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资源整合论文:“资源整合”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 摘要: 自2007年国家实施煤矿资源整合战略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资源整合”战略路线中,煤矿如何继续实现安全、高效、稳健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分析了煤炭行业处于资源整合战略中安全管理方法的重点,研究煤矿主动整合资源,适应《新安全法》的办法及政府监管的建议,提出自主保安意识、推进标准化管理、机械化技术革新、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及政府加强监管是实现煤矿跨越发展的重要办法。 关键词: 资源整合;煤矿安全;技术革新;政府监管 为切实提高对煤矿整顿关闭和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煤矿整顿关闭和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82号)、《国务院安委办关于印发2007年煤矿整顿关闭工作要点的通知》,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浪费资源的16种煤矿进行关闭。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2010]23号文件精神,近期,国家和省政府相继在煤矿资源整合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中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明确要求,为加快推动煤矿资源整合、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 一、煤矿资源整合战略的特点 2015年既是煤矿资源整合开局以来最为关键的一年,也是煤矿面临生死存亡最为关键的阶段。如何确保煤矿资源整合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至关重要。因此,要进行煤矿整合必须坚持以优并劣、以大并小,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整合。另外,政府部门要预防对利用职权、官煤勾结、弄虚作假或暗箱操作,造成以劣并优、以小并大,影响煤矿整合进度的事件发生。深入推动煤炭资源整合,确保煤矿资源整合形势持续稳定,煤矿整合业主与业主要积极商谈、不能漫天要价或恶意杀价、或制造障碍造成煤矿不能进入一条龙办公程序,煤炭资源整合、高效开采与利用煤炭企业安全发展面临最为关键重大挑战。 二、煤炭资源整合期间安全管理的重点 1.煤矿对《新安全生产法》的适应和贯彻资源整合期间建议政府要加强监管,坚持“全覆盖、零容忍、重实效”的原则,防止条件优越的煤矿被取消整合资格,保证其他具有整合资格的煤矿的合法权益。做到职能部门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担当的联动机制,形同合力的原则,要以国家规定的资源整合专项行动为主要工作线,认真梳理分析煤矿资源整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准薄弱环节,明确主攻方向,分级负责,层层把关。加大监管监察力度,巩固整顿关闭成果。严格依法实施煤矿关闭工作,确保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合法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要认真对已经公告关闭的煤矿,所在县、乡人民政府要派出专门人员紧盯死守,防止关闭之前突击生产;对责令停产整顿的矿井,不得擅自恢复生产;对列入资源整合对象的矿井,要监督其遵守整合程序,不得边整合边生产;对技改矿井和新建矿井,必须遵守建设项目规定,不得边施工边开采;对已经关闭的矿井,要定期复查、巡回检查,严防死灰复燃;对非法开采的煤矿,要发现一处、打击取缔一处。 2.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推进和建设煤炭资源整合期间,煤矿要把着力点放在井下一线、现场一线和各生产环节。唱响“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的主旋律,有力推动煤矿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回顾这些年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深刻体会到,要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就必须及时扭转当前煤矿存在的思路不清晰,没有凝聚力,管理观念陈旧的办法。关键是要坚持做到“二个必须”:一是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煤矿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作为检验安全工作实效和安全管理成效的重要工作来抓;二是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安全生产管理和煤矿企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与大家的思想同步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统一思想、团结一致。更加注重凝聚力量,理清企业主体责任和自身关系。 3.技术革新与安全文化建设加快煤矿机械化革新与管理,探索建立煤矿独特的安全文化,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责任体系,要坚持安全生产高标准、严要求,深入开展煤矿自身安全生产自查自纠专项行动,以铁的决心和措施整治安全隐患。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决杜绝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努力促进安全生产和加快转变思维的有机统一。着力夯实安全基础、坚守安全“红线”。在责任体系、风险防控、安全保障、制度健全、领导能力、管理机制、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扎实推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坚决确保企业和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全力促进煤矿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确保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三、资源整合战略中煤矿安全管理稳中求胜方法 第一,加强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的安全教育培训,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是确保现场管理到位,确保应急救援迅速。同时,加快资源整合期间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建设根本途径,加快建立本质安全型矿井的重要抓手,加快安全生产文化体系建设。第二,树立安全文化引领安全生产的思想,积极创建以安全发展、以落实责任、以防范事故为主的企业安全文化,以遵章守纪、按章操作为主的员工安全文化,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为主的企业安全文化,搭建安全文化创作、展播平台,着力打造安全文化精品企业。第三,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公众化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全体职工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技能,筑牢安全生产思想防线。 四、政府监管与协调建议 1.政府部门应建立更加协调的安全监管领导机制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安全生产委员会是统筹协调指挥安全生产工作的权威领导机构,各级安全监管人员应围绕安全生产委员会的牵头、定期召开安全监管例会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决定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完善安全巡查、考核等制度,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协调配合、督促指导的职责。确保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上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各监管队伍在安全监管工作中的“桥头堡”作用。探索创新科学有效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监管制度和管理办法,促进煤矿规范生产、经营和建设。 2.政府部门应健全资源整合及监管工作体系一是推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坚持把资源整合工作和安全监管工作考核结果作为监管部门、科室及个人考核的重要依据。在考核期内,因职责履行不到位,导致其负责分管范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安全监管工作考核不合格。二是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在严格执行现有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的基础上,坚持尽职免责、失职追责,严格按照“四不放过”要求,严查事故背后的渎职失职问题,并及时将事故查处情况在各级各部门进行通报,充分发挥生产安全事故的警示教育作用,情节严重的依法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五、结论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与煤炭企业之间协同作战、联合开展的综合作用。政府和各分管部门负责人务必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要求,认真落实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加强安全监管的信息在会议上共享和会后的联动协作。杜绝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监管有疏漏等问题、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第二,“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以“资源整合”为契机,更加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人人讲安全、事事重安全,努力建设安定繁荣、和谐幸福的美丽矿井,为煤矿面临的发展、后发赶超、共同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作者:王成庆 单位:遵义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煤矿资源整合论文:资源整合矿井煤矿开采的建议 开拓方案的提出状况 根据方案选择原则,结合井田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情况、水文地质条件、采空区分布等因素,结合神东矿区高产高效经验和资源整合文件精神,初步提出两个方案。1)方案一:改造利用火山煤矿现有主斜井和材料平峒,见图2。将原主斜井井筒刷大作为主斜井,净宽4.5m、倾角16°、斜长173m,担负煤炭提升任务,兼进风井及安全出口。 刷扩原有的材料平峒作为副平峒,净宽5.4m、长度634m,担负矿井主要辅助提升任务兼进风井及安全出口。利用原有的副平峒作为排水平峒,担负部分辅助运输任务。改造利用原大石沟煤矿工业场地的主斜井井筒作为回风斜井,净宽4.0m、倾角5°、斜长245m,担负全矿井的回风任务兼安全出口。据此,矿井初期布置四个井筒,并形成斜井-平峒开拓方式。主斜井落底后利用刷大原有的石门,并在与排水平峒的交接处起坡进入8号煤层后,沿煤层底板布置一条胶带运输巷,在其两侧的8号煤层中平行布置一条辅助运输巷及一条回风巷,巷间距为40m。 开采9号煤时,在9号煤层分别布置胶带运输巷、辅助运输巷、回风巷,并在开拓巷道两侧直接布置回采工作面。2)方案二:改造利用火山煤矿现有主斜井和副平峒,见图3。将原主斜井井筒刷大作为主斜井,净宽4.0m、倾角17°、斜长160m,担负煤炭提升任务,兼进风井及安全出口。刷扩原有的副平峒作为副平峒,净宽5.0m、长度1362m,担负矿井全部辅助提升任务兼进风井及安全出口。改造利用原大石沟煤矿工业场地的主斜井井筒作为回风斜井,净宽4.0m、倾角5°、斜长245.0m,担负全矿井的回风任务兼安全出口。据此,矿井初期布置三个井筒,并形成斜井-平峒开拓方式。 自主斜井井底沿8号煤层向东沿煤层倾斜方向布置一条胶带运输巷,在其两侧的8号煤层中平行布置一条辅助运输巷及一条回风巷,巷间距为40m。开采9号煤时,在9号煤层分别布置胶带运输巷、辅助运输巷、回风巷,并在开拓巷道两侧直接布置回采工作面。 方案的技术分析 1)方案一(改造利用火山煤矿现有主斜井和材料平峒)的优点是:(1)主斜井倾角小,设备运行可靠,对保证正常生产有利。(2)井筒数目多,井筒功能专一,矿井安全性好。(3)主斜井与胶带运输巷直线布置,采用一条胶带运输机,减少了运输环节。(4)增大了工作面推进长度,减少了工作面搬家次数,对矿井实现高产高效有利。其缺点是:(1)主斜井、大巷运输一条龙,设备运行工况复杂,设备投资高。(2)大巷在井田内斜交布置,大部分区段为单翼生产。(3)边角煤量大,需要配备回收边角煤的设备。 2)方案二(改造利用火山煤矿现有主斜井和副平峒)的优点是:(1)主斜井、大巷运输分选设备,设备运行可靠,设备投资低。(2)大巷沿井田中央布置,可以实现双翼生产。(3)边角煤量小,对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 其缺点是:(1)主斜井倾角处于普通胶带输送机运行的极限,设备运行可靠性差,对保证正常生产不利。(2)主斜井与胶带运输巷搭接布置,运输环节多。(3)工作面推进长度小,搬家次数多,对矿井实现高产高效不利。 方案的经济比较 从工程量看,方案一刷扩原材料平峒194m为岩巷、新掘440m为煤巷,新掘辅助运输大巷545m,可比工程投资为550.7万元。方案二主斜井工程量较小,原副平峒为料石砌碹且均为岩巷,刷扩岩巷1362m,新掘集中运输斜巷152m,可比工程投资为567.9万元。方案一投资略小于方案二,两个方案经济上的区别不明显。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方案一具有主斜井设备运行可靠、工作面推进长度长、不受客观因素影响等优点,故经综合比较推荐方案一作为井田开拓方式。本文阐述内容如下:(1)影响沙坪煤矿开拓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是采空区的分布及小煤窑原有巷道的布置,这些因素不仅开拓方案的布置,还影响了矿井后期的生产。(2)经过分析,提出了两个开拓方案:改造利用火山煤矿现有主斜井和材料平峒;改造利用火山煤矿现有主斜井和副平峒。并指出了两方案的优缺点。(3)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出了沙坪煤矿开拓最终方案:改造利用火山煤矿现有主斜井和材料平峒的方案。 作者:石增鸿单位:中煤山西金海洋能源有限公司 煤矿资源整合论文:煤矿资源整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重组主体资金供需分析 (一)重组主体的资金需求量大 以寿阳段王煤化为例,该主体重组整合段王、天泰、泰祥等7座煤矿,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至2011年6月,资源整合的补偿款和技改投资已实际投入17.7亿元,而其2008-2010年利润总额仅分别为3464、581、2431万元,资金压力较大。从筹资情况看,2009年10月段王煤化得到邢台建行和寿阳建行银团贷款2亿元,2010年4月获得中信银行1.9亿元的授信,2011年1-3月又获得中信银行1.4亿元的贷款,在不到两年时间内贷款5.3亿元,截至2011年6月末贷款余额3.9亿元。此外,段王煤化还得到了控股股东冀中能源通过冀中能源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向其提供的委托贷款4.9亿元人民币。 (二)金融机构扎堆营销,整合后续资金供应充足 由于兼并主体大多有国企或上市公司背景,都被金融机构认为是优质大客户,因此出现了金融机构扎堆营销现象,支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信贷资金投入充足。例如,寿阳段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落实了5.3亿的信用贷款,而且利率都在同档次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浮10%;作为省政府特批单独保留民营矿的山西博大集团寿阳京鲁煤业有限公司也同样受到了金融机构的青睐,在2009年11月向寿阳县联社申请煤炭资源整合贷款1.3亿元仅获得5500万元社团贷款的情况下,2010年4月又获得了省内另一家股份制银行2亿元的信用贷款;2009年10月注册资本仅3亿元的潞阳公司在2010一年间就得到了两家国有银行9.5亿元的银团贷款。 (三)金融业潜在风险不容小视 目前,金融机构对煤矿企业贷款已经出现客户集中和期限中长期化的趋势,信贷资产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同时,“银团贷款”贷后管理亟待加强。以寿阳为例,在寿阳企业的资源整合贷款中,有4户企业是通过“银团贷款”方式获得,一个主办行牵头,多家行参与,共同支持。贷款额度最少也5000万元,最多达7亿元,虽“银团贷款”方式摊薄了贷款风险,从贷前调查到贷款审批发放,经过了诸多环节,但仍存在重贷前审批,轻贷后管理的现象,贷后管理主要依靠主办行实施管理,参与行不可避免地存在从众思想和倚靠思想,甚至对贷款方情况不很了解下就盲从放贷,且受客观地域环境条件制约,又难以开展贷后实地检查,加之相互之间信息沟通较少,因而存在比较大的风险隐患。 煤炭资源整合对县域经济影响分析 从整合初期来看,受煤炭资源整合的影响,列入煤炭资源整合范围的煤矿基本处于关闭或改扩建状态,非正常生产影响销售收入实现。加之整合初期,资金需求量大,企业整合成本高,整合当年盈利增长有限,继而通过影响税收影响财政收入。 从长期看,煤炭资源整合后,煤炭行业实现规模化经营,煤炭行业产销量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税收也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可为地方发展提供有力地财力保障。资源整合会有效延伸产业链,带动煤炭洗选加工、发运等下游产业发展。部分溢出资本会投资非煤行业,带动房地产、旅游、餐饮、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为财政收入提供新的财源。 此外,通过资源整合,煤炭行业规模化经营也促使一些涉煤项目落户当地,如寿阳段王煤化与中煤集团合作(协议已签订)投资300亿元建设煤—气—电—化能源化工园区,正式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16.04亿元,年利润可达28.56亿元;段王煤化与北方重工集团强强联合计划投资1.5亿元对段王煤机厂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全国高规格、上档次的装备制造业;潞阳集团、博大集团、阳煤集团分别计划投资5.2、35、70亿元的建材、坑口发电、煤矸石电厂等地面项目也达成了意向,建成后将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金融支持煤炭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和引导民间资金合理有序流动,加快煤炭行业转型发展 走多元化融资的道路,引导民间资金有序进入能源行业。成立专门的民间融资管理和中间服务机构,一方面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管理和调查,密切关注民间融资动态;另一方面引导民间资金合理有序流动,保证民间融资的合法、合理、合规,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确保辖区金融安全。抓住煤焦企业急于寻找投资出路的时机,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民营资本投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煤炭企业发展煤电、煤化工、煤焦化、煤气化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的上下游产业利益共同体,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机构应采取金融扶持和资产保全并重的措施 将煤炭与金融有效地结合起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运营。为了防范大户贷款风险,对优良客户要按照其资产净值确定贷款额度,达到既要支持中小煤炭企业发展,又要确保贷款按时正常收回的目的。银行要与贷款煤炭企业签订协议,将足额的货款结算权作为贷款的安全保证,收回货款优先偿还银行贷款,将银行贷款与企业货款结算挂钩,并将这作为发放新贷款的前提,增强金融机构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主动性,解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对“银团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防范集中度风险 各金融机构要建立大客户授信风险分析监测制度,对贷款大户特别是关联企业更要关注其相互担保、套取银行授信的行为,加强对其所处的行业和实际经营能力等情况的掌握分析,设置大客户授信风险预警线,必要时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中介机构对其进行审计和信用风险评估,准确度量风险,最大限度地规避信贷资金集中引发的风险。主办行要及时向参与行反馈借款企业及贷款相关信息,形成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控制社团贷款的集中度风险,进一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四)优化信用环境建设 人民银行要充分利用企业征信系统,对信贷投放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信贷风险,提示金融机构加强贷款适时监控,采取适当退出、追加抵押等措施,保证金融资金安全,防止风险蔓延和损失的扩大。监管部门要督促金融机构建立与授信业务管理特点相适应的贷款风险管理体制,控制贷款行业集中的风险。同时要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对于恶意套取银行贷款的企业及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遏制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风险。全面开展创建信用企业活动,对恶意逃废债行为,金融机构、法院、公安、工商等部门要联手,采取强硬措施,依法给予制裁,努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信用氛围和环境。 作者:常新建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忻州市中心支行 煤矿资源整合论文:煤矿业资源整合中的投资风险评估 建立重大事项联签制度,严格付款比例和时点,最大限度地控制资金流失风险 为有效并可支付的制度。重大经济事项主要是指涉及公司重大资金支出、财务运作和可能对公司财务状况等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固定资产投资、股权集权投资、投资性资金贷款、提取坏账资金准备、资产处置、资产抵押、关联交易以及担保等事项)。 资源整合投资符合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大事项,款项的支付应严格按照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审计报告,经相关上级部门审核后,实行领导班子联签制度,按规定比例支付价款,特殊事项的价款支付,必须经过董事会通过方可支付。企业接收后前期复工复产投入,企业应按《公司法》要求对方股东按股比出资,企业自行投入的材料、人工费等支出必须经对方股东认可。通过建立资金支付制度和重大事项联签制度,有力地制衡对方股东承担自己的资金支付义务。 树立成本效益原则,对项目进行充分的评估分析,算好投入产出账,杜绝无效投入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资源整合的目标要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相结合,重点突出企业效益,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所谓成本效益原则就是要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必要性、合理性,对项目进行效益分析与评估,通过分析显现效益的快慢程度来决定投入的轻重缓急,坚决杜绝无效投资。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资金风险管理的一条途径 加快符合条件矿井的投产速度,通过全面预算将企业的经营方针、经营目标转化为详细的经营计划和财务计划,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通过全面预算进行事前筹划,评估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策略,控制和缓解风险,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目标确定后通过定期召开财务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分析各预算执行单位的财务预算执行报告,全面掌握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研究、落实解决财务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纠正财务预算执行的偏差。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也需要综合有关财务、业务、市场、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相关信息资料,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平衡分析等方法,从定量与定性两个层面充分反映预算执行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潜力及危机。 建立有效的资金风险管理预警系统,防患于未然 资金预警系统是企业内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构,通过对国家政策的研究、判断,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监控风险因素的变动趋势,评价资金风险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向决策层发出预警信号并提前采取预控对策,回避和防范资金风险。 建立健全资金风险预警系统就是把风险预警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使企业、管理者、员工共同承担风险,为使预警分析组织体系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企业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的组织机构,由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管理人员组成,同时聘请金融机构专家进行指导,借助财务软件和模型,以信息化为平台,通过信息的收集、传递、整理、分析,运用模型和专业指标分析,对资金的风险程度量化,并设定不同等级的资金预警状态,这个量化过程需要有资金预算作支撑。 完整的资金收支预算可以提供资金收入总量及来源构成、支出总量及支出构成等信息。同时制定本企业正常指标区间和风险预警指标区间,然后通过一系列指标控制,既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收益,又避免财务风险,使企业效益最大化。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资金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链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源泉,企业只有建立有效的资金风险防范机制,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最大限度地促进煤炭资源整合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薛忠单位:山西焦煤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煤矿资源整合论文: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山西省煤炭行业2009年进行了煤炭资源整合,大批的小型煤矿被整合为中型或大型矿井后,其产权形式、开采方式、经营模式、机械化水平、管理理念等都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文章就整合矿井的安全管理模式如何进行转变,以适应整合后建立现代化新型矿井的需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矿井整合;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以改变煤炭生产“多、小、散、乱”状况,提高煤矿生产规模和集约化水平,实现煤炭工业安全、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大批的小型煤矿被整合为中型或大型矿井后,其产权形式、开采方式、经营模式、机械化水平、管理理念等都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相应的也要求整合矿井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行转变,以适应整合后,建立现代化新型矿井的需要。在整合主体接管工作逐步到位,矿井复工复产工作逐步开展的关键时刻,尽快建立起适合资源整合矿井的安全管理模式,就成了每一座资源整合矿井需要面对的主要课题。 1资源整合矿井安全管理的难点 整合矿井整合前均为私营小煤矿或乡镇小煤矿,普遍存在生产工艺落后,安全设施不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基础资料不实等问题。同时由于整合过程中资本形式多样,股权成份多元,给整合矿井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1.1资本、股权多元化,安全主体责任人不明确 由于资源整合矿井多为数个小煤矿整合而来,整合形式多样,大体有几种:一种是原有的矿主没有全部撤股,或多或少都还持有一定的股份,由整合主体企业控股经营;一种是由整合主体企业全权收购,独立经营;一种是由整合主体企业全权收购,但受地理区域、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原有的煤矿管理人员转换身份后继续参与经营;一种是整合主体与整合对象签定了整合意向,整合主体派员进驻,参与管理,但股权分配、资产交割没有开展,属于过渡时期的矿井。以上不管是哪种形式,都说明整合矿井正在由家族式的、家长式的管理向股份制形式的现代企业经营方式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由于原有企业主(股东或董事)对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认识含糊不清,甚至由于权力的失落,产生抵触情绪,给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经理层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反映在安全管理方面,主要是安全主体责任人不明确,企业经理(矿长)在安全投入、人员安排、安全设施建设、安全装备配置、安全责任考核等方面没有实权,安全工作受到董事会、董事长的制约,工作难度大。 1.2接管人员安全文化多元化,管理理念不统一 整合矿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主体企业派驻接管的管理人员,特别是“六长”,大都来自不同的企业,来自不同的管理岗位。这些人来自不同的企业,就必然带来了不同的企业文化,带来了不同的安全文化。在具体工作和管理上会经常存在一些分歧,需要长时间的相互沟通和磨合,也给安全管理工作的快速开展和正常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3先天性隐患多是整合矿井安全管理的最大难题 资源整合矿井的先天性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矿井基础生产条件差。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低,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矿井没有长远规划,采掘工作随意布置,采煤工艺落后,支护方式简单,甚至还有私挖滥采的违法现象,存在严重的水、火、瓦斯等事故隐患,直接影响着矿井整合后的安全生产。二是矿井技术管理差。由于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员,造成矿井的各种技术资料不齐全、不真实,不能真实反映矿井井巷的实际情况,不能为正常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保证。三是矿井安全管理落后,质量标准化水平低下。主要反映在安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低,工作责任心不强;以及井下工程质量不合格,安全防护设施不起作用等。特别是通风、防尘、监测、运输提升、防排水等系统的不完善。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埋下了重大事故隐患。四是职工队伍不稳定。整合矿井往往由于主体企业职工队伍的不足,还需留用原有的职工队伍,这些人普遍素质低,流动性大,队伍很不稳定,很难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或岗位固定。“三违”严重,冒险蛮干是他们的共性,成为了必然的事故隐患。 2 资源整合矿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毫无疑问,开展煤炭资源整合的初衷之一,就是要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扭转煤矿生产水平低下,事故频发的被动局面,实现煤炭生产的安全可持续发展。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方针。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是贯彻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同志强调指出:“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就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任何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的所谓“发展”,都是不健康、不道德、不和谐的,也都不是真正的发展。对煤矿生产而言,任何以牺牲矿工的生命安全为代价,视矿工的生命为儿戏的“发展”,都不是安全发展,都不是科学发展,都是与资源整合的基本目的相背离的。所以要求资源整合矿井必须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才能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把握安全生产工作的大局;才能抓住安全生产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夺取工作的主动权;才能理清思路、周密部署,强化措施、不断推进,把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明显成效。 3 现代企业经营方式下的资源整合矿井要建立现代安全管理模式 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群众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近几年,一次次重大矿难的发生,都损失巨大,令人痛心,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形象。这些事实证明,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迫切需要应用科学的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资源整合矿井时处历史变革的交点,其固有的安全工作难点之多,困难之大是其它初建和正规生产矿井所不能比拟的。要求我们必须从整合之初就站高位置,创新思路,创建现代安全管理模式,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形象的转变做贡献。 与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相比,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工作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而现代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现代安全管理的意义和特点在于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传统的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传统的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传统的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 4现代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4.1现代安全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失误―安全功能(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故障―安全功能(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安全状态)。由此可见,本质安全就是通过追求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力保证,是安全管理工作追求的最高目标。 4.2把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应用到现代安全管理 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危险的识别、分析与事故预测;消除、控制导致事故的危险;分析构成安全系统各单元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协调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取得系统安全的最佳设计等。目的是使生产条件安全化,使事故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它的基本任务是预测、评价和控制危险。实际中常见的预测方法有:预先危险性分析、安全检查表、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和安全评价。资源整合矿井从接管之初就积极主动的对原有系统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辨识整合生产过程可能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存在的事故隐患,进行安全预评价和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以为矿井的整合生产提供积极主动的安全对策、措施,从而达到实现危险识别、事故预测、消除和控制危险,实现系统安全的目的,确保安全生产。 4.3安全目标管理是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 目标管理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生产企业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一致,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安全目标管理的三个环节是:科学制定目标;合理分析目标;精密实施目标措施。内容有: 4.3.1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值采用科学的目标预测法,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可能,采取系统分析的方法,确定合适的目标值,并研究围绕达到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如:百万吨死亡率、千人伤亡率、人身伤亡事故、设备运转事故、设备完好程度、设备性能、职业安全卫生综合治理措施的项目完成率、职业病的发病率、因工伤造成的工作日损失、设备物资损失、经济损失等。 4.3.2根据安全决策和目标的要求,制定实施办法做到有具体的保证措施,包括:组织措施、明确的完成程序和时间、负责人,并签定有关合同。措施应力求定量化,以便于实施和考核。例如: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次数及事件有无保证,安全教育覆盖率,宣传阵地的内容是否及时更换等;安全检查是否落实;安全隐患的整改;安全控制点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严格执行等。 4.3.3制定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对领导干部、主管安全部门、安全专业干部、基层单位规定具体的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考核标准不仅要规定目标值,而且要把目标值分解为若干具体要求加以考核。 4.3.4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必须与安全生产责任制挂钩,必须与企业经营责任制挂钩作为企业整体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目标管理实现第一责任人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实现与否所受到的奖励同他们的经济收入挂起钩来,完成增加奖励,未完成给予处罚。 4.4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作业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以人为本。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在负激励机制上我们可以采用违章罚款、责任追究等形式;在正激励机制上我们可以根据各级安全责任制,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还可以评选安全标兵,满足个人的荣誉感,体现“全方位”管理。 4.5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安全管理模式 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资源整合矿井的安全工作不是董事长、矿长、安全矿长或安监部门的事,是各个部门、全体职工共同的工作,哪一个部门、哪一个职工出了问题,发生了事故都会影响整个矿井。因此,煤矿安全工作是全员的。煤矿的安监、调度、生产技术、通风、机电运输、采掘区队、以及后勤服务共同维系着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强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这是一个科学的理念,它强调安全管理应该是全方位的。 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新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开始安全工作,并且要一直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内,直到报废为止。在特定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事故隐患。因此,安全工作是全过程的。作为煤炭生产企业,生产过程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也是我们长期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在安全生产过程控制中既要重视重点环节的管理,也要重视细节上的管理和薄弱环节的管理,真正实现管理精细化,才能从基础环节上消除事故隐患。煤矿生产特殊的工作环境、多变的地质条件、战线长、设备多、工种繁,人、机、物、环境等诸要素的每一个层面不可避免的都存在薄弱环节。关注安全管理中的“木桶效应”,我们既要努力取长,抓基础、重装备;更要在补短上下力气,认真查找隐患,及时拾遗补缺,实现过程安全。 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警钟长鸣,不可断断续续、时紧时松。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说明安全工作是全天候的。特别是对整合矿井而言,从接管的哪天起,安全工作就开始粘附着我们,一刻也不可能分割。要求安全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长期作战、时刻作战的工作理念,严防死守,才能把工作做到位。 4.6整治隐患是整合矿井确保安全的一项主要工作 隐患是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或人机环境系统安全品质的缺陷。现代安全管理按危险程度分为一般隐患、重大隐患、特别重大隐患;按危害类型分为:火灾隐患、瓦斯隐患、水灾隐患、运输隐患、提升隐患、坍塌和倒塌隐患、泄漏隐患、中毒隐患等;按表现形式分为:人的隐患(认识隐患、行为隐患)、状态隐患、环境隐患、管理隐患。前面讲过整合矿井安全管理的难点很多,与之对应的需要整改的隐患也很多,在隐患的整治上,一般根据隐患的评估分级对隐患按危险程度、危险等级、分级分类进行管理,一般隐患(轻度等级的)由矿级部门负责管理;重大隐患(严重等级的)由煤业公司负责管理;特别重大隐患(灾难等级的)由集团公司负责管理。 资源整合矿井在整治隐患上要注意使用好两个手段:一是加强教育,强化全员对隐患严重性的认识;明确责任,理顺隐患治理机制;坚持标准,提高隐患治理科学水平;广开渠道,保持合理的投入,保障隐患治理的资金;严格管理,坚持“三同时”原则,为隐患的彻底整治提供基础保障。二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消除事故隐患。特别是要在科技进步,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技术革新上下工夫,争创一流,实现用科技保安全。 4.7注重实效,强化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安全文化氛围 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正确认识安全管理,正确的认识需要积极向上的安全文化来熏陶。这方面,安全教育宣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通过安全培训、常规性安全教育、安全会议、安全讨论、安全活动、广播、黑板报等作用,全面强化安全工作,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其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并通过切合实际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 4.8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就是通过建立以安全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实现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对企业向本质安全管理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资源整合矿井的安全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作,安全管理工作者必须发扬长期作战、艰苦作战、科学作战的作风,脚踏实地的沿着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整合矿井的安全生产才有保证,也才能实现煤炭资源整合的根本初衷。 作者简介:李溪枝,山西煤炭运销集团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局工程师,研究方向:煤矿安全技术。 煤矿资源整合论文:关于山西煤矿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利益统筹 摘要:山西煤矿正在进行新一轮资源整合改革,其目标是通过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形成大型煤矿企业为主的办矿体制。在改革过程中,表现出国有资产和民营资产的冲突、资本和劳动的冲突,如何合理统筹各方利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山西;煤矿资源;整合;劳动价值论 1关于山西煤矿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分歧 2008 年9 月,山西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煤矿资源整合提上日程。2009年初,山西省出台了《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年8月,山西省政府颁布《山西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企兼并重组有关问题的通知》。按照重组规划,2010 年底,山西全省矿井数量控制目标由原来的2600座调整为1000座,煤矿企业由2200家减少至约100家,兼并重组整合后煤矿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300万吨/年,矿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年。同时要形成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国有、民营并存的办矿格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股份制企业办矿的比例为2:3:5。2010年1月5日,国家发改委和山西省政府联合举行的山西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情况新闻通气会上,山西省副省长陈川平表示,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山西全省重组整合煤矿正式协议签订率达到98%,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达到94%,特别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采矿许可证变更已超过80%。” 1.1 争论焦点及利益分配分歧重组前,山西省煤炭行业存在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矿难频发和滋生腐败等问题,用提高产业集中度来改善生产效率、提高环保水平、降低死亡率和增加透明度,是山西省政府推进煤炭行业兼并重组的初衷。但是,此番改革,涉及众多利益群体,如各级政府、“煤老板”、入股官员、煤矿工人、外来投资商等等,使得改革过程中矛盾重重。对于此次山西的煤改,外界争论最多的有两点:一是山西省政府确立了本省五大国有煤矿①为重组的主体,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国进民退”。二是整合重组的路径采取了行政命令的方式,带有强制性色彩。 1.2 山西煤矿资源整合过程中表现出的深层矛盾 1.2.1 国资与民资之间的矛盾国资与民资之间的矛盾是本次山西煤改表现出来最直接的利益冲突。在这场改革中,争执的焦点从一开始民营企业是否退出煤炭市场,到重组后是否还能继续生产,到现在已经变成民营企业全力争取合理补偿。实际上,从山西省煤矿重组计划实施开始,煤老板们就联合采取游说和抗议行动,要求山西地方政府停止重组计划或补偿他们的私有财产损失。当前的结果是大量民资煤矿被关闭或者并入地方大型国有煤矿,许多媒体发表评论,认为“煤老板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从一定意义上说,曾经日进斗金的煤老板们是此次博弈的最大输家。此次山西煤改的方向就是要实现大集团、大公司办矿,提高煤炭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继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实际上,煤炭资源属于国有,回归国有本也在情理之中。 1.2.2 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山西“煤老板”是一个非常富有争议的群体,他们似乎已成为“一夜暴富”的代名词,更有甚者,成了“为富不仁”的代号。据统计,山西大中小煤矿之间的安全生产水平差距十分明显,地方国有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的3.8倍,而乡镇小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则高达国有重点煤矿的11.3倍,小煤矿产一吨煤,要付出十倍于大矿的生命代价。“煤老板”的暴富是建立在“带血的煤炭”上的。2009年9月,吕梁市纪委课题调研组经过调研发现,有不少煤老板资产达到几十亿甚至数百亿元,而以吕梁为例,最发达的孝义市农民人均年收入仅6750元。[1]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导致群体性冲突事件时有发生。这里表现出来的是山西小煤矿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劳资矛盾。劳资关系是指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劳方与资方之间的关系,它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就业、薪酬、社会保障、职业安全与卫生等问题,[2]实质上就是经济利益关系。 2运用劳动价值论统筹各方利益 如此看来,在山西的煤炭资源领域推行结构调整是必要的,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调整必须要解决上述国资与民资、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合理统筹各方利益。如何在整合中构建一个双赢、互利的格局,需要有统一的思路和指导思想,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2.1 对劳动价值论科学内涵的进一步理解 2.1.1 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早在1875年4月,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其《哥达纲领》中就提出了“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价值分配的原则的前提。该命题的错误在于混淆了“价值”与“财富”。第一,来源不同。价值的创造与抽象劳动联系在一起,而财富的生产则与具体劳动相关联。“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3]可见,财富就是指使用价值本身。第二,所说明的问题不同。价值创造要说明的是其源泉在于劳动,说明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根源性,财富生产说明的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中各种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这是两个具有不同意义的问题。第三,所反映的关系不同。从根本上说,价值创造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关系,或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财富生产体现的则是经济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的统一体,二者虽是相互排斥的,但也不可混为一谈。 2.1.2 价值分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这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只在于:生产要素是劳动创造价值的物质条件,也是必要条件,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物质载体。马克思指出:“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恰恰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必要劳动,增加相对剩余劳动,从而提高剩余价值。”[4]因此,由于生产要素参与了价值创造过程,劳动者就不能独占劳动创造的价值,而要将其中一部分让渡给生产要素所有者,作为生产要素所有者创造劳动条件的报酬,也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但始终要强调一点,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劳动者从社会总分配中理应享有大部分比例,即必须坚持和加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5]如果按生产要素分配比例过小,就会挫伤投资者和企业的积极性,影响市场稳定。按生产要素分配实质上是对劳动价值的分割和占有。如果按生产要素分配比例过大,就会加大贫富差距,是分配问题的矛盾尖锐化。 2.2 对“煤老板”收入的理解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界定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意即,资本家的全部所获都是剥削所得。需要强调的是,在马克思的时代,管理、技术在商品生产、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并不明显,那时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产业工人是价值创造的主体。现实中的煤老板们并非完全是“寄生虫”,他们也在通过自己的劳动参与价值创造。因此,有必要发挥马克思的分析,细分煤老板们的收入构成。在煤老板的收入构成中,包括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其中劳动收入有技术管理收入、风险报酬、经营收入等,非劳动收入有要素回报和剥削收入。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其收入全部来自剥削,而要承认煤老板在价值创造中也贡献了他的劳动。但这并不是说明剥削不存在,虽然不能从量上具体界定剥削的比例、弄清剥削的绝对数量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煤老板们“作为资本家,他们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 因此,对于“煤老板”的收入,我们要一分为二,承认其劳动收入,同时也要接受、认可其中的剥削成分及其反映的阶级关系。 2.3 山西煤矿资源整合必须坚持劳动价值论 2.3.1 实现最广大劳动者根本利益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回答商品价值的实体或本源是什么,即价值是由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形成的。马克思认为,抽象劳动不是对一部分劳动者的生产性劳动的抽象,而是对构成社会分工体系的所有有用劳动的抽象。这也就是说,不只是一部分人的劳动,如“精英”的劳动、“老板”的劳动创造价值,其他更多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主体。劳动价值论涵盖和代表的是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全体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并与经济发展的“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 2.3.2 构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包括价值量的决定与价值量的实现两方面内容,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经济的这一规律是用来衡量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是否公平公正的基本规律。山西煤矿资源整合活动从经济角度讲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行为,只是交换的主体所处的地位不同,一方是政府或实力雄厚的国企,另一方是个人、民企,在利益的博弈中,处在强势地位的政府或国企在这一过程更应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 尤其是不能借着“整合”的名义,对民营资本进行过度剥夺。同时,政府作为市场的管理者、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进行与经济有关的活动时,应该自觉遵守价值规律,以大多数人民利益为重。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充分考虑民营企业的合理要求,从而保证改革过程顺利进行。 2.3.3 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此次山西煤炭资源重组整合是一次煤炭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也是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众多利益主体矛盾纷纷。山西省政府秘书长王清宪说,我们充分考虑了各种利益关系,总的原则是让合法的资产和利益受到保护,资产权益如有流转让渡,要给予合理补偿;让原有的惠民政策得以延续;力求做到被兼并煤矿、当地群众、整合主体、地方政府“四方满意”。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关键还在于坚持劳动价值论的指导,在整个资源整合过程中,山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上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政府制定的政策不能代表富人与民争利,但也不能以权谋私。要切实有效地维护劳动者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劳动权利,及时解决劳资关系的冲突和矛盾。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导致收入分化并产生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背离了劳动价值论,煤老板们付出很少的劳动甚至不劳动却在资本的支持下获得更多的收入,这不仅从根本上背离了劳动价值论而且是加剧收入分化引发社会不满的主要因素。因此,只有以劳动价值论为指导,才能根据劳动创造价值来完善制度,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也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利益冲突的矛盾。 煤矿资源整合论文:煤矿资源整合中的风险和对策研究 【摘 要】我国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是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尽可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和防范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文章立足于煤炭资源整合项目自身特点,分析了常见风险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煤炭资源整合;风险;防范 煤炭资源整合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某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整合的目标无法实现。明确资源整合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给出防范措施,是资源整合实施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煤矿资源整合内涵和特点 1.煤矿资源整合项目内涵 目前,我国的煤炭产能严重过剩,在进一步去产能的背景下,大量中小煤矿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而大型煤炭企业迎来了并购重组的机遇。煤炭资源整合是指以现有合法煤矿为基础,对两座以上煤矿的井田合并和对已关闭煤矿的资源及其它零星边角的空白资源进行合并,实现统一规划,提升矿井生产、技术、安全保障等综合能力,并对布局不合理和经整改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实施关闭。 2.煤矿资源整合项目特点 煤炭企业的并购以及并购之后的煤炭资源整合,顺应政府监管的要求,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重效应特点: (1)煤炭企业的资源整合,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带来规模经济效应。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是一个谈判、收购(合并)、增加投资、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2)煤炭企业的资源整合,便于政府的监督管理。在进行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后,有效地减少的了煤炭生产的主体,政府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3)煤炭企业的资源整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煤矿资源整合的风险分析 1.政策风险 我国“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结构决定煤炭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导向性的作用。国家政策的出现或调整,都会对企业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政策风险。 2.资金风险 (1)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被整合矿井已缴纳采矿权价款需要整合主体对其进行补偿。整合主体并购了大量的小煤矿,故即使吨煤采矿权的价格不高,在采矿权价款方面,兼并主体开支很大。(2)煤炭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需要投入相当多的资金来进行矿产资源勘察,价款补偿与矿山建设等。在过去的煤炭行业“黄金十年”,煤炭价格大幅上升,进而煤炭资源价款“水涨船高”。所以企业资源取得成本提高,整合主体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保障资源整合的顺利实施。 3.整合主体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1)在被资源整合的小煤矿中,管理差、效率低仍然是企业的通病。(2)为满足煤炭资源整合主体资格要求而设立的公司,公司股东多为各个小煤矿的矿主,股权多元,责任不明确。公司成立时间短,专业管理人员缺乏,集团化管控经验匮乏,规章制度不完善,人员不足等弊端都可能会影响公司正常经营。 4.矿群风险 矿山建设及生产会占用农村的土地;矿山生产会造成地陷等生态环境破坏,这些问题的协商与解决都需要与当地群众沟通。随着普通群众经济意识的加强,矿山建设时的征地问题就会显得十突出,后期煤炭运输及矿工招聘等事项都会不可避免得受到影响。所以,矿山的建设与生产需要良好的矿群关系做保障。 三、保障措施 1.政策风险防范 严格按照国家及相关省份资源整合的要求,应与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密切关注政府关于煤炭资源整合的新举措,及时调整并购重组的方案,做到与政策要求保持一致,尽量减少政策风险。 2.资金风险防范 (1)参与整合重组的两个煤矿企业,合理的成交底价成为双方合作成功的基础,在整合前应对煤矿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降低定价风险。(2)企业相关重大经济事项必须根据规定由企业的董事长,财务总监,总经理中的两人或者多人共同签署,才可认定为有效并付出款项。即建立重大经济事项联签制度以防资本损失,规避财务风险,加强公司财务管理,将财务活动合理化。(3)矿山并购需要资金,并购之后的资源整合也需要资金进行重新的勘探、补交价款、矿山开采设计和矿山建设。从并购,至并购后取得新的采矿证,这个期间的融资是最难的,但也是资金需求最紧迫的阶段。往往在此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会保持观望状态,未有相应的支持措施出台,所以需要有创造性思维来保障资金的需求,如信托融资和股权融资。(4)通过全面预算进行事前筹划,评估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策略,控制和缓解风险,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要进行资金风险管理必须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3.运营风险防范 (1)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加快人才引进速度;建立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和开发。(2)文化整合措施:兼并主体要整合各矿井企业文化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企业文化部来进行。资源整合前期,资源整合主体需要透彻了解目标企业的文化,选择其优秀的部分吸收利用,直接整合与兼并主体相似或相同的企业文化,对于完全不同或者产生摩擦的部分可以暂时保留察看商议。经过阶段性的磨合期,子公司势必和母公司有一致的企业文化,进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人才流失等弊病。 4.安全风险防范 预先控制和防范重大事故,要坚持源头治理,从根源夯实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把控源头安全的措施效率高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矿产资源整合来说,必须要加强源头管理,做好事前预防。首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机构,配置专职安全员,开发安全生产系统并制定相应制度,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技术管理,设立预警系统,奠定企业技术改造后的生产运作基础。其次,要注重职工安全培训。 5.矿群风险防范 矿山建设征地初期,可由当地政府牵头,政府、企业和村集体三方共同协商土地价格。这不仅可有效地避免村民的漫天要价,也能加快征地进度,为矿山建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矿山建设期及生产期,可设立专门基金来预防矿山发生不利矿群关系事件的发生,多为村民做实事,比如修进村或进矿公路、资助办学、优惠煤价等措施都将有利于矿群关系的处理。 煤矿资源整合论文:对资源整合煤矿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摘 要】资源整合煤矿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基层技术员工数量不足;二是职工素质普遍较低;三是人员流动性较大。产生问题的原因包括传统因素和薪酬分配制约两个方面。本文提出了强化“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完善薪酬分配机制、营造良好用人环境、多渠道培养、引进人才等对策。 【关键词】资源整合煤矿;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人才;一线员工 为切实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保障煤炭企业争产生产,近年来国家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扩大了煤炭企业的产能,但随着企业产能的扩大,不少资源整合煤矿出现了基层技术人员短缺、职工素质较低、人员流失现象严重等突出问题,如何提升资源整合煤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有序进行,就成为资源整合煤矿企业需要认真研究的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层区队技术人员严重短缺 在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中大多数参与整合的煤矿大力推进产业升级改造,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甚至翻番,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员工数量尤其是基层区队技术骨干数量严重短缺。加之,资源整合煤矿近年来在机械化装备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综采、综掘设备的投用、六大系统建设完备,都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做支撑,但多数资源整合煤矿的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生产管理人员和区队技术人员培养工作严重滞后,更进一步制约了资源整合煤矿的持续健康发展。 1.2部分资源整合煤矿一线员工流失严重 近年来,随着社会用工成本的整体提升,职工对薪资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之2012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影响,煤炭市场持续低迷,多数煤炭企业微利甚至亏损,尤其是资源整合煤矿普遍存在人员多、包袱重、管理机构庞大、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生产经营不同程度地遭遇困境,已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去提高职工福利待遇,职工实际收入与心理预期收入差距不断增大,造成员工流失,尤其是井下一线职工大量流失。 2.产生问题的原因 2.1传统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资源整合煤矿开采工艺相对落后,企业对员工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要求也不高,导致员工整体素质相对低下,而管理部门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多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来认识、管理、开发还没有被煤炭企业特别是资源整合煤矿所接受,绝大多数资源整合煤矿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缺乏对员工素质和技能提升重要性的认识,造成技术人员特别是井下一线技术人员的短缺。 2.2薪酬分配的制约 资源整合煤矿井下一线岗位工作环境较为艰苦,虽然近几年在安全保障方面投入力度空前,但由于资源整合煤矿普遍存在机械化程度低、采煤工艺落后等现象,工作强度依然较大,井下一线职工应该得到较高的薪酬,企业管理层也在不断加大工资分配向井下苦、脏、累、险岗倾斜的力度,但由于资源整合煤矿地面辅助岗位职工绝大多数为正式职工,企业为了维护和谐稳定大局,又不得不为他们保留足够的岗位,虽然企业一再压减地面人员工资,但由于地面人员数目较大,占去了工资总额的相当大一部分,造成井下一线职工工资得不到较大幅度的提升,最终导致一线员工流失。 3.资源整合煤矿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3.1强化“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资源整合煤矿应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在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考核的同时,在管理中注入更多人性化的东西,体现柔性的一面。但并不意味着放松管理,不意味着管理制度的软化和随意性。要强化刚性管理,更多地体现对员工的关爱。特别是在工作、生活中,多帮助职工解决困难,体贴职工冷暖,大力倡树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浓厚氛围,为技术人才和一线职工的成长开辟更为宽阔的通道,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要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将“人性”融入管理,使员工在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尊重员工的本性,有的放矢的引导,塑造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营造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使之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不能管,而事情是要管的,要以管事来带动人心,另外,企业可以用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一次恰当的表扬,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使员工深切感受到企业的关怀,愿意与企业共奋进。 3.2完善薪酬分配机制 首先,积极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依据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和工作量大小等不同情况,将管理、技术、责任要素一并纳入分配因素,拉开分配档次,向井下一线岗位和优秀技术人才倾斜,对于少数能力、水平、贡献均十分突出的技术与管理骨干,单位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评议,确定比较高的薪酬。允许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促进科技进步增加收入。 其次,大力压减非生产性用工和地面后勤辅助用工,在后勤辅助单位实行轮岗制,控制出勤人数、班数。推进后勤辅助单位由“福利型”向“经营型”转变,实施市场化经营改革,推进财务独立核算,打破“吃大锅饭”的模式,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减轻企业负担。鼓励后勤服务人员进入劳动力市场,自主创业,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开辟通道。 3.3营造良好用人环境 (1)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及用人环境,在用优厚待遇留住人才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攻关、技术创新以及激发各类人员提高业绩的各项制度。 (2)用感情留人。企业要注重关心人才,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使人才有归属感,以得到心灵的愉悦。 (3)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制定具体可行的职务提升办法,将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学术报告,取得的效益等指标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务提升前的考核内容,以利于量化评价,用职业发展留人。 (4)关心一线职工。制定出具体合理的工作目标,指导他们的行为,使个人的需求、期望与企业的目标挂钩,调动一线职工的积极性。要注意奖励综合效应,在职工获得物资激励时,增加一些精神激励因素以激起员工的荣誉感、成就感、自豪感。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职工收入、完善福利待遇,使职工真正体验到视矿如家的感觉。改善劳动条件,搞好劳动保护并加强对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3.4多渠道培养、引进人才 (1)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主动和高等院校“联姻”,成为高等院校的实习基地,免费为这些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高等院校毕业学生体验煤矿生活,为人才的交流、培养架起桥梁。积极主动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和高校毕业生推进会,扩大技术人才引进数量,优化人才结构。 (2)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从内部挖潜入手,从职工队伍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成立专门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在干部职工中进行安全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特殊工种培训等。每年初通过对职工的调研,有针对性地制定岗位培训计划,建立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队伍。 煤矿资源整合论文:浅谈资源整合煤矿的安全管理 最近几年,地方小煤矿事故频发,为彻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国家下令关停小煤矿进行资源整合,使整合后的矿井达到一定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技术条件,完善安全生产设施,使其有能够进行科学管理的技术支撑,然后再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使其成为现代化矿井。 1资源整合煤矿存在的问题 1.1资源整合煤矿大多设备陈旧,通风系统混乱,乱采滥挖现象严重,井下没有排水设备及管路,井下运输多采用蓄力运输,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双回路供电系统。 1.2井下安全设施落后甚至没有,安全隐患较多,不能保障安全生产。 1.3煤矿职工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护意识较差,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不强,并且操作技能较差。 2应对措施 2.1全面改造五大生产系统。 小煤矿改造前,淘汰设备多,提升、通风、排水、运输、供电五大系统均或多或少存在缺陷,这必然是煤矿安全生产最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技改开始后,必须先从地面开始,更换提升设备,更新地面主扇,改造供电系统,确保双回路供电等,只有在能够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开始进行井下技改工程,必须遵循先地面后井下,由外向里的原则。技改一段验收一段,达不到标准不得进行下一步技改工作。 2.2加快六大安全保障系统建设。 今年是“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关键期和攻坚期,特别是技改煤矿更应该将“六大系统”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否则可能会面临停产整顿甚至关井的处罚。这就要求单位行政一把手必须制定和完善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并要多方位筹措建设资金,按照完成时限倒排工期,把任务、措施和进度落实到部门、人员和岗位,确保工程进度,确保建设质量,确保使用效果。 2.3强化整合重组煤矿安全管理。 新整合煤矿管理体系不健全,生产系统有缺陷,装备不齐全,因此搞好安全生产的意义也显得更加重要。整合重组煤矿必须坚持:一是所有整合重组煤矿签订的合同或安全协议必须经本公司法律部门审核,具有法律效力。二是要针对整合重组煤矿制定专项安全管理办法,完善安全管理机构,明确监管职责。三是矿井系统不完善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坚决停产。四是要积极跑办各项审批手续和证照,对于没有合法的审批手续、证照不齐的矿井不得进行技改。五是要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提取和使用安全费用,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提高装备水平,优化生产系统,开展标准化建设。六是整合重组煤矿必须坚持安全、生产、税费、经营四方面统一管理,只有加强四统一管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安全管理。 2.4强化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教育质量及操作技能。 重组整合煤矿职工文化水平偏低,并且他们的操作技能也远不如国有煤矿职工。因此,单位行政一把手必须要把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提高职工素质的基础工作之一,并且要抓好、抓出成效。各级培训机构要不断充实师资力量和培训教材,更新和丰富培训内容,根据职工的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计划,以提高他们的潜在安全意识及操作技能。要大力推广班组长岗前应急培训救护队员化的做法,让现场每一位作业人员了解各类事故初期征兆,熟知各类事故应急处理方案,掌握并且能够运用应急抢险、紧急避灾、自救互救的方法,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应急技能和自救手段。 2.5抓好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工作。 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抓质量标准化建设就是抓安全基础工作。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强化安全基础管理,有效防范事故的必要保证。专业达标和岗位达标是企业达标的基础,因此重组整合煤矿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统筹谋划,从增强人员安全素质、提高装备设施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强化岗位责任落实等各个方面入手把标准化工作纳入日常管理。要注重从实际出发,贯穿技改或生产的全过程,把功夫下到更新工艺设备和技术细节管理上,把每一环节做细、做实,并要努力实现动态达标。 资源整合煤矿安全责任更为重大,我们只有按照煤矿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县有关文件、技术规范,采取强硬措施,扎实工作,狠抓落实,才能确保资源整合煤矿技改任务的顺利完成。 煤矿资源整合论文:试论加强煤炭资源整合煤矿的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摘 要: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淘汰落后产能,是推进煤炭工业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企业文化建设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关键词:加强;整合企业;文化建设 目前大同煤集团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大多进入验收、投产新阶段,如何把企业文化融合作为加强内在联结、提升管理境界的基本途径和重要载体,坚定不移地通过建立共同价值观,进而采取共同行动,齐心协力推动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是摆在资源整合矿井各级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同生公司作为大同煤炭资源整合煤矿投资主体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笔者作为企业维护建设工作参与者,根据工作经历,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强化文化强企意识,形成全员参与的发展合力 把资源整合煤矿企业文化做“实”,就是把企业的各项理念转化为相应的制度、流程和举手投足的态度、方法、行为,并形成习惯,长期地执行下去,从理念、制度、行为、形象上入手,增强文化强企意识,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来加强、来推进。 1.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责任感 要从提高广大员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入手,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继续持之以恒、毫不放松地抓好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灌输,切实让企业理念入耳、入脑、入心,促进员工对企业理念由认知到认同,由认同到自觉执行的转变,从而激发广大员工自觉投身企业文化建设,增强推进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坚持长远规划,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性 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着眼于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整合企业内外力量,在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符合资源整合矿井特点特点的企业文化的近期、中期和长远规划,确立前后衔接、长短结合、上下协调、前后一致的目标体系,明确发展思路、方向和重点,使企业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有序推进,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3.做好结合文章,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工作中,要突出“四个结合”:与安全工作相结合,靠“深严细实”打造安全长效机制,做到治理求严,作风求深,检查求细,制度求全;与经营管理相结合,靠艰苦奋斗和精打细算创造效益,把节支降耗、小改小革、收旧利废等降低成本措施纳入员工考核体系,努力构建节约型企业;与队伍建设相结合,搭建竞争创造、人才辈出的平台。完善激励制度,鼓励竞争创造,促进合理流动,激励全体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充分施展才华,推动企业不断发展;与矿区稳定相结合,积极维护员工权益,不断用振奋人心的愿景目标、改革发展的成果来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千方百计为员工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从而激发主人翁责任感,尽职尽责、拼搏奉献。 二、强化文化融合意识,寻求合作共赢的最佳途径 建立共同的经营理念和融合各方之长的新型企业文化,从而使各方形成共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一是以战略导向促文化融合,以一个看得到、听得到的实实在在的目标,强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升矿井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广大干部员工能够目标一致、步调一致;二是以安全生产促文化融合,不断引深安全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建设好、使用好安全文化,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巨大作用;三是以思想认同促文化融合,要在思想融合中以“融情、融心、融力”为切入点,以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消除隔阂,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同,实现情感相通与心灵的相通。要在坚持同煤大文化的背景下,兼容并蓄,广泛吸收原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进一步推进具有资源整合矿井特色的企业文化;四是以视觉统一促文化融合,要在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加强可视文化建设,注重对视觉识别系统建设的指导、管理和督促,形成整体和谐、规范整齐的企业文化可视格局,以此不断增强资源整合矿井对同煤视觉识别系统的认知感和熟悉度;五是以行为规范促文化融合,要注重把价值理念体系与管理制度体系落实到干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通过对制度和规范的有效操作、有效执行,不断规范干部员工的基本行为和企业管理行为。 三、强化文化认同意识,实现企业管理的良性对接 1.妥善处理母文化与子文化的关系 资源整合煤矿大多隶属于各大煤炭集团公司,其母文化具有概括力强、包容性强、原则性强、说服力强、可执行性强的特点。资源整合煤矿企业文化结合自身的实际,体现自身的特色,并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母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2.妥善处理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 资源整合矿井要理顺思路,注重方法,正确地处理好与股东、以及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地处理好与市县乡村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大集团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团队之间的的关系。要从宏观上科学分析差异、处理差异,在扶植充满生机的新文化和消除差异中的落后成份的过程中,尊重自然成长法则,给新事物一个出土、发芽、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促成企业文化的自然融合。 3.妥善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愿景等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都是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在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上的,也是应该被我们认真继承的。可以说,一个先进的企业文化,体现的必然是原则性的、规律性的精神传统,它不因时移世易而褪色,不因形势所迫而更改。要把这股力量凝聚在企业文化之中,大力营造用企业文化熏陶人才、打造品牌、推行有效管理、营造创业氛围上来。资源整合矿井普遍面临着“硬”和“软”两大主题,所谓“硬”就是指煤矿的技改和复产,所谓“软”,是指母子公司体制的完善和内部运营机制的理顺。要顺应这种挑战,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要在继承中创新,使创新立于稳固的文化根基之下;同时,还要在创新中继承,使文化传统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耀眼的光芒。 煤矿资源整合论文:资源整合煤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分析 摘要:煤炭资源整合是践行可持续发展观、贯彻国家煤炭产业政策的重要举措。新形势给公司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因此,做好煤矿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要依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酌情而定、顺势而导、因地制宜的积极创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确保煤矿资源整合工作建设健康发展。 关键词:煤矿企业;资源整合;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改进,不能忽视削弱。然而,随着煤炭资源整合重组、企业内部主辅分离、跨越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广大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状况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冲击,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观念错位、重视程度不够、队伍建设薄弱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显露。如何使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快速适应煤炭工业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其动力支撑作用,是我们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一是理想信念有待改进加强。部分干部、职工认为,在煤炭企业加快改制的情况下,只要自己具备过硬的业务技能,就能为企业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对政治学习漠不关心,对党的理论知识更是漠然处之。二是形式主义现象有所抬头。当前,绝大部分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考核的内容只注重“做了没有”,而没有要求“做的效果”如何,这样势必会导致形式主义。三是前紧后松现象屡见不鲜。思想政治工作在刚开始的时候,上下级对此项工作都抓得很紧,确实也收到了不小的成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十条以不变应万变的标准变动不大,使得人员对待工作习惯了按部就班,也衍生了无所谓的情绪。四是工作本身存在诸多问题。诸如政工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对现代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的了解,对企业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向职工群众做出合理的解释,政工人员的构成需更新充实。 二、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2.1 煤矿企业从组建大公司、大集团后,企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大职工经历了一场深层次的思想变革。众多煤矿企业毕竟是具有30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历史,职工长期积淀的传统思想观念随着改制的深入推进、利益格局深层次大范围调整将逐渐显现,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思想困惑和心理压力,如不及时引导,必然会严重影响企业内部的稳定、和谐。 2.2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日益丰富的今天,职工对自己收入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得到更多的实惠,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希望能通过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更好地发挥自我价值;但也有部分职工存在着既盼望又害怕的矛盾心理,在岗位分配上,他们既厌恶“大锅饭”,又怕打破“大锅饭”去承担风险;在管理体制改革中,他们既想参与竞争,又怕在竞争中被淘汰,因此职工会产生一些不稳定和不安全的思想。 2.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给个别职工思想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集体主义、奉献精神、行为准则的逐步淡化,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等不良现象的滋生,员工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趋利化日益明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控制了少数党员干部和群众头脑,给职工思想带来了消极影响,也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4 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导致干部职工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临时观念、短期行为,习惯于粗放型管理,经常怀有凑合、应付、侥幸等心理。特别是煤矿职工普遍存在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单一、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给矿井管理体制改革带来一定的困难,也给职工个人思想带来一定压力。 三、加强和改进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煤炭企业职工属于高危险、重体力劳动,工作场所和环境对每一名职工良好心理的要求很高。而职工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靠我们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开职工心中的疙瘩和困惑。尤其是当前,各类思想观念的滋生蔓延,使做好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迫切。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用发展的眼光,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动态,认真思考、积极应对,运用各种方式方法,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抓实。 3.1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建设发展的一项优良传统。在新时期企业发展过程中,只有继续发挥这一优良传统,努力创造适应新形势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献身精神,把全体员工的力量凝聚到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上来,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与企业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同频共振,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企业的政工人员只有树立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 3.2建立健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进一步强化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责任,实现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通过制定总体规划,确定方针目标,部署重大任务,建章立制等形式,加强宏观指导。要培养具有过硬能力的一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采用各种方式对政工队伍进行系统知识培训,并在实际工作中交任务、压担子、指路子、搭梯子,选拔出热爱思想政治工作、业务素质又比较高的政工干部,促进政工队伍的新陈代谢。 3.3建立煤炭企业思想道德体系。在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企业思想道德,引导职工把诚信为人、实在做事的矿魂和讲大局、讲协调、讲奉献的团队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让职工逐步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规范职工的言行以不断提高职工的道德境界,逐步养成敬业奉献、助人为乐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稳步进行,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 3.4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企业文化理论是一种富有人情色彩的新型管理理念,这也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和手段。培育特色的企业文化,运用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特定内涵,把理想、信念、价值观、自我实现注入其中,借助企业文化的整合和导向力,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营造和谐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3.5要对思想政治工作不断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创新开展工作,才能保证事物的健康永续发展。要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服从大局的思想,努力把职工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企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矿区稳定发展的各项任务上来。继续加强员工先进理论和道德信仰的教育,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有效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新形式,开辟新途径,既要注重思想教育,又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到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通过释疑解惑、清淤除障来疏通思想、化解矛盾,通过耐心说服、榜样示范,把工作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方向,引导到实现自身价值和企业科学发展上来。总之,煤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关系企业能否实现安全发展,能否全面提升经营质效的关键所在,每一位从事煤矿政工工作的同志都应该有所思、有所悟、有所为,切切实实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煤炭企业的“生命线” 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煤矿资源整合论文:浅论资源整合煤矿井安全管理工作 一、资源整合矿井安全管理难点 矿务局、集团公司无论从管理理念还是技术装备上在当今中国采矿业中都是公认的一流水平,无可非议,加之国家大力推行资源整合,兼并重组政策支持,给矿务局、集团公司接替资源或扩大生产带来发展契机,这里称之为“天时”;资源整合矿井最少也是两座合一座,多的三、四座合一座,资源整合的矿井大都是私营小煤矿或乡镇小煤矿,普遍存在生产工艺落后,“五大灾害”俱全,安全设施不全,技术人才缺乏,图纸资料不真实,地质情况不明,矿井通风、防排水、运输等系统不完善等情况,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这里称之为“地利”,是难点之一;资源整合矿井大多数管理层及员工在整合时由于种种原因也被一起整合过来,继续参与管理和劳动,受小煤矿传统经营模式影响,不少人对现代企业经营理念认识模糊,加之,整体素质不高,安全文化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人才奇缺。有的矿还存在原矿主参股,出现资本、股权多元化,安全管理和安全投入往往不能实现集中统一,安全工作难度大,这里称之为“人和”,是难点之二。 二、必须坚持把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首位,这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科学发展观的最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我们必须遵循的重要战略思想。而国家推行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扭转煤矿生产水平低下,杜绝事故频发,实现煤矿生产的安全可持续发展,只有抓好矿井安全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失,才是贯彻执行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之一。 我们必须坚持把安全管理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以党和国家政策为指导,把握安全工作方向,统一思想,周密部署,明确制度,强化措施,加强培训,切实把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抓在手中,保证矿井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三、制定发展规划,树立安全理念,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原则 1.领导重视,打造两支专业队伍 建立瓦斯治理、防治水两支队伍,健全机构,配足人员和设备,坚持“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防治瓦斯原则及两个“四位一体”防治措施。在瓦斯治理上树立“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坚持技防与人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定点监控和瓦斯检查人员流动监控的互补作用,及早发现隐患进行处理,坚持瓦斯报警和断电值下调20%进行管理,确保瓦斯不超限。 完善基层地质队伍建设,加强井下防治水工作,组织人员对周边矿井及井田内废弃关闭小窑进行走访调查确定范围。根据掌握资料及调查情况计算出井田内小窑积水水位水压情况,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主要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基础地质工作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为地质工作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支持。要配备配足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和一支技术过硬的井下钻探队伍。改变钻探队伍设备落后的状况,积极采用先进的新技术及工艺,完善各种地质图纸资料,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基础地质工作的 “尖兵、眼睛”作用,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使得重要问题决策迅速、正确,方法对头,措施得力。让“地利”变得有利。 2.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目前,我们的少数领导干部存在着精神懈怠、萎靡不振、工作漂浮、得过且过的现象;存在着讲关系不重原则、论亲疏不看是非、谋私利公私不分的问题;个别班子各自为政、各搞一套、拨弄是非、不讲团结,闹独立不讲协作、搞专断不讲民主、搞虚假不讲诚信,吃吃喝喝、拉拉扯扯、吹吹拍拍、团团伙伙。在群众眼里这样的班子没有威信、没有凝聚力、更没有战斗力和执行力。这样的班子根本谈不上带兵打仗,谈不上带领职工群众干实事、谋发展。因此,必须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首先,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强化党的基本理论学习,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既要兢兢业业为官,更要勤勤恳恳干事,踏踏实实做人。要树立“官”为矿井转型跨越而做,“事”为矿井转型跨越而干的思想意识、工作过硬的领导班子。其次,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规范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坚决杜绝随意决策、盲目决策,形成团结协作、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 全面优化班子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进一步配齐、配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年龄上做到梯次配备,专业知识上做到类型齐全,气质上做到求同存异,增强班子的整体合力。让“人和”和谐安全发展。 3.加强培训学习工作,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多数技术人员没有对外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很少接触到外界的先进理论、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几乎成了“井底之蛙”,现场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很有必要对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引进来、送出去”的长效机制,加强矿与矿、局与局以及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使现有的人员不断接受新技术、新理论、新理念,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判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安全培训工作的原则,向提升职工技能要安全,精心组织专业技术培训, 制定全年职工培训管理办法,在每个区队明确培训管理人员,提高培训质量。将培训融入到每个工作环节,做到每班班前会都有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到场并发言,对职工当班的安全生产状况、安全意识敲警钟。在新设备的使用上,邀请厂家技术人员就设备理论系统地对职工进行讲解,在井下生产现场采用现场问、现场答、现场实践操作的模式让职工快速接受。对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上,坚持执行教师学员双脱产培训方式,多媒体教学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解决工学矛盾。强调培训及考试纪律,做到不培训不考试、不脱产不考试、违反考试纪律不通过,以提高特种作业人员技能素质。 四、结束语 资源整合矿井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只有抓住有利的“天时”条件,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理顺关系,明析产权,保障“地利”和“人和”得到有效改进,安全形势才会逐步好转, 矿井“五大灾害”才可以得以控制,安全管理水平才会明显提高。 煤矿资源整合论文:如何在资源整合煤矿实现工会工作提升 【摘 要】随着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不断推进和企业工会工作的不断深化,资源整合煤矿的生产经营环境面临着更多不确定因素,也使得企业工会工作领域更加广泛,工作对象更加复杂,工作内容更加繁重。面对资源整合煤矿这种新的形势,我们要切实把资源整合煤矿工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维权到位、服务有力、作用明显,党委靠得住、行政离不开、职工信得过的企业基层工会组织。全面提升工会组织整体工作,笔者就近几年在资源整合煤矿工会工作的经验进行粗浅探讨。 【关键词】资源整合煤矿;工会;工作提升 一、抓组建、促规范,完善工会组织机构 在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地方煤矿一开始,工会组织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担负着依法履行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能否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中来,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最大限度地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首要条件就是有健全的工会组织。因此,要从高起点入手,从长远着想,在筹备新煤矿的同时,要同步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并按规定配齐专职工会干部。具体来说,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从解决领导班子入手,工会组织建设取得源头突破。被整合的煤矿大多数工会组织不健全,既没有专职工会干部,也没有办公地点,几乎是形同虚设。根据上级工会关于建立健全兼并重组企业工会组织的意见,首先做好工会的组建工作,确保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组织。二是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机构。工会组织机构是否健全,是工会能否规范有序开展工作的保证。党委的高度重视,是工会机构设置和专兼职干部配备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还应逐步建立健全基层工会委员会。三是实现工会会员稳定发展。按照《工会法》的要求,应及时制定发展工会会员实施意见,把与本企业有相对稳定劳动关系的职工及时地吸纳加入到工会组织中来。会员人数应占职工总数的97%以上。四是理顺属地关系,赢得地方支持。要积极主动与地方工会、税务局沟通协商,按照山西省总工会、地方税务局《关于由地税部门统一代征工会经费的通知》,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足额提取工会经费,为开展工作奠定经济基础。五是工会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制定一整套与本企业情况相适应的工会工作机制、活动方式和保证措施,形成上下衔接、内外配合、合理推进的工作方案,使工会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抓维权、建机制,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 资源整合煤矿,劳动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尽快理顺。要督促企业行政按时召开了职工大会,及时解决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并通过集体协商,工会代表职工与公司签订集体合同;二是督促企业按照各岗位工资标准给职工足额发放工资;三是督促企业依法为所有职工足额缴纳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用;四是严格执行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为职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五是严格执行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规定,做好女职工“四期”保护工作,维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 三、抓安全、重监督,发挥工会群监组织作用 安全生产是职工的最大福利,工会在开展群众安全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广大群监员的积极性,发挥群监员“抓三违,堵漏洞”的群众安全监督作用。要大力推行群监员“八字”工作法。即“提”就是提高群监员的岗位津贴和福利待遇;“压”就是给群监员压担子,下任务,保目标;“比”就是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推动群安工作;“训”就是不断强化群监员的培训,提高广大群监员的理论水平和责任感;“竞”就是群监员竞争上岗,让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群监员;“树”就是在工作中抓典型,树典型和表彰优秀群监员;“采”就是采纳群监员的合理化建议,对事故隐患及时整改;“实”就是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抓竞赛、促发展,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动员和组织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一是围绕中心,找准难点。通过大力宣传,广泛参与,积极开展以“职工技能比赛、职工技术创新、职工节能减排、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为内容的四项活动,在队组开展了以“创生产记录、创安全水平、创工程质量”的三创竞赛。并根据每年的不同情况,认真研究竞赛内容,反复修改完善考核细则。二是落实责任,严格考核。整合煤矿要成立以党政一把手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竞赛工作领导组,以加强对竞赛工作全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在工会设立了竞赛办公室,具体负责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宣传和考核等工作,使竞赛工作分工合理,责任到人。三是建立机制,全员参与。要采取绩效奖励、外出学习、表彰先进等各种激励办法,使广大职工参与竞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每年应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推动劳动竞赛活动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综上所述,资源整合煤矿工会只有提高自身组织能力、维权能力、服务能力和领导能力,才能进一步凝聚企业职工力量,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历史赋予工会的重大使命,资源整合煤矿工会也才能不辱使命,大有作为,全面提升工会工作。 煤矿资源整合论文:国有企业对资源整合煤矿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思考 摘要:对煤矿资源整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员工流动性比较大、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基层技术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明显不足。本文主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薪酬分配机制更加完善,营造出良好的用人环境,多渠道对人才进行培养和引进。 关键词:资源整合 煤矿 人力资源管理 思考 随着企业产能的不断扩大,很多资源整合煤矿出现了员工流失问题、员工素质普遍偏低、技术工作人员缺乏的现象。怎样才能使资源整合煤矿的人力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提高,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有序进行,成为资源整合煤矿企业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煤矿资源整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线员工严重流失。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用工成本全面整体提升,企业员工对工资期望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内经济转型和国际金融危机两方面的影响,煤炭市场持续低迷,很多煤炭企业面临严重亏损经营、负债经营甚至破产。特别是对于资源整合煤矿企业来说,由于机械化程度低、管理体制机制不顺,制度不全、历史包袱重、管理人员多等一些问题,造成了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很多困难,没有充足的资金提高职工的待遇和福利,职工心理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差距不断增大,员工流失,尤其是一线员工流失大量增加。 2.基层技术人员短缺。在一些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企业中,很多参与者都在大力推进产业的升级和改造,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产能,跟这种方式相比较和对应的就是员工的数量、特别是在基层区队中的一些技术骨干,存在严重短缺问题。在资源整合煤矿中,有的加大了机械化装备的投入力度,综掘和综采等一些设备的使用,建设完备的六大系统,都需要很多的技术人才进行管理和支撑。然而,很多资源整合煤矿在培养人才、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后续教育等培训工作,特别是区队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培养工作严重滞后,使资源整合煤矿健康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薪酬分配制约。在煤矿企业井下一线工作的员工,工作环境非常艰苦,最近几年井下技术改造、安全设施及安全保障方面虽然做了很大的投入,但由于资源整合煤矿的采矿工艺非常落后,机械化程度很低,员工的工作强度比较大。井下一线工作岗位员工所得到的薪酬应该与付出相匹配,企业管理层也在为苦、脏、累、险岗位加大工资收入倾斜力度,然而地面辅助岗位上的职工一般都是城镇合同制职工,企业考虑和谐稳定大局,就必须为他们保留充足的岗位,虽然很多企业已经将地面人员大幅减少,但由于地面工作人员数量基数很大,工资总额一大部分被辅助人员和管理服务人员占去,导致了一线员工工资不能按员工要求提高,实际收入与员工心理预期差距很大,造成井下一线员工流失严重。 2.受传统观念影响。资源整合煤矿长期以来开采工艺落后,企业对于员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要求也不高,造成员工整体素质相对比较低。然而管理部门对于这种现象却习以为常,受多种因素影响,资源整合煤矿还没有将人力资源当成第一资源来进行管理、认识和开发,很多企业仍然保持传统的人事管理手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没有形成。员工技能和素质提升重要性认识不够,使一线技术人员短缺。 三、加强资源整合煤矿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严格考核和强化制度建设的同时,在管理内容上应该加入更多人性化的东西,这并不代表管理放松以及管理制度随意性和软化,主要就是提倡在刚性管理的同时,管理层要更多地体现出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为职工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尊重知识和人才,为一线员工开辟出更大的成长空间,将他们的工作热情充分激发出来。 2.进一步完善薪酬分配机制。应充分贯彻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到分配中来,根据劳动技术量和复杂程度以及责任来进行统一分配,拉开分配档次,向井下一线岗位以及优秀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方面倾斜。对于一些各方面都非常优异突出的生产技术骨干,企业应该进行评议,为他们确立合理的薪酬,鼓励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成果和技术工艺方面的转化。大力缩减后勤的工作人员,一些后勤辅助岗位可以实行轮岗制,将后勤管理人员的人数严格控制下来。 3.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企业应该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提高员工业绩的制度,关心人才,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适当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或工资待遇问题,改善员工劳动条件,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技能培训,进一步搞好劳动保护。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使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 总之,为了使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各级管理者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的培训力度,使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还要合理确定薪酬,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才能切实为企业留住人才。 煤矿资源整合论文:煤矿企业资源整合财务风险管控研究 【摘 要】 随着全国煤炭资源兼并重组的持续推进,河南省内大型煤炭企业根据省政府的政策指导,依托煤炭企业集团的管理和资金优势,也陆续开展煤矿资源整合工作。文章立足于永煤公司在区域资源整合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分析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提出了应对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 财务管理; 资源整合; 风险控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兼并重组已成为企业优化资产、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许多跨国公司乃至政府的极大关注。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煤炭行业,在《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和《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2010年)的政策支持下,煤炭行业紧跟时展步伐,在国家加快推进重组煤炭大集团方针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及地方政府的强力主导推动下,全国企业组建大集团的工作进展顺利,各地企业的兼并重组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一、煤炭资源整合的背景 200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煤炭开发思路由“新建为主,整合为辅”转变为“整合为主,新建为辅”。国家发改委在《规划》中称,将强化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打破区域界限,发展跨区域企业集团;打破行业界限,发展煤、电、化、路、港为一体的跨行业企业集团;打破所有制界限,发展各类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其中,煤炭行业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和整合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捷径。 2008年4月,发改委煤炭行业兼并重组报告,对河北、河南和贵州三省的煤炭行业整合情况进行了介绍。河北省全省煤矿企业由“十一五”初期的917家减少到目前的532家,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河南省从2004年起开始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以资产为纽带,强力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河南省七家骨干煤炭企业的生产矿井数由整合前的65个增加到了151个,控制的煤炭资源量占到全省的90%以上,合计年生产能力已提高到1亿吨以上。贵州是我国南方煤炭资源大省,为加快推进煤矿整合重组工作,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贵州省煤炭企业集团重组方案》,推进煤矿兼并重组工作。同时,贵州积极引进省外大型煤炭企业参与本省煤炭资源的开发。 2012年《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在山西、内蒙古、河南等重点产煤省区,未来要以大型煤矿企业为主体。通过兼并重组,全国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在4 000家以内,平均规模提高到100万吨/年以上。在目前兼并重组取得一定成效基础上,进一步加速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煤炭资源连片开发。 二、煤炭资源整合矿井的基本情况 在国家煤炭工业发展调整的规划下,河南省政府为推进河南煤炭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调整区域煤炭产业结构,发挥省内国有煤炭企业优势,促进河南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在2010年连续出台豫政〔2010〕17号、豫政〔2010〕31号、豫政〔2010〕32号等文件,对省内煤炭资源积极进行整合。 作为河南省内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根据省委、省政府划定的煤炭资源兼并区域,依照集团的发展战略部署,对所划定的58对煤矿按照地域分布,分别以永煤公司、焦煤公司、鹤煤公司为出资主体,在安阳市、新乡市、济源市、鹤壁市成立区域煤炭兼并公司。其中:新乡6对,安阳16对,鹤壁12对,济源17对,许昌(禹州)7对。本文针对永煤公司在安阳区域的16对矿井进行了调研,安阳矿区资源整合矿井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安阳矿区小煤矿多,产量小,效率低,效益差,后备资源和后备人才严重匮乏,多数小煤矿资源量严重不足,自然灾害严重,16对矿井生产能力合计295万吨,地质储量14 567.3万吨,可采储量 6 113.2万吨。 二是安阳矿区水大、瓦斯大,加之矿区已有很长开采历史,部分矿井资源枯竭已进入衰老报废时期,多数乡镇煤矿为复采矿井或不能进行大规模开采的矿井。 三是受开采技术和地质资源量条件的制约,开采煤层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生产工艺落后,难以形成规模化开采。 四是煤炭企业多而散,组织困难,设备陈旧,产能不足,影响日后的日常工作、后续安全管理、资源配置及开发工作。 三、煤炭资源整合中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资产资源估算不准确,面临定价风险 参与整合重组的两个煤矿企业,合理的成交底价成为双方合作成功的基础。在定价过程中,主要涉及价值评估和价格谈判,价值评估主要通过第三方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而价格谈判则主要通过双方企业合理力争。然而由于对被整合煤矿企业真实情况的不了解,尤其是其提供的原始资料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估价。永煤公司在安阳区域整合过程中,被整合煤矿大多是年产15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而且由于长期停产、停风、停电等原因无法下井,事务所无法进行实地核查。部分被整合煤矿会计资料不完整,账簿设置不规范,基础资料不能作为评估依据。原矿井采用的绝大部分采掘设备并不适应现在的安全生产需求。根据安全需要,部分巷道进行了封闭处理,这部分资产的评估价值往往与实际价值相差甚远。同时整合过程中,发现某些被整合煤矿的可采煤炭资源并没有采矿权许可证上列明的那么多,有高估现象。这些问题都会造成评估不准确,形成定价风险。 (二)财务支付及税务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在整合过程中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整合价格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事务所的评估、审计报告。整合公司在此价格基础上,如何合理筹措资金,如何进行支付,都是整合中要面临的问题。永煤公司在安阳地区整合过程中主要通过现金支付方式进行资金支付,然而,由于现金支付工具自身的缺陷,会给整合带来一定的风险。首先,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是一项巨大的即时现金负担,公司所承受的现金压力比较大。其次就是税务风险,尽管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加强煤炭资源整合中的税收管理和服务》,明确了资源整合过程中一些税务征收方面的规定,但是在实务中因为一些原因,被整合煤矿资产转让应纳的营业税、原股东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等都存在谁负担、谁缴纳的问题。 (三)融资担保及后期投入风险 在小煤矿被整合后,新成立的合资公司随着国家安全政策的不断加强,技改扩能、安全投入、经营管理等原因需要股东进行融资担保增加投资,而往往由于民营股东不愿继续投资或者没有能力投资,这就会造成因后续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导致矿井被迫停工停产的局面。 (四)对新成立合资公司的管控及经营风险 在实务中,被整合煤矿往往会占有新成立公司不少的股份,他们因此要派出各类管理人员,并借助自己的地域性优势和其他手段,虽然不控股,但在经营过程中有很大的话语权,甚至有时会左右新成立公司的经营方针。 四、资源整合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改善整合企业与被整合煤矿信息不对称状况,降低定价风险 整合企业与被整合煤矿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是定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如何在实务操作中降低风险,是参与整合企业财务人员应该认真思考的。首先,整合企业要积极参与到对被整合煤矿的实地考察中,不仅财务人员要进驻到被整合煤矿,整合企业的技术、生产、安监人员也要积极进驻到被整合煤矿,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资产评估。其次,整合企业要与会计师事务所密切配合,对被整合煤矿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分析。最后,还要注意在被整合煤矿的资产盘点中,被整合煤矿代表、资源整合组人员、资产评估机构三方签字;对无法下井核实的资产,如果被整合煤矿可以提供翔实的原始资料,评估机构作出可以评估的决定后,方可评估,否则应推迟这部分资产的评估。 (二)规范资金支付流程,降低资金风险 永煤公司在安阳区域煤矿资源整合过程中,对于资金支付严格按照河南省煤炭兼并重组政策及永煤公司的管理规定,主要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出资问题。安阳区域整合企业在新成立的合资企业中的注册资本必须达到51%,对于被整合煤矿的出资必须是约定的经评估的资产(不含债权债务)。二是被整合煤矿超出出资部分资产的支付问题。对于这部分资产,被作为新成立合资公司对被整合煤矿的负债,根据签订的合作合同规定,按达到的条件分期支付。 (三)要求股东对后期投资作出承诺和保证 为保证后期所需资金的及时到位,区域公司在与被整合煤矿签订合作合同时明确了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因技改扩能、安全投入、经营管理等原因对外融资需要股东提供担保时,各方应当按照自己的股权比例提供担保,不能提供担保的一方,应将其持有合资公司的股权质押给提供担保的一方。合资公司因技改扩能、安全投入、经营管理等原因需要股东追加出资时,各方应当按照各自的股权比例和法定或约定的程序适时对合资公司进行增资,不能按股权比例增资的一方,同意相应调整其持有合资公司的股权比例。 (四)规范合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对合资公司的经营管理作出特别约定 为提高决策效率,区域公司在与被整合煤矿签订的合资合同中明确规定,合资公司的董事会5名董事中区域公司推荐3名,被整合煤矿推荐2名。董事会决议经全体董事的二分之一以上同意方可通过。合资公司的董事长由区域公司提名并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并兼任总经理、矿长、法人代表等职务。合资公司财务负责人及五职矿长由区域公司推荐,被整合煤矿可以推荐一名副总人选,并协助、参与监督合资公司财务部门和供销部门的管理。在合资公司的存续期间,应足额计提安全救护费用、环境治理保证金并缴纳矿井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合资公司的安全管理、煤炭销售、物资采购、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都纳入区域公司的管理体系。 在国家煤炭资源整合重组的推动下,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纷纷加入到这项工程中,整合过程中呈现的财务风险也成为其不可不面对的问题。因此,参与整合重组的企业在整合重组中对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相关财务人员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上要严谨细密,对整个整合过程中的财务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估计,对整个整合过程进行详尽的论证分析,并对可能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积极促成整合的成功。
