反应冷漠。外表严肃,沉默寡言型的客户。对这类客户,销售人员除了介绍产品,还必须以亲切、诚恳的态度拉拢感情。想办法了解其工作、家庭、子女。拉拉家常,鼓励客户多说对房子的看法。以了解其心中的真正需要。(4)犹豫不决,怯于作决定的优柔寡断型客户。如本来认为四楼好,一下又觉得五楼好,再不六楼也不错。销售人员不要给客户太多的选择,应在充分了解客户的需要后取得其信任。帮其做出选择。 总之。要想成为成功房地产销售员需内外兼修,应具有丰富的房地产专业知识,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知识、能掌握好的市场营销方式。有一定的金融、经济法规和心理学知识,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要有良好的形象,懂得礼貌、礼仪。
创新管理论文: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路径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创新 法治 社会管理 路径 法治是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法治也是社会管理的终极追求和目标。法律是社会的普遍行为准则,是协调不同利益的最好调节器,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我们要通过建设法治政府,带头形成整体、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使社会成员依法享有权利、行使权利、维护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促使行政权力依法运行、受到监督,各种利益关系依法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依法解决,社会管理依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互为助力在推进发展中实现交融。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的积极意义 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将在社会管理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两个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社会主义法治制度保障的形式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成果提供了规范化、强制力的支持。这有助于社会管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任务的完成。社会管理创新意味着对社会管理主体、社会管理理念与社会管理方式的改变和调整;意味着对社会管理格局、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加强和完善。这些都会推动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与废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大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将会促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自我完善和更新。 二、法治化路径是政府社会管理的根本之路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正,依法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和社会组织进行的管理、规范、组织和协调。社会管理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活动。这个过程是政府机构、社会力量和公众互动的过程,是执行和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的过程,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这种活动是管理活动,也是服务活动。国内关于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上发生了三大方面的范式转变。在管理理念上,从社会控制转向社会服务;在管理内容上,从泛化结构转向分化结构;在管理模式上,从残补模式转向制度模式。 政府的社会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管理,就其本质而言,政府的社会管理,就是政府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规范并协调社会组织、社会行为与社会事务,以化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这也是政府依法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职能的过程。 当前,各级政府和各部门正在致力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符合法治精神。改革创新一旦偏离了法治的正确方向,往往导致群众反对,政府形象受损。公权力是有法治边界的,不能由于良好的目的和效果就越这个边界。这既要求法律法规系统、完善、配套,又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各地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应依照相关法律规范进行合法管理,这就更容易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之有利于推行,不至于引起争议。 只有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制体系、法治程序和规范为支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重要环节。 三、强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相适应的法治理念 不同的法治观念往往会导致对于客观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法制实践效果。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新进程中,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法治观念,以新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和认识自己,否则难免在行动上发生重大偏差。这是摆在政府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摆在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摆在一切社会有识之士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保障公民权利 经过艰难曲折的漫长发展过程,2004年《宪法》终于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其中,突出地强调了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这一现代宪法的核心价值理念,突出地宣示了我国宪法的人权关怀。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公务人员增强人权观念,慎用手中权力,在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过程中自觉尊重和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平等权利、政治权利、精神与文化活动的自由、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社会经济权利以及获得救济的权利。序言中“放气防盗法”引发很大争议,就在于人们置疑这种做法是否以人为本,是否有损害公民权利的嫌疑。 (二)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限制政府权力 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是能够支配大量社会资源的公权力,具有无限扩张、易于滥用的特性。这就要求公务人员必须具备权力界限的意识,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注意上下左右不越界。前些年,曾有个别地方党委和政府超越职权出台包含“赦免民营企业家原罪”内容的红头文件,一些地方政府首长责令当地人民法院采取不予立案、强迫原告撤诉等措施来配合政府搞土地开发、强制拆迁,许多地方出现假借公共利益之名压价征收征用、变相剥夺农民土地,以及由行政首长个人直接批出土地,赤裸裸地与民争利的做法。这就摆错了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位置,弄错了行政首长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严重侵害了公民权益,大大损害了政府形象,这主要就是缺乏法治主义观念特别是权力界限意识所致。 (三)要树立行政民主的观念,扩大群众参与 社会管理也是一项 调整改善的政府职能,履行这一职能的过程需要顺应行政民主这一世界潮流。行政民主强调行政过程中的平等相处和选择自由,呼唤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为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管理、自主管理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在我国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诸环节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政民主的要求和规范。例如,行政立法过程中的座谈会、论证会,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听证会和当事人陈述事实、申辩理由,行政相对人评议行政机关与行政首长,采取具有协商性和可选择性的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柔软灵活的方式实施行政管理,越来越多的社区自治管理和服务,等等。 (四)要树立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公共服务的观念 由管制型、秩序型、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是一场静悄悄的深刻变革。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俨然是企业、市场、社会的主宰者,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是不平等关系,以行政计划、行政审批、行政强制等单方意志和手段来实施行政管理、维持行政秩序,成为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随着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会自治,就成为完善行政管理,健全行政法制,创新社会管理,健全治理规范的重大课题。公务人员应当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顺应由管理行政、秩序行政、指令行政转向服务行政、发展行政、指导行政这一时代潮流,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积极为公民提供信息、政策、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以及各种公共服务。 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和方针。服务型政府体现了我国人民主权国家的国家性质,彰显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行政价值观,有助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显然,在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实践中,如何面对、理解、回应、推进这一政治与行政改革创新的要求,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行政机关,为其提供法治保障,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而从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入手,正是人们选择的一个理性、可靠、高效的进路。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一)健全社会组织的法律制度,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发展。 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出现的,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既依法享有各种权益,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要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之下依法经营、依法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实际上为“两新组织”的社会服务管理提供了有力依据,在依法治国这一大的环境背景下,依法进行社会管理不但最有效,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对“两新组织”的管理中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实现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法制化管理既是社会组织活动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及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依法对民间组织实施管理,一方面保证了民间组织在正常的法治秩序中活动,维持了社会的基本团结与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社会组织根据法律保护自身权益,协调其与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从法律制度上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的发展,改善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让社会组织在一个法制健全、政策支持、公众认同的环境里发展并且发挥独特的作用优势,成为一支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健全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的作用机制,增强社会的管理和服务功能。 (二)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法律制度,探索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 在充分保证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作本文转自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可以按一定的程序实际操作,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使公民政治参与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着重加强两种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立法与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机制,凡是与公民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重大行政决策,都通过听证、协商、辩论、谈判等渠道,直接听取公民的意见,使决策做到民主化、科学化、公开化,同时通过举行立法听证、法律草案全民讨论等途径,影响法律制度的立、改、废;一是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向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提出建议和意见,定期不定期地评测政府的活动。健全和完善公民批评制度、建议制度、申诉制度、控告制度、检举制度、信访制度、监督制度等,使这些制度成为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法律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健全虚拟社会的法律制度,依法引导虚拟社会有序发展。 虚拟社会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 我国的网络社会起步晚,网络立法相对落后。我们的网络立法应当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具有前瞻性,依据网络社会的特征,充分认识到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以超前的眼光进行网络犯罪立法,做到既要维护网络社会秩序,惩治网络犯罪,又要有利于网络社会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特别是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上,我国虽然在几部有关网络言论、信息管理的法规中都有规定,比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但这些法律法规较为零散,不成体系,另外对于网络言论的监管存在着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所以,应尽快在建立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做到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相结合的同时,对现有的法规进行清理,提高立法等级,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统一的、适用于网络管理的专门法律。 十八大将“社会管理法治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基本路径和主要方法,标志着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将由典型试验 、重点突破、政策引导,向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意义深远。以法治建设为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保驾护航,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法治建设推波助澜,在法治建设的框架之下,通过对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最大限度调动社会积极性,不断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公平正义,立法、执法、司法与社会各个环节相互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不断调高社会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稳定团结、和谐繁荣。 创新管理论文: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和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这对妇联组织履行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妇联组织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在党政所需、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结合点上探索参与社会管理的合适位置,发挥妇联组织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作用,是当前各级妇联组织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我市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海宁市妇联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平安海宁、构建和谐社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妇女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在促进妇女发展、维护妇女权益、服务妇女儿童等方面积极作为,使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性不断增强。 1、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妇联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要发挥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就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开展工作。近年来,我市各级妇联以“巾帼创新业、转型促发展”活动为主题,大力实施巾帼创业“五大提升行动”,引导服务妇女在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实现妇女自身发展。一是以先进选树浓厚创业氛围。开展优秀女企业家、十佳创业女性、巾帼创业示范基地等评选表彰,举办创业事迹报告会、创业故事巡讲、创业案例展示等活动,在海宁电视台、《海宁日报》、海宁妇女网等开设“巾帼风采”、“我身边的女性创业故事”专栏,宣传各行各业女性创业典型,营造有利于女性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二是构建多元支持体系提升发展能力。每年举办“双学双比”培训班,邀请省、市农业专家为女能手们授课,组织参观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培育发展“妇”字号农业龙头企业和巾帼专业示范合作社,目前全市共有90个 “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带动大批妇女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充分利用女企业家协会平台,组织女企业家开展经济形势分析、政策咨询、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升女企业家转型发展能力。积极推荐创业女性参加 “中国女性创业能力开发项目”免费培训,四年来已经输送了29名女性参加了培训。成立了全省首个女性创业联盟协会,支持女性创业者依托协会这个平台学习提升、合作发展。三是落实帮扶举措拓展创业渠道。争取财政支持设立了每年50万元巾帼创业贷款贴息专项扶助资金,2009年至今有273名妇女享受了政策,批准贷款金额5千多万元,有效帮助解决创业女性资金难题。开展百名女大学生与女企业家、百名农村妇女与女能手结对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双百结对、携手创业”活动。积极培育巾帼家政服务品牌,举办免费育婴员(月嫂)培训。开展助推女性网上创业行动,建立女性网商创业基地,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促进女性在电子商务领域创业发展。 2、把激发妇女活力、促进和谐建设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各级妇联从自身的职责和工作优势出发,以弘扬和谐精神、培育文明风尚为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妇女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各类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妇女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一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引导妇女。开展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时代女性价值观大讨论”、“我与中国梦”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魅力女性幸福生活”品牌课堂,开展健康卫生、文明礼仪、婚姻家庭、法律维权等专题讲座,提高女性综合素质。加大典型培树力度,开展巾帼建功标兵、十佳好母亲、十佳好婆媳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筑牢和谐海宁建设的思想基础。二是突出“家”字特色开展系列文明创建。以“八星级” 文明家庭创建为基础,不断深化平安家庭、书香家庭、廉洁家庭、绿色家庭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活动。以“四美”标准要求开展 “优美庭院” 创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万户家庭普法行”,制作“平安知识入户”、“法律进家庭”等宣传手册送到千家万户。连续六年举办家庭文化节,开展家庭厨艺大赛、亲情故事征文比赛、家庭才艺展示、家庭美德感言等一系列贴近群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在参与中提升文明素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三是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争当合格父母,争当合格人才”为主题,开展“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从2009年至今,全市共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咨询、亲子实践活动等近千场次,为近10万人(次)家长送上科学家教知识,营造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四是壮大巾帼志愿队伍塑造美丽团队。组织市、镇、村分别成立“巾帼文明传播”、“巾帼创业指导”、“巾帼家庭教育”、“巾帼法律维权”、“巾帼科技惠民”、“巾帼 环保护绿”等巾帼服务队伍,在心理咨询、维权服务、创业就业、文明新风等方面深入开展服务,促进了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3、把反映妇女诉求、维护妇女利益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根本内容。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联系、协调、沟通优势,建立和完善妇女儿童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一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维权网络。建立健全以妇联维权干部为主体,妇联系统人民陪审员、法律维权志愿者和巾帼平安志愿者为依托的妇女维权队伍,不断完善市、镇(街道)、村三级妇女维权网络,通过“12338”妇女维权热线、“12348”法律服务专线、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法律援助中心妇女维权接待室、“110”妇女儿童救助中心、妇女维权法律顾问小组等多种渠道,为妇女群众提供有效的、多方位的法律帮助和服务。二是强化法制宣传普及教育。通过三级妇联组织网络,利用 “三八”维权周、“11.25”反家庭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通过上街宣传、窗口宣传、培训教育、社会化教育等手段,向广大妇女群众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以及民法、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广大妇女学法用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三是推进妇女维权工作社会化、专业化。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机制,市妇联联合司法、民政等部门,成立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海洲老舅妈”作为专职调解员,开展婚姻家庭问题指导,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处,帮助当事人排除各种婚姻家庭危机。自2012年12月婚调委成立以来,共受理各类婚姻家庭纠纷183起,调解和好71对,表示暂缓离婚56对,顺利协议离婚56对。组建“和乐社工事务所”,开展单亲妈妈家庭服务项目,为单亲妈妈提供心理疏导、情感调适、就业帮扶、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四是关注困境弱势群体。建立了“受助儿童资料库”,开展“同一片蓝天,母爱满人间”为主题的“社会妈妈”爱心结对、从生活、情感、学习上给予帮扶。从2010年起连续四年实施了“助推贫困母亲创业行动”,为60人(次)贫困妇女提供20余万元实物资助,并联系结对女能手,提供技术指导、生产帮扶、联系销售等跟踪服务,帮助贫困母亲创业增收脱贫致富。 4、把注重夯实基础、拓展组织网络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建到哪里,妇联基层组织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不断扩大妇联组织覆盖面,努力构建统筹城乡、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妇女工作网络。结合村“两委”换届,推进妇委员专职专选,全市妇代会主任进村“两委”的比例达100%。通过独立、联合、挂靠等多种组织形式,进一步探索在“两新”组织中灵活建立妇女组织。截至目前全市已建“两新”组织妇女组织652家,组建率69.8%。全面推进“1+X”妇女之家网格化建设,形成以村(社区)“妇女之家”为龙头、“妇女之家联系点”为网格的妇女组织服务网络,及时收集掌握妇情民意,调处矛盾纠纷,切实把妇女工作融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整体格局,有效发挥了畅通民意渠道、消除不稳定因素的重要作用。发动各级妇联干部广泛开展“进村入企访访妇情、服务妇女办实事”活动,实现了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帮扶一批困难家庭、促进社会和谐的预期目标。 二、进一步促进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进一步推进,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更好地发挥妇联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妇联组织必须清晰地界定自己的角色,重新审视妇联的工作定位,在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更高水平上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夯实基础,实现以转变促发展,以发展促提高。 1、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围绕中心,积极作为。一是围绕经济发展中心,努力搭建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平台,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和城乡妇女创业与再就业。加大妇女创业小额贷款贴息工作的力度,力争扩大小额贷款的覆盖面,鼓励更多的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继续开展妇女创业(SYB)培训,争取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项目资金开展对农村妇女的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积极推进家庭服务品牌工程建设,开展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帮助更多妇女就业。以“巾帼创新业,建功‘十二五’”为主题,进一步深化“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巾帼示范岗”创建活动,引领广大妇女为转变发展方式做贡献。二是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中心,努力搭建妇女参与和谐家庭创建平台,为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发挥家庭作为妇联组织传统工作领域优势,以家庭为阵地,找准着力点,作好“家”字文章。要立足家庭,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促进社会和家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道德风尚与和谐人际关系。要开展美德在农家、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廉洁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优美庭院创建活动,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切实承担好妇联牵头家庭教育工作的任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依托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妇女之家”办好一批家长学校,组织家教志愿者参加全国、省、市的培训学习。做好机关、社区和农村家教工作,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开展家教理论研讨和社区家教工作调研工作,提升服务妇女、服务家庭的水平。 2、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选准载体,讲究实效。一是在选择工作载体时,既要体现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又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用活动吸引群众,搭建参与平台,提供多方服务,把广大妇女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要注重创新妇女工作品牌,不断发掘独具妇联特色、影响大、效果好的活动。二是深入了解需求,及时掌握妇情民意和妇女发展重难点问题,科学反映诉求。充分用好妇联的话语权、建议权、监督权,从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推动 解决妇女参与社会管理、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实际问题,通过项目化、实事化运作等方式,为妇女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三是关注解决好特殊妇女群体的问题。特别要关注失地失业妇女、特困妇女、老龄妇女及留守流动儿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大帮扶力度,扎实推动贫困母亲救助、创业帮扶等公益活动,做优做实潮乡“社会妈妈”公益品牌活动,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妇女儿童解难。四是完善维权维稳机制建设。加强基层妇女维权服务站(点)建设,不断完善12338热线服务功能,加强信访四级网络建设,建立以村(社区)妇代会委员为调查员、信息员的妇女民情报告制度,及时把握妇女群众的思想脉搏和利益需求。进一步完善妇联干部担任人民陪审员、调解员、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等制度,积极协助党和政府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继续深化平安家庭创建,主动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3、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调动资源,借势而为。一是充分运用妇联资源。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妇联组织的基础上,不断扩容妇联团体会员,如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妇委会等,为妇女工作影响力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提供组织保障。二是紧紧依托党政资源。依托妇儿工委办设在妇联的资源优势,有意识地与政府相关部门多联系、多沟通,依托党政资源为妇女实事。三是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层级式的妇联工作网络,通过各种女性联谊组织,通过各类社区文化团队,发挥团结妇女、凝聚人心的作用,做到“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哪里就有妇女工作”,在服务妇女、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夯实基础,提升水平。一是拓展妇联组织网络。在现有组织网络的基础上,根据城乡妇女的分布和变化,通过创新组织设置,在不同妇女利益群体、不同阶层妇女、不同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设置妇女组织、巩固和发展各类妇女联谊组织。抓“两新”。进一步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一批妇女组织,按照“先建立、后完善、再提高”的组织建设思路,采取“建、联、挂、靠”等不同模式,在“两新”组织中灵活多样地建立妇女组织,有效地开展妇女群众工作。二是完善各级“妇女之家”的建设。抓好一批“妇女之家”示范点建设,通过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建好、用好、管好“妇女之家”,使“妇女之家”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作为体现,真正成为基层妇联宣传政策的阵地、传播知识的课堂、传递信息的窗口、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的纽带、展示妇女风采的平台。三是发展壮大巾帼志愿服务队伍。以妇联现有的工作队伍为核心,扩大妇女社会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广大妇女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壮大兼职妇女工作者和巾帼志愿者队伍,积极吸纳各种专业人才进入妇女工作领域,为提升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人力保障。要广泛发动组织巾帼志愿者见诸日常、深入持久地开展助老、帮困、咨询、调解等服务,使巾帼志愿服务扎根于城乡社区和家庭日常生活中,成为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社会力量。(编辑:果宝) 创新管理论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1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目标定位 改革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首要是专业学科与课程的调整。过去十几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几经调整,对专业课程面过窄的问题和学科内容老化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虽然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高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有了比较大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目标的实现,也非一朝一夕即可以完成。教学改革的难度在于思想观念(包括教育管理部门的思想观念、学校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资源的配置(含师资配置、教材及实验实习条件配备等)、社会的认可度以及自身改革方案的创新与实践等,诸方面构成了一个直接面对培养对象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只能采取“小范围跨大步、大范围跨小步,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的实施战略。即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都相当清楚了,认识也相当统一了,物资条件也具备了,也还有适应中国国情、校情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达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完成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任务,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创新与实践。作为地方性、应用型地方高等院校,必须对自己的办学目标、学科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历史沿革,甚至办学条件、风格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探索出独具个性特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方案,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独特的育人环境、风格和品位。 2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的几点做法 中国高校之间的个性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要求,决定了不同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改革实践中的不同创新和闪光之点。这些创新和闪光点,高校可以相互借鉴,但不可能照搬。以下就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作一归纳、总结。 2.1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时间以来,教育界就一直存在“专才”与“通才”之争。本文认为,从终身教育角度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宜以“通才”为主,着力提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但从各种专门职位都有专门分工角度讲,又要求高等教育给受教育者以一定的工商管理专门知识。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重庆文理学院慎重地选择了培养“职业经理胜任力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为了落实这一理念,从2003年起,重新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分一课堂教学计划、二课堂教学计划和第三课堂。一课堂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二课堂以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教授小助手、企业经济调查、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及学生社团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等为主;三课堂就是到企业一线去见习、顶岗实习。一课堂由教务处、教学院(系)组织实施,二课堂由部分专业教师和导师组织实施,第三课堂由学工部组织实施,如在创业孵化园创办微型企业,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为本地中小企业进行策划与指导。为了强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使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提出和实施了工商管理教学,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与地方工商业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原则,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立足地方工商企业现状,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为此,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相关政策的规定,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众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确保培养质量,使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成为工商管理从业人员,具备工商管理人员从业资格,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另外,通过对社会需求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握区域工商企业的发展趋势,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调整的指导思想,推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和两个实施办法。一个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两个实施办法,其一是按文理工商进行大类培养,其二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根据上述原则,学院一改过去由教研室单方面制定教学计划的方式。首先,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四年制本科教育课内总学时不超过2600学时,并规定各类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含选修课):(1)公共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2)专业技术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3)专业技能课组合占40%左右,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公共任意选修课,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和职业意向在全校跨专业、跨院系选课进行辅修,全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一基本框架,大力度改革了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保证了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和技术基础知识模块的厚度,削减专业课模块的深度,扩大专业知识的广度。此外,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还分两个模块方向:一是涉外企业管理方向;二是中小企业管理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就业意 向在某个方面进行深化学习,这对学生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给宽口径、高素质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成长开渠放水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问题的高度综合性增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受到广泛的关注。重庆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性多科性高等院校,如何让复合型、应用型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好地成长,让部分自身条件好、愿意更大范围拓宽知识面的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规划设计,已成为学校高层管理者思考的热点。重庆文理学院与全国若干兄弟院校一样,推出主辅修和创意、创业培训制度。主辅修制,主要是为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开凿出的一条通往获取复合型知识的渠道。而创意、创意培训则主要是为有特殊才能和一些特殊偏才学生加以专门培养和指导,帮助他们创业成功。2003年,在学校统一教学规划指导下,正式推出了主辅修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凡学习成绩达到优良程度的学生均可申请选修学校已开设的另一个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如管理类可以选择经济类、工程类、文学类等;(2)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在制定本专业主修教学计划的同时,都必须制定出以本专业为核心的辅修课程的教学计划,即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必须主辅修配套。在实践过程中,又推出了第二专业计划,让对辅修仍不满足的学生再走一步。于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辅修制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其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保证自己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另一专业为辅修专业,完成规定教学计划(一般30学分左右)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其二,学生在选择辅修专业学习后,因各种原因(如学习压力大等),不能全部完成辅修专业规定课程者,通过的课程学分数作为任选课学分计入本人主修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学籍管理,未通过的课程不计学分,也不作学籍处理;其三,对完成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仍有余力余兴者,可将此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继续深造(一般60学分左右),全部完成者,由学校颁发第二专业证书,跨学科的可申请第二学士学位。同时,鼓励优秀学生考研。渠道打开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以培养出一大批复合型本科学历人才。据调查,在最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是凭借辅修专业应聘到各类工商企业工作和考取跨专业、学科研究生的,有主修专业毕业证,同时持有辅修专业证的毕业生,在人才招聘市场受到普遍欢迎。重庆文理学院从全国高校就业60强上升为50强就是明证。若干事实已充分证明,主辅修制是本科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良好模式,有必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2.3重塑教育基本原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学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仿大工业批量生产的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一个教学计划年复一年,成批培养“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专门工作,改换工作被称作专业不对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传统模式逐步受到冲击,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学分制,重因材施教基本原则,这是21世纪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重庆文理学院自2003年学校升本后,已推出学分制教学改革模式,逐步形成以下三大特色:第一,合理实施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充分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和发展需求,在现有条件下:(1)在教学计划中开辟20%左右的学分数由学生自主确定该学什么课程;(2)在有条件的任选或必修课程中,推行学生选择任课教师制度,以满足学生对教师的适应程度;(3)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或部分改变既定学习进程。由于任选课程包含如下三大类,即跨专业跨院系的课程、学校专门为全校学生组织开设选修课程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以在全校上万名学生中,每人的学习计划实际上都不一样,在大基础一致的情况下,学习内容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格局。第二,改革固定学制,适当将学制延长或提前。本文认为这种办法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其基本思路是:以国家规定的四年或五年学制为基础,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完成规定学习环节和学分数,并提前或延后毕业,目前大多数学校规定的时间是三到五年。(1)延后、提前还是正常毕业,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2)学生学习中途遇到客观环境的变化,如家庭发生变故、经济承受能力等,可中断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比如有些学生,因生病等原因而申请暂时中断学习一年或参军,保留学籍和学分;(3)学生在规定学制内尚未完成学业,可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继续学习,已学完规定课程,但不符合毕业要求的,给两种选择,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直到完成全部学分,或者持结业证先就业,在规定时间内回校申请补考,合格后换发毕业证书。第三,实行严格而又有一定灵活性的重修、重考制。这一制度含两层意思:(1)学生某门课程不及格,可以进行重修(学校规定必须重修),也可以选择重考(跟下一届学生一起参加该课程的结业考试);(2)学生已经取得学分的课程,成绩不太理想,可以申请重考,刷新自己的课程成绩,低于过去成绩者不刷新。以此激励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某些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也为某些优秀学生,因某门课程的遗憾提供了更正的机会。 2.4实施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去体现,如何去发挥,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又一个热点问题。几年来,学校逐步探索,其特色可归纳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开小灶。学校每年招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90余人,其中高考入学成绩由低到高相差100分左右,如何让素质优秀、成绩好学生在完成一般学业要求的基础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直是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的成长和有一定特长的学生选派优秀教师给予专门指导和教育是大家的共识。(1)每年入学新生就开始实施优异生计划,选拔一定的优异生,选派优秀教师,尤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指导,同时提升计算机、外语及人文素质水平;(2)对刚进校的学生,就开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进行特殊培养,比如为其选派导师,实行导师制,每个学生可深入导师科研基地,与导师一起参加科学实验,当科研小助手等工作,学校在开放性实验、图书资料等方面提供特殊服务 ,集中提升某些基础课程、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要求;(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环境实验、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在学生中创建出注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学风。第二,为特长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大学的教育应体现在“大”字之中,学生在大学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学校应有一种机制,如组建学术团体、兴趣小组,并派专门教师带领、指导、鼓励并承认学生从多渠道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为特殊学生、特长学生创造条件,搭好取得成功的阶梯,比如鼓励部分学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办微型企业等。第三,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和创业条件。首先是要建立起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给学生精神上一种良性导向,同时创造多种机会,组织学生社团,让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各得其所。让学生参与创业培训和创办微型企业。重庆文理学院与校外多家企业有紧密联系,建立了教学实践科研基地,如有名的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校企联手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另外,学生创业中心和微型企业的创办,更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总之,重庆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创新,成效比较显着,成果比较突出,在由该成果送入社会的人才中,后期效果将更为显着。但是,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特色问题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关注。 2.5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 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培养的学生都是在顺利毕业后去找一份安定、收入可观的工作,很少有自己去创业的愿望。各行各业的大发展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了诸多创业机会,在我国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创业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2.6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育学生多学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样反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操作能力差。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思维观念和方法(学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所以,应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和方法的培养,这才能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相互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和整体概念。不能将其肢解后进行教学,不然的话,学生就不可能将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也不能理解管理的真正含义,当然,更谈不上做好工作了。 2.7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为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事先落实了培训基地,如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并就实践培训的指导方针、原则和具体措施进行商谈,签订合同。培训基地指派部门经理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亲自带、教学生,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为加强教学的实效性,落实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学校还专门聘请企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直接担任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由于来自第一线,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好,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工作适应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8加强对学生的人格、道德品质的培养 目前,管理道德问题在现代中国已经发展到十分严峻的程度,最突出的表现是: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行贿受贿。如:短斤少两,江苏某农药厂所标有效成分为25%,实际只有2.5%;掺杂使假,某些小厂将一般矿石粉碎后与沙土混合冒充磷肥,其有效含量只有3.75%,国家规定最低的四级磷肥含磷量不得低于20%;移花接木,用别人的商标;劣质、仿冒事件,云南劣质饲料粉碎机伤人事件、伪造名牌商品事件等。所以,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已显得刻不容缓,提高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高校应重视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人格。 3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展望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大有方兴未艾之势,其改革的目标、任务也将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教育大众化、学习终身化和竞争激烈化方向调整和深化。着力点将主要放在质量更高、效益更好、规模更恰当、知识结构更合理四个基石之上。随着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具备从事国际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朝涉外方向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综上所述,对于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来说,既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激烈挑战。因此,作为从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者,要视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人才目标为改革己任,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定位、实践创新大胆探索 创新管理论文:社会管理创新中宪法理念的体现 一、宪法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保障功能 一是保障社会管理创新的合法性。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作为管理依据的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的规定本身具有合法性。法律和法规依据宪法而制订,宪法是它的上位法,因此,法律和法规同样具有合法性。我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还具有合法性。他们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只要不与国家的宪法、法律相冲突,依法制定,其合法性毋庸置疑。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只要依照宪法、法律和法规进行管理,就是一种合法管理,可以得到宪法、法律和法规的保障和支持,同样也就会得到广大公民的支持和拥护。 二是保障社会管理创新的权威性。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法治是国家的权威。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只要依法创新管理,社会管理创新就会有权威性。此外,这种权威性还来自立法机关的权威性,即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性。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他们所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等都是他们权威性的延伸,也是他们权威性中的组成部分。同时,这种权威性还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任何组织、个人触犯法律、法规,都会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制裁,制裁的程度根据他们所造成危害程度等因素来加以确定。因此,只要依法创新管理,社会管理就有权威性。 三是保障社会管理创新适用法律的准确性。宪法可以通过法律解释的路径和方法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宪法上有关社会管理的规定乃至公民基本权利和国家机构的原则性规定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活动而执行有关社会管理法律的解释依据。这是确保社会管理创新既不违宪又充分体现宪法精神的重要保障。我们在执行法律中理解、解释和适用法律时应考虑我们对法律的理解和解释是否符合宪法的基本精神、是否与宪法相抵触。作为国家机关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适用有关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法律时应具有宪法思维,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依宪解释,依据宪法的基本精神来理解、解释和适用法律,这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必须履行的宪法义务,也是我国宪法的明确要求。在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中,行政机关在开展相关社会管理活动以及司法机关在审理有关案件执行和适用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律规定时,必须依据宪法的规定及其精神来理解、解释和适用法律,以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符合宪法精神。[3] 二、社会管理创新中宪法理念的体现 民主、法治、人权等理念是宪法价值理念的核心要素,我们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时也必须充分体现宪法的这些核心要素。 一是要体现保障民主的宪法理念。宪法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因此,民主是宪法首要的价值理念,宪法本身就是民主的产物,没有民主的政权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宪法。宪法通过各种形式肯定民主的基本原则,如多数原则,程序原则和少数原则,在宪法当中都可以找到根据,以防止民主的不正当行使和发生异化。还有,宪法通过规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制裁不法行为和反民主行为,来保障民主权利的行使不受非法干扰。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时应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不受侵犯。 二是要体现保障法治的宪法理念。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应着力贯彻以下法治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国家机关在运用法律时,对公民的保护或惩罚一视同仁,不因人而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程序正当。以正当程序制约权力,正当程序对行政权的控制主要表现在行政程序的运行过程中,如行政听证制度,回避制度等等。正当程序对司法权的控制表现在独立审判原则,公开审判原则、回避原则、两审终审原则等等;职权法定。各国家机关的职权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授权各国家机关相应的职能,权力的行使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越权无效。 三是要体现保障人权的宪法理念。人权是宪法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尊重人权、保障人权,是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正如胡适认为,“宪法的大功用在于规定人民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规定政府各机关的权限,制定一部根本大法,使政府的各机关不得逾越他们的法定权限,使他们不得侵犯人民的权利。”[4]2010年3月,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社会管理的所有立法、执法都必须以宪法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根本出发点,突出地强调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这一现代宪法的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各级各类公务人员要增强人权观念,慎用手中权力,自觉尊重和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四是要体现权力监督的宪法理念。有效监督是防止权力腐败的关键,人类的国家生活经验证明,绝对的国家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只有对国家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国家权力才不至于腐败,才能达到尊重人权和保障人权的国家管理目标。在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上,对国家权力监督原则和制度作出了明确具体规定。在社会管理工作中,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必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外部监督,以及上级监督、监察监督、审计监督等内部监督,通过监督来判明责任,包括法律责任、政治责任和道义责任。 三、保障宪法实施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 社会管理是宪法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宪法实施的重要形式。“只有维护体现先进理念和符合我国社会实际的宪法法律的权威,尊重依据宪法和法律所形成的社会秩序,我国的社会才能够达到长治久安、持续发展进步的目标,人民幸福安定的生活才有保障。因此,严格依法办事实际上就是最大的也是最好的社会管理创新,一切体制、机制和方法上的创新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5]我们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构建一个民主得到充分落实,法治得到充分保障,人权得到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保障宪法的实施是必由之路。 一要强化宪法主体的宪法修养。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必须要强化各宪法主体的宪法修养。人之所以要进行修养,就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就是为了能担负起重任。宪法意识的有无、宪法修养的高低,对于法治国家建设和宪法实施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公民的宪法认识是公民宪法意识的最直观体现,也是公民宪法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宪法修养的重要反映。宪法修养体现在人们的宪法理念上。公民的宪法理念是衡量一个国家中普通民众对宪 法的普遍接受程度和宪法切实发挥作用的重要指标。我们不仅仅强调公民的宪法意识,还应该强调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宪法意识。仅仅公民有宪法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机关在其立法和执法过程中树立宪法意识,切实履行宪法所赋予的职责。从根本上来说,宪法实施的社会基础是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有了良好的宪法意识,国家机关也就不敢任意妄为,胡乱执法。国家权力机关一方面要加强宪政立法,以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自身宪法意识的培养,也应该在立法过程中注意自己所制定的法律不要违反宪法,努力把握自身权力的宪法界限而不可逾越。 二要完善宪法的适用制度。(1)完善违宪审查制度。违宪审查制度是监督立法机关有关社会管理创新的立法是否违背宪法有关规定的有效保障。我国宪法对违宪审查制度作了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委员会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然而,我国的违宪审查工作并未真正开展起来,当务之急是全国人大特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启动现行违宪审查制度。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当加强法规备案审查工作,随时关注并审查监督国务院所制定的有关社会管理的行政法规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有关社会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是否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及时纠正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违背宪法精神的部门法规和“土政策”,从源头上避免损害公民权利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在司法审判中的适用,以保障社会管理创新不违背宪法的规定及其精神。(2)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宪法诉讼制度是指当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时,如果穷尽一切普通司法救济手段还不能获得有效救济,那么国家司法机关就可以以宪法诉讼的形式提供相应的宪法救济。我国宪法长期以来基本上停留在作为立法依据的层面上,在具体的司法实践,法院裁判案件未能直接适应宪法。宪法诉讼制度建立后,只要公民受到侵害的权利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而这些权利又没有相应的部门法加以落实和保护,任何国家机关或者公民个人都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宪法诉讼,寻求救济。 三要创设和发挥宪法惯例的作用。宪法惯例是指宪法条文无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存在和通行并经国家认可,具有宪法效力的习惯和传统,宪法惯例是对成文宪法的重要补充。[6]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和现行宪政体制下,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进程中,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有些问题没有在宪法中直接规定,或在宪法中规定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那么就适用宪法惯例,以保障社会管理创新不偏离正确的改革方向,符合宪法规定及其精神,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始终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本文作者:钟骏树、赖俭发 单位:中共赣州市委党校) 创新管理论文:工商衔接及管理创新分析 工商协同营销,就是让工商企业共同携手,面对消费者,研究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的调控作用,在又好又快地完成品牌置换的同时实现双赢。我国的烟草行业的内部管理体制有了重大的改革,它开始实施以工商分离的体制,原本传统的工商关系打破的同时新型的工商关系也在逐步形成,这种关系的形成可以统一规范烟草市场使其竞争有序的进行。国家局局长姜成康反复强调“工商之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为主要任务,平等互利、互动互信、资源共享、效率责任,企业如何将新型工商关系落在实处,如何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支持工商协同业务模式的创新,需要从当前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工商协同业务模式的创新、工商协同信息化的实现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 一、行业开展工商协同营销的背景 自2003年新型工商关系提出以后,协同营销就开始成为行业的热点,工商分开后,国家局就提出要以稳定为主,工商之间已然成为了热门话题。2004年北京市首先提出了建立工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08年初国家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工商企业协同营销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烟办[2008]71号),其中明确提出,工商协同营销是行业整体营销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网络建设全面提升的新要求,是订单供货工作不断深化的新任务,是行业贯彻落实“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任务的重要举措。国家局何泽华副局长在工商协同营销试点工作启动座谈会上指出,这两年随着订单供货工作的开展,市场的潜力得到释放,行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得到增强,工商关系进入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阶段。国家局适时提出工商协同营销对促进行业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 二、企业营销工作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目前企业营销信息主要靠各区的业务人员进行人工的统计,全国上下大概有上百个商企采集数据都需要到逐个的商业公司。然而这种采集方式的工作效率很差,数据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很难得到保证,导致企业不能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品牌的宏观态势和发展潜力。销售预测计划是企业的生产计划的主要依据的,我们目前的需求计划不能细化到周或天,这样很容易造成预测结果同商业公司所期望的需求不符的情况,这样企业就会盲目的生产,备货就不能及时准确,企业就只能按照传统方式按照原本的数据安排发货。物流调度缺乏精细化的指挥,很容易出现销量好的产品得不到及时的供给,而销量一般的产品在库存中却占了大部分。 “工商协同”建设是企业营销发展从现在到以后所要面临的主要任务。企业优化和提升市场预测、滚动生产、互动确认、应急调度的业务流程可以通过工商搭建一个新型的数据信息共享交互管理平台,进一步实现各行业能够从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向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努力克服非市场因素,实现分散的营销资源统一管理、加强工商互动、加强品牌的规划和建设、加强客户关系的维护,量化综合绩效考核指标,加强营销信息分析、完善市场导向,提高管理水平和营销工作效率,提高市场的准确度,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敷率,控制存货周转率,降低烟草供应链成本,建设严格规范、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中国烟草营销体系。 三、对企业加强协同营销创新管理 工商协同营销需要从在三个层面积极开展互动协同。 1.行业战略层面。探索符合行业整体品牌发展战略的协同营销实现机制,加快形成全国性品牌、区域性品牌为系列的中国烟草品牌体系,突出培育“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 2.企业策略层面。工商企业协同制订市场发展战略、品牌发展战略,以协同品牌定位、品牌管理和维护等策略培育优势品牌。 3.营销操作层面。工商双方要制订协同培育品牌的规则和标准,如品牌引入退出规则、促销规则、新品上市流程等,在规则中明确工商双方职责分工,共同执行。 协同营销就是让工商企业共同携手,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按照市场化和经营计划的要求,在平稳地完成品牌置换的同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协同营销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营销理念,正作品牌是企业的象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企业为一种手段推动着中国烟草行业的改革向纵深发展。按照国商协同营销是指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烟草工业和商业企业双家烟草专卖局提出的“两个多个”战略发展方向,国内卷烟方在品牌内涵、品牌定位一致的基础上,为寻求利益最大化,品牌将会进一步的整合,一些市场知名度不高、量小、基础弱在营销理念以及市场、品牌、服务等营销实践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品牌将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被边缘化甚至被压的营销合作。工商协同营销是我们以后工作发展的趋势,协同营销做好市场为目标,培育品牌是我们最终的结果,协同营销就是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紧紧围绕培育品牌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自身最大的价值。 努力完善工商协同机制工商双方是运行协同营销关键,工业企业要更多地关注市场、关注消费者,实现由产品推销向品牌营销的转变;商业企业要更多地关注客户,突出服务,注重效率,优化流程,提高素质,工商协同营销品牌培育是硬件工程的重要基础。从卷烟供应链的角度出发,需要明确工业、商业、客户经理和零售户在品牌培育流程中的职责和权利,形成一条卷烟产、供、销的完整供应链,才能够优化行业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场,解决工商脱节,推进订单组织货源向订单组织生产延伸,最终目标是做优做强品牌,不断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创新管理论文: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互联网是信息与管理技术的最佳结合,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则最为直接和深远。在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本文着重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等几个方面作了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在管理理念创新上,要建立知识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的基本理念,企业管理者应该十分关注无形资产的投入;在管理模式创新上,应该将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关注核心的管理转到建设一个有能力支持沟通、建立人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内容的系统上来;在管理组织创新上,要实现从金字塔型等级化的垂直管理向网络型扁平化的水平管理的转变;在管理方式的创新上,则应从消极地适应市场转向积极求变、创新,将企业管理从科学管理推进到科学加艺术的管理的新境界。 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互联网”成了当今最深入人心的概念。在人们感到惊诧、甚至来不及作出反应之时,它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开始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及不同层面。互联网是信息与管理技术的最佳结合,其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它对企业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最深远的。面对全球范围内互联网技术及文化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企业管理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经营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本文着重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等几个方面略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一、管理理念创新: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人类的经济活动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到“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与此相适应,在企业管理理念上,也正在经历一个新的转折:相对于有形资本,无形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知识资本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最重要的资源。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以其未来学家的深邃眼光较早地洞悉到这种变化的趋势,并将这种由社会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知识的“赋值”称之为“符号财富”。他甚至深刻地提醒世人:没有人会因为苹果计算机公司或IBM公司的物质资产而购买其股份。起作用的并不是这些公司的建筑物或机器设备,而是其市场推销能力和社会关系、其公司管理的组织能力以及雇员们头脑中的那些突发奇想。它们所代表的不过是另一些象征性符号而已,而且已达到令人惊异的地步。 托夫勒的话绝非一个未来学家的奇思妙想,更非要到遥不可及的将来才能在一般的企业中变成现实,在IT行业以外的一般制造业中也早已被富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们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的耐克(Nike)鞋业公司,在市场上可谓独占鳌头,但它并不直接生产和制造鞋,它的资产是“耐克”商标、生产许可证、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可口可乐公司总裁敢夸下海口:“如果可口可乐公司总部被烧毁,它可以凭可口可乐的牌子重新起家”。在新的企业兼并浪潮中,许多企业就是为了获得无形资产而进行兼并,或以无形资产作为兼并其它企业的本钱。 这一事实表明,传统企业本身的结构、内容和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服务业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发展迅速。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正如美国进步政策研究会 (PPI)技术创新和新经济项目小组主任罗伯特·D·阿特金森(Robert D.Atkinson)博士与该会技术政策分析家拉诺夫·H·科尔特(Ranolph H.Court)在其合著的《美国新经济——联邦与州》一书中详细地分析了美国联邦及各州的新经济增长状况后指出的:“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对这一点存在广泛的认同,这也是对新经济认识的一个确切的方面。”“知识日显重要意味着无形资本的净积累(如教育、研究与发展等方面)比有形资本的净积累(如建筑物、交通、道路和机器系统等方面)增长的更快。在联邦财政资助方面,无形资本占联邦财政资助有形资产的比重从70年代的60%提高到现在的93%。在商业中也有同样的趋势。在60年代和70年代,平均股票溢价收益中约有25%应归功于已报告利润的变动。到了90年代早期,这个比例下降到低于10%。这个变化部分地可归功于公司的价值越来越取决于传统会计无法核算的无形资产(如研发、商标和雇员专利知识等)这个事实。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至少已经和有形资产旗鼓相当,而且有形资产价值中的更大部分取决于无形资产的投入。”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教授更是早就明确指出,知识已经成为知识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并一语道破真谛:“知识是唯一的经济资源。” 二、管理模式创新: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 传统的企业管理主要是将注意力关注于人、财、物、供、产、销等环节,此一时,彼一时,无所谓轻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从物品生产转移到以智慧为基础的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占据经济学思想最长久的一个假设——报酬递减。实际上,在互联网极 大普及的经营环境下,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和传统的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在行为上有非常不同的特点。传统的物品生产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有形资产的消耗而逐步缩小。与之有别的是,知识在其自身作用下 (生产、分配、使用)是在不断增长的,它可以创造以前从来不存在的市场,引起并产生更多的创新,因此,应该是“报酬递增”,即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特定市场中的企业,其获得的优势在竞争中也是不断增强的。这些企业在管理行为、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有别于传统企业的新特色,在管理模式上事实上正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新尝试。 借助网络技术,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中的环球网进入数据库,还可以利用公司的内部网络获取公司的专业技术知识。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在于太容易将数据与知识、信息技术与信息相混淆。随着资产无形化的日益发展,随着知识在企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日益突出,随着人们获取的数据不断增加,对数据进行筛选、分享及利用的困难也变得更加尖锐了。于是在许多企业纷纷出现了一批新式高级经理人员,其头衔为:“知识主管”、“学习主管”、“知识资本经理”、“知识管理经理”,等等。一些著名公司(尤其是知识型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从管理模式的角度看,面向知识管理的公司决策者面临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关注核心的管理转到建设一个有能力支持沟通、建立交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内容的系统上来,以行动和知识的创新更快地反馈循环来对全新的经济环境作出反应。” 在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应该在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知识共享、促进企业知识流动。企业还应该充分利用外部知识网络,加强对网络中知识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知识资源。在新的管理模式中,企业管理者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是一种特殊资源,企业应该针对其在知识开发中的独特性,实施有效的管理。 三、管理组织创新:从金字塔型的等级化的垂直管理到网络型的扁平化的水平管理 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在其颇有影响的著作《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中的经理革命》一书中曾经写道:“美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成长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企业规模的扩张过程;二是资本所有权与管理的分离过程。”“由一组支薪的高、中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就可恰当地被称为现代企业”。这种被称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成了当今美国工商企业制度中的标准形式,也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参照系。 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但在互联网广泛应用和普及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是靠不断找出市场需求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的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大多来自有待解决的市场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识别问题所需要的专门销售和咨询服务,以及把上述两个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只有这种价值才不易被模仿。所以,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创新和服务将代替控制和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正在改变传统企业管理的许多做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沿用那种按职能分工、条块分割形成的金字塔型的层级结构,那就无法对外来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基于此,1993年出现了‘企业重建’的理论与实践。它的核心思想是把原来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形成以任务或合同为对象的有关职能专业人员的组合。而这种变革的技术基础是信息网络在企业内部的普遍覆盖。” 这样的发展趋势,导致企业纷纷压缩纵向距离,造成了企业结构向水平化、横向化的构造运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层次必须减少。“而首当其冲的便是经理阶层。”中层经理的职责是协调下层部门的工作,从下级收集信息,转给其它的下级或向上级汇报。由于传统体制下等级森严,信息往往难以迅速反映到高层。正如国外有的研究者注意到的,最糟的情况是:报告被净化了,数字被修饰了,信息被隐藏和隐瞒,甚至被伪造。而在新的技术背景下,计算机可以代替中层经理的搜集、传递、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无创造性或低创造性的工作。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得一个普通程序员可以将有关信息直接传送给远隔千山万水的总部的CEO,一下子跨越了传统管理的许多层级和诸多需要汇报、请示的环节,加快了企业信息的反馈速度,更消除了金字塔型等级制的官僚作风,使得高层与基层直接对话成为现实可能,从而某种程度地使中层经理成为多余。 在中层管理削弱的同时,新的企业形式,如网络型企业应运而生,某些虚拟企业的成功运作为人们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样的企业结构象网而非金字塔。与传统企业根本不同的是,网络型企业中网络上的每一个结点都是创新的源泉,其成员既是项目的参与者,也是利润的分享者。这样的网络结构一方面极大地刺激了每一个结点的创新,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中层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对解决传统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是一剂良药。 四、管理方式创新:从消极地适应市场到积极求变创新 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计算机科学家张亚勤先生最近曾经说过:“计算与通信的有机结合是网络革命的最大特征。Internet的蔓延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于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无限联通。”张先生的话是不无道理的。在这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的前景充满着不确定因素。互联网正在覆盖管理空间,管理的范围已经从本土进入全球,管理文化从同质交流进入与异质共存,管理对象从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管理组织从垂直进入水平状态,管理指令从日常语言到网络语言,管理内容从主要对生产要素的管理到对知识要素的管理,这对企业管理方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经营环境中,企业的兴衰成败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者能否具有审时度势、举重若轻、应付自如的素质。 在网络化时代,企业经营者必须破除安于现状、满足于现状的保守思想,消极地适应市场,企图守业,已难以维继。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机遇存在于变革之中,其核心在于创新。要主动地去推进变革,甚至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破坏”,成为变革的先行者,而不是被动地在变革出现之后才去应付经营环境的变化。比尔·盖茨在微软成立二十五周年之际曾充满激情地写道:“纵观商业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他们的行事方式僵化死板,满足于自己的成功,而没有意识到世界不论有 无他们都将变化。所以,对微软来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适应变化的能力,我们能迅速抓住新的行业方向,随着技术的进化,不断重塑了自己,从而始终保持了成功。” 处在激变时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必须从常规阶段进入创新阶段。新世纪的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讲,将是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和扁平,将注重平等与尊重、创造与直觉、主动与创业精神、远见与价值控制,将依靠信息共享、虚拟整合、企业间相互依存,从而不断创造优势,为赢得未来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管理应该是从科学走向科学加艺术的管理,是求变和创新的管理。 创新管理论文: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校后勤管理成果,结合山东农业大学后勤改革情况,就目前高校该如何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从后勤管理实践和理论上做了初步探索,并从后勤管理实践出发,提出后勤管理创新的思路和方式方法。 关键词:后勤;管理体制;创新 1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成果 高校后勤经过近十年的社会化改革,初步建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后勤管理体制,总体上实现了准企业化管理,高校后勤保障能力显着增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改善了学校的经费结构,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基本实现了如下几点: 1.1政企分开,将学校承担经营、服务职能的部门分离出来组成后勤实体,后勤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实现了管理的企业化。 1.2变学校拨款的无偿服务为用户付费的有偿服务,实现了服务商品化。将过去拨款驱动的运行机制改为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学校将经费分拨给各单位,对教职工的福利也逐渐变暗补为明补,后勤经济实体以让用户满意的服务换取经济收入。 1.3逐步开放校内市场,引进校外优质服务,实现了后勤服务主体和后勤基础资源配置的社会化。 1.4实体内部建立了适应企业化管理的新型人事、分配制度。后勤实体人员全部列入实体编制,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措施,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实行以岗定薪、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5后勤实体与学校建立以合同制约的甲、乙方关系。后勤实体按照甲方的目标责任制,一方面按经济规律办事,加强成本核算,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同时保证了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对后勤实体加强目标责任的过程管理和监控,以确保其经营服务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校开展了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的,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正是推进了这一改革,才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形成了有利于学校全面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办学规模到办学条件,从教育质量到办学水平,从后勤保障到服务水平,实现了我校近年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为学校和后勤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后勤也逐步增强了自己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基本适应学校发展的社会化后勤服务体系。 2当前高校后勤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进入良性发展状态的高校还是少数,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垄断市场,自办后勤;后勤运行效率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领导还没有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学校还承担着办企业的风险,后勤依然是高校中较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方面;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以及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与后勤社会化改革不相适应的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3坚持后勤社会化方向,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把体制机制建设贯彻始终,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上下功夫,使改革进入良性发展状态,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目前,高校后勤存在的主要矛盾还是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在推进改革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求真务实。通过改革,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3.1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并认识到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几年,带来了后勤的快速发展。当前后勤工作的问题,是社会化改革不全面、不深入、不配套的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而不是改革的方向问题。因此,应充分认识当前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继续下大力气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取代不利于高校发展的旧的后勤管理体制。 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后勤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我国正处于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各方面体制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也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影响,这就决定了后勤管理体制机制还要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3.2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因地因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是要根据国家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的,检验后勤管理创新成败的标准,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的后勤保障,是否有利于改善师生员工的生活 ,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后勤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所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建立切实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体制机制。 3.2.1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管理实践。不加分析、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生搬硬套某些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做法,或机械地按上级指令办事,最终会经不住实践的检验,由此造成的错误决策甚至会造成学校利益的重大损失。决策者应该系统、超前的研究后勤管理理论,重视基层单位在改革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合理的借鉴兄弟高校的先进经验,并将创新方案建立在决策者与执行者、上级部门与基层单位共识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避免脱离实际的盲目决策。 3.2.2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本校的实际。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后勤管理体制的要求也不同,由于高校所处的市场环境和校内情况各不相同,实现途径和进程也不可能完全一致。高校还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鼓励积极进取,同时也要反对盲目冒进。目前,多数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并在争取做大做强。这种做法实际上不是对每一所高校都适合的。对后勤正式职工多、市场环境不成熟的高校,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难度很大,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此,对后勤正式职工比较少、市场环境成熟的高校,最好的选择是不办后勤服务实体,直接将办后勤的职能交给社会。学校之间没有必要比较谁的后勤实体强大,应该比的是谁有能力快速稳妥地达到改革目的,建立起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后勤保障体制。后勤服务实体的发展也应讲究策略。应该通过与优质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借助优质资源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3.2.3管理体制机制要适应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目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在高校后勤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自然就受到所处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当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发达、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时,社会能够在更多方面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后勤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会高一些,较多的后勤服务项目可以由社会相关服务企业来经营管理;如果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由社会提供高校的后勤服务成本高,也不能达到高校要求的服务保障水平,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就相对低些。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 3.3继续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坚持育人与效益并重的原则,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要引进现代后勤服务方式,提高后勤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下,服务也是一种无形的商品。要提高学校后勤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引进现代化的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后勤的现代化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使学校后勤服务成为师生心目中优质的品牌。 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这种激励作用,对高校后勤市场同样具有较深刻的影响,学校后勤要自觉发挥和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和损失,使各项服务价格低于社会同类服务价格;另一方面了解市场、掌握市场,主动开拓市场,不断地遵循市场调节的红绿灯信号,使服务在实践中增值,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 要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利用、开发。学校后勤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学生宿舍、食堂、商业网点、体育场馆、园林绿化、物业管理、交通运输、医疗服务等。在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日常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加以合理开发整合,从而使后勤企业形成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状态。 3.4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类推进我校后勤体制机制创新 3.4.1经营型的后勤产业借鉴国有企业改制,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按照“勇于创新、稳妥推进、资产运营、彻底剥离”的原则,积极将具备改制条件的经营型后勤实体成熟一个改制一个,改成独立法人企业。 3.4.2经营服务型的,如水电暖、物业等,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积极推进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逐步与社会接轨。 教学区物业管理以项目承包的方式引进社会物业公司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管理。教职工住宅区物业管理服务引进社会物业公司,学校改暗补为明补,以往用在职工住宅区保洁、保安及绿化养护管理上的费用按人头直接明补给职工,职工再按社会提供的物业化保洁、保安以及绿化养护管理的服务标准缴费,解决在职工福利上存在的“住校内校外不公”、“单双职工不公”、“住大房小房不公”等不合理问题,有利于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切实提高教职工住宅区整体管理服务水平。学校教学区、住宅区的单位和个人均按社会收费标准、按实际计量缴纳水、电、暖费,水、电、暖服务逐步与社会接轨,彻底实现社会化。 3.4.3面向大学生生活服务的后勤实体,如学生公寓、食堂等,坚持公益性原则,以服务育人为前提,全面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的国情和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在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学生住宿、饮食工作的公益性原则,使这样的实体为大学生提供的服务既是有偿的,同时又带有一定的福利性。 学生住宿保障工作是高校后勤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公寓的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实施亲情式服务,人性化管理。对学生住宿收费的同时,也采取一定的免费送电等形式。 饮食经营实行企业化的全成本核算管理,努力提高饮食经营效益,但不能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饮食工作的公益性对饮食服务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饮食服务实体在确保饮食安全的基础上,要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服务成本、堵塞管理漏洞,完善原材料采购的竞争机制,建立应对 物价波动的长效机制,并且积极争得学校支持,从而稳定学校饭菜价格、稳定饭菜质量,赢得学生的满意。 3.4.4社会型的,如校医院、附属小学、幼儿园等,适应医疗社会化改革、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化。 校医院实行经费定额包干,促进其自我发展。校医院干部职工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要加强管理、办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引入竞争、降低药价、赢得市场,同时还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经济效益。 抓好附小、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办学规模,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稳定大学年轻教师队伍。 这种综合型的后勤管理服务模式,既能维持高校安全稳定,又能有序地引进社会上的市场竞争;既能充分地调动后勤职工改革的积极性,又能有力地缓冲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冲击波;既能显着地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又能明显地降低后勤运行成本。从而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渐进过程中,稳步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 3.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3.5.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工作程序。使后勤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努力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做到执章必严、违章必究。3.5.2加强财务管理,完善监督机制。一是自觉接受纪委、监察、审计、财务等部门的监督,使后勤的经济活动在体制和机制上始终处于有关部门的参与监督之下;二是严格实行工程和大宗物资采购的招标管理;三是加强后勤各单位的财务监控和财务管理,严格财务制度,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努力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四是在认真核算各实体的管理成本和运行成本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应的定额费用,逐步推行定额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各经济实体管理费的定额监控;五是科学论证、合理使用发展基金,努力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3.5.3分类完善各实体目标责任制和效益分配激励机制。结合实体实际,分类管理,逐步完善各类实体经营服务过程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积累发展等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类实体服务标准、服务要求,建立健全各类实体服务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建立各类实体年终效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效益分配的透明度,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实现途径的关系,正确处理共同任务与因地制宜的关系,正确处理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维护学生利益和后勤职工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正确处理重点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等,要明确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实现的途径可以不同,各地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实有效的办法,努力使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管理论文:对技术资产审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研究 引言 在我国,无论是高科技行业还是传统行业,向来重视硬件设备。近年来,随着知识经的 兴起,对软件知识也越来越重视,技术资产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败,且技术能力的评价极端复杂,难以用定量方法表达和计量,很多企业对其重视不足,最终导致难以制定出符合自身技术能力的技术创新战略。 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有多种,典型的有技术领先战略、追随者战略、仿制战略或低成本战略等,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领先者战略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仿制战略对其要求就相对低得多。因此,创新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拟定创新战略的重要依据。 技术知识具有隐含性、系统性、道路依赖性的特点,而且技术的使用与企业组织、文化与战略相互联结和相互适应,因此技术能力的评价是个多维度、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另一方面,现在的技术呈现出变化迅速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技术变化的不确定性使得技术能力评价必须从现在价值和潜在价值的协调多角度来进行。学者Adler和Sbenbar将技术能力分为四个维度:技术资产、组织资产、项目管理、外部资产。许庆瑞认为,技术能力虽然包含多个维度,但基础和核心仍是技术资产。因此,为了准确评价技术资产的优劣,客观评价自身技术能力,企业有必要在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引入工具,用审计的原理、方法对技术资产进行清点、审查、监督——即技术资产审计。 二、技术资产与技术资产审计 1 技术资产 技术资产是指含有技术内容的无形资产。它是由技术方案、证书、图纸等直接载体或与技术相关的有形资产等间接载体来展现的技术产品或商品、智能形态的技术成果。技术资产是企业拥有的具体技术,包括产品技术、工艺技术与支持技术。这三类技术可以通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工艺创新能力和技术获得能力得到体现。与技术有关、或者其核心内容是技术的资产称为技术资产。所以,技术资产审计的重点是技术的审计。以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资产大多是以静态的专利、产品、图纸、资料、工艺、制度等形式表现出来,对诸如此类的静态的技术资产审计并不难,难就难在对技术本身的审计。技术本身是一种知识、技能、诀窍、能力等体现的综合体,难以描述和量化,所以其审计就显得非常困难,故称其为动态技术产。 2 技术资产审计 技术资产审计是用审计的原理、方法对企业技术资产进行清点、审查、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基本程序是首先确定技术资产的种类,然后清点企业的技术资产,评价技术资产的质量与数量,并采用高标准定位法与行业标杆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企业出于商业秘密保护原因,技术资产审计一般采取内审制度。但出于不同要求,比如对技术预测的审计,涉及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与把握,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是一种高级活动,涉及技术轨道、技术前景和市场前景的预测,企业仅依靠内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恐怕难以准确把握,这时就有必要聘请外部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决策,也可以向他们请教或咨询。为保证企业技术资产审计取得实效,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企业有必要成立审计小组,使这项工作经常化、正常化、规范化开展起来[1]。三、以战略管理为目标的的技术资产审计 1.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的内容包括:清点企业技术资产存量、存在形式、所属部门及相关控制人。技术资产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如技能、操作工艺、使用方法、新产品开发技术、新产品开发组织能力。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的流失,使企业蒙受损失。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可以帮企业摸清技术家底,同时可以发现企业急需的技术是否缺少储备,发现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技术存储,暴露出现有技术储备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也会发现在哪些方面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便于管理着清楚自己的技术资产存量以及由此展现出来的能力。技术存量的清点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做准备,保证未来的技术发展不存在偏差,从而减少失误[2]。技术资产中,由于不同技术对象对竞争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要求企业按照对竞争能力的影响即战略重要性原则对技术进行分类。 2.技术类别审计 企业的技术是一个繁杂的体系。根据技术在竞争中的地位即战略重要性原则,可分为基础技术、特色技术、关键技术。 基础技术是企业进入某种经营业务所需要的技能,被广泛用于现有经营业务中。此类技术已被竞争对手所广泛掌握和应用,在市场上会因缺乏特色而不再具有竞争优势,但对于拟进入相关经营领域而缺少这种技术的企业仍是不可或缺的。 特色技术是企业独家掌握的专有技术,具有独占性,能给企业带来独享利润。 关键技术是保证企业或其经营单位能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最显着竞争优势的技术。它是企业战胜其竞争对手、增强其竞争地位的主要力量。掌握这种技术是保证企业成功地经营某种业务所必需的。 通过技术类别审计,企业可将现有的和正在研究与发展中的所有技术分门别类,便于鉴别它们的战略重要性程度,为进一步的战略拟定和管理做好准备。 对技术类型的划分是以技术的战略重要性为标准的,具有相对性,即同样的技术在某种经营业务中可以是基础技术,而在另一种经营部门中可能成为关键技术,在第三种场合下可能是试验中的技术。 上述的技术分类,只是提供了企业处于一定环境和技术能力条件下的一种静态印象,而技术在竞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要把时间考虑进去,从更加动态的角度审计技术资产。 3.技术生命周期审计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产生到成熟再到淘汰的过程,根据技术的生命周期,技术的发展分为初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相应地可以把技术分为初生技术、发展中技术、成熟技术和下降的技术等。 技术发展的初创阶段,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需要克服大量难题。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再想获得重大改进十分困难,到达技术极限后,若再追加投资,其效率是很低的,甚至无法收回投资,跌入创新陷阱,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安全。因此,及时把握技术极限就显得非常重要。预示技术极限的征兆有:(1)研发部门的效率明显下降;(2)研发部门中某一部分不能按时完成任务;(3)趋向于改进工艺而不是改进产品;(4)竞争对手的出现,他们采用迥然不同的技术方案;(5)不同竞争对手间,虽然其技术投入相去甚远,但其产品性能无甚差别[2]。这些征兆的出现,预示该技术已经达到它的极限,这时应及时从事替代技术的研发,而不应再投资现有技术的改进。 由此可见,企业完全有可能对技术变革进行管理。如果企业遵照技术发展规律,认清自身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就可以准确把握技术极限的到来,管理好技术的更替并进行投资管理,从而更加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 4.技术投资审计 技术投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购买别人的技术;二是自己开发技术;三是合作开发技术。企业的技术投资,完全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来确定,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 企业投资的技术一定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技术、特色技术,而不应该是基础技术、成熟技术。对技术投资时要考虑自身情况,比如企业实力较 弱,则不应该投资研发中或试验中新技术,但可予以关注,加以监视。当企业有相当的发展前景和经济实力时,则可以适当投资处在研发、试验阶段的技术。 5.技术定位审计 为了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企业需要对自身技术进行合理的定位。技术定位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没有合适的技术定位,就谈不上技术战略。 企业应在充分了解自身技术资产的基础上,对技术进行预测。技术预测是决策的前提,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是技术专家基于技术的主观预测,对技术发展态势综合分析后作出的结论,并借助外推法、前兆预测法、因果法、概率法等,对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客观预测。 在技术预测时,要把握技术范式、技术轨道、技术逻辑、技术极限等重要概念,科学进行预测。技术预测方法以及在预测过程中是否考虑了这些问题,在审计时都要进行一一检查, 以确保审计不走过场,做到审计取得实效[3]。 通过技术预测,就可以对关系到企业战略的重大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估计,并以此为指导计划的制定,以求在未来市场中占得先机。 完成了技术预测后,就进入技术定位审计的阶段了。企业的技术定位是基于现有公司资源的最好技术方案。即在技术开发上,大致判断出是要做行业领先,做行业跟随者,还是通过仿制,以较低成本开拓市场。技术定位审计完成后,企业基本可以明确技术战略的方向。 6.包含技术的产品与组合审计 大多数技术都是以产品为载体的,因此,对技术的审计可转化成对产品的审计,其主要内容是看技术产品是否先进并保持竞争优势。产品审计要把握两个维度,一是技术先进程度,即根据每种产品的技术先进性,也就是产品中所含的技术进行初步分析,是以前沿技术为主,还是以成熟技术为主。二是技术的成长能力,即通过技术生命周期审计,判断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经过每种产品在两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产品的组合规律以及产品的竞争性和未来的市场前景,作为拟定战略的参考依据。 四、审计结论 技术资产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自身技术能力,明确创新战略方向,提高创新战略管理水平。审计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技术资产存量,存在形式等。技术资产质量情况,其先进程度、市场竞争性,对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明确估计。技术组合的科学性,技术投资的合理性,技术定位准确程度。通过与其他领先企业的比较,给出企业技术资产的优势与不足的审计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通过以上审计工作,企业就可以在洞察自身技术能力,并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明确创新战略管理方向,提升战略管理水平。 创新管理论文: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的特殊企业,在面临着我国经济大市场的竞争化大背景下,要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就要不断的进行管理创新。然而,从总体上看,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现状不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现行需求也不能够满足,企业管理现阶段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管理模式不恰当 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经历了几个阶段,逐渐形成了现状,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主要采用直线职能模式,是一个最传统的线条模式。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总分行支行,一条线下来,不是一种全能的。在以往管理中往往出现银行信息传达不及时,难以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及时反应。在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管理中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创新要求,造成企业运转经营困难甚至陷入困境。银行的运作要求就是快速和高效,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由于业务多,类似银行比较少,所以工作繁琐,如果不能改良管理模式,就会堆积越来越多的问题。 2.管理战略的意识薄弱 农村商业银行虽然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但战略管理效率不是很高,有时会滞后;农村银行企业普遍重视市场运作、偏好多元化、对长期发展考虑不够全面导致管理意识欠缺。由于农村的资金观没有城市那么先进,所以资金应用不活跃,也就形成了农村商业银行长此以往的战略意识薄弱。新型农村资金实行县(市)级统筹,因此需要很高的执行成本。一方面使得资金管理本身的行政成本很高;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的行政人员冗余,部门和单位之间没有做好相关职能的有效定位,引发的组织管理成本上升也过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侵蚀新型农村农民对于资金的实际效用。 3.银行管理理论与内容不适应决策需要 在我国以往的传统经济管理时代下,经济增长方式来源于旧式的机器、传统的技术,偏离了在创新管理形势下的知识经济时念,银行管理企业也是以最基础的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以比重较大的趋势不断提升,可是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理论与其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甚少,传统的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和内容已不适应投资决策所需要。 4.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总体指导思想发生偏差 在总体管理上看,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总体指导思想发生偏差,导致银行内调受阻,内部监督力度弱化等问题相继发生。自从银行趋向市场经济化改革以来,农村商业银行也在这个趋势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市场定位,可是在调整的过程中,“重发展、轻调控”、“重业绩、轻管理”、“重激励、轻管制”的不良现象频频出现,各地方分行的一级人很容易和总行之间形成“尾随其后”的现象,忽略稽核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减弱稽核体系在农村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职能与作用。 二、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的新对策 1.完善管理体系,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督力度 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督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和监事会内部的机构。为保证董事会对内部稽查系统的有效监管,还需在董事会的基础上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同时完善监事会的结构,加强监事会成员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监事会对董事会的监督作用。 2.加强员工培训,提高管理创新能力 管理创新能力的加强需要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思考,需要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银行经营活动离不开员工培训的开展。针对创新思路开展员工培训是始终坚持的原则。在继承和完善已有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培训方式,广泛引入现代培训手段,是培训能否取得效果的根本要素。 3.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创新 企业银行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这一目标的确立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本身应注重提高对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全新认识。要不断的加快企业农村商业银行信息化的步伐,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企业资源计划等计算机的创新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创新的管理水平;加快发展信息化电子商务,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进农村商业银行企业创新管理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创新型的大转变。 4、加强宣传力度,让管理创新得到巩固 在管理创新活动中,需要不断的涌现出优秀的管理人才。企业需要不断的加强宣传灌输,增强全员认同感,一流的企业文化必须建立在一流的思想观念上。在解决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时,首先要从解决广大员工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思想问题入手,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银行企业文化知识,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水平,从而让管理创新得到巩固。 综上所述,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创新体系,要不断的努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完善公司 内部治理结构。要全面加强创新管理,培育良好的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创新管理体系,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之本。企业在经历了“传统管理型”适时转向“创新管理型”,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将创新体现于企业制度当中,开展银行企业管理创新对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管理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的加强管理创新目标,才能取得企业的新发展。 创新管理论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研究 1 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要求 曾有美国学者将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分为三大类,即:商业类、物流类以及管理类,将其分为三大类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社会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技能方面的要求。由于近年来微观环境的变化与发展,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各大物流企业也对企业内部做了充分的调整,其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为此,物流管理专业中又增加了3种技能,即:商业、物流以及管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能够为物流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级的物流管理人才。 事实上,不管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是刚刚入门的管理人才,它们自身所应有的管理技能对企业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他们所应有的物流技能,排在最后的是他们的商业技能。这些从理论上看与以往的要求都很一致,可见,在物流管理专业当中,管理技能对物流经理的重要性所在,因为物流经理同样作为物流的管理者,他们在不断的发展与磨炼中逐渐的成为物流人才,这是每一位物流人才都需要经理的一个过程。 通常,对于物流管理人才而言,商业技能的具备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例如,企业中的各项功能领域所涉及的知识与经济学知识等,这都与商业技能有着很大的关系。其次,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技能,这同时也是他们应该必备的一种职能,这也是物流管理人员在物流企业当中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物流管理教学基础性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需要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然后依托学校内的实验室以及校内实训基地去完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这样一来,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素质教育与职业认知的平台,实训基地主要有计算机实验室、语言实验室以及物流实训基地等。 2.2 为物流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都知道,通过项目教学能够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习很好地构建出来,在实践教学中,要严格地按照物流模块的要求进行教学,并要分模块地进行打包,如仓储、运输以及配送等这些模块。在实践教学期间,学生可以在专业实训室内进行实践学习,对每一模块进行一定的了解,并做好技能培训的准备,确保能够有效地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3 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中构建模拟实践教学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如物流中心运作管理模式、仓库管理系统模拟等,让学生真正的进行采购、仓储以及运输等业务流程模拟,以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物流行业的工作环境,并且明确物流管理行业中的各项环节之间存在的关系。 2.4 为学生构建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其主要内容包括物流综合模拟、供应链实训以及WMS实训等。这就要求学生要将所学到的物流知识综合地运用起来,全面解决物流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实训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了实训的机会,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各项工作,并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 推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优化措施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物流专业的设置时间比较短,在应用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为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发展。 3.1 适当地开设物流技能大赛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适度的设计一些物流技能方面的比赛,用比赛去带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在校开设各种物流方面的技能大赛,并且在取得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之下,有效开设物流管理比赛。例如,在我国江苏省的物流实训基地中,就通过了比赛项目的设置,更好的带动学生学习与研究物流管理工作,这为学生以及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与学习的平台。 3.2 用物流岗位技能培训带动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高职院校当中,可以通过对物流岗位的培训,去带动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这种做法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力,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学校应该充分地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与相关的部门合作,引导学生通过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对能力,并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如,某高校在对学生实施岗位培训过程中,与当地的劳动局与现代物流等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推动课堂、实训场所等,做到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者相结合,通过物流岗位培训,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具备高水平与技能的物流人才。 3.3 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物流专业要真正的提高其教学水平,就需要强化教学效果,为此,在学校内要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以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利用完善的监控体系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例如,对实验与实训计划内容进行监控,查看其内容是否能够与物流专业的特色相符合;另外,还要对课堂上能否真正的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进行监控, 以确保实验与实训课能够与学生未来发展要求相符合。并且,还要监督学生技能水平程度是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等。 4 结 论 现阶段,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活的质量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为此,我国各大服务于人民的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并且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物流管理专业当前已经被高校设置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希望通过高校的教育工作,能够为物流管理专业提供出更多的管理人才。本文主要针对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技能方面的要求以及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构建分析,表明了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重要性所在,并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物流管理人才。 创新管理论文:办公自动化与政府管理的创新 ――对准知识管理的OA 内容摘要:变革中的组织结构、变化的人,转瞬即逝的技术与一用即弃的设备,OA怎样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我们的工作怎样才真正具有价值?本文试图探讨围绕前沿热点话题“知识管理”展开对技术与管理的关系、知识管理在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与意义、管理创新的征象问题的讨论。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办公自动化实践中的最大不足是忽视了技术与管理的结合部,缺乏围绕信息技术的管理新思想和新理论的创新。管理创新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对知识管理的探讨是信息时代管理创新理论的立足点。 办公自动化管理知识经济制度创新 一、技术还是管理? 对于一个社会,管理和技术同等重要,但技术和管理的结合部比二者更重要。这是最新的“知识经济”理论提出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创见。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一直被混淆的观点:人类的首要和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追求技术而是为了追求知识,知识只有在具有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被获得。此外,现实的情形是,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人们可以买到技术但却不能仅靠金钱买到效率,(我们有太多的用钱堆砌起来的信息系统,在那里人们见惯了高技术与低效率畸形并存)。但尽管世人对技术成果必须经由管理创新才能发挥作用不持异议,但如何使技术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实现管理创新却是令所有人困惑的问题,而“知识经济”理论所提出的“知识管理”的探讨,令人信服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与核心精神。 二、知识与创新 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与创新具有怎样的特征与意义?美国《福布斯》杂志1998年4月22日题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1很好地阐述了这一论题。主要内容如下: (一)信息技术时代的“知识” 知识与信息 文章指出,知识不同于信息,并且,“知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的具体涵义和目的是: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促进创新。其产生的过程及在信息时代的运用的具体目的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无形资产胜于有形资产 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正是隐性知识对发展具有潜力,但是目前能管理隐性知识的技术却很少,知识管理的创造性就是体现在使隐性知识发挥巨大潜力的过程中,知识管理要开发提供处理隐性知识的技术“把隐性和显性知识进行处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和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从上述意义而言,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将重视无形资产更甚于有形资产。 (二)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文章提出了如下几点特征: 知识管理不是信息管理,其重点不是“技术和信息的开发”,而是“个人创新和集体的创造力”; 知识管理“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各种可行解决办法的一种综合”,“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属于管理经营范畴,其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共享知识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作者特别指出“创新和创造能力属于经营过程,但是以前几乎没有那个公司持这种观点”。 三、知识管理与管理创新 (一)成就与反思 自1985年以来,我国制定了办公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国家规划,政府各部门开始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的引进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的进程。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__年发展纲要》,显示了我国为在下个世纪初的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中走在前列而为之奋斗的决心。此后,在这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经过了奠基、初创的阶段,已进入成熟期,然而,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是否在实质上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管理效率?在那些具体的方面提高了效率?在那些方面没有?从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来看,目前的办公自动化建设是有效益的还是低效益的?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效益,包括当前的和潜在的效益? 上述问题很少被认真提出,而且也很难回答。众所周知,我国的办公自动化是靠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而不是以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特别是管理方案的创新为支撑点。以这样的方式实行的办公自动化是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目前我国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的效益既没有被重视也没有被普遍地进行评估。在政府管理领域内缺乏新理论和新思维。 不容否认,我们对上述问题尚未能作出科学和明确的回答。特别是当研究的领域不仅仅涉及纯技术层面而且涉及到政府管理以及其间的复合关系时。对于在政府领域内,如何使技术与设备的投入转化为效益成果,当前特别需要各领域专家作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探索与创造性的思维。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经过管理的创新。前述知识管理就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复杂问题的切入点,是任何变革都必须具有的理论准备。 (二)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 人类社会仍处于前信息社会,在发达国家,为信息技术时代所作的管理变革也只是初露端倪,但我们已经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征象,它们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变革: 组织结构的改变 由于信息传输方式的根本改变,建立在逐级上传下达方式基础上的传统金字塔式等级制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正在逐步解体,有时可能会发生突变。七十年代,以阿尔文.托夫勒等为代表的未来学家对社会信息化特征作出过预测2,这些远见卓识的观察和判断以惊人的准确性预言,将产生符合时代节拍的新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呈现出频率越来越快的不稳定性,非常规部门快速增长,职能部门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为解决一个专门问题而一用即弃的小组在其中“时隐时现,快速来去。”新的组织形式将是暂时性很强、适应信很强、变化迅速的,充满着稍纵即逝的基本单位和流动性极强的个人。相应的信息系统体系的建设也应是具有灵活性和强适应性的体系,特别是它导致重要的观念改变:过去一直认为并强调人――机系统要适应人和机构的要求和工作特点,而现在,情况变得模糊了,人和系统要更多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性的特点,更具体的说,是人在改变、要求人作更多的改变。文秘站版权所有 2工作岗位的流动与业务过程的多层面交互性 组织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例如,今天美国的工作场所的非全日制工作岗位越来越多,同时,衡量工作结果的方式和观念也大大改变,目前已有3/4的比率的工作脱离了按“岗位付酬”的旧观念与旧制度,转而为按“业绩付酬”。 传统官僚组织包括政府和大企业组织的科层制的典型特点是严格的专业分工、部门分工下的业务过程,在信息技术时代将大大改观,取而代之的方式是跨专业学科、跨部门和跨地域的多层面的交互式业务过程。体现在软件开发方面,有大量的关于“群件”的产品出现,适合不同层面的交互性业务过程:一项 设计或一个总体方案是由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人实时交互进行的,教师与他的学生动态、交互式完成授课,商家更多地与顾客群体一起在相互切磋的情况下完成交易。在所有这些活动的背后的支撑基础设施是环球信息网络。 知识型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 “知识型工作人员需要领导但不承认等级”,这是被称为美国管理理论界的泰斗的彼得.德鲁克早在30年前就指出的。3他说,知识与任务而不是与等级相关,“任务决定一切而不是取决与姓名、年龄,或科目的预算,或从事这项任务的个别人的等级……所以知识必须象一个小组一样地组织起来,其中由任务来决定谁负责、什么时候、负责什么、负责多长时间”。 (三)支持管理创新的系统特点 由上述信息时代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真正的管理创新必须是与这些变化相一致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灵活应变性 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信息系统结构都应以灵活应变性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单纯数量上的增减并不能显示改革成就的主要性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3年9月一期对美国政府改革的评论文章4中指出“改革需要策略变化,消减工作人员只是精简机构的短期设计,当时间到来时,需求会使机构增加,这种作法不甚明智”。同样的意见也可适用于我国今天的政府改革。 开放交互性 同样,业务变化以及相关的信息系统都以能适应和支持开放性和交互性为性能衡量指标。其长期潜在的好处是这样的系统和工作特点是促进知识交汇同时也是促进知识创新的。 知识中心性 等级威权正在信息时代的面前逐步瓦解。知识威权重于等级威权。对以知识为中心的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支持是管理科学研究和信息系统构造的中心课题。与我国传统的尊重知识分子的观念不一样,知识分子只是一种身份,有时还演变为一种等级身份,而知识管理不重视等级身份重视的是知识,一切围绕知识组织起来,既不为等级所阻隔也不为专业所阻隔。围绕知识的任务一旦完成,组织的使命也就结束。所以,支持知识中心的组织机构或信息系统是最有创造性的系统。 (四)知识管理系统与网络 上述关于支持管理创新特征的系统,即具有知识管理能力的下一代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定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系统,正是因为只有在Internet上才具有支持我们所说的创新特征的充分能力:灵活应变、开放交互和知识中心性。现在正是需要我们对基于Internet网的“网上政府”或“网上办公管理”作前瞻性思考的恰当时机,需要实际地去预见其潜力和风险,作出我们的积极响应与对策。 四政府与管理创新 政府能够对管理创新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其主要作用不是拨款花钱而是建立促进思想和理论的制度创新机制。另外,政府本身也是管理创新思想理论的巨大源泉。例如,美国克林顿政府在93年起相继宣布了被称为“重塑政府”理论的改革总计划,报告中宣称,需要将政府带入信息技术时代,改革的核心是在政府领域内引入市场文化。。改革依据的理论大纲是奥斯本和盖布勒的《重塑政府》一书。其正式文件是副总统戈尔办公室于93、94年的三个重要文件5,《国家绩效评价报告:创造优异的领导与管理》、《国家绩效评价报告:政府服务的改革建议与行动》6、《国家绩效评价报告:顾客至上――为美国人民服务的标准》7。上述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多年来第一次出现趋近于收支平衡的局面。众所周知,美国近年来经济的良好态势主要是来自于两方面的成果: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二是美国政府改革成功地减少了政府赤字,提高了政府效率。此外,美国企业界围绕信息技术也提出过很多相应的管理创新理论例如“重理”理论等,其作用都使技术方面的成果经由管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比较我国的情况,在理论界几乎没有提出过有代表性和有影响的围绕信息技术的管理新思想和新理论,人们习惯于把管理与技术问题分开来,由不同的人去处理,衡量技术标准的焦点主要是放在技术的新、高程度方面,而忽视了管理创新才能产生的知识开发与知识运用。这应该说是我国自从1985年信息化进程中最大的不足。 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学术活动一向不是技术开发性活动,而是技术转化性的活动,我想一定会有越来越多与我志同道合的研究者会在技术与管理结合部的这个领域内对知识管理和管理创新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供应管理论文: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策略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发展,我国铁路系统面临的外部经济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逐步转为企业间供应链的竞争。后勤物资采购在铁路部门的市场运行体系中作为最终的环节,必须要顺应外部的发展变化,积极地探寻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加速我国铁路系统后勤物资采购的改革,建立高效的后勤物资保障制度和提高整体的保障功能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1有关后勤物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1供应链的含义 关于供应链的含义,最早的观点认为它是企业生产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把企业从外部采购回来的原材料经过生产转换及销售这类活动,然后传递到用户或者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的观念也在发展变化,有观点认为供应链与供应管理和采购相关,主要用来表明与供应商相互之间的关系。目前来说,供应链通常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围绕着核心的企业集团,通过控制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首先采购原材料,加工制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渠道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种把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接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模式就是供应链,这时的供应链更加注重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1.2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的规划,并且还要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的管理模式就是供应链的管理,主要表现为集成化、同步化和整体化。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来源于物流管理,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经历了由传统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变化过程,目前的观点认为供应链管理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整合过程和组织间的协调活动。 1.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包含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常可以这样定义其含义:后勤物资采购形成的供应链,以满足铁路部门的后勤保障需求为依据,通过执行组织、计划、控制和领导等职能,对采购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加以控制,把物资及时供应给有需求的铁路部门,这样的一个联系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铁路系统最终用户的网链结构模式就是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意义 2.1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 近年来铁路部门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推进后勤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该要求是为了适应国家和铁路建设的新要求、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变化、坚持经济建设与交通发展的方针。要想全面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后勤的各个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和制约后勤发展的各种矛盾,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作为铁路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采购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采购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物资采购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寻找物资采购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促进后勤建设的发展,保障其现代化的实现。 2.2满足铁路系统大后勤的发展要求 铁路系统的大后勤建设是发展现代化铁路后勤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后勤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现代化后勤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具有中国特色铁路发展新道路,坚持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相融合,集中精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体系。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研究,立足于铁路系统的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依靠社会保障资源和国家的物流体系,逐步形成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实现了供应商直达配送的保障,对现代后勤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铁路系统大后勤的稳步形成与发展。 2.3实现后勤保障效益最大化 后勤保障的终极目的和追求就是实现保障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铁路后勤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后勤建设必须要坚持效益优先,要坚持投入少、效益高的后勤建设与保障发展道路,做到整合资源、勤俭建设和集约发展,尽最大努力实现后勤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做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后勤物资采购中,有利于科学化的进行采购,有利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从而保证了物资采购科学健康的发展,提高了保障的效力。 3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优化后勤物资采购 3.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供应链管理具有科学性,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后勤物资采购品种多、采购量大和涉及面广,必须要重视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实现,要对物资采购的管理科学化进行不断地探索。供应链管理强调战略性的、全局性的观点来处理和看待问题,要做到各节点间相互融合的统一整体性。后勤物资采购的出发点是供应链,通过供应链的相关概念指导物资采购,从而适应市场经济新体系,推进采购的科学化进程,实现效益性和经济性的有效统一。因此要从思想上加强全局认识,使铁路用户、供应商和采购单位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作为经济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物资采购需要把采购过程中的采购单位、铁路用户和供应商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放弃自身利益,实现整个过程合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以整体性和全局性为基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合理的优化了各节点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保证供应链的最佳状态。 3.2灵活运用各种政策 在后勤物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管理的有效性,灵活的运用各种政策。供应链作为一个纽带,把铁路部门和供应商紧密的连接在一块,形成了一个双赢的系统。铁路和供应商在这个系统中各取所需、各谋所利,这种关系在平时的物资采购中更为凸显。铁路部门要想使后勤物资的质量更好、保障效益更高,应在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对需求方面加以重视,努力创新寻找新突破。可以采取让供应商在早期进行参与的策略,让他们能够准确的获悉铁路系统对物资的功能、质量和数量上的各种需求,从而使物资生产和供应更加具有能动性和客观性,确保供应链更加合理科学。在市 场经济活动中铁路部门作为最终的用户,需要采取灵活的方针策略,保证物资供应最大效益的实现。 3.3明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性 后勤物资采购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先要满足铁路后勤的物资供应需求,还要把效益科学和保障有力作为主要目标。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适时适量,作为后勤物资采购的关键因素,适时适量也是实现保障有力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管理,确保铁路部门需求得以及时满足,同时也达到了效益最高和资源库存最小;其次是质量保证,质量标准作为铁路后勤物资采购中的重要保证,要求所采购的物资必须具有质量稳定性,质量过高和过低都不是最终目的,过低就满足了各种需求,而过高会造成相对价格比较高,增加了购买成本,也会造成浪费;最后是费用最节省,后勤物资采购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效益的问题,在购置费用较少甚至短缺条件下更应考虑该因素,在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与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勤俭建设、艰苦奋斗的原则,要充分运用各种采购策略,尽量降低总费用,在保障各种需求基础上,实现各利益关系的互赢互利。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铁路系统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通过分析后勤物资采购的含义内容,提出了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的物资采购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资采购的对策,为后勤物资采购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对加快后勤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虽然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后勤物资采购的历史比较短,但是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突破。 供应管理论文: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之比较 1 引言 美国管理学家史蒂文思认为,供应链就是通过增值进程以及分销渠道,节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之间的流,在消费终端收场。这类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管理能带来诸多单个企业所不能提供的经济效应:-1联结经济效应:即通过信息网络将众多的市场主体相联结,树立起1种新型竞争协同瓜葛,创造出既不同于范围经济又不同于规模经济的新的经济效应--联结经济效应(纪玉山,1998),这类效应既可以实现投入共同要素转化的低本钱,又可以通过量组织主体相结合创造产出的乘数效应;-2价值链整以及效应:供应链自身就是1条价值链,包含产品完成的所有环节,从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到顾客;供应链又超出价值链--它通过对于整个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规划、调和与节制来优化价值链,最大限度的创造顾客价值,实现价值链的整以及;-3流程综合经济效应:现代社会的出产,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出产,专业化在提高出产效力的同时,也加重了出产以及消费之间的不匹配现象,愈来愈细化的分工有可能降低消费者的知足程度,也可能增添市场交易费用。对于供应链的管理本色上是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重构,它缭绕业务流程组织节点企业,通过对于流程的总体节制与调和取得流程的综合经济效应(李晓英,陈维政,2003)。 虽然供应链能带来诸多益处,供应链环节中的企业还是市场中的独立经济实体,彼此之间仍存有潜伏利益冲突以及信息不对于称。在这类不不乱的系统内,各节点企业是通过不完整契约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调和,因此供应链必然存在风险性,且这类风险与单个企业的风险有很大不同。 2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概念比较 企业风险是指因为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肯定性、出产经营流动的繁杂性以及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致使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乃至致使企业出产经营流动失败的可能性。 供应链风险则是因为物质经过供应链流经众多的出产流通企业到用户,发生商流、物流、信息流,触及到运输,贮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诸多进程,其中任1环节呈现问题都会造成供应链的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 3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分类比较 不管是供应链风险仍是企业风险从不同角度可以有多种分类,为便于比较,本文将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都分为外部风险以及内部风险两大类。 (1)如表1所示。对于于供应链以及企业都存在环境风险。包含自然环境风险,如自然灾难;社会环境风险,如恐怖事件、危机事件;经济环境风险,如经济萧条、经济大滑坡等。 (2)对于于供应链,因为市场机会的不肯定性而致使的风险仍然存在,只无非其风险在供应链各火伴企业中患上到了从新分配。 (3)因为供应链火伴企业的不不乱性、不肯定性致使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大大增添。 (4)供应链火伴企业间容易呈现互相不信任、不规范行动,因而带来信息风险 (5)供应链是个动态同盟,合作火伴也是竞争对于手,彼此之间既存在技术兼容问题也存在技术泄密问题。 (6)供应链越繁杂,风险程度越高。 4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成因分析(见表2) 5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特色比较 5.1供应链风险拥有互动博弈与合作性 供应链内部风险主要来自组成供应链系统各环节之间的瓜葛,它由各环节之间潜伏的互动博弈与合作造成。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互相之间由于信息不完整、不对于称,又缺少有效监督机制,因而为了争取系统资源,寻求本身利益最大化而开展剧烈博弈。同时,在部份信息公然,资源同享基础上,又存在必定程度的合作。 5.2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造成损失的成因不同 供应链风险主要来自合风格险,企业风险主要来自企业本身。全世界经济正在向着国际化、1体化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剧烈,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展,经济流动以及经济瓜葛越发繁杂。企业不但面临自然灾难造成损失的风险,同时也面临着政治经济瓜葛变化致使损失的风险。但致使企业堕入窘境、破产倒闭的根本缘由仍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当,经营不善酿成的。 5.3 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程序相同 这1程序分为4个阶段: (1)风险辨认:对于企业或者供应链面临的潜伏各种风险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加以认识以及判别。 (2)风险衡量:运用定量分析法对于特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以及损失规模及程度进行估量与度量。 (3)风险节制:依据风险管理目标,选择恰当风险管理工具,优化组合,规避、转移、降低风险。 (4)风险管理施行与评价:调和配合使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不断反馈、检查、调剂、修正,使之更接近目标。 5.4 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不同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企业破产、倒闭,增进企业发展,将企业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管理范畴,使它与出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等产生并列瓜葛,能够将这些管理综合起来,在全面管理方面施展调理作用。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对于风险信息的了解、沟通。通过对于潜伏意外以及损失的辨认、衡量以及分析,以最小本钱最优化组合对于风险履行有效规避,实时监控,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连续以及效力。 5.5供应链风险拥有“牛鞭效应” 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于封锁,造成链上企业对于需求信息的歪曲会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呈现,即所谓“牛鞭效应”。实践中,供应链出产源头以及终点需求之间总会存在时间上的延迟,这类延迟致使反馈误会。因为供应链上的企业多根据比邻企业的需求进行决策,而其实不探求其他成员信息,造成这类歪曲从1点微小差异终究传递到源头时呈现不可思议的放大。供应链越长,中间非价值出产进程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力越低下。 5.6供应链风险拥有传递性 因为供应链从产品开发、出产到流通进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介入,因而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以及积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因而,对于供应链风险的传递以及节制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症结之1。 依据供应链的时间顺序以及运作流程,各节点的工作构成了串行或者并行的混合网络结构。其中某1项工作既可能由1个企业完成也可能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供应链总体的效力、本钱、质量指标取决于节点指标。因为各节点均存在风险,则供应链总体风险由各节点风险传递而成。通过风险传递算法可以对于供应链风险瓶颈单元加以辨认,在此基础长进行风险调剂、优化,进行风险节制。比如可对于瓶颈节点的资源分配予以调剂。 5.7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法子以及途径不同 企业风险可以通过下列法子予以管理: (1)风险转移:应用投保支付保费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也能够通过部份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方式转移至其他企业。 (2)风险自留:应用1些企业内部资源为损失进行规划,自己承当部份或者全体损失。 (3)损失融资:应用金融衍生工具对于风险进行对于冲,如对于冲因为利率、价格、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 (4)风险节制: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来规避、降低经营风险。 因为供应链是由链上多个火伴企业组成,以上企业风险管理工具其实不合用。供应链风险管理核心在于对于供应链火伴瓜葛、合作瓜葛的管理、监督与节制。 6 供应链风险防范与对于策 6.1设计、构建供应链时应充沛斟酌到风险问题 在最初设计以及构建供应链时就应认识到供应链存在风险性,依据其结构、环境等特色分析风险因素,区别风险种别,及早辨认风险,有益于制订风险管理目标,公道选择风险工具。 6.2优化合作火伴选择 供应链合作火伴选择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1环。1方面要充沛应用各自的互补性以施展合作竞争优势,1方面也要考量火伴的合作本钱与麻利性。 6.3加强火伴间的沟通以及理解 合作火伴应将供应链看成1个总体,而不是由采购、出产、分销、销售形成的分离的块功能。只有链上火伴坚持并终究执行对于整条供应链的战略决策,供应链才能真正施展本钱优势,占领市场份额。 6.4树立企业成员间的信任机制 树立企业成员间的信任机制可以降低供应链结形成本,减少内部交易本钱。加强契约规定等规范建设,促使火伴成员以诚实、灵便的方式互相调和彼此的合作态度以及行动。 6.5增添供应链透明度,加大信息同享程度 供应链透明性指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从供应链1端看到另外一真个能力。如果不能患上到清晰以及没有失真的视线,就会降低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迫使成员企业在信息不完整情况下做犯错误的判断或者决策。 6.6 加快信息流通速度 加快信息流通速度有益于提高供应链反应速度,提高竞争力。 6.7 整合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链效力的同时维持供应链的弹性 现今供应链管理强调JIT法子,减少库存以降低本钱,这类运作模式1旦遇到突发事件或者需求有较大波动时就会显患上缺少弹性。因而在重视效力的同时仍应维持供应链适度弹性。 供应管理论文: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 在我国如今这个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企业的物流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了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之点。因此企业想要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改变原来老旧的物流管理模式,特别是随着供应链系统的引进与应用,这一点显得更加突出。有不少实例表明,具备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企业,其物流管理能力也是处在行业领先地位。那么,对于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一、供应链系统的概述 1.供应链的含义 供应链协会对供应链的具体定义表述如下:供应链包括了在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产品从生产到交付的全部环节和提供服务的所有过程,贯穿了商业活动的全部流程。这种定义经历了一段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商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供需关系组成的网络。而这些供需关系的主体则是生产方、批发方以及消费方。 2.供应链的特点 供应链包括这样几个特点: (1)复杂性。 整个供应链上存在多个企业节点,每个节点相连构成了供应链。但是每个企业的组织形式各不相同。因此,这使得供应链具有复杂性。 (2)完整性。 供应链的内部具有一个整体目标,这是整个供应链的中心。整个供应链也不单是由制造、采购和销售这些分离模块而构成的,在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围绕着整体目标而运作。这样密不可分的情况让供应链变成了一个整体。 (3)交叉性。 每个企业的业务所涉及的范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一个企业很可能会在不同的供应链上处于不同的节点位置,这样不同的供应链就会形成交叉。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了交叉性。 (4)动态性。 企业的管理策略不会一直一层不变,反而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因此,企业作为节点在供应链上的位置也是具有动态性的,需要进行实时的调整。 (5)综合性。 供应链贯穿于企业的所有商业活动之中,会涉及到企业生产中方方面面的信息,甚至投资情况。同时它也让各个企业,不管是生产企业还是销售企业的产品都在供应链上流转增值,最终获取利润。因此其本身就综合了增值链、信息链、物流链和资金链,具有一定综合性。 3.供应链系统的含义 供应链系统指得是从最初的原材料一直到消费者手中的商品这条供应链上所有涉及到的企业主要业务过程的集合。同时,还包括提供的售后服务。 4.供应链系统的特点 供应链系统所包含的特点如下: (1)整体性。 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性是由供应链上各个节点发挥自身的功能之后,将其集合而成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因为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企业都只能承担自己所当任的职能,只有将其全部整合,才能发挥出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性效果。这个功能的集合,可以让供应链上的企业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收获最大的利益。 (2)目的性。 如上文所提,整个供应链系统有着一个目标。其根本目的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最低的消耗制造出最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以获得消费者的满意,使本企业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最终获得收益。 (3)密切性。 供应链上个每一个节点都是相连的,由此才会构成供应链系统,并发挥整体功效。而他们的结合就是因为供需关系所形成的利益相关体,因此,可以看出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 (4)适应性。 市场是变化多端的,消费者也是各有所需。因此,企业要想适应市场,就必须有及时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断地提升本企业的适应能力。而供应链系统则可以对市场进行预测,并具备这样的适应能力。 (5)层次性。 供应链系统是不同于单个的企业的,它是一个整体性的管理系统。因此,这个整体性的供应链系统必然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层次性就成了供应链系统的另一特点。 二、供应链系统在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物流管理理念和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仍然是传统的经营方式占主体,主要还是“供销一体化、仓储一条龙”这样缺乏个性化的服务。这就体现出,我国社会分工还是有点不完善,没有对物流活动中的采购、仓储和运送等职能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是无法适应现在日益变化的物流市场需求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顾客对物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果企业还是无法对物流管理进行有效的统筹,那么就只能被市场所淘汰。 2.物流设备和技术落后 要意识到的是,物流设备是物流活动的硬件基础,信息化技术是物流活动的技术基础。但是,我国企业如今的物流管理现状则是设备和技术都比较落后。先进的物流设备和信息化技术是保障物流服务的根本,如果存在缺陷,那么就会导致物流信息不准确、物流速度缓慢的等情况出现。显然,这些情况的出现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使本企业在供应链上发挥的作用效率降低,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效率,最终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无法取得最大收益。 3.物流管理流程不稳定 因为我国供应链系统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且发展时间也比较短,因此,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之间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管理流程存在风险。这种不安定的风险,会使得密切相连的各企业所形成的供应链系统出现破裂。 4.现代化物流管理人才缺乏 在现如今这个环境中,所有的竞争最后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可以促进企业发展。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因为物流管理发展较晚,供应链系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无法为市场提供复合型的物流管理人才。同时,也因为很多企业并不重视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一直发展较为缓慢。 三、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的改进措施 1.重视现代化物流管理 企业应当重视现代化物流管理,明白现代化物流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将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的地步。同时,企业还应当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组建物流战略同盟,建造一个坚固的供应链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供应链系统的优势,从而提升本企业的竞争力。 2.建立现代化物流管理理念 企业需要明白的是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是一种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的的服务行为,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但是,顾客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企业的物流管理必须做到去适应这些多样化。因此,企业需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去运作企业的物流服务。同时,物流服务过程中,其服务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做到能与顾客进行实时沟通,方便服务顾客。 3.培养现代化物流管理人才 现代化物流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看出,现代化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与咨询公司相合作的途径,来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与此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用人制度,让有物流管理才能的员工可以进入到企业的物流管理之中。另外,企业也可以和学校建立起校企合作,可提供给学校一些机会,比如校外实践或者顶岗实习的方式给予学生们一次真实的岗位学习模拟,事实上这种利用学校的优质人才资源为自己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并能最后准确对接这些人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是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但是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努力改进这些问题,尽早建立起一个坚固完善的供应链系统是每个企业的责任。无论是为了企业的自身利益,还是为了我国物流管理的发展,这都是义不容辞的。 供应管理论文: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转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本文阐述了供应链的概念、内涵,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目的,分析了典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型。 [关键词] 电子商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随着企业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供应链的概念范围扩大到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扩大到企业外部环境,强调通过供应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成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成为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 一、供应链的概念与内涵 1.供应链的概念。我国着名学者马士华等人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 美国学者史迪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物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哈里森认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把它们转换成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 这些定义都有一个共识,即把供应链看作是以核心企业为根节点的双向树状结构所组成的网络系统,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2.供应链的内涵。从物流角度出发,供应链包含以下几个基点: (1)供应链都是以物资为核心的,整个供应链可以看作是一种产品的运作链。供应链根本目的是满足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是满足物资产品的需求,而且是最终的物资产品需求,也就是人们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故供应链以物资为核心。 (2)供应链是一种联合体。这种联合包括结构联合和功能联合。结构的联合指参与特定产品运作的有关单元的联合。功能联合指产品运作各功能的联合。供应链联合体就是一个系统。而系统的生命力就在于协调配合。因此,供应链最大的优点与特点就是系统各企业单元之间的协调配合。如果一个供应链系统不能够协调配合,这个供应链就不能叫做供应链。 (3)供应链都有一个核心企业,包括上游供应链和下游供应链。任何一个供应链都必须有一个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靠核心企业运作。除了核心企业外,一条完整的供应链还包括上游供应链和下游供应链。 (4)供应链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宗旨,就是要以更低的成本,更好更多地满足人民对某种产品的需求。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目的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用系统的观点提高对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和优化,即行使通常管理的职能,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效率的最优化并保证供应链各成员取得相应的绩效和利益,来满足顾客需求的整个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其首要的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即做到将正确的产品或服务(Right Product or Service),按照合适的状态与包装(Right Condition and Packing),以准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和合理的成本费用(Right Cost),在恰当的时间(Right Time)送到在指定地方(Right Place)的确定的用户(Right Customer)。因此,最好的供应链管理不是将财务指标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而是密切关注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库存水平和市场份额这一类情况。但是,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供应链管理必将带来链中各环节的改革与优化。因此,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就是在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实现吸收的增长(市场份额的增加) 、成本的降低,以及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更加有效地运用,从而全面提高企业实力。 三、供应链模型 不同类型公司(企业)的供应链可能因其业务性质,属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等而有所差异。不同企业供应链的网链结构包含哪些企业,这些企业各自出现在供应链的什么位置,相互之间的关系应怎样,取决于诸多因素。因为供应链所生产的产品复杂程度,生产所涉及的原材料的种类和原材料供应所经过的环节,原材料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及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数量等可能会影响供应商数量。供应链的网链结构主要包括:供应链的长度(即所包含的层面) 、各层面供应商或客户的数量、各层面之间的联系方式。典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供应链实际上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统一体。供应链的运行是由信息流开始的,并且信息流贯穿于物流和信息流全过程。信息流是物流的产物,又对物流的顺利进行起着规划、协调和控制作用。物流是商品实体的运动过程,它是物理形态,包含了运输、库存、装卸、搬运、包装等活动。资金流可以是物理形态也可以是虚拟形态。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活动都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因此必然导致资金的流出,而只有产品出售给自己的客户,资金才会重新流向企业。 由此可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信息流很好地指导物流,而物流的正确又保证资金流的正确,这样反馈的信息又很好地指导了物流,由此循环,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才能很好地配置。供应链中的信息若不有效地集成,信息流形成不统一,相互间信息不共享,信息传递的渠道不畅通,信息反馈滞后于物流,无法滚动指挥物流,就不能在整体上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要强调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集成与统一,即以最少最佳形式安排物流、依靠准确的信息流来产出最大限度的资金流。 供应管理论文:供应链一体化时代下的物流管理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社会,每个企业都想该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降低企业的成本消耗,将生产与流通中涉及的生产产品和服务与需要和供给企业相联系所形成的的链状结构。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反馈给供销商零售商等客户而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的模式。供应链一体化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在这个大形势下,在供应链一体化的时代下,物流管理的发展将会有很大进步和提高,并迎来物流市场的新时代。 1 我国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的必要性 供应链一体化是现如今物流管理发展的必然性产物,同时也是物流管理在面对市场后的产物,适应现代化物流业的发展需求的同时,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1.1 供应链一体化是物流管理内在逻辑性要求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成了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在物流管理中,是指简单地运送货物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要改变管理模式,充分运用供应链一体化带来的优势和模式,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将原来以生产和经营为主的物流管理发展成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把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与供应商零售商有机结合在一起,并有效组织计划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形成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模式,扩大物流覆盖面,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在供应链一体化的模式中使企业得到发展,并使物流管理更具有逻辑性。企业的物流管理是整个企业的一部分,使物流达到最佳状态,在保证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最低化,是企业实现物流管理一体化的根本任务。 1.2 供应链一体化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竞争力的加剧,各个企业都为了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做出了努力,如果不进行物流管理模式是的转变就势必被社会淘汰,企业势必停滞不前。若想要企业长久发展下去就要提高物流效率结合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完美的服务,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也给企业制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个必然的选择,这就说明了供应链一体化的运用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可以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来实现客户的需求,因此在世界企业的竞争中具有一定的战略优势,可以建立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任关系,通过对各部门信息的连接才能形成一体化,有助于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了计算机网络在工作中的运用,提高工作效率。更有助有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使企业可也跟上时代的步伐,稳步的加快前进步伐。只有革新才能进步,所以说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2 构建供应链一体化下的物流管理体系 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需要组织、计划、协调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模式,需要各方的协调发展,相结合共同的完成,在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形成的体系中。 (1)要有具体的组织计划,这样才能在实现一体化过程中,及时的找准方向和定位。 (2)在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要掌握好相关的物流信息,使整个过程是有序的发展的。 (3)在发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时候,要注重对信息化的投入和使用,满足对每个物流信息的追踪,做到放心使用。 (4)把握好资金的流动情况,满足整个物流系统的操作,使供应链一体化下的物流管理模式能够全面的发展。 在一体化实施中将物流管理发展中的基本情况有效控制并相应的提供给需要他们的客户,包括供应商,零售商等。通过这个链状结构的形成,使企业管理更加程序化,合理化,提高物流效率,提高企业经济利益。 2.1 结合市场需求,建立新型战略关系 新型的物流管理不再是单独的将客户需要的货物送达这么简单,它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物流管理,满足社会的需要和进步。它结合了企业不同部门的相互配合实现程序化,一体化。通过各部门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信息的采集,将他们汇编成客户需要的内容分别与供应商、零售商、等相关客户联络并交换所需生产要素。进而形成一种供应链的关系。由此可见,要发展供应链一体化首先需要弄清楚当前社会的市场需求,根据需求制定方案策略,要处理好企业各部门直接的节点的连接,加强配合与合作能力,提高每一部分的技术能力,在整体中会有更大的更好的效果。保证一体化实施起来的流畅性。还要处理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供应关系,加强协作能力,完善一体化物流管理模式。 2.2 加强物流的服务质量 对于企业来说,客户就是上帝。拥有好的服务质量会提升企业的信誉度,服务态度好自然对让客户心情好,增加对公司的好评。优质的服务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运营,它是企业对外的形象,是企业是否能够得到认可的一种有力的依据。举个例子,如果一家店铺服务态度不好,你还会去他家购买吗?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从此不再光顾,对于商家来说就是失去客户,失去赚钱的机会。那么企业的物流服务质量也不例外。加强物流的服务质量会因此招来很多客户,提升企业竞争力,完善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良好的形象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 2.3 提高物流管理的高科技含量 发达的科技使企业不得不丢掉古老的办公方式,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在办公自动化的前提下运用先进的技术将供应链一体化所涉及到的信息包括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模式的网络。为的就是更好的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模式,从多角度出发,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跟上时代的潮流。高科技的运用关系着信息传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提高物流管理中高科技的运用会加快企业物流的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企业已经认识到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并为此做出了努力。伴随着近几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进步,使一体化物流管理模式应用的范围也逐步的扩大和提高,加强了对一体化物流管理的认识,扩大了对一体化物流管理的投入和研究,使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取得理想的成绩。不过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供应链一体化需要注重组织和流程的规范化和人才的培养,促使一体化物流管理模式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这样有利于发挥一体化物流管理更大的利用价值,加大物流业的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大企业部门之间的信任度,因为一体化的物理管理是企业之间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需要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完成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通过和企业之间的配合以及生产要素的交换,使企业迅速发展,以科学的一体化物流管理模式,带动各个企业之间的发展。而企业也可以通过优质的服务态度去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树立企业形象。 供应管理论文: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建材生产供应和价格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 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进入恢复重建的重要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作出全面部署。针对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建材供需矛盾突出等情况,为进一步做好灾区建材生产供应,稳定灾区主要建材价格,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确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顺利实施,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促进建材生产供应 (一)增强灾区建材企业生产能力。合理调整建材企业布局,简化审批手续,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建设,鼓励现有建材企业采用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原计划关停落后生产能力的建材企业,在符合产品质量和环保要求的情况下,经有关部门办理许可手续后,可延缓至20__年淘汰。不再恢复重建震毁的落后生产能力。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到灾区投资兴办、兼并重组建材企业,增强水泥、墙体材料生产供给能力。 (二)保障建材生产企业运营。支持建材生产企业加强节能减排、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搞好煤电油运等建材生产要素的协调服务,保障灾区水泥以及砖瓦砂石等墙体材料生产企业正常运营。水泥行业暂停执行差别电价一年。鼓励商业银行对有利于增强灾区建材生产能力的合规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所需流动资金,给予信贷支持。 (三)综合利用灾区固体废弃物。组织做好震毁建筑废弃物清理分拣、消毒防疫和集中运输等工作。加强统筹规划,支持符合条件的建筑废弃物处理厂建设。引导建材生产企业和各类投资者,按照《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综合利用灾区建筑废弃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煤矸石等研制开发环保建材产品。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和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优惠政策,采取无偿提供临时生产用地等措施,支持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在恢复重建期间就地处理、就地利用、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四)鼓励发展和使用新型建筑材料。积极组织企业研制开发新型建筑材料。鼓励和引导使用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石膏砌块、煤矸石空心砖等新型墙体材料,替代部分传统墙体材料的使用。民族地区可按照少数民族建筑风格,在保证石材选用和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当地石材作为农房墙体材料。 (五)保障大宗建材物资供应。需跨省供应的钢材、水泥、玻璃、沥青等大宗建材,可由省级政府有关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组织集中采购,衔接落实生产和流通配送,稳定出厂和运输价格,保障市场供应。砖瓦砂石等建筑材料,立足省内平衡解决,可由县级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确定生产供应商和供货价格,组织集中采购。 (六)鼓励对口支援建材供应。灾区周边省(区、市)根据灾后恢复重建建材市场需求,发挥本地建材企业优势,积极组织货源销往灾区。鼓励对口支援省(市)自行组织紧缺建材采购,尽力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的需要。 (七)保证灾区重建建材产品质量。建材生产企业要加强建材产品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组织生产。建材流通企业要依法经营,防止不合格建材流入市场。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建材产品的行为。 二、保障灾区重建建材运输 (一)尽快恢复灾区道路交通。加快灾区交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优先安排建设资金,加强瓶颈路段疏通与维护,提高通往城镇和边远乡村的道路通达能力。加大重点路段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监测、预警和治理力度,确保交通运输安全。 (二)统筹组织运输力量。按区域建立建材配送中心,及时建材市场供需信息,组织引导社会运输力量参与大宗建材运输,减少倒运和仓储环节,保障城镇、乡村大宗建材供应。对为政府采购提供配送服务的企业给予补贴。 (三)开辟建材运输绿色通道。铁路、公路等部门对运往灾区的大宗建材,优先安排运力。对政府集中采购的大宗建材运输,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发放专门通行证,继续实行绿色通道措施。 三、加强灾区建材价格监督管理 (一)落实重要建材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灾区价格主管部门要把平抑建材价格作为当前价格监管工作的重点,根据建材生产销售特点,适时采取规定限价、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提价申报、调价备案等干预措施,确保钢材、水泥、玻璃、墙体材料等大宗建材出厂和销售价格维持在合理范围内。地方政府可成立由价格主管部门、其他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参加的产销地临时价格协调机构,协调建材临时价格政策。根据市场变化,对供求平衡、涨价压力缓解的建材品种,及时调整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二)加强建材价格监督检查。继续做好灾区建材价格日报工作。组织开展钢材、水泥、玻璃、墙体材料等重要建材及其运输价格的检查和巡查,防止煤电油运价格不合理上涨。重点查处违反政府限价、擅自提价,以及降低质量、以次充好、短缺数量等变相涨价和欺诈行为。依法打击建材价格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建材市场秩序。 四、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灾区各级发展改革、经委(经贸委)、住房城乡建设和价格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恢复重建期间建材生产供应和物价稳定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根据灾后恢复重建需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按照职 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服务,务求实效。各级发展改革、经委(经贸委)、住房城乡建设和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大促进建材生产供应和稳定价格的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准确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正确引导市场行为。要加强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要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有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供应管理论文:煤炭企业供应商管理思考 煤炭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物资需求特性,决定了煤炭企业应该进一步改革物资采购模式,完善供应商管理工作,以降低企业总成本、逐步构建战略采购体系为目标,以供应商队伍建设与管理为中心,以提升采购行为和供应商的合作层次为核心,在对供应商进行科学评价、动态考核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一支优秀供应商队伍,并通过与供应商在资本、技术、服务与管理创新方面的合作,最终实现煤炭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开展煤炭企业供应商队伍建设与管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革。 一、调整思维,统一认识 煤炭企业的物资部门与社会流通领域的物资部门,都是从事物资流通业务的,但煤炭企业物资部门在这个活动中,不再是从流通到流通,追求的目标也不是部门利益最大化,而是满足安全生产对物资的需求及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物资采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总成本的节约。成本最优往往被误认为价格最低,因而采购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单次购量价格,忽略了物资使用过程中的维修费用、使用寿命、配件及易损件的消耗、产品更新淘汰等因素,只考虑价格,采购总成本是得不到整体控制的。因此,必须对采购流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成本环节和其他长期潜在成本进行评估。 二、形成共同参与、综合协调的运作体系 供应商队伍建设不仅是供应部门的事,也涉及使用单位,因为物资的各种性能都需要经过使用过程的检验,同时还涉及到技术部门。只有技术部门与供应商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在煤矿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此外,作为企业内部的监督部门,也需要在采购方式改变时,对新的运作方式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这就需要有一个由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供应商管理与协调机构,统筹运作这项工作。 三、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科学划分供应商类型 评价体系主要包括:①企业的基本情况。主要涉及企业的性质、组织规模、主导产品等方面。②企业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企业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企业的规章制度体系、产品的市场范围。③质量水平。主要包括产品资质、检验标准化程度、产品的优良品率、iso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认证体系、对质量问题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率、安装调试情况、使用过程中事故率(次数)。④交货能力。主要评价生产加工发货的及时性、扩大供货能力、增加订货的反应能力等。⑤价格水平。主要评价优惠程序及幅度、消化涨价能力、成本下降空间。⑥技术水平。主要包括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后续开发的能力、产品设计能力、技术问题反应能力。⑦售后服务。主要包括应急反应程度、配套售后服务能力、现场服务能力。⑧企业文化。主要涉及企业理念、企业发展战略等。在评价过程中,供应部门、技术部门、使用单位按照涉及不同内容和不同的权重,最终对供应商做出综合的评价,再按照物资采购额度及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程度,分别确定战略供应商、重点供应商、准入供应商。 四、采用新的运作模式,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供应保障程度 供应商队伍经过评价、筛选确定后,在物资采购上可以采用以战略(重点)供应商采购为主、其他采购为辅,协商定价为主、招标采购为辅,集中批量采购为主、临时采购为辅的方式,逐步形成“大厂家、大批量、大采购”的运作模式。如平顶山煤业集团20__年末开始着手供应商队伍建设,改变了以月度招标比价为主的分散采购方式,以年度需求计划为基础,组织了两次大型商务洽谈会,20__年订货量达到8亿元,为全年60%的主要物资需求确定了采购渠道。由于供需双方对市场进行了锁定,因此,生产企业可以根据需求,寻求市场原材料最佳采购期,适时安排生产,形成规模生产,最大程度地消化市场价格变化形成的不利因素,为煤炭企业提供价格较为稳定的产品。 供应商队伍建设,也使煤炭企业的储备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供应商为了保证其市场占有率,就要提高物资供应的保证程度,同时,为了减少生产周期、运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一般都扩大其产品在煤炭企业的代储量,煤炭企业作为对供应商的支持,也采取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供应商扩大代储。如淮南矿业集团物资部门对供应商实行了“四免一不欠”(免提运费、免仓储费、免装卸费、免配送费,消耗后结算不拖欠货款)政策,采用物流大市场、物资代售、采掘工具超市等方式,为供应商代储提供便利条件,在物资总储备中,供应商的储备比例达到2:3左右,大大提高了物资供应的保障程度。 五、通过技术、资本、服务等纽带与优秀供应商实行多层次合作 搭建一个平台将供应商与使用单位连接起来,供应商可以直接接触到使用单位,了解煤矿对物资技术的需求和特性服务,了解所供产品使用、维修情况,及时提供零配件。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减少因安装使用不当造成的产品损坏。一些供应商与煤矿企业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供应商与平顶山煤业集团联合开发了o型掘进机、双联电机车、智能型馈电开关等产品,带动了煤矿的技术进步和效益的提高。平煤集团物资部门利用土地、设施等与中国石油公司进行资本合作,成立了中油平顶山销售分公司,运作几年来,市场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平顶山煤业集团得到了可靠的资源,也降低了储备占用。 目前,大型煤炭企业都在整合煤炭资源,扩大生产区域和生产规模。建立区域性仓库和扩大配送能力是许多煤炭企业物资部门面临的新问题。与优秀供应商进行资本合作,吸引供应商参与煤炭企业内部的仓储物流业务,应该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尝试的一个方面。同时,物资部门还可以利用煤炭企业在钢铁、建材等行业的采购优势,为供应商提供价格优惠、质量优良的物资,使供应商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 六、开展动态考核,实行优胜劣汰 供应商队伍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评价体系,煤炭企业每年都要对供应商开展综合评价,实行准入供应商向重点供应商、重点供应商向战略供应商晋级,并增加对优秀供应商的采购额度。同时,还要对运行中出现问题的供应商实行降级,对出现重大问题的、不合格的供应商进行淘汰,逐步建立起一支成熟和相对稳定的供应商队伍。 许多大型煤炭企业已经开始着手供应商队伍建设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从长远看,不仅各煤炭企业需要在发展中进行完善,还需要探讨如何在 区域内或行业内进行横向联合,形成更大的行业优势,实现更大 范围内的优秀供应商队伍建设与管理,形成煤炭企业物资部门之间的“合力”。这必将会对煤炭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安全生产产生更大的影响。 供应管理论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营销对策分析 供应链管理不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传统观念,也改变了物流企业传统的营销策略。供应链管理大大缩短了企业、同行和客户三者之间的距离。作为物流企业,如何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通过现代营销策略开辟市场、发展市场、占有市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更好更快地发展,已成为众多物流企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1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的特点 物流企业,是指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物流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物流企业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1.1 物流企业发展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情况突出 目前,许多中小型物流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对服务对象和区域的定位不准确、信息化系统不完善、以及对新兴物流业务的探索不够大胆等原因而退出了物流行业。同时,我国也迅速崛起了一批实力雄厚,业务功能齐全,集成化运作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管理技术,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化水平,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物流大企业,其中有由运输仓储货代转型的如中远、中海等,也有新建的第三方物流如广州宝供、天津大田、大连锦程等。 1.2 物流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信息现代化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现代物流企业是以信息为中心、实现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以达到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也是唯一的选择。要想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管理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POS系统、EOS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业务流程重组(BPR)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被广泛的应用。 1.3 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发展 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规范物流服务提供者与物流服务需求者之间的关系。物流服务的提供者根据契约的规定,提供多功能直至全方位一体化物流服务,并以契约来管理所以提供的物流服务及其过程。 2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营销现状 随着全球物流进入了供应链管理时代,近几年我国物流企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国内传统储运企业转型改制后形成的物流企业多数仍未脱离过去经营服务垄断时期的陈旧思想,在已有固定的大量业务面前很少考虑宣传营销战略;而一些富于竞争实力的民营物流企业虽考虑了宣传营销市场的发展,但多数做得不够,且策略与国际物流企业营销水平相差甚远。 2.1 物流企业营销观念淡薄,缺乏成长活力 在营销策略上,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的服务观念、营销意识相对淡薄,一些物流企业还停留在“等顾客找上门”或是依靠一些固定的客源维持的原始营销阶段,企业自主宣传促销意识薄弱,竞争观念、服务观念不能到位。 2.2 现代管理意识淡薄,影响整体竞争力 当前,我国一些民营、小型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着“小农意识”,短期逐利思想严重,很难向现代化物流企业发展理念转变;多数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 2.3 物流企业营销宣传方式层次较低,缺乏系统性 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所采用的营销手段主要是发放企业业务宣传单,在营业网点附近制作指引广告等,而这些营销方式均是以企业自身为中心进行开展的,没有和客户服务联系起来;营销宣传缺乏系统性。 2.4 物流服务营销人才缺乏,行业竞争不规范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现有营销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同时,我国现在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物流法》,涉及物流服务营销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缺乏,行业竞争秩序亟待规范。 3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营销对策分析 3.1 提高营销意识,加强营销宣传力度 我国物流企业要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经验,充分重视物流营销宣传,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宣传企业,提高物流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物流企业要开展有效的促销策略,利用广告、物流人员销售策略、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方式与客户实现有效沟通,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信誉度。 例如,享誉全球的联邦快递公司在营销宣传中,注重通 过电视、报纸、公益活动等多种渠道宣传企业形象,进行业务推广,不断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3.2 满足客户需求,确立自己的品牌 物流服务品牌是一种通过提供创意性过程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劳务行为标记。物流品牌的服务具有即时效应。首先,它不能够像一般品牌那样可以多次享用,只有在参与购买的过程,才能一次享用这种品牌,一旦脱离,享用也就结束了。物流企业在选择和制定品牌策略时,要依据社会条件、市场环境、消费者偏好和商品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注意品牌的特异性,使品牌能与商品实体相吻合;物流企业通常可以采取如下几种品牌策略:品牌差异策略;单一品牌策略;效用品牌策略;名字品牌策略;产地品牌策略等。 3.3 拓宽营销渠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得渠道者得天下”强调的就是营销渠道的重要性。物流企业营销渠道是指物流服务通过交换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路线。物流分销渠道涉及的是物流服务从生产向消费转移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点为生产者出售物流服务,终点为消费者或用户购买、使用物流服务,位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中间环节。 物流企业营销渠道的设计一般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确定渠道模式,企业在对分销渠道进行选择时,必须先决定采用哪种类型的分销渠道,其中主要是看是否通过中间商,如果需要的话,要通过的中间商属于什么类型和规模等。二是确定中间商,包括中间商的数目、选择中间商的条件等。三是明确渠道成 员的权利和义务,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价格政策、销售条件、地区权利以及双方应提供的权利与责任等内容。四是对渠道设计方案进行评估。 3.4 积极培育并合理使用营销型物流服务人才 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高素质的营销型物流服务人才。当前,新的物流观念和技术不断涌现,国内物流企业不仅要对员工进行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知识培训,而且要进行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技能的培训。 现代物流企业在实行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应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看重整个流通渠道的商品运动,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必须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与生产企业、供应商及客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 供应管理论文: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研究 摘 要:供应商管理是旅游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供应商合作关系是提高旅游供应链效率的有效途径。共同开发旅游产品使供应商与旅行社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这有助于合作的深入。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的管理划分为基础层、运作层、机制层和目标层四个层次,根据各层次要求的不同,提出了构建旅行社协作网络、组建优势互补的团队和建立利益保障机制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旅游产品;旅行社;旅游供应链;旅行社供应商 旅游供应链是一条服务型供应链,自身的特殊性造成了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关系复杂。对于如何协调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已经从多角度进行了研究。国外对旅游供应商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建立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模型、供应商奖惩体系以及与供应商维持稳定合作关系的因素与方法等进行探讨。国内对于旅游供应链上企业关系的研究,早期主要是对旅游企业组织和合作联盟的探讨[1]及对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讨论[2-3]。对于旅游供应商管理的研究也较多,主要是以构建相应的模型来进行问题的探讨:张晓明等对于旅游服务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问题应用博弈模型、经典报童模型进行了具体研究[4];吴琳萍通过建立基于“时间—价格(成本)”的期权合同模式构建了旅行社与供应商的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了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协调[5];吴春尚等用委托模型在分析旅游服务供应链上企业的协作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企业有效协作的条件[6]。 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旅游企业关系研究的重点在于旅游企业的横向和纵向联合。由于国内外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差异,国外以旅游企业实证分析为研究基础,重点在如何评价和选择供应商,以及如何维持与供应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方面。国内旅游供应链管理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探讨、供应链诚信问题、与供应商关系等研究上。随着研究的深入,运用各种方法解决旅游企业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问题、旅行社与供应商合作问题的研究也随之展开。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将立足于旅行社的产品开发,探讨供应链上各旅游企业的关系,划分支持旅游产品开发供应商的管理层次结构,提出旅行社供应商策略的管理。 一、旅游产品特点及旅行社在供应链上核心地位分析 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流通过程不同,旅游产品的流通是在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之中实现的,旅游者旅游消费的过程就是旅游企业生产旅游产品的过程。从供需两方面来看,旅游产品以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为核心,以服务为主要内容,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消费与生产同步性、异质性与雷同性并存等特点,是一种以旅游设施为依托,以供应商的产品为“原材料”,经旅行社的设计、组合或营销等开发活动后被销售给旅游者的商品[7]。旅行社的供应商是为旅行社生产旅游产品提供必要生产要素的企业,在旅游供应链上位于旅行社的上游,包括饭店、交通部门、景点、娱乐购物等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有需求的企业。从旅游产品的定义可以看出,旅行社是联系众多供应商的纽带,起到组织者、生产者的作用,它受饭店、交通部门、景区、娱乐等各供应商的委托,以合同规定的价格向旅游者出售旅游产品。旅行社在旅游活动中除主要承担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各项产品的组合与出售工作外,还承担了收集旅游者信息并反馈给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供应商的任务。现阶段,虽然我国旅游供应链的发展还不十分完善,对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确立还有很多争议,但按照发达国家旅游供应链的发展方向看,旅行社作为核心企业的潜力非常大。在完整的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在旅游活动中既直接和旅游者接触,又根据游客需求对食、住、行、游、购、娱等企业的产品进行集成。在这一过程中,旅行社具有其他单个旅游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承担着供需双方信息汇集交流、服务等各方面调度、旅游行程安排、各环节关系协调以及资金往来结算等工作。旅行社作为游客与其他旅游企业连接的纽带,在旅游供应链上具有链接组织的特点,并承担了核心企业的大部分任务[8]。从旅游供应链的发展现状看,旅行社特别是大型旅行社在实际工作中的确发挥了核心企业的主要作用。 二、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管理特征分析 (一)面向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管理的意义1.保证旅游产品的质量传统的旅游产品从本质上讲是提供给旅游者的一种服务,是由包括旅行社在内的所有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的组合。虽然最终是由旅行社将产品按顾客要求组装,但是旅行社对于旅游产品各要素质量的控制远超其本身力所能及的范围,产品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整个旅游产品。要使旅游产品质量得以保证,仅靠旅行社一方努力不行。旅行社作为组织者,要承担起协调各供应商关系的任务,与供应商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以旅行社产品开发为核心的旅游供应商的合作,能够加强旅行社及其供应商的核心竞争能力,对旅游市场上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快速反应,并提高旅游产品整体服务质量。2.降低旅游产品成本旅行社和交通、金融、饭店、景区等相关的供应商实行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可以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旅行社与供应商通过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形成联合经营网络,提供优势互补的产品,不但有利于满足顾客的需求,这种稳定的协作关系还可以减少旅行社寻找合作伙伴、评估合作伙伴和维持合作伙伴关系的支出,对于旅行社和相应的供应商而言都意味着经营的稳定,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边际成本。 (二)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管理的特点相对于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而言,在以往供应商管理研究中,旅行社作为旅游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处于主动地位,而提供旅游产品其他组成要素诸如食、住、行、游、购、娱的供应商,相对而言处于被动的地位。旅行社对各旅游要素进行采购时,考虑最多的是价格因素,有时也会以质量、合作诚意等作为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标准,但是总体而言没有从战略角度管理旅游供应商。从与供应商合作的现状来看,当前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仍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买卖关系,在利益上,很多时候双方处于对立面。当市场需求变化较大的时候,如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双方更加注意在每一次买卖过程中如何使自身获得的利益最大化,一味讨价还价,最终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品的质量。与以往的供应商合作与管理不同,在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的管理行为中,存在以下特点:旅游产品开发不再是旅行社单方面的行为,供应商也不再是旅游产品各组成要素简单的提供者;供应商要介入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双方建立起联合开发的团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9];旅行社应当承担起协调各供应商关系的任务 ,注重供应商的发展;各供应商之间应制定共同发展的战略,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防止为追求各自的经济效益在利益分配方面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等。 (三)构成层次分析旅行社组织出售完整的旅游产品给旅游者,它与旅游产品各要素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核心实际就是一种经济合同关系,供应商本身属于企业,追求各自的经济效益目标,因此在利益分割上必然会存在矛盾。为了防止供应商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而对整个供应链和其他企业利益造成损害,旅行社要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对供应商关系进行协调,并建立共同发展目标。旅行社通过与旅游企业共同合作,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形成旅游产品外形部分与延伸部分的差异性,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最终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从层次分析的角度出发,可将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划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即基础层、运作层、机制层和目标层(图1)。从图1看出,四个层次联系紧密,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再是旅行社单方面的工作。为了达到设计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以及形成产品和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信息技术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基础。运作层则强调各旅游供应商的优势,发掘旅游供应商最大的潜力,发挥核心企业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的协同作用,组建合作的团队,提高旅游供应链整体效率。机制层主要强调激励、协调机制的建立,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协调与激励机制能够提高产品开发过程中各供应商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的策略 (一)构建协作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旅游市场竞争,许多旅游网站应运而生,扩大了旅游市场供求的规模,也为旅游市场供求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但在现阶段,大多数旅游网站也只是信息的平台和一种新的宣传媒介,部分可以实现与用户之间的简单互动,对于游客更多的需求信息无法了解,业务还是通过一些诸如电话等传统人工服务的方式完成。旅游者虽然可以通过专业旅游网站选择旅游产品,设计自己偏爱的旅游线路,但除了选择自由之外,对于产品其他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少,更多情况下,游客还是希望从专业人员那里得到丰富的信息和建议来完成旅行。旅行社作为整体旅游产品的销售者,无论对于游客还是供应商都有自身优势。一方面,旅行社是其供应商(如航空公司、车船公司、景点等等)和旅行者之间的桥梁。游客通过旅行社可省去一一筛选的烦恼,由旅行社帮助其设计产品,除了价格优惠之外,还可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旅行社将根据游客的偏好聚合和组装产品,向旅游者提供更特殊化的产品及服务。另一方面,旅行社直接面对游客,更易得到游客对交通、饭店、餐饮等服务的真实需求信息,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供应商,可使供应商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应对变化。因此,旅行社作为整体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供应商只有与旅行社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共同建立企业外部网络,互通信息,才能更及时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提高整条旅游供应链的效率。旅行社可以建立企业门户网站,即外部网,使其成为开展电子商务的平台和企业窗口,并通过这个窗口与顾客和供应商更畅通地沟通。供应商加入该网络更能准确地把握游客需求,及时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旅行社与供应商共同开发旅游产品,他们就具有共同、共享的目标,并相互依赖。网络的建设可以包括旅游目的地介绍、产品咨询、产品预订、旅游者需求调查、产品反馈、网上营销,以及与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图2)。网站的建设主要由旅行社来完成,旅行社构建中央数据库,与供应商和顾客连成网络结构,合作的旅游企业能从免费的数据库中获得信息,建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及时发现市场变化,提高企业效率。通过健全网上交易,最终实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在网络结构的中央数据库中,供应商可以获得关于市场和游客更加详细的资料和需求,旅游者可以获得关于旅游产品最新和最完善的信息。供给与需求信息沿着旅游供应链流动。作为中介机构的旅行社,整合游客需求信息,并与供应商共同探讨和开发产品,从而设计出最符合游客要求的旅游线路。在这个协作网络中,三方面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 同时也都是信息增值的受益者。 (二)组建优势互补的团队完整的旅游产品由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成,各旅游要素供应商应提供优势互补的旅游产品,才能组成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现在的市场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旅游供应商之间存在竞争,但更应保持合作伙伴关系,以提高整条旅游供应链的效率。如果供应商分别向需求单项旅游产品的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则会因企业之间契约谈判和维持契约而产生相当大的交易费用。因此,合作企业在以旅行社为主构建起来的网络平台上,互相探讨、研究市场形势,共同开发旅游产品,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随着旅游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旅游消费的逐渐成熟,价格手段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对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推进作用越来越有限。消费者的成熟也带来了市场超细划分的趋势,标准化的旅游产品不能再满足游客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旅途追求更多的享受和乐趣已经成为消费主导,这就需要旅游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必然会带来成本的增加以及旅游产品整体价格的提升,而整体价格上涨又不利于市场竞争。因此,只有旅行社与供应商进行团队合作,才能在不增加成本的同时创新旅游产品。在旅游越来越注重享受的当下,旅行社与饭店、交通等供应商合作开发一系列度假休闲旅游产品,能在淡季提高诸如宾馆、酒店等供应商的客房入住率。在欧洲,英国和德国的假日旅游包机业是十分成功的行业,包机业趋于“垂直一体化”的格局,主要的包机公司都为旅游公司所有。我国由于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所限,目前还没有百分之百飞远程包机航线的航空公司,但是与航空公司合作开发包机旅游产品是可行之道。如在当初“云南丽江线”一直不温不火的状况下,深圳国旅与深圳航空公司毅然联手,与丽江旅游局合作,联动让利,互为促销,开发了多条主题旅游的包机线路,不但使各自的业务跃上新台阶,更把丽江游打造成了一种新 旅游的代表,开创了今天“丽江游”模式的先河。这几年,旅行社与航空公司合作频繁,开通旅游热点地的航班直飞,推出大批直飞旅游产品,既使游客行程更方便省时,产品报价大幅下降,也使企业获得了更多利润。(三)建立利益保障机制通过供应商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能够改善旅游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共同的企业目标和期望,旅行社和供应商都能增强抵抗危机的能力。旅行社与供应商合作开发旅游产品,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利益,如果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就会失去合作的动力。只有建立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共同分担旅游产品开发的风险,才能确保合作双方利益的实现,提高供应商合作的积极性(图3)。旅行社或旅游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要保证饭店、交通、景点等旅游供应商稳定的销售量。在旅游淡季时,帮助供应商推销更多的产品,提高旅游设施的使用率,但不可借机压低价格;帮助旅游供应商提高旅游服务的能力,降低企业之间交易成本,保证供应商的利润稳定性,在宣传旅游产品的同时帮助供应商提升企业形象。旅行社与旅游供应商要经常互相沟通,建立起旅行社和供应商不同合作阶段(如淡季或者旺季)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在多种可选择的策略中挑选双方都较满意的方法,同时双方也互相监督,保证旅游产品顺利开发和旅游供应链效率最大化的实现。 供应管理论文:浅谈供应链企业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生产经营、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从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如果只是依靠企业自身努力,不足以在市场环境中获得足够的优势。为了应对熟悉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要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又是互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得到提高,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管理模式出现,通过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相互协调补充,使供应链各环节都平稳运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对市场环境也要不断的适应,要求管理人员要将供应链管理意识竖立起来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属于管理模式的一种,基于企业发展中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对关系到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将产品从原料、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的元素联系在一起,采取集成化管理措施。在供应链管理中,每一个环节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后,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综合而言,企业供应链管理具有战略性、互补性及集成性:(1)战略性。指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资源合作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使合作相互促进。企业通过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提升,使自我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避免企业在供应链中被淘汰。(2)互补性。指的是对企业自身运行的不足通过相互合作实现补充,尤其是在市场环境的多元发展中,动态的市场运行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企业间展开合作,能够有效的抵御市场风险,实现风险共担,降低损失。为了使企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效果实现,企业要从自身的不足入手,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包含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及资金等方面,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升。(3)集成性。指的是对资源的优化整合,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够将企业松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简化运行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而产生的设计水平及生产水平,在产品创新速度方面也得到了加快,最终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1.合作企业间存在利益冲突 在供应链管理中,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企业共同的目标。但是,难免会出现企业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出现不合作的倾向。尽管很多企业也参与合作,但这些合作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一旦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会退出供应链。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要想获取长期效益,必须要将合作维持下去,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可有效的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2.供应链管理存在缺陷 在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相应管理技术,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技术不可缺少,另一方面供应链运行技术也非常重要。对于管理技术而言,以整合企业优势资源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企业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企业供应链运行中,尽管很多企业也都处于供应链管理中,但管理的方法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合作管理的态度并没有出现,企业之间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在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的资源类型有很多,包含资金、信息、知识、物流等,这些资源或多或少都存在地域跨度、时间差距。因此,需要建立信息链管理平台,而目前因为技术上存在局限性,使得供应链合作中也存在着缺陷。 三、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创新策略 1.建立供应链合作信息机制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节点,在企业供应链运行中,企业间一旦出现不信任现象时,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了防止供应链信息失真对供应链的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装企业而言,必须要建立信任机制,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基于共享信息平台,将供应链信任机制建立起来,企业间能够在平台中对生产、经营、销售等市场信息相关问题充分的进行交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例如,对企业产品市场信息进行交流时,涉及的内容包含产品、市场、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准确、全面的获取,必须要有密切的企业间合作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供应链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之间在信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合作,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创新。 2.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在供应链上运行过程中,尽管企业之间都是以合作为主,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个企业都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所以在企业供应链合作中,有必要建立动态监督检查机制。针对供应链中所有的合作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监督与检查,包含经营策略、技术措施、进展情况等,都要与合作规范相符。供应链合作中,企业之间都采用的是合同管理方式,按照供应链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进行动态的管理,对合作企业的状态实施过程性监督,全面管理,防止供应链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主要针对的是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实施监督,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3.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 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核心业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关注的重点,其它业务则通过外包方式,由专业服务单位处理。而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间的建立,使企业间形成动态联盟,在供应链运行机制下完成各项业务。然而,供应链在运行状态下,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势必会存在,这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只存在与形式,而信息合作不会出现。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则会促使合作的失败。由此可见,协调机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企业竞争中,对市场份额的竞争是重点,消费者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只有全力合作,才能使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供应链运行中企业的共同目标才能实现,通过协议式合作,对资源、信息进行共享,共同分担市场风险,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最终使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均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总之,在各个行业领域中,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间的竞争也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要求对管理战略也要不断创新,实现动态化的供应链模式。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合作信息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协调机制,才能保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稳定运行。 供应管理论文:油田工程技术部供应链管理 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以及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经济发展战略初显成效等因素将影响油气行业的未来发展环境,特别是××在石油工业战略接替地位的确立,以及提出的“1521”发展目标,对工程技术部的生存和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面临的良好机遇主要有:一是国家能源需求为工程技术部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西部特别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为工程技术部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市场条件;三是油田的支持为工程技术部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四是公司实力的提升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生产保障压力越来越大;二是技术和质量需求越来越高;三是经营管理压力越来越大;四是公司自身在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核心技术不成规模,市场竞争优势不强,还有自身的思想观念等因素。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调和总成本最低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的冲突,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在企业持续重组的情况下,工程技术部如何能得到持续优质高效的发展是面临的一个课题。文秘站版权所有 2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 2.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 所谓供应链,是指在向最终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顾客等相关实体的活动及相互关系的网络。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为了使供应链整体成本最小、效益最大而对相关实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方法。供应链管理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优化所有与供应链相关的作业,实现顾客满意度最大,供应链各成员效率和效益最优的目标。 据有关资料统计,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到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0以上。 2.2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可以从存货管理的方式、货物流、信息流、风险、计划及组织方向的关系方面来讨论。 从存货管理与物流角度来看,在供应链管理中,存货水平在供应链成员中协调,以使存化投资与成本最小。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把存货向前推或向后延,其结果是造成某个或某些节点企业存货投资增大和成本增加,影响节点企业竞争力,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从对成本管理的概念来看,在供应链管理中,是通过注重产品最终成本来优化供应链。传统管理中节点企业一般只注重本公司发生的成本和竞争对手的生产成本,不太意识到它们与供应商的关系如何影响到最终产品的成本。 从风险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需要风险共担才能实现;从计划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的计划表现为上、下游节点企业在计划中的参与性和协调性要明显于传统管理;从组织形式角度来看,供应链组织形式出现了战略联盟与合作。 2.3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 (1)目标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调和总成本最低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的冲突,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供应链成本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制造成本、以及供应链物流的其它成本费用,各成本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并使实体供应物流、制造装配物流与实体分销物流之间达到高度均衡。总成本最低化目标就是整个供应链运作与管理的所有成本的总和最低化。 总成本最小化目标不是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库存的转移,而是使整个社会库存总量减少。这就需要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与库存变化的最优控制。运用集成化管理思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改进服务、缩短时间、提高品质与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是可以兼得的。 (2)作用 一是可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供应链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紧密联结在一起,并对之进行协调、优化管理,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相关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消费者需求信息沿供应链逆向准确地迅速地反馈到生产厂商。生产商据此对产品的增加、减少、改进、质量提高、原料的选择等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求良好地结合。二是可促使企业采用现代化手段。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和动因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应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则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手段越需要现代化。三是可降低节点企业库存成本和供应链的流通费用。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减少库存量,减少了资金占用,从而降低库存成本。供应链通过各企业的优化组合,成为最快速、最简便的流通渠道,大大缩短流通路线,有效降低流通费用。 (3)基本要求 一是信息资源共享。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企业拥有的信息资源是其在市场竞争的重要后盾。供应链管理大量采用现代科技方法,以最优流通渠道使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在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客户的需求。在供应链管理中,一切均是围绕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运作。供应链管理通过生产企业内部、外部及流通企业的整体协作,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加快物流配送速度,从而将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快速高质量的服务,将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信誉,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扩大客户需求。三是实现多赢。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企业走出了自身的范围来看待供应链网链上本是竞争对手的其他企业。供应链上的名企业形成了融会贯通的网络整体,在这个网络中,各企业仍保持着个体特性,但他们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合作,实现多赢的结果。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程序一般应包括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库存与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分销渠道管理、客户服务管理,或归结为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与整合。 3工程技术部供应链管理现状 在采购管理方面。工程技术部目前基本定位为油田生产保障型 后勤生产服务单位,主要表现为投资审批周期长,采购运行环节多,供应厂商战略联盟体系未形成,造成同一时期内相同业务都要按相同程序完全运行一次,造成内部运行成本增加、外部厂商不确定性增加,不容易满足供应链管理要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行。 在组织机构方面。工程技术部业务流程基本上处于工厂调度、科室管理的模式下运作,还未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各用户来工程技术部办理业务单据,要到多个部门办理一个项目的业务,客户在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受制于资源状况。在生产计划与组织中,由于本部与前线服务点的生产能力未认真进行优化调配和设计,服务效率有待提高。当服务和产品在现场使用时,也没有完整的技术标准和职能界定,易造成利益冲突。信息流在工程技术部与客户之间不完整、不对称,未形成融合的供应链利益共同体关系。 在标准化方面。对于产品的订货技术条件已初步形成了系列技术规范或标准,但在该系列标准是否完全适应××深井、超深井钻井工艺的要求,以及该系列标准是否做到了先进性与经济性匹配等两个方面未深入科学的进行研究。在推行环节中,基本实行了标准化管理,但对新工艺、新技术吸收消化方面还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现场使用环节中,钻具业务、井控业务有一部分标准,但工具业务、泥浆技术服务业务未上升到标准层次;同时,已有的标准适用性不强,钻具业务的相关标准就未得到有效执行。 在人才与观念方面。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刚刚引入,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再次,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对人员观念的影响,对开放式的供应链管理的观念转变还需要时间。其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需要许多综合型人才,这些都需要准备。 在与供应厂商的合作方面。由于受投资管理和采购管理体制的影响,虽然公司主要产品有相对稳定的供应厂商,但在供应厂商的选择、评估及合作的紧密度和合作的方式两方面来看,都是在临时性与纯粹的商务层面进行,还未深入到合作联盟等供应链体系要求的紧密关系。 4工程技术部供应链管理设想 4.1与供应厂商的合作研究 主要有三种合作模式,一是,建立供应商战略联盟体系,甲方承诺市场,乙方承诺服务,信息共亨,风险共担,双赢双利。二是,以参股或控股某生产厂家,或购买某厂家的某产品生产线经营权等方式进行资本合作。三是,以期货方式购买某产品进行贸易合作,该形式主要是基于油田内普遍存在投资决策同期长而市场变化快的情况,先以期货拥有市场可能紧俏的某项或几项产品,当其它油田有需求时便可出手,实现既可租赁也可销售。工程技术部在该项目合作中拥有的优势主要是对产品在现场应用的适宜性有第一手资料,只要加强与科研究所的合作深入研究,就可以上升到指导产品研发及生产的技术标准。“三类企业卖产品,二类企业卖专利,一类企业卖标准”。拥有标准在当今国际社会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和对标准的掌握,运用紧密的合作方式,以长期分批的订单确保要供应厂商及时生产,及时供应。 4.2区域内竞争对手合作方面研究 在××区域市场内,工程技术部可作为管材工具租赁业务板块的领先者或领跑者的地位,应不断强化这种地位,并要发挥这种优势的经济价值。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深井超深井管材工具标准、维修检测标准、服务标准等标准系列,不仅引导并满足用户的要求,而且提高进入者门槛值和已进入的成本消耗,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选择或淘汰竞争者中小规模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以“双赢”思想为理念,以共同利益为础,通过兼并、股份制、合作等形式,组建区域性的服务公司或联合体,快速做大做强管材工具租赁业务板块。 4.3与油田用户的新服务项目合作研究 在项目选择上,要跟踪世界前沿钻井技术,结合××深井超深井钻井工艺的技术难点进行筛选和推广,并以解决钻井工艺的难度、降低钻井成本、给油田创造价值为原则,重点项目包括欠平衡及空气钻井工艺及技术、打捞工艺及技术、泥浆技术等。在项目推广时机上,要按照超前储备的原则,准备油田未想到或正在想的而又需要的项目,要实现这种时机上策略,仅靠工程技术部现有队伍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出路在于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研发机制,具体办法是:聘请或聘用国内甚至国际的专家,组建专家队伍体系;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大学、西安管材研究所、华北钻井研究院文秘站版权所有等签订年度合作或项目合作协议,组建技术研发支持体系;整合油田工程技术力量,组建技术研发的宏观管理和组织体系。在项目运行策略上,以掌握核心技术占有市场为主要策略,以国际有实力的公司进行技术合作为主要手段,以雇佣、租赁、合作的形式掌握工程技术队伍为主要办法,解决我们工程技术服务中施工队伍、技术支持、日常运作、争夺市场等环节的问题。 4.4实施隔合型服务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 1)改善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和物资配送系统。第一,生产管理系统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制定工程技术部内部生产计划。生产计划以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的形式分别下达,监督各部门计划是否正在得到有效的执行。通过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在不断调整完好物资的库存结构,使库存能准时满足用户的需求。第二,完善物资配送系统。一方面,完善物资配送系统的选址调配工作,在本部基地和前线三个支撑点之间确定各自的配送能力。库尔勒基地以高技术含量、全面的生产服务能力为重点建设,轮南基地以小钻杆修理、现场技术服务支撑为重点建设,库车基地可以大钻具修理、现场技术服务支撑为重点建设,塔中基地以应急保障和现场技术服务为重点建设。另一方面,建立起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手段物资配送系统,把各点的配送计划和需求有效地联系起来,把各自配送的物资状态处于有效监控之下。第三,建立以单井服务档案为主要手段的配送跟踪系统。以现场技术服务、物资配送为主要内容进行记录,加强对配送在用物资的跟踪,加强现场技术服务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有效性。 2)创新管理方法。一方面,改变传统的事后管理方法,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掌握用户的意见,了解业务发展,采取预防性措施,加强质量过程控制,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通过服务质量回访、服务质量座谈会、问题调查、与用户技术座谈、技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收集各方信息,采取预防性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在管理方式上,推行租赁业务计算机管理、无损检测数据网络化管理、井控装备和井下工具技术数据电子化统计等方式,变粗放型管理模式为集约型管理模式,逐步推行智能化和 网络化管理。 3)创新服务方式。首先,推行靠前服务,现场解决客户需求。一方面,制定《钻具现场管理规定》、《井控现场服务工作细则》、《钻具现场探伤周期》等现场服务办法和规范。另一方面,增加前线点服务功能,补充现场服务人员,实现租赁物资现场交接,开展巡回检查服务和跟踪技术服务。其次,推行精细的人性化服务。对井控装备、工具在送井前都进行清洗、喷漆、做标记的工作,并随设备配送使用说明书、试压合格证、跟踪卡,对送井钻具配送资料包,便于用户了解相关数据和历史资料,以便更好地使用和维护。于细微处见真诚,人性化服务赢得顾客的信任和支持。再次,发挥技术优势,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主动跟踪油田生产进度,及时收集用户生产需求,主动联络、主动上门提供技术咨询等相关服务,帮助用户解决生产难题。 5结论 一、在运行机制、人员、组织机构、管理体系等4个方面做好准备和完善,以利于深入推广供应链管理。 二、在供应链采购管理中,以筛选、评估优秀供应厂商为主要方法,建立起具有战略合作意义的供应商团队。 三、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对流动资产以加强生产计划和控制为主要手段,提高物资的周转率和利用率;对零配件以代储代销、确定库存临界点为主要手段,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对固定资产,以合理分配生产能力为手段,调配好基地与前线站点的布局。 四、在供应链物资配送管理中,对现有的生产布局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配送效率。 五、要以差异化战略为思路,以虚拟经营为主要组织形式,不断形成新项目、新技术,提供新服务。 六、在供应链管理中,应重点研究4个要素,即价格、质量、技术和配送时间。 七、要把客户作为最重要资源进行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服务方式,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率。 八、要建立和完善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和机制,以减少与客户的利益冲突,提高服务效率。要以客户信息系统建立为技术支持,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以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联盟和隔合关系。 供应管理论文:对电子商务时代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研究 摘要: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许多年来,企业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一种是“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即企业通过投资或兼并的方式,拥有生产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企业,并对其进行管理。通过“纵向一体化”,实现产、供、销的一条龙;另外一种方式是为了能够 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出现了“横向一体化”的新的管理理念,即产、供、销形成一条供应链,此供应链连接整个产供销的所有企业。目前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性力量。因此借鉴企业供应链构建人力资源供应链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电子商务时代;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 美国INTEL公司董事长格鲁夫说过的一句名言:“未来的企业都是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将‘消失’”。可见电子商务是未来企业发展必由之路。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时代适应网络市场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新模式,将突破传统的商务模式,打破传统的竞争规则。电子商务(E-Business)是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提供信息平台在网上进行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平台不仅能够实现新的商务模式,同样也能使人力资源供应链发生质的飞跃,为真正实现人才供应链管理提供可能与可行的平台。 一、人力资源供应链的内涵及特征 人力资源供应链是一条连接人才供应、培训、服务、使用的人才链,同时通过对人才的培训、使用、轮换而增加其价值,因而也是一条增值链。人力资源供应链具有纵向性与横向性两大特征: 纵向性表现在人才的产生渠道可以由公司内部纵向产生。企业内部人才通过岗位的变化与提升,实现企业内部部人才价值效用最大化,人才纵向供应链的管理是通过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使用、轮换以及对员工潜力的发掘提升来实现的。 人力资源供应链的横向性特征,“横向一体化”主要指选择人才外包来实现。人才外包以及外部人才引进,即空降兵式的人才聘用。 二、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人力资源系统的构成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为人力资源是实现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平台和条件。电子商务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人才招聘唯一的面对面的招聘模式,形成了通过网络来实施信息广告、网上报名、网上考核、网上答辩,甚至网上签约等招聘活动。大型人才供求平台也因为互联网而得以实施。供应链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并能够实现有效资源的充分利用。 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有两部分组成:动态人才储备系统及动态人才需求系统。人才储备系统是企业所需人员的来源。概括起来企业人才的来源系统由中介公司、猎头公司、学校、求职个人、外包业务组成。前四个部分为公司提供所需人才,外包业务是从整体业务的角度提供服务。人才的动态需求系统来源于上面的五个子系统。但是这五个子系统的信息需要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过企业内部人才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而形成。动态人才信息系统不仅时时更新,同时还会分为现在急需人才、未来需要的人、短线人才、长线人才以及按专业和能力水平划分的各类人才。企业人力资源部在形成人才信息库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信息生成,而是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过程。 2、人力资源系统运行流程 公司人力资源部是人力资源系统的枢纽。首先是人力资源部与中介公司的合作。中介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基础的劳动力。包括一般劳动力和临时岗位人员的来源。与猎头公司的合作需要长时间的维持信息互通,以确保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的聘用到位。与学校的合作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聘用应届毕业生和接收实习生到企业,还有一种就是订单培养或者参与到学校专业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个人聘用尤其是对于企业相关的高端人士,应给予长期的动态关注,形成良好的关系,以备不时之需。 三、人力资本价值链构成与驱动模式 1、人力资本价值链构成 人力资本价值链就是从人才招聘、培养、到任用、考核最终实现人才价值充分发挥的所有增加价值的步骤所组成的全部有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人力资本价值链是将人才的养成分解为战略相关的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价值链管理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体现主要是如何运用虚拟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模型与评价系统设计,来满足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际人力资本价值链与虚拟人力资本价值链得以并行,两条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更 为模糊,达成链中成员的充分的无缝整合。价值链驱动的最终目标是向供应链节点上的合作者随时传递市场及消费者的动态数据流,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实现供应链管理。 2、人力资本价值链增值模式 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寻、? ⒂ 谩⒂⒘舻囊幌盗屑苹涂刂浦澳堋:嵯颍ü匀瞬判畔⒌幕? 取和更新,带动人才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把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中的不同功能联系起来,使整条供应链受益最大;纵向,它联结企业内部用人部门与外部人才供应商。通过先进的技术平台,实现整个供应链上的人才信息共享,从而达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选、用环节:是人力资源价值链形成的第一个环节。这一环节至关重要。由于有了前面的人力资源系统的构建,这一环节的完成具有了良好的基础。只有遴选到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训环节: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不仅包括对人才的遴选,重视培训,挖掘潜能可塑性是人力资源价值链增值的第二个环节。被聘用的人才,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许多成功的知名企业都将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它有一个经营开发研究所,公司每年向该研究所拨款不少于10亿美元,每年在此接受培训的人员多达1万人,占公司人数的3.3%。从高级干部到新任经理,人人都要接受培训。日本富士通公司、联想集团也是如此,将人力资源看作蓄电池,通过不断地充电、放电,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企业培训是人才的二次开发,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挖掘潜能,不仅促进个人价值的完全体现,同时将人才自身的潜能与企业需要结合起来,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统一。另外还要实施前瞻性培训。企业若想防患于未然,应变“有病求医”思路为“无病预防”策略,构建前瞻性培训体系,增强企业的战略柔性,形成长远发展的动力。 任用环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企业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关键。“适才适岗、适岗适酬”,实行人才柔性化管理,才能使人力资源价值链在这一环节中增值。柔性管理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的积极性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前提。人才只有感觉到被重视,有用武之地,才会将自己所拥有知识及能力转化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这些知识能力存在员工的头脑中,较难掌握和控制,这就要求企业以人为本,提供机会,尊重他们的个体价值,使其认识到自身对企业的重要性,从而对组织产生归属感。甚至要了解人才的内心活动。包括对岗位的适应情况满意情况,去留倾向等。人尽其才,适度竞争人力资源的使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用好人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尽其用,所谓适才适岗,岗位的性质不同,对人的专业要求不同,即使在同类岗位内部,也存在级别之分,与这相适应的是,人的能力同样有大小、强弱之分,如斯图尔特提出的人力资源价值矩阵所示,在创造价值和替代程度两个维度中,人力资源可分为容易替代、低附加值;难以替代、低附加值;容易替代、高附加值;难以替代、高附加值四类。因此在配置人力资源时,要从质和量两个维度入手,将人力资源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二是竞争上岗,让员工产生适度的危机感,从而能够自发地做出最大努力,发挥潜能,这正是“横山法则”所追求的目标。操作时,从常态的角度来说,可以将末位淘汰制度作为常态的管理规则,配合过程管理、预警机制等方法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结合鲶鱼效应来促进竞争。 考核环节:没有监督和考核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人力资源价值链中的考核监督环节也是价值链中不容忽视的环节。这一环节不仅是对人才素质、绩效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也是评价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构建虚拟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系统,企业人才评价系统两个系统来完成。 总之,每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人力资本价值链的功效。一个价值链驱动的各环节可以即时地与其他的环节传递数据,进行交流。从企业发出的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开始,需求的信息自动地传送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入人才管理系统,人才管理数据库便记录了该需求信息,系统通过软件程序自动进行筛选,如果人才储备系统低于库存下限,系统会链接外围人才信息库,寻找适合人才目标,人才库还实行动态搜索功能,围绕公司战略所需储备人才信息,从而完成人力资本价值链的活动,达到价值链驱动的全过程。 3 人力资本价值链的合作、预测与供给模式 合作、预测与供给模式最早的应用是在商业零售连锁店,是零售供应链工作组合作研究和探索的,它运用一系列的管理模型和现代化的信息处理,从消费者需求预测开始,到库存成本的降低和库存总量的控制,通过供应链管理模式,运用电子商务的网络资源,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这种模式也可运用到人力资源价值链系统中。合作、预测与供给模式要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最终目标,利用电子商务的现代化网络资源,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合作伙伴框架结构,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人才需求预测系统,并共享该系统的信息,来完成整个人力资本供应链管理工作。 供应管理论文:浅谈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企业采购管理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采购 合作关系 论文摘要: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企业降低成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采购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企业采购的需求,需要总结出供应链视角下采购管理的实施要点,以便于提高企业采购的效益。 采购是供应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据统计,生产型的企业至少要用销售额的50%来进行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而中国的工业企业中,各种物料的采购成本更是高达企业销售成本的70%。显而易见,采购绝对是企业成本管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成本的降低不仅意味着利润的提高,企业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降低产品售价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水平。并且,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一、供应链视角下采购管理的实施 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管理重点在于做好供应商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和发展同供应商的关系,将采购及供应商的活动看作是自身供应链的一个有机组成,加快物料及信息在整体供应链中的流动,做到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和库存,同时又能以最快的交货速度满足顾客需求。 1、对企业采购的物料分类管理 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每年为生产而采购的物料种类多达成千上万,不可能也没必要同每一种物料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伙关系。可以按照以下因素将所采购的物料分类:①物料对企业的重要程度;②物料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程度;③供应市场的程度;④企业与供应商的相对优劣势。根据这些因素,企业可以考虑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同这些物料的供应商发展关系。 2、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一般来说,在传统采购模式下,对于同一种物料,同企业有供应关系的厂家可能很多,确定企业应该重点管理的关键性物料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在这些供应商中挑选合适的厂家以发展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必须成立一个跨部门的联合小组,组员以来自采购、质检、研发、生产及信息技术等与供应链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为主。小组应首先制定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建立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合作伙伴关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有关供应商的生产运作、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等全方位的信息。在收集合作伙伴关系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进行合作伙伴的评价。企业一旦初步选定合作伙伴后,应该与选定的目标企业取得联系,以确认他们是否愿意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是否有获得更高业绩水平的愿望等。 3、培养和加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必须得到供应和采购双方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和协商,双方需要了解相互的企业结构和文化,并适当地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和对企业文化进行再塑造,解决文化和态度之间的障碍,尽量消除业务流程和结构上存在的障碍。在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实质阶段,双方需要进行期望和需求分析,相互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相互进行技术和设计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供应和采购双方的高层领导建立经常性互访制度。供应和采购双方的高层领导应经常进行协调与沟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共同分享战略协作带来的好处,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气氛。 ②供应和采购双方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通过提供信息反馈和教育培训,促进供应商质量改善和质量保证。 ③建立联合任务小组,实施并行工程。供应和采购双方的企业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团队的工作小组,采购方在产品设计阶段让供应商参与进来,同时采购方也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的生产流程和产品研发过程中,及时响应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④协调供应商的计划。一个供应商能同时参与多条供应链的业务活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多方需求争夺供应商资源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商的采购部门应主动参与供应商的协调计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想维持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间的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相互信任,双方才会共同寻找解决问题和分歧的途径,而不是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相互信任比事先预测、依靠权威或进行谈判等手段可更快更经济地减少合作伙伴间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并能因此大大改善双方的合作绩效。 二、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模式的效益分析 日本本田汽车工业因为大力改善采购工作,平均每一辆汽车成本节省了近600美元,在极大增加了日本汽车公司利润的同时,也极大增强了日本汽车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日本的本田汽车公司的采购管理工作很具有代表性,本田公司每辆车80%的成本都用于从外部供应商购买零部件,即每年在供应商处的购买额达60亿美元,也就是说,公司13000名员工所生产的只占每辆车成本的20%,他们认为:供应商的状况如何对本田公司的赢利至关重要,好的供应商最终会带来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模式对供应和采购双方是典型的“双赢”,对于采购方来说,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在获得稳定且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还能取得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对于供应方来说,在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的同时,由于同采购方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能更好地了解采购方的需求,改善产品生产流程,提高运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比传统采购模式下更高的利润。
核心价值观论文: 核心价值观论文:企业文化论文-简述企业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行为方式管理。建立良好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引导个体价值观向上发展,从而帮助企业发挥最大的组织协同效能、帮助个人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取向作出的选择,是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员工所共同持有的,是支持员工精神的主要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艰苦努力的结果,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 一、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支柱和基石 价值观是所有企业目标的先驱,是一切企业目标为之奋斗的基础。企业要获得发展,取决于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而在企业战略实施中的每一个阶段,包括战略分析,战略方案的制定、评价与选择;战略实施与控制。价值观对战略管理的影响作用是渗透在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步骤中的。价值观指引着企业通过战略管理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企业价值观管理,那么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迷失方向,偏离目标。 对于企业中的每个成员来说,要想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必须确立自己的价值观,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目标)?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行为方式)?什么事情是对自己有意义的?什么事情是重要的?只要这样,才能摆脱那种混日子、碌碌无为的工作境地。只有在工作中变成为了实现目标而工作时,个体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自己不断进步,从而也推动企业不断进步。 二、价值观是产生强大自驱力的源泉 对于组织而言,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最基本持久的信念,具有内在性,独立于环境变化、竞争要求和管理时尚之外。是保证企业始终如一朝着目标前进的有力保证,保持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使命的不变,同时又使目标、战略和行动适应变化的环境,是企业不断自我更新,取得长期优秀业绩的根本原因,任市场环境不断变幻,只要企业核心价值观不变,都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采用适当方式引领企业朝着目标一如既往的前行。是企业管理层乃至全体员工持之以恒的精神支柱。是企业愿景式驱动管理的源泉。 对个人而言,在工作中其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一个人是否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的关键,而态度源于价值观,又表达价值观,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确立了良好的价值观,明确了什么对自己是有意义的,什么是自己符合自己职业目标的,将会使个人产生强大的自驱力,驱动自己自觉的朝着目标前进,对于不符合目标的行为方式会自动抛弃,会努力克服精神生活空虚、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现象。明确生活的价值目标和意义所在,能自如的应付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工作中、生活中都抱有坚定的信念。一旦个人的价值观和企业的价值观趋同时,当个体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时,员工就会把为企业工作看作是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就将获得企业和个人双赢的局面。 三、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文化支撑了企业的发展,文化是企业的“道”。 企业文化包含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理念层,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伦理、企业道德等;第二个层面是制度层,包含有一般制度、特殊制度以及企业风俗;第三个层面是物质层,包含有企业名称、标识、企业外貌,建筑风格等。因此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观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到一起的精神纽带;价值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价值观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精神的灵魂,保证员工向统一目标前进。通过群体氛围对企业及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使企业员工在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 企业价值观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激励员工释放潜能。企业的生命力是企业整体合力作用的结果。企业合力越强,所引发的活力越强。而要激发个体潜能,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而价值观在打造和谐团队、激发团队效能、促进信息良性沟通方面是尤为重要的,只有在价值观统领下的思想意识上的统一,企业内部能形成融洽、共生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才能忧患与共,相互帮助,配合默契。形成和谐共生的团队。 核心价值观提炼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具有时代特色、行业特色,更要求带有企业特色和群体的个性,因而它不能从书本上抄来,只能从企业自己的实践、从广大员工群体的实践中提炼。 一、提炼核心价值观应遵循的原则: 核心层共同参与 确保价值理念反映公司长远目标 注重价值观对变革的关键驱动因素 价值理念应该激励人心和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 确保企业价值观的各要素能明白无误地转换成行为在 二、提炼核心价值观的常用方法 一是经验荟萃法。即对本企业历史和现实企业文化素材进行搜集、整理,取其中精华的经验上升为企业文化理念,提炼形成公司核心价值观。 二是特征归纳法。即对本企业在各个活动领域中文化判断、文化评价和文化选择的特征,加以归纳、总结而形成核心价值观理念。 三是传统梳理法。即以企业发展历史以线索,对一步步遗传下来的优良思想、作风加以整理、概括,提出核心价值观理念。 四是典型分析法。即对本企业有代表意义的人物、团体和事件进行重点剖析,从中发现、提炼出那些适用于整个企业的、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理念。 五是目标导向法。即围绕企业的远大目标,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提出企业文化方面的决策,把这种决策作为核心价值观理念。 三、核心价值观的释义 企业价值观词条确认以后,要对核心价值观作出详尽的解释,让大家清楚企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也就是群体应当遵守的基本价值标准、大家判断事物和行为的是非标准是什么,即崇尚什么、反对什么;大家到企业来要为群体奉献什么;企业为社会和员工提供什么;企业的愿景是什么;为达成目标所采用的实现手段是什么;员工在企业中的角色是什么;企业与股东和竞争者的关系怎样;企业本身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等等,这些都应当是价值观能解释清楚的内容。 核心价值观论文: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部分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为人生起始阶段的少年儿童时期,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百年大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未成年人教育任重道远。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面旗帜,它昭示了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变化,不论人们价值取向怎样变更,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持续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深入复杂,利益格局调整广泛深远,思想观念变化激烈尖锐,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冲击,这一切都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不断带来新的问题,也不断挑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能够有效地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思想观念激烈变化的背景下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一代建设者,必须改革创新现有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求真务实。 第一,要从人的发展角度去确立教育目标,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需求之中。 检讨和反思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会发现,多年来我们习惯于把正确的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传递、灌输给青少年.并在不自觉中从整体事业的视角,把青少年作为传输先进价值体系过程中的一个被动的客体,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与青少年自身社会性发展的需求相脱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大的、抽象的、理论性的、与孩子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甚至是相对较为空洞的观点、理论转化为孩子们切实需要、乐意接受、能够理解的东西。这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整体教育观念和价值的思考和转变。其核心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少年成长发展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青少年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r.j.havighurst)是发展任务学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无论是处于什么社会制度背景下.也不论生活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一个时期的发展任务完成得好,这一个体与外部,包括社会、他人、自然等关系就会和谐,其个体的生存状态就会顺畅快乐;相反,则会与外部适应不良,冲突不断,甚至反社会.自身也会面临多方面的失败。在这一学说给6岁一12岁的人生开出的九项任务中,有一条很突出的任务就是“形成对社会制度和社会集团的看法”,这实质上就是对社会制度价值和主流意识的认同,作为一种以西方中产阶级为主要对象群体的理论,我们不去全面评价其优劣。但它可以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即从未成年人个体的发展出发去思考社会价值和思想道德教育。依我看,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快乐的人生,必须构建起三个支撑:物质支撑、自我精神支撑、社会支撑。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搭建起这三个支撑。帮助他们获得物质支撑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帮助他们获得自我精神支撑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其坚定的信仰和完善的人格;帮助他们获得社会支撑的能力,就需要推动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这些能力是建立在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和他们的现实生活之上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是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必然是这些支撑的重要内核。 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是个很大的题目,但爱国主义情怀却是一个孩子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些学校和家长把精力和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的身体键康和学习成绩上,以为只要把这两点抓好了,孩子的前途就有保证了。这是极大的误区,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得开国家,国家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一个没有国家观念的人,一个对国家没有情感的人,怎么能够快乐和发展呢?使爱国主义情怀伴随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伴随孩子价值观、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是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比如,韩国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就把民族文化传统融入孩子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虽然传统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髓,似乎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让一个人在不经意处闪现出它的痕迹。因此,在小学阶段,韩国强调学习正经的生活之道,即个人生活上强调端正、诚实、节制、创造、深思:社会生活上强调宽容、爱家庭、和睦、亲切、公益精神、责任意识、团结合作、公正;国家生活上强调三爱教育:爱国家、爱民族、爱人类。实现了社会提倡的主流价值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的统一,其思路非常值得研究借鉴。 第二,价值观念、行为能力、道德情感三位一体,化“强制性的观点灌输和行为制约”为“全面的人生发展辅导”。 对一个人来说,价值观念绝不是孤立单一的。但长期以来.不管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我们都习惯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简化为道德价值、伦理、观念、信条的传递与灌输。对处于人生学习阶段的未成年人,即使注意到行为的重要作用,我们大多数时间里也习惯于使用教训、限制、规定、惩戒等手段。特别是现代的孩子,他们享受了中国人从未经历过的物质成果,必然也就形成了同父辈完全不一样的物质态度;他们在思想空前解放的宽松空气中呼吸,自然就更加重视自我的发展,追求着父辈想也不敢想的自由和放纵;他们经受着快速发展的高科技的冲击,必然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蔑视权威、崇尚创新。一定意义上,他们比以前任何一代人都更具人性,发展也会更加全面。在社会性发展上,价值观念、行为能力、道德情感三位一体,是这一代孩子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其内在成长的必然选择。而全面理解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则是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 在社会价值观念上,祖国利益至上、坚持人民利益方向、诚信守纪、崇尚科学、热爱劳动、和谐与包容,等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当代青少年自身成长发展、积极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行为能力上,对他人的理解、包容和接纳的能力;对社会元素,包括祖国、人民、制度价值的适应能力;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天人合一”的能力;正确地认识、评估、接纳自我的能力等四种能力,反映了道德价值的几个基本关系,既是一种规则能力,也是一种在价值指导下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而情感则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一个人生存状态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生存环境的优劣、更关系到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状况。当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如经常面对一种正面的如尊敬、信任、赞美、喜悦、热情等情感及态度的话,他必然会是精神愉快,获得支持的;反之,一个人总是处于仇恨、嫉妒 、厌恶、冷漠、怀疑、恐惧等负面情感和态度时,他必然会情绪低落,远离人群。所以,培养孩子对祖国、人民、劳动、科学的正面情感,激发孩子对损人利己、愚昧无知、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等负面情感进行调整的情感能力,同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略。 例如对孩子的“人民”观念和价值的教育,这是主流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的教育中找们往( //)往忽略了启发孩子对“人”的关注,不知不觉中就把“人民”抽象起来。其实,以人为本,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指导价值观,也是服务人民的道德和品质的认识论基础。对未成年人进行服务人民的教育,必须注重培养他们对“人”的正确认识和态度。这包括对每一个个体意义上的“人”的尊重,特别是对社会弱势人群的同情、感悟和援助支持,从“人”’的角度引导未成年人去理解服务社会及人民大众的榜样人物的行为和思想,等等。教师、家长平时注意对他人的尊重,在未成年人周围培育起互相尊重的氛围,这些看似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等核心价值的教育关系不大,但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却绝不可低估。 再如,爱国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但对一个社会个体而言,它更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往往会泪流满面。而此时,国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爱国也不再是干巴巴的道理,其澎湃的情感、蕴含着的丰富的内容,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幼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情感发育的基地和摇篮,更是一个人爱国主义情感的最主要的发生地。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爱国主义的情感元素,使之对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养成起到渲染、感动、激发、加强等作用;善于制造情绪场景,活动的准备、物件的摆设,都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未成年人在接受价值观念的同时,心灵也能够受到震撼,这对于爱国主义核心价值的确立特别重要,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更是意义重大。 第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改“把真理交给孩子”为“带领孩子去寻找真理”。 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带领孩子去寻找真理”,就是真正把未成年人放在教育的主动者的地位;真正实现未成年人的积极主动探索状态;真正改变主流价值观念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积极灌输自说自话、被教育者消极接受不激不动的状况。 一是要在教育理念上不断更新,特别是在和孩子具体接触时,要树立正确的工具价值,即具体的、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那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如,正确看待少年儿童,真正把他们作为能动的、具有发展性的主体来给予应有的尊重;把每一个少年儿童都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始终采取接纳的态度,即从理解出发积极面对少年儿童;树立尊重的观念,即在工作过程中尊重少年儿童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注意对少年儿童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的一致性,注重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孩子自身的发展需求统一起来,等等。 二是围绕社会现实和儿童需求寻找教育主题,我们的道德教育的计划绝不能只来源于上级的精神、下发的文件,好的教育主题一定来源于孩子成长的焦点,他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他们与社会、与成人、与自身的矛盾点,他们发展的关键点,等等。我们习惯于以系统观点,如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理想信念等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更需要“以问题为中心”“问题”,就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就是跨系统、跨学科的,就是孩子有兴趣,并且需要主动去思考、去探究的。离开这些与未成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教育的实效性很难提高。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强调实践、体验、创造的过程,尽可能通过孩子自己的角色体验、情景体验,让孩子成为社会化成长中的主动者。特别是那些离他们实际生存的现实社会有较大距离,甚至在孩子看来是矛盾的、相反的纯理论、观点和认识,如果没有孩子的主动积极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认同。 例如,“诚实守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诚实守信教育却是教育中面临的困惑和难题。除了孩子自身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之外,社会多元化的思想意识以及成人间的道德失范行为,也对以简单讲道理、提要求的诚信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此时,订立孩子认同的“规矩”,让抽象的团结友爱的思想品质条文化、规则化,就是发挥孩子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的好方式。在家里订立一些体现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关系的规矩,比如尊重老人的规则:有好吃的要先给爷爷奶奶,出门要和爷爷奶奶说再见,下学回家要主动向爷爷奶奶问好,拿长辈的东西要事先征得同意等:比如文明用语的规则:见了老师或长辈问声”您好”;与同学或家人道别时说声“再见”;得到别人的帮助说声“谢谢”,;无意做了影响他人的事说声“对不起”;别人向自己道歉时说声“没关系”;回到家时说声“我回来啦”,等等。 规则的内容、适用范围、奖惩方式等,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商议决定;一经确立,家长带头执行,不小心违反,就主动接受惩治;规则还要随社会形势变化和孩子的成长,不断修订,丰富其内涵。对于孩子来说,规则是一种外在的制约,而自我参与订立,会帮助他使这种外在制约逐渐内化,让他在自我的约束下、在不断强化的行为训练中逐渐懂得,自己应具有对父母的孝心、对同学的善意、对老师的理解、对朋友的宽厚、对团体规则的遵循、对冲突的理性、对不同意见的包容、对弱势人群的尊重、对异族文化的接纳、对外部的主动适应以及对世界的爱心,等等。这些团结互助的价值和行为习惯将真正深植心中。 再比如,对孩子来说.参加一次社会公益劳动,植树节在郊区种上一棵树,帮助社区里一位需要帮助的邻居,创作一幅歌颂祖国新风貌的作品,等等,都是他们乐于参与的事情。成人积极引导,孩子们就会在这些实践中获得书本上无法得到的东西,点滴之间明是非、辨荣辱。很多社会道德行为都具有利他和自觉两个特点,只有调动了自觉的积极性,价值观才是牢固的,利他也才能是主动的。 第四,以变迁中的社会为道德教育的背景,敢于面对社会道德领域中新的挑战,重视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辨析,让孩子心目中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在真实的现实社会基础之上。 作为先进的社会思想体系,其特有的抽象性、超前性,往往会使得这些价值理念与社会现实生活,特别是孩子的世界存在一定的距离。我们常看到的小学共产主义、中学社会主义、大学爱国主义的道德教育层次跌减的现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主流价值体系教育与现实社会巨大作用间的博弈;而遍布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念表达与实际行为选择两种模式、两种话语体系的现状,更是可以从青少年基础的道德教育中找到端倪,甚至源头。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渗透在现存中国社会生活之中的、活生生的、影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思想价值.是引导未成年人完成社会化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现代成功教育的内在原则。对未成年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能脱离未成年人真实的现实生活。所以,以变迁中的社会为道德教育的背景,特别是要敢于把现实社会道德领域中一些新的挑战放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是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并存的社会环境 背景下,未成年人每日每时面对的是鲜活的现实,活跃的媒介不断推动着未成年人认知社会方式的转变,正统的、主流的、过去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及其教育的影响力日渐减弱,并对青少年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定意义上,提高价值选择能力代替接受面面俱到的主流意识教育,成为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企业家包机送高分学生进京值不值得称赞,是不是捐助贫困学生更好?富家子弟在海外被害,该痛剿罪犯还是给他们及其家庭以道德上的拷问?忙的时候,花钱雇人为未成年人做家务合适不合适?诸如此类的问题靠我们一一为孩子解读是永远也解读不完的,只能充分发挥未成年人自主认知的功能,把问题交给孩子们自己,运用多种形式(讨论、辩论)来引导他们不断进行价值辨析。 例如,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如果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青少年流行文化“两张皮”,互不对接,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有价值的教育。所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内容,推进青少年文化建设,努力构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当代青少年流行、时尚文化,是教育者和青少年共同面临的任务。这包括认真研究、积极面对和引领青少年时尚及流行文化;培育、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健康社区文化、特色企业文化等。 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离开公民教育。因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以基本权利和义务观念为核心;以主体地位为基础;以责任感、使命感和集体主义思想为条件。包括爱国意识、责任念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公德意识、节俭意识、规则意识、纳税意识、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等在内的公民意识面向未来,也与当代青少年发展方向保持了一致,较容易为青少年所接纳。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现代公民的培养统一起来,关系到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元素、包装传统等手段对传统价值的继承与创新,也关系到面对全球化背景对现代人类共同价值的批判、吸收和扬弃。 再如,对于革命传统的教育,一说起长征,大多数人头脑里可能首先反映的就是“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咽树皮”,是对于一种艰苦生活情境的回顾和再现。这种认识就与我们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强调外在物质对比、忽略精神追寻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当现实物质生活呈现出丰富、多样、充裕色彩的时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往往就会不由自主地淡化,甚至游离于长征和长征精神。其实,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长征实在是一座蕴含着丰富精神食粮的宝库。信念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奋斗的力量等都是当代青少年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关键是我们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认真加以挖掘,并以现代青少年的思维特征加以诠释。 道德教育是通过向人们传授道德知识和讲解道德理论,从而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不过,其涵盖的基本内容和层次却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所必须充分注意的。 核心价值观论文:影视艺术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初探 一、中美影视中文化核心价值观传播差异的比较 美国社会也矛盾重重,种族问题、宗教问题、贫富差距也都非常突出,却没有出现信访潮,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也比较高。正因为美国普世价值观对社会的长期洗礼,才保证了美国社会的安定团结。普世价值观包括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等基本内容,美国影视作品的精神内核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对普世价值观的一些宣传和赞扬。比如,2011年10月底在国内上映的好莱坞电影《猩球崛起》,虽然影片致力于对一些现代科技的反思,但是细细体会,就会感受到无处不在地对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宣扬,人类一直以万物之灵长自居,在地球上可以为所欲为,影片传达了对这种认识的批判,提出人类和以猿类为代表的自然界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尊重自然的特性,给其它动物之自由,对生命要有一颗仁义博爱的心。该片从10月28日入市之后,在场次上占全国影院排片的40%左右,上映4天累计票房达7300万元,该片和《永无止境》、《夺命深渊》、《铁甲钢拳》、《惊天战神》、《丁丁历险记:独角兽号的秘密》等其它进口片一起被赋予救市重任,可以说,相当具有讽刺意味。再拿占据中国2010年内地票房前六位的电影为例:排名第一的是进口片《阿凡达》,内地票房是13.787亿,观影人次2763.18万;排名第二的是国产电影《唐山大地震》,内地票房是6.650543亿,观影人次1792.97万;排名第三的是进口片《盗梦空间》,内地票房是4.5665亿,观影人次1329.91万;排名第四的香港导演徐克的《狄仁杰》,内地票房是2.902亿,观影人次874.34万;排名第五的也是香港电影《叶问2》,内地票房是2.3248亿,观影人次686.54万;排名第六的电影是进口片《爱丽丝梦游仙境》,内地票房是2.264亿,观影人次495.47万,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三部进口片的票房将近是三部国产电影票房的二倍。票房数据说明很多中国老百姓主动走进影院接受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洗礼,尤其是看电影的多为年轻人,他们的价值观正在形成,美国电影成功地向中国老百姓贩卖倾销了他们宣扬的所谓的主流意识形态,让不明就里的中国老百姓对那个看起来充满“公平平等、自由博爱、有情有义”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无限向往之情,说明美国利用影视成功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宣传出去并影响了无数中国人民。反观我们中国的影视作品,几乎看不到一以贯之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到处都是消解权威、只顾傻乐、刻意取消严肃性的作品,像这种流于表面的只顾追求眼前利益的作品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越来越无人问津,更别谈作用于中国老百姓的思想,形成了不良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之所以需要精神产品,就是需要它去传播一种文明,去提升人类的素质,坚守人类的精神家园。 二、如何在影视作品中弘扬文化核心价值观 (一)弘扬主流价值观,承担严肃的社会责任 因为影视传媒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巨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覆盖力,世界上不同国家都将传承本民族的优秀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世界范围内的人们认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寄希望于影视这种形式。因此中国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电影和电视应有所担当,承担起严肃的社会责任,担负起弘扬本民族文化和强化国际软实力的社会责任,因此,整个行业应在文化积累、艺术素养、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上都有所提升和建树。在创作活动中,创作主体应努力寻找到可以和国际文化对话的价值观念,做到以更多观众能够理解与认同的叙事方式来创作兼具国际化与民族化特色的影视作品。 (二)塑造体现人类永恒价值的故事 影视艺术应当成为弘扬文化价值观的主要载体,所以影视不能成为追名逐利的工具,不能为无止境追求经济利益而弃道德规范于不顾,将美好的情感伦理底线随意放逐。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不可替代的华夏儿女的脊梁,正义、公正、忠诚、孝顺、勇敢、善良、勤劳、美好是我们的品格。塑造体现中华文化正面价值的艺术形象和描写追寻人类永恒价值理想的故事,并将这种价值观内化为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在艺术作品的人物设置、叙事情节、主题表达等等方面,而这种普遍的直观的精神旨义应当成为支撑艺术作品内容的文化根基,应成为编导们追求的一种境界,让老百姓通过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内容体悟到关于人性伦理道德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内容,这样的艺术创作能够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建设做出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对于国家文化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创作中我们应该张扬一种现代的人文精神,体现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创作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感召力的影视作品,这样才能打动观众,才能够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认同,才能起到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支撑。而影视作为面向大众的公共平台,置身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老百姓生活丰富多彩,精神需求日渐多样,所以一定要肩负着体现时代精神、引领社会风尚、塑造精神家园的社会责任和共识。 核心价值观论文: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讨论分析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治理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具体地讲,就是指统一的员工意识、思想、行为的企业经营哲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一般学者都认为它具有五大功能,即:目标导向的功能、凝聚的功能、融合的功能、约束的功能、激励的功能。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强劲动力。所以有人提出:决定21世纪人类消费的是文化,21世纪将是文化营销的时代!这一观点,得到不少学者和企业家的认同。因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延伸,一种新的功能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突出,这就是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所谓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是指通过企业文化的外向传播,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知和认同,从而产生良好、深刻的印象,产生企业与消费者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刺激消费量的增长,从而促进营销工作的开展的功能。 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是通过组成企业文化的几大核心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综合体现出来的: 一、企业价值观念 企业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风格,左右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它对企业外在形象的塑造影响深远,树立一个能被消费者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至关重要。比如“走向世界,为国争光”、“创建知名企业,振兴民族工业”、“诚信为先,回报社会”等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念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远大志向、博大胸怀、关爱民生的崇高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塑了良好的企业外在形象,对消费者来说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品牌均能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持久的记忆,从而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二、企业精神风貌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良好的精神风貌是企业的活力之源,比如“团结奋斗、求实创新”、“成就伟业、缘于你我”;“学习进步、团结向上、热情互助、整体为先”等优秀的企业精神,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不但在员工之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极大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提高了员工的素养,使员工逐渐形成举止规范、谈吐文明的行为,时时处处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一种精神风貌。员工在与其它社会群体交往过程中,易于给对方留下好感,轻易得到认同和沟通,“只有优秀的人才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最终会引伸到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良好的印象,现实的消费者会变得更加忠诚,潜在的消费者会变成现实的消费者。 三、企业的视觉形象 企业的视觉形象是最直观、最易于向社会群体传播的企业文化要素。所有构成企业视觉认别的各种元素如企业注册商标、产品包装;各种用于宣传标语、文字、影相、图片材料;员工衣着、厂容厂貌等都直接体现了企业的视觉形象。社会群体通过这些要素会对企业产生一个直观的熟悉和印象,也是消费者熟悉企业和产品的最直接、最重要途径。而这种熟悉和印象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购买行为。 四、企业的质量文化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最关键因素。企业产品过硬的质量水平、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可信的质量承诺构成了企业优秀的质量文化,它的传播会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成为为消费者决定购买行为的重要参考要素,起到了引导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作用。 五、企业的服务文化 目前消费者消费水平和层次日益提高,在追求产品质量过硬的同时,对产品营销企业的服务质量如何也非常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质量上的差异会逐渐缩小,而服务质量之间的差异性却很大,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会集中到对服务质量的选择上来。免费送货、质量“三包”、定期走访、上门服务等构成企业良好的服务文化,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六、企业的信誉度 人品好的人,会等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乐于与期交往,会建立起良好的从际关系。同样,企业的“人品”好的话,也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从而乐于对其产品进行消费。企业的信誉如何,决定了企业“人品”的好坏,假如企业虽然产品质量很好,但总是大讲空话、假话,承诺不能得到很好的兑现,信誉不好,也就使其信任度降低,消费者会逐渐放弃对其产品的消费。如河南某名牌白酒企业产品质量上乘,多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在一次瓶盖兑奖活动中,向消费者所作的承诺没有兑现,使许多客户和消费者受到欺骗,某些客户事先已向消费者按企业承诺进行的兑现,因企业拒绝向客户兑现,经济损失惨重,企业因此而引发多场官司,均遭败诉,而且这一事件受到省内多家媒体的关注,从而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了信任危机,产品销量一落千丈,最后使企业陷入困境,难以自拔。 企业文化必将在企业营销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也成为企业经营治理中的重要环节。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无从谈起,所以企业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有效发挥。要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层次。尤其是企业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视觉形象、质量文化、服务文化、企业信誉等方面都是建设和提高的重点,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企业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持之以恒。 二、重视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 企业文化只有通过对外传播,影响到消费群体,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才能体现出来。所以重视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体现其营销功能的有效保障。企业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很多,但最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三、重视营销人员的传播作用 营销人员是企业中最直接与消费者和客户接触的人员,营销人员是他们对企业信息的了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和途径。营销人员担负着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积极传播企业文化也是促进自己销售工作的重要手段。所以营销人员能否把企业精神在消费者面前得到完美的体现和最大限度的传播,对企业精神对营销工作的促进事关重要。所以营销人员必须深刻熟悉和理解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精髓,积极向消费者和客户宣传企业的价值观念、质量文化,时时处处体现出企业精神风貌、服务质量,言必行,行必果。 四、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商业性广告的宣传,在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认知度方面作用巨大,但商业广告过分的功利性和消费者接受的被动性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却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所以企业文化的传播不能过分依靠于商业广告,而应开辟多种渠道,诸如积极开展各种公关活动、参与社会公 益活动、向外界散发企业内刊、加强文字报道等软广告宣传,企业文化被溶于其中,这些活动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布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和人情味,更易于被消费者所接受,企业文化出就能便捷准确地传播到消费者心中。 五、重视企业参观人员 每一位到企业参观的人员都会对企业产生很直观、深刻的印象,企业文化随之就进行零距离的传播与交流。企业假如给参观人员留下良好印象,美好的回忆,不但会刺激他们对产品的消费,而且他们会向四周的人群进行介绍和传播,会影响大批的潜在消费者。所以企业参观人员非常重要。企业接待人员的热情程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企业现场治理水平;员工行为规范、精神风貌都是影响参观者对企业印象的重要因素,必须不断提高,做到尽善尽美。除了被动地接受参观人员外,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邀请消费者或社会群体到企业参观,以此传播企业文化,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如深圳金威啤酒有限公司实施的工业旅游,不但通过参观收入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每一位参观者都为企业高度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人文化的治理所赞叹,热情周到的服务所感动,为高质量的啤酒产品所折服,最终会被其优秀的企业文化所感染,对“金威”品牌产生良好的印象,消费忠诚度得到大大提高。其实金威实施工业旅游的举措,目的并不在于赚取参观利润,而是通过传播企业文化,促进销售的一种高明手段。 六、力塑良好的品牌形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流,产品质量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品牌是企业文化传播的最重要载体,企业文化最终体现到品牌的形象和内涵上,品牌营销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形象如何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品牌形象如何关系到企业文化营销功能实现的质量,同时企业文化质量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品牌形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最迫切的。 核心价值观论文:简析让高校新闻网依法办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先锋信道 论文摘要 当下绝大多数高校新闻网传播功效不高,没能达到创设预期及社会期望,与世界一流的高校新闻网相比,其传播讯息政治化、行政化、低俗化和浮浅化。高校新闻网的面目和表情模式化,网络技术低级和电子讯息格调不高,时常出现不适当“讲话”,亟待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这种治理的价值取向,我国出版法是其治理的保障,国外新闻出版法是其治理的借鉴。 论文关键词 高校 新闻网 国家治理 法治 信道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高校的聊天室、电子新闻组,人们可以与从未谋面的大学相遇。这种相遇为发展人们的个人关系、个人与高等教育、个人自尊与职业声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大学是发现真理和传播真理的地方,大学新闻网是大学思想、大学感情、大学价值观传播的信道。然而,当下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新闻网的传播行为并没有达到高校的预期目标及社会对其的期望:与国外经济文化发达国家高水平的高校新闻网相比,它们传播的讯息政治化、行政化、低俗化和浮浅化。我国所有高校新闻网的面目和新闻网的表情过于模式化,页面设计的功能和品味格调不高,因此亟需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种治理的价值目标,我国出版法是其治理的保障,国外新闻出版法是其治理的借鉴。 二、高校新闻网的传播功能 作为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和重要工具性结构的高校离不开传播。我国高校的传播和人类其他域文化的传播行为一样,都在不断完善自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高校新闻网的改革也同我国其他意识形态的改革一样进入佳境,与众多市民化媒体一道共同构成了一个网络生态系统,不断地增加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尊。 与此同时,新媒体洪流让高校传播在“铅与火”、“光与电”之后迅速进入了“数与网”的时代。不仅世界的高等教育进入网络时代,每个国家的国家治理也进入了网络时代。而“高瞻远瞩,提出媒体融合发展,并深刻阐述了工作理念、实现路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表明了我们党主动适应媒体发展趋势和应对时代挑战的高度自觉”。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最重要的传播信道是互联网,其中高校新闻网是高校整个网络最活鲜、最有表达力的构成要素。同时,在国际一流大学里,它作为理性和智性的自然结晶,也是人类社会中最具正能量的网络——专门为传播社会精英(大学师生)对真理的探索和发现而生。在这些理性的智者操控之中得以存在的媒体,永远都只能是“阿里巴巴的宝盒”,而不可能是“潘多拉的魔盒”。 但我国高校新闻网产生的背景千差万别、目的各异、功能众多。有学者认为,“我们为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传播;我们为增进和保持自我意识而进行传播;我们为发展关系而进行传播;我们为交流信息而进行传播;我们为影响别人而进行传播”(鲁道夫·F·韦尔德伯尔、凯瑟琳·S·韦尔德伯尔)。这些结论完整地解释了传播的全部功能。高校新闻网的功能也不外乎这五种:1.高校是社会性存在,所以需要和它者进行联系;2.通过与它者进行相互作用,高校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擅长什么、它者对自己的行为表现作出怎样的反应;3.通过传播高校发展了自己和它者之间的关系,包括逐步发展并使关系密切,或者停滞并使关系恶化;高校从自己和它者的传播中得到关于自身的和其生存环境的信息;高校通过自己的传播影响它者(例如当武汉大学新闻网“五人入选院士”时,许多读者为之震惊,有人留言惊呼:“啊!武大疯了”)。 但我国许多高校新闻网并不十分了解自己的功能,其新闻把关人往往一味强调新闻网对强势高校领袖的奉迎而忽视新闻网的其他传播功能,传播讯息的面目、目的总是根据社区领袖的决策偏好而不断变换。高校新闻网不仅应该充分展示其社区领袖的个人魅力和工作样态,更应该有自信通过现代传播体系凝聚学校、校友力量、监督本校内部的学术和办学条件建设、展示本校独特魅力。 三、高校自我知觉和高校新闻网功效 高校的自我概念。每个高校都有自我认识,这种自我认识即高校的自我概念。这种自我认识因为高校不同成员的不同身份不同视野而各异,但高校的领袖人物对高校的自我认识往往主导着其他人的这种认知,形成了高校的显性自我概念,表现在其新闻传播网络的讯息中。 高校的自尊。同样地,每一个高校的不同成员都对自己所奉职高校的能力和价值有一种整体评价,即高校的自尊。同一高校的自尊因人而异,高校领袖人物或代表高校的团体比如教授委员会所形成的特定高校的自尊就是该高校的显性自尊,直接反映在高校新闻网络的讯息中。 高校的自我知觉。高校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构成高校的自我知觉,高校的自我知觉强烈影响着高校的行为尤其是与外界的互动方式,比如其新闻网的传播讯息:高校自我知觉通过其新闻网的传播完成其自我交谈,即高校内部的对话。高校的新闻网传播的信息也在展示着其受自我知觉影响的谈论自己和外界包括技术、社会、意识形态的谈论方式。 高校自我知觉对高校新闻网络传播讯息的影响。如果高校对自己感觉良好,它就可能在内部与外部进行积极的沟通,所以优秀的有雄厚实力的高校即有强烈自我概念和较高自尊的高校,通常从其成功中获得荣誉,这种成功包括培养出创设专业的一流人才、研发出特色学科的一流成果、参与到各个时期本地区、本国乃至世界重大的国计民生项目工程之中和主流话语之中。具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校即使面对不利于探索真理和传播真理、培育英才的高等教育永恒价值时,也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不随波逐流、也会坚持自己的行为与预期的一致而不受歪风邪气的干扰。而如果高校没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它可能会人云亦云,在其新闻网络传播低技能、低才能、低知识含量和低个性的讯息,比如某副校长或党委副书记到某学院(系)或职能部门调研等。尤其是,能将法治体系和法律文化内化于高校自我知觉的高校,往往是高声望的高校。 文化差异和性格差异。高校的文化背景影响高校的自我知觉。我国许多高校,尤其是具有巨大正能量的高校早就在分享所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不久前被提上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记事日程的、充满正能量核心价值观表示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独立的实体,有截然不同的能力、动机和价值观,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还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同时探索并传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法律秩序和和工具技术。并且,这些内化为大学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属性直接导出高校的行为方式。因此,高校的自我概念和自尊的指数是建立在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立思想之上,表现并表达各高校的独特性。比如武汉大学提出“顶天立地”的办学思想,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背景的实践阐释和武大性格的自我表达。“顶天立地”不但接收了“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精神,而且接收了“爱国、富强、和谐、公正、法治”的核心精神,并且发送了“上为整个人类培育英才、下为地方社会发展、国家需要服务”讯息。这也是武大独特的自我观。武大在其新闻网中传播的讯息力求表达它的行为与自我观预期行为相符。而许多低自尊、缺乏自我概念的高校则往往首先“硬邦邦地”传播它们的教育行为与它们政治文化中的对高校预期行为的一致性,以语言而不是行为去呼应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且往往将世代精神的理解只停留在语言的表达上。 高校新闻网的流弊。高校新闻网普遍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低于社会对其的期望。原因除上述的高校自我观层次低、质量差外,还与其从业者素质相关:1.从业者素质不高:与其本校平均水平相比,高校新闻网从业者的视野与修养低于其教师的平均水平,其制作新闻的内容和形式通常低于其所在高校的水平;2.新闻网络把关人行政化:高校新闻网络发表什么新闻作品、以何种形式发表、发表在何种栏目、何时发表、两个主页要闻的间隔多长是其把关人主导的结果。把关人是网络新闻传播的发送者又是接受者,其业务水平、政治素养、良心道德直接关涉每则新闻的表达方式内容和目的。3.大学办学水平不高:绝大部分高校的新闻网的传播效果不理想是因为相对于世界高水平大学,这些高校起步晚、水平低,办学目标、价值观频繁遭遇政治干扰,偏离学术而媚俗权利。因此高校新闻网传播往往偏离高教本职而无法获得高层次恒常接收者的高频率访问。 然而全球化的技术进步带来我国社会结构和公民维生模式的急剧变化,随着我国权力类型已向法理型权威过度,正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那样,我们正在建立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所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我国所有高校的办学目标的“底色”,是高校培养优秀中国公民甚至世界公民的基本素质预期,因此也是我国所有高校新闻网应该努力传播的讯息。将高校新闻网依法办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讯道。在高校新闻网面临校内外及其国内外同行挑战、国家治理进入网络时代“关键时节,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网络安全的特殊重要性,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走稳走快走好。”让高校新闻网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的引领作用,不但推动生产力、智力和文化力综合发展,也将自己提升为它们的组成部分。 如何将高校新闻网依法办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讯道?我们认为,在国家出版法许可的情况下,尽快推动高校新闻网和其他新型媒体比如微博等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安全和产业化 “一体之两翼、双轮之驱动”作用,全面提升高校网络法治水平,以高校科研实力保障传播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教化、学术化并人性化地进入高校新闻网的讯息之中,兼顾高校受众的价值取向,以高校特有的高端文化力携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孕育公信、公平和正义。尤其是,必须坚持构建走出国门的网络学术、人文链条,构建“信息国际语言”,以高校的学术生产力体现高校的影响力以及高校共同体的人格品位 。 核心价值观论文:革命军人关于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倡导全军官兵要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抓住了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时代课题,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青年军官是我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胡主席重要指示的重大意义,自觉成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在深刻认识领会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稳定的部分,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支军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军人核心价值观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革命军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这种价值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胡主席提出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五个方面,全面概括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明确规定了我军官兵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回答了听谁指挥、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根本问题,既体现了我军优良传统,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是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军队的具体化。青年军官要认真学习胡主席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全面把握“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树立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可以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让生命绽放光彩。 在普遍理解认同上下功夫。青年军官要做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实践者,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引领理解认同,引导全军普遍形成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尚。要带头理解认同忠诚于党。忠诚于党是人民军队最重要的政治要求和最根本的道德标准,也是我军官兵最高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忠诚于党就是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社会主义,忠诚于军队事业。只有忠诚于党才能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到听命于党,服务于党,献身于党。要带头理解认同热爱人民。热爱人民是人民军队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革命军人最本源的价值追求。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的国家,我们军队是人民的军队。热爱人民,就是热爱党、热爱国家。只有热爱人民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真挚情感爱人民、一切利益想人民。要带头理解认同报效国家。报效国家是军人的天职,更是革命军人的最高行为准则。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报效国家蕴含大家与小家、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国家前途与个人前途的深刻内涵,才能在报效国家的不懈奋斗中,实现着当代革命军人自身的价值,展示着壮丽的人生。要带头理解认同献身使命。军队因使命而存在,军人因履行使命而展现价值。献身使命是履行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军人的天职。献身使命就是要忠诚使命、不辱使命。青年军官就是要从思想上牢固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建国防、强国防的意识,有上不愧党、下不愧兵的豪迈,有强固长城、守疆土的气魄,有寝食不安、夜以继日的情感。要带头理解认同崇尚荣誉。荣誉是军人的第二生命,荣誉是青年官兵成长进步和部队的建设发展巨大的推动力量。崇尚荣誉就是自觉维护荣誉,不断创造荣誉,永远珍惜荣誉,更是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不竭动力。 在自觉培养践行上下功夫。青年军官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训练生活中,把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深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开展“重事业、强素质、树形象”专题教育结合起来,自觉培养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使理论上的清醒,情感上的认同,自觉转化为工作中的动力。忠诚于党,就是要自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确保部队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指挥,确保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热爱人民,就是要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 要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利益,把人民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把人民满意作为唯一标准。要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把为民解难、为民造福当作自己神圣的职责。报效国家,就是要切实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自觉把报国的激情和愿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战时报国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和平时期报国就是要立足本职,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把满腔报国之志转化为干工作创一流的业绩。献身使命,就是要履行革命军人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把上不愧党、下不愧兵,问心无愧、无私无畏自觉融入到非战争行动各项任务中。崇尚荣誉,就是要继承、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续写人民军队的辉煌,为军旅人生增光添彩。要把崇尚荣誉体现在高举旗帜、听党指挥上,体现在苦练精兵、矢志打赢上,体现在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上,体现在友爱互助、团结和谐上。 核心价值观论文: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讨论分析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治理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具体地讲,就是指统一的员工意识、思想、行为的企业经营哲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一般学者都认为它具有五大功能,即:目标导向的功能、凝聚的功能、融合的功能、约束的功能、激励的功能。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强劲动力。所以有人提出:决定21世纪人类消费的是文化,21世纪将是文化营销的时代!这一观点,得到不少学者和企业家的认同。因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延伸,一种新的功能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突出,这就是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所谓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是指通过企业文化的外向传播,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知和认同,从而产生良好、深刻的印象,产生企业与消费者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刺激消费量的增长,从而促进营销工作的开展的功能。 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是通过组成企业文化的几大核心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综合体现出来的: 一、企业价值观念 企业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风格,左右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它对企业外在形象的塑造影响深远,树立一个能被消费者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至关重要。比如“走向世界,为国争光”、“创建知名企业,振兴民族工业”、“诚信为先,回报社会”等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念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远大志向、博大胸怀、关爱民生的崇高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塑了良好的企业外在形象,对消费者来说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品牌均能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持久的记忆,从而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二、企业精神风貌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良好的精神风貌是企业的活力之源,比如“团结奋斗、求实创新”、“成就伟业、缘于你我”;“学习进步、团结向上、热情互助、整体为先”等优秀的企业精神,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不但在员工之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极大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提高了员工的素养,使员工逐渐形成举止规范、谈吐文明的行为,时时处处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一种精神风貌。员工在与其它社会群体交往过程中,易于给对方留下好感,轻易得到认同和沟通,“只有优秀的人才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最终会引伸到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良好的印象,现实的消费者会变得更加忠诚,潜在的消费者会变成现实的消费者。 三、企业的视觉形象 企业的视觉形象是最直观、最易于向社会群体传播的企业文化要素。所有构成企业视觉认别的各种元素如企业注册商标、产品包装;各种用于宣传标语、文字、影相、图片材料;员工衣着、厂容厂貌等都直接体现了企业的视觉形象。社会群体通过这些要素会对企业产生一个直观的熟悉和印象,也是消费者熟悉企业和产品的最直接、最重要途径。而这种熟悉和印象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购买行为。 四、企业的质量文化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最关键因素。企业产品过硬的质量水平、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可信的质量承诺构成了企业优秀的质量文化,它的传播会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成为为消费者决定购买行为的重要参考要素,起到了引导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作用。 五、企业的服务文化 目前消费者消费水平和层次日益提高,在追求产品质量过硬的同时,对产品营销企业的服务质量如何也非常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质量上的差异会逐渐缩小,而服务质量之间的差异性却很大,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会集中到对服务质量的选择上来。免费送货、质量“三包”、定期走访、上门服务等构成企业良好的服务文化,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六、企业的信誉度 人品好的人,会等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乐于与期交往,会建立起良好的从际关系。同样,企业的“人品”好的话,也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从而乐于对其产品进行消费。企业的信誉如何,决定了企业“人品”的好坏,假如企业虽然产品质量很好,但总是大讲空话、假话,承诺不能得到很好的兑现,信誉不好,也就使其信任度降低,消费者会逐渐放弃对其产品的消费。如河南某名牌白酒企业产品质量上乘,多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在一次瓶盖兑奖活动中,向消费者所作的承诺没有兑现,使许多客户和消费者受到欺骗,某些客户事先已向消费者按企业承诺进行的兑现,因企业拒绝向客户兑现,经济损失惨重,企业因此而引发多场官司,均遭败诉,而且这一事件受到省内多家媒体的关注,从而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了 信任危机,产品销量一落千丈,最后使企业陷入困境,难以自拔。 企业文化必将在企业营销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也成为企业经营治理中的重要环节。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无从谈起,所以企业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有效发挥。要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层次。尤其是企业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视觉形象、质量文化、服务文化、企业信誉等方面都是建设和提高的重点,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企业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持之以恒。 二、重视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 企业文化只有通过对外传播,影响到消费群体,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才能体现出来。所以重视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体现其营销功能的有效保障。企业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很多,但最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三、重视营销人员的传播作用 营销人员是企业中最直接与消费者和客户接触的人员,营销人员是他们对企业信息的了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和途径。营销人员担负着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积极传播企业文化也是促进自己销售工作的重要手段。所以营销人员能否把企业精神在消费者面前得到完美的体现和最大限度的传播,对企业精神对营销工作的促进事关重要。所以营销人员必须深刻熟悉和理解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精髓,积极向消费者和客户宣传企业的价值观念、质量文化,时时处处体现出企业精神风貌、服务质量,言必行,行必果。 四、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商业性广告的宣传,在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认知度方面作用巨大,但商业广告过分的功利性和消费者接受的被动性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却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所以企业文化的传播不能过分依靠于商业广告,而应开辟多种渠道,诸如积极开展各种公关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向外界散发企业内刊、加强文字报道等软广告宣传,企业文化被溶于其中,这些活动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布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和人情味,更易于被消费者所接受,企业文化出就能便捷准确地传播到消费者心中。 五、重视企业参观人员 每一位到企业参观的人员都会对企业产生很直观、深刻的印象,企业文化随之就进行零距离的传播与交流。企业假如给参观人员留下良好印象,美好的回忆,不但会刺激他们对产品的消费,而且他们会向四周的人群进行介绍和传播,会影响大批的潜在消费者。所以企业参观人员非常重要。企业接待人员的热情程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企业现场治理水平;员工行为规范、精神风貌都是影响参观者对企业印象的重要因素,必须不断提高,做到尽善尽美。除了被动地接受参观人员外,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邀请消费者或社会群体到企业参观,以此传播企业文化,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如深圳金威啤酒有限公司实施的工业旅游,不但通过参观收入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每一位参观者都为企业高度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人文化的治理所赞叹,热情周到的服务所感动,为高质量的啤酒产品所折服,最终会被其优秀的企业文化所感染,对“金威”品牌产生良好的印象,消费忠诚度得到大大提高。其实金威实施工业旅游的举措,目的并不在于赚取参观利润,而是通过传播企业文化,促进销售的一种高明手段。 六、力塑良好的品牌形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流,产品质量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品牌是企业文化传播的最重要载体,企业文化最终体现到品牌的形象和内涵上,品牌营销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形象如何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品牌形象如何关系到企业文化营销功能实现的质量,同时企业文化质量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品牌形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最迫切的。 核心价值观论文:新形势下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摘 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制定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高校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同时,大学生也是最具创新意识和创业潜力的人群。在我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期,社会发生深刻变化,高校面临着复杂的情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大学生积极创业,在高校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在新形势下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际需要。同时,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应抓住我国社会重大转型期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以往传统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创新改革,将创业教育推上一个崭新的高度。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创业教育 1 必要性以及实效性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能够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同时,可以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素质的提升,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质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能够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把握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生涯规划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全方位地促进创业教育创新,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化,更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创业开发,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 2 紧迫性 高校大学生作为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其政治思想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收到了极大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价值取向动摇等。在新形势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高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将社会主义理想贯彻到创业行动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初步形成的人生阶段,对创业教育要求越来越迫切,这为开展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一些负面的情况也不容忽视。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确实、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创业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过于急功近利,缺少当代青年人应当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就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 3 相关概念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提炼和概括的一个概念。“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的价值观。 3.2 创业教育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业太地区办事处东京会议报告中界定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适应所有需要就业的个体。从狭义上说,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创业精?以及创业技能,以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技能需求的教育。 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所谓“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等,提升其创业综合能力的教育及其过程。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从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精神动力和道德规范等方面去引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4 具体措施 4.1 以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和前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本质规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基本原则的理性概括,对我国各族人民的社会价值标准、社会价值观念起着核心和灵魂的指导作用,是中华民族最基础的、最稳定的、最永恒的价值取向。它也必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起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因此 我们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内容中去,用以指导大学生创业的全过程。 4.2 以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做到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中不迷失方向,并且能够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鲜生命力。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的科学引导,大学生的社会信仰才会更加坚定,其价值取向才会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创业实践才能顺利地得以进行。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指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具体而言,就是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全方位地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4.3 以社会主义理想激发创业精神 理想,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世界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以及追求。是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使他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使其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美好的前途。理想是美好的,但通往理想的道路是曲折的。促使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引导其在注重创业成才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对社会充满信心,对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有充分的责任意识。真正认识到只有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发达自己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将两者相结合起来才能走好成才创业之路。 4.4 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创业行为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应当成为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基本行为规范。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利益至上,急功近利;道德缺失严重,倾向于投机取等等。可见,指导大学生行为的价值道德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业教育应通过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基本要求来规范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规范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重要依据,而实践的规范化离不开道德认知的引领。因此,应当在大学生创业行为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社会道德的存在,使之真正成为创业大学生的行动指南。从而,从根本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大学生创业的实践中去。 核心价值观论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价值观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因此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理论宣传、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大学生的接受特点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必然反映,经济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因而意识形态也是客观存在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明确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本质体现,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以极少的观念和范畴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必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本质的体现,因此要想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储备军,肩负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责任责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变得非常重要,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传工作 (一)加大理论宣传力度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号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从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集中了许多人的智慧为我们每个中国人提供了这样一个科学的价值观标准。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就要大力进行理论宣传,使每个大学生能够知道、背诵、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大学生做人的标准,然后外化为切切实实的行动的理论准备。 (二)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尤其需要大学生的参与,大学生毕业后会分布在各行各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新目标、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凝聚方方面面力量的精神纽带从而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前提是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价值标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诉求,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对国家制度规范提出的价值诉求。明确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这种德是每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我们想要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就必须认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一)为什么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潜移默化的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让大学生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就能能不断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使之真正成为他们每一个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二)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1.寻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点 虽说近代以来的落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华儿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扎了根。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找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它的联系可以丰富价值观的文化内涵和提高价值观的认同感。关于“和谐”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很重视“和”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关于爱国,西汉大将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话语能使大学生热血澎湃,“爱国”因此也不再是干巴巴的两个字爱国的概念在大学生心中变得饱满生动起来。 2.阅读古代优秀文化作品大学生可以从中学榜样蓄力量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实现内化认同,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个体自身的感情体验,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触及当代大学生的情感领域,激发出他们真正的情感,从而使他们能够从内心深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渴求、认同。传统文化的处事方面也有一些值得传承的思想观念,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有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怀,信奉仁者爱人、先忧后乐。以孔子和孟子作为核心的儒家文化,重视德性人生,将道德作为人生最高追求,并要求将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道德修养中。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强调“见利思义”,他还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里孔子所说的“义”就是指的道德,《周易大传》中谈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些简洁、经典的话语读起来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从而能够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指引。 三、遵循当代大学生的接受特点 (一)利用好课堂课堂 我国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优势的,因为我们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阵地。教育部要求每个大学生在本科期间都要必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与社会主义特色理论》、《近代史纲要》。这是我们的优势和机会但是好多学校和老师并没有很好的抓住我们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想使大学期间的政治必修课真正的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接受特点来对症下药。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模式,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道、明白、应用,甚至主动的向身边的人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高校教师和辅导员。要加强对老师的培养,注重其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激情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就是要认真严肃对待政治必修课的上课与考试,不能放松考试的标准和要求。如果考试要求很低,那么大部分人会抱着反正无所谓能过就成态度,那么就不能有很好的理论素养,因此也就很难做到全面深入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二)利用好同辈群体的影响力 同辈群体会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依社会学的理论,同辈群体是“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大学生活是大学生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更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大学里,同学们离开家过着群体生活,他们不仅渴望学习新知识,渴望结交新的朋友,还希望被接纳、被认可,想要过群体生活、喜欢热闹。大学有各种社团、协会在那里大学生会接触到思想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同龄人,当其中一些人家庭背景、性格特征、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比较相近时,他们就会形成关系比较密切的同辈群体。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想很好的融入进一个群体那么他就要与那个群体中的人有相似的价值观,有时候个人会不自觉的调整自己的某些方面来适应群体。反过来,个人也会对群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个人特别是有号召力影响力的人,在群体中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群体。首先,要树立典型,这个典型不仅仅是官方或者是学校认可的更要是学生自己认可的,身边的榜样会更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大学期间正处于价值观的定型期,学生的模仿动机和能力都很强,同辈群体中的典型事例和精神会不断引领和激励当代大学生,而受到影响和激励的人学生中又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典型,那么这个群体慢慢的将会影响到更大的范围。其次,要利用同辈群体的影响力纠正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件很刻板和老土的事情的错误思想,要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成为一种流行一种时尚。最后,利用好同辈群体影响在网络中的影响力。同辈群体的影响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于网络媒体中,当代大学生很少有不使用网络的,微博的主力军也是年轻大学生。不少大学生也都有自己的网络社交圈,他们经常会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很容易受网络同辈群体言论的影响而进行站队。在网络中同辈群体的观点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会给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来新变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到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讲究方法跟策略,更需要把这些方法和策略切实落实到实际的教育中去,才能起到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如果每个大学生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事。 作者:王艳冰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核心价值观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逻辑 摘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形成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自觉。这一过程经历了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对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着力于全社会倡导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时期,思考“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有助于厘清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进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逻辑和基本脉络,明确其间的价值传承,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语境 研究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应该主要围绕两个线索: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刻发展,社会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化,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愈加明显,原有的道德规范体系日渐式微,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我们需要搞清楚这些现象与困境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二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资源(包括价值观资源)能否提供解决的办法以及能够提供什么、怎样提供,其落脚点究竟在何处。 1.1精神文明变迁中的价值冲突与重构 改革开放前后,在社会精神文明方面特别是社会价值观方面可以说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变迁。改革开放以前是大一统的革命主义价值观或者说是理想主义价值观,其价值观尽管有其合理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却丧失了其合法性或者说是合理性,改革开放以后,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和复杂,随之原有的精神文明体系也经历着剧烈的嬗变。如何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努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文明滋养,尤其是价值观指导,并以此来整合多元价值观,就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困境以及由此导致的传统价值观的困境使我们无法在价值观领域求得共识,而前无古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创造性又使得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争论空前激烈,在制度改革的价值评判问题上,党内有争论和分歧,社会上也是如此,但是全党和全社会在发展经济方面很容易形成价值共识,于是邓小平以其著名的“不争论”,将制度改革的价值评判以及社会价值观重构的问题留待将来去解决。因而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价值观上的管束逐渐宽松,以消费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随之蔓延,对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形成冲击,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导致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文化的冲击,对新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信息技术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不同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全球传播,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冲突与价值冲突,网上网下相互呼应的价值传播与冲突都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价值分裂与价值冲突……所有这些都表明,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筑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中国当展要求的价值观问题变得十分迫切。