统计管理论文:强化部门统计管理工作思考建议 部门统计作为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客观准确反映行业发展情况和为行业管理服务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部门统计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工作,建立完善与当前乃至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的部门统计管理体制,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统计服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__省__市针对部门统计存在的问题,在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下面就全市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进一步探讨分析。 一、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统计作为政府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各部门进行行业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来源,在政府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部门统计范围涵盖了各个领域。从行业分类看,除政府综合统计部门负责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贸易业、房地产业和部分无管理部门的服务行业外,其余绝大部分服务业统计由部门承担。同时,在各项大型普查中,部门的作用也十分突出,整个经济普查有27个部门参与了普查活动,武警、铁路、金融、保险等行业的调查由部门直接承担。可以说部门统计涉及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部门统计数据质量、时效性和完备性如何,直接影响各级党委政府的管理和决策。另一方面部门统计数据应用到统计工作各各方面,在“反映发展、评价发展、宣传发展、促进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反映发展中,积极提供行业发展数据。如及时为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报表和社会公报提供部门统计数据。在评价发展中,部门统计数据成为各种评价体系的重要参考。如文明城市创建评价、区域经济考核和服务业经济考核体系中,有1/3的指标来源于部门统计。在宣传发展中,积极编制各种反映行业发展的统计信息资料。如人民银行、税务、银监局、工商局、法院等部门定期编制了月报、月度分析资料,满足了各级领导决策和行业管理的需要。在促进发展上,积极发挥部门的统计分析职能。如税务局在编制月报统计资料的基础上,每年开展宏观税务分析,加强对企业税收的监督监测;工商局利用各项统计资料,献言献策,加强对市场和企业的管理,促进了各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的环境趋好。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统计调查范围越来越广,业务内涵越来越丰富,工作量越来越大,对统计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统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并向实体经济持续渗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形势下,更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部门统计作为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国家、省局高度重视部门统计管理工作,将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纳入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国家统计局制定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在整个统计系统中开展了部门统计报表清查工作,加强对部门统计调查的管理和监督,规范了部门统计的调查行为。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部门统计工作的通知》,省统计局相应建立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办法》、《省级部门统计数据报告制度》、《省部门统计考核评比制度》等。市政府高度重视部门统计管理工作,专门下发了《改进和加强部门统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部门分工,理顺了部门职责,进一步加强对部门统计的管理,为全市开展部门统计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作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战略部署,主要是通过学习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思想、意识、观念进一步转变到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来。统计是重要的经济发展服务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科学的统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统计服务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科学的统计体制机制,从而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随着职能不断弱化、改革相对滞后的部门统计与日益增长统计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统计服务于科学发展和统计工作的科学发展。因此,加强和完善部门统计工作显得较为迫切,它是解决部门统计工作突出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二、现行部门统计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部门统计改革步伐缓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多数部门仍沿用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指标不科学,反映生产性、总量和数量的指标多,反映民生、社会、财务和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指标少;统计调查方法单一,多数部门统计采用全面调查方法;统计标准不统一,有些指标仍使用1992年统计标准,未与最新的国家统计标准接轨;统计范围窄,只调查本系统部门、单位的数据指标,没有开展全行业统计,统计工作还没有走到宏观管理的层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存在重复交叉统计现象,数出多门时有发生。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分工不明确,统计职能交叉重叠,统计调查项目、指标设置存在重复统计和重复调查现象,政府综合统计部门与部门之间关系不够理顺,数据沟通衔接不到位,造成数出多门,相互矛盾,不但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也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基层统计调查负担,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如建筑业、房地产业、就业失业、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畜牧业等方面的统计和调查工作,有两个以上的部门同时统计。 (三)部门统计不够规范,不能充分履行统计职能。近几年,部门统计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统计观念陈旧,服务理念落后,领导重视程度低,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混乱、统计报表源头数据质量不够扎实;统计报表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全面性得不到根本保证;统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统计管理工作滞后,缺乏详细完善的统计工作制度;统计资料管理与统计咨询服务不规范,统计分析水平较低,分析力度不够;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弊端。部门统计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和建设迫在眉睫。 (四)部门统计机构不健全,统计力量薄弱。随着统计任务的不断增加,部分部门的统计机构人员建设不但没有加强,相反有所消减。从20__年我们开展的部门统计工作基础情况调查看,81个市直部门大部分没有专门的统计机构,或附属于办公室,或附属于财务处、计划处,绝大多数单位的统计人员为兼职,统计人员的素质偏低,知识结构老化,基层统计队伍不稳定;多数部门统计设置配置落后,统计技术手段落后,信息化建设水平低,统计信息资料的利用率不高;统计工作整体效率较低,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部门统计工作的需要。 (五)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对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还不到位。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关系不理顺。一方面对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不理解,致使相互之间不沟通衔接。另一方面政府综合统计部门仍定位在“重统计轻管理”的工作模式,也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理顺。为方便数据使用,或满足利益需要,在开展必要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属于部门统计的调查项目,以致于统计部门将精力集中到统计和调查,而在管理沟通方面,手段、办法、制度往往比较被动,受畏难情绪的影响,不积极加强管理、沟通、衔接,导致部门之间关系不理顺,统计调查项目重复交叉,政府综合统计任务繁重,部门统计减弱的局面。 三、__市在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上初见成效 针对以上部门统计和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我们在完善加强部门统计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建立部门统计工作情况数据库,部门统计联络渠道得到理顺。在全市部门范围内,开展了部门统计工作基本情况调查,对部门统计工作负责人、联系人、统计人员和设备配备情况、综合统计机构、统计任务承担科室和统计调查项目等进行调查,整理、建立了部门统计工作情况数据库,进一步理顺了部门统计工作联络沟通渠道。目前,我们共建立了81个部门的统计工作基础情况数据库,为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统计培训,部门统计人员能力得到提升。充分发挥统计管理职能,不断加强培训工作,定期开展统计人员继续教育、资格认定和统计职称培训,并多次召开部门统计工作培训会议,邀请有关专家对国民经济核算、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法律法规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部门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每年我市参加继续教育、资格认定和统计职称考试约3000多人次,其中:部门统计1000多人次,基层统计人员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加强与部门间的衔接沟通,搭建部门统计信息交换平台。根据统计管理职能要求,坚持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相互服务的工作原则,逐个部门进行沟通衔接,部门之间沟通渠道更加顺畅,数据资料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经过近几年的共同努力,全市形成了由交通、邮政、电信、金融、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财政等50多个部门定期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业务和财务资料的报送制度;与工商、编制、民政、国税、地税、质检等部门建立了单位信息交换机制,部门统计信息平台建设得到初步推进。 (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部门统计数据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加强部门数据的审核评估,强化部门统计原始记录和台帐建设等基础工作,督促部门统计向全行业统计拓展,规范数据,有效地提高了部门统计数据质量。由统计局牵头每个季度前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调度指标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具体解决措施,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建立房地产统计联席会议制度,由市人民银行牵头,统计局、发改委、建设局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我市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开发投资、房屋销售等情况,全面了解我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变化。部门统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为及时跟踪监测部门管理行业发展现状,把撑经济发展动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创造了良好环境。 (五)开展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部门统计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建立部门统计规范化管理办法,定期开展的部门统计规范化督导验收工作,从组织领导、统计机构、统计力量、统计基础和信息化建设五个方面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努力完善和规范部门统计工作。通过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活动的开展,部门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统计机构进一步加强,统计人员力量进一步充实,统计基础进一步夯实,统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统计地位进一步提高。 (六)加强了对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开展了部门调查项目清理工作,严格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进行管理,取消非法、违规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解决交叉统计重复统计的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建立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的长效机制,规范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流程,制定科学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办法;初步建立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为提高信息共享水平、进一步加强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建。 四、科学定位协调指导实现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近年来,虽然我市在推进部门统计管理工作方面有了一定探索,有了一定改善,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的推进和完善。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实现由“统计”向“管理”工作重心的转移。要以科学发为统领,切实转变思想摒弃过时的工作理念,提高对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的认识,强化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和谐共建统计的理念,努力实现工作思维和工作重心的转变。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统计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实现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共同协调全面发展。从当前统计工作看,专业性相对较强,自成体系,容易造成我们工作封闭、眼界不宽、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相对僵化,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不强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所赋予的统计部门组织实施、规范管理统计调查和统计数据的权利和责任,转变职能角色,强化依法实施统计,强化管理职能,规范统计数据程序,实现政府综合统计部门职能由“统计”向“管理”工作重心的转移。要寻求突破口,完善制度。 (二)加强协调,完善机制,实现统计工作一体化。协调和解决好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作用。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是统计工作两个重要组成,要自上而下理顺好与部门统计之间的关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一是要科学定位。部门统计作为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先天的管理上的优势,统计内容更加具体。我们要发挥这种优势,逐步培养和壮大部门统计队伍,让部门统计撑起半边天,而不是搞大包大揽。二是要加强协调。政府综合统计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明确职能分工,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巡查和指导,加强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加强对部门统计数据的评估和管理,规范统计数据程序,做到“政出一家、数出一门”,开门共建统计,开创和谐统计事业新局面。三是要完善部门统计指标体系,健全统计调查制度。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协助部门增加反映社会、环境与资源、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文化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统计内容,建立起指标科学、口径统一、范围全面的统计调查制度,尽早实现部门统计由系统统计向全行业统计的转变。四是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统计信息实现共享,是落实分工协作、运行新的政府统计体系的必要保证。要建立共享机制,明确共享的内容,落实部门的分工与协作,提高统计效率,防止重复交叉。 (三)要完善统计法律法规,为加强部门统计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虽然,近几年来,政府统计机构加大了对部门统计调查的管理力度,国家统计局以部门规章的形式颁布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省局建立了《部门统计管理制度》。加强了对部门统计工作管理力度,对于规范部门统计调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部门管理,只是明确了规范制度,对于未执行部门管理的部门,《统计法》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处罚力度远远不够,没有相应的法律制裁。建议在统计法修改中增加政府统计机构与部门统计机构分工的内容,规定统计调查项目设定和审批的权限,并对部门统计管理的内容、范围进行具体,同时可增加对非法统计调查的规定,为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四)规范管理,强化措施,稳步推进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作为提高部门统计工作水平的一个有效措施,要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溶入到日常统计工作中去,要逐个单位进行推进,实现全市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的“无缝覆盖”。要加强宣传。加大对统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部门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争取部门领导对统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确保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顺利开展。要加强培训。增加对部门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和频率,提高部门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满足部门统计工作需要。要加强检查督导。定期对部门统计工作进行检查督导,以检查促规范,以督导促工作,有效推进部门统计规范化工作。要加强奖惩力度。建立部门统计工作考核评比体制,定期开展部门统计工作的考核评比,进行表彰,促进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统计管理论文:公共管理专业统计教改探微 在讲授推断统计学部分时,我们选择的案例也来自于教师的科研、生活实践。例如,某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种新方法,怎样证明该方法有效?首先应该证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幼儿在某一方面的认知能力无差异,在使用了新方法后,如果实验班在某一方面的认知能力优于对照班,才能说明该方法有效。我们把这一实例用于方差分析的教学中,学生不再认为平时的工作学习中用不着推断统计学的知识,体验到推断统计学知识不仅是统计学的核心与精华所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也大有用处。案例教学是《应用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上述案例教学法,同时,在课后练习中也给学生布置了一些案例分析的作业。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来自于外部压力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 主动性可能来自于压力,这种主动性常常是暂时的,带有较大的功利性,一旦达到目标,主动性就消失了。兴趣是主动性的另一个来源,比较而言,来自于兴趣的主动性则比较持久,但是兴趣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绝非一门课程能够胜任的。“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影响学生的学习氛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就会对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 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评价考核体系 始于20世纪末的高校扩招带来的问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教育部等高校主管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考核与监管,以期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社会需求的专业招生。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对的,但各高校采取种种手段应付就业率的考核,不仅出现了学生“被就业”等荒谬的事情,还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学效果。各高校、各专业都要应对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甚至是与国外的高校竞争。竞争不仅是各高校实力(师资、科研水平、综合水平)的比较,就业率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如果这些争取来的学生不能按期完成学业,顺利就业,对各高校、各专业来说无异于自损招牌,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大学的门,一般情况下都能顺利拿到文凭。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这一点,这实际上变相剥夺了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独立考评的权力。在教与学的博弈中,如果学校管理部门管理设置的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文凭,即专业课学习都通过考试,那么学生对应用统计学这类有难度课程不会有学习的压力,他们会认为反正最后考试都能过。况且,学生手里还掌握着“学评教”这个对付教师的“法宝”,迎合学生的需求是教师的理性选择。 2.公共管理专业的影响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仍然比较落后,学科边界模糊,视野狭窄,基础不牢,知识体系不完整,研究方法陈旧,知识创新不足,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针对性、应用性不强。”学科边界模糊使研究内容多而庞杂,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多,学生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基本上学习的都是“屠龙术”;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借鉴学习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学生不仅面临较多的学习内容,在总学分一定的前提下,必然是各种方法都了解,但是都不精,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就业的竞争优势,公共管理成了一个所谓的“万金油”专业。政府扩张权力,公务员待遇优厚,工作稳定,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毕业生考公务员,近几年考公务员成了高校毕业生的首选,这种形势使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很不发达,那么与公共管理专业对口的就只有政府部门,进政府机关只能考公务员,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对学生考公务员并没有直接的帮助,这些必然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高校科层化管理模式的影响 科层化管理模式注重的是程序和规则,正如默顿所强调的 “:规则原本只是手段,现在却变成了终极目标”。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不仅有共性,还因为学科、专业及教师、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特性服从严格的规则制度,要求教学活动服从行政命令,这必然给教学带来种种困扰,应用统计学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理科合班教学 我们的授课对象是按大类招生的公共管理,文理兼收。高中阶段理科的数学已经包括了概率论的初步知识,文科的学生则没有学习过这部分内容。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较大影响,文科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重思辨思维,轻逻辑思维的思维定势,普遍对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有恐惧感。这要求我们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既不能使文科的学生学不懂,又不能让理科的学生感到没兴趣。我们应用统计学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消除文科学生的恐惧感,并逐步建立起用统计数字来说明事实,用统计推断来验证主观判断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利用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2.大班教学,课时压缩 作为公共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应用统计学曾经是4学分,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学校对专业课的数量和课时都进行了调整,应用统计学现在是2学分(32学时),但课程内容没有减少。内容多,课时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应用统计学的概念、公式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而且从基本概率知识到推断统计学的各种方法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联,前面的假设检验等知识没有掌握,后面的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就很难理解。学生必须做课后学习、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否则很难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课后学习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甚至成为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将课后学习分为三个部分:内容自学、习题练习、上机练习,内容自学通过课堂讨论或完成作业的方式检查;上机练习用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作为平时成绩。 《应用统计学》是公共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二年级第一学期,这个学习时段学生学习负担较重。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同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基本知识和概念需要学生课外学习,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每年公共管理专业招生的数量基本固定,出于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一般都是按50多人的大班进行授课,案例讨论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应用统计学》采用案例教学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公共管理的其他专业课相比,其内容没有吸引力。在高校实施“学评教”的考核压力下,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可能影响教师的教学考核等级,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3.教学环节不匹配 《应用统计学》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注定了考试内容注重基本概念和计算,而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考试和平时的教学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三)缺少案例以及合适的教材经济管理类学科发展比较成熟,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已经广泛深入地运用在管理实践中,因此,各类合适教学的案例也比较多,有专门的案例教材。“在我国目前的公共决策实践中,一些功能环节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视,科学的、合理的决策程序并未完全确立起来……少数领导者凭经验,甚至按主观设想拍板的情形并未绝迹。”实践中收集分析真实数据的基本统计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囿于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不足,切合中国实际,又能够用于教学的案例较少。 缺少合适的教材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问题,目前的统计学教科书多是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的教材大多是针对MPA的,内容和深度都不适合本科生;用经济管理类的教材又面临例题和习题都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与本专业的关系不大的问题,学生感觉统计学方法不是公共管理体系的,与其他的专业课完全是两张皮,没有结合起来。 对策和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进。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以应用统计学为核心,将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得到结论等统计工作环节,分别由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应用统计学等几门相互衔接而又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了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到科学合理的结论。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而且得到了怎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了以往课程结束后,学生考完试,知识又还给教师的状况;参与了不同阶段的统计工作,掌握了用统计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了文科学生重思辨能力,轻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差的倾向。 (二)考试方式改革 在遵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我们将闭卷笔试与平时考核结合起来,闭卷笔试重点考查学生对《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的考查,平时考核的模式不拘一格,包括教学中的讨论、答辩和作业、上机考核、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学生的成绩可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小论文、上机操作和笔试闭卷卷面考试成绩等来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收集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收集公共管理的相关案例,一方面是来自学生的各种科技立项及问卷大赛的调查,例如前述学生自己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上的问卷调查,这些调查的样本量一般都不够大,问卷设计还存在着问题;教师的科研项目也是另一个重要来源。目前,我们已经有城市低保对象,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及社区满意度等5、6个调查数据库,大都是中等规模的调查,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我们以案例教学为主要试验方法,对公共管理类应用统计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考核等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探索和尝试,由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限制及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这一教改项目的效果还很难评价。随着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建设理念的逐步深入,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实践活动改革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统计研究方法的是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统计管理论文:统计制度变革和企业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企业对于统计工作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偏差性理解,有些企业则认为,统计是适应于计划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于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取缔或者是消弱这种机制的管理;一部分企业认为,统计的职责服务对象是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只是通过一系列的汇报统计分析,做一些繁琐的工作,对于企业而言只是增加了相应的工作量和额外开支;还有企业认为,统计只是负责了企业内部的总结报告,只是侧重于文字的统计,数据的统计,没能付诸于工作实践,对于实际工作意义不大,认为统计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规模,对于提升经济效益起不到多大作用,提升不了生产总值。这些错误的观点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管理,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对此,需要从下面几点进行改进。 1.设置综合统计机构,明确其职责 对于任何行业的企业来讲,设立统计部门是相当有必要的。假如,企业内部考虑到经费、内部框架的构成等问题,不能设立独立的统计部门的,从长远角度出发,企业内部应该设立一个综合统计岗位,通过人员设定,规范只能限制,确保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对于综合统计部门或者是统计岗位而言,应具备以下几点职能:首先,制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信息送报规范。从企业内部经营模式和管理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市场、竞争企业、政府部门等与企业相关的要素,制定出符合本企业的统计规范,以便各部门及时有效地统计数据并报送给上级管理机构。其次,明确部门统计责任。统计部门要对数据进行搜集、审查、分析、汇总,并提供统计信息报告。第一,对于各部门上报的信息数据要加以统计分析,进行严格审查,最终给予详细完善的可实施报告;第二,搜集本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信息;第三,搜集汇总行业竞争者和市场有价值信息。从这几点上来看,企业统计指标的报送既包括对内的信息反映也包括对外的报送任务。最后,利用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探究。首先,通过一种信息进行分析,比如对生产进度的分析;其次,多方面综合分析,比如,生产、盈亏、质量等方面诸多信息的统计分析,研究产销增减的原因;最后,综合多种信息对企业单一方面或者多层面进行评估预测。在统计工作进行中,所涉及的方法、形式等可以不同,但是最终结果必须用报告的形式加以展现,给人一合理的数据分析。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企业统计分析人员应该具有高素质,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对企业内部的构架和各部门的职能有所了解,并将管理学、计算机学等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细化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明确责任范围 目前国内企业市场中,统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统计工作不能仅限于统计部门内,应该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现在的部门职能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劳资部门对于机构人员数字比较清楚,基建部掌握投资数字等,为了保证企业内部资料的统一完整,实时有效性,就要求对统计工作有一个系统的规范,指导各部门统一汇总信息,做到企业的一致性,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对于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合理规范,对统计工作顺利进行做一个前提铺垫。对于企业统计来讲,职能的合理化管理,系统化分配,对于企业内部构架建设也起到推动的作用,提升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力。 3.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多向运行 原有企业内部统计信息是自下而上的一种运行方式,主要是基层单位向职能部门汇总信息,通过职能部门分析总结,将信息统一汇总到综合统计部门,之后由综合统计部门汇报给企业领导层,这种职能的传递可能使部分统计信息失真或失效,为了确保企业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内部应该从单向运行转而多向运行,确保管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稳定企业发展。总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统计工作不容忽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企业工作的顺利进展以及决策领导的有效性,合理的统计工作机制,带动企业长久发展,通过统计工作体制改革拉动企业管理的发展,提升企业管理综合水平。 统计管理论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统称,其中主要包括:财务、统计、经贸等学科,而在每一学科的具体教学中统计学都是学生要学习的基础知识之一。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具有专业性强、系统性强、实用性强等特点。从学科设置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是一门关于统计信息获取、显示、描述,以及综合分析的专业学科。目前,国内经济管理专业在统计学教学方法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弊端和问题,多数教师往往把统计学课程单纯地看作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热衷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和繁琐公式的推导严重忽略了统计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削弱了学生思想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流于空洞、枯燥、乏味,进而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偏离了课程培养目标,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不理想。要扭转目前统计学的教学现状,教师要认真的对教学方法问题进行反思,并且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以摆脱和改变现阶段的统计学教学“困境”。 1.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中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各行业、各领域在管理工作中对于统计学的重视,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统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在国内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已经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为推动统计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1讨论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讨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统计的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统计?“统计”一词有几种涵义?为什么说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什么是标志和指标?它们有何联系和区别?什么是统计总体、什么是个体?它们之间有何联系?统计学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关系?层层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述自己的看法,讨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各种意见及其分歧,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1.2对比分析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对比教学方法是将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含义进行直接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与内存关系,然后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时间数列的计算时,通过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三点不同,即:是否具有可加性、与时间的长短有无关系、是否是连续登记取得,以此作为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基本判断方法。 1.3总体框架结构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一些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名词、概念,框架结构法的应用通过框图将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然后逐层展开加以剖析,提纲挈领地板书框图中名词的特点与作用,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语言说明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异同。采用这样直观清晰、凝练简洁的框图教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1.4实践式教学方法 实践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如专题研究、社会调查、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对实践过程的讨论和实践总结的书写,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事件,设计一套调查方案,通过调查方案、调查方法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了统计调查的内容,通过对搜集来的材料的整理让学生加深了统计分组、组中值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 2.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应用效果的途径 2.1注重现代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先进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并且加强对于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图表、声音、文字、色彩、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2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与“学”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2.3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背景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 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广大教学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和完善,进而才能有效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并且提高学生对于统计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统计管理论文:统计学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统计学工作方法,可以及时、准确、快速反映工程项目施工、生产活动、完成计划等全方位的信息,为企业赢得了有力的竞争条件。本文以统计学知识在工程项目中的运用为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运用统计学知识来指导工程管理工作,提出加强工程管理工作应采取的统计方法和手段,探讨改进管理工作的办法,使工程管理工作更好、更有效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关键词:统计学;工程项目;应用 一、统计学概述 统计学(statistics)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物理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和归纳推断法。统计学与工程项目相结合形成了工程统计学。 二、统计学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一)在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工程项目管理要实施有效的管理,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职能、组织、结构及制度一系列的选择、筹划和确定均需要统计信息上报的资源来完成,经过数量性和综合性的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管理机构,有准备的组织实施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在全面掌握工程项目情况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普遍性原理为管理工作了解必要的足够的细节问题,从而把未知因素降到最低。在关键点设立检查点,使得管理人员能够随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能对出现的异常现象做出快速反应。即以统计信息为基础,建立项目工程管理基线,进一步分配给各级工作细目,最后建立项目工程的管理沟通网络。 (二)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更加要求统计信息及时、详实、完整,随时需要将系统的统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决策、优化决策,优化决策实施过程又是统计信息反馈、调整、优化的过程,说明统计信息不是单纯地罗列数据,如同点连成线,要有机结合,否则只是满纸涂鸦,毫无意义。也不是单纯的技巧和手段,数学技巧往往容易使人们对精确性和可靠性产生错误印象。一切要以科学分析为基础,否则统计信息将失去光辉。 (三)统计学图表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工程项目中我们可以利用统计学理论生成图表,清晰明了的进行管理。例如,控制表是根据时间推移对工程项目管理程序运行结果的一种图表展示,常用于判断管理程序是否“在控制中”进行。当一个程序在控制之中时,不应对它进行调整。管理控制表可以用来监控工程施工中的变量的输出,尽管控制表常被用于跟踪重复性的活动,诸如生产事务,它还可以用于监控成本和进度的变动、容量和范围变化的频率,项目文件中的错误,或者其他管理结果,以便判断“项目管理程序”是否在控制之中。再如,流程图。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统计流程图应用很广泛,有助于分析问题是如何发生的。 三、统计应用于工程项目中时应注意的问题 将统计学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增强领导对工程统计工作的认识,增强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加强员工统计知识培训,以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将统计技术应进一步网络化、现代化。 (一)提高领导的认识 统计工作是工程项目是否正常运行的监督员,对于保证正常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领导是项目决策的制定者,作为一个项目的领导者,一定要对统计工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它的分析纠偏功能,发挥好统计学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及科学的指标体系 为了解决工程统计中的问题,施工企业需要建立起对原始记录资料的质量检查制度,出现问题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校正,把统计工作看做是指示器和校正器,发现矛盾,提出建议,以便使统计工作在工程管理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再者,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使各项统计资料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合理性,能正确全面反映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真实情况,并能保持连续性、系统性。 (三)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及在工程管理中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工程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因此,企业必须大力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术教育,联系本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每隔一定阶段,组织统计人员的培训,以更新知识和概念,提高业务素质,这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统计水平,强化统计的职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统计技术的现代化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最好途径 要进一步搞好工程统计工作,必须健全统计网络作为保证,并使之程序化,这将会使数据统计工作的速度、准确性有较大提高,避免统计数据的滞后和手工操作的误差,使统计工作步入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同时,企业可以积极开发工程统计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工程统计管理的自动化、快速化和决策科学化,弥补单一学科知识和单一功能部门的缺陷,从而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这也将会为如何管理工程项目,如何更有效地节约成本,创造优质工程提供科学的依据。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交通学校 统计管理论文: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浅议 【摘 要】医院财务统计信息不仅仅是衡量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医院了解所服务地区医疗卫生需求、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等重要信息的来源。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财务统计信息作为医院管理的隐形策划者,其作用越来越显着,也日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和青睐。本文根据我院在管理中对于财务统计信息的应用和把握,总结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成效,从而为医院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财务统计信息 医院管理 应用 成效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财务和管理逐渐成为一对不可或缺的孪生兄弟。医院要在医疗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基础作用,由财务部门负责向管理部门提供准确适用的财务统计信息,而管理部门要及时开发利用这些统计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在指导和预测医院工作中的巨大作用。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早就开始重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医院管理层采取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重视财务统计信息的基础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大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一、财务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 (一)观念的转变和学习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管理层已经认识到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发现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统计信息资源,并对其深入开发利用,以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为了更好地进行医院管理工作,财务统计信息要从单纯的记账、算账工作转变为核算、监督职能的财务管理机构,力求把那些敷衍了事的“死数据”变成活的有用的信息。通过相关财政政策、法规等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借鉴兄弟医院的成功经验,财务人员自身也认识到积极开展财务统计信息服务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医院,而且对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很有益处。 (二)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财会工作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也必须建立一种适合的财务统计信息制度,从而完善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体系。我院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了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要求财务人员除了日常工作,还要逐步建立财务数量信息、定期整理和反馈财务制度、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负责财产清查制度、会计报表分析和资料存储等工作,同时能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做到积极开发和利用财务统计信息,以加强财务信息与核算、统计的联系。 (三)从基础做起,由小看大 医院财务基础工作包括报表制度的建立、原始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维护、数据的核算等,要保证基础工作的有效性,责任到人是关键。首先,财务部门有专门人员负责数据的维护和计算机的安全,加强与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的日常沟通,防止病毒、黑客的袭击,确保财务各项信息的安全;其次,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充分做好原始凭证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保证财务统计信息资料的科学准确性;最后建立有效财务监控系统,从方法、组织等方面对财务统计信息中的数据误差进行预防和控制,以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 信息化的到来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信息化的到来提高了财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速率,有效减轻了财务人员工作的复杂繁琐,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率。我院财务部门很早就开展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并且根据医院HIS系统的完善程度,计划逐步加强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使得统计出的财务数据更有针对性,能更好的服务于医院管理。 二、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每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曾经一直考虑过的问题。而医院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依据。在财务统计信息中,我院管理者依据财务统计信息的具体情况,对资金流向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从而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医院发展急需的项目上,以确保医院建设的需要,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另外,医院领导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依据财务统计信息,先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能够真正做到依据地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来配置资源,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医院服务管理方面,管理者还依据财务统计信息,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改善了门诊和住院条件,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肯定,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就诊患者的需求。 (二)科学决策的前提保障 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前提保障。通过财务统计信息表,医院领导不但可以了解业务收入、医疗成本等经济效益,还可以同时了解所服务地区的卫生需求、门诊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药费比重等其他重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制定出了具体的适宜我院发展的业务发展计划,同时调整各科室设置,做到了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在掌握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及时确定和调整了我院的发展战略,做大规模,做强重点科室,从而增强了我院竞争力。 (三)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依据 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 各种医疗指标和经济指标,更具体一些是指医院固定时间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单病种费用和药品费用所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等。近几年来,我院利用这些财务统计信息,不断总结和完善,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医疗费用实行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药品费用的比重,尤其是针对医保病人,保证他们的平均费用能处于合理的水平,从而既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医院也因此在近几年的市级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 三、小结 本文通过我院财务统计信息应用的一些实际措施和效果,强调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目前,财务统计信息越来越引起医院的重视,它不再仅仅是医院利润盈亏的一种象征,在现代化的今天,它对于医院管理的预测作用甚至超过简单的经济效益评估功效。 统计管理论文:探析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医院财务统计信息不仅仅是衡量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医院了解所服务地区医疗卫生需求、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等重要信息的来源。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财务统计信息作为医院管理的隐形策划者,其作用越来越显著,也日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和青睐。本文根据我院在管理中对于财务统计信息的应用和把握,总结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成效,从而为医院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财务统计信息 医院管理 应用 成效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财务和管理逐渐成为一对不可或缺的孪生兄弟。医院要在医疗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基础作用,由财务部门负责向管理部门提供准确适用的财务统计信息,而管理部门要及时开发利用这些统计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在指导和预测医院工作中的巨大作用。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早就开始重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医院管理层采取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重视财务统计信息的基础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大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一、财务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 (一)观念的转变和学习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管理层已经认识到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发现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统计信息资源,并对其深入开发利用,以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为了更好地进行医院管理工作,财务统计信息要从单纯的记账、算账工作转变为核算、监督职能的财务管理机构,力求把那些敷衍了事的“死数据”变成活的有用的信息。通过相关财政政策、法规等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借鉴兄弟医院的成功经验,财务人员自身也认识到积极开展财务统计信息服务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医院,而且对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很有益处。 (二)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财会工作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也必须建立一种适合的财务统计信息制度,从而完善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体系。我院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了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要求财务人员除了日常工作,还要逐步建立财务数量信息、定期整理和反馈财务制度、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负责财产清查制度、会计报表分析和资料存储等工作,同时能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做到积极开发和利用财务统计信息,以加强财务信息与核算、统计的联系。 (三)从基础做起,由小看大 医院财务基础工作包括报表制度的建立、原始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维护、数据的核算等,要保证基础工作的有效性,责任到人是关键。首先,财务部门有专门人员负责数据的维护和计算机的安全,加强与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的日常沟通,防止病毒、黑客的袭击,确保财务各项信息的安全;其次,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充分做好原始凭证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保证财务统计信息资料的科学准确性;最后建立有效财务监控系统,从方法、组织等方面对财务统计信息中的数据误差进行预防和控制,以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 信息化的到来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信息化的到来提高了财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速率,有效减轻了财务人员工作的复杂繁琐,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率。我院财务部门很早就开展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并且根据医院his系统的完善程度,计划逐步加强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使得统计出的财务数据更有针对性,能更好的服务于医院管理。 二、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每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曾经一直考虑过的问题。而医院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依据。在财务统计信息中,我院管理者依据财务统计信息的具体情况,对资金流向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从而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医院发展急需的项目上,以确保医院建设的需要,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另外,医院领导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依据财务统计信息,先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能够真正做到依据地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来配置资源,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医院服务管理方面,管理者还依据财务统计信息,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改善了门诊和住院条件,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肯定,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就诊患者的需求。 (二)科学决策的前提保障 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前提保障。通过财务统计信息表,医院领导不但可以了解业务收入、医疗成本等经济效益,还可以同时了解所服务地区的卫生需求、门诊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药费比重等其他重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制定出了具体的适宜我院发展的业务发展计划,同时调整各科室设置,做到了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在掌握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及时确定和调整了我院的发展战略,做大规模,做强重点科室,从而增强了我院竞争力。 (三)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依据 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各种医疗指标和经济指标,更具体一些是指医院固定时间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单病种费用和药品费用所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等。近几年来,我院利用这些财务统计信息,不断总结和完善,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医疗费用实行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药品费用的比重,尤其是针对医保病人,保证他们的平均费用能处于合理的水平,从而既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医院也因此在近几年的市级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 三、小结 本文通过我院财务统计信息应用的一些实际措施和效果,强调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目前,财务统计信息越来越引起医院的重视,它不再仅仅是医院利润盈亏的一种象征,在现代化的今天,它对于医院管理的预测作用甚至超过简单的经济效益评估功效。 统计管理论文:略谈统计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在企业管理中,科学合理地应用统计技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将统计技术应用于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具体环节之中。 [关键词]统计技术 企业管理 经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质量管理 统计几乎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常规的管理技术,主要是通过有目的地收集各种数据,并进行整理,使用相应的方法来列表、制图、绘制曲线,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手段,以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结论来指导企业管理行为。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如今企业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必然会更多地从市场经济法则来思考问题。所以,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而言,需要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料来帮助其制定计划,实施决策,统计技术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统计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统计技术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指宏观经营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经济、上游市场、行业动态、下游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等。通过对以上几部分开展分析,要立足于在考察一系列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如,对于宏观经济,着重在于参考经济权威的看法,观察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对上游市场开展分析,着重在于综合各方的观点,预测下一步的价格走势。对行业动态开展分析时,着重在于进行数据比较,对同行业经营管理开展评价,以求计算出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等各项指标。对下游市场开展分析,着重在于搜索各地区的同行业市场行情等。另一方面则是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统计系统,主要包括企业的人、财、物方面投入的统计分析。对于人而言,必须建立起劳动工资统计的子系统,重点是提供劳动力数量、素质、构成等主要指标,并开展劳动生产率水平、变动分析。要建立起物质技术设备统计的子系统,以便于反映相关设备的数量、利用情况、产品生产能力等。对原材料和燃料的消耗进行计算,主要涉及到原材料及燃料的利用效率统计,以便获得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途径。当然,还有技术统计子系统,涵盖了技术人员、技术成果及技术投入费用等指标。因此,统计技术完全可利用自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等特点,从整体上衡量企业的外部环境,优化配置企业的内部要素,进而提高系统效益与企业管理综合质量。 二、统计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管理之中,最难管理的是人,而拥有激情与创造力,而且最能挖掘潜力的的对象也是人。因此,怎样建立起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主题。为做到有的放矢,就要充分利用统计手段来收集民意,并分门别类地开展研究分析,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激励对策。比如,某企业在开展员工意向统计调查时发现,资方最大的担忧是员工的提薪要求不合理。但实际统计的结果却是有提薪意愿的员工人数并不多。反而,有相当多的的员工提出了增加培训教育的要求。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老板与员工缺乏沟通,导致多数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够了解。对此,企业分别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座谈,党团、工会等组织举办了干群交流、员工交流活动,使彼此相互理解,并提高了酬薪的透明度,明确了企业的发展规划,使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激发出全体员工奋发有为的工作与改革热情。 三、统计技术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确定严格的质量管理操作规程 企业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各类人员都能具备相关的管理知识,并编制出相应的指导性文件或作业指导书,从而规范统计技术的管理。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还应严格按操作规程去实施,不能到了审核时再去补资料,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将质量管理当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来执行。 2.加强统计技术应用培训 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统计技术人员不但要妥善应对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还应对各车间、生产工艺、设备管理等专业技术有所了解。统计人员还应当接受专门的培训机构所开展的系统培训,较为详尽地掌握解统计技术的相关知识。一是要将统计技术培训工作纳入到各单位的年度职工培训计划之中。二是牵头部门要注重对各单位质量体系骨干及内审员开展统计应用有关知识的培训,宣传统计技术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并要注意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三是各单位的骨干及内审员一定要承担起本单位运用统计技术的培训及指导任务,要对本单位应用统计技术的相关人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以保证不同岗位的人员都能掌握相应的统计技术。 3.挑选适用的统计技术方法 在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中,如果缺乏统计技术的应用,就难以取得较大的成绩,质量管理体系也难以有效地运行,更加无法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如果要运用好统计技术,让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要选择合理的统计技术。如何应用好统计技术?这就要求企业在挑选统计技术时,要认识到,只要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越容易的和越好理解的方法就要优先运用。同时,挑选适宜的统计技术还要针对特定的环节与具体人员的知识水平等,从而使统计方法更加适合于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适合于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企业生产的特点和产品特点等,比如,图标法中的直方图、散布图和排列图等,就有助于进一步分析问题,并为采用恰当的计算方法进行准备。在实际过程控制之中,企业可以将控制图运用于监视与控制所有类型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从而对生产实际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4.全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由于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统计技术应用的质量,因此,要让全体统计技术人员都意识到数据质量的重要意义。数据作为信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重要资源。鉴于数据分析的基础是概率和数理统计知识,这就要求对员工开展这方面的培训,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数据分析,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统计技术是一种十分实用的企业管理手段。企业统计人员应当不断加大学习的力度,致力于提高理论水平与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统计技术,对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活动开展分析研究,以便于充分发挥统计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预测、决策、控制等多方面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统计管理论文:证券市场中统计学应用管理 摘要:统计学在证券期货制场中的应用. 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统计学在证券期货市场中的应用,其中包括作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如:证券期货市场指标体系的研究;新华财经指数的编制;证券投资组合的研究与应用等。 关键词:统计学证券市场期货市场 一、序言 我国自九十年代初建立证券期货市场以来,短短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方兴未艾。仅拿股市来看(截至1999年07月13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境内公司已达900家,沪深市场的A,B股股数是981只,上市公司900家,其中沪市501只(461家),深市480只(439家),沪深A股股数874只,B股股数107只。这与1991年沪市8家深市6家上市公司相比,可见发展速度之快。市价总值21083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5%;开办证券90家,兼营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237家,下属证券营业部2400多家;现有43家境内企业海外上市,累计筹集资金100多亿美元;已有107家公司成功发行了B股,筹集资金近50亿美元;股民已达4000多万。自1999年五月十九日井喷式行情以来,沪深两市的日成交量猛增,至六月二十五日高达800多亿(1998年8月18日香港股市一天的成交量为790亿港元),创下空前的天量。证券市场的作用愈来愈大,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统计学及其相关学科在证券期货交易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从世界范围谈起。 据有关报道,当今华尔街最抢手的不再是传统的MBA,而是有统计背景、数理能力强的人才。一些在美国获得统计或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被华尔街录用,转眼间便当上了年薪百万美元的“白领”贵族。如,1984年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黄沁于1988年提前毕业,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研究生,毕业后受聘到华尔街某大型证券公司工作。在这个世界上金融证券业最发达的地方,他以统计和数学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投资理论,现已升任该公司副总裁,主管对外投资工作。年仅27岁的黄沁是进入华尔街金融界高层领导的少数华人之一。 字串4 华尔街取才原则的转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证券期货等金融业目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潮流。证券金融交易是信息量最大,信息敏感度最强、信息变化频度最高的领域。随着市场日趋复杂,数字已成为传递信息最直接的裁体,加上未来的经济是被网络覆盖与笼罩的数字化经济,大量的数学与统计工具将在分析研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能否把握那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字所隐含的精微变化,成为决定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前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在期权定价方面做出开拓性贡献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他们在二十多年前就探索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定价模型——布莱克.斯科尔期定价公式。本世纪20年代开设了股票期权品种,由于采用柜台交易方式和缺乏标准化的设计合约,很难转让对冲,交易量不足称道。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布莱克和斯科尔斯,引进概率统计上随机变量函数的一些定理和积分求值,推导出不支付红利的股票期权定价公式,从此期权有了明确科学的价格定位依据,很快形成一个完整的市 场,并迅速推广到全世界,直至现在,期权占据着金融王国的重要位置。定价公式成为整个市场运转的基础。这个期权公式的定价思想所引发的金融革命表现在,预测远期价格成为可能,不仅使期权为指数、货币、利率、期货交易提供了全新的保值,投资手段,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对各种金融产品的价值研究,提高了操作的理论水平。由此可以推断,没有布莱克.斯科尔斯定价模型,期权就不可能发展这么快,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高度发达,如今国外大型金融机构在总结金融交易失利原因时,总是首先追究最初的定价是否存在漏洞和错误 建立一个模型就摘取经济领域的桂冠这一事实,体现了经济与统计数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据不完全统计,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的40多位获奖者中,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有23位,10位担任过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有六位直接靠计量经济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获奖。借用统计数学,将经济理论数学公式化,将经济行为定量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热门课题。 有关专家指出,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数学给经济界带来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抽象的数学工具一旦准确地切入金融市场,就显得非常实用和有价值。二十多年来,指导期权交易的理论—定价模型得到广大投资者的一贯遵循。没有统计基础、不懂定价公式含义的人要想在市场有出色表现将是十分困难的。 字串8 证券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是个永恒的话题,投资者都想寻求收益回报,但又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损失可能。市场到底存在哪些风险,如何确定风险的大小,如何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历来都是受人关注的焦点和难点。自从1952年美国学者马柯威茨运用数量方法创立证券组合理论以来,市场风险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不再变得那么可怕和不可驾驭。 马柯威茨组合理论的立足点是全面考虑“期望收益最大”和“不确定性(即风险)最小”。它通过总结投资损失的概率分布和可能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即我们统计学上的方差),发现投资者应该同时按适当比例购买各种证券而不是一种证券,进行分散化投资,其收益才尽可能是确定的。通过数量分析得出的这种结论,迎合了投资者避风险的需要。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基金的蓬勃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间,随着量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组合理论及其实际运用方法越来越完善,成为现资学中的主流工具。由于马哥威茨证券组合选择理论给金融投资和管理思想带来革新,199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统计管理论文:企业统计制度改革管理 谈到企业制度改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的确,这些改革成功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重义。但是,有些往往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忽视的具体工作制度的改革,也会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更好地面向市场。本文所要论述的便是具有这种性质的企业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的改革。 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针对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 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统计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怎样进行改革,才能建立更为有用有效的统计制度所谓统计制度,我以为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 1、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由计划部门负责。在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柜台)到车间(商品部)到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汇总后再呈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如宾馆饭店社会旅馆等,主营业务即接待人数的统计则由客房部或业务部负责。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附营业务统计、人员工资统计、基建技改统计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目前体制下,仍有一些企业领导重视统计工作,赋予主营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但从整体着眼,这样的企业并不是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2、关于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 由于计算方法可以写成若干部实用手册,且方法是由内容所决定的,所以本文在此仅就内容做一扼要概括,方法问题暂且从略。在内容上,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已有的内容。目前,国家基层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发情况及附营业务情况。这套指标体系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企业统计人员及领导者都应深刻了解认识这套指标的涵义和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由于这套指标是从国家宏观监测需要考虑的,因而比较简单,企业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部分增加相应的内容。 第二,是国家统计制度尚未包括的内容。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影响看,应增加的内容可以有:产品质量统计,用随机抽样方法结合排列图、直方图等统计图表,计算如平均值、标准偏差等统计特征数;市场营销及预测统计,如在对用户情况进行重点或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利用德尔菲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趋势预测等方法,对流通企业和劳务型企业,也可从其实际情况出发,增加相应的统计内容。 在此基础上,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综合统计部门根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对集中起来的诸多数据进行排列组合,生成新的有用的统计信息。如将企业资产、负债、成本、费用等财务指标,以及人员、工资、技改投资等指标与产值、产量、销售、盈亏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将本企业情况与同行业企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将企业微观信息与宏观经济社会信息进行相关研究分析,等等,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发挥其他任何工作都难以发挥的参谋作用,促进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统计管理论文: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失实的的现象日渐严重,统计工作者应当本着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进行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参与,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培训以及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等,以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使我们的统计工作更好的地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 正文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亦然。所以,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对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其中,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据,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给决策者以错误的信号,将会误导决策和调控,对企业的发展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 二、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一)、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二)、拼凑的数据 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三)、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 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 (四)、数据的逻辑性错误 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例如,企业卷烟库存商品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省产烟、省外烟、国外烟,如果企业报送的统计资料中,卷烟库存商品总金额显著下降,而省产烟库存金额大幅度上升,省外烟和国外烟库存金额只是持平或只有小幅度的下降,这就存在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性错误。 (五)、数据的非同一性 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例如,2003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在3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而在2004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5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如果在此基础上来比较两年的一类卷烟的销售量,而得出一类卷烟销售量大幅度下降的结论显然是不合理的。 (六)、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七)、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 目前许多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 可见,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自于设计阶段,也可能是来自于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 三、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应当是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数据质量控制。 首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每进行一步,都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已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纠正,做到层层把关,防止差错流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其次,参加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人员应当是全面的。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决不是单纯靠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人所能搞得好、抓得了的。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把差错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具有超前意识,抛弃那种出现了统计数据问题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被动的局面。 实行全员性的质量控制,就要把统计数据质量目标及其关键交给广大统计工作者,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职责越明确,数据质量控制就越有保证。 (二)、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环节,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这个过程,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如果设计过程的工作质量不好,就会给统计数据质量留下许多后遗症。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2、合理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 统计指标设计得是否合理,也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之一。采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首先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范围要全,分组要准,指标涵义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要精确;其次要对统计报表的设计、颁发、填制、汇总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三)、资料整理鉴别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资料整理鉴别阶段出现的差错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方面。如果资料不准确,就会影响结论的正确。因此,要特别注意审查资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要弄清楚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时期时点。对于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资料,需要进行调整、补充;对于相互比较的资料,必须要注意有无可比性;一旦发现数据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应进行核实,避免有质量问题的资料进入汇总处理阶段。总之,对搜集到的资料,经过鉴别推敲、核实审定、使之准确无误,才能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 (四)、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 1、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同时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运用计算机整理、汇总统计资料,速度快、效果好,其优越性是手工整理无可比拟的。现在国内大部分著名企业基本上实行网络化、全球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先进行业信息,采用科学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找差距挖潜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企业。要能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统计分析预测报告,系统、全面、科学地去挖掘利用网络资源和从市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完善整个分析、预测手段方法和过程。但是,也应重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质量问题,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录入数据的可靠性。 2、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 统计人员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善于统计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写不出有一定深度关于本企业某一方面对决策层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对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企业内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到企业外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先进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统计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3、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统计数据高于计划数或持平,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而是说明某些统计对象或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的驱动而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4、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部门今后应在加强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从数据采集的圈子中跳出来,重点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对弄虚作假的单位要坚决严肃查处。在立法上,罚款数额应该大幅增加,以威慑统计违法者,逐步建立全社会的统计诚信体系。 以上是本人对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一点肤浅的认识,旨在唤起统计部门和广大统计工作者更加重视统计数据的质量,抵制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使我们的统计工作能更好的地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
文化建设论文:关于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国税文化建设是各级国税机关积极倡导和实践的一项重要课题,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逐渐成为国税工作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使国税文化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如何进一步推进国税系统的文化建设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都是在加强国税文化建设过程中必然面临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正确把握文化及国税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词源和语义上考察,文化(德语Kulter、英语Culture)一词是从拉丁语Cultura转化来的。Culture虽然含义较多,诸如土地耕种、神明祭祀、动植物培养和人的精神修养等,但从总体上可以看出,文化是指人的创造行为。到了中世纪,文化已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区别。在我国,文化一词出自《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以文明使人止于应有的分际,这是人的文饰。观察天的文饰,以明察四季时序的变化;观察人的伦理秩序,以教化天下,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可见,文化的含义基本上是文治教化。从中西文化一词的含义中可以看出,文化总是与人相关,与人的生存行为和生存环境相关。《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文化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意识形式,有时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及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与意识形态相区别的方面。” (二)国税文化的含义及内容。通过对“文化”一词含义的分析,可以总结出,目前国税系统提出的“国税文化”,是指广大国税干部职工在长期的国税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价值标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具有国税行业特色的理念体系,是狭义的“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但其涵盖的内容却十分丰富。一般观点认为国税文化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主要是指保证国税工作正常运行的规程体系和体现国税系统价值取向的行为准则。二是精神层面,主要是通过管理文化的熏陶,集中体现在国税部门、国税干部身上的有形的文明表现。三是行为层面,即国税干部的外部形象、交际原则和服务语言等方面的内容。四是物质保障层面,主要表现为保障税收征管工作的物质条件和物质环境。 (三)国税文化的特征。一是国税文化是国税部门为完成特定目标而产生的,并在国税部门具体实现各个工作目标的过程中由广大国税干部共同遵循的;二是国税文化是国税部门管理方式的深层次反应,它引导着广大国税干部的思想行为,使全系统保持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国税文化能唤起广大干部无限的热情和冲动,为国税机关完成其目标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以纳税人为本。把广大纳税人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纳税人多方面的需求,尊重和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宁津县局通过推行“零距离、零差错、零收费、零投诉”的“四零”服务、“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杯热茶,一句再见”的“四个一”服务及“菜单式”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从具体执法和服务的每一项工作做起,以对纳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了与纳税人相关的各个方面。二是以促进国税干部职工全面发展为本。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为国税干部集中精力干大事,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宁津县局通过定期组织文体活动、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创建各级各类人才库、推先进、树典型等方式,引导广大干部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你追我赶、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了国税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源。当前国税系统面临着诸如征管手段多样化、征管程序合理化、队伍素质现代化、机构设置专业化、税收保障社会化等发展趋势,要熟练应对这些趋势的发展,国税部门必须不断开拓创新,完善各项制度,深化征管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创新管理和服务手段,加强人员培训,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治税环境。这就需要把“五个有利于”作为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评价标准,即:有利于完成国税收入任务;有利于推陈出新,实现依法治税;有利于国税干部优化组合,提高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税收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方便和服务纳税人。牢牢把握好这“五个有利于”,顺应时势,因势利导,超前思维,积极探索,真正在发展中把握时代脉搏,在创新与改革中求得国税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的作用。国税文化建设能不能取得实效,发挥好领导的作用是关键,因为领导在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执行中处于指挥地位,其素质、能力、工作作风和自身形象如何,都直接关系到文化建设工作的成败。因此,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国税文化建设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严密部署,制定严格的推行方案,并身体力行,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选好人,用好人,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建立一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坚持讲真话、听真话,讲实效、办实事,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当好表率;在思想上、组织上、经费开支上、人员调配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国税文化建设的健康顺利开展。 (四)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认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国税文化与税收工作之间的关系。国税文化建设要与税收工作紧密结合,不能形成“两张皮”。国税文化作为一种以价值观念、精神意识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文化,要根植于税收工作当中,更好地实现税收职能。把国税文化作为一个崭新的管理理念和提高文明创建实效的重要举措,渗透到税收征管、税务 稽查、队伍建设、行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既务虚,又务实,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国税文化的影响力转变为全面提升税收工作水平的现实战斗力。二是正确处理国税文化和当今社会实际之间的关系。国税系统不是孤立的,更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国税文化需要和当今的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脱离了社会实际和人的实际的文化建设是不现实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的思想面临着许多新的、深刻的变化。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着一些意志薄弱者的灵魂,禁锢着他们的头脑。国税系统内部也个别存在着不思进取、服务不优、执法不严等现象。加强国税文化建设,通过廉政勤政教育、反面教育等形式,提高全体国税干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保持思想意识的纯洁性和政治方向的坚定性。三、进一步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围绕规范执法,大力加强制度层面的国税文化建设。一是完善税收执法约束机制,将执法约束贯穿于国税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管理入手,把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规定的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责、权力,按照管理和执法的范围、权限,分解落实到各执法环节和管理岗位,对每个环节分别明确执法和管理的依据、制度程序、权力责任和监督措施,以保障执法有依据,操作有规程,权力有制衡。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执法责任制度和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对人的约束作用,使税收执法制约工作进入规范化的轨道。二是完善服务制度。坚持“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的观点,实践“从小事做起,重视细节,抓住细节,管理细节”的服务理念,通过一系列富有国税特色的服务措施,给纳税人温暖、尊重和体贴,使他们感受到依法纳税的过程就是共享文明的过程。三是完善个人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廉政制度体系,认真落实效能建设和行风建设制度,使全体干部职工明白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约束干部职工的行为,克服随意性。 (二)围绕求学求知,大力加强精神层面的国税文化建设。抓住知识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变革化等时代特征,大力倡导适应时代需求的税务精神和税务价值观。围绕广大国税干部求知识、求技能这一迫切需求,努力强化税务干部政治、业务、文化素质教育和培训,积极开展“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摄影比赛”、“国际互联网应用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文化竞赛活动,加强对广大国税干部新精神、新观念和新思维的培养。宁津国税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了国税文化建设的“五种观念”,即科学的赋税观、科技兴税观、“法治与德治和谐统一”的治税观、“文明、廉洁、高效、负责”的公仆观和雅俗共赏的人伦观,以此培养国税干部高尚的价值观。 (三)围绕求善求美,大力加强行为层面的国税文化建设。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国税行为文化建设。一是从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入手。国税干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时刻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讲究自然美、修饰美和举止美的和谐统一,展示国税干部蓬勃向上,整齐划一,多姿多彩的精神风貌。二是从讲究正确的交际原则入手。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讲究交际原则,谨慎处世,慎重择友,培养自己的美好情操和志趣。三是从掌握雅俗共赏的语言技能入手。通过开设普通话和外语教育培训班、开辟普通话乐园、外语沙龙等方式,提高国税干部的普通话和外语会话水平。说话要讲究文明规范,使用行业语言,注重语言文明,既做到谦虚、热情、礼貌、大方,又做到委婉、文明、准确、生动,充分折射出当代国税干部崇高而朴实的灵魂,崭新多采的风貌和丰富扎实的学识。 (四)围绕内外需求,大力加强国税文化物质保障层面的建设。我国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加强国税文化的基础保障层面建设就要围绕这一目的进行。一是满足国税系统的内部物质、文化需求。其又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体物质、文化需求。按照基层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加强国税机关和基层分局的硬件建设,配置现代化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和交通、通讯设备,建设标准的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餐厅、健身房、休息室等公用设施,满足广大国税干部工作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个体物质、文化需求。建立奖惩激励、能级管理等制度,结合德州国税系统的实际,推行“双量双优”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和激励税务干部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先进性教育和重大腐败案件警示教育的强烈对比,提高广大国税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培养其合法所得观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二是满足广大纳税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强办税服务厅硬件建设,在办税服务厅的纳税自助区内配备显示屏、触摸屏、可连接互联网的微机等现代化的服务装置,配备办税服务指南、“文明办税八公开”和必要的桌、椅、笔、墨、纸张、计算器、老花镜等办公用具,配备饮水机、雨伞、雨衣、打气筒等便民设施,使纳税人享受到“家庭式”的周到服务;将纳税人需要向国税部门咨询、受理、核批的操作性业务全部前移至办税服务厅集中办理,使纳税人享受到“一站式”的便捷服务;规范窗口设置,实行连锁办税,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使纳税人享受到“一窗式”的高效服务;通过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和国税网站等现代化手段向纳税人提供政策咨询,受理纳税人投诉、举报等事项,使纳税人享受到“一线式”和“点击式”服务。 关于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国税文化建设是各级国税机关积极倡导和实践的一项重要课题,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逐渐成为国税工作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使国税文化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如何进一步推进国税系统的文化建设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都是在加强国税文化建设过程中必然面临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正确把握文化及国税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词源和语义上考察,文化(德语Kulter、英语Culture)一词是从拉丁语Cultura转化来的。Culture虽然含义较多,诸如土地耕种、神明祭祀、动植物培养和人的精神修养等,但从总体上可以看出,文化是指人的创造行为。到了中世纪,文化已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区别。在我国,文化一词出自《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以文明使人止于应有的分际,这是人的文饰。观察天的文饰,以明察四季时序的变化;观察人的伦理秩序,以教化天下,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可见,文化的含义基本上是文治教化。从中西文化一词的含义中可以看出,文化总是与人相关,与人的生存行为和生存环境相关。《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文化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意识形式,有时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及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与意识形态相区别的方面。” (二)国税文化的含义及内容。通过对“文化”一词含义的分析,可以总结出,目前国税系统提出的“国税文化”,是指广大国税干部职工在长期的国税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价值标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具有国税行业特色的理念体系,是狭义的“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但其涵盖的内容却十分丰富。一般观点认为国税文化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主要是指保证国税工作正常运行的规程体系和体现国税系统价值取向的行为准则。二是精神层面,主要是通过管理文化的熏陶,集中体现在国税部门、国税干部身上的有形的文明表现。三是行为层面,即国税干部的外部形象、交际原则和服务语言等方面的内容。四是物质保障层面,主要表现为保障税收征管工作的物质条件和物质环境。 (三)国税文化的特征。一是国税文化是国税部门为完成特定目标而产生的,并在国税部门具体实现各个工作目标的过程中由广大国税干部共同遵循的;二是国税文化是国税部门管理方式的深层次反应,它引导着广大国税干部的思想行为,使全系统保持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国税文化能唤起广大干部无限的热情和冲动,为国税机关完成其目标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以纳税人为本。把广大纳税人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纳税人多方面的需求,尊重和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宁津县局通过推行“零距离、零差错、零收费、零投诉”的“四零”服务、“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杯热茶,一句再见”的“四个一”服务及“菜单式”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从具体执法和服务的每一项工作做起,以对纳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了与纳税人相关的各个方面。二是以促进国税干部职工全面发展为本。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为国税干部集中精力干大事,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宁津县局通过定期组织文体活动、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创建各级各类人才库、推先进、树典型等方式,引导广大干部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你追我赶、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了国税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源。当前国税系统面临着诸如征管手段多样化、征管程序合理化、队伍素质现代化、机构设置专业化、税收保障社会化等发展趋势,要熟练应对这些趋势的发展,国税部门必须不断开拓创新,完善各项制度,深化征管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创新管理和服务手段,加强人员培训,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治税环境。这就需要把“五个有利于”作为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评价标准,即:有利于完成国税收入任务;有利于推陈出新,实现依法治税;有利于国税干部优化组合,提高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税收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方便和服务纳税人。牢牢把握好这“五个有利于”,顺应时势,因势利导,超前思维,积极探索,真正在发展中把握时代脉搏,在创新与改革中求得国税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的作用。国税文化建设能不能取得实效,发挥好领导的作用是关键,因为领导在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执行中处于指挥地位,其素质、能力、工作作风和自身形象如何,都直接关系到文化建设工作的成败。因此,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国税文化建设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严密部署,制定严格的推行方案,并身体力行,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选好人,用好人,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建立一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坚持讲真话、听真话,讲实效、办实事,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当好表率;在思想上、组织上、经费开支上、人员调配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国税文化建设的健康顺利开展。 (四)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认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国税文化与税收工作之间的关系。国税文化建设要与税收工作紧密结合,不能形成“两张皮”。国税文化作为一种以价值观念、精神意识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文化,要根植于税收工作当中,更好地实现税收职能。把国税文化作为一个崭新的管理理念和提高文明创建实效的重要举措,渗透到税收征管、税务稽查、队伍建设、行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既务虚,又务实,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国税文化的影响力转变为全面提升税收工作水平的现实战斗力。二是正确处理国税文化和当今社会实际之间的关系。国税系统不是孤立的,更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国税文化需要和当今的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脱离了社会实际和人的实际的文化建设是不现实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的思想面临着许多新的、深刻的变化。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着一些意志薄弱者的灵魂,禁锢着他们的头脑。国税系统内部也个别存在着不思进取、服务不优、执法不严等现象。加强国税文化建设,通过廉政勤政教育、反面教育等形式,提高全体国税干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保持思想意识的纯洁性和政治方向的坚定性。 三、进一步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围绕规范执法,大力加强制度层面的国税文化建设。一是完善税收执法约束机制,将执法约束贯穿于国税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管理入手,把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规定的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责、权力,按照管理和执法的范围、权限,分解落实到各执法环节和管理岗位,对每个环节分别明确执法和管理的依据、制度程序、权力责任和监督措施,以保障执法有依据,操作有规程,权力有制衡。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执法责任制度和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对人的约束作用,使税收执法制约工作进入规范化的轨道。二是完善服务制度。坚持“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的观点,实践“从小事做起,重视细节,抓住细节,管理细节”的服务理念,通过一系列富有国税特色的服务措施,给纳税人温暖、尊重和体贴,使他们感受到依法纳税的过程就是共享文明的过程。三是完善个人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廉政制度体系,认真落实效能建设和行风建设制度,使全体干部职工明白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约束干部职工的行为,克服随意性。 (二)围绕求学求知,大力加强精神层面的国税文化建设。抓住知识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变革化等时代特征,大力倡导适应时代需求的税务精神和税务价值观。围绕广大国税干部求知识、求技能这一迫切需求,努力强化税务干部政治、业务、文化素质教育和培训,积极开展“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摄影比赛”、“国际互联网应用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文化竞赛活动,加强对广大国税干部新精神、新观念和新思维的培养。宁津国税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了国税文化建设的“五种观念”,即科学的赋税观、科技兴税观、“法治与德治和谐统一”的治税观、“文明、廉洁、高效、负责”的公仆观和雅俗共赏的人伦观,以此培养国税干部高尚的价值观。 (三)围绕求善求美,大力加强行为层面的国税文化建设。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国税行为文化建设。一是从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入手。国税干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时刻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讲究自然美、修饰美和举止美的和谐统一,展示国税干部蓬勃向上,整齐划一,多姿多彩的精神风貌。二是从讲究正确的交际原则入手。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讲究交际原则,谨慎处世,慎重择友,培养自己的美好情操和志趣。三是从掌握雅俗共赏的语言技能入手。通过开设普通话和外语教育培训班、开辟普通话乐园、外语沙龙等方式,提高国税干部的普通话和外语会话水平。说话要讲究文明规范,使用行业语言,注重语言文明,既做到谦虚、热情、礼貌、大方,又做到委婉、文明、准确、生动,充分折射出当代国税干部崇高而朴实的灵魂,崭新多采的风貌和丰富扎实的学识。 (四)围绕内外需求,大力加强国税文化物质保障层面的建设。我国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加强国税文化的基础保障层面建设就要围绕这一目的进行。一是满足国税系统的内部物质、文化需求。其又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体物质、文化需求。按照基层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加强国税机关和基层分局的硬件建设,配置现代化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和交通、通讯设备,建设标准的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餐厅、健身房、休息室等公用设施,满足广大国税干部工作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个体物质、文化需求。建立奖惩激励、能级管理等制度,结合德州国税系统的实际,推行“双 量双优”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和激励税务干部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先进性教育和重大腐败案件警示教育的强烈对比,提高广大国税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培养其合法所得观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二是满足广大纳税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强办税服务厅硬件建设,在办税服务厅的纳税自助区内配备显示屏、触摸屏、可连接互联网的微机等现代化的服务装置,配备办税服务指南、“文明办税八公开”和必要的桌、椅、笔、墨、纸张、计算器、老花镜等办公用具,配备饮水机、雨伞、雨衣、打气筒等便民设施,使纳税人享受到“家庭式”的周到服务;将纳税人需要向国税部门咨询、受理、核批的操作性业务全部前移至办税服务厅集中办理,使纳税人享受到“一站式”的便捷服务;规范窗口设置,实行连锁办税,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使纳税人享受到“一窗式”的高效服务;通过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和国税网站等现代化手段向纳税人提供政策咨询,受理纳税人投诉、举报等事项,使纳税人享受到“一线式”和“点击式”服务。 文化建设论文:联社“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积极贯彻落实银监会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我联社全面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和合规文化建设,根据《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方案的通知》以及《广东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相关要求,结合我联社实际,市联社从今年4月份开始在辖内组织开展以“抓合规、建机制、防风险、促发展”为主题的“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抓合规、建机制、防风险、促发展”为主题的“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我联社在今年着重建立“一个体系”,完善“两种机制”,制定“三个办法”和建立“四项制度”。建立“一个体系”,就是建立与本联社经营范围、组织结构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完善“两种机制”就是完善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和业务合规操作的机制;制定“三个办法”,就是制定和完善合规绩效考核办法、违规问责办法和诚信报告办法;建立“四项制度”,就是建立重大违规报告制度、合规政策报备制度、合规管理评估制度和合规管理联动制度。 我联社在组织实施“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过程中,要以合规文化的普及、教育和宣传,进一步创建“合规 8226;和谐”的企业文化;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来推动各项合规管理政策、程序、制度的落实,提高制度执行力;以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全面推进和积极实施,来推动合规风险管理从单纯目标管理转变为全过程管理,促进经营战略转型,增强风险管控能力。 (二)三大原则 1、领导层倡导及率先垂范。只有得到领导层的重视,合规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才能稳步推进、有效落实。因此,培育合规文化、建设合规管理体系,领导管理层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在本次活动中,各信用社主任、各部经理必须亲自抓部署、抓落实、抓督导,并结合流程银行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普及性的专题授课;联社管理层成员要按照分工逐项落实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计划,并明确机构内部各层级的分工及职责,做到每项合规事项都有专人负责和落实。 2、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合规不仅仅是合规部门的职责,更是每一位员工的责任,只有合规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行为准则,成为各岗位人员的自觉行动,合规管理才会真正有效。在本次活动中,各社、各部要大力提倡合规人人有责,引导各级员工从规范自身业务操作做起,最大限度地避免违规事项的发生。 3、正确处理合规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无论是联社高层、中层还是一般员工,都肩负着发展和合规的双重任务,必须将合规管理活动与业务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将合规管理的要求融入业务流程操作中,通过合规促进业务发展,真正实现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 二、加强领导,强化组织 为确保“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的顺利开展,联社成立“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推动小组,由黄勇理事长担任组长,李宜应主任担任副组长,联社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合规文化建设年”办公室设在合规部,具体负责“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的宣传、部署、推动和评价。各社要成立“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推动分小组,由社主任和副主任分别担任正副组长。联社理事长是本次“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各社主任做为本社责任人,对合规管理政策制度的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的有效性、违规行为的控制与处罚承担全面责任。各单位要按照中国银监会的要求和省联社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把各个步骤和环节抓细、抓实,保证效果。联社合规部负责本次活动的具体实施、运作及协调,其他部门应积极配合、全力支持,上下合力,抓出实效。 三、具体活动部署 (一)开展“讲合规重规范做表率”评比活动 市联社在辖内组织开展“讲合规重规范做表率”的评比活动,评选“合规先进个人”,树立合规典型,各单位要引导全体员工向身边的典型学习,对标定位,学赶先进,营造良好的合规文化氛围。 (二)“合规守法大家谈”活动 为激发广大员工合规守法的意识,使“合规人人有责”的理念植入人心,让广大员工的合规观念由原来“要我合规”转变为“我要合规”,市联社在辖内组织开展“合规守法大家谈”活动。一是创办《合规活动简报》,报道“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进程及选登优秀文章;二是围绕“合规守法大家谈”的活动专题,组织开展征文竞赛、演讲、辩论、座谈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三是联社将近两年来银监部门、省联社下发的有关合规方面的文件编印成册和省联社罗继东理事长编写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一书发给员工 每人一册,将数据大集中后所有的制度汇编成册,为“合规守法大家谈”活动创造条件。 (三)重塑制度流程,为流程银行建设打基础 1、梳理制度,保证制度有效性。从今年5月下旬开始,各社、部要用2-3个月时间由合规部牵头,组织人员对已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评估,确保内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及时对各项政策、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等进行后评价,不断完善自身制度体系,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能适应本机构业务创新和改革发展等各方面的合规要求。 (2)为优化、再造流程打好基础,强化制度执行力。各部室要结合本业务条线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梳理、整合和完善以及流程银行建设等基础性工作要求,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或再造,制定和完善流程操作规范及标准,保证各项规章制度通过流程予以落实和执行。 (四)查风险、建机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1、结合“三项整治”活动进行合规风险排查。从今年5月开始,结合银监会提出的“抵质押贷款风险排查,借名、假冒名贷款专项整治,置换、核销不良贷款排查清理”等“三项整治”活动,进一步深挖风险隐患,堵塞风险漏洞。 2、结合案件防控治理工作落实各项合规要求。从今年5月开始,结合省联社提出的案件防控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全面开展合规自查,对各业务条线及管理条线的风险点进行梳理、排查,针对发现问题要分门别类制定详细整改方案,强化风险管理措施,并跟踪复查。通过检查、整改,进一步落实银监会防范操作风险的“十三条”措施,强化案件风险防范“四项制度”等案防制度、合规要求的执行。 3、稳步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针对合规风险排查情况,结合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要求,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经济资本分配、资金转移定价、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操作风险内部计量等风险计量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工作,理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分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运行体系,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探出一条从流程合规走向全面风险管理的新路子,切实提高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 (五)抓纠错、明责任,提高合规管理有效性 我们要通过“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在辖内上下建立起有效的合规激励表彰机制,营造良好的全员合规氛围,对合规工作做得好或对举报、抵制违规有贡献者要给予保护、表扬和奖励;对存在隐瞒违规问题、知规犯规者,要严格追究责任;进一步落实违规事项职责“五问”,包括经办人职责、领导人职责、前任职责、检查人员职责、用人职责,坚持做到“谁违规、谁负责”;要建立起违规问题和缺陷的处理纠正机制,合规部门、稽核审计部门等对合规性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和评价结果要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和纠正措施,并督促相关部门及业务条线及时整改;要通过强有力的稽核审计和纪检监察处理手段,强化合规问责,把好最后一道关口。 四、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一)宣传发动、部署动员阶段(4月下旬—5月下旬) 根据银监会相关精神,结合省联社罗继东理事长在今年4月11日召开贯彻落实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精神(视频)大会有关开展“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的要求,我社拟在5月下旬召开“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启动大会,广泛发动,大力宣传,全面部署工作目标、落实措施及要求,借助文件、内刊、网络等内部各种宣传渠道,多层次、多维度、多形式进行宣传,营造“抓合规、建机制、防风险、促发展”的合规氛围。 (二)全面自查,发现问题阶段(5月下旬—6月底) 我们应严格按照银监会和省联社的相关要求开展合规管理全面自查工作,重点是合规管理组织架构是否健全;合规职责是否正常开展并在组织上得到全面保障;内控制度、业务流程是否科学、清晰;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职责边界是否清晰;各项业务操作是否合法、合规等。每一员工及每一部门、分支机构(信用社)都应以合规为准绳,认真查找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写出自查报告,层层签订整改承诺责任书。 (三)整改完善、培训教育阶段(7月—11月) 我们要在全面自查的基础上,结合贷款业务“三项整治”和案件防控治理等专项工作,落实违规事项或管理漏洞、风险隐患等问题的整改工作。联社分管领导要亲自抓,组织相关业务条线和部门制定整改台账和整改时间表,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办法,并逐项跟踪落实。各社(部)主任(经理)要具体抓本单位的整改落实。市联社将组织检查组通过排查通报、整改督导、突击检查等方式,督促和指导排查发现问题整改到位,提升整改质量。 为保证“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取得实效,各社(部)应努力营造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各社(部)应结合全面风险管理、案件风险防控等相关内容,将合规教育培训与风险防范培训紧密结合,确保合规教育培训工作持续化、层次化、多样化,不断增强员工依法办事、按章操作的自觉性。联社根据省联社“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要求,从下半年开始,将分批对员工进行分类考试,为合规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人才保障。 (四)及时总结、促进提高 为对“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和取得的实效进行及时总结,以便发现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思路和措施。各社(部)要按要求从7月开始,每月3日前向合规部报送上月活动开展情况,市联社将按季度组织相关部门对各社“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评价和验收。同时市联社将各社合规建设实施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对开展不积极、行动不到位、整改不力的信用社、部门和个人进行严肃追责;对建设实施开展好的予以表彰和奖励。 (五)任务分解 为确保“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的顺利实施,根据方案制定的目标和各项活动要求,联社做以下分工和要求,各部经理和主任做为责任人,要确保按时按质量完成。 (一)合规绩效考核办法、合规政策报备制度、合规管理评估制度、合规管理联动制度,由合规部负责制定,要求在十月底前完成。 (二)违规问责办法、诚信报告办法、重大违规报告制度由稽核监察部制定,要求在十月底完成。 (三)党委办、工会办负责制定“合规先进个人”评选方案,要求方案在六月底前制定完毕。评选活动在十二月上旬实施。 (四)在“合规文化建设年”期间要出《合规活动简报》3-5期,办墙报二期,组织开展演讲、座谈或合规知识竞赛活动一次。由办公室负责实施。 (五)梳理制度,由合规部牵头,对现实施的制度包括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进行梳理和评估及进行后评价,具体进行时间安排以下: 6月中旬:资产经营部业务条线;6月下旬信贷业务条线;7月上旬稽核监察部业务条线;7月中旬计财部业务条线;7月下旬会计结算部业务条线;8月上旬科技部业务条线,8月中旬安全保卫部业务条线;8月下旬人力资源部业务条线;9月上旬办公室和合规部业务条线;9月中旬市场营销部业务条线。 (六)全面自查发现问题承诺整改。各社、部要在六月组织员工开展合规管理全面自查工作,并在七月上旬以社、部为单位写出自查报告送合规部汇总,再由合规部牵头层层签订整改承诺书。 文化建设论文:气象文化建设实施办法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气象部门继承光荣传统,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为全面贯彻落实各级关于气象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市气象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制定我市气象文化建设实施办法。 一、气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气象新人这个根本,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具有我市特色的科学品格、大众导向和人文精神的气象文化。 二、气象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明确战略定位。将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品位、行为规范转移到“加速发展、强局兴业”,争创“四个一流”,共奔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各项工作上来。 (二)凝练崇高气象精神。形成新时期迁安气象人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增强干部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气象部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迁安气象人精神主要内涵包括: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服务“钢铁迁安、中等城市”为宗旨的奉献精神;“准确、及时、周到”的敬业精神;团结拼搏、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敢于攻坚的创新精神;诚实守信、用户至上、精干高效的市场精神;清正廉洁、实事求是、依法行政的务实精神等等。 (三)塑造整体形象。经过上下共同努力,要将台站建成一个集科研、业务、科普,具有时代特征、部门特色、区域特点的台站,建成市级文明单位,建成全国一流台站。大力开展“决策服务让领导满意,公益服务让社会满意,专业服务让用户满意,专项服务让部门满意”的气象服务“四满意”活动,形成气象服务准确、及时、科学、高效的公众形象,让全社会感受到气象职工服从大局,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使社会各界了解气象,关心气象,支持气象,应用气象。 (四)创建“学习型”部门。通过整合干部职工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确立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系统教育培训体系和网络,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加快知识更新;加快建设具有创新思维,富于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精神,综合素质较高的气象管理干部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和科技服务与产业队伍,建成学习型部门。力争在“十一五”末期,干部职工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100%,其中本科以上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50%以上。 (五)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分步骤建成“三室一场”(图书阅览室、展览室、活动室和小型运动场)等文化设施、场所,建成综合活动室,建成合格“职工之家”。 (六)健全文化宣传网络。充分利用气象部门信息网络、报刊、影视等传媒优势,宣传气象先进人物、文化建设典型;开设气象文化建设宣传阵地,及时宣传文化建设动态,发表和出版贴近职工的气象文化作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和气象文化宣传活动,不断满足气象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努力提高气象职工的文化素养。20__年7月建成迁安气象信息网站,并与农网、政委网连接。 三、气象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气象文化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网络。党组织要率先垂范,切实加强领导,要把气象文化建设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到目标管理;经常督促目标、任务的进程和具体落实情况,认真指导、强化考核,真正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全体职工广泛参与的局面,形成推进气象文化建设的有机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加强进行现代气象文化发展的战略研究和探讨。 (二)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引导,形成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广泛动员,深入宣传气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思路、实施办法以及工作计划。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达成共识,努力形成人人知晓,个个参与的主体氛围。大力宣传、倡导“河北气象人精神”,引导干部职工深刻理解“河北气象人精神”的内涵,以“河北气象人精神”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有力推进气象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建立健全以“一法一办法”为核心的气象法规体系、部门规章和管理制度。把气象文化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之中,逐步完善气象文化建设和气象规章、管理制度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协调机制,形成气象文化建设的民主管理、奖评激励、监督约束、战略管理等管理体系,并纳入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四)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宣传气象职工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举办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兴起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气象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坚持以精神文明创建,推动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气象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内涵、根本目标是一致的。要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系统、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活动,以气象文化建设丰富创建工作内涵,提高创建工作质量,提升文明单位档次,推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深入发展。 (六)切实加大对气象文 化建设的投入。每年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直接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备及其维修,要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要设立文化建设基金,对于文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把气象宣传文化事业纳入总体规划;加大对气象宣传投入,使之成为传播、发展气象文化的坚强阵地。 四、气象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气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系统工程,要按照总体部署、重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有步骤、分阶段实施。 (一)成立组织领导机构。要切实加强对气象文化建设的领导,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实施体系,明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是气象文化建设的领导机构,文明办是气象文化建设的办事机构;要做到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实施,全体职工广泛参与,把气象文化建设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入目标管理,形成推进气象文化建设的有机体系。 (二)认真制定实施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将气象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年度工作各项任务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落实。准确把握气象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不断把气象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加强社会舆论宣传。通过媒体宣传充分展示气象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积极参加地方组织的公益活动,使气象文化建设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文化建设论文: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思考 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需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以宽广的视野、辩证的思维和大胆的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结合浙江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笔者感到有以下五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提炼历史精华,把握时代特征,丰富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既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又具有现实的时代性。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的起源、演进和发展也都有其自己的轨迹和脉络。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廉政文化基础的国家,形成了许多博大精深的“廉说”、“廉论”,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我们党更是廉政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反腐倡廉作为共同的政治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党的优良传统,创立、丰富和发展了一系列的廉政理论,赋予了廉政文化崭新的内涵。 我们现在讲的廉政文化,是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它吸收了我国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廉洁、民本思想等积极因素,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以培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为宗旨,以倡导廉洁奉公、弘扬清风正气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为目的。其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廉洁的政治文化,要求掌握公共权力的领导廉洁自律,淡泊名利,恪守宗旨,执政为民;二是廉洁的社会文化,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让健康向上的廉政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和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发扬光大;三是廉洁的职业文化,要求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克己奉公,遵纪守法;四是廉洁的组织文化,要求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等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公正透明,诚实守信,廉洁高效。 加强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要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不断丰富其内涵。要深入学习研究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反腐倡廉思想理论和同志关于反腐倡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继承和弘扬为人民服务、“两个务必”等党的优良传统。要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富有时代气息的道德规范融入廉政文化之中,挖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本地特色的廉政文化,提炼升华历史上清官廉吏的廉政思想,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先进的廉政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发挥道德教化功能,坚持自律与他律结合,明确廉政文化建设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方位 道德性是廉政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着力点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素质,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我国传统文化把自律、自省、修己视为做人、做事与帮助教育别人的基础和根本,把“德政”和“政德”有机统一于治国安邦的为人和举事之中。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领导人更是语重心长地号召大家“要学习伦理学”,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对领导干部自身来讲,崇高的道德理想信念给人以鼓舞,纯洁的道德情操给人以理智,正确的道德规范给人以准绳,高尚的道德素质能更好地约束自己做到谨慎用权,守住防线,修正自我,廉洁从政;对全社会来讲,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对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官”气正则民风清。而为“官”和做人两者息息相关,德是人格力量的具体体现,人格支撑“官”德,人品提升“官”品。 同时,要把惩治与预防、自律与他律、制度与文化有机地融合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积极探索综合预防腐败的途径和领域。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的框架,就是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和相互支撑,其目的就是通过加强自律与他律,使党员干部“不愿腐败”、“不能腐败”和“不敢腐败”,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发生率。自律与他律关键都在“律”。自律是基础。文化看起来是个无形的东西,但是一旦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它将起到法律制度不能替代的作用。只有发挥廉政文化潜在的熏陶、引导、渗透、影响力量,来感化、优化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树立“不愿腐败”的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从而使反腐倡廉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重在教育干部,贵在引导群众,发挥廉政文化建设在树立廉洁理念和规范廉政行为上的导向作用 关于廉政文化的定义,现在大家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从这个定义来看,廉政文化既体现在廉洁理念的树立上,也体现在廉洁从政行为的规范上。其基本的功能是通过丰富的廉政文化建设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尊廉崇洁的价值判断和社会风尚,推动党员干部廉洁从政。 无论是树立廉洁理念,还是规范廉洁从政行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无疑是党的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的强弱,抵御腐朽思想侵蚀能力的大小,影响甚至决定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修德律己教育,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管住自己”的能力,始终是廉政文化建设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但是,党的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腐败问题的产生也与社会风气、民众的道德价值观密切相关。民风、社会风气与党风、政风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互相影响、互为作用,共同决定着反腐败斗争的走势。党风、政风是关键,民风、社会风气是基础。端正了党风、政风,可以直接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而端正了民风、社会风气, 就能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社会根基,起到釜底抽薪的功效。因此,廉政文化建设在面向党员领导干部的同时,也必须面向全党全社会,这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一条规律性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际效果,不断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 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效果是最根本的,是第一位的。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适应文化具有渗透性的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寓教育于有益的文化活动之中,做到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要着力在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性、增强渗透力上下工夫,创新为先,特色为重,通过加强基层基础,推进廉政文化进一步面向全党全社会。进机关,以开展“读书修德、以德律己”活动为抓手,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素质,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进学校,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使廉洁、诚信、守法等良好道德意识和法纪观念从小就植根于学生头脑之中。进企业,要紧密结合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促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廉洁经营,帮助企业职工树立尊廉崇廉的道德价值观。进家庭,要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庭成员进行清廉勤俭、移风易俗的思想道德教育,对普通居民家庭进行贤良美德教育,做到“家庭设防线、常敲廉政钟”。进社区,要把廉政文化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各项活动之中,宣传和教育群众增强廉洁、诚信、守法意识,激发居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积极性。进农村,要根据农村的特点和农民的需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廉政文化传播到农村的千家万户。要精心整合廉政文化资源,积极拓展廉政文化阵地。既要用好本地的资源,又要用好国内的优秀廉政文化资源;既要挖掘整理古代的传统资源,又要注重近现代廉政文化资源的利用。 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要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大格局的作用,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精心谋划,形成合力。要从各地各部门的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的廉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要建立以财政拨款、企事业单位自筹、社会各方面赞助的廉政文化建设保障机制,不断扩大廉政文化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促使廉政文化建设走上正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文化建设论文:机关廉政文化建设论文 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客观要求。审计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更是一个崭新课题,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审计廉政文化建设,要以教育为先,只有将廉政文化渗入审计干部的思想,才能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 一是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领导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遵守廉洁自律规定,通过开展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免等规定的执行,加强对领导干部遵守廉政规定和廉洁自律的教育。 二是加强审计监督权的教育。审计监督权是国家法律赋予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进行检查、督促并进行处理、处罚的资格和权能。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不以监督者自居,不把执法权作为谋取私利的资本,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坚持依法审计,廉洁从审。 三是加强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结合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艰苦奋斗思想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做到切实维护党和人民群众利益,才能把审计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台阶。 四是审计人员素质教育。要把廉政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培训,促进廉洁从审,使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起有特色的审计行业风貌,以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重、自醒、自警、自励,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为审计廉政文化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一是将党风廉政工作列入局党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深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纪律保证 二是增强廉政工作的透明度。大力推动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工作,将工作职能、办事程序、三公经费、党费收缴、人事调整、捐款、党员服务承诺事项等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三是认真落实正风肃纪专项整治行动。按照中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开展自查自纠活动。 四是深入开展党纪国法和警示教育。坚持教育和管理、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督促审计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增强自律意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审计廉政文化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将审计廉政制度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 一是要建立健全廉政岗位责任制,强化领导责任。建立“一把手”责任制,班子成员分管负责制,形成一级抓一级、齐抓共管和共建局面,使审计廉政文化责任制覆盖到机关工作的每个角落,从而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性机制。 二是严格依法执行审计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署令第8号)依法履行审计职责,促进廉洁自律、规范权利运行。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所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的专业指南,也是判断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准绳。 三是要强化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为了严格审计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对审计执法人员行使审计职权时,违反法定的执法程序、处理处罚不当、引用法律法规出现严重错误、循私枉法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审计机关在从事审计过程中应依照《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履行职责,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信任。 一是营造良好的审计廉政文化氛围。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用健康向上、追求清廉的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做到文明审计。 二是审计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奉公守法,提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做到廉洁审计。 三是严格执行审计法律法规。弘扬“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按照“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方针,做到公平正义、诚实守信,为审计廉政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化建设论文:基层工商所廉政文化建设经验交流 为继续深化“四个统一”内涵,促进监管到位,规范执法行为,__市工商局__工商所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坚持以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中心,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创新机制,采取“五种途径”大力推进基层工商所廉政文化建设。 一是建机构,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该所及时成立领导小组,依据职责分工进行责任分解,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和指导,确保分工到位,责任到人。 二是抓试点,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子。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拓宽廉政文化宣传渠道,创新廉政文化活动形式,推广廉政文化建设经验,让工商廉政文化“进基层、进岗位、进农村、进商户、进家庭”。 三是抓融入,促进工商干部依法行政。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与效能建设、与党章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与落实“六项禁令”结合起来,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规范干部执法行为,提高工商所执法效能。 四是抓载体,扎实推进廉政文体建设。围绕“带好一个班子、创建一组载体、营造一个氛围、健全一套机制、打造一支过硬队伍”为出发点,以教育倡廉、读书思廉、活动兴廉、制度促廉为载体,在全所广泛开展“诚信公正、真情服务,营造环境、服务发展”主题实践活动,营造打造信用工商、廉洁工商。 五是抓借鉴,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质量。积极组织所内人员,到毗邻兄弟工商所学习廉政文化建设经验,借助外力,自加压力,激发内力,抓好工商所廉政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论文:加强机关文化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机关文化来源于对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经验的借鉴,又具有自身特点。它是机关实现从权力主体向责任主体转变,从管制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转变。通过加强机关文化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活力的作用,提升机关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为“工业年”活动营造一个和谐、进取、勤政、务实的良好的机关人文环境,是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文化及机关文化 《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整体文化、组织文化和个体文化三个内容。”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反映的是这个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文明进步。 机关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是机关工作人员在组织和管理相关事务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 二、机关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重点,培育“五求”精神 机关党员干部是先进生产力的参与者、促进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者、维护者。因此,提升机关党员干部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机关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使机关党员干部不仅要有为人之道、为民之心,更要有发展之术、创新之能。我认为机关干部起码要具有“五求”精神。一要有“求知”精神。“求知”精神是“五求”精神的基础。培根说:“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知识可以塑造人的性格”、“知识能增进才干”。市直机关是我市的首脑机关,承担着全市政策的制定、执行等一系列的职能,它的职能决定了机关工作人员应具备一种综观整体、运筹全面的管理能力。而这种能力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底蕴,它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相关知识?鸦既包括基础知识,也包括随着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扩展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机关干部都有自己的日常工作,成块的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必须要善于在工作中挤时间学习,要有一种孜孜以求的精神,这是求知精神的精髓所在,机关干部要找准工作与学习的结合点,做到人人爱学,时时在学,处处能学,事事可学,实现“工作学习化”。二要有“求实”精神。“求实”精神是我们修身立业之本,是一种需要极力倡导的做人准则和工作作风。它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以诚实的原则做人。这是“求实”精神的根本与精华,也是每个人“修身”的基本要求。诚实做人的基本原则是对他人要坦诚,对事业要忠诚。二是以务实的精神对待工作要脚踏实地、不搞花拳秀腿,要讲真才实学,在实践中想实招、办实事、创实效。三是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勇于面对现实,敢于坚持原则,要做到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下属,对得起群众。这不仅是机关干部的基本原则,也是机关文化的深刻内涵之一。三要有“求同”精神。这一精神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追求共同目标。二是对外求同存异。三是对内同心同德。四是谋求共同发展。五是坚持同等地位。四要有“求精”精神。这是一种需要努力培养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作风。一是业务水平求精。在钻研业务、提高水平方面永不满足,不断提高,能够适应工作中的新要求、新挑战。二是工作质量求精。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搞敷衍,真抓实干,对各项工作严把质量关,把质量视为工作生命。五是“求进”精神。这是“五求”精神的重点。被称为“治庸”书记的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说过,一名机关工作人员成为一名平庸的、碌碌无为的人往往没有人会阻挠你,想干成几件事有时却很难,机关文化往往变成了“庸人文化”。“不犯错,也不干事”的现象在机关中是存在的。造成这种现象,主观上是因为部分机关干部有“搭便车”的思想。美国学者奥尔森在其《集体行动的逻辑》一文中认为,一个理性的人,加入某一集团后,集团收益的公共性使每个成员都能均等分享利益,这种收益方式就会促使集团中一些人产生“搭便车”坐享其成的思想。客观上是因为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为部分党员滋生平庸提供了温床。机关中一旦形成这种“庸人文化”,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干部在思想上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不学习新知识,不思考新问题;工作上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人处事上明哲保身、患得患失。这里所说的“求进”就是要拒绝平庸,拒绝懒惰和怯懦,拒绝浅薄和浮躁,拒绝随波逐流,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朝气、克服暮气;有锐气、克服惰气;有正气、不沾邪气,要以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来工作。 三、机关文化建设要以开展“两项活动”为载体,以追求行政效能的提高为目的,构建服务阜新经济发展的文化氛围 市场经济要求机关逐步弱化权力主体地位而强调其责任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其自身的行政效能。机关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行政效能的提高。提高效能的动力首先来自一种关乎其根本利益乃至生存发展的、深层次的激励与约束。解决了这种导向问题,提高机关效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否则,即使在效能管理上变换再多的花样,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成立专门的效能管理机构,增加管理成本的前提下也未见得就能收到理想效果。而从文化入手,通过扎实有效的开展“服务工业年,机关作表率”和“机关作风建设年”这两项活动,应该是提高行政效能很好的方法。为了推动“工业年”活动,机关工委在市直机关开展这两项活动。一方面要求基层党组织,结合本单位实际,确定具体内容。如为“工业年”活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为项目建设做一份工作,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做一份贡献,为相关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好信息,围绕“工业年”撰写一篇相关的调研文章等。另一方面要求机关基层党组织,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着重解决在机关存在的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不良行为以及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这两项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机关工作的行政效能,构建服务阜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氛围。为推动“工业年”活动和实现“十一五”目标提供坚强的思想、文化保证。 文化建设论文:浅谈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于企业来说首先是要创建和谐企业,而创建和谐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因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是创造以人为本、上下合力、团队精神和内外和谐,只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做到企业内外的和谐。 一、企业文化及其作用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领导层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设计而提出的,并为企业普遍接受的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和职工行为等一整套价值观准则。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节和仪式、文化网络五个要素构成的。其中企业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组织的基本思想和信念。英雄人物是把企业价值观人格化且本身为职工们提供了具体的楷模。礼节和仪式是公司日常生活中的惯例和常规。文化网络是组织内部主要的联系手段。企业文化建设是创建和谐企业之基础,只有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才能推进企业内外的和谐。 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有: 1.导向作用,指企业以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指引企业职工向企业生产与经营的既定目标努力奋进。 2.凝聚作用,指企业和职工的相互吸引力,具体的说是指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 3.激励作用,指激励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规范协调作用,指约束人的行为,使之符合企业整体的价值标准。 5.效益作用,指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取得最好的效益,这种作用就是企业文化的效益作用。 二、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和谐企业环境 企业环境是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使企业与客观环境动态平衡,不断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并使之不断和谐。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顾客关系,良好的顾客关系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内涵,为处理好顾客关系要做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商贸关系,指妥善处理好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遵循互惠互利原则,为经销商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为经销商提供适宜的商品,为经销商提供信息服务;社区关系,指支持社区公益活动,为社区提供服务,维护社区环境;政府关系,指处理好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坚持遵纪守法,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新闻媒体关系,要做到熟悉新闻媒体这一工具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员工关系,员工关系处理得好坏,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劣。首先要注意不断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与此同时尊重员工的人格;其次提倡双向交流。 三、加强企业价值观的塑造,注重以人为本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组织的基本思想和理念。价值观的确立是企业组织在决定企业的性质、目标、经营方式和角色做出的选择,也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历史积累,它决定了企业经营行为的基本方向。 1.坚持以人为本,极大地开发企业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它是以尊重职工的人格、劳动价值、尊严和权利为前提的,因此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企业兴衰的关键。首先要确立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其次尊重人的尊严、权利和价值,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再次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员工培训,提供给员工更多的发展空间。 2.坚持顾客至上,实现企业与顾客共赢 顾客至上是塑造企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原则。沃尔玛“顾客至上”的原则可谓家喻户晓,它的两条规定:“顾客永远是对的”、“如果错了,请参照第一条”,在沃尔玛的顾客关系哲学中,顾客是员工的“老板”,沃尔玛的毫不犹豫退款政策,确保每个顾客无后顾之忧。 3.坚持民主管理,建立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企业管理者和职工心理互动的过程,是通过共同体验、共同感知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达到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目的。因此,在内部要建立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要坚持四项原则:双向原则——双方互相传递实现信息互动;平衡原则——坚持双方平等,相互尊重;整合原则——在整体规划下,将沟通过程的各相关部分进行有效综合的原则;有效原则——通过双方的沟通行动取得预期效果。在外部也要坚持四项原则:实效性原则——把握时机及时传播;适度性原则——指要掌握好火候,不要过度;真实性原则——宣传要实事求是,讲真话,讲实话,不能违背事实,过分渲染;多样性原则——在媒体的选择上,传播方式上,内部编排上,要坚持灵活多样,生动活拨,丰富多彩。 四、认真学习引进国外先进企业文化 建设企业文化要坚持吸收、借鉴和以我为主相结合。许多著名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它的企业文化。如:沃尔玛公司是全球五百强企业,它之所以有这样显著成绩归功于沃尔玛非常先进的企业文化。总结沃尔玛的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员工关系,伙伴同仁。沃尔玛与员工关系是真正意义上的伙伴同仁关系,沃尔玛的每位员工实施其“利润分红计划”,同时付诸实施的还有“购买股票计划”、“员工折扣规定”,“奖学金计划”等等,员工们在沃尔玛的激励下,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顾客至上,保证满意。沃尔玛毫不犹豫退款政策,确保每个顾客永无后顾之忧,对每一位初到沃尔玛的员工都被谆谆告诫:你不是在为主管或经理工作,你们只共同拥有一个老板,那就是顾客。 3.与供货商,共生共荣。沃尔玛始终把建立同供货商利益共享,共生共荣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这种三赢关系一方面使顾客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另一方面使供需双方共同发展。 4.自有品牌,全新感受。到过沃尔玛的人,对沃尔玛的山姆国货精选,常用五金工具、药品、化妆品自有品牌有一种全新感受,认为是集沃尔玛品牌是平价与优质于一身的商品。 5.天天平价,始终如一。为实现低价,沃尔玛尽可能降低产品进价,降低营业成本,把损耗降至最低,同时实现采购本地化,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系统地加以研究和建设,企业环境建设,企业价值观塑造,建立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要不断引进学习国外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把我们的企业建设成为世界上一流的企业。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于企业来说首先是要创建和谐企业,而创建和谐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因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是创造以人为本、上下合力、团队精神和内外和谐,只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做到企业内外的和谐。 一、企业文化及其作用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领导层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设计而提出的,并为企业普遍接受的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和职工行为等一整套价值观准则。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节和仪式、文化网络五个要素构成的。其中企业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组织的基本思想和信念。英雄人物是把企业价值观人格化且本身为职工们提供了具体的楷模。礼节和仪式是公司日常生活中的惯例和常规。文化网络是组织内部主要的联系手段。企业文化建设是创建和谐企业之基础,只有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才能推进企业内外的和谐。 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有: 1.导向作用,指企业以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指引企业职工向企业生产与经营的既定目标努力奋进。 2.凝聚作用,指企业和职工的相互吸引力,具体的说是指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 3.激励作用,指激励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规范协调作用,指约束人的行为,使之符合企业整体的价值标准。 5.效益作用,指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取得最好的效益,这种作用就是企业文化的效益作用。 二、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和谐企业环境 企业环境是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使企业与客观环境动态平衡,不断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并使之不断和谐。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顾客关系,良好的顾客关系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内涵,为处理好顾客关系要做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商贸关系,指妥善处理好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遵循互惠互利原则,为经销商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为经销商提供适宜的商品,为经销商提供信息服务;社区关系,指支持社区公益活动,为社区提供服务,维护社区环境;政府关系,指处理好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坚持遵纪守法,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新闻媒体关系,要做到熟悉新闻媒体这一工具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员工关系,员工关系处理得好坏,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劣。首先要注意不断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与此同时尊重员工的人格;其次提倡双向交流。 三、加强企业价值观的塑造,注重以人为本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组织的基本思想和理念。价值观的确立是企业组织在决定企业的性质、目标、经营方式和角色做出的选择,也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历史积累,它决定了企业经营行为的基本方向。 1.坚持以人为本,极大地开发企业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它是以尊重职工的人格、劳动价值、尊严和权利为前提的,因此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企业兴衰的关键。首先要确立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其次尊重人的尊严、权利和价值,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再次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员工培训,提供给员工更多的发展空间。 2.坚持顾客至上,实现企业与顾客共赢 顾客至上是塑造企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原则。沃尔玛“顾客至上”的原则可谓家喻户晓,它的两条规定:“顾客永远是对的”、“如果错了,请参照第一条”,在沃尔玛的顾客关系哲学中,顾客是员工的“老板”,沃尔玛的毫不犹豫退款政策,确保每个顾客无后顾之忧。 3.坚持民主管理,建立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企业管理者和职工心理互动的过程,是通过共同体验、共同感知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达到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目的。因此,在内部要建立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要坚持四项原则:双向原则——双方互相传递实现信息互动;平衡原则——坚持双方平等,相互尊重;整合原则——在整体规划下,将沟通过程的各相关部分进行有效综合的原则;有效原则——通过双方的沟通行动取得预期效果。在外部也要坚持四项原则:实效性原则——把握时机及时传播;适度性原则——指要掌握好火候,不要过度;真实性原则——宣传要实事求是,讲真话,讲实话,不能违背事实,过分渲染;多样性原则——在媒体的选择上,传播方式上,内部编排上,要坚持灵活多样,生动活拨,丰富多彩。 四、认真学习引进国外先进企业文化 建设企业文化要坚持吸收、借鉴和以我为主相结合。许多著名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它的企业文化。如:沃尔玛公司是全球五百强企业,它之所以有这样显著成绩归功于沃尔玛非常先进的企业文化。总结沃尔玛的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员工关系,伙伴同仁。沃尔玛与员工关系是真正意义上的伙伴同仁关系,沃尔玛的每位员工实施其“利润分红计划”,同时付诸实施的还有“购买股票计划”、“员工折扣规定”,“奖学金计划”等等,员工们在沃尔玛的激励下,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顾客至上,保证满意。沃尔玛毫不犹豫退款政策,确保每个顾客永无后顾之忧,对每一位初到沃尔玛的员工都被谆谆告诫:你不是在为主管或经理工作,你们只共同拥有一个老板,那就是顾客。 3.与供货商,共生共荣。沃尔玛始终把建立同供货商利益共享,共生共荣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这种三赢关系一方面使顾客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另一方面使供需双方共同发展。 4.自有品牌,全新感受。到过沃尔玛的人,对沃尔玛的山姆国货精选,常用五金工具、药品、化妆品自有品牌有一种全新感受,认为是集沃尔玛品牌是平价与优质于一身的商品。 5 .天天平价,始终如一。为实现低价,沃尔玛尽可能降低产品进价,降低营业成本,把损耗降至最低,同时实现采购本地化,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系统地加以研究和建设,企业环境建设,企业价值观塑造,建立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要不断引进学习国外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把我们的企业建设成为世界上一流的企业。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于企业来说首先是要创建和谐企业,而创建和谐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因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是创造以人为本、上下合力、团队精神和内外和谐,只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做到企业内外的和谐。 一、企业文化及其作用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领导层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设计而提出的,并为企业普遍接受的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和职工行为等一整套价值观准则。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节和仪式、文化网络五个要素构成的。其中企业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组织的基本思想和信念。英雄人物是把企业价值观人格化且本身为职工们提供了具体的楷模。礼节和仪式是公司日常生活中的惯例和常规。文化网络是组织内部主要的联系手段。企业文化建设是创建和谐企业之基础,只有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才能推进企业内外的和谐。 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有: 1.导向作用,指企业以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指引企业职工向企业生产与经营的既定目标努力奋进。 2.凝聚作用,指企业和职工的相互吸引力,具体的说是指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 3.激励作用,指激励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规范协调作用,指约束人的行为,使之符合企业整体的价值标准。 5.效益作用,指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取得最好的效益,这种作用就是企业文化的效益作用。 二、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和谐企业环境 企业环境是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使企业与客观环境动态平衡,不断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并使之不断和谐。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顾客关系,良好的顾客关系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内涵,为处理好顾客关系要做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商贸关系,指妥善处理好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遵循互惠互利原则,为经销商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为经销商提供适宜的商品,为经销商提供信息服务;社区关系,指支持社区公益活动,为社区提供服务,维护社区环境;政府关系,指处理好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坚持遵纪守法,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新闻媒体关系,要做到熟悉新闻媒体这一工具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员工关系,员工关系处理得好坏,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劣。首先要注意不断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与此同时尊重员工的人格;其次提倡双向交流。 三、加强企业价值观的塑造,注重以人为本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组织的基本思想和理念。价值观的确立是企业组织在决定企业的性质、目标、经营方式和角色做出的选择,也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历史积累,它决定了企业经营行为的基本方向。 1.坚持以人为本,极大地开发企业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它是以尊重职工的人格、劳动价值、尊严和权利为前提的,因此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企业兴衰的关键。首先要确立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其次尊重人的尊严、权利和价值,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再次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员工培训,提供给员工更多的发展空间。 2.坚持顾客至上,实现企业与顾客共赢 顾客至上是塑造企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原则。沃尔玛“顾客至上”的原则可谓家喻户晓,它的两条规定:“顾客永远是对的”、“如果错了,请参照第一条”,在沃尔玛的顾客关系哲学中,顾客是员工的“老板”,沃尔玛的毫不犹豫退款政策,确保每个顾客无后顾之忧。 3.坚持民主管理,建立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企业管理者和职工心理互动的过程,是通过共同体验、共同感知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达到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目的。因此,在内部要建立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要坚持四项原则:双向原则——双方互相传递实现信息互动;平衡原则——坚持双方平等,相互尊重;整合原则——在整体规划下,将沟通过程的各相关部分进行有效综合的原则;有效原则——通过双方的沟通行动取得预期效果。在外部也要坚持四项原则:实效性原则——把握时机及时传播;适度性原则——指要掌握好火候,不要过度;真实性原则——宣传要实事求是,讲真话,讲实话,不能违背事实,过分渲染;多样性原则——在媒体的选择上,传播方式上,内部编排上,要坚持灵活多样,生动活拨,丰富多彩。 四、认真学习引进国外先进企业文化 建设企业文化要坚持吸收、借鉴和以我为主相结合。许多著名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它的企业文化。如:沃尔玛公司是全球五百强企业,它之所以有这样显著成绩归功于沃尔玛非常先进的企业文化。总结沃尔玛的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员工关系,伙伴同仁。沃尔玛与员工关系是真正意义上的伙伴同仁关系,沃尔玛的每位员工实施其“利润分红计划”,同时付诸实施的还有“购买股票计划”、“员工折扣规定”,“奖学金计划”等等,员工们在沃尔玛的激励下,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顾客至上,保证满意。沃尔玛毫不犹豫退款政策,确保每个顾客永无后顾之忧,对每一位初到沃尔玛的员工都被谆谆告诫:你不是在为主管或经理工作,你们只共同拥有一个老板,那就是顾客。 3.与供货商,共生共荣。沃尔玛始终把建立同供货商利益共享,共生共荣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这种三赢关系一方面使顾客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另一方面使供需双方共同发展。 4.自有品牌,全新感受。到过沃尔玛的人,对沃尔玛的山姆国货精选,常用五金工具、药品、化妆品自有品牌有一种全新感受,认为是集沃尔玛品牌是平价与优质于一身的商品。 5.天天平价,始终如一。为实现低价,沃尔玛尽可能降低产品进价,降低营业成本,把损耗降至最低,同时实现采购本地化,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系统地加以研究和建设,企业环境建设,企业价值观塑造,建立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要不断引进学习国外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把我们的企业建设成为世界上一流的企业。 文化建设论文:廉洁文化建设论文-供电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载体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廉洁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严肃的又是丰富多彩的。严肃的主题,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这就给廉洁文化建设提出了载体创新的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更新的加快,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企业员工对思想文化教育的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于一般的说教,内容空洞泛味,形式枯燥单调,不可能会有好的效果。因此,载体创新,是廉洁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如何创新载体,找准着力点,拓展廉洁文化发展空间,使企业员工更好更快地沐浴廉洁文化的雨露,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是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载体创新,既要贴近企业贴近职工,因人因企而宜,又要结合形势,联系实际,把握主题。供电企业的廉洁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行业宗旨、干净干事为内核,通过适合企业特点并为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载体)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现象,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产物。多年来电力企业在生产的经营管理、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工青妇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思路和做法,在许多方面已有一定的优势。廉洁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部分,完全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党政工青妇在企业管理上的优势,整合资源,拓展平台,创新载体,通过实践,总结探索出适合企业特点并为员工所欢迎的廉洁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利用党建阵地,把廉洁文化融于党的思想作风建设之中。党建,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是廉洁文化建设重要平台。在供电企业内部,党委的中心组学习、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述廉评廉、民主测评,支部的“”、民主评议党员,这些已成常态的党建“规定动作”,其内容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廉洁”主题。如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中心内容的党委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述廉评廉,民主测评和党课教育,在高歌“反腐倡廉”主旋律的同时,可以把廉洁文化内涵诠释的更深更透更好。党委与支部、党委与企业所属各单位签订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尽管每年在目标、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完全可以在职责要求上做足“廉”字文章。在“清明节”前后组织党员、团员青年到烈士陵园扫墓、宣誓。“七一”前后,组织党员走出去考察学习(如到嘉兴南湖“一大”会址,井冈山、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湖南韶山故居等),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激发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乐在旅游,“廉”在其中。 利用行政和工青妇优势,使廉洁文化走进企业贴近员工。企业的行政、工会、共青团、妇工委的工作,涵盖企业所有员工,涉及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整合这方面的资源,利用企业的行政、工会、共青团、妇工委的工作的优势,顺势而为,事半功倍。如企业通过举办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分析会、社会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干部家属廉政座谈会、企检联防座谈会,以“廉洁”为主题,围绕“防范”做文章,通过“分析会”“座谈会”载体,沟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检察院、企业与家庭,企业与客户、员工与家属之间关系。站在不同的观察视角,联系各自的工作实际,查找问题,分析原因,举一反三,吸取教训。从形式到内容起到了互励互勉,未雨绸缪,同唱倡廉正气歌;内外双修,防患未然,共筑反腐防护堤的效果。由纪委与工会牵头,开展家庭助廉活动,通过发放家庭助廉倡议书,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走访看望犯过错误或犯罪还在服刑职工家庭,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解决生活上困难,承诺保“廉”,以爱促“廉”,效果会更好。共青团、妇工委通过“团员奉献日”“为民服务日”“巾国示范岗”等形式,深入 社区农村,开展用电咨询、受理投诉、故障抢修,宣传安全用电知识、电价政策、企业行风建设优质服务措施,以自己实际行动践行“人民电力为人民”的宗旨,向人民群众展示电力员工清廉为民的新形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拓展廉洁文化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不仅普遍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而且为廉洁文化普及成为可能。目前电力系统普遍使用的电脑oa系统、视屏信息公示栏、视屏会议室、培训中心视屏教室和手机局域网,是廉洁文化建设新平台。在oa系统可以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党委纪委信息管理网站,行政部门管理网站,局长信箱等。在不同网站还可以开辟“时事政策、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职工之家、团青风采”等栏目,党政工青妇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围绕文明单位建设、形势任务教育、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等中心议题,做好动态报道。推出以“爱岗敬业,廉洁自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视频点播、在线点播。将“发展党员公示”、“新提中层干部公示”、“评选先进公示”、“表彰先进公示”等内容,通过“党务公开栏”、“厂务公开栏”自觉接受员工的监督。视屏会议室、培训中心视屏教室,除了发挥正常的电视电话会议、职工教育培训功能外,还可以利用其图文并茂和影像视觉效果为廉洁文化的传播发挥积极作用。手机局域网,信息传播面广快捷,电脑信息公示屏,面向公众,是廉政警示提醒新载体。平时或节假日,把廉政恪言、警句、廉政专用帐户,通过手机局域网,发往每个干部职工,或在电脑信息公示屏滚动播出。如果在文字语言上注意编辑和修饰,使廉洁文化更富人性化、艺术化,严肃的主题,善意的提醒,干部职工爱看,警钟常鸣效果更好。 利用传统的企业文化平台,使廉洁文化融入职工生活。文艺、书画、摄影、读书、写作等这些传统的企业文化,已深深植根企业,并成为职工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形式广泛,参与者众,职工喜闻乐见。我们只要在内容上明确主题,注意引导,精心组织,在人员资金等方面舍得投入,廉洁文化就会在企业不断得到普及和提高。(1)文艺颂廉。用文艺来表现廉洁文化,内容多,形式活。在元旦、春节、元宵、五一、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举办文艺晚会,小品、相声、歌舞、朗诵等都是很好的表现形式。(2)书画倡廉。在企业举办书画、摄影比赛、展览,图文并茂,主题鲜明,感染力强,让众多爱好者围绕“廉”字施展艺术才华,让企业员工在色彩斑琅的的艺术氛围中切身感受廉洁文化的魅力。(3)读书思廉。建设学习型企业,培育知识型员工,这是新时期电力企业的发展趋势。在企业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是自觉学习自我教育最好方法。读一本好书,写一篇体会。围绕一个主题,写一篇论文。从书本中汲取知识,从写作中净化灵魂,(4)环境促廉。在企业工作生产环境,营造一个廉洁文化氛围。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合理布置,创建廉洁橱窗、廉洁标语牌、廉洁展览室。让员工在办公室、会议室、走廊等公共场所,都能感受到廉洁文化的气息。结合文明单位创建和行风建设,开展评选廉洁岗位、廉洁班组、廉洁站所、廉洁科室、廉洁家庭活动,在企业营造“干净干事”、“诚信守法”、“廉洁从业”、“以廉为荣”的氛围。 载体创新,立足于“创”,突出于“新”。立足“创”,首先就是要善于利用结合企业已有的工作机制、传统的文化载体,为“廉”所用。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我们的努力,都可以成为廉洁文化建设的载体。其次是要善于发现、探索、创新。企业、家庭、社会,蕴藏着廉洁文化建设无限的拓展空间。企业已有的一些成功做法,可以通过总结改造,创新提高。社会的兄弟单位的经验,要学习借鉴,取人之长,为我所用。突出于“新”,要注意把握二点,一是群众要喜闻乐见,活动要富有成效。企业员工既是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者,更是廉洁文化的受益者。群众爱做、爱看、爱听、爱写,爱画,且内容廉洁高尚、健康向上,这就是成功的载体。二是紧跟形势,符合时代潮流。理念新,形式新,立意新,观点正确,主题鲜明。唯有这样的载体,才有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生命力。 文化建设论文:加强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它是现代经营管理发展的结果,是现代企业经营发展必备的利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电信产业政策的调整,企业文化对电信企业的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一、创新理念,培育电信企业精神,提升企业向心力 一个优秀企业,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不断提高、积极地推进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在这种企业文化下,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体会到人格的被尊重,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公司才真正被员工所喜爱,成为员工的归宿。譬如,我公司制定的《__市电信分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法》,弘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企业精神,形成了__电信企业价值观,发挥了团队精神,增强了企业凝聚力。 电信企业精神要落到实处,真正成为电信企业员工为实现企业使命和各项目标的强大动力源泉,必须采取措施,更新理念。一是把电信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员工中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广泛开展“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理念教育,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电信企业经营理念,使员工重视客户利益、关注客户个性需求、吸收和保持更多的客户,不断拓展电信市场。三是加强企业转型教育。组织员工学习企业转型的政策和业务,了解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员工转变观念,树立“生态圈”观念,以及企业与合作伙伴、企业与员工“共赢”观念。 二、以人为本,培育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企业凝聚力 团队是组织提高运行效率的可行方式,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员工的才能,在多变的环境中,如果某种工作任务需要多种技能、经验,那么由团队来做通常效果比个人好。如何充分发挥好团队协作精神,我们的做法是:一是把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愿景有机结合,把为企业增收增量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对于企业来说,有意义的目标可以引起企业这个大团队成员的热情、耐心和接受挑战的意愿。因此,企业领导在执行每次大的服务经营活动时,注重把员工的愿景和企业的目标结合在一起,把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工作目标有机的融合,使员工在为企业创造两个效益的工作中,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创造一流的业绩,使广大员工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二是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使企业充满活力。沟通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每个人在人生事业上的发展。作为一个企业,加强沟通,能凝聚职工的力量,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完成好企业的各项工作任务。公司领导在制定每一个大的政策时,注重向员工阐述这项政策的可行性、必要性,通过文件、会议、座谈、讨论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使政策尽可能尽善尽美。同时,建立各种沟通制度,如员工建议制度、工作例会制度等。每周一召开一次联系会,由生产单位反馈客户、市场的第一手信息和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公司领导、职能部室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并督办落实;每月召开全市经营活动分析会,通报各单位业务发展情况,制定改进措施;定期召开知识分子、党建积极分子、老同志,女员工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通报企业的主要情况。公司领导以诚心和对员工的关心与员工进行沟通,使员工倍感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三是组织开展团队活动,寓教于乐,增强协作精神。团队活动能为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加强协作提供绝好的机会。我们经常组织各种联欢会、运动会等活动,广大员工积极参与,构建了一个团结协作、融洽和谐的企业氛围。 三、强化教育,提高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电信员工队伍 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在企业转型的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强调每一个员工的力量,注重每一个员工的作用,提倡每个人的发展。一个企业,若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或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实践证明,提高电信企业员工素质,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利用班前会(班后会)举办诚信知识小测验、举办文明常识讲座、组织“经理谈诚信”座谈会。二是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倡导“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全面开展“学习型班组,知识型员工”的创建活动。以部室、班组为单位层层落实培训计划,“请进来”、“送出去”,切实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组织开展IT、ICT业务培训,摸清情况,鼓励他们进行知识和技术更新,不断向专业综合化融合方向发展。四是奖励先进,激发员工岗位成才。结合公司实际,制定奖励办法,对自学成才的员工给予奖励,激发员工岗位成才的积极性。近年来,公司加大了对人才的奖励力度,已有28位员工获省、市“跨世纪人才”荣誉称号,企业呈现着竞争向上的良好氛围。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及经济效益研究 【摘要】企业管理是管理者基于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对企业内部要素进行有效组织的重要过程,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未来发展。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实现企业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的必然手段,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因而,企业应积极推进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标准化;措施;经济效益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进步,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各大企业为了获得稳定的发展空间开始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控制,以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加强了内部标准化管理的建设,并且在实际的建设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2企业标准化管理含义 企业标准化,是在企业内部制定和实施一整套的标准,使各部门、各工序、各环节之间有统一的工作依据。各部门协调配合,避免出现工作脱节、重复劳动、各行其是、互相矛盾而导致的生产混乱。标准化的原理和特点可以概括为“六化”: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和模块化。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是利用企业的发展特征来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总结,从而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统一、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够确保企业额度管理模式充分的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国内诸多企业一直都在探索标准化管理如何与信息化结合,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3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措施 3.1提高重视 要想实现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管理人员要提高对企业管理的重视程度,充分的认识到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领导人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情况,如果领导人员能够充分的重视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身先士卒,那么就能够充分的带动企业内部人员对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与建设,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企业管理人员还应当加强对现有的管理模式的改进,充分的宣传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让企业员工充分的了解标准化管理,从而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落实这一管理过程。 3.2构建标准化制度体系 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的质量,在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时,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建设最合适的管理制度,这一才能够确保管理的质量。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现有的生产流程进行进一步的管理与优化,从而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标准化管理制度的建设,而制度的建设必须要切合实际,因此必须要充分的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这样才能够充分的确保管理制度的科学与合理。企业标准化管理制度结构如图1所示,在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还要做好企业内职权的分布,对企业内的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编排,明确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责,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3.3建立标准化监督考核机制 为确保企业标准化体系的有效落实,企业也应建立标准化监督考核制度,对员工考核制度进行细化,并制定标准化建设考核办法,定期开展监督考核,大力推进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如图2所示。例如某企业针对本企业实际情况,从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工作标准管理、人员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对监督考核指标进行细化,要求标准化委员会根据指标,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面监督考核,每半年进行一次自检,每三年进行一次监督考核标准机制修订。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责任制度相挂钩,充分保证了企业标准化体系的有效落实。 4实例分析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及经济效益 本文以某企业的岗位标准化管理为例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4.1标准化管理措施 (1)对管理标准化及技术标准化结果进行翻译。为保证企业生产流程及管理流程顺利实施,将流程中的每一个节点落实到部门并细化至岗位是流程顺利实施的保障。流程细化至岗位,减少工作协调困难,提高工作效率。对此,在开始制定岗位职责及工作指引之前,应对企业制度及流程进行识别,对文件中涉及的制度进行识别细分至具体的岗位,最好是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流程文件识别工作量大,可组织协调文件编制者协作完成。流程内容细分得到岗位工作内容,流程中的输出为岗位输出标准,将流程中输出的表格表单等内容作为岗位的输出,通过整理识别基本完成岗位的部分工作内容。流程输出加上管理输出与客户特殊要求,再加上岗位责任的日常要求汇总得出岗位工作内容。(2)对标同行业的岗位设置现状。在制定岗位标准之前,对标行业先进企业管理方法,取长补短。学习先进企业组织架构,结合自身企业特点与客户要求及期望,设置岗位结构及职责内容,将内容收入到体系中。在外部机构参与的过程中,企业应成立相应的对接机构,负责衔接外部咨询与内部各部门。咨询工作结束,内部机构人员可作为企业内部咨询机构持续开展工作。(3)岗位优化整合。通过岗位调研与企业对标,识别体系及客户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管理特点,对各部门各岗位进行整合优化。岗位优化整合为企业管理提升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好处:①优化整合部门岗位,使内部工作协调更加顺畅,有助于提高部门的管理效率;②多岗位整合,有助于相似岗位的工作经验分享与互换;③有利于多技能工及多技能管理人员的培养;④增强部门岗位人员的互换性。岗位优化整合方法:将不必要的岗位取消,对相似岗位进行合并(除特殊工种以外),对各岗位职责进行重新规划。部分工作存在多个岗位重复做与无人做的情况,重新规划定岗职责。 4.2经济效益 项目初期,实施岗位标准化需投入部分人才培养费用、咨询费用。但是标准化对于企业的收益是持续的,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奠基石的作用。标准化的收益主要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两个方面:①直接收益主要表现为通过岗位标准化对每个岗位每个人工作梳理,岗位优化整合,去除多岗位人员重复工作,岗位人员重新分配,调节岗位工作平衡率,达到节省人力的目的。岗位人员互换,减少原有模式的岗位壁垒,达到多能工及多技能管理人员培养的目的,提高人员工作率,减少空闲率,减少人力成本;②间接收益,经验体系及工作标准化对于企业最大的收益不是直接收益,而是长期的间接收益,主要表现在客户满意度提升、支撑企业管理思想及流程落地、企业人才培养、经验体系传承、工作效率提高等方面。客户满意度方面,主要为通过标准化项目,明确岗位工作事项、操作手册、输出标准,减少同岗位不同人员差异,确保工作质量/产品输出一致性,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解决了企业执行与标准流程两张皮的现象,确保工作按流程进行,提高管理水平。效率提升方面主要为通过经验传承及不断创新优化,发现更优化的工作方式,提高岗位工作效率。人力方面,通过岗位多技能人员培养,提高员工工作能力,提高企业人员利用率,减少人力成本。作为企业岗位体系建设,短期收益及直接收益难以计算,但它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 5结束语 企业标准化管理,既是国家标准管理、行业标准化管理的起点,也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部分,更是企业管理的夯实基础。标准化管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加速技术发展、产品升级,为企业生产、经营获得最佳秩序,是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毅然不倒的法宝,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效机制。浅析企业标准化管理。 作者:何易桓 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企业电力物资管理经济效益提升 摘要: 电力物资管理对电力系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需要提高电力物资管理才能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电力企业当前物资管理现状入手,分析目前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策略,以便促进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的提高,促使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关键词: 电力;物资管理;经济效益 一、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 电力系统关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电力企业应对物资管理更为严格。尤其是近些年随着能源紧张、电力企业成本不断升高的情况,物资管理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部分,电力企业应当重视在物资方面的管理,促使企业长效发展。 1.物资采购运作机制存在缺陷。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过程中,应当对供应商进行甄别,至少采取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供应商,进行对比,选择性价比最合适的一家。但是当下很多电力企业在选择供应商以及询价上都比较单一,有的直接选择一家供应商进行联系,直接订货,没有多家进行询价、比较。这使得当前物资采购存在盲目现象。并且在物资采购中缺乏必要的监管,没有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使得电力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导致在采购中成本增加,物资采购询价机制运作不健全。 2.缺乏完善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 通常电力企业实施物资采购环节,需要采购部门对供应商进行询价对比,最终择优选取。但是由于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时对询价缺乏相应监督,使得在采购中不能有效甄别供应商。并且一些电力企业根本没有制定合理的采购标准,造成电力企业成本增加。具体表现在: 2.1缺乏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通常,在采购过程中,物资采购需要提前制定计划,然后报送电力物资管理部门,物资管理部门通过询价对比,然后斟酌分析,最终批准采购计划,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电力企业没有全面分析便批准,甚至采购部门和物资部门信息不对称,一些库存数据没有理清便盲目的进行采购,导致一些物资采购过多,造成库存积压,占用流动资金,导致企业在资金周转上受到影响。 2.2验收环节把关不严。目前有很多电力企业采购物资完成后,对物资的质量验收环节把关不严,导致采购成本无形增加。很多电力物资会通过长途运输最终到电力企业,在这个环节中,很多物资会出现磨损变质等情况,把关不严就会让劣质的物资进入仓库,影响整体物资品质,导致物资管理成本增加。 2.3物资存储保管管理不到位。电力企业要对采购的物资进行妥善保管,才能保障物资不受到损害。通常电力物资的品种类型较多,并且不同的物资对环境要求也不一样、尤其是湿度、温度、使用年限等不尽相同。但是很多电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将很多物资放在同一仓库进行储存、有的甚至放到室外任凭风吹日晒雨淋,长此以往,导致很多物资还没有使用便发生生锈、老化、部件失灵情况,导致电力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加强电力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策略 就当下的电力企业来说,加强物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必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电力物资管理。 1.落实电力物资招标制度。 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巨资采购大量设备,这就需要供应商提供性价比较高的物资才能保障。电力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钱应制定物资招标制度,按照国家相关电力物资采购规定,对供应商进行公平、公正、公开招标。至少采取三家或者三家以上的供应商进行选择,根据自身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物资需求进行合理的采购,并对供应商的资质、级别和信用等进行系统归纳定位,以便以后采购物资参照。 2.强化电力物资采购管理。 电力企业的日常运营涉及到很多方面环节,其中电力物资采购是重要的环节,电力生产需要一定的技术性,并且投资较大,因而要维护电力的安全稳定,就需要强化电力物资的相关管理,对物资的采购价格、质量等进行严格管控。一般来说需要做到: 2.1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之前应当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根据电脑显示的库存信息进行物资需求统计,然后递交物资管理部门进行核实审查,最终通过分析斟酌确定采购数量,然后由采购部门进行预算,并向供应商询价,寻求最终合理的采购方案,上报财务请款。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使得采购物资能够有效利用。 2.2加强验收环节的管理。电力物资验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做好相关的验收工作,整个采购过程才算完成,对物资进行严格验收,可以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使得其质量得到保障。在操作中电力企业收到物资以后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一旦发现不合格或者损坏的物资要及时联系供应商退货,并有权拒收。通过验收将物资数量和品质提高,降低一定的损失。 2.3加强仓库保管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电力企业保管物资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前面的采购工作不能马虎,在存储过程中更不能出现不必要的损失。要做好物资的仓库保管工作,就需要从源头采购做好,确保适量的库存。另外物资进仓之后,要对不同的物资进行分门别类的摆放,并定期对库存物资进行盘查,及时核对数量,将库存物资及时的录入到电脑系统中,以便其他部门能及时了解物资库存情况,进一步做好采购相关部署工作。还要根据不同物资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做不同的保管。这样才能使物资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减少企业损失,降低成本。另外使用计算机对仓储物资进行实时记录和清算,才能保障物资信息的对称和准确,以便能够促使物资存储信息及时更新,有效管理。 三、结语 当前电力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市场上占据较多的市场份额,就需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其中物资管理环节是重要的环节,其能够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管控,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保障物资质量过关。通过强化物资采购环节以及物资管理环节,提升物资管理的水平以及效益,能够促使电力企业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以便长远发展。 作者:邱荣艺 单位:国网泉州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综合计划管理经济体制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综合计划管理在当前经济体制下的分析十分重要。其不仅能够让电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还能让企业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本文主要针对电力综合计划管理在当前经济体制下进行分析。 【关键词】 计划管理;经济体制;分析 考核电力企业的重要依据是在公司实施综合计划管理过程中的将综合计划指标作为考核的依据。公司经营业绩、电网发展、资产质量和供电服务是综合计划指标的4大类指标。供电企业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极强,并且供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也极强。但综合计划管理作为供电企业的导向性管理手段还存在或多多少的问题,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不断更新改进。所以,电力综合计划管理在当前经济体制下的分析十分关键。 一、综合计划管理过程中的管理内容 1.1加强综合计划管理的龙头导向作用 综合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保证综合计划全面实施。要将综合计划管理与供气企业的发展等结合起来,确保综合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它成为供电企业每个专业层面的主要依据和年度目标计划的主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并且成为龙头领导计划管理。 1.2转变计划管理理念 每个单位都有相对独立的计划管理理念,在计划管理中,要根据不同做出相对独立的条块分割式管理理念,不能集中化管理,要分散,多方面管理。尚未形成的计划管理模式“归口管理。分工负责”还没有形成,单纯重视日常工作和生产的观念还是时有发生的。 1.3优化管理流程 各个部门在综合计划管理中,还缺少全面性和系统性,相对独立的条块分割式管理理念还没有变化,分头编制、简单汇总集成和各自为政的现象还大量存在,综合计划的统筹协调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这些都是由于分口管理和条块分割而导致的。 1.4健全计划管理制度 健全计划管理制度是每个企业的重点,它涉及生产经营管理各个部门方方面面的事情。但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各个部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明确、工作流程混乱。从而也容易造成工作的环节出现错误和偏差。 1.5深化综合计划管理的全面预控和监督工作 公司实施综合计划虽然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部门虽然对全面工作任务和主要指标实行了分解下达,但是还存在研究力度不够,措施运动不得当等问题。供电企业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整体管控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二、加强综合计划管理的建议对策 供电企业发展经营的年度目标是综合计划,供电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综合计划管理,同时保证供电企业完成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和工作任务的措施也是综合计划管理。因此把控整个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关键就是建立与供电企业战略规划一体化。 2.1完善管理目标 综合计划指标的建立是综合计划管理模式中的关键。它包括了电网企业非常多的经营活动,并且最大限度的体现出了它们的价值。电网企业是很重要的一个企业,它对国家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担负着电力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企业在推动电力工业技术水平提高,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又要考虑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以此来最大限度的为企业谋利益。综合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要逐渐体现它的作用,例如:体现电网企业保护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建设,同时,我们要为消费者提高满意周到的服务,创造供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要把综合计划管理作为手段,建立综合计划、财务资金预算、工程项目管理为一体化的管控工作,控制项目投入使用资金和加强预算管理。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和最强呃预算管理做到让消费者满意。预算管理起着带头作用,我们要加强资金预算审批管理的流程,确保安全性并且通过资金的运作,提高供电企业的运营水平和运营能力。 2.2把握重点,优化体系 要以全局的安排为重点,坚持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不断优化各项计划指标的平衡,制定合理的目标。积极努力为公司谋福利,创效益。综合计划要坚持“四统一”的原则,实现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下达和统一调整的原则,确保实现计划的高效性和计划本身的安全性、权威性和唯一性。我们可以从横纵向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从横向上来看,每个转向计划都有单独的部门来负责,负责审核和监督工作。从纵向上来看,其实各基层公司是公司生产经营的最前端。公司各个部门要相互协作,互相沟通来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更深一步的优化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2.3考核体系的完善 实现综合计划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健全企业考核监督体系,实现制定的目标。考核体系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竞争机制和充分体现管理者、参与者的价值观。在每项工作上做到极致和完美。同时把它作为各级综合考核的体系。要建立供电企业指标和任务的考核激励机制,将企业年度业绩考核、月度考核等全部计入到考核体系当中,建立一体化的考核平台和一体化的管控体系。赏罚分明,确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在进行电力综合计划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电力综合管理目标。然后建立健全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综合计划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以“完善制度”为目标,对各个环节进行规定,明确管理责任,优化管理流程,做到工作更规范化,更标准化和有序化,建立月度和季度综合计划分析例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最后对考核体系进行完善,其必然能够实现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 作者:刘岩 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宝应县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知识经济电力财务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对电力企业生产活动的各项经济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基于此发展目标,作者以多年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经验为前提,以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与作用为立足点,浅述构建基于知识经济的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的初步设想,以便应用到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之中,提升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综合能力。 关键词: 知识经济;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发展目标 知识经济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利于推动与促进电力企业发展,加快电力企业现代化建设。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电力企业应明确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构建新型财务管理体系,确保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文中从不同角度对基于知识经济构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进行了必要地阐述,客观地说明了做好这项研究工作对于电力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一、知识经济影响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相关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了人才是电力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保障,强调人才对于电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因此,电力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加入到电力企业新型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为此,电力企业在这种财务管理体系构建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优势。 (二)创新理念的原则 新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电力企业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从财务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战略部署等方面进行不断地创新。电力企业在新型财务管理体系构建中应秉承创新理念,这有利于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创新意识。 (三)集成化管理的原则 财务管理体系的健全,可以保证电力企业不同部门之间各种信息的正常传递,为企业提供实时的、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确保企业在相关投资活动中决策的正确性。坚持集成化管理原则,提高财务管理系统与其它业务系统之间的集成度,提升财务信息利用率。 二、基于知识经济构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 (一)构建符合电力企业发展要求的电价机制 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整体形势,需要电力企业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和其自身发展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逐渐提升企业的综合财务管理水平。在可靠的电价机制支持下,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有效地保障,电力资源也将得到充分地利用,从而使得电力生产活动开展中各种原材料的成本价格能够得到合理地控制,有利于现代化电力企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构建新型财务管理体系,完善符合电力企业发展要求的电价机制,对于不同生产阶段电价的动态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力企业控制工程造价水平,逐渐促进符合实际生产活动需要的统一电价销售机制的形成,充分地发挥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的实际作用。这些方面的不同内容,客观地说明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电力企业有效构建电价机制的重要性,有利于完善企业的新型财务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二)优化财务部门职能,提高电力企业的调控能力 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电力企业财务模式的构建、专业人员的配置等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有利于实现企业不同部门的均衡发展,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调控能力。基于知识经济新型电力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不断地优化财务部门职能,尤其是管理会计的职能,明确其具体的工作范围,促使企业实际经营活动开展中的各种风险能够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增强电力调度的实际作用效果。充分发挥电力财务管理体系的实际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对于电力企业子分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也至关重要。因此,电力企业财务部门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力度,促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而其中管理会计职能作用将促使企业财务管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全覆盖企业决策层和各级业务层面。同时,提高电力企业的财务调控能力,完善财务部门的服务功能,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三)建设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一体化管理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过程中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便对电力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与财务管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管理要求,就需要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上构建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平台,这种管理平台以业务流、信息流和财务流的“三流归一”为目标,形成从业务流源头到财务信息反映的完成的运行流程,既能从源头保证财务信息的高质量,又能将企业各项资源高效地整合起来,促进企业发挥最大效能。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可扭转的趋势,而这种财业信息统一管理平台也能适时融入科学技术,与时俱进地发挥更大的管控效能。 由此可见,有效构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增强制定企业战略的合理性,促使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地实现既定发展目标,使得各项资金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在这种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支持下,管控职能与服务职能的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拓展,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也会得到不断地提升,这对于防控实际经营活动中的市场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 作者:张秋岭 单位:国网浙江常山县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工程决策技术经济探究 【摘要】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电力工程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涵盖范围广等特点,其工程造价的管控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投资决策阶段是对工程造价影响最大的阶段,加强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对与保障工程造价的科学合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 【关键词】 电力;决策;投资;阶段;技术;经济 引言 随着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电力建设事业的发展与技术经济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目前电力工程造价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电力工程的发展。因此,在电力工程决策阶段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1技术经济分析概述 1.1技术经济分析的任务与内容 技术经济分析的任务是根据技术与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对实现某一预定目的而可能采用的各种不同的技术政策、技术措施、投资方案进行技术与经济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评价,找出经济效果较佳的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技术经济分析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研究的问题,大到国家各项技术经济政策,小至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措施和方案。 1.2技术经济分析原则 1.2.1满足需要可比性原则 任何技术方案均有满足的特定需要。所有电力技术方案为了满足其特定需要所提供的有效成果必须是相同的,或者彼此之间能相互代替,为了达到同一需要的不同技术方案之间才具有可比性。在电力技术方案比较中,如果各种方案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数量和质量上不同,必须通过适当的调整,把原来不可比的环境、条件、需要、指标等转化为可比的,使不同方案具有等同的使用价值,这样技术方案才具有可比性。 1.2.2总消耗费用计算范围的可比 为了使各方案在消耗费用上具有可比性,既要考虑各方案本身的劳动耗费,也要考虑各方案引起的相邻部门的劳动耗费,进行综合效益的分析比较.但是,实现任何一个方案所影响到的部门非常广泛,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只要把那些今后直接维持建设方案长期生产所必需的相邻部门的劳动耗费,计算到相应方案的总劳动耗费中。 1.2.3价格指标的可比 当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基本相符时,可直接采用实际价格进行计算.当某些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相差很大时,应对所采用的实际价格指标进行修正.当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时,不仅要采用相同意义下的价格指标,还要采用相同时期的价格指标。 1.2.4时间因素的可比 时间是否一致对不同的技术方案的比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方案在时间因素上具有可比性,必须考虑以下两个条件:①必须采用相同的计算期;②必须采用相同的基准年。 1.3技术经济分析的一般步骤 (1)建立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围绕所要实现的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所收集的各种原始资料,从各种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角度出发,建立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2)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初步分析;(3)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计算:进行技术经济计算:①要明确研究的问题的范围,对不同的方案所考察的范围应当一致;②要明确不同的方案的差别,把各方案的共同点舍去,只研究方案之间的差别;③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4)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比较,选出最佳方案。 1.4电力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1.4.1盈亏平衡原理 盈亏平衡分析法是项目或技术方案决策者从经营保本、盈亏的角度来预测项目或技术方案投资的风险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项目或技术方案投入后的盈亏平衡点或保本点的预测分析,从而判断该项目或技术方案的投入可能会承受多大的风险大小,或定量找到不会发生亏损的经济界限,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1.4.2成本效益比法 成本效益比评价法,首先按评价对象的功能对项目或技术方案进行功能分析,然后进行方案评分。在技术方案评分中,成本比例起着权衡方案优劣的关键性作用。在预测成本构成中,还需进行敏感度分析,此方法对于评价电力工程项目的预测方案较为适用。 1.4.3价值工程法 所谓价值工程是指通过集体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功能分析,使目标以最低的总成本(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必要功能,从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价值工程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对选定研究对象的功能及费用分析,提高对象的价值。 1.4.4概率分析方法 概率分析方法是运用概率论的基本原理,研究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对电力项目经济评价影响的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由于概率分析要利用概率论方法进行计算,其分布结果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相关变量概率判断的正确性。因而,一般应该根据过去事件发生概率的经验,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预测和推算出今后将要采用的数据。一般在对某电力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很多变量因素都难以肯定,分析中采用的很多变量都带有预测性。因此,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概率分析,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许多方法如灰色理论法、神经元网络法、模糊分析法等等。 2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特点 电力工程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在投资决策阶段是可行性研究是工程建设前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目前其他建设工程项目也需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但是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①目前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比较粗放,没有实现对具体工程的分析,仅仅是参考一些类似工程进行比较简单的分析;②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技术;与此同时,电力工程施工条件都比较复杂,因而对电力工程建设成本的影响因素的控制是比较难的;③电力工程造价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并且很难对其进行控制;④电力工程在建成投运之后通常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之后才能够将投资成本回收,因而这就要求项目财务评价需要和投资估算同时间完成;⑤在对建设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时,需要将输变电工程的整体作为一个单位,全面的分析、比较和评价经济技术。 3决策阶段电力工程技术经济的影响因素 电力工程投资决策阶段技术经济分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3.1项目经济规模决策 一般来说,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规模越大,电力工程的造价也就会越高。但是要知道项目合理的经济规模与工程的造价是不存在必要的联系的。在决策阶段,技术经济分析人员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规模效益、技术水平、社会因素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来对合理的项目经济规模进行确定的。 3.2建设标准水平 在电力工程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高低的重要因素就是建立标准水平。建设标准作为编写可行性研究的基础,对对工程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价的客观标准。工程造价很大程度上受到建设标准的影响,如果建设标准过高,那么可能会导致工程投资浪费;而如果建设标准过低,会导致工程项目抵御实际承受能力,不能做到高效运行。 3.3项目建设地点的选取 建设的地点的选取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工程造价的高低。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要尽量选择国家发展规划的地区,利用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政策尽可能的压缩项目的造价。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和水文情况,做到经济合理性。 3.4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确定 生产工艺的原则一般是先进适用和经济合理,它技术合理性与经济可行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设备作为项目最积极、最活跃的投资,是项目获得预期效益的基本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备投资占电力工程造价的比重越来越大。设备的选用也应该遵循先进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 4电力工程决策阶段技济工作的措施 4.1加强对投资决策阶段的科学管理 要积极借鉴国外同类工程对投资决策阶段的管理,形成科学化的项目投资决策管理流程,以提高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准确性。对于投资估算工作也应从经济角度向投资方进行可行性论证,要向投资方证明所投建项目具有可投资性以确保投资者的利益。 4.2严格执行符合电力行业自身特征的造价计价方法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电力行业自身特征的造价计价方法。要做好技经分析工作,就要严格执行当前的造价计价方法,并在全面分析所投建工程的特点、施工工艺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工程项目的造价方案。 4.3改善前期工作 在决策阶段的初期,需要全面并且细致的调研电力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工程建设标准、施工工艺、自然环境、设备材料等一些较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在决策阶段对工程投资进行合理的控制。 5结束语 在电力工层项目建设中,技术经济分析是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中,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要相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实现经济的合理性,重点还是在于决策阶段是技术经济分析。上文主要阐述了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特点和方法,希望对电力工程的技术经济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杜方毅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工程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电力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纷纷进行着管理体制改革。从电力企业工程经济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期为电力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言献策。 关键词: 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电力企业;管理理念 1电力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思想落后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所有市场体制下的企业都需要遵循市场规则。对于传统电力企业而言,在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前,应保证其决策者在思想上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因传统观念的束缚而丧失在新时展的大好机会。 1.2成本预算控制力较差 成本预算在任何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成本预算和控制可从根本上保证电力企业的基本利益。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许多电力企业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控制体系,导致成本结算、审查工作较为混乱,进而影响了电力工程的质量。 1.3管理系统的科学性较低 我国的电力工程经济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观念、管理体系、管理方法,这与目前电力市场的发展相悖,也对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电力工程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为了使电力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增强自身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应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解决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如果一个企业未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则管理层就无法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因此,要在企业中树立正确、科学的经济管理理念,完善质量控制工作,增强每一名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将质量建设放在第一位,则无法保障工程顺利完工;作为员工,如果自身的质量控制意识淡薄,则可能会在施工过程中埋下安全隐患。因此,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应注意控制成本,在施工过程中以企业的利益为先导,保证在施工设计、施工、施工结算等过程中不损害企业的利益。 2.2树立有积极意义的目标 在工程建设中,保证质量是基本目标。如果无法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则可能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在整个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应先确立质量目标。为了使该目标具有可行性,可将工程的质量要求写入施工合同。无论是在施工阶段,还是在验收阶段,只有质量达标,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的利益。在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应确定相关负责人,将工程质量责任落实到个人,从而保证施工中的每个步骤、每个细节都落到实处。 2.3加强对施工环节的管控 在施工阶段,应将对施工细节的管理和控制作为工作重点。在所有施工环节中,材料管控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施工材料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在材料管理中,质量和成本是主要因素。具体而言,材料采购员应熟悉材料市场,从而把控施工材料的质量和价格。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对施工材料的检验工作,并按照物品性质正确存放需要储存的施工材料,这就要求材料站的建设管理工作到位,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2.4制订科学的管理方法 在电力工程中,施工阶段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许多施工准备工作都是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开展质量管理非常重要。具体的管控措施有以下3种:①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监督,定期审核施工人员的调配和安排工作,这可以使施工中的各项安排得到落实,从而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②重视施工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且施工计划不可随意变化。在施工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是经过论证和成本计算的,如果需要变更施工计划,则应经过严格的变更审批,且还应征得项目委托人的同意。③重视施工合同的法律效力。对于合同中关于质量、工期、人员等一系列的规定,在委托方同意前,施工方不可随意更改合同条款,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此可见,施工单位应积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从而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地保证施工现场管理的科学性和企业的利益。 2.5完善监理管控制度 没有监督就没有进步。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监理人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可监督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也可监督相应材料的使用情况。为了使监理人员的职责落到实处,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理准则,从而使监理工作有章可循。具体而言,监理人员应按照施工计划分步骤、分时间地开展监理工作,从而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此外,施工单位还应加大对监理工作的投入,从而保证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规范监理工作的流程,使监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合法、合理地行使监督权。 3结束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传统电力企业纷纷进行着管理体制改革。本文详细分析了电力施工中监理工作等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 单位: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经济效益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基层电力企业面对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大。在电力生产系统中,物资管理属于基础性的工作,只有提高采购、运输,以及存储的管理水平,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费用,才能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由于各种原因,基层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水平并不高,对自身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电力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的物资管理经验,提出具体改善的办法与策略,希望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水平,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电力;物资管理;企业;经济效益 当前,在全球能源需求趋缓的情况下,基层电力企业面对越来越开放的市场及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严重的制约了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这就要求基层电力企业必须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潜力,而物资又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增强物资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基层电力企业运营成本,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最终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电力物资管理依然存在问题,不利于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基层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为此,各个基层电力企业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物资管理、运营的水平。但是,尽管如此,在管理中依然存在问题,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物资采购运作机制存在漏洞 一方面,基层电力物资管理部门没有对供应商进行有效分类管理,监管力度小,管理水平低。同时,在与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缺乏交流、沟通,没有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没有使用有效的竞价机制。通常情况下,在购买商品时,应该备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潜在供应商,对产品的质量、价格进行对比,然后选择最适合的一家供应商。然而,很多基层企业,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模式,加之受到管理水平、工程进度的影响,并没有采用竞价或者谈判的采购方式,没有建立完善的采购机制,而是比较随便的选择一家供应商,使物资采购的比较随意,降低了物资采购的水平,增大了物资采购的成本。 2、物资采购管理机制不合理 首先,在基层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中,往往没有经过市场了解确定当时的物资价格,使物资采购的价格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具体表现为:很多企业在制定采购价格时,仅仅对以往的价格进行参考,并在此基础上来拟定采购价格。由于这种方法本身缺乏科学性,因此计算出来的数据也是不合理的。其次,物资采购缺乏有效的监督。电力企业的物资采购工作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即便采购部门执行了询价程序,但是由于监管环节缺失,也会导致部分人员为了一己私利,任意选择供应商。 3、仓储、验收环节控制把关不严 在基层电力企业中,往往把物资管理作为后勤管理部门,人员大都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导致管理水平低下,热情不高;另一方面,又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仓储管理制度,物资的收、发、存把关不严,随意性较大,导致帐、卡、物不一致,给领导决策造成误判,同时,存在管理漏洞和廉政风险。 二、加强电力物资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针对以上问题,基层电力企业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加强物资管理的水平,通过有效控制采购、运输、仓储各个环节来预防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1、加强采购环节的管理 首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强化物资采购管理。具体为:第一,建立严格的招标管理制度,促进招标、评标的规范化、合理化。第二,在基层单位建立统一的物资采购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物资采购标准,建立统一的潜在供应商库,集中人、财、物优势,实施采购平台集中招标的方法。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比较价格,利于取得更优惠的价格,从而降低总采购成本。第三,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针对数量比较少、价格较低的辅助材料,可以采取框架采购的方式,变零星采购为规模采购,选择三家以上的单位,通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质量好,性价比高的供应商,既保证降低采购成本,又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工程进度的需要。第四,有关人员在招标、竞标的过程中,必须做好记录,并保存好原始数据。另外,在整个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必须采用公开、公正的方式,并加强监督的力度,使整个采购过程透明化,防止出现谋取私利的现象。其次,加强对供货商的管理。电力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必须全面对供应商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主要包括产品的质量、价格,供货的时间,服务的质量,以及供应商的资质、信誉等,必要时应对其生产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只有把所有的工作做到位、做仔细,才能选择出最适合的供应商。如果供应商的服务、产品质量不能达到要求,就不能通过考核。在采购过程中,应禁止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参加。 2、强化电力物资验收环节的管理 物资采购完成后,为了防止出现质量问题,必须进行检验,检查验收环节的工作非常重要,不能掉以轻心。第一,按照收获的文件、材料,对货物进行严格检验。检验的方式主要为抽样检查、重复检查、驻厂监造等方式,保证货物质量达到要求。第二,如果验收人员发现商品规格不符合要求,或出现瑕疵、缺损等质量问题,必须拒收。同时,应该及时通知采购人员。第三,在验收的过程中,不光对产品的质量、数量要仔细检查,而且要详细检查货物的批号、种类,确保货物质量没有任何问题。第四,验收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物资的验收,不能延迟时间。如果在计划的时间内,不能完成物资的入库工作,将影响到企业工程的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并可能造成与供应商之间的法律纠纷。第五,验收人员必须提高责任意识,对产品的质量、数量、规格、种类进行全面的检查,不能为了节省时间,投机取巧。第六,物资的二次运输不仅会增加成本,而且还会使物资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损耗。所以,一般情况下,需要将物资直接运输到使用部门。为了使物资安全入库,要求库管人员以及物料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验收工作。 3、加强电力物资的仓库保管工作 物资在储存的过程中,容易因为外界的条件的影响,出现磨损、消耗,从而使商品的价值下降,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加强电力物资的仓库保管工作,减小企业的损失。首先,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教育,建立合理的仓储保管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严格物资领用制度。其次,定期对仓库的货物进行检查,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应该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避免物资出现大量的浪费。当库存量出现过剩时,应该与采购部门联系,减少货物的采购。如果库存不能满足需求时,应该及时采购物资,补充货源。再次,在物资仓库保管中,由于物资标志不清楚,经常出现错领、误发的现象。为了应对这种问题,要求相关人员对各种物资进行分类,并且标志清楚。最后,必须严格按照工程预算量来供料,没有预算单子,或者预算超额的,应禁止供料。 4、加强基层电力企业物资信息化管理 基层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程序、内容非常多,为了提高管理的水平,必须制定详细、周密的采购、储存方案。物资管理包括采购、运输、储存等多个环节,而且这些环节关系紧密,如果其中一个环节产生问题,就会造成物资的损失,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进度。由于物资管理非常复杂,因此企业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起统一的采购、供应商、价格等信息平台,理顺需求、采购、供应商等各个环节的关系,做到管理有序、有据可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对物资采购、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从而提高电力物资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另外,电力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还应该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下,减少电力物资管理的程序与环节,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促进电力物资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作业。