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而意识形态的核心就是价值观,这凸显了加强价值引领、加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建构价值观建设的紧迫性。 1.2重塑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逻辑路径 面对社会多元价值观冲突日趋激烈的现实,进一步将精神文明建设向核心推进,建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价值体系与价值观已迫在眉睫,因为如果将精神文明建设视为一个同心圆结构,其核心无疑就是其中的价值观,其外层则是体现这种价值观的道德观念。从这一角度来看,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并试图首先在道德领域建构底层价值共识。这如同经济体制改革先易后难一样,在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我们可以认为党选择了一条先易后难的道路与模式,即首先在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道德领域的价值观问题上寻求突破口,在全社会树立和倡导一种既能承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价值、又能继承和发扬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道德价值和社会主义本身所要求的道德价值,以及对接现代文明发展的普遍道德价值诉求的一种新的道德价值观,从而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价值共识,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塑,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努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同志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进一步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引人们的道德实践提供了价值引导,对于在利益分化的条件下用一种能够取得大多数人共识的价值观来整合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就是人们围绕着一定的利益关系的实践组成的共同体,这种处理利益关系的实践对于塑造社会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包容稳定的社会共同体能够为社会提供处理利益关系的符合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规范,这体现在这个社会的制度设计之中,因为任何社会制度、规范、规则乃至社会风俗习惯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管他有没有意识到,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支配之下行动的,就像学者俞吾金指出的,在极端的形式下,个人“成了一个装满意识形态象形文字的容器”[1],而价值观则是意识形态中最高意义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认为,社会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群体之间价值观的冲突,价值观的分裂与冲突则是社会分裂和社会冲突的最主要也是最难以弥合的根源,而这对于执政党的执政根基,对于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和价值整合都会造成严重的冲击。因此,在全社会形成与提倡一种既能有效整合传统价值观,又能迎合现代文化发展的普遍性价值观,从而重新构建社会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2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日益变成了一个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存在着各种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冲突与碰撞,如果缺乏一种主导价值观对其进行整合和积极引导的话,有可能会加深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对立。这些变化都是市场经济力量推动的结果,但是市场经济不能自发地形成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无疑应当成为主要的责任主体。诺斯曾指出:“统治者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大多会运用国家力量在全社会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投资,塑造有利于有效统治的社会意识形态”[2]。因此,在面临社会价值观分裂的关键时期,国家重视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意义重大,其作用无可替代。关于树立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问题从宏观上来进行思考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国家转型期间,由原来的国家主导转向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立与共治,个体自由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个体观念的自由、价值观选择的自由使得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多元化。而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则更要注重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实际上是试图通过道德宣传和引导实现维护社会公平的一种路径。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因而维护社会价值观的稳定或者说意识形态的稳定,发挥其整合作用至关重要。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领域的整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政府应当在其中起到应有的作用。道德领域的整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交易成本最低的形式,但是价值观的整合更是其中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道德领域的整合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这种价值观的整合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道德等方面。而且这种价值观的整合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上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能够起到实际的整合社会的作用。这种整合在当前的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安东尼•葛兰西认为:“在保持整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中,意识形态起到了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4]。而意识形态的核心无疑就是居于中心地位的价值观,由此,我们就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根据当下新的价值语境生态,去积极倡导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演逻辑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发展依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展开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它也关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因而凝练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同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割裂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样也应当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中。此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史无前例、空前艰巨的事业,需要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来共同奋斗,因而我们需要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用共同理想和信念去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也应当纳入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中。随着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上述价值的深刻认识及对其中联系的深刻把握,最终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创造了条件。在党的十八大上,汇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上都形成与提出了相应的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价值、社会主义本质价值诉求以及现代文明发展的普遍性价值,是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汇聚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认识的深化,也是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发展和重要成果。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为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最终将其推进到核心层次,即为形成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导引作用,而且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践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为两者作为价值规约在倡导与践行方面有着共通性,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与践行的做法、相关制度的创新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践行提供经验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到实处,要积极学习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做法和经验,特别是要落实到制度层面,要形成相应完善的制度,使制度规范和制度文化成为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4结语 中国的崛起、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价值指引和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梳理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形成,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其中的历史脉络,这无疑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是由“不争论”到“争论”再到确证的过程,是对精神文明建设规律深刻认识的过程,更是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过程。 作者:焦连志 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核心价值观论文:高中政治学习与核心价值观培养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高中政治知识学习有机融合 许多高中政治学习组织者在观看学习者的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主要是将学习中的内容和学习者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联合,激励学习者积极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主动参与探究,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育。例如:在学习思想政治中《经济常识》一课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制度,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科学技术发展观念等内容的时候,可以从国家对高中学习者进行文明、和谐、发展教育,同时在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在培养学习者懂得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等内容时,应该可以根基社会治安来对学习者们的自有、公平、公正进行相应的教育,对于其他政治学科模板的教育内容,组织者们可以使用相近的方法来进行深化该教育。但是,由于高中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较高,因此,有时候对学习组织者和家长之间的教育很有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叛逆心理,所以,组织者在进行深化该学习时,要使用简单明确的学习方法,重视学习者心理教育,让学习者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该科目的重要性和明白其中的含义,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就如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制度较为良好,但是许多高中学习者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对社会中很多信息都不了解,而许多知识在他们心里也无从有过体会。但是在这个时候组织者就可以根据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成功案例,神州系列飞船成功发射来案例来进行教育,这说明了在古代不能实现的事,但目前我国能实现,这也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标志,同时也标志着国家富强。这些学习者们都能够感受到和看到,然后组织者在加以引导和学习,那么许多学生就能快速明白社会主义对于我们的好处。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与时事政治教育有密切关联 目前,很多高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当中都比较关注国家发展,希望有更多时间了解国内外政治历史的演变情况,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经验的学习组织者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一些政治新闻资料,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观看,通过开展政治学习讲座、开设时政知识比赛等情景活动,指引学习者多重视探索一些重要的时政热点新闻,这样有助于提升高中学习者的思想感知观念,提高他们爱国情怀、注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度,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刚强的责任感知。例如:在2015年9月3日,为了纪念我国抵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国家就在北京举行了较为庞大的大阅兵演示,这个时候就可以组织学习者统一观看大阅兵视频,然后再进行讨论学习,在这过程中讨论国家主席在这次的演讲中,主要讲述到了哪些政治话题。这样一来,通过了不断的学习,我国三个必胜是代表着在世界多种欺压的背景下,我国人民是比较倡导和平相处理念的,这也是标志着全世界人们和平发展的路径,为构建和平世界指明了良好趋向。学生们的生活都是多姿多彩的,这样可以在实际生活中选择恰当的例子,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实际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要和学习者们的实际生活相关,而且还可以引导学习者进行思考分析。只要学习者通过有经验的组织的指导以后,他们就可以将实际性的生活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联合起来,这样学习者就能够掌握更多知识结构。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相结合 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条件下让学习者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是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者可以创建在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在高中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根据实际性的案例来选择可以创建生活情境模式,从而指导学习者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组织者也可以选择一些实际案例要从学习者们的兴趣爱好出发,而且层次之间也必须相近,案例要简单明确,这样组织者创建的问题学习者也应该想知道该问题的意思。例如:在高中政治学习《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构》一节中,组织者首先是给学习者演示国内外一些体育者相关的图片,并且还让学习者在这些图片当中进行观察他们穿的鞋子是那些名牌的运动鞋。学习者们在学习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以后就回答到,很多外国的运动员们都比较喜欢穿匹克和李宁等我们中国有名的运动鞋,而我们中国运动员大部分都比较西化穿耐克、但迪达斯等一些外国的品牌运动鞋。于是组织者就相应的提问到:为什么其他国家的运动员们都喜欢穿我国的运动鞋呢?有些学习者很自然的回答道因为我们国家的品牌质量好,而且很知名,并且许多都是在国外进行销售。这时组织者又提问到哪为什么外国的鞋子为什么会在中国进行销售呢?有学习者也回答道,因为安利和索尼等都会在我们国家进行生产,而这是组织者就提出了国外一些企业就应该叫做引进来,而我们国内相关企业要学着走出去。体育者们所穿的名牌鞋子都是学习者比较熟悉和注重的,因此,这一案例就激发出学习者对学习的兴趣。其次,将高中的思想政治学习和学习者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起来,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与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的重要表现。在高中学习中开展思想政治学习过程是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生活化创造性思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两者进行融合。从而有效提升高中思想政治学习效果,实现学习组织者所制定的学习目标,这也是有经验的组织者在组织学习过程当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习过程当中,高中政治教育课程是诸多学习者应该注重的主要学科之一,许多高中政治学习者应该融合实际性的案例,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将问题有效解决,同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将理论性知识和实际生活联合起来,学以致用,这样学习者学起来才更简单轻松,有效有责任的组织者在组织学习过程当中,应该有效完成政治学习与核心价值的学习的双重责任。 作者:王季凤 单位: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高三(1)班 核心价值观论文:网络文化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基本有了新的定义。本文主要针对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培育。 【关键词】网络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舞台和网络生活模式中,网络俨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此,也塑造了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各色的网络文化。这些网络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考,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今,网络更是意料之中的成为了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工具与平台。 一、网络文化的背景 社会的高速发展与科技的快速进步使得移动互联网市场朝着一个新的局面发展,在这个背景下,网络文化越来越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大学生作为被网络文化教育和影响生活的群体之一,其思想能力和行为方式被网络流行文化影响的可能性和程度越来越高。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自由,通常在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渗透进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其管理规范的难度也相对较高。为了确保高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就要从大学生主要汲取网络信息的平台入手,如QQ、微信、微博等,从细小之处培育。所以也要对校园网络文化呈现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从而提高积极网络文化的数量,也更容易使大学生接收到价值观念正确、符合社会要求的正能量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网络文化的层次影响力 一方面,网络文化成为大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一个途径,也为其成长和进步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让大学生对社会现实有了错误的认知,导致了一些以不良网络信息为根源的错误行为,可能致使大学生走向歧途,淡化大学生对价值精神和道德理想追求,这都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除此以外,大学生的行为模仿能力极强,当受到不同网络文化的冲击,其思想和行为来不及思考和转换,极有可能模仿网络事件的错误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树立也就无从谈起。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正在积极快速地汲取知识与信息,以成为国家栋梁。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对国家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大学生用心理价值趋向接收正面有利的信息是时代的要求,关乎国家未来,甚至是日后国家的行政决策。当然,从目前的社会现实来分析,优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仍然占大多数的比例,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观念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评判标准也是正确的。 三、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措施 1.建立绿色网络环境。建立绿色网络环境的脚步从未停滞,关键是力度问题。营造良好的文化良地,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大学生从网络上汲取利于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信仰的知识。清洁网络平台,净化网络文化能够保障不以吸收消极文化为目的的人不受环境的影响。从这一方面是为大学生在优秀的网络文化背景下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认知能力提供了大的背景。2.开辟网络红色文化专区。在各大网络平台开辟红色文化专区,宣传社会主义的观念和设想蓝图,建立互动板块,例如:革命战士板块,中国发展史板块,当代社会主义的新意义板块等。由前两个板块做基础,引导大学生认识当代弘扬社会主义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使之成为扎根心底的信念,当大学生真正从社会实事中明白了社会主义理想的优越性,才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用社会主义的创想和经验来指导实践活动,。3.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受社会潮流的影响,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大学生习惯将新颖便捷的碎片时间安排在虚拟网络。而高校对浩浩荡荡的网络文化席卷却缺乏管理,大多是在突发网络不良事件后才去处理,这让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更加自由,管理难度大大增加。高校管理者应该权衡现实校园事务和网络校园事务,对管理实行分区,避免对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引领的缺位。4.建立网络相关法规。网络中信息传递的便捷高效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一方面是网络实名制普及不够,导致大学生对自我的约束力不够;另一方面是网络具有一定的成瘾性,导致大学生容易沉迷网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来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从而促使大学生在网络背景下做好自我约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严格要求自己。而且,政府需要对成瘾性较强的网络信息进行管制,避免大学生沉迷网络,造成对现实世界的忽视,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了。例如,在网络游戏中,需要对游戏设计公司进行限制,杜绝成瘾性过强的内容出现在游戏中;在社交平台中,对网络谩骂、人身攻击进行实名管制,采取一定惩罚措施。 四、结束语 网络文化的发展如日中天,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道路是不易的,这需要从网络、大学生、校园行政管理者三个方面着手,在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以及社会主义理想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学生对多元网络文化的需求。 作者:李英林 徐乐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核心价值观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统战文化研究 目前,高校客观存在着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统一战线相抵触的各种社会思潮,侵蚀和渗透着统一战线的团结与稳定,给高校统战的科学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新的难题。因此,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推动高校统战文化的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理论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高校统战文化对象增多,统战的重要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当前高校统战工作的对象,除以派成员、无党派高、中级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代表人士以外,还包括归国留学人员、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国外侨胞及其眷属及各类宗教信徒在内的更加庞大的队伍,特别是有成就有影响的党外代表人士,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高校统战对象增多的趋势还将会进一步发展。目前,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十分复杂,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从来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利用强势话语权进行侵蚀破坏高校统一战线的团结,不能科学把握和深刻理解高校统战对高校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具有的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2、高校统战文化工作要求更高,存在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已成为西方价值观和社会思潮侵袭和渗透的重要领域,其利用一切手段和机会对我国高校统一战线进行西化、分化。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利益矛盾时期,也成为新时期高校统一战线矛盾的主要问题。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必然产生不同价值观念,思想价值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观念多元化和利益诉求多层次化冲击高校统战和谐、科学发展,统一战线人员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能否正确引导,其切身利益和矛盾能否及时解决和化解,关系着高校统战的和谐与团结,关系着“凝聚力量,争取人心”的历史使命的实现。 3、高校统战工作难度更大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和校园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已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宣扬西方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重要工具。网上影响和渗透逐渐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主要手段,高校成为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前沿阵地,一些鼓吹西方民主、自由和人权思想的言论通过网络在校园内传播,这种趋势有不断蔓延的趋势,深入分析和研究校园网络化带来的新问题,趋利避害,是当前高校统战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统战文化的实现路径 1、理论创新 首先,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统战文化理念。高校具有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特点,在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导向下,要积极培育出适应高校自身特点的统战文化。构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统战文化理念,使高校统战文化在内容上得到升华,进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统战工作。其次,深入开展高校统战文化理论研究。统战文化的建设需要理论支撑,这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通过理论研究,高屋建瓴,通观统战工作全局,把握统战对象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这使我们在统战工作中,有的放矢,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 2、工作方法创新 创新工作方法主要体现在拓宽统战工作渠道和在潜移默化之中做好统战工作上。高校统战工作是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由统战工作部门具体开展。统战部门可通过开展统战主题活动,可通过征集调研,提炼出最能实现个人价值、促进学校发展和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使高校全体成员形成思想共识;可通过讨论的方式,鼓励统战对象对校园建设献计献策、实行民主监督;可通过创建统战工作网站、统战博客、微信等平台,利用一切媒介,占领思想宣传的阵地,加强党与统战对象的思想交流和沟通,提高统战对象的政治素质和认识水平。 3、制度创新 首先,要在坚持高校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领导下,发挥统战工作部门的职能,构建高校统战工作机制。由于高校统战对象遍及各机关单位和教学单位,因此高校统战部要和高校各机关和院系建立密切的联系,通过与各部门、各单位党支部的密切合作,使统战工作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使不同意见能通过合理的渠道得以表达,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和分歧。其次,要使高校统战部门负责人真正参与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干部人才的培养选拔及学校改革和建设问题研究的决策层。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高校民主监督机制,通过公开党务、校务,鼓励党外知识分子广泛参与到学校发展和建设的重大问题中去。在保障广大统战成员基本的政治权利同时,激发统战成员服务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形成宽松的民主政治氛围和强大的凝聚力。再次,为了便于高校统战工作的有效开展,统战活动的顺利进行,统战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高校必须将统战工作纳入到校内财政预算计划,使统战部门有充足的活动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为高校统战文化的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作者:丁磊 匡思蕾 单位:广东医科大学 核心价值观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成人教育 摘要:大学生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思想觉悟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近年来,随着上任之后,对高校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些先进的理念就融入进了其中,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典型的代表。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相应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有所帮助。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1引言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高校成人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涉及到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弘扬中国传统优良美德,提高公民素质贡献力量。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手,探究了其融入高校成人教育的一些内容,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成为当前党和国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二十四个字,涵盖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方方面面。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对于整个社会层面上说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的信仰,经过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我国先后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结合我国的实际的新思想,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上任,我国对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也就形成了这个八字箴言,将我国所要追逐的社会理想准确的表达了出来。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针对我国的社会风气而言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最后,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经过上述的解析,我们可以清楚看出,这二十四个字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思想道德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最为青春洋溢,富有激情的群体,他们思想开放,想法多元,做好大学的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涵盖思想政治的各个方面,利用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对大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成人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步伐也在不断的深入,在这种大形势下,我国的思想和文化也受到了世界的影响,而高校是各类思潮的聚集地,加之大学生的思想都比较活跃,所以,做好高校成人教育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十八大召开之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我国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这二十四个字的分析和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规范好他们今后的人生航向。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出现了很多思想问题,尤其一点就是崇洋媚外的思想非常严重,目前有大量的学生认为国内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较差,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一心就是想去国外发展,认为国外的什么东西都要比国内好,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心理,也是属于爱国主义思想缺失的典型表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词就是爱国,也是国家和党对于全体中国人的要求。所以,我们在高校成人教育当中一定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在以后成长成才之后报效祖国。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其他的二十二个字也是我们在教育当中应当充分结合的理念,像诚信、友善等等,都是高校学生应当有的传统美德。但是,在高校中仍旧有许多现象证明了现在的学生对于这一方面还是比较缺乏的。比如说,在考试当中,有很多学生为了获得高分数而作弊,投机取巧,这些恶劣的行径都是不诚实的表现,如果没有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当中因为缺乏诚信而寸步难行。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我国的高校成人教育当中非常重要,我们要结合相关内容,积极的对学生开展教育和引导,规范他们走好人生的重要一步,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在我国造成的影响力却是非常大的,近年来,我国逐步意识到了高校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加入了新的内容,新的理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典型内容,但是,目前,这项内容的推动还是有一定的阻碍的,高校成人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4.1信仰教育缺失 所谓信仰教育,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对学生的道德信念和政治信仰进行树立,让大学生在纷繁的社会当中始终保持本心,提高自己,回馈社会,报效国家。但是目前,在大学校园当中,知识技能的教育是占主要位置的,而信仰教育,学校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错误的行为,信仰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更别说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了,所以说,大学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他们具有正确向上的信仰,指导自己的人生走上正轨。 4.2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 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新一代的大学生受到了多种思想的冲击,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个多元社会的背景下,学生很难保持住本心,更是对一些外来侵蚀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些思潮给学生带来的负面的影响,让他们觉得享乐才是人生的第一目的,而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给彻底抛弃了,同时,一些非主流的思想压过了主流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成人学生,他们兼具有社会人和学生的特征,更容易受到多元思潮的影响,这都是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顺利开展的,同时,这些思潮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所以,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会不自然的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从而导致教育的效果非常差。 4.3学校和教师对于社会价值观的融入不够重视 高校成人教育主要是依托于学校和教师的,所以说,学校和教师对于这项工作是否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将直接决定教育的效果。目前,在很多高校当中,很多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些因素导致了高校中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也很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所以说,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效的开展教学。 5在高校成人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措施 针对目前高校成人教育出现的问题,我们要采取切实可信的措施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融入到成人教育当中,进一步的规范目前大学生的诸多不良的行为,为大学塑造风清气正的学风和校风,让学生在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更好的成长。 5.1高校和教师要给予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的重视 目前,学校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给予的重视比较多,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在高校的教育中,我们要做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但更为重要的是成人思政教育,通过思政教育,可以更好的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而在高校成人教育中,我们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的融入到其中,找到二者的共同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得到心灵的升华。 5.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融入理论教学 普通高校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成人学生进行系统、全面、深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内在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普通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是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干的普通高校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教材体系向适合成人学生的教学体系转化,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使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针对性。 5.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践融合,激发情感共鸣 实践教学是普通高校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普通高校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普通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即要建构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普通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可感性。要消除实践教学环节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根据成人学生特点,适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深度挖掘实践教学的载体,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发挥实践教学的认知导向和价值导向的育人功能。 6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对我国提出的要求和殷切希望,而大学生作为我国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更有责任和义务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成人教育当中,我们要把这一重要的内容充分的融入进去,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树立正确的三观,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艳超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假日经济论文:假日经济现状与经济学分析 摘 要:假日经济不仅是“节日经济”,更不仅因为在假日内旅游行为是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就说假日经济是“旅游经济”。假日经济是以消费为主,包括旅游、休闲、娱乐等主要表现形式,涉及到商品消费、旅游服务消费和文化娱乐消费三个领域。文化旅游也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旅游方式,其以“满足旅游者学习文化、了解历史、探索知识”的新概念比传统旅游更符合现代人增长见识、提高水准的旅游需要,各个历史文化景点的开发,和依附于节日的音乐会、戏剧的发展,将会对文化消费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文化建设目前在我国还相对薄弱,要发展文化旅游业,让其成为拉动经济中的顶梁柱,还需假以时日。 关键词:假日经济;消费;经济学分析;可持续发展 1 当前文化消费发展明显不够 我国的文化娱乐消费产品仍然处于十分匮乏的状态中。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城市中,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文化消费场所数量较少,艺术表演场所、电影放映场所、演艺娱乐场所、美术品经营场所等都明显不够。其中,已经存在的美术品经营场所,所涉及的门类也不够丰富,主要集中在历史等方面,而自然、科学、艺术等门类数量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大,人们的文化消费素质也有待提高。从整体上看,人们现在偏好集中在娱乐性较强的产品上,对文艺性的产品需求较低,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电影院更愿意放映娱乐片、音乐厅的票价只有演唱会门票的几分之一,其厅堂中却依然经常坐不满。这样的现状对于我们的假日经济发展中的精神文明积极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2 市场服务意识差 目前我国的假日消费市场呈现一片繁荣之像,但是服务意识的缺乏却始终是个问题。假日中商家大量的热卖促销,很容易造成各商场和商铺的人员爆满,许多服务人员只能匆匆应付,这样很容易造成服务品质的下降,甚至出现服务人员对顾客冷漠、缺乏礼貌和耐心、三言两语草率打发等行为。在餐饮类时情况可能会更严重,由于客人的增多使得服务品质下降,甚至影响卫生环境。这不仅仅影响人们的消费情绪,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些商家会趁机抬高价格或竞相涨价,擅自乱收费,甚至收费却不旅行服务,降低服务质量、打出虚假折扣、强买强卖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扰乱市场危害行业的做法,虽然获益于一时,但负面影响却是长久的,深远的。旅游业中服务意识的缺乏也比较明显。游客所到之处,常常挨宰或被骗,导致游客也不爱护当地的风景和设施,乱扔垃圾,乱涂乱划,破坏设施,形成恶性循环,使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这些现象都说明,当前我们的国民的精神文明素质还不高。 3 假日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不均衡 3.1 假日期间的交通十分拥挤 即使与十年前相比,现在的交通协调性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不容乐观。我国人口众多,每年的游客数量都呈上涨趋势,而假日经济的特点就表现为短暂性和集中性,所以每当假日来临之时,短短几天之中,人们集中旅游使得出行人数扩大到日常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使交通需求出现爆炸式的增长。2012年国务院首次取消了法定节假日期间的高速公路对小型车辆的收费,本想借此来解决每次节假日期间的收费站的交通严重拥堵问题,却没想到免费政策的出台,刺激了更多车辆出行,2012年的中秋假日期间,北京市的首都机场高速的车流量一度上涨了40%,蜂拥而上的小型车辆使得交通更加拥挤。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人口堆积,不可避免的会使人们所在的生态环境受到被不同程度的破坏。 3.2 热门旅游景点的爆棚 根据全国假日办假日旅游信息的最新通报显示,长假期间,数十个景点访问量超过正常量一倍多,部分景区游客日访问量超过最佳接待量数倍甚至十倍。除此之外,住宿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景点附近的住宿甚至提前几个月就被全部订满,使得游客既要担心自己是否有房可宿,又必须忍受人满为患的旅游地点,旅游的大好心情早已不复存在。相比热门经典旅游地点,一些冷门的旅游地甚至会连年亏损,因为没有足够游客光临。可以看出,政府对经典和热门的旅游地投入过多,或者说政府对其他一些冷门但具有极大潜力的旅游地点重视不够。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市场供求失衡,假日期间旅游市场出现严重供不应求,假日过去后,又会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多种旅游设施的闲置。 3.3 假日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较为明显 我国的现状是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发展规模大大优于西部地区,而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也不小,这样的区域水平差异的原因是地区间的经济水平不同,其结果必然就造成了东部和城市的商品水平和层次较高,而第三产业的差距更为明显。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不便于发展诸如餐饮、洗浴、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更不利于发展艺术表演、电影放映、演艺娱乐、美术品经营等文化消费场所,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由于网络建设成本较高,使通信网络覆盖不全,信号不稳定。如此之下,人们的消费热情受到了极大地抑制。人们在假日之时更愿意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消费。这不仅是我国假日期间交通拥挤的原因之一,也造成了我国广大土地上的资源利用率严重不足。这样的结果反而又加剧了这样的差异性,发达的地区更加发达,落后的地区更加落后。 4 美国和日本的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4.1 美国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美国的法定假日共有114天,从一年之初的元旦节到一年之末的圣诞节,每年的法定节日有10天,另外还有每四年一次只有部分人可以放假的就职日。尽管公共法定假日较少,但是人均带薪休假数却可以达到15天(西欧国家的带薪休假天数更多,甚至可以达到30天)。尽管近年来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国内经济比较萎靡,但是假日中人民消费水平依然较高。在2012年,有多达1.43亿的美国居民在感恩节第二天出行购物,占美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感恩节和圣诞节期间的美国假日零售额比去年同比增长3.8%至约4691亿美元。美国人民喜爱旅游。近日美国一家权威旅游网站对1200位市民进行调查,在即将到来的阵亡将士纪念日小假期中,外出旅行人数将达到86%,比去年同期出行人数又增加了6、7个百分点。美国的公共交通比较发达,但是作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人民最喜欢的交通工具依然还是私家车。美国人民通常喜欢一些亲近自然的旅游方式,据调查,51%的人们最倾向的度假地点是海边,而郊区、国家公园等山水景点也是热门选择。除了自然景区之外,美国的露营地也比较丰富,露营地通常提供桌椅和燃料供人们使用。人们喜欢去露营地租用房车,在城市内或郊区的一些露营地度假。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比较注意在离开时将自己产生的垃圾全部带走。 4.2 日本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日本的公共节假日有119天,从年初的元旦到年末的天皇诞生日,每年的法定节日有15天。日本通常将公众节假日和周六、周日连起来,形成连休日,有三连休、五连休。如果加上8月中旬的夏日三连休假日,最长可达九连休。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日本的带薪休假天数从2002年平均仅能达到8.8天,到现在已经有20天了。概略算来,日本人一年上班的时间约230多天,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日子在休假中度过。日本是极其重视发展假日经济的国家之一,原因之一在于本国资源的缺乏。得益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日本人的消费观念就逐渐发生变化,更看重对生活的享受。据统计,日本大部分的家庭每年数次外出旅游,其中76%的人都会刻意去利用假期。日本的旅游资源丰富,其本身是一个岛国,同时国内大部分土地都为山地,加上地底火山动作频繁,使得日本有广泛的海滩、山林和温泉资源。日本人在三连休中近距离旅游诸如外出赏花、泡温泉、驾车出游、垂钓、爬山等似乎已经成为生活中必要的一部分。由于距离较近,不会对景区造成较大压力。然而在正月中,日本人习惯去参拜神社、探亲访友;五一黄金周、八月夏日连休,由于国内旅游和购物的火爆,三次较长的连休中都很容易由于国内的人口大流动形成国内的交通大拥堵。这一方面由于日本人口密度较高,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比较爱凑热闹的民族性格。 5 美日两国假日经济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5.1 假日组成不同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带薪休假天数还非常少。带薪休假可以让人们自由安排休假日期,而不用挤在公共假日,减少集中出游时的人口,是一种非常科学的休假制度。集中出行人数的减少可以有效降低人们出游而对社会、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减小对环境的破坏。日本的假日安排比较平均,在一年中比较分散,同时不刻意调休,这样的假日安排下使得日本的国民可以在每个月中都享受到至少一次三连休以上的假期,同时不会有连续工作超过5天的困扰,这一点对于我国的假日制度上有参考价值。 5.2 发达国家国民的生态文明素质较高 不论是美国还是日本,目前其国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比我国国民做的要好很多。尽管美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喜欢去亲近自然的旅游地点,但是确不会破坏那里环境,不留下污染环境的废品,使得环境能够有效得到保护,那么人们也可以持续地、流动地出游,从而进行良性地、持续地发展。可以看出,要发展生态文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的进步。只有人的思想素质提升,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6 结束语 从1999年我国第一个黄金周开始,我国的假日经济才开始发展不过10余年,我国的假日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都开始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开始由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我们更要明确如何在生态文明下发展科学、健康、可持续良好发展的假日经济。 作者简介:于凤梅(1962,12-),女,山东海阳人,经济师,大专,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假日经济论文:假日经济背景下的武汉酒店假日营销策略 【摘要】 假日经济是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下发展起来的,曾一度让疲软的内需市场出现“即期繁荣”,也给作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的酒店业发展带来了活力。本文仅以武汉地区假日经济背景下酒店假日营销问题为例,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方法和建议,促进武汉酒店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假日经济 酒店 假日营销 消费 一、假日经济催生酒店假日营销 假日经济是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它是指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旅游等消费行为等带动供给、市场和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强、牵涉面广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经济模式。 假日经济的出现刺激了我国长期疲软的消费市场。随着假日经济概念的出现,假日营销也相应被提出,顾名思义,假日营销就是指在节假日期间,利用消费者的假日消费心理,综合运用广告、公演、现场售卖等营销手段,进行的产品、品牌的推介活动,旨在提高产品的销售力,提升品牌形象。酒店作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假日经济催生酒店假日营销。 二、武汉酒店假日营销存在的问题 1、酒店假日营销中存在追求短期销售目标问题 武汉很多酒店追求的是短期的销售额,而不是长远的销售目标。没有几个酒店在年初即拥有完整的假日营销规划。他们不熟悉旅游产品策略、旅游价格策略、旅游销售渠道策略、旅游产品促销策略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不太根据消费者需求心理去选择适合的推广对策、促销载体。这种营销的短视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于酒店管理人员缺乏对市场的调查,更多的是抄袭照搬别人的模式,劳民伤财,却达不到促销的真正目的。 2、酒店在“差异化”竞争中很难控制成本,同质化竞争严重 酒店实施“差异化”竞争,在突出自身特色上下功夫,确立自身产品或者服务在市场中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在竞争中突出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然而,因“差异化”方案所带来的成本控制,却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后能否提升效益的关键。据业内人士称,尽管酒店为了争夺假日营销市场份额活动层出不穷,且营业额不断攀升,但是利润却越来越少。例如节假日酒店客房促销活动,入住率明显上升,但酒店收益并不大,因此,在酒店形成“差异化”竞争中,由于无法解决成本控制问题,一些酒店只能放弃“特色”,从而陷入同质化竞争。 3、恶性价格竞争循环 据统计武汉目前五星级酒店达到13家,这些酒店星级上去了,房价仍维持“四星级”原状。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武汉的市场就那么大,武汉酒店数量的增加,酒店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仅以中南为半径,只要不堵车,15分钟可以抵达至少6家五星级或准五星级酒店:保利白玫瑰大酒店、洪广大酒店、楚天粤海、威斯汀以及楚雄国际大酒店、最佳西方五月花等。因此,为了抢占客源,许多酒店只能把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推出打折和优惠服务业务,周而复始形成一种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 4、人员安排不够合理,服务质量下降 由于假日经济的时间集中性和人员流动大,出现客人扎堆旅游、消费,酒店人手不够,人员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员工的工作量过大。员工在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疲惫的状态,对客服务质量和处理问题的效率得不到保障。且武汉还有相当一部分酒店没有有效贯彻三倍工资的制度,只是在淡季给予补休,无法调动员工积极性,顾客投诉增多。在节假日期间,为应付人员短缺问题,酒店会聘请其他部门的员工或大专院校的学生前来兼职,由于缺乏培训和对业务不够熟悉,也容易影响服务的整体质量,导致客源流失。 三、武汉酒店假日营销的可行性建议 要做好酒店假日营销工作,总体来说必须抓好市场这个中心,酒店必须关注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适当的运用价格、产品、促销等策略来开展营销工作。对此提出对武汉酒店假日营销的一些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制定长期的营销策略计划 (1)提前做好市场客源预测。营销人员应该细分和研究去年同期节假日每天客房出租情况,如:每日出租房间数,散客房间数,以及来自协议的散客比例、来自订房中心的散客比例等,从而将以往的数据与今年节假日预订情况进行比较。根据客源市场构成不同,进行产品整合,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组合。 (2)加强酒店与各旅游部门的合作。酒店与其他旅游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是保证假日经济持续繁荣的一个重要基础。就酒店业而言,应多加强与旅行社,酒店和其他旅游部门的合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与同行酒店及时互通信息,相互核对酒店房态,做到互送客源;与各大网络订房中心随时联络,及时通告酒店房态;与每天预定的客人进行核对,确认客人是否到来、抵达人数、抵达时间等;与媒体电台定时联络。然后根据预测情况,通过分析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细分市场,制定适合本酒店的中长期规划,深入挖掘消费潜力,不断推出一系列有新鲜创意、有经济效益的营销策略,开发新渠道,增加酒店收益。 2、进行差异化市场定位,突出酒店自身特色 酒店应将视线从市场的供给方移向需求方,从与竞争对手的盲目比超竞争转向为顾客提供价值的飞跃。通过对本酒店的主要顾客群体和顾客消费心理分析,这样既能缩小竞争范围,控制酒店成本,又能让酒店集中资金开发出具有特色又对客户有吸引力的产品。针对宾客的不同需要,武汉酒店可重点开发的组合产品方式有以下几种。 (1)公务客人组合产品。针对公务客人的特殊服务,为公务客人提供优惠:如免费在客房供应一篮水果,免费提供欢迎饮料,免费使用康乐中心的设施和器材,免费参加酒吧,歌舞娱乐活动。 (2)会议组合产品。会议组合产品包括使用会议厅,会议休息时间供应点心咖啡,会议期间工作餐,按每人一个包价优惠提供。 (3)婚礼组合产品。这类产品主要针对当地居民市场,结合婚礼消费的形式,适应消费的心理,强调喜庆的气氛,吸引消费。酒店可通过与专业婚庆机构合作的方式提供一站式服务。 (4)周末组合产品。周末组合产品可吸引客人在一周工作之余,来休息和娱乐一下,因而需策划组织一些娱乐体育活动:如举办周末晚会、周末杂技演出等等,将娱乐性活动加上饭店的食宿服务组合成价格便宜的包价产品。 3、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 价格策略是酒店重要的营销策略之一,酒店既不能单纯强调创利而忽视市场和竞争形势,又不能为追求市场份额而陷入价格战。 为此,酒店可以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一个统一的价格标准。然后酒店在这个标准内以成本为基础,按照假日为各个细分市场制定灵活的、层次不同的价格以最终达到营销目的。行业协会应保证酒店都能在规定的价格范围进行有序竞争,对违反价格规定的酒店,行业协会应当给予相应的制裁。协会可以让会员预先缴纳价格保证金,由行业协会保管,当酒店出现恶意的价格竞争行为时,协会立刻扣罚该酒店,并开除协会,协会成员单位不许同其协作。 4、促销方式灵活多样 以往促销一直把“打折”作为主要手段。其实,仔细分析了顾客在节假日的消费心理就会发现,折扣不是客人最大的心理需求。比如发放“优惠券”,赠送菜品酒水、鲜花书籍、假日特色产品或是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假日纪念品。这些促销方式比传统的打折促销更能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对于酒店来说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提升酒店的文化品位。此外,有些酒店还推出“酒店VIP”俱乐部计划,向酒店长住客和高端消费客户发放会员卡,给予会员假日期间的优惠服务,通过会员来酒店的频繁消费来提高和稳定酒店的整体收入,在当地商界提高影响及知名度,这样既保证了客源的巩固和扩充,又能提高酒店的总体收入。所以,在经常实施打折促销的酒店市场中,酒店不妨换个思路,以差异化策略来制定有针对性的促销方案。 5、增加员工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 (1)注重内部营销,加强员工培训。节假日是酒店的旺季,所有的酒店人力和设施设备都有可能超负荷运转,因此酒店必须提前进行设施设备的检查,根据预测情况合理安排人手。这在平时可以交叉训练员工,培养多面手,也可以从旅游职业学校预约一些学生兼职,准备好充足的人手。人员推销对酒店员工的素质要求较高,酒店应在假日来临前组织员工集体培训, (2)建立与假日工作绩效密切相连的报酬体系。节假日期间是员工最忙的时候,在别人休假时还必须坚守自己的岗位。因此,酒店员工都希望他们的的辛勤工作得到充分肯定,她们在为酒店创造收入时,酒店也应给予员工回报。建立一种和假日工作绩效密切相连的报酬体系,如销售提成制,顾客表扬,优秀员工制等,都可以给员工工作带来积极性。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满意度增强了才能更好地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6、假日营销成果的总结 假日结束后,随着各地酒店的入住率回落,酒店经营暂时出现相对冷清的局面,此时酒店业的当务之急便是对黄金周期间进行一个总结,探寻自己在假日“黄金周”里的所得与所失,为今后的工作做一个借鉴,从而更好地促进酒店业的良性发展。具体来说酒店假日营销总结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要做好假日营销的数据库建设。假日营销中数倍于平时的新顾客,给客户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但也给企业提供了平时无法接触的客户资源。这些客户资源,一方面,为企业今后的市场定位、市场细分提供依据,进一步区分客户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从客户的使用经验中归纳对于产品和服务改进的建议,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另外,还可以在寻求与客户的长期沟通上找到切入点,将老客户变成忠实客户,新客户变成老客户。 (2)对假日营销成果的总结。对酒店假日营销成果的总结既包括对此次营销方案的优势及给酒店带来的回报,也包括此次营销的不足及酒店采取的措施。假日后一番好的评估总结能够使酒店总结成功之处,正视失误和缺陷,为今后开展工作做好引导,规避风险,从容应对。 总的来说,假日营销是酒店整个营销规划的一部分,而不是短期售卖活动,从酒店的内部和外部综合考虑,适当地运用假日营销策略,为酒店业适应新市场、新商机的变化,巩固假日期间酒店的客源,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并维持长期的发展。 假日经济论文:我们的假日经济 1999年9月,国务院对外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规定: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其之前或之后的双休日进行拼接,形成7天长假,“黄金周”由此得来。随着第一个黄金周的出现,“假日经济”也拉开了序幕。2013年,假日经济走过了14个年头。14年里,假日经济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拉动内需、创造内需上的作用日益凸显。 点燃假日经济 目前,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已达到11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1/3。据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对四大节假日的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监测20天,128家企业)、2011年(监测20天,121家企业)、2012年(监测21天、134家企业)分别揽金139.1亿元、156.9亿元和161.8亿元,销售额(营业额)屡创新高。此外,被监测的专业店和专业市场,餐饮企业,连锁超市,百货商场4种业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数据的背后,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点燃假日经济的希望。 丰富多彩的假日市场,充沛富足的假日产品。假日经济少不了购物的气氛,给力的促销活动相当重要。如今,在假日经济的不断升温下,促销活动也呈现出力度大、密度高,形式多样化的趋势。201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专门推出2010北京购物季活动——品牌消费节、汽车消费节、家电购物节、婚庆消费推广4项大型促销活动,着实让京城老百姓过足了假日瘾。2012年“十一”黄金周,便民惠民主题、传统文化和民俗主题、婚庆主题轮番上阵,在各级商务部门、相关协会和商业企业的联动促销下,假日消费市场不再以单纯的打折返券为主。另外随着促销力度的加大,各商业企业也在积极储备假日产品。2012年,恰逢“十一”、中秋两大黄金周,据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数据显示:各种京式、广式、苏式传统月饼供应充足,节日期间北京稻香村的销售量高达3000吨,同比增长27.6%。台式、港式、滇式月饼以及咖啡月饼、巧克力月饼、冰淇淋月饼、茶月饼等新品,以不同的口感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持续增长的收入和利好政策出台的双轮驱动。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增强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为假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数据显示:2010~2012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7%、13.2%和1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6%、13.6%和11.8%。同时,2012年两大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对假日经济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是7月份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通知,在全国首次实行重大节假日收费公路小客车免费通行;二是9月份国家发改委下发了174家景区门票降价的通知。在两大政策的刺激下,“十一”黄金周出行人次明显增多,旅游收入得到了显著增长。北京市旅游委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国庆、中秋连休的长假期间,北京共接待游客1312.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2.7%;实现旅游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29.4%。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京城消费品市场也变得异常活跃,134家企业共实现销售额(营业额)79.4亿元,为“黄金周”实行以来最高。 假日经济的“新意” “黄金周”的出现,是对中国老百姓假日观念的一次普及。多年来,在假日经济的推动下,国民消费得以升级,消费习惯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假日经济精彩纷呈、“新意”盎然。 专业市场销售拔得头筹。近几年监测数据显示,被监测的4种业态中,专业市场销售始终拔得头筹。2010~2012年北京市被监测的专业市场个数分别占全部监测企业数的20.3%、19.8%和23.1%,对假日市场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3.2%、59%和50%。 连锁超市贡献逐年增长。2010~2012年“十一”监测数据显示,连锁超市对假日期间消费品市场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2010年北京市被监测连锁超市同比增长15.1%,在4种业态中增速最低,贡献率仅为7.9%;2011年同比增长11.2%,贡献率上升为14.4%,高于2010年6.5个百分点;2012年同比增长14.3%,增幅居4种业态之首,贡献率高达40.2%,高于2011年25.8个百分点,在4种被监测业态中仅低于专业市场,分别高于百货商场和餐饮企业36.1个和34.5个百分点。 餐饮企业消费热度高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加之节假日正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时刻,使得假日餐饮消费热度不减。2012年元旦、春节、“五一”、“十一”四大节假日监测数据显示,餐饮企业营业额增速均高于全部被监测企业平均增速,且明显快于其他业态:四大节假日实现营业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7.3%、20.6%、22.8%和12.3%,分别高于全部被监测企业平均增速12.9个、5.1个、10.7个和6.7个百分点。 网上商店异军突起,对传统的商业企业形成强大挑战。2012年9月开始,随着中秋节、“十一”、“双十一”、“双十二”的到来,北京限额以上零售企业49家网上商店零售额迅猛增长。11月、12月均达到70.5亿元的历史新高,9~12月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2倍、81.4%、1.3倍和90%,增速不仅高于网上商店全年平均水平,更远远高于传统商业企业。 通讯用品需求旺盛。2012年“十一”黄金周,北京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讯器材类商品迎来销售高峰,当月实现零售额27.7亿元,同比增长1.7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9.8个百分点。 假日经济,路在何方 应该说,在假日消费市场巨大的潜力下,假日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如何理性地看待假日经济,如何让假日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对此,笔者把近年来在假日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希望在未来的假日里,各方能够围绕假日消费开拓市场,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宽松、便利、规范的假日消费环境,让假日经济得到良性循环,使假日经济的潜力得到最大释放。 百货商场增速逐年降低。作为一种传统的业态形式,百货商场已失去其龙头地位,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2010~2012年监测数据显示,百货商场销售额同比增幅及对假日期间消费品市场增长的贡献率均逐年下降。特别是在“十一”假日期间,百货商场同比增幅由2010年的36.2%(4种业态中增幅最高)降至2011年的10.7%,至2012年已降至1%(4种业态中增幅最低);对假日期间消费品市场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20.8%和4.1%,降幅明显。 主导产业略显单一。从假日经济的产业体系看它几乎涉及了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如旅游业、商业、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个行业。但从现在假日经济的表现来看,旅游业成为消费的主要方式,不利于促进假日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明显。例如,2012年“十一”施行的重大节假日收费公路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主要高速路段严重拥堵,给交通环境及游客造成了极大不便。 市场秩序亟待完善。相关管理部门应坚决制约和打击商家任意哄抬物价、以次充好,要维护好市场秩序。同时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应该增强,为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黄金周乃至整个假日消费真正成为促进服务业健康运行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假日经济论文:论我国假日经济健康发展策略 摘 要:假日经济对于我国的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并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假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从假日经济的含义和特征入手,分析了假日经济形成的理论基础、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假日经济健康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假日经济;健康发展;消费 1 假日经济的涵义与特征 假日经济是人们在节假日期间集中购物、集中消费从而带动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假日经济对于我国的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是社会经济结构转轨时期必然出现的一种拉动消费的经济模式。假日经济主要涉及的是第三产业,除了支柱产业旅游业外,还涵盖了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人们在节假日爆发性、集中性的消费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活跃,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而且节假日对于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假日经济不是简单的“假日+消费”,发展假日经济应该是不断满足消费、促进消费的过程,需要政府、商家、和消费者一起更新观念,激发创意,共同营造出假日经济的良好环境。 假日经济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消费相对集中,时间特征明显。这是假日经济的一大特色,大量的消费行为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发生,均是在休假期较长的节假日、双休日。在元旦、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各大商场、超市、娱乐场所、景点,消费的火爆场面是最有利的证明。二是消费内容多样性。虽然假日经济主要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但是其中包括了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具有综合性。三是假日消费欲望强。在节假日,平时没有时间进行的旅游、休闲等消费支出比非假期高自不必说,就连生活必需品、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支出也要比平时高得多,说明人们在节假日的消费欲望要比平时强。四是城乡区别显著。相对于农村,城市的假期观念更强,消费能力更高,因此假日经济所涉及的消费主体主要是城市消费者。五是消费指向相对集中。大多数消费者会一改往日的消费习惯,倾向于以旅游为主的外出流动消费。 2 假日经济形成的理论基础 2.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的需求表现为一个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变过程,人首先会寻求较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当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必然会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当人们的货币收入增加到一定水平之后,当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追求自由、闲暇等精神享受。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世界各国都如此。假日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而在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大大提高,这使得一部分人的消费结构开始转型升级,从吃穿用等物质消费转为更高层次的旅游、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精神消费。 2.2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的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横轴L表示劳动的供给量,纵轴W表示工资。与一般的供给曲线不同,它具有一段“向后弯曲”的部分。当工资较低时,即ab段,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所吸引,会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当工资涨到W2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非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于是劳动供给曲线从W2处起开始,即bc段向后弯曲,也就是说,随着工资的进一步提高,人们会增加闲暇的数量。 我们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将闲暇看做为一种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效用的商品。一个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要增加闲暇就必须减少劳动投入,从而收入就会降低,所以劳动收入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这样,我们可以将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看做是闲暇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 当工资率上升的时候,闲暇的价格提高,闲暇商品和其它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得更加昂贵,消费者会减少闲暇商品的消费,而增加劳动供给,这是替代效应。另一方面,由于闲暇是一种正常物品,工资率的上升引起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会提高消费者对闲暇商品的需求,这就是收入效应。可以看出,工资率提高时,由于替代效应,消费者会增加劳动的供给,由于收入效应,消费者会减少劳动的供给。在ab段,由于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总效应是劳动供给增加,而在bc段,由于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效应是劳动供给减少。所以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弯曲的部分是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结果,而向后弯曲的部分则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结果。由于消费者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劳动供给,工资的上升会大大增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因而具有较大的收入效应。当消费者的工资率处于较低水平时,收入效应尚不足以抵消替代效应,但当消费者的工资率处于较高水平时,工资率的上升导致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者比以前更珍视闲暇而宁愿放弃收入,这时劳动供给不是增加而是减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对于人们越来越重要,在获得充分的精神享受之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会更高,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 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现状 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春节、“五一”、国庆放7天长假的放假办法,自此,“假日经济”也拉开了序幕。2008年,国家又出台了新的法定节假日方案,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达到了11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现在假日消费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假日消费大大地刺激了需求,活跃了市场,增加了就业,繁荣了经济,推动了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 据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对四大节假日的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监测20天,128家企业)、2011年(监测20天,121家企业)、2012年(监测21天,134家企业)分别揽金139.1亿,156.9亿和161.8亿元,销售额屡创新高。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各地旅游、餐饮业依然火爆,各商家也围绕“假日经济”做足了文章,抓住机会扩大品牌商品销售。五一小长假期间,时尚个性商品、餐饮旅游、品牌服装、金银珠宝、家电商品、数码产品、文化休闲等成为消费热点。可见,如今的假日经济已经不仅仅是旅游经济,它的内涵和覆盖面更加广泛。随着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进一步释放,假日消费的群体将继续扩大。假日经济将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新的增长要素,它将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特别是消费结构的升级,假日经济蕴含着无限的生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我国假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薄弱 随着假日经济的到来,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交通、旅游景点、通信、宾馆、饭店、公厕、银行、停车场、医院等基础设施。假日消费最主要的特点是集中性,不仅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即人们于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进行相似的消费,这样对一些基础设施就会有短时间内过度使用的情况,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情绪和消费欲望。比如,交通拥挤,火车、汽车超载,就连2012年国庆节假期施行的重大节假日收费公路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主要高速路段严重拥堵现象;宾馆、饭店客满;停车场及公共厕所设施落后;医疗救助设施难以满足实际需要;金融设施不完善,很多地方不能刷卡消费;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假日经济的发展,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4.2 假日消费对环境破坏力大 人们在节假日集中出游,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一到节假日就人满为患,人们对景点内设施和花草树木的破坏,对绿地的践踏现象严重;游客在景区内游玩,边走边吃边扔的现象随处可见,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也很是普遍,严重地破坏了景区环境;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游客使用各种旅游设施时所产生的噪音会对生存其中的动物造成干扰,如手提音响、水上摩托车、汽艇均产生极大的噪音,这对动物的影响相当大,同时,水上各种船舶还可能产生油污污染,从而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各种车辆排放的尾气,对大气污染严重,直接影响空气质量。总之,大量事实表明,旅游已经成为环境污染源之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会阻碍旅游业进而影响假日经济的持续发展。 4.3 短期经营行为给假日经济带来伤害 消费者在节假日集中消费,很多商家为了抓住时机赚取利润,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经营出现短期行为,甚至不惜侵害消费者的权益,例如,一些旅行社以低价吸引消费者参团,然而到达旅游地之后,一方面,有些景点过而不登,犹如走马观花;另一方面,还有各种各样的隐性消费,强制消费,如强制消费者参加自费旅游项目,频繁安排到购物店购物等。此外,一些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对景区环境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4 市场秩序混乱,政府管理和调控滞后 由于上面所提到的商家的短期经营行为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消费者对此投诉颇多。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坚决制止和打击商家任意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等行为,要维护好市场秩序。然而实际上,很多市场监管部门接到消费者投诉后,只是简单做一下记录和安抚,随后便置之不理或者积压到节后处理,很少在当时或节假日期间解决的。此外,节假日期间,政府应扮演宏观调控的角色,协调旅游、交通、工商、通信等部门做好综合服务工作。但是从现实来看,政府的宏观调控滞后,出现了出行难、购票难、住宿难、安全无保障、卫生不达标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假日经济的发展。 5 我国假日经济健康发展的策略 5.1 分散消费,调节供需矛盾 假日经济的许多问题是由消费过于集中导致的,在节假日,各种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供不应求,但是不能因此而一味地增加供给,否则必然导致消费淡季资源闲置带来的浪费。因为旅游业的季节弹性非常大,它们往往在90%的时间里生产能力过剩,而在10%的时间里供给不足,即“旺季太旺,淡季太淡”。所以要解决这种供需缺口,必须使消费从集中化向分散化转变。 (1)假日制度创新,实行带薪休假。 我国现行的休假制度时间上太过集中,导致基础设施的旺季不足和淡季闲置现象并存,造成巨大浪费。带薪休假制度在许多西方国家早已实施,在我国《劳动法》中也有规定,只是还没有在全社会普遍实施。如果实行带薪休假制度,不仅不会降低生产,反而会促进生产,扩大生产。带薪休假使得人们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偏好灵活安排,这样可以大大地缓解旅游高峰的压力,避免淡季和旺季的巨大反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需矛盾。 (2)旅游景点应实行淡旺季差别价格。 对旅游景点来说,要缓解“旺季太旺,淡季太淡”的局面,可以实行差别定价,旺季定高价,淡季定低价,通过价格杠杆来实现市场调控,吸引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又有足够闲暇时间的消费者向淡季消费转移,这样既可以缓解高峰期的旅游压力,又可以减少非节假日的资源浪费。 5.2 创新假日营销观念和手段 商家应转变观念和手段,改变老一套的思维方式和服务方式。一是摆脱急功近利的投机意识,不要把假日经济当做短期的活动去炒作,而应纳入其长期的营销规划。比如很多商家一到节假日就涨价,或者降低服务质量,这样必然会抑制消费者的购物欲望,也会带来节假日后紧随而来的萧条。二是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新项目、新产品。以文化引导消费,提高消费品位,丰富活动文化内涵,根据不同的消费层次需求,准确定位,推出特色产品。三是增创地方特色,以特色吸引人。比如城市郊区的旅游资源就可以进一步开发,以满足居民双休日出行需求,开发工业旅游、农业观光等特色旅游。 5.3 提高居民收入,继续促进消费 发展假日经济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人们有“闲”,即有闲暇时间;另一个就是人们有钱。如果没有购买力,假日经济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是假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要关注的是农民,因为目前假日消费的主体是城市居民,而农村市场潜力巨大。此外,还要尽快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才会放心地去消费。金融机构则应该放宽消费信贷领域,简化消费信贷手续,从而促进消费,为假日经济服务。 5.4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 政府应根据消费市场的实际需求,有序地调整相关行业和产品结构,规范市场,加强管理。面对假日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依法发展和治理消费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如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大力营造诚信的消费氛围,倡导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权益,为消费者创造一个健康、安全、有序的假日环境。 假日经济论文: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摘要】假日经济是基于社会发展阶段,随着人民群众自身消费能力的提高,集中出现在长假或小长假的经济现象。为了提高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假日经济的由来及发展现状入手,从假日经济的科学规划、宏观调控与有效供给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应建立闲暇时间约束模式,以期为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献计献策。 【关键词】闲暇时间 假日经济 可持续发展 假日经济的由来 假日经济产生的前提是闲暇时间的存在。闲暇时间是一种与劳动时间相对应的存在,人们产生消费的时间几乎都包括在闲暇时间内,由于消费时间的长短不同,相应地也就有耗时性消费与省时性消费的区分。从时间概念上来说,消费时间的长短也就是省时性消费品与耗时性消费品的“时间价格”。基于这点,闲暇时间就具有了一种货币性质的功能,当消费者只在闲暇时间内进行消费时,其会倾向于在闲暇时间内去满足自身消费与服务需求的最大化。 为此,可以通过建模,探讨闲暇时间变化对于消费水平与消费人群结构的约束作用,已得出闲暇时间的约束模型就是消费者在闲暇时间段时所能选择的耗时性与省时性商品的不同组合。①同时,按基本数据分析,消费者劳动时间为一天8小时,休息睡眠时间为8小时,那么一天24小时内其闲暇时间就有8小时。 假设有省时性商品,其每消耗一个单位的省时性商品就需要两小时,而消费一个耗时性商品则需要四小时,那么我们可以分析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约束作用下,闲暇时间用以消费商品的数量会受到时间的影响,闲暇时间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耗时性商品的消费数量,同时还会促进省时性消费的增加。②因此,闲暇时间越多,则商业活动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发生,并且更为活跃。基于此,假日经济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现状 假日经济是一种闲暇时间内发生的经济现象,它作为社会总消费的一部分,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当前,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出集中化和调控不足两大特点。 集中化。目前,假日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缩短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方面,假日经济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但由于目前我国假日经济集中分布于三个黄金周内,甚至国内把假日经济就理解为“黄金周经济”。这也造成大量的企业与公司在黄金周到来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宣传与经营管理,导致“黄金周经济”扎堆的现象,这种过于集中的经营方式的弊病也相当明显,供需不平衡被进一步放大,消费者在黄金周消费存在井喷现象,波动过大的经济消费特点也对相关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每到长假时间,交通部门的压力就骤然增加,同时各大景区也人满为患。 另外,由于集中性消费的特点,平时能接待2000人的旅游景点,可能在假日要接待5000人,势必会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这种供需的严重不平衡也埋下纠纷与安全隐患。甚至有游客投诉,去了旅游景点,没有看到风景,只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同时,大量的旅游人流也造成旅行社之间的盲目竞争和无序竞争现象,有的打出“低价出游”“零团费”等幌子,却暗中降下接待标准;有的以次充好,强迫购物,过景点而不入。这样的旅游质量自然无法使消费者提及享受与开心。 同时,假日经济的过于集中,也造成了生态的透支。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的结果是造成旅游设施的超负荷运转,新闻中对于黄金周环境污染的报导屡见不鲜,不仅大量的垃圾让景点遍地狼藉,而花木的严重破坏也造成景点可观赏度的持续降低;与人流一同到来的还有大量的旅游噪声污染,宾馆餐厅、娱乐场所拥挤不堪,当地居民的生活工作受到极大影响。特别是在假日里集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与平时相比大大增多,过多的人流对于景区的管理提出了严峻要求,当设备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未排查,消防工作疏于防范,交通管制与疏导未达要求等情况存在时,在人流数量的放大效应下,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与发生后果的严重性急剧增加。 调控不足。假日经济关系着社会经济背景下的生态环境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公共政策交通等各方面的调控。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角色,政府不仅要担当起假日经济的指挥棒职责,同时还要细化管理,对公安、通信、旅游、工商、交通等部门进行协调统筹,进而达到满足游客综合性服务的目标。从这一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假日经济由于宏观调控上的不足,存在着较严重的难购票、难订房、安全卫生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 同时,目前我国假日经济还存在着市场供给结构水平低,消费水平低的问题,很多假日经济的经营者把消费理解得相对简单,其经营的重点放在吃喝玩乐四个字上面,而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产生了距离。从最初的走马观花式的图新鲜,到当下注重文化品位与文化熏陶的旅游需求,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质,同时也对旅游服务的提升提出了新的需求。而我国很多景区不善管理与维护,景点特色几十年如一日,不重视创新与文化深挖,不重视新旅游热点的开发,在全国各地很多“民俗游”、“文化游”的景点,都还停留在建几个仿古建筑,放一些仿古商品的阶段,并且风格特点大同小异、互相模仿,让很多旅游者感觉索然无味,这难免会影响到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势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经济增长最终是需要靠内需来拉动的,需求越旺盛,则产出与相关产业也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1997年起,我国面临着通货紧缩的严峻形势,国家立足于长远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开启内需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黄金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这次调控,居民的消费能力得到了有效发挥,以旅游为龙头的一系列相关产业链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与壮大。这种基于闲暇时间的经济应用模式,有效利用了闲暇时间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解放了消费力。而支持黄金周经济的基础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社会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后,其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具有了一定的水平,社会生产力所能提供的物质资料也具备了相应基础,再结合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也就建立起了闲暇时间模式中的货币消费基础,这几个因素综合作用,为假日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时间、公共服务、政策法规等全面的条件,进而把假日消费提升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而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从过去的求温饱,到现在的求放松,温饱满足后,文化与精神消费自然会成为消费的主要方向,而这种消费心理的变化也促进了消费行为的达成。总的来说,假日经济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就是一种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后,消费心理与消费能力同时提高的积极成果。 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具有浓厚的文化传承性,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各地民族风情与文化古迹引人入胜。特别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古都与古文明建筑等旅游资源,具有着先天性旅游优势。而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其自然生态与社会传统保存较好,与当地自然风光一起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景点观光地。 另一方面,我国有许多抗战时期的革命胜地与故居,红色旅游也成为我国旅游的一张亮眼名片。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业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也在逐渐加快,在引入国际旅游服务意识与方法后,结合我国独有的旅游优势,为提升我国旅游供给能力注入了强劲的力量。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居民消费模式的更新,消费观念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大幅增加。对于目前我国人民的心态转变而言,很多人已经把消费作为工作挣钱的直接动力,这一深刻变化是保证我国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内因,也是保证我国假日经济发展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与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的建设大步推进,现代化交通发展日新月异,交通条件的改善与升级,把很多景点从过去的乏人问津变成今天的热门景点,交通工具的变化也大大提升了假日经济中旅客在路上的舒适度,随着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不断竣工,更多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自驾游、全家游,进一步提升了假日经济的耗时性消费达成率。 而另一方面,政府对于经济的全面重视,也拉动了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出旅游时宾馆、商业、停车场、旅游景点、公厕、通讯、环境、饭店、医疗等基础设施为旅客的出行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而旅游人群的涌入也进一步提高了这些产业的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的结果就达成了这些产业的进一步升级与服务质量的主动提升。在中央的号召下,各项政策出台都是为了提高旅游经济成效,以经济来带动当地发展,这也使得假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假日旅游的相关设施与配套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建立闲暇时间约束模式。从目前我国假日经济发展来说,我国生产力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其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人们收入还未达到全民参与假日经济的地步。从这一点来说,假日经济如果失去了强劲的购买力,那么其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考虑到假日经济对于全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声音表示要通过在我国建立起像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国民休假制来作为“黄金周”的替代。这种思路是基于闲暇时间约束力对于消费的影响,希望通过有效的时间调整让更多的人从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消费,更多地参与到假日经济中来。但考虑到国民休假制度作为一种带薪休假模式,其建立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撑,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足以支撑起全民带薪休假制度,如果冒然用这种方式来代替“黄金周”,其最终效果可能并不乐观。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小长假的兴起是对闲暇时间约束模式的新尝试,与“黄金周”相比,小长假对于促进旅游者周边邻近旅游景点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自身就具有一定特点的小景点,其分布于城市周边,在距离空间上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小长假这种闲暇时间约束模式,正适合去这些小而有趣的景点。 从假日经济对于全国经济的促进角度来考虑,“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由于这些景点往往正处于城市辐射区间内,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在“黄金周”人流车流的压力下,更愿意选择轻松出游,用两三天时间去自己所在城市周边的具有历史风味的小镇,具有独特民俗文化的小村庄,或者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小景点、农家乐等。而在全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这些小景点的当地居民对于旅游经济的敏感度很高,为了提高自身旅游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他们更善于把握与利用游客闲暇时间的规律,对于提高自身旅游服务质量也有着强烈的动力。 由于景点范围小,前去旅游的人数虽不像大景点那样多,却也已经足够推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并且由于去景点的人数少,每个旅游者得到的服务质量也就相对更好,甚至在那些小镇子里,旅游者更能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小镇古朴生活,当地卖的工艺品可能比量产的热点景点所售的价格更高,但由于其中所蕴含的手工制作与所代表的一种生活态度,作为一种耗时性消费品,其产生的经济价值更高。在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甚至比热闹的大景点更多。在此情境下,也催生了更多的人利用周末时间来进行放松旅游,而本质上,这些假日旅游都属于闲暇时间约束模式的不同应用。③ 树立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我国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经济发展是首要的,只有经济基础牢靠了,才能打下坚实的居民消费支出基础。而在政府调控方面,对于假日经济要从长远计,对于旅游质量要提出量化性指标。从很多的旅游投诉新闻报导中都可以发现,很多地方政府与旅游经营者,由于自身旅游资源优势所在,当其景点接待量已经达到极限时,还是不作处理,造成整个景区爆满,甚至景区只见人不见景。对于这种思维,当地政府就应当进行正确引导。从安全角度考虑,任何的景点都应有一个人数上限,这不仅是保障旅游者自身的基本权利,让其旅游可以物有所值,同时也是一种对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态度,过度透支旅游资源,执着于挣“快钱”,挣“热钱”,只会造成整个景区的破坏与长期发展受损,而整个景区在旅游者心中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最终影响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设立综合管理机构。对于假日经济来说,目前我国尚缺少专业性管理机构,各级政府应设立一个针对于假日经济的综合管理机构,以研究闲暇时间约束模式对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的法规,对假日经济过于集中的特点与矛盾,进行重点治理与专项整治。强调当地旅游服务质量,对涉及到旅游相关产业的各个商业机构与商户进行量化管理与指标考核。建立起良性竞争的旅游管理制度,建立起及时反馈、有效处理的游客投诉反映渠道,把保障游客权益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另外,注重对于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注重多元化管理,引入国际旅游管理思路,对当地的旅游经营人员进行假日经济与旅游服务的专项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为促进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结语 对于假日经济而言,闲暇时间的约束作用提示了居民在假日经济消费上的时间规律,而保障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从调节假日经济过于集中开始,同时还要立足于假日经济的服务质量,把眼光从短期“量”的目标中放出来,更多地把假日经济服务的“质”提上去,从而保障我国假日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假日经济论文:论中国假日经济的发展与前景 【摘要】我国假日经济对扩大内需、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我国假日经济也产生诸多问题,如欺诈经营、破坏生态环境、频发安全事故等。为促进我国假日经济的持续发展,本位阐释了假日经济发展的背景、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并对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假日经济 问题 对策 一、中国假日经济发展的背景 所谓假日经济,一般是指人们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集中消费或购物,由此带动了供给及市场,促使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经济模式。我国的假日经济起源于1999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可支配收入快速增加。国家不断延长法定节假日, 1999 年国家法定假日延长到17 天,2007 年法定节假日延长到11 天。2007年,国家出台了带薪休假制度,职工根据工作年限享受5-15天的带薪休假时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在满足于基本生活的需求,而是原来越看重生活品质的提高。为了刺激消费和拉动经济增长,国家出台很多优惠措施,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政策扶持。这些因素促进了我国假日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中国假日经济发展的现状 假日经济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假日消费,并直接带动了旅游业、服务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等诸多产业的发展。假日期间,全国各地热点旅游景区持续爆满,全国各地消费市场异常火爆。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中秋、国庆8天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旅游收入达2105亿元,其中民航客运收入达81.6亿元,铁路客运收入达33.2亿元。假日经济对于我国扩大内需、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假日经济面临的困境 假日前后资源供需失衡。我国假日经济具有短暂、爆发和集中的特点。我国长假时间相对固定,目前以春节和“十一”等两个大长假为主,以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和中秋等五个小长假为辅。长假期间,人们集中旅游、娱乐或购物,致使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商场、车站和宾馆都人满为患,造成购票难、出行难和住宿难的现象,产生诸多问题,包括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等问题。例如,2102年中秋和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 起,死亡794人、财产损失1325 万元。集中休假和集中消费造成假日前后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假日期间供不应求,假日结束供大于求。 假日消费市场乱象丛生。假日消费市场主要有两部分人组成,分别为服务商和消费者。假日期间,很多商家为了获得假期的最大利益,将公平竞争和合法经营抛之脑后,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或违法经营,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重阻碍了假日经济的发展。当然,消费者非理性消费也是假日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假日期间,很多消费者进行消费并不是基于自身实际消费需求,而是盲目攀比和盲目效仿,从而导致盲目消费,产生过度集中消费的现象,出现超负荷消费的问题,增加了消费者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长期以往导致消费者抵触假日消费,直接限制了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假日经济发展的对策 优化假日资源配置。为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益,我国要采取各种措施优化配置现有资源。一是进行科学规划。组织有关学者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制定资源配置规划,调控方案及具体措施;二是进行统筹规划。统筹交通运输、旅游、娱乐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协调沟通解决假日经济面临的问题,制定综合服务政策,完善综合服务体系,提高假日服务质量。三是完善全国旅游信息系统。完善全国旅游信息服务网络,提供订票订房、交通查询、旅游路线查询等服务,及时各主要景点客流情况,避免游客分布不均。四是倡导理性消费。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提醒消费者避免非理性消费,减少盲目消费,帮助消费者制定消费计划,实行精打细算,推动假日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 加强假日市场监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假日市场的监督管理,督促企业或个人经营者建立健全各项经营规章制度,及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并进行严厉打击。工商部门要严格规范商家经营行为,加大监管力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要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厉处罚损害消费者的行为。经营者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文明规范服务,不做损害消费者的行为,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完善假日配套制度。为持续拉动消费和减少集中消费弊端,我国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带薪休假”制度,制定了我国的带薪休假制度,鼓励职工带薪休假,国家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制定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和《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给予职工选择休假的权利,采取轮休制或弹性工作制,增加休假的自主性,减少集中假期,增加分散假期,减少集中消费,鼓励分散消费。同时,我国应制定《旅游法》,加大对各级单位带薪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带薪休假制度落到实处。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快捷出行,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在春节等4个国家法定节假日及连休日期间,对7 座及以下小型客车免收通行费。今后,国家要继续深化重大节假日收费公路免费制度,扩大免费通行范围,延长免费通行时段,实行重大节假日免费通行常态化。 加快假日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假日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假日经济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假日经济覆盖面比较广、消费比较集中,所以我国要加快假日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包括休闲、娱乐、商业、旅游等产业,同时要推进假日辅助产业的发展,包括交通、运输、住宿等产业。我国要加快假日休闲产业的发展,积极开拓休闲的领域,创造更多的休闲产品,创造多种渠道,如积极开发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分流部分游客,减轻热门旅游景点的压力。 五、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消费观念由基本生存消费向休闲娱乐消费转变。因此,随着配套设施的完善和配套服务质量的提高,我国假日经济还有巨大潜力。我国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加强监管,实现假日经济的持续发展。 假日经济论文:假日经济之门 黄金周甫过,全国假日办便迅速推出了“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这份鲜见地吸引了211万网民广泛参与其中的问卷调查,却引来了半数以上网友的吐槽和质疑。围绕在假日设置欠乏合理、假日经济涸泽而渔的批评声音,广泛发之于报端和网络。 事实上,民众对于假日安排不合理的质疑,非一日之寒。而其背后,也不仅仅是假期制度本身。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增长,以旅游为代表的消费需求逐渐得以释放。近几年来源自宏观经济层面的扩大内需声音此起彼伏,而旅游恰恰是提振内需的重镇。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2013年前三季度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全年趋势预测报告》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旅游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升。国民旅游市场增长较快,预计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为24.8亿人次,同比增长11.6%,国内旅游收入为1.92万亿元,同比增长15%。 与此同时,另一个旅游消费数据也极为可观。据世界旅游组织数字,中国游客2012年在海外旅行消费达到1020亿美元。而且,增幅也正处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假日的合理安排与旅游经济内需刺激之间的关系,前所未有地突显出来。而方方面面的考量因素,也为之涌现。 得失“黄金周” 作为一个旅游概念,“黄金周”概念本身亦是源自日本的舶来品。 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促进国内旅游,1999年,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了三个7天长假。 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从此开启了“黄金周”的黄金时代。 于是,每年“黄金周”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集中爆发的“数据”,就成了部分电视媒体与业内人士讴歌旅游经济的由头。 但随着节假日过于集中,“五一”“十一”人员流动数量庞大,交通拥挤,旅游安全隐患增大。同时,居民大规模集中出游导致旅游产品短期内供给不足,专家建议取消黄金周的呼声越来越大。 根据全国假日办公布的数据,2013年的“黄金周”期间,全国纳入监测的125个直报旅游城市和景区点国庆“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3124.51万人次,同比增长6.8%;累计门票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10.33%。但与此同时,各地陆续发生景区容量超载问题,河南云台山、湖南张家界、山东崂山、贵州梵净山等热门景区出现接待人数超载、游客滞留问题。 有关假期安排的讨论越来越激烈,“黄金周”给人们的得失又如何权衡? 包括经济学家汪丁丁在内的学者和相当部分的公众,都开始呼吁普及弹性休假制度意愿。也有专家反驳,黄金周在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确发挥着能量。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长假损失2000亿元的说法完全否认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概念。“一个黄金周占到一年全国旅游收入的将近10%。也就是,一个“黄金周”的收入,相当于平时五六周的收入。” 每到“十一”,旅游价格跟过山车般上涨,往往比平日价格高出三至四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第三产业,包括旅游业,餐饮业等与之有关的行业,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假日旅游经济抬头,“黄金周”当然功不可没。但其内生矛盾恰恰是源于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同有待疏导的消费途径、路径之间的背离。回顾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就会发现,媒体频繁报道的热点之中,“黄金周”成了“黄金粥”,难得的假日也变成了“花钱买罪受”,在假日期间高速公路免费的直接作用下,全国多地高速公路和景区更是直接陷入“瘫痪”的状态。今年九寨沟等景区出现上千名游客滞留情况,仍然没有好转的迹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黄金周”出行的意愿开始减弱。 长此以往,多年所累积的“假日经济”需求势必会受到冲击。 拷问假日制度 现行的休假制度,是经历过多次调整之后的“遗留”结果。 2006年,国家发改委的《2005:双稳健政策下的宏观经济走势》报告正式提出建议:“将每周休息两天改为休息一天,剩余的一天一起移至月末,一次休息4天,变成月月‘小黄金周’,并适当延长春节休假时间;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 2008年开始,“五一”黄金周被取消,改为短假期,共3天,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3次短假期,传统节日成为新增法定假日。由于3个“黄金周”减少到两个,长假出游选择减少,当年国庆“黄金周”出游人数增长幅度升至22.1%。 这也是今天我们看到“堵塞”结局的直接因导。 2013年国庆长假的第一天,有11万人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升旗仪式,遗留下近5吨垃圾。9月30日12时至10月7日12时,天安门地区收运垃圾53.82吨,同比增加6.26吨,增加一成多。10月6日,“黄金周”第六天,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累计游客人数达35.66万人,产生垃圾共计109吨。再考虑到九寨沟出现的游客占领售票处等群体事件,假日制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很多专家亦建议,新兴市场的中国也该多考量一下国外的休假制度,毕竟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验更加丰富。 以全国性法定假日来看,欧美国家中,美国目前只有10个,德国也是10个,法国稍多有11个,英国人只有8个(北爱尔兰地区为10个)。与中国毗邻的日本有15个全国性法定假日,韩国为14个(其中春节和中秋放假3天,共计休假18天)。 法国是世界上节假日最多的国家,而且也是带薪休假制度设立最早的国家。平均工作一个月可以休2.5天个假期,每年有超过30天的带薪假期以及11天的法定假日,也就是说每年可带薪休假6周。再加上周六周日,总共一年大约有150天的假日。在日本,“黄金周”没有调休或者借周末的说法。而美国的假期安排比较自由,公共假日有10天,其他由企业自己安排。一般公司每月有1天带薪病假,工作半年后有5天带薪休假,满一年有10天,每多一年增加一天。瑞典更是把带薪休假制度发挥到“极致”,国家规定,带薪假期每年不得少于5个星期,有些甚至长达7个星期。为鼓励休假,《休假法》还规定,人们休假期间的工资要比平常高出0.8%。要是实在因工作需要而无法休假,雇主须付给雇员高出其正常收入近50%的工资。 对比国外的休假制度,的确让人有些“眼红”。但专家认为,如果按照大多数民众的休假设计,全国性法定休假日将倍增,会对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造成的影响将远超其他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造成的影响无法评估。 作为一项休假制度,它的根本功能应该在于保障劳动者的休假权,如果仅靠一刀切的休假制度,不管怎样的假期安排,都很难满足日益多元化的休假需求。“黄金周”的贡献与消极影响并道而行,单纯讨论存废或许不太现实,设置合理的休假制度在此刻显得尤为必要。 专家建议,在假日设计制度上,应该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劳动者利益的同时,也能有效分担法定节假日形成的旅游高峰期的压力。今年年初,《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出台,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由于普通劳动者得不到带薪休假的机会,只有期盼“黄金周”这种带有政府强制性的集中休假。公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其实是每年一定时间的合理休长假机会,而并非就是“黄金周”。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也提出了对长假安排的意见,他认为应取消清明、端午、中秋借周末调成三天小长假;另外“十一”长假不仅需要保留,“五一”也应该恢复;一年的节假日应该增加到13天,或者15天。 另有专家认为,在带薪休假制度落实得远不完善的情况下,缓解“黄金粥”最直接的办法是增加“黄金周”,同时“取缔”小长假,不能再通过挪双休日来形成小长假,由于小长假与双休日的区别不大,取消小长假对经济影响不会太大。 引导内需之门 如果把负面效应皆归结于休假制度本身,难免有些牵强。但“休假制度可以更合理”“对内需刺激可以更科学”的方案也并不是不可能。事实上,休假制度本身,考量的恰是合理的假日安排与内需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来自公众的建议中,也不乏有科学而合理之策。包含弘扬传统文化、公民工作生活健康、持续有效刺激内需等考量标准的建议被屡次提及。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假日旅游休闲娱乐的需求不断攀升,潜在需求的上升是一大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消费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而旅游需求是中国人消费需求增长最迅猛的部分之一,它是内需的一大亮点。中国人生活质量升级,旅游所占比重很高,它是幸福感的重要源泉。由此,长假制度也被视为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大举措。 黄金周的汹涌客流显示了公众较强的消费意愿和较高的消费能力。有关专家认为,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旅游需求的逆势“井喷”,透露出我国消费仍有巨大潜力,也反映出第三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常态化,应通过政策杠杆、周密调度和改进服务,充分释放扩大内需的空间和潜力。 “十一”黄金周火爆的人气无疑反映出中国巨大的内需潜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不过,如此火爆的“黄金周”给公众带来的并非全是休闲的享受,由于出游人流的大幅增加,道路、景区、住宿都面临了巨大压力,几乎遭遇被“挤爆”的命运。许多人长线旅游的需求只有“黄金周”一个选择,如此供需不平衡必定造成“黄金周”的困境。 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旅游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而今年“黄金周”发生的九寨沟滞留,故宫“超限”等都反映出集中爆发的游客需求与景区承载能力之间的供需不平衡。在现行的休假制度看来,这种状况将长期存在。 “黄金周”困境倒逼相关部门应该重新考虑假日安排,比如是否应该继续实施长假小汽车免费通行的政策,而是将优惠放到平时;是否可以多出一两个长假期来分流长线旅游需求;是否可以增加强制性措施来保障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对于公众而言,任何一段时间都可以成为他们的黄金假期,对于供需矛盾也能有效缓解。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但仅靠每年一次的“黄金周”集中拉动内需,效果也并不如意。专家认为,提高假日经济的比例,除了“十一”长假,应增设更多的长假,比如两到五天的假期,就可以大大满足公众对于长假的需求,实现“1+1大于2”的持续发展。 事实上,早在2009年全国两会,有政协委员就建议恢复“五一”黄金周。发展中国特色的“假日经济”是现代服务经济的重要推手,增加法定的节假日不仅可以有效地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也能丰富百姓生活。 据统计,2012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6500美元,中国正处在消费规模扩大、消费升级不断加快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富裕阶层对高档商品的需求空间迅速放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年秋季报告》预测2013年全年中国GDP增长7.7%。 全国假日办的《2013年国庆假期假日旅游统计报告》显示,今年国庆假期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28亿人次,比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增长0.7%(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5.1%);实现旅游收入2233亿元,比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增长6.1%(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1.2%);游客人均花费支出521元。 这组亮眼的数字反射出“假日经济”对于拉动我国内需的作用。不可否认,在以“鼓励出行”、“拉动内需”为目的“黄金周”期间,我国的内需得到了极大地释放,但公众必须为此承担更高的消费成本和忍受更差的消费体验,这显然并不利于我国公众消费能力长期有效地释放。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高,提高假日经济的比例,增设合理假期,缓解长假“拥堵”的现状,让人们有更多选择,如若实现,推力下的中国内需市场也会在世界范围内一枝独秀,为GDP做出不可小视的贡献。 假日经济论文:“假日经济”初探 摘要:我国的公休假日已达到115天,“假日经济”一词也便应运而生,并渐渐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热炒的一个话题。这个在经济学有关书籍上找不到的名词,其威力确实不容小觑。面对又一个长达一周的假期,人们跃跃欲试,希望过一个不同寻常的假期;各大商家也纷纷为如何在“黄金周”里尽量多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如何最多的赚取利润而绞尽着脑汁。本文正试图通过各种资料,对“假日经济”进行一番浅浅的论述。 关键词:假日经济;消费;管理 1、导言 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我国开始实行“五一”、“十一”长假政策,国家法定假日增至10天。至2007年12月,又调整为11天。如今,7天长假已被人们冠以“黄金周”的称谓,而元旦、清明、五一、中秋等几个节日,也被媒体称为“小长假”。到底过去的这几个“黄金周”,我们经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需要改进些什么,都是需要探讨一下的。 2、何谓“假日经济” 2.1“假日经济”的概念 掂量掂量“黄金”二字,感觉到的,不仅仅是数字的份量。仅仅是去年“五一小长假”,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人数超过了1000万,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春运,景点游人、餐饮用量、饭店住客、运输数字在假日期间大幅度上升;据相关报道,去年“五一”仅广州一市的消费营收就达到了20亿元人民币,平日10万,双休日20万的人流量,到“五一”期间,增加至40万~50万,由此可见,假日经济在促进消费中的作用已是毋庸置疑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给“假日经济”下这么一个定义:所谓“假日经济”,是指国家在促进消费的需要下,在节假日由各种资源的配置、供给和需求所引起的经济行为。 接下来,我们在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来看看“假日经济”: 从需求看,假日消费包括四个层次。第一是如食物、衣物等方面的满足生理需要层次的消费;第二是如体育、旅游、个人爱好等方面的满足健康娱乐层次的消费;第三是如图书技能知识的学习活动等方面满足发展需要层次的消费;第四是如公益活动、赠送礼品等情感领域方面满足精神需要层次的消费。从假日消费的四个层次看,第一个层次与平时消费内容是相同的,只是消费时间上相对集中而已;后三个层次是假日经济中较为集中的需要。 从供给看,假日经济主要是与闲暇产业有关。所谓闲暇产业是指与旅游、体育、娱乐、闲暇教育、兴趣爱好等相关的产业。 2.2 假日经济产生的一些条件 从“假日经济”产生的深层原因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2. 2.1、经济大环境方面 “假日经济”说到底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得知,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层递增。分别为:生理、安全、情感、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当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人们就会向更高层次追求。而“经济人理论”则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地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人们的消费需求,在满足了温饱之后,必然会向闲暇、娱乐等精神享受发展。然而,这样的发展,将取决于大环境的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人们的收入大幅提高。其次,主流媒体对于消费观、消费层次的引导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2.2、消费心理意愿方面 国家改革开放多年,各方面都已逐渐与世界接轨,对于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国人向发达国家靠拢的意愿日渐强烈。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脸朝黄土背朝天”似的苦干,“休假、放松”等理念已经形成。因此,在假日期间,吃、住、行、游、购、娱等方式相继成为假日消费主流。 2. 2.3、实现条件方面 “假日经济”作为整个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消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消费讲究“有钱有闲”,即要求除了手上有货币,身上还要有假期,二者缺一不可。越来越多的假期正好符合了这样的条件。 3、小结 “假日经济”方兴未艾,之前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经历了14个年头后,我们正处于对“假日经济”进行调整适应的磨合阶段,正如“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假日经济的周期性和波动性,如何让“假日经济”合理有序,做到可持续发展,还有待政府部门以及众多商家的共同努力。(作者单位: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假日经济论文:浅析我国假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摘 要:假日经济是在我国人民物质文化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增多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涉及面较广、综合性很强且具有持续发展特点的经济模式。从现状看,我国的假日经济具有时间特征明显、突发性强、消费群体广泛等特点。目前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短期经营行为、政府引导不足和市场秩序管理被动等问题。 关键词: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休闲产业 一、假日经济概述 1.假日经济的概念 假日经济是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假日经济属于消费经济范畴,是指人们在节假日或法定假期里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和市场乃至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它主要表现为旅游消费、休闲购物、娱乐消费等,涵盖了包括旅游业、交通运输、餐饮业、商业、娱乐业、传媒等产业在内的大部分第三产业。假日经济是由各种需求、供给和资源配置所引起的经济行为,其实质是一种拉动消费的经济形态,是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福利体系提升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2.假日经济的替代效应 假日经济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节假日的集中消费,替代了很多其他产业的生产、服务和消费活动,产生了替代效应。例如一些管理部门休息不办公、股市休市、企业停产等活动的停滞,这会给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可以对这种替代效应进行解释。时间上的“替代效应”是指商家为了利用集中的休假时间,采取各类手段、方式进行促销,这样会将消费者分散在一段时间的消费集中到假期,换句话讲就是消费在时间范围上的移动变化。还有一部分消费者会在假期旅游,这样会产生旅游消费,而另一些消费者则有可能为未来的旅游做准备,这就会减少当前这一时期的消费,这也是时间上替代效应的表现。空间的替代效应则可以理解为旅游地区间的替代,如上海的游客到黄山景区旅游,增加了黄山景区的假日消费,但相应的也就减少了上海的假日支出,这是不同地域间的替代,社会消费额的增长变化并不大。并且不同消费内容之间也存在着“替代”,个人消费增长的变化不大,严格地说,这不是对内需的拉动,因为并没有对潜在的消费时间和消费市场进行深入挖掘。 二、我国假日经济的形成与现状 1.假日经济产生的背景 假日经济是伴随着我国第一个“黄金周”而出现的。1999年9月我国决定增加广大劳动者的休闲时间,将春节、“五一”、“十一”3个中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 7天,于是“黄金周”的概念应运而生。 2007年末,国务院又推行新的休假办法,即保留春节和国庆长假,将劳动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几个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将国家法定节假日由10天增加为11天。这为我国居民休闲娱乐、购物消费、旅游度假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时间,也在时间上为假日经济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2.假日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黄金周和小长假期间,我国各地旅游业、餐饮业、零售业等都出现了“井喷式”火爆拥挤的场面,几乎所有的景区景点、商业街、购物店都人满为患,许多商品供不应求。2011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1.5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2.7%;实现旅游收入82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0%。2012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1.7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4.9%;实现旅游收入10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6%,201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更是创造了“多项纪录”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总之,黄金周和小长假的休闲消费模式已经不断走向成熟,近几年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旅游发展态势:个性化、体验式和休闲化的自助旅游方式越来越多的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休闲度假、探亲访友的自驾旅游、家庭式自助游和散客式自助游渐渐成为常态。 三、假日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困难和障碍 假日经济迅速发展,有效促进了我国消费市场的繁荣,对于经济增长和快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如何保持假日经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依然面对诸多障碍。 1.短期经营行为给假日经济带来伤害 在长假期间,一些商家为追求经济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出现短期经营行为,成为制约假日经济整体繁荣的瓶颈。旅游业作为假日经济的主导行业,主要依赖旅游景点、交通运输、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旅游相关服务部门和设施。由于在假日期间游客数量骤增,游客对于资源、商品的需求远远大于社会上的供给,造成供需严重失衡,一些商家为获得利益的最大化,降低服务标准,甚至欺诈、哄抬物价等短期经营行为,严重影响了假日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面对黄金周期间成千上万的游客,各地相关服务部门和设施都出现了超负荷运转的危局,无法保证服务质量,造成游客投诉明显上升,并且严重损害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当整个旅游市场在短时间内需求大量增加,而供给条件仅小幅暂时性地增加时,市场为了达到供给平衡,会导致旅游产品价格的上涨。不但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挫伤了旅游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假日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管理缺失 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配套缺失是制约假日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仅就旅游来讲,因为长假期间出行的外来旅游者和本地居民休闲娱乐活动都骤然增加,对旅游景点、旅店、餐饮、交通、基础设施和设备的需求也激增,而这供给短时期内又难以满足游客对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便会出现许多问题。一些原本就很薄弱的接待服务和基础设施在骤然增加的节假日需求面前更加不堪重负。以福建武夷山为例,其每日的最佳容量是3万人,最大容量是每日5万人,但2011年国庆高峰时,武夷山突破最大接待量,游览人数高峰时一度达到了8万人次。密度如此之高的游览人数,不但会造成旅游者游览质量的下降、引起踩踏等安全问题,而且对景区的环境造成破坏、加速服务设备的过度使用,不利于景区生态的保护。交通问题也成为制约假日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铁路、航空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状况,旅客滞留、人满为患等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公共交通等与大家息息相关的公共设施没有适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想使假日经济持久地“火”下去,相关政府和旅游服务部门就必须采取措施,有效地突破这些瓶颈,但如果一味强调并加大基础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又必然导致旅游淡季时资源、设施大量闲置,造成巨大的浪费,这种淡季与旺季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利用率相差悬殊的现象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会破坏和严重浪费许多稀缺资源。 假日经济论文:“假日经济”之经济学解读 摘要 假日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的情况而逐渐形成的。在假日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经济学工具进行深度分析,对其良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假日经济 经济学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经过“双休日”、“黄金周”、“大长假”、“小长假”等改革后,“假日经济”模式日益成熟与完善。它的产生对拓宽国内消费市场、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一、“假日经济”的经济学含义 假日经济(Holiday Economy)是指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因为有一部分人休息,而使另一部分人获得工作的机会。假日经济属于消费经济范畴。它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三种形式,涉及到商品消费、旅游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三个领域。从更高的程度上讲,它既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又是劳动力价值的提升。 二、“假日经济”的特征 一是集中性。假日经济的集中性是其最大的特征。要想在短短的时间内吸引客人的注意并取得较好的效益,要靠特色。各行业产业不必局限于传统领域,应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要求的顾客需要。各行业产业只有切实为消费者提供优良产品和完善服务,才能为顾客创造一个良好的假日消费环境,从而刺激消费,达到社会、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二是关联性。假日经济是由假日派生出的综合性经济模式,并逐渐形成假日市场产业链,表现出显著的关联性。由于度假而引发出的零售、旅游、餐饮、交通等相关服务行业的连锁效应,为这些行业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商机,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是服务性。假日经济具有强大的服务功能,假日经济活动由各种准服务经济活动组成,如餐饮、娱乐、交通、旅游均是准服务性行业。通过服务满足人们假日里各层面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服务的质量高低是假日经济发展快慢与好坏的重要标准。假日经济是通过服务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同时取得经济效益,获得发展的。 四是消费性。假日经济实质上属于经济产业链中的消费经济。假日经济产业链中相关产业基本属于无实物形态产品产出,且产品均用于最终消费,产品的生产过程即消费过程,生产与消费连成一体。消费是假日经济的表现形式,通过消费的系列经济活动取得综合经济效益。 三、促进“假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 目前,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已达114天,几乎占全年总天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假日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年的经济状态。同时作为扩大内需措施,发展假日经济应该充分考虑加大财政力度的现实可能性,使假日经济在可靠的物质基础上得至进一步的繁荣。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加大公共投资政策的力度,可促进“假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体对策有四点: 一是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发展。要从根本发展假日经济,必须进一步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收入的增长水平与假日的延长程度相适应,假日经济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国内居民收入分配应进一步合理化、公正化,尽量缩小贫富差距,降低恩格尔系数,从而达到共同富裕,共享假日。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投资支持。增加公共投资属于汲水政策,可以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加大公共投资政策,政府可以实行消费与投资的双向启动。通过基建项目建设不仅可以吸纳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需求,为假日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能够迅速增加投资规模,直接扩大社会投资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改善基础设施的薄弱和滞后状况,为发展假日经济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及服务支撑。通过这种方式可刺激假日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三是培育科学消费观念,供需协调要符合经济规律。针对很多人非理性的消费问题,媒体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各种宣传途径,多请消费经济学等各方面的专家在各种科学消费的观念与方式,倡导绿色消费、适时消费等各种科学消费理念,并通过消费者协会、商品质量监督等相关部门进行不当消费的危害案例讲解,或制作某些公益广告改变人们过时的消费习惯,让科学消费观念进入百姓生活,力求科学消费成为改善人们亚健康状态,全面提升人们身、心、体、德等方面的素质。 四是坚持“内增活力”与“外增引力”相结合,形成长效机制。多年的假日经济发展和实践已经表明,我国的假日经济主要走的是内向型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从假日经济的主体到客体,主要都是依靠自身因素,走独立发展之路。长效机制需要统筹兼顾。这就需要强化预防和治理工作的配合。一方面,要积极开展预防工作,成立相关的预测预报中心。另一方面,还要在每次假期过后,由相关部门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尽快解决发展的问题,并在治理实践中积累经验,全力提升消费环境。 总之,对于“假日经济”,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理性地去面对。既要利用假日经济所带来的积极的因素,同时也不能忽略需要存在消极因素的潜在可能;既鼓励、又管理,不断对其进行规划、管理,使其成为既能丰富人们生活,又拉动经济的增长的长效经济工具。 假日经济论文:假日经济现象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国家对公休假期政策的调整,假日经济现象的出现已成为形成经济的休闲化和休闲的经济化的趋势的一种突出表现形式。假日经济引其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方面起到的显著作用已引其各方面的关注,成为休闲业和经济界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休闲经济 休闲消费 假日经济 现状 问题 一、我国假日经济兴起的原因 自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法定假日延长为17天。现虽经国家多次调整又自2007年起国家增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一天。至今每年的“法定节假日”是11天(元旦1天,春节3天,清明节1天,劳动节1天,端午节1天,中秋节1天,国庆节3天)。“公休日”是104天(一年按52个星期,每星期休息2天计算)。从而使每年的闲暇时间增为114天左右。即出现了所谓的“假日经济”现象。“假日经济”是指在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在节假日集中消费所引起的销售、服务猛增、市场火爆的经济现象,是对于节假日集中消费有关现象的概括和反映。“假日经济”说到底是因人们休假而使某些行业受益,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机会。 从范围看,“假日经济”包括了三部分:一是大节日经济,指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的消费,放假时间长,消费量大;二是小节日经济,指元旦、清明节、端午节、儿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消费;三是双休日(公休日)经济。在这三者中,大、小节日经济是“假日经济”的主体。 1、从短期看,政策因素起到了直接的引发作用。我国经济自1996年实现“软着落”后,紧接着就进入了通货紧缩阶段,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启动内需的措施,增加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以及增加居民闲暇时间等,这些政策在启动市场、拉动内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应。尤其是休假时间的延长和调整,为家庭实现消费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创造了条件。 2、从长期看,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假日经济”得以发展的深层原因。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形成经济的休闲化和休闲的经济化的趋势,符合世界休闲经济的普遍发展规律。 另一方面,以往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在家消费,人们的闲暇时间大部分是在家中度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外消费模式的影响,走出家门,从事社会化的消费活动,既调节生活,又增加知识已逐步成为一种趋势。因而出现旅游热、娱乐热、休闲热和购物热。从消费结构上来看,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从物质和实物消费逐步转向精神和服务消费,而后者一般来说,除了要求消费者拥有可自由支配收入以外,同时要具备可自由支配时间,也就是马克思等人所说的“自由时间”。随着消费结构的这种演变,人类对休闲活动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使休闲消费成为一种消费趋势。 3、由于我国有些单位没有带薪假期,消费者对休闲时间缺乏自主选择能力,人们的休闲活动在时间上相对集中于节假日,增加了休闲消费在时间上的集中性,很大程度上假日消费是日常消费在时间上的转移。 4、由于长期以来对休闲的不重视,加上经济的落后,使休闲的供给相对单一,需求也缺乏多样性,休闲内容的集中性则进一步加剧了休闲经济的冲击性,表现为旅游活动几乎成了假日经济的全部主题和代名词。 分析假日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常有把休闲经济等同与假日经济、旅游经济。实际上,三者不仅内涵迥异。且在三者外延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别。 二、“假日经济”是休闲经济的特殊表现形式 “假日经济”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国情背景。实际上,“假日经济”是休闲经济受到一定条件约束下的特殊表现形式。 1、假日经济是休闲时间相对集中的休闲经济。休闲活动不仅包括节假日消费,同时还包括其他可自由支配时间内的活动。如带薪假期和平日的闲暇时间。而主体是带薪假期。世界上许多国家实行带薪假期,如美2-3周;日本15天;法国每周35小时工作制。。。。。。我国也正在逐步实行,根据实际给予一定的带薪假期,个人自己制定休闲计划,来解决休闲时间过于集中的问题。 增加居民闲暇时间作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假日经济实际是在休闲需求不断增加,而休闲时间相对集中情况下,消费休闲化在我国的特殊表现形式。 2、假日经济是活动内容相对单一的休闲经济。休闲活动的内容和时间上应相对广泛,包含了满足人们(主要是城市居民)的娱乐、游戏、消遣、旅游、健身康体、业余爱好以及其他文化消费活动。而目前受传统休闲方式的影响,同时由于休闲供给的相对不足,我国居民休闲活动在内容上相对单一,主要集中于旅游活动。因此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集中表现形式,受时间相对集中和内容相对单一的双重约束,已成为我国居民满足其休闲需求的一种主要形式。可支配收入提高、休闲需求增加的前提下,加上政策的引导和舆论的宣传,假日旅游出现所为的“井喷”现象也就是情理之中的。假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休闲经济所应该容纳的消费潜能。 3、假日经济存在的问题。假日经济已在我国大体勾勒出以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等消费为主要特征的走势。据2012年人民网旅游频道提供的信息,从已公布的11个省市区旅游收入、接待人数的统计显示,五一小长假旅游收入共计560.66亿元。其中山东省旅游收入第一147.2亿,而河南省接待人数最多达2071.3万人次。 假期变化重构消费格局,直接拉动假日消费。不仅有效刺激了旅游消费,直接带动了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给相关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假日期间全国消费品市场高朝迭起,各地商业均显火爆场面,成为商家掘金的好时机。据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五一”节日三天,百家重点商业服务企业 实现销售额19.6亿,日均消费6.5亿。 假日经济已成为经济升温的强劲推力和助燃剂。假日经济的流金淌银的财富效应展现了假日经济的市场魅力。但火爆的消费背后,作为一种正处在成长完善阶段的新事物,在展示其巨大潜力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潜在的问题,如:一是假日旅游产业化水平不高,供给与新的需求之间存在距离,消费活动的时段、区域集中、有限;服务质量不高,利益驱动,只顾眼前利益,忽略旅游品牌意识和当地本身容量;交通承载力不够,交通缺乏便利感,成了游客的心病。二是消费者消费不成熟,消费意识不成熟,存在盲从心理。三是相关部门对假日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助作用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信息部门忽视了假日休闲市场,应尽快建立健全假日休闲年信息网络,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消费信息。四是休闲市场相关产业未启动,假日经济是一种综合性强、牵涉面广、可持发展的系统经济形式。目前的节日购物热,多是冲着打折去的,而旅游的产品也较单调,缺乏休闲的内涵。发展假日经济,拉动有效需求就必须开发假日市场新品种,在文化、娱乐、体育、科技等消费方面挖掘市场潜力,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假日经济论文:假日经济背景下的酒店节日营销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五一”小长假、清明小长假、端午小长假、中秋小长假、“十一”黄金周等节假日的设立,给节假日消费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能量。假日消费热潮日益高涨,假日经济的产生,推动了众多产业的发展,也为酒店业提供了发展契机,节日营销愈来愈受到酒店的重视和青睐。本文以假日经济为背景,结合中国现有节日,就酒店业如何更好的开展节日营销提出建议。 关键词: 假日经济;酒店;节日营销;主题策划 1 假日经济背景下酒店开展节日营销的必要性 一年的节令可分成四类:一是法定假日类:元旦、春节、三八节、清明节、五一节、六一节、端午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二是非法定假日类: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元宵节、复活节、圣诞节等;三是民俗时令类:夏至、冬至、立冬、腊八等;四是商家自定假日类:店庆日、啤酒节、美食节等。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假日购物、旅游、娱乐等休闲消费活动,从而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酒店是节假日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刺激节假日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节日营销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酒店营销业绩的好坏。所以酒店必须重视节日营销活动的开展。 2 节日营销的定义 节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期定为交节,由此转为节日。 所谓的节日营销就是指在节日期间,利用消费者的节日消费心理,综合运用广告、公演、现场售卖等营销手段,进行的产品、品牌的推介活动,旨在提高产品的销售力,提升品牌形象。它是整个营销营销规划的一部分,而不是短期的售卖活动。节日营销是非常时期非常规性、特殊性的营销活动,具有集中性、突发性和规模性的特点,要求企业以创新为指导,假“节”而发,顺“节”而上,出奇制胜。 3 酒店在开展节日营销时存在的问题 3.1 领导层重视不够,缺乏市场调查或调查不充分,导致产品缺乏特色主题不突出 酒店开展节日营销应该着眼于佳肴美誉度的提高,着眼于整个市场份额的提高和市场的良性循环发展。但是很多酒店的领导层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促销等同于营销,只为提升销量而促销,而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下属员工。导致在进行节日营销前没有进行调查,只是照搬以往的经验或其他酒店的做法,没有特别针对特定节日、特定市场的营销计划,导致提供的产品缺乏特色,在节日时很少得到顾客的关注,如有的高星级饭店在情人节虽策划了活动但只有几对情侣前来用餐的情况,因此销售额无法提高。 3.2 节日营销手段过于单一,主要以价格策略为主 每当节日到来时,酒店一般都会有一些促销活动,但这种促销仍然主要以价格为主,而节日市场打折让利的促销方式对消费者来说已习惯到麻木,缺乏新意。 3.3 人员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员工的工作量过大,顾客投诉增多 由于部分节日如五一、十一等会出现客人扎堆结婚、消费的情况,酒店人手不够,导致员工超负荷运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疲惫的状态下,对客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且由于有的酒店没有有效贯彻三倍工资的制度,只是在淡季给予补休,无法调动员工积极性,顾客投诉增多。同时由于节假日客人的增多,酒店会聘请酒店其他部门的员工或者大专院校的学生前来兼职,由于缺乏培训导致业务不够熟悉,也容易导致顾客投诉。 4 做好酒店节日营销工作的建议 要做好酒店的节日营销工作,总体来讲必须抓好“一个中心”。酒店营销的中心是市场,是目标顾客。酒店必须关注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开展工作。酒店以市场为中心就是要遵循市场规律,做好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要随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策略,有目的的开展饭店活动。另外酒店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必须首先把酒店内部各方面的工作管理好、协调好,才能增强实力,在营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培育和造就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以及树立正确的理念上下工夫。 假日经济论文:浅谈端午节的历史与假日经济 摘 要:端午节是我们民族一个重要的节日,端午节在南方吃肉的、蛋黄的粽子,在北方吃枣的粽子,在粤桂鄂闽川浙等地的端午节还会有场面热闹的龙舟竞渡盛会。 关键词:端午节;屈原;屈原之死 一、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 (一)纪念屈原 按现在一般解释,端午节是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和政治家、思想家屈原投汨罗江殉国的日子,文字记载始见于梁吴钧《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五月五日投汨罗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并命舟楫拯救之。”想必是“竹筒贮米”就演变为吃粽子了,“命舟楫拯救”就演变为龙舟竞渡。 屈原投汨罗江之后,有天夜里,屈原故乡的人忽然都梦见屈原回来了。他峨冠博带,一如生前,只见面容略带几分忧戚与憔悴。乡亲们高兴极了,纷纷拥上前去,向他行礼致敬。屈原一边还礼,一边微笑着说:“谢谢你们的一片盛情,楚国人民这样爱憎分明,不忘记我,我是死而无憾了。”话别谈旧间,众人发现屈原的身体已大不如过去,就关切地问道:“屈大夫,我们给你送去的米饭,你吃到了没有?”“谢谢”,屈原先是感激,接着又叹气说:“遗憾哪。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给鱼虾龟蚌这般水族吃了。”乡亲们听后都很焦急:“要怎样才能不让鱼虾们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说:“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便用箬叶包成许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梦说:“你们送来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还有不少给水族抢去了。”大家又问他:“那还有什么好法子呢?”屈原说:“有办法,你们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龙的标记就行了。因为水族都归龙王管,到时候,鼓角齐鸣,桨桡翻动,它们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再也不敢去抢了。”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 从此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就由屈原的故乡传向全国,由古代传到今天 。 (二)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其他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还有其他如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二、端午节各地习俗 江西省 建昌府端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营销专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论文关键词:实践能力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专业 论文摘 要:市场营销是一个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强实践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探讨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普遍形成,企业竞争日益加剧,市场营销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环节,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并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企业不仅要求毕业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然而,目前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弊端,造成了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因此学校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性的营销训练,提高其营销实践能力,为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一、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构成 实践能力,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实践活动进行组织、谋划、实施的能力。具体到市场营销实践能力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创新能力,营销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营销人员需要不断地发现市场机会、利用市场机会,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⑵专业技术能力,营销人员能够利用专业的理念和专业的方法做专业的事,比如市场调查和分析能力,营销战略规划能力,营销组合的应用能力,营销计划与实施能力等;⑶基本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利用外语阅读文献和进行交流的能力,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和日常工作的能力等。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1、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工作重点是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并没有把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许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很难实施,加之经费不足,实践教学形同虚设。首先,由于指导学生实践的工作量大且非常辛苦,而学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工作不重视,这限制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其次,由于实践教学环节考核相对困难,学校不重视,考核大多流于形式,学生则不愿意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营销实践中去,甚至意识不到实践对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即使参加也往往敷衍了事。 2、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且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迅速,很多博士、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并很快成长为教授、副教授,成为当前营销专业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这些教师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营销理论基础扎实,但营销实战经验普遍不足,成为营销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重大障碍。由于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没有在企业参与营销管理的经历,工作后,又忙于日常教学和科研,缺乏与企业界必要的交流和沟通,许多教师不了解企业营销管理的现实状况。不仅如此,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与实践教学相匹配的激励机制。教师在职称晋升、评优过程中主要看的是科研项目、,而实践教学的成效与教师的利益往往关系不大,这限制了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动力。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落后 实践性是市场营销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创造性的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营销实践。然而目前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缺乏课堂师生互动,缺乏对现实案例的剖析,这不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价值,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手段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不足,有些教师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起到了板书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实践基地建设困难,利用率不高 教学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教学的质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参加实习的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很难完全胜任企业营销工作,企业处于保护商业机密的需要,一般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即使接收,也不会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重要的管理事务,因此实践基地不仅建设困难,而且利用率较低。 三、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1、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教学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使其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并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实践教学,可以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共同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2、加强师 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水平 拥有一支营销理论知识扎实并且具备较高的营销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针对目前营销专业师资队伍状况,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首先,学校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企业去任职或为企业做顾问提供咨询,积累实践经验;其次,从企业聘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最后,聘请校外专家和一些成功的企业管理者来学校开设讲座,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经营理念和成功的实际工作经验。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改变过去灌输式的培养教育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法、课堂模拟法、角色扮演法、体验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现代教学媒体,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而且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目前,传统的培养方案围绕着专业来进行,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主,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与整体性,课程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这样的课程设置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核心位置。所以,为了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营销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就要打破传统的模式,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强调知识的针对性,重新进行课程设置。 5、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学生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的帮助,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帮助企业提高决策效果和运营效率,形成互利双赢的伙伴关系,这样企业取得了发展,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营销专业论文:分析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 工程机械的销售重在产品结构、性能的专家型介绍、销售流程的熟悉和给买家的服务,因此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得到从事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所需的营销常识,建立工程机械服务营销的理念,熟悉工程机械销售和技术服务的基本流程,掌握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而获得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是培养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为了更好的实现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扎扎实实的抓好实训教学的改革,全面构建起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实训教学体系。 一、实训教学设计理念 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理念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用为原则,以够用为尺度,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突出高职特色,重点强化工程机械技术营销和技术服务等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1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按照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构建实训课程教学体系,大力开展与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1.2 以实用为原则,以够用为尺度进行实训课程设计。教育内容是根据工程机械专业领域的行业发展对高职教学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的深度上本着理论够用的尺度,淡化理论教学部分,强化了工程机械技术营销与技术服务工作岗位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技能。 1.3 以就业市场对本专业的要求为最终目标来组织实训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实训课程的开发设计始终围绕当今社会工程机械营销和技术服务领域实际工作岗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和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借鉴工程机械4S店的职业培训模式,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实用性,突出工程机械销售岗位和技术服务岗位的实用能力,使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实训教学设计思路 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思路是依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工作岗位,再以实际的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工作为主线、按照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的职责要求,归纳出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策划和工程机械销售两项工作任务;然后以完成这两项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完成过程为导向进行实训课程设计。具体思路是:从分析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职业技能需求入手,确定岗位任务;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三、实训教学具体实施办法 3.1 课堂教学实训 具体形式包括: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策划竞赛等。 1.主题辩论 由任课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辩论题目,全班分组进行,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敏捷思维和思辨能力。对主题辩论实训的分析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分析评估包括:自评、他评和实训教师的总评。总评主要从商务礼仪、营销知识、论点分析、主题演讲、辩论技巧和总结陈词等方面进行。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主要运用在工程机械产品推介上,由学生分别扮演顾客、销售顾问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方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同时还可以相互启发、广开思路、相得益彰。 3.策划竞赛 策划竞赛主要是对工程机械的销售进行策划,由学生分组制作完成策划方案,并且要求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台演示自己的策划内容,并回答评委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 3.2 电脑模拟实训 由于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堂教学需要了解大量的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直接深入企业,往往给企业造成负担,企业难以接待。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理论教学更为贴近实践。电化教学能将实践中发生的事例,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象的再现出来。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单一、空洞的语言教学效果更好。 为有效进行电脑模拟实训,可以建立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仿真实训室,配备电脑并购置相关的专业教学软件,从而让学生有机会在复杂的模拟环境中演练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体验企业从工程机械市场调查、竞争战略制定、营销策略分析,到具体的营销活动组织的全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3.3 案例分析实训 案例分析实训,是指任课教师印发与所讲课程内容有关的案例材料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行补充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最后,进行案例汇报,并由老师总结点评。通过案例分析实训,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考察、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案例分析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小组讨论、口头叙述、书面报告、角色扮演等,或者是多种形式的组合。案例分析重在学生参与,主要责任由学生承担,强调独立学习能力和自学效果,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督促。因此,案例分析所提供的材料应当是杂乱无章的原始资料,学生必须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去伪存真,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工程机械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实训,是把学生放在设定的工程机械市场环境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工程机械企业营销活动进行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具体的工程机械市 场营销问题,让学生处理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鲜明的教学目的性和仿真性两个特点。 3.4 专题调查实训 工程机械市场调查实训的教学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课堂模拟调查 教师提前准备相关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选取调查方法、模拟实地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最后小组汇报,接受其他小组和教师提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调查任务来学习市场调查的专业理论知识。 2.校内实地调查 这一环节安排在课堂模拟调查之后,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市场调查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从指导老师处领取一个校内调查的实际项目,从调查方案设计到调查汇报的整个调查过程中,在指导老师的引导督促下,学生自主完成。 3.校外实地调查 由学校负责联系工程机械4S店等销售企业,承担企业委托的调查任务,由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这种方式的教学特征较弱,与课堂教学的协调有一定的难度,调查时间、调查课题的确定都较为被动;但它的真实性是完全的,其课题成果、调查资料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因此,校外实地调查在完成实训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5 岗位模拟实训 为使学生能够尽快的从学生角色转换到工作角色,明确自己的实训任务,对实训环境的布置尽量能够模仿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环境布置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硬件环境,也就是实训地点的空间布置和设施配置;另一方面是软环境,也就是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也应该企业化,学生是某个单位某个岗位的职员,教师则是该岗位的上级主管。 通过岗位化模拟实训,可使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工作能力,有助于提升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岗位化模拟实训的内容更加贴近工程机械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因此,通过岗位化模拟实训,可以拉近与工程机械企业工作岗位的距离,加强与工程机械企业的联系,有利于拓展专业“产、学、研”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专业“产、学、研”建设。 营销专业论文: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论文关键词:中职 市场营销教师素质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而高素质的教师是关键。就市场营销专业来说,高素质的教师应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出适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学生,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作为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如何加强修炼,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1. 热爱祖国。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 热爱学生。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自由地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自己的一腔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必须具有慈母般的爱心。爱心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思想,以及日常生活的爱护和关心上。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 3.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表,不只是简单地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还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更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尤其是面对学生时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因此,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 4. 克己忍让,具有高尚的传统美德 。教师是一个清贫的职业,这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在经济上很富有,所以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不能奢望权贵,不能计较个人的得失,否则就会动摇信念、影响自己的工作。克制自己,不为金钱所动,不谋名位私利,甘于清贫,甘于奉献对于教师来说是必需的品质。另外,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与人的关系是最复杂的,师生关系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如学生调皮捣蛋,作业敷衍了事,更有一些程度差的、不懂事的学生故意与教师作对,甚至辱骂教师。凡此种种,都要求教师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以理智战胜感情,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不急不躁,平心静气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忍耐性和自制力。 二、提升业务知识水平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对于市场营销教师来说,只有自身拥有较高的市场营销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将市场营销理论知识讲精、讲透。让学生真正领会市场营销理论知识,首先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仅要学习营销学,还要学习当代市场营销理论、网络营销等最新市场营销理论知识。 其次,要经常参加在职培训,以及一些学术研讨会。要有计划地利用寒假、暑假参加在职培训,还应有针对性地参加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这样使自己不仅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还提高了自身的知积水平。 最后要勤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利用寒暑假到大公司去亲自参加市场营销实践,也可采取脱产到企业顶岗实习,到社会兼职,这样既可了解市场、了解企业的前沿科技信息动态;也可以由学校牵头,联合企业和学校成立职教联盟,拓宽产学研道路,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形成生源链、产业链,不仅密切学校与企业和人才市场的关系,而且能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还可和学生一起创办小的实体来实践市场营销活动,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知识,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内含,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三、提高教学能力水平 1. 高效利用教学资源。市场营销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做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①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硬件资源。例如,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市场营销专业课实践性很强,往往需要用形象生动的例子讲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件制作能力,学会运用网络上的资源来丰富课件的内容,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②作为营销专业的教师还要会利用学校软件资源。例如,在课堂情境模拟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角色中去体会和学习各种技能,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探索和锻炼,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 2. 创新改善教学方法。教师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参与教改和教科研实践活动,然而有些教师只满足于上课、批改作业,不注重吸收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不热心教学科研活动,不积极从事课堂教学改革。每个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科研,尽快转变观念,跟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同时,提高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职教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主动地了解市场需求,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更注重案例的讲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改和教研能力,哪些课程和内容要增删,哪些内容要案例讲解或动手操作,这些都是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所以了解市场,了解企业,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是中职教育唯一的出路。此外,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直观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验室模拟教学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会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科研能力,改进教学模式,适应中职 教育教学的需要。 3. 即时更新教学内容。市场营销的更新和发展是很快的,营销理念和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因而课程和教学内容也必须更新,实践能力也必须加强,走产学研道路,促进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开发,开设新课程。此外,在自我培养的基础上,还应重视从企业引进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重点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弥补学校长期以来“专业教师无实践经验”的不足。 四、具有创新精神和知识结构多元化 现代高新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对职业岗位的智力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这促使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的高移化,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具体表现为课程设计综合化、教学内容社会化、教育技术现代化。这就要求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变化。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如果固步自封,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不学习新的知识,不进行创新,不及时调整知识构成,就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的进度,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 必然会被时代淘汰。老化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社会和教育对职校专业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营销专业论文: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目标就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市场竞争力,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以靖边县为例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一、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 靖边县从2000年开始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截止2011年底全县共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97家,成员总人数达4200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5万户,合作社资产总额9500万元。合作社经营服务情况良好,全县合作社年统一销售农产品总量14万t,年销售生猪7992t,年销售羊肉432.5t,年销售牛奶900t,年销售兔子3万只,年销售总额2亿元,年农资服务量2.77万t,年农资服务额1.4亿元,年服务业总收入46万元,2011年底抽样调查示范社入社成员较当地农户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一是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达到发展,全县合作社共发展规模化生产基地15万亩,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注册商标10件,绿源泉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成有机食品生产基地5000亩。 二是农产品产地市场初步建立,目前5家示范社已建成产地批发市场并投入运营,年交易额达1600万元。 三是产品整理贮藏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目前3家示范社已建成集产品分级、整理、包装为一体的产后营销服务体系并投入运营,建成冷库20门,产品整理车间3处。 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以出售原产品为主,产品缺乏整理分级包装等,产品增值能力差;二是加工运销能力滞后,全县合作社资金实力薄弱,缺乏加工实体,合作社除了具有产品产地集散能力外,几乎不具备运销能力;三是城市销售窗口、网络营销理念还未形成。 二、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效果分析 1.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农业竞争力 合作社通过发展无公害等标准化生产,增加了农业科技含量,提高了产品产量与质量,东坑镇兴农洋芋专业合作社、席麻湾同富马铃薯专业合作社2007年先后建立了15000亩、10000亩马铃薯生产基地并对基地和产品进行了无公害产地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基地平均亩产2000kg,产品平均市场占有率90%以上(普通马铃薯市场占有率仅为68%),平均每千克售价较普通马铃薯高出0.1元左右;全县合作社注册了“绿源泉”辣椒、“统万”马铃薯、“马莲坑”散养鸡、“芦源”羊肉等特色品牌,发展了本地特色品牌,促进了产品销售。 2.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东坑镇兴农洋芋专业合作社2007年通过对马铃薯产品贮藏、包装,每千克较普通马铃薯售价高出0.15元左右;东坑镇宝丰蔬菜专业合作社2011年发展销售包装2800t,平均每t包装增值40元,发展红萝卜清洗制冷1800t,平均每t增值120元;红墩界绿源泉蔬菜专业合作社年蔬菜贮藏保鲜量5000t,平均保鲜期3个月,年蔬菜贮藏保鲜效益80万元,年产品包装量8000t,年产品包装效益60万元,年蔬菜脱水10000t,年蔬菜脱水加工效益50万元,产后服务中,调解了淡旺季,增加了经营效益。 3.合作销售产品环节,减少了流通费用和中间商盘剥,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 2008年,东坑镇兴农洋芋专业合作社、席麻湾同富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全年合作销售马铃薯产品3万t,平均每千克较当地一般马铃薯售价高出0.01元左右,直接增加农民收入30万元。红墩界绿源泉蔬菜专业合作社2010年全年统一销售“万丰泉”辣椒等蔬菜4.7万t,使辣椒产品商品率提高,实现了产销两旺,全面推进了辣椒产业建设。 三、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思路与对策 1.实施品牌战略 一是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组织进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生产优质高效农产品;二是对基地和产品进行认证;三发展名特优产品;四是注册产品商标,创立特色品牌。 2.农产品产后营销体系建设 一是产品整理、分级,对马铃薯、蔬菜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整理分级,实行分级定价;二是发展包装,对产品按产品分级进行包装,对加工品进行包装;三是发展产品贮藏,充分利用土窑窖、建立冷库、发展罐藏;四是发展产品加工,合作社开展淀粉、粉皮加工,蔬菜脱水、腌制;五是运销服务,发展产品配送系统。 3.综合应用促销方式 一是人员促销,召开产品推荐会,介绍本地特色产品,增进顾客认知,吸引消费者;二是广告促销,利用传单、户外广告、新闻媒体对产品进行宣传;三是充分利用产品包装图案文字、商标设计等对消费者进行宣传。 4.拓展销售渠道 一是建立产地批发市场,实现产品直销;二是设立城市销售网点、窗口;三是建立大中城市商销售关系;四是开发本地市场,发展分销商。 5.创新营销观念 一是发展网络营销,利用互联网优势,对产品进行宣传销售;二是实施农超对接、农校对接,与超市学校建立销售关系;三是实施订单农业;四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观念,进行市场调研及需求分析,结合自身优势,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以求获得市场认可。 营销专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为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成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高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分段培养、模块培养、推行导师制、学生毕业论文的先期介入,并通过有效途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企业对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市场营销专业更是如此。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以企业需要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努力培养企业急需的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要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使培养的人才一个专业,多种能力,使学生走出校门即可直接上岗。 一、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1.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对市场专业的学生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 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市场竞争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市场营销的内容和手段也在不断地丰富并发展变化,旧的营销方式也将被新的营销方式所取代,如电话营销、直邮和网络营销等。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增加新的培养内容,以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要体现“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并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要积极探索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这就要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除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还要采取论文写作、市场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召开研讨会等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合作共事能力。 2.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从当前经济形势、就业形势来看,市场营销、计算机和企业管理这两年一直高居人才需求榜之首的“铁三角”,社会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人员。但与此同时,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精通市场营销理论、掌握市场营销规律,而且需要丰富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采取有效的市场营销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本职工作。这种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高要求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提出严峻的挑战,从而要求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市场营销人才,达到提高就业率的办学目的。 为此,应该积极探索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二、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 1.分段培养 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分成两个培养阶段,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和应用能力培养阶段。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掌握教材基本理论的同时,激励学生阅读经典名着,不断丰富自己。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及市场营销模拟活动。应用能力培养阶段主要是在专业知识学习之外,培养学生生存发展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创造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使各个企业必须重视产品的营销,这就要求市场营销人才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自我学习能力就是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追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使市场营销人才能在今后的营销活动中自觉地学习新知识。实践创造能力就是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实际运作能力。现代商战,有效沟通已经成为商业活动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既要与顾客进行有效沟通,又要与竞争对手进行有效的沟通,唯有这样,才能形成合作的基础,这就要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合作共事能力。通过对上述市场营销人才素质结构的分析,要求我们必须从灌输型教育模式向素质开发型教育模式转变,从静止平面知识教育观念向动态多维的素质教育观念转变。 2.模块培养 在市场营销系组建研究团队,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根据辽宁科技大学所在地鞍山的具体情况、学校的办学特色(立足冶金)和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划成三个模块,即三个研究方向三个研究团队。三个模块是:钢铁企业营销策略研究;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研究;中小企业营销策略研究。学生一入学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与自己的研究团队结合在一起,与各团队的指导教师紧密联系,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从而锻炼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3.推行导师制 推行导师制,主旨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本方法是:使学生一进入专业学习后便与确定的研究团队结合起来,即与导师结合起来。导师的职责是:要全面介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及课外实践环节;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按照学生的个性和经历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达到全面发展。导师制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推行,将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 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每个导师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依靠日常的言谈举止、身体力行、思想交流、答疑解惑,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有利于形成全方位育人的环境,使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获得学习和实践的方法,养成对专业的浓厚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全面成才。 4.毕业论文(设计)先期介入 学生在自己的研究团队中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选择研究方向,并在研究方向下选择两个实体企业开展研究工作,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查找资料(包括理论与实体企业),建立各自的资料库;按照研究的顺序撰写论文,即研究方向的理论性论文(如钢铁企业营销策略研究)、研究方向的实体企业论文(如鞍钢营销策略分析与研究、鞍钢产品策略分析与研究、鞍钢价格策略分析与研究、鞍钢营销渠道分析与研究、鞍钢促销策略分析与研究、鞍钢营销新理念研究等),全部学生都要撰写,上交后由教师组成员批阅检查,出版论文集,每一篇论文出版一集;学生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分组进行实体企业的市场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出版调研报告专辑。在这个基础上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就是自己的毕业论文。教师组成员在此基础上撰写行业发展报告。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写作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实践创造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相关的研究可以提供给各企业,实现校企对接。 5.通过有效途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首先,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中开展营销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的大讨论(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使每个学生对营销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其次,在营销专业的学生组建营销沙龙,开展市场调研、组建模拟公司、召开研讨会、举办模拟招聘会、模拟营销与实战营销、举办营销策划大赛、编辑《营销动态》杂志等各种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实践创造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 三、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评价 经过不到两年的实践,该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提高了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毕业论文的先期介入,使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先期介入毕业论文,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提高了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学生所撰写的全部论文结束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汇总,既可以完成毕业论文,有效杜绝学生在写论文过程中上网抄袭的现象,也有效解决了学生毕业设计与找工作、毕业实习的矛盾。 2.科研促教学。教师组成员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汇报给学生,每周召开一次专题报告会,使学生全面了解各个行业的发展概况、营销理念、市场环境、营销策略等内容,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营销基本理论,也能了解各个实体企业的营销策略,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学生组成员和教师组成员共同参与,促进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学生组成员在教师组的指导下撰写科研论文和调研报告,督促学生多读书、勤思考,实现目前学生“听大学”到“读大学”的转变。 4.实现校企对接。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行业调研报告、发展报告和科研论文,可以将研究成果提供给相关企业,实现校企对接。 5.综合提高学生能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撰写科研论文和调研报告、组建模拟公司、撰写营销策划书等途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写作与逻辑分析能力、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社会实践与团结协作能力。 营销专业论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探析 【论文关键词】高职 市场营销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通过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的分析,找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出现原因进行了剖析,尝试性地提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市场营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今天,对于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企业、公司,如果没有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以科学、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来参与市场竞争,肯定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市场营销人员已是各个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全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成为国内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但在高职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大专教育主要有两种实现形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系统性学科,但高职类院校其在教学过程中却未能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色和学生特点、以及行业需求特点等要求,形成高职院校的特色教学模式。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来看,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广州市有些高职院校采用合班教学的方式,这既不利于互动式教学活动的展开,还大有可能会导致出现“吃不饱”和“消化不良”共存的教学结果。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通过对部分高职学校的走访和与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交流,得出广州市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现在:课程体系与高职培养的人才定位不相符。有些高职学校仍过多的采用理论式教学,因而培养的营销专业的学生实战能力不足,这与我们在教学中实践环节太少有直接关系。多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是借鉴普通本科类大学的课程体系而建立的,而从学生的就业岗位情况来分析,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是进行市场营销调查、客户关系管理、广告策划等工作。这说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理论够用为适,尽量增加营销实践学时,由老师带领学生真实地从事营销相关活动,使学生在参加营销工作后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完成相应的营销工作任务。 2、对关联性课程的近似内容处理不得当 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其中有一些课程会出现近似内容,各系部之间的教师之间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沟通,其结果便是有些内容多门课都讲,重复严重,对这些内容学生会毫无兴趣。如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房地产市场营销、工业品市场营销这些课程重复性的内容很多,组织行为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的内容很近似。因此各科教师要做好衔接工作,规划好各科的教学大纲,避免重复内容教授。 3、营销专业教材选用不合理 我国有一些高职院校仍选用普通本科类营销专业的教材,而非针对本学院学生的实际能力去选择合适的教材。本科的教材并不适合拿来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做教材。有的虽说高职类教材,但没有以高职的学生为中心来因材编写,只是把本科教材进行简化,拼凑而成,总来来说教材的质量不高。 高职院校校方应当严把教材审定关,成立由任课教师、课程负责人和系主任组成的教材审定小组,从教材内容、新颖程度、出版社、作者等方面全面评价选用教材,避免为了得回扣而去选教材。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参与编写教材,去编写真正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 4、市场营销课程考核方法过于单一 在营销市场课程的考核形式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考核形式仍然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好坏,没有形成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氛围。有些高职学院宽松一点,也仅仅局限于增加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一般占总分的30%左右,而所谓平时成绩则主要指的是作业成绩和课堂提问成绩。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偏重于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在考查学生 综合能力上则稍显不足。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例如增加模拟操作、市场调查实操、案例分析报告、课堂讨论、营销策划设计等实践性考核方式的比重。 5、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营销课程是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搭配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很多教师进行营销教学活动时仍旧采用填鸭式的方式,不管是讲解理论还是分析案例,都是老师一个人参与,学生只需要听和理解,无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果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组织、分析和讨论中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课效果都会更佳。例如在2011年广州松田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推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市场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总结及展望 综上所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问题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其问题具体表现为:营销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缺乏高职院校个性和特色,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安排不得当,教学过程中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脱节,理论课时过多及实践环节不足,培养出来的众多学生难以满足各行业对营销人才需求,行业针对性不强、工作上手慢等。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学校、系部和老师应坚持以培养实战型营销人才为导向,从改革营销教学的模式、加强营销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等方面着手改进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来全面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营销专业论文: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借鉴cdio的教育理念,提出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应首先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市场营销的项目为背景,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其次要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最后要开发课程的教学大纲,通过课程单元的设计,落实课程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并且要完善课程考核体系,以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关键词:cdio?摇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改革现在市场营销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cdio是一种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周期为背景的工程教育模式。在其教育理念中,深刻体现出“做中学”的精髓,它的课程体系设计、学生能力培养、实践场所建立、教与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等各方面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但目前市场营销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根据培养目标所设定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节。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首先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来重新审度专业的培养目标。随着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营销的模式和手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营销也已成为企业营销的新方向,所以市场营销专业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自己本身的特点来设定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其次,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要根据设定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重建应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营销的应用和管理能力为导向,以营销项目为背景,对课程进行整合和开发,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第三,改革营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的考核体系,落实课程体系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总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对市场营销教学各个环节的完善和提高,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连接。 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 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等五个方面。 1.建立以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时代特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借鉴cdio的理念,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培养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的系统方法。在构建过程中,需要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和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但这种整合并不是课程简单的合并和叠加,而是应以市场营销项目为背景,打破目前的课程框架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安排。因此改革后的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应是一个围绕学科进行组织,由相互支持的专业课程构成的有机体系。它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市场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渗透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关于学科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以市场营销项目为依托,构建贯穿于课程计划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一批优质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要想让学生具备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就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应致力于探索出一个以项目为依托、贯穿于整个课程计划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该实践课程体系将既包括概念实习、技能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还包括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在项目的安排上,早期的项目注重学生对营销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通过实践练习鼓励学生的创造力,而在组织形式上通常以3~5人为一组,实现对学生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后期的项目则是通过比较复杂的项目去帮助学生整合整个课程计划的知识和能力,在项目选择上应强调创造力和对多门课程的综合,实现对学生思维连贯性的训练。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要改变以往形同虚设的状态,通过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客座教授或教师到企业交流等方式,使之稳定并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融合,为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连接搭建桥梁。 3.不断深化市场营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知识的运用比知识本身显得更为重要,多年来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直在不断改革。目前,“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有所改变,“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也已引入课堂。但为了实现一体化课程体系所达到的一体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同时得到训练,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需要不断深化。在国外的教学中有一句谚语“如果让我告诉你,你可能会忘记;如果让我演示给你看,你可能会记住;如果我们共同来操作,你肯定会牢记。”所以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应以项目为背景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互动式”教学和学生个人经验的交流、总结。教师作为整个课程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行为和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是讲授知识和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 4.开发和整合课程的教学大纲,以保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市场营销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中,课程的教学大纲应是教学效果的体现。它是按照专业的培养目标,由行业专家、课程体系设计者和授课教师共同制定完成。在教学大纲中,不仅要体现出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还要落实对学生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和次序的安排,课程中包含的项目及其具体的实施计划、课程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能力(包括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等)的训练方案以及课程的考核体系。 5.合理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完善课程的考核体系。课程的考核体系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完善的考核体系将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考核大多采取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的过程独立于教学,这对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有限。所以在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中,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融合多种考核方法的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以学为中心的考核体系是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是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在专业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应用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笔试、口试、表现评分、营销项目评估和团队内自我测评等的多种方法,预先设定每项评估方法的标准和评分范围,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如图)。 三、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想促进改革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以下问题的解决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1.使教学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解改革的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市场营销专业的每一位教师。教师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决定了改革的速度和效果。所以在教师中要建设一种改革的文化,形成一个能够积极响应、勇于创新的团队。同时改革还要获得高校上层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他们可以为改革提供资源和组织上的权利,这是改革成功的组织保障。 2.努力提高教师的能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改革要求教师能够在课程中使学生获得学科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那么他们必须首先熟练掌握这些能力。因此改革中应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所谓“请进来”是指聘请有工作经验的资深教师来教授和辅导其他教师,或者从企业引人具有项目经验的营销工程师到校内来讲课;所谓“走出去”是指为现有的教师提供教育活动的机会(如短期培训班),或者通过与企业交流的形式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与此同时还要通过经验交流、观摩课制度和研讨会的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评估能力。 3.构建多层次的市场营销专业项目库。市场营销实践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相关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基本手段,项目库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石。在项目库建设过程中,应以真实的市场营销项目为主,既要有为实现前期课程目标而建设的复杂程度较低的单方面项目,还要有为配合后期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训而设计的综合项目。构建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项目库将是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营销专业论文:关于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对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论文关键词:营销专业;职业道德;案例教学;培养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越来越重视。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作为为社会输送专业营销人员的高等院校,应加强对营销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来培养营销专业学生六大方面的基本职业道德,及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是指与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专业分工越细,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越高。从宏观来说,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需要;从微观来说,现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明确,职业道德已成为个人求职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现代企业的核心是营销,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已成为企业招聘营销人员时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曾有一篇这样的报道:某企业对新招聘的两名营销人员“委以重任”,派他们分别带几千元钱出差。其中一名完成任务如期返回,另一名却携带这几千元钱逃之天天,不知去向。事后,该公司表示:公司派他们出差的目的就是测试一下他们的基本的职业道德,在这个测试面前有人没有及格,一名新人行的营销人员倒在了几千块钱面前,不能说企业遭到了损失,反而应该庆幸,因为这也许为企业避免了将来更大的损失。从这篇报道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把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已经放在了考核的首要位置,而部分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确实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人员,连续几年高居人才需求之榜首;另一方面,求职者最多的也是应聘市场营销工作.但是这种供给却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究其原因就在于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营销人员,而且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而社会上大量供应的都是具有简单的专业知识甚至没有专业知识、职业道德方面也有所欠缺的新人行人员或者频繁跳槽的“不安定分子”。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作为为社会输送专业营销人员的高等院校,在对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时,应加强对其职业道德的培养,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2 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六大方面的基本职业道德 综合各类企业对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最基本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方面:遵纪守法、自律守节;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忠诚可靠、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平等待人;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团结协作、奉献社会。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方面效果甚微,而被越来越多课程所采用的案例教学,则能通过鲜活的例子、深入的讨论、自主的思考,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精神的触动,使其在头脑中形成意识,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培养。 营销专业的课程覆盖面比较广,在不同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职业道德。针对现代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教师应在案例教学中有目的的突出这些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意识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其职业生涯的巨大影响,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2.1遵纪守法,自律守节 营销人员在从事营销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遵纪守法,自律守节。既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还要遵守企业的章程及管理制度。任何违犯法律及规章制度的行为都要付出代价、受到惩罚。这样的案例在许多课程中都可以找到。在《基础会计》,《财政与金融》,《市场营销》等课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的让学生接触这些案例,让学生知道违反法律或公司章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再强调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要遵纪守法的意识。比如在《财政与金融》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国内外的具有影响力和广受社会关注的偷税漏税、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案例的录像带或者光盘,然后分析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这些案例的素材我们在电视、报纸上很容易找到。 2.2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无论是刚人行的营销员,还是业绩突出的高级营销工程师,都应该有高度的敬业精神,热爱本职,有岗位荣誉感。尽职尽责,勇于承担责任,竭尽全力的履行应尽的职责。 现在很多营销专业的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没有热情,也没有把公司的销售业绩当作自己的职责,认为与己无关,漠不关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努力培养学生对自已专业的热爱,充分认清自己的职责并勇于承担。在《市场营销》和《公共关系》课程中的一些案例都表明在某一行业干得出色的都是热爱本职工作的人,尤其是《市场营销》课中学生接触的很多世界级的营销大师都是对工作充满了热情,高度敬业,一点点地取得成就的。比如美国的营销大师乔吉拉德随时随地做营销的故事就可以成为案例课上很好的素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像带或光盘,或者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的方式,在案例课上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优秀营销员的爱岗敬业精神。 2.3忠诚可靠,诚实守信 营销人员总是在与人打交道。忠诚可靠、诚实守信是与他人建立长久合作关系的基础。守时、守信、遵守承诺是一名营销员的最基本的准则。不仅包括对客户,也包括对雇主和同事、对股东和企业忠诚,严守企业的商业秘密,对客户要诚实,维护客户的利益,讲信誉、重信用,重视于合同和约定。 现在很多营销专业的学生认为营销就是说尽所有的漂亮话,把东西卖出去,只要可以打开销路,可以把商品说的天花乱坠。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营销不等同于推销,我们承认营销需要技巧,但是也要本着诚实的原则。顾客要先相信你,才会相信你的产品。ibm大中华区副总裁秦尚民就说过:“ibm的第一个理念就是成就顾客,要有一个非常诚信负责的态度,大家建立起非常好的关系,成功的营销人员必须扮演好这样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用类似的话语再辅以相应的案例,对学生诚实守信道德的培养会起到不错的效果。 目前营销人员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频繁跳槽,不懂得爱惜自己的名声与个人品牌,更有甚者把公司的核心技术、人才和客户一起带走,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时就要强调营销人员的诚实守信,忠诚可靠。在《市场营销》课程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跳槽后的营销人员以原公司的客户资料和技术作为筹码,胸有成竹地去新公司应聘,却被当场拒绝,原因就是他的不诚信行为毁了他自己的名誉。这样的案例肯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其在头脑中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2.4办事公道。平等待人 营销人员要明确是非标准,秉公办事,不计个人得失,不徇私情。在整个营销过程中,既不能损害公司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人利益或照顾亲戚、朋友、同学等“近人”,也不能损害顾客的利益来换取公司和个人的收益。 营销人员应该能正确地评价他人的贡献,在工作中不贬低同事、同行或其他相关企业和个人。 市场营销中的很多案例都说明,成功的营销者并不是靠贬低竞争对手来销售自己的产品的,而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顾客公正的分析两种产品各自的优缺点,先赢得顾客的好感和信任进而才销售产品的。这样的案例不仅能教会学生争取顾客、成功推销的方法,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办事公道、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2.5积极进取。锐意创新 营销人员应主动学习最新的专业技能知识,探索更好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并且在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中要不断的创新。 现在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在讲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这种意识持续深入地传导到学生头脑中。在《企业管理》课程中,学生已经知道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营销是企业的核心,那么营销人员的创新精神将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比如ibm的价值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为要”。教师在案例课程中通过讲述一些企业的创新案例,让学生懂得创新为企业及个人带来的利益,将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2.6团结协作。奉献社会 现代营销已经从讲究技巧向重视社会营销转移,这就要求营销者在营销活动中重视社会与道德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公司、个人和公共利益,在实现公司、个人利益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奉献社会。 《管理经济学》中讲到外部经济,《市场营销》中又讲到社会效益,那么在这两门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介绍一些企业在达到公司效益的同时又实现了怎样的社会效益,引起了人们怎样的看法和关注。学生在接触到这些案例的时候自身会有一个价值判断,知道怎么做更好,怎么做效果不尽人意,自然就会在心目中培养这种意识。 3 应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 案例的典型性是指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所选取的每一个案例都应该是该类型中最具有代表性、最能突出反映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和具有较大影响的。我们现在通过电视、报刊、书籍、网络等手段可以搜集到的案例数目是巨大的,虽然这些案例的每一个都可以反映某一方面的内容,但通过分析和筛选总能选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能更深刻、清晰的说明问题。由于课堂教学受学时所限,教师不可能选取太多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只能通过典型的案例来说明某一方面的问题,不求多,但求“精”,而且只有典型的案例才能更好的阐释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触动学生的心灵,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3.2所选的案例要有时代感 一方面,案例教学的目标群体是最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大学生。他们只对紧跟时展、离他们的生活较近的事情和思想感兴趣。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应该选择具有时代感的案例,让学生觉得离他们很近,而且是他们将来参加工作时很可能遇到的事情,这样他们会非常投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取得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我们实施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求职和发展应具备的技能和职业道德,只有和时展联系紧密、能体现时代特点的案例才是我们需要的,能帮助我们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师应注意及时更新案例库,摒弃那些陈旧的不能跟上时展的案例,及时为案例库补充新鲜血液,使其更具有时代感。 3.3从学生的实习活动中提炼职业道德方面的案例 学生在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会发生很多职业道德方面的案例,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比如有的学生表现出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诚实正直等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被实习单位给予嘉奖,并为其提供就业及晋升的机会。有的学生在毕业两三年内就因为各方面表现出色而得到提升,做到主管、副总等职位。也有的因为消极怠工、偷奸耍滑、不诚实等原因被公司退回或开除,失去了很多机会,也背上了不好的名声。教师应注意提炼学生在实习中发生的这些典型案例,作为课堂上的素材。心理学上有“邻近效应”,即指人们的心理对越是临近自己的事物越是关注和易于接受的一种心理状态。师哥师姐们的事例对于学弟学妹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运用这样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在基于个人道德素质的基础上,既要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通过实践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利用案例教学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标准,使其在当今的人才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为其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取得成功打好基础。 营销专业论文:浅论重视高职营销专业实践环节的职业素质培养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本文围绕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探索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出应重视实践环节职业素质培养观点。 最新的《中国大学生求职状况调查》显示,金融危机成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逐渐扩散的大背景下,许多企业不得不选择裁减员工、缩减开支以渡过经济寒冬。受此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并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就业压力大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就业机会,企业更看重的是大学生自身能力和职业素质。曾有企业罗列了80后大学生的七宗罪:一、不能吃苦;二、对自己的业绩无所谓;三、基础素质差;四、不爱学习,不务正业;五、强制培训无效;六、无事业心,不关心自己的未来;七、适应能力差。在这里姑且不论企业的观点是否有失偏颇。我们发现企业提及的问题并非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而是将矛头指向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分为“课内实验”、“阶段实训”和“毕业实践”三个阶段。“课内实验”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的实验,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期间,与课程同步进行,由任课教师组织在校内实验室或计算机房进行。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专业知识了解和运用,尤其是对专业课程知识点逐个认知和技能点的训练。“阶段实训”是市场营销课程讲授完成后,为了将知识系统化所进行的训练,一般为一周到两周的时间,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主要目的在于将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毕业实践”体现市场营销知识的综合应用,考查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一般为三个月到半年,由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内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最终使知识线和技能线和谐拼接,完成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任务。 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日臻完美,按说应该能够帮助大学生毕业后很快地在营销行业成长和成熟。然而有些大学生毕业多年都始终没有找到自身优势、事业基础和奋斗的方向,成功离他们渐行渐远。问题出在哪里呢?根据自己多年的营销经历与教学经验,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更应重视职业素质培养。因为实践教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只有在这个时期养成被企业认可的良好职业素质,才能很快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平稳地走出职业生涯中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职业素质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将职业素质培养渗透在实践教学各阶段当中。 1 强化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会影响到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因此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帮助学生认识市场营销专业的性质,工作的内容及特点,应从实践教学的第一天就开始。首先一定要告诉学生已经是一名“职业人”,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特别是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明白可以在短时间内不能创造价值,但是没有企业能容忍任何人长时间地不能创造价值。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不能再有学生时代“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其次要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与调控能力,学生在企业里遇到的挫折、委屈、打击远比学生时代多得多,必须学会承受和勇敢的面对。 2 做好职业角色定位 学生要想在实践教学中扮演扮演好“职业人“角色,只有事先做好职业角色定位,才能按照定位调整心态,端正态度,然后付诸行动。一个员工只有按照角色位置不断提升能力,按机制要求实现角色定位,不断提高绩效,才能与企业共同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职业人与学生的角色特点,从而在扮演职业人角色时,能够克制自己的偏好,克服自己的弱点约束自己的行为。还要让学生明白专业能力仅仅是具备了专业角色,而专业定位是职业角色定位的初级阶段,职业角色的定位需要和实际需求相对应。正确区分专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关系,要想在某个企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就必须了解企业对这个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3 建立团队意识 拥有强大能力的组织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保障,而团队意识是组织智慧的重要部分。所谓团队意识,就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是显现团队所有成员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普遍较为薄弱。但团队意识是可以通过参与被培养出来的,团队精神既强调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又强调与人合作的能力。应注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交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消除学生自卑、自傲等影响人际关系的不健康心理。建立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团队协作意识。 4 增强学习意识 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知识不断出现。每个人要想使自己有所成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意识,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才有可能实践人生价值,职业生涯的成功。刚开始做营销的大学生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他们的学习能力、技巧有一定的局限性,不知道怎样在实践中学习,生搬硬套一些“营销巨著”未必能解决实际的营销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虚心向身边那些优秀的同事和领导学习,看看他们每天如何思考,如何做事,有哪些优点,有哪些良好的习惯,找到自己的差距,坚持学习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注意观察和模仿同事、同行学习的方法,增强学习意识。 高职教育经过在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培养的大学生中不乏有佼佼者,他们毕业后很快的适应行业和企业,做出了优秀的业绩。如果那些还未走出校门,准备走上营销岗位,还没有找到营销感觉的大学生们能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多多反省和检讨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理会到营销这条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那么实践教学将使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受益匪浅,才能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有用人才。 营销专业论文: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 摘 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际交往能力。由于营销工作的的特殊性,该专业对社交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不光是在生活上为你提供帮助,更是在事业上为你添砖加瓦,帮助你早日成就人生理想。 关键词:营销学生 社交能力 培养 一、社交能力的涵义 社会交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就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与他人传递思想感情与信息,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二、社会交际能力的种类 (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营销工作实际上是一项商业交际活动,是依赖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完成的。这种交往主要是营销者与消费者之间,两个甚至多个不同商业组织的营销之间的相互接触。在接触交往中,营销者通过各方面与交往对象的信息交流,心理沟通,形成具有倾向性的人际关系,再采取适当的办法和手段,通过这种人际关系达到营销的目的。 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是营销工作成功的必要条件。人际关系主宰成功,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营销成功的背后是良好的、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一个营销人员的业绩直接与客户的数量有关,拥有良好的、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的人,他们的业绩往往是惊人的。”因此,想要成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人际关系开始,而人际关系展开的关键,在于如何推销自己,是以自我推销的能力来决定人生的成败。这就需要你多与人交往、沟通,争取他人的认同,争取好人缘,培养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自己的事业成功。 人脉资源越丰富,赚钱的门路也就越多;你的人脉档次越高,你的钱就来得越快、越多。这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智商(iq)决定录用,情商(eq)决定提升”。在中国,人际关系更为重要了,如果你想在营销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尽早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吧。 四、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好人际关系网 与更多的人结交,就要想着与大家一起合作。无论是生活圈还是事业圈,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都在于一张完美的人际关系网,网结得好,才能做人生的赢家。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商人,都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古今中外皆如此,而社交的目的之一就是织成并利用这张网。这是决定事业成败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有的人整天忙碌碌,认识很多人,网织得很大,但漏洞百出,而且又有很多死结,结果使用起来没有实绩,撒进海里网不到渔。而有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懂得在关系中找到最重要的那一个环节。如何织好这张网呢? 第一步:筛选。把与自己业务有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的人记在一个本子上,把没有什么关系的记在另一个杯子上,这就是像打扑克中的“埋底牌”,把有用的留在手上,把无用的埋下去。 第二步:排队。 按重要性,根据自己业务的需要进行排队,从而决定交际策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第三步:分类。知道他们的不同作用。 第四步:检查、修补。随着部门调整、人事变动,你的网也会出现漏洞。你必须随时调整、重新排队和分类,使自己的关系网一直有效。 (二)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 社交中受人欢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表现在适时、适量、适度三个方面。 1、要适时。说在该说时,止在该止处,这才叫适时。可有的人在社交场上该说时不说,他们见面时不及时问候;分手时不及时告别;失礼时不及时道歉;对请教不及时解答;对求助不及时答复……反之,有的人该止时不止。他们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唠唠叨叨诉说自己的不幸;在别人悲伤忧愁时嘻嘻哈哈开玩笑;在主人心绪不安时仍滔滔不绝发表宏论;在长辈家里乐不可支地详谈"马路新闻"。请设想一下,假如你在社交中遇见了上面这种人,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2、要适量。适量的社交口才还包括声音大小适量。大庭广众之中说话音量宜大一点,私人拜访交谈音量宜适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间交谈,小声则可以表现亲密无间、情意绵绵的特殊关系,给人一种亲切感。这些都是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应该掌握的技巧。 3、要社交口才适度。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对象把握言谈的深浅度,根据不同场合把握言谈的得体度,根据自己的身分把握言谈的分寸度。其次,体态语也要恰到好处。 (三)人际融合能力的培养 融合于社会,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地面对世界、接纳世界。当然接纳世界并不是要你消极等待和向困难屈服,更不是要你没有任何原则地去苟同消极落后的东西,甚至同流合污。而是要你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接纳现实,并有勇气和决心去消除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弘扬主旋律,尽一份营销人应尽的责任。 人际融合能力并不只是简单地体现在能否接纳世界、认同世界方面,它还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人际融合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密切相连的。一般来说,一个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比较强、身心健康的营销专业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能够很快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和比较差的环境中,也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 人际融合,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艺术。美国俄亥俄州的rmi公司,一度生产滑坡,工作效率低,员工面临失业,情绪不稳。受总公司委派前来担任总经理的大吉姆?丹尼尔面临着与大家融合、并带领大家改变面貌的严峻考验。他在公司中处处张贴这样的标语:"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没有笑容,请把你的笑容分些给他","任何事情只有做起来,兴致勃勃,才能取得成功"。大吉姆还把工厂的厂徽改成一张笑脸,贴在工厂的大门上、办公用品上、员工的安全帽上。亲切感产生信任感、归属感,在没有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公司生产效率提高了80%。 (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不妨借鉴一下ibm培养职工的方法,ibm对此能力的培养有五大步骤: 一要定义并理清问题:先收集资料并分析,确定问题确实存在之后,将问题写下来,成为每个人都可以了解的陈述,将问题具体化,使相关人员明了。 二要分析问题:可以利用管理学的技巧辅助,如鱼骨图等。或是与部属举行讨论会议,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类,并且列出解决的优先顺序。 三要订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邀请同仁脑力激荡,最重要的是把这些结果用有系统的方式整理出来,依照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是否能获得管理阶层支持,以及是否可付诸实行等原则排出顺序。 四要选出解决方案订出行动计划:选择影响力最大、推动起来最容易的方案,立即拟定行动计划。 五要推动解决方案并追踪结果:进行之前先给予’成功’的定义,在过程中不断检视决策的推行情况,并树立各阶段里程碑,确保行动达成目标。 总之,要增进个人的社交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对自己及别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亦要细心观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分辨其中不同之处并加以理解分析,以加强对千变万化的社交环境的掌握。虽然心理学家认为社交能力是可以训练提高的,但要真正的提高社交能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动机、决心、努力与恒心。 营销专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如何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教育 论文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 校内实训基地 创业教育 探索 论文摘 要: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新时期的就业背景和环境下,对创业技能的培养十分必要,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如何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教育,达到培养人才和能力的目的。 在部分的高职院校的营销专业中,陆续开设创业教育的培训,更多的是在课堂中进行的。但是创业教育应该是一项实践与操作较强的活动,因此,需要利用现有的资源例如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创业教育及实训活动。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转变就业观念。它不仅传授关于创业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创业需要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即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知识准备,使未来创业者具备战略眼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并具备较好的情商。创业实训是创业教育和能力培养能否成功关键因素。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较其他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业教育的实训可以培养学生在创业上的技能和完善经验上的不足,使学生参与到创业的规划、项目的运营、营销活动的开展,进而掌握企业和业务的流程以及操作技巧,熟悉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找到解决的方法,提高技能。因此,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中进行创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基本上每个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都有较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如何利用资源进行创业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教育的原则与作用 2.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教育的原则 (1)企业和学校资源结合与共享。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创业教育是在企业的运作模式下进行的,实训室的建设是需要企业的帮助和指导的。所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尤其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依托企业的力量,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学生模拟创业公司、学生自主创业等的有效手段。 (2)创业教学、创业实践、创业生产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市场营销校内创业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学习,培训和实训的重要场所,因此创业教育的实训基地要充分调动各种有利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和实践的能力,从而达到创业水平的提高,创业素质的实现和经验的增长。 (3)与时俱进原则。 高职市场营销校内创业实训基地要突出与时俱进,跟随时代步伐的原则。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巨大竞争尤为激烈,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竞争社会立足,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实操的重要场所,在建设上要与企业和社会发展相匹配,在文化建设、硬件设施上要为学生创造浓郁的创业教育和实践的氛围。 (4)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高职市场营销校内创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即基地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考虑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以及创业能力的提高,紧紧围绕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的需要。 2.2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教育的作用 (1)教学与实践的纽带。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用,不仅能够很好的完成创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既道道了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也完善了创业能力的开拓,借助实践,可以使学跳出单纯求知、被动适应的圈子,真正学以致用。 (2)实现学生多方面发展。 对学生而言,校内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可以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首先,通过大量知识的掌握、案例学习和模拟创业过程的参与,使学生能到创业意识的启发;另一方面,依托高职市场营销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开展创业竞赛等活动,让学生能锻炼和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培养教练型教师队伍的基地。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是专业的能手,学生的教练,培养教练型的教师队伍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投入到实践中,在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参与按企业化运作的组织管理中,教师可不断掌握新的技术,转变观念和更新知识,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在实践中提高素质,成长为教练型教师。 (4)社会与人才沟通的桥梁。 高职市场营销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创业活动与企业互动等形式,使学生更多了解企业和业务的流程。通过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搭建社会和人才的桥梁,为学生走入社会,企业了解学校的人才铺设道路。 3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如何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教育 3.1 设立大学生创业园 高职市场营销校内创业实训基地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设施就是大学生创业园,不过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无法引进企业资源的情况下,没有办法提供资金和贷款的支持,就需要另外寻找合适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训的途径。例如,让学生们引进产品进行营销活动,真正的创业必然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大学生创业园必须以市场淘汰为内部运行机制,规范创业流程,其中包括:递交创业计划书——对创业计划进行合理性评估——获准入园——签订协议——开业申请——注册、登记——开业等。这既是对大学生负责,也是督促大学生对自己的企业负责的有效作法。 3.2 开辟创业教育与文化宣传栏 在校内实训基地里,可以以展板的形式或者是墙贴等方式,将典型创业人物的创业历程、创业理念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展出。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创业典型的距离,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创业的热情,同时梳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冷静的面对在创业路上的艰辛和挫折、成功和失败,提高创业心理素质。 3.3 开展创业技能比赛 创业技能比赛,可以是新技术、新研究、新产品的上市策划竞赛活动,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创业计划竞赛活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研究领域组建各种类型的创业项目团队,进行创业计划项目研究。创业竞赛活动中,组织者应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各学生创业团队的指导教师,同时,利用现有的校内实训基地作为比赛场所,充分实现实训基地的创业平台的作用,使学生更乐意利用实训基地提高创业技能。 3.4 完善创业模拟实训室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都有完善的电脑设备,并且配备了移动组合桌椅和多媒体设备,能够为学生提供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团队合作以及项目培训等创业模拟训练。在实训室里,可以安装合适的创业模拟软件,通过小组操作,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内容涉及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市场开发、生产、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训练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受企业发展的历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软件特点在于:创业技能=创业知识+创业案例+创业故事+创业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明确创业者应具有的基本创业素质及其重要意义,进而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素质,努力学习创业知识,具有初步的创业技能,为今后个人创业团队集体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5 建立模拟营销公司进行实践 利用大学生创业园和多媒体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由同学们自组建立一个模拟营销公司,公司按企业要求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公司总经理由指导老师担任,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由学生担任,各自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实训采用模拟公司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即模拟公司为企业完成营销任务,有偿服务,大部分报酬,作为学生业绩提成奖励,小部分留作模拟公司发展,课开展各种形式的营销策划,公关策划等活动。 3.6 与其他专业嫁接,校企联合建设校内营销专业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都有多个专业,每个专业都可以与相关的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如物流专业与物流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会计专业与会计事务所、一般的企事业单位、银行等共建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市场营销专业不仅仅拘泥于自己原有的资源,还需要打破这个界限,不做井底之蛙,与学院其他专业合作,依靠其他专业的关系,开拓资源,建设更多适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实习基地。因为这些企业同时也需要优秀的营销人才。营销专业介入,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从单纯的技术合作向全面的合作过渡,从而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同时,企业进入学校为创业基地的建设和实训室的建设提供技术上、人员上乃至资金上的支持,使校企合作更为紧密,一些企业的营销人员、管理人员还参与学校的专业指导工作,并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也可派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从企业一线实践获取第一手资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到创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实训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可以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有效利用,并建立得更完善和有效。 营销专业论文:浅析以职场能力为导向 深化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 论文关键词: 职场能力 市场营销 实训教学 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 以职场能力为导向,以实训教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职场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能把握市场需求动态,懂得市场营销策划与职场礼仪,能进行有效营销沟通,获取企业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技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深化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意义 1.1 市场的需求目前,虽然我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2009年毕业生高达610万人,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又高达630万人,但是营销职位在人才需求榜中仍居榜首,特别是专业营销技能较强、有一定行业背景、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端营销人才最为紧俏。据猎头7年来的分析统计,市场营销总监、市场营销经理职位稳居人才需求榜首,薪酬标准也大大高于其他同级别职位[1]。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若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健康长促的发展,就必须树立现代营销观念,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这自然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具备良好沟通技巧和心态,并对该行业有深入了解的营销人才。那么,作为培养营销专业人才的重要摇篮——高职院校就更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培养出具有一定职场能力和营销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1.2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现存问题市场营销行业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而目前高校培养出来营销人才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市场营销的课堂教学还处于灌输理论的阶段,使学生对实践性很强的营销专业课程的掌握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这既会阻碍理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不能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另外,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都实行教学计划制度,这样一来,许多课程都是提前计划好的,不允许随意更改。但就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几年前设置的营销课程早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会造成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课程无法全面系统的被介绍,只能是教师在课堂做部分补充而已。更进一步,即使学生参加实习,其实习的过程也过于形式化,例如,国内许多企业把接收学生实习当成一种任务,根本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的管理事务,为的是怕泄露商业秘密,如此,学生便不能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行和管理,结果使学生的营销实习变成了某个特定业务环节的临时打工者。 2以职场能力为导向,深化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 职场能力主要是指在职场上熟练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创造性解决生产中可能发生的意想不到问题的能力,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职业核心能力、通用管理能力和通用生产能力[2]。只有通过加强实训环节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场应用能力。 2.1 通过校企合作,强化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不随工作岗位的变化而变化,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因为企业能够为营销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表达交流、数字应用和信息处理的良好的平台,可以强化学生的方法技能和社会技能,为学生的自我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和外语应用等创造机会。对于学生而言,这样实习工作更有针对性,避免了形式主义;对于学校而言,实习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有利于发现问题进一步改进教学计划,效果更客观;对于企业而言,因为有学校提供的相应智力支持,那么企业就可利用学校师生的专业知识,利用较少的费用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决策效果和运作效率。可见,通过校企合作不但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而且有利于学校制定出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更能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这是一个对学生、学校和企业共赢的局面。 2.2 通过顶岗实习,加强通用管理能力通用管理能力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的特定知识和技能,是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3],涉及到自我发展管理能力、团队建设管理能力、资源使用管理能力和运营绩效管理能力。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若想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就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因此,作为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顶岗实习,是在校学习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是实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通用管理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升学生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优秀的领导才能;有助于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范围及适用程度,巩固和扩大所学专业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会对人、财、物、信息这几个核心资源的安排,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资源使用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更有效的沟通、与人交往协作,以及协调和处理人、团队和其它资源的关系,从而提高其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运营绩效管理,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工作,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可见,顶岗实习树立起了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理念[4],可以培养个人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管理技能和能力。 2.3 通过工学结合,提高通用生产能力课堂教学是开展现代营销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是学生感受知识、提高素质的第一个界面,通过《经济学基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了企业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策划的专业能力。但是,优秀的营销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深厚的营销理论,而且要求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5]。正如教高16号文所指出的,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即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通用生产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高职教育改革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学结合担当了引导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重要角色,可以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例如,可以通过工商模拟实训,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6];还可以依托企业进行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使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从而,培养以熟练操作、安全生产、减少损耗、产品符合规格与创新等为主的通用生产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以合格营销人才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活动就应围绕着通用生产能力培养来设计,这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一个重要途径[7]。 工学结合真真切切体现了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通用生产能力为根本的职业教育观念,创新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方案、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思路,是实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任务。 3结语 正如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所言,“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受教育者最终要在职场上获得成功,职场能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为了保证高职能够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市场营销的高技能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通过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以职场能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 营销专业论文:试论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论文关键词:房地产 市场营销专业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论文摘要: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行了房地产策划师等级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探讨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1房地产策划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就业空间广阔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国房地产界衍生了一个特殊的新兴职业——房地产策划师。据住建部中国房地产研究会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有65%的房产企业急需策划人员,有90%的企业出现岗位空缺。”这表明,目前中国从事房地产策划工作的人员还远远不够,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在房地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随着中国城市化,城市国际化的进程的加快,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据智联招聘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房地产策划师已经连续三年蝉联智联招聘十大热门职位。 2005年3月为了满足对房地产策划师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推出《房地产策划师国家职业标准》,并将房地产策划师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并将房地产策划师共分为四个等级。 房地产策划师可在大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投资分析、开发、策划、销售工作;在房地产估价机构从事估价、咨询工作;在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从事经纪、销售、咨询工作;在物业管理企业从事物业服务与管理工作;也可在房地产交易中心、土地拍卖行、资产评估事务所从事相关岗位等等多种工作。 2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特征 2.1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 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房地产市场营销及策划理论、销售与管理基础理论、规划设计等知识,锻炼房地产市场调查、项目策划、房屋销售技能及管理等专业能力,同时要加强熟悉房地产政策法规。 2.2房地产策划师的职业能力特征 房地产策划师的职业能力特征包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房地产策划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等。这无疑为创建富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 3.1科学系统地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知识主要课程可以设计安排经济数学、统计学、管理学、房地产概论、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市场营销学、消费者心理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分析、房地产市场策划、房地产商务谈判及推销技巧、公关礼仪、房地产定价理论、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理论、房地产经纪实务、建筑概论、房屋结构与识图、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建筑工程概预算、物业管理、房屋维修与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房地产投资分析与开发经营、经济法实务、房地产法律法规等课程。 从事房地产策划与销售管理等工作,对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房地产营销与工程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要求较多,涉及的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内外环境以及建筑工程建设、工程概预算、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与材料等基础知识。房地产项目开发早期就较多涉及到与房地产营销后期的协调,如售楼处包装、样板房建设、销售培训内容等,但随着房地产营销意识的深入,房地产产品本身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市场和自身条件而确定房地产产品定位,从营销角度出发指导规划设计已成为普遍做法,这就要求房地产策划师具备更为专业的知识。 3.2加强校内“房地产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设房地产产品概念展示厅(配置房地产主题概念的模型、效果图、沙盘及展示设备),满足形成房地产概念资料库,满足专业及专业群建筑产品从认知与运营等方面的教学需要功能; 建设概念设计实训室(配置概念设计用桌椅,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设计资料库),满足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规划等基本技能的实训功能; 建设房地产营销实训大厅(配置楼盘沙盘,洽谈桌椅,销售管理软件及其它售楼道具),满足开展销售策划与销售实务技能实训,组织学生进行网上房产营销业务房地产网上交易与交流平台,满足房地产营销员培训需要; 建设样板间实训室,通过建筑构造、装饰构造节点剖析与展示,满足房地产产品销售、建筑构造、装饰构造等方面的教学和实训需要,满足房地产营销员培训需要; 建设物业设备实训室(配置各类物业设备,包括消防系统,楼宇智能化运行系统等),满足建筑设备安装施工、设备运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需要,提供建筑设备安装施工、运行、调试、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需要和物业管理公司员工上岗培训需要。 在加强院内“房地产实训中心”的同时,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通过与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物业管理企业等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已形成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这些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另一方面为这些企业输入了新鲜血液并储备了急需的人才。 3.3加强《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是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核心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对学生从事房地产行业的策划、销售等相关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可以帮助分析房地产市场,掌握策划与销售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本课程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尝试。 1)自编教材、建立教材群,并重组课程内容,与房地产行业对执业人员的职业认证要求结合起来。采用“双教材”教学,即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材相结合。 2)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3)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实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如讨论式教学、边讲边练、社会实践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形成特色专业。 营销专业论文: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探 摘要:高职汽车类专业是为汽车行业的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由于汽车类专业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重建、实践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五个方面入手,对汽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汽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焦点。以往陈旧的高等教育课程观念将理论改革和实训改革割裂开来,结果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收不到好的效果。目前,汽车专业为提高教学成效,迫切需要进行课程改革,而课程项目化改革则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汽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有大量时间在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能力的训练。但是,目前汽车专业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做得还不够,培养缺乏连贯性,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很好地形成一条能力培养的主线。因此,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制定及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制定技术服务与营销服务并重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将对专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创新 汽车类专业要彻底打破“在黑板上修机器”、 “在实验室谈保养”的怪圈,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才能真正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行业发展需求。通过企业调研、兄弟院校咨询以及专家论证等手段,我们按照营销服务与技术服务两条腿并行的原则,来修正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汽车技术服务和汽车及配件营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汽车技术营销、性能检测的知识,具有汽车及配件销售、汽车维护检测、二手车评估交易及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在汽车营销、检测、评估及服务岗位上,从事汽车交易顾问、配件管理、售后服务及二手车评估等工作,面向汽车后市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新的培养目标突出学生毕业后自己做小老板的潜能,如汽车配件营销、二手车评估与交易、汽车维护与保养,等等。 为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通过将汽车4s店、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形式、运行模式、环境布置引入到教学中.并依据汽车营销、汽车售后服务岗位群工作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为精髓,构建“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用4个学期时间安排学生在校内完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用1个学期(第5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现场操作技能和综合专业能力;用1个学期(第6学期)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在上一学期的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已基本能够胜任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两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使学生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学习与工作,从而做到“学做合一”,真正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目的。“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为浙江省汽车技术服务和营销服务领域输送了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重建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充分考虑与中职的衔接,坚决避免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自身特点,我们重新构建了课程体系,突出技能,细化岗位。新建课程分布见表1。 三、实践课程开发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主线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编排授课计划,以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强化技能实操,借阅同类院校课程建设经验,参阅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资源,按照培养目标要求,采用换位思考方法开展课程建设。缩短纯理论教学时间,加大实践课程开发与建设,确保实践和理论教学课时比例至少为i:l,把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性教学结合起来,即进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把部分课程改在实训室进行授课,使学生边学习边操作,操作与理论学习相融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并在实训中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根据汽车专业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等方法组织教学,课程内容紧贴生产实践和技术前沿,让学生研究现场的实际问题,实现学校内顶岗实习,企业内生产性实习的要求。开发项目化教学校本教材,按照“提出问题——实践——理论——实践”的思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实验实训考核成绩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在实训开始时,就明确该实训所应掌握的内容以及考核要求,促使学生在实验和平时注意知识积累和操作技能锻炼。坚持以赛促训,综合实训以比赛的形式开展,并推出以课程核心知识、技能为主线,增设趣味性竞赛,如汽车拆装比赛、汽车结构双语竞赛、汽车故障排除竞赛、品牌车性能介绍竞赛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必须加快骨干教师培养和团队建设。本专业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研、对外技术服务及产学研活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根据汽车专业现有教师现状,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初步将现有7位专任教师分为两个团队,即营销服务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及专业背景担任相应的课程任务。 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对教师职业教育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教学组织和实施的能力、对学习者进行鉴定的能力以外,还要具备职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实施职业教育教学的能力等。在师资培训方面,应有侧重地培养汽车营销、汽车技术方面的教师,派送教师参加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加快现有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要求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深入汽车企业进行实践;鼓励专业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职业技术等级;依托企业、兄弟学校和高一级学校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定期召开汽车营销及技术课程教学研讨会,研究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验实训等问题。 五、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保证正常有效的实践教学,必须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同时进一步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努力为该专业学生创造更好的实习条件,给他们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汽车实训室的建设要以培养专项技能为基础,划分为汽车拆装实训室、汽车电器电控实训室、汽车营销实训室、综合检测实训室、汽车故障诊断实训室这五大实训室,融教学、实践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体现环境真实化、功能系列化、管理企业化、科研现代化、人员职业化五大特色。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完成汽车拆装、检修、营销、社会服务一条线的模拟真实企业环境下的实训,将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习惯贯穿始终。 高职教育要保持其自身的特色,必须强化专业方向,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目前,汽车专业与以众泰汽车为重点的十多家汽车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合作方式不仅仅停留在教师挂职锻炼、学生顶岗实习等阶段,而且向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人才及设备资源共享等深层次目标迈进,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服务于下沙区域经济。 六、今后建设的思路 1.实训基地向生产性转换 需要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环境布置、设备配备、组织机构设立等方面,尽可能接近汽车4s店的真实场景,为全校教职工私家车或社会车辆提供保养、简单维修等服务。 2.专业课程改革需要继续加强 在课程改革方面,要加大企业介入力度,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作用,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实现对接,实践教学也要加入企业实用操作技术内容。 3.产学研结合需要进一步深入 要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让师资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让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深层次地介入专业教学改革,参与教材内容更新。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探求远程教育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影响 一、“客户关系管理”(CRM)管理思想对远程教育管理的启示 融合了市场营销等管理学科的“以客户满意为中心”核心理念,以市场营销、销售管理、客户关怀、服务和支持为基础,集合了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包含INTERNET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呼叫中心以及相应的硬件环境,构成CRM系统。它将面向客户的所有业务进行整合,通过提供更快捷迅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降低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CRM系统能搜集、追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充分了解不同客户的需求,满足其个性化需要,提高客户的忠诚度。CRM更是一种企业商务战略。它并非等同于单纯的信息技术或管理技术,它的目的是使企业根据客户分段进行重组,强化使客户满意的行为并联接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过程,从而优化企业的可盈利性,提高利润并改善客户的满意程度。具体操作时,它将看待“客户”的视角从独立分散的各部门提升到企业,各部门负责与客户的具体交互,但向客户负责的却是整个企业。以一个面孔面对客户是成功实施CRM的根本。为实现CRM,企业与客户连接的每一环节都应实现自动化管理。CRM还是一整套的管理思想。它通过将管理资源、业务流程与专业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最终成为一个组织服务消费者的完美的集合,使得组织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建立起基于学习型关系基础上的一对一营销模式,它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赢回失去的客户,维系现有的客户,发展新的客户,发掘并牢牢把握住能给它带来最大价值的客户群体。远程教育具有非盈利性,性质与企业不同,但在追求目标、管理机制等方面却有所相似: 1.企业是要争取最有价值的客户,“以客户为中心”;而远程教育是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2.企业要建立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而远程教育也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3.企业要构建一整套IT解决方案,以整合资源、降低成本;而远程教育也要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构建一整套系统,流程再造,提高效率。 4.企业要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这是企业进行长期发展的保证,是各项决策的基础;同样,远程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的发展战略。从以上角度看,企业中CRM的理念完全可以运用于远程教育。 二、“客户关系管理”(CRM)管理思想在远程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远程教育具有非赢利性,因此不能原原本本照搬赢利性企业应用CRM的那一套模式。但是CRM的理念是完全可以借鉴的,远程教育如何应用CRM呢? (一)依据CRM的要求,树立“以学生(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以“客户满意为中心”是CRM理论的核心所在,人才培养是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借鉴CRM理论,远程教育管理要树立“以学生(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使教学、行政和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及职能安排均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围绕着“服务学生”这个宗旨进行改革和调整,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完善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二)依据CRM的要求,构建基于“以学生(客户)为中心”的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远程教育要真正做到“以学生(客户)为中心”,就必须构建基于“以学生(客户)为中心”的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这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至少要由以下5个子系统构成: 1.教学决策指挥系统 这是整个体系的“中枢”。要实行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市级电大、县级电大以及教学点的集权与分权的结合,统一领导与分层管理相结合的教学运行管理系统。 2.教学运行管理系统 这是体系的基础。教学决策必须通过教学运行管理系统来实施。要建立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要进行顶层设计,制订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和好的教风,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教书育人活动和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强化对网络课堂、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各环节的管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保证整个教学工作的科学运行;要引入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全员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激发教、学、管三方面的活力。 3.教学条件保障系统 这是体系的保障。远程教育要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基础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从硬件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要优化用人机制,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以学生(客户)为中心”,按照学生需求的原则,设置机构,构建全员育人框架,从软件上为体系的运行提供保障。 4.教学评估诊断系统 这是体系的动力。教学评估具有良好的导向、激励、诊断和监督功能。要按照“评估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迎评工作常态化、自然化”的思路,开展自评自建工作,对教学工作进行诊断,摸清底数,找出差距,修正思路,规范程序,明确方向,持续改进,使教学工作步入良性循环。5.教学监控反馈系统这是体系的关键。要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远程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 (三)依据CRM的要求,建立远程教育CRM完整解决方案 作为解决方案(Solution)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它集合了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它们包括:Internet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呼叫中心等等。CRM系统是企业与客户沟通的渠道,其中将承载大量的有用信息,为了使这些有用信息快速的流动,降低信息流动的时间成本,应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重建,使组织结构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减少管理层次,提高效率。同时还要对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进行重新分配,避免管理职能重叠。远程教育CRM系统建设要遵照以下5个原则:将学生放在远程教育的中心位置;从学生角度出发管理远程教育;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教育质量;保持与学生关系的活力;将学生满意转变为远程教育的财富。远程教育CRM系统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信息化平台基础之上,为此,要加强各类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反馈工作。首先要建立四支信息管理队伍:一是学生信息员队伍;二是教学督导队伍;三是领导干部队伍;四是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开展经常性的教学检查与巡视。其次,要通过开辟网上校长信箱、教务处长信箱和开展网上评教活动等方式,从校园网渠道获取大量网络信息,也体现了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第三,要开发基于学分制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以及教学计划管理、选课管理、排课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评价管理等若干个模块。此外,还要开发招生管理、学生评教信息处理等各种管理软件,促进教务管理的定量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四)依据CRM的要求,建构远程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 正如前所说,CRM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软件和业务流程的整合,它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文化,确切的说,它需要有正确的战略。远程教育战略提供了长期持续发展的方向,专业性的还是综合性的,学术性的还是商业性的,基础型的还是研究型的,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远程教育战略中得到充分体现。远程教育战略是各项具体管理的抽象和概括,又衍生出远程教育所有规则和制度。现行的CRM系统建设多把重点放在技术本身,而不是如何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或者,并没有长远的一致的目标。当然,在这样的管理下,效果肯定是有的,但是否能与投入相匹配,是否有利于今后的再度重建,很少有人去关注。因此,一个确实可行而又长期的战略是迫切需要的。 (五)依据CRM的要求,重新调整组织结构,再造业务流程客户关系管理(CRM) 作为一个应用软件,凝聚了市场营销的管理理念。市场营销、销售管理、客户关怀、服务和支持构成了CRM软件的基石。它将面向客户的所有业务进行整合,通过提供更快捷迅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降低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它搜集、追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充分了解不同客户的需求,满足其个性化需要,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按照学生入学———在学———毕业的时间顺序,远程教育CRM系统的管理流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模块。潜在客户管理模块:通过信息技术对潜在客户进行分析记录并向其进行宣传的过程。远程教育虽然无法识别每一潜在客户,但却可以通过诸如广告、宣传册、远程教育介绍、技术刊物、新闻稿和网站等多种方式向他们进行正面或侧面的宣传,突出远程教育的管理风格、为学生着想的价值观、展现远程教育良好的形象,加深他们对远程教育的印象,激发入学的欲望。在学学生教育管理模块:当学生入学以后,远程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正式运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决定教育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客户(学生、社会等)的需求,提供支持服务,加强质量管理,培养合格人才。毕业跟踪模块:按照CRM管理理论,学生毕业,也不能算是管理过程的结束。一方面远程教育要了解学生现状,了解社会需求,并进行统计分析,持续改进;另一方面学生对远程教育的一系列教育服务也可以转化成为学生满意度并最终体现于对母校的忠诚度,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作者:宫新军单位:滨州学院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讨论房地产的客户关系管理概念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客户满意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房地产客户满意的构成要素,论述了房地产客户满意的意义,提出了提高客户满意的模型。 关键词:客户满意房地产客户关系管理 作为一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工具,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已经引起了房地产业界的极大关注,并且在一些知名的房地产公司得到了应用。但是,目前还有很多人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需要实施CRM持反对态度。这些人之所以持有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到房地产开发企业客户满意的意义。因此,正确认识房地产客户满意的构成要素和意义对于房地产业成功引入客户关系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客户满意的概念 “满意”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于外界的某种刺激使人的某种需求或期望得到满足及“合意”(即符合人的本意),从而使人感到某种“快意”(即心理上的愉悦)。满意的前提是外界的这种刺激,包括物质、精神及二者结合的刺激。因此,市场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给客户满意下了一个定义:“客户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或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感觉状态,是可感知的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 客户满意与否是一种心理评价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征: 主观性。客户满意与否并不是由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水平所唯一决定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客户主观因素的影响。客户的需求、期望、性格、好恶、情绪、经济地位、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客户的满意程度都有着重要影响。 不稳定性。客户满意与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及个人消费水平、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变化。昨天令客户十分满意的产品,在明天可能成为客户抱怨的对象。所以,企业不能沉醉于现有的较高的客户满意度水平,应该居安思危,不断地改进产品和服务,持续地提高客户满意度,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据并保持不败之地。 多层次性。客户满意是客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心理评价,这种评价是多层次的而不是单一指标的。客户满意从横向上包括理念满意、行为满意、视听满意、产品满意和服务满意;从纵向上包括物质层满意、精神层满意和社会层满意等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因此,实施客户满意战略应该注意到各个层面,努力实现客户的全面满意。 客户满意的构成要素 由于“客户满意学”刚刚兴起不久,而且东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关客户满意构成要素的理论,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日本产能大学的持本志行教授提出了客户满意的构成要素。持本志行提出的构成要素是从实体项目进行分析,有所侧重也就有所忽略,但总体上不失为一种优秀的分析方法。本文借鉴这种方法,对房地产客户满意构成要素做出分析(如图1所示)。 与房地产有关的项目。包括房价,楼盘的评价绩点。楼盘的评价绩点包括户型、装修、地段、规划设计、物业管理等因素。这些内容是房地产品固有的品质特性。它们构成了房地产品的核心质量,是影响客户满意的首要因素。 与印象有关的项目。包括客户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对房地产品的评价,对企业形象的评价。客户根据宣传媒体、亲友同事了解到的信息,再结合自己与房地产开发企业接触的亲身体验,会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出评价,形成一种印象。这种印象的好坏,一方面受到客户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由于每个客户的需求和偏好不同,他们会对同一企业的房地产品做出不同的评价;另一方面,还受到客户接触到的外界信息的客观性、全面性的影响,虚假的、片面的外界信息会使客户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出不正确的评价。 与服务有关的项目。这里主要是指在营销和销售过程(从客户同房地产开发企业第一次接触,到签订认购合同)、房产的使用过程中,企业对客户提供的服务以及为增进客户关系所设计的各项活动。 客户满意的意义 满意的客户通过持续的重复购买、新客户的推荐,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这是众多企业追求客户满意的原因。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客户满意的意义也在这两个方面得以体现。如图2所示,客户从购买到满意,再从满意到忠诚,最后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传播口碑,这个过程会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重复购买的产生。对于购房客户来说,很多客户已经开始二次置业,甚至三次置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完全有机会再次向他们推销房产。对于租赁客户而言,他们购买的是房地产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房地产的使用权这种商品的购买和消费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客户与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契约关系。获得客户的满意就意味着这种契约关系的延续,也可以说是重复购买的发生。企业因此而获得收益。 客户推荐的产生。不管客户是否有二次置业的可能,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发掘销售机会。因为房地产的价值巨大,对客户来说购买的风险比较大,在购买之前他们会进行多方面的咨询和多次选择,而朋友或同事的购买经历则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信息。所以说,一个满意的客户会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他们对周围的人的影响作用远比广告、售楼书、样板房要大,并且不需要花钱。 此外,由于不满的客户会向熟人述说他们的购买经历,因而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种现象在房地产业中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其它行业:一旦有一位客户不满,企业失去的不仅是他一个人,而有可能是这个客户周围的所有人。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客户满意是十分重要的。 客户满意增长模型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质上是进行了一项重要变革——增加了为企业提供在以降低客户不满和增加客户满意为目的而进行的客户满意度测量活动中所得的信息的流程,从而构建起客户满意增长的模型,如图3所示。为了使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应该首先收集到关于客户需求、期望和习惯的信息。这些信息来源有:市场分析的结果;通过对客户进行调查、与客户会谈以及对特定客户群体的关注而了解到的客户的需求和令客户满意的信息;来自于服务失败报告或客户抱怨整理资料的客户不满意信息。其次,应该根据这些信息开发房地产品,这一点可以借助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QFD)来实现。第三,应该对客户抱怨和服务失败报告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改进产品和服务。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从各个角度看房地产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摘要: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企业的经营策略已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对于企业而言,绝对忠实的客户已经不存在。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大多数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正在据弃过去的低效率的企业经营哲学,采取一种创新的方式来维护顾客的忠诚度,并从中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自我更新、调整,诸如降低成本和简化操作流程等方面。 关键词:房地产;建筑经济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企业的经营策略已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对于企业而言,绝对忠实的客户已经不存在。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大多数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正在据弃过去的低效率的企业经营哲学,采取一种创新的方式来维护顾客的忠诚度,并从中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自我更新、调整,诸如降低成本和简化操作流程等方面。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解决产品的快速销售、快速回款、形成良性运转的资金流是每一个企业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持续发展和产业化的需要。因此,解决好企业的自身机制问题、企业与市场(客户)的关系问题,成为行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制造最佳的客户体验、维系与客户的关系、并与客户形成有效的互动?客户关系管理因此而应运而生。 一、从经济学角度看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依据 1、交易费用原理 房产交易费用是房地产进行交易所需的成本。交易双方欲达成房屋买卖协议,必须相互了解,将可能提供的交易机会告诉对方,这种信息的获得和传递需要耗费时间和资源。如果这样的专用资产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不受干扰地运营,这些投资就一定会带来预期的回报。客户关系管理正是从长期的投资回报考虑,架构企业与客户不可或缺的相互关系,这种依赖关系越持久双方从此获得的收益也越大。 2、收益递增原理 经济学中有一条重要的原理即收益递增原理,亚当。斯密认为,当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时,劳动生产率(即斯密说的“平均收益”)随之增长;而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带来创新机会的增长,又促进新工具的设计和推广。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分工与专业化……这一“收入与分工”共生演化的过程,这一原理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客户关系管理的赢利原理。 二、从战略管理学角度看房地产客户关系管理 在任何一种特定的行业里,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比起他们的竞争对手来,更能吸引顾客,赚取更高的利润。客户能够判断企业从什么时候起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是促使企业更新的催化剂。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欲保持竞争优势有三种战略可供选择:差别化战略、低成本战略以及目标集聚战略。这些战略也是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依据。 三、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解 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以客户为中心的包括销售、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企业业务流程自动化并使之得以重组。客户关系管理不仅要使这些业务流程自动化,而且要确保前台应用系统能够改进客户满意度、增加客户忠诚度,以达到使企业获利和发展的最终目标。 1、客户关系管理完善客户体验,将企业的资源最大化 客户关系管理不是产品,也不是一个产品组合,而是触及到企业内许多独立部门的商业理念,它需要一个“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并被集成了前台和后台办公系统的一整套应用系统所支持。这些整合的应用系统确保了更令人满意的客户体验,而客户满意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已有资源(房地产业主)毫无疑问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之一,因而需要细心管理。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培养和挖掘则被认为是企业获得进一步成功的关键。有资料显示,发展一个新客户要比保留一个老客户多付出5倍的投入。投资于现有客户,使其满意度增加会对客户忠诚度有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最终效益。 2、服务客户的观念——客户关系管理成功的核心 企业要得到持续的发展,拥有忠诚的客户是最重要的。根据美国营销学者赖克海德和萨瑟的理论,一个公司如果将其客户流失率降低5%,利润就能增加25%——85%.房地产企业已经认识到保持现有顾客的重要性。建立一套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建立房地产客户数据库,并有效地运用所储存的资料,能通过研究客户、开发客户、与客户沟通,有效留住客户,赢得客户的信赖与拥护。 四、房地产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客户关系管理 随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推出,一种全新的“营销观念”逐渐形成。客户被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来了。企业把任何产品的销售,都建立在良好的客户关系基础之上,客户关系成为企业发展之本质要素。如此一来,正在流行的很多新营销概念,如一对一营销、数据库营销等,实际上都可以纳入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的范畴。 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的契合点: 1、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增长14.1%,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积近4400万平方米。可以说,对于许多开发商而言,来自一线的销售压力、资金回收的压力仍然较大。企业急需借助导入客户关系管理,提升企业客户关系能力,提高一线销售人员对于客户跟踪、客户服务的能力。 2.提升客户满意度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积累了大量的老客户,客户投诉会大幅增加、甚至发展到一系列业主维权事件,如何快速提高客户满意度,完善企业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建立统一调度的客户投诉处理系统,是这些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当务之急。 3.提升企业的服务品质和能力 房地产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认识到个性化客户增值服务的重要性,很多企业逐渐向服务型企业过渡,成立了专门的客户服务组织,希望能够将分散的、点滴的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推出针对客户的服务新手段,力争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4.提升品牌形象 基于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房地产企业要树立全员客户服务的企业发展战略。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对外的服务准则、服务口号、承诺服务水准一致,并依托于客户服务部,形成一条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服务运作链。企业全体员工都在不同岗位上全心全意服务于客户,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以服务为核心的品牌企业文化。 五、现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步骤 1.交流方式的分离使用造成服务效率降低问题 目前电话、传真、面对面等交流方式的分离使用在降低服务效果的同时,造成人员的服务效率不高,并且不利于客服人员的管理。 2.各实体部门服务的分离造成资源的浪费 由于没有统一的客服中心,客户往往要多次交涉才能找到适合问题解答的部门,而各部门信息共享程度低,交流不顺,所以回复结果也出现不统一现象,由此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又降低了服务效果。 3.现有客户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的问题 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料,但由于缺乏对其潜在需求的分析和分类,而且此客户资源库没有实现共享,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 企业在导入客户关系管理前,必需先诚实地作一次全面体检,了解自身的优势与缺点,进而倾听客户的声音,确实了解所有与客户互动的管道,开始规划整体的客户管理架构。 一个执行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方案分以下几步骤进行,这对提高顾客忠诚度是至关重要的: 1)区分目标顾客,对企业所有客户的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 2)确定目标顾客,瞄准最有价值的客户,制定可行的方案以增加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3)满足目标顾客需求,为每一客户提供量 身定做的服务和产品 4)与目标顾客达成利益共同体,企业管理层即时了解市场情报,深入地了解个别顾客的行为、新兴需求和消费形态。 六、房地产行业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的措施 1.客户关系管理如何同公司整体战略融合在一起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首先需要确认公司对项目的期望和业务目标,同时要考虑现有业务环境以及公司的战略优先层次。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 (1)企业的市场份额是保持稳定,还是在下降? (2)企业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什么(如,降低成本比提高市场份额更重要吗)? (3)争取客户、发展客户、挽留客户和为客户服务的成本哪个相对更重要一些? (4)同客户交流和服务的过程中,哪些渠道最重要? (5)如何平衡“以产品为中心”和“以客户为中心”? (6)企业认为最有价值的客户是哪些?为什么? 回答上述问题,将帮助房地产企业确定客户关系管理的投资,并寻求公司和业务部门的支持。 2、建立个性化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客户关系管理必须根据房地产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配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步骤、有节奏地建立和实施。 (1)事先建立可量度、可预期的企业商业目标 企业在导入客户关系管理之前,必须事先拟定整体的客户关系管理蓝图规划,制定客户关系管理的预期、短期、中期的商业效益。切不可一次性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系统、或听从客户关系管理厂商一味的承诺,毕竟它不是万能的,企业应更多地借鉴国内外其他企业、尤其是同行业的应用成效,并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制定合理的商业目标,并制定可对其进行度量的指标工具。 (2)行业领域应用的深入研究 客户关系管理最早是从国外引入中国的,当时的客户关系管理更多的是采用国外应用比较成熟的理念。国内厂商在此基础上,单纯从软件功能本身进行效仿,而对中国企业的行业特点理解、分析、结合的不够,从而导致研发的产品有闭门造车的感觉,不能与企业具体实际相结合。如何将国际通用的理念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特点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体系,是目前所有国内客户关系管理厂商、咨询公司、企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3)为企业把脉、对症下药 目前,许多销售客户关系管理的厂商其实并不善于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去推广它,拿着通用版的软件到处安装,丝毫没有客户关系管理所提倡的“一对一”服务理念,其最终效果可想而知。只有对企业的管理现状充分了解,才能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独特的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通常做法是,聘请具有客户关系管理实践以及行业经验的咨询团队对其进行诊断,通过问卷调查、座谈沟通、流程重组等方式进行企业的咨询诊断工作。通过企业咨询诊断,期望发现企业现存的管理上、流程上、架构上、信息化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对企业导入客户关系管理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为未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营销的一对一和“个性化”的特色是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要素。它必须是针对企业的个性化定制,根据不同的客户、不同的行业特点和企业的发展特色,为企业量身定做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经过充分的调研,明确企业目前所处的地位;其次是将企业当前的操作方式与最好的操作方式作一番比较和研究;最后要提供提高销售额的方法。 3、给客户关系管理一点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纵观全球施客户关系管理的企业,由于总体开发周期过于漫长、工作量过大而导致最终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客户工作往往是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推广过程中,最昂贵、最费时也是最复杂的一环。因此,通过选用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将最终的应用搭建在成熟的案例之上,企业将会大幅减低客户化的需要,也会大大降低实施过程的整体风险。 大部分成功的客户关系管理案例均采用分阶段实施方案。每一阶段则侧重与特定客户关系管理目标,从而达到快速制胜的效果。换句话说,企业可于合理的时间内(一般为三至四个月)取得一定的成果,定期量度、追踪系统成效并保持持续推广。超级秘书网 (1)为了更好地在企业内部推行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配合下,必须制定相关的员工客户关系管理绩效机制,使其与员工业务绩效考评联系起来。 (2)为了能够便于企业定期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效果的评估,系统在设计初期要增加一些度量、评估系统本身的量化分析指标,以便进行前后对比。 (3)客户关系管理导入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定期评审与回访至关重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及时了解系统上线运行后,企业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明确的改进方案,从而促进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企业中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应用。 由于客户关系管理对房地产企业的重大影响,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项目时需要整个企业范围的信息传达与责任承担。为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投资于客户关系管理技术,同时要建立新的业务模型。所有客户信息的集中是成功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这一强有力的企业策略将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客户忠诚度和企业的竞争优势。 当房地产产品品质日趋成熟、均好性成为同质化的近义词时,房地产企业开始重视客户关系管理与服务工作,将其与产品开发、销售、物业管理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些企业都意识到:房地产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不再局限于物业本身,以商业联合、资源整合为特征的全天候、全方位的客户关系管理与服务之门已经打开。客户服务作为当今全球性的商业术语,预示着单独的产品买卖时代已经面临终结。未来房地产品牌竞争的趋势,正逐渐过渡到客户信息库、客户满意度、客户服务手段的竞争层面。 以客户为本的观念将贯彻房地产开发、策划、销售、服务的全过程。这在市场细分、竞争激烈的今天将成为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客户关系管理价值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重构保险公司价值链;实现保险公司在混业背景下的战略协同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保险产品是一种金融产品,但它与物质商品一样只有符合客户需要才会有市场、就理念层面而言,我们需要从本质上认识客户关系管理、积极创造条件,以现代方式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等,具体资料请见: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Cartner公司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Management,CRM)的概念,该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的高度重视。Gartner公司对这一概念所下的基本定义是: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数据处理与传输技术,搜集处理与客户相关的信息并加以分配与利用,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或战略目标。可以说,CRM理念的出现是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剩或相对过剩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基本特征,这样,短缺经济时代“供给创造需求”的观点必然被“需求创造供给”的观点所取代;在市场营销领域,“客户中心论”也必然会取代“产品中心论”。 保险业作为一项提供服务的产业,它能够将多个微观主体的不确定性集中起来使其整体具有较好的确定性。显然整体的确定性与投保主体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即投保主体数量越大整体确定性越好,反之则确定性越差。就某一具体保险公司而言,保户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其推出的保险产品的市场吸引力、该公司的市场形象及营销能力等,而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得到提升。同时,保险公司通过客户关系管理还可以降低保险市场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总之,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使保险公司达到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业绩之效果,而这两者都能提升保险公司的价值。 一、CRM:重构保险公司价值链 价值链描述的是一系列连接公司的供应方和需求方的价值增值活动,通过分析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公司管理者能够重新设计他们的内外部程序以求效率和效能的提高。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按照传统理解其价值链可简单描述为:研究并开发保险产品、产品宣传、销售产品、理赔与资本运营等。然而,这种理解无疑是不够全面的,正如美国著名战略管理专家Jeffrey.F.Rayport所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每个企业都同时在两个领域展开竞争,一个是可见的物质世界,另一个则是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勿庸置疑,对于竞争十分激烈的保险业,与客户相关的信息理应成为信息领域竞争的重点。 传统的价值链模型将信息看作价值增值过程的辅助成分而非价值本身的源泉。今天信息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战略管理专家提出了利用信息(其中客户信息是最重要的)创造价值的虚拟价值链的概念,这条虚拟价值链由五个环节组成:收集、组织、挑选、合成、分配信息。物质领域的传统价值链与信息领域的虚拟价值链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从而使传统的价值链模型衍变为价值矩阵模型。由于与企业相关的信息复杂多样,本文仅分析CRM对保险公司价值创新的重要作用。 1.保险产品是一种金融产品,但它与物质商品一样只有符合客户需要才会有市场。广泛收集客户的需求信息,才能够让保险公司有效开发出富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我们知道,就某一类型的保单而言,其销量越大,则保险公司获得稳定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要研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保险产品,首要的问题是要了解客户的需求。保险公司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有效了解客户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为其研发的产品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从而保证能在承担的风险变小的情况下取得更高的收益,保险公司通过CRM所取得的这一效应可被称为客户关系管理的规模效应。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保险公司在产品研发阶段可取得的另一优势可被称为“柔性制造效应”,这是指保险公司通过CRM,深入了解客户的保险需求,为某些客户量体裁衣地开发保险产品,这些保险产品一般销量不大,因而保险公司为该产品承担的风险较高,根据“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保险公司索要的保费也相应较高,所以这类产品也可能成为保险公司利润的源泉。但一般而言,保险公司开发此类产品,其主要动机并非从利润角度出发,而是为了在客户心中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以便为公司的主导产品开拓市场。 2.就保险产品的营销而言,CRM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等技术在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通过CRM系统,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网络广泛宣传自己的产品,让客户认知、了解并最终接受它们的产品;通过CRM系统与电子商务系统的结合,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销售它们的产品。不难理解,网络销售在金融等服务业领域有着比物质商品领域更大的优势,因为它们不涉及物流等通过网络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本身受地域范围的限制较小,所以通过CRM与电子商务系统的融合,保险公司可以实现新的范围经济以及交易成本的降低。 3.在保单的理赔阶段,CRM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做到迅速、准确。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保险公司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所发生的保险事故,对保险责任进行准确的界定,从而使理赔工作能迅速准确地进行。这样客户的满意度会得到提高,保险公司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因此得以提升。 4.一般而言,CRM系统并不能直接改善保险公司的资本运营,但由于通过CRM,保险公司能够取得较为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从而能增强保险公司资本运营的计划性,提高资本运营效益;而保险公司资本运营效益的提高,又使保险公司有了更大的降低保费的空间,有利于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在投资型险种逐步成为保险公司主导险种的今天,资本运营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保险公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决定着它们在市场上的得失成败。 二、CRM:实现保险公司在混业背景下的战略协同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史上发生了两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二是以日本金融大爆炸、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等为标志的金融混业的形成。目前我国仍然坚持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分业经营的制度,但无论是从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角度,还是从分散风险和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出发,我国金融业必然要走混业经营的道路。其实,在我国金融实践中,已经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试点,如比较有名的“光大集团模式”,实质上就是一个在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互相协作的混业经营模式。 在混业经营的情况下,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价值并不等于公司各独立组成部分的简单加总。公司在进行多元化经营决策时应追求“2+2=5”的协同效应。公司实现协同效应的途径总的来说有两条:一是通过物质资源公司可实行前向或后向整合战略,在供销渠道上获得协同效应,也可以利用物质资源在生产中通过规模经济实现协同效应;二是通过无形资源追求协同效应。日本战略管理专家伊丹广之在他的著作《启动隐形资产》中指出,隐形资产是一种无形资源,它可能是技术专长、商标、顾客认同度,也可能是一种增强员工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伊丹广之认为,只有隐形资产才真正是公司独有的用之不竭的竞争优势的源泉,因为从公司某一部分发展起来的隐形资产在被用于其它局部时,并不会被消耗掉,而且还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实现良性循环的局面。 在我国金融业逐步实现混业经营的背景下,追求多元化经营的协同效应是每一个金融企业的必然选择。以银行业与保险业混业经营为例,要实现协同效应,一种方式是通过共用物质资源来实现,如保险业利用银行业布局广泛的营业网点为其提供代收保费业务等,但依靠这种方式实现的协同效应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不能培育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种实现协同的方式是利用企业的无形资源。 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它们通过向客户提供服务获取利润,客户就是它们的最为重要的资源,正如美国客户服务专家安妮。琳达告诫企业经营者们时所说的那样:“对任何企业而言,客户永远是最重要的;他们不依赖于我们,而我们却得依赖他们;他们的光临是我们的荣幸,他们是企业的命根子,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失去客户,我们只有关门的份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良好的客户关系与优良的客户管理能力是它们利润的源泉,也是它们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从我国金融业目前的状态来看,银行业与保险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发展并不均衡。由于我国的保险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进入了一个发展较快的时期,因此其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要滞后于银行业。我国的银行业在长期的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客户关系资源,拥有充足的客户信息。一旦银行业与保险业混业经营,保险业可以充分利用银行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它们的客户资源,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在混业背景下,银行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对保险业的促进至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在银行客户资料库中寻找潜在客户,分析他们的保险需求,开发相应的保险产品,以扩大自己的利润源泉;(2)借助银行在广大客户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保险公司及保险产品的客户信用度,改善保险公司的市场形象,提高其营销能力;(3)通过客户信息资源共享和联合营销,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同时,保险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进步也会对银行业产生促进作用,如银行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信息了解客户的诚信状况,从而降低其信贷风险等。 三、全面推进保险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 推进客户关系管理、实现价值创新是摆在保险公司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理念和技术这两个层面出发。 1.就理念层面而言,我们需要从本质上认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虽然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由Gartner公司提出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却早已存在,它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必然选择。买方市场的根本特征是产品或劳务生产的相对过剩,以此为背景,销售必然代替生产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处理好与客户间的关系则是解决企业销售问题的中心环节。Gartner公司在对客户关系管理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时,着重强调了技术因素,可以说以这种方式界定的客户关系管理是狭义的,我们应当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理解这一概念。惟有如此,才有利于我国的保险公司广泛树立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积极探索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因素,就会使那些暂时还不具备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软件管理客户关系的保险公司在实践中停滞不前。那么广义的客户关系管理应当如何界定呢? 客户关系管理的本质内容由客户关系管理所依据的理念、基本手段、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构成。(1)CRM所依据的基本理念:客户中心论;(2)基本手段:了解、收集、处理和运用与客户相关的各种信息;(3)中间目标:保留老客户、开拓潜在客户、拓展市场、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4)最终目标:实现企业效益(或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根据以上理解,保险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既可用现代方式(即Gartner公司所定义的方式)来实现,也可利用传统方式来实现。保险公司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的传统手段包括:(1)客户分析;(2)客户访问;(3)客户调查;(4)保单跟踪;(5)及时准确理赔;(6)纠纷处理;(7)客户关怀等。由于一般保险公司都有较多的基层营销网点,它们以上述传统方式进行客户关系管理,首先是不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其次也可以说这种方式是以现代方式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 2.积极创造条件,以现代方式实现客户关系管理。虽然通过传统方式也可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方式所存在的局限性,与传统方式相比较,以现代方式实施的客户关系管理具有以下特征:(1)系统性;(2)智能化;(3)个性化;(4)网络化。这些特征使得以现代方式实现的CRM无论在资源共享、信息处理、适应性及效率等方面都比以传统方式实施的CRM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保险公司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以现代方式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以现代方式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需要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支撑,因此保险公司应在积极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依靠自身力量或与外部联合开发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一般而言,CRM系统由六个模块组成:(1)系统设置模块;(2)客户资料管理模块;(3)客户跟踪管理模块;(4)客户服务管理模块;(5)客户关系研讨模块;(6)电子邮件模块。保险公司应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模块开发顺序,以逐步完善其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汽车销售业客户关系管理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汽车企业实施客户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汽车制造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没有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缺乏相应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必备的技术支持,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落后、树立“客户第一”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提高个性化服务、构建技术平台实现对客户的管理,开展服务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实施关系营销下的客户关系管理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的新型管理机制。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客户关系管理体制作为一种新型管理体制已经在汽车企业中得到应用,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分析汽车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接着阐述客户关系管理在汽车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汽车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对策 1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是汽车客户差异化需求的拉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汽车技术的变迁,消费者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同时客户对企业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些都使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如何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并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客户关系管理正是基于这种需求而产生的。 其次,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如今市场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产品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服务的竞争和客户的竞争。企业之间为留住客户而展开竞争,如果不能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就将面对客户资源的丧失、盈利能力的萎缩等难题。 另外,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为汽车企业很多优势:一是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入;二是改善服务,保留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三是提高业务运作效率;四是口碑效应,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每一个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客户群,如果能对客户的伸层次需求进行研究,则可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2汽车企业实施客户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没有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目前从CRM中获利的汽车制造企业开始意识到,它们其实并没有满足客户的基本需要,它们的思维大多还留存在“以产品导向为中心”的时代,没有意识到现代企业竞争已经更趋向于服务的竞争,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才是企业发展的长远之计。 (2)缺乏相应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不完善。汽车制造商在上述观念的指导下,导致汽车企业缺乏统一的、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相匹配的管理体系。虽然已设立了专职部门来进行客户关系管理,但是对整体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的调整没能做到协调一致。同时,还存在企业的总体目标与分步目标关系处理得不到位,工作重点不突出,程序也不够规范等问题。 (3)缺乏必备的技术支持,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落后。汽车企业在开展信息化的工作中遇到企业信息化观念薄弱、企业资金紧张、企业竞争环境激烈、企业利润少等问题,较少考虑利用信息系统促进企业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汽车企业对客户的分类不清,对客户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对客户研究不够,分类管理的概念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还仅处于起步阶段,仅仅是客户档案的管理。 3汽车制造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对策 3.1树立“客户第一”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在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管理中尤为重要。汽车企业的最高决策层首先要有“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才能让员工在工作中贯彻实施。对员工进行培训,灌输“客户第一”的思想。员工应充分了解并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并明确客户关系管理战略为企业和个人带来的利益,使企业上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的转变。 3.2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提高个性化服务 汽车企业可以建立系统的客户档案,进行科学的客户分类,实施有效的客户管理。针对不同层次客户的不同需求,要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的管理理念,对客户进行管理,层层负责,加大控制。 3.3构建技术平台实现对客户的管理,开展服务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要在技术基础设施上保持足够的投资力度,以保证客户关系管理涉及到的呼叫中心、数据仓库、MIS和商业智能、EDI等系统建设的完善,以企业的信息化带动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比如可以利用呼叫中心的客户信息,采用数据挖掘,可以发现潜在客户,通过关系营销把其转化为现实客户并实现其忠诚等。 3.4实施关系营销下的客户关系管理 由于汽车制造企业的客户可以分为经销商和最终用户两大类,因此要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就必须维持好与经销商和最终用户即消费者的关系,加强与客户的互动。“经销体制”成为汽车市场流通的主要模式,但挖掘潜在用户、培育忠诚用户等工作是由销售人员(主要是推销人员)来完成。这也就凸现了人员推销在关系营销中的作用。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发轫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早期的研究更多地将企业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联系到一起。产品生命周期往往是指某种特定产品从其投放市场开始,直到最后被淘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产品生命周期经常被近似地描绘为一条分为包括从产品的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也有些学者认为应该包括开发期、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的钟型或“倒U曲线”,整个曲线的形状和各阶段的时间长度视不同的行业和产品而异。在经济学中“倒U曲线”又称“库兹涅茨曲线”。“倒U曲线”既可以指企业的产品、销售额和利润,也可以指它的业绩和规模,但从本质上主要是指企业发展的运行轨迹。“倒U曲线”现象主要是指企业在原始资本积累和原始创业阶段,其业绩与规模呈现正常的上升趋势,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产品和利润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会出现停滞不前甚至于严重的业绩和利润下降趋势,直到消亡这样一种轨迹。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试图诠释企业永续经营的奥秘,“以客户为导向”使我们认识到决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并不完全是产品生命周期,更准确地说,企业生命周期是一系列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形状由市场需求和其他外部环境等通常是公司自身不能控制的以及公司在市场营销方面所作的努力共同决定。客户关系生命周期(Ives,Learmonth,1984)的概念同样也是从产品生命周期概念演化而来的。它是“从动态角度研究客户关系的基础,指从一个客户开始对企业进行了解或企业欲对某一客户进行开发开始,直到客户与企业的业务关系完全终止且与之相关的事宜完全处理完毕的这段时间”。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客户关系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客户关系生命周期模式描述、客户关系生命周期模式分类、最优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等”,其中客户关系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是研究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其他内容的基础。对于客户关系生命周期阶段,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划分为考察期、形成期、稳定期、退化期四个阶段(Dwyer,SchurrandOh,1987;Jap Ganesan,2000)。也有人认为“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可分为潜在期、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终止期六个阶段”。 Wells(1993)和Reichheld(1996,2000)等人的研究揭示了客户利润的变化趋势,他们指出(1)客户利润会随客户保持时间长度的增加而提高;(2)客户利润的本质决定因素是“客户关系水平”(即客户生命周期阶段)。Dwyer,SchurrandOh(1987)认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分阶段发展的,不同阶段客户的行为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为公司创造的利润贡献度也不同。伴随着客户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基于彼此之间信任的增加,与企业情投意合的客户会给予更多的业务份额,导致企业的交易量的不断增加;同时,立足于持续改进的企业加深了对客户的了解,通过提供增值的个性化服务为客户带来价值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与客户关系处于稳定期后,进一步地会随着服务效率提高带来服务成本节约,以及由规模效应和交易效率提高带来运作成本降低,和由信任带来谈判、签约和监督等成本降低,高度忠诚的客户甚至会积极地为供应商传递好的口碑和推荐新客户而带来企业的间接效益。上述学者的重要贡献之一便是将生命周期理论作为一种十分有用的工具来洞察客户关系发展的动态特征。陈明亮(2001)指出客户利润会随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而变化,典型的基于客户关系生命周期所形成了关于客户利润曲线往往呈现出倒“U”型变化规律,即客户利润随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在考察期总体很小且上升缓慢,形成期以较快速度增长,稳定期继续增长但增速减慢,退化期快速下降。 笔者认为,对于银行业而言,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可分为潜在期、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终止期六个阶段。 1.潜在期。客户借助于一定渠道了解银行的业务,银行通过一定的投入成本开发某一区域的客户,银行与客户开始交流并建立联系,客户已进入潜在期。这一时期,客户并没有对银行做出贡献。 2.开发期。银行选择目标客户群进行开发,银行此时逐渐增加投入,作为开发期,目标客户为银行所做的贡献很小甚至没有。 3.成长期。银行对目标客户开发成功与否取决于客户满意度、忠诚度的提高,当客户开始信任银行,与银行频繁发生业务往来表明此时已进入成长期。这一阶段银行的投入主要是发展投入,目的是进一步融洽与客户的关系。处于成长期的客户已经开始为银行做贡献,银行从客户交易获得的收入已经大于投入,开始盈利。 4.成熟期。此时银行与目标客户进入蜜月期,彼此之间达到了最大信任,成熟期的客户给银行带来了最大限度可能获得的市场份额,成熟的标志主要看客户与银行发生的业务占其总业务的份额。此时银行进入收获季节,对客户的投入较少,客户为银行做出较大的贡献。 5.衰退期。出于竞争者的挑战如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客户自身经营因素的影响如不能及时为客户量身定做他们所需要的金融产品等原因,银行与客户业务交易量开始逐渐甚至下降,说明客户已进入衰退期。这一阶段,银行通常有两种选择,或者通过加大对客户的投入恢复与客户的关系,确保忠诚度;或者权衡投入产出后决定放弃这些客户,后者往往会是由于客户自身经营危机的原因使得银行为了避免使自己产生更大的损失而不得不做出的决策。 6.终止期。客户基本上不再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已经理清时,这意味着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的完全终止。此时银行有少许成本支出而无收益。 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的长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对于银行业而言,要尽可能延长客户的生命周期,尤其是成熟期。成熟期的长度可以充分反映出盈利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工商银行要掌握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营销模式,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贡献度。 掌握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的不同特点有效实施工商银行CRM 以中国工商银行是我国金融业中拥有的客户资源最为丰富的一家国有银行,有关资料显示,工商银行目前拥有1亿多个人客户和810万法人客户。然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工商银行的市场营销与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有很大的差距。笔者认为,工商银行实施CRM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客户价值创造,获得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庞大的客户群让工商银行在客户数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大大降低工商银行对于客户的前期投入和开发成本。结合客户关系牛命周期的不同特点,工商银行在实施CRM应用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保留老客户。保留老客户,并努力促使工商银行的已有的客户向成为银行客户关系生命周期成熟期客户过渡。应该看到,尽管工商银行的客户量较多,但整体贡献度不大,如何增加客户价值也是工商银行CRM应用的目的之一。工商银行通过数据仓库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通过它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的行为进行预测,开展一对一营销,并通过交叉销售(例如向个人住房贷款的客户推荐住房装修贷款)、追加销售(例如使牡丹卡的客户升级为贷记卡或理账金账户的客户)等方式,与客户建立“学习型”关系,获取“客户份额”,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增加客户的终身价值。 2.让更多的优质客户成为保证银行利润的稳定来源。保留忠诚和创利客户,尤其是大客户,才能保证银行利润的稳定来源。“根据帕雷托的‘20/80法则’,20%的客户创造了80%的利润,对于银行来说,还存在着一个‘20/300法则’,即20%的客户可能给银行贡献了300%的利润。麦肯锡的相关报告认为,在中国,‘20/80法则’可能更加极端,只有4%用户就为银行带来80%的收益”。对此,应该工商银行应该大力开展关系营销,对现有客户进行成本/利润分析,可以找出“金牌”客户,并对市场进行细分,提供令客户满意的服务,建立“合作伙伴”的关系,提高老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可以帮助工商银行保留更多的优质客户。 3.获取更多的有价值客户。客户获取是指获取对银行有贡献、具有价值的客户。在CRM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库营销、渠道营销等方式,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找出客户需求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创新工商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及时把握市场机会,从而吸引客户,获取客户。同时,通过分析,可以找出现有客户的关联客户,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营销,从而获取新的客户。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提出企业应该建立运营性、分析型和应用型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采用一对一营销方式,实现“以‘客户份额’为中心,通过与每个客户的互动对话,与客户逐一建立持久、长远的‘学习型’关系,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从而使客户满意的过程”。“客户份额”(CustomerShare)是指一个客户的“钱包份额”(ShareofWallet,SOW),即企业在一个客户的同类消费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它通过客户终身价值(CLV,CustomerLifetimeValue)来体现。但它并不意味着关注所有客户的“钱包份额”,它是在客户细分、客户生命周期计算的基础上,关注的是那些能为企业带有最大价值的客户,即最有价值客户(MVC)。从这个意义上说,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支出其实质就是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企业客户关系管理 [摘要]当今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商务活动模式有了很大转变,由此引发了一些管理模式和理念的变化。本文分析了客户关系管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多个层面对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的融合做了详细探讨,并对国内外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发展做了简单比较,指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9CRM)电子商务忠诚度 在电子商务时代,谁能掌握客户的需求趋势,加强与客户的联系,有效挖掘和管理客户资源,谁就能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形势下,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便成为企业战略指导思想,客户关系管理也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之一和制胜的关键。 一、客户关系管理(CRM)含义 CRM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接触管理”,即专门收集整理客户与公司联系的所有信息。20世纪90年代初期演变成为包括电话服务中心与支援资料分析的客户服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一种数字的、实时的和互动的交流管理系统,CRM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CRM是一种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首先,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现代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深入的客户分析和完善的客户服务,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 2.CRM是一整套解决方案 作为解决方案,CRM集合了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他们包括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呼叫中心以及相应的硬件环境,还包括与CRM相关的专业咨询等。 3.CRM是一个先进管理软件 作为应用软件系统,CRM软件通过不断的改善和管理企业的销售、营销、客户服务及技术支持等与客户关系有关的业务流程并提高各个环节的自动化程度,从而缩短销售周期、降低销售成本、扩大销售量、增加收入和赢利、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寻求新的市场机会和销售渠道,最终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RM软件主要由营销管理(Marketing)、销售管理(Sales)、服务与技术支持管理(Service Support)三部分组成。 二、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与电子商务的融合 CRM的出现体现了两个重要管理趋势的转变,一是企业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模式的转变;二是企业管理的视角从“内视型”向“外视型”的转变。电子商务的信息化、虚拟性、全球性等特点,决定了它与客户关系管理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CRM成长于传统商业,并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逐渐开始借助互联网工具和平台,同步、精确管理各种网上客户关系、渠道关系,符合并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CRM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CRM全面整合企业的市场营销业务流程,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率,在拓展市场和营销渠道的同时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客户关系,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第二,CRM不仅是一个面对客户的市场营销和服务的部门,它还是一个使企业各部门可共享信息和资源的自动化工作平台,以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协调企业的资源,拓展生存空间和潜力。第三,CRM是一个将客户信息转化成积极的客户关系的反复循环的工作过程。通过CRM可以更真实全面地收集、分析研究客户的信息资料,为客户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 2.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强调的是企业要与客户之间达有有效的、实时的互动,即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下,无论是维系旧客户还是发掘新客户,CRM可以在网络中实现同步操作,利用大型数据库来管理客户的一些信息,利用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技术对海量的客户数据和一些商业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按照客户需求及时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电子商务下的CRM强调不论大中小型企业只要从事电子商务都必须能做到持续性地、快速地更新客户资料,再加上统计分析的利用,所以能进行一对一的营销服务,真正照顾到每一位客户的实际需要。一对一的网络营销不但可以将网络营销的固有优势发挥至最大,更可通过网络的交流和互动与用户建立历久弥坚的客户关系。如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的CRM系统,通过分析每位客户的原始资料和历史交易记录,进而推断出客户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消费层次、忠诚度和潜在的价值,然后再向客户推荐他想要的书籍,这样客户进行交易的可能性比较大,使企业拥有更多忠诚的用户。 3.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可以筛选出正确的客户群 尽管企业所获得的市场和利润与网络交互能力的强弱密相关,但并不是企业要与任意的客户都进行电子商务活动。CRM对企业的客户进行了划分和管理,对开展电子商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施CRM可以使电子商务活动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 从著名的客户8/2/2法则可以得出:在顶部的20%的客户(最具价值的客户)创造了企业80%的利润,而这些利润的一半让最底部的20%不赢利的客户丧失掉了。因此,企业通过实施CRM可以找出那些最具价值的客户,比如一些VIP客户,只有这些信誉较高并创造最多利润的客户才可能被看成上帝,然后通过各种手段给予他们最优待遇,提升他们对企业的印象,保持他们的购买欲,使企业能够不断赢利。吸引一个新客户所花费的成本比维持一个旧客户要高很多,CRM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及时回应大多数旧客户的需求,提高旧客户的忠诚度。并不是所有客户都是上帝,有很多客户是会让企业亏损的,当在客户身上的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时,企业就应该降低服务标准甚至中断和他们的业务关系而别外去开发新客户,从企业平时的CRM数据中可以得出该放弃哪些客户,如形成呆帐和死帐的客户和长期没有消费的客户。因此,有价值客户的识别以及有价值客户识别出来以后,如何留住它们(或说培育它们的忠诚度),并实现它们对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即所谓的客户保持,是客户关系管理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合理的采用CRM可以筛选出正确的客户群,使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时花费尽量少的代价而获得较多的利润。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的客户管理已经在国外特别是在信息产业发达的美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一大批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如Oracle、PeopleSoft、SAP、Siebel等,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的选择。通过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使用,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实现企业的营销自动化、销售过程自动化和客户服务。可以说,国外的CRM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应用到了企业的实践中,对于企业管理客户、联系客户都起到了显著效果。CRM和电子商务的结合,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大型企业相比,我国的企业在技术、管理和人才方面还处于劣势。今后,通用模块的完善、支持灵活组配、基于Web应用、充分支持电子商务的CRM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国内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来重组客户关系管理流程,使CRM真正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器。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客户关系管理 [摘要]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能充分利用顾客资源,通过客户交流。建立客户档案和与客户合作等,可以从中获得大量针对性强、内容具体、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包括有关产品特性和性能。