在信息化平台中,有利于拓宽物资信息的来源与渠道,从而提高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使电力物资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电力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电力企业运营中,物资管理的水平非常重要。如果物资管理不合理,就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提升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水平。当前,电力企业物资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依然存在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结合实际的物资管理经验,提出了具体解决的办法与措施,比如:加强采购环节的物资管理,强化电力物资验收环节的管理,加强电力物资的仓库保管工作,加强电力企业物资信息化管理等,希望在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曾富春 单位:国网自贡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转变刍议 一、新经济形势下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的不足 1、电力经济营销管理意识较为淡薄 对于电力营销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电力企业的投资都不是很全面。具有指导意义的经济营销管理策略也没有形成,传统上的电力企业的经济营销策略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现代性,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电力企业严重的缺乏经济营销管理意识。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还在电力企业的相关部门保留着,电力产品的生产是主要的关注点,对于其他的方面是忽视的态度,对于现阶段的电力市场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没有认识清晰,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未能转变为新经济形势下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 2、营销管理体制的落后 随着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与电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传统的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己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电力市场发展和需求。而这种体制上的落后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影响电力企业对于电力市场的敏感度,从而影响到对于电力市场的深层次解读和开发以及自身的准确市场定位,最终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阻碍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设备体系的不健全 设备体系对于技术水平起着承载和反馈的重要作用。因此,先进技术的实施离不开设备。而电力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因此,设备体系的完善与健全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总得来看,我国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系统在设计上还是存在着许多技术风险和技术欠缺的。这种情况下,信息化的经济营销模式就很难普及和推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有序进行。同时,也制约了电力企业经济营销管理制度的改革的推进。 4、服务体系的缺陷 电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消费者十分广泛,从普通的个人到一些企业,都是电力企业的客户或者潜在客户。而客户在消费时一方面是要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享受电力企业提供的优质服务。因此,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客户对于电力企业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转变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 电力经济营销管理具有政策性强、业务面广、信息量大且变动频繁等特点。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以及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需要从传统的模式向更加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策略进行转变。 1、市场扩张策略 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和关注经济营销管王梓骜理,对于这一点最好的诠释就是市场扩张策略。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的力度在不断的加强,我国原有电力市场的竞争局面必定会被打破,电力销售市场会被逐渐开放,新的营销体制也会建立,在加强扩张销售地域的同时也将扩张能源市场,基础建设受到重视,各地区间构建的电网也将完善。 2、加强技术推广策略 电力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技术水平的提升。因此电力企业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策略转变就是加强技术的推广。加强技术推广的方式有很多,具体表现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提升技术的水平,还有就是更新企业的人才库。对于技术的强化策略是卓越的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中不可缺少的,电力企业只有将安全的、便捷的和可靠的电力资源提供给用户。用户才会对这个电力企业给予充分的认可和信任。然而电力企业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先进的电力技术是有效的保障。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基础技术设备的建设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是需要关注和注重的,经济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也要不断的完善,电力企业数据信息采集的及时性也要提升,对于数据分析的可靠性也要强化,从而使制定的电力营销策略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3、环保能源的品牌宣传策略 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形势是电力供需矛盾得到缓和。电力经济营销体制也在逐渐的转变,立足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保能源发展策略将是电力营销总体策略的定位。近年来人们对于电力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停留在保障电力产品的质量方面,而上升到节能环保的层面。所以电力企业要将这个关注点抓好,企业自身的环保能源品牌战略要积极的创建,并大力的宣传品牌特色。电力企业经济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的有效形式是加强环保能源品牌的宣传策略,电力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社会经济利益,进一步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优化产品服务策略 目前,电力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的电力企业通过改进和强化企业的软实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策略转变的措施是十分成功的。销售电力资源,安全性、便捷性和多样性等必须要要保障。这样一来,用户获得和使用电力资源是安全和方便快捷的,基于此用户对电力企业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就会极大的提高,进而电力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就会大幅度的提升,优化产品服务策略的另一个有效方式就是人工服务的完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方,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设定经济营销管理策略,业务流程也要不断的简化和完善、高质量的服务体系要建立、和用电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电力企业强化服务方面的目标就是优化产品的服务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电力企业子啊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时代下,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是较为严峻的,电力企业的发展存在不确定的可能性。但是电力企业要意识到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所面临的挑战越难,说明电力企业的发展机遇就越无限好,因此电力企业要抓住市场的给予的机遇,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善于分析市场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电力企业的经济营销策略,使之符合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电力事业的发展的到促进,电力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被提升,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会不断的获得。 作者:王梓骜 单位: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企业经济成本核算论文 一、成本核算的作用 电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只有不断提升,才能不被淘汰。我国电力企业的销售电价是由国家规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只能在成本方面想办法,尽量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因此,成本核算是非常重要的,其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耗费 电力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先支付成本的耗费,才能使企业正常生产并取得经济效益,成本核算能够帮助企业控制生产经营的耗费,使企业能够稳定的运营。 (二)提高在生产经营中的经济效益 我国目前实行市场经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力企业可以自行摸索发展,国家统一制定电价使收益水平和标准合理化,这是电力企业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收益提高了,电力企业才能扩大再生产。因此,电力企业只有加强成本核算的管理,才能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并以此达到增长利润的目的。 (三)促进电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当今社会,电力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只有保证产品质量与价格,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电力企业而言,我国实行统一的电价,电力企业只有想办法降低生产的成本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做好生产经营的成本核算工作,充分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成本和费用,可以对各部门的活动开销以及产品的成本耗费有更明确的调整尺度,从而降低成本,避免浪费。 二、具体实施的措施 (一)从思想上要重视成本核算 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就要有成本的观念,在管理上就要重视相关的成本核算。首先就要规定使用材料的大概价格,防止浪费现象。在电力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工程中,第一步要控制选用材料的价格。从实践经验来看,材料费在总体的造价中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占总成本费用的63%,超过一半以上。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材料的费用还会不断增加,比如说铺设的线路设施,用量都较大,如果没有控制好价格,无形中就增加了许多成本。只有严格按照标准的材料用量控制,施工或修理的时候才会注意节约材料,否则根本达不到效果。还有在和煤炭厂商建立合同的过程中,以降低成本为思想指导,条理清晰,避免争议性的语句。 (二)要做好监督管理的工作 如果是必须发生的支出变更,对于它涉及的费用问题要特别慎重,一定要经过领导单位代表等审查机关共同了解签字,再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核准。为此,电力单位就需要设立专门的队伍来做这项工作,加强督促管理。具体到煤炭燃烧,就是要认清它的市场情况,坚持采购优质煤炭,和供应商建立友好关系,选择在淡季进购,拓宽市场进购的渠道。采购的数量必然是要充足的,但也不要过多,避免存储过多,存在浪费的情况,科学地选择运输路线、运输时间等,通过实际计算,选择最优方案。最后定期进行绩效审核,建立考评机制,采用奖惩制度,把责任燃料成本管理的控制范围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出现问题,及时改正。 (三)关注技术方面的结合 要想将成本核算切实有效的执行起来,必须从组织、技术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不只是管理好整个队伍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从技术和经济层面出发。这些措施第一步要从明确相关的任务目标,从技术采取措施。比如重视设计方案选择,在发生变化时,要从技术水平严格审查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深入技术领域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性。比如:合理采用燃料管理软件,运用计算机建立信息化平台,高效率计算燃烧比例。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电力的事故等,直接降低了成本,更是稳定了总体的成本。 作者:陈洪霞 单位:贵州大方发电有限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企业经济效益中电力物资管理论文 一、加强电力物资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几点措施 1.加强采购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 采购环节的物资管理,一方面要做好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供货商的管理。 (1)物资采购管理。 相关人员要严格执行招标管理制度,使评标程序、招标程序规范化。如果需要采购的是施工项目集中的主要物资或者大宗物资,采取的方法是总部集中招标采购方法,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采购价格。如果施工项目的是远离总部的,而且采购成本较大,那么采取的方式是施工项目部组织招标采购。对于少量辅助材料的采购,可以通过对比服务、价格、质量来确定供货商,从而获得价格低、质量好的电力物资。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人员要将详实的记录报价、招标过程,并且要保存完整。如果采购方式是竞价方式和比价方式,则必须要将比价原始记录档案逐渐完善。另外,在招标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三公开一监督原则,并且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政策以及办事结果,相关部位加强监督管理力度,避免违法违纪行为和各种不良现象。 (2)供货商管理。 选择供货商之前,必须要综合考虑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商业信誉、产品质量、供货能力等,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批之后,选择出合格的供应商。一般情况下,如果结合合格供货商的名单材料,相关采购人员进行相应的物资采购,假如供货商没有经过评定,比价、投标、供货等活动中,供货商将不予参加,这样才能确保供货商的物资的价格、服务、质量良好,提高电力物资的质量,从而提高施工工程的质量。 2.加强验收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 电力物资管理中,验收环节是重点环节,只有做好验收环节的工作,才能实现前期质量控制,否则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伤。到货检验一定要严格执行收货文件,而且要采取抽样检验、重复检验等方式进行检验,确保物资的质量良好。如果发现不合格的物资,验收人员要拒收,并且及时告知采购人员。在验收工作中,不仅要检验数量、质量,还要检验规格和品种,而且验收一定要及时准确,如果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完成入库验收工作,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在验收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全面检查物资的品种、质量、规格、数量和配套情况,确保准确无误。通常情况下,都是将物资直接运输到物料部门,这样既避免了二次运输,又减少了运输费用。在这种情况下,用料部门人员和库保管员要共同验收,确保准确无误才能入库。 3.加强仓库保管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 加大力度对仓库保管的管理,有利于减少物资使用价值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人员要结合规章制度的要求,经常检查库存的物资,特别是物资的库存量问题,并积极与采购部门沟通,如果库存量较多,采购部门则不必采购太多的物资,如果库存紧张,采购部门要立即进行采购。另外,检查库存物资的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即刻汇报及解决,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和损失。为了避免错领、误发现象,相关人员要对库内物资进行标识。严谨贯彻限额领料制度。相关人员要及时建立单项工程预算领料台账,并且在台账上增补预算量和预算量登记好。当施工单位领料时,相关人员要结合预算量出领料单子,没有预算或者超出预算的,坚决不供料。 4.加大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物资管理水平 由于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范围较广,因此不能一步到位,必须要制定周密的详尽的储藏、运用、购置的一系列计划。物资的采购、运输、验收、存储等环节都是密不可分,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体效益造成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将会影响物资供应链。我们都知道,物资的管理很复杂,在物资管理新时期面前,电力企业必须要重视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确保物资的购置、规划、供应、运输、储存等环节纳入到信息化控制当中,使得信息资源得到得力利用和有效开发。电力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对企业管控策略进行改进。成功运行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之后,通过电脑就可以处置烦琐的物资管理事项,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物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物资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除此之外,应用信息化手段还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渠道,为物资管理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物资管理的科技化水平。 二、结束语 通过电力物资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措施主要有四点,第一点是加强采购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一方面要选择合适采购方式,另一方面要选择服务水平、商业信誉、产品质量、供货能力良好的供应商,确保物资的价格、服务、质量良好,提高电力物资的质量,从而提高施工工程的质量。第二点是加强验收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在验收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全面检查物资的品种、质量、规格、数量和配套情况,确保准确无误。第三点是加强仓库保管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相关人员要结合规章制度的要求,经常检查库存的物资,一旦发现问题要即刻汇报及解决。第四点是加大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物资管理效率,实现物资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科学合理的电力物资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作者:邱勇 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电业局物资管理处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论文 一、企业财务监管职能的论述 1.企业要对经济合同中的责任进行贯彻 经济合同中的管理包含着企业管理工作的很多内容,使企业管理的核心,经济合同的有效管理保障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利益,但是,单纯地依靠合同进行管理不能实现企业的全面管理。因此,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合同制度,在进行管理时实现经济合同的管理与财务的监管相结合,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可以充分了解自身的工作职责,实现在履行经济合同过程中进行财务监管的目的。 2.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实现财务监管职能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财务监管如果有效,就可以降低企业在各项管理中的成本,使经济合同更加规范,使经济行为更加高效,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财务监管在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的突出价值 1.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与财务监管密不可分 企业在生产、供应到销售环节中都要有财务监管做保障,企业财务监管的质量和水平对财务信息的准确度起到关键的作用,企业活动的有效开展都是建立在准确的财务信息上的。企业每一项业务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企业在了解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对生产所需要的资金进行预测,通过资金的案例安排,实现经营活动的顺利进展。企业的财务监管可以促进企业体系和制度的完善,在财务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下,促进企业资金的良性运转,保障资金的流动,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企业才能壮大自身的业务。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的监管处于中心地位,企业对财务进行有效的监管可以促进企业的生产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只有完善自身的财务监管机制,才能使自身尽快地适应国际化的竞争。企业的财务监管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完善了企业的管理模式,优化的企业的管理体系。企业在进行各项管理时,财务监管促进了企业核算的准确性,通过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可以及时发现企业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企业生产效率的问题。企业通过对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制定预警机制,避免了问题的严重化,规避了风险。企业财务的监督和管理体系的完善是企业规模扩大的重要标志。 2.企业的财务监管可以促进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企业投入生产的直接目的在于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对财务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让有关部门掌握资金数据,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对财务的有效管理可以确保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避免了资金的过度投入,减少了资金的浪费和滥用。企业通过财务管理和监督,对原材料的采购、生产投入的资金可以准确核算,促进了企业对资金的合理分配,提高了资金的运转效率。 3.财务监管可以促进企业的高效运转,其在企业所有的生产环节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企业的财务监督和管理可以控制资本,防止了资金的流失。企业对财务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促进管理人员对资本支出的了解,企业收支不平衡的现象可以通过财务监管有效地避免。企业通过财务的监管可以一目了然地观察出经济效益的好坏,企业通过对财务的分析可以精确地计算出盈利数额。企业的财务监管促进了企业再生产效率的提高,财务监管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回笼资金,促进企业的生产。 三、增强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的财务监管职能的措施 1.企业要不断加强财务监管的理念 企业的领导人要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监管的意识,树立企业集团财务监管理念,定期对进行财务监管的领导者进行知识的培训,使管理人充分了解企业财务监管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的发展受到财务监管水平高低的影响,企业能否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全部要依靠企业财务监管理念的完善。只有企业实现财务监管的正常化,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2.企业要不断完善和加强企业财务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 企业集团应该对财务监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其可以适应市场变化带来的新的财务知识。企业可以帮助财务人员进行学习,采取多元化的学习方法,让财务人员进行自学,然后参加企业组织的学习,可以定期举办知识竞赛,提高财务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企业要经常对财务人员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避免财务人员因为自己的利益作出违法的事情,确保企业可以正常地运转。 3.企业要制定制约和监督机制 企业要制定一系列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确保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监管时,提供的数据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会计人员的核算能力,减少财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4.企业要完善财务监管机制 企业应该完善财务的管理机制,减少财务人员犯错的几率,促进财务人员按照公司的章程办事,在进行财务监管时有章可循。 5.企业要针对销售定价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实现对产品价格的有效控制 企业应该加强对产品价格的核算,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产品的营销机制,分析出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销售价格的制定应该通过企业高层领导的审批,在审批合格后将价格政策交与财务部门进行备案,企业在对定价进行评估和审批时应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6.企业要与客户签订信用管理合同 现在企业都存在赊销的现象,客户信用评估和授信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基础,是对企业客户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环节。企业应该定期组织有关的部门对客户的信资状况进行评测,对客户的信用额度、折扣的标准、失信状况作出评价。评价过程应该有财务部门的参与。 7.企业要对签订的经济合同进行审批 销售合同应该将现金销售合同和赊销合同进行区分,运用不同的审批程序,在对不同额度的销售合同进行签订时要找不同级别的授权人进行谈判。针对现销合同的签订,财务部门要进行审核,确保经济合同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确保经济合同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确保合同的定价要符合行业的标准。对赊销的客户,财务部门要对赊销合同进行审核,确保客户的信用评估的合理性。 四、结语 现在,企业在进行管理时,财务部门的合同监管受到很多的制约,财务部门的核算水平有待提高,财务监管制度不健全,导致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财务监管不够规范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提高经济合同的财务监管作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企业的经济合同签订中实现企业财务的监管职能,必须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管理念,完善企业财务监管机制,实现企业对价格的有效控制,企业要与客户签订信用合同,确保企业财务监管的有效性。 作者:陈光星 单位:国网山东单县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档案管理中实现经济效益 1、电力档案管理实现经济效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电力档案管理的制度仍不够健全 现阶段,企业所制定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应规范制度仍是不够健全的,而这就导致了企业各部门之间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会出现脱节的问题。而电力档案在各个部门之间都是分散保管,而要想将它们完整的收集起来并且妥善的保管,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也就降低了我国企业的电力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1.2档案管理工作还无法与电力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 在我国社会中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电力工程,并且电力工程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也都是息息相关的,而从其生产到管理的过程却又是十分复杂的。通常情况下,企业在保管各类电力信息时都是要采用信息管理系统的,这样既能提高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方便对信息的及时更新。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档案管理人员所采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与档案系统还无法有效的融合,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也无法与电力的发展情况紧密的结合。 2、电力档案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2.1提高对电力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想充分的发挥出信息的价值,那么就必须更加高效的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因此,企业应充分的认识到电力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真正的实现经济效益,而企业的上层领导所发挥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第一,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的力度,在不断完善企业电力档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向企业的全体员工宣传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舆论范围;第二,企业在规划电力档案管理工作时,也应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员工岗位责任考核也纳入档案管理的内容,从而发挥出企业中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第三,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充分的认识到,电力档案管理工作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企业知识信息资产的最重要环节,企业的全体员工应齐心协力的共同做好电力档案管理工作。 2.2提升电力档案管理团队的专业素质 在电力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想真正的实现经济效益,那么建立一支具备较强专业素质的电力档案管理团队就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应定期的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上的培训和教育这个,及时的更新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在为档案管理人员安排培训课程时,在前期就应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作为一项理论和实践需要紧密结合的工作,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时,也要注意实践操作培训和理论知识培训的紧密结合,特别是企业在进行内部培训时,应考虑到档案管理人员的个体差异,从而提高培训课程的实效性。为进一步的提升档案管理团队的创造性和稳定性,还应积极的引进业务精并且素质高的青年档案人才。 2.3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的提升电力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从而保证档案保存和利用的质量,那么企业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企业应从自身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档案部门所颁布的各类规范文件为依据,不断的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细则,大力的推广并实施责任分工制和立卷责任制,对档案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另外,企业内部还应建立一个以档案管理部门为主,以其他部门为辅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各部门之间的人员应相互协作,从而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2.4电力档案管理工作应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在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生产的过程中,电力档案管理工作也必须参与进来,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信息保障。在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在处理和保存档案文件的过程中,如果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积极的参与进来,那么就可能出现档案文件未被鉴定和保存的问题,如果档案管理工作无法与企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就不可能为企业提供高效而准确的信息资源。所以,在进行电力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也必须充分的考虑到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在正确的时间用最合理的方式,将档案信息与最正确的对象有效对接,完全企业信息资料库,从而掌握最能反映企业精神面貌和优势的信息资源并且将它们公式出来,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应找到资金、质量、技术以及产销存等方面的有用信息,建立全面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电力档案管理实现经济效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电力档案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作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所能实现的经济效益以及其能否健康的发展都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同时其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因此,面对电力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存在的几大问题,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电力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电力档案的管理措施,从而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作者:程平 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台州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策略综述 一、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电力工程经济管理现状 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和时代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才可以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在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这些问题: 1.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思想落后。当前的社会已经发生变化,进入了经济时代,所以企业的管理需要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电力企业电力工程的管理需要和时代特征一致,进行管理上的创新。但是当前我国部分电力企业的领导者在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上,思想落后。管理方法相对落后,进而使得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 2.电力工程成本预算没有完善的制度。在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预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行成本预算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对电力工程经济进行整体控制。但是当前一些企业没有意识到电力工程成本预算的重要性,所有没有建立成本预算制度,进而造成在实际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中成本支出较大。 3.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没有科学性。当前我国电力工程的经济管理普遍存在缺乏科学管理的现象,管理水平较低,无法和电力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相符,没有科学的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体系、方法,进而为电力工程的经济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电力企业电力工程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电力企业电力工程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合理的控制电力工程成本,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二、实施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的措施 为了保证我国电力企业电力工程管理质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的进行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加强电力工程工程控制,保护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实施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的措施有: 1.树立经济全过程管理思想。想要有效的进行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需要先树立经济全过程管理思想,从思想上进行转变,认识到经济全过程管理在企业电力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才可以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愿意花时间研究企业电力工程成本管理。不仅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思想,企业的成员在企业管理也需要有成本思想,企业可以对企业成员进行教育,让企业成员树立成本管理意识,对工作中的每一项支出都做好经济成本控制。 2.企业需要建立电力工程造价全过程审核控制制度。对企业电力工程造价的全过程进行审核,将电力工程造价事后审核进行扩展,扩展到电力工程的全过程中,将电力工程建设中成本监督的局限性进行克服,对电力工程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实现责任跟踪,将电力功能建设中不合理、不规范等现象进行纠正,并及时的给出合理的建议,加强企业电力工程成本管理,减少资金浪费。 3.对电力工程的全过程加强管理和监督。对电力企业电力工程进行中的地质勘测、工程设计、施工、材料等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电力工程成本。企业财务人员必须对电力工程中合同以及相关的内容掌握,了解电力工程动态,对电力工程的款项、工程款支付等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掌握。 4.全面进行电力工程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有效促进企业管理的方法,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实行预算管理。在进行预算管理时,需要保证预算管理的全面性,保证预算管理的高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的对电力工程进行管理。还需要根据电力企业的特点,对电力工程预算进行合理有效的编制,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然后认真、严格的执行预算管理。 三、小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实行内部管理、内部控制,电力企业在其管理中需要对电力工程建设进行经济全过程管理,控制电力工程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让企业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发展优势。 作者:杨小植 单位:广东安和威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工程经济效益的提升策略 1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 观念问题是一切工作的先导,员工没有正确的观念就不会按要求、按标准施工,从而就会影响工程质量。当然,质量观念不仅仅是只强调高质量,同时也强调成本意识。施工人员如果具有良好的质量观念和素质,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必定会做好每一个细节,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作为企业,要想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就必须采取措施,比如进行培训,从职业技能和思想观念两方面着手,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切实提高员工的质量观念和素质。施工技巧的提高可以使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减少错误,提高效率,思想观念的改变让施工人员注重工程质量,提高了企业信誉,促进企业发展。 2明确的质量目标助推企业效益提升 工程质量合格是施工任务完成的应有之义,没有质量保证的工程效益为零,甚至还可能起到反作用。因此,在施工之初就应该要制定关于整体工程质量标准的目标,只有清晰的目标才能鞭策企业确保工程质量。比如,可以把工程的质量标准纳入到合同条款中来,只有达到合格标准的工程才予以验收,这样就会促使施工企业注重施工质量。具体到施工过程中,企业又要为施工各阶段制定每个部分工程的质量目标,整体质量目标的实现是靠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累积而成的,而且还要把质量保证的任务具体分配给各个部门和负责人,这样才能做好每个细节,确保每个问题不会被遗漏。 3加强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材料是施工质量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材料就不可能造出高质量的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包括材料的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首先,采购人员要掌握材料市场,确保购买价格在市场价范围,同时要跟生产厂家联系,以获得更为实惠的价格。其次,在购买材料过程中要仔细检验材料的质量,安检证明以及型号规格等等,以确保材料的可使用性和安全性,同时购买材料要根据施工需要购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以符合成本要求和质量要求;对暂时不用的材料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储存,不能全部堆在一起,有些材料容易氧化,有些材料不能受潮,各种材料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储存,施工场地的材料必须确保是合格的。 4强化质量管理手段实现降本增效 施工过程是工程的主体部分,所有的前期工作都是为施工准备的,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施工中,首先要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调控施工现场的人和事。监督的目的是确保现场的工作制度和程序得到落实,同时可以把握现场施工进度。特别是对隐蔽性较强的工作可以起到一个监督作用,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重视现场的每个环节,加强监督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另外,还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其次,对已经制定的计划不能随意变更,如果确有必要进行修正,要经过严密论证,并报管理人员审批,然后提请委托施工方审阅,确保客户的满意度,但同时又要保证工程质量。再次,要发挥合同对施工方的约束作用,合同中对工程质量和施工规格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果施工方不按照合同条款施工,会被视为违约,将承担法律责任,特别要注意监督施工方的转包、违法分包现象,以及技术人员配备等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可以确保工程质量,又不给企业造成浪费,最终提高企业效益。 5切实贯彻电力工程项目监理制增加经济效益 监理制就是与工程施工的监督和管理相关的制度,监理制可以督促施工方以高质量为施工目标。制度首先必须是完整合理的,因此制度的实施必须有详实的实施细则,规定各项实施要求,同时要加大工程的检查力度和施工过程的监督力度,把工程分为若干部分,每个部分施工完成都要经过验收。另外,要着力于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对于质量检查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施工方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这样可以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只有以制度和标准切实约束施工过程,才能规范施工人员的施工,加强施工管理,完成高质量的电力工程。 6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施工质量不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如果不能保证工程质量,不仅会增加企业成本,还会影响企业信誉度,从而影响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竞争力。所以,企业有必要严格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作者:马永珉 单位:中电投新疆能源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知识经济下的电力财务管理 一、知识经济时代电力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近年来,电力企业在不断进行企业改组和重建,这样就使得很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不断出现,主要是在利润分配方面问题。电力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方面的创新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投资整合,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本结构的优化,将电力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财务管理模式的改变和创新,能够更好的促进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转,保证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开拓市场,同时在市场中要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创新要和知识经济进行紧密的联系,同时在发展的时候要不断提升信息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的发展企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知识经济时代电力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 1、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途径 知识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要从根本上进行创新和改变,先要从人才方面进行,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要保证财务管理人员掌握财务理论,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同时在财务决策能力方面要非常有能力。这样就需要企业的财务管理人缘好要不断充实自己的财务理论知识,在财务理论基础方面要不断的加强,同时要将电力企业的管理实际情况和财务管理相结合,不断进行创新,将财务管理的模式不断进行改进,实现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水平的进步,同时也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对信息的需要更加重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收集,然后利用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企业决策,现在,财务信息在传播速度和频率上出现了更加快速的情况,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在第一时间获得外部信息,财务信息在进行披露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的决策更加有效果。受知识经济的影响,企业风险投资所占据的投资总额的比重不断扩大,因全球经济市场所带来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给企业投资造成的隐患远比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经济大得多,这造成了财务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产生风险管理与投资,加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必须加大调研力度,采用最科学、先进的手段与途径搞好投资项目的设计、评估与论证,从而规避投资风险,确保财务管理任务能够平稳、健康运行。 2、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路径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宏观形势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变得相当繁杂,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企业要想争得一席之地,就要努力扩展市场范围,拓宽投资领域与渠道。特 别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要通观全局、放眼全球、布局同行业、服务本区域,及时获取各种财务管理的信息,才能使企业在错综复杂的财务管理环境中得以持续发挥影响力。同时,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它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都要履行基本的职责,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只拘泥于又财务部门人员统一施行,必须要开展预测、细化和决策等管理活动。这就要求企业内部需明定各自的责任,统筹规划,扩大财务管理的主体空间,调动各部门技术人员的聪明智慧、集合大家的才干,并汲取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良好经验做法,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 3、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方式 当今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要想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就要靠人才与技术,技术是企业生存之本,而技术的发展与理论创新息息相关。就目前而言,电力企业要做到这点,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用这一正确和先进的理论指导财务管理模式的改进,将财务管理与转变电力能源开发方式,实现电力行业机构的升级与换代,最终统一到国家关于电力行业的改革决策上来,切实将财务管理理论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并紧密与经济时代下的电力行业发展相适相协调,更好地发挥理论的应用效能。在经济时代下,企业的财务目标主要集中于投资人员的利益,投资者有对电力企业所创利润的分享权,这也在很大意义上将劳动人员对企业价值的占有权予以剥夺。 三、结束语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不断进行体制改革,这样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企业,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非常多的,企业内部管理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的,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改革成为了关键。电力企业在发展中,要明确财务管理模式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的在财务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改进。 作者:吕宏玲 单位:山西省晋中供电公司经济技术研究所
产科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 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120名产科住院待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妇产科;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 近年来,临床护理路径(CNP)在医院护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主要是通过针对某种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康复以及护理等项目,制定一个具有准确时间要求以及严格顺序的诊疗护理计划,可减少医护过程中的缺漏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并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1-2]。本研究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介入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住院孕妇120例,年龄在23-36岁之间,平均为(27.9±2.5)岁;孕周在38-42周之间,平均为(40.2±1.6)周。所有孕妇均无妊娠期并发症,均无乳腺炎以及发热症状。所有孕妇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均签署了医疗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孕妇随机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的年龄、孕周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的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孕妇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孕妇则在此基础上介入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在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前,由科室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组成临床路径小组,并由医院临床路径指导小组对其实施专科培训,主要包括责任心、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医患沟通技能等,以确保临床路径能够顺利实施。针对孕妇及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全面、系统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内容包括医疗措施、检查化验、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生活指导、运动指导、产褥观察、照护以及清洁消毒等。同时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评价量表,内容包括病房检查、医疗方法、健康教育、分娩检查、睡眠、饮食以及满意度等,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应按照路径表执行并做好相关指标的记录。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产妇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并调查患者以及医护人员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分析,采用(χ±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以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血量均在400ml以下,均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医疗费用显著降低,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 3 讨论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使护理工作更加程序化、标准化,并可协调医护人员之间,医护人员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可确保诊疗护理过程中关于患者与疾病等有效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从而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2]。此外,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规范医护行为,有效减少工作的随意性,确保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能够获得持续、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够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及效率,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而随着住院时间的缩短,医疗费用也将降低[2-3]。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以及医疗质量,是一种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的护理服务模式。 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介入临床护理路径,可使护理人员更加明确当天的护理内容、目的及实施过程,更加科学规范地执行护理项目,并根据护理内容以及患者的病情针对性地予以健康教育,可纠正医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流程缺陷,避免医护工作缺项或者漏项,优化医护流程。临床护理路径中对于患者的恢复目标以及恢复路径均有明确的记录要求,有利于患者更好地了解诊疗及护理目的,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了解自身的康复情况,增强其痊愈的信心,并能够积极地配合医护工作。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及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的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临床护理流程有着严格时间表以及工作计划表,各项护理内容均有明确标示,护理人员仅需做好标记即可,有效减少了护理文件的书写时间,可使护理人员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3-5]。 本研究针对妇科产患者的特点以及科室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制定详细的住院护理工作路线和表格,护理人员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图施护,最大限度地满足产妇的健康需求。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医疗费用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患者及医护人员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可针对患者的病情以及医护目标,制定合理有效的临床路径护理计划,增强医护患等多方合作,规范医护行为,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并履行患者的知情权,提高医护质量,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产科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反馈式健康教育在产科临床护理路径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分析采用反馈式健康教育在产科临床护理路径中的应用以及对产妇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妇产科就诊的初产妇2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并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观察组早期采用系统的护理干预并采用反馈式健康教育,对两组产妇的产后排尿及出血情况、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情况观察、产妇满意度及出院知识掌握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及反馈式健康教育后4 h内及4 h后排尿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健康教育; 临床护理路径; 产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妇产科就诊的初产妇282例,年龄23~35岁,均为单胎妊娠,入选患者均排除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认知障碍等妊娠并发症及其他系统性疾病并排除经产妇。将282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138例,平均年龄(27.4±7.6)岁,平均孕周(39.4±2.1)周。观察组144例,平均年龄(26.9±7.3)岁,平均孕周(38.4±1.7)周。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认知能力、分娩方式、营养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并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采用系统的护理干预并根据产妇在产后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包括如下具体护理干预措施。 1.2.1 产前心理护理干预 包括对产妇积极心理引导,消除不适感,熟悉分娩环境、分娩流程、分娩疼痛及相对应处理措施等。 1.2.2 产程中护理干预 三个产程期间鼓励其适当饮食,对分娩精神紧张进行人性化关心。 1.2.3 产后护理干预 产后鼓励早期排尿及合理饮食,讲解早期母乳喂养及出院后的各项注意事项并做好出院后复查。 1.2.4 新生儿护理 讲解并示范新生儿常规护理操作,并指导如何观察新生儿黄疸、肚脐及排便、排尿情况。为了解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对观察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反馈判断产妇的掌握程度并进行针对性宣教及调整教育方式,确保观察组产妇充分理解并掌握宣教内容。观察组护理措施执行由床位护士完成,护士长随时检查路径指导情况,并进行及时督导及更正。 1.3 观察指标 1.3.1 产后排尿及出血情况观察 两组产妇在分娩后密切观察初次排尿方式及排尿时间,并产妇分娩后出血情况进行评定。 1.3.2 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情况观察 (1)新生儿护理掌握情况:根据产妇能否独立、部分独立、无法完成及是否可对新生儿情况作出准确判断、部分准确判断、无法准确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差。(2)母乳喂养判断:产妇在指导下能成功哺乳,无乳头破溃等情况出现,为良好;若产妇出现轻度涨奶及乳头破损等,为一般;如产妇产后不能哺乳且伴有严重涨奶,为差。 1.3.3 产妇满意度及出院知识掌握分析 出院前调查患者满意度,并根据产妇能否准确复述、粗略复述、少量复述出院知识将产妇对出院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为良好、一般、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排尿及出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及反馈式健康教育后4 h内及4 h后排尿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情况 对照组7例对新生儿护理掌握为差,观察组均为良好及一般,差为0例,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满意度及知识掌握情况 对照组对127例对护理评价为良好,17例为一般,观察组135例评价为良好,9例为一般,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20世纪90年代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医院最早提出了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主要内容包括对住院患者依照医疗护理计划进行护理,同时鼓励患者及家属等主动参与医疗护理工作,并积极进行出院后健康教育工作[3],因而护理方式由既往的被动接受模式转变到主动参与模式。 自从该理念引入我国以来,对促进护理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分娩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分娩常会对产妇带来一系列的精神及生理上的应激,处置不恰当,则可能会加重应急源所致心理及生理反应,因此,有必要针对产妇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有效的产后护理。 由本研究发现,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并行反馈式健康教育可有效地促进产妇排尿并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并明显减少出血的发生。了解产妇知识欠缺所在,并进行反馈性的健康教育,可消除患者紧张感以及生理、心理应激,对减轻产后排尿障碍并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有积极作用。同时该护理方式可促进对新生儿护理的掌握程度,并改善母乳喂养情况。行之有效的反馈式健康教育,对解决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哺乳率低下,产妇护理经验不足有很好的改善作用[4]。 同时,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于缓解目前医疗工作中紧张的医患关系,建立医患信任及和谐有极大的推进作用。护理工作主要是为存在自理障碍的人提供帮助性活动,护理路径可系统化的对产妇进行护理,同时通过反馈式健康教育,增强与患者沟通,有助于了解产前、产中及产后存在的主要心理及生理问题[5],及时满足产妇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生理以及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同时达到产妇自身需求并实现独立完成新生儿的喂养、观察、护理,较为完善的完成向母亲角色的转移[6-10]。 产科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间,本院研究对象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之上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总结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总结资料及统计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对照组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实验组;对照组的住院天数显著高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低于实验组。结论CNP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好,随之而来的是极高的可行性,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妇产科;应用及效果 近年来,社会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住院期间的治疗方式与护理方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临床护理路径(CNP)作为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目的导向式的护理新模式一直受到医务界的持续关注[1-2]。我院的研究对象是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初次产褥期妇女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80例在常规护理之上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总结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间,本院研究对象160例,年龄23-35岁,妊娠38-42孕周,都是初次产褥,产程都正常,在分娩2h内出血量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照组的8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依据患者的病情沿用传统的产褥观察表进行护理。实验组的80例患者先通过对护理程序的评估,将所有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制订适合本科室的护理路径。前期实验组医务人员对文献资料进行了查阅,并参照学术界成熟的医疗护理常规方法及执行标准[3]。根据患者的需要,治疗和护理的特点,归纳总结可以使用的护理经验,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以护理流程(医疗措施、实验室检查、产褥观察、饮食、睡眠、照顾、清洁、健康教育、产妇满意度)为纵轴,一定要标出护理目标及护理记录,以时间框架为横轴。 1.3评定标准根据汇总临床护理路径表和每天的护理记录,评判标准的主要指标包括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日、医疗护理质量、产妇满意度等。 1.4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总结资料及统计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实验组的住院费用为(2396.65±515.88)元,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15.25±424.14)元;实验组的住院天数为(4.24±1.54)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34±2.56)d;患者满意度(99.68±1.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4.22±3.87)%。两组均处在满意度比较高的水平并无明显差异见表1。 3讨论 3.1开展CNP的意义在整体护理病房开展CNP,医院通过多专业和多学科的医护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更密切,避免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沟通的话题少的问题,保证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医疗护理的连续性,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4],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护理活动的标准化和程序化。CNP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还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另外,临床护理路径表不但提高患者满意度还增加患者的健康知识,患者懂得健康知识后就会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这样就可以达到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 3.2临床护理路径的可行性本次研究临床护理路径项目的制定实现了把被动观察生理指标变为主动按项目询问、诊查,发现异常的可能性提高了。新时代的家庭生儿育女不再有传统的世俗观念,完全符合国家所倡导的观念,也与社会的发展方向相吻合。医护人员按照制定的项目和统一的标准去执行,这样就可以避免没有责任心和水平差的医护人员,更不会遗漏项目。此项研究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购置和成本支出,只要让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即可,在各级医院均可推广。 3.3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效果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使用临床护理路径主要是为了提高卫生资源使用率和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临床护理路径在正常产褥期妇女中使用,传统护理模式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明显高于使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证明了临床护理路径在正常产褥期妇女临床护理过程中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并没有增加。 4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健康需求。CNP是“以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5],这正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医疗护理工作面临的机遇,临床护理路径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这一现代医学模式.是医疗护理“以患者为中心”观念的体现[6]。因此,CNP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好,随之而来的是极高的可行性,值得广泛推广。 产科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在我国实践的进展及在产科的应用 摘要 通过对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回顾了临床路径中的护理路径在我国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在产科的实践情况,探讨了其在产科护理应用中的成果,认为其在我国医疗领域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单位仍有成长空间。 关键词 临床路径 产科 护理 临床路径是由医生、护士及其他人员共同针对某项具体的诊断或手术而制定的最恰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并减少康复延迟和医疗资源浪费。近些年,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和单位对临床路径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由于我国特殊的医疗制度,医院尚不能全方位地开展临床路径,但护理学方面却与时俱进地将临床路径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并引申了临床护理路径概念。健康教育路径和护理路径统属于临床护理路径范畴。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临床路径应用于护理工作的一种工作流程,它是指在特定病种患者入院到出院期间按照标准程序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规范模式[1],它包含了质量保证、循证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多种专业的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它以时间为横轴,护理流程为纵轴,将具体护理操作、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工作等融合成整体的护理计划,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2]。是整体护理概念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实和体现。国外的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临床护理路径是一个全新的高效的护理工作方法和流程,它可以通过既定的标准化流程规范操作,对护理问题进行正确评估,加强护患沟通,构筑护士的主动服务平台,并且能够极大地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3],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在我国,多家大医院的许多专科都在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四川华西医院自1998年开始以护理人员为中心试行临床路径,现已有33个病种及手术在6个科室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4]。李艳萍应用临床路径对阑尾切除患者实行健康教育[5],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整体素质等。郭兰青等[6]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利于临床护士对患者进行系统、动态、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满足了患者和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顾晓菊等[7]人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达到满意护理效果。单春剑等[8]按临床护理路径开展全程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具体化,并具有可视性和时效性,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近5年来,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中应用尤为广泛。俞颖[9]等应用临床路径对孕产妇实施健康教育规范了理人员健康教育行为,提高了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及相关知识知晓率和相关技能。张颖[10]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护理中发挥重大作用,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也为出院后母婴照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产科中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的一般方法如下:①制定路径表格:临床护理路径的程序是面向护士和产妇共同开发的,因此在设计程序时不光要考虑医疗服务内容,更要重视当地产妇的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和特殊风俗习惯。临床护理路径程序按病程大概可分为产前、产时和产后。按内容可分为教育临床护理路径表、顺娩临床护理路径表、剖宫娩临床护理路径表、母乳喂养及新生儿临床护理路径表。总体参照临床路径实施手册[11],融合各医院的临床技能和经验及当地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②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产妇入院时首先由当班护士按教育路径进行入院教育,并进行初步评估,根据病种选择后续的护理路径。同时责任护士根据不同病程阶段按照各路径表格进行一对一实施路径,每一部分完成后由实施护士和产妇(家属)共同打钩确认以保证护士和患方已按章完成路径内容。对未实施的内容则在表格中记录原因及补救措施,及时予以落实。③临床护理路径的终止及变异纠正:当所有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完毕后,产妇出院,临床护理路径正常终止。若住院期间产妇出现非预料性事件且不能回归现有的路径时,临床护理路径非正常终止,并由当班护士记录终止原因。临床路径的变异是指在工作中发现实际操作偏离原有的标准程序,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及管理部门不断地修改及完善程序,使其与工作实际更加贴切,流程更加科学。变异的纠正也是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制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发现在产科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有以下优点:①孕产妇对孕期保健及产后康复、新生儿护理等知识都有着较高的需求。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与患者接触最多,护患关系冲突也不少,而且原因很多,如何处理好护患关系,已成为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12]。研究表明,在护理工作中正确应用临床路径是更好地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能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13],在产科中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无疑增加了护患沟通,增强了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进了健康教育的效度[14]。健康教育路径可使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和具体化,并具有可视性和时限性,周而复始地成为护士的一种自觉行为,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可以协调全科护理人员的工作[15]。宋成辉[16]通过临床应用的对比实验组产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产妇母乳喂养和母婴保健知识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产妇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②临床护理路径可指导护士完成健康教育,规范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健康教育者有明确的目标,产妇也能根据护士的宣教,履行遵医行为[17]。临床护理路径使产妇明确预知每天治疗和护理内容,提高积极性,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18]。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护理和宣教中,既治愈或缓解了病情,还学到了预防保健知识,增强了患者的参与意识;增进了医护患间的沟通;保护了医患之间的合法权益;实现了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有效监督,有效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19]。③优化了护士工作的流程,简化了步骤,“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作为护理记录表格,仅在患者出现特殊病情变化时,才用“×”标记在相应内容处注明,也只有在出现“×”后,才需要在护理记录中记录有关问题,其余无特殊变化时,一律在临床护理路径相应内容上表示“√”即可。这样保证了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护理患者,护理记录简单易行,护理计划不用每次书写,缩短了记录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④大部分护理人员由于专科知识较为薄弱,一味执行医嘱,向孕产妇传授健康知识的意识不强。而且由于工作经验、能力水平的差异往往使护理工作的质量及连贯性得不到保证。使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规范了护士的行为,使当班护士及责任护士知道做什么、该怎样去做,保证了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即使当班护士不在,其他人员也可根据路径表格了解到哪些已经完成,哪些需要补充,也使得临床护理工作的连贯性加强。特别是在训练新进的护理人员时,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使其在短期内掌握医护规范和诊疗护理程序。有效地规避因能力欠缺和服务经验不足所导致的医疗风险。⑤朱小青等人研究表明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优化了孕妇住院路程,规范了医疗护理操作程序,从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20]。另外,单病种付费制度很适合基层医院的运作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了医疗护理的质量,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了医务人员的主动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达到了既让患者享受优质低价的服务,又扩大医院收容,增加医院收入,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双赢。所以,临床护理路径的完善也是单病种付费制度在临床推广的前提和保证。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在国内许多大型医院已经被证明是科学的,正如本文所引用的相关文献均为成功经验的总结,在产科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多见于妇幼保健专科医院及大型综合性医院,目前基层医院产科对临床护理路径应用的报导文献尚缺乏。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型医疗单位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总结并根据实际移植到基层医疗单位仍值得探讨。 产科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影响 【摘要】 目的 在产科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优势。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初产妇100例(其中自然分娩72例,剖宫产28例)为对照组给予优质护理。随机抽取2011年10月–2012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初产妇100例(其中自然分娩78例,剖宫产22例)为观察组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比较两组产妇同种分娩方式的平均医疗费用、住院天数、及两组产妇满意度、母婴保健知识合格率、护理质量达标率。结果 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减少,产妇满意度、母婴保健知识合格率、护理质量达标率明显提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产科;护理工作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手段为纵轴,制定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1]。自2009年12月卫生部发出了“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后,我院产科自2011年9月开始将自然分娩与剖宫产两个单病种实施CNP,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0月–2012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初产妇100例(其中自然分娩78例,剖宫产22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初产妇100例(其中自然分娩72例,剖宫产28例)为对照组。两组年龄22-33岁,平均27岁,孕37-41周,单胎头位,无妊娠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的优质护理,观察组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2.1 加强护士培训,转变护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1.2.2 制定合理的CNP表 根据产科护理工作要求及产妇住院期间的需求,以严格的时间为横轴,以护理流程为纵轴,由科主任、护士长、病房护士及产房助产士共同参与制作出临床护理路径表。 1.2.3 严格按照CNP表实施 责任护士每日按路径表上的内容,根据病情需要采取护理措施与健康指导,并评价每天的护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每个病人的CNP使用是否适当,未出现变异的,将已实施的内容打钩并签名,出现预测差异者进行早期干预,做到尽量不影响原路径的进行。 1.2.4 临床优质护理路径具体内容 ①入院时宣教及护理:入院当天由责任护士做好入院介绍、护理评估,完善产前相关检查,讲解分娩相关知识,协助产妇生活护理,给予心理护理,并进行安全教育等。完善剖宫产术前检查,做好术前各项准备,手术室护士与责任护士详细交班并签字,执行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②产前指导及护理:产前与产妇交流了解待产期间的心理,减轻其焦虑恐惧心理,指导产妇饮食,严密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宫缩情况及胎心音变化,并做好卫生处置等。③产时护理:对自然分娩者实行导乐式陪伴分娩方法,指导产妇分娩时如何正确用力,耐心解释在产程中出现的各种疑惑及顾虑,为产妇提供连续的心理、生理上的支持和帮助。④产后与术后处理:严密观察产妇及新生儿生命体征,产妇阴道出血及子宫收缩情况,宫底高度,观察排尿情况,保持会阴部清洁,进行饮食指导,协助新生儿早吸吮,告知母乳喂养方法及好处,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新生儿护理、沐浴、抚触等。观察剖宫产术后切口敷料情况及切口疼痛情况,密切观察有无腹胀,肛门排气后指导进食。⑤出院时指导:协助产妇办理出院手续,进行出院指导,嘱其注意休息及个人卫生,告知产褥期护理及新生儿护理的基本知识,定期复查。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出院后科室电话回访。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与x2检验。 2 结 果(见表1、表2) 两组产妇的平均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满意度、母婴保健知识合格率及护理质量达标率均有差异(P 3 讨 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是一种跨学科、综合的整体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住院期间的时间为主线,将整个护理工作科学地分布到这一时间线上,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能够得到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全方位服务[2]。随着国内外对CNP的研究和应用,大量结果显示CNP对护理学发展、对医生、对病人、对医院管理及对卫生经济学都能产生正面的影响。本观察结果表明: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采用CNP可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天数,并促使患者满意度上升,健康教育合格率得到提高,可以保障医院护理管理的有效进行,增进各方面的沟通,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性改善。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谈管理学专业课程辅导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作者:孟范香 刁治秦 蒋志福 论文关键词:管理学 教学观念 案例教学法 论文摘要:管理学专业是一个对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要求都很高的专业,在这种双重压力下,管理学专业课程辅导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一方面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所以,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应努力提高管理学专业课程辅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呼声的增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关注与研究的论文、课题越来越多。那么,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管理学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如何根据管理学专业的特点,实施有效教学,成为管理学专业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概述 (一)管理学专业概述 管理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很强、但是也兼具一定实践要求的专业,该专业下设的学科如:管理学、工商企业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企业信息化管理等都是具备这一特征的学科。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该学科要求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可是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该学科,单纯的面授理论讲解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充其量学生也只能达到纸上谈兵的水平。学得好的学生知道招聘的程序、面试的原则、面试的程序、面试的技巧等理论知识,可是该理论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却是不得而知。 (二)教师教学行为概述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内容,我们可以参考波士顿学校委员会(boston school committee) ( 2006)提出的教师教学行为的8个维度:1.公平和高期望;2.职业主义(professionalism),主要指模式化的职业行为,包括工作职能、区域政策的理解、工作程序以及在多样性的社区里的工作目标;3.安全、尊重、文化敏感性和负责任的学习共同体;4.学校、家庭与社区的伙伴关系;5.指导学生学习的计划和策略;6.实质性知识,具有广泛前沿性知识,关键概念、事实、相关的研究、质疑的方法,具体到各自学科的交流风格等;7.发展性过程的监控与评估;;8.反思、合作和个体成长。 二、管理学专业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 (一)教学设计不灵活。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学习内容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资源链接等。而目前我们的专业教师,并没有依据学生的特征进行设计,而是程序化进行,一本教案走天下的模式。 (二)对师生课堂角色的错误定位。一些管理学专业的课程辅导教师错误的认为,教师应该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就应该被动活动,包括静坐、聆听、接受和吸收信息。 (三)对学生课余时间的硬性安排。要求学生将课间时间用来完成工作表、练习册、或者仍然坐着,做其它功课。 (四)针对性不强的填鸭式教育。一些课程辅导教师喜欢面向全班进行的教学指导、演讲,并且十分热衷于这种教学方法,认为教师在这时充分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五)对学生的不公平分类。一些教师将学生进行“能力”分组,硬性将学生分为三等,并分别对待。例如,一些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学生进行分类,并安排座位,成绩最好的坐在第一排,依此类推。 (六)对课堂纪律的过分要求。一些教师认为课堂就应该是安安静静的,否则就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对教室里的安静状态给予表扬和奖励,采取了中学的教育方式,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管理学专业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不会孤立存在的,它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做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工作是做好教师教育行为转变工作的前提。只有新的教学观念,才会给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注人鲜活的动力,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就不可能转变。 首先,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课程的内涵已经发展为新的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基于这种理念,课堂教学就不再仅仅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共同与教材的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体验。 其次,角色的正确定位,注重师生的交往。所谓交往,即共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基于这一理念,课堂上的“师道尊严”就非要摒弃不可了。教师眼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同样价值的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愉快、和谐的。对教师而言,他不应该是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级的组织者,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 第三,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提问面明显扩大,更大层面的学生有了回答问题或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教学的知识标高适度下调,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以减轻;教师对传统意义的中差生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案例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讲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案例教学中,师生都要注意角色转换,学生只有真正地深人案例、体验角色,才会有案例情境的“再现”,案例教学的价值才能被体现。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可充当监督员,激励启发学生,监督案例分析、讨论情况;可充当示范员,向学生演示、讲解、分析案例等;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并在实施中起主导作用等。 (三)场景模拟。管理学专业课程的特点是,无法到企业中实习,因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时间教你如何去做,更不会放心的让你去做企业的管理事宜,所以,必须采取校内场景模拟的方式达到实践的目的。 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招聘环节为例,可以让学生以某企业为例,模拟招聘的场景。学生首先分为两组,一组负责商讨企业的规模、性质、拟招聘的职位、面试的问题设置等等;另一组则负责商讨应聘的注意事项。最后由教师点评。 当然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评估有关。学校的管理方式、评估标准的制定及实施有很强的导向性,对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同时与外界的支持与指导有关。如领导的支持与帮助、同事、同学的帮助一与支持、家长的帮助与支持等。也与其对学生心理行为的理解与评价有关。教师只有对学生心理行为的正确理解,并能得出正确的评估,才能有正确的教育行为,总之,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经验、结合学习者的特点努力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析学校体育边缘化的管理学思考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边缘化;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对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指出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1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原因 1.1 体育管理体制因素我国体育由三部分组成,即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2]体育体制改革后,国家体育总局隶属于国务院,而学校体育也从体育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属教育部直管,只有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仍由国家体育总局直管。这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校体育从体育系统分离出来后,长期流离于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各种资源与利益都没能落实到实处。 1.2 应试教育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偏重于文化课教学,长期忽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体育教育功能,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逐步在教育系统内部被边缘化了。 1.3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接问题。目前,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基本上被排斥在竞技体育门外,从学校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专业队或者职业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屈指可数,大部分从学校毕业的体育人才都是自产自销。我国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篮球项目亦是如此。cuba与cubs这两项大学生篮球联赛水平较高,近年来商业运作得也较为成功,理应成为国家篮球联赛cba的后备人才基地,但一直以来,从cuba与cubs转入cba联赛打球的球员很少。这种人才培养出路问题也导致了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另一方面,竞技体育领域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很少能进入到学校体育领域。一些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一般都在体育行政系统内部任职,或者从事一些群众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很少有进入教育系统任职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对接不顺畅造成的恶性循环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与经济、社会以及竞技体育发展相比较,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相对滞后,成了体育领域的一块软肋。由于社会体育发展不景气,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可有可无,社会体育组织活动寥寥可数,社会体育领域不能为体育人才提供就业岗位,学校培养的体育人才毕业后在社会体育领域找不到立足之地,从而导致体育院校、各运动学校以及体育传统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难。 2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2.1 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是有效遏止学校体育边缘化、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的关键一环。首先,应当进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管理归口问题,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场馆、经费、人力、信息等资源的调配,强化学校体育的法规政策。其次,应当改革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学校体育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学校也应当适当为竞技体育人才提供就业渠道,通过考核吸纳部分有能力的竞技体育人才。最后,应当对我国竞赛体制进行改革。一是要进一步鼓励各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并允许其参加国际大赛;二是国内联赛应当与大学联赛接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在我国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应当不拘一格求人才,应当积极主动的从各自项目的大学生联赛中寻求高水平运动员。 2.2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视体育教育国家应当进一步凸显“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应当逐步改变人才考核选拔标准,改革过去单纯以文化成绩为考核选拔标准的做法,做到以能力、素质考核为主,文化成绩、体育成绩并重的选拔标准,在考核选拔过程中加大体育成绩的比重。 2.3 加强学校体育立法力度,强制力保障其施行近年来,专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日趋增多,但仍存在很多不足。法规体系不完善成为了学校体育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桎梏。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加强学校体育的立法力度,尤其应当加强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使用法规,体育经费划拨、被挪用的处理法规,教学课时被挪用的处理法规以及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的法规文件,使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法可依。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加强各种监督力度,强制力保障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 2.4 做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及社会体育的对接工作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体育发展模式不难发现,学校体育不仅应当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应当肩负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大历史使命,为社会体育人口的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接。首先,应当从体制改革入手,使学校体育行政管理系统(国家教育部)与竞技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国家体育总局)有一个良好的对接,形成良性互动。此外,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行政管理单位的上级管理部门(国务院)应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应当站在促进体育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前瞻性的眼光来解决问题,通过协调沟通与行政管理等多种方式,来有效解决体育人才培养与使用问题,使整个体育领域资源配置最优化。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当前,国家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社会体育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工作。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系统,设立一些具有实质性职能的社会体育管理职位。其次,应当加大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力度,使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管理学 课程教学 问题与原因 改革思路 【论文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指出了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高职教育管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混淆了高职与普通本科的培养目标,没有做到以职业工作过程和行为为导向组织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目前许多高职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2)教学内容和高职教学不符合。目前,高职院校在管理学课程使用的教材与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没有根本的区别,教材的理论性太强,内容抽象,学生学习时难以掌握,影响了教学效果。(3)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多数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校内实训环节薄弱;校企合作找不到结合点,大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只是做普通工人的工作,接受不到管理技能的训练。(4)教学方法单一。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和压抑。(5)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高职管理类学生大都文化基础比较差,学习进取心不强,相当一部分同学都不太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根据经济管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高职经济管理各专业应培养 “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人才,其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都应该体现这一人才要求。针对管理学课程内容多、覆盖面广,但没有突出重点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以模块化组成为宜,应包括:第一,基础模块。包括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与基本职能等。第二,专业模块。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等。第三,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模块。通过分析国内外经典教学案、情景模拟等,提高学生了解现实情况,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总的要求是提高管理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可体验性,具体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管理事件和问题,再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设定一定的工作场景,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体验工作情景,培训学生的技能。 第三,游戏教学法。在游戏中,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可以相互撇开,又相互接纳,从而不断实现领域融合和精神拓展。 第四,调查研究法。事先应拟定好调研内容,教会学生基本的调研方法,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开展这一工作。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有利于学生通过直接经验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建立管理学课程网站、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教学录像和企业工作实景光盘等,这种教学方法形象直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好方法。(3)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应该实行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以上所述教学方法中提到的相关做法之外,还可以采用erp沙盘模拟进行实训。这种教学方法除了可以让学生学习商业规则外,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以及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课外实践可以通过 “请进来,走出去”两种形式来进行,一方面可以请企业管理专家走进课堂,介绍自身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通过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见习和实践锻炼,将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管理实践有机结合。(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途径,不断改善教学团队的职称和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等。第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例如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管理实践活动。第三,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专家为兼职老师。第四,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机会与校内外同行进行广泛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5)搞好教材建设。可采取选用教育部推荐的或一些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有一定影响的教材。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管理学课程特点和要求,积极创造条件编写自己需要的教材。此外,还可以编写一些辅助教材。(6)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要建立课程建设的规范性文件,教学过程的检查和监督,学生、同行、教学督导专家和领导评教制度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评价。另外,要建立各项量化指标体系,尽量减少主观因素,以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管理学毕业论文:小议 管理学基础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要: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对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既要保证理论讲授,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此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管理学 基础 概念 案例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人们将在长期的管理活动中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成功总结出的管理思想,加以系统化,最终形成的可以进行学习、传授的理论体系。因此它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同时,在实践中,管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理论套用,管理工作的好坏,取决于在具体管理环境中对理论的灵活运用,只有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发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将管理工作做好。管理学基础课程,一般高校都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或大学二年级开设。初入大学或初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一般都对管理课程充满着憧憬,希望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一下变成职业经理人。再加上近年来案例教学流行,学生们似乎认为管理学课程就是案例研讨会,但对于一点理论基础都没有的学生来说,直接进行案例教学并不现实,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管理。因此,如何能够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管理学教学中应考虑的问题。 1 系统介绍全书脉络 对于初次学习专业课的学生,他们大多对管理学专业课没有多少了解,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直接开始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讲解,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学习,因此,建议第一节课不要直接讲解课程,而是最好从书中目录开始,把每一章节都讲解什么内容,每一章节的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给学生介绍清楚。在介绍内容的时候,不要反复用理论术语,重点在于告诉学生通过这一章你能够学习到什么知识,而这个知识在今后什么情况下会在生活工作中使用,它会对你的工作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 强调概念的核心 作为基础性课程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很多概念性问题。而很多学生习惯于某些中学的记忆式教学,但同时也痛恨记忆式教学。结果是,他们记住每个概念的方式主要靠死记硬背,但同时,又对这个学习过程感到不满,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大学的教育和中学的教育的不同。中学的教育强调的是规范性教育,而大学的教育强调的是启发式教育,是百花齐放。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它,可能最终得出的理念是不一样的。甚至即是是从相同的角度来研究问题的学者,其所总结出的概念也可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述出来的。所以,教学的重点不是对概念的记忆,而是向学生阐述观点,并将概念的核心表达出来,至于观念的表述方式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与书本一致的。 3 理论讲解贴近学生生活 在理论讲解过程中,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认为自己在生活中用过这个理论或者将要用到这个理论,他们才会对这个理论感兴趣,才会记住这个理论。比如,在讲解激励理论时,可以与学生讨论一下家长是如何激励他们学习的,哪些激励对他们有用,哪些激励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从而引出有效激励的要素和必经的过程。 4 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传递信息量大,表述方式灵活等优点,因此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其不足的一面。课程讲授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多媒体教学有时并不适合于师生互动。在与学生座谈中,学生提出,当多媒体每换一次幻灯片时,学生们就赶忙记录下幻灯片的内容,然后,就没有兴趣听课了,很多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多媒体上而不是和教师的交流上。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反映了部分教师的不足,比如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把所有需要讲解的内容都输入多媒体,让学生自己学习,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的原因。所以,我们主张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可以使用,甚至在某些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比如案例教学中,但切不可过于依赖它,它只是教学辅助手段。 5 适当选择案例(下转第140页) (上接第72页)自从上个世纪初,案例教学法被美国哈佛大学用于管理学教学中以来,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具体管理事件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分析,促使其进入特定的管理环境中,体验真实的管理感受,从而事半功倍的理解管理理论,培养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选择案例,案例不能盲目选择mba知名案例,要准备适合课程内容和特点的教学案 例,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引导作用。而不能仅仅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由此,才能通过此项训练增强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 管理学毕业论文:网络教学平台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是大学教学信息化的核心与基础。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补充教学资源、拓展管理知识领域、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和促进了管理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变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管理主体不明晰、建设与应用不规范、团队建设机制缺失和维护经费缺乏困扰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充分认识管理学网络教学的重要性、设计一个技术先进、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技术方案、建立统一管理模式等措施是发展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管理学课程 网络教学平台 教学改革 0 引言 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是开展管理学多媒体教学的前提,是大学教学信息化的核心与基础。组织与管理好管理学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对提高我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谈一些这方面的看法与体会。 1 我校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构想与框架 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平台至少应该包含网上课程开发系统、网上教学支持系统和网上教学管理三个子系统。网上课程开发系统主要完成网上课程内容的展示,为教师提供了一些基本设计模板、公式编辑器、图形工具等。网上教学支持系统主要包括课程的上网、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教的支持和对学生学的支持,以及对教学活动的管理。通过虚拟课堂,教师可以实时在线授课,开展课堂讨论或在线答疑。网上教学管理系统是指实现网上课程管理。我校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构想与框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在校园网上开设课程信息、电子教案共享、网上收发作业、网上讨论、网上课程辅导等功能。 1.1 网上课程信息 品课程网上系统可以将课程的有关信息,比如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师介绍、ppt、参考书目等到网络上,得到授权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浏览相关信息。 1.2 电子教案共享 教师将电子教案上传到平台后,注册并已经得到授权的学生就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地浏览课程的电子教案。 1.3 网上讨论 网上系统有专门的网上讨论区,可以支持本课程的网上讨论活动。 1.4 网上课程辅导 网上系统提供了网上课程辅导功能,保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课程辅导。 2 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与应用的意义和作用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于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管理学网络教学的智能知识库,可以自动保留以前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疑问,激发学生兴趣,配合在线答疑、作业等能解决学生同类问题与难题。 2.2 补充教学资源,拓展管理知识领域 使用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向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广泛的管理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的管理学知识,拓展其思维空间,激发创新能力,完成课堂教学有限时空内无法完成或很难完成的任务。 2.3 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当前大信息量的教学内容需求,以构建的独立多媒体教室,也无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能摆脱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学习模式。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与应用,将教师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了出来。同时,教师还能够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以弥补教材单一、封闭型学习的缺陷。 2.4 促进了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 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使教学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交互性。管理学教学素材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越来越灵活、形象、生动,支持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式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以单纯归纳式演绎讲解为主模式,而是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构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2.5 实现了管理学教学以教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与学生交互式的双向交流转变 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改变,由传统的知识解说员、传授者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多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像过去那样通过课堂学习从教师、教材获得知识,而是可以从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更多的有用的知识。 3 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搭建了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网络教学活动,但是在平台使用、资源利用、发挥作用等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3.1 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日常管理主体不甚明晰 同其他网络教学一样,管理学网络教学同样是系统工程,包括基础硬件、教学平台、软件资源、教学运行、教务管理等多个部分,任何一部分的不完善都是对网络教学的整体效果造成不良影响。现在很多高校这些过程一般分属不同部门。就笔者所在学校来说,网络中心负责硬件环境,像服务器,提供方的教师负责教学平台,并由主管学院协助解决,教务部门则负责教学运行和管理。这种分工合作、责任明确的网络教学管理模式看似合理,事实上,却因为管理的分散,缺乏统一领导,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网络教学的效果。 同时,分散到不同部门管理,也容易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没有人真正为管理学网络教学工作负全责,不利于网络教学的健康发展。 3.2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不甚规范,操作起来不方便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涉及到平台使用、资源开发、教学实施、总结评价等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涉及到老师、学生、教务人员、技术人员等。如果没有明确的应用规范、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网络教学是很难发挥作用和健康发展。 3.3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团队建设机制缺失 目前,课程建设团队一般由本门讲课程老师组成,由于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建制,除团队人员知识结构具有同构性、缺少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外,平时协调起来也不容易。 3.4 维护经费缺乏 一般来讲,项目立项时学校能给一些经费主持,但平时又没有这方面开支,更新、补充、提高等维护经费等得不到有效保证。 4 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建议 4.1 充分认识管理学网络教学的重要性 上面已经提到管理学网络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补充教学资源,拓展管理知识领域,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管理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管理学网络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仅领导要重视,教师、学生也要重视;不仅教学评估时重视,平时也要重视;不仅要重视建设,更要重视使用。 4.2 要有一个技术先进、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技术方案 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相对于其它教学建设属于基本建设,因此,在建设前期,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技术先进、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技术方案,要反复论证,听取不同方面专家意见,甚至也要听取学生意见,使其方案得以完善。 4.3 建立适合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统一管理模式 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统一管理模式要实施一个部门负责。把学校与网络教学相关的工作全部交由一个部门来统一负责,有必要在机构建制、人员配置、技术力量、工作内容、职能责任以及相关利益等方面进行整合,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同时,要经常对网络教学所涉及的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对教师和学生在网络教学活动中遇到困难,只需求助一个部门就可以得到解决。 4.4 要重视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中的培训、开发、应用、评价有机结合 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上开设一门网络课程的工作量是巨大的,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传统授课工作量的2-3倍,开发制作信息化网络资源也是编写相同内容纸质教材工作量的3-4倍。如此大的工作量和精力付出是需要学校能够给予充分肯定和认可的。要对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功能和使用方法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如何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教学、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要把开展网络教学新应用、开发数字化教学新资源、开创信息化教学新局面纳入学校教学改革立项管理、立项开发。 一种教学模式能否被认可和普遍采用,关键是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目前在高等学校,很多教师和学生,包括一些从事网络教学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对网络教学发挥的作用和达到的效果不甚满意,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网络教学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效果评价机制。 4.5 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通过立项开发,提供经费主持,可以有效激发教师开展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为网络教学的应用增添动力。学校也应在平时增加这方面的经费预算,为更新、补充、提高等维护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有效保障。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管理学 教学 应用 论文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基于此,主要从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基本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获得更好的管理学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与管理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最早倡导,采取的是将案例引入商业教学的方式,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这种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学习。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对案例当中的现象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情况的了解和处理能力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管理学是管理学科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现代管理观念和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它既要求学生遵从相关理论和原则,又要求权益应变,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学科。因此,学生仅学习课本当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锻炼综合能力。而案例教学法正是一种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的重要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自主思考,相互讨论,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这需要学生在课余世界阅读更多的书籍、报刊、杂志,开阔视野,学以致用。为此,学生变被动地聆听为主动地查阅,积极地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有所提升。 2.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最明显的优势在于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思维空间更加宽广。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作为主导,以教师的想法为基础,教师的思维水平决定了授课过程的空间感,学生往往也存在着依赖心理,很难真正达到思维水平的进步。而案例教学法,给了学生广阔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能力,提出更有创造性的见解,充分提高思维水平。 3.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结合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局限于课本,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学得再好也无法很快适应实际工作。而案例教学法在理论与实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学生很快能够理解知识、熟悉知识、运用知识,并且可以对学校之外的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在进入社会之后,其适应能力也可以大大增强,这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基本环节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包括三个基本环节:教学案例的选取与编写、教学案例的课堂分析与讨论、教学案例的总结与归纳。 1.教学案例的选取与编写。这个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是否成功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准备,精心选取。如果之前已经建立相关案例库或有很多相关资料,那么应当从中仔细甄选,认真选取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相符的案例。如果目前没有非常适合的案例,那么可以将身边的故事或报刊、杂志、网络上刊登的事件进行整合,编写案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具有相当的文字功底,并对管理知识有较好的了解,从而提高案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教学案例的课堂分析与讨论。这个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首先应当将案例进行介绍,必要时应配合纸质文本或幻灯片,让学生切实了解所要分析的场景。接下来,学生们可以分组初步讨论,完善自己的观点,之后全面向大家阐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及原因,借助头脑风暴法使得每个观点都得到全面解释。最后是学生互相点评,共同退出最合理的方案。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控制时间,积极引导,合理安排进度。 3、教学案例的总结与归纳。讨论阶段完全结束以后,教师应当就整个过程以及讨论的最终方案进行点评,这个过程既要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及讨论水平提出建议,以期在下一次案例教学过程中有阶梯式的进步。 四、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调动学生课前准备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热情是案例教学法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师应在课前大力宣传,课中积极引导,课后给予肯定。这样一方面保证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学生也会仔细体会,多次回忆,加深印象。 2.教师应控制课堂节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并不是很多,30%左右即可。每一次的时间也以50分钟以内为最佳。在这有限的时间中,教师要合理分配时间比例,力求不超时,也不冷场。在案例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教师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及推出规则阶段,一般以5—8分钟为宜。第二阶段,思考及分组讨论阶段的时间也不宜过长,10分钟左右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思想,完善方案。第三阶段,集中方案阶段,因为是利用头脑风暴法展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所以至少需要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第四阶段,评价方案及推选方案的过程,为了让同学参与选择,也需要10—15分钟的时间。最后,教师的总结发言,5分钟可以将结论及评价进行完毕。 3.教师应充分准备及合理点评。案例设置之处,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图片、声音等直观展现给学生,创建模拟场景。讨论之中,教师应合理过渡,既不影响学生判断,也不会跑题或耽误时间。讨论结束,教师的点评应客观准确和积极鼓励。一方面要客观评价案例教学的过程及结论,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正面鼓励,保护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今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管理学毕业论文:试论双语 管理学 在大一学生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法 管理学 双语教学 【论文摘要】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09年获得国家级《管理学》双语教学项目,在2010年秋由本文作者及其他三位老师对刚入学的管理学院两个专业四班级进行实验,成效喜人。本文主要论述把华德福教育中的实践性运用到大一本科《管理学》理论教学中,从课堂教学,实践作业,开放性期考三方面进行探索。 1 前言 在21世纪的今天,高等教育中的双语教学地位益发重要。2001年8月教育部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本科教学中要积极推进英语等外文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是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华德福教育郑重的推荐给全世界。目前,全球共有600多所华德福学校。华德福教育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在大学教育中运用的很少,本文主要论述把华德福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运用到大一本科《管理学》理论教学中,从课堂教学,实践作业,开放性期考三方面进行探索。 2 《管理学》双语教学对教师能力的挑战 虽然《管理学》在桂理工大学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基础课程,但是双语《管理学》教学在我校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教学中运用“双语”的具体要求和做法等许多方面都在尝试和摸索中。特别是对大一的新生实施《管理学》双语教学,对老师的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即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外语,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通晓《管理学》的同时还要通晓教育心理学。我们的教学团队都是中青年归国学者,对教学有着浓厚的热情和丰富的经验; 教学计划及教案都是经过多方讨论,中西合璧,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3 《管理学》双语教学的学生基础 3.1 大一新生英文基础薄弱。我校的新生90%以上是来自广西贫困山区和农村,有三分之一是少数民族。他们的英文基础薄弱,我们进行调查,电子商务2010级两个新生班中有60%的学生大学英文入学考试低于90分,属于较差级。开学大学英语摸底考试,进入英语a班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他们长期习惯的英语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生的听,说,读,译,写的能力很单薄,特别是在阅读教材时往往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很不到位,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读过英文原版书籍,不能通过外语思考,而是习惯于字对字,最多是句对句的翻译,在口头或书面回答问题时,则限于背诵或抄写教材的原话。要想改变这种英文习惯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努力才能够达到。这也是我们双语课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2 大一新生的社会与工作实践经验缺乏。《管理学》是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基础,对于有工作经验的企业员工和领导是知识充电,他们也有提高自己知识水平的迫切愿望,对于管理学原理能够触类旁通,一通百通。而大一的新生刚刚从繁重的高考中解放出来,既缺乏工作实践也没有对管理学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之前就有个别学生发email和短信咨询我们,为啥要《管理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大。 4 双语《管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 4.1 教学方面:起用原版教材,作业和课堂讨论100%使用英文。我们认为通过使用完整的原版教材,教师和学生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使得学生从一开始就努力学会双语思考和写作。我们选用了stephen p robbins和 mary coulter合著的《management》8th[1]一书作为指定教材。该书作者stephen p robbins是国际知名学者,编写的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教材在世界范围被广泛选用。这本书涵盖了管理的基本原理,介绍了最新的观念和实践理论,同其他的管理学教材相比,该书叙述简洁清晰,重点突出,除基本内容外还包括了案例、小结以及多种类型辅助学习资料,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对学生则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阅读材料。 《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从一开始就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使用全外文的ppt演示课件,同时要求学生用100%外文完成课后案例分析,鼓励学生用外语回答问题和参加讨论。笔者发现虽然理论课是以ppt为主的,但是如果穿插学生课堂讨论,小组互动等活动,学生们在宽松讲课环境下就很放松,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内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全部用外语,还邀请美国的企业顾问加入课堂讨论过程,效果显著,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明显提高。 4.2 学生方面:外语学习的秘密武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从第一节课起,我们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口袋书”-pocket book;学生们用以记录在阅读原版的教材中遇到的生词,要求每人每天记录至少十个生词,随身携带,即使在饭堂排队打饭也要翻看。教师随堂抽查,班干每晚自习检查。这样学生们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记下艰深难懂的专业名词,上课时对老师的讲课听懂率达70%以上。 2)课后,笔者针对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的问题,有目的地邀请学生在咖啡厅喝茶聊天,聊大学的学习目的,四年计划,为学生答疑。启发他们对社会公益项目的关心,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管理学》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贯穿于谈话中,为学生提供了40多本专业书单,使他们真正领会《管理学》对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意义。 3)在小组作业设计上,随着教学的深入而渐渐加深,每次作业都是社会调查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例(一)“网上调查富士康现代化分工细化的程度,结合目前十三跳,探讨阐述企业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例(二):“结合唐骏的假文凭调查,谈谈企业管理者诚信的意义”。小组作业是学会与人合作的重要一课,这群90后孩子个性鲜明,他们在小组中既要分工合理,又要互相帮助,有一环出问题,就不能继续下去。在一次又一次的磨合中,他们学会共赢:有时为了一个问题能够达成小组共识,通常要开会开到深夜,有的小组还吵得不可开交。通过几次做实践作业,同学们也建立起了宝贵的友谊。 4)课堂讨论关注时事热点,注意联系实际,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以致用。每节课都留有5-10分钟的时事讨论题目,讨论的内容与课堂讲授的理论密切相关,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作用。特别是邀请了美国朋友tamar vinckel 来校讲座,她曾经在美国担任企业管理顾问。她的课堂讨论指导使学生们受益匪浅,他们深深领悟到《管理学》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意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 4.3 开放性的考试考察学生综合能力。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我把原定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a. 部分给出国外权威的mbti测试网站,让学生自己进行性格测试,然后采用《管理学》360°人事测评制度,让小组成员对每一名学生做出评价,学生用英文写出对自己深刻的认识;再结合swot理论分析学生的个性优势与其专业方向上的匹配,让学生找到大学四年专业的努力方向,然后写出1200+字的大学学习计划,把《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法mbo灵活地运用到新生的大学生涯规划上。b. 部分是面试部分,是对小组合作的考察,在短短10分钟内小组英文演讲,介绍自己大学计划及管理学心得,回答老师提问。 开放性考试把《管理学》的理论生动地运用到了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中,学生们既要学会分析自己,又要学会兼听则明,提前做好进入企业的360°测评心理准备;而口语面试逼着学生课后练发音,练习小组合作演讲,学生们的英文口语表达也取得了喜人的进步。 5 结论与展望 本次《管理学》期考,全班没有不及格,优秀率达90%以上。88%学生在课后总结认为《管理学》是本学期印象最深刻,收获最大的课程。而期末大学英语考试结果喜人,参加双语课的班级及格率100%,有63%提前进入英语a班。双语班学习的学生有资格提前进行四级考试的比普通班多出33%。 通过此次 双语《管理学》在大一学生教学中的实践,不仅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是对大学双语教学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析项目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 项目管理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 项目管理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思路、解决方案的选择及决策过程中的综合管理能力,然而项目管理学课程在讲授过程中体现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本论文根据项目管理学的特点,从当前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与案例并举,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等政策建议。 项目管理是以某个项目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应用为辅助手段,结合系统工程、行为科学、网络计划技术和挣值分析等研究方法的一门完整的应用学科,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及操作性强等特点。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领域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为学生迅速了解并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一直作为工程管理及其相关专业如“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核心课程,以及面向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等本科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力图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实践、计算机上机学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综合能力。 1 项目管理学课程的作用 1.1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提高对问题认识的过程,项目管理学中大量案例分析可使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与勤于思考的能力。 1.2 项目管理数量方法运用的培养 项目管理中项目的财务评价方法、网络优化方法包括工期优化、费用优化和资源优化等是项目管理学研究,有助于项目管理人员的实际使用。 1.3 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想指导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结合实际项目编制项目进度、费用和成本等管理策划方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2 当前项目管理学教学中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全国各高校从培养学生系统分析与创新能力的视角,纷纷开始项目管理学课程,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却不太理想,总的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大多注重理论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国内的有关项目管理学的教材多半偏重于理论研究,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上课讲授的知识只是单向地传递,学生被动地接受。与此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系统方法重视不够且训练较少,同时也很少结合知识点做案例分析,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而学生本来的学习热情不高,这样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2)课堂互动效果差。由于高校扩招,项目管理学往往大班上课,而人员的分算,在管理上给老师上课跟学生互动产生了困难,同时不少老师很少互动或无法与很多的学生进行互动,老师讲授的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接收或消化程度不够理想,这给合班授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学生差异明显,自学难度较高。因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理解程度与掌握程度也大不相同。面对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学生只能通过课下消化吸收来找齐教学进度与自己理解程度的差异,而项目管理学的自学难度较高,因此学生的自学效果较差。 (4)注重教学,较少涉及教学软件的使用。当前使用项目管理学的教学软件与学习软件如project等软件在寻找项目进度的关键路径、项目的甘特图等方面对学生很有帮助。但是,老师一般在课上提到该软件可以应有到该领域,而很少在课堂上教大家如何使用该软件,这是教学知识的缺陷。 3 提高项目管理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为了使学生掌握项目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将之用于生产实践中,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提倡案例教学 而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灵活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进行照本宣科式的介绍,更应该基于学生自己的体验、理解,结合较多的项目管理案例,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表达出来。老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践或通过网上、书籍以及其它渠道进行收集。例如项目管理者联盟网,提供了许多非常好的项目管理案例和学习资料,老师可以用作教材,也可以推荐学生自学。 一般情况下,笔者通常对收集到的案例素材都要进行整理和提炼,简明扼要地把案例情况介绍控制在一页a4纸的篇幅(太长或太短不利于教学),并针对案例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精心设计若干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我的感触是,联系现实生活中一些经典或有趣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往往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融洽气氛中,既学到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又能联系实际,加深理解。例如,在讲到项目管理时,可以以美剧“越狱”为案例,将主人公迈克尔·斯科菲尔德策划的越狱作为一个项目来看待。把迈克尔作为项目经理,分析越狱这个目标的缜密计划以及如何巧妙地周旋于各关键人物之间,出色地协调各种资源,从而成功地完成了越狱这一“不可完成的任务”。并就一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问题映射到现实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非常喜欢并且积极参与到这样的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相信这样的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3.2 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就是采用重点设问的方法,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讲授。尽可能地将企业引入课堂,以企业的项目作为课程实训内容,课程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如风险管理中,首先提问风险的概念、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通过举例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并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管理的能力,这也是一个项目经理必须具备的能力。 3.3 任务驱动式教学 该课程利用课程作业,或通过习题或通过案例,并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驱动学生学习相关的内容。例如围绕典型工程或it项目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把每一项目下分若干模块,布置每一模块下若干工作任务给学生,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由于每一任务均有相应的技能和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特别是项目管理中项目进度的甘特图、关键路线等内容需要软件,更需要他们课后练习加以强化。因此,以课后作业为载体,加强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更好的理解与消化课程知识要点。 3.4 教材与教辅工具的选择 教材与辅导工具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很多院校,无论什么专业都用项目管理学教材,实际上应根据不同专业院系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项目管理学教材。例如,信息管理学生应该学习it项目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学生应该学习项目管理,而工程管理和土木工程等专业应该学习工程项目管理。因此,教材与教辅工具的正确选择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好课程。与此同时,在选择教材与教辅工具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尽量选择著名出版社、著名专家的教材,这样内容充实,学生学起来轻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项目管理学,将项目管理学的方法运用到相关领域与生活实践中。 当然,关于一门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各方面合力共建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投入与努力。除了教师要爱岗敬业、努力钻研业务知识外,还需要学校给予大环境的支持和配合、学生的努力与专注等。一门课程的教学成果不能单单以考试成绩来衡量,还要分析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具体掌握了哪些方法与技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总之,项目管理学在研究和解决各种复杂问题中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发展,至今,它已发展成为体系健全的庞大学科。对于不同问题的研究,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不同教学方法在不同教学环节的应用。在讲解案例与相应解题思路与方法的时候,注意不要引导学生去记忆一些事实或是寻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提炼,并将问题用项目管理学的方法表述成数学模型的形式。应发展成由单一的教与学的知识传递通道,拓展为带着问题学与寻找问题教的双向反馈通道,加大课上讨论与分析的时间分配,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分析的过程中增强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与研究效果对学生进行准确定位与分类,进而引导学生分层次地逐步掌握更高深的知识。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教改研究 论文关键词:管理学 教学 实践性 论文摘要:《管理学》理论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应定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创新的实践考核体系,发挥其高职高专经济管理基础课的作用。 管理无处不在,任何一个部门、组织,要协同劳动,要经营要发展,都需要进行管理。《管理学》课程就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实践性极强。 一、实践能力型课程教学定位 《管理学》课程是高职高专所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其他各类专业的选修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1.一条主线。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 2.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3.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管理学》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体与重心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鉴于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服务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基本管理实践技能,同时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后续教育考试打下基础。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力型的定位,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1.头脑风暴法。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寓言故事中、学生身边生活中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3.角色扮演法。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4.实地走访法。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及其他各级组织管理者,组织学生与企业家等各级组织管理者的对话活动。 5.管理游戏法。游戏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它帮助参与者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有很多启迪,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他们在非正式的、非紧迫的情境下学会一个技巧。 三、创新型的教学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同时又鉴于各专业教学大纲中以考查课的身份出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理论、概念,注重考核思维与技能。二是考核的答案是多元化、开放式的。特别是思维力与能力的考核,可以无标准答案,可以超出教材与课堂讲的范围。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基于工作过程,在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以实践性为中心的课程定位、教学手段方法和考核形式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学理论的拓展,必然还会出现新的价值认识、教学手段和方法,《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只有具备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才能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析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医院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 信息管理 创新人才 教学改革 高阶能力理论 论文摘要: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院管理学》进行改革,根据培养学生高阶能力理论,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以及形成性评价和范例展示评价理论,革新评价模式,注重培养创新人才的高阶能力,组织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可以在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背景 我国医学院校本科课堂教学大多以书本为标准,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没有思考和提问的时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地得到培养,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受到限制,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与教师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已身处信息时代,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充满生机和未知变数。从哲学的角度看,现代社会青年的特点在于解构权威,具有反传统和反主流意识。因此,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了课本和课堂,还有其他很多方法,可以说,只要想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表,知识也不再专属教师,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并非决定路径的人,选取何种途径获取知识也不完全取决于教师,学生拥有很大的选择权。这一切都促使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转变评价模式。 新世纪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注重学生的高阶能力培养,因此,当务之急是把高阶能力的培养整合到学习的各环节中,从而培养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础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基础性思维是指接受知识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维是指重组知识的能力,最终由创造性思维产生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避免“满堂灌”;要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融入医学新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要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二、理论依据 1.高阶能力培养理论 根据钟志贤、祝智庭、丁刚等学者的观点,高阶能力包括七个方面:运用多种思维的能力、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的能力、深度学习的能力、社会化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在不忽视基本素养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兼容和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重知轻行、客观主义理论基础盛行、注重低阶能力培养”的现状。 2.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意义的学习指学生能对学习负责,自我控制,选定学习目标并进行自我评价;对学习充满热情,愿意持续学习;知道如何转化知识,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协作学习或工作。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有意义的学习包括主动性、建构性、意图性、真实性和合作性等五种特性。 要很好地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就必须学会放弃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威,用有实践意义的主题去发展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拥有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允许不同观点的表达,让学生愿意积极参与自学,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转换角色。教师要向导师、帮促者、信息咨询者、团队协作者、课程开发者、学术顾问、研究者及学习者转化,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在自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要向积极主动的建构学习者转化,开展协作交流性学习,主动建构情景图式,解决有意义的、复杂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并能够阐释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情况制定和实施调控策略。 3.形成性评价和范例展示评价理论 在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的同时还要开展形成性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和完善教学而进行的教学效果评价;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以便调整和改善教学工作。形成性评价一般是绝对评价,着重于判断前期工作达到目标的情况。而我们目前采取的总结性评价一般都是事后评价,是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对教学结果进行的评价,不利于学生注重平时的过程学习。 范例展示是向学生展示优秀成果,引导预期学习成果产生,是学生可以仿效的样例。范例展示评价是一种新型的执行评价方法,就是在布置学习任务之前展示符合学习要求的学习成果范例,以便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预期。其特点在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角色自主化、评价与教学过程一体化。作为一种基于过程和真实性的评价方法,它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把学习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避免把学习与评价、内容、过程割裂开来。 三、实证研究 1.实验对象 两个平行班,一个是卫生事业管理班,84名学生;一个是信息管理班,108名学生。《医院管理学》是这两个班的必修课,均采用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的考核方法。 2.实验方法 在相同教学进度的《医院管理学》教学中,卫生事业管理班采用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运用形成性评价和范例展示评价;信息管理班则主要采用常规教学方法。 3.实验过程 (1)形成性评价体系贯穿教学始终。讨论、论文、ppt汇报、自我评价作为平时成绩,共4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分,主要是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论考试。 (2)撰写论文两次。主要是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所看文献进行分析、概括、综述的能力。 (3)进行开放式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对开放式讨论题讨论5次,放在每章讲完之后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所学内容进行活学活用的能力。由于所讨论的开放式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可以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从而对传统教学理念和传统师生角色提出挑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4)自主学习部分章节。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要求各小组分别自主学习部分章节,并用ppt的形式对本组自学内容进行自主汇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由于创新思维的产生离不开学生交流时灵感的碰撞和激发,因此这种方法还能使组与组之间和小组组员之间相互欣赏、激励和认可。 (5)学生参与期末考试试题设计。每组学生都参与期末考试试题设计,然后从各组完成的试卷中选取部分试题,再与教师出的试题综合而成a、b两套试卷。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所获取的知识进行评价的能力。 (6)建立全方位的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学期成绩评定机制,才能有效避免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仅在考前搞突击的现象。进行讨论和ppt汇报时,由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打分评价;学期结束时,由小组对每个学生一学期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并组织学生结合个人自我评价打分;教师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试题的创新性解答情况作出评价。也就是说,到学期末,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都是由5次小组讨论、3次小组作业、1次ppt汇报、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构成的,每项占10分。 4.实验结果 卫生事业管理班不进行期末考前辅导,信息管理班进行常规期末考前辅导。卫生事业管理班在学习的热情度、积极主动性、纪律性和自主学习的创新性等方面明显好于信息管理班。两个班的学期成绩如下。 (1)平时成绩对比。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在0~10分和11~20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学生都分布着百分之十几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却没有学生;在21~30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61.11%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则只有20.24%的学生;在31~40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6.67%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79.76%的学生。这个结果充分表明,信息管理班学生不注重平时的过程学习,而卫生事业管理班由于采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办法,学生平时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平时成绩都集中在高分区。 (2)试卷成绩对比。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在60分以下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5%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只有3%的学生;在60~6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2.96%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14.29%的学生;在70~7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9.63%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36.90%的学生;在80~8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3.15%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36.90%的学生;在90分以上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9.26%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2.38%的学生,明显低于信息管理班,可能与信息管理班有考前辅导,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没有考前辅导有关系。 (3)综合成绩对比。把平时成绩40分和期末试卷成绩按60%折算之后相加,得出两个班的学期综合成绩。在60分以下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9.44%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没有学生;在60~6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7.78%的学生,卫生事业管理班只有14.29%的学生;在70~7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33.33%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28.57%的学生;在80~8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8.52%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52.38%的学生;在90分以上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0.90%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4.76%的学生。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不注重平时学习,信息管理班学生的成绩大多集中在中低分数区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学生的成绩则主要集中在中高分数区域,这基本上真实地反映了两个班学生平时在学习上的差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新的评价模式、优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理工类的信息管理班学生和人文类的卫生事业管理班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和能力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需要进一步在相似样本中开展研究。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析情景教学在高职《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关键词]情景教学 管理学 教学情景 有效性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高职《管理学》课程情景教学实例,探讨了管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指出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情景的创设应凸显管理情景的生活性、??题性、情感性和实用性。 一、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法是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劳动模范魏书生在教改实?中,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现科学与民主.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局面的一种教学方法。简言之,情景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人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取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二、管理学情景教学的运用 知识信息是可以授予的,即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但是能力的提高或者技能的获得却需要相对更长时间的实?过程。管理的理论来源于实?,同时又用来指导实?。只有在实?中学习管理学,才能够真正理解管理的精髓。因此,高职《管理学》课程首先要创设真实的管理情景,使学生在情景实?中模拟管理的行为.把握管理的实质。以下我们以授课过程中创设的三个教学情景为例,对高职《管理学》课程情景教学的运用予以阐述,并在每个教学情景的最后进行总结。 教学情景一:升任公司总裁后的思考 教学内容:管理者的素质与技能 教学情景设计:首先.通过一段视频,真实地展现生产机电产品的某公司各部门管理者的管理场景,增加学生对于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其次,引导学生阅读升任公司总裁后的思考教学案例,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再次,区分案例角色,由不同的同学扮演案例中的人物角色,使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管理情景中,处理案例中的各种??题,通过亲身的体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企业各层次管理者胜任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与技能;最后,由教师提出??题,引导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归纳出各层次管理者所需具备的素质和技能。区分出不同层次管理技能的比重。 情景总结:该情景之所以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一是因为播放的视频真实有效,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二是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案例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三是最后的总结,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情景二:点钞训练 教学内容: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 教学情景设计:事先准备不同面值的数叠点钞纸。规定学生在不超过15分钟的时间内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法,完成钞票的清点工作,并记录各种钞票清点方法所需要的时间。清点的具体办法如下:一是先记录手持式点钞时间,包括分别记录单指单张、单指两张、三指三张、四指四张、五指五张的点钞时间;二、记录单指单张点钞时间,包括记录手持式点钞和桌按式点钞的时间;三、记录不同手型的点钞时间。点钞完成后,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造成各种点钞方法使用时间差异的具体原因,进行总结和提炼。 情景总结:该情景紧密结合实际,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完成点钞工作,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正确理解了科学管理的内涵。 教学情景三:折纸 教学内容: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教学情景设计:首先,每位同学发一张纸,由教师发出操作指令:大家闭上眼睛——全过程不许提??——把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把右上角撕下来,旋转180度,把左上角也撕下来——睁开眼睛,把纸打开,教师会发现学生完成的是各种不同的图案。其次,由教师邀请任意一位同学,重复上述指令,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可以提??。 情景总结:该情景极具生活化,并包含了许多??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比如,第一次通过教师单向指令,由学生完成具体的操作,之所以得出不同的图案,是因为学生对教师指令的理解出现偏差;第二次同样通过教师指令,由指定的学生完成具体的操作。但在指令执行的过程中,学生被赋予了与教师进行双向沟通的权利。学生在向教师提??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了教师的操作指令,因而最终折叠出的图案,更接近于教师所希望得到的结果。通过本情景的演练,使学生理解了不同沟通方式所产生的效果。 三、管理学情景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事实表明,管理学情景教学效果取决于管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为此需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凸显管理情景的生活性 在情景创设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根据将要学习的管理内容提炼出管理情景,无疑是创设有效情景的重要方法。情景创设中,有一个突出的??题是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出自己认为很合理的情景,结果却不理想。因此,在创设生活化情景时,教师首先应当进行换位思考:学习该部分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可以从中找到该管理知识的原型吗?然后再进行提炼、加工,创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管理情景。 2.关注管理学的学科本质,凸显管理情景的??题性 皮亚杰认为:人的已有认知,在面对新知时,首先是同化新知.把新知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之中;当新知不同被同化时,便会引起已有认知结构的顺应,主动改变,以适应新知,发展认知结构。新知与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是产生不平衡、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教师应当能够找到这个矛盾处,创设相应情景,让学生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完成知识建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因果关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察觉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而疑??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学生的疑??,正是管理知识的生长点,在这个生长点上创设情景.可以促使学生思考。进行探索。 3.关注情景创设的载体,凸显管理情景中的情感性 情感性指教学情景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情景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与学生交流感情并引起共鸣的过程,有情才能动人。有些情景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结果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4.关注管理情景的有效运用.凸显管理情景的实用性 学习存在于人际关系中,存在于学习者参与其中的各种对话中,存在于社会生活的人与人交往中。高职《管理学》课程开展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情景中读出管理信息,提出管理??题,突显情景的管理味、??题性。管理情景出示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情景中的管理信息,发现管理??题,而不仅仅是对情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等感兴趣。通过提出如你能从中读出什么管理信息、你能从中提出什么管理??题等。为学生指明观察情景的方向.从情景中抽象出管理??题,使情景更显管理味和实用性。 四、结论 情景教学是高职《管理学》课程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管理情景运用得当,会使课堂生机勃勃,学生获得有效地发展;运用不当,却会淡化高职《管理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管理学》教学情景的创设,既要能体现管理情景的生活性、??题性,又要能融入真实的人物情感,凸显管理情景的实用性。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析基于职业岗位要求的高职管理学基础实训教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 管理学基础 岗位要求 实训教学 论文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组织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且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落实这一方针,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学生能实现就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对于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实训教学进行了探讨研究。 1 基层管理岗位对高职学生能力的需求情况 高职经营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他们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为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观念、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满意度、对基础管理能力的评价和要求,对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的能力表现及基础管理能力向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属于基层管理者,也是第一线的管理人员,是一线从业人员与中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岗位职责要求其一般应具备如下能力:正确理解上级指令,分解工作任务的能力;指导他人活动的能力;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的技术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激励员工的能力。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严格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注重学生适应现代企业工作岗位的相关能力及综合素质是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的基本任务。针对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结合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及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笔者认为,改进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的能力、管理信息收集及分析处理能力、计划和决策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领导及指挥能力。围绕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体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实现教育教学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2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而开设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尤其对营销类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至关重要。实践性教学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它是高职学生对所学课程建立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通过对经营管理类各专业基层管理工作岗位的分析,可以肯定管理学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及职业能力形成、发挥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各专业后续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和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组织对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顺利就业为目标,加强实训教学是社会发展、教学理念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高职教育对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一般要求。高职教育是一种融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纯粹的技能型职业教育,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日常管理活动,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而高职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不满足被动地接受,愿意并能主动地探求相关的知识。理论学习是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的弱项,如果按精英教育的方法,则理论讲授过多,他们是很难接受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以培养生产技术的管理者、技术标准的执行者、创新力的思维者、凝聚力的实施者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专业基层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分析出胜任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并找到基本职业能力与管理学基础课程基础知识的结合点,设计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训练和指导意义的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实训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从而提升整合其职业素质。 3 管理学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基础作为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受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一直采取比较单一的“传授——接受——再传授——再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确定书本上本节课程的知识点,然后确定重点、难点,按照先后顺序将概念、理论讲解清楚,再配合一些习题或案例,最后布置作业。这种常规课堂单元教学设计,使学生觉得学习管理学基础就是要进行专业理论研究,从而使教学内容忽视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不能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现有教材内容严密而系统,条理而规范,使教师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导致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参与的机会,缺乏系统的实训内容,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训教学目标体系,只有导向性而可操作性不够。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违背认知与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结果是教师墨守成规,教学能力止步不前,学生没有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根据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和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毕业生。 4 基于岗位要求的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的设计 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出发,针对基层管理岗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状况分析,就各种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应的实训方案。 4.1 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的能力 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是基层管理者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对基层管理者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在每一章节的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一能力,笔者设计课堂讨论、调查与访问、课堂辩论、多媒体教学、专题研究等5个实训项目。首先通过课堂讨论,认识什么是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知道哪些管理实践活动,认为哪些管理实践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等等,让学生明确管理无处不在,管理既是理论又是实践,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课堂讨论对管理理论有所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调查与访谈,了解管理者、管理职务、管理层次及不同层次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然后组织学生就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进行辩论,使学生明白管理思想源于管理实践、管理理论产生于管理思想,而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管理理论发展不同阶段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到管理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最后通过专题研究,探讨中、日、美三国企业文化的不同,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管理方法是各不同的。 4.2 信息收集及管理环境分析能力 这一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企业调研及小组讨论来实现。首先是划分小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调查内容,设计调研方案;其次是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影响某一特定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并分别进行记录;每个小组运用五力分析法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形成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方案;最后运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形成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分析报告;实训结束后各小组上交一份管理环境分析报告。 4.3 计划及决策能力 这项技能可以通过3个实训项目实现。首先通过测试评估每个形势的计划能力,使学生明白计划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其次通过为班级编写计划书的形式,训练学生计划书的撰写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撰写各类计划书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管理游戏衡量个人决策、集体决策与专家决策的异同,使学生基本掌握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的优缺点,掌握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决策方式,提高决策能力。也可以结合管理环境分析能力训练的内容进行,让学生在五力分析法分析的基础上模拟写出一份创业计划书。 4.4 组织及创新能力 采用分组调查、讨论和模拟招聘的形式进行组织及创新能力的训练。首先按照自愿的原则组成5~7人的学习小组,各小组讨论产生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然后可以自由选择比较熟悉的企业或到学校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调查访谈,了解该单位的职能部门设置情况,掌握该单位的部门设置、各部门的职责和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结合教材学习内容提出改革部门设置和部门工作的创新意见,写成调查报告,并画出该单位的组织机构图。在这一项目的实施中,教师要对如何进行调查采访和撰写调查报告给予辅导,预先检查各组的调查提纲,并配合做好各单位的联络工作。 4.5 领导意识及指挥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不同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领导者的领导风格;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领导的实质及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和把握领导者拥有权力的过程,培养学生处理管理冲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现场模拟指挥,训练学生有效指挥的能力;最后通过领导方式倾向测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6 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是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所需要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正确认识、对待、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能力。它既是一种生存能力,也是一种发展能力。通过管理游戏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沟通体验,加深对双向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能重视双向沟通,提高个体的沟通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沟通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5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 5.1 通过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构筑课堂内实训教学体系 在本门课程中,至少拿出1/3的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交互式教学,这是管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是指结合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发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中,教师不再以讲解为主,而是充分运用预习和复习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书本理论知识,指出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和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对重点、难点知识作扼要的说明,大部分时间则用于收集各种实际管理问题,采用学生分小组讨论、上台发言、管理游戏、自我评估、学生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讲解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避免单纯的课堂讲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课外收集资料,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就像其他各种技能一样,都要利用经过整理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 5.2 校内模拟实践活动 管理学基础作为一门经营管理类学科,要在企业进行大规模较长时间的实训确实很困难,因而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必然成为专业实训的主要途径。在各种理论知识及单项技能训练结束后,利用学期末一周的时间,组织学生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系统模拟一家公司从组建到营运的全过程,以创建公司为主线,让学生小组设计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通过介绍公司主要业务和目标顾客定位、总经理就职演讲、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机构设计、招聘模拟、领导风格优缺点分析,激励、沟通等实训项目,再现实际管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管理素质,增强学生管理技能。 5.3 深入企业的管理调研与岗位见习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氛围,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岗位能手、职业专家来校示范性教学,以烘托整个职教氛围。同时,组织学生到有先进管理理念、绩效显著的知名企业进行参观访问,聘请企业的管理者为本门课程的客座教师,为学生做专题演讲,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见习等。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方法初探,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要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原则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其人才培养定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高专管理学教学尽可能向应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转化。
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系列文件,推动职业院校由“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简称“评估”)转向“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动推出“本省诊改实施方案”,部、省两级成立专委会,着力指导职业院校逐步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管理治理水平,实施诊改,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中特别要求“推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但在2015—2021年,未开展诊改建设的职业院校对诊改仍然未找到突破口而处于照旧、等待、观望状态,已通过诊改复核的学校也好像劲头已过,诊改呈现出疲软状态。因此,有必要对诊改再系统梳理,理解诊改核心理念,促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助力诊改推进工作。 一诊改之疲软现状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站位不高,接受需时日 按教育部工作安排,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开展教学诊改,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1],这是新时期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国之大计,是一件极具重要意义的工作。开展诊改系列新生制度建设,就得有改有革,改到难处是建设,改到深处是管理,改到痛处是教师。有温暖的被窝,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维持习惯性思维是人之普相;开展诊改,自我雕琢,一时难以接受,存在畏难情绪,甚至产生抵触现象,致使诊改推进困难,诊改工作低迷、疲软,无成效。教师接受、乐意、主动开展诊改建设,需要不断进行思想引导和方法指导。 (二)学习不多,钻研不够,理解不深,工作不进 “55821”模型是对诊改工作机制的浓缩,学校各层面人员对五横五纵、“8”字螺旋、双引擎、一平台、目标链和标准链等一系列新名词需要深入学习、理解和消化,全校诸多方面协同、全员参与形成合力,集聚全校资源优化配置,才可望推进诊改制度建设的一大摊事。实情上,试点学校压力在身,请师内培,外派取经,积极研究,主动工作,多措并举加强“摸着石头过河”式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建设,但也存在只有教务处等主要部门、少数人、部分专业、部分课程和部分条块工作在试点的现象,因理解有限,汇聚力量有限,制度建立不全,链条覆盖片面,难于形成诊改建设气候,诊改推进阻力不小。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诊改是在原有运行体系的基础上嵌入自我诊断和改进机制,以利于及时发现和改进问题[2],而是简单看成诊改表象,东学西了解,反而深入系统的学习、沉心的研究较少,目标不准,方法不明,一头雾水,毫无头绪,稀里糊涂,甚至把诊改工作看成是在原有工作中增加出来的一项工作、加重的工作负担,增加了诊改建设的阻力。 (三)平台刚需评估不够,建设不到位,影响诊改的实施 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是诊改基本架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信息平台,或信息平台不现代化不智能化,要做好诊改也不容易。学校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日常工作的信息化基础数据治理、“8”字螺旋运行的各种数据无感采集与预警、消除软件间的信息孤岛而自动共享自动更新、数据的跟踪纠偏、设备状态监控的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的终端展示和系列软件的开发或采购等,需要投入。公办学校经费申批预算看财政能力情况,民办学校经费申报看举办者实力情况,均有或多或少的困难。学校领导者或举办者对诊改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评估不够,能节省则节省,信息中心平台功能简化,诊改信息化实施困难,且直接加重了教师人工工作负担,也间接产生了诊改建设的阻力。 二诊改疲软之破解策略 (一)认识提思想 1认识“零缺陷理论” 零缺陷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PhilipB.Crosby提出的“零缺陷”思想,其核心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而无缺陷”,该理论诞生后在生产领域得到迅速推广应用,促进了制造业的大发展。该理论在现代生产制造等产业中仍然以经典、实效而被推崇应用。 2教育也应“零失败” 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活生生的高级动物,不同于冷冰冰有形无思的固态产品。倘若产品生产因某种原因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最严格的处理是次品不出厂,重新生产合格产品,“人”不同于“产品”,终究“人”只有一次出生机会。因此,人的培育就“人出生”而言却是一次性的,虽然在人的一生中犯错在所难免,并且有无数纠偏树正的机会,但总会因错而留下或多或少的疤痕印记。人的成长主要局限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环境,其中“学校教育”则是人成长的关键和重要时期。学校是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形同于“工厂”也不同于“工厂”,不同学段均肩负有学生“五育”培养的天职。因此,学校建立“零失败教育”,在校期间努力育好“合格的人”,是学校责之所在,任之所须。1917年,黄炎培等著名教育家创立中华职教社,职业教育起雏形,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地位,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肯定并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更加凸显“零失败职业教育”重要性。 3职业教育诊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之重要性 学生是思想鲜活、个性张扬的个体,教育是动态实施的,过程纠偏是常态而持之的。学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把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各个部门的活动和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网络化、全覆盖的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有机整体[3]是必然而必须的。实施诊改,久久为功出成效,促进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供给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诊断”源于医学,诊断病症,处方司药;“改进”形同于治病除疾,病癒康复,得到健体、强体。2014年,杨应崧教授牵头的专家组对“职业教育评估系统架构与高职院校下轮评估实施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后提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思想,并给予本质性解读。教育部在2015年遴选了54所中、高职院校开展“诊改试点”工作,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引领诊改工作有序推进。各省承上相继推出配套的职业院校诊改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旨在着力指导和推进本省高等职业院校诊断与改进工作。 (二)工作提高度 1“评估”转过去时,“诊改”迎新春天 2008年,教育部开启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在保证办学方向、规范院校管理、促进加大投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5]。2015年,在职业教育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管办评”分离新形势下,评估不能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诊改作为评估的有效补充,教学质量生成主体以服务发展需求为宗旨,为高质量地全面达成自主设定计划目标并不断创造性地超越原定目标,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以体系化的制度为保证,根据按目标影响要素制定的指标体系对现实工作状态进行常态化自我定位、诊断,进而激发内在学习、创新动力,实现持续改进、同步提升的工作模式[6]。由上可知:职业院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诊改是新形势下职业学校自主、自觉提升教育质量的新举措、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径。 2学校发展竞争外力之迫 优胜劣汰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职业院校发展也不例外。学校有实情,校间有差别,都面临着前有尖兵: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双高校历史积淀厚,成果丰硕,保障肥上加膘。后有追兵:新办校不断出现,发展也呈咄咄逼人态势。横向竞争激烈:兄弟学校间面上面下的各种显性隐性竞争因素交织,不进则退,现实的残酷迫使学校必须加强内功。诊改成为学校自我革新改进适应发展之须,是转变思路作风提高效率之需,是落实持续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之矢。 3学校发展内力之需 学院经历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学校规模、稳固了专业、打造了队伍、树立了学校形象且奠定了发展基础,看似后续可安稳发展。事实不是如此,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学校前期发展中养成的工作惯性思维、经验主义、享受主义、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以及滋生的其他不良行为和现象,存在深层次的无限危害,形同温水煮蛙羁绊着学校的未来发展,久而久之,给学校带来的危害无以估量。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新时期,面临学校发展激烈竞争之压、云物大智信息化广泛而深度应用之压、行业产业转型升级高素质人才需求之压等若干客观因素,学校发展才是硬道理,迫使学校自我内生发展动力,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通过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平台,打造两链,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全员全力全方位立目建标,全过程对标竞进、改革创新,螺旋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无限挑战中获得发展,赢得一席之地,甚至独占鳌头。 (三)技术提质量 1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全面铺开,掀诊改之风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涵盖学校全方位工作,全校师生人人都必须直接参与,其理念意识、形态模式、行为习惯等都得作出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深刻变革。领导班子应深入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深入基层、了解困惑点梗阻点、循循善诱破心结、耐心引导扶正路,让师生深刻认识到诊改是学校自身发展、自我提升、自我革新、增强免疫的有效途径;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学培结合,理解诊改,思想一致,自觉行动,统一步调,全校所有单位(教学、行政、后保等)、所有专业、所有课程,各条线、各层面、各版块全面开展诊改(切忌校内“部分”试点,避免工作不平衡滋生反阻力作用),营造诊改良好氛围,自觉投入诊改。通过复核的学校,应趁热打铁,进一步加强深度的学、培、研,加大双引擎力度,持续调动和保持师生诊改热情不减、动力不衰。 2掌握精髓,嵌入工作,优化完善,造校本方案 1)诊改工作的初心是帮助学校提升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诊改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出,诊改工作的内涵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7]。简而言之,诊改工作是从理顺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分类指导推进、建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和试行诊改五项方面帮助学校提升治理水平,不是为难学校。2)深刻把握“55821”模型,给学校建设科学、合脚的质量保证校本方案提供骨架。五横五纵主体清楚、层次清晰、责任明确。“55821”模型内涵丰富,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导向,全校师生人人都必须直接参与,其理念意识、形态模式、行为习惯等都得作出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性质地深刻变革。学校是质量保证的评价主体,教学单位是质量保证的责任主体,专业和课程基层教学组织是质量保证的工作主体,教师是质量保证的实施主体,学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体现,级级有重担,环环须紧扣。因此,制度链、目标链、标准链的建设一切从实际出发,划定“最近发展区”,制订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目标明确,标准可量,周期清晰,运转有效,逐阶逐周逐级逐轮往上升,最佳化完成育人天职。比如,教师教学的最小诊改周期一节课,其课堂教学反思即微型诊改报告。双引擎对营造诊改氛围功不可没。质量文化引擎涵盖三全育人、价值观、教育观、成才观、人才观和现代质量观等内容,面上需要文化宣传,内在需要价值塑造。机制引擎涵盖师生内在自我向上激励、外在考核性激励、逻辑上的联动激励等内容,制度上需要周全设计,操作中需要合理处置。双引擎是无形的,推动师生向前进的力量是无以估量的。诊改推进,平台为基。现代信息平台,集若干功能模块,具备数据源头采集、即时采集、无感采集、按需追加、开放共享、质量监测、智能诊断分析、反馈预警、改进跟踪、报告推送和可视化展示等功能,高效助力诊改。“8”字螺旋是诊改运行机制的关键。“8”字螺旋是运行轨迹形态的抽象表述,其精髓:每一诊改周期循环结束,跃升一个诊改周期,周而复始,持续提升,形同层层上升迭代改进、形似螺旋式上升(图1);13个循环节点内涵无穷,各项工作均须结合工作自身实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分析,工作无论大小其运行全周期均按“8”字螺旋各环节最优化设计形成运行核心(图2、图3),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将学校内部治理由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由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由经验管理转向大数据的科学治理,由外部驱动转向内部自主治理,形成相对完善的内部风险防控与健康质量提升体系[8]。不能用评估的工作思路去开展诊改工作,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方案应立足于学校发展内生需求,找准定位、调整纠偏、持续改进而设计的运行模式,切实践行“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诊改方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敢于扛责,整合资源,保障投入,持续推进诊改 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9],发展好现代职业教育是国家使命。书记、校长作为学校的负责人,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头脑清晰,主动担责,带好队伍,争取各方资源,优化配置,为持续推进诊改工作提供“钢铁保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三推进诊改是职业院校履职之责2021年4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诊改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质量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强化职业院校自主治理有力措施。诊改制度的建设、完善和创新,是一件新事物,也是一块“硬骨头”。咬定“诊改”不放松,办法总比困难多。学校导之有方,师生认识到位,任务令在头上,责任扛在肩上,理解深入,纵有千般困难,群商献策,对标竞进,精神宣畅,士气高涨,行动一致,聚集合力,齐推共进,作之到位,筑力建设校本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进职业院校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发展,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校已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Z].2015-06-23. [2]徐国庆.诊改与评估的区别[J].职教论坛,2017(6):1. [3]潘篪,于昕.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问题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97-198. [4]新华社.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讲话[EB/OL]. [5]杨应崧.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N].中国教育报,2015-10-29. [6]王丹中,赵佩华.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平台建设的思考———基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6):8-11. [7]李文杰.质量管理体系对职业院校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性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32):143,142. [8]袁洪志.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2. [9]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Z].2019-01-24. 作者:蒲先祥 单位:四川三河职业学院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及对策 摘要分析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指出其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必要性;制约因素;对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 1.1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因此,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必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才能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采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手段,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增加对农业科学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1]。 1.2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农业资源相对稀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还处于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条件下,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相比,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农业开发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比较弱。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改变当前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就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应用各种先进技术,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日益凸显,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和投入品的利用率[2]。 2制约因素 2.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机构不健全 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得到了精简,农技站机构已不存在,人员也合并到了乡镇机关。这样不仅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业务难于管理,而且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主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一方面,乡镇农技人员合并到乡镇机构,机构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缔,导致农技推广网点解散,农技推广工作“棚架”。 2.2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手段不够完善,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地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人才作支撑。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乡镇人员编制少,还有部分其他非农技人员顶替农技人员,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严重降低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技队伍中接收继续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3对策 3.1加快农业科教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3.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一是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吸引高层次的外国专家和科技精英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实力、人才优势和创新地位。三是加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投入,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到基层第一线工作,加强农村技术员的培养,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网络格局,解决好农技推广工作在基层“棚架”问题。四是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特别要注重鼓励他们到各类院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现展的需要。五是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远程教学等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3.3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力度,促进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方面,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另一方面,以农产品商业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工厂化农业发展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进行工程化开发。如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发挥龙头企业、近农产业等企业的作用,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3]。 3.4加强科技投入和资源配置调整,促进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增加投入,各级财政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有关部门每年拨出科教兴农专项活动经费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广专项活动经费,专项用于资助科教兴农成果转化推广活动。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新举措,对现有农业科教资源在重点领域、方向和任务上进行有效配置和系统整合。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产业,鼓励社会、企业设立农业科技创业基金。四是争取金融、保险系统对农业科技投资予以倾斜,放宽农业科技贷款限制,加大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力度。五是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投资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事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在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同时,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农业、农村的资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稳定发展 原文作者:张平军 摘 要:现代农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技术生产体系,其特点是利用生命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生产。这就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能源等。利用第一性生产的秸杆、糠麸等饲养畜禽,为人类提供肉、蛋、奶和皮毛,这是第二性生产,又称动物饲养业。所以,农业生产是一个由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科学技术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生产体系。人类要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就必须不断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农业生产管理的规律,不断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才能使农业不断创新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产系统;发展;科技创新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高度聚焦农业科技,文件共包括六个部分23条,包括: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之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也必须要通过科技化手段解决。从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中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科技进步已成为当代和今后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出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了。 1 农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技术生产系统 1.1 与非农业生产相比农业生产的特点 从大农业概念讲,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在内的生命有机体。与非农业生产相比,农业生产有以一下几个特点。 1.1.1 利用生命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生产 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能源等基本生活和生产资料,这是第一性生产,即通常所说的种植业。利用第一性生产的秸杆、糠麸等饲养畜禽,为人类提供肉、蛋、奶和皮毛,这是第二性生产,又称动物饲养业。 1.1.2 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作用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所必须的空气、温度、养分和水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有着特殊的依赖性。 1.1.3 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能源来自太阳能 农作物产量的形成主要靠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农业生产收获产品的实质,就是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形态的太阳光能。所以,农业生产是一个由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科学技术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生产体系。人类要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就必须不断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农业生产管理的规律,不断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必须从传统的狭义农业中跳出来,建立大农业的观念。狭义农业只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有的仅指种植业。从现代科技发展高度来看,农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产系统。狭义农业不能充分发挥这个巨系统的潜在生产力,反而会造成农业生产的恶性循环,破坏农业生态环境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必须运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和系统科学方法从事农业,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1.2 从现代农业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2.1 现代农业的范围广阔 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林业、草业,还包括畜牧业、禽业、渔业、虫业、微生物业;还有副业,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随着生产社会化,农业活动范围也愈来愈广,所以还包括从事农产品分配、交换、消费和管理部门以及为农业服务的部门,还有相应的各种类型的工业、商贸业。 1.2.2 建立整体的食物概念 狭义的食物概念仅指粮食,这是一种狭窄的小农业概念。虽然粮食一直在人类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粮食生产仍然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一定要重视粮食的生产,丝毫不能放松。但是,随着人口增长、人类营养的多种需求、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们必须把食物的概念扩大。要面向整个大自然,广开食物来源,向丘陵要干鲜果品,发展木本粮食;向江河湖泊、海洋要水产品,向草原要肉禽等。还要运用高新技术,开辟更加广阔的食物来源和节约粮食的途径。 1.2.3 立足于国民经济大系统大社会的角度去考虑和发展农业 农业是人类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它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经济部门和社会部门有密切联系,应该让各个部门与农业之间相互促进,建立起良好的相互依靠的物质能量转换关系,其他部门应该为农业发展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如果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分从农业中取之过多、补偿不够,那么势必影响它们之间正常的物质能量循环,农业发展受到影响,工业等其他部门也难以顺利发展。 2 从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发展农业 2.1 农业科学技术助推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的性质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发展进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从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进步的历史。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奠定了基础。从18世纪开始英国的农业革命,到19世纪德国农业的飞跃以及后来美国农业的发展都是应用新的科技成果的结果。19世纪提出的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物种进化理论,揭示了农业生物的结构及其遗传、变异、进化等生命活动的规律,为农业育种、增产开辟了广阔途径。在化学方面,如矿质营养学说的提出为改革农业施肥技术和促进农业大幅度增产提供了新的手段。经典生态学的发展,促使人们运用生态系统的概念,研究生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关系,以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使一直依靠天然资源,以砍伐、捕捞为主的林业、渔业转向人工培植养殖进行集约生产的“栽培林业”和“海洋牧业”,使林业和渔业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可以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农业。 2.2 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农业使用了一切可能使用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利用空间技术的成果,如人造卫星、航天育种技术、遥控遥感技术用于预测预报气象、虫害灾情、规划农田管理、估算产量等等,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科学的发展更加趋向定量化和自动化。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系列成果在农业中的实际应用,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合理化和科学化,使现代农业发展成为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 2.3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农业的科学化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利用一切能够利 用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问题是当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这个基础上发达国家正在完成从自然农业、资源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我们要农业科技创新。就要大力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突要有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要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加工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要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约成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3 科技兴农业是现阶段保证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措施 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关头,必须坚持“依靠科技振兴农业的战略方针。我国人多地少,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有效利用资源上下功夫,农业最终要靠科学解决问题,科技兴农业是现阶段保证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措施。科技兴农业必需要应有以下措施。 3.1 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多年来,我国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很多,应用潜力很大。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已成熟的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大范围、大面积地推广应用,是投入少、产出多,发展农业生产力和促进农业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科技创新的今天要花大力气推广和普及农作物优良品种、模式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还要推广中低产田改造的综合治理技术。 3.2 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 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要快速形成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的农村科普组织及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相结合的农技推广网络,和长期坚持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以疏通科技流向农业生产的渠道。同时,还要为稳妥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要把财政、金融、物资、商业、科研、教育与技术推广部门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大规模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整体力量。 3.3 要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农村科技队伍 要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农村科技队伍,这是科技兴农的关键。要重视现有农村科技人员的进修和培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农业科技人员实现鼓励政策,对贡献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要放活人才政策,推行技术有偿服务的政策补贴与奖励,实行贡献与收入挂钩。要大力加强农村的教育,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水平。 3.4 要广辟资金来源,增加农业收入 多年来我国农业的一条重要教训,就是科技投入不够。要加大国家向各类科技计划和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一定要把农业科技投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其比例不能低于财政总支出的6 %。 3.5 要高度重视农业高技术和基础研究工作 农业高技术和基础研究工作是增强科技兴农后劲的重要保证。着眼长远发展,要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要进一步突出农业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并不断充实动植物新品种开发研究等内容。要密切注意世界农业发展的新动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也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要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因此,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建设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加强水利、林业、气象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以及技术合作组织等,积极发展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多元推广模式,并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同等的政策支持。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按照农业科技用人规律和基本需求,分别构建国家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骨干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辅助人员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构建、科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农广校和科研推广单位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机理研究 [摘要]研究和遵循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特殊的成长机理及存在问题,从体制、理念、培养方式及从业环境和对外交流等方面提出培育途径,为和谐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发展后劲。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成长机理 培育 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人力资源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命脉地位。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走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农民农业科技知识贫乏,市场意识淡薄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职业观仍未彻底改变,阻碍着新一代年青人从事农业科技事业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还影响着人们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城市出生的青年不远到农村去;从农村到高等学府学习的热血青年目的就是为了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它职业。不少现有农民都愿意到城市从事建筑业或其它体力劳动。据统计,2006年,37.8%(13181万人)的农村从业人员外出劳动,其中80.1%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97.2%的人在城市从事二、三产业,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科技工作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推广。 2.农业科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科技人才成长资助有限 我国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遵循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投入和自主创收的模式。按照中央、省、地、县、乡递减的原则,越接近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的单位所得到的资源配置越少。当前,农业研究的经费还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有限的拨款首先得保证科研人员的工资,其次还要考虑公务费,最后才能考虑业务费,最低的农业推广机构业务费只占10%,使得农业科技投入经费太低,也就难以开展大项目或基础性研究。 3.多头管理体制,使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难以形成研究团队 从教育机构来看,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已基本理顺,以前分属不同部门管辖的高校现已统一由教育部归口管理。而农村科技人才分属农业、渔业、林业、环保、科技、经贸等部门管理,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往往需要不同部门相互协调才能进行。不少情况下,还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工作,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农村多头管理,使农民难以适应,影响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科技的积极性。 4.农业科技人才成长条件艰苦,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农村现有的科研条件十分有限,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不少农村科研人员连最基本的科研设施都难以保证,信息来源的主渠道还是靠广播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先进的网络资源难以发挥作用,也就难以保证科技人才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据统计,2006年末,全国人均工资收入21001元,而最低的农、林、牧、渔则为9430元,受经费的困扰,正常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更谈不上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创新,致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5.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方案缺乏,农业科技后劲不足 人才资源同其它资源一样需要不断地进行培育、开发,才能进一步发挥其最大的潜能。除了农业科技经费紧张外,有关部门领导也缺乏深入基层调研、思考,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开发的战略性计划尚未启动,简单、机械地照搬照抄外地(或外国)的做法,难以培养出符合当地需要的实用科技人才,更谈不上科技创新人才,也难以保证农村科技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途径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供稳定的体制保障 下大力气解决当前农业科技人才责任重大、待遇偏低,付出与所得严重失衡的尴尬局面,这也是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农业的关键性问题。要制定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关心人才成长和提供较好科研环境等方面的更加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服务于“三农”工作,使农业科技人才从想去到要去,最后决心扎根农村的转变。另外,政府自身要改变工作模式,多做公仆,尽最大可能给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一切服务;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2.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狠抓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传统的人才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结果是眼高手低,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未能发挥教育的效能。让学生亲自操作各种实验设备,以提高动手能力和改进意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塑造模式根本转变。建议农校学生应该采取半农半读的方式,花更多的时间在农村一线体验农业科技的巨大威力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将它们带到课堂上进行研讨,激发掌握先进科技的自觉性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创新型老师的精心培育。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大多缺乏工程师应具备的技能,急需弥补实践知识的不足。高校在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加强创新型老师的建设和培养。双方友好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还能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双赢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学到农业科技文化的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4.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现有条块式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尽快理顺多头管理的体制,集中有限的资源,全力攻克当前农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难题,发挥联合攻关的效能。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就必须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生产与市场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5.扩大对外交流,为农业科技人才了解世界学术动态、提升研究层次提供信息平台 建议为农业科技人才创造更多的国内或出国学习交流、考察和培训的机会。可以委托国内外著名高校对现有人才进行继续培养和深造,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到国外特别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的先进气息,了解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掌握学科前沿,开阔眼界,启迪新的思路,借鉴经验,促进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以色列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除了其具有较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在于其有较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这一机制包括科技投入与管理保障机制和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根据以色列的经验,我国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要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分类发展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科技投入、科技推广方面的立法进程。 【关键词】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农业投融资体制 以色列农业自然资源贫乏,而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除了其具有由农业科研管理与研究机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民培训与教育体系等构成的较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在于其有较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这一机制包括两大基本内容:一是其科技投入与管理保障机制;二是其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 1 科技投入与管理保障机制 以色列农业自然资源的贫乏,使以色列农业发展选择了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道路。政府每年的农业科研专项经费有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在国家农业部的农业科研经费中,有50%是定向拨给国家农业研究组织,剩余50%和政府其他农业科研基金按分类管理,统称为“竞争性基金”。第一类是首席科学家基金,资金总额约1000万美元,资助对象为研究所和大学单个项目的自由申请。第二类是农场主以交纳销售税的方式提供的研究经费,总额约为800 万美元。主要用于资助经济效益比较明显、针对性较强的技术开发项目。第三类是国际基金,包括美以合作的“巴德计划”和欧盟资助的研究基金。第四类是科技部与教育部的有关农业科研基金资助。以上3类研究经费主要是用于应用性研究项目。第五类主要用于基础性研究,每年约3000 万美元以上。此外,以色列企业也提供农业研究经费,主要用于引导和补贴应用性研究,如化肥、化工以及农业机械产品等。在以色列农业科研经费的投资构成中,约有10%用于基础研究,70%~75%用于应用研究,15%~20%用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推广。这些经费中,农业部的投入约占60%,主要用于应用性研究; 科技部与教育部约占20%,主要用于基础性研究;企业约占10%,主要用于资助技术开发。以色列的农业科研资金管理正逐步向基金化管理方向发展,实行优胜劣汰,鼓励竞争,并推行严格的项目追踪式过程管理监督、评估机制,大大提高了科研投资效益。[2] 2 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 以色列政府努力为农业高科技发展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给投资者和企业家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包括优厚的投资津贴、政府贷款保证、免除税额和高风险企业创业基金等各项优惠政策,如1984 年以色列就通过了一项“鼓励投资法案”,设立农业开发风险基金,主要是为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便利。以色列还专门制定了《鼓励研究与开发法律》等法规,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 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方面,以色列实行了对重点技术重点扶持的政策。首先,他们加大了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投资。农业部、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研究开发基金会以及科技部、教育部等均设立生物技术研究基金。同时,以色列政府还采取一些措施设立和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已吸引了近50 多家风险投资基金),将其中很大一块投向生物技术。其次,以色列也十分注重农业信息技术的利用。在农业灌溉以及设施农业中温室的供水、施肥和气温调控,农产品加工质量控制等均采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为此开发了一系列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另外,农业生产部门还非常重视农业信息的收集、传播与反馈,通过互联网及建立的农业远程技术服务网能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信息,为农业科研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目前以色列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许多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全自动化程序管理,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给我国以诸多启示。 一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与扶持。从我国情况看,农业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短时期内涉农企业还不能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应成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主体,并通过各种扶持与激励措施,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科研。其次,要促进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的形成。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企业实力较弱,只有政府建立起规范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才会引导非政府投资的介入。此外,在农业科技的推广领域,也要创立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这需要将各种农业技术按“公益性”程度,按科研成果能否物化、以及其在市场上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大小进行分类,“公益性”技术的推广由政府农技推广部门承担,“私人性”技术推广可以市场化,通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对推广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以加快农业科技项目的推广。 二要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农技分类发展激励机制。政府必须对各种农业科技按“公益性”程度分类,确定哪些产品技术创新由政府的有关部门承担,哪些技术创新由非政府部门的企业、公司和民间组织来承担并推向市场。鉴于农业技术大多具有易扩散性和公益性等特点,为保护研究人员的利益,鼓励科研人员持续创新,政府对重大公益性农业科研成果应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此外,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因为尽管农业技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而且有些成果具有一定的保护难度,但应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成果保护制度,鼓励私人和农业企业通过市场需求决定其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2] 三要加快农业科技投入、科技推广方面的立法进程和执法力度。1993年我国颁布了《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和《科技进步法》,进入新世纪根据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入世后的新情况,国家对上述法律先后进行了修订。比如,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修改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传播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该法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公益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农村群众性科学技术组织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该法还规定,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应当主要用于6类事项的投入,其中就包括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但总体上看《科技进步法》、《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应通过进一步修订对对国家投入比例和资金管理程序进行界定,同时辅之以《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中长期发展规划》,使之更具体和更具操作性。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与政策思路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只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向前推进,但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技推广效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需要重点解决这几方面问题,才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新阶段,也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进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水平和转化应用速度,本文重点围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技推广效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等四个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关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 近年来,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徘徊不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乏力。主要问题有:一是投入结构不合理制约了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近年来,国家农业科技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稳定支持的科研经费仅占20~40%,竞争性比例高达60~80%,这一方面导致重大、关键和长期性农业问题难以得到持续攻关,另一方面导致一流科研人员争项目、二流人员做项目,农业科研短期化、功利化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产业导向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尚未建立制约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农业科研产业导向、问题导向坚持不够,科研项目指南编写、组织实施、验收评价都由同一圈子专家完成,专家“自娱自乐”的项目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导致不少科研项目的立项与生产脱节,没能充分体现农业产业部门的重大需求,科研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三是农业科研与推广相互分割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分段运行、各成体系,一方面农业科研项目很少有推广和用户单位参与,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转化经费严重不足,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风险和不确定性,成为整个创新链条上的突出短板。四是协同创新机制尚待完善制约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明显滞后,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科技资源整合亟待加强。中央、省、地三级农业科研机构分工不清晰,竞争有余、协作不足。此外,科技“大牛”、项目“寡头”垄断科技资源,成为新阶段农业科研“专家倾向”的新特点、新表现。为此,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需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兼顾农业特点及体量与结构的投入机制。充分考虑“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特殊性,在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总量的基础上,调整资金投入结构,重点增加稳定投入和基本公用经费,聚焦品质、节本、高效、绿色等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的关键领域和重大技术,促进前沿技术、重大理论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创新,推动农业科技从过去的跟跑、并行向超越、引领转变。以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将产学研企科技创新联盟科研和运行费用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促进协同创新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在新一轮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中有效发挥农业行业部门作用。充分考虑农业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和民生保障作用,发挥农业行业部门熟悉产业需求的优势,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需求征集、指南编制、项目评审、组织实施、监督评价中,强化农业行业部门的作用,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建立农业科研和推广一体化组织管理方式。借鉴美国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和韩国科研、推广一体化管理的成果经验,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科研与推广一起布局、同步验收的机制,应用型科研项目的研发要把推广单位参与作为重要环节,确保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农业技术推广要把新技术研发和熟化作为的源头活水,确保推广技术的先进性和针对性。四是优化农业科研体系和主体结构。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精神,明确中央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职能和定位,中央农业科研单位侧重于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侧重于技术开发和转化应用,改变农业科研单位“上下一般粗”,竞争有余、协作不足的局面,构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同时,完善农业科研主体结构,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提升农技推广效能问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机构、条件、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但实力不强、手段落后、似有似无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体系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主要问题有:一是无财难推。农技推广走村进户,面广量大,既需要稳定经常的工作经费支持,也需要中试、熟化和试验示范投入,而普遍存在“有钱养兵,没钱打仗”实际,致使许多应推技术难到位、亟需技术难熟化、先进技术难储备、试验示范难实施。二是无技可推。由于科研、教育、推广结合不紧密,源头技术供给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够,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面对出现的生产实际问题,一些农技推广机构出现“无技可推”的窘境。三是无力能推。