销售渠道、需求变动、潜在用户等,可以将其作为企业各种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企业应保持并发展与客户的长期关系。双方越是相互了解和信任,交易越是容易实现,并可节约交易成本和时间,由过去逐次逐项的谈判交易发展成为例行的程序化交易。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管理好自己的客户关系。随着CRM系统的推出,一种全新的“CRM营销”理念正逐渐形成。客户被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来了。 [关键词]客户管理 一、系统背景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作为新经济代表的互联网行业,实际上和传统经济一样,归根结底是服务的竞争,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托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有效地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如今,先进的电脑网络和管理软件在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中都已经能大显身手,它们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直接地影响到了企业竞争能力。 如果说在国内方兴未艾的ERP软件帮助企业理顺了内部的管理流程,为企业的发展打好了基础,那么CRM(Customer.Re1ationship.Management)的出现才真正使企业可全面观察其外部的客户资源,使企业的管理全面走向信息化,CRM可视为ERP发展的一个延伸,其共性突出地表现在供应链资源的管理上,ERP利用供应商那一端的资源,而CRM所实现的转变是更注重客户端的资源。CRM致力于提高客户满意空。回头率和客户忠诚,体现对客户的关怀。 二、C#技术介绍 C#语言自C/C++演变而来。但是,它现代、简单、完全面向对象和类型安全。如果您是C/C++程序员,学习曲线将会很平坦。许多C#语句直接借用您所喜爱的语言,包括表达式和操作符。假如不仔细看,简直会把它当成C++。关于C#最重要的一点:它是现代的编程语言。它简化和现代化了C++在类、名字空间、方法重载和异常处理等领域。屏弃了C++的复杂性,使它更易用、更少出错。对C#的易用有贡献的是减少了C++的一些特性,不再有宏、模板和多重继承。特别对企业开发者来说,上述功能只会产生更多的麻烦而不是效益。使编程更方便的新功能是严格的类型安全、版本控制、垃圾收集(garbagecollect)等等。所有的这些功能的目标都是瞄准了开发面向组件的软件。 三、可行性分析 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服务性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客户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客户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一个单位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因此,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四、系统设计 1.总体设计 (1)市场需求分析 现行的CRM软件还处于起步阶段,功能模块结构不尽相同,但是其基本的需求是一样的,其主要技术需求应包括四个方面。 ①信息分析能力。CRM有大量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信息,企业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使得决策者掌握的信息更加完全,从而能及时的作出决策。良好的商业情报是企业成功的一半。 ②对客户互动渠道进行集成的能力。对多渠道进行集成与CRM解决方案的功能部件的集成是同等重要的。不管客户是与企业联系还是与销售人员联系,于客户互动都应该是无缝的、统一的、高效的。同一的渠道还能带来内部效益的提高。 ③建设集中的信息仓库的能力。采用集中化的信息、实时的客户信息,可使各业务部门和功能模块间的信息能统一起来。 ④对工作流进行集成的能力。工作量是指把相关文档和工作规则自动化安排给负责特定业务流程中特定步骤的人。CRM解决方案应具有较强的功能,为跨部门工作提供支持,使这些工作能动态的、无缝的集成。 (2)开发设计思想 ①系统设计要遵循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的原则。 ②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安全保密性和较高的可靠性。 ③操作方便,人机界面友好。 ④代码具有良好的可读性,方便以后修改和功能扩充。 系统的设计思路是把整个系统按照实现模块进行分解,利用C#.NET进行编程根据其具体要求可以确定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在整个客户管理系统中我主要负责事物计划,出差管理,客户信息,行政地区。 2.详细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如图 (2)系统部分功能模块的介绍 本系统需要完成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出差计划与实施:基本信息包括出差人姓名,出差人编号,出差目的地,出差主题,出差计划内容,出差记录明细,执行时间与返回时间,出差计划的相关计划,出差记录列表等。出差计划与实施版块主要的作用是用与管理公司人员外出访问客户的。其中包括详细的出差计划内容,出差记录列表,和出差的相关事务列表。 报销单管理:基本信息包括报销单组列表,报销人姓名,报销金额,报销方式,报销单创建人等。该版块的主要作用是对公司人员在出差过程的相关业务开销和旅途开销进行统一的核对与管理,其中具体有员工自己填写的报销单组列表,其中包括相关的发票具体内容和其所对应的项目花费,在由员工提交报销单后由管理员用户对报销单进行审核,通过则给与相关的花费报销,不通过则不给与报销。 行政地区管理:基本信息包括行政级别,地名,地区名称,简称,备注等等。在本版快能查看到事物计划,出差计划,客户关系等相关内容。这个功能模块主要是对公司所涉及到的行政地区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查询。主要侧重在查询方面。 事务计划及实施:在该版块可以看见事务的详细列表,可以查看详细的事务内容,包括事务主题,事务编号,事务类别。联系人,联系人电话,事务计划内容等等。该模块主要的用处是预先计划事务,制定事务。 五、国内外的现状 在当今诸多企业中有很多存在一个这样的问题,如何把分散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客户进行一个规范化管理,并且进行定期的对各个客户的访问,保持与客户的互动。在对客户的访问问题中又存在着企业员工出差访问的经费问题,包括住宿费用,车费,用餐费等,还有具体的访问时间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个如果处理不当,不单单会浪费大量的资金,而且也达不到公司计划的预计效果。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产品质量、供货及时性等方面,很多企业已经没有多少潜力可挖。而上面的问题的改善将大大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赢得新客户、保留老客户和提高客户利润贡献度。很多企业,特别是那些已经有了相当的管理基础和信息基础的企业来说,现在,这个时间已经来临了。随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而要求顾客长期忠诚于一个产品已不太现实。因此,对于最终客户需求的准确把握,特别是对需求变动的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六、应对的解决方案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90年代末,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客户个性化需求特征愈来愈明显,只有真正了解市场需要,最大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才能实现竞争优势。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转移。正确、快速地处理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企业管理的视觉从“内视型”向“外视型”转变。企业转换自己的视角“外向型”地整合内外部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时产生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信息是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数据仓库、商业智能、知识发现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客户信息的质量大大提高。 七、客户管理系统的发展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在管理上越来越深入而广泛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在技术上已逐步成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型学科,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高效率地把企业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就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即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等)的有效管理,建立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实际上,正如所有的“新”管理理论一样,客户关系管理绝不是什么新概念。它只是在新形势下获得了新内涵。你家门口的小吃店的老板会努力记住你喜欢吃辣这种信息,当你要一份炒面时,他会征询你的意见,要不要加辣椒。但如果你到一个大型的快餐店(譬如,这家店有300个座位)时,就不会得到这种待遇了,即使你每天都去一次。为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如果要识别每个客户,快餐店要搜集和处理的客户信息量是小吃店的n倍,超出了企业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信息应用成为可能。在可以预期的将来,我国企业的通讯成本将会降低。这将推动互联网、电话的发展,进而推动呼叫中心的发展。网络和电话的结合,使得企业以统一的平台面对客户术上已逐步成熟。 八、结束语 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能充分利用顾客资源,通过客户交流。建立客户档案和与客户合作等,可以从中获得大量针对性强、内容具体、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包括有关产品特性和性能。销售渠道、需求变动、潜在用户等,可以将其作为企业各种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 摘要: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企业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托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有效地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今天,先进的电脑网络和管理软件在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中已大显身手。它们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直接地影响到了企业竞争能力。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的新型管理机制。本文从CRM的产生与内涵谈起,侧重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论述了CRM对传统企业的冲击和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模式以及如何实施CRM。联系当前实际,分析了企业客户服务水平在电子商务时代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方面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实施 一、CRM的产生、特点及内涵 (一)CRM的产生 CRM的产生是市场与科技发展的结果。在社会的进程中,客户关系管理一直就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其重要性不同、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现代企业理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以生产为核心到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再到现在的以客户为中心,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以数码知识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开发客户资源和保持相对稳定的客户队伍已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CRM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并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策略的核心。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关系管理的新特点 在传统条件下实现客户关系管理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客户信息的分散性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业务运作的独立性,基于因特网的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完整的收集、分析、开发和利用各种客户资源的系统,它的新特点有: 1.集中了企业内部原来分散的各种客户数据形成了正确、完整、统一的客户信息为各部门所共享; 2.客户与企业任一个部门打交道都能得到一致的信息; 3.客户可选择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等多种方式与企业联系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因为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是高度集成的; 4.客户与公司交往的各种信息都能在对方的客户数据库中得到体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5.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准确判断客户的需求特性,以便有的放矢的开展客户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三)CRM的内涵 所谓CRM是指通过管理客户信息资源,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密切关系的动态过程和经营策略。CRM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哲学,对其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理解。 1.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包括最终客户、分销商和合作伙伴)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现在是一个变革和创新的时代,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而且仅仅一步,就可能意味着成功。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工具。在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时,不可避免地要对企业原来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变,创新的思想将有利于企业员工接受变革,而业务流程重组则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在互联网时代,仅凭传统的管理思想已经不够了。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手段,它触发了企业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的重组以及整个社会管理思想的变革。所以,客户关系管理首先是对传统管理理念的一种更新; 2.客户关系管理又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通过向企业的销售;市场和客户服务的专业人员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并强化跟踪服务、信息分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协同建立和维护一系列与客户和生意伙伴之间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使企业得以提供更快捷和周到的优质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营业额;另一方面则通过信息共享和优化商业流程来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3.客户关系管理也是一种管理技术。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它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提供了一个业务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使企业有了一个基于电子商务的面对客户的前沿,从而顺利实现由传统企业模式到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企业模式的转化; 4.客户关系管理并非等同于单纯的信息技术或管理技术,它更是一种企业商务战略。目的是使企业根据客户分段进行重组,强化使客户满意的行为并联接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过程,从而优化企业的可盈利性,提高利润并改善客户的满意程度。具体操作时,它将看待“客户”的视角从独立分散的各个部门提升到了企业,各个部门负责与客户的具体交互,但向客户负责的却是整个企业。以一个面孔面对客户是成功实施CRM的根本。为了实现CRM,企业与客户连接的每一环节都应实现自动化管理。 二、CRM给传统企业带来的冲击 随着CRM的迅速发展,许多公司发现当用户需求成为商业流程的中心时,“传统”的企业运营方式在很多地方产生了不协调,这些不协调妨碍了CRM发挥出完整的效力。因为CRM直接从“客户接触点”开始为企业管理换了一种思维方式,它也往往成为企业走向电子商务的第一次尝试。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经常让企业目不暇接,要跟踪评估客户就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企业开始感受到不同寻常的冲击。 (一)来自营销方面的冲击 过去用户只能被动地听取介绍,通过大众媒体进行的广告促销如果能够树立起独特的产品形象,就有可能成为最热门的商品。企业不必考虑每个客户的专门需要,只要能保持在电视和报纸上经常“曝光”就可以树立并保持自己的品牌。而实施CRM后则能够就指定的消费群体进行一对一的营销,用户往往是主动的,而且成本低,效果好。 (二)来自竞争对手的冲击 美国东北航空公司曾经是一家规模颇大的航空企业,拥有不少条航线和飞机的固定资产,但在80年代不得不宣布破产。其倒闭不是因为服务质量或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因为当其它航空公司纷纷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让全国各地的旅游商可以实时查询、订票和更改航班的时候,东北航空公司没有这么做。很快他们就发现在价格和服务方面无法与其它航空公司竞争。别的航空公司及时向客户提供折扣,或在更改航班的时候通知客户,保持每次飞行的客满率,而他们仍然要用昂贵的长途电话方式人工运作。等他们决定投资订票系统的时候为时已晚,最后不得不以倒闭告终。 (三)来自企业内部的冲击 无论是像Amazon这样的新型网络企业,还是像Ford这样的致力于网络化改造的传统企业,网上客户的要求并不仅仅是信息交换,最后仍然要落实在产品和服务上,这就要求企业流程要能够在制造、运输、售后服务等各方面与加速流通的用户信息相匹配。通过互联网和电话与企业进行交流的用户往往更加没有耐性,他们要求电子邮件能够立刻回复、订单可以及时查询、更新修改都要能够及时办到。 (四)来自科技的冲击 为了让用户更满意,同时保持批量生产带来的低成本和高效率,长期以来人们进行了多种尝试,包括进行市场细分、不断吸收用户反馈、设计可调整流水线和运用自动控制技术等,但直到今天,这些努力都没有达到惊人的成效。主要是由于差异过大,要让产品做到“完全适合你”、“为你定制”,用户和企业之间必须进行不断的、迅速的“一对一”的信息交换,在网络未出现之前,这只能是幻想。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展开,以“量身定做”为主要特征的批量定制迅速得到发展,正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得到应用,而CRM则是专门为此服务的软件系统。 三、客户关系管理带给企业的主要优势 (一)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在降低成本方面,客户关系管理使销售和营销过程自动化,大大降低了销售费用和营销费用。并且,由于客户关系管理使企业与客户产生高度互动,可帮助企业实现更准确的客户定位,使企业留住老客户,获得新客户的成本显著下降。在增加收入方面,由于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实现交叉销售,可带来额外的新收入来源。并且,由于采用了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更加密切与客户的关系,增加订单的数量和频率,减少客户的流失。 (二)提高业务运作效率 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企业内部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使业务流程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使用业务处理的时间大大缩短,员工的工作也将得到简化,使企业内外的各项业务得到有效的运转,保证客户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得到满意的服务。所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节省企业产品生产、销售的周期,降低原材料和产品的库存,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大有帮助。 (三)保留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 客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企业进行交流和业务往来,企业的客户数据库可以记录分析客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向每一位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产品和服务,而且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交易记录提供不同层次的优惠措施,鼓励客户长期与企业开展业务。 (四)有助于拓展市场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有对市场活动、销售活动的预测,分析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成本,利润数据,并对客户分布,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做出科学的预测,以便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五)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 每一个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客户群,如果能对客户的伸层次需求进行研究,则可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用的客户数据,只要加以深入利用即可发现很多客户的潜在需求。 四、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实施 (一)电子商务网站上的客户关系管理 电子商务离不开因特网,网站是电子商务中企业与客户进行联系的特殊且重要的平台和沟通工具。网站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厂商与最终客户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作为客户,可以通过网站直接向厂商咨询信息、投述意见,发表看法;作为厂商,则可以利用网站实现向客户提出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另外,企业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信息,加快了信息传递、加快了商流的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了企业与客户(包括潜在客户)之间的新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才使电子商务具有如此旺盛、鲜活的生命力。为了和客户沟通,在电子商务中采取的措施: 1.电子邮件链接,便于客户和网站管理者通过邮件联系。邮寄目录,请客户签署邮寄单。让所有在邮寄单上的人及时了解你所提供的最新产品,为了把客户放在邮寄单上,在做第一次交易的时候询问客户的电子邮件地址,可以提供给他们两种选择,一种是明确列在邮寄单上,一种是不明确的,一旦有了地址,勾画出他们的购买行为,就可以传送适当的信息了。不久就会感受到顾客反馈的信息; 2.网络社区,培养稳定的客户群。社区建立的原则基于基本的心理学常识,人类不喜欢改变,不喜欢决策。一旦他们寻求某种大目标的时候,就会融入到一个团体中去,他们不愿意轻易放弃。考虑到客户第一次决定购买你的产品的难度,如果使下一次购买的障碍尽可能的低,他们就会非常满足,创造一种环境,让客户在其中培养良好的感觉,认识到他们是被理解的,成为了一种强势集团的成员;运用电子公告板,供客户在网上公开发表意见。通过邮件列表,定期或不定期向不同的客户群体发送不同信息;网上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消费倾向的变化;网上呼叫服务,及时解答客户的问题和投述; 3.客户购物专区,存放每一个客户的购物信息,便于客户跟踪、查询订单的执行。与顾客进行成功互动的一个先决条件是:需要向客户提供其购物全过程的全面情况,以推动他的购买决策。应当非常明确地告诉客户何时预定,一旦预定了商品,就要告诉它的价格。这中说明应该包括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这样,提高了购物过程的透明度。 (二)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 1.CRM系统的实施必须要有明确远景规划和近期实现目标。管理者制定规划与目标时,既要考虑企业内部的现状和实际管理水平,也要看到外部市场对企业的要求与挑战。只有明确实施CRM系统的初始原因,才能给出适合企业自身的CRM远景规划和近期实现目标; 2.高层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高层管理者对CRM项目实施的支持、理解与承诺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缺乏管理者支持与承诺会对项目实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使项目在启动时就已经举步维艰了。要得到管理者的支持与承诺,首先要求管理者必须对项目有相当的参与程度,进而能够对项目实施有一定理解。CRM系统实施所影响到的部门的高层领导应成为项目的发起人或参与人,CRM系统的实现目标、业务范围等信息应当经由他们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3.让业务来驱动CRM项目的实施。CRM系统是为了建立一套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服务体系,因此CRM系统的实施应当是以业务过程来驱动的。IT技术为CRM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但CRM真正的驱动力应来源于业务本身。CRM项目的实施必须要把握软件提供的先进技术与企业目前的运作流程间的平衡点,以项目实施的目标来考虑当前阶段的实施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任何一套CRM系统在对企业进行实施时都要做一定程度上的配置修改与调整,不应为了单纯适应软件限制而全盘放弃企业有特点、有优势的流程处理 4.有效地控制变更。项目实施不可避免地会使业务流程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到人员岗位和职责的变化,甚至引起部分组织结构的调整。如何将这些变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如何使企业内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认同并接受这一变化,是项目负责人将面临的严重挑战。新系统的实施还需要考虑对业务用户的各种培训,以及为配合新流程的相应的外部管理规定的制定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列入到变更管理的范围之中; 5.项目实施组织结构的建立。项目组成员会由企业内部成员和外部的实施伙伴共同组成。内部人员主要是企业高层领导、相关实施部门的业务骨干和IT技术人员。业务骨干的挑选要十分谨慎,他们应当真正熟悉企业目前的运作,并对流程具备一定的发言权和权威性,必须全职、全程地参与项目工作; 6.明确项目人员的奖惩制度。CRM实施过程中会发生人员流动,也会出现工作人员的效率不高、情绪不积极等情况。针对上述情况,要求项目组在建立项目小组和人员定位时,一定要在企业内部达成共识,防止在项目实施其间对人员的随意抽调。同时,还必须对项目组成员的职责分工有明确定义,将每项任务落实到人,明确对个人的考核目标,对优秀人员予以奖励,不能完成任务的予以处罚。 总的说来,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CRM虽然仅仅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子集,但是它把客户放在了核心位置。企业实施CRM,必须补上过去落下的“功课”——它要求企业更了解现存和潜在客户,要求企业能够准确及时地判断竞争对手的行为,要求企业能够追赶得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尤其要求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够适应这些变化。如果一个企业可以很好地吸收CRM理念,会看到在利润、客户忠诚度和客户满意度等多方面的提高,对未来的整体性的“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也就更有准备。 许多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表明:在电子商务发展时代,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强劲动力,只有客户关系管理的成功,才有电子商务的成功,也才有企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客户关系管理应用于会计服务行业 摘要: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实现并提高企业价值的必然要求。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新的系统,使企业在客户服务、市场竞争、销售以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协调的关系实体,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本文针对CRM在会计服务行业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立的具体操作及CRM在企业营销战略中的应用问题,重点研究CRM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CRM(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会计服务行业 20世纪末,围绕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国际营销理论和实践都有了极大的创新。在产品同质化和营销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更多集中在销售环节,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工作的重点。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的新型运作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有关的领域。CRM解决方案通过以对信息的有效集成为基础进行的客户快速反应,达到商业过程自动化并改进业务流程的目的。人们普遍认为,CRM将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在市场中高效运作并获取稳定利润的法宝。下面,就以客户关系管理在会计服务行业的应用,来探讨我国客户关系管理在现实中应用的可行之道。 一、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两个层次 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过程往往会面临两种典型的情况。其一,为众多的客户提供通过一次交互完成的、高频次的交易。在这类交易中,客户满意度较多地依赖于短时间内的即时感受,销售成功的关键在于大量的客户数据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些专家把这类应用称作面向行为的CRM。其二,为较少的客户提供通过多环节完成的、长周期的交易。 这类交易中客户满意度更多依赖于企业的业务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企业员工的表现。这就是面向过程的CRM。 由于会计服务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司的市场营销模式绝大多数属于B2B,也就是说公司客户居多。对这一类的客户,关系好坏更多的是取决于问题解决方案本身的优劣以及服务质量、响应速度等硬指标,其客户关系维持的核心并不仅仅在于细节上的客户关怀和盈利分析,而是应形成战略上的合作同盟关系,建立专业精干的销售队伍,给予客户以综合的解决方案。 二、会计服务行业客户关系管理模式的选择 1、客户关系管理模型的基本模式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多种业态下表现为几种典型模式: (1)一对一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企业将收集大量客户个人数据,并且尽可能地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每个客户的 需要。 (2)传统的CRM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客户数据主要用于客户分类,对不同特点的客户群进行管理,向其提供不同种类的产品和服务。 (3)个性化沟通和目标定位这一模型向所有客户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基本类似的,但是,结合客户的个人偏好及目标市场的特别需求,对产品和服务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2、会计服务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模式选择 遵循CRM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下面着重对会计服务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可行模式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包括:审计、资产评估、税务、会计咨询服务等等。其中,审计业务是重要的会计服务产品,能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大量资金。与此类似的还有资产评估业务。这一产品完全可以通过客户增值的办法提高销售。 这是因为,在CRM概念提出以前,大部分与会计服务类似行业的大宗客户管理采用的都是“一对一”模型。同时,“传统的CRM”模型也切合会计服务企业CRM活动开展的要求。因为在面对公司的大业务量客户和重点客户时,适合采用“一对一”的模型;而对业务量较小的一般客户时,则适合采用“传统的CRM”模型。这样做,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从同类客户中获取经验,避免出现失误。对占比例较大的非核心客户强调服务范围和服务的及时性;对数量较少但对公司收益贡献较大的重点客户则需要提供集中的纵向的积累的成长型服务。 三、会计服务企业CRM的具体实施 1、实施会计服务企业CRM的具体思路应该说,客户管理的任何模式都要求一种均衡的做法,包括战略、人员、系统、工作程序、资料、测评等等都需要兼顾,因此,推行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尚未形成完备CRM体系的公司在一开始需要针对公司存在的问题,从客户关系管理的思路入手,同时借助CRM模式作为参照,解决实际问题。 在公司的CRM战略实施的初始,“获取目标和保持活动”、“了解客户,他们需要怎样的服务管理”“赢回失去的顾客”等三个环节成为公司客户关系管理活动的切入点,具体落实在“客户信息数据在企业内部的顺利传递”、“瞄准客户的终身价值营造”这两个方面,主要目的是解决公司在市场销售、客户关系维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同时,在效果评估方面,力求明确范围和目标,这部分将在“基本步骤”和“具体实施”中详细列出。 其目的在于衡量实际业绩是否达到计划要求,以确保未来计划和活动更加周详精确。为方便实施,笔者趋向于采用由易到难的几个指标测试系统分步骤进行:客户流失(保持)指标,客户发展指标,人均业务量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等。 信息和技术是整个模式的基础,技术应用促进客户管理(从数据分析到数据汇总),使得核心客户管理方案充分发挥效能。在实际应用中,客户数据的收集汇总之所以能够付诸实施,不仅仅得益于技术层面上的许可,更主要的原因是公司战略、人员和工作流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2、CRM实施的具体方案 对于企业来说,建立CRM的目标是建立真正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结构,以最佳的价值定位瞄准最具吸引力的客户,最大化地提高运营效率,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 (1)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这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 客户资料的范围包括:对客户类型的划分、客户基本信息、客户联系人信息、企业销售人员的跟踪记录、客户状态、合同信息等,此外还包括可能的与发展目标客户和维护老客户相关的信息:部门(年度)任务、业务商机信息、行业动向信息、产业动向信息、宏观经济信息、地方区域经济信息、法律法规出台/变更信息、用户投诉等。 对客户的资料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录入,在此基础上即可完成基本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主要由数据表(包括客户基本信息表、客户销售管理表、客户业务管理表和客户服务管理表、经济信息动态表和客户投诉记录表),查询功能(包括企业资料查询;企业联络方式查询;主要联系人查询;业务协定查询;巡检、回访查询)以及报表生成系统(主要的报表包括:客户财务数据统计;客户信用分析;销售动态分析;投诉事件分析等)构成。 (2)分析和了解客户——通过捕捉和分析详尽的信息而对市场和客户有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可以对客户进行细分营销和细分管理。 按照比较传统的标准,可以将客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主要业务类型、业务量、合作年限、行业发展、经营状况、风险评估状况等等,力争比较全面地反映客户的实际情况。在客户划分中,笔者还趋向于将客户价值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为完成客户的终身价值营造的目标主题,就必须要确定客户在其“客户价值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客户采用合适的CRM模型。对大客户和重点客户需单独分析其客户价值,包括过去、现在、将来的状况。进而做到尽力维护、延续与处于价值高峰的客户的关系;对处于价值上升期的客户要采取措施,在帮助客户实现自身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推进其向价值高峰的迈进;而对处于价值下降通道的客户要分析其预期的价值变化,必要时(比如风险加大)果断放弃。 (3)销售互动管理——是客户在客户关系维护发展的过程中和企业建立起来的对话关系,这也是关系营销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所强调的是建立一套完备的客户拜访管理系统和客户信息反馈系统。销售人员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销售人员需要制定自己的年度计划(包括客户发展量、新拓展业务量等等),并将其与实际完成情况相结合作为考核指标之一; ②销售人员每月要有拜访计划,客户拜访前需要准备信息传递单,将公司欲向客户传达的信息准备好。拜访回来后,将信息传递单反馈回信息部存档。拜访计划的完成情况也是销售人员的考核指标之一。 ③重点客户(业务量20万以上)的信息资料由公司主管客户的副经理掌握,由客户服务部人员配合销售部做好重点客户的维护和服务,将公司资源集中用于“黄金客户”的关系管理,以帮助公司加大关系营销的力度。 ④完善客户维护管理,将客户流失率作为销售人员的考核指标之一。 ⑤实行销售人员月学习制度,包括公司市场营销战略、客户关系管理等等,帮助销售人员通过学习调整工作方法。 以上的销售人员管理办法避免了以前只注重业务完成量考核指标所带来的忽视客户服务、维护等方面内容的不足。 (4)客户关怀与服务管理——功能包括服务请求、服务内容、服务收费等管理,详细记录服务全程进行情况,将相关信息传递至信息部。 (5)客户增值管理——提供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使客户的盈利能力得到最大的挖掘。结合公司新业务的拓展及根据由客户信息库获得的资料分析客户潜在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前期的工作重点可以放在向现有客户推荐公司新的服务产品上,例如向审计业务客户推荐会计咨询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产品。 会计服务企业实施CRM的经验对类似的专业服务类企业也有参考价值,需要注意的是:CRM是一个需要耗费企业资源的战略项目,实践CRM系统可以从最关键的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进行,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后再来考虑其他部分,这一方法对于大量急于采用CRM战略又无法完成一个大的系统建设的企业来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总之,技术只是载体,能够将满足企业需要的管理理念贯彻落实才是应用技术的目的所在。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 摘要从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出发,联系当前实际,分析了企业客户服务水平在电子商务时代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方面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因特网 1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客户关系管理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20世纪80年代,自动销售系统SFA(SaleForceAutomation)和电话、计算机集成系统(CTIComputerTelephonyIntegration)就已经在国外的企业中广泛应用。SFA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销售定额计算销售人员的提成,预测利润,协调销售人员的活动;CTI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800电话服务,通过自动菜单选择和交互式语音反馈,让用户很快地与专业电话服务人员通话,记录交谈数据。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就是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的一种思想和技术,换句话说,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它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市场、销售、技术支持、客户关系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应用,以改善和增进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实现以更优质、更快捷、更富个性化的服务保持和吸引更多客户的目标,并通过全面优化面向客户的业务流程使保留老客户和获取新客户的成本达到最低化,最终使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实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2在电子商务时代客户关系管理的新特点 在传统条件下实现客户关系管理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客户信息的分散性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业务运作的独立性,基于因特网的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完整的收集、分析、开发和利用各种客户资源的系统,它的新特点有: (1)集中了企业内部原来分散的各种客户数据形成了正确、完整、统一的客户信息为各部门所共享;(2)客户与企业任一个部门打交道都能得到一致的信息;(3)客户可选择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等多种方式与企业联系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因为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是高度集成的;(4)客户与公司交往的各种信息都能字对方的客户数据库中得到体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5)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准确判断客户的需求特性,以便有的放矢的开展客户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3客户关系管理带给企业的主要优势 (1)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在降低成本方面,客户关系管理使销售和营销过程自动化,大大降低了销售费用和营销费用。并且,由于客户关系管理使企业与客户产生高度互动,可帮助企业实现更准确的客户定位,使企业留住老客户,获得新客户的成本显著下降。在增加收入方面,由于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实现交叉销售,可带来额外的新收入来源。并且,由于采用了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更家密切与客户的关系,增加订单的数量和频率,减少客户的流失。 (2)提高业务运作效率。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企业内部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使业务流程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使用业务处理的时间大大缩短,员工的工作也将得到简化,使企业内外的各项业务得到有效的运转,保证客户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得到满意的服务。所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节省企业产品生产、销售的周期,降低原材料和产品的库存,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大有帮助。 (3)保留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客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企业进行交流和业务往来,企业的客户数据库可以记录分析客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向每一位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产品和服务,而且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交易记录提供不同层次的优惠措施,鼓励客户长期与企业开展业务。 (4)有助于拓展市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有对市场活动、销售活动的预测,分析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成本,利润数据,并对客户分布,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做出科学的预测,以便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5)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每一个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客户群,如果能对客户的伸层次需求进行研究,则可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用的客户数据,只要加以深入利用即可发现很多客户的潜在需求。4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实施 首先,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不仅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推动也需要提高员工对客户关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要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客户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没有满意的客户就不可能有员工的前途,同时客户繁荣满意与忠诚度需要靠每一位员工通过积极的努力去精心地培育,客户关系管理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下,才能保证客户关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要组建项目实施团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施必须有专门的团队来具体组织领导,这一团队的成员既应包括公司的主要领导,以及企业内部信息技术、营销、销售、客户支持、财务、生产研发等各部门的代表,还必须要有外部的顾问人员参与,有条件的话还应邀请客户代表参与到项目中来。最后,进行业务需求分析。从客户和企业相关部门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有效性。因此,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业务需求分析是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电子商务离不开因特网,网站是电子商务中企业与客户进行联系的特殊且重要的平台和沟通工具。网站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厂商与最终客户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作为客户,可以通过网站直接向厂商咨询信息、投述意见,发表看法;作为厂商,则可以利用网站实现向客户提出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另外,企业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信息,加快可信息传递、加快了商流的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了企业与客户(包括潜在客户)之间的新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才使电子商务具有如此旺盛、鲜活的生命力。为了和客户沟通,在电子商务中采取的措施: (1)电子邮件链接,便于客户和网站管理者通过邮件联系。邮寄目录,请客户签署邮寄单。让所有在邮寄单上的人及时了解你所提供的最新产品,为了把客户放在邮寄单上,在做第一次交易的时候询问客户的电子邮件地址,可以提供给他们两种选择,一种是明确列在邮寄单上,一种是不明确的,一旦有了地址,勾画出他们的购买行为,就可以传送适当的信息了。不久就会感受到顾客反馈的信息。 (2)网络社区,培养稳定的客户群。社区建立的原则基于基本的心理学常识,人类不喜欢改变,不喜欢决策。一旦他们寻求某种大目标的时候,就会融入到一个团体中去,他们不愿意轻易放弃。考虑到客户第一次决定购买你的产品的难度,如果使下一次购买的障碍尽可能的低,他们就会非常满足,创造一种环境,让客户在其中培养良好的感觉,认识到他们是被理解的,成为了一种强势集团的成员;运用电子公告板,供客户在网上公开发表意见。通过邮件列表,定期或不定期向不同的客户群体发送不同信息;网上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消费倾向的变化;网上呼叫服务,及时解答客户的问题和投述。 (3)客户购物专区,存放每一个客户的购物信息,便于客户跟踪、查询订单的执行。与顾客进行成功互动的一个先决条件是:需要向客户提供其购物全过程的全面情况,以推动他的购买决策。应当非常明确地告诉客户何时预定,一旦预定了商品,就要告诉它的价格。这中说明应该包括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这样,提高了购物过程的透明度。 5结语 无论产品多么的好,无论品牌多么有名,如果要保持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做好客户服务是唯一选择。实际上任何产品和服务,从生产到会计核算,都有可能成为商品,每一个竞争者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尽量消除缺陷。如果企业要从竞争中胜出,那么,可以使企业保持持续优势的一项就是优秀的客户服务。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 内容提要:为客户创造可感知的价值并不断增值,是客户关系管理的精髓和出发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留住顾客。服务领域由于面对着庞大、复杂的消费群体,正确、有效地与客户保持关系(特别是给企业创造丰厚利润的长期关系)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希望通过对理论和现实的初步考察,为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通过建立个性化的关系纽带来保持顾客的营销方式,其实并不是什么十分新鲜的事物。可以说大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运营基本上沿用这种后来被称之为“关系营销”的模式。那时,人们的交易空间狭窄,交易内容简单,交易的频率和数量较少,所以彼此间建立真诚、紧密的个人关系几乎成为了一种习惯。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冲淡了人们的关系纽带。突然喷涌出来的大量需求使得大工厂、大公司埋头于生产与供应,无心理会个别消费者的需求;人们活动空间扩大,交易内容变得复杂起来,彼此建立、维持固定的关系十分困难。只有一些小公司、小作坊依然沿用着原有的“关系运营”模式,这种模式成为他们在大工业浪潮中对抗工业巨人的有力武器。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规模已经不再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消费者的地位也逐渐抬升,现实迫使大公司开始向小公司学习。 一、市场格局发生巨变,保持客户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 与大工业时代相比,21世纪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的逆转。 1.买方市场基本出现 这种市场格局对市场竞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竞争的主要表现从买方之间的竞争,转向卖方之间和买方与卖方之间的竞争。 在卖方市场格局中,由于产品/服务的相对稀缺,消费的焦点放在了产品/服务的数量上,生产成为卖方的第一要务;由于受到生产力的约束,在与卖方的较量中,买方的市场势力微弱。同时,买方之间为争夺产品/服务的较量远烈于卖方之间为争夺顾客的较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逐渐丰富起来,同一种需求可以由多种产品/服务来满足,选择权的拥有和扩大使得消费的焦点转向了产品/服务的质量,买方的市场地位逐步抬升,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公开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起来。同时,买方的个性化需求也随着其市场地位的提高而逐步膨胀,卖方之间为争夺顾客和市场份额的较量愈演愈烈。 2.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增大 在美国西部淘金热的时代,面对的是广袤无垠的“处女地”。起初,淘金者很容易就发掘出一座规模不小的金矿。随着越来越多的淘金者的加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挖掘的金矿已基本曝光,淘金者很难再寻找出新的大金矿,毕竟矿产资源是有限的。 同样,一定技术水平下的顾客资源也是稀缺的。现在已经不可能像大工业时代那样,非常轻松地寻找并进入到大片未开发的市场需求。卖方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增大,而且多数已开发的市场已处在了饱和的状态,所以彼此之间争夺现有客户资源成为了竞争的一个重点。 因此,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重视、保持现有顾客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服务成为保持客户的重要战略或手段 传统的营销组合工具在保持客户方面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服务的提供的服务质量的提高成为保持客户的有力武器。围绕客户保持这个焦点,当前营销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工业企业和服务企业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服务对于制造商微不足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服务成为顾客消费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ChristianGronroos,1997)。为了留住顾客,许多工业企业开始重视服务。这些服务包括送货上门、产品和设备的安装与保养、顾客培训以及投诉处理等等。有些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商甚至推行服务先导的发展战略,开始向服务型的企业转变。IBM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收入约有85%来自硬件销售,而现在,它的收入1/3来自诸如管理咨询、为客户打理信息技术资产、提供新的软件系统等服务项目。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这家当初人人都以为只卖大型机的企业变成了当今世界最大的服务机构之一。 2.服务同质化趋势明显 服务的导入不仅没有缓解竞争的压力,相反由于竞争领域的扩大(服务成为竞争的新战场),使得竞争更加激烈。由于服务的无形性,使得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出现普遍化延伸。一方面,竞争对手的服务创新会提升顾客的服务期望,顾客希望立即得到相同甚至是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导致顾客期望增长的并非只有直接竞争对手,还包括所有那些顾客有购买体验的地方。如果有一个行业提供了某种服务,顾客接着就会希望其他行业也能这么做:那些经常坐飞机的顾客会把他们对服务的期望带到四面八方;如果顾客在进餐时不必排队等候,他们就会希望在旅馆及市场链的其他环节也能得到相同的服务。 顾客期望普遍化延伸的结果是服务同质化趋势明显,服务创新难度加大。服务的提供不仅没有成为企业保持客户的良方,相反如何在服务领域里保持客户、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实践误区 根据我们对通讯、金融等行业的实地调查了解,感觉现实的服务领域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重大误区(也是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把CRM软件等同于CRM 一些企业以为开发、安装了CRM系统软件,就实现了对顾客进行客户化、关系化的管理,对关系营销的精髓存在严重误解。 2.CRM信息系统与营销策划脱节 由于CRM系统内客户信息的不真实、不健全或信息编制的不科学,导致策划人员无法从中发掘客户价值,也不知道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服务,只能穷于价格战或坐等市场的变化。 3.缺乏商业化的理念 多数企业在实行客户关系管理运作的过程中,忽视了商业化的理念,即成本一效益的理念。这表现在:(1)不估算客户的价值;(2)“最惠户待遇”普遍化,在提供服务时不严格区分客户;(3)扭曲个性化服务,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所有服务,包括本职服务以外的需求;(4)姑息“刁蛮”客户的不正当要求。这些行为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作成本,也损坏了忠诚客户、大客户和内部员工的利益,损坏了企业的形象。 4.CRM与ERP的脱节 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都没有适应客户关系管理的要求:各职能部门依然分立;服务接触界面不完善,后台支撑不到位;服务质量控制缺失。 5.内部营销的忽视 集中体现在对客户经理的选拔、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无法建立起服务客户的企业文化。 考察的结果让我们觉得,对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进行系统思考,挖掘客户关系管理运作的关键环节,探索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他们纳入到一个科学的逻辑体系中,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四、关系营销的概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理论界开始研究这些问题:关系营销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关系营销? 1983年,美国学者TheodoreLevitt的一篇被誉为关系营销领域里程碑式的文章《AFTERTHESALEISOVER》,拉开了工业市场关系营销研究的帷幕。在这篇文章里,Levitt教授指出,“买卖双方的关系很少在一笔交易结束后终止,相反,交易结束后,这种关系得到加强,并影响买方决定下一次购买时的选择”。“重点应该怎样从推销转移到保证顾客在销售结束后持续地感到满意”。这篇文章在推销观念盛行的时期提出“仅仅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是不够的,发展持久的关系才是公司最重要的一项资产”这样的观念,给后继者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同一时期,美国学者LeonardL.Berry将关系营销的概念引入服务的范畴,并对关系营销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关系营销就是吸引、保持以及加强客户关系。市场营销的观念是,吸引新顾客仅仅是营销过程的第一步。巩固关系、把一般顾客转化成忠实顾客、像对待客户一样为顾客提供服务,这些都是市场营销。 其后,芬兰学者克里斯汀·格罗鲁斯(Christian.Gronroos)在Berry教授定义的基础上,对关系营销作出了一个更全面的界定。他认为,关系营销是建立、维持、加强、商业化顾客关系(不一定一直都是长期的关系),以保证各参与方的目标得以满足,这要通过相互交换和履行承诺来实现,彼此的信赖相当重要。对一个服务提供者来说,建立关系意味着给予承诺;维持关系意味着履行承诺;加强关系意味着在先前承诺履行的基础上给予新的承诺;商业化关系意味着从长期来看,交易的成本—利润比是正相关的。 商业化概念的提出,使得关系营销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它为关系营销实际运作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五、关系营销的运作模式 在将关系营销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模型的过程中,欧洲的学者们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 1991年,英国Cranfield管理学院的AdrianPayne教授提出了关系营销六大市场模型,将所有影响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的因素归入顾客市场(Customermarkets),内部市场(Internalmarkets),推荐市场(Referralmarkets),影响市场(Influencemarkets),招聘市场(Recruitmentmarkets),供应市场(Suppliermarkets),企业在与顾客打交道时,要注意其他市场的作用,必须保证六个市场高度协调统一,因为这六个市场是成功的客户关系的舞台(见图1)。 Payne教授提倡依托六大市场模型制定关系营销计划,它包括顾客发展计划、供应商发展计划、内部市场计划、影响计划、推荐计划、招聘计划,这些计划都为实现整体的客户保持目标而努力(见图2)。 Payne教授还提出了关系阶梯模型,为企业建立、推进客户关系指明了方向。潜在顾客(Prospect)——顾客(Customer)——客户(Client)——支持者(Support)——宣传者(Advocate)——伙伴(Partner)。可以说,Payne教授所做的开创性研究为关系营销的实际运作铺平了道路。尽管他提出的模型还仅仅停留在宏观战略的层面,还只是观念向战略的一种初始过渡。 1993年,在Payne教授研究的基础上,Cranfield管理学院的MoiraClark,HelenPeck,AdrianPayne和MartinChristopher根据Gluck(1980)商业体系(thebusinesssystem)和Porter(1985)价值链(thevaluechain)的思想,又提出了关系管理链的模式,进一步将关系营销理念推向可操作的层面。整个关系管理链的核心观念是:在价值链上自始至终创造和维持互惠互利的优越关系,最终实现客户价值的增加。 具体来说,首先,它将六大市场简化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市场,关系链的管理是在两大市场协调运作的框架下进行的,而关系链管理也必须保证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不断融合;同时,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分类,将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两大市场整合计划的支撑下,整个关系链管理流程分为五个步骤: (1)确定价值内涵。企业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顾客需要企业提供哪些价值以及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哪些价值。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企业对顾客、企业自身以及竞争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服务领域里,为了明确顾客的价值内涵,企业需要做的工作包括: 一是确定关键的服务要素。首先,企业需要明确顾客如何衡量服务与4P之间的重要性:相对于4P而言,他们赋予服务的权重是多大?其次,顾客对服务单个要素的重要性又做如何评价? 二是测量服务偏好。运用替换技术(Tradeoff)测量出顾客对服务中每个元素的偏好程度。 三是竞争标杆测量。明确顾客如何评价公司和竞争者在重要服务要素方面的表现。 (2)细分、目标和定位。在对顾客、公司和竞争者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按照顾客的价值需求对顾客进行归类;对每个群体进行盈利性分析;完善顾客档案,为不同的群体确定不同的关系战略和服务战略。 (3)确定运作和交付系统。明确了顾客价值需求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将优质的服务交付给顾客,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大规模定制化、服务交付的细分、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流程改造与提升。 (4)对已交付的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服务交付之后,企业需要对已交付的价值做一番分析和评价,大致估算出顾客所获取的净价值(=服务价值servicevalue+产品价值productvalue+人员价值peoplevalue+形象价值imagevalue-货币价格monetaryprice-时间成本timecost-精力成本energycost-体力成本psychologicalcost)。 (5)控制与反馈。监控整个服务流程,研究员工的满意度和顾客的满意度,作为以后战略制定的基础。 MoiraClark等人按照管理的一般流程(分析、计划、执行、控制)对关系价值链的运作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描述,基本勾勒出关系营销实践运用的框架(见图3)。 但是,MoiraClark等人提出的模式有些地方还存在着逻辑混乱、遗漏和重复的弊病。比如,数据库营销的内容应该归在运作体系中,而不是细分与定位的部分,缺少关系营销策略(尤其是关系定价)的内容;第四步的内容实际上也是顾客满意度研究的范畴。 基于这些问题,Payne教授1995年再次谈及关系管理链时,对它进行了重新规整: (1)在模型中明确提出了顾客价值链的概念,避免了以前将服务与其他4P过分分割的狭隘视角,因为顾客的价值是靠服务与其他营销工具一起创造而得的,而不单单只是服务的功劳。 (2)强调以顾客价值为细分基础而不仅仅是服务偏好。 (3)将对已交付的价值进行的分析归入评价和反馈部分,使得流程更清晰、简单。 (4)Payne教授也提到了企业需要将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化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关系经理”的出现以及对他们的授权、激励与监督。这个话题的出现,表明关系营销的运作研究已经直接锲入企业的微观层面,开始与企业在具体运作中出现的问题直接结合起来(见图4)。 另外,EvertGummesson,MartinChristopher,DavidBallantyne等人也在关系营销运作模式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其中,EvertGummesson将关系分为五大类30种,并设想了一个虚拟的组织,这个组织依托关系而生存。从实体上来看,它可能非常小,但从关系网来看,它非常大。EvertGummesson认为这种组织是以后发展的趋势。 六、分支研究的相关情况 在各成体系的、分散的研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果。如:JamesW.Cortada(1999)等人提出的持续的顾客价值管理流程;PatriciaB.Seybold(2000)、ValarieA.Zeithaml(1996)等人从财务的角度计算顾客价值的方法;BarbaraBundJackson(1985)和NigelCampbell(1990)从战略的角度对关系的分类,LeonardL.Berry(1985)和Payne(1999)基于客户服务的市场战略细分的研究;LeonardL.Berry(1983)提出的五种关系营销策略,DavidE.Bowen(1992)、JanePickard(1993)、LeonardA.Schlesinger(1991)在服务授权方面的研究;G.LynnShostack(1985)和ValarieA.Zeithaml(1996)对服务接触界面的研究。 还有大量关于内部营销和流程再造方面的文献。 七、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我们觉得可以在Payne教授关系管理链的框架下,进行深入的、策略化的研究。 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研究的主要命题是:企业(尤其是服务型的企业)怎样通过服务的提供来保持客户。这个命题的深入必然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了解客户的价值链,包括顾客的价值偏好和期望。(2)开发让客户感觉有价值的服务内容。(3)以最小的成本将这些服务“有质量”地传递给客户。(4)将以上的行为程式化,持续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5)监控以上进程的运作与变化。其中,客户价值管理和客户服务进程管理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希望有所突破的地方。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 内容提要:为客户创造可感知的价值并不断增值,是客户关系管理的精髓和出发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留住顾客。服务领域由于面对着庞大、复杂的消费群体,正确、有效地与客户保持关系(特别是给企业创造丰厚利润的长期关系)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希望通过对理论和现实的初步考察,为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通过建立个性化的关系纽带来保持顾客的营销方式,其实并不是什么十分新鲜的事物。可以说大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运营基本上沿用这种后来被称之为“关系营销”的模式。那时,人们的交易空间狭窄,交易内容简单,交易的频率和数量较少,所以彼此间建立真诚、紧密的个人关系几乎成为了一种习惯。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冲淡了人们的关系纽带。突然喷涌出来的大量需求使得大工厂、大公司埋头于生产与供应,无心理会个别消费者的需求;人们活动空间扩大,交易内容变得复杂起来,彼此建立、维持固定的关系十分困难。只有一些小公司、小作坊依然沿用着原有的“关系运营”模式,这种模式成为他们在大工业浪潮中对抗工业巨人的有力武器。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规模已经不再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消费者的地位也逐渐抬升,现实迫使大公司开始向小公司学习。 一、市场格局发生巨变,保持客户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 与大工业时代相比,21世纪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的逆转。 1.买方市场基本出现 这种市场格局对市场竞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竞争的主要表现从买方之间的竞争,转向卖方之间和买方与卖方之间的竞争。 在卖方市场格局中,由于产品/服务的相对稀缺,消费的焦点放在了产品/服务的数量上,生产成为卖方的第一要务;由于受到生产力的约束,在与卖方的较量中,买方的市场势力微弱。同时,买方之间为争夺产品/服务的较量远烈于卖方之间为争夺顾客的较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逐渐丰富起来,同一种需求可以由多种产品/服务来满足,选择权的拥有和扩大使得消费的焦点转向了产品/服务的质量,买方的市场地位逐步抬升,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公开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起来。同时,买方的个性化需求也随着其市场地位的提高而逐步膨胀,卖方之间为争夺顾客和市场份额的较量愈演愈烈。 2.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增大 在美国西部淘金热的时代,面对的是广袤无垠的“处女地”。起初,淘金者很容易就发掘出一座规模不小的金矿。随着越来越多的淘金者的加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挖掘的金矿已基本曝光,淘金者很难再寻找出新的大金矿,毕竟矿产资源是有限的。 同样,一定技术水平下的顾客资源也是稀缺的。现在已经不可能像大工业时代那样,非常轻松地寻找并进入到大片未开发的市场需求。卖方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增大,而且多数已开发的市场已处在了饱和的状态,所以彼此之间争夺现有客户资源成为了竞争的一个重点。 因此,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重视、保持现有顾客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服务成为保持客户的重要战略或手段 传统的营销组合工具在保持客户方面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服务的提供的服务质量的提高成为保持客户的有力武器。围绕客户保持这个焦点,当前营销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工业企业和服务企业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服务对于制造商微不足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服务成为顾客消费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ChristianGronroos,1997)。为了留住顾客,许多工业企业开始重视服务。这些服务包括送货上门、产品和设备的安装与保养、顾客培训以及投诉处理等等。有些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商甚至推行服务先导的发展战略,开始向服务型的企业转变。IBM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收入约有85%来自硬件销售,而现在,它的收入1/3来自诸如管理咨询、为客户打理信息技术资产、提供新的软件系统等服务项目。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这家当初人人都以为只卖大型机的企业变成了当今世界最大的服务机构之一。 2.服务同质化趋势明显 服务的导入不仅没有缓解竞争的压力,相反由于竞争领域的扩大(服务成为竞争的新战场),使得竞争更加激烈。由于服务的无形性,使得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出现普遍化延伸。一方面,竞争对手的服务创新会提升顾客的服务期望,顾客希望立即得到相同甚至是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导致顾客期望增长的并非只有直接竞争对手,还包括所有那些顾客有购买体验的地方。如果有一个行业提供了某种服务,顾客接着就会希望其他行业也能这么做:那些经常坐飞机的顾客会把他们对服务的期望带到四面八方;如果顾客在进餐时不必排队等候,他们就会希望在旅馆及市场链的其他环节也能得到相同的服务。 顾客期望普遍化延伸的结果是服务同质化趋势明显,服务创新难度加大。服务的提供不仅没有成为企业保持客户的良方,相反如何在服务领域里保持客户、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实践误区 根据我们对通讯、金融等行业的实地调查了解,感觉现实的服务领域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重大误区(也是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把CRM软件等同于CRM 一些企业以为开发、安装了CRM系统软件,就实现了对顾客进行客户化、关系化的管理,对关系营销的精髓存在严重误解。 2.CRM信息系统与营销策划脱节 由于CRM系统内客户信息的不真实、不健全或信息编制的不科学,导致策划人员无法从中发掘客户价值,也不知道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服务,只能穷于价格战或坐等市场的变化。 3.缺乏商业化的理念 多数企业在实行客户关系管理运作的过程中,忽视了商业化的理念,即成本一效益的理念。这表现在:(1)不估算客户的价值;(2)“最惠户待遇”普遍化,在提供服务时不严格区分客户;(3)扭曲个性化服务,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所有服务,包括本职服务以外的需求;(4)姑息“刁蛮”客户的不正当要求。这些行为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作成本,也损坏了忠诚客户、大客户和内部员工的利益,损坏了企业的形象。 4.CRM与ERP的脱节 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都没有适应客户关系管理的要求:各职能部门依然分立;服务接触界面不完善,后台支撑不到位;服务质量控制缺失。 5.内部营销的忽视 集中体现在对客户经理的选拔、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无法建立起服务客户的企业文化。 考察的结果让我们觉得,对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进行系统思考,挖掘客户关系管理运作的关键环节,探索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他们纳入到一个科学的逻辑体系中,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四、关系营销的概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理论界开始研究这些问题:关系营销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关系营销? 1983年,美国学者TheodoreLevitt的一篇被誉为关系营销领域里程碑式的文章《AFTERTHESALEISOVER》,拉开了工业市场关系营销研究的帷幕。在这篇文章里,Levitt教授指出,“买卖双方的关系很少在一笔交易结束后终止,相反,交易结束后,这种关系得到加强,并影响买方决定下一次购买时的选择”。“重点应该怎样从推销转移到保证顾客在销售结束后持续地感到满意”。这篇文章在推销观念盛行的时期提出“仅仅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是不够的,发展持久的关系才是公司最重要的一项资产”这样的观念,给后继者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同一时期,美国学者LeonardL.Berry将关系营销的概念引入服务的范畴,并对关系营销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关系营销就是吸引、保持以及加强客户关系。市场营销的观念是,吸引新顾客仅仅是营销过程的第一步。巩固关系、把一般顾客转化成忠实顾客、像对待客户一样为顾客提供服务,这些都是市场营销。 其后,芬兰学者克里斯汀·格罗鲁斯(Christian.Gronroos)在Berry教授定义的基础上,对关系营销作出了一个更全面的界定。他认为,关系营销是建立、维持、加强、商业化顾客关系(不一定一直都是长期的关系),以保证各参与方的目标得以满足,这要通过相互交换和履行承诺来实现,彼此的信赖相当重要。对一个服务提供者来说,建立关系意味着给予承诺;维持关系意味着履行承诺;加强关系意味着在先前承诺履行的基础上给予新的承诺;商业化关系意味着从长期来看,交易的成本—利润比是正相关的。 商业化概念的提出,使得关系营销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它为关系营销实际运作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五、关系营销的运作模式 在将关系营销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模型的过程中,欧洲的学者们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 1991年,英国Cranfield管理学院的AdrianPayne教授提出了关系营销六大市场模型,将所有影响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的因素归入顾客市场(Customermarkets),内部市场(Internalmarkets),推荐市场(Referralmarkets),影响市场(Influencemarkets),招聘市场(Recruitmentmarkets),供应市场(Suppliermarkets),企业在与顾客打交道时,要注意其他市场的作用,必须保证六个市场高度协调统一,因为这六个市场是成功的客户关系的舞台(见图1)。 Payne教授提倡依托六大市场模型制定关系营销计划,它包括顾客发展计划、供应商发展计划、内部市场计划、影响计划、推荐计划、招聘计划,这些计划都为实现整体的客户保持目标而努力(见图2)。 Payne教授还提出了关系阶梯模型,为企业建立、推进客户关系指明了方向。潜在顾客(Prospect)——顾客(Customer)——客户(Client)——支持者(Support)——宣传者(Advocate)——伙伴(Partner)。可以说,Payne教授所做的开创性研究为关系营销的实际运作铺平了道路。尽管他提出的模型还仅仅停留在宏观战略的层面,还只是观念向战略的一种初始过渡。 1993年,在Payne教授研究的基础上,Cranfield管理学院的MoiraClark,HelenPeck,AdrianPayne和MartinChristopher根据Gluck(1980)商业体系(thebusinesssystem)和Porter(1985)价值链(thevaluechain)的思想,又提出了关系管理链的模式,进一步将关系营销理念推向可操作的层面。整个关系管理链的核心观念是:在价值链上自始至终创造和维持互惠互利的优越关系,最终实现客户价值的增加。 具体来说,首先,它将六大市场简化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市场,关系链的管理是在两大市场协调运作的框架下进行的,而关系链管理也必须保证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不断融合;同时,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分类,将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两大市场整合计划的支撑下,整个关系链管理流程分为五个步骤: (1)确定价值内涵。企业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顾客需要企业提供哪些价值以及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哪些价值。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企业对顾客、企业自身以及竞争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服务领域里,为了明确顾客的价值内涵,企业需要做的工作包括: 一是确定关键的服务要素。首先,企业需要明确顾客如何衡量服务与4P之间的重要性:相对于4P而言,他们赋予服务的权重是多大?其次,顾客对服务单个要素的重要性又做如何评价? 二是测量服务偏好。运用替换技术(Tradeoff)测量出顾客对服务中每个元素的偏好程度。 三是竞争标杆测量。明确顾客如何评价公司和竞争者在重要服务要素方面的表现。 (2)细分、目标和定位。在对顾客、公司和竞争者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按照顾客的价值需求对顾客进行归类;对每个群体进行盈利性分析;完善顾客档案,为不同的群体确定不同的关系战略和服务战略。 (3)确定运作和交付系统。明确了顾客价值需求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将优质的服务交付给顾客,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大规模定制化、服务交付的细分、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流程改造与提升。 (4)对已交付的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服务交付之后,企业需要对已交付的价值做一番分析和评价,大致估算出顾客所获取的净价值(=服务价值servicevalue+产品价值productvalue+人员价值peoplevalue+形象价值imagevalue-货币价格monetaryprice-时间成本timecost-精力成本energycost-体力成本psychologicalcost)。 (5)控制与反馈。监控整个服务流程,研究员工的满意度和顾客的满意度,作为以后战略制定的基础。 MoiraClark等人按照管理的一般流程(分析、计划、执行、控制)对关系价值链的运作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描述,基本勾勒出关系营销实践运用的框架(见图3)。 但是,MoiraClark等人提出的模式有些地方还存在着逻辑混乱、遗漏和重复的弊病。比如,数据库营销的内容应该归在运作体系中,而不是细分与定位的部分,缺少关系营销策略(尤其是关系定价)的内容;第四步的内容实际上也是顾客满意度研究的范畴。 基于这些问题,Payne教授1995年再次谈及关系管理链时,对它进行了重新规整: (1)在模型中明确提出了顾客价值链的概念,避免了以前将服务与其他4P过分分割的狭隘视角,因为顾客的价值是靠服务与其他营销工具一起创造而得的,而不单单只是服务的功劳。 (2)强调以顾客价值为细分基础而不仅仅是服务偏好。 (3)将对已交付的价值进行的分析归入评价和反馈部分,使得流程更清晰、简单。 (4)Payne教授也提到了企业需要将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化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关系经理”的出现以及对他们的授权、激励与监督。这个话题的出现,表明关系营销的运作研究已经直接锲入企业的微观层面,开始与企业在具体运作中出现的问题直接结合起来(见图4)。 另外,EvertGummesson,MartinChristopher,DavidBallantyne等人也在关系营销运作模式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其中,EvertGummesson将关系分为五大类30种,并设想了一个虚拟的组织,这个组织依托关系而生存。从实体上来看,它可能非常小,但从关系网来看,它非常大。EvertGummesson认为这种组织是以后发展的趋势。 六、分支研究的相关情况 在各成体系的、分散的研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果。如:JamesW.Cortada(1999)等人提出的持续的顾客价值管理流程;PatriciaB.Seybold(2000)、ValarieA.Zeithaml(1996)等人从财务的角度计算顾客价值的方法;BarbaraBundJackson(1985)和NigelCampbell(1990)从战略的角度对关系的分类,LeonardL.Berry(1985)和Payne(1999)基于客户服务的市场战略细分的研究;LeonardL.Berry(1983)提出的五种关系营销策略,DavidE.Bowen(1992)、JanePickard(1993)、LeonardA.Schlesinger(1991)在服务授权方面的研究;G.LynnShostack(1985)和ValarieA.Zeithaml(1996)对服务接触界面的研究。 还有大量关于内部营销和流程再造方面的文献。 七、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我们觉得可以在Payne教授关系管理链的框架下,进行深入的、策略化的研究。 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研究的主要命题是:企业(尤其是服务型的企业)怎样通过服务的提供来保持客户。这个命题的深入必然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了解客户的价值链,包括顾客的价值偏好和期望。(2)开发让客户感觉有价值的服务内容。(3)以最小的成本将这些服务“有质量”地传递给客户。(4)将以上的行为程式化,持续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5)监控以上进程的运作与变化。其中,客户价值管理和客户服务进程管理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希望有所突破的地方。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客户关系管理营销 经过二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形态正逐渐由稀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度,但这种过剩是底层次的过剩,产品的技术差别很小,同质化现象很严重,企业的习惯营销思维仍是以产品的推销为主,一次又一次地祭起“价格战”的大旗,结果是消费者逐渐麻木,并开始怀疑产品的品质,同时又严重削弱了企业的资本积累、科研开发及后续发展的能力。21世纪,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有两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企业品牌,二是顾客的满意度,但顾客的满意和忠诚不是通过简单的削价可以换来,也不是通过折扣、积分等暂时的经济利益可以买来的,要靠数据库和顾客关系管理(CRM)系统,从与顾客的交流互动中更好地了解顾客需求来实现。 数据库营销作为本世纪90年代一种方兴未艾的营销形式,包含了关系营销的观念,着重于给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持续的服务,从而和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MIS)来充分的建设和利用客户数据库,而且,强大而完善的数据库是未来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基础。 1.未来的顾客服务模式与CRM的运用 顾客服务模式的变化 忠诚、持久而稳定的顾客群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国外,93%的公司首席执行官认为"顾客资源"是企业成功和更具有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营销的关键是争取和留住顾客,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地需求,和顾客建立互相信任的稳定的双向沟通的互动关系。传统的只是单向被动的适应消费者的营销方式已经落在时代变化的后面,这种慢一拍的市场跟进不仅不能享受到高额利润,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往往对企业而言还可能是致命的。现代的企业各个部门将被高度整合起来,以顾客为中心工作,追求顾客的终身价值。 顾客关系管理(CRM)呼之欲出 实现顾客的忠诚度,满足顾客随时变化的需求,相应的是企业管理的重心正从内部向外部扩展,从生产制造向顾客关系管理转移:ERP—SCM—CRM……顾客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据2001年2月27日中国经营报消息,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和康柏合作,投资400万启动大中华地区制药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客户管理系统(CRM),由Sibel公司提供软件解决方案,上海罗氏希望在3、4年内通过CRM的建设,彻底改变与客户打交道的方式。 CRM作为新一代的顾客资源管理系统,把企业的销售、市场和服务等部门整合起来,有效地把各个渠道传来的客户信息集中在一个数据库里。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共享这同一个客户数据库,发生在这个客户上的各种接触,无论是他何时索要过公司简介,还是他是否曾经购买过产品都记录在案,每个与这一顾客打交道的部门经手人可以很轻易地查询到这些数据,让这个顾客得到整体的关怀。从中我们也可发现,CRM系统的基础是一个数据完备、功能完善的客户数据库在营销中的整体功能发挥。 2.数据库营销的实际应用 数据库营销,是在企业通过收集和积累消费者大量的信息,经过处理后预测消费者有多大可能去购买某种产品,以及利用这些信息给产品以精确定位,有针对性地制作营销信息达到说服消费者去购买产品地目的。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各个部门都对顾客的资料有详细全面的了解,可以给予顾客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支持和营销设计,使“一对一的顾客关系管理”成为可能。数据库营销是一个“信息双向交流”的体系,它为每一位目标顾客提供了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并且这种反馈是可测定和度量的。 数据库营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里已相当普及,在美国,1994年DonnelleyMarketing公司的调查显示,56%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有营销数据库,10%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正在计划建设营销数据库,85%的零售商和制造商认为在本世纪末,他们将需要一个强大的营销数据库来支持他们的竞争实力。从全球来看,数据库直销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在维系顾客、提高销售额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宏观功能——市场预测和实时反应 客户数据库的各种原始数据,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析”在潜在的数据中发现赢利机会。基于顾客年龄、性别、人口统计数据和其它类似因素,对顾客购买某一具体货物可能性作出预测;能够根据数据库中顾客信息特征有针对性的判定营销策略,促销手段,提高营销效率,帮助公司决定制造适销的产品以及使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可以以所有可能的方式研究数据,按地区、国家、顾客大小、产品、销售人员、甚至按邮编,从而比较出不同市场销售业绩,找出数字背后的原因,挖掘出市场潜力。企业产品质量上或者功能的反馈信息首先通过市场、销售、服务等一线人员从面对面的顾客口中得知,把有关的信息整理好以后,输入数据库,定期对市场上的顾客信息进行分析,提出报告,帮助产品在工艺或功能上的改善和完美,产品开发部门作出前瞻性的研究和开发;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市场上的实时信息随时调整生产和原料的采购,或者调整生产产品的品种,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做到“适时性生产”(JIT)。 微观功能——分析每位顾客的赢利率 事实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真正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顾客只占所有顾客中的20%,他们是企业的最佳顾客,赢利率是最高的,对这些顾客,企业应该提供特别的服务、折扣或奖励,并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竞争对手也是瞄准这些顾客发动竞争攻击的。然而绝大多数的企业的顾客战略只是获取顾客,很少花精力去辨别和保护他们的最佳顾客,同时去除不良顾客;他们也很少花精力考虑到竞争者手中去策反顾客,增加产品和服务,来提高赢利率。利用企业数据库中的详细资料我们能够深入到信息的微观程度,加强顾客区分的统计技术,计算每位顾客的赢利率,然后去抢夺竞争者的最佳顾客,保护好自己的最佳顾客,培养自己极具潜力的顾客,驱逐自己最差的顾客。通用电气公司的消费者数据库能显示每个顾客的各种详细资料,保存了每次的交易记录。他们可以根据消费者购买公司家用电器的历史,来判断谁对公司和新式录象机感兴趣,能确认谁是公司的大买主,并给他们送上价值30美圆的小礼物,以换取他们对公司产生下一次的购买。 数据库营销是CRM的基础 CRM系统主要包括销售自动化(SalesForceAutomation,SFA)、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客户呼叫中心、网络功能几个模块。它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市场、销售、服务三大部门的作用,并且使三个部门能充分共享顾客信息,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堡垒的封锁,从而使各个部门以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出现在顾客面前。在企业前端CRM系统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顾客服务数据库,存储了顾客的各种资料及交易行为,并能利用各种数学分析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对顾客的价值和赢利率进行分析。可见,在实施CRM过程中,将企业原有的顾客历史数据整理有序化,输入数据库,搭建好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是基础(关系见图)。 3.网络时代CRM中的数据库营销 营销数据库和CRM把企业、经销商和维修站连成一体 在传统的企业结构中,要真正和顾客建立起持续、友好的个性化联系并不容易。原因很简单——技术上无法达到,观念上无法想像。比如说售后维修有时间地点的限制,难于提供24小时的即时服务;或者某个顾客的购买喜好只为单个销售人员所知,到了其他推广或售后服务人员那里就可能无法获得最适意的选择;一些基本顾客信息在不同部门的处理中需要不断重复,甚至发生数据丢失。更重要的是,销售人员往往仅从完成销售定额的角度出发,在销售过程中缺乏和后台支持人员的沟通,让顾客在购买之后才发现服务和产品性能并不象当初销售人员的描述那样,因而有上当受骗之感。这些常见的“企业病”都是由于企业的运作流程没有按照“以顾客为中心”的宗旨去设计实施,而是各部门从各部门自身的利益出发,多头出击的结果,在短期内即使可以赢得定单,却损害了与顾客的长期合作关系,最后仍然要由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修补。 企业和经销商、特约维修站之间的联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这三者之间的维系的途径是什么呢?笔者觉得恰恰是顾客服务系统CRM,系统的前台是CRM,后台就是营销数据库。上海通用公司在2000年安装了由IBM公司提供的CRM系统,它把企业的客户服务部、经销商和特约维修站联成一体,当一位顾客反映所购的轿车有问题投诉到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时,工作人员马上能根据顾客的名字从数据库中调出相关资料,其购买的是什么型号、购买时间、所售的零售商、曾有的维修记录、当时由谁负责、判断出顾客反映问题的所属的质量类型,从而马上通过系统通知离顾客最近的维修站,同时进行跟踪记录,何时解决问题,顾客的满意度等,大大加快了对顾客投诉的响应时间,同时,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把他们从日常数据采集转化为能够增殖的顾客服务。 假如没有这个系统,企业和各维修站、经销商是隔离的,同样一位顾客的投诉,不可能马上对问题的处理迅捷和有条理,公司的顾客顾客服务中心可能还要打电话、发传真了解在经销商、维修站里有关顾客的信息,如果资料不是很切确,还要反复的核对,期间的麻烦和效率可想而知。 基于Internet的数据库营销和CRM 如果想领导这个数字时代,就必须充分了解因特网,这样才能准确预测网络生活方式对你的产业意味着什么(见比尔·盖茨著《未来时速》)。现在许多企业所建立的网站,并没有站在电子商务的高度,仅仅当作自己企业的电子宣传栏,网上预订的产品也只是目录式的,没有产品直观的多媒体介绍。应该说还没有领会网络在商业中的本质价值,不理解网络所扮演的销售角色,最终使企业的网站变成孤岛。 将网站和公司的客户数据库连接起来,网站可以通过对顾客网页浏览的顺序、停留的时间长短为这位顾客建立个人档案,识别出具有相似浏览习惯的顾客。同时,电子商务前端的客户关系管理应该和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ERP、SCM等)连接起来,不管客户从哪个渠道进来,都可以跟后台的企业管理系统连接起来。网站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顾客需求这一中心,要符合顾客的浏览习惯,充分考虑到顾客在网上可能碰到的困难时需要的帮助和技术支持;开展网上自助服务,顾客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的上网查询,自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帮助降低成本。可以为他(她)定制在线购物经验、定制广告、促销活动和直接提供销售报盘,辨别出具体的顾客偏好,以便提供改进的个人服务,海尔公司推出了“网上定制”,顾客进入海尔网站的主页面后,就可以清楚看到定制冰箱和定制电脑,以定制冰箱为例,消费者可以自己设计冰箱的外观色彩和内件配置,从而最大限度满足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从2000年8月海尔推出“定制冰箱”一个月时间,就从网上接到了多达100万台的要货订单。 4.提高企业顾客信息能力的非技术因素 在设计数据库之前,首先让一组营销人员来明确公司的业务需要,所设计的数据库要包含哪些功能,简单的说,就是数据库能帮助营销人员去做什么。然后让一组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去实现相应的运作条件。在具体的开发实施中,这组营销人员和MIS专业人员共同协作(TeamApproach),互相支持,使数据库开发顺利进行。所设计的数据库应能够回答有关现有顾客或准顾客的特征和行为的特定问题(或查询);能够在特定标准、营销事件(MarketingEvents)或姓名评分模型(NameScoringModels)的基础上挑选将来促销的对象姓名;能够跟踪促销结果并对反馈者和非反馈者进行顾客轮廓分析(Profiling)。 大多数公司建立营销数据库作为一种独立的应用,并首要的把他当作一种分析和促销的工具,但一个完全一体化的数据库系统完全将公司的业务、决策支持和营销系统,合并成一个单一的一体化的数据库应用形式,数据库营销是一个系统性的有创造力的整合的营销体系。 顾客竞争其实就是信息竞争,筹建营销数据库和CRM系统,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顾客信息能力,顾客信息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的判断能力,即能够根据已有的事实判断那些未知因素将会具有怎样的价值,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顾客信息能力已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它能贯彻到市场、销售、服务等各职能领域。 但是很多企业走入一个误区,在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上将近80%的资源投资在顾客数据库和网络系统建设上,忽视了企业信息能力除了技术以外,还有更重要的非技术因素,包括人才、文化观念、组织结构、领导艺术和战略观念。 4.1人才队伍 公司须组织一支均衡的信息队伍,其中包括:具有扎实业务操作经验的人才;敏捷、富于创造性,最少受行业传统束缚的人才;来自IT并熟悉本行业务的人才;来自本行业并熟悉技术应用的人才;具有新环境销售潜力的人才;具有熟练的数学和统计才能的人才;在与客户交流环境中能熟练应用信息的人才。 4.2企业文化 营销数据库的实施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些软件包的组合、调试、安装、测试和运行,但是蕴藏于信息管理的核心的是一种新型的理念。实施CRM需要销售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维修服务人员等等的全方位参与,如果不能得到他们的信赖和支持,再好的系统设计也不能发挥效力。公司要创造一种学习和创新的信息文化,努力使业务和信息技术部门之间的信息文化相互适应,评估人们在工作中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美国一家企业的经理对此有深刻的发现:“如果你留心观察一下周围那些在本行业中出类拔萃的企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企业文化方面与众不同。” 4.3组织结构 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现有的组织结构中,企业并不是单一的公司组织,而是由许多半自治部门组成。就象美国一家业务领先的银行经理指出:“每一个业务部门都有自己的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像六个竞争者在相互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每个业务部门之间没有分享顾客信息,形成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使得各部门无法协同工作,从共同的信息中获取更大的力量。企业必须建立明确的信息共享奖励机制,在部门之间经常举行群策会议,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小组专门从事信息开发,为各部门信息共享和建模作出明确预算,改变原有组织结构,根据信息价值创造规律创建信息流。 4.4领导艺术 企业要高度重视那些推动改革、创新和新的处事方式的人,这是企业改变行业惯例的开始。辨别企业中守旧的领导人员,对他们进行教育或进行更换,在每个管理层中寻找具有信息远见并勇于进行信息改革的人,从而在各项业务中加入信息指导。应该说,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对企业信息转型的支持是企业提高信息能力的关键。 4.5战略观念 信息在传统上归入技术的范畴,在实施中也没有完全当作一种战略资产,围绕企业信息开发的大量资源很大程度上被用于信息管理而不是价值创造。随着企业意识到顾客信息的真正价值,企业的注意力从“管理信息”向“顾客信息”演化。制定顾客信息战略,对信息收集进行详细的规划,并开始系统化的信息收集工作,同时,筹建数据库,对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存储,对已知信息的百分比进行评估并设法提高该比例,讨论其潜在的价值。利用数据库能准确统计出公司顾客数目,计算出各顾客贡献的利润,辨别哪些是公司顶级顾客等。 5.结束语 目前在我国,传统的营销方式仍占据着相当的地位,数据库营销只是对传统营销方式的补充和改变。但从长期看,数据库营销必将随着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营销管理水平的提升而得到创新使用。现在一些具有领先观念的企业如上海罗氏、通用汽车、广东美的已经建设了CRM系统。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成为了可能,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如何在这场强敌环饲的角力中胜出,需要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客户信息能力,作为企业经营战略中非常重要的营销体制也必须吸收西方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手段,革除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数据库营销是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晶,必然是企业未来的选择。但中国企业首先要从客户数据库建设和营销做起,打好基础,革新观念,最终走向CRM。
1日化产品英语翻译的本土化意义 1.1顺应不同消费心理 英语翻译的最终目的在于营销,因此英语翻译要根据不同消费区域的不同消费观念,全面考虑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目的和要求,如背景、年龄、性别等,英语翻译让消费者产生适当联想,成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1.2顺应民族文化 心理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类型,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有差异,日化产品想要获得消费者认同、快速开拓销售渠道,提高其品牌的知名度,就需要在英语翻译中融入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传统习惯、民族文化心理等多种文化因素。日化产品在英语翻译时,要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要符合消费国的民族文化心理特点和价值观念;若与本土民族文化发生冲突,首先会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削弱了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以“Dragon”为例,这个词语带给西方人更多的是罪恶、邪恶的印象,如果把“龙头产品”和“龙头企业”翻译成“dragon-headproduct”或者“dragon-headcnterprise”,这与西方国家的文化背道而驰,很难得到西方消费者的认可,西方国家的企业也很难与我国企业的建立合作关系。鉴于我国文化中“龙头”的含义,以及西方读者的思维方式,可以将“龙头产品”翻译成“flagshipproduct”,而“龙头企业”则译为“leadingenterprise”,顺应西方文化,从而获得西方消费者的认同。 1.3顺应不同语言习惯 英语翻译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影响。由于文化心理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语音和形体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日化产品的英语翻译在进行本土化时,选择的词汇形美、意美、音美,在发音上很少有拗口、容易产生歧义或者造成消极联系的词汇,易于消费者拼读、书写、识别、记忆和交流。 2日化产品英语翻译本土化存在的问题 2.1英语词汇使用尚未规范 在日化产品的外贸中,语言的翻译与转换是不可避免的。中英两种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翻译难免会受到影响,对具体词汇的使用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虽然英语中有大量特定的词汇用来描述日化产品的性能、特点和用法,但当英文翻译成中文时,这些词汇往往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来表达,而词汇的准确意义很难精准的表达出来。在英语中,被视为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词语,在中国文化里却显得十分晦涩难懂。产品可以用多种英语词语来表示,但必须要有一个核心的词语来表示它的确切意思,而其他词语则可以起到补充解释的作用,辅助消费者了解产品。目前日化产品英语翻译的精确度和含糊程度间的界线不清楚,因此在面对一款能用大量英语词汇来表述的日化产品时,如何选择合适的英语词汇来准确地翻译是非常困难的。从目前日化英语的翻译状况来看,一些较为大众的日化产品的英语翻译本土化尚且可以,但最难、最复杂的却是一些小众、不常见的产品,缺少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导致了误译、滥译等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了相关的产品在国外的销售。小众的日用产品本土化翻译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规范化的翻译标准,缺乏专业词汇的支持,导致翻译含糊不清,而英语的翻译常常需要用更长的语句来传达商品的意思,但复合句式则是复杂多样的,给英语本土化翻译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2.2脱离日化专业翻译语境 日化产品外贸中英语的本土化翻译大多是死板地选择一种固有的语言模式,而且翻译手法也是一成不变的,缺乏在一种科学的翻译策略指导下根据日化产品所对应的意义来选择专门的词语,从而偏离了专业翻译的特定文化背景,这就导致了英语本土化翻译无法正确地传达出国内日化产品的信息。在英语本土化翻译中,语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没有日化专业的翻译背景,英语译文很可能达不到日化产品的对外贸易需求。 2.3缺乏专业英语翻译人才 日化企业英语翻译人才短缺,英语翻译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日化产品的出口。随着日化行业外贸业务的不断发展,英语翻译已成为中英经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英语翻译本土化也肩负着将我国日化产品推向国际舞台的重任,这要求英语翻译人员有强大的专业素养,但是目前国内日化行业英语翻译人才短缺,已严重制约了我国日化行业的发展。一个好的英语翻译人才不仅要掌握日化专业知识和英语专业术语,还要具有英语翻译本土化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具备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日化产品翻译的能力。因此,为日化产业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英语翻译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3日化产品英语翻译本土化策略 3.1深入了解产品,明确诉求点 对日化产品进行本土化的翻译,必须从产品性能、质量、特点、工艺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另外,要对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以达到对该市场的定位,从而准确地定位消费群体。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出产品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和文化意蕴。通过对产品进行深入的理解、明确其内涵和文化内涵之后,要选择英语翻译的诉求点,并运用心理暗示、明示、需求刺激等方法,引起消费者的兴趣,最终使日化产品的内容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建立最佳的关联。日化产品的本土化翻译和消费者之间联系的建立,是基于对自身产品、品牌和诉求的认识,以及对顾客的消费需求有深刻了解。 3.2借助传统文化内容,增加文化内涵 在日化产品本土化翻译过程中,要把源语言进行本土化翻译,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风格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反映出产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使产品和顾客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对日化产品进行本土化的翻译,其最终目标就是要让消费者通过翻译,更好地了解产品、加深对产品的印象,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目的。因此,要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以使其更符合当地消费者的文化倾向。 3.3培养本土化翻译人才 想要提高日化产品的出口量,必须加强对翻译人员的培训。在培养英语本土化翻译人才方面,可以采取由日化专业老师和英语翻译专业老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开展专门的本土化翻译培训。一方面,加强日化专业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加强英语本土化翻译的技能。培养本土化翻译人才要勇于突破传统的培养方式,实行创新式的培训和灵活的考核,从而摆脱英语翻译唯分数论的教学局面。从英语翻译的角度看,英语本土化翻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应把日化专业和英语翻译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结合各个地区本土文化的教学,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计划,注重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本土化翻译人才,为日化产品出口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4总结 日化产品的翻译既是一种文化的外在体现,又受到本土文化的约束,这就需要日化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坚持本土化的思想,在“力求易解”与“保留原韵”的前提下,更多的融合当地的文化特征,并获得文化的认同。只有超越了目标语中的文化壁垒,符合当地的文化,才能在本土消费者中获得认同与喜爱。 作者:刘芳单位:吕梁学院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证劵公司客户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 本文阐述了基于JSP技术的证券客户系统的开发过程。该系统使用在j2ee环境下,使用java编程语言并结合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数据库开发的一套证券客户管理系统。对系统进行了具体实现。文中首先根据证券业务流程,对证券系统的业务需求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系统的逻辑建构模型,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对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系统实现了证券行业需的基本功能,包括发展中客户、已有客户等三大功能模块,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基本实现了证券客户系统的开发目标。 关键词: 客户; 管理 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信息化、自动化是我国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信息化已基本完成,而在国内这也是目前政府倡导的发展方向。证券公司的竞争,不仅包括资金和智慧的搏击,而且还渗透着技术、信息的角逐。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我国广大证券公司决策层普遍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来抓。对证券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式和设计方法进行研究迫在眉睫。中国已经加入WTO,包括证券业务在内的各行各业已经制定了逐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时间表,中国的证券公司与成熟、强大的国外投资银行实力相差悬殊,必须尽快优化和变革业务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市场竞争力,引进和消化国外券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设高水平、集中式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持和促进管理和业务模式的变革。 2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2.1信息处理这一功能与数据处理系统相似,包括收集、存储、传输、加工、查询等功能,主要提供给一线业务执行人员。 2.2辅助事物处理包括辅助计划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认识管理等等,主要辅助中层管理人员,为其提供定期的统计、综合分析报告。 2.3辅助决策即用一定的数据模型模拟企业动作的过程,根据大量历史业务数据描述企业经营走势、预测未来经营状况,辅助高层领导决策。 3 功能需求分析 3.1已有客户信息管理。包含客户的个人资料和其他,例如姓名,电话,住址,QQ,邮箱,职业,资产量,手中的股票或是其他的一些产品,访问时间等。 3.2发展中的客户。包括发展中客户个人信息加,包含购买品种意愿,客户观点(忧虑),是否需要参加公司活动(投资者教育活动),是否已经回访,何时回访,是否预约时间办理业务(开户或转户,或购买何种理财产品),预约何时等一些功能。 3.3为更多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可以连接公司网站获取最新资讯,以便客户经理给客户留言。 3.4及时了解客户的反馈信息,并对其进行管理。 4 可行性分析 4.1技术可行性。系统对硬件的要求并不需要太高,首先,系统硬件应具备一定的运算和存储能力,例如采用Inter Pentium 4(处理器),256MB(内存),80G(硬盘)等配置的计算机;其次,系统硬件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例如采用原装配件以及UPS漏电保护器等。再次,系统的硬件应支持网络功能,例如配置10M/100M网卡等。以上的要求对于在线考试是不成问题的。 4.2经济可行性。系统的经济可行性可以从投入和效益两方面进行研究:系统的投入。本系统的开发主要是在企业现有的软硬件设备,只要在这些设备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升级和扩充就可以了,开发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企业本身就有计算机专业维护人员,在硬件的升级和软件的安装上是不会耗费太多的人力和物力的。而且企业还拥有较多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在系统应用上不需要过多的培训,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培训的成本。系统的效益:系统建成后将扩大企业的销售规模,增加一定的消费群体,进一步降低销售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从经济上衡量是切实可行的。 4.3营运可行性。本系统对企业的整体组织机构、现有人员、设施等没有太大的影响,只需对一部分教师进行简单的培训就会熟悉系统的操作。并且企业内各部门的人员对新建系统均表示支持和配合,给新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系统在营运方面是可行的。 5 数据库设计 根据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对系统功能所做的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数据库。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种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这就要求数据库结构能充分满足各种信息的输出和输入。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本节将根据上面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设计出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实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逻辑结构设计打下基础。上面的设计规划出的实体有:用户信息实体、发展中客户信息实体、已有客户信息实体等。 6 开发及运行环境 计算机必须满足的条件: 硬件环境:处理器P4 2.0G以上,内存512M以上,硬盘40G以上。 本系统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名称为db_kehu。数据库db_kehu中包含9张表。 7 系统登录模块 系统登录分为经纪人和客户二个权限,经纪人登录后可以添加客户基本信息和查看客户留言。是在系统被访问之前,要对进入系统的用户进行安全性检查,防止非法用户进行系统破坏数据及威胁系统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只有合法的用户在输入正确的密码后方可进入系统。 8 发展中客户信息管理 包括添加、删除功能;显示发展中客户信息,这里发展中客户信息资料包括:购买品种意愿,客户观点(忧虑),是否需要参加公司活动(投资者教育活动),是否已经回访,何时回访,是否预约时间办理业务(开户或转户,或购买何种理财产品),预约何时等一些功能。该模块是为了记录每位操作人员的业务资料的基本情况,也是本系统重要的数据之一,主要是为今后经务人对业务资料进行查询和分析的依据,要求经纪人将业务资料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9 已有客户信息管理 此模块功能和发展中客户信息管理相类似,客户基本信息包括ID、客户类型、投资喜好、资产量、所持产品等相关信息。主要是为今后经纪人对手中已有客户信息资料进行查询和分析的依据。 10 留言板设计 留言板是一个比较简单却是很直观的信息/存放系统,它提供了一个和浏览者交流、沟通的平台。现在许多网站都有留言板,它可以收集浏览者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在留言板系统中,客户可以登录后可以对产品进行咨询。同时在后台管理中,经纪人登录可以对用户留言进行管理。其整个系统的功能如下: 10.1浏览者发表留言; 10.2经纪人查看留言; 10.3经纪人回复留言删除留言。 整个系统要实现的功能可以将系统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发表留言模块、查看留言模块、经纪人回复修改、留言设置、留言管理、退出登陆模块。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XToolsCRM在线客户管理系统 XToolsCRM系统是企业通过登录互联网账号来使用的企业信息管理工具,可以管理客户信息,包括联系人信息、日程任务管理、销售机会管理、项目管理、合同订单管理、产品管理、库存管理、客户服务管理、营销日报管理等,帮助企业管理人员生成各种业务报表,通过互联网可以给客户群发短信、邮件等,是一个管理客户资料、管理销售团队、管理分支机构的企业必备工具,目前也支持移动方式,手机版CRM也已经推出。 XToolsACC在线电子账本系统 XTools推出的在线电子账本,区别于在线的财务管理软件,它是专门为中小企业高层设计的纪录各类账务流水的电子记账本,通过记录每日收入和支出,使得现金、银行等账户明细一清二楚。 目前,该功能已经涉及企业内部管理方方面面,包括:客户管理、销售管理、客户服务、产品管理、库存管理、电子账本等。该产品设计紧贴中小企业主的需求,以易用性、工具化特性获得在20~300人规模的2000多家中小企业的持续租用,在线使用人数接近4万。 XToolsCRM产品特色 易用性:XToolsCRM的数据展示让操作者容易使用.软件的易用性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数据的展现方式。一个优秀的信息化软件产品在人机交互上的考虑是非常成熟的,有实力的公司往往会成立一个专门的人机交互设计部门来完成产品的人机交互设计。 技术先进:XToolsCRM采取先进的Ajax技术,在用户使用B/S软件的时候实现局部页面刷新,让用户像使用C/S软件一样舒服、流畅地使用B/S软件,用户操作更加简单。 安全性:首先,XToolsCRM提供使用的协议,是https://不是//。别小看这个“s”,这表明所有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都是加密的。如果不加密,网上可能有很多“嗅探器”软件能够轻松获得您的数据,甚至是您的用户名和密码。实际上网上很多聊天软件账号被盗大多数都是中了“嗅探器”的“招”了。 XToolsCRM采用多服务器增量备份,服务器之前异地备份,避免物理损伤带来的数据危险。XToolsCRM采用服务器安全证书,并且采用独有的安全技术“URL数据访问安全码”,确保数据的安全。 应用功能齐全:系统可以管理客户信息,包括联系人信息、日程任务管理、销售机会管理、项目管理、合同订单管理、产品管理、库存管理、客户服务管理、营销日报管理等,所有的功能设计都建立3000家企业成熟应用的基础上。 用户应用体会 XToolsCRM以其强大的功能、易用的人机界面和及时优质的服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用户青睐。目前的正式租用客户已经涉及到互联网、化工、建筑、餐饮等40多个行业,成为3000多家中小企业用户的成熟选择。 IT企业客户管理:北京怡和佳讯的冯总最终选择了租用方式,XTools成为他的目标。选择XTools的原因是,通过1个月的试用,销售人员和管理经理达到共识:XTools所提供的功能实用,且操作简单,能满足企业需求。很快,这种月租型的软件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用户管理和销售管理的效率。管理着客户服务的祁先生对于操作XTools各功能非常满意,他说:“全国各地的办事机构的客户资料、合同情况我能实时掌控,解决了公司快速扩张时面临的管理问题。” 广告客户管理:铁道出版社的李总负责销售公司所有的广告产品,他觉得租用CRM非常易用,每个人每天和客户联系的情况一目了然,每天新建立的客户、每天新签署的合同、每天新增的沟通记录、每天的日程行动等,想看谁的就看谁的。李总说:“CRM系统能够在企业实施起来,是因为销售人员愿意使用,因为产品易用,不会给销售人员带来负担。” 旅游行业客户管理:开封的三毛旅行社在一年前,就开始使用起租用型的XToolsCRM。其主要作用是用来做客户信息的录入,将行业客户按类别分开,当进行促销时,就可以在系统中查询信息后,针对这些行业客户进行有特色的服务。 在推出一些特价项目时,就可以根据在系统中查询出曾经预定过飞机票的人员,直接发送项目介绍的短信给他们,并附带机票特价信息。这样一来,既方便了老客户对旅游新项目的了解,又能带动旅游团的增加,从而为旅行社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 机械制造业客户管理:上海隆梁物流装备有限公司是上海有名的销售物流机械装备的公司,由于自己的客户分布在全国各地,销售人员也分布在各个分公司,客户的信息需要实时掌握。魏家东毫不犹豫选择租用本软件管理自己的客户。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线客户管理系统的九大利器 在线月租型的客户管理软件是企业通过登陆互联网账号来使用的销售管理工具,此系统可以管理客户信息,包括联系人信息、销售机会管理、项目管理、合同订单管理、产品管理等,目前成为成长型企业优化销售体系的必备工具。主营在线CRM的Salesforce在美国非常成功,而XToolsCRM是中国最优秀的在线CRM之一。 在线销售管理(客户管理系统)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成长型公司的青睐,这种在线使用软件的方式使成长型企业管理的重点从忙于应付内部管理转移到拓展新的业务增长上,真正使企业摆脱为管理而管理的局面,软件系统的每个功能都带来对原有工作的优化,甚至于优化到销售人员的每个销售行为。 北京讯鸟软件有限公司在过去几年业务增长迅猛,目前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呼叫中心中间件的领导者,对不同办公场所的人员管理、众多项目的跟进等内部管理难题促使讯鸟总裁吴益民先生迫切希望通过实施月租型XToolsCRM得以快速解决。 吴总通过近一年的应用,了解到解决销售管理、客户管理问题的“九种武器”。 客户视图 吴总一直希望有一个系统可以查找任何客户完整的历史记录,当然不仅仅只是一个客户的联系方式,他希望在一个页面里面,能够完整看到客户的所有信息,包括:历史交往记录、相关销售机会、合同回款情况等,而不需要另外开启窗口查看,吴总看到XToolsCRM的界面设计,感觉非常满意,XTools符合自己的查阅习惯。 实际上,大量的销售人员的数据日常录入基本上是通过“客户视图”添加进入系统的,添加数据非常方便,并且没有脱离“客户视图”页面。而且,销售人员可以同时打开查阅很多个客户的完整数据,这对于销售人员穿插联系客户,同时处理众多客户数据提供便捷。 吴总经常通过“客户视图”页面,直接点击联系人的邮件地址、手机号码、QQ或者MSN,可以给客户发送邮件、短信息、即时信息等,同样显示出与客户沟通的快捷。 营销日报 销售人员的管理一直困扰吴总,吴总希望不定期了解销售人员每天的工作情况,如果让销售人员每天都写述职报告,实际上也比较浪费时间。 XToolsCRM的营销日报工具解决了这个问题,销售人员每天的销售日报CRM能够自动生成让吴总惊讶不已,因为系统会自动提取销售人员每天录入的数据,在一个页面分类展现出来,这些数据包括每个销售人员新增的回款、合同、新增客户名称、新的历史记录和参与任务情况等。通过这个工具,吴总随时了解到异地或者出差人员的工作情况,当然也可以看到销售人员工作量是否饱满,吴总感觉,营销日报功能对自己的日常管理确实必不可少。 热点客户管理 “热点客户管理”实际上是符合中国企业管理者习惯的CRM创新功能。 讯鸟公司呼叫中心技术优秀,潜在需求者众多,对潜在的客户需求需要更加细化的整理和管理。每个月不断有新的可能成交客户涌现出来,销售人员和管理者需要从CRM系统中上万客户里面直观查看或快速记录对这类客户的历史沟通情况,并经常把已经成为正式用户的客户和没有希望成交的客户调整下去,让那些近期可能成交客户一直动态地显示在工作台界面最显著的位置。 群发短信 群发手机短信解决的问题是快速简便的通知所有客户,包括:价格的变化,新的优惠政策,节日问候等,XToolsCRM的群发更具特色,群发可以通过条件搜索,从成千上万的客户资料中,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客户群进行群发。 另外,定时的短信发送也是XToolsCRM的特色功能之一,在特定的时间发送包括日程、任务的短信息提醒。 五大报表 五大报表包括企业销售状况总表、销售综合汇总表、人员签署合同明细表、客户回款明细表、人员回款明细表。这个功能对于管理者非常有用,讯鸟公司的管理者通过五大报表看到去年和今年的同期销售情况的对比,看到不同销售人员不同时间的回款情况、合同情况、费用情况等,看到不同时间客户的合同额明细、回款额明细等。以前需要财务人员花上几天统计出的数据,管理者只需要点击鼠标即可完成。 五大报表实际上是销售情况的俯视图,实现了从不同视角来分析销售情况,为领导者提供决策依据。吴总评价:“通过五大报表,想看什么就有什么!”。 网上线索挖掘 网上线索挖掘是一个及时获取从网站来的销售线索和客户需求的工具,通过CRM生成一个表格,把网页表格贴在讯鸟公司自己的网站上。这样通过网站客户提交的信息直接进入CRM系统里面。这样,客户提交的订单,客户提交的投诉,客户提交的销售需求都会及时看到并快速处理。目前电子商务已经深入人心,网上线索挖掘工具使XTools在线CRM锦上添花。 项目跟单 项目跟单一直困扰很多企业,专门的项目管理软件又过于复杂和昂贵,通过XToolsCRM里面的项目管理,使每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能够通过日程、历史记录、决策关系图等,让团队工作更容易协调和有效执行,同时让管理层及时了解每个销售人员对项目的工作情况,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会议汇报的方式,解决了信息滞后和错漏的问题。 在项目跟单过程中,项目往往涉及到多个关联公司的多个联系人,涉及到公司内部的多个人员,通过项目视图,大家都可以看到谁为哪个关联公司曾经作了什么,要做什么等。 这样,讯鸟公司全国各地有上百个项目同时进展,销售经理也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些已经到达了关键环节,哪些项目滞留了多天还没有进展,帮助项目经理抓住重点,集中精力突破难点。 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功能使客户可以自定义CRM系统里面的所有的下拉选择项,讯鸟公司对自己的客户有不同的行业、阶段、来源、种类划分,讯鸟公司自己修改这些下拉可选项目。 产品管理 如何让销售人员快速了解搜索到产品的型号,产品的系列,产品的价格是非常必要的,XToolsCRM设计产品功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多层的产品分类,树型的分类展示和选取等方便销售人员在制作订单时一目了然。 结束语 北京讯鸟公司业务在不断增长,并进入到多个国家的呼叫中心市场。讯鸟中间件在国内多个高端大型商业呼叫中心的稳定运行,充分保障了客户的赢利基础,公司为阿里巴巴、Elong等呼叫中心提供的讯鸟中间件,创造了中国单点最大支持座席数案例。 北京讯鸟公司应用XToolsCRM近一年的时间,吴总体会到XToolsCRM不断的升级,吴总说:“CRM产品不断的频繁升级,这是租用CRM最大的好处,XTools在这个方面做的非常的出色!”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工商客户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近年来随着各家燃气企业的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营理念的更新,工商客户作为燃气企业重要大客户,构建一套适合燃气工商客户自身特点的管理应用系统,更好的为工商客户提供服务就显得十分必要。 1工商客户的特点 (1)通常将工业、商业、宾馆、机关、学校和部队等非居民用户统称为工商客户。户数占比不多,影响很大。工商客户的用气量所占比例很大,供销差集中。 (2)工商客户分布范围广且分散,但用气量大,部分用户的用气高峰明显,特别是在冬季用气高峰期,对燃气调度影响显著。及时掌握这部分用户的用气情况,对调度工作意义重大。 (3)在抄表服务方面,采用人工抄表方式配以日常检查,已逐步凸显不便。特别是频繁的日常检查极易和用户发生冲突,事件处理也颇费周折。同时由于抄表周期较长,不易及时发现计量仪表故障,导致计量损失较大,对燃气企业的供销差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4)由于利益驱动,在工商客户中,一直存在很大的非正常用气。部分用户特别是个体经营者,非正常用气现象比较严重。因此,事前、事中控制非常必要。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预防非正常用气的工作困难重重。 (5)营业收入和利润都在燃气企业总营业收入和利润中占有重要比重,从客户细分的角度出发,需要为其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服务。 2CRM简介 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的英文缩写,即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CRM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提高客户满意度,改善客户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CRM的目标是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来降低企业的成本。CRM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套管理软件和技术。CRM作为一套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系统,从功能上说它是将企业的经营管理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和决策方法。利用CRM系统企业能搜集、跟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从而知道什么样的客户有什么的需求,真正作到“一对一”的服务,同时还能观察和分析客户行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使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及企业利润得到最优化。一般情况下,按照CRM系统的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即操作型CRM、协作型CRM和分析型CRM。 (1)操作型CRM可以帮助燃气企业实现销售、服务等环节的流程自动化,达到利用IT技术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的目的。通过实施操作型CRM,企业最终将建立起一套“以客户为中心”的运作流程及管理制度,同时有助于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销售、服务、市场开拓部门的业绩也将明显得到提升。 (2)协作型CRM又称为渠道型CRM。目前各家燃气企业与客户的接触渠道日益多样,除了传统的营业窗口、面对面的现场社区服务外,E-mail、传真、呼叫中心和互联网等其它渠道也成为燃气企业与客户之间沟通的重要途径。将客户与企业的各种接触渠道进行整合,通过统一的标准化接口与后台支撑系统、业务管理平台以及其它的外部系统实现互联,使客户的同一个服务请求可以在各个相关系统平台上得到统一的展示。构建“多渠道接入,全业务服务”的统一的客户接触门户是协作型CRM所要完成的任务。 (3)分析型CRM,往往叫做BI(商业智能),将包括以上两种CRM类型的功能,并同时提供商业智能的功能,最终使得企业将宝贵的客户信息转变为客户知识,将企业原有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到客户知识管理系统的高度。通过建立数据仓库、运用数据挖掘、商业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大量的客户信息进行分析,可以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的消费模式,并对客户进行分类(如根据客户的当前贡献与潜在贡献,寻找对企业最为重要的大客户),从而能针对客户的实际需求制订相应的营销战略,开发出相应的产品或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燃气企业实施CRM系统,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即:操作型CRM,协作型CRM,分析型CRM。 3应用实例 3.1系统实施背景 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现有130多万居民用户,6000多工商客户,年供应天然气超过6亿m3。工商客户用气量占全市总用气量的60%以上。公司从1997年就开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2001年对原有系统进行过一次升级改造,其工作流程是以“面向生产管理、帐务管理”方式来组织实施的,作用在于把公司业务流程(业务、计费、维修、投诉和客户信息管理等)实现计算机管理。2005年开始建设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一期项目,将企业的经营管理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目前实施的CRM系统二期项目进行了功能升级和完善,将公司所有的业务系统整合为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集成了工商客户管理系统、客户帐务管理系统(抄表收费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市场发展系统、呼叫中心热线系统、生产调度管理系统(SCADA系统和GIS系统)、入户安检系统、合同管理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公司网站等。工商客户管理系统作为CRM系统的重要业务子系统,是公司专为工商客户构建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3.2总体设计目标 系统按照以下设计目标进行构建:(1)对工商客户自申请安装、设计、施工、抄表收费、催费、安全检查、使用情况分析、增容改造和拆除等进行以客户为主线的全过程管理。(2)对燃气计量器具自购入、安装、使用、巡查、更换、检测和维保等以计量器具为主线的全过程管理。(3)与工商客户相关的管理业务(安检和稽查等)进行全过程管理。(4)以上三个方面业务为基础,对系统数据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生成清单、报表和图表)。能实现与公司现有GIS系统、SCADA系统、远传抄表系统、用友系统和市场发展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 3.3系统网络架构 采用B/S结构设计,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见图1),这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客户端上只要有浏览器(Browser),数据库安装在服务器端,浏览器通过Web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 3.4总体功能结构 3.5系统功能模块 工商用户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包括:客户管理、抄表管理、计量管理、财务管理、工程管理、安检管理、维修管理、稽查管理和接口管理等。 3.6功能模块描述 3.6.1操作型CRM(OperationalCRM) 操作型CRM的实施,就是在已建成的客户信息资源平台上构建流畅的核心业务流程,提供可靠、平稳和快速的客户服务支撑体系。系统涉及的业务主要围绕客户服务的流程展开,包括新客户发展、气费抄收、安检、维修和稽查等各项业务受理。 3.6.1.1客户管理 实现从申请、勘察、收费、设计、施工、验收、点火通气和建档等工作流程的全过程管理,并可对重点客户和大客户及可调峰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3.6.1.2抄收收费 使用抄表机来存储用户的抄表信息,并将抄表信息与CRM系统无缝对接,实现数据的上传及下载,从而减少数据录入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燃气费、工程费以及各种业务费用的实时缴费和银行托收,并对重点客户计划用量进行管理。 3.6.1.3计量管理 记录抄表可能存在故障的信息,进行故障表信息核实。对需要进行故障判断的气表清单逐个进行标记处理,生成现场维修单。故障气表现场处理,记录更换配件,更新表具信息。以气表为条件,统计数月用气量,包括机械表和电子表的累积用量和实际消耗量。 3.6.1.4工程管理 受理新工程申请,从公司设计院现场勘察和市场部审批,填写现场测估报告和工程预算,工程施工和集体拆除等全过程管理。涉及工程进度、工程材料、工程设计和工程款项等整个工作流程。 3.6.1.5维修管理 对燃气设备维护与管理,通过呼叫中心系统接受维修工单,对已接收的工单进行派工,对现场施工完成的工单,现场处理结果录入系统。 3.6.1.6财务管理 管理客户的支付账号及支付合同的合同号等相关信息,包括公共事业客户的账号信息,并独立生成结算文件。根据结算中心要求,生成结算交换信息,导入结算中心返回的结算结果,进行记账操作。对预付款登记和变更管理。 3.6.1.7稽查管理 通过抄表和计量信息分析,判断可疑偷盗气信息。已实现自动远程抄表的用户,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或手机短信,及时获得偷气、死表等非正常用气信息,以及断电、欠费等报警信息,便于派人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现场检查。对有违章用气(偷盗气)行为的工商客户现场取证,影音电子档上传到系统,生成维修(整改)任务单,记录相关处罚信息,补气,赔偿情况。 3.6.1.8安检管理 对客户安全检查情况存档,包括客户设备的安检,管线的巡检。根据抄表本号、指定区域,编制安检计划。立管信息管理,记录无表具立管理检查,表房巡查结果。整改单信息录入,隐患整改回访管理,安检信息存档。 3.6.1.9接口管理 (1)与GIS系统接口。建立管网(立管)与客户信息的关联。每一块气表与立管建立对应关系。实现方式可采用EXCEL批量导入或界面录入。 (2)与SCADA系统接口。运用SCADA系统远程采集数据,用作抄表数据或与抄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数据采集模式可以选用以下方式:①实时模式:通过厂家提供接口控件,直接读取远程数据;②定时模式:厂家系统定时将数据写入交换数据,工商客户管理系统定时提取;③脱机模式:厂家系统将数据导出EXCEL格式文件,由工商客户管理系统导入。 (3)远传抄表接口。根据实际需要,通过RTU(远程终端控制系统)对用户现场表具的累计流量、区间流量、压力、阀门状态、流量开关状态等运行参数进行采集,通常燃气计量仪表包括罗茨流量计系统、涡轮流量计、皮膜式燃气表等几大类,接口差异较大,需要对现场使用的计量仪表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接口技术方案。 (4)与用友系统接口。与财务用友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实现在市务发展部建档时,提取用友系统已建气表档案信息,计量管理换表后气表出入库信息写入系统。 3.6.2协作型CRM(CollaborativeCRM) 在已建成的热线呼叫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下述功能,建成协作型的CRM。 3.6.2.1集成短信平台 通过短信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如停气通告,服务介绍等。与呼叫系统结合,实现电话、短信催费。 3.6.2.2与公司网站中的客户服务功能集成 将公司网站中的客户服务栏目和热线呼叫系统集成,实现热线呼叫系统中的停气通知在公司网站上实时的,网上的在线投诉自动传递到呼叫系统。3.6.3分析型CRM(AnalyticalCRM)分析型CRM是CRM系统的“心脏”和“大脑”。通过对客户的资料、销售数据进行采样,构建数据仓库。利用挖掘技术(DataMining),商业智能(BI)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使之成为信息。以BI技术为基础,围绕客服的话务和业务数据,建立数据中心和业务分析模型,进而提高客户服务的分析和挖掘能力,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质量和速度。可实现如下功能: 3.6.3.1客户消费潜力分析 根据客户的历史消费数据以及客户的基本特征信息,采用预测工具和数据挖掘算法对客户的未来消费潜力进行预测,可以按不同时间段(如月、季度、年或任意时间段)、不同业务类型、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客户以及不同地区等分析角度,从总体上对客户消费潜力情况进行多维分析及预测。 3.6.3.2窃气监测 随着燃气用户的不断增多,个别用户特别是个体经营者,窃气、恶意欠费等行为时常出现,给公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除了采取必要的行政法规之外,采取更积极的技术防范手段,通过数据挖掘对客户用气分析与预测,进行窃气行为的监测与防范。 4结语 “以客户为中心”是新一代企业的经营服务理念,专门针对工商客户自身特点设计开发的工商客户管理系统正是围绕这一服务理念构建的智能化信息系统。工商客户作为燃气企业重要客户之一,营业收入和利润都在燃气企业总营业收入和利润中占有重要比重。工商客户管理系统的投用,实现了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创新,促进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更好的为工商客户提供了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服务,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更多的客户。 作者:施明 单位: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供应链与客户管理系统达到整合必要性 【摘要】供应链的出现,使商业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彼此孤立的点,而是一条条线组成的整个网络结构;供应链的出现,也让我们必须对客户关系管理这个概念做出全新的理解和诠释。本文以传统意义上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局限性为切入点,并结合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阐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整合的必要性,以及整合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整合 一、从CRM的发展过程看CRM的局限性 CRM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接触管理”(contractmanagement,CM),即专门收集整理客户与公司联系的信息。90年代初演变成包括电话服务中心与客户资料分析的客户服务(customercare)。此后一些公司又逐渐研发了销售自动化系统(salesforceautomation,SFA)、客户服务系统(customerservice support,CSS)以及销售现场服务等典型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集成计算机电话集成(computertelephonyintegration,CTI)、呼叫中心技术。从CRM系统的形成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最初CRM只关注核心企业全面外部关系,此后由于企业认识的局限以及各功能模块的固化将“客户”简单地理解为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然而随着供应链的出现,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最终用户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企业的“价值链”之中,核心企业不仅要处理来自最终用户的信息,更要分析来自供应商、合作伙伴的信息,这些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企业的行为和最终成效。 由此可见,传统的CRM(见图1)在提高企业收益,提高所在供应链的效率方面,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那么如何来克服这一缺陷,如何更有效率地把CRM这个管理上的伟大成就应用到供应链上呢?这就需要对CRM进行改进,把服务对象由最终消费者进行向前的延伸,结合供应链管理,进一步拓展CRM的概念。 图1传统的CRM流程简图 二、CRM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整合的必要性 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的结合,使供应链管理思想由以前的“推式”转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式”供应链管理,也就是更加重视客户。也就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大前提,透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有效益地为顾客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对从原材料供应商、中间生产过程到销售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双向流动进行管理;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 同时两者的结合实现了企业间相互信任,保证信息高质量、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使各企业同步协调高效率地为顾客提供具有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了顾客个性化。SCM集成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配送优势、响应优势、成本优势,通过建立与他们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保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服务流安全顺畅流动。供应链管理系统与CRM的整合实现整体优化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为关键顾客和合适顾客提供个性化、高价值产品和服务;获得顾客信任与顾客建立长久稳定的关系;促进CRM成功,使顾客、企业和股东价值最大化。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 三、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整合过程 把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进行整合之后,得到如下的概念模型图(见图2) 图2供应链管理系统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整合概念图 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与客户管理整合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营销和供应链的调查。企业要了解他们客户价值的主导者、客户需求、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供应链设施和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之间的连接点和切断点。 (2)决定一体化管理的目标。根据企业的财政目标,企业决定一体化管理的长期和短期目标,要注意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目的。 (3)分析和确认差异。这里,企业要分清分析目标和调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然后确认他们的强点和弱点。 (4)确切的阐述整合战略。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企业将决定怎么接近一体化管理,即决定实行方案。企业要决定他们用什么方法来追求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最优化。同时,也要考虑一体化带来的效益。 (5)计划初步一体化和培训。根据一体化管理战略,企业可以确定实行战略的初步计划。初步计划围绕从系统一体化到新库存计划系统,而且为了一体化管理初步的成功,培训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6)决定实施顺序。企业要重视初步一体化,而且要建立逻辑的初步一体化顺序。 (7)设立评估指标。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这个过程影响到整个一体化过程。如果企业实行不合理的评估指标的话,投资将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设立评估指标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而且需要不断地改善。 (8)跟踪结果和修正目标。企业要按照规定的标准评价计划实施结果。这种标准或者建立在企业一体化管理目标的基础上或者是竞争者的绩效水平或者两者皆有。根据实行的结果,企业可以再建立自己的目标。 四、小结 供应链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融合,在很大程度实现了供应链以及企业的透明化。单方面来讲,客户关系管理是专注于销售、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方面,在这方面会更全面、更进一步。同时它的运作可以完善供应链管理流程。CRM正是通过管理与客户间的互动,努力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从这个角度也是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一种提升,并实现最终效果的提高。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市场营销客户管理系统运用思索 近些年来,我国现代的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通讯以及计算机作为核心并且日新月异,伴随着我国信息资源不断开发以及信息技术不断进步,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也进入到了一个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在这样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中,我国企业必须要面临自身经营环境日益多变复杂这一情况,特别是对网络化时代这一背景下,企业需要适应网络化时代的需要而得到良好发展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一直在为企业的管理模式带来了深刻变革。 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特征 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展开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活动,和过去传统的企业活动相互比较,往往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虚拟性表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有虚拟性的表现,这一表现往往是借助互联网所具有的信息处理这一强大功能,从而将远距离中对服务和产品查询实现,对产品和企业的设计进行了解,甚至能够使消费者自身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之中去,所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虚拟性就表现在能够通过互联网使买卖的双方在远距离之外进行联系和接触,销售方也可以借助这一个渠道和方式彻底的将对于中间商依赖彻底的摆脱,节约了渠道费用这一投资。第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交易费用比较低。由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自身采用了信息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方式来进行商业事务的处理,所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够很轻易的将信息处理实现,并且这一信息处理是按照各自需求这一形式进行的,与此同时,互联网通信的费用不是人们所臆想的按照地理位置远近的不同而进行增减的,这也就使得互联网这一领域和平台中进行各种商业的活动信息处理的成本大大降低了,不管是在小企业中还是在大企业中,我们都能够凭借相似成本跻身全球的电子化市场中去。第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有全球性。由于互联网连通了整个世界,并且将整个世界信息进行交换和传递,所以,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开展,那么,交易中的任何一方都不会受到地理区域限制,也就说明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有全球性。第四,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有效率高节奏快的特征。由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容量很大,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递的速度也很快,这些都已经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否能够将整个商务活动效率和节奏提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用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我们都知道,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革命已经对电信业、传媒业以及金融服务业多个领域发展和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于现代的企业日常经营又能够产生哪些影响呢?下面笔者就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用下的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析,这已经成为了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用下的企业市场营销进行研究中不能忽略的一部分。近些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足够使人们将过去那些传统时空观念进行改变,以计算机作为根本基础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一定会对企业自身内部组织结构产生影响和改变,特别是那些功能相当强大的大型企业,一定会面临那些专业性强而规模比较小的企业的各种挑战,过去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都是金字塔的结构,金字塔形的企业组织结构特点就是从企业自身最高层决策人员到企业最底层的员工,企业最高层的决策人员也就是金字塔的塔尖,而最底层员工也就是金字塔的最低端,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位置上,一个金字塔形就能够将这种组织结构栩栩如生的展现出来,而金字塔中间的层次比较多,也就是过去企业组织结构中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一直起着下情上呈和上情下达的重要性作用,是最高决策者和最底层员工的沟通管理渠道。所以,企业自身的中层管理人员运作方式和素质都对企业管理的效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是,在过去那些传统的企业中往往存在着一种现象,也就是企业中层的职能得到了过分的细化,中层的管理人员也就十分复杂,再加上管理人员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这也就直接造成了企业自身的信息失真率比较高,信息的传递速度比较慢,往往会使管理人员容易进行错误的决策,产生错误的判断。伴随着我国市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我国网络和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种企业的金字塔形结构已经不能够使企业以一种更灵活、更快的方式来对顾客和市场不断的需求进行满足,与此同时,这种企业结构模式也不利于企业自身员工之间进行交流,也就妨碍了企业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利用,网络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将过去的传统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了改变,主要以扁平式的结构将金字塔形这一模式进行了取代,扁平式结构使企业自身内部组织的形态逐渐趋于虚拟化、扁平化和分散化,企业的每一个职能部门自身都能够直接的面向市场,讲究柔性,进行自主管理,因为网络已经将企业的中层管理这一重要的角色进行了担当,企业自身的管理层次也就少了,所以,也就将企业信息管理反馈的速度加快了,从根本上将企业中的官僚作风消除了。扁平式的企业结构模式对横向交流的适应远远多于对纵向控制企业管理需求的适应程度。这也就使企业自身内部管理层对于信息流高速应变性也变得有些许扁平化,互联网主要通过将通信成本降到最低,从而对企业的纵向组织结构产生了影响,扁平式的模式更像一个蜘蛛网,和金字塔形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扁平式模式上面的任何一个节点,都会发生自身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企业实行整合营销就是指因为企业的营销信息自身具有双向互动这一特性,也就使得消费者能够真正的进行企业整个营销过程的参与,消费者自身所具有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加强了,那么,消费者在整个企业的营销过程中地位相对于传统的营销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在企业整合市场营销中,首要策略就是企业的消费者策略,企业要进行营销,首先就是要进行目标消费者的确定,在确定了目标消费者以后,企业才能够对目标的消费群进行了解和接近,从而能够找到那些互动的、有效的传播和沟通途径,企业的营销传播过程中的终结点和出发点都是将消费者作为根本导向的。企业整合市场营销第二个策略就是方便性的策略,企业的方便性策略主要是指企业将固定分销渠道忘却,对消费者享受服务和购买商品过程中方便性进行充分的重视,这已经成为了企业提升自己竞争能力重要的一点,同样又是企业的营销传播在自身品牌忠诚度的经济条件下,进行消费者自身就是企业自身的服务的上帝这一观念最为基本的表现。在企业整合营销的过程中,沟通策略就是第三个策略,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充分重视和应用的企业在不断地尝试各种营销手段的同时,往往会发现很多营销手段都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消费者并不会对自己的产品产生兴趣,更加不会停止关注自己的产品,其实,原因并不在于企业自身的产品上面,而是企业忽视了沟通策略,企业需要将品牌、服务以及商品信息不断地灌输给消费者,并且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使消费者愿意将自己对产品的意见和感受反馈给企业,这样就能够真正的形成一种企业、品牌、服务、商品以及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也就是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背景下企业整合营销的沟通策略,这一策略已经成为了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营销和传播更高的一个层次,沟通策略的实质其实就是双向传播。 四、结语 由于互联网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应用和普及,这也就将全球数字化进程进行了推动,在互联网这一技术上得到良好发展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一直在各个方面都向传统的企业进行挑战,所以,传统的企业不仅要进行自身内部的组织结构重新的设计,将市场营销改变,更加需要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这一新环境中加强企业本身和其他的企业共同的发展,和其他企业之间必须要有合作和竞争这两种意识,所以,笔者认为,网络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正在对我们企业进行重新的塑造。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在线客户管理系统的九大利器 在线月租型的客户管理软件是企业通过登陆互联网账号来使用的销售管理工具,此系统可以管理客户信息,包括联系人信息、销售机会管理、项目管理、合同订单管理、产品管理等,目前成为成长型企业优化销售体系的必备工具。主营在线CRM的Salesforce在美国非常成功,而XToolsCRM是中国最优秀的在线CRM之一。 在线销售管理(客户管理系统)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成长型公司的青睐,这种在线使用软件的方式使成长型企业管理的重点从忙于应付内部管理转移到拓展新的业务增长上,真正使企业摆脱为管理而管理的局面,软件系统的每个功能都带来对原有工作的优化,甚至于优化到销售人员的每个销售行为。 北京讯鸟软件有限公司在过去几年业务增长迅猛,目前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呼叫中心中间件的领导者,对不同办公场所的人员管理、众多项目的跟进等内部管理难题促使讯鸟总裁吴益民先生迫切希望通过实施月租型XToolsCRM得以快速解决。 吴总通过近一年的应用,了解到解决销售管理、客户管理问题的“九种武器”。 客户视图 吴总一直希望有一个系统可以查找任何客户完整的历史记录,当然不仅仅只是一个客户的联系方式,他希望在一个页面里面,能够完整看到客户的所有信息,包括:历史交往记录、相关销售机会、合同回款情况等,而不需要另外开启窗口查看,吴总看到XToolsCRM的界面设计,感觉非常满意,XTools符合自己的查阅习惯。 实际上,大量的销售人员的数据日常录入基本上是通过“客户视图”添加进入系统的,添加数据非常方便,并且没有脱离“客户视图”页面。而且,销售人员可以同时打开查阅很多个客户的完整数据,这对于销售人员穿插联系客户,同时处理众多客户数据提供便捷。 吴总经常通过“客户视图”页面,直接点击联系人的邮件地址、手机号码、QQ或者MSN,可以给客户发送邮件、短信息、即时信息等,同样显示出与客户沟通的快捷。 营销日报 销售人员的管理一直困扰吴总,吴总希望不定期了解销售人员每天的工作情况,如果让销售人员每天都写述职报告,实际上也比较浪费时间。 XToolsCRM的营销日报工具解决了这个问题,销售人员每天的销售日报CRM能够自动生成让吴总惊讶不已,因为系统会自动提取销售人员每天录入的数据,在一个页面分类展现出来,这些数据包括每个销售人员新增的回款、合同、新增客户名称、新的历史记录和参与任务情况等。通过这个工具,吴总随时了解到异地或者出差人员的工作情况,当然也可以看到销售人员工作量是否饱满,吴总感觉,营销日报功能对自己的日常管理确实必不可少。 热点客户管理 “热点客户管理”实际上是符合中国企业管理者习惯的CRM创新功能。 讯鸟公司呼叫中心技术优秀,潜在需求者众多,对潜在的客户需求需要更加细化的整理和管理。每个月不断有新的可能成交客户涌现出来,销售人员和管理者需要从CRM系统中上万客户里面直观查看或快速记录对这类客户的历史沟通情况,并经常把已经成为正式用户的客户和没有希望成交的客户调整下去,让那些近期可能成交客户一直动态地显示在工作台界面最显著的位置。 群发短信 群发手机短信解决的问题是快速简便的通知所有客户,包括:价格的变化,新的优惠政策,节日问候等,XToolsCRM的群发更具特色,群发可以通过条件搜索,从成千上万的客户资料中,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客户群进行群发。 另外,定时的短信发送也是XToolsCRM的特色功能之一,在特定的时间发送包括日程、任务的短信息提醒。 五大报表 五大报表包括企业销售状况总表、销售综合汇总表、人员签署合同明细表、客户回款明细表、人员回款明细表。这个功能对于管理者非常有用,讯鸟公司的管理者通过五大报表看到去年和今年的同期销售情况的对比,看到不同销售人员不同时间的回款情况、合同情况、费用情况等,看到不同时间客户的合同额明细、回款额明细等。以前需要财务人员花上几天统计出的数据,管理者只需要点击鼠标即可完成。 五大报表实际上是销售情况的俯视图,实现了从不同视角来分析销售情况,为领导者提供决策依据。吴总评价:“通过五大报表,想看什么就有什么!”。 网上线索挖掘 网上线索挖掘是一个及时获取从网站来的销售线索和客户需求的工具,通过CRM生成一个表格,把网页表格贴在讯鸟公司自己的网站上。这样通过网站客户提交的信息直接进入CRM系统里面。这样,客户提交的订单,客户提交的投诉,客户提交的销售需求都会及时看到并快速处理。目前电子商务已经深入人心,网上线索挖掘工具使XTools在线CRM锦上添花。 项目跟单 项目跟单一直困扰很多企业,专门的项目管理软件又过于复杂和昂贵,通过XToolsCRM里面的项目管理,使每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能够通过日程、历史记录、决策关系图等,让团队工作更容易协调和有效执行,同时让管理层及时了解每个销售人员对项目的工作情况,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会议汇报的方式,解决了信息滞后和错漏的问题。 在项目跟单过程中,项目往往涉及到多个关联公司的多个联系人,涉及到公司内部的多个人员,通过项目视图,大家都可以看到谁为哪个关联公司曾经作了什么,要做什么等。 这样,讯鸟公司全国各地有上百个项目同时进展,销售经理也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些已经到达了关键环节,哪些项目滞留了多天还没有进展,帮助项目经理抓住重点,集中精力突破难点。 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功能使客户可以自定义CRM系统里面的所有的下拉选择项,讯鸟公司对自己的客户有不同的行业、阶段、来源、种类划分,讯鸟公司自己修改这些下拉可选项目。 产品管理 如何让销售人员快速了解搜索到产品的型号,产品的系列,产品的价格是非常必要的,XToolsCRM设计产品功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多层的产品分类,树型的分类展示和选取等方便销售人员在制作订单时一目了然。 结束语 北京讯鸟公司业务在不断增长,并进入到多个国家的呼叫中心市场。讯鸟中间件在国内多个高端大型商业呼叫中心的稳定运行,充分保障了客户的赢利基础,公司为阿里巴巴、Elong等呼叫中心提供的讯鸟中间件,创造了中国单点最大支持座席数案例。 北京讯鸟公司应用XToolsCRM近一年的时间,吴总体会到XToolsCRM不断的升级,吴总说:“CRM产品不断的频繁升级,这是租用CRM最大的好处,XTools在这个方面做的非常的出色!”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基于B/S结构的客户管理系统设计与研究 摘要:为了提供给优质客户管理服务,本文结合当前成熟的Web服务技术,对客户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重点分析、讨论了构建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需求和系统模型,设计开发了客户管理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总体框架设计和系统功能模块。 关键词:B/S结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系统模型 一、引言 伴随市场激烈的竞争,消费者所需要的服务越来越细化,消费者渐渐出现了分级,开始出现了大客户的概念。尽管大客户仅占客户总数两成左右,然而其提供的业务收入或消费额却占总收入的八成左右,甚至更多些。构建客户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提高企业大客户的满意度,还可以对企业自身的客户资源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市场价值链,有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从系统角色划分出发,设计和实现了基于WEB技术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的实际使用,满足了客户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同时对提高客户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对该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二、系统的网络计算模式 B/S(Browser/Server)模式结构是采用HTTP为传输协议,以对WEB数据库访问为中心,通过客户端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并连接后台的数据库。构成B/S模式的结构有三级:第一层为客户端的浏览器,通过它实现后台与客户的交互,并最终将查询结果进行输出,客户端向目标WEB服务器提交访问服务器的请求,然后WEB服务器采用HTTP协议将相关的信息传给客户,客户的客户端接收后,在WEB浏览器上进行显示;第二层WEB服务器为功能层,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客户的各种应用,即WEB服务器将客户提交的请求接受后,和后台数据库进行连接,首先处理申请,再把处理结果向WEB服务器进行返回,并最终传输到客户端;第三层数据库服务器为数据层,应客户的请求,数据库服务器单独实施各种的数据操作。 三、系统设计 (一)系统模型构建 依据项目经理制的原则,对于所有的重点客户,均要有对应于重点客户部的客户经理,维护管线中心的维护经理,客户网络服务中心的项目经理,还有和客户具体应用有关的各专业设备的技术支撑经理,其一同为客户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在这几种服务中,会有各种交叉,并且人员也会伴随公司调整而变动,然而客户的名称通常是稳定不变的,所以一定要确定以客户为主要的核心,实施权限的划分。权限主要划分成两个级别,即系统管理员和使用人员。所有的部门经理都是系统使用人员,对客户信息的使用和维护是不相同的;而各有关部门领导则属于具有较高权限的系统使用人员,其不受行业划分或客户地域所约束。依据上述功能需求,能把该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划分成三个模块,即:系统管理员使用模块,部门领导使用模块,以及普通用户使用模块;实施参与模块的人员角色分别对应是:系统管理员,部门领导,以及普通用户。 (二)系统功能模块 系统管理员主要担负部门领导用户、普通用户以及客户名称的创建,当完成员工账号的创建后,应授予此账号对其工作范围内实施管理客户信息的权限,如果员工工作有了新的变化,那么还需修改其权限;每次构建了一个新的客户,那就就要对全部与此客户相关的员工的账号设置相关的管理权限。此外,系统管理员还担负信息公告、管理全部客户信息以及文件上传管理等权限。部门领导能浏览全部的客户信息,同时能依据具体情况,进行批示或评价。普通用户能够对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全部客户信息进行查看,删除及修改提交的客户信息,但对系统管理员整理的客户信息不能进行删除或修改。因此,系统管理员具有最大的管理权限;部门领导具有比普通员较大的信息查看权限,无修改及上传信息的权限;普通用户具有一定范围内的信息查看权限,在有限期限内可以删除或修改自己提交的信息。 四、系统实现 本客户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部门领导、普通员工、以及系统管理员这三种权限进行开展的,其在同一个登录界面进行登录,在依据所拥有的权限级别,进行相关权限功能模块的操作。(一)系统管理员。因为本系统平台涉及到多个部门、多种专业,要实现多种资源的共享,所以,系统管理员担负着比较重要的职责,其具有的权限最高。普通员工、部门领导的账号均通过系统管理员来生成,同时依据其各自的工作职责,设置不同的权限;当新增了一个的客户之后,就需为此客户设置一个虚拟团队;对于各部门普通员工提交的客户情况,系统管理员依据客户维护或营销的具体情况,进行客户阶段性信息系统的编写工作,提交至系统里,假如不需要整理,那么系统管理员就直接将资料转移至客户阶段性信息中,与此同时,系统管理员还担负上传文件、维护公告信息、交流平台等工作。(二)部门领导。相对于部门领导来讲,本系统主要发挥着监督员工工作与信息参考的作用,所以,部门领导对客户信息的查看不受限制,能够对所有客户信息进行查看,同时还能够点击客户信息里的“评价或批示”按钮,有针对性的对客户进行评价或者批示。(三)普通员工。当普通员工登录后,能查看两部分的信息;一个为系统里该员工工作职责范围内全部客户的信息资料,普通员工可以对这部分的客户信息进行查看,但不可以实施任何的管理,假如需修改,那么就需要利用交流平台,把资料或修改意见提交至系统管理员;另外一个为该员工自身提交的、尚未被系统管理员处理的信息,对于这部分信息,普通员工可继续实施修改或删除操作。 结束语 本系统依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对于普通员工和部门领导来说,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实用等特点,各种用户能进行正常的管理和操作。伴随客户信息不断地增加,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逐渐变成了领导指导重点客户工作,维护经理实施高效维护,客户经理成功营销,以及客户和部门经理通畅交流的一个共享平台。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CRM客户管理系统在中小企业的开发和应用 摘 要:本文就从CRM客户管理系统概述入手,分析了中小企业应用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研究了CRM系统的设计开发。 关键词: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小企业;B/S结构 1 CRM客户管理系统概述 CRM客户管理系统包括经营理念与软件技术两大模块,其中又以用户为中心研发实施CRM客户管理系统。优质便捷的服务吸引了更多固定客户,企业业务优化管理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CRM客户管理体系通过获取真实有效的客户信息,并加以分析为客户提供最为迫切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CRM客户管理体系还可以对客户消费习惯和行为进行观察统计,并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相融合,优化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追求共赢。CRM应用在中小企业中主要是为了增加营销收入、减少营销周期、降低营销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增强企业竞争力。 2 中小企业应用CRM系统的两大必要性 CRM不仅是一个标识,它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对中小企业开展市场营销具有重要作用。 2.1 提高顾客忠诚度 稳定的客户可以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流失一个老客户,可能需要好几个新客户才能弥补企业损失的利润,而品牌市场营销是提高顾客忠诚度最为有效的方法。中小企业通过利用CRM系统,对客户资料和消费信息进行详尽的分析,为客户提供最为切实的服务需求,逐渐建立起与客户双赢的合作关系,中小企业利用顾客群的钟爱,进一步扩大市场,促进顾客忠诚度的形成。 2.2 提高产品价格稳定性 在市场上,很多产品的价格往往需要随着市场行情、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等因素而发生很大的波动。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像太平鸟、红蜻蜓、阿依莲等这样的品牌店却很少见到价格波动的现象。这是因为这些产品已经形成了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理已经形成了价格区间,且消费者在购买时考虑的并不是价格,而是品牌。CRM数据分析可以很好的对市场做出准确判断,降低了市场调研成本,也为企业制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通过合理的自身定位,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就可以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的变化,提高产品价格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企业未来经营收入的稳定性。 3 CRM系统的设计开发 CRM无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管理层面,CRM都会得到更多企业的关注和更高层次的应用。但是,在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让CRM客户管理系统更加适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就需要对其设计理念和开发过程进行不断改进,使其能够朝着更加“接地气”的方向发展。 3.1 设计理念 B/S结构:本文主要通过利用B/S结构来实现CRM系统的研发设计,以达到企业员工在内部或远程使用联网计算机的效果。通过IE进入CRM系统,对该系统的动态数据进行编辑与监察管理,并运用该系统的功能模块对销售客户进行管理,整体提升管理绩效。 B/S结构就是指浏览器或服务器的结构,是一种基于因特网技术对C/S机构进一步的优化改进。这种结构下的用户可以直接通过WWW浏览界面,部分事物逻辑会在前台呈现,但主要的逻辑处理还是归属于后台。B/S结构主要是利用因特网技术的不断成熟,综合浏览器衍生的多种语言模式,以通用浏览器代替专业软件达到操作目的,减少研发资金,是一种新型的系统构筑技术。 原先的C/S结构采用的是开放式结构,但是系统开发初期的开发性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端口软件,没有为客户提供真正实用的开发环境。而B/S结构建立在TCP/IP协议的基础上,企业内部的浏览器可以直接接收来自WEB浏览器终端的访问,企业内部员工通过WEB浏览器都可以实现体系内部资源的编辑与管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成本,减少了系统维护升级的费用和工作难度。 系统软件的升级改进呈现出一种频繁化趋势,B/S结构的优势逐渐凸显,不再约束于用户规模和分支机构的数量之中,弱化了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区别,所有的操作只需要接入因特网就可立即对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极大程度上缩减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费用。B/S结构的主要优点可概括为:降低了系统维护工作难度、降低了系统硬件匹配要求、降低了系统升级难度。 3.2 数据库架构 中小型企业的数据管理批次相对较少,数据读取少,因此,选用Accese作为中小企业CRM客户管理系统的最佳处理方式,保留SOL数据转化端口。但是,微软的Access不能采用服务器进行查询,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这种方式的弊端就会凸显。从安全层面来说,SQL Server要比Access的安全系数更高.但由于Access更利于系统创建和配置,可以更加便捷的对数据库进行调用查阅,因此,诸多中小企业会采用这种架构。Access作为客户关系数据库的开发投入使用,不仅有桌面数据库的功能,也延续了关系数据库的优势。 总而言之,把Access作为系统的后台数据库,也可以把其改为SQL Server是最佳的选择。因为ASP页面与后台并无多大联系,它的ADO是封装好的对象模型,开发人员在面对不同的数据库时工作量会减少很多。 3.3 系统模块目标设计 本文所要设计的ERP系统建立在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基础上,主要分为以下七个模块: (1)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模块主要有:信息的收集、处理、管理,资金的流入流出,客户投诉处理,生产、加工、发货、调度计划与清单等等。 (2)OA模块主要分为:通讯录、考核、万年历、工作日记等等。 (3)综合模块主要分为:物品购进、员工档案、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等。 (4)沟通模块主要分为:QQ、论坛、贴吧、公共微博微信、公告栏等等。 (5)邮件模块主要分为:收发邮件、删除、已发信箱、草稿箱等等。 (6)系统模块主要分为:关于系统、资料修改、重新进入或退出系统、密码重设等等。 (7)系统设置主要分为:个人资料设置、数据删除或备份、文件浏览、用户信息管理、最新通知等等。 3.4 数据安全维护 (1)MD5应用在前期登录密码中,由于目前尚未出现破解此加密的方法,因此,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登录密码的稳定安全。 (2)对Access进行加密处理,未经认证禁止数据库下载数据,并设置防盗密码。 (3)ASP被VP5 进行Dell封装,程序文件与调用代码进行分离以保证用户数据的稳定安全。 4 结束语 中小型企业融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与之相匹配的CRM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任重道远的CRM系统需要企业内部真正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决策,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从根本上搭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需求,才能使中小企业在新时代经济竞争中居于上风!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专业贸易公司视角的客户管理系统优化分析 摘 要:随着国际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国内专业贸易公司普遍性的遇到了利润下滑、市场萎缩的经营困局,在此条件下,本文结合专业贸易公司的业务特征,对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核心部分客户管理进行了分析,在提出当前我国专业贸易公司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构建高效客户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贸易公司;供应商;客户管理 作为专注于进出口贸易的专业贸易公司,随着近年来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对贸易商服务要求的提升,都使得传统的基于信息优势的贸易中间服务其获利空间日益逼仄,业务规模不断萎缩。 一方面,贸易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跨国企业为进一步压缩成本均加强了制造中心的采购端伙伴关系建设,将采购链逐渐延伸到了生产企业,同时进一步调整了全球产品价值链分配格局,利润向设计、包装和运输环节集中的趋势愈加明显。这使得专业贸易公司基于信息优势的采购优势难以维持,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另一方面,作为本土制造企业,也在成本上升、利润微薄的背景下纷纷引入供应链管理措施,缩减了产需端的对接流程,同时压缩了贸易中间环节的可分配利润水平。两方面作用下,作为专业贸易公司,其既不能从生产制造环节上节省开支也不能在销售环节上完全掌控市场,难以再通过常规的方式和路径保持业务规模和利润水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尝试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和格局特征,立足于专业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现实,从贸易公司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客户管理上,分析和阐述贸易公司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并为公司建立专业贸易服务型高效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出优化措施,为我国众多贸易公司降低经营费用、增加效应规模,形成行业优势竞争力提供帮助。 从目前我国众多专业贸易公司的业务实际看,其供应链管理中客户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过分强调价格优势的供应商选择标准 目前贸易公司的供应商选择过程中,虽然引入了信用评价和供应商风险识别系统,但是在具体业务的供应商选择上,依然以价格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的选择标准为最高追求,而总是有意无意的淡化风险、信用、综合资质等方面的选择权重。或者说,一般的贸易公司尚缺乏一套对供应商信用、价格、供应能力、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价系统从而实现合理价格选择,特别是供应商的价格、信用与供货能力等相关参数出现矛盾时,公司现有的评估体系尚缺乏一种科学的综合分析能够在多家供应商中进行识别与选择,这使得供应商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同时处于供应链内的各企业,由于作为合作伙伴的加工贸易企业与供应商,为了各自企业的利益,在价格和信息方面经常处于搏弈状态且存在利益冲突,也容易积累违约风险。 二、贸易公司海外分销的终端需求客户培养能力偏弱 一般的贸易公司依托本土化优势,在国内直接需求客户的挖掘与关系网络建设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与经验,但是在相关产品的海外分销上,由于对市场的熟悉程度差、资金投资能力限制、海外贸易服务竞争优势较弱等原因,贸易公司在出口贸易中往往愿意选择海外贸易商进行产品海外渠道销售,而很少能够直接针对海外终端客户进行贸易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销售速度与资金周转速度。但是以国外贸易商为主构建海外销售网络,会因为贸易商的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巨大等原因导致销售网络的稳健性极差,同时即使选择进行分销,也往往由于国外贸易商处于买方市场,而难以签订到符合公司预期的长期合同。或者说,国内的贸易公司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一种良好的模式,能够直接发掘海外终端需求,这与一般公司长期以来忽视海外终端客户培养有关,当然也与国外产品销售市场渠道销售模式的根深蒂固有关。 三、共赢为基础的伙伴关系有待强化 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由于其业务特征决定了供应链模式属于共生网络模式,其客户较为松散,在此条件下加强伙伴关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就是公司与客户间共赢机制的形成。从这一点上讲,当前贸易公司业务中,为客户提供增值能力而体现公司核心价值的服务尚相对缺乏,公司服务的可替换程度高,无法体现出独有优势。共赢机制的缺乏,使得公司业务部门和高管必须拿出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与客户关系的经营中。多年前高管满天飞拜访客户、靠人际关系维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依然是公司的重要方式。公司高管疲于奔命,而客户流失度依然较高。 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相关伙伴关系管理理论,未来国内贸易公司提升客户忠诚度,扩大客户网络覆盖能力的关键点就在于建立高效供应链模式下的客户管理体系,具体的方向可归纳如下: 1.建立基于供应商综合评价的选择模式 以往以价格为标准选择供应商和采购商的策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最大化利润的经济目标,但是这种策略选择会形成一种相对松散和碎片化的供应商网络,特别是在供应商的价格、信用、应变能力、技术能力等指标存在差异的条件下,以价格最优为标准在可能造成违约风险的同时,难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与粘性,也不利于建议一种长期伙伴关系,难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与客户网络的成熟。 因此,国内贸易公司应该将供应商选择的重心从价格策略向价值策略转移,加快建立能够综合反映供应商情况的评价系统。对供应商的选择,不但要审查所提供产品的价格、合格率、交货期、合作态度,还要了解供应商经营产品的状况,经营效益,生产设备、技术水平,服务状况,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需要注意企业文化是否有冲突,合作的积极性等,并构建能够综合评估供应商的评价体系。评估体系可参考“Q.C.D.S”系统,即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四维评估系统,供应商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可按表1设计, 通过该评估体系企业对所有供应商有一个公平、客观、统一的评判标准;然后在优选出来的供应商中与他们签订长期合作合同,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并对企业内部不合理的购流程进行优化,加强公司供应链系统的协调性、集成性、同步性。 当然,上述综合评价体系在执行初期存在一个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需要公司对具体供应链的信息做全面了解,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可以考虑综合系统与现行系统实行并行运转一段时间再实现全面过渡。 2.加强供应商管理,提升供应商粘性 在科学选择供应商基础上,公司应进一步重构贸易供应链中的伙伴关系模式,与经过综合选择评价后遴选出的目标供应商签订合同后,应致力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持多层面的信息共享,通过高效信息网络的有机连接,使得供应商能够及时使用相关信息来协调他们的供货与买方的需求和计划相匹配,以实现信息对接的无缝一体化,加强企业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可以参考的策略包括: (1)长期合同管理 与优选供应商签订一份较长期合同。长期合同的签订使得供应商把公司的生存与自己的公司联系在一起,可以为公司储存一部分原材料,不会因为原材料涨价,找不到货源,而影响供货。供应商也不会担心产品滞销的现象出现。如有一些产品市场需求量不是很大,公司也可以先不进行提货,暂时存放在供应商处,以节约库存成本。 (2)引入竞争机制 有意识地引入竞争机制以加强供应商管理强度。因为考虑到只选择一家目标供应商,一旦出现不可抗力因素,唯一的一家供应商无法供货,公司将出现违约与资金损失,因此常规产品与销量大的产品的目标供应商可以选择2-3家,这样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还可以有一家备选供应商。而且可以战略性的让供应商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努力提升技术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 (3)建立供应商长效沟通机制 公司可以根据往年的销售记录,在年初制定全年的采购计划,并把这一预测报表分享给供应商,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做好准备提高产能。并在每个月月底与供应商开电话会议,对每月的购量进行总结,比较全年采购计划。对供应商在技术,生产方面的问题给予支持如产品更新等,这样不仅显示了对供应商的高度信任,而且公司也最大程度的掌控了市场,提升了采购效率。 (4)建立积极有效的供应商绩效考核体系 公司应该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系统绩效考核分析,考评周期可以设计为一年两次,考评内容包括来货批次合格率、来货抽检缺陷率、来货使用报废率、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接受率、采购价格成本率、表现的合作态度、参与本公司的产品改进与开发项目、售后服务等,对考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问题点,分析不可控因素。对于需要改进的问题提出限期改进意见。通过绩效考核,不断改善整供应商管理强度,增加T公司与供应商的紧密度。 3.加大与客户间的双赢分享强度 在公司的共生网络供应链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共赢机制的建立,提升客户忠诚度以保证伙伴关系网络的稳定。公司应该高度统一思想,特别是高管层,要有意识的进行共赢机制建设,要能够接受暂时的利润下滑和出让,应该从总经理高度制定与客户与供应商的双赢分享机制,并有意识的加大分享的强度和范围。通过加大分享,形成适当的供应商激励,提高客户忠诚度,刺激供应商与T公司合作的积极性,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具体的激励措施可以考虑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商誉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激励等方面(详见表2)。 4.拓展海外终端客户的销售网络 海外分销环节终端客户开拓能力不足,意味着海外分销网络的不稳定和利润水平的相对较低,这既不利于T公司提升竞争力与利润水平,也无法为国内客户提供有效的销售渠道从而降低服务质量,T公司应该有意识的加大海外终端客户的培养,可以考虑通过海外供应商网络实现对销售网络的推广,加大终端客户订单的利润分享强度,借助于国外市场专业渠道开拓商的能力加大分销网络建设,也可以针对重点市场和重点产品通过设立外国分公司实现国外市场的本土化,以提高对海外市场的熟悉程度。 作者简介:胡君杰,上海理工大学MBA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CRM客户管理系统的开发计划与组织实施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从市场角度还是技术角度,CRM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要想更快的获得成功,就需要在企业的发展中以客户为中心,而CRM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则可以在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下建立起企业统一、专业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帮助企业与客户都获得最大的利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开发进行研究,并给出具体的组织方法,促进企业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系统实施;系统实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客户关系的管理理念已经在各个领域都有所运用。企业在运行中搞好客户关系就会提高客户对企业自身的满意度,让企业保持较高的客户群,这样在企业中客户收益与潜在收益就会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企业运行CRM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严重的失败。因此在实际中就需要对CRM客户管理系统的开发进行认真地研究,为企业和客户同时创造最大的利益。 1. 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定义和内涵 首先,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指得是在实际中对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作出改变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机制,这种管理体制实施主要是在市场营销中进行的,在实际中它以提供周到快速的优质服务来吸引并保持客户,同时还对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管理以降低企业发生的成本。企业在运用CRM主要是通过运用CRM的技术软件与配套系统来实现的。在企业中运用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有利于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手记、追踪以及分析,并且可以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来满足客户的需要。另外,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还可以对客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企业利润产生的影响,从而可以优化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促使二者共同取得最大的利益。 其次,企业运用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且通过这个系统来协调各方的关系。这点主要体现在企业进行的售后服务、全国区域销售的产品和技术支持以及企业同行之间出现的竞争关系,这样企业在长远的发展中就具备了一定的优势。CRM在企业中既是进行管理的一套完整体系,又是一种软件技术,在企业中使用这项软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企业的销售成本、缩短营销的周期以及加大销售收入,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开拓新的营销领域,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2. 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设计分析 2.1 CRM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实现 CRM系统的设计理念就是赢得发展、保持提升企业客户的价值。运用到企业中就可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来开发并赢得客户资源,帮助企业保持和发展客户关系,以以提高在实际中企业客户的价值,从而增加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运营模式。而CRM的技术实现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销售营销以及客户服务这三个部分的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其次是对客户沟通时需要用到的一些手段进行集成与自动化处理,最后是对这两个部分的功能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从而产生客户智能化,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决策支持。 2.2 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实施 在企业中要实现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就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管理方面做出改进,其次是对新管理模式要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在这两个方面,保证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对其改进管理。而在改进管理方面具体来说主要有:⑴对组织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业务运作的流程重新组合。因此在实际中就需要对企业当前的业务流程进行调查调整并分析,在内外方面都来征求企业有利于企业流程的良好建议。在改进企业流程与目标流程时可以采用调查表和访谈的方法来实现。⑵对企业进行持续的改善,从而来形成企业中比较稳定的文化。在实际中发现很多企业实行的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结果和预期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归根到底都可以从管理上来找到这些原因而不是技术上。因此在企业中除了运用信息技术之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改善企业的日常管理,并为企业改善客户关系做出一定的努力。⑶在企业管理中建立起管理制度与激励制度。以便优化理顺企业的业务流程,对流程中企业的岗位要客观地去设置,并且还要明确相应的岗位职位,完善并落实岗位职责,同时也建立起来对岗位考核的指标体系。⑷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企业要做好管理工作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当发现企业中存在一些问题时,需要鼓励员工去解决,让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来支持企业的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鼓励员工做其中细致具体的工作,以促进企业的CRM客户管理系统。 2.3 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软件的设计分析 在设计CRM时,首先需要注意这是一个应用型的产品,在实际中不能以技术为指导,因此必要要采用应用主导。这是由于CRM本身也是软件产品,因而在设计时就很容易由技术来主导了。技术上发生的任何突破变化,都会在应用上带来一定的变化,而CRM是应用型产品,在设计时就要以运用作为主导。尤其是那些通讯产品,由于技术的进步就会给企业造成更加严重的市场竞争。 其次是需要考虑CRM客户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经济的集成发展更加有可能。因此在考虑CRM客户管理系统时就不能在仅仅从软件本身来考虑了,还要考虑到其与库存、财务等模块一起使用的可能性。否则的话在企业中就会出现企业既买了财务软件,又买了CRM软件,如果二者之间没有连接方式就不会实现连接,因此在设计CRM软件时,就需要明确知道企业的客户目标,从整体上来确定企业的目标群。之后在对客户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来做出产品的一个基本定义,例如产品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怎么解决以及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针对目标客户群来建立起产品的具体构架。然后在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设计产品,并做出产品的代码和测试工作,完成产品的版本,同时软件商还要注意在此时搜集客户的意见,对产品进行升级,通过企业的销售与服务,最后把产品销售给客户。 3. CRM客户管理系统的实施要求 在设计CRM客户管理系统时,首先要注意让产品具有易用性。在现代情况下,软件的操作一般都比较简单,但是还需要根据企业的特色来做出一些具体的个性化设置,根据客户的角色来分角色设置,最大限度的降低在初期实施CRM客户管理系统的障碍难度。其次是要根据角色的要求来提供一定的个性化的配置,以便让每一个使用者都有能力运用软件,因此在设计时候就需要考虑到软件的功能符合角色的设置。最后是为企业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在企业还没有完全转化过来一些习惯和观念的时候,就需要给企业提供一定的服务,在培训和实施的过程中为企业找到合理有效的使用方法。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企业中建立并运用CRM客户管理系统,不仅需要企业在实际中以客户为中心,还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客户的需求,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但是还要注意CRM客户管理系统是一个应用型的软件,在实际设计时不要倾向于技术方面。这样在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使顾客获得最大的利益,符合当下经济的发展模式。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潜在客户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摘 要:物流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潜在客户管理系统,是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分析潜在客户价值、制定客户策略、挖掘潜在客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潜在客户管理系统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本文根据现存多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对潜在客户管理的现状,结合物流行业市场竞争环境下,物流企业对潜在客户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进行系统功能分析,并提出设计方案。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潜在客户;物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需要通过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来了解客户需求,通过市场细分之后对目标客户群进行清晰定位,由此来扩大其市场份额,确立潜在客户是企业扩大市场的重要阶段,通过对潜在客户需求特点的分析,极大提高了潜在客户转变为交易客户的可能性,因此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潜在客户管理系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 系统背景 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挖掘目标客户是企业扩大市场的重要途径,对潜在客户价值进行科学分析是对客户持续跟进与否的重要依据。潜在客户群体中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客户,在面对这些差异性的客户时,企业需要采取不同的客户策略,以利于实现客户的价值的最大化,并且得到客户对企业的信任,这样才能使得客户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 2 需求分析 本系统是基于物流行业背景下的潜在客户管理,因此了解潜在客户的特征,是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根据对实际业务流程的调研分析,潜在客户管理模块需要实现对潜在客户基本信息、价值评估、客户策略、客户跟进、需求方案以及客户分配和用户管理七大模块的功能。 3 总体设计 本系统功能设计基于物流行业背景下的潜在客户管理,因此结合物流行业客户服务的需求特征和内容,设计了整体功能模块和业务流程。 3.1 功能模块 物流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潜在客户管理系统各模块功能如下: (1)基本信息管理:本模块对潜在客户基本信息进行全面管理。本模块主要用于实现:潜在客户信息、联系人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和业务员基本信息的数据安全维护工作,操作人员可以在本模块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制定、更新、撤销和浏览等操作。 (2)潜在客户价值评估:客户价值评估模块根据客户需求来分析客户价值。本模块主要用于实现根据前期收集的潜在客户资料对潜在客户的价值进行评估,为客户策略制定工作提供依据。并且通过报表使企业更加直观的了解客户的价值信息本模块包括按运量、地区、行业等条件分析客户价值。 (3)客户策略管理:客户策略管理模块主要对客户策略进行管理,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策略。本模块主要用于实现对客户策略基本信息的管理,在与潜在客户沟通之后,按其需求制定解决方案。 (4)客户跟进管理:客户跟进管理模块为本系统不可缺少的模块之一,通过客户跟进管理模块能够及时的获取客户的情况反馈,了解客户跟进的主题,阶段,开始时间以及结束时间等,主要用于实现:客户跟进的更新、创建、搜索、撤销等功能。 (5)需求方案管理:本模块主要用于实现对客户需求方案的管理,根据对客户情况的深入了解,不断的与客户进行沟通,依据客户的需求制定客户需要的方案,实现对需求方案的制定、更新、撤销、浏览等操作。 (6)客户分配管理:本模块实现对客户的分配管理,根据客户特点的不同为其分配最合适的业务人员,也可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7)用户管理:本模块主要用于实现用户信息的安全管理,现用户信息的维护以防止被他人盗用,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2 潜在客户管理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根据潜在客户管理系统中的客户信息管理模块、潜在客户价值评估管理模块、客户策略管理模块、客户跟进管理模块、需求方案管理模块、客户分配管理模块和用户管理七大模块的协作关系,系统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3.3 潜在客户管理系统数据流图 通过潜在客户管理系统的建立,企业可以形成一套对潜在客户进行科学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以往对潜在客户管理中存在的客户跟踪盲目性、方案制定缺乏针对性、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潜在客户管理模块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是物流企业对客户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并从整体角度进行系统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目的是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企业供应商与客户管理系统的界面管理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企业对于供应商和客户管理系统的应用提到了较高的层次上进行应用和管理,如何解决企业对供应商和客户管理的效益对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系统的界面管理理论与企业信息化相结合,对于供应商和客户管理的系统界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并用供应商管理系统SRM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管理模块分别阐述了其中包含的界面管理理论与方法,以从中了解界面管理与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效益。 关键词:系统界面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 根据管理学科的发展,原来界面由工程技术术语转向管理学科的发展应用,形成了针对不同应用领域界面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从工程学角度看,界面主要是指系统组件和设备的接口,当系统中的组件或者设备连接时,它们的连接部分就是界面。从管理学的视角来考虑,界面是指经济社会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磨合或者相互作用情况,是针对企业管理系统中各管理模块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管理。对应用供应商管理系统和客户关系系统的分析来看,它们的界面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企业内部各部门或者模块之间连接的界面;另一种是企业与外部连接的界面。客户界面属于企业与外部连接的界面,供应商界面也属于企业与外部连接的界面。从供应链的视角分析,生产企业的上游是零部件或者原材料供应商,下游是产品客户。所以,供应商界面和客户界面是企业供应链的两个重要的外部界面。由于两个外部界面的社会分工的差异性,使得企业对于客户和供应商管理的目标不同,信息不对称,进而导致各方之间的沟通不畅和效益损失。为避免界面的缺点,出现了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供应商管理(SRM),分别管理客户界面和供应商界面。在界面管理中,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商管理分别对应客户界面管理(CIM)和供应商界面管理(SIM)。在企业针对不同供应商和客户交易过程中的交流的界面管理来看,供应商关系管理目的是降低供应商界面管理的成本,而客户关系管理是为了降低客户界面管理的成本,进而加强信息的沟通。供应商管理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联系,加速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实现信息的低成本、高效率传递和共享,最终达到企业内外部界面的共同优化。通常来讲,很多企业大都实施了上述系统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系统管理界面,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管理界面模型。 一、供应商界面管理(SIM)界面分析 1.与供应商交流界面。当前,全世界的跨国公司,大都采用“战略联盟”的方式,建立了繁杂的合作关系,并引入了日趋成熟的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对供应商实行科学的管理,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如,自2004年,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强制企业遵守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认证,这种认证的目的就是要求供应商和生产商生产符合社会责任的服务或者产品。这是随着市场机制的进步,市场逐渐转变为卖方市场的表现,也是人权观念和消费者权益的体现。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必须与供应商紧密合作,利用供应商管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企业之间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主要原因是企业不了解对方的业务状况。很多企业过分高估自己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不尊重甚至恶意挤压其他企业。上下游企业之间互相埋怨,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最终导致冲突产生和资源损失。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如企业领导之间的战略讨论,以及普通员工之间的业务交流,都能促进企业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优化企业和供应商的界面。因此,企业管理需要进一步深化为供应链管理,为了加强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的整体协调性,对于供应链的管理超越了单个企业的所有权,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实现规划和控制,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最终实现界面优化。 2.供应链上的SIM界面处理。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核心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并为供应链创造价值,最终实现供应商和主体企业的有效协调和合作。进行供应商关系管理同企业资源计划一样,都需要针对供应链的企业流程再造。最首要的是,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要转变思维模式,从供应链整体思考问题。整体化观念是供应链优化和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前提。在供应链中,企业与其供应商加强合作,共同开发产品和服务,能够促进供应链管理的科学性和协调性。早期供应商接入(ESI)来自日本的汽车制造业,它表示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就允许供应商参与。之后这种方式被引入西方国家。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并利用先进的供应商管理系统,实现与供应商的良好沟通和交流。人是企业与供应商合作过程中的主导因素,人的组织是联合研发的关键。 二、客户界面管理(CIM)界面分析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在这种条件下,市场模式已成为卖方市场,消费者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很难对企业有全面的了解。信息的不对称普遍存在于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一个企业的了解仅限于通过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客户关系管理界面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经常调查客户的需求,并听取客户的意见,对于新老客户实现科学的管理,因此客户界面的处理是很有必要的。客户关系管理中企业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在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或者服务过程中,保证客户的隐私安全。客户界面的良好协调,目的是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使客户对企业产生好的评价和印象,稳定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有利于企业的营销和开拓市场,使企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为了进行良好的客户界面管理,有必要使用客户关系管理研究和分析客户的需求。企业的客户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应当对客户区别对待。在客户关系管理中,也存在一个二八法则,即20%的客户能够为企业创造80%的利润,这些客户就是企业重点管理的领先客户,剩下的客户就是企业的一般客户。目前很多信息管理方面的技术可以应用于客户关系管理中,便于企业对客户进行科学地了解和分类。如数据挖掘技术、信号传递技术。如在汽车行业中,如果我们已经从知识库中知道客户对零部件的需求情况,就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特点和需求频率,把一些备件储存在离批发商和零售商距离不等的仓库中,以有利于快速发运。 企业SRM系统和CRM系统都是企业的核心,SRM系统直接连接采购供应,而CRM系统与销售部门相连,这两大系统甚至与企业的生产部门的制造系统密切关联。利用现代化的通信设备、计算机等设备,能实现信息的搜集、传递、存储、处理等操作,最终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并提高企业的效益,属于一种人机系统。各个系统界面管理和无缝连接提高了企业信息沟通的速度。企业SRM系统和CRM系统是为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出发点是客户的需求,是对企业过程的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已达到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综上所述,现代企业以界面管理作为指导思想,应用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管理和界面管理等工具,科学地分析和解决了企业经营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难题,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在燃气客户管理系统中的使用 摘 要: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CRM中的应用研究目前已经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这一研究领域体现着越来越大的研究价值。同时,数据挖掘技术在燃气公司CRM中的进一步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必然会给CRM带来更为广阔的。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CRM) 数据挖掘 燃气公司 1 数据挖掘问题的提出 对于数据挖掘来说,数据库是基础,而数据工程又在整个数据库中站了很大的地位,对一个要进行数据库营销的企业,其首要的解决目标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最好的转化,从而分析和利用这些有效的信息。 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燃气企业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数据,促使真正能将这些数据用于营销实践的却是凤毛麟角。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中国很多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分析人员或业务人员越来越发现,当真正面对这些堆积如山的数据时,又觉得无从下手。对于燃气公司来说,这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些天然气原始数据普遍存在着很多质量问题,使后续分析无法进行;二是随着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的落成、陕京二线的完工以及西气东输二线的动工,在我国的北方,必将以西气东输管线和陕京管线为主要干线,这些地方的差异造成分析人员的沟通障碍。 2 CRM问题的研究进展 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在现阶段电子商务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商业运作方式和市场营销理念的转变,客户关系管理引起了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客户关系管理有着广泛的市场价值和研究价值。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关键在于客户忠诚,而保持客户忠诚的关键在于了解客户的潜在需求。如何了解客户的潜在需求,这就需要对客户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但要高效地执行客户关系的管理,真正把其理念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因而学界把技术、理论和实施称为客户关系管理的铁三角。在技术方面,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等。 3 数据挖掘技术在燃气客户管理系统的使用 3.1 数据挖掘与CRM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指从大量的、不完整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可以做到分类、估值,预言、相关性分析或关联规则、聚集、描述和可视化等功能。因此,在燃气公司的营销活动中,应该把维护老客户与开发新客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维护老客户上面。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应尽量避免重“售前”与“售中”,轻“售后”的行为,尽量避免因售后问题,造成老客户大量流失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办法来密切与客户的关系,从而促进销售。 而燃气公司CRM中的数据挖掘就是通过定制化,定制化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追捧,其体现的是企业的数据库营销能力。通过数据挖掘,不仅要拥有更多的数据,条目更加明晰,而且还要有数据挖掘分析的能力,从数据中获得更多的客户信息,最终服务好客户。燃气公司的CRM系统把三方面统一起来,包括市场、销售和客户管理。利用数据挖掘理论和技术创建描述和预测客户行为的模型,优化燃气公司CRM流程,以实现燃气公司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 3.2 数据及获取 3.2.1 客户数据 客户数据是指与客户相关的数据。传统理论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描述性数据、促销性灵气、交易性数据。燃气公司的客户数据主要通过天然气供应商和直接客户获得。当然,对于燃气公司而言,客户数据还应该增加售后类数据。 3.2.2 描述性数据 描述性数据是指燃气公司客户的静态数据。主要有客户姓名、性别、收入等基本信息以及客户消费习惯、特殊爱好等行为信息,还有燃气好肥信用等级、潜在燃气消费指数、客户类型(潜在的、现有的、流失的)等信息。 3.2.3 交易性数据 交易性数据是指与客户发生了交易行为后产生的数据。主要包括燃气耗费的时间、地点、金额、产品的规格以及付款方式等。 3.2.4 售后类数据 售后类数据是指客户完成一笔交易后,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如投诉、建议、评价等。主要包括对产品的评价、对服务的看法、对工作的建议、遇到过的问题以及其他不愉快的经历、申请退货的记录,甚至投诉记录等信息。 3.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Database Design),是以某一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基础,针对业务需求,分析数据之间潜在的内在联系,设计出数据库的结构并建立数据库的过程。数据库设计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验证设计,常用的设计技巧有数据完整性设计、表冗余设计等。 3.3.1 客户数据分析 根据前面对燃气客户信息的分类,就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做一些简单的阐述。 需要说明以下几点。 (1)中心数据库,采用了B/S结构图,公司所有相关人员在这里能够找到有关客户的所有信息。 (2)公司的领导、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呈现不同的视图),可以上网查询这些数据。 (3)他们也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上传与客户的联系情况,其他相关人员也可以在网上看到这些可以时实更新的上传数据。 (4)公司所有相关人员,都可以随时随地掌握与客户相关的所有信息,这对于了解客户的潜在需求,保持与客户的联系,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具有很大的帮助。 (5)为后续的客户分析、数据挖掘等提供基础数据。 3.3.2 数据库的设计 根据前面的分析,客户具有四类数据,我们设计四个数据库,分别以客户编号作为主码,以便数据库之间建立关联。并且增加以客户姓名、编号、业务员编号、业务员姓名、联系时间、交易金额等多种关键字的布尔运算的检索功能、这样将能最快速便捷的找到相关的数据。 4 结语 面对信息社会中数据的爆炸增长、“丰富的数据与贫乏的知识”问题的日渐突出,人们迫切需要将海员数据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相知识。数据挖掘为这一迫切需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CRM是适应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关系营销理念的新型管理模式,是数据挖掘的重要应用领域。数据挖掘及其在燃气客户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的关注领域。
纺织品出口论文:国内纺织品出口贸易处境以及发展走势 宰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近30年的配额体制结束.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步入”后配额时代”。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纺织品出口贸易大国.注定要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主角。从2005年年初开征纺织品从量出口关税.到后来宣布调高部分纺织品出口关税,再到后来的取消纺织品出口关税.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新闻不断从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到多轮纺织品贸易磋商.纺织品贸易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而敏感的话题。从政府官员到学者到外贸从业人员甚至到普通老百姓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日益关注。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面临的环境及发展趋势 1、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区域性优惠安排增加的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和贸易的联系与依赖日益增强.对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要求贸易自由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1986年,关贸总协定将纺织品回归自由贸易的议题纳入乌拉圭回合谈判.并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其宗旨就是主导世界贸易总体趋势朝自由化方向迈进。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本身就是贸易自由化的有力例证。因此.从长远来看.国际贸易包括纺织品贸易的大环境是自由化。 但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并不是全球性自由贸易。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全球贸易体系中出现区域贸易协定急剧增长的趋势。截至2003年1月1日.在WTO备案的区域贸易协定总数达到259个在这些区域贸易协定中有许多专门针对纺织品的贸易优惠安排。如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就取消了北美三国之间纺织品进口的配额限制和关税.逐步实现其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再如美国(2000年贸易与发展法》,赋予加勒比海邻近24个国家以及撒哈拉以南48个非洲国家生产的服装输往美国.在关税和配额方面享有优惠。在欧盟.其内部各国之间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关税已全部取消。欧盟还通过与地中海国家签订《联系国协定》.与巴尔干半岛地区国家签订《联系与稳定协定》.推动双边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和自由化。欧盟还与南非、墨西哥、智利等国分别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分阶段地逐步取消纺织品配额和关税。事实上,包括正在谈判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和构想中的泛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都把纺织品服装问题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来对待.并考虑特殊的安排。促进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以对抗区外竞争者越来越成为这些区域贸易协议的重要内容。 大大加强的区域贸易优惠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所达成的惠及所有WTO成员的自由贸易制度。这种发展趋势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区域贸易优惠安排为贸易转移提供了机会,在对区域市场形成保护.促进与既定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发展的同时,事实上减少了各成员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增加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可能性,增添了我国产品在其区域内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 2.贸易争端背景下,关税壁垒被重新利用的趋势 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纺织品全球配额取消。作为WTO的成员国中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理所当然地享受纺织品配额取消的利益。但是,配额取消带来的自由贸易仅100多天就被美欧的频繁设限打破。4月4日,美国启动针对3类中国纺织品进口的保障程序;4月6日.欧盟公布对中国纺织品特限行动指南;4月28日,美国对l4大类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行特保调查同日欧盟对我9类纺织品启动特保调查5月13日,美国决定对3个类别的中国服装产品重新实行配额限制5月18日,美国对我4种产品采取特保”;5月22日.中国宣布自6月1日起大幅度提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5月23日,欧盟对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5曰.欧盟宣布推迟对我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7日,美国正式对我4类纺织品实行进:13限制措施,设限期到2005年12月31日止月27日.欧盟对我T恤和麻纱提出正式磋商请求;5月3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6月1日起取消81种纺织品出口关税;6月,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磋商开始……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面临纺织品进口增长为推卸责任将矛头指向中国.希望通过打击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以转移国内压力。但是,随着中国政府外交策略的转变.单方面地实施限制或是特保的效果越来越难以掌控.而且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出现种种责难。因此.关税壁垒作为WTO认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出现被重新利用的趋势。2004年欧盟、美国、日本纺织品服装行业总体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分别为9%、lO.2%、8%.并承诺在2005年将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分别约束至7.9%、8.9%、6.6%。虽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约束水平较低但是下降幅度有限并呈现以下特点:(1)关税升级现象。以欧盟为例,享受最惠国待遇的供应方向欧盟出口纺织品时遭遇的关税结构为:原料平均关税为0。7%,纤维平均税率为5-3%,纱线平均税率为6.3%,织物平均税率为9.1%,服装平均税率为11.9%.从原料到服装的关税升级现象十分明显.使服装制成品的有效关税大大高于其名义关税:(2)关税高峰现象。以美国为例,美国至少对200种纺织品制定了高于18%的从价关税税率,对部分羊毛及人造纤维的征税超过30%,一些特定服装的从价税达到33%,甚至更高。就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关税安排特点来看.关税仍然是直接影响竞争力并形成不公平竞争的最直接的因素。 3。自由保护主义背景下,贸易限制手段多样化趋势 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世界纺织品贸易并未从此真正步入自由贸易。在许多纺织品进口国不安地要求延长配额取消时限时,我们就已经体会到这一点。配额取消后,国际纺织品贸易保护不会随之消失,相反将以一种新的形态继续配额的影响。如果说配额制度是一种有限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话(毕竟受多边协议和增长率的限制),这种新形态就是一种自由保护主义了。一方面,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贸易限制实施更为自由.因为这些措施不是多边的,而是双边甚至是单边的。 利用“二保一反”措施实施贸易限制。”二保一反指我国《入世协定书》中所规定的“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反倾销措施”。按照我国《入世协定书》中规定,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在截至2008年12日前,如遇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在短期内数量激增、价格下跌,对其造成市场扰乱”,可运用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1:3限制:也可在截至2013年1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后12年内).运用“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限制也可在截至2016年l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l5年内)根据反倾销措施条款在确定倾销时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可以预见各国以二保一反实施的贸易救济将成为我国今后很长~段时间内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障。 利用生态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形成出口屏障。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提高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同时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安全为由.对产品制定了苛刻的绿色环保要求。目前.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盛行的欧盟生态标签和生态纺织品认证已造成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货和出口限制并成为我国纺织品国际市场准入的“绿色屏障”利用劳工标准制造贸易障碍。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一些新的企业认证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主要涉及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目的是希望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客观地说.社会责任标准是人类物质文明上升到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31的大量增加.发达国家抨击发展中国家忽视劳工权益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大多数地区企业的生产很难符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责任标准。因此,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存在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又一大障碍。 4.新市场出现的背景下,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回归WTO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削弱了一些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给与特定国家的优惠和特权.那些由此而产生的贸易也将部分被取消,生产和贸易扭曲将会被消除。当纺织品服装贸易不再受到数量限制.世界将出现一个巨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配额取消使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变得更为开放,增加更多的贸易机会。此外,发展中国家迫于发达国家的压力将进一步开放其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新的市场也会使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日益扩大。 在出现新的市场的同时,世界纺织品市场价格出现下降的趋势以美国为例自1996年以来其纺织品服装的进口价格持续下降.欧洲、日本和许多其它市场也是这样。究其原因,主要是进口服装的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进口服装在整个纺织品进口中占很大比重。配额取消后,来自低成本生产国的产品比重上升,进口纺织品服装价格还将不断下降,将使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延续。一方面,进口价格持续下跌,给进口国带来明显的福利净增加效应;另一方面.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下去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 5.市场集中程度加深背景下。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 如果说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在配额取消前呈现的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话,那么,进入后配额时代后,它将成为一个几乎完全竞争的市场但是,在分析日本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在1995年到2001年期间各自前5位的供应国和地区所占的贸易比重(表1)时,可以发现分别作为非配额国家和配额国家的日本和美国.其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表现出不同的市场集中程度。2001年日本前五大进31服装供应国已基本垄断了日本进口服装市场.而相比之下,美国前五大服装供应国占美国进口服装市场的一半还不到。因此.可以预计,随着配额的取消.美国及其它原设限国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集中程度将进一步加大。 因此.取消配额后,市场开始进行激烈的重组,过去靠配额的庇护生存的企业面临抉择。在这个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商品的价格逐渐下降,行业利润趋薄。在高端产品市场,我国产品仍将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竞争;在低端产品市场,我国则将与为数更多的具有基本相同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竞争,这其中既包括东南亚国家,又包括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等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不可避免。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拓展的对策建议 在日趋严峻的出口环境下.我国纺织品贸易要持续增长.必须有的放矢地拓展纺织品出口贸易。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对外拓展贸易市场 一方面,巩固和拓展传统出口市场。众所周知.欧、美、日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传统市场.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布中一直占较大比重.一直以来我国每年有超过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是输往这些国家和地区。而欧、美、日同时又是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的大国.2003年仅美欧纺织品服装进口就达2300亿美元。如果我们对美欧市场占有率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可增加2O多亿美元的贸易额。因此,欧、美、日仍应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市场拓展的重点。 但是如果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市场.会造成对出口市场的依赖.增加贸易的不稳定性。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传统市场出现的市场竞争加剧、各种关税及有针对性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的利用以及区域优惠安排的趋势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发展障碍。要想在后配额时代的纺织品贸易中寻求进一步发展,优化全球出口市场的战略布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拓展贸易市场要实行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拓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拓展周边和新兴市场比如俄罗斯韩国和中东等市场。以俄罗斯为例有统计数据显~,2003年俄罗斯纺织品服装进口额比2002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从其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预计未来对于占尽地利的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俄罗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对内拓展出口动力 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是价格驱动.2004年我国出151177亿件服装平均每件服装的价格仅有3.51美元出1360亿双鞋,平均每双鞋的价格不到2.5美元。在这种价格驱动下,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形成了一种”数量大价格低“的现象。这其中有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客观原因也有国内企业由于“对外出口偏好”而过度竞争的原因,还有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主要出口常规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原因。 众所周知出口数量大价格低极易招致进口国的贸易争端和报复(比如“二反一保”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实现贸易动力的转型尽快地调整出口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以质量带动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这同时也是回避某些非关税壁垒的有效手段。 但是企业是为了追求利益而生存的。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因为短期利益的驱动同时又缺乏长远的眼光而惰于收集信息并适时调整生产结构。所以不能奢望仅仅通过企业的觉悟实现动力转型这个目的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利率等经济手段刺激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生产高档面料和精品成衣等高附加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加快外贸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为主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也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在积极引导和规范纺织服装出口产品之问的竞争秩序的同时,加强信息咨询和行业预警积极出台各种贸易救济措施让日益升级的贸易摩擦损失降到最低为拓展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提供保证。 纺织品出口论文:小议知识产权保护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摘要:我国纺织品出口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环境,为了解决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我国纺织品行业的整体发展,本文以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纺织品所面临的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分析,寻求我国政府和纺织品出口企业应该采取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知识产权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 纺织业是我国最早开放进人国际市场的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已踏入国际市场,成为我国最大的净创汇产业之一,并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的纺织品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行业快速发展的问题。其中,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显得尤为突出。我国纺织品行业发展速度与纺织品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相脱节,知识产权意识不全面,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严重制约着我国纺织品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成因 1、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只有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但发展速度较快。1980年3月3日,我国政府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递交了加人书。同年6月3日起,我国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国。20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尤其在纺织品行业取得显著成绩,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为我国纺织品出口迅速增长创造了良好客观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并且,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也日益与TRIPS协议相协调,这些都对我国纺织品企业进驻国际市场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保障。 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也存在诸多问题: (1)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和意识比较薄弱。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我国很多出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既不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甚至践踏他人的知识产权。还有一些人只注重申请国内专利而不去申请国外专利,使得专利流失。 (2)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等一系列涵盖知识产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发表了《中国知识产权的新进展》白皮书等。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制度比较分散,各个法律法规之间缺乏有机整合,甚至出现条例内容、责任限定、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冲突。 (3)我国纺织品总体科技水平不高,产业化水平低下。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纺织品专利技术实施率仅为10%左右,纺织品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仅占科技成果总数的IS%-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转化率。 2、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成因 (1)内部原因 第一,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尚不完善。我国有些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TRIPS相关法律还有很多不同甚至有许多空白,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反垄断法。 第二,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科技创新不足,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我国在纺织品出口的量上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仅占全部商品的万分之三,先进的纺织设备70%依赖进口,作为原始积累的模仿就不再有生存空间。我国纺织品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 (2)外部原因 随着我国加人WTO以后,国外的跨国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排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进人市场,有时会通过滥用其权利的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同时,受全球纺织业市场前景不确定性、美元急贬、原油价格跌宕起伏、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促使我国建立健全了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在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中,我国不断完善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目前,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机制相互补充并通畅、有效运作,积极、有效地保护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赞誉。 (2)改善纺织品商品出口结构,冲破纺织品出口限制。服装和深加工产品仍是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主体。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纺织品产品,增加高档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比重,提高单位产品的平均价值,从而提高售价;就纺织品材料来说,我国纺织品企业应多采用绿色环保、符合人体健康需要的材料,从而避免纺织品出口时受到国际准则的阻碍。 (3)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数量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我国纺织品企业可以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有利于先进的纺织品技术的引进。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将极大促进中国纺织品企业通过合资或其他合作方式获得技术。严格的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将使国外的纺织品技术提供方减少对侵权行为的担忧,愿意向中国的纺织品技术受让方提供较先进的技术。 (5)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将保护纺织品知识产权确立为国家战略。我国已经着手开展国家纺织品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工作,建立一个符合国情、实际可行、科学合理、充满创新的国家纺织品知识产权战略,在2008年,我国推出了“1+20"模式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它将基于纺织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交易三大平台的建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深人推进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事业做大做强。 2、消极影响 (1)国外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纺织品行业发展。国外纺织品企业在纺织品贸易政策中会极力与知识产权保护挂钩,通过强制性措施来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这样的纺织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无疑扩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纺织品行业之间的差距,技术差距愈加严重。 (2)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动辄提起纺织品知识产权争端和诉讼,国内纺织品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据统计,自我国人世以来,我国企业遭遇较大的国际专利纠纷有20多起,诉案赔偿额逾10多亿美元。知识产权诉讼已不仅仅是法律手段,而更是纺织品市场策略和竞争手段。 (3)助长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壁垒,国内纺织品出口企业生存困难。发达国家和跨国滥用纺织品知识产权独占优势,扭曲正常的纺织品国际贸易,比较典型的:通过特别立法措施的方式设置纺织品知识产权壁垒,如美国知识产权的“337条款,’:滥用纺织品技术垄断和控制。 三、我国加强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 1、政府主体保护知识产权的对策 (1)我国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的纺织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积极培育我国纺织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我国纺织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变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以大幅度提高我国纺织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纺织品知识产权规则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增进和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2)完善法律体系保护纺织品知识产权。 2、纺织品企业自身加强知识产权知识保护的策略 (1)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纺织品企业应当积极制定相关企业发展计划,加大对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纺织品出口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全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提高纺织品出口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善于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自己。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尽快建立起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时将企业自主研发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和新创意到国内外有关部门申请知识产权注册,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树立品牌,增强意识。由于我国的一些企业在早些年没有商标保护意识,大量的国内驰名商标被在国外抢注,如“同仁堂”,“青岛啤酒”等。因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充分吸取这些教训,时刻注意自己的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 (4)加强申请,促进保护。我国加人世贸以来,纺织品出口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案件不断发生。因此我们应从多个角度,立体地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如: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高专利申请率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环境中,我国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并完善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纺织品企业也应在此基础上树立信心,加快纺织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国家鼓励纺织企业“走出去”的政策,顺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克服国外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维护其出口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纺织品出口论文: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探索 [摘要]全球纺织品贸易进入无配额时代之后,失去了保护伞的各纺织品进口国将更多地利用反倾销措施抵制我国纺织品的涌入。美国对华纺织品频繁的反倾销严重损害了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出口环境和国际竞争力,本文在剖析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原因后,针对性的提出提升我国纺织品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美国反倾销 一、我国纺织品贸易出口现状 1.出口规模快速增长。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高达2.21万亿美元,出口12016.7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纺织业是我国最早开放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成长最好、增长最快、发展最完善的产业。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纺织品出口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09年约167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14%,八年中出口增长近3倍。据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值为1882.56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8..53%,其中出口总值1713.3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26%,进口169.24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68%,贸易顺差为78.76亿美元。 2.出口贸易地区分布。我国从1994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以来,纺织品出口额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所有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日本、我国香港排名前三位。据统计,我国出口纺织品到达美国市场的比率达2O.14%。2009年我国对美国、日本及我国香港地区的纺织服装出口金额分别为为278.37亿美元、220.80亿美元和139.98亿美元,与上年分别同比增长3.44%、0.27%和下降12.88%。另外,2009年我国对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370.79亿美元,与上年同比下降7.13%。2009年1月~12月中国出口编织电热毯中,美国、日本和欧盟27国是最大的出口地,分别占国内出口总量的39%、31%和15%。 3.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现状。从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件总量上看,截至2009年,我国遭遇反倾销案件已高达178件。从美国对华反倾销案占国总案的比例看,1980年以来稳步上升,1980年~1985年为6.3%,乌拉圭回合上升到9.1%,WTO成立后的10年里,其对华案比例一直在不断上升,2009年已升至55.6%。今年6月,美国商务部裁定,以所谓中国产机织电热毯对美国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为由,同意对中国输美机织电热毯实施最高达174.85%的反倾销制裁。8月上旬,美国商务部公告,由于计算错误,决定修改对原产于中国的编织电热毯的反倾销终裁结果。电热毯产品的出口利润大约在4%~5%之间,如果被征收77.5%,甚至174.85%的反倾销税,美国客户肯定承受不了这个涨幅,中国不少相关企业只能被迫退出美国市场。这也意味着,从去年7月开始的美对华电热毯反倾销调查一案将有最终结果,国内企业应诉并未取得良好结果。美方此举也令纺织业界担忧,其是在“投石问路”,以电热毯这个相对冷门品类的商品,试探国内企业应诉能力和反应速度,可能会蔓延至其他大门类纺织品。 二、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的原因 1.不断扩大的中美贸易逆差。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账户赤字日益恶化,与之相对应,美国对华反倾销数量呈现波动性增长趋势。WTO的第一年,美国是对我国反倾销立案最多的国家,提起调查的案件高达12起。2006年美国对华逆差高达1442.6亿美元,占美国外贸逆差总额的19%,1996年~2006年贸易账户赤字年均高达4291.8亿美元,2008年逆差高达6959亿美元。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在减少贸易逆差方面竭尽所能,并把扭转逆差作为一项核心经济政策,提出转变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4个方向,其中首要一项就是要更多依靠出口。一年来,美国积极推动与韩国、哥伦比亚、巴拿马等国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同时不时挥舞“保护主义大棒”以限制进口。作为美国主要贸易伙伴,也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中国无疑是美国贸易政策调整的重点对象,成为遭受美国反倾销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次贷危机下保护本国相关行业和降低失业率的需要。近几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甚至2006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衰退,由此引起的次贷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元气大伤。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直接冲击着美国的同类产业。在美国国内经济尚未完全回暖的情况下,其一定程度需要通过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保护本国相关行业的利益,导致其对中国发起调查范围更大,立案标准更宽,反倾销税的税率更高的反倾销调查。另一方面,反倾销还可作为美国政府转移视线的有效途径。政府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时,将问题归咎于国外的不公平竞争以缓解国内矛盾。有资料统计,美国失业率与对华反倾销趋势基本符合正方向变化关系(见图3)。尤其在大选时,运用反倾销打击外来商品,保护国内企业和就业者利益,降低失业率,以迎合工会和国内产业的要求,成为美国国内两党拉选票的重要筹码,所以大选年间对华反倾销案会呈上升趋势。 3.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宣言不过是“表面文章”。近年来,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国际竞争的日益激化,美国的出口商品日益受到日本和西欧的挑战,其世界经济贸易中的霸主地位逐渐下降。在此种情况下,美国力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仅仅在美国对华纺织品采取反倾销制裁一天前,G20峰会刚刚发表了《二十国集团多伦多峰会宣言》,就反对贸易保护、推进商业和投资等达成共识。同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和我国国家主席会谈时也表示,“美国希望看到一个非常成功、繁荣的中国,美方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事实上,今年以来中美两国间的贸易纷争一直在持续,中方的钢材等相关出口产品则成了贸易战的重灾区。相关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宣言不过是相关国家的“表面文章”,并不能真正对缓解贸易纷争起促进作用。 4.对美出口市场结构单一,企业贸易管理模式落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下放,经营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数量急剧增加,又多为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贸易管理模式落后,销售策略单一,再加上国家宏观管理措施不配套,因而出现了哪种出口商品的成本低、在国外市场有利可图,各出口企业就在国际市场营销中一味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急功近利,过度投入的局面。同时,在产品结构上,我国出口较多的是纺织机电及化工等附加值相对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缺乏自主品牌,本身容易被误认为倾销。另外,中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结构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北美和西欧市场。 5.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及产品标准。随着行业危机加深和更多行业陷入困境,作为控制进口有效便利的手段,反倾销、反补贴被美国政府视为常规的贸易救济措施而继续利用。美国还动用国内贸易法中201保障措施、421特别保障措施。钢铁、汽车、信息产品、家具、纺织等行业均可能成为美国设限的重点领域。实际上,近几年美国仍在继续实施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伯德修正案,其产业部门针对其他贸易伙伴已经提出了大量的两反指控。美国凭借其在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上大做文章。美国实施不久的消费品安全促进法案,规定所有消费品生产商和进口商必须提交证书,保证进口产品符合美国的规定和标准。 三、应对美国反倾销提升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1.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提升中国政府解决中美贸易纷争的能力。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可以依靠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平台争取更多权益。在应对美国反倾销时,应充分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对于美方不合理的滥用反倾销进行贸易保护的做法,中国政府可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起申诉。同时,要加强对WTO规则的研究,以便在今后WTO规则的评价及修改中充分利用中国在WTO多边贸易体系中的发言权,争取早日修改国际反倾销规则,取消对中国的歧视性规定,尽快得到公正待遇。2001年11月开始的多哈回合目前正在进行之中,我国应在本轮谈判中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我国政府也可与美国政府进行谈判,对其一些不合理或歧视性的做法进行必要的抗争,说服其改变或放弃原来的观点和做法,努力提高解决中美贸易纷争的能力,加快中美贸易健康发展。 2.转变出口经营战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可持续竞争力。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既要充分利用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低廉的优势,同时又要对美国市场进行认真调研,充分了解出口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成本供求及收益状况等,正确规划企业发展战略和科学进行经营决策,选择市场空间较大的项目,合理制定并及时调整出口产品价格,树立以质量取胜、以服务取胜的经营理念,提高质量档次、增加科技含量、增强品牌意识,力争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进入美国市场,改变中国产品长期以来低质低价的形象,由单一的价格竞争转变到综合的非价格竞争,增强产品的可持续竞争力。 3.完善出口区域市场结构,寻找新的国际市场通道。加入WTO以来,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但由于出口市场结构过于单一,导致过多企业激烈竞争,争夺有限的市场。由于企业的目标市场单一,如若遭到欧美等国的反倾销,则企业的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严重则会导致企业的生存问题受到威胁。因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从单一市场化向多元市场化战略转变,将出口战略目标定位为全球范围。这样,不仅可帮助企业因避免为进入单一市场而进行的激烈竞争,同时帮助企业摆脱因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生存而实施的低价策略。就算企业因某一贸易摩擦问题而退出某一目标市场,仍有其他的市场来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不至于使企业的生存受到威胁。 4.中美双方协商有关产品的反倾销贸易标准。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以后,国家采取行政手段限制和规范企业贸易行为越来越少,纺织商会要根据国际纺织品市场需求情况和外贸敏感度对纺织服装行业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环保、劳动保障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纺织品反倾销认定标准上,美方和中方也有不同的理解。当然,美方肯定是不会完全考虑中方利益的。中国政府应积极与美方沟通,协商有关产品的反倾销贸易标准,制定纺织品进出市场准入标准和认证体系,充分了解美国反倾销法规,制定一个可操作的、量化的、让双方都能理解的准则。在商务部支持下,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国际上认可的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促进纺织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纺织品出口论文:纺织品出口策略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保障措施的法源分析及比较;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的特保措施;后配额时代我国应对特保措施的主要策略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四种保障措施的法源分析、四种保障措施的比较、关欧等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实施特保措施、欧美对我国实施特保措施援引法律的不合理之处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纺织品服装保障措施特保措施242条款 论文摘要:2005年1月1日,延续了30多年的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被全面废除。本文在对四种保障措施进行法源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后配额时代第一年所遭遇的特保措施,并从政府、企业、行会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05年1月1日,延续了30多年的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被全面废除。我国纺织品服装出I:2I大幅增加,为保护本国相关产业不受损害,欧美等国在后配额时代频繁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实施特保措施。对此,我国政府、企业和行会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本文在对四种保障措施进行分析和比较后对该问题作了重点讨论。 一、保障措施的法源分析及比较 (一)四种保障措施的法源分析 为维护公平贸易和正常的竞争秩序,世界贸易组织允许成员方在进口产品过激增长给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使用保障措施以保护国内产业不受损害。保障措施和反倾销、反补贴都属于贸易救济措施,不同的是,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针对的是不公平贸易行为——价格歧视,而保障措施则针对的是进口产品激增的情况。由于美欧等国担心中国人世后,纺织品服装进口的急剧增长会扰乱其市场秩序,损害其国内相关产业。所以在中国人世时特别要求中国政府做出一些特殊承诺,这些承诺反映在《中国加入议定书》(下文简称《议定书》)和《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下文简称《报告书》)的具体条款中。简言之,WTO其他成员方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保障措施。其中,第一种也被称为“一般保障措施”,而后三种则通常被称为“特殊保障措施”。 1.依据《关贸总协定》第19条和《保障措施协议》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保障措施 《关贸总协定》第19条和《保障措施协议》规定了一般保障措施制度。基本内容是:如出现不可预见的情况,和因一缔约方承担总协定义务(包括关税减让在内)而产生的影响,使某一产品输入到这一缔约国领土的数量与国内生产相比绝对或相对增加,以致对该领土内生产同类产品和/或直接竞争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则该缔约方在防止或纠正这种损害所必需的程度和时间内,可以对上述产品全部或部分地暂停实施其所承担的义务,或者撤销或修改减让;实施保障措施应针对正在进口的该类产品,而不考虑其来源。 2.依据《纺织品和服装协议》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过渡性特别保障措施 《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第6条规定,在纺织品、服装贸易回归关贸总协定的1O年过渡期中(自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开始起算),除已纳入GATI’I994的纺织品或服装产品外,各成员在过渡期内可实施特定的“过渡性保障措施(TransitionalSafeguardMeasures,简称TSM)”,即如果某一未受配额限制的特定纺织品或服装产品进口数量增加,对生产同类和/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的实质威胁,则可对该产品的进口实行配额限制等措施,如果是单个成员的进口出现急剧和实质性的增加,可对该特定出口成员的特定产品实施配额限制。该过渡性保障措施既可以通过磋商后达成的协议实施,也可以单方面实施,但需要由纺织品监督机构(TMB)审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是WTO协议中唯一规定了自行废止内容的协议,在10年过渡期后(即2005年1月1日以后),随着配额限制的全部取消。该协议本身也就不存在了,理论上第6条关于在过渡期采取保障措施的规定也随之失效。 3.依据《议定书》第16条的规定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过渡性特别保障措施 根据《议定书》第16条的规定:如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在进口至任何WTO成员领土时,其增长的数量或所依据的条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生产者造成或威胁造成“市场扰乱”,则受影响的WTO成员可请求与中国进行磋商要求中国采取行动以防止或补救此种市场扰乱,如在中国收到磋商请求后60天内双方未能达成协议,则受影响的WTO成员有权对此类产品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且在迟延会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害的紧急情况下,受影响的WTO成员可根据一项有关进口产品已经造成或威胁造成市场扰乱的初步认定,对中国的产品采取不超过200天的临时保障措施,并提出进行双边磋商的请求。如果WTO某一成员认为在上述第一种情形下基于“市场扰乱”所采取的限制中国产品的行动(包括中国自己同意进行的主动自我限制行动)造成或威胁造成中国产品进入其市场的“重大贸易转移”,则该成员可请求与中国和/或有关WTO成员进行磋商。如此类磋商未能达成协议,则请求进行磋商的WTO成员在防止或补救此类贸易转移所必需的限度内,有权针对该产品撤销减让或限制自中国的进口。该条款实施的期限为2001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11日。 4.依据《报告书》的规定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过渡性特别保障措施 根据《报告书》第241至242段(也作242条款)的规定,2008年12月31日以前,其他成员方仍可以对原产于我的纺织品服装采取限制措施,如果WTO其它成员认为《纺织品与服装协定》所涵盖的原产于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自《WTO协定》对我国生效之日起,由于市场扰乱,威胁或阻碍这些产品贸易的有序发展,则该成员可请求与我国进行协商,以期减轻或避免此市场扰乱。如双方在90天的磋商期内,未能达成满意的解决办法,则磋商将继续进行,提出磋商请求的成员可继续实行限制。 (二)四种保障措施的比较 为了对上述四种保障措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本文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其异同点。 通过表1分析可知,一般保障措施的实施条件最苛刻,实施标准最高,且依据无歧视原则适用于所有成员方,故实施时会遭遇较大的阻力。而后三种特殊保障措施中,《纺织品服装协议》的实施条件较严,且该协议于2005年1月1日以后,随着配额限制的取消已自动废止。所以在后配额时代,针对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服装,欧美等国实施特保措施时更愿意援引《议定书》和《报告书》的相关法规,这两项特保措施的实施门槛较低,且实施形式和实施期限更为灵活,即使最终磋商失败,也为提出磋商请求的成员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便于其调整本国的外贸政策。 二、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的特保措施 (一)关欧等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实施特保措施 2005年1月1日,延续了3O多年的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被全面废除后,原属于配额产品的我国纺织品出口大幅增长,据统计,2005年1至4月,我国纺织品出口额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对欧出口39亿美元,增长幅度为82%,对美国的增长幅度为250%。为此,欧美等国援引《议定书》的第16条和《报告书》的242条款频繁对我国实施特保措施。 1.美国 2005年3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于4月对纺织品实施特别检测设施,该措施使美国海关对进1:3纺织品的监控预警期从6周缩短到2周,以便其迅速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2005年4月4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决定对部分原产于中国的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以及棉制和化纤制内衣等三类纺织品发起纺织品特保调查;两天后,美国制造商贸易行动联盟、美国纺织团体协会、美国纺织协会、美国棉花协会和名为“团结起来”的工会组织5家纺织行业组织,向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提交特别保障措施申请,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的7种、14大类纺织品服装实施特别保障措施,这些产品占2004年美国进口中国纺织品服装总额的8.1%。5月13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正式宣布对我国的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棉制及化纤制内衣3类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理由是这些纺织品“正在威胁和扰乱美国的市场,并要求其今年进入美国市场的数量最多只能增长7.5%;仅5天后,该委员会再次对我国的棉布和人造纤维男衬衫(包括男童衬衣)、人造纤维布裤、人造纤维针织男女衬衣以及精纺棉纱4类纺织品实行进1:3配额限制。截止到11月8日,中美双方就纺织品服装出1:3共进行七轮谈判,其间,美不断扩大受限产品的范围和条件,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遭受的损失也与日俱增。 2.欧洲 2005年3月10日欧洲服装及纺织业组织EURATEX提出申诉,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的针织紧身衫及套头衫、棉质或人造纤维装等12类纺织品服装实施市场保护限制。4月6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对华纺织品特别限制行动指南》,明确指出欧盟设限的标准,以2004年中国纺织品占欧盟进1:3总量的百分比为准,将进口产品分为四类,各类产品在2005年到2008年间每年都有一个增长,若超过规定的增长率,欧盟则进行特保调查。4月底,欧盟正式宣布将对中国9类纺织品服装展开为期6O天的特别限制调查,且正严密监测从中国进口的另外11类产品的交易情况。如果调查发现中国纺织品确实破坏了欧盟市场的市场秩序,欧盟可自动启用临时特保措施,对中国纺织品加以限制。5月17日,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以2005年第一季度欧盟从中国进1:3的T恤和麻纱增长过快,且扰乱欧盟市场为由,提议与中国方面进行正式磋商。并声称,如果正式磋商未果,欧盟将会对这两类纺织品实施“紧急特保”措施,将其2005年进1:3数量的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一周后,欧盟纺织品委员会通过了曼德尔森的提议,并于5月27日正式启动对T恤和麻纱的“紧急特保”程序。 3.其它国家 除美欧外,土尔其、巴西、厄瓜多尔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以不同的形式对我国纺织品服装采取限制或发出信号。如2005年1月中旬,厄瓜多尔纺织业工业协会援引《中国人世议定书》的第16条,由其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对我国271种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征收5%一3CHD%的关税。这些措施无疑使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雪上加霜。 (二)欧美对我国实施特保措施援引法律的不合理之处 欧美对我国设限的主要依据是《报告书》的242条款,但援引该条款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确凿的数据证明中国纺织品服装在美欧确实存在扰乱市场、威胁阻碍贸易发展的情况,且两者构成因果关系。正如商务部部长所言,“美欧等国仅凭三四个月的数据就草率对中国设限,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科学的。”同时应客观理性的看待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激增现象”:首先,尽管2005年1—4月我国对欧美市场有一个总体增长,但也存在两个下降,一是增幅逐月下降,二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中欧、中美贸易的比重逐月下降。其次,美欧把发展中国家最具出1:3潜力的产品配额保留到最后一刻,美国保留了90%,欧盟保留了70%,所以在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制被全面废除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出现“激增现象”。再次,这种“激增”是一种正常增长,因为它是由过去长期扭曲自由贸易的配额体制转向现在纺织品一体化、自由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这和正常贸易过程中某一年、某一个时期、某种产品的突然激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该情况是可以预见的。 欧美在实施特保措施的法律程序上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他们总是单方面宣布将对中国的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采取特保措施,并未及时与中方进行磋商。他们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实际遵循着“双重标准”,一方面对其本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极力要求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能够挑战他们产业的一些产品(如纺织品服装)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三、后配额时代我国应对特保措施的主要策略 面对欧美等国频繁的特保措施,我国应变被动为主动,以变应变,积极寻求建立和谐的贸易体制。本文主要从政府、企业、行会三个层面来分析具体的应对策略。 (一)从政府层面看 1.在保持自身立场的同时应变对抗为对话,争取以和谐的方式解决贸易争端 自美欧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实施特保措施以来,我国政府已与美欧代表进行了多次磋商。6月11日,中欧终于就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签署了《备忘录》。根据《备忘录》,欧盟承诺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衫、套头衫、裤子、女式衬衫、床单、女连衣裙、胸衣、桌布、亚麻纱等1O类纺织品终止调查,对实现一体化的中国纺织品克制使用242条款;双方同意,自2005年6月11日至2007年底,对上述十类纺织品合理确定基数,并按每年8%至12.5%的增长率确定中方对欧出口数量。而中美双方经过七轮磋商,历时半年,最终于11月8日达成协议,并签署《备忘录》。两个《备忘录》的签署,不仅符合中、美、欧三方的利益,而且充分体现我国政府在解决贸易争端中的积极主动性,为解决其他贸易争端提供成功范例。 2.以变应变,适时调整本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为了稳定出口,减少贸易摩擦,实现贸易一体化的平稳过渡,我国政府决定从今年1月1日起到2007年12月31日止,对全球出口的外衣、裙子、衬衫、裤子、睡衣、内衣等7大类33个敏感类别的148个服装税号,采取从量计征方式加征出口关税。从6月1日起,对上述产品中的74种纺织品提高出口关税税率,多数产品的税率比原来提高了4倍,并对亚麻单纱开征出口关税。但美欧对我国主动采取的限制出口措施反映平淡,反而不断加大采取特保措施的力度,在2005年5月达到高峰。对此,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不得不在5月30日宣布,2005年6月1日起对81项纺织品取消征收出口关税,其中包括先前要提高关税的74种纺织品。此外,商务部在7月7日公布了《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商品目录》,明确列出输欧10类纺织品2005年的第一次分配全国总量。这些对外贸易政策的及时调整,不仅降低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厂商的出口风险,而且表明我国政府在制定时外贸易战略时更加成熟、灵活。 (二)从企业层面看 1.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改变价格策略 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具有互补性,而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再加上国内企业间的激烈的竞争,往往造成纺织品服装出口商竞相压价来扩大市场份额,创造更多的外汇,从而促使进L=I国采取反倾销和特保措施等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因此,我国企业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就应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附加值,加大纺织品服装研发和创新的力度,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发展和培育自己的知名品牌,抛弃低价竞争策略,以质优价廉开拓国际市场。 2.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 市场多元化可以降低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带来的贸易风险。目前,我国出口到香港地区、日本、美国和欧盟四大市场的纺织品及服装,约占出口总量的70%。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极大地增加了出口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因此,我国企业在后配额时代应主动开拓其他国家市场,尤其是东欧、中东、南美地区和独联体等轻纺工业相对不发达或竞争优势相对较弱的国家市场。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在后配额时代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那些拥有先进技术、雄厚资本、知名品牌、一流管理的国内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设厂,不仅可以将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而且可利用东道国的某些税收优惠,不断扩大当地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 (三)从行会层面看,应充分发挥纺织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建立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出口秩序方面的监督、指导作用,形成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有序发展的有效外部监督及服务机制。在后配额时代,新的贸易机会必将带来新的投资热潮,更多的纺织企业将参与出口贸易,我国出口企业间的竞争很可能加剧。因此,有必要通过政策指导和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工作,引导投资方向,控制低水平的扩张,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及过度的内耗,加强行业问和企业问的自律和互律,共同面对挑战,避免恶性竞争和出口的无序扩张。 此外,要加强纺织行业协会与国外相关行业组织的联系,重点关注进口的市场动态及企业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反应,在国内外建立双重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以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商有充分的信息和时间调整出口战略,避免特保措施带来的巨大损失。例如.面对美国不断升级的特保措施,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仅在7月就两次发出红色预警信息,要求国内纺织企业暂停对美出口的部分纺织品服装,同时在网站上及时公布《美国对中国设限纺织品出口检测日报》,这种透明化的预警监测制度使企业及时了解到对美出口的动态信息,有利于将企业的损失和风险降到最低。 纺织品出口论文:贸易动力转型拓展纺织品出口贸易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面临的环境及发展趋势;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拓展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区域性优惠安排增加的趋势、贸易争端背景下,关税壁垒被重新利用的趋势、自由保护主义背景下,贸易限制手段多样化趋势、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世界纺织品贸易并未从此真正步入自由贸易、利用“二保一反”措施实施贸易限制、用生态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形成出口屏障、利用劳工标准制造贸易障碍、新市场出现的背景下,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对外拓展贸易市场、巩固和拓展传统出口市场、对内拓展出口动力、出口数量大价格低极易招致进口国的贸易争端和报复等,具体请详见。 2004年12月31日.世界《纺织品及服装协议》(ATC)到期.主宰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近30年的配额体制结束.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步入”后配额时代”。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纺织品出口贸易大国.注定要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主角。从2005年年初开征纺织品从量出口关税.到后来宣布调高部分纺织品出口关税,再到后来的取消纺织品出口关税.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新闻不断从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到多轮纺织品贸易磋商.纺织品贸易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而敏感的话题。从政府官员到学者到外贸从业人员甚至到普通老百姓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日益关注。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面临的环境及发展趋势 1、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区域性优惠安排增加的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和贸易的联系与依赖日益增强.对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要求贸易自由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1986年,关贸总协定将纺织品回归自由贸易的议题纳入乌拉圭回合谈判.并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其宗旨就是主导世界贸易总体趋势朝自由化方向迈进。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本身就是贸易自由化的有力例证。因此.从长远来看.国际贸易包括纺织品贸易的大环境是自由化。 但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并不是全球性自由贸易。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全球贸易体系中出现区域贸易协定急剧增长的趋势。截至2003年1月1日.在WTO备案的区域贸易协定总数达到259个在这些区域贸易协定中有许多专门针对纺织品的贸易优惠安排。如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就取消了北美三国之间纺织品进口的配额限制和关税.逐步实现其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再如美国(2000年贸易与发展法》,赋予加勒比海邻近24个国家以及撒哈拉以南48个非洲国家生产的服装输往美国.在关税和配额方面享有优惠。在欧盟.其内部各国之间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关税已全部取消。欧盟还通过与地中海国家签订《联系国协定》.与巴尔干半岛地区国家签订《联系与稳定协定》.推动双边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和自由化。欧盟还与南非、墨西哥、智利等国分别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分阶段地逐步取消纺织品配额和关税。事实上,包括正在谈判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和构想中的泛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都把纺织品服装问题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来对待.并考虑特殊的安排。促进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以对抗区外竞争者越来越成为这些区域贸易协议的重要内容。 大大加强的区域贸易优惠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所达成的惠及所有WTO成员的自由贸易制度。这种发展趋势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区域贸易优惠安排为贸易转移提供了机会,在对区域市场形成保护.促进与既定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发展的同时,事实上减少了各成员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增加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可能性,增添了我国产品在其区域内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 2.贸易争端背景下,关税壁垒被重新利用的趋势 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纺织品全球配额取消。作为WTO的成员国中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理所当然地享受纺织品配额取消的利益。但是,配额取消带来的自由贸易仅100多天就被美欧的频繁设限打破。4月4日,美国启动针对3类中国纺织品进口的保障程序;4月6日.欧盟公布对中国纺织品特限行动指南;4月28日,美国对l4大类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行特保调查同日欧盟对我9类纺织品启动特保调查5月13日,美国决定对3个类别的中国服装产品重新实行配额限制5月18日,美国对我4种产品采取特保”;5月22日.中国宣布自6月1日起大幅度提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5月23日,欧盟对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5曰.欧盟宣布推迟对我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7日,美国正式对我4类纺织品实行进:13限制措施,设限期到2005年12月31日止月27日.欧盟对我T恤和麻纱提出正式磋商请求;5月3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6月1日起取消81种纺织品出口关税;6月,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磋商开始……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面临纺织品进口增长为推卸责任将矛头指向中国.希望通过打击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以转移国内压力。但是,随着中国政府外交策略的转变.单方面地实施限制或是特保的效果越来越难以掌控.而且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出现种种责难。因此.关税壁垒作为WTO认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出现被重新利用的趋势。2004年欧盟、美国、日本纺织品服装行业总体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分别为9%、lO.2%、8%.并承诺在2005年将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分别约束至7.9%、8.9%、6.6%。虽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约束水平较低但是下降幅度有限并呈现以下特点:(1)关税升级现象。以欧盟为例,享受最惠国待遇的供应方向欧盟出口纺织品时遭遇的关税结构为:原料平均关税为0。7%,纤维平均税率为5-3%,纱线平均税率为6.3%,织物平均税率为9.1%,服装平均税率为11.9%.从原料到服装的关税升级现象十分明显.使服装制成品的有效关税大大高于其名义关税:(2)关税高峰现象。以美国为例,美国至少对200种纺织品制定了高于18%的从价关税税率,对部分羊毛及人造纤维的征税超过30%,一些特定服装的从价税达到33%,甚至更高。就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关税安排特点来看.关税仍然是直接影响竞争力并形成不公平竞争的最直接的因素。 3。自由保护主义背景下,贸易限制手段多样化趋势 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世界纺织品贸易并未从此真正步入自由贸易。在许多纺织品进口国不安地要求延长配额取消时限时,我们就已经体会到这一点。配额取消后,国际纺织品贸易保护不会随之消失,相反将以一种新的形态继续配额的影响。如果说配额制度是一种有限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话(毕竟受多边协议和增长率的限制),这种新形态就是一种自由保护主义了。一方面,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贸易限制实施更为自由.因为这些措施不是多边的,而是双边甚至是单边的。 利用“二保一反”措施实施贸易限制。”二保一反指我国《入世协定书》中所规定的“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反倾销措施”。按照我国《入世协定书》中规定,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在截至2008年12日前,如遇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在短期内数量激增、价格下跌,对其造成市场扰乱”,可运用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1:3限制:也可在截至2013年1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后12年内).运用“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限制也可在截至2016年l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l5年内)根据反倾销措施条款在确定倾销时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可以预见各国以二保一反实施的贸易救济将成为我国今后很长~段时间内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障。 利用生态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形成出口屏障。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提高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同时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安全为由.对产品制定了苛刻的绿色环保要求。目前.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盛行的欧盟生态标签和生态纺织品认证已造成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货和出口限制并成为我国纺织品国际市场准入的“绿色屏障” 利用劳工标准制造贸易障碍。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一些新的企业认证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主要涉及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目的是希望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客观地说.社会责任标准是人类物质文明上升到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31的大量增加.发达国家抨击发展中国家忽视劳工权益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大多数地区企业的生产很难符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责任标准。因此,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存在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又一大障碍。 4.新市场出现的背景下,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回归WTO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削弱了一些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给与特定国家的优惠和特权.那些由此而产生的贸易也将部分被取消,生产和贸易扭曲将会被消除。当纺织品服装贸易不再受到数量限制.世界将出现一个巨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配额取消使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变得更为开放,增加更多的贸易机会。此外,发展中国家迫于发达国家的压力将进一步开放其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新的市场也会使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日益扩大。 在出现新的市场的同时,世界纺织品市场价格出现下降的趋势以美国为例自1996年以来其纺织品服装的进口价格持续下降.欧洲、日本和许多其它市场也是这样。究其原因,主要是进口服装的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进口服装在整个纺织品进口中占很大比重。配额取消后,来自低成本生产国的产品比重上升,进口纺织品服装价格还将不断下降,将使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延续。一方面,进口价格持续下跌,给进口国带来明显的福利净增加效应;另一方面.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下去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5.市场集中程度加深背景下。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 如果说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在配额取消前呈现的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话,那么,进入后配额时代后,它将成为一个几乎完全竞争的市场但是,在分析日本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在1995年到2001年期间各自前5位的供应国和地区所占的贸易比重(表1)时,可以发现分别作为非配额国家和配额国家的日本和美国.其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表现出不同的市场集中程度。2001年日本前五大进31服装供应国已基本垄断了日本进口服装市场.而相比之下,美国前五大服装供应国占美国进口服装市场的一半还不到。因此.可以预计,随着配额的取消.美国及其它原设限国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集中程度将进一步加大。 。 因此.取消配额后,市场开始进行激烈的重组,过去靠配额的庇护生存的企业面临抉择。在这个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商品的价格逐渐下降,行业利润趋薄。在高端产品市场,我国产品仍将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竞争;在低端产品市场,我国则将与为数更多的具有基本相同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竞争,这其中既包括东南亚国家,又包括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等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不可避免。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拓展的对策建议 在日趋严峻的出口环境下.我国纺织品贸易要持续增长.必须有的放矢地拓展纺织品出口贸易。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对外拓展贸易市场 一方面,巩固和拓展传统出口市场。众所周知.欧、美、日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传统市场.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布中一直占较大比重.一直以来我国每年有超过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是输往这些国家和地区。而欧、美、日同时又是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的大国.2003年仅美欧纺织品服装进口就达2300亿美元。如果我们对美欧市场占有率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可增加2O多亿美元的贸易额。因此,欧、美、日仍应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市场拓展的重点。 但是如果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市场.会造成对出口市场的依赖.增加贸易的不稳定性。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传统市场出现的市场竞争加剧、各种关税及有针对性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的利用以及区域优惠安排的趋势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发展障碍。要想在后配额时代的纺织品贸易中寻求进一步发展,优化全球出口市场的战略布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拓展贸易市场要实行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拓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拓展周边和新兴市场比如俄罗斯韩国和中东等市场。以俄罗斯为例有统计数据显~,2003年俄罗斯纺织品服装进口额比2002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从其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预计未来对于占尽地利的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俄罗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对内拓展出口动力 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是价格驱动.2004年我国出151177亿件服装平均每件服装的价格仅有3.51美元出1360亿双鞋,平均每双鞋的价格不到2.5美元。在这种价格驱动下,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形成了一种”数量大价格低“的现象。这其中有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客观原因也有国内企业由于“对外出口偏好”而过度竞争的原因,还有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主要出口常规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原因。 众所周知出口数量大价格低极易招致进口国的贸易争端和报复(比如“二反一保”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实现贸易动力的转型尽快地调整出口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以质量带动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这同时也是回避某些非关税壁垒的有效手段。 但是企业是为了追求利益而生存的。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因为短期利益的驱动同时又缺乏长远的眼光而惰于收集信息并适时调整生产结构。所以不能奢望仅仅通过企业的觉悟实现动力转型这个目的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利率等经济手段刺激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生产高档面料和精品成衣等高附加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加快外贸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为主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也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在积极引导和规范纺织服装出口产品之问的竞争秩序的同时,加强信息咨询和行业预警积极出台各种贸易救济措施让日益升级的贸易摩擦损失降到最低为拓展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提供保证。 纺织品出口论文:出口退税率与纺织品出口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国际间贸易摩擦不断,尤其是我国纺织行业,屡遭国外反倾销、特保,国内人民币汇率调整及出口退税率下调。本文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我国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所带来的影响——压力与契机,进而提出了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纺织品出口对策 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调整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低至11%,并于当年9月15日起执行。 目前,我国大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中小型企业,主要靠低价竞争出口。近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已逐渐趋弱。出口退税率下调为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带来的巨大压力,但同时也成为我国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契机。 一、出口退税率下调给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的压力 1.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纺织品出口退税下调进一步压缩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利润空间。据中国第一纺织网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主要纺织子行业平均净利润率在2%~5%左右,纺织全行业平均净利率仅为3.48%。2006年1至7月份,除棉纺行业、丝绸行业平均净利润率略有上升之外,其他行业净利润率均比2005年有所下降。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2%,将使纺织全行业净利润率下调0.06%。从退税率下调对不同子行业的影响来看,化纤行业影响最大,净利润率将因此下调0.21%,其次为麻纺行业,净利润率将因此下调0.13%,其他行业净利率可能下调幅度在0.04%至0.07%左右。这意味着某些纺织品出口将面临“零利润”的生存困境。 2.出口增量下降 纺织品出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出口退税率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1996至1998年国家退税率下调,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3.2%;1999至2002年,退税率上调,期间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12.75%;2004年出口退税率下降为11%,纺织品服装出口比2003年同期降低6.2个百分点。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全面取消,2005到2006年7月,纺织品出口贸易递增21个百分点;2006年9月退税率下调,加之目前我国纺织品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国外不断遭遇反倾销、特保政策,出口增量难以持续高增长。 3.国内生产能力过剩 我国纺织品的生产能力一直处于饱和状态,随着纺织品出口的增加,纺织业投资的快速增长,近几年纺织品生产能力的过剩已经十分明显。出口退税率下调之后,那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纺织品将会大量退出国际市场,国内纺织品产能过剩将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应对新的形势,是摆在纺织品出口企业眼前的严峻课题。 二、出口退税下调给我国纺织业带来新的契机 1.促进纺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产能过剩、过度竞争、效率低下,出口退税率下调,将促使整个行业进行新的结构调整,抑制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淘汰落后产能,为优质企业让出更大的市场空间,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大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中小企业,主要靠低价竞争出口。近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已逐渐趋弱,出口退税率下调,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成产品的竞争力。 3.有利于缓解贸易争端,减少贸易摩擦 尽管中欧、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但中国纺织品的产能、产量、出口量等均居世界首位,因此2007年欧美等发达国家将更多地利用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社会责任标准等新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从大环境来看,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有利于减少中欧、中美贸易在这一领域内的摩擦,同时也会促进出口企业对新市场的开拓,可在非洲、拉美、澳大利亚等非设限国家或地区寻求新市场。 三、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 目前我国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竞争力,全行业自主创新的比例不足10%,品牌建设能力较弱。据统计,200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1175.3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24%,纤维加工量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但自主品牌在其中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90%均为无牌、贴牌和定牌出口,基本上没有形成国际影响的品牌。我国企业应改变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增加研发投入,培育和提升自主品牌,依靠技术和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品牌文化创新,提高对国内外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各级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也要采取多种措施,比如通过税收政策和纺织品配额分配等,鼓励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对纺织品技术创新的投入,培育自主品牌,使我国纺织业尽快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 2.拓展国内外市场营销渠道 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应当在注重国际市场的同时,亦应高度重视国内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新兴的纺织服装消费市场,中国已经得到全球商家的重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为中国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消费群体。我国纺织品企业应该在外销受退税率调整影响而下降时,应尽快开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利用自身优势,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从而弥补企业在海外市场所失去的利润。近年来,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量增加,特别是城市对中高档服装的需求量很大,农村对纺织品的购买力也得到提升。纺织品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市场需求量的新变化,尽快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不要舍近求远,把国内市场拱手相让。 同时,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应积极开拓国外营销网络。单一的营销模式已无法适应纺织业快速发展,我国的防治出口企业应高度关注国外市场变化,掌握第一手信息,开拓国外营销网络,掌握出口价格的话语权。在国外市场的区域选择上,不能过渡依赖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应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特别是非设限地区的市场应是纺织品出口企业市场战略的核心。通过质量和价格提升,确保现有欧美高端市场,同时利用低价优势大力开发拉美、非洲、中东等非设限市场。 3.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走服装等成品、名品出口路线 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几乎完全来自于低价优势。过渡依赖低价策略,在市场上必然会招致负面影响反应。面对激烈的国际贸易争端,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认清形势,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目前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仍主要以传统的衣着纺织品为主,家用、工业纺织品仍是“短腿”,出口企业应根据国外市场需求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掌握更多的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初级纺织品向服装等成品过渡,同时推广并提升自有品牌,实现由成品到名品的过渡。 纺织品出口论文:论税率对纺织品出口影响 摘要:近年来,国际间贸易摩擦不断,尤其是我国纺织行业,屡遭国外反倾销、特保,国内人民币汇率调整及出口退税率下调。本文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我国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所带来的影响——压力与契机,进而提出了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纺织品出口对策 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调整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低至11%,并于当年9月15日起执行。 目前,我国大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中小型企业,主要靠低价竞争出口。近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已逐渐趋弱。出口退税率下调为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带来的巨大压力,但同时也成为我国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契机。 一、出口退税率下调给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的压力 1.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纺织品出口退税下调进一步压缩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利润空间。据中国第一纺织网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主要纺织子行业平均净利润率在2%~5%左右,纺织全行业平均净利率仅为3.48%。2006年1至7月份,除棉纺行业、丝绸行业平均净利润率略有上升之外,其他行业净利润率均比2005年有所下降。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2%,将使纺织全行业净利润率下调0.06%。从退税率下调对不同子行业的影响来看,化纤行业影响最大,净利润率将因此下调0.21%,其次为麻纺行业,净利润率将因此下调0.13%,其他行业净利率可能下调幅度在0.04%至0.07%左右。这意味着某些纺织品出口将面临“零利润”的生存困境。 2.出口增量下降 纺织品出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出口退税率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1996至1998年国家退税率下调,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3.2%;1999至2002年,退税率上调,期间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12.75%;2004年出口退税率下降为11%,纺织品服装出口比2003年同期降低6.2个百分点。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全面取消,2005到2006年7月,纺织品出口贸易递增21个百分点;2006年9月退税率下调,加之目前我国纺织品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国外不断遭遇反倾销、特保政策,出口增量难以持续高增长。 3.国内生产能力过剩 我国纺织品的生产能力一直处于饱和状态,随着纺织品出口的增加,纺织业投资的快速增长,近几年纺织品生产能力的过剩已经十分明显。出口退税率下调之后,那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纺织品将会大量退出国际市场,国内纺织品产能过剩将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应对新的形势,是摆在纺织品出口企业眼前的严峻课题。 二、出口退税下调给我国纺织业带来新的契机 1.促进纺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产能过剩、过度竞争、效率低下,出口退税率下调,将促使整个行业进行新的结构调整,抑制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淘汰落后产能,为优质企业让出更大的市场空间,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大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中小企业,主要靠低价竞争出口。近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已逐渐趋弱,出口退税率下调,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成产品的竞争力。 3.有利于缓解贸易争端,减少贸易摩擦 尽管中欧、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但中国纺织品的产能、产量、出口量等均居世界首位,因此2007年欧美等发达国家将更多地利用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社会责任标准等新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从大环境来看,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有利于减少中欧、中美贸易在这一领域内的摩擦,同时也会促进出口企业对新市场的开拓,可在非洲、拉美、澳大利亚等非设限国家或地区寻求新市场。 三、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 目前我国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竞争力,全行业自主创新的比例不足10%,品牌建设能力较弱。据统计,200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1175.3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24%,纤维加工量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但自主品牌在其中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90%均为无牌、贴牌和定牌出口,基本上没有形成国际影响的品牌。我国企业应改变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增加研发投入,培育和提升自主品牌,依靠技术和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品牌文化创新,提高对国内外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各级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也要采取多种措施,比如通过税收政策和纺织品配额分配等,鼓励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对纺织品技术创新的投入,培育自主品牌,使我国纺织业尽快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 2.拓展国内外市场营销渠道 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应当在注重国际市场的同时,亦应高度重视国内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新兴的纺织服装消费市场,中国已经得到全球商家的重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为中国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消费群体。我国纺织品企业应该在外销受退税率调整影响而下降时,应尽快开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利用自身优势,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从而弥补企业在海外市场所失去的利润。近年来,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量增加,特别是城市对中高档服装的需求量很大,农村对纺织品的购买力也得到提升。纺织品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市场需求量的新变化,尽快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不要舍近求远,把国内市场拱手相让。 同时,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应积极开拓国外营销网络。单一的营销模式已无法适应纺织业快速发展,我国的防治出口企业应高度关注国外市场变化,掌握第一手信息,开拓国外营销网络,掌握出口价格的话语权。在国外市场的区域选择上,不能过渡依赖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应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特别是非设限地区的市场应是纺织品出口企业市场战略的核心。通过质量和价格提升,确保现有欧美高端市场,同时利用低价优势大力开发拉美、非洲、中东等非设限市场。 3.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走服装等成品、名品出口路线 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几乎完全来自于低价优势。过渡依赖低价策略,在市场上必然会招致负面影响反应。面对激烈的国际贸易争端,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认清形势,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目前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仍主要以传统的衣着纺织品为主,家用、工业纺织品仍是“短腿”,出口企业应根据国外市场需求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掌握更多的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初级纺织品向服装等成品过渡,同时推广并提升自有品牌,实现由成品到名品的过渡。
工业制造论文: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改革发展阶段,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着迅速提高,在实际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的联系以及发展现状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工业设计的特征体现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深入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能有助于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科学应用。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工业设计;应用 工业设计是人们为达到特定目标开展的系列创造性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对美学以及工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对工业产品进行实施的设计。面对当前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对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的技术应用发展愈来愈重要,通过从理论上加强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的研究分析,就能为实际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联系及发展现状 1.1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联系分析 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的发展都能够对工业化进程产生促进作用,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机械化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方面,能为工业设计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这样就能保障工业技术的规律性发展,成为工业生产当中比较重要的元素。工业生产产品要和实际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对大众媒体的审美标准要相符合,对工业产品的实用性能得以保障,这样就能为企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1]。工业设计的发展也能为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理念,从而促进两者共同的进步。在当前的社会进一步发展背景下,人们在对工业设计的要求上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以人为本的理念愈来愈重视,通过对人们生活元素的研究,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工业设计的优化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相互的支持,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2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现状。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设计发展比较迅速,而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但是在近些年我国的经济水平以及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下,工业设计的发展速度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已经有诸多企业在将发展的注意力向着工业设计的方向转变,在实体的投入方面,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也都融入到了工业设计领域当中,这些都是工业设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发展,经济的进步离不开机械技术的支持。这对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发展也有着促进,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在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等,都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2]。我国在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发展过程中,还有诸多层面有待加强和完善,尤其是自主产品的制造技术力量上比较薄弱,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2工业设计的特征体现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 2.1工业设计的特征体现 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突出的特征,这些特征体现在综合性比较强层面。工业设计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不仅是包含了工业产品设计,同时在产品制造中问题的处理等也是重要内容。工业设计的综合性比较强,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在当前的理论进一步深化化,工业设计的综合性内容还涉及到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内容。工业设计的特征中,实践性强也是比较突出的,能有效为人们提供舒适生活方式,通过工业设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的满足有着保障[3]。工业设计的时代感特征也比较鲜明的呈现,不同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都有着不同需求,所以在时代感强的特征上就鲜明的呈现出来。 2.2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 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实际生产当中进行综合性应用,就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两者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促进,就能对工业设计的完善性和制造技术的水平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工业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不断的学习以及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知识,然后加以灵活的运行,保障工业设计的规范化。其中在工业设计的思路以及理念和产品结构等方面都能进行优化,对设计的产品质量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4]。为能保障工业产品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在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有机融合下,就能保障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对实际的操作可行性就能得到有效保障。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对工业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知识的运用,就能有效保障机械设计以及制造技术的整体水平提高。将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饱和发电机组的维修当中加以应用,就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对发电机组自身的机构上有明确认识,然后针对性的找到故障,在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就要保障机组故障的有效解决。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应用中,必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工业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在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基础上来实现,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优化,对工业设计的水平提高就有着保障。我国在当前的工业技术上有着很大进步,但是在基础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机械技术相关的应用方面,作为重要技术,能有效节约人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等,对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技术支持[5]。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着不同,在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下,就要能充分重视方法的科学性。要积极建立有助于生产以及销售的最佳方案,将环保放在首要位置,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促进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处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对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发展,就要从实际出发,在具体的设计发展方面能够注重方法的科学性以及理念的创新运用。通过从理论上对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研究分析,就能为实际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多元化发展。 作者:阮颖 单位:邵阳学院 工业制造论文: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应用 摘要:工业设计是通过工学、美学等多种学科共同应用的创造性规划与设计,达到人们所预想的目标。相对于其他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而言,我国的工业设计起步较晚,其发展时间及历史经验较少,整体能力并不完善。对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状况,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应用 0.引言 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在众多的设计行业当中,工业设计的难度最大、科学性最强,且其设计合理性、美观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呈现。较强的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能力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在文化领域也有相应地拓展。 1.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概念、发展以及特点 1.1工业设计的概念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我国工业革命之后,一直备受重视。目前,工业设计已经有了现代工业设计与传统工业设计的分别。传统工业设计主要是指当前产品的设计,其目的在于让产品与人有更好的配合性,使产品更加人性化,能够满足人的创造性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改革,传统设计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当代工业社会的需求,对此,现代化工业设计理念便随之出现。当代工业设计与传统工业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工业设计是设计已有的产品,而当代工业设计则是从产品本身的设计开始,从构思到指定一个可行的设计方案,并通过工业工程的手段展现出来,从而达到预计目的的一系列行为,现代工业设计主要包含设计制造手段以及服务设计两大方面。 1.2国外工业设计发展历史 工业设计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而得以发展,依据工业革命的发展阶段,可以将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具体分为以下3个阶段。 (1)第一阶段便是蒸汽革命时代。 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西方社会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社会开始出现分工,这也是传统工业转变为工业设计的典型案例。 (2)第二阶段是电气革命阶段。 电气革命时代让工业设计的理念得以系统性地实现。此外,越来越多的工业设计产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熟悉工业设计的理念,这也是使工业设计技术得以广泛传播的主要阶段。电气革命之后便是第三阶段。在电气革命之后,几乎所有国家都非常重视科学研究技术,对于设计制造技术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工业设计与许多现今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技术与设计之间产生相互促进、相互改善的作用,设计出来的产品可以从创新性、环保性、人文性、美观性以及功能性等多方面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除此之外,各个国家对于工业产品的设计都有相应的战略资源部署,比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此行业中人力、财力投入较大,这也是欧美行业工业设计水平较高的主要因素。 1.3我国工业设计发展 因为历史因素,我国工业发展的起步时间较晚,并且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也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拿来主义”。在我国工业设计还未具备基本创造力之前,几乎就是引进国外的产品、技术,没有任何的创新、设计元素在其中。 (2)第二阶段是“依葫芦画瓢”。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相对于前一阶段“照搬”的过程,无论是在设计、技术工艺还是产品上都已有一定的改进,从而展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3)第三阶段便是“创新设计”,这一阶段是当前我国工业设计所处的阶段,主要以学习分析为主。我国大部分工业企业开始注重创新设计,并借助创新设计来提升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近些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量在逐渐提升,但相应地也引来许多的经济纠纷。这一现状也提高了我国企业家对工业设计的重视,企业逐渐开始将财力、人力的投入放在工业设计方面,此外在高校的教育办学中也有体现。 1.4工业设计教育特点 工业设计教育特点同样也有3点。 (1)工业设计教育具备较强的时代性。 工业设计会随着社会的改变、时代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需求与特点,例如当前社会便是以绿色环保为主题,所有工业设计应当符合健康、节能等设计的需求。 (2)工业设计教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实践性。 工业设计本身就是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进行设计,而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发展改变,所以工业设计必须不断地创新,为人们提供更加合理、科学的生存模式。工业设计能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个性化、便利化。 (3)工业设计具备较强的知识综合性。 工业设计普遍被人们误解为外形设计,并将它与工厂生产联系起来,认为工业设计就是“嘈杂的环境、脏兮兮的油污、冰冷的机械、机械的重复劳动”等等。实际上,工业设计不仅仅是工业产品的设计,更多的是解决人、机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涉及市场学、美学、社会学、人机工程学、生物学、机械学、化学、物理甚至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分析 2.1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工业设计当中的核心作用 工业设计是一门涉及多技术领域的学科,其中主要包含艺术领域、科学技术以及美学等综合性学科。在这些综合性学科当中,科学技术是工业设计有效性的必要前提,所设计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科学技术的基本需求,所有违背客观科学技术的设计无一例外的无法实现自身所应当具备的价值。在许多工业设计当中,外形美观、功能齐全并且深受人们喜爱,但是违背设计制造客观规律的设计,在制造、力学、结构等多方面都会有一定的阻碍,最终导致其无法有效实现。对此,所有机械设计的制造技术都应当是工业设计当中最为关键的科学技术,工业设计者需要在基于理解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工业设计,在保障设计产品不会违背客观规律以及基本原理条件情况下,促使工业设计更加优化、从结构、色彩以及外形等多方面精细处理,从而使其在符合实际用途时更加容易被人所接受。 2.2工业设计在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当中的核心作用 工业设计在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当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其主要体现在人机工程学方面。人机工程学的概念是“所有设计产品都应当围绕着‘人’,并以人的便利性为主,以服务人为核心”。由此可见,所有的工业设计都应当能够给予人提供便利,只有综合这些因素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特点不仅在于研究环境、人以及机械三个要素,更多的是将使用者或者消费者的需求融入到产品中,将产品与人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不仅仅着手于个别要素的品质。在当前社会中,任何一个成功的机械产品,其都与人机工程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都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念。 2.3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与工业设计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当前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时间、财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工业产品的制造技术以及设计方法仍然较为陈旧,政府在工业设计方面的激励措施以及经济投入力度并不高,这也导致工业设计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障碍。对此,想要促使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长久、顺畅发展,首要任务便是采用行政便利的方式对市场经济进行相应的调节,通过政府等行政部门来扶持工业设计的发展,促使工业设计走向绿色、环保、节能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促使我国机械设计与工业设计得以同步发展。在财政收支上,政府可以给予这些中小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例如税收减免等。通过政策的扶持帮助中小企业能够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对工业设计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形成持续、良好的发展策略,实现从传统机械设计转变为工业设计理念的目标。此外,相关部门还需重视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以及工业设计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加大对这两门学科的教育资金投入,监管、提升各大相关院校对这两门学科的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工科人才就业环境,并建立相关的科研部门、研究中心,从而实现对高层次人才的集中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科技化理念的出现,人们对工业产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的制造技术也需要不断地完善、改进、再完善。这也就间接地要求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从业人员能够充分把握当前的行业现状,紧抓发展机遇、迎接发展路上的挑战。 作者:余硕智 单位: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工业制造论文: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运用 摘要:主要就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相关运用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首先简要阐述了工业设计的特征,而后详细介绍了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现状,并对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业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使企业能够制造出功能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产品,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制造方案 工业设计,即为满足人们的某一具体需求,通过综合运用工程设计学和美学而进行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工业设计的内容十分宽泛,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借助于工业设计,企业能够显著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拓宽销售渠道。因此,对工业设计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 1工业设计的特征 工业设计将美学与工学等相关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般情况下,可将工业设计划分为两类,即传统工业设计和现代工业设计。传统工业设计注重的是工业产品的设计,而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其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现代工业设计应运而生。在现代工业设计中,人们可以依据预先制定好的制造方案,采用各类现代技术手段获知预期结果,进而修改相关设计内容,以使产品设计达到最优。 2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现状 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均为机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终决定机械性能的主导因素。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且应用广泛,在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涌现出大量新的设计方法。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构建于数学规划理论和计算机设计程序之上,并采用相关的数值计算,而后从所有可行性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以使期望指标值能够无限接近最佳设计方案;②在结构离散化基础上,采用部分较易分析且互相连接的单元节点,并依据变形协调需求综合得出有限元设计方案;③在明确规定的时间内达到相关功能性标准要求;④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产品的设计、制造、测试等,并为相关的性能和指标制订明确的评价、预测标准;⑤新型的智能制造、纳米制造方法等。 3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关系 3.1工业设计的作用 工业设计在机械设计制造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重点表现在人机工程学等的运用中。人机工程学认为,所有的工业产品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一要素来进行设计,并以人的根本需求为最终目的。因此,所有的工业设计都应当从人的角度出发,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作出具体的判断。人机工程学指出,在工业设计中,不仅要研究人,同时还要结合机械设备与应用环境这两方面的因素,将消费者与所设计的产品作为一个系统来深入探讨,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个体要素的优劣性。当今社会,成功的机械产品都离不开人机工程学及其相关设计理念。 3.2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作用 工业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等众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科学技术是工业设计的重要基础。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应当符合相应的科学标准规范,任何有违科学设计规范的设计均是无法实现的。许多工业设计虽具备完备的功能,且外形优美,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却违背了设计制造的普遍规律,在整体结构或力学要求等方面并不符合科学规律。因此,对于机械设备的生产制造,应在充分掌握基础机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工业设计,再从外观、结构、色彩等方面予以优化,使之能够被广大消费者接受。 3.3结合应用的发展趋势 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如果能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便能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大量企业,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受资金、时间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在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方法上均有所欠缺,同时政府部门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及时跟上。为改善此类情况,政府部门应当在资金上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支持,并给予企业相应的政策倾斜。在此情形下,企业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优势,不断提高自身机械设备制造技术水平和工业设计能力,以促使机械设备的制造向着更加节能、环保、绿色的方向前进。 4结束语 大量工业实践表明,工程设计人员所设计的纯粹的功能型产品是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而艺术家所创作出的纯粹的艺术品则仅仅具备观赏价值,而不具备相应的实用价值。将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完美地融合起来,使两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工业产品设计的功效,以提升我国生产的机械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为市场提供更加优秀的工业产品。未来,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将迎来新的合作机遇。 作者:段巍迪 单位:武昌工学院 工业制造论文: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工业设计论文 一、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概述 作为机械工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机械的性能,它包括产品设计、加工制造、产品销售、维修和保护以及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企业通过综合运用现当代的各种计算机技术、数学规划知识、虚拟和仿真技术及纳米及智能制造技术等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还将环保理念运用到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各个环节。然而,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自我研发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上很薄弱,多以在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或者直接的使用。虽然,我国的机械设计和制造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占据着世界机械制造业的绝大部分,然而,事实是我国依托丰富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进行各种机械设计和制造生产,这些项目大都属于技术层次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真正可以归为自主研发的高技术、精工艺类的产品很少,这就使得我国机械设计和制造的产品在质量、设计外观、使用性能及可替代性等方面无法与国外先进技术作比较。另外,我国多数的机械设计制造企业对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在实际经营和成产过程中没有将大量的资金及精力用在设计的改善和技术的提高上。 二、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分析 1.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应用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分析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虽然属于不同的范围,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紧密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对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技术产生相应的影响和作用,具体来说:一方面,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和影响。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复杂的、综合性的技术和学科,在实际的研发和运用过程中离不开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支持。首先,工业设计的产品需要以严谨、科学和合理的机械技术作为指导,否则就无法实现其现实意义,这就表明,在工业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更要利用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相关规律和成果,这样才能使得设计出来的产品在结构、力学、生产、外形、性能等方面得到有效的保障,进而更加适应人们的要求,促进其产品价值及企业效益的实现。另一方面,工业设计在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会涉及到大量的人和机器等问题,这就需要借助工业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指导,只有综合利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帮助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生产出符合人们需求、具有市场价值、协调好消费者、市场、机械产品等多种因素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成果。 2.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综合运用分析鉴于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只有将两者在相互的应用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融会和贯通才能促进各自双方的设计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在进行工业设计时,相关负责企业或人员应当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结束相关的基本知识,并利用该知识具体的指导和规范工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工业设计思路和理念、产品结构、外观形式及色彩等方面,使得设计出来的产品不仅符合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的要求,增强其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还可以更加的适应人们各种需求,增强对其的接受容易程度;在进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实践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利用工业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知识,保障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各个方面做到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不对环境产生破坏,进而实现在对人、环境、制造技术和机械、市场等相关因素的综合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最合理、科学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的运用决策的作出。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相结合的运用还需要广大的相关企业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具体来说,各相关企业应当不断的改变传统的仅仅依靠劳动力资源进行生产呃经营理念,应当将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为主要的手段来增强企业竞争力,不断的增加相关设计和技术研发的人才、资金及物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并制定和实施各种鼓励措施激发员工进行研发和改进技术的各项活动;同时,我国的政府部门应当积极的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不断地指导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不断的朝着高技术、高水平、节能环保等发现发展;另外,国家应当更加重视对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并鼓励和扶持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各项科研活动的开展。这样才能促进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增强。 作者:王思硕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工业制造论文:工业园区装备制造论文 一园区的选址分析 园区位于县城东北方向,周边有大运路、晋侯高速、大运高速及太长高速,同时园区内周边有南同蒲铁路及月侯铁路,交通完善。园区内进驻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而且实际考察中得知企业均存在用地紧张的问题。在上版总体规划中,马庄工业园区选址于县城的东北方向,园区的规划应遵循总体规划的整体布局。整个曲沃是一城两区的整体布局,主城区和高显冶金循环工业园区;道路方面是将大运路改线至曲绛线以及北延线上;发展方向是近期往东南方向发展,远景往北发展。总规中马庄工业园区用地规模过小,不能满足县城工业企业发展需求和规模效应,需对总规进行一定调整。对于园区建设选址而言存在的相对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周边村庄,这是相关村庄的人口及耕地情况;2)汉代古墓群,目前还没定保护级别;3)一个潜在崩塌低易发区,地质问题不大,但后期建设时需注意进行地质勘探;4)两条高压走廊,分别是220kV和110kV,对园区的用地切割比较严重,需要在规划中巧妙布局,趋利避害。 二园区规划方案切入点解析 规划初期委托方对于这个园区仅有一个雏形的想法,对于用地范围、用地规模、产业意向等等均不明朗。规划中从以下切入点入手进行比较:1)大运路是否改线以及改线的位置在哪里;2)县城的远景方向与园区的发展方向如何复合互动;3)坪曲线的线型整治问题;4)园区规模的确定问题。方案一是整体遵循县城总体规划的道路及发展布局,主城区近期向东南方向发展,远期往北发展,大运路改线至曲绛线北延线路上。则园区位于改线后大运路的东侧发展,东到司马庄西侧、南到府东街东延道路、北到小吉村北侧的北外环道路,其中综合服务区是结合马庄村布置。方案一总用地为4.6km2;优点是符合县城总体规划、用地规整、规避了苏村附近的古墓群保护问题;缺点是大运路又夹在两大组团中间,若管理不善,将再次出现城市与过境交通互相干扰的问题。方案二基于大运路不进行改线的前提下而进行,同时将坪曲线进行了一定的取直,相对迎合了总体规划。最终的用地是4.8km2,生活区与苏村结合布置,巧妙将古墓群作为遗址保护公园布置。方案优点是园区的综合服务区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结合了起来,工业用地集中规整,为城市再往东留有余地,但是与总体规划相背,且园区用地范围不规整。最后一个方案是基于所有的对外交通道路都保持现状这个特点作的,同时用地选取了相对集中的村庄包围起来的中间的区域,综合服务区是结合马庄布置,用地规模较大,是5.2km2,但缺点是阻隔了城市往北发展的余地。初期园区选址探讨应尽可能的发散式思维,考虑各种可能性的情况下而作,同时尽可能多的与委托方进行沟通探讨。本园区最终确定了一个延伸综合方案。最终方案形成以下相对完善的思路:首先,大运路遵循总体规划,改线至曲绛线及北延的线路上来,往北与现状大运路相交。改线后的大运路两侧布置至少15m的绿化隔离带,同时后期管理避免两侧公共服务建筑的建设;第二,坪曲线改线至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北外环路,位置与苏村、小吉村北侧平齐,往西与国际陆港物流保税园区相连通。外围的道路是贡院大街东延、府东街东延、大杨村西边界道路。内部道路基本是在现有水泥路和土路的基础上布置,最终形成“三横四纵”的路网格局。用地布局上,生活区与位于马庄村北侧布置与转盘东南角的150亩的村民回迁安置结合布置,工业组团沿现状坪曲线两侧布置,其中园区的中心广场及投资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区是面向东西向的主路布置。县城主城区可向北、向东发展,方案中均留有发展通道。 三园区规模确定 最终园区的范围确定为东西约2800m,南北2500m,总占地5.85km2,折合8800亩,其中工业用地5800亩,其他用地3000亩。园区占地面积符合县城发展需求,同时又实现了县城内中小企业的集聚化建设,同时为园区的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四结语 在新型综合型工业园区规划中,需遵循共建共享、协调发展、循环经济、低碳节能的原则。集约利用、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实现设施的共建共享;以保护工业园区及周边村庄的环境为重点,加强绿化防护与污染物的处理,促进产业园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在理想的工业系统中,主要行为者之间的物流达到高效循环,投入系统的各种物质流入和流出系统的各种废弃物的流量远远低于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流,循环经济项目园区规划中体现这种循环思想不仅局限在一个企业内部,更重要的是工业园区整体的优化;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作者:崔洪彦单位: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业制造论文:工业制造企业成本会计论文 1工业制造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迫切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的逐渐加剧,工业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1成本管理面临的困境在当今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这包括了直接冲击产品销售链的国内工业制造厂家和国外的老牌知名企业。由于国内通货膨胀、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国内的材料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也在迅速的增长,再加上人民币处于长期的升值通道,这对工业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基础设施、制造服务业的逐渐完善,产业供应链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东西部、沿海与内地的差别,成本控制手段受制于地域性的影响较大,一般是通过降低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等进行成本管控,在技术创新和科技引进方面,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这就导致了当原材料和人力资源的成本上升时,导致生产的产品远远高于别的企业成本,这些企业将会直接受到巨大的冲击。 1.2成本管理观念落后在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实务中,企业的管理观念存在成本管理范围、参入人员范围层级的问题,缺乏管理手段,管理目标不明确等,正是因为这一系列问题,国内工业制造企业的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他们把成本管理范围局限在生产过程中,而并没有涉及市场的作用范围,因为一个是可见的范围,一个是虚拟抽象的浮动范围,企业无法准确地评估成本,改善管理体制,这导致单件产品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工业制造企业无法在行业内具有竞争优势。在成本管理手段方面,大部分的企业手段都很单一,都是依靠在各个环节设置成本管理专员进行统计,然后,汇总所有环节的数据计算出总的成本,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效率很低,无法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企业。在成本管理目标方面,企业管理层只是认为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企业最大的利润,并没有全面的考虑,例如,很多产品的价格都是在大幅度的降低,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这样才能稳定快速的发展工业制造企业。因此,为了改变工业制造企业的这种成本管理的困境,需要提出一种既高效又准确的成本管理方式,分析出成本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合理的控制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本会计正是符合工业制造企业需求的成本管理模式。 2成本会计的含义和内容 2.1成本会计的含义在企业中,传统的成本会计,是指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会计人员通过对公司生产消耗的总额进行统计数据,网络信息化储存数据,总结数据规律,汇总各部门结果,最后计算出公司生产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产品成本,因此,成本会计是一个流程,包括了预算、统计、跟踪、控制和服务等。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成本会计扩大了原本的设计领域,逐渐向外延伸到工业制造类、金融类、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当今世界公认的成本会计,包括了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决策、成本考核等多方面的内容。目前,大多数企业所需要的内容是,通过获得传统的成本会计的信息,制定一系列的对策和方案,有机的改善企业的会计环境,系统化的完善成本会计的准确性,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降低资源平均成本,提高产量。但是现代的成本会计的内容,并没落实到工业制造企业的会计实务中,会计的实务工作成为了当今我国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内容。 2.2成本会计的基本内容 2.2.1计算成本原材料的成本对于企业而言,十分的重要,但是盲目的计算成本值却可能成为企业的隐患,因此,在成本会计中,成本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地,能够充分的反应部门中材料费用和加工运输费用,有效地给企业带来指导意义。如果工业制造企业的成本数据是错误的,那么企业的评估和审核结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生产效率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改善成本管理的方案,成本会计会及时根据市场中的价格波动评估运输费用和原材料费用,科学地给工业制造提供指导作用,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2.2.2确定目标成本为了优化成本的决策,企业需要根据成本统计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并采取各种降低成本的措施降低所需要的成本,在优化选择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案控制变量,使成本最低化作为制定目标产品成本对比,择优出最合理的方案。同时,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使每个环节的成本都得到有效地控制,最终确定目标成本,通过完美执行设计方案而获得目标成本的有效性。 2.2.3防止挤占成本在企业的成本会计内容中,加强成本控制,防止挤占成本是重要的一步。企业中加强成本控制的原理是:通过管理者执行成本控制策略,以身作则,进行节约,严于律己,严以律人,从高层到底层改善、节约各项成本的使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培训和奖惩措施,有效提高各个部门的成本意识,让成本会计在这方面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 2.2.4加强成本责任成本责任,是企业对所有人员在成本方面的职责所作的规定,通过这种责任制的建立,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责任感、自我监督意识,把事情的责任分摊到各个职工和管理人身上,并把这种成本责任规定在员工合同中,让员工合同有效地制约员工的成本意识的养成,各个部门和责任人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的竞争力。 3工业制造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落实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制造企业需要通过成本会计的管理理念,改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通过加强成本预测体系建设,确定成本目标,优化成本计划方案设计,制定成本方案,完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加强成本管理,完善成本核算程序,强化成本分析,完善会计审核机制,强化会计报表管理,落实工业制造企业的成本会计实务工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1确定成本目标成本预测,是成本会计必不可少的阶段,会计部门应当落实工业制造产品的成本预测体系,改进预测值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针对市场中的原材料的价格、运输价格、制造设备折旧价格、时间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估算出同一时期水平的预测成本值,并总结归纳出成本目标。 3.2制定成本方案成本方案,是成本会计中重要的一步,通过成本方案的制定,可以有效地为工业制造公司的成本管理部门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改善成本方案的设计,并根据市场的价格的变化,实施有效地和准确的会计原则,科学的提高成本的可预测性,通过成本会计的作用,促进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发展和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3.3加强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对于成本目标和成本方案的确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好坏决定了成本目标和成本方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成本管理和企业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企业管理类似,成本会计中的成本管理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手段,在管理中包括了原材料的采购管理、运输成本管理、制造成本管理、销售成本管理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成本管理。通过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可以有效落实成本会计在工业制造企业中的实施,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改善企业的管理面貌,带动企业的产品销售,形成成本管理链,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4强化成本分析现代成本会计中,会计计量和会计核算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由于物价的不稳定性,相关部门根据成本会计的方法,设计严格的会计计算体系,结合企业的各项参数,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成本分析方法,强化风险意识,优化企业对于原材料的选择方式,并结合计算机网络数据技术改进现代的成本会计,提高企业的核算能力,改善各个部门的综合能力。 3.5强化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报表是管理的数据,行业内有一定的企业会计标准,工业制造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实施特定的会计报表标准,通过对制造市场进行调查,有效地制定标准,提高成本会计数据信息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为了在企业建立合理的标准,国内的工业制造企业需要把企业自身的标准和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为国内的新标准的形成起到基础建设的作用,促进国内的工业制造行业的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工业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成本会计能够适时地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合理的控制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将成本落实到工业制造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企业需要加强成本预测体系建设,确定成本目标,优化成本计划方案设计,完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加强成本管理,完善成本核算计算程序,强化成本分析,完善成本会计审核机制,强化会计报表管理,以达到提高国内工业制造企业的成本会计的实务工作。 作者:李振华单位:株洲联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制造论文:探求产品工业设计可制造性评议方法 1.产品设计方案多样化及其可制造性评价体系 1.1设计方案多样化 产品工业设计方案是根据客户需求的不确定语义表达得到的,设α是产品工业设计客户需求域X中的一个元素,元素α在产品工业设计原理功能设计域Y中存在对应的特定含义设为集合A,设计方案域Z中的对应方案集为S。产品工业设计的自然语义就是一种MNXYZ的映射,其中M和N分别是从X到Y和从Y到Z的映射,从模糊集合的角度分析,上述元素、集合及其映射的隶属关系分别是(,y)(y)mµα=µ和,(z)(z)nsµα=µ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单一的客户模糊性需求映射到产品原理功能设计域和产品工业设计方案域,其目标并非唯一确定的解,而是一个由满足设计需求的多个解组成的集合,当然,集合内的解的情况是不确定的,可能是唯一解、多解甚至空解。产品工业设计中,客户多种不同形式的需求构成了需求集,需求集中各个不同元素之间存在“或”或“与”的联系,设工业设计需求域X的两个元素分别为α和β,那么它们在产品功能原理设计域Y中的组合体的解同样,从功能原理设计域Y到设计方案域Z也存在上述关系。因此,设计需求集产生不同的产品功能原理组合集,进而产生不同的产品工业设计方案集。 1.2工业设计可制造性的多属性评价体系 本文将可制造性定义为:在给定制造资源的条件下,产品工业设计方案各属性所具备的生产制造的可能性。产品工业设计阶段包含多重形式的属性,工业设计阶段是产品可制造性的决定阶段,而工业设计主要分为形态结构、表面材质、人机布局、色彩涂装等几个属性,各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设计方案可制造性评价的多属性体系。如表1所示。在实际的产品工业设计方案中,评价因素和产品种类有密切的关系。如家电产品,表面材质属性设计基本已经成熟,人机交互的重要程度要大于其他几个属性的比重,因此在对家电产品的工业设计可制造性评价中,人机布局的权重要大一些。而重视产品结构的机械产品在可制造性评价中,形态结构属性权重反而会大一些。所以各个属性的权重随着不同的产品类别不同,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yαxzAS常见的评价系统由专家主观赋值得到属性权重,然而专家由于学历、经验、背景及个人偏好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给出的评价信息往往客观性和合理性较差,另外在可制造性评价中,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使得评价信息是不确定的,因此将不确定信息的语言多属性决策理论引入到产品工业设计可制造性评价中,增强可制造性评价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2基于依赖型算子的不确定语言多属性群决策法 目前不确定型依赖算子的多属性决策法,在工商管理,工程预算和项目评估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在设计方案评估方面还并不成熟。本文将结合文献提出的不确定语言混合几何平均算子和依赖型不确定语言有序加权几何算子提出一种基于不确定语言多属性决策的产品工业设计可制造性评价方法。决策者在进行定性测度时,一般需要适当的语言评估标度,可事先设定语言评估标度称函数ULWGM为n维不确定语言的加权几何平均算子。在实际的可制造性评价中,专家在产品工业设计方案可制造性的决策中,往往主观性较强,专家的偏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给出的评价信息,因此设计方案可制造性评价经常存在偏离综合平均值较大的问题,为了保证可制造性评价的公平性,应该降低偏离平均值较大的评价信息权重。因此需要重新定义ULOWG[7-11]算子的权重,即将以上各式进行代换得到(4)根据文献(7,12)我们将式(3)的ULOWG算子称为依赖型ULOWG算子即DULOWG算子,易知该算子为一个净算子[7]。容易得到另外一种基于正态分布的思想的ULOWG算子权重算法。可以得出式(3)和式(5)确定权重的原则是:变量值越接近综合平均值,其权重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由于专家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造成的消极影响。容易看出,两种权重的确定方法中,前者的计算相对简单,而后者在权重信息的处理上则更为合理。 3基于DULOWG算子的产品工业设计 可制造性评估多属性决策方法设决策者集(,)k12tζ∈ζζ,ζ,ζ对于工业设计方案集(,)12QQQQQim∈关于属性集(,,,)11FFFFFjn∈进行测度,得到产品工业设计方案Qi关于工业设计属性Fj的属性值()krsij∈,构成工业设计可制造性评价决策矩阵()(1,2,,)kRrktkijmn==×,(,,,)12nξ=ξξξ为工业设计属性权重向量,[0,1]jξ∈且11njj∑ξ==,下面给出具体步骤[7]。步骤1利用ULWGM算子,对产品工业设计可制造性评价决策矩阵Rk中的第i行的工业设计属性值进行集结,从而得出某一决策者kζ所给出的关于设计方案Qi的综合属性值为,,,12kkkkrrrriiiinULWGMξ=i=1,2,m;k=1,2,,t步骤2利用式(4)的DULOWG算子,对t位决策者给出的设计方案Qi的综合属性值()(1,2,,)krkti=进行集结,得到设计方案Qi的可制造性综合属性值为(1)(2)(),,,trDULOWGrrriiii=,i=1,2,,m步骤3由式(1)将ri和所有()1,2,,jrj=m进行对比得到()pprrijij=≥,从而对可制造性属性r(i1,2,,m)i=进行排序,建立互补判断矩阵()ijmnPp×=,其中p0ij≥,pp1ijji+=,0.5iip=,i,j=1,2,,m。然后对矩阵ijmnPp×=的行进行求和,得到1ijimppj=∑=,i=1,2,,m步骤4通过对比ip值的大小,对设计方案进行排序,ip值越大,其对应方案的可制造性也就越好。 4实例分析 以上述方法为基础,开发出基于不确定语言型多属性决策方法的多工艺决策模块,并应用到某型吸尘器的CAID系统中。根据前文所述,抽取并建立吸尘器的评价体系,并基于ULWGM与DULOWG算子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制定评价和决策流程。现有吸尘器工业设计方案5个~15QQ,4个评价属性~14FF(属性分别对应材质质地、曲面形态、色彩涂装和人机设计)假定评价属性权重为ξ=(0.4,0.1,0.2,0.3),三位专家利用评估标度={,,,,,,}1234567Ssssssss={极好,很好,好,一般,差,很差,极差},所得的评价矩阵()(1,2,3)54kRrkkij==×为运用本文的所给出的方法进行求解,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利用ULWGM算子得到决策者kζ所给出的决策方案Qi的综合属性值为两两比较得到互补判断矩阵为然后对互补判断矩阵的每一行求和,得到1.8661p=,1.8622p=,2.8413p=,2.7834p=,3.1485p=步骤4:利用p(i1,2,,5)i=的值对决策方案进行排序得到:53412ppppp。从而得到具有最佳可制造性的工业设计方案为5Q。 5结束语 工业设计可制造性评价是一个多属性的决策问题,在面对制造因素制约的前提条件下,评价专家的主观判断致使决策行为不一致,本文结合基于ULWGM与DULOWG算子的不确定语言多属性群决策方法,构建产品工业设计可制造性评价体系,并通过相应实例对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本方法通过提取决策者给出的决策信息,较大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客观性,又规避了决策者由于主观因素带来的决策偏差,避免了决策结果不合理性。 作者:刘国昌苟秉宸陈俊璇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 工业制造论文:工业制造业的财务管理研究 最近几年所推出的零基预算较为科学,但是却很难落到实处。不少工业制造业企业经常不按照部门人员情况与业务发展情况为基础进行收支总体水平预算。却习惯将以往的基础数据拿来引用,以收入水平来确定效益增长率,结果同样会造成理论与实际不符,难以依照预算执行。工业制造业预算管理用价值管理作为发展主线,用战略管理当作发展方向,非常注重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市场动态控制。可是我国的工业制造业普遍存在管理导向模糊、预算编制做得好执行不力的情况。结果出现预算执行两层皮的现象,即预算与执行分别应用两套数据,使预算失去了其应该有的权威约束性。 一、推动工业制造业全面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 财务预算管理的全面开展要以准确的制造业战略目标为基础,根据市场需求与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测评结果,用预算的形式给企业未来经济发展做出经济活动与生产活动规划的整体安排布局。一般情况下,市场风险与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是呈正相关的。作为企业管理者而言,不但要关注当前的生产情况,也要对企业发展远景倾注更多的精力,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用预算的全面化管理,组织企业生产制造活动。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优势,避免来自企业外部的竞争威胁。且使企业可以在面临重大政策与经营方向调整时,能够科学地抵制压力、规避风险,实现企业的远景规划目标。实行长效全面的预算管理,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明确目标与责任主体。把企业内各主体的权利、责任、利益分配划清。将年度范围内的经营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各个班组、个人那里。通过关注分解预算指标、执行预算过程、追踪完成结果等过程,实现权责统一,为工业制造企业自身提供现实管理基础,这也是企业资信得到保证的有力基础。 企业的资源有限,可是长期目标无限。财务资源属于企业最基础最核心的资源。全面长效的预算管理工作,可以让企业内的财务资源同硬件如机械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综合统筹应用。并且可以对应用过程实行科学的监控与考核。通过资源的整合动作,可以更加方便企业各生产加工环节的协调沟通,加强成本管理,将企业资源与能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产出与投入比例的最大化。财务预算管理的改革,不但会使企业总体生产决策受到积极影响,也是企业在管理控制上得到进步的重要体现标准。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一方面可以让财务信息与非财务预算得到整合系统发展,另一方面标准的财务预算体系也会对各生产环节与各员工的行动方案产生规范效应,能让企业动止有依、经营有据。同时,预算管理的科学化也会让企业部门与成员的业绩评价更为方便,改善企业业绩管理控制指标,帮助企业整体加工制造经营业绩。 二、加强工业制造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方法 全面长效的财务预算机制属于一项较为理想的经济管理状态,在朝向其努力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限制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不少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为了加工制造业的预算管理达到总的规划目标,预算在批准实施之后,还应当建立对应的预算监控制度,以方便对于预算执行的管理。可在很多加工制造业的预算管理实践过程中,都存在监控制度不足或者是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应当做好弹性预算与固定预算的良性结合。所谓固定预算,其特点是适用于生产能力较为平衡的环节。弹性预算则适用于生产需要经费数额变化较大的环节。让财务预算管理与各具体生产部门进行结合,确定出哪些属于固定预算,哪些属于弹性预算,对于费用固定或者变化特征不明显的管理费用与折旧费用等,采取固定预算,其他的收支采取弹性预算。预算执行应当符合刚性原则。预算是企业内所有生产活动的基本准则,一量确定下来,便产生了企业中的“法律功效”,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制造流程结构上的变化对于预算产生的正影响或者负影响。且须依据严格的变更程序进行预算的调整。坚决防止违规操作,确保预算的准确与预算执行的正规。 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工作系统,对于预算执行的每一步情况,都要进行信息准确反馈。方便财务工作人员与企业管理者发现预算执行与标准的差异。在预算的执行环节里,企业应当不断对各类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依照信息反馈适时调整相关决策,继而确保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始终处在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位置。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预警系统。通过预警系统与预算执行的相互配合,确立风险责任意识,及时发现非正常的企业活动,并及时解决或者改变。为加工制造业减少可能的损失。加强预算监督机制,执行预算与监督预算执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健全的监督机制可以保证预算执行的力度。要加强加工制造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使内部审计与内部监督不但可以审计监督会计财务业绩的合法性与真实性,也能审计监督预算执行的细节情况。加强企业的事前规范与事中管理,让企业生产制造各环节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处处事事受到制度的约束。 三、结束语 加工制造业制定规范健全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建立适合于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办法,提升预算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准确性与科学性,可以更好地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帮助,让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作者:陈惠萍单位:广东世荣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工业制造论文:工业工程中我国制造企业的应用探究 摘要:本文以当前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越发成熟的时代背景为基调,以工业工程的知识体系为指导,对我国制造企业如何运用工业工程优化自身生产管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中心思想为,强调制造企业应当将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相结合,提升生产的效率与可靠性。 关键词:工业工程;制造企业;大数据;云计算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经济的走向。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生产组织、管理技术的转型升级,这正是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对象。 1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价值 工业工程的内容包括了一系列先进工业企业的管理技术,是对优秀企业的工业生产、组织、技术管理等各项内容的理论性概括和抽象,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是一种能够指导企业改善工业生产管理的科学理论。由于制造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管理工作中,涵盖了多方面的工作,比如日常经营管理涉及到财务、人力资源工作;技术管理则涉及研发、生产线、调度、品控部门等工作;安全管理涉及了安全、劳动保障等。这些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根据不同的管理学理论,往往会得出侧重点各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原则,而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工业工程的理论是以工业品的生产效率为核心内容,进而有机组织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所以对制造企业来说,工业工程这一理论更接“地气”,更能解决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环节中那些“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问题。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制造业已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必须实现“国际化”,也就是说制造业企业既要与国内企业,也要与外国企业开展交易,如果缺乏“国际化”的话语体系、标准体系,企业之间不可能进行高效沟通。为此,制造企业运用工业工程的理论,就能顺利地按照国际化的标准,优化自身的文本格式、术语、生产标准,将其渗透至研发、工艺、调度等各环节,使制造企业具备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能力。 2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范围 工业工程是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理论,其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而制造业企业尤其自身的比较特殊的工作内容,因此制造企业在运用工业工程指导生产管理时,有必要了解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具体有哪些应用场景。总的来说,工业工程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升制造企业的生产均衡和效率,“均衡”侧重于程序规范与各实施环节的平衡关系,“效率”则侧重于成本控制与产量提升,其具体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制造企业的生产总纲制定,即规定企业生产的工序、工时、行为规范、操作规范等基本内容,构建制造企业生产工作的基本框架;(2)生产计划的信息化。制造企业的升级必然离不开设备和生产方式的升级,因此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的需要按照工业工程的原理,将关键设备作为生产计划的编排核心,再运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计划的信息化,利用计算机系统提升计划效率和精确度;(3)各生产关节的动态管理,应用工业工程的理论工具,可以将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绩效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这些主要环节转化为参数化的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实现各管理环节组织协调的最优化,并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高效精细管理。 3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建议 当前企业管理中越来越注重信息化,诸如利用大数据实施市场分析、利用计算机系统完成机器人生产和流水线管理、利用移动APP和导航技术完成打卡等日常管理事宜,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越来越依赖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故在应用工业工程优化企业生产的过程中须充分考虑信息时代的技术背景。 3.1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市场需求型生产驱动模式 过去我国制造企业粗放式发展的年代里,大量企业都是通过经验式的预测来计划和驱动本企业的生产,制造企业大量依附于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产品,为其加工制造一些可替代性强、附加值低的配件和产品,而一旦遇到比较特殊、或要求较高的订单,不少制造企业无力开展生产。同时,互联网时代下,工业市场的差异化竞争越来越明显,以手机行业为例,传统的“硬件堆砌”模式早已过时,当前各大品牌手机厂商更注重的是产品的差异化特征,这就要求上游的各制造企业必须有满足个性化定制的能力,甚至还要求具备辅助手机厂商开展差异化设计研发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时代下,生产驱动模式的优化,是制造企业升级自身竞争力的首要环节,传统的以预测为主的生产驱动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差异化竞争为主的工业市场。工业市场的差异化竞争愈发明显,就意味着制造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必须准确到位,一旦产生误判即可能面临产品滞销的困境。为此,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有赖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挖掘,可以对不同类型客户群体的消费习惯等内容进行精准分析,为产品的差异化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制造企业可以利用工业工程的理论工具,建立起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市场需求分析机制,并根据市场需求来驱动企业生产,具体内容则涉及到很多环节:提升对个性化定制需求的供给能力,为订单方提供量身裁衣式的优质服务,由此又进一步引申出新产品研发的提速问题、多种产品的同时研发和生产的组织问题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工业工程的工具来调动企业内部资源,调整生产组织形式、产品结构、人力资源配置等。 3.2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主要方法 制造企业在基于大数据的市场需求驱动型的生产管理中,应注重运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提升制造企业管理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第一,并行工程。即制造企业应当在产品设计开发的环节,就充分考虑产品从设计直至销售、使用的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进而争取在产品研发阶段就能解决全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并行工程是工业工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制造企业通过不同业务的并行交叉、系统集成与整体优化等方法,可以减少产品研发、制造、销售、使用的资源浪费、返工等现象,提升产品质量和满意度。第二,充分运用仿真技术。制造企业有必要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分析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而缩短制造生产的工时,提升产品质量。第三,生产环节的云计算与动态控制。若我国制造企业能够在控制人力成本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资纠纷风险,则必将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故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开始更多地使用智能设备参与生产制造。而为了管理智能设备,又须借助云计算技术。即企业在使用智能设备开展生产时,利用传感器技术,收集智能设备相关数据并将其上传至云端,通过云计算分析该设备的相应参数、变量,进而动态调整该设备的动作、速率等;以此类推,企业只要运用工业工程的理念和原则,对云计算的算法等系统进行优化,即可对企业的全部智能设备进行动态调整,使生产效率和稳定性同时得到大幅提升。综上所述,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场景都得到了极大拓宽,未来我国的制造企业应当将工业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工具灵活应用至新技术所引领的生产活动中,让企业能够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组织生产。 作者:马鑫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工业制造论文:纺织工业中制造品牌建设的战略研究 摘要: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是山东省工业由大到强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是山东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战略步骤,也是深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山东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山东省传统优势产业纺织工业为标本,探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山东省制造业质量强省与品牌建设战略的实施条件、突出问题和基本路径。 关键词:转型升级;质量强省;品牌建设;纺织 一、引言 自2012年9月正式提出实施质量强省战略以来,山东省成立了由副省长任组长的山东省质量强省及名牌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把“强化质量品牌引领作用”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并把质量强省品牌建设提高到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战略步骤的高度。2013年山东省政府印发“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计划”①,“由产品竞争向品牌质量竞争加快转变”、“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品牌优势明显扩大”成为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山东制造业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新的契机。纺织工业(亦称纺织服装行业)是山东省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以之作为分析样本,对整个制造业落实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山东省纺织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战略情况 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入,极大推动了山东省纺织工业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战略的实施。截至2016年底,全省纺织服装行业共拥有山东省名牌产品23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26个,比2013年增长17.1%和27.7%。 (一)调整优化产业链,增强品牌培育能力 产业转型升级以来,按照“坚持品牌培育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山东省以“提高最终产品比重,降低初级产品比重”为方向,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为培育品牌提供基础条件。粗加工能力初步得到控制,棉纺能力与2013年相比下降超过100万锭,2016年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最终纺织品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29.02%(未计入服饰业),比2013年提高3.29个百分点,占据纺织服装前6大子行业的2-5位。 (二)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品质 按照产品的“质量损失率逐步下降,质量竞争力逐步提高”的目标,山东省从淘汰落后产能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入手,促进制造业质量水平提升。印染行业超过规定年限的生产设备以及浴比大于1:10的棉与化纤间歇式染色设备,粘胶行业年产能2万吨及以下粘胶短纤生产线和相关设备,氨纶行业湿法及DMF溶剂法生产线等落后产能已基本淘汰完毕。2014和2015年度,山东省纺织行业共淘汰落后印染产能4.17亿米,如期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印染落后产能任务。 (三)强化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和品牌竞争力 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能极大增强产品、品牌竞争力。2014-2016年,山东省纺织工业领域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技术发明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由康平纳集团、鲁泰纺织等单位研制的“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鲁泰纺织被工信部、财政部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红领集团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装板型数据库系统,成为全国同行业两化融合的样板。华纺股份新建成的智能化生产车间达到了工业4.0标准,领先全行业发展。截至2016年底,山东省纺织行业共拥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98个,数量比2013年增加10个。 (四)加强品牌营销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 转型升级过程中,山东省着力创新营销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举办了2014首届中国(齐鲁)国际时装周,通过“新常态下的山东服装品牌升级”主题论坛和全省著名服装企业品牌展示会、12场山东省服装自主品牌会宣传展示品牌。成功举办了2015山东纺织服装名牌产品展示展销会,开展山东成长型服装品牌秀、山东纺织服装展示展销会、服装制造企业与自主品牌对接等一系列活动,以展示与展销、观摩与购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推广品牌山东。 三、山东省纺织工业在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战略中的突出问题 (一)品牌建设整体滞后 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规模列全国第二位,2016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同行业的17.8%,利润额占全国同行业的16.9%,而品牌建设水平却不能与之相称。2016年,世界品牌实验室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山东省5个纺织服装品牌入围,仅为浙江省的50%,同时也少于江苏和上海。2017年,工信部的重点跟踪培育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名单(2016版)中,山东省入选15个,仅为浙江省的57.7%,江苏省的83.3%。纺织业品牌建设的滞后是山东省制造业呈现出规模大、品牌弱局面的缩影。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先天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山东棉花总产量为54.8万吨,占全国1/10,居全国第二位。山东省长期以来都是全国的棉花加工和棉纺织产业大省,直接导致山东纺织服装行业棉纺织一家独大的局面。产业转型升级以来,棉纺织行业占全行业的比重仅由60.07%降至59.45%,而生产最终产品的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和服装行业加起来仅为棉纺织的1/2(见图一)②。棉纺织占比独大,最终产品产业占比小,使得产业链低端化,企业和产品的个性化、特色化难以展现,客观上导致品牌成长基础条件差。 (三)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凭着良好区位优势,山东省形成了多个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有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授牌的国家级产业集群21个,拥有省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25个。而企业品牌意识的欠缺却使众多企业沦为加工企业,产业集群成为缺少品牌的加工基地。以济宁市汶上县为例,该县被授予“中国休闲服装制造名城”称号,是80多个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的加工制造基地,而自主品牌只有30多个,且大多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走自主产品营销的寥寥无几。企业品牌意识不强,满足于OEM(原厂委托制造)模式带来的微薄利润,企业无法做大做强,更不具备进行品牌营销的能力。 (四)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不高 据统计,2016年山东省纺织品服装出口额210.60亿美元,居全国第5位,仅为浙江的31.64%,广东的41.58%和江苏的46.35%这与山东省纺织大省地位不相称。纺织品服装出口要符合一定的国际标准,特别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前3大目的地欧盟、美国和日本,产品质量标准更为严格,山东省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弱势地位,从侧面反映出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不高的现状。 四、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战略的路径探析 实施质量强省与品牌建设战略,必须发挥政府、企业、社会作用,着力提升纺织服装企业产品质量和解决制约品牌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全面发挥政府在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战略中的调控作用 1.提升品牌培育基础能力继续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扶持和引导最终产品产业发展,不断推动产业链高端化;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树立全省公共品牌形象。帮助企业探索建立科学系统的品牌培育决策、执行、评估体系;积极参与工信部企业品牌培育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工程,提升企业品牌培育能力。2.加快品牌传播推广要科学利用传播手段,提升“好品山东”功能。利用“国家品牌计划走进山东”与“好品山东”合作的契机,全面释放出国家平台的传播价值;同时,依托“中国工业品牌之旅”活动,和工信部共同举办“山东百年品牌论坛”,联手打造“山东百年品牌”。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充分发挥工业旅游对塑造提升工业品牌的积极作用,开展体验营销,组织开发一批视觉形象化、艺术性、系统性的工业旅游产品。3.优化政策法规环境通过完善标准体系,提高公共部门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服务、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等方面能力,推动和激励企业提高质量技术水平,创造品牌核心竞争力。健全品牌发展法律法规,大力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良好市场环境,使优秀自主品牌能够脱颖而出。 (二)着力发挥企业在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提升企业品牌意识树立持之以恒的品牌意识是培育品牌的先行条件,要进一步引导企业树立以品牌为核心的战略思维。一是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将品牌战略作为企业家队伍培训的重点内容,提升企业家品牌思维和实践能力。二是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开展员工质量素质教育行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培养质量骨干和技术能手。三是引导和鼓励重点培育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品牌官制度,全面负责企业发展中品牌营造、维护、宣传和推广等相关工作。2.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强大的创新能力是品牌发展的根基,没有创新就没有老品牌的发展,更没有新品牌的成长。一是要强化创新体系。企业要完善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培育企业中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积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推进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二是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引领行业技术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建立差异化、特色化的品牌形象,必须加快向高端综合性设计转变,推动工业设计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塑造品牌竞争新优势。3.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一是要瞄准国际一流先进水平,在重点领域形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标准,以标准国际化引领品牌国际化。二是全面实施国际认证。我国的商标申请量虽然位居全球第一,但是赴国外寻求商标保护的比例并不大,制造业企业要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扩大海外知识产权布局,产品走到哪里,商标注册就跟向哪里。三是推进国际并购。通过国际合作,租赁或收购国际市场的成熟品牌,迅速扩大营销渠道,打开国际市场,实现由纺织制造企业向时尚品牌运营企业的战略转型。 (三)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中的服务作用 一是做好检验检测服务。鼓励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检验检测服务,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营造检验检测机构平等参与竞争的良好环境,尽快形成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二是做好品牌研究、评价服务。培育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评价理论研究机构和品牌评价机构,开展品牌基础理论、价值评价、发展指数等研究,提高品牌研究水平,客观公正的品牌价值评价结果以及品牌发展指数,逐步提高公信力。三是做好品牌建设中介服务,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为品牌建设和产业升级提供设计、营销、咨询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四是营造支持品牌发展的社会氛围。培养消费者自主品牌情感,树立消费信心,扩大自主品牌消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关注自主品牌成长,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作者:李国芹 朱立强 单位: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 工业制造论文:工业设计下模具制造和3D打印的对比 【摘要】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快速成型技术,其与工业设计工作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业产品制造水平,满足了市场经济形势下,工业生产加工的客观要求,构建起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机制。文章以3D打印与模具制造为研究重点,从多个维度出发,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推动工业设计以及加工活动的有序进行,促进产业机构的优化以及链条的完整。 【关键词】工业设计;模具制造;3D打印;对比 1引言 3D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虽然与普通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将数字模型作为基本框架,通过对粉末状金属以及塑料等粘合材料的科学高效使用,实现了物体的逐层打印。随着3D打印技术在打印材料、运行软件逐步成熟,加工成本的有效控制,使得3D打印技术被逐步引入到模具制造、工业设计、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满足了经济新常态下,工业发展对于3D打印技术的客观使用需求。同时3D打印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也使得工业设计体系下的模具制造产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发挥3D技术自身的技术优势,推动其在模具制造中的科学高效应用,文章全面分析3D打印技术对工业设计流程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模具制造与3D打印的准确对比,为其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23D打印技术对工业设计流程的影响 3D打印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中的实践,使得传统的模具制造操作流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3D打印技术为起点,使得设计工作由二维转化为三维,这种设计角度的变化,对于工业设计工作而言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1]。现阶段,我国工业产品大多经历设计-生产-销售-回收等几大流程,3D打印技术的产生与完善,使得传统的工业产品设计加工流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产品生产与销售顺序将会发生转变,产品在完成基本的外观设计值周,还需要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对产品的外观进行调整,实现工业生产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基于这种情况,3D打印技术模式下,产品工业生产流程将会转变为:个性化工业设计-功能模拟-虚拟销售-生产加工-交付使用。这种生产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费用支出,节约了工业设计、生产成本,其对于整个工业体系的现代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2]。 33D打印技术与模具制造对比分析 现阶段,我国工业生产产品在制造的过程中,主要以模具制造为技术框架,通过对模具制造技术优势的全面挖掘,满足了工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模具制造技术成本较高,且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随着个性化消费方式的崛起,不同的消费者对于工业产品会有着更为多样的使用需求,这就导致模具制造技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模具的设计、制造,模具制造的准确性以及成本的可控性越来越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模具制造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环境下工业设计以及加工活动的客观需求。同时模具制造技术的风险可控性较差,一旦无法保证产品生产数量,将会大大增加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3]。而3D打印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实现,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可以对设计环节进行优化,从而缩短设计周期,降低工业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成本风险,对于整个工业设计活动而言有着关键性的影响。3D打印技术可以进行工业产品的小规模生产与市场投放,通过对市场反应的收集,对设计活动进行相对应的调整,最终构建起现代化的工业设计方式,借助于3D打印技术,使得工业设计工作的弹性得到提升,能够充分满足市场经济环境下,工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为加工制造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3D打印技术对模具制造技术的调整,使得模具制造技术的适应性得到增强,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4]。3D打印技术降低了工业设计的难度,使得设计人员在短时间内能够根据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对设计细节进行调整,完成一系列的设计工作,有效控制设计工作的成本,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同时由于更多现代技术的加入,极大丰富了工业设计元素,实现了我国工业设计的现代化,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以3D打印技术为契机,设计企业的运行模式发展转变,有效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于企业生产模式的客观要求,对于企业而言有着深远的影响。 4结语 工业设计体系下模具制造与3D打印技术对比分析的开展,对于推动我国工业设计能力的提升、模具制造能力的优化以及3D打印技术技术的成熟有着十分中深远的影响。文章全面分析3D打印技术对工业设计工作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对模具制造技术与3D打印技术进行横向对比,逐步明确3D打印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的优势,为后续工业设计活动的科学高效开展创造了条件。 作者:邵磊 张雪 单位: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工业制造论文:化学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 摘要: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不断发展、科学化理念的提高,人们在化学工业产业上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化学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方面有一定改进,为我国在化学工业和科技水平上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就目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只有不断改造机械工业才能促进制造技术进一步发展。根据化学工业设计发展、化学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联系进行分析,对化学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化工设计;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分析与应用 1化学工业设计的发展 1.1化学工业设计的概念 化学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的是所有设计行业中涉及范围最广、难度最大、科学性最强的学科,它的设计宗旨是让产品和人之间的配合性,设计合理美观,使产品能满足人们创造性的需求。 1.2化学工业设计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2.1化学工业设计发展现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各国对工业设计的重视开始逐步扩大。因为历史的种种因素,我国工业发展时间晚、速度慢,与先进国家化学工业技术的发展相比,我国在设计技术方面的整体水平低下。而且由于我国在化学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因为国家发展的需要,在初期工业缺少发展资金,使得发展速度缓慢,在制造技术方面没有创新性的创造,所以要想增加化学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市场份额,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的,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1]。1.2.2化学工业设计的特点(1)时代性。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面对着时代的变迁和时代主题的变化,对化学工业设计有着不同的要求,如绿色环保是当今的社会发展中的主题,因此所有的化学工业设计都要符合环保、节能等社会主题的要求。(2)实践性和实用性。工业设计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随着现代人们生活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化学工业设计需要不断地进行改变、创新,让设计科学、合理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使设计更加人性化。 2化学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之间的联系 2.1化学工业设计中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核心价值 由于化学工业设计是涉及多种综合性学科知识和技术知识领域的学科,科学技术是工业设计发挥有效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检验工业产品中设计客观性的符合程度的基本要求。在化学工业设计中符合美观、功能齐全的产品虽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不符合设计制造的客观规律,就不能实现设计自身应具备的价值。因此,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工业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工业设计者需要在理解机械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保证设计产品没有违反客观的科学设计要求,从而促进工业设计在结构、外形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使产品更加符合人们生活的需要。 2.2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中工业设计的核心价值 化学工业设计在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社会主题的不断改变,为机械制造技术提供最新的设计理念。所有的设计产品中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综合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设计角度,将其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去,才能设计出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产品。因此相关的机械设计制造企业应该加强对人们生活需求的研究,从而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产品。 3化学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 在当今社会工业生产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成为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设计方面走上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如果在化学工业产品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没有融入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要求,很容易造成产品失去应有的设计价值,无法满足科学技术社会的生产标准,阻碍工业企业的在社会工业中的发展。同时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在人力物力上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资源,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化学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都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将两者进行科学统一发展,利用优缺点的互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也只有将两者综合运用,才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生产目标,因此企业要加强优化化学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结合应用,实现企业向技术转型。同时以环保的时代主题为标准,正确衡量环境保护程度和工业生产的进程才能促进化学工业生产的有效性,实现双赢。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只有根据当代的发展主题,将绿色环保作为化学工业设计中的主要标准,学习先进的科学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将化学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益结合应用,才能使企业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化学工业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梦帆 单位: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制造论文:工业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改革发展阶段,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着迅速提高,在实际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的联系以及发展现状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工业设计的特征体现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深入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能有助于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科学应用。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工业设计; 应用工业设计是人们为达到特定目标开展的系列创造性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对美学以及工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对工业产品进行实施的设计。面对当前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对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的技术应用发展愈来愈重要,通过从理论上加强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的研究分析,就能为实际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联系及发展现状 1.1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联系分析 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的发展都能够对工业化进程产生促进作用,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机械化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方面,能为工业设计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这样就能保障工业技术的规律性发展,成为工业生产当中比较重要的元素。工业生产产品要和实际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对大众媒体的审美标准要相符合,对工业产品的实用性能得以保障,这样就能为企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1]。工业设计的发展也能为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理念,从而促进两者共同的进步。在当前的社会进一步发展背景下,人们在对工业设计的要求上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以人为本的理念愈来愈重视,通过对人们生活元素的研究,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工业设计的优化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相互的支持,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2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现状。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设计发展比较迅速,而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但是在近些年我国的经济水平以及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下,工业设计的发展速度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已经有诸多企业在将发展的注意力向着工业设计的方向转变,在实体的投入方面,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也都融入到了工业设计领域当中,这些都是工业设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发展,经济的进步离不开机械技术的支持。这对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发展也有着促进,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在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等,都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2]。我国在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发展过程中,还有诸多层面有待加强和完善,尤其是自主产品的制造技术力量上比较薄弱,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2工业设计的特征体现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 2.1工业设计的特征体现 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突出的特征,这些特征体现在综合性比较强层面。工业设计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不仅是包含了工业产品设计,同时在产品制造中问题的处理等也是重要内容。工业设计的综合性比较强,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在当前的理论进一步深化化,工业设计的综合性内容还涉及到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内容。工业设计的特征中,实践性强也是比较突出的,能有效为人们提供舒适生活方式,通过工业设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的满足有着保障[3]。工业设计的时代感特征也比较鲜明的呈现,不同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都有着不同需求,所以在时代感强的特征上就鲜明的呈现出来。 2.2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 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实际生产当中进行综合性应用,就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两者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促进,就能对工业设计的完善性和制造技术的水平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工业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不断的学习以及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知识,然后加以灵活的运行,保障工业设计的规范化。其中在工业设计的思路以及理念和产品结构等方面都能进行优化,对设计的产品质量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4]。为能保障工业产品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在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有机融合下,就能保障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对实际的操作可行性就能得到有效保障。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对工业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知识的运用,就能有效保障机械设计以及制造技术的整体水平提高。将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饱和发电机组的维修当中加以应用,就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对发电机组自身的机构上有明确认识,然后针对性的找到故障,在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就要保障机组故障的有效解决。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应用中,必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工业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在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基础上来实现,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优化,对工业设计的水平提高就有着保障。我国在当前的工业技术上有着很大进步,但是在基础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机械技术相关的应用方面,作为重要技术,能有效节约人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等,对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技术支持[5]。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着不同,在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下,就要能充分重视方法的科学性。要积极建立有助于生产以及销售的最佳方案,将环保放在首要位置,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促进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处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对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发展,就要从实际出发,在具体的设计发展方面能够注重方法的科学性以及理念的创新运用。通过从理论上对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研究分析,就能为实际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多元化发展。 作者:阮颖 单位:邵阳学院