长期以来,农技推广系统普遍存在年龄老化、队伍断层、知识陈旧、手段落后、方法单一等问题,加上机制不活,不少地方的农技推广机构面对农户综合、集成、高效的技术需求和全程、全产业链、保姆式的服务需求,显得无能为力。为此,要大力提升农技推广效能需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投资强度,解决“无财难推”。增加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经费、条件保障、试验示范等方面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农机、畜牧、水产等分设的基层农技站条件建设投入,提升体系整体功能。对经营性农技推广机构,依据服务效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补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经营性服务领域,满足多元化需求。二是强化需求导向,破解“无技可推”。建立“政产研学推”科技创新联盟,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供给体系,加强对农民经验和创造的总结提升,增加适销对路技术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专家+科技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人员+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等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三是提升推广能力,改变无“力”能推。继续实施特岗计划,解决农技人员“进得来”的问题。实施新一轮农技推广人员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和骨干农技人员培训工程,对人员学历提升给予学费补贴,解决“用得上”的问题。加大“一衔接”政策落实力度,优先解决基层农技人员职称晋升等切身利益,解决“留得住”的问题。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手段,普及农民田间学校,创新服务方式,解决“推得广”的问题。 三、关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农业科研领军人才缺乏、中青年骨干培养缓慢、创新团队建设滞后、后备人才总量不足,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主要问题有:一是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不宽松。受“平均主义”“大锅饭”“论资排辈”等传统思维的影响,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很难形成,已有激励机制难落实。现有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社保政策不配套、服务培养不到位,制约了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的成长和作用发挥。二是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由于对各类科技人才特点、评价导向、个性需求、考核指标缺乏深入研究,制定的评价标准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不能完全体现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能力与贡献。三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不自主。主管部门对用人单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等方面管得过宽过细,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对特需人才的薪酬分配和福利待遇等缺乏自主权,特需人才引进受限,统一考试招考的农业科技人员与专业岗位匹配性较差。为此,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解决动力问题。加强对人才成长和使用规律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政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制定出台农业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意见及实施方案,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科技人员分配激励机制。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二是完善人才评价标准,解决导向问题。以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分类指导为重点,制定符合新常态人才理念的综合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的评价倾向,切实发挥人才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的试点工作,不断完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探索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解决活力问题。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改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人才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四、关于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问题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在分类评价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体系。主要问题有:一是评价主体的确定与管理不规范,评价质量亟待提高。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评价主体的确定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强,各类评价主体不能有序参与评价。政府评价形式简单,准确性不够;市场评价趋利明显,客观性不足;专业组织良莠不齐,权威性不够。二是评价指标针对性不强,评价导向亟待转变。没有建立适合不同类型科研机构和人员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工作不规范、不科学。已有评价指标过于强调经费、论文、专利等指标,对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转移转化、支撑产业发展等重视不够。评价周期过短,功利色彩浓厚,不符合农业科研规律。三是评价结果使用不科学,评价指导亟待增强。评价结果存在不用、滥用、误用的现象。评价结果与奖惩措施结合不紧密,没有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对改进工作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切实体现。为此,开展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职责,积极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政府负责制定分类评价规范,认定、考核和监督其他评价主体。发挥政府在行业重大公益性创新活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市场主体在应用型研发活动和产业化技术成果评价中的话语权;增强专业组织开展评价工作的可信度。积极引入国际同行参与评价。二是加强研究,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重点评价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应用研究重点评价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带动性和转移转化效益的显著性;示范推广重点评价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实际效果;农业经济和管理研究重点评价理论创新、支撑决策和智库建设能力;科研、管理、服务等不同岗位科研人员重点评价职责履行、实绩贡献和建功立业,实现人尽其才。三是完善政策,强化评价结果使用的导向作用。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调动科技创新、转移转化、示范推广、科研辅助等不同岗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评价结果与科技人员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力度,将评价结果作为对科研机构经费和项目支持的重要参考。 作者:王思民 单位: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 [摘要]在当代社会,我国想要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虽然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导致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手段 想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要对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进行创新。但当前,在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却面临着很多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不论从国家还是地方层面,要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当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并未实现有效转化 当前,我国还没有比较完善健全的科技创新体制,这就导致虽然当前有很多与农业相关的现代化科研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并未得到有效的转化,也不能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也就是说,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对于农业的实际贡献率是比较低的。虽然在近些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很大的差距。 1.2缺乏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手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却过于重视产出,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十分不足。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农业科研机构缺乏足够的经费,不仅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导致很多专业领域的人才流失,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3缺乏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极快,直接导致农业区流失了大量的青壮年人才。另外,很多农业区内缺乏比较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而大部分都是极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情况,农民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联系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而如果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想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存在极大的难度。另外,这种分散性的经营劳作模式,不仅导致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本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农民的风险在不断提升,直接影响了新型的农业创新科技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与应用。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 2.1加大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科技兴农政策的落实,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目前的实际投入与农业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不能有效满足农业科研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想要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就必须要加大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使相关科研机构具有充足的资金来留住农业科技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应有效优化资金的使用结构,才能有效提升资金利用率。 2.2与农业产业化结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发展才能实现。所以,想要有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力度。首先,需要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提升,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提升。其次,应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当前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最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3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存在的。在信息时代,想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就必须引进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与提升,离不开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与良好综合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首先,要有效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并加大培训力度,从而保证能够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科技人才加入农业科技创新队伍中,为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其次,应增加科技推广人才的数量,仅仅研发出农业科技成果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成果所有的优势。而拥有良好推广能力与经验的科技人才能够将更多先进的农业科技推广给农民朋友,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应用率。 3结语 在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与要求也在持续提升。而加强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相关探讨,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农业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引进、加大农业科研的有效投入等,均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作者:蒋乔 单位:营山县凉风乡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摘要: 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对策与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市场风险大、质量差、价格低、销路不畅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关键。 1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使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减少资源的约束,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产业新领域;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引领高产量、质量优、效率高、安全又环保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 走高产量、高质量、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在网络环境下推广的新型农业技术以及综合有效的防灾减灾等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农业科技创新的广泛运用,确保了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1.3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就现阶段来说,世界新兴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正在经历着意义非凡的革命阶段。一方面是农业和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普通农业向网络化农业转型,实现了“互联网+农业”;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创新牵动着生产技术的升级。广义讲,食物生产的研究从植物扩展到微生物,不仅有陆地生产还有海洋生产,这些科技发展会帮助人类提高地球的空间利用而生产出更多物质财富,还有高产量、高效益的种植、养殖业的壮大等。总之,世界农业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不断创新并得到应用,作为大环境下的中国农业,必须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世界农业技术和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潮流所淘汰,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能力,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挑战 2.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滞后、农民收入低等情况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生产、农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还未建立健全。 2.2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 据调查,我国科研投资强度为2%左右,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比例大概为0.7%,两者差距较大,农业科研投入总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农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大众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总量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应得到更多支持和保障。 2.3农业科研人才的严重缺失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科研人才。从近几年来看,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条件差、环境恶劣、待遇较低,导致相关人才严重流失。我国近十年专业科研人员的流失率约为职工总数的20%左右,学术顶尖人才和学科领头人、新兴学科专业的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建议 3.1加快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十三五”规划指出,现代农业需要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创新体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融合农业与网络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依托现有的相关农业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为主,并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中心及各级农业科研创新推广机构。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并具有国际高端农业水平和具有国家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3.2加大投入总量,优化投资比例模式 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总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才会出现科技创新,其农业与经济等部门才能统一协调发展。为了响应“十三五”规划要求,应合理完善财政体系中农业领域的支出结构,改革农业资金投入使用以及运作方式,健全财政体系农业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资本以及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的投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方面发展。改善农村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基础科技经费投入。 3.3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要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培训系统,培育农业领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聘请农业高级专家授课,提高我国农技人员实际生产指导能力;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优越性、公益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才队伍;要建立农技研究推广奖惩机制,完善工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重点体现公益性、基础性的农业科研单位特点,制定分级分类管理和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奖励制度。 作者:刘艺玮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探索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一)提高了粮食单产。 种植任何粮食作物的时候,农民的主要目标都是想要尽可能的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粮食作物能够在抗病、抗逆方面的效率和品质都有所提高;将粮食作物的地方品种和品种间的杂交种植,以及重单作种植到间作套种等科学的栽培技术的改进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粮食作物单产的提高。 (二)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粮食作物结构来看,我国最近今年有这样一些调整:烟草、药材、油菜、:玉米、小杂粮这样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长,小麦、薯类等传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继续缩减,养殖业不断发展,这些调整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三)降低了劳动强度。 城市化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加深,向城市迁移的人口和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种现象导致目前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减少,而且呈现劳力老龄化的趋势。如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匮乏问题就需要利用到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过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轻简栽培方法和机械化规模生产将能有效的缓解劳动力问题,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四)提高了生活质量。 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在缓解劳动力不足,增产增收的同时必然会增加农民的收入,而收入的增加则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就愿意选择更加优质的粮食品种。市场对于优质品种的粮食作物的需要也将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 二、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宏观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体制和政策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建设和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较晚,体制改革的科技和经济结合问题还处在搁浅的状态,很多农业科学技术创新问题不能得到管理体制的支持。 (2)部门和环节相互之间不协调。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由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控结合进行,但是双方要建立起协调的关系才能配合着把工作做好,而现实情况下,有的方面,政府的干涉明显多于市场的资源自我配置。 (二)创新主体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政府公共研究部门创新能力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政府公共农业机构的科研技术队伍的建设不完善,科技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整体不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不科学,人才激励机制不足以引进和留住人才。科技人才不足导致的科研力量薄弱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很多农业企业没有给与自身的技术创新方面以足够的关注,而很多的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中介机构所具备的力量又比较薄弱,所以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然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农业方面的科学技术的推广程度和农民的接受程度有关,而科学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农民在理解和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的时候需要较长的过程,这也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的阻碍因素之一。 (三)创新机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尚不能适应创新要求。 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科技投资作为物质基础,如果投资不到位以及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不健全则会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出现问题。投资不到位的原因除了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之外还有就是其投入结构不合理,政府或者很多企业在进行投入的时候没有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出现了投入的重复或者过于分散的情况。 (2)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信息技术时代,知识和技术之间的的升级换代比较快,所以农业科研的发展需要各各方面知识、技术和信息的及时交换沟通。如果各个部门的科研协作不够,知识、技术、信息互动不畅,就会导致科研的低水平重复。所以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要强调健研究设施和基础数据的共享机制。 (3)产学研互动的机制不完善。 农业创新的出发点应该是市场的农业科技需求,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要从这样的市场需求出发进行有效的科技需求到科技成果之间的转换。 (4)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激励机制是鼓励科技人才进行不断创新的有效动力之一,激励机制完善将是激励农业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加快科学技术成果到农业生产应用的有效措施。而目前的这种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四)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也就是说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需要政府给与的宏观调控,如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和管理相关的规则还不够健全,每个地域所需的宏观规划和专门指导等都不够到位;其次就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还不能满足当前不断发展的农业生产对科技基础条件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还是相对落后,很多科技资源共享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的宏观管理,没有整体和宏观的布局就会导致农业科技投资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最后就是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之中,政府的职能履行过程中出现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使得在科技资源在宏观配置过程中出现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五)创新文化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创新文化方面对于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阻碍也是不可忽视的:学术民主作风存在行政化倾向。行政化的等级的观念和标准不利于学术与科研的创新;各个部门的工作分割现象较为普遍,协作性差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主体间的真诚互动和沟通;制度缺陷导致急功近利现象的存在让自由向上的科技创新价值导向受到抑制;创新的公平性和创新性不足,由于没有健全的科研体制、风险共担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科技人员的竞争动力和能力不强,这种环境是不利于激流勇进的创新精神培养的。 三、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举措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创新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立足于市场农业建设的需求,重点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其次是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支持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也就是说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最后就是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发展循环型和节约型技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激励创新活动主体之间加强合作,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作者:蒋佳泉 单位:毛石镇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科技创新管理农业科技论文 1科研投入机制 科研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近几年,我国公共财政对科研投入明显增加,但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科研人员“用于创收的精力多于创新”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投资强度偏低。2013年,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为0.77%,远低于全国科研投资强度1.7%的水平,也低于国际农业科研投资强度1%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3%~5%的高水平。二是项目稳定性支持比例过低。我国国家级农业科学研究院项目的稳定支持经费仅为20%~30%。科研拔尖人才疲于争项目、找活儿干和应付各种检查等。据调查,近些年,骨干科研人员直接从事研究的时间不足工作时间的70%。三是多头管理,项目重叠,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高。作为省级农业科研人员,也不得不向财政、科技、农业、开发和扶贫等各部门多头申请项目,甚至同一内容的项目多头交账才能保证科研运转,分散了科研人员的精力,也制约了相关技术研究和储备。农业科技创新具有的公益性特点,要求公共财政在持续增加投入的同时,重点建立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相结合的科研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要求增加能稳定支持的非竞争性项目,目的是为科技人员营造一个方向任务明确、能够获得稳定支持、能够静心搞科研和能够获得社会尊重的科研环境,稳定一批高层次的人才,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农业科技创新区域性的特点要求地方财政针对当地特色和优势产业,设立行业科技专项,并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投入力度;设立一大批覆盖面广、资金额度较小和周期较短的前瞻、尝试、探索和应急性的竞争性项目,加大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地域支撑计划的总投入。近几年,有些省份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投入的做法值得效仿,广东、山东、吉林和湖北等省成立了区域农业创新中心,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专项稳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2科研立项机制 立项方向体现了农业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农业企业的成果孵化器作用都不够突出。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是多年形成的,受传统习惯和人员专业影响,往往是能做什么就申请什么项目,很少考虑产业需求。二是科研主管部门的科研导向是项目形成的,受个人偏好和经费定向影响,往往是有什么专款就什么专项,很难体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对农业科研的导向作用。这种传统的立项模式,直接导致了农业科研与农业发展的脱节。建立以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改变以往“专家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状况,确立“产业需求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谁来做”的选题思路,立项形成与之匹配的流程:“技术需求→科研课题→技术指标→技术方案→承担单位”。一是科研主管部门、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新型农民主体加强沟通,立项部门让科研单位参与非竞争性项目拟定工作,并广泛征求农业企业和新型农民主体意见。二是建立以服务产业为目的的创新团队,以有威望的首席专家为核心,组建一批年龄结构和专业配置合理,研究与转化配套的产业服务团队,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给予非竞争性项目稳定的支持。三是注重自然区域内农业协调发展和单位合作问题,如贫困带连片科技扶贫、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立项内容应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长期项目重点解决水资源短缺、耕地质量提升问题,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期项目重点围绕农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数量和拓展农业市场功能等,确保农业的增值增效;近期项目主要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废弃物的治理和农业灾害的应对措施等开展研究,确保农产品安全、高效。2014年,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根据产业需求进行顶层设计,从源头到转化一次性拟好任务书,只需申请人认领任务和证明自己能完成任务的做法是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创新的有益尝试。 3成果转化机制 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步骤。现阶段,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40%左右,转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主要问题是研究方向与产业需求偏差、成果过剩与短缺并存、转化过程半途而废、激励机制不配套、科研单位与企业结合不够、知识产权不易保护和绩效评价内容不合理等。尤其是在绩效评价方面,重论文轻发明,重形式轻应用,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职称评聘对成果的要求一高再高,直接促使科研人员追求书架成果,助长科研浮躁风气。提高成果转化率,要从成果培育入手,多出实用型的物化成果。一是鼓励项目组以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为主攻方向,开展内容丰富的研究工作,尽快出物化成果、高水平成果和影响力大的成果。二是为成果与产业的结合创造条件,及时解决成果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出成果的同时更为成果的应用作出不懈努力。三是鼓励农业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四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应该考虑对相关产业发展的贡献份额。在评价方法上,由单纯的专家鉴定转向专家、服务对象和社会舆论为一体的总体评价。五是职称评聘等利益相关制度,应更加重视诚信、奉献、论文和效益。黑龙江省农科院在这方面做得较好,根据其区域的独特性,以院校合作和加强交流的农业服务为重点,采用“专家在线”、“合作共建”、“科技帮扶”等模式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力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给农民家。 4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队伍是科研创新的主体。现存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偏少,领军人才更是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相对于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只占美国的1/20,日本的1/10。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受编制限制,农业科研单位人员更新缓慢,年龄和职称倒挂现象比较突出。三是不少科研人员献身农业科研的意志不够坚定。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主动性。建立多层次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必须坚持“人才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自身科技人才培养为主,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科研骨干;以引进人才为辅,主要引进团队稀缺和产业技术急需人才;以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能力为抓手,培养一批高层次青年人才;以国际交流合作为契机,吸引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结构多元化。为此,山东、河南、浙江和四川等省农科院已相继出台重大项目资金匹配制度和重大贡献奖励机制,以期留住高水平人才和培养青年科研骨干。在团队建设方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不打破现有研究所建制就能改变分散格局的做法值得借鉴,以研究室为交叉节点,在研究所横向管理的基础上,利用创新团队再建一条纵线把研究方向相同的研究室串起来,充分发挥创新团队在农业科研中的创新潜能。 5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是农业研究进入大联合、大协作时代的必然选择。每个单位的研究方向都是多年形成的,范围较小,布局分散,而单位间的合作可以凝聚力量提高大项目执行力。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以至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伴随着情报、信息的提供、传递和获取等活动,这是科技创新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协同创新与学术交流是相伴而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产业联盟和创新中心;“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包括了“政府+学校+企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行业协同创新模式是把同行几个单位联合起来壮大力量;内部协同创新是建立创新团队或平台。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协同过程中的交流多,实质性的合作少,成果不落地,容易流于形式。协同创新机制应以项目为纽带,集聚能量,把分散的科研力量凝聚起来形成联合攻关和团队优势,由单一研究走向综合研究,即课题组→研究室→团队→集团军,逐步打造立足地域内跨单位联合的研究团队。协同创新团队对外联合广泛,有平台支撑,有标志性成果,成果推广力量强大。在协同创新领域,学术交流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学术交流的质量和真实性更加重视。传统的学术交流形式要加强,如编辑学术刊物和专著、做学术报告和讲学、科学考察和情报交换等。还要创新学术交流的形式,利用好互联网,及时准确地传递科研信息。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在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三地农科院签署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并由8家主要农业科研单位组成“京津冀农业与水安全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形成“战略—生产模式—技术创新”相协调、可配套和见成效的创新体系,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现代农业发展。 6科研诚信机制 科研诚信是指科技活动当事人遵守诺言和实践成约的行为。2006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l0~2020年)》要求人们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科技界公认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要具备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心理承诺和如期履行契约的能力。科研诚信属于科技领域特有的一种职业信用,在国外,科研诚信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失信者将付出代价,甚至丢掉工作。我国目前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科研诚信的缺失问题常有报道,包括抄袭、剽窃、伪造数据或结论、成果评选潜规则及权钱交易等学术不端行为。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承诺制度,提倡科学民主,打击造假行为,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一是建立科学开放、程序公正的学术评价和监督体系,为申请、执行和评估评审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信用档案,作为今后其申请项目、承担评估和评审工作的依据。二是推进科技信用信息的共享,建立诚信检索平台,完善诚实守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信用状况作为科技人员职务聘任和职称评定中对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科研诚信氛围,普及诚信教育,保障科研创新,防微杜渐,防患学术造假于未然。 作者:董文琦 张春锋 胡木强 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对策 一、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第一,要健全农业技术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使交易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有效保障,降低或分散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在价格机制上要适当向农业和农业科技领域倾斜,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制定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并给予适当的价格补贴,尽量缩小工农业价格差距,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第二,要构建通畅的技术信息交流平台。该平台应以农业技术经济信息服务为主导,结合计算机网络与人工网络,提供网上服务、检索咨询等服务,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市场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处理,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用以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测,充分发挥市场的双向交流和反馈功能;第三,要加强市场法制建设。主要是以知识产权法、专利法、技术合同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为核心,完善技术经营法规和从业资格制度等与农业技术市场有关的政策法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范技术市场的交易行为,切实维护技术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农业技术市场的良性运转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环境。 二、增加农业科技创新需求,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供求平衡 农业科技创新供给的增长,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需求的增长。只有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需求才能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才能被有效利用。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的增长,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地的适度集中,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结合政府的优惠税费政策,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提高农民采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致力于提高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以增强其接受和采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内在动力。只有农业科技创新有效需求不断增长,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才会有市场,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供求平衡。 三、建设新型的农业科技技推广服务体系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搞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确保公益性农技推广必要的人员、资金和设施设备。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工作,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农技推广运行机制,运用农业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辅导基地农户,聘请社会技术力量到农业合作社辅导等多元渠道,强化、搞活、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的新机制,建立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组织的有效联系渠道,鼓励各类科研教学机构开展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培训等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推进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服务功能 ①第一,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加快建设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体制、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制度建设,从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经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市场建立直到税收、人才、土地、金融、风险投资、技术市场、基本建设、进出口等方面,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二,要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设施、信息、中介等服务,积极发展和建设实验室、农业数据库,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以省级为核心,以县市为重点,以乡镇、村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加强信急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第三,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管理。建立高效、有力的组织机构,克服多头管理、形不成合力的现象,协调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中重大工程或项目的有关问题,定期提出重大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课题,组织协作攻关和课题招标。完善考核制度,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和党政领导的重要内容,运用行政手段促使政府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 作者:程竹 范晓婷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不完善,使地本已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无法形成团队进行研究我国现行可以管理农业科技人才的有农业、教育、渔业、林业、科技、环保、经贸等许多部门,这就使得重要的研究项目必须经过多部门的协调才能进行。缺乏科学有效地协调机制。不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更主要的是低下的效率极大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1.2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成长和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经费投入总量严重不足我国目前开始增大对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投入,但总体上仍然不够。许多农村的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条件很差,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培养和研究要求,甚至一些最基本的实验都无法完成。由于经费的原因,应该及时更新的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也往往更新速度很慢,许多已经陈旧的信息和技术仍然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内容当中。 1.3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农业科技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要有科学的培养计划,并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科技人才培养没有规范的计划,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没经过实地调研就先进照搬地区模式,这样很难培养出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人才,创新就更谈不上了。因此,农业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可持续性。 2、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解决途径 2.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形成稳定的体制保障 解决当前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首要的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以政策的形式保证这种投入的数量和稳定性;要制定出能够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对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从政策、经费、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形成充分的制度保障。 2.2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狠抓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农业人才是需要极强的实践性的,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更多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只有让相关的农业人才培养的学校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农业人才培养学校毕业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也更容易强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和创新的积极性。 2.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缺乏实践技能的情况,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型老师的指引。近年来国家已经逐渐地鼓励高中等学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不但能够开展基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更要加强与实践单位的联系,使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相互促进。只有培养出创新型的老师,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走出创新之路。 2.4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接轨和转化 现有条块式、多部门各管一摊的管理体制是无法适应未来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必须根据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集中资源、理顺关系,形成稳定的协调和管理机制。再以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协调现有资源,全力攻克当前急需解决的农业科技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另外,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将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市场转化无缝对接,形成良好的科技发展的循环。 2.5扩大对外交流 要加快对国际上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帮助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更多地与国际领先的农业研究机构和人才接触和交流;可以为一些人才提供到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建立世界学术动态信息和交流平台,形成一些主题鲜明、有建设的交流论坛,提升研究层次。通过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不断地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创新机制。 作者:马侠 蒋绍云 单位:沈阳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沈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 一、财政政策引导与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1、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科研基础设施,也即创新三要素中的物力,其包括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办公环境及农业科技创新所需的试验设施设备,如分子标记实验室、组织培养试验室、冷冻库及田间大棚、喷灌、水电、道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由于农业科研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科研机构,其不具备创收能力或创收能力很小,科技创新所需的基础设施设备,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政策的扶持。对于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而言,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差异,其地方财政收入的差异较大,如三明市农科所地处闽西北山区三明市的沙县,与沿海城市相比,山区与沿海地区财政收入差距较大,如三明市农科所拟建设的“三明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体建筑共需资金3500万元左右,尽管三明市委、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靠每年仅400余万元的科技三项经费中挤出50万元资金的扶持创新中心的建设,无疑是杯水车薪,且会影响本市其他科技项目的扶持力度。因此,“三明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顺利建设,需要得到省级及国家级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 2、科研推广经费扶持方面 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应用型研究,与省级、国家级科研机构相比,其应用型创新成果所占的比例较大,尤其是良种选育与应用成果所占比例更大。如在我国农业生产上推广时间最长、应用面积最广的水稻良种“汕优63”,就是由地市级科研机构三明市农科所,在80年代初期选育而成的,为此,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在我国应用型农业科技创新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国家和省级财政在财政政策制定上应整合政府各部门财政资源,分类管理,公平分配财政资源,属于农业应用型创新及成果推广的财政资金应向地市级科研机构倾斜;农业部、农业厅应用型产业体系资金也应向地市级科研机构倾斜,加大对地市级科研机构应用型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投入力度,引导和激励地市级科研机构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瓶颈与改进建议 1、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瓶颈当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遇到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两个: (1)土地瓶颈问题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一项长期不变的政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受到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生产方式的限制,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投入和应用的积极性不高。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势必要加大农民的投资成本,对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增加投资带来产量增加的收益并不明显。现有土地政策的制约,导致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而规模经营更能够体现出规模效益,比如种植1亩水稻新品种能增产30公斤,种植100亩就能增产3000公斤,对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来说,推广2-3亩的水稻新品种,增产稻谷100公斤左右,按现行稻谷价格每百斤干谷140元左右,增产值也就是300元左右,扣除新增成本后增收就更少了。此外,当前农村许多青壮劳力大多离开农村出去打工或者从事其它商业行为,农村主要由妇女和老人在家务农,出现了务农的兼业化,这也给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带来实质性的困难。 (2)农产品市场瓶颈问题 农产品市场销路的问题也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一个瓶颈问题。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现象十分严重,在农产品产能过剩时,则出现卖难的问题,如山东大白菜产量过剩时,产地价格每斤只有7分钱,单产提高、种植面积大,总产量过剩,导致增产不增收,甚至亏损;而在农产品产能欠缺时,又不时遭遇一些不法商家的炒作,烘抬价格,如网络上盛传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苹什么”等新词层出不穷,不少商家还成了“海豚族”(海量囤积一族)。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难度大,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难度。此外,对于一些特色的农产品,其鲜食市场销量有限,需要加工企业加工,这类科技成果的推广在生产上更易遭遇市场瓶颈,如“永安黄椒”市场价格一般在2元/斤以上,有的年份在年前价格达80-100元/斤,而在2011年其产地收购价却仅有0.5元/斤;三明市农科所选育的辣味加工专用型辣椒新品种生产推广也是如此,需要有加工型企业来带动推广。 2、改进建议 (1)适度流转土地经营规模 针对农业生产推广遇到的土地瓶颈问题,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明确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 (2)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扶持一个龙头企业,等于扶持上百、上千,甚至上万个农户。通过出台财政政策,扶持以种业经营及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采取“种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加工或流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积极引导和激励经营良种的企业及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或半紧密的产业链条。通过规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同契约,明确产供销多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对那些前景看好,又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合同契约关系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多加引导和激励。要创新扶持政策,如鼓励龙头企业向农户返回一定比例利润、设立价格风险基金、对农户提供的农产品实行价格优惠、向农户支付预购定金、提供贴息贷款等措施。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松散型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良好的契约或股份制关系,增强其带动能力。 作者:罗英 单位:三明市农科院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精细农业的农业科技创新 1“精细农业”技术思想的核心 依托信息技术革命思想的实践,“精细农业”技术思想也吸收了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精细农业”技术的思想核心,是分析影响小范围农业产量差异的原因,进而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措施加以调控,区别对待,对农业生产按需实施定位调控。自古以来,农作物生产均以地区或田块为基础,将耕地看作是具有作物均匀生长条件的对象进行管理,如为了满足于获得区域、农场或田块的平均产量的认识水平,利用统一的耕作、播种、灌溉、施肥、喷药等农艺措施,但很少顾及对农田的盲目投入及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后果。 2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精细农业”的影响 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精细农业”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优化作物的生产系统。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精细农业”技术思想作用重大。如农田信息的采集与农田作物的地理空间定位等工作,就需要依赖于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的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而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还需要遥感技术(RS)的支持等等,均证明了这一点。 3“精细农业”如何服务“科技兴农” 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仍处于半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化农业生产转变的过程中,全面实践“精细农业”技术思想的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而“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在于其提出了一种现代化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付诸于经营实践,其前景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不容置疑的是,“精细农业”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的启动,有利于改变我们千百年来沿袭的传统固有农业生产模式,推动基于信息化的农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1)加强对发达国家“精细农业”成功经验的有效研究,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精细农业”发展路线,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上,我们可以“洋为中用”,找准切入点,采取引进技术思想与部分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其支持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及产业化开发。 (2)“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是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的,根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力求在农田小区的尺度上进行研究与实践可在小范围试验区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精细农业”的推广,以点带面寻求农业生产的整体发展。 (3)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还比较落后,从“精细农业”指导思想出发,有条件的地区可先以村片、农田为单位对“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进行示范试验研究,并可着重结合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中,开拓出新的服务领域。如此一来,既可以使我国的研究实践与国际上的研究发展趋势相接轨,又可以探索形成具有国情特色、有利于在农村逐步推广先进的农作技术体系。 作者:贾超 单位:沾化县富国街道办事处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措施探讨 全国参与农技推广人员占农民总数的0.05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推广度仅约25%,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而发达国家已接近1.0%。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推广工作的发展。据统计,部分地区推广人员工资发放也较为困难,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最后,农产品的外部性特征及农业科技的地域性、时效性、不稳定性导致了农户既期望能无偿获得最新科学技术,又不愿自己去承担采用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 1开发生产领域方面 首先,科研机构和人员对生产领域技术支持不足,重视不够。农产品科技产品结构相对复杂,这增加了农技推广人员在一些技术理解方面的难度,因此,科技人员在研究和开发时的工作地点不能完全局限于实验室,而且还应到田间地头进行相关技术指导,减少技术推广应用环节所遇到的各种阻碍,为科技产品顺利进入市场扫除障碍。其次,产与学、研、推广各环节严重脱节。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技推广是三个独立体,因此,如何将三者有效结合是发展我国农业所首先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2科研领域方面 首先,研究领域狭窄,局限于传统格局。粮、油、棉、麻等大宗类农作物一直是我国农业科研的重点,全国从事大宗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占全部农技人员90%以上,其中从事其他经济作物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和多种经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到10%。这反映了在研究环节上注重产前、产中,而忽视农产品深加工、保鲜、贮运等产后环节。其次,研究机制存在不完善。目前研究机制缺乏鼓励制度,导致人员缺乏研究热情,工作积极性不高,许多研究人员仅仅是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应付研究,导致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科学研究后发现其研究并无现实意义。最后,研究经费不足。农业研究需国家给予的经费支持,而目前我国发展有限,总体资金有限,需投入资金的项目多,这使得相应的资金投入量也随之减少而我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靠政府财政划拨,农业研究经费不足问题出现便不足为奇。 3农业科技创新措施 3.1完善推广领域 首先,需要将推广设备更新。结合原有的报纸、杂志、黑板报、学习班等方式,根据农村经济实际情况,完善农村网络体系,利用网络对农技进行推广,避免信息获得滞后问题。其次,招募推广人员并适当的给予补贴。农业科技的推广需要人力的帮助,农村存在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他们的认字水平较低,仅依靠纯文字类的推广宣传方式往往得不到好的效益,通过招募推广员,由推广人员进行讲解能起到较好的推广作用。此外,为保证推广人员不流失,给予他们适当的补贴相当具有必要性。 3.2加强开发生产 开发生产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创新。科研工作者在开发生产科技产品前,应当对当地的农业环境进行考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发生产,在开发生产过程中,将试验环境范围扩大到农地中去,结合农民对科技产品的意见反馈对科技产品进行试验修改。同时参照、学习国外农业科技创新较为发达国家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技推广较好融合的方式,结合我国农村实情及专家们的意见对我国较为薄弱的三方融合方式进行强化。 3.3重视科研 国家在农村科技创新方面适当的增加资金投入,农村相关部门拓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此外,国家应当完善农村科研项目制度,制定适当的鼓励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同时,对科研项目的制定及开展严格把关,避免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与农村科技创新项目无关的项目中,造成资金浪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农业创新近年来已得到了国际专业人员的认可及肯定,但是在推广领域方面,开发生产领域方面,科研领域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只有针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措施并认真落实,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够迈向新的高度。 作者:陈大志 单位:贵州省贵定县农工局
市政工程论文: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1柔性路面的施工技术 柔性路面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受传统设计理念的影响,我国柔性路面工程的施工一直遵循着“强基薄面”的设计原则。而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柔性路面工程经常存在着以下问题:路面平整度差,出现波浪形,有时路面产生沉降、疲劳性裂缝,路面衔接不平,松散,路面留有轮迹,路面泛油,光面均会影响路面的摩擦力,降低抗滑力。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加强柔性路面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建议:根据现实的要求,我们对柔性路面工程的施工提出以下技术管理的建议,控制沥青的质量,施工使用的沥青必须进行试验,沥青的针入度、软化度、延展、油石比等指标必须符合设计的规定;提高基层的平整度,面层的沥清混凝土应采用摊铺配合机械来施工,以保证路面的压实度和平整度,对于压实产生的横向微裂,可在终碾前经过复碾予以消除,也可用热沥青灌缝,对路面开裂,龟裂,可采取刷油法处理;提高路面基层材料的均匀性和强度,加强对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检查,对路面下雨支管槽,可适当采用低标号混凝土处理,同时,纵横向部位两边的厚度应力求一致,对压实不到位的地方,应派人进行找平;加强沥青混合物料的管理,杜绝不合格材料使用,沥青混合料应使用软化点不低于45℃的石油沥青,如果是基层原因引起的,应先处理基层再做面层,如是面层原因引起的,在高温下加热烘烤发软后铲除,然后找补平顺,如是基层强度不足或稳定性差,应挖除并作补强后,再修补面层。 2刚性路面工程的施工技术 刚性路面工程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刚性路面指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这种[:请记住我站域名/]路面在板块与板块的接缝处容易发生破坏。由于雨水侵入接缝处或者在施工过程中对横缝、纵缝和施工缝的处理不当造成接缝处产生错台,翻浆冒泥,裂缝等问题。加强刚性路面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建议:做好材料的选择,施工中要选用耐热耐寒性能好、粘结力好、不易脱落的材料,并保持定期养护换料,确保伸缩缝正常使用,当接缝处相邻两板拱起损坏时,应拆除破坏的混凝土板块,重新修筑水泥砼路面;控制好混凝土配合比,在浇筑混凝土之前要先做坍落度和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浇筑混凝土应当充分振捣,使各种骨料分布均匀;在各种断缝处都应埋设传力杆,并填塞沥青混合料,以保证整个路面结构的应力分布均匀对于车辆荷载较重的地区,混凝日技内应该配置温度放射钢筋和纵横向板筋,以承受板底面的拉应力,应防止温度和拉力产生开裂;重视路面的后期保养,可以采取浇水后在路面铺一层塑料薄膜或编织袋的方法,降低板内温度,防比温度应力过大引起板内开裂,造成混凝土烧坏一般而言,在混凝土路面养护28d之后才可以通车。 3市政道路工程总体施工技术的管理建议 3.1堤高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市政道路的建设是一项具有技术含量的工程,它对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有一定的要求。要做好工程的技术管理,就要严把“入门关”,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于不符合“入门标准”的员工不予以录用;定期加强施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及时对新技术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增强其责任感,在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对技术和管理人员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就要负起责任,而表现优秀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责任感,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 3.2做好技术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管 市政道路出现问题都是技术在使用中应用不恰当而遗留下来的,所以要做好技术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管。技术监管人员就一定要做到“三勤”,即: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观察,手勤就是要勤检测。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除隐患,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技术监管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按规定抽查一些项目,如生石灰的钙镁含量、混合料的含灰量(含水泥的量)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技术监管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技术质量难题,技术监管人员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 4结语 经过本研究的以上分析,我们得知,目前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市政道路工程的好坏关乎城市的形象,各政府部门和施工单位对此都需要高度重视。要想提高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就要不断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改善施工技术,同时要不断加强与国外先进施工企业的交流,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促进我国市政道路建设的发展。 市政工程论文:对市政工程的成本管理浅析 市政工程是一个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成本管理是市政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衡量一个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有效的成本管理,能让企业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能有效的节约国家资源。只有执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才能有效的做到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分配,保证工程质量达标的情况下,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市政工程成本内容和成本管理构成 市政工程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具体来说,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成本还可以分为预防成本、内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要有效的控制市政工程的成本,就得进行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合同方面、质量、材料和机械、技术和安全、行政管理和财务等。施工企业根据施工合同和设计图纸,编制有效的施工组织设计;做好详细的策划,科学布置施工工序;对需要进场的材料进行核算;减少行政管理机构的开支;加强安全部署,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加强财务的审核制度;在企业和项目管理体系中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和激励机制。确保各项开支在有控的范围内,争取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 二、施工成本管理的目的 1、市政工程的施工成本管理,能有效地节约国家的资源,能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的同时获得自身最大经济利益化,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最大限度的节约工程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空间。 2、企业间因为价格而进行相互的竞争,某企业因为管理先进,在投标报价的时候,可以压低报价,更大可能的获得中标的机会,从而能更有效的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3、成本是各个市政项目经济效果的综合反映,成本管理是整个项目管理的核心,只有做好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与方法 1、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 施工成本的管理必须依赖高效的组织机构,施工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需要,合理的分工,确定高效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的设置应该满足以下要求。①高效精干。队伍应该是具备高水平、高素质,高敬业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能有效的发挥各自的作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②分层统一。只有各负其责,上下统一协调,听从上层的指挥,才能发挥管理组织的整体优势。③业务系统化。各部门应该相互制约、相互联系,防止因为分工权限的问题或者沟通的问题而引起矛盾,影响管理组织的整体发挥。④适应变化。市政工程多在市区,施工面较小,难度较大,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这就要求成本管理组织机构能够随机应变,有较强的适应变化的能力。 2、施工成本管理的方法 施工成本的管理的方法应该是适应自身企业和项目部的情况,但是总体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①实用性。施工成本管理的方法应该具有针对性、目的性、时效性,根据成本管理的环境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出哪些方法是可行的。②灵活性。影响成本管理的因素是很多的,遇到不同的问题,应该灵活运用,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③坚定性。施工成本的管理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些新的方法可能受更多的限制,产生干扰,因此,必要的时候,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坚定性。④开拓性。市政工程的施工企业最终目标是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对于施工成本的管理应该具有创新,运用好的管理方式,创造更大的效果。 四、施工成本管理流程 施工成本管理的基本流程:成本预测管理决策管理计划过程控制成本核算分析和考核。 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施工成本管理,根据企业下达的成本控制目标,管理控制各种支出,分析和考核及消耗形成的成本,也要充分计入成本的补偿,从全面的角度完整地把握成本的客观性。 五、施工阶段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1、按照“量、价”分离原则,控制工程直接成本。 首先材料费的控制。材料的成本包括用量控制和价格控制两个方面。材料用量控制:认真审核图纸,提前计算出工程量,各施工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批领用: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材料消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材料消耗水平: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损耗。材料价格控制:通过市场行情的调查,在保质量的前提下,考虑资金权衡,控制运费,货比三家,择优选购。 其次是人工费的控制。在人工费控制方面,第一: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次比例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第二:通过现场讲解及培训来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施工班组的施工管理水平,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计划,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再次是机械费的控制。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进行内部合理调度,力求提高主要机械的使用率,在设备选型配套中,注意一机多用,尽量减少设备维修养护人员的数量和设备零星配件的费用,从而达到成本的控制。 注意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项目小组的人员要把自检工作贯彻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建筑企业还应该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检测,做到工作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2、精简项目机构、合理配置 项目部成员、降低间接成本。 按照组织设计原则,因事设职,因职选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选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组建项目部。 3、组织连续、均衡有节奏的施工,合理使用资源,降低工期成本。 在安排工期时,注意处理工期与成本的辩证统一关系,均衡有节奏的进行施工,以求在合理使用资源的前提下,保证工期,降低成本。 六、结束语 市政工程是一个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工程的施工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的情况,强化员工对于成本控制的意识,重视施工过程的质量和各项成本,全方面的监督、管理,从而有效的节约施工成本,同时有效的节约了国家资源,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市政工程论文: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以及控制措施 工程质量管理指的是为了达到要求工作质量,实施的监管、技术和查探的活动。工程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设计图纸是否合理、施工现场是否达标、施工人员是否具备建设水平、施工材料是否符合标准、施工设备是否符合要求等一系列标准。 1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 1)投资方、管理方变化。近几年,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我国逐渐加大了对市政建设的投入,然而随着市政建设的不断深入、不断改革,市政工程中的质量管理机构在其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尤其是近几年市政建设已经不再是政府全权承包制度,目前的市政建设中不但有政府投资还有企业和社会机构等人士入资。随着投资单位的改变,市政建设的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笔者从事市政建设多年了解,几年前的市政建设管理工作仅是简单的由施工单位自行把控,而现在的施工管理工作则采取了政府监管、企业把控、群众监督等多样化的管理体系。2)市政管理工作施工、勘查现状。市政工程管理工作受到上述情况的影响,出现了几点问题。首先,近段时间,出现较为严重问题便是政府和企业在管理工作时没有明确分工,经常出现建设单位领导指挥地方政府,上级政府指挥建设单位的状态,过于形式化,政企分工不明确。没有严格落实责任制,出现问题时纷纷推卸责任现象严重,且有些企业领导人并没有法人资格,无法偿还因指挥不得当出现的法律效应。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对工程质量问题不重视,对细小的质量问题不以为然,监管单位过于形式化,管理力度弱化。质检人员素质水平不到位,无法操作先进设备,且设备精细程度过低,老化严重。政府监管力度较小,缺少权威性,严重影响了市政工程管理工作。 2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1)引进先进技术、经验。工程质量是近几年我国主抓的项目,因此,市政工程管理应肩负强烈的使命感。城市建设是评价一个国家的标准,若是缺了市政工程中任何一个设施都犹如给城市卸下一个重要部件,使其无法继续前行。而质量管理作为维系整个市政工程系统的管理者,更是容不得一点马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但会给群众带来人身伤害还会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a.提高自身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借鉴成功经验,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有效改善并把控质量。b.严守质量,人人有责。结合错误事件,深入探索,警示建设人员问题的严重性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严守质量,人人有责”的基本原则,发起建设者自觉意识。2)责任制管理。近几年,无论企业管理还是市政管理都在沿用责任制管理工作人员。经过笔者多年经验表明,责任制在管理工作中确实起着较为明显的作用。a.指派专员。指定专业人员负责,承担领导、监督的责任,具有法人效应。b.层层把守。检测、查探施工前期、中期、后期各个细节,从购进材料质量开始把控到后期安全检查,层层把守。c.细化分工。细化分工,做到每个设备都有专人负责,工程各项环节皆有具体负责人员,增强员工责任心。3)规范工程建设细节。一个工程质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其施工建设过程中的细节,而在建设过程中包括建设前期、后期的勘查部门、设计部门、图审单位、安全监管单位、法律监控单位等都是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工程管理范畴之内,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更甚于普通企业建设,市政工程建设不但要接受各种管理机构的监管还要接受群众监督、评价。因此,在市政工作管理中应将各个管理单位工作加以记录,规范工程建设的规范性、透明性,保证工程质量。4)强化建设监理作用。监管单位在市政工程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施工单位也有专人负责施工质量,但放眼于当下,即便在市政施工单位中都会不时的出现包庇现象,所以,需监理单位进行客观、科学、合理、透明的评价、维护、管理,必要时可采取法律手段保证工程质量,控制施工进度,监管工程质量。a.培养专业监理人员。市政工作不比其他企业管理,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需要了解道路知识、排水知识、桥梁知识等专业性极强的知识点。因此,参与市政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进行专业性培训,实地参与工作,获取经验。b.设备陈旧。由笔者实战多年经验可知,市政工程质量监管设备大多是几年之前的陈旧设备,质检仪器和精密仪器等都比较落后,尤其是中小型城市,对仪器精密程度认识更是空白。这种现象无疑给质检工作增加很大难度。c.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相关市政工程管理部门应投入大量资金在质检仪器更新上,引进先进设备。当然,光靠质检仪器的提升是无法满足市政工程对质检精细程度的需求的,还应培养专业性人才,只有专业人才才能合理使用质检仪器,达到质检单位对精密度的需求,使监理单位达到现代化水准。 3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案例 3.1道路概况 山西省某城市干路,长度为4200m,宽度为17m,属于环路内次干道。设计方案:厚度为32cm加入10%石灰土的土基,基层为14%石灰土底,碎石厚度为40cm,混凝土沥青厚度为14cm。 3.2施工管理 首先是技术准备工作,审查图纸,熟悉本市政道路相关资料,查探图纸是否与实际施工情况有出入;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判断图纸实用性,山西省属于温带气候,以黄土高原为主,因此,图纸审查时,应结合这一当地气候进行。施工阶段应建立控制网点进行测量,做到“三通一平”也就是电路要通、路要通、水要通、道路场地要平。按桩的标准找平,疏通水电。造价管理在市政工程建设中较为重要,监管单位应向材料承包单位索要该(西安某工厂)工厂营业执照、规模、种类等相关证明,是否符合该工程要求。造价管理必须是由各个审查单位共同推选出,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控制造价;检查承包范围是否参与年检,有无材料使用期限等。施工人员管理时,应首先查看施工管理人员是否具有上岗合格证,对于素质较低的工作人员应及时进行定期培养,招专人入厂培训,避免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工程质量下降的情况。 3.3后期审查 根据国家要求进行监管机制,委托相关单位进行监理,签订合同,保证双方责任所有。市政验收时,工程负责人应将各种勘查、监理记录交给验收单位,让验收单位有理可依、有据可查。验收完毕还需走法律程序,进行相关的采样、检验、报告等程序,此工程才算正式完工。 4结语 市政工程质量管理非常艰巨,涵盖内容多、工作种类复杂等特点。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市政工程管理人员应结合自身特点把控先进技术、人才设备的引入,精确掌握勘查仪器,做到最细化完成管理工作,保证工程质量。 市政工程论文:浅谈市政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审计 摘要:为促进市政工程项目招投标的规范运作,确保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得到有效、透明运用,笔者认为相关审计机构应参与招投标的全过程,实行招投标前、中、后的全程同步审计监督,让市政工程真正成为一个阳光工程。 关键词:工程招标 工程投标 项目管理 一、招投标前审计监督 招投标前,审计人员应对招标准备情况进行详细调查,认真听取招标单位对招标范围、方式和发包方式的解释,审核招标文件与招标通知书的一致性,标底的编制过程、编制质量,对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等。 (一)招标条件的审计。 l、审查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情况,看是否经过可行性研究,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建设项目是否列入国家投资计划。 2、审查招标前的准备工作情况,看工程场地的征用、拆迁,通水、通电、通路等准备工作完成情况;设计文件和工程概算是否完整,设计标准是否超过规定。 3、审查建设项目总投资落实情况,看投资概算是否准确,有无缺口,资金来源是否正当,建设资金是否按投资计划及时拨付到位; 4、审查建设项目招标工作机构设置是否完备,内控制度是否严密,组织形式是否合规。 (二)招标方式的审计。 1、审查招标方式是公开招标还是邀请招标。公开招标的招标人要在指定的报刊、电子网络或其他媒体上招标公告,招标公告应当载明招标人的名称、地址、招标项目的性质、数量、实施地点、时间和获得招标文件的办法,以及要求潜在投标人提供有关资质证明文件和业绩情况等内容,公告后应按规定时限要求及时对投标企业递交的投标文件进行登记工作。邀请招标应当同时向三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质信誉好的特定法人(或企业)发出招标邀请书。 2、审查招标是自行办理招标事宜还是委托招标机构(中介组织)办理招标事宜;招标人若自行办理招标事宜,是否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的能力等。 (三)招标程序的审计。 1、审查招标单位编制的招标文件是否已经批准,是否按规定招标公告或发出招标邀请书,其内容是否合规,合法,是否与招标方式的相应规定一致。 2、审查招标单位出售、的招标文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是否组织投标单位在招投标前进行解答疑难问题。 3、审查工程招标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情况,看是否作到权责分离。具体看是否做到谈判、评标、决策分开;参与标底的编制和审定人员、评标小组成员及相关当事人要接受统一安排,防止弄虚作假、“明标暗定”;不准事先组建评标小组,要在评标前采取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方法临时组建,以防止贿赂评委操纵评标;对选聘的评委要进行资格审核,看是否有个人政治、业务素质不“达标”人员。 (四)标底的审计。 标底的制定是招投标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中标与失标的主要衡量标准。因此,对标底制定的审查也是对招投标工作全过程审计的重要环节。要重点审查编制标底依据的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及有关资料是否合法有效;看是否由相应执业资质的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来编制标底;工程量清单的计算、套用定额是否严格按施工图和国家定额的有关规定,编制标底是否合理,是否控制在设计概算以内,有无提价压价,人为调整标底问题;还要注意对标底的保密,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开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 (五)对投标单位资格的审计。 对投标单位资格的审计重点审查投标单位是否具备投标资格,是否达到工程建设所要求的资质等级,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施工质量,是否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机械设备,是否具备优良的施工和安全生产记录,还要结合该投标单位近年来所承建的其他工程项目中哪些项目取得过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出具的工程评定的等级证明等。要深入实际考察,防止企业靠不正当关系取得资质蒙混入围,防止借用或者骗取高资质企业名义投标现象的发生,对弄虚作假、不符合要求和不具备应有能力的单位应取消其投标资格。 二、招标中审计监督 对招标中的审计监督主要是加强招标投标现场程序上的监督,审计监督其程序上的合理和合法性,包括开标、评标、定标的审计。 (一)开标的审计。 审查招标单位是否当众组织开标,有无违反规定搞暗箱操作问题;开标时是否邀请所有投标人代表参加;是否由投标人或者其推选的代表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或由招标人委托的公证机构检查并公证。经确认无误后,由工作人员当场拆封,宣读投标人名称、投标价格和投标文件的其他主要内容;开标过程应当做好记录,并存档备查。如果开标时发现投标文件破损,或授权委托书不是原件又无投标单位法人签章的应当当众宣布为废标。 (二)评标的审计。 评标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或评审小组)负责。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组成,评标委员会成员应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遵守职业道德,与投标人有利害关系的成员不得参与评标工作。评标的过程应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以招标文件为依据,不得临时采取招标文件以外的标准和方式进行评标。评委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在完成评标后以书面形式推荐2至3家合格的中标候选人。然后招标人授权评审小组,将社会信誉好、标价低、工期短、工程质量高、施工组织管理严密、守信誉的单位(施工队伍)确定为中标人。 (三)定标的审计。 定标审计主要是对经评审小组按照法律程序和评标的条件与标准,研究确定的中标单位与招标人履行承包施工合同订立之前的手续办理过程的审查。 1、审查定标的程序、方法是否合规,是否切实做到合理的低价中标,定标价格是否符合市场行情。 2、审查投标单位提否持中标通知书到招标管理部门办理审查复核、盖章及有关手续。 3、审查中标单位是否在规定时间(一般为30日之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中标人是否按规定向招标人提交履约保证金。 三、招标后监督 反馈监督,注意建立信息反馈和追踪制度,主要收集反馈信息,调查了解对招投标的意见,听取收集对招投标的建议。对发现的在招投标过程中的幕后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要及时严肃处理,并加大处理处罚力度;针对招投标中的违纪违法行为,要及时移送有关部门进行查处。 要加强合同签订的监督。审查施工合同的签订过程是否完整、手续是否齐全;合同是否以招标文件和投标书为依据,合同的内容是否与招标文件和投标书相一致,要防止签订“阴阳合同”;合同的基本内容是否完整、规范,合同条款是否符合经济法规等国家规定要求,合同中责任和奖罚是否明确等。 要把好甲乙双方履约关。要从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出发,监督甲乙双方是否严格贯彻经济合同“实际履行和适当履行”的原则,全面履行合同内容,有无违法分包,层层转包问题。 要把好合同纠纷的调解关。甲乙双方出现合同纠纷时,根据经济合同当事人的请示,在进入仲裁程序之前要积极参与调解,及时处理纠纷;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依照仲裁法进行仲裁,或直接进入司法诉讼程序。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加强市政工程投资项目的招标投标的全程同步审计,从源头上堵住了“人情工程”,有效刹住了利用工程进行的一些不正之风,相应的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使政府资金落到了实处,人民群众得到了好处. 市政工程论文:市政工程管理处党支部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我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中央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的,它表明,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言,造成许多现实问题与矛盾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关键的一点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二、以科学发展观来开创市政工作新局面 1、坚持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提供加快发展的组织保证。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建设一支学习创新、民主团结、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好班子,一支政治合格、本领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好队伍,以此促进市政经济发展。一是加强一把手抓班子带队伍责任制的落实。严格一把手抓班子带队伍的职责,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建立健全班长和班子成员抓班子带队伍的工作责任制。二是加强规范领导班子内部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督查。我们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在抓干部队伍建设中,把靠得住、有本事、有魄力、有冲劲、干净干事的干部放到关键岗位上。对于一些政绩平平、碌碌无为,不为经济发展服务、不为企业服务的干部,及时予以调整。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等制度,深化单位内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实行竞聘上岗制度,建立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进一步加大干部职工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和超前性,形成以政治理论、现代知识、岗位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大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新形势、新要求的认识,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收人才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对我单位人才状况进行调研,制定出可行的人才资源管理办法,在全单位营造出尊重知 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把各类人才聚集到我单位经济大发展中来。三是加强对贯彻执行各项制度情况的督查。一方面有效地克服了那种把制度挂在墙上、装在文件柜里的状况,另一方面督促依靠制度建设的新的治理方式来规范我们的工作,依靠制度的功能来处理班子建设、队伍建设上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坚持做到了凭章办事、以制管人。 2、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行动指南,探索加快发展的成功之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过去的市政,是一个典型的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资金不足、行业竞争力不强的单位。近几年来,市政领导班子着力启动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在探寻由等着财政给钱到自力更生两条腿走路的发展道路中,深入开展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活动,较好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转变。我们成立宏远公司,实现由在家里等着活干向市场中求发展的转变。针对传统习惯的束缚导致思路上的小农意识,物质上的小富即安,发展上的小打小闹,工作上的小手小脚等思想障碍,带头克服封闭意识,积极引导全单位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 总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市政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市政工程论文:浅谈市政工程施工与管理 摘 要:市政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对城市建设施工很重要,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环境的好坏。文章分析了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目标 1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市政工程施工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人员的学历不同、年龄不统一、生活环境不一样,造成有些人的思想意识淡薄,工作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偷工减料,违反操作规程,野蛮施工,致使工程质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2 对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想工程建设结束后能达到设计要求,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就要在工程建设开始前,制定一套可行的质量管理文件,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此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安排专业的、有资质的质量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把关,发现有影响施工质量的环节,坚决加以制止,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走人情账。 3 加强对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基本内容的质量管理 市政工程要确保施工质量,施工质量的好坏,大部分由人为因素决定,如施工过程的操作、施工过程的管理,施工人员的素质,专业技术行为、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等,都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质量。在市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现实的问题,如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管理人员不按制度规章办事,随意管理,监督管理人员不作为,监管不到位,随意性大等,这些人为因素,均可能导致严重的质量事故。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事故发生,降低质量风险,所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好基础性工作,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合理利用奖罚制度,以更好的激励工作人员高质量完成工作,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任何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都是以标准为基础,进行策划、执行、检查与改进的过程,即遵循pdca循环链,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也不例外,首先要根据策划的结果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负责检查,即实施施工情况与技术标准比对,找出差距,如果差距在工程允许范围内,可以接受,则继续施工,如果不可以接受,则必须采取纠正措施,以改进施工。当必须采取纠正措施时,工程必须停工,这就影响了施工进度。所以,策划与标准的统一,直接决定了工程进度与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经常会发生没有预料的事情,这就需要在施工前做好策划与标准的统一。 要保证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原材料与设备的质量也是必须要控制的。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好的设备也会为施工过程省力。而原材料与设备的质量归根结底也是由人员来控制的,原材料和设备的采购都是由人员执行,设备的使用也是由人员操作。要提高市政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促进质量管理提升,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各施工过程工序的质量控制,做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把关,做好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的检验,不合格坚决返工或采取措施更正,随时整改,避免不合格情况持续到施工的最后阶段,最终影响施工质量。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人员技术水平、责任心、操作方法等的差异,使得工程施工质量不稳定,又由于施工人员杂,施工工程量大,难免存在交叉作业情况,此种技术工作却做彼种技术工作,这样的交叉使得工程施工质量又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要把好施工质量关,必须严格检验制度,对于质量不符合标准的作业过程坚决不予放行。 4 基础工作 4.1 教育培训工作。市政工程施工人员的岗前教育的效果,也影响着工程施工质量。施工人员质量教育工作,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提高质量意识教育,质量是建设工程的生命,也是建设单位的生命,要使一线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杜绝重施工速度,却忽视施工质量的情况发生。全面开展质量管理基础知识教育,以使全体员工对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领导充分重视,达到全员参与目标。 (2)岗前做好专业技术知识培训,使上岗员工充分掌握施工技术要求,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安全事项等,并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学习技术操作要领,并经技能考核合格后再上岗,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4.2 标准化工作 为确保施工过程没有偏离,按策划的方案施工,必须做好标准化管理工作,具体要点如下: (1)全体员工都要执行标准化。 (2)在执行标准化过程中,必须认真、严谨。 (3)从各方面加强管理,充分运用质量管理方法。 (4)定期修订标准,并保证各部门的标准内容适用,不冲突。 (5)建立标准文件,明确标准的内容,并做好职责划分。 4.3 质量责任制 如何推行质量管理,有效的控制施工质量,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建立质量奖惩机制,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制,则有利于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质量责任制的建立,需在各个层级上进行分解,首先制定公司的质量目标,再各部门逐级分解,将目标分解到每个人头上,使人人身上有指标。同时,建立质量考核制度,实事求是、奖罚分明的进行考核,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使大家从心里重视质量,行为才会有所改善。 5 实施工程过程管理 5.1 施工过程 工程质量形成的基础就是施工过程,施工过程同时也是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施工过程管理的基本任务有两方面:一是工程的质量的保证;二是建立一个管理系统,该系统能稳定地生产合格工程和优质工程。这一阶段应当侧重的方面:组织好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科学组织、严格管理、文明施工;施工工序的质量评定;最终质量评定工作。 5.2 使用过程 除了施工过程,使用过程也是考验工程实际质量的过程,使用过程发生在工程交付以后。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使用过程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继续,使用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包括交工前和交工后的服务两方面,促使不断地研究和改进工程质量,保证竣工工程的实际使用效果。 6 推行目标管理 6.1 研究公司的质量目标,将总的质量目标分解为各部门、单位的分目标。在制定质量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1)目标的可达性。必须是需要努力才能达到并且可以达到,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2)目标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同时目标应当是可量化以及可测量的,便于组织实施和检查考核;(3)下一级目标项目必须是上一级目标项目的全面支撑,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措施。 6.2 把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 推行目标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将职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结合小目标和大目标,激励职工,最终实现组织目标。定期考核员工的目标完成情况,质量责任的履行情况,衡量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根据以上的考核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绩效考核使各级管理者可以和职工一起回顾工作业绩,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同时绩效考核还可以检验管理者对员工的激励是否有效,管理者与员工通过沟通统一思想认识,使职工正确对待问题和差距,以便下一阶段更好的为公司创造价值。 7 结束语 市政工程施工是一项良心活,施工中要实事求是,严格执行相关文件,把好质量关,按照要求进行施工,发现有问题时,要及时整改,做到万无一失,不把任何隐患带到工程施工中,一定要将责任落实到人,分工要明确。保证市政工程能够达到市民满意。 市政工程论文:探析市政工程中对于施工的项目管理 摘 要:文章分别对市政建设的各个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对组织机构、质量、成本以及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的简析,总结了一些在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希望可以和广大同仁进行交流。 关键词:市政建设;施工;管理 施工的项目管理工作是由施工企业对整个项目工程进行整体把握和控制的主要手段,具有其特有的特点。首先,在主体上,施工的项目管理工作的主要管理人是施工企业,在建筑施工中,由企业对整个项目的施工建设进行全权的负责。其次,则是在管理的对象上,施工项目管理的工作对象是施工项目,这就是管理对象具有时间的控制性特点的原因,而这个时间就是整个工程的项目周期。再者则是表现上,施工项目管理上主要表现出一种延续性的过程,这是其内容的特点,并且内容是随着施工阶段的要求进行改变的。最后则是在整体工作的组织协调上的,项目管理不只是要求单个项目的管理,同时各个项目之间是具有着关联性的,因此应当对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进行强化。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有关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因此结合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机构、质量以及成本和安全等经验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1 管理施工的项目组织 对于组织机构管理工作是一个企业的主要内容,而施工的项目管理工作重点组织机构的管理是组成企业管理的一个部分,二者具有整体和局部关系,企业对于项目管理工作中设置一个合理的管理机构对于企业整体组织机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管理部的建立是对于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一个团结、运转灵便、工作能力强的高效组织机构对于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巨大的影响。另外项目经理则是一个组织的核心,关系到整个组织的管理系统是否能够运转正常。并且在项目经理的人选上应当因才任职,不同的项目需要不同的人才。 2 质量管理 2.1 质量的保证体系 落实质量的当务之急是全面的建立起一套可行的保证体系,对质量进行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并且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管理特点,可以根据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起一套系统,通过制定方针目标,以及规范化手册对质量和技师进行管理。将质量变为具有指令性强操作性强可控可调的体系。 2.2 对人力物力和机械的控制 任何活动的主体都是由人进行的,因此在很多行业和活动中都倡导以人为本。而工程质量的关键之一也是人,因为人创造了高质量的工程,控制好人呢也就控制好了工程质量。因此积极地调动起人的工作能力增加人的工作责任感,将质量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保证质量的首要条件。 现代的施工基本上都是机械化的施工,因此机械是影响现代工程质量的又一要素。其关系到工程的质量、进度。因此质量过关的设备也是必备的条件之一。 2.3 对施工环境的控制 对于整个建筑质量的保证需要综合多个因素,而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技术环境、管理环境、劳动环境等等。技术环境主要是有关工程的水文气象以及地质环境;管理环境则是各个有关质量的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则是涉及工作面劳动组合以及作业场所的。每个项目都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因此必须针对各个项目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区别的严格控制,以此应对不同的环境因素。在施工现场应当对生产和施工环境进行文明保持,将材料进行有序的堆放,以此确保良好畅通以及有序文明的施工环境。 2.4 对施工的工序进行严格保证 每个工程都是具有一定的工序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保证质量,这样整个工程才能够达标。这也是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另外,事前控制应当作为工程质量把握的中心内容。而预防为主的工作中心必须是以工序质量控制为基础的。工序质量的控制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其步骤为:实测-分析-判断。为了更有效地做好事前质量控制,要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工艺流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任何操作人员都应严格执行。 3 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 3.1 制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不仅是专业成本人员的责任 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负责。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开展工作。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 成本控制体系,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就是要求项目经理对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化全面负责,特别要把成本的控制放在首位。 3.2 建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责任,不同于工作责任,工作责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责任完成。 3.3 对施工队实行分包成本控制 项目部与施工队之间建立特定劳务合同关系,项目部有权对施工队的进度、质量、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按合同支付劳务费用。施工队成本的控制,由施工队自身管理,项目部不应该过多干预。 4 施工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4.1 坚持安全管理原则 坚持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抓安全,安全属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效果也不会明显。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产活动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4.2 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分析事故的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物的管理方面,去分析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4.3 制定安全管理措施 加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它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生产各因素状态的约束和控制,根据施工生产特点,安全管理也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要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例行安全检查。 总之,无论是市政工程还是其它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营者对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都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施工项目的成功管理能促进项目和企业的发展,能推动建筑市场不断前进,对项目、对企业有良好经济效益,对国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作为项目管理者,只要开拓创新,总结经验,在项目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就能创造出一条施工项目管理的成功之路。 市政工程论文:市政工程工程计量浅议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越来越高,市政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做好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工程计量工作对于工程的开展十分重要,是工程顺利开展的保证。本文中,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就这方面内容展开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市政工程;工程计量;措施 1 引言 在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工程的招标方式都是按照工程量清单的报价方式来推行的,在此背景下市政工程亦是如此,根据工程量的清单来决定相应的合同形式,也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个工程单项单价进行了相应的约束。如此,我们只要掌握了工程开展过程中相应工程量的具体数字,就能够准确计量出相应的工程费用,大大方便了监理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利于最终的工程结算。所以在当前,分析和讨论市政工程的工程计量问题意义重大,文中作者将结合工作实际,就这方面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 2 市政工程计量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市政工程计量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在工程计量方面均是采用单价合同的形式,并且需要在合同的条件中充分规定好工程量的预算工程量,虽然不能作为最终工程量的计算结果,但是却是监理工作的重要参考。 另外一方面,计量工作的开展是敦促承包商按照合同施工的必要手段。在当前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监理方的付款凭证来实现对承包商的义务的检查。而监理工作对工程进展过程中详实且准确的监理结果在文件层面的饭就就是工程计量结果。此外,在建立过程中,建立工作人员对计量工作负有全责,对于质量较差的工程,监理工作人员可以拒签,也可以适当按照工程合同内容敦促承包商按照合同办事。 3 市政工程计量工作的内容分析 工程计量工作涉及面十分宽泛,分析下来,主要涉及到如下几点: 1.确定各项工程项目 在市政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在制定招标文件的阶段,工程量就通过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技术图纸大致估算出来,但是这一估算结果并不能作为最终的确定的工程量,仅仅是参考。在实际的工程开展过程中,最终的工程量的计算是由监理工作人员通过工程计量工作来实现的,而计量工作设计的面需要涵盖到工程进展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并确定承包商有没有按照合同的相关内容来开展工程的建设。 2.计量合同文件中的项目 在合同中充分规定并界定好相应的工程项目以及一些包干项,需要通过工程计量工作结合合同内容对这些项目进行计量。 3.对工程变更和额外签证项目的计量 在实际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工程变更和额外签证项目的发展是在所难免的,而这两方面内容是最初制定合同时所没有预算到的,需我们开展计量工作对他们进行计量。 4.计量工程的依据 开展计量工程的依据来源很广,主要涉及到工程量清单及说明文件、合同相关图纸、工程变更令文件、额外签证单及修正工程量相关文件、相应合同条件、有关技术规范、适当的补充协议等。 5.工程量范围的界定 在开展工程计量工作中,工程量的界定主要参照工程量清单文件、修订工程量清单内容文件以及合同中规定的各项费用开展的项目文件。 6.开展工程计量工作的条件 在工程计量工作开展过程中,保证工作开展的条件往往有量大方面:首先是工程的质量必须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所有计量的工程项目均已合格,承包商所建设的各项工程的质量必须由监理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并最终确定合格,才能够签署相应文件,进而开展工程计量工作;另外一方面就是建设工程中涉及的所有验收手续必须齐全,在开展工程计量时一定要确保各项资料和手续的完备,主要涉及到开工申请表、各项自检数据、各项规范要求、监理工程师检验的各种数据、工程检验单文件等,只要以上所有文件均以齐全,才能开展计量工作。 4 市政工程计量工作的方法 在我国,按照有关条例规定,市政工程计量工作的开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工地监理工程师在现场开展计量工作;然后是计量监理工程师进行计量审核工作,并审查承包人上报的单价;最后是由总监理工程师进行最后的审定。 1.工地监理工程师在现场开展计量工作 在这一环节,监理工程师开展工程的计量工作主要有三 种形式。第一种,由建立工程师独立开展计量工作,然后将计量的结果送交到工程的承包商,承包商方面如果对监理的结果有所异议,必须在两周之内以书面的形式提出质疑,进而开展相应的复核工作。第二种,有承包商进行计量,承包商方面根据工程的紧张进行计量工作,并将计量的最终记录和结果送交到监理工程师进行最后的审核。第三种,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商共同开展计量工作,监理工作人员需要知会承包商方面开展计量工作的内容和时间,双方共同计量,最终的计量文件需要双方共同签字确认。 2.计量监理工程师进行计量审核工作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涉及到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要确定工程的质量是否符合合同的要求。需要审查承包商有没有进行报验,审查监理工程师方面有没有进行验收工作,并检查工程是否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和相应的验收标准,如果发现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则需要进行相应的修补和返工操作,等达到最终的标准后再重新计量。 3.总监理工程师进行最后的审定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计量结果还需要报送到总监理工程师方面进行最后的省定,在这个过程中,总监理工程师可以对计量过程职工出现的错误进行相应的修正,只有经过总监理工程师审查和批准的工程计量,才能够最终通过并支付工程款项。 5 市政工程计量工作应当注意的问题 1.计量方法的选取 在市政工程工程计量工作中,方法很多,有均摊法、凭据法、估价法、断面法、图纸法以及分解计量法。在实际的工程计量工作中,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科学选用计量的方法,总额和考虑,科学计量,切忌计量过程中死板教条。 2.要建立详细的台账 在工程计量的过程中,工作十分繁杂,而且工程支付的次数也有很多次,所以监理工程师对工程建立工作要有一定高度的认识,界定好各项工程,这就需要监理工程师做好台账的整理工作,详细的台账能够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工程计量工作的开展。 3.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工程计量工作的开展涉及到诸多方面,而且计算的过程十分复杂,极有可能会出现各种纰漏现象,导致工程计量风险的发生,为了帮助监理工程师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工程量的计量以及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操作,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 4.提高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建设工程的开展事关重大,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办事,工程计量工作亦是如此。所以要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充分提高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保证工程计量的结果和工程的质量。 6 结语 市政工程的工程计量问题十分重要,涉及面很广,更是直接反映工程量的必要手段,是监理工作和工程结算工作的重要依据,做好市政工程的工程结算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对这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分析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讨论了工程计量的内容,分析了工程计量工作的一半流程、方法,并最终提出了开展工程计量工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市政工程论文: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与审核探析 【摘 要】介绍了市政工程建设造价控制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对策及审核的方法。 【关键词】市政工程;工程造价;控制;审核 1. 前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很多地方为了提高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纷纷进行了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的造价,在市政建设项目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项目的主要控制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市政工程均属干线型工程,且多处于市区内,影响控制因素很多,如地上及地下障碍物、交叉作业、施工作业点多且分散、工期短、质量要求高等客观因素,同时还涉及到政府部门行政指令等要求,所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工程投资,若处理不好,投资控制就很难圆满完成[1]。笔者就市政工程造价的控制、审核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市政工程造价的问题和原因 (1)全面成本管理的观念尚未形成。目前,对于造价管理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预结算上,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主要侧重于事后核算,即对竣工决算进行审核,对其他阶段的控制显得薄弱。但事实上前期阶段的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 (2)设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限额设计未得到全面推行。据统计分析,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可能性为40%~70%,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5%~25%。 (3)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随意性大。工程项目应该经过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额度的审批程序,其工程造价的控制应该按批准的投资额度。但很多建设单位急于项目的开工,又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对投资额度的要求、建筑标准的把握、设计深度的审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合理与完善程度没有严格把关,造成边施工边变更,对施工中的工程想改就改,有的项目一改再改,对更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没有监督,对更改造成的损失没有相应的责任制约。 (4)现场签证问题多。由于我国目前采取的是计量(监理)与评价(决算)分离的工程监管模式,负责决算审核工作的造价工程师施工时一般不到现场,决算审核时工程量的计算依据主要就是施工图和监理签证,这为施工环节(尤其是隐蔽工程)偷工减料提供了可能。比如,市政道路工程中的石碴基层填筑,石碴方量的计算,一般采用现场丈量体积,按实结算。但如果在丈量时施工单位弄虚作假,或者监理人员不负责任,签证时填筑厚度比实际厚度多出10cm,则对于一个面积在10万m3的道路工程,石碴方量则增加1万m3 ,按石碴填筑综合单价40元/m3 计算,则此项造价就增加40万元。因此,现场签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十分必要。 (5)决算中高估冒算,虚报工程造价。巧立名目,高套定额;虚设费用;提高计费标准,扩大取费范围。 3. 市政工程造价的控制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应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强化和完善投资监督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3.1 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5]。 (1)推行设计招标,使技术和经济有机地结合。长期以来,设计人员缺乏经济意识,设计思想保守,把如何降低工程造价看成是与己无关的事;概预算人员也只管算数,不管设计技术问题,使技术和经济严重脱节,难以从根本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无论多大规模的工程都应进行设计招标,通过招标进行多种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优选设计方案。 (2)推行限额设计,按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利用价值工程的原理对工程造价进行分解,合理地确定设计方案。当然限额设计不能一味地考虑节省投资,应尊重科学、尊重实际。在实行限额设计的同时注重优化设计,兼顾功能提高。 3.2 加强招标阶段的投资控制[2]。 (1)工程招标包括设备、材料采购招标和施工招标两个方面。招标文件的编制应当非常严密而准确,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及争议,也可有效地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对于市政工程,由于工程材料所占投资比例较大,不可预见因素较多,所以编制招标文件及签订施工合同尤为重要。 (2)施工合同是工程决算、拨付工程款及处理索赔的直接依据,也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应谨慎,特别是采用费率招标时,更应弄清业主与施工单位各方的责、权、利。对于其中的包干风险费,必须把握其费用的内涵。这对于市政工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3 加强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在工程施工阶段,由于工程设计及招投标阶段业已完成,其工程量已完全具体化。