轻工业论文:探析轻工业发展解决措施 【摘要】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民生产业。轻工业所承担的任务是服务“三农”、增加就业量、提升进出口贸易等,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轻工业发展极为迅速,大小企业的规模与实力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然而,与此同时,相应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地浮出水面。这就需要我们在摸索中不断加快产业发展、调整行业结构,为未来的轻工业发展铺平道路。 【关键词】轻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一、轻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科学技术的滞后制约着轻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轻工业的研发环节较为薄弱,不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我国目前的轻工业现状来看,中小型企业偏多且多为民营企业,进入门槛相对偏低,布局凌乱分散,没有较大的创新能力,重复建设的现象日益突出;普遍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大多数生产以原料型或加工型为主,其产品、技术结构水平不高,附加值低。随着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产业在竞争当中的优势正在快速减弱。然而,新型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足,导致了新兴产业成长相对缓慢。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学研究设备陈旧和研究资金的缺乏,都使轻工业的发展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因此,科学技术的滞后成为制约轻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增长方式依然显得过于粗放,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从目前轻工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初加工的产品较多,缺乏进一步精加工的产品,科技含量偏低,有严重的同质化的现象,各个品种的结构布局也不合理;单从企业的结构方面来看,其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过小且相对分散,而大型企业缺乏必要的核心技术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能力。 3,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做得还不到位。对于我国轻工业来说,相当一部分的工业产品质量偏低、消耗过大、污染严重。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采取综合利用的方式、依然采用粗放的增长方式。轻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集约化、循环能力、清洁、再利用资源等方面都还存在巨大潜力。 二、轻工业发展解决措施 1.加强培育生产性服务业 近十年来,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发展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保持地区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更能够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应从适应新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出发,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节能减排、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一步加大造纸、皮革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落实好各项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从工艺、技术、设备、生产能力等方面着手,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对不合乎条件的企业坚决采取经济、法律、政策手段予以淘汰。 3.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要引导和支持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和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先进装备,对现有生产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安全、智能化的多功能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大力推进轻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应加大应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创新。 4.建立、完善轻工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是沟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也是现代化轻工业的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协会成员的合作,能确保行业的共同利益和所参与会员的自身利益。所以,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协会人员结构,提高其专业水平、明确其指导性。二要出台且完善有利于轻工业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用于开发轻工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在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中的比例还有待提高;允许企业从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在税前列支: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一定比例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对于企业建设技术中心购买国外先进研发设备等的费用,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三要加快轻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对轻工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需要在稳定传统产品的前提下。不断开发更加高端的产品,满足各种各样的消费群体的需要,从而扩大居民的消费:在市场方面,需要加大外贸出口的力度,进一步拓展农村市场,还要开拓出国际化的高端市场;在企业方面,需要加大兼并与重组,将企业当前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色,提高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在区域内,需要培育出更新的特色区域,加快产业集群的建设,确保轻工业又快又好发展。 5.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我国轻工企业的数量众多,行业分布相当广泛。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有一定关联度的企业集中在园区内,真正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以点代面,通过产业的关联带动,延长产业链条,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键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灵活而有效地满足不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积极扶持和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加速建立技术中心,重点抓好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加快利用并转化科技成果。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增加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地投入,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金融、外资互动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提高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之在发展轻工业高新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 总之,轻工业是中国消费品工业的主体,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承担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出口创汇、吸纳社会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我国轻工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摸索中不断加快产业发展、调整行业结构,为未来的轻工业发展铺平道路。 轻工业论文:轻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走势分析 2014年,轻工行业经济运行走势波动较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虽有所放缓,但轻工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水平、轻工投资增速高于全国水平、轻工企业电商发展迅猛是2014年轻工行业发展三大亮点,对提振轻工行业经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行业将渐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一、2014年轻工行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二、轻工业增加值月度走势波动较大 12月,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7.9%,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与全国工业持平。1―12月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8.6%,高于全国工业0.3个百分点。全年轻工业增加值月度走势波动较大。 2014年12月轻工大部分行业增加值增速均较11月有所回升,其中,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业回升7.2个百分点、采盐业回升6.9个百分点、金属工具及金属制轻工制品制造业回升4.5个百分点。 部分轻工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上月回落,其中,自行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回落5.1个百分点、眼镜制造业回落4.0个百分点、陶瓷制品制造业回落3.0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回落1.1个百分点。 三、中轻景气指数进入渐冷区间 中国轻工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系统数据显示,近三年中轻景气指数呈现高位回落走势。轻工月度景气指数已连续两年低于100。 2014年11月中轻景气指数为89.68,较上月回落1.23个点,为全年月度最低值,并首次进入蓝色渐冷区间。 四、轻工出口情况 (一)轻工行业出货值情况 2014年1―12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出货值2.72万亿元,同比增长7.2%。12月出货值同比增长5.7%,比11月回升2.16个百分点,轻工主要行业出货值增速情况。 (二)海关出口增幅回落 2014年1―11月,轻工行业出口额5569.4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6.33%,同比增长10.63%(高于全国4.93个百分点);进口额14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4.64%。轻工贸易顺差4156.87亿美元,为全国贸易顺差的1.25倍。 11月份轻工商品出口额537.64亿美元,同比增长4.8%(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比10月份回落5.26个百分点。 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是出口增幅继续回落的主要原因,11月份轻工商品出口增幅虽然继续回落,但月度出口额绝对值仍保持全年高位。 (三)主要轻工商品出口情况 1―11月份,主要轻工商品中出口增速提高的有:玩具出口额增长13.2(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冷藏冷冻箱及空调用压缩机出口额增长6.2(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出口额增长5.2%(比上月提高0.35个百分点)、工艺美术品出口额增长44.7%(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 1―11月份,主要轻工商品中出口增速回落的有:陶瓷制品出口额增长28.3%(比上月回落2.08个百分点)、照明器具出口额增长16.0%(比上月回落2.01个百分点)、纸浆、纸张及纸制品出口额增长13.4(比上月回落1.43个百分点)、乐器出口额增长2.7%(比上月回落1.25个百分点)。 五、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全国投资增速及制造业投资增速,如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速达到了22%、金属制品业增速为21.4%。 六、主营、利润增速趋缓,库存与亏损增大 1―11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9.84万亿元,同比增长8.97%,较1―10月回落0.33个百分点,比2013年降低4.69个百分点。轻工六大类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较201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快速消费品主营业务增速8.29%,比上年末回落6.09个百分点;耐用消费品行业主营业务增速9.21%,比上年末回落4.63个百分点。轻工主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情况。 1―11月实现利润1.17万亿元,同比增长7.01%,较上月回落0.39个百分点,比2013年降低7.6个百分点。主营收入利润率5.88%,低于2012、2013年度水平。 1―11月亏损面从上年的9.75%扩大到10.87%;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速从去年的7.46%提高到24.65%;产成品库存增速从上年的7.97%上升到13.23%。 七、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目前,轻工企业总体上的财务费用、利息支出速度比2013年加快,而负债增速下降,轻工行业资产负债率水平也逐年下降,已从2012年高点54.94%,下降到目前的51.7%。说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没有根本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八、走势原因分析 轻工业内需市场份额占85%。由于购买力因素,加上房地产业呈现低迷状态,影响轻工内需市场的消费增长。2014年轻工主要商品零售总额增速较去年有较大幅度回落。1―1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轻工行业中除家具外,其他多个行业零售总额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家电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8.7%,内需市场增长相对乏力。具体原因是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快速消费品增速放缓影响轻工整体速度。快速消费品即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与饮料在内的大食品业占到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5%。前几年大食品工业以年30%左右的增长拉动轻工行业高速发展,但2013以来,由于需消化前期快速增长的产能,及受高端消费及集团消费回落因素的影响,大食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回落到10%左右,影响了轻工整体发展速度。 二是耐用消费品受房地产低迷影响增速回落。受近期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影响,相关轻工产业特别是家电、家具、卫浴等耐用消费品行业的发展。1―11月份,家具制造业、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主营业务增速分别比上年末回落2.93、4.53个百分点。1―11月,耐用消费品行业主营业务增速10.17%,比上年末回落4.63个百分点。 九、轻工行业政策建议 从2014年轻工汇报情况来看,10个方面的建议获得政策支持,国家微刺激政策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如一些企业反映得益于定向降准、对小微企业滴灌信贷等,使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些缓解;商标法修正案实施细则的客观执行缓解和减少了企业的压力和损失;促进消费支持网销新业态措施激发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和产销率提高;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扩大出口180多条政策措施促进轻工出口的企稳回升等。 期待政策加快落地:年初向国家呼吁的扩大造纸、皮革加工贸易范围、恢复回收废旧物资增值税返还两项重大建议还没有得到落实,行业特别是造纸行业目前已陷入比2008年还困难的境况。强烈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能深入行业,了解行业困难,为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建议对资源再利用产品予以增值税返还等鼓励政策。造纸、塑料、皮革、玻璃等行业均存在回收资源再利用情况,这是践行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国家对恢复回收资源再利用应予以增值税返还的鼓励政策,目前造纸行业废纸资源增值税返还的呼声已得到了国家财政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研究具体实施方案。我们建议在以前实施的对再生资源行业回收企业进行鼓励的同时,考虑以生产企业为主体进行增值税返还,实践上更容易操作。建议尽快实现社保的联网工作。 十、2015年走势分析 2015年,在进入新常态化发展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政策及市场因素将对轻工行业经济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环境保护法》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新修订后的环保法,强化了企业污染防治责任,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增强了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新环保法实施对于行业发展来讲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将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对环境违法企业处罚力度的加大将有一大批企业,特别是小企业退出市场,进而影响轻工行业发展速度。 房地产市场表现也将对明年全行业走势产生重要影响。轻工耐用消费品行业与房地产产业紧密关联,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继续回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仍处于较低水平。当前,国内多城市取消限购、贷款政策也有所松动,但市场表现依旧低迷,2015年房地产市场能否有所改善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5年,轻工行业将进入重要的发展变革期,轻工行业企业转型升级进程会进一步加快,轻工行业发展速度将进一步趋缓。轻工行业企业只有通过重构生产制造、重构商业模式、重构价值体系、重构行业形象推动行业的价值跃升。 轻工业论文:前三季度轻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轻工行业呈低位运行态势,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三季度轻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较大振幅,9月份增加值增速虽有所回升,但仍处于低位。9月份轻工商品出口大幅增长,达到33.4%,增速再创年内新高,是当前轻工行业经济运行亮点,轻工出口对提振轻工行业经济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基本运行情况 (一)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位回升 9月份,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8.0%,比上月回升1个百分点。1―9月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8.7%,与上月基本持平,高于全国工业0.2个百分点。 2014年9月轻工行业增加值回升主要得益于快速消费品行业增加值增速企稳回升,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速与上月持平、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速回升0.4个百分点。此外,金属制品业增速回升0.1个百分点。 耐用消费品行业表现依旧低迷,其中家具制造业、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增速继续回落,分别比上月回落2.2、1.3个百分点,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速回落0.8个百分点(见表1)。 (二)轻工出口大幅增长 1、出货值情况 1―9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出货值1.98万亿元,同比增长6.63%,增速比1―8月份提高0.68个百分点。9月份出货值同比增长12.18%,比8月份大幅提升6.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出货值增幅呈低位企稳回升走势(见图1)。 2、海关出口情况 2014年1月―9月,轻工全行业累计完成出口额4490.5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6%,比1―8月份提高2.94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出口额634.96亿美元,同比增长33.41%,增幅再创年内新高,比8月份提高13.9个百分点。从目前情况看,外需市场已有所恢复,预计全年出口走势是前低后高,对未来行业出口形势谨慎乐观。 主要轻工商品出口表现良好,大部分商品出口增速较上月均有所提高,家具、皮革制品出口恢复正增长。其中1―9月工艺美术品出口增长39.7%(比上月提高26.3个百分点),陶瓷产品出口增长34.45%(+3.08),塑料制品出口增长8.2%(+0.36),家具出口恢复正增长,增幅为0.34%(+1.67)、皮革制品出口增长0.4%(1.25)。主要出口商品中仅鞋类出口增长比上月小幅回落0.4个百分点。空调出口虽然为负增长,但降幅逐月收窄。 (三)中轻景气度环比小幅下降 中国轻工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系统数据显示,近三年中轻景气指数呈现高位回落走势。轻工月度景气指数已连续两年低于100。2014年8月,中轻景气指数为90.66,较7月小幅下降0.41点,指数已连续两个月走低,目前中轻景气指数运行在稳定区间下轨,接近渐冷区间(见图2)。 (四)库存与亏损增大 1―8月轻工行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8万亿元,同比增长9.62%,较1―7月回落0.4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775.4亿元,同比增长9.58%,主营收入利润率5.63%,低于2012、2013年度水平。 1―8月亏损面从上年的9.75%提高到12.15%;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速从去年的7.46%提高到19.1%;产成品库存增速从7.97%提高到16.17%。轻工行业运行质量有较大幅度下降(见表2)。 (五)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企业总体上的利息支出速度比2013年加快(见表3)。说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没有根本缓解。在江浙一带调研时,一些地区由于银行、政府要求企业借贷时实行联保,目前,导致一个企业出现问题,多家企业陷入困境的情况。 (六)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月,投资增速虽有所放缓,但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增速仍高于全国投资增速及制造业投资增速,如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速达到了25%、金属制品业增速为24%。这些投资加快了行业结构调整步伐,为2014年及今后轻工业持续增长提供重要保障。 二、走势原因分析 轻工业内需市场份额占85%。由于购买力因素,加上房地产业呈现低迷状态,影响轻工内需市场的消费增长。2014年轻工主要商品零售总额增速较去年有较大幅度回落。1―9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轻工行业中除家具外,其他多个行业零售总额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家电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8.7%,内需市场增长相对乏力。 内需市场乏力的具体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快速消费品增速放缓影响轻工整体速度。快速消费品即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与饮料在内的大食品业占到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5%。前几年大食品工业以年30%左右的增长拉动轻工行业高速发展,但2013至今年上半年,由于需消化前期快速增长的产能,及受高端消费及集团消费回落因素的影响,大食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回落到10%左右,影响了轻工整体发展速度。 二是耐用消费品受房地产低迷影响增速回落。受近期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影响,相关轻工产业特别是家电、家具、卫浴等耐用消费品行业的发展。9月份,家具制造业、家电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回落,分别比上月回落2.2、1.3个百分点,1―8月,耐用消费品行业主营业务增速10.17%,比上年末回落3.67个百分点。 三、发展预测 受社会对轻工产品特别是大食品业的刚性需求因素影响,预计行业四季度运行会有所好转,具体还要看整体经济形势走势及政策支持力度。预计全年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左右。海关出口额增长8%左右。 四、轻工业应对经济放缓的工作举措 调研把脉。中轻联会领导带队组织关于轻工改革、技术进步与品牌建设、外贸出口、混合所有制、人才队伍建设五个专题调研,取得初步成果,下一步将深化调研工作,持续展开物流成本及难点问题专题调研。 科技创新。近年内国家科技支撑平台项目涉及11个行业14个项目,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家电、塑料、造纸等多个行业苦练内功,注重“四基”建设、认真编制技术路线图或技术进步指导意见;配合工信部落实两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在五个行业召开现场会,并提出2015―2017年轻工业技术改造和强基工程重点突破方向,仅2013年度国家安排轻工业254个技改项目,下达财政专项资金19.4亿元;工业设计与多行业结合提升创意水平。 龙头带动。轻工百强企业,三年门槛分别是10亿元、28亿元和37亿元,百强平均主营业务收入261亿元,其中五家超千亿,分别是海尔、光明、雨润、美的、格力;百强企业占轻工规上10万家的11%。 集群效应。止6月底已培育共建215个产业集群,涉及36个行业,12个单位获得工信部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称号,集群经济总量已占到全行业的30%左右。 品牌标准。第二批表彰17家轻工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先进单位,122个轻工竞争力优势品牌产品;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工作;截止2013年底,已批准国标、行标4886项,承担ISO/IEC的技术机构秘书处4个、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秘书长共7人、119人次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注册专家,目前轻工行业主导提出制修订的国际标准提案14项。 贸易救济。维护行业权益,主动申请立案,经过六轮磋商,就中欧葡萄酒两反案达成谅解备忘录;磷酸铁锂电池知识产权保护案完胜。为中国电池生产企业每年节省几千万美元的专利使用费;正在提出对印尼脂肪醇的低价倾销行为开展贸易救济保护。 人才培训。加快行业人才培养,成立教育分会;推进产教融合;申办高级研修项目;完成技能鉴定12277人次。 此外轻工行业鼓励企业抓住电商新经济机遇扩大市场销售。电子商务的兴起,为轻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减少传统渠道成本、扩大市场销售额带来积极影响。企业通过淘宝、京东、腾讯微信商城及行业电商平台开展网上营销,取得良好市场效果。根据对轻工业百家电商先进企业的调查,前100家电商拓展企业的平均电商销售收入额为4.6亿元。 另据对义乌市的调研结果,2013年义乌市以食品、日用品等轻工产品为主的电商销售额达到856亿元,其中外贸362亿元,该市今年电商增长20%以上,电商业务已与线下销售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政策建议 (一)切实减轻企业税负 建议对资源再利用产品予以增值税返还等鼓励政策。造纸、塑料、皮革、玻璃等行业均存在回收资源再利用情况,这是践行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国家对恢复回收资源再利用应予以增值税返还的鼓励政策,目前造纸行业废纸资源增值税返还的呼声已得到了国家财政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建议在以前实施的对再生资源行业回收企业进行鼓励的同时,考虑以生产企业为主体进行增值税返还,实践上更容易操作。 尽快实现社保的联网工作。目前流动人口存在重复交社保的情况,有的员工在所在地已交了社保,但证明打不出来,信息不对称,这也加重了企业负担。 (二)稳定劳动就业 轻工中小企业众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轻工就业人数占到全国工业人数的25%。目前劳动力成本以每年10%―15%速度刚性增长,加之其他生产要素的叠加压力,一些企业已处于无法承受状态。因此国家应统筹考虑,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稳定劳动就业。 一是加快建立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相一致的工资机制,而不应该是由国家来强制规定工资涨幅,这才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作法。 二是国家建立小微企业就业与税负关联机制,即对吸纳就业多的小微企业实行大幅度的税费减免。 三是建议国家增加对中小企业职业培训的资金支持,通过培训提高职工劳动技能,增加技术工人的供给数量,解决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问题。适当扩大企业用工及管理权限,防止工人无序流动,影响企业生产秩序。 (三)支持多元出口,开拓俄罗斯、南非、南亚等国市场,扩大加工贸易许可范围,缓解(造纸等)产能过剩 (四)降低物流成本 国外物流成本只占5%左右,但国内物流占到约15%。要通过两化融化、物联网等手段,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空间。 (五)鼓励创新与品牌建设 加强专利成果应用,保护企业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与品牌建设,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应对涉及退税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再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退税率。 (六)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地膜开发与应用需政策支持 一是加大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地膜推广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选择不同地区,针对不同作物扩大试验项目和范围,进一步完善性能,提高实际效果。 二是对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地膜的应用和发展采取补贴政策,可考虑对生产企业采用低息贷款政策、技术改造专项贷款、信用担保等政策鼓励产业发展;对农民购买降解地膜给予价格补贴。 三是对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相关原材料进口采用低税率,目前进口聚乳酸〔税号:39077000〕进口关税税率为3%,PBAT〔税号:3907999000〕的进口关税为6.5%,希望能达到零关税;同时制定更为合理的出口退税税率,如金发科技降解塑料产品〔税号:39079999〕出口退税税率为5%,希望能达到13%―17%。 四是鼓励和扶持优质企业发展,可按照新的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实行减免优惠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企业需要照顾和鼓励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实行定期减税或免税。 轻工业论文:结构专业负责人如何做好轻工业项目 摘要:目前,我国轻工业行业众多,而当中很大一部分又归属于传统行业。这些传统行业通过历年的更新换代,在原有水平上进步不少,但仍不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尤其是一些传统技术,有的沿用了几十年,甚至儿百年,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轻工新兴行业是近些年来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目前还比较薄弱,比重较小,有的新兴行业已经不新了,有的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加以拓展开发。因此,无论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都需要我们花大力量加以创新提高。一方面必须狠抓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使传统行业焕发新的活力,尽快实现传统行业的高效化、高级化。另一方面,要继续抓好新兴行业的发展,克服盲目性,抓住技术创新增长点,给予重点扶持、培养。要发展高新技术群,不断扩大新兴行业规模,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轻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字:结构;专业负责人;轻工业项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今后轻工业发展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不断调整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中,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在轻工业项目中,目标控制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了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所谓目标控制主要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在设计阶段,由于目前我国设计监理尚处在探索阶段,“三控”的任务主要落在专业负责人的身上。专业负责人,作为一个专业的组织核心,其主要职责就是对本专业设计文件的“三控”负责。作为一个结构专业设计人员、结构专业负责人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及其积累的经验做好轻工业项目。 一.设计专业负责人的工作任务、岗位职责与岗位权限 为保证设计项目按照规定的目标高效、优质、低耗地全面完成,项目负责人要始终贯彻领导交办的任务。设计项目负责人的岗位职责就是职务责任,也就是在工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设计项目负责人的岗位权限是指设计项目负责人在工作中的权力,表现为职责授权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资源优化配置。 1.工作任务 首先,成立项目组,具有各专业设计人员,各团队成员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对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地作用。 其次,确定项目管理总目标,制定总体工作计划。计划越细越好,关键做好主要工序和住要环节,确保项目高效、优质、低耗地全面完成。 再次,协调轻工业项目组内部的专业衔接,协调配合,及时调整计划,做好资源配置。 然后,协调轻工业项目组外部各协作单位之间的意见沟通和协作配合。 最后,完善项目组内部和外部信息反馈机制。 2.岗位职责 第一,贯彻执行国家和轻工业项目所在地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本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 第二,对轻工业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进行监督管理,并全面负责。 第三,组织编制设计大纲,包含工作计划和技术方案,制定安全生产、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措施,并及时解决轻工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四,对轻工业项目进行有效控制,执行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努力实现技术进步。 最后,进行轻工业项目总结,处理好利益分配问题。 3.岗位权限 第一,负责轻工业项目的人事管理和组织工作有权择优用人和解雇员工 第二,有权建立项目组内部责任制度和相关的规定,以提高项目小组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三,拥有对项目的设计指挥调度权,合理配置轻工业项目各生产要素。 最后,有权向本单位的分管领导提出意见,拥有其他一些小的处理权,例如,人员组合权、一般技术问题决定权。 二.结构专业设计进度动态管理要点 1.计划的监督与检查 计划制订之后,监督与检查就成了专业负责人的重要任务。专业负责人的管理过程不仅是动态的管理,同时也是全过程的管理。比如说,把一 项目的设计工作交给某设计人员,计划上不能仅仅列出工作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这样经常会导致工作前松后紧。设计人员经常会到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加班加点赶作业。既不容易控制质量,也不容易应付一些突发情况。中间环节往往处于失控状态,全靠设计人员的自觉。作为专业负责人,应该把一项任务分解为若干个控制点。 2. 类控制措施的应用原则 组织措施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管理体系,应用动态控制原理细化各阶段控制目标。根据公司有关规定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明确设、校、审人员的分工及责任。 在设计的进度控制中,狭义的或者是最直接的经济措施主要是指对于设计人员物质上的奖励。该措施在一定范围内非常有效。但随着时间的延续、措施的限度、个体的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对于个体的影响力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而专业负责人手中所掌握的经济措施的菇码也很有限。所以专业负责人对于进度的控制不能依赖于狭义的经济措施;需要以行为科学作理论基础运用广义的经济措施。 3. 专业内部设计分工及组织流水作业 专业内部的设计分工的主要目的是为实施动态管理、过程控制打好基础并为组织专业内部流水作业做好准备。分工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之一。在分工基础上组织流水作业能够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结合现代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更为有效的进行进度控制。在轻工业项目实施阶段,流水作业已经为人们所接纳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在设计领域,大家还没有充分认知到流水作业的优越性。 三.结构专业负责人如何做 1.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生产出新的产品或是对老产品的改进与提高。工艺创新则是指采用某种新的加工方法,改进和革新原有的工艺条件。产品创新可以增加产品品种,开辟新的市场,取得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和超额利润;工艺创新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样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二者比较,产品创新比工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大,产品创新可以带动一个企业、行业乃至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产品创新可以带动工艺创新,新产品投入市场后,经过一轮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加强工艺创新,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再投入市场。激烈的市场竞 争使新产品变为老产品,于是又推动企业进行新一轮的产品创新。循环往复,使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都得到发展。选择产品创新的方向,首先要以高中档产品为导向、高中低档产品结构合理、平衡发展要注意各个层次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广大农村消费者的需求。其次,产品创新要保证质量。在诸多的创新中,要把产品质量创新放在第一位。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要用科技力量生产出高质、低耗、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今后,我们要认真抓好产品的生产过程,坚持质量立业,实施名牌战略。 2. 独创与引进和模仿 过去,我们往往是把独创入在首位,不太注重引进和模仿,这主要是由于我们长期封闭和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所致。总的说,我们轻工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有的创新项目是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许多还不能独立完成,有的是国外已经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也没有必要再走弯路从头搞起,完全可以吸收过来,为我所用。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亏损严重,经济效益不佳,设备老化,技术力量不足。现有的条件、状况不允许我们花大力量去搞独创型技术创新。引进模仿则是一条加快轻工业发展的捷径。模仿可以节约研究试制费用,从引进、模仿到再创新、出口,它的费用要比完全靠自己独创低得多,而且节约时间,周期短,见效快。搞模仿一般起步快、技术起点高,因为模仿的对象总是国际国内先进的东西,模仿可以使企业尽快注入血液,焕发新的活力。此外,模仿的风险也小得多,因为毕竟有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 总结 总之,我个人认为作为结构专业负责人要想做好轻工业项目,首先要占有大量信息;合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的放矢制定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要学会模仿与创新,更要学会俩者的共同使用。结构专业负责人的进度控制,其本质是专业管理工作。资源有限、管理无限。 轻工业论文:谈某轻工业厂房电气设计 [摘 要]结合轻工业厂房的电气设计经验,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和设计手册,针对工程的特殊性,谈轻工业厂房的照明系统、动力配电、防雷接地以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思路及方法。 1 前言 正常环境下的轻工业厂房电气设计包括照明系统、动力配电、防雷接地,且满足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条件时,还应增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通常做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清楚厂房的性质并向业主了解厂房内部动力设施情况,掌握需要配电的动力设备电气参数资料,从而可以进行较为完整和合理的设计,但某些情况下,业主无法提出满足设计要求的动力配电设备的电参数,设计任务还要按期完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本文也有所涉及。以下的内容根据工程实例,谈一谈对厂房电气设计的一些体会。 2 厂房建筑情况概要 本厂房地上二层,长88.1m,宽20.3m,总高9.75m,厂房跨度6m,建筑面积3576.86m2,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厂房为轻工业厂房,具体操作工种不定,动力设备具体情况不详,故本次动力配电仅预留动力电源。 3 厂房照明系统设计 3.1 照明方式的选择 该厂房层高为4.8m,属于层高较低的厂房,而且对于作业的照度要求不高,宜采用一般照明方式。 3.2 照度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GB 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工业建筑一般照明标准值,结合厂房非精细加工的特点,确定本厂房内照度标准值为200lx。 3.3 照明质量 照明质量是衡量厂房照明设计优劣的标志,做设计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衡量: 1. 选用效率高和配光曲线合适的灯具,根据灯具在厂房房架上悬挂高度按室形指数RI值选取不同的配光灯具。本厂房的室形指数RI=3.9,宜选用宽配光灯具。 2. 选用色温适当和显色指数负荷生产要求的照明光源。本厂房层高低,设计时要求光源点距地4m,照明手册中建议这样的情况宜选用细管荧光灯,但考虑到厂房空间较大,还是采用金属卤化物灯。 3. 达到规定的照度均匀度:作业区域内一般照明照度均匀度不应小于0.7,作业区邻近周围的照度均匀度不应小于0.5。通过对三雄.极光照明设计软件的应用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 4. 满足照明直接眩光限制的质量要求:统一眩光值(UCR)按GB50034-20013之规定,即一般允许值为22。 5. 采取措施减小电压波动、电压闪变对照明的影响和防范频闪效应。 6. 照明系统是否节能,在保证照度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如可充分节能。节能思路应贯穿设计始终,从照明光源的选取、照明灯布置方式和控制方式的确定、照明配电线路路径的选择等等都需要考虑节能。 3.4 照度计算 厂房照明设计常用利用系数法进行照度计算,目前许多照明设计软件中的照度计算已经很完善,通过软件计算即可较为精确的算出照度值。 3.5 照明灯具的布置 照度计算完成后,就可以确定厂房内需要的灯具计算数量,一般厂房的顶棚投影平面为矩形,所以灯具布置时,是以矩阵方式排列的,但计算出来的灯具数量如果以矩阵形式布置,往往会比灯具计算数量多几个或是少几个,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际灯具发生量反计算照度值,校验照度值是否达到照度要求,即设计照度值与照度标准值相比较,可有-10%~+10%的偏差。如果无法达到照度要求,就要考虑更换灯具的功率,保证既要满足照度要求,灯具的布置方式还要美观。 3.6 照明配电系统 3.5.1 厂房照明系统主要采用放射式系统配电。 3.5.2 厂房空间大、布置方式对称,所以照明配电箱摆放时,考虑两点:一、距总配电箱的位置不宜大于20m。二、因厂房大,照明配电箱以区域照明划分,应布置在区域的负荷中心。 3.5.3 在应急照明与普通照明没有条件分别设置配电箱时,即两者共用配电箱时,应在说明里注明“应急照明与普通照明共用配电箱时,应做防火隔离并有明显标识。” 3.5.4 三相配电干线的各相负荷宜分配平衡,最大相负荷不宜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负荷不宜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 3.7 厂房照明线路的敷设方式 本厂房属于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照明支线一般采用绝缘铜芯导线穿阻燃型硬质塑料管沿(或跨)屋架明敷,插座回路可穿阻燃型硬质塑料管沿墙或地面暗敷。照明干线采用绝缘铜芯导线穿阻燃型塑料线槽沿墙明敷。 4 厂房动力配电设计 本次厂房设计由于厂房内操作工种无法确定、动力设备未到货、业主又要求按期完成施工图,在这种情况下,设计考虑以预留动力电源的方式解决问题,当然,动力设备电源预留大小应是有根据的,本次设计预留电源依据初设60w/m2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数据》中的轻工业厂房用电负荷数据即80w/m2定的,最后定为厂房负荷按70w/m2来考虑,厂房的建筑面积3576.86m2,那么厂房总负荷250kW,除去照明负荷24kW和监控电源12kW,剩下的就作为动力设备的预留电源。200kW的预留电源通过合理分配动力配电箱较为平均分配以防止区域用电不足的现象。本次设计将电热水器和热风幕都作为动力设备进行配电,含有这两个动力设备的动力配电箱预留20kW的负荷,其它动力配电箱都按10kW负荷来配电。由于厂房建筑面积大,每层预留8个动力配电箱。 4.1 动力配电系统 厂房动力配电系统主要采用放射式系统配电,当厂房内用电设备的布置较为均匀、容量不大并且为减少配电箱配出回路时,可采用与链式配电方式相似的树干式系统配电。 4.2 动力配电线路的敷设方式 因为动力设备未到位,故动力配电干线均采用电缆穿阻燃型塑料线槽的方式沿墙或沿屋顶明敷,现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力配电箱位置的调整。 5 防雷接地 通过防雷接地的计算,确定本厂房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需设置防雷装置,具体的防雷措施按民规进行,这里无需详述,需要指出的是,防雷接地利用自然接地体,采用框架柱作为引下线,引下线与基础主筋可靠焊接,这样做不仅接地可靠、也减少了投资。 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条件,本厂房应设置该系统。 6.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选择 该建筑的保护等级属于三级,因此选择区域报警系统。 6.2火灾探测器的选择与布置 厂房内的探测器以感烟探测器为主,一层顶板梁结构形式为网状式,梁高500mm,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是有影响的,根据规范中的附表,查得一只探测器保护的梁间区域个数为3个,满足此条件后,也需满足保护半径R=5.8m的条件,然后进行探测器的布置,布置要对称和均匀,在楼梯间和库房都应增设感烟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应设置在出口处,楼梯口和明显便于操作的位置。声光报警器设在楼梯出口处。 6.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供电 厂房内的火灾报警系统应按二级负荷的两回线路要求供电,两回电源线路分别来自2#预装式变电站和柴油发电机低压配电室,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自动切换。 6.5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 本厂房的火灾报警控制系统设计较为简单,在现场施工时会由消防专业厂家进行安装、调试,这里就不在详述。 7 结束语 本文涉及的内容较多,但主要还是在照明配电和动力配电部分,防雷接地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做简要讨论,设计步骤还是根据规范一步步来的,其中有些设计经验通过项目积累起来的,可供电气设计工程师参考。 轻工业论文:关于全面深化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考 轻工业是中国消费品工业的主体,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承担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出口创汇、吸纳社会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轻工业在全国各工业行业中表现较好,实现了较快的增长(生产总值、出口总额、利润总额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一)2013年我国轻工业产值规模、增速与效益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1―12月,轻工行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0.16%,高于全国工业0.46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总体稳中向好。 2013年,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92种轻工主要产品中,69种产品产量增长(其中,家电、电池、电动自行车、食品类产品增速较快)。产量下降的产品主要是以纸、革等原料类产品和消费转型替代产品(其中,轻革、新闻纸产量降幅分别为23.7%、5.7%;家用电风扇、白炽灯泡、脚踏自行车等消费转型替代产品降幅分别为4.0%、3.55%、1.8%。 2013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4.89%;实现利润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1%。2013年,轻工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为6.47%,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其中酿酒、饮料、日化、洗涤行业销售利润率均超过10%。2013年四季度,行业效益持续转好,全年行业亏损面收窄,行业应收账款、产成品库存增速以及资产负债率较前期均有所下降,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二)我国轻工业产业结构及投资导向 2013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主要行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速,主要轻工行业投资增速均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其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投资增速超过上年同期。 (三)我国轻工业出口状况 2013年,轻工产品出口总额5583.38亿美元,同比增长9.99%,全年月度出口增速总体呈“V”形走势。2013年二季度轻工出口表现低迷,出现了月度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情况,下半年恢复增长,从10月份起出口增幅有较大幅度回升,四季度累计出口增速已逐步恢复到10%左右。 二、轻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核心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小、散、多”的企业组织形态。引发一系列后果: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慢、新兴行业发展不足;协作配套水平低、规模效益差、自主研发资金严重不足;在海外需求增速下降的情况下,供求矛盾来严重。 (一)自主创新能力弱 我国轻工业基础研究起步晚,科技人才缺乏,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也较为薄弱,重大工程与装备研究更是相对落后,加之,长期以来,财政、科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轻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滞后:一是我国大部分轻工企业的技术装备仍停留在90年代中期以前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差距很大(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左右)。二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太少(占轻工企业99.5%以上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没有研发中心;长期间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很多行业专门技术和精密装备被发达国家所垄断;能源、资源消耗大,如洗衣粉我国平均消耗能源折标煤267公斤,国际水平仅118公斤,制糖企业每吨甜菜用水我国为5至6吨,国外大多数在1吨以下)。三是成果转化率低。以食品加工业为例,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科研成果转化率一般为60%―80%。四是技术上的落后状况,直接导致产品加工程度和附加值低,盈利水平差,且极易受原材料、技术购买价格的波动影响,加之生产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因此,难以形成企业自身积累和研发所投入。 此外,我国95%的变频空调压缩机、LED关键部件芯片、高档手表机芯等依赖进口,制浆造纸、乳制品、饮料、肉制品等行业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从国外引进。 (二)“小、散、多”的企业组织形态,分工协作程度低、规模效益差 一是轻工业行业多、跨度大。包括农副食品加工、家具、造纸、文体用品等大小45个行业。各行业技术经济特征差异很大,关联度小,很难集中形成大的、完整、集约化程度高的主、配套行业;加之,轻工业起源于手工业和城乡集体经济(作坊式小生产),小微企业多(中小微企业占轻工企业总数高达99%,产值所占比例高达77%),“先天”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后又因部门和地方利益分割及管制放松,布点较多、重复建设较严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积重难返的“小、散、多”企业组织形态。同一种产品品牌林立,生产厂家众多。二是一些宜于规模化生产的行业,企业规模也普遍偏小。如造纸企业,全国6000多家造纸厂中,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约6000吨左右,与世界平均规模4万吨以上相差甚远。从生产集中度看, 我国年产10万吨以上的25家造纸企业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7%,比重很低。 (三)产业、产品结构转型明显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 1、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处在转型时期,以冰箱、洗衣机、彩电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的第二次消费升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已基本完成,正进入以住宅、汽车、文化教育、保险、通讯、旅游、保健、娱乐等多样化、高档次的新的消费升级阶段。 而我国轻工消费品总体供给结构还停滞在第二次消费升级阶段,能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兴行业发展缓慢。产业转型明显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因此,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一是总量供给过剩;二是结构性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多,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2、产品结构 20世纪80年代,由于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轻工业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迅速外延扩张。但此后,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外延扩张老路的生产供给(限于自身能力:技术基础差,盈利和积累水平低,自主研发激励不足等)却并未跟着改变。加上投融资计划体制中存在的部门和地方利益,资产存量得不到及时转移和重组,因此,供需上的结构性偏差就逐渐扩大、积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推行节能减排是轻工行业“十一五”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积极成效。造纸行业在产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废水排放总量没有增长,做到增产不增污。发酵行业在产量年均增长较大(20%)的情况下,主要产品的能耗和水耗都有较大幅度下降。 但是,基于目前的设备、技术和工艺水平,主要产品的能耗和水耗进一步大幅度下降的难度大大增加。 三、轻工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 轻工业市场准入门槛低,中小微企业“扎堆”,为典型的大分散生产结构;同时,长期以来又“重生产,轻营销”,市场体系和销售渠道建设严重滞后;再加上技术基础差、核心技术依赖海外(“两头在外”的组装和加工型企业占相当比重)以及经济转轨时期存在的市场“条块分割”,这些情况相叠加,就形成了目前体制、机制上严重落后、问题较多、也较突出的局面。 (一)市场体系建设 近年来,轻工批发市场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皮革、家具、五金、家电、文体、塑料、缝制机械、制糖等专业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市场数量、营业面积逐年上升,成交额大幅增加,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物流平台(目前,全国与轻工业有关的专业市场总数预计超万家)。二是各地依托不同的特色产业带动,形成了一批上规模的轻工商品集散枢纽、进出口基地和批发辐射中心。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一些产业集群地区,一些专业市场已初步成为国际采购和贸易中心(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等专业市场,已成为年交易额超过百亿元的重要市场)。 但总的来看,轻工专业市场建设,与生产大国的现实要求)相比,仍然是“短板”(严重滞后),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国内市场体系不完善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的“条块分割”始终存在,并且其表现形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换,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保护本地资源,限制资源流出,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主要以封锁市场为主,同时出现了利用“技术标准”壁垒保护本地商品的新手段。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的存在和加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轻工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公平竞争。 2、缺乏系统、全面的长期规划 轻工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及其产权构成较为复杂(国有、私有及其他性质所有者均有)。投资主体及产权的多元化造成批发市场难以统一、前瞻性规划。由于普遍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平衡:有的地方过度集中(两个类似性质的产地市场距离过近、辐射范围交叉);有的地方又过度分散。 3、经营方式原始、管理落后 轻工批发市场起源于集贸型个体化市场。虽经多年来的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总体规模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仍然停留在原始初创阶段,本质上没有多大提高。表现在:一是市场交易和结算方式,多是对手交易(这种简单、原始的交易方式,价格难以公开,市场引导作用弱,且不便于采购商采购)。二是市场功能主要是交易功能,其他配套功能(信息、物流配送、会展、结算等)很弱。三是管理落后。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通常采取摊位租赁模式对外招商,引进批发和零售商租摊经营,对市场的管理仅是“物业管理”(能够统一收银、统一进货渠道的批发市场寥寥无几),市场上往往是名品、精品与普通品牌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混杂经营,很难让消费者放心。同时,商户本身的分散化经营、批零兼售也很难上规模、上档次。 4、效率低、成本高 我国轻工产品的流通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20%―40%,而发达国家仅为9.5%―10%;我国轻工商品的库存周期为30―40天,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库存周期一般不超过10天。总体效率低、成本高。 (二)市场准入 改革开放以后,轻工业最先打破计划经济模式、率先推进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目前产品供过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仍存在要素大量涌入和投资快速增长的现象,市场准入制度的再次改革(由放松转变为收紧)变得非常突出。 近年来,工信部已先后制定和出台了造纸、制革、农用薄膜、食品等多个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抑制轻工业过剩产能扩张,加快落后产能淘汰,但效果均不达预期。主要是目前的市场准入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 1、设置的准入条件不尽合理 从限制类条目看,有些采取质量限制。比如在家电行业中,限制达不到国家《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标准的冷藏箱、冷冻箱、冷藏冷冻箱(电冰箱、冷柜)项目;有些采取规模限制。在造纸、制革等行业的准入标准上,均过多地采取了规模标准。 2、执法监督体系尚未理顺 比如,目前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药监、商务等近10个部门,但各个执法部门交叉管理、分段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屡见不鲜。 3、第三方机构发展滞后 在国外,第三方机构,例如协会、检测机构均在商品的市场准入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些协会就是标准的制定者、准入的把关人。而很多大的检测机构均具有国际权威,在把好国门和国内市场大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国内的协会、检测机构实质上均没有能力担起对企业有影响力的第三方。 (三)技术创新体系 “十一五”期间,以轻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自主创新体系开始形成。一些大型轻工企业与高等院校、轻工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广泛的技术合作关系,不少企业组建了围绕企业核心技术开发的研发机构,26个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建立了8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12.6%。但是,与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科研转制院所科研开发与成果产出能力下降 轻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后,行业科研院所、学校下放地方,缺乏轻工科研宏观指导,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经营,相当一部分力量不搞科研,行业基础性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大幅度弱化,研究队伍逐渐分散、流失,有关实验仪器设备陈旧、落后。高水平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带头人缺乏,尚未形成有效的高、中、初级梯次技能人才队伍。这些已经成为制约轻工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2、轻工企业仍无法担当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轻工业技术基础差,国家对轻工业的科技投入少,且投资主要侧重于轻工科技的基础研究和重大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针对具体产品品种的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创新则主要依赖于企业的研发投入。然而,轻工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资金有限,通常只够维持产品生产,很难挤出一部分从事研发投入。即使挤出了一部分,也因科研实力较弱,难以组织重大科研课题。甚至科研实力相对较强的轻工大型企业,组织、承担了一些重大科研课题,研究进展也往往较慢。 3、管理机制落后 轻工企业对研发的管理较薄弱,基本上仍处于技术人员自发创造型和投资驱动型相结合的较原始模式(缺乏研发的科学程序、机制、方法和习惯,研发只看成研究与开发部门的职能,而与财务、采购和生产等部门的人员无关;研发的动力单一,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研发投入不足和管理方式落后,致使轻工业关键技术难以实现本质突破。从而造成产品品种少、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 (四)品牌建设 “十一五”期间,轻工行业品牌建设呈现出多层面创建、多行业覆盖、品牌集中度、影响力、附加值快速提升的特点。中国名牌、著名商标、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等多种创建形式并举,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有机结合,互动式发展。但总体而言,轻工大国与品牌小国的严重反差局面,仍无大的改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轻工企业不愿冒险,急功近利 创品牌虽能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品牌附加值,但是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成功率低。我国轻工企业由于长期擅长生产而疏于营销,尤其是缺少国际营销经验、销售渠道,因此,往往宁可赚取少量的加工费而选择经营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利润来源稳定又可减少复杂的市场营销管理活动的贴牌生产。在轻工行业,满足于搞贴牌加工甚至是无牌加工较普遍。只要有订单,自己有无牌子无所谓,以至有的企业产值做到几个亿,连自己的商标还没有。 2、缺乏核心技术 研发投入和核心技术是品牌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我国大多数轻工企业长期作为海外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主要从事产品的加工制造,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生产技术和经验,但离核心技术环节较远,对核心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较差,且缺乏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能力。此外,我国大量从事贴牌生产的轻工企业规模较小,多为中小型企业,难以承担创牌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这些情况,均无疑制约、阻碍了轻工自主品牌的创建。 3、低价、无序竞争,挫伤了企业创立品牌的积极性 一是轻工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长期以来一直依靠价格取胜。产品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的状况,客观上降低了创牌的实际价值。二是市场上假冒、侵权等违法行为始终屡禁不止,中小企业维护品牌形象和利益成本高昂。三是如前所述,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为保护本地市场和企业,不惜利用行政的、经济的、乃至技术手段,限制商品自由流通。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企业品牌的区域扩展增加了许多困难。这些情况均严重挫伤了部分轻工企业创立品牌的积极性。 4、品牌认证和评定条块分割,秩序混乱,对企业创牌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目前,我国的品牌认证和评定机构多、杂且缺乏统一规范。工商局、质检局等许多政府部门及各类行业协会均有评定资格,但分割认证和评定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市场上名牌数量过多且良莠不齐,与消费者实际感受反差强烈。对企业创牌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四、全面深化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全面深化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政府、市场、企业关系的理顺,也涉及产业和企业产供销各环节,投入、产出各方面。 (一)市场体系建没 1、加强轻工批发市场管理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工业消费品市场指导,增强调控市场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流通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违规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流通环境。 2、加快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轻工批发市场要由数量扩张为主转向完善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为主。特别是要在停车、仓储、展览展示、信息集散、价格形成、物流配送等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以及商场化管理上狠下功夫。形成功能完备、交易灵活、管理高效的新型市场。 3、加强分类引导和政策支持,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轻工批发体系 扶持发展规模较大、辐射范围较广、配送能力较强的大型专业批发企业。鼓励发展具有品牌优势的连锁化批发市场。引导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的批发市场进行整合、规模化发展;鼓励工业企业自建营销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轻工批发体系。 (二)市场准入 1、修订、完善、统一市场准入条件 如前所述,有关行业安全标准、排放污染控制、资源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准入要求还存在着缺失、简单、陈旧等问题。而且行业与行业比较,统一性差。要尽快修订、完善、统一。 2、严格市场准入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专项市场准入要求。质量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未通过准入条件评价、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 3、强化监管 质量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定期环保等准入条件不达标的生产企业名单。对达不到准入条件要求的生产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关闭。 (三)技术创新体系 1、建立自主创新的引导、补偿机制 针对轻工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要采用综合性、强有力的财税政策,建立自主创新的引导、补偿机制,对企业自主投入进行利益补偿,让其愿意创新并有利可图。可考虑设立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自主创新与应用开发项目的贴息;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还可允许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子项资金),以弥补科技开发可能造成的损失。引导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也可分散一些;但补偿资金额度则可以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也可集中一些,以提高使用绩效。 2、建立自主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 针对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不足问题,需要完善、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分担轻工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让企业敢于创新。可考虑在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自主创新与应用开发项目的风险补贴。风险分担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分散一些;也可以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视具体情况和使用绩效而定。 3、健全、创新自主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针对企业创新能力弱的问题,需要健全、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以降低轻工企业产学研合作成本,让企业自愿推进开放创新。可考虑在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开放创新项目的补贴。合作补贴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也可分散一些。 (四)品牌建设 1、建立协调机制、做到统一认证和评定 工商局、质检局等部门要建立协调机制,做到统一认证和评定。在此基础上,制定整体规划(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品牌梯队,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制度)和统一扶持政策(按统一评价标准,制定有计划、有重点的扶持政策)。 2、建立自主品牌建设的引导、补偿机制 针对轻工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动力不足问题,可考虑设立行业品牌建设专项资金,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品牌建设项目的贴息和补偿。根据品牌建设不可能量大面广的特点,引导、补偿资金可考虑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而且可按不同档次的品牌标准,分批进行,以提高使用绩效。 3、建立自主品牌建设的风险分担机制 针对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差的问题,可考虑在品牌建设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冲击或突破核心技术开发项目的补贴。风险分担资金可考虑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而且按不同档次的品牌标准,分批进行,以提高使用的绩效。 五、推进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市场体系 1、建立健全统计指标体系 推动建立轻工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行业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反映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2、重点推进批发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一是建立并完善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并与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终端用户相连接,形成畅通的信息网络。二是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运用现代物流技术,投资建设运输、配送、装卸、包装、仓储、电子计量等物流设施和设备,逐步发展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三是发展现代交易方式。广泛采用与现代化市场发展方向相适应的现代交易方式和营销组织形式,加快改造传统交易方式的步伐。从传统的摊位制交易向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电子结算等现代交易方式发展。 (二)市场准入 1、建立工作机制 建立由地方政府分管工业的负责同志为召集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场准入工作联席会议,负责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等。 2、强化监督检查,严格工作问责 加强对市场准入的督促检查,严格工作问责,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地方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并依法依纪追究该地区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3、完善企业的退出援助制度 企业的退出援助制度,可考虑整合“关小基金”、“淘汰落后产能基金”等相关财政支出,设立统一的企业退出扶助基金:建立鼓励性退出机制。 (三)技术创新体系 1、突破关键薄弱环节 长时间以来,轻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重要原因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中间环节薄弱,中试条件差,工程化水平低。要着力促进和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间环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建设工程化实验条件,提高成果的成熟性、配套化、工程化水平。 2、加强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是建立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二是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技术的青年创业创新,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 三是构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且依靠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产业项目,为轻工企业培养和引进研发人才。 (四)品牌建设 1、加强品牌建设的基础工作 引导企业制订创牌的发展规划,建立工作机构,落实工作经费,引导企业谋划好品牌的开发、推广、运作和经营。实现自发创牌向自觉创牌转变。 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支持企业培养和引进品牌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加快质量工程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其在品牌经营、品牌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和品牌运作水平。 3、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加强质量管理协会、标准化协会、计量测试学会、消费者协会、贸促会、商会等有关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建设,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品牌创建、品牌推介、品牌运营、技术开发、质量管理、法律服务、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商标、境外商标注册、打假维权等各个方面服务。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经所) 轻工业论文:着眼创建产业品牌 打造淄博轻工业发展新高度 山东淄博是一个重化工城市,但轻工业仍占很大比重。近年来,淄博市轻工行业协会着眼创建产业品牌,打造轻工经济发展新高度,收到良好效果。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企业485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年销售收入近1000亿元,利税超100亿元(按新调整的行业统计口径计算),并连续6年实现以十几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长。淄博轻工行业协会(联社)连年被省市评为先进单位,被淄博市委市政府评为 “淄博市工业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单位”,赢得“淄博轻工不轻”之美誉。 一、开创会展文化品牌,扮靓淄博轻工产业 淄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齐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根植于“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各种工艺文化,一直深深影响和有力推动着淄博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它始终保持着工艺美术文化强市发展态势,并成为国内外工艺品重要的交流交易集散地,成交额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 淄博红木家具打响会展文化品牌。2012中国(淄博)古典红木家具暨书画艺术品博览会总结借鉴前四届会展成功经验,坚持与时俱进,有力推动科学发展,依靠丰富内函,吸引来自国内外参展观众6万余人,到会专业客商3万多人,实现成交额6000多万元,签订合同意向逾亿元;同期举办的“首届中国红木家具‘鲁班奖’、“华光杯”全国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评选活动”在业界产生了轰动效应。 展会上,汇聚全国红木家具企业精品,以及艺术陶瓷、琉璃、雕塑、紫砂、珠宝、丝绸、文房四宝、书画等艺术品;伴随“神九”飞天的专利样书淄博“龙”,也佩戴着由中国航天发射中心颁发的“神九搭载荣誉证书”现身;“华光之夜”中国古典红木家具“鲁班奖”、全国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颁奖晚会星光灿烂;展会期间总价值近十万元的万份精美礼品抽奖,让市民亲身体验和感受“国字号”展会的温馨…… 蕴含文化内涵的高端红木家具成为本届展会一大亮点。在龙尊红木展厅,一张做工精湛的莲花罗汉床受到许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这件莲花罗汉床是以老挝大红酸枝为材质,高薪聘请浙江东阳师傅,用一年多的时间精心制作的,成交价高达76万元。 本展会既有民间古旧红木家具藏品,也有知名品牌企业的现代经典之作,还可以欣赏到与之配套发展的当今高档家居书画艺术品。与以往前四届相比,本届展会更突出了底蕴浓厚的中国古典家具文化。已连续4次应邀出席展会的中国著名古典家具修复大师王秀林对这届展会评价颇高。 一次成功的会展,就像一部永无休止引导消费的导航播种机,悄无声息地发挥“一传十,十传百”的种子效应,成为淄博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淄博工艺美术精品非常珍惜每一个走出淄博的展示机会。继2011年5月1日“印象・中国”鲁派内画全国巡展在北京恭王府启动和深圳展之后,2012年5月10日又在广州市沙面街46号华光陶瓷艺术馆展出,100余件淄博内画精品集体亮相,吸引了众多内画爱好者前来观展。参展的内画作品有来自我市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共 100余件,效果好影响大,持续放大着淄博城市名片。 2012年4月20日,由协会(联社)参与承办的由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华光陶瓷代表作”――“瓷墨齐风岭南情‘国窑’艺术产品展”,在广州引起轰动,南方日报、广东卫视、广州日报、凤凰网、干龙网等30多家媒体记者到会采访报道,被誉为“淄博市工艺美术文化产业成功跨地区发展的范例”。 二、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打造产业基地品牌 2011年,淄博市轻工行业协会率先提出“建设淄博产业集群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设想”,立即引起市委市政府和省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迅速发展。目前已形成各类特色产业集群基地30多个,其中9个轻工产业集群基地分别通过了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评审验收。 周村区家具产业在凤阳、福王、北方、蓝天等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下,269家企业参与家具产业基地品牌建设,年产家具300多万件,有力影响带动了家具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发展,使全区家具及原材料经营业户迅速发展到4000余家,交易额超过了百亿元,成为山东及江北最大的家具生产和销售基地;桓台县造纸产业集群基地,现有博汇集团、贵和集团、晨龙集团等骨干企业,辐射高青县和临淄区,总生产能力达 300多万吨,为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临淄区塑料产业集群基地,现有规模以上塑料企业80多家,以农用薄膜、塑料编织袋、PVC一次性手套为主导产品,生产能力超过60万吨,临淄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集原料、生产加工和贸易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基地。 目前,淄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药用玻璃、食品添加剂、装饰原纸、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家具、白酒、玻璃、塑料、农膜、造纸机械、钨钼材料生产集群基地。 三、创建健身器材基地,争夺首例国家级基地王牌 2012年,淄博轻工行业协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立基地建设新思路。以山东汇祥健身器材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山东优质健身器材生产基地,目前,创建国家级健身器材基地申报工作全面完成。 淄博是全国首例“创建国家级健身器材基地”的城市,这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工作。此前,博山区虽然被山东省五金衡器工业协会授予“山东省健身器材生产基地”称号,但距离国家级创建标准还有很大的跨度。没有成功的榜样参观学习,没有现成的经验参考借鉴,有的只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关于创建国家级健身器材基地标准和轻工行业协会的工作积极性。整个创建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求高。经过上上下下齐心合力,勤奋工作,截止11月底,淄博市创建国家级健身器材基地工作,按照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制定的创建标准和申报要求,全套申报材料全部保质保量完成,并报送到中国轻工联合会待批。 淄博人民正拭目以待,2013年淄博有望成为全国第一个建成国家级健身器材生产基地的城市。 轻工业论文:步正发会长出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甘肃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 2013年2月25日,步正发会长在京出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甘肃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甘肃省副省长郝远,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省政府秘书长李沛文出席仪式。 根据协议要求,中轻联将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在本行业领域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在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推进结构调整特别是重大项目布局建设,以及协助甘肃省打造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引进培养人才等领域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积极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载体能力,大力支持甘肃承接产业转移。 步正发会长表示,这次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双方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甘肃轻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按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内容和要求,充分发挥众多代管协学会的作用和在信息、专业技术渠道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支持甘肃轻工业转型升级,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甘肃轻工发展规划和政策,在食品、电池、陶瓷、皮革、塑料、艺术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等行业展开合作,积极支持甘肃省推进清真食品、民族特需特色用品、高原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推进白银陶瓷产业基地建设,从市县实际出发,加强信息技术服务,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帮助市县发展优势和特色产品,提升产业基地建设水平。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推介东中部轻工优势企业向甘肃转移,加强对甘肃轻工科技信息交流和宣传,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把甘肃省建设成全国有影响力、有特色、低碳环保的轻工产业基地。 步正发会长强调,推动甘肃省轻工业转型升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的责任。希望甘肃轻工行业以这次签署战略框架协议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视野,发挥和挖掘自身优势特色。巩固发展现有优势和特色产业;突出重点,承接、集聚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创造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良好条件和环境。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充分利用合作框架协议提出的合作机制,加强联系、沟通和协调,做好各项服务。 签约仪式前,步正发与刘伟平等进行了交流座谈,就有关产业转移、发展特色行业、提升行业竞争力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等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据悉,中轻联和甘肃省的合作由双方主要领导牵头负责,中轻联有关部室、协会,甘肃省轻工业联合会负责具体落实本协议规定事项,共同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中轻联相关部室负责人和甘肃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签约仪式。 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志南到省联社调研 2013年2月26日上午,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志南带领省政府有关部门到省联社调研,张副省长一行视察了省创意设计中心项目、听取了省联社工作汇报并亲切看望了省联社干部职工。 张副省长在听完联社工作汇报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第一要把工艺美术作为大产业来抓。工艺美术产业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能解决就业问题,附加值很高。一定要把这个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联社在这方面要发挥作用,主动作为,自加压力,加强引导,做好服务,不要受职能影响、不要计较名份,要大胆作为,积极推动我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第二要在盘活、整合、提升、做特做优上下功夫。要把联社现有的工艺美术资源盘活起来,整合力量进一步提升,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使企业焕发新的活力,成长为行业中的领头和标杆。第三要求省联社尽快起草促进工艺美术加快发展的政策,与经贸委沟通后,联合上报省政府,以省政府或政府办公厅的名义下发,并把每年3000万元专项资金纳入进去,设立省级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来推动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第四要尽快新建扩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为我省工艺美术精品佳作提供展示的舞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张副省长对默默无闻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以及为工艺美术研究、传承、保护做出贡献的广大联社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福建省联社办公室) 2012年集体企业实现利润819亿元,同比增长7.5%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 55578亿元,同比增长5.3%。12月当月实现利润8952亿元,同比增长17.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4163亿元,同比下降5.1%;集体企业实现利润819亿元,同比增长7.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32867亿元,同比增长7.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2688亿元,同比下降4.1%;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8172亿元,同比增长20%。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9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1个行业同比下降,1个行业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主要行业利润增长情况: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20.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2%,汽车制造业增长5.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7.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9.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2.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5.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37.3%,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2519亿元,同比增长6.3%;集体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581亿元,同比增长 7.9%;股份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1097亿元,同比增长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677亿元,同比增长5.4%;私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2636亿元,同比增长17.5%。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积极配合抗震救灾工作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后,按照步正发会长的要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启动应急机制,研究部署行业内抗震救灾工作;主动与有关部委联系,积极配合;要求中轻联、总社应急委员会成员主要负责人24小时开机,保持信息畅通;要求机关各部室、相关行业协会及时了解震区轻工企业受灾情况、了解轻工企业捐赠款物,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并及时上报,组织企业及时掌握和提供救灾物品的供应信息,服从中央救灾机构的统一调度。截止4月22日中午,轻工几十家企业如茅台、美的、玖龙纸业、娃哈哈、波司登、海尔、洋河、蒙牛等已通过不同渠道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献爱心。相关协会如礼仪休闲用品协会积极与帐蓬企业就捐赠问题进行沟通,目前企业捐赠帐篷1250顶,可调配帐篷11000顶。 玖龙纸业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元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突如其来的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得知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国家侨办向地震灾区表达了高度关切的心情,并当即表示代表玖龙纸业通过国务院侨办和广东省侨办向地震灾区共计捐赠1000万元,全力支援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张茵表示,这次地震天灾让我们感到十分的痛心,我们希望能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雅安人民感受到在他们身后有许许多多 的人在关心着他们、帮助着他们。衷心的希望,也相信雅安人民能够坚强、自信地战胜天灾,渡过这次难关。 玖龙纸业一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致力于慈善事业,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玖龙纸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突出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被授予“中华慈善奖”、“华商贡献奖”等多项荣誉,董事长张茵女士也因多年来在公益慈善事业上的突出贡献,多次入选福布斯慈善榜和胡润慈善榜。 情系雅安 抗震救灾 在得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 级地震后,学生文具行业发扬“情系地震灾区,奉献无私爱心”的传统,向企业所在地民政部门捐款和捐赠救灾物资。特别是向灾区学校捐助学生文具,让他们能在抗震救灾中坚持学习。 截止2013年4 月22 日上午10 时,学生文具行业向灾区捐助情况如下: 一、广东联众文具有限公司首批捐赠现金1 万元。 二、贝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决定: 1、第一批捐赠现金20 万元,通过红十字会捐赠到灾区。 2、集团内部发出倡议书,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公司员工进行捐赠活动。 3、根据灾区实际情况,组织“爱心文具”捐赠。 4、邱智铭董事长首次捐赠现金1 万元。 轻工业论文:把握形势 紧抓机遇 推动轻工业转型升级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提升行业组织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能力,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轻工业持续健康发展,4月10日,中轻联三届三次理事会暨全国轻工行业工作座谈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轻工战线的300多名理事和代表集聚一堂,回顾总结过去一年主要工作,认真分析我国轻工业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和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确定我国轻工行业已经进入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坚信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轻工行业有条件走在转型升级的前面,指出各行业各部门要准确把握形势,紧抓新的机遇,推进轻工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会上,颁发了2012年度中轻联科技奖、管理现代化成果奖。会议还通过了中轻联2012年度会费收支情况报告和有关人事事项。 中轻联会长步正发,名誉会长陈士能、杨志海、潘蓓蕾、张善梅,副会长钱桂敬、王世成、杜同和、陶小年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江苏省轻工行业协会会长许荣云介绍了江苏省轻工业发展情况。 中轻联会长步正发作理事会工作报告。他指出,2012年中轻联和各行业协会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轻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履行行业组织职能,共同努力,克服多重困难,各行业取得新的进展。一年来,轻工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对全国工业的贡献加大。轻工全行业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2万亿元,利润总额1.4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8.2%,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出口5075.1亿美元,同比增长13.7%,轻工累计顺差超过全国贸易顺差1577亿美元。优势集聚和产业有序转移稳步推进,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产值占轻工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0%,中、西部地区轻工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高于全行业4.8和3.7个百分点。另外,轻工内外销比重进一步改善,内销占86.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而2012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在工业行业中居第二位,以占全国工业14.3%的资产创造了19.6%的产值、20.3%的利润、24.8%的出口、25.0%的就业,比重比上年均有提高。 在回顾中轻联2012年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绩时,步正发指出,2012年,中轻联紧紧围绕“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稳定外需,拓展新的需求;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产业优化升级;牢牢把握质量管理和自主品牌建设;牢牢把握发挥轻工优势和特色,促进做大做强企业同发挥中小企业优势、特色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及时反映行业和企业诉求,推动轻工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实施;召开全国轻工科技大会,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和行业自主创新;突出重点行业,推进环保和节能减排;召开全国轻工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工作会议,提升产业集群建设水平;组织开展轻工品牌培育体系建设工作,加强质量管理,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举行第二届中国轻工品牌和优秀特色展会大会,促进国内外轻工经济交流合作;开展全国轻工劳模评选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定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不断提升服务行业的能力,加强行业自律。 成绩已成过去,把握机遇才能不断发展。步正发强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轻工业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准确把握形势,紧抓新的机遇,推进轻工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步正发指出,我国轻工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增多,轻工业自身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部分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显现,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处在中低端,受科技体制的影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成效,鼓励和扶持政策尚需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轻工业速度效益型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形势倒逼轻工企业必须由数量效益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创造自主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轻工业进入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但值得肯定的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趋好的态势没有改变,轻工业总体处在多层次需求拉动和优化升级阶段,扩大需求,提高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新形势下轻工业发展的新机遇。步正发举例说,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涉及众多轻工行业,蕴藏着巨大发展机遇。食品行业产值占全部轻工业45%以上,生活必需品的刚性需求保持稳定、快速发展,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休闲健身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轻工消费品多元化需求和升级换代需求持续发展,为轻工业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撑。轻工业是在市场化、国际化的激烈竞争中不断成长的产业,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轻工业的优势、特点,依靠全行业的努力,轻工业完全有条件走在转型升级的前列。 据此,步正发提出2013年总体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以提高轻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满足和创造多层次消费和服务需求,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化解过剩产能,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改进行业组织作风,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提升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能力,促进轻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步正发强调,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因此,要按照规划明确和切实抓好全年重点工作。他要求要深度调研,促进轻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认真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水平;要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做好质量和标准工作;拓展展会功能,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要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能力。 步正发最后强调,党的十八大开创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新征程,轻工业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轻工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让我们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轻工业转型升级,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议还邀请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做经济形势报告。 来自中国乐器协会、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分别做了典型发言。 轻工业论文:我国轻工业污染防治分析 [提要] 我国轻工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的发展对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但轻工业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公害泛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关键词:轻工业;污染防治;措施 我国轻工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轻工业承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的发展对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2010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工业总体相应指标的17.9%,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和丰富国内市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保持我国轻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轻工业发展迅速。一是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二是技术进步步伐加快。轻工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三是质量建设取得成效。轻工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检测方式及质量控制手段逐步同国际接轨;四是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五是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我国轻工业产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优势突出,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竞争优势;六是产业集群发展较快。轻工业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产业集中度高、专业化强、分工明确、特色突出,土地集约使用、污染集中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的特点更加突出;七是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水的循环利用效率,重点行业综合消耗明显下降。 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1)技术创新能力弱,结构性过剩突出在我国轻工企业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这些企业基本无技术创新开发能力,技术人员匮乏:科研机构缺少,科研设备和资金与企业、生产和市场结合的不够紧密。传统行业改造乏力,有的甚至出现萎缩,轻工业新兴行业发展缓慢,产业转型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总量供应大于需求的矛盾同样突出,产品的附加值低,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际技术发展趋势;(2)资源、环境和社会压力不断加大,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观。轻工业对环境的污染仍然严重,轻工业排放的污水占全国污水排放量的1/5,很多企业尤其小型企业设备陈旧、浪费大、污染严重;(3)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严重,许多地方在发展轻工业的过程中,未能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加剧了结构性的过剩。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体会,就我国轻工业污染防治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轻工业污染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轻工业污染对工农业建设和人民健康危害极大,主要表现在:一是轻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水、气、渣等有害废物,会严重地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二是轻工业“三废”对工业生产本身的危害也很严重,有毒的污染物质会腐蚀管道,损坏设备,影响厂房等的使用寿命;三是环境污染,公害泛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四是有些轻工业后果严重,难以清除,有些污染不容易被发现,发现以后造成的危害已经很严重。一是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认识不足,环保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以及地方财政的紧张,很多地方为了本地区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甚至“饮鸩止渴”的策略来发展经济。这样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对环境污染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环保意识差,导致其缺乏对污染行为的监督;二是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环境污染治理不力;三是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相对落后与弱化,严重制约着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环境法制相对落后与弱化主要表现在:重行政主导、公众参与有限;重立法数量、执法与司法功能偏差;不同部门和层次的环境立法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地方立法特色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重实体规范,程序规范欠缺;不少法律规范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环保新形势的需要;四是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环境监管能力亟待提高。根据2008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全国各级环保系统实有人数约13万人,其中,各级环境监察人员不足6万人,而全国产生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已超过百万家,监管力量明显不足;五是产业转移中降低环保要求,污染转移现象普遍。我国在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中,很多产业转移中,忽略产业升级,甚至大幅度降低环保要求。 二、轻工业污染防治措施 (一)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导致环境损失或生态破坏的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将主要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相关市(州),纳入年政务目标考核。各市(州)要将目标任务分解下达至所属各县(市、区),省政府督查办公室会同省环保局等部门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查。 (二)各级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要在政府领导下依据各自行政职能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协调服务,抓好工业污染源整治行动方案制订、措施落实和达标验收等具体工作。 (三)加强宣传和舆论监督,为整治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和搞好工业污染源整治的重要性,唤起全社会对工业污染源整治的参与和关注意识。建立和完善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给违法排污、超标排污企业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给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增加动力,为工业污染源整治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四)加强委托治理新型实践模式的应用 模式一:环保治理公司参与污染企业的环境管理。这种模式中,污染企业有治理设施和运营人员,为了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治理设施的运营效果,污染企业以有偿技术服务合同的方式聘请环保公司参与企业的环境管理。其范围包括环保公司向企业提供治理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监测和分析服务、协助企业规范日常环境管理,以及帮助企业培训设施操作人员等。 模式二:治理设施的承包运营。污染企业将其治理设施以承包合同方式委托环保公司进行专业化运营和维护。在工业污水治理方面利用此模式的较多。以污水处理为例,一般在合同中规定了污染企业排放污水的水质水量、环保专业公司保证达标排放、委托运营的费用、双方在提供水电和设备维护方面的责任等内容。 模式三:从污染治理方案设计、工程施工到建成后运营维护的综合服务。污染企业委托环保专业公司从治理方案设计、工程施工、调试到建成后的运营管理提供综合的有偿服务,并确保达到治理效果。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新建或扩建的治理项目。 轻工业论文:吉林省轻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趋势分析 摘要:轻工业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医药、纺织、食品、造纸、家电等类45个行业,是涵盖衣、食、住、行、用、娱乐等消费领域的产业组合群,是承启一、三产业的重要消费品工业。轻工业承担着繁荣市场、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求、扩大就业、稳定出口、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轻工业;市场占有率;产业结构;增加值率 “十二五”时期是吉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是加速总量扩张、深化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了解我省轻工业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差距和不足,把握发展前景和机遇,对于发展壮大吉林经济,全面实现全省“十二五”经济发展各项既定任务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状 (一)轻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四分之一 全省现有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2048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39.0%,2011年1~11月份,轻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35.4亿元,同比增长15.9%,拉动全省工业生产增长4.5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4%。轻工业企业仅用占全省规上工业总量19.6%的资产额实现了规上工业总量当中28.8%的工业总产值、40.5%的出货值、27.4%的主营业务收入和24.4%的利润总额,带动就业人数占全省规上工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28.7%。 (二)轻工业发展速度持续高于重工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十一五”以来吉林省轻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到2011年的6年间,轻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维持在20%以上,领先重工业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2008年和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最大的两年,这两年全省轻工业企业克服困难,保持了高速增长,两年的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了27.0%和22.9%,比当年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11.0和8.2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11月底,轻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由2006年的23%提高至29%,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 (三)农产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在轻工业中比重最大 吉林省轻工业内部结构中由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和饮料制造、烟草制品业四个标准行业组成的农产品加工业占据最为突出地位。截至11月末,全省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1204户,实现增加值888.5亿元,利润总额150.5亿元,从业人数19.1万人,占轻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58.8%、61.9%、60.7%和44.5%。农产品加工业是满足居民必需生活保障的供给行业,直接惠及农民、农村、农业,服务“三农”,对发展经济,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大重要轻工行业就是医药制造业,其企业个数、增加值、利润和从业人数在轻工业总量中的比重都仅次于农产品加工业,分别达到14.5%、17.9%、22.6%和25.7%。医药制造业具有准入制度严格、附加值较高、能耗较低等特点,是我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基础雄厚,增长迅速,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企业。 (四)小型企业和私营企业所占比重较大 截至2011年11月末,全省2048户轻工业企业中,有小型企业1807户,占全部轻工业企业总数的88.2%,比重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数量所占比重高3.1个百分点。轻工业企业中有私营企业1749户,占全部轻工业企业总数的85.4%,比重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数量所占比重高7.6个百分点。轻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资产、负债、收入和利润占全部轻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4.9%、49.6%、64.0%和61.2%,轻工业企业中的私营企业具有相对较低的负债率,能够利用较少的资产创造出较高比例的收入和利润。 (五)吉林省轻工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东北其他省区 从2011全年经济指标来看,吉林省轻重工业比例结构已经很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比东北其他省区和天津市都要高一些。吉林省轻工业完成总产值在全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比辽宁省高出8个百分点,但与沿海发达省份差距还较大,比广东低9.5个百分点。轻工业利润在全部工业当中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比黑龙江、内蒙和天津分别高出10.1、11.7和10.0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吉林省虽地处老工业基地中心,但是工业经济的重化程度要大大低于相邻省份,轻工业的发展基础和比例结构要优于其他东北省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多数行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偏低 2011年,吉林省轻工业在全国市场有较高占有率的只有三个行业,分别是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市场占有率为6.8%;医药制造业为5.4%;农副食品加工业为4.9%。家具、造纸、印刷三个行业刚刚达到1%,纺织、服装、皮革制造和文教用品制造四个行业占有率不足0.5%。占有率较高的三个行业都有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名牌产品的带动,如森工集团、修正药业、敖东集团和大成集团等,而缺少大企业集团带动的行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普遍很低。这些行业在我省虽然也发展较早,但是缺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 (二)部分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费水平较高 2011年1~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99吨标准煤/万元,其中重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1.17吨标准煤/万元,同比降低率为14.0%;轻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52吨标准煤/万元,同比降低率为8.3%,低于重工业降低率5.7个百分点。在轻工业各行业中,单位增加值能耗超过1吨标准煤/万元及以上的行业有两个,分别是造纸及纸制品业(1.21吨标准煤/万元)和饮料制造业(1.02吨标准煤/万元)。食品制造、烟草制造、纺织、皮革制品、家具和医药制造六个行业能耗同比呈上升趋势,同比分别是7.1%、9.6%、6.4%、14.2%、18.6%和5.2%。 (三)获利能力较弱 从2012年前11个月各项经济运行质量参考指标来看,吉林省轻工企业的整体的获利能力要弱于重工企业。1~11月份,全省轻工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分别比重工企业低1.04和0.86个百分点。轻工企业97.55%的产销率比重工业低1.04个百分点,轻工企业劳动生产率为352563元/人,比重工企业低10160元/人。轻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要比重工业企业低12.17个百分点,表明轻工业企业的债务负担较小,经营风险较低。 三、前景和机遇 (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将拉动轻工产品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着力拉动内需,摆脱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国家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对医疗、教育、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将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消费预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居民对收入的提高和未来生活的改善将更具信心,消费潜力势必会极大地得以释放。 (二)沿海发达省份传统比较优势减弱 随着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各省份的快速崛起和国家政策的倾斜,沿海地区一直以来发展轻工业的有利条件如资本市场开放、融资渠道灵活、人力成本低廉这些比较优势正在快速减弱。现今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节能减排措施日趋严厉,以往粗放式的发展已难以适应轻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发展制约因素促使沿海地区工业生产基地正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并且为环保节能,具有高附加值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先进装备轻工行业企业提供了空前巨大的发展机遇。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培育生产性服务业 近十年来,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发展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保持地区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更能够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应从适应新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出发,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节能减排、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一步加大造纸、皮革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落实好“十二五”各项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从工艺、技术、设备、生产能力等方面着手,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对不合乎条件的企业坚决采取经济、法律、政策手段予以淘汰。 (三)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要引导和支持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和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先进装备,对现有生产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安全、智能化的多功能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大力推进轻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应加大应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创新。 (作者单位:吉林省统计科学研究所) 轻工业论文:我国轻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介绍了当前特殊经济发展背景下轻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从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轻工业发展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轻工业承担着服务“三农”的任务,发挥着以增加就业量,提高进口和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债务危机爆发后,全球需求萎缩,轻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中国的沿海制造业产业已被称为其“世界工厂”,许多轻工业产品制造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成本继续向上升,劳动力短缺,贷款困难,利润率下降以及海外订单锐减。我国的轻工业面临严峻挑战,其融资难、结构,技术,质量的矛盾仍然存在,轻工业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等,因此发展我国轻工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我国轻工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加大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取得了技术进步步伐加快、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等重要成就,实现了全行业平稳较快发展。2010 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工业总体相应指标的17.9%,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多数行业整体研发能力较为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亟待突破;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产品结构不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多数行业品牌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为数不多,建设水平与生产制造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等。由此可见,我国轻工业既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重大挑战。 三、轻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科学技术的滞后制约着轻工业发展,导致我国轻工业不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环节较为薄弱。中小型企业偏多且多为民营企业是我国目前的轻工业发展的现状,这样的行业门槛相对偏低布局凌乱,而且分散,没有开发和发展较大的创新能力的土壤,重复建设的现象非常严重,缺乏规模经济效益,以原料型或加工型为主大多数生产,他们的产品技术附加值低、结构水平不高。 第二、增长方式存在结构性矛盾且过于粗放仍然。从目前轻工业的产业结构来看,企业过小且相对分散,而大型企业缺乏必要的核心技术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能力,初加工的产品较多,科技含量偏低,有严重的同质化的现象,各个品种的结构布局也不合理,单从企业的结构方面来看,其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不到位,对于我国轻工业来说相当一部分的工业消耗过大、产品质量偏低、污染严重,相当一部分企业依然采用粗放的增长方式,没有采取综合利用的方式。 第四、轻工业贸易摩擦增多。欧盟于2011年5月,欧盟对我国铜版纸实施“双反”措施,开启欧盟首次对中国产品动用反补贴措施;12月,美国商务部正式公告,对从中国进口的木制卧室家具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四、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 1.调整经营战略,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 我国的轻工产业最需要的是技术含量的改进。提升轻工业竞争力,要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战略,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在层次上我们的制造业过于偏向于原材料的处理生产,技术含量较低,从中获取的利润有限。轻工行业需要产品层次的更新与多样化。一是“请进来”,就是结合本土资源特色实际,主动接受发达国家经济辐射,吸引区域外产业的相关资源来达到促进本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竞争力的提高。二是“走出去”, 主动将本区域特色产业分工链条的一部分放在区外更合适、更有优势的地区,从而更能发挥产业整体的优化。 2.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我国轻工企业的数量众多,行业分布相当广泛。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有一定关联度的企业集中在园区内,真正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以点代面,通过产业的关联带动,延长产业链条,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键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灵活而有效地满足不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新轻工” 积极扶持和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加速建立技术中心,重点抓好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加快利用并转化科技成果。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增加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地投入,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金融、外资互动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提高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之在发展轻工业高新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精益化管理论文:基于精益化视角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研究 摘 要 我国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人才,但是有一些学校甚至盲目的引进人才,他们对人才的培养和利用不是很清楚,所以就导致一部分人才的流失。对于这种现状,高校应该采用精益化管理思想对学校进行管理。精益化管理已经在企业内部有了广泛的应用,它能够有效的激励和选拔人才,对人才的管理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篇文章简单介绍了精益化管理思想的作用和方法。 关键词 高校人力资源 精益化思想 管理方法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教学不断发展,很多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师队伍也在不断的增加。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更好地选拔和管理人才。在当今这个时代,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已经被逐步淘汰,因为它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的要求,还会造成人才的流失现象。所以精益化管理思想将会给高校的人才管理带来很多好处。 1述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六个模块,其中有人力资源规划、培训人才、薪资管理、招聘人才、劳动管理以及业绩管理。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为了合理利用人才资源,使得人才各自发挥其作用,而不至于流失。所以将精益化思想结合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有效的节约管理成本,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目的。 在一般的企业之中,人们总是偏执地认为学历越高,就越有才能,其实不是这样的,将人才运用到合适的位置,才能使他发光发热,倘若用错了地方,人才也便不会有好的工作效率。这正是精益化思想所强调的用人要恰当。将合适的人招聘到合适的岗位,他就是人才。可以说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就是人尽其才。 2高校的人力资源现状 就目前而言,各大高校在宏观体制上已经难以获得国家的大量贷款,因为教育资源已经接近饱和状态了。国家干部也提出,高校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培养人才,不拘一格,不要遵循陈旧的教育观念,积极创新,人尽其才。 由此可见,各大高校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自己寻找资源,招聘人才。因为我国的管理模式与外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使得在与外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协调,所以我国的管理方式总是会浪费一些人才,这就是当今高校存在的一大难题。 另外,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够一味地模仿企业内部的管理,毕竟二者存在差异。高校的管理主要抓得是学历、教育和科研的能力。其次,除了平常的教学任务之外,也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在高校的管理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模块,它主要管理的对象是教师队伍、外部招聘人员以及后勤部门工作和者,这就是与一般企业的区别。 3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方法 从各个角度分析,在高校之中运用精益化的管理模式远比想象的要复杂。随着当今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竞争力度也越来越大,以至于人才资源的不断缩减,所以能够合理利用人才必将在社会的竞争之中站稳脚跟。 3.1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结构 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是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也是整个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的组织结构是多角度立体的,包括企业集团制度和模拟分权结构等等。从精益化的角度分析,组织结构应该相应的解决不合适的问题,将高校内部的各个部门组织好,尤其是协调好二级部门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让组织更加有竞争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加强。有两种组织结构,一种是模板分权管理组织,另一种是无线扁平组织。 3.2不断激励人才 精益化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恰当用人,使人们发挥个性,发挥长处,实现自我价值。管理的要点是将每个人的潜能激发出来,耗费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好的管理效果。 国内的高校在管理上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和老师工作态度,还要结合老师在科研知识方面的提高方法,更重要的是管理人员在职期间所获得的一些奖励、称号和荣誉。所谓的精益化思想就是要不断激发工作人员的潜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同时也要给予他们适当的职业危机感。 3.3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现今,在各大高校中青年教师是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因为人们关注的往往不是教师讲课的能力,而是他的职称。这种传统的关念是不正确的,所以,高校对于人才的选拔应该运用新的方式,才能够拓宽渠道。在人才的培养中,坚决不能吝啬教学资源,一定要将学校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不只是简单的培训,还有教师个人的形象、称谓的设定以及科研水平的提高都要涉及到。对于高校中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就要运用传统的老师带领徒弟模式,在群体中找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按照预想的期限努力培养出来。按照这种方式,设置三年为一个期限,不到十年的时间,就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职人员,为学校带来新的生机,并且使学校有一个更高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带来更多的生源。 4结语 通过这篇文章对于精益化管理方式的简单介绍和讨论,可以了解到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就是合理运用精益化思想。使得高校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积极创新,减少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高校一直在追求教育教学和人才管理的快速发展,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便是高校追求卓越的一个坚实的基础,它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时代的强烈竞争中,精益化管理无疑是一个优秀的管理模式。 精益化管理论文:仓储精益化管理模式下的电网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电力物资需求日益激增,导致库存物资积压问题突出。为落实仓储精益化管理要求,盘活库存资源,围绕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平衡利库三方面,探索建立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推动电力公司效率效益双提升。 [关键词]仓储精益化管理;库存规模管控;平衡利库 1电力物资平衡利库概述 11电力物资平衡利库的定义 平衡利库是指在物资需求阶段,预先考虑已有仓库物资库存量后,再形成采购申请的过程。由于电网业务覆盖范围广,形成多级电力网络服务体系,电力物资存储仓库布局呈现相对分散的特点。因此,电网物资的平衡利库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不再局限于区域性仓库,跨区域、跨层级的平衡利库成为大势所趋。 12平衡利库对电力公司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降低仓储成本。推进电力物资平衡利库,加快库存物资周转率,可避免仓库物资大量积压,减轻电力公司仓库存储压力,进而降低部分仓储成本;同时,兼顾库存物资变现能力差的特性,减少仓库长期滞留物资的价值损耗成本。 二是有利于提高库存物资利用率。推进电力物资平衡利库,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实现各级电力公司仓库结余、废旧等积压物资合理利用,盘活库存资源,优化电力资源配置,避免物资重复采购,造成资源浪费。 三是有利于降低物资积压风险。推进电力物资平衡利库,加快积压物资的消减速度,合理控制库存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物资由于长期积压仓库发生的货损率,进而减少电力公司库存物资损耗和报废风险。 2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研究 21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目标 建立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强化需求源头平衡利库,充分发挥现有库存物资效能,严控积压物资,实现“物尽其用,资源统筹”,推进库存“零积压”,最终实现电网仓储物资精益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目标。 22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内容 221加强源头治理,提高采购计划准确性 一是加强项目前期管理。按照国网公司“提出一批,设计一批、审核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适度提前开展设计采购,确保所有储备项目设计完成后方可进入储备项目库;强化增补项目下达与项目实施的协同;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规范建设路径规划许可等审批手续,并结合设备成套化采购措施,从源头上降低项目物资偏差;充分考虑物资采购批次、采购周期和供应商合理生产周期,适度提前开展初步设计和评审工作,避免出现需求迟报、漏报情况。 二是提升物资标准化水平。优化精简设备物料编码,提升物资通用性和互换性;建立健全采购技术规范动态修编工作机制,及时在技术规范书中明确运输等最新要求;建立健全设计单位绩效考评机制,强化物资标准化成果在设计过程的应用,督促设计单位严格按照精简后物料开展设备材料清册编制,严格按照采购标准要求开展技术规范书编制。 三是加强采购计划审核。项目单位依据投资规模,从储备项目库中按照排序选择项目,采用项目物资累加的方式确定采购规模,优化协议库存需求预测管理;物资部门会同本单位项目管理部门以各类物资历史用量为审核依据,根据公司典型设计,强化协议库存预测计划的审核。 222强化过程管控,降低物资积压风险 一是严控主网项目结余物资。各单位提高可研、初设审查质量,减少项目实施过程设计变更;加强项目建设与物资生产协同联动,及时开展供应计划和合同调整工作,切实减少项目结余物资;强化现场物资到货验收管理,严格按实际到货数量办理验收、入库、领料手续。 二是完善配农网物资双重管控机制。各单位协议库存执行计划采取“项目资金量与物资预测量”双重管控,即对各单位的执行量与预测量和月度拟完成投资金额进行比对,按照单位、标段、金额等多维度信息进行核查,避免出现盲目上报需求造成库存积压的情况;针对因预测不准确导致执行计划有调增需求的情况,经相关部门协商后,从其他单位预测份额中进行调剂。 三是建立积压库存与供应计划联动机制。针对可利库库存中的主网结余物资,物资部门将其纳入对应利库项目的物资供应计划中,并按项目时序及时组织项目单位办理结余物资领料出库手续;针对可利库库存中未及时完成消减的配农网物资,按照“积压未消完、新增延到货”原则,适度调节部分物资即将到货的供应计划,降低配农网物资新增积压风险。 223加强平衡利库,提高库存资源利用率 一是建立可利库物资信息库。对易形成库存积压的主网结余物资以及到货后长期不用的配农网通用物资,建立统一的可利库资源库,确保可利库库存物资即时可用、即时可调;对到货后两个月未领用的配农网通用物资,由ERP系统自动转入可利库资源库,严禁随意转出;对配农网的10千伏电缆,须在可利库库存台账中注明分盘信息。 二是完善主网项目结余物资处置机制。各单位建立主网项目收尾工会制度,对接供应商及时全面梳理结余物资;建立可研阶段结余物资平衡利库机制,定期召集结余物资平衡利库会议,制定结余物资利库消减方案;完善初设阶段结余物资平衡利库机制,在项目初设阶段相应开展结余物资利库消减方案评估;加强物资采购计划审核环节平衡利库扎口管理,各级物资部门依据本单位最新利库台账,组织项目单位开展主网物资需求计划的平衡利库工作;建立主网结余物资利库跟踪机制,及时对已明确利库项目的主网结余物资办理领料申请和出焓中,并做好利库台账物资的出库统计。 三是加强配农网物资平衡利库执行力度。各级物资部门计划专职在收集、汇总、审核执行计划期间,必须严格按要求开展本单位执行计划的平衡利库工作;对跨市县调拨利库的,由调出单位负责物资的装卸和运输,调入单位合理安排仓库库容,做好接收准备。 23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实施保障 231管控月报定期报送 各地市公司、省物资公司,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单位仓储物资精益化管理提升月报,内容包括主网结余物资和配农网可利库物资的库存情况(新增和存量)、平衡利库情况、供应计划调整等情况,及时报送公司物资部。 232建立考核通报机制 物资部对各单位提报的月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与跟踪比对,将月报数据的准确性纳入公司相关考核;对各单位平衡利库实施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和考核;对各单位消减其他单位可利库库存,在绩效考核与同业对指标体系设计中形成加分项。 3结论 平衡利库是电网库存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成为各电力公司重点监测的日常性工作。本文以平衡利库为抓手,探索建立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完善项目计划管理、项目物资消耗管理、平衡利库管理等相关机制,对电力公司开展库存规模管控工作、降低物资积压风险、提高库存资源利用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精益化管理论文:电力企业项目精益化管理之探索 【文章摘要】 精益化管理就是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手段实现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项目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的不断深入,ERP、电子商务平台、PMS系统的推广应用,对项目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用有限的项目奖金,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是各级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的难题。 【关键词】 项目;精益化管理;实施 1 国家电网公司的项目管理概要 国家电网公司的项目主要分为:基建项目、技改项目、大修项目、小型基建项目、科技项目、信息项目、零购项目、应急项目等。其中技改项目属于资产性投资,大部分会形成固定资产,大修项目属于损益性投资,一般不会形成固定资产。 国家电网公司的项目物资及服务采购有二种方式:国家电网公司集中组织和省公司组织。招标方式主要有:公开竞争性招标、有限竞争性招标、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根据物资属性又分为:电子商务平台招标采购、协议库存采购、超市化采购。 项目的立项依据主要是:上行项目由各单位根据“五年规划”、“三年滚动计划”、每年的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及应急情况处理情况确定项目上报,各级审批后形成综合计划再下达。下行项目由上级部门根据宏观政策、相关规定等确定项目后下达。 2 凤滩水电厂项目管理特点 凤滩水电厂是国家电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的下属机构,总装机容量近900MW,于1978年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承担系统调频、调峰、调压任务,主汛期也承担系统基本负荷,自建厂投产以来共发电680亿度。 凤滩水电厂项目的实施主要有三种途径:通过招投标确定的外委施工(采购)、通过招投标确定的关联单位施工(采购)、企业内部二级机构组织的施工。外委施工(采购)是通过国家电网公司集中组织和省公司组织招投标确定的外部企业中标,实现的施工服务或设备采购。关联单位施工(采购)是由于国营企业改革过程中剥离出来的多经企业中标,而实现的项目工程施工(采购),其实此也属于外委施工(采购)范畴,只是因为此关联单位与承包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且长期服务,对现场和设备比较了解,才决定了它的特殊性,所以单独进行分析。企业内部二级机构组织的施工,因为凤滩水电厂是国企老厂,为进行事故抢修和日常维修,配备了专门的检修队伍,负责全厂设备的大修、消缺及更换、改造工作,并完成了大量的技改、大修项目。 为适应项目管理要求,凤滩水电厂2013年专门成立了项目管理中心,采用职能式项目管理结构,由项目中心进行牵头与协调。 近年来通过项目的实施,凤滩水电厂解决了许多生产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全厂的机电设备、水工设备、大坝观测设备、水库调度设备都处在一个完好状态,为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远程集控提供了保证,并实现了安全与发电的历史佳绩。 3 目前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凤滩水电厂项目管理通过磨合、PDCA循环、持续改进,其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由最初的粗放型,逐步走入正轨,从项目开始、计划、执行、控制、收尾全过程进行管理,国内成熟的项目管理理念也逐步植入到企业项目管理中来,但要实现精益化管理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目前的管理体制下,设备及服务的招投标已规范,但要实现项目精益化管理还是存在以下几方面主要问题。 项目的立项不过严谨,有的项目没有系统考虑,不是改造的最佳时机,可能赞成盲目投资。 部分项目设计深度不够,实施过程中容易赞成变更,不利于项目管理。 因项目采用职能式管理结构,各职能部门难以协调,项目的现场过程管理有待加强。 企业内部二级机构组织的施工项目,因都是甲方,没有乙方概念、没有合同约束、没有水电设备的检修定额,项目实施过程中材料使用随意性强,存在串项目使用材料现象,造成项目成本不好控制。 通过招投标确定的关联单位施工(采购)的项目,因关联单位的特殊性,项目实施过程中未严格按项目管理规范进行运作,关联单位追求的效益最大化与项目精益化管理相冲突,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得寻找一种平衡。 4 做到精益化管理的改进方法 4.1 通过近几年来项目管理的运作,要做到项目的精益化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做好项目规划、立项工作,立项前要充分论证,层层审批,确保项目的必要性,小项目报项目建议书,大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 (2)提高设计深度,确保设计质量 设计是项目实施的龙头,龙头舞好了则行如流云,一气呵成,如没舞好,则预算、采购、实施、结算各个环节都会出现问题,给项目管理带来难度。实践表明,很多的项目投资失控及未达到预期目标,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设计深度不够引起,尤其是非修非改项目,方案变更较多。最优的方案首先前期调研要准确,并应进行现场勘察,考虑好材料明细,工艺流程,施工组织等各方面因素,施工前应达到施工图设计要求,并完成方案审批,不要让审批流于形式。 (3)设备品牌及施工后应达到的效果应统一定位 电网及电厂设备运行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对新设备应定位准确,是否采用国外品牌,是否采用一线、二线或三线品牌产品,应根据全厂设备状况,设备性能及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确定,不要产生设备的“短板效应”。品牌选择不一样,价格相差悬殊太大,低价格也有高性能,建议尽量采用性价比高的产品。施工后应达到的效果可根据总体规划,周边环境及企业文化内容确定,使之达到整体协调,尽量避免重复性施工。 (4)强化项目的现场过程管理 项目的实施应保证施工安全、确保施工质量,加强项目协调,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当进度、成本、质量发生偏差时,应分析并进行纠偏处理。对于隐蔽工程、单元、分项、单位工程应及时组织验收,验收工作必须通过“三检制”,内部项目验收由班组、车间、厂部完成,外部项目由施工方、监理方、建设方完成,施工工序完成后及时进行工程量的签证,为以后结算及审计提供依据,避免竣工验收完成前集中签证现象。项目现场过程管理中协调的问题应形成书面材料,随项目资料保存。项目技术资料(方案、四措、试验报告、内部验收卡、施工总结等)凤滩水电厂一直以来都坚持得比较好,但项目管理方面的资料却不够重视,资料较少。做项目得学会二条腿走路,一边是施工,一边是资料准备。目前国家电网公司项目管理方面已完成了很多软件管理平台,大量的资料应挂入相应的软件系统,如电子商务平台,ERP系统、法律事务、PMS系统等。 (5)项目的精益化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提升,因没有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管理的职责被分摊到项目负责人、施工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及各职能部门身上,所以首先应从制度上明确各方职责,完善管理流程,协同完成项目精益化目标,避免相互推诿,多头管理现象。 4.2 因体制因素形成的二大问题,通过以下方法可以改善 机组标准化成本建设,是凤滩水电厂的一项管理创新,解决了机组设备检修没有预算依据的问题,也算是凤滩水电厂的企业定额,但这一成果还不具备统计功能,一直未实际应用,如果使用这一成果,对于企业内部二级机构组织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将会得到有效控制。但这一成果的真正使用还需不断完善改进。要想涉及内部施工范围,还需完善辅助设备、水工机械设备标准成本建设。 企业内部二级机构组织的施工项目,在下达检修任务书的同时,明确材料、辅助人工成本,再结合绩效考核,可能项目成本会得到一定控制。加强企业内部二级机构组织的施工项目材料管理,此类项目材料费占主要部分,加强材料管理可大大节省项目资金,主要做好材料申报审核、材料领用控制、材料使用督查、材料回收管理环节,要求节俭使用材料,未使用的材料及时回库。 关联企业承担的项目,还是按外委项目管理去要求,做到合情、合理、合法。 5 结束语 对于国营企业项目管理来说,要实现项目的精益化管理有不少的工作要做,既有体制方面的因素,也有人员观念方面的因素,除以上主要内容外,还牵涉的内容很多,包括项目的团队建设、资源的计划、进度、质量、进度控制、沟通与协调等,要解决以上问题还得不断进行管理上的创新,使之规范化和程序化。 精益化管理论文:电网企业实施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讨 摘要:电网企业实施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解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人员冗余、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分析了电网企业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从电网企业组织精益化、电网企业岗位管理精益化、电网企业工资管理精益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电网企业实施精益化人力资源的策略,对其具体做法和安排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电网企业实施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有所帮助或借鉴。 关键词: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精益化 1.引言 随着电网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益化管理转变已经成为摆在我国电网企业面前的突出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电网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目前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由于人力资源是决定电网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电网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以及电网企业自身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位置,都使得电网企业实施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变得十分重要而富有价值,本文对电网企业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其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2.电网企业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精益管理其核心就在于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化的产出,通过科学的设计生产出具有成本价格优势的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在具备竞争优势的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并将最终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上来。 电网企业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降低或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损耗或浪费,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通过科学的管理等途径和方法来提升电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同时精益管理以明确电网企业各个层次组织机构的责任和职能为基础,将全体员工的责权利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及时消除每个岗位上存在的浪费和缺陷。从电网企业的运行实践来看,电网企业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电网企业组织的精益化、电网企业岗位管理的精益化以及网企业工资管理的精益化。 3.电网企业实施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3.1电网企业组织精益化的实施策略 精益化管理是电网企业调整组织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精益化管理更趋于人性化,可以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在效能,特别是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更能提高工作效率,这在于它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员工职能的重叠或交叉,从而确保了电网企业内部部门设置的科学性。针对电网企业的科研项目或者工作过程,可以基于精益化管理构建一个相互依存的虚拟化组织,随着工程项目的启动虚拟小组成立并运行,随着工程项目的完成虚拟小组随之解散,这种虚拟化组织有效地突破了常规管理的限制并打破了传统职能部门的局限,根据需求对人才进行分配,从而降低了投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3.2电网企业岗位管理精益化的实施策略 电网企业长期以来岗位和人员冗余所导致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均衡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因此要实现人力资源精益化管理就必须解决此问题。为此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针对电网企业的所有工作岗位进行评价和岗位职责说明,在此基础上强化定员管理,在生产规模、岗位设置、设备等确定的前提下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范,消除每个部门可能存在的空岗、缺岗或冗员现象,根据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配备适合的员工;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岗位管理体系,对员工工作进行等级划分和规范控制,同时合理地将工资进行分级;再次,合理确定薪酬水平,明确每位员工的岗位职责,加强部门联系和沟通;最后,对即将退修离岗员工要及时进行岗位调整,将区域相似的班组进行合并或者优化,对现有工作岗位进行规范,将作业由分散模式向集中模式转变。 3.3电网企业工资管理精益化的实施策略 采取科学的方法对电网企业的定岗定员情况和人数进行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结合以往经营数据确定员工的工资额度和奖金津贴,从而保证预算年度内增人不增加工资、减人不减少工资,确保人数和工资额度的均衡。对于按照相关要求达到目标的职能部门要给予适当奖励,从而鼓励该部门自觉地控制用工数量,最终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完善员工的工资机制,在效益和效率综合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和部门工资水平的提升,对各职能部门的精益化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另外对于重点电力工程项目要给予特殊支持,在定员范围内享有工资留用政策,并对工资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固定工资的比重,增强员工对于岗位的重视程度。 总结 电网企业实施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提高电网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也比较适合于电网企业的特征和人才管理的需要,从而有助于促进电网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在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不失时机地推动电网企业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保障电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精益化管理论文: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摘要:自2012年开始,东莞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开始探索以业务量统计的形式对生产班组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刚开始以手工记录的形式进行统计,但统计工作量庞大、统计结果不准确等问题十分突出。为了规范业务量统计方法、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东莞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研制了一套精益化管理系统,将生产管理系统的工作安排、两票等数据通过软件计算,结合民主测评功能,直接得出业务量统计结果,大大提高了绩效结果的公信度以及绩效评价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业务量统计;软件系统;绩效评价 1 概述 变电管理一所是东莞供电局属下的一线生产单位,在组织架构上,下设6个分部及18个生产班站,共有员工357人,其中生产人员321人。为做好员工的绩效评价,打破过去“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的劳动分配局面,变电管理一所根据运行、检修、继保自动化三个专业的特点,建立了各专业日常工作的量化评价标准,并研发了“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从而优化了生产人员的绩效评价方法,实现全面、高效、客观地评估生产人员的业绩表现。 2 工作思路 随着广东电网公司生产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化,强化了生产管理全过程控制,东莞供电局采用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为生产管理的最主要平台,生产人员的每一项业务都可以在生产管理系统上查询到,即生产人员的业务量可以从生产管理系统中得到完整、可靠的数据支持,并且数据比较完整和规范,利于后续统计处理。需要评价生产人员的业绩情况,另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确定业务量的统计原则。每一项工作的难度、重要性、所费时间都不同,所以每一项工作在作业务量统计的时候应当有不同的权重,所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业务量统计原则,是保证生产人员业绩评价公平公正的前提。评价生产人员的业务情况,除了要评价“量”以外,还要评价“质”。为了确保生产人员的工作质量,业绩评价需要增加民主测评环节,让上级、同事对自己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确保业绩评价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3 开发与应用 3.1 制定统计原则 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列出该专业的主要业务内容,通过讨论和民主程序,确定每一项业务的统计方法和权重。变电运行专业的统计原则如表1所示。 3.2 系统开发与应用 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业务考核端、数据库服务器、业务审阅端三个部分(如图1)。 图1 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构成 图2 业务考核端界面 业务考核端由Excel的VBA编写完成,其界面如图2所示。考核端主要是通过关键字搜索,将从生产管理系统导出的生产计划表、工作票统计表、操作票统计表的数据导入到业务量统计软件中,然后通过所定制的统计原则,计算出业务量,再结合民主测评的结果最终得出生产员工的业绩评价分数。 业绩评价分数结果出来后,生产人员通过网络将结果上传到业务审阅端,相应的数据存于SQL Sever数据库中,部门绩效管理人员通过业务审阅端审阅上报的数据(如图3),以确保数据的合理性。 图3 业务审阅端审阅界面 3.3 系统使用的注意事项 (1)统计原则的制定要科学合理。统计原则是业务考核端业务量统计的核心,如果统计原则设置得不科学,各项工作任务的权重不合理,就会直接导致最后的业务量评价结果不公平,使业绩评价失去公信力;(2)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录入生产管理系统。业务考核端的数据来源是生产管理系统的数据,为了确保业务量统计不出现遗漏,某些临时性的工作,例如抢修、临时的文案工作等,都应该录入到生产系统中,否则会导致统计结果不准确;(3)录入生产管理系统的生产计划必须规范,同时满足业务考核端的关键字匹配原则。因为在统计数据时,业务考核端是通过抽取关键字来匹配公式进行计算,加入关键字不正确,就会导致统计结果不准确。 4 结语 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将生产管理系统里面生产员工的日常工作记录,通过一定的计算原则换算出最后的一个得分,从而评价该员工的工作业绩情况,其主要目的就是达到以员工的业绩情况来实施劳动分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情况来看,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的使用得到了生产员工的普遍认可。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网的发展,电力生产员工的日常工作方式、内容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该系统也应该随之改进和完善,以确保生产员工绩效评价科学合理地运作。 作者简介:卢志健(1983-),男,东莞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工程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变电运行。 精益化管理论文:以往来款项精益化管理为基础深化内部控制体系 摘要:随着财务信息化系统的部署和不断深化应用,集中核算和业财一体化模式已充分建立,从根本上打通了业务与财务融合的信息壁垒,加强了数据关联和约束机制,为财务管理创新打开了新局面。在不断追求财务管理创新的同时,财务内部日常应收应付管理的信息化脚步出现了滞后,企业正面临着财务管理不断创新转型和日常应收应付管理方式落后的矛盾。 关键词:往来款项;清算;管理 往来账款清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涉及管理对象多、款项多、频度高、挂账时间跨度大、缺乏有效的往来管理系统,传统的手工计算给财务人员增加巨大工作量。随着企业财务管理精益化、信息化、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往来款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待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经过精细的前期数据梳理工作,通过查看历史凭证、与往来单位对账等途径,开发出一套适应新形式要求的规范、高效的财务往来款项管理系统,以便进一步摸清家底、加强往来管理,将往来清理工作深入化、细致化。 一、往来款项清理―应收款项流程 节点1:由往来款项管理岗对企业的往来款项进行自查,逐条核定应收款项明细,追查形成依据,并寄发询证函与债务人落实经济性质、债务金额等。 节点2:在应收应付管理系统中通过查询客户明细,查询债务人应还款项,并与债务人函证核对。 节点3:通过查看债务人财务报表、查看债务人申请授信时或授信检查时提交的企业会计报表和其他财务资料、查看债务人的对外投资、存货、应收款项等确认债务人的偿还能力。若确实对方单位没有债务偿还能力则财务资产部往来专工整理坏账准备方案。 节点4:在系统中新增一条坏账准备的申请,手工导入一条申请单,上传相关佐证附件,递交企业领导审批。 节点5:坏账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账务处理后,向税务机关进行备案,并填写《企业坏账准备损失税前扣除申报表》等资料,用于对坏账进行税前扣除。 节点6:企业大力推进往来款项清理工作,形成往来款项管理工作报告。报告中详尽的介绍往来款项明细,往来款项管理情况、降压情况,往来款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和相关措施建议。 二、往来款项清理―应付款项流程 节点1:由前端部室提交财务资产部资金支付审批表,资金支付申请表必须标明部门、项目名称、报销内容、采购订单号、合同金额、累计已付款、质保金、实付金额、收款人、收款人开户银行、付款方式等,经经办人和审批人手工签字后递交财务部现金预算审核人员。 节点2:财务资产部现金预算管理人员审核该资金支付是否在上月上报的预算支出之内,若是上月已经将现金预算上报那需要将其传递给管理往来款项的人员,若是没有上报那么需要将其退回给前端业务部门。 点3:财务资产部往来款项管理岗需要对债权人是不是存在进行验证,查明存在那么应该在应收和应付管理系统中进行供应商明细的查询,并通过询证、发函等形式来和供应商进行核对,在核对无误后进行出纳付款的交出,若是这个债权人不存在无法进行账款的支付,那么需要由往来款项管理岗向企业领导提交应付款项结转营业外收入的申请。 节点4:若已支付款项,出纳将已支付的凭证交予会计进行付款账务处理。若款项不能支付,则由领导审批后交予会计结转营业外收入,进行转账会计处理。 节点5:将相关佐证材料交由税务局备案,将该笔无法支付而转入营业外收入的款项计入企业收益计算交纳企业所得税。 节点6:企业大力推进往来款项清理工作,形成往来款项管理工作报告。报告中详尽的介绍往来款项明细,往来款项管理情况、降压情况,往来款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和相关措施建议。 三、应收应付管理系统功能架构及说明 通过应收应付管理系统更好的贯彻执行相关债权债务的制度、办法等,不定期采用电话核对或函证形式与挂账方核实往来款项余额,通过对往来款项的账龄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余额大、挂账时间长的款项。 建立长期挂账往来款项备案备查制度,建立 “三年以上长期挂账往来款项备查簿”,将长期挂账的情况详细的列出来,并将其作为基础来考核各个部门的业绩,避免出现新的三年以上的长期挂账款项,从而确保往来款项管理工作能够实现常态化。通过进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健全,能够确保风险控制和企业总体目标相符,并且在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重视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对现有管理体系以及相关的控制流程来进行优化,精细化管理往来的账款;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完善,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并及时的沟通信息,确保管理标准化的实现。 精益化管理论文: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见效益 2014年亏损15.2亿元,2015年一举扭亏为盈,2016年利润达到20.3亿元。改革,是逆转的突破口。 北方华锦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锦集团”)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最大的民品工业企业,在2014年亏损15.2亿元、所属上市公司华锦股份因连续两年亏损成为sT公司的严峻形势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全面落实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战略,2015年一举实现扭亏为盈,全年实现利润1.8亿元,同比增利17亿元,华锦股份解除退市风险提示;2016年企业利润达到20.3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华锦集团经过40年的发展,从单一的化肥企业成长为化肥和石化并举的产业集团,经营规模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企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化肥板块受产能过剩影响,2014年以来连续亏损。石化板块装置规模偏小、产品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不高。沥青板块产业链延伸不够,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些问题,华锦集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既做减法又做加法,有效提高了供给质量和效率。 持续做好减法,通过关停退出及合资合作,减少企业亏损点。2014年6月果断停运了规模小、能耗高、长期亏损的小乙烯装置,2014年和2015年分别减亏1.2亿元和1.8亿元,2016年通过优化下游聚丙烯、聚苯乙烯装置运行模式,进一步减亏0.2亿元。2016年9月对已经运行40年、安全风险较大、亏损严重的辽河化肥装置采取停产措施,实现减亏增效1474万元,并开始从肥料生产型企业向现有石化装置供应公用工程企业转型。新疆化肥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于2016年1月签署股权划转协议和合资合作协议,正在积极推进合资合作的后续工作。新疆化肥将利用华锦的技术、管理优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市场、资源优势,实现新的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扩大中高端供给。华锦集团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研产销一体化联动机制,进行个性化、差异化聚烯烃新产品开发,近年来先后有近20个高端牌号投放市场,聚烯烃高端产品销量由2014年的30.5%提高到2016年的51.8%,三年累计增效2亿元以上。通过炼油装置技术改造及攻关,35号柴油冬季产销量持续增加,2016年达到51.8万吨,与0号柴油比增效4.5亿元;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2016年末完成了柴油国V升级工作,当年产销国V柴油40万吨,提质创效3600万元;新开发70#A级和90#A级重交道路沥青并通过认证,当年产销沥青2.3万吨,增效1830万元;产销航空煤油1.6万吨,与柴油比增利208万元。同时,聚丙烯锂电池隔膜专用料评价项目通过兵器工业集团的科技成果鉴定,成品润滑油、高效专用肥、车用尿素研发及市场推广取得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储备。新产品贡献率由2014年的24.8%提高到2016年的30.9%。 优化产业结构,以规模经营和资源深度优化整合为目标,扩大有效供给。为解决石化板块规模偏小、资源利用不够优化的问题,华锦集团谋划了具有1500万吨/年炼油能力的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该项目已获得立项批复并列入国家石化产业布局规划,正在推进与国内外大公司的合资合作;现有炼化一体化装置优化升级节能改造项目完成了总体设计,这两个项目将使华锦集团的炼油能力由目前的800万吨/年增加到2000多万吨/年。沥青板块30万吨/年环烷基馏分油加氢项目于2015年8月开工建设,2017年将建成投产,届时,华锦集团润滑油基础油生产能力将由目前的60万吨/年增加到90万吨/年,将为延伸产品链、发展成品润滑油提供稳定的原料保障。 坚持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推动企业减负瘦身 2014年以来,华锦集团针对科技创新、公用辅助企业经营、人员结构、薪酬分配等重点和薄弱领域,坚持市场化导向,持续深化机制改革。 华锦集团的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但激励机制不够科学完善,制约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此,华锦集团于2015年启动了技术研发中心的市场化改革,创新了课题组长选聘及科研考核等新机制,并于2016年出台了配套改革措施,对内实行市场化服务,对外主动拓市场、找项目。2017年初,华锦集团又对科技管理机构和职能进行了整合,修订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对照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2016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的指б饧》(简称“科技创新20条”),着手制定华锦集团的落实措施,体系化、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针对公用辅助企业危机意识、市场意识淡薄的问题,华锦集团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抓手,先后组织制定了进出口公司、规划设计公司、华锦宾馆、金秋宾馆、塑料分公司、工程分公司、热电公司、锦禾公司8个辅助后勤单位的改革方案,解放思想,多渠道寻求合资合作,2016年末,设计院、进出口公司、工程分公司分别与外部合资合作伙伴签署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向协议,2017年上半年新的合资公司将组建运行。同时,按照市场化、企业化和集团化运营的原则,完成了内部水、电、蒸汽、互供料等关联交易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通过完全按照市场价格核算,让经营者看到了差距和不足,经营与改革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 针对企业办社会问题,在国家“三供一业”移交政策出台前,华锦集团在2014年就完成职工住宅供暖业务移交,2016年完成通讯业务移交。2016年辽宁省推进驻辽央企“三供一业”移交政策出台后,华锦集团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主动与地方政府和接收单位对接,仅用两个月时间就与接收单位签订了供水、供电和物业移交协议,目前,职工生活区改造、人员移交等后续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年节约人工成本1.5亿元。 针对企业薪酬结构不合理,激励手段单一的问题,2014年以来,华锦集团建立了覆盖各项经营指标和重点工作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在每年年初与各单位签订责任书,将指标和任务层层分解,做到人人有指标,事事有考核;降低工资中固定部分的比例,将工资中的绩效部分比例由2014年的11%提高到2016年的35%;设立突出贡献奖和专项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人员给予重奖;每年进行干部多维度考核,并对考核排名前20%的中层干部给予奖励年薪,对考核排名后10%的扣罚年薪,增强了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着手建立针对营销、原油采购、技术等关键岗位人员市场化的薪酬分配机制,留住核心骨干人才。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人力资源的潜力得到有效释放。 落实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战略,推进质量效益提升 近年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在全集团范围内全面推行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战略。华锦集团以此为契机,引进先进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通过全价值链的精益管理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在原油采购环节,2016年通过持续抓好原油采购、卸船、运输各环节的成本管控,降低各环节损耗,降本增效1169万元;通过引入原油采购竞争机制、开拓新油种、稳妥开展原油套期保值业务等措施增效1.5亿元;原油采购价格比基础计价油种下降5.3个百分点。 在物资采购环节,积极推行集中化、规范化、信息化和阳光化采购,并通过利用电子采购平台采购、打破独家采购、框架协议采购、招标采购等,年降低采购成本10%以上,2016年降本达1亿元。 在生产环节,2014年以来采用线性规划PIMS优化软件进行炼化一体化装置原油选择及原油混配比例的深度优化,2014年、2015年及2016年分别增效1.1亿元、1.5亿元和1亿元,原油API度明显下降。扩大安全管理整顿,解决重大安全生产隐患,28套装置总体运转率达98.13%,乙烯和沥青装置负荷超过100%,实现了以高产创高效。 在销售环节,加大力度开发大客户和直供客户,2016年油品自主销量及液化产品大厂直供率分别达到78%和73%,利用企业内外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销售,仅2016年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沥青及轻油产品4.7万吨,增效近600万元,建立了应对市场快速响应机制,快速调整产品价格,全年累计调价400余次,总计增效3.54亿元。 在财务管理上,及时锁定远期汇率,避免汇率变动损失1.33亿元;通过2014年上市公司30亿元股票增发、资金的科学运作、经营质量的持续改善等措施,2016年企业资产负债率降至70%以下,降低了财务费用。 通过三年的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华锦集团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呈现出企业上下人心凝聚、经营质量稳步提升、企业效益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针对公用辅助企业危机意识、市场意识淡薄的问题,华锦集团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抓手,通过完全按照市场价格核算,让经营者看到了差距和不足,经营与改革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 精益化管理论文:关于对办公室公文精益化管理的思考 【摘要】近几年,在办公室精益化管理理念的指引下,办公室公文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极大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办公室公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改善思路。 【关键词】精益化管理;公文 办公室工作由比较琐碎、繁杂的众多细节所组成,任何一个小的忽略或马虎,都可能导致问题出现。近年来,办公室公文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不精细的问题,需要不断改善工作思路,从而推进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益化。 一、办公室公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收文登记分类不清晰。收文指的是及时接收外部送达单位机关或公司的公务文书,主要包括文件、信函、资料、电报等。办公室在收文登记中存在分类不清晰的问题,一般公文、涉密公文等不同类型的公文没有进行精细化分类,也没有根据文件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登记,为办公室收文接下来的工作造成不便。 (二)公文传阅记录不完善。公文传阅指的是单位或公司文秘部门按照领导签署的传阅意见,及时将接收的公文资料等信息提供给相关负责人和其他部门人员阅办。办公室公文传阅记录存在不完善问题,公文传阅记录不完善会影响控制公文的行踪和传阅速度,造成公文积压,或出现丢失文件等严重问题。 (三)公文流转效率低。公文流转是办公室重要业务之一。现代化办公流程基本都已经实现自动化,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公文流转效率不高的现状,主要问题包括公文流转办理的时间长,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没有处理好等,这些问题都造成公文流转不及时。 (四)公文归档交接不清晰。公文归档中对于应归档公文与不需归档公文的区分不明确,造成工作效率降低;在公文归档交接过程中各项登记记录不完善,易造成公文归档错误;归档交接手续办理前,对公文的检查不到位,出现交接公文数量的缺失。 二、办公室公文管理的改善思路 (一)建立收文相关登记表格,规范收文登记,做到分类清晰精益管理。1.市委、市政府涉密公文单独分类登记保存。在涉密文件的收发、登记等工作上,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及时对涉密文件单独登记,根据其相互的联系、特征和保存价值分类登记,保证公文信息的准确、完整。省局纸质公文要与一般公文、涉密公文等区别开来,单独进行登记和保存。2.纸质公文单独登记保存。按照规定要求完成局(公司)纸质公文的登记、编号、盖章、发送、保管工作。公文的登记要按照登记表进行详细记录,保证文件的合理分类和保存。3.外来邮件登记。收到外来邮件及时M行拆封,按照要求在来文登记表中进行登记、编号,涉密文件要单独登记,提交部门主要负责人拟办,呈送领导批示,按领导批示意见呈送部门办理,并在公文传阅表中进行登记。及时收回传阅文件,妥善保管。 (二)建立公文传阅登记表,对公文传阅实行登记跟踪,防止公文在传阅环节积压或丢失。办公室要严格按照流程对文件进行登记,采用传阅登记表,登记内容主要包括文件号、送阅部门、接收人、接收时间、退回时间、备注等信息,实行登记跟踪,防止公文在传阅环节积压或丢失,信息泄露等问题,并且在出现问题后能够从公文传阅登记表上找到责任人。 (三)加强公文流转的督办工作,提高办文效率。首先,对公文流转提出时限要求,重要公文在1日内处理完毕;一般复杂公文或涉及多个部门的公文在3日内处理完毕。需要及时处理的公文信息要详细记录,按照公文要求在处理笺上标注出处理时限。公文管理部门要根据公文办理的轻重缓急及时询问处理情况,多督促相关部门按时完成公文流转,避免职责不明、无人办理现象的发生。其次,要做好督办工作,建立公文催办制度。一般事项15个工作日内通报一次,重大事项及时督办通报,有利于提高公文流转速度,改善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水平。 (四)做好与档案管理员的公文交接登记手续。首先,要区分归档与不归档的案卷,应归档文件及时移交给档案管理员。其次,要将交接的文档目录复印成一式三份,移交部门与接收部门各一份,档案盒内保留一份,还要附有《移交备考表》,详细记录移交人、接收人、交接时间等各项信息。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软件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是当前办公室广泛应用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公文交接时,交接双方要严格检查文件质量,另一方面,检查案卷内文件的数量,与移交目录内所列的数量是否吻和。最后,严格办理公文交接等手续,对符合要求的公文文件办理移交手续,移交目录双方各一份,在核对无误后双方签字登记。办公室公文交接要做到每半年OA公文及纸质公文交接一次。 (五)收发文件做好文档归档和保密工作。办公室工作应及时将传阅完毕、办理结束的局(公司)文件进行整理归档,涉密文件要单独保存在保险柜中,确保文件资料的完整和安全。在次年的3月底前将文件资料移交档案室。 三、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和精细,一个精益化的工作和管理时代已经来临。新形势下,将精益化管理理念融入办公室公文管理之中,实现办公室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益化管理的快速转变,才能不断提升办公室工作质量和服务效能。 精益化管理论文:探讨台区线损精益化管理提升方法 [摘 要]线损是供电企业一项综合性经济技术指标,是企业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供电企业盈利空间被逐步压缩。同时,传统的、依赖高耗能行业拉动售电量持续高速增长的格局不能为继,电量和收入下滑与成本刚性增长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向内挖潜,强化线损管理成为供电企业经营管理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本文就低压台区管理线损异常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通过加强计量管理、采集建设、反窃电、台区基础档案管理等措施,促进台区线损精益化管理提升,有效降低低压线损率。 [关键词]台区 线损 精益化管理 提升 方法 1 线损的含义和分类 1.1 线损基本概念 线损是电网经营企业在电能输送和营销过程中自发电厂出线起至客户电能表止所产生的电能损耗和损失。 线损电量是电力网在输送和分配电能的过程中,由于输、变、配设备存在着阻抗,在电流流过时,就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有功功率损耗。在给定的时间段(日、月、季、年)内,输、变、配设备以及营销各环节中所消耗的全部电量称为线损电量。 供电量是电网企业供电生产活动的全部投入量,它由发电厂上网电量、外购电量、邻网输入、输出电量组成。售电量指电网企业卖给用户的电量和本企业供给非电力生产用的电量。 线损电量=供电量-售电量 1.2 线损的分类和构成 电能损失可按其损耗的特点、性质进行分类,降损工作要根据这些特点、性质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1.2.1 按线损的特点 可变损耗,这种损耗是电网各元件中的电阻在通过电流时产生,大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如电力线损损耗、变压器线圈中的损耗。 不变损耗(或固定损耗),这种损耗的大小与负荷电流的变化无关,与电压变化有关,而系统电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其损耗相对不变。如变压器、互感器、电动机、电能表铁芯的电能损耗,电容器和电缆的介质损耗,以及高压线路的电晕损耗、绝缘子损耗等。 其他损失,也称管理损耗或不明损失,是由于管理不善,在供用电过程中偷、漏、丢、送等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 1.2.2 按线损的性质 技术线损,又称为理论线损。它是电网各元件电能损耗的总称,主要包括不变损耗和可变损耗。技术线损可通过理论计算来预测,通过采取技术措施达到降低的目的。 管理线损,主要由计量设备误差引起的线损以及由于管理不善和失误等原因造成的线损。 1.2.3 按线损管辖范围和电压等级 线损率根据电网公司管辖范围和电压等级可分为一次网损率和地区线损率,目前一次网损率可分为500KV、330KV和220KV网损率,地区线损率可分为地区网损率和配电线损率。 一次网损率,由网、省(市、区)电网公司调度管理的输、变电设备产生的电能损耗,称为一次网损。 地区线损率,由供电公司调度管理的输、变、配电设备产生的电能损耗,称为地区线损。地区线损按照运行电压等级分为110KV、66KV、35KV地区网损和10(6)KV及以下配电线损。 2 台区管理线损影响因素 2.1 统计因素对台区管理线损的影响 2.1.1 采集建设和运维不到位影响台区线损。新增户采集未建档投运、老用户用采建设遗留、电卡表采集成功率低、负控采集数据不完整、采集终端故障、用户掉线、表计通讯模块故障、电表电量未冻结、电表电量冻结不同期等采集未建和采集失败因素均会导致用户线损统计参与率未达到100%。 2.1.2 户变关系错误影响台区线损。台区负荷切割时现场与系统切割用户不一致、现场切割与系统切割未同步、用户挂接错误、私自移表、关口表安装串户等因素导致的户变关系错误均会影响台区线损。 2.1.3 不装表用电影响台区线损。移动、电信小容量信号增大器用电、安防探头小容量设备用电、有线放大器用电、公变配电室自用电、河道清污用电、农村短期用户房屋翻建用电、抗洪排涝用电、农村季节性脱粒用电等不装表用电会导致台区售电量少统计。 2.1.4 调整电量影响台区线损。因计量装置故障、违约窃电、电价调整等因素调整电量会造成当期供、售电量变化。 2.1.5 小电量波动影响台区线损。小电量台区或空台区供售电量小,损失电量绝对值小,有小电量波动会导致台区线损异常。 2.2 计量因素对台区管理线损的影响 2.2.1 e接线影响台区线损。关口互感器极性接反、关口互感器电流电压回路接反、用户表计进出线接反、火线零线接反、用户互感器二次接线错误、集中器零线未按要求接入表计“10#”桩头、总零线接线松动、零线断线、接线盒零线连接片未接通等因素会影响台区供售电量的正确计量。 2.2.2 计量装置故障影响台区线损。表计烧毁、停走、跳字、频闪、外力破坏引起的表计故障和超容引起的CT烧坏、开裂、击穿等CT故障会导致台区供售电量计量不准。 2.2.3 计量超差影响台区线损。表计质量问题、用户超容等引起的计量超差会影响台区线损。 2.2.4 计量倍率错误影响台区线损。现场CT实际倍率与系统档案不一致会导致台区电量计算错误。 2.3 违约用电窃电因素对台区管理线损的影响 2.3.1 超容影响台区线损。台区末端大电量用户超容会引起线路损耗增加。 2.3.2 用户窃电影响台区线损。用户窃电会导致台区售电量减少。 3 台区线损精益化管理提升措施 3.1 建立台区线损管控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责任,明确工作重点,建立线损管控体系,健全市、县、供电所三级线损管理网络,建立线损管理监控机制,定期召开线损稽查工作例会,定期通报,确保工作目标和管理要求落实到位。 3.2 扎实开展台区线损管理。加快关口及低压采集的安装和维护工作,及时完成老旧、故障表计的更换,加强与移动公司的合作及时消除信号盲区,保持用采全覆盖的前提下确保采集成功率在99.5%以上;认真做好户变关系的核对工作,综合利用户变关系测试仪应用、人工核对等措施确保户变关系准确率100%;加强台区关口及配电间自用电管理,重点解决关口表计接线错误、互感器极性反接、倍率错误等影响线损统计和计算的问题,认真分析配电柜显示屏、开关接触器、空调对线损统计的影响,解决新上小区和低负荷台区线损合格问题;及时清理营配台区资产,及时清理废弃台区和拆迁台区;加强台区现场稽查,通过对零电量、反向电量、抄表比对异常、违约窃电户的查处来提升线损合格比率;及时完善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工作考核,要针对不同的工作阶段有针对性的修订和完善本单位的线损管理考核制度,强化线损指标考核,推进线损管理提升。 3.3 深入推进台区线损精益化管理。完善理论线损计算工作,精确计算结果,充分发挥理论线损的实际运用,依托理论计算成果,对实际线损差异较大的台区进行核查整治;开展营销系统统计线损与用采系统在线线损比对,对差值在±2%之外的台区开展核查整治,确保实现零差异;合理利用现有技改资金,优化供电网络,对严重超载配变,卡脖子线路,三相负荷可调性差的公变进行整改,继续加大对淘汰表计的轮换力度,加大对计量装置封闭性改造的投入;充分发挥营销线损综合功能,加强统计分析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表计故障、表计异常、时钟超差、采集故障等问题,加大用电稽查力度,预防和打击各种违约用电和窃电行为发生;规范开展营销线损管理,对线损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组织相关专业追根溯源,完善规章制度,堵塞漏洞,促进抄表、计量、采集运维、用电检查、档案资料等营销业务管理提升。 4 成效 通过台区线损精益化管理提升措施的实施,国网宿迁供电公司2016年低压台区综合线损率控制在3%以内,^去年降低0.2个百分点,增加电量销售785万千瓦时,增加电费约470万元。全年通过开展台区异常线损分析精准反窃电,挽回电量损失45万千瓦时,挽回经济损失138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精益化管理论文:输电线路精益化运检管理 【摘 要】随着电力系统的持续发展,输电线路的运检管理也要求的越加精益化。为了有效的管理好输电线路的运检,提高输电线路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输电线路的精益化管理将提高人员工作效率,更好的控制安全风险。本文将从系统因素、管理因素、人为因素三个方面来阐述对输电线路运检管理的影响。旨在提高输电线路的运检效率及管理水平。 【关键词】输电线路 精益化管理 运检 1 输电线路的运检现状 近几年,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输电线路覆盖率的增长,原有的输电线路运检管理已经不能正常的对输电线路进行日常的运检管理了。输电线路的带电作业、维护、运行、检修等增加了输电线路的运检工作和检修任务。由于工作量的增加,相应的费用也不断的增大,工作人员之间常常出现发生故障责任不明的现象。因此,检修人员的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大家的积极性降低,在运检管理中出现漏洞。 除此之外,输电线路的运检安全问题也是目前不容忽视的。电力系统通常是比较复杂密集的,有些超高压输电线路距离不仅长而且设有重要的密集通道。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线路跳闸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将产生严重的影响。一些不可避免的地理或认为因素给输电线路的运检带来了麻烦,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研究出治理方案。因此,探索输电线路的精益化运检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影响输电线路运检管理的因素分析 2.1 电力系统因素 目前,输电线路专业并不缺乏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但是电力系统的输电线路信息化水平较低。系统的信息收集、联动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信息条目的缺失,系统计算数据存在偏差。这将使巡检人员无法根据系统的多种参数进行计算,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很好的帮助[1]。再者,数据出现漏洞之后很难形成完整的数据库;工作人员在调用数据只是没有相应的管理记录。各数据之间无法形成关联,人力调动方面都需要人工相互调动,费时费力。若是现场反应数据迟钝,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电力系统的规范化,将会给工作人员增加工作量。上述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在较高层次的维护时会失去基础保障,应该引起重视。 2.2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主要包括人为管理和系统管理。由人为管理带来的员工分配工作不均将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均,大家可能会因此带着一种消极的心态工作。人在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时难免会在工作中出现漏洞。而系统管理的执行度较差主要表现在不能很好的调用数据库,不能流畅的操作输电线路现场作业并及时将数据反馈给系统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将影响到系统的后续操作,导致运维数据的失真,给管理者的运维决策甚至是整个输电线路的运检管理带来重大的影响。 2.3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人员的疏忽,主要有对工作不负责、相应技术不过关以及专业指导存在缺陷等。在输电线路的检修之时,工作人员由于对工作的疏忽而使输电线路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2]。若是发现故障不及时上报维护输电线路将会使线路不稳定,同样会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另外,输电线路的精益化管理需要人工手动录入信息存档,若是操作失误将会为以后的思维决策造成误差。而这些因素所导致的问题都会带来更多的人力物力消耗,从而增加相关费用。以上人为因素所导致的问题若是第一时间能发现并及时处理的话,将会给输电线路的运检管理带来方便。 3 探究输电线路精益化的运检管理思路 输电线路的精华运检管理从执行者的运检思维出发构成新建的输电线路维护运行,形成固定化输电线路精益化管理系统。管理决策将根据系统反馈数据融合各项与线路输出的相关技术来指导作业人员的移动工作技术。以系统数据为基础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输电线路、电线杆、缺失数据等动静态消息进行关联存储和管理。在保证技术人员的工作到位的同时,围绕“安全风险管控”这一重要主题将业务流程构建好框架,形成输电线路的专业化管理模式。 3.1 精益化系y管理 构建好输电线路框的架之后达成运作要求将以安全风险管控为核心,形成专业化的输电线路精益化运检管理模式[3]。在此基础上将展开风险评估,通过巡检质量到位及维修工作期间的监控系统加强管控。全面提升作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管控能力,增强输电线路的运检管理水平,确保输电线路的安全。 在确保输电线路的安全状态下,可以设备设计输电线路系统的规范化管理标准要求。从运检人员信息、管理决策思维、技术明细、地理信息等数据为基础,实现精益化的输电线路管理后还能简化运检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实现精益化管理系统的标准有助于实现输电线路的标准运作和风险管控,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2 管理者的计划工作 输电线路的日常运检管理工作主要依赖工作计划的开展,由管理者负责计划工作内容。在计划生成之后合理的将工作费培育运检维护人员,使工作流程合理标准化,减少人员冲突。需要注意的是,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应当制定好某些突发问题的临时计划。通过输电线路系统的平台制作好工作计划后,系统将全流程的收到相关人员的监控。将有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思维决策和计划工作能力。 3.3 合理的控制人为因素带来的运检失误 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巡检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能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由此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 系统数据的信息化归根究底是认为操作输入的,相关管理系统也是相关人员设置的参数。包括巡检难度、运检质量、巡检效率等都是通过检查人员的记录笔记整理输入系统平台。在利用输电线路的精益化简化运检流程之后,前期的相关作业人员应该保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建立好关联数据[4]。数据越真实,对于风险决策管理能力越有益。这方面应该合理的控制好认为因素造成的系统差距而导致信息平台数据的失衡。 4 结语 综上所述,输电线路的精益化管理将提高人员工作效率,更好的控制安全风险。在输电线路的运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人为因素、管理者决策失误以及系统数据失真的情况。合理的控制人为因素带来的安全隐患、规范好平台数据信息录入和精益化管理系统数据之后,将有效的提高决策者的管理能力。因此,为输电线路的建设迎来良好发展契机,从而提高输电线路的运检管理水平。 精益化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大客户精益化营销管理 [摘 要]电力企业大客户是电力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保障,电力企业必须构建精益化营销管理模式,从电力大客户的需求和利益角度出发,针对大客户的特点制定营销方案,为大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以不断提高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基于此点,本文对电力大客户精益化营销管理的内涵、实施背景和实践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电力企业;大客户;精益化;营销管理 前言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也逐渐开始采用精益化营销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管理。精益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面向电力大客户进行精益化营销管理,能够为电力大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信誉度,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电力企业大客户的内涵 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来构建。大客户理论是营销管理理论中的观点,主要是指对于企业的消费量大、产品消费频率高、客户利用率高的一些客户,这些客户能够对于企业的经济利润做出重要贡献,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大客户是电力企业强大助推器,精益化大客户营销管理和企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电力企业大客户主要是指在电力企业的供电范围内,用电量大、电压等级较高的客户。衡量客户是否是大型电力客户的标准主要是看这些用户在用电过程中的日常负荷情况,所使用的一些机械设备中的具体容量是否较大等。电力企业的大客户,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较大、要求较高,不仅体现用户对于电力资源的供电情况要求较高,同时还对于电力资源的利用率要求较高。电力企业大客户的用电系统通常是与电力企业相互连接的,因而电力企业的日常运行工作会对电力企业这些大客户造成直接的影响。 2、电力大客户精益化营销管理的实施背景 2.1 电力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自2002年国家实施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厂网分开、标杆上网、大用户直接供电试点等一系列措施的逐步落实,改变了电网企业垄断电力的格局,基本构建起电力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此形势下,电力企业要摒弃依靠提高供电量和电价的方式来获取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经营模式,而是要以客户为导向,从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入手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2.2 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客户的需求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就营销管理角度而言,电力大客户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普遍服务的基础上要求重点服务,在主动服务的基础上要求专业化、个性化、人性化服务。这就使得电力企业必须及时掌握电网运行状况以及客户用电需求特点,运用现代营销管理理念,制定精益化营销策略,提高客户满意度。 2.3 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面对日益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环境,电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服务战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程序,重点做好电力大客户管理,在留住老客户的前提下开拓新客户,利用规范化、高效化、精益化的电力服务提高大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3、电力大客户的精益化营销管理实践策略 3.1 精细划分大客户 首先是对相关指标和参数的详细分析,在工作中要根据用户用电的具体情况对销售出去的电量进行核算,最后得出这段时间内用户增容、减容的情况,这样就能够对该地区实际销售电量的变化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其次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客户进行有效的分类和指导、电力企业中所面对的大客户涉及到不同的领域,所以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对各个行业的发展和变化情况予以更加及时的了解,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这样也可以更加有效的在为企业赢得更多经济利益的同时,为客户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3.2 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电力营销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体现出精益化营销的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应该为电力大客户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具体来说可以主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实行一对一的服务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要派遣一些有验的人员担当大客户经理的职务,同时对大客户还要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在售后的服务方面也应该保证质量和效果,其次是要设置一个专门为大客户服务的专门的区域,这样就可以为电力大客户提供咨询或 者业务办理等提供更大的便利,在这一过程中,大客户经理应该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同时还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客户解决遇到的任何问题,这样也就提高了电力营销企业服务的质量。再次是一定要为大客户提供一些符合客户实际需要的抄表和收费服务,在对客户的用电情况抄表以后可以按照电子邮件或者是MSN的方式通知客户,同时也要给客户提供一些更加实际有用的技术上的指引,这样客户就会对电费的产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最后是如果发生停电现象要首先通知大客户,可以通过网络或者是电话的方式进行执行,确保客户能够提前知道这一信息,对于计划停电提前半个月通知的大客户还要在停电七天之前再次进行告知,在停电半小时之前还要进行最后的确认,以便客户做好心理准备。 3.3 制定电费回收方案 首先,落实预购电制度。电力企业要全面推广使用预付费电能表,与电力大客户签订供电合同,实时监控信誉较差、经营管理不善的大客户电费回收情况;其次,实行分次收费方案。电力企业可对部分用电量较大、信用较好的大客户实行分次收费制度,利用人性化的营销管理方法减轻客户经济负担,确保电费顺利回收;再次,实行负荷控制购电方案。电力企业应采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开展电力购售业务,并与电力大客户签订合同。电力企业根据大客户实际购电金额及确定的购电电价,作为电量供应的重要依据。 3.4 构建服务监督体系以及建立定期走访制度 精益化的营销管理不仅仅要靠电力企业来完成,客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电力企业为了更好地做到精益化的营销管理,就不得不让客户对企业进行监督,并从他们的角度给予企业一些建议和要求,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服务监督体系。就现今的情况而言,需要构建服务监督体系,让客户对电力企业进行一定的监督,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对其要求给予充分的满足。为了更好地做到精益化,这是制定服务监督体系不全是由企业内部制定,还要让客户参与制定,要求要以客户为主体,建立一个相对而言较完善的服务监督体系。 4 结语 电力资源是现代社会进行各项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电力企业为了满足人们的电力需求,需要提供安全有效的电力资源。电力大客户作为电力企业经济利润的重要来源,其对供电服务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与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因而电力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对于客户的服务水平,改进管理方法。精益化营销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了众多企业进行管理服务的重要方法,面向电力大客户,电力企业也逐渐开始使用精益化的营销管理模式。 精益化管理论文:精益化管理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为了进一步落实“十三五”改革发展方案,实现改革发展精神,在电力营销的管理过程之中,需要进一步实现精益化管理,明确管理目标的前提下,改善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建立精益文化,并且促进关键指标的相应提升。 关键词:精益化管理;精益理念;管理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电网公司的不断进步,也对目前的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只有不断推进并且深化精益管理工作,才能够以管理效益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形成电力企业利润创收与工作质量的双重提升。本文将以在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中应用精益化管理的基本内涵为着手点,针对目前的实际发展状况,从而提出加强精益化管理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相应应用。 一、在电力营销管理中应用精益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精益化管理的基本概念就是指精简管理工作,避免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浪费,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加强创新与创造能力,以此实现发展质量与投入产出效率的最大化提升。而在电力营销管理中应用精益化管理不仅仅是在基于“十二五”的成果下[1],而成为的“十三五”继续进行的规划改革重点,同时也是目前电力企业针对自身的营销现状,所应该作出的顺应时展潮流,促进电力企业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决定。 事实上,在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中应用精益化管理能够让电力企业能够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整体管理工作的创造能力,促进基础管理工作的系统化与科学化,同时从体系机制的角度进行相应的完善,让不同的工作环节都能够实现协同高效工作,促进精益文化的相应形成,促进指标的提升与进步。实现电力企业的战略化发展,给予企业一定的管理方向与管理标准,电气企业的发展才会更具有方向性,各个环节才能够更加规范明确。 二、加强精益化管理在电力营销管理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一)在电力营销质量方面进行精益化管理 事实上,目前的电力营销质量还不能够满足其发展要求,供电服务水平以及市场经济环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目前的电力营销质量。所以需要在电力营销质量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在电力营销上需要全面推行两类业务,加强其管理智能化与精确化,对于生产模式也需要进行优化,优化“6+1”的信息系统,降低人力成本的浪费,前期的投入代替后期的持续投入,从宏观角度上看依然实现了更少的资源的投入。以项目管理机制为例[2],电力企业在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之中,需要利用机制的完善来实现项目进行的规范性,从立项开始,就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审批,科学有效地针对项目的可实行性进行精简,促进项目流程的完善,科学进行项目评价,强化对于项目的设定标准,从而实现项目施行,项目考核验收以及项目的固化等,只有促进了精益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与应用,才能够促使专款专用,提高对于电力营销质量精益化管理的认识,另外在电力营销质量方面进行精益化管理也需要有相应的保障工具,可以利用精益项目库、标杆评价标准、运营管控平台、年度绩效评价、成果会等多种方式,实现对于电力营销质量的相应保障。从质量角度进行着手,降低人力、资金以及时间损耗的同时,能够以明确的绩效指标来实现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对电力营销差错的精益化管理 建立科学的差错评价系统,分层次设置好每个营销岗位和节点的差错数据,让底线意识和红线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心中有把尺,时时心中有红线”。以往的差错管理均比较粗略,经常的屡改屡犯,屡犯屡改,始终不得突破,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员工对差错认识不足,差错改进方法针对性不强造成。例如面对客户投诉问题,如果只是表面追求客户满意而解决问题,而没有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性原因,那么反而会形成同类投诉案件增多的恶性循环。形成自动分析差错问题,对差错问题进行精益管理,将会突现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给予重点解决,面对一些边缘差错问题也能早作防范,避免了重复犯错的可能。最大限度的优化人为可控差错和管理可控差错,才能使营销管理日趋完善。 (三)电力营销管理创新方面进行精益化管理 电力营销在管理过程之中,榱烁好地实现精益化管理,需要实现业务的创新,从而促进应用的推广,带动整体企业的发展,在目前的生产模式之中引用先进的技术,并且去拓展业务领域。目前电力营销的主要业务还停留在供电的主要业务上,所以推进新业务与新领域的开拓[3],能够为电力营销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说在汽车产业之中发展电动汽车,或者是产融结合业务创新、业务协同创新等,通过其业务创新来带动企业的精益化转型,贯彻落实电力营销创新方面的精益化管理。探索“互联网+”新模式,不断吸聚新方法导入营销链条,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让电力营销与互联网在现有基础上再深入融合。 (四)对于电力营销人才的精益化管理 在对于电力营销人才的精益化管理方面,可以设立精益人才机制,在选拔环节、培养环节以及认证环节都都要进行完善,提升对于人才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完善对于人才的评定与资格认证体系,培养精益骨干以及精益员工,起到范本推广的作用,采取推广范本的方式,来实现对于日常管理工作的示范作用,对于领导干部与管理人员都要进行相应的精益化管理培训,才能够使精益管理观念真正推行深化,实现员工参与率的提升。另外为了更好地促进营销人才的进步,提升工作效率,可以通过设立达标激励机制,来促进精益化管理与绩效体系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工作人员的全部覆盖,才能够带动管理行为的变化与改善。 结语: 电力企业在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中对于精益化管理的理解、深化以及应用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电力企业需要正确认识精益化管理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之上,利用科学的指导进行机制体系、评价标准、思想建设、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的改善。真正促进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进步。 精益化管理论文:坚持问题导向 注重精益管理 实施“四化”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 [摘 要]政工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落实政工工作任务的重点在党支部,难点也在党支部。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运用标杆管理、业绩考核理论,搭建了支部核心业务模型,硬化了支部工作任务,有助于加强政工重点工作过程管控,有助于落实党建等工作责任制。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同业对标;问题导向;四化管理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面对愈发繁重的工作任务,立足队伍缩减的实际状况,如何构建新的工作模式,推动政工工作向下传导落实已刻不容缓。国网南昌供电公司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注重精益管理、点滴渗透,从构建“开放”指标体系、强化“闭环”过程管控、形成“刚性”质量约束、营造“互动”争先氛围入手,全面推行“任务指标化、管理流程化、考核制度化、业绩公开化”的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加强政工工作中的支撑、支柱作用,不断提高员工队伍“四个素质”,为加快“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1 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的理论意义 1.1 标杆管理理论的创新应用 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将标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系统地引入支部工作的日常管理中,融合业绩对标和管理对标做法,通过对指标、对过程、对结果,变粗放管理为精细考核,实现了重要工作虚功实做,提升了支部工作水平,成为公司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的重要抓手。 1.2 业绩考核理论的实践应用 业绩考核理论的关注点是关键业绩指标,因而支部同业对标也必须抓住体现关键业绩的指标。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从梳理分析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各项任务入手,以体现关键业绩为导向,科学设置指标,分别设定评价标准,实现了业绩考核理论在政工工作中的落地实践。 2 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的创新点 2.1 创新了政工工作落地机制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基层党支部负责人大多为兼职政工干部,精力投注点大多放在生产经营管理上,使党支部成为工作任务向下传导落实的中间层“隔板”。推行党支部同业对标,使单位层面落实政工工作具备了良好的机制保障、坚实的基础支撑。 2.2 创新了工作过程管控手段 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的基础是对指标,关键是对过程,导向是对结果。在实际操作中,每个指标对标结果不仅要有可追溯的来源,而且要有可查证的过程。这一要求,倒逼各党支部全面导入相关管理标准,规范管理过程;滚动整改缺失节点,优化管理过程。单位和支部层面的双向互动,强化了工作过程的精细管控。 2.3 创新了政工工作评价方式 推行支部同业对标之前,支部工作考核存在线条粗、评价难、对比弱等难点。推行支部同业对标之后,不仅主要工作更突出,还明确了每项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权重、计分精确度,使对支部工作的整体评价更容易分出优劣、单项工作的评价更容易分出粗细、单位之间的对比更容易分出高下。 3 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的实施过程 3.1 实行任务指标化,构建“开放”指标体系 3.1.1 确立设置原则。坚持全面覆盖原则,指标包括基层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离退休管理、信访维稳、工团工作;坚持紧跟形势原则,始终紧跟中央、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党组部署,结合公司实际,滚动修编指标体系;坚持突出重点原则,针对党支部工作涵盖面广的特点,树立“抓重点带一般”思维;坚持求真务实原则,做到可为、可对标。 3.1.2 构建指标体系。《精神文明建设同业对标指标体系》共20个指标,每个指标由指标名称、计分单位、计分精确度、权重、统计周期、定义和计算方法6大要素组成。 3.1.3 明确指标内涵。在相关会议和培训活动中,深入宣传每个指标的意义和内涵,帮助各党支部加深对指标的理解,强化工作责任心。 3.2 实行管理流程化,强化“闭环”过程管控 3.2.1 建立程序化的对标工作管理流程,主要采取月初工作提醒、月中工作反馈、月底工作考核的管理模式。 3.2.2 建立细分化的单项工作管理流程,主要采取基层报送、部门检查、综合评分的管理方式。 3.2.3 建立月度化的工作分析管理流程,主要采取公司月度工作例会通报制度,基层党组织月度精神文明建设同业对标指标分析会制度。 3.3 实行考核制度化,形成“刚性”质量约束 3.3.1 从完成时限、完成质量、完成数量“三个要素”衡量指标完成情况,健全单项指标考核制度。 3.3.2 从月度排名、年度综合评价、年度综合排名“三个维度”,建立精神文明建设同业对标整体工作考核制度。 3.3.3 从公司年度绩效考核,基层单位牵头部门绩效考核、党内评优评先依据“三个层次”,完善精神文明同业对标考核结果应用制度。同时对基层单位牵头部门进行绩效考核,排名情况作为党组织、党务人员评优评先的依据。 3.4 实行业绩公开化,营造“互动”争先氛围 3.4.1 搭建业绩公开“三个平台”。通过公司月度工作例会平台,对上月精神文明同业对标排名情况及指标分析进行专题通报;通过精神文明同业对标网站公布指标体系和每月指标评价情况,实现多方位对比;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微信群平台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体现便捷性、时效性和透明度。 3.4.2 明确业绩公开“三个重点”。公开“过程”,利用微信群等平台,布置工作、沟通信息、公布排名、接受申诉;公开“结果”,通过对标网站,公开单项指标分析、月度指标分析、单位排名月度对比等;公开“亮点”,举办“移动课堂”,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展示基层员工忠诚、干净、担当的“微事迹”,展现党支部创造的“微经验”。 3.4.3 抓好业绩公开“三个延伸”。缺陷“查找”促整改,借助业绩公开平台,了解其他单位的不足,对照查找自身工作中的不足;经验“链接”促规范,通过电话沟通、微信互动、交流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的“链接”;亮点“复制”促提升,复制优秀成果、典型经验,植入本单位,推进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做到拓宽思路、创新方法,努力提高工作规范化水平。 4 结束语 事实证明,推行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不仅焕发了党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推动了政工工作向下传导落地,也促进了政工工作与行政工作有机融合,体现了政工工作与政工工作者的应有价值,对于抓政工工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较高的推广价值。 精益化管理论文:新形势下烟草企业精益化管理模式的探讨应用 摘 要:新形势下,烟草行业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提税顺价以及消费者注意身体健康等因素影响,呈现出高位回落、增长乏力的发展态势,原有的依靠销量拉升利税的粗放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烟草企业要继续保持利税增长态势,除要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外,还必须不断强化精益管理,从减工、降本、增效上挖掘潜力,向精益管理要效益。 关键词:烟草行业;精益管理;应用;效益 一、引言 精益管理理念起源于日本丰田公司,其核心是在不断控制成本的情况下,提高生产运营效率和效益。烟草企业要克服当前宏观与微观因素影响,增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健康态势,就必须引入先进的精益管理理念,把实际工作与对标、贯标、创新、流程化管理等深度融合,查找并消除各类浪费点,提高工作成效。 二、存在问题 精益管理对当前烟草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烟草企业要推进精益化管理,就必须先对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运行机制有着清醒地认识和判断,准确分析其给烟草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发现问题,解决短板。当前,烟草企业作为国有垄断行业的一分子,普遍具有以下弊端: 1.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市场化程度低。受垄断体制影响,烟草企业实行区域化管理,造成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进而影响到产品品牌和结构难以适应市场实际需求。 2.经营管理缺乏灵活度。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职责界定不清、推诿扯皮严重、团队意识不强、协调难度大等问题,呈现出灵活度偏低的特点。并且实行垂直管理,上级集权过重,制定的政策措施主观色彩浓厚,难以适应实际需求,导致下级单位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性,被动执行,灵活度偏低。 3.管理过程粗放,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无价值活动。包括:过量制造、长久等待、重复劳动、互逆性劳动等。这些无价值劳动不仅不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反而具有反作用,造成了劳动成本增加,生产效率降低,阻碍了企业经营成果的增长。 4.思维固化,习惯于套路式的执行各类指导意见,缺乏创新性思维和管理举措,导致职工思维僵化,缺乏工作活力。通常表现在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不能针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创造性的工作思路,长此以往造成企业表面上平平稳稳,实际缺乏活力和动力。 5.目标定位偏低或目标模糊,未引入对标管理机制,企业内未形成争当先进、争创一流的氛围,导致压力传导不畅,得过且过现象较为普遍。 三、解决思路 针对烟草企业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应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入手,分析成因,剖析根源,建立系统化的整改完善体系,有步骤、有重点地予以解决。重点是围绕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环节采取节约挖潜、提质增效措施。 1.改进目标要做到明确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要发展必须树立中长期发展目标,并对目标予以分解细化,确立小的目标规划。这首先需要发动全员对企业发展中的痼疾顽疾进行梳理,形成全面性的问题查摆明细表,对各类问题分类列示,利用鱼骨分析法等精益管理工具对问题进行分解。同时,由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认领问题,分别确定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完成时间,提出明确的、可量化的改进目标,由上层管理部门定期进行考核验证。目标的量化最终要体现在成本费用利润率的提升、物流成本的控制、三项费用率的降低、人均劳动效率的增加、工作质量的提高等指标上。通过目标的明确与量化,增强阶段工作的落实效果。 2.推进实施要做到系统化。为推动精益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应按照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的难易程度制定总体工作思路,形成先易后难、急缓有序的推进实施方案,确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并将各项管理目标融合进该方案中,形成系统化的推进体系。通过明确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细化目标进度和奖惩标准,保证系统化实施方案的推进落实。 3.岗位职责要做到流程化。针对工作中难于沟通、衔接不畅、重复劳动、职责不清等一系列问题,应在企业内推行流程化运作模式,即全面梳理各个岗位职责,按每个岗位职责编写工作流程,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行畅通的流程体系,如:岗位工作手册、作业指导书等,并在实践中加强验证,不断消除冗余环节,提高流程化运作效率。通过编写和推进岗位工作流程,可以使岗位接管人员能够通过学习岗位流程迅速适应岗位职责,进入角色。同时,流程化运作可以通过对关键节点落实情况的检验加强工作督导,提高效率。 4.创新管理要做到常态化。为破除因循守旧的弊端,烟草企业应大力倡导创新管理,在全员范围内征集合理化建议,查找浪费点和薄弱点,引导员工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思想根源上树立创新理念;对重点、难点问题可建立QC小组重点攻关,实施课题引领。日常工作中要把创新管理常态化,定期进行培训和观摩评比,对创新点突出、成效明显的项目要加强总结提炼和推广应用,制定推广方案,扩大推广范围,提高成果的转化利用效率。 5.对标管理要做到层次化。烟草企业应强化对标管理,在企业、部门、人员之间分别引入对标机制,通过树标杆、学标杆、赶标杆、超标杆引导员工高点定位、追求绩效。对标结果要公开化、透明化,要加大宣传引导和考核奖惩,不断修订实际结果与目标值之间的差距,推进工作质量和绩效的提升。 6.财审管控要做到精细化。烟草企业要提高利税指标,目前应重点在压缩成本费用上下功夫,广泛推广预算定额管理,结合辖区实际确定各项费用指标的合理定额标准,以预算控制日常费用开支;探索建立办公用品、用具配置标准,结合企业规模、生产环节、人数等确定日常办公用品、用具的合理配置,杜绝随意购置,减少浪费;要对投资活动进行综合调控,设立投资审批权限,消除重复投资和盲目投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要加强内部审计,建立起同级审计、离任审计、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延伸审计触角,消除监管死角,并加强问题整改跟踪,避免查而不改,改不到位的问题发生。 7.卷烟营销要做到市场细分化。目前,烟草企业要将卷烟营销工作推向精益化,就必须面向市场抓好现代零售终端建设,在提升服务质量和做好品牌培育上下功夫。特别是对待客户服务沟通方面要开展针对性的精益管理,不断改善沟通方法,拉近与客户的心理距离,逐步扭转货源上“客户需要的不是我们提供的”这一突出问题,以及客户对营销人员之间的逆反心理,真正面向顾客需求分析市场、细分市场、满足市场。例如: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划分不同的商圈,区别性提供货源,如向建筑工地区工人提供大众化、价格相对低廉的卷烟品牌。也可根据消费事由进行专项市场开发,如婚庆市场开发、旅游市场开发、农村市场开发等。通过市场细分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 8.烟叶生产要做到特色化和效益化。在全国烟叶原料面临高位库存和总量控制的背景下,烟叶生产要发展,就必须走提质增香和烟农增收的路子。一方面要结合该区域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实施测土和配方施肥方案,提高绿肥施用量,增强烤烟香质。另一方面要提高烟农的经济收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方式建立烟农合作社,成立专业化组织队伍,实施规模化作业,以土地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降低烟农的植烟成本;同时,要加强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如:利用e置育苗大棚、闲置烤房等种植福寿花、党参、葡萄、大豆、谷子等经济作物或粮食作物,既可以实现作物轮作,改善土壤肥力,又可以给烟农增收,提高经济效益。 总之,新形势下烟草企业要实现健康稳步发展,必须克服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的心态,在稳定生产规模、扩大消费领域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精益化管理,通过审视企业内控机制,挖掘减工降本潜力,压缩不合理费用开支和多余工序,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优化提升。 精益化管理论文:烟草企业实施精益化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 要:企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追求精益管理,进行精益改革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本文从精益管理作为切入点,分析了精益化财务管理要求和作用,提出了烟草企业推行财务精益化管理的实施要点,以实现烟草企业降本增效提质的目标,进而促进烟草企业的良好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烟草企业 精益管理 财务精益管理 实施要点 在当前社会经济增长处于L型底部的背景下,国内卷烟市场趋于饱和,控烟禁烟力度不断扩大,烟草行业的发展已经逐渐从依赖“政策红利”、“市场红利”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管理效益型”的内涵式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家烟草总局提出“精益管理做除法”的战略部署,促进行业转型,挖掘发展潜力。 一、精益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一)精益管理的内涵 精益管理的精髓:“精”――意为精简、精细、精良,旨在提高效率;“益”――意为趋利避害,旨在提高效益。精益管理的核心是不仅要关注降低成本,同时还要以创造价值为目标“做正确的事”。简言之,精益思想就是在创造价值的目标下不断地降低成本。 (二)精益管理对烟草企业的特殊意义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卷烟市场消费能力持续下降,同时政府控烟措施不断强化,烟草企业面临外部市场萎缩的风险,要继续保持利润处于较高增长水平就必须实现管理转型,大力推行精益管理,尤其是推行精益化财务管理。 二、精益化财务管理的要求和作用 精益化财务管理涉及到财务管理的全要素和全流程,既是局部细节的精细化,也是总体目标的最优化。精益化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成本管理等过程中,要求消除每一个环节、流程的误差和缺陷,不断关注并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利用最小的资源、较短的时间创造最大的价值,达到效益最大化。 精益化财务管理有助于企业建立无间断流程,实现全面动态管理。精益化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建立精准有效的财务数据库和数据链,从而帮助企业及时把握生产经营动态指标,以便于“围绕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去适时的调整生产经营管理策略。 三、烟草企业推进精益化财务管理的实施要点 烟草企业要深化精益化财务管理措施,强化关键性财务指标管理,深挖降本增效潜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经营目标实现和良性发展。在具体实施中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推进财务流程优化再造 全面梳理业务流程,整合、优化关键业务流程,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理顺内部资源整合优化与业务协同,建立完善的会计基础规范和核算制度、预算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会计监督等制度体系,重视过程控制的精细化和财务监控,构建精益化财务管理长效机制。 (二)建立投资评价指标体系 烟草企业把投资目标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根本目标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投资标的、方式和渠道。根据精益管理的思想重新设计评价投资方案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从更多的方面和更细的层次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三)强化现金流管理 ⒆式鸸芾硖岣叩胶诵哪勘辏强化资金时间价值观和现金流量观,提高货币资金保值增值水平。不仅要侧重于企业账上的现金或现金流,更要拓展到整个产业链条上,运用供应链金融工具,将上下游的现金流打通,提高调动资金资源的能力。同时,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利用率,坚持节流与开源并重,管好钱,用好钱,建立全省统筹的资金营运增收机制,提高资金资本运作水平。 (四)统筹平衡应付应收计划 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适当、精准、合理的持有现金额度,运用理财方法,统筹平衡应付应收计划,保持适当的存货规模和数量。仅仅把“现金为王”作为一句口号已远远不够,资金管理者应该调查现金的来源和走向,获知现金赤字或者盈余的时间轴。 四、结束语 新时期的企业竞争,不仅是成本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更是财务手段和管理理念的竞争。烟草企业要准确地把握我国卷烟市场的发展趋势,加速推行精益化财务管理。在精益化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找准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 充分发挥降本增效作用,促进烟草企业加速管理转型并实现做强做优。
客户关系论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摘要] 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能充分利用顾客资源,通过客户交流。建立客户档案和与客户合作等,可以从中获得大量针对性强、内容具体、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包括有关产品特性和性能。销售渠道、需求变动、潜在用户等,可以将其作为企业各种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企业应保持并发展与客户的长期关系。双方越是相互了解和信任,交易越是容易实现,并可节约交易成本和时间,由过去逐次逐项的谈判交易发展成为例行的程序化交易。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管理好自己的客户关系。随着CRM系统的推出,一种全新的“CRM营销”理念正逐渐形成。客户被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来了。 [关键词] 客户 管理 一、系统背景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作为新经济代表的互联网行业,实际上和传统经济一样,归根结底是服务的竞争,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托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有效地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如今,先进的电脑网络和管理软件在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中都已经能大显身手,它们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直接地影响到了企业竞争能力。 如果说在国内方兴未艾的ERP软件帮助企业理顺了内部的管理流程,为企业的发展打好了基础,那么CRM(Customer.Re1ationship.Management)的出现才真正使企业可全面观察其外部的客户资源,使企业的管理全面走向信息化,CRM可视为ERP发展的一个延伸,其共性突出地表现在供应链资源的管理上,ERP利用供应商那一端的资源,而CRM所实现的转变是更注重客户端的资源。CRM致力于提高客户满意空。回头率和客户忠诚,体现对客户的关怀。 二、C#技术介绍 C#语言自C/C++演变而来。但是,它现代、简单、完全面向对象和类型安全。如果您是C/C++程序员,学习曲线将会很平坦。许多C#语句直接借用您所喜爱的语言,包括表达式和操作符。假如不仔细看,简直会把它当成C++。关于C#最重要的一点:它是现代的编程语言。它简化和现代化了C++在类、名字空间、方法重载和异常处理等领域。屏弃了C++的复杂性,使它更易用、更少出错。对C#的易用有贡献的是减少了C++的一些特性,不再有宏、模板和多重继承。特别对企业开发者来说,上述功能只会产生更多的麻烦而不是效益。使编程更方便的新功能是严格的类型安全、版本控制、垃圾收集(garbage collect)等等。所有的这些功能的目标都是瞄准了开发面向组件的软件。 三、可行性分析 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服务性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客户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客户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一个单位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因此,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四、系统设计 1.总体设计 (1)市场需求分析 现行的CRM软件还处于起步阶段,功能模块结构不尽相同,但是其基本的需求是一样的,其主要技术需求应包括四个方面。 ①信息分析能力。CRM有大量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信息,企业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使得决策者掌握的信息更加完全,从而能及时的作出决策。良好的商业情,!报是企业成功的一半。 ②对客户互动渠道进行集成的能力。对多渠道进行集成与CRM解决方案的功能部件的集成是同等重要的。不管客户是与企业联系还是与销售人员联系,于客户互动都应该是无缝的、统一的、高效的。同一的渠道还能带来内部效益的提高。 ③建设集中的信息仓库的能力。采用集中化的信息、实时的客户信息,可使各业务部门和功能模块间的信息能统一起来。 ④对工作流进行集成的能力。工作量是指把相关文档和工作规则自动化安排给负责特定业务流程中特定步骤的人。CRM解决方案应具有较强的功能,为跨部门工作提供支持,使这些工作能动态的、无缝的集成。 (2)开发设计思想 ①系统设计要遵循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的原则。 ②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安全保密性和较高的可靠性。 ③操作方便,人机界面友好。 ④代码具有良好的可读性,方便以后修改和功能扩充。 系统的设计思路是把整个系统按照实现模块进行分解,利用C#.NET进行编程根据其具体要求可以确定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在整个客户管理系统中我主要负责事物计划,出差管理,客户信息,行政地区。 2.详细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如图 (2)系统部分功能模块的介绍 本系统需要完成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出差计划与实施: 基本信息包括出差人姓名,出差人编号,出差目的地,出差主题,出差计划内容,出差记录明细,执行时间与返回时间,出差计划的相关计划,出差记录列表等。出差计划与实施版块主要的作用是用与管理公司人员外出访问客户的。其中包括详细的出差计划内容,出差记录列表,和出差的相关事务列表。 报销单管理:基本信息包括报销单组列表,报销人姓名,报销金额,报销方式,报销单创建人等。该版块的主要作用是对公司人员在出差过程的相关业务开销和旅途开销进行统一的核对与管理,其中具体有员工自己填写的报销单组列表,其中包括相关的发票具体内容和其所对应的项目花费,在由员工提交报销单后由管理员用户对报销单进行审核,通过则给与相关的花费报销,不通过则不给与报销。 行政地区管理:基本信息包括行政级别,地名,地区名称,简称,备注等等。在本版快能查看到事物计划,出差计划,客户关系等相关内容。这个功能模块主要是对公司所涉及到的行政地区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查询。主要侧重在查询方面。 事务计划及实施:在该版块可以看见事务的详细列表,可以查看详细的事务内容,包括事务主题,事务编号,事务类别。联系人,联系人电话,事务计划内容等等。该模块主要的用处是预先计划事务,制定事务。 五、国内外的现状 在当今诸多企业中有很多存在一个这样的问题,如何把分散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客户进行一个规范化管理,并且进行定期的对各个客户的访问,保持与客户的互动。在对客户的访问问题中又存在着企业员工出差访问的经费问题,包括住宿费用,车费,用餐费等,还有具体的访问时间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个如果处理不当,不单单会浪费大量的资金,而且也达不到公司计划的预计效果。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产品质量、供货及时性等方面,很多企业已经没有多少潜力可挖。而上面的问题的改善将大大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赢得新客户、保留老客户和提高客户利润贡献度。很多企业,特别是那些已经有了相当的管理基础和信息基础的企业来说,现在,这个时间已经来临了。随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而要求顾客长期忠诚于一个产品已不太现实。因此,对于最终客户需求的准确把握,特别是对需求变动的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六、应对的解决方案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90年代末,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客户个性化需求特征愈来愈明显,只有真正了解市场需要,最大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才能实现竞争优势。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转移。正确、快速地处理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企业管理的视觉从“内视型”向“外视型”转变。企业转换自己的视角“外向型”地整合内外部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时产生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信息是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数据仓库、商业智能、知识发现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客户信息的质量大大提高。 七、客户管理系统的发展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在管理上越来越深入而广泛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在技术上已逐步成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型学科,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高效率地把企业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就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即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等)的有效管理,建立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实际上,正如所有的“新”管理理论一样,客户关系管理绝不是什么新概念。它只是在新形势下获得了新内涵。你家门口的小吃店的老板会努力记住你喜欢吃辣这种信息,当你要一份炒面时,他会征询你的意见,要不要加辣椒。但如果你到一个大型的快餐店(譬如,这家店有300个座位)时,就不会得到这种待遇了,即使你每天都去一次。为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如果要识别每个客户,快餐店要搜集和处理的客户信息量是小吃店的n倍,超出了企业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信息应用成为可能。在可以预期的将来,我国企业的通讯成本将会降低。这将推动互联网、电话的发展,进而推动呼叫中心的发展。网络和电话的结合,使得企业以统一的平台面对客户术上已逐步成熟。 八、结束语 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能充分利用顾客资源,通过客户交流。建立客户档案和与客户合作等,可以从中获得大量针对性强、内容具体、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包括有关产品特性和性能。销售渠道、需求变动、潜在用户等,可以将其作为企业各种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客户关系论文:论电子商务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摘 要 从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出发,联系当前实际,分析了企业客户服务水平在电子商务时代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方面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客户关系管理 电子商务 因特网 1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客户关系管理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20世纪80年代,自动销售系统SFA(Sale Force Automation)和电话、计算机集成系统(CTI Computer Telephony Integration )就已经在国外的企业中广泛应用。SFA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销售定额计算销售人员的提成,预测利润,协调销售人员的活动;CTI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800电话服务,通过自动菜单选择和交互式语音反馈,让用户很快地与专业电话服务人员通话,记录交谈数据。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就是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的一种思想和技术,换句话说,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它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市场、销售、技术支持、客户关系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应用,以改善和增进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实现以更优质、更快捷、更富个性化的服务保持和吸引更多客户的目标,并通过全面优化面向客户的业务流程使保留老客户和获取新客户的成本达到最低化,最终使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实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2 在电子商务时代客户关系管理的新特点 在传统条件下实现客户关系管理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客户信息的分散性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业务运作的独立性,基于因特网的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完整的收集、分析、开发和利用各种客户资源的系统,它的新特点有: (1)集中了企业内部原来分散的各种客户数据形成了正确、完整、统一的客户信息为各部门所共享;(2)客户与企业任一个部门打交道都能得到一致的信息;(3)客户可选择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等多种方式与企业联系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因为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是高度集成的;(4)客户与公司交往的各种信息都能字对方的客户数据库中得到体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5)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准确判断客户的需求特性,以便有的放矢的开展客户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3 客户关系管理带给企业的主要优势 (1)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在降低成本方面,客户关系管理使销售和营销过程自动化,大大降低了销售费用和营销费用。并且,由于客户关系管理使企业与客户产生高度互动,可帮助企业实现更准确的客户定位,使企业留住老客户,获得新客户的成本显着下降。在增加收入方面,由于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实现交叉销售,可带来额外的新收入来源。并且,由于采用了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更家密切与客户的关系,增加订单的数量和频率,减少客户的流失。 (2)提高业务运作效率。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企业内部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使业务流程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使用业务处理的时间大大缩短,员工的工作也将得到简化,使企业内外的各项业务得到有效的运转,保证客户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得到满意的服务。所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节省企业产品生产、销售的周期,降低原材料和产品的库存,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大有帮助。 (3)保留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客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企业进行交流和业务往来,企业的客户数据库可以记录分析客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向每一位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产品和服务,而且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交易记录提供不同层次的优惠措施,鼓励客户长期与企业开展业务。 (4)有助于拓展市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有对市场活动、销售活动的预测,分析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成本,利润数据,并对客户分布,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做出科学的预测,以便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5)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每一个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客户群,如果能对客户的伸层次需求进行研究,则可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用的客户数据,只要加以深入利用即可发现很多客户的潜在需求。 4 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实施 首先,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不仅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推动也需要提高员工对客户关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要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客户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没有满意的客户就不可能有员工的前途,同时客户繁荣满意与忠诚度需要靠每一位员工通过积极的努力去精心地培育,客户关系管理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下,才能保证客户关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要组建项目实施团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施必须有专门的团队来具体组织领导,这一团队的成员既应包括公司的主要领导,以及企业内部信息技术、营销、销售、客户支持、财务、生产研发等各部门的代表,还必须要有外部的顾问人员参与,有条件的话还应邀请客户代表参与到项目中来。最后,进行业务需求分析。从客户和企业相关部门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有效性。因此,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业务需求分析是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电子商务离不开因特网,网站是电子商务中企业与客户进行联系的特殊且重要的平台和沟通工具。网站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厂商与最终客户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作为客户,可以通过网站直接向厂商咨询信息、投述意见,发表看法;作为厂商,则可以利用网站实现向客户提出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另外,企业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信息,加快可信息传递、加快了商流的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了企业与客户(包括潜在客户)之间的新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才使电子商务具有如此旺盛、鲜活的生命力。为了和客户沟通,在电子商务中采取的措施: (1)电子邮件链接,便于客户和网站管理者通过邮件联系。邮寄目录,请客户签署邮寄单。让所有在邮寄单上的人及时了解你所提供的最新产品,为了把客户放在邮寄单上,在做第一次交易的时候询问客户的电子邮件地址,可以提供给他们两种选择,一种是明确列在邮寄单上,一种是不明确的,一旦有了地址,勾画出他们的购买行为,就可以传送适当的信息了。不久就会感受到顾客反馈的信息。 (2)网络社区,培养稳定的客户群。社区建立的原则基于基本的心理学常识,人类不喜欢改变,不喜欢决策。一旦他们寻求某种大目标的时候 ,就会融入到一个团体中去,他们不愿意轻易放弃。考虑到客户第一次决定购买你的产品的难度,如果使下一次购买的障碍尽可能的低,他们就会非常满足,创造一种环境,让客户在其中培养良好的感觉,认识到他们是被理解的,成为了一种强势集团的成员;运用电子公告板,供客户在网上公开发表意见。通过邮件列表,定期或不定期向不同的客户群体发送不同信息;网上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消费倾向的变化;网上呼叫服务,及时解答客户的问题和投述。 (3)客户购物专区,存放每一个客户的购物信息,便于客户跟踪、查询订单的执行。与顾客进行成功互动的一个先决条件是:需要向客户提供其购物全过程的全面情况,以推动他的购买决策。应当非常明确地告诉客户何时预定,一旦预定了商品,就要告诉它的价格。这中说明应该包括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这样,提高了购物过程的透明度。 5 结语 无论产品多么的好,无论品牌多么有名,如果要保持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做好客户服务是唯一选择。实际上任何产品和服务,从生产到会计核算,都有可能成为商品,每一个竞争者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尽量消除缺陷。如果企业要从竞争中胜出,那么,可以使企业保持持续优势的一项就是优秀的客户服务。许多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表明:在电子商务发展时代,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强劲动力,只有客户关系管理的成功,才有电子商务的成功,也才有企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客户关系论文: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的运作机制 内容提要:为客户创造可感知的价值并不断增值,是客户关系管理的精髓和出发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留住顾客。服务领域由于面对着庞大、复杂的消费群体,正确、有效地与客户保持关系(特别是给企业创造丰厚利润的长期关系)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希望通过对理论和现实的初步考察,为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通过建立个性化的关系纽带来保持顾客的营销方式,其实并不是什么十分新鲜的事物。可以说大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运营基本上沿用这种后来被称之为“关系营销”的模式。那时,人们的交易空间狭窄,交易内容简单,交易的频率和数量较少,所以彼此间建立真诚、紧密的个人关系几乎成为了一种习惯。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冲淡了人们的关系纽带。突然喷涌出来的大量需求使得大工厂、大公司埋头于生产与供应,无心理会个别消费者的需求;人们活动空间扩大,交易内容变得复杂起来,彼此建立、维持固定的关系十分困难。只有一些小公司、小作坊依然沿用着原有的“关系运营”模式,这种模式成为他们在大工业浪潮中对抗工业巨人的有力武器。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规模已经不再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消费者的地位也逐渐抬升,现实迫使大公司开始向小公司学习。 一、市场格局发生巨变,保持客户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 与大工业时代相比,21世纪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的逆转。 1.买方市场基本出现 这种市场格局对市场竞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竞争的主要表现从买方之间的竞争,转向卖方之间和买方与卖方之间的竞争。 在卖方市场格局中,由于产品/服务的相对稀缺,消费的焦点放在了产品/服务的数量上,生产成为卖方的第一要务;由于受到生产力的约束,在与卖方的较量中,买方的市场势力微弱。同时,买方之间为争夺产品/服务的较量远烈于卖方之间为争夺顾客的较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逐渐丰富起来,同一种需求可以由多种产品/服务来满足,选择权的拥有和扩大使得消费的焦点转向了产品/服务的质量,买方的市场地位逐步抬升,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公开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起来。同时,买方的个性化需求也随着其市场地位的提高而逐步膨胀,卖方之间为争夺顾客和市场份额的较量愈演愈烈。 2.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增大 在美国西部淘金热的时代,面对的是广袤无垠的“处女地”。起初,淘金者很容易就发掘出一座规模不小的金矿。随着越来越多的淘金者的加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挖掘的金矿已基本曝光,淘金者很难再寻找出新的大金矿,毕竟矿产资源是有限的。 同样,一定技术水平下的顾客资源也是稀缺的。现在已经不可能像大工业时代那样,非常轻松地寻找并进入到大片未开发的市场需求。卖方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增大,而且多数已开发的市场已处在了饱和的状态,所以彼此之间争夺现有客户资源成为了竞争的一个重点。 因此,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重视、保持现有顾客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服务成为保持客户的重要战略或手段 传统的营销组合工具在保持客户方面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服务的提供的服务质量的提高成为保持客户的有力武器。围绕客户保持这个焦点,当前营销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工业企业和服务企业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服务对于制造商微不足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服务成为顾客消费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Christian Gronroos,1997)。为了留住顾客,许多工业企业开始重视服务。这些服务包括送货上门、产品和设备的安装与保养、顾客培训以及投诉处理等等。有些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商甚至推行服务先导的发展战略,开始向服务型的企业转变。IBM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收入约有85%来自硬件销售,而现在,它的收入1/3来自诸如管理咨询、为客户打理信息技术资产、提供新的软件系统等服务项目。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这家当初人人都以为只卖大型机的企业变成了当今世界最大的服务机构之一。 2.服务同质化趋势明显 服务的导入不仅没有缓解竞争的压力,相反由于竞争领域的扩大(服务成为竞争的新战场),使得竞争更加激烈。由于服务的无形性,使得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出现普遍化延伸。一方面,竞争对手的服务创新会提升顾客的服务期望,顾客希望立即得到相同甚至是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导致顾客期望增长的并非只有直接竞争对手,还包括所有那些顾客有购买体验的地方。如果有一个行业提供了某种服务,顾客接着就会希望其他行业也能这么做:那些经常坐飞机的顾客会把他们对服务的期望带到四面八方;如果顾客在进餐时不必排队等候,他们就会希望在旅馆及市场链的其他环节也能得到相同的服务。 顾客期望普遍化延伸的结果是服务同质化趋势明显,服务创新难度加大。服务的提供不仅没有成为企业保持客户的良方,相反如何在服务领域里保持客户、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实践误区 根据我们对通讯、金融等行业的实地调查了解,感觉现实的服务领域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重大误区(也是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把CRM软件等同于CRM 一些企业以为开发、安装了CRM系统软件,就实现了对顾客进行客户化、关系化的管理,对关系营销的精髓存在严重误解。 2.CRM信息系统与营销策划脱节 由于CRM系统内客户信息的不真实、不健全或信息编制的不科学,导致策划人员无法从中发掘客户价值,也不知道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服务,只能穷于价格战或坐等市场的变化。 3.缺乏商业化的理念 多数企业在实行客户关系管理运作的过程中,忽视了商业化的理念,即成本一效益的理念。这表现在:(1)不估算客户的价值;(2)“最惠户待遇”普遍化,在提供服务时不严格区分客户;(3)扭曲个性化服务,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所有服务,包括本职服务以外的需求;(4)姑息“刁蛮”客户的不正当要求。这些行为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作成本,也损坏了忠诚客户、大客户和内部员工的利益,损坏了企业的形象。 4.CRM与ERP的脱节 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都没有适应客户关系管理的要求:各职能部门依然分立;服务接触界面不完善,后台支撑不到位;服务质量控制缺失。 5.内部营销的忽视 集中体现在对客户经理的选拔、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无法建立起服务客户的企业文化。 考察的结果让我们觉得,对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进行系统思考,挖掘客户关系管理运作的关键环节,探索各个环 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他们纳入到一个科学的逻辑体系中,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四、关系营销的概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理论界开始研究这些问题:关系营销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关系营销? 1983年,美国学者Theodore Levitt的一篇被誉为关系营销领域里程碑式的文章《AFTER THE SALE IS OVER》,拉开了工业市场关系营销研究的帷幕。在这篇文章里,Levitt教授指出,“买卖双方的关系很少在一笔交易结束后终止,相反,交易结束后,这种关系得到加强,并影响买方决定下一次购买时的选择”。“重点应该怎样从推销转移到保证顾客在销售结束后持续地感到满意”。这篇文章在推销观念盛行的时期提出“仅仅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是不够的,发展持久的关系才是公司最重要的一项资产”这样的观念,给后继者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同一时期,美国学者Leonard L.Berry将关系营销的概念引入服务的范畴,并对关系营销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关系营销就是吸引、保持以及加强客户关系。市场营销的观念是,吸引新顾客仅仅是营销过程的第一步。巩固关系、把一般顾客转化成忠实顾客、像对待客户一样为顾客提供服务,这些都是市场营销。 其后,芬兰学者克里斯汀·格罗鲁斯(Christian.Gronroos)在Berry教授定义的基础上,对关系营销作出了一个更全面的界定。他认为,关系营销是建立、维持、加强、商业化顾客关系(不一定一直都是长期的关系),以保证各参与方的目标得以满足,这要通过相互交换和履行承诺来实现,彼此的信赖相当重要。对一个服务提供者来说,建立关系意味着给予承诺;维持关系意味着履行承诺;加强关系意味着在先前承诺履行的基础上给予新的承诺;商业化关系意味着从长期来看,交易的成本—利润比是正相关的。 商业化概念的提出,使得关系营销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它为关系营销实际运作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五、关系营销的运作模式 在将关系营销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模型的过程中,欧洲的学者们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 1991年,英国Cranfield管理学院的Adrian Payne教授提出了关系营销六大市场模型,将所有影响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的因素归入顾客市场(Customer markets),内部市场(Internal markets),推荐市场(Referral markets),影响市场(Influence markets),招聘市场(Recruitment markets),供应市场(Supplier markets),企业在与顾客打交道时,要注意其他市场的作用,必须保证六个市场高度协调统一,因为这六个市场是成功的客户关系的舞台(见图1)。 Payne教授提倡依托六大市场模型制定关系营销计划,它包括顾客发展计划、供应商发展计划、内部市场计划、影响计划、推荐计划、招聘计划,这些计划都为实现整体的客户保持目标而努力(见图2)。 Payne教授还提出了关系阶梯模型,为企业建立、推进客户关系指明了方向。潜在顾客(Prospect)——顾客(Customer)——客户(Client)——支持者(Support)——宣传者(Advocate)——伙伴(Partner)。可以说,Payne教授所做的开创性研究为关系营销的实际运作铺平了道路。尽管他提出的模型还仅仅停留在宏观战略的层面,还只是观念向战略的一种初始过渡。 1993年,在Payne教授研究的基础上, Cranfield管理学院的Moira Clark,Helen Peck, Adrian Payne和Martin Christopher根据Gluck (1980)商业体系(the business system)和Porter(1985)价值链(the value chain)的思想,又提出了关系管理链的模式,进一步将关系营销理念推向可操作的层面。整个关系管理链的核心观念是:在价值链上自始至终创造和维持互惠互利的优越关系,最终实现客户价值的增加。 具体来说,首先,它将六大市场简化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市场,关系链的管理是在两大市场协调运作的框架下进行的,而关系链管理也必须保证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不断融合;同时,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分类,将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两大市场整合计划的支撑下,整个关系链管理流程分为五个步骤: (1)确定价值内涵。企业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顾客需要企业提供哪些价值以及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哪些价值。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企业对顾客、企业自身以及竞争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服务领域里,为了明确顾客的价值内涵,企业需要做的工作包括: 一是确定关键的服务要素。首先,企业需要明确顾客如何衡量服务与4P之间的重要性:相对于4P而言,他们赋予服务的权重是多大?其次,顾客对服务单个要素的重要性又做如何评价? 二是测量服务偏好。运用替换技术(Trade off)测量出顾客对服务中每个元素的偏好程度。 三是竞争标杆测量。明确顾客如何评价公司和竞争者在重要服务要素方面的表现。 (2)细分、目标和定位。在对顾客、公司和竞争者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按照顾客的价值需求对顾客进行归类;对每个群体进行盈利性分析;完善顾客档案,为不同的群体确定不同的关系战略和服务战略。 (3)确定运作和交付系统。明确了顾客价值需求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将优质的服务交付给顾客,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大规模定制化、服务交付的细分、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流程改造与提升。 (4)对已交付的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服务交付之后,企业需要对已交付的价值做一番分析和评价,大致估算出顾客所获取的净价值(=服务价值service value+产品价值product value+人员价值people value+形象价值image value-货币价格 monetary price-时间成本time cost-精力成本energy cost-体力成本psychological cost)。 (5)控制与反馈。监控整个服务流程,研究员工的满意度和顾客的满意度,作为以后战略制定的基础。 Moira Clark等人按照管理的一般流程(分析、计划、执行、控制)对关系价值链的运作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描述,基本勾勒出关系营销实践运用的框架(见图3)。 但是,Moira Clark等人提出的模式有些地方还存在着逻辑混乱、遗漏和重复的弊病。比如,数据库营销的内容应该归在运作体系中,而不是细分与定位的部分,缺少关系营销策略(尤其是关系定价)的内容;第四步的内容实际上也是顾客满意度研究的范畴。 基于这些问题,Payne教授1995年再次谈及关系管理链时,对它进行了重新规整: (1)在模型中明确提出了顾客价值链的概念,避免了以前将服务与其他4P过分分割的狭隘视角,因为顾客的价值是靠服务与其他营销工具一起创造而得的,而不单单只是服务的功劳。 (2)强调以顾客价值为细分基础而不仅仅是服务偏好。 (3)将对已交付的价值进行的分析归入评价和反馈部分,使得流程更清晰、简单。 (4)Payne教授也提到了企业需要将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化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关系经理”的出现以及对他们的授权、激励与监督。这个话题的出现,表明关系营销的运作研究已经直接锲入企业的微观层面,开始与企业在具体运作中出现的问题直接结合起来(见图4)。 另外,Evert Gummesson,Martin Christopher, David Ballantyne等人也在关系营销运作模式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其中,Evert Gummesson将关系分为五大类30种,并设想了一个虚拟的组织,这个组织依托关系而生存。从实体上来看,它可能非常小,但从关系网来看,它非常大。Evert Gummesson认为这种组织是以后发展的趋势。 六、分支研究的相关情况 在各成体系的、分散的研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果。如:James W.Cortada(1999)等人提出的持续的顾客价值管理流程;Patricia B.Seybold(2000)、Valarie A.Zeithaml(1996)等人从财务的角度计算顾客价值的方法;Barbara Bund Jackson(1985)和Nigel Campbell(1990)从战略的角度对关系的分类,Leonard L.Berry (1985)和Payne(1999)基于客户服务的市场战略细分的研究;Leonard L.Berry(1983)提出的五种关系营销策略,David E.Bowen(1992)、Jane Pickard(1993)、Leonard A.Schlesinger(1991)在服务授权方面的研究;G.Lynn Shostack(1985)和Valarie A.Zeithaml(1996)对服务接触界面的研究。 还有大量关于内部营销和流程再造方面的文献。 七、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我们觉得可以在Payne教授关系管理链的框架下,进行深入的、策略化的研究。 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研究的主要命题是:企业(尤其是服务型的企业)怎样通过服务的提供来保持客户。这个命题的深入必然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了解客户的价值链,包括顾客的价值偏好和期望。(2)开发让客户感觉有价值的服务内容。(3)以最小的成本将这些服务“有质量”地传递给客户。(4)将以上的行为程式化,持续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5)监控以上进程的运作与变化。其中,客户价值管理和客户服务进程管理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希望有所突破的地方。 客户关系论文: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 摘要: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是客户关系管理(CRM)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与营销。在这些方面,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比中西部地区的商业银行先走一步。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对调整农业银行乃至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结构,适应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对优良客户的竞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深圳、江苏、苏州三地农行的基本情况 (一)综合经营实力强。截至20__年底,深圳分行各项存款390亿元,较上年增幅26%;贷款为262.3亿元;外币存款67397万美元;国际业务结算量33.7亿美元,外汇结算收益4567万元人民币,全行实现利润8亿元。江苏省分行营业部各项存款270亿元;各项贷款129亿元;实现利润3亿元。苏州市农行各项存款500多亿元;各项贷款270亿元;不良贷款占比8%;国际业务结算量80.6亿美元;实现利润6亿元;各项经营指标在同业市场名列第一。 (二)业务结构调整快。三地农行根据区域经济金融环境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自身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如深圳分行个人业务类信贷资产达90多亿元,占全部信贷资产的1/3以上。苏州市农行围绕发展国际业务,在机构设置、资源分配上紧跟外向型客户,其业务收入的60%以上来自于国际业务。 (三)客户营销体制新。按照“全面面向市场和客户原则设置机构”的要求,三地农行着力加大了前台部门直接营销的考核力度。一级分行前台部门既做“自营”业务,也履行系统管理职能,从而真正实现了全行上下联动营销。如深圳分行公司业务处既承担客户调查和系统管理的职责,又自营管理了40余家客户的36亿元贷款。 (四)实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分层营销策略。三地农行不仅对公司类客户进行了细分,还强化了对个人VIP个人客户的重点营销。如深圳分行设立4家金牛理财中心,在营业柜台设置了33个贵宾室和71个大户窗口,对个人存款超过10万元的和超过100万元的个人都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在农行营业大厅不同的窗口办理业务,并享受不同的服务待遇。 二、客户关系管理的措施与经验 (一)根据客户关系管理的需要调整公司类批发业务的营销体系。 1.明确界定前后台业务部门的职能,形成前后台部门良性互动的支持关系,提高营销层次和经营水平。如深圳分行重新调整了分行内设机构,推进机关职能转变,使分行从后台走向前台,不仅承担系统管理职能,而且承担直接经营的任务,前台处室直接面向客户提供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等综合服务,形成分、支行共同面向市场,支行间联合发展的整体竞争格局。 2.在细分市场和客户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客户实施差别化、个性化的营销和服务策略。如苏州分行根据信用状况、规模大小、财务指标、产业前景等将客户细分为黄金客户、重点客户、优质客户、一般客户、限制客户、淘汰客户。在此基础上,实行不同的贷款审批和计划管理政策。如对黄金客户贷款计划随报随批;对重点客户的贷款计划事先报告、优先安排;对优质客户贷款计划只有通过存量结构调整,用清降计划进行安排;对调整、限制、淘汰类客户信用总量只准下降不准增加。 3.一级分行直接经营和管理重点客户,实行扁平化管理。如深圳分行对40余家黄金客户的36亿元贷款直接上收到公司业务处管理,并把贷款日平均增量、收息额度、对公存款日均余额、国际结算量、利润额等指标纳入处长和处室员工的绩效考核并与奖励工资挂钩。 4.对公司类批发业务的贷款风险控制前移到授信环节,改变以往单纯按单笔贷款控制风险的做法。如苏州分行对客户授信这一环节非常严格,确定授信额度的主要指标是客户的实有资本金、所有者权益、上年的实际盈利水平等。这些做法比较符合国际上银行业通行的惯例,也有利于把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从单笔业务前移到对整个客户的风险控制上,同时也解决了客户的融资效率问题。 5.实行不同特色的客户经理制,建立对公司类批发业务的支持体系。 (1)对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如苏州分行将客户经理划分为高级客户经理、一级客户经理、二级客户经理、三级客户经理和见习客户经理五个等级。客户经理等级采取考试和考评相结合的办法,依据其政策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因素来确定,每年评定一次,客户经理在考试合格以前一律确认为见习客户经理,不同级别的客户经理在工资待遇、授权、分管客户的规模上区别较大。深圳分行推行的《外勤人员考核办法》,将外勤人员按当年绩效考核指标划分为助理客户经理、初级客户经理、中级客户经理、高级客户经理、资深客户经理六个等级,对客户经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年终评审调整一次。 (2)对客户经理建立科学的考核奖励办法。如苏州分行对客户经理主要考核业务拓展、工作质量、业务管理水平三大类,每一项指标又细分为多项内容。如业务拓展指标包含新增优质客户、企 业存款增长率、贷款归行率、新增外资项目、管辖客户国际结算量、新增信用卡发卡量等;工作质量指标包含有不良贷款下降、不合理信用下降、表内及综合收息率等。客户经理按不同聘任等级,实行岗位工资制,按照“以能定级、以绩定酬、拉开差距、激发活力”的原则,对考核优秀及拓展、管理客户业绩突出者,按各有关规定进行奖励,并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按客户经理等级分别核定必要的公关费用。深圳分行按照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的原则,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个方面进行等级评定和年终考核。定性指标分素质衡量指标(能力结构指标、知识结构指标)和工作态度指标;定量指标以利润指标为核心,对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考核均依据相应系数换算为利润指标进行考核,即将贷款利息收入、不良贷款变化率、一般存款、同业存款、银行卡业务、国际结算收入、国际结算量等指标按照规定的系数全部折算为利润进行考核,绩效利润指标因客户经理级别不同而不同。 (二)个人零售类业务的发展依靠产品创新和不同的营销策略。 1.对零售类个人客户进行细分,实施差别化的营销与服务。如深圳分行创办“金牛理财中心”,推出客户分层次服务办法,使理财中心成为营销零售业务的集中场所。深圳福田支行根据其“50%的储蓄存款来源于该行不到1%的大户”这一情况,为避免传统的服务方式导致劣质客户驱逐优良客户的现象发生,在理财中心推出客户分层次服务办法,将客户区分为普通客户、VIP客户、高级VIP客户三个等级(VIP客户标准为:日均存款100万元或个人资产200万元以上客户),理财中心大厅设有贵宾窗口、大户室、“一站式”个贷办理区、VIP休闲区、VIP活动区等,客户等级不同享受的服务不同。该行还将目前没有业务往来的重点公司客户的重要岗位人员以及证券大户、保险公司VIP客户、多次置业的富裕阶层、发展前景良好的公司负责人等作为潜在的VIP客户进行重点营销。 2.依托零售业务品种创新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从而调整信贷结构和客户结构。如深圳分行结合住房制度改革和社会安居工程建设推出个人住房楼盘按揭(抵押贷款),并在辖区内全面推广二手楼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金牛理财个人消费信贷套餐业务。深圳市龙岗支行,对现有的产品进行资源整合,推出了定期一本通、活期一本通、缴费一本通、银券通、卡折对转等业务品种。江苏省分行营业部推出的二手楼按揭贷款、出租车跟营贷款(出租车营运证做质押),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3.零售业务的发展与银行卡紧密结合。以银行卡为载体实现业务间的联动效应。如江苏省分行营业部20__年推出的校园卡、烟草卡、联名卡,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并与助学贷款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校园消费一卡通。同时,利用移动OS方便的划收划付功能,解决了烟草收购中个体户的款项收缴问题。 4.零售业务的发展与公司类批发业务紧密结合。如深圳市龙岗支行在支持房地产开发商时,对前期的开发性贷款用中长期流资或固定资产贷款解决,房地产商在销售楼房时,对购买商品房的业主发放按揭贷款,同时归还房地产开发贷款,商品房按揭贷款通过银行卡发放。业主人住后,再用银行卡代收水电费、电话费、物业管理费等,从而带动批发类贷款和零售业务、储蓄存款、发卡量、卡消费额和卡交易量各项业务指标的增长,实现了各项业务之间的联动效应。 (三)把国际业务经营管理作为主体业务对待,集中资源优先发展。 1.根据业务经营特点和客户资源设置不同的管理体制。江苏省分行营业部、深圳分行均单设国际业务部,是辖内外汇业务的单证处理中心、押汇业务中心,具体负责外汇业务的管理和指导。苏州分行的国际业务部是作为分行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以分行的名义直接对外经营本外币业务,同时承担对全辖外汇业务的管理职能。 2.国际业务与信贷业务的紧密互动与支持。深圳龙岗支行在各项业务考核指标中国际结算指标占到30%。对信贷管理部门的员工也有国际业务结算、外币存款等考核指标。苏州农行开办的外汇类融资品种有外汇担保项下的人民币贷款、人民币保函业务、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进口开证、福费廷、提货担保、出口退税保证贷款等。 3.国际业务部门与公司业务处、信贷管理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处在贷款营销、规模与资金安排、贷款审查与审批等方面实行良性互动,真正在具体业务和工作措施上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经营。 三、体会和建议 (一)客户分类是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 1.客户分类的基础是细分市场。各地区域内客户资源等级确定的标准,城区行与农村行不同,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新注册的客户、新准入的客户和存量客户不同,全省不应一个标准。应因地制宜,严格细分,按照不同的企业、行业制定不同的认定标准对客户分类,提供相应的服务和营销策略,实现银企双赢的目标。 2.明确客户经营的重点。随着农业银行市场定位的重新确立,经营重点逐步转移,城区行的业务经营管理重点应从清收盘活转移到开发优良客户方面,在发展中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不断壮大客户群体。 3.按照信用风险总量管理客户。对存量客户的管理应以信用总量来划分,信用总量越大,客户的风险越大,对银行的牵制作用也越大,对这样的客户不能简单地以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应根据单个客户信用总量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如果与一般客户采取相同的等级管理办法,信用等级的变化会增大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 4.区别对待新准入的客户。通过市场营销新准入的客户之间差别较大,若按照同样的标准认定新准入客户都是A级的做法,不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会造成对客户关系维护的难度。据深圳分行介绍,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刚登陆广东市场时,按照总行的标准及测算公式,其综合评价仅30多分,当年亏损达2亿多元,属于C级类客户,完全不符合农行客户支持和市场准入的要求。深圳分行在综合考虑该公司的实力及发展潜力后,不但对该公司发放了巨额贷款,而且还采用了信用放款方式,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银行对客户风险控制的重点必须前移而非后置。 严格授信管理是控制风险的基础。强化风险管理应该从信贷后台向前台转移,客户的授信业务在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授信额度必须根据客户的有限责任来确定。现行的授信指标体系过多依赖企业财务报表的做法是不十分科学的,与国际银行业的惯例也有所差别。对公司类客户,各级贷审会审议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对客户的综合授信,而不是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每一笔具体的贷 款或项目的资料审查和审批上。在客户授信额度内,分业务品种和贷款权限办理具体业务,尽可能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以适应当前客户竞争白热化的需要。 (三)一级分行直接经营重点黄金客户是提高营销层次和服务水平的关键。深圳分行从20__年开始将公司业务处推向前台,除进行系统管理之外还有自营近36亿元贷款的任务。农行许昌分行在20__年年初成立了“优良客户服务中心”,从全辖筛选出27家优良客户,纳入客户服务中心直接管理,由市分行有关科室分别负责贷款的调查、审查和审议职责,提高了经营层次和工作效率。 (四)外汇类客户是调整农行客户群体结构的“突破口”之一,必须高度重视国际业务的发展。 1.提高对国际业务的认识。从三地农行的发展来看,国际业务是农业银行的一项主体业务,不应仍放在中间业务的地位上去认识;国际业务快速发展才能适应加入WTO后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市场竞争需要;外汇类客户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反应能力、管理者的基本素质等方面普遍较好,是各家银行重点争夺的客户;国际业务具有投资小、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是农业银行效益的增长点。因此,我们认为,各级行管理者对国际业务发展的忽视可能会带来农业银行发展战略上的决策失误,后期的纠正将会付出更高昂的代价。 2.国际业务的发展亟待上下级行联动、行内部门之间联动、本外币业务联动。客户与银行的关系是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每一个客户的每一笔业务都涉及诸多部门。因此,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分、支行联动、业务部门联动才能为客户搞好服务,任何一个部门、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我们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有些大的系统客户和公司客户,如果总行、省分行自上而下的营销,会降低基层客户营销工作的压力和营销成本。在资源配置上,要彻底打破人为的地域界限,对好客户、好项目,都能及时得到全省农行资源的集中支持。在业务创新上,也需要各部门配合,将已有的产品资源整合,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 3.国际业务金融产品的业务流程需重新设计,不能和人民币业务等同起来沿用一种模式。农业银行与其他银行比较起来,国际业务发展能提供的金融产品相对较少,如果国际业务部提供的金融产品如打包贷款、押汇贷款、出口退税贷款等和人民币客户的一般流动资金要求一样,就失去了国际业务金融产品的特点,影响农行对客户的吸引力。在资金和规模上保障外汇业务产品实施的政策力度不够。如目前出台的有些信贷政策忽视了外汇业务的特点,将信贷规模分为自主类、引导类、专项等几种,但对外汇业务新增信贷规模的规定模糊,增加了下级行操作难度,使外汇业务的发展受到信贷规模的限制。南京爱立信公司从国内银行转移到花旗银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国内银行提供的包买应收款业务与花旗银行相比,没有灵活性。 4.加快国际业务新产品的引进、营销和推广。目前,河南省农行急需引进和开办的是西联汇款业务、福费廷业务、代客外汇买卖业务。亟待引进的国际业务软件是从省行到县支行的三级外汇业务处理系统。 (五)个人零售类业务是亟待加强的一项主体业务。 1.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开发和设计个人业务产品,解决目前金融超市内个人金融产品同构化现象。当前,河南省农行个人业务发展较快,但与三地农行相比还有差距。主要原因是金融超市内的产品全国一样、全河南省一样,同构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分地区、分客户、分类型的个人业务金融产品。因此,要抓紧解决这一问题。 2.个人业务类的金融产品创新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以银行卡为载体。网络银行的发展在南方三地农行已初显端倪,也是农业银行竞争的重要工具。如三地农行普遍设立的自助银行服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企业银行、客户呼叫中心等为客户提供了周到、快捷、高效、安全的服务。网络银行的发展带来新的业务产品、新的结算手段、新的中间业务等,这一切均离不开科技和银行卡的支持。 3.对零售业务客户进行分类管理。据调查:我国不足20%的人掌握了社会上80%的财富,这为银行的个人业务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系统客户、业务的增加,大大加剧了窗口服务的业务量,原有的服务方式可能导致对优良客户的服务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对零售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和服务十分必要,从而满足客户高品质生活和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4.加强对个人业务的营销和管理。目前,农行的个人业务除个贷产品在金融超市集中办理以外,一般的个人业务在窗口办理,这种管理方式不能为大户提供差别化的服务。尽管目前还没有能力在每个网点设立贵宾室、大户室、理财室,但是,在城区行有条件的网点可以设置贵宾窗口,或对优良客户发放贵宾卡,提供员工接待、业务指引、通知服务、免填单服务、利率优惠等不同于一般客户的特殊待遇,满足优良客户快捷、安全、保密、自尊心理的需要,从而维护和稳定客户。另外个人业务产品的营销和宣传方式除在金融超市和营业窗口发放农行的个贷产品宣传折页外,可在郑州召开大型的金融产品推介会、新闻会等多种高层次的营销活动,展现农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新形象。 (六)加强农行客户经理队伍建设,由当前的产品经理向真正意义上的客户经理转变。 1.严格挑选客户经理。在全省农行系统公开招聘;在社会上公开招聘有一定特殊关系资源的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客户经理。 2.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利润为核心,加大对客户经理的考核与奖励力度。 3.对客户经理要按特殊人才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尤其是对那些有客户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的客户经理在费用开支、交通通讯工具的配备、工资奖励政策等方面要有差别。 4.强化对客户经理的培训,使客户管理逐步从产品经理向客户经理转移。以河南省农行系统为例,目前的客户经理大部分是从信贷人员演变而来,只能起到信贷产品经理的作用,在专业教育背景、业务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公关能力、外在形象等方面远远不能达到商业银行对客户经理的要求。因此,必须及早对客户经理进行专业系统培训,包括选送一批有潜力的客户经理到国内大学进行半年以上的专业学习和系统训练,使产品经理向客户经理转移,这是当前客户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七)在业务创新和业务发展上必须强力推 进思想解放。 1.推进思想解放的基础在于明确差距,人人皆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2,强化全体员工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的关键在于必须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强力推进干部管理制度和用人机制创新,建立固定的干部能上能下、淘汰流转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机制和多元化的薪酬分配框架。在收人分配和薪酬上必须拉开距离,在工资总额指标控制的条件下,可以把长期培训、出国考察等作为奖励;在指标体系设置中突出利润总额和人均利润。把利润作为对一个行整体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符合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也有利于基层农行在业务安排上树立长期发展的观点,单个的指标增长并不能说明一个行整体业务的发展。“文秘站”版权所有 3.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尽快成立黄金客户服务中心,并单独作为一个经营部门,对中心内的员工向全省公开招聘,将全省一批优良客户统一集中到省行管理和经营,由省分行统一客户授信、统一贷款审查、统一客户营销、统一培训人力资源,从而降低营销成本,有效整合系统功能和资源,提高经营层次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省分行在业务经营中的龙头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营重心上移。前后台的部门在相互制约的同时,更要注重业务传导效率。前台部门可作为经营部门不再纳入机关编制管理,而是作为由行长直接领导的直属业务经营部门,员工和客户经理一样完全实行绩效工资考核。信贷管理部门作为贷款的审查中心,对其要建立优良客户增长率、优良客户贷款月均增长额、对公存款月均余额、收息额增长率和国际结算量等业务发展类考核指标,并纳入绩效工资挂钩指标内严格考核。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前后台共同面向客户、提高审批效率的问题。整合资源,收缩管理环节。将城郊区支行的监督保障部门、后勤部门职责上收,由二级分行实施集约型管理,推进业务经营机构的扁平化管理。要按照“统一布局、统一营销、统一考核、统一形象宣传”的要求,对城区支行实行除财务相对独立核算以外的一体化管理,形成规模经营的合力。 客户关系论文:浅谈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 摘要: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企业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托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有效地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今天,先进的电脑网络和管理软件在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中已大显身手。它们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直接地影响到了企业竞争能力。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的新型管理机制。本文从CRM的产生与内涵谈起,侧重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论述了CRM对传统企业的冲击和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模式以及如何实施CRM。联系当前实际,分析了企业客户服务水平在电子商务时代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方面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企业 客户关系管理 电子商务 实施 一、CRM的产生、特点及内涵 (一)CRM的产生 CRM的产生是市场与科技发展的结果。在社会的进程中,客户关系管理一直就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其重要性不同、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现代企业理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以生产为核心到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再到现在的以客户为中心,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以数码知识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开发客户资源和保持相对稳定的客户队伍已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CRM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并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策略的核心。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关系管理的新特点 在传统条件下实现客户关系管理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客户信息的分散性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业务运作的独立性,基于因特网的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完整的收集、分析、开发和利用各种客户资源的系统,它的新特点有: 1.集中了企业内部原来分散的各种客户数据形成了正确、完整、统一的客户信息为各部门所共享; 2.客户与企业任一个部门打交道都能得到一致的信息; 3.客户可选择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等多种方式与企业联系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因为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是高度集成的; 4.客户与公司交往的各种信息都能在对方的客户数据库中得到体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5.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准确判断客户的需求特性,以便有的放矢的开展客户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三)CRM的内涵 所谓CRM是指通过管理客户信息资源,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密切关系的动态过程和经营策略。CRM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哲学,对其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理解。 1.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包括最终客户、分销商和合作伙伴)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现在是一个变革和创新的时代,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而且仅仅一步,就可能意味着成功。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工具。在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时,不可避免地要对企业原来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变,创新的思想将有利于企业员工接受变革,而业务流程重组则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在互联网时代,仅凭传统的管理思想已经不够了。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手段,它触发了企业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的重组以及整个社会管理思想的变革。所以,客户关系管理首先是对传统管理理念的一种更新; 2.客户关系管理又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通过向企业的销售;市场和客户服务的专业人员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并强化跟踪服务、信息分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协同建立和维护一系列与客户和生意伙伴之间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使企业得以提供更快捷和周到的优质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营业额;另一方面则通过信息共享和优化商业流程来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3.客户关系管理也是一种管理技术。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它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提供了一个业务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使企业有了一个基于电子商务的面对客户的前沿,从而顺利实现由传统企业模式到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企业模式的转化; 4.客户关系管理并非等同于单纯的信息技术或管理技术,它更是一种企业商务战略。目的是使企业根据客户分段进行重组,强化使客户满意的行为并联接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过程,从而优化企业的可盈利性,提高利润并改善客户的满意程度。具体操作时,它将看待“客户”的视角从独立分散的各个部门提升到了企业,各个部门负责与客户的具体交互,但向客户负责的却是整个企业。以一个面孔面对客户是成功实施CRM的根本。为了实现CRM,企业与客户连接的每一环节都应实现自动化管理。 二、CRM给传统企业带来的冲击 随着CRM的迅速发展,许多公司发现当用户需求成为商业流程的中心时,“传统”的企业运营方式在很多地方产生了不协调,这些不协调妨碍了CRM发挥出完整的效力。因为CRM直接从“客户接触点”开始为企业管理换了一种思维方式,它也往往成为企业走向电子商务的第一次尝试。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经常让企业目不暇接,要跟踪评估客户就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企业开始感受到不同寻常的冲击。 (一)来自营销方面的冲击 过去用户只能被动地听取介绍,通过大众媒体进行的广告促销如果能够树立起独特的产品形象,就有可能成为最热门的商品。企业不必考虑每个客户的专门需要,只要能保持在电视和报纸上经常“曝光”就可以树立并保持自己的品牌。而实施CRM后则能够就指定的消费群体进行一对一的营销,用户往往是主动的,而且成本低,效果好。 (二)来自竞争对手的冲击 美国东北航空公司曾经是一家规模颇大的航空企业,拥有不少条航线和飞机的固定资产,但在80年代不得不宣布破产。其倒闭不是因为服务质量或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因为当其它航空公司纷纷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让全国各地的旅游商可以实时查询、订票和更改航班的时候,东北航空公司没有这么做。很快他们就发现在价格和服务方面无法与其它航空公司竞争。别的航空公司及时向客户提供折扣,或在更改航班的时候通知客户,保持每次飞行的客满率,而他们仍然要用昂贵的长途电话方式人工运作。等他们决定投资订票系统的时候为时已晚,最后不得不以倒闭告终。 (三)来自企业内部的冲击 无论是像Amazon这样的新型网络企业,还是像Ford这样的致力于网络化改造的传统企业,网上客户的要求并不仅仅是信息交换,最后仍然要落实在产品和服务上,这就要求企业流程要能够在制造、运输、售后服务等各方面与加速流通的用户信息相匹配。通过互联网和电话与企业进行交流的用户往往更加没有耐性,他们要求电子邮件能够立刻回复、订单可以及时查询、更新修改都要能够及时办到。 (四)来自科技的冲击 为了让用户更满意,同时保持批量生产带来的低成本和高效率,长期以来人们进行了多种尝试,包括进行市场细分、不断吸收用户反馈、设计可调整流水线和运用自动控制技术等,但直到今天,这些努力都没有达到惊人的成效。主要是由于差异过大,要让产品做到“完全适合你”、“为你定制”,用户和企业之间必须进行不断的、迅速的“一对一”的信息交换,在网络未出现之前,这只能是幻想。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展开,以“量身定做”为主要特征的批量定制迅速得到发展,正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得到应用,而CRM则是专门为此服务的软件系统。 三、客户关系管理带给企业的主要优势 (一)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在降低成本方面,客户关系管理使销售和营销过程自动化,大大降低了销售费用和营销费用。并且,由于客户关系管理使企业与客户产生高度互动,可帮助企业实现更准确的客户定位,使企业留住老客户,获得新客户的成本显著下降。在增加收入方面,由于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实现交叉销售,可带来额外的新收入来源。并且,由于采用了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更加密切与客户的关系,增加订单的数量和频率,减少客户的流失。 (二)提高业务运作效率 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企业内部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使业务流程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使用业务处理的时间大大缩短,员工的工作也将得到简化,使企业内外的各项业务得到有效的运转,保证客户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得到满意的服务。所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节省企业产品生产、销售的周期,降低原材料和产品的库存,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大有帮助。 (三)保留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 客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企业进行交流和业务往来,企业的客户数据库可以记录分析客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向每一位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产品和服务,而且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交易记录提供不同层次的优惠措施,鼓励客户长期与企业开展业务。 (四)有助于拓展市场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有对市场活动、销售活动的预测,分析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成本,利润数据,并对客户分布,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做出科学的预测,以便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五)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 每一个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客户群,如果能对客户的伸层次需求进行研究,则可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用的客户数据,只要加以深入利用即可发现很多客户的潜在需求。 四、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实施 (一)电子商务网站上的客户关系管理 电子商务离不开因特网,网站是电子商务中企业与客户进行联系的特殊且重要的平台和沟通工具。网站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厂商与最终客户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作为客户,可以通过网站直接向厂商咨询信息、投述意见,发表看法;作为厂商,则可以利用网站实现向客户提出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另外,企业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信息,加快了信息传递、加快了商流的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了企业与客户(包括潜在客户)之间的新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才使电子商务具有如此旺盛、鲜活的生命力。为了和客户沟通,在电子商务中采取的措施: 1.电子邮件链接,便于客户和网站管理者通过邮件联系。邮寄目录,请客户签署邮寄单。让所有在邮寄单上的人及时了解你所提供的最新产品,为了把客户放在邮寄单上,在做第一次交易的时候询问客户的电子邮件地址,可以提供给他们两种选择,一种是明确列在邮寄单上,一种是不明确的,一旦有了地址,勾画出他们的购买行为,就可以传送适当的信息了。不久就会感受到顾客反馈的信息; 2.网络社区,培养稳定的客户群。社区建立的原则基于基本的心理学常识,人类不喜欢改变,不喜欢决策。一旦他们寻求某种大目标的时候,就会融入到一个团体中去,他们不愿意轻易放弃。考虑到客户第一次决定购买你的产品的难度,如果使下一次购买的障碍尽可能的低,他们就会非常满足,创造一种环境,让客户在其中培养良好的感觉,认识到他们是被理解的,成为了一种强势集团的成员;运用电子公告板,供客户在网上公开发表意见。通过邮件列表,定期或不定期向不同的客户群体发送不同信息;网上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消费倾向的变化;网上呼叫服务,及时解答客户的问题和投述; 3.客户购物专区,存放每一个客户的购物信息,便于客户跟踪、查询订单的执行。与顾客进行成功互动的一个先决条件是:需要向客户提供其购物全过程的全面情况,以推动他的购买决策。应当非常明确地告诉客户何时预定,一旦预定了商品,就要告诉它的价格。这中说明应该包括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这样,提高了购物过程的透明度。 (二)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 1.CRM系统的实施必须要有明确远景规划和近期实现目标。管理者制定规划与目标时,既要考虑企业内部的现状和实际管理水平,也要看到外部市场对企业的要求与挑战。只有明确实施CRM系统的初始原因,才能给出适合企业自身的CRM远景规划和近期实现目标; 2.高层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高层管理者对CRM项目实施的支持、理解与承诺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缺乏管理者支持与承诺会对项目实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使项目在启动时就已经举步维艰了。要得到管理者的支持与承诺,首先要求管理者必须对项目有相当的参与程度,进而能够对项目实施有一定理解。CRM系统实施所影响到的部门的高层领导应成为项目的发起人或参与人,CRM系统的实现目标、业务范围等信息应当经由他们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3.让业务来驱动CRM项目的实施。CRM系统是为了建立一套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服务体系,因此CRM系统的实施应当是以业务过程来驱动的。IT技术为CRM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但CRM真正的驱动力应来源于业务本身。CRM项目的实施必须要把握软件提供的先进技术与企业目前的运作流程间的平衡点,以项目实施的目标来考虑当前阶段的实施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任何一套CRM系统在对企业进行实施时都要做一定程度上的配置修改与调整,不应为了单纯适应软件限制而全盘放弃企业有特点、有优势的流程处理 4.有效地控制变更。项目实施不可避免地会使业务流程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到人员岗位和职责的变化,甚至引起部分组织结构的调整。如何将这些变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如何使企业内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认同并接受这一变化,是项目负责人将面临的严重挑战。新系统的实施还需要考虑对业务用户的各种培训,以及为配合新流程的相应的外部管理规定的制定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列入到变更管理的范围之中; 5.项目实施组织结构的建立。项目组成员会由企业内部成员和外部的实施伙伴共同组成。内部人员主要是企业高层领导、相关实施部门的业务骨干和IT技术人员。业务骨干的挑选要十分谨慎,他们应当真正熟悉企业目前的运作,并对流程具备一定的发言权和权威性,必须全职、全程地参与项目工作; 6.明确项目人员的奖惩制度。CRM实施过程中会发生人员流动,也会出现工作人员的效率不高、情绪不积极等情况。针对上述情况,要求项目组在建立项目小组和人员定位时,一定要在企业内部达成共识,防止在项目实施其间对人员的随意抽调。同时,还必须对项目组成员的职责分工有明确定义,将每项任务落实到人,明确对个人的考核目标,对优秀人员予以奖励,不能完成任务的予以处罚。 总的说来,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CRM虽然仅仅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子集,但是它把客户放在了核心位置。企业实施CRM,必须补上过去落下的“功课”——它要求企业更了解现存和潜在客户,要求企业能够准确及时地判断竞争对手的行为,要求企业能够追赶得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尤其要求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够适应这些变化。如果一个企业可以很好地吸收CRM理念,会看到在利润、客户忠诚度和客户满意度等多方面的提高,对未来的整体性的“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也就更有准备。 许多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表明:在电子商务发展时代,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强劲动力,只有客户关系管理的成功,才有电子商务的成功,也才有企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客户关系论文:论银行和客户关系中的抵销权 银行和客户之间经常是经常存在债权债务的复合关系:一方面当客户在银行开立帐户,将钱“存入”银行时,实际上是将所有权转移给了银行,同意银行对该资金进行运用,银行是客户的债务人。当客户银行获取贷款时,银行则成了客户的债权人。 在银行和客户之间,最基本的法律关系是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在这种债的关系中,银行和客户之间的权利及责任构成了银行与客户交往的基础。在银行和客户互为债权人的情况下,银行为降低贷款风险,往往将两个债权互为抵销。银行的这种抵销权的行使,不仅仅是为了简便清偿,而是已经成为银行保障其债权的重要方式。本文将就银行和客户关系中的抵销权问题做一简要论述,以有利于银行正确行使抵销权来维护其债权的安全。 一、我国目前的抵销制度 在我国《合同法》颁布以前,我国的法律及司法解释少有关于抵销的规定,其中《企业破产法》第33条仅对企业破产中的抵销权做了规定:“债权人对破产企业负有债务的,可以在破产清算前抵销”。而1999年颁布实施的《合同法》对抵销给予了全面的规定。根据《合同法》第91条第3项的规定,我国目前将债务相互抵销是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原因之一。 (一)抵销的概念和种类 所谓抵销,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时,各自以自己的债权来清偿债务,而使其债务与对方债务在对等额内消灭。 抵销可分为单方抵销、合同抵销、和判决抵销。我国《合同法》规定了单方抵销(第99条)和合同抵销(第100条)两种。 1、判决抵销 判决抵销是指人民法院通过判决将双方当事人互负的债务予以抵销。一般发生在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债务人以另一方对自己也有负债为由予以抗辩,由法院通过判决或裁定使双方互负的债务抵销。我国合同法对判决抵销没有规定,在这里我们也不做详述。 2、单方抵销 单方抵销也称法定抵销,是指由法律规定抵销的条件,当这种条件成就时,依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效力,双方当事人在一定额度内的债权债务相互消灭。依当事人一方意思表示就可以发生抵销的效力,称为抵销权,属于形成权。 根据《合同法》第99条的规定,当事人单方行使抵销权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第一,当事人互负债务、互享债权。只有在当事人对于对方既负有债务,同时又享有债权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抵销,只有债务而无债权或者只有债权而无债务则不能发生抵销。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既可以是一个合同中的,也可以是几个合同中产生的。 第二、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债权人要在清偿期届至时,才能现实地请求清偿。如果一方债务未到期,而允许对方抵销的话,就等于在清偿期届满前强制债务人履行,牺牲了其期待利益,显然也是不合理的。所以只有当事人债务均已到期的情况下方可抵销。 第三、当事人互负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正因为如此,抵销多适用于金钱或者代替物债务以及其他种类的债务较多。 第四、按照合同性质或者法律规定不得抵销的,当事人不得抵销。依合同的性质,非清偿不能达到债的目的者,如相互抵销,既会违反成立债的本旨,故此类债务必须相互清偿,不得抵销。例如不作为的债务、提供劳务的债务以及以智慧成果为给付标的的债务,即使是同种类标的,因其性质也不得抵销。法律禁止的抵销主要包括法律禁止扣押的债权,债务人也不得主张抵销,例如劳动报酬、抚恤金等。 第五、主张抵销的当事人,即行使抵销权的当事人应当通知对方,抵销自通知到达对方当事人生效。单方抵销是互负债务的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单方作出意思表示将自己的债务同对方的债务抵销,从而发生在相等的额度内消灭债权债务关系的效果。因此,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主张抵销的一方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当事人。只有通过通知手段,才能达到抵销权的效力。但是,抵销生效后,双方债务消灭的效力溯及到抵押权发生之时。 第六、抵销的通知不得附条件或者期限。因为附条件或者期限使抵销在通知到达时当然生效,这就使抵销的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并且也给对方带来不合理的负担。 3、合同抵销是指双方当事人在互负债务的情况下,订立抵销合同,抵销彼此互负的债务 合同抵销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体现,当事人可以约定抵销的内容而不必拘泥于是否符合法定抵销的条件,特别是法定抵销关于标的物种类、品质的限制。但是当事人合同抵销也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具体的说就是合同抵销的前提也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之间互负到期债务,而且这种债权债务必须是合法有效的。在合同抵销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必须协商一致,实际上也就是订立一个新的抵销合同,因此,当事人协商抵销的过程,应当符合合同法关于合同成立的规定。 (二)、抵销的功能 抵销作为一项民法制度,其功能之一在于简便债的清偿。当事人通过抵销消灭相互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节省了履行的交换,降低了交易成本;其二为抵销具有担保债的履行的功能,可以确保债权的效力。即在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时,一方当事人因财务恶化或其他原因只行使自己的债权,而不履行自己所负的债务时,对方当事人因为得不到对等履行而失去利益上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当事人行使抵销权,可以迅速获得债权的满足,从而避免损失。 二、银行对客户行使抵销权的前提和必要性 (一)、银行对客户行使抵销权的前提 银行和客户之间具有债权债务关系的相互性是确立银行对客户具有抵销权的前提。要明确银行抵销权的前提首先就要明确客户在银行帐户上的存款的性质。但是很多人对客户在银行帐户上的存款有着一种常识性的误解,即将客户帐内的资金视为客户的当然财产,客户对其拥有的所有权。实际上,客户对其在银行帐户上的资金并不拥有所有权。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接受存款是其一项主要业务。客户在银行开立帐户,将一定数额的存款存入银行在银行叫负债业务 。在客户和银行之间的存款关系中,客户将一定数额的货币交给银行,由于货币是特殊的种类物,在交易上可以互相替代。该特征使对货币的所有权和占有权是合一的。对货币合法占有,就推定为对货币的所有,不存在对其他物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情况。在银行客户与银行的存款关系中,银行客户对吸收存款的银行只享有请求返还同种类同数量货币的债权,而不能享有对该存款代表之货币的所有权。存款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货币,只是可以要求支付货币的债权 。虽然我国法律规定银行对客户帐户上的资金不能任意处分(如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非法查询、冻结、扣划个人储蓄存款或者单位存款,对存款人或其他客户造成财产损害的,商业银行应当承担支付迟延履行的利息以及其他民事责任。),但是银行接收客户存款后,不会百分之百的将这些资金存入金库或中央银行。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信用单位,法律并不禁止其对客户存入的资金合法进行运用,而且银行的主要业务就是运用这些资金进行信贷活动等资金运做以谋取合法的利润。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只需在中央银行上缴一定比例的法定准备金和备付金,其余的资金就是银行可以自己运用的资金。 客户在银行存款的债权性质,在我国司法界也得到了确认。1997年12月13日公布施行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针对人民法院处理因存单质押产生的纠纷案件遇到的新问题,1999年1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庭庭务会对存单纠纷案件审理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讨论中“一致认为由于存单性质为债权凭证,表明存单持有人对出具存单的金融机构享有一笔债权……” 明确了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存款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在银行和客户互负债务的情况下,银行与客户之间就存在债务关系的相互性。基于这种相互性,同时,这两种债务的标的物都是给付一定的金钱,其标的物是相同的,我国法律也没有规定不得抵销,银行在一定条件下行使抵销权就成为可能。 但是应该看到,客户在银行的存款是债权债务关系,在我国法律上尚缺乏更加明确的规定,这也是大多数人对存款的性质存在模糊认识的原因,这一问题在我国今后需要在立法工作中尽快予以解决。 (二)、确立银行抵销权的重要意义 确立银行抵销权的重要意义在于保护银行债权的安全。债权作为法律观念上动态的权利,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债权的安全已经成为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从前几年的“三角债”到现在的“执行”难,都反映着债权在我国现阶段的困难处境。这种债权实现的困难,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尤为严重。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主要资产就是对客户的贷款,是一种典型的债权。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存在着“放贷容易收贷难”的情况,加之执行难,即使银行通过向法院起诉获得胜诉的判决,也不一定会取得满意的结果。目前,我国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高,已经成为困绕银行的一个主要问题。 债权的困难,有市场发育不完善的问题,有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带来的问题,有政策上的原因,有道德风险的因素,也有法律制度及司法工作中的问题。对于我国目前存在的债权安全性问题,也应该从多个方面予以解决。目前,我国法律制度对债权人保护不足,法律规则给予债权人保障债权安全的措施不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债权人缺乏自行救济的手段。 抵销除了简便债的清偿功能外,还有担保债的履行的功能。正是抵销的担保功能,能够使债权获得较强的保障。在我国目前对债权的保护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况下,为保障银行债权的安全,就应当承认银行对客户的抵销权。在债权未获清偿的情况下,只要法律允许,债权人应当可以行使任何救济权利。 抵销权具有明显的私力救济的性质。现代法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权利受到损失而失衡使,由私力救济向公力救济的转换 。私力救济在国家权力足够发达时,便应限制使用。但是,国家公权力也有力不能逮之处,“执行难”就是极好的例证。加之私力救济素有主动、及时、便捷的特点,因此,私力救济在民事权利的救济与保护领域也有一席之地。由于私力救济依赖当事人一己的判断,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任意性和非程序性的特点,法律的最终追求就是将抵销权的这一私立救济手段予以合理的限制,将其运用置于合理的范围之内,赋予抵销权程序及实体上的合法性。 另一方面,保护债权人的抵销权也不会给对方造成什么的的负面影响。因为其本身对银行负有到期债务,银行行使抵销权清偿双方的债权债务,只是简便了债的清偿。而对于其他银行客户,由于抵销权的行使具有相对性,即只是针对在银行负有借款债务的相对人,抵销权的行使也不会对其造成负面的影响。由于银行行使抵销权使其债权的安全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减轻金融风险。反而也就增强了其对其他客户的清偿能力,有利于其他客户在银行的权益得到了更加有力保障。 鉴于抵销权的具有较强的的担保债的履行的功能,以及我国对债权保护的实际状况,确立银行的抵销权以及在合理范围的运用,对于保护银行的债权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三、银行在抵销权适用中的具体问题分析。 在银行和客户的关系中,抵销涉及三种场合:一是日常经营中为减少银行债权风险的抵销;二是法院对客户在银行的存款采取查封及扣划措施时的抵销权。在我国,由于法律对抵销权的规定还不够详尽,银行行使抵销权还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就其中重要者做一简要论述。 (一)、银行扣款还贷的性质 银行在日常经营中直接用客户帐户上的存款偿还贷款,其性质应当属于抵销。在银行经常发生的贷款业务中,客户在银行贷款的同时都要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在贷款到期后,客户大都要通过其在银行开立的帐户还款,一般形式是银行直接在客户的存款帐户上直接扣收即可。银行可以直接扣收客户存款帐户上的存款,在双方签定的贷款合同内一般也都作了约定。贷款,在银行属于资产业务,存款,在银行属于负债业务 。在客户的资产负债表上,银行存款是资产,贷款是负债。在这一关系中,并没有现金的往来实际发生,银行只是在贷款和存款帐上做帐务处理;客户在接到银行的扣款通知后,也只是进行相应的帐务处理即可。 按照抵销的原理,银行用对客户的负债清偿到期债权,符合抵销的特征。这种行为也应当受法律有关抵销的规定的调整。在银行和客户签定的贷款合同中有约定银行可以直接在客户的存款帐号上扣收存款的,其性质是在借款合同中进一步明确了银行的抵销权。由于其具体行使时仍是依据单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双方的债权债务消灭,仍然属于法定抵销,应当符合根据《合同法》第99条的规定,履行通知对方的义务。目前,银行的通知一般都是将收款回单放入客户的回单箱内由客户领取并作为计帐凭证。因此,自客户取得回单时抵销生效,其效力追溯到银行扣款发生时。 (二)、银行不同分支机构债权的抵销 分支机构经营是银行经营的一个重要特点,银行的分支机构在总行授权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由于银行的分支机构在业务经营中的相对独立性,使其获得了相应的权利,在一定程度及一定事项内,分支机构被视为独立的机构。如银行的分支机构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分支机构经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于银行整体而言,一个客户既是甲分支机构的债权人,同时又是乙分支机构的债务人;既是甲分支机构的债权人及债务人,同时又是乙分支机构的债权人或债务人;客户既是甲分支机构的债权人及债务人,同时又是乙分支机构的债权人及债务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从内部对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进行考察,各分支机构的债权债务均由自己承担,而不是与其他分支机构的债权债务相混淆。如果银行的一家分支机构不能履行已经判决的债务,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应当逐级履行直至总行;如果总行的财产仍不足承担履行责任,法院可执行其其他分支机构的财产。 在银行的分支机构各负其债的情况下,一个客户对一家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同时拥有债权、负有债务的,银行能否以一个法人整体的身份出现,将一个分支机构对客户的债权与客户对另一家分支机构的债权相互抵销呢? 按照抵销的原理,在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与客户互负债务的情况下,允许银行就同一客户对不同分支机构的债权予以抵销。在我国,银行分支机构在不能履行对客户的债务的情况下,客户可以要求银行的上级机构履行,在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最终由银行作为一个法人整体承担债务。正如银行的这一统一法人体制,银行作为一个整体不论哪一家分支机构负有债务最终由银行整体承担一样,银行当然也可以作为一个法人整体享有任何一个分支机构的债权,也当然可以将一个分支机构对客户的的债权与客户对另一个分支机构的债权进行抵销。 在银行不同机构抵销权的行使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抵销权的行使是由主动抵销的分支机构作出,还是由分支机构的共同上级作出,还是由总行作出?银行分支机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银行内部,要用一家分支机构的债权抵销另一家分支机构的债务,是要由其共同上级作出决定的。但是在法人行为理论下,法人分支机构的行为可以视为法人的行为。因此对于外部,从方便抵销权的行使和保全银行债权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享有债权的分支机构即可对客户行使抵销权。 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与客户之间的债权债务抵销,应当通知客户,抵销在通知到达客户时生效,溯及以往地消灭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但是,如果银行与客户之间关于抵销有协议约定银行在行使抵销权时不需要通知的,应当尊重当事人的约定。 银行不同分支机构就同一客户债权债务的抵销,由于不同分支机构可能会不在一个地方,也就会经常涉及抵销当中的另外一个问题,即异地抵销问题。我国《合同法》对异地抵销未予规定,从《合同法》条文来看,并未规定抵销必须是同一地方的债权债务关系,那么也就是没有禁止异地抵销。从保护债权安全和方便抵销权的行使出发,也应当承认异地抵销的效力。但是如果因异地抵销给被抵销人造成额外的费用和损失的,抵销人应当予以赔偿。 (三)、银行对客户债权被冻结时的抵销 当客户在银行的存款被其他债权人申请法院冻结或被司法机关采取其他扣押措施后,银行能否将自己对客户的存款债权相互抵销呢? 这一问题实际上是抵销能否对抗冻结等司法措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282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执行中对被执行人的财产查封、冻结的,任何单位不得重复查封、冻结和擅自解除查封、冻结。这一规定是否意味着申请冻结的债权人在被冻结的存款上具有优于其他债权人的地位呢?从表面上看,该债权人似乎拥有优先权。但是仔细分析,此条规定规范的仅仅是法院的查封、冻结问题,并未涉及债权的优先性。根据同一司法解释第297条的规定,被执行人为公民或其他组织的,在执行程序开始后,被执行人的其他已经取得执行依据或者已经起诉的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清偿所有债权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参与分配。由此可见,申请冻结的债权人并不具有优先地位。 笔者认为:存款关系是客户和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就存款债权的冻结而言,其冻结的仅仅是银行对客户的债务。如果银行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那么客户的存款债权也就得不到完全清偿,也就是说客户最终得到的款项不能达到存款债权的数额。法院冻结客户的存款,限制的是客户动用这笔存款的权利,而不是限制客户的其他债权人的权利。如果银行对该客户享有其他到期债权的话,银行的抵销权作为银行单方面就可行使的形成权,不应受到法院冻结的限制。换一个角度来看,客户的存款是其对银行的债权,法院对其存款的冻结直至到以后的扣划,实际上是银行向申请人履行了对客户的债务,从而消灭了对客户相应的客户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就是说申请执行人是申请对客户享有的在银行的到期债权,银行是这一执行关系的第三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300条的规定,该第三人提出异议的,法院不得强制执行第三人的债务。银行对法院冻结的财产行使抵销权,实际上也是对该债务提出的异议,银行是在说:我欠他钱,他也欠我钱,两者相抵,谁也不欠谁了。 我国《合同法》及其他法律未对抵销对抗司法冻结等强制措施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是从法学理论上分析,应当承认银行对到期债权的抵销权可以对抗司法冻结等强制措施。 基于以银行对客户存款债权债务关系的性质及抵销担保债的实现的功能,使抵销权越来越受到银行和法律界的重视。完善我国抵销制度,更好的发挥抵销的功能,有利于银行正确行使抵销权以维护银行债权的安全,有利于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金融的稳定,也有助于经济活动中交易的增长,促进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客户关系论文:电信行业大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论文关键词]电信行业 大客户 管理 数据库 [论文摘要]在电信行业中,手工管理大客户存在诸多问题,对大客户无系统的了解和记录,本人结合软件工程方法,对大客户管理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功能划分和数据库结构设计等,实现了大客户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以及删除等功能,方便了电信公司对大客户的信息管理。 一、引言 大客户是指消费到了一定数额资金的集团用户,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的说法。在电信行业里,大客户,又称集团客户,指大型厂矿企业、机关等等电信业务的大宗客户。因为业务量大,电信商会设有专门的大客户部门负责他们的业务,是通信业务收入的主力,会提供一些优惠、方便的服务。 大客户的消费是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所以大客户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次销售,更重要的是与大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在企业与大客户之间能够不断的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弄清客户的需求以及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要了解自己满足客户的需求程度,更具实际可能,将二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有计划的,垂直的管理系统。 实施大客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的转变,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企业流程的各个环节,要求企业建立起能及时进行信息交互与信息处理的技术手段,因此,企业应系统地制订一个大客户管理的解决方案。 1.经营战略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行动。随着环境变化,企业经营战略也应有一个不断革新的过程。企业采取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是市场发展的需要。它确定了企业通过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双赢关系,走上一条既满足客户需求又使企业更具竞争力的发展道路。在这一经营战略下,企业与客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企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分配都是以满足客户需要为目标,企业在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上也应形成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并把它列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经营目标上把客户满意作为判断工作的标准之一。经营战略的制定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企业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因此高层管理者首先应树立这一经营理念。 2.组织变革是战略变革的保障。企业应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更为灵活的组织结构体系,将组织资源投入到最能满足客户需要的方面目前,企业对大客户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建立一个大客户管理系统,将有助于改善大客户管理的混乱状况。 3.传统的企业流程建立在分工基础上,把企业分为若干部门,这使得信息集成难以实现,造成客户服务的低效率。企业应从流程角度分析公司的营销、销售、服务现状,同时对大客户的运作方法进行分析,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体验其购前、购中、购后的感受,发现导致客户不满的原因。以客户需求作为流程的中心,重新整合企业流程和业务操作方法,使组织中各部门的行动保持一致性,积极投入到为大客户提供最满意的服务中去,从而提高客户服务的效率。 大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系统)可以有效地把各个渠道传来的客户信息集中在一个数据库里。在电信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共享这同一个客户资料数据库,发生在这个客户上的各种接触,无论是他何时索要过公司简介,还是他是否曾经购买或使用过的产品都记录在案,每个与这一顾客打交道的部门经手人可以很轻易地查询到这些数据,让这个顾客得到整体的关怀。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公司认为根本没必要建设大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系统),认为目前的管理手段完全适用,但如果公司想要发展,那么建立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系统)是很有必要的。由于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客户管理制度,这就决定了不同的企业需要不同的客户管理系统。本人针对电信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大客户管理手工操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公司各部门从各部门自身的利益出发,分头行动,没有建立起“成果共享”的团队意识等。通过分析和整理,对电信行业大客户服务的业务进行详细的分析,由此设计出全面完整的大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够满足其日常的使用和维护需求。 二、系统设计思路 1.组成系统的功能模块 为实现“大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有效管理大客户,整个系统从总体上分为数据输入、信息查询、资料统计、系统维护四大部分: (1)数据输入 用户档案管理:包括用户档案的增加、修改、删除等。 用户消费信息管理:包括该用户各项消费的细项录入等操作。 用户服务记录管理:包括大客户经理走访或客户来访时间登记、走访服务内容、客户个人信息变更及客户意见的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2)信息查询 用户档案查询:分别按手机号码、按姓名、按编号为索引,键入索引,便可显示客户档案基本信息,并可以观察该客户的消费记录。 走访记录查询:可以观察大客户享受的服务记录次数及相关内容,进一步熟悉客户详细信息。 纪念日查询:客户经理可根据需要输入日期,查询该日期是否为某大客户的特殊纪念日,以便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潮汕地区,最看重人情。记住客户的特殊纪念日,并及时送上公司的祝福和礼品,对于大客户服务工作将达到事半功倍。纪念日服务是提高大客户忠诚度的有效手段。 (3)资料统计 消费统计:主要是以输入客户编号为准,查询客户或一个客户群近期的消费情况。这一功能对于追踪集团客户的消费动态非常生效。 (4)系统维护 主要是对现不符标准的客户的用户记录进行删除,既提高了系统的灵活准确性又为系统节省了空间。同时,为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可对系统口令进行随时修改。 系统功能模块如下图: 2.实现技术 系统采用B/S结构,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SQL Server作为微软在Windows系列平台上开发的数据库,一经推出就以其易用性得到了很多用户的青睐。区别于Foxpro、Access小型数据库,SQL Server是一个功能完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包括支持开发的引擎,标准的SQL语言,扩展的特性(如复制,OLAP,分析)等功能。而像存储过程,触发器等特性,也是大型数据库才拥有的。我选择SQL Server,最大的原因是它与Windows系统的兼容性比较好。由于今天Windows操作系统占领着主导的地位,选择SQLServer一定会在兼容性方面取得一些优势。另外,SQL Server除了具有扩展性,可靠性以外,还具有可以迅速开放新的因特网系统的功能。 使用Powerbuilder语言开发编写系统程序,PowerBuilder是著名的数据库应用开发工具生产厂商PowerSoft公司推出的产品,它完全按照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研制设计,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中,它使用在客户机中,作为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工具而存在。由于PowerBuilder采用了面向对象和可视化技术,提供可视化的应用开发环境,使得我们利用PowerBuilder,可以方便快捷地开发出利用后台服务器中的数据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应用程序。 3.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采用典型的三层体系结构开发模式。其数据层、业务层和表示层结构如下图所示: 数据层是所有开发工作的起点,由一系列的表和存储过程组成,以处理所有的数据访问;业务层是应用程序实现业务规则和对数据层调用的场所。这一层为表示层提供功能调用,同时又调用数据层所提133供的存储过程来访问数据库;表示层用来实现在客户浏览器中显示的用户界面,是用户能看到系统的唯一部分。一方面,该层以适当的形式显示由业务层传送的数据;另一方面该层负责获得用户录入的数据,同时完成对录入数据的验证,并将录入的数据传送给业务层。 三、系统意义 具体来说,本系统有以下优点: 1、采用公司现有软硬件,结合公司运作的实际情况,建立大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将现代化的CRM管理理念与实际工作想结合,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的计算机自动化。一旦发生大客户经理人员调动,交接后的服务人员能从系统中得到大客户的历史记录,避免给大客户造成服务中断感觉。 2、大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对公司服务的意见评价进行相关的分析,从而能及时有效地与客户沟通,帮客户排忧解难,对维持和进一步拓展业务起着重要的意义。 3、本系统支持客户经理管理制度,可以全面跟踪电信企业内部各部门对大客户服务的即时情况,具有完善的统计、查询等功能。 4、大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还充分照顾公司目前的各种管理制度,照顾人员的工作习惯,并达到操作直观、方便、实用、安全等要求。 四、结束语 由于通信行业的激烈竞争,对于大客户服务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系统在界面上做到美观、在操作方面做到简单易用并满足用户使用习惯,且基本满足电信行业大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的需要,实现了数据输入、数据查询等功能,给公司客户管理等诸方面带来很多方便。该系统还可在全面分析掌握大客户业务走向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规范大客户营销服务工作,完善电信企业大客户的营销服务管理网络,以改善电信运营商对大型集团用户的服务质量,保证对大客户实行优先、优质及优惠服务,并为电信运营商市场营销策略的制订提供决策支持,以有效保护自身的大用户资源,避免大用户的流失,切实提高企业的形象和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 客户关系论文:客户关系管理在烟草行业中的应用 摘 要 通过对烟草行业现状的分析,运用客户关系管理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客户为本、服务至上”的思想,实现增值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从而抵制外烟的冲击。 关键词 CRM 客户 服务 烟草 我国烟草行业是国家和地方的利税大户,2001年达1 200亿元,居各行业之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国内外烟草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发展现代物流,构建大型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市场空间,形成适应未来市场需要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供、销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对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已成为烟草企业面向21世纪作出的战略选择。目前,各烟草公司已初步形成较发达的配送网络,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物流运作和客户管理经验,并具备实力较强的管理队伍和技术力量,更重要的是企业高层领导对企业向深层次发展有清晰的思路,对信息化将对企业带来的变革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开始实施具体的信息化项目来实现这种转变。因此,烟草行业实施现代物流示范工程,建立CRM系统,既是适应现代商业的发展需要,也是展示烟草网建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可能成为烟草业效益提升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1 CRM的概述 CRM是指通过管理客户信息资源,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密切关系的动态过程和经营策略。CRM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哲学,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加以理解。但不管怎样,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包括最终客户、分销商和合作伙伴)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通过向企业的销售、市场和客户服务的专业人员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并强化跟踪服务、信息分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协同建立和维护一系列与客户和生意伙伴之间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使企业得以提供更快捷和周到的优质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营业额;另一方面则通过信息共享和优化商业流程来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客户关系管理需要得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他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提供了一个业务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使企业有了一个基于电子商务的面对客户的前沿,从而顺利实现由传统企业模式到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企业模式的转化。当然,客户关系管理并非等同于单纯的信息技术或管理技术,它更是一种企业商业战略,目的是使企业根据客户分段进行重组,强化使客户满意的行为并连接客户于供应商之间的过程,从而优化企业的可营利性,提高利润并改善客户的满意程度。 2 实施CRM的必要性 2.1 迎接“入世”挑战、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将大大加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登陆和抢滩中国市场,必然对中国烟草业产生强烈冲击。外烟不仅在品牌、技术、资本、管理上占有优势,而且在经营理念、营销方式上占尽先机。目前全球一些大的烟草公司,最先进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就是拥有发达的CRM系统,以其规模性、专业性、经济性、效率性俱佳的综合优势,确立了自身在现代烟草行业领域中的支配地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外国烟草先进的网络管理迅速进入中国,国内烟草业要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就必须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整合流通资源,完善卷烟物流配送网络和配送系统,建立统一的、与客户互动的CRM系统,以自身完善周到的服务来抵御外来冲击。 2.2 网建升级的深层需要 网建升级不只是简单的访送分离、商流物流分开,而是要突出对市场的实际控制力。提高市场控制力的关键在于先进的物流配送和完善的、个性化的客户服务。物流配送不升级,网建只能是低水平。因为物流配送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最后一环,是实现产品价值的最终端。即便商流、信息系统再先进,没有先进的物流做保障也实现不了经营的目标。而没有CRM系统,就无法对与客户接触过程以及企业面向客户的协作过程所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客户规律,从而无法进一步改善与客户的关系,发现和捕捉更多的市场机会。因此,实现网建升级,必须加快卷烟物流配送系统的升级和建设适合本企业特点的CRM系统。 2.3 规范经营的需要 多年来,卷烟不规范经营成为烟草行业的一大症结。“卖大户”、“捆套销售”、“低价甩卖”、“跨区域经营”等等,为什么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关键在于商流物流一体,因物行商。一旦商流物流彻底分开,不仅使分工更趋专业化,而且使有效监督更趋完善。 3 CRM的应用 3.1 树立客户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国家烟草专卖局在2002年全国城市网建联动会上提出“客户为本、服务至上”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全国烟草由“行商”向“服务商”转变的开始。“客户为本”比“客户就是上帝”更准确;“服务至上”倡导的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评价标准,其实质是表明服务高于一切。网建始终以不断追求客户满意为根本目标,不断强化服务,确保“以客户满意为中心”经营管理理念的有效实现。各省市烟草公司提出以成熟的客户关系管理来实现优质的个性化服务的理念,要求网络一切从客户出发,一切为客户着想,一切对客户负责,一切让客户满意,从而达到网络与客户关系上的零距离。 3.2 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提高个性化服务 客户关系管理作为客户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已被提到卷烟服务的议事日程,尽管各烟草公司的方法手段不同,但对下面几点尤为重视: (1)系统的客户档案。客户档案是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载体,它从零售户的摸底普查开始,对零售户的经营地址、经营时间、经营类型、周转库存等各种信息进行详细地记录。这些信息为企业客户服务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2)科学的客户分类。客户细分可以帮助企业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并实施差异化服务策略,对企业所关注的重点客户给予适当的激励和必要的支持,引导他们向企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客户分类依赖于系统的客户档案,分类标准多数侧重于零售户业态和经营行为,业态的分类决定着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访销送货等服务。 (3)有效的客户管理。零售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零售客户的管理必须有重点、有区别。要秉承“以客户为中心,以管理促规范,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的管理理念,对零售户进行管理,层层负责,加大控制。 (4)增值的客户服务。客户关系管理体现在对客户的增值服务上,这需要企业根据客户的期望去研究和提供最适当的服务,通过这些服务帮助客户解决一直困扰他们的难题,通过合理进货和库存管理,降低客户经营成本,保证客户的赢利能力,为客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实现服务增值。 3.3 开展服务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在由“行商”向“服务商”的转变过程中,各烟草公司不断创新服务方法和内容,服务水平得到较快提升。在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同时,坚持国家局“以我为主、归我管理、由我调控”的网建原则和“客户为本、服务至上”的经营指导思想,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增强市场控制力为目标,调整工作思路,把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实施以服务为主的“全面访销、全面配送、专销结合、访送分离”的城市卷烟销售网络模式。 3.4 开展客户满意度管理,实现长期共赢 在专卖制度的体制下,卷烟零售户满意度的体现靠的多是行政手段,他们的入网是行政作用的结果,他们依靠渠道供货是专营作用的结果。近年来,许多烟草公司都意识到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在后专卖时期对网络功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着手开展客户满意度、忠诚度管理。 (1)保证货源供应上的满意。客户满意首先来自于对其货源需求的满足程度,来自于公司对客户提供适销对路的能力,从体制入手,理顺货源供应渠道,提高生产基地和供应品牌的集中度。 (2)紧俏货源安排上的满意。各地烟草大力整合品牌,培育名优卷烟,品牌在供应链上的增值能力显著提高,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在一些传统节日,部分品牌就成了紧俏货源,满足不了零售户的特定需求。公司一般根据零售户的不同分类制定统一的政策,由销售管理软件分配到户,避免因人为因素而产生的随意性,保证分配上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3)访送方式上的满意。各地不断总结适用于零售户需求的访送模式,突出体现个性和特色。现在实施的全面访销、集中配送、电子结算、现代物流、一户一码等方式,既缩减了服务层次,减少了物流环节,合理确定了访送频率,同时业很好的解决了质量与成本的关系问题,受到了零售户的广泛好评。 (4)沟通渠道上的满意。实行电话订货,访销员从拿订单的职能中分离出来,主要从事客户拜访,定期、不定期上门与客户沟通,指导、帮助客户经营,倾听、收集客户意见,总结、分析市场状况,增加了公司与客户关系的专门通道。 4 实施CRM的重要意义 4.1 快速、准确、可靠地与客户互动的需要 目前各地烟草公司平均有4000个左右的销售点,建设CRM系统,可以使烟草企业与客户关联的所有部门,通过各种与客户接触的渠道,快速、准确、可靠地处理与客户相关的业务,包括市场、销售、服务支持等,由此达到以客户为中心。烟草企业内部可以共享客户信息、产品销售和服务线索,完成与客户从产品接触、采购、服务以及技术支持等全部商务活动,从而赢得客户最大的满意度。 4.2 通过业务智能化的分析提升客户价值的需要 烟草企业与客户的互动过程将产生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产生对企业有价值的知识,以此为基础,指导企业的运做过程和业务决策。 4.3 展示烟草形象、建设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省市,除了有些在品牌上占优势外,主要亮点是在商流上,诸如POS机、手提电脑、电话访销等已被部分采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物流配送上尚未有成熟的系统在运行。而在烟草CRM领域目前国内才刚刚起步。因此,烟草行业要建设一流水平,首先应在CRM方面下功夫,大力发展CRM系统,这不仅是展示烟草形象、建设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向国际先进水平迈出的重要一步。 客户关系论文:房地产企业客户关系研究 摘要: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企业的经营策略已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对于企业而言,绝对忠实的客户已经不存在。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大多数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正在据弃过去的低效率的企业经营哲学,采取一种创新的方式来维护顾客的忠诚度,并从中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自我更新、调整,诸如降低成本和简化操作流程等方面。 关键词: 房地产 建筑经济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企业的经营策略已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对于企业而言,绝对忠实的客户已经不存在。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大多数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正在据弃过去的低效率的企业经营哲学,采取一种创新的方式来维护顾客的忠诚度,并从中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自我更新、调整,诸如降低成本和简化操作流程等方面。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解决产品的快速销售、快速回款、形成良性运转的资金流是每一个企业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持续发展和产业化的需要。因此,解决好企业的自身机制问题、企业与市场(客户)的关系问题,成为行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制造最佳的客户体验、维系与客户的关系、并与客户形成有效的互动?客户关系管理因此而应运而生。 一、从经济学角度看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依据 1、交易费用原理 房产交易费用是房地产进行交易所需的成本。交易双方欲达成房屋买卖协议,必须相互了解,将可能提供的交易机会告诉对方,这种信息的获得和传递需要耗费时间和资源。如果这样的专用资产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不受干扰地运营,这些投资就一定会带来预期的回报。客户关系管理正是从长期的投资回报考虑,架构企业与客户不可或缺的相互关系,这种依赖关系越持久双方从此获得的收益也越大。 2、收益递增原理 经济学中有一条重要的原理即收益递增原理,亚当。斯密认为,当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时,劳动生产率(即斯密说的“平均收益”)随之增长;而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带来创新机会的增长,又促进新工具的设计和推广。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分工与专业化……这一“收入与分工”共生演化的过程,这一原理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客户关系管理的赢利原理。 二、从战略管理学角度看房地产客户关系管理 在任何一种特定的行业里,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比起他们的竞争对手来,更能吸引顾客,赚取更高的利润。客户能够判断企业从什么时候起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是促使企业更新的催化剂。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欲保持竞争优势有三种战略可供选择:差别化战略、低成本战略以及目标集聚战略。这些战略也是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依据。 三、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解 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以客户为中心的包括销售、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企业业务流程自动化并使之得以重组。客户关系管理不仅要使这些业务流程自动化,而且要确保前台应用系统能够改进客户满意度、增加客户忠诚度,以达到使企业获利和发展的最终目标。 1、客户关系管理完善客户体验,将企业的资源最大化 客户关系管理不是产品,也不是一个产品组合,而是触及到企业内许多独立部门的商业理念,它需要一个“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并被集成了前台和后台办公系统的一整套应用系统所支持。这些整合的应用系统确保了更令人满意的客户体验,而客户满意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已有资源(房地产业主)毫无疑问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之一,因而需要细心管理。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培养和挖掘则被认为是企业获得进一步成功的关键。有资料显示,发展一个新客户要比保留一个老客户多付出5倍的投入。投资于现有客户,使其满意度增加会对客户忠诚度有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最终效益。 2、服务客户的观念——客户关系管理成功的核心 企业要得到持续的发展,拥有忠诚的客户是最重要的。根据美国营销学者赖克海德和萨瑟的理论,一个公司如果将其客户流失率降低5%,利润就能增加25%——85%.房地产企业已经认识到保持现有顾客的重要性。建立一套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建立房地产客户数据库,并有效地运用所储存的资料,能通过研究客户、开发客户、与客户沟通,有效留住客户,赢得客户的信赖与拥护。 四、房地产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客户关系管理 随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推出,一种全新的“营销观念”逐渐形成。客户被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来了。企业把任何产品的销售,都建立在良好的客户关系基础之上,客户关系成为企业发展之本质要素。如此一来,正在流行的很多新营销概念,如一对一营销、数据库营销等,实际上都可以纳入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的范畴。 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的契合点: 1、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3 年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增长14.1%,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积近4400万平方米。可以说,对于许多开发商而言,来自一线的销售压力、资金回收的压力仍然较大。企业急需借助导入客户关系管理,提升企业客户关系能力,提高一线销售人员对于客户跟踪、客户服务的能力。 2.提升客户满意度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积累了大量的老客户,客户投诉会大幅增加、甚至发展到一系列业主维权事件,如何快速提高客户满意度,完善企业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建立统一调度的客户投诉处理系统,是这些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当务之急。 3.提升企业的服务品质和能力 房地产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认识到个性化客户增值服务的重要性,很多企业逐渐向服务型企业过渡,成立了专门的客户服务组织,希望能够将分散的、点滴的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推出针对客户的服务新手段,力争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4.提升品牌形象 基于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房地产企业要树立全员客户服务的企业发展战略。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对外的服务准则、服务口号、承诺服务水准一致,并依托于客户服务部,形成一条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服务运作链。企业全体员工都在不同岗位上全心全意服务于客户,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以服务为核心的品牌企业文化。 五、现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步骤 1 . 交流方式的分离使用造成服务效率降低问题 目前电话、传真、面对面等交流方式的分离使用在降低服务效果的同时,造成人员的服务效率不高,并且不利于客服人员的管理。 2 . 各实体部门服务的分离造成资源的浪费 由于没有统一的客服中心,客户往往要多次交涉才能找到适合问题解答的部门,而各部门信息共享程度低,交流不顺,所以回复结果也出现不统一现象,由此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又降低了服务效果。 3 . 现有客户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的问题 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料,但由于缺乏对其潜在需求的分析和分类,而且此客户资源库没有实现共享,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 企业在导入客户关系管理前,必需先诚实地作一次全面体检,了解自身的优势与缺点,进而倾听客户的声音,确实了解所有与客户互动的管道,开始规划整体的客户管理架构。 一个执行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方案分以下几步骤进行,这对提高顾客忠诚度是至关重要的: 1)区分目标顾客,对企业所有客户的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 2)确定目标顾客,瞄准最有价值的客户,制定可行的方案以增加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3)满足目标顾客需求,为每一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和产品 4)与目标顾客达成利益共同体,企业管理层即时了解市场情报,深入地了解个别顾客的行为、新兴需求和消费形态。 六、房地产行业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的措施 1.客户关系管理如何同公司整体战略融合在一起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首先需要确认公司对项目的期望和业务目标,同时要考虑现有业务环境以及公司的战略优先层次。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 (1)企业的市场份额是保持稳定,还是在下降? (2)企业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什么(如,降低成本比提高市场份额更重要吗)? (3)争取客户、发展客户、挽留客户和为客户服务的成本哪个相对更重要一些? (4)同客户交流和服务的过程中,哪些渠道最重要? (5)如何平衡“以产品为中心”和“以客户为中心”? (6)企业认为最有价值的客户是哪些?为什么? 回答上述问题,将帮助房地产企业确定客户关系管理的投资,并寻求公司和业务部门的支持。 2、建立个性化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客户关系管理必须根据房地产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配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步骤、有节奏地建立和实施。 (1)事先建立可量度、可预期的企业商业目标 企业在导入客户关系管理之前,必须事先拟定整体的客户关系管理蓝图规划,制定客户关系管理的预期、短期、中期的商业效益。切不可一次性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系统、或听从客户关系管理厂商一味的承诺,毕竟它不是万能的,企业应更多地借鉴国内外其他企业、尤其是同行业的应用成效,并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制定合理的商业目标,并制定可对其进行度量的指标工具。 (2)行业领域应用的深入研究 客户关系管理最早是从国外引入中国的,当时的客户关系管理更多的是采用国外应用比较成熟的理念。国内厂商在此基础上,单纯从软件功能本身进行效仿,而对中国企业的行业特点理解、分析、结合的不够,从而导致研发的产品有闭门造车的感觉,不能与企业具体实际相结合。如何将国际通用的理念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特点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体系,是目前所有国内客户关系管理厂商、咨询公司、企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3)为企业把脉、对症下药 目前,许多销售客户关系管理的厂商其实并不善于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去推广它,拿着通用版的软件到处安装,丝毫没有客户关系管理所提倡的“一对一”服务理念,其最终效果可想而知。只有对企业的管理现状充分了解,才能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独特的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通常做法是,聘请具有客户关系管理实践以及行业经验的咨询团队对其进行诊断,通过问卷调查、座谈沟通、流程重组等方式进行企业的咨询诊断工作。通过企业咨询诊断,期望发现企业现存的管理上、流程上、架构上、信息化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对企业导入客户关系管理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为未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营销的一对一和“个性化”的特色是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要素。它必须是针对企业的个性化定制,根据不同的客户、不同的行业特点和企业的发展特色,为企业量身定做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经过充分的调研,明确企业目前所处的地位;其次是将企业当前的操作方式与最好的操作方式作一番比较和研究;最后要提供提高销售额的方法。 3、给客户关系管理一点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纵观全球施客户关系管理的企业,由于总体开发周期过于漫长、工作量过大而导致最终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客户工作往往是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推广过程中,最昂贵、最费时也是最复杂的一环。因此,通过选用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将最终的应用搭建在成熟的案例之上,企业将会大幅减低客户化的需要,也会大大降低实施过程的整体风险。 大部分成功的客户关系管理案例均采用分阶段实施方案。每一阶段则侧重与特定客户关系管理目标,从而达到快速制胜的效果。换句话说,企业可于合理的时间内(一般为三至四个月)取得一定的成果,定期量度、追踪系统成效并保持持续推广。 (1)为了更好地在企业内部推行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配合下,必须制定相关的员工客户关系管理绩效机制,使其与员工业务绩效考评联系起来。 (2)为了能够便于企业定期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效果的评估,系统在设计初期要增加一些度量、评估系统本身的量化分析指标,以便进行前后对比。 (3)客户关系管理导入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定期评审与回访至关重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及时了解系统上线运行后,企业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明确的改进方案,从而促进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企业中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应用。 由于客户关系管理对房地产企业的重大影响,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项目时需要整个企业范围的信息传达与责任承担。为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投资于客户关系管理技术,同时要建立新的业务模型。所有客户信息的集中是成功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这一强有力的企业策略将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客户忠诚度和企业的竞争优势。 当房地产产品品质日趋成熟、均好性成为同质化的近义词时,房地产企业开始重视客户关系管理与服务工作,将其与产品开发、销售、物业管理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些企业都意识到:房地产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不再局限于物业本身,以商业联合、资源整合为特征的全天候、全方位的客户关系管理与服务之门已经打开。客户服务作为当今全球性的商业术语,预示着单独的产品买卖时代已经面临终结。未来房地产品牌竞争的趋势,正逐渐过渡到客户信息库、客户满意度、客户服务手段的竞争层面。 以客户为本的观念将贯彻房地产开发、策划、销售、服务的全过程。这在市场细分、竞争激烈的今天将成为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客户关系论文:论银行和客户关系中的抵销权 银行和客户之间经常是经常存在债权债务的复合关系:一方面当客户在银行开立帐户,将钱“存入”银行时,实际上是将所有权转移给了银行,同意银行对该资金进行运用,银行是客户的债务人。当客户银行获取贷款时,银行则成了客户的债权人。 在银行和客户之间,最基本的法律关系是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在这种债的关系中,银行和客户之间的权利及责任构成了银行与客户交往的基础。在银行和客户互为债权人的情况下,银行为降低贷款风险,往往将两个债权互为抵销。银行的这种抵销权的行使,不仅仅是为了简便清偿,而是已经成为银行保障其债权的重要方式。本文将就银行和客户关系中的抵销权问题做一简要论述,以有利于银行正确行使抵销权来维护其债权的安全。 一、我国目前的抵销制度 在我国《合同法》颁布以前,我国的法律及司法解释少有关于抵销的规定,其中《企业破产法》第33条仅对企业破产中的抵销权做了规定:“债权人对破产企业负有债务的,可以在破产清算前抵销”。而1999年颁布实施的《合同法》对抵销给予了全面的规定。根据《合同法》第91条第3项的规定,我国目前将债务相互抵销是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原因之一。 (一)抵销的概念和种类 所谓抵销,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时,各自以自己的债权来清偿债务,而使其债务与对方债务在对等额内消灭。 抵销可分为单方抵销、合同抵销、和判决抵销。我国《合同法》规定了单方抵销(第99条)和合同抵销(第100条)两种。 1、判决抵销 判决抵销是指人民法院通过判决将双方当事人互负的债务予以抵销。一般发生在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债务人以另一方对自己也有负债为由予以抗辩,由法院通过判决或裁定使双方互负的债务抵销。我国合同法对判决抵销没有规定,在这里我们也不做详述。 2、单方抵销 单方抵销也称法定抵销,是指由法律规定抵销的条件,当这种条件成就时,依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效力,双方当事人在一定额度内的债权债务相互消灭。依当事人一方意思表示就可以发生抵销的效力,称为抵销权,属于形成权。 根据《合同法》第99条的规定,当事人单方行使抵销权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第一,当事人互负债务、互享债权。只有在当事人对于对方既负有债务,同时又享有债权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抵销,只有债务而无债权或者只有债权而无债务则不能发生抵销。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既可以是一个合同中的,也可以是几个合同中产生的。 第二、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债权人要在清偿期届至时,才能现实地请求清偿。如果一方债务未到期,而允许对方抵销的话,就等于在清偿期届满前强制债务人履行,牺牲了其期待利益,显然也是不合理的。所以只有当事人债务均已到期的情况下方可抵销。 第三、当事人互负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正因为如此,抵销多适用于金钱或者代替物债务以及其他种类的债务较多。 第四、按照合同性质或者法律规定不得抵销的,当事人不得抵销。依合同的性质,非清偿不能达到债的目的者,如相互抵销,既会违反成立债的本旨,故此类债务必须相互清偿,不得抵销。例如不作为的债务、提供劳务的债务以及以智慧成果为给付标的的债务,即使是同种类标的,因其性质也不得抵销。法律禁止的抵销主要包括法律禁止扣押的债权,债务人也不得主张抵销,例如劳动报酬、抚恤金等。 第五、主张抵销的当事人,即行使抵销权的当事人应当通知对方,抵销自通知到达对方当事人生效。单方抵销是互负债务的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单方作出意思表示将自己的债务同对方的债务抵销,从而发生在相等的额度内消灭债权债务关系的效果。因此,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主张抵销的一方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当事人。只有通过通知手段,才能达到抵销权的效力。但是,抵销生效后,双方债务消灭的效力溯及到抵押权发生之时。 第六、抵销的通知不得附条件或者期限。因为附条件或者期限使抵销在通知到达时当然生效,这就使抵销的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并且也给对方带来不合理的负担。 3、合同抵销是指双方当事人在互负债务的情况下,订立抵销合同,抵销彼此互负的债务 合同抵销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体现,当事人可以约定抵销的内容而不必拘泥于是否符合法定抵销的条件,特别是法定抵销关于标的物种类、品质的限制。但是当事人合同抵销也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具体的说就是合同抵销的前提也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之间互负到期债务,而且这种债权债务必须是合法有效的。在合同抵销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必须协商一致,实际上也就是订立一个新的抵销合同,因此,当事人协商抵销的过程,应当符合合同法关于合同成立的规定。 (二)、抵销的功能 抵销作为一项民法制度,其功能之一在于简便债的清偿。当事人通过抵销消灭相互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节省了履行的交换,降低了交易成本;其二为抵销具有担保债的履行的功能,可以确保债权的效力。即在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时,一方当事人因财务恶化或其他原因只行使自己的债权,而不履行自己所负的债务时,对方当事人因为得不到对等履行而失去利益上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当事人行使抵销权,可以迅速获得债权的满足,从而避免损失。 二、银行对客户行使抵销权的前提和必要性 (一)、银行对客户行使抵销权的前提 银行和客户之间具有债权债务关系的相互性是确立银行对客户具有抵销权的前提。要明确银行抵销权的前提首先就要明确客户在银行帐户上的存款的性质。但是很多人对客户在银行帐户上的存款有着一种常识性的误解,即将客户帐内的资金视为客户的当然财产,客户对其拥有的所有权。实际上,客户对其在银行帐户上的资金并不拥有所有权。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接受存款是其一项主要业务。客户在银行开立帐户,将一定数额的存款存入银行在银行叫负债业务 。在客户和银行之间的存款关系中,客户将一定数额的货币交给银行,由于货币是特殊的种类物,在交易上可以互相替代。该特征使对货币的所有权和占有权是合一的。对货币合法占有,就推定为对货币的所有,不存在对其他物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情况。在银行客户与银行的存款关系中,银行客户对吸收存款的银行只享有请求返还同种类同数量货币的债权,而不能享有对该存款代表之货币的所有权。存款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货币,只是可以要求支付货币的债权 。虽然我国法律规定银行对客户帐户上的资金不能任意处分(如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非法查询、冻结、扣划个人储蓄存款或者单位存款,对存款人或其他客户造成财产损害的,商业银行应当承担支付迟延履行的利息以及其他民事责任。),但是银行接收客户存款后,不会百分之百的将这些资金存入金库或中央银行。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信用单位,法律并不禁止其对客户存入的资金合法进行运用,而且银行的主要业务就是运用这些资金进行信贷活动等资金运做以谋取合法的利润。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只需在中央银行上缴一定比例的法定准备金和备付金,其余的资金就是银行可以自己运用的资金。 客户在银行存款的债权性质,在我国司法界也得到了确认。1997年12月13日公布施行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针对人民法院处理因存单质押产生的纠纷案件遇到的新问题,1999年1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庭庭务会对存单纠纷案件审理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讨论中“一致认为由于存单性质为债权凭证,表明存单持有人对出具存单的金融机构享有一笔债权……” 明确了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存款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在银行和客户互负债务的情况下,银行与客户之间就存在债务关系的相互性。基于这种相互性,同时,这两种债务的标的物都是给付一定的金钱,其标的物是相同的,我国法律也没有规定不得抵销,银行在一定条件下行使抵销权就成为可能。 但是应该看到,客户在银行的存款是债权债务关系,在我国法律上尚缺乏更加明确的规定,这也是大多数人对存款的性质存在模糊认识的原因,这一问题在我国今后需要在立法工作中尽快予以解决。 (二)、确立银行抵销权的重要意义 确立银行抵销权的重要意义在于保护银行债权的安全。债权作为法律观念上动态的权利,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债权的安全已经成为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从前几年的“三角债”到现在的“执行”难,都反映着债权在我国现阶段的困难处境。这种债权实现的困难,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尤为严重。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主要资产就是对客户的贷款,是一种典型的债权。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存在着“放贷容易收贷难”的情况,加之执行难,即使银行通过向法院起诉获得胜诉的判决,也不一定会取得满意的结果。目前,我国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高,已经成为困绕银行的一个主要问题。 债权的困难,有市场发育不完善的问题,有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带来的问题,有政策上的原因,有道德风险的因素,也有法律制度及司法工作中的问题。对于我国目前存在的债权安全性问题,也应该从多个方面予以解决。目前,我国法律制度对债权人保护不足,法律规则给予债权人保障债权安全的措施不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债权人缺乏自行救济的手段。 抵销除了简便债的清偿功能外,还有担保债的履行的功能。正是抵销的担保功能,能够使债权获得较强的保障。在我国目前对债权的保护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况下,为保障银行债权的安全,就应当承认银行对客户的抵销权。在债权未获清偿的情况下,只要法律允许,债权人应当可以行使任何救济权利。 抵销权具有明显的私力救济的性质。现代法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权利受到损失而失衡使,由私力救济向公力救济的转换 。私力救济在国家权力足够发达时,便应限制使用。但是,国家公权力也有力不能逮之处,“执行难”就是极好的例证。加之私力救济素有主动、及时、便捷的特点,因此,私力救济在民事权利的救济与保护领域也有一席之地。由于私力救济依赖当事人一己的判断,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任意性和非程序性的特点,法律的最终追求就是将抵销权的这一私立救济手段予以合理的限制,将其运用置于合理的范围之内,赋予抵销权程序及实体上的合法性。 另一方面,保护债权人的抵销权也不会给对方造成什么的的负面影响。因为其本身对银行负有到期债务,银行行使抵销权清偿双方的债权债务,只是简便了债的清偿。而对于其他银行客户,由于抵销权的行使具有相对性,即只是针对在银行负有借款债务的相对人,抵销权的行使也不会对其造成负面的影响。由于银行行使抵销权使其债权的安全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减轻金融风险。反而也就增强了其对其他客户的清偿能力,有利于其他客户在银行的权益得到了更加有力保障。 鉴于抵销权的具有较强的的担保债的履行的功能,以及我国对债权保护的实际状况,确立银行的抵销权以及在合理范围的运用,对于保护银行的债权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三、银行在抵销权适用中的具体问题分析。 在银行和客户的关系中,抵销涉及三种场合:一是日常经营中为减少银行债权风险的抵销;二是法院对客户在银行的存款采取查封及扣划措施时的抵销权。在我国,由于法律对抵销权的规定还不够详尽,银行行使抵销权还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就其中重要者做一简要论述。 (一)、银行扣款还贷的性质 银行在日常经营中直接用客户帐户上的存款偿还贷款,其性质应当属于抵销。在银行经常发生的贷款业务中,客户在银行贷款的同时都要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在贷款到期后,客户大都要通过其在银行开立的帐户还款,一般形式是银行直接在客户的存款帐户上直接扣收即可。银行可以直接扣收客户存款帐户上的存款,在双方签定的贷款合同内一般也都作了约定。贷款,在银行属于资产业务,存款,在银行属于负债业务 。在客户的资产负债表上,银行存款是资产,贷款是负债。在这一关系中,并没有现金的往来实际发生,银行只是在贷款和存款帐上做帐务处理;客户在接到银行的扣款通知后,也只是进行相应的帐务处理即可。 按照抵销的原理,银行用对客户的负债清偿到期债权,符合抵销的特征。这种行为也应当受法律有关抵销的规定的调整。在银行和客户签定的贷款合同中有约定银行可以直接在客户的存款帐号上扣收存款的,其性质是在借款合同中进一步明确了银行的抵销权。由于其具体行使时仍是依据单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双方的债权债务消灭,仍然属于法定抵销,应当符合根据《合同法》第99条的规定,履行通知对方的义务。目前,银行的通知一般都是将收款回单放入客户的回单箱内由客户领取并作为计帐凭证。因此,自客户取得回单时抵销生效,其效力追溯到银行扣款发生时。 (二)、银行不同分支机构债权的抵销 分支机构经营是银行经营的一个重要特点,银行的分支机构在总行授权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由于银行的分支机构在业务经营中的相对独立性,使其获得了相应的权利,在一定程度及一定事项内,分支机构被视为独立的机构。如银行的分支机构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分支机构经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于银行整体而言,一个客户既是甲分支机构的债权人,同时又是乙分支机构的债务人;既是甲分支机构的债权人及债务人,同时又是乙分支机构的债权人或债务人;客户既是甲分支机构的债权人及债务人,同时又是乙分支机构的债权人及债务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从内部对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进行考察,各分支机构的债权债务均由自己承担,而不是与其他分支机构的债权债务相混淆。如果银行的一家分支机构不能履行已经判决的债务,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应当逐级履行直至总行;如果总行的财产仍不足承担履行责任,法院可执行其其他分支机构的财产。 在银行的分支机构各负其债的情况下,一个客户对一家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同时拥有债权、负有债务的,银行能否以一个法人整体的身份出现,将一个分支机构对客户的债权与客户对另一家分支机构的债权相互抵销呢? 按照抵销的原理,在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与客户互负债务的情况下,允许银行就同一客户对不同分支机构的债权予以抵销。在我国,银行分支机构在不能履行对客户的债务的情况下,客户可以要求银行的上级机构履行,在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最终由银行作为一个法人整体承担债务。正如银行的这一统一法人体制,银行作为一个整体不论哪一家分支机构负有债务最终由银行整体承担一样,银行当然也可以作为一个法人整体享有任何一个分支机构的债权,也当然可以将一个分支机构对客户的的债权与客户对另一个分支机构的债权进行抵销。 在银行不同机构抵销权的行使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抵销权的行使是由主动抵销的分支机构作出,还是由分支机构的共同上级作出,还是由总行作出?银行分支机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银行内部,要用一家分支机构的债权抵销另一家分支机构的债务,是要由其共同上级作出决定的。但是在法人行为理论下,法人分支机构的行为可以视为法人的行为。因此对于外部,从方便抵销权的行使和保全银行债权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享有债权的分支机构即可对客户行使抵销权。 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与客户之间的债权债务抵销,应当通知客户,抵销在通知到达客户时生效,溯及以往地消灭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但是,如果银行与客户之间关于抵销有协议约定银行在行使抵销权时不需要通知的,应当尊重当事人的约定。 银行不同分支机构就同一客户债权债务的抵销,由于不同分支机构可能会不在一个地方,也就会经常涉及抵销当中的另外一个问题,即异地抵销问题。我国《合同法》对异地抵销未予规定,从《合同法》条文来看,并未规定抵销必须是同一地方的债权债务关系,那么也就是没有禁止异地抵销。从保护债权安全和方便抵销权的行使出发,也应当承认异地抵销的效力。但是如果因异地抵销给被抵销人造成额外的费用和损失的,抵销人应当予以赔偿。 (三)、银行对客户债权被冻结时的抵销 当客户在银行的存款被其他债权人申请法院冻结或被司法机关采取其他扣押措施后,银行能否将自己对客户的存款债权相互抵销呢? 这一问题实际上是抵销能否对抗冻结等司法措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282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执行中对被执行人的财产查封、冻结的,任何单位不得重复查封、冻结和擅自解除查封、冻结。这一规定是否意味着申请冻结的债权人在被冻结的存款上具有优于其他债权人的地位呢?从表面上看,该债权人似乎拥有优先权。但是仔细分析,此条规定规范的仅仅是法院的查封、冻结问题,并未涉及债权的优先性。根据同一司法解释第297条的规定,被执行人为公民或其他组织的,在执行程序开始后,被执行人的其他已经取得执行依据或者已经起诉的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清偿所有债权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参与分配。由此可见,申请冻结的债权人并不具有优先地位。 笔者认为:存款关系是客户和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就存款债权的冻结而言,其冻结的仅仅是银行对客户的债务。如果银行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那么客户的存款债权也就得不到完全清偿,也就是说客户最终得到的款项不能达到存款债权的数额。法院冻结客户的存款,限制的是客户动用这笔存款的权利,而不是限制客户的其他债权人的权利。如果银行对该客户享有其他到期债权的话,银行的抵销权作为银行单方面就可行使的形成权,不应受到法院冻结的限制。换一个角度来看,客户的存款是其对银行的债权,法院对其存款的冻结直至到以后的扣划,实际上是银行向申请人履行了对客户的债务,从而消灭了对客户相应的客户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就是说申请执行人是申请对客户享有的在银行的到期债权,银行是这一执行关系的第三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300条的规定,该第三人提出异议的,法院不得强制执行第三人的债务。银行对法院冻结的财产行使抵销权,实际上也是对该债务提出的异议,银行是在说:我欠他钱,他也欠我钱,两者相抵,谁也不欠谁了。 我国《合同法》及其他法律未对抵销对抗司法冻结等强制措施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是从法学理论上分析,应当承认银行对到期债权的抵销权可以对抗司法冻结等强制措施。 基于以银行对客户存款债权债务关系的性质及抵销担保债的实现的功能,使抵销权越来越受到银行和法律界的重视。完善我国抵销制度,更好的发挥抵销的功能,有利于银行正确行使抵销权以维护银行债权的安全,有利于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金融的稳定,也有助于经济活动中交易的增长,促进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客户关系论文:客户关系管理是保险公司价值创新之源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客户关系管理对保险业价值链重构及提升保险产品价值所起的作用,指出它是金融混业潮流下保险公司与集团内其它企业实现战略协同的重要手段。全面推进我国保险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实现保险公司的价值创新,需要从理念和技术两个层面入手。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Cartner公司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CRM)的概念,该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Gartner公司对这一概念所下的基本定义是: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数据处理与传输技术,搜集处理与客户相关的信息并加以分配与利用,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或战略目标。可以说,CRM理念的出现是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剩或相对过剩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基本特征,这样,短缺经济时代“供给创造需求”的观点必然被“需求创造供给”的观点所取代;在市场营销领域,“客户中心论”也必然会取代“产品中心论”。 保险业作为一项提供服务的产业,它能够将多个微观主体的不确定性集中起来使其整体具有较好的确定性。显然整体的确定性与投保主体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即投保主体数量越大整体确定性越好,反之则确定性越差。就某一具体保险公司而言,保户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其推出的保险产品的市场吸引力、该公司的市场形象及营销能力等,而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得到提升。同时,保险公司通过客户关系管理还可以降低保险市场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总之,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使保险公司达到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业绩之效果,而这两者都能提升保险公司的价值。 一、CRM:重构保险公司价值链 价值链描述的是一系列连接公司的供应方和需求方的价值增值活动,通过分析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公司管理者能够重新设计他们的内外部程序以求效率和效能的提高。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按照传统理解其价值链可简单描述为:研究并开发保险产品、产品宣传、销售产品、理赔与资本运营等。然而,这种理解无疑是不够全面的,正如美国著名战略管理专家Jeffrey.F. Rayport所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每个企业都同时在两个领域展开竞争,一个是可见的物质世界,另一个则是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勿庸置疑,对于竞争十分激烈的保险业,与客户相关的信息理应成为信息领域竞争的重点。 传统的价值链模型将信息看作价值增值过程的辅助成分而非价值本身的源泉。今天信息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战略管理专家提出了利用信息(其中客户信息是最重要的)创造价值的虚拟价值链的概念,这条虚拟价值链由五个环节组成:收集、组织、挑选、合成、分配信息。物质领域的传统价值链与信息领域的虚拟价值链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从而使传统的价值链模型衍变为价值矩阵模型。由于与企业相关的信息复杂多样,本文仅分析CRM对保险公司价值创新的重要作用。 1.保险产品是一种金融产品,但它与物质商品一样只有符合客户需要才会有市场。广泛收集客户的需求信息,才能够让保险公司有效开发出富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我们知道,就某一类型的保单而言,其销量越大,则保险公司获得稳定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要研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保险产品,首要的问题是要了解客户的需求。保险公司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有效了解客户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为其研发的产品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从而保证能在承担的风险变小的情况下取得更高的收益,保险公司通过CRM所取得的这一效应可被称为客户关系管理的规模效应。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保险公司在产品研发阶段可取得的另一优势可被称为“柔性制造效应”,这是指保险公司通过CRM,深入了解客户的保险需求,为某些客户量体裁衣地开发保险产品,这些保险产品一般销量不大,因而保险公司为该产品承担的风险较高,根据“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保险公司索要的保费也相应较高,所以这类产品也可能成为保险公司利润的源泉。但一般而言,保险公司开发此类产品,其主要动机并非从利润角度出发,而是为了在客户心中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以便为公司的主导产品开拓市场。 2.就保险产品的营销而言,CRM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等技术在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通过CRM系统,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网络广泛宣传自己的产品,让客户认知、了解并最终接受它们的产品;通过CRM系统与电子商务系统的结合,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销售它们的产品。不难理解,网络销售在金融等服务业领域有着比物质商品领域更大的优势,因为它们不涉及物流等通过网络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本身受地域范围的限制较小,所以通过CRM与电子商务系统的融合,保险公司可以实现新的范围经济以及交易成本的降低。 3.在保单的理赔阶段,CRM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做到迅速、准确。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保险公司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所发生的保险事故,对保险责任进行准确的界定,从而使理赔工作能迅速准确地进行。这样客户的满意度会得到提高,保险公司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因此得以提升。 4.一般而言,CRM系统并不能直接改善保险公司的资本运营,但由于通过CRM,保险公司能够取得较为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从而能增强保险公司资本运营的计划性,提高资本运营效益;而保险公司资本运营效益的提高,又使保险公司有了更大的降低保费的空间,有利于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在投资型险种逐步成为保险公司主导险种的今天,资本运营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保险公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决定着它们在市场上的得失成败。 二、CRM:实现保险公司在混业背景下的战略协同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史上发生了两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二是以日本金融大爆炸、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等为标志的金融混业的形成。目前我国仍然坚持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分业经营的制度,但无论是从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角度,还是从分散风险和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出发,我国金融业必然要走混业经营的道路。其实,在我国金融实践中,已经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试点,如比较有名的“光大集团模式”,实质上就是一个在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互相协作的混业经营模式。 在混业经营的情况下,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价值并不等于公司各独立组成部分的简单加总。公司在进行多元化经营决策时应追求“2+2=5”的协同效应。公司实现协同效应的途径总的来说有两条:一是通过物质资源公司可实行前向或后向整合战略,在供销渠道上获得协同效应,也可以利用物质资源在生产中通过规模经济实现协同效应;二是通过无形资源追求协同效应。日本战略管理专家伊丹广之在他的著作《启动隐形资产》中指出,隐形资产是一种无形资源,它可能是技术专长、商标、顾客认同度,也可能是一种增强员工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伊丹广之认为,只有隐形资产才真正是公司独有的用之不竭的竞争优势的源泉,因为从公司某一部分发展起来的隐形资产在被用于其它局部时,并不会被消耗掉,而且还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实现良性循环的局面。 在我国金融业逐步实现混业经营的背景下,追求多元化经营的协同效应是每一个金融企业的必然选择。以银行业与保险业混业经营为例,要实现协同效应,一种方式是通过共用物质资源来实现,如保险业利用银行业布局广泛的营业网点为其提供代收保费业务等,但依靠这种方式实现的协同效应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不能培育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种实现协同的方式是利用企业的无形资源。 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它们通过向客户提供服务获取利润,客户就是它们的最为重要的资源,正如美国客户服务专家安妮。琳达告诫企业经营者们时所说的那样:“对任何企业而言,客户永远是最重要的;他们不依赖于我们,而我们却得依赖他们;他们的光临是我们的荣幸,他们是企业的命根子,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失去客户,我们只有关门的份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良好的客户关系与优良的客户管理能力是它们利润的源泉,也是它们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从我国金融业目前的状态来看,银行业与保险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发展并不均衡。由于我国的保险业在 20世纪80年代后才进入了一个发展较快的时期,因此其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要滞后于银行业。我国的银行业在长期的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客户关系资源,拥有充足的客户信息。一旦银行业与保险业混业经营,保险业可以充分利用银行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它们的客户资源,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在混业背景下,银行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对保险业的促进至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在银行客户资料库中寻找潜在客户,分析他们的保险需求,开发相应的保险产品,以扩大自己的利润源泉;(2)借助银行在广大客户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保险公司及保险产品的客户信用度,改善保险公司的市场形象,提高其营销能力;(3)通过客户信息资源共享和联合营销,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同时,保险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进步也会对银行业产生促进作用,如银行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信息了解客户的诚信状况,从而降低其信贷风险等。 三、全面推进保险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 推进客户关系管理、实现价值创新是摆在保险公司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理念和技术这两个层面出发。 1.就理念层面而言,我们需要从本质上认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虽然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由Gartner公司提出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却早已存在,它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必然选择。买方市场的根本特征是产品或劳务生产的相对过剩,以此为背景,销售必然代替生产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处理好与客户间的关系则是解决企业销售问题的中心环节。Gartner公司在对客户关系管理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时,着重强调了技术因素,可以说以这种方式界定的客户关系管理是狭义的,我们应当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理解这一概念。惟有如此,才有利于我国的保险公司广泛树立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积极探索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因素,就会使那些暂时还不具备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软件管理客户关系的保险公司在实践中停滞不前。那么广义的客户关系管理应当如何界定呢? 客户关系管理的本质内容由客户关系管理所依据的理念、基本手段、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构成。(1)CRM所依据的基本理念:客户中心论;(2)基本手段:了解、收集、处理和运用与客户相关的各种信息;(3)中间目标:保留老客户、开拓潜在客户、拓展市场、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4)最终目标:实现企业效益(或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根据以上理解,保险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既可用现代方式(即Gartner公司所定义的方式)来实现,也可利用传统方式来实现。保险公司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的传统手段包括: (1)客户分析;(2)客户访问;(3)客户调查;(4)保单跟踪; (5)及时准确理赔;(6)纠纷处理;(7)客户关怀等。由于一般保险公司都有较多的基层营销网点,它们以上述传统方式进行客户关系管理,首先是不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其次也可以说这种方式是以现代方式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 2.积极创造条件,以现代方式实现客户关系管理。虽然通过传统方式也可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方式所存在的局限性,与传统方式相比较,以现代方式实施的客户关系管理具有以下特征:(1)系统性;(2)智能化;(3)个性化;(4)网络化。这些特征使得以现代方式实现的CRM无论在资源共享、信息处理、适应性及效率等方面都比以传统方式实施的CRM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保险公司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以现代方式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以现代方式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需要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支撑,因此保险公司应在积极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依靠自身力量或与外部联合开发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一般而言,CRM系统由六个模块组成:(1)系统设置模块;(2)客户资料管理模块;(3)客户跟踪管理模块;(4)客户服务管理模块;(5)客户关系研讨模块;(6)电子邮件模块。保险公司应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模块开发顺序,以逐步完善其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论文: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的运作机制 内容提要:为客户创造可感知的价值并不断增值,是客户关系管理的精髓和出发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留住顾客。服务领域由于面对着庞大、复杂的消费群体,正确、有效地与客户保持关系(特别是给企业创造丰厚利润的长期关系)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希望通过对理论和现实的初步考察,为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通过建立个性化的关系纽带来保持顾客的营销方式,其实并不是什么十分新鲜的事物。可以说大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运营基本上沿用这种后来被称之为“关系营销”的模式。那时,人们的交易空间狭窄,交易内容简单,交易的频率和数量较少,所以彼此间建立真诚、紧密的个人关系几乎成为了一种习惯。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冲淡了人们的关系纽带。突然喷涌出来的大量需求使得大工厂、大公司埋头于生产与供应,无心理会个别消费者的需求;人们活动空间扩大,交易内容变得复杂起来,彼此建立、维持固定的关系十分困难。只有一些小公司、小作坊依然沿用着原有的“关系运营”模式,这种模式成为他们在大工业浪潮中对抗工业巨人的有力武器。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规模已经不再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消费者的地位也逐渐抬升,现实迫使大公司开始向小公司学习。 一、市场格局发生巨变,保持客户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 与大工业时代相比,21世纪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的逆转。 1.买方市场基本出现 这种市场格局对市场竞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竞争的主要表现从买方之间的竞争,转向卖方之间和买方与卖方之间的竞争。 在卖方市场格局中,由于产品/服务的相对稀缺,消费的焦点放在了产品/服务的数量上,生产成为卖方的第一要务;由于受到生产力的约束,在与卖方的较量中,买方的市场势力微弱。同时,买方之间为争夺产品/服务的较量远烈于卖方之间为争夺顾客的较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逐渐丰富起来,同一种需求可以由多种产品/服务来满足,选择权的拥有和扩大使得消费的焦点转向了产品/服务的质量,买方的市场地位逐步抬升,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公开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起来。同时,买方的个性化需求也随着其市场地位的提高而逐步膨胀,卖方之间为争夺顾客和市场份额的较量愈演愈烈。 2.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增大 在美国西部淘金热的时代,面对的是广袤无垠的“处女地”。起初,淘金者很容易就发掘出一座规模不小的金矿。随着越来越多的淘金者的加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挖掘的金矿已基本曝光,淘金者很难再寻找出新的大金矿,毕竟矿产资源是有限的。 同样,一定技术水平下的顾客资源也是稀缺的。现在已经不可能像大工业时代那样,非常轻松地寻找并进入到大片未开发的市场需求。卖方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增大,而且多数已开发的市场已处在了饱和的状态,所以彼此之间争夺现有客户资源成为了竞争的一个重点。 因此,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重视、保持现有顾客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服务成为保持客户的重要战略或手段 传统的营销组合工具在保持客户方面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服务的提供的服务质量的提高成为保持客户的有力武器。围绕客户保持这个焦点,当前营销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工业企业和服务企业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服务对于制造商微不足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服务成为顾客消费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Christian Gronroos,1997)。为了留住顾客,许多工业企业开始重视服务。这些服务包括送货上门、产品和设备的安装与保养、顾客培训以及投诉处理等等。有些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商甚至推行服务先导的发展战略,开始向服务型的企业转变。IBM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收入约有85%来自硬件销售,而现在,它的收入1/3来自诸如管理咨询、为客户打理信息技术资产、提供新的软件系统等服务项目。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这家当初人人都以为只卖大型机的企业变成了当今世界最大的服务机构之一。 2.服务同质化趋势明显 服务的导入不仅没有缓解竞争的压力,相反由于竞争领域的扩大(服务成为竞争的新战场),使得竞争更加激烈。由于服务的无形性,使得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出现普遍化延伸。一方面,竞争对手的服务创新会提升顾客的服务期望,顾客希望立即得到相同甚至是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导致顾客期望增长的并非只有直接竞争对手,还包括所有那些顾客有购买体验的地方。如果有一个行业提供了某种服务,顾客接着就会希望其他行业也能这么做:那些经常坐飞机的顾客会把他们对服务的期望带到四面八方;如果顾客在进餐时不必排队等候,他们就会希望在旅馆及市场链的其他环节也能得到相同的服务。 顾客期望普遍化延伸的结果是服务同质化趋势明显,服务创新难度加大。服务的提供不仅没有成为企业保持客户的良方,相反如何在服务领域里保持客户、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实践误区 根据我们对通讯、金融等行业的实地调查了解,感觉现实的服务领域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重大误区(也是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把CRM软件等同于CRM 一些企业以为开发、安装了CRM系统软件,就实现了对顾客进行客户化、关系化的管理,对关系营销的精髓存在严重误解。 2.CRM信息系统与营销策划脱节 由于CRM系统内客户信息的不真实、不健全或信息编制的不科学,导致策划人员无法从中发掘客户价值,也不知道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服务,只能穷于价格战或坐等市场的变化。 3.缺乏商业化的理念 多数企业在实行客户关系管理运作的过程中,忽视了商业化的理念,即成本一效益的理念。这表现在:(1)不估算客户的价值;(2)“最惠户待遇”普遍化,在提供服务时不严格区分客户;(3)扭曲个性化服务,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所有服务,包括本职服务以外的需求;(4)姑息“刁蛮”客户的不正当要求。这些行为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作成本,也损坏了忠诚客户、大客户和内部员工的利益,损坏了企业的形象。 4.CRM与ERP的脱节 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都没有适应客户关系管理的要求:各职能部门依然分立;服务接触界面不完善,后台支撑不到位;服务质量控制缺失。 5.内部营销的忽视 集中体现在对客户经理的选拔、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无法建立起服务客户的企业文化。 考察的结果让我们觉得,对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进行系统思考,挖掘客户关系管理运作的关键环节,探索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他们纳入到一个科学的逻辑体系中,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四、关系营销的概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理论界开始研究这些问题:关系营销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关系营销? 1983年,美国学者Theodore Levitt的一篇被誉为关系营销领域里程碑式的文章《AFTER THE SALE IS OVER》,拉开了工业市场关系营销研究的帷幕。在这篇文章里,Levitt教授指出,“买卖双方的关系很少在一笔交易结束后终止,相反,交易结束后,这种关系得到加强,并影响买方决定下一次购买时的选择”。“重点应该怎样从推销转移到保证顾客在销售结束后持续地感到满意”。这篇文章在推销观念盛行的时期提出“仅仅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是不够的,发展持久的关系才是公司最重要的一项资产”这样的观念,给后继者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同一时期,美国学者Leonard L.Berry将关系营销的概念引入服务的范畴,并对关系营销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关系营销就是吸引、保持以及加强客户关系。市场营销的观念是,吸引新顾客仅仅是营销过程的第一步。巩固关系、把一般顾客转化成忠实顾客、像对待客户一样为顾客提供服务,这些都是市场营销。 其后,芬兰学者克里斯汀·格罗鲁斯(Christian.Gronroos)在Berry教授定义的基础上,对关系营销作出了一个更全面的界定。他认为,关系营销是建立、维持、加强、商业化顾客关系(不一定一直都是长期的关系),以保证各参与方的目标得以满足,这要通过相互交换和履行承诺来实现,彼此的信赖相当重要。对一个服务提供者来说,建立关系意味着给予承诺;维持关系意味着履行承诺;加强关系意味着在先前承诺履行的基础上给予新的承诺;商业化关系意味着从长期来看,交易的成本—利润比是正相关的。 商业化概念的提出,使得关系营销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它为关系营销实际运作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五、关系营销的运作模式 在将关系营销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模型的过程中,欧洲的学者们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 1991年,英国Cranfield管理学院的Adrian Payne教授提出了关系营销六大市场模型,将所有影响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的因素归入顾客市场(Customer markets),内部市场(Internal markets),推荐市场(Referral markets),影响市场(Influence markets),招聘市场(Recruitment markets),供应市场(Supplier markets),企业在与顾客打交道时,要注意其他市场的作用,必须保证六个市场高度协调统一,因为这六个市场是成功的客户关系的舞台(见图1)。 Payne教授提倡依托六大市场模型制定关系营销计划,它包括顾客发展计划、供应商发展计划、内部市场计划、影响计划、推荐计划、招聘计划,这些计划都为实现整体的客户保持目标而努力(见图2)。 Payne教授还提出了关系阶梯模型,为企业建立、推进客户关系指明了方向。潜在顾客(Prospect)——顾客(Customer)——客户(Client)——支持者(Support)——宣传者(Advocate)——伙伴(Partner)。可以说,Payne教授所做的开创性研究为关系营销的实际运作铺平了道路。尽管他提出的模型还仅仅停留在宏观战略的层面,还只是观念向战略的一种初始过渡。 1993年,在Payne教授研究的基础上, Cranfield管理学院的Moira Clark,Helen Peck, Adrian Payne和Martin Christopher根据Gluck (1980)商业体系(the business system)和Porter(1985)价值链(the value chain)的思想,又提出了关系管理链的模式,进一步将关系营销理念推向可操作的层面。整个关系管理链的核心观念是:在价值链上自始至终创造和维持互惠互利的优越关系,最终实现客户价值的增加。 具体来说,首先,它将六大市场简化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市场,关系链的管理是在两大市场协调运作的框架下进行的,而关系链管理也必须保证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不断融合;同时,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分类,将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两大市场整合计划的支撑下,整个关系链管理流程分为五个步骤: (1)确定价值内涵。企业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顾客需要企业提供哪些价值以及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哪些价值。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企业对顾客、企业自身以及竞争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服务领域里,为了明确顾客的价值内涵,企业需要做的工作包括: 一是确定关键的服务要素。首先,企业需要明确顾客如何衡量服务与4P之间的重要性:相对于4P而言,他们赋予服务的权重是多大?其次,顾客对服务单个要素的重要性又做如何评价? 二是测量服务偏好。运用替换技术(Trade off)测量出顾客对服务中每个元素的偏好程度。 三是竞争标杆测量。明确顾客如何评价公司和竞争者在重要服务要素方面的表现。 (2)细分、目标和定位。在对顾客、公司和竞争者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按照顾客的价值需求对顾客进行归类;对每个群体进行盈利性分析;完善顾客档案,为不同的群体确定不同的关系战略和服务战略。 (3)确定运作和交付系统。明确了顾客价值需求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将优质的服务交付给顾客,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大规模定制化、服务交付的细分、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流程改造与提升。 (4)对已交付的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服务交付之后,企业需要对已交付的价值做一番分析和评价,大致估算出顾客所获取的净价值(=服务价值service value+产品价值product value+人员价值people value+形象价值image value-货币价格 monetary price-时间成本time cost-精力成本energy cost-体力成本psychological cost)。 (5)控制与反馈。监控整个服务流程,研究员工的满意度和顾客的满意度,作为以后战略制定的基础。 Moira Clark等人按照管理的一般流程(分析、计划、执行、控制)对关系价值链的运作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描述,基本勾勒出关系营销实践运用的框架(见图3)。 但是,Moira Clark等人提出的模式有些地方还存在着逻辑混乱、遗漏和重复的弊病。比如,数据库营销的内容应该归在运作体系中,而不是细分与定位的部分,缺少关系营销策略(尤其是关系定价)的内容;第四步的内容实际上也是顾客满意度研究的范畴。 基于这些问题,Payne教授1995年再次谈及关系管理链时,对它进行了重新规整: (1)在模型中明确提出了顾客价值链的概念,避免了以前将服务与其他4P过分分割的狭隘视角,因为顾客的价值是靠服务与其他营销工具一起创造而得的,而不单单只是服务的功劳。 (2)强调以顾客价值为细分基础而不仅仅是服务偏好。 (3)将对已交付的价值进行的分析归入评价和反馈部分,使得流程更清晰、简单。 (4)Payne教授也提到了企业需要将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化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关系经理”的出现以及对他们的授权、激励与监督。这个话题的出现,表明关系营销的运作研究已经直接锲入企业的微观层面,开始与企业在具体运作中出现的问题直接结合起来(见图4)。 另外,Evert Gummesson,Martin Christopher, David Ballantyne等人也在关系营销运作模式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其中,Evert Gummesson将关系分为五大类30种,并设想了一个虚拟的组织,这个组织依托关系而生存。从实体上来看,它可能非常小,但从关系网来看,它非常大。Evert Gummesson认为这种组织是以后发展的趋势。 六、分支研究的相关情况 在各成体系的、分散的研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果。如:James W.Cortada(1999)等人提出的持续的顾客价值管理流程;Patricia B.Seybold(2000)、Valarie A.Zeithaml(1996)等人从财务的角度计算顾客价值的方法;Barbara Bund Jackson(1985)和Nigel Campbell(1990)从战略的角度对关系的分类,Leonard L.Berry (1985)和Payne(1999)基于客户服务的市场战略细分的研究;Leonard L.Berry(1983)提出的五种关系营销策略,David E.Bowen(1992)、Jane Pickard(1993)、Leonard A.Schlesinger(1991)在服务授权方面的研究;G.Lynn Shostack(1985)和Valarie A.Zeithaml(1996)对服务接触界面的研究。 还有大量关于内部营销和流程再造方面的文献。 七、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我们觉得可以在Payne教授关系管理链的框架下,进行深入的、策略化的研究。 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研究的主要命题是:企业(尤其是服务型的企业)怎样通过服务的提供来保持客户。这个命题的深入必然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了解客户的价值链,包括顾客的价值偏好和期望。(2)开发让客户感觉有价值的服务内容。(3)以最小的成本将这些服务“有质量”地传递给客户。(4)将以上的行为程式化,持续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5)监控以上进程的运作与变化。其中,客户价值管理和客户服务进程管理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希望有所突破的地方。 客户关系论文:我国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模式研究 一、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 客户关系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与先进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企业重新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从而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包括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所实施的全部商业过程:是企业以客户关系为重点,通过再造企业组织体系和优化业务流程,开展系统的客户研究,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运营效率和利润收益的工作实践;也是企业为最终实现电子化、自动化运营目标所创造和使用的技术,软硬件系统及集成的管理方法、解决方案的总和。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既是一种先进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的体现,又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和管理实践活动;同时还直接表现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包括业务操作、客户信息和数据分析为主要内容的软、硬件系统集成,是银行经营活动在高度数据化、信息化、电子化和自动化条件下与客户全面接触、全程服务的统一技术平台和智能服务系统。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 1.商业银行实施CRM是对银行从传统经营模式向新经营模式转变的适应。 随着经济进入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居民的生活习惯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代,消费者希望获得更快捷和更便利的服务,企业也希望获得更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而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已难以适应这种新要求,正逐渐朝着新经营模式转变。 当前,利息收入仍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繁荣,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投资渠道的增多,金融服务收入、金融创新产品的收入必将成为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此外,商业银行传统的依靠分支机构数量而形成的规模优势也难以发挥原有的作用,未来的发展必然会从追求“规模效益”转向挖掘“客户效益”。正是在此背景下,客户关系管理才逐渐被国外许多银行广泛地应用和实施。CRM作为一种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模式,主要通过将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企业涉及到客户的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集成管理,使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最大化地满足客户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经济效益。 2.我国商业银行实施CRM是加入WTO经营环境下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当前,我国银行业总体格局可划分为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银行和90家城市商业银行,随着网上银行和金融电子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银行原先在分支机构数量和分布上的优势正逐步消失,而在资本比例、经营的业务。客户资源的争夺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还存在很大差距。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在范围上将逐步扩大,最终将全面铺开。从业务领域来看,外资银行将加大吸收企业外汇存款和个人外汇储蓄的力度,造成国内银行外汇存款分流;以服务优势(特别是电子化的个人理财服务)克服分支机构较少的劣势,下大力气增加人民币储蓄存款所占份额;以汇款。托收和信用证业务为重点,争夺风险小,利润高的国际结算业务;巩固在三资企业贷款业务方面已有的传统优势,同时拓展新的贷款业务领域;以信用卡为核心和基础,发展综合性国际零售业务;并开办各种风险小、坏账少。收益稳定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从客户群体来看,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将展开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在公司银行业务方面,主要包括跨国公司、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我国的外向型企业。大型集团公司。高新科技企业。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主要是那些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受过高等教育、个人理财愿望比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客户。这些“优质客户”多数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正是外资银行到我国“抢滩”的登陆之地,并且这些客户最有可能率先接受网上银行,这有利于外资银行发挥其电子化金融服务的优势。 面临着外资银行的上述压力和挑战下,我国银行必须加快客户关系管理的建设,通过CRM系统对大量和零散的客户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各种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并设计和衡量客户的需求、赢利能力,信用度、风险度、满意度和忠诚度等指标,从而为优质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为银行管理层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支持,为我国银行提升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实施CRM的现状。 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引入中国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国内CRM市场已经从单纯的概念炒作阶段。理念推广阶段逐渐发展为部分企业试探性的实施阶段,有为数不少的国内企业先后尝试实施了大型CRM系统的部分模块。银行业属于最早的应用领域之一,应用仍然较少,属于起步阶段。当然,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中国商业银行打造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利器,目前一些银行已经制定了相应的CRM应用规划,如中国工商银行计划在“十五”期间启动客户关系管理建设;而从长期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目前着力进行投资建设的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纷纷推出的综合业务系统或整合版业务处理系统,以及注入巨资建设的银行内部网络、数据仓库等,也将构成商业银行CRM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这些进步离完整地实现CRM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观念更新步伐缓慢。实施CRM,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自上而下地贯彻于整个企业是能够成功实施CRM的基础和前提。中国银行业长期以来对客户采取的是传统的“一视同仁”的服务模式。无论对老客户,还是新客户,大客户,还是小客户,能为银行赢利的客户,还是根本不会赢利的客户均平等对待。不能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需求。由于观念更新步伐缓慢,所以在全行内推行CRM项目必然会受阻。 其次,缺乏理论指导和政策导向。CRM是从国外引入的,是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条件下产生的。CRM理念更多的是采用国外应用比较成熟的理念,忽视中国银行业的行业特点,而完全移植到我国商业银行肯定是行不通的。 再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限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限制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推行CRM的主要障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完成以客户为标识的统一数据库建设,客户信息是散乱而不连续的,因而对客户需求的准确性把握还比较困难。 第四,业务和肝技术的运作关系不协调。据有关资料显示,Gartner Group在调查了近700家企业以后发现,有4296的企业购买了CRM软件后根本就没有安装。CRM的这种应用现状在中国的银行业也非常普遍。 第五,体制和政策上的约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结构上都是采用多级递阶结构的系统模式,以追求利益为主要目标的动力结构相对较弱,信息结构在市场约束软化的条件下也经常失真,决策结构更是由于决策链过长而缺乏效率。这样的体制模式易于控制而又容易失控,对系统信息的反应远大于对市场信息的反应,因而容易导致官僚化和行为短期化。在这样的体制结构下,推行CRM缺乏足够的激励,实际上还远不如粗放经营在短期内带给管理者的直接利益多。 四、我国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模式研究 1.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建设。 (1)组织结构再造和业务流程重组。 在导入一项战略时,每个企业都应该重视进行组织的再造,战略方可发挥作用。商业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首先要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通过组织再造,整合内部资源,建立功能完整、交流通畅、高效运作的职能机构。以挖掘和满足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实现基于客户交互的业务流程的重构。 (2)建立和完善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 客户关系管理的产生,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建立为基础的。银行要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就首先要从硬件的建设入手,完善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如果离开这些信息技术的支撑。客户关系管理就失去了实施的基础。 目前,我国务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部门都存在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并存在大量信息交叉、不全面,不规范、不共享的问题。要把这些广泛地分散在不同业务系统。不同经营管理机构、不同层次人员中的大量信息集中起来进行有机利用和充分加工,就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使上述的各种系统分别成为其中的一个单独的模块,各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各种转化方式对以各种方式存在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形成数字化。标准化、系统化的信息,以利于系统的自主加工。 (3)导入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随着商业银行应用的不断扩展和系统的不断升级,如何高效的管理和利用银行庞大的、分散的。冗余的客户数据,是银行所面临的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分析型CRM系统通常是银行实施CRM系统的切入点。分析型CRM系统通过统一的CRM数据库,以及企业应用集成工具将银行内部其他应用(例如:财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等系统集成起来,为银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CRM数据仓库。 (4)建立多渠道的客户交互服务系统。 不论是从国际趋势,还是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都不可能单独发展某一种方式的服务系统的,而应该建立一种融传统柜台服务方式。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和网络银行为一体的多渠道的客户交互服务系统,既可以适应当前的市场实际情况,又可以达到削减成本的目的,还可以实现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同时完成对客户的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等目标。建立多渠道的客户交互服务系统,应当以网络银行(WebBank)和呼叫中心(CallCenter,也就是电话银行)的建设为龙头。 对于一个拥有多渠道的银行来说,如何实现多个不同渠道之间信息的共享,包括不同分行之间客户信息的共享也是非常重要的。统一的信息访问接口和交易处理平台,不仅可以对所有信息进行更好地管理,并及时整理和更新,同时还保证了银行内部信息的一致性,同时也对银行各项新的业务模式、业务品种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具体步骤。 (1)收集客户信息。 银行要进行客户细分,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确立自身的市场定位和经营战略,就必须对自身客户的价值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与客户的接触中尽可能多地搜集与获取客户各方面的信息,在保护客户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法律前提下,对群体客户信息进行深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对社会金融机构的客观数据和结构性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建立一个完整、科学、客观的客户需求及市场变化的信息分析制度。这个信息收集的过程应该是渐进的、动态的。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客户档案的形式来实现对客户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2)对客户进行分类分析,确定“金牌”客户。 对于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来说,最困难的是识别目标客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牌”客户即是银行的目标客户。银行将力量集中到与这些“金牌”客户的交易上,会取得比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多得多的利润。 一般来说,确定“金牌”客户的基本方法是测算客户贡献度,这在目前已没有什么技术问题,在设定部分参数的前提下非常简单地应用软件就能做到。对于公司客户和机构客户来说,按客户贡献度很容易对现有客户结构进行初步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为不同类别。考虑到我国企业目前的行业管理和系统管理特征很强,特别是同行业和同系统企业的需求偏好基本趋同,为便于服务、管理和挖掘更大的市场份额,按行业和系统进行分类、监测和管理非常必要。 (3)满足“金牌”客户差异化需求,培养客户忠诚度。 客户的忠诚度与银行的利润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当银行发掘出“金牌”客户后,就要根据对“金牌”客户信息的分析,针对他们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培养这些客户的忠诚度,从而提高客户终生价值。 客户需求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和变化性等特征,因此由客户需求而导致的金融服务要求也是丰富多彩的。从CRM的观点看,为便于管理起见,银行要不断地准确判断在客户需求中哪些是基本需求,哪些是特殊需求,并适时采取相应的政策。基本需求具有相对稳定性,银行所要做的还是围绕方便、快捷和安全,搞好优质服务,提高客户的交易量;而对于特殊群体或单个客户的特殊需求,则必须制定特殊政策,提供具有个性化的“组合式套餐”服务。公司客户的基本需求,主要包括结算。融资、现金、担保、信用评估、咨询等。现在任何一家商业银行基本上都能为客户基本需求提供无差异服务,因此在客户选择银行时都不存在多少优势可言,如果有差别也只体现在银行品牌效应、个人关系资源和银行员工素质及服务方面。要留住“金牌”客户,真正有意义的工作是发现客户的特殊需求,并适时予以满足,以提升客户的依赖性和转户成本。 (4)改造和分化非“金牌”客户。 非“金牌”的客户不能给银行带来较大利益,有些甚至会损害银行的利益。按照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理论,银行应该逐步退出或摈弃这部分客户群体。但是,依托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有效手段对他们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其进行分化和改造。首先,对于具有较大潜力的成长型客户,银行可以通过提供适合成长型客户需要的投资理财服务,帮助客户成长,在客户的成长过程中与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将这类客户改造成潜在的或现实的金牌客户:其次,对于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一般客户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其具有共性的投资理财需求,对其的投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开发出一些建立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以自助服务为主的投资理财服务,客户群体较大,维护技术含量和维护成本较低,以方便快捷为客户满意标准;第三,对于除上述两类客户以外的客户,银行无论采取什么服务方式均很难获得利润。为此,银行就应采取抛弃策略,通过提高服务门槛等方式使客户自觉地转投其他银行。 (5)做好客户联系,取得客户信息反馈。 银行要做好客户服务,从客户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反馈信息非常重要。从这些反馈信息中,银行可以学到许多有利于业务发展的东西,比如客户购买银行的主要产品只是为了得到免费赠送的礼品,客户可能觉得银行的网站导航不太方便等等。了解到诸如此类的重要信息,银行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改进网站设计、产品或服务,广告以及营销策略等,这样会更好地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银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淮安市银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淮安市银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民的存贷款数额逐年增加,银行的数量越来越多,银行业出现了崭新的发展局面。通过对淮安市银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论述了其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改变观念抓信贷、保持存款适度增长、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等一些对策。 关键词:淮安 居民存款 银行数量 存在问题 对策 引言 淮安的银行业虽然在近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银行业的改革,对银行业实施有效的监管,是金融业规避风险、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银行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2010年淮安市银行业运行继续保持平稳发展,12月末,全市银行业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 301.06亿元,同比增长29.2%;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918.73亿元,增长29.8%。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扩大,淮安银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但是我们也发现淮安市的银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文章将对淮安市的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淮安市银行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淮安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加大了对银行业的支持,淮安市银行业已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业的存贷款规模快速增长。表1是2001―2009年全市银行存贷款一览表。从表1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从2001―2009年淮安市银行的存贷款数额是逐年增加的。银行业的总存款增长率大约在13.5%;银行业的总贷款增长率大约在12.7%,总存款的数额远远大于总贷款的数额。由于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采取利用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双重调控手段,特别是存款加息符合大部分城乡居民积累增值的心理[2],增强了储蓄的稳定性,也使银行、信用社筹集更多的资金,加大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居民的存款数额逐年递增,年增长率大约在12.1%。促进经济金融和谐发展。 2.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使淮安金融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国有四大银行以及江苏银行先后在淮安成立。加快了淮安经济发展的步伐,方便了淮安的居民,促进了淮安金融业的发展。随着淮安市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驻淮安市场。现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淮安广泛兴起,在全市各个角落都分布着网点,为淮安市居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2009年9月30日交通银行淮安分行的开业,为淮安各类企业、各届人士不断提供更优金融方案,推动淮安经济社会和交通银行共同发展;2009年10月11日,昆山农村商业银行进驻淮安;2009年12月9日,东吴农村商业银行涟水支行在涟水成立,为涟水乃至淮安经济快速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增添新的力量;2010年7月23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淮安分行在淮安成立,成立当天就与淮安当地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给淮安金融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预计不久,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也将会进驻淮安,必然使淮安银行越来越多,淮安金融市场越来越完善。 二、淮安银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淮安市银行业在近些年已经有了蓬勃的发展,银行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居民的金融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盲目搞存款竞争,阻碍银行自身和经济正常运行。由于银行业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强,银行的投资活动需要找到足够的社会闲散资金,自然而然存款问题就被放在首要位置。目前,淮安市各商业银行每年都分级下达当年存款任务指标。特殊情况下,上级行还会给所属机构来个月度或季度的存款比拼,并且将完成存款任务与员工工资奖金挂钩、与评比先进挂钩。虽然央行三令五申,不准将存款完成情况与员工工资、奖金、福利挂钩,但淮安市很多单位依然我行我素,置若罔闻。在“存款立行”观念的支配下,各商业银行盲目拉存款,只重视存款数量不重视质量,也给自身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过分强调抓存款,扰乱临柜业务的正常运转。为揽储一些机构公然将企业存款转入储蓄核算,为部分企业机关团逃避监督和大额提现开了方便之门,达到公款私用之目的。 2.不良贷款比率高,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首先,淮安市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贷款“三查”制度真正落实,授信不统一。不少项目贷前调查流于形式,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发展趋势等主要因素预测不准,在方法上重定性轻定量,缺乏科学的分析;贷时审查不严格、不科学,在放贷时违反规定与操作程序,使“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现象时有发生;贷后检查不积极,流于形式,重贷轻营的现象较普遍[3]。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今后贷款的回收。另外银行对不同企业贷款方式(主要有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选择不当也是造成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其次,由于目前很多机构现有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且个别人员法制观念极差,违章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人为造成信贷风险损失,严重威胁信贷资产的安全运营。最后,缺乏一套严密的监督机制,也是造成不良贷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中国金融监管体系还不完善,监管机制也不健全,银行内部稽核、监督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给不良资产的形成埋下隐患。必须加强内控建设,建立建全科学的资产风险管理系统。 3.人员素质水平普遍不高,技术装备落后。现代银行是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对员工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一般业务人员。不仅要求员工要具备较高的学历层次,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创造力。而目前淮安市银行职工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学历较低,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也不高。这主要是一些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运作的劳动人事制度。员工录用要求不高、把关不严,很多人都是靠关系而不是靠自身实力进入银行;在岗人员缺少技术和业务培训,没有一套科学严密的考核制度;岗位分工不合理,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大量临时用工人员充斥一线岗位,很多都是无证上岗,难以保证银行临柜业务的顺利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再加上这部分人员缺乏必要的教育,且由于待遇较低,往往很容易造成某些人心理失衡,从而走上犯罪道路。近几年来这类金融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已严重威胁到银行资金安全和社会声誉。 4.银行业还存在许多内部管理问题。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存在内部人控制、信息披露不足、经营目标偏差、缺乏明确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市场激励机制等问题[4],影响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容易引发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由于投资者保护制度尚待完善,投资者风险意识不足,近几年在救助和关闭金融机构过程中的个人债权通常由政府垫付,这种方式不利于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增强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市场约束,还有可能诱发金融机构的盲目扩张和恶意经营行为。在风险处置中如何既维护金融稳定又防范道德风险,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5.金融监管措施不力。从金融监管手段看,淮安市金融监管长期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基本金融法律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监管难以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从金融监管方式来看,淮安市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由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自我监管能力极低,金融同业工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在淮安市也极为少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非常少[5]。从金融监管内容来看,淮安市金融监管中的风险监管几乎是空白,监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机构审批和业务审批上,对金融机构日常营运监管较少,金融监管和稽核也忙于完成上级任务,作用有限。从金融监管标准来看,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检查和评级以及风险管理没有一套统一的具体量化标准,监管行为随意性强。 三、淮安市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 针对淮安市金融市场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觉得可以有以下几点对策,对于加快淮安金融市场的更好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1.改变观念抓信贷,保持存款适度增长。存款不是银行的本质特征,从整个经济运行环境来看,只有适度合理的增长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首先,各商业银行要及时转变观念,变“存款立行”为“效益立行”,在增强银行实力过程中,应以利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禁止下达硬性存款考核指标,但也不能忽视存款,要将存款数量与质量一起抓。其次,要在信贷管理方面加大力度,把信贷管理工作从实质上提高到银行经营管理中心地位上来,充分体现赢利对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构建新型政银关系为目标,推动淮安政府与金融机构全面战略合作的范围宽化和层次深化,淮安政府与金融机构携手合作,共同创造当地有效的信贷需求。从本意上说,政银合作是一项“双赢”甚至“多赢”的战略选择[5]。因为政府掌握的大量项目资源、政策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同商业银行拥有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专有资源和独特优势相结合,对于创造有效的信贷需求来说,无疑比不合作具有更大的正效应。以构建新型银企关系为目标,协调和完善省政府各部门以及各市县政府部门的银企对接制度,继续挖掘并向金融部门提供可供信贷的企业资源。 2.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做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处理。淮安市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困,也有自身管理不善的因素。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科学的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实现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首先,要重点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和统一授信制度,强化贷款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各商业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投量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综合企业领导素质、经济实力、信誉状况等各种指标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在贷款发放前通过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等级的评估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通过量化方式测算企业信用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尽量避免对信用等级低于贷款标准的企业给予贷款。同时要做好贷时审查工作,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对贷款风险度进行验证,以确定贷款方式、额度等具体事项,审查贷款的基本情况,最后由决策部门审批。最后还应把好事后检查关,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及时监测贷款资产质量 的变化;加强对贷款使用状况的监督。定期对其进行测算和分析,可借助电子计算机系统对贷款全过程实行风险预警,确定风险度。其次,建立贷款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救助机制也是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关键所在。 3.加强银行从业人员素质建设。一流的技术装备加上一流的人员是商业银行提高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国外一些著名大银行常通过安排员工轮岗训练或派驻海外机构工作等方式,以拓宽员工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淮安市银行业可以借鉴他们的先进做法给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员工队伍素质建设,严禁无证人员上岗,并可通过建立一套激励型的劳动人事制度,从员工的录用、培训、考核、收入分配、职务晋升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让忠诚能干的员工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加强对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知识的学习,切实增强员工遵纪守法观念,避免违法乱纪事件发生,使每个员工以为银行作出贡献与实现自我价值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全体员工倾心敬业。各商业银行还要把更新技术装备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来对待,加快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更新办公室设施,改善营业环境,使软硬件同步发展,为客户提供一套高效运作机制。建立员工自我约束机制,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增强银行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为顾客着想,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力争微笑服务每一天。 4.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系。银行要有严格的岗位分工和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使各部门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能相互配合。一是严格岗位分工,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尽量做到分工合理。并实行行内岗位轮换和员工年假制等,使银行每个人员和每项业务都处于被监督、被检查范围之内;二是按照每一项业务至少必须有两个岗位或两人以上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三是加强业务操作的事后检查,每项业务要求有一名业务主管或专门岗位对该项业务处理的整个流程进行综合把关和全过程的检查,确保各岗位按职责要求正确处理同一笔业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四是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相互促进工作。 5.加强金融监管,维护地区金融安全与稳定运行。维护地区金融安全与稳定运行是促进金融市场发育和金融市场深化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对于淮安来说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淮安由于地处苏北,不仅使地区金融业自身发展受到限制并逐渐落后于全省,更制约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审慎面对多年来难得的金融形势和发展机遇,注意防控当前的贷款集中度风险和潜在的长期信用风险,尽最大努力防止因项目选择不当、企业效益持续下滑等原因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反弹。既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决策部署,保证扩内需、保增长、促振兴目标的实现,也要避免某些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的退出力度。加大地方政府与金融监管机构协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虽然金融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同,但在金融监管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即通过协调与合作,保障区域金融安全与稳定,共同促进区域金融的健康发展 [7]。加强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努力防控地方金融风险。 结论 要想实现淮安银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把加强政府对银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上的引导与银行个体的主观积极能动性发挥出来,加大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改变观念抓信贷,不断引进新的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本着服务人民、为人民提供方便的原则,大力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努力促进淮安金融市场更快更好的发展。 银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国内私人银行业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一、国内商业银行私人业务的发展概况 私人银行业务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社会富有阶层提供的“一篮子”、专业化、私密性极强的金融服务。根据客户需求为其量身定做提供个人财富管理方案,甚至充当“私人管家”服务。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客户创设一个个性化的综合资产管理运作平台,帮助客户实现财富增值及事业发展的双重目标。 国内的私人银行业自2007年中国银行率先开展私人银行业务而揭开序幕,至今已走过五个春秋,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这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实际GDP的持续增长,民间资本及个人可支配收入逐年累积,中国的高净值财富人群在不断扩大。根据《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12》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达118.5万人,2011年前五年平均增速为29.1%,预期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7%,到2015年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将达219.3万人。我国的高净值人群分布显示出几大特点:一、财富的地域集中趋势明显,超过2/3的高净值人群集中在6个主要地区,包括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和福建;二、年轻化趋势明显,我国高净值人群的主要集中在30―49岁人群,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更显年轻化;三、职业构成集中化,私营企业主占比为71.6%,民营、私营企业管理层因其所拥有的企业所有权和股权在高净值人群中占比11.11%,而家族继承人的比重为1.42%。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高净值人士总数及所拥有的财富总量都在快速增长,中国私人银行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基于 “银行业的二八定律”,20%的高端客户带来了银行收益的80%,由此,关注高净值财富拥有者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另一方面,国内金融体系直接融资渠道快速发展,“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加剧;加入WTO以来,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进程加快,商业银行开始从主要充当融资平台向融资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并重的状态转变。财富管理平台作为金融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经营及业务转型的重要选择。截至2011年末,设立私人银行部门的中资商业银行已达到11家。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在发展私人业务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对本土市场的熟悉程度以及本土客户文化的理解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二是前期业务展开中拥有的大量优质客户关系;三是原有的机构布局与网点资源使其获得高端客户的成本相对较低;四是国内商业银行相对拥有更多的政策优势。这些都促进了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私人银行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其面临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人才的极度缺乏,人才缺乏是制约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最大因素,私人银行业务要求配备大量的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业务体制不健全,私人银行运作的专业性极强,在管理上需要较大的独立性和灵活度,建立什么样的私人银行业务组织架构,建立什么样的服务体系和产品研发机制,如何理顺总分行的关系等都是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私人业务面临的重大课题;三是产品的开发能力不足,类别少、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没有体现出私人银行业务应有的特色性和高端性;四是信息系统并不完善,不利于客户信息的整合与数据挖掘。 二、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 1.树立核心理念: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以客户需求分析为起点,挖掘客户需求,通过客户的资产投资分析确定其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等特征,确定最终的投资策略、投资产品的组合设计,最后根据客户意见和市场动态对投资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杜绝在实际操作中以销售产品,完成指标而过度销售、错误销售的倾向。 2.资产端+负债端”综合财富管理。根据客户个性化、综合化、多元化的理财需求,丰富服务内容,不仅局限于客户的资产端的配置方案,还应延伸到负债端,一方面帮助客户经营资产,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构造来实现风险收益均衡基础上的资产增值,另一方面帮助客户经营负债,通过成本收益的权衡来达到财富最大化,进而形成了覆盖客户资产负债表的综合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3.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培养高素质私人银行专业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以专业的服务获取客户的信任,以优质周到的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4.精准营销和客户价值的深入挖掘。利用差异化的产品、优质化的服务、多元化的渠道以及现代化的手段进行高层次营销。同时重视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建立专业数据库,注重数据挖掘技术在银行系统中各方面的应用;利用IT系统支持开发财富管理平台,自动整合客户财务规划、资产组合管理、投资选择以及披露报备、分析查询等多功能体系,提升财富管理客户的营销效率和价值贡献。 5.注重私人银行品牌建设。在私人银行的导入期,品牌战略强于实际功效。因此,品牌建设不容轻视。从品牌定位、架构与体验等多方位考虑,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品牌形象,打造一个值得信赖的私人银行品牌。 银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银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猛,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因此,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整体银行业规模增速有所放缓。另外,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促使我国银行业调整盈利模式,积极推进金融创新。预计未来银行将进一步调整收入结构,探索新盈利模式,结合信息技术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效率,继续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小微和“三农”发展。 【关键词】金融 银行 经济 转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猛,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因此,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银行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12.72万亿元,负债总额196.40万亿元。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分别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36.6%、18.8%、13.5%和11.9%。其中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2016年各月总资产以及总负债增速与上年同期增速率均在16%。然而近年来,不同于以往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在新常态的背景环境下,我国银行业整体规模稳中有升,但规模增速也有所放缓。 (一)利差空间逐步压缩,积极转变盈利模式 从银行收入结构而言,存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2015年我国银行业利息净收入占整体收入的57.7%。其中企业贷款一直在商业银行贷款中占据着主要部分。然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在流动性改善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被逐步压缩,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平均水平持续下降。面对经济新常态,存贷利差收窄的趋势,我国银行业积极进行调整,积极转变盈利模式,正在经历着一系列变化,如依托电子科技技术,由传统物理网点向智能化、轻型化网点方向转型。2015年,银行业离柜交易达1085.74亿笔,离柜交易额1762.02万亿元,同比增长31.52%,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交易额分别同比增长了122.75%、171.64%、195.67%、28.18%。 另一方面,在传统贷款业务方面,公司贷款持续增长,贷款投向不断优化,“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小微企业新增贷款2.11万亿元,增量占同期企业新增贷款的38.1%;同时,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也随之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为104,357亿元,2014年为189,520亿元,2012-201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01%,增长显著。此外,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以16家上市银行为例,2015年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7461亿元,同比增长15%,新型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显著上升。 (二)市场结构日益丰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从各类银行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日益丰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小银行市场份额迅速提升。2016年第一季度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同比分别提高0.35、0.9和1.68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比下降2.9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进程加快,进一步实现了业务结构综合化、客户结构均衡化和收入结构多元化发展。另外,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末,总计22家中资银行开设了1298家海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 从银行资产情况来看,收到近年整体经济下行的影响,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普遍出现“双升”的情况。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来看,全球经济尚未脱离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和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将继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从国内经济状况来看,经济总体仍将处在去产能、去库存的过程中,从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向消费和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变。随着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形势也日趋复杂,一方面是供给侧改革将促进部分行业、企业产能出清、提质增效,但也会对银行资产端产生一定冲击,银行业需要不断提升防风险能力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银行业高利润增长的时期接近尾声,在改革、创新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银行业自身发展转型的任务更为艰巨。 (一)调整收入结构,探索新盈利模式 在银行的利息收入增长普遍乏力,净利润的稳定主要依赖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银行业将呈现净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上升的趋势。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各银行通过业务联动、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协同发展等途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另外,随着商业银行向轻资本模式的转型及不断深化集团内协同效应,以、私人银行及资产托管为代表的及管理类业务将呈现较为突出的发展势头。 (二)结合信息技术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效率 信息科技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为传统银行业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金融注重客户体验、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视客户全方位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并据此分析和挖掘客户习惯,预测客户行为,有效进行客户细分,提高业务营销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增强用户黏性。客户需求已部仅限于快捷的贷款,更包括结算、理财、咨询等在内的金融服务,未来银行业应满足这些金融需求,同时打造线上线下服务的一体化。 (三)继续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小微和“三农”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大型机构的体系比较完备,但在服务小微和“三农”领域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农村金融政策频出的支持下,银行在“三农”领域的布局也正加速推进。预计未来银行业将跟随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精品化的发展趋势,以规模种养农户、农机大户及国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重点,积极增加信贷投入,提供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投资理财、外汇结算、农户便捷交易等综合服务,以此为新增长点。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阶段的同时,传统的银行盈利模式已不可持续,银行业也被推到了转型的风口浪尖上。在政策的推动下,不少银行在积极挖掘已有市场与客户的同时,也在开拓新的市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兴起,信息技术和其他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极大的解放传统银行服务过程中的低价值、重复性操作工作,各种散落的数据也将重新被识别、收集、整合和挖掘分析,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提供了新的可能。
金融理财机构论文:论我国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个人理财服务 新变化 对策建议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个人理财服务在我国金融机构中已发展得如火如荼,同时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较之以前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这对我国金融机构顺利开展个人理财服务提出了挑战。本文以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的新变化为切入点,为金融机构应对这些变化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 金融机构个人理财服务是指银行以自然人为服务对象,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按照客户的实物性资产、现金收支流状况,围绕客户的收入、消费、投资、风险承受能力、心理偏好等情况,制定个人财务管理计划(如设计资产组合,调整负债结构,规避税收等),达到其收益预期,实现其人生的未来规划。 个人理财服务的目的 个人理财服务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居家生活的需要。二是人生规划的需要。三是投资增值的需要。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金融机构研究并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度身定制理财产品与方案,不断满足、引导、培养特定客户群体需求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个人理财还更多地体现金融机构差异性、价值性的特质,具有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整体服务和附加服务的功能。 个人理财服务市场的新变化 个人理财业务与机构银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于银行业零售和商业业务利润的不断减少,非利息收入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因此导致个人理财业务与传统机构银行日益接近,平行发展、交替发展和业务交叉的现象不断增加。例如,在个人理财业务的私人客户群体中出现了机构性的需求,即投资业务专业化、投资产品复杂化,而在与传统机构银行业与机构客户的关系中,一些个人化的因素也已经出现,如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与银行之间建立起私人业务关系。 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个人理财业务提出挑战。一方面,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竞争者很容易进入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这对金融机构来说无疑将面临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对客户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信息高速公路为客户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而计算机则为客户快速简洁地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提供了可能,因此,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客户创造了追求高水平、多元化服务和资产管理方法的条件,而这对个人理财业务来说则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及已经入驻的外资商业银行都在纷纷调整策略、整合资源,聚焦优质高中端客户,制定竞争优质客户的策略方案,以优质客户的需求为市场导向,依托科技信息、网络,优化组合营销渠道,大力打造理财优质品牌。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对策 1、不断增强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的能力。金融机构要考虑目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分析业务的发展前景,确定市场需求规模和该项业务的市场定位,创造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六适”服务,即“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以适当的价格,向适当的顾客,销售适当的产品,收到适当的效果”。同时在综合经营的大趋势下,逐步实现从产品到研发创新的转变,强化研究,大胆创新,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理财品种,真正实现让客户资产增值。 2、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理财服务。金融机构要在做好客户细分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和进行产品组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的需求不同,设计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个人理财服务。同时,金融机构要根据客户不断增长的理财增值需求,制定优先发展投资增值型理财产品的研发与推广策略,进一步加强与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同业之间的战略合作,通过持续不断地引进与开发收益好、流动性强的理财新品,确保理财业务内容充实,在为客户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财理念的同时,达到有效增加储蓄存款的目的。 3、提高营销活动针对性与效率。作为履行市场营销支持职能的产品经理,其与前台客户经理的支援关系是通过“一对多”的支持构架得以实现的,即一位产品经理需要对应多个客户经理提供产品方面的技术支持,同时一个客户经理也需要从多个产品经理处获得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发挥产品经理专业化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客户经理的多元化产品营销,满足客户不同的需要,使营销活动取得最佳效果。然而,实现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之间的在市场营销中的紧密协作不是能自动达成的,需要通过一套完善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加以保证。为加强金融机构个人理财服务的产品开发和营销的支持,应尽快建立个人理财的产品经理队伍,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在市场营销中的协作机制,提高市场营销的协同性与效率。 个人理财服务无疑是金融机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相对于金融机构开展的其他业务来说,个人理财服务还是一片“蓝海”,还有很多追逐利益的空间,所以金融机构要要改善个人理财的手段和理念,力争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 金融理财机构论文:金融机构银行个人理财论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现存问题 1.电子化程度低,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作为二十一世纪金融产业的主导,商业网络银行具有广阔的前景与廉价的成本,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和人们的重视。虽然科技已经如此发达,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还在通过宣传资料、图表等传统的工具,很少使用计算机,缺少专门的个人理财业务软件。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与网络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计算机技术滞后,开发应用软件的速度滞后于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工作效率较低,这限制了商业银行发展各项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克服这一现状,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办理个人理财业务,针对不同客户的需要实现差别化服务。 2.缺少个人理财业务运行系统个人理财业务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业务,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客户经理制的出现就是这种理念的有力说明,客户经理制是商业银行制度上和服务理念上的一种创新。国外银行的客户经理是把客户作为中心,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产品的设计,目标是满足和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以投资为核心。但是国内众多商业银行对客户经理的考核仍然是基于客户经理完成吸收存款任务的情况,客户经理缺乏对客户需求、市场发展的了解,因为其并不用承担管理分析客户细心和市场信息的责任。各商业银行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在进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品种设计开发,极少考虑到客户的需要,更不用提投资了。 3.缺少适当的市场定位在中国,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环境不同,收入分配差距大,个人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行业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同的地区、不同收入层次的人有着不同的投资偏好。要求商业银行明确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理财产品的开发。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正确的市场定位,缺乏这种服务模式。银行向个人提供的服务几乎无差别,都是一些大众化的服务,因为商业银行只把个人业务作为筹资的一种手段。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问题的解决对策 1.转变经营模式,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金融产业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自从二十世纪末美国《金融服务现代法》的出台,结束了金融分业经营时代。在全世界混业经营的刺激下,我国放开了对创新银行中间业务的限制,开始鼓励创新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可以借这一机会进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调整,调整个人理财服务中的中间业务,改变中间业务的产品结构,准确把握客户多方位的信息,掌握客户的理财需要,通过客户经理进行针对性的理财服务。配套服务分析工具和投资理财专家的理财建议,提升客户的资产增值能力,培养更大的利润增长点。 2.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业人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培养个人理财业务人才,一是构建专业的理财规划师认证体系,让理财业务人员需要持证上岗,规范个人理财业务人才队伍。二是全面培训现有的客户经理和理财顾问,必须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客户经理和理财顾问。首先要指定培训计划,然后要挑选高素质的候选人才,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其次要让理财人才熟悉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独立操作各类业务,这需要对理财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岗位轮替。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走出传统教育体制的模式。推进联合办学模式和订单式教育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可以将企业的实践设备优势和学校的教育技术优势结合起来,为金融行业培养需要的人才,同时为学校的教育提供实践的场所。订单式教育可以让企业参与到学院金融相关专业的设置、制定金融业人才培养计划、改革金融教学课程等环节中。在金融业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满足商业银行对不同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改进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校和企业得到各自所需的东西,实现校园与社会的接轨。 3.加强商业银行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设,促进银行电子化的发展,尤其是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在实现个人理财业务计算机化网络化的同时,商业银行要注意保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通过银行内部资源的整合,计算机理财软件的辅助,增加客户需求的满足度,为客户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个人理财计划,并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实现实际操盘操作。 4.完善客户经理制,提高客户经理的金融水平客户经理制是为了迎合现在正在逐渐转变的金融服务方式、经过改革后的金融体制和金融业同行之间的竞争出现的新型的服务观念。各个商业银行虽然自从客户经理制这一服务观念推出,就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也从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完善客户经理制,需要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化水平和客户经理的素质;加大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客户经理信息系统;在客户经济中开展新型的服务观念传递;实行责任制,明确客户经理的职责,设置专业的客户经理从业人员组织机构。除了需要专业知识,客户经理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承受压力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为了顺应金融的全球化、国内商业银行对人才的急缺的现实情况,组建全能、高效、专业的个人理财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5.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服务商业银行而已通过设置个人理财业务柜台和细分客户实现差别化服务等方式调整经营策略。个人理财业务专柜可以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个人理财服务,培养固定的客户群体。通过对客户进行分类,针对性地提供理财服务。因为不同情况的客户对个人理财服务的要求不一样,这就要求银行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差别化的服务,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根据客户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投资建议,满足更多客户的不同需求。 三、结语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建立健全个人理财业务服务和理财产品的营销体系,大力开拓国内金融理财市场,增加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份额。利用多种多样的金融理财产品和多种投资方式创造更多价值,帮助客户实现财产增值的目的,同时还能提高银行盈利,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作者:刘晓靖单位: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理财机构论文:农合金融机构发展农村理财业务的探讨 摘 要:农合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合机构)金融理财业务的缺失,导致农合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城乡客户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但这一现状即将被打破。目前,多地农合机构理财项目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即将开放理财业务。与城市经济体系不同的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另外,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品质不高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应主要针对本土农业人口,且应认真考察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 关键词:农合金融机构;农村客户;理财业务;发展 0 引言 随着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农民已不再满足一般的储蓄业务,而对于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提出了期望。在这一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农合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开发和销售上也呈现出可喜态势。然而与城市经济体系不同的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为此,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及探讨也就十分必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农合金融机构需要增强自身的增值业务创新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机。 1 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困境分析 农合金融机构在发展农村理财业务中有诸多困境。笔者从工作体会出发,将目前的发展困境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农合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村市场中农户的金融知识水平相对低下,在理财观念上更是趋于保守,加上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对金融理财产品缺乏认识,尽管部分农业人口通过自主创业和外出打工积累起了一定的资金,但在农耕文化的作用下难以涉足商业银行的理财增值业务。而且这一传统意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就意味着,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的上述困境,将在长期内持续存在。另外,农村人口对理财风险认识不够,一旦投资出现风险,往往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常常将责任归咎于农合金融机构。 1.2 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品质不高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义可知,银行理财业务是指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客户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客户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从中可以知晓,良好的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不仅需要理财师专业能力的支撑,还需要具有吸引农民眼球的理财产品。结果,似乎这两点都不十分完美。 2 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就有必要对当前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在反思之前还应强调,在未来发展路径的构建上需要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即关于改变广大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具体而言,现状反思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2.1 针对需求方的现状反思 上文已经指出,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无论在理财师水平,还是在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上都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加上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就进一步限制了对理财产品的需求。这些都是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能否从农业生产所需资金的循环特征出发,来设计出符合农业人口偏好的短期理财产品,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难理解,这里的理财业务须满足区域植根性要求。 2.2 针对供给方的现状反思 上面已经提到了供给方需要着手开展的问题,即设计出满足农业人口偏好的理财业务来。另外,针对农户作为农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还需要通过农合金融机构人员的上门访问,来建立起银行与零散分布农户的联系。 以上两个方面的现状反思表明,在推动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中,应主要从供给方面下功夫。而对于需求方,则可以在选择机制下进行针对性的偏好引导。 3 反思引导下的发展路径探讨 发展理财业务是当前农合金融机构加快自身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农合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 3.1 注重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理财团队 理财产品的开发涉及的基础资产较多,如何能有效地分析基础资产的收益性,又能保证客户理财资金的安全性,就需要研发和设计理财产品的人员对投资标的有充分的了解和市场把握,这就对产品开发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们恰恰和商业银行理财开发团队的核心差距就在这里。因此,要从根本抓起,给现有人员创造培训机会,加大培训力度,选拨人才,引进人才,逐步打造一支高综合素质的理财产品研发团队。 3.2 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 本文一直在强调,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应主要针对本土农业人口。因此,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之所以指出这些特征在于,设计变现能力强的理财业务需要认真考虑其中的变现周期。这不仅关系到银行的运营成本,也涉及理财产品的成功与否。从现阶段的诸多文献中,很难找到这一观点。 3.3 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 不难理解,若要实现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就要提高本地农民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扩大广大农业人口的需求拉动。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就要求在理财业务开展中应简化产品的设计内容,并能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下来告知农户有关增值效果。因此,对于城市银行中的诸多理财业务,在农村区域中就需要抛弃。这里笔者建议,可以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这样也有助于农合机构深入了解该农户的经济能力,并为放贷提供原始信息支撑。 3.4 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 在成本控制基础上的人员上门访问,仍需要借助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即需要界定目标客户。一般而言,对于理财有需求的农业人口,往往具有商品经济意识,并积累起了一定相对稳定的资金量。因此,可以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3.5 有效细分客户资源,培育广阔的农村金融理财市场 农合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户的需求发展理财业务,针对本地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和金融知识水平,开发出一套符合本地农民理财需要的金融理财产品,而且这种理财产品一定要符合本地农民的理财心理,操作上力求 简单方便,在农户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做到风险低、收益稳定、能随时赎回,以此提高农户对理财产品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因我国农业人口分布广泛,且各农村区域的自然禀赋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并没有结合特定区域展开讨论,而是结合当前问题从发展趋势层面进行了原理性探讨。但本文的结论,将支撑各地理财业务开展中的思路。最后,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展开,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 结语 本文认为,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品质不高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应在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以及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等三个方面下功夫。具体而言,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金融理财机构论文: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业务浅析 摘要:本文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产品的概述为出发点,分析表外理财产品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总结了业务发展规模较小,易产生流动性风险,造成银行监管压力等现实问题,并提出规范表外理财业务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表外理财业务 现状 分析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居民替代存款所选择的家庭金融投资的主流产品。居民不再依赖存款获取利息这一传统增值保值的方式而是选择购买理财产品来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理财产品的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尤其是大量反映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理财产品。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业务概述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理财产品分为表内和表外两种,表内理财计入资产负债表,而表外理财不计入资产负债表。表内理财通常以结构性存款科目反映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交易性金融负债项下,如投资货币市场和国内市场的“保本”型等理财产品、银行不承担风险的代客理财资金等。此类产品为商业银行自营并承担主要风险,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归属于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类。表外理财通常以备忘、备查类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表外,如收益较高的“非保本”型等理财产品。此类产品大多属于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银行收取手续费,对于银行来说并不构成信用或市场等风险,而是由投资者承担亏损风险,归属于资产负债表的表外项目。 二、表外理财业务现状研究 (一)发展规模较小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规模较小,业务品种较为单一,表外业务规模占比较低,主要是传统的服务性和风险性业务。在咨询业务方面,为企业担当财务、投资顾问,提供合并、收购、重组等咨询服务很少;各类货币互换与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新兴表外业务未得到有效开展。 (二)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筹集资金,通过与信托等机构的合作,将资金以高收益投放给需求方。理财产品短期负债与长期投资的期限错配,可能使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到期之际,发行新的理财产品来满足到期理财产品的资金兑付需求,以满足循环交易。一旦老的理财产品到期,而新的理财产品不能足额发行,为了维系理财产品的资金链循环,商业银行往往会借助于银行间市场资金拆借,加大对同业业务的需求。这种资金运作方式使商业银行在短期内获取可观收益,但是易造成流动性风险,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面临巨大压力。一旦出现流动性问题,理财产品的违约或亏损风险暴露,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形象,侵蚀了商业银行的利润。 (三)造成银行监督压力 银行发售的高利率理财产品以及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吸引了很多投资者,但是投资者对其资金投向及运营情况几乎一无所知。银行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判断力,导致产品购买的盲目性,投资者对可能产生的投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此外,商业银行容易将理财业务从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主要出于规避合规风险、加大存款规模、摆脱贷款额度制约等目的,干扰了货币政策调控和银行行为监管,给监管当局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规范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对策 (一)丰富理财产品的业务种类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产品开发要按市场机制进行,并从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要着手。应尽快建立严格的按新产品开发程序进行表外业务产品开发的机制,借鉴西方先进的表外业务,创造有效需求,推出创新产品、扩大表外业务规模,加强发展投资咨询等中间业务,转变传统以利差为主要盈利方式的经营模式。 (二)防范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 《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该规定将逐步化解银行资产池资金期限错配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建议:一是将银行的表外信贷项目显性化,避免过度的期限错配与收益率错配。针对资金池理财产品,应该对其中不同风险、不同类型的产品组合进行“分账经营、分类管理”,从而增强资金来源与投向之间的匹配关系,将表内和表外理财业务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归集。二是建立金融机构违约追责机制。针对金融机构体系可能暴露出来的流动性风险,政府明确金融机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边界,并建立合理的市场追责机制。 (三)完善理财产品的法律法规 一是加强金融立法。近年来,银监会出台了系列办法措施,以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严格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等。但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的法律法规仍不尽完善。建议加大对理财产品的立法规定,切实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二是加强信息披露。建议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披露理财产品尤其是表外理财产品的信息,详细披露理财产品的筹资规模、资金投向、风险等级等,建立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披露制度,促进理财业务健康发展。三是严惩违规行为。对于一些违规操作,通过专业手段损害投资者利益的银行和相应的从业人员必须加以严厉打击。 (杨欢,1982年生,江西人,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会计财务处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制度) 金融理财机构论文: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及影响分析 摘 要:近年来,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的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迅速,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理财和投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整个金融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从法律关系、产品管理、投资门槛等角度对比分析了各类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其次重点分析了理财业务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进而从加强监管合作、打破刚性兑付两方面提出了规范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理财业务;影响分析;对策建议 一、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对比分析 我国的财富管理行业是分业经营、相互合作、分业监管。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主要有五种: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证券公司的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基金公司的基金和资产管理业务、保险公司的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和资产管理业务。各类金融机构不同名目的理财业务在法律关系、投资者门槛、产品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 (一)法律关系。法律规范是理财业务发展的基石。目前有关法律明确了信托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基础法律关系为信托。银行理财产品、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和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连接险等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则未明确交易双方法律关系。但根据《信托法》的规定,只要在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形成明确的委托契约关系,且财产经营权转移到受托人的委托理财业务均属信托行为。 (二)产品管理。在监管机构方面,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归中国银监会监管,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和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公募基金归中国证监会监管,投资连接险等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归中国保监会监管。在发行批准方式方面,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都是事前报告制,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和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是备案制,公募基金、投连险等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是审批制。 (三)投资门槛。在投资金额起点方面,银行理财产品是5万元,信托计划是100万元,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限定性计划起点为5万元,非限定性计划起点为10万元,公募基金1000元,投连险等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则无规定。在投资者要求方面,银行理财产品要求客户评级,信托计划要求按照信托专门的合格投资者规定,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和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公募基金、投连险等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则无规定。 二、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意义 1、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理财产品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其发展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从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来看,利率市场化必然伴随着资金价格走高和金融脱媒。在脱媒趋势下,银行需要调整经营方式,通过创新来进行“反脱媒”,而银行理财产品由于收益率不受限制应运而生,作为存款替代品出现,成为银行“反脱媒”的重要手段。 2、助推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理财业务的开展增加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优化了收入结构,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一方面,发展理财业务是提升客户综合服务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理财业务的开展也有利于银行向零售业务和私人银行资产管理方向转型。 (二)负面影响 1、规避资本和信贷规模约束,影响金融监管政策的实施。商业银行通过开展跨行业合作,将表内业务转出表外,以规避日益严格的监管。一是在银信、银证等理财业务合作中,银行通过信托、券商等通道将理财资金以信托贷款或委托贷款的方式投向自身授信客户,既满足了融资客户的需求,又不消耗资本金、不占用信贷规模。二是银行通过信托、券商等通道将理财资金投资于本行的信贷资产,信贷资产转让业务释放出信贷额度,规避了信贷规模控制和资本约束。三是银行通过月中发行大量理财产品月末到期或月末发行跨期型理财产品来规避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约束。 2、资金投向限制行业,影响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相比较银行信贷,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要广泛得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计划的投资则要更为广泛。融资性理财产品的对象往往是不符合信贷条件,在银行拿不到钱的企业,或者不符合信贷投放政策的房地产、融资平台等国家宏观调控行业,利率执行要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限制行业大量资金的流入不利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规范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监管合作,实现跨部门的功能监管。理财产品具有交叉性金融属性。理财产品的运作涉及多个金融行业。但我国金融业监管格局是分业监管,发行理财产品的各类金融机构由各自对应的归口监管部门管理,产品的设计、销售、投资等要素均有不同的监管部门出台各自分割的部门规章,而规章之间有不协调、不适应之处,存在监管套利的问题。 (二)打破刚性兑付,促进理财市场理性发展。刚性兑付导致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诱发投资者资产配置不合理调整,抬高了市场无风险资金定价,引发了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动。资金加速流向高收益的理财和非标准化债权产品,商业银行的存款流失,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保险行业的资金被挤出。市场无风险利率上升,也造成蓝筹股市盈率下降,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低迷。 金融理财机构论文:第三方理财市场应引起金融监管机构高度重视 作为“准金融”行业的第三方理财机构,虽然发展时间较短,却来势汹汹,势不可挡。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几年,就发展到了上万家的规模。 市场巨大的需求催生了第三方理财机构。 第三方理财,理论上说是独立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不代表和隶属于任何一家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型企业;不偏重任何一家产品供应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公司通过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判断其所需的投资产品,提供综合性的理财规划服务。站在非常公正的立场上严格地按照客户的实际情况来帮客户分析自身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通过科学的方式在个人理财方案里配备各种金融工具,实现客户的财富目标。 十年前,我们或许连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是什么性质都无从知晓,今天,第三方财富机构已经悄无声息融入金融大潮,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自2010年11月诺亚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后,其所带来的财富示范效应,加上进入这一领域几乎没有门槛,使得第三方理财公司成为一时新宠。未经证实的说法是,目前中国的第三方理财公司已近万家。 据招商银行和贝恩管理咨询公司联合的《2013 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称,2013 年中国的高净值人群约有84 万人,他们手上掌握的财富规模约有27 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理财市场。 传统金融环境下,超过80% 的资金都通过银行存款、贷款。银行的运营必然缓慢迟滞,既无法满足存款人对资金收益的高追求,也无法满足借款人对资金增效的要求。在金融脱媒的时代趋势下,预计未来将有超过50% 的资金脱离银行,实现直接的对接。 据有关金融机构分析,这个未来的C2C 市场催生的直接融资市场,可能是一个不少于银行业现有规模的大市场。 市场是巨大的,虽然一些第三方财富公司在打造优质的金融服务平台,有许多好的制度和经验模式,但大多数第三方财富公司存在创立时间短、业务规模小、专业人才欠缺、品质良莠不齐等等问题。要满足这么巨大的市场需求,以目前第三方财富公司的整体实力来看,恐怕力不从心。 理财像高空走钢丝一样,是一件高难度的动作。不是简单把存在银行的钱换成国债,买几只基金、股票那么简单,它涉及储蓄、投资、保障、税筹等诸多方面,需要有相应的金融管理等方面的背景。更为关键的是,第三方理财在中国目前的界定和规范上属于法律真空。第三方理财还没有纳入国家金融主管部门的管理范畴。理财公司、投资者、客户等随时面临着不可预测的风险。 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对第三方理财公司进行明确的定位,只有明确了理财公司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理财市场才能规范成熟,才能发展成专业的理财公司。事实上,第三方理财公司早已发出“渴望监管”的呼声。 虽然目前监管层并没有对第三方理财机构进行牌照发放和管理,但是包括诺亚财富在内的多家第三方机构已获得由证监会发放的基金代销牌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监管层支持第三方发展的态度。 虽然金融事关全局,但要有改革的信心和勇气,要有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积极稳妥地进行尝试,不能放任自流,避免出现大的金融风险。希望有关金融监管机构认真应对目前第三方理财的现状,尽快找出一个适合中国金融市场的管理办法。 金融理财机构论文:金融机构夜市理财真“闹猛” 上期所黄金、白银夜市交易千呼万唤始出来,即将进入模拟交易测试,金交所也进一步增加了周五的夜市交易。银行理财夜市中错峰销售的产品在收益率上独具优势。 白天是各种投资交易的高峰时段,但夜市理财也同样精彩。尤其是对于外汇、黄金等全球化投资产品来说,夜间正是欧美等主要交易市场的开市时间,交投更加活跃,对市场价格的形成更具有主导性。近期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白银夜市交易千呼万唤始出来,即将进入模拟交易测试,而金交所也进一步增加了周五的夜市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各家银行纷纷针对白天工作较忙的白领一族推出“理财夜市”,除满足白领客户的理财需求外,夜市中所提供的产品收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说,夜市理财同样“闹猛”。 贵金属夜间交易完善 近期,上海期货交易所宣布,证监会已批准同意其上线运行连续交易。连续交易自2013年7月5日起开始上线运行,连续交易品种为黄金和白银,连续交易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的21:00至次日2:30。这就意味着,千呼万唤的上期所黄金、白银夜市交易将正式拉开帷幕。 自上期所推出黄金、白银期货以来,这一交易品种最大的弊端就在于交易时段过短,且集中在国际交易清淡的白天时段(9:00--11:30,13:30---15:00),这给黄金、白银投资者的操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给投资者的保证金资产带来了较大的隔夜风险。 此次上期所的金银夜市交易时间设置为每周一至周五的21:00至次日2:30,与上海黄金交易所夜盘时间基本一致,并覆盖了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 Group)旗下成交量最大的黄金电子盘的活跃交易时段(北京时间21:00~2:00)及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每日第二次现货定盘价时间(北京时间23:00)。 为了处理好连续交易中的结算问题,上期所解释说,可以把夜间连续交易作为一种早盘交易。可以把白天的交易结算作为当天的结算,夜间时段的交易可以作为第二天交易的早间时段交易。 同时,上期所也对黄金、白银的合约进行了修订。根据相关修订案,黄金、白银、的每日价格波动限制,从原先的±5%降低为±3%。黄金、白银期货合约最低交易保证金调低至4%。此外,黄金期货最小变动价位将调整为0.05元/克,合约交割月份新设为最近三个连续月份的合约以及最近11个月内的双月合约。 在正式推出夜市交易之间,上期所将引入黄金和白银品种的连续模拟交易,有兴趣的投资者不妨进行关注。 据介绍,模拟交易时间为6月25日至7月2日,周一至周五20:00至次日04:00,其中21:00至次日02:30为模拟交易连续报单时段,次日02:30至04:00为系统测试时段。 在模拟交易期间,上期所将在正常交易日收盘后将客户黄金、白银当日持仓和客户权益等真实数据导入模拟交易环境,客户可以在模拟交易时段按其真实持仓和资金状况进行交易,模拟交易数据在次日02:30模拟交易结束后清除。 差不多时间,上海黄金交易所也进一步对夜市交易时间进行了完善。从5月31日开始,金交所正式推出周五夜盘,从周五21:00开始交易至周六02:30,并与下周一白天的交易合并作为一个完整的交易日,市后进行集中清算。这就意味着我国贵金属场内交易正式进入连续交易时代。 建设银行商品与期货交易部的工作人员解释说,看起来金交所只是增加了一天的夜间交易时间,但周五的夜间交易在贵金属交易中具有较大的意义。原因在于,周五夜间经济数据通常较为密集且重要,如美国的失业率数据、非农就业情况、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芝加哥采购经理指数、汽车销售数据等一般都在周五晚间公布,欧洲市场如欧元区消费价格指数、企业景气指标、失业率等经济数据也选在这一时间公布。这些经济数据经常造成周五夜间市场产生较大的波动,进而对投资者产生影响,因此贵金属投资者应当对周五的夜间交易给予更多的重视。 银行广开夜市错峰销售 不过,像贵金属、外汇等交易品种风险高,对投资者的专业知识也有较高的要求,只能是一个小众的投资品种。而大众投资者可以从银行广设的理财夜市中有所获益。 开设理财夜市的初衷在于从时间和渠道上实现差异化销售。像很多职场白领,白天的工作时间较为繁忙,根本就无暇进行理财投资。很多理财产品白天销售时由于额度有限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售罄,难以满足这一人群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因此,不少银行在网银、手机银行中开设了理财夜市的交易频道,夜市的开市时间一般设置在20:00左右,为提高产品的吸引力,理财夜市的一些产品为独家发售,或是收益率上较同类型产品略有优势。 如光大银行的“理财夜市”交易时间为每天的20:00~24:00,目前推出的一款4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其年化收益率可达4.45%。近期,光大还推出理财夜市逢8专属高收益产品,每逢8号、18号、28号就有一款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在理财夜市上进行销售。 浦发银行针对错时理财的需求,推出了“Q点理财”系列产品,这一系列产品在每周一20:00至次日8:00发行,支持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认购。据介绍,“Q点理财”系列产品每周推出两款,期限分别为1个月、3个月,在收益率方面比柜面发售产品要高0.2%,这对投资者而言无疑是最有吸引力的。该系列理财产品在投资方向上选择了国内市场具有良好收益性与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存款、回购、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高信用等级的信用债等,投资标的较为稳健,属于风险较低的稳健型理财产品。一般投资起点金额设置为5万元。 中行“理财夜市”的主要方式是延长交易时间,中行将大多数理财产品的正常购买时间延长至晚上21:00,其中,8:00至晚上9:00为挂单业务。在中行理财夜市可销售的产品包括“中银日积月累-日计划”“中银日积月累-月计划”“中银平稳理财计划”等产品。 金融理财机构论文:《金融理财》携手益普索(Ipsos)国内首份《中国金融机构理财力白皮书》 在此次盛典上,《金融理财》携手全球领先的调研机构益普索,了国内首份《中国金融机构理财力白皮书》,剖析中国个人理财客户的特质、其各方面理财力及消费趋势,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指点迷津,赢得了与会嘉宾的强烈共鸣。 信任溢价影响全球各地金融理财 根据益普索全球声誉中心(Ipsos Global Reputation Centre)对“影响各行业部门的重大问题”和“行业中各大公司的声誉”进行调查的结果,就金融业内的公司而言,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熟悉程度的作用结果。拥有牢固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本地覆盖面的银行,通常会享受到“信任溢价”的好处。但是,美国几家首要消费者银行与欧洲几家银行,因为他们与2008年金融危机难分难解的关系,得到的信任水平却低于他们的消费者熟悉度水平本应保证的水平。相比之下,在声誉方面,与信用卡发行公司相比,全球知名的信用卡业务处理公司的声誉表现,大大接近于受到高度信任的消费商品公司。同时,信任水平反映出网络议论的调查性。 就全部益普索(Ipsos)访问的24国的全球首要金融机构而言,“熟悉度”与“信任度”之间的关系几乎纯粹是线性的。在消费者对21家银行企业的平均熟悉水平与他们对银行的“净信任分”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2。换句话说,一个消费者越熟悉一家银行,就 越有可能对它产生信心。但是,这条定律也有一个例外:如果熟悉度来自负面新闻报道,这一定律不适用。与2008年金融危机关系最深的几家银行就是明证。 比较益普索(Ipsos)访问期之前12个月间针对各个金融机构的“网络态度”,可以确信:普通大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在网络上谈论他们时所采取的调子。“国际本地”银行,尤其是桑坦德银行和ING集团,也非常突出。在网络态度的另一端,六家“净积极网络态度”比例最低的银行都是“丑小鸭银行”。其中,美洲银行是所有被调查机构中唯一“网络负面态度”超过“网络正面态度”的机构。 尽管消费者对多数银行的熟悉度主要是通过个人体验、有关其产品与服务的积极口碑和广告建立的,他们对于“丑小鸭银行”的熟悉度更有可能是这些银行暴露在负面新闻报道下的结果,以及把这些银行与负面或争议事件相连的评论的结果。 对于消费者信任水平与熟悉水平相称的银行,以及网络议论偏向积极态度的银行而言,提高自身好感与信任评分的首要方式就是:增强自身的可见度。他们的声誉有可能从市场营销与广告活动中受益。 谁才是真正的中国个人理财客户? “得零售银行者得天下”。《中国金融机构财力白皮书》中,益普索数据显示,中青年人群、高学历和家庭月收入在万元以上的是个人理财主力客户群。个人理财客户以银行VIP客户为主,多数持有金卡及以上级别的借记卡。 投多少是多?10万以上是小数? 2012年,超过六成的个人理财客户将金融资产的30%或更多用于理财产品的购买;高收入群体投入更多。超过六成的个人理财客户在理财产品购买或持有上的资金投入在10万元以内;高收入群体投入在 10万元以上。接近八成的个人理财客户理财年限在5年以下;高收入群体理财年限经验更为丰富。 基金和股票?满意度并非最高! 《中国金融机构理财力白皮书》揭示,2012年,银行定期存款、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保险理财产品是最受个人理财客户欢迎的理财产品。其中,高收入群体购买或持有理财产品更为活跃。而个人理财客户对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理财产品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基金和股票的满意度。 七成个人理财客户将增投 2013年,银行定期存款持有比例保持稳定,其他类型理财产品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其中期货产品和信托产品接近翻番。略多于八成的个人理财客户每周有2-3天或每天均会关注理财产品的购买或查询;高收入群体花费时长更多。该白皮书显示,与2012年相比,接近七成的个人理财客户预计2013年将增加或大幅增加在理财产品上的投入。 电子银行、和新媒体称王 该白皮书透露,电子渠道已经成为个人理财客户知晓理财产品信息的重要渠道,官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第三方理财网站和新媒体(微博/论坛/博客等)逐步崛起。可见中国金融机构要在深刻洞察个人理财客户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各方面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金貔貅奖”评选标准: 1. 收益力:指金融理财机构和理财产品的收益实现能力;包括理财产品的超额收益率、净值表现。 2. 风控力:指金融理财机构在考察期内风险与收益的掌控能力与程度;发行的产品是否有保本条款和其他风险控制条款及风险控制措施。 3. 透明力:指金融机构发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状况;包括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理财产品的相关信息。 4. 服务力:是指金融理财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程度;服务力由人力资源、设施、手段、时间以及客户参与五个基本要素构成 5. 变现力:指金融理财机构和产品发行的流动性、抗风险能力、收益率和兑付渠道在同行业中具有明显能力。 6. 研发力:指金融理财机构研发设计理财产品的实力;包括研发团队专业权威、市场分析深刻、趋势判断准确、研发品种繁多、适应理财市场需求等。 7. 发行力:指金融理财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和所销售理财产品的募资金额;涉及领域越广,规模越大,数量越多,市场供应能力越强,募集资金数额越大,证明其发行力越强。 8. 创新力:参选机构在某一领域、产品、运营等方面的创新开拓了行业发展格局;包括标准创新、要素创新、多样创新。 9. 成长力:指金融机构通过创新自身产品和整合机构资源,创造最大理财价值并获取理财机构持续成长,是机构持续理财获利并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的能力和潜力。 10. 品牌力:指金融机构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是金融机构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诚信度的有机统一。品牌力涵盖品牌机构、品牌产品、品牌理念、品牌传播和品牌延伸等方面。 金融理财机构论文: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财业务宣传不规范、不到位 目前,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宣传仍停留在挂横幅标语、设置宣传栏、橱窗广告、告示牌、印刷材料等传统方式上,且90%以上的基层机构仅在营业厅内或网点附近宣传,宣传范围小,社会知晓率低;多数机构在宣传理财产品时,重收益宣传,轻风险提示。据对1200户居民问卷调查显示,对人民币理财业务“比较熟悉”的占17%,“略知一二”的占44%,“不了解”的占39%;38%的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宣传不满意;42%的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不满意;38%的不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程度。同时,对内宣传、培训力度不够,业务人员不能详细讲解产品的特点、不足,客户无法对理财产品有系统的认知。 二、理财业务内部管理不规范 除天津塘沽区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赤峰市中国银行外,其他理财产品经销机构均未设置专门理财部门,也未配备理财师;多数机构缺乏健全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控手段,难以根据市场利率和汇率波动,即期做出准确预测,为客户理财提供优质服务;经销机构的理财业务只在储蓄科目中反映,未设立专门科目进行核算,难以有效监控资金使用情况;部分经销机构将人民币理财新产品销售额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存款进行考核,忽视风险、收益等因素,致使基层分支机构盲目追求业务规模扩张。 三、专业理财人员匮乏,队伍建设滞后 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多自2005年开办人民币理财业务,时间较短,专业理财队伍尚未形成。取得CFP(国际金融理财师)和AFP(金融理财师)资格的人数远不能满足理财市场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财业务的稳健、快速发展。 四、理财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 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个人理财品种不断增加,但多数理财产品内容相近、收益和投资期限雷同,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理财需求。如多数理财产品起存额均在5万元以上,付息方式为“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等。产品同质化导致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只关注收益率,进而引发理财产品销售“价格战”,加大了理财业务风险。 五、理财业务监管缺失 银监会2005年制定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实行审批制和报告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根据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和监管的实际需要,按照相应的监管权限,组织相关调查和检查活动。”但基层监管部门很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开展专项检查,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在人民币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外部监管缺失将加大业务风险。 金融理财机构论文:金融机构委托理财业务存在的法律问题 目前,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委托理财现象,如银行推出的人民币或外币理财产品,证券公司推出的集合受托投资管理、保险公司推出的分红保险理财、信托投资公司推出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委托理财在一定意义上对金融创新和分散金融风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却存在诸多的法律问题。 1.委托理财的法律性质不明确 关于委托理财的法律性质,目前存在最主要的分歧有两种,一是委托关系,二是信托关系。实际中,不同的性质,不仅使委托理财的具体操作和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同,而且将直接影响委托资金的安全和资金管理的效率。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托人的利益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且受托人必须是经批准的信托机构。而,则以被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被人根据需要可以撤回关系。理论界普遍以“资产是否转移”和“交易中使用的投资人名义”为标准,判断是否属于信托型委托理财或者型委托理财。目前证监会、银监会等部门所的规章中都没有对其委托理财的基本属性作出规定。在当今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下,极易造成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经营上的混乱。同时,在法律适用上也不同,行为适用于《合同法》、信托行为则适用于《信托法》,适用的法律不同,自然导致法律后果也就不同。 2.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对等 一是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法律支撑。在委托理财法律性质不明、有关委托理财的法律框架和规范缺失的情况下,根据近似法律制度主张权利往往会导致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失衡,委托人主张权利时,难以清晰的阐明受托人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 二是委托人权利易受侵害。委托人将资金或证券交付受托人后,对资金和证券往往就处于失控状态,只能被动的接受受托人处置财产的结果,而受托人则享有很大的自由处置权,极容易利用处置委托人资金或证券的便利侵害委托人的权利。 三是委托人举证能力偏弱。由于受托人在投资领域的专业知识强于委托人,而且在合同中一般约定由受托人全权负责,受托人的独立意志和受托权限较大,明显处于优势地位,而委托人又无监管权利。从委托人权益的救济渠道方面来看,如果发生纠纷,由委托人举证证明受托人过错明显不当。 四是救济方式过于单一。委托理财的标的是资金或证券,如果造成亏损,损失是直接的,数额一般较大,只能用资金或证券弥补,缺乏其他可补充替代的救济方式。 3.委托理财合同的效力不确定 第一,合同本身效力不确定。实际中,委托理财大多发生在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领域,具有较高的信用基础,是典型的金融产品。目前却有大量的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自然人涉足理财业务。从市场角度看,金融机构具有高度的信用和发达的市场网络,而一般民间机构起点低、风险高,不易于监管;从风险角度看,民间机构的不规范运作,容易导致公众对理财市场信心的丧失,严重时可危及整个金融信用体系。由于目前法律、行政法规未对委托理财是否属于特许经营做出专门的规定,致使非金融机构的委托理财合同是有效还是无效,一直处于不确定状态。 第二,证券委托理财中的“保底条款”的效力不确定。“保底条款”是委托人通过契约手段预先控制自己投资风险的合同条款。《证券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券商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客户证券买卖收益或者赔偿证券买卖的损失作出承诺。”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应当认定无效。但依体系解释方法,从《证券法》第一百九十四条对违反第一百四十三条的法律责任的规定来看,禁止接受全权委托和承诺保底收益仅仅是针对券商的经纪业务,因此不能以《证券法》禁止而认定合同无效。同时,从意思自治原则出发,保底条款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双方自愿约定风险承担方式,如果认定合同无效,就等于纵容双方的失信行为,显然与诚实信用原则相违背。 为此,建议: 首先,尽快完善委托理财法律制度,明确委托理财法律性质。 委托理财目前已经成为重要的金融产品,涉及各种金融领域,市场日趋发达,已经是一种独立的法律关系,是一种新型的金融财产管理制度,不能仅以信托型委托理财或型委托理财做简单的划分。建议尽快制定委托理财管理的法律或行政法规,将委托理财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法律关系予以规范,并对委托理财实行特许经营制,以便顺应当前市场发展的趋势,更好地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 其次,明确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由于委托人在整体委托理财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在设计委托理财法律框架时,应当考虑委托人应有的知情权、一定的参与权和在必要时的撤回权,最大限度的保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对于受托人应当明确其基本的报告义务、交付义务、注意义务和忠实履行职责等义务。使双方权利义务能够对等,充分体现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再次,禁止“保底条款”的大量使用。 一是“保底条款”有违民法的基本原则。通过“保底条款”将投资风险全部转嫁给受托人,让受托人承担其后果的行为,虽然是双方的意思自治,但造成了双方权利义务的严重不对等,违背了民事法律应当遵循的“公平、等价有偿”原则。 二是“保底条款”有损金融信用。投资证券市场是一种高风险活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只盈不亏,而“保底条款”实际上将委托理财当作了储蓄,并将投资风险全部转移给受托方,违背了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而且势必会对资本市场本身造成极大的冲击,不利于金融的安全与稳定。 三是“保底条款”的无效导致合同整体无效。“保底条款”是委托理财合同签订的最大动力,如果没有“保底条款”的存在,委托人通常不会签订委托理财合同。因此,“保底条款”是委托理财合同的核心条款,也是委托人签订合同的目的。在“保底条款”一旦被法院认定无效时,委托人的缔约目的丧失,核心内容的变更,就会导致委托理财合同的整体无效。 最后,加强对委托理财市场的监管: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分行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各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各不相同。但委托理财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财产管理法律关系,金融业务交叉、金融产品混合已成为发展趋势,而目前的监管模式显然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在目前体制下,建议国务院制定统一的监管规则,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进一步理顺金融理财产品的监管关系。同时,各监管机构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监测,规范委托理财业务操作,确保委托理财活动合法、有效进行。 金融理财机构论文: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百姓理财渠道更多 中国金融领域全方位的有限开放,能带来“双赢”,竞争能给予中国老百姓更多的选择,电能让老百姓零距离接触国际先进的服务理念。 与人们预期稍有不同的是,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并没有将人民币汇率作为重要议题,而双方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上达成的协议成为了最惹人关注的话题。 中美达成金融开放协议 据新华社报道,在金融服务业领域,中国将在2007年下半年恢复审批证券公司的设立;在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前,将宣布逐步扩大符合条件的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允许其从事证券经纪、自营和资产管理等业务;在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将把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投资总额度提高至300亿美元;允许具有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资格的外资法人银行发行符合中国银行卡业务、技术标准的人民币银行卡,享受与中资银行同等待遇;允许外资产险分公司申请改建为子公司,对于目前尚未批准的申请,中国保监会将于2007年8月1日前完成审核。中国扩大了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QDII)的投资范围。美国强烈支持中国在2007年6月召开的FATF(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全会上成为FATF成员,双方理解中国将采取适当步骤以达到FATF核心成员资格标准;美方确认中资银行在美开设分行的任何申请都将根据国民待遇原则进行审批;并承诺与中国开展金融监管人员的交流。 协议显示,中国已同意放宽外资进入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的限制,包括在证券、基金、保险、银行等全方位的有限开放措施。 中外金融 竞争将加剧 在证券方面,协议意味着中国自去年9月实行“禁止外国券商投资中国券商的规定”后,最快可望在7月开始,重新允许外资券商登陆内地市场。 放松对外资进入国内证券行业的限制,这对国内证券行业发展将是一种推动。尽管今年以来国内证券成交量大幅上升,券商的收入大幅增加,但券商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券商创新步伐、产品开发等仍十分迟缓。如果重新对外资券商放行,外资券商将给国内证券市场带来更多的产品,同时大盘红筹股、H股公司可能发行A股,二者均将推动成交量继续攀升。 不过,短期来看,外资券商要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由于开展个人经纪业务往往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营业网点数量、交易系统开发和安装、相关人员的招聘和培训等),而且运作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在这方面,国内券商已有长期积累的优势。外资券商的进入并参与竞争,可能会吸引机构客户和高端个人客户,但总体市场格局难改。 这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情况相类似,竞争能给予中国老百姓更多的选择,也能让老百姓零距离接触国际先进的服务理念,而外资券商要真正撼动国内机构的地位还需要假以时日。 QFII有利于双赢 “QFII额度的增加不会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只会对中外双方有利。”一位境外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 QFII额度的提高将使得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的资金额度增加2倍。虽然QFII对于目前中国A股市场的看空态度并没有转变,但QFII为中国股市带来的投资理念还是值得国内投资者学习的。 从QFII近几年的投资看,QFII基本遵循了“价值发现”的投资原则。在价值判断方面,QFII注重公司分红、流动性、成长性、治理结构、行业地位及股东利益保护等观念,对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理念修正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另外,QFII还有很强的操作意识和市场敏锐性。 比如,他们宁愿牺牲眼前的盈利空间,也不愿意放弃价值投资的理念。所以,扩大QFII的投资额度,对于改善投资者的结构、改善投资理念都有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QFII额度的提高可能进一步刺激市场的乐观预期。因为,从影响市场最主要因素的资金供应角度来看,将进一步增加市场资金。尽管300亿美元的额度相对于整个A股市场的资金量来说并不是很大,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积极信号。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表示,中国积极欢迎也希望增加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在中国的份额,表明了政府对外开放的积极态度。至于额度具体怎么分配,还需要一个程序,首先要决定是否批准资格;其次,对于已获资格的QFII,取决于其已有额度的使用情况,所以还需要一个过程。 近期看,在目前大盘处于4000点高位,QFII更多选择离场,并且原有额度也没有用完,所以进一步增加额度对市场的实际意义有限。从长远来看,用瑞银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的话说,QFII减持并不意味着他们要离开中国,只是他们在等待一个更加合适的投资机会。市场无疑还是多了一条持续的资金来源。 投资境外市场更方便 另一方面,由于QFII和QDII额度至少在短期内应互相关联,这意味着国内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将很快获批QDII。分析师指出,这将支持在香港上市的中国股的表现。QDII的获批,将使国内投资者有了投资境外股票市场的合法渠道,对于拥有外汇的国内居民来说,他们可以在B股、QDII之间作出选择,他们离国际市场越来越近了。 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认为,尽管初期能够投资海外股票市场的QDII配额仅为75亿美元,而A股市场近期交易量已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但是QDII对市场的潜在影响重大,是引导资金流向的重要信号。假设未来2年内,中国36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中有10%能够投资海外市场,将导致约5000亿美元的中国私人资金流入香港以及其他国际市场。这相对于目前4200亿美元市值的H股市场而言,是个不小的数目。 汇率仍将保持缓升 此次经济对话当中,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国并没有作出让步。吴仪副总理强调说,人民币汇率并非美国贸易赤字的成因,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她表示,中国将继续按自身的步调来逐渐推进汇率改革。 而在此次会谈前,中国再次宣布扩大汇率波动区间。相比2005年7月汇改以前,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超过8%,而按照贸易加权平均计算的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只上升了4.3%。 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升值趋势不会改变,小幅升值更符合中国自身利益。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人民币升值的短期目标应该是将每月的外贸顺差稳定在200亿美元左右。要做到这一点,今年全年的人民币升值幅度大约需要达到7.5%。如果出台的外汇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外贸顺差,今年中国经常账剩余占GDP的比重有可能微升至9.5%。 中金公司预计,到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达7.35,全年升值幅度为5.9%。 分析人士称,美国更为注重的目标是中国市场开放而非人民币升值,尽管后者对美国国会而言有政治价值。人民币升值加速将支撑A股股价。市场的开放,尤其是金融和银行市场,将继续给行业带来正面影响。 金融理财机构论文:我国金融机构委托理财业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各类金融机构开展委托理财业务的现状 目前,我国开展委托理财业务主要有五类机构: 商业银行。从2003年起,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始推出人民币理财业务。为规范管理,2005年9月24日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委托理财业务又称为资产管理业务,是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种类之一。为使这一业务规范发展,2001年11月28日证监会颁布了《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通知》,2003年9月29日又颁布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 保险公司。目前,保险公司尚未开展直接的委托理财业务,但其人身保险业务中的投资连接保险和万能保险均具有理财性质。这两类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所占比重一直较小。为规范其发展,2000年保监会颁布了《投资连接保险管理暂行办法》。 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从事的理财业务主要是资金集合信托业务,包括投资于股票、债券及基金的证券类信托业务,投资于不同行业的产业类信托业务、投资于基础设施的信托业务和房地产信托业务等。为加强业务监管,2004年,银监会先后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信托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信息披露有关问题的通知》。 基金管理公司。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的理财业务投资于证券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大业务规模和较为完整、成熟的理财产品群,如各种投资风格的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基金等类型。 二、金融机构开展委托理财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金的情况严重 在金融机构开展委托理财业务过程中,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非法挪用客户资金的情况非常严重。2003年底以来暴露风险的证券公司,都存在因挪用委托理财资金造成的资产缺口。为弥补挪用委托理财客户资金造成的巨额缺口,人民银行被迫动用了大笔再贷款。这种做法不利于严肃市场纪律,可能引发巨大的道德风险。 (二)部分金融机构开展委托理财业务不规范 部分金融机构在开展委托理财业务时,往往向客户承诺较高的保底收益,并存在以利差代替手续费、缺乏风险揭示等问题,此外还出现了搭售存款等不正当竞争的情况。 (三)监管部门对委托理财业务缺乏有效监管 一是监管部门对性质相同的委托理财业务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的委托理财业务虽然名称各不同,但在权利义务关系、资金管理方式、投资者的收益和风险承担方面都存在基本共性,属于同质金融业务。但各金融监管部门制定了不同的监管标准,导致委托理财市场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具体表现为就理财业务中的委托资金最低要求、保底承诺、委托资金托管、业务隔离、信息披露、收费方式、禁止行为等方面,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执行的标准各不相同。二是没有建立第三方存管等关键性制度。各监管部门对委托理财业务虽然都制定了一些监管政策,但出于行业利益的原因,一些关键性的制度还没有建立,如有的监管部门仍未要求开展委托理财的机构必须将客户资金交由第三方存管。缺少第三方存管制度对保护客户资金安全非常不利。三是监管措施不到位。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理财业务普遍存在的保底承诺、搭售存款、以利差代替手续费等问题,监管部门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及时纠正。 三、规范委托理财业务、防范金融风险的建议 (一)推进委托理财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建设 委托理财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能确保客户委托理财资金与理财机构自有资金相分离,杜绝理财机构挪用委托人资金的行为,是防范化解委托理财业市场风险的一项根本的制度措施。为进一步规范委托理财业务,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建立委托理财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要求理财机构将理财资金交由第三方存管,并在第三方设立专门账户,使理财机构无法挪用客户资金,以防范道德风险。具体实现方法是:理财机构以自身名义在第三方(如商业银行)核心账务系统中开设客户委托理财资金存管专户,存管银行为每个客户设置“客户资金明细账户”,将原来在理财机构的客户资金汇总账户、客户明细账户全部转到存管银行的系统进行管理,客户资金管理权与理财机构彻底实现分离,发挥银行系统账户管理的传统优势,通过技术手段对客户资金汇总账户与客户明细账户进行勾稽关系核对,并提供账户实时监控,使理财机构无法挪用客户资金。 (二)完善委托理财投资者保护制度,建立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已建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和保险保障基金,为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个人债权的补偿问题提供了一种保障;下一步即将建立的存款保险基金,将为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人提供一定保障。但部分理财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所涉及的个人债权收购资金还须由国家承担。因此,建议对此类尚无保障机制的理财业务,也可考虑设立投资者保护基金,从而进一步完善市场化风险补偿的长效机制。建立的投资者保护基金旨在保护承受能力较弱的中小投资者,化解委托理财业风险。对因理财机构违规经营和监管不力而造成中小投资者发生损失的,由理财机构依据有关行业法规及政策规定,先行赔偿,不足部分可由拟设立的投资者保护基金给予适当救助。该基金的核心制度设计: 第一,保护范围。对所有理财金融机构实行强制型投资者保护制度,对所有境内理财类金融机构均应参加投资者保护计划,成为基金参与机构。 第二,资金来源。该投资者保护基金主要由理财金融机构按期缴纳费用和理财金融机构清算财产中的受偿所得组成。在出现临时性资金短缺时,可考虑向财政部申请特别融资或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融资。 第三,费率标准。实行与风险相关联的差别费率,根据理财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风险状况,实行风险差别费率,高风险机构实行高费率,低风险机构实行低费率。 (三)尽快出台统一的《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管理办法》 为统一理财业务的监管标准,促进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可考虑由中央银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制定统一的《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管理办法》,以调整和规范各种名目的理财业务。《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管理办法》应规范以下内容: 第一,金融机构从事理财业务的资质要求,包括具备专业理财的能力、稳健的财务能力、健全的内控制度、最低资本金要求、能够依法、忠实、勤勉履行受托义务。 第二,理财合同。理财机构从事理财业务,应当依法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或信托合同(以下简称理财合同),根据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要求及限制,对委托资金进行经营运作,为委托人提供证券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服务。在合同中,不得对理财产品进行保本保息的承诺。 第三,理财机构的风险内控制度。理财机构应当建立以下风险内控制度,包括对理财资金及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相关会计制度的要求,每个理财计划应当建立独立完整的账户、核算、报告、审计和档案管理制度,设定清晰的清算路径和资金划转渠道,切实防止账外经营、挪用理财资金的情况的发生。建立严格的业务隔离制度等。 第四,理财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理财机构应当按照诚信、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原则披露理财业务的相关信息。信息披露的方式根据理财合同的约定确定。 第五,理财资金的托管。明确理财资产属于委托客户所有,理财机构应严格将资产与自营资产分开。理财机构应当选择第三方对理财资金进行托管,并按照规定办理结算业务;托管方应当为每一个理财计划开立专门的资金账户,理财资金账户独立于受托人及托管人的自有资产及其管理、托管的其他资金。 第六,禁止理财机构从事不诚信行为。 第七,在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的情况下,理财机构不得规避对存款利率的管理,明确禁止名为理财、实为高息揽储的行为。 (四)加强对委托理财业务的监管 一是制定各类金融机构都适用的《委托理财业务管理办法》,统一监管标准,确立委托理财第三方存管等制度。二是加强检查监督,敦促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委托理财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及时发现、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建立监管责任制,对没有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对金融风险负有直接责任或领导责任的监管人员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四是要求风险提示。严格要求委托理财机构向投资者进行明确的风险提示,包括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他风险。五是中央银行和银、证、保等监管部门应当树立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的监管理念,协调委托理财业务监管的政策和手段,加强信息共享。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理财机构论文:我国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个人理财服务在我国金融机构中已发展得如火如荼,同时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较之以前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这对我国金融机构顺利开展个人理财服务提出了挑战。本文以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的新变化为切入点,为金融机构应对这些变化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 关键词:个人理财服务 新变化 对策建议 金融机构个人理财服务是指银行以自然人为服务对象,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按照客户的实物性资产、现金收支流状况,围绕客户的收入、消费、投资、风险承受能力、心理偏好等情况,制定个人财务管理计划(如设计资产组合,调整负债结构,规避税收等),达到其收益预期,实现其人生的未来规划。 个人理财服务的目的 个人理财服务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居家生活的需要。二是人生规划的需要。三是投资增值的需要。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金融机构研究并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度身定制理财产品与方案,不断满足、引导、培养特定客户群体需求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个人理财还更多地体现金融机构差异性、价值性的特质,具有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整体服务和附加服务的功能。 个人理财服务市场的新变化 个人理财业务与机构银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于银行业零售和商业业务利润的不断减少,非利息收入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因此导致个人理财业务与传统机构银行日益接近,平行发展、交替发展和业务交叉的现象不断增加。例如,在个人理财业务的私人客户群体中出现了机构性的需求,即投资业务专业化、投资产品复杂化,而在与传统机构银行业与机构客户的关系中,一些个人化的因素也已经出现,如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与银行之间建立起私人业务关系。 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个人理财业务提出挑战。一方面,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竞争者很容易进入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这对金融机构来说无疑将面临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对客户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信息高速公路为客户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而计算机则为客户快速简洁地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提供了可能,因此,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客户创造了追求高水平、多元化服务和资产管理方法的条件,而这对个人理财业务来说则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及已经入驻的外资商业银行都在纷纷调整策略、整合资源,聚焦优质高中端客户,制定竞争优质客户的策略方案,以优质客户的需求为市场导向,依托科技信息、网络,优化组合营销渠道,大力打造理财优质品牌。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对策 1、不断增强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的能力。金融机构要考虑目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分析业务的发展前景,确定市场需求规模和该项业务的市场定位,创造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六适”服务,即“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以适当的价格,向适当的顾客,销售适当的产品,收到适当的效果”。同时在综合经营的大趋势下,逐步实现从产品到研发创新的转变,强化研究,大胆创新,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理财品种,真正实现让客户资产增值。 2、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理财服务。金融机构要在做好客户细分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和进行产品组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的需求不同,设计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个人理财服务。同时,金融机构要根据客户不断增长的理财增值需求,制定优先发展投资增值型理财产品的研发与推广策略,进一步加强与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同业之间的战略合作,通过持续不断地引进与开发收益好、流动性强的理财新品,确保理财业务内容充实,在为客户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财理念的同时,达到有效增加储蓄存款的目的。 3、提高营销活动针对性与效率。作为履行市场营销支持职能的产品经理,其与前台客户经理的支援关系是通过“一对多”的支持构架得以实现的,即一位产品经理需要对应多个客户经理提供产品方面的技术支持,同时一个客户经理也需要从多个产品经理处获得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发挥产品经理专业化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客户经理的多元化产品营销,满足客户不同的需要,使营销活动取得最佳效果。然而,实现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之间的在市场营销中的紧密协作不是能自动达成的,需要通过一套完善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加以保证。为加强金融机构个人理财服务的产品开发和营销的支持,应尽快建立个人理财的产品经理队伍,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在市场营销中的协作机制,提高市场营销的协同性与效率。 个人理财服务无疑是金融机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相对于金融机构开展的其他业务来说,个人理财服务还是一片“蓝海”,还有很多追逐利益的空间,所以金融机构要要改善个人理财的手段和理念,力争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
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探索:双创背景下的网络营销教学改革 摘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国家的“双创”战略和“互联网+”计划对当下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及新的改革要求。本文剖析了当下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深化网络营销课程改革认识、提升网络营销专业教师综合素质、重视和加强网络营销实践实战教学、改革现有网络营销教学考评机制等建议,望对高校的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教学改革;网络营销;双创;互联网+ “双创”即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简称,是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倡导提出的概念。在当前新常态下,“双创”是解决我国经济放缓带来的就业压力,激发大众创业热情,推进产业升级调整,促进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2015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总理又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倡导将“互联网+”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加以鼓励实施。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及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从而将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1]。毫无疑问,大学作为社会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承载着为“双创”和“互联网+”输送各型各类人才的使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市场营销专业或电子商务专业领域的《网络营销》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网络营销课程本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且与时俱进的课程,但当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尚有诸多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故而必须立足于当前时代需要,对传统的网络营销教学进行改革。 1、双创背景下传统网络营销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对网络营销教学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当前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而当今的全球化经济和互联网时代,国务院制定“互联网+”计划不仅是我国产业升级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手段及突破口。“互联网+”的实施必须要有大量具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及互联网经营技能的人才作为保障,而大量具备上述条件的互联网人才供给只有大学才能堪当重任[2]。此外,在当今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时代,企业的主要经营矛盾主要体现为产销矛盾,有真才实学的网络营销人员成为企业最为紧缺的人才资源之一。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双创背景下的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思考文/张贵祥实施计划赋予了大学内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如果不能从时展所需以及企业现实需要的角度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网络营销教学的重要性,便难以积极主动地思考网络营销教学的改进和变革。遗憾的是,在国内大多数大学里,网络营销在市场营销或电子商务专业领域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网络营销教学也没有受到师生们应有的充分重视,具体表现为受重视程度低、课程的学分分值低、课时少、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分配少等方面。由于教师和学生对网络营销课程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故而教与学的认真程度、教学改革的动力等都远远不够,其教学效率与效果自然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1.2网络营销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网络营销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而且跟其它学科不同的是,网络营销的课程教学存在着只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有关网络营销原理和知识的特点。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网络营销被当作一般的公共课程予以施教,即教师通常只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既导致大量学生学习了网络营销课程后对网络营销知识和原理缺乏深入理解和认识,也缺乏网络营销的动手实战能力,不能胜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要,更不能切切实实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加剧了网络营销人才供给矛盾,并形成了人才供给悖论: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可用的网络营销人才,而另一方面大量学过网络营销课程的学生找不到相应的工作。由此可见,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好网络营销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显著局限性。 1.3教师自身的局限性 网络营销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然要求教师除了具备相关理论水平外,还必须具有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然而现在的高校网络营销教师大多是硕士或博士一毕业就进入高校教书,绝大多数没有在企业从事过网络营销相关的工作经历,更谈不上实践经验的运用。在这种状况下,老师在课堂上就只能“纸上谈兵”地教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学生学到的也就只能是一些书面知识和原理。即使有些老师重视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案例模拟分析,但缺乏真实的实践操作环境,仅凭案例分析教学也不能使学生具备实实在在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师自身实践经历和经验的局限性,也是束缚学生学好网络营销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1.4现有的考评机制不合理 现有的网络营销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往往是平时课堂表现、考勤加上期末考试或考查,而对教师的考评依据则主要是所教班级学生的期末总成绩。这种考评机制在当今的“双创”背景下,对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情况具有极大不合理性。因为这种考核方式于学生而言只能考核到学生所掌握到的网络营销相关原理和知识程度,而对教师而言只能考查到所教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网络营销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则无从考核。而对网络营销这一门课程的特点而言,仅具有相关理论原理知识是远远达不到当今时代“双创”要求的。故而以上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考评也必然具有偏差。对于网络营销这一门实践运用课程而言,这种考评方式注重了形式而缺乏内涵,不仅容易导致教师只关心课堂的理论教学,也容易打击到部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和课外辅导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双创背景下网络营销教学改革的建议 2.1深化认识、加强重视 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必须首先认识到当今互联网时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及“互联网+”的新形势下,网络营销教学于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及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才能自觉强化网络营销教学的使命感,加强对网络营销教学的重视,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到学习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使学生强化学习动力。其次,广大教师和学生应该通过调研,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深化对网络营销课程的认识,以便重新矫正网络营销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拟定培养网络营销人才的标准等,着力培养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网络营销实用性人才。总而言之,只有认识到网络营销教学于当今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重视网络营销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才能谈得上改革其教学目标、方法和手段等方面。 2.2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对于网络营销这一门以实践性和实用性为其显著特征的课程而言,如果教师自身缺乏网络营销实践和实战方面的经验,可以肯定的是其本身也会缺乏对网络营销相关知识和原理的深切感悟和理解,当然更不可能很好地培育学生将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故而也不可能满足当下的“双创”要求和“互联网+”人才培养的需要。因而,有关网络营销课程的教改,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网络营销教师自身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始,从立足于丰富网络营销教师的实践经验以及提升网络营销教师自身的网络营销实战能力开始。为此,学校应该出面对接企业资源,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要求和安排网络营销教师定期不定期到企业学习或兼职,直接参与企业的网络营销实战活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提供一定的项目经费让教师带领着学生直接去开展网络营销的创新创业实战活动。这些措施的目的旨在提升网络营销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网络营销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2.3施行“学中干”和“干中学”的教学模式 网络营销既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则在教学中实践就是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故而创新理论中的“学中干”和“干中学”的螺旋式创新能力培育原理也非常适用于网络营销的课程教学[3]。即要求学生一边学习网络营销相关理论知识,一边开展网络营销的实践或实战活动。例如,可以倡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开设网店进行运营,也可以由学校出面与社会企业进行对接,由老师带领学生与企业的网络营销活动进行无缝对接,直接参与企业的网络营销实战活动,甚而承接或外包企业的网络营销项目,等等;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通过施行“学中干”和“干中学”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将所学知识原理运用于网络营销实践实战中,使学生在实践实战的过程中加强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实践实战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感悟和启示,深化网络营销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切实改进网络营销教学效果。 2.4改革现有的教学考评机制 要改进网络营销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手段,必先改革网络营销现存的考评机制[4]。如上所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网络营销创新创业或承接企业的网络营销项目等措施是丰富教师教学经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方法;而开展学生“学中干”和“干中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更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措施。要施行这样的教学手段,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必然以建立新的考评机制作为保障。例如,对学生考核而言,大幅降低期末考试或考查的分值权重,并相应增加学生平时实践实战能力考核项目,并使得实践实战分值的权重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的权重相当甚至更高,同时对学生自行开展网络营销方面的创新创业,或在企业实习期间对企业的网络营销做出一定贡献,或参与承接企业网络营销任务并有出色表现的给予特殊考核奖励,等等;而对教师的考核而言,在大幅降低传统那种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或考查成绩作为教学效果考核指标的权重的基础上,将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网络营销部门兼职或平时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指导学生从事网络营销方面的创新创业等方面增列为教学考核内容,并大幅提升这些考核内容的分值权重。 3、结语 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快对传统网络营销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是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所需人才培育的需要。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深化“双创”背景下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认识,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施行“学中干”和“干中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现有的教学效果考评机制等措施来改进和提升网络营销教学效率和效果,以便培养出适应于当今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和广大企业的现实需要。 作者:张贵祥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 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探索: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方法 摘要: 网络营销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也是电子商务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培养能够被企业、被社会接纳的网络营销方面的人才是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现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弊端,笔者通过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网络营销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网络营销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引言 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电子商务重要环节之一的网络营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营销课程是电子商务的专业基础课,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网络营销的相关知识以及专业技能非常重要;对于学校,尤其是对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工作的老师而言,研究如何培养合格的、能够被企业、被社会接纳的网络营销人才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其任务是研究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巧,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和把握网络营销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规律和操作机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掌握网络营销的理论知识,还要在企业的网络营销实务中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文分析了网络营销课程的特点,探讨了网络营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2、网络营销的课程特点 (1)网络营销交叉性强。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进行的,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体,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涉及到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学科知识,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培养目标是希望学生既懂得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又具有实际操作的能力。目前的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起重视。 (2)网络营销实践性强。实践性强是网络营销的基本特征之一,对网络营销基本原理、方法以及技巧的学习归根结底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网络营销的一些工具及使用方法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否则单靠课堂的“纸上谈兵”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网络营销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高。作为电子商务的核心课程之一,网络营销的手段方法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网络营销的任课老师能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捕捉电子商务领域以及网络营销行业的新动态,跟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不断把最前沿最新鲜的资讯传递给学生,以适应网络营销学科的发展变化。 3、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对于网络营销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很重要。因此,实验教学环节必须引起重视。通过相应模拟软件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营销的实施方法和步骤,然而,很多高校网络营销的课程设置中,实验课的课时比重都偏少;有的高校虽然有实验室,但是实验室的设施并不健全,设备设施陈旧,模拟教学软件缺乏,达不到实验的要求。 (2)实践环节薄弱。通过网络营销模拟软件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营销的操作方法,但是这些模拟的软件系统因为没有真实的商业环境和企业参与,结果是将所有的商业行为都固化,不适应网络营销动态的商业环境。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淘宝的免费平台开设网上店铺,通过实际的经营管理,从实践中摸索经验,或者真正到企业中去锻炼实习,把平时实验课上学到的技巧真正用到实处。 (3)考核方式单一。现行的对学生考核的方法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而平时成绩主要是依据出勤率、课上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来评定;期末考试采取的是闭卷作答的形式,主要偏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这种考核体系无形中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地位,弱化了实验实践所占比重,不利于激起学生们对实验、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利于网络营销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 4、网络营销教学改进的对策建议 (1)重视实验及实践环节的教学。首先要改进教学设备,优化实验室的设施,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营销实验教学环境。其次,增加实验课的课时。目前的网络营销教学普遍是重理论轻实验,实验课时少不能达到使学生充分利用模拟教学软件进行学习的目的。建议增加实验课时,最好能一次理论课,一次实验课,这样更利于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领悟能更加深刻。实践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给学生搭建一个实习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网络营销环境中去。鼓励并指导学生在淘宝开设自己的店铺,在店铺推广、供应商的选择、商品交易过程等一系列的实战当中掌握网络营销的技巧。 (2)改革考核方式。现行的网络营销考核方式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学生的识记背诵能力得到了提高,而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重视,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建议加大实验及实践考核所占的比重,把学生平时完成实验的情况、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以及网店经营情况、课外参赛情况等考虑进去,与期末考试一起共同作为对学生的考核标准。 (3)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知识的获取有最直接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关注该领域发展的最前沿信息,跟上学科的发展变化步伐,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积极参加一些专业的教学培训及国内较高层次的教学经验交流会议,或者去企业挂职锻炼,充分与外界接触和交流,而不是“关起门来造车”。 5、结束语 网络营销课程的学习,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专业方向的形成以及今后就业方向的选择都有重要作用。由于网络营销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因而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这将激励我们不停地思考和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培养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网络营销人才而努力。 作者:纪曼 王红 卓翔之 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探索:项目教学法在网络营销教学的应用 [摘要]中职网络营销教学需要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符合社会的需求,将来走入社会也能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主要研究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借助这一教学方法提升中职网络营销教学质量,进而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网络营销教学 所谓的项目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相对独立地完成整个项目,在自己处理的时候学习其中包含的知识内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是独立自主去组织安排的,对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需要积极解决,这样学生能够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中职网络营销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缺乏兴趣 在中职网络营销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存在教学手段落后的问题,大部分教学都应用了多媒体设备,但通常也只是局限于将板书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没有很好地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价值,没能实现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陈旧的教学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没有帮助的。另外,中职院校教学模式大多比较传统,通常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甚至会存在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长此以往,课堂就会变得更加混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积极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陈旧,知识结构无序 网络营销课程主要是在网络这一平台进行教学授课的,当今社会网络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发展的脚步,就很容易被淘汰。在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的情况,教材中的内容与现实中网络营销的理念是不一致的,教学方式落后,在网络教学中的一些操作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这样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就会越来越低。另外,在中职网络营销教学中,从专业性的角度出发,会包含计算机、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但是在这些课程的设置上存在无序混乱的问题,不同的课程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等级层次的划分,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三)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发展相脱节 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主要目标就是使其成为生产、服务、管理等工作岗位中的实用、技术型人才,但是在原有教学方式之下,培养的学生却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在参与实际社会工作时,学生往往不能独立解决遇到的难题,对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缺乏认知,从而就不能很好地符合企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如果不能继续完善自己就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项目的设计及学生分组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中应该先进行总项目的设置,对项目进行模拟或者也可以根据企业的真实需要去设置,通过学生的参与去完成项目模拟。需要注意的就是根据企业要求的不同,网站建设的类型与要求也是存在差别的,可以对总项目进行分类细化,安排不同小组的学生去完成。比如,以“中职生的消费习惯为任务主题”,去进行市场调研,最后通过调研完成一份网上的调研报告,教师可以先选择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参考对照,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将以前学习过的网络市场调研的一些方法及步骤进行呈现,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员相同,各个组员之间的能力尽量做到互补均衡,组长由组员选出,教师指导学生项目完成中需要用到的以往的知识,然后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去进行网络市场调研报告的制定。 (二)实施调研计划,汇报任务完成情况 小组成员根据布置给自己的具体任务去独立完成,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学生消费习惯进行调研,需要先明确具体的消费心理以及消费水平、能力等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对网络调研格式进行掌握,小组成员沟通交流,达到互相学习的效果,制定出自己的学习及调研计划,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源,像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或者有关的课件等,让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传统与网络两种途径,确保问卷的科学性,对消费者的类型进行划分,对其消费行为进行具体分析,确定网站的类型与规模,对网络平台的各种有用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完成策划方案。让学生能够对教学中实际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有一个明确的理解,进而掌握其中的知识,在实践中去体会网路营销教学的乐趣,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项目进行评价 项目完成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评定,选出优秀的部分与需要改进的部分,实现项目的完善。选出小组中认为最好的,教师对每一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具体评价,指出哪些地方是比较优秀的,哪些地方还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能够掌握学生具体的学习效果,对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对项目进行评价也能检验一下项目的合格度,积累教学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设计出更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好项目。在中职网络营销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传授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及中心地位,教师成为一个指导者的角色,而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者,对学生进行探索、解决困难的过程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真正产生对网络营销的兴趣,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作者:王菊连 单位:茂名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探索:谈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本文针对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网络营销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分析,找出网络营销课程中存在的较多问题,并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商专业的网络营销课程改革方向,意在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优秀的电商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网络营销课程;教学问题;课程改革 一、课程背景 如今已经到了网络时代,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已经使得我们国家搭上了互联网这班高峰车,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生活环境,已经成了互联网的天下。在这样的一个大时代下,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完全赶不上时代的潮流,互联网营销的角色在企业的整体营销战略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这两年企业对互联网营销人才的需求可以直接看出,互联网营销在企业战略中的重要性,并随着互联网份额的增长,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营销》这门课对电商专业学生来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施课程的教学,这样才能使得我们学校电商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更加有竞争力。 二、我院在课程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合进行技能型课程的教学。网络营销课程是一门技能型很强的课程,他和管理学院其它课程相比,有着很明显的差别。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一定在课堂上能尽可能多的教授学生网络营销实践技能。通过调研发现,网络营销的教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偏营销理论的教学方式,一种是偏营销技能的实践技能方式,而且不同学校的教学因为在本土环境,学生特点等方面的差别也不适合使用别的学校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需要自己设计一套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体系,保证我们学院电商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实施。2.大多数高职院校网络营销课程体系设置有问题。网络营销是随着网络发展而兴起的营销方式,而网络营销这门课所学的知识不仅包含了市场营销知识、网络营销知识,还包含了计算机知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知识,在没有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大部分的学生并不是很了解这些知识,有的可能对这些知识一无所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把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基础知识给他们进行全面的普及,让他们对这些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各大高校并没有专门开展对这门学科基础知识的专业学习,他们往往都是利用专业的前序课程来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3.大多数高职院校考试方式有问题。网络营销是一门以实践能力为主,基础知识为辅的课程,它不仅仅重视学生们课堂上的表现及试卷的笔试成绩,更注重学生是否能掌握网络营销实践技能,而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只能了解到学生对这门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能了解到学生对网络营销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现阶段很多院校所选择的考试方法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法,这种考核方式不但无法反映出学生们真实的学习情况,还容易打击到学生们的积极性。因此传统的试卷考核法并不适用于这门课程。4.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内容选取问题。网络营销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营销的技能以及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营销人才,而不是教学生如何扩展市场营销。现在很多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上都存在问题,大多人人认为网络营销就是教学生如何在网络上营销,却忘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学生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技能。 三、网络营销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来进行网络营销的课程教学,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学到应去学的内容。因此我们要重建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体系,打破传统模式,让行业专家、企业老总、一线的员工等内界人士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去,让学生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为学生做出正确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改革。2.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将会以本地企业网络营销岗位任务为基础来制定新的教学内容替代以前的以网络营销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这样讲更能让同学们学到实践技能。将企业对网络营销岗位的要求为标准来制定授课内容,将授课的内容制定交给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定,用项目化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设计。我们会把网络营销的课程项目化分解分为多个模块:包括对网络营销的认知、网络营销的环境分析、网络营销的策划、网络营销的推广、网络营销的效果分析等。3.课程教学情境的设计。网络营销即是互联网的一种快速消费模式。现已成为电子商务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课程,随着网络营销在现在商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我们将原来一周两次的网络营销课调整为一周三次的网络营销课。以此来体现出我们对网络营销,对未来商业发展的重视。在此同时我们对整个的课程标准。课程大纲,课程授课计划都按照项目化课程设计作了调整。课程的教学目的也从之前的基本掌握网络营销为知识的目的改变为对网络营销实践能力的掌握为目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了全新的发展。4.课程实践教材的编写。网络营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它的实践课程的设计要比理论课程的设计更加重要,在总课时中占比也更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到实践技能,一定要设计一本合适本院学生的网络营销实践教材,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实践教学。在设计实践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网络营销工作岗位的关键技能、工作流程一致。 四、结语 网络营销这门课的教学改革一定要建立在本地电商企业岗位所需能力的基础上,制作课程大纲之前一定要进行详细的专业调查,再按照岗位工作内容来进行教学情境及教学任务的设计。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一定要以项目教学为主。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一定要注意学生的特点,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在学生特点上是差别很大的。 作者:杜锐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探索:高职服装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网络营销已经成为服装行业的重要营销战略,然而在《服装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战、教学内容滞后、高职教材缺乏、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该课程进行以下教学改革: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开发高职项目课程教材、加强课程师资的培养。 关键词:服装;网络营销;高职;教学改革;创新 一、服装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据商务部测算,2016年纺织服装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4.45万亿元,同比增长20.27%,占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20.23%,服装电商发展已经进入相对成熟期,并且在未来几年,服装电商整体规模仍将稳步扩大。网络营销已经成为服装行业重要的重要营销战略。在服装行业已经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传统品牌服装企业逐步网络营销化。仅淘宝上就有超过5000家传统服装企业通过不同形式开展网上直销,而且服装企业还在尝试不同的网络营销模式来实现网上多平台的经营。服装服饰类产品已成为网购的第一大品类,是国内服装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服装行业产生了大量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出现了许多新岗位,例如:销售客服、网店店长、营运人员等。随着移动电商的发展,网络营销将和传统的服装销售处于同等重要地位。 二、高职《服装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2007年以来网购市场的迅速发展,服装行业对高职网络营销人才需求逐年快速增加,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服装网络营销》这门课程,为该行业培养了大批网络营销人才,然而这并不能够满足服装行业的需求,纠其原因,主要是这门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问题。 (一)教学重理论缺实战 服装网络营销的教学内容包括服装网络营销环境、消费者行为、市场细分、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传统的服装市场营销课程内容,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以理论为主,案例为辅,缺乏学生实战这个重要环节,与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的实际工作脱节。高职院校既然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那么培养的学生能力的重点就应该是学生的实战能力,而不是单纯上理论的研究。 (二)教学内容滞后 网络营销是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区别与传统服装营销的一种新型的服装营销战略。总所周知,网络营销的技术更新快、更新频率高;服装行业商业环境瞬息万变,网络营销运营模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例如:目前服装网络营销的运营模式已经由B2C、C2C、B2B等常见的运营模式向O2O、C2M等运营模式发展;再加上教材的编写是对网络营销现状的总结,因此,《服装网络营销》的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 (三)高职教材缺乏 目前能够用于高职教学的教材缺乏。市面上现在的《服装网络营销》教材主要有三本,分别是2004李晓慧教授等编写的《服装网络营销》,2013年吴春胜和戴宏钦等编写的《服装网络营销教程》,2014年陈学军编写的《服装网络营销》。这三本书均有本科院校的教师编写,且属于通论性教材,不适合高职院校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 (四)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教授《服装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师包括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校内专职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高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理论水平较高,但网络营销实战水平有限,因此很难在学生进行实战时提供较好的引导。校外兼职教师具有一定的网络营销实战经验,但是往往缺乏理论知识,再加上学校对兼职教师的考核也较少与教学质量挂钩,因此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 三、《服装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高职《服装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教学改革建议用于提高教学水平: (一)创新改革教学内容 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服装网络营销》授课内容的安排上就不能够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操作为辅,而应该进行创新性教学改革,采取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授课安排,把理论知识贯穿到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授课。既然是以实践操作为主,那么就涉及到实践操作平台的选取。目前实践操作平台有两种:一种是虚拟的网络商城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网络商城平台进行开店、上货、装修、网络运营和销售等操作,不涉及实际金钱交易,易操作,但是属于虚拟运营;另外一种是实际运行的网络商城平台,比如淘宝、易趣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实际的平台上进行免费开店、上货、装修、网络运营和销售等操作,但涉及实际金钱交易,不易操作,但是属于实际运营。具体选择哪一种,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 (二)开发高职项目课程教材 为了满足高职教学内容的创新,《服装网络营销》要开发项目课程教材,并且项目课程教材要满足以下要求。首先,项目的内容安排要真正的体现服装网络营销的工作过程,要以工作过程中的排列顺序为顺序来组织教材内容,以工作实践所需的理论知识为原则选择理论知识,以高职教育目标对理论知识适度、够用的原则来安排理论知识。其次,教材的设计,除了能够对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外,还要把握对于职业能力的要求。最后,教材在项目的实施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安排与衔接上,还应为读者提供真实的职业场景模拟和职业工作过程的经验性知识,并且能作为学生进行完成项目活动的导引,使学生了解到完成项目所需的基本过程与程序,并找到完成项目所需的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路径。 (三)加强课程师资的培养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服装网络营销实战水平和理论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于高职《服装网络营销》课程的专任教师,可以提供财力、物力、时间等鼓励专任教师开网店、去企业兼职锻炼、邀请企业工作人员或行业专家来校办讲座与交流等提高实战水平。针对于高职《服装网络营销》课程的兼职教师,各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养,可以送兼职教师去进行短期培训、或者把上课报酬和授课质量进行一定挂钩,倒逼其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作者:宋东霞 韩雪 刘润华 单位: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研究 在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引入市场营销理念就变的至关重要。市场营销理念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高效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还可以对高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意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高等学校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他是高校学生从学生时代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是使一个学生变为社会人士的推动者。因此,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完成学业之后就需要步入社会,而这个时候他们就会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问题。而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及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者,他们不仅要教授给高校学生文化课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要使他们不仅懂得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拥有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能力,熟知社会这个大市场当中的运行规律。这样,就需要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市场营销理论教育。 一、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营销内涵 在20世纪初期,美国最早出现市场营销理论。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市场营销理论也已经在我国出现,并被一些部门开始运用。市场营销理论也让一些高校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这些高等学校已经开始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了。但是大部分的高等学校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市场营销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重要性,还没有把市场营销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在市场经济中,高等学校就像一个工厂,高校毕业生就好比是人才产品,教师就像加工工人,用人单位就像顾客。显然,高校就像一个产业链,是完全符合市场运转规律的。因此,高校就应该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认识市场营销战略 1.高校毕业生要先进行时市场调研 高校毕业生进行市场调研,可以明确的认识到社会对于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预期需要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求关系并分析这种供求关系,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学历、经验来合理的选择用人单位进行应聘,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 2.高校毕业生要进行市场细分 高校毕业生在进行了市场调研之后,可以根据个人的偏好把用人单位进行划分。这样可以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进行分析、探索市场机会,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校毕业生要定位目标市场 高校毕业生要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选定一定工作目标,要从自身条件入手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把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对等起来,搞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才能选择出最合适自己的工作。 三、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策略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营销的策略是很重要的,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方法,推销自己,从而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好工作。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要懂得用人单位的需要,要对症下药,把自己变成单位需要的人才。高校毕业生要懂得去用人单位推销自己。把自己的优点充分的表露出来,使面试官可以充分的认识自己,恰当的安排自己的工作职位,这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很大的好处。这种形式的市场营销策略,可以大大的改善高等学校的就业问题。 四、为了适应市场高校和高校毕业生要首先培养自身的能力 高校毕业生要充分的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合理的改善自身的条件,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胜任自己的职位,更好的为单位服务,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校学生在入学之后,要学好自己本专业的课程,每个大学生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认真学习,熟练的掌握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抽出时间选修一些就业类的课程。加大对就业技能和就业心理的培养;合理的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能够对就业问题有一种合理的认识,从而可以很好的运用市场营销策略指导自己的就业工作。 高等学校不能只把就业的问题归结到毕业生的身上,也要加大对学校政策的改变,使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就业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国外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因此,国内的高校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从而可以解决日益严重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物质的投入仅仅是一个层面,还要加大人员的投入,要设置足够多的专职人员为学生讲解市场营销知识,专门从事给学生做就业指导工作。只有这样高校才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市场营销之路,才能为毕业生铺好就业路,才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五、总结 随着高等学校扩招规模不断地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样就需要高等学校毕业生认真认识市场规律,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知识。把市场营销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市场经济的模式来经营高等学校,这样可以把高等学校与社会更好的联系起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条由高校步入社会的成功之路。让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添砖加瓦,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从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看高校如何应对新的毕业生就业形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毕业生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选择机制已经形成。受此影响,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越来越多地将一些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就业工作之中。通过对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过程与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历程的对比分析,论证了将市场营销哲学运用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由市场营销哲学理论的最新发展预测高校将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新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 当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供需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必然会被引入到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过程也会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历程高度一致,通过对最新市场营销哲学的研究,可以预测未来的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高校就业工作指明方向。 一、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引入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尤其从1992年劳动力市场体制改革以后,中国的就业制度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1]。但对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高等学校是否是企业或工厂、高校毕业生是否是产品等问题,无论在政府部门、学术界还是社会民众中都存在着很大争议。抛开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不谈,笔者认为,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者,与企业生产经营由许多相似之处。国内有学者从十七个方面将两者进行比较,得出了高校和企业一样,具有明显的营销组织主体的构成要件和具体特征[2]。 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主要特征,理应成为劳动力市场的组成部分。2002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中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用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劳动力市场的范畴。因此,市场营销的绝大部分理论和方法都可以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加以应用。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放缓和经济社会的逐步转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高校一方面要解决扩招后大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要面临自2009年以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下降带来的生源危机的挑战,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其生源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是在就业工作市场化后出现的。市场营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营利性企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近几十年国外许多非营利组织也在其决策和管理中引入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无利润分配机制”的市场营销理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高校,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利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选择。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历程与市场营销哲学演变的对比分析 市场营销是指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市场营销哲学,就是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在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利益方面所持的态度、思想和观念[3]。自17世纪50年代市场营销成为企业自觉实践以来,先后出现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客户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其中,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通常被称为传统观念。 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都是建立在商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条件下的营销哲学。前者重生产、轻营销,认为企业应不断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后者重产品、轻需求,认为企业应不断改进产品,提高其附加值。推销观念产生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阶段,认为消费者多存在惰性或抗衡心理,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推销手段,刺激消费者购买本企业产品。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三个阶段中,都体现出或自觉、不自觉的运用到这些传统营销观念。 第一阶段从1982年到1989年,始于恢复高考后首批学生毕业。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毕业生由国家集中统一计划分配,高校和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按计划派遣和接收毕业生,毕业生也必须服从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在后期高校也参与到调配计划的制定和协调中,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仍没有自主选择权。在此阶段不存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第二阶段从1989年到2002年,始于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的《关于改革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报告》。主要特点是择优推荐和有条件的双向选择,即放宽对毕业生就业地区和部门的限制,支持和鼓励多种所有制单位接收毕业生,毕业生按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就业或按调节性合同规定就业。此阶段是就业市场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 在这两个阶段,高等教育仍是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加之,就业市场尚未最终形成,高校没有推销或营销毕业生的必要和可能。但高校在此期间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了大量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急需的高质量毕业生,体现出了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的理念。 第三阶段从2002年至今,始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主要特点是市场导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要求挑选对方,国家只对就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至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基本建立。 在此阶段,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毕业生逐步从供不应求向相对的供大于求转变,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出来,就业率成为悬在高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提高就业率,高校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推销毕业生,推销观念被广泛采用。在就业工作中,除了盲目追求高就业率,弄虚作假导致毕业生“被就业”等问题之外,还出现了市场营销哲学认为在推销观念指导下最容易出现的“市场营销近视”。“市场营销近视”就是企业只关心如何让用户接受自己已经生产出的产品,不注意捕捉和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很好,却因不符合市场需求卖不出去,最终陷入困境。 我国平均受教育程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急需大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自主办学权力有限,不可能即时根据市场需求作出调整,而部分高校仍抱着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只要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就完成了任务,就业是政府和毕业生自己的事,忽视就业工作,缺乏市场观念,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于是出现了在大批毕业生找不到适合工作的同时,大量用人单位招不到合格员工的结构性失业现象。这种结构性失业就是“市场营销近视”所造成的。 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与发展脉络是和市场营销哲学的发展与演变一致的,其未来的发展也必将与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相一致,这是由高校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组成部分这一市场属性所决定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必然结果。 三、市场营销哲学的新发展与高校如何应对新的就业形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力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新的市场营销哲学应运而生。先后出现了市场营销、客户和社会市场营销等观念,营销组合也从4P扩充发展出6P、10P、4R等组合。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将毕业生真正纳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更晚,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市场营销哲学发展的新成果必然会更多地得到运用。从市场营销哲学的发展脉络中,不难得出高校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新的就业形势。 (一)把就业工作提升到学校的战略发展层面 科特勒认为[4],在战术营销组合制定之前必须做好探查、分割、优先和定位四项战略营销计划。即通过调查研究,根据消费者不同需求细分市场,预测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据此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并通过塑造独特的企业或产品形象,确立与自身条件相符的市场位置,确保企业和产品能紧跟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放缓,毕业生就业工作正从暴风骤雨式的应激状态逐步向常态化过渡,从单纯肤浅的数量统计向深层次的质量提高过渡,从短期行为向着眼长远过渡。与企业制定战略营销计划一样,为适应这种转变,高校必须将就业工作提升到学校战略发展层面来考虑,将就业工作重心,从就业指导、信息收集、市场开拓等事务性工作转移到分区域、分类别、分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研究和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上,为高校教育教学效果的评判提供客观依据,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长远发展定位提供决策依据,推进高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有特色、高水平的发展道路。 (二)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让渡价值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与价格相比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更看重所获得的让渡价值,即得到的总价值与付出的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企业只有比对手提供更多的让渡价值,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同样地,高校要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胜出,也必须在提升毕业生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用人单位招聘和使用毕业生的成本。 1.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质量的好坏始终是市场竞争的基础,无论何种营销哲学,都是建立在高质量产品基础上的。同样,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其就业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依据自身条件,即时调整办学定位和方向,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研究型大学应着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高层次研究型复合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要大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社会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加强毕业生学习、社交、创业、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择业与自我营销等能力的培养,提升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和用人单位所能获得的总价值。 2.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通过一对一的营销模式,为每一位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特殊需求的客户观念,适用于那些高价值或需要周期性重购、升级产品的营销。为了使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紧跟知识和技术更新的步伐,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多已按照客户观念,采取了订单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吻合度,较好地解决了前面提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同时,大大节省了用人单位的招聘及后期培训的成本,学校和学生也没有了就业的后顾之忧,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学习上,形成各方多赢的局面。 舒尔茨在关系营销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反应、关系和回报4个全新营销要素,即4R组合。指出在竞争性市场中,顾客的忠诚度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只有让用户介入产品的生产、定价、渠道、促销等营销组合的各个环节,与之形成互助、互求、互需、互动的关联关系,双方均在交易中获益,使交易变成责任,让顾客变成朋友,才能赢得稳定的生存空间。高校扩招、合并、升格,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校及毕业生同质化的倾向,高校间展开了激烈的甚至是恶性的竞争,促使高校必须找准自身定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为此,高校应该在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基础上,推动校企开展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合作,让企业参与到高校专业的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逐步形成稳固、长久的战略合作关系。 (三)走社会化发展之路 1.充分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科特勒将不可控因素引入到4P组合中,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理论。认为可控的因素是相对的,不可控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和制约是绝对存在的,企业不应简单地适应环境,需要科学安排营销组合,使之与不可控因素相适应,甚至影响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民生工程,对高校来说不可控因素很多,不是高校单方面能够解决的。因此,高校要运用大市场营销理论,整合教师、校友、家长等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抢占就业市场的先机,赢得竞争的主动。 2.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上述各种营销哲学的出发点都是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忽视了这两者与经济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之间潜在的现实冲突。20世纪70年代以统筹兼顾企业、消费者、社会三方利益的社会市场营销观念逐渐形成。企业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越多,就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大学的社会责任应超越社会义务这一层面,它是指大学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的独特的使命与责任[5]。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对高校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新要求,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广大青年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只有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组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 当前,就业工作的重心正在由单一地注重校内产品生产或单一地注重学校产品销售,向研究市场需求、注重产品加工、兼顾营销各个环节方向转变[6],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迫切需要在原有的公共管理、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等专业人员之外,组建一支规模更大,涉及学科更多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营销、网络营销、体验营销、顾客关系管理、交叉销售等全新的市场营销观念已被企业广泛应用,随着这些营销观念的引入,需要具有市场分析、信息工程、公共关系等教育背景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就业工作的队伍中。因此,未来要想做好就业工作,只是简单地保证场地、设备、人手等条件已是不可能的了,它需要从战略高度长远谋划,需要更多人、财、物的投入,需要引进和培养大量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与营销人才需求分析 摘要: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笔者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历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当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当今社会和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差距。为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和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市场营销;人才;就业;需求 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毕业生相当于“人才产品”。对“人才产品”的需求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找出产品对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而为接下来人才产品的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依据。下面笔者将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ZT”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与营销人才需求情况。 一、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成立于2006年,其中06级和07级学制为2年,2008年开始调整为3年制,到目前为止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笔者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 1.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毕业初期选择的是与专业相关的基层营销工作,如各行业企业的销售员、市场专员、业务员等;对薪酬的期望分布较为集中,其中06、07级毕业生在毕业初期有50%选择了1000-1500元的期望薪酬,37.5%在1500-2000元之间,只有12.5%的期望薪酬在2000元以上;08级毕业生2011年毕业初期有40%选择了1000-1500元的期望薪酬,40%希望拿到1500-2000元的期望薪酬,只有20%选择了2000元以上。除了薪酬之外,学生在毕业初期就业时最关注的是能否从工作中学到东西、职业发展前景及所处行业,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兴趣和工作的挑战性。在毕业2~3年之后,随着工作经验和能力素质的提升,06、07级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有所提高,主要分布在5000元以上,但是达到预期目的的很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过跳槽经历,其中跳槽2次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最高,甚至还有跳槽4次以上的,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从毕业至今未跳过槽。跳槽的原因主要是工资低、发展前景差,也有部分毕业生是因为与老板或同事难以相处、工作单调学不到东西而跳槽。对于目前有跳槽打算的毕业生来说,再择业时他们普遍认为工资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岗位晋升机会和公司的发展。 2.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①行业选择范围窄。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初期就业和后来再择业时的方向都是营销对应的工作和岗位,但是对行业的选择范围过窄。②自我定位不当。由于所有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营销类专业,导致营销人才的供给不断增加。再加上基层营销工作对学历要求不高,就业门槛低,有很多低文凭的人愿意付出更大的劳动获得更多的回报,给营销专业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根据供需理论,这两种情况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就是基层营销人员的“劳动力价格”被拉低。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初期就业时普遍存在期望薪酬偏高的现象。除此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初期更关注的并不是经验的学习与积累,而过早的考虑了职业提升和工作挑战性及自我兴趣等因素,这就造成了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自我定位存在偏差。③工作稳定性差。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有过跳槽经历,根据调查情况来看跳槽原因主要是工资低,发展前景差。但笔者认为,大多数人选择“跳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发展空间,而没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去判断。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安心稳定地工作,如果单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必然会有许多新增岗位和发展空间。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笔者根据资料整理和调查,对社会上营销人才整体需求情况和企业对营销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如下分析。 1.社会对营销人才整体需求量大。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特别是近几年,市场营销专业在全国的人才市场需求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以河南省为例,根据《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2012年上半年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报告》:“2012年上半年,需求量前10名的专业有:市场营销、行政文职、客户服务、金融理财、工程类、财务、计算机及相关、人力资源、机械制造与设计、电子电路,占岗位总数的67.9%。” 从行业角度来看,通信行业人才需求中的营销服务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其中,市场营销类、通信技术类和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比例为5∶3∶2。快速消费品销售人才主要集中在日用化学品、食品、服装、美容护理品等行业,销售类人员通常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0%以上。目前,此类企业除大量需求一线业务推广人员、门店销售人员、销售代表外,对营销管理类专业人才,如品牌经理、关键客户经理、渠道经理、城市经理等中高级人才需求也十分迫切。河南快速消费品行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和保健品两大类,由于人员跳槽频繁,成为快速消费品需求量大的主要原因。 2.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①企业对营销人才的岗位需求。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按照从大到小排列前四位的岗位是:产品销售、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和营销管理等。其中岗位需求量最大的是产品销售人员,而营销策划人员的需求量在近几年也呈上升趋势,现在基本与产品销售的人才需求量持平。②企业对营销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企业认为营销人员不仅要能销售产品,更应该注重市场营销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此外还要注重培养沟通能力,能够快速有效地建立人际网络并将其顺利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希望通过市场营销人才这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使企业在市场推广方面有能力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来吸引买家的眼球;同时企业希望营销人员能够进行营销活动方案的策划与策划文案制作,并能对方案的实施进行组织与控制。③企业对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评价。根据用人部门反馈信息来看,ZT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接受新思维新事物能力较强,能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些营销人才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陈旧,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所脱节;营销人才在校期间不太注重学习方法的改变,致使知识积累少,知识面窄;ZT学院市场营销人才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差,营销职业实践技能较弱;一些人员不善观察思考,只会听从指挥,不善于主动发挥潜能去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另外,用人单位也反映,大部分ZT学院的营销人才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此外毕业生在情感、认知、行为、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ZT学院在培养营销人才过程中对学生情感、认知和心理方面的教育有所忽视,导致不少营销人才很难和同事上级和睦相处,工作缺乏团队精神;最后,营销人才也存在不正确的就业择业观。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对毕业生的择业观和方法的培训还不到位,导致对有的人才期望过高。 三、总结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里,不仅是商业企业,生产企业也在讲市场营销;不仅是消费品行业,工业品行业、服务性行业同样需要市场营销。因此,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可以扩展到各行各业。另外就是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具备营销理论的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加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营销技巧的运用。同时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和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样很重要。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市场营销学理论的相关应用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就业机会可能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刨根究底还是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锻造,如何有效的从学生角色到社会职场角色的转变的问题。那么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何去提升自己在应聘过程中的竞争力,其实可以从其他社会哲学学科上获得启发,本文简单阐述了市场营销学理论中部分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理论;7O分析;SWOT分析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就业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统招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这样更加促进了就业市场的流动性和竞争性。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在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就业竞争越演越烈。那么,在如此严峻的竞争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如何脱颖而出,如何把握就业机会,成为了多数毕业生关注的热点。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如何把自己这款商品“销售”给企业的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从几个市场营销学理论中,去分析所对应的方法。 从传统营销哲学与现代营销哲学比较中研究就业“哲学”的转变 在市场营销中,传统营销哲学与现代营销哲学对比情况如下表: 基本特征 营销的基础 重点 方向 传统营销哲学 以产定销, 以产促销 产品供不应求 生产领域 从厂商到顾客 现代营销哲学 以需定销, 以销定产 产品供过于求, 全面的买方市场 消费领域与 流通领域 从顾客到厂商 从这个对比表中发现,社会营销理念不断的发生变化,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就业情况的不断发展中,竞争,也成为了主流。我们同样通过一张对比表,来看一下就业“哲学”的变化。 基本特征 就业基础 重点 方向 传统就业观念 统招统分 人才供应不足 生产领域 从高校到企业 现代就业观念 竞争上岗 人才供应过剩 社会各领域 从高校到企业 从中国市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参与社会的建设,诞生了“统招统分”、“包分配”就业不愁的现象。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体质的改革,知识分子在某些领域(或地域)出现了供过于求。那么,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必然出现择优录取的现象。如此形成了就业竞争愈演愈烈的现象。 在越来越恶劣的就业竞争形式下,高校毕业生应如何把握住就业机会呢? 一、从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模式中的7O分校框架的角度来分析 在市场营销学中,7O分析框架,既简单又实用,非常受营销人员的欢迎。它包括以下七个因素:Occupants(who) 购买者 谁是你得目标顾客与他们的特征? Objects(What) 购买对象 目标顾客购买的是什么(具体因素)? Objectives(Why) 购买目的 目标顾客为什么购买? Organizations(Whom) 购买组织 谁参与了目标顾客的购买活动? Operations(How) 购买方式 如何购买的以及购买数量? Occasions(When) 购买时间 什么时候购买欲购买频度? Outlets(Where) 购买地点 在什么地方购买与消费或使用 那么如果将7O分析框架用在就业分析中,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先定义一下,在就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即为商品,用人单位为客户。然后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那么跟市场营销学中7O分析框架中各因素对应的情况: 1、购买者:即为用人单位 每个高校毕业生的购买者可能存在不同的情况,可能你得专业背景,影响你的购买者群体或者范围;亦可能你的社会经历影响你得购买者群体。 2、购买对象:就是用人单位考核的主要因素,即为今后工作过程中必须基本的能力或者知识基础。 3、购买目的:从笔者的角度来说,更加趋近于职位,每个职位都对应的其工作内容,用人单位在够用一个职位的目的,必然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工作。 4、购买组织: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说,是谁参与了目标顾客的购买活动。从就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理解成,用人单位中的哪些角色参与了对你的招聘考核过程,影响着你应聘的结果。 5、购买方式:即雇佣方式。雇佣合同,分为多种:劳务合同、劳动合同、兼职合同、项目聘用(项目结束即结束双方合作关系)。同时,需考虑,在你应聘的岗位,企业准备招聘多少人。 6、购买时间:即上班时间。部分企业要求在校应届毕业生未拿到毕业证,提前参加企业工作;部分企业要求拿到毕业证之后参加工作;也有企业推迟工作时间。 7、购买地点:即工作地点,同时需考虑是否出差,出差频次等。 如此得出就业的7O分析框架Occupants(who) 购买者 企业 Objects(What) 购买对象 工作胜任力 Objectives(Why) 购买目的 职位 Organizations(Whom) 购买组织 人力资源部门、企业内用人部门级相关领导 Operations(How) 购买方式 该职位雇佣性质及招聘人数 Occasions(When) 购买时间 雇佣时间 Outlets(Where) 购买地点 工作地点 通过此7O分析框架,能帮助高校毕业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及目标,为求职奠定基础。同时减少就业后因各人喜好兴趣、工作胜任等原因引起的频繁流动而造成的职业生涯贬值的情况。 二、通过SWOT分析方式明确求职者自身的优劣势 在市场营销学中,SWOT分析法主要分析企业本身、直接的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其实质是让企业做到知己知彼,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与环境。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分清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各项优劣,潜在机会与威胁。同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要仔细想清楚自己的各项优劣。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 摘 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出现的新情况,本文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实际教学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性人才的重任。作为实践性更为突出的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都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就业为导向,使其适应岗位的要求。作为对学生离校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察的毕业设计(论文)更是我们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该作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现状 1.1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缺乏联系,学生普遍不重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通常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末或第六个学期初,这个时段正好与学生寻找就业单位时间相冲突,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寻找工作中去了,对于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才能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有些学生甚至从网上全盘下载,敷衍了事,造成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偏低。 1.2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大,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操作性的特点不但体现在教学、毕业实习等环节,同样也要体现在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一个好的设计(论文)选题直接关系到最后完成的质量,然而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普遍缺乏新意,不少选题都沿用了很长时间,早已与实际发展脱节。有些选题太大,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难度太大,无法完成,更没有办法进行市场调研,这样就使得论文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意义,同时也失去了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特点。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结合,对某一行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因此,更加失去了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 1.3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不够,质量把关不严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指导老师都负责二十名左右学生的设计(论文),而这些老师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这样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增大,出现了时间、精力不足的现象。还有一些学校的专业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强,不积极与学生沟通,这些方面都影响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2 提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2.1 端正思想,引起重视 在专业教学环节,专业老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毕业就业的方向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并且能应用到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引起重视,产生兴趣,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就业。 2.2 结合实际,优化选题设计 学院、系部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展前就应该组织专业教师向教研室提交毕业选题,由相关专家和企业人员对选题设计进行评议,考核是否符合市场营销的实际要求,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选题的难度,制定详细的评议标准,将论文选题规范化。然后将确定的选题与指导老师通过网络等方式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以后工作需要来确定选题。系部根据学生的选择与指导老师沟通,由指导老师确定与学生见面、协商。这样学生、指导老师的自主性就更强,能够更快地做好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准备,也能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处理就业与毕业设计(论文)之间的关系。 2.3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搞好毕业实习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联系发展新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认真选题的基础上,带着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任务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实地考察,积极认真地做好市场调研,获得珍贵的设计(论文)的一手资料,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实习考核机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就业有极大的好处。学校也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的途径,通过毕业实习环节,使更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2.4 建立指导老师考核制度,加强设计(论文)的指导 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指导老师考核制度,将论文指导的细节量化,并根据论文完成情况对论文指导老师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论文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也能调动论文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该对未完成论文指导任务,论文指导效果不好的老师按照教学事故追究责任。 2.5 加强指导老师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指导水平 在指导老师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具有市场管理方面经验的人才增强学校、本专业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更应该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作为学生毕业报告的指导老师,结合学生毕业实习任务、工作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毕业报告”,或者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与校内专任教师联合指导学生,改革过去高职毕业论文由专任教师单一指导的状况,增强毕业报告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功能。 2.6 完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制度,答辩形式多样化 针对很多毕业生从网上下载与抄袭的现象,在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要求提供设计、论文完成中的材料,比如调查问卷,而且将其作为最后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完善、细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体系,将选题意义与实际联系程度以及设计(论文)的创新性等等指标都作为考核指标,纳入评分体系。在考核体系中增加对指导老师的考核,加强对论文指导的监督。改变单一的答辩方式,对于就业单位较远,无法返校的学生可以采用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答辩,学校也可以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地域,集中在异地进行答辩。学院也考虑提高答辩学生的比重,引起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更加能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结合高职教育与营销专业的特点,改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我们也可以尝试以毕业技能鉴定代替毕业设计(论文),以适应高职教育双证书甚至多证书的特点和社会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素质的需要。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浅议市场营销女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分析 【摘要】“市场营销学”对中国人而言,它是一个舶来品,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营销专业在各高校开设或许多社会人士转入该行业,使得市场营销一时成为热点专业,可对于刚从大学走出来的学生而言,学校学的东西与社会所需要的反差极大,尤其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该专业薪资起点低,使得市场营销专业成为“热点中的冷门”。本文将从市场营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来阐述女大学生的就业前景。 【关键词】市场营销;女毕业生;就业 市场营销表面上是主一个理论性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和以后的工作上,他还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市场中学到市场营销的精髓。对于市场营销学生而言,所要求的行为细节也是行销学生所应该掌握的。行为细分:根据不同的消费行为来细分。包括消费者进入市场的程度、消费的数量、对品牌的忠诚度、购买或使用产品的时机等。受益细分:这种方法关注的是人们从产品和服务中寻找的属性,和人们期待从产品与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细分出来的市场不仅范围比较明晰,而且也能大致判断该市场的大小;细分出来的市场要大到足以使企业实现其利润目标;必须考虑到细分市场上目标顾客的数量、目标顾客的购买能力、产品的使用效率、目标顾客的偏好程度。 我国市场虽然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的人才,但据各种资料的收集,我国绝大数的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择业方向是销售类的和市场类的工作,而且都是一些比较基础和薪资低的工作,同时这些工作并没有设门槛,使得许多没有相关专业背景或低学历的人员都可以参与,再者毕业生的社会经验少,先期的工作都无法和这些人比较,同时销售类前期工作都是辛苦的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开始,而后有着较高的业绩和稳定客户后,才可以提升到业务主管或销售经理,而后在经过许多年的打拼,才可能是企业的业务总监或者分公司负责人。 市场营销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还要积累市场经验。而目前,我国大专院校的毕业生的理论知识相当薄弱,实际操作更是无法让企业放心,使得毕业生一到企业后,才慢慢的培训,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使得许多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所以在工作开始,一般要求先熟悉业务,前期会有一段时间的销售过程,然后再转作市场,市场类主要以市场策划为主,负责公司市场调研、分析、针对市场制定适合的销售策略及公司发展规划。这类工作在销售中也会有涉及。 一、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目前,市场营销领域中,女毕业生的薪水只有男性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同工不同酬的原因是一般人对于女大学生投入就业市场的看法是持着:“添点收入”、“有自己的钱”,“随时回家”的工作态度,认为女大学生较缺乏企图心与敬业态度、工作表现较不稳定、赚钱不需负担家计。具体原因有这几方面: (一)企业方面的原因 企业在招聘时,就有性別限制;某些男性利用职场性骚扰,或次文化(如陪客戶至酒店应酬)影响女大学生对职场的参与;许多企业要求女大学生员工签订单身条款或禁孕条款,造成女大学生因婚姻与生育儿女而离开职场,职业生涯发展不连贯,没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二)社会思潮. 整个社会没有提供适当的家庭支援系统(如托儿所或老人、残障养护中心),而以性别角色刻板化,将一个很重的工作——家务及照护工作推给女大学生,常使女大学生因此而离开职场,生涯发展无法像男性一样的具有连贯性,但事实上,原本,女大学生进入劳动市场是受到资本主义的欢迎的,但是女大学生有酬之后,却会冲击父权(男性)在家中的权威,为了协调这一点,因此贬抑女大学生的劳动价值,或是性别职业区隔化(水平的区隔与垂直的区隔),因此女大学生从事的大多是低薪低阶的工作,这样就可以维持女大学生在家中从属与弱势的地位。 (三)女大学生自身原因 女大学生劳动参与并不具优势,部分工时所得到的经济效益与权益又不如全时工作,女大学生若无更好的社会安全制度或福利政策来支持,将来有可能沦为贫穷人口。许多女大学生从事无酬家属、零工或家庭代工,缺乏社会安全与福利制度的保障。即使有正式工作的妇女,其薪资条件远逊于男性,男女在工作条件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累积而增大。 二、对加强市场营销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必然会增加市场对市场营销专业的需求。目前,就市场调查,市场营销的社会是需求比较大的专业,历年平均就业率大约97%。但是,从市场营销的本质特性来看,它对专业知识要求不太高,要求的各种社会经验等,使得许多低文凭的人愿意付出更大的劳动,去得回报,这营销专业学生的很大的压力。因此,市场营销的学生要想在就业和工作上占得先机,我想因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增加校外实践经验。在现代职场中,经验往往比学历更重要,而在校毕业生缺的就是社会实践,他们的青涩和缺乏经验,让他们在找工作中,到处碰壁。因此,增加大专院校学生的实践是一个必要措施。对于这些实践,我想可以组织学生一次实际营销策划活动,这样可以系统、现场的教授学生企业运作过程,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在实践中找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为在学校学习找准方向。在的教学计划中,在大一、二期间,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靠,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短期的社会实践,和实践单位协商,让学生在一旁观看或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在大三期间,完全可以让学生融入实习单位,参与企业市场营销的内容,这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找准方向。 (二)加大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力度。我国的大专院校的教育出现了很大问题,快毕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的知识都很难准确的描述,不仅说明学生的懒惰,也说明了学校教育的失败。在此,我想在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上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在大一时,要抓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考试要严格,千万不要走过场;其次,学校指导下的学生实习,从学校收集和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而后在根据社会的具体需要,来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这一措施是为了让学生根据社会的变化,准确定位将来的职业走向;最后,教会学生成才,对于将要毕业的学生,学校应想方设法的为学生找一个实习单位,让他们在实习的锻炼中,学到真正有意义的知识,为以后再职场招聘中,有着比一般人强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学工部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技能训练研究 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营销人员,市场营销人才一直是人才需求的热点。而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发现,市场对他们的需要并不多,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业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相对较弱。那么作为高职院校,如果有效培养学生,切实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呢? 一、明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市场定位 当前社会与企业对营销专业的人才需求包括三个层次:战略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性、技能型人才。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战略型营销人才包括营销项目策划与规划人才、营销教学科研与培训人才。他们从事企业营销战略、发展方向的研究,具备敏锐的市场预测能力,能够深入分析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熟知企业、行业的营销活动全局以及各个流程、环节;管理型营销人才则是指掌握企业或行业的经营活动规律,能够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既积累了一定的营销技能,同时具备与营销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经验、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是在企业中从事具体营销工作,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促销、推销等工作。社会与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而从高职教育的定位与特点来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正是高职类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定位的基本方向。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 1.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市场营销实务中,要求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从礼仪的角度考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饰、仪容、仪表的习惯;(2)礼节、礼貌、礼仪的习惯;(3)电话礼仪的习惯;(4)交流、交谈、倾听的习惯;(5)递接名片的习惯等。对于营销人员来说,良好的职业习惯是影响事业成功的关键。 2.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对其招聘条件分项统计得出的结论,下列能力是学生要重点培养的:(1)团队合作精神、亲和力。性格随和、开朗、谦和、乐意与人交往;(2)责任心、事业心。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肯干、认真细致;(3)适应能力强、承受一定工作压力、吃苦耐劳;(4)正直、诚信、为人踏实、忠诚;(5)不断超越、勇于挑战、追求卓越、进取心、自信心、乐观向上;(6)工作谨慎、自律、组织纪律性强等。 3.专业实践技能。一是开展市场调查与落实市场营销计划能力。首先,从市场营销的流程来看,做好“市场调查”是营销者的首要工作。其次,根据市场调查所得信息,提出一个完整的“市场营销计划”。要求营销计划要能从产品数量、产品销售种类、销售单价等方面编制好预算销售表,从销售人员分工、销售费用预算、货款回收、合同签订等方面具体落实销售任务。二是产品销售和业务拓展能力。首先,在给定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和企业资源优势等条件下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市场营销策略;其次,能根据消费者心理、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产品的特点等做好产品销售和推销的工作,不断扩大业务范围;第三,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网络营销的工作。三是改善客户关系能力。要求建立详细的客户档案,并通过客户数据分析识别重要客户,根据各种购销记录,制定保持与客户发展合作的关系,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分析企业营销计划的完成情况,对照顾客投诉及服务流程管理方案,从改善客户关系的角度入手确定服务营销组合策略。 三、积极开发项目课程,推行项目教学新模式 高职专业的毕业生以技能见长,而学生的技能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上课听讲就能获得的,必须由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这就要求改变原来的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推行项目化教学。 所谓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市场营销专业的项目课程是把企业不同经营环境下的市场营销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由于学习的内容是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而工作任务一般都是综合性的,学生在完成整个工作过程中,要处理出现的综合问题,这必然涉及各种知识,而且各种知识再也不是孤立分散的,而是有机配合的,促进学生横向关联的知识结构的构建。这样专业学习再也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既能熟练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技能和实践技能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项目化教学,并在教学中采用教目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其次要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安排教师定期到基地、龙头企业和相关用人单位进行顶岗锻炼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三是要注重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单位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增加“双师型”比例;聘请龙头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补充,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一项改变学校教师结构,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 五、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 1.建立市场营销专业仿真实验室。实验室须采购一定数量的电脑,配置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软件、广告设计与制作相关软件、电子商务软件、国际贸易软件、ERP、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软件等,同时能够保证上网畅通方便。其中教学软件应有营销管理、营销谈判、推销技巧、营销决策等的功能,这主要是便于学生用软件进行仿真操作,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特别强调以市场营销专业岗位为基本模块,将营销管理分为一般营销人员、市场调研员、部门或地区业务经理、营销副总(主管),营销策划经理、中间商、网上商等岗位来进行行为实践和教学。由于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复杂多变、灵活性综合性强及社会联系广泛等特点,采用单纯采用软件仿真操作,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基本思路是在学生掌握了营销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后,通过为学生提供有关模拟企业经营和市场供求竞争状况的真实资料和案例,运用实验室布置和播放录像等方法,尽量营造一种真实环境的气氛,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进入角色,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面临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和方案,撰写相关的报告,最后由有经验的老师和营销专家共同组成考核小组,评定成绩。 2.策划建立校内实习公司。建立实习公司能把经营管理的课堂教学直接与企业的实际经营运作结合起来,实行“课堂+公司”的教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设计实习公司专业实习的功能,并且派遣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实习指导。实习公司它模拟一个小型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实习的内容包括:(1)公司或店铺筹建策划、企业CI策划、公司注册登记、卖场的设计、商品采购、商品陈列、促销活动等,涉及市场营销专业十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2)与校外企业联系的功能。利用实习超市的商品采购业务建立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并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校外企业开展商品促销、市场调查等实习活动。(3)营销知识研讨、交流和推广的功能。实习公司附属市场营销协会,每月举办一期“营销沙龙”,开展营销知识的研讨和交流活动,邀请专业老师和校外专家、专业人员进行营销知识的讲座。 3.组建虚拟公司,实践网络营销。截至2007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从总体上说,网络市场潜力巨大。与企业共建虚拟公司,进行虚拟经营,一方面可以加强校企业合作,另一方面也可能从企业获得教学项目,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开设网店进行经营。引导学生在国内的C2C平台(如淘宝网,拍拍网、易趣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网店,进行市场营销的实践活动。通过经营,学生可以实现在低成本或无成本的情况下实践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包括店铺CI策划、产品决策、价格决策、网络促销、网络广告等活动,真正实现未毕业先就业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校内除建立实验室、实习公司之外,还可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实训实习。如:学生校内摆摊实训、电话营销、校园网营销、校内展销会、校内创业营销一条街等多种方式都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方法运用之实证分析 摘要:在毕业论文撰写中,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直接制约着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及论文的质量。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为研究样本,分析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的运用现状,分析造成大学生对不同研究方法选择差异的原因,为今后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时选用恰当的研究方法提供有益的镜鉴。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 本科毕业生论文 研究方法 一、引言 科学的研究方法的选择是确保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许多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特别是本科生的科研氛围不太浓,学生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清楚不同研究方法的特色、差异及适用条件,更不熟悉这些方法的运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现实中,由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缺失、错用或乱用等导致相当数量毕业论文的结论难以成立。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也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早就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给出了“标准化”建议。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为研究样本,分析这些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情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研究背景 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迅速,毕业生数量增长很快。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类型繁多,主要包括管理学院双学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及国际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和国际学院国际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等多个层次。2010届毕业生183人,2011届毕业生130人,2012届毕业生234人,2013届毕业生212人,2014届毕业生211人,2015届毕业生219人。六届合计1189人。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只有23人(含3名双肩挑人员,还有一些教师出国深造、外出学习),教师年人均指导学生8.62人,论文指导的工作量较重。由于毕业生在毕业前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考会计证、考驾照等社会活动,大多心神不宁,难以全副身心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遑论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了。到来年春天,只有短短八周时间,要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十分困难的。 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该选择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色和适用条件?本文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研究方法和目标 在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0-2015届1189名毕业生中,由于部分同学毕业论文的电子档案未能找到或者不全,本文只找到598篇资料齐全的毕业论文。因此本文只对这598篇有效论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中,试图发现毕业生选择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基础 1.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在具体实证分析之前,本文先确定本科毕业论文有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输入“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等关键词,获取相关文献20余篇。删除一些级别不高、不太相关的文献,余下有近10篇重要论文(见文后参考文献)。在这些论文中,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在《管理世界》杂志发表的论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学位论文评判标准》最为经典。虽然该文主要是针对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谈研究方法的,但其基点高、立论准,能够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庆国(2004)认为,从内部理性(logos,人的思维、推理、分析)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来看,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大类别(称为四类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和实验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和“数理分析的方式”本质上是演绎式的。在管理科学中,一时还找不到“从理论到理论”的事例。以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即从现实出发,通过调查,获取数据,通过以统计分析为主的对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被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或者相应的结论、理论。这是管理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是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相关结论被承认的基础,是研究论文的通用语言。这也是学位论文所要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式,也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提炼前提,用实验方法研究变量间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式之一。它突出的是管理科学结论的可重复性。 欧阳桃花(2004)提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 李仁意(2010)将国外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假设法、实验法和模型分析法。国内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评估法。 经过小组研讨并请教相关专家,本文将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分为5大类:描述性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对比法)、定量分析法(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兼具定性和定量研究特色)、研究方法不明。 2.主要研究方法的特征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上述研究方法的概念和特征如下: (1)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2)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参与式观察研究,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的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其优点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其缺点是: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访谈法(interview)又称晤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它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访谈法运用面广,能够简单而叙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对比研究法,作为几个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之一,是把一组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质物体或对象,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通过综合比较它们在构造方面的差异(因),在性质方面的不同(果),得出这种物体或对象某性质(果)是由什么、哪些因素(因)造成的。 (3)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市场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实验法是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结合市场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营销情景和营销过程,建立真实的营销感受和寻求解决营销问题的方案。 三、实证分析 1.统计结果 本文主要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频率进行统计,以反映大学生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选择差异(见表1) 。 本文发现,案例分析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首先的研究方法,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定量分析方法,达到四分之一。排名第三的是描述性研究方法,不足一成。定性分析排名第四,不足4%。研究方法不明的毕业论文将近一成。在定性研究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是访谈法,其次是对比法。在定量分析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其次是调查法,运用最少的方法是实验法。 表1 2012-2014届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使用情况 研究方法 使用数量/百分比 描述性研究方法 37/6.19 定性分析法 对比法 7/1.17 20/3.34 参与观察法 0/0 访谈法 13/2.17 定量分析法 调查法 74/12.37 152/25.42 实验法 1/0.17 实证研究法 77/12.88 案例分析法 336/56.19 研究方法不明 53/8.86 合计 598/100 2.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原因分析 案例研究方法,即运用大学生身边、所处城市或地区、亲友所在的企业或行业的具体案例,去印证某一营销理论或策略,这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在大二、大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习中,类似的训练已在开展,只是规模小些。这也是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选择此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在学位论文中使用调查法、实证研究方法和实验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次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毕业论文选择这类研究方法,这说明相当部分高校已经将“科学研究方法”当作“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内容,也说明相当部分大学生已经较为熟练地使用了这类研究方法。这中间,选择调查法和实证研究的比例大抵相当。而选择实验方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比例甚少,说明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和训练不足。 描述性研究方法,亦即仅仅使用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具有一定难度,对于逻辑推理程度不强的学生来说,选择这种方法的可能性较小。使用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理论积淀,需要长期的理论关注,更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并非短期内能够养成。在具体运作时也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本科生较难掌握。 在定性研究中,大学生较多地选择了访谈法和对比研究法,没有人选择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要求大学生与相关企业和行业人士就某一个营销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和交流,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一些演讲能力强,与人交流畅通的大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应该承认,仍有部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较弱,特别是与企业和行业高层,就一个专业问题进行深度交流的能力较弱,这也是这些学生没有选择这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做对比性研究,需要依靠科学的指导,精细的规划,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如果仅仅做表面的比照,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就难以得出创新性的结论。大学生在这方面还是需要训练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 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看似简单,容易操作。但它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还需要与被观察对象的深度沟通,赢得他们的信任,并与他们较长时间的相处。这对于处于毕业季、人心惶惶、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操作起来就较为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成的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不明。也就是说,从网上拼凑一些资料,没有做深入的鉴别,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就得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结论,仍是一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广场做法。如果毕业论文体现不出“论”,说服力也就大打折扣。态度不端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学校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也会助长这种风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案例研究法、定量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法和调查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较多使用的方法,而描述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对比研究法和参与观察法,定量研究中的实验法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较少使用。 造成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同研究方法使用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与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条件和难易程度有关的,另一方面是与当前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的重视程度、本科生的科研氛围有关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与大学生对待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和投入程度有关的。 2.建议 (1)进一步营造高校本科生科研氛围 本科生是高校的主体。本科生科研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石。具备了良好科研能力的本科生是更高层人才的前提。高校要加强对本科生科研氛围的营造,鼓励学术研究,讲究大胆创新。特别是要把“毕业论文写作”当成一门必修课,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尽量让每一个本科生都懂得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同时,要严把毕业论文的质量关,不让学生浑水摸鱼。要降低毕业论文的过关率,迫使学生高度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把毕业论文撰写当成本科生毕业前的一项重要业务活动来看待,与学分挂钩,与学位挂钩,与毕业证挂钩。 (2)加强本科生对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的认识 鼓励大学生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平时就要向本科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类型、特点及适用范围。要在平时教学中,训练本科生的基础科研能力,如观察、调查、访谈、案例分析、文献综述、数量分析、实验、比较、实证等。教师可以将自己科研项目中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交由本科生来完成。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科研项目积累素材,更重要的是借以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养,为他们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便利。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及监控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阶段对学生的最终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现状出发,构建了一套毕业论文教学和监控体系,旨在提升毕业论文教学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毕业论文教学;教学体系;监控体系 毕业论文撰写是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学校在授予学位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堪忧,如何通过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高校教学研究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较强,对于实践要求较高,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方面,由于缺乏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方面的培训,学生论文选题不恰当,题目过大,写作内容空洞不实,缺少数据支撑,缺乏逻辑性,主题偏离市场营销的内容,和专业领域不相关,仅仅将一些材料拼凑组合成一篇文章,应付了事。另一方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不严,毕业论文流于形式,教师对学生撰写论文方面的指导不够,缺少必要的指导环节。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学生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论文撰写认识不足;其次,教师指导不到位,对学生指导不够;再次,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对毕业论文写作缺乏严格的管理。 二、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严密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和严格的论文监控体系,是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质量的有效手段。 1.构建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企业运营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和市场营销专业工作相关的基本训练。 (2)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对于大学本科学生,写作能力是其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为学生以后求职就业、继续深造等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学生研究调查的能力。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系统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分析和使用,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对企业、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构建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原则 (1)融入主体教学体中。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作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研究能力的教学内容之一,要融入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中,以主体教学体系为依托,展开毕业论文方面的相关教学内容,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与主体教学体系相融合,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任务。 (2)以写作课程为主。在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中,以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为主,主要包括《商务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论文选题指导课》《论文写作规范课》以及论文选题、撰写、答辩等主要论文写作环节,通过论文撰写指导和论文写作全过程教学,指导学生全面掌握论文撰写理论并应用于论文撰写实践,完成论文教学内容。 (3)以选修课程为辅。在掌握了论文撰写的基本技能之后,围绕毕业论文主体教学计划选择一些选修课程作为论文撰写的辅助课程,采用课程论文形式进行考核,一方面检验学生相关课程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作为撰写论文的训练,加强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培养。 3.构建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内容 基于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应该加强学生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教学,培养学生论文撰写能力。从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角度出发,着重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方面进行设计。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设计从大二到大四的一系列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课程,构建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体系。因为本科生在大一阶段需要学习较多的基础性课程,且学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校园,对于大学的学习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设置从大学二年级开始。 首先,大学二年级上半学期(第三学期)开设毕业论文写作基础课,让学生掌握关于写作和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第四学期),从教学计划中的考查课中选择一门,全面实施课程论文工作。采用课程论文考核的形式,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根据上一学期所学知识,结合考查课内容完成课程论文。大二学年结束后的暑假,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和专业实践活动。 其次,大学三年级要求学生根据假期实践经验及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认知撰写学年论文,提前接触论文写作的规范和要求。结合课程或学年论文,学生在大学三年级下半学期(第六学期)就要初步选定论文题目,学院统一安排专业教师给予指导,并收集学生初步确定的论文题目。学生要利用假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调查,为撰写论文获取丰富的研究资料。 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放假前安排论文指导课,结合课程论文或学年论文的写作,安排论文选题指导课和论文写作规范课,由专任教师授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论文选题指导课课时8学时,主要讲授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方向,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定题以及在论文写作之前如何收集相关资料、检索相关文献。论文写作规范课课时8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论文格式,使论文写作符合要求,以及写作过程中如何进行修改等内容。 最后,大学四年级时,学生根据自己所选题目结合自己实践内容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和导师积极沟通,要将自己实习内容与论文结合起来,论文写作过程中可以由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同时进行指导,以增强学生对实践部分的理解,将论文与以后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经过大四上学期的论文撰写,在大四下学期(第八学期),学生可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论文教学体系如图1。 4.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对教师的要求 (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对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而言,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提是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把握市场营销专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现实问题,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 (2)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较强,所以应该加强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以挂职等形式深入企业,了解市场中的实际问题,挖掘和市场营销相关的问题,增强实践方面的能力,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论文撰写。 (3)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教师之间的沟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课程论文开始到学年论文直至毕业论文的一整套教学内容,需要各门课程的教师紧密配合,围绕毕业论文写作的要求,将论文撰写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形成整体,使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 三、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毕业论文的写作分为选题、开题、论文撰写、论文指导、答辩与评审、整理与总结归档六个环节。为了提高论文的质量,必须从每个环节入手,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管理和质量监控。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制订前期、中期和后期检查的内容及标准,从学生写作和教师指导的角度对毕业论文完成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前期检查包括指导教师资格检查、题目检查、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包括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写作进度检查和教师指导情况检查;后期检查包括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检查、成绩的检查等内容。在质量监控方面,论文撰写全过程由院系负责,根据检查的内容和标准,严格执行监控职责,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要求。毕业论文撰写过程及检查内容如图2。 作者简介:朱微(1983- ),女,黑龙江省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市场营销教学、创新创业研究。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与实践探析 [摘 要]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针对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缺乏创新,本科生就业压力大,指导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有限等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市场营销;毕业论文;本科生 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写好毕业论文具有重要意义,毕业论文不该沦为一种形式。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水平不容乐观,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已经十分迫切和必要。 1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通常安排在毕业前的第七个学期末或第八个学期初,这个时段正好与学生寻境、业务找就业单位时间相冲突,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寻找工作或者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类考试中,对于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才能完成的毕业论文重视不够,有些学生甚至从网上全盘下载,敷衍了事。尤其是已经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已经在岗实习这部分学生刚刚参加工作,对工作流程等还不是很熟悉,工作比较忙,资料收集也有一定的困难,一些学生认为工作已经落实了,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放松了要求,不能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汇报,造成了专业毕业论文整体质量偏低。 通过调查显示,有57.1%的学生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顺利毕业,拿到文凭。大学文凭不仅是学校对学生四年来学习成果的一个肯定,也是决定学生自己能否顺利就业的一个敲门砖;而写作动机是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知识和锻炼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分别占到20%,这部分人可能会选择继续深造;剩余2.9%的学生对自己写毕业论文的动机不明确。 (2)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偏低。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看重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在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安排相关写作课程,这就使得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缺失。同时,市场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因此,学生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于考取各种资格或等级证书上,平时对于写作并无过多重视,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从近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辅导过程看,许多学生对毕业论文感到无从下手,论文选题陈旧或多人类似,有些选题脱离所学专业或准备从事的岗位。学生缺乏查阅、检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运用不当,尤其不重视实际调研,很少有第一手资料,很多同学直接从网络上复制粘贴,抄袭现象严重,导致论文结构内容雷同。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写摘要和提炼关键词,多数学生不会写文献综述,因为担心论文,而导致写作口语化严重,语言表达不通顺,缺乏专业的、规范的学术用语。 (3)对毕业论文过程管控不够严格。虽然学校有明确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组织管理办法,但面对的是全校所有专业,所以并不够具体细致,市场营销专业虽然近两年也有公布关于毕业论文写作规范的指导意见,但是形同虚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第7学期确定指导教师后,毕业论文选题、拟定提纲和撰稿环节缺乏系统地监督和管理,只是规定了提交终稿和答辩的时间。由于一些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不能按照学校要求准时返校,论文指导多是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所以毕业论文指导过程难以监控。一些学生和老师并没有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与辅导过程,严格执行管理办法,敷衍了事。在论文最终的答辩和评定成绩环节,鉴于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会导致学生不能毕业,进而影响其就业,所以老师在评定论文时感觉很为难,常常不自觉地对学生“开绿灯”,这也造成学生“重就业、轻设计”的错误心理。 (4)毕业论文安排时间不尽合理。一般学校要求在第7学期末安排毕业论文工作,分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后,学生就放假回家了。第8学期的前8周是毕业实习,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一来适应工作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来撰写论文,二来无法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很多学生苦于无法查找资料而难以完成论文。脱离学校,和论文指导教师多是电话、邮件等非面对面的沟通,一些学生缺乏自觉性,老师也很难监督论文写作过程。再返回学校已经是第8学期的第9周,距离论文答辩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这时候做论文十分匆忙紧张,论文质量自然难以保证。调查显示,有13%的学生认为把毕业论文放在第6学期更合适,有65.2%的学生认为把毕业论文放在第7学期更合适,简言之,多数学生希望把毕业论文的时间提前,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找工作上。 2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路 (1)端正思想,引起重视。采取课堂、讲座、毕业生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使每个毕业生正确理解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其内涵。在专业教学环节,专业老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就业方向等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并且能应用到最后的毕业论文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毕业论文引起重视,产生兴趣,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就业。 (2)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学术素养。首先使全体专业老师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和作业要求方面更加紧密地结合毕业论文的要求,让学生在平时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并开始思考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通过学年论文、实习报告、课程设计等环节,加强对学生选题、语言运用、写作规范等基本学术素养的培养。提前介入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教育,将毕业论文涉及的规范、内容和格式要求等以专题讲座、宣传资料等形式介绍给学生,而且要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通过调查显示,92.8%的同学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前,专业老师有必要举办“毕业生论文写作指导”培训,这样可以提高毕业生的论文写作能力。