在此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相比其他要少一些,但足真正形成工程实体主要是在这一阶段,若控制不好,也会使投资失控。 (1)严格控制工程变更。施工前,要组织施工人员到现场踏勘,并对图纸进行会审和技术交底,避免施工中出现不应有的返工;对于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的情况,看是否有原审批部门的批准;尽量减少合同外费用。对不符合程序的口头变更的工程量应不予认可。 (2)严格现场签证管理。现场签证是工程建设中经常性的工作,若管理不到位,就可能给工程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要求驻地监理及甲方代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施工现场记录,同时要经常到工地,做到“随做随签”,避免“一揽子”及日后签证。众所周知,市政工程合同外费用所占比例较高,所以要严格加强现场签证的管理,制定现场签订管理程序。 3.4 加强结算工作[3]。 目前,许多城市的市政工程项目结算仍采用定额计价;因此,在结算时应重点做好工程量和定额套用的审查。结算的工程量应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中的工程量为依据,考虑变更工程量,特别要考虑对施工签证单的符合性和合理性进行详细的审查。审查时要熟悉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对整个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系统的认识定额的套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在结算审查时经常会出现定额错套、高套,定额换算错误等情况,而这些都对造价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把好工程结算关对于合理地定价和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具有重大的意义。 4. 市政工程造价的审核 4.1 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法就是按照工程图纸的要求,结合现行定额、施工组织设计、承包合同或协议以及有关造价计算的规定和文件等,全面地审核工程数量、单价以及费用计算。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审查质量高,效果好;缺点是:工作量大,时间较长,存在重复劳动。 4.2 综合审核法。 (1)综合审核法概要。 综合审核法是结合点审核法、对比审核法、分组计算审查法等方法对造价进行综合性的审核。这里之所以称为综合审核法,是因为这儿种方法各有各的适用方向,但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同时、交替使用的。它的优点是较好地把握整体、突出重点、抓出主要矛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发现问题,继而进行更为详细的审核。 (2)用对比审核法进行指标性的总体审核和分部分项工程单价审核。 所谓对比审核法,是指将现有工程和其它工程的经验造价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再针对这些分部分项进行重点计算的审核方法。这要求审核者要在总结分析其它工程造价资料的基础,找出同类工程造价的指标、综合单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问题。 在开始对市政工程造价作计算方而的审核时,首先可用对比审核法审核工程的总体造价。 (3)用分组计算审核法审核工程量。 分组计算审核法就是把工程造价中有关项目划分若干组,利用同组中一个数据与其它分项工程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审查多个分项工程量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审核速度快,减少重复计算量。 在用对比审核法审核各分项综合单价时,也可考虑用分组法。例如,对桥梁工程的不同等级、不同部位混凝土的综合单价,可以分成一组一起审核,这样更加清晰,更便于对比分析。由此可见,对比审核法和分组审核法可以同时使用。 4.3 用重点审核法审核主要的工程量。 单价和费用重点审核法就是抓住工程造价中的重点进行审核的方法。一般选择工程量大而且费用比较高的分项工程的工 程量及其单价作为审核重点,另外对费用表中的各项费用和材料价格的取定也要作重点审核。该方法的优点是工作量相对大的工程中,应主要审核路面及各结构层的工程量和单价,如有大量土方工程,应作为一个专项进行审核。在排水工程中应重点审核用量大的管道的工程量和单价,各类窨井的工程量也较易审核。对于现行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管理费、利润、措施费中的各项费率、规费中的各项费率及它们的计费基础都要认真审核。这些费用项目计算方法较简单,但一旦算错,对造价很可能会产生大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要重点审核。 5. 结语 总之,工程造价的控制与审核是一项系统工程,集管理、技术、质量、施工、经济、法规等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工作。需要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管理,加强工程造价控制可发现投资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促使工程投资管理不断完善。在管理中应充分发挥激励和约束两种机制的功能,并不断进行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建设项目的法人制度。实行量价分离,形成以量为主的企业定额系统,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造福更多的百姓。 市政工程论文: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措施探讨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针对市政工程施工阶段的特点,对在清单计价模式下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环节作了探讨分析,同时提出业在市政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中施工阶段的工作重点,提出了相应的造价控制措施,旨在为控制造价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市政工程;工程造价;造价控制;控制措施 1 引言 市政工程造价是指各类市政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过程所需的全部费用。而事实上,对市政工程造价控制涉及的范围较广,而且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单位也较多,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等等。为此,国家规定凡从事工程建设的设计、建设、监理、咨询、施工等单位,均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与其单位资质等级相适应的工程造价专业人员,以对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进行造价控制。而本文将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对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环节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市政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中施工阶段的工作重点,以及提出相应的造价控制措施,为控制造价提供参考。 2 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原则 对于市政工程项目建设来说,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都具备控制工程造价的功能,但不同的是不同单位为了控制工程造价而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合理控制市政工程造价,就必须先明确各部分所具备的造价控制职能。 由于市政工程造价的“大额性”和“动态性”,决定了投资者或建筑商都要对拟建工程进行预先测算。其工程造价的控制职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投资控制。也就是建设单位在投资的各个阶段,对工程造价形成过程进行多层次的控制。(2)成本控制。以承包商为代表的商品和劳务供应企业的成本进行的控制。为了有效控制市政工程整体造价,在实行相关成本控制措施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控制原则,以更有效合理地控制造价: 2.1 全面控制原则。所谓的全面控制是包括全体人员控制以及全施工过程的控制, 全体人员控制就是要把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观念要灌输到所有工作人员上,让每个人都树立有成本控制意识,把成本控制落实到每个人的责任上。施工全过程控制就是对施工项目成本的执行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施工周期,从而使施工全过程都具备有造价控制意识。 2.2 动态控制原则。在整个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要求的工程造价不可能总是保持持平的状态,其工程造价是在随着施工不同阶段而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成本控制必须是在变化的施工环境下所作出的管理工作。所谓动态控制原则就是将工、料、机投入到施工过程中计算出工程实际成本,痛过与目标值进行比较,从而检查出是否存在偏离等,根据偏离结果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 2.3 目标管理原则。对施工所发生的各项成本实行严格限制管理,以做到使成本发生在控制允许范围内。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将企业的成本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 、车间、小组或个人, 形成一个成本控制系统。目标管理是进行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成本控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2.4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成本责任原则,把责任落实到负责人身上,责任人也应享有一定的权限,即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内可以决定某项费用能否开支,如何开支和开支多少,以行使对项目成本的实质控制。工程实践证明,只有责、权、利相结合才能使成本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2.5 节约原则,也就是节约项目施工的人力、物力、财力。节约 人力、物力、财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一方面降低成本的开支,另外一个是提高施工的水平采取更经济有效地施工技术方案。 3 造价控制措施 造价控制是在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基础上,对工程造价实行全过程管理,应严格按照初步设计规定的建设规模、标准、工期和质量,在初步设计范围内组织建设。现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提出可采取的造价控制措施策略如下: 3.1 施工预算控制 通过施工预算来控制人力物质等,首先在项目施工前,根据图纸来计算工程量并且根据施工预算定额编制项目的施工预算,以此来作为管理施工的依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工程变更或改变施工方法,应由预算员对施工预算作统一调整和补充,其他人不得随意修改施工预算或故意不执行施工预算。对于施工队的任务安排,必须签发施工任务单以及限额领料单,并向施工队进行技术交底。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队所完成的工程量以及各种材料的消耗等作好记录,作为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结算的依据。任务完成后,根据回收的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进行结算。 3.2 施工定额 施工定额指在一定的条件下,预选规定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需要素(人力、材料、机械、资金等)的标准额度,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完成规定计量单位工程项目所需消耗的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等数量标准。施工定额本身由劳动定额、机械定额和材料定额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主要直接用于工程的施工管理,作为编制工程施工设计、施工预算、施工作业计划、签发施工任务单、限额领料卡及结算计件工资或计量奖励工资等用,它同时也是编制预算定额的基础。其对于施工方来说具有节约社会劳动和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性施工定额作为促使工人节约社会劳动(工作时间、原材料等)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工作进度的手段。 3.3 技术管理措施上控制 施工前,充分结合工程施工图纸以及现场实际情况、自身的机械设备、施工经验、管理水平和技术规范验收标准,采取经济合理有效的施工技术方案,当然所制定的技术方案必须与施工技术人员密切结合。从技术措施上对市政工程总体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不仅加快了工程进度,同时节省相关人力物力等,同时由于工程进度的加快又进一步降低工程总造价,而工程实践表明从技术管理措施上控制市政工程造价相当有效。其主要具体实施措施体现在:(1)对市政施工方案进行技术论证,在此基础上多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材料等措施,从施工技术上对加快工程进度取得突破。(2)从施工管理方面考虑,对施工中的大型设备等按照合同要求进行甲供,从而降低工程造价。同时对施工现场的材料实行管理,有效合理地进料以及堆放材料,通过减小材料搬运与损耗来降低造价。 3.4 动态管理措施 确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体系,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通过项目经理来对项目建设的质量、进度以及成本进行全面负责管理。由于成本失控必然会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在项目开工前与项目经理签定目标考核协议,确立其责任。实行动态管理,每个月不定期核查成本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当目标完成后对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和考核,对比先前的成本控制标准给予奖励。对项目管理部的分配采取月度预发、阶段考核、竣工清核、奖金奖励、责任到位的办法。 3.5 抓好合同管理,减少工程索赔 工程实践表明,在工程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实施有效控制的关键措施在于对工程变更实施有效的控制。作为造价管理人员就必须抓好工程合同管理措施,要尽可能地减小工程施工中的索赔。根据笔者经验,造价管理人员可以做到事前先把好关、主动监控,严格审核工程变更问题,计算施工中各项变更对工程总投资的影响,合理判断工程变更的需要性,尽量减小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防止工程投资失控情况出现。 4 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对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环节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市政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中施工阶段的工作重点,以及提出相应的造价控制措施。工程实践表明,采取本文所提出的相关造价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为市政工程降低投资成本,为控制造价提供较好的参考。 市政工程论文:如何做好市政工程各阶段的投资控制 【摘要】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是形成和完善城市功能、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基础,它是搞活本地区 经济 ,改善城市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基本条件。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创造良好的外资投资环境,已成为我市乃至全国各地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工程造价;控制 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是形成和完善城市功能、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基础,它是搞活本地区经济,改善城市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基本条件。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创造良好的外资投资环境,已成为我市乃至全国各地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市政设施工程的本身特点决定了它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国家的投入和地方的资金筹措,而这些资金的投入与城市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相比是有限的,因此,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市政建设者必须努力和追求的方向。那么,如何做好市政工程各阶段的投资控制,笔者拟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 重视建设前期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这里所讲的前期阶段是指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到初步设计完成止的工程建设阶段。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都注重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因为从表象上看,工程项目的合同价格形成于施工招标投标阶段,而占造价比重最大的人、财、物的投入主要在施工阶段。但事实上,一个工程项目的决策是否正确,方案是否经济可行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造价。只有加强项目决策的尝试,建立项目优化评选,采用 科学 的估算,细致做好投资估算,形成投资最高限额,以便有效遏止“三超”现象。 2 把握设计阶段造价的重点控制 我们之所以把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作为一个重点来进行控制,是因为在投资控制完成后,有效地控制造价就从设计阶段开始。只有在设计工作尚未完成,在设计图纸未交付实施之前就把好工程造价管理第一关,才能为总体工程造价控制打好基础,因为后续的造价控制都是在施工图预算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未能肩负起优化设计与有效控制造价两重担,则势必增加工程不必要的投入,造成浪费。因此,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不但必要而且很重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设计一开始,就应将控制投资的思想根植于设计人员的头脑中,通过设计阶段开展限额设计、设计方案竞标及运用价值工程原理等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质量,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统一。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投资分析,能动地影响设计,以保证造价的有效控制。 3 加强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 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招标管理、施工管理和结算管理,在这一阶段,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3.1 规范招投标活动,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工程项目招投标是项目实施阶段的第一道工序,是确定工程合同造价、择优选取施工单位的关键阶段,因此非常重要。招投标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重点应放在规范招投标活动和招标方式的确定上,招标评标应实行合理低价中标。随着工程造价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全国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实施。工程量清单招投标即由招标人按统一的工程量 计算 规则,计算并提供工程量清单,投标人视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市场价格进行自主报价。工程量清单计价对透明招投标活动、减少施工合同纠纷、推行竞争和以市场定价、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2 认真、严格地对待现场签证。现行的市政工程项目一般都实行监理负责制。作为进驻施工现场的监理人员在熟练掌握现场施工和管理的同时,应熟悉工程造价知识,对由施工单位填写的签证,一定要认真核实后方能签字盖章,对不应该签证的项目不应盲目签证,对施工单位在签证上巧立名目,弄虚作假,以少报多,蒙哄欺骗,遇到问题不及时办理签证,结算时搞突击,互相扯皮的现象应严格审查。市政工程项目的建设,地下隐蔽工程较多,一个不符合现场实际的签证往往对工程造价造成重大的损失。 3.3 加强设计变更的审查。设计变更是实施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则损失越小。若在设计阶段变更,则只须修改图纸,其他费用尚未发生,损失有限;若在采购阶段变更,不仅需要修改图纸,而且设备、材料还须重新采购;若在施工阶段变更,除上述费用外,已施工的工程还须拆除,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所以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尽可能把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的初期,特别是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要先算账后变更。一般情况下,即使变更可能在技术上是合理的,也应全面考虑,将变更后所产生的效益与现场变更增加的费用和可能引起的索赔等所产生的损失,加以比较,权衡轻重后再做决定。要坚决杜绝内容不明,没有详图或具体使用部位,而只是增加材料用量的变更。 3.4 把好结算审查关。目前我市工程项目结算大多仍采用定额计价,因此在结算时应重点做好工程量和定额套用的审查。结算的工程量应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中的工程量为依据,考虑变更工程量,特别是要考虑对施工签证单的符合性和合理性进行详细的审查。审查时要熟悉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对整个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系统的认识。定额的套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把好工程结算关,对合理定价,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城市市政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我们只有加强对每个环节的造价控制和审查,通过控制来发现项目投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促使投资管理的不断完善,提高投资效果。投资管理中应充分发挥激励和约束两种机制的功能,并不断进行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建设项目的法人管理制度,改革现行的定额计价模式,实行量价分离,形成以量为主的 企业 定额系统,建立以市场定价的价格机制。 市政工程论文: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摘 要:市政工程属于土木工程的范畴,一般是指城市道路、桥梁、给排水、园林绿化、燃气、城市防洪及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所以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上需要严谨的评价,评价的指标也要考虑到全面因素。综合评价体系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综合评价的目标对象,对客观事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以构造不同层次的统计指标体系,然后对这些指标进行指标赋值并确定其对应的权重系数,最后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计算,得到综合评价值,以此进行排序和评价。主要介绍了市政工程的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评价指标层次结构的划分以及评价指标涉及到的因素三个方面对时政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其中评价指标涉及到的因素包括质量因素指标,进度因素指标,成本因素指标,安全因素指标和文明施工因素指标五个方面。 关键词:工程;评价指标;因素 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1)综合性: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市政工程的发展水平与程度,易于操作的指标宜通过量化指标反映,形象性的指标宜于定性反映。 (2)系统性:既要反映市政工程与国家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又要反映现阶段城市建设自身的特点,使其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全面的反映市政工程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水平、目标、方向。通过该评价体系能充分和全面的体现被评项目的经济度、安全度、文明度等的综合水平。 (3)代表性:定量指标要能够反映市政工程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尽量剔除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人为因素的差异导致的定量指标计算结果的较大差异,便于进行国内外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 (4)可操作性:定量指标要尽量简明、综合,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便于实际中的测算和进行现场管理。 2 评价指标层次结构的划分 市政工程代表城市发展的形象,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美观、社会效益和居民生活。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涉及工程质量管理、进度管理、造价管理、施工安全及文明施工五大主要工作。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城市市政工程管理现状,需要建立从微观到宏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建议和措施,以便为相关部门提供现实依据和决策参考。按照上节论述的原则并结合市政工程的特点,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后,确定进行施工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的准则层包括质量、进度、成本、安全、文明五个方面,具体评价层次结构如图1。 3 评价指标涉及到的因素 3.1 质量因素指标 为了适应市政工程的建设发展需要,统一市政工程的质量检验和评定标准,提高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市政工程的质量管理,建设部针对不同类型的市政工程分别公布实施相应的验收评定标准,如《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jj1-90),《市政桥梁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jj2-90),《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jj3-90),《城市供热管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jj4-90)。这些规范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市政工程,并明确了有关的验收方法,评分标准,它们是指导实际工程验收的纲领性文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客观上也要求我们要重视工程验收和评定。 为了更好地执行已颁布的四项行业标准,建设部又颁布了《市政工程质量等级评定规定》和《市政工程质量等级评定补充规定》。规定中将质量等级评定分为三个部分,即外观评定,实测实量评定,资料评定三个部分。通过对三个部分的分别打分,最后加以对应的权重得出最后的评定结果,并将评定结果分为“优良”和“合格”两个等级。 3.2 进度因素指标 工程项目的进度通常指工程项目实施结果的进展情况,因此,应该将其理解为一个能够全面反映项目实施状况的综合指标,它是工期、实物工程、成本、劳动消耗、资源消耗的有机结合。由于市政工程的特点,进度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其实质是依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偏差采取措施,使之回到计划所预定的轨道上来,在与质量、投资目标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工期目标。因此,对工程实际进度的客观评价,既是项目进度控制的基础,也是项目管理决策的依据。实践证明,一个良好的施工进度构成,都无不包含了诸如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工人的整体技术水平、材料设备的情况、现场机械的使用率等多项相关因素。因此,对施工进度的评价,不能简单的只理解为快和慢的问题,它还包含了上述多项因素的整体控制,尽管总体进度涉及到多个因素,但实物工程是其建设成的最终表现形式,因此总体进度的评价应该对实物工程完成情况加以综合。 3.3 成本因素指标 施工项目成本是指建筑施工企业以施工项目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的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包括所消耗的主、辅材料,构配件,周转材料或租赁费,施工机械的台班费或租赁费,支付给生产工人的工资、奖金以及项目经理部(或分公司、工程处)一级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 核算出的成本值主要由三大块组成,根据统计结果,原材料的成本占到总成本的60%-70%,有较大的节约潜力。机械设备的使用费约占总施工成本的20%-30%,因不同机械台班价格及利用率相差较大,为降低成本提供较大空间:施工人员的人工费、管理费及税费等约占总成本的10%-15%,该项费用虽在成本控制中所占比重较少,但它主要涉及对人的管理,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管理,而且会影响着其他各项费用。在总结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特点后,我们可以得到对成本进行评价的指标主要为:单位造价变化率、总投资变化率、设计变更三项,具体结构如图2。 3.4 安全因素指标 市政工程项目由于投资大、参与主体多、组织关系复杂,在实施的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所以其施工过程中事故出现的几率较大,另外由于所产生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地点在城市中,所带来的影响就尤其恶劣。为了更全面地反映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水平,本文将从项目固有风险、项目安全检查结果、项目意外事故统计数据三个指标来进行评价。 4 结语 本文从规范标准等政策性文件的要求入手,根据规范标准的要求、文献资料并结合工程实际确立了市政工程施工等级评定的框架,并且确定了各项等级评价体系内容,并对各个评价项目进行细化,使评价指标具体到每一环节,便于下一步工作的展开,即为建立判断矩阵,通过判断矩阵确定每一指标权重值打下基础。为市政工程的综合评价做良好的基础。 市政工程论文:简论市政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问题分析 论文摘要 所谓的职务犯罪,是指国家供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或放弃职责、玩忽职守而危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及其公正、廉洁、高效的信誉,致使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市政工程建设的范围很广泛,包括了房屋建筑工程、交通建设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电力工程等等,所以市政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 论文关键词 市政工程建设 职务犯罪 国家供职人员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基础建设项目不断上马,但因工程建设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市政工程建设领域已逐渐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的现象时有发生,职务犯罪发案率和受处理人数远超出其他领域。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番禺区作为广州的南拓发展重地,区域内工程建设投资大、项目多,亚运城、广州铁路南站、广汽、中船、河涌综合整治、路网综合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纷纷上马。为确保工程质量、维护民生、维护地区经济,番禺区检察院近五年严厉查处市政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66件67人,占同期该院职务犯罪立案总数的41%,其中10万元以上大案48件49人,副处级以上要案10件10人,涉案总金额2600多万元。 一、市政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主要特点 (一)涉及范围广 完成一个工程建设项目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工期长,投资大,涉及多个不同的部门、单位;从立项、审批、招投标、施工、监理、质检、验收及工程款项、资金运作,都客观地存在着职务犯罪产生的土壤和条件,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纰漏,滋生腐败。2009年番禺区检察院查办的番禺区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系列案中,行贿人吕某某在多项市政建设工程中,分别向征地、填土、进度款审批、监管核算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验收、协调等等各环节负责人行贿合共120多万元,可谓是全面“打点”。 (二)涉案数额大 由于一般建设工程造价少则几百万,多则数千万甚至数十亿元,企业为了拿到项目,不惜下大“赌注”。在相互竞争中,贿赂款水涨船高数额惊人。2009年番禺区检察院查办的电信系统腐败案中,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的冼某就收受了电信电气工程设备供应商200多万元贿赂款;2010年番禺区检察院查办的番禺区林果系统职务犯罪系列案中,负责监管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验收以及工程款拨付等职责的番禺区林果管理办公室主任曾某某,收受绿化工程承包人贿送的款项60多万元。 (三)犯罪行为隐蔽性强 工程建设领域的贿赂、回扣等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名目繁多,如劳务费、信息咨询费、茶水费等。有的犯罪还披着“合法”的外衣,隐蔽性强。2007年番禺区检察院查处的番禺区广电系统集体腐败案中,在台长方某某、韩某某等人指示下,下属公司经理程某某、何某某、郭某某在工程建设及设备购置过程中,随意串同工程承建商虚开工程发票套取巨额现金,任意授意设备商加大价格侵吞虚高货款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四)职务犯罪共生性凸显 以被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看,往往会出现查处一案带出多案、查处一人带出多人、查处一般干部带出领导干部,上述66起案件中,窝串案多达38件,比例高达57.58%。如2007年广电集体腐败案,上至台长下至中层干部、部门经理共8人被立案查处,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4人,另有34名干部职工参与私分国有资产被依法追缴违法所得。又如2009年番禺区检察院查办的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系列案,共立案16件16人,受贿人牵涉番禺区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区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办公室、区土地开发中心、区交通局等多个单位以及某镇主管建设的副镇长。以及2010年查办的林果系列案4件4人、自来水系统案件5件5人、2011年查办的绿化工程领域系列案5件5人等,都是典型的窝案串案。 二、市政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法制观念淡薄,个人私欲膨胀 法制观念淡薄、个人私欲膨胀,部分要害岗位党员领导干部在高额利益面前未能坚守正确的理想信念,走上犯罪道路。2007年广电集体腐败案中,副台长韩某某在谈及自己与何某某、郭某某共同贪污450万元时亦曾懊悔地说:“我是出于贪心而铸成大错,如果当初我能把持住自己,不是自己的钱坚决不拿,我是不会落得如此地步的”。2010年林果系列案,区林果管理办公室营林科科长李某某忏悔“随着工程的不断增多,接触的包工头也多了,见到他们很轻松就赚一大笔钱,我的思想开始有想法了,觉得自己那么辛苦打份工,收入却没法跟人比,因此,思想开始动摇了……”。 (二)利益竞争激烈,“潜规则”盛行 一般建设工程造价少则几百万,多则数千万甚至数十亿元,所获得的巨大利润令人垂涎,随着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些建筑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如雨后春笋,个体承包户鳞集毛萃。然而工程建设市场仍然是“僧多粥少”,竞争十分激烈。不少建筑公司、承包户为了能取得工程项目和追求利润,便以金钱铺路,贿赂开道,打通关系,争夺工程建设项目。久而久之,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变成了贿赂的竞争,造成了工程建设领域贿赂之风盛行,往往是明码标价、约定俗成,成为人人皆知的“潜规则”。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要害部门领导,权力过分集中,在工程建设的重大事项上决策具有决定性作用,个人意志常常不受牵制地进入权力过程。外部监督机制不畅,内部监督机构形同虚设、监督措施不力、监督效果差。在2007年广电集体腐败案中,就出现“正副台长联手合谋,下属公司经理为保住肥缺尽力巴结,承建商为自身利益有求必应”的情况,并最终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他们上下联动,内外勾结,相互关照,使民主决策、廉政制度沦为摆设,集体决定成了集体腐败。 三、应对市政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多发的建议 (一)坚决保持打击重点领域职务犯罪的高压态势 强势打击市政工程建设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不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后台多硬、关系网多密,发现一个,查处一个,不留情,不手软;不断强化侦查手段和技能,提高案件的侦破率,打消腐败份子的侥幸心理,发挥刑法惩治职务犯罪的特殊预防作用,给妄图以权谋私和行贿的人敲响警钟。 (二)“点面结合”积极开展重点领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彻底铲除滋生腐败的环境和土壤。近年,番禺区检察院对市政工程建设领域的预防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加强预防宣教工作,潜移默化地引导手握工程建设权力的人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2010年10月,番禺区检察院建成全省基层检察机关首个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成为全区及至全市廉政文化建设的新阵地,目前已接待参观246批10600余人,对于促进地方党风廉政建设起了积极作用。二是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大力开展同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先后开展了京珠高速公路广珠北段工程、南二环重点工程、番禺区“惠民一号”治水工程三大专项预防,积极协助业主单位以教育为基础、完善制度为保障,从完善重点环节监督制约机制入手,建立起规范的工作流程管理和健全的预防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工程建设环境。 (三)加强行业调查推动重点领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专业化发展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办廉政专题讲座以及现场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市政工程建设各环节管理“盲区”,发送“检察建议书”,堵塞行业漏洞,全面推动重点行业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专业化发展。2011年3到4月间,番禺区检察院就对曾案发的番禺区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285位公职人员进行调查,调查问卷显示,现阶段市政工程现设领域职务犯罪风险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采购物资收受回扣,占10%;基础建设收受回扣,占30%;办理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占15%;公款公物私用,占30%;其他,占15%。受调查人员普遍反映市政工程建设领域仍然面临较大诱惑与廉政风险,反腐倡廉意识必须加强,防线必须加固,同时认为日常性的廉政教育对自身发展很有必要。随后,番禺区检察院根据被调查人实际需求,结合其自身行业特点和检察机关办案实际,先后开办专题犯罪预防讲座3场次,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市政工程论文:浅谈市政工程量签证管理 摘 要: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规范化、科学化及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建立及深入应用,市政公司垄断市场行业的格局逐渐打破。在这种“不重视项目经济效益,就被市场淘汰”的大背景下,要求市政企业既要注重干,也要注重算。为了改变计划经济中施工现场人员“只注重干,不注重算”,不考虑项目经济效益的现状,介绍了工程量签证的概念、内容、流程等,以促进签证工作合理、公正的反应施工,确定工程造价。 关键词:工程量签证;项目经济效益;管理权限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a 1 工程量签证的定义和内容 工程量签证是按发承包合同约定范围之外,施工单位实际发生的工程项目,有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三个代表的委托人,就合同价款之外的责任事件所作的签认证明,涉及合同价款之外的款项,是法人代表授权行为的具体实施与体现。就该定义分析签证工作包括两个内容: 1.1 工程量签证是以施工现场事实为依据,就必须发生、已经发生的施工合同约定范围和内容以外的施工项目、增补项目、零星工程、零星用工和非施工单位原因引起的窝工损失、工期损失及建材市场价格上涨超过投标估价而造成的损失等内容进行确认。工程量签证可以说涵盖了工程建设的所有方面。 1.2 工程量签证一般由三方共同签署生效即:建设单位(甲方)、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乙方)。 2 工程量签证工作的确认程序 2.1 有施工单位提出工程量签证请求。施工单位提交工程量签证报告,内容包括:事由、时间、内容、工程量或数量大小、价款计算、工期影响等内容;必要的附图、附件;现场记录,必要时附有有关影像资料以及其它必要的资料。 2.2 由监理单位进行工程量签证初审。总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初审。初审内容包括签证理由、依据;计算方法与结果是否正确;造成的影响如何以及与客观事实的符合性等;判定该签证时间属于一般签证、较大签证和重大签证中的哪一类。 2.3 分别签署工程量签证。依据建设单位预先安排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权限,分别由相应的责任人进行签署,并加盖公章生效。 3 签证工作中反应出的问题 3.1 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或对工程实质认识不到位等,造成少签、漏签或不签。 3.2 签证项目实施后,对其描述不清,即工程项目的形状、几何尺寸、材料规格等等。往往简单写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就算完成。这样给工程预算人员及今后审计工作造成被动局面。 3.3 签证书中概念模糊,术语性不强,用词欠考虑,写的模棱两可,让人费解,易给人造成误解。 4 签证应如实反应工程实际,做到更科学、更规范 4.1 树立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工作作风,所签内容一定要与现场实际发生的情况所一致,不得与事实有出入,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作到公平、合理、合法、有得、有据、有节。认真做好每一项现场签证工作。 4.2 认真熟悉图纸、合同、定额及有关规范文件,熟悉各工程项目的操作程序。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该签证的部分未签,而不该签证的部分重签。 4.3 各项施工内容的几何尺寸、材料规格、工作内容,各种弃土点、构土点、运距、运输工具、操作方式等一定要描述详细,使人一目了然,具有说服力。 4.4 关键用词一定要准确,常用的技术术语要搞清,工程所发生的地点以及起止桩号要写明,能用草图及其它图片说明了的尽可能附上,使之简明扼要、准确清楚。并随发生随签署。避免长时间拖延,造成误会及损失。 4.5 加强对现场签证原始资料的收集,一定要做到签证理由充分、真实。对于签证理由能附图的尽量避免单纯的文字说明;对现场的原始资料,要及时拍照或录像,对于隐蔽工程,还要对变更完成后的项目进行拍照或录像,以保存第一手原始资料;对于发生的工程量能现场测量的尽量现场逐项丈量,并作出书面现场测量记录,上面各方签字齐全,尽量避免直接签结果,包括直接签工程量;对于能够签认单价的,尽量不要签总价。 4.6 注重工程量签证的时效性。时间是签证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签证准确度的基础。在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签证事项,在签证时有严格的时效和程序。例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的通用条款中要求,承包人在工程变更确定后14天内, 提出变更工程价款的报告,经工程师(甲方代表或者项目总监)确认后调整合同价款。工程师应当在收到变更工程价款报告之日起14天内予以确认,工程师无正当理由不确认时,自变更工程价款报告送达之日起14天后视为变更工程价款报告已被确认。这就要求双方代表就当时在工程现场实际发生事情进行准确测量、描述、办理签证手续,但是有的建设方现场代表遇到该进行工程量签证时,往往不给予签证,或者双方只是口头商定而不及时办理,事后才突击补办,甚至于在结算审核过程中还在补办签证手续。这样只可能导致现场发生的具体情况会议不清,数据不准,在结算过程和审计过程中双方代表争吵扯皮。值得注意的是,工程量签证单不是单纯的技术核定,也不是单纯的工程量计量,因此,在办理工程量签证单时,应有技术部门和经营部门共同签核签证,做到工程审计时不发生歧义。 5 其他情况 5.1 由于建设单位原因,未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供设计图纸、施工场地、材料设备等造成的停工、窝工。或者由于建设单位造成的停水、停电,导致工程不能顺利进行,且时间较长。 5.2 由于建设单位的原因,决定工程中途停建、缓建或由于设计变更以及设计错误等造成施工企业的停工、窝工、返工而发生的倒运、人员和机具的调迁等损失。 5.3 设计变更的内容,不能准确计算实物工程量,需要用工程量签证来确认。 5.4 在技改、扩建工程中,常发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作面过于狭小、作业超过一定高度,需要使用超过定额中规定通常选用的大型机具,方可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5.5 大型项目中,土建、安装、防腐保温等专业队伍的交叉施工,需要专业间配合时,需要不增签认工程量的。 结语 由于工程量签证发生于施工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且成因复杂、千头万绪,又缺少规律性,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给企业带来损失。所以我们从工程量签证的定义和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入手,揭示了些一般性的问题,希望于同行共勉,把施工现场签证工作做的更好。 市政工程论文:市政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活环境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市政道路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虽然市政刚才施工在近几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在其施工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中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对市政刚才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现场管理 1我国市政道路工程的基本现状 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城市道路车流量不断的膨胀,数量逐渐的提升,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城市道路中的各种技术问题都明显的突出了出来,并且逐渐越来越严重。市政道路工程不仅影响到了城市的景观规划,还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如果因为道路施工技术不合格,道路质量无法保证,无法按时竣工验收等等,那么就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出行和生活,因此可见其重要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难度也是非常的大,因此有关细节问题的处理是有关部门十分棘手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需要给予市政道路施工充分的重视程度,正视市政道路施工中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再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认真地加以落实,彻底消除各种事故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从而保证市政道路施工能够安全进行。 2我国市政道路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2.1我技术比较传统,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技术人员为了提高我国市政道路的施工技术,正在采用各种各样的技术对于混凝土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改造。虽然现在很大利用了滑模技术来提高路面的平整度,但是该项技术还仍然处于初步的探测阶段,并没有普遍的应用到各项工作当中,并且该项设备的投入还非常的大,设备也明显的不足,不能满足道路工程的需求。 2.2排水方面技术问题 在市政道路工程当中,必须要做好排水工作。排水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就是由于排水系统出现故障所引起的问题,然后就是在道路施工前,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所导致的。部分排水管道在使用的时候,已经超过了其使用年限,由于使用时间的过长,逐渐出现了渗水和漏水等问题。 2.3路基方面技术问题 路基可以说是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基石,只有做好了相应的路基工程,才可以保证后期的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和进行。路基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施工要求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规范的操作,但是经过调查发现,不合格的现象存在很多,很多企业都没有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施工,往往都是做出一些简单的处理,胡乱的蒙混过关。并且,在路基修建的过程当中,其平整度和密实度也都不是十分的清晰,对于工程的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3市政刚才道路施工技术优化措施 3.1鼓励技术创新,重视技术培训 技术的作用非常重要,在现代科技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市政道路工程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采用一些新型技术,减少部分损失和故障。建设单位还应该组织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组织工程质量的研讨会,针对于出现了的问题,选择一些具体合适的技术方法对其处理,总结交流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还要加强工程技术的教育工作,重视学习和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把握住它们的优点,并积极运用到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以不断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求。 3.2加强排水系统的规范管理 为了更长久的保障工程的质量,延长其使用寿命,就必须要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在工程施工前,具有明确的施工图纸和设计方案,还需要提前对道路附近的环境进行及时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设计出经济实用的排水系统。然后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就要根据之前设计的图纸,用规范的方法对排水系统进行铺设,从根本上避免洪涝的发生。排水管道的选择也十分的重要,采购人员应该实事求是,选择最优质的排水管道,确保管道的质量,避免了后续的维修工作,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3.3加强路基的施工保护工作 路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要加强对其的管理。为了更好的保护路基,首先就需要采用合理规范的方法对路基进行施工,严格按照标准,不能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其次就是要减少雨水的冲刷对于路面造成的不良影响,尽量的降低路面的温度和湿度。在最近几年当中,矿物材料保护技术应用的比较广泛,对路基进行了很好的防护,一般应用于一些石质边坡当中。另一种方法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路线的植物保护技术,采用绿色植物,对于道路进行保护,效果也十分的明显,这属于当前最为推崇的一种道路保护方法,不仅保护了道路,还美化了环境,取得了双重的效果,极大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净化了空气,提高了生活质量。 4市政刚才现场施工管理措施 4.1做好前期的施工准备工作 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时需要在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进行全面的测量以及相关施工技术必要的处理。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利用现阶段比较先进的施工技术,进一步提升测量的精确性,给市政道路的设计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还需要对于新技术以及新设备加大引进力度,提升整个道路施工的综合价值。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好相关的地基处理以及环境的观测,保证道路路基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对于路基处理环节中的排水问题也应该加以重视,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路基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结合相关的排水设计来进一步降低对施工周边地表水的影响。 4.2做好现场检查跟踪工作 在市政道路的建设环节中,需要对施工技术加强管理,同时,工程中的质量监管人员还应该对现场的施工人员加强监督,保证施工人员的额规范化施工,不定期对一些重点的施工项目进行严格检查,比如混凝土中的砂石料以及水的含量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以及钢筋的焊接和绑扎操作是否达到相关的技术要求等方面。除此之外,质量监管人员还应该对施工人员做出正确的指导,在遇到一些技术难题的时候,还要能够和施工人员互相协作,共同解决。 4.3重视现场安全管理 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对于安全管理工作主要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①建材质量管理。对于建材而言必须要与施工的要求相符,需要分派专人对其检查,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使用以及进口,禁止偷工减料的现象出现。②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施工人员开展短期的培训教育工作,使得施工人员了解到偷工减料以及用电等方面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而尽量的防止施工过程当中能够避免的危险发生。③隐蔽项目与附属项目必须兼顾。完成市政项目的同时必须与四周附属项目的建造相互结合,比如停车场之类的必备设施。 4.4加强材料控制 成品、原材料和半成品等必须要具备出厂质量合格证书以及见证送检报告。在施工中所需要的成品、原材料和半成品,在使用之前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抽样检查,只有当检查结果为合格的才能允许使用。如果出现送检不合格的,要按照原标准规定的要求再次进行检查,再次检查的结果为合格,才能认为这批材料合格,两次的检查报告需要同时记入施工技术文档。 4.5加强质量监督检查 实施监督检测制度,对关于市政道路工程的整体结构、使用功能以及主要部位的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测,并将检测报告进行登记。负责进行市政道路工程监督检测工作的单位,除了需要满足有关机构的要求之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管理规范。加强对承包方实验室的重视。施工方要加强对自身实验室的重视。实验室要按照相关标准建设,对实验室的房屋建设和实验仪器都要不断的进行完善,以满足市政道路建设的实际需要。 4.6加强技术的管理 在整个的施工环节中,应该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施工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可以建立相关的技术责任制度,对于施工中的各个级别以及各个施工人员的技术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借助相关的技术措施,对于整个道路工程的规划意图以及规划方案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体制。建立相关的技术组织部门,对于各个施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员进行明确,对于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以及工作交流,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技术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能够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提升自身的操作水平。在具体的施工中,施工单位应该结合工程的实际需要来购买施工所需要的设备,引进现阶段的高新技术,对于技术人员的投资也应该加大力度。 5结束语 市政工程道路工程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施工工程,要想提高其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就必须对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进行全方面的研究,通过科学的管理,才能有效的提升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进而提升市政道路工程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酒店业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带动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酒店业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必须提高教学水平,改革教学手段,才能适应市场导向。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及加强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酒店业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带动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现阶段不少中职院校开设酒店管理专业,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对酒店业人才需求的深刻分析,教学模式不先进,教学方式方法不透彻,实习实践不科学,导致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 一、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时间并不长,基本上属于新兴专业,所以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教学设施设备的匮乏 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初级管理者和最基层的服务员。基于这一培养目标,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培养其最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大部分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 3.教材内容陈旧 现阶段,中职院校使用的酒店管理教材更新速度慢,脱离酒店业实际状况,不利于学生在将来实践中对计算机订房系统的熟练掌握及运用。 4.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理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全面开阔的综合能力,更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阅历。在教学中往往脱离实际,单一讲授理论知识,从而影响了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实习实训面单一 在教学中,实践操作的课程安排单一,导致知识和实践的脱节,并使学生实习兴趣下降,从而影响学生将来就业。 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将来大多工作在酒店业服务的第一线,必须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及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前景。 二、针对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1.采用“课堂―模拟实训室―实习基地―课堂”的教学模式 中职院校酒店管理教学模式应采用“课堂―模拟实训室―实习基地―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知识,扎实理论功底;在模拟实训室练习基本操作,夯实专业基本技能;在实习岗位上进行实践,工学结合,训练专项技术能力;再回到课堂上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端正实习态度,提高职业素养,做好职业规划,使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成为现代酒店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2.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除了在校外酒店企业中的实习,在校内实践基地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途径。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进一步完善校内模拟实训室的建设,有助于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早适应将来校外实习的工作环境。 3.拓宽讲授内容 专业课教师除了讲授专业课本知识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酒店专业的视频材料,带领学生参观当地酒店,课堂上模拟一个具体的工作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脱离凭空想象的环境。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践操作经验,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是理论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这也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中职院校应提供资金支持,完善和企业合作机制,鼓励教师定期去酒店企业进行进修和培训,学习酒店最先进的管理方法、操作技能和服务标准,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有效的实习体制 以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合理安排学生实习时间和实习岗位,并在学生实习中进行全面跟踪,不仅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注重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期间意见的反馈,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加强学生职业岗位的能力培养。 总之,对待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制订出一套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以适应酒店业的发展需求。 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摘 要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采用产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的合作共赢。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改革实践中取得收获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文章就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 1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简况 学生经过酒店面试,要经过两周左右的岗前培训,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初步过渡,逐步适应酒店的工作和生活。培训期间学习所在部门的岗位职责和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尽快适应酒店的基础工作。 2 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新的工作环境,使学生适应力不足。学生刚到酒店,既要承担繁重的工作,又要处理相对陌生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有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完成服务角色的转变,不能全身心投入面临的服务工作,严重的甚至与顾客或企业员工直接产生冲突,工作时常常是不愿意配合,产生了消极的工作心态。 (2)服务意识上的不足,自我角色定位过高。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大部分学生都处于90后,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我约束意识,遇到困难时,想到的是如何寻求帮助和解脱,缺少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一旦遇到难题,逃避和消极对待是他们的选择。 (3)周而复始的工作,产生厌倦情绪。在学生实习前,经过学校思想动员,大部分学生充分做好了吃苦耐劳的准备,希望能得到更多体验,对实习的热情和期望值很高。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工作环境较固定单调。长此以往,学生面对单调的工作了无生机,产生消极厌烦情绪,严重影响服务质量。 (4)面对同工不同酬现象,学生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学生在实习期的待遇要比同等级老员工的待遇低一些。他们会认为同样的付出,可得到的却比老员工少得多,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心理落差,渐渐失去工作热情。 (5)学生的心态不够成熟、责任意识还要培养。学生社会经验不多、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心态不够平和,不能克服自己的“骄娇二气”。这些都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出现懒惰,放任自流等问题。 以上存在的问题,都是直接导致学生顶岗实习的不顺利,不能完全达到教学效果的原因。对酒店而言,这部份学生将来也不可能留下来继续在酒店从业,造成酒店培训资源的浪费。对学校来说,作为实习管理教师,如果每天都要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肯定就没有时间去对酒店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这就会失去一些很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加强对学生的实习前教育和有效指导,会把学生顶岗实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地缩小,充分实现校企合作给学生、学校以及酒店带来的好处。 3 对于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3.1 学校方面 (1)制定合理的岗前培训内容。一般岗前培训应重点主抓这两部分:第一,岗位认知培训。让学生清楚为什么要实习,通过实习能实现什么,清楚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各项规章制度;第二,职业心理素养的培训。提前让学生清楚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状态,对未来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度、难度有一个大致了解,提前进入心理工作状态,从而对面临的工作内容有一个成熟的心理准备。 (2)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制度。学生实习前,学校要与实习单位沟通协调,按照学生实际状况,实习单位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双方的合理的制度,使双方有一个合理且切实可行的工作约定,保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实习制度正规化。 (3)开展定期的家访或电话沟通形式。除了学校派专门指导教师到酒店跟踪指导外,还要注重与实习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从家长的角度督促和关注学生,从而使学生安心完成实习,避免实习半途而废,达不到预期效果。 3.2 企业方面 (1)企业构建实习生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人性化管理。随着经济的进步,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人才的缺乏日趋显现,要想留住合格人才,作为酒店,必须建立激励机制,以奖代罚。专门制定实习生管理制度,不能将实习生完全等同于一般员工对待。要有成熟系统的培训体系;有专门针对实习生的管理制度;有相应激励措施,如针对优秀实习生可缩短实习期、奖学金激励政策、毕业后优先录用等。 (2)建立相应的轮岗实习制度。目前大多数酒店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是固定不变的,工作内容单一,缺少交叉培训机会,不能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实习生角色与正式员工工作无差别,从而导致学生对顶岗实习目的怀疑,严重挫伤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3)为顶岗实习生制定相应的利益保障。有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第一,工资待遇问题。在酒店加班加点工作,是正常的,但为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应合理给予报酬。第二,人身保险问题。由于缺少必要的人身保险,学生在酒店以外发生了安全事故,往往得不到及时合理保障,从而影响正常的顶岗实习秩序,也会给学校和实习企业带来不必要麻烦。 3.3 加强校企之间的情感联系,避免校企之间纯粹的利益关系 在校企合作尚没有相关法律的支撑下,要想长期做好合作更多需要的是双方的情感基础。校企合作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的过程。情感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和润滑剂,怎样来加强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情感呢?根据以往的经验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应及时就合作中的问题进行磋商,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的工作,让企业了解学校的魅力所在。(2)学校要经常走访校企合作单位,征求校企合作相关人员的意见,使之不断完善,让企业感知学校对其的重视。(3)要加强校企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让企业明白双方休戚相关。 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能有稳固的基础和较高的质量,校企双方才能真正获得双赢。 实施“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改革方案”不仅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增强了学校对社会的智能服务功能。在校企合作背景下,许多学有所长的专家、教师同企业或行业部门专家一起,共同开展研讨,为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并因此而取得不少成果。此外,校企合作办学顺应了高教大众化的潮流,也符合政策导向,它所产生的资源整合优势,对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也具有独特的作用。积极总结以往经验,相信我们一定会培养出旅游行业的高素质人才。 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摘 要:21世纪,酒店业已慢慢成为一个新兴的就业领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学习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但是,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习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直接影响了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通过分析现在种植酒店管理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以求提高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酒店管理;教学学习;解决策略 一、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培养经营和管理酒店的高级管理人才,解决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式,提高各类酒店的管理水平是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随着酒店管理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迎来的却是极低的就业率。主要原因是实际需求与专业教学之间脱节,造成了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当前困境。 二、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习中,院校往往给学生定很高的目标,使得中职教育的知识变得复杂难懂,学生学得杂而不精。但是,中职管理的教学主要以实践经验为主,才是职业教育的本质。以前的教育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并不能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目前,中职院校根据该专业社会的一贯经验设置课程,理论课程多,学生的实践经验得不到培养。还有一些中职院校盲目跟风,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上加入新的学习内容,客观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进一步加大了学生适应岗位工作的难度。 三、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策略 为了提高中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水平,应该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即设置大量的实践课程,促进专业知识向酒店管理应用能力的转化,并且积极为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为以后的就业打造坚实的基础。在中职教育中还应该体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就是用工学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中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考察相关的酒店,加强学生的认知学习。坚持课程合理化,中职院校要深入酒店,听取他们对酒店课程安排的建议。必要时可以让优秀管理人才到学校开讲座,与学生谈谈怎样提高职业能力。 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要想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必须考虑到社会就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之胜任酒店管理职位。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服务管理职业学校) 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分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提出应从教学计划改革、师资培训制度改革及校企合作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专业建设。 【关键词】资源依赖理论 高职院校 酒店管理专业 专业建设 问题 对策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到2015年,旅游业人才总量发展到123200人,并且其人才需求特点为:急需酒店运营管理类高级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人才素质结构上都不能够满足需求。 (一)学生就业质量不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的高职院校的酒店专业培养几乎都走的“低端路线”,绝大多数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行业和岗位的合理认知,缺乏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上又难以接受基层岗位的服务工作。所以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是眼高手低,不安心基层工作、实习时中途退出或者就业后频频跳槽的现象。因此造成学生就业质量不高。 酒店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之一,目前酒店的管理流程相对整齐划一,因此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就成为主导营业状况的关键因素。综合素质高的酒店人才也成为经济型酒店普遍看好的高端人才,已经成为企业争相抢夺的人才。 (二)教师“双师”素质质量不高,企业引进热情不足。实习酒店接受学生实习的目的短期来讲是为了获得廉价的高素质劳动力,长期来看是为了从实习学生中发现适合自身需求的优秀人才并加以留用。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酒店都不可能也更不愿意花费人力、财力和物力来承担起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将能对学生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近年来一直强调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并不大。教师大多数没有生产第一线工作经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加之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很大一部分还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提高自身学历水平上,加之高职院校在工资酬劳分配上没有充分的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导致了一部分教师缺乏对技能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此外,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仍沿用普通高校的标准,重点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将论文与课题作为评选的唯一标准,大多数专任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为了评职称以及应对评估检查都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导致了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比较低。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由于自身工作繁忙,加之高职院校的课酬低,对企业来校兼职的教师还是以本校教师同样的要求,如准备繁琐的教学文件。要求兼职教师必须按学校的教学时间授课,使得学校工作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吸引力不高。此外,兼职教师过去没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兼职教师整体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满意度相对不高。 (三)高水平、有针对性的专业教材缺乏。目前市场上的高职院校相关教材内容往往很空泛,普遍存在着过于重视理论的阐述,脱离实际,书中案例过于陈旧而且内容往往跟不上酒店业发展的脚步。据一位当地行业协会的人士反映,目前市面上的酒店管理的相关教材内容较为陈旧,或是教科书的互相抄袭,内容雷同。或是编写人员不具备企业实践经验或是经验较少,因此编写出来的内容不具备有实践指导性。 二、基于资源互赖理论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改革措施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环境下,任何组织都是-个开放的系统,没有任何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是能够自给自足的。高职院校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化环境下的一个组织,也不可能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获取全部的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必须和周围环境的各种组织,特别是与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之间进行稳定的资源交换,并且建立稳定性的互相依赖的深度合作,才能保障自身以及相关组织稳定的发展。这里强调的校企不仅仅是合作,而是有机的融合,是紧密的互赖关系。基于这种互赖机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可采取以下方面的改革措施。 (一)教学计划改革。通过明确资源相互依赖,改变以往的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形,立体化构建一个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实践教学手段必须紧密结合,相互依赖,依托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来实现。从酒店设备、服务流程、管理水准、人员配置等方面模拟并接近职业环境,调整专业结构,改造已有专业,比如调整专业结构或增设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改革,依托专业优势,发挥经营基地的教学实训、培训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脱节学习模式。 (二)师资培训制度改革。酒店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必须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师资培训制度改革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校企合作共建互赖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改革高职教师的考核和晋升标准,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有一年以上的酒店实岗工作经历、由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作为导师,了解生产经营管理的现状,掌握最新的产品和技术等,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变化的师资力量,进而对学生质量进行优化。此外,高职院校通过引进、合作等形式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深度参与教学活动。并给予企业兼职教师额外的一定的精神或物质的待遇,使“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保持相对稳定,切实发挥作用。 2.以校企合作实体项目为载体积极培养互赖型“双师”教师。目前,广泛的推广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进行专业和课程开发、共同完成企业咨询和培训等合作实体项目,不搞花架子。教师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与企业建立经常的联系,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互赖,实现双赢。由此探索专业产学合作高职教育新模式,引领为广西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较高的专业教学队伍,必须努力构建既有理论水平,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走上讲台即可传道授业,进入酒店企业又可顶岗操作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三)校企合作。应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双方的高层领导之间需要经常性的保持交往,相互了解校企双方的未来发展计划。更为重要的是校企双方要广泛开展活动,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学校可以将自身较为丰富的教学、娱乐设施提供给企业使用,企业也可以参与到学院的课题研究当来,如共同开发教材、开发课程、共同研发企业的各类服务产品。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应该是多层面的。仅凭学校或企业的热情、仅靠期望政府调控或行政指令远远达不到良好的合作效果,这些都只是走走过场。校企之间应多交流,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才能在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模式上达成共识。 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析 【摘 要】科学有效的酒店管理及优良的酒店服务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适应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经济型酒店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对当前我国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酒店管理 旅游业 对策 一、引言 科学有效的酒店管理及优良的酒店服务,是现代酒店稳定客源、保持良好声誉的重要途径。我国的酒店行业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萌动阶段,90年代的成长阶段,直到近几年的加速扩张阶段,发展速度惊人。平均来看,最近20多年来,我国酒店的数量以每五年超过50%的速度增长。酒店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过去酒店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高档酒店。可近几年的市场需求情况显示,为了适应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经济型酒店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进入WTO后,随着我国各个领域的逐渐开放,旅游业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使酒店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当前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酒店管理应成为我们重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当前我国酒店管理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专业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我国酒店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以后发展更加迅速,但这些酒店有很大一部分源于诸如招待所等较为抵挡的居住设施,还有一部分是因为避免房地产的闲置而改做酒店营业。初始条件的限制,必然使我国酒店业在经营起点与思路方面和有上百年历史的国外酒店管理集团相比有较大差距。虽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酒店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比仍有较大差距,酒店业职业经理人才、职业化员工整体缺乏的现状,仍未有效改变。中国内资酒店管理人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管理人才专业结构单一,缺少专业化人才的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造成酒店管理企业人才缺乏的原因归结起来大概有三个方面:(1)酒店管理教育的落后,教学条件及师资水平有限,理论与时间相脱节;(2)一般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只从其他企业挖取人才,导致全行业职员整体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3)目前社会公众对酒店管理工作了解不够,除了酒店管理本专业的人才之外,很多大中专院校毕业不愿意到酒店去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酒店管理技术的提高。 (二)缺乏成熟的管理模式,经营较为分散 在国内,虽然一些酒店企业也拥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但是往往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管理模式。很多企业在借鉴其他企业经验或者从酒店管理公司获得管理技术时没有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此外,我国酒店大多都是小规模经营,而且地区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不能适应世界酒店发展的趋势,与全球较为成功的酒店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酒店企业文化,就是酒店根据自己的特点,为达到一个共同认可的目标,为酒店的生存和发展而树立的一种价值取向。它是以酒店价值观为核心的诸多内容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精神、观念、作风、习惯、行为准则等。我国酒店业对企业文化重视不够,没有形成主体的企业价值观。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职业的热爱程度讲,存在较大的差距。酒店业无论是经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多数都缺乏“职内满足感”,没有发自内心地把酒店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热爱,归根结底是缺少企业文化的熏陶,没有形成主体的价值观。 三、相关对策 (一)注意柔性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 柔性管理是一种基于尊重人格独立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提高广大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其最大特点在于主要不是依靠权利影响力,而是依赖于员工自身的心理调整和自觉认识,从每个员工内心深处激发出来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将组织目标转变为自发行动。使员工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最终通过个人的自觉努力实现组织目标。这种管理方法的采用能够适应酒店是直接对客服务的企业,为客人提供离家在外的食宿,酒店员工所面对的是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的工作特征的,最终通过柔性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注意按照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企业化运作 这是从微观上推动酒店业进入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是酒店业能真正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前提。国外酒店的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组织结构健全,管理严密,效率较高。而中国酒店业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产权模糊,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现象比较严重,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成本过高。这些运行机制上的弊端带来了管理上的疏漏和效率低下,直接导致了中国酒店业整体竞争力和效益低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做法,使酒店企业产权清晰,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将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 (三)建立起适合信息高速流通的现代酒店管理体制 现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在各个领域起着重要作用,掌握信息就是掌握财富,酒店各方面要想跟上时展,不断更新,吸引更多客源,必须掌握大量市场信息,适合信息高速流动的管理体制是其保证。为此,一定要选择较为先进的酒店硬件设施,既提高了酒店的工作效率,又方便了客户的信息获取。此外,还需给管理人员配备先进的对外联系设备,保证其更好更快的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给客户形成酒店能够快速高效高质地提供服务的良好印象。 (四)注意职业化人才的培养 从长期来看,员工高流失率降低了酒店人力资源优势,分散了核心资源,破坏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的培育,不利于酒店的长远发展。同时,员工高流失率会不断增大酒店的人力资源成本(比如:重复招聘、频繁培训新员工),加大酒店的生存压力。关键的问题是由于不能组建稳定的员工队伍,必然导致员工专业结构的失调和企业技术骨干总量少的现象,制约了企业二次创业的有效开展。所以,酒店职业化人才的培养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此,可从特色性企业文化的塑造、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加强相互间的信息沟通等诸多方面构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管理体系。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要求酒店行业顺应历史的潮流,重新审视酒店业的管理战略和规划,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中创造出更加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更好地满足酒店消费者的需求,进而赢得顾客的忠诚,不断扩大市场客源,最终才能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课程实验教学探索 摘要:针对实验设备成本制约卫星通信实验课程发展的问题,该文分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两种教学对象的特点,对卫星通信实验课程的开设内容以及实验条件建设进行了探讨与摸索。本科生实验教学设计采用低成本实验设备,突出感性认识;研究生实验课程突出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卫星通信;实验教学;卫星广播电视 截至2015年底,中国在轨运行的卫星数量已超过140颗,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伴随着卫星数量的突破,我国的卫星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地面应用系统的发展还不够。除投入不足外,人才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卫星通信课程作为高校电子通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激发学生对卫星通信领域的学习兴趣、培养卫星通信领域的人才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实验课程开设背景 由于卫星通信设备昂贵、通信卫星资源紧缺,传统的本科《卫星通信》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演示和参观观摩为辅,实践教学的比例非常少。卫星通信的频率很高,常规的仿真平台很难实现全系统仿真,因此,有条件的院校开设的仿真实验仅限于卫星通信的中频部分[1],让学生观察信号在中频部分的处理与传输过程,深化学生对通信基本理论的认识,但这些改善无法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卫星通信过程,也很难激发学生对卫星通信领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另外,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卫星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与工程实际结合也更加密切,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与理论教学相比,由于学时有限、实践环节组织困难,实验教学已成为卫星通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2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为提高卫星通信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卫星通信课程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具体而言,该校在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中开设了《卫星通信》课程,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了《现代通信新技术》(其中包含了卫星通信的相关内容),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有很大差异。 2.1本科实验教学 本科教学中学生数量众多,传统的《卫星通信》实验课程受限于实验设备的成本,只能让学生进行卫星通信的演示和观摩,无法让学生切身体会卫星通信的过程。随着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最廉价的卫星通信方式之一——卫星广播电视已进入千家万户,它主要由天线(及其支架)、卫星电视接收机、电视机以及电源等设备组成。该系统属于卫星通信中的单向接收地球站,而卫星通信中的反向发射链路与接收链路相似,因此,该系统完全可以作为学生体验卫星通信过程的实验设备。然而,虽然电视机在该系统中仅作为通信的终端设备,与卫星通信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关联性不强,但电视机的成本却占据该套实验系统的70%以上;另外,卫星广播电视实验的开设通常需要在室外开阔地域进行,此时系统的室外供电也将成为课程开设必须考虑的因素;上述两个原因导致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在《卫星通信》实验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无法得到推广。为解决该问题,通过市场调研,将卫星电视接收机和电视机的功能改由寻星仪来实现。寻星仪是融合了卫星电视接收机、电视机以及频谱仪简易功能的一体化设备,采用锂电池供电,不需要市电,便于室外实验的开设。整套系统成本低于1000元,其简易的频谱仪功能还可以开设卫星信标的接收实验。寻星仪的操作界面与常规的卫星电视接收机完全相同,可以设置卫星名称、高频头本振、接收频率、符号率、极化方式等参数;连接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后,当天线对准目标卫星时即可接收到该卫星上的信号(即接收的信号强度和信号质量高于卫星接收机门限);若目标卫星上有公开的电视节目,还可以直接使用该终端收看卫星广播电视。在该系统上开设的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卫星通信中天线对星的基本流程与操作技巧,明确天线三维指向的参考基准与天线精确对准卫星的判断标准,使学生对卫星通信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整体认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科生的实验教学重点在于突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卫星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明白卫星通信中对星的标准是什么,并掌握对星的常见技巧。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启发他们更深入了解卫星通信发展的新技术、新方向。 2.2研究生实验教学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具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理论讲授不仅要细而专,还要广而泛。在本科现有卫星通信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讲授与卫星通信相关的天线技术、阵列信号处理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的发展现状,为研究生下一步的课题选择提供参考。作为小班教学,研究生的卫星通信实验课可以采用完全自主的形式——将固定卫星地球站、便携式地球站、卫星动中通地球站以及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无人机视频采集等设备交给学生进行自主组合,按照系统搭建由简单到复杂,地球站由固定到移动,通信业务由话音到视频的渐进过程,让学生体会卫星通信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场景以及还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投身卫星通信领域技术研究的兴趣。 3结语 卫星通信实验课程的开设可以强化学生对卫星通信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对卫星通信领域的学习兴趣。该文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两种教学对象,对卫星通信实验课程的开设内容以及实验条件建设进行了探讨与摸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适合于不同对象、不同接受能力的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永无止境的,如何取得更好教学效果还需要与广大高校的卫星通信课程教师共同探讨。 卫星通信论文:民航TES卫星通信系统功率研究 【摘要】由于民航C波段卫星网的极化隔离度指标下降,各站发射功率超标,卫星转发器处于长期功率饱和,严重影响转发器工作状况和寿命,本文研究对民航C波段卫星网的功率调整的方法。及功率调整理论依据。从而改善C波段卫星网工作状况。 【关键词】民航TES系统;卫星通信;功率调整 1电话调整方案 首先,选择一路具有ICM卡的CU板直接连接电话机,如无配置请提前准备,并确认电话号码。准备一根电话线与一部普通电话,将电话通过电话线与CU板“telco”相连。打开所在的TES卫星机箱电源,开启ODU电源。只开起该CU板所在的机箱,待该CU板上线,并显示数字“4”后,拨打网控卫星电话(号码为168(1、2)和166)。然后,由网控进行发射功率比较,指导标定功率。 2发射调制波方案 (1)准备英文版操作系统的电脑笔记本和CU版监控线。(2)具体调整方案。打开cutunet软件,敲击showfolde(显示文件夹)按钮,选定frequency power。(频率和功率)。发射频点是经过联络网络控制工程师获得分派的,而后将gainsettings(发射功率)应用默认设置。选择条目modula-tion rate。Datarate选择19.2K。Modulation选择BPSK。FECrate选择1/2。选中scrambler diff.encoder。选中TXenable。选中Qinvert。敲击OK按钮直至CU板上呈现“—/E.”交替出现为止,调整若不成功,需多次尝试。(CU3慢选APPLY后OK.)。 3功率调整 调整功率需要调整地球站点室内和室外设立的衰减器,正常先调整室外ODU,而后微调各机架的室内衰减器。调整室内衰减器:地球站需要对每一组衰减器所属的机箱进行调整,衰减增大减小功率,衰减减小增大功率。调整室外衰减器:3.1agilisodu上下行衰减值的调动(1)AGILIS监控电缆的制作;(2)AGILISODU监控显示。3.2efdataODU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衰减值调整(1)制作efdataODU监控电缆;(2)设置通信参数;(3)监控显示。3.3vitacomODU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衰减值调整(1)制作vitacomodu监控电缆;(2)启动超级终端;(3)VITACOM超级终端的通信参数设置。终端仿真:DECVT-100。速率:9600bps。停止位:1。数据位:8。奇偶校验:无。流量控制:关闭。(4)VITACOMODU监控显示3.4V2ODU监控界面VSATUUtility———RFM———ConfigureRFM———RFM。 4接收功率调整 调整完发射功率后,需要对地球站的接收电平进行标较。以下方法对地球站接收电平的调整。首先,地面站把机箱的接收中频电缆连接到频谱分析仪,在频谱分析仪上电自检完成以后,频谱分析仪参数设置为以下:70.125MHz的中心频率,跨度SPAN为300kHz,RBW为3kHz,VBW为300Hz,而后调整接收到的信号电平衰减器在近68dBm。 5调整结果功率调整的理论研究 5.1卫星通讯体系中的功率控制原理 卫星通信体系中的功率控制,是在用户通讯质量被保障的前提下,将发射功率降低,以削减系统干扰,提升系统容量。它是先对接收端的接收信号强度和信噪比等指标进行评价,然后改动发射功率来抵偿无线信道中的途径消耗和衰败,实现既保障通讯质量,又不会对卫星通信体系中的别的用户发生分外的影响。卫星通讯体系是一个功率受限体系的典范,用体系功率控制来保证卫星通讯体系正常工作,提升卫星通讯体系通讯容量,节约卫星通讯体系资源。功率控制算法主要从两个层次分析和研究。全局层次和局部层次。可以将功率控制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功率控制在卫星系统中的链路方向不同分为:上行功率控制和下行功率控制。根据功率控制信息的获取方式分为:开环、闭环、外环。其中闭环又称为快速内环。开环功率控制是指发射端根据自身测量得到的信息对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不需要接收端的反馈。开环功率控制控制在TD-LTE系统中主要用于随机接入过程。由于系统上下行链路在一个载频上传送,通过对导频信号的路径损耗估计。接收端可以对发送信号的路径进行准确估计。相应调整发送功率。开环功率控制的基本原理可描述为:Pnest(dBm)=Ploss(dB)+Pdes(dBm)其中Pnest(dBm)为开环功率控制调整后的终端发射功率。Ploss(dB)为测量得到的链路路径损耗。Pdes(dBm)为基站期望收到的目标功率。开环功率控制不需要反馈信道。算法相对于闭环功率控制反应更灵敏。它可对移动台发射功率的调整一步到位。即信道衰落多少节补偿多少。但是在深衰落的信道环境中,开环会使功率幅度调节过大产生误调。恶化系统性能。所以开环功率控制在目前的标准中仅在无线链路建立时使用。闭环功率控制是指需要发射端根据接收端送来的反馈信息对发射功率进行控制的过程。它分为功率调节和功率判决两个部分。因此,功率调整的延迟较大。 5.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 链路上行FDMA在云,雨,雪和雾影响的气候前提下,卫星接纳端的信号接纳电平具有很大变化,对上行信号的接收有很大影响。功率控制调整,由地球站和网控完成。网络控制检验上行信号的Eb/N0(信噪比),并且用专项使用信元方法及时向各个地球站广播,网络控制判断是否上行信号的接受Eb/N0(信噪比)高出阈值:阈值是一个窗口,确保接受Eb/N0(信噪比)在固定范围内的上行链路信号。如果接收Eb/N0值大于设定的(Eb/N0)max则适当减小其发射功率;如果Eb/N0值不大于设定的(Eb/N0)max则判断其是否小于(Eb/N0)min,如果Eb/N0值小于设定的(Eb/N0)min,则适当增加其发射功率,如果接收值在(Eb/N0)max和(Eb/N0)min之间就不对其发射功率进行调整。 作者:唐秋红 单位:民航东北空管局 卫星通信论文:客户关系管理在卫星通信的应用 摘要:客户、客户关系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和企业竞争力,为了实现国际化和规模化发展,我国卫星通信运营企业需要全方位加强客户管理管理。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卫星通信运营 1引言 资本、设施、员工、客户等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客户所具有的稀缺、价值等特性决定了它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客户在市场中的地位愈发突出,市场竞争也随之由产品竞争、技术竞争扩展到服务竞争、客户竞争。互联网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增加了市场竞争剧烈程度,另一方面也为企业优化客户服务流程、整合客户服务渠道、开发客户资源,即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建立了基础。其目的在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创造客户价值,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卫星通信运营属于信息传输服务业,这种服务是基于信息技术系统,类似于产品的服务,主要特点是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与产品型和一般服务型企业一样,卫星通信运营企业同样需要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目前,我国卫星通信运营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客户关系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卫星通信运营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基于Ka宽带通信系统的公众服务能力的逐渐形成,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将是必然的要求。 2客户关系管理释义 2.1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 一般来讲,客户关系管理具有下面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策略。其核心思想是将客户和客户关系视为企业的重要资源,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选择和管理高价值客户,通过深入的客户分析和完善的客户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创造客户价值,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和企业经营效益。其次,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类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它贯穿于企业市场营销、销售、客户服务三大业务环节。基于优化的企业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一系列获取、保持和增加可获利客户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全面和个性化的客户资料,这些业务部门能够协同建立和维护卓有成效的客户关系,向用户提供快捷和周到的优质服务。第三,客户关系管理是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和应用解决方案。它将现代商业理念与电话、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市场营销、销售、客户服务及战略决策等活动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运作平台。由此可见,客户关系管理是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的重新组合和设计,形成一个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和利润的增长。“以客户为中心”是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所在,客户关系管理内涵主要包含客户价值、关系价值和信息技术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客户价值和关系价值之间存在某种互动关系。通过关系价值的管理,企业将资源和能力集中在关系价值最高的客户身上,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需要,进而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同时,客户价值能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客户关系的质(如客户消费更多更广)和量(如客户生命周期的延长)的全面提升,进而增加客户关系价值。客户价值与关系价值的互动过程就是客户价值和企业收益的最大化过程,即企业和客户的双赢过程,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了支撑作用。 2.2客户关系管理的作用 客户关系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效率提高。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提高市场营销、销售、客户服务等业务处理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实现企业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快企业的运转速度,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二是市场拓展。通过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新的经营手段,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扩大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帮助营销人员发现目标客户群,进行精准的市场投放和目标客户跟踪,从而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市场机会,有效地占领市场份额。三是客户保留。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整合营销和服务渠道,增强客户响应能力,提供更个性化、专业化和主动化的服务,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客户感知价值以及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帮助企业留住更多老客户,吸引更多新客户。四是决策支持。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客户关系管理可以准确掌握客户需求信息,进而为企业的客户划分、产品选型和功能设计、合同谈判、信用政策等决策提供有力地支持。五是管理创新。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践行客户导向理念的重要保证。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反馈的信息,企业可以快速图1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检验内部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及时调配组织资源、调整政策和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六是文化变革。客户关系管理有利于强化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对于客户关怀、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协同配合、资源整合、流程优化、战略联盟、商业生态等理念的认知,进而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2.3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结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的落实、流程的实施需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支撑。其建设目的是对电话、互联网、现场访问等客户沟通渠道进行有机整合,对企业市场营销、销售、客服三部分业务活动提供信息化和模块化的功能支撑,对产品、客户、销售等数据进行挖掘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决策提供支持。典型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结构主要由市场、渠道、活动、功能和数据等层面构成,如图2所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互有电话、互联网、现场访问等多种途径,市场营销、销售、客服等活动开展是建立在市场分析、客户跟踪、问题解答等系统功能之上,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数据库系统之上。作为解决方案的客户关系管理集成了包括互联网、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呼叫中心等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实现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流程优化、商务智能、科学决策。 3客户关系管理在卫星通信运营中的应用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应用涉及到企业经营观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产品质量、信息技术、客户价值等各个方面。相对地面通信运营业以及国际卫星通信运营业而言,现阶段我国卫星通信运营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程度还较低,运营企业客户管理管理的实施需要从如下多个方面同步进行:(1)转变管理理念。客户关系管理要真正发挥有效作用,要求运营企业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将客户视为一种稀缺资源,将客户关系管理视为一种企业战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文化风尚,与客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在经营目标上把客户满意作为判断工作的标准之一。(2)优化组织机构。以客户为中心要求运营企业建立灵活的组织机构、高效的人员队伍、统一的服务界面,以快速地调配企业资源,对客户,特别是大客户需求做出相应,因为卫星通信客户主要是大客户。由于卫星通信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必须加强客服人员信息技术和服务管理综合培训。(3)再造业务流程。运营企业应从业务流程角度分析公司的市场营销、销售、客服现状,尤其要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体验其购前、购中、购后的感受,发现导致客户不满的原因。再造业务流程要以客户需求作为流程的中心,重新整合企业流程和业务操作方法,使企业各部门的行动保持一致性,向用户提供高效的“一站式”服务。(4)整合营销渠道。卫星运营的服务渠道包括客户经理、商、电话专线、网站、自助终端、营业厅等多种形式。这些服务资源需要统筹规划,服务内容和形式需要统一标准,从而向用户提供及时、高质量的服务。(5)改善网络质量。网络质量是客户满意的前提,在客户选择网络供应商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营企业要努力改善网络质量,改进业务监测方法,增强网络稳定性,优化信号覆盖范围和性能指标,从而做到保留老客户,不断发展新客户。(6)细分目标客户。对目标市场与客户进行细化是运营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的前提。按照价值大小,客户可以分为大客户、普通客户;按照生命周期,客户可以分为潜在客户、稳定客户、衰退客户。通过客户细分,运营企业能够充分掌握客户的状况和行为,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特点,实施差异、高效的营销策略和客户服务。(7)共享信息资源。分散于运营企业不同部门的产品、客户、销售等信息通常较为零散,表达方式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集中、整理、集成到主题导向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央数据仓库之中,并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以进行价值发掘。(8)提供特色服务。通信领域的同质化竞争必然要求运营企业借助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分析功能,不断发展特色业务,提供特色服务,如系统设计与集成服务、上行服务、设备托管服务、网络代维服务、卫星与地面通信捆绑服务、技术培训服务、咨询和资讯服务等。(9)开发信息技术。移动通信和智能手机代表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用开发的主要方向。移动商务使得原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上的客户资源管理、销售管理、客户服务管理、日常事务管理等功能可以平稳迁移到智能手机上。通过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运营企业可以随时随地与客户沟通。另外,基于智能手机的微博、微信、视频等均可作为客户信息收集的便捷渠道。 4结束语 “企业的惟一目的就是创造客户”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有一句经典名言,它道出了企业经营的本质,即企业的存在是为了服务客户,企业的壮大需要创造客户。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客户关系管理已成为企业服务客户、创造客户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卫星通信运营企业面临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的双重任务,面临地面通信运营商和国际卫星通信运营商的双重竞争,由粗放式经营模式向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是必然的发展路径。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信息系统等各个层面导入客户关系管理,必将为卫星通信运营企业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作者:沈永言 单位: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对水文工作的应用 摘要:2012年,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在黄委建设的50处卫星小站建成投运以来,在水情报汛和日常水文业务中发挥了备用信道作用,确保了黄河重要水情信息的传递,产生了很好的防洪减灾效益。介绍了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在黄河水文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就应用中发现的通话延迟、设备维修费用及与水利专网的互联互通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以期为推广和应用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提高抗灾救灾能力提供帮助。 关键词:卫星通信;水文;黄河 1概况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黄河水文通信取得了长足发展,固话、手机和互联网在基层报汛站逐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目前,黄委水文局已建成了与所辖上游水文水资源局、宁蒙水文水资源局等6个水文水资源局相连的广域网络,通过GSM短信、北斗卫星以及公用网络取代了以往短波电台和电话的报汛方式,构建了覆盖全流域的水情报汛通信体系[1]。黄委所属雨量站和水位站全部实现了自动报汛,报汛工作的准确性、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职工劳动强度大为降低。为进一步提高水利通信保障水平,2012年,水利部在水利卫星平台基础上,建成了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在全国七大流域机构建设了180个卫星小站,从而形成了水利专网、地面公网和空中卫星的有效结合、互为补充的立体通信格局。其中,黄委共建设50个卫星小站,包括15个水情分中心站和35个报汛站。水利卫星信道不但可以进行常规的数据传输,还可以进行语音、图像等防汛综合信息的双向实时传输,进一步提升了黄河汛情信息采集和传输。 2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概况 2010年水利部建成并投入运行水利卫星通信平台,2012年,水利部在水利卫星通信平台基础上建设了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解决流域的水文报汛、应急抢险机动通信、工程视频监视、互联网接入等综合业务需求。水利卫星通信平台使用了亚洲5号和亚太6号通信卫星,拥有27.2MHz卫星资源,采用两种波段组合传输方案(Ku+C)。Ku波段使用亚洲5号卫星,带宽22.2MHz;C波段使用亚太6号卫星,带宽5MHz。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主要由卫星转发器和卫星通信地球站组成,其中卫星通信地球站根据功能又分为卫星主站、卫星小站两类。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组成见图1。 2.1卫星主站 水利卫星通信主站设在水利部,采用主流的DVB-S2技术标准、TDM/TDMA体制和Ku+C波段组网,实现了卫星信号接收、发送和语音软交换、IP数据广播、互联网接入、视频服务等功能。 2.2卫星小站 一期水利卫星小站主要设在全国流域机构的水文、水库站点,均使用亚洲5号卫星Ku波段转发器资源。其从功能上主要分为语音数据小站、综合业务小站和应急通信小站3类小站。3类小站由于功能定位不同,所使用的组网方式、解决方案与设备配置也有所差别,其中,语音数据小站具有语音数据通信、高速数据通信和数据采集组网功能,标准配置一般包括卫星天线、室外单元(BUC)、低噪声放大器(LNB)、室内单元(IDU)、语音网关(IAD)、交换机、串口服务器以及电话机等。综合业务小站主要在语音数据小站的基础上增加了视频监控功能[2],配置摄像机和硬盘录像机或带视频存储功能的视频服务器,将采集到的图像存储于本地供日常监控使用,也可将实时图像通过卫星信道传送至中心站。应急通信小站主要在综合业务小站基础上增加了自动对星模块和单兵系统,可以服务于巡测、抢险等外业或应急通信;目前,卫星小站中,黄委建设了47个语音数据站和3个综合水文站(吴堡、黑石关、花园口站)。在二期建设中,黄委还将建设75个卫星小站(含3个应急便携型卫星小站)。 3水利卫星在黄委应用情况 3.1卫星电话通信 卫星小站语音通信功能是利用主站配置的软交换(SoftSwitch)和相应的中继网关设备来实现。黄委卫星小站可以通过卫星链路经主站软交换直接与其他卫星小站用户互通,也可以通过卫星链路经主站软交换、VOIP网关、SDH专网与黄委各级专网用户互通。由于后一种通信链路实现了卫星电话接入黄委内线电话网,扩大了卫星电话通信对象,而且较前一种通信链路的卫星电话通话延时短,通话质量高,深受黄委卫星小站用户和内线电话用户欢迎,使用率较高。黄委水利卫星小站电话号码编码主要按照《全国水利通信网自动电话编号》标准(SL417-2007)编制。根据卫星小站位置和所属地区区号,黄委水利卫星小站共分配了12个局向号,分别为:93719、99319、99719、94729、93549、99349、99389、93989、93919、93799、95319、95469。 3.2高速数据通信 为充分利用水利卫星信道,黄委建立了与常规报汛信道并行,从报汛站到水情分中心再到黄委水情中心的水情传输卫星备用信道,采用“实时雨水情数据先到先入库,同一数据不覆盖”机制进行水情数据传输。为黄委10个水情分中心的卫星小站配置了应用终端和路由器,实现了卫星通信网络和所在办公局域网连通,使各卫星小站均能通过卫星信道访问水利专网,增强了报汛单位上下级间业务联系。按照《水利信息网命名及IP地址分配规定》的标准(SL307—2004),黄委50个卫星小站水利内网IP分配在10.253.28.X和10.253.29.X地址段。黄委水利卫星系统网络结构见图2。 3.3效益 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的投入应用,为黄河水文增加了一条水情报汛备份传输通道,将水情分中心和报汛站与黄委内线互通,实现了报汛站与上级单位利用卫星系统的VOIP电话互通和网络互通,增强了各级黄河水文间业务联系,提高了黄河水文对黄河防汛安全、水库调度运用、水资源管理等治黄业务的技术支撑力度。在2013年和2014年汛期水文工作中,黄委利用公网信道和卫星小站同时报送雨水情信息,解决了常规信道故障情况下无法及时进行网络传输和语音通信而影响正常报汛的问题,并在应急处置方面发挥了卫星通信的突出优势。 4水利卫星应用系统应用评价 4.1主要优点 (1)卫星通信不受地形影响,不需建中继站,通信距离远、信道稳定[3]、不受水毁、地震等突发灾情影响,特别适合于点多,面广、地理位置偏僻、公网通信线路不发达地区,而通信时效性、保障性要求高的报汛测站。水利卫星应用系统为各级报汛单位增加了一条与传统公众通信系统并行的卫星备份传输通道,可有效增强防汛通信保障能力,一定程度解决雨水情测报、预警和重点河段的工程视频监控等通信需求。(2)通信功能全。水利卫星通信与北斗卫星通信相比,增加了语音通信,数据广播、高速网络应用等功能,非常适合基层防汛通信应用。(3)基层用户单位运行维护成本低。水利部在建设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时,一次性购买了水利卫星信道15年使用权,对于各使用单位则采取免收卫星转发器资源频率占用费、入网费、通信费,极大程度降低了卫星通信小站的运行成本。 4.2存在的不足 (1)水利卫星电话间的通话存在明显延迟,部分卫星小站通信不稳定。由于地面站到卫星中转站的距离远,根据使用感受,延迟接近1S,和普通电话相比,交流不够流畅。另外,可能由于存在日凌中断、星蚀和雨衰现象等原因[4],部分小站的语音通信不稳定,有少部分卫星小站电话存在时通时不通的情况,尤其在雷雨天气效果不佳。(2)基层单位普遍缺乏卫星系统备品备件和运行维护经费,设备维护困难。另外,卫星系设备技术复杂,需要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运行维护[5]。(3)由于一期项目缺乏配套的路由设备和应用终端,黄委还未能全面实现卫星网络和水利专网的互联互通,个别卫星小站还不能使用卫星信道的数据通信功能。 5工作建议 目前,水利通信的应用发展具有传输带宽越来越大、传输质量越来越高、技术手段更新越来越快的特点,在水利业务的应用上出现了精细化、动态管理的趋势[6]。2014年水利部已启动了流域偏远水文站信息传输卫星通信小站建设,项目将于2016年全面实施,项目实施后,黄委将形成拥有125个卫星小站的卫星报汛网,基本实现黄委所属干支流水文站的卫星通信全覆盖,将大大增强黄委水情报汛的保障能力。为进一步促进水利卫星通信系统推广应用,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二期项目通信平台优化和完善,加强设备选型,提高系统稳定性;开展技术研究,提高水利卫星语音、数据及视频监控的传输质量。(2)为卫星小站配置一定数量的备品备件和专用维修工具,满足流域机构基础维修工作需要。(3)各级水利卫星应用部门应加强相关设备配套和运行维护工作,认真总结一期系统建设经验,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6结语 新一代水利卫星应用系统从设施、设备软、硬件到技术特点上都非常适合防汛基层业务工作。投入运用以来,在2013和2014年黄河水情报汛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水利系统对信息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卫星通信作为专网和公网的重要补充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在各级防汛部门推广和应用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以进一步提高抗灾救灾能力,效益显著,很有意义。 作者:任伟 许卓首 虞航 杨会颖 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防汛办公室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围绕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其中的卫星通信传输信号系统干扰的类别和对抗干扰的方式分别做了陈述,突显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 卫星通信技术作为新的媒体通信手段,其特点表现在大容量、高质量、大面积和组网方便等方面,它已经是现代化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组建全球化通信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1卫星通信抗干扰类别 1.1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干扰 在进行卫星通过的过程中,由于各个通信系统之间使用的是相同的频率,而且相互的距离也非常近,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互相干扰的现象。 1.2电磁干扰 这主要是指在卫星通信和地面无线电系统之间受到的电磁干扰,这种干扰的来源有很多种,有广电系统的干扰、雷达系统干扰和微波通信系统的干扰。此外还有来自工业、科学和医疗等器械设备的电磁干扰,还有例如地球站质量的不达标或者不规范操作也将导致干扰产生。 1.3天电干扰 这是指自然界对系统产生的干扰,主要是由于银河系内的某些星体发生碰撞或者爆炸,产生巨大的能量和散发出各种射线,对卫星通信的信号对产生一定的干扰,有时流星雨也会产生这样的干扰。 1.4人为干扰 这种干扰就非常好理解了,主要是人为因素对卫星通信系统的传输上行与下行进行介入。以上几种类别的干扰都对卫星信号的传输产生了不同的干扰,因此需要根据干扰类型的不同来制定相应的抗干扰技术对策,这样才能保证卫星通信系统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处于稳定状态,达到良好的通信质量的目的。 2抗干扰的技术手段 2.1天线抗干扰 由于卫星通信应用的普遍性,致使该系统具有分布广泛和空间覆盖地域大的特点,它是很容易遭遇干扰的。天线抗干扰是其中最常见和常用对抗干扰的技术手段,它的技术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自适应调零、智能天线和相控阵天线等,分别的工作原理如下。1)自适应调零技术。这项技术拥有多波束的接收天线,当发生干扰信号时候,该系统就会关闭干扰方向的波束,达到抗干扰目的,这种技术对干扰信号的频率可以起到一定的减弱作用。2)智能天线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按照无线信道的环境自适应天线方向,从而实现天线的最佳性能。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对抗来自不同方向信号的干扰,而且它能够提高信号比将近几十倍的效果。其组成部分有信号通道、自适应信号处理和天线阵列,运行原理主要是利用了天线自身特点来调整并优化了天线阵的方向图。这样就可以起到增加自身天线信号强度,减弱干扰信号强度地目的。3)相控阵天线技术。这也是在对抗干扰中的重要手段,在运作中也要据实际情况而改变,提高控制天线指向的有效性,而控制天线指向又与天线波束形态有关,所以在选择波束形状时,一定要保证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 2.2自适应编码调制 在应用该技术时,首先应估计它的信道,其目的是在将状态信息通过回传信道传送到发送端时可以对信噪比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信噪比的区别进行编码和调制方式的自适应调整。当发现信噪比过高时,就应选用较高的信息速率。相反,当信噪比过低时,就应该选用较低的信息速率。通过这样的调整可以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和传输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其中,影响该技术性能的主要因素有调制编码方案的粒度、链路状态以及自适应回路的延时等等。此外,为了提高该技术的性能,应该综合考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尽量选择较大功率和更高频利用率的方案。 2.3无线光通信 这是一种通过大气传输光信号的技术,但只有在收发信号的端机之间没有视距路径的遮挡,且光发射功率充足的情况下才可选用该技术。组成无线光通信系统的技术主要包括信道、接收机和发射机三大部分。在传输信号时,两端都要安装光接收机和光发射机,以此完成全双工通信任务。其中,电信号的调整会对光发射机的光源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基于它利用了光学望远镜和大气信道实现的传输。而光接收机是在利用望远镜收集的光信号后,采用光电检测器将光信号输出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3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的未来发展 研究卫星通信干扰的对抗技术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同时,在研究中应该特别注重这几方面:首先在探索对抗干扰的技术时,也要积极开展对通信体制的研究,制定出预测干扰能力更强的通信系统。当然,这种系统除了要具备相关的信号处理技术外,同时也要保证其针对不同类型的干扰可以利用相应的对抗技术进行抵御和防治。与此同时,也要提高其支持业务的种类和组网能力的灵活程度。关于提高卫星通信系统性能的研究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在智能天线研究方面需要逐步增强。主要包括天线反射面形状的研究、理想波束的设计研究、微带平面天线的研究,及盲波束形成技术和相控阵Mt3A技术的研究等。其次,就是对增强自适应扩频技术与混合扩频技术等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科研人员可以借助于依据密码序列和混沌序列的相关设计原理,来寻找到传输性能更好,发射频率更高的跳扩频码。最后,跟据卫星传输系统信号的特性,寻找最好的、最合适的信号抗干扰的方式,同时增强研究多数据率和多制式调制解调器的技术。 4结束语 在对抗卫星通信干扰因素中,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但是,也要不断增强对相关技术的研究,提高其操作性并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杜祥春 单位: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录井一公司信息中心 卫星通信论文:油田数据传输中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 【摘要】现阶段,卫星应用早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社会多个领域的建设中,推动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对于油田数据传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了数据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有利于提升油田工作效率。通过对油田数据传输工程中卫星通信技术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油田数据传输工程;卫星通信技术;运用 前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多的技术在社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石油资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能源,在油田的勘探、以及油田数据传输中,卫星通信技术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推动了我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国石油行业必须对卫星通信技术给与足够重视,充分发挥卫星通信技术的重要价值。 1卫星通信技术概述 在当前时期,卫星通信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中。而将卫星通信技术同油田施工项目有效结合,能够促进油田施工项目工作效率的提升,对于油田工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相对来讲,油田工程中所运用到的卫星通信技术,是一项较为系统、复杂的技术,需要对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特别是对人才的使用方面[1]。而石油勘探往往是在人烟稀少、荒凉偏远的沙漠、戈壁地区开展工作,同总部距离较为遥远,并且常规通信信号非常弱,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通信较为困难。而卫星通信模式的应用,就是充分发挥出人造卫星的功能,通过对无线信号的转发,实现相互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具有非常全面的优势,比如说较大的覆盖区域,较远的传输距离,并且通信不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可靠稳定的特点。