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写作能力欠佳,并有改进的意愿。 (3)加强管理,规范论文指导过程。切实做好毕业论文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从选题、拟定提纲、开题、下达任务书、教师指导、初稿检查、实施进度、答辩评审、总结归档等各环节的管理工作都要引起足够重视,制定出明确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对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的管理应该具有系统性与严谨性。同时,将毕业论文的相关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传达到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使每个毕业生和指导教师都明确毕业论文的工作进度、纪律、内容要求、评分标准及答辩要求,真正提高认识,实现专业技能和毕业论文成果的有效结合。校外做论文的学生应该有指导过程记录,并严格履行论文辅导的时间和次数要求。学生最终的毕业论文成绩应由指导教师成绩和答辩成绩两部分构成,并严格按照成绩评定标准考核,不得对已就业的学生无原则亮绿色。 (4)调整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提前安排指导工作。为了解决学生就业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的冲突,可以将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调整一下,提前到第6学期末或第7学期初来安排毕业论文工作。这样学生就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可以和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很多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同时还可以带题参加毕业实习,在工作的同时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使毕业论文更加理论结合实际,避免内容过于空泛。通过调查显示,52.2%的学生花费两个月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约17.4%的学生认为三个月才能完成。可以看出对待毕业论文,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毕业论文的任务重,工作量大,应该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提前更早的安排毕业论文工作对于学生和指导老师在时间和心理上都是更好的选择。 3 结 论 综上所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语言表达逻辑性和解决问题创新性的过程,是一个专业知识凝练、升华和发展的过程。写作能力的提升不但有利于学生做好岗位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过程中获得的隐性知识和思维方式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应该不断探索和改革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需求状况调查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但是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却很少。因为合格的营销人才不仅需要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相对外向的性格,一定的实践基础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本文对常州本地企业对营销专业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需求以及高校营销专业学生对学校培养的认识两个方面进行调研,找出供需之间的脱节的环节,从而为高校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供指导意见。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需求需求;调研;改革教学模式 据历年全国人才市场的求职人数和招聘职位数的专业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内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供求一直高居排行榜第一名。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状况。再加上,我国大多数行业的产品现状是供过于求,有许多甚至是严重滞销。在“过剩经济”时代,如何让企业的销售得以顺利完成,获得合适的营销人才成为绝大多数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与当今企业人才需求相挂钩,我们在常州范围内对一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围绕常州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市场需求背景、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市场营销毕业生的主要工作流向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和访谈调研的方法,共涉及119个用人单位。 一、企业对市场营销毕业生需求调查分析 (一)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岗位需求 目前,企业需要的营销毕业生主要在销售岗位,主要从事市场开发、销售谈判、促销等,这部分需求占60%以上;其次是营销策划、市场调研等市场研究岗位占150%左右,还有超过20%的岗位行政、管理储备生等岗位。这些岗位需求说明营销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线销售工作,少数从事营销策划、市场开发工作。市场调研等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常州企业大部分为中小民营企业,企业对待品牌运作和市场研究不够重视,更多关注销售渠道和客户开发上。 (二)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员知识、技能、素质等的要求 1.素质要求 企业对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的要求70%多,特别是职业道德占半数,可见企业对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其次,要求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占60%。专业知识,体现在在校成绩要求名次靠前占30%,说明,毕业生要想在企业中长期发展下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沟通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技能要求 企业对计算机水平和外语水平的要求中不要求近占总数的一半,说明企业对这两种专业水平要求不高,但也有另一半企业要求有四级证书和计算机一级、二级证书,这说明有些营销工作是需要懂外语或会计算机的人员来做,所以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最好拿到这三种证书。 3.企业对毕业生学历与经验的要求 (1)企业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中本科与专科差不多,无要求的也占1/5,相应的工作经验要求一年到三年的占一半多,所以在营销工作上企业更看重的是经验。常州本土企业对营销专业需求主要其中在专科和本科,研究生学历需求不多。 (2)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有:营销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推销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管理能力、法律知识、贸易知识、财务知识。因此市场营销工作是一个混合性的工作,需要具有综合能力。这说明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包括多方面知识,因此毕业生要在学好营销知识的同时还要补充其他方面的知识。 (三)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的满意度、薪资待遇、招聘情况 1.满意度。42%的企业对所雇佣的营销专业生表示满意,满意的原因主要是销售能力强,勤奋务实;少部分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由此看出,目前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毕业生出色之处在于销售能力强,但有的营销人员不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需要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毕业生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对公司的忠诚度。 2.薪资待遇。常州企业给营销毕业生的工作基本采用底薪加提成的方法。50%的企业提供给营销毕业生底薪为2000-3000元/月的工资,30.2%的企业提供3000-5000元/月的底薪,只有9.5%的企业提供5000元/月的底薪。市场营销人员的工资基本上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提供给营销毕业生的薪酬和业绩挂钩。 3.招聘情况。 (1)专业要求。54.1%的企业招聘销售人才是要求其是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对专业情况不要求、要求是技术类专业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比例基本都在15%左右,大部分企业还是倾向于招收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从事市场营销工作。说明市场营销毕业生从事营销工作具有优势。 (2)性别要求。企业在招聘人才中性别选择倾向不明显,说明性别因素对单位选择市场营销人才几乎没有影响。岗位在常州的企业相对需要女性的比例略高,而涉及到长期出差或驻外地工作,男性需求相对高些。 二、市场营销毕业生问卷分析 为了更好地调节企业需求与学校的培养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了解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并与企业对市场营销准也毕业生的需求调查进行对比,以此来促进校企之间的互相了解。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方法,涉及常州三所本地大学。现将有关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一)调查单位情况 本次调研共涉及三所常州本地大学的160名大学生。参与调查的学生女生占了65%,由此不难看出,目前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女生居多,这一状况常州高校基本是一致的的。年级分布方面,以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更具代表性。 (二)学生专业学习现状 1.被调查学生选择市场营销专业的原因分类 选择市场营销专业的以志愿服从的比例较大,占55%,朋友或家人推荐的占30%,个人兴趣选择营销专业的不到20%。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选择营销专业热情不够,对专业缺乏兴趣。 2.对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61.2%的学生是大概掌握,31.2%同学是不太掌握,非常掌握和不掌握的同学分别占了2.5%和5%。可见,能够熟练掌握营销理论知识的学生比例不高,这与一部分学生对着本专业缺乏热情有关。 3.对市场营销就业前景的看法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7.5%的学生认为市场营销的就业前景非常好,63.1%的学生抱着还行的乐观态度,同时,23.8%的学生认为不太好,5.6%的学生认为不好。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投身于市场营销工作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的,尽管入学时学生选择营销专业比例以及专业热情不高,但经过高校专业培养,学生对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专业自信提升了。但是,也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对专业前途感到渺茫,缺乏从事营销工作的的信心。 4.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调查 在校期间有过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或实践的只占了57.5%,没做过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或实践占了42.5%,可见,目前大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践性,过多的拘泥于校园的安逸生活,不能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忽略了实践自身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5.在校所学的课程是否有实践性调查 所调查的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生中认为专业性不强和一般的分别占了51.9%和38.8%,而认为很贴切的只占了6.9%,可见学生对学校课程的设计还存在很大的不满,主要体现在课程理论性过强,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案例选择不够贴近时展的特点等。 (三)学生对未来就业以及专业看法调查 1.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市场营销工作情况调查 在这个调查中,选择可以暂时从事的学生占了43.6%,视情况而定的学生占了40.6%,而非常愿意从事的只占了11.2%。可见,目前有84.2%的学生还保持着徘徊的中立态度,原因可能是调查的主体是大二大三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未来就业方向还没有完全的确定,对于未来的规划也还没有那么清晰。 2.学生对得到的薪资待遇期望值调查 学生对未来薪资待遇的期望值所占比重最大的是3000~5000,其次是2000~3000,可见,在薪资待遇这一方面,学生期望值较高,可见,学生对自身方面的要求比较高,有利于激发自身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从另外一方面而言,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工资的工作机会少,较低的工作容易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落差。 3.选择职业的主导因素调查 目前学生选择职业的因素中占比重较大的是薪资福利待遇(37.9%)和职位上升空间(30.5%),而个人的兴趣爱好只占了17.2%,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对于就业的出发点已经不是自身的兴趣爱好,而是以更利于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出发点,可见现在的就业形势和生存压力让大学生更加关注职业的发展。 (四)学生对学校培养计划以及课程设计方面的看法 学校培养计划不满意方面。对于学校培养计划不满意方面占比重在比较大的两项分别是理论过强(41.5%)和专业能力不能得到提升(24.5%)以及案例教学比较少也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23.7%),可见,学生期望课程更加实用,更加贴近实际。 三、结论与对策 (一)对大学生的建议 1.合理定位目标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企业认为市场营销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当中,占多数的分别是营销策划能力和推销能力。作为大学生,应该清楚自己在大学期间向哪个方向发展,合理定位自己的目标,并朝着定位目标做针对性的学习。 2.丰富专业知识 首先要牢抓基础,学好市场营销的专业课程,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这一点,我们结合调查问卷,发现只有真正对市场营销感兴趣,学好专业课程的可能性才更大,所以学习兴趣真的很重要。当然光学好课堂上的内容是不够的,在打牢专业知识基础上,我们可以丰富课外知识,阅读相关课外书籍,这样我们的视野可以更开阔,而不是只局限于课堂。 3.创新实践手段 现在企业很看中市场营销毕业生的工作经验,有超过半数的企业要求从业者拥有1―3年的工作经验。而这一方面正是现在大学生所欠缺的。调查发现现在大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局限于家教,推销员,和发传单的工作。这种工作除了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之外,其他方面对个人的激励作用不大,我们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或者寻找产品销售的实习机会,充分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对学校的建议 1.改善录用机制 现在我国实行的是高考制度,可以说是一考定终生,在学校根据分数的高低来决定学生的专业。但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不仅需要良好的成绩,更需要外向的性格,沟通能力。所以就学校而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学生录用工作完成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把相关专业中,适合做市场营销的学生转入该专业,增强专业之间的流动性。 2.加强校企合作 对于学校而言,在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的基础上,要增加培养途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便是校企合作,这样以一种直接简单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就业机会,于学校于学生都是有好处的。这样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市场营销的专业前景,让更多人对专业的未来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增强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3.提升教育质量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不满意的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是理论性太强。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课程的实践性非常重要,同学纠结的都是课程的理论性是否太强,所以学校应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具体而言,课程应该注重实际情况的分析,多一些案例教学,案例应该经常更新,提升课程的实用性。 4.增加老师实践机会 老师不仅要教好我们的专业知识,更是我们生活上的导师,一个老师的知识见地,直接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了解市场营销的专业现状,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三)对企业的建议 虽然说是你要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你。但对企业而言,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此我们也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期许,首先就是增加校企沟通,为从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培训,让毕业生能尽快的融入到工作中,注重毕业生能力的培养。其次,是适当提高薪资待遇,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工作者的积极性,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摘 要】毕业设计高职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也是考查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思路与具体做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类人才不仅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越来越注重其社会实践能力。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三年来所学知识进行检验的一个环节,也是用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做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让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归纳、总结、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抄袭严重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许多院校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不安排应用文写作课程,即使安排,课时也比较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原来进校时的文化基础就比较差,写作能力也比较弱,书面表达逻辑混乱,中心思想不明确,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口语化等情况较多见。同时,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考证上,平时对写作重视不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往往感到比较吃力,写作质量较差。 从过去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许多学生没有学习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手法与文字表达方式,在文章结构上出现头重脚轻,不完整,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等问题;写作内容空洞、缺乏专业性,观点重复、观点矛盾、观点陈旧,文字表达口语化,缺字,断句,前言不搭后语,句子过长或过短,用词不当等。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专业文章的习惯,不理解摘要、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即使在导师的指导下,仍然不能较好地进行表述。在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学生大多不喜欢去学校图书馆,偏向于查找网络资料和曾经看过的专业书籍与教材。由于目前很多网上资源雷同的较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收集资料的技巧,不会使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查找,造成参考文献中教材与参考书所占比例较大,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相似选题的同学所收集的资料也大同小异,甚至完全一样,这显然和安排毕业设计的出发点是相背离的。 1.2 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比较盲目,他们要么选择在教材中学过的专业知识点,要么选择能够找到参考文献最多的论点作为选题,而对于选题是否为当下的热点,是否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现实工作有无指导意义等问题却没有更多的思考。不少选题已经过时,与专业理论的发展已经脱节;有些选题过大,立足于宏观,根本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能完成的;有些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特点等。这就使得学生写出的论文比较平淡,没有特色和亮点,论文的质量也较差。 在写作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针对自己论文涉及的问题开展实际调研。即使导师要求学生在写作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与自己的就业有机结合,有的学生也会投机取巧,借助网络收集一些案例和数据资料,或者对调查对象做简单的了解,描述的事实都浮于表面,很少有学生会对某一行业、企业或某一营销现象做更进深入的调查和思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的内容以理论为主,空洞、乏味,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论据不真实,说服力不强,论文对实际工作无法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调查、研究、思考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1.3 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其毕业设计无法象工科专业一样,让学生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一个项目,并且以文字形式将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记录下来,所以,绝大部分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以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对高职学生的理论与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较深的理论水平又恰恰是高职学生所缺乏的,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缺少对理论的独特见解,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2 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 随着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也随着市场营销学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原有的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甚至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2.1 改革目标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结合营销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2.2 改革思路 通过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进行一体化改革探索,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训与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为通过校内综合技能的实训,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将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改革,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活动的总结汇报能力,又可以改变学生原来撰写论文空洞无内涵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可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营销活动能力、策划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 3 具体措施 3.1 全面实行导师制 从2011年六月份开始,我们首先在2009级学生中开始改革试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共有6名教师参与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6%,平均每名教师负责指导12~16名学生。导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为工作中心,指导学生第四、第五学期的各项专业学习活动。同时建立《导师指导记录》,要求指导教师随时抽查、询问、关注所带学生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3.2 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组织 以往的毕业设计,每位同学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完成个人的论文,同学之间没有多大的交集。改革后,从第四学期开始,每4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导师,统一接受一位导师的指导。从第四学期的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到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全组同学一起参与实训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一做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3 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内容与学生实践成果相结合 为改变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我们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各项工作成果为基础,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完成的调查报告、广告策划方案、促销方案、产品推介计划等,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思路。这一做法,打破了单一的论文结构形式,并将理论与学生的实践成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 改革成效 4.1 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成绩 参加改革试点的2009、2010、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227名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成绩。2009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0.5%,2010级毕业论文优良率58.8%,2011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1.5%,累计有四篇论文获院级以上优秀。 4.2 毕业设计和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有效结合 在论文选题上,学生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成果为选题依据,每位同学选取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该环节具体工作过程的描述,总结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的市场调研、广告方案设计、促销方案设计、陌生拜访、产品推介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的观点、方法、措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重视度,提高了综合技能实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毕业设计,如《浅析“吴良材”眼镜促销方案的设计》、《浅谈“百事可乐”校园广告方案的设计》、《浅谈对“天堂伞”广告策划实训活动的探究》、《“传澄”情侣礼袜营销策略研究》、《浅谈“相宜本草”护肤品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等。 4.3 毕业设计抄袭率较低 由于本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参与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活动的总结与提升,真题真做,即使是同组同学,由于选择实训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写作,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做法与体会,所以在选题、写作内容与表达方式上基本避免了雷同;在写作过程中,导师也严把质量关,对存在的抄袭情况及时发现与制止。这些做法,有效地控制了抄袭率,历届毕业设计的抄袭率都较低。以2011级为例,抄袭率为0的占41.5%,抄袭率低于5%的占50%,其余的抄袭率也都在10%以内,远远低于毕业设计抄袭率不得高于30%的标准。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管理制度不容乐观。希望学校能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到毕业论文环节,首先从教、学和管三个方面全方位加强质量管理;其次从质量环的各个环节加强全过程监控;再次在人员上要强调管理的全员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全面质量管理 1 引 言 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梳理和总结,是对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全面考核;是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一次实践演习,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的基本过程。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它对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2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现状和质量状况,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本专业毕业论文,对其选题、结构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专家、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管理制度不容乐观。 2.1 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过于依赖现有的文献资料,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将别人的文章剪切拼贴或稍加改动,凑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这些投机取巧的方式,在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不在少数。 2.2 文献综述问题 文献综述是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关键环节。第一,许多学生对文献综述缺乏统一的认同,对什么是文献综述和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缺乏准确认识,因此文献综述的质量也就不高。第二,营销专业的文献综述包含在开题报告中,篇幅很小,难以对目前研究现状和各种观点进行较为完整的归纳和总结。第三,文献综述不够规范。许多学生将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综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现状,而且普遍对文献中的观点缺乏评价。 2.3 外文翻译质量不高 外文翻译既能培养学生利用外文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更多地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又能考查学生外语水平情况。但目前来看,营销专业大四学生的外文文献翻译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最突出的问题是语句不够通畅,内容不够准确。甚至有些学生由于找不到适合的外文文献,由英译汉改为汉译英,用翻译软件把中文文献译成英文,翻译质量可想而知。另外,有些学生的外文翻译虽然数量上符合学校规定的字符数,但与论文的关联性不大,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用价值不大。 2.4 教师评语缺乏客观性 指导教师的评语是对论文的总体评价,应当客观公正地指出论文所取得的成绩和创新性,但同时也要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但部分教师的评语未能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还存在着评价不客观或缺乏对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致使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指导教师的主观认定最终给出的成绩与论文实际水平不相符合。另外评阅教师对论文的评语存在着与指导教师评语类同的现象,有些评阅教师未提出是否可以参加答辩的意见。 2.5 答辩过程不容乐观 首先,答辩记录是学生论文答辩过程的真实反映,反映学生的专业水准、表达能力以及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虽然对每个学生的答辩过程都有记录,但大多存在着答辩记录过于简单的问题,表现在:答辩小组提问数量较少,最少的只有3个问题;再者是学生答辩内容记录过少,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答辩的真实情况。其次,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制度不甚科学,表现在:评阅老师评分时过于以指导老师的分数为参考和基准,尽量使两项成绩处于同一档次上,不能达到独立评判的目的,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的成绩拉不开档次。再次,五级制的评价界限比较模糊,特别是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均处在80~89分,但最终都被评为良,不能令人信服。 3 原因分析 3.1 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后半学期,这一时期也正是学生准备找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关键时期。随着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大部分毕业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寻找理想工作上,对毕业论文写作也只是抱完成任务的态度,投入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保证。由于现实中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对就业并无很大影响,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撰写毕业论文看作是获得本科文凭的手段,所以许多学生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3.2 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当前应试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大多数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缺乏对考试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不愿意带来更多的工作量,更愿意按传统方式。这种传统方式的教学和学习,导致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思考,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科研素养的形成。大学的应试教育使更多的学生沉溺于追求课程分数,而削弱了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追求,也忽视了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不能给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毕业论文相关课程缺乏 从整体来看,本科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毕业论文有关的课程比较缺乏。毕业论文要达到较高水平,除受专业知识影响外,还受思维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是目前,与毕业论文密切相关的课程并没有成为普遍开设的课程,这大大阻碍了学生获得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知识的正常渠道。具体到市场营销专业来看也不例外,营销专业的课程内容多为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营销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流程和规范等写作基本常识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相关知识的了解主要来自大四阶段指导老师的有限指导,有些来自学院组织的有关讲座,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于课程论文的写作训练,没有实现毕业论文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结合。这充分表明,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相关课程的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3.4 缺少科研训练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但这种素养不是短期能造就的,需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在我院市场营销专业,除了个别学生参加过URT(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之外,大多数学生平时缺乏科研能力的训练,只有在大四上学期才被安排一次科学研究训练,同时也是毕业论文的启动环节。因此缺乏长效机制,学生的科研素养较难形成。 3.5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有待规范 首先,毕业论文写作任务书描述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大致思路以及计划进度等有关内容,这本应是由指导教师下达给学生的。然而有些学生毕业论文的任务书由学生自己填写,最后由教师签名。而且同一教师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写作进度基本相似。有些学生的论文日志是毕业论文完成后通过时间追溯写就的,不是毕业论文真实过程的记录。其次,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本应是学校根据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进行检查。通过中期检查,可以了解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出,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一环节是对毕业论文进行过程控制的关键一环。但事实上这个环节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校的中期检查采用随机抽查的形式,抽查比例很低,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抱有侥幸心理,对中期检查不够重视。其次,教务部门人员少,日常工作任务重,对各系上报的中期检查材料只是收全而已,而对所写的内容关注的不多,最终使检查流于形式。最后,少数指导教师敷衍了事,甚至根本没有进行检查,便随意地在中期检查表中填写“正常”。 4 毕业论文环节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其特点是全过程的管理、全方位的管理和全员参与的管理。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应力求在管理范围上体现全面性,包括教、学和管等方面的质量管理;在管理过程上体现全程性,也就是从质量环的各个环节加强监控,不断改进;在人员上强调管理的全员性。 4.1 进一步增强毕业论文质量意识 首先,学生、教师和管理者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程,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的总结,是对学生查阅文献、科研和独立工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其次,要在学院、系、教师和学生各个层面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4.2 合理设置相关课程 毕业论文教学需要相关课程的支撑,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是毕业论文教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目前,在本科阶段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很少有相关课程。所以,一方面,建议在大二或大三时增设论文写作课和研究方法课等作为专业必修课。让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流程和规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各个写作环节的目标和任务,获得文献检索的技巧,掌握各研究方法的使用。另一方面,以现有的专业课为依托,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这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例如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时根据主要课程撰写课程论文,进行论文写作的初次尝试;大三阶段可以结合专业课的学习撰写学年论文,初步掌握正规学术论文的写作;大四时可充分利用实习报告写作中积累的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开始正式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学院管理部门要合理地安排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并能腾出时间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其次,指导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和实践工作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不断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再次,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和人格修养。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人格修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教师良好的学术风范的形成。 4.4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把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过程。应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的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学生提高更多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使学生的就业率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另一方面,学校与用人部门和单位应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协调,使用人单位了解和配合学校毕业论文阶段的要求,意识到忽视和放弃这一环节对谁都不利,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4.5 加强全程性管理 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环节由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评审等许多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会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每个责任部门做好全程的控制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保障。学校、学院和系形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层级系统。主管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教务部门等相关机构和人员是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机构,在整个学院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系或教研室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各层次要做到职责清晰。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加强有效的院、系两级管理,学院应加强对各系部的监督检查,各系应提高对其毕业论文的质量考核标准。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研究 最近几年来,各大高校响应政府号召,召开扩招工作,这样就使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数量激增,而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本文就进行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研究。 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者,他们不仅要教授给学生文化课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要使他们不仅懂得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拥有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能力,熟知社会这个大市场当中的运行规律。这样,就需要对需要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市场营销的教育。 一、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营销内涵。 在20世纪初期,美国最早出现市场营销理论。而随着最近我国经济的快速发 展,市场营销理论也已经在我国出现了,已经被一些部门开始运用了。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已经被一些高校意识到了,这些高等学校已经开始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了。但是大部分的高等学校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市场营销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中的重要性,还没有把市场营销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在市场经济中,高等学校就像一个工厂,高校毕业生就好比是人才产品,教师就像加工工人,用人单位就像顾客。显然,高校就像一个产业链,是完全符合市场运转规律的。因此,高校就应该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认识市场营销战略。 1.高校毕业生要先进行时商场调研。高校毕业生进行市场调研,可以明确的认识到社会对于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预期需要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求关系并分析这种供求关系,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学历、经验来合理的选择用人单位进行应聘,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 2.高校毕业生要进行市场细分。高校毕业生在进行了市场调研之后,可以根据个人的偏好吧用人单位进行划分。这样可以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进行分析、探索市场机会;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校毕业生要定位目标市场。高校毕业生要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选定一定工作目标,要从自身条件入手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把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对等起来,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构成最合适的搭配关系。 三、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策略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营销的策略 是很重要的,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方法,促销自己,从而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好工作。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要懂得用人单位的需要,要对症下药,把自己变成单位需要的人才。高校毕业生要懂得自己去用人单位,上门推销自己。把自己的优点充分的表露出来,是面试官可以充分的认识自己,合适的安排自己的工作职位,这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很大的好处。这中形势的市场促销策略,可以大大的改善高等学校的就业问题。 四、为了适应市场高校和高校毕业生要首先培养自身的能力。 高校毕业生要充分的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合理的改善自身的条件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胜任自己的职位,更好的为单位服务,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尽一份自己的努力。 高校学生在入学之后,有学好自己本专业的课程,每个大学生要从大一年级开始,认真学习,熟练的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有抽出时间选修一些就业类的课程。加大对就业技能和就业心理的培养;合理的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是高校生在学校的时候就能够对就业问题有一种合理的认识,从而可以很好的运用市场营销策略知道自己的就业工作。 高等学校不能只把就业的问题归结到毕业生的身上,也要加大对学校政策的改变,使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就业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再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国外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因此,国内的高校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从而可以解决日益严重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物质的投入仅仅是一个层面,还要加大人员的投入,要设置足够多的专职人员为学生讲解市场营销知识,专门从事给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有这样高校才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市场营销之路,才可以为自己的毕业生铺上一条通上成功的道路,才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总结: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的规模不断地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纯的依靠以前的国家分配工作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已经不可能了,“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样就需要高等学校毕业生认真认识市场规律,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知识。把市场营销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市场经济的模式来经营高等学校,这样可以把高等学校与社会更好的联系起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条由高校步入社会的成功之路。让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再以后的社会发展中添砖加瓦,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让自己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走出一条有自己的特色和蕴含着自己的艰辛的成功之路,可以为国家和世界的繁荣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房地产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如今的重庆作为新特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发展问题,也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概述了重庆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重庆;房地产;现状;对策 1 重庆房地产现状 重庆市直辖10 年变化是史诗性的,建设性的和开创性的。据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蒙毅介绍,房地产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10年来,主城区的建成区面积增加了1/4,城市规模扩大到了现在的600平方公里,城市布局更加合理,道路更加通畅,住宅小区的环境更加优美,北部新区、茶园新城区等区域板块的财富价值得到凸显。从1996年到2006年,重庆房地产业增加值从25.22亿元增长到156.4亿元,年均增长20%,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1%提高到了4.5%。重庆市房地产投资从1997的67.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629.63亿元,增长9.33倍,年均增速27.4%。共计完成房地产投资2684.24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有力地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重庆房地产发展的顺利有其优势所在。首先,其拥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国家的各种调控政策,供地政策等都对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今年国家的城乡统筹经济实验区政策就极大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其次,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电力水利等的发展以及城市交通的不断完善更加促进了房地产业。再次,良好的外部环境,直辖以来重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能源、邮政通讯、金融保险业等发展迅猛。作为西部地区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的房地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良好的社会消费基础,重庆城市化正在过程当中,房地产市场需求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支付能力不断增强,这为重庆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消费基础。 重庆统计局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第一季度,重庆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8.93亿元,同比增幅为17.9%,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了7.5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完成75.96亿元,同比增长29.4%;经济适用房建设投资为6.29亿元,增长49.7%;办公楼投资2.11亿元,同比增长13.4%;商业营业用房建设投资10.75亿元,同比减少13.2%。专家认为,重庆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进一步体现。 2 重庆房地产发展问题 (1)房价短期内涨幅过大,房产价格相对过高。虽然重庆房地产市场相对其他过热城市,健康指数相对较高,但在重庆成为城乡经济统筹实验区后,6月下旬,重庆房价上涨了7.8%其速度惊人且有继续增长的必然趋势,重庆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扬,房价增幅过高,包含了不少投机因素。从长期来看,这会形成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 (2)商品住房结构不合理,高档房开发过热。重庆商品住房开发结构中,中低价位的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因受利润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开发量不足,供应量有限,商品住房供应结构存在相对不均衡的矛盾。 (3)政企合谋危害正常次序。地方政府从房地产商那里得到高额的地价回报,同时制造所谓政绩,并相应地给予房地产商种种优惠政策,诸如减低各种费税、提供各种规划便利、允许媒体炒作各种地产概念等等。 (4)商业地产空置率过大,投资规模偏大。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1至6月,重庆市空置房数量仍在增加,全市商业用房竣工面积47万平方米,而销售仅为25万平方米。 (5)二手房交易速度减缓,影响房地产业长远发展。今年2月全国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4.4%,而重庆的涨幅仅为1.8%。房地产消费市场是一个梯级的、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其中二级市场是梯级消费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重庆房地产二级市场的发展不完善,将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重庆二手房交易的萎缩,对重庆房地产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应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6)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目前,在重庆房地产市场中.仍然存在虚假广告、面积缩水、物业管理混乱和中介服务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购房者因房屋质量、房屋面积等问题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纠纷,住户因物业收费项目、标准、服务质量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冲突,以及房屋中介在房屋租售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经常在新闻媒体上曝光。这些既影响了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和中介组织的信誉,同时也给购买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响,担心自己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进而影响到房地产业的整体发展。 (7)房地产业盈利率过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取消了行政事业性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职工福利分房制度,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个人买房比例从不到1%上升到95%以上,同时重庆市的平均房价也从主城区每平方米几百元上涨到现在的接近3000元。从重庆江北某楼盘的项目盈利分析报告看出,该项目全部结束后,最乐观收益率可达75%,最保守收益率也在31%以上。房地产业成为目前重庆市盈利率最高行业。 3 重庆房地产发展对策 (1)提高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强商品房购买能力。购买力是影响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购买力的强弱是由收入水平高低决定的。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上半年人均收入超5000元,重庆排名第十位为6937元。目前重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还不是很高,商品房购买力还不是很强,政府应努力提高居民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的商品房购买能力。 (2)提高中低档住房供应量,建立合理商品房开发结构。提高重庆市居民消费水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重庆市政府应合理运用城乡统筹区的政策加大力度从土地供应、银行贷款、税收优惠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压缩对商业用房和高档住房的投资,促进中低档住房,尤其是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供应。努力降低中低档住房建设成本和销售价格,保证中低档住房建设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3)为防止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的合谋,应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大对政企合谋的惩罚力度,建立利益集团博弈的合理规则,增加第四方也就是消费者的监督力度。 (4)建立房地产信息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市场监测。房地产信息预警预报系统的建立,能够使政府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对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结构、价格的调控。预警系统的信息也可使银行了解到开发企业和住房消费者较为全面的贷款信息,为银行对房地产贷款的审查提供有力的支持,减少虚报带来的风险。因此,重庆市政府应大力协调和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建立房地产信息预警预报系统,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 (5)加强法规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建立“买得放心、用得舒心”的良好购房环境,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重庆市房地产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与国家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法规,把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作为市场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审查,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治理力度。 (6)完善各类住房市场服务,培育发达的中介服务企业,包括经纪和信息传播机构要想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培育发达的中介服务企业,要有一大批信誉好的公正的专职经纪人来做中介工作,将卖家的产品供应信息和买家的需求信息集成起来,通过信息传播媒体,实现信息共享。这样一方面使房地产企业能够及时了解真实的市场需求,加强产品开发的针对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又可使消费者缩短选择时间,尽快买到符合自己需要的住房。 4 综述 面对机遇与挑战,重庆房地产业更应不断认清自身优势及问题以求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解决好自身问题,明天的早晨,重庆房地产业将迎来一片阳光。 重庆房地产论文:银行利率调整对重庆市房地产金融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期银行利率调整和重庆房地产金融现状的分析,总结出银行利率调整对重庆市房地产金融的影响。 [关键词]银行利率 房地产金融 利率调整 近段时间以来,央行进行了多次的利率调整。利率作为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价格,它的变化对房地产金融业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何为房地产金融呢?房地产金融是指在房地产开发、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所进行的筹资、融资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的总称。重庆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特别是在成为直辖市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近几年重庆房地产业发展迅猛,进入“黄金发展时期”。通过对银行利率调整和重庆市房地产金融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银行利率调整对重庆市房地产金融的影响。 一、重庆房地产金融现状 1.融资渠道单一 在融资方式上,重庆仍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采取依赖银行的单一融资渠道。商业银行的信贷几乎介入了房地产运行的全过程中,是重庆房地产市场各种相关主体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在房地产开发资金中,自筹资金、定金及预付款、国内贷款之和已占据着房地产开发资金总量的九成以上,而企业自筹资金中有大约70%来自银行贷款,房屋定金和预收款也有3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中使用银行贷款的比重在55%以上。股权融资、房地产债券融资在重庆房地产金融中所占的份额非常小。房地产资金信托近年来虽然有显著发展,但仍不能与银行信贷相提并论。 2.银行信贷向房地产全面渗透 据统计,重庆个人住房贷款已占同期全社会个人消费贷款总量的83.1%,显示出住房消费已成为广大居民的消费热点。住房信贷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住房金融品种也在不断创新,重庆的多家银行开始推出公积金与商业资金的组合贷款业务,有的银行还推出了二手房按揭、住房二次抵押贷款等业务。银行信贷向房地产行业全面渗透,进一步推动了重庆房地产金融业的发展。 3.商品房信贷增长迅速表一 ――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2006》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最近几年以来重庆商品房开发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在2007年1到7月中,重庆商品房销售额高达407.22亿元,同比增长 92.1%。 重庆商品房信贷有着如此迅速的增长,除了本身广大消费者对重庆商品房有着强烈需求以外,近年来重庆市各家商业银行在商品房开发、经营、消费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贷款优惠。以及重庆市政府也多次出台了居民住房保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推动了重庆商品房信贷的发展。 二、利率调整情况 自2004年以来央行不断地进行利率调整,特别是从2007年以来,央行已经进行了四次利率调整。每次的调整幅度不大,有规律可循,但是调整的频率过快,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 近一步分析,央行最近几次的利率上调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当前过于火热的股票市场。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加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要比股市市场大得多。利率是资金使用的成本,而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的行业。在整个房地产的开发、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利率的变化对房地产开发商、商业银行、消费者、投资与投机者等都有不同的影响。 三、利率调整对重庆市房地产金融的影响 由于住房是一种流动性差的投资品,利率的变化对住房的投资者十分敏感,特别是当住房的投资者预期到央行货币政策让利率进入一个上升的通道时,投资者不会贸然地进入房地产市场,甚至会把手中的住房尽早出手。对于住房的消费者来说,利率进入上升的通道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因为他们多数人都是通过长期住房按揭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的。银行利率的调整对不同的房地产金融主体有着不同的影响。 1.利率调整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影响 作为房地产开发商,其开发资金来源主要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渠道:一是注册资本金、资本公积金及其他自有资金;二是银行贷款,它包括企业信用贷款和项目贷款;三是上市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四是发行企业债券;五是房地产信托,它包括资金信托和资产信托等形式;六是房地产基金,基金的收入来源包括资产增值、房租收入等等,可分为私募和公开发行两种;七是商业信用,如建筑施工企业的短期垫款。 在重庆,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定金及预付款、国内贷款。其中,企业自筹资金中也有很大部分是来自银行贷款。因此,银行贷款利率上调给重庆房地产开发商的影响比较大 (1)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成本提高。目前,重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上市直接融资的还是少数,多数企业还是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实现间接融资。因此,一旦银行贷款利率提高,则房地产开发商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使用资金,融资成本就会相应上升。而对一些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信用较差、开发资金来源单一的小公司,由于其开发资金几乎完全依赖于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十分狭窄。利率上调后,他们所受到的影响会比那些实力强、信用好、开发资金来源较多元化的大型企业大得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 (2)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有所下降。由于银行利率的提高,意味着房地产开发商要从获得的收入中拿出比原来更多的部分来偿还银行贷款利息,其利润就会有所下降。但近期以来,重庆房价仍然不断向上攀升,重庆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因为利率的上调而降温,发展势头依然很强。开发商因为加息所损失的利润可以通过提高房价转嫁到购房者头上。因此,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虽然有所下降,但其利润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巨大影响。 2.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房地产金融机构,为房地产行业筹集、融通资金,并提供相关金融服务,在房地产金融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主要是由银行房地产信贷构成的,银行信贷贯穿于土地储备、交易、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的整个过程。在重庆,房地产的开发和消费贷款也同样严重依赖于商业银行。近期以来的几次银行利率调整给重庆的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1)提高银行贷款收益率。贷款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随着贷款利率的上调,银行新发放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建筑业流动资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等房地产金融业务的贷款利息收入都会有所增加,从而提高银行的贷款收益率。 (2)导致房贷客户提前还贷。自2007年以来,央行前后调整四次利率,使得贷款利率上升了0.9%。为了不用偿还由于贷款利率上调带来的利息增长部分,重庆的住房消费者掀起了提前还贷的热潮,部分个人住房贷款经办机构还出现了排队提前还款的场景。新的利率要明年一月才执行,所以许多房贷客户选择在明年一月前部分或全部提前还贷。提前还款量普遍增大会打乱银行的经营战略,影响银行贷款的质量。 3.利率调整对购房者的影响 由于收入不同、资金来源不同,消费目的不一致,利率调整对购房者的影响也不一样: (1)增加普通消费者还贷负担。对于普通消费者,他们购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居住,他们选择购房的方式也大多是住房按揭买房。一旦银行加息就会直接增加他们的贷款购房成本,引起月供增加和支付能力下降。面对此情况,有的消费者会选择提前还贷。此外,利率的提高也会打击潜在消费者购房的积极性。 尽管央行近期以来进行了多次利率调整,但每次调整的幅度并不大。以现行的利率水平看来,多次加息也不过使重庆普通消费者每月多负担几十元的房贷。对于重庆一般家庭而言,这样的月供仍是能够接受的。对于那些沿用旧利率还贷的消费者,他们中的许多人都选择赶在明年一月前部分或全部提前还贷。部分新申请房贷的消费者可能会增加自有资金或首付款比例。 而最新的数据显示,从重庆2007年1至7月商品房的销售情况看来,尽管在这未到一年的时间里央行先后提高了四次基准利率,但重庆商品房的销售情况却没有因此而下降。其销售额高达407.22亿元,同比增长92.1%。其原因在于,广大消费者对重庆房地产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 由此看来,虽然银行贷款利率的上调增加普通购房消费者的还款负担,但调整后的贷款利率仍在人们能够接受的范围以内。因此,在一段时间以内,重庆的普通消费者若仍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住房购买。 (2)购房投资者更加慎重投资。对于那些以购房为投资的投资者,受加息的影响较大。他们的情况与普通消费者不同,他们购买的房子不是用于居住,而是用来赚钱,他们所讲求的是投资回报率。银行利率的上调,会直接增加他们的投资成本,如果租金价格或者房价上涨幅度不足以弥补加息导致成本的增加,影响就会很大,不仅投资收益减少,投资风险增大,投资行为受到抑制,可能还会考虑重新寻找新的投资方向。 重庆房地产近年来进入“黄金发展期”,吸引了大量房地产投资者。银行利率的上调会引发一些依靠银行贷款投资者降低其投资重庆房地产的需求,使得购房投资者更加慎重理性地进行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房地产投资热。 (3)购房投机者炒房受到限制。对于购房投机者来说,由于贷款利率上调,资金成本上升,房价涨幅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确保收回本金,他们的投机风险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持续加息对资产价格泡沫有挤出效应,投机者很可能改变房价走势预期,因考虑到房价可能下跌而纷纷撤离房地产市场,改变其投机行业和投机产品。 无论对于何种购房者,在重庆目前的经济形势下,银行利率上调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挤出房地产消费中的非理性因素,从而推动重庆房地产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房地产商在城乡规划中的行为研究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市政基础设施、新城区开发和建设、旧城区改造、城乡建设、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等问题给予了明确的指导政策和方针意见。回顾重庆市直辖十年的城乡规划历程,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1998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2002年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重庆市主城区山水园林城市规划(2001~2020年)》,2008年市规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目前,重庆区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已完成,江北城、江北滨江地区、南岸滨江地区、沙坪坝滨江地区等城市形象设计已基本形成初步设计成果。在城乡规划的建设道路中,重庆房地产开发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政府的管制与引导下,重庆的住宅地产市场、商业地产市场、酒店地产市场已初具规模。 一、重庆城乡规划概述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范围一般认为应包括建成主城区、郊区以及行政管辖区域内的县镇乡村,在充分考虑总体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人口、土地、能源、环境、基础设施等城乡资源,统筹协调城乡矛盾,使其和谐发展。重庆主城一般认为有六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整个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下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有19个区、21个县,全市总人口3,144.23万人。 2007年6月7日国家批准重庆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随后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82次常务会议,明确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城乡统筹的特大型城市。重庆城镇体系规划将着力建设特大城市,加快培育大城市与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城市空间规划将延续重庆特有的“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特征,在现有“三片、四中心”的基础上,布局“五片、六中心、十六组团”。 从重庆建筑业和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来看,重庆建筑业增加值近五年增长了50%,2006年全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7亿元,比上年增长9.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0.5%。(表1) 二、重庆房地产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城乡规划包括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为了打破城市与乡镇的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通过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城乡之间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达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多个行政区经济在体制上组合成为更大规模的经济共同体,其实质在于以区域为基础,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重庆房地产产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建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只要政府规划部门正确管制和引导开发商的个体行为,重庆房地产行业就能够为城乡规划工作的长足发展添砖加瓦。 (一)城乡统筹对房地产业的促进。重庆要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规划统筹做好城乡建设和管理工作,首先要合理确定城镇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据统计,今后约有数百万人口逐步到一小时经济圈内居住,而主城区的住宅需求也将增大,预计到2010年全市人均住宅面积将由2005年的24.3m2提高到28m2,这无疑对开发商是一个特大的好消息,今后的可开发土地量和可开发面积都将有相当大比例的增长,而且需求拉动的投资增长是健康的、繁荣的,这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是开发商最关心也是消费群选择住宅最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完善、成熟的基础设施不但可以为开发商节约一大笔投资,而且还将会吸引更多的开发商投资该地段,从而更加带动该地区的商业、交通、经济的繁荣,形成良性循环。 (二)房地产业有助于推进城乡建设。2005年3月国际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的《全球质量调查报告》,以纽约为基准测评了全世界200多座城市的和谐状况,该报告以体现构建和谐社会为标准,根据人们生活质量对城市提出了39项考察项目,最后的结果排行榜显示,欧洲城市占明显优势,排列在前的12名城市除了有3座是加拿大的,其余9座均为欧洲城市,我国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交通状况差、空气质量和饮用水不合格等排名落后,上海排名第102位,北京为132位。 随着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房地产开发行业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正在进行高品质生活区的开发和建设,各大房地产商纷纷将资源投入到研究消费者市场需求上,在很大程度上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目标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相一致的,构建和谐社会是开发商追求的最高境界。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讲究绿色、环保、节能建筑,强调健康、安全、生态小区,开发商想要持续经营就必须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只有不断推出被市场认可、称赞的楼盘才能够长久生存。在城市建设中,开发商扮演着主角,开发商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对城市建设最大的贡献。 统筹城乡工作要着眼于统筹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镇体系建设,大力打造城镇群。如今理性的开发商已经不光把目光集中在主城区繁华地段,随着主城稀缺资源越来越少,开发商开始顺应城乡统筹的政策逐步与乡镇企业合作,联合建设乡镇经济,在城市郊县搞旅游地产开发或小型造城运动,以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片区为例,歌乐山以西区域属于远郊地段,经济欠发达,居民以农耕生活为主,随着歌乐山交通隧道的贯通,其远郊乡镇离主城的距离被大大缩短,如果开发商与这些乡镇搞联合开发,就可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现在已经有一些开发商与乡镇政府联合开发土地的行为,不但使开发商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土地,同时也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搞活了农村经济,繁荣了农村市场,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三)房地产业对农业人口的贡献 1、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消化。在统筹城乡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向城市,建筑业是消化这部分人群的最大行业,与之息息相关的房地产行业是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一方面随着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开发商将会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潜在贡献者;另一方面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的首要问题是对农民工的就业安居扶持工作,“安居”这个重任最后也会落在开发商身上,政府大力支持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的建设,在相关方面给予开发商经济补偿和优惠政策。 2、引导农民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发商应尊重农民意愿,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土地、城镇等规划相衔接,完善农村布局。在帮助发展农村经济、搞活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帮助农民增收,发展特色经济,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同时体现生态型建设的理念,做到远看和谐、近看整洁,做好环卫工作处理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引导农民向技能型转变。开发商不论是在城市建设中还是在新农村建设中,都应帮助并引导农民工或农村人口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加强对农民工或农村人口的培训工作,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率,缩短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地域文化差异,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给开发企业增加效益和产值,创造价值。 三、正确引导房地产开发商行为 在城乡规划中,政府规划部门应正确引导开发商的行为,做好工程项目用地审批工作,各层次城市规划以及重要项目、建筑设计方案在审批时实行透明化、公开化和规范化,以审批建设项目“一书两证”为重点,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公开审批流程。城乡规划应从城市整体规划出发,分析城市可利用的空间资源和各类用地的配置,包括居住、商业、交通、市政设施等资源的配置,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并以此调控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避免由于具体建设项目不合理的选址和不合规范的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并通过建设时序的控制使资源的使用适度。城乡规划应更好地发挥对资源进行综合调控和优化配置的作用,通过对资源的合理使用达到最积极的集约;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控制力度,落实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对地方用地指标严格控制,在土地税收方面采取一些措施,以控制开发商的拿地行为。重庆建设试验区将在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上推出一系列新举措,今后农用地只要不改变用地性质,就可以流转,以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保护和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权益的基础上,探索对农民进城后自愿退出的宅基地和承包地回购、置换等政策,采取土地换社保、提供免费培训、廉租房或给予住房补 贴、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鼓励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 四、结论 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重庆房地产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方向,许多开发商开始思考新的开发模式,不断探索与农村乡镇企业搞联合开发,这种行为既响应了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城市建设密不可分,政府在管制和引导开发商行为的同时,应支持、鼓励开发商参与到城乡规划建设中来,使开发商在得到自身利益的同时,为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做贡献。 重庆房地产论文:从二元经济理论看重庆房地产市场 提要 根据重庆房地产市场现状,运用二元经济理论,分析重庆房地产市场高热的根本原因,提出相关建议,以达到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初衷。 关键词:二元经济理论;资金转移 2007年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城市迎来了直辖10周年庆典,同时又作为城乡统筹新政特区。在这些外部概念的刺激下,重庆的房地产迎来了其爆发式增长的一年。但是,与建设无关的其他行业的经济却无明显增长。这就是重庆的“类似二元经济”现象。针对此现象本文建立了二元经济模型,并分析了模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一、重庆房地产市场现状 2007年全国房价普遍大幅度上涨。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创下近两年房价增幅的新高。另外一组来自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也同样验证了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国房景气指数”在经历年初的短暂下行后,从4月开始不断高涨,从102.6上扬到11月的106.59。而1~11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632亿元,同比增长31.8%。 在全国房地产高热度的大环境下,重庆的房地产也是如火如荼,2007年lO月22日市统计局前三季度房地产市场数据,指出重庆市在直辖十周年和城乡统筹试验区双重效应下,全市商品房销量同比大幅增长。统计显示,重庆前三季度卖出2,198.65万平方米商品房,同比增长89,2%。以下是重庆房地产2007年1~8月份的详细数据。 (一)商品房住宅月度成交量及分布(图1) 2007年8月主城区商品房住宅成交套内面积199.58万平方米,较上月上升19.51%;与2006年同期相比,上升376.35%;从2006年以来达到最高峰。重庆成为特区新政的政策,继续强有力地刺激主城区房市升温,单月成交面积率创新高。 (二)商品房住宅月度成交均价(图2) 2007年8月主城区商品房住宅物业套内成交均价为3,948元,平方米,较上月上升5.4%,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9.1%,成为2006年以来单月最高的套内成交均价。 通过上面的统计数据看出,重庆房地产的发展热度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实施特区新政后,房地产价格爆发式的上涨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最显著的是江北区的房价在一个月间从3,500元左右飙升至6,000元。 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回顾 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首次研究和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处于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大多数国家,其经济不是~元的,而是二元的,是高工资经济和低收入经济并存。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和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组成。传统部门的人均产量大都低于现代工业部门,但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就保证了现代工业部门规模扩大所需要的劳动力。由于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且农村的平均收入低,工资可以保持在低水平上,从而使现代工业部门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这些高利润再投资,又能使现代工业部门越来越扩大。因此,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落后的农业部门不断扩大,形成了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 三、结合二元经济理论,分析重庆房地产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保持高热的原因 在当今中国,与房地产有关的行业是过热的,重庆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重庆直辖十周年和城乡统筹新政双重概念下,房地产爆发式的增长更是让重庆房地产的热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重庆与房地产无关的行业相对于如火如荼的房地产业而言是过冷的。重庆经济是同时过热、同时过冷并存,这就是所谓的“类似二元经济”。结合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现状和重庆自身特点,分析重庆房地产高热的根本原因: (一)市场方面。笔者并不赞同大多数人的观点:房地产价格上涨是由于流动性过剩所造成。笔者认为,投资环境的急速恶化,使得很多企业家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大量挤压起来进入楼市、进入股市才是症结所在。目前,在重庆购买地产的资金按照重要性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也是最重要的资金就是很多企业家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挤压出来的资金,打入房地产市场。第二类,重庆外的热钱,很多外省投资者,看中重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将剩余资金投入到重庆房地产。第三类,是我们老百姓的储蓄款。目前,所有宏观调控的政策所针对的资金基本上是针对国际热钱和上述的第三项。目前并没有任何政策对第一项资金进行调控,重庆也没有相关政策限制外省虚拟资金进入重庆,所以会有大量的资金进入重庆房地产市场,造成重庆房价居高不下。 用经济学分析:资金的效用差异导致资金的转移。模型如下:(图3) 用图3来描述重庆城市经济资金转移模型,图中O为投入的资金数额,TU为资金金的总效用,TU1为投资房地产相关行业的效用曲线,TU2为投资房地产无关行业的效用曲线,在任何时候均有TU1 TU2。由图3可知,随着资金投入量增加(K1移向K2),TG与TU1的差距随之增大。作为理性投资人必然希望自己的资金效用最大化,所以最后结果是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 (二)政策方面。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都是以GDP为纲的理念推动地方建设,重庆作为西部重点开发城市和城市城乡统筹新政特区,需要保证GDP的高速度增长,如此必然把重庆市内的有限资源误导到与建设有关的部门上,导致与建设有关的部门是过热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房地产,而其他民营经济是相对过冷的。 (三)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在最近调控中不断地提高利率,不断地紧缩货币,会使得投资引商环境急速恶化。在宏观调控下,银行随时随地不讲情面地抽紧银根,这种资金成本以及银行抽紧银根的做法加大了项目投资的融资风险,使得很多企业家放弃项目投资,而把资金转入到收益更高、风险相对小的房地产市场,也是导致重庆乃至全国房地产高热的一个原因。 四、二元经济所导致的后果 (一)产业结构失衡。二元经济下,会使得过热的产业持续过热,而相对过冷的产业因为缺少资金而不断萎缩,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二)资源浪费。由于过热部门的火量投资建设而超出实际需要,就会导致大量的建设项目闲置,浪费有限的资源。尤其在重庆这种资源并不充裕的西部城市,这种浪费是令人痛心疾首的。 五、相关建议 (一)建议中央政府及重庆地方政府出台针对第一类资金投资地产的政策,以遏止投资引商环境的恶化,为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增大投资性购房的税率;相反,对于投资与房地产无关行业的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尽量使他们的利润率达到均衡。 (二)对现行的房产证管理和发放政策实行改革。对商品房的房产证实行限时交易,即购房者(不管是第一套还是第二套)从购房当日起10-30年内不得交易、过户(该办法实行前可有半年到一年的过渡期)。具体的限定时间由政府部门统一制定。打击省际虚拟资金大量涌入重庆房地产(如类似温州炒房团),打击外省游资哄抬房价的行为。 (三)在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中,考虑非建筑相关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总之,应当从市场和政策两个角度减少投入房地产的资金,以达到中央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初衷。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2、重庆市政设计院)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房地产周期波动实证研究 提要本文借鉴国外研究指标体系的思想,并结合国内的各种指标,从宏观经济和市场的角度,采取四类指标共11个具体指标,建立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指标体系。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综合指数,并对其周期波动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重庆市房地产市场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很大,目前处于可控阶段,且从长期来看,仍具有上涨趋势。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房地产周期波动 目前,国内对于区域房地产周期的研究正在兴起,但是对于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研究仍属空白。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这一多元统计工具,对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进行研究。 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是霍特林在1933年首先提出的,它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在本文中,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综合分析。将影响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多个指标的数据标准化,以解决各指标的可综合性问题;进行因子分析,计算特征根和特征向量表,形成指标的主成分表达式,进而计算得到合成指标。 二、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实证研究 1、指标体系的选择。本文借鉴国外研究指标体系的思想,并结合国内的各种指标,从宏观经济和市场的角度,采取四类指标共11个具体指标来建立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的指标体系。(表1) 2、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综合指数。由于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属于增长型波动,本文选择各个指标的增长率进行主成分分析。 通过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主成分Fi的表达式。再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得到主成分综合模型如下: 根据以上模型即可计算各年份的综合指数值,并根据时序绘图。(图1) 3、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特征。根据图1,可以看出重庆房地产业呈现出周期波动特征。重庆市房地产市场从1991年至今大致分为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从1991年至1997年,1993年达到第一个高峰,1995年达到第二个高峰,此后逐渐衰退,1993年和1995年为繁荣阶段;第二个周期从1998年至2000年,1999年达到谷底,2000年出现回升;第三个周期从2001年至今,2004年第一次到达谷底,2006年出现衰退的现象,出现又一次的谷底,2007年出现回升,但本轮周期的波峰至今仍未出现。 三、结论 1991~2007年的重庆市房地产市场明显存在周期波动,且波动特征明显。从对其波动特征的分析来看,重庆市房地产市场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经济活动干预和控制能力强,构成了特有的政策周期。从而说明重庆市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可控阶段。由于未找到第三周期(2001年至今)的波峰位置,说明重庆市房地产市场长期仍具有上涨趋势。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2深圳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房地产空间分布均衡性研究 提要本文简要介绍重庆房地产业近期发展概况,从重庆房地产投资、商品房竣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价格、房地产资源占有量等方面详细说明重庆房地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重点分析重庆房地产空间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对策。 关键词:重庆房地产;空间分布;均衡性 一、重庆房地产发展总体状况 直辖以来,重庆房地产业飞速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从1997年的622个增加到2008年的2,280个;房地产业从业人员从1997年的2.49万人增加为2008年的8.61万人。2008年重庆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99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4.50%,近十年平均增长率为27.54%;2008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872.19万平方米,近十年平均增长率为25.86%;2008年房地产业增加值达191.21亿元,近十年平均增长率为16.26%。 重庆房地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如供求结构不均衡、房价有所波动且相对居民收入过高、房地产金融市场存在不足、房地产市场秩序略显不规范、房地产行业管理分散等。 二、重庆房地产业各区域发展分析 2006年12月,重庆市提出“一圈两翼”发展战略:距离主城区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半径范围内的区域为“一小时经济圈”,占全市总面积的34.8%,占全市总人口的59.4%;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为“两翼”。 (一)重庆房地产投资区域分布。重庆房地产投资主要集中在“一小时经济圈”区域,2006~2008年累计达23,117,056万元,占到全市总量的94%,“渝东北”和“渝东南”分别只占5%和1%左右。重庆市区域发展正由中心逐渐辐射到周边,城镇化的脚步正在加速。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在纵向上2006~2008年三年来“渝东北”和“渝东南”房地产投资的同比增速大于“一小时经济圈”,但所占比例依然较小,绝对增加额更是无法和“一小时经济圈”相比。(表1) (二)重庆商品房竣工面积区域分布。重庆商品房竣工总面积稳步增长,2008年达2,367.94万平方米,其中“一小时经济圈”占83.26%,比以往有大幅度下降。近年来,“一小时经济圈”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仍占据主导地位;相对所占投资总额比例,“渝东北翼”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渝东南翼”所占比例波动较大,不利于本地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表2) (三)重庆商品房销售面积区域分布。2007年是重庆房地产业发展的巅峰时期,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552.92万平方米,其中“一小时经济圈”突破了3,000万平方米,占全市比例更是高达87.31%;“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总量都在不断上升,但所占比例依然较低。(表3) (四)重庆各区域商品房价格情况。2008年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商品房均价为3,046.19元/平方米,远高于“渝东北翼”1,596.97元/平方米及“渝东南翼”1,784.55元/平方米,“一圈”的均价约为“两翼”的两倍,见图1,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图1) 三、重庆各区域人均房地产资源占有量对比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重庆房地产市场的三个区域在2006~2008年人均投资额、人均竣工面积及人均销售面积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人均投资额方面,“一小时经济圈”分别为“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的4.73倍及4.74倍,表现出极其显著的非均衡性;在人均竣工面积方面,“一小时经济圈”分别为“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的1.86倍及2.28倍,相对投资方面略有好转,但非均衡情况仍相当严重;在人均销售面积方面,“一小时经济圈”分别为“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的1.69倍及2.54倍,即在需求端“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与“一小时经济圈”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图2) (一)空间分布非均衡性原因分析。重庆房地产市场在“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翼”及“渝东南翼”三个区域表现出的严重非均衡性,主要是因为三个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差甚远,在人均收入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2008年重庆GDP总量为5,096.7亿元,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的GDP分别为3,959.3亿元、857亿元和280.4亿元,在全市所占的比重为77.7%、16.8%和5.5%。而同期三个经济区域的人口分别占全市人口的56.1%、33.2%、10.7%。财政收入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反映。2008年三个经济区域的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382.3亿元、48.3亿元和23.5亿元,在全市所占比重分别为84.2%、10.6%和5.2%。由三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对比可知,“一圈”经济实力最强,渝东北翼次之,渝东南翼较弱。 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由于取得资料的局限和时间关系,本文以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代替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2008年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28,181元、22,323元和23,536元,一小时经济圈分别高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26.2%和19.7%。同期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5,183元、3,639元和3,242元,一小时经济圈分别高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42.4%和59.9%。2008年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1,639.9亿元、311.8亿元和112.4亿元,一小时经济圈分别高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5.2倍和14.6倍。同期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分别是3,010.2亿元、792.5亿元和1,817.9亿元,一小时经济圈分别高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270%和65.6%。无论是消费还是积累,一小时经济圈均高于两翼。 重庆市是大城市、大农村二元结构特征非常突出的直辖市,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造成房地产市场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我们要正视差距的存在,但不可让差距拉得过大,因为房地产市场差距不理性地扩大会造成社会不稳定,特别是渝东南地区是少数民族集聚区,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对“两翼”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扶植。 (二)调整对策 1、实施“强者更强、弱者变强”的差异化发展模式。针对二元结构非常突出的重庆,要想三个区域的房地产市场共同全面发展,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我们认为“一小时经济圈”的加快发展,“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发挥后发优势,后来居上,实施“强者更强,弱者变强”的差异化发展模式是重庆缩小房地产地区差异的较好选择。 2、加强“两翼”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吸引投资的主要因素,在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一圈”和“两翼”在房地产投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加强“两翼”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房地产投资、缩短差距的重要手段。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扶植力度。对“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尤其是少数民族集聚区域,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这些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出台一些扶植性的区域倾斜政策促进这些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比如在税收上相对于“一圈”给予部分减免。 4、在“两翼”加强政府服务性建设。相对“一圈”中政府在房地产开发中的服务理念,“两翼”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不仅要突出政府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引导作用,更要发挥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服务性。同时,这也是吸引投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两翼”地区应及时更新理念,突出政府在房地产开发中的服务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房地产企业营销沟通渠道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目前重庆房地产企业营销沟通的现状,深入了解到目前房地产企业在营销沟通渠道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型的营销沟通渠道模型。同时,作者还分析了该模型的特点和功能。这一新型的营销沟通渠道模型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出发,从外而内地开展营销工作。站在消费者角度去展开营销,从而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营销;沟通渠道 一、房地产企业营销沟通渠道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笔者以重庆市部分房地产企业为样本点开展了一次关于房地产企业内部营销沟通渠道的调查,关于企业内部营销沟通渠道的调查结果如下: 1.被调查者所在公司各个部门的作业流程 目前大部分公司采用的开发作业流程是流水线式的或者没有具体的流程规划。流水线式的作业流程虽然符合整个房地产开发的程序,但是营销策划没有从一开始就贯穿进来,从而没有发挥营销应有的作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重庆房地产企业在营销理念上认识不准,房地产开发还缺乏规范的运作机制。 2.被调查者所在公司各部门之间的主要沟通渠道 沟通方式当然也会影响到沟通的效果。统计表明,大部分公司都有例会、例会会议纪要、电话沟通等方式。但不可忽视的是,有一定比例的公司以由合作单位代为转达的方式进行沟通的,这种间接的沟通方式既影响沟通的效果又影响沟通的效率。 3.被调查者所在公司各部门会议由谁确定? 会议是一种很重要的沟通方式,那么由谁来决定是否开会也很重要。由老板来决定是否开会、何时开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并非所有的老板都对公司有一个客观和全面的了解,所以这种方式不一定能够产生好的效果。统计表明,还有较大比例的公司是经过各部门申请后,由总经办审阅后组织,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手续过于繁琐,一些急于马上解决的问题可能会因此而错过了时机。 4.被调查者所在公司例会制度的构成 从被调查公司的例会制度构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公司都有管理层例会制度,而设置相关部门例会制度的公司则相对较少,因此各相关部门缺少相互沟通的必要条件。 统计表明,被调查公司在例会频率上有较大的差异,还有较大比例(20%)的公司例会不固定。这说明重庆的房地产企业在例会制度上还不太规范,还有待改进。 二、重庆房地产企业内部营销沟通渠道研究 笔者基于前期的调查研究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提出如下营销沟通渠道模型(见图1)。 针对目前房地产企业内部营销沟通渠道的弊端,本模型充分重视了营销部门在信息收集和沟通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营销部门和其他各部门的双向沟通,以及营销部门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模型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它强调的是与潜在消费者沟通的本质意义上展开营销活动,并且实行由外而内的决策过程,即企业是基于消费者的需要而做出决策,而不是基于企业自身做出决策,然后让消费来接受。该模型有如下几个特色: (1)相对于传统的房地产企业沟通而言,该沟通模型确立了营销部的中心地位,强调了营销沟通对企业决策部门的重要性。 (2)该模型也特别强调了营销部门与其他各部门如市场调研部、人事部、财务部等部门的沟通,将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作为企业决策的依据。营销部门可以通过其与人事部门的沟通,提出他们对营销人员的要求;通过与市场调研部的沟通,了解当前消费者最感兴趣的户型、房屋单价、总价,以及他们对小区配套及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通过与财务部的沟通,可以促使他们对营销活动策划的经费提供支持;通过与工程部的联系,促进他们加快工程进度,强化工程质量,以便按质按时交房;通过与成本控制部的沟通,制定出一个既能让消费者接受又可以让企业最大程度地赢利的房价;等等。 (3)在这一过程中,营销部不仅起到了项目信息收集的作用,还承担着项目信息处理和反馈工作,更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起到了信息交流和协调的作用。 (4)要达到以上目的,离不开决策系统的支持,也即项目决策部门必须赋予营销部门足够的权利,同时,还需要公关部门的支持。当然,为了防止营销部门权力过大,企业也可以专门设置一个营销监测体系,对营销部门的活动进行监督和考核。 三、营销沟通渠道的功能 1.为房地产企业内部营销沟通建立体制保障 如前所述,目前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内部营销沟通不善的原因在于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营销部门处于和其他部门平行的地位,而不是处于一个统领的地位,这种组织结构不利于营销部门有效地和其他部门实行沟通。作者通过研究这种新型的房地产企业内部营销沟通渠道研究,试图改变目前房地产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弊端,从组织结构上赋予营销部门以权力,那么营销部门在和非营销部门进行沟通便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可以改变营销部门名不符实的尴尬地位。 2.促进营销部门与非营销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 由于传统的营销管理系统使得营销部门和非营销部门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虽然营销部门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消费者需求的调查和信息的采集上,并且是从一开始就介入了项目的运作(也即全过程营销),但由于营销部门和非营销部门的沟通障碍,无法把营销部门的良好构思和营销理念传达给非营销部门,从而无法真正发挥营销的作用。 3.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持久沟通 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顾客群。这需要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持久和双向的联系,不间断与消费者的互动交流,让消费者一直保持对企业的关注和兴趣,成为企业产品的潜在购买者。而这一模型能够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通过营销部门传达给企业内其他部门,如设计部、工程部、财务部、销售部等等,让这些部门及时并且准确地掌握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并把这种需求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工程质量、资金支配以及销售策略等方面,不断地对产品进行改进,这样生产出来的房地产产品才会是适销对路的。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市住宅类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房地产业对其他很多相关行业有着带动作用而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合理评估对于国民经济运行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传统的影响住宅类房地产价格的因素中选出对重庆住宅类房地产价格影响较大的因素,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其中的建筑因素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为重庆市住宅类房地产动态评估打下基础。 [关键词]重庆;住宅类房地产;影响因素 1 引 言 房地产指土地、土地上的定着物以及诸如水和矿藏等自然资源,还包括与土地所有权有关的所有权或利益。住宅类房地产天然与所附着的土地、土地周围的相关状况有着联系。不同状况的房地产价格千差万别,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如何量化?国外学者使用房地产价格的享用模型,将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代入相关线性回归模型中进行度量;国内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度量主要从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体系着手,运用市场比较法进行修正评估。 2 重庆市住宅类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体系 2.1 因素体系的构建 张所地等人在城镇土地的定级估价当中,在将古交市土地划分为50个匀质用地单元后,通过可直接测算的子因子分数数据,测算出商服繁华度、基础设施完善度、交通条件、环境条件、自然条件、资源开采影响度、人口密度这7个影响地价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宗房地产价格的评估。戚晓曜使用模糊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房地产评估,在评估中,他主要考虑以下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有关财税政策、国家经济结构、世界金融宏观形势、所处地段、设施与设备、交通状况、周边环境、建筑结构、室内装修、工程质量、朝向、楼层。郭庆军等人在房地产估价中考虑这些因素: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交通条件和行政条件。王秀丽、骆汉宾在运用市场比较法分析房地产价格时考虑住宅类房地产的主要特征因素有:地段等级、交通便捷度、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环境质量、建筑结构与质量、建筑物设施设备、成新、装修与朝向。 将重庆市住宅类房地产影响因素体系分为8个大类:建筑因素、区位因素、人文因素、环境因素、自然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预期因素。 2.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数据处理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再结合实际调查数据便可以得到重庆市住宅房地产建筑因素的指标状况。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市解决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的主要做法 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土房管部门的一大难题,一方面是合法购房老百姓日益强烈的办证合理需求,另一方面是根源于开发建设各环节的不规范带来的无法办证情况。究其原因,既有开发主体行为的不规范,又有行政监管不到位和管理制度设计缺陷,也有部分购房群众维权意识不足的问题。我市于2002-2003年集中开展了解决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的工作,其后采取“一事一报、一事一议”方式协调解决权证遗留问题。目前,累计解决了近700万平方米土地和1500万平方米住房的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化解了多年积累的突出矛盾, 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一、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合力推进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的处理 重庆市委、市政府对解决“两证”遗留问题高度重视,2002年10月16日,时任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解决“两证”(“房屋所有权证”、“国有土地使用证”)遗留问题,并随即成立了解决“两证”遗留问题申办工作临时办公室。事后,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在对全市无法办理房地产权证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和分类的基础上,加大政策研究力度,确立了处理“两证”遗留问题的原则、方式和措施。涉及主城区的,由所属各区分局和土地房屋权属登记中心具体办理;远郊区县的,由所属各区县国土房管部门具体办理。 (一)处理原则 1.尊重事实,特事特办原则。已竣工出售但存在产权遗留问题的房屋,其客体违法性是肯定的。但其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应在建筑合法、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采取补救措施,尽量使其合法化。在解决房地产遗留问题时,国土房管、建设、规划、消防等部门要采取“特事特办,联合会审”的原则处理,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加强协调和配合。 2.规费征缴与办证分离原则。对拖欠土地出让金和各种规费的开发建设单位,由各部门督促其限期缴清,逾期不缴的,按照规定处理。同时,实行规费征缴与办证分离的原则,对目前确无能力缴纳的,可采取挂账方式,并制订缴款计划,在保留追缴权的同时,各部门立即完善相应手续,国土房管部门为购房人办理房地产权证。 (二)处理方式 1.政府发文,社会公告,集中申请的启动模式。市政府以渝府发[2002〕82号文正式全面启动清理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工作,并在《重庆日报》、《重庆晨报》上《关于加快申报主城区〈房屋所有权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工作的通告》。 2.明确分工、划清职责、部门联动的办理模式。对属于申办范围内规划手续不齐备的房屋,由规划部门负责就其是否占规划道路、公共绿地、重要市政设施用地,是否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等情况提出审查意见;对属于申办范围内建设手续不齐备的房屋,由建设部门及所属部门组织质量检验,对不影响住用安全的房屋及时补办质检验证和备案手续;国土房管部门对属申办范围内的土地房屋,及时审批确权发证。 (三) 处理措施 1.对房屋已竣工群众已入住但未通过规划、建设、消防等部门综合验收致使房屋未办理初始登记的,采取规划、建设、消防、国土房管部门联合会审,国土房管部门依据联合审批表上的审查意见颁发房地产权证。 2.对无开发建设单位申办房屋初始登记的无主项目,依法代为申请。若前期资料齐全,则采取由房屋买受人书面委托物业公司,或业主委员会、或推荐业主代表,或委托中介公司,集中该项目房屋买卖合同,缴款凭证、房屋买受人身份证明、委托书等资料,填写登记申请书,向房屋所在地登记机构申请办理房地产权证;若前期资料不齐,则由房地产开发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规划、建设、国土房管等相关部门,直接对竣工项目进行质检会审,对不影响住用安全的,经联合审批后办理房地产权证。 3.对开发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或联建单位存在纠纷,纠纷一方不提供相关资料影响验收及办理房地产权证的,由建设部门直接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质检会审,规划部门负责提供相关资料,国土房管部门凭会审的质检备案材料和相关手续对已售房屋部分办理房地产权证;对未售部分由建设部门提请有权机关暂停其销售、抵押登记,待纠纷双方达成一致协议后,恢复办理相关手续。 4.对未办理合同备案登记导致的一房多卖,已售房屋被抵押或查封冻结的,房屋买受人应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按法院生效的司法文书,由权利人申请办理房地产权证;对房屋已被抵押,但未被查封冻结的,房屋买受人可与建设单位、抵押权人协商,采取用其他资产置换抵押方式,或由抵押权人书面同意解除抵押后,由实际购房人申请办理房地产权证。 5.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或已批准列入破产计划企业的房屋历史遗留问题,如1989年7月13日前确因生产、居住需要修建的生产、办公、业务用房、职工宿舍等永久性建筑,虽未办理用地、规划、质检等建房手续,但不影响市容、交通、消防,也不影响邻里通风、采光、进出道路的,由房屋安全鉴定部门出具住用安全证明的方式办理,国土房管部门据此颁发房地产权证。 6.对开发建设单位拖欠土地出让金和规费的处理,采取规费征缴和办证分离的原则,对一次性缴清欠交的土地出让金和各种规费确有困难的,开发建设单位向各征收部门申请,制定缴款计划,经审批同意后,准予挂账,完善相关手续后先行办理房地产权证。 二、主要做法 一是统一思想,上下联动,狠抓落实。从市到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是解决房地产遗留问题的根本。在各级部门认识统一下,市区上下联动,形成高效工作机制,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手段,切实推动了清理工作。 二是部门配合,各方协调,协同办理。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的处理涉及开发建设前期各部门,通过与规划、建设部门共同制定《关于解决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遗留问题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和会审程序,以及部门间协同工作等。同时,针对一房多卖、房地产标的上涉及多个权利人的案件,先后主动与金融部门协调83次、三级法院协调25次,得到了金融部门和人民法院的大力支持。市高院出台了渝高法[2002]218号、渝高法[2003]48号文件,有力指导各基层法院审理工作,对涉及房地产权证遗留案件实行快立案、快审理、快执行,优先实现房屋买受人物权。 三是情况清晰,政策到位,分类办理。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由来已久,在全面启动清理整顿工作前,通过摸清底数、明确情况、清晰思路,有针对性地分类制定政策,以不违反法律法规为原则,以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为最终目的,从实际出发,灵活制定政策,合情合理合法处理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 四是制度健全,责任落实,措施有力。解决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工作由我局牵头办理,组织市级各部门和各区政府、部门,以及法院、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联合办理。在处理过程中,市区都做到有分管领导负责,有工作人员经办,有场地办公,有责任机制,有进度管理,有疑难杂症分析制度,有阶段工作总结汇报,强有力地推进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三、登记效力 房地产遗留问题的集中清理,快捷有效化解了大量积压的社会矛盾,维护了成千上万户老百姓的合法利益,但是由于在办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执行程序和收取要件的非常规性,社会舆论对此种办理方式是否会引发诉讼,是否会得到法律支持存有疑虑。 为此,我局积极主动与三级人民法院协调座谈反映,经双方达成共识,2007年6月,我局出台的《关于房地产登记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渝国土房管发[2007]404号)中对此种特殊方式办理的登记效力问题予以确认;2007年9月,市高院出台《在审判工作中适用〈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房地产登记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所涉及相关问题处置意见的通知》(渝高法[2007]214号),明确指出此种方式是采取的特殊措施,对以此提出的行政诉讼案件,可根据案件情况裁定驳回起诉或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 四、下步工作思路 我市于2002-2003年集中开展解决“两证”遗留问题的阶段性工作结束后,按照市政府的工作安排,此后有关“两证”的处理问题,由国土房管部门牵头,会同规划、建设、消防等部门参照渝府发[2002]82号文件精神,采取“一事一报、一事一议”的方式协调处理。近十年来,通过各方各部门共同努力,我市解决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维护了老百姓的合法权益,获得来自社会认可。但自2007年起又不断有购房人(被拆迁安置人)及企事业单位通过信访、市长信箱、网络媒体等方式反映办不了房地产权证。尤其是《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颁布以来,社会各界对物权的保护意识增强,反映尤为强烈。为此,我们拟定下步工作思路。 一是建立健全“黑名单”管制制度。对违反相关规定、不履行合同约定或承诺的开发企业建立“黑名单”管制制度,用强制手段强化惩处效果。国土房管、建设、规划、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相互配合,对违反相关规定、不履行合同约定或承诺的开发企业建立黑名单,并在主流媒体上予以公示;同时,各部门按各自职责禁止其再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 二是启动问责制度。对辖区内出现重大违规建设行为,或因职能部门督促不力导致的建设项目完工6个月后仍未提交验收备案、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等重大后果的,应对当地区县政府(管委会)和相关职能部门启动行政问责。 三是建立新建房屋权属登记追踪催办曝光机制。国土房管部门对新建商品房开发项目加强跟踪监管,对竣工交房具备初始登记条件或已办理初始登记的项目,通过催告程序督促开发企业及时履行申请办证义务。对催告后无正当理由仍不履行的,由登记机构在公开媒体上予以披露。 重庆房地产论文:宏观调控下重庆房地产企业的营销策略设计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对GDP的贡献巨大。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能够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具有促进房地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作用。相反,房地产市场失灵、过度泡沫的聚集将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危害到社会的民生问题。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外部公共性、垄断性、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市场失灵”,这就使得房地产的市场机制大打折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利用宏观调控手段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纠正,引导其健康、合理、快速的发展。 一、我国宏观调控背景概述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针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房价涨幅过快过大、楼市泡沫日趋膨胀,国家就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 2006年更是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出台频繁的一年,有国六条、国六条细则、征收二手房交易所得税、限制外资进入、银行信贷紧缩等政策。但这些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强,房价也没能有效地抑制。 直到2007年,面对持续的房地产价格上涨,政府又频繁的出台调控政策,尤其是“9·27”新政的出台,使得遏止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缰绳愈收愈紧。2007年底至2008年初,在前期紧缩性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逐渐产生作用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终于开始冷却。不料,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愈发广泛和深入。与此同时,百年不遇的“5.12”汶川大地震又令全国楼市雪上加霜,国内房地产业迅速进入了深度低迷期,绝大多数房企面临严峻的形势,尤其是资金链极度紧张的困境。为了抵御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巨大冲击,国家又采取4万亿财政投资、降低利率等宏观调控措施来带动经济的正常发展。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此时也受到扶持。 金融危机后,在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的支持下,房地产也异常活跃,由之而带来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2009年以来,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2009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二套房贷首付不能低于40%,贷款利率严格按照风险定价。2010年,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以及上住房贷款;对有违法违规记录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暂停其发行股票、公司债券和新购置土地,各商业银行停止对其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和贷款展期。2011年初,万众瞩目的房产税在重庆和上海进行试点,标志着房产税的正式出台。近期,各住宅价格涨幅较大的城市纷纷出台限购令和限贷政策,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还在步步加大。相对以往对房地产市场不痛不痒的调控而言,此次调控被称为是史上最严厉的一次调控。尤其是限购令以及银行信贷的收紧对开发商而言更是致命的一击。在政府持续不断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下,大多数城市的房价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下降,房地产调控效果逐步显现。 二、重庆市各主城区11年上半年销售数据统计 在调控持续加紧的情况下,开发商的资金链越发的收紧,消费者的观望情绪也异常高涨。在政策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开发商都将采取什么策略来度过房地产市场周期的低迷期呢?下面就重庆市主城区的情况做个简单的介绍分析。 首先来看看主城各区在2011年上半年的销售数据,同时和2010年上半年作个比较。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2011年上半年相对2010年而言,主城区的成交面积明显下降了,但成交均价去上升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宏观调控的周期想吻合,出现了第一阶段量缩价升的现象,也相应的反映了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心。面对此次严厉的政策调控,重庆主城区的开发商都采取了哪些营销策略来平稳的使自己度过这个房地产市场寒冬呢? 三、重庆主城区在宏观调控政策下主要采取的营销策略 下面对重庆主城区主要采取的营销策略归纳如下: 1、打折促销 在2011年岁末之时,重庆楼市的促销大战再次被推向高潮。金科地产打出了“来噻!2012”的广告语,一次性推出旗下包括金科世界城、金科华岩万人广场蚂蚁SOHO、金科廊桥水乡、金科公园王府、金科太阳海岸、金科10年城6大楼盘,工2012套房源全部纳入“清仓”,加入到年底促销战的行列,之前重庆保利地产也推出贺岁特惠房源,最高优惠达56万。 2、老带新政策 该策略即开发商向已购买或已订房源的客户承诺如果成功介绍一个新客户将给予老客户相应的费用补助。多介绍成交,费用将累计补助。如茶园新区银翔翡翠谷项目的老带新政策就是老客户若成功介绍一位新客户,老客户将获赠一年所购房屋的物业管理费,多介绍成交,多免物管费。 3、品牌推广策略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的情况下,“现金才是王道”的道理,使得大多数开发商都开始陆续的打出降价优惠的旗帜。这种现象,使得消费者的观望情绪甚浓。因此为了让项目在众多楼盘中脱颖而出,开发商更多的应该注重将项目与自身品牌联系起来,让品牌深入人心。毕竟买房就是买感觉,感觉酝酿出来了,房子自然就卖出去了。 4、特价房策略 如协信阿卡迪亚君临天悦项目在2011年11月末推18套特价房,面积大小54-65平米,总价36-59万,即可入住两室现房。 5、团购优惠 如渝北区鲁能星城项目为庆祝两江新区成立一周年,特以特惠价格回报全城,12街区限量清盘特价房源,套内最高价仅7915元/平米!(楼盘均价9500元/平米当时)套内面积为98-106平米,物业费为1.60元/平米.月,5街区园上98-106平米,团购优惠可达8万元。 6、办理VIP卡 如雅居乐国际花园雅郡将于12月11日加推20楼高层房源,户型区间83-113平米,目前正在办理VIP卡,缴1万开盘可享10万优惠再92折优惠。 四、重庆房地产企业营销策略的发展趋势 此次调控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房地产市场行为,使整个行业更透明化,减少了盲目追求暴利的投资行为,使得今后的房地产市场将更多的转向理性消费。因此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开发商应该更多的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转化为有效的购买行为。基于此,对重庆房地产企业在以后的营销策略中,应注重一下几个方面。 1、品牌战略 开发商应该转变观念,不能总是以产品为主的自我观念,而是以保证购房者满意及广大业主的长期利益为产品的诉求点,同时以客户需求和感受为导向的营销观念,真正把品牌战略落实到营销中去。将产品与品牌贯穿起来,使产品更深入人心。 2、注重项目前期策划 其中对市场调研的深度以及客户群体的分析及产品的定位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情况。同时要注重策划的科学性,使之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需要对广告效果进行跟踪及监控,还有就是形成营销策划效果的后评估机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可能成就成功。而房地产前期策划就相当于坚实的基础,只有把它做好了,才能更好的促进产品的销售。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房地产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重庆房地产业为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已成为重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产业之一。受2011年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重庆的房地产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阐述了重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对重庆房地产的商品房和二手房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开发商和市政府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重庆 房地产 发展现状 前景分析 前言 重庆房地产业为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产业之一。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为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12年第一季度主城区成交面积382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9万平方米。成交量的明显回升主要来自于刚性需求的集中爆发。高端物业成交缩水、土地价格明显回落、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撑楼市的快速回暖,资金面也尚未有根本改善,重庆楼市回暖缺乏长期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一、重庆房地产发展现状 中国房地产行业目前正逐步进入行业洗牌与结构调整阶段,即将面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调整。2011年以来,当针对房地产市场的紧缩调控政策与抑制通胀为核心的宏观政策紧缩环境相叠加,当加息、信贷控制与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相叠加,当针对开发商供给端的抑制与针对购房者需求端的抑制相叠加、当市场化间接调控手段与行政化限购令直接干预措施相叠加,房地产开发企业正在面临中国房地产市场起步以来最为严厉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中国房地产行业目前正逐步进入行业洗牌与结构调整阶段,即将面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调整。 自2010年国务院下发的“新国八条”开始,房产税,差别信贷利率,地方房价调控目标等一系列的政策调控在第一季度相继出台重庆市开发市场在持续以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基调的环境中运行,总体呈现出建设投资于市场销售双双回落的态势。 第一季度成交量的回升主要基于以下理由。宏观调控在“两会”之后显现出明确的延续性与稳定性,虽然这对房地产企业是一个利空消息,但是购房者在经历了长期的宏观调控之后发现只是成交量下降而价格相对稳定或小幅下降,这样,相对明朗的政策环境使得潜在目标购房者的观望情绪减弱,因此促进成交量一定上涨;另一方面,虽然整体调控依然严厉,但是局部有所微调,例如首套房贷款利率的回归甚至下调,使得刚性需求购房者在经过长期的观望后开始涌入市场。 成交均价从2011年开始,出现因成交结构变化而导致价格的紊乱波动,没有明显规律,这种走势与2008年类似,但有本质上的区别。2009年房地产从第二季度开始成交增量,然后进入一个上升期,这与当时的“四万亿”经济计划与宽松的货币与信贷政策密切联系,而现在的宏观政策对房地产所起的作用恰恰相反。在目前的情况下,政策是影响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虽然都是长时期地压制需求集中爆发,但这次爆发的持久性会大打折扣。 1、开发投资增速方面 2012年1至5月重庆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238.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6%。其中住宅完成投资152.45亿元,增长40.6%;办公楼完成投资4.52亿元,增长11%;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21.15亿元,增长3.2%。 2、新开工面积较快增长,经济适用房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2012年1至5月全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333.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1%。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101.4万平方米,增长28.8%,办公楼新开工面积30.49万平方米,增长43.7%;商业营业房开工面积117.15万平方米,增长17.2%。前5个月,全市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522.76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面积87.81万平方米,增长98.7%,已成为推动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3、商品房销售市场有止跌回升的趋势 2012年5月重庆楼市供应量开始下降,本月主城区新开盘项目(含组团)60个,推出房源8844套,总供应体量约为84万㎡。供应量比4月减少约20万㎡,供应套数减少2783套;同比去年5月,新增供应量下降8.7%。本月低密度物业的供应比例略增,占总供应的三成多。从需求上看,5月成交量和成交价格与4月比没有太大变化,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属量涨价跌。5月商品房成交约19499套,成交面积约177.01万平方米,成交套数比4月增加600套左右,成交面积则下降1.23%。与去年5月相比,商品房成交量却有超过50%的增幅。商品房成交金额达到120.95亿元,成交均价为6833元/平方米,比4月上涨了160元/平方米。尽管本月商品房成交均价已是2012年最高,但与去年5月相比,价格却有7.3%的降幅。 4、购房者信心指数开始上升 每一个季度世联地产都会联合多家媒体一次购房者信心指数研究报告。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购房者信心总体指数为106.6点,在经历了连续三个季度的下滑后首度止跌回升,创下自2010年二季度以来的新高。在信心指数的四个分项指数中,购房者对于现状的满意度在消费环境、购买力和供应水平三个指标上,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消费环境指数上升6.3个点,达到104.7点;购买力指数上升3.3个点,为104.2点;供应水平指数上升4.4个点,为103.2点;在预期信心方面,四个分项指数全线上涨,其中供应指数上涨最多,为108.8点,环比增长7.0个点。 二、未来重庆房地产的前景分析 1、国家房地产政策方面 从今年国内外的宏观经济情况看,国家不会出台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各地方政府会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放松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以确保本地经济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滑坡。 2、重庆的房地产市场的自身情况 近年重庆房地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重庆市政府有一套清晰科学的城市建设整体发展思路。这套思路起点高、可操作性强,如重庆八小时工程、主城半小时工程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去年外环高速公路纳入年票收费,把城市各个部分拉得更近。同时,房地产土地市场实施招标、拍卖、挂牌,避免了暗箱操作,给房地产商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政府为抑制房地产泡沫现象的产生,推出了诸多市场监管措施,使市场不稳定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正是由于政府宏观政策的正确,才出现了政府、开发商、消费者“多赢”的局面。政府土地收益提高了,有更多的财力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准;开发商得到了便利的交通环境,促进了楼盘的销售;而消费者能以较实惠的房价买到满意的住房。 3、经济大环境方面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今年第一季度经济比去年第四季度下降,企业亏损面加大,经营困难,保就业和稳定局势将会成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因此,保经济和保就业都包括了保房地产。金融机构放松银根和增加流动性将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金融调整政策给开发商和购房者都带来实际的利好。金融机构的政策调整一方面改善了开发商的资金状况,另一方面也给购房者提供了数量更多的按揭贷款,从而达到刺激房市的目的。 4、房地产商方面 过去的两年,房地产商减少了购地,放慢了开发建设的速度,使得房地产市场没有出现大量的房地产企业倒闭和房价大幅下降抛售的情况。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松动,房地产商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因此,房地产市场上不会出现大幅度的降价潮。 5、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 由于保障性住房在资金投入、建设速度、投入使用数量以及管理分配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人们对于保障房的预期期望值下降,特别是公租房遭到了人们的普遍冷遇。 6、购房者心理方面 2010年以来,出于对房地产市场普遍的房价下降的心理预期,积聚了大量的刚性需求购房者。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相当多的刚性需求购房者会选择入市,从而带动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走出低谷。 三、结论 伴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也将会面对着更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面对这一局面,只有经过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仅仅依靠在重庆经济的推动以及开发商的共同努力,重庆房地产业才会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市房地产泡沫度研究 [摘 要]近年来,关于重庆房地产业存在泡沫的呼声愈来愈高。究竟重庆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重庆市2005年~2010年房地产业数据,测度重庆房地产业是否存在泡沫,并就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 房地产业 泡沫度 一、引言 1998年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非常繁荣,房价一路攀升。2003左右,国内“房地产泡沫”的呼声日高,“中国房地产泡沫是否存在”之争成为一时焦点。多数人认为,中国存在房地产泡沫,政府应采取调控措施,避免走上日本经济衰退的老路。 2011年7月,在国家严厉的调控措施下,全国房价终于停止了快速增长,公众对房价上涨的预期终于结束了。但这一轮调控会不会引起房地产泡沫的破裂?重庆市这样相对低价位的市场是否存在泡沫?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国内外关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研究非常多,大多集中于泡沫成因与测度研究,研究方法集中于定性说明和定量测度。但分析重庆市房地产泡沫度的文献相对较少。蒲勇健等(2006)、闫妍(2006)等在分析全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时,将重庆市作为研究对象之一,均研究2005年以前的房地产市场情况。近几年房价快速攀升后,重庆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泡沫是否严重等均未有学者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选择重庆市2005年~2010年的数据作为分析模板,测度重庆房地产市场泡沫度,并就测度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目前,房地产市场泡沫测度主要集中统计检验法、指标指示法、理论价格法。 基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条件,国内研究大多选取指标指示法进行房地产市场泡沫度的计算和分析。指标指示法分为:“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法”。 单一指标法是“指运用房地产泡沫测度的单个指标的实际值与测定的标准值之间的对比来判断房地产是否存在或者泡沫大小程度的一种测度方法”。 综合指数法是一种常用的指数合成方法,第一步是确定各单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第二步是对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单位量上的不同,即用各项指标的实际值与其标准值相比得到同度量指标;第三步赋予权重值;第四步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出综合指数值。当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100%时,表明房地产市场中开始出现房地产泡沫,系数值越大,房地产泡沫的程度越严重。 在上式中,B表示应用指数合成方法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数值,Fi表示某单项指数的实际值,Ci表示某单项指数的临界值,ωi表示各单项指数权重,n表示指数合成中所涉及的指数个数。 本文基于重庆市的现状,参照李维哲,曲波的指标分类,选取消费状况类指标房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和房价收入比,以及金融类指标房地产贷款增长率与贷款总额增长率比值三个指标来分别测度重庆市房地产市场泡沫,并运用综合指数法测度综合泡沫度。 三、实证分析 1.单项指标分析 (1)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 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能反映房地产泡沫的扩张程度,是测量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增长速度的动态指标,用来监测房地产经济泡沫化趋势,指标值越大,房地产泡沫的程度就越大。大部分学者认为当房价上涨幅度是GDP增幅的2倍以上时,房价很不正常,孕育着泡沫。 由表2分析结果可知,2005年到2010年重庆市房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都小于临界值2,即重庆市房价正常,未孕育泡沫。 (2)房价收入比 房价收入比是房地产价格与居民平均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反映了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比值越高,支付能力就越低。根据美国和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比较合理。考虑到我国居民收入中隐性收入比较高的情况,本文认为我国的房价收入比的临界点定为6.0比较合适。 由表2分析结果可知,重庆市的房价收入比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2005年~2009年的数据显示,重庆市的房价收入比小于国际临界值6,即房价在居民收入能承受的范围内,不存在泡沫。2010年房价收入比第一次超过了临界值6,在重庆市房地产市场继续升温,而人均收入水平没有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孕育着泡沫。 (3)房地产企业贷款增长率/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长率 房地产贷款增长率如果明显高于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长率,则说明银行信贷资金高度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在缺乏必要的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开发商的投机活动便有了可乘之机。同时,个人住房信贷的大幅增加,也会放大购买者的投机需求。其比率愈接近于1,则泡沫程度愈低;愈偏离1,则说明泡沫程度愈大。 表3 重庆市2005年~2010年房地产企业贷款增长率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长率的比值 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 通过表3分析可知,除2008年为-0.123外,其他年份该比率均大于1。2008年数据出现异常,与当时金融危机有一定关系。整体经济下滑萧条,房地产行业整体发展势头减弱,表现为贷款量有所下降。其他年份均大于1,尤其是2007年和2010年该比率已明显超过2,大大高于1,存在严重泡沫。2007年重庆市被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看好,开发企业获取贷款容易度提高。且2007年重庆市房价已呈现为快速增长势头,居民选择在房价进一步上涨前买房,也从一定比例上增加了房企的贷款。2010年重庆市两江新区挂牌成立,良好的市场氛围为房企发展提供了外部支持,房企贷款额高涨。银行贷款过度集中于房地产市场,为从事投机活动提供方便,从而导致重庆市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 2.综合指数分析 通过计算上文三种指数的标准值,并根据指数合成法的公式(*)计算,得到综合泡沫度指数。本文将各个指数的权重赋为三分之一,得出重庆市房地产泡沫综合指数如右表4所示。 由表4分析可知,重庆市2006年、2007年、2010年房地产泡沫综合指数大于1,存在一定的泡沫。2008年、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房地产泡沫综合指数小于1,基本不存在泡沫。 四、对策建议 重庆市2007年被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房地产市场也随着高速发展,房价飞升,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的泡沫。2008年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都受到了重创,房地产市场也受到影响,房价上涨速度下降,泡沫也随之基本消除。2009年开始,经济开始复苏,房地产市场也恢复其快速发展势头,尤其是2010年发展更是如火如荼,房地产泡沫再次明显。 本文基于重庆市房地产市场目前发展势头迅猛,泡沫日益明显的背景,对降低房地产市场泡沫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加强公租房等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 公租房,是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产品。重庆市公租房建设发展势头迅猛,大量的公租房建设有利于解决市民的住房问题,减少了部分对商品房的刚性需求,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需求过快增长而导致的房价上涨趋势。 2.进一步完善房产税等调控措施 重庆市是房产税征收的试点城市,通过对别墅等高档住房征收房产税,一定程度上使房屋失去作为投资品的属性,有效抑制大量投机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从而缓解大量资本涌入房地产市场,削弱因大量投机资本涌入而产生的房地产泡沫。 3.加强监管和风险预警,控制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风险 房地产抵押贷款不仅包括房屋购买者的按揭贷款,还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加强监管和风险预警,可以有效控制房地产市场资产流向,保障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正常运转。加强银行等的风险预警管理,控制贷款大规模集聚于房地产市场,也可达到消除泡沫产生的作用。
图书馆学论文:关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角色的定位思考 论文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学科馆员 角色定位 论文摘要 对两代学科馆员的角色进行比较,分析学科馆员角色的特性,包括其角色的有限性、层次性、不可替代性、中立性及主动性等特点,进而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进行思考,认为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具有层次性,学科馆员角色的终极定位应该是学科情报教育专家。 1 两代学科馆员角色的对比 依据学科馆员制度赖以依存的信息环境、角色职责、组织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将学科馆员制度分为两代,即基于传统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范式和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范式。也有学者将传统的第一代学科馆员称为学科馆员1.O(Subject li-brarian 1.0),而将具有新的角色的第二代学科馆员称为学科馆员2.0(subject librarian 2.0)。 从两代学科馆员承担的角色来看,第一代学科馆员所充当的角色是作为图书馆与用户的联络人、用户信息素质培训者、参考咨询馆员。这个角色在了解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信息素质、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信息环境、用户需求与行为的变化,学科馆员服务也在不断适应形势走向深入,伴随新的业务的拓展,逐渐承担起更多的新的角色。在保留和发展了第一代学科馆员角色职责的同时,还成为学科信息作者与者、信息资源管理者、知识管理者、研究人员、虚拟交流的组织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更是形象地将第二代学科馆员新的角色比喻为信息环境的“战略顾问”、排忧解难的“社区民警”、提供全方位呵护的“私人医生”、善于推广知识和技术的“农业推广教授”、精于运用市场营销策略的“市场营销专家”、长征路上播撒火种的“工农红军”、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图书馆馆长”。 比较可以看出,学科馆员的角色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和学科化服务的深化而不断在丰富,并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虽然,第二代学科馆员这种理想的、复合型的学科馆员角色对于彰显学科馆员岗位的重要性很有益处,但其角色的复杂性也带来了学科馆员岗位设计与管理上的困惑。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角色定位是学科馆员服务规划设计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学科馆员角色的特性 2.1 学科馆员角色的有限性 学科馆员角色的有限性包括两个方面:①学科背景的有限性。相对于众多的学科门类,学科馆员的人数总是很有限的,和院系专业教师相比,学科馆员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是非常有限的。学科背景的有限性决定了学科馆员承担的角色应该是信息专家,而不是学科专家。②服务的协作性。学科馆员不是万能的,他不是图书馆骄傲的天使,是为用户服务的有效体系中的一环。在学科馆员服务系统中,学科馆员并不是孤立的,他需要图书馆其他馆员的协作与支持,如采访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在国外一些大学,如英国的University of Bristol还设有学科馆员助理(Assistant-subject Librarian)和院系联络员(Faculty Librarian)、学院图书馆代表(Academic Library Representatives)协助学科馆员开展工作。学科馆员服务的协作性说明尽管要求学科馆员是复合型人才,但是作为图书馆服务群体的一员,其角色要有一定的专指性。 2.2 学科馆员角色的层次性 学科馆员角色的层次性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从国内外有关学科馆员的研究看,学科馆员的角色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低到高呈现出层次性,表现为学科馆员1.0-学科馆员2.0;②从国外学科馆员的名称可以看出其发展的层次性,学科馆员经历了从书目员(Bibli-ographers)发展到联络员(Liaison Librarian,Academic Liaison Librarian,Faculty Librarian),再到学科馆员(subjeet librarian)、学科专家(subject specialist),再到研究支持馆员(Research Support Librarian)、学术馆员(Academic Librarian)和教育(师)馆员(Education Li-brarian,Teacher Librarian)、学习顾问(Learning Advisor)的历程;③从国内高校学科馆员服务的整体实践看,受各自馆情的制约,表现出学科馆员角色的层次性。学科馆员服务开展较早、较有影响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也只是充当学科联络人和学科咨询馆员的角色,而作为学科馆员职能较高层面的研究支持、科研伙伴、学科情报教育等角色则还无力承担。国内一流高校图书馆情况尚且如此,其他高校的开展情况更是可以想象,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仅仅是学科联络员的角色,甚至一些学校图书馆的针对性更强,如厦门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把学科馆员的工作岗位进一步细分为“学科采访馆员”或直接定位为“学科采访馆员”。学科馆员角色的层次性反映出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应该考虑馆情实际,但要体现学科馆员角色的先进性和发展性。 2.3 学科馆员角色的不可替代性 不可替代性是学科馆员角色定位的根本特征,是学科馆员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图书馆员的地方。学科馆员角色的不可替代性包括学科馆员角色能力和角色责任两个方面。角色能力是作为学科馆员角色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是学科馆员所独特拥有的,角色能力如果不强,就会造成角色定位的模糊。学科馆员是具有学科专业背景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技能的两栖人才,其核心能力是利用自身的学科背景优势敏锐地去发掘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去识别、组织和筛选学科信息资源,开展学科情报教育,支持科学研究。角色责任是学科馆员这一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它是以角色能力为前提的,角色责任和工作职责不同,角色职责是学科馆员天生所具有的,它体现学科馆员的使命,工作职责则是后来设计的,它反映了学科馆员的具体任务。学科馆员角色的不可替代性说明学科馆员角色的学科性和情报性缺一不可。 2.4 学科馆员角色的中立性和主动性 有学者认为图书馆的服务应该持中立性的原则,即图书馆员无权代替读者对所提供信息的价值做先入为主式的判断。也就是说,在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上,图书馆员并不比读者具有“专业”优势,图书馆员不应该对所提供信息的价值做出好与坏、有用或没用之判断,而应该把判断及选择的权利交给读者自己。这个观点似乎与本文研究的学科馆员的个性化主动服务相矛盾。但这恰恰和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有直接的关系,学科馆员作为学科信息使者,作为学科信息专家,虽然具有角色的中立性,但是他同时又融入了学科团队,成为科研伙伴,具有双重角色。把经由学科信息专家组织、筛选出来的学科信息资源主动推介给学科用户、科研伙伴自然很受欢迎。 3 学科馆员角色的定位思考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可分为三个层次:学科信息联络员、学科咨询馆员和学科情报教育专家。 3.1 学科信息联络员 学科信息联络员是学科馆员角色最基础的定位,也是学科馆员发展的低级阶段。这一角色主要承担对口学科单位的学科联络工作,其使命是开辟图书馆和院系交流渠道并建立起协作关系,了解学科用户需求,建立用户档案,宣传图书馆的服务与资源,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和服务的提升。学科信息联络员是图书馆的信息使者,核心能力是基于学科背景的沟通能力,也即公共关系能力。基于学科背景的沟通交流不同于一般性的沟通联络。学科背景可以让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有共同的专业语言,能让学科馆员更清晰的明白学科用户的需求所指,帮助学科馆员迅速融入学科团体开展工作。 学科馆员自1998年清华大学从国外引进还不到10年时间,虽然学科馆员制度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但这一先进的服务模式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限于人力资源的困扰,目前还在观望和等待,期待条件的进一步成熟。笔者认为,学科馆员服务的开展可以从学科信息联络员做起,通过学科信息联络员的努力工作和院系学科用户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互动协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将对图书馆进一步开展学科化服务(学科资源建设、学科咨询服务、学科研究支持)至关重要。 3.2 学科咨询馆员 学科咨询馆员是学科信息联络员角色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学科馆员发展的中级阶段。学科咨询馆员和学科信息联络员所不同的要求是具备更加专深的学科背景知识,能够在线或现场解答学科用户的咨询,帮助解决其学习研究中资源利用方面的疑难问题,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信息咨询。学科咨询馆员的核心能力是信息能力和咨询能力。 从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情况看,我国较早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一些高校图书馆目前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图书馆,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就明确提出学科咨询馆员制度和学科咨询馆员的岗位名称,并明确规定学科咨询馆员的职责为:及时介绍与学科相关的试用数字资源,搜集对图书馆预(已)订购资源的使用情况并反馈给图书馆相关部门;为院系开展用户教育,针对学科用户做数字资源及图书馆服务的培训讲座;为各院系提供重点学科网上资源导航服务,并定期更新;向院系介绍图书馆的相关服务等。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于2006年在总馆成立了学科咨询服务部,设立学科馆员岗位,并公开向社会招聘。虽然,国家科学图书馆从一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起点就比较高,但由于该馆此项工作开展时间不长,从目前学科馆员服务的内容来看,笔者倾向于将其定位为学科咨询馆员。 3.3 学科情报教育专家 学科情报教育专家是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理想的角色定位,也是学科馆员角色实现的最终目标,其核心能力是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对于高校而言,图书馆事实上就是一个教学研究环境,图书馆员就是教育者,从事参考咨询、分类、编目、资源建设、书目指导工作等和课堂上教学一样,都是帮助学生获得各自领域所必需的信息和知识。作为学科情报教育专家首先应该是学科情报专家(或称学科信息专家),一般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学科专长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动向和研究任务,编辑学科动态与研究指南,开展学科导航,帮助用户构筑和优化学科信息空间。同时,作为学科情报教育专家,参与专业课程设计、学科发展规划,进行学科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的设计与实施。澳大利亚有学者认为,应将图书馆放在知识更新更加快速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审视,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学科馆员应该变成这个学习场所的一个指导者。学科馆员应该具有与教师相同的专业知识,现代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而不是“教”,要发展一种学习的文化。新西兰奥克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图书馆培训部主任王晓力女士也认为教师馆员(Teacher-Librarian)提供的服务包括教师服务(Faculty service)和学习服务(Learning service),学科馆员当然也含括其中。另外,MCMaster大学图书馆也提出寻找具有创新和革新能力、经验丰富的教育与学习图书馆员(Teaching and Learning Librarian)来领导信息素养计划和动态指导图书馆工作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发展距离这个阶段还有较大的差距,国外一些大学图书馆,如美国奥利根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技术学院(University of Virginia Tech)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项目就特别强调学科馆员的教育职能,在其用户教育与培训中,要求学科馆员同教师合作完成特定任务、开展满足学习需求的课堂教育、开设图书馆的学分课程、对教师提供支持并整合信息素养于课程之中、开展课堂延伸服务(与学科馆员的小组讨论)等。 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谢拉曾经说过:早期的图书馆员都是学者。学科馆员的学科情报教育专家定位是对这一名言的回归。这一定位有助于淡化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教辅部门而同院系学科团体割裂的现象,也有利于同院系建立一种平等的协作关系,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员的形象和图书馆的地位。 图书馆学论文:论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探索 论文摘要:介绍了学科馆员的定义和发展历史,论述了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然性,分析了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素质要求及运作形式和当前做好学科馆员的关键因素。 论文关键词:学科馆员 服务 用户需求 学科馆员制度起源于国外。1981年.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出这一服务.称之为“跟踪服务”。随后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也推出了“网络馆员免费导读”服务,这是图书馆提高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的一种重大举措和全新理念。国内清华大学图书馆在1998年才率先推出学科馆员制度,随后国内的l4所重点大学也开始设立学科馆员岗位。由于中国国情不同于国外,而且起步比国外晚了近20年等客观原因的存在,国内学科馆员的实施基本上还是处于探索阶段。随着高校图书馆工作深层次发展的需求以及以满足用户为中心的宗旨等客观条件的推动,高校建立符合自身条件的学科馆员制度已成为时代的迫切号召。 1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和科研的重大职责。教师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动态。获取有关新资料、新知识,充实教学、不断深化教学质量。教研人员在教学的同时也承担着大量的国家、省部级以及地方的重点科研项目。迫切需要图书馆为他们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无论在科研立项阶段,实施阶段.还是在鉴定阶段.都特别需要和科研课题有关的文献信息。他们要求图书馆为其提供科研需要的全面系统而又专深具体的文献信息资料。因此,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在为本校教学科研提供全面的参考咨询服务的同时,重点为本校主体班次课题组研究式教学提供和推荐相关文献,为学校重大科研课题提供专题跟踪服务。随着需求的进一步加深,传统方式建立起来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在深度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上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为了适应学校教学科研的改革需要,主动式的、创新的学科馆员制度是一种服务模式,是中国地质大学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 2学科馆员的基本职责和任务 学科馆员主要有三大基本职责和任务:文献资源建设与学科资源开发、信息咨询服务与学科培训指导、信息素质教育。 2.1参与图书馆的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与开发工作 (1)学科馆员应随时了解自己所属学科的课程 设置、教材、教参的情况以及学科发展方向、规划、教学科研现状和发展趋势,准确掌握本学科专业发展动态、学科所在院系研究人员情况、图书馆本学科专业文献资源现状。然后在准确把握信息的前提下,撰写本学科文献资源发展规划,提出学科文献资源配置方案,与采访工作人员一起共同制订所属学科专业的文献配置,对学科的文献采购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使资源能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2)通过与院系建立稳定的交流渠道。及时了解院系的信息需求,联系和组织院系教师、科研人员圈选文献,参与推荐、选订学科的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积极与采访人员沟通文献资源建设信息,建立本学科教师选书数据库。与院系学科骨干教师建立稳定的联系,向采访部门提供教师个性化文献需求信息。 (3)参加本学科资源导航库建设工作。学科馆员不仅要负责本学科领域网上资源的收集、整理,丰富图书馆的内涵,而且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中本学科信息资源进行搜集、筛选、整理和加工,用链接的方式在自已的主页上建立目录式的学科资源数据库,使用户能方便地利用馆藏学科以外的最新信息。 (4)参与编写、更新相关学科的读者参考资料,包括利用图书馆的主题指南和新资源使用指南等。 总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与学科资源开发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这就对学科馆员的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学科馆员也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来适合时展的需要。 2.2提供信息参考咨询服务与学科培训指导 (1)馆藏资源和服务介绍。包括馆藏分布、书目信息、借阅服务、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可以使研究人员规范充分地利用馆藏资源。并让读者知道通过文献传递途径可以快速获取罔书馆没有的资源。 (2)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编制学科索引、制作学科资源指南、评价新的学科文献资源、建立重点学科资源导航系统,使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所需专业文献入口的快速链接点,也就是让研究人员能全面系统地锁定要查找的资源类别,这样也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3)提供个性化服务。院系教师、研究生、本专科生提供科研课题检索,为教师科研课题申报提供查新服务以及定题跟踪服务,为所在学科院系的教师提供网上在线咨询服务,定期在网上推送和新文献信息,对院系教师、研究生举办不定期的专题培训。 2.3为学生提供信息素质教育 (1)担任新生入学教育指导,使学生能快速了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2)学科馆员参与用户信息素质教育工作,面向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针对学科专业课程安排一定的课时,列举专业性强的实例现场演示增强课程的直观度和深刻度。 (3)为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使他们能在紧张的时间和氛围下准确及时地获取自己最需要的文献。 (4)参与制作各种信息素质教育材料和教程编写,把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检索经验或是对信息素质教育的独特见解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具有自己学校专业特色的信息素质教育教程。 此外,学科馆员还应开展针对本学科专家或课题组的专门信息服务.为他们建立专门的“系统”界面,提供动态的新书通报、定题选报、专业相关的最新文献。开发信息服务系统的个人化处理功能,用户也可以将自己的需求或是检索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系统界面中,使学科馆员与学科带头人有一个互动的平台,使问题得到最及时的解决。这样一种深层次的服务能满足用户更个性化的需求。 3开展学科馆员工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1在研究和判断用户需求上投入的精力不足 不同院系、不同层次的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和特点均不同,对信息数量、质量的需要也不会相同,因此,用户对信息需求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和复杂的。我们应该根据需求来提供服务.否则就容易导致我们提供深层次服务用户不领情,或是对于深层次需求的用户又没有做到位的尴尬局面。 我们首先对用户进行一个正确的分类。分为一般需求的用户和深层次需求的用户。参考咨询部应该根据读者需求不一的情况来合理地设置多样化和分层次的服务。比如,可以让一般的参考咨询人员针对一般需求的读者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如何借阅查找文献提供帮助,这种服务通常是一次性的或是不需要跟踪的而对于深层次需求的州户我们首先要对这些用户建立个人档案,对他们的一些个人基本情况和学术情况及目前重点研究的方向记录在册这些深层次需求的用户通常包括那些重点学科的教师、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及学科带头人。只有定位户服务层次做到位了,真正清楚了解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才能做到以需求引导服务,真正达到“供”与“求”的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3.2学科馆员人数不足,无法按系设置学科馆员 专业背景是做好学科馆员服务的有利条件。随着学科越分越细,以图书馆的人力不可能为每一个专业方向设置对口馆员,这就要求学科馆员的专业知识要达到一定的广度.而且要随着学科细分和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切记学科馆员只要能在学科深度上提供相匹配的信息服务就行了.不可能像研究人员一样达到学科的深度,我们学科馆员是通过优质的信息服务体现自身价值的。所以,我们学到什么程度,怎么样去更新自己的知识这都是要靠自己的领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平衡。 我们应按大学科或按系别设置学科馆员。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先保证学校优势学科学科馆员的配置。为了更好地把学科馆员工作做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院系里推选一名热心图书馆事业,又全面了解本院系研究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教师作为“纽带”,负责向图书馆提供本院系的研究动态及信息需求.并配合学科馆员开展有关工作。比如为学科馆员提供院系学科建设和科研情况:征求院系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情况;征求院系师生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使用培训需求情况;协助学科馆员解答文献信息咨询;提供本学科文献订购渠道及征订意见;对双方意见和建议进行交流。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科馆员与院系的交流和互动.为今后学科馆员开展工作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科馆员的工作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3参考咨询服务方式被动 我馆参考咨询服务主要是依据图书馆现有的文献资源,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的检索咨询服务。读者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并没有主动积极地推出自己的特色服务。 首先,我们可以针对我校的学科特色来打开自己特色服务的局面,重点选择几个院系来开展自己的工作。可以先选择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工程学院、地球物理与空问信息学院、环境学院这五个院系来做为试点院系。根据现有的参考咨询部人力资源情况,选择符合条件的学科联系员负责这五个院系的工作。学科联系员的工作重点是及时了解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信息需求,根据这种需求调整文献资源的配置。其次,学科联系员负责馆藏资源的宣传与培训工作,使馆藏资源更新能及时通知到各院系老师和学生,让他们能充分利用更新的资源,培训老师和学生来使用他们专业可川的数据库。最后,学科联系员定期向各部门征集教学参考书目,院系教师、学员科研成果,整理后形成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学科馆员可以根据学科特色把资源进行集中,使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很醒目地利用现有的馆藏资源。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院系对信息需求提供的意见来丰富和充实我们的馆藏,使馆藏资源更加科学和合理。 3.4馆藏资源总体结构不尽合理 一方面.图书馆在有限的购书经费前提下,馆藏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馆藏的学科资源比例也不合理。有的学科资源相对满足,而有些学科的资源很贫乏。在这种馆藏资源前提下,要全面地开展深度服务缺乏资源基础。 首先,可以通过学校争取更多的经费来充实我们的馆藏资源。使学科资源不仅数量上得到充实,而且资源的结构也更加合理,为全面开展深度服务提供客观的资源基础。其次,我们可以根据现有资源的情况.选择馆藏资源相对丰富的学科有针对性地开展此学科的深层服务。比如可以选择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学相关学科来打开自己的深度服务局面。这样,也可以为将来全面系统开展深层次服务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使局部带动整体来逐步完成全面深层服务的任务。再次,我们可以通过学校开展的文献传递服务来补充深层服务遇到的各种问题,反过来文献传递系统也能更好地促进我们深层服务工作。 4我馆学科馆员的建设途径 从我馆的实际情况,特别从人力资源情况出发,实现查新人员与学科馆员的统一是实现我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最好途径。首先,从参考咨询部查新员客观条件出发。因为查新人员本来就具备学科馆员作为图书馆专业化服务的主导力量,是我校图书馆综合服务水平的体现。其次,从查新工作本身的客观条件说,我校图书馆已开展了14年的查新工作,从具备人才的条件、工作人员的职责素养、查新工作的服务流程、及查新工作人员对文献检索的能力等方面看,专职查新人员兼任学科馆员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说是很可行的。再次,从人力资源本身实际情况出发,由于学科馆员比查新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要在短期内建立一支水平较高的学科馆员队伍,有很大的困难。如果能从查新人员本来具备的这种服务层面上来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学科馆员应具备的素质,就很容易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学科馆员的队伍建设中。 总之,学科馆员制度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对提升图书馆的地位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因为在国内实践的时问短,因此在我馆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除了需要学校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外,还需要全体馆员大力发扬自身的才能和合作精神。同时。我们还需要借鉴国内学科馆员做得好的学校的经验,使我馆的学科馆员工作做得更好,为我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图书馆学论文: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素质培养 论文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素质培养 论文摘要:阐述了学科馆员的内涵和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指出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应着力培养业务知识、专业信息提炼能力、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等。 进入2l世纪,大学网书馆面临着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学科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广泛应朋,文献信息数量剧增,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更加专业化、个性化。图书馆原有的服务模式已明显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其服务工作重心开始从一次文献服务向学科专业化的文献信息服务转移。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大学图书馆员也必须不断提高与完善自我。为适应这一变化,学科馆员应运而生。 1学科馆员的内涵及产生 “学科馆员”(SubjectLibrarian),又称“联络馆员”(LiaisonLibrarian)、学科参考馆员或学科咨询馆员(SubjectReferenceLibrarian),是指图书馆根据某一学科专业的需要而指定的信息服务人员,这些人员能够与对口单位建立联系,在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提供信息服务。2O世纪7O年代中后期,学科馆员最早出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级大学图书馆。我国的清华大学也于1998年率先引入学科馆员开展信息服务,随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图书馆也相继推行了此类服务。从HJ户的角度来看,学科馆员是一个由图书馆派来的上门服务使者,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被其送至用户手中;良好的学科背景和信誉,使其能有效地为相关学科的用户提供相关文献信息。而从图书馆的角度看,学科馆员则是一个与用户密切联系的情报员通过其收集的各种用户情报,图书馆能更好地了解刚户需求,从而提供最佳的文献资源保障服务。此,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出现受到广大用户欢迎并取得很大成效。 时代的车轮在前进,当今信息的主要载体——网络,其服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从WebI.0转向Web2.0。即网络刚户从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这给图书馆界带来了很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于是,2005年9月,西方图书馆网络媒体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图书馆2.0(Library2.0)t。图书馆2.0是Web2.0的技术或服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学科馆员在此背景下应及时调整思路,改进自己的服务方式,从而更好地满足朋户需求。 2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 从学科馆员诞生之日起,其工作职责就一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需求的增加、文献载体的多样化、服务手段的更新而不断发展变化。笔者认为.其丁作职责主要涉及学科资源建设、多层次信息服务、户教育等方面,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学科资源的引进与推介 作为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信息管理者,学科馆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负责制订或参与制订相关学科馆藏资源(包括各种载体的文献)发展计划。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是要做好信息需求的调研工作,要与对口院系保持经常联系,征求他们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期刊、光盘、电子资源等)和服务工作的意见及要求;要参加对口院系组织的有关学术活动(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科研成果展览等),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学术进展。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以信息需求指导资源建设,才能科学地评价和选择相关学科纸质文献(图书、期刊、工具书)及电子资源,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川户真正需要的地方。与此同时,学科馆员还应及时向对口院系师生通报这些文献,可以通过在图书馆的主页上建立相关学科的资源导航,或者把这些文献整理分类以宣传手册等方式将这些文献信息推介给所需川户。在这一过程巾,学科馆员充当着图书馆和信息使用者的连通器。 2.2咨询服务的多渠道探索学科馆员除担当传统咨询服务中图书馆员的职责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承担起网络咨询服务的职责。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通过建立自己的学科专业博客,负责组织与协调虚拟交流活动以及合作式信息挖掘与推荐,负责在线咨询服务以及专家等,更好地实现对网络用户的在线咨询服务,提供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从而做到全方位、多渠道为用户服务。 2.3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 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是文献信息的高层次服务。学科馆员在开展此类工作时,应着重跟踪对口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对热点问题及代表论著、新观点等进行搜集并分析研究,做出知识性的评价,编制二、三次文献,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参考;应全面搜集、鉴别和整理相关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主体聚类、分析、评价、过滤,并用链接的方式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目录式学科资源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学科性专业信息资源导航。 2.4用户教育的全方位开展 学科馆员组织的各种用户教育活动,不仅要介绍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还要介绍对口学科的其他文献收藏机构的资源和相关网络信息资源。此外,对检索技能的训练和信息素养的教育等相关问题的介绍也是全方位开展用户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帮助用户了解与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相关的法律、经济知识,使他们能够合理合法地索取所需信息。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使川户不但了解掌握各种资源的使用方法,更要使用户能够对其获得的信息进行鉴别与评价,并将有用的信息融人其已有的知识。通过用户教育,使广大用户的学习与研究更进一步产生新的知识。 2.5教学及科研活动的广泛参与 作为学科馆员,可以和相关学科的任课教师合作,为本科生拟定教学参考书,为研究生拟定教学参考文献,可以为学生写作业、写论文提供文献信息方面的学术指导。在科研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要协助对口院系教师,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对重点科研项目提供全程跟踪式定题检索服务,要积极参加对口院系组织的有关学术活动,掌握相关学科的巾长期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新增学科点及博十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以及每年度科研项目立项情况。学科馆员要真正融入科研活动中,从而获取科研成果形成过程巾的相关信息以及科研成果后的演变信息,实现对信息的深层次揭示与管理。 3学科馆员的素质培养 针对承担的工作职责,学科馆员应具备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而这些素质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需要学科馆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应着力培养专业技能(业务知识和々业信息提炼能力)、基础素质(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3.1全面提高学科馆员的综合业务知识 学科馆员是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的桥梁,通过主动而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提供信息来为凑者服务。学科馆员的这一主要特点决定了其业务知识必须过硬,它是开展好信息服务的根本前提。一个好的学科馆员,要熟悉图书馆提供的各类信息服务,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主要信息源,要熟悉相关学科数据库资源的检索方法与技巧,更要了解图书馆各部门的基本业务工作内容和流程。这些基本业务知识是学科馆员在工作中与对口院系师生进行沟通并为其提供专业、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应必备的基本素质。 3.2着力训练学科馆员的专业信息提炼能力 当今时代信息丰富,各种载体类型的文献数量剧增,网络信息资源的庞杂浩繁更是令人们烦恼。面对太多的信息,人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快速准确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人们更加希望专业信息服务人员帮助找到相关信息,并从相关信息中提炼有用信息。在专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帮助下,人们得以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自己关注的领域,进而开展更加深层次的科学研究。被服务人群的这一信息需求变化从某种程度上对信息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高层次信息服务的专业人员,学科馆员应在具备专业检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专业信息的筛选和提炼能力。这种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不是盲目的挑选。而是在挑选信息的基础上,对选出的相关信息进行组合与加工,使得科研人员能够直接利用这些信息产品,从而最终实现为特定用户提供高层次的专业化服务。 3.3逐步提升学科馆员的英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都来自于使用英语语言的发达国家,而计算机信息检索也已成为信息查询的主流。因此,英语与计算机已成为科研工作者不可缺少的两个工具。作为学科馆员,要跟踪对口学科信息,将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专业检索获取,并对其进行提炼加工,使之为科研工作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就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开展其他一切服务的前提。有人认为,英语和计算机相关等级考试是学科馆员必做的功课。笔者认为,这两项能力的培养不能以过关考试为终点,而应作为起点和契机,在此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摸索。 3.4努力培养学科馆员的开拓创新能力 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重大变革。作为高校图书馆,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唯有实行全方位的创新才能增强自身活力。学科馆员要积极适应图书馆的发展变化,自觉融人图书馆改革的实践中;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很好地与日常工作相结合;要在工作实践巾不断更新自己的丁作思路.改进工作内容和方法;要紧跟时代的脉搏,使自己始终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掌握最新科研成果和信息,使自己具备开展工作创新的信息基础。作为高校图书馆,要营造本单位的创新氛罔.积极鼓励学科馆员开展工作创新,并为学科馆员提供开展工作创新的机会和条件,使其不断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 3.5不断加强学科馆员与人交往的能力 在学科馆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与对口院系老师同学的交往是重要的工作环节。此,学科馆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展开相关工作。在积极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动态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本单位相关学科领域科研人员的科研课题内容,实现信息服务的主动推送;在对口院系老师同学提出信息需求后,应主动与信息需求者进行沟通交流,更好地了解其信息需求的侧重点和范围,并以较快的速度为其提供满意的信息;要开通多种信息服务渠道,如,到馆服务、博客或咨询台留言等,以便于信息需求者获得信息服务。另外,学科馆员在开展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性格和学科背景的人。这就要求学科馆员要耐心、要细心、要专心.妥善处理用户与自我的关系,妥善处理不同用户的关系,妥善处理各项工作的关系。 学科馆员是架起大学图书馆和全校师生的桥梁。要想让学科馆员真正发挥作Ⅲ,成为相关学科的文献信息专家,学科馆员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我,努力为教学科研提供一流的服务。 图书馆学论文:高等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管理创新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学科馆员组建制度的创新;学科馆员服务制度的创新;学科馆员的管理制度创新等,包括了层次结构创新、专职与兼职组合创新、学科馆员来源创新、服务对象的创新、服务方式的创新、服务模式的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多方考核与激励创新、管理组织形式创新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具有自身的特点,需要制度创新。在学科馆员组建制度方面,要有合理的层次结构、专职与兼职结构、引进与培训结构的创新;在服务制度方面,要有拓展服务对象。以网络服务为主与直接服务方式相结合,建立用户参与,共建共享服务模式的创新;在管理制度方面,要有建立以图书馆管理为主,与对口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双重管理体制,多方考核与激励制度,管理组织形式协调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制度是现代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也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客观要求。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至今,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已有10年的历史。在这10年中,在学科馆员选拔、要求、职责,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得到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和高校师生的认可。但问题不少,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地方高校的问题较为突出,影响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方面,与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图书馆比较,相对后滞,尚未普及,困难较多。主要的困难有:图书馆员的总体素质偏低,很难承担深层服务的任务,对口学科用户对其的信任度、满意度都不高,而且人数较少;评价制度不完善,学科馆员的业绩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工作忙于应付,流于形式;现代化的技术服务实施,信息资源都相对薄弱,硬件支持力度不足;管理、协调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等。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要创新就必须解放思想,从地方高校的实际出发,借鉴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建立有地方高校特色,适合自身特点的学科馆员制度,以促进地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学科馆员组建制度的创新 学科馆员的组建制度包括学科馆员的选拔,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层次结构,专职与兼职结构,来源结构等的规定。学科馆员是图书馆实施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的主体,是信息资源与对口专业用户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成败的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层次、结构合理、敬业高效的学科馆员队伍是创新服务的基石。根据地方高校的特点,在学科馆员组建制度方面应有以下创新举措: 1.1层次结构创新 最初,研究型大学建立学科馆员队伍,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服务于对口专业的教师、专家、学者、研究生。对学科馆员的学历与能力都有高要求,如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有的要求博士学历;要求有坚实的图书馆知识和熟练的服务技能;要求有深层的对口专业的知识背景等。总之,要求学科馆员成为学者型、专家型人才,能为对口专业用户提供深层的服务,进行知识重组。但是,地方高校图书馆这种高素质的人才较少,很难满足各门学科专业的需要;对口专业的需要又是多层次的,既有一般的低层次需求,又有高层次的需求,如果让学者型、专业型的学科馆员全面服务,必然任务过重。因此,根据对口专业用户的需求进行细分,可以打破单一的格局,建设信息宣传学科馆员、信息教育学科馆员、信息导航学科馆员和信息开发学科馆员4个层次结构。它们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馆员队伍。 信息宣传学科馆员,有大学本科学历即可。主要为对口专业用户宣传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共享的信息资源,宣传本馆信息服务实施,介绍专业新书和最新的论文,专业教学改革的动态等。 信息教育学科馆员,有大学本科学历即可。主要向对口专业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指导数据库查询,指导使用先进的现代服务器,开设有关讲座,编写电子信息资源使用指南等。 信息导航学科馆员,需要大学本科或硕士学历,不但要熟悉检索工作的操作,而且要有对口专业的知识功底。主要任务是介绍各种网络数据库,如清华同方、万方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开展科研查新及从课题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跟踪服务。 信息开发学科馆员,要求大学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副教授以上职称。主要任务是高层次服务,提供科研决策参考咨询;参与对口专用文献信息的选择和评价;参与制定馆藏的全方位发展计划;建立对口专业的专家信息系统等。 1.2专职与兼职组合创新 由于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较少,要负责全校各专业的文献信息服务有困难,可以创新组建模式,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形式,既可解决人员少的困难,又可开发、利用其他的人才资源。图书馆可以选拔一名专职的学科馆员,既可在现职的馆员中选拔,又可以在已退休的馆员中选拔。对口的院系所,可以选拔兼职的学科馆员,信息开发学科馆员可从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知名教授中选拔,其他的信息宣传、导航的学科馆员则可以从讲师、助教中选拔。院系所也有退休人员,符合条件的,也可以聘请为兼职学科馆员。 兼职的学科馆员的选拔要根据自愿的原则,提出任务要求,采取灵活的管理办法,并给予一定的报酬。 1.3学科馆员来源创新 研究性大学图书馆本身已经拥有丰富的高素质人才,但仍然需要引进人才少些。地方性高校图书馆在学科馆员来源短缺的情况下,更应该根据需求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有计划地引进高素质的、能够承担深层服务的人才,以壮大学科馆员的队伍,扩大学科馆员的来源。 引进人才又要与培训现有的本馆人才相结合,而且应把培训作为重点。学科馆员也需要继续教育。现代的学科知识更新快,学科知识不断地分化,又不断地重新组合,令人应接不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承担为学科信息服务的任务。学科馆员是特殊的知识载体,要按照专业化的要求为自己制定进修计划,不但要进行业务培训,而且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和脚踏实地敬业精神。学科馆员要在实践中学习,开展工作研究,图书馆领导也要为他们集中学习,外出进修提供条件。 2学科馆员服务制度的创新 2.1服务对象的创新 服务对象创新,从主要为对口专业的教师、研究生服务为主,转向包括本科生、专科生的全体服务。 最初,研究型大学学科馆员的服务对象较窄,主要为对口专业的教师、研究生提供高质量、前瞻性、有深度的服务,要求精、新、细、快基本上属于信息开发学科馆员承担的任务。但是,地方高校是以教学为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高校,其科研任务相对研究型大学来说,要少一些。地方高校的本科生较多,有的还有专科生,有的尚未设立硕士点。这些大学生的专业信息要求应该得到满足。因此,服务对象应该拓宽,除设立信息开发学科馆员,保证高层次的信息需求之外,还应兼顾本科生、专科生的需求,可以配备信息宣传、信息教育、信息导航方面的学科馆员面向大学生服务。 2.2服务方式的创新 以网络服务为主,与直接服务的方式相结合。直接服务是指面对面的服务,其优点是可以直接对话交 流、快捷、准确,反馈及时。但学科馆员数量少,不可能都采取直接服务的方式。因此,就必须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工具,进行网络服务。这样可以解决学科馆员少而服务对象多的矛盾。可以在本校的局域网上建立个人的网页、博客、电子邮箱、QQ聊天号,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平台。要公布个人的手机号,以便联系。 2.3服务模式的创新 建立用户参与的共建共享服务模式。即学科馆员为对口专业用户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动性。用户是受动者、接受者。这种单方面的服务模式,没有充分挖掘用户的信息资源,以充实服务内容。学科馆员毕竟人数少,而且时间、精力、学识、能力有限,面对众多的数据库,海量的网络信息,就显得力不从心。而用户众多,其本身就是信息资源的载体,接触的文献信息多。目前,专业论文分散在各种专著和期刊上,而用户会经常关心这些专业信息。用户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许多论文不一定公开发表,其信息资源也是很有价值的。因此,地方高校学科馆员偏少,发动对口专业用户参与信息资源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学科馆员可以建立馆员与用户互动的共建共享平台:①设立用户推荐专著、论文的网络平台,介绍最新的论文、论著及查找方法;②设立用户学术论坛,发表用户的读书心得以及学术观点;开展书评,对重要的文章进行评论,各抒己见;③组织网络辩论会,吸引用户参与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引起争鸣;④展示用户的学术成果;⑤公布专业论文索引,征求用户的意见,鼓励用户补充和完善。 3学科馆员的管理制度创新 3.1管理体制创新 建立以图书馆管理为主,与对口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学科馆员双重管理体制。最初,学科馆员由图书馆单独管理,在选拔、定职、评价、激励等均由图书馆负责,而评价时只征求对口专业的意见。这样,学科馆员只对图书馆负责,干好干坏对口专业无权管辖,出现服务与评价脱节,有的工作出现址皮、推诿的现象。鉴于以上情况,应对学科馆员的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图书馆可将一部分权力给对口专业,如评价权。学科馆员为对口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对口专业最熟悉和最了解他们,最有资格进行的评价。 图书馆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如学科馆员的选拔、任命、定职、监督、协调等;对口专业则进行业务管理,确定学科馆员服务的具体内容,质与量的规定以及业务考核、评价。如学科馆员与对口专业的联系制度,提供文献信息的数量,跟踪服务课题的数量,讲座的次数等,总之对业务要细化、量化。这种业务的细化、量化,交给对口专业做比较合理,可以克服图书馆单一管理的粗松的弊端。对口专业有业务管理权限,其工作就更加积极,主动,减少图书馆的工作负担,两全其美。 3.2多方考核与激励创新 加强学科馆员考核、激励制度的建设,激励是提高学科馆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潜在能力,做好对口服务的有效机制。如果学科馆员的工作努力、工作业绩得不到正确的评价和合理的报酬、激励,则会出现工作效率低下,身心疲倦的现象。 学科馆员有许多隐性知识,如个人专有的知识,特殊的操作技能,诀窍,一般不愿奉献出来,如果受到激励就能在活动中将隐性知识外化,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而激励又要以合理考核为前提,考核应有标准,对照要求,对学科馆员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应作全面的、合理的考核。然后再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报酬、激励。在激励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对学科馆员的考核应对以口专业用户为主,与自我总结,图书馆评估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业务考核与职业道德评价相结合。 ·区分信息宣传、信息教育,信息导航、信息开发四种学科馆员的不同激励标准。 ·学科馆员的报酬应列入图书馆的计划,保证落实到位。 ·可以评选优秀学科馆员,给予奖励。 ·在晋升职务,工作岗位调换,外出进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3.3管理组织形式创新 建立学科馆员管理的协调机制,地方性高校的学科馆员一般分散在图书馆的各个部门,没有集中成立“学科馆员部”进行管理。研究型大学因为人才多,可以采取集中管理的办法。地方性高校可以将信息开发学科馆员集中在参考咨询部,其他信息宣传、信息教育、信息导航学科馆员可以分散在采编、流通、电子阅览室等部门。这些学科管理员除要完成本部门的少量工作之外,还要从事学科馆员工作。这样就会出现学科馆员工作与本部门工作的矛盾,这些矛盾需要图书馆领导来协调。 图书馆与对口院系所的关系十分紧密,学科馆员与对口院系所也会存在一些矛盾,需要图书馆协调。协调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学科馆员与所属的图书馆部门要职责分明,这是协调的前提与基础;②图书馆领导应该是协调的主持人,具有权威性;③重大的问题可以召开协调会议,商量解决。 地方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很有必要,但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以需要定制度,以上提出的创新举措只是针对一般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来说的。每个具体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校情况的学科馆员制度。 图书馆学论文:图书馆学科馆员角色定位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角色定位 论文摘要对两代学科馆员的角色进行比较,分析学科馆员角色的特性,包括其角色的有限性、层次性、不可替代性、中立性及主动性等特点,进而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进行思考,认为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具有层次性,学科馆员角色的终极定位应该是学科情报教育专家。 1两代学科馆员角色的对比 依据学科馆员制度赖以依存的信息环境、角色职责、组织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将学科馆员制度分为两代,即基于传统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范式和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范式。也有学者将传统的第一代学科馆员称为学科馆员1.O(Subjectli-brarian1.0),而将具有新的角色的第二代学科馆员称为学科馆员2.0(subjectlibrarian2.0)。 从两代学科馆员承担的角色来看,第一代学科馆员所充当的角色是作为图书馆与用户的联络人、用户信息素质培训者、参考咨询馆员。这个角色在了解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信息素质、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信息环境、用户需求与行为的变化,学科馆员服务也在不断适应形势走向深入,伴随新的业务的拓展,逐渐承担起更多的新的角色。在保留和发展了第一代学科馆员角色职责的同时,还成为学科信息作者与者、信息资源管理者、知识管理者、研究人员、虚拟交流的组织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更是形象地将第二代学科馆员新的角色比喻为信息环境的“战略顾问”、排忧解难的“社区民警”、提供全方位呵护的“私人医生”、善于推广知识和技术的“农业推广教授”、精于运用市场营销策略的“市场营销专家”、长征路上播撒火种的“工农红军”、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图书馆馆长”。 比较可以看出,学科馆员的角色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和学科化服务的深化而不断在丰富,并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虽然,第二代学科馆员这种理想的、复合型的学科馆员角色对于彰显学科馆员岗位的重要性很有益处,但其角色的复杂性也带来了学科馆员岗位设计与管理上的困惑。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角色定位是学科馆员服务规划设计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学科馆员角色的特性 2.1学科馆员角色的有限性 学科馆员角色的有限性包括两个方面:①学科背景的有限性。相对于众多的学科门类,学科馆员的人数总是很有限的,和院系专业教师相比,学科馆员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是非常有限的。学科背景的有限性决定了学科馆员承担的角色应该是信息专家,而不是学科专家。②服务的协作性。学科馆员不是万能的,他不是图书馆骄傲的天使,是为用户服务的有效体系中的一环。在学科馆员服务系统中,学科馆员并不是孤立的,他需要图书馆其他馆员的协作与支持,如采访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在国外一些大学,如英国的UniversityofBristol还设有学科馆员助理(Assistant-subjectLibrarian)和院系联络员(FacultyLibrarian)、学院图书馆代表(AcademicLibraryRepresentatives)协助学科馆员开展工作。学科馆员服务的协作性说明尽管要求学科馆员是复合型人才,但是作为图书馆服务群体的一员,其角色要有一定的专指性。 2.2学科馆员角色的层次性 学科馆员角色的层次性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从国内外有关学科馆员的研究看,学科馆员的角色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低到高呈现出层次性,表现为学科馆员1.0-学科馆员2.0;②从国外学科馆员的名称可以看出其发展的层次性,学科馆员经历了从书目员(Bibli-ographers)发展到联络员(LiaisonLibrarian,AcademicLiaisonLibrarian,FacultyLibrarian),再到学科馆员(subjeetlibrarian)、学科专家(subjectspecialist),再到研究支持馆员(ResearchSupportLibrarian)、学术馆员(AcademicLibrarian)和教育(师)馆员(EducationLi-brarian,TeacherLibrarian)、学习顾问(LearningAdvisor)的历程;③从国内高校学科馆员服务的整体实践看,受各自馆情的制约,表现出学科馆员角色的层次性。学科馆员服务开展较早、较有影响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也只是充当学科联络人和学科咨询馆员的角色,而作为学科馆员职能较高层面的研究支持、科研伙伴、学科情报教育等角色则还无力承担。国内一流高校图书馆情况尚且如此,其他高校的开展情况更是可以想象,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仅仅是学科联络员的角色,甚至一些学校图书馆的针对性更强,如厦门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把学科馆员的工作岗位进一步细分为“学科采访馆员”或直接定位为“学科采访馆员”。学科馆员角色的层次性反映出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应该考虑馆情实际,但要体现学科馆员角色的先进性和发展性。 2.3学科馆员角色的不可替代性 不可替代性是学科馆员角色定位的根本特征,是学科馆员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图书馆员的地方。学科馆员角色的不可替代性包括学科馆员角色能力和角色责任两个方面。角色能力是作为学科馆员角色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是学科馆员所独特拥有的,角色能力如果不强,就会造成角色定位的模糊。学科馆员是具有学科专业背景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技能的两栖人才,其核心能力是利用自身的学科背景优势敏锐地去发掘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去识别、组织和筛选学科信息资源,开展学科情报教育,支持科学研究。角色责任是学科馆员这一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它是以角色能力为前提的,角色责任和工作职责不同,角色职责是学科馆员天生所具有的,它体现学科馆员的使命,工作职责则是后来设计的,它反映了学科馆员的具体任务。学科馆员角色的不可替代性说明学科馆员角色的学科性和情报性缺一不可。 2.4学科馆员角色的中立性和主动性 有学者认为图书馆的服务应该持中立性的原则,即图书馆员无权代替读者对所提供信息的价值做先入为主式的判断。也就是说,在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上,图书馆员并不比读者具有“专业”优势,图书馆员不应该对所提供信息的价值做出好与坏、有用或没用之判断,而应该把判断及选择的权利交给读者自己。这个观点似乎与本文研究的学科馆员的个性化主动服务相矛盾。但这恰恰和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有直接的关系,学科馆员作为学科信息使者,作为学科信息专家,虽然具有角色的中立性,但是他同时又融入了学科团队,成为科研伙伴,具有双重角色。把经由学科信息专家组织、筛选出来的学科信息资源主动推介给学科用户、科研伙伴自然很受欢迎。 3学科馆员角色的定位思考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可分为三个层次:学科信息联络员、学科咨询馆员和学科情报教育专家。 3.1学科信息联络员 学科信息联络员是学科馆员角色最基础的定位,也是学科馆员发展的低级阶段。这一角色主要承担对口学科单位的学科联络工作,其使命是开辟图书馆和院系交流渠道并建立起协作关系,了解学科用户需求,建立用户档案,宣传图书馆的服务与资源,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和服务的提升。学科信息联络员是图书馆的信息使者,核心能力是基于学科背景的沟通能力,也即公共关系能力。基于学科背景的沟通交流不同于一般性的沟通联络。学科背景可以让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有共同的专业语言,能让学科馆员更清晰的明白学科用户的需求所指,帮助学科馆员迅速融入学科团体开展工作。 学科馆员自1998年清华大学从国外引进还不到10年时间,虽然学科馆员制度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但这一先进的服务模式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限于人力资源的困扰,目前还在观望和等待,期待条件的进一步成熟。笔者认为,学科馆员服务的开展可以从学科信息联络员做起,通过学科信息联络员的努力工作和院系学科用户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互动协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将对图书馆进一步开展学科化服务(学科资源建设、学科咨询服务、学科研究支持)至关重要。 3.2学科咨询馆员 学科咨询馆员是学科信息联络员角色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学科馆员发展的中级阶段。学科咨询馆员和学科信息联络员所不同的要求是具备更加专深的学科背景知识,能够在线或现场解答学科用户的咨询,帮助解决其学习研究中资源利用方面的疑难问题,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信息咨询。学科咨询馆员的核心能力是信息能力和咨询能力。 从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情况看,我国较早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一些高校图书馆目前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图书馆,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就明确提出学科咨询馆员制度和学科咨询馆员的岗位名称,并明确规定学科咨询馆员的职责为:及时介绍与学科相关的试用数字资源,搜集对图书馆预(已)订购资源的使用情况并反馈给图书馆相关部门;为院系开展用户教育,针对学科用户做数字资源及图书馆服务的培训讲座;为各院系提供重点学科网上资源导航服务,并定期更新;向院系介绍图书馆的相关服务等。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于2006年在总馆成立了学科咨询服务部,设立学科馆员岗位,并公开向社会招聘。虽然,国家科学图书馆从一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起点就比较高,但由于该馆此项工作开展时间不长,从目前学科馆员服务的内容来看,笔者倾向于将其定位为学科咨询馆员。 3.3学科情报教育专家 学科情报教育专家是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理想的角色定位,也是学科馆员角色实现的最终目标,其核心能力是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对于高校而言,图书馆事实上就是一个教学研究环境,图书馆员就是教育者,从事参考咨询、分类、编目、资源建设、书目指导工作等和课堂上教学一样,都是帮助学生获得各自领域所必需的信息和知识。作为学科情报教育专家首先应该是学科情报专家(或称学科信息专家),一般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学科专长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动向和研究任务,编辑学科动态与研究指南,开展学科导航,帮助用户构筑和优化学科信息空间。同时,作为学科情报教育专家,参与专业课程设计、学科发展规划,进行学科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的设计与实施。澳大利亚有学者认为,应将图书馆放在知识更新更加快速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审视,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学科馆员应该变成这个学习场所的一个指导者。学科馆员应该具有与教师相同的专业知识,现代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而不是“教”,要发展一种学习的文化。新西兰奥克兰大学(theUniversityofAuckland)图书馆培训部主任王晓力女士也认为教师馆员(Teacher-Librarian)提供的服务包括教师服务(Facultyservice)和学习服务(Learningservice),学科馆员当然也含括其中。另外,MCMaster大学图书馆也提出寻找具有创新和革新能力、经验丰富的教育与学习图书馆员(TeachingandLearningLibrarian)来领导信息素养计划和动态指导图书馆工作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发展距离这个阶段还有较大的差距,国外一些大学图书馆,如美国奥利根大学(UniversityofOregon)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技术学院(UniversityofVirginiaTech)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项目就特别强调学科馆员的教育职能,在其用户教育与培训中,要求学科馆员同教师合作完成特定任务、开展满足学习需求的课堂教育、开设图书馆的学分课程、对教师提供支持并整合信息素养于课程之中、开展课堂延伸服务(与学科馆员的小组讨论)等。 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谢拉曾经说过:早期的图书馆员都是学者。学科馆员的学科情报教育专家定位是对这一名言的回归。这一定位有助于淡化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教辅部门而同院系学科团体割裂的现象,也有利于同院系建立一种平等的协作关系,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员的形象和图书馆的地位。 图书馆学论文: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 摘要:本文论述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实施方法、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学科馆员;高校图书馆;网络 在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加强服务职能、转变服务观念、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实行学科馆员制度便是一项新举措。 1学科馆员与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选派的具有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熟悉馆藏情况和信息资源利用手段、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信息素养、能为读者提供深层次服务的专业人员。学科馆员应当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掌握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和技术,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和外语水平,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交往能力。 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根据读者的需要,结合图书馆的职能。以学科专业为服务对象而开展的主动的、有针对性的高水平服务措施。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下读者需求的新变化,不断提高馆藏质量、服务水平和文献资源利用率,使图书馆的服务更主动、更直接、更积极,让读者获得更满意的服务。 2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1)信息时代需要学科馆员的网络导航。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加深,读者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网络已成为读者获取、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这样不仅使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分布面广、出版分散,而且也使网络资源迅速增长、内容包罗万象、良莠共存、更新频繁,这就给读者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带来了很大困难,受到了很多限制。而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向系统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要求图书馆多角度、全方位地为读者提供价值高、内容新、专业性强的网络信息服务。 (2)新形势要求图书馆提升服务水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不仅是培养各种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基地,也是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生力军。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拥有一支具有某一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有信息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掌握馆藏文献信息和网络检索技术,具有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专业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就能够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深化服务内容,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做的更好,使宝贵的文献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图书馆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3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方法 (1)图书馆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选派具有专业知识、熟悉馆藏的业务人员为有关院系的学科馆员。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使学科馆员制度顺利实行,图书馆应制订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规则。内容包括发展目标、人员组成、工作职责、馆员素质要求、管理机制等项内容。 (2)通过召开座谈会、广告宣传(馆报、馆刊、宣传栏等)、走访约谈、图书馆网页等方式公布学科馆员名单、工作职责、联系方式(包括电话号、电子信箱、QQ号等),尽快让院系的师生熟悉学科馆员,了解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及服务方式。 (3)学科馆员应当主动与所负责的院系建立联系,了解师生的阅读倾向和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应聘请每个院系的校图工委委员和资料员成为图书馆的联络员,协助学科馆员开展工作,保证图书馆与院系的联系畅通。学科馆员要为对口院系的学科带头人、知名教师、重点学科和科研课题建立资料档案。熟悉他们的学科专业情况,了解教学计划、科研进程等,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密集、效益显着的专业化、个性化网络信息服务。 (4)建立学科馆员的管理机制,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发展目标,定期对学科馆员的工作成效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对工作完成的好、业绩突出者给予鼓励和奖励,对较差者要找出不足,限期达标或培训提高。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入竞争机制,择优聘用学科馆员,使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平稳、持续的开展下去。 4学科馆员的职责 (1)经常走访、打电话与对口院系联系。了解该院系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情况以及师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情况。熟悉有关学科专业的科技水平、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为学院科研立项、成果评价、课题研究提供查新、、专题检索及全程跟踪服务。 (2)定期向学院提供搜集、筛选、整理的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图书馆新引进的文献资源。并在图书馆主页上按学科大类建立网络信息导航。负责试用、评价、推荐与学院学科专业相关的数据库、专业网站及其它电子资源,为师生方便快捷的利用这些资源提供帮助。 (3)积极开展读者教育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办讲座、培训指导、开设文献检索课、印发读者服务指南手册等。例如为新生讲授怎样利用图书馆的讲座,使学生能够了解图书馆及图书馆的资源。学会利用这些资源;为高年级的学生及研究生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使其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术;为教师介绍特种文献的检索和利用,特别是外国的特种文献,如专利、标准、科技报告等等。 (4)学科馆员要及时了解师生的阅读需要和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并反馈给图书馆的相关部门,以加强图书馆的管理,改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方式与方法。在购进图书、订购报刊、购买数据库及其它电子产品时,征求他们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建议,供采购时参考,以保证重点学科专业文献的收藏率。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质量。 (5)通过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网上咨询站点,搭建学科馆员网上在线咨询服务平台,直接接受师生的网上咨询,解答读者遇到的问题,或以电子邮件、QQ聊天、BBS论坛等方式解答师生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和交流有关的议题,为师生传送获取的最新信息。 5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方向 学科馆员制度是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为适应读者需求多样性的新变化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服务措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受人员素质、校情馆情、经费等多种条件制约。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开展经历了起步、探索、总结提高和发展几个阶段,即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逐步推行。 (1)初级阶段。由于学科馆员刚刚从事这项工作,要有一个了解和探索的过程。要了解院系师生的专业和学科,也要熟悉有关的馆藏文献和网上资源,并向师生宣传和推荐。根据师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资源利用的培训和指导。使他们获取文献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 (2)提高阶段。随着师生信息意识的增强,学科馆员的工作也将向深入展开。学科馆员要参与到重点课程、重点学科和科研课题中去,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的进展和动态。为他们提供定人、定题、定向的跟踪服务和代查、代借、代译、代复制的全程服务。 (3)发展阶段。学科馆员经过学习和学术服务活动的锻炼,将成为学科型或学者型馆员。他们经过对文献资源的深层次开发研究和对文献资源的整合,将为院系提供高层次的服务,为学科建设和重大事件出谋划策或提出参考建议,对新形势、新观点、新动态进行评介。例如撰写研究报告、专题述评、形势分析、动态综述等三次文献。 总之,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不仅可以深化读者服务工作,同时也可以提升图书馆的地位。树立图书馆良好的形象。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图书馆学论文: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面临的困境 高校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在于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信息时代为中医药院校师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中医药学科具有的特殊性要求图书馆必须实现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的转变,从而满足信息时代和中医药院校发展的要求。 1开展学科服务的必要性 教学、科研是高校工作的重头戏,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也是高校图书馆存在的价值。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下,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学科服务正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而推出的服务创新模式,其在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中的推行更为必要。 1.1可满足中医药学科具有的特殊性要求 学科服务是以学科为基础,以学科馆员为核心,针对用户的专业需求,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介于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之间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是图书馆创新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具体体现。在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对象中,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文献检索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相对薄弱,而他们对文献资源和知识信息的需求量又很大。这一矛盾促使图书馆需要具备个性化、深层次、专业化的学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信息需求,为学科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资源支撑。 1.2中医药古籍资源开发的需要 中医药院校学科的主要特点是近“古代”而远“现代”。目前,一些古籍资源和特殊专业的信息资源建设还无法完全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传统中医药资源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的数据化模式还未完善,对一些古籍抄本、精刻本、拓本和孤本的数据化、电子化管理的探索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古籍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学科服务的支持,需要在学科馆员与对口专业的结合中探索,从而实现古籍资源现代化。 2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面临的困境 随着学科服务在各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发展,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水平也随之提高。但由于中医药院校具有的特殊性,导致其学科服务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因此,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2.1开展学科服务缺乏长远规划 学科服务的总体发展规划是实现学科服务规范化、科学化的前提条件,是图书馆长期发展、官员队伍建设和资源配置中的纲领性文件。但目前,由于一些中医药院校的图书馆缺乏对学科服务的认识,在制订图书馆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方案和馆员队伍建设计划时,只将学科服务建设作为短期安排,并未纳入图书馆的长远发展规划中,导致学科服务沦为一般工作,缺乏创新的动力,不利于构建适合本馆实际情况的学科服务模式,最终导致学科服务的开展失去了可靠保障。 2.2学科服务发展中存在障碍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部门间的界限十分明显,但横向联系比较薄弱,导致图书馆各部门间的沟通相对较少,资源配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整体服务空间封闭,这不利于学科服务的发展;中医药院校的学科具有近“古代”而远“现代”的特点,使之与图书馆专业的相容性较低,导致学科馆员的设置难度较大,这也是中医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最大障碍;虽然近年来一些中医院校图书馆采用了两种或多种学科服务方式,但很多图书馆却缺乏对学科服务的整体设计,将其分散在了本馆网站的不同区域中,导致在程序设计方面非常烦琐,需要多层链接才能进入服务页面,这不仅无法满足读者在使用方面简单、易操作的要求,而且易遗漏服务内容。 3加强中医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措施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面临的困境启示我们,要搞好学科服务,就要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构建学科服务平台,从而提高学科服务的水平。 3.1制订学科服务发展规划 应制订长远的学科服务发展规划,实现学科服务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这是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基础。发展规划一定要立足于中医药院校的长远发展,并紧密结合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的特点和学科服务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对口院系学科建设和科研的各种信息,尤其是要获取对口院系重点学科教学和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从而使制订规划既具有前瞻性,又切实可行。 3.2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学科服务质量,需要选拔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和学科服务经验的学科馆员。只有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才能满足读者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需求,从而提高学科服务质量。因此,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要充分挖掘馆员中具有学科基础、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充实馆员队伍,并按照学科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主动地为用户提供教学和科研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科服务的有效性。 3.3构建学科服务平台 学科服务平台的构建是搞好学科服务的基础之一。学科服务平台的构建要以用户为中心、学科为重点、学科馆员为主导。用户和学科是图书馆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图书馆工作的落脚点。只有以用户和学科为中心和重点,图书馆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用户应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并以学科馆员为主导,从而彰显学科服务的个性化特点;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完善学科馆员复合服务模式(聘请院系资料员、学生等作为联络员和信息专员)和“特约馆员”模式;学科馆员应深入科研一线,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对口院系的教学和科研动态,与“特约馆员”共同围绕教学和科研要求开展学科服务。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科服务,学科馆员还要积极地参与专业文献资源的建设,并按照教学和科研要求进行管理和服务工作;利用Web2.0技术打造学科服务平台,可为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它整合了馆藏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集成了相应的学科导航和学科知识库等工具,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智能化的一站式学科知识服务,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加高效的信息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开展用户信息素养培训 中医药院校学科服务中的用户为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广大师生,尤其是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他们对专业知识、信息的需求量很大,但他们缺乏相应的文献利用、检索技能。因此,必须重视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从而将学科馆员的信息使用技能传授给用户。应借鉴其他大学图书馆的经验,与学科带头人、科研团队建立联系,以提高学院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为已任,着力培养科研团队的信息获取能力,从而使学科服务产生更大的价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是一项主动参与式的、高效的知识和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创新精神和个性化服务特征的具体体现。为了满足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面向学科,将学科服务纳入图书馆长远发展规划中,并以学科馆员为核心,打造学科知识服务平台,这将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佳策略。 作者:任晶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学论文: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营销策略 随着21世纪数字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广泛存在的网络数字资源分流了图书馆的一部分用户,使图书馆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唯一场所。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广泛面向全校师生的统一服务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庞大的教育体系,以及越来越细分的学科化教学模式,特别是综合型大学,理工科与文科对信息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差别。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服务于用户,贴近于用户,必须提供个性化、专业化以及更深层次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并获得更多的用户认可,以获得更多、更先进的图书资源,充分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和提高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也获得更多维持高校图书馆更快发展的经济来源。因此,高校图书馆在适应客观实际的情况下,应将学科化的图书馆服务与市场营销的经营理念相结合,以便更快地开拓信息服务市场,吸引更多的用户,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1学科化服务营销的概念 学科化服务营销是图书馆和用户沟通的高铁,是图书馆创新服务、品牌服务向用户高效推广的战略基础,也是图书馆应对信息全球化的客观的、必要的、积极的管理策略。基于营销学理论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特点,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营销理论,其概念为以学科为市场细分标准,与各类用户群建立一一对应的服务模式,以用户需求和相互共赢为导向创造并提供出品牌服务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学科化服务营销的目的在于,在以学科细分用户的基础上,开展服务营销活动,更快、更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巩固图书馆信息交流中心和文化传承中心的地位和社会职能,同时取得合理的服务效益。 2学科化服务营销的内容 2.1学科化服务营销是以学科为用户细分框架按学科来确定服务内容、组织机构设置和人事安排,分别制定各学科相应的服务计划,使用各种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推送手段,相应的建立起各自的服务渠道。这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指导思想。 2.2学科化服务营销强调差别化在学科化的用户细分框架下,面向不同类型的用户群体,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对营销渠道、推送的方式和方法、价格等做相应调整,以适应用户的需求,来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益和读者满意度。 2.3学科化服务营销强调创造性行为创造营销是积极主动发现,挖掘用户潜在的需求和欲望,并激发用户,同时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使用户积极地响应这些创新服务,并得到预想的满足感。这是学科化服务营销的重要前提。 2.4学科化服务营销强调品牌服务品牌不仅是一种质量保证,还是一种社会责任。以品牌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各部门团结协作,用集体的智慧来打造品牌,注重团队精神。对内提高图书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升图书馆社会价值。同时培养用户的品牌忠诚度,在相同服务内容下赢得更多的用户群体,从而打造国内一流大学图书馆。这是学科化服务营销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科化服务文化的精髓所在。 2.5学科化服务营销是一种管理过程学科化服务营销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①面向用户调研分析,挖掘用户需求和欲望。②指导制定品牌服务,即图书馆需要打造什么样的创新服务给用户。③组织配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各部门合力、全方位打造品牌服务。④实施营销策略,建立沟通渠道和服务网络,以最佳的推送方式让用户知道图书馆的品牌服务,并参与体验图书馆品牌服务,享受优质品牌服务乐趣,同时也分享与他人。⑤对营销过程进行控制,实现无形服务的有形化和价值化。学科化服务营销也是高校图书馆与师生、与社会互动、联系的纽带。学科化服务营销理论延续了社会市场营销学理论,在制定图书馆营销策略的同时既要考虑到图书馆的发展和利益,同时也要考虑到用户与社会的价值创造,在提高图书馆整体效益的指导思想下开展营销活动才可持续发展,并经久不衰。 3学科化服务的营销策略建设 为了配合教学与科研,让教学和科研人员更广泛地了解学科化服务的有效方式,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主动上门联系各院系不同的教学科研用户群体,主动了解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情况和对目前馆藏资源的满足程度。为他们设计学科化服务的方案,为他们提供科技决策、科技管理的信息保证和科技决策的依据、建议和方案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深层次知识服务。所以,要让教学科研人员更加了解和认识,接受并信赖学科馆员的服务,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科化信息服务营销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3.1广告宣传学科化服务营销是以学科为基础,以服务有形化展示为核心,以网络和实体宣传为方法、以用户体验活动为催化剂,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学科化服务推广宣传。以院系为切入点,首先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进行试点,随后再逐步向全校推广学科服务营销。广告宣传是品牌推广最常见的手段和方法,如张贴海报、悬挂横幅、通知(校园网、馆网、微信等网络平台)。海报、横幅效果直观生动、持久性强;网络平台速度快、范围广、持久性差。两者结合互补,能更好地达到宣传目的。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通过一学年对学科服务营销的宣传,给院系和教学科研人员留下了初步印象,也激发了他们了解、使用学科服务营销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开展学科服务营销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今后的工作做了铺垫。2013年初至2013年底,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学科服务营销团队张贴海报和悬挂横幅多达80多幅,在校园网和馆网发表宣传和新闻稿件50余篇。 3.2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活动是同行间创新思维的互动,也是学科服务营销推广的重要机遇。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从2012年派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各类同行会议,吸引同行来馆交流参观访问,同时积极主办学术交流论坛和会议,请同行专家做讲座等,积极主动与同行们对学科化服务营销进行切磋交流和宣传,吸收同行们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地提升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学科服务营销的服务品质,并被广大用户所接受和认可。 3.3回访院系教授专家教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力量和重要环节,而专家、教授是学术知识和校园文化的传输纽带和桥梁,他们是图书馆服务重点宣传推广的对象,教授的每一个认可都是我们服务的“活招牌”,使图书馆服务的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得到大大地提高。2013年,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营销团队主动深入院系,上门为专家、教授提供贴心专业咨询服务,为教学科研团队进行专场讲解,将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工作和学科服务营销项目与各院系的教学科研发展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此项服务得到教学科研人员的一致好评。各院系专家教授和科研团队也主动提出要求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开展定题服务和专项信息素质课程培训,并愿意参与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工作。 3.4利用微信搭建学科化服务营销平台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微信作为即时语音通讯软件,以其诸多的优点被广大用户所接受并喜爱,是目前普及最广和流行最热的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平台。高校图书馆也注意到了这一新型的工具和平台,慢慢开始探索利用这一用户数量庞大的新兴媒介,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动信息服务。2014年,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在官网首页向读者公布了微信公众号和二维码,只要读者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和添加关注图书馆微信号便成为图书馆的好友。图书馆利用微信为读者提供APP化的服务,其诸多的优点为读者提供更多元化的移动信息营销服务,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把微信与图书馆的学科化信息服务等结合起来,利用其便捷性和庞大的用户群,拓展深层次学科服务营销,具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利用网络微信平台开展学科化服务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利用微信推送最新的讲座和培训、阅读推广、图书漂流等图书馆最新活动,使读者能尽早地了解图书馆安排的各项活动。②利用微信及时发送最新资讯,增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互动,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如图书馆每月定期向读者推送优秀图书及新书,读者不再需要登录图书馆网站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新书通报信息,及时到馆借阅新书,从而提高新书利用率[3]。③读者通过微信实时获得个人所借书籍的借书期限、预约书籍到馆情况和逾期书籍的罚款情况等,使读者能按时还书,及时到图书馆办理借书等。④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主页上建立了学科化服务信息平台。学科馆员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有针对性、具有使用价值的学科化信息服务。通过微信、QQ等网络工具与用户建立交流沟通渠道,学科馆员可以不受时间、不受地点制约,随时掌握用户的信息需求,实时的提供学科化信息[4]。 3.5学科服务营销团队的网络建设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目前面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学科馆员少,学科服务工作任务重。面对如此繁重的学科服务营销工作,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如何将学科服务营销深入到全校师生中去?怎样合理安排人员,融入并构建学科服务营销团队?如何积极推广学科服务营销工作?如何优化人力提升学科服务?这些都是摆在馆员面前要处理的问题。所以,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搭建了与院系沟通联络的微信网络公共平台,覆盖了全校的各个学科、科研团队。负责信息联络是由各学科馆员与各院系科研团队中的优秀年轻教师或优秀学生来进行的,信息联络员都是由各院系科研团队(包括学科带头人)推举出来的。图书馆定期对他们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定期组织他们进行交流、研讨,解决一些问题。他们将图书馆和各院系架起了高效沟通信息的桥梁,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科研团队的深层次发展研究提供深层次的信息专题和信息分析服务等。 3.6开展学科信息素质的多元化讲座讲座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2012年,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了深化学科服务,促进学科服务营销发展,便融入院系学科素质教育培养,讲座由常规文献检索讲座发展到内容拆分,细化为多模块、多元化的讲座,逐步向学科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面向教学科研团队及学科带头人等介绍学科专业资源和检索技巧、学术资源和服务概况以及如何利用资源写论文等,帮助他们又快、又全、又准地找到所需要的文献。此外,学科馆员不仅要认真梳理各学科专业资源,同时还要对各学科专业最前沿的发展动态有所熟知,以便将普遍、针对性的学科资源以及最新的学科动态资源转化成讲座模块,宣传给师生。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试点院系,开展了一系列学科服务、营销创新活动。学科馆员提前将信息素质培训讲座的资料发送给院系教学科研负责人,让师生能够清楚学科馆员他们能提供哪些帮助,而院系则根据具体需求来调整和组织师生听讲座。确定培训内容之后,为了达到良好的宣传普及效果,学科馆员还会亲自登门宣传讲解学科讲座的内容,或刊登海报、发放讲座通知单,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网页、微信以及院系的BBS、教师邮件、学科博客等进行宣传。这一学科服务营销形式,能够拉近图书馆与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的距离,使学科服务营销深入院系,将学科服务营销贯穿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去。 3.7信息素养教育培训与实施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人才的重要素养。而目前长江师范学院广大师生群体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影响并制约着广大师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全面推广信息素质教育是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势在必行的举措,信息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升长江师范学院师生的整体科研水平,并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此,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从2010年起就为学校广大师生精心打造了“师生信息素养培养教育实施方案”,以多元化的讲授模式、分阶段地开展系统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为广大师生提供真正的信息需求服务。 3.8有形化服务营销展示为了让师生们更充分地了解图书馆的各项服务,提高师生对各项服务的使用率,同时也为了提升学科馆员的服务信心和读者的满意度,促进学科馆员与师生间的互动,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进而开展了有形化服务营销的展示。 3.8.1设立服务咨询窗口。为了打造高品质的服务,第一时间了解师生的需求,将优质服务送货上门,面对面地宣传给广大师生,在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各外借书库、阅览室和总服务台(还书台)窗口处都设置了学科服务营销工作点,有专人负责问题解答。图书情报部也设立总服务咨询台,每天由部主任来负责解答,甚至学科馆员亲临各院系将优质的服务零距离地展示给广大师生,节省了师生们宝贵时间。 3.8.2网络展示平台建设。网络展示平台是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服务有形化展示最为重要的手段。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在主页上增加了学科服务专栏,将学科服务项目推送给师生第一视野,并在主页上实时学科服务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存档,同时也在学校校园网站上进行宣传报道,以加强广大师生对学科服务的高度重视。 3.8.3信息宣传栏。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各外借书库、阅览室都设有信息宣传栏,将各学科的前沿信息都出来,这也是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有形化服务展示和宣传的又一窗口,信息宣传栏的内容平均每2~3个月更新一次。 3.8.4总服务台信息。在图书馆总服务台通过用大型液晶电视来为广大师生播放动态的学科服务资讯,内容涉及服务宣传、学科服务营销活动、培训信息、信息素养培训视频、图书馆导读推荐、图书馆活动通知等。 3.8.5交流提升,规范服务。同行间、非同行间的创新思维的互动,是一种服务推广的重要机遇。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形成了定期工作会议的模式,建立了学科服务的QQ、微信讨论组,随时交流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通过讨论交流,学科馆员们很快在学科服务定位、内容和方式方法、学科服务营销计划等方面达成共识。积极与各院系、同行等进行交流和宣传,来规范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不断提升学科服务营销的品质,提高图书馆学科服务营销团队在学院、同行间的知晓度。 4结束语 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自2012年实施学科化服务营销以来,已经与院系和教学科研人员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互惠关系,在面对他们专业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时候,学科馆员亲自登门造访,宣传图书馆资源、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让更多的教学科研人员认知并接受学科馆员所提供的学科化服务,同时也能够给该馆带来新的服务增长点,使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更加拓展和完善,使学科化服务营销更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同时也提升了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作者:刘晓莉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图书馆学论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策略 《图书馆界杂志》2015年第二期 1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图书馆馆员的学科专业知识素养缺乏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主体,是实施学科服务的核心基础,担负着学科信息资源服务、学科信息素养教育、学科资源建设、参考咨询服务、院系联络人等职责[2]。也就是说学科馆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学科背景,并能准确把握对口学科的学术前沿信息,了解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并熟练掌握各种信息资源的分类排序和使用方法,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对用户进行信息素质培训,具备一定知识营销能力宣传推送相关学科资源,也要有一定的公关能力真正嵌入院系的学科建设队伍中,即图书馆学科馆员必须是集某学科专业知识与图书馆情报专业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要求,国内高校图书馆因学校的层次、地域的关系,图书馆馆员队伍良莠不齐。国内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建设体系,相对于其他岗位,图书馆馆员的上岗要求较低,对学历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不够明确,造成能够胜任学科馆员这一岗位的人才相当缺乏。国内高校图书馆馆员大多数毕业于图书馆专业,对其他专业了解不足,而其他专业毕业的图书馆馆员,对图书馆的专业业务需要很多方面的提高,这样的馆员群体,要从中组建一支真正合适的学科馆员队伍,需要相当完备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措施。 1.2缺少合适的学科导航平台支撑近十年来,学科服务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深化服务工作的重点之一,但基于本校资源推介的学科导航系统一直是国内高校图书馆缺少的平台,查阅目前的研究资料,除国内几所重点大学引进了国外的学科导航系统,大多数图书馆对学科导航平台的操作不外乎以下几种[3]:1)以图书馆网站为平台,公布学科服务教师或学科馆员名单,并推荐各类学科信息资源;2)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学科服务平台,即一些知识服务机构开发的知识服务平台,很多地方高校图书馆就是依据这些平台进行学科服务;3)基于Web2.0的学科博客,学科馆员以博客的方式与用户实现即时的互动交流。以上三种平台针对简单、单一的学科服务是可以的,但对于深层次、系统的、完整的学科知识的推介,就暴露出不足,特别是对于个性化的嵌入式的学科服务,这三种平台都难以实现。学科服务是基于强大网络环境支撑的一种全方位、主动的一站式服务,必须能够把图书馆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相关学科的整合排序后嵌入师生的教学、科研中,比如嵌入课程教学、嵌入课题研究、嵌入教学管理等,这些服务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撑。纵观当前国内学科服务局势,亟须开发一个适合我国文化服务特色的学科服务平台。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需要技术人员在对学科服务全面了解的情况下通过开发或运用引进的学科服务平台把图书馆各种资源安全链接入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并且需要学校内部网络的全面兼容和支撑。这项技术工程需要学校教务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和图书馆联合开发,协商解决。 1.3学科服务的内容及实施方式不明确目前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之所以没能跳出传统服务的层面,其主要因素还是用户对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不了解,学科用户并不清楚学科馆员能主动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学科知识和服务,他们更多的还是与馆员在参考咨询、检索查新等方面的交流,至于学科方面的知识、具体专业课题资料等个性化的深层次的学科交流,似乎还难以进行。究其原因:首先,图书馆方面对学科服务的内容没有进行明确的、广泛而全面的宣传推广,目前广大的用户并不知道也不了解图书馆有这一服务举措;其次,学科馆员的职责不明确,虽然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图书馆界已经探索研究了好多年,但是大多数学科馆员也只是一种兼职,而且没有一个完整的学科服务团队,很多学科馆员对于学科服务工作也只是有求则做,无求不问;再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没有与用户的教学、科研需要产生无缝对接,用户不清楚而且也不相信图书馆能嵌入他们的教学、科研中进行一系列的服务工作,可以说双方基本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 2对策 2.1完善管理机制,对学科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和激励针对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原有的内部管理机制需要改进和调整,图书馆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也需要重组和改进。学科馆员要真正嵌入教学、科研工作中,必须转换工作方式,办公需在图书馆与学科办公室两边兼顾。学科馆员的工作,从学科资源建设到学科文献的推介及使用分析评价,层层深入服务。学科服务的管理也不再局限于图书馆,需要图书馆与院系联合制定一套完备的学科馆员管理措施:1)明确规定学科馆员的资质要求,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让更合适的馆员胜任相应的学科服务;2)明确制定学科馆员的职责,使学科馆员清楚做什么工作,怎么做;3)确定学科服务的模式,是集中式还是挂靠式或者是分散式[4],成立专门领导小组;4)制订学科馆员的培养、培训计划,组建一支专职的学科服务团队,并且形成人才梯队;5)制定考核指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对学科馆员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激发馆员的潜力,督促和激励学科馆员开展学科服务。 2.2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学科馆员是开展学科服务的主体,是学科服务实施的灵魂,学科馆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科服务层次。建设一支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是开展学科服务的关键性工程。国内图书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普遍现象,为了学科服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对学科馆员的培训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科馆员必须时刻提高自己相对应学科专业素质,一方面可以走出去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学科馆员可以经常随课堂学习。国内图书馆也可以学习国外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对于非图书馆专业馆员,先进行系统图书馆专业培训,经过考核持证上岗;同样,对于图书馆专业的馆员,要求必须具有其他专业学习经历,并通过考核持证上岗。 2.3加强设备投入,开发或引进适合高校图书馆使用的学科服务平台目前很多普通高校的网络设施是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一个困境。比如,在教学课件中随机插入相应课程文献资源链接,随时向学生宣传推荐所学课程的参考资料,然而由于学校的设备问题,这方面一般很难做到。学科服务是基于现代高科技网络环境开展工作,这就需要学校能够提供设备支持,在完善的设备条件下,才能逐步开发或引进需要的平台,逐步实施全方位的学科服务。目前,美国Spring-share公司使用Web2.0技术专为图书馆的内容管理与知识共享设计开发了一个LibGuides[5]系统,其社会交互性相对完善:用户、图书馆员、技术人员以及他们彼此间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信息的在线沟通与共建共享,并且操作界面也是相当的简单友好,没有任何HTML编码知识的馆员都可容易地创建网页内容,且允许实时编辑和多馆员协作,利用该系统可建立图书馆各种资源导引,帮助用户高效地利用各学科信息资源。目前CALIS计划为50家图书馆提供经费补贴以引进LibGuides平台,帮助国内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开展学科服务。此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国内不设镜像和没有汉化,如果能在此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出汉化版的平台并解决国内镜像问题的话,此系统将是相当完善的学科服务平台,那将会大大推进中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深度。 2.4依据学科需求重组馆藏结构,试点推行学科服务传统图书馆的文献典藏是以文献主题分类方式对文献进行整合排序,馆藏结构依据读者层次构建。然而学科服务是围绕学科建设开展的一系列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所以馆藏资源建设以学科为依据,文献的整合排序依据学科主题进行,要求学科馆员时刻关注学科研究人员的需求并对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推介。这是一项专业而庞大的工程,需要院系学科专业人员与图书馆学科馆员合作进行,对图书馆的实体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以学科为主体的重新整合。针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全面开展学科服务是不现实的,可以试点进行学科服务,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和教训,条件成熟再进行推广。有同行提出可以选择重点学科作为学科服务的试点对象,一方面,重点学科拥有较多的科研经费和较完善的专业馆藏,实施学科服务更容易得到学校的支持和扶助;另一方面,重点学科的信息需求比较大,重点学科带头人以及科研人员始终需要站在学科研究的最前沿,但是他们大都有自己繁重的科研教学工作,因此,他们更需要学科馆员帮他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推介,缩短他们获取文献信息的时间,提高科研效率。所以,从重点学科进行试点很有可操作性。 总之,学科服务需要依托强大的网络环境,通过具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学科馆员,主动嵌入相关教学研究团队,开展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这是高校图书馆适应新形势的一种工作转型,也是图书馆深层服务工作的探索,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还不够成熟,存在着各种主观、客观的问题,需要同行们在实践中探究解决。 作者:闫月香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学论文:知识管理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 摘要:图书馆是现代化高校的重要组成,对高校的教学、教研工作起到辅助和促进作用。学科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服务职能,可以为读者提供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服务,是图书馆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具体体现。将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中,能够实现图书资源的最优化,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在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文章以知识管理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为核心,进行了详细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基本要求;改善策略 高校图书馆的根本宗旨是为大学生师生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在传播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传统管理服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如何创新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校竞争中起到的作用,是当前每一所大学都尤为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利用知识管理理念构建高效图书馆知识学科服务模式,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的改革,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发展方向。 1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本质含义是指在人们获取、使用知识的过程中,强调人的核心地位,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对其利用价值进行深层开发,进而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再利用。知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个人以及组织上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知识资源,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为用户自身的良好发展提供了知识保障。 2知识管理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基本要求 高校图书学科服务是建立在丰富的图书资源基础上的,将知识管理模式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对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满足以下三点基本要求。 2.1优化信息资源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价值的具体体现,也是提供学科服务的基础,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应用知识管理模式的时候,首先应该优化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应该以各学科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专业特点及教学目标,对现有图书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分类,使高校师生在查阅学科知识的时候更加便捷、高效。同时,还需要将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使多种形式的学科资源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 2.2提高馆员素质 馆员是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和学科服务的提供者,在知识管理学科服务模式下,必须加强对馆员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高校图书馆馆员应该做到对图书馆现有图书资源情况的全面掌握,并充分利用与自身学科相关的图书资源不断完善、提高自己,善于挖掘学科资源的潜在价值,并能够将其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形态分享给用户,根据用户的反馈情况进行再次整合[1]。 2.3提供个性服务 知识管理支持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中,是以人为中心的,这就要求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高校图书馆在进行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根据用户特点及所需学科知识的难以程度,设计多层次、个性化的学科服务模式。并不断对业务流程进行完善,树立主动服务意识,进行跟踪服务,延伸学科服务的宽度和深度,提高服务水品和质量。 3知识管理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改善策略 3.1及时更新学科服务理念 要想充分体现出知识管理模式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的应用优势,首先就要及时更新学科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应该从知识管理模式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基本要求出发,调整馆藏结构,提高馆藏质量,协调图书收藏与利用之间的关系,调高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挖掘图书资源的潜在价值。并对现有管理方式进行优化、改进,完善图书馆组织、馆员及图书使用制度,以知识管理为指导思想,构建一套全新的学科服务工作体系[2]。 3.2明确用户的核心地位 用户作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对象,用户的满意度直接决定了服务质量,所以在运用知识管理模式的时候,需要明确用户的核心地位。高校图书馆应该树立以人文本的主动服务意识,加强对用户的调查力度,分析不同用户群的实际需求,构建不同类型的业务模式,结合用户特点及需求,为其选择一套更加合适的服务方式,并及时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对服务方式进行调整。另外,可以加强与高校各院系的沟通,以图书馆作为活动场地,开展学科活动以及学术研究,实现对知识的二次创造。 3.3提高图书资源共享力度 提高图书资源共享力度,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在利用知识管理模式开展学科服务工作时,应该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方面入手,实现知识的共享。通过加强图书管理、规范图书使用准则,可以实现线性知识的有效共享;通过培养馆员的学习共享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可以将隐性知识以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 3.4建立特色图书资源库 利用具有鲜明特点的图书资源库,能够提供特色学科服务,所以高校应该加强特色图书资源库的建设力度。首先,对现有图书资源进行整合,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为基础,构建信息化图书馆管理系统,加强对纸质图书资源和数字图书资源的全面管理。其次,应该将高校的办学理念、地域特点融入到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加强与学校教学机构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围绕最新科研方向建立图书资源库。 4结语 将知识管理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能够充分挖掘图书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和建设效益,促进高校教学、教研活动的进步,对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知识管理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基本要求,需要及时更新学科服务理念,明确用户的核心地位,提高图书资源共享力度,建立特色图书资源库,实现高效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创新,提高高校图书馆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 作者:王珂 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学论文: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管理模式分析 1什么是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指的是具有相应学科知识背景并且可以提供科学信息服务、有效组织学科信息资源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在整个图书馆内,学科馆员一般会负责相应学科专业文献评价与选择,如果有需要也会负责书目文献的组织与学科信息服务。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来看,其制度的创建一般是根据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开展的。高校图书馆内学科馆员的制度可以根据相应的模式进行创建,并根据一定的机制加以运行,即对于学科馆员的绩效、准入、职责、定位进行管理,从而促使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得到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也说明了我国图书馆对于一些新服务的开创问题上有着相应的见解,同时对于服务的观念也有了一些转变,这也体现出了图书馆个性化的服务基本理念。 2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绩效考核管理模式 在高校中,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主要服务于科研或者教学,无论运用哪一类服务模式,都必须完善其管理运行械,采用“劣罚优奖”的制度来激发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上进心与责任心,同时也可以让服务模式的效果提升上来,适宜的奖罚制度能让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更认真地做好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并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为此,在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3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准入管理模式 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使者与形象代表,所以,他们必须与用户维持联系,并为用户提供准确、及时以及优质的服务。要做到以上要求必须实行准入管理模式,准入管理模式主要是根据级别、层次的构建分出阶梯型,即预备、服务与研究三种类型,每个类型都配备相应的标准考核,只有与准入条件相符且全部通过了相应的资格认证后才可上岗。这种准入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控制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与业务素质,并且能促使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得到健康、稳步的发展。就我国当前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准入管理制度来说,只有武汉大学对其馆员采取了资格认证制度,而一般的高校均未实行,这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职责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持续发展与完善,对于其馆员的要求职责也将发生了一些变化。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我国是创立学科馆员制度最早的学校,因此,其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也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在其职责内容中主要分为八点展开,其一,评价并且试用有关学科的电子资源;其二,及时更新并编写有关学科的阅读人员参考资料;其三,定时为使用者进行图书馆运用的培训与指导;其四,整合采用人员对于学校图书馆服务内容与资源建设的要求以及意见;其五,整理、鉴别并且搜集有关学科的网络导航;其六,帮助相关院系的教师对有关课题的文献进行检索;其七,展开定题服务制度,对科研与教学提供具有针对性地参考服务;其八,帮助一些有创建分馆要求的院系展开工作,为其供应文献建设的指导与咨询服务。这八点基本包含了整个图书馆内学科馆员的工作,在其他学校的创建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并指明了方向。 5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定位管理模式 要想更好的开展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工作,需要从其定位着手,在学科馆员的基本定位中主要分为四大点,即角色定位、思想意识定位、专业技能定位以及职能定位。学科馆是一类创新的服务制度,它属于新兴事物,所以,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来讲,将其角色进行定位能确保其工作的展开。学科馆员是由联络馆员以及信息咨询员发展而来,为此,学科馆员必须比以上两类人员拥有更为专业的素质。思想意识定位主要是指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需要主动、积极地为科研团体或某个学科传递、整理以及收集资料信息,让其更加深入阅读人员中,并掌握其具体需求,同时还要辅助参加专业团体的相关学术研究活动,以此来展开更完善的服务。专业技能定位则是指学科馆员在开展的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不仅要求他们具有相关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科背景,还需要有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对主要的网络资源站点、参考工具书以及专业文献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帮助阅读者提供有效的帮助,为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其学科馆员能分析学科阅读人员的信息需求的同时还要意识且跟踪相关学科创建信息的主要要求,这也说明学科馆员属于一类复合型的管理人员。此外,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责定位,职责定位主要是指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必须定位其日常职责,此类定位与服务是分不开的,但是这也不仅限于那些普通的服务职能,而是定位于个性化的服务职能上。 6结语 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在网络环境以及经济环境下的服务模式具有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而高校图书馆内学科馆员的创建以及具体的运用也是其发展拓宽的空间,同时也是服务发展的既定方向。为此,必须将网络技术利用起来,并对具有载体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与馆藏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再对用户供应相应的保障服务,以此来促使高校图书馆得到持续发展。 作者:谢蓉 孙明节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图书馆学论文: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论文 1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概念及其制度的产生和沿革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美国卡内基要梅隆大学图书馆为了更有效地服务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工作,委派熟悉本馆馆藏结构,并能熟练掌握文献资源获取手段的资深图书馆员,与对口专业的专家学者建立专门联系,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和检索服务,以便更好地满足专家学者的文献资源需求。这便是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形成的雏形。中国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开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紧接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十余所重点大学也都引入了这一模式。进入21世纪,学科馆员制度更是在高校图书馆界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7年,全国已有56所高校引入了学科馆员制度。 2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产生的背景 学科馆员制度之所以会产生并逐渐在高校图书馆界得到广泛认同和采用,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数量的增长速度也是前所未有,而且出现了各种不同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这就是所谓的信息爆炸。面对这样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海洋,信息用户想要检索获取教学科研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必然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和困难。而一直以来,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信息保障重要部门的高校图书馆,如果仍然沿用过去的信息服务方式,肯定是不能满足学校各院系的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要求的。高校图书馆必须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有针对性地找出读者所需的专业信息,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信息服务制度模式产生。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3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意义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对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自身服务水平的提升。 3.1学科馆员制度有利于提高学校科研水平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保障机构,担负着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服务的任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各院系专家学者。服务对象层次较高,他们的信息需求同一般读者相比,也更加专业、准确、深入、有时效性。针对这部分信息需求,图书馆必须改变过去被动的服务方法,主动出击,全面深入地了解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情况,听取他们的信息需求曰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型的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及时反馈,以保证他们的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图书馆必须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3.2学科馆员制度有利于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 以往高校图书馆侧重于文献的收藏和保管,信息服务方式也趋向被动,一般只有在读者有了信息需求,主动找到图书馆寻求帮助的情况下,才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服务内容也只是查找文献,电子资源使用培训等初级服务,并没有达到主动、深入了解读者信息需求,分析研究,提供信息服务的水平。而学科馆员可以深入各学科了解各院系教学科研对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并主动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深层次的服务。学科馆员的建立,成为院系与图书馆沟通的桥梁,通过直接倾听读者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主动为教学科研提供深层次的服务,为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保障。 3.3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 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人员结构都比较复杂,其中既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出身的工作人员,也有通过其他渠道进入图书馆的人员,因此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也不合理,服务水平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图书馆即便想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好更专业的信息服务,也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图书馆通过建设以人为本的学科馆员制度,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助于在馆内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曰图书馆馆员为适应工作需要,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特别是英语、计算机,以及学校专业方面的学习。这样一来,将会大大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3.4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有利于提升高校图书馆地位 图书馆在高校中长期处于比较低的地位,不被学校所重视。出现这种情况有一定的客观外部原因,但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高校图书馆本身信息服务工作没有得到读者的认可,特别是没有得到掌握话语权的学校各院系专家学者的认可。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只重视馆藏资源的建设和保存,重野藏冶轻野用冶,服务上也只是被动地等待读者上门,不能主动地与读者特别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交流沟通,带来的结果就是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印象不够深刻,读者、特别是这些从事重要教学科研项目的专家学者们,在遇到文献信息需求的时候,第一时间不会想到通过图书馆来获取他们所需的文献信息,而是习惯于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网络检索等方式解决信息需求问题。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高校图书馆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文献信息保障作用,导致图书馆在学校内部影响力日益下降,地位也相应降低,并出现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能够建立起一座连接图书馆与读者的桥梁,使高校图书馆能够主动了解、倾听读者需求,密切跟踪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进度,了解掌握其信息需求,并根据需求收集整理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加以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为学校重要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在学校学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得学校领导和广大读者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图书馆在学校的影响力,提升图书馆在学校内部的地位,争取学校对图书馆建设增加投入,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加大对图书馆的扶持力度。 4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具体举措 4.1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学科馆员人才储备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学科馆员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传统的图书馆馆员更多倾向于文献资源的建设与保管,对其自身的要求也只是需要了解、熟悉本馆馆藏资源,能够在读者利用图书馆查找文献信息资源的时候,迅速准确地为读者找出所需相关文献资源。这样的工作任务决定了传统的图书馆馆员只需要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相关知识就可以了。而学科馆员因其担负的工作任务不同,对其自身素质要求和专业教育背景也不同于以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科馆员,除了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具有图书馆学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教育背景,另外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能。图书馆应当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符合学科馆员要求的人才队伍。首先,从外部引进具有其他专业教育背景的工作人员,特别是跟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以往图书馆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大多都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这样往往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本校各个学科专业不熟悉,不了解,无法做到很有针对性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今后图书馆在引进人才时,除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之外,也应当考虑引进一部分具有其它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比如计算机相关专业、外语专业、以及本校所开设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其次,高校图书馆也应鼓励并开展继续教育,目前各高校人事编制都比较紧张,单纯依靠增加编制,引进人才来建设符合要求的学科馆员队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继续教育,鼓励原有工作人员,继续加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为馆内工作人员继续深造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从馆内培养出一批既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又对学校相关专业非常熟悉的学科馆员人才队伍。 4.2调整部门结构,适应学科馆员制度建设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部门结构一直以来都是按照图书馆学业务流程划分的,基本都是按照对文献资源的处理过程来设置各个部门,野采、分、编、典、流冶。这样的部门划分是符合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但是如果要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就必须对传统的部门结构进行调整,这是由学科馆员的工作任务决定的。学科馆员工作的重点在于主动了解读者特别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进而根据需求收集整理相关专业文献信息资源,并加以分析研究,提供给相关的专家学者,以保障其信息需求。这样的工作任务,要求图书馆内部打破过去传统的部门划分,建立一个由图书馆领导指挥下的,各部门一起参与的学科馆员服务机构,例如像南开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组,或是像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成立的学科馆员管理委员会等。这些组织机构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是由图书馆领导牵头成立,统一协调部属曰其次成员涵盖全馆各个业务部门,通力合作。这样的组织机构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科建设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缩短特定文献资源从采访到流通的时间周期,更好地为专家学者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保障服务。 4.3建立完善评估体系与激励制度 提高学科馆员工作效率为了更好地衡量、判断学科馆员为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和工作业绩,图书馆应该建立完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制定任务目标,明确学科馆员的责任划分,规范学科馆员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让每一名学科馆员清楚地了解他所需要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从而更出色地为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保障服务,完成图书馆赋予他的学科服务任务。在建立目标评估体系的同时,为了激发学科馆员工作热情,鼓励学科馆员不断提升个人服务能力和水平,图书馆也应当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制度。对工作认真负责,学科服务成绩显著的学科馆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调动大家工作热情,奖励先进,带动整体共同提高,使学科馆员队伍形成野比学赶超冶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自己服务能力。 4.4加强宣传推广学科馆员制度 作为一种新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形式,广大的读者特别是专家学者在一开始对学科馆员制度肯定是陌生的,也就谈不上利用了。因此图书馆必须加强学科馆员制度的宣传和推广,学科馆员应该主动与学校各院系专业取得联系,了解他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文献信息需求,积极向他们宣传推广学科馆员制度这一新的服务形式,使广大图书馆用户了解熟悉学科馆员制度,并逐渐习惯于利用这种形式来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应用于其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界近20年的发展历程证明,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扩大图书馆在学校的影响力,提高图书馆在高校内部的地位,同时也有助于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 作者:郭效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学论文:略析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 一、中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概念及现状 1.中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现状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起中国的许多高校都开始实行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许多大学对这个职业的称呼不同,但是工作的性质都是相同的。在中国的大学中,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是:在各个学院和图书馆之间搭建桥梁,保障信息交流和反馈的通畅,深入地了解与自己学科知识相关的学院教学规划和科研发展的新动态,熟悉专业学科知识主动参与对口学科的资源建设,大力推动专业学科院系与图书馆的合作交流。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以针对专业知识开办讲座,解答学科问题及课题咨询,逐渐提高专业对口院系师生利用图书馆资源采集信息的素养。通过更多渠道来向广大学院宣传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动向专业对口院系宣传和推送图书馆的服务和图书资源,在帮助高校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主动联系,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提供更加广阔的分享平台。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大学图书馆里,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采取了与学科教授相结合的模式。学科教授在图书馆里主要的工作是:利用自身的专业学科知识帮助图书馆开展工作,在专业院系与图书馆之间搭建桥梁,帮助图书馆了解专业院系师生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和对图书馆各项服务的意见,选择合适的文献资源推荐给院系的师生,让师生了解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最新动态和优质服务,中国的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大多由信息咨询、采编、流通等部门的老师兼任,人数不多,学科院系数明显高于学科馆员数,一名学科馆员一般对口好几个院系。有部分高校图书馆甚至还没有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有的也只是做做表面工作,学科馆员工作流于形式。2.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现状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主要由专业馆员、支持馆员、学生助理三部分人员构成,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由专业馆员担任。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拥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相比于中国的图书馆馆员制度,美国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备的并且适合本国教育方式的馆员制度。美国的各所大学一般都设有专业的学科馆员,图书馆学科馆员和师生之间已经建立了不可分割的学术纽带关系。美国大学学科馆员的设置相当地完善和到位,学科馆员几乎覆盖了学校里的所有专业,因此学科馆员的人数也多。在美国图书馆对学科馆员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和培训的制度,学科馆员通过不同的继续教育方式提升专业背景知识和综合能力。美国大学图书馆也注重宣传学科馆员,通常在读者咨询栏、学术研究、学科指南等栏目中都可以了解到学科馆员的各种信息,甚至在学校的主页上直接设置学科馆员栏。 二、中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素质和工作方式 由于中美的教育方式不同,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起步也不相同,因此中美大学对于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人员挑选和培训也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学科馆员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方式有所不同。接下来,我们通过学科馆员的人员素质和工作方式进行对比分析。1.图书馆学科馆员素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馆员担任,美国对于专业学科馆员的要求都很高,通常要求学科馆员必须具备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可的由专业大学授予的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并且在美国图书馆中的大多数馆员还拥有非图书馆专业的博士学位。他们不仅对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了如指掌,而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图书馆中的各项服务及文献知识的检索知识都十分了解,是具备了专业学科知识和图书情报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专业学科馆员能与对口院系师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学术交流,并且能够通过自身对图书馆中资料文献的了解为对口院系的师生提供高效快捷正确的文献信息服务。在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大多只拥有本科学历,少数具备硕士和博士学历,而且大多数只有单个专业的学历,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的复合研究生少而又少,图书馆也没有从业的准入制度。没有真正学科背景的图书馆员担任学科馆员,只能成为学科信息联络员,不能有效地开展学科咨询和培训任务。2.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方式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的自身修养都很高,他们是同时具备图书馆专业管理学位和其他专业学位的学科专职服务人员,由于学科馆员的工作更倾向于专业性的服务,是其他非专业人员无法代替的,所以他的工资待遇要比其他工作人员高,因此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高,责任感也较强。目前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大多分布在咨询、采编、流通等各业务部门,并不专门进行图书馆学科服务,中国的图书馆学科馆员以兼职为主,大多数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馆员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机制。由于只是作为兼职,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深入院系,不能专心为学科建设服务,给学科馆员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没有充分显示出作为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优越性。中国大学并没有实现对学科馆员的制度的足够重视,因此学科馆员制度的推广和发展受到了限制和影响。 三、对我国现行的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议 1.加强图书馆员的培训,引进和培养具有图书情报学和其他专业背景的复合型工作人员。招收一定比例的非图书情报学生攻读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或者鼓励本馆具有图情专业硕士的人员进修其他专业,并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数据库检索技能的培训,不断充实自己,对于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交叉学科的工作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2.实行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目前社会上很多人把图书管理工作当成一种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机械任务来完成。对图书馆学科馆员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不仅能够提高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能够填补中国大学在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上的缺失,提高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影响力。3.学科馆员的发展方向是学科文献专家。目前我国学科馆员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还处于“联络馆员”阶段。我们应该让专职的具有复合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深入院系,了解院系用户的需求,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由学科馆员负责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导航,做专业的专题报道,为院系师生提供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学科文献专家。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大学对图书馆的重视,同时稳健地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是提升图书馆在大学中的地位的重要措施。现在许多大学都把建设一流大学作为自己学校发展的奋斗目标,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图书馆,而一流的图书馆必须有一流的学科馆员。从以上各方面的比较来看,中国大学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相比于美国的馆员制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中国的学科馆员制度实施时间不长,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人员培训制度,因此,我们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的学科馆员制度,从人员素质、工作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加快改善我国大学的馆员制度,寻找一条适合我国现状的发展途径。 作者:陈莉程竹梅方虹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学论文:学院图书馆学科馆员体制研究论文 摘要:简述建立学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方法以及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在结合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管理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人员选拔和培训制度是“学科馆员”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人才引进是“学科馆员”制度能够深入发展的保障;科学的人才激励、竞争机制是实现“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独立学院;图书馆;学科馆员 近几年来,独立学院图书馆借助于良好的发展环境,运用其办馆机制灵活独特的优势,同时又拥有民营资金和名校办馆经验的双重优质资源,多数跳过了常规图书馆的漫长发展过程,一跃而成为起点高、模式新、设备先进、高效发展的图书馆。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中心,必须建立完善的学科馆员制度,增强实力,才能更好地利用所拥有的技术和信息为读者服务。 一、建立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方法 1.对全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通过考核选出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馆员,对其进行重点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 2.要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规定学科馆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工作量的制定不宜太精确,重点在于调动学科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良好的机制。 3.根据学校的学科设置情况,划分大学科的工作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学科馆员的重点服务对象,并确定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按照“学科馆员”岗位设置要求,根据馆员的自身特长和工作业绩,选拔出优秀人才进行脱产或不脱产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形成人才梯队,以保持学科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学科馆员应及时总结分析学科服务中的经验问题,积极主动提供星挂相关信息服务,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服务水平。 5.宣传、通告图书馆新增文献资源。学科馆员通过校园网、引发通告等形式及时宣传馆内新增的文献资源和服务项目。收集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建议,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改进图书馆的工作。 二、全面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 图书馆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要履行社会教育职能,图书馆员就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熟练过硬的业务技能、丰富全面的文化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我馆目前的馆员队伍人员构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这种状况导致了图书馆的服务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要求,与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是相距甚远。为此,改善图书馆员队伍素质的状况,使其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成为当务之急。 1.熟悉馆藏特别是对口专业馆藏,既要有丰富的图情基础知识,又要有深厚的某学科知识底蕴。“学科馆员”必须精通图情服务所需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信息学等各学科知识,熟悉对口专业各种类型文献的检索工具书和数据库的原理、结构、链接和组合方法,有立体化、网络化的检索概念和思维定式,能够在对本馆所拥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具备按用户的需求将有效信息从庞大无序的信息源中提取、鉴别、筛选、整序、拓展、挖掘、再造的工作技能,还必须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并达到相当的水平。 2.要求“学科馆员”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知识。“学科馆员”应能提供外文资料的翻译和检索服务;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机检索服务;能够熟练地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信息搜集、组织、加工、以及信息教育,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页制作能力。 3.既要有很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职能要求“学科馆员”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加工者,也应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做好此项服务工作的必备条件。 4.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科馆员”作为大学图书馆的形象代表,应能与各学科用户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这就要求馆员在表现出高水平的业务素质的同时,也要表现出高水平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读者”的工作理念;注重知识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认真学习图书情报界的最新思想和理论,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三、建立新的服务模式和工作制度 1.建立新的服务模式,实现馆员专业化与馆藏专业化相结合。为了满足新时期读者信息需求,应该建立起与“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相适应的文献管理模式即馆藏专业化,设置专业学科阅览室,由“学科馆员”负责提供服务,实行学科专业文献“采编及流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3.2建立在教师中聘请客座“学科馆员”、在学生中聘请信息员的工作制度。在教师中设客座学科馆员,加强他们的教学、科研与图书馆的联系;在学生中设立信息员,负责收集读者意见并及时反馈给“学科馆员”,以保障文献需求的渠道通畅。 3.在学院重点院系建立专业资料室,将专业性较强的图书摆放在资料室,以便教师、学生查阅。并选出一名教师负责收集教师及学生的意见,以及本专业最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图书馆,便于图书馆购进最新的图书。 4.建立“学科馆员”工作规划制度。“学科馆员”要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对口专业的专业文献及教学科研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工作计划,边工作边整改。 四、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目前,图书馆符合“学科馆员”素质要求的图书馆员还相当缺乏,许多工作人员整体知识结构还不尽合理,知识水平也相对较低,图书馆员在工作中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还相当少,图书馆中能胜任“学科馆员”这一工作岗位的人才还不多。因此,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主要环节是“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应包括人才的引进和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图书馆一方面应加强专业人才引进,不断扩大和完善“学科馆员”队伍;另一方面应重视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就是对现有图书馆员的培养和提高,以期尽快达到“学科馆员”的条件和水平。 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建设不仅要有人才的保证,同时也需要建立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机制。如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努力改变图书馆员低收入的现状。以“学科馆员”实际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作为分配依据,建立一个有效的奖励体制,对那些在工作中做出卓越成效的“学科馆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实行资格认证,择优上岗制度;建立“学科馆员”考核制度,定期对现任“学科馆员”进行考核,以促进“学科馆员”制度稳步、健康地发展。为了加强图书馆与各院部的密切联系和信息交流,建立起更加畅通的信息“需求”与“保障”渠道,提高图书馆。 六、学科馆员的具体工作职责: 1.主动与所负责院系的老师和资料室联系,深入了解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情况和发展动态,熟悉相关学科的馆藏情况,包括书、刊、工具书、数据库的情况及其使用方法。 2.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以提高文献资源利用效率。 3.为对口学科教师、研究生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包括介绍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等。 4.协助对口学科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负责对口学科师生的参考咨询;与对口院系学术带头人建立联系,了解其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最新成果以及研究课题的情况;为对口院系的重大课题提供文献层面的特别帮助。 5.定期进行对口学科读者调查,征求其对图书馆的需求意见与建议,以及对口学科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期刊、电子资源等)和服务内容的意见与要求。 独立学院图书馆虽然起步很快,但在馆藏图书质量方面、读者服务、网络学科建设等还有很多欠缺,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图书馆更要加强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才能缩短与普通高校图书馆的差距,将独立学院图书馆建立成为一流的图书馆。 图书馆学论文:图书馆学科馆员建设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主要高校图书馆已经实行或正准备实行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本文在建立学科馆员必要性方面进行了论证,在如何建设学科馆员队伍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学科馆员的个体素质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图书馆学科馆员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作为高校整体科研体系的一部分,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的资料来源地之一,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适应高校学科发展和建设的需求,引入学科馆员制度,势在必行。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早在二十年前就出现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国外学者认为“学科馆员是指为某个特定学科领域的技术与参考服务的图书馆员”,还有学者认为“学科馆员是指为某个特定学科的读者服务的图书馆员,他的职责在于发展图书馆服务,并使他所负责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在我国,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还在探索试行中,还属于新生之物,所以,如何搞好这支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方向,发展水平。 从国家高校图书馆的利用来看,建立好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新提供的优质信息服务,借助于学科馆员会得到更加便捷更加深层次的利用,学科馆员也会从学生那里真正的了解到他们对图书馆更全面的需求情况,继而为图书馆深化文献资源,权衡工作重心提供了参考依据。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会为读者提供最专业的服务,节约读者的时间,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甚至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以参与到某些课题的研究中,在当前提倡科学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环境中,我们应该敢有这样的想法和作为。 由于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与读者的接触是受限制的,所以服务模式是单一的、浅层的、被动的和封闭的,更谈不上学科的服务。然而在现实的高校图书馆中,大多数图书馆人员并非专业人才,尤其是各学科的专业人才,而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使现代化高校图书馆服务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它需要特色服务,需要新型服务,所以各图书馆要加强建设好学科馆员这支队伍,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这支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学科馆员队伍建设作为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首要任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对于深入开展优质的学科服务至关重要,要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就要有一支优秀的学科馆员队伍,要培养优秀的馆员队伍,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选拔制度。二是培训本馆素质高、业务强、有某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 学科馆员工作是一个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工作,学科馆员的工作热情,服务态度,专业背景,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及奉献精神怎么样,都决定了学科服务工作的水平和成效,因此开展学科馆员作对图书馆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具有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科馆员,合理安排人才结构,对现有的学科馆员,应该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图书馆领导层应对馆员给予充分的理解、支持和信任,鼓励服务创新,共同探讨和解决工作中地问题,切实关心学科馆员队伍地成长,逐步培养和锻炼出一支精干、高效、团结的学科服务队伍,不断提高学科服务水平,提高图书馆在学校的学术地位,达到为读者服务的目标。 南开大学柯平教授提倡说要宣传学科馆员制度,这一点提得很切合实际,图书馆中搞学科馆员制度就是要为各系部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所以要在全校宣传学科馆员制度,让各个系院都知道图书馆正在开展这一新的服务项目,宣传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好以后,要走下去,深入到各院系开展服务工作,同时学科馆员的工作还可以在馆外进行。 柯平教授谈到了学科馆员艺术。他说,“将学科馆员服务提到一个高度,它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有自身的工作规律,需要研究。作为一门艺术,它为学科提供资源和支持,创造知识,运用智慧解决问题,是学科知识平台的艺术,是专业化服务的艺术,是学科馆员与学科人才交互的艺术。”学科馆员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艺术性。首先,学科馆员代表着图书馆的形象,所以,每个学科馆员要有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气质,要有非常强的专业能力,还应该具有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科馆员要从工作中积累经验,掌握工作技巧,建立服务标准,实现服务目标。 学科馆员必须熟悉所服务的学科资源,对本馆馆藏资源要心中有数,学科馆员还要熟悉所服务的学科情况,学科馆员还必须提高服务需要的信息能力。实际上,学科馆员服务就是提供人性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学科馆员要主动与客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提高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质量,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打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的配合教学、科研及社会的需求,提供各种特色服务,实施个性化服务,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学科馆员服务不同于其他服务,因此学科馆员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和较高的自身修养,要掌握科学的理论并进行科学的服务,最终让客户满意自己的服务,让图书馆为客户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图书馆学论文:图书馆学科馆员履职能力研究论文 【摘要】学科馆员是学科信息资源的组织者、传播者、导航者,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提高其履职能力是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没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职业能力 从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引进开始,学科馆员制度已在我国走过了10年的路程。这十年中,学科馆员制度虽逐渐被国内高校图书馆界接受,但其发展现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学科馆员履职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学科馆员制度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有以下原因: 1.缺少严格的学科馆员准入制度。一个合格的学科馆员不但要掌握对口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国外制度完善的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并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从业人员组成较复杂。目前现有的学科馆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图情教授,即从院系里面选出资深的教师兼任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如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但由于图情教授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显然无法专心、及时地开展各项图书馆服务业务,因此难以尽到学科馆员应有的职责;二是从馆内挑选骨干担任学科馆员,如复旦大学。但由于一般高校图书馆现有馆员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人才匮乏,而要从中再选出既具有专深学科知识,同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骨干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2.难以形成合理恰当的激励机制。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不仅需要图书馆与各院系、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一套合理、完善的管理机制。缺乏必要的激励,会令馆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的动力。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大都按职称与职务来进行薪酬分配,学科馆员所负责的各学科的性质、特点不同,造成工作强度和工作效果也不同,其服务的要求和标准也不可能一刀切,因此在绩效考核与评定中难以体现差别,因而难以驱动学科馆员的奋发有为,自觉提高职业能力。 3.学科馆员的继续教育较难实现。继续教育可以帮助学科馆员更好地掌握图书馆的现代化技术,熟练应用图书馆现代化检索工具和图书馆的文献体系;继续教育可以帮助学科馆员,不仅对对自己所服务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系统全面的了解,而且掌握对口学科的学术动态、前沿信息,研究学科专业文献,进行专业信息的组织和深度开发。但实际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继续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而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经费来源主要是靠学校统一拨款,这种拨款往往受到部门平衡等因素的制肘,结果造成高校图书馆的经费主要用于设备、文献资源与电子资源的采购,而用于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经费所剩无几。其次,由于学科馆员并不是专职岗位,许多图书馆专业毕业的馆员从事这项工作已经非常辛苦,再让他们去重新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再者,日常繁忙的工作,使许多学科馆员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缺乏危机意识与竞争意识,安于现状,难以形成主动自我增值的局面。 针对以上分析,要改变现状有效提高高校学科馆员的履职能力,必须: 第一,真正建立健全学科馆员制度。应围绕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规划,建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人才培养规划,确立学科馆员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分层制定培养目标,明确学科馆员人选,使学科馆员的培养工作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同步发展;对图书馆现有的中、青年业务人员确定培养目标和途径,制定培养规划,做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要加大经费投入,奖惩分明,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加大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促进学科馆员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把提高学科馆员的履职能力落到实处。学科馆员是学科资源的组织者、传播者、导航者,也是学科信息的教育者。学科馆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其履职能力应包括: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图书情报知识,科研教学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良好的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和外语能力一定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要提高这些能力,就要有选择、有目的、分阶段、分步骤地对其进行继续教育,不断进行学科专业知识和业务结构进行更新和优化。可采取自我培养和外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1)到对口服务院系学习、听课,参与对口院系的学术和科研活动,与学科用户直接交流;(2)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报告,让学科馆员了解所服务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3)亦可有针对性地选派学科馆员脱产进修。 还要让学科馆员担任与对口学科有关的教学任务;参与教学规划、课程设置,编写文献检索教程;参加对口院系的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主动分析用户潜在的信息要求,及时跟踪相关学科建设的新动向,发现并存储最新的信息。由此提高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导航能力,掌握计算机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了解和熟悉本学科国内外数据库的结构、链接和检索方法,必要时编制检索工具,为用户提供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 同时,现代学科知识呈多语言文献分布特征,要培养学科馆员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以广泛地涉猎多国专业文献,特别是发达国家、国际权威学术机构出版的专业文献,为学科专家提供更精准的情报信息和咨询服务。此外,图书馆工作的价值是通过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而实现的,同时也是一种人际沟通的过程。因此也应对学科馆员加强心理学、公共关系学方面知识的培训,锻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助其与用户建立起良好相融关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科专业馆员”、“学科专家”、“信息咨询专家”。 总之,要完善我国高校学科馆员制度,提高学科馆员的职业能力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馆员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浅谈国外酒店管理:国外酒店管理研究的进展 摘 要:有关酒店管理的文献可以分为酒店服务的内涵与外延、酒店企业经营管理、酒店企业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管理和海外投资战略等五个研究主题。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对酒店管理研究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归纳和评述。 关键词:酒店管理;服务;文献研究 酒店业(hospitality)一词具有丰富的含义,因服务提供者或接受者的理解而异。牛津现代英语字典(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1993)将之定义为对客人或陌生人进行慷慨、友好地招待。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版)》中均不能查阅到“酒店”一词,而后者对“饭店”一词的解释是“较大而设备好的旅馆”。“饭店是在某个或相连的一群建筑物里向公众(主要是旅游者)提供住宿设施和其他餐饮、康乐、商务等相关服务的企业(戴斌, 1998)”。中国国家标准将饭店界定为“能够以夜为时间单位向旅游客人提供配有餐饮及相关服务的住宿设施,按不同习惯也被称为宾馆、酒店、旅馆、旅社、宾舍、度假村、俱乐部、大厦、中心等”。酒店和酒店行业广泛涉及人们的生活,并逐渐发展为一种大规模、国际化的商业活动[1]。综合上述观点,本文中“酒店”和“饭店”均指设施完善的旅馆。与所有盈利性组织相似,为了生存和发展,酒店企业必须仔细评估其经营环境的变化。因此,环境扫描成为分析酒店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由与酒店管理相关杂志所发表的文章中可以窥见酒店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近20年来酒店管理研究的进展进行评述,发现世界酒店管理研究的发展态势,并为中国的酒店管理提供借鉴。本文从国际著名杂志所载的文献着手,对酒店管理研究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来的可能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 一、文献研究范围的选定 在对酒店管理文献进行述评之前,作者要做的工作是识别顶尖杂志。根据前人研究,酒店管理领域国际顶尖的六本杂志包括其中前四本所载的文章研究范围比较集中,而后两本旅游管理杂志也经常登载一些酒店理的文章。由于本综述强调学术性,因此作者着重评述了学术性较强的若干杂志上的重要文章。 二、酒店管理的研究领域 在对所收集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后,初步将文献界定为以下若干领域:酒店的内涵与外延、酒店企业的经营管理、酒店企业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管理和海外投资战略。 1.酒店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酒店服务的内涵是酒店管理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buttle将酒店产品定义为让顾客满意满意的一系列“经历”。[3]然而,由于顾客往往通过主观的、不一致的评判标准进行判断,这也给酒店经营者带来了问题。ingram基于酒店实践知识的周期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并据此对酒店行业的宽度和内部差异性进行了阐述[1]。美国的标准产业分类(standard industrialclas-sification)与宾馆和饭店业培训委员会根据经营业务的类型和商业水平对酒店服务进行了分类。中国国家统计局单独对住宿业和餐饮业进行了定义。住宿业指“有偿为顾客提供临时住宿的服务活动”,而餐饮业指“在一定场所,对食物进行现场烹饪调制,并出售给顾客主要供现场消费的服务动”。但中国国家统计局并没有对酒(饭)店业进行单独界定。酒店行业较难界定,这可能是因为缺乏对酒店经营者的总结性定义。[4]mullins认为,酒店经营包括生产和服务两个要素,而服务要素中的人际关系影响着质量和价值的认知,这可能是酒店经营分类不清的主要原因[5]。由于顾客和酒店经营者对酒店产品的理解不完全,酒店员工无法将顾客满意度有效地进行传递。产业界和学术界对此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 2.酒店的经营管理 经营是企业组织将产品、服务传送至消费者的途径。[6]johnston将之划分为三类活动:与顾客相关的经营活动、与信息相关的经营活动、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经营活动[7]。因此,酒店经营过程中的住宿服务是与顾客相关的经营活动,而餐饮服务则是与顾客和产品均相关的经营活动[1]。与制造企业相比,酒店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其管理活动主要是经营,因此,酒店管理的文献主要源于服务运营管理。harris就将经营管理定义为“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管理系统,也包括设计、计划和控制此系统的活动”。[8]近年来,酒店管理的文献越来越多地通过关系营销将营销活动整合至企业的各个方面。营销应该被视为“关系、网络和互动”,而不只是交易。因而,酒店需要对之进行重新思考,构筑内外部关系以培养相互协作和理解是酒店企业应当重视的问题。[9]由于顾客的价值需求导向和识别能力越来越强,服务提供商对多种有益于提高理解服务过程的方式进行了考察,以提供更为一致的服务产品。一些酒店企业既愿意也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制作服务手册,但一些小型酒店认为这并不值得。服务手册既能协助提供标准化的培训活动,又可作为绩效衡量的标准。绩效管理应该是员工标准化活动和创新之间的平衡。brander-brown和mc-donnell将这一原则运用至酒店服务领域。[10]在酒店行业中,一些外部因素限制了劳动力市场,迫使组织进行规模紧缩(downsizing)和范围紧缩 (downscoping),与此同时,顾客却存在更高性价比的需求,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证或提高顾客满意度。以规模紧缩和范围紧缩为特征的公司重构(corporate restructuring)成为21世纪以来酒店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 3.酒店管理中的服务质量 众多研究均发现,影响顾客抱怨行为的因素包括顾客不满意的程度以及许多个人和环境变量。而且,酒店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的顾客抱怨行为也有所不同。也有文章站在员工的角度对服务质量进行研究。ross考察了酒店员工对管理服务质量的认知,发现礼仪、工作努力程度和效率是影响管理服务质量的要素。而且,有效并努力工作与高水平的成就感相关,而礼仪则相反,与自主权相关[11]。huyton等人对中国酒店企业的顾客和员工在生活环境、生活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否对员工的服务态度和能力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西方文化对中国酒店企业的员工服务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12]。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价往往具体的、主观的,这说明文化因素在酒店企业管理过程中十分重要。在对澳大利亚的日本游客对酒店服务期望和认知的研究过程中,reisenger和waryszak发现,日本游客认为澳大利亚酒店企业的员工日语不够流利、对日本文化够了解、态度也不够友好[13]。同样,king考察了澳大利亚国际旅游者的酒店住宿经历,发现有形服务(食品与饮料)、感知利益(服务与气氛)以及心理利益(安慰和地位)等方面均可以提升顾客的满意水平。[14]酒店企业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公平地对待顾客,为顾客提供极高的消费价值,才能提高顾客的意度。顾客换购其他企业的服务,就会损失从现有企业获得的利益,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熟悉新服务企业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面临新服务企业的服务不如原服务企业的风险。因此,通过研究服务质量以提升价值,成为酒店企业的重要目标。 4.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酒店企业在让顾客满意的同时,需要以员工为中心,因为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绩效都取决于员工。venison指出,为了与员工和顾客沟通,检查服务标准的执行情况,当问题发生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进行弥补,酒店管理者需要站在经营的最前线[15]。stone认为,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管理者相比,酒店管理者会更加沉着、现实、坚定、乐观、勇敢、独立和更加实际并富有竞争性,但他们也较少拥有学者气质,智商没有其他行业的管理者高[16]。worsfold对此研究进行了补充,发现酒店管理者更加坚定、更富冒险精神、更具想象力[17]。这些研究都表明,酒店管理是一项特殊的管理活动,要求管理者具有特别的素质并接受特别的训练。kriegl对酒店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海外派遣管理人员的素质等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人际沟通技巧和文化敏感性、领导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海外工作的动机和兴趣、能力和礼仪等成为酒店企业海外管理者最为重要的素质;在海外派遣的管理者看来,对他们自身的以下五种培训最为重要:海外见习、外语培训、海外学习旅行、国际管理研究等。[18]顾客满意的源泉在于高质量的服务,而在某种程度上,高质量服务取决于员工满的程度。mallinson曾对酒店的清洁主管进行过一项研究,尽管在当代大型酒店企业中清洁主管扮演着管理角色,然而,在传统观念中,这些岗位更多地由老板的妻子或女儿担任,因为其工作简单、单调、重复、技术含量不高,因而其社会地位也受到影响。除非这种印象得到改善,否则澳大利亚酒店行业的清洁主管需要大量从海外输入。[19]英国国家遗产局在1996年报中指出,在酒店劳动力市场中存在一个恶性循环,员工离职使公司的培训活动减少,而平均工资较低的行业又较难吸引优秀员工。也有研究对员工满意度与员工流动之关系进行了关注。you借用美国等地的研究结合当地情况,构建了一个整合的员工流动模型,并以韩国酒店企业为例对此进行了考察[20]。qu和tse也对香港酒店企业的这一关系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员工期望与满意水平之差距,以及员工满意、员工人口统计特征与其离职意向之间的关系。一般言,香港酒店企业的员工对其工作、所在企业和工作环境并不满意,明显低于他们的期望值,这是员工产生离职意向的重要原因。[21]lefever和withiam也认为,招聘和留住人才的问题是任何行业都最为关心的。毫不例外,酒店老板也关心人力资源,特别是如何找到管理人才。通过访谈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最大优势是学生们为酒店行业作了充足的准备而且多数学生工作热情,充满活力,而劣势则包括学生对自己能力过度高估、对第一份工作的期望过高而不切实际等。[22]管理层、员工和顾客之间的文化相似性影响着顾客和员工满意度。yu和pine考察了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酒店企业管理层本地化的过程,此研究指出,大陆游客的增加使得许多香港酒店开始增加管理层中本地员工的比例,管理者的文化、酒店企业的背景和雇佣成本往往成为雇佣本地或外籍管理者的重要因素。[23]mcintosh曾经指出,酒店和旅游教育的兴起是最近值得注意的现象之一。然而亚太国家的旅游、酒店学位教育发展较晚,酒店管理学位教育主59曾国军,彭 青:国外酒店管理研究的进展要由学生,而非产业需求推动,因此,大多数的就业机会与毕业生的能力并不匹配。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应该是在课程设计中更多地体现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学生、游客、教育机构、政府、媒体和旅游行业等。[24]酒店管理专业的设置反映了酒店行业对专业经理人员的需要。在英国,巴特塞工学于1967年最早招收酒店和餐饮管理的本科生。1993年,全英国有40多所学校招收了近5 500名酒店和餐饮管理的本科生。这显然反映了英国酒店行业不断成长的需要(ho-通过比较英国高等教育项目(highernationaldiploma)和本科毕业生的课程设置、毕业后的发展等特征发现,hnd项目毕业生更加倾向于留在酒店行业,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课程更加专业、就业面更狭窄。[25]而thomas和harris通案例对酒店管理研究的目的与特征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鼓励和促进高校酒店管理教师的学术研究不仅可以提高老师的工作满意度,而且能改善学生接受教育的感受。[26]也有一些学者对员工培训进行了研究。harris和cannon发现,培训方法及工具的选择会极大地影响培训的效果。对公司高层培训经理和专业培训师的访谈结果显示,公司培训经理和专业培训师在培训方法的选择倾向上存在差异。[27]该研究还对改善培训项目计划、实施整体管理的绩效方法提供了参考意见。然而,由于调查方法的问题该研究并没有提供确切的数据以证明其观点。 5.酒店企业的海外投资战略 尽管有关制造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早就开始了,然而,有关服务企业国际化的问题,直到最近才出现。dunning和kundu认为,折衷理论也能较好地解释企业的国际化现象。[28]alexander和lockwood对酒店企业和零售企业的国际化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尽管零售企业和酒店的国际化战略及其拓展有高度的相似性,然而,两者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许多酒店企业通过管理合同实现国际化,而零售企业较少如此操作;酒店企业具有多品牌扩张的特征,而零售企业往使用同一品牌。[29]thompson等人对商用汽车业和酒店企业国际化的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两个行中领先企业的案例调查,作者发现:酒店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比制造企业更容易理解,而制造企业的国际化更容易受到技术、社会等当地环境的影响。[30]dunning和kundu通过对国际酒店的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缺乏可以被随时开发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持续竞争优势的自主权优势。[28]中小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不但要具备能够转移到国际市场的所有权优势,而且要有能够支持国际化战略的必要组织能力。以上酒店管理研究的五个领域存在着关联关系。酒店服务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了酒店管理研究的对象,酒店经营管理是对酒店企业的目标和实现手段进行研究,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管理和海外投资战略均建立在酒店服务的概念界定和经营管理原则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在以上五个领域之外,还有着对管理模式、服务营销、再购意向(cus-tomerrepurchase intention)等诸多不同问题的研究。囿于文章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三、酒店管理研究之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和旅游业的兴起,酒店管理研究开始发展。从献研究可以看出,酒店管理研究之进展体现在两个方面:研究领域的扩展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在酒店管理研究的初期,大部分学者将视线集中于何为酒店管理、酒店与传统制造企业管理的差异、酒店与其他服务企业管理的差异等方面。在此之后,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酒店管理开始向各个方向拓展。例如,借鉴营销研究的方法,许多学者在服务营销方面作出了贡献;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酒店管理研究开始出现酒店员工培训、薪酬设计等方面的论述;借鉴制造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研究框架,一些学者开始探讨酒店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进入时机、区位选择等问题。在探索酒店管理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学术界已经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酒店管理研究的学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者[1]。由于酒店管理研究往往单纯地借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因而往往不能反映酒店企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gummesson曾指出,由于传统上受到忽视,酒店管理数量研究的方法一直以来被学术界当作二流的研究方法。[31]事实上,近年来酒店管理研究沿着规范方法(qualitative)和实证方法(positivist)两个方向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体系。使用规范的方法最适合构建新知识,是较好地理解问题的第一步。定性研究法能够给定量法以充分的准备。在规范研究的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开始使用实验法、深度访谈(depth interview)、数据挖潜、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方法展开酒店管理领域的研究。例如,深度访谈有利于挖掘服务购买过程中往往让人琢磨不透的消费者动机[32]。而woodside采用案例研究法展现了布达佩斯杜纳洲际大饭店(duna inter-continentalhotel)位于欧洲、北美等地的几个企业联合制定销售、采购和装修战略的过程[33]。这被认为是美国企业利用澳大利亚和德国资金在匈牙利拓展市场的经典案例。 四、以往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酒店管理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酒店管理的研究较多地借鉴了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自身的研究框架体系和方法还不完善。未来的酒店服务将更为专业,伴随着酒店管理学科的成熟,酒店管理需要发展自己的理论、展开本领域的研究以更好地为学科发展和管理实践服务。第二,已有的有关酒店管理的研究均以发达国家酒店为研究对象,对发展中国家或类似于中国这种转型经济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有关中国酒店管理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三,绩效是企业的目标,战略对企业绩效表现有着显著的影响。尽管文献中有许多有关服务质量、顾客满意、经营手段等对酒店业绩之影响的研究,然而,有关酒店企业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与其绩效之关系的研究并未见到,这值得深入研究。经营业绩的衡量也有待进一步商榷。第四,战略与结构总是相伴而生的,经营环境、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四者往往相互匹配。但是,在已有的研究中,缺乏对经营环境、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的研究,对四者之匹配关系的研究更为罕见。有关酒店经营管理过程中,战略随环境而动、结构伴战略而生的相关研究也有待开展。 浅谈国外酒店管理:国外酒店管理运营启发 本文作者:张艺山 达如罕 单位:新疆职业大学旅游与管理学院 大一第一学期,学生主要学习餐饮运作与管理以及厨房食品操作与管理的内容,第一学期前半学期大一的学生分为两部分实习,一半在学校的餐厅基层及主管岗位实习,一半在厨房的基层及主管岗位实习,第一学期的后半学期这两部分学生再互换,大一的学生从进校就开始为大二及读本科学位及研究生的学生提供早、中、晚就餐服务,大二及读本科学位及研究生的学生进餐厅使用学校所发的模拟纸币在就餐后支付,这一大概的过程来自于严谨的系统化教学实训设计。 大一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是非常忙碌的,大一的学生早晨7:30就必须到学校的餐厅或厨房开早会,由今天教师引领监督、学生主管来安排每一位学生的任务,15分钟内做好就餐前的准备,7:45这些学生吃员工早餐,8:00开始给在校的其他年级的学生提供早餐服务,按照真实酒店的运作模式,早餐主要是自助餐,在餐厅实训的学生主要提供摆台、清理桌面的服务,厨房的学生随时和餐厅学生沟通,补充食物,清洗餐具的服务。9:30-9:45服务收尾及清理工作,然后开总结小会,把学生碰到的问题讨论,教师引导帮助解决。10:00-11:45开始理论学习,12:15大一的学生就要到学校的餐厅或厨房开午会,由今天的实训指导教师引领监督、学生主管来安排每一位学生的任务,15分钟内做好就餐前的准备,12:45这些学生吃员工午餐,13:00开始给在校的其他年级的学生提供午餐服务,午餐主要是可选菜单点餐,在餐厅实训的学生主要提供引领、摆台、点单、递送饮料餐品、清理桌面及收银的服务,厨房的学生食品制作,补充食物,清洗餐具的服务。14:30-14:45服务收尾及清理工作,然后开总结小会,把学生碰到的问题讨论,教师引导帮助解决。15:30-17:15开始理论学习,17:45大一的学生就要到学校的餐厅或厨房开晚会,真实的实训操作流程、服务时间及服务内容和午餐略有差别:从18:15开始至21:45结束,由于晚餐是按照正统西餐四步吃法,实训时间较长,晚餐菜单是两种西餐晚宴套餐可选其一,摆台按照标准西餐摆台标准操作。 大二上学期的校内实训学习是具有挑战性的,除了完成前厅客房的实践操作管理的学习,还要轮流担当餐饮或厨房部门的管理岗位,指导大一学生服务过程的投诉处理及菜单设计,此外还要完成一次特色的主题宴会的全程设计及服务管理任务。那么,日常前厅客房的实践操作管理的学习每天约6小时,上午下午各约三小时,前厅部门各岗位的任务有完成预定、礼宾、接待、话务中心、夜审、主管的业务,客房部门各岗位的任务有完成布草、客房清洁、公共区清洁、客服、洗衣房、主管的业务,系统设计的流程与大一学生经历的实训流程一样,这一流程也是模拟真时酒店的工作流程设计的。大三上学期的校内实训学习是具有超强责任性的,尽管学生在最后一学期的主要任务是理论学习,较少的实训内容就是轮流担任总经理的岗位,负责学校钥匙的管理,各部门运作情况的巡视监督等任务。下面我们探讨,如何保障这一实训模式的实施。 所有校内实训教学的教师都有五年及以上酒店基层及管理工作经验来保障实训的内容贴近真实酒店的运作情况。实训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过程考核,考核的标准高于酒店实际的操作标准,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升潜力的空间。学生的校内实训时间充足(约1200小时,相当于国内大多高职院校校内实践课时的6-10倍),校外实习岗位明确,时间充足(约1600-2000小时,约是国内学生的2倍左右时间),这样的时间安排减少学生在今后毕业在酒店工作的适应期。校内实训的岗位涵盖真实酒店的各个岗位(国内学生大多在餐饮岗位实习)。整个学习环境就是一个真实的仿真四星级酒店及其设施设备。新西兰太平洋国际酒店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习模式该学院从学生的简历制作到面试录用为学生提供全程服务,合理的分学期在酒店不同部门各岗位的实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的范围更加宽泛。学生在实习期普遍比在学校感觉轻松,每天8小时,在学校每天12个小时左右学习理论及实训,而且和酒店签订正式的用工合同,拿正式员工的收入;酒店的入职培训是科学的分阶段和步骤增加学生的工作量,学生适应较好。学校会派老师去酒店看望学生,给学生支持和帮助。学校实习管理不走形式,与酒店有充分的协议,比如:酒店有责任在学生实习期结束后为每一位学生做评估鉴定,酒店有责任把学生作为正式员工对待等。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实习学生的利益。 通过分析新西兰太平洋国际酒店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实习运作模式,考虑到很多国内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如师资力量、资金、教师工作时间等等,特提出对国内院校的启示。国内高职院校校内实践课可以考虑优先建设软件设施,模拟真实酒店的问题,建设实训内容培训的高仿真性。衔接各部门:如实训室业余时间的开放、实训指导老师给学生任务安排量的增加,大量延长学生校内自主实训的时间,全面拓展学生实训的内容和深度,来减少学生酒店实习工作的适应期。对于酒店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考虑双语授课,提升用英文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实际英文运用的能力。制定严格的校内实训过程的考核标准,绝不能流于形式,学生必须要通过每一个平时实训考核项目,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积少成多,水到渠成为了提升国内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训实习环节的改进和提升变的如此重要,由于涉及的系统各个方面非常宽泛,在此我们主要借鉴新西兰太平洋国际酒店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实习运作模式,探讨对国内院校的启示,以此为国内众多的高职院校在此方面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考。 浅谈国外酒店管理:谈国外酒店管理进展的分析 一、酒店业的内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国外的酒店管理 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是产业发展的最大支持,自二战以后,国外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和私家车的普及,以及商务公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的盛行,为国外的连锁酒店提供了极大的市场需求,国外的酒店产业迎来了告诉发展。民航企业的发展以及欧美国家带薪年假制度的实施,都对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满足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及本国游客在异地对本国酒店的需求,许多发达国家将酒店开设在国外的重点旅游景区。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开放局势的行程,欧美酒店管理集团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完成了对全球酒店市场的占领,并走向了整合发展的道路。并且对以往酒店集团的扩张模式进行了重大改变,由以往的单一酒店接管向管理公司的兼并、联盟进行转型,这种趋势在当今已经越来越重要。并且国外酒店业的发展,根据市场的变化,逐步呈现出品牌化、集团化、专业化的趋势。而与之相比国内酒店业的发展因受到行政命令的方向所限制,逐渐表现出管理经验不足、资金实力薄弱等弱点,导致了品牌知名度不高、体质老化、规模不大等不足之处。 (二)国内酒店业发展现状 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很总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逐渐壮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酒店行业经历了80年代的出生阶段,以及90年代的成长阶段,一直到最近几年所处于的加速扩张阶段,我国的酒店业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发展,从相关数据上我们可以得知,在近20年来,我国的酒店数量正以每五年超过50%的速度进行飞速增长。虽然我国的酒店业发展速度惊人,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出现了许多问题,随着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客源与市场供应结构不对称,而酒店业的恶性竞争层出不穷,导致了酒店业发展局势的下滑,并且恶性削价竞争激烈,并且以往的酒店业其发展主要集中于高档酒店,但随着近几年的市场需求表明,一味的追求高档酒店的发展,并不能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想切合,并且也不能对普通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满足。随着我国进入WTO后,我国的酒店业领域也随之开放,国际管理酒店集团的发展为我国的酒店业带来巨大冲击,但随着这种冲击,我国的酒店业凭借着对先进管理理念的学习和强大的扩张能力,在国内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并在这种曲折的考验中,爆发出顽强的生命力。但我国的酒店业所面临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因此更需要我国的酒店业建设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经济型酒店。 二、国内外酒店的比较分析 (一)经营宗旨的比较 我国的酒店管理在经营的过程中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通常以政治服务为主要目的,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盈利性质的酒店,并且受到儒家“先义后利”等思想的影响,过渡注重酒店经营过程中的社会效益,从而使得经营宗旨产生偏差,对顾客至上等原则的忽视,也造成了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服务意识普遍较差。中国酒店并没有将获取顾客的满意度作为盈利的主要目的,通常酒店管理层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是对上级主管部门的招待与迎合。在我国的酒店管理工作过程中,大量的工作精力都放在满足上级需求等方面,并没有对服务质量进行提高从而满足客户赢取利润等方面进行足够重视。而国外的酒店经营宗旨主要是以顾客至上为核心思想,在酒店工作的过程之中,首先重视的事顾客的满意程度,其次是对员工利益的有效保障,最后才是酒店的盈利与发展,这种国外的经营方式,是通过其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优惠措施及相应免费的服务,通过让顾客受益等方式来实现,与之相比,中国的酒店经营宗旨上的缺陷,使得中国的酒店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相应的竞争实力,从而处于不利地位。 (二)服务质量的比较 在酒店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通常是以标准化作为开始,在通过对理念的创新,以及对企业品牌的追求,从而走向个性化的道路。但在我国的酒店服务质量方面上,员工的纪律性过于散漫,领导标准化管理的意识薄弱,往往造成员工的服务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并且服务意识薄弱,因此我国的酒店经营发展应该充分向标准化管理吸取足够经验,通过对奖惩机制的完善,以及对服务标准的要求和操作规范的制定,让员工通过有据可依的形式来增强自身的工作动力。而在国外的经典经营管理中,都是将标准化服务进行广泛普及之后,对个性化服务进行相应的推广及应用,并且在个性化服务的过程中对其优缺点有明确的体现,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来与客户进行良好关系的建立,并且对顾客的忠诚度进行加强,而因为其标准化管理的完善,提高了额外销售份额。并且国外的经典经营管理中,每一位员工都受到了专业化的培训,通过优秀的服务质量,让顾客感受到尊重和温暖,并且酒店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对价格的掌控,在旺季和淡季中的价格波动,来赢得顾客,提升市场份额,并成功的打造了品牌形象。我国的酒店经营管理也应该从价格竞争,向服务质量竞争进行转变,在经营风格上进行合理调整,通过对标准化酒店服务管理的广泛应用,再对顾客实行个性化服务,通过对自身品牌形象的打造,来获得更高的酒店经济效益。 (三)竞争的比较分析 酒店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品牌知名度及企业形象上的公关水平的竞争、二是服务质量和管理模式的竞争、三是在各方面综合条件所体现的价格竞争、四十来自于酒店设备性能和装饰布局的硬件竞争。目前我国酒店市场的竞争主要标准现在价格的竞争方面以及产品的升级程度,而国外的市场竞争则主要表现在员工素质、品牌形象和服务质量等能体现出产品差异化的方向之上,也正是因为这种竞争方向的不同,导致了我国酒店业市场竞争策略上的不足,使得我国的酒店业与国外的酒店集团具有很大差距。一味的注重档次的提升,却忽视了对服务质量的提高及客源结构的调整,都使得这种差距被进一步拉大,而国外酒店业凭借着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企业的品牌形象,通过对顾客服务质量的提高,在中外酒店竞争中具有优势地位。并且这种竞争的差距还表现在中国酒店的竞争形式之上,主表体现在个体与集团化的竞争,这种竞争形式的不同,也是我国酒店业缺少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三、结语 并且我国的酒店业在运行机制上也应该向国外进行借鉴,国外的酒店管理法人管理权责分明,并且组织管理结构非常完整,这种产区明晰的管理形式,让酒店管理有快速的工作效率和高度的服务质量,而我国的酒店业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得以发展,产权关系较为模糊,并且法人的成本非常高,造成了我国的服务管理质量达不到相应的标准,从而导致了我国酒店业整体竞争力的下降,并且在服务质量的管理方面,我国的酒店业应从情绪化服务向标准化服务加以过渡,并最终在个性化服务的阶段加大品牌形象的推广。我国的酒店业因国外酒店管理集团的影响,收到了冲击和挑战,但只有对自身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我国的酒店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爆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翟运涛单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浅谈国外酒店管理:国外酒店管理合同研究新进展探析 摘 要:酒店作为当今时代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已经成为众多人士生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酒店的良好经营而言,酒店管理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外对于酒店管理模式的研究较为先进,为了更好地使我国的酒店管理运营畅通,对于国外相关研究的借鉴十分必要。本文主要以国际旅游业的专业研究文献做为参考,分析了国外对于酒店管理合同的一些研究成果,希望能够对我国的酒店管理有所启发。 关键词:酒店;管理合同;契约;研究进程 酒店管理合同作为酒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研究有助于更好的发挥酒店合同对于酒店管理的作用。本文主要以国际旅游业的相关研究为基础,主要分析了国外学者对于酒店管理合同问题的研究,简单谈论了其对于我国酒店的管理合同相关研究的一些启发。 一、其他国家对于酒店管理合同的研究 本文主要依据现有文献的状况,简单从几个方面来展开对其他国家关于酒店的管理合同研究状况的分析。 (一)对于酒店管理合同基本概念以及其运作特征的研究 国外对于酒店管理合同模式的相关概念、运作特点及契约条款安排等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康奈尔大学的James教授的酒店管理合同论著中。他将管理合同的概念分成了三个方面:一、酒店经营管理不需要受酒店业主干预,而是由酒店管理公司全权负责;二、酒店的一切经营及财务费用由酒店业主支付,并由其承担所有权的风险;三、除了重大的疏忽或者是欺诈行为,经营者的其他行为都受到酒店业主保护。James教授还指出了酒店管理合同的一些运作新特点,即:酒店的总经理由酒店管理公司来雇佣,并由公司对其进行指导,而后,总经理就酒店的经营成果向管理公司负全部责任。James教授首次对酒店管理合同相关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界定,解释了双方谈判的策略,以及合同的内容和条款组成,只是他仅把合同限于文本形式,而未能将其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来研究。而Withiam.Glenn则指出了酒店管理合同实是一种较为有益的机制,但他没有对这种机制运行的相关原理做出阐述。 笔者认为酒店管理合同作为一种酒店的协议运营方式,它通过酒店的业主和管理公司签订管理的合约,来约定双方享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以及应付的责任,但是这种合同并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文本,而是一种运营的模式。 (二)对于酒店管理合同和其他的管理模式之间的比较的研究 酒店管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满足高效率的调配各种资源的需要,以及为酒店客人提供最贴心的服务。目前酒店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合作联营、业主自管、租赁经营以及委托给酒店管理公司来经营等这样几种模式,而酒店管理合同就是委托给酒店管理公司进行经营的模式。 Charles A・Bell(1993)论述了酒店管理合同与特许经营的源头及其发展,并对酒店业主在和管理公司进行谈判及与特许方签订经营协议的时候应当实施的战略进行了相关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ChekitanS・Dev、M・Krishna Erramilli及Sanjeev Agarwal(2002)则对于酒店管理公司在选择合同模式还是特许模式时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相关探讨。 (三)对于衡量酒店管理公司运营模式绩效的研究 酒店运营的绩效的衡量有助于酒店管理人员监督本酒店的运营业绩,更有效地评价各项任务是否达到了指标。这些指标一般包括盈利指标、营业比率以及运营程度几个部分,做好绩效的衡量,能使这几个方面更直观的呈现在人面前。 Richard C・Morey和David A・Dittman(1995)在对美国本土的54个业主自管酒店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酒店运营的绩效衡量标准确定下来,并提供了总经理的绩效打分的模型。Jonathan Berger(1997)从酒店业主及酒店管理公司这两个角度对制定管理合同的相关绩效标准做了一些探讨,并从绩效对于双方利益和其他相关条款的影响出发进行了分析。 (四)对于管理合同相关司法案例的分析以及研究 酒店管理的契约是保证合同正常执行的必不可缺的部分,业主和公司这两方面是契约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核心,在执行契约的过程中若出现无法通过沟通而解决的纠纷,则须依据契约规定申请仲裁乃至提起诉讼。 Hart,Wendy和Connor,Fred L・(1994)分析了相关的司法判例,并对酒店业主单方终止管理合同,事后再交由法院裁定的做法的正确性和影响做了相关的探讨。David M・Neff (2005)则对酒店管理合同的仲裁条款的原因和重要性做了分析,并且认为应当更加重视仲裁的条款。 二、国外酒店的管理合同的研究对于我国的启示 积极的引进外来理论是一项研究进步必不可缺的措施,对于国外研究经验的戏曲有助于我们自身研究水平的提升。下面简单针对国外研究在几个方面对我们的启示做一下介绍: (一)重视酒店管理学科专业理论的研究 理论对于一门学科的研究必不可少,加强对于酒店管理模式的理论性研究,将更有利于我们理性的看待酒店管理。但是除了经验性及实证性的研究之外,对于我国的酒店管理合同的研究必须重视对于相关专业的概念以及理论的研究,从理论上掌握酒店管理合同的运营模式。 (二)加强对于不同管理实践的协调及整合 酒店管理合同的研究涉及多种学科,不管是经济学、法学还是管理学等都与其联系颇深,因此,必须要综合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应用到酒店管理研究上来,使酒店管理合同的研究变得更加合理、更加系统化。 (三)加强对于具有酒店行业特殊性的管理合同的研究 管理合同在社会各个方面应用广泛,比如资产管理合同、基金管理合同等等。但是酒店管理合同具有其他合同不具有的特点,比如无形的服务性、劳动密集性以及季节波动性等,因此,对于酒店管理合同制度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到酒店行业的特殊性。 三、结语 国外对于酒店管理合同方面的研究远高于国内的相关研究,因此要不断地总结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使我国的酒店行业能够更好的运营。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探讨家禽养殖经营思路:浅谈家禽养殖经营者如何实施变革以求得逆境中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家禽养殖经营 新形势变化 调整思路 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策措施 【论文摘要】受欧美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各地经济不同程度地受到波及和影响。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方面,我国家禽养殖业也未能幸免。面对这种新形势,家禽养殖经营者就应实施变革以求得逆境中的发展先机。 受欧美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各地经济不同程度地受到波及和影响,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方面,我国家禽养殖业也未能幸免。面对这种新形势,家禽养殖经营者该如何实施变革以求得逆境中的发展先机呢? 1.面临的形势变化。 当前,随着我国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许多家禽养殖经营单位和经营者正面临着严峻挑战,诸如“融资难”、“销售难”、“市场差”、“风险大”等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纷至沓来,交相互织,从而催生了市场疲软、成本上升、企业竞争加剧、发展环境趋差、发展后劲乏力等新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家禽养殖经营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更显突出,物价上涨过快,使饲养原材料等养殖成本增加,这一切就相应造成了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生存的压力前所未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鸡苗和鸡肉价格暴跌。进入2009年以来,父母代种雏由前阶段的25.00元/套暴跌为9.00元/套左右,下跌177.38%;商品雏的价格由前阶段的3.00元/只左右暴跌为0.9元,只左右,下跌233.33%;毛鸡价格由9.00元/千克左右暴跌为7.00元,千克左右,下跌28.57%;肉鸡出口受阻,副产品进口居高不下,使种鸡和肉鸡养殖户严重亏损。 1.2鸡肉产品消费放缓。全球经济不景气直接导致国内企业生产萎缩,订单减少,出口减少,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状态,从而,严重影响社会工矿企业团体消费对鸡肉的需求。 1.3“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养鸡产业链。前阶段受“三鹿”奶粉和“大连”问题鸡蛋事件的严重影响,使肉鸡加工厂对市场前景产生恐慌而停止收鸡,导致养鸡农户“卖鸡”难,使种鸡业苗鸡滞销造成整个肉鸡产业链销售不畅。 1.4合同违约率增加。受目前市场行情影响,养殖场所订茁鸡合同不能全部兑现,有的要求取消合同,有的要求降价处理:有的要求减少进鸡数等,家禽业的生产计划被严重打乱,无奈之下把部分种鸡提前淘汰,同时把部分种雏作商品茁鸡处理,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1.5资金周转困难。前几年,各养禽企业抓住机遇,调整规模,开发新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目前摊子较大,抗风险能力不强,每天生产支出费用较高,资金周转在非常时期较为困难。 2.家禽养殖经营的调整思路。 2.1拓宽筹资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产业要发展,资金是关键。资金紧缺是制约家禽养殖经营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城市,流向了房地产业、建材业、证券业等行业及其下游产业,而对农业产业尤其是畜牧业除国家的扶持资金外基本上是微乎其微。因此,我们要在继续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项目资金并发挥其导向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广泛吸纳民间资本、金融信贷资本及外资,还可以通过股份合作兴办实体,扩大经济收入,增强造血功能,拓宽融资渠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并存的多元化家禽业投资格局,从而促进家禽产业的发展。 2.2优化发展环境,解决“环境差”问题。优化发展环境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投资环境,要加强政府部门各方面的工作整治,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管理等方面给家禽养殖经营者最大的便利和实惠,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鼓励全民创业。二是要改善服务环境。畜牧主管部门要做好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搞好指导,推进服务质效的提高。生产部门要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为养殖提供优质产品。加工企业要尽早与养殖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科技部门要积极做好技术服务。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家禽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家禽生产、流通秩序,为家禽业发展保驾护航。 2.3健全行业管理,解决“风险大”问题。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目前家禽业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措施。一方面,要集中农村各养殖大户的物资和智慧,建立家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进一步搞好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有序流转,向养殖大户及专业合作社集中,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经济互补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防范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带领养殖户走共同富裕之路。另一方面,养殖企业也必须走“强强联合之路,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整合资源,形成规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4加强市场开发,解决“市场差”问题。市场开发方面主要搞好两大市场的建设,一是国内市场。目前国内市场对禽产品的消费需求尚不旺盛,尤其是农村市场需求始终处于原始的疲软状态,供给十分充足与需求很不旺盛的矛盾,导致禽产品消费无法维持高增长。作为家禽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搞好禽产品的消费与引导。既要宣传禽产品的营养价值与食用安全,又要强调禽肉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要搞好国内市场开发。国内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大型禽产品批发市场少而不规范,尤其是农村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所以必须从思想上、战略上、行动上重视大型家禽产品市场建设和农村市场建设,形成系统的市场开发行动方案,通过宣传引导,实现扩大内需,培育壮大禽产品市场。二是国际市场。要在稳定现有市场的条件下,努力开拓新兴禽产品出口市场,选择和开发多国市场、多地区市场,把产品做到多个国家、多个地区,以减少相对集中的个别市场波动给家禽产品市场带来的影响,减少出口禽产品对单一市场的依存度。 2.5强化健康养殖,解决“质量劣”问题。禽产品质量是禽产品的生命线,相对来说,也是养殖经营者的生命线。家禽企业或经营者应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建立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管好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流程,着重加强投入品的使用与管理,确保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确保产品的健康和产业的健康。 2.6创新营销策略,解决“卖鸡难”问题。养殖者,既要埋头养鸡,又要抬头看市,要擅于掌握信息,抓住商机,随机应变,化难为易。销售方式可以上门配送、连锁经营、超市经营、订单销售、网上销售等。对于养殖企业来说,还应该搞好品牌建设,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认证,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创立自己的养殖品牌,提高企业的效益。 3.促进肉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肉鸡业在整个养殖业乃至大农业范畴中产业化程度最高,带动相关产业最多,是出口创汇最大的一个产业,具有生产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因此,建议为肉鸡养殖龙头企业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 3.1对列入国家八部委认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就养殖企业而言,现在普遍免征企业所得税,这对原先只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享受的政策一下子放开了,不利于体现扶优、扶强、扶大,建议国家对列入考核的国家龙头企业制订扶助政策,以帮助养殖业集团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外向化拓展、国际化接轨。对当地经济带动作用较大,能显著提高农民收益的企业,在龙头企业专项资金中予以优先扶持;对培养地方家禽品种,提升产业品牌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在国家有关项目中予以优先立项;对家禽用饲料粮,粮食部门给予政策倾斜,以提升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 3.2平稳市场,进行总量控制。近几年来,我国的养禽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市场大起大落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企业由于承受不了市场大幅波动退出养禽行业,得以生存的企业也因为市场的异常波动影响了正常的经营活动。 3.3建立农业保险和风险基金,抵御市场风险。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农业面临着市场和疫病两大风险。而当风险发生时,除了国家和地方对突发事件有一定补偿外,基本上都是农民自我承担。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可以对农民给予一定的扶持,但毕竟能力有限,因此不能作为农业保险的主体。建议国家对农业保险予以立法,组织各商业保险企业承担此项重任。国家也应当在财力上对参保企业和个人予以必要的财政扶持。 3.4进一步加强活禽交易管理。当前,我国城乡市场活禽交易相当普遍,又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给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建议国家在保留传统活禽交易的前提下,从加强畜禽产地检疫入手,强化各个环节上的管理,严格把好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上的关口,堵死一切传播疫病的漏洞,并建立相应的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以确保产品流通的安全、可靠。 3.5关于倡导畜禽集约化、小区化生产问题。鉴于当前农村畜禽生产仍以庭院经营为主,不利于疾病防控和安全食品生产的现状,建议政府将推广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小区化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在舆论导向和资金扶持上向这方面倾斜,以全面提高我国畜禽健康养殖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并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加快节能型社会的建设。 探讨家禽养殖经营思路:浅析家禽养殖经营的思路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家禽养殖经营企业面临诸多困难,物价上涨过快,使饲养原材料等养殖成本增加,这一切就加大企业的生存压力。以肉鸡为例,说明促进肉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要求养殖经营者必须调整思路,积极适应市场。 关键词:家禽养殖;经营;思路 现今,我国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许多家禽养殖经营者正面临着严峻挑战,诸如“融资难”、“销售难”、“市场差”、“风险大”等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纷至沓来,交相互织,从而催生了市场疲软、成本上升、企业竞争加剧、发展环境趋差、发展后劲乏力等新问题的出现。带头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一)拓宽筹资渠道。产业要发展,资金是关键。资金紧缺是制约家禽养殖经营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城市,流向了房地产业、建材业、证券业等行业,而对农业产业尤其是畜牧业除国家的扶持资金外基本上是微乎其微。因此,我们要在继续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项目资金并发挥其导向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广泛吸纳民间资本、金融信贷资本及外资,还可以通过股份合作兴办实体,扩大经济收入,增强造血功能,拓宽融资渠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并存的多元化家禽业投资格局,从而促进家禽产业的发展。 (二)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发展环境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投资环境,要加强政府部门各方面的工作整治,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管理等方面给家禽养殖经营者最大的便利和实惠,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鼓励全民创业。二是要改善服务环境。畜牧主管部门要做好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搞好指导,推进服务质效的提高。生产部门要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为养殖提供优质产品。加工企业要尽早与养殖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科技部门要积极做好技术服务。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家禽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家禽生产、流通秩序,为家禽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健全行业管理。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目前家禽业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措施。一方面,要集中农村各养殖大户的物资和智慧,建立家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进一步搞好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有序流转,向养殖大户及专业合作社集中,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经济互补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防范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带领养殖户走共同富裕之路。另一方面,养殖企业也必须走“强强联合之路”。整合资源,形成规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注重开发市场。市场开发方面主要搞好两大市场的建设,一是国内市场。目前国内市场对禽产品的消费需求尚不旺盛,尤其是农村市场需求始终处于原始的疲软状态,供给十分充足与需求很不旺盛的矛盾,导致禽产品消费无法维持高增长。作为家禽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搞好禽产品的消费与引导。既要宣传禽产品的营养价值与食用安全,又要强调禽肉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要搞好国内市场开发。国内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大型禽产品批发市场少而不规范,尤其是农村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所以必须从思想上、战略上、行动上重视大型家禽产品市场建设和农村市场建设,形成系统的市场开发行动方案,通过宣传引导,实现扩大内需,培育壮大禽产品市场。二是国际市场。要在稳定现有市场的条件下,努力开拓新兴禽产品出口市场,选择和开发多国市场、多地区市场,把产品做到多个国家、多个地区,以减少相对集中的个别市场波动给家禽产品市场带来的影响,减少出口禽产品对单一市场的依存度。 (五)强化绿色养殖。禽产品质量是禽产品的生命线, 相对来说,也是养殖经营者的生命线。家禽企业或经营者应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建立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管好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流程,着重加强投入品的使用与管理,确保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确保产品的健康和产业的健康。 (六)创新营销策略。养殖者,既要埋头养鸡,又要抬头看市,要擅于掌握信息,抓住商机,随机应变,化难为易。销售方式可以上门配送、连锁经营、超市经营、订单销售、网上销售等。对于养殖企业来说,还应该搞好品牌建设,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认证,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创立自己的养殖品牌,提高企业的效益。 肉鸡业在整个养殖业乃至大农业范畴中产业化程度最高,带动相关产业最多,是出口创汇最大的一个产业,具有生产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促进肉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对当地经济带动作用较大,能显著提高农民收益的企业,在企业专项资金中予以优先扶持;对培养地方家禽品种,提升产业品牌竞争优势的;对家禽用饲料粮,粮食部门给予政策倾斜,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平稳市场,有序控制。近几年来,我国的养禽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市场大起大落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企业由于承受不了市场大幅波动退出养禽行业,得以生存的企业也因为市场的异常波动影响了正常的经营活动。 (三)要加强活禽交易管理。建议国家在保留传统活禽交易的前提下,从加强畜禽产地检疫入手,强化各个环节上的管理,严格把好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上的关口,堵死一切传播疫病的漏洞,并建立相应的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以确保产品流通的安全、可靠。 (四)倡导扩大经营规模。于当前农村畜禽生产仍以庭院经营为主。建议政府将推广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小区化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在舆论导向和资金扶持上向这方面倾斜,以全面提高我国畜禽健康养殖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并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加快节能型社会的建设。 探讨家禽养殖经营思路:家禽养殖经营者如何实施变革以求得逆境中的发展 【摘要】受欧美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各地经济不同程度地受到波及和影响。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方面,我国家禽养殖业也未能幸免。面对这种新形势,家禽养殖经营者就应实施变革以求得逆境中的发展先机。 【关键词】家禽养殖经营 新形势变化 调整思路 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策措施 受欧美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各地经济不同程度地受到波及和影响,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方面,我国家禽养殖业也未能幸免。面对这种新形势,家禽养殖经营者该如何实施变革以求得逆境中的发展先机呢? 1.面临的形势变化。当前,随着我国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许多家禽养殖经营单位和经营者正面临着严峻挑战,诸如“融资难”、“销售难”、“市场差”、“风险大”等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纷至沓来,交相互织,从而催生了市场疲软、成本上升、企业竞争加剧、发展环境趋差、发展后劲乏力等新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家禽养殖经营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更显突出,物价上涨过快,使饲养原材料等养殖成本增加,这一切就相应造成了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生存的压力前所未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鸡苗和鸡肉价格暴跌。进入2009年以来,父母代种雏由前阶段的25.00元/套暴跌为9.00元/套左右,下跌177.38%;商品雏的价格由前阶段的3.00元/只左右暴跌为0.9元/只左右,下跌233.33%;毛鸡价格由9.00元/千克左右暴跌为7.00元/千克左右,下跌28.57%;肉鸡出口受阻,副产品进口居高不下,使种鸡和肉鸡养殖户严重亏损。 1.2 鸡肉产品消费放缓。全球经济不景气直接导致国内企业生产萎缩,订单减少,出口减少,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状态,从而,严重影响社会工矿企业团体消费对鸡肉的需求。 1.3 “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养鸡产业链。前阶段受“三鹿”奶粉和“大连”问题鸡蛋事件的严重影响,使肉鸡加工厂对市场前景产生恐慌而停止收鸡,导致养鸡农户“卖鸡”难,使种鸡业苗鸡滞销造成整个肉鸡产业链销售不畅。 1.4 合同违约率增加。受目前市场行情影响,养殖场所订苗鸡合同不能全部兑现,有的要求取消合同,有的要求降价处理;有的要求减少进鸡数等,家禽业的生产计划被严重打乱,无奈之下把部分种鸡提前淘汰,同时把部分种雏作商品苗鸡处理,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1.5 资金周转困难。前几年,各养禽企业抓住机遇,调整规模,开发新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目前摊子较大,抗风险能力不强,每天生产支出费用较高,资金周转在非常时期较为困难。 2.家禽养殖经营的调整思路。 2.1 拓宽筹资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产业要发展,资金是关键。资金紧缺是制约家禽养殖经营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城市,流向了房地产业、建材业、证券业等行业及其下游产业,而对农业产业尤其是畜牧业除国家的扶持资金外基本上是微乎其微。因此,我们要在继续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项目资金并发挥其导向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广泛吸纳民间资本、金融信贷资本及外资,还可以通过股份合作兴办实体,扩大经济收入,增强造血功能,拓宽融资渠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并存的多元化家禽业投资格局,从而促进家禽产业的发展。 2.2 优化发展环境,解决“环境差”问题。优化发展环境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投资环境,要加强政府部门各方面的工作整治,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管理等方面给家禽养殖经营者最大的便利和实惠,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鼓励全民创业。二是要改善服务环境。畜牧主管部门要做好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搞好指导,推进服务质效的提高。生产部门要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为养殖提供优质产品。加工企业要尽早与养殖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科技部门要积极做好技术服务。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家禽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家禽生产、流通秩序,为家禽业发展保驾护航。 2.3 健全行业管理,解决“风险大”问题。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目前家禽业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措施。一方面,要集中农村各养殖大户的物资和智慧,建立家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进一步搞好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有序流转,向养殖大户及专业合作社集中,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经济互补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防范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带领养殖户走共同富裕之路。另一方面,养殖企业也必须走“强强联合”之路,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整合资源,形成规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4 加强市场开发,解决“市场差”问题。市场开发方面主要搞好两大市场的建设,一是国内市场。目前国内市场对禽产品的消费需求尚不旺盛,尤其是农村市场需求始终处于原始的疲软状态,供给十分充足与需求很不旺盛的矛盾,导致禽产品消费无法维持高增长。作为家禽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搞好禽产品的消费与引导。既要宣传禽产品的营养价值与食用安全,又要强调禽肉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要搞好国内市场开发。国内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大型禽产品批发市场少而不规范,尤其是农村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所以必须从思想上、战略上、行动上重视大型家禽产品市场建设和农村市场建设,形成系统的市场开发行动方案,通过宣传引导,实现扩大内需,培育壮大禽产品市场。二是国际市场。要在稳定现有市场的条件下,努力开拓新兴禽产品出口市场,选择和开发多国市场、多地区市场,把产品做到多个国家、多个地区,以减少相对集中的个别市场波动给家禽产品市场带来的影响,减少出口禽产品对单一市场的依存度。 2.5 强化健康养殖,解决“质量劣”问题。禽产品质量是禽产品的生命线,相对来说,也是养殖经营者的生命线。家禽企业或经营者应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建立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管好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流程,着重加强投入品的使用与管理,确保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确保产品的健康和产业的健康。 2.6 创新营销策略,解决“卖鸡难”问题。养殖者,既要埋头养鸡,又要抬头看市,要擅于掌握信息,抓住商机,随机应变,化难为易。销售方式可以上门配送、连锁经营、超市经营、订单销售、网上销售等。对于养殖企业来说,还应该搞好品牌建设,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认证,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创立自己的养殖品牌,提高企业的效益。 3.促进肉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肉鸡业在整个养殖业乃至大农业范畴中产业化程度最高,带动相关产业最多,是出口创汇最大的一个产业,具有生产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因此,建议为肉鸡养殖龙头企业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 3.1 对列入国家八部委认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就养殖企业而言,现在普遍免征企业所得税,这对原先只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享受的政策一下子放开了,不利于体现扶优、扶强、扶大,建议国家对列入考核的国家龙头企业制订扶助政策,以帮助养殖业集团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外向化拓展、国际化接轨。对当地经济带动作用较大,能显著提高农民收益的企业,在龙头企业专项资金中予以优先扶持;对培养地方家禽品种,提升产业品牌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在国家有关项目中予以优先立项;对家禽用饲料粮,粮食部门给予政策倾斜,以提升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 3.2 平稳市场,进行总量控制。近几年来,我国的养禽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市场大起大落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企业由于承受不了市场大幅波动退出养禽行业,得以生存的企业也因为市场的异常波动影响了正常的经营活动。 3.3 建立农业保险和风险基金,抵御市场风险。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农业面临着市场和疫病两大风险。而当风险发生时,除了国家和地方对突发事件有一定补偿外,基本上都是农民自我承担。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可以对农民给予一定的扶持,但毕竟能力有限,因此不能作为农业保险的主体。建议国家对农业保险予以立法,组织各商业保险企业承担此项重任。国家也应当在财力上对参保企业和个人予以必要的财政扶持。 3.4 进一步加强活禽交易管理。当前,我国城乡市场活禽交易相当普遍,又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给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建议国家在保留传统活禽交易的前提下,从加强畜禽产地检疫入手,强化各个环节上的管理,严格把好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上的关口,堵死一切传播疫病的漏洞,并建立相应的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以确保产品流通的安全、可靠。 3.5 关于倡导畜禽集约化、小区化生产问题。鉴于当前农村畜禽生产仍以庭院经营为主,不利于疾病防控和安全食品生产的现状,建议政府将推广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小区化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在舆论导向和资金扶持上向这方面倾斜,以全面提高我国畜禽健康养殖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并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加快节能型社会的建设。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简析重视乡村群体 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 论文关键词:乡村;广告传播;乡村文化;和谐 论文摘要:以和谐发展的角度指出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现状以及原因,并提出了重视乡村群体,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的观点。井从农村传统文化、广告信息传播、深入乡村基层、设计理论教育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探讨一条符合国情的广告道路。 乡村是与城市相对照而言的,所谓乡村,是指由乡(及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本文探讨的乡村群体包括在农村地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和在乡镇从事劳动和居住的其他劳动者。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 纵观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总体发展不平衡,重城市而轻乡村,针对乡村受众的设计作品为数不多并缺乏乡村文化气息。大多数企业、传媒、广告公司以及学者在以城市为主位的前提下,将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大众概念和城布的生活模式连接在一起,在有意和无意间将中国社会这个整体系统中的二个很重要的部分一乡村群体遗忘在某个角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媒体“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对子乡村的关注依然很少。根据国家广播总局有关数据显示,面向农民、农衬和农业的广播全国只有10套(分别是山西、江西、山东、河南、陕西以及广西南宁、河北张家口、浙江嘉兴、广东茂名和揭阳电台),占全国2371套广播频率总数的0.42%。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体相比,开办率仅有4%。因此城乡信息流动结构严重不对称。 其次,长期以来,设计界忽视了乡村地区的弱势消费群设计在趋于城市化、大同化。尽管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但仍有不少于八亿的乡村人口。加强对中国乡村广钾究的重今科考麟势群体的媒献怀有利子解决艺术设计全面发展的粗颈问题,对于我们的广告创意、广告的有效传播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再次,很多设计人员将乡村文化传统和地城特色简单化,中国乡村广告传统的东西保存的不乡好;却在设计中不断重复所谓有传统特点的符号和手法。许多设计产品因偏离乡村群体独特的文化传统,价格脱离乡村消费水平而让这些边缘消费群体望而却步。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广告设计与传播本能的忽视乡村群体,造成发展的不和谐呢? 第一、经济力量的弱势和乡村文化的边缘地位,决定了广告设计与传播偏向城市而忽视乡村。经济环境是决定广告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乡村经济模式和结构虽然有了很大变化,经济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但其收人还远远赶不上大中城市,少数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还没完全摆脱贫困。乡村更多地保留了农业文化的传统。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第二、在使用媒体资源的分配上,我国大多数的传媒机构大都集中在城市。从传播学角度看,广告实质是信息的传达,而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而如此高比例的媒体集中于城市,远离乡村,必然导致乡村广告传播的高成本和难以形成有效传播。 第三、绝大多数设计者已经习惯于城市生活,同乡村生活方式相差甚远,很难对乡村受众进行准确定位。生活方式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形式,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和核心概念。乡村群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并不被设计者所熟悉。正如设计大师索扎斯主张,首先得教导设计者去研究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最终决定设计。 第四、在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追求自身效益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大众传媒更乐意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常常忽视弱势群体受众的信息需求。 第五、广告设计片面地强调了产品或服务广告,而忽视了品牌形象广告、即使是产品或服务广告也没有充分的和乡村环境相联系。其实品牌形象广告作为一种传播稀称为了能使姗的信息获得人们的认可,总会进行一些令社会关注、并进行正面倡导的观念传播。如太阳能产品突出其节能的宣传,同时应引导修缮自然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是个发展中农业大国,乡村人口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城市人口,故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广告设计与传播应重视乡村群体及其文化传统,反映乡村气息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广告设计与发展的道路。 无论传媒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数量上,还是广告在作品的设计上都应给予“边缘群体”更多的关注,充分重视他们的信息需要,将农村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融于其中,才能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思路并被他们所接受。如“实在人,喝实在酒”(龙江家园集团);“比一比,算一算,还是联通最划算”(中国联通);“黑土地黄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史丹利复合肥);“时风时风,路路畅通”(时风集团)。这些广告语都突出了产品独特的优点,满足了农村消费者某方面的需求。 深人乡村基层,关注乡村群体,摸索出广告设计和谐展的模式和路径。设计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喳计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技能。优秀的设计者应该及时掌握并预测设计的变化趋势,弓!导变化的观念指导设计、,使设计成为时代变化的表征和进步的催化剂。如兰陵酒业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利用不同媒体的差异性在墙体电视、赠品等不同媒体进行系列广告宣传,加深了品牌的印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南蓝星啤酒抓住农村夏季麦收的有利时机,组织车辆和人员分散行动,把啤酒送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提供了便利,也实现了广告的针对性宣传。 关注乡村文化,利用广告传播的文化特质,使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广告设计与传播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适时保存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满足他们多方面需求。如蚊香在农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城市。三笑集团就利用赵本山在农民心目中的幽默和淳朴形象,为睡得香蚊香做形象代言,满足了农村消费心理和生活多方的需求。 设计要融人普通乡村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须尽量通俗化、简洁化。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是不同的,相应的设计也应该有差异。面对乡村群体时,设计不能脱离乡村生活,要考虑到农民的教育知识水平和理解欣赏的能力。广告应尽可能的亲切易懂,缩短与农民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如中国移动通信在某乡镇做的广告语“中国移动通信卡,一边耕地一边打。”即宣传了广告目标,又符合了大部分农民的工作习性,还引领了农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一使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设计理论教育界应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防止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乃至环境垃圾。呼吁教育主管部自详细规划,将传播学、艺术学、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进行大融合,为设计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体现出设计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同时也应改变现状,扩大设计对社会的关注和服务范围,重视农村弱势群体,实现中国广告和谐健康快速而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当今社会广告设计与传播要重视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整个社会中不同目标受众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深人研究并形成探讨性的课题,立足于中国特色的和谐发展,开阔视野,勇于创新,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符合本国大多数人民需要的广告道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范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范文:试析广告设计作品中跨国文化传播的考虑 论文关键词:广告设计 跨国文化传播 图形设计 论文摘要: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当不同文化接触时,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知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告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广告作品是否成功,它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其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广泛围内,赢得了宣传对象的共鸣,并为他们所接受。因为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消极接受刺激、作出预期反应的客体。相反,他们是信息处理的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广告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加工。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针对国际知名品牌的设计,我们涉及到一个传播学的概念—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zo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其含义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人而言,跨文化传播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奖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如今,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 跨文化传播是要有语境的(在这里我理解为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当不同文化接触时,相似文化语境下的绝大多数传播往往通过不言而喻即可实现,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却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进行明确详尽的表达。如果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就会造成传播过程的偏差,误解。从而产生传播隔阂,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阻碍。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例如,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如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一,我们在设计作品时要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并且能够“借势生威”,让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让西方人看的懂,又结合东方人的智慧。例如,(图一) 图1是陈放先生的招贴“胜利”,以“v”字胜利的手势造型,但胜利的背后却是无数的失败与辛酸,连他的手指都不见了,只剩下“v”字残缺的烙印。整个海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尤其是残缺的地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中国古老文化之残缺的意境美体现在设计中,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副海报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障碍。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思维定势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这种信条,作为设计者必须了解,例如,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而在日本却认为是低贱的颜色。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导致设计作品的失败。 第二,设计者必须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种族优越感、思维定式、偏见和相异的文化背景方面。例如,在国际广告大奖赛中很难看到中国设计的作品,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面对东方文化的含蓄,西方设计者,总是以拒绝的态度来对待东方设计师。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主流,作为一名设计者,我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但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 但是要想扫清这些障碍,使跨文化传播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传播双方就应该遵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更应该摒弃各自的民族偏见,尊重别人,以诚相待,共同来完成跨文化传播活动。这需要我们国家的传播组织、机构的不懈努力。 第三,设计者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在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行为(在这里,非语言行为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与语言行为一样是构成出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交流的时候有时会产生误会。例如,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莱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而图形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语言,以简洁的方式准确传达出语义性,扫除了文字障碍,图形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大众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21世纪以来,人类更是步人了一个视觉读图时代,语言的中心地位必将被打破。 我们知道,广告作品设计是设计者运用图形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图形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它既能代表观念事物,也能代表现实事物。既能充分满足艺术的种种审美要求,又能解决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及大众传播的需要。例如(图二) 在这则招贴中一根用绳索束缚的香蕉准确、生动的再现了《庄园主》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名家庭教师爱上了年幼的女学生,并与之发生关系,但是世俗的道德折磨着这位家庭教师,最终他以“自宫”的行为来惩罚自己……在西方文化中,香蕉是代表男性的生殖器官。在这副招贴中的图形设计形、情、意结合,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符号,演变为语言信息释放出来,进而使受众心领意会,真正做到了让“图形说话”。图形与语言,概念与形象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领域,“语义”可以“图形化”,概念也可以转化为形象。所以,我们在做广告作品时,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这个世界就是互相观察、学习和借鉴而汇集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结晶。当我们的广告设计作品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防止急功近利行为,增强理论思维,提高学科理论的研究层次,增强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强势的西方文化与含蓄的中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结合点,把“中国制造”的广告作品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简析重视乡村群体 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 论文关键词:乡村;广告传播;乡村文化;和谐 论文摘要:以和谐发展的角度指出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现状以及原因,并提出了重视乡村群体,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的观点。井从农村传统文化、广告信息传播、深入乡村基层、设计理论教育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探讨一条符合国情的广告道路。 乡村是与城市相对照而言的,所谓乡村,是指由乡(及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本文探讨的乡村群体包括在农村地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和在乡镇从事劳动和居住的其他劳动者。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 纵观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总体发展不平衡,重城市而轻乡村,针对乡村受众的设计作品为数不多并缺乏乡村文化气息。大多数企业、传媒、广告公司以及学者在以城市为主位的前提下,将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大众概念和城布的生活模式连接在一起,在有意和无意间将中国社会这个整体系统中的二个很重要的部分一乡村群体遗忘在某个角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媒体“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对子乡村的关注依然很少。根据国家广播总局有关数据显示,面向农民、农衬和农业的广播全国只有10套(分别是山西、江西、山东、河南、陕西以及广西南宁、河北张家口、浙江嘉兴、广东茂名和揭阳电台),占全国2371套广播频率总数的0.42%。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体相比,开办率仅有4%。因此城乡信息流动结构严重不对称。 其次,长期以来,设计界忽视了乡村地区的弱势消费群设计在趋于城市化、大同化。尽管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但仍有不少于八亿的乡村人口。加强对中国乡村广钾究的重今科考麟势群体的媒献怀有利子解决艺术设计全面发展的粗颈问题,对于我们的广告创意、广告的有效传播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再次,很多设计人员将乡村文化传统和地城特色简单化,中国乡村广告传统的东西保存的不乡好;却在设计中不断重复所谓有传统特点的符号和手法。许多设计产品因偏离乡村群体独特的文化传统,价格脱离乡村消费水平而让这些边缘消费群体望而却步。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广告设计与传播本能的忽视乡村群体,造成发展的不和谐呢? 第一、经济力量的弱势和乡村文化的边缘地位,决定了广告设计与传播偏向城市而忽视乡村。经济环境是决定广告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乡村经济模式和结构虽然有了很大变化,经济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但其收人还远远赶不上大中城市,少数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还没完全摆脱贫困。乡村更多地保留了农业文化的传统。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第二、在使用媒体资源的分配上,我国大多数的传媒机构大都集中在城市。从传播学角度看,广告实质是信息的传达,而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而如此高比例的媒体集中于城市,远离乡村,必然导致乡村广告传播的高成本和难以形成有效传播。 第三、绝大多数设计者已经习惯于城市生活,同乡村生活方式相差甚远,很难对乡村受众进行准确定位。生活方式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形式,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和核心概念。乡村群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并不被设计者所熟悉。正如设计大师索扎斯主张,首先得教导设计者去研究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最终决定设计。 第四、在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追求自身效益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大众传媒更乐意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常常忽视弱势群体受众的信息需求。 第五、广告设计片面地强调了产品或服务广告,而忽视了品牌形象广告、即使是产品或服务广告也没有充分的和乡村环境相联系。其实品牌形象广告作为一种传播稀称为了能使姗的信息获得人们的认可,总会进行一些令社会关注、并进行正面倡导的观念传播。如太阳能产品突出其节能的宣传,同时应引导修缮自然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是个发展中农业大国,乡村人口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城市人口,故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广告设计与传播应重视乡村群体及其文化传统,反映乡村气息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广告设计与发展的道路。 无论传媒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数量上,还是广告在作品的设计上都应给予“边缘群体”更多的关注,充分重视他们的信息需要,将农村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融于其中,才能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思路并被他们所接受。如“实在人,喝实在酒”(龙江家园集团);“比一比,算一算,还是联通最划算”(中国联通);“黑土地黄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史丹利复合肥);“时风时风,路路畅通”(时风集团)。这些广告语都突出了产品独特的优点,满足了农村消费者某方面的需求。 深人乡村基层,关注乡村群体,摸索出广告设计和谐展的模式和路径。设计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喳计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技能。优秀的设计者应该及时掌握并预测设计的变化趋势,弓!导变化的观念指导设计、,使设计成为时代变化的表征和进步的催化剂。如兰陵酒业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利用不同媒体的差异性在墙体电视、赠品等不同媒体进行系列广告宣传,加深了品牌的印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南蓝星啤酒抓住农村夏季麦收的有利时机,组织车辆和人员分散行动,把啤酒送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提供了便利,也实现了广告的针对性宣传。 关注乡村文化,利用广告传播的文化特质,使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广告设计与传播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适时保存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满足他们多方面需求。如蚊香在农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城市。三笑集团就利用赵本山在农民心目中的幽默和淳朴形象,为睡得香蚊香做形象代言,满足了农村消费心理和生活多方的需求。 设计要融人普通乡村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须尽量通俗化、简洁化。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是不同的,相应的设计也应该有差异。面对乡村群体时,设计不能脱离乡村生活,要考虑到农民的教育知识水平和理解欣赏的能力。广告应尽可能的亲切易懂,缩短与农民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如中国移动通信在某乡镇做的广告语“中国移动通信卡,一边耕地一边打。”即宣传了广告目标,又符合了大部分农民的工作习性,还引领了农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一使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设计理论教育界应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防止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乃至环境垃圾。呼吁教育主管部自详细规划,将传播学、艺术学、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进行大融合,为设计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体现出设计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同时也应改变现状,扩大设计对社会的关注和服务范围,重视农村弱势群体,实现中国广告和谐健康快速而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当今社会广告设计与传播要重视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整个社会中不同目标受众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深人研究并形成探讨性的课题,立足于中国特色的和谐发展,开阔视野,勇于创新,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符合本国大多数人民需要的广告道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范文:试析广告设计作品中跨国文化传播的考虑 论文关键词:广告设计 跨国文化传播 图形设计 论文摘要: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当不同文化接触时,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知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告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广告作品是否成功,它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其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广泛围内,赢得了宣传对象的共鸣,并为他们所接受。因为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消极接受刺激、作出预期反应的客体。相反,他们是信息处理的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广告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加工。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针对国际知名品牌的设计,我们涉及到一个传播学的概念—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zo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其含义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人而言,跨文化传播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奖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如今,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 跨文化传播是要有语境的(在这里我理解为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当不同文化接触时,相似文化语境下的绝大多数传播往往通过不言而喻即可实现,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却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进行明确详尽的表达。如果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就会造成传播过程的偏差,误解。从而产生传播隔阂,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阻碍。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例如,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如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一,我们在设计作品时要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并且能够“借势生威”,让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让西方人看的懂,又结合东方人的智慧。例如,(图一) 图1是陈放先生的招贴“胜利”,以“v”字胜利的手势造型,但胜利的背后却是无数的失败与辛酸,连他的手指都不见了,只剩下“v”字残缺的烙印。整个海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尤其是残缺的地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中国古老文化之残缺的意境美体现在设计中,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副海报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障碍。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思维定势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这种信条,作为设计者必须了解,例如,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而在日本却认为是低贱的颜色。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导致设计作品的失败。 第二,设计者必须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种族优越感、思维定式、偏见和相异的文化背景方面。例如,在国际广告大奖赛中很难看到中国设计的作品,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面对东方文化的含蓄,西方设计者,总是以拒绝的态度来对待东方设计师。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主流,作为一名设计者,我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但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 但是要想扫清这些障碍,使跨文化传播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传播双方就应该遵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更应该摒弃各自的民族偏见,尊重别人,以诚相待,共同来完成跨文化传播活动。这需要我们国家的传播组织、机构的不懈努力。 第三,设计者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在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行为(在这里,非语言行为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与语言行为一样是构成出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交流的时候有时会产生误会。例如,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莱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而图形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语言,以简洁的方式准确传达出语义性,扫除了文字障碍,图形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大众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21世纪以来,人类更是步人了一个视觉读图时代,语言的中心地位必将被打破。 我们知道,广告作品设计是设计者运用图形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图形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它既能代表观念事物,也能代表现实事物。既能充分满足艺术的种种审美要求,又能解决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及大众传播的需要。例如(图二) 在这则招贴中一根用绳索束缚的香蕉准确、生动的再现了《庄园主》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名家庭教师爱上了年幼的女学生,并与之发生关系,但是世俗的道德折磨着这位家庭教师,最终他以“自宫”的行为来惩罚自己……在西方文化中,香蕉是代表男性的生殖器官。在这副招贴中的图形设计形、情、意结合,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符号,演变为语言信息释放出来,进而使受众心领意会,真正做到了让“图形说话”。图形与语言,概念与形象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领域,“语义”可以“图形化”,概念也可以转化为形象。所以,我们在做广告作品时,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这个世界就是互相观察、学习和借鉴而汇集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结晶。当我们的广告设计作品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防止急功近利行为,增强理论思维,提高学科理论的研究层次,增强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强势的西方文化与含蓄的中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结合点,把“中国制造”的广告作品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范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范文:广告设计的定位策略 摘要: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代社会,企业如何能在强手如林的广告营销中取胜,首要条件是广告设计应建立在一个科学策划的平台上,其中广告定位就是这一科学策划的关键环节。源于产品而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广告定位,是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增强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广告设计 定位策略 一、广告设计的核心——广告定位 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全面展开,市场机制步入精神生产领域,企业营销中广告设计文化迅速崛起,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猛上升。现代生活中广告设计文化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竞争激烈的营销市场,各种广告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产品经济的强大竞争力。在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代社会,企业如何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广告中取胜呢?首要条件是广告设计应建立在一个科学策划的平台上,而广告定位就是这一科学策划的关键环节。源于商品定位而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广告定位,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广告设计的旗帜和方向。 广告定位是针对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营销界。广告定位是指在众多的产品竞争中,探寻具有竞争力和差别性的产品特点,结合适宜的广告传播手段,使产品在目标消费群中拥有高度的认同性。作为赢得目标消费群的重要手段,广告定位战略把营销从广告推销时代上升为以产品形象为中心的品牌推销时代。美国著名广告学者大卫·奥格威认为广告定位就是用广告为商品在消费者心中找到一个位置,并指出:“唯有正确的定位,才是有效销售的最重要步骤。”(1)在奥格威总结的28种创造销售力的广告方法中,列于第一位的就是“广告定位”。“广告定位”是广告设计的原点和核心,对广告设计的成败起决定作用。定位始于产品,终于消费者,即广告定位是根据市场细分确定目标消费群的消费习惯,让产品广告在消费者心中占据合适而准确的位置并最终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因此“广告定位”不是创造什么哗众取宠的事物,而是重新结合并开发已存在的商家与客户的密切关系,正如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所言:“公司需要在每一个细分市场内制定产品定位策略,它需要向顾客说明本公司与现有的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的区别。定位是勾画公司形象和所提供价值的行为,以此使该细分市场的消费者理解和正确认识本公司有别于其他竞争者的象征。”因此明确适当的“广告定位”在现代营销市场中至关重要。 二、广告定位的战略基础 广告定位的第一个要求是推广品牌效应,凸显与众不同。有了恰当的广告定位,企业就可能在经济大潮中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使广告设计艺术健康、有序、全面的发展。因此广告定位的战略基础便是根据所选择的和竞争者相差异的产品特色进行宣传,企业的首要目的是发掘并抢先占有优势战略以获得竞争先机,广告的首要目的便是将这种竞争优势通过广告定位、创意和艺术表现等手段传播给消费者,让人们在表达称心如意的生活方式时能愉快地联想到一个指链:例如“百事可乐=性感=好玩=受欢迎。” 广告定位的第二个要求是确立品牌战略。当今的市场经济竞争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效应已成为企业进入商品市场的“敲门砖”。林恩·阿普认为品牌是“我们经济中的原子核”, 他以为一个品牌不只是它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 在更深刻的意义上, 品牌还包含着与消费者的“契约”、对消费者的“承诺”和给予消费者的“信任”,因此, “一种品牌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极高的知名度; 二是崇高的声誉; 三是市场领先; 四是持续利润增长。”成功的定位能够使企业建立品牌声誉, 培育品牌竞争力,赢得品牌市场。因而企业必须在提高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只有大家认可的名牌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在我国,彩电行业的长虹、康佳、tcl;制冷行业的海尔、科龙等企业凭借优质的品牌效应获得了巨大成功。所以品牌效应是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核心力量 。 广告定位的第三个要求是企业产品种类的丰富性,多样性,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选择。总部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集团,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也是世界汽车行业中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之一。集团针对世界各地消费群的不同需求开发了8大汽车品牌:大众汽车(德国)、奥迪(德国)、兰博基尼(意大利)、宾利(英国)、布加迪(法国)、西亚特(西班牙)、斯柯达(捷克)、大众汽车商用车(德国)。品种丰富且针对性强的生产营销理念使大众汽车集团2004年在全球销售汽车达514万辆,大众汽车集团以其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继续领跑世界汽车市场。 三、广告定位的策略运用 1、文化定位策略。二十一世纪以来,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在风起云涌的经济大潮中有所作为,必须以先进的文化营销理念来导航。人在文化社会之中生活,进一步讲消费者也是在企业建立的文化中消费,只有当消费者对消费文化产生共鸣,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因此,广告设计以这种人本主义文化理念进行广告定位营销,必将给企业带来勃勃生机。 2、功能定位策略。功能是产品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可直接满足消费者丰富的物质及精神文化需求“设计艺术审美的本质,就在于对设计物的功能所表现的合目的性的关照。” (3)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找出自己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的相异之处,然后在广告定位中强化自己产品的独特功能,使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有明显区别,从而给消费者留下鲜明清晰印象,以增加目标消费群的产品的选择性。典型的功能定位虽然在广告定位设计中只有简洁的几句话,却可以四两拨千斤,促进企业营销工作的顺利展开。 3、强势定位策略。企业利用自己的产品领先优势作为广告设计的核心,在广告宣传中强调产品的优良品质,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广告定位应强调产品的具体品质,让消费者了解该产品优势所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飞亚达手表凭借精密的技术和高贵的品质,把品牌定位与身份联系起来,倡导“一旦拥有,别无选择”的强势定位策略,让人感觉戴上飞亚达手表后,能拥有更多的非凡的气质和唯我独尊的尊贵风范。 4、价格定位策略。如果商品的技术、功能、造型等与市场上同类商品相近,没有什么独特的卖点吸引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宣传可运用价格定位策略。“货比三家不上当”价廉物美的产品对消费者仍然极具诱惑力。如伴随世界油价的上扬,人们需要汽车更节能节源,许多汽车企业都开辟研发省油、实用、美观、价廉的小汽车,广告突出价廉物美性能好的定位原则,巧妙地运用价格定位策略迅速占领汽车消费市场。 5、市场定位策略。这是市场细分策略在广告大战中的具体运用,将商品定位在最有利的市场领先位置。在一定时期内,一项目标会控制着一个公司的战略计划,公司的资源应优先满足这项目标的市场定位策略,以取得商战先机。ibm公司的微机开发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防止公司的主机生意受到侧面的攻击,因此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微机开发,使ibm公司的家用电脑始终走在市场前列而备受追捧。 6、形象定位策略。 作为消费社会的独特文化景观和媒介的宠儿,广告设计不仅得到了迅猛发展,独树一帜的广告形象也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话题。现代广告高度重视一切极富创意的人类精神产品和文学艺术所提供的创意资源。在“形象”备受关注的读图时代,广告必须以别具一格的广告形象吸引消费者已经疲惫麻木的感知力,因此艺术创新以最快的速度被运用于广告的创意之中,个性鲜明的形象定位通过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广告效果。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范文:试析视觉表现的网络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字]视觉表现 网络广告 [论文摘要]从 1994 年至今,网络广告已经走过整整十年的发展历程,成为第四大广告形式,但由于质量较低而备受网民的谴责。本文从广告视觉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视觉表现的角度,对网络广告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1、网络广告的定义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而网络广告则是最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种新的广告媒介形式。是继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之后新兴的一种广告媒介,有第五媒介之称。通常认为,网络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体而和传播介绍自己所推销商品或者所提供服务的商业广告。换句话说,网络广告就是在互联网上的以数字代码为载体的各种经营性广告。” 2、基于视觉表现的网络广告设计 目前,我们认为有六个要素关系着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成败,决定视觉表现的效果。这六个要素是:背景、图像、广告语、字体、色彩、形式。我们也将这六个要素定义为网络广告视觉表现优化组合要素。这些要素是根据广告视觉传播的知觉原理、注意原理,以及异质心理等原则,并参照广告视觉语言的构成要素:文字、形象、色彩、空间来设定的。 2.1整体背景,反衬差异。网络广告主要是传递文字与图片,它传播及时,能以最快的速度给消费者明确地传递广告信息,并能反复连续地进行反映。但是,网络广告所在的网页内容较多,容易分散网民的注意力,再加上目前网络广告自身内容较多,这都使网民注意力不能集中于焦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网络广告自身应该运用整体背景,变害为利,以网页的杂乱反衬出广告的整体感,凸现广告。这里所说的整体背景,是指广告以整幅连续的画面,或统一的底色作为贯穿始终的唯一背景。而不是将几个图像拼接在一起,或更换背景及色彩。网络广告在出现形式上具有报纸广告的空间特点,又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多数网络广告又具有电视广告的时间特点, 因此,它的背景既是可换的,又应该是统一的、整体的。但是,目前网络广告所面对的情形刚好相反。 网页是网民知觉的主体,是突出在前面的,被网民清楚地知觉到,而网络广告则是模糊的、朦胧的,是次要的知觉对象。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目前的网络广告已经“隐身”在了网页中:网页上信息过于庞杂,使网民眼花缭乱,而广告如果也是以一块文字、一个小图案的形式出现,势必会被隐藏在大量信息中,得不到突出。网民的知觉不能选择性地注意广告,当然就达不到视觉传播的效果。而如果将广告置于一个整体的背景中,情况就会完全不同。网络广告占有的空间是一般信息的十几到几十倍,如此大的空间,如果联成一片,拥有统一的背景,其视觉表现效果当然也会比一般信息的效果强十几到几十倍。 2.2加入图像,3b 原则。 信息要能为人们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或要使接受者感兴趣。受众在注意某一对象时,一般平均五秒,能保持二十秒的很少。一个网络广告,能引起人的注目,这是传达成功的第一步,而若要引人注意,最重要的是第一感觉,开始的 1/10 秒钟的瞬间最关键。“3b”是 baby、beauty、beast 的缩写,“3b 原则”是指运用婴儿(baby)、美女(beauty)、动物(beast)这三个引人注目的形象进行广告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b”作为目光捕捉物有利于吸引“眼球”,也有利于主题和创意的表达,能起到良好的点题和烘托的作用。网络广告中运用“3b”形象,不仅能增强画面的吸引力,而且会在网民心目中建立个性形象,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特别是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动作与表情是构成人类行为的形式基础,也是行为的表达方式,它同语言符号一样,也是一个表意符号系统。在广告视觉设计中,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能提高画面的被注意值,能更有效地传递广告信息。 2.3神聚标语,画龙点睛。主题广告语是一则广告的“神”,它以凝练的形式完整、形象地概括广告内容、广告主旨,并形成易于传播和记忆的语言。对于网络广告来说,广告语也同样重要,它是吸引视觉的一个重要元素。网络广告的主题广告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简洁有力。由于网络广告的平面空间有限,因此主题广告语应该简洁清晰,用最少的字说出最引人的话语。而且应该有震撼力、感染力或激发力,这样才能捕捉到网民的目光,并吸引他们点击广告。(2)、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语言要生活化,这是一般广告语都应该遵守的原则,特别是在网上,只有用网民的语言才能赢得网民的点击。(3)、形式刺激主题广告语应使用较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黑色、蓝色等,来刺激网民的视觉。字体上,应该运用美术字体或变体,以突出商品、品牌或广告的个性。 2.4巧用字体,展现性格。在网络广告中,文字不宜被用作主要的目光捕捉物。这是因为网络广告所在的背景,即网页本身是以大量文字组成的,如果以文字作为网络广告的主体,势必会造成广告与网页混为一谈,网民不能迅速、清晰的发现广告,当然会减弱广告对网民的冲击。所以,我们认为网络广告中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说明和辅助画面,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追求文字的美,恰恰相反,在网络广告的制作中,我们应该巧用字体,以字体的形象个性、风格特点去阐释企业、产品的性格风貌,强化网络广告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不同字体能传达不同的情感,传达不同的内容和经营理念,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文字形象的外形特征和笔画特征有关。字体设计是以字体间组合形式的相互关系来体现主题的。作为网络广告视觉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字体构成的功能和其艺术性是融为一体的。网络广告图形中的字体设计,不仅要向人们传达广告的信息,还要使受众在从字体排列的形式中得到美的感受。 2.5色彩反差,凸现广告。色彩在广告语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功的广告色彩设计,不仅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正确地传达商品和劳务信息,激发购买欲望,而且还能塑造商品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在网络广告的色彩使用上,我们主张运用“色彩反差”的方法,来凸现广告自身。我们所说的“色彩反差”是根据色彩配置基本规律中的对比规律提出的。对比是色彩关系中的普遍现象,是指人的视知觉得到两种以上的色彩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就会产生色相、明度、彩度、冷暖、面积等性质差异对应关系。因此就会有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彩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 2.6尝试新的广告形式。广告的注目率、阅读率是最重要的广告效果指标。而广告注目率、阅读率的高低,常与广告表现,广告创意呈正比。一般而言,广告表现突出,广告创意吸引人,都会达成较高的广告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三方面增加网络广告视觉创意。(1)、广告形状与尺寸的创新。目前,网页上出现的多是长方形、尺寸固定的广告,这种广告形式固然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利于管理和收费,但是也造成司空见惯、审美疲劳的害处。广告商和广告主可以尝试着改变这种现状,使网络广告更加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如将广告形状做成菱形、五角星形、心形、三角形等等。在不危害网民利益的前提下,改变广告的形状与尺寸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表现形式的创新。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出人意料的广告形式来增加广告的点击率。虽然这种广告表现形式有欺骗之嫌,但广告主却达到了广告效果,网民都注意到了这样一则广告。虽然我们并不提倡这种广告形式,但是可以借鉴它的创意思想,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跳出原来网络广告创意的老框框,寻求新鲜的广告表现形式。(3)、技术效果的创新。据计,旗帜广告和弹出广告中分别有近67%和34%的广告运用了闪动效果,达到了较强的视觉表现效果。无论是文字的闪动,还是图像的闪动,这种异常的处理效果肯定比无闪动的广告更吸引目光。除了文字效果的改进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动画、音效等设计元素,使网络广告更为生动有趣。 3、结论 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和网民结构的进一步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接受网络广告的跨时空、跨地域、图文并茂、双向传播信息的超凡魅力,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逐步增强,也将使网络广告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巨大商业潜力的现代广告形式。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范文:实战型竞赛对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工作室产学研的启示 【内容摘要】由于地方高校经济、地域、设备条件的限制,广告设计工作室产学研合作模式没能真正运作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实践教学功能。实战型竞赛正好为广告设计工作室提供企业营销项目,让学生真正接触到社会实战项目,在实战中拓展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交流,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促进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工作室产学研不断发展。 【关键词】竞赛 地方高校 广告设计工作室 产学研 一、地方高校建立产学研广告设计工作室的现状 由于地方高校师资力量、经费支持、设备条件、办学环境、生源质量的局限,建立广告设计工作室没能实质性地运作起来,没能为产学研服务。提高广告设计教学质量,拓展学生设计交流平台,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工作室产学研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地方高校较强的地域性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工作室实际企业营销项目的导入,没有真实项目的引入,势必导致实践教学虚空地存在。这种现象在广告设计实践教学方面有更加明显的体现:广告设计课程专业教师往往仅凭自己的广告设计能力和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相对封闭的虚拟企业营销实践教学,而这种封闭、保守的实践教学,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会使实践教学质量落后,与社会实战设计脱节;其次将会使学生在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明显落后于人,而这种较低的人才培养质量导致就业形势的恶化,最终影响到了专业发展。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具体操作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广告设计工作室中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显然不利于学生具体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地方高校产学研广告设计工作室引入竞赛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工作室要克服和突破这种弊端和局限,应从变保守封闭的实践教学为开放有序的实践教学着手,尽量增强学生与企业、本校学生与外校学生、本校学生与外校教师、教师与教师等各方交流。而实战型竞赛项目正是这样一个促进交流的平台,其通过竞赛活动拓展教师、学生、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既可以了解外校该设计专业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设计水平,也能看出本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准,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工作室产学研的良性发展。因此,在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工作室中引入竞赛的产学研研究,既是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促进专业良性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实战型竞赛中来,如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承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由2005年500多所高校的2万多件作品,增加到2011年的868所高校,参赛人数近60万人。又如现在国内设计界公认的一项权威设计大赛“金犊奖”,由台湾于1992年开始主办,2011年参赛作品总件数高达22355件,参赛人次突破30万人。以上数据表明,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参赛的重要性。因此,地方高校应扬长避短,将实战型竞赛引入广告设计工作室,促进广告设计产学研的发展。 三、竞赛对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工作室产学研的影响 将实战型竞赛引入广告设计工作室产学研中,既丰富了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工作室的实践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交流平台,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 (一)丰富广告设计工作室的实践内容 地方高校由于地域与经济等原因的限制,企业项目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广告设计工作室产学研面临虚设的尴尬境地,而实战型竞赛的引入可以摆脱这种困境,把一些大型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引入到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中,如just us情侣首饰、永和豆浆、雀巢咖啡、加加酱油、奥鹏远程教育等,丰富了广告设计工作室产学研的实践内容,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了企业实战项目,了解企业营销广告设计的流程、制作方法及表现形式等,为培养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二)竞赛对广告设计工作室中学生的影响 1.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每逢竞赛,学生都有很高的参与热情与制作 激情,如2011年报名参赛的人数超过艺术设计专业总学生数的50%,由此可见,竞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积极性又是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因此,在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工作室中引入实战型竞赛,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虽然仅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奖,但大多数学生都会受益匪浅,设计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参赛学生认为,这种竞赛是机遇,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挑战,是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模拟的职业竞技场,对他们思考今后设计之路具有鞭策作用。 在广告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心,使其对设计竞赛产生兴趣,积极克服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努力排除各种干扰,让其乐于设计、享受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2.促进交流,开拓视野 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工作室引入实战型竞赛,拓展了地方高校学生的交流平台,为学生与企业、学生与教师、本校学生与外校学生、本校学生与外校教师建立了沟通、交流的桥梁。通过语言、文字、网络等交流,进行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际交往或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建立了多层面的人际关系网,进而增进了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学习到怎样理解、宽容和博爱。 3.培养沟通与团队协作精神 广告设计工作室产学研研究,长期以来注重学生创意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而实战型竞赛是企业营销的广告设计,难度较大,小组成员需要多方面的技能才能完成,参与竞赛项目设计的学生需要团队协作,在与他人的讨论过程中选定主题,沟通主题的创意表现方案。同时学生在小组中分别负责各自任务,可以扬长避短、拓展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会如何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见解,尊重别人的观点,相互影响,形成民主和谐的气氛,增进团队协作精神。 4.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只能是本校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比较,竞争面普遍较窄,竞争力不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会随之淡漠,进而失去竞争能力。要想打破这种瓶颈,广告设计工作室需引入实战型竞赛,让本校学生站在全省、全国广告设计竞技台上,为同一个项目主题竞技,获奖与否成为了竞争能力强弱的表现,通过竞技了解同专业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竞争危机感,及时调整与完善不足之处,以增强竞争能力。 5.促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点,也是广告设计工作室产学研研究的重点。企业之所以参与到竞赛中来,是因为其广告设计需要新鲜的血液,崭新的、独创性的企业营销广告设计能为其带来巨大效益。因此,企业需要创新性强、制作能力强的设计,这也就要求广告设计工作室教师教学的重点是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创意、制作过程中需突破原有的习惯性思维,可以遵循以下步骤:主题发散思维训练——圈出闪光点——闪光点提炼图——讨论、确定方案——进行相关素材收集——寻找执行榜样——进行设计制作——整体修正完善。当然,这些步骤不是绝对的,中间也有可能反复,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在思维交流、查找、制作、修正之间学习完善自己,使创新与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结语 把实战型竞赛引入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工作室,既让地方高校原本缺少商业案例的工作室真正运作起来,又完善了学校广告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对工作室产、学、研的一体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形式的转变,不仅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而且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具体的商业案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从另一方面讲,实战型竞赛引入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工作室也为社会输送优秀广告设计人才、促进广告设计市场健康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李霞,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惠州中职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析 论文摘要:本文立足惠州中职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广告设计;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成才,使他们成为具有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学校要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培养成人。惠州市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改革围绕“以就业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的总体思路,开展校企合作培训人才模式研究,让学校和教师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探索出~条中职人才培养之路。 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企业为学校培养师资,与学校共建实习基地,解决了学校师资和学生实习的大难题。学校也大量引进企业工作案例,充实教学资源。校企合作方式则是学校校办企业按照国际企业服务体系的标准去管理,参与市场竞争;对内根据企业服务体系标准和要求开设实训课程,建立实训基地,接收学生实习并进行培训,使学生完成实训课程后,考取行业上岗证。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与企业之间信息不畅通的问题,使学校拥有人才资源优势,保证了学校与用人企业合作时的无缝对接。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 我市中职学校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起步较晚,经过高速、快速发展期以后,从原有的火热,到现在的艰难维持,广告设计专业已成为很多中职学校的“重点、难点”专业,不仅管理成本高,而且进入该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如素描、色彩等内容的学习,兴趣不足。这致使许多学校将设计专业课程减至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绘画基础,而且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笔者发现,凡设计专业办得有特色的中职学校,都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较有成绩的学校。现就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作简单介绍。 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按合作对象和合作深度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与用人单位合作。学校所开设专业的方向严格按企业岗位需求确定,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行业指导委员会,并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实习基地。二是与设备提供商合作。由于设计专业发展变化快,而中职学校设计专业师资缺乏,学校可与设备供应商签订师资合作计划,共同培训学生考取该品牌的技术认证。学校通过合作建立起自己的培训基地,公司则在培养学生中受益。三是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企业与学校的横向联合体,直接参与社会竞争,承接外包业务。横向联合体既是企业,又是实习基地。学校通过联合体的师资培训学生,企业通过联合体获得人才资源。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历史不长,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行为短期,学校偏重利益,校企合作关系较脆弱,已建立长久合作关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的校企合作还为数不多。当前校企合作还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企业对于技能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不通过校企合作也能获得技能人才,因此校企合作主动性不够。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和员工培训合作上,与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数学校和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么是校办企业,要么是企业办校,要么是依托多年感情或个人资源,这种靠感情或人脉关系的合作是脆弱的,经不起市场经济的风浪冲击,甚至会因感情的转移而中止。 三、解决校企合作问题的方法 学校是理论教学基础,企业是实践培训场所,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个重要要素,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实践,两者既有宏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校企合作关系反映了教育与职业的密不可分的客观规律,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并在法律基础上统一协调,才能共同完成好职业教育的任务。 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应做到几点:(1)以诚信为基础。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要相互支持,以诚相见,通力合作。(2)以互惠为核心。合作的基础是寻找利益的交汇点,只有互惠互利,合作才能长久。(3)提升合作层次,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做到“以联合推动合作,以融合提升合作”。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设置岗位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和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使校企合作之路持久地走下去。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该文从计算机平面广告设计这门课的教学任务和特点出发,采用模块化的方法组织教学, 把这门课的知识结构划分为基础理论及相关软件操作、案例剖析及软件实现、创意设计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中又详细给出子模块,并详细阐述模块后的教学内容,总结出模块化的教学意义。实践证明,该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索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 模块化 photoshop coreldraw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企业宣传手段的广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告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成败。尤其是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如何使企业在众多同行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广告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甚至起主导作用。平面广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平面广告设计作为图形图像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非常有兴趣,可以学以致用,也一致认识到学好平面广告对于就业有很大的帮助。近年来作者多次承担所在学校图形图像专业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地探索了计算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在此,作者将自己的教学内容组织与教学方法撰成此文,就教于同行。 计算机课平面广告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及特点 计算机平面广告设计这门课程主要是在学生具有简单的photoshop和corel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操作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广告设计中的色彩搭配、广告构图、图形设计、创意方法等理论和设计方法,通过不同类型的平面广告实例的剖析,使学生学会运用与实践上述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并侧重使用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corel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去实现实例和设计,做出一定数量不同类型的商业广告产品。 平面广告设计这门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多、抽象复杂、应用性强等特点,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应用性,探讨如何在教学任务重、实践应用能力要求高的条件下,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完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模块划分原则、教学内容组织及模块化的意义 1、 模块化划分原则 根据计算机平面广告设计这门课程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特点,按照教学内容的渐进式与模块内知识结构的相似性原则,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主要模块:基础理论及相关软件操作模块、广告案例分析及实现模块、创意设计模块。其中基本理论模块包括色彩搭配、广告构图、图形设计、文字编排等四个方面,除了理论外也要同时注重如何在软件中去对应操作上述的理论,对应操作包括:photoshop中调色技巧、路径钢笔工具的使用、coreldraw排版工具的使用等等。此模块为后续内容的教学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基本的软件操作基础。 广告案例分析及实现模块包括海报招贴设计、报纸与杂志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dm单、画册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从八个方面组织和开展教学。本模块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商业广告的设计要素、表现手法、创意要点以及软件操作的实现。 创意设计模块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而设计的,包括设计海报、pop广告和画册三个部分,当然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设置其他的动手设计的广告模块,在这儿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因此挑选了三个在商业上用得最多的广告来设置大作业。根据商业的需要公司的实际需求,给出要求,不要作过的限制,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把握一点,有自己的想法就是好的,是可取的,不管这种想法成熟与否,去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 2、 模块化后,教学内容的组织 计算机平面广告平面设计的教学组织,根据上述模块的划分方法,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被分解成三个方面十三个子模块,明确了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同时,通过这种将理论与软件操作相结合,商业案例分析与自己动手创意设计作品相结合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不受课本的约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如果用,怎么用自己的知识转化成作品,从而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知识积累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基础理论及相关软件操作模块 第一个子模块,平面广告基础知识及平面设计软件的介绍。主要讲解什么是平面广告、了解平面广告的类型、特点及投放的市场环境、优秀平面广告赏析;三大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coreldraw 和illustrator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自定义有利于操作的工作界面等等。 第二个子模块,色彩搭配方法的讲解。首先要让学生有颜色的概念,讲解颜色原理和颜色模式,计算机中颜色的表示的方法;颜色分类和基本配色方法,不同颜色选取与不同风格的表达等;然后讲解photoshop中调色技巧,色阶、色相/饱和度、曲线、阈值、灰平衡和偏色的片理、黑场和白场、在通道中调整颜色等的运用。 第三个子模块,广告中构图方法及理论的讲解。在广告设计的版面构成中,一个良好的版面分割,会产生视觉上良好的舒适感!有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让初学者,易懂易记.在这里我将其称为“版面分割法则”,口诀是:上中下,左中右,变形出新品!结合案例对“版面分割法则”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设计个人名片,对“版面分割法则”进行应用和实践。 第四个子模块,图形设计 ps中路径及钢笔工具的使用技巧的讲解。标志和符号学、图形的涵义、象征和符号、图形中的明喻等等关于图形的基本知识;在photoshop中绘制图形的路径、钢笔工具的运用、改变路径形状等等。 第五个子模块,文字的处理制作及编排的讲解。 在coreldraw中,使用文字工具,并结合贝塞尔曲线及滤镜效果制作特效文字,文字排版技巧的使用等等。 2.2案例剖析及软件实现 第一个子模块,海报招贴广告案例剖析及实现的讲解。以电影海报制作为例,说明海报的种类,纸张类型,海报设计原则常用表现手法等。 第二个子模块,报纸与杂志广告案例剖析及实现的讲解。以房产广告和汽车广告为例,来讲解杂志广告和报纸广告的媒介特点、报纸广告的版面分布和拼版、杂志的开本、杂志和杂志广告的关系、杂志广告的印刷颜色、报纸广告和杂志广告设计表现的注意点等等。 第三个子模块,dm单案例剖析及实现的讲解。以音乐会dm单为例,来讲解什么是dm单、dm单与传统广告刊载媒体的区别、dm的优点、dm的设计制作方法、常用折法等等。 第四个子模块,pop广告案例剖析及实现的讲解。以x架的设计为例,来讲解什么是pop广告、pop广告的种类和作用、pop广告设计的特点及注意事项。设计观念是影响策划与设计思路方法的关键与灵魂,树立正确的设计思维观念,对于销售点广告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打破单纯艺术观,树立pop广告的现场推销功能意识、简洁明了迅速传递商品及服务信息、制造及时购买与达成交易的氛围充分发挥广告的功能作用等等。 第五个子模块,画册案例剖析及实现的讲解。宣传画册是商业贸易活动中进行宣传的重要媒介体,它更具有针对性,独立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为工商界所广泛应用的一个完整的宣传形式,是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及消费者之间的媒介及桥梁。以人物写真为例来讲解宣传画册的设计要点、种类、功能、广告宣传画册的纸张选择和装订要求等等内容。 2.3创意设计 有很多人认为创意是虚无飘渺子虚乌有的东西,但是殊不知创意也是有路可循的,创意的关键再于积累,再于动手设计而不是,而不是只动脑筋的纯属幻想,我自己总结了“画像法”,同时也向大家推荐世界广告经典创意这本书, 并举例说明世界大师给出的创意的点子,试着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痕迹。 创意设计以大作业的形式,去完成,给出商业需求,或者直接就是某公司的订单,多多关注社会热点,做出的广告更能满足实际需求,学生也更感兴趣,更能学以致用。比如画册的商业设计,针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需求,去讨论,相关资料和图片可以去网上下载,宣传的主题,可以小组讨论决定,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相信他们会做出最有创意的产品,鼓励他们,而不是打击他们,事实证明我的决策很英明,部分学生都拿出自己最有创意的作品回报了我。 模块化的意义 该模块化教学方案的实施,对计算机平面广告设计这门课的知识点进行了分离和重新组合,讲解理论知识时,也强调应用;在讲解应用案例时,能够把所学理论贯穿于其中。重视就业竞争力的培养,设计具有商业性的教学案例。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案例。模块化教学使理论知识与应用完美的结合,改变了以往的理论和应用分开的教学模式,完成了这门课程的知识要求和平面设计软件的综合运用,达到了教学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才华和产生创意思想的空间,促进其独立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这种方法实现了理论与软件操作想结合,知识点与不同商业案例相结合,从而改变了以前理论和软件操作分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原来只注重软件的操作,不注重设计的情况得以改善。并且创意设计部分,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一改以前死板的教学模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该课程有些部分还需要细化,精益求精。欢迎各位同行的批评和建议,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范文: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策略探析 【论文关键词】高职 广告设计与制作 教学策略 【论文摘 要】简要分析了当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存在三大问题,着重阐述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的三大策略,希望对改进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作用。 一、前言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其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不仅在政策层面向职业教育倾斜,近年来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逐渐增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百所示范高职院校便是最好的体现。在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奋战在教学一线的高职院校的教师,笔者深感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唯有尽职尽责做好教学科研工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笔者在高职院校主要从事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工作,在本专业的教学实际中发现了诸多问题,在笔者看来,通过教学反思总结出的这些问题在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在此进行粗浅地探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当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广告技术学习轻广告理论传授 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是为生产建设一线服务的实用型人才,强调技术的学习本无可厚非,但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并不仅仅是完全强调技术应用的专业,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还需要一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但是目前的基本情况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师并未认识到广告设计基础理论的重要作用,依然只是重视广告设计中技术的应用,这直接导致了培养出的人才缺乏一定的广告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的总体水平不能提升,所培养出人才的素质参差不齐。 (二)广告教学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兴媒介也随之涌现出来。以往的电脑、电视、广播、报纸媒介依然是广告的主要传播媒介,但是其他的广告传播媒介也正在积极兴起。例如手机、车载led显示屏、空中飞艇气球吊篮等。这一些新兴媒介的大量涌现,使得广告的教学也必须做出改变。但是在实际的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在广告教学中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使得广告的教学滞后于广告的发展步伐,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时极为不利的。 (三)广告教学的实践环节欠缺 如前文所述,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生产一线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其动手实践能力较强。针对这一特点,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应该增加专业实践环节,以增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动作实践操作能力。但是,现在部分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或多或少存在与广告实践脱节的问题。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师在学校教学的内容与学生进入广告公司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匹配,学生从高职院校毕业后,还需要花时间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才能胜任目前的工作,这对毕业生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广告教学的实践环节欠缺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三、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策略 (一)重视广告理论,提升理论的跨学科性 在笔者看来,把广告设计理解为单一的技术专业不利于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的广告设计理念的形成。大量的事实表明,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在以后的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实践中是难以有长足发展的。因此,广告设计与制作的专业教师需要重视广告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广告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增强对广告流程的认识,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广告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等诸多理论知识。因此,完全有必要使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基础广告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开阔视野,提升广告理论的跨学科性。 (二)广告教学中引入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在广告教学中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更新快,图像和声音并茂的特点,提升学生对广告色彩、图像、声音等方面的敏锐度和洞察力,这对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助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展示成功的广告案例,可以将更新更快的知识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三)加强广告教学的实践环节,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学校学习的广告知识是不是有效的,需要到实际的广告工作岗位中进行验证。但是我们不能等到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再去验证学校的教学是否有效,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不可逆的,即使到时候发现了教学中的问题,也是于事无补的。因此,需要在日常的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是一种比较好的实践方式。 四、结语 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依据自身的教学实际和教学反思,撷取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过程中三个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够对改进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范文:浅析现代广告设计的新理论 论文关键词 广告学 广告设计 广告艺术设计 理论 实践观 论文摘 要 广告传播具有整合功能、管理与控制功能、教育与指导功能及审美娱乐功能。广告艺术设计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广告是用视觉语言规律和设计规律来阐述情感、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的,广告设计需要灵感,同时也需要创造。 现代广告的设计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广告设计已成为人们生活与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明显地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广告创意内涵 简而言之,即广告主题意念的意象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广告创意”有必要对意念、 意象、 表象、 意境做一下解释。“ 意念” 指念头和想法,在艺术创作中,意念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在广告创意和设计中,意念即广告主题,它是指广告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要说明的观念。它是无形的、观念性的东西,必须借助某一定有形的东西才能表达出来。任何艺术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客观事物本身, 是艺术表现的对象; 二是以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象,它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而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构思活动,就是创意。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形象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传递客观事物信息的符号。 二、广告传播的作用与功能 所谓广告,就是通过某种特殊的传播媒介,把有关商品、服务、观念等信息尽可能广泛地传递给人们,从而影响舆论、促进营销的一种宣传活动。广告 是商品社会的产物,它的发生与发展同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生与发展密不可分。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 它也具有一定的审美娱乐功能。优秀的广告本身就是一 种艺术,起着某种精神名片的作用。根据广告传播的功能与现实生活的实践事实,我们可以总结出广告传播的社会作用。表层方面,它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即提供信息、 指导消费,加速流通、促进生产,促进竞争、提高质量,扩大出口、多积外汇装饰商店、美化市容。而更深一层来分析,它还具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陶冶人的精神与情操的社会教化作用。这些作用,正是广告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与欢迎的主要原因。 三、目前我国广告传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广告传播尚处于起步和初步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 ,就极有可能使我们的广告传播事业走入困境。 一是名人广告泛滥成灾。效仿名人、仰慕名人是一般人都具有的普遍心理。巧借名人效应做广告只要适度,确实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广告虚假。一些广告过分强调产品的某一方面的功能,结果给人一种明显的虚假印象。尤其是一些化妆品和医疗保健用 品广告,生怕效果说得不充分,神奇性说得不完满,于是不惜置产品实际于不顾,竭力夸大。 三是广告的社会经济效益降低。随着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商品意识与广告意识在人们心中日益强化,广告数量自然也急剧增加。而我们的传播媒体与广告数量急剧增加的现实形势相比,显然还不够多。在此情况下,很自然地出现了广告的过分密集现象,使广大消费者被动地处于长期广告大战的包围之中,感觉变得迟钝甚至麻木,形成了广告躲避现象。 四、广告创意的过程及其思考方法 1.广告创意过程 (1)准备期。指专为某一广告活动而搜集的有关资料。 (2)孵化期。把所搜集的资料加以咀嚼消化,使意识自由发展,并使其结。 (3)启示期。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印象是产生启示的源泉,所以本阶段是在意识发展与结合中。 (4)验证期。把所产生的创意予以检讨修正使之更臻完美。 (5)形成期。以文字或图形将创意具体化。 2.广告创意思考方法 广告创意思考方法包括以下三种:第一,垂直思考法。即按照一定的思考路线进行的, 向上或向下的垂直式思考,是头脑的自我扩大方法。其一向被评价为最理想的思考法。第二,水平思考法。又称横向思考法,在思考问题时向着多方位方向发展。此方法有益于产生新的创意却无法取代垂直思考法,只能弥补后者不足。第三,集脑会商法。即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将所有与会人员对特殊问题的主意,聚积起来以解决问题。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创意思考方法。 五、广告定位策略对广告创意策略最具划时代的意义 (1)定位的心理基础和特征。定位是一种攻心战略, 定位观念使得广告创意的出发点从商品转向了消费者, 要求更细致的消费心理研究。 (2)定位的竞争特征。定位要“ 相对于竞争对手”,表明定位广告是一种竞争性广告 , 因为定位是一种心理位置上的竞争,定位承认并利用竞争品牌的位置和优势。 广告设计是用视觉语言规律和设计规律来阐述情感、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的,广告设计需要灵感,同时也需要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形式指导广告教学,采用多学科、多元化、开放式、互动式和全方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应用新的思维方法,加强多学科的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范文:试论设计事理学对创意产业中广告设计的影响 摘要 本文认为,在广告设计中,应运用设计事 理学 思想指导设计,创新设计理念和推动创意产业的可持续 发展 。 关键词 设计事理学 创意产业 广告设计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itf--the uk 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e)在创意产业规划文件中提出,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①创意产业涉及领域广泛,主要包括:广告、设计、建筑、 艺术 品与古董市场、时装设计、互动性休闲软件、 音乐 、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 旅游 、影视、广播,以及文化遗产等。由于对 经济 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它已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一、设计事理学的基本概念 设计事理学是上世纪末在艺术设计认识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思想。1981年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出版了《关于人为事物的 科学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一书,提出了“设计科学——创造人为事物”的一系列重要观点。他将设计描述为“用人为事物的组织和职能——即用其内外环境之间的界面——描述一个人为事物”, 其内在环境是指能在某些环境下达到目的的 自然 现象的组织,认为外在环境决定达到目的之条件,由此推断,如果对内在系统的设计是正确的,那么这个内在系统就可以适应于外在环境,设计问题的‘内在环境’由一组给定的可选择行动来表示,这组可选择行动可以通过给定范围的控制变量给出。‘外在环境’则由一组参数来表示,这组参数可以认为是确定的,也可以认为只能用概率分布给出,内在环境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这一目的是用效用函数——通常是控制变量与环境参数的纯量函数——以及可能附加的若干个约束(比如控制变量与环境参数的函数不等式)来确定的,那么设计的目标就是“寻求控制变量的一组允许值,与约束相容,并且使给定环境参数值的效用函数值极大化”。西蒙的这一研究涉及到我们当代的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直至工程设计和社会规划等诸多领域,可以说是“一般事理学”的肇始。 我国学者柳冠中先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事理学理论,提出了“设计事理学”观念。在他的《 工业 设计学概论》中指出“人为事物是设计的本质”。设计事理学承袭了“人为事物”的观念,并且更加强调设计“事”的作用和意义,用柳先生常举的例子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设计“杯子”,实际上是为了解决人喝水的问题,所以更应该考虑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以可能的条件和手段,实现喝水一事,杯子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有时麦秆也许更“适合”。即设计是运用“已知的科学成果”,“限定性地”创造“新的方式”以解决“人类生存的形态”。因此,设计事理学将“内在环境”、“外在环境”、“目的”等范畴引入到设计学研究中,探讨设计中“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目标系统”之间的关系 规律 ,即“事理”,并建立起一套本体论意义上的事理学理论。 二、 3.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广告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技术性和思想性特点,涉及 经济 学、营销学、传播学、广告学、社会学、心 理学 、文学和 艺术 设计等诸多学科,需要广告设计师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深入研究广告前沿理论,才能准确把握国际广告设计 发展 趋势,将最新科技引入设计领域。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靠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人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提高广告设计人员素质应包括专业教师和设计师两个方面: (1)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广告设计教师修养。 鼓励教师加强学术交流、研究广告前沿理论,利用数字技术开发广告设计精品课程课件,进行资源共享。认真筛选优秀教材或根据学生和广告专业特点编写教材,把课程内容编制成多媒体课件、 网络 课程等,作为学生共享和更为自由的学习资源;建立互动反馈区,让学生和同行通过这一区域,针对课程或业界动态进行专业讨论,有利于课程教学的改进与完善。 (2)扩大 教育 渠道,提高广告设计师整体素质。 对广告设计师的培养,不能单纯依赖传统的师徒引导,和短期的专业培训;利用互联网经济、便捷、庞大的信息资源,扩大教育渠道,节约学习成本,提高设计师水平,不失为目前较好的途径。譬如,利用互联网的文本、图库、 企业 网站、数据等素材,建设或链接高水平的国际广告专业网站,作为设计师开阔视野,及时获取专业信息,与专家和业界精英学习,以及设计师之间互动的平台。 4.完善广告协会职能加强产学研结合 (1)完善广告行业协会的组织职能。广告协会和设计协会对维护广告市场秩序,进行行业自律,为会员提供服务起着有效的作用。协会组织业内人士进行学习、交流,培训广告设计人才,制定技术标准,规范经营。协会还应支持院校发挥科研优势,实现广告设计、科研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使广告设计为社会服务,为广告市场引航,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维护创意产业中的广告设计健康可持续发展. (2)完善设计实践组织能力。设计事理学将设计看作是人为事物的组织和职能,设计是通过其内外部环境的协调与组织来完成的。广告创意的好坏,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加强设计师的设计实践,尽快与创意产业接轨,主要通过参加著名的国际广告界、 工业 界赛事、广告专业学术 论坛 ,参与国际性会展、国际知名企业的广告设计等,增强国际认可度,获得国际广告设计信息,及时沟通交流,提高整体广告设计水平,同时锻炼广告设计师组织“事”的能力,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范文: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探索 [摘要]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应把它放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广告设计师要思考市场,积累文化,同时也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当前广告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思想、概念、创意和市场综合起来,达到最优效果。通过增强文化底蕴、理解广告本身的市场化、培养广告设计中的艺术思维来提升创新教育。广告设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应该是靠感觉的锤炼,而这主要还得靠高强度的、长时间的实践来支持。 [关键词]和谐;文化;市场;艺术性 前言 起步晚于发达国家的中国广告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崛起之后,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广告业现存的问题很多,如缺乏高素质人才、广告监督管理不够完善、缺乏对广告作用的正确认识以及缺乏公众的共识等等。这是一个中国广告业能否走向和谐、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时代。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复杂的年代,研究广告业,我们的分析尺度有必要跳出时间的框架,诊断困顿中国广告业发展的阻力,探寻突破迷局的方向。而在探讨当今中国广告业缺乏什么的时候,我们的目光不再是紧紧盯着眼前的问题,就事论事,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这就涉及到了中国广告设计的教育问题。 设计教育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深层次意义上的影响。教育作为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搭上了快速奔驰的列车,社会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愈来愈功利的心态和冷漠、理性教育的模式,开始离人性精神越走越远,这值得我们设计教育人员深思,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广告业健康和谐发展。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而应放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其中广告设计教育的更好发展是中国广告业持续生存与和谐发展的要求,是适应全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时代,广告设计教育更具有核心的创意价值。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广告设计教育该如何做、怎么做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当前广告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创新。许多广告设计作品的共同缺点是缺乏意义和创意。我认为,创意源于生活,源于人的需求,源于人的思想。设计师要思考市场,积累文化,同时也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当前广告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思想、概念、创意和市场综合起来,达到最优效果。广告设计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先进的广告设计文化及民族文化、社会背景为参照,重构广告设计师现代化、国际化的价值观,不断改组和重建广告设计教育体系。 一、增强文化底蕴以创新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和人类文明的摇篮,泱泱中华,悠悠千古。与西方现代设计文化的发展相比,中国古代的设计在陶瓷、青铜器、漆器、玉器、织绣、家具、建筑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灿烂辉煌的设计文化,不仅对东亚诸国,而且对西方近代设计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们当代设计的宝贵财富,至今仍有极其宝贵的借鉴和利用价值。 而在当代中国广告设计界,缺少文化深度的广告设计作品却十分普遍。比如我们注意到1997年香港同归、1999年澳门同归以及1999年国庆50周年的宣传招贴中有很多的设计元素是一样的:大面积红色的应用、孩子张开双臂的形象设计等等。作品缺乏对事件特征的把握和挖掘,导致作品大量雷同,最终缺乏生命力。 中国的设计应该提倡原创,要打破抄袭、临摹的枷锁,破旧立新才有前途。而原创则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民族的本土文化资源创作出适合本土的广告设计作品。 设计的内涵是文化,中国广告设计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模仿改进过程之后,更多地注重原创设计,力求使中国元素蕴涵于现代设计之中。而所谓的中国元素,就是指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升华方式的总和。如何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观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就像靳埭强先生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更可以借助广告本身所特有的广泛影响力,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中国文化是很重要的,中国现代的广告设计教育应该以中国文化为本,同时注重现代化。我们不仅要锻炼自己的手,还要找到自己的设计方法,这就要讲心和手合二为一,用心思考。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强烈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也很热爱自己的文化,并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承传中国文化。 两年一度的“苏州印象”广告展,是一场全国性的盛会。苏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独树一帜。2004年“苏州印象”广告展沿着“互动、专业”的方向发展,拙政、退思、网师、留园等苏州印象也显示出自己的风采。其中更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摄影、海报处处体现中国古老而又优美的古代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就是把中国精神艺术和民间文化的美好寓意与奥运精神结合到一起的典范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并以独特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 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了源于佛教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本意来延展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的寓意,其中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无论从对称还是从形式说,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古老东方已经流传的迹象和独特的文化。 因此,研究设计文化教育的内涵,扭转新时期高等院校学生理解社会的心态,进行课内和校园深层次的文化熏陶,是我们深化广告设计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以广告的市场化推动广告设计教育的深化 广告是指“由可识别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的有关产品(商品、服务、观点)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在广告业中,创意应该说是如影随形的,广告人一直在找寻创意与产业化完美结合的生存空间。但是,创意的本身不能决定广告的命运。从广告的作用上看,广告和公共宣传、人员推销、销售促进是促进产品销售的四种手段。从广告发展史上看,广告业还需要资本兴趣、公关技术等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它是一种整合商业资源和产业上下游资源的一个重要过程和途径。只有真正理解了广告在现代促销巾的位置和作用,创意才有可能最终走向市场,化为新的资本。 另外,也要注意到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发展与品牌的关联。现代意义的品牌是指某产品的名称、辞句、符号、设计或其合并使用,是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一种体验。其不仅包括物质的体验,还包括精神的体验。其目的是以此区别于其他商品,不与其他商品发生混淆。产品是冰冷的,品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情感的。产品会过时,会落伍,会被竞争者模仿,品牌是独一无二的。品牌是广告信息与消费者心智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时代,产品的物理属性已经相差无几,惟有品牌给人以心理暗示,满足消费者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从消费者来说,利用品牌帮助选购物品,不必每次都检验商品的质量。品牌对消费者来说,是信誉的象征。而广告设计要突出品牌,受众通过广告设计的视觉传达中的品牌认识产品,品牌形象最终也要通过广告设计才能发挥作用。正如大卫·奥格威所说:“每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广告服务于品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熟悉感;二是提醒作用。 体现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一幅好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一件漂亮的设计作品,而是应该向公众传达出商品的特性,并且激起公众的购买欲望,并参与到产品(服务)购买中,同时也要注意到广告设计要服务于品牌。广告大师奥格威说:“广告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销售,检验作品好坏的根本不是为了美化,而是为了能够更高的销售,检验作品的成功与否需要市场来证明。”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观察学生,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满足市场的需求和与品牌理念一致,漂亮的设计不是独立的,而是充分体现设计是否符合周围的环境,是否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观测和强化学生对于设计作品的评判标准,好的作品是需要市场来检验的,只有踏踏实实地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才能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如果背离了市场的需求,设计的作品只能是华而不实,而无任何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为了迎合市场表面的需求,不分地域和特色地开设专业和研究方向。对于设计教育的地域性而言,地域特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现实,如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而促进了设计观念的变更和进步,具有浓厚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地区,设计理念则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哲理化的文化内容。因此,不同地域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及优长,科学定位,建立顺应学科发展、时展潮流的学科布局以及多学科并存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解决好广告设计教育与市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学结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教师素质几方面重视起来。 广告设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靠感觉的锤炼,而这主要还得靠高强度的、长时间的实践来支持。第一,体验客户(业主)、生产者(工艺的执行者)以及接受者三种角色。广告设计是理论研究和市场推广相结合的产物,从各自不同角度的限定和需求,三者问应有相当的差异甚至对立,而处理这些对立和矛盾,显然是在广告设计教育当中所必需解决的问题。第二,体验广告设计中受引导产生虚拟化部分及上述三种角色使用设计成果时的当时行为和后续行为。而这一切只能在不断的市场实践中才能获得和提高。 三、广告设计中艺术思维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设计教育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扎实基本功的设计人才,为我国设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到了现代,人们普遍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提升。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设计手段、新的设计观念和新的媒体设计的层出不穷,我们每天都接受着挑战。 基本技能、设计观念与实践活动是广告设计的艺术性的三个层面。设计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对设计工具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手段不断更新,以及观念和活动的变化,基本技能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另外,设计观念的形成有助于推动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它受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同时,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活动,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提高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从弱小到壮大,从幼稚到成熟,初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逐渐从美术、工艺美术的模式过渡到具有现代广告设计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社会的发展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广告设计教育像雨后春笋迅速成长,据统计,国内在几百所院校开设有广告设计专业,这无疑给广告设计教育注入了活力。但在日益强调科学技术的国度里,像广告设计这种独具人文和艺术色彩的学科亦打上了功利的烙印,广告设计教育亦背离了最初的精神,对这种功利性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抑制作用,反而纵容、迁就,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广告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展开创意、表现创意的过程,而创意和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是要依靠调查研究信息资料的浓缩;二是靠艺术表现的技巧,没有高超的技巧就不可能准确地表达广告设计者的创意;三是靠长期的大量的经验积累,从中掌握一些规律,提高审美能力和联想能力;四是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没有深层含义和文化基础的标志设计不会走得很远;五是要正确认识广告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广告设计和品牌设计传播的关系。 总之,我们应将提升文化底蕴、重视广告本身的市场化对广告设计的影响、培养艺术思维并且将它们应用在广告设计之中作为我们创新深化广告设计教育的出发点。从国内外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看,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是信息化,艺术效果是人情化。前者要求有强烈的刺激的信息性,后者要求给人悦目和美的享受。广告设计表现在方寸之间,是设计理念和视觉审美的结晶。提高广告设计教育的整体水平,是我们每个设计教育者的责任,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房地产市场销售浅析:房地产市场销售整治工作总结 根据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转发<省住建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规范全省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工作方案的通知>的通知》(资住建发〔2014〕94号)精神,结合我市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我市认真开展了全市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现开展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准备工作充分 (一)传达部署到位。7月25日,我局接到根据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转发<省住建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规范全省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工作方案的通知>的通知》(资住建发〔2014〕94号)后,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召开了党委会和局长办公会,认真传达学习了上级的文件精神,使上级的要求深入人心,使每名同志明确此次专项整治工作的意义、重要、步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局、省厅的安排部署上来。 (二)组织机构健全。我局成立了市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住建设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房地产管理局、住建局和工商行政管理局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此次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专项整治工作。 (三)方案制定详实。在传达学习上级文件的基础上,我们结合上级的要求,专题研究和分析我市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的现状,对专项整治工作的目标、要求、内容、方法和步骤作了研究,制定并下发了《规范市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工作方案》。 二、严密组织,专项整治成效明显 (一)企业自查认真。从7月底至8月上旬,全市50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围绕11个问题认真进行了自查自纠,并对自查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我局组织联合工作组对全市所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展自查自纠的情况进行突击抽查,并落实上级指示要求不及时的两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警示约谈。 (二)集中检查逗硬。从8月11日至8月31日,我们组织联合工作组对全市所有房地产企业开展销售行为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通过检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未取得预售许可证收取定金、预收款的问题。二是存在未使用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的问题。三是存在收取的预售款不按时进入监管账户,挪用预售款的问题。四是个别开发企业因资金困难,擅自挪用业主缴纳的办证税金,导致拖延办证的问题。五是齐销楼场所公示内容不齐全的问题。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及时予以了纠正和处理,下发整改通知书10份,共查处了“富丽滨河”在未取得预售的情况以vip的形式收取购房定金、“金域华庭”擅自挪用预售款,并按照《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罚。 (三)部门联运紧密。此次专项整治工作是住建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进行,我们共计召开协调会4次,互通情况,及时准确地把握准我市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的基本现状,共同协商、共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真正做到了协调配合紧密、集中检查认真、依法查处逗硬。 三、整改落实,注重建立长效机制 对此次专项整治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将从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入手,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促使我市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更加规范。 (一)加强预售许可监管,防止出现违规销售行为 1.根据《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建设部131号令)、《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工作的通知》(简府发〔2007〕19号)、《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工作的补充通知》(简府发〔2012〕41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房屋征收补偿局、市规划局《关于加强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工作的通知》(简住建〔2014〕44号)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企业申请、部门会审、资料初审、审核批准”的程序,严格商品房预售许可工作。 2.由市房地产管理局牵头,对全市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销售许可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突击检查,发现违规销售行为,严肃顶格处罚,决不姑息迁就。 (二)加强销售监管,规范商品房销售秩序 1.监督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两证一书”、施工许可证、销控表、建筑总平面图、预售方案”在售楼部明显位置进行公示。并在沙盘上对已取得预售许可证的楼栋张贴市房地产管理局统一制作的已取得预售许可标识。 2.为提高技防手段,由市房地产管理局负责,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售楼部现场安装远程监控设施。 3.严格执行《销售管理办法》的规定,各售楼部销售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4.严格执行《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的规定,凡在我市从事商品房销售及的经纪机构必须进行登记备案。 5.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取得预售许可证后,必须在10日内一次性开盘,并将全部房源对外公开销售,不得分批次销售;对不及时开盘,存在捂盘惜盘、囤积房源、炒卖房号等违规行为,市房地产管理局将依法严肃查处。 (三)加强预售款监管,严格资金拨付程序 1.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市商品房预售款监管办法 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商品房预售款监管工作的补充通知》文件精神,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申请预售许可证前,必须建立对应楼盘的监管账户,保证预售款全部进入监管账户。 2.严格预售款的监督工作,开发企业支取预售款,根据监管账户的资金余额情况,严格按照“企业申请、监理公司证明、市房地产管理局初审、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批准”的程序执行。 3.由市房地产管理局负责,各预售款存储银行配合,定期、不定期对全市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监管账户内的预售款存储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冻结预售款支取,关闭网签系统,严肃顶格处罚。 (四)加强网签监管,防止出现一房多卖 1.按照《市商品房预(销)售买卖合同网上签约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文件精神,为防止阴阳合同、一房多卖等违法违规行为,保障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网上签约制度。并对在同一楼盘购买3套(含3套)以上房屋的购房者进行申报制度,未经过审核的不准多购。 2.根据《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和《省商品房预(销)售合同实行网上签约和预售登记备案管理工作指导意见》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承购人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后,30日内务必到市房地产管理局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3.房地产开发企业与购房户签订商品房网签合同后,必须在7日内将预售款进入监管账户,并凭银行进账单到市房地产管理局进行合同备案。 4.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行政区域以外,通过开设售楼处、展厅、咨询处或委托销售、销售等形式进行异地售房的,应当在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后,向市房地产管理局书面说明情况并提出申请,经市房地产管理局审核备案后,方可进行异地销售。 房地产市场销售浅析:房地产市场销售中的技术应用思考论文 摘要:计对房地产市场营销的系统动态特征,应用马尔科夫链滚动预测方法,可在仪位占有前期样本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定量预测,可用于指导房地产市场营销过程中的理性经营。为揭示房地产市场营销活动中主因素构成及其系统数理内涵,文章主要就有关样本解析建模、马尔科夫链滚动预测方法提出了分析研究的相应定量定性结论。马尔科夫预测方法在适用于短期预测的基础上,当市场比较稳定并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大的变动,只要状态转移矩阵滚动次数足够多,同时也适用于长期预测。 关键词:市场营销;系统定量;马尔科夫预测方法;房地产 处于复杂市场价值、竞争环境中的房地产营销活动,涉及了诸多复杂要素与复杂子系统的纠合影响和作用。为揭示房地产市场营销活动中主因素构成及其系统数理内涵,文章主要就有关样本解析建模、马尔科夫链滚动预测方法提出了分析研究的相应定量定性结论,可资房地产营销以及房地产开发建设界应用。更进一步:针对目前乃至于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事业,也必然在此前提下,理应建立类似的科学系统理念并实现市场运作中的定量定性相结合之理智行为,方能摈弃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将我国房地产事业纳入卓有成效的、切实可行的、有序的、规范发展的科学轨道。 理智的层次仅仅应当表现在超前她预知并切实地阐明即将可能出现的事物,而绝不应当在事物出现之后再力图去说明它。问题的提出是基于:综观中国房地产业市场中的诸多成功的策划成果、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的日渐渗透与结合应用、策划人的高层次综合素质及其文化素养,构成了市场营销策划的靓丽风景线。在评价诸多房地产营销成功范例的同时,如何透过成功营销的表象,运用数理统计、系统工程等各类有效的数学方法,实现定量建模与定性评价预测的深层组合,从而把房地产营销的成功运作归纳、总结到更高的理性层次上去?作为市场经济学科与市场经济实践环节的认知交叉与升华,便显得格外必要。 1房地产市场营销中马尔科夫滚动预测的步骤 马尔科夫(A.A.Ma^ov)理论指出:“系统达到每一状态的概率仅与近期状态有关,在一定时期后马尔科夫过程逐渐趋于稳定状态而与原始条件无关”的这一特性称为“无后效性”L2J。即:事物的第n次试验结果仅取决于第(m一1)次试验结果,第(n一1)次试验结果仅取决于第(n一2)次试验结果,依此类推。这一系列转移过程的集合叫做“马尔科夫链”或称为“时间和状态均离散的马尔科夫过程”。“对马尔科夫过程和马尔科夫链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称为马尔科夫分析”_3l。马尔科夫预测方法的特点是:不需要大量的统计资料,只需有限的近期资料即可实现定量预测,而且马尔科夫预测方法适用于短期预测的基础上,只要状态转移矩阵滚动次数足够的多,同时也适用于长期预测。但要求市场比较稳定并在一定时期内设有大的变动。 马尔科夫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将系统的“状态”和“状态转移”定量化了的系统状态转换的数学模型: 状态{S。,n≥1}:指现象某一时刻上的某种状态,是表示系统的最小?组变量。当系统可完全由定义状态的变量取值来描述时,称系统处于一个状态。 状态转移:指当系统的描述变量从一个状态的特定值变化到另一个状态特定值时,就表示系统由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从而该系统实现了状态的转移。 相应地,事物处于某种状态的可能性的大小. 则某一时期A的状态概率向量为: 首先:选定预测的市场对象(即论域)进行市场调查,要研究的物业对象,应在整个市场或区域内并在调查期内开盘的物业中随机选择;对被研究的市场对象的特征(现象)(如:销售量、户型、物业类型、价位)进行市场调查,调查表如表I,可根据实际要求调整。房地产物业市场(系统)营销过程是一种相关性很弱的随机过程,它的相依关系仅仅表现在相邻两时刻之间的统计关系,以后过程的概率特性只依赖于近期观测的结果,而与以前发生的任何情形无关,具有“无后效”特性符合马尔科夫过程。即每期开盘就完成一次状态转移过程,其用户选购意向的转移过程近似于马尔科夫过程,这样的一连串转移过程的整体构成马尔科夫链。所以,在市场比较稳定并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大的变动情况下,可以应用马尔科夫链对房地产物业市场营销进行预测。 2房地产市场营销中马尔科夫滚动预测的具体应用 预测某市区域(市中心区、北市区、东西市区和南市区)的房地产物业的市场占有率。首先按各区域在同一时期的物业(楼盘)进行抽样调查:调查表形式见表l(调查统计过程省略)。以上期开盘期限为调查期(如上期开盘期限为2003年1月1目~21J03年6月30日)对后期(本期、下期、下二期、?)房地产市场营销策划作预测。假A区(房地产)上期开盘签订意向购房合同2384份,同时损失429个客户——即转向购买其它区域的房产,而(获得)有645个客户从其它区域转向A区购买房产,上期开盘A区总销售数量为2813套,直接获得的订购户数(余数)为:2813—2384—645+429=213;保持原有意向订购户数的概率为(2384—429)/2384=0.82;转向B区的订购户数的概率为115/2384=0.05;转向C区的订购户数的概率为95/2384=0.04;转向D区的订购户数的概率为221/2384=o.09。以同样方法可计算出其他区域的保持与转向的概率(省略)。将计算结果按顺序列一个表,得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即一步转移概率矩阵。即町以看出:后两期若在北区投资运作会迎来一个良好的机遇,其销售剩余率较低,只要针对南区转向北区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有效对策,将争取到更多客户,一定时期内有较好的市场潜力;南区市场占有率较高发展势头迅猛,投资集中竞争更加激烈,出现了下滑趋势,所以分析比较销售剩余率尤显重要;东西区市场占有率较低而且处于相对平稳市场不活跃,要特别注意开发量与上期的比较;对于中心区应当注意到城市发展的局限对其市场占有率的限制,这样将出现新的转移,但只要及时补充调查,我们可以随时计算新的马尔科夫矩阵下的新的市场占有率。 如需长期预测下去,可按照同样的方法继续计算,这就是所谓的“马尔科夫滚动预测”方法。但需注意:预测结果的可靠度保证是市场营销系统环境及其相应的系统条件基本上稳定或变化不大。 根据调查资料同理可对物业类型(多层、小高层、高层和别墅)、户型(小户型、中等户型、大户型和超大户型)和价位(低价、中等价和高价)的市场占有率进行预测。(略)3房地产物业市场营销最有利对策的分析根据马尔科夫链预测结果,可以从而派生出相应的市场营销决策。预测结果作为决策的依据,显而易见,应当采取下面的三大策略: 1)通过控制并提高各项销售指标的合意度,设法尽量保持原有的用户比率。 2)通过品牌优势的渗透,尽量设法争取其他的关注并进而获得新用户。 3)既设法保持原有用户,又同时争取新的用户。 以上的第三种策略,是前两种策略的综合运用,需要较大力度的经费支持。此外,当市场竞争各方势力处于相对均衡时,不宜贸然投入过多的费用去实施第三种策略,此时可根据“因时而宜”、“因地而宜”、“因人而宜”的原则,切实做好市场分析,宜采取保守战略,以保留原有用户市场份额为妥。 在房地产物业市场营销中,尚存在诸如:房地产物业定位分类、性质分类、系统形态分类等一系列分类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数学定量途径则归结为“聚类分析”的技术手段。超级秘书网 明确房地产物业市场营销大系统中诸多要素和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随机性质与组合方式,对促动房地产物业市场营销而极为明显的重要意义:准确地建立房地产物业市场营销系统中各要素(子系统)和城市系统密切相关的数学模型,可进而明确其相应的等级关系和隶属关系之后,通过相应的检测、对照之后,可望较为完善地实现构成房地产物业市场营销系统的有机组合。 3结束语 凡属多因素、多目标的系统问题,总是伴随着系统动态演进的历程,经历着诸多变化的形态并表现出各种条件、各种环境所制约的临界状态。房地产物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它受到城市规划、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居住环境的改善、价格因素、政府的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啻是处于复杂环境中的一项动态系统行为。由于房地产物业高价位、使用周期长、营造过程复杂而周期长、销售心理复杂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与扰动,因此,仅凭经验式的定性决策,虽也可能取得一时一事的时效,但绝非长久良策。对于我们身边的这些处处可见的系统问题,仅仅依靠凭经验、凭感觉而进行的运作决策,当然不乏成功的实例,然而,当我们的决策一旦获得成功的验证之后,理智的作用则应当及时地引导我们对于业已成为历史的事例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建立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理念,在准确的定量解析基础上派生合理可行的、行之有效的定性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应当作为当前市场营销活动中值得充分给予重视的科学理念。各类揭示系统实质的数理解析方法对同一问题可获得殊途同归的结论,数理统计分析的诸多理论方法则为我们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手段,实现定量解析与定性决策的有机结合,从而,把房地产物业的市场营销决策管理技术纳入可靠的、可行的、行之有效的科学轨道——我们应当切实树立这个科学的理念。 房地产市场销售浅析:从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与CPI的关系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摘 要] 近几年,房价的高涨,严重影响了CPI涨幅上行,导致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大。本文从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与CPI的关系研究房地产市场的管理与发展。 [关键词]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CPI 消费 2007年,CPI同比涨幅维持在较高位运行,其上涨基本形成了一种趋势。从表面上看,导致CPI上涨的核心是食品,但实际问题并不止于此。从居民的消费产品、结构及观念来看,居民最大的消费是居住类消费。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十年中,房价倾斜式上涨,居民购房出现了爆发性增长,这导致了居住类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提高。然而,由于CPI统计的权数及分类问题的存在,我国居住类消费在CPI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3%,这与我国居民实际消费支出严重不符,无法真正反映居民消费的压力变化。 我们收集了2006年1月~2007年12月的CPI及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同比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建立CPI与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t=b0+b1χt+μt,t=1,2,…,24 其中,yt表示CPI,χt表示房屋销售价格指数,μt为随机误差项。由于2007年7、8月的房价上涨过快,我们用Eviews3.1对剩下的22个数据进行处理,得: =17.52758+0.803536χt s=(24.74471) (0.227604) t=(0.708336) (3.530406) R2=0.948037 DW=1.887260 F=164.2013 我们发现,回归参数b1在显著性水平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模型拟合程度好,不存在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由此可见,房屋销售价格对CPI的影响是直接的,房价上涨过快,导致CPI 在很大程度上高位运行,这加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严峻考验。 近几年,房价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在中国市场经济下,房屋商品化应遵循价值规律,但由于土地资源有限、需求膨胀、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市房价剑拔弩张,房屋销售价格严重偏离其真实价值,使得房价的泡沫越吹越大。可见,在房改这几年中,房价高涨,拉升了居民的生活成本,提高了居民对购房的预期,而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商品房结构不合理,房屋质量不过关等,引发了公众不满,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对今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我们提几条建议如下: 1.房地产市场应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随意开发、乱盖,满足当代人及其子孙的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协调发展,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加强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管理,对其实行物价监督,使房价理性回归,禁止炒房行为,增强政策透明度。 3.合理改善住房结构,保证住房质量。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保证普通商品房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的有效供应,逐渐开发经济使用房,增加房屋的流动性,协调居民对住房的供需关系。 4.加强二手房市场的管理,建立规范的合同交易体制和税收制度,分清责权利关系,切实保障居民购房的基本权益。 5.对房价过高的城市实行适当的廉租房政策,建立健全的居民住房保障体系。 另外,要检讨我国CPI体系,创立真正反正居民消费价格变化的CPI,使其真实反映居民的购买力及消费状况。 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用不断增大,虽然房价变化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是调整住房供求关系的有效杠杆,但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体现住房机制以人为本,有利于促进经济市场整体运行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CPI的平稳运行,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切实保障居民的合法住房权益,使居民在现有收入的基础上有家可居、安居乐业,对于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地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管理学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考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快,整体的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会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运用,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该学科的稳定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因素;发展态势 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使用,注重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确保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效率。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应用状况,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从而制定出相关的发展举措,扩大该学科的实际应用范围。 一、确定发展方向,注重农业结构调整 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其中存在着农业人口多、经营方式落后、机械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良好农业形态的形成。同时,农业经济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缩小与国际间的距离。这些内容体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这种矛盾。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以科技为先导,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相关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整体的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对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可靠性,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及有效的调整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后,应给予更多的人力资源及先进技术支持,制定出完善的问题处理方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突出农业管理特色,实现农业生产多样化 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作用下,可以为农业经济活动开展给予专业指导,丰富其理论依据,实现农业生产中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有效结合。因此,需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农民间的相互依存,将农业推向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使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 三、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保持良好的农业技术水平 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应确保专业团队综合素质良好性,在加强他们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也需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通过他们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农业技术水平良好性,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可知其学术队伍组成包括这些方面:一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接受传统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学者;二是改革开放后接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教育理论的学者;三是当前形势下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针对这些不同的学者,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向他们阐述实际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丰富农业经济管理实践经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四、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也需要注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视市场需求变化,给农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确保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性,增强农业供给质量可靠性;对农业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进行必要的优化,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重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注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需要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中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将更多的绿色优质产品推向市场,提升这些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保障,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理念,扩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际影响范围。 五、结束语 重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提高该学科的实际利用效率,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达到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未来农业经济生产计划实施中,应提高对其管理学科发展的正确认识,并在相关措施的支持下加快其发展速度。 作者:谢淑红 单位:北京市双河农场财务部 经济管理学论文:林业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战略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破坏有所加重。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问题得到了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从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上来看,林产品以及木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林业生态建设以及林业产业发展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之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从管理层面、社会层面、生态层面、环境层面、政策层面,以及理论层面等多个角度入手,在满足社会各行业领域对林产品以及木材需求的同时,与国家生态安全对林业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吻合,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将优势学科充分凸显出来,使本学科建设能够体现世界范围内相关专业的前沿成果与水平。同时,在学科研究中,需要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实际需求相契合,使本学科能够在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相关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 传统的林业发展强调实现林业生态的平衡关系,现代意义上的林业发展则将重心放在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存之上,这一改变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中客观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以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这一理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需要以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在管理学理论以及经济学知识的引导下,将国内外有关林业经济的研究成果以及前沿水平吸收起来,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面向本专业学科研究服务。二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须全面结合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系统,构建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为核心的数据库中心,为林业经济管理科研活动以及理论研究提供真实、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科学性水平的提高。三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自传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同时将分析模式自规范性转变为实证性模式,从而为现代经济管理学科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四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发展中必须鼓励并支持研究人员深入林业产业发展的基层,通过基层调查研究的方式,使本学科研究人员掌握林业生产部门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生产需求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五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与国外林业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在结合我国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前提下,吸收国外有关林业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成果,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内容更加完善。 3结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林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之下,现代林业建设为林业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之下,研究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根源,找准本学科的发展战略与方向,已成为构建新时期林业经济理论体系的重中之重。本文围绕林业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各方重视与关注。 作者:梁邁 单位:桐梓县新站镇林业站 经济管理学论文: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论文 1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是必然趋势 1.1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 现代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从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在我国的一、二、三次产业中,农业是最薄弱的环节。只有加强农业这个薄弱环节,才能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地向前推进;只有发展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只有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将实现大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农作物有各自的生长时间,生长的环境也不同,利用现代化技术,将农作物的“时间差”、“空间差”进行科学搭配和组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逐步形成高产高效优质的生产模式。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为基础,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环境,将种植业、养殖业、环境绿化及商贸、观光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产业链,倡导“都市农业”。 1.2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招生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在专业设置上从农业经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向大经济管理类专业扩展,学科发展的竞争对手,已经从农业院校扩大到综合院校。从承担各种科学研究任务和学科创新任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的对象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和传统的弱势产业,课题来源少,经费支持水平低,因此服务的力度和水平也低。从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改善看,虽然本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但常常被看成是软学科因此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其它学科的差距日益拉大。因此一定要加快发展,要抓学科建设和创新。在市场经济下,学科设置应当面向市场,人才的培养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学科建设,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要有自己本学科的特色,又要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内容。各种评估和财政的支持更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哪个学科通过了国家的评估,就会获得国家的资金的支持,在同行业之间,学术地位和学科优势是参与竞争的法宝。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1.3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依赖于人才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实际应用,微观管理与农业教育等具体工作。因此,农业基础知识和经济理论的学习是所有学习的基础,农业技术的学习是学以致用的根本。“三农”问题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主要问题,实际工作当中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学生只有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和农业科学研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培养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文理渗透,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强化综合化和通俗化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行专业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适应时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结束语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业的产业化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大有用武之地。因此,为适应时展要求和促进现代农林经济发展,必须抓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创新。 作者:王晓丽 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学论文:经济管理学科中心创建途径 一、对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与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与经济管理学科面对的国际大趋势和国内大环境是不相符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欲望的基本素质。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为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解决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实践证明,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仅是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和网络中心,更是学院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应具备面向学院各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条件。 归纳起来,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有以下5个目的:(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源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需要创新教育来开发,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源于实践又转化到实践中的创新活动才有意义,专业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比较熟练的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专业实验,让学生掌握应用一种或几种本专业领域的通用软件,熟悉经济领域的生产、财务、行政或者人事、档案、物资等方面的管理工作。(4)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参加教学实验,使用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实验中获取新知识、探求和学习新的技术。(5)有利于专业的发展。经济管理的相关专业均存在提高信息化程度的问题,新的课程建设需要设计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验。 二、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是在原管理学院管理综合实验室和原财经学院文科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5年初在经济管理学院组建成立。 1.现有实验室硬件环境 有服务器:4台,保护服务器:4台,51英寸背投:2台,电脑:152台,交换机:5台,空调、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电脑桌和耗材等辅助设备若干。 2.现有实验室软件环境 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软件:Premiere6.5、Acrobat5.0、Photoshop7.0.1、ACDSee5.0、CorelDRAW10、FlashSaver、Authorware6.5、DreamweaverMX2004、FireworksMX2004、FlashMX2004、VisualBasic6.0、VisualC++6.0、Freehandmxa、MediaPlayerClassic、Office2003、SQLServer2000、Visio2002、VisualInterDev6.0、Msnmessenger6.0、Realoneplayer、Ul-traEdit9.2+、奥派、诺思、用友、TMT、Java等。 3.实验室运行情况 已开设电子商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诺思物流信息管理、会计电算化、网络营销、证券与期货投资操作实务、单证制作与报关等20余门课。有实验室管理人员6人。 4.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同类实验室相比,起步晚投资不足。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实验于2002年建成,我校管理综合实验室2000年建成,电子商务实验室2004年建成投入使用。硬件和软件投资严重不足,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实验中心被列入211工程建设项目,经费投入上千万,而我校文科综合实验室建成投资60余万元,整个西科大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两百万元。尤其是专业软件投资不足。例如教师在上《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时,在讲到物料需求计划(MRP)、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由于没有相应的软件做模拟实验,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在上《证券投资分析》时,没有证券分析软件和证券交易模拟系统让学生做实验,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此外,实验室人员配备不足,教师对部分软件使用不熟练。 三、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实验室功能设计 在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类型和定位上,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和开发应用型是几种主要的类型。我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宜定位在教学科研型。立足点放在“面向教学”和“提供科研支援”上,努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既面向本科教育,又面向研究生教育,同时为教师科研提供条件和服务。为满足我校经济管理不同专业的需求,来划分相应的专业功能实验室。 1.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进行面向企业和政府信息化方面的MIS模拟和MIS分析设计开发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使学生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信息化的管理技术,为企业和政府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并配合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人才培训、技术咨询和项目开发。 2.统计预测和决策实验室 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构造方面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实验室应具备完整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案设计、图表再现等功能,满足统计分析、预决策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应用预决策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分析经济问题和解释经济规律的素质和能力。 3.电子商务实验室 进行电子商务、现代营销技术和现代商业企业管理方面的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提供Internet、EDI技术的商务组织、运作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的需要。学生可以在模拟的开放平台上模拟电子商务中的诸多环节,包括B2B和B2C的交易、CA认证、网上结算、物流配送等实际运作过程,并学习掌握和维护网络企业的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在全球化的网络环境下从事商贸工作的能力。 4.国际贸易与金融实验室 进行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如单证制作与报关、对外贸易实务和国际支付与结算的实验教学与科研。进行金融工具、投资项目评估分析以及网络银行方面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满足应用金融工具进行技术分析,实施模拟证券(期货)交易和符合国际标准的项目评估分析等方面的实验及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系统地认识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及金融风险、了解经营管理的理念、掌握金融投资技能和投资技术分析方法,配合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政策开展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科学研究。 5.会计电算化实验室 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基础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教学实验,具体包括帐务处理、报表处理、财务分析、成本核算的实验等,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管理的实际流程和操作。学生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目前使用的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的实际动手操作,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具备今后参加实际工作的能力。上列各专业功能实验室并不分属于学院相应的系或者专业,每个专业在不同的教学实践阶段使用相应的功能实验室,从而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组合中使用这些实验室的功能,以达到完成本专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将在电子商务实验室学习Internet和电子交易的知识,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实践掌握本专业的大部分理论和技能,在金融(证券)实验室了解网络银行和网上支付的原理和系统。由此,该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完成本专业领域涉及的所有教学实践的学习和训练。 四、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的环境建设 1、实验室的硬件平台建设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具有其特殊性。虽然不像理工类实验室的设备昂贵、种类繁多、操作管理复杂,但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却要面对不同的专业,适应培养经济管理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满足学科的科研及教学的需要。因此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要求尽可能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以适应不同专业的业务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平台建设必须集中规划、集中投资和统一布局,合理配置实验室的资源和实验场所。根据我校经济管理设立的会计、金融、经济、外贸、管理等各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特色,使实验室具有一专多能、灵活使用的功能。能充分满足一般的管理、经济、财经类应用软件的安装运行,以及各专业计算机和信息化课程的基础训练。 2、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软件配置包含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二部分。基础平台对各专业实验室完全相同的,主要安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中文办公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如PowerBuilder5.0,微软企业级网络及管理平台等。而对于专业平台的软件系统,目前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中所安装的软件千差万别,并无系统性,也缺乏规范。但是可以对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专业软件的基本模块作如下分类:实验室安装的软件基本上可分为实验性、实证性及实践性三个软件模块:实验性软件:将经济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公式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处理用语言、图形等形式再现。例如微观经济学课程,可以在实验室通过采用MathSoft公司推出的Mathcad这一交互式数值系统用计算机再现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变化引起的蛛网膜型的连锁变化。学生只要移动鼠标、改变需求曲线弹性或供给曲线弹性,蛛网模型会立即产生连锁变化,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原理。实证性软件:采用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如Excel、TSP、Eviews、SPSS、SAS等进行实证分析。面向社会,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手段。例如SPS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将数据整理、分析过程、结果输出等功能组合于一身,在经济学、管理学、农业、商业、金融等各个领域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践性软件:在经济管理领域使用比较广泛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学习掌握这些软件,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实践性软件主要有办公类软件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类软件如MIS、MRP、ERP、CRM、SCM、HRM、KM软件等,业务类软件如财务软件、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商业POS/BMIS系统、银行EFT/POS系统、保险业务软件以及进出口贸易软件等。 从对学生实验要求的难易程度,还可以将实验具体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三种类型。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教过的内容。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应用指定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完成对某一个具体应用需求的设计。综合性实验则要求学生灵活应用所学课程的知识内容,解决一个较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软件建设应该注意到上述对学生实验的难度要求。专业软件平台需要的教学应用软件是至关重要的。应用软件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财力和时间的投入,而实验室的使用却是急迫的。因此,在实验室的建设初期,一般以购买现成的应用软件为主。西南科技大学实行中央、四川省和绵阳市共建,由四川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国西部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之一。目前,我校经济管理类在校学生近4000人,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从国家、省市政府争取财政专项拨款,争取四川长虹,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等董事单位项目合作经费投入。此外,学校从每年的教学、科研经费中追加对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的投入。通过谋求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支持,进行专业实验室建设,走与社会、与市场结合的路,把实验教学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确立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而推进实验室建设向纵深发展。 经济管理学论文:当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分析 1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1.1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煤炭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管理现代化,以及煤炭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将促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发生深刻的变革。社会的进步,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学科向经济管理学科的渗透,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认知。根据经济发展和现代管理的理念变革,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运作规律,客观要求建构相应的跨学科的理论体系———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 1.2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自身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学科的发展一直滞后于现代煤炭经济的发展。而现代煤炭经济及其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又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持,客观上要求建构起以现代经济、现代管理和现代煤炭产业为研究对象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1.3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培养复合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逾趋高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综合分析和理论研究的能力,需要有国际经济、国际化经营,以及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其生命力在于通过学科交叉实现煤炭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为复合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而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及其体系建设提供恒久的智力支持。 2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 2.1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特征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以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运作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现代煤炭经济运作管理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实现现代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其基本特征表现在:(1)跨学科性。这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突出特点,主要指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横跨多门学科,融合多门学科而形成的新型学科。(2)综合创新性。即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彰显出独特的综合创新性,将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融合到现代煤炭这一特定的产业中,形成自身学科的特点。(3)相对独立性。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作为不同学科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产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依赖于原有的母体学科,而有其自身的体系结构。(4)应用实践性。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分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活动,探求现代煤炭经济运行、管理与发展的规律。 2.2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现代煤炭经济学与现代煤炭管理学相交叉的一个分支和交叉学科。社会科学在总体上是分别以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是以现代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管理学是以现代社会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以现代煤炭经济和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其要素包括煤炭经济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手段、管理目的等。煤炭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在于规划和协调煤炭经济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2.3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体系构想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作为一个完整而开放的宏大体系,应当涵盖总论、运行论(主体论、客体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和效能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论是本学科的理论基石,包括煤炭经济管理总论和煤炭经济管理现代化。可以涵盖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本体论、发展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即概念、研究对象、性质、体系、意义和方法、与相关学科的关联关系及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趋势等。第二部分运行论则涵盖主体论、客体论和主客体相互作用论。主体论研究管理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作用。客体论研究管理客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论研究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结合运作进程。第三部分效能论研究煤炭经济效益的考核和煤炭经济管理效益的综合评价。 2.4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的运作和发展规律,通过认知和把握煤炭经济管理运作规律,对现代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现代煤炭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促进现代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应以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科学抽象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等为主要方法。每个层面各有其特点,因此应区分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的、相对应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煤炭经济管理现象的层面,主要是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对现代煤炭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类比和归纳,对煤炭经济现象的数据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进入实体层面,研究的方法可以实证分析为主,重点要对现代煤炭经济管理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解析。而在本质层面,则以定量定性分析为主,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总结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活动的规律。也可以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的一般现象及其运作规律。 3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探索 3.1以人为本,构建学术科研队伍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首先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目前,国内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领域比较分散,在知识的相互贯通、相互融合和相互借鉴方面还有待改进。因此,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培养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术科研队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领军人物,是学科建设上水平、出成果的关键所在。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健康人格、宽广胸怀和团队意识,同时还须具备一定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以及关注前沿学科的敏锐力和洞察力。要培养和积极引进一批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和学历高的专业人才,充实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队伍,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人员获取高学位和高级职称,以稳定学科研究队伍,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水平,优化学科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结构,以期建构起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煤炭经济管理学术研究队伍。 3.2与时俱进,全面完善学科体系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还可以设置二级学科:现代煤炭产业经济学、现代煤炭经营管理学和现代煤炭贸易经济学。(1)现代煤炭产业经济学主要阐释现代煤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现代煤炭经济基础理论。(2)现代煤炭经营管理学主要阐释现代煤炭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从宏观方面研究现代煤炭的产业信息化,产业经营管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推进战略,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竞争力分析,现代煤炭特色经济,现代煤炭企业文化等;从微观方面研究现代煤炭项目投资、风险控制、成本控制、生产标准、营销策略、品牌战略、人力开发、科技进步和市场结构等。(3)现代煤炭贸易经济学主要研究现代煤炭贸易学史论,世界现代煤炭营销概论,现代煤炭贸易经营管理,国内现代煤炭贸易,现代煤炭对外贸易和国际煤炭贸易现代化等。 3.3锐意创新,着力培养高端人才 建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目前,我国的现代煤炭产业仍然面临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现代煤炭生产经营已由单一注重产能向产能和效益并重的方向发展,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显现出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传统煤炭产业与现代煤炭发展矛盾突出,务必要依靠科技进步,重视和加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现代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实现我国现代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客观形势要求,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必须紧密关注学科发展方向,为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通过立足理论,按照择重、择需、择优的原则,增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煤炭国际贸易知识和现代煤炭企业管理知识,构筑起经、管、法多学科凝结的学科平台,培养煤炭经济管理现代化高端人才。 3.4加大投入,夯实学科基础建设 学科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建构高水平研究的平台,丰富的图书资料,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渠道等。这是培养学科研究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证,也是吸纳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能否夯实学科基础建设,乃是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加快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必须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的支持,改善科研设施条件,可以以中国矿业大学为核心,建构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基地。必要时可以申报省部级和国家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申请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为尽快建构起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学科体系助力。 经济管理学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摘要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对农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进了耕种方式等基础操作,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进步。为了跟上新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脚步,应该坚定不移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为目标,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教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结构;农业生产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支柱,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工业推动农业发展、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的新型经济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下,应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缩小城乡差距,把农业生产科技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落到实处,以先富带动后富,全面建成现代化、富强文明的中国。近几年来,我国的科研成果不断革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新思维源源不断地涌入农业生产中,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背景,所以应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推动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 1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1.1缺乏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 对于我国目前的农业形式来说,农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正在从传统的模式,向新式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都是通过自己摸索,没有国外规范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所以经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农业经济管理和基本经济之间还没有协调发展。 1.2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 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对农业经济管理了解透彻的人并不多,根本不能真正意识到落实经济化管理的实际意义,导致了许多基层经理管理人员在贯彻落实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不能做到真正的尽心尽力,也无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思想,也不能透彻地学习党和国家提出的相关法律法规。 1.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较低 作为一个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农业经济管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要求极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许多相关的从业者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管理过程中也就无法真正起到带头和指导作用[1]。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速度。 1.4经济管理信息化不足 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越来越成为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辅助力量,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在减少工作时间的同时,又能有效减少工作量,因此需要将信息化和农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交易时,减轻负担,提升农民收益,为农民共享农业信息提供合适的平台,促使农业快速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2.1调整农业结构 我国有着巨大的人口基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量也比较庞大,这就造成了人均农业资源较少的现象,又不具备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稳固的生产基础,农产品产出量小,农业生产单位时间长等弊端也开始逐渐展现出来。与此同时,农业的发展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不断引进新型的农业设备,就更加加剧了现代化农业生产与过去的小农思想之间的矛盾,使农业两极分化严重[2]。因此,需要不断的开发新技术,引进新思想,促进我国农业的稳步前进。与此同时还要不断的培养新型技术人才,将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分配到农业生产中,实现农业现代化。 2.2实现农业生产 在全新的农业生产管理理念中,把经济学、管理学注入到农业管理中去,让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不断深入探究改革,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创新。以全新的科学技术理念带动农业经济管理向前发展,促进农业多元化。 2.3促进学科进步发展 21世纪以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一直如影随形,从来都不是单独发展的,想要取得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就必须结合其他的知识一起发展将各种各样的学科融为一体,互相促进互相辅助,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集经济学和管理学二者的优点,既有经济学的缜密,又有管理学的人性化思维,在其后的长期发展中具有极大的优势[3]。应该立足于实践,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全面推动经济管理一体化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3.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想要推进农业的高速发展,就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的体系,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要不断努力,将农业经济管理的新模式推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坚持党和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绿色农业、节能农业的快速进步,完成我国农业生产由过去的小农经济到现在的市场化经济的体制转变。 3.2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想要促进农业转型和快速发展,就必须将全新的管理思维应用到农业中去,有关的从业者应该对农业经济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产品的生产、销售到分配的每一个阶段都严格把控,在这个基础上,努力推进农产品的升级转型和创新发展,让农产品不但是农民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需品。 3.3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人。想要全面提升农业管理的质量,就必须对从业者进行专业化培训,从而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其一,要把有关的从业者培训工作做到实处,增加知识涉猎面,为以后的农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我国农村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其二,在已入职的员工身上,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他们的专业素养、责任意识和政治方向的把控进行审查,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淘汰,对于较为优秀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励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逐渐使农业经济管理走向国家化。 作者:张雪莹 单位:沈阳市法库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快,整体的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会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运用,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该学科的稳定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因素;发展态势 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使用,注重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确保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效率。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应用状况,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从而制定出相关的发展举措,扩大该学科的实际应用范围。 一、确定发展方向,注重农业结构调整 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其中存在着农业人口多、经营方式落后、机械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良好农业形态的形成。同时,农业经济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缩小与国际间的距离。这些内容体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这种矛盾。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以科技为先导,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相关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整体的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对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可靠性,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及有效的调整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后,应给予更多的人力资源及先进技术支持,制定出完善的问题处理方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突出农业管理特色,实现农业生产多样化 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作用下,可以为农业经济活动开展给予专业指导,丰富其理论依据,实现农业生产中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有效结合。因此,需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农民间的相互依存,将农业推向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使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 三、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保持良好的农业技术水平 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应确保专业团队综合素质良好性,在加强他们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也需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通过他们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农业技术水平良好性,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可知其学术队伍组成包括这些方面:一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接受传统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学者;二是改革开放后接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教育理论的学者;三是当前形势下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针对这些不同的学者,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向他们阐述实际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丰富农业经济管理实践经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四、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也需要注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视市场需求变化,给农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确保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性,增强农业供给质量可靠性;对农业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进行必要的优化,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重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注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需要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中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将更多的绿色优质产品推向市场,提升这些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保障,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理念,扩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际影响范围。 五、结束语 重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提高该学科的实际利用效率,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达到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未来农业经济生产计划实施中,应提高对其管理学科发展的正确认识,并在相关措施的支持下加快其发展速度。 作者:谢淑红 单位:北京市(甘南)双河农场财务部 经济管理学论文:经济管理专业管理学课堂教学分析 摘要:受西方影响,课堂教学已不单单是老师“授”、学生“受”的形式,而是开始以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领域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弊端,为开展互动教学模式提供优质理论基础与实践环境。 关键词:管理学;课堂教学;互动教学 管理学在所有管理相关课程中属于入门的课程,其中所包含的管理学知识与内容对后续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指引性和推动性作用。因此,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我们不仅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更要实现实践教学与互动教学的统一。 1管理学课堂教学现状 管理学学科属于文科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令学生产生枯燥、厌倦、抗拒的心理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将理论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实践对于学生的思维启发与引导作用。 1.1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化 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提纲设计通常是将教学内容理论进行口授与板书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最初自身学习过程中就是以被动学习为主,最终同样会以这种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以有限的刻板记忆、上课笔记进行记录,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形成思维惰性,很难培养出独立思考能力。 1.2重理论轻实践 管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但通常教师因为职业限制得到的实践经验较少,即使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了教学案例也无法完全融会贯通地穿插到理论教学中去。缺乏实际分析及实践考察的纯理论知识更难将其运用至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学生仅凭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难以培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成果考核机制单一 中国的教育方式弊端众所周知,“高考热”现象也由来已久,通过卷面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成为了考核的必要手段,暂且不论卷面考核对知识面考察的局限性,单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言,卷面考核能否做到真正“公平”,证明考生日常的学习态度还是一个未知数。社会上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由此诞生,为考生总结传授考试“经验”,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卷面考核。 2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在普遍意识到传统式教学短板后,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始兴起,最初的互动式教学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但随着对教学模式系统性研究的深入,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开始普及。 2.1教学模式的主体转换 互动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教学模式的主体由教师转换为了学生。互动教学旨在通过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自主性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将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接受—思考—反馈”的学习机制中,这一过程的结果并不是终结,学生作为活动主体让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可持续性、可建构性、可发展性的特点,完全打破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简单灌输的模式。 2.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下信息基本呈单向、线型传播,而互动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信息的互动传播,传播主体双方以教学过程为平台建立了一个可进行知识、情感、精神实时交流和互动的活动机制。 2.3理论与实践并重 管理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互动教学模式的情景下,教师通过更丰富的教学案例甚至是带领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应的,学生强烈的知识汲取反应也能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与成就感,从而更为投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效果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自是不言而喻。知识的融合和信息流的碰撞更容易生成认知和思维灵性的火花,促使这些知识和信息更快融合和被吸收。教学模式改革中,理论、实践、实验、科研———“四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被推崇,其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明确了教学的目的和方向,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方法,为管理学课堂质量的提升助益极大。将互动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广有助于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知识的传播和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平台、奠定了基础,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助力学生、教师双方能力增长,传统教学方式固然有其优势,但我们更应该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打破教育壁垒,让学生更为全面地发展。 作者:彭晓辉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1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主要特点 1.1工业经济与农产经济之间的变化。先是以最为传统的农业发展促进更为先进的工业发展。为使产业经济能够协调稳定发展,缩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我国需要更为重视农业经济各方面的控制,更加迅速的向前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稳固增长,来使国业经济弥补农业经济带来的损失。日前我国的工业事业正在迅速的进行当中,而且各个城市都能运用工业技术来完成以前农业带给我们的利益,日前我们正处理工业技术的起步阶段。 1.2土地流转模式。我国的经济基本上到了以工业经济促进农业经济、以城市促进农村的发展,正在迅速的发燕尾服中,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事业极为重要的时间。我国人民为了尽快融入到新的发展当中来,在土地流转模式中不断的发现新想法。我国重要人物领导集体建设农村土地“保权分利”;另一人提议集体建设农村土地“转权让利”,更有其它学者从城市中到农村土地出发的观点中,建议城市中包含农村土地集合流转这三种不同的模式。我国有许多学者通过修改意见提出很多为农村保障更多的福利,增快农村与城市土地集体工作,集体生产。谢茹建议从农村土地在使用上可以看出在市场方面最重要的是出让、出种、和拍卖等流转模式,从农村土地在使用上可以看下极市场主要有转让、转包等不同的模式,土地使用权中流转的最常见模式为土地入股和抵押。邓大才提议对不同经济发展的城市与乡村应该实行不同方式的土地流转模式,在经济发达城市非农业种类相对来说比较多的地方使用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承包土地资本化模式、承包土地证券化模式;在经济条件不好,甚至贫穷的地方使用承包土地反租倒包模式、团体租赁经营模式、托管经营模式。另外,其它学者使农村土地流转划分成分散流转和集中连片流转,出租、转包、转让、拍卖和抵押在包含在前者,后者其中则有经营权股份合作制、“两田制”、“反租倒包”。我们国家经过了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来完成城市化的改造,不但使得城市在各方面发燕尾服的更快,而且显得城乡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国家福利,教育上,城乡都显得及为落后。目前我国各城市都提倡以城市扶持农村来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得到稳固向前的发展动向,使得方方面面得到更均衡的发展走向。我国也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策略。城市与农业经济正在以分化结构向统一方向发展,这一发展使得农村的经济以及更方面的生产因素都能在很大程序上的提高,而且在一定因素上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学科更好的发展,更高效的提升了农业经济各方面的生产之来带来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前进。 2创新农村财务管理 2.1农村在经济上不断的发展,集体在经济上的实力不断扩大。近几年,农村在经济方面不断稳定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完整,经济迅速的发展着,不论是在生产能力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大大的得到了提高,经济整体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农村福利,生活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与城市越来越近,不再像原来有着巨大的差距。 2.2因为农村相比来说较为落后,所以在财务方面的管理知识储备还是比较低的,与农村现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匹配。由于种种原因,农村财务在会计上的管理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带有经济计划的因素,很大的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给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约束着农村经济发展,几年来,经过研究表明,监督形式和监督办法是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上最为欠缺的,也是我们急需要提高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主的不断推进,各农村在财务管理方面较弱实行了系统的改革,但是因为各方面知识的欠缺,使得农村在财务方面的管理上还是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2.3农村法律意识欠缺,阻碍农村财务制度的进步。农村在集体组织经济中不完整,主要工作很难进行下去,农村产权信息混乱,资产大量向外转移,不管是民法还是其它法律,对农村都是属于经济范畴,不管是属于个人还是集体,都缺乏具体的法律制度、具体的规章,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在农村极其不受重视,导致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平时的工作中,许多农村领导法律观念知识不多,不懂得运用规章制度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只会空口来决定某一件事情,以为管理就是随意的支配,随意更改,对个人财产及集体财产都没有所属的关系,干部和领导的职能也经常在工作中轻意的任职,这更加把农村财会人员变得不规范。 3集体经济组织得到发展 3.1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的改善实施。起初较为完善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在实行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欠发达地区通常随着集体土地被收,这些“农村”不再是以前的农村,现在农业经济不再是主要的生产来源,多数学是转变为工商业。所以,在制度的改革中,经济组织的产权由社区股份制变为股份制,把集体变为企业,进行商业化的登记。很大一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成变为股份合作制。这其实没有很大的地位在法律上,但在现代农村,是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土地的代表,不仅各组织成员在其中得到了应有的关系,而且在市场经济中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保障,因此,有些地方由有关部门对股份合作社登记上报,使其得到合法的权益地位。但这其实还是一种不合乎常理、不合法的做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地方已经没有这种行政权力,这种做法也停止办理。 3.2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议。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要从最基本上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壮大,最应该做的就是我们重新建立一套农村经济组织系统。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已是老制度改革的新方向,所以我们应加快运行速度,尽快完善这项任务,只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壮大,我们的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得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农村市场中极为重要的部门,不可缺少的,非常有必要加快发展来控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组织中应使各体系得到更稳定的关系发展,专门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立法,构建新制度,新规章。农业经济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在研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进就能把这些学科都包含在内统一进行研究,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时应综合考虑,找出涉及到的重点、难点知识作为重要的部分来研究,在长期的经济管理实践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从而能更好的在农业经济管理上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是一个繁琐而又复杂的进化。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出发进行各方面的分析,要想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多参考其它学者们的经济研究,并在不断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实践的经验,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在发展中得到快速稳固的增长,促进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朴香玉 崔洙男 单位:珲春市农村经济管理站 珲春市板石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经济管理学论文:外贸经营中的经济管理学论文 微观经济学理论在指导外贸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以上海美加净日化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我司”) 在外贸实践中碰到的三个案例为例来加以验证,并通过把管理作为手段达成工作目标。 1 运用以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克服企业经营危机 1994 年出口量最大的名牌 MAXAM 牙膏———这个从 1992 年中轻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回归时奄奄一息,经过我司两年精心调理后,逐步恢复元气的外贸支柱品牌,租赁给了合资企业经营,国内外市场一并归他们打理,我司留下的是一年才销售几十万美元的 SPEARMINT 品牌牙膏的市场,出口地区仅为中亚和东非。企业的经营状态随着中华品牌,这个国内销量第一位的品牌牙膏与美加净品牌牙膏一同租赁给合资企业而一落千丈,产能放空,主营业亏损,对销售造成逆向循环的压力,一方面成本的上升导致了价格的上升,而价格上升又进一步加剧需求的不足。当时公司提出的口号是要进行“第二次创业”。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我司认为首先要解决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造成的成本和费用的大幅上升。从供给需求均衡图可以看出,原需求 D1 向现需求 D2 移动,均衡点由 A 点移向 B 点,AQ1xAP1 -BQ2xBP2 构成了收益减少面积,因而出现了亏损。牙膏产品是快速消费的生活必需品,故总体需求价格弹性不大,但市场是由垄断竞争瓜分区域的,有市场势力的品牌是竞争的利器。品牌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定强度的营销投入和长期的培育。以当时企业的资源在短期内是难以达成的。所以在管理上我司决定第一步通过先开启加工 OEM 的大门。OEM 业务是一种比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走向产能逐渐平衡的有效途径。虽然毛利较低,但需求价格弹性较大且对边际成本和效益的贡献还是不容小觑,也没市场费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理性人考虑边际量。通过协商和沟通,取得了各个部门的初步认同。在公司管理层的支持下,经过反复比较与筛选,决定将美国集团消费市场的团购投标业务作为主攻方向。该市场的特点是量大面广,难度系数与当时公司的产能条件比较匹配。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前期准备工作,逐步打开了局面,销量每年以两位数的幅度递增,我司的加工能力和水平也逐步跟上了国际水平,同时公司在 OEM 加工领域里的知名度也逐渐上升。到 2002 年,在外贸需求的带动下,公司经过不断的努力提升,通过了英国劳氏 HACCP审核及国际专业审核。成功地成为欧洲某著名超市的制定牙膏供应商,又经过两年的努力提升,通过世界 500 强日化巨头的专业审核,成为世界 500 强之一的牙膏巨头供应商,确立了 STP 服务品牌的概念。 2 运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克服品牌危机 2001 年,合资企业在经营 MAXAM 品牌 8 年后,市场不断萎缩,销量大幅下降,面临退市的危机。我公司收回该品牌,外贸市场交给我司国贸部经营。我司经过全面分析发现,他们在经营过程中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随着成本的不断提高,不顾市场状况连年不断提价,片面追求高毛利,失去了大批的消费者。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人们面临权衡舍去,但是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当一种物品价格下降时,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由于低价格使消费者状况变好而引起的消费变动。替代效应是由于价格变动鼓励更多的消费变得便宜的物品而引起的消费变动。收入效应反应在无差异曲线由低到高的移动上,而替代效应表现为沿着一条无差异曲线而有不同斜率的点的移动上,见图 2。经研究,在管理上我司决定对美加净品牌采用通过技术优化的天然磨擦型牙膏配方替代传统的磷酸氢钙牙膏配方的策略,成本大幅下降。根据进一步的分析,我司得出我们主销市场的主力牙膏规格在 50 克左右。规格价格竞争力大为上升,并且重新对 MAXAM 品牌市场定位,再配以针对性的渠道终端营销措施,一举扭转了 MAXAM 品牌销量直线下降的颓势,慢慢收复了失地,重新绽放出欣欣向荣的光彩。事实上,MAXAM 牙膏品牌的成功复兴再发展壮大,再次验证了 SPEARMINT 牙膏品牌从 1994年到 2001 年在失去 MAXAM 品牌经营权的这段时期,SPEARMINT 牙膏品牌在我营销设计推动和主持下,经过团队的努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现在更强的成功经验。MAXAM 和 SPEARMINT 品牌牙膏从80 万美元左右,发展到迄今为止分别达到 700 多万美元,有近 10 倍的增长,并正在向着单品牌 1000 万美元发展。 3 运用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解决外贸发展问题 从 1994 年 ~ 2013 年,我司一直在探索和不断解决如何使国际贸易持续长久的发展,达到上级对外贸每年递增的销售毛利等经济指标。我司认为必须以效率和价值为核心动力作为长期目标,我们知道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总剩余 = 买者的评价 - 卖者的成本决策者通常关心经济结果的效率以及平等。并且,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图 3 市场均衡时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总剩余 - 消费者剩余的总和 - 是供给和需求曲线到均衡数量之间的面积。在消费者剩余方面,我司力求买者对我产品评价最高,我们从产品的性价比、品牌营销和服务入手,提升品牌产品的著名度,以期获得相对的市场势力,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期望和渠道经营的兴趣。管理上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3. 1 重塑品牌产品形象 首先我们对出口产品在各个市场上重新审视定位,对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改良。提出从配方改进到包装设计的定位建议,使之更符合出口目标市场的定位要求,增加竞争力并以国际日化大牌为追随目标; 构造 MAXAM 价廉物美的产品形象,迎合大众消费层次的需求; 包装设计风格上 MAXAM 以红色为基调,配以白色正楷正体的字形,在大红段与小蓝段之间加上小绿叶圈,适用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非洲和东南亚及拉美人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视觉冲击力。SPEARMINT 以白色素雅为主配以红色线框的点缀和品牌文字再加上三片夸张的大绿叶子,受到伊斯兰国家的欢迎。塑造 SPEAR-MINT 特色产品的形象。随着品牌的发展和提升,我司开发了从高端到低端、从普通到特色的各类产品,以满足各个消费层次的需求,并针对不同市场制定了价格策略,将综合毛利的考量作为出口业务的主要考量,其中高端产品毛利率作为主要考量,中档、普通产品毛利绝对额作为主要考量,抵挡产品毛利不作为主要考量,其作用主要是抵挡竞争性假冒产品和竞争性产品对品牌市场掠夺性蚕食。综合毛利目标的实施保证了品牌的投入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外贸需求的推动下,我公司通过建立国际一流的研发、检测和打样中心;引入国际标准体系,如 HACCP 及 GMPC 等; 引进硬件设备和管理软件。筑巢引凤来打造服务品牌 STP的专业制造平台形象。 3. 2 强化渠道建设 我司对出口牙膏品牌的渠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重视渠道建设并在对客户的管理上采取A、B、C 分类管理,对销售额占 80% 的 20% 的 A 类客户实施资源重点倾斜,销售跟踪监督和定期检查,B 类客户作为未来升级培育的对象,对 C 类机会性客户作选择性的关注。在法律法规上通过协议,明确供需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比如明确商在当地负有维权打假义务,在媒体和路牌的广告上要作投入,方案需经供方审核,及时定期提供市场信息及库存情况; 供方提供促销品,制定营销计划交予需方执行,在制造国负有维权打假义务; 在销量考核上通过协商制定销售目标,甚至包括激励措施,并对质量按标准的认定作明确的表述。定期或不定期的参加各类出口贸易推介会及电子商务推介会,在维护好传统渠道外,搜索建立新的业务渠道,包括通过第三方中标联合国采购、国外政府机构、医院、军队甚至监狱等团体采购。渠道多样化、市场多元化及产品专业化是我们外销的一大特点,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最近又实施了促销活动的分层化,即针对不同的渠道层次作进一步的细分,对商、小批发商及消费者进行深度分层促销活动,并从培育未来消费群体出发,组织针对培育儿童消费群体的促销活动。在生产者剩余方面,我们是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我司力求卖者的成本最低,除了采取促进生产成本优化的整合措施外,还整合了供应链相关的环节,在管理上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①外贸流程再造 从经济学中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出发,在外贸运行结构上,对外我司建立品牌制,召集了一些销售市场上的客户进行制的招标,选择有经销实力和营销能力的一些大客户作为品牌商,定义为国际销售部,成为我司国贸部的外延部门,通过第三方物流的货代公司进行无缝对接。对内建立品牌经理负责制,将国际贸易部内部划分别为三大块,即国际市场块、O 式业务块及物流兼进口块,从以客户为中心的外贸模式转换到以品牌营销为中心的出口管理模式。每年四季度市场部与商协商提出新年度的市场营销方案和促销商品,并做预算方案,一但确定,交予销售部执行。物流进口块则负责产品的储运单证工作及相关的服务工作。O 式业务块是主要承接客户的 OEM、ODM 及 OPM业务,占销售的比例不超过三分之一的黄金分割线,使资源向自由品牌倾斜,并通过管理层推动,将 O式业务中的一些大客户,比如欧洲著名超市和日化巨头等企业对产品的先进管理经营理念及技术研发能力通过消化吸收,应用到自己的品牌产品的加工和外发加工的保障体系中去,提升整体的加工经营能力,使得品牌产品性价比更高,形象更加丰富多彩,产品组合群日趋成熟与丰满。质保体系越来越完善。 ②打造外贸“梦之队”我司始终认为团队是达成营销目标的发动机,打造好这台发动机是我们的主要职责。1994 年合资分流后国贸部从初建时的 11 人减少到 4 人,团队除负责人外,由两位 60 岁左右的老同志、一位高中学历的年轻人组成。人才结构已经不适应外贸业务发展的要求。我们先是业务和管理一肩挑。通过长期的业务能力培训和持续不断的人才补充和梯度培育,注重团队合力建设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实施人才组合,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目前,我们团队除经理以外,还有 1 名副经理负责管理( 相当于团队的领队) ,1 名服务品牌经理和两名产品品牌经理( 相当于团队的中前锋) ,两名物流管理人员( 相当于团队的后卫) 和 1 名主任科员( 相当于团队的助理) ,经理负责外贸经营兼团队的教练。人员精简而高效,承担了公司外贸快速而稳定的连年增长,从 1994 年的 80 多万美金发展到 2012 年的 2750 万美金,2013年已达到 3000 万美金。外贸团队成为有各路明星组成的有常胜业绩的“梦之队”。以经济学理论为导向管理的手段,不断提升决策力和执行力。在积极推进品牌外销市场的同时,将售后服务工作、外贸的风险管理,包括市场风险、收汇风险等纳入外贸运行的体系中去,应用体系的内外控,贯彻落实到外贸的人控、物控及财控的关键点上,使外贸健康规范有序地持续发展,近 20 年来未发生过一笔坏账。在外贸团队的经营活动中,始终秉承企业的文化精髓,将其演绎为诚信、友好、责任、活力的行动方针。企业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和精气神,也是品牌的核心最高卖点。我司一直提倡坚持诚信合作,有了一批有实力和价值的渠道经销商,共赢是合作的基础; 坚持友好互利,我们及我们的产品承诺对客户友好、对消费者友好、对环境友好、对社会友好,我们的品牌产品有了良好的生存状态; 坚持责任经营,所以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有了大批对品牌 MAXAM 及 SPEARMINT 有忠诚度的消费群体;坚持活力创新,于是我们有了与时俱进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在不同时期有全新技术创新的产品引领潜在的消费需求,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由于外贸工作业绩突出,公司在 1999 年实施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运用国际营销理论,发展对外贸易》项目成果获得由上海市经委、国税局、财政局和企业家协会联合颁发的上海上海市企业优秀管理成果贰等奖,次年获得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颁发的全国企联系统企业管理研究成果叁等奖。公司和品牌分别被上海市进出口商会评为:①2007 -2009 年度出口名牌企业②2012 年上海市出口排行榜国有企业第 36 位③MAXAM、SPEARMINT 2010 - 2011 年度上海市出口名牌在外贸经营活动的 20 年工作中,我司还经历了外贸环境变化的风风雨雨: 外贸制造成本的大幅上涨,汇率超过 30%的上升,以及退税政策的波动等;天灾人祸,如海地地震、苏丹南北分离、尼日利亚禁运、阿富汗战争等; 技术贸易壁垒如二甘醇事件等;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等。这些负面因素对发展国际贸易造成了干扰与影响。正是由于我司建立了以经济学理论为导向管理为手段的外贸发展机制,有了通过改革改制和创新而不断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品牌的传播和我们外贸团队的努力,广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和消费者所接受并潜移默化,我司才能转危为机、有惊无险、克难而安。并在主体市场上,比如: SPEARMINT 在苏丹等国家、MAXAM 在刚果等国家,实施了集约化规模销售目标,成为这些国家数一数二的牙膏大品牌。而 STP 服务品牌则受到世界品牌列强的青睐和关注,为公司的升级转型或成为跨国公司打好了基础。 作者:祖荣 单位:上海美加净日化有限公司 经济管理学论文:剖析林业建设形势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创建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林业中的普遍应用,林业发展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林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得到全社会更为深入的认识。这都推动林业进入到现代林业发展阶段。为了建设好现代林业,应推动进入林业领域的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长以及促使不同要素的利用和组织效率不断提升,从而提高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开展理论创新及其对林业实践的指导,培养适合林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对现代林业建设的含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现代林业建设的特殊性,以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性质和基本属性;并针对现代林业建设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提出的挑战和带来的机遇,提出了推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现代林业建设的含义 早在1996年,著名林业经济学家张建国先生就将现代林业界定为“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用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林业”[1]。随着林业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现代林业的定义又拓展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林业”[2]。在近10余年中,屡有学者对现代林业进行再定义,有的侧重于现代林业的功能,有的侧重于以生产力水平和发展方式来界定,有的侧重于以生态理念为指导[3]。基于上述关于现代林业的界定,并结合林业发展的长期性和不均衡性等特点,笔者将现代林业定义为:随着社会对森林演进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基于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广泛采用现代科技保护、生产、经营利用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以显著提升林地的生产力水平,促进社会公众的参与以及提升社会公众的森林生态文明认知;并建立科学的林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追求通过森林多功能利用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 与传统林业相比较,在现代林业的建设中,物质产出、社会支撑和环境服务等多重利益交织在一起,从而使现代林业具有特殊性[4],具体表现为林业的功能和地位、林业的经营思想、林业发展的驱动力、林业的发展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 第一,林业功能和地位的变化。森林在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生态服务、解决生态危机、保障木材供给、促进区域发展和减少贫困等方面的功能得到广泛认知,现代林业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第二,林业经营思想的变化。现代林业经营思想以尊重林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基础,将森林资源的经营利用主体从资源所有者拓展到社会各层面,促使经营目标更加多元化和社会化、经营手段更加现代化、经营客体更加多样化和系统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更加公平化。 第三,林业发展驱动力的变化。科技发展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成为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森林多功能需求间矛盾的最重要手段,成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进而使得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判定标准之一。 第四,现代林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全面进入工业化文明时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严峻。同时,森林对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真正得到认识,林业已从资源、产业等物质形态上升到文化、文明等精神层面。林业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对林业认识的发展,都使现代林业的发展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也使现代林业的建设更容易汇集社会资源。 与此同时,现代林业的发展也更需要创建新的社会参与机制,更加注重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实现。当前,现代林业建设在国家决策中已得到体现,并成为调整我国林业工作基本思路的指导思想[6]。基于此,我国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属性 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属于管理学门类,是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科学研究领域方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以林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相关科学所组成的科学体系,主要涵盖了林业经济、林业管理和林业政策3大领域。其中,林业经济学是林业经济管理科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从一般经济理论的角度解释林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一直被划为林学学科或管理学科,这导致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理论基础、方法体系、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构建存在不足,影响了学科的人才培养,也制约了学科服务林业实践的成效。现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属性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为经济问题,或是具有经济属性的问题,已经从林业资源配置拓展为林业经济发展规律与问题的探索以及林业发展政策研究,且研究命题多着眼于探寻经济规律。第二,其学科领域中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源于经济学科的相关科学,如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第三,近年来,一些国家把林业经济研究归类为资源经济学研究的特定领域,从而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科的范畴。第四,就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实践而言,主要命题大多属于应用经济学研究领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以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为研究对象或出发点[7]。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科,在微观上主要研究林业的市场经济行为、资源在市场价格或价值杠杆作用下的最佳配置问题;在宏观上主要研究林业发展中利益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以探寻现代林业建设中的经济规律,并指导现代林业建设的顺利推进。由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不仅涵盖科研工作,还涉及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等,所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着眼于培养能运用经济学和林学等基础理论和方法解释林业经济活动现状背后的经济规律并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以提高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推动林业多重功能完好实现的专门人才。因此,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定位为应用经济学学科的范畴符合学科规律,也符合国际和我国的林业实践。当前,我国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归于管理门类的农林经济一级学科,主要着眼于学科管理;而在进行具体的学科建设时,应从基于应用经济学科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构建学科的理论体系。 三、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 正确地认识林业对把握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非常重要[7]。建设现代林业不仅拓展了林业经济活动的范畴,也转变了林业经济活动的方式,使林业经济发展的内涵不断深化,进而也推动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 (一)林业经济研究领域的拓展 现代林业经济活动边界的延伸赋予了林业经济研究更广阔的空间。现代林业经济活动已从传统的以木材等森林资源为主的营林和加工制造活动不断拓展至非木材林产品经济、森林生态经济、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林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态文明等新领域;相关研究呈现出国际合作不断加强的趋势,并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政府行为的重要领域。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寻求视角选择的创新,实现学科领域的拓展。不仅如此,从价值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的角度而言,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还体现在森林和林业价值内涵的拓展以及价值实现形式的变化上。当前,森林及林业的价值形态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公益价值上,基于市场的价值实现形式和非市场的价值实现形式成为林业资源配置的双重机制,从而导致林业收益分配机制的变化。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现代林业利益分配中,从生态补偿、政策性利益倾斜、资源权属及权益的制度性改革和调整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二)林业经济研究视角的丰富 现代林业经济活动主体和客体的多元化使得林业经济研究的视角更加丰富,并要求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加速融合。现代林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已从资源的所有者、生产经营者等“经济人”主体,拓展到林业的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国际行为。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经济活动主体范围的延伸及性质的多元化使现代林业的发展更具整体性、系统性、社会性,并促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将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展到森林资源的价值属性、经济资源配置方式、林业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政府和社会在林业发展中的责任等方面。与此同时,现代林业的发展使林业经济活动的客体从森林资源及其他林业生产资料拓展到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层面,并延伸到生态文化产品供给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层面。林业经济活动客体的拓展和变化,特别是公益性经济活动的增加和政府行为的广泛介入,使林业经济学对林业经济活动规律及问题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从客观上要求林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应更多地引入相关的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公共管理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社会学与传统林业经济学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加快。 (三)林业经济研究命题的多样化 林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命题更为多样化。林业经济活动传统的组织形式是以生产经营者为主体,以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为基础,诸如国有林业企业(国有森林工业企业)、国有林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体林业经营组织、以林农为主体的私有林经营组织、基于各类承包和股份合作的经营组织等。随着现代林业的发展,林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产权清晰、经营主体明确为特征的林业企业组织形式更加完善,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林业管理事业部门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经济活动组织的属性。此外,越来越多的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到林业经济活动中,进一步丰富了林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林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变化,既体现了社会林业责任体系和利益体系的变化,也必然对林业经济发展管理体制及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要求。因此,从林业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必须加强林业管理体制、林业经济活动参与机制的研究,并发展其相关理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对学科本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学科需要寻求理论创新,为在新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支撑;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对新领域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完善。此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对教学、人才培养等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及其保障体系的建设 现代林业的发展和变化势必导致林业经济活动的内涵、形式和过程发生变化,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更具紧迫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工作应具有侧重点,并通过体系建设为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一)学科建设的重点 为了促使学科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加强教学和人才培养 根据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人才的培养主要为培养研究生奠定基础。因此,要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模式重新进行确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更加注重经济学及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并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2.加强理论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构建起以林业经济学为基础,以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森林资源经济学、林区社会学、林业区域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等为分支的学科理论体系;并积极引入和导入经济学方法在林业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性研究案例,为今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8]。 3.加强实证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结合国家现代林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并注意研究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同时,可根据各高等院校的优势和地域特点,形成既各有特色又整体协调的研究格局。 4.加强队伍建设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增加经济学类人才的引入,并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注重现有学科人才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培养一批在国内和国际层面有一定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 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层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加强与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等领域相关学科的交流,寻求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在国际层面,应重视引入国际林业经济前沿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同领域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保障体系的建设 在开展上述重点建设的同时,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还应加强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就现代教学体系的建设而言,应注重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将教学内容与现代林业建设紧密结合,培养符合现代林业建设需求、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就现代科研体系的建设而言,应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结合,提高研究人员服务林业实践的能力,并使其通过参与实践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的能力[9]。 当前,现代林业的建设步伐不断加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得到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建设方面也得到了有力的支持。然而,就林业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而言,目前只有北京林业大学一所林业高等院校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不仅如此,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例如学科分类的问题,可能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因此,作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应继续致力于学科建设,推动学科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资助项目:国家级和北京市“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北京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经济管理学论文: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的分析 摘 要:现代林业的发展让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为使得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提高,就需要推动林业生产要素数量的增长,使其组织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在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培养一些高素质的林业人才,对实践理论进行创新和指导,这对我国的林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发展;问题;措施 林业经济管理学是我国林业建设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进步的方案策略。为了更好的推动现代化建设中生产要素的增长和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利用率的提高。所以,在加大建设林业管理学科,进行创新理论实践指导,加大培养在林业方面的高素质实业人才,都具有重大意义。 1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不但关系到能否为社会经济的而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同时也对林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决策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最终也会对我国新时期林业经济的发展目标能否顺利的实现带来影响。 1.1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缺乏人才 在市场经济基础下,林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林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森林防火取得重要成绩,进一步开创了林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在学科领域中,林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就是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转变。但是现在因为一些传统原因和遗留问题,以至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普遍较低,并且他们的林业实践能力也很差。在林业领域中,缺乏大量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没有很大创新,培养模式不够先进,人们很难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和能力,以至于新时期我国的林业出现了很多问题。 1.2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的缺陷性 一个学科的出现,需要研究人员的灵感和创造。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则离不开雄厚的理论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而言,在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其发展和建设就成了无根之水。然而,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产生的时间比较晚,发展起点也比较低,发展时间也比较短,使得学科理论体系存在很多缺陷。从整体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比较零碎,形不成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的体系。而且,由于不同的理论研究人员采用的研究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研究出的成果难以被有效地被整合起来,自然也就形不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很多研究者在开展学科研究工作时,基本上是处于缺乏理论的状态下进行的,导致研究成果缺乏较高的使用价值。除此之外,理论研究系统性缺乏造成研究视角狭窄,成果难以实际应用,很多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重复,使得理体系长期得不到完善。 1.3 学科研究方法不够先进 研究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结果。一般来说,研究方法越先进,研究手段越丰富,越可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研究体系的整体建设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并不注重与国外先进研究团体进行经验交流,而专注于闭门造车。这不仅导致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长期得不到提升,也造成研究成果缺乏时效性,研究成果的使用价值比较低。总而言之,学科研究方法的落后,直接导致研究水平普遍不高,多数研究难于与国际接轨,也落后于国内的其他相关经济管理类学科,一些复杂问题研究难以进行。 2 加快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对策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学科建设工作,这门学科应该需要一个偏重点。完善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体系,把重点解决林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学科的主要任务,大力的推动定量分析方法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使用,从而促进新时期下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快速发展。 2.1 加强学科人才的培养 学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种“硬件”,“软件”建设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加强学科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学科研究水平的关键。首先,国内林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协同各高校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提上到学科建设的战略层次上。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科的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充足的相关人才;其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革新培养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发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故而,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代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因此要积极革新培养理念,将培养的重点由理论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上来;最后,学科人才还要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在提高我国研究人才自身素质的同时,增强我国学科学术的综合竞争能力。 2.2 加强科学理论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在原有水平上的填平补齐和拾遗补缺,而是以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学科升级和发展。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向高度综合化、整体化发展,呈现出多学科联合攻关、学科思想互补、学科边缘拓展、产生横断学科趋势的产物。针对林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与政策、区域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环境经济理论与方法等重点研究方向的研究,加强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林业可持续发展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管理与政策、森林资源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2.3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方面,应该加强和农业经济之间的交流,或者是和生态环境等相关学科的交流,以便能够寻求科研合作的机会。在国际方面,应该和国外同领域的人开展学术研究,以便能够引进先进的林业经济管理知识,从而提高我国林业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为了让林业学科有更为健全的组织保障,那么就应该构建完善的科研体系,创新对人才的培养方法,以便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结束语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促进学科稳定、健康、高效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科发展,应该建设高素质学术团队,重视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选择、学科理论研究与社会需要相符的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 经济管理学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也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上升时期,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在不断进步,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今,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所以我们应该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加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始终将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本文将针对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且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发展基础,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逐渐形成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新形势。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逐渐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最终向着共同进步与繁荣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很多概念都被引入到农业这个学科之中,所以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当下如何正确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并且利用现有条件不断促进其进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1. 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 1.1促进学科之间交叉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应该只是单独依靠某个学科领域,而是应该将多个学科进行融合,之后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进而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互补与融合。但是学科融合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简单叠加,我们应该从全局把握,将未来经济作为基本的发展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学科的发展与升级。当前经济与学科之间共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并且以多元化为发展方向,所以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应该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将多种学科进行综合探究,使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现实。 1.2调整当前农业结构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业人口数量巨大,然而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外加当前的经营方式又不是十分科学合理,所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都是相对低效的。当前农业经济的形式正在向着国家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传统农业的管理结构与现代农业的管理结构矛盾突出显现。面临这种形式,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实状况,以科技为先行导向,在实现农业经济积极管理的同时,还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力度开发农业资源,让生产经营不断走向组织化。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新时期之下对与农业产品的要求,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以便在问题出现之后可以有效快速的解决。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凝练发展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将农业经济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峰。 1.3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技术水平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贡献,然而每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单独依靠某个人完成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协作,才会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步发展。所以当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设一支综合水平强大的学术队伍,以此作为技术支撑。就当前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学术队伍的建立除了要依靠国内的科研学者之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养新骨干,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2.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2.1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应用研究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中小规模农户经营占大部分,基于这个国情外加我国国土辽阔,并且地域之间差异巨大,所以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法律政策研究将成为当前的主流,如何制定有效的法制政策对农业经济管理经营实现更为有效的管理是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内容,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长时期应用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城乡之间存在隔离,所以如何有效制定农业经济政策辅助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内容。 2.2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 随着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内容,无论是在哪个方面的发展,都应该将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其中。农业本身就是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将自然保护性与生活的舒适性都涵盖其中,农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其他产业都不可取代的。 2.3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形式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农业经济管理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各国之间农业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农业产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进行农产品交易时都非常谨慎。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所以更加应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推向世界化。以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资本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在不断的应用中,知识不断积累,为农业经济管理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多,对其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多的方法将会被引进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3.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逐渐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家化。 经济管理学论文:对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趋势探析 摘要:在当前现代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之中一方面应当明确发展的原则和理念,另外一方面还应当结合当前的基本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的解决,以更好的实现相关学科的新发展。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的分析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发展现状,同时对发展的建议和基本对策等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相关学科的现代化发展,使得学科的建设可以呈现出崭新的姿态。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分析;发展趋势;发展对策 引言 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之后,我国的林业经济已经逐步的成为了社会经济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从目前的状况加以分析,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发展的历程之中还存在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解决,而如果不能够妥善解决则必将对相关学科的建设带来重重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间不算长,学科整体建设的水准也相当有限,所以在发展历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在今后,应当在充分的了解了学科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措施,尽快的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水准。 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问题较多,首先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够切实的满足社会建设的需求,学科的理念以及管理的思想,也都存在有重大的缺陷性。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科学的研究方式相当匮乏,现有的研究方式较为落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发展的历程之中还存在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解决。所以在今后要想真正意义上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还应当从上述几个层面着手进行系统化的改进。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建设水准不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就当前的趋势加以分析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水准已经逐渐的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求,相关理念较为滞后,所以应当及时的实现对思想方式和研究过程的创新,以更好的相应时代的号召,更好的实现相关学科的健全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林业建设呈现出了相当迅猛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却出现了相当显著的滞后情况,其相关学科的建设不少层面依然属于流于形式的工作方式,对于深层次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理论的研究工作不到位,科学性的思想建设较为落后,不能够很好的符合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在实践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之中对于科学的定位以及学科的研究领域等范围相当模糊,没有及时的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系统化的研究理论体系,进而使得学科之间的相关发展关系存在有重大的问题。上述问题长期存在必然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出现落后的情况,所以在今后还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和改进。更好的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进入至一个全新的阶段和全新的轨道之中。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的缺陷性 一个学科的出现,需要研究人员的灵感和创造。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则离不开雄厚的理论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而言,在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其发展和建设就成了无根之水。然而,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产生的时间比较晚,发展起点也比较低,发展时间也比较短,使得学科理论体系存在很多缺陷。从整体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比较零碎,形不成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的体系。而且,由于不同的理论研究人员采用的研究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研究出的成果难以被有效地被整合起来,自然也就形不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很多研究者在开展学科研究工作时,基本上是处于缺乏理论的状态下进行的,导致研究成果缺乏较高的使用价值。除此之外,理论研究系统性缺乏造成研究视角狭窄,成果难以实际应用,很多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重复,使得理论体系长期得不到完善。 3.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研究方式较为滞后 研究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结果。一般来说,研究方法越先进,研究手段越丰富,越可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研究体系的整体建设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并不注重与国外先进研究团体进行经验交流,而专注于闭门造车。这不仅导致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研究方法的落后,直接导致研究水平普遍不高,落后于国内的其他相关经济管理类学科,一些复杂问题研究难以进行。 二、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之中基本的现状和存在额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工作开展过程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环节,下文将针对实践之中的主要对策和发展的建议等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作的改进,实现相关理念的革新。 1.不断强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在实践之中应当全面的建设出科学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基质,不断的加强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建设。在实践当中应当加强研究队伍的发展,将重要的力量集中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上述的方式才能够切实的实现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增强,进而使得学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轨道之中。此外,还应当使得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准进入至一个新的层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相关途径,使得学科之内的师资队伍水准发展可以得到整体性的增强。诸如在实践之中可以充分的结合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好的学术影响力的青年专家人才,重点的培养一批学术拔尖人员,同时应当使得行业之内具有影响力的人员作为整个队伍的带头人、引导者,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尽快的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水准。最终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队伍的建设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得工作的开展可以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姿态。 2.建立起科学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在实践之中还应当不断的实现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这一点相当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在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之中不仅应当加强对硬件层面的重视同时还应当加强对软件的建设。在实践当中应当不断的强调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并且重点的增强学科的研究发展水准。各个级别的管理部门应当充分的结合当前发展现状建立起并且协调好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提升至一个战略发展的高度之中。 同时,还应当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之中全面实现对理念的革新,在世界范围之内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其发展的速度较快,所以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前学科的发展需求。故在实践之中应当积极的实现对培养理念的革新,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思想和理论的研究之中,加强人才与国际上的广泛交流,尽快的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水准。最终使得人才的建设可以充分的吸纳国际的先进研究成果,在很好的增强人才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可以使得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 3.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应突出重点和难点 最后还应当在实践的学科研究过程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这一点同样是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之中应当全面遵循的理念和核心的思想原则。由于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可谓是相当的迅速,所以需要及时的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使得管理水准的发展可以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之中。所以,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各个学科的研究机构还应当及时的掌握并且了解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和难点,以更好的提升综合发展水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的重点以及热点发展领域,应当及时的加强生态环境政策和相关管理措施的建设,应当在充分的了解了学科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区域性的科学发展,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念等可以在实践之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此外还应当重点的强调森林资源的经济理论以及当前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重点的加强对热点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核算,使得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项目的开展可以全面的纳入至当前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之中,更好的实现对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的维持,使得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更好的符合当前生态资源建设和发展的观念,综合性的提升对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森林资源经济理念在其中的影响。从本质上加以分析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想观念的建设意义重大,所以还应当从当前学科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进行整改,最终不断的实现行业的发展,为今后环境资源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总的来讲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意义重大,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之后,我国的林业经济已经逐步的成为了社会经济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的意义。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现状和实践之中应当整改的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工作的开展方式以及核心的理念等进行了综合性的探讨,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相关学科的新发展,使得我国现代化林业经济的建设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改良和创新。 经济管理学论文:从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谈该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摘 要: 本文对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及经济管理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而进行思考,并建议学院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强化毕业生个体素质。 关键词: 经济管理 毕业生 现状 就业指导 经管学院作为宁夏大学的大院之一,其毕业生人数也常年居于其他各院之前列,为了更好地做好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特此对经济管理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总结,对该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1.经济管理学院概况及毕业生就业情况 1.1经济管理学院概况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设经济学系、会计学系、工商管理系、农林经济管理系4个系;有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农林经济管理、电子商务7个本科专业;有政治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工商管理(MBA)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农业系统工程研究所3个研究所;区域经济学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市场营销学为自治区重点课程,市场营销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广告理论与实务为区级精品课程,会计专业为区级优势特色专业。学院已建成先进的教学设施系统,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室、会计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电子阅览室、MBA学术报告厅、MBA多功能教室、MBA案例讨论室等。2012年学院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共1451人,硕士研究生62人。 1.2经济管理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经济管理学院2012届共有本科毕业生306名(包括新华学院访学学生),其中男生101名,约占毕业生数的33.01%;女生205名,约占毕业生数的66.99%;外省生源36人,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1.76%;少数民族学生138名,约占毕业生总数的45.10%;回族学生123名,约占毕业生总数的40.20%。山区学生54名,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9.8%。本届毕业生共有7个专业,包括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学及农业经济管理。 1.2.1调查与统计方法 调查与统计工作从2011年10月开始。每年10、11、12月和来年3、4月是就业单位招聘和毕业生择业的高峰期。在这段时间里,一方面是通过班级统一登记的方式获知已有就业意向或单位的毕业生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用人单位在学院招聘公告,进行企业宣讲和举办招聘会后学院通过与用人单位保持长期良好的关系而获知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应聘结果,或根据学院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情况了解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工作的意愿和最终与该单位签约的情况。毕业之际,通过毕业生办理报到证情况统计毕业生就业;毕业生离校之后,借助先前班级干部与班级同学保持联系的优势,统计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 1.2.2调查结果 1.2.3结果分析 截止2012年8月31日,经济管理学院2012届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基本呈现一个可喜的局面,毕业生基本都有一个可选择的单位实现就业。部分同学由于未能按期毕业,考研升学,备考公务员考试或主观上不急于就业等原因处于等待就业的状态。其中会计专业中18名男生中除升学的同学外其余全部就业。但是毕业前后几个月签订三方协议的学生数量不多或是签订协议后毁约的学生也大有人在。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际都处于一种试探就业或是边就业边观望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系列企事业单位、银行单位招考后,毕业生又面临重新择业。 2.经济管理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学院每年都安排学院、学校等相关部门有经验、有专业知识的老师给三、四年级的学生做国家有关就业创业方面新政策解读、职场礼仪、简历制作和求职技巧等方面的专题讲座;通过求职简历封皮大赛和面试模拟大赛引导学生制作个性化简历,学会收集、管理和使用就业信息,强化职业生涯理念和提高求职技能。针对一年级学生,从适应大学生活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专业的特点和将来适应的职业,着重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相关主题演讲等活动,让他们掌握职业生涯的一般理论和概念,了解成功的职业生涯需要具备的素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学院与百瑞源、银河证券等公司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针对二三年级学生,长期开展企业模拟运营大赛和股票模拟大赛,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各种职业特征,并根据自身特点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深化和完善,进行自我完善和个性塑造,培养和发展创业意识,让大学生对自我能力有更深的认识和把握。 3.思考与建议 3.1完善经济管理学院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学院要紧紧围绕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这一中心任务,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根本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一,加强全程化就业指导、全方位求职服务,开展全方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就要把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教学过程,利用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校报、网站等多种形式介绍和宣传国家有关就业的一系列政策,同时学院应充分利用本院教师资源相伴大学生就业征程,全程随时解决大学生就业困惑;第二,积极主动开展就业基地建设,有效地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机遇,学院应积极主动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并把他们请到学院,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良好的“双向选择”的服务平台;第三,建立高效信息化就业服务体系,学院应加强就业网络的维护和改进,增强和就业信息网站及人才市场信息网站的对接功能,增设网上服务项目,以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专业化;第四,加强高素质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学院要加强重视建立一支精干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扭转只顾“生成”而不顾“销售”的观念,成立院级就业指导中心、专人负责,帮助学校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层次;第五,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调查,形成反馈机制,完善教学培养计划和模式。学院应加强对在工作岗位上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本院毕业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3.2强化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体素质 大学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市场中的激烈竞争,事实上正是大学毕业生个体之间的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在这种环境下,经济管理学院的大学毕业生要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形势,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及时更新就业观念,把握就业的主动权,拓宽自身知识面,力争做到全面发展,为使自己今后在就业时能够适应市场、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2.1改变大学生择业观念,帮助大学生克服择业不良心理 根据大学生择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鼓励毕业生将现实的社会需求同自我需要相结合,对就业期望值不要给予过高估计。要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办法,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个人拼搏,努力满足自身价值,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与责任。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第三,帮助毕业生克服自负攀比或是自卑逃避心理。指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 第四,鼓励大学生树立到基层、去农村就业的观念。从当前的现实和发展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一方面不能只靠城市生源,另一方面不能仅在城市就业。 3.2.2注重塑造大学生职业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培养大学生言行素质和敬业精神 从每一名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起,就应该要求他们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个全面规划,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以经营的态度,展开自己的大学生活。鼓励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社团和集体活动,加强对自己职业意识的培养和职业精神的塑造;重视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培养,具体说来,就是从点滴做起,从细处着眼,时刻注意对自己言行素质的培养,并在集体和组织生活中,加强对工作负责的精神;在待人接物时,注意诚信态度;在课业科研和社团活动中,多参与竞争,等等,培养自己立足于社会的基本品格。 3.2.3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包括认识能力、综合能力和学习策略,要加强学习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二是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注重组织管理知识的学习,鼓励大学生努力争做学生干部,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综合考虑自己的性格,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可能多地汲取和积累丰富的知识,强化能力素质培养。四是鼓励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加强对经管类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育,使学生在调查实践、体验式教学、模拟实践等教学环节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成为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GMC大赛和ERP沙盘实验为依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将GMC和ERP沙盘实验加入课程设计、实习环节,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在实践方面的素质与实践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经济管理学论文:论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生转型,国家农业经济也随之发生转型,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了适应转型期的农业发展需要,农业经济的结构和环境发生改变和调整,农业经济的管理方法在快速发生改变,并且产生新的特征,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就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根据转型期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提出了一些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方法。 关键词: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技术不断发展,经济转型,以便适应现在社会的高要求和人们工作生活的高需要。经济的转型也对农业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经济的管理学科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的机遇。人们开始对转型期的经济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寻求适合现代经济发展需求和特点的农业经济的管理办法,学科的发展趋势。 1 转型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1 工农的性质改变 通过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的了解,对其工业化的过程分析,了解到在这个过程的早期发展中,是以农业发展为主体。在农业生产中投放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再把农业发展产生的资源投放到工业发展中。在工业化过程的中后期,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2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工业渐渐取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我国的工业会发展到现在的这个地步,工业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取得如此大显著的成果,离不开农业资源的提供、农业经济的大力支持、农民的伟大奉献。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积累的能力在逐步提高,我国政府也随之改变了相关的政策,为了保证工农产业的平衡发展,缩短工业与工业之间的差距,改变城市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规定用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发展来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全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1.2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开始使用现代的工业、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方法,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的农业逐步改变为现代化的农业。它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手段。现阶段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不仅会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生产力,创新农业经济的生产技术,还会为创建社会主义下的农村,实现现代化和城镇化,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经济也可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增强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的竞争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增强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国际和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加快执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有着很大的意义。 1.3 城乡一体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产组织能力不高、生产设备匮乏、生产力低、增长过慢、农民收入较低。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过快,造成了工业与农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农民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更加剧烈,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消除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富裕。 2 农业经济的转型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学科带来了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给农业经济的管理学科也带来一些影响和改变。 2.1 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的增多,传统农业经济逐步被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所取代,农业的发展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关于农业的学科渐渐增多,管理学科的对象应着重放在农业的产业链上,注重农业生产的过程,保障农业产品安全质量。 2.2 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当前主要的城乡经济结构。城乡传统的经济结构被打破。在社会经济的转型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定会得到极高的重视,管理学科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现代也是一个注重环境的时代。农业本身就是经济和环境的再生产结果,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农业产品的再生产,所以环境保护理论也成了管理学科关注的重点。 2.3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方针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现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逐渐深入到农业发展中,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方针渐渐变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并且进行了一些探讨,主要体现在:政府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理念,把可持续性的使用和保护环境当作农业经济转型期的管理学科重点,以至于农业经济的管理理论发生了质的变化;怎样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将会成为农业经济转型期管理学科的重点。 3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改变 3.1 确定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社会经济的转型显示出很好的发展趋势,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是转型过程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济存在的矛盾。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很少,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还是比较零散的,没有形成农业产业的整体形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去农业发展只注重产品的重量,转变成现在注重农业产品的安全质量。这就激发了过去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2者之间的矛盾,所以要管理好农业,就要确定好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充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极力解决2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3.2 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着重变现学科之间的特色 在分析了转型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管理学科的探讨对象的一些变化,了解到其中的差异,执行差异化的学科战略,把工农的性质结果、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农业经济转型期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注重农业经济的整体分析,注重生产之前、生产中和生产之后3个阶段的生产步骤,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注重环境和国际方面的问题。 3.3 加强人才的培养 从差异性的学科中可以发现,针对不同的重点有着不同的方针,这样就导致了需要不同的人才。可以提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和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选取农业经济在转型期管理学科所需要的资源,例如教学教材、教师辅助教学所要用的资料和理论。恰当调整研究重点,将教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技术融入到管理教学中,培养探讨重点所需要的人才。政府应加大教学的改革和规划,推出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教学中的人才培养对策,重点培养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和优秀的人才,增强培养力度。 3.4 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一个比较广的学科,里面主要包含了2个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还包含了其他很多不同的学科。这些不能分离开来,要整体性研究,就要加强多个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合力解决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不断增强思考能力,去增强实践经验。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发生转型,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有了新的要求。现在,在一些高等职业与高等专业的学校设置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这就为实现学科之间的互补和融合,增强其中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水平,推动其发展,增强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郑晓杰(1972-)女,汉族,山东东明人,山东省菏泽市渔沃街道办事处,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金融机构理财论文:论我国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个人理财服务 新变化 对策建议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个人理财服务在我国金融机构中已发展得如火如荼,同时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较之以前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这对我国金融机构顺利开展个人理财服务提出了挑战。本文以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的新变化为切入点,为金融机构应对这些变化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 金融机构个人理财服务是指银行以自然人为服务对象,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按照客户的实物性资产、现金收支流状况,围绕客户的收入、消费、投资、风险承受能力、心理偏好等情况,制定个人财务管理计划(如设计资产组合,调整负债结构,规避税收等),达到其收益预期,实现其人生的未来规划。 个人理财服务的目的 个人理财服务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居家生活的需要。二是人生规划的需要。三是投资增值的需要。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金融机构研究并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度身定制理财产品与方案,不断满足、引导、培养特定客户群体需求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个人理财还更多地体现金融机构差异性、价值性的特质,具有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整体服务和附加服务的功能。 个人理财服务市场的新变化 个人理财业务与机构银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于银行业零售和商业业务利润的不断减少,非利息收入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因此导致个人理财业务与传统机构银行日益接近,平行发展、交替发展和业务交叉的现象不断增加。例如,在个人理财业务的私人客户群体中出现了机构性的需求,即投资业务专业化、投资产品复杂化,而在与传统机构银行业与机构客户的关系中,一些个人化的因素也已经出现,如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与银行之间建立起私人业务关系。 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个人理财业务提出挑战。一方面,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竞争者很容易进入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这对金融机构来说无疑将面临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对客户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信息高速公路为客户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而计算机则为客户快速简洁地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提供了可能,因此,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客户创造了追求高水平、多元化服务和资产管理方法的条件,而这对个人理财业务来说则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及已经入驻的外资商业银行都在纷纷调整策略、整合资源,聚焦优质高中端客户,制定竞争优质客户的策略方案,以优质客户的需求为市场导向,依托科技信息、网络,优化组合营销渠道,大力打造理财优质品牌。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对策 1、不断增强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的能力。金融机构要考虑目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分析业务的发展前景,确定市场需求规模和该项业务的市场定位,创造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六适”服务,即“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以适当的价格,向适当的顾客,销售适当的产品,收到适当的效果”。同时在综合经营的大趋势下,逐步实现从产品到研发创新的转变,强化研究,大胆创新,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理财品种,真正实现让客户资产增值。 2、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理财服务。金融机构要在做好客户细分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和进行产品组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的需求不同,设计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个人理财服务。同时,金融机构要根据客户不断增长的理财增值需求,制定优先发展投资增值型理财产品的研发与推广策略,进一步加强与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同业之间的战略合作,通过持续不断地引进与开发收益好、流动性强的理财新品,确保理财业务内容充实,在为客户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财理念的同时,达到有效增加储蓄存款的目的。 3、提高营销活动针对性与效率。作为履行市场营销支持职能的产品经理,其与前台客户经理的支援关系是通过“一对多”的支持构架得以实现的,即一位产品经理需要对应多个客户经理提供产品方面的技术支持,同时一个客户经理也需要从多个产品经理处获得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发挥产品经理专业化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客户经理的多元化产品营销,满足客户不同的需要,使营销活动取得最佳效果。然而,实现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之间的在市场营销中的紧密协作不是能自动达成的,需要通过一套完善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加以保证。为加强金融机构个人理财服务的产品开发和营销的支持,应尽快建立个人理财的产品经理队伍,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在市场营销中的协作机制,提高市场营销的协同性与效率。 个人理财服务无疑是金融机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相对于金融机构开展的其他业务来说,个人理财服务还是一片“蓝海”,还有很多追逐利益的空间,所以金融机构要要改善个人理财的手段和理念,力争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 金融机构理财论文:金融机构银行个人理财论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现存问题 1.电子化程度低,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作为二十一世纪金融产业的主导,商业网络银行具有广阔的前景与廉价的成本,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和人们的重视。虽然科技已经如此发达,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还在通过宣传资料、图表等传统的工具,很少使用计算机,缺少专门的个人理财业务软件。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与网络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计算机技术滞后,开发应用软件的速度滞后于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工作效率较低,这限制了商业银行发展各项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克服这一现状,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办理个人理财业务,针对不同客户的需要实现差别化服务。 2.缺少个人理财业务运行系统个人理财业务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业务,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客户经理制的出现就是这种理念的有力说明,客户经理制是商业银行制度上和服务理念上的一种创新。国外银行的客户经理是把客户作为中心,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产品的设计,目标是满足和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以投资为核心。但是国内众多商业银行对客户经理的考核仍然是基于客户经理完成吸收存款任务的情况,客户经理缺乏对客户需求、市场发展的了解,因为其并不用承担管理分析客户细心和市场信息的责任。各商业银行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在进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品种设计开发,极少考虑到客户的需要,更不用提投资了。 3.缺少适当的市场定位在中国,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环境不同,收入分配差距大,个人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行业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同的地区、不同收入层次的人有着不同的投资偏好。要求商业银行明确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理财产品的开发。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正确的市场定位,缺乏这种服务模式。银行向个人提供的服务几乎无差别,都是一些大众化的服务,因为商业银行只把个人业务作为筹资的一种手段。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问题的解决对策 1.转变经营模式,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金融产业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自从二十世纪末美国《金融服务现代法》的出台,结束了金融分业经营时代。在全世界混业经营的刺激下,我国放开了对创新银行中间业务的限制,开始鼓励创新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可以借这一机会进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调整,调整个人理财服务中的中间业务,改变中间业务的产品结构,准确把握客户多方位的信息,掌握客户的理财需要,通过客户经理进行针对性的理财服务。配套服务分析工具和投资理财专家的理财建议,提升客户的资产增值能力,培养更大的利润增长点。 2.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业人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培养个人理财业务人才,一是构建专业的理财规划师认证体系,让理财业务人员需要持证上岗,规范个人理财业务人才队伍。二是全面培训现有的客户经理和理财顾问,必须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客户经理和理财顾问。首先要指定培训计划,然后要挑选高素质的候选人才,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其次要让理财人才熟悉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独立操作各类业务,这需要对理财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岗位轮替。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走出传统教育体制的模式。推进联合办学模式和订单式教育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可以将企业的实践设备优势和学校的教育技术优势结合起来,为金融行业培养需要的人才,同时为学校的教育提供实践的场所。订单式教育可以让企业参与到学院金融相关专业的设置、制定金融业人才培养计划、改革金融教学课程等环节中。在金融业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满足商业银行对不同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改进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校和企业得到各自所需的东西,实现校园与社会的接轨。 3.加强商业银行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设,促进银行电子化的发展,尤其是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在实现个人理财业务计算机化网络化的同时,商业银行要注意保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通过银行内部资源的整合,计算机理财软件的辅助,增加客户需求的满足度,为客户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个人理财计划,并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实现实际操盘操作。 4.完善客户经理制,提高客户经理的金融水平客户经理制是为了迎合现在正在逐渐转变的金融服务方式、经过改革后的金融体制和金融业同行之间的竞争出现的新型的服务观念。各个商业银行虽然自从客户经理制这一服务观念推出,就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也从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完善客户经理制,需要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化水平和客户经理的素质;加大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客户经理信息系统;在客户经济中开展新型的服务观念传递;实行责任制,明确客户经理的职责,设置专业的客户经理从业人员组织机构。除了需要专业知识,客户经理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承受压力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为了顺应金融的全球化、国内商业银行对人才的急缺的现实情况,组建全能、高效、专业的个人理财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5.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服务商业银行而已通过设置个人理财业务柜台和细分客户实现差别化服务等方式调整经营策略。个人理财业务专柜可以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个人理财服务,培养固定的客户群体。通过对客户进行分类,针对性地提供理财服务。因为不同情况的客户对个人理财服务的要求不一样,这就要求银行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差别化的服务,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根据客户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投资建议,满足更多客户的不同需求。 三、结语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建立健全个人理财业务服务和理财产品的营销体系,大力开拓国内金融理财市场,增加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份额。利用多种多样的金融理财产品和多种投资方式创造更多价值,帮助客户实现财产增值的目的,同时还能提高银行盈利,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作者:刘晓靖单位: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机构理财论文:农合金融机构发展农村理财业务的探讨 摘 要:农合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合机构)金融理财业务的缺失,导致农合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城乡客户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但这一现状即将被打破。目前,多地农合机构理财项目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即将开放理财业务。与城市经济体系不同的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另外,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品质不高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应主要针对本土农业人口,且应认真考察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 关键词:农合金融机构;农村客户;理财业务;发展 0 引言 随着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农民已不再满足一般的储蓄业务,而对于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提出了期望。在这一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农合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开发和销售上也呈现出可喜态势。然而与城市经济体系不同的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为此,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及探讨也就十分必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农合金融机构需要增强自身的增值业务创新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机。 1 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困境分析 农合金融机构在发展农村理财业务中有诸多困境。笔者从工作体会出发,将目前的发展困境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农合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村市场中农户的金融知识水平相对低下,在理财观念上更是趋于保守,加上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对金融理财产品缺乏认识,尽管部分农业人口通过自主创业和外出打工积累起了一定的资金,但在农耕文化的作用下难以涉足商业银行的理财增值业务。而且这一传统意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就意味着,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的上述困境,将在长期内持续存在。另外,农村人口对理财风险认识不够,一旦投资出现风险,往往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常常将责任归咎于农合金融机构。 1.2 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品质不高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义可知,银行理财业务是指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客户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客户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从中可以知晓,良好的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不仅需要理财师专业能力的支撑,还需要具有吸引农民眼球的理财产品。结果,似乎这两点都不十分完美。 2 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就有必要对当前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在反思之前还应强调,在未来发展路径的构建上需要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即关于改变广大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具体而言,现状反思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2.1 针对需求方的现状反思 上文已经指出,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无论在理财师水平,还是在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上都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加上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就进一步限制了对理财产品的需求。这些都是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能否从农业生产所需资金的循环特征出发,来设计出符合农业人口偏好的短期理财产品,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难理解,这里的理财业务须满足区域植根性要求。 2.2 针对供给方的现状反思 上面已经提到了供给方需要着手开展的问题,即设计出满足农业人口偏好的理财业务来。另外,针对农户作为农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还需要通过农合金融机构人员的上门访问,来建立起银行与零散分布农户的联系。 以上两个方面的现状反思表明,在推动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中,应主要从供给方面下功夫。而对于需求方,则可以在选择机制下进行针对性的偏好引导。 3 反思引导下的发展路径探讨 发展理财业务是当前农合金融机构加快自身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农合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 3.1 注重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理财团队 理财产品的开发涉及的基础资产较多,如何能有效地分析基础资产的收益性,又能保证客户理财资金的安全性,就需要研发和设计理财产品的人员对投资标的有充分的了解和市场把握,这就对产品开发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们恰恰和商业银行理财开发团队的核心差距就在这里。因此,要从根本抓起,给现有人员创造培训机会,加大培训力度,选拨人才,引进人才,逐步打造一支高综合素质的理财产品研发团队。 3.2 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 本文一直在强调,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应主要针对本土农业人口。因此,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之所以指出这些特征在于,设计变现能力强的理财业务需要认真考虑其中的变现周期。这不仅关系到银行的运营成本,也涉及理财产品的成功与否。从现阶段的诸多文献中,很难找到这一观点。 3.3 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 不难理解,若要实现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就要提高本地农民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扩大广大农业人口的需求拉动。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就要求在理财业务开展中应简化产品的设计内容,并能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下来告知农户有关增值效果。因此,对于城市银行中的诸多理财业务,在农村区域中就需要抛弃。这里笔者建议,可以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这样也有助于农合机构深入了解该农户的经济能力,并为放贷提供原始信息支撑。 3.4 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 在成本控制基础上的人员上门访问,仍需要借助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即需要界定目标客户。一般而言,对于理财有需求的农业人口,往往具有商品经济意识,并积累起了一定相对稳定的资金量。因此,可以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3.5 有效细分客户资源,培育广阔的农村金融理财市场 农合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户的需求发展理财业务,针对本地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和金融知识水平,开发出一套符合本地农民理财需要的金融理财产品,而且这种理财产品一定要符合本地农民的理财心理,操作上力求 简单方便,在农户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做到风险低、收益稳定、能随时赎回,以此提高农户对理财产品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因我国农业人口分布广泛,且各农村区域的自然禀赋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并没有结合特定区域展开讨论,而是结合当前问题从发展趋势层面进行了原理性探讨。但本文的结论,将支撑各地理财业务开展中的思路。最后,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展开,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 结语 本文认为,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品质不高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应在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以及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等三个方面下功夫。具体而言,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金融机构理财论文: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业务浅析 摘要:本文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产品的概述为出发点,分析表外理财产品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总结了业务发展规模较小,易产生流动性风险,造成银行监管压力等现实问题,并提出规范表外理财业务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表外理财业务 现状 分析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居民替代存款所选择的家庭金融投资的主流产品。居民不再依赖存款获取利息这一传统增值保值的方式而是选择购买理财产品来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理财产品的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尤其是大量反映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理财产品。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业务概述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理财产品分为表内和表外两种,表内理财计入资产负债表,而表外理财不计入资产负债表。表内理财通常以结构性存款科目反映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交易性金融负债项下,如投资货币市场和国内市场的“保本”型等理财产品、银行不承担风险的代客理财资金等。此类产品为商业银行自营并承担主要风险,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归属于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类。表外理财通常以备忘、备查类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表外,如收益较高的“非保本”型等理财产品。此类产品大多属于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银行收取手续费,对于银行来说并不构成信用或市场等风险,而是由投资者承担亏损风险,归属于资产负债表的表外项目。 二、表外理财业务现状研究 (一)发展规模较小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规模较小,业务品种较为单一,表外业务规模占比较低,主要是传统的服务性和风险性业务。在咨询业务方面,为企业担当财务、投资顾问,提供合并、收购、重组等咨询服务很少;各类货币互换与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新兴表外业务未得到有效开展。 (二)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筹集资金,通过与信托等机构的合作,将资金以高收益投放给需求方。理财产品短期负债与长期投资的期限错配,可能使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到期之际,发行新的理财产品来满足到期理财产品的资金兑付需求,以满足循环交易。一旦老的理财产品到期,而新的理财产品不能足额发行,为了维系理财产品的资金链循环,商业银行往往会借助于银行间市场资金拆借,加大对同业业务的需求。这种资金运作方式使商业银行在短期内获取可观收益,但是易造成流动性风险,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面临巨大压力。一旦出现流动性问题,理财产品的违约或亏损风险暴露,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形象,侵蚀了商业银行的利润。 (三)造成银行监督压力 银行发售的高利率理财产品以及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吸引了很多投资者,但是投资者对其资金投向及运营情况几乎一无所知。银行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判断力,导致产品购买的盲目性,投资者对可能产生的投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此外,商业银行容易将理财业务从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主要出于规避合规风险、加大存款规模、摆脱贷款额度制约等目的,干扰了货币政策调控和银行行为监管,给监管当局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规范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对策 (一)丰富理财产品的业务种类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产品开发要按市场机制进行,并从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要着手。应尽快建立严格的按新产品开发程序进行表外业务产品开发的机制,借鉴西方先进的表外业务,创造有效需求,推出创新产品、扩大表外业务规模,加强发展投资咨询等中间业务,转变传统以利差为主要盈利方式的经营模式。 (二)防范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 《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该规定将逐步化解银行资产池资金期限错配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建议:一是将银行的表外信贷项目显性化,避免过度的期限错配与收益率错配。针对资金池理财产品,应该对其中不同风险、不同类型的产品组合进行“分账经营、分类管理”,从而增强资金来源与投向之间的匹配关系,将表内和表外理财业务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归集。二是建立金融机构违约追责机制。针对金融机构体系可能暴露出来的流动性风险,政府明确金融机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边界,并建立合理的市场追责机制。 (三)完善理财产品的法律法规 一是加强金融立法。近年来,银监会出台了系列办法措施,以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严格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等。但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的法律法规仍不尽完善。建议加大对理财产品的立法规定,切实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二是加强信息披露。建议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披露理财产品尤其是表外理财产品的信息,详细披露理财产品的筹资规模、资金投向、风险等级等,建立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披露制度,促进理财业务健康发展。三是严惩违规行为。对于一些违规操作,通过专业手段损害投资者利益的银行和相应的从业人员必须加以严厉打击。 (杨欢,1982年生,江西人,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会计财务处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制度) 金融机构理财论文: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及影响分析 摘 要:近年来,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的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迅速,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理财和投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整个金融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从法律关系、产品管理、投资门槛等角度对比分析了各类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其次重点分析了理财业务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进而从加强监管合作、打破刚性兑付两方面提出了规范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理财业务;影响分析;对策建议 一、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对比分析 我国的财富管理行业是分业经营、相互合作、分业监管。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主要有五种: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证券公司的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基金公司的基金和资产管理业务、保险公司的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和资产管理业务。各类金融机构不同名目的理财业务在法律关系、投资者门槛、产品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 (一)法律关系。法律规范是理财业务发展的基石。目前有关法律明确了信托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基础法律关系为信托。银行理财产品、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和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连接险等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则未明确交易双方法律关系。但根据《信托法》的规定,只要在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形成明确的委托契约关系,且财产经营权转移到受托人的委托理财业务均属信托行为。 (二)产品管理。在监管机构方面,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归中国银监会监管,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和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公募基金归中国证监会监管,投资连接险等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归中国保监会监管。在发行批准方式方面,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都是事前报告制,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和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是备案制,公募基金、投连险等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是审批制。 (三)投资门槛。在投资金额起点方面,银行理财产品是5万元,信托计划是100万元,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限定性计划起点为5万元,非限定性计划起点为10万元,公募基金1000元,投连险等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则无规定。在投资者要求方面,银行理财产品要求客户评级,信托计划要求按照信托专门的合格投资者规定,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和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公募基金、投连险等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则无规定。 二、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意义 1、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理财产品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其发展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从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来看,利率市场化必然伴随着资金价格走高和金融脱媒。在脱媒趋势下,银行需要调整经营方式,通过创新来进行“反脱媒”,而银行理财产品由于收益率不受限制应运而生,作为存款替代品出现,成为银行“反脱媒”的重要手段。 2、助推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理财业务的开展增加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优化了收入结构,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一方面,发展理财业务是提升客户综合服务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理财业务的开展也有利于银行向零售业务和私人银行资产管理方向转型。 (二)负面影响 1、规避资本和信贷规模约束,影响金融监管政策的实施。商业银行通过开展跨行业合作,将表内业务转出表外,以规避日益严格的监管。一是在银信、银证等理财业务合作中,银行通过信托、券商等通道将理财资金以信托贷款或委托贷款的方式投向自身授信客户,既满足了融资客户的需求,又不消耗资本金、不占用信贷规模。二是银行通过信托、券商等通道将理财资金投资于本行的信贷资产,信贷资产转让业务释放出信贷额度,规避了信贷规模控制和资本约束。三是银行通过月中发行大量理财产品月末到期或月末发行跨期型理财产品来规避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约束。 2、资金投向限制行业,影响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相比较银行信贷,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要广泛得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计划的投资则要更为广泛。融资性理财产品的对象往往是不符合信贷条件,在银行拿不到钱的企业,或者不符合信贷投放政策的房地产、融资平台等国家宏观调控行业,利率执行要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限制行业大量资金的流入不利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规范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监管合作,实现跨部门的功能监管。理财产品具有交叉性金融属性。理财产品的运作涉及多个金融行业。但我国金融业监管格局是分业监管,发行理财产品的各类金融机构由各自对应的归口监管部门管理,产品的设计、销售、投资等要素均有不同的监管部门出台各自分割的部门规章,而规章之间有不协调、不适应之处,存在监管套利的问题。 (二)打破刚性兑付,促进理财市场理性发展。刚性兑付导致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诱发投资者资产配置不合理调整,抬高了市场无风险资金定价,引发了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动。资金加速流向高收益的理财和非标准化债权产品,商业银行的存款流失,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保险行业的资金被挤出。市场无风险利率上升,也造成蓝筹股市盈率下降,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低迷。 金融机构理财论文:金融机构夜市理财真“闹猛” 上期所黄金、白银夜市交易千呼万唤始出来,即将进入模拟交易测试,金交所也进一步增加了周五的夜市交易。银行理财夜市中错峰销售的产品在收益率上独具优势。 白天是各种投资交易的高峰时段,但夜市理财也同样精彩。尤其是对于外汇、黄金等全球化投资产品来说,夜间正是欧美等主要交易市场的开市时间,交投更加活跃,对市场价格的形成更具有主导性。近期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白银夜市交易千呼万唤始出来,即将进入模拟交易测试,而金交所也进一步增加了周五的夜市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各家银行纷纷针对白天工作较忙的白领一族推出“理财夜市”,除满足白领客户的理财需求外,夜市中所提供的产品收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说,夜市理财同样“闹猛”。 贵金属夜间交易完善 近期,上海期货交易所宣布,证监会已批准同意其上线运行连续交易。连续交易自2013年7月5日起开始上线运行,连续交易品种为黄金和白银,连续交易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的21:00至次日2:30。这就意味着,千呼万唤的上期所黄金、白银夜市交易将正式拉开帷幕。 自上期所推出黄金、白银期货以来,这一交易品种最大的弊端就在于交易时段过短,且集中在国际交易清淡的白天时段(9:00--11:30,13:30---15:00),这给黄金、白银投资者的操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给投资者的保证金资产带来了较大的隔夜风险。 此次上期所的金银夜市交易时间设置为每周一至周五的21:00至次日2:30,与上海黄金交易所夜盘时间基本一致,并覆盖了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 Group)旗下成交量最大的黄金电子盘的活跃交易时段(北京时间21:00~2:00)及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每日第二次现货定盘价时间(北京时间23:00)。 为了处理好连续交易中的结算问题,上期所解释说,可以把夜间连续交易作为一种早盘交易。可以把白天的交易结算作为当天的结算,夜间时段的交易可以作为第二天交易的早间时段交易。 同时,上期所也对黄金、白银的合约进行了修订。根据相关修订案,黄金、白银、的每日价格波动限制,从原先的±5%降低为±3%。黄金、白银期货合约最低交易保证金调低至4%。此外,黄金期货最小变动价位将调整为0.05元/克,合约交割月份新设为最近三个连续月份的合约以及最近11个月内的双月合约。 在正式推出夜市交易之间,上期所将引入黄金和白银品种的连续模拟交易,有兴趣的投资者不妨进行关注。 据介绍,模拟交易时间为6月25日至7月2日,周一至周五20:00至次日04:00,其中21:00至次日02:30为模拟交易连续报单时段,次日02:30至04:00为系统测试时段。 在模拟交易期间,上期所将在正常交易日收盘后将客户黄金、白银当日持仓和客户权益等真实数据导入模拟交易环境,客户可以在模拟交易时段按其真实持仓和资金状况进行交易,模拟交易数据在次日02:30模拟交易结束后清除。 差不多时间,上海黄金交易所也进一步对夜市交易时间进行了完善。从5月31日开始,金交所正式推出周五夜盘,从周五21:00开始交易至周六02:30,并与下周一白天的交易合并作为一个完整的交易日,市后进行集中清算。这就意味着我国贵金属场内交易正式进入连续交易时代。 建设银行商品与期货交易部的工作人员解释说,看起来金交所只是增加了一天的夜间交易时间,但周五的夜间交易在贵金属交易中具有较大的意义。原因在于,周五夜间经济数据通常较为密集且重要,如美国的失业率数据、非农就业情况、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芝加哥采购经理指数、汽车销售数据等一般都在周五晚间公布,欧洲市场如欧元区消费价格指数、企业景气指标、失业率等经济数据也选在这一时间公布。这些经济数据经常造成周五夜间市场产生较大的波动,进而对投资者产生影响,因此贵金属投资者应当对周五的夜间交易给予更多的重视。 银行广开夜市错峰销售 不过,像贵金属、外汇等交易品种风险高,对投资者的专业知识也有较高的要求,只能是一个小众的投资品种。而大众投资者可以从银行广设的理财夜市中有所获益。 开设理财夜市的初衷在于从时间和渠道上实现差异化销售。像很多职场白领,白天的工作时间较为繁忙,根本就无暇进行理财投资。很多理财产品白天销售时由于额度有限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售罄,难以满足这一人群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因此,不少银行在网银、手机银行中开设了理财夜市的交易频道,夜市的开市时间一般设置在20:00左右,为提高产品的吸引力,理财夜市的一些产品为独家发售,或是收益率上较同类型产品略有优势。 如光大银行的“理财夜市”交易时间为每天的20:00~24:00,目前推出的一款4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其年化收益率可达4.45%。近期,光大还推出理财夜市逢8专属高收益产品,每逢8号、18号、28号就有一款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在理财夜市上进行销售。 浦发银行针对错时理财的需求,推出了“Q点理财”系列产品,这一系列产品在每周一20:00至次日8:00发行,支持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认购。据介绍,“Q点理财”系列产品每周推出两款,期限分别为1个月、3个月,在收益率方面比柜面发售产品要高0.2%,这对投资者而言无疑是最有吸引力的。该系列理财产品在投资方向上选择了国内市场具有良好收益性与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存款、回购、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高信用等级的信用债等,投资标的较为稳健,属于风险较低的稳健型理财产品。一般投资起点金额设置为5万元。 中行“理财夜市”的主要方式是延长交易时间,中行将大多数理财产品的正常购买时间延长至晚上21:00,其中,8:00至晚上9:00为挂单业务。在中行理财夜市可销售的产品包括“中银日积月累-日计划”“中银日积月累-月计划”“中银平稳理财计划”等产品。 金融机构理财论文:《金融理财》携手益普索(Ipsos)国内首份《中国金融机构理财力白皮书》 在此次盛典上,《金融理财》携手全球领先的调研机构益普索,了国内首份《中国金融机构理财力白皮书》,剖析中国个人理财客户的特质、其各方面理财力及消费趋势,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指点迷津,赢得了与会嘉宾的强烈共鸣。 信任溢价影响全球各地金融理财 根据益普索全球声誉中心(Ipsos Global Reputation Centre)对“影响各行业部门的重大问题”和“行业中各大公司的声誉”进行调查的结果,就金融业内的公司而言,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熟悉程度的作用结果。拥有牢固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本地覆盖面的银行,通常会享受到“信任溢价”的好处。但是,美国几家首要消费者银行与欧洲几家银行,因为他们与2008年金融危机难分难解的关系,得到的信任水平却低于他们的消费者熟悉度水平本应保证的水平。相比之下,在声誉方面,与信用卡发行公司相比,全球知名的信用卡业务处理公司的声誉表现,大大接近于受到高度信任的消费商品公司。同时,信任水平反映出网络议论的调查性。 就全部益普索(Ipsos)访问的24国的全球首要金融机构而言,“熟悉度”与“信任度”之间的关系几乎纯粹是线性的。在消费者对21家银行企业的平均熟悉水平与他们对银行的“净信任分”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2。换句话说,一个消费者越熟悉一家银行,就 越有可能对它产生信心。但是,这条定律也有一个例外:如果熟悉度来自负面新闻报道,这一定律不适用。与2008年金融危机关系最深的几家银行就是明证。 比较益普索(Ipsos)访问期之前12个月间针对各个金融机构的“网络态度”,可以确信:普通大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在网络上谈论他们时所采取的调子。“国际本地”银行,尤其是桑坦德银行和ING集团,也非常突出。在网络态度的另一端,六家“净积极网络态度”比例最低的银行都是“丑小鸭银行”。其中,美洲银行是所有被调查机构中唯一“网络负面态度”超过“网络正面态度”的机构。 尽管消费者对多数银行的熟悉度主要是通过个人体验、有关其产品与服务的积极口碑和广告建立的,他们对于“丑小鸭银行”的熟悉度更有可能是这些银行暴露在负面新闻报道下的结果,以及把这些银行与负面或争议事件相连的评论的结果。 对于消费者信任水平与熟悉水平相称的银行,以及网络议论偏向积极态度的银行而言,提高自身好感与信任评分的首要方式就是:增强自身的可见度。他们的声誉有可能从市场营销与广告活动中受益。 谁才是真正的中国个人理财客户? “得零售银行者得天下”。《中国金融机构财力白皮书》中,益普索数据显示,中青年人群、高学历和家庭月收入在万元以上的是个人理财主力客户群。个人理财客户以银行VIP客户为主,多数持有金卡及以上级别的借记卡。 投多少是多?10万以上是小数? 2012年,超过六成的个人理财客户将金融资产的30%或更多用于理财产品的购买;高收入群体投入更多。超过六成的个人理财客户在理财产品购买或持有上的资金投入在10万元以内;高收入群体投入在 10万元以上。接近八成的个人理财客户理财年限在5年以下;高收入群体理财年限经验更为丰富。 基金和股票?满意度并非最高! 《中国金融机构理财力白皮书》揭示,2012年,银行定期存款、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保险理财产品是最受个人理财客户欢迎的理财产品。其中,高收入群体购买或持有理财产品更为活跃。而个人理财客户对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理财产品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基金和股票的满意度。 七成个人理财客户将增投 2013年,银行定期存款持有比例保持稳定,其他类型理财产品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其中期货产品和信托产品接近翻番。略多于八成的个人理财客户每周有2-3天或每天均会关注理财产品的购买或查询;高收入群体花费时长更多。该白皮书显示,与2012年相比,接近七成的个人理财客户预计2013年将增加或大幅增加在理财产品上的投入。 电子银行、和新媒体称王 该白皮书透露,电子渠道已经成为个人理财客户知晓理财产品信息的重要渠道,官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第三方理财网站和新媒体(微博/论坛/博客等)逐步崛起。可见中国金融机构要在深刻洞察个人理财客户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各方面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金貔貅奖”评选标准: 1. 收益力:指金融理财机构和理财产品的收益实现能力;包括理财产品的超额收益率、净值表现。 2. 风控力:指金融理财机构在考察期内风险与收益的掌控能力与程度;发行的产品是否有保本条款和其他风险控制条款及风险控制措施。 3. 透明力:指金融机构发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状况;包括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理财产品的相关信息。 4. 服务力:是指金融理财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程度;服务力由人力资源、设施、手段、时间以及客户参与五个基本要素构成 5. 变现力:指金融理财机构和产品发行的流动性、抗风险能力、收益率和兑付渠道在同行业中具有明显能力。 6. 研发力:指金融理财机构研发设计理财产品的实力;包括研发团队专业权威、市场分析深刻、趋势判断准确、研发品种繁多、适应理财市场需求等。 7. 发行力:指金融理财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和所销售理财产品的募资金额;涉及领域越广,规模越大,数量越多,市场供应能力越强,募集资金数额越大,证明其发行力越强。 8. 创新力:参选机构在某一领域、产品、运营等方面的创新开拓了行业发展格局;包括标准创新、要素创新、多样创新。 9. 成长力:指金融机构通过创新自身产品和整合机构资源,创造最大理财价值并获取理财机构持续成长,是机构持续理财获利并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的能力和潜力。 10. 品牌力:指金融机构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是金融机构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诚信度的有机统一。品牌力涵盖品牌机构、品牌产品、品牌理念、品牌传播和品牌延伸等方面。 金融机构理财论文: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财业务宣传不规范、不到位 目前,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宣传仍停留在挂横幅标语、设置宣传栏、橱窗广告、告示牌、印刷材料等传统方式上,且90%以上的基层机构仅在营业厅内或网点附近宣传,宣传范围小,社会知晓率低;多数机构在宣传理财产品时,重收益宣传,轻风险提示。据对1200户居民问卷调查显示,对人民币理财业务“比较熟悉”的占17%,“略知一二”的占44%,“不了解”的占39%;38%的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宣传不满意;42%的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不满意;38%的不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程度。同时,对内宣传、培训力度不够,业务人员不能详细讲解产品的特点、不足,客户无法对理财产品有系统的认知。 二、理财业务内部管理不规范 除天津塘沽区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赤峰市中国银行外,其他理财产品经销机构均未设置专门理财部门,也未配备理财师;多数机构缺乏健全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控手段,难以根据市场利率和汇率波动,即期做出准确预测,为客户理财提供优质服务;经销机构的理财业务只在储蓄科目中反映,未设立专门科目进行核算,难以有效监控资金使用情况;部分经销机构将人民币理财新产品销售额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存款进行考核,忽视风险、收益等因素,致使基层分支机构盲目追求业务规模扩张。 三、专业理财人员匮乏,队伍建设滞后 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多自2005年开办人民币理财业务,时间较短,专业理财队伍尚未形成。取得CFP(国际金融理财师)和AFP(金融理财师)资格的人数远不能满足理财市场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财业务的稳健、快速发展。 四、理财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 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个人理财品种不断增加,但多数理财产品内容相近、收益和投资期限雷同,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理财需求。如多数理财产品起存额均在5万元以上,付息方式为“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等。产品同质化导致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只关注收益率,进而引发理财产品销售“价格战”,加大了理财业务风险。 五、理财业务监管缺失 银监会2005年制定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实行审批制和报告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根据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和监管的实际需要,按照相应的监管权限,组织相关调查和检查活动。”但基层监管部门很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开展专项检查,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在人民币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外部监管缺失将加大业务风险。 金融机构理财论文:金融机构委托理财业务存在的法律问题 目前,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委托理财现象,如银行推出的人民币或外币理财产品,证券公司推出的集合受托投资管理、保险公司推出的分红保险理财、信托投资公司推出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委托理财在一定意义上对金融创新和分散金融风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却存在诸多的法律问题。 1.委托理财的法律性质不明确 关于委托理财的法律性质,目前存在最主要的分歧有两种,一是委托关系,二是信托关系。实际中,不同的性质,不仅使委托理财的具体操作和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同,而且将直接影响委托资金的安全和资金管理的效率。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托人的利益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且受托人必须是经批准的信托机构。而,则以被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被人根据需要可以撤回关系。理论界普遍以“资产是否转移”和“交易中使用的投资人名义”为标准,判断是否属于信托型委托理财或者型委托理财。目前证监会、银监会等部门所的规章中都没有对其委托理财的基本属性作出规定。在当今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下,极易造成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经营上的混乱。同时,在法律适用上也不同,行为适用于《合同法》、信托行为则适用于《信托法》,适用的法律不同,自然导致法律后果也就不同。 2.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对等 一是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法律支撑。在委托理财法律性质不明、有关委托理财的法律框架和规范缺失的情况下,根据近似法律制度主张权利往往会导致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失衡,委托人主张权利时,难以清晰的阐明受托人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 二是委托人权利易受侵害。委托人将资金或证券交付受托人后,对资金和证券往往就处于失控状态,只能被动的接受受托人处置财产的结果,而受托人则享有很大的自由处置权,极容易利用处置委托人资金或证券的便利侵害委托人的权利。 三是委托人举证能力偏弱。由于受托人在投资领域的专业知识强于委托人,而且在合同中一般约定由受托人全权负责,受托人的独立意志和受托权限较大,明显处于优势地位,而委托人又无监管权利。从委托人权益的救济渠道方面来看,如果发生纠纷,由委托人举证证明受托人过错明显不当。 四是救济方式过于单一。委托理财的标的是资金或证券,如果造成亏损,损失是直接的,数额一般较大,只能用资金或证券弥补,缺乏其他可补充替代的救济方式。 3.委托理财合同的效力不确定 第一,合同本身效力不确定。实际中,委托理财大多发生在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领域,具有较高的信用基础,是典型的金融产品。目前却有大量的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自然人涉足理财业务。从市场角度看,金融机构具有高度的信用和发达的市场网络,而一般民间机构起点低、风险高,不易于监管;从风险角度看,民间机构的不规范运作,容易导致公众对理财市场信心的丧失,严重时可危及整个金融信用体系。由于目前法律、行政法规未对委托理财是否属于特许经营做出专门的规定,致使非金融机构的委托理财合同是有效还是无效,一直处于不确定状态。 第二,证券委托理财中的“保底条款”的效力不确定。“保底条款”是委托人通过契约手段预先控制自己投资风险的合同条款。《证券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券商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客户证券买卖收益或者赔偿证券买卖的损失作出承诺。”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应当认定无效。但依体系解释方法,从《证券法》第一百九十四条对违反第一百四十三条的法律责任的规定来看,禁止接受全权委托和承诺保底收益仅仅是针对券商的经纪业务,因此不能以《证券法》禁止而认定合同无效。同时,从意思自治原则出发,保底条款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双方自愿约定风险承担方式,如果认定合同无效,就等于纵容双方的失信行为,显然与诚实信用原则相违背。 为此,建议: 首先,尽快完善委托理财法律制度,明确委托理财法律性质。 委托理财目前已经成为重要的金融产品,涉及各种金融领域,市场日趋发达,已经是一种独立的法律关系,是一种新型的金融财产管理制度,不能仅以信托型委托理财或型委托理财做简单的划分。建议尽快制定委托理财管理的法律或行政法规,将委托理财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法律关系予以规范,并对委托理财实行特许经营制,以便顺应当前市场发展的趋势,更好地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 其次,明确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由于委托人在整体委托理财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在设计委托理财法律框架时,应当考虑委托人应有的知情权、一定的参与权和在必要时的撤回权,最大限度的保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对于受托人应当明确其基本的报告义务、交付义务、注意义务和忠实履行职责等义务。使双方权利义务能够对等,充分体现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再次,禁止“保底条款”的大量使用。 一是“保底条款”有违民法的基本原则。通过“保底条款”将投资风险全部转嫁给受托人,让受托人承担其后果的行为,虽然是双方的意思自治,但造成了双方权利义务的严重不对等,违背了民事法律应当遵循的“公平、等价有偿”原则。 二是“保底条款”有损金融信用。投资证券市场是一种高风险活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只盈不亏,而“保底条款”实际上将委托理财当作了储蓄,并将投资风险全部转移给受托方,违背了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而且势必会对资本市场本身造成极大的冲击,不利于金融的安全与稳定。 三是“保底条款”的无效导致合同整体无效。“保底条款”是委托理财合同签订的最大动力,如果没有“保底条款”的存在,委托人通常不会签订委托理财合同。因此,“保底条款”是委托理财合同的核心条款,也是委托人签订合同的目的。在“保底条款”一旦被法院认定无效时,委托人的缔约目的丧失,核心内容的变更,就会导致委托理财合同的整体无效。 最后,加强对委托理财市场的监管: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分行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各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各不相同。但委托理财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财产管理法律关系,金融业务交叉、金融产品混合已成为发展趋势,而目前的监管模式显然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在目前体制下,建议国务院制定统一的监管规则,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进一步理顺金融理财产品的监管关系。同时,各监管机构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监测,规范委托理财业务操作,确保委托理财活动合法、有效进行。 金融机构理财论文: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百姓理财渠道更多 中国金融领域全方位的有限开放,能带来“双赢”,竞争能给予中国老百姓更多的选择,电能让老百姓零距离接触国际先进的服务理念。 与人们预期稍有不同的是,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并没有将人民币汇率作为重要议题,而双方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上达成的协议成为了最惹人关注的话题。 中美达成金融开放协议 据新华社报道,在金融服务业领域,中国将在2007年下半年恢复审批证券公司的设立;在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前,将宣布逐步扩大符合条件的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允许其从事证券经纪、自营和资产管理等业务;在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将把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投资总额度提高至300亿美元;允许具有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资格的外资法人银行发行符合中国银行卡业务、技术标准的人民币银行卡,享受与中资银行同等待遇;允许外资产险分公司申请改建为子公司,对于目前尚未批准的申请,中国保监会将于2007年8月1日前完成审核。中国扩大了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QDII)的投资范围。美国强烈支持中国在2007年6月召开的FATF(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全会上成为FATF成员,双方理解中国将采取适当步骤以达到FATF核心成员资格标准;美方确认中资银行在美开设分行的任何申请都将根据国民待遇原则进行审批;并承诺与中国开展金融监管人员的交流。 协议显示,中国已同意放宽外资进入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的限制,包括在证券、基金、保险、银行等全方位的有限开放措施。 中外金融 竞争将加剧 在证券方面,协议意味着中国自去年9月实行“禁止外国券商投资中国券商的规定”后,最快可望在7月开始,重新允许外资券商登陆内地市场。 放松对外资进入国内证券行业的限制,这对国内证券行业发展将是一种推动。尽管今年以来国内证券成交量大幅上升,券商的收入大幅增加,但券商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券商创新步伐、产品开发等仍十分迟缓。如果重新对外资券商放行,外资券商将给国内证券市场带来更多的产品,同时大盘红筹股、H股公司可能发行A股,二者均将推动成交量继续攀升。 不过,短期来看,外资券商要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由于开展个人经纪业务往往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营业网点数量、交易系统开发和安装、相关人员的招聘和培训等),而且运作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在这方面,国内券商已有长期积累的优势。外资券商的进入并参与竞争,可能会吸引机构客户和高端个人客户,但总体市场格局难改。 这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情况相类似,竞争能给予中国老百姓更多的选择,也能让老百姓零距离接触国际先进的服务理念,而外资券商要真正撼动国内机构的地位还需要假以时日。 QFII有利于双赢 “QFII额度的增加不会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只会对中外双方有利。”一位境外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 QFII额度的提高将使得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的资金额度增加2倍。虽然QFII对于目前中国A股市场的看空态度并没有转变,但QFII为中国股市带来的投资理念还是值得国内投资者学习的。 从QFII近几年的投资看,QFII基本遵循了“价值发现”的投资原则。在价值判断方面,QFII注重公司分红、流动性、成长性、治理结构、行业地位及股东利益保护等观念,对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理念修正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另外,QFII还有很强的操作意识和市场敏锐性。 比如,他们宁愿牺牲眼前的盈利空间,也不愿意放弃价值投资的理念。所以,扩大QFII的投资额度,对于改善投资者的结构、改善投资理念都有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QFII额度的提高可能进一步刺激市场的乐观预期。因为,从影响市场最主要因素的资金供应角度来看,将进一步增加市场资金。尽管300亿美元的额度相对于整个A股市场的资金量来说并不是很大,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积极信号。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表示,中国积极欢迎也希望增加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在中国的份额,表明了政府对外开放的积极态度。至于额度具体怎么分配,还需要一个程序,首先要决定是否批准资格;其次,对于已获资格的QFII,取决于其已有额度的使用情况,所以还需要一个过程。 近期看,在目前大盘处于4000点高位,QFII更多选择离场,并且原有额度也没有用完,所以进一步增加额度对市场的实际意义有限。从长远来看,用瑞银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的话说,QFII减持并不意味着他们要离开中国,只是他们在等待一个更加合适的投资机会。市场无疑还是多了一条持续的资金来源。 投资境外市场更方便 另一方面,由于QFII和QDII额度至少在短期内应互相关联,这意味着国内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将很快获批QDII。分析师指出,这将支持在香港上市的中国股的表现。QDII的获批,将使国内投资者有了投资境外股票市场的合法渠道,对于拥有外汇的国内居民来说,他们可以在B股、QDII之间作出选择,他们离国际市场越来越近了。 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认为,尽管初期能够投资海外股票市场的QDII配额仅为75亿美元,而A股市场近期交易量已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但是QDII对市场的潜在影响重大,是引导资金流向的重要信号。假设未来2年内,中国36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中有10%能够投资海外市场,将导致约5000亿美元的中国私人资金流入香港以及其他国际市场。这相对于目前4200亿美元市值的H股市场而言,是个不小的数目。 汇率仍将保持缓升 此次经济对话当中,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国并没有作出让步。吴仪副总理强调说,人民币汇率并非美国贸易赤字的成因,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她表示,中国将继续按自身的步调来逐渐推进汇率改革。 而在此次会谈前,中国再次宣布扩大汇率波动区间。相比2005年7月汇改以前,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超过8%,而按照贸易加权平均计算的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只上升了4.3%。 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升值趋势不会改变,小幅升值更符合中国自身利益。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人民币升值的短期目标应该是将每月的外贸顺差稳定在200亿美元左右。要做到这一点,今年全年的人民币升值幅度大约需要达到7.5%。如果出台的外汇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外贸顺差,今年中国经常账剩余占GDP的比重有可能微升至9.5%。 中金公司预计,到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达7.35,全年升值幅度为5.9%。 分析人士称,美国更为注重的目标是中国市场开放而非人民币升值,尽管后者对美国国会而言有政治价值。人民币升值加速将支撑A股股价。市场的开放,尤其是金融和银行市场,将继续给行业带来正面影响。 金融机构理财论文:我国金融机构委托理财业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各类金融机构开展委托理财业务的现状 目前,我国开展委托理财业务主要有五类机构: 商业银行。从2003年起,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始推出人民币理财业务。为规范管理,2005年9月24日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委托理财业务又称为资产管理业务,是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种类之一。为使这一业务规范发展,2001年11月28日证监会颁布了《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通知》,2003年9月29日又颁布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 保险公司。目前,保险公司尚未开展直接的委托理财业务,但其人身保险业务中的投资连接保险和万能保险均具有理财性质。这两类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所占比重一直较小。为规范其发展,2000年保监会颁布了《投资连接保险管理暂行办法》。 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从事的理财业务主要是资金集合信托业务,包括投资于股票、债券及基金的证券类信托业务,投资于不同行业的产业类信托业务、投资于基础设施的信托业务和房地产信托业务等。为加强业务监管,2004年,银监会先后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信托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信息披露有关问题的通知》。 基金管理公司。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的理财业务投资于证券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大业务规模和较为完整、成熟的理财产品群,如各种投资风格的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基金等类型。 二、金融机构开展委托理财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金的情况严重 在金融机构开展委托理财业务过程中,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非法挪用客户资金的情况非常严重。2003年底以来暴露风险的证券公司,都存在因挪用委托理财资金造成的资产缺口。为弥补挪用委托理财客户资金造成的巨额缺口,人民银行被迫动用了大笔再贷款。这种做法不利于严肃市场纪律,可能引发巨大的道德风险。 (二)部分金融机构开展委托理财业务不规范 部分金融机构在开展委托理财业务时,往往向客户承诺较高的保底收益,并存在以利差代替手续费、缺乏风险揭示等问题,此外还出现了搭售存款等不正当竞争的情况。 (三)监管部门对委托理财业务缺乏有效监管 一是监管部门对性质相同的委托理财业务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的委托理财业务虽然名称各不同,但在权利义务关系、资金管理方式、投资者的收益和风险承担方面都存在基本共性,属于同质金融业务。但各金融监管部门制定了不同的监管标准,导致委托理财市场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具体表现为就理财业务中的委托资金最低要求、保底承诺、委托资金托管、业务隔离、信息披露、收费方式、禁止行为等方面,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执行的标准各不相同。二是没有建立第三方存管等关键性制度。各监管部门对委托理财业务虽然都制定了一些监管政策,但出于行业利益的原因,一些关键性的制度还没有建立,如有的监管部门仍未要求开展委托理财的机构必须将客户资金交由第三方存管。缺少第三方存管制度对保护客户资金安全非常不利。三是监管措施不到位。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理财业务普遍存在的保底承诺、搭售存款、以利差代替手续费等问题,监管部门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及时纠正。 三、规范委托理财业务、防范金融风险的建议 (一)推进委托理财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建设 委托理财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能确保客户委托理财资金与理财机构自有资金相分离,杜绝理财机构挪用委托人资金的行为,是防范化解委托理财业市场风险的一项根本的制度措施。为进一步规范委托理财业务,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建立委托理财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要求理财机构将理财资金交由第三方存管,并在第三方设立专门账户,使理财机构无法挪用客户资金,以防范道德风险。具体实现方法是:理财机构以自身名义在第三方(如商业银行)核心账务系统中开设客户委托理财资金存管专户,存管银行为每个客户设置“客户资金明细账户”,将原来在理财机构的客户资金汇总账户、客户明细账户全部转到存管银行的系统进行管理,客户资金管理权与理财机构彻底实现分离,发挥银行系统账户管理的传统优势,通过技术手段对客户资金汇总账户与客户明细账户进行勾稽关系核对,并提供账户实时监控,使理财机构无法挪用客户资金。 (二)完善委托理财投资者保护制度,建立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已建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和保险保障基金,为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个人债权的补偿问题提供了一种保障;下一步即将建立的存款保险基金,将为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人提供一定保障。但部分理财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所涉及的个人债权收购资金还须由国家承担。因此,建议对此类尚无保障机制的理财业务,也可考虑设立投资者保护基金,从而进一步完善市场化风险补偿的长效机制。建立的投资者保护基金旨在保护承受能力较弱的中小投资者,化解委托理财业风险。对因理财机构违规经营和监管不力而造成中小投资者发生损失的,由理财机构依据有关行业法规及政策规定,先行赔偿,不足部分可由拟设立的投资者保护基金给予适当救助。该基金的核心制度设计: 第一,保护范围。对所有理财金融机构实行强制型投资者保护制度,对所有境内理财类金融机构均应参加投资者保护计划,成为基金参与机构。 第二,资金来源。该投资者保护基金主要由理财金融机构按期缴纳费用和理财金融机构清算财产中的受偿所得组成。在出现临时性资金短缺时,可考虑向财政部申请特别融资或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融资。 第三,费率标准。实行与风险相关联的差别费率,根据理财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风险状况,实行风险差别费率,高风险机构实行高费率,低风险机构实行低费率。 (三)尽快出台统一的《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管理办法》 为统一理财业务的监管标准,促进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可考虑由中央银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制定统一的《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管理办法》,以调整和规范各种名目的理财业务。《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管理办法》应规范以下内容: 第一,金融机构从事理财业务的资质要求,包括具备专业理财的能力、稳健的财务能力、健全的内控制度、最低资本金要求、能够依法、忠实、勤勉履行受托义务。 第二,理财合同。理财机构从事理财业务,应当依法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或信托合同(以下简称理财合同),根据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要求及限制,对委托资金进行经营运作,为委托人提供证券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服务。在合同中,不得对理财产品进行保本保息的承诺。 第三,理财机构的风险内控制度。理财机构应当建立以下风险内控制度,包括对理财资金及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相关会计制度的要求,每个理财计划应当建立独立完整的账户、核算、报告、审计和档案管理制度,设定清晰的清算路径和资金划转渠道,切实防止账外经营、挪用理财资金的情况的发生。建立严格的业务隔离制度等。 第四,理财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理财机构应当按照诚信、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原则披露理财业务的相关信息。信息披露的方式根据理财合同的约定确定。 第五,理财资金的托管。明确理财资产属于委托客户所有,理财机构应严格将资产与自营资产分开。理财机构应当选择第三方对理财资金进行托管,并按照规定办理结算业务;托管方应当为每一个理财计划开立专门的资金账户,理财资金账户独立于受托人及托管人的自有资产及其管理、托管的其他资金。 第六,禁止理财机构从事不诚信行为。 第七,在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的情况下,理财机构不得规避对存款利率的管理,明确禁止名为理财、实为高息揽储的行为。 (四)加强对委托理财业务的监管 一是制定各类金融机构都适用的《委托理财业务管理办法》,统一监管标准,确立委托理财第三方存管等制度。二是加强检查监督,敦促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委托理财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及时发现、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建立监管责任制,对没有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对金融风险负有直接责任或领导责任的监管人员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四是要求风险提示。严格要求委托理财机构向投资者进行明确的风险提示,包括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他风险。五是中央银行和银、证、保等监管部门应当树立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的监管理念,协调委托理财业务监管的政策和手段,加强信息共享。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机构理财论文:我国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个人理财服务在我国金融机构中已发展得如火如荼,同时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较之以前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这对我国金融机构顺利开展个人理财服务提出了挑战。本文以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的新变化为切入点,为金融机构应对这些变化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 关键词:个人理财服务 新变化 对策建议 金融机构个人理财服务是指银行以自然人为服务对象,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按照客户的实物性资产、现金收支流状况,围绕客户的收入、消费、投资、风险承受能力、心理偏好等情况,制定个人财务管理计划(如设计资产组合,调整负债结构,规避税收等),达到其收益预期,实现其人生的未来规划。 个人理财服务的目的 个人理财服务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居家生活的需要。二是人生规划的需要。三是投资增值的需要。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金融机构研究并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度身定制理财产品与方案,不断满足、引导、培养特定客户群体需求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个人理财还更多地体现金融机构差异性、价值性的特质,具有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整体服务和附加服务的功能。 个人理财服务市场的新变化 个人理财业务与机构银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于银行业零售和商业业务利润的不断减少,非利息收入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因此导致个人理财业务与传统机构银行日益接近,平行发展、交替发展和业务交叉的现象不断增加。例如,在个人理财业务的私人客户群体中出现了机构性的需求,即投资业务专业化、投资产品复杂化,而在与传统机构银行业与机构客户的关系中,一些个人化的因素也已经出现,如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与银行之间建立起私人业务关系。 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个人理财业务提出挑战。一方面,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竞争者很容易进入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这对金融机构来说无疑将面临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对客户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信息高速公路为客户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而计算机则为客户快速简洁地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提供了可能,因此,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客户创造了追求高水平、多元化服务和资产管理方法的条件,而这对个人理财业务来说则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及已经入驻的外资商业银行都在纷纷调整策略、整合资源,聚焦优质高中端客户,制定竞争优质客户的策略方案,以优质客户的需求为市场导向,依托科技信息、网络,优化组合营销渠道,大力打造理财优质品牌。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对策 1、不断增强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的能力。金融机构要考虑目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分析业务的发展前景,确定市场需求规模和该项业务的市场定位,创造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六适”服务,即“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以适当的价格,向适当的顾客,销售适当的产品,收到适当的效果”。同时在综合经营的大趋势下,逐步实现从产品到研发创新的转变,强化研究,大胆创新,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理财品种,真正实现让客户资产增值。 2、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理财服务。金融机构要在做好客户细分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和进行产品组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的需求不同,设计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个人理财服务。同时,金融机构要根据客户不断增长的理财增值需求,制定优先发展投资增值型理财产品的研发与推广策略,进一步加强与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同业之间的战略合作,通过持续不断地引进与开发收益好、流动性强的理财新品,确保理财业务内容充实,在为客户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财理念的同时,达到有效增加储蓄存款的目的。 3、提高营销活动针对性与效率。作为履行市场营销支持职能的产品经理,其与前台客户经理的支援关系是通过“一对多”的支持构架得以实现的,即一位产品经理需要对应多个客户经理提供产品方面的技术支持,同时一个客户经理也需要从多个产品经理处获得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发挥产品经理专业化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客户经理的多元化产品营销,满足客户不同的需要,使营销活动取得最佳效果。然而,实现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之间的在市场营销中的紧密协作不是能自动达成的,需要通过一套完善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加以保证。为加强金融机构个人理财服务的产品开发和营销的支持,应尽快建立个人理财的产品经理队伍,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在市场营销中的协作机制,提高市场营销的协同性与效率。 个人理财服务无疑是金融机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相对于金融机构开展的其他业务来说,个人理财服务还是一片“蓝海”,还有很多追逐利益的空间,所以金融机构要要改善个人理财的手段和理念,力争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
客户服务与管理论文:浅谈银行客户服务质量管理与控制 一、研究背景: 1978年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也随之进行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间,我国的金融体制在本质上表现为“大一统”的银行体制。1979年金融体制改革,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我国从1986年起又陆续建立了一批新兴商业银行,如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即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和一些区域性商业银行,如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等,借以推动我国银行体系的市场化建设。在此期间,在我国的许多中心城市还逐步建立了城市信用社。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自1979年起,金融开放就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79-82年间,以日本东京银行北京代表处设立为开端,陆续有31家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代表处。在1982-85年间,我国开始批准外资金融机构在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的试点,允许它们从事各项外汇金融业务。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数量日益增加,在中国的市场上竞争日益激烈, 单纯的价格比较只能是各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只会打乱金融秩序,致使整个行业利润的降低。因此各家银行从原来的单纯比较价格的误区中走出来,在提高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手段方面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实施客户服务质量管理的意义 首先基于客户分析进行服务质量管理有助于了解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层次与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制定相关的服务流程和准则以便合理的分配有限的资源使企业达到投入产出比的最合理化。 其次可以为银行的长期管理考评提供依据。1998年的金融危席卷了全球,这场危机是由于银行业过度放大的金融衍生产品导致,深究其原因之一是各家金融机构对于管理层的评定标准以短期盈利能力为主要的考核管理能力的指标,金融危机过后很多金融企业将客户的满意度也列为与盈利能力同样重要的长期营运能力评价指标. 再次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地提高服务水平才能提高客户忠诚度,为从而企业带来长期的效益和稳定可持续的利润增长. 最后金融企业是国家的命脉,除了企业责任也担负了很多企业社会责任,提高金融企业的服务水平有利于更好的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三、商业银行客户服务质量管理的差距 差距1:管理者认识的差距 这个差距指的是管理者对期望质量的感觉不明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对市场研究和需求分析的信息不准确;对期望的解释信息不准确;没有需求分析;从企业与顾客联系的层次向管理者传递的信息失真或丧失;臃肿的组织层次阻碍或改变了在顾客联系中所产生的信息。 改善这五种原因的措施各不相同。如果问题是由管理引起,显然不是改变管理,就是改变对服务竞争特点的认识。不过后者一般更合适一些。因为正常情况下没有竞争也就不会产生什么问题,但管理者一旦缺乏对服务竞争本质和需求的理解,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差距2:质量标准差距 这个差距指的是服务质量标准与管理者对质量期望的认识不一致。差生的原因主要如下:计划失误或计划过程不够充分;计划管理混乱;组织无明确目标;服务质量的计划得不到最高管理层的支持。 差距3:服务交易差距 这个差距指的是在服务生产和交易过程中员工的行为不符合质量标准,主要因为:标准太复杂或太苛刻;员工对标准有不同意见,例如一流服务质量可以有不同的行为;标准与现有的企业文化发生冲突;服务生产管理混乱;内部营销不充分或根本不开展内部营销;技术和系统没有按照标准为工作提供便利。 差距4:营销沟通的差距 这个差距指的是营销沟通行为所做出的承诺与实际提供的服务不一致。产生的原因是:营销沟通计划与服务生产没统一;传统的市场营销和服务生产之间缺乏协作;营销沟通活动提出一些标准,但组织却不能按照这些标准完成工作;有故意夸大其辞,承诺太多的倾向。 引起这一差距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外部营销沟通的计划与执行没有和服务生产统一起来;二是在广告等营销沟通过程中往往存在承诺过多的倾向。 四、银行客户的服务质量评价与流程控制 1、私人银行客户的服务质量测评 私人银行客户的评价维度主要有以下四个层面 首先是私人银行业务的品种 银行对于私人银行提供的业务品种是不同的,各银行业有自己比较擅长的业务种类,但业务品种和产品线越齐全的银行服务带给客人更大程度上的便利,因此会更加得到客户的青睐。 其次是私人银行服务人员的素质 私人银行业务是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于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要求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开拓性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其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私人银行业务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来自不同的学业和职业背景,往往具备工商管理硕士、法律博士等学位,注册财务分析师、注册公共会计师、律师等专业资格,及资产管理、证券投资、法律、税务、客户关系管理、慈善事业等方面的从业经历,甚至对艺术品和奢侈品都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良好的品味。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私人银行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最后是私人银行服务提供的技术手段 当今是信息化电子化的社会,对于客户的服务手段也从原来的单纯柜台服务提升到了电子化等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对于私人客户而言就更加需要得到24小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解决方案的提供与呈现,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以及专属的24小时接听的电话银行中心就成为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私人银行客户服务的流程与质量控制 1 私人银行客户服务的核心流程 为了实现业务长期可持续增长需遵循以下核心流程 参与模式:适应高效竞争的市场环境并获取高市场份额。积极回应客户的一切问题与需求,合规经营,诚信可靠,在业务领域锐意创新,在投资领域则引领客户放眼全球市场, 以客户为中心:包含友善快捷精准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满足金融需求的解决方案,认同并激励客户与银行全面长期的金融关系,积极的回馈客户。 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流程:私人银行业务专为对财富管理有严格要求的尊贵客户而设。凭借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的专业水准和悉心服务,为客户提供完备的理财策划和全面的财富管理。 私人银行各分支行的理财中心为平台,凭借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的专业水准和悉心服务,为客户提供完备的理财策划和全面的财富管理,致力于实现客户的财富增长与安全,同时重视客户的家庭需求和事业发展。 2私人银行客户服务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神秘人暗访机制:各银行为保证前线部门的工作质量并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对前线业务单位引入神秘人暗访检查形式。在被检查单位不知情的情况下,由被检查单位以外之专业人员以普通客户身份进行业务咨询、开立账户、完成产品操作等,规范记录并分析报告。 暗访目标及标准:了解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以及日常处理工作的一些做法,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监测服务水准的一致性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银行服务体验;将研究结果作为评价服务人员表现的关键性指标;建立起一个能够持续的、不断提升的服务体系。 暗访人、暗访范围及频率:为确保暗访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银行通常委托第三方调查公司,例如尼尔森市场研究有限公司为其提供神秘客户项目服务。 暗访重点:迎接顾客;产品知识;销售合规;后续服务 暗访报告及后续反馈机制:在完成每季度神秘人暗访后,尼尔森负责整理暗访记录、发现重点问题、完成暗访调查结果和分析报告,并将调查结果和分析报告发送至银行相关负责人。 客户服务与管理论文:现代经济对电力企业客户服务的要求与创新管理 摘要: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而面对市场多元性对电力客服的方位化、质量化以及个性化的要求,电力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 关键词:现代经济;电力企业;客户服务;创新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由卖方市场逐渐走向买方市场,以优质服务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当代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电力企业作为经济性与服务性综合体,其行业特征以及企业盈利本质,要求电力企业以优质的客户服务与管理来拓展企业市场,赢得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一、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电力企业客户服务要求 1.客户服务方位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实现了生产、销售以及服务一条线发展,这就要求面向消费者市场的全方位的服务,要求电力企业在提供客户服务过程中开展面向电力企业自身、市场消费者即客户以及社会的全方位客户服务评价体制,针对客户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并对典型化问题如客户电费缴纳难、业务扩充周期长等进行重点处理,做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客户服务个性化 在电能产品同质化的环境下,消费者市场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面对消费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特征,电力企业必须要以适应于消费者心理要求的销售手段来提升自身竞争力。在营销过程中,人性化接近客户,根据客户要求适度对电力产品以及电力服务走向做适当调整,对客户进行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将有助于电力企业分析市场动态以及客户心理,从而以个性化、人性化以及市场化服务,促使电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3.客户服务质量化 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升,自然对电力服务质量提出高要求,在其情况下,电力企业必须以高质优效的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这要求电力企业不仅要关注服务范围与服务项目,而且要做到全程为客户服务,及时为客户服务,扩大客户服务方位,延长客户服务时间等,以全面化的高质量服务来实现人们对本电力企业的信任,从而树立电力企业品牌,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创造条件。 二、电力企业客户服务的创新管理 1.更新电力客户服务理念 近年来,随着电力消费市场的扩大以及消费需求变化的加快,电力企业竞争加剧,要赢得市场必须从满足客户需求角度出发,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的服务理念,做到方位化、个性化以及质量化地为客户服务。 2.科学规划客户服务体系 良好的服务机制是展开客户服务的依据,在电力企业客户服务管理中,必须要有适应于本企业发展以及市场变化的机制作支撑。 首先,在电力企业发展大环境下,对企业内部组织进行市场性调整,领导者要以发展的眼光进行人才选拔和利用,以责任制、政绩考核制、岗位制等多项机制来实现对客户人员的管理。 其次,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增强部门之间的联系性与协调性,以部门全方位服务,来实现电力企业客户服务质量的提升。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是通过流程服务的形式开展的,各个服务流程过程性服务的质量组合形成整体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在在每个部门,每个环节中加强服务质量的监管,通过建立健全监督体制,责任负责制等,来保证供电、售电以及售后服务等全方位的协调性服务。 最后,完善客户服务标准。客户服务标准的制定与完善要以企业的实际状况以及市场发展趋向为基础,对消费者要求进行深入分析,推出适应企业发展与消费者心理的服务标准,同时,根据市场变化趋向对服务标准进行调整。 3.创新电力客户服务内容管理 首先,树立品牌意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让消费者买你的产品,首先要让消费者认识并记住你的产品,这就是所说的品牌效应,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同时如此。电力企业作为服务型的行业,其品牌实现,不仅在于自身产品的个性化以及适应性,而且很大成分上在于其客户服务程度,这就要求在客户服务管理中加强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以及态度培训,以实现电力企业品牌知名度的提升。 其次,展开人情销售。在现代市场中,消费者人心回收成为企业赢得效益的一种途径。在电力销售中,一个买电,一个卖电,这就建立了买主和卖主的商业关系,而连接两者的是销售,而人情作为拉近两者之间距离的重要因素,在销售中表现出巨大威力,这就要求客户服务中卖者与买者间建立朋友、亲人的关系,以情感化销售方式,赢得消费者的喜爱,使电力企业在卖出感情时实现经济效益。 最后,面向市场,扩展销售路径。随着市场多元性发展,单一的销售方式已经不能实现电力产品的卖出,这就要求在电力企业进行销售路径扩展,以企业实际为基本点,适当开发适应于自身发展与优势的独特服务,同时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服务手段,如进行电话销售、网上销售等。 4.提升电力客户服务人员素质品质 客户服务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消费者与电力企业间的交流,所以,要实现交流价值,必须提升客服人员素质,尤其是电力企业前台人员、销售人员以及领导者的素质提升。加强客服人员业务培训,以基本业务水平的提升为关键点,增强客户服务能力;加强客服人员思想素质培训,使客服人员具备良好的从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创建良好的交流环境与氛围;加强客服人员知识结构调整,以多元性的知识灌输,来提升员工的全面化素质,使其不仅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对行业外知识有所了解,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 三、总结 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仅要依靠产品本身价值效能的发挥,而且需要客服支持,而在多元性的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要获得经济效益,必须更新电力客户服务理念,以科学化的管理来适应电力客服质量化、方位化以及个性化的要求。 客户服务与管理论文:浅议企业内部客户服务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 企业 内部客户服务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是个崭新的话题,在国内更是一块处女地。笔者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遂成此文,与各位读者分享心得体会,也希冀大家不吝赐教。 何为内部客户服务 内部客户(INTERNAL CUSTOMER),相对于外部客户(人们通常所谓的“客户”)而言,是指得到你的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同事。如你是设计师,工程师就是你的内部客户;如你是工程师,厂长就是你的内部客户。假如你是财务部经理,那么公司高层领导、其他部门经理就是你的客户。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企业里总裁(总经理)高高在上,销售员位于最低层,下属是为上司服务的,即所谓传统金字塔。这一观念在八十年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所谓的倒金字塔(见下图)。即以“顾客满意”为最高价值导向。一线员工为客户服务,中层主管为一线员工服务,高层主管又为中层主管服务。以“服务”为链接方式,越接近“上帝”,对公司的价值越升。 瑞典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前总裁让·卡尔松在其畅销书《真理之时》(MOMENTS OF TRUTH)中强调外部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并且说与其说下级服务上级,员工服务领导,不如说两者是相互服务的(双车道)。他极力主张把传统的金字塔倒过来。 我为内部客户服务,内部客户为外部客户服务。内部客户满意了,内部客户转而把外部客户服务得更好。有人甚至宣称内部服务先于外部客户服务。 最近,国外有专家认为“内部客户”的概念是为了使后线员工(不与顾客直接打交道的所有员工,包括高级管理人员)有服务目标而虚拟的。虽然如此,他们还是同意后线员工为前线员工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服务好内部客户 首先是要转变观念。服务不是服务业的专利,而是所有行业的制胜法宝。同样,不仅外部客户才有服务,内部客户服务也不可或缺。 中国 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明哲提出“管理即服务”,“领导即服务”的新理念,而且身体力行,亲自与一线营销人员共进英雄宴。安泰保险集团马来西亚分公司总经理每周一个下午4:00-5:00去员工俱乐部为员工冲咖啡,提供服务。 其次,与外部客户服务一样,内部客户服务的真谛是建立信任,即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应确立信任互动关系。几乎所有客户服务技巧都同样适用于内部客户服务。例如一站式服务、个性化服务。内部客户服务三要素(3Cs ):关怀(CARE)、合作(COOPERATION)和沟通(COMMUNICATION)。 国外企业界设有专门内部客户服务训练课程以提高内部客服者的服务水平。《内部客户》(DIANE BAILEY着)介绍了21项内部客户关怀(CARE)活动和12门课程概要。强调每个人在内部客户服务链上的作用,检阅了个人、团队和高级管理层对客户关怀文化的贡献。书中阐明了以下一些重要 问题 : 谁是你的内部客户?什么是内部客户关怀?内部客户关怀的好处是什么?内部客户服务链是什么?内部客户关怀的标准是什么?每个人在内部客户关怀中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我们在此援引哈佛商学院MBA的一个案例来说明日本企业是多么重视内部客户服务。 美国沃里科公司管理了15年的弗里斯特市电视机厂,是着名的希尔斯百货公司(SEARS)的供应商。最辉煌时员工达2000人,是该市的重要企业,后来因管理不善,屡屡出现质量问题,次品率达10%,陷入困境。该公司管理层邀请日本三洋公司参股并管理该工厂。日本管理人员到达该厂后,先后办了三件事,令美国人大开眼界。首先邀请电视厂的所有员工聚会一次,大家坐在一起喝咖啡,吃炸面包圈。然后赠送给每个工人一部半导体收音机。这时,日本经理对大家说,厂里灰尘满地,脏乱不堪,大家怎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呢?于是,由日本管理人员带头,大家一起动手清扫厂房,还把整个工厂粉刷得焕然一新。① 内部客户服务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 谈内部客户服务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就不能不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 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迄今至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近代 人事管理、 现代 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经营管理。 有没有第五阶段?答案是肯定的。内部客户服务的理念和实践将是第五阶段的重要特征。至于叫什么名称,这不是最重要的。 过去在中国大陆,人们认为人事部门是权力部门、是享受别人服务的部门(有的人事工作者也自认为如此),所以管、卡、压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实,在国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不是权力部门,而是经营部门、服务部门。美国人力资源管 理学 者JOHN GREER说得好:“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不光是处理业务。我们将成为更多服务的提供者和信息提供者。”有人甚至进而提出人力资源部门是利润中心。②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面对的主要是内部客户。偶尔也有外部客户。当地政府部门和 社会 团体是不是我们的外部客户?不是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是他们的客户。 人力资源部门的内部客户是谁呢? 每位员工:上至总经理、下至业务员。在一个大企业里,各级人力资源部门都有各自的服务对象,不同的室、岗位也有各自的服务对象。当然有时会重叠。 内部客户服务是人力资源部门的最重要工作。服务范畴具体如下: 为高层管理层提供:人力资源规划、投入与产出最优化、处理好员工关系。 为一线部门:提供优秀人才。 为员工提供:技能提升、潜能开发、激励关怀、人员发展。 人力资源经营管理人员如何做好内部客户服务 首先要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端正的服务态度和高超的服务技巧。意识是基础和前提。没有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技巧无从谈起。服务意识的提高有助于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内部客户的需求。服务态度是服务意识的表现形式。两者密不可分。端正服务态度,从我做起,从小事(平凡)之事做起。服务技巧是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的开华。技巧是通过行为来表现的。技能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才转化为技巧。 大家都领教过内地酒楼服务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 如果你在深圳好世界就餐过,你就感受到什么是优质服务。那里的服务员,在你刚抽出香烟,她就会热情地为你点燃;在你刚迈下大门的台阶,他就会为你拉开车门。享受到海尔的服务的人们就会明白海尔一定会成为百年的海尔。她的售后服务人员不仅为你免费安装,而且为你讲解、示范,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不弄脏你家的地板,他们在进门前立即在脚上套上一个布套。 中国 深圳有家大公司实行干部晋升 考试 制度。每次考试后,人事部门只向其所在部门负责人或本人反馈考试结果(分数)。结果引起种种误会。其实人事部门只要稍加改进服务,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是:不仅向其本人而且向其部门长或分管领导反馈整个考试的情况(不仅仅是分数),明确未通过者可以来查阅试卷;必要时向其部门长或分管理领导出示原答卷(为题库的安全性起见,应当场回收)。 高超的服务技巧使坏事变好事,小好事变大好事,使内部客户由衷感激。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端正的服务态度和高超的服务技巧就会使我们不断创新,想方设法为内部客户着想。 其次要实行公开承诺制。现在政府都在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工作效率。深圳市很多政府部门都实行公开承诺制,向广大市民公开办事程序并承诺办事时限。但奇怪的是我们很多 企业 ,特别是大企业却没有实行公开承诺制。基层分支机构人员到(请)总部办事很不方便。 再者,要充分利用内部网(INTRANET)和IT技术。 网络 技术成本低,能提高工作效率,人人皆可用。许多公司把一些人力资源信息如职位空缺、福利信息等输进企业内部网。人力资源部门还更进一步着手创设完善的互动式软件,让员工直接填表、从数据库中获得个人信息,甚至在网络上掂量各种福利项目的长短。当初,ELIZABETH GROVER接手美国着名的ORACLE(甲骨文)公司的工资和福利总裁时,人力资源部谁都没有电脑,所有业务都是手工操作。GROVER于1995年组织实施把灵活的福利项目输进内部网,实现电脑化处理,大受欢迎。 第四,要正确对待投诉,在企业内部全面建立申诉制度 。在中国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不是很健全, 人事部既要代表资方又要考虑劳方的利益,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即使你服务好,被服务者还是认为你做的不够。申诉制度有助于公司经营决策层及时了解员工的心声,也有助于人事部门全面检讨自己的工作,处理好员工关系。当然,人事部门从事内部客户服务应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无原则迁就内部客户。 下面这个范例也许对人力资源经营管理人员搞好内部客户服务具有莫大的启迪: 1990年2月,GE公司机械工程师伯涅特领工资时,发现少了30美元,这是他一次加班的加班费。为此,他找到顶头上司,而上司却无能为力。于是他给当时的公司总裁斯通写信投诉。斯通立即责成最高管理部门妥善处理此事。 三天后,他们补发了伯涅特的工资,事情还没有结束。他们“小题大做”。首先向伯涅特本人道歉;接着了解“优秀人才”待遇较低的 问题 ,调整了工资政策,提高了机械工程师的加班费。最后向着名《华尔街日报》披露这一事情的全过程,在美国企业界引起了不小轰动。 客户服务与管理论文:企业内部客户服务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 企业内部客户服务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郑之炎企业内部客户服务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是个崭新的话题,在国内更是一块处女地。笔者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遂成此文,与各位读者分享心得体会,也希冀大家不吝赐教。 何为内部客户服务 内部客户(INTERNAL CUSTOMER),相对于外部客户(人们通常所谓的“客户”)而言,是指得到你的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同事。如你是设计师,工程师就是你的内部客户;如你是工程师,厂长就是你的内部客户。假如你是财务部经理,那么公司高层领导、其他部门经理就是你的客户。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企业里总裁(总经理)高高在上,销售员位于最低层,下属是为上司服务的,即所谓传统金字塔。这一观念在八十年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所谓的倒金字塔(见下图)。即以“顾客满意”为最高价值导向。一线员工为客户服务,中层主管为一线员工服务,高层主管又为中层主管服务。以“服务”为链接方式,越接近“上帝”,对公司的价值越升。 瑞典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前总裁让·卡尔松在其畅销书《真理之时》(MOMENTS OF TRUTH)中强调外部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并且说与其说下级服务上级,员工服务领导,不如说两者是相互服务的(双车道)。他极力主张把传统的金字塔倒过来。 我为内部客户服务,内部客户为外部客户服务。内部客户满意了,内部客户转而把外部客户服务得更好。有人甚至宣称内部服务先于外部客户服务。 最近,国外有专家认为“内部客户”的概念是为了使后线员工(不与顾客直接打交道的所有员工,包括高级管理人员)有服务目标而虚拟的。虽然如此,他们还是同意后线员工为前线员工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服务好内部客户 首先是要转变观念。服务不是服务业的专利,而是所有行业的制胜法宝。同样,不仅外部客户才有服务,内部客户服务也不可或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明哲提出“管理即服务”,“领导即服务”的新理念,而且身体力行,亲自与一线营销人员共进英雄宴。安泰保险集团马来西亚分公司总经理每周一个下午4:00-5:00去员工俱乐部为员工冲咖啡,提供服务。 其次,与外部客户服务一样,内部客户服务的真谛是建立信任,即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应确立信任互动关系。几乎所有客户服务技巧都同样适用于内部客户服务。例如一站式服务、个性化服务。内部客户服务三要素(3Cs ):关怀(CARE)、合作(COOPERATION)和沟通(COMMUNICATION)。 国外企业界设有专门内部客户服务训练课程以提高内部客服者的服务水平。《内部客户》(DIANE BAILEY著)介绍了21项内部客户关怀(CARE)活动和12门课程概要。强调每个人在内部客户服务链上的作用,检阅了个人、团队和高级管理层对客户关怀文化的贡献。书中阐明了以下一些重要问题: 谁是你的内部客户?什么是内部客户关怀?内部客户关怀的好处是什么?内部客户服务链是什么?内部客户关怀的标准是什么?每个人在内部客户关怀中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我们在此援引哈佛商学院MBA的一个案例来说明日本企业是多么重视内部客户服务。 美国沃里科公司管理了15年的弗里斯特市电视机厂,是著名的希尔斯百货公司(SEARS)的供应商。最辉煌时员工达2000人,是该市的重要企业,后来因管理不善,屡屡出现质量问题,次品率达10%,陷入困境。该公司管理层邀请日本三洋公司参股并管理该工厂。日本管理人员到达该厂后,先后办了三件事,令美国人大开眼界。首先邀请电视厂的所有员工聚会一次,大家坐在一起喝咖啡,吃炸面包圈。然后赠送给每个工人一部半导体收音机。这时,日本经理对大家说,厂里灰尘满地,脏乱不堪,大家怎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呢?于是,由日本管理人员带头,大家一起动手清扫厂房,还把整个工厂粉刷得焕然一新。① 内部客户服务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 谈内部客户服务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就不能不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迄今至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近代 人事管理、现代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经营管理。 有没有第五阶段?答案是肯定的。内部客户服务的理念和实践将是第五阶段的重要特征。至于叫什么名称,这不是最重要的。 过去在中国大陆,人们认为人事部门是权力部门、是享受别人服务的部门(有的人事工作者也自认为如此),所以管、卡、压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实,在国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不是权力部门,而是经营部门、服务部门。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学者JOHN GREER说得好:“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不光是处理业务。我们将成为更多服务的提供者和信息提供者。”有人甚至进而提出人力资源部门是利润中心。②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面对的主要是内部客户。偶尔也有外部客户。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是不是我们的外部客户?不是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是他们的客户。 人力资源部门的内部客户是谁呢?每位员工:上至总经理、下至业务员。在一个大企业里,各级人力资源部门都有各自的服务对象,不同的室、岗位也有各自的服务对象。当然有时会重叠。 内部客户服务是人力资源部门的最重要工作。服务范畴具体如下: 为高层管理层提供:人力资源规划、投入与产出最优化、处理好员工关系。 为一线部门:提供优秀人才。 为员工提供:技能提升、潜能开发、激励关怀、人员发展。 人力资源经营管理人员如何做好内部客户服务 首先要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端正的服务态度和高超的服务技巧。意识是基础和前提。没有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技巧无从谈起。服务意识的提高有助于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内部客户的需求。服务态度是服务意识的表现形式。两者密不可分。端正服务态度,从我做起,从小事(平凡)之事做起。服务技巧是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的开华。技巧是通过行为来表现的。技能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才转化为技巧。 大家都领教过内地酒楼服务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 如果你在深圳好世界就餐过,你就感受到什么是优质服务。那里的服务员,在你刚抽出香烟,她就会热情地为你点燃;在你刚迈下大门的台阶,他就会为你拉开车门。享受到海尔的服务的人们就会明白海尔一定会成为百年的海尔。她的售后服务人员不仅为你免费安装,而且为你讲解、示范,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不弄脏你家的地板,他们在进门前立即在脚上套上一个布套。 中国深圳有家大公司实行干部晋升考试制度。每次考试后,人事部门只向其所在部门负责人或本人反馈考试结果(分数)。结果引起种种误会。其实人事部门只要稍加改进服务,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是:不仅向其本人而且向其部门长或分管领导反馈整个考试的情况(不仅仅是分数),明确未通过者可以来查阅试卷;必要时向其部门长或分管理领导出示原答卷(为题库的安全性起见,应当场回收)。 高超的服务技巧使坏事变好事,小好事变大好事,使内部客户由衷感激。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端正的服务态度和高超的服务技巧就会使我们不断创新,想方设法为内部客户着想。 其次要实行公开承诺制。现在政府都在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工作效率。深圳市很多政府部门都实行公开承诺制,向广大市民公开办事程序并承诺办事时限。但奇怪的是我们很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却没有实行公开承诺制。基层分支机构人员到(请)总部办事很不方便。 再者,要充分利用内部网(INTRANET)和IT技术。网络技术成本低,能提高工作效率,人人皆可用。许多公司把一些人力资源信息如职位空缺、福利信息等输进企业内部网。人力资源部门还更进一步着手创设完善的互动式软件,让员工直接填表、从数据库中获得个人信息,甚至在网络上掂量各种福利项目的长短。当初,ELIZABETH GROVER接手美国著名的ORACLE(甲骨文)公司的工资和福利总裁时,人力资源部谁都没有电脑,所有业务都是手工操作。GROVER于1995年组织实施把灵活的福利项目输进内部网,实现电脑化处理,大受欢迎。 第四,要正确对待投诉,在企业内部全面建立申诉制度 。在中国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不是很健全, 人事部既要代表资方又要考虑劳方的利益,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即使你服务好,被服务者还是认为你做的不够。申诉制度有助于公司经营决策层及时了解员工的心声,也有助于人事部门全面检讨自己的工作,处理好员工关系。当然,人事部门从事内部客户服务应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无原则迁就内部客户。 下面这个范例也许对人力资源经营管理人员搞好内部客户服务具有莫大的启迪: 1990年2月,GE公司机械工程师伯涅特领工资时,发现少了30美元,这是他一次加班的加班费。为此,他找到顶头上司,而上司却无能为力。于是他给当时的公司总裁斯通写信投诉。斯通立即责成最高管理部门妥善处理此事。 三天后,他们补发了伯涅特的工资,事情还没有结束。他们“小题大做”。首先向伯涅特本人道歉;接着了解“优秀人才”待遇较低的问题,调整了工资政策,提高了机械工程师的加班费。最后向著名《华尔街日报》披露这一事情的全过程,在美国企业界引起了不小轰动。 客户服务与管理论文:浅谈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求供现状 【摘要】客户经济时代摆到了中国企业面前,企业渴望大量的高素质的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在对我国现阶段客户服务与管理的人才供求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了客户服务与管理职业岗位特征,明确了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前景广阔,而培养现状却是根本性的滞后,提出了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客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培养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市场自主性越来越强,单纯的产品和技术已经不再能满足客户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订单为主导进行企业运作和资源配置的客户经济应运而生。跨国企业无不高度注重客户——这个有限的资源,全球500强企业都将“客户服务管理中心”作为核心部门加以建设,“如何直面客户经济”这一具划时代意义的课题摆到当代中国企业的面前,企业渴望大量的高素质的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 客户服务与管理作为一个新兴职业类别的迅速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笔者通过对中华英才网、福建海峡人才网等著名人才网站进行为期6个月的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招聘数据跟踪采集,同时电话(信函)调查、走访座谈了制造业、金融保险业、流通业、通讯业、it数码等数十家企业的相关部门人员,对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求供现状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 1 客户服务与管理职业岗位分析 由于各个用人单位对客户服务与管理岗位工作性质、层级名称的设定上虽然各不相同,但通过调查,客户服务与管理职业岗位可分为“两类三型”。 按照工作性质可分为销售类和事务类等两大类客户服务内容。销售类客户服务主要承担客户开发、电话销售、订单服务等销售职能,事务类客户服务则主要承担接听来电、处理投诉、接受订单等事务处理职能。 按照岗位层级可分为管理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三种形式的客户服务与管理岗位(详见表1)。 2 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入世后市场竞争的加剧,尤其世界500强企业均有专门的客户服务管理部门等实证展示,通过服务争夺客户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促使“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我国企业所接受。目前制造业、金融业、咨询业、零售业、物流仓储、通信邮政、it数码、广告媒体、电力等行业普遍存在对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数量可观的需求。 2.1 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持续旺盛、前景广阔。 近年来,国内企业将客户服务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加紧建设。客户服务管理中心不再局限于通信、民航、银行保险等行业和大型企业,而是扩展到了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客户服务类岗位不再局限于传统呼叫中心接听来电的座席员职位,而是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稍具规模企业的市场业务部门。 我国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表现出持续旺盛的势头。2004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确定客户服务管理师职业标准,同时强调“国内直接从事客户服务管理工作的人员估计超过100万人,它不包括间接提供客户服务管理的人员”。据万宝盛华(中国)的年度人才短缺调查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最紧缺人才排行中,客户服务代表排在第六位。山东人才网的2007年数据库统计也显示:营销类职位高居山东企业需求排行榜首位,而营销类职位中最为紧缺的则是技术营销类和客户服务类两大类职位,客户服务岗位的空缺数为近万个。据上海市劳动保障部门公布的《2007年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招聘需求中,客户服务类的岗位需求量是处在第二位。在各大人才市场报刊、人才网站上,招聘客户服务类岗位的广告比比皆是。2008年7~12月中华英才网客户服务与管理岗位每周招聘数平均为2.5万个左右(详见图表1),需求表现出持续的稳定性。 福建省近年来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表现出持续旺盛的势头。据对海峡人才市场的福建省人才市场供求季度分析资料的信息统计:2005年~2008年,客户服务与管理类人才在福建省人才需求的排行中连续四年呈现上涨态势,在职业需求排行榜上名次一直在前十位之列,期间客户服务与管理类人才需求量占人才需求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5%、2.2%、2.9%、3.8%,2005年~2008年的需求量分别为1.08万、1.55万、2.91万、3.47万(详见图表2、3)。2008年7~12月在中华英才网的福建省客户服务与管理岗位每周招聘数平均为339个。 呼叫中心人员作为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底我国的呼叫中心坐席总数为8万个,2004年底已经达到18万个,到2007年国内呼叫中心坐席数量突破32万个,每年以22%的复合增长率增加。据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报道:目前在整个呼叫中心行业,由于无人可用,坐席平均空置率达到20%以上,依此推算,即有近6万个岗位需求。2005年上海应运而生了首家专门为企业招募客户服务人员的派遣服务公司——“上海维邦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实是形势使然。 优秀的客户服务管理人才更是严重供不应求,成了职场上的“抢手货”,其身价也不断看涨,成为都市新兴白领阶层。据《人才市场报》刊登的上海劳动部门的全日制职工工资指导价显示,客户服务类职位的无论高中低职位的价位均高于同类职位薪资平均水平。有理由相信,随着电子化浪潮和信息技术支持等因素推动和促成,我国客户经济必将进一步发展,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 2.2 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质量需求分析。 传统客户服务主要是接听来电的座席服务,致使在很多人看来,与研发等技术类职位相比,客服类职位具备“高中或中专学历即可,似乎门槛相对较低”的错觉。通过对中华英才网2008年下半年客服类岗位各项要求统计,65%以上企业要求有本科和大专学历,其中:要求大专以上是占比重最大的,占职位总数的37.43%,其次是要求本科以上的,占职位总数的28.4%;60.22%的职位要求有客户服务与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 这是因为,从客服人员承担的工作内容和职能来说,职业门槛要求并不低,主要表现在软性素质要求上。 2.2.1 心理素质要求:“处变不惊”的应变力、挫折打击的承受能力、情绪的自我掌控及调节能力、满负荷情感付出的支持能力、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良好心态。 2.2.2 品格素质要求:忍耐与宽容、不轻易承诺,说了就要做到,勇于承担责任,拥有博爱之心,真诚对待每一个人、谦虚、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2.2.3 技能素质要求: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行业知识及经验、熟练的专业技能、优雅的形体语言表达技巧、思维敏捷,具备对客户心理活动的洞察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专业的客户服务电话接听技巧、良好的倾听能力。 2.2.4 综合素质要求:“客户至上”的服务观念、独立处理工作的能力、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对客户服务经理层面,企业的门槛就更高了,主要体现在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要求上。通常2~3年以上同行业相关工作经历、较强的客户开发能力是必须,外资企业一般还需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3 几乎空白的客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职业教育,根本性地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在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迅猛发展的同时,国内的大多数企业却不得不面临着同一个尴尬而又无奈的问题——客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中华英才网今年上半年客服类岗位各项要求统计,90.96%的职位对招聘对象的专业没作任何要求,只有9.04%的职位提出了如营销、管理、电子等专业的要求。正如有着10余年客户服务从业经验的现任北京亿美软通科技有限公司客服中心客服总监的王丹丹女士所言“我们很难从目前中国高校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中找到对口的专业人才”,“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究竟在哪里呢?关键就在于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方面”。 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04年确定客户服务管理师职业时,即明确表述“目前,国内大专院校并无客户服务管理专业,只作为营销的一个环节而已”。历经4年,遍查《2008年福建省高考招生计划》和各高校招生计划网页,客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仍然几乎是空白。全国范围内基本上都是在相关专业里开设一两门客户服务与管理类的课程,仅有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电力客户服务与管理专业、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与客户服务管理方向;福建省仅有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在市场营销专业、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下设有通讯呼叫与客户管理方向。职业教育几乎空白的客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已根本性地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目前,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只能依靠少数几个地区组织的客户服务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然而短期培训根本无法实现客户服务与管理工作软性素质的要求。无奈之下,企业自己培养或通过猎头挖人,不仅增大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更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更是阻碍制约着了客户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社会急需大量专业培养的具备现代客户服务管理理念和现代客户服务管理技能,能够熟练地掌握客户心理、企业客户服务的基本流程和服务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和把握全局的能力、实操技术技能、规划未来蓝图、团队合作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能高效地完成客户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理应成为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最主要来源,在高职院校开设客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提供大量优秀客户服务与管理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最有效途径,是社会、企业心声呼唤与热切期盼。 客户服务与管理论文:客户服务信息系统过程管理与优质服务 优质服务是电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配网抢修是优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45分钟到现场是北京电力公司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点和难点。下面结合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采用工作流的方法,对目标进行分解,制定标准流程,探讨区域供电公司配网报修管理的工作流程,突出流程化及全面质量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一、现状 北京电力公司在建立了综合功能的客户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统一受理95598热线电话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从提高抢修速度,加强服务监督力度出发,在城八区范围内建成了抢修车辆定位系统(以下简称GPS系统),配置了安装GPS系统的抢修车。 1.客户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机构设置 第一层:95598客服中心;第二层:二级基层单位报修中心(以下简称报修中心);第三层:班组内勤;第四层:班组外勤(修理人员)。 2.目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GPS系统与95598系统不是同时建成的,两者在工作流程上存在差别。95598系统,是班组内勤派工单,而GPS系统的派单功能在报修中心。 (二)95598系统只有两级,班组无法通过网络收到工单,抢修人员处理故障后,只能通过传真的方式将信息反馈给报修中心,由报修中心再把记录填入系统。 (三)95598系统发出工单后,接收方是否收到,无法知晓,由于工单传输问题,造成部分抢修工作延误。现在只能采取发完工单后,再马上打一个电话核实的办法解决。 (四)45分钟到现场,目前在系统上反映的时间为:95598受理时间、值长发出时间、报修中心派发时间、收到传真时间、到达故障现场时间。关键时间点缺乏,不便于责任的判断。 (五)GPS系统只能接收一张工单,无法接收第二张工单,这也是影响GPS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对报修工作流的分析 为了便于客户报修整体目标的实现,要将责任划分明确,进行目标分解,确定8个时间点,7个时间段。 1.时间段图 A点,计时起点,客户放下电话的时间点 B点,95598值班员填写记录后,95598值长发出工单的时间点 C点,工单到达二级报修中心的时间点 D点,二级报修中心发出工单的时间点 E点,工单到达班组的时间点 F点,班组受理工单的时间点 G点,班组出发处理故障的时间点 H点,班组到达故障点的时间点 2.确定各时段目标与责任 对每一时间段做出详细规定,即目标分解,采取过程控制,每一时段的考核时间采取“一般时间消耗+1”的原则,进行界定。 AB段: =2分钟,责任部门:95598客服中心 BC段: =4分钟,责任部门:由当时网络状态决定 CD段:工单在报修中心停留的时间, =2分钟,责任部门:报修中心 DE段:与二级报修中心在同一办公地点的班组 =2分钟,与二级报修中心不同一办公地点的班组 =4分钟责任部门:由当时网络状态决定 EF段: =2分钟,责任部门:班组接收工单人员 FG段: =3分钟,责任部门:班组抢修人员 GH段:班组从车辆启动到达故障现场的时间 =28分钟,责任部门:班组抢修人员 三、制定客户报修管理的工作流程 1.报修流程机构设置 95598系统和GPS系统改进并结合使用后,报修中心直接指挥到每一辆车,可省去班组内勤设置。即三层:95598客服中心、二级报修中心、班组(不包括内勤)。 2.报修流程信息系统 95598客服中心发工单给二级报修中心,二级报修中心同时发工单给班组和对应车辆,车辆通过GPS装置接收,工单处理完毕,由抢修人员自己将故障记录填回信息系统,最后由95598对处理过的工单填写客户回访意见。全部采用计算机网络形式。 3.报修流程职责分工: (1)城区供电所负责辖区内低压电网的抢修维护工作,郊区供电所负责辖区内10千伏及以下电网的抢修维护工作。 (2)社区服务所负责低压配网事故的抢修,包括接户线、户表等。 (3)紧急修理班负责区域电网10千伏事故的抢修。 四、信息联系沟通机制 为了保证整个流程的各环节信息畅通,需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制定并执行如下信息沟通机制: 1、95598到二级报修中心:若4分钟后,工单未被接受,信息系统反馈95598信息,95598电话联系相应二级报修中心; 2、二级报修中心到班组:若4分钟后,工单未被接受,信息系统反馈二级报修中心信息,二级报修中心电话联系班组,若联系不到班组值班人员,找班组的行政主管领导(处级或工区级)。每个涉及故障抢修的部门要留给二级报修中心两个主管领导的电话; 3、班组抢修人员出发后,利用GPS装置返回信息系统“开始出发、到达故障现场、故障处理完毕”信息; 4、收到不属于本部门业务的工单,马上通知发送部门收回,包括收回已发送的GPS工单; 5、报修中心发现某部门或某专业,在某一时间段经常出现车辆忙,造成无法派单或影响承诺兑现时,报修中心及时反映相关领导,协调增加抢修力量; 6、抢修车辆空闲时,若抢修人员由于某种原因(吃饭等),收到工单不能马上出发,提前通知报修中心,报修中心另择其他车辆,但同一工种的人员不能同时有事。事情结束后,要向报修中心说明,转为待命状态; 7、抢修人员发现车辆GPS装置异常时,马上向本部门该项工作负责人汇报,然后按照规定流程安排处理。 为了进一步做好客户服务,我们要坚持以“尽快为用户恢复供电”为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使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客户服务与管理论文:浅谈卷烟零售客户服务与管理 烟草作为快速消费品它自身要求短而宽的销售的渠道。烟草公司一方面需要大量的零售终端来完成消费实现,但是过多的零售终端也将导致激烈的竞争,扰乱市场经营秩序,难以控制价格,难以控制市场。在以前的渠道建设中,烟草公司对零售户的选择就是采取密集性的策略,零售户销售卷烟无需任何条件。 但是,显然在市场运作过程中,除了过度竞争外,一些小零售店的存在为烟草公司在管理控制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上增加难度,对营销渠道模式的转变极为不利。因此,在当前的渠道模式中,烟草公司制定了一定的标准,有选择性的确定合理数量的零售户,以达到维护零售户的正常利益,并有效地对零售进行管理。 1、卷烟零售客户服务与管理面临的问题 1.1、服务专业化程度的差距 在垄断体制的保护下,烟草商业企业在客户服务工作上还存在着客户需求满足的滞后性;对服务标准的执行还存在偏差和不到位;作为服务营销工作主要实施者的客户经理在服务的专业化上还比较欠缺。一是部分服务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够让客户深刻感知到服务的内容;二是服务工作专业化水平欠缺,客户经理大部分工作还停留在基础层面,服务工作还需要向更高的层面提升。 现阶段烟草商业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客户经理、电话订货员、送货员、专卖稽查员“四员”为前台的营销服务、订单服务、送货服务、法规服务四大服务体系。但在服务的实施的过程中,服务质量距离现代营销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1.2、、服务有效性的差距 一是零售客户作为卷烟的经销者最主要的需求是获得赢利。由于烟草特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产销尚不能完全做到有效衔接,在客户货源供应上,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存在相对滞后性,特别是部分紧俏货源尚不能实现客户自由选择。二是没有真正将服务工作转化为客户附加价值,客户经理的服务与零售户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 1.3、队伍整体素质与客户服务要求存在差距 伴随着国际烟草竞争的逐渐加剧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零售客户对服务期望越来越高,这对前台人员服务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客户服务队伍的整体情况看,学历程度在逐年提高,整体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从行业发展要求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基层管理人才相对欠缺,市场化服务理念尚未完全转变,市场服务、团队管理能力和水平与先进单位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直接影响了政策指令的执行效果和市场信息的反馈效率。 组织架构上,商业企业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设置卷烟营销中心、配送中心、督察考评中心、信息中心四个独立部门,构筑扁平化组织架构,形成集中统一、职能明确、专业化分工、垂直化管理的新格局。 业务流程上,初步建立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系统、简捷、完整、顺畅为标准的服务流程,使商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相互融合,实现“三流畅通、四流汇通”。企业内外的业务衔接环环相扣,节节互联。 功能模式上,不断加快市、县两级营销部门的职能转变。卷烟营销中心成为全市系统卷烟销售商流管理的专业化部门,负责营销组织管理、市场调研、需求预测、卷烟采购、品牌培育、订单采集、零售客户服务等业务工作;各区县营销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控制市场、服务客户、培育品牌、带好队伍上。配送中心作为负责物流的专业部门,依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科学的流程管理,实现物流环节的降本增效。督察考评中心通过投诉受理、检查督导、绩效考评、情况通报,对网络运行和服务质量实施全面监控。 服务标准上,商业企业不断细化和统一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和质量要求,强化过程控制,实行痕迹化管理,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 信息平台上,以数据仓库技术为基础,加快信息资源的统一与整合,建立了统一的数据中心,使采集的业务信息、客户信息、市场信息,通过统一的信息传递、交互流程,实现跨部门、跨岗位的信息共享,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建设对网络的服务与支撑功能。 2、构建卷烟零售客户服务与管理体系 2.1、情感联系塑造个性化服务 电话呼叫中心是由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支持,它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多种功能集成,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综合服务系统,能方便有效地为客户提供多种个性化服务。如将销售、服务、市场等住处与客户交易集中完成。当电话订货员访问卷烟零售户时,则显示出客户相关记录,如以前订过什么烟,受过什么违规处理,客户级别,甚至生日、爱好、籍贯等。其次,准确的后台数据库为客户经理的现场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客户的个性、气质等特点,客户经理可在走访次数、洽谈方式、服务内容和风络等方面因时、因地、因人来制定,做到最大限度地使客户满意。 2.2、完善服务质量考核激励机制 业企业应围绕自身发展目标,建立以客户满意为导向的考核激励体制。第一是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包括员工的品德、能力、工作态度及工作业绩等。考核指标做到明确具体。第二是完善考核办法,通过上级考评、客户考评、同级考评、下级考评等多个纬度,全面考核服务人员的执行、服务、协作、沟通能力和水平。第三是加大对一线聘用员工的激励。当前,行业聘用员工比例已经达到企业职工总数的1/2强,他们的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服务质量的高低。由于体制原因,聘用员工的收入待遇与正式员工相比还存在差距。如何调动和激励聘用员工的工作热情是我们应该必须面对的问题。商业企业应从增强员工的归宿感、成就感、认同感、满意度、忠诚度入手探索聘用员工的管理激励的新途径。一是要持以人为本,做到人格上尊重、政治上平等;二是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渠道和方式;三是加大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打通人才流动渠道,为聘用员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加快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五是稳步提高聘用员工的收入,完善福利保障体系。 客户服务体现了“良好的客服形象、良好的技术、良好的客户关系、良好的品牌”的核心服务理念,它要求以专业性的服务,及时和全方位地关注客户的每一个服务需求,并通过提供广泛、全面和快捷的服务,使客户体验到无处不在的满意和可信赖的贴心感受。近年来,烟草商业企业的服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服务品牌逐渐树立,然而我们不应安于现状,要着眼于未来竞争去思考当前客户服务体系的建立,切实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增强服务效果,紧紧抓住零售终端,打造有竞争力的客户服务商业品牌。 进一步提升全市烟草系统营销“一体化”的工作水平,强化对全市烟草行业经济指标、经营管理、营销策略的管理和指导;进一步完善供应链建设和管理,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全市烟草系统的现有资源;进一步实现零售客户市场细分,制订细分市场的对应营销策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 2.3、建立客户关系档案 客户档案应包括一些基本信息,如店名、地址、负责人、联系方式、经营面积等,还要了解经营资金、兼营情况、经营设施、经营量、周转库存等。更重要的是要为每一个经营户建立一个长期的经营历史档案,积累必要的基础数据,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量化分析。如对客户促销分析等商业智能的应用,测算出每一个客户在一定时间内所需求的周转数,并以此作为订货依据,提高管理的科学性。 2.4、提供保障服务 提供保障服务。通过配备专门做市场、搞营销的市场经理,对客户的投诉进行核实、调查、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通过开通电话订货系统,实现在线访问和在线服务,完成客户订货交易的同时,可以主动了解客户对卷烟品牌、价格、服务、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密切沟通信息。也可以加强宣传卷烟品牌、引导消费、主动营销,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求。 对零售客户进行诚信等级的评定旨在提高全社会的烟草专卖意识、零售客户的守法意识以及卷烟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深化市场净化工程,为卷烟销售创造良好环境,从而达到整顿规范卷烟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国家财政收入,整合客观资源、优化市场布局之目的。 诚信等级的评定内容为客户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程度,客户的忠诚度、贡献度、信誉度以及是否接受烟草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对已经评定出的卷烟零售户“诚信单位”实施动态等级管理,按其经营业绩、守法程度及社会信誉的变化进行升降级。其中升级要严格按照申报、初审、复审、评定、授牌等相关规定执行。升级只能逐级上升。降级是烟草经营及专卖管理部门对被评为卷烟零售“诚信单位”的客户采取定期检查与日常抽查等方式进行跟踪管理。对零售户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实施一次警告、两次降级的处理。 结束语 卷烟零售客户分类的目的是细分市场、突出服务和提升营销价值,为零售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营销及服务内容,更有效地满足不同类型零售客户的不同需要,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辨识客户价值和市场潜力,与零售客户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公司的整体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客户服务与管理论文:浅谈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客户服务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摘要:介绍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客户服务系统的建设架构、运转模式、推广方案、主要特点和管理难点。 关键词:委托银行;在线充值;长三角电子收费联网;黑名单管理;单位用户转账;如何快速增加客户群体 安徽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过渡带,也是沟通京、沪、宁的南北重要通道,为水陆交通之要津,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悠久。按照《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到2020年,全省高速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5500公里,形成“四纵八横”的高速公路网。目前已经实现安徽、江苏、江西、上海三省一市的电子收费联网工作。 1 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客户服务系统的建设 1.1 系统简介 现在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客户服务系统主要由账务系统、客服系统、银行系统、清分结算系统、车道收费系统组成。 1)电子收费账务系统:电子收费账务系统主要负责安徽高速公路电子收费交通卡用户的账户管理、省内账户的交易管理、外省卡片安徽交易的管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2)电子收费客服系统:电子收费客服系统主要负责接受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交通卡用户的业务受理,是系统的服务窗口,目前提供开户、充值、挂失、解挂、换补卡等业务的办理。 3)电子收费银行系统:电子收费银行系统负责处理来自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的业务,确保银行网点可以办理安徽交通卡的业务。 4)电子收费清分结算系统:电子收费清分结算系统负责把已经确认交易金额进行金额拆分,将清分账户中的金额拆分到每个经营主体。 5)车道收费系统:车道收费系统主要实现用户的电子收费交通卡的使用,实现交通卡的电子支付功能。 1.2 发行过程 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交通卡的发行主要涉及到OBU的发行;IC卡的发行;道路管理及道路设施;认证机构等部分业务。 1)电子收费交通卡的发行:车辆使用者/用户到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客户服务网点或网点进行申购,经过一系列的密钥认证和业务校验后,完成电子收费交通卡的发售工作。 2)电子收费OBU的发行:与交通卡的发行流程类似,车辆使用者/用户到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客户服务网点或网点进行申购,经过一系列的密钥认证和业务校验后,完成电子收费OBU的发售工作。 3)交通卡的使用:目前用户可以在安徽、江苏、江西、上海三省一市的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过使用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交通卡来进行高速公路通行费的支付;对于安装有OBU的车辆,还可以使用已经建成的电子收费专用车道实现不停车的通行费缴纳。所有通行费的缴纳工作,都伴随着相应的验证措施。 1.3 系统特点 1)委托银行:由于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客户服务系统的建成时间较短,为了可以尽快的扩展服务网点,所以采取与安徽省工商银行和安徽省招商银行合作的方式,在银行设置徽通卡网点。为了保障银行网点发出交通卡的安全性,我们采取在线进行充值和验证的方式。银行客户端提交开户、充值申请,高速公路电子收费账务系统接收申请,并进行相应的后台验证,通过后允许其继续进行业务的办理。银行客户端并不存放任何的密钥和账户信息,密钥和账户信息均由高速公路电子中心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密钥的分发和业务的一致性。 2)在线进行充值业务的办理:目前主流的充值方式主要是在线充值和离线充值。 离线充值指的是指充值网点作为独立终端(不经过客服中心)进行储值卡充值的业务。充值终端只对储值卡进行卡片本身的校验,只要储值卡合法,就可以进行充值。离线充值由于未通过客服中心和账务管理系统的校验,因此可能出现卡片信息和账号信息出现不一致的情况,系统安全风险较高。 在线充值指的是充值网点必须上传充值信息到客服中心,并取得客服中心和账务管理系统的校验成功确认后才能进行储值卡充值的业务。对于异常消费信息系统自动确认,可以减少异常消费的概率;充值密钥集中,安全性风险较低。 3)实现长三角电子收费的联网: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客户服务系统是长三角电子收费联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的示范工程。目前已经实现了安徽、江苏、江西和上海的电子收费联网工作,后期也将与浙江进行电子收费联网。江苏、江西和上海的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卡片均可以在安徽省高速公路上使用,在使用时产生的交易记录将实时传递给卡片发行省份,当发行省份确认此交易记录后,将会定期将资金划拨给我省,我省再将这部分资金拆分到各个经营主体。 4)安徽省ETC车道的建设:鉴于我省之前并没有ETC车道的建设经验,为了避免盲目扩展,我省采取先小范围试点,总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然后再大范围进行ETC车道建设的策略。目前我省先期开通启用的10个ETC不停车收费车道分布4条高速公路的5个收费站上,分别是沪陕高速合宁段中包河大道收费站与吴庄收费站、沪渝高速公路宣广段的广德收费站、京台高速公路铜黄段的铜陵南收费站、杭瑞高速公路徽杭段的黄山收费站,这5个收费站将先期各开通一进一出2个不停车收费道口。 2 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客户服务系统的管理 2.1 系统管理难点 1)黑名单管理:对于安徽省高速电子收费客户服务系统,黑名单的管理在系统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黑名单能否及时下发,对用户的资金进行封冻、降低客户和经营业主的经济损失,是此项的关键点和难点。目前我们采取多种措施: ① 黑名单智能下发:当前系统会根据系统的业务规则进行是否下黑名单的控制,如果满足下发要求,则会在几分钟内就下发新的黑名单数据包。 ② 多种控制参数:如果经营业主希望某个客户暂时不会下黑名单,那可以在系统中进行相应的设置,这样黑名单将不会自动进行下发,必须在人工确认后才进行下发。 ③ 人工下发控制:通过系统我们可以随时人工进行黑名单的下发和重复发送。 ④ 黑名单下发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的监控现在下发黑名单的下发情况,可以实时了解黑名单的下发位置。 2)单位用户转账: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交通卡用户目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用户量,有不少单位用户的车辆比较多,而且每次充值缴费时的金额较大,所以需要为单位用户提供除现金外的其他支付方式。资金转账就是单位用户选择比较多的一种充值缴费方式。现在系统采取,单位资金到账后由相关财务人员人工在系统中录入,再由客服人员将此资金划拨到业务账户上,供用户在高速公路上进行电子支付。目前这种方式还需要财务人员进行人工录入,还没有实现与银行的对接,后期我们将直接与银行进行,减少财务人员的录入环节,减少出错环境、提高转账效率。 3)长三角区域联网服务 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建设,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实现了与长三角其他省份电子收费的联网运行。在联网运行过程中我们遇到如下困难: ① 交易数据量大:在联网运行后,我省的电子收费交易量明显增加,大大超过了系统建设初期的设计需求,后及时对系统进行软硬件升级,提升系统的处理能力解决了交易数据量大困难。 ② 及时准确与外省进行数据交互:在联网运行后,所有牵涉到跨省的交易都必须每天进行数据交互、每天进行数据清分、每天进行清分对账,而要实现这些,系统必须有稳定性、准确性、自动性。这样每天系统将自动完成这些工作,只有当出现异常时,才由维护人员进行干预。 2.2 如何快速增加客户群体 由于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在我省还是新兴事务,广大用户对其还不甚了解,为了可以快速让用户了解此系统、使用高速动力电子收费客户服务系统,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宣传力度:针对经常出入高速公路的单位用户是我们大力争取的对像,我们指派客户经理上门进行宣传,并为其量身打造定制服务。这些客户对像主要有:客运公司、货运公司和快递公司等。同时对于其他客户,我们采取通过广播、电视、高速公路情报板等方式进行大范围的滚动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此项业务。 2)免费交通卡片:想要推行高速公路电子收费业务,其中一个必须的前提就是发售高速公路电子收费交通卡,为了减少客户对使用高速公路电子收费业务的顾虑,促使客户使用电子收费系统,我们采取免费发售交通卡,降低其使用成本,以鼓励其进行电子消费。 3)电子标签打折:电子标签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应该鼓励使用。但鉴于前期省内专用的电子收费车道(ETC车道)建设还较少,所以采取有限的鼓励方式――电子标签半价销售,待全省ETC车道的建设初具规模后,也将进行大力度的促销活动,进一步实现高速公路收费的节能减排。 4)通行费打折:为了刺激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电子收费服务带来的实惠,我们推行在安徽省高速公路上使用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交通卡可以享受通行费九五折的优惠,而其他支付方式不享受的政策。此项政策的推广,大大刺激了省内高速公路客户使用电子收费业务,从每天业务办理量不足伍拾,剧增到两百多,而且这种用户量的增加水平一直保持至今。 通过以上几项优惠措施,我们的客户群体现在每天都在大量的增加,用户量已经突破10000个(不包括外省电子收费交通卡在安徽使用的客户),初步实现了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业务的推广工作。后期我们还将会加大对政府、事业单位、垄断性国企、其他性质单位和私家车用户宣传力度,并争取更多的优惠服务政策,进一步扩大高速公路电子收费业务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我们实现了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客户服务业务一年一个,每年都有一个质的变化的发展速度,使得安徽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客户服务这块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同时也因为发展速度较快,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建设和管理方案还需要通过更长时间的实践检验,一些服务和管理措施也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加强,所以今后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希望通过我们不断的追求、不谢的努力,让安徽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客户服务系统可以全面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安徽省的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客户服务与管理论文:基于岗位任务的《客户服务与管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 摘要:《客户服务与管理》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必修的一门职业能力课。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结合当前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存在了理实脱节的现象。本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岗位任务导向为研究途径,对客户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改革研究,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岗位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服务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逐渐认识到了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并开始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希望通过优质服务的提供及实施,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获得较多忠实客户,从而建立长期稳固的客户关系。同时,各高校也陆续更新和完善客户服务管理课程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从这一角度来看,学生掌握本课程相关理论及实践,无论对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客户服务与管理》课程目的及性质 客户服务与管理是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新兴专业素质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客户服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其基本概念、客户服务满意度与与客户忠诚管理知识、客户互动等内容。基础知识涉及广、跨度大、交叉渗透等特点。本课程注重先进理念和创新管理机制相结合,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等平台的支持来完成和实现,是一门新兴综合性边缘学科。注重以客户为中心,以获得企业竞争优势。在网络环境的推动下立足于管理客户价值,一方面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使教学内容符合社会需求。同时体现职业教育特点,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及实训操练,以培养规范学生的实操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现代客户服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还应把握客户服务的发展趋势,灵活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及业务经营,比如:如何有效地建立客户关系、进行长久维护、以及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理念下如何进行销售、营销以及客户服务的能力,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实用型的服务与管理人才。 二、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目前,很多社会人士和学生对客户服务管理认识存在误差:一方面,认为客户服务与管理从事的是服务行业,工作辛苦,不受人尊重,对这个岗位存在轻视,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及专业技能不重要。另一方面,单一的认为客服工作就是简单的接接订单,回答一些客户的咨询,处理客户疑问及解决响应的难处,主观的认为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能,都较易胜任。其实抱有这些观点和想法的人都是大错特错,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通过对相关客户服务岗位的招聘网站调查发现,仅湖南省就有2000多个职位,工资待遇2500-8000不等,而且各企业对客服岗位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的,基于大数据背景,更多时候客服的工作还涉及到了网络客户服务及管理,在这些平台上进行客服工作,主要通过网络进行客户沟通和交流,获取客户价值,收集有效的客户信息,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客服人员的工作内容有:分析目标客户、沟通客户需求、处理客户异议、解决客户投诉、维护客户关系。具体指:售前、售中、售后3个阶段,包括客户信息收集和整理、客户价值、客户服务礼仪、客户满意度管理、客户忠诚度管理等。 三、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分析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岗位能力素质要求,按照建立客户关系、维护客户关系等工作流程,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使其贴近岗位实际需求。在理论教学上,以模块化形式设计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上,结合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方式来设计实训项目。 (一)理论教学 模块一、客户服务与管理概述。主要讲授其概念及内涵、内容、作用、目标等。模块二、分析目标客户。主要讲授产品或服务的特色与优势分析、定位分析;识别现实客户与潜在客户、寻找目标客户的方法。模块三、沟通客户。主要讲授客户异议的类型、处理客户异议的步骤、方法及技巧;解决、处理客户投诉。模块四、客户关系维护。主要讲授客户满意度调查;客户关系维护。 (二)实践教学 实训项目一、计算客户价值技能训练。实训内容包括,分析客户价值大小,计算客户价值。实训项目二、产品或服务特色与优势分析技能训练。实训内容包括,分析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及性能、分析产品或服务的特色和优势、分析产品或服务定位、分析行业竞争对手。实训项目三、寻找目标客户。实训内容包括,挖掘潜在客户、寻找目标客户的方法、客户的分类及管理。实训项目四、沟通客户需求。实训内容包括,寒暄赞美、通过提问探寻客户需求、将缺点转化成有点。实训项目五、处理客户异议。实训内容包括,客户异议的类别、客户异议处理的步骤、处理异议技巧。实训项目六、解决客户投诉。实训内容包括,分析产生客户投诉的主要原因、处理客户投诉的方法及技巧。实训项目七、维护客户关系。实训内容包括,客户满意度调研、管理及培育客户关系。 四、教学方法改革 (一)案例教学法 在理实一体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是常用的方法之一。由老师精选大量真实典型的案例,通过展示案例背景资料,针对学习任务设置思考问题。学生在分析案例材料的基础上,积极展开讨论,努力寻求解决方案,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陈述问题分析及处理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指正,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及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项目为实践教学对象,把知识融入项目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个完整的“工作项目”,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全程参与,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情景模拟法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服务情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服务技能。首先,创设有效的情景,讲解任务要求,示范服务过程,强调注意事项。其次,有学生自由分组,选定角色,分组进行练习,对情景进行演绎。最后,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对学生模拟的情景进行点评、考核评价。通过情景表演,使学生熟悉真实的工作环境及服务流程。 (四)市场调研法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在客户服务管理教学中运用市场调研法,使学生通过市场调研掌握第一手相关资料。比如:了解中国电信、长沙银行等企业客服人员工作程序、服务咨询等内容,感受其沟通技巧。具体实施步骤为,首先,学生根据客户服务与管理课程要求确定调研主题及目标,设计调查问卷,其次,由教师给各小组分配任务,各组成员协作小组长完成实地调研,最后,撰写调研报告、由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演讲、总结成败。目的是通过此项实践活动,使学生对企业、服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 五、总结 《客户服务与管理》是一门企业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为了适应当前严峻的就I形势,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不断进行创新改革,要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有效对接。教学内容及方法要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出发,使其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风尚、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及敬业精神。 客户服务与管理论文:我国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与管理创新的IT支持体系研究 摘要:文章先界定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构建客户服务与管理创新的IT支持体系的原则与重点,得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IT支持体系处于单项应用到跨部门整合的阶段。通过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信息技术建设三方面论述现代银行业的IT支持框架,对现代银行业IT支持构成系统性的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客户服务与管理创新IT支持体系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与管理;IT支持体系 一、 构建IT支持体系的原则与重点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分为三类:集团及战略客户、一般机构客户、中小企业及零售客户。其中,集团及战略客户属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重点客户。当前,受到信息科技部门资源有限的约束,在IT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应按照客户的贡献度、重要程度等指标进行客户分类管理,为不同类别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信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客观上,信息科技部门的发展通常会经历单项应用阶段、跨部门整合阶段和战略规划阶段。在不同阶段,IT支持体系的原则也有所不同。 1. 单项应用阶段。在单项应用阶段,商业银行对信息科技部门的要求集中于技术层面,包括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软件系统、硬件系统故障的排除,即“消防队员”的角色。此时,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创新的原则为:(1)保障全行业务安全平稳运行与发展;(2)优先保障重点客户的需求。 2. 跨部门整合阶段。在跨部门整合阶段,在保证数据库安全与稳定的同时,信息科技部门还需要满足用户对高级技术支持和信息及时到位的需求,信息科技部门的目标逐渐转向管理职能。此时IT支持体系创新的原则为:(1)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根据成本和效益相匹配的原则,尽力解决自身和内部其他部门的新的IT需求;(2)在满足重点客户的需求下,解决绝大多数客户普遍的需求。 3. 在战略规划阶段,信息科技部门从技术服务部门转变为跨信息技术和业务的管理部门,并逐渐从支持保障部门过渡到战略部门。此时信息科技部门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并以IT支持驱动业务的发展。(1)保障所有客户提出的合理需求。(2)能够根据信息科技的最新发展,主动提升对客服的IT服务与支持,提升内部管理的效率,增加业务的附加价值、延长业务价值链。 我国银行业正处于从单项应用到跨部门整合的过渡阶段,兼具两个阶段的特点,此时的客户管理与服务创新的重点应该是提升信息部门的效率,以保证信息科技部门能够在保障全行业务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解决客户的普遍需求。 二、 IT支持体系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 根据现代银行业的实践,在上述IT支持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与信息科技建设等几方面构建客户服务与管理创新的IT支持体系。具体地,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首席信息官制度;在组织建设方面能够准确定位并且提供高质量、高效信息服务的信息科技部门;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建立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1. 制度建设。 (1)人力资源管理。①明确人力资源计划目标。科学制定与信息规划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计划,有利于改变IT部门人力分配不合理,知识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为银行业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保证。②合理的人才需求结构。合理的、相互匹配的人才需求结构有利于互不专业人才群体的形成,同时高度细化分工的信息科技团队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经营信息化的目标。③持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信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需要企业管理层与信息部门有计划地进行开发与培养,,我国商业银行可使专业人员通过实践,通过持续学习培养信息科技人才。 (2)首席信息官制度。首席信息官制度,即在高级管理层设立首席信息官一职,直接对行长负责,领导信息科技工作,并制定和实现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战略,使信息科技因素能够成为各项相关业务的决策依据,从管理的角度提升信息科技的重要性。首席信息官的具体职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和技术方案;②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和技术方案;③开展企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2. 组织建设。从组织建设来讲,科学的IT支持体系的核心是商业银行合理定位IT部门。对于现代银行业来说,IT部门终将成为战略部门。因此,IT部门与业务部门是“鱼和水”的关系。在未来的发展中,IT部门不应仅仅充当“消防员”的角色,而是应当围绕建设客户中心型的信息化银行这个目标做出变革。 在“互联网+”时代,全社会的经商环境更加信息化,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建成全面信息化的银行。也就是,IT部门除了要负责领导银行的信息化和系统运维之外,还要拟定信息科技发展战略,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的发展作为全行发展的战略任务。同时当好银行的“智囊”,承担传统信息科技技术职能和决策支持部门的职能。 IT部门的职能应当符合目前金融信息化的战略目标,科学划分各职能之间的界限,缩小部门间由于信息传递损失导致的沟通不畅。按照信息科技部门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决策支持部门的定位,应当将承担传统信息科技技术职能和决策支持部门的职能划分为:(1)IT系统基础设施的运营与维护;(2)维护IT系统数据库;(3)规划IT系统总体功能结构;(4)为企业决策提供IT支持;(5)规范与标准化相关技术标准;(6)企业职员信息化培训;(7)制定、完成企业信息化战略;(8)领导企业信息化工作,再造企业工作流程,推动企业变革。 3. 信息技术建设。“以客户为中心”是银行开展业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商业银行要想从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营销理念就必须从传统的关系营销向现代的服务营销转变。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外延不短扩展,金融机构内部的界限也逐渐模糊,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逐渐向横管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在传统金融业面临着具有较低成本优势的的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金融业日益开放的背景下,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拓宽客户服务渠道,必将成为IT部门信息技术建设的重点。 (1)建设科学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是银行最重要的资源,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商业银行越发重视市场拓展与维护,相应的,识别客户贡献度、吸引有价值的客户并维护好客户管理就成为银行利润最大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开发包括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ACRM)系统和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OCRM)在内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对客户数据整理、分析并用其做出响应的决策,开展相关业务就势在必行。一个具有完备功能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进行客户关系管理:①促进银行产品创新、再造工作流程、提升营销服务水平;②批量处理、分析客户相关信息;③根据不同需要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进行分析;④整合分散在各独立系统中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共享;⑤通过多渠道综合比对分析形成统一客户视图。 ①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数据整合。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将各独立交易系统中的数据以合意的方式整理、加工、保存、更新,使得各个信息系统的协同运作成为可能。 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流程再造。CRM的理念就是要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从运营、决策等多方面再造流程,对工作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变革。 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服务创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行为习惯、偏好、运营特点等有针对性的提供差异化服务。 (2)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有利于银行更好地服务客户,进一步拓展银行业务的价值链。不少著名的跨国银行已经将大数据技术应用至风险评估、产品创新、决策支持、差异化营销等多个领域。①风险评估。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增加信用风险输入维度,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动态管理客户的信用风险,降低违约概率,同时预防信用欺诈。②差异化营销。银行可以依据大数据分析,预知企业客户未来资金需求,提前进行预约,提高客户体验。可以依据大数据分析报告,进行差异化营销,提高客户满意度。③需求分析和服务创新。可以利用整体样本数据,如从客户行业,收入,所在地,行业,资产,信用等各个方面对客户进行分类,依据其他的数据输入维度来确定客户的需求来定制产品。④运营效率提升。大数据可以展现不同产品线的实际收入和成本,帮助银行进行产品管理。还可以帮助市场部门有效监测营销方案和市场推广情况,提高营销精度,降低营销费用。⑤决策支持。大数据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为即将实施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可以依据大数据分析归纳出规律,进一步演绎出新的决策。 (3)增加客户服务的渠道。对于银行业来说,电子银行服务能够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提升客户体验,有效降低服务单位客户的成本,是实现多渠道客户服务的重要手段。 电子银行业务较之于传统柜面业务有如下特点:①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银行突破了物理条件对银行服务时间、服务地点和服务能力的限制,使得大量银行业务的办理脱离了银行网点,从面对面的服务方式改为用户通过事先获得的电子证书获得更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②用户的便捷自助操作。电子银行业务将商业银行从大量的固定资产与人力成本中解放出来,降低了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从客户角度来看,电子银行业务优化了业务办理流程,通过电子渠道,客户可以自主办理金融业务,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同时,电子银行服务使得客户摆脱了时间和空间对办理业务的限制,解决了全球一体化下金融交易可以全天进行,而金融机构还处在8小时工作制下的茅盾。③科技含量的投入使得边际成本低。对于电子银行来说,所能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功能越多,所提供的服务越安全和便捷,客户黏性就越大,所能吸引到的客户就越多,因而为单个客户提供服务的成本随着客户规模的扩大也逐渐趋于零,形成正反馈。④电子银行的发展提升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而电子银行是信息科技与银行业务结合的产物,因而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更加需要既懂金融业务,又懂IT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三、 我国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与管理创新IT支持体系的实现路径 当前,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高效的客户服务与管理创新的IT支持体系,应该通过以下路径来实现: 1. 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IT人员队伍。(1)培养一支高素质、懂银行业务、IT技术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在前台业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以及一些关键岗位配置信息科技部门人员。(2)完善信息科技人员业绩激励机制,拓宽信息科技人员发展空间。建立职务、职级与职称并行的薪酬体系,打破信息科技人员晋升的“天花板”。(3)明确核心能力发展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基于信息科技发展战略明确信息科技人员核心能力要求,科学制定信息科技人才培养方案。做好需求管理,加强专家级领军人才的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4)针对不同岗位的需求,制定更为细分和差异化的培训目标,建立涵盖入职与履职全方位、立体的培训体系。并结合业界最新变化调整培训方案与培训目标。 2. 向首席信息官制度过渡,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水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已经可以满足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的绝大多数需求,正处于从“单项应用”阶段到“跨部门整合”阶段的过渡期。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实现银行业务向信息驱动模式转换,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客户需求新变化,继续保持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优势,应当考虑建立起首席信息官制度,负责领导IT部门制定、完成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增设一名高层管理人员涉及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同时还要履行相关的组织程序和法律程序,审批流程所需时间较长。因此,可采取渐进式方式向首席信息官制度过渡:例如,设立银行信息科技委员会(领导小组),由商业银行主要负责人或分管领导任委员会(领导小组)主任(组长),由委员会(领导小组)领导信息科技工作。 3. 明确IT部门的定位,构建能够动态满足客户主要需求的组织架构。本质上来说,企业信息化的程度要与企业信息科技部门的定位相匹配。企业信息化程度与信息科技部门的不匹配会造成企业资源的错配,降低了企业资金运用效率与企业的工作效率,对企业信息化发展无益,因此应合理调整IT部门在银行业务与经营中的定位。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IT部门的定位不应当只是“救火队员”的角色。IT部门在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必须更多地了解业务部门的状况,积极疏通业务部门进行信息化整合后的业务流程,为各个业务部门提供一个共享的数据与信息平台。除了保障基本业务正常运行外,银行业务流程和客户关系管理再造也应该作为IT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还应优化信息科技组织定位,根据银行业务部门的发展需要明确信息科技发展策略,依据内部控制与合规性的要求,建立涵盖IT风险管理、IT审计、IT专业技术的职能部门。提升信息科技的业务支持和决策支持功能。 4. 全面建立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以使用操作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主,多个系统间的数据形成了信息孤岛,数据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因此,应当全面使用能够对数据价值深度挖掘的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ACRM),为业务运营和决策提供支持。 在统一的系统下建立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模块,模块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在统一系统下共享数据相互联系。建立数据仓库,为识别客户贡献度,细分客户类型,管理层决策储备相关数据。同时参照国际通行模型开发符合本行情况的客户贡献度模型,综合考虑与收入成本相关的多个因子,为提升决策水平、开展营销服务提供依据。 5. 运用大数据技术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的IT服务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营销服务水平。一是拓展客户资源。通过对大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我国商业银行可有效扩展客户信息接触面,获得更多市场机会;二是获取全面的客户画像,真实呈现客户身份、资产、喜好、情绪、行为、社会关系等“立体视图”。三是开展精准营销。 利用大数据技术强化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对大量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可以有效识别授信人风险,提升整体的风险防控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运营管理模式,可以利用大数据提高决策效率、优化处理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6. 强化电子银行渠道,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安全便捷服务。(1)提高呼叫响应系统的服务质量。在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电话呼叫中心和网络平台咨询服务体系应拓展为跨多种终端设备的交互系统,能够向电话、PC和移动端等多种终端设备提供咨询投诉等服务;(2)提升电子银行的客户吸引力。随着客户对全能银行服务的要求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所能提供服务数量和质量都会影响资金的沉淀量。因此,银行信息科技部门需要与业务部门共同努力丰富网上银行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使商业银行能够提供更多元的电子金融服务。 客户服务与管理论文:移动互联网时代通信运营商客户服务系统的构建与管理 [摘 要]文章阐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通信运营商如何建立互联网化的客服服务系统,重点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通信运营商的服务工作面临的压力、运营商互联网化客户服务系统的架构及如何保障客服系统的顺利运行。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客户服务;构建 截至2014年6月,我国互联网网民数量达到6.32亿,手机网民数量达到5.27亿,手机使用率达83.4%,手机已经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兴业务不断涌现,消费者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去享受微博、微信朋友圈、APP等各种网上服务,这些变化使得运营商的服务面临巨大的挑战,用户从依靠营业厅及拨打客服热线逐步过渡至通过PC、手机登录方式进行交流和获取服务。客户行为的变化使得传统通信运营商必须提升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客户服务能力,运用其在技术、业务方面的积累,最大限度地发展与客户的关系,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创造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双赢[1]。 1 移动互联网时代通信运营商服务能力提升面临的问题 国内运营商目前都已开展4G业务,全面推广移动互联网应用,但在推广过程中给传统的服务工作带来很多问题。 1.1 通信网络质量引发的客户投诉 随着运营商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加,网络承载能力面临巨大压力。互联网时代,用户需要实时在线,即使极为短暂的网络中断、延迟都会造成用户感知的下降。当一个用户正在用手机玩网络游戏,或者正在进行秒杀商品活动,网络中断将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损失,究其原因有很多,但用户最终都会把责任归咎于运营商。 1.2 客户使用互联网业务产生的资费争议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常常担心会产生高额的流量费用而不敢去上网,也将运营商的流量费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当用户产生高额的流量费用时,往往会质疑运营商收费的合理性。 1.3 客户对运营商产品的实用性与便捷性的不满 相对于微信、支付宝、360手机助手等应用,运营商自主开发的应用在客户体验方面不尽如人意,各种投诉也居高不下。运营商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做管道的提供者,正在积极参与内容及平台的运营,力求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服务层面上,服务内容的复杂程度在不断增加,给运营商的压力也在增大。 2 运营商面向移动互联网服务体系的构建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冲击,通信运营商必须通过服务创新,构建新的服务体系来化解上述矛盾,为4G业务的运营保驾护航。 2.1 互联网化服务团队的构建 整个服务团队的构建是由管理层和员工构成,新的服务体系的搭建要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1)提升运营商客服人员的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岗位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礼仪规范外,还要不断填充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使用培训。在培训的内容上,要加大实际操作的课程,培训结束后要进行现场考试,考试结果要与员工的绩效挂钩。 (2)提高团队的运行效率。团队能否高效地运行,内部的沟通协作至关重要,因此通过各种活动、内部竞赛,让大家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提高效率。同时,管理层要更侧重于各类规章制度的优化和重建,为团队营造一个更为人性化、纪律严格的环境,让员工“用心”服务,把企业当成家[2]。 2.2 互联网化服务工具的使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用户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运营商应将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新媒体服务应用到客户服务工作中,构建新型服务渠道。 (1)传统IVR的服务内容中添加语音识别技术,提供更为便捷和精准的服务。如客户提出“我要查询5月的通话详单”,系统便会自动识别并把用户详单为用户进行播报,用户不再需要按键操作,且可以避免由于服务人员能力和服务水平不一致而带来的服务上的差异,提升品牌感知。 (2)应用手机客户端、微信等新型互联网工具。通过这些新型工具可以将单一的声音服务拓展成为融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全方位的多媒体服务。通过弹窗可以更加简明扼要、及时地产品介绍和促销信息;通过导航可以帮助客户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内容;通过分享达到病毒式营销传播的作用等。总之,互联网时代的服务工作是高效、交互、便捷及低成本的。 2.3 客户综合服务信息管理 通过对用户各种信息的整合及数据分析,最终通过新媒体终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首先是对用户消费行为的信息进行整合梳理,如用户的消费构成、流量的使用量、经常浏览的网址等,定期进行更新,以此作为精准营销的依据;其次是咨询和投诉类信息的整理,一方面要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供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工作流程的优化;另一方面要将整理好的信息录入知识库。这两部分的信息会随着之间的推移而不断积累,不断变得完善。 2.4 互联网化客户服务系统的运行管理 互联网化客户服务系统的运营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服务人员服务标准和服务能力的管理,二是对新媒体服务系统的管理。 (1)互联网客服也要实行7×24H工作制,保证与服务热线的统一。人员角色上要区分VIP客户经理和普通客户经理,VIP客户经理实行专属服务,普通客户经理实行交接班制度。所有与用户沟通的信息都要留存,以备查阅。对于VIP客户,做到一站式处理,直至用户满意;对于普通客户,值班人员要做到耐心解答,如遇交班时未能解决时,接班人员需继续处理。值班长要对工作人员的情况进行观察、督促和记录,对于重要的事项要及时提交上级领导汇报,保证业务开展的顺畅。 (2)互联网客服工具需要不断完善,进行迭代式开发。一方面要定期开展用户体验反馈活动,让用户提供第一手的优化建议,同时对标社会互联网企业的成熟产品,不断优化,提升客户感知。另一方面要加强系统的日常维护,由专业人员对系统的漏洞和缺陷进行查找并及时解决,降低故障率。做大规模活动时,要好压力测试,避免系统因用户量的突增而瘫痪。 2.5 互联网化客户服务系统的考核管理 为保证互联网化客户服务系统的高效运转,需要建立一个好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3],通过考核一方面激发工作人员的潜能,让队伍进行优胜劣汰;另一方面发现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改进提供依据。 (1)加强对客服人员业务知识的考核。运营商客服人员应该掌握的技能不仅要包括运营商自己产品的相关知识,还应包括社会主流互联网产品的使用方法、智能手机的操作技巧、社会热点信息等。要定期进行业务知识考试,考试方式采取笔试与实操两种。对于考试不合格的员工要进行脱岗培训,如持续考试不合格,则应调离岗位。 (2)加强对客服人员服务能力和营销技巧的考核。主要就是通过日常的观察及对于业务的实际操作,通过抽查客服人员与客户的沟通记录,考核员工的服务能力,并与绩效挂钩,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运营商客户服务系统的互联网化是在时代科技进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双轮驱动下产生的,其主要的目的还是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使运营商能够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由于涉及很多新型的业务知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因此,需要不断地改进、创新系统,贯彻“互联网化”理念,提高运营团队的运营能力,丰富团队的业务知识,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同心协力提升企业的软实力。 客户服务与管理论文:电网95598故障报修客户服务运作与管理分析 摘 要:电力企业发展很快,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电力企业建立了故障报修客户服务平台,拨打电网95598这一号码,即可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可以对客户存在的电网故障问题进行分析,还可以采取多种技术对故障进行报修。电网95598故障报修系统可以实现客户之间交互式联系,可以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用电信息以及故障报修等多种服务,这一运作系统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服务水平,可以保证客户用电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下面笔者对电网95598故障报修客户服务运作与管理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网;95598;故障报修;服务运作;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我国电力市场发展形势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电力企业必须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以及客户的满意度,要从之前的生产导向转变为营销导向的服务理念。在电力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要将客户处于中心地位,使生产者可以与经营者更好的联系起来,可以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还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样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可以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只有以客户为中心,为其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才能留住客户,增加客户的忠诚度。 1 建立电网95598故障报修客户服务平台的作用与意义 电网95598是电力企业推出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其是电力企业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提高电力企业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电力企业建立电网95598服务平台后,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故障报修的平台,通过拨打电话,即可申请报修,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客户更快的解决问题。在建立95598客户服务系统后,电力企业形成了新的客服体系,可以保证电力系统各项业务更加稳定的运行,可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客服一定要提高服务水平,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还要耐心的为客户解决问题,这样可以积极引导客户消费,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利润。95598是服务热线,其提供的业务很多,主要有故障报修、信息查询、投诉建议等,通过呼叫服务中心,客户可以向客服反映情况,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服务。95598服务热线是电力其他营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自动语音以及人工服务两种工作方式,一个窗口可以同时为多名客户提供服务与帮助,其可以在客户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可以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还可以及时解决问题,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从而保证电力企业可以提供一流的服务。 2 电网95598故障报修客户服务平台的技术组成 2.1 ACD:ACD是一种自动呼叫分配器,其具有分配的功能,可以将客户打进的电话合理分配给坐席客服,这种分配器也具有呼叫的工嗯呢该,其是在交换机的基础上实现各种服务的。ACD可以减少客户排队等候的时间,可以根据客户咨询问题的类型,将客户分配到合适的客服座席,从而更快的为其解决问题。座席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处理投诉以及处理电网故障等,根据不同的故障,又可将其职能进行划分。ACD的主要功能是将客户分配到合适的小组,可以缩短客户等候的时间,在等候的过程中,可以为客户提供轻缓的音乐。ACD可以有效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可以解决客户的不同需求,其还具有留言挂机的功能,具有智能化的特点。 2.2 IVR:IVR是自动语音应答技术,其可以为客户提供自动语音导航服务,客户根据语音提示,可以转接到适合的故障检修小组。IVR是呼叫中心和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为客户电话来访提供语音提示,引导客户选择服务内容和输入电话事务所需的数据,并接受客户在电话拨号键盘输入的信息。 2.3 数据库系统:有关客户数据和业务资料(包括和营销管理系统、调度系统等接口)。有关的用户数据和业务资料,都要存入一个统一的数据库系统中,因此该数据库的处理能力要求也很高。 2.4 录音设备:对客户来电进行全程录音,作为质量监督、检查和处理纠纷的依据。对座席员与客户之间通话自动全程录音,并对录音数据进行全程管理。录音设备作为呼叫中心的辅助设备,实现全程录音和随机调听。 3 电网95598故障报修客户服务运作流程及职责 一般接到工单后,抢修指挥班根据工单上的地址和故障内容判断出处理部门,将工单发送至处理部门节点,电话通知处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告知故障内容,故障地址,故障时间,报告故障人员等,还有催办的业务。工单到达一段时间,电话催办处理部门,告知省电力公司故障原因,及未能及时回单原因;故障处理完毕后,工单由处理部门回复,抢修指挥班审核工单内容,包括到达现场时间,故障原因大类,故障原因小类,资产属性,属实性等,故障内容是否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模板回复,处理人员姓名等,电话联系用户,核实是否与工单回复一致,如审核合格,将工单回复到省电力公司。 另外,抢修指挥班还有报告停电信息的职责,将各个部门上报的停电邮件及电话内容,根据停电类型,将内容输入停电信息系统,上报给省公司及国网公司,停电结束时,及时更改停电信息内容及时间等。要保证及时,准确,内容完整。 4 电网95598电力客户服务运作的管理工作 4.1 增强客服人员对服务价值的认识 客户服务作为一种服务体系,应该贯穿客户用电的全过程,它以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为宗旨,同时能够使电力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提高,从而为企业巩固了现有客户,同时由于其优质的服务又会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使企业成本降低,提高了经济效益,确保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使电力服务人员以及其他成员认识到客户服务的价值十分重要。 4.2 不断地增强客户服务的个性化 一般情况下,客户服务按照销售过程可以分为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同时也包括配套服务以及全程服务。而按照用电客户的需求可以将其分为初级服务、中级服务以及高级服务。依照不同的客户群体可以将其分为个性化服务、差异化服务以及特色服务等。每个客户的需求不同,因此企业客服人员应不断地深化对客户的了解,实现服务的个性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 结语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的各项技术功能越来越强,市场经济体制发生变化后,电力企业必须改正之前垄断行业的服务态度,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提供优质的服务。电网95598是故障报修的客户服务平台,其可以为客户解决断电问题,可以为其提供咨询服务,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接收客户的建议与意见,从而帮助企业更快的改革。电力企业一定要抓住市场发展的机遇,要做好创新工作,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推动电力行业更加长远的发展。 客户服务与管理论文:通信运营商客户服务满意度的提升路径与项目化管理体系的建构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通信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壮大。相对而言,通信运营商目前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模式,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涵盖了全国的通信服务。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通信运营商对客户服务满意度非常的在意,因为三者在技术上势均力敌,唯一能够拉开距离的就是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这也是运营商不断进行客户服务调研和推出新服务类型的原因。未来,必须通过多种路径来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度,并且积极构件项目化管理体系,以此来促使运营商更好的服务客户。 [关键词]通信运营商;客户;满意度;项目管理 通信行业是一个技术导向性的行业,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通信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客户对通信行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目前,通信运营商为提高客户的服务满意度,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希望能多方面完成客户满意度的巩固和提升,维持自己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市场份额。在此,本文主要对通信运营商客户服务满意度的提升路径与项目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展开讨论。 1 客户满意度管理概况 对于客户满意度而言,是衡量很多工作的重要标准。目前,通信运营商主打的是服务客户的理念,他们从客户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出发,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客户制定了多项套餐和资费标准,虽然其中仍有绑定业务,但这种绑定在逐步减少,客户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客户满意度的管理,总体上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但我国的通信运营商面对的是五湖四海的客户,这其中不仅仅有中国人,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国外友人,他们也是客户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群体。在多方面的总结后发现,客户满意度管理概况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多数客户对通信运营商的服务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对于一些强制推行的服务,他们持否定态度,尤其是一些销售人员,在店内不断的向客户推广,基本上已经造成了“骚扰”;第二,通信运营商在客户服务满意度的提升当中,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多数的措施仅仅是从自己出发,其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并非将客户作为主要标准,这种细节上的改观,日后需要着重进行;第三,通信运营商为客户制定的服务类型和资费套餐,应具备灵活的机制,要随着客户的变化而变化。 2 项目化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对于通信运营商而言,要想在客户服务满意度上得到持续的提升和巩固,就必须运用项目化管理体系来完成。该体系主要是将不同的客户作为一种项目来对待,投入专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此来确保客户服务满意度得到持久的提升,并非一段时间的提升。在此,本文主要对项目化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展开论述。 2.1 项目化管理的概念 通信运营商在长久的发展中,逐步意识到客户才是主体,他们表面上掌控了行业的发展和客户的选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想要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手段来改变客户选择或行业标准,只会得到强烈的反对和否定,届时客户数量持续减少,不仅会催生新运营商的出现,还会导致自身成果持续流失。项目化管理应用到客户服务满意度提升当中,是通过一种比较特殊的手段,巩固通信运营商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从概念上来分析,项目化管理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项目化管理可根据通信项目的临时性,做出一些特殊决定,且不会对未来造成不利影响;第二,项目化管理的复杂程度较高,能应对通信运营商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问题;第三,项目化管理需要一些比较特定的企业环境,通信运营商应满足这些要求。 2.2 客户满意度亟待提升 通信运营商每天都在应对大量的客户,从表面上看,客户满意度还是有所提升的,但在对数据分析后发现,通信运营商每天都在处理大量的投诉和客户的不满。部分处理满意的客户,则会予以肯定,处理不满意的客户,则会告知其他客户,导致通信运营商在客户心中的地位下降。所以,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当前的客户服务满意度亟待提升,需运用项目化管理的方法,更好的构建工作体系,确保客户能够得到最需要的帮助。同时,通信运营商在解决客户问题的时候,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缓解。尤其是在资费方面,必须一次性向客户解释清楚,不要等客户上门投诉或者发生不愉快的时候,才进行调解。 3 客户服务满意度的项目化管理提升策略 通信运营商对客户服务满意度的看中态度较高,但采取的手段并不积极。为了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好的挽回已经失去的客户,应积极构建项目化管理体系,实施项目化的管理策略,确保通信运营商与客户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出现,要将客户作为主体来对待,降低自身的姿态。另一方面,在构建项目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需持续的进行优化,不断的加入新的手段和方法,固守老旧的方法,势必会导致通信运营商陷入恶性循环,客户服务满意度也会相应的下降。在此,本文主要对客户服务满意度的项目挂管理提升策略进行论述。 3.1 构建项目化管理体系 通信运营商客户服务满意度的提升过程中,构建项目化管理体系是必要的路径之一,同时在很多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应予以考虑。从现有的工作来看,构建客户服务满意度提升的项目管理模式,是一项必要工作。在构建客户服务满意度提升的过程中,可以按照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展开。同时,需要结合满意度提升的特点来进行。任何一个商业过程满意度提升项目的开展,都离不开服务调查研究。而调查研究的工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商业过程中获得客户满意的分数;另一类是探究可能存在的服务问题。从调研工作形式来看,经常采用的方式是电话问卷调研,以短信调研、深人采访、渠道调研等形式作为补充,围绕改进质量开展。具有内部管理咨询的特在满意度提升项目中,除了通过评测服务水平来发现问题外,最重要的是深度挖掘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按照管理咨询项目的方式来开展。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在项目启动环节的最初,形成一个结构化、体系化的项目执行思路十分有必要。 3.2 推广管理模式 通信运营商要想更好地稳定客户服务满意度,需要让客户去了解现阶段的项目化管理的特点和优势,要努力的让客户对该种管理予以认同和了解,这样要比单纯地去沟通更加有效。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还要积极推广管理模式。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推广管理模式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必须成立专项的团队,并且对综合能力较强的人员进行培训,要让客户与工作人员接触的过程中,不要产生任何的抵触情绪,必须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稳定客户群体。第二,应加强理念的宣传。在该方面的工作中,需要组织运营商管理人员进行开会研讨,并且加强交流和学习。通信运营商的服务,应在全国保持统一,但目前各个地区的服务水平不一,导致客户对运营商表现出半信半疑的态度。因此,日后必须加强员工对理念的宣传,确保客户对通信运营商服务有一个高度的认同。第三,提出规范。执行客户服务满意度提升项目化管理模式,需要规范的流程与相应的规章制度。这里的项目规章制度涉及的范围广,包括各职能部门的划分、项目管理标准流程、绩效考核制度等。第四,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通过引进人才,提高项目化管理人才的素质,提高管理效率。 4 结 语 通过对通信运营商客户服务满意度的提升路径与项目化管理体系构建展开讨论,从现有的工作来看,通信运营商在客户服务满意度的提升方面,基本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多数客户的满意度有所提升,在项目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方面,部分工作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确保体系的健全。 客户服务与管理论文:对我国财险公司客户服务与管理的思考 摘 要:当前我国保险业竞争激烈,而提高客户服务管理水平对提升财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该文通过从我国财险公司客户服务工作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诚信体系、客户服务体系以及健全客户服务管理制度等相应对策与措施,希望对提升我国财险公司客户服务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财产保险 客户服务 客户关系管理 入世以后,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财险公司作为经营特殊商品的金融机构,它以契约的形式与客户确立起一种经济关系,提供服务并履行承诺。而服务质量的好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能够起到争夺有限客户资源和保持客户忠诚度的作用,是财险公司在竞争中立足和长远发展的关键。因此对财险公司如何更好的开展客户服务工作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国内财险公司客户服务与管理现状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的财险公司都认识到客户的开发和维系工作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当前各大财险公司都将竞争重点从产品、价格向提供优质客户服务方向转变。通过满足客户需求,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在公司与客户间构建起良好的关系,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吸引和维系更多的客户,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的财险公司在客户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1 树立客户至上的公司发展战略和服务理念 保险行业是一个讲求规模效应的行业,我国的财险公司大都具有规模大、资金以及背景雄厚的特点,因此其公司在发展战略上都立足长远,以打造一流品牌、创建一流服务机构为宗旨,树立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我国的财险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都在不懈努力,不断提升公司的专业服务水平,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业务工作流程,设置专门的客服部门,从而提供愈加优质和高效的服务,维系了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客户满意度逐年提升。 1.2 对客户服务部门的岗位进行优化、细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财险公司的客服部门在组织机构设置上都日趋健全,逐步建立起一套以理赔管理部经理领导下的、理赔内勤岗、查勘定损岗、保险核价岗、核赔岗、医疗核损岗、理赔客户服务专员岗等诸多优化、细化岗位一起协同工作,不同岗位担负不同的职责内容的客户服务机制,为更好的开展客户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利用信息化、网络化平台,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客户服务 我国的财险公司都依托当前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积极推出各项举措,不断缩短与客户的沟通距离,在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同时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例如客户服务专线的开通、短信客户服务系统的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运用以及公司网站的建立和网上服务的开展等等,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财险公司提供的各项服务,极大的提升了公司客户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 客户服务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分析 2.1 存在问题 中国保险业复业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其在客户服务和管理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发达国家保险公司相比,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发现我国财险公司在客户服务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才能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财险公司在客户服务和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 2.1.1 诚信的缺失 保险作为转移风险、补偿损失的一种经济形式,对保险公司和保险消费者而言,诚信是双方履行合同的基础,保险业对信用的要求极高。然而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间不长、保险监管制度不够健全以及缺乏行业自律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保险行业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我国财险公司客户服务和管理在缺乏一个社会诚信体系支撑的状况下,很难高效的开展客户服务工作。 2.1.2 客户服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财险公司客户服务管理制度不尽合理,客户服务部在财险公司属于内勤部门,有些保险公司甚至将其归并到理赔部门中。同一线营销人员相比,他们面对客户的机会较少,客户服务的功能很难真正发挥功效。而保险消费者对公司服务质量的感知大多来自那些有销售压力的业务人员,为了追求业绩,他们很难真正将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落实到位,由虚假宣传、刻意隐瞒等引发的保险合同纠纷时有发生,当客户服务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时,就很难让客户对服务真正满意。 2.1.3 客户服务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大多财险公司实行保险人制度,公司对这些保险人的培训重点往往侧重于保险产品、业务销售能力,很少对他们的客户服务能力进行培养,同时财险公司缺乏一个统一和完善的客户服务标准,对不同客户甚至相同客户服务时常常出现偏差,容易令客户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失去客源。 2.2 成因分析 2.2.1 诚信体系尚未形成 无论是就宏观的国家角度还是微观的保险行业而言,都远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诚信体系。首先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当前社会经济活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市场参与者更多的关注于个人利益,而国家的信用法规体系又不完善,无法有效制约失信行为;从保险行业看,虽然国家出台了《保险法》,对保险业的诚信进行监管,但监管制度和监管措施难以有效到位,诚信建设仍待加强。 2.2.2 为客户服务的意识淡薄 虽然我国很多财险公司将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高度,但保险业同其他行业相比对服务的要求更高,保险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公司与消费者极易产生纠纷,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客户至上的理念难以实现说到就做到,这其实还是国内财险公司客户服务意识仍嫌淡薄的体现,国外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在对客户服务的意识及管理水平上就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 2.2.3 客户服务队伍建设滞后 我国财险公司普遍缺乏高素质的客户服务人才,客户服务人员学历大多偏低;同时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上所下的功夫和投入也不足,没有具体、长远的规划,对客户服务部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客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3 财险公司客户服务与管理应对策略与措施 与其他行业不同,保险业具有自身的服务特征,而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是增强我国财险公司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2014年3月,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代表保险行业向社会提出了保险核心价值观理念,就是“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它是我国保险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因此为了更好的完善我国财险公司的客户服务工作,我们应当在借鉴外资保险公司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采取如下改进措施。 3.1 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3.1.1 以法治信,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诚信体系的建立,必然需要法律的支撑,它能够有效保障诚信者的利益同时惩戒失信者。当前我国的信用危机不仅只存在于保险业,在我国许多部门法中虽然有针对社会诚信的立法,但很难发挥真正的效力。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规范信用相关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建立起不敢也不能失信的惩戒防范法律机制,将社会诚信制度并入到法制化管理轨道,只有真正构建起以诚信法律为主、各行业标准为辅的社会诚信体系,才能更加规范我国财险公司的主体行为,保障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客户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3.1.2 建立行业标准,构建保险业诚信体系 我国的保险行业应当在现有行业法律、法规体系下,尽快建立行业标准体系,从而规范行业行为,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保监会应加紧制定基于产品设计、公司管理以及岗位职责的行业服务、信用标准等具体行业标准,并在行业标准体系的框架内,保险行业协会和保监会要积极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健全保险行业自律机制,及时对失信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真正构建起保险业的诚信体系。 3.1.3 树立诚信观念,构建财险公司内部诚信文化 我国财险公司应当从内部做起,对公司员工积极进行诚信教育,普及诚信知识,树立诚信观念。要把公司诚信文化建设上升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上,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和讲座,从法律、政策、道德、专业技能等层面提高公司员工的诚信道德水平,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诚信守约对公司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财险公司的诚信制度,通过制度对从业人员加以激励和约束,诚信文化的树立和诚信制度的建立是财险公司诚信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 3.2 构建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 3.2.1 将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根植于员工心中 保险提供的是一种无形的商品,它以契约的形式为被保险人提供保险保障,对一份保单而言,服务贯穿于售前、售中以及售后整个过程,服务不再仅仅是客户服务部门的事情,每个员工都根据自身不同的岗位提供着相应的服务。我国的财险公司应当让每位员工都认识到,市场份额与保费额度的争夺只是保险业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获取客户的信赖,不断提升客户的忠诚度,最终赢得客户的唯一途径是提供高质量的保险服务,要让服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个员工的心中。 3.2.2 开展全方位的培训工作,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 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的财险公司应当认识到员工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的提高,是企业搞好客户服务工作,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应当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让员工既具备保险理论、保险条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为客户服务过程中在专业方面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同时又掌握高超的服务方法和技巧,能与客户顺畅的沟通,赢得客户的满意。 3.2.3 与时俱进,做好客户服务创新工作 财险公司提供的服务范围广、内容多,要做好每一种产品的客户服务工作,就必须顺应行业发展的潮流,在服务工作中不断推陈出新,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售前、售中以及售后客户服务体系。从一种新产品诞生开始,服务就应当在产品中得以体现,产品在设计上能够充分考虑客户的需求,而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客户服务工作要贯穿始终,服务项目不断更新,适时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搞好服务创新,就要积极开拓新服务领域,在为客户提供基础服务的同时,提供更加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3 完善客户服务管理制度 3.3.1 建立和完善柜面管理制度 我国财险公司应积极推进柜面标准化工作,推行柜面“零距离”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与客户的面对面服务,为客户提供从欢迎、引领、接待、受理、后台、送客等一系列的流程服务。同时对服务宗旨、业务流程、员工着装、礼仪标准以及语言规范等方面都做出详尽的规定,为客户提供友善的服务环境和便捷的服务方法,满足客户不同方面的需求,赢得客户的信赖。 3.3.2 完善工作岗位责任制度 财险公司的部门众多,而如何紧紧围绕客户服务工作,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和相应的制度,做到内容具体、标准统一,是提高公司客户服务质量的关键。例如:业务拓展部门负责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客户服务部门负责受理咨询和投诉、理赔部门负责理赔案件、精算部门负责产品的开发与管理、企划部门或公关部门负责公司形象的宣传等等,各部门在职责明确的状况下各司其职的同时又协同配合,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3.3.3 建立客户服务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我国财险公司应当建立起一套由内及外的客户服务质量监督考核体系,在公司内部,成立客户服务评估小组,定期对各岗位各员工的客户服务进行检查与考核,根据相应规则制度,做到优奖劣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举,促进员工做好客户服务工作;同时积极接受社会和客户的监督,通过公开服务承诺、聘请社会监督员、开通客户投诉专线、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在大众监督之下完善公司的客户服务质量。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研究:浅谈提升新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摘要】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中小企业的立身之本。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及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新疆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新疆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远落后于国内其他省份。本文客观分析了自主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并且简单的探讨了新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由此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疆企业 自主创新 问题与对策 一、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来完成的。随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新疆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开始关注本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在促进国家创新能力中起重要的作用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获取强势国际竞争地位的核心,而企业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当今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只有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上力得到了科技突破,国际竞争力才能得到实现,只有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才能够表明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带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改革开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得到了提高,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增加,各个地区都把推动技术进步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全球竞争焦点转移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今天,全面提升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每个企业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关系到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并且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也会促使大型企业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力。最终,企业的成长会带动国家经济的长远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二、新疆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困难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中小企业虽然单个实力较弱,但就整体而言,已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撑力量。 (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淡漠,主体地位不明确 当今新疆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新疆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和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管理者往往从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企业在技术革新上大都习惯于走捷径,热衷于技术引进、引进技术多、研究开发项 较少、不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专业的研究开发机构。总体来说,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使新疆中小企业不思进取,根本就没有自主创新的意识,企业科技人员也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二)自主创新技术投入数量较少 企业的财力保证是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新疆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开始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并且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也有了提高,但是跟其他地区相比,显得还是不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下面的两种:①由于政府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在资金上的支持力不足。或者从中获得的资金显得十分有限②由于新疆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自身经济实力软弱、信誉度不高,从当地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有些苦难,这样自主创新的资金问题就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就成了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存在的共同难题。总体上来讲,2000年全疆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是32381万元,而到2009年,达到218043万元,短短的几年,增长接近7倍,但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差距仍较大。2014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是13015.63亿元,占到当年GDP的比率是2.02%,而2014年新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是491587万元,仅仅占到当年全疆GDP的0.53%,比全国低1.49个百分点。 (三)中小型企业激励机制不完善 当前新疆企业在构建内部激励制度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改革,但并没得到完全的改善,具体而言,在企业内部没有给工作人员尤其是技术科技人员提供拓宽自己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条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还有加上核心技术人员由于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导致了对创新的热情下降,产生负向引导作用。还有一些技术人员在企业内部缺乏进行知识进修和后续学习的培训机会,容易导致了企业员工知识退化,不利于企业推动自主创新。 三、提高新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思路 (一)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完善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 自主创新在企业持续发展中起主导性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更是它们的立身本。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定上要把自主创新当做头等大事来抓,要不断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研究符合市场规律、体现企业优势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战略。根据企业的本身特点,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及激励机制,因为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就得不到核心科技技术人员的支持。 (二)加大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量 增加创新投入量是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物质保障。当前新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创新投入不足、资金的紧张等因素造成的创新活动的无法顺利开展,因此,中小企业首先要进一步强化研发投入的主导地位,加大研发的投入比例,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同时,需要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对科研项目的扶持以及财税、金融政策的执行来保障中小企业创新投入;此外,通过搭建金融合作平台,吸引金融机构、投资银行以及民间资本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投资。总之,要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中小企业不仅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还需通过政府与合作伙伴的分工协作,将研发所需的资源投入到位。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 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是建立在具备足够的科技技术人才基础上的。因此,企业要通过多种投资方式来培养出科研人员,尤其是通过招聘或者企业科研机构重点培养等各种形式的培养,建立一支技术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同时,对科技技术人员提供拓宽自己的发展环境及实施人才补贴政策。因为,建设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否能够得到的提升的关键因素。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研究:加快提升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摘要:在现今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身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本文立足于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中小企业,探讨了加快提升其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1.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自主创新就是指国家或企业通过自身的学习与研发活动,突破技术障碍、探索技术前沿,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快速使其商品化,从而为企业获利。我国超过80%新产品的开发都是通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得以实现,所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科技创新的主力。中小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身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几年,总体上河南省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加速发展阶段,已经拥有了比较扎实的创新发展基础。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主导部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越过了国际上公认的临界点,而GDP总量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位于中西部地区第一位。平顶山市地处河南省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较强的居民消费能力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为平顶山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地理环境。平顶山市创新资源比较集中,在研发上已经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学科布局。但总体上平顶山市中小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处于劣势地位,提升这些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推动平顶山市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 2.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2.1自主创新外部环境不完善 自主创新融资渠道不健全。目前平顶山市中小企业依然普遍存在资金瓶颈,尽管近年来政府也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为中小企业融资解决困难,但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十分艰难,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资金投放效率不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政府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从人均指标来看,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相关基础指标在全国排名严重滞后,每万人研发人员数、每10万人研发机构数、每万人研发资金等平均指标均位居全国20位之后。平顶山市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基础指标更是严重落后。以上表明,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政府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视还不够,科技创新投入较少,培育自主创新的能力还较弱,社会创新氛围和政府支持创新的力度有待提高。 2.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原动力不足 自主创新层次较低。目前平顶山市很多中小企业的研发行为多是自发而非自觉的,是对市场被动的应对。近80%的中小工业企业无科研活动。由于本身不掌握核心技术,处于利益链的最底层,这样直接导致我市的中小企业获得的利润很低。 中小企业重引进、轻消化。中小企业的技术主要还是以引进为主,缺乏二次创新能力。平顶山市中小工业企业由于这两年经济效益明显下滑,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活动明显减少,甚至基本暂停。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匮乏。中小企业在很多方面都不具备优势,缺少吸引优秀技术研究人才的条件,而且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使企业引进不到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且出于成本方面的多种考虑,中小企业也更愿意接受“技工”而非研究人员。这都会使得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原动力不足。 2.3产学研合作缺乏动力 产学研合作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依赖于发达国家。平顶山市作为一个普通的中西部城市,中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利润较低,技术基础比较弱,缺乏自主技术创新机构和创新人才,而自主创新的所有成本与风险又比较高,这都是这些中小企业所无法承受的。而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80%左右的研l人员,实验设备完善,科研条件优越,但是对实现市场应用缺乏方向性,尽管每年取得很多项科研成果,但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却很少。所以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非常需要产学研的密切合作,从而实现双方的共赢。但是很多中小企业普遍并不重视产学研的合作共赢。产学研之间还存在沟通障碍。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中小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在沟通交流上存在障碍、不流畅,从而大大影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效率和效果。所以二者之间需要紧密沟通合作。 3.加快提升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1优化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外部环境 中小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平顶山市政府应当在财政、税收、融资等各个方面都予以支持,加快提升自主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积极建立多元的创新融资环境。平顶山市政府要建立创新金融的外部支持环境,积极推动银企合作,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信贷支持力度。适当放宽对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融资给予最大的政策支持,并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市政府应该积极实施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采购中政府要加大中小科技型企业创新产品的采购力度。 完善政府服务职能。政府要尽快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全面转型,全力服务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尤其要重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要尽快建立与完善政策服务体系,以体制创新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帮助中小企业加快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快其核心技术的研发速度,让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公布自己的自主创新成果,并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产品,从而使中小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更好促进本市地方经济的发展。 3.2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营造自主创新的内部氛围。中小企业应形成一种自主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形成自身的自主创新文化,增强核心竞争力。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发挥本市科技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优势。建立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家激励机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增加他们追求自主创新的责任心、自觉性,提高他们对国内外新产品、新技术的了解和把握能力,以此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3加强产学研的合作 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政府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是产学研合作有力的推动者,可以有效地调动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合作热情。产学研合作创新中所涉及的各种法律问题靠双方协议难以协调,必须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技术合同法等法律。支持和引导产学研各方加强合作。平顶山市政府可以运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建立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商业性担保为补充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来帮助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建立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知识创新体。要积极鼓励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交流。平顶山市的各类中小企业应该积极与本市、本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院进行各方面的产学研合作,例如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平顶山学院、河南城建学院等强强联合,实现共赢,以此来促进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的再次腾飞。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中国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本文对影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自主创新动力、自主创新资源整合和自主创新市场化三个方面对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策略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将越来越大。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迈上全面全新的转型之路。从物本经济逐渐向人本经济转型,从引进吸收形态向复合创新形态转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面对全球竞争焦点转移,在强调国家创新能力的今天,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 企业自主创新的概念 中国经济曾经以市场换技术,但没能使我国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没有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出现了“引进――消化――落后――再引进”的怪圈[1]。自主创新的定义应当强调创新的持续性,强调创新活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认为自主创新的定义应该如下:自主创新是企业为了掌握或形成核心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培育持续的创新能力,以自我为主,综合利用各种创新资源进行的创新活动。持续的创新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对于社会的,即不断有小企业投入到风险创新活动中,进行各个领域、各个方向的创新探索和实践,保持社会的创新活力;对于正在进行或已经取得创新成果的中小企业,在已有基础上深化创新,不断巩固并强化优势,从而壮大发展自己。 2 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在技术创新领域近年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总体说来,中国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和问题。 2.1 创新意识淡漠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产薄弱,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较差,因而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风险采取尽可能回避的态度,思想保守,缺乏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我国资本市场缺乏投资风险创新的意愿和意识,因而,缺少基于新技术为目标而进入风险创新领域的小企业。 2.2 政府支持乏力 由于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获得补偿,在获得创新资源和能力方面又无法与大企业抗衡,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制定了一些政策法规,但实施效果不理想:政策制定和实施成效不佳;政策功能的偏离和组织异化;政策或法规内容的泛化以及组织实施的行政化;政府行政推进体系尚未有效建立 [2]。 2.3 缺乏健全的人才机制 中小企业往往对专业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中小企业员工频繁跳槽,造成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和技术秘密外泄;另外,当前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没有新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心,即使中小企业技术人员忠于雇主,也缺乏足够的创新条件和环境[3]。 2.4 融资渠道狭窄 有关研究表明,企业要生存下去,其R D支出至少应占营业额的2%~4%。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活动,介中国中小企业在资金获得方面与大企业比较有先天不足:银行信贷政策大都偏向大企业;对于银行来说,中小企业还贷能力风险较大;当前资本市场不利于科技型的中小企业进入;缺乏通畅的创业投资退出渠道,影响创投资金的投入;现有的中小企业板难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 3 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 3.1 增强自主创新动力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在揭示创新动力要素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同时,也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启发性的思路和对策[4]。 3.1.1 加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支持,通常有以下措施:①建立引导和保护机制,加大需求牵引力。创新风险攸关中小企业的生死存亡,如果较大量的创新投入没有在市场中得到回报,很可能是企业惨淡的经营或倒闭。因此,政府应当建立创新产品的市场推介渠道,减少同行业优势企业(如跨国公司)对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打压和干扰,消除其“挤出”或“挤垮”效应,必要时可实行政府采购,使创新投入资金回笼,刺激并引导市场需求。②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从直接优惠为主转向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相结合,从事前扶持为主转向事前扶持与事后鼓励相结合。③制定对自主创新的金融扶持政策。④政府应该构建风险创业投资的平台,以高风险但可能的高回报率聚集民间资本为这类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新进入技术行业的小企业创新欲望、意识和风险都很高。从社会的角度看,这类企业的创新风险很高,却使社会付出的创新成本是最低。因为较高的淘汰率,可使真正有前景和价值的创新种子茁壮成长。 3.1.2 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必须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浸染,不断改进管理模式,加强团队学习与合作,培养竞合和创新意识,鼓励冒险,宽容失败。把学习力作为创新文化的一种特质进行培育,个体发展与企业发展相契合,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3.2 完善自主创新资源整合 完善自主创新资源整合,主要从自主创新和创新资源的投入力度两方面着手。①建设高效的自主创新平台。自主创新平台由顶层构建,基层实现,涉及中小企业的内部各方面,涉及规划决策、人才、组织激励机制、技术状态、研发目标、研发条件及流程、资金保障等资源要素的有机整合、积聚和运行,通过统筹协调,建立以开发自主核心技术为目的R D制度。②构建风险创新投资和人才支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应建立牢固的资金支撑,也需要特定的专业人才。在这方面,中小企业既具有劣势,也具有优势。劣势是风险创新资金的获得较为困难,渠道不多,数额有限,企业本身对于特定人才的吸引力也不大,较难留住人。但这些劣势,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优势,因为其成长性无法预测,一旦成功回报率无比巨大,给风险投资者提供了足额的吸引力;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创业期的小企业,人才聚集往往不是高薪或优厚的工作条件,而是事业愿景的共同抱负和信念,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活动中表现得往往比大型企业更为活跃和执着。 3.3 推进自主创新市场化 3.3.1 推进自主创新市场化的企业策略 实现市场化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最终目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唯有创新,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中小企业有使自主创新目标与市场需求密切结合起来,成功实现创新成果市场化的迫切愿望。在我国,科技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拥有的科技研究开发人员分别为52%、28%和15%,而发达国家企业拥有的研发人员比例远高于我国,以日本为例,其研发人员的分布结构分别是5%、27%和65%。受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与科研院所虽然创新资源丰富,但普遍重论文轻专利,重研发轻转化。根据国家科技统计局的统计数字表明,每年在授予企业、个人、高校等科研院所的专利数量中,授予高校等科研机构的专利数量远低于前两者的数量,比例不足7%。因此,必须改变我国科技人员等核心创新资源与企业相分离的状况,大力充实中小企业的科技人员,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5]。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并购或行业联盟等形式组建大的企业集团,通过纵向一体化为自己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本企业内部找到市场。国际上著名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等都是实行纵向一体化,在企业集团内部创造市场的成功企业。埃克森石油公司在独立之初只拥有一些销售网络,基本没有上游业务,没有自己掌握的石油储量,之后通过兼并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石油资源,才得以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我国中石油也是实行纵向一体化在集团内部成功开拓市场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事实上,这种方法也是日本、韩国大企业发展新技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6]。 3.3.2 推进自主创新市场化的政府策略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市场化是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的,提供一个能够激励与扶持的市场环境是政府推动自主创新成果市场化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完善推动自主创新成果交流的市场交易制度。通过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成果交易的系列制度,规范技术创新交易秩序的系列制度,降低创新主体参与市场交易的交易成本。其次,培育有效激励自主创新的市场竞争制度。在制度建设方面,打破垄断,加速市场化建设进程,完善市场体系,培育技术竞争市场。通过市场体制建设,创造理想的技术创新市场结构和竞争模式,以市场的外在力量来推动自主创新。 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为本国企业创造市场,缓解技术商业化的“后来者劣势”问题,这一措施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是不会被高估的,Cusumano教授(1985)的论述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日本)政府官员对轿车工业的影响比对钢铁、造船和电子工业的影响要小,但是一项政策――通过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企业――就使得一项原本肯定会失败的事业变成了一项利润非常高的事业[7]。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明显但非常关键的关系:虽然日本政府的政策没有直接增强日本轿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日本轿车工业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内市场的保护。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引进外资、开放国内市场要适度,要以不损害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为前提;通过严格的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为企业创造市场。这一规定原则上可以延伸到用财政拨款购车的单位(如学校、研究所。当年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带头坐国产车,今天更应当这样做。领导人带头,群众才有积极性购买国产车[8]。 4 结论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变化,转型是变化的过程,创新是变化的动力。企业将在转型与创新中持续前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关乎着中国企业整体的发展,关乎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推动中国中小企业实现不断发展,不断获得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也会最终带来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动中国真正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嬗变”。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研究: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方式单一,这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如知识的转让和溢出;但是,当前全球价值链治理者的控制越来越强,我国中小企业面临“低端锁定”危险。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难既有经费不足、企业治理结构落后、创新人才缺乏等自身原因,也有政府提供的创新环境不佳等原因。因此,从企业自身层面来说,要积极在全球价值链各环节进行创新;从政府层面而言,则要汇集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经贸活动一直奉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思想,但结果却不甚理想:中国出口产品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技术含量低。在当前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世界经济下行带来外需不振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背景下,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一、我国中小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和收益 (一)中小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 1.代工(OEM)。囿于资金、规模和技术,中小企业只能凭借低成本优势,通过代工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位置。代工是我国中小企业最普遍参与全球价值链(GVC)的方式。例如,领带之乡嵊州,是世界最大的领带生产基地之一,生产商大部分都是从事代工的中小企业。 2.来料加工。来料加工不需占用自身太多资金,产品也不愁销路,投资少,风险小,因此也颇受一些中小企业青睐。聚集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很多中小企业就属此类。 3.原始设计制造(ODM)。国外企业买走企业的产品设计样式,然后再委托给设计企业生产,最后以国外企业的品牌进行销售。以这种方式嵌入的中小企业并不多。浙江永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ODM这种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模式起了重要作用,浙江永强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休闲家具ODM 制造商,在国内、德国和美国都成立了设计研发机构。 4.原始品牌制造(OBM)。企业以自主品牌出口,这是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最高级形式,但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所占比例很小。OBM非常考验中小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能力,研发投入大,技术、生产能力和营销渠道的要求都很高。 (二)中小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收益 1利润。全球价值链中,不同工序环节的价值增值能力差异明显,其利润分布也状如“微笑曲线”:两端的设计研发和销售及品牌服务环节利润最大,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利润最小。代工、来料加工方式获利很小;ODM以设计嵌入全球价值链,能赚取较高的利润;OBM是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最高级形式,所获取的利润也最高。 我国中小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决定了其对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没有控制权和价格的主导权,只能获取微薄利润。比如,浙江的纺织服装中小企业,绝大部分通过OEM 方式融入了全球价值链;产品以中低档布料及服装为主,在全球价值链中所获取的利润极少,大部分利润都被发达国家品牌的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瓜分掉了。“一流的设备,生产二流的产品,最后卖三流的价格”,这是浙江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现状的生动写照。 2技术。中小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所获取的外溢技术有限。(1)技术控制。中小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方式决定了从价值链治理者中获取的技术有限,仅能够完成加工任务,很难通过学习获得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价值链治理者会对加工企业使用的技术和专利申请注册,防止该项技术的转移和渗透。(2)低价压制。代工和加工企业获取利润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去进行自主创新。 二、嵌入全球价值链对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全球价值链嵌入方式与创新 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企业自主创新有积极影响的一面,比如知识的转让和溢出。但是,负面影响更值得重视。当前全球价值链治理者的控制越来越强,处于被治理地位的中小企业面临“低端锁定”危险。中小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被治理地位表现在:当本土企业的创新符合跨国公司的利益时,跨国公司会鼎力支持,企业的创新水平提升很快;当本土企业的创新威胁到跨国公司的利益时,企业的创新活动就会受到跨国公司的阻挠。 发达国家的阻击和控制手段包括:1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出口管制。限制我国企业核心和关键技术、知识的获得和使用。2严苛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迫使代工企业不断进口先进的设备以达到壁垒要求,代工企业陷入“OEM―微利化―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的恶性循环当中。3高昂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先期投入的巨额成本使得企业不敢贸然进行品牌和渠道创建。 (二)全球价值链模式与创新 1购买者驱动与企业自主创新 购买者驱动全球价值链下,技术、专利和品牌是决定因素。比如制鞋业,意大利厂商占据价值链顶端,靠的是研发设计和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反观我国中小企业,则处于低端位置。为了维持自身的高额利润,治理者会利用技术控制和低价策略对被治理者进行压制,阻止其在价值链上进行升级,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限。 2生产者驱动与企业自主创新 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下,跨国公司对价值链各环节的质量会进行严格控制。一方面,在技术方面会对我国中小企业予以帮助;中小企业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后,自主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企业还是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即使有也是碎片化的,不能转换为完整的技术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一直在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层次徘徊,难以转向高层次的创新活动。 三、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一)自主创新要素不足 1创新经费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的研发投入低,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经费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1)融资难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当前政府的科技投入政策偏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从中受益较少,比如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等项目,广大中小企业就很难获得。中小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和融资从事创新。由于资产质量、总体规模和抗风险能力方面的不足,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即使获得其授信,额度也小而且贷款成本也不低。事实上,民间资本非常充裕。中小企业难以融资的主要原因是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融资机制并没有确立。调查发现,目前浙江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融资风险和成本都很大。(2)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带来的微利不利于创新资本的积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以代工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缺少品牌、核心技术以及营销网络等核心竞争力,获利低,只能以薄利多销来获得资本积累;企业获得的利润少,不利于企业研发资金积累和投入。而且目前我国逐渐丧失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跨国公司已经把很多工厂迁到东南亚一些成本更低的国家,如越南。 2企业治理结构落后。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家族企业,缺乏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组织机制,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企业管理者多从“成本―收益”短期利益角度考虑问题,追求短期市场利润最大化。企业在技术管理和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缺陷,激励措施单一,缺乏长远规划;普遍缺少专门的技术开发部门。 3创新人才缺乏。首先,缺乏企业家。中小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要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企业家做出正确的决策,包括市场机遇的把握、投入研发费用的多少、技术开发的方向、价值链攀升方式等。我国中小企业主很多没有经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培训,对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经验所知不多,很多企业主更是安于现状,或者受房地产市场火爆的诱惑,转行赚快钱,没有考虑企业长远发展。其次,缺乏研发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企业从ODM到OBM的升级,需要各种类型人才。浙江省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虽然60%在企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在中小企业的很少。目前,浙江中小企业中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040%,中级技术职称的仅占091%,初级技术职称的也仅占258%,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国有企业平均水平。 浙江中小企业人才短缺与浙江省“劳动密集型、外向型”的“块状经济”特征有关。生产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只需廉价的劳动力,对技术、经营管理人才重视不够。很多中小企业一心只想着控制成本,没有想过通过提高待遇引进高端的研发、设计以及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增加利润。因此,中小企业不仅存在人才引进难问题,还面临人才流失问题;中小企业的创新研发队伍普遍不稳定,创新的持续性得不到保证。 (二)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自主创新的动力缺失 “薄利多销”使得以代工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小企业在大规模生产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可观的绝对收益,这无疑给众多OEM企业的自主创新带来不利影响。固定的订单,一定的利润,不需要投入太多成本,这会给中小企业一定的惰性,不去思考自主创新的问题,久而久之会失去进行自主创新攀升价值链高端的动力。因为自主创新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周期长,还面临很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由于缺乏相关技术开发和管理经验,也无充裕的资金,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应对自主创新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在目前经济环境下,风险分担机制尚不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也不完善。 总之,中小企业无论是获利水平还是动力都无法为其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撑,导致很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只注重生产经营能力的建设,一味依靠引进设备和技术,凭借低成本和低价格取胜;对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不够重视,不舍得在自主研发上投入。对于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也不尽如人意,缺乏主动消化变为自主创新能力的积极性。 (三)全社会创新环境不佳 1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完善导致金融体系发展滞后和金融抑制,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创新资本;同时,信用缺乏也使企业在国内销售和回款困难。面向国际市场虽然利润微薄,但至少有稳定的回款保证,企业长期低的锁定全球价值链也乐此不疲。 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由于知识产权“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现象没有根本改变,创新人员无法获得稳定的利益回报,造成企业持续创新动力丧失。企业想以品牌进行竞争,也会面临商标被仿冒而无法追诉、巨额前期投入无法回收等风险。一般而言,中小企业不像大企业有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和配备专门人才,只能看着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技术被仿冒。 3中小企业“不公平待遇”问题没有解决。相对于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获取资源难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R D经费来源多数为企业自筹,政府对其技术改造不够重视。而且,由于中小微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发展不稳定,在立项、审批、用地融资等方面,地方政府更偏向大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此外,当前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还存在不少高进入壁垒,尤其是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说,“玻璃门”、“弹簧门”等现象突出。广大中小企业被迫在技术含量低、进入壁垒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展开激烈竞争。 4创新服务机构支撑作用有限。由于创新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任何一个中小企业都不可能获得创新所需的所有知识和信息。为了创新,企业必须与其他组织产生联系,获得发展资源。创新服务机构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但是,相关能为中小企业有效提供科技服务的公共创新平台机构少,服务质量也不高,并且这些创新服务机构之间彼此联系不紧密,不利于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进行。 四、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一)企业层面 1.中小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创新 企业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自主创新,实际上是指企业可以实现自主创新和价值链的有机统一,借此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企业可以循着OEM-ODM-OBM的价值链升级路径进行自主创新。(1)过程创新:工艺流程升级,深化OEM。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改变全球价值链众多环节中某一个环节的工艺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鉴于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财力和人力去应对升级中的各种风险,深化OEM是一条相对简单、风险可控的路径。通过引进技术和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从事产品的多元化开发,形成系列产品。管理模式创新,就是改变企业内部治理模式,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进行经营机制与运作方式的创新,实行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制度。(2)产品创新:产品升级。企业对引进技术、加工和代工时使用和接触到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向ODM转变。在此过程中,企业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对较高附加值价值环节的占有,企业努力推进产品创新。一方面逐步发展自己的产品设计、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等级和档次,另一方面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3)功能创新:功能升级。从生产环节转向附加值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改变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实现ODM-OBM的转变。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并行销海外,绝非易事,企业可以采取渐进方式创立自主品牌,先转向国内OBM,拥有国内市场的经验后,再转向国外OBM。(4)跨价值链创新:价值链条升级。企业从原有价值链跨越到全新的、附加值更高的另外一条相关价值链。中小企业要跨价值链创新,核心是要找到价值链中能够进行突破性创新的环节。当前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各产业链的边界日益模糊,技术和业务不断相互渗透和融合,复合型的产品和业务不断出现,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 2.价值链各环节创新的手段 (1)鼓励内源式自主创新。采用与绩效挂钩等各种激励措施,进行包括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管理创新。让知识产权参与分红,对于技术骨干人才给予股权、期权等奖励,真正把人才的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2)利用外源技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联合创新;还可以进行国际并购获取战略性创新资源。利用外源技术,其中关键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再吸收。(3)依托集成创新。企业可以依托产业集群,通过与本区域内企业长期、稳定的学习与创新的协作关系,以及和区域外的企业和机构的积极互动,集成全球价值链的某些环节,形成多环节优势。比如集成研发、设计、生产环节,控制价值链的上下游环节,增强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竞争力。 (二)政府层面 1.汇集创新要素。(1)创新体制、机制,解决融资难问题。在直接融资市场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制定更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税基式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进入风投行业。在间接融资市场方面,降低金融业的市场进入壁垒,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中小银行;还可以建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基金,支持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创新项目产业化。此外,还要使企业和银行的信息对称,发展以市场型担保机构为主的担保体系和信用评估机构。 (2)培育创新人才。中小企业在价值链攀升过程中,需各种创新型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技术人才。政府可以通过完善普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体系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出台政策解决引进人才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居住、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 2.激活创新资源。(1)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全过程(研究开发、试制、商业化推广)中,政府在财政投入、贷款利率、税率方面对中小企业予以倾斜照顾,引导企业增加R D方面的投入。(2)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技术成果转移市场,方便中小企业引进、吸收、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使创新企业快速获得收益,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促进创新活动的健康持续开展。(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建设创新平台。支持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平台在研发、信息、物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功能。公共服务平台可由行业协会或者同类企业之间搭建,高校、科研院所、风险投资公司等参与,政府给予各类优惠政策。二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消除企业“竞次”现象,确保品牌战略的实施。要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如对互联网、电商等新兴业态的知识产权进行立法保护。此外,还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侵权案件的审理从严、从快、从重,降低企业的维权成本,增加自主创新企业的创新收益。三是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促进跨区域流转,为劳动力要素的转移营造更加便利的环境,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四是完善自主品牌奖励扶持政策。结合政府的优惠政策,奖励或补贴表现突出的品牌企业;帮助中小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推动产品、工艺、管理升级,提高产品设计及制造能力。
期刊设计论文:封面设计原则中文摘类期刊研究 一、文摘类期刊封面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一)封面设计是文摘类期刊开展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个文摘类期刊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不仅需要有符合读者阅读口味的高质量的内容,同时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作为开拓市场的手段。封面设计是文摘类期刊外在形象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读者看到刊物时第一印象的主要来源。“一个刊物质量的好坏,不仅同登载的文章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它的封面设计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文摘类期刊一定要高度重视封面设计工作,通过优秀的封面设计来塑造自己的良好市场形象,构筑自己的读者群和社会认知。 (二)封面设计是文摘类期刊内在品质的重要载体 封面设计是文摘类期刊的门面,也是读者对文摘类期刊的第一观感。一个期刊的封面既可以间接表达编撰者的思想和感情,也可以彰显其载体的内容和风格。每个期刊的定位和读者群都各有不同,这与期刊的内在品质密切相关。而文摘类期刊的内在品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外在的封面设计上。因此,对于读者类型多样化的文摘类期刊而言,封面设计的风格要随着读者口味的变化而改变。 二、文摘类期刊封面设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封面设计对文摘类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主观上的不重视和客观上缺乏设计人才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还存在着下列主要问题: (一)不能体现文摘类期刊的特色 在我国目前现有的文摘类期刊中,绝大多数都是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期刊,或是情感类、益智类的文摘期刊,时政类文摘期刊所占的比重不高。不同类别的文摘期刊在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期刊的封面设计也有着极大的差别。例如,专业性、学术性的文摘类期刊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要求封面设计比较端庄大气,时政类文摘期刊的内容政治性、新闻性较强,要求封面设计要相对稳定。期刊内容的不同决定了这类期刊封面设计的整体风格必然不如情感类、益智类期刊般灵活多变。然而,现在不少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都有着向情感类、益智类期刊封面设计靠拢的态势,逐步呈现灵活多变的特点,时政类文摘期刊也有着类似的发展趋势。应该说,封面设计的这种新趋势并不利于充分体现期刊自身的特点,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期刊的视觉美没有充分体现 文摘类期刊一般是每月一期或是每周一期,中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设计者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对期刊的封面进行艺术设计。期刊的封面设计“要讲究均衡或对称、对比、衬托与调和、分散与呼应、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尺度与比例等形式美法则,要经得起审美推敲,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然而,目前很多文摘类期刊都没有按照上述视觉美的要求进行封面设计。例如,有的文摘类期刊封面列出了很多文章的标题和图片,但标题和图片的排列却完全没有遵循任何的艺术规律,它们像是散落的棋子,被随意的编排在封面的某一个角落。有的甚至没有以一种恰当的形式把年份和刊期等重要信息排列在合适的位置,以至于读者要找到期刊名称以及出版年份、刊期等信息都必须进行地毯式搜索,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美感。 (三)期刊的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水平差异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跟各期刊的重视程度有关。《读者》、《特别关注》等社会知名度比较高的文摘类期刊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封面设计工作,他们拥有高素质的封面设计人才,形成了相对稳定且灵活多变的设计风格。然而,我国很多文摘类期刊都存在着缺乏专业的封面设计人员、封面设计的专业水平较低等问题,这就导致期刊封面设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了文摘类期刊的正面发展。 三、文摘类期刊应坚持的封面设计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是文摘类期刊非常重要的封面设计原则,也是文摘类期刊封面设计的首要原则。“封面设计的形象又和它所办的刊物定位有关,而刊物封面的定位又受刊物内容的制约,它们各自互相独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只有通过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反映出该刊物的独特内容,进而与其他刊物产生明显区别,读者才会由最初的好奇阅读进入到持续的兴趣阅读,最后实现对该刊物的长期阅读。具体说来,文摘类期刊个性化的封面设计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明显的地方性。 任何一个文摘类期刊都应该具有地方性,而不应简单地把国外的风景或图片当作自己的封面。如果条件允许,一个文摘类期刊甚至可以选取本地的自然风光图片或是能够体现本地风土人情的图片作为自己的封面。这样既可以展示该期刊所在地的风景及文化特色,同时,其独特的图片展示也能够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刊物的内容。 2.可理解性。 由于文摘类期刊的读者群是非常广泛的,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对期刊的审美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既要兼顾高层次读者对该刊物较高品味的要求,也要充分注意考虑中低层次读者对刊物内容通俗易懂的需要。因此,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不能采取太过抽象的绘画等形式来展现模糊的含义。 3.针对性。 期刊封面的设计者要充分考虑该期刊受众的群体特征。以《学术界》为例,由于该期刊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学术界展开,因此,它的封面所采用的图片多来源于学术界的重量级人物或是知名人士。这种封面设计的方式就很能体现该刊物的主要特点。对于期刊的设计者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生活感受和知识积累,懂得和熟悉不同类别读者的心理和审美特征,才能在封面设计中表现出恰如其分的艺术效果。 (二)视觉美原则 视觉美原则是指期刊的封面设计让人看起来拥有审美的愉悦感,从而产生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和念头。具体说来,视觉美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字体设计的视觉美。 在一个期刊的封面设计中,刊名、出版年份、刊期等需要体现在封面上的文字信息要尽可能的简练、一目了然。同时,字体的大小和色彩要与封面相协调,期刊的年份和刊期等信息的位置要突出,以便于读者阅读和查找。 2.图形设计的视觉美。 文摘类期刊封面的图形设计可以利用很多要素,如绘画、摄影照片等,既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写实的。但通常情况下,由于文摘类期刊所面向的读者群很广泛,因此,考虑到受众的审美需求,其封面设计多采用让人比较容易理解和体会图形设计美感的写实手法,促使读者对刊物产生阅读好感和兴趣。 3.封面色彩设计的视觉美。 色彩对展现一个期刊的个性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意义。由于不同色彩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因此,封面的色彩设计一定要与文摘类期刊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不同读者的心理特征,通过视觉生理、心理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调和来合理搭配不同的色彩。 (三)稳定性原则 在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中,保持期刊封面设计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有些期刊每一期的封面设计都在图形、颜色、风格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这让人很难记住这些期刊的符号特征。任何一个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都代表着这个期刊的社会形象,要想获得读者对一个期刊的稳定认知和理解,文摘类期刊就需要保持封面设计形式和内容的基本稳定,不能轻易调整封面设计的总体框架和形式。如果一个文摘类期刊总是频繁地调整封面设计,那么读者就很容易失去对这个期刊的稳定认知,从而影响读者对该期刊的忠实度。 作者:孟圆圆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期刊设计论文:学术期刊封面设计创新探讨 一、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创新原则 21世纪是科学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时代,高校学术期刊具有科学性与权威性,在封面设计中创新意识的增强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表现。学术期刊的创新原则首先要体现在封面设计中,这不仅是时代的特征要求,同时也是学术的科学展现。 (一)专业学术性 高校期刊是学术权威的体现,就期刊的封面设计而言就是要遵循其学术性的原则。学术期刊与普通的生活休闲类杂志、文学艺术类杂志、娱乐时尚类杂志等截然不同,在封面设计中一定要体现庄重、严肃的学术气息,整体设计要体现出大方、雅致、清新脱俗的书卷气。设计师要充分了解高校学术期刊的定位,首先从学术的角度出发,打造特有的学术氛围,再用艺术的语言表现,营造出独特书卷气息。 (二)具有时代感 科学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学术论文同样要体现时代性,及时发现当下的社会问题,研究最具前沿的科技信息是高校学术期刊的使命。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就是要紧抓时代脉搏,体现出现代感。封面设计中各个视觉元素要简洁、流畅,力求把积极向上、高速发达的时代感表现而出。抽象的视觉符号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醒目单纯的色彩为我们带来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些都是现代设计中常用的视觉元素。 (三)体现特色化 高校学术期刊因其研究方向不同、定位不同,所以也会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期刊的封面设计禁忌常常更换,每期发行的期刊在大体格局与版式设计不变的前提下,细节设计可以略有调整,以体现出发行时间不同,为读者带来新鲜感。高校学术期刊与普通期刊有许多不同之处,太过媚俗或时尚、张扬都不能体现学术特色。期刊的封面设计创意要结合学校的特质、体现刊物的宗旨、展现地方的特色为核心,使其更具特色化。 (四)宣扬主题化 高校的学术期刊基本上都会有文理版之分,多数情况下它们的封面没有太大区别,往往只是在封面的色彩或文字内容上稍作改动,这样就很难体现出期刊的主题,从而失去特色。如哲学社会版的期刊封面,在设计中要更具文学气质与感性色彩,而自然科学版就要更加理性化,给人以客观、公正、清新、自然之感。同一高校,不同专业类别的期刊一定要统一并富有变化,这样才能使书籍的主题更加突出并吸引读者。 二、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艺术创新 (一)字体编排 在学术期刊的封面中,文字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如刊名、副标题、期刊号、编辑名称、出版社名称、学校名称等,这些文字信息都是封面中重要的视觉元素。众多的信息只有精心的设计与编排才能既不失美感,又主题突出,使读者过目不忘,乃至爱不释手。如郑州大学出版的《美与时代》。《美与时代》目前是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美学和艺术学学术期刊。封面中刊名设计独特醒目,字体干净利索,封面信息主次清晰,同时又透着一股清新时尚之美,阅读中为我们带来赏心悦目之感。在这份学术期刊的封面上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刊名的设计,字体把杂志主题与时代感体现的淋漓尽致,副标题、刊号、出版日期、内容简介等系列文字信息编排合理、条目清晰,不仅有很好的导视作用,同时与刊名设计衔接得当,在整个封面设计中使装饰与阅读功能合二为一。这使《美与时代》在大多数直接引用学校名称字体或名人题字的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中脱颖而出,美不胜收。 (二)色彩搭配 色彩在视觉传达中有着优先于图形与文字的优势,是人类情感的直接体现。色彩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左右我们的情绪。不同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同时又可以使读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在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不仅对呈现期刊的风格特征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与所表达内容的合理搭配还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山西大学学报》,期刊采用棕色为封面主色,色调素雅而沉稳,显示出该校的悠久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式竖向的编排,学校古老而富有特色的建筑图片,以及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背景无不与怀旧的色调相得益彰,透露出该校的独特风格韵味。再如《陕西大学学报》的封面设计,黑白红的色彩搭配强劲有力,色块分割构成简约时尚之美,烘托出一种宽松开放的办学理念和学术氛围,使其在众多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中脱颖而出。当读者第一眼看到就能够被这种强有力的色彩搭配所感染,并激发出阅读的冲动,从而使读者进入一个思考与探索的阶段。对于期刊封面来说,色彩所赋予的感染力,给阅读者带来的情绪影响是直接而重要的。作为设计师不仅要对色彩应用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同时也要对该校的历史、办学理念、专业特色等做全面了解,这样才能合理运用色彩语言,设计出让广大读者喜爱的期刊封面。 (三)插图应用 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走进“读图时代”。精美的插图使人们在阅读中拥有了更直观、形象的阅读方式,与此同时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更加便捷。“读图时代”的来临也使当代书籍设计发生改变,这种设计的变化也直接反应在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中。插图就是一种图形元素,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如绘画、电脑制作、摄影图片等,都可以作为学术封面的插图使用。插图早于文字出现,是一种比文字更为形象的视觉语言。学术封面中的插图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语言转化成亲切形象的视觉符号,使读者直观、准确、形象、快速地了解书籍所要传播的各种信息,以此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装饰》一书,生动的图形语言作为封面设计的主体,不仅使读者对每一期的内容具有准确直观的了解,同时也美化了期刊的封面,实乃一举多得的优秀设计典范。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装饰》,每一期都采用最新的资讯信息设计封面,从而拥有了更高的关注度,赢得读者喜爱,以此显示出该期刊的学术真实性与资讯快捷性。如本年度4月的热点话题是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离世与iphone4s的成功上市,这成为《装饰》在2012年4月封面的设计主题。又如2012年7月伦敦奥运会如期而至,奥运会徽成为该月的期刊封面,同时期刊内容也会针对奥运主题事件展开评论与研究。正是准确地运用了图形语言,读者才能透过《装饰》了解更多、更广、更全面的艺术评论研究,使得该期刊在其专业领域树立起学术性的权威地位。由此可见,学术期刊的封面插图设计不仅有美化版面的作用,同时也是期刊学术定位与精神面貌的展现。如果说读书能开启人们的心智,那么读图则能是视觉的享受,插图具有多姿多彩的表现方法与艺术形式,能够轻而易举地把复杂的信息转变成简洁的图形语言,使阅读成为一种轻松愉悦的审美体验。 (四)纸张与印刷工艺 优秀的设计要通过到位的纸张材料与高超的印刷技术才能够显现出来。纸张材料的选择不仅为设计锦上添花,同时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刊物的质量。由于高校学术期刊的庄重性、严肃性,选择一些有质感的纸张作为封面,能大大增强刊物的形象定位和设计水准。另外,选择与纸张材质相协调的印刷工艺,更能使封面设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摈弃毫无质感的纸张材料与粗糙的印刷方式,使学术期刊的封面在第一时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为原本刻板严肃的学术期刊赋予生动形象的性格色彩,使其具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当然,纸张与印刷工艺的选择要以适合该期刊的学术定位为准,太过复杂或成本过高的材料和工艺要慎重选用。总之,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与其他期刊相比需要相对严谨、低调、质朴的设计风格与表现手段,切记要避免那些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过度设计产生。 三、结语 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同样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体现。学术期刊的内容决定了其设计风格和表现形式,同时刊物的设计又是为其内容服务的。如果完全忽视内容只注重形式,或忽视形式只注重内容,都不能把刊物创办成优秀的学术期刊。高校期刊作为学术的风向标,要富有创新意识,封面设计时要做到内容与形式贴切统一、相辅相成,更好地体现出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特色、内容及学术价值,做到学术性与艺术性兼容并行,使高校学术期刊不负时代的使命。 作者:王宇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期刊设计论文:探求期刊封面设计的原则及发展趋势 1《核技术》封面刊登内容规范化要求 要想设计出好的科技期刊的封面,首先要了解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国家标准的规定。《核技术》期刊在进行封面设计时,遵循了相关标准和规定。主要依据了《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等中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涉及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中英文刊名、出版年月、卷期号、主办者、出版单位、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等内容。与此同时,《核技术》期刊封面设计时还遵循了以下几点期刊封面设计的一般原则。(1)期刊不同于图书,它在出版上,具有时效性强、出版周期短、长期的连续性和统一性这一特点;在阅读上,具有跳跃性;在携带上,具有轻便性。所以在设计封面时,要保持稳定的特色风格,不能跳跃的太厉害,体现整体的统一。(2)封面设计的风格要与期刊的内容协调一致,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如果期刊的内容是严肃的、学术性的,封面就不能过分活泼;期刊内容是较活泼、轻松、色彩丰富的,封面就不能太呆板。因此,科技类期刊的封面一定要体现相关的科技内容。(3)刊名应该醒目、大方和富有个性,字体、字号和位置都要设计得当,出现在最重要的位置,利于识别。(4)年份和卷期号的定位设计也是期刊特有的,读者都是通过年份和卷期号来判断刊物的新旧,所以应该放在突出的位置。 2国内外同类期刊封面比较 在《核技术》期刊封面设计时,本人调研了国内外一些优秀的科技期刊,如NuclearInstruments&MethodsinPhysicsResearch、PhysicalReviewLetters、AppliedPhysicsLetters、CellResearch、《中国科学》系列、《中国物理C》、《原子能科学技术》、《核动力工程》、《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封面底色为单一色或者条纹渐变色,没有图片,只有刊名、卷期号等新闻出版署规定的必要信息。(2)期刊封面放些风景图片或建筑物图片,但与本专业没有关系,只是增加观赏性。(3)采用代表专业范围的图片作为封面的整体背景,或者以抽象的概念图片作为期刊的封面,它能反映学科特点,但是一年内或者几年内都一个样。(4)封面设计采用每期重点文章里的图片作为期刊封面,并每期更换,突出了每期的主题和学术内涵;辅助以简明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使得期刊封面既有一定的艺术性,能吸引读者眼球,又能体现科技期刊严谨简约的风格。笔者认为这一类型是比较好的。《核技术》封面重新设计时,借鉴了这一类的设计风格。(5)在封面上放广告,虽然能够起到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感觉学术气氛不浓,不太适合科技类期刊,特别是学术类期刊。表1是不同类型科技期刊封面的比较,列出了每种类型期刊封面的优缺点。 3《核技术》2013年封面重新设计方案 通过不同类型科技期刊封面的比较,决定借鉴上节第4类封面设计风格,即封面设计采用每期重点文章里的图片作为期刊封面,并每期更换,这能突出每期的主题和学术内涵;辅助以简明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使得期刊封面既有一定的艺术性,能吸引读者眼球,又能体现科技期刊严谨简约的风格。这种设计打破以前传统的、习惯性的封面风格,符合现代科技期刊理念,能够代表本学科科研动态,具有个性化。重新设计后封面的优点阐述如下。 3.1色彩改善 在色彩改善上,因为本刊一直是以蓝色作为本刊的背景色,所以还是决定采用蓝色作为主基调,但是不再采用单一的颜色,而采用渐变色和不同明亮度的蓝绿色作为背景。这样,色调不致过于沉重、呆板,既能够体现学术期刊的严谨气质,又能够显得活跃、轻松、色彩丰富。 3.2排版改善 在排版改善上,将版面进行合理安排,如将版面分为页眉、中文标题、英文标题、主题图片、页脚等区域;在页眉部分刊登期刊的ISSN号、CN号和CODEN号,中文刊名、英文刊名和卷期号间用细横线分隔,中文刊名也做了上下不同处理的美化效果,另外在刊名前加大写的“N”标明期刊英文的第一字母,并采用了倒立阴影的效果,增加了艺术性和观赏性;在页脚部分标注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上面用白色渐变弧线加以区分,显示出整体页面的流畅性。 3.3内容改善 在内容改善上,除了刊登国家规定的必需要素(中英文刊名、ISSN号、CN号、CODEN号、卷期年、出版时间、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外,增加与本期相关的主题图片,由主编和编辑人员依据严格的学术和审美原则共同选择,选取能够反映本期学术重点和国内外本学科领域最新最快的学科动态的重点文章的图片,并配上每张图片的图题和图片的出处,对封面图片进行一定的文字解释,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这样使读者对本期文章的重点一目了然,吸引读者阅读内文的兴趣。2013年第1期刊登的是一幅全息成像的图片,图片非常的漂亮,与背景有很好的融合,可谓相得益彰;第2期刊登的是一个XRD曲线图,介绍了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对直接硼氢化钠燃料电池放电后积分得到的XRD曲线结果,为当期刊物重点报道的内容,在设计上图片背景采用透明,透出封面原来设计的背景,字体也采用白色,在蓝色背景上更加醒目自然、清晰可辨。这样每期封面背景一致、主题图片切换的封面设计很好的体现了本刊封面风格的连续性,又突出了每期的特点和个性,见图2。 4封面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革新,今后科技期刊的封面再不会是保守单调的,而是花样繁杂、琳琅满目、不断发展更新的。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设计风格上,科技期刊一定会与时尚类期刊和社科类期刊越来越接近,色彩丰富、字体美观,既能体现科技期刊的特色,又能吸引大众的眼球。(2)在内容设计上,将与本学科的前沿发展相结合,从每期的封面即可看出本学科的前沿发展轨迹。(3)在内容传播上,考虑到与电子出版物的连接。由于当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科技期刊上网已是大势所趋,现在我们正处于传统纸质出版物与电子出版物共处的时代[9],从发展趋势看,网上电子期刊无论是传播速度还是传播面都是传统纸质期刊无法比拟的。所以今后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时,要考虑到与电子出版物的连接,比如封面设计的主题和风格要与期刊网站和电子期刊的相一致,目前《核技术》期刊的网站和数据库投稿系统正在试运行阶段,估计在2013年7月正式对外运行,而此次网站设计的风格就是参考了《核技术》封面设计的风格制作的。(4)更多地运用现代化手段。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期刊的封面上也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比如在封面上印二维码,通过智能手机扫描就可以打开对应的电子期刊的网站地址;或者封面上的主题图片可以与正文做超链接,从图片就可直接进入封面文章进行阅读,还可以显示浏览量和下载量等信息。 5结语 通过对《核技术》封面的重新设计,了解了很多国内外优秀期刊的设计风格,并且总结了本期刊之前的缺点,设计出耳目一新的封面。它既反映了本学科的重点科研成果,也显示出了本刊的个性;虽然本刊并不能像国外优秀期刊Science或Nature在科学界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是本刊每期刊登的封面图片串联起来也能代表核领域科学发展的动态和进展,所以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并且本刊在页码上也做了改动,不再采用排序式编排页码,而是采用6位数字,以“期、栏、第几篇”的方式编排页码,为以后在线优先出版(OnlineFirst)和开放获取(OpenAccess)做准备。相信在2013年几期刊物出版后,稿源一定会有所增加,尤其是优质稿源的比例会大幅提升,并且发行量也会逐步增多,一定会得到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肯定。 作者:霍宏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编辑部 期刊设计论文:探索期刊封面设计办法 期刊封面是期刊的外在形象,读者看到期刊得到的第一信息就是来自封面,封面的色调、图案、文字等首先对读者产生感官的刺激。因此,期刊封面可以说是期刊“脸面”,亦是期刊的特质表现和风格体现,是吸引读者的期刊要素。因此,期刊的设计非常重要,在期刊设计中应当掌握一定的要求和技巧。 一、封面设计应要素突出,达到要求 期刊封面都有期刊名称、刊期编码、提示标题和图案四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以不同的组合、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面形象,能够彰显出区别于其他期刊的特质。一个特质突出、个性鲜明的期刊方面设计,需要具备如下基本要求: 1.刊名和标识突出。一般来说刊名要简练、文字要少,以便于读者记忆和理解,就达到了刊名的目的;期刊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标识相当于产品的商标,是区别于其他产品的品牌符号,它要具有便于识别、便于记忆、富含深意、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2.封面内容协调。封面中的文字、图片、色彩的运用应当符合美学要求,在运用中应当彼此协调,每期封面文字内容应当与本期内容一致,发挥出对期刊的导读功能。 3.封面在外在形象的体现上要具有相对稳定性。每期的封面内容虽有变化,应体现形象的稳定性,在标识、色彩、风格上应力图稳定性,防止较大变化给读者带来陌生的感觉。因此,每期封面在根据刊期文章内容变化中,其他方面的封面信息应是基本不变的。 4.刊名和标识突出。封面内容协调。封面要体现外在形象的相对稳定性。封面信息应突出艺术美感和特质。封面在表达基本的期刊的刊名、期数、标识等基本信息的同时,应力图突出期刊的文字、图标、色彩等整体信息的协调性、和谐性,努力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体验,给人以高雅、大气的视觉美感,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层次。 二、封面设计应构思清晰,抓住关键 期刊封面要达到基本的设计要求,首先应进行精心构思,其思路应清晰,抓住关键点进行设计。因此,这就需要做到: 1.封面构思调研应充分。期刊设计构思应首先对期刊的种类、期刊刊载主要信息方向、期刊的市场定位、客户群体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构思封面要表达的视觉效果,才能明确封面的表现形式和应突出的风格。 2.封面构思要以基本素材作为基础。封面构思不是凭空的想象,更不是无缘地胡乱涂鸦,而是依靠设计者对封面审美认识,需要对封面要素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还要有设计实践的不同体验,只有设计者具备了一定的设计素材基础,才能在调研基础上对封面的整体形象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框架的描绘,这个形象框架描绘实质就是在已有素材的基础上的重新组合,甚至是再创造,可以说对封面整体形象的初步描绘是封面设计的雏形。 3.封面构思中要精选有价值的要素信息。在封面构思中,有很多素材堆积而成的封面形象,其中包含着很多的元素,这些众多的元素应当对其进行精心选择,筛选有用的、能彰显封面特性的要素,而将其中无关紧要的,甚至要对读者形成干扰的要素进行剔除。有时在封面构思中,设计者往往存在添加素材容易,而剔除已有的素材是不易做到的现象。按照“多就是少”的理念,在封面构思中,应当使要素的表达简明、清晰,集中读者对封面欣赏的注意力。 4.封面构思应立意新颖。封面设计与期刊中的文章写作一样,应有不同于俗套的新颖视角、新颖内容、新颖表达方式和新颖的渲染手段,因此,其在构思中的文字大小、字体运用、色彩选择、图案大批等应避免市场中的同质化,要不断探求,给人以新奇的感觉。 三、封面设计应突出特质,增强感染力 在封面设计中,特质是期刊个性的表现,而检验特质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是能否给读者以美好的体验,能否对读者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给读者以较强的感染力。要做到这些,都需要在文字表达、图案设计、色彩表现上下功夫。 1.封面文字的表达应追求变化和审美。封面中刊名的文字是封面中最为突出的信息要素,它的字体、颜色若表现恰当,则给读者首先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实践设计中,使用不规则性美术字体较多,它较书法体和和美术规则字体而言,在个性表达、空间利用、艺术美感上都具有较强的优势,因而应用较多。传统的印刷字体比划单调、表现风格单一,而随着电子印刷技术的应用,印刷字体的表达也发生了较大变换,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空间技术,舒展印刷字体的笔划,表达刊名丰富个性。 2.封面图案的选择应表达鲜明与美感。图案在期刊封面中占据面积的主体,它占据了人的视觉中心,因此图案表达是否鲜明,是否具有美感,决定着是否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由于不同期刊的市场定位、读者面向是不同的,因此,它往往在封面设计的图案选择上也不同,或以动物为背景,或以植物为背景,或以山水为图,比如,科技类期刊,应以科技产品或科技建筑物、科技活动图片为封面,对于影视期刊则以影视人物或影视剧照、场景图片为封面,对于美术期刊则以美术作品、美术设计为封面,对于新闻期刊则以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场面为封面,以使封面与其期刊办刊方向相得益彰,从而有利于与读者进行信息沟通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说,期刊的图案选择应当服务于期刊的办刊内容。 3.封面色彩的配置应协调与赋予表现。封面的色调表现也要服务于期刊的内容,应符合期刊的办刊方向和风格,一般应对期刊封面的色彩进行艺术处理,要给读者以较强的视觉冲击,通过色彩的搭配、表达期刊的思想内容。期刊封面色彩的应用要考虑与刊名的色彩是协调,要突出书名的色彩,要与书名的色调协调,使背景色调成为书名色调的陪衬。一般来说,文艺期刊、美术期刊其封面的色彩表达可以以开放的视野,其表现形式可不拘一格,而其他期刊的色彩运用,则就要考虑符合期刊的办刊要求了。比如,对于儿童读物期刊,其封面的色彩可以表现为明快,但不需要强烈的对比,要体现色彩的柔和、清新和淡雅。 四、封面设计应找准期刊定位,彰显审美追求 封面设计应当始终服务于期刊的办刊方向,服务期刊的发展宗旨。其中在封面设计中应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要找准期刊发展的定位,二是要打造期刊的审美价值。 1.封面设计应找准期刊发展的定位。期刊发展的定位涉及市场定位、内容定位、受众定位、品质定位、营销定位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封面设计中要抓准这些期刊的定位要素,使封面的设计与期刊的定位相协调。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的经营中的品牌定位十分的关键,它关系到期刊的市场生存与市场竞争力,因此封面设计中应当特别突出与期刊品牌打造的协调。因此,在期刊封面设计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期刊标识应符合品牌要求。标识是重要的品牌符号,封面中的图案、色彩以及用字等都应当服从于标识,要做到标识鲜明、突出,并力争做到与期刊其他要素的协调,要在要素协调中强调标识的容易识别性、便于记忆性,使在长期的标识使用中,激烈读者品牌认识,不断增强标识的品牌影响力。 (2)丰富的设计要考虑营销推介的效果。品牌的打造靠质量,而更需要营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的封面在其营销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期刊封面图案、人物、色调是否多人眼目,期刊内容提示是否具有悬念,能够诱人去探寻,期刊在被陈列摆放时,其关键要素是否能传递给读者,都是期刊封面设计中应当关注的。其中期刊内容提示、期刊名称在封面的位置、字体的大小、内容的提示对期刊的营销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其品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期刊封面设计应追求独特的审美品质。期刊封面的审美品质,具有深刻的内涵,其或为期刊的文化特质、或为期刊的品质追求。因此,期刊封面中的文字、图案、色调不是简单的无含义的组合,而是追求的一种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个性品味,它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办刊的层次,彰显办刊的品味,体现办刊的发展方向,代表办刊的核心诉求。反之,一些低级、庸俗甚至是下流的图片被搬上期刊封面,则使期刊陷入粗俗、品质低等的境地,很容易招致读者的反感,从而远离。因此,在封面中追求审美品质是其最重要的要素追求。其中,在现代封面设计的审美要素中,应着重考虑文化内容、读者定位和技术应用等三个方面:。 (1)封面设计中应考虑文化内容对审美品质的影响。文化信息、文化成分往往是决定审美品质的重要内容。封面良好的文化信息传递,可以催人奋进,高雅的文化信息传播,可以潜移默化地对读者产生素质养成教育,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引导读者追求社会发展,担当社会责任,而寓意高雅的文化信息,可以激起受众美好的情感体验,给受众以精神的启迪和信念的力量,可以说封面的文化内容,可以提高期刊的审美品位,它是营造期刊美好精神家园的根本。 (2)封面设计中应考虑期刊读者定位的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的读者定位越来越明确,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因而这就要求封面设计中要考虑面向的读者群体的文化层次、审美需求,要根据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习惯,进行封面的构思与设计。 (3)封面设计要重视应用现代的传媒技术。现代的传媒技术得到了发展,色彩的表现、图案的绘制、文字的变形等都在现代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印刷技术中具有了较多的创新机会,应重视这些技术的应用,按照市场需求性、时代潮流性与封面审美结合的观点,加强封面设计的审美追求与品质创新,提升封面设计的审美层次。 期刊设计论文:医学期刊封面设计的要求阐述 1医学期刊封面的设计要求 广义的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和封四,具有保护、装饰、达意和广告的作用[1]223224,这里讨论的医学期刊封面系指狭义的封面,即指封一。目前,医学期刊封面设计已有改观,不乏优秀的作品,但仍存在创新不足、审美观念老化、缺乏品牌意识等问题。优秀的医学期刊封面设计,要迎合医学专业读者的审美心理,符合其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在进行封面设计时,应掌握以下几项要求。 1.1形式与内容相统一期刊传播的文化信息决定其封面创意的轨迹,封面是内容的表象和含量的外延[2]。医学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临床医学又包括内科学、外科学等,各个学科又细分为不同的专业,每一学科和专业都有各自研究的对象和特点;因此,确立期刊封面的设计思想、主题和风格,应从期刊的专业特点和读者定位出发,设计出与之相一致的表现形式,或庄重严肃,或含蓄蕴藉,或淡雅脱俗,或明快简洁,或新颖奇特。封面的形式及风格,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主办方和编辑出版者的办刊理念和学术追求,以及刊载内容的学科专业范围、属性、特点和特定的作者、读者群的定位[3]。新版《放射学实践》封面简洁和谐,朴实亲切,每期都会刊载各种不同的影像图片,配以重点论文的主题,引导读者关注数字化、微创化、远程诊断等影像医学发展趋势的最新报道,激发读者对医学影像学诊断与治疗新技术、新知识的探求,在展现医学影像学奥秘的同时,展示了科学的美丽,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4]。 1.2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医学期刊的学术属性决定其封面必须有一定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必须有一定的格式,符合一定的标准。首先要按GB/T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在封面指定的位置上依次注明刊名、刊名汉语拼音、英文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主办者,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及条码等。这些规范化的格式,有利于光盘网络数据库的检索,也反映了期刊的连续性艺术;但是,如果所有的期刊都是同一张严肃的面孔,缺乏个性,就会显得十分乏味。封面设计艺术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读者第一印象的好坏,是对读者视觉的审美传递,也是艺术与文化通过封面作为载体的创意和个性化表现,不应将其理解为各类视觉元素的简单构架,要“赋予其新颖的创意和个性化表现,以极为强化的形象展示给读者,以期达到刊物的形式和内容的互动关系及全新的视觉效果”[5];因此,应在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对封面进行艺术的加工,以突出医学期刊的个性,只有期刊的规范化与个性化完美结合,才能设计出成功的封面。《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每期封面均刊有名画,并在文中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从艺术的角度吸引读者,使本来枯燥的专业期刊变得十分活泼、高雅,让人过目不忘[6]。 1.3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结合期刊作为连续出版物,有其延续性和稳定性,医学期刊的封面设计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既能稳定基本的读者队伍,又有利于期刊品牌与风格的形成。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的“国际”系列,如《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等,曾是《国外医学》系列,原就采用统一、相对稳定的封面设计,更名后这类期刊封面设计方案仍保持一致,庄重大方,突出系列杂志的整体效应和品牌效应,封面上3个相连的花环意义深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医学期刊虽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但数十年不变的面孔,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且,读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也会对专业期刊提出新的要求,而不再停留在“温饱水平”,希望在阅读期刊内容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因此,医学期刊的封面设计应是一个基于基本风格,进行不断调整、创新、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还应关注市场和读者的反映,给予读者以第一时间的打动。刊名好比人的面孔,色块、图案好比人的衣服,可以在刊名字体、字号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更换色彩、图片,以增强期刊封面的新鲜感和艺术魅力。 1.4整体与局部和谐统一期刊的封面设计是借一定大小的纸张幅面所提供的空间而进行的,在封面的方寸之间,设计者应用均衡、统一、节奏、对比、重复、重点和动势等基本原则对文字、图形、色彩等封面视觉元素进行组织架构,使得各视觉元素整齐、连贯、映衬、呼应、严密、平衡、一致[7]。设计时要安排好封面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使封面各个视觉元素构筑成最终有组织、有系统的视觉空间,做到整体协调统一,局部呈现韵律和变化。《眼视光学杂志》在封面的右上角镶嵌着一只经过放大处理的蓝黑色眼睛,顾盼有致,眼睛的右上角嵌有一橘黄色块,封面的主基调为黄绿色,设计者用具有中国韵味的黑色书法体刊名将原本分离的色差较大的色块有机地连在一起。这样既可把握封面设计的整体性,又使局部画面充满生机活力,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整体与局部和谐统一后给人带来的那份艺术视觉冲击力。 2医学期刊封面设计的视觉语言 视觉语言是以视觉可以认知的表现形式阐述信息的过程,它借助于视觉图像来传达信息的设计,以文字、色彩、图形等为视觉认知语言的基础元素进行艺术表现[8]。 2.1文字语言平面设计的字体大致分为2类:一是以西方文字为代表的字母文字,如希腊语系文字;二是以东方文字为代表的独体文字,如汉字[9]。文字既具有语言意义,又是抽象的图形符号,它是点、线、面设计的综合体,如一个字可以看成一个点,一行字可以看成一条线,一段文字可以看成一个面。文字设计主要从字体的使用、字号的选用以及在封面中的位置等方面来进行。封面所用的字体主要有印刷体、手写体和美术字。印刷体可应用于所有文字;手写体可用于刊名;美术字变化多,可用于刊名和要目等。医学期刊除刊名外其余文字宜使用稍小的字号,给人以理智、冷静的感觉。文字在医学期刊封面中的位置主要有三段式、对角式和一角式[1]229等。刊名的设计是刊物的点睛之笔,是读者鉴别期刊的重要标志;因此,这里主要讨论刊名的设计。封面的上半版比下半版更具强势,刊名通常应以横排形式固定在封面的上1/3位置,这样可以获得醒目效果。也有期刊,如《中华医学杂志》采用竖排形式。刊名字体型号的选择,应与刊物性质和内容的搭配密切相关。医学期刊的中文刊名字体可以采用印刷体和书法体,书法体可以美化封面,增强艺术感染力。刊名的字号大小可以不一致,其中需要强调部分所用字号可以稍大一些。如《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其刊名为黑色、规整的印刷体与红色的书法体(“中西”)结合而成,“中西”2字比其他字要大一号,排列错落有致,既有现代感,又有民族特色。刊名要与封面其他文字具有强烈的对比,产生层次感和节奏感,避免封面元素均衡。可以对刊名在造型、笔画和构架上进行装饰,如把刊名做成立体浮雕状,并在名字下加上投影,从而产生空间感,增强视觉冲击力;也可将字体反白,字的四周用重色烘托,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感;还可以借鉴英文字体编排的艺术手法,体现设计中的自由风格[10]。此外,刊名在较长周期内要保持一贯的风格,以保证其稳定性。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汉字还是英文,都具有俊秀、浑厚、奔放、飘逸等各种风格,能让读者去品味体会。字母文字比汉字更具形式感,更便于设计。例如中华医学会“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封面左侧35mm宽的深色块内均印有3个CMA(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的首字母)的字样,顶左底右,CMA这3个字母被适当地变形,并用连接的艺术手法在各个字母外围加边线,将其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美观的统一体,既形象地代表了中华医学会这个品牌,又具有现代韵律感。但是,目前国内医学期刊利用英文字母的特性对封面进行设计尚较少,若能把国外字母字型艺术变化的手法应用到国内医学期刊上,将会给期刊封面带来全新的感觉。 2.2图形语言图形是人类通过视觉形象传达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是人类视觉语言的基础,比文字更形象、更具体、更直接,在一瞬间便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图形的形式有黑白画、彩色插画、摄影照片等,表现方法有抽象的手法、图案的手法和写实的手法等[1]231。 2.2.1写实的手法医学期刊封面图形多采用此法:1)在封面构图中融入医学元素,期刊专业特点一目了然。可选取与期刊主题或本期专题相关的医学类图片,如《解剖学杂志》每期都选用内文中重点文章的一幅图片作为封面图形。2)融入民族元素,体现民族特色。如《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中医杂志,英文版)选择青花陶瓷作为标志性的构图元素,恰好又符合当下流行青花瓷的时尚。3)刊登专业会议的新闻图片或本领域内的名人照片等,如《人民军医》每期封面都以一位人民军医的风采吸引读者的眼球,内文并配有封面人物简介。4)刊登广告图片,既能美化封面,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医疗卫生装备》在刊名下方刊登大幅广告,广告图不但没有抢占风头,反而将刚劲有力的红色书法体刊名托到读者眼前。 2.2.2图案的手法医学期刊的封面也可设计一种能表征期刊属性或者专业特点的图案和符号,参与封面的构图。如《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以2个肾、2条输尿管和1只膀胱连接起来勾勒成泌尿系统的一个剖面图作为封面图案,直观而形象地表征了期刊的专业特点。还可以根据刊物特点设计新颖而有代表性的刊徽,点缀封面,增强稳定性。如《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封面在墨绿的底色上配以黑色刊名,显得有些灰暗,但刊名下方一枚金色的白求恩头像徽章,一下子打破了这种沉闷。 2.2.3抽象的手法医学期刊也可以采用这种手法设计出能反映专业特点的艺术构图。如《沈阳医学院学报》封面的主体是一条“S”(刊名第1个字母)形路,路面则以富有医学含义的DNA双螺旋样图形铺就而成(颜色由紫到蓝渐变),由封面的左下角向上向前蜿蜒开去。整个构图抽象而富有含义,“路”由近及远寓意了学院的发展和未来,亦可理解为学院中“教师”和“学生”2大主体的共同发展,或理解为医患关系的和谐。DNA双螺旋则表明基因工程已成为医学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造福人类健康的作用是无限的,医学生任重道远,而双螺旋的向上延伸宛如升腾在科学上空的瑰丽彩带,令人神往[11]。 2.3色彩语言色彩是视觉效果中极敏感的因素,最引人注目[12]。期刊的封面色彩应该与期刊的内容和品牌气质协调一致,医学期刊的内容严肃、庄重、权威,底色色彩一般不宜过浓,以淡冷或暖色为基色。任何一种彩色都具有色相、明度和纯度3大属性,期刊封面设计的色彩处理也主要从这3大因素来进行,同时要考虑色彩的冷暖、面积、数量、调和、呼应等因素,才能使色彩协调。 (1)色相即每种色彩的相貌、名称,如红、橘红等。医学期刊封面在配色时应以一种主要颜色集中或分散地占有相当的面积,再从中点缀小面积的其他颜色。这样主调鲜明,并能产生色彩变化,使整个设计既显得统一庄重,又不乏对比变化,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与审美乐趣。如《岭南现代临床外科》的封面以蔚蓝色作为底色,封面顶部开白窗,黑色书法体刊名横排于其上,封面中下部左侧是色彩丰富的竖排风景画,右侧为本期主要论文的题名,以白色字竖排,形成一条条白色的竖线,与右侧的风景图片形成呼应的关系,左下角开白窗刊印条码,与刊名呼应,右下角黄色的刊徽和橘黄色的年份及期号与图片呼应,整个构图点、线、面协调统一,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典雅优美、清新自然、对比鲜明的视觉冲击。 (2)明度即色彩的明暗差别,亦即深浅差别。明度接近的色彩搭配,给人以变化丰富、朦胧虚幻之感;明度相差大的色彩组合,则给人以响亮明快、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13]。《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封面色彩即采用了同一色相的深浅变化,从左上角向右下角为渐变的蓝色、浅蓝、白色,使得整个封面具有立体感、空间感、轻重感和层次感,同时还能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让读者在阅读学术文章之余,获得一种轻松愉悦和安宁祥和之感。 (3)色彩的纯度又称饱和度。纯度高的色彩艳丽,而纯度低的色彩则灰暗;纯度高的色彩具有运动感和热烈感,而纯度低的色彩则具有沉稳感与平和感[13]。在封面设计时特别突出的刊名,可用较纯的颜色,而其他次要的图形作为陪衬色,则要降低其纯度。《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封面以高纯度的红色为底色,书法体刊名反白横排于封面的上1/3,英文刊名用纯度较高的黄色分3行居中排列于封面中1/3,英文刊名下方则是一从封底、刊脊至切口的绿黄色条带,其上刊印英文年月、卷号和期号,封面的右下1/3刊印着红黄灰相间的刊标,左下角反白刊印条码。整个封面用色艳丽而不杂乱,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那一袭红色让读者能在众多期刊中一眼就能看到。期刊封面设计中常需留有一定的“空白”或“空间”,如果没有了白,不仅色彩层次显得欠缺,而且使人有透不过气的感觉。国内许多医学期刊常以不同明度的绿色和蓝色为封面底色,配以白色刊名,封面四角或反白字体刊印刊号、主管和主办单位等,或开一小白窗刊印条码,虽然比较简单,倒也清爽透气。 期刊设计论文:院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革新 封面设计是如今书籍装帧中一个最重要的项目,人们对书籍的第一印象便来源于封面的设计,其美丑直接决定了读者对该书籍的取舍。多年来,高校学术期刊与学报的封面设计大多没有得到重视,很多高校学术期刊在早年的创刊初期并没有“封面设计”这一概念。而近年来,由于网络与计算机的兴起,电子版书籍逐渐取代实体书籍,而高校学术期刊很大程度上成为为作者服务的目的性刊物,从而忽视了学术期刊的封面,使得其不仅不具有艺术性,更谈不上“设计”之说。本文就如何更好的讲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创新展开问题探讨与研究。 一、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特点与内容 (一)学术期刊封面的构成元素 学术期刊的封面,从大体来说,主要以稳重、朴素、严肃等为特点,着重突出学术的理论性,不讲究花哨的风格,这与高校注重学术研究的特点相辅相成。大部分的高校学术期刊封面,大致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简单的色块和文字构成,没有太多的图案等元素,以文字的排列为主,色块与线条为辅;另一类是将本校的标志性建筑艺术化处理之后放置于封面上,直接作为封面的主要元素呈现于公众眼前。 (二)学术期刊封面的色彩运用 为了体现学术的庄重,严肃的特点,绝大部分高校学术期刊的色彩采用了单色或加套色底纹[1],并运用了蓝色、绿色、暗红色、米黄色等安静沉稳的色彩。也有小部分期刊运用了渐变色,这就使得稳重中略带一点活泼,打破了整体一色的单调、沉闷。也有部分期刊使用两种不同的色块的搭配,这样就显得醒目,并带有一定的装饰性。 (三)学术期刊封面的文字安排 将本校的校名原字体照搬上期刊封面,是绝大多数学术期刊的选择,这样便直接反应了本校的校名特点;另外还有的期刊使用手写体,如名人题字;而标准字体则是除上述两种选择之外的最佳选择了。在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文字安排上,一般有标准中文名,标准英文名,国内与国际刊号,年卷期号,各方收录等信息,一目了然。 (四)学术期刊封面的构图 一般来说,期刊名称在封面上方的比例在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中占比较大的比例,其次的就是在侧面。在构图上来说,人们的阅读习惯为从上到下,所以首先要知道这是什么刊物,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刊物名称。而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中,英文名称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装饰性的文字,有不少学报将英文名称刻意的放大,成为装饰封面的一部分。在背景的选择上,纯色的背景占大部分,有的则以抽象的图形辅助文字。 二、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学术性 无论怎么改革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首先最基本的是不能跳脱其学术性的原则。学术期刊与一般的文艺杂志,时尚杂志不同,在封面设计上要遵循庄重、严肃的规律,整个设计要文雅、大方,流露出一种书卷气[2]。从这一点来说,就要求设计者把握好设计的“度”,从学术的角度出发,营造特有的学术氛围。 (二)现代感 学术论文的研究,需要与时俱进,及时研究当下社会问题。同样,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也是如此,要具有时代感,现代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比较流畅的曲线,代表飞速发达的时代元素,也可以运用类似光束的效果,或者是利落的几何体、点阵等。这类简单抽象的元素在设计中,往往代表的就是现代感。 (三)特色化 形成特色,突出风格。学术期刊的封面不必常常更换,这是与时尚生活期刊的不同之处,所以在特色风格的形象上较之其他刊物有所削弱。而一个好的封面设计,可以给高校的学术期刊带来强烈的存在感,结合该校的特质,或地方的特色,体现刊物的宗旨,有创新,有突破。 (四)主题化 很多高校的学术期刊,有文理版之分,为了区分,往往只会在封面整体颜色上做出改动,而封面内容不变。这种区分方式只有对该期刊熟悉的读者,才会从颜色上进行分辨。社哲版在封面图案上,可以运用中国传统的图案、特有的纹样、或是篆书体等古文体作为底纹;自科版则可以将数字符号、公式等艺术化处理后作为底纹。这样就能让读者对不同的刊期进行快速的区别。 (五)艺术性 目前,在市面上的书籍装帧中,封面设计的表现手法,强烈的艺术感占据了半壁江山,各种抽象的,超现实的,简单的,强烈的手法使设计达到很好的效果。虽然强调独特的艺术性手法,但是由于学报的特殊性质,局限了很多好的设计形式,设计者在体现艺术性和形式感的同时,必须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应遵循的艺术设计要求 (一)合理布局在众多的高校学术期刊中,封面设计的布局大多分为左右布局和上下布局。刊名作为最主要的部分,设计者往往在这方面做设计变动。由于中文刊名常常用到比较规范的字体,设计者可将英文刊名夸张艺术化,如首字母放大并占比较大的面积,在版面设计中,字体设计在一个规矩的框架中,不同的文字,词组有大有小,这就让人感觉既活泼又统一。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喧宾夺主。 (二)色彩搭配单一用色是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选择,单一用色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多色彩太过华丽的装饰性。一般来说,学术期刊封面的色彩不宜过多,三套色以下为佳,但极小面积的使用多彩色,反而能达到醒目的作用。在用色上,尽量避免对比色的出现,多使用同色系,尽量选择温和、安静的色彩搭配。如果希望刊物的封面醒目些,可以考虑使用较亮眼的淡色系来多色搭配;如需使用灰色系,要注意灰彩色容易显“脏”的特质,并且不建议使用满黑来作为学术期刊的封面色彩。 (三)体现质感好的封面设计要搭配好的纸张和印刷技术,纸张的选择从另一个方面突出了刊物的质量。由于高校学术期刊的严肃性,庄重性,选择一种有质感的纸张作为封面,便大大的提高了刊物的整体水平。另外,建议摈弃粗糙的印刷方式,选择相对精美的印刷,由于封面设计对于一本刊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粗糙的印刷将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对这本刊物的看法。 (四)特殊工艺如今在印刷手段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工艺能体现出设计者的设计意愿,例如凹印、凸印、烫金、植绒等等手段。设计者在这些工艺的选择上,针对高校学术期刊的特点,可以小范围的应用,比如刊名使用凸印,会显得比较精美,但有些工艺却不宜大面积使用,比如烫金字,这就需要设计者把握这个度。与其他期刊相比,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需要相对低调,相对朴素,而太复杂的印刷工艺成本略高,这对于高校的编辑部来说,是一笔并不需要的开支。 (五)整体配合除了封面的设计,还有书脊、封底等部分的设计,期刊的封底有刊物的一些详细信息[3],在编排版式上也需要设计者注意美感,对字号的选择,排列的方式,都应该与封面的设计协调,整体,统一,首尾呼应。其他部分的设计,也是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四、结语 高校学术期刊,是高校中比较特别的一部分。其封面设计,是相对独立的艺术创作,更是体现高校综合素养的展现过程,但往往容易遭遇忽视。封面的设计,只有确定了设计理念,才能出色的设计出既符合学术期刊的内涵,又体现艺术特色的作品。作为学术前沿的大学校园,学术刊物在一定时候可以直接反映该校的文化素质,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就要求不论是期刊编辑,还是从事学术刊物封面设计的业务人员,都需要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和艺术眼光。好的封面不仅能给读者留下好的印象,并给予读者美的享受,而且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不可忽略的艺术价值。 期刊设计论文:期刊版式设计法律保护 一、版式设计权的概述 (一)版权设计权的概念。版式设计是包括对图书和期刊等刊物的版面内容的创作,包括对版心、行距、排式、标题以及符号等版面安排的综合布局。版式设计权是我国《著作权法》赋予出版者的重要的权利之一,且属于著作权中的邻接权。根据《著作权法》第36条规定,“出版者有权许可或者禁止他人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由于《著作权法》并没有具体对版权设计内容和保护范围的具体规定,所以在其他法律概念中,还存在容易与版式设计权相混淆的其他概念。(二)版式设计与装帧设计。版式设计的概念在此不再赘述,而装帧设计是指对图书期刊的外表的装潢创作,包括刊物的封面、书脊、和扉页等印刷作品直观外表的设计。二者在客观上所包含的内容就不尽相同。再从版式设计和装帧设计的法律性质方面分析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法律概念。因此,二者在著作权法中保护的体现也是完全不同的。版式设计对于出版者而言,无论在该图书期刊是否构成作品,被著作权保护和认可,都会单独被著作权法保护,明确赋予给出版者版式设计权。而装帧设计不是著作产权法中一项被独立保护的权利,只有其依附的图书期刊的印刷物在构成作品时,才能够被当作作品的一部分被著作权法认定,否则只能作为外封装来对待,不能直接被著作权法加以认定。综上所述,从著作权法的角度分析,版式设计权是明确被著作权保护的权利,而装帧设计不是被著作权独立保护的权利内容。(三)版式设计权与外观设计权。二者法律性质及保护的范围不同,版式设计权属于著作权中的邻接权,而外观设计权属于专利权法中的专利权。保护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是指,出版者有权赋予或禁止除权利人外的他人应用其版式设计作品的权利。而专利法的规定外观设计权的保护的内容包括,一是设计者在图片图书等知识产权类上的外观设计作品。二是专利申请人在申请其专利时在其专利产品上使用的独特外观设计作品,该外观设计会被当作专利的一部分进行保护。此外,这两种权利在某些情况会存在重合现象。当出现这种的情况时,根据二者权利所属法律各自保护对象的范围和特点,专利权保障的范围和强度明显高于版式设计权所设计的范围,所以当两项权利内容和性质发生竟合时,一般会通过专利法中的外观设计权来加以保护权利人的利益。 二、我国版式设计权制度的缺陷 (一)侵犯版式设计权的维权具有依附性。版式设计权是在作品传播中被产生的权利,也是从著作权中派生出的邻接权。因此,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是伴随著作权享有人的著作权利而产生的,如果没有著作权人创作作品,也不会存在作品传播的过程,当然版式设计权也不会出现。因此,得到著作权人的允许是版式设计权在行使过程中的必要前提,也就是说会被其传播作品的著作权所约束。通过司法实践也可知,因单纯侵犯版式设计权而起诉的案件很少存在,都应该当依附于著作权的侵犯而一起起诉,因此,独立且全面的保护版式设计权在目前理论和实践中都很困难。(二)版式设计权的内容缺乏明晰的界定。首先,《著作权法》对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的相关规定非常笼统模糊,并没有对版式设计权保护的具体内容和范围作出规定。同时,仅仅明确了禁止“使用”出版社、期刊的版式设计,但没有界定“使用”的内涵和外延,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是复制的行为。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激增,致使出版社的版式设计的作品高速传播,被合法以及非法“使用”的机率增加,在开放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互联网领域中,如何界定版式设计内容以及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使用”版权设计的认定成为最主要的问题。(三)版式设计权的侵权责任追究困难。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47条第9款规定,侵犯版式设计权的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首先,针对停止侵害,一般来说,版式设计部分在整部图书期刊中只占较小的比例。当侵犯版式设计发生在出版物实际出版发行过程时,如果单纯因为侵犯了版式设计权就贸然不再发行该出版物,并召回已出版发行的出版物加以销毁,这不仅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而且不利于保护该图书期刊的著作权者的利益。其次,关于精神赔偿方式。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中还没有规定精神赔偿进行。因此如果被侵权人向法院提出由请求侵权人向自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精神赔偿的请求时,法院很难给予权利人支持,这也是极为矛盾的一点。最后,关于赔偿的计算标准,包括被侵害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非法所得以及其他相关法定赔偿部分。实践中,版式设计权实际损失一般只包括出版刊物的设计费用,但无奈的是,在刊物出版过程中不会独立计算版式设计的费用,因此想具计算出侵犯版式设计权的赔偿额度是较为困难的,版式设计权人想要得到经济赔偿或者补偿也很难落实。综上,侵犯版式设计权的后,权利人的追责是存在很多困难,根据现有侵权责任追究制度,出版人的版式设计权在受到侵害时很难得到相应的经济损失赔偿和精神损失的赔偿。 三、版式设计权保护的完善 (一)完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范围。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版式设计权并不包括在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规定的范围内。但随着我国艺术文化作品在网络传播数量的激增和速度的加快,目前大多数图书期刊已经推出了数字版,因此通过网络传播侵犯版式设计等信息的侵权行为也大量涌现,如果我国立法还认为信息网络传播权中不包括版式设计权,侵权人可以通过法律漏洞畅通无阻且无后顾之忧的侵犯网络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和主流思想,将版式设计权纳入到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内势在必行。(二)完善版式设计权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联系。由于传统出版刊物的版式设计独创性要求较低,所以法律只给予了版式设计权邻接权性质的保护。但是,版式设计受保护的条件之一是需具备独创性,但我国法律未规定其判断标准,在侵权案件中出版社也面临着取证难的问题。而通过公法性质的《反不当竞争法》可以对私法性质的《知识产权法》起到兜底性的保护作用。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法》关于出版者版式设计权的保护存在空白的地方可以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寻求救济和正当权利利益的维护,填补漏洞,以体现公法的维护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秩序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该将著作权法与反不当竞争法更有效地衔接起来,保护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甚至能够全面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利。(三)完善版式设计权的追责机制。现有的法律规定对于侵犯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的责任追究规定较为笼统,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很难得到应有的救济和赔偿。版式设计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虽然其独创性程度的认定仍存在歧义,但此已表明版式设计汇集了版式设计人的精神以及脑力劳动和艺术创作,应当被一视同仁给予应有额保护。相信每一位创作者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投入热情和精力,也会表达自己的精神寄托,因此著作权法是否引入精神赔偿也值得商榷。与此同时,在其他民事责任的赔偿也应当更加符合实际,尤其在经济赔偿上,应当更细出更有针对性的赔偿标准,更好地保护出版者的合法权利,以此促进我国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著作权法》中对版式设计权制度的理论缺陷,同时版式设计权保护在司法实践也同样的窘境。同时,图书期刊的出版者或出版社需也要提升版式设计的创新性和数字化理念,从而在源头上避免版式设计依附性的制度缺陷,借此来提高其图书期刊在传统市场和互联网市场的竞争力。 期刊设计论文:儿童期刊封面色彩设计探究 一、大自然赋予儿童丰富的色彩世界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曾于1933年夏所作不朽诗词《菩萨蛮•大柏地》中生动的描写了雨后天空中太阳折射出七色彩带壮丽自然景观。天空中雨后湿度很大,构成了极小的水雾微颗粒,彩虹就是由于太阳光线照射在空中的水雾微颗粒,形成光的散射进而反射形成美丽的七色彩带。于是,从古至今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就经历了从感官到理性的升华,掌握了利用红黄蓝三原色,冷暖互补,判断、推理、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绘出大自然五彩缤纷的画图。清晨人们在空旷的田野里或在大海边就会看到硕大的红红的太阳在东方冉冉升腾,傍晚,在西方天空中烧的通红的晚霞中缓缓落山。那就是人们首先看到的激情、热烈、奔放“红”的色彩,这就是小朋友都喜欢的小红棉袄、大红苹果、红高粱的颜色。它是基本三原色之一,可见光红色波长大约为约625—740nm。橙色是温馨、浪漫、辉煌、华丽、光辉的色彩,是暖色中最暖的色彩,是电磁波的可视光部分中的长波,波长大约为590~610nm。黄色给人以轻快、活波、舒畅、纯情大的感觉,黄色是一个暖色调,其电磁波的可视光部分中的中波长部分大约为565—590nm绿是大自然的主色调,凡是陆地上有绿色出现就意味着生命的存在。它是基本三原色之一,绿色是电磁波的可视光部分中的中波长部分,波长为500—565nm。青色是一种蓝色中带有少许绿色的颜色,在可见光谱中青色色域比较狭小,其波长范围485—500nm颜色的亮度基本一致,由于人们的色彩感觉的原因,不好分辨。蓝色是最冷的色彩,也是三原色之一,为440—485nm,属于短波长。蓝色象征着刚毅、坚强、冷静和广阔,晴空万里朵朵白云衬托出广阔无垠的蓝蓝的天空。紫色是由热烈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柔和而成,自然界了有很多这种优美的紫色,如紫藤、紫罗兰、丁香花、薰衣草等,在这些这些造型各异的花卉丛中,那美丽葡萄藤架上那串串玫瑰紫葡萄令人垂涎欲滴,乌拉圭涵洞里的紫水晶是一种泛着非常娇艳深沉紫色最高级色调,在高温高压下大自然将那晶莹剔透的高纯度石英中掺杂了微量的锰、铁高价元素精心而调配出来的,在阳关下泛着酒红色的火光。这种紫色的波长在380—440nm范围。 二、儿童对色彩的心理感应 眼睛是打开心灵的窗口,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婴儿出生4—5天后就会感知周围的一切事物,尤其是对于颜色的感知,越是纯色的单色的鲜艳的颜色对于儿童的反应越强列。当婴幼儿看到眼前红、绿、黄色气球的时候,都表现出手舞足蹈得到动作,并且嘴里发出“喔喔”声,反映了孩子对色彩的很大兴奋!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于颜色的感知是不同的。儿童的色彩感应和其心理及情绪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他们不同的年龄段和性格对色彩的感应也是有很大的区别。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修勒博士,曾就一百五十名二至五岁的孩子,进行一年有关儿童色彩的追踪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对孩子来说,色彩与线条各有其固定的意义,总结了不同儿童对色彩的偏爱,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喜好和性格。据色彩心理学家研究幼儿时期的儿童对靓丽、反差、鲜明的红、绿、黄颜色显示出偏爱的倾向。从幼儿园里他们的涂鸦作品里可以看到,绿绿的草坪上点缀着点点的黄花,一轮火红的太阳公公微笑着俯视着大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于全谱色彩感知越来越全面,他们逐渐喜欢一些表现力丰富的过渡色,这些感知都是来源于大自然的情景,而且,对于以颜色的种类喜爱也有了性别之分,男孩子多喜欢强烈的冷色调,女孩多喜欢温柔的暖色调。观察和分析儿童这个时期的色彩心理,是我们设计编辑者要深入研究的。 三、儿童期刊封面色彩的选择和运用 一册优秀的不同年龄段儿童期刊,成功的封面设计是首要的。瑞士画家伊顿曾说过:“色彩就是力量”,尤其是儿童期刊的封面色彩的表现,更要具有对婴幼儿心理强烈的激发、感染、共鸣的效果。所以,色彩在不同年龄段儿童期刊的设计中,达到对婴幼儿传达生动、细腻、感知、启蒙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册婴幼儿期刊从封面到内容,要从实际、科学、自然的运用不同色彩和图案吸引孩子们的心理和视觉。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儿审美心理特点是不同的,对于色彩的感知有很大的差异。首先,需要我们在设计中要明确色彩的定位,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喜好特点进行不同色彩选择搭配,以增强孩子们看到期刊封面第一感官的视觉效果。婴幼儿时期(0-3岁)的孩子大多喜欢靓丽纯色,平铺直述的着色效果。这个时期的期刊封面色彩设计采取写实夸张的手法。例如,很多年前的一幅儿童画----拔萝卜,描写老公公带着老婆婆及全家还有小花狗一起拔一颗红红的大萝卜。那个又大又红的大萝卜和那绿绿的萝卜叶子占据正个篇幅的绝大部分,多少年来当年的小朋友如今的老爷爷老奶奶仍然记忆犹新,除了生动的故事之外,其鲜亮色彩的创造给了小朋友首当其冲的直观感觉。处于萌动幻想、天真烂漫时期(3-7岁)的儿童,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绚丽多彩,他们慢慢认知了大自然的森林、动物、植物、水果,公园,甚至对一年四季、黑天白昼充满了天真地遐想。所以,要深入的了解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感知和审美特点,按照儿童的成长规律,这个时期的期刊封面设计就要走出婴幼儿初期的那种平铺直述纯色直白的色彩选择,除了遵循选色靓丽醒目之外,对于色彩的处理要用好色彩的透明、过度、渐变手法,去创作那些令儿童们喜欢的刊物封面,使他们看到刊物封面之后,迫不及待的翻看书中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期刊封面那种栩栩如生具有动画效果的风格起到了抛砖引玉作用。 作者:田少华 单位:天津市教育新闻中心 期刊设计论文:期刊设计论文 内容摘要:杂志打出品牌靠的是其持续性,设计通常是一份杂志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变化是杂志设计所应遵循的重要信念。 关键词:品牌定位设计形式设计 期刊杂志的世界非常引人入胜。杂志总是在我们的视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平面媒体,也是编辑和设计师共同劳动产生的图文结合体。大多数杂志都有较固定的读者。一个好的设计师总是深谙新闻学和品牌定位,而一个好的编辑则应懂得图片设计的重要性,在这个宽泛的范围里再考虑明确的设计因素:版面大小、网格、字体和细节,所有这些都促成杂志的定位和视觉冲击力。 品牌定位设计 在期刊杂志这个领域里,我们会发现这个行业中很多的决策都会受到竞争的影响,无论是一份发行量很大的杂志,还是限量发行的专业性杂志,都会有至少一两个以上的直接竞争者或众多的间接竞争者。同在拥挤的市场上出售的其他商品一样,品牌对于杂志来说意味着一切。人们购买杂志时都会基于一个称之为“四个我”的概念:看着我、拿着我、翻开我以及买下我。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应添加一些主要元素来定位杂志,例如两本杂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能够彰显出它们的不同宗旨和观点。杂志的每个组成部分,无论多么细枝末节,都必须看作是不断变化的总体的一部分,最棒、最敏锐的内容往往能激发精彩的设计。现在,出版商们更清楚地知道杂志可以办成品牌──一本期刊杂志不只是纸加墨,它是一种价值、一种信念体系。而针对杂志的品牌定位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主题内容加拿大杂志《Adbusters》是以评论消费者权益的全球化和当今世界的消费环境现状为主要内容,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主题,该杂志的品牌定位就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很好的消费评论平台。而像《Realsimple》这样一份介绍如何生活得更雅致的杂志,它的主题内容就和《娱乐周刊》这样以炫目多变的娱乐新闻为主的杂志截然不同。正是这些令人惊奇的因素,标志着一本杂志在面对不同的读者群体时能否成功。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杂志都是依赖某种精心策划的运作指令来表现各类信息,设计者和编辑必须有意识地变换体现内容的方式,达到变换步调的目的,并以此来保持新鲜感和兴奋感。 时间和名称很显然,杂志要打出品牌靠的是持续性,它必须一直保持着某种品质,同时又有所改变。读者熟悉他们期待中的内容,但是在翻开时还是感到惊喜。其中,杂志的名称是唯一不变的因素,正是这种主题性的名称决定了它的形式。 艺术设计在报摊上,一份杂志必须在2.5秒的时间内吸引读者的注意,杂志的设计者必须迎接这个艰巨的挑战。读者对杂志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封面必须简洁地集纳杂志的个性和风格,还要求其内容和封面、封底保持足够的连贯性,以吸引读者。品质的持续性是体现在每期中的,杂志必须始终如一地做这些事情,并保证比竞争对手更具深度,更有个性。品牌杂志的设计需要周密的策划,而绝不仅仅是映衬文章的配角。杂志的艺术设计包括杂志的总体外观、形式、大小、版式、文字、图形、色彩、节奏等。字体在杂志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像《Wired》这样的杂志已经开始要求读者从侧面翻开,并倒着阅读文字,凝视彩色背景上的相同颜色的文字,或者斜着眼来阅读蝇头小字,在视觉和功能上,杂志设计变得更像网页设计,简短的广告词、图文框、可点击信息,这些已经被读者日益熟悉。与颜色一样,字体同样能够在不损害文章信息传达的情况下为页面带来力量和时尚,虽然位于几何形状内部或粗黑线条旁的粗体彩色引言会打破文章内部的排版节奏,但是粗体的标题与白色的页面以及正文的小号字体对比则显得更加完美。新贵男人的杂志《GQ》曾聘请印刷专家来设计折帖定型字体,设计师研究了20世纪早期的旧地铁海报,并根据这些海报的字体创建一种无衬线字体,在这种成型的字形字体中,字母较圆,且上行字母的顶部以及下行字母的底部都是扁平的,这种字体使得从封面标题到补充文章等所有的内容都变得很雅致,更有早期的《ArtDeco》的几何特征,设计师在保持杂志“摩登更经典”的风格的同时实现品牌定位的目标。该杂志的照片和插图同样出色,他们主要使用大牌人物的照片,但也不断选择革新者,将他们的风格融合起来。插图是杂志品牌的另一个重要部分,《GQ》的设计总监Dupless说,该杂志已经研究欧洲的杂志以便寻找新的插图画家和图画方面的天才,插图画家必须熟悉《GQ》的风格和感觉,并能在一个较为自由的框架中工作。红色和黑色是《GQ》调色盘中最浓型的色彩,它们通常被用来起强调作用,并坚持使用精美的中性色调。《GQ》杂志的设计一直在改进,坚持完善的一致性,它的现代设计带有酷的、矜持味道的品位和自信,其结果就造就了一份能让人感觉成熟、自信的外观精美的杂志,就像订阅它的读者们一样。 形式定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杂志设计经历了一场有趣的革命。传统的期刊杂志是发表文章的舞台,而现代的读者正翘首期盼新的媒体能带给他们三维的视觉感受,为此,杂志做出了积极的响应,杂志设计者拥有更自由的手段来决定他们的工作形式。杂志没有了标准尺寸的限制,没有了形状和宽度的要求,这些限制都会妨碍杂志功能的发挥,一本杂志可以被制成人们适应的任何大小和形状,只有印刷技术可以限制设计。德国的《Shift》实践了一种比较极端的杂志形式,与任何一种杂志都不相同。该杂志诞生于柏林的一组设计师之手,每一期内容都聚焦不同的主题,从而发展不同的表现手法:第一期杂志将食用肉类作为主题,它没有被装订成册,而是以一个挂肉的钩子穿过杂志每页角上的孔,使其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装订形式;第九期是关于艺术品市场的,由一种棋盘游戏和CD-ROM组成。这种自由当然归功于自有资金的运作。美国时尚杂志《Visionaire》目前已成为世界时装领域的新宠,它创造了第一个以电池作为动力的出版物,是一个由一系列大号幻灯片组成的会发光的盒子。 在伦敦、巴黎、纽约、米兰等地,还出现了微型杂志。微型杂志时尚新颖,它受到DIY信念的激发。因它面对微量读者,出售给相对富有、国际化、有复杂视觉的大众,所以其显著特征是品质制作、对图片的奢侈应用和强调设计。伦敦的《10》把文字和图像分开,要么读文,要么看图,这样反而看着舒服。微型杂志创始人约瑟夫编辑设计的《Nest》在室内设计领域地位明显,使用雕塑形式,颜色和图案有几期被定型成雕塑品或雕刻品,另一些则用缎带扎系,空白页引人注目,取代文字的是大块的着色图案和纹路,修饰与之形成互动的图像。一本好的微型杂志接近于艺术品,它的目标就是打破矫揉造作的习惯。 同样,网络杂志给任何一个想办杂志的人提供了暂时的可能性,它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形式。从广义上讲,国际互联网是个全球性媒体,而印刷的杂志很难使读者群国际化。网络杂志可足不出户传播到世界各地,设计师可以为网络杂志创造出令人满意的外观和感觉,如使用按纽翻滚、快速下载等方法在屏幕上随心所欲地表现。如果一本杂志具有年轻、有趣的品位,那就可以适当运用声音效果、动画、音响和颜色来体现,同样的工具也可以用来表现更严谨和商业品位的美学理念。瑞典的电话类杂志《StockhlmNew》就用FLASH做成幻灯,再把杂志一页页的放进去,它对于印刷版唯一的改进是把标题和图片、说明文字放大,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清楚。英国图像设计季刊《Eye》是一本视觉引导杂志,它的网站和杂志同时设计,《Eye》新设计的一些编辑因素可以同时运用于两个媒体,比如每个特写开始时的关键词和段落。又如,《Hint》是一家网络杂志,有时它能以一种印刷品不可能做到的方式表现时尚,给了读者更多的选择。在《Hint》的设计中经常放进FLASH,然后加上音乐片段,往往是即将上市的CD的预听曲目,具有很强劲的体验感。因为《Hint》比很多印刷版杂志有更高的发行量,因此它获得了韦伯奖的最佳时尚奖。虽然和它同步的印刷版杂志也了获得了成功,但相比之下网络杂志的颜色和形状更有冲击力。 在人们的观念中,杂志一直是文字和图片的混合体,在每个特定的出版物中这两种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产生独一无二的感觉。技术对于文字和图像的还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不断发展提高了杂志的质量,而杂志设计通常是一份杂志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变化是杂志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信念。当然,品牌定位是杂志设计的核心,对设计师来说,挑战就是抓住机会,新的技术会磨砺出新的品质和完美。只要设计者能够了解他们的读者,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理由,都能达成优秀的设计。在期刊杂志设计中,每一种产品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读者群,否则就会被那些每天都在接受新信息的读者所忽视。那些不断创新并始终坚持“自我”的杂志必将脱颖而出。 期刊设计论文:期刊设计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杂志打出品牌靠的是其持续性,设计通常是一份杂志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变化是杂志设计所应遵循的重要信念。 关键词:品牌定位设计形式设计 期刊杂志的世界非常引人入胜。杂志总是在我们的视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平面媒体,也是编辑和设计师共同劳动产生的图文结合体。大多数杂志都有较固定的读者。一个好的设计师总是深谙新闻学和品牌定位,而一个好的编辑则应懂得图片设计的重要性,在这个宽泛的范围里再考虑明确的设计因素:版面大小、网格、字体和细节,所有这些都促成杂志的定位和视觉冲击力。 品牌定位设计 在期刊杂志这个领域里,我们会发现这个行业中很多的决策都会受到竞争的影响,无论是一份发行量很大的杂志,还是限量发行的专业性杂志,都会有至少一两个以上的直接竞争者或众多的间接竞争者。同在拥挤的市场上出售的其他商品一样,品牌对于杂志来说意味着一切。人们购买杂志时都会基于一个称之为“四个我”的概念:看着我、拿着我、翻开我以及买下我。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应添加一些主要元素来定位杂志,例如两本杂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能够彰显出它们的不同宗旨和观点。杂志的每个组成部分,无论多么细枝末节,都必须看作是不断变化的总体的一部分,最棒、最敏锐的内容往往能激发精彩的设计。现在,出版商们更清楚地知道杂志可以办成品牌──一本期刊杂志不只是纸加墨,它是一种价值、一种信念体系。而针对杂志的品牌定位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主题内容加拿大杂志《Adbusters》是以评论消费者权益的全球化和当今世界的消费环境现状为主要内容,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主题,该杂志的品牌定位就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很好的消费评论平台。而像《Realsimple》这样一份介绍如何生活得更雅致的杂志,它的主题内容就和《娱乐周刊》这样以炫目多变的娱乐新闻为主的杂志截然不同。正是这些令人惊奇的因素,标志着一本杂志在面对不同的读者群体时能否成功。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杂志都是依赖某种精心策划的运作指令来表现各类信息,设计者和编辑必须有意识地变换体现内容的方式,达到变换步调的目的,并以此来保持新鲜感和兴奋感。 时间和名称很显然,杂志要打出品牌靠的是持续性,它必须一直保持着某种品质,同时又有所改变。读者熟悉他们期待中的内容,但是在翻开时还是感到惊喜。其中,杂志的名称是唯一不变的因素,正是这种主题性的名称决定了它的形式。 艺术设计在报摊上,一份杂志必须在2.5秒的时间内吸引读者的注意,杂志的设计者必须迎接这个艰巨的挑战。读者对杂志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封面必须简洁地集纳杂志的个性和风格,还要求其内容和封面、封底保持足够的连贯性,以吸引读者。品质的持续性是体现在每期中的,杂志必须始终如一地做这些事情,并保证比竞争对手更具深度,更有个性。品牌杂志的设计需要周密的策划,而绝不仅仅是映衬文章的配角。杂志的艺术设计包括杂志的总体外观、形式、大小、版式、文字、图形、色彩、节奏等。字体在杂志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像《Wired》这样的杂志已经开始要求读者从侧面翻开,并倒着阅读文字,凝视彩色背景上的相同颜色的文字,或者斜着眼来阅读蝇头小字,在视觉和功能上,杂志设计变得更像网页设计,简短的广告词、图文框、可点击信息,这些已经被读者日益熟悉。与颜色一样,字体同样能够在不损害文章信息传达的情况下为页面带来力量和时尚,虽然位于几何形状内部或粗黑线条旁的粗体彩色引言会打破文章内部的排版节奏,但是粗体的标题与白色的页面以及正文的小号字体对比则显得更加完美。新贵男人的杂志《GQ》曾聘请印刷专家来设计折帖定型字体,设计师研究了20世纪早期的旧地铁海报,并根据这些海报的字体创建一种无衬线字体,在这种成型的字形字体中,字母较圆,且上行字母的顶部以及下行字母的底部都是扁平的,这种字体使得从封面标题到补充文章等所有的内容都变得很雅致,更有早期的《ArtDeco》的几何特征,设计师在保持杂志“摩登更经典”的风格的同时实现品牌定位的目标。该杂志的照片和插图同样出色,他们主要使用大牌人物的照片,但也不断选择革新者,将他们的风格融合起来。插图是杂志品牌的另一个重要部分,《GQ》的设计总监Dupless说,该杂志已经研究欧洲的杂志以便寻找新的插图画家和图画方面的天才,插图画家必须熟悉《GQ》的风格和感觉,并能在一个较为自由的框架中工作。红色和黑色是《GQ》调色盘中最浓型的色彩,它们通常被用来起强调作用,并坚持使用精美的中性色调。《GQ》杂志的设计一直在改进,坚持完善的一致性,它的现代设计带有酷的、矜持味道的品位和自信,其结果就造就了一份能让人感觉成熟、自信的外观精美的杂志,就像订阅它的读者们一样。 形式定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杂志设计经历了一场有趣的革命。传统的期刊杂志是发表文章的舞台,而现代的读者正翘首期盼新的媒体能带给他们三维的视觉感受,为此,杂志做出了积极的响应,杂志设计者拥有更自由的手段来决定他们的工作形式。杂志没有了标准尺寸的限制,没有了形状和宽度的要求,这些限制都会妨碍杂志功能的发挥,一本杂志可以被制成人们适应的任何大小和形状,只有印刷技术可以限制设计。德国的《Shift》实践了一种比较极端的杂志形式,与任何一种杂志都不相同。该杂志诞生于柏林的一组设计师之手,每一期内容都聚焦不同的主题,从而发展不同的表现手法:第一期杂志将食用肉类作为主题,它没有被装订成册,而是以一个挂肉的钩子穿过杂志每页角上的孔,使其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装订形式;第九期是关于艺术品市场的,由一种棋盘游戏和CD-ROM组成。这种自由当然归功于自有资金的运作。美国时尚杂志《Visionaire》目前已成为世界时装领域的新宠,它创造了第一个以电池作为动力的出版物,是一个由一系列大号幻灯片组成的会发光的盒子。 在伦敦、巴黎、纽约、米兰等地,还出现了微型杂志。微型杂志时尚新颖,它受到DIY信念的激发。因它面对微量读者,出售给相对富有、国际化、有复杂视觉的大众,所以其显著特征是品质制作、对图片的奢侈应用和强调设计。伦敦的《10》把文字和图像分开,要么读文,要么看图,这样反而看着舒服。微型杂志创始人约瑟夫编辑设计的《Nest》在室内设计领域地位明显,使用雕塑形式,颜色和图案有几期被定型成雕塑品或雕刻品,另一些则用缎带扎系,空白页引人注目,取代文字的是大块的着色图案和纹路,修饰与之形成互动的图像。一本好的微型杂志接近于艺术品,它的目标就是打破矫揉造作的习惯。 同样,网络杂志给任何一个想办杂志的人提供了暂时的可能性,它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形式。从广义上讲,国际互联网是个全球性媒体,而印刷的杂志很难使读者群国际化。网络杂志可足不出户传播到世界各地,设计师可以为网络杂志创造出令人满意的外观和感觉,如使用按纽翻滚、快速下载等方法在屏幕上随心所欲地表现。如果一本杂志具有年轻、有趣的品位,那就可以适当运用声音效果、动画、音响和颜色来体现,同样的工具也可以用来表现更严谨和商业品位的美学理念。瑞典的电话类杂志《StockhlmNew》就用FLASH做成幻灯,再把杂志一页页的放进去,它对于印刷版唯一的改进是把标题和图片、说明文字放大,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清楚。英国图像设计季刊《Eye》是一本视觉引导杂志,它的网站和杂志同时设计,《Eye》新设计的一些编辑因素可以同时运用于两个媒体,比如每个特写开始时的关键词和段落。又如,《Hint》是一家网络杂志,有时它能以一种印刷品不可能做到的方式表现时尚,给了读者更多的选择。在《Hint》的设计中经常放进FLASH,然后加上音乐片段,往往是即将上市的CD的预听曲目,具有很强劲的体验感。因为《Hint》比很多印刷版杂志有更高的发行量,因此它获得了韦伯奖的最佳时尚奖。虽然和它同步的印刷版杂志也了获得了成功,但相比之下网络杂志的颜色和形状更有冲击力。 在人们的观念中,杂志一直是文字和图片的混合体,在每个特定的出版物中这两种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产生独一无二的感觉。技术对于文字和图像的还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不断发展提高了杂志的质量,而杂志设计通常是一份杂志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变化是杂志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信念。当然,品牌定位是杂志设计的核心,对设计师来说,挑战就是抓住机会,新的技术会磨砺出新的品质和完美。只要设计者能够了解他们的读者,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理由,都能达成优秀的设计。在期刊杂志设计中,每一种产品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读者群,否则就会被那些每天都在接受新信息的读者所忽视。那些不断创新并始终坚持“自我”的杂志必将脱颖而出。 期刊设计论文: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的应用技巧 摘要 期刊版面色彩设计已成为突出版面内容、增强版面视觉美感的重要方式。为增强期刊版面设计的艺术性,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也越来越成为期刊版面设计的首选。本文拟从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的误区入手,阐述了期刊版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的新思路。 关键词 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运用原则 期刊版面是通过对期刊内容进行编排布局所表现出的期刊外貌形式,包括文字、图片的位置,标题的大小形式、字体的大小及其它影响期刊外貌的因素等。对期刊版面进行设计是为了对文字和图片进行优化组合,使版面具有更好的清晰感和视觉上美感,以便读者阅读。然而,在期刊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增加期刊视觉上的美感和清晰感,以便提高期刊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在期刊版面设计方面,增加期刊版面色彩已成为首选方案。在期刊选择全彩色出版方式并改变传统黑白的印刷形式时,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的丰富色彩给予了读者愉悦的精神享受,极大地表现出了版面的层次感和绚丽多姿,也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因此,在期刊版面设计中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色彩,创造出读者喜爱的优秀版面,是版面编辑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的误区 随着期刊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期刊版面设计改革早已兴起,主要是从色彩运用方面着手,加强期刊的视觉冲击力,目的是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便应运而生。但是,在期刊版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存在一些误区,导致期刊版面的风格和内容产生不和谐的影响。 1.1 期刊版面色彩使用过多,缺乏统一性 期刊版面的色彩运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丰富,然后,由于色彩运用的不当,没有确定主色调,使得色彩过多过杂,违背了色彩美学的初衷。这种现象普通存在,如有的期刊,封面设计上有五六种颜色,甚至还不包括彩图的颜色,这样使得版面毫无美感可言。虽然突出了色彩的多样性,可对读者造成了视觉混乱的视觉效果,带来了很大的负作用。另外,在没有主色调的基本上滥用色彩,破坏了期刊版面的和谐,也影响到期刊在读者心目中的价值。 1.2 期刊版面设计缺乏艺术性,过分追求读者感官上的刺激 为提高期刊的市场竞争力,很多期刊都开始注重感官上的刺激,这样虽吸引了读者的关注,但无疑大大降低了期刊版面设计的美感和艺术性。运用色彩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在于色彩的美感和艺术性。过分地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必然降低了期刊的定位和市场价值。同时,色调反差过多,期刊内容也受到影响,造成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色彩为版面服务,版面为内容服务,所以,色彩是为期刊内容服务,然而,颜色强烈的颜色过分地使用,必定突出了色彩,忽视了期刊内容,最终影响了读者的阅读。 2 美学视角下全彩色期刊版面色彩的运用原则 在有限的期刊版面空间里,为使版面的构成要素得到更好的组合,表现出版面的视觉美、清晰感,以便读者更愉悦地阅读。在期刊版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便很好的解决了此类问题。然而,为纠正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的误区,更好地使版面设计与美学理论更好的结合,在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确定期刊版面主色彩,强调统一美 在编辑美学理论中,统一和变化是永恒的主题,为形成期刊版面的整体感,统一必须是主导,而变化是为了避免期刊版面的单调和死板采取的变通手法,属于从属地位。在体现本期刊特有的版面设计理念时,应有自己的主色彩基调,这样更能体现期刊版面的地位和风格,在读者心理也能产生视觉上的冲击,让读者感觉到期刊独有的神韵。在强调主色调的基础上,也可以配以相近色系的颜色,给读者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和心灵感受。 2.2 基于对比组合突出多样美 在强调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的统一性时,如只使用一种色系来设计版面,势必会让读者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让读者有一种单调乏味的感受,而且采用颜色过于强烈的色彩还会让读者觉得刺眼,这是违背了美学初衷的。在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若在主色调基础上采用互补的色调,在色彩的布局和亮度上适当处理下,就可以产生鲜艳丰富的视觉效果。但这些都需要通过对比组合来完成,比如,调节色彩纯度,冷暖色调对比等等。从心理学角度看,也符合人对色光的感官感受。在全彩色版面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彩色部分之间的色对比效果,以便更好的丰富版面。 2.3 注重简约美 全彩色期刊相比传统意义上的黑白相间期刊更能够提高读者读者阅读兴趣,但是,如果色彩的度把握不好,便会适得其反。这要求彩版色彩的运用,必须把握好用色的度。全彩色期刊版面编排的优势就是版面颜色丰富,但不要把颜色丰富等同于花花绿绿,在版面设计中,所有颜色都用上,这样就没有了重心。因此,把握好色彩的度在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的意义重大。要强调用色恰当。比如,可以对重要的版面以颜色强烈的色彩突出,同时,对周围的区域可以采取冷色系的颜色,这要可以形成中心内容和次要内容的色彩反差。另外,在色彩的运用中,也可以灵活一些,少用纯色,这要可以更好地把握用色的度。但纯色用的好,可以更好的突出版面内容的重要性,对版面设计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便会画蛇添足。总之,一个优秀的版面要尽量少用纯色,多用复色和次纯色,注重版面的简约美。 2.4 运用搭配强调和谐美 运用色彩的目的不仅让读者产生视觉上的美感,更要愉悦读者的精神世界。歌德在他的名著《色彩论》中也说道,当人们的眼睛看到一种色彩时,便会有另一种色彩与之和谐,人们也会通过自身对色彩的感觉去找寻另一种色彩。在全彩色期刊版面的设计中,版面上色彩与色彩之间的整体关系,必须遵循色彩运用的美学理论。在搭配色彩的同时要注重色彩之间的和谐。一般在色彩搭配方式中,有3种搭配方式:一是同色系的搭配,在版面设计中只使用一种色系的颜色,只对这种颜色进行亮度和暗度的处理;二是对类似色彩进行搭配,使用颜色,纯度相近的色彩;三是色彩互补搭配,在版面设计上使用一种主色调,然后使用一些配色,在配色上要使用纯度低点的颜色。通过对色彩的搭配使用,可以让读者感到愉悦,而且,色彩的这种传情功能是期刊版面和谐的重要形成因素。早有心理学家就已实验证明,色彩的物理光可以直接刺激人的生理,影响人的情绪。因此,版面编辑必须先对色彩的感情因素和传情功能有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了解,充分利用色彩的传情功能,赢得读者的心。 3 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新思路 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正朝着艺术性方面发展,设计理念早已取代传统黑白色的设计模式。在娱乐、服饰方面的期刊表现的更加明显,因其图文并茂,对读者有很强烈的吸引力。但是,期刊版面设计还应该不断开拓设计理念上的新思路。 3.1 设计要突出“视觉冲击中心” 在读者第一眼关注到版面时,版面设计就应该立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进一步创造出视觉兴奋感,让读者不自觉的进行阅读,使其目光停留在版面上。这个能够引起视觉兴奋感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视觉冲击中心”,期刊版面设计就应该朝这个方面发展。根据不同情形,这个“视觉冲击中心”可能是一个字、一句话,也可能是一张照片。强调版面设计的“视觉冲击中心”主要是为了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和观点的重点在哪,更好地引导读者阅读。 3.2 要运用形式美学理论营造期刊版面设计的美感 形式美学理论是用创作中的抽象规范指导艺术创作。期刊版面设计是多种因素的搭配和使用,包括稿件选用搭配、栏图设计、文字和图片的搭配等。为使读者在阅读时充分感受到阅读的愉悦和视觉上的美感,就需要运用形式美学理论和抽象的艺术设计规范进行调整,使版面布局和谐紧凑,美观大方,而且要使整本期刊色调一致。颜色多样但不杂乱,色彩变化而又统一,这样便达到了和谐的美学效果。 期刊版面设计是一本优秀期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今,在提倡期刊版面全彩色设计的同时,要在遵循强调统一美、多样美、简约美、和谐美的原则上,创造出期刊版面设计的新思路,更好地为期刊版面设计服务,为读者服务。 期刊设计论文:期刊封面设计之重要性 摘 要 期刊封面设计是期刊编辑工作的延续,是期刊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内众多期刊逐步转变为公司或者企业,期刊封面设计在期刊出版工作中应该得到进一步重视,然而,实践中“重内容,轻设计(封面)”的传统观念仍十分盛行,究其原因是对期刊封面设计之重要性钛识不是所造成的。期刊封面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读图时代期刊生存的需要,而且也是数字时代期刊发展的需要,同时述是信息时代期刊竞争的需要。 关键词封面设计;期刊封面:重要性 期刊封面是指期刊的外表部分。广义的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脊封。狭义的封面仅指封一。本文所讲的封面仅仅取其“狭义”,即期刊与读者眼光首先接触的那一面。从视觉表现的角度来看,期刊封面是由图片、文字利色彩3大要素组成。从功能表现的角度来看,期刊封面包括期刊刊名、期刊出版年月、期刊卷期、刊号刊徽、期刊条码、封面标题,图片及广告语等众多元素: 一个期刊用区别于其他期刊的图片、文字、色彩等要素组合成的封面,体现着期刊的个性和品位,体现了办刊人的办刊风格和水平。期刊封面设计不仅仅是期刊刊名、期刊出版年月,期刊卷期、刊号刊徽、期刊条码、封面标题、图片及广告语等众多设计元素的简单相加。每一本期刊的封面都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封面设计者艺术构思的结晶,体现了期刊封面设计者的才气和办刊人的智慧。 在当前。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出版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众多期刊将逐步转变为公司或者企业,期刊业的竞争程度必将日益激烈,在期刊出版工作中,期刊封面设计工作理应得到足够重视。然而,在期刊出版领域,“重内容,轻设计(封面)”的传统观念仍然十分盛行。究其原因是对期刊封面设计之重要性认识不足所造成的。 1 读圈时代,期刊封面设计关乎期刊的生存 “读图时代”即传统纸媒为适应社会的变化,改变以往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模式,图片在当今的报刊版面中占主导地位。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将由以前的读字为主变为读图为主。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人快速阅读的时代,图片是已经成为新时代阅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传统纸质媒体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吸引读者,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作出取舍,图片成为争夺读者的最好筹码。今天的读图时代是“目光向上的品质追求”,是图片对浓缩的文字信息的稀释。而图片导向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文字排斥,而只是克服语言文字的抽象性,使表达的方式更趋直观化。“视觉化并不能替代语言性的话语,但却可以使之更容易理解、更便捷,也更为有效。”在读图时代,图片只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更加表象的、更加直观的方式。因此,读图时代对传统纸媒的从业人员,包括期刊编辑提出了一种必须具备的,能通过视觉化手段将信息快速传达给自己受众的意识,图片是众多传统纸媒的从业人员的首选。 在这样的阅读背景下,传统纸媒面临的竞争变得十分激烈。第一视觉冲击和第一阅读欲望被视为报刊的生命。对于一份期刊而言。封面无疑是这两者的融合。期刊封面在读者购买决策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份期刊,无论其内容再丰富、编写质量再高、可读性再强,如果其在封面表现上不能从众多同台亮相的期刊中脱颖而出,快速吸引读者的眼球,那么它很容易被读者所忽略。从期刊发展的角度看,没有读者的关注,没有受众的购买,期刊的生存就会大受考验。 2 搬字时代,期刊封面设计关乎期刊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流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期刊业正经历着由数字技术所引发的新一轮深刻变革。以至于有人认为,我们已经步入数字时代。当前,数字出版技术正在期刊出版业引发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催生了多种新的传播模式,国民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在数字出版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阅读传统期刊,而且可以通过互联网、通信网络等数字网络轻松阅读数字期刊。特别是随着以文字、图片、Flash动画、音频、视频,3D等多媒体信息为表现形态的数字网络多媒体期刊的不断发展,网上阅读实现了{卖者通过界面与作者、编者、广告商及其他读者等多方面的互动,其发展壮大对传统期刊的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 期刊要想在数字时代不断发展壮大,必需要有众多读者、作者、广告商等多方面的参与。一份封面设计精美,品味极佳的期刊不仅会吸引众多购买者。而且也会引起作者、广告商的注意。只有拥有设计精美的封面、拥有众多高质量的稿件和实力雄厚的广告商和众多固定读者的支持,才能会有期刊的长足发展。在数字时代,读者、作者和广告商可以通过网络轻松看到期刊的封面。期刊要想让人们在网络的海洋里发现自己,重视期刊的封面设计是必需的。如果期刊被数字网络海洋淹没。不为人所知,那么将很难得到发展。 3 信息时代,期刊封面设计关乎期刊的竞争 托马斯・达文波特在《注意力经济》中阐述了一种新的营销理论。他指出;“在新的经济形态下。人们的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英特尔前总裁葛鲁夫也曾断育:“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珠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纪的生宰。”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每天社会产生的信息量是无限的。而一个人的注意力却是十分有限的,受众的注意力在这样―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已经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 因此,再优秀的期刊,如果不被读者所注意、吸引,那么它将很难创造出自己的市场价值。一份期刊在零售市场上最大的目的就是让目标读者购买,而要达到这个目的的促销工作,很大一部分是由期刊与读者目光首先接触的封面来完成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缺少忠诚读者的期刊。国内外大量的读者调查反复验证一个事实:读者在经过报刊亭时决定购买期刊的时间仅有数秒钟,而读者购买期刊的决策75%取决于封面的视觉化表现。期刊封面的视觉化表现又是靠图片(包括线条)、文字、色彩等要素实现的。利用期刊封面最大限度地获取目标读者的注意力是信息时代期刊竞争的需要。 当前,读者对期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广大读者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艺术眼界的扩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已不再单纯地追求片面的“形式美”、“自然美”,而是把刊物的整体设计,尤其是封面设计看作刊物艺术品味、内容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独具特色的期刊封面不仅可以增加期刊外形的美观,而且可以体现期刊的整体审美价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帮助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期刊设计论文:一种基于全文检索技术交互式电子期刊的设计 摘 要:在分析光盘型电子期刊需求和功能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电子期刊的设计,提出借助结构化数据库系统和结构化查询语言实现全文检索和结构查询相结合的交互式电子期刊的设计方法,并利用CDWeb技术实现了B/S结构,用户界面简单易用。该设计方法具有实现简单、通用性强、应用方便等特点,并已实际中得到了验证和应用,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电子出版物中。 关键词:全文检索;CDWeb;电子出版物;光盘型电子期刊 1 引 言 电子出版物是一种新兴的信息媒体,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与计算机程序融合,以数字信息形式存放在光盘中,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进行阅读,具有信息量大、体积小、重量轻,易于管理、价格低廉等传统印刷型出版物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全文检索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电子出版物中的运用,方便快捷的检索功能使电子出版物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变的越来越重要。 目前光盘型电子出版物一般以专门软件开发设计,灵活性较差。本文在光盘型电子出版物检索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非结构化的文本转换为结构化数据库的模型,充分发挥数据库技术管理结构化数据、海量数据的优势和全文检索技术管理及检索非结构化文本数据的优势,并且提出了一种支持超文本信息全文检索的解决方案,在《农村金融杂志》光盘型电子期刊的设计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和验证。 2 系统设计 2.1 总体结构设计 B/S(Broswer/Server)模式的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易学易用、操作友好,适合于图文资料和数据库检索,因此系统采用光盘Web服务结构,采用标准的Web浏览器作为浏览检索结果的操作界面,所有的操作都在同一个窗口中通过超文本链接完成,用户可以方便地信息浏览和导航,使用简单。同时,Web浏览器支持图文混排,支持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直接播出,支持各种排版格式的WORD/PDF文件,能够方便实现原版面显示浏览。 2.2 系统功能设计与工作流程 根据期刊的内容和检索需要,系统功能分为期刊浏览和检索2部分。期刊浏览设计每一期刊物对应一个封面以及若干页目录,可以通过调用某一期刊物,打开封面、目录,进一步浏览全文。检索系统分为全文检索、分类检索、标题检索、关键词检索、作者检索和时间检索等部分,同时还可以进行二次检索。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3 光盘Web服务技术 目前光盘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引入Web技术,主要有3种方式,第一种是光盘Web文件方式,即检索界面和检索方式采用传统的专用程序,检索结果通过浏览器来查看,主要利用Web页面多媒体元素集成的优点,不需要任何Web服务器支持。系统扩充性差,不能发挥Web技术的优势。第二种是Java技术。浏览器嵌入Java小程序实现数据库检索,检索结果以页面方式显示,以充分利用浏览器的Java解释功能。不过操作系统需要支持Java虚拟机,由于Java小程序每次都有下载过程,而且程序运行效率较低,比较适合于数据量不大的数据库检索。一般产品说明书的全文检索多采用这种方式。第三种是光盘Web服务器方式,引入Web服务器功能,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技术,整个系统就是一个Web站点,界面好,功能强,需要TCP/IP协议支持,网络应用实现容易。 本系统采用光盘Web服务器方式,应用DynamicCD软件实现Web服务。DynamicCD可以直接从CD/DVD介质运行提供所有互联网Web服务器的各种功能,不需要安装。支持数据库访问,支持用VBScript和ASP脚本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实时生成HTML页面,还能提供数据加密的功能。 4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中存储的已不再是简单的单一的结构化数据,而是包含了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如: 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数据。对于结构化数据,数据库系统通常采用关键词对主码的倒排文件方式,进行简单的精确的或模糊的检索。 为了帮助用户快速方便查询所需期刊资料,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按期刊栏目类型分类,将全文资料按HTML格式保存在Web服务器目录下,在数据库的表中记录文件路径,不同栏目的资料存放在不同的路径下。其数据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 URL地址对应Web服务器的文件目录、子目录、文件名,用于超文本全文。目前入库的内容包含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年出版的全部内容。 5 系统功能实现 5.1 全文检索的实现 实现全文检索主要有2种方法[1]: (1) 直接对文章进行字符匹配的方法,这种方法由于没有建立索引库,因此所占空间较少,但同时正是因为他没有索引库,所以在进行全文匹配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2) 全文建立倒排索引库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大大节省检索的时间。但同时,这种方法需要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来建立索引库。本文通过将非结构化的超文本文件集转换成结构化数据库,并对数据库中文本记录的特征字段进行标引,形成完整的全文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检索引擎,实现全文文本查询的目的。 全文检索实现的核心技术是将源文档中所有基本元素的出现信息记录到索引库中。在中文系统中“基本元素”可以是单个汉字字符,也可以是词,这样,就存在2种基本的索引库结构,即基于字表的索引库和基于词表的索引库。字表法是把源文档中每一个字的出现位置信息记录到索引库中,索引库对每个不同的字符都保存一个字表,记录同一个字在文档中的所有出现位置。与此相对应,词表法以能表达一定意义的词为基本独立单位建立索引库。 本文采用字表索引,字表结构见图3。其中字符对应的字表记录了该字符的源文档中的所有出现位置,出现位置通常用字符相对于文档头的偏移字节数表示。 建立字表索引时,需要扫描整个源文档,对所出现的每一个有效字符,计算其在文档中的出现位置并将该位置值加入到对应的字表中。本文使用使用SQL语言设计数据库触发器,在数据存储过程中扫描存入全文表的正文字段,定位字符的位置,写入每个字符的索引信息到索引表。 5.2 数据检索流程 检索过程如图4所示。 (1) 输入检索条件,如“农村金融”; (2) 应用程序进行分析,整理出全文检索和数据库查询,提交给数据库; (3) 检索关系型字段,并将结果存入临时表中; (4) 全文检索,见结果保存在临时表; (5) 取出两个临时表的内容,生成最后结果集; (6) 将结果返给用户。 数据库系统同时有3张临时表,用于存储关系检索结果、全文检索结果和最终处理结果。另外系统还支持二次检索的功能。在进行二次检索时,用户的检索条件增加一些额外的信息,例如文档的时间以及作者等。通过二次检索,可以大大减少结果文档的数量,提高检索的精度,同时也节省了用户的查找时间。 5.3 检索结果显示 检索结果采用HTML语言设计页面,应用分级查看的方式显示,在检索结果界面系统列出检索条件、满足检索条件的命中记录总数、当前显示记录数、页面快速定位、排序方式设置以及命中记录的题录列表。如果想改变检索结果的输出格式,可点击通用工具栏中的“参数设置”按钮,自行设定每页输出的记录数和输出格式。检索结果列[LL]表包括题名、作者、期刊名、出版日期、年卷期页码、全文提供方式以及是否包含图片文件等相关信息。点击文献题名链接进入文献简介界面,该界面下列出了文献的详细信息,包括文献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等,点击“全文”链接可浏览原文。 6 结 语 通过结构化数据库系统和结构化查询语言相结合实现了非结构化的超文本数据的检索,发挥了数据库系统管理结构化数据的优势,借助自建的全文索引实现快速的全文检索,使得多媒体的电子期刊系统在检索时响应速度达到秒级,而且查询结果令人满意;并将光盘Web服务技术应用于交互式电子期刊设计中,利用ASP,VBScript和Dreamwear 8在DynamicCD3.0和Accese2003下调试通过,将全文数据库、HTML文档、联机帮助文挡、光盘封面、CDWEB服务器等进行合成,形成一个独立的Web系统,经测试后制成光盘应用。 期刊设计论文:我国少儿类期刊设计发展趋势的思考 当前的中国是个出版大国,同时也是个拥有近四亿少年儿童这一世界上最大读者群的少儿读物出版大国。我国目前有少儿类期刊接近200种,其数量在全国9000多种期刊中仅占不到2%,但在月发行量超过百万的24种期刊中,少儿刊物占了9种。其发展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有计划的调控,期刊品种增长的步子较几年前放缓了,使办刊人更多地关注于期刊思想、文化内涵的提高和材质制作的精良等方面,使期刊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品牌期刊的差距日益缩小。然而,由于中国期刊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期刊集团化经营发展历史短。集团化经营实体数量少,最大的期刊集团拥有12种刊物,与西方大期刊集团拥有60~80种刊物相比,差距甚远。由此而直接导致期刊品牌少,绝大多数期刊集团只拥有一个品牌,无法在较大范围内形成气候。这一问题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少儿类期刊的办刊经营过程中。面对眼花缭乱的、激烈竞争的期刊市场。同时面对网络介质、电子介质等的入侵,使作为传统媒体的少儿期刊,必须在信息传达多层面发展的今天找准自身发展的方向。 一、少儿类期刊设计领域的现状 期刊设计是整书装帧设计的一类。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一种。可以被看作是刊物的包装、名片,凝结了设计师的创意与智慧,其中封面设计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期刊的购买行为。 有人用建筑艺术来比喻书刊装帧,则封面便如同建筑的外观,要能体现建筑的精神,同样期刊设计也要体现书刊的主题精神,它是刊物内在实质的外在表现。期刊设计的变化必定是依托于刊物内容的发展变化。少儿类期刊的读者定位,编辑方向。栏目分类。文笔风格等,决定了设计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当前作为文化产业的期刊,其商业属性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少儿类期刊设计。多以年龄段划分市场。婴幼儿类以卡通插画为主,中小学生类多以摆放少年摄影图片为主,如此这般。很难贴合小读者多样化的心理需求。设计编排、制作方法、材质选择趋同,缺乏创新、缺乏民族性、地域性特色,少儿期刊的品牌区隔特点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这种由于少儿期刊市场激烈竞争而导致的状况如下。 1.品牌定位意识缺乏 封面设计是期刊的外包装和名片,是期刊品牌形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好感度和美誉度。目前已有一些少儿期刊注意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开始逐步打造品牌形象。但多数少儿类期刊仍是未能重视到这一点。在策划构思、构图布局、选取图片时。不注意为期刊整体形象系统服务,影响了期刊形象的提升,不利于品牌建设。 2.分类笼统,定位重叠,设计雷同 我国少儿期刊按年龄段分。一般不小于三岁一个梯度,在当前读者选择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刊物分类笼统,定位不明显,许多期刊可以交叠阅读。各省少儿类期刊面对同一年龄段读者群的刊物就有好几本。更别说外省入境分割市场的同年龄段同类期刊了。内容多以辅导少儿学习、生活,提高其综合能力为主旨,竞争可想而知。内容的重复,装帧的模仿,使许多期刊摆在一起,如果不仔细辨别刊名,很难通过封面设计一眼认出是何种期刊。这种缺乏创意的封面设计是市场上多数少儿类期刊设计的通病。 3.审美观念滞后,制作有待改善 国画大师潘天寿说过,“笔墨当随时代。”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封面设计的风格当随潮流、时尚而动。随着少年儿童心智的成长发展。期刊的市场细分是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期刊封面的设计者切忌闭门造车。为设计而设计,避免设计审美观念脱离市场,脱离读者。 我国少儿类期刊普遍采用大度32开和正度32开的开本标准,1.5个印张,价格从1.OO元至3.50元左右不等,利润不高,因而许多期刊在材质的选择上偏向低廉纸张,美术设计也因纸张印刷的限制等原因而尽量简化。 二、少儿类期刊设计品牌化发展趋势 面对国内少儿期刊同质化现状,以及国外原版引进少儿刊物的竞争压力。我们必须正视本身的问题,并认真汲取优秀期刊设计的长处。 期刊整体设计中,封面设计形象力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在眼花缭乱的少儿期刊货架上。封面品牌形象的吸引力和购买说服力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可以看看国外的成功经验。比如原版引进的《米老鼠》、《兔八哥》等(见图1)。国外的期刊经营大多是以集团化的方式进行的。采取跨越多种媒体形式、跨越多个国家、多种文化的多层面立体发展方式。其中,品牌的力量是取胜的关键。以一个品牌形象带动多个形象的产生,以一本母刊细分出多本子刊,全面出击。占领市场。风靡世界的成熟的品牌形象令同品牌的期刊一样风靡全球。《米老鼠》便是一个海陆空全面出击的例子。动画片是米老鼠形象得以传播的第一个手段。随着精心设计的可爱形象、以及每个形象背后个性、经典故事的家喻户晓,为纸质平面期刊品牌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的实证还有美国华纳公司出版的《兔巴哥》系列。 我国期刊界对品牌形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许多期刊社已经开始尝试进行一定的品牌经营。但是在我国多年的媒体管理体制中,不同形式的媒体之间多是单兵作战,在这个基础上,要想建立全方位立体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系统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当前我国少儿类期刊中,《嘟嘟熊》杂志是做的比较好的(见图2)。通过有趣的内容,固定的有一定特色的“嘟嘟熊”形象的树立,带动周边一系列卡通动物形象的建立。在多项活动中进行推广。比如在系列刊物《婴儿画报》、《幼儿画报》上刊登期刊订阅广告、随刊赠送有品牌形象的小礼品、在电视动画片上出现嘟嘟熊的形象等。随着期刊知名度的提高。这一品牌形象也随之广泛铺开。 近几年,在少儿卡通类品牌形象经营方面,值得借鉴的还有“蓝猫”系列(见图3)。截至目前。《蓝猫淘气3000问》系列节目在国内外一千多个电视台播出,蓝猫系列品牌已先后向韩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输出了版权。“蓝猫”品牌形象的成功,建立在“教育功能”的推陈出新、有效实现上。与我国少儿类期刊的“教育”功能是一条路线。虽然“蓝猫”以动漫为龙头,只是进军了图书、音像等媒体,并未发展延伸至期刊,但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也为我国少儿类期刊的未来发展走向及其运作方式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前车之鉴”。实际上,期刊媒介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事业单位。而是将一只脚踏进了市场领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所面临的是一个充满诸多选择的商业社会,没有一个响当当。吸引人的品牌几乎是无法想象的。我国少儿类期刊面对的受众广、忠实度高,只要抓住了小读者的心理,贴进小读者的生活,具备卓越的远见、不挠的勇气,完整的可操作性的策划等条件,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将是可行的。 三、少儿类期刊设计思维多元化发展趋势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多湖辉说:“内容里的97.9%是任何人都知道的,非常常见的普遍的东西。当它们被一种新的关联体系重新组合起来,具有相当的有效性时,就能发展成策划。”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对期刊整体形象的有组织的策划下,通过形式对内容的重构,会令同质的内容产生不一般的形态。打个通俗的比方,烹煮菜式,一样的配料,由于下锅的先后顺序的不同、分量的轻重、火候掌握的老到与否,等等原因,会令这道菜产生完全不同的口感。同样,不同的关联体系、组合方式、设计思维,会让差别不大的内容产生眩目或平淡的完全不同的效果。 同样是经营少儿类期刊,形象设计的可亲近与否是首决条件。《米老鼠》中主配角形象具备夸张、漂亮、可爱等诸多令小读者感觉可亲的因素,其行为举止中透出的调皮、滑稽、夸张、半成人化的思维令儿童觉得新奇、有趣,符合孩子探索未知成人世界、渴望了解和长大的愿望:同时又令成人感受到童真、童趣和年少的青涩滋味,从形式设计到内容定位同时讨好了儿童和成人两个世界。其设计形象无论哪一个年龄层次、哪一种文化程度、哪一种形态的国家都能接受并喜爱。 其次,在封面设计布局、色彩、刊名文字等的设计经营上。要突破传统思维框架。我们仍以《米老鼠》为例,其封面设计的框架看似无划分、无界限,一种自由的组合,但其实与国内所有少儿类期刊封面一样,刊名、卷期、年号、主题形象等都有固定的位置。只是与国内期刊不同之处在于。它采取了一种隐性的开放设计,即几乎所有的划分都是无边界的。利用固定的位置、文与图的和谐配搭、对比自然的色彩、空间的和谐摆布,形象与受众有效的沟通形态等等,使整个封面设计呈现出巨大的情绪调动力,人文性与商业性达到完美的结合。 与此相比,我国少儿类期刊虽不乏封面设计成功之作,但文化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尚欠缺。首先从设计形式上来看,封面设计各要素的框架使用仍然太多,使封面表现出人为的分区,看后有一种区域封闭的感觉。其次,在图形设计上,没有相对固定、完整的品牌形象做支撑,并且,为迎合市场口味,许多期刊封面借鉴日本卡通造型,“舶来”的感觉缺乏深层文化底蕴。中国泱泱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却在当前商业大潮的压力下。表现在货架上的都是“哈日”“哈韩”的形象。令人深思。激人振奋。 设计思维的多元化和商业化是不容回避的。同时,商业化如果不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将会毫无生命力。毕竟,设计一定是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的。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社会,多元化的设计思维必须放进设计之初的整体策划当中去。是我国少儿类期刊封面设计的趋势所在。 综上所述,少儿类期刊既是文化教育事业,也是一项文化产业,它是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商业的有机结合。如何寻找传统与现代、文化教育与市场产业的契合点,是期刊业者的责任。面对国际国内日益加强的竞争压力,本土少儿类期刊在二十一世纪要取得新的长足发展,需要重视设计形象力的作用,尤其是注重创立形象品牌,并注重创新、创意。拓展多元化设计思维。这需要从传统的土壤中汲取养料并结合现代的设计形式来完成。
数字经济下中小企业发展篇1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小企业为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开始注重管理创新。中小企业创新管理是满足时代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正确选择,是企业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和繁荣的有效保障[1]。如今,世界已步入数字化时代,这样的大背景下,给中小企业创新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挑战与机遇。数字化时代中小企业创新管理是一个大课题,包含内容较多,以往也有很多相关方面的研究。基于数字化时代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本课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那么,数字化时代中小企业究竟如何创新管理呢?笔者的策略如下。 一、构建基于绩效考核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绩效考核(PerformanceAppraisal),也有人称之为绩效评估或者是绩效考评,主要是指企业或者是考评主体依据一定的绩效考核标准,运用一定的绩效考核方法,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估的过程,并且把考评结果对员工进行反馈。绩效考核的结果主要运用于企业员工职位变动或者是各种利益的分配等。例如,由于企业的资金池有限,不能全部用来对员工实施奖励、加薪和发放奖金。针对如何更好地确定这些资金怎样分配,绩效考核也为企业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确定哪些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最大贡献,企业便可以相应地奖励表现最好的员工。随着各种数字化媒介不断运用于企业管理中,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企业的业务行为。由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数字经济,将使社会各方面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为了迎接这些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小企业必须走数字化管理的道路[2]。研究发现,实施绩效考核可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为组织不同层级人员的绩效交流提供便利,也可以为被考核者创造提升自我的良好契机。绩效考核的基本目的是确定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和贡献,绩效考核是对员工绩效的系统评估,旨在了解员工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为更好保证销售人员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国内外很多大型企业已经使用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对员工进行考核,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绩效考核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也有不少中小企业,在员工绩效考核方面,运用的仍然是手工操作形式,这种手工操作的形式虽然有其好处,但也严重影响了员工绩效考核的进度。因为员工绩效考核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如果单纯地依靠手工操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绩效考核的进程,拉长绩效考核的时间,白白损失了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建议中小企业为保障员工绩效考核的运行效果,完全可以实施员工绩效考核的电子信息管理。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对员工的民意进行调查。还可引进人才测评、指标量化以及计算机辅助决策等技术。在员工绩效考核的具体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动态跟踪分析技术和数理离散分析技术,测评考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对企业的员工绩效考核内容进行科学处理,同时还可以适时调整相关绩效考核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电脑分析来选择最优化的考评方法;更有利的是,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存贮功能,为企业员工建立绩效考核档案库,并根据考核的进度及时更新,为企业以后的绩效考核工作提供事实依据。总之,在数字化时代,中小企业必须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企业绩效管理进行创新,建立数字化绩效管理思维,运用绩效管理数字化平台,实现员工绩效管理的标准化[3]。 二、制定基于互联网的产品营销策略 审视营销策略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国外对其早有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经典的4P营销组合理论便是当时出现的营销策略理论。不过,随着后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市场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市场需求逐步趋于饱和,最终造成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著名营销大师RobertLauteedborm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著名的4C营销模式,此营销模式强调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应始终以顾客及竞争为核心,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发展至21世纪初,美国专家DonE.Schuhz又在4C营销模式的基础上,提出4R营销模式。4R营销模式与4C营销模式的最大不同是:更为突出以竞争为导向。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当下,市场经济愈发成熟,市场进一步产生诸多新变化,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基于此种情况,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必须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满足顾客需求,更应主动创造顾客需求。为实现此目标,中小企业必须基于数字化时代的现实,积极创新产品营销策略。以中小企业A为例,为更好实现微信公众号营销,A企业在成立之初便制定了产品的微信公众号营销战略。具体营销目标为:通过微信公众号营销不断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积极发展微信公众号产品营销业务,依托企业微信公众号平台向代理商积极推送讯息。与此同时,积极做好相关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为做好产品的微信公众号营销,A企业主要采用了如下微信公众号营销策略。第一,微信互动营销策略。A企业制定的产品微信互动营销策略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利用互动的营销策略,开展粉丝优惠活动,提升用户对企业的品牌关注度。A企业的微信公众平台设计了微社区模块。凡是购买企业产品的用户均能够进入该微社区,参与A企业发起的一系列讨论话题及相关主题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用户可进行抽奖,获奖客户可获得发放的礼品。这样的微信公众平台互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目标客户群体,无形中增强了客户对A企业产品的使用黏性,达到了较好的微信公众号营销效果。其次,微信公众平台的人工参与。A企业在微信公众平台设置安排了在线客服人员,在线客服人员可以通过在线方式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回答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这样的贴心服务,不仅可以有效提升A企业的品牌形象,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第二,线上线下联动营销策略。A企业采用传统营销方式即线下营销,依托微信公众平台营销则给A企业带来了线上营销机会。A企业积极利用公司微信公众平台所具备的互动性,积极开展用户较为感兴趣的产品体验活动。这种体验活动有利于促进线下产品交易。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营销策略,A企业的产品营销取得了一定成效,产品销售量得以逐步增长。第三,多渠道终端合作策略。A企业在本公司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的特色功能包括:客户接入企业的微信公众平台后,无需连接WIFI,即可实现免费上网。除此之外,对于与企业进行签约的客户,还定向推出一些特色增值服务,不同程度上提升了用户的产品服务体验。这样的微信公众平台功能,为用户带来了更多惊喜,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微信公众号营销效果。第四,内容管理的微信营销策略。A企业在微信公众平台中针对不同的客户,积极向其推送更具价值及吸引力的讯息内容。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信息,更有利于提升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除此之外,A企业还注重信息的推送质量及推送频次。推送的内容不只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图片,有时还会推送一些小视频。 三、重视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除上述两点外,在数字化时代,为提升企业管理质量,中小企业还应注重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对其未来发展极为重要。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不少中小企业已然开始重视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付诸实践,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中小企业B便是其典型代表。B企业还具有较强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为更好分析B企业的信息和知识资源,特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与分析。第一,信息源开发。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信息系统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情况,持续开发与B企业发展相关的信息源,并根据已识别出的信息源重要程度,制订信息源优先开发计划。特别是对企业战略目标、生产经营活动影响极大的核心信息源,如对重点客户、竞争对手、标杆企业等,加大信息开发管理力度。同时,十分重视对高精尖产品的信息收集与管理。第二,设施的配备、信息系统建立、运行及其可靠性、安全性和应用性。B企业的领导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在硬件和软件配备上大力投资。首先,从硬件平台设施投资来看,以信息化总体规划为指导,2018-2021年,累计投入400万元用于搭建及维护企业的广域网,以提供稳定的网络环境于各项业务应用。具体在IT硬件方面的投资如下: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300万元实施了思科的IP电话系统,以加强企业各子公司的联系;投入340万用于购置HPDL系列服务器30台,及HPEVA6500,HP3Part存储阵列;投入250万元用于购置思科系列交换机,包括C3750、C3560等及安全设备,也包括PIX、邮件网关Ironport等设备;投入150万元用于IT环境虚拟化实施;投入80万元实施了深信服网络行为监控及广域网速度加速等功能;投入90万元实施了Aruba无线解决方案,以提供更安全的无线环境。其次,从软件管理系统投资来看,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管理系统。从2018年以后,累计投入500多万元,分别建立了采购订单管理系统、财务账务管理系统等。2020年,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对公司实施SAP系统进行可行性研究,2021年至今,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已经完成企业管理核心系统SAP的实施以及优化,使用SAP几大模块功能,分别为采购与物流模块,财务与会计模块,销售模块,质量管理模块。2022年,将投入100多万元,继续优化SAP系统,完善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第三,知识资产的管理与应用。B企业在服务器设置一个公共盘,存放某个受控的知识共享目录。此目录存放一些项目文档、知识资料、参考资料等。在每个信息化项目结束之后,都会对文档进行归类,存放在相应的目录里面。如果系统有任何更新,变化,都会有相应的变更日志留档。严格对服务器文档目录文件进行控制和授权,只有授权的员工才可进入此目录共享知识。员工也可以直接将最佳应用实践上传共享。供应商和顾问的信息则在SAP中管理,SAP可以实现在质量基础上评估供应商,管理和调度供应商相关的技术性交货条款和质量保证协议。SAP销售支持将提供一个环境,所有的销售人员,包括现场销售人员和办事处的职员,都能提供和存取有关客户、潜在客户、竞争对手及其产品、联系人等方面的有价值信息。第四,系统重要性能保障。由于B企业使用的是全球顶级的ERP系统,SAP运行已经非常成熟。而且系统经过不断优化,使SAP系统完全适应企业的业务流程,确保数据和系统的有效性。SAP系统将企业的财务、销售、物流等功能与“外部―供应链”等部门整合到同一个信息平台,并通过此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运作效率的提高。目前,数据共享已非常及时,几乎是同步,这样就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及时性。同时,对销售系统的数据出口,也有严格的策略进行管控。企业可从网络级、业务系统级别对数据进行下面的监控,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首先,采用企业内网控制,非企业内网不能登录SAP,如果员工出差需要使用SAP,则需要链接VPN专用网络,才可以链接内网登录。其次,对于密码管理,设定严格的用户和权限,用户密码必须有大小写字母,加数字,不能少于8位,每3个月必须更改密码,并且启动用户登录及进程监控。再次,用户的权限严格受控,特别是涉及成本费用等属于企业高度机密的。SAP提供完善的角色配置功能,使用户ID权限严格受控。而且每半年还会全面检查一次,确保涉及人员都已经授权。 四、结语 目前,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在计算机技术与无线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数字化已经到来,它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颠覆传统企业管理,升级现代企业管理的模板。企业中任何经营环节都离不开管理的创新与变革[4]。在数字化时代,为提升管理成效,中小企业可采取的创新管理策略还有很多,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三种,更多创新管理策略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本文提及的策略附有相应案例支撑,可以给更多中小企业提供直接参考。希望能对更多中小企业以积极有益的启示,激励其在数字化时代积极创新企业管理方式,为我国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田宗正 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山东行政学院 数字经济下中小企业发展篇2 “十四五”时期,辽宁实施了“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的战略和规划,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两化融合基础能力全面增强,开始取得成效。到2021年底,规上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73.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5.2%;培育云平台20余个,上云企业近9万户;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17个,接入企业882家。近三年完成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建设109个,通过智能化改造,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1.2%,运营成本平均降低15.6%。在电子标准院开发的智能制造评估评价公共服务平台上,到2022年6月15日,辽宁有335家企业参加自诊断,居全国第14位;其中达到二级及以上企业132家,居全国第13位,比2021年底提升了6个位次。但是,辽宁企业数字化转型还刚刚起步,全省70%以上的企业数字化处在起步建设和单项应用阶段。比较而言,中央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快一些,紧迫感和主动性强,而更多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的问题,还不懂转什么、怎么转,或者“不敢转”“没钱转”。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增加要素供给,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一、把企业数字化的重点聚焦在促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上 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辽宁中小企业得到较快发展,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0%以上,民营经济实现税收占全部税收的50%以上;拥有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11户,居全国第10位。但是,辽宁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弱,企业数量、发展速度、规模、效益等方面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小企业发展是辽宁经济发展的严重短板,是制约辽宁经济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快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推进中小企业提质扩容,是加快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更多的数字化中小企业是做强、做大、做多中小企业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政府工作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政府工作专班+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咨询服务机构”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服务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各个环节,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服务、评估诊断和信息服务。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协调各方的作用,组建服务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各个环节和工程(项目)的、由相关地区和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推进相关工作。加强行业协会对企业的指导、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作用。依托相关事业单位和咨询机构,培育、壮大咨询服务机构,特别是本土的咨询机构,加强相关技术、产业、政策发展动态的跟踪、监测和研究,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咨询、评估、投融资和信息专业服务。 三、加强规划引导 根据全国和辽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国相关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各地数字经济发展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动态和经验,进一步细化辽宁“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战略和规划,编制细分行业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规范和解决方案,明确建设路径、任务、保障措施和时间表,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充分利用产业、技术、人才、应用场景等优势,以工业互联网引领数字化转型,以技术改造引领智能化转型,以能效提升引领绿色化转型。 四、加强政策引导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深入调查研究辽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和相关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和数字化转型的各环节及对技术、人才、投融资等要素的需求,借鉴兄弟地区的经验做法,及时出台政策,不断梳理、细化政策,做好省市间、各部门政策的衔接,及时落实中央及各部委的政策举措,深入实施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完善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 五、加强宣教引导 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运用各种方式,线上线下结合,加强规划和政策的宣讲、推介,有效破除传播障碍,使企业应知尽知、全面掌握、充分运用,使规划更好落地,政策及早见效。面向中小企业,举办专题培训,组织各技术领域的专家系统介绍企业数字化转型、“上云用数赋智”的相关技术、解决方案、实施办法、评估诊断规范标准和成功案例。重点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等专题培训,指导企业上网用网,培养智能制造评估人才,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自诊断和评估工作。总结推广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的成功经验,推介企业和产业园区参加全国性示范、试验、试点工作。 六、加强人才“引育用留” 针对企业缺少高端技术、管理专业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现实,特别是中小企业缺少专业化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现实,继续完善“引育用留”人才制度体系,加大“引育用留”高端人才和团队力度,拓展相关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渠道。高度重视培养智造专业化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专业的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增立相关学科专业,开办相关学院(校)。将职业教育延伸到职场,政府更加注重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对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培训,给予中小企业培训活动减免税收的政策。 七、加强资金支持 高效设立和运作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专项产业基金,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建立健全符合市场化运作要求的管理办法和由基金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士运作、政府有效监管的运行机制,用足、用好基金。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造强省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加强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支持和专业化服务。降低企业研发和使用新技术、新产品的风险,针对企业研发的不同阶段、实际进展,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和资助;引入保险、担保、租赁等机制,鼓励、支持用户企业使用新产品、研发企业完善新产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进一步减税降费。八、加强政企和企业间的合作加大产业园区数字化智能化的投入,完善园区大脑及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综合管理,实现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增强园区服务企业的能力。依托产业园区,借助电信运营商和企业数字化服务提供商力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健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通用工业软件等基础平台服务和技术支持,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充分发挥央企和大型企业、终端产品企业的示范和牵引作用,鼓励支持这些企业利用冗余的技术、人才和设施服务,带动中小企业、配套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鼓励拥有自建数字化平台的大型企业为周边或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平台服务。 作者:姜健力 数字经济下中小企业发展篇3 前言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各“主体”对大数据的应用则成为当下时代的显著特征,企业在这些主体中受益匪浅。在企业内应用数据可以帮助管理者通过分析数据挖掘背后的法则,进而做出决策,对优化组织架构和挖掘员工潜力具有关键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绩效信息化管理,寻求创新。中小企业占据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创业就业、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很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规模小、资金人才少等缺点决定了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较弱,竞争力不足和生存压力大。其中,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很多问题,绩效管理作为关键一环对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信息化下的大数据应用为中小企业的绩效创新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背景,中小企业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绩效管理创新对发展中小企业和应对后疫情经济环境至关重要。 一、中小企业 1.中小企业的定义 百度百科①对中小企业的定义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人员规模、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 2.中小企业的特点 中小企业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主要体现在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经营范围涉及各个方面、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数量多等,缺点主要是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较差、资金薄弱、经营管理能力较弱等。中小企业规模小和资金少虽然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生存,但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小企业如何在固有的缺点情形下更好的发展。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在于降本增效,如何更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力和为企业留下最合适的人才是绩效管理的“任务”。 二、绩效管理 1.什么是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Performance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特定发展阶段根据企业战略制定考核指标,对员工的各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评估,并通过整理和分析,得出最终评价结果,以此来激励员工更加积极工作,以对员工进行更科学管理的过程(李景梅),但是该定义没有突出绩效考核后如果运用考核结果的过程。按照阶段划分,绩效管理可以分为绩效考核前的准备阶段、绩效考核的实施阶段和绩效考核后的分析运用阶段。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关系紧密,且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基础,也是影响绩效管理的重要步骤,但两者又存在很大的不同。黄征德认为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在对人性的假设、管理范围、管理者的角色、管理的重点、结果和评价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一方面,绩效管理强调全程控制和侧重能力培养、沟通和绩效提高;另一方面,绩效管理包含绩效考核,既重视结果,更注重过程,希望企业和员工可以达到共赢。 2.绩效管理对中小企业的积极作用 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对提高个人或者组织工作效果,优化组织业务流程和帮助企业对人才进行查漏补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宋鹏)。开展绩效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不断提高企业和员工的工作绩效(郭党号),绩效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发挥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明确员工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绩效指标是根据员工所处部门和岗位设置,表明了员工的工作重点,在指标设置合理的情形下,考核指标完成得越好,绩效考核结果越好,越有利于个人和企业的绩效结果;第二,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能力,绩效沟通、辅导能帮助员工找到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提高的能力,通过绩效管理识别优秀员工,帮助员工晋升,从而进一步激发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第三,有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的,绩效管理是符合企业发展、与企业战略同步的管理战略,企业通过绩效管理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互动,为企业源源不断筛选优秀的人才,做到查漏补缺(杨帆)。 三、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现状 当前,中小企业绩效管理面临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绩效考核体系认识不充分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普遍认为绩效考核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与管理者和员工都没有关系(刘晓云),这导致人力资源部门在向上汇报和向下推行绩效考核时阻力重重。绩效考核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正确,便可以发挥出“甄选人才、激发潜力、发现不足和查漏补缺”等作用,考核结果为员工晋升、培训和企业招聘提供数据参考;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变成克扣员工薪资、打击员工工作热情和创造力的“刽子手”。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想要发挥其正向作用,关键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环境,但我国中小企业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缺乏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刘晓云)。 2.企业内部缺乏复合型人才 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平均存续时间决定了其内部很难有头部企业才会大量存在的复合型人才。中小企业创业初期,更多的是从其他企业招聘能满足当下工作要求的基础性人才,且因为其薪酬水平、晋升机制、福利水平和发展前景等原因,很难招聘到数据型复合人才。因此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职能依托某个职位的单向工作,而割裂的固定化的管理模式则不利于进行员工绩效的综合评价。 3.未充分利用数据信息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更加关注短期的利益获得和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管理层更关心财务数据,对其他数据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比如工作环境、员工综合满意度等,由于对各方面数据的挖掘程度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绩效管理成果的应用效果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4.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脱离 中小企业一般更聚焦当下的发展,解决生存问题,管理者很难给出明确的长期的发展战略,即使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清晰的路径规划和战略,一般也只有高层领导或者董事会知晓,很少向下宣贯(刘南槐)。上述情形部门在制定目标是不清楚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只是根据部门当下或者当年度的工作目标制定绩效指标,这就导致部门和个人目标完成得很好,但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并没有实现(蔡清龙)。绩效目标的制定过程应该是自上而下,一切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准,将企业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到部门和个人,这样才能保证员工的工作重点和绩效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一致,才能发挥绩效管理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5.员工参与度不够 大多数中小企业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因此忽略了绩效沟通和绩效辅导的重要性,其实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才真的使绩效管理形成闭环,达到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绩效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企业员工,但实际员工的参与度非常低,中小企业员工对绩效管理制度、指标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结果都知之甚少,这导致员工对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清晰,没有绩效管理意识(陈飞)。以上情形容易在上下级对绩效管理的理解产生偏差,从而影响绩效目标的实现。 四、数字化对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影响 传统的绩效管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设缺失或者不全、资金少等情况,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的绩效管理方式和模式还停留在相对“原始”的状态。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管理思维和个人的工作方式及思路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正在从传统的主观管理向信息化、数据化方向转变(臧超)。通过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平台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联动,通过客观数据来展示各个部门的绩效水平,同时帮助企业进行资源配置,让中小企业的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化、性价比化,进而帮助管理者决策。基于此,大数据时代进行绩效管理创新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中小企业相较于同行业的头部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存在固有且明显的差距,如果采用最传统的资本积累方式,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信息化技术为中小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及转型提供了工具和机会。传统的绩效管理侧重绩效考核,关注的是绩效考核结果和考核监督,而数字化背景下的绩效管理更加聚焦信息融合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手段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参考数据,指导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杨帆)。数字化背景下的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具有鲜明的特点。 1.绩效管理过程更加透明化 数字化背景下的绩效管理更加透明公开,例如引进绩效管理系统,存在管理员端、管理者端和员工端。从绩效计划的制定、过程的实施到考核与反馈都可以在线上进行,每个参与绩效管理的个体都可以在该系统中看到自己的考核指标、考核进度和考核结果等,绩效管理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迹可循,不仅可以追根溯源,还保证了整个绩效管理过程的透明和公开。有利于绩效管理相关者改善绩效和突破创造,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在资源有效的情形下取得突破。 2.绩效管理工具更加高效 首先,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将各个参与绩效管理的部门和人员连接起来,实现相关信息共享,打破信息传递的阻隔,增强信息的真实性,进而促进跨部门沟通,帮助员工减少沟通成本,当员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身工作所需的信息和资源时,能更进一步增强其自我驱动力和工作积极性。其次,中小企业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分解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与员工保持及时的沟通,通过使用信息化工具对绩效计划实施过程实施监督和控制,避免工作偏差,减少管理成本。最后,数字化使人力资源管理便捷化,数字化技术可以提高人与人、人与数字之间的协调效率,通过算法等手段实施绩效管理,不需要面对面交互就可以向员工和管理者提供更多的实时数据和反馈(李燕萍),信息化技术大大提高了绩效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五、数字化背景下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创新策略 1.重塑绩效管理理念 绩效管理是一个包含多个步骤的体系和过程,包括绩效规划、绩效沟通、绩效评估和绩效反馈(赵雪莲),是企业全体员工绩效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协同完成的过程。传统的绩效管理认为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总会把企业和员工放在对立面,而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企业和个人实现共赢,单纯地把绩效管理实质上是降低了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数字化时代的绩效管理思维更需要中小企业激发和鼓励员工释放其创造性,企业和管理者在进行绩效考核时更加重视考核的公平性、透明性和员工参与性。(1)管理者需要改变绩效管理思维,管理者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推动者,在员工和企业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管理据不同的岗位和工作情形与员工进行沟通,确定最终的绩效管理制度和过程。 (2)重视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这是把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区分开的好办法,数字化技术可以助力这一目的的实现。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绩效管理过程的全控制和监督,保证每一个参与绩效管理的角色都能看到关于自己的信息,并在必要的时候追根溯源。 2.拓宽数据信息收集来源 绩效管理的数据共有三类,包括人力资源的客观基础数据(例如:管理对象的性别、年龄等)、基于资源质量的分析数据(例如:招聘周期、到面率、入职率等)和基于资源变动的动态数据(例如:员工出勤率、综合满意度等)。三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应用在不同的情境下具有不同的作用,第一种数据可以帮助管理者进行数据对比或者简单的人才盘点,第二类数据主要帮助管理对员工进行内部异动和晋升等,对第三类数据的深度剖析可以得出各类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折射出企业相关政策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化技术和平台对绩效管理提供更多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使得绩效管理更加客观、有效。 3.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因为设备、材料等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且本身的筹资能力有限,因此,会在前期发展阶段尽可能地减少开支,简化管理,因此,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必要性不足。中小企业应当加强计算机信息平台的建设,借助信息化技术促进企业内部不同个体和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简化绩效考核工作,使绩效管理流程化,促进绩效管理与组织及业务流程同步。 4.绩效面谈和辅导创新 绩效管理是一个时时刻刻需要相互沟通的过程,制定考核计划和目标、绩效反馈、绩效沟通和绩效辅导都需要沟通,中小企业更需要相互之间沟通,才能使员工行为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绩效管理达到更好的效果。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飞快,绩效面谈和绩效辅导之前可能都需要彼此需要时间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下进行。数字技术为绩效面谈和辅导提供了更高效率的工具,例如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沟通软件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辅导,不仅节约了彼此的时间,也可以留下沟通的记录。另外,数字化时代的绩效沟通不再是以往问责的形式,更是一种双方相互交流的过程,这种平等的沟通方式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绩效管理的效果更加明显和有效。 5.选择与企业发展阶段匹配的绩效管理方法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绩效管理依然要关注传统的绩效管理原理和方法特点(臧超),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战略目标,需要选择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绩效管理方法并融合数字化技术予以调节和控制。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绩效管理方法有关键绩效指标体系(KPI)、平衡计分卡(BSC)、360度绩效评估和目标管理(OKR)等,每一种绩效管理方法都有其适合的企业发展背景和管理需求,例如,平衡计分卡比较适合发展成熟和运行稳定的制造型企业。数字化技术与绩效管理的结合需要构建多维度、多路径的管理体系,多方面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和评价。 六、结语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迎来了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建设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也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企业应该顺应数字化的进程,特别是中小企业,应该抓住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机会,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行企业管理方式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数字化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合理应用成为企业重要的共识(王敏),特别是绩效管理,更应该将管理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进行绩效管理创新。绩效管理只有通过不断改进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从而保证绩效管理的作用和企业长久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清龙,苏畅.数字化时代的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创新策略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4):60-62. [2]陈飞.浅析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创新[J].商场现代化,2022(01):98-100. [3]臧超.数字化时代的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21(29):154-156. [4]刘南槐.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1(28):129-130. [5]杨帆.浅谈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453-454. [6]郭党号.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8):78. [7]赵雪莲.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分析[J].价值工程,2018,37(28):44-45. [8]李景梅.知识型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优化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21. [9]李燕萍,李乐,胡翔.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整合框架与研究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23):151-160. [10]刘晓云.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1(05):112-115. [11]宋鹏.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创新——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理论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01):231. [12]王敏.数字技术在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评《人力资源服务与数字化转型》[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 作者:王浩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