现阶段的卫星通信技术,经过过年不断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宽带综合信息传输通道的应用,有效的提升其通信效果。对于油田在较为荒凉偏远的地区进行勘探,通过VAST卫星通信系统,可以解决油田数据传输问题。 2油田数据传输工程中卫星通信技术模式的应用 (1)网络通信。卫星通信技术模式能够全面覆盖实际施工场地,并且能够同总部有效连接。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帮助施工人员更为方便的开展相关活动,在实际现场即可登录石油企业的内部网络,实现文件信息的上传和下载,实时接收和发送油田数据信息。(2)语音通信。利用卫星电话,能够同外线电话进行通信,油田总部人员能够利用任意电话实现同施工现场的连接,实时进行施工内容沟通,提出指导性意见,不仅为施工工作带来了便利,并且能够在一定方面节省了通信资金。(3)远程数据传输。在油田施工过程中,油田总部对数据信息的获取提出了很高的需求,必须保证油田数据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利用卫星通信技术模式,能够有效构建一套数据传输体系,充分结合数据的实时获取、数据的远程传输、以及数据信息的等内容,有效的将施工现场同总部连接起来,将现场油田数据信息及时传送到总部,保证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并且可以以曲线图、或者数据表的形式进行展示,更为方便进行总结和分析,充分发挥出卫星通信技术的作用。总部管理人员、以及地质研究人员只需浏览器,即可实现对现场情况的全面了解,同时可以开展相关施工指导和命令的下达,保证油田工作能够安全生产[2]。(4)远程决策指挥。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相关施工管理人员,频繁在现场与总部之间来往的情况发生,不仅有效的降低费用的支出、以及精力的浪费,并且能够有效解决油田数据信息传送不及时、不全面、不直观等问题。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同视频会议系统充分衔接,构建远程远策平台,帮助总部及时了解现场动向,实现油田施工现场的远程指导。 3油田卫星通信系统的优化 ①由于油田施工的特殊性,对于数据传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优化油田卫星通信系统,对于开展野外油田勘探工作相当具有必要性,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控制油田数据量、以及传输率,能偶保证数据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满足卫星通信相关协议[3]。进一步了解卫星通信信息的双向不对称性,能够促进带宽接入的稳定运行,保证用户数据获取的需求得到满足。②利用Ku波段卫星室外设备,能够使油田数据信息的传递稳定性得到提升;在油田数据传递阶段,需要利用变频器、或者功率放大器,保证电源设备、以及微处理器都能够稳定运行。通过控制对Ku天线口径,有利于提升信息回传速率,及时解决油田工作所需,满足油田信息数据传输的需求。 4总结 卫星通信技术,为我国石油领域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在油田数据传输工程中,合理利用卫星通信技术,能够有效满足各项生产所需。总而言之,卫星通讯系统的成立,有效的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限制,使油田数据信息可以以更为可靠、直接的方式传送到总部,进而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石油勘探风险。 作者:王博 单位:大庆油田信息技术公司创业分公司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技术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安全事故也不断增加,这就对消防部门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消防现场通信指挥系统是处置各种灾害事故的关键,为使指挥更加灵活,对复杂条件下卫星通信技术的使用至关重要。文章拟就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研究展开论述,以期为现代消防指挥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卫星通信技术;消防指挥 引言 一般而言,与消防相关的紧急事件都具有突发特点,体现在时间和地点的不可知性以及现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在救援活动中,指挥协调各参战力量,以达到协同配合、高效处置的关键在于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和手段的有效运用和高效运行。截至目前为止,消防部门各级、各战斗单元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无线电台、公网电台、移动电话及公网音视频设备来完成,这些手段存在易受环境信号影响、受距离影响等不利因素,通信时有不流畅和对公网通信设施的高度依赖带来了严重的弊病,影响了救援现场尤其是复杂环境条件下消防作战行动的高效运作,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而现代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给指挥系统的完善带来了可喜的发展机遇。 1消防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建设目标 如前所述,高效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不仅是消防部门完成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任务的重要保障,更是完成救援任务的根本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安全事故也不断增加,如四川汶川地震、南方雨雪冰冻、甘肃舟曲泥石流及大连油港火灾、青岛地下输油管线爆炸、天津港“8.12”爆炸等灾害事故,这就对消防部门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消防现场通信指挥系统是处置各种灾害事故确保指挥决策高效的关键。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的目标是建立以无线、有线、视频图像传输、基础信息网络、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指挥车为依托的快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遭遇到突发的灾害事故时能够快速开通,及时建立起现场指挥与战斗单元、前方与后方、消防与各联动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各项任务的部署、调整和推进,进而为快速完成应急救援处置任务,最大限度挽救人员生命与财产提供及时、高效、畅通的通信保障。由此可见,在灭火和应急救援行动中通信指挥系统可以看作为消防部门指挥的网络系统,对灾害事故的处置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有关消防信息化与通信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仍有距离,甚至与近邻日本相比仍不能望其项背。在一些突发事故的处置过程中我国消防通信指挥仍存在指挥不灵、组成单一、协同性差等问题。因此,在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的应对行动中,必须依照现行《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建设完善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进一步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实现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的安全、可靠、准确、快速。为不断提高消防通信指挥的快速反应与科学决策能力,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架构综合指挥系统,整合运用各种现代化通信技术手段,制定有针对性通信指挥和通信保障方案,同时要明确各级各岗位分工,并通过实战演练增强消防部队之间的密切程度,提高队伍信息化条件下的通信保通能力和指挥应对水平。 2卫星通信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在现代多样的通信技术手段中,卫星通信技术是依赖于人造地球卫星来实现的通信技术手段,它通常通过太空通信卫星来实现。通信卫星的种类页比较多,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按使用领域不同,可简单分为民用通信卫星、国有通信卫星、商业通信卫星、工业通信卫星、军事通信卫星等;按使用对象的不同,通信卫星可简单分为小地区通信卫星、国家与地区通信卫星和全球通信卫星等;卫星通过发射无线信号实现地面站点之间或地面站点与太空卫星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主要有以下突出优点:(1)覆盖范围大。根据天文学知识,一颗静止通信卫星信号可覆盖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三十,可供相距17000km的不同站点直接通信。所以理论上讲,在地球赤道上空的太空中布置三颗通信卫星便基本能够实现全球所有地区的网络卫星通信。(2)通信距离远。由于通信卫星的覆盖范围巨大,其可供通信的距离较其他通信设备更远,且通信质量更佳。(3)良好的机动性。通信卫星是不同地面站点之间的远距离通信载体。卫星能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与各个方向的通信联系,已经成为现代无线远距离通信中的重要手段,在消防指挥中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通信卫星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对于消防通信指挥意义重大。(4)大容量的通信。通常情况下,卫星通信设备较通常的移动设备而言大大扩充了电路容量,满足了传递大容量的高清图片及其他数据的可能,其通信容量较其他设备更大。(5)高质量的传输。通信卫星以其特有的优势使消防指挥不再受制于自然的地形条件、有限的公网设施及各种复杂的人为因素。因此,高质量的传输质量成为卫星通信的一大优势。 3浅谈卫星通信技术在消防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为提高消防部门在抢险救灾行动中的科学指挥调度水平,复杂形势任务条件下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通过卫星通信技术建立太空卫星与各地面站点之间的联系,摆脱对城市公网通信设施的高度依赖,提高指挥调度灵活度,应对大型地质灾害及远离城市救援区域应急救援行动,为消防部门作战行动的指挥决策提供可靠保障。此外,卫星通信指挥系统的计算机化、系统化、网络化也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根据现有的数据分析,一般在大型的火灾救援中,火灾现场情况复杂,地面通信指挥设施容易受到瞬息万变的现场情况的影响,直接影响到现场消防通信指挥。在执行消防救援任务尤其是抗震救灾、野外救援等任务时,往往会遇到公网手段失效、常规无线手段有限等尴尬局面。卫星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通信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完美地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随着灾害现场通信闭塞问题的有效解决,消防通信指挥的效率也必将得到明显提高。消防卫星通信系统主要包括移动部分和固定部分两大组成部分。移动部分主要是指地面通信指挥车、卫星通信便携站、卫星电话终端等;固定部分主要包括卫星地面固定站及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消防指挥指挥系统。在灾害事故救援行动中,以卫星通信指挥车为主体的卫星通信指挥系统主要负责保障现场通信指挥和进行现场图像采集,并通过太空通信卫星把包括语音、图像在内的各种数据传递给卫星地面站点,地面站点加工处理后再把数据传递给视频会议系统,实现超远距离的无线通信联络。同时后方的消防指挥中心也可以根据消防实地的其他数据进行远程决策、制定较为完善的调度方案,通过卫星链路、音视频系统搭建的视频会议进行会商、决策、指挥和调度。为满足当前消防救援作战需要,卫星通信指挥系统应向集成化、便携化和多功能迈进,不断适应复杂多样救援现场,满足消防部队快速反应、灵活机动的作战需求。卫星通信指挥系统运用卫星通信技术连接前后方,连接指挥机关和作战单元,及时获取现场信息和应对现场情况,提高了指挥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增强了复杂条件下通信指挥应对手段,为救援现场和后方指挥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消防指挥部门为了保障配备的通信系统高效运作,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消防作战指挥需要,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消防应急通信指挥网络,加强对包括卫星通信系统在内的新技术的应用,加强高精尖设备的维护、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确保在大型事故救援中充分发挥消防部队战斗力,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王晶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公安消防支队 卫星通信论文:天地一体化信息网对卫星通信发展的影响 摘要:天地一体化信息网作为我国重大战略需求和发展路线,是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国正加速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的实施布局。从水利卫星通信发展的内在需求,分析在结构体系、业务组网方式、运行维护管理业务等方面,天地一体化信息网将对水利卫星通信产生影响,指出创新、融合、统一是水利卫星通信及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天地一体化信息网;水利卫星通信;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 引言 2015年是卫星年,发生了以下卫星“大事件”:8月,北斗系统第18,19颗导航卫星首次实现星间链路建立,标志着我国成功验证了全球导航卫星星座自主运行核心技术;9月,第20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首次搭载了氢原子钟,同月,我国发射首颗Ka通信技术试验星;11月,40nm高精度北斗导航定位芯片正式,航天恒星了Anovo2.0卫星通信产品,国产VSAT系统首次采用国际标准,同月,“老挝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开创了中国航天“天地一体化+商业运营”的国际合作新模式。这些看似各自相对独立的卫星产业事件,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反映出我国卫星导航、遥感、通信等领域的“黄金期”已经到来,我国天基系统的基础实力正在显著提高,通过采用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各种卫星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构建星际互联网,将使各种卫星系统的效能实现本质的提升。谷歌,SpaceX,OneWeb也相继宣布投资建设近轨道卫星,用于向全球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天地一体化+商业运营”已成为国内外运营商都在争夺的新阵地。种种迹象表明,星际组网、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的实现已进入倒计时,信息网络正在从地面、空间分割走向一体化[1]。未来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的实现势必会对当前的水利卫星通信网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变革。 1水利卫星通信网的局限性 水利卫星通信网作为保障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应急通信的重要手段,自2009年进行卫星转发器更替及主站改造升级后,经过6年的发展,新一代水利卫星网已初具规模,已入网运行近600个卫星小站,在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新一代的水利卫星网具有DVB-S2、Ku+C双星双波段技术体制,但点对点的垂直服务模式决定了其在技术性能、综合保障能力方面仍存在局限性,为此以水利卫星通信网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实战中的体现为例,分析卫星专网体制本身的局限性。1.1专网的局限性,使得响应时间较长鲁甸地震发生后,水利部信息中心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派出技术人员携带多种卫星终端设备本抵达堰塞湖现场,为小站开通寻址,直至与水利部防汛指挥中心建立通信联系,时间已过24h。而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高分二号”卫星等多颗遥感卫星灾区就已经向指挥部传递了灾区第一手资料。水利卫星应急通信建立的时间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抵达目的地的时间,而灾区如果处在边远山区、道路损毁严重等进入环境条件恶劣地区,通联时间很难得以保证。当水利卫星应急队伍还在“路上”时,灾区信息已遥感至“云端”。1.2与其他卫星专网功能上相互孤立,业务上不能互补在灾区应急保障中,终端卫星小站能够通过水利卫星专网实现语音、视频传输业务,现场视频效果是远超遥感卫星的图片信息,使现场情况更加直观。但随着各领域卫星专网终端设备陆续抵达堰塞湖现场,水利卫星小站的呼通率急剧下降。在这次堰塞湖处置中,除了水利卫星系统,还有来自中央、省、市级电视台的卫星专网,水文水位监测卫星系统,武警水电部队卫星系统等十多种几十套卫星设备,各系统(除水位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相同,都是提供语音、视频传输业务,只是服务对象及传输目的地不同而已。尽管各行业卫星专网固定的组网模式在行业内起到了重要的信息支撑作用,但站在国家卫星事业发展的角度上,卫星通信专网是卫星事业发展初期,用户需要量低、基础设施少、使用费用高的特定时期的产物。行业间卫星专网系统重复建设现象也较严重,尤其在灾区的应急通信保障中,现场电磁情况异常复杂,极易发生相互干扰。1.3专网功能单一,缺少综合保障能力鲁甸灾区堰塞湖处置过程的应急通信保障任务中,水利卫星专网系统担负的是建立现场指挥部与各方的语音、视频传输业务通信保障任务,而堰塞湖现场水位监测是由地方的水位监测系统完成的。在堰塞湖现场环境突变,需要紧急撤离时,出现了因天黑能见度差、路滑坡陡、几乎迷路的情况,本用于通信保障的卫星终端因体量大、需固定建联的弱点,无法达成与各方的联系,这突显了水利卫星终端功能的单一性、局限性,以及综合保障能力的缺乏。此时,如果兼备北斗导航系统功能,能自动将工作人员当前具体位置及相关信息实时传回,监控中心便能在地图上动态显示监控终端设备及工作人员的具体位置,从而基于电子地图实现对工作人员的动态和可视化路线的规划,起到全方位综合保障作用。现有的各通信系统由于通信体制多样,致使各类通信网均有显著的封闭性,相互间互联互通实现比较困难,制约了现有通信资源效能的发挥,成为应急通信的瓶颈[2]。这些问题,也普遍存在于水利通信网中,制约着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但随着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的实现将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2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的影响 天地一体化通信网是通过各种功能卫星星间、星地链路,将地面、海上、空中和深空的用户和飞行器及各种通信平台密集联合的,比如,地面和卫星之间可以根据应用需求建立链路,实现实时数据的传输[3]。天地一体化通信网会对水利卫星通信网在结构体系、业务组网方式、运行维护管理业务等方面产生影响。2.1结构体系的改变2.1.1空间段当前的水利卫星通信网以2颗通信卫星为空间中继;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空间段是由不同轨道、性能的各种卫星组成的天基星座,不仅具有通信功能,还有遥感、导航、定位等多种功能。2.1.2地面段水利卫星通信网地面段是以固定、车载、便携卫星站等卫星终端,相互独立存在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地面段则是庞大、复杂的通信终端物联网,不仅包括通信卫星终端、遥感、导航等各类卫星终端,还包括有线、短波等各类通信网终端,各类终端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统一调度、互通交互。2.2业务组网方式的改变水利卫星网是水利行业内“点对点”垂直保障组网模式,与其他通信网相互独立,无业务交集,业务模式如图1所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采用“网对网”综合星际云服务保障组织模式,将天基卫星网络和包括水利卫星专网等各行业专网在内的地面物联网进行有机结合,业务模式如图2所示。应急保障中,不论是空间段还是地面段获取的灾区信息都可以汇聚到应急指挥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统一调度,地面任意用户可以按需调用,能让地面物联网最大化辅助卫星网络的工作,使通信保障更完善。2.3运行维护管理业务的改变现有的水利卫星通信网是政府投资建设的,租用星上资源,地面主站系统及小站由政府管理运行维护,运维采用外包服务的方式,运维人员以掌握专网结构组成,主站及小站设备性能、运行指标、故障处理等维护技术为主;未来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不仅是技术手段的提升,而且是多层面的遥感、通信、导航综合应用,是跨领域资源共享与信息综合服务[4],将采用统一的公网运营商管理模式,面向网内所有用户提供服务,普通用户不需要自建主站系统,可直接免费或付费使用服务。这种商业化的公网运营模式,打破了行业卫星专网因自建主站,而需要投入高额建设管理经费的传统模式。因此,未来的水利卫星通信系统作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的子系统,由运营商提供运维服务的模式也将成为可能。运维单位也将因各综合通信组织的需要,由技术型向综合业务管理、各网系组织协调的业务型转变。 3水利卫星通信发展趋势的分析 尽管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之路,还面临研究天基信息处理、空间信息融合、天地系统的交互、地面系统互联互通、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与仿真、安全防护等系统应用效能提升的瓶颈问题,但在政策引导下[5],激光、量子通信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技术壁垒终究会被攻克。水利卫星通信网应制定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主动推陈出新,走创新、融合、统一的发展之路。3.1创新1)应用上的创新。为满足用户对未来应急网络综合性服务保障的需求,创新发展思维,开展多网协同、集成服务的应用研究,构建水利卫星综合应用体系;为满足未来激增的用户对卫星网提出的容量、速率向更高量级的发展需求,开展Ka频段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等应用。2)技术上的创新。未来一体化网络对技术人员提出的不仅仅是掌握最新技术能力的要求,面对庞杂的网系结构,更是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因此不能满足目前技术服务外包的现状,要培养专业化的在职人员队伍,以创新和应用项目为契机,组织新技术研究、学习,甚至选派技术骨干参与相关国家重大课题项目科研活动。3.2融合未来的一体化网络,是一个星际、天地融合的庞大且复杂的综合网络,注定今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一个重要发展主题就是“融合”。水利卫星网应开展以下2方面的融合:1)行业间融合。2015年11月16日,水利部与交通运输部在北京召开座谈会,进一步深化2部合作[6]。2部都有各自的信息系统,而交通运输部的北斗导航系统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是国家示范工程,2部应该以此为契机,展开在卫星网络上的资源整合和共享,率先展开行业间卫星网络的交流、合作。2)新技术与系统融合。要开展与国内在空天地科技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中国航天科工、中国航天科技、中国电子科技等集团在卫星领域的合作,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水利卫星通信的业务融合,例如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在定位、授时、短报文功能上的特点,扩大北斗终端设备应用范围,开展公网未覆盖区域的水文测报、地下水监测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合作。3.3统一未来的地面物联网是各类通信网络如卫星网、电话网、移动网、互联网进行安全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网与网之间、数以百万计的各类终端设备之间能否互联互通得以实现的关键。因此,统一的技术体制、接口标准,对物联网的实现至关重要。要在水利行业内深入开展水利卫星通信系统与其他水利通信网融合的顶层设计和技术体系建设,统一协议标准,构建综合集成的网络信息体系,建立起一套能够实现不同通信系统的集中接入、统一调度、互通交互的物联网系统。 4结语 随着国内遥感、北斗导航、通信卫星等天基基础设施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增速长态势,天地一体化信息网将在政策引导下,新技术推动下,得以实现。通过分析,现有水利卫星通信网将在内在需求推动下,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转变现有的组织结构、应用管理模式,改拥有为使用,独享为共享,构建渠道与平台[7],走创新、融合、统一的发展之路,全面提升水利通信网的综合保障、应急处置能力,推动水利卫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水利卫星通信网在多网融合之路已经迈出第一步,实现了水利卫星网和地面语音交换网的互联互通,正在研究开展与武警水电部队在应急通信领域的合作。 作者:刘庆涛 庞镭 杨非 严宇红 单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低信噪比编码与解调技术 摘要:本文分析了LDPC码与QPSK的概况,介绍了卫星通信低信噪比编码,同时阐述了LDPC码QPSK解调接收系统硬件平台,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信号接收提供可靠、有效的传输方案,进而为深空探测与通信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卫星通信;低信噪比;编码;解调技术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探测技术与通信技术迅猛发展,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人类对空间领域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深空通信具有低信噪比的特点,严重影响着接收机的工作,在此情况下,为了提高信号接收的可靠性,信道编码与数字调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二者结合,旨在构建拥有良好性能的接收系统。 1LDPC码与QPSK的概况 数字通信主要是为了传输相关的信息,此时要求各信息应具有有效性。但通常情况下,受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传输信息信道受噪声干扰,此时通信双方需要对传输信息进行处理,方可获得有效信息。为了避免噪声干扰,增加信号传输的可靠性,采用了两种手段,一种为信道编码,另一种为信号调制,前者是指在有效信息中加入冗余信息,后者是指对远距离传输的低频信号进行频谱搬移,借助高频信号从而保证传输目标的达成。 1.1LDPC码 信道编码有效提高了通信系统的误码性能,通过各国学者对信道编码技术的研究,提出了LDPC码,其特定为较强的纠错能力,较低的误码平台、较短的译码延时等。LDPC码作为线性分组码,可采用传统的高斯消元编码方式,虽然此方式的原理较为简单,但需要计算得出生成矩阵,而经矩阵变换后,矩阵原有的稀疏特性则会被破坏。在此情况下,基于具有下三角形式矩阵的编码方式,可采用通过校验矩阵的变化,以此实现编码过程。通过分析可知,LDPC的编码过程主要是借助校验矩阵的变化实现的,此时未辅助生成矩阵,因此,它的运算难度相对较小。同时,经构造获得的校验矩阵呈现出了准循环的特点,此时可进一步简化编码过程,凸显了LDPC码的实用性[1]。 1.2QPSK 现阶段,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中普遍应用的线性调制方式为相移键控,它主要是借助基带信号,控制载波相位,从而保证了信号传输。目前,常见的多相相移键控有二相相移键控与四相相移键控。对于多相相移键控而言,其在信号调制过程中,调制载波相位的取值具有M种可能;对于QPSK来说,它的取值可能有4种,实际运用过程中,常见的相位体系有两种,分别为π/2与π/4。QPSK解调主要是对原始基带信号进行分离,以解调过程是否需要提供载波信息为划分依据,其解调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相干解调,另一种为非想干解调,由于QPSK属于双边带调制,因此,其解调方式仅能够选择后者[2]。 2卫星通信低信噪比编码——低码率QC-LDPC码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火箭卫星技术为人类探索空间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人类空间探索范围日渐扩大的背景下,深空通信技术的重要性日渐显著,它实现了对天空卫星飞行器的有效控制,但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受传输距离、太空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导致传输信号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衰弱。在此情况下,LDPC码的纠错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信道编码的相关理论分析可知,通常情况下,纠错能力较强的码字具有较高的码字冗余度,如果码长相同,此时码率与编码增益呈负相关,即:前者越低,后者越高。因此,与较高码率相比,较低码率的纠错能力更强,但其传输有效性相对较低。同时,在低信噪比的环境下,受噪声干扰,高码率码字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其译码性能会大幅度下降,甚至会出现译码无效的情况。当前,在卫星通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码字为LDPC码,其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与较高的编码增益,同时其借助不同的处理方法,获得了具有较高性能的低码率QC-LDPC码。它采用的校验矩阵结构具有准循环、校验节点优化线性分组码扩展等优点,从而弥补了传统LDPC码的不足,使其译码门限性能进一步提高。对于深空飞行器而言,为了满足其信号传输的需求,要求其符号信噪比应<2dB,在此情况下,要求LDPC码码率应低于1/2。本文设计了具有准循环结构1/6码率的LDPC码,其具有良好的误码性能[3]。 3LDPC码和QPSK解调接收系统硬件平台 QPSK属于恒包络调制技术,虽然其频率效率较低,但其优点为较低的实现复杂度与适中的解调门限要求。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通过研究构建了LDPC码和QPSK解调接收系统。该系统的硬件平台由两块板卡构成,分别为KC705与MFC150,前者嵌入了XC7K325T-1FFG900芯片,以此保证了时序逻辑算法编程的完成,后者嵌入了高频ADC与DAC芯片,以此促进了数模信号间的有效转换。数字接收系统通信链路的核心模块主要有LDPC编码模块、成形滤波模块、数字变频模块、载波同步模块与相位模糊纠正模块,同时利用Modelsim仿真工具便可对此系统进行功能仿真验证,借助Chipscope分析系统的性能,从而证实了该系统的可行性[4]。 4总结 综上所述,深空卫星通信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较弱的传输信号、较低的信噪比与严重的多普勒效应,在此情况下,接收系统急需改进。本文介绍了卫星通信低信噪比编码与解调技术,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了具有良好性能的数字接收系统,进而推动了深空探索工作的开展。 作者:高晓燕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572台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网络跨层资源管理方法 【摘要】现阶段,全球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有着逐渐提高的需求,地面的通信网络已远远不能有效满足逐渐增加的多媒体通信方面的实际需求,通过卫星网络来高效及时的传输数据已经变为非常关键的一个解决方法。卫星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就造成卫星网络变为能够有效承载很多全新业务的一个重要载体,这就产生了跨层协议设计的相关思想。该设计方法对之前的分层协议结构的局限性进行了有效的打破,层和层间应该利用跨层交互信息来对网络性能进行有效的优化,有效提升无线网络资源的实际利用率。 【关键词】卫星通信网络;跨层资源管理;无线资源 众所周知,卫星通信系统当中频谱资源极其的宝贵,为了有效满足用户的相关需求,应该运用相对比较合理的无线资源管理的相关算法来进行有效的保障,该管理的具体目标是在相对比较有限的资源之下,为了对网络当中的用户终端有效提供业务质量方面的保障,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在网络的各种业务量的分布不是非常均匀、信道特性因为干扰以及衰弱而造成的起伏变化等相关的情况,对可以运用的资源进行灵活性的分配,进而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进行最大程度的提高。 一、对卫星通信系统跨层设计的思想进行分析 通常来讲,卫星通信系统的协议设计方式基本都是在开放系统互联(OSI)标准之上,一般情况下,OSI参考模型主要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实现开放系统互联所构建的功能分层的模型,这为计算机的互联有效的提供了共同性的基础以及框架,进而为标准的兼容性以及一致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1]。该模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供了功能性结构以及概念性结构,该模型具体将计算机网络的结构分成了七层,分别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以及物理层。这样进行划分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具体为:将相对比较类似的功能在同一层次上进行集中,进而对隔层当中的继承以及描述功能进行有效的完成,层与层之间的划分应该有效保证服务描述比较少,跨越边界的交互也应该相对比较少,各层之间的划分应该可以对接口标准提供一定的方便性[1]。在该模型当中,各个层所具有的功能都是相对比较独立的,也就是说,每一层都会对相对上一层进行服务。 二、对跨层资源管理优化目标进行分析 通常来讲,跨层资源管理的实际目标就是在相对比较有限的频谱资源之下来对业务的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不同的服务质量需要对各协调层所具有的功能进行有效的协调,对业务提供满意的服务质量。服务质量能够在网络以及用户两角度来进行描述。站在用户角度,能够将其具体定义成:用户综合评价业务的服务满意的实际程度以及业务服务的性能。QoS表示网络能够提供给用户的实际服务质量,这些参数具体包含丢包率、吞吐量、传输延迟[1]。第一,丢包率:指的主要是数据包在网络当中进行传输时所丢失的数据包和已经发送的数据包总数之间的比值。当网络发生拥塞或者链路发生干扰进而引起衰落时,会导致数据包的严重丢失。第二,吞吐量:指的主要是网络当中数据包的传输速率,能够表示为峰值速率或者平均速率,取决于结点设备的端口速率以及链路速率,同时还包括网络的业务量实际状况。第三,传输延迟:指的主要是在网络当中数据包从源端直接发送到目的端所经历的实际传输时间的具体间隔【2】。导致网络发生延迟的非常关键的原因包括:排队延迟、信道带宽、链路的速度延迟等等。卫星网络当中主要包含两种业务类型,分别是非实时业务以及实时业务,其中,非实时业务主要包含Web浏览、电邮业务以及FTP文件下载等等;实时业务主要包含视频点播、视频会议以及话音业务等[2]。通常来讲,实时业务对延迟非常的敏感,应该运用传输的信息数量来进行描述。一般存在着非常严格的数据包丢失方面的要求,然而,对于一次传输完成不存在时间方面的限制。总的来讲,卫星网络跨层资源管理方法的具体目标是按照应用层所能够承载实际业务的服务质量,在无线资源的相关限制之下,利用相对比较科学合理的对各层协议功能进行调整,在卫星网络环境的动态变化当中,来对业务的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满足。 三、对卫星通信系统当中的无线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通常来讲,卫星通信系统当中的无线资源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频率、码字以及时间等。在任何一个角度,卫星通信系统在资源方面都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并且,随着卫星网络支持业务的迅速增加和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这就造成卫星网络提供的服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怎样有效利用有限的无线资源来对逐渐进行增长的业务要求进行满足,已变成急需进行解决的一个问题[3]。无线资源管理是对卫星系统当中的空中接口资源进行调度以及规划。具体的目标是在相对比较有限的无线资源之下,为所有的用户都提供相对比较满意的服务质量。通常来讲,卫星效率资源极其的宝贵,怎样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应该依靠无线资源管理算法。这类算法具体有:数据包调度、接入控制以及带宽分配等相关的技术。下面对这些技术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一,接入控制:卫星网络的信道属于是相对比较开放的媒介,带宽资源也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所有的节点都需要利用竞争来发送数据。第二,数据包的调度算法:卫星通信系统当中的很多全新业务的引入会造成上行路以及下行路线路当中业务量相差非常大,其中下行链路业务是主要的,具体的发展趋势相似于固定的因特网。为了能够有效的适用上面的趋势并对卫星系统当中的下行链路数据的传输速率以及频谱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这就需要有效以及高速的调度算法来作为保证[3]。该算法的主要功能是当卫星包调度算法当中存在很多的业务队列时,根据哪种顺序来调度业务队列来有效保证服务质量。因为卫星信道的高误码率特性以及长延迟造成地面的无线网络当中相对比较常用的调度算法在卫星网络当中会产生性能方面的降低。第三,带宽分配算法:该算法指的主要是在动态或者动态的资源分配的前提之下,将信道资源根据一定的方法向接入节点进行分配,保证节点能够传输数据。现阶段,卫星网络的带宽分配算法主要有根据恒定的速率分配,在连接的初始阶段对传输速率进行有效的协商,在整个的连接过程当中来对速率维持不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卫星网络无线资源管理方法当中的数据包调度、带宽分配以及接入控制等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性的研究。对跨层设计的思想进行有效的结合并给出了全新的思路以及方法,给出全新的研究结论,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魏鑫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卫星通信论文:无线电通信技术对卫星通信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改变,生活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升,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元,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全面探讨了该技术对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的影响,旨在促进整个电信行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广播电视卫星;通信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无线电技术的发展。随着3G向4G的逐步转变,无线技术日趋成熟。可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卫星通信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卫星通信系统能够有效扩大信号的覆盖范围,增强无线信号的强度,在造福于人民的同时,有效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一、目前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无线技术的日益发展为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技术平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便捷高效的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实时动态地了解和掌握相关资讯的变化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更新,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通讯技术成为了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了方便。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通信技术在广泛应用中还存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对其优化和完善。目前,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将有限的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整合和优化。尤其是在广播电视卫星的具体应用中,我们要将高新技术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将用户的接入终端进行多元化分类,实现信息资源最大化的共享,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终目的,进一步推动整个广电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在传统的广电信息传播活动中,主要是利用信号进行,电信所提供的也仅仅限于语音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有了更加多元、丰富化的信息需求,三网融合成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我国信息领域,利用三网融合,能够为整个发展提供更为有效优质的信息资源。在目前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我们要充分借助卫星通信技术手段和途径,深入挖掘信息技术的内在潜能,使得信息资源能够最大化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二、无线通信技术对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的重要影响 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其中,3G向4G进行转变,无线通信系统不断进行着改进和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卫星通信技术,该技术的发展为整个通信行业提供了导向性的作用。在具体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无线通信技术要把握好卫星通信技术的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该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在进行地面信息服务中,不断改进和优化卫星通信技术,进一步推动卫星通信和无线通信业务进行有机统一。随着4G通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在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加速了国际间各个方面的交流和融合,为整个广播电视卫星通信形成了积极地影响。 (一)有利于实现无线通信系统的现代化 通常,卫星通信技术主要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技术进行广泛应用,主要是应用于各类自然灾害中。因此,针对整个无线通信系统来说,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影响。通过与地面网络服务进行统一应用,其信息传播速度和数据传播容量得到的提高,确保信息传播的安全性、全面性、高效性。此外,卫星技术与地面网络服务之间能够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了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两种高新技术的统一和融合,能够实现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电系统也能不断丰富和扩大。由此可见,要想实现和加快4G技术的发展进程,我们要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以及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不断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从而有效实现无线通信系统的现代化的发展愿景。 (二)有利于发挥卫星通信系统的综合效用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更新和优化,卫星空间段通信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通信技术需要明确发展目标,结合自身现实情况,快速融入到现代社会通信信息发展的浪潮中,完善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信息通讯的技术和水平,充分发挥微星通讯系统的潜在优势,最终实现卫星通信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大环境中占据优势,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蓬勃发展。就目前来说,卫星通信技术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制定了以下几个发展方向:一是需要对不同范围和领域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二是确保不同区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连接,实现不同信息资源共享;三是无论处于移动或固定状态,要确保相关用户拥有大容量的网络宽带;四是牢牢把握地面网络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在此基础上对卫星通信系统的容量进行拓展;五是针对端口之间的连接要利用混合通信的相关业务模式,有效提升整个信息数据的定位能力;六是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卫星通信的优势功能,从而有效实现信息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实时性、高效性以及长期性。 结语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为整个广播电视卫星通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在保证现有系统正常运转的同时,有效提升信息传输的质量和速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广播电视业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整个电信行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潘海燕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542台102445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测控电量数据方案探讨 1主站系统结构设置 北斗卫星的自动化远程电量测控方案是利用卫星提供的信号通道以实现计量负控终端与多功能电能表的双向远程实时遥测通信。远程自动化遥测抄读方案主要由计量负控终端、卫星通信指挥机、信号接收机等组成,一台通信指挥机可与多只计量负荷管理终端和多台信号接收机联通。卫星通信指挥机又能与多台信号接收机之间通过卫星通信系统进行双向通信,一台信号接收机可实现对多只计量电能表的测控抄读。就目前技术而言,一个计量点只需配置一只计量负控终端和一台信号接收机,如当多个计量点互相距离较近时,也可共用配置一只计量负控终端和一台信号接收机。系统主站与计量负控终端之间通过GPRS无线方式或者以太网有线方式连接,采用计量自动化终端上行通信规约;计量负荷管理终端与卫星通信指挥机之间通过RS485总线连接,采用DL/T645《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电能表与信号接收机之间通过RS485、电力线载波或者微功率无线方式连接,采用DL/T645《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故此,无需修改现有计量负控终端与多功能电能表的通信协议,计量负控终端与多功能电能表的管理流程也可保持不变。 2联接卫星通信协议 北斗卫星通常以短报文的方式进行通信转输,其发送每条短报文都有严格的长度和频率限制,每台信号接收机每分钟只能发送一条短报文,每条短报文的长度少于100字节。目前,卫星通信的资费收取标准仍较高,为了降低通信成本,可对卫星通信指挥机与信号接收机之间的联星通信协议进行压缩及优化处理。联接卫星通信有2种工作模式:①信号接收机定时报送多功能电能表所累计的相关电能量数据;②通信指挥机定时主动遥测读取多功能电能表所累计的相关电能量数据,信号接收机立即响应读取命令并报送相关数据。信号接收机定时遥测抄读多功能电能表所累计相关电能量数据之后,只需将必要的电量数据报送通信指挥机。为了满足电能量曲线数据采集要求,建议以15条短报文(15min)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应定时上报的有关电能量数据项列举部分如表1。 3遥测抄表作业原理 定时报送模式包括3个流转步骤:①信号接收机根据DL/T645规约定时测控抄读电能表所累计的电能量数据;②信号接收机将电能表所累计的电能量数据转换成联星通信协议的短报文,并将短报文及时发送给卫星通信指挥机;③通信指挥机将收到的电能表所累计的电能量数据按计量点、数据形成时间顺序储存在中间数据库中,供主站终端测控抄读。主动读取模式包括3个步骤:①终端向通信指挥机发送电能量数据读取指令;②通信指挥机先查询中间数据库是否已存有应读取的相关数据,如缺相应数据,则将测控读取指令发送给信号接收机;③信号接收机根据读取指令遥测抄读电能表所累计的电能量数据并上报给通信指挥机,通信指挥机再将相关电能量数据反馈给主站终端。 4测控抄读设置方案 卫星的远程测控抄读设置方案如图1所示,可选择某个供电区局或局本部作为计量负控终端与通信指挥机的设置点,信号接收机应就近设置于水电站或专变客户的计量点旁。卫星通信方案的计量负控终端改为合地点的集中安装,更有利于提高主站与计量负控终端之间的通信可靠性。 5相关建议 (1)因采用北斗卫星远程测控抄读方案的建设及运维费用仍较高,对于无线移动信号无覆盖或微弱区域的水电站或专变客户而言,应优先考虑把原有计量负控终端天线更换为户外增强型或将原计量点作适当迁移。对确实无法接入计量自动化系统的水电站或专变客户计量装置,才考虑采用卫星远程测控抄读方案。(2)采用卫星测控抄读电量方案时,对于就近的多个计量点,可共用一台信号接收机,以减少设备投资和运维费用。(3)卫星通信设备的安装要求严格,应充分做好防潮、防尘及防雷电冲击的环境配置。 6结束语 对建于较偏远区域的水电站或专变客户,因其通信网络的信号微弱或无法有效覆盖,会导致水电站或专变客户侧的计量负控终端无法与系统主站及时有效通信,并严重影响远程自动化抄读电量数据的成功率。而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具备了覆盖区域广、无信号盲区等优点,其通信技术可作为偏远区域水电站或专变客户的远程自动化测控抄读发、用电量数据的最优方案之一。 作者:林佩瑜 林伟克 单位:中山供电局 卫星通信论文:WIFI对卫星通信的应用 1引言 无线局域网(WIFI)是目前应用最为普及的一种短程无线传输技术。随着地面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WIFI凭借自身的优势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知与认可,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热潮,无论是企业商务还是家庭生活娱乐都体现出了对WIFI与日俱增的需求。也正因为如此,WIFI技术显示出了极大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当前,全球支持WIFI的终端设备越来越多,但是能访问互联网的人口不足60%。尽管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价格不断下降,但是获取互联网服务仍有许多限制,必须在地面不断增加新的WIFI热点,以扩大WIFI网络的覆盖区域和接入能力。考虑到地面WIFI无线网络覆盖区域小、布局受限、安全性低以及成本高等问题,近年来有人提出将卫星通信与WIFI技术结合应用,充分发挥两种技术的优势,利用通信卫星实现WIFI信号的广域覆盖,使WIFI更广域、更灵活地服务于更多用户。根据WIFI技术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使用位置,可以将卫星WIFI系统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WIFI卫星,即利用空间段卫星直接播发WIFI信号,终端或用户可以直接接入卫星,享受WIFI服务;第二类是卫星WIFI,即以卫星为远距离中继传输的手段或通道,通过在地面段卫星终端接收数据、WIFI基站发射的方式,进行热点覆盖提供WIFI服务。对于第一类技术体制,美国在2014年初提出的“外联网”(Outernet)计划是典型的代表,该计划使用WIFI频段,拟在2015年发射数百颗立方体卫星,这些卫星面向地球持续辐射WIFI信号覆盖世界各地,从而免费为全球所有支持WIFI的终端提供无线互联网服务。2015年1月14日,一网公司(OneWeb)宣布计划投资15亿~20亿美元,在距离地球约1200km高的轨道上建设一个由648颗小卫星组成的星座,向地球发送互联网信号,预计2018年投入运行,该星座可提供更快速、范围更广的互联网接入服务。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也宣布,将耗时5年时间投资至少100亿美元建设一个由4000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星座,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这种技术概念初看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其存在诸多技术难点。首先,WIFI标准设计初衷是适用短距离、相对静止状态下的室内高速无线通信。如果在低轨卫星和普通手机终端之间直接进行星地通信,受限于手机终端的接收灵敏度和立方体卫星的体积功耗,远远无法满足WIFI标准所支持的最低通信速率要求。另外,星地距离带来的长时延,低轨卫星高速运动带来的多普勒频偏和频繁切换,都是现有WIFI技术所无法支持的。因此,在不改变现有WIFI协议的条件下,该类体制技术不具备可行性。卫星与WIFI结合目前只能采用第二类技术体制,即卫星WIFI宽带通信系统。通过一套卫星通信终端和WIFI基站,形成服务区内的WIFI信号覆盖,支持覆盖区域内所有的手机、笔记本、台式机等具有标准WIFI接口终端的宽带接入,可实现网络电话、宽带上网、视频、数据传输等综合业务服务。 2国内外应用现状 在国外,卫星WIFI应用主要体现在高铁和民航飞机领域。欧洲于2007年率先在“欧洲之星”高速铁路上采用了卫星宽带接入互联网;日本的新干线于2009年通过卫星实现互联网无线接入;美国高速铁路起步较晚,但从2008年起美国列车的互联网接入均采用了卫星技术。卫星WIFI应用于民用航空领域主要有Gogo公司和卫讯公司(VIASAT)。Gogo公司是目前全球航空宽带连接市场最大的服务提供商,目前,该公司已经为全球超过2000架商用飞机和超过6000架公务飞机提供空中上网服务。Gogo公司合作伙伴包括12家大型航空公司,例如墨西哥航空、美国航空、加拿大航空、阿拉斯加航空、日本航空、联合航空、越南航空、维珍银河等航空公司。Gogo公司可提供2种服务模式:一站式解决方案和特定航线服务。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卫星、地面基站以及混合式方案。卫讯公司主要利用自己的Ka频段大容量宽带通信卫星给航空、海事等用户提供宽带连接服务,旗舰服务名为Yonder。卫讯公司的产品与服务支持全球各类飞机。在商用飞机方面,包括加拿大飞机与列车制造商庞巴迪公司生产的Global5000/XRS/6000等、波音公司的商用喷气式飞机;在政府飞机方面,包括C-130、KingAir300以及部分军用直升机。VMT-1500是其为商用喷气式飞机提供的典型终端,整套终端质量15.9kg,反射器天线口径30cm,已安装在500多架飞机上。对于国内市场,卫星WIFI应用仅仅在民航客机上做过链路试验。2014年7月23日,东航通过通信卫星实现了32Mbit/s的网络接入速率试验,能够满足机上200名乘客上网需求,实现网页浏览、话音聊天和空中购物,或满足40~50名乘客实现视频连线、在线视频播放。中国首个空中互联网产业联盟在2014年第十届珠海航展上成立,包括中国银联、新浪、京东、优酷土豆等企业,这意味着即使你在空中飞行,也可以随时购物、下单和支付。船舶宽带接入目前正在应用推广,而高铁宽带接入应用市场为空白。随着国家宽带战略的实施,我国卫星WIFI应用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3国内市场需求分析 高铁应用领域2013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0.75亿人次,其中动车组运送旅客8亿人次,动车组的年旅客输送量以40%的速度增长,未来将超过铁路旅客发送量的50%。据调查,高铁人群以高话语权、高素质、高收入的“三高”人群为主,在高铁人群里,企事业单位和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所占比重高达33.5%,他们大都拥有良好的职业,在企业中有较高的话语权。高铁乘客出行目的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乘客以公务/商务出差为目的,再加上乘客大多数是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者,导致乘客经常需要在移动中处理公务,引发出上网等宽带通信需求。到2017年,中国的智能手机保有量将增长到7.01亿部,平板电脑的数量将突破4.2亿台,将极大地促进无线WIFI的应用需求。以中青年社会精英阶层为主体的高铁乘客,也是引领时尚的消费者,“处处寻WIFI”、“无处不WIFI”,对高铁移动WIFI有极强的需求。据调查,目前高铁列车上有近50%的旅客在旅程中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各种活动以消磨时间,近75%的旅客有WIFI上网的消费需求。高铁商旅人群平均每月手机话费约300元,其中每月手机话费400元以上者占25%,这部分人群是通信服务的VIP客户,其通信消费能力强,消费积极,因此在高铁上提供高品质的网络接入和多媒体娱乐服务将会有很好的市场效果。据2014年度“中国卫星应用大会”相关报告预测,2015年底,全国铁路动车组列车开行数量将达到1500对。到2017年,全国高速铁路网列车数量将达到1940列,预计宽带需求58Gbit/s。如果采用传统地面移动网络解决,则面临列车高速移动带来的多普勒频移等技术问题以及铁路沿线高密度布基站等工程实施代价问题,卫星WIFI宽带通信系统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国内目前高速铁路的消费能力来看,以低收费的方式导入市场,卫星宽带WIFI服务仍是极具客户吸引力的。以我国高铁的运量来看,其流量收入及相关潜在的市场价值不可估量。“一带一路”海洋应用2013年9月,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旨在建立发源于我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为响应该战略,2014年我国投入运营的中星-11卫星的海洋波束正式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旨在为我国船舶及海上设施提供卫星通信服务,建立海上信息高速公路,为涉海行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我国大部分远洋船舶均可享受到通信卫星系统带来的福利。另外,我国即将开始研制的新一代大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5首发星的应用也将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有所作为,这些都为宽带WIFI卫星通信系统应用并服务于“一带一路”海上信息保障提供了条件。该领域市场主要是大中型渔政、海监、渔船和远洋运输船舶。目前,这类船舶所使用的通信设备主要有短波、超短波、“北斗”、海事以及甚小口径终端(VSAT)等,开展的业务主要包括话音通信、“北斗”定位和短信,以及窄带数据传输等传统业务。随着国家“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逐步推进,互联互通需求迫切,海上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船舶物联网信息回传等应用将越来越普及,必将促使各类航运船舶安装卫星WIFI系统。应用海上卫星宽带WIFI系统,可以方便在船上开展远程监控、视频会议、远程维修、远程医疗等工作,同时还可以使用IP电话、接入互联网,船员可免费与家人、朋友通电话并在网上冲浪;安装在船舶上的主机监控系统,可以实时获取船舶数据,通过卫星传输,坐在陆地办公室的人员可直接获取主机数据、油耗数据、设备健康信息等,经数据分析得出可靠的船舶运营决策,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海上随时可能出现各类事故,系统可将船上的实时画面传输至陆地,第一时间形成海路一体联动机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长时间从事远海枯燥乏味的工作,使员工工作激情下降,通过卫星WIFI接入互联网可使所有船员享受网上冲浪,提高工作效率。民航应用领域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使用民航需求的地区也存在明显差异,航空运输是满足人们快速旅行和高速物流的需求。现有高频和甚高频通信系统在民用航空导航、交通空管、飞行运控等航空飞行运管信息传输方面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另外,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个人智能通信的广泛普及使用,客舱宽带通信也是潜在的应用领域。而卫星通信与WIFI等其他技术和系统结合,可以为航空公司提供非常丰富的航空信息服务。2015年,我国民航客运量4.5亿人次,预计2020年达到7亿人次。据民航局统计结果表明,民航客运乘客包括商务、旅游和探亲等类型,其中,中高端商务人士占到50%以上,这些乘客对于旅途中互联网接入业务具有强烈需求。卫星WIFI宽带通信的速率可达数十兆比特每秒,能为航空运管提供话音和宽带数据通信业务,也可为客舱旅客提供互联网和实时电视等服务。2012年7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国家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民航局了《航空公司运行控制卫星通信实施方案》,这些政策规划的实施都将加快推动卫星通信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对于通用航空市场,据民航局预测,预计未来5~10年,我国需要各类通用航空飞机10000~12000架,通用航空飞机数量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0%,通用航空将带动万亿市场规模。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公务飞行、商用飞行、空中游览、私人飞机等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卫星WIFI宽带系统在通用航空领域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4结论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容量大、不受环境影响等优势,已经成为地面通信网络的延伸和补充,尤其是应急通信场合和地面网络不易覆盖的区域,卫星通信成为了唯一有效通信手段。相比传统的甚小孔径终端卫星通信,卫星WIFI可以有效降低用户成本和系统维护成本,提升卫星带宽利用率,将成为卫星通信应用市场的新动力。随着Ka频段大容量宽带卫星的发展应用,卫星转发器资费将不断下降,基于卫星WIFI的宽带接入应用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吕强 周志成 李峰 曹桂兴 张杨 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 卫星通信论文: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在卫星通信的应用 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不断发展,新型通信领域技术发展成为了我国通信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当前的通信技术研究中,卫星通信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成为了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但在卫星通信实际的应用中发现,受到地面信号以及卫星信号的交叉影响,卫星通信信号受到的干扰问题,其数量与类型变得极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卡干扰技术,提高卫星通信信号的安全稳定就成为了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研究中发现,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应用在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抗干扰技术的应用对于卫星通信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因此,结合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与优势,开展了技术应用研究,为卫星通信应用质量的研究提供有力帮助。 1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分析 在实际的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研究中,首先研究了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主要概念与技术特点。这一研究包括了以下内容。 1.1非线性抗干扰技术概念分析 在卫星通信抗干扰实际过程中,非线性技术的应用是一项新兴的抗干扰技术。在实际的通信应用这一技术主要是利用非线性函数原理,对接收到的卫星通信信号开展分析、处理,在信息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通信信号以及干扰信号数据特征,并将其加入到抗干扰数据分析中,为卫星信号接收抗干扰提供数据参考支持,实现抗干扰工作的完成。 1.2非线性抗干扰技术主要特点分析 在实践的技术应用中,将非线性技术与线性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了技术比较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非线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以下特点。 1.2.1非线性技术应用更广泛 随着电子类产品与各种新型通信技术发展,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卫星通信信号的干扰性信号正在不断地增加与变化中。对于这种复杂性情况的出现,非线性技术在应用中比线性技术处理的信号类型更加广泛的特点。特别是对于非平稳信号等特殊的信号类型,非线性技术都可以进行有效处理。这就使得其在实践应用中,对于复杂的干扰信号处理,更加具有优势性也更加实用。 1.2.2非线性技术在信号宽带处理中更有优势 在实践中发现,非线性技术在实践中可以处理的信号带宽更宽。这就使得这一技术在抗干扰实际过程中,可以建立其更多的干扰信号模型,保证抗干扰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特别是随着卫星通信间内部信号干扰情况的增加,非线性技术的应用为特殊性干扰信号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保障。 1.2.3具有线性技术的共同优势 在实际应用中发现,非线性技术不仅具有其特有的优势,还包括线性技术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在信号数据筛选与分析过程中,2种技术的优势都得到了体现与保证,这就使其更加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1.3当前非线性技术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探析 正是因为非线性技术在信号抗干扰因应用中据有以上的特点,所以在实际的应用中,特别是卫星通信抗干扰应用中这一技术已经成为了较为常用的技术内容。尤其是随着卫星通信信号干扰类型以及干扰信号带宽的增加,通信干扰信号模型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针对这些实际技术问题,开展的卫星通信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实践研究就既可以提高卫星通信的整体质量与效率;同时,为通信技术整体发展提供了支持,时实用的技术研究工作。 2当前非线性技术发展探析 在非线性技术实践应用研究中,对其技术应用与发展进行了实践性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当前卫星通信抗干扰实践中,其主要的实践技术包括了以下3类。 2.1高阶谱分析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卫星通信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应用中,高阶谱分析技术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性。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技术主要用于处理和分析非线性、非高斯信号的过程。在抗干扰过程中,这一技术主要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可以在抗干扰过程中,高阶谱技术能够有效的抑制高斯噪声,起到特殊的抗干扰作用。其次,在技术应用中,这一技术具有高分辨率的特点;同时,可以获取到信号数据的相位信息、能量、相关非线性参数等各类实用性数据,为抗干扰提供数据支持。最后,在抗干扰过程中,这一技术可以很好按照相关处理要求,其他抗干扰技术开展结合式的工作,同时提取出通信信号中更为复杂的特点信息。正因为这一技术具有以上的特点,使其在有更高的应用发展潜力。 2.2自适应滤波与均衡技术在抗干扰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在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应用中,以非线性函数为技术支持,发展出的对接收信号变换技术,对于抗干扰技术发展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在这类技术的发展中,自适应滤波与均衡技术使其最为重要的技术代表。在实际的应用中,这项技术的主要应用如下。技术人员对通信信号进行变换处理,继而在通信信号中筛选出一定数量的正常信号或干扰信号数据。在这一过程中,筛选出的信号数据更加的精准与细化,提高数据信息自身的自适应滤波以及均衡性能,使信号抗干扰恢复工作效率与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 2.3非线性优化算法对卫星通信抗干扰的作用 在卫星信号抗干扰技术应用过程中,非线性信号处理技术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性作用。但是在技术实践中发现,在信号数据的计算过程中,大部分技术过程中依然采用的是解析近似或者数值计算的方法完成。使用这些计算处理方式完成的非线性计算,很容易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局部极值以及巨大的计算量的问题,继而造成数据计算错误或难以进行的情况出现。正因如此,在非线性数据处理研究中,如何更好的结合非线性数学计算方法,对抗干扰数据计算进行优化处理,就成为了当前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实际研究中技术研究者发现,在数学领域非线性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了蒙特卡洛抽样、贡献因子等内容。在实际的非线性计算方法优化中,这些计算方法的使用很好的降低了非线性技术应用的复杂度;同时,为这一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性的支持。 3国内外技术实践应用现状分析 在卫星通信过程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应用实践研究中,分别针对国内外技术应用实践进行了调研工作。首先在国际技术实践应用中,卫星通信信号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应用较早。如在美国戈达德航天中心的研究中,很早就针对非线性和非平稳信号的抗干扰问题进行了专项的设计研究工作,并以此为目的提出了HHT变换技术研究理论。随着美国等国家在航天、卫星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对通行安全要求的增加,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部分技术成果已经投入民用领域。在我国的技术研究中,虽然非线性抗干扰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在实际应用领域已经得到了实践研究成果。如在北斗导航系统的卫星通信中,上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就得到了良好的实践应用。这种应用的出现,表明了我国卫星通信中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已经实现了从研究到实践应用的过程。 4结语 在卫星通信技术研究中,通信信号抗干扰技术研究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技术实践过程中,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实际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当前卫星通信信号传输中遇到的干扰信号复杂、带宽较宽、干扰性大等问题,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应用具有极大技术优势,是卫星通信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者:程超 单位:南京盛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卫星通信论文:自适应跳频在卫星通信抗干扰的应用 1多频时分多址技术 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多频时分多址的帧结构中,会存在很多载波信道,这些载波会根据一定的规律被分成若干个时间帧,而每个时间帧还会被划分成一些时隙来实现卫星的正常通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载波进行通信的速率是各不相同的,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让用户与业务在接入的过程中更加灵活,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卫星信道的利用率。多频时分多址技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具备一个非常标准的时间基准,该指标在全网范围内都是统一的[1]。卫星在进行通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系列的控制,如功率、频率以及定时等,这时,网内终端便会根据需求进行时隙跳变,从与之相对应的载波上实现突发通信的接收,而其他时间则固守“岗位”。因此,根据上述特点,多频时分多址技术能够很容易地与跳频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卫星通信的抗干扰目的。 2自适应跳频技术 在现阶段的卫星通信系统中,比较常见的抗干扰方法主要是链路干扰,具体分为上行与下行2种;而以信号特点为基础则可以分为宽带、部分频带、多频连续波以及频率跟踪4种[2]。对以上干扰来说,自适应跳频技术都有比较良好的控制效果,能够有效地对干扰信号进行抑制与削弱。相比于常规跳频,自适应跳频增加了干扰检测装置,安装在系统的接收端,能够实现对信道质量的实时准确的评估,还可以通过自适应的方式,来实现干扰躲避。将自适应跳频技术应用到多频时分多址卫星通信系统中的过程中,一般要通过相应的检测技术,对信道的上行与下行链路进行质量评估,从而实现对干扰的有效识别,与此同时,自动选取最佳的躲避技术来降低干扰[3]。从多频时分多址的技术特点出发,可以通过定时基准来实现相应跳频图案的生成,并以此为基础,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干扰检测技术,以实现对干扰频点的有效躲避。在进行跳频通信时,多频时分多址系统中所拥有的空间时隙会根据一定规律对空间站进行哑数据突发的实时发送,从而对系统中的帧结构与关键帧实现更有效的保护。 3卫星通信过程中干扰检测 想要实现自适应跳频,首先需要运用相应技术,对受干扰信道中干扰因素进行准确实时的估计,当前运用比较普遍的估计方法主要有FFT功率检测、信噪比判别以及误码特性等3种[4]。自适应跳频在通信过程中,其所运用的接收机可以对有效的频点利用以及定时等信息进行精确提取,因此,运用估计速度较快、估计结果较准确的FFT功率检测更合适。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运用另外2种方法对其进行辅助检测,以实现对不可用频点的有效识别。以自适应跳频卫星通信的主要特点为基础,在进行跳频通信时,干扰检测设备会对频带范围内所接收到的所有信噪比与功率进行分析与估计,进而得出与系统内各个频点相适应的干扰检测门限。设备在对数据进行接收的过程中,还会通过FFT对跳频带宽中不符合信号频点的所有功率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受干扰频点的确定。如果跳频的带宽相对较宽,或相应接收机没有足够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可以运用另一种方法进行受干扰频点的确定,即逐频带分析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多频时分多址自适应跳频卫星通信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一般其解调器的配置不止一个,其原因在于这种配置方法可以实现大站与小站之间的有效组网,还能够在其接收能力内进行有效扩展[5]。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实现对多载波中绝大多数突发数据的解调,利用自适应跳频技术进行通信时,能够通过多解调器系统中的其他解调器来实现对干扰的检测。 4自适应跳频对干扰的躲避 4.1自适应跳频干扰躲避方式 在自适应跳频中,想要实现干扰的自适应躲避,需要通过2种方式:(1)集中控制。这种控制方式主要指的是在干扰检测站中,装置干扰检测的相关设备,以此实时检测对应信道的状态,还可以将被干扰的频点下发,下发过程一般在控制或广播突发中[6]。如果入网终端对干扰频点的相关信息完成了接收,那么便可以在跳频频率中,对被干扰频点进行同步屏蔽,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干扰躲避效果。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在干扰躲避过程中,不需要业务站的参与也能够对受干扰频点实现准确检测,另外,整个系统只需要一台抗干扰检测设备,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成本的同时,运用能力更强的设备。(2)分布控制。这种方式主要指的是根据业务站的数量,将干扰检测设备划分成若干份,并将其有序分配到相应的业务站中,在其下行链路上进行干扰频点的检测。通过这种方式,业务站在对突发进行接收的过程中,还能够对下一个突发进行检测,主要是检测其发送与接收频点上的干扰信号,并以此为依据,对干扰进行躲避。该方法的实时性相对较强,如果干扰信号发生变化,该方法能够快速做出相关反应。 4.22种躲避方式的不足 以上2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卫星通信过程中上行链路存在干扰的情况,但针对下行链路干扰的效果欠佳。运用集中控制方式进行检测,不能囊括其他区域业务站中存在于下行链路的主要干扰频点,另外,如果主站中的下行链路受到干扰,其他业务站也不能实现对被干扰频点的使用。运用分布式控制方式进行检测,可能会导致双方在通信过程中,对干扰的检测结果出现偏差,从而造成系统在躲避干扰的过程中出现丢帧现象。 4.3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不足,可以以分布式干扰检测为依托,提出一种与自适应跳频多频时分多址相适应的技术,实现对干扰的有效检测与躲避。在干扰技术中,对于网内的业务站,主要运用的是干扰检测设备与非主调节器进行相关检测,对其信道受干扰情况进行有效分析[7]。其可以在保留分布控制方式优势的同时,将准确的检测结果运用申请突发的方式,向主站进行发送,在主站收到突发以后,会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对上行与下行干扰进行识别。如果识别出来的是上行干扰,则将被干扰频点进行下发处理,前提是要将其放在控制突发中,与此同时,整个网络终端都会在同一时间对被干扰频点进行评比;如果识别出来的是下行干扰,系统会对每一个相关站中受到干扰的频点进行记录,在进行信道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对每时隙的频点进行准确计算,之后以目的站中显示出来的被干扰频点进行时隙的调整与分配,从而实现对干扰的躲避。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调整以后,能够对全网中的干扰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测,并掌握干扰的分布状态,不仅具有较强的实时性,而且不会对其他区域中的业务站产生负面影响。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多频时分多址系统为基础,提出了具有更强抗干扰能力的自适应跳频技术。该技术以分布式干扰检测为依托,可以对整个网络中的干扰分布状态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卫星信道中上行与下行链路的相关干扰进行高质量躲避,并提升其频谱的干扰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干扰对通信系统的负面影响,是当前非常好的一种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 作者:孟祥辉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局五四二台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网络搭建论述 1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分析 在现代企业环境中,以网络化、信息化、知识驱动力为基本特征的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与管理技术已极大的改变了当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信息系统的管理是一项及其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其特点主要包括:(1)企业信息系统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软件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管理模式上的支持。(2)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服从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应满足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3)信息系统包括用于支持信息的硬件设备及软件。软件依附实体而存在,这也使得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4)企业信息系统强调的是对人、财、物料、资源和相关信息的全面控制与管理,必须明确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 2企业信息系统网络搭建设计 2.1总体设计 对于跨区域的生产企业,首先是对各种数据和报表的收集和整理,因此采用WebServices技术进行设计,在不同地区的公司和厂区设置1台数据库服务器,应用Web程序(即信息中心web应用和站点Web应用)。各个客户端信息管理员受权限限制的进入Web站点,通过网络服务来访问信息中的服务器,,通过技术实现上下数据交互,信息中心使用Web站点访问各个厂区WebServices,并通过数据筛选技术获取和计算数据。 2.2模块功能 整个系统分为调度台帐、调度记录、煤质数据、运销数据、生产日报、资料管理六大模块,通过六大模块信息中心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浏览、查询、修改和统计等功能。其中煤质数据和运销数据是指导生产的第一手资料,在应用中具有最高优先权,具体一级功能模块分为首页登录、用户管理、新闻通知、数据录入、报表管理、生产流程、安全管理、应急救援。 2.3系统关键技术 WebServices是一个独立的平台,具有低耦合、自包含、可编程的Web的应用程序,可用XML标准来进行描述、、调试和配置应用程序。用XML描述包括了服务交互的全部细节,例如短信息格式、传输协议、位置等。这个接口可以通过独立于软硬件平台、独立与编写服务所用的编程语言来使用服务,因此在低耦合、面向组建、跨技术方面有这巨大的优势,WebServices可以履行一项特定的一组或者一项任务,也可以单独或者联合其他的WebServices运行实现多功能的操作。本系统对于生产数据管理采用WebServices技术,将生产信息、机电、原料、仓储用Internet进行链接。实现了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的统一管理,我们应用WebServices技术搭建的远程数据库系统,具有开放的接口和邮箱的网络环境适应性,可以实现一致的逻辑数据计算。当需要向外部提供数据时可以直接进行数据导出和分析,不用经过对服务点进行数据请求。当遇到突发情况如服务点崩溃,可以直接下载管理和使用数据进行搭建,大大降低了整个系统的风险性。CSS样式技术的应用可以简化网页的格式代码,加快网页的运转速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传代码的总量,减轻了重复的低效劳动。我们采用的才CSS样式将格式和结构分离,页面的布局能力进一步强化,代码的简化让网页的维护变得更加容易,兼容性增强,企业信息系统采用CSS技术制作所有页面。是一种创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编程模型,有着良好的结构扩展性和适用性,能够提高执行的效率和增加平台支撑,和的结合使用设计开发的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直接交流的平台。对数据库的访问采用技术,所有的客户端共享数据都是可以采用的,它主要通过NETFramework数据提供程序和DataSet完成访问和数据处理,基本对象有Command、DataReader、DataAdapter。Command对象表示对数据源执行的SQL语句或存储过程,DataReader对象用于从数据源中获取只读、单向的数据流,适合检索大量数据。而DataAdapter对象用来控制和现有的数据源的交互,从数据源中检索数据并填充DataSet中的表。DataAdapter对象使用Connection对象来连接数据源,使用Command对象从数据源中检索数据并将更改解析回数据源。 2.4数据库 在数据库的选择上我们还是主要考虑到性能,选取可以大吞吐量和运行速度较快的组合。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采用ORACLE支持分布式数据库和分布式的处理,所有的数据在共享数据库系统进行计算处理,运行数据库应用的工作集中在解释和现实数据,ORACLE引入精密化的访问控制,有着多层环境的安全模式,提示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2.5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 网络的广泛应用带来的是安全的风险,而三层分布的安全体系架构能有效的防范,包含:(1)事件收集引擎,广泛收集系统内各设备信息,包括路由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邮件日志、访问控制等。(2)关联分析引擎,负责实现管理、关联分析,过滤、处理企业应用中所发生的安全事件,是中央控制系台。(3)事件数据库和管理,集中了所有的事件信息、安全管理配置信息,提供现成的合规性内容包以及大量的规则报表内容等。 3企业信息系统网络实际应用 本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功能得到了发挥,提高的办公效率,实现了生产管理工作的无纸化运作。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系统安全性问题,开放性是本系统的特点之一,所以要在Web服务器所在的网络环境、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服务器等硬件配置方面强化,另一方面从程序的设计中,要尽量的减少安全漏洞,严格管控操作人员的权限,防止SQL注入式攻击。通过系统的应用,生产经营信息可以处理大部分的生产和管理信息,包括了数据的输入、计算、台帐、报表的制作和传送,为企业整个生产分析和决策提供了数据。 作者:李瑞萍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框架设计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到现在,中国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慢慢开始了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改革,这种模式也是受到很多企业的重视。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企业在思想观念和管理方法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信息技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了企业各个领域,其中主要有经营、管理、人事和科研等等。现代企业制度模式呈现给企业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业务系统。它迫使许多企业必须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管理体系,并且对现有的应用系统进行集中的改革与转变。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在建立初期,由于组织结构与运用的技术手段不尽相同,致使原有系统的重建成本逐步跃升,企业的负担变得很重,很多的应用系统变得难以维持。怎样高效的运用现有的信息体系,最大限度的呈现出它们原有的价值,慢慢改革原有体系让它适应现在复杂多变的情况,避免资源的浪费,这是摆在大部分企业眼前重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SOA是一个以服务为中心的策略结构,是面向服务的一个体系结构,是一个组件模型。它把全部的业务装在有标准语义的服务中,每一个使用者通过它相关的服务去实现自己需要的功能。云计算是一个新型的技术模式,它为用户在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会对SOA进行补充与发展。云计算再运用SOA模板的服务系统中,会让计算的相关资源通过服务的平台提供给客户,它为SOA服务流程的部署和使用提供了新的选择。在云计算的结构中,运用SOA软件会非常方便的实现协议的解绑,有利于把应用系统全部收集起来。 一.云计算与SOA简介 云计算是把可以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通过点对点的网络资源提供给广大的客户进行使用。它的一大特点就是客户可以不用与服务的提供方进行互动。那么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云计算会将网络中的信息技术转换成服务来使用,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改变现在的信息服务模式。学术界认为,云计算是一个模式,它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配置的过程中获得重要的资源,资源还可以供应其他方面的需要。事实有力的证明,这种新型模式对于企业中的计算资源的继续完善和统一是非常有利的,也会对企业IT应用的推出有着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云计算有下面的一些特点:第一,提供资源共享服务的一方可以存取、处理有效的资源,其中大部分的材料都集中在资源市场中,然后通过多种出租方式提供给使用人员。根据每个使用人员的各自特点,让不一样的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完成动态的重组和整合。第二,动态的延伸可以迅速和便利的提将各自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也会快速的释放相应的资源完成任务。第三,相当高的可靠性也支撑着云计算可以大规模进行体系设立,因为它使用了数据中计算节点转换的措施,用来保障服务的可靠水平。第四,通用云计算对特定的应用程序的使用,每一个云服务会同时支持不一样的程序运行。第五,云计算将应用程序系统和网络资源做到了完善的整合,使这些资源能够作为完整的服务提供给需要的客户,这些客户在任何的时间还有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需要的资源,而所有的一切都不用和服务方保持互动。第六,低成本是云计算的一个非常大的优势。第二,云计算在网络环境的服务类型(1)基础设施层。是云计算服务人员推出的虚拟可用资源,用户可以不需要购买服务器等基础设施,只要在使用网络的相关出租系统中就可以建立自身的信息体系。(2)平台层,是云计算的服务方提供的应用服务系统,客户可以获取服务信息。(3)软件层,是软件的信息提供者将应用软件放在了云端的相关服务器里,用户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使用网络对各个厂商制造的应用软件进行体验,服务的一方为用户提供软件的相关维护工作和升级的技术保障,同时收取相关的服务费用。SOA是一种组件模式,它是将应用程序里不一样的板块按照使用的相关服务措施进行定义的。SOA运用规范是指在保障服务平台与编程,让结构把不同的服务体系用统一的办法进行互动而进行的独立的活动。对照传统的体系结构,在SOA结构中的体系有着下面的特点:第一,业务是中心,SOA重视风险和标准。SOA的中心观点是对企业的应用提供最大限度的技术保障,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变化。SOA运用标准化的机制,就是将这些服务器部署在公共的数据库中,让广大的使用者使用和下载。这样会确保使用者和提供者进行必要的交流,这样的状态是完成企业系统中功能的全部体现。在面对云计算的体系的角度来看,服务的一些操作流程和服务的注意事项会全部在云端通过云计算模式进行。服务的使用者其实并不关心也不需要完全知道所有服务的具体运行流程,他们只要关心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可以了。 二.基于云计算与SOA的企业信息体系 从上面对云计算和SOA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它们两个结合的使用会很好的保证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继续创新的特点。很多的学者提出运用云计算和SOA企业信息体系的大规模建立,因为这样可以让企业的计算资源得到共享,会减少信息的浪费,实现企业的信息体系形成和应用体系的重组,极大方便了资源配置,充分提高了效率,这样也可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业务需要,从而支撑企业发展的目标。广大的企业中的云框架是通过应用和云平台这两个部分结合而成的,这个结构分成两部分是完全正确与合理的。因为企业里的大量用户在使用应用程序系统时,不允许直接使用底层的基础设施,而是使用云平台提供给应用层的接口。云平台层是由企业一部分服务器、相应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组成的。云平台层主要集中了相当多的应用程序,它的运行资源会通过云平台层面向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可以极大方便的进行身份认证、授权控制、主要控制审计、共享资源等有关很多细致的服务,并且最终可以加速开发出新的应用程序。云平台层在一般的情况下不会开放给普通的用户,只面向软件开发的研究人员、配置的相关人员和系统研究人员进行使用。他们需要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基础的资源。这是一种运用服务器的虚拟化技术将一物理服务中现实的分成其他几个云服务器,也会将多个物理的服务器内化为一个云服务器,运用存取的虚拟化手段将企业中全部的存取资源做出统一的整合和分割,为用户,数据库还有应用程序提供统一和规范的云存取空间,这样可以运用负载均衡的管理模式把大量的访问和数据产生的分流送到更多的云服务器上做出处理,也可以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每个云服务器在处理以后,最后可以把结果进行汇总再返回给每一个客户,就可以把系统的处理风险的把控水平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再通过数据存贮的手段还有体系将它们分成实用的备份数据,用来保证云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服务的目标主要就是实现SOA系统基本结构的进一步完善,这样可以在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进行逻辑的分析,通过标准和完善的系统接口可以查找这部分的相关功能。 作者:战河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综合评价 一、我国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现在国家电力公司拥有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综合查询系统,对于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工作所有的集团、省公司都已经出色的完成,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公司、集团开发并逐步投入运行了一些业务子系统。已经建成的信息系统与电网实时系统互联,并完成单机的那项应用到网络集成化系统的发展转换,电网实时、办公自动化、人事、用电营业、综合服务系统等都是已验收的信息系统在局域网上的运行,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公司没有实现这样的深度,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在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发展上的不足。就目前而言,全国大区域电网互联的实施和B/S模式在新供电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基础上,信息能实现跨地域充分分享;多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应用软件全部流程化,电量采集、统计和收费全程自动化得以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等能够和电子商务的接轨,实现了以互联网为手段进行电力营销的目标。 二、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使得电力企业大型信息系统实现组织、规划、系统平台、应用软件发展的统一,并且要在整体数据规划的基础上,完成数据和信息系统的整合和重组,同时还要建立专业的主题数据库,以数据仓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完成自动化决策、自动化办公的转变。发电、用电、供电同时进行,生产、销售、使用几乎瞬间完成是电力生产的特有特点之一,而实现整个电力生产和经营活动正常运转的关键之处即保持整个电网的稳定、协调并可以完成统一调度。因此,电力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是在电力系统生产自动化及其过程控制的系统中直接应用上电网实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变电运行系统等。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从体系结构、应用角度、应用范围上来讲,都有各自具体的发展趋势。首先,从体系结构来说,从Single-User/Multi-Users、C/S(单用户/多用户模式、客户/服务器模式)向C/S/B(客户/服务器/浏览器三层结构模式)方向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其次,从应用角度来说,MIS/DSS/OA(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的三者一体化是未来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显在方向;最后,从应用范围来说,随着因特网等广域网的引入及发展,企业资源管理ERP、电子商务E-Business等在电力企业中时常出现并大有发展。信息系统的适用对象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领导、管理人员和专业业务人员,应用范围逐步扩展到企业全体人员甚至是外来用户。 三、国内外对信息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信息系统项目评价质量是一个有效的保障,对信息系统项目的评价可以从可量化和不可量化两个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其中,可量化部分的量化比较简单,只要尽全力进行量化处理就可以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国内外学者们对信息系统评价体系的评价主要是针对不可量化部分的一些研究方法。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1)专家评价法。这里所说的专家评价法是说的被视为专家评价法的经典Delphi法,是在1964年由美国兰德公司的O.Helmen和Gordon首先提出的,具体来说就是一种通过专家经验统计判断的方法,其中权重分析法、类比法和相关系数法都属于这类评价方法;(2)运筹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解决多目标评价问题(为了对一个事物做出一个相对全面的评价,我们通常会选择运用多个标准作为评价的依据),运筹学解决这类问题比较有把握,具体的运筹学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多目标决策方法等等;(3)模糊教学法。这种方法研究没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基本概念以及用精确数学不能描述出来的问题,其实模糊教学法是借用一种描述模糊性事物非常厉害的数学工具(Fuzzy),通过使用这个工具我们可以在复杂模糊的现象中得到精确的数学规律,是一种描述模糊问题既简单又方便的方式。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的信息系统评价理论方法并不全面,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从研究人员的数量和水平来讲也好,从研究人员发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来说也罢,都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的研究领域。系信息系统综合评价的研究工作依旧是处在一个基础、分散、自发的状态,并没有形成较完善的科学体系。而对于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较强突破性的是徐维祥等人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以信息系统项目的客观性为起点展开研究,以协调投资方、承建方、用户、领导等各方面的关系为基本手段,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了综合考虑,不仅提出了比较全面的信息系统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经济效益的定量指标计算方法进行了论述。 四、作者对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改进意见 本文作者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国内外现有的评价理论、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对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具体的改进意见为:(1)信息系统效益的显现通常在系统建设使用相当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够体现出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隐性。为了更好地改变这一情况,我们一方面要选择以经济价值为导向,另一方面还要将信息系统的评价与管理基础、系统规划、用户的计算机水平和使用的积极性都有的相关性层次分明、指标界定清晰地表现出来;(2)针对信息系统的具体特点,为了量化最终的测试结果。以顺利完成对比的目标,我们要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前提下,使用模糊评价法,这一方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虽然其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但是还是可以很好地解决综合性指标体系评价定性难定量的问题;(3)结合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实际案例,既可以做到对单一企业信息系统的评价,又可以分析某个企业在同行业中信息系统效果所处的位置,这样一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别来证明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就不再是个难题。 总之,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了更好地提升电力企业水平,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作者:姜波 单位: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风险与安全管理 1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风险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是基于电脑和网络,实现电力制造、管理等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及传输的综合性的有机系统。[1]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资源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安全管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是引导和协调组织的关于信息化安全风险的互相协调的活动,即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相关信息和活动安排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协调。一直以来,很多人特别是对于信息行业出身的工作人员,都受环境影响而陷入“技术就是一切”的误区中,即人们把企业信息安全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加密技术上,他们认为只要通过加密技术,任何信息安全问题都能够解决。随着网络防火墙技术的诞生,我们又常听到“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有力保障”的论调。经此之后,入侵检测、VPN等更多新的概念及技术纷至沓来,但无论技术怎样变化,终究还是突破不了技术统领信息安全的枷锁。实际上,对企业信息安全技术的选择及应用只是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化的一部分,它只是实现企业安全运营的一个方法而己。大家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站在企业安全技术提供商的角度来说,其侧重点在于销售,因此向相关客户输送的大多都是以技术为核心的理念和信息。站在客户角度来说,只有企业的产品才是真实的、有形的,对投资方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正是对于企业信息系统的错误认识,导致一些极端现象的产生,比如:许多企业的信息化设备使用了防火墙、网络云扫描等技术,但却没有设定出一套以安全策略为核心的合理的安全管理方案,从而造成安全技术及企业的产品生产十分混乱,不能做到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及时、有效的更新。还有一些电力企业即使设定了一些安全管理措施,却没有使用有效的实施、监督机制来执行,这让安全管理措施徒有其表,名存实亡。经过研究及调查,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主要有:(1)信息系统缺陷。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信息系统也一直在不断完善中,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在设计、制造及产品装配中仍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与风险,比如来自软硬件组件的安全隐患等,这些信息系统固有的缺陷对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不规范。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对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愈来愈重视,很多电力企业都采取了各种风险管理及预防措施,但是由于系统数据备份设备的不完善、数据丢失等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不规范现象的出现,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尤为重要。(3)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由于电力企业的安全宣传力度不够,相关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而导致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比如不能及时修补信息系统漏洞及补丁,相关人员不正确的操作、或通过U盘导致重要信息泄露等,处理不好都很有可能造成整个电力系统的不稳定甚至系统瘫痪。(4)恶意人为破坏。随着网络共享度的提高,我国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逐渐向开放型及共享型发展,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通过各种手段非法入侵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如植入病毒、窃听、干扰阻断等,这对我国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研究 信息安全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如果电力企业只根据一时需要而忽略了信息安全的动态性,只是主观的来制定一些风险管理措施,就会造成在企业信息管理中顾此失彼,进而导致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止步不前甚至有失偏颇。[2]其正确的做法是,电力企业要遵守相关信息安全标准及实践总结,结合企业自身对信息系统安全的实际需求,在进行完善的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合理的、可行的安全风险管理措施来使电力企业信息系统一直处于安全状态。除此之外,不断更新的过程是电力企业进行信息安全管理的最基本出发点,该过程还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即安全措施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及信息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坚决拒绝一成不变,这可以将信息系统的风险降到最低。[3]所以说,基于风险的评估及控制角度来说,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与其他领域的风险具有相似性,与此同时,电力系统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又具有其独特性。将其他领域内的风险控制过程引入电力企业的信息风险管理领域,需要同时考虑到其共性和个性。安全管理主要分为网络级、系统级和应用级3个部分:(1)网络级安全管理。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网络级安全管理主要是指解决企业信息系统与网络互联而产生的安全风险问题,其主要从网络防火墙及网络结构两个方面采取安全管理措施。网络防火墙对企业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起到安全隔离作用,它可以有效预防潜在的破坏性入侵,同时可以对即将进入企业内部网络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检测,并对非法、错误的网络信息进行隔离,从而保护电力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对于网络结构,根据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相关技术人员结合网络结构,设计出一种介于混合型和网状型结构之间的分布式网络结构,该分布式网络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及容错能力,从而对已有的网络结构进行了优化。(2)系统级安全管理。在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中,系统级安全设计与用户的具体应用具有密切的联系,具体而言,其分为操作系统与数据处理两个方面。在操作系统方面,利用有效的网络安全扫描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及时分析操作系统已有的漏洞,同时结合信息系统的漏洞自动修补技术,实现定期为相关用户消除网络中的安全隐患。在数据处理方面,企业要善于利用信息系统平台再次对数据库进行数据安全加密,从而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风险降到最低。(3)应用级安全管理。应用级安全设计具有直观、具体的特点,它是在设计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时,通过技术手段将相应的安全技术加入到信息系统中,从而有效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体来说,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系统访问控制是根据访问信息性质的不同,分别进行公开信息和私密信息的传送、存储及管理,从而实现在应用层次上的访问控制;而数字签名技术可以通过对文件签发者、日期等提供准确的不可更改的历史记录,来保证系统所有文件的完整性。因此,我们得知,为了确保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要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手段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即相关人员不仅要从技术层面来进行安全管理的设计,还要从管理层面进行安全管理设置。[4]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定期对企业系统的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其信息系统的安全意识;(2)保持相关人员特别是管理层的人员稳定,若有人员调离,需及时更换系统密码,避免企业机密泄露;(3)设置合理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标准及企业制度等。 3结语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性在现有的信息安全技术下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相关安全问题。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可行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模式,并及时更新安全技术及设备,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方案,才能使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性一直处于良好状态。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是电力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安全不仅关系着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前途命运。因此,只有结合我国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才能保证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及平稳性。现阶段,大量事实表明,如今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大程度取决于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因此,只有将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有效进行识别及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及预防方案,才能保证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作者:洪杰 段成铎 单位:国网浙江桐庐县供电公司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研究 一、什么是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为了企业的发展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企业中也利用信息网络设备进行企业的信息进行管理,这样不仅高效而且更为方便。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也需要一个制度进行管理。所以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知识产物。信息管理制度是人为制定的,也是人们在发展企业中的经验总结中所改善。信息管理制度不仅是发展企业的基础更是发展企业的保障! 二、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有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的问题。在现在企业中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两个权力和权限未分清楚,导致现在的企业的职能上的含糊不清,在企业发展中执行层和制定层的职能各项竞争会导致企业不健康地发展。 (一)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太多 现在的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制定得非常多,非常细化,针对每一个方面都有一系列的制度来规定。这样的制度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企业发展中的执行层和制定层各自不断地进行完善制度,但导致出现了许多空头制度,使制度复杂化了,使制度的可执行力出现了缺乏。 (二)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不符合国家的正规的制度 现在许多企业在制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时未按照国家的制度来制度,任何一个企业的制度都必须以国家制度作为前提。现在的企业制度要不就注重一切以公司为重,要不就注重人情。这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影响。所以企业在制定制度时要与国家的制度所统一,符合国家的规定。 (三)企业管理制度不利用与企业的某些发展 企业是一个着重产生经济价值的地方,而企业制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要的目的进行服务的。但现在的企业制度喧宾夺主了,现在的企业制度只起着管理约束企业的作用,忽略了辅助企业发展的作用。所以现在企业中的管理制度不利用企业的某些发展。 (四)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更新的周期太长 在以上讨论中可知,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发展经验总结所得。所以制度是实时型。现行的制度只适合现行时期的企业发展。制度需要跟进时代的发展,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是企业科学健康发展的保障。这样的制度才能使企业跟进社会的发展。 (五)现在企业内部人才的缺乏 人才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制度是由人制定的,所以在企业制定制度层上必须要有有才能的人,这样才能时时在企业发展中总结完善好的制度。现在的企业内部人才缺乏,企业制定层的职员很多都是表面上功夫强,缺乏学习,缺乏与社会上的人才进行交流,本企业的制度能将就就将就用,也就使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更新周期太长。 (六)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执行方面上存在问题 由以上论文可知,现在企业内部出现了许多讲情面的人,而制度在执行中需要讲究正,而制度一旦牵扯进人情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执行力上的问题。所以现在企业内部人才的不正导致执行上面出现严重的问题。 三、解决企业信息系统理制度问题的对策 (一)必须要为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执行层和制度层上招募人才 从以上论文可知人才的重要性,人制定制度,人执行制度,制度约束人,所以制度和人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现在企业信息系统制度出现的问题上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所以为企业招募人才是解决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本。 (二)调整企业发展中其团队的精神状态 一个好的企业随处都将充满正能量,这样的企业才能走得更加长久,更加健康。调整企业团队的气氛也必须将其企业内部各层的职权权限进行明确分工。所以在调整团队状态的开始一定要以公正的态度执行。在一个企业中团队的凝聚力起来了才能使企业发展得更好。 (三)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要与时俱进 从上面讨论可知,制度是具有实时性的,现行的制度只适合与现行的企业发展,要想发展好企业,一定要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随时进行更新。企业应该定期安排内部人员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在各行企业中总结出更多有利本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制度。 (四)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机构进行完善 任何制度都有好有坏,在执行制度上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就没有完美的制度。制度只能是更好,制度需要人实时地进行完善。所以在企业管理制度机构的完善有利于企业制度的完善。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也要有制度来规定制定制度的人员。制度需要完善化,也需要与企业适应化! (五)企业制度的后期工作 企业制定制度是由企业中重要人员进行制定的,但是管理制度是管理企业人员的,而企业中肯定也有人对制度拥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表达出企业基层员工的意见,这些意见有可能有利于制度的完善,所以我们在制定制度之前就要考虑到这些员工的回馈意见,定期收取这些意见并进行改善。也就是在制定制度后期工作中要考虑到在企业网络上设立一个留言栏,让那些有意见的员工进行自由言谈发挥。使制定的制度更加适合于本企业的发展和管理。 作者:印亚琴 单位:靖江港口局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工程管理企业信息系统功能和开发 1引言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如今,信息系统在各企业已经越来越普及,工程管理企业也是其中一员,而且其信息系统也有自身的特点。 2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2.1信息总览 目前,很多工程管理企业已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如果采用WEB方式,信息系统的登陆页面可以嵌入至其网站中。登陆后,首先进入的页面应该是内容总览界面,能够把最新的事件、需要办理的事项等各功能在同一界面中展示。如果采用客户端方式,应有1个内容集合界面,显示登陆用户需要知道的信息及待办事项等。 2.2基于工作流模式 工作流是工作任务在多人、多部门或多单位之间的流转,主要解决的是“使多个参与者之间按照某种预定义的规则传递文档、信息或任务的过程自动进行,从而实现某个预期的业务目标,或者是促进此目标的实现”。信息系统实现工作流,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无纸化办公,提高办公效率,随时得到历史数据,随时生成报表,提高办公效率。工作流引擎可以相对独立,根据企业自身需求,可采用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可通过设置进行修改的流程,优点是操作简单,通过对企业相关人员的简单培训即可自行设定流程。缺点是工作流模块独立,无法和其他功能模块进行联动,并且基本是基于人到人的流程,无法应对复杂灵活的组织机构。还有一种模式,不同工作流程的数据可以互相联通,同时可与其他功能模块联动,同时可以适应相对复杂的企业部门结构。缺点是需要比较多的开发工作。一般来说,小型企业可采用第一种方式,买到相应软件自行设置。大中型工程管理企业会采用第二种方式,找专业人员或自行开发工作流程。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种模式。 2.3基于工程项目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 工程管理企业主要的业务就是工程的咨询、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等。信息系统的核心也应该是基于工程项目的。每个项目在数据库内部有一个唯一的ID标识,页面既可以统计所有项目,也可以针对某一特定项目进行各种操作。信息系统针对工程项目的主要功能有:项目备案(项目建立)、投资(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资料管理、项目展示、图表功能。项目备案为所有项目的初始建立,其他各功能将围绕某一项目展开。投资(成本)控制的功能包括:项目的估算、概算、预算、标底、合同价、投资使用计划和实际投资的数据计算和分析,进行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动态比较并形成报表。进度控制的功能包括:计算工程网络计划的时间参数,并确定关键工作和关键路线、绘制横道图、进度计划的比较分析等。合同管理的功能包括:合同基本数据查询和执行情况的查询分析。质量管理的功能包括:记录专项技术方案、过程检查验收、质量事故处理情况、问题记录等。资料管理:工程涉及的各种存档资料,可以统一进行电子版的管理,防止纸质文档的分散、丢失。项目展示:每个工程自动生成本工程的宣传网站,使得各方可在此相对独立地交流。对于希望宣传自己的工程项目的,工程新闻后可在专门的页面进行分类展示(需要有域名的支持)。图表功能:根据企业自身要求定制。显示工程进度,近期内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任务;财务报表,显示全面的信息;对项目的各种或一种资源进行资源配置报表。 2.4协同办公功能 理想的协同工作平台能为企业提供1个好的电子化办公环境。所有项目参与人员,包括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项目管理方和监理方等,都可以在平台上沟通交流工作进展。而对于信息系统的拥有单位,还可以进行企业内部的发文、人事管理、行政管理、资源管理等操作。公告通知(公司发文):能够实现公司内部的通知下发。办公室人员只需在系统上1次即可,各部门人员都可以自行浏览。而系统应有记录功能,将已查看的用户进行记录以备今后确认和统计。人事管理功能:单位人事方面的各种功能,包括员工调动管理、晋升管理、培训管理、客户信息管理等。行政管理功能:企业行政方面的各种功能,包括考勤管理、会议管理、用车管理、图书管理等。资源管理功能:也可以是知识管理,公司内的论文、图纸、规范等统一录入收集,本公司有权限的人可查看参考。 2.5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互功能 工程管理企业采用的专业软件有很多,1个软件不可能面面俱到具备所有功能,信息系统作为核心,需要把所有软件结合起来,能够较容易地编写接口程序,与其他专业软件进行数据交互。 3程序开发 3.1系统架构 目前信息系统分为B/S(浏览器/服务器)、C/S(客户端/服务器)两种,拥有各自的优缺点。可以根据环境不同,选择不同的模式。软件可采用3层架构,表示层(Presentation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LogicLayer)、数据访问层(Dataaccesslayer),各层相对独立。优点有: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可以很容易地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有利于标准化;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结构更加明确;在后期维护的时候,极大地降低了维护成本和维护时间。缺点是降低了系统的性能和增加了一定的开发成本。相应的,表示层既可以采用客户端也可以采用WEB页面,为减少重复的开发工作量,服务器端提供数据方式采用webservice,无论表示层采用何种方式,都可以调用同样的webservice方法,同时考虑到移动办公逐渐普及,这种方式也可预留移动程序的调用。此外,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将数据库和webservice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中以减小运行压力和增加性能。 3.2功能模块和工作流 如果采用通过设置即可进行修改流程的方式,功能模块和工作流各自独立,很难发生数据交互,只能实现各功能模块的录入查询,流程则作为单独模块。而且工作流扩展性不高,很难实现多部门共用1个流程的情况。因此,一般大中型企业会进行定制开发。基于工作流模式,可实现每个功能模块都可自行定义是否发起工作流的效果。开发时,每个模块的数据都在定义好的数据表中,可实现各模块的数据互通。采用1个好的工作流引擎,可扩展性强,可根据人员部门不同,自动判断某个节点应该由谁审批。而表示层,可根据页面不同,按功能模块显示所有数据或按工程显示数据。比如,在项目备案中,显示所有的项目信息及流程情况。或者,查看某一工程的所有资料与展示。这些,有可能会使用Web页面与客户端的结合来实现。 4结语 随着工程项目的规模和需求变化,以及企业信息化的推进,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已经越发凸显。企业信息化从本质上讲就是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也就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1个好的信息系统,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工程管理企业的竞争力。 作者:储家琪 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电网企业信息系统运行方式 1研究背景 电网公司在运行方式涵盖的内容和管理思路等方面已经逐渐统一,但还停留在文档信息收集层面,缺少一个标准模型对信息系统中庞杂的运行方式各类信息进行统一与规范,在运行方式编制与管理过程中,按照传统的网络、主机、存储、中间件、数据库对运行方式进行梳理与划分,线条过于粗犷,缺少一根总线将各类运行方式进行关联,无法体现整体的运行方式特点,不能满足信息系统日趋精细化、一体化的运维需求与管理需求。因此,亟需一个以应用系统为总线,在宏观上可以反映系统运行的总体架构,微观上能够展现重要配置信息的运行方式模型,为信息系统资源调配、检修计划的编制与执行以及运行异常状态下的应急处置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起到分析辅助决策的作用,此项研究对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2运行方式模型 信息系统运行方式庞大复杂,且影响信息系统运行的因素较多,在建立信息系统运行方式模型时,以简单的模型很难应用到电网企业的信息系统运行方式,应当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阐述的信息系统运行方式模型将按照纵向分层,横向划分域建立模型。纵向采用不同层次表示不同粒度的运行方式,层次按照电网企业信息系统复杂度划分为5个层次(0层至4层);横向则参照ER图模型,按照业务类型划分不同实体,实体之间以关系建立连接。信息系统运行方式模型中纵向层次模型的每一层是由一个实体关系模型构成,为了能够对整个模型有一个精准的了解,首先阐述横向实体关系模型的构成细节,然后再从整体上介绍纵向模型的运行机制。 2.1实体关系模型 (1)运行实体:实体是客观存在的且可以区别的事物,现实世界由各种各样的实体组成。实体在本模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关系、属性以及状态存在的载体,关系和属性都是依赖于实体而存在的,实体在模型中的各个层级的定义略有不同。在信息系统中实体可以有物理和逻辑两种映射,物理映射可以表示主机、存储和网络设备等,逻辑映射则为应用系统、数据网以及传输网等逻辑概念。(2)运行关系:关系是整个模型的核心,它表示了两个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实体之间关系的抽象表示,即当某一实体的属性发生变化时,与其有关联关系的实体会感知到实体的变化。一个关系只能关联一个起点实体,也只能关系一个终点实体,是严格的一对一关系,对于双向都有关系的实体,可由两个关系表示。一个实体可以有多个关系,即可以形成一个实体对应多个实体的形式。(3)运行属性:运行实体所具有的特征称之为属性,它是对实体自身内容和品质的描述,它是实体中所承载的数据,只有具备属性的实体才有实际意义,一个实体由多个属性来描述,比如当实体对应主机时,它的属性可为CPU、内存等配置信息。(4)运行状态:表示了实体在信息系统中的运行情况,在横向实体关系模型中实体、关系以及属性均是静态的配置数据,只有运行状态在实体运行过程中会动态发生变化。一个实体只能有一种运行状态,运行状态可以关联到多个实体,一个实体运行状态的变化会影响与其有关系的其它实体。 2.2层次模型 横向实体关系模型能够表示运行的动态信息,而纵向的层次横型则是对静态运行方式相关配置数据的不同粒度的展现,通过不同层次的缩放展示不同粒度的配置数据,并在相应层次将静态的实体、关系、属性与动态的运行状态进行关系,集中展示。0层是整个模型中粒度划分最粗的层次,0层模型中能够表示电网企业信息系统整体运行方式,0层模型更关注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硬件、网络等都是为应用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支撑的手段。应用系统在0层模型中对应为实体关系模型中的实体,应用系统的接口则映射为运行属性,应用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对应到模型中的关系。1层模型是对0层模型应用系统实体的更细粒度的划分,1层模型则表示某一具体应用系统内部各构成元素的关系,1层模型更关注于影响本应用系统运行状态的内部元素。1层模型中实体包括应用系统、中间件、DNS服务、数据库、主机以及存储等,这一层能够更准确的反映出影响应用系统运行状态的外部因素。2层模型的实体为系统运行所依赖的更精细的因素,包括应用节点、数据库节点、SAN网以及应用存储等,它是对1层模型的更细致的划分,将网络、主机、存储等按照粗粒度进行展示。3层模型能够非常完整的描述应用系统的运行状态,与前3层相比,此层将实体划分到具体的物理设备,比如交换机、存储节点、路由器等,通过此层能够完全的展示出运行方式单流程对于应用系统所造成的影响。4层模型(实体监控层)能够实时反映各实体的属性运行状态,此层各实体属性状态与各监控系统联动,各监控系统的实时监控状态能够反馈至此层模型的实体属性中,实现各实体的状态实时化,为系统资源调整及异常预警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2.3模型实例化 建立模型的最终目的是将模型实体化,解决具体的运行方式问题。本模型实例化描述语言为XML,XML是可扩展的标记语言,它用于标记文档使其具有结构性的标记语言,可以用来标记数据、定义数据类型,是一种允许用户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定义的语言。选择XML描述模型的原因有两点:(1)通过XML可以完整的表达模型中的实体、属性以及关系;(2)XML应用非常广泛,使用它能够方便的将模型转化为管理系统的配置数据,也可从管理系统中导出模型,便于此模型具体应用。模型实例化过滤,如图1所示。模型的实例化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1)将主机、存储以及网络映射到模型中的实体;(2)将实体与实体的属性进行关联;(3)定义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4)以XML形式描述实体、属性及关系;(5)管理对模型文件进行翻译,形成运行方式拓扑。 3模型应用实例 为了将模型中的各实体和实体关系进行全面管控,需要相应的信息系统做支撑。通过将A业务系统运行方式实例化成XML描述的运行方式配置数据,导入到信息系统运行方式管理平台,展现出形式的1层运行方式界面,如图2所示。图中间区域为运行方式展现界面,界面中展现的实体、关系以及属性均为运行方式实例化的XML配置数据,而实体运行状态则由平台采集程序通过SNMP、Syslog等协议从设备或系统接口中动态采集,并与实例化的实体进行关联,在界面中统一展示;界面左下角为快速定位栏,通过该栏导航功能能够快速定位到实体;右侧为系统中各实体关联的属性;通过左上角的层次缩放按钮能够在不同层次之间跳转。通过信息系统运行方式管理平台将模型实例化并集中展现,可以实现对信息系统运行方式全面的监控和管理。 4总结 针对电网公司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建立运行方式模型,对信息系统中涉及的所有实体,以应用系统为总线进行全面梳理,并将该模型与电网企业具体应用系统进行关联,提出具体的应用方案,检验了模型的可行性。然而,运行方式模型的建立只为电网企业信息系统运行方式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进一步的深化应用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1)建立运行方式管理系统,实现运行方式模型中实体、属性以及关系数据的维护,实时采集实体的运行状态,并将动态的运行状态与静态的配置数据关联,通过软件系统实现对信息系统运行方式自动化管理;(2)将运行方式与“调、运、检”体系充分结合,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通过运行方式明晰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标;(3)利用信息系统运行方式模型,实现系统缺陷和故障实时告警,预先分析故障的影响范围及问题扩散的可能性。 作者:赵永彬 李巍 杨壮观 郑善奇 单位: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施工企业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论文 一、充分沟通,明确需求 (1)调研现状在系统开发前,需要协同软件开发公司本单位的管理现状、现有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及水平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多个管理层次调研,包括执行层、主责层、管控层、指导层。如某公司财务信息系统已在公司应用多年,较为成熟,基本满足其业务与核算需求,因此新建信息平台在开发的时,只需要建立与原财务系统的接口,并补充完善原财务系统中对客户的支付控制功能,这样即避免了重复开发,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又补充完善了原财务系统所缺失的部分功能。(2)总结在其他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许多单位早意识到信息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早就着手了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但由于软件开发的工程量和技术难度都较大,虽然仍没有十分成熟的软件,但仍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因此在开发之初,需要对本系统、本行业的信息系统总体开发、运用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其他单位软件系统开发的经验教训。如某单位某子公司与某软件公司协同开发的项目综合管理软件,针对需求调研时的管理水平与要求设计,业务范围涵盖公司业务管理的所有模块,历经数年,经过数个项目的现场验证,终于从功能角度、技术角度满足了该公司几年前研时的需求,然而在正式推广时,遇到以下问题:①系统开发时,求大求全,正式应用时,项目部业务部门水差参差不齐,难以同时齐头并进,推广人员精力有限,难以顾及全部的专业;②系统对设计了对业务流程的审批,但涉及人员太多,如验工结算流程,从架子队至执行层至主责层多达十几个人需要进行审批,加上工地网络不畅等原因,经实际测算一份验工结算工作流程,从发起到全部审批完成,需要四个工作日,将影响项目的进度款支付,同时这些基础流程对系统中设计的统计分析功能影响巨大,因此流程过长、限制过死成了系统无法顺利推广的最重要的原因。③系统设计的流程、表格较为固化,系统从需求调研到开发完成具体推广应用的条件,历时四年,但是公司的管理水平与要求跟四年前已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也就是软件开发的灵活性不足,适应性不强,使开发出来的系统不符合日新月异的管理需求。④系统开发时基于的平台落后,界面不友好,升级困难。(3)需求准确定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管理者提出当前状态下急需依靠系统解决的关键问题,即不能及时准确的取得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心数据,基础数据多次采用,时点不同造成数据间相互冲突。在总结其他单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本公司信息系统开发“核心模块先行,基础表单固化,流程由使用单位自行设计,平台先进升级方便”等原则,决定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基础数据“一次录入、多次利用”,各个管理层级所需统计分析报表自动生成,通过业务流程的设置加强后台对项目的管控力度,由项目经理管项目转变为法人和项目经理共管项目的模式。 二、确定核心模块及开发的分阶段目标 项目管理包括财务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进度管理、安全质量和环境保护管理等,信息系统的首要任务为解决对项目各成本要素的管控,因此核心模块确定为财务管理、工程数量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等,即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间接费的管控。系统开发的第一阶段以财务倒逼机制为手段,以项目的收入清单为依据,以工程、物资、设备总控数量为基础,签订承包合同,按时结算,按时支付,实现执行层与主责层对项目的共管,以及管控层对项目的监管。系统开发的第二阶段为依据企业各个管理层级对信息的不同需要,实现核心模块数据从的数据库中自动生成各管理层级需要的各类数据。减少重复工作量,提高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加强各类成本要素数据的管控、纵横向比较与分析、预警等。系统开发的第三阶段为将项目管理的其它模块陆续加入,包括安全与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试验管理、党群工作等等。使项目管理系统成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三、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系统推广及应用 目前,经过上述定位的信息系统已经在某单位得以全面应用,成为了该单位实现“法人和项目经理共管项目”和落实精细化管理最佳工具。综合该单位在短期内得以全面推广该项目信息系统的经验如下:1.领导团队的高度重视和必用不可的决心可操作性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平台开发完成后,能得以顺利的推行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领导团队对系统的高度认可、高度重视。某企业采用了由总经理亲自带队,各单位第一行政领导及技术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片区现场推进会,宣传信息系统推行的重要性、必要性,传达了领导团队全面推广使用系统的决心与信心。必须使用信息系统的理念与领导层决心的传达与展示是系统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与前提。2.培养强有力的推广与应用核心团队为顺利推广应用本系统,应成立由软件公司系统开发人员与公司负责协作开发人员、系统管理员等共同组建的核心团队,负责系统的操作培训、技术问题的解决、后台硬件的维护、数据安全等工作,作为系统有效运行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与技术保障。由系统开发人员对各级子公司的关键业务人员(包括核心模块相关人员与系统管理员)进行现场培训与实战演习演练,掌握了系统的使用与流程的设计等技能,并对系统使用时存在的常规问题有一定的解决能力,再由各级关键业务人员对本公司的项目人员进行培训与数据录入的现场指导。事实证明,分层级的培训与推广应用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般项目提交的在各公司关键业务人员能力范围内无法解决再提交核心团队,大大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3.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系统推行时,应制定阶段性目标,分阶段确定各项目数据录入的要求。4.奖罚分明的考核兑现制度为提高各级公司、各项目推行信息系统的积极性,建立奖罚分明、可量化的考核标准,对信息系统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及时性等建立奖罚标准,并及时考核兑现,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度的奖罚,将对提高系统数据录入的质量、进度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四、结束语 总之,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这个掌握信息就掌握了胜利机会的年代,对施工企业来说,是必要的、必须的、必然的方向,开发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适应性的系统,并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推广与应用,使之真正成为施工企业管理的最有效工具,最有力武器;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作者:赵浩 单位:中铁五局一公司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经验探讨 1企业信息系统云计算实施基本步骤 1.1评估云计算实施的必要性、可能性云计算平台的优势非常明显,但在实施之前,必须充分评估本企业实施云计算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云计算具有高度兼容性和整合能力,适合将企业原有计算平台和信息系统进行统一整合。但是,云平台固有特性决定其暂时不能胜任以下特殊应用。·采用非PC架构平台搭建的应用系统。例如运用小型机担任计算平台的应用系统,或者主要由苹果MAC平台构成系统。现有的企业虚拟平台只支持在PC服务器上部署,也只能虚拟出PC服务器硬件。·复杂图形处理及3D处理应用。虚拟软件暂时无法支持高性能图形卡,无法实现硬件加速功能。·需要单机多屏显示或者多机独立显示的应用系统。·外接端口使用较多的应用。例如大量使用RS232串口、USB端口的应用,此类应用因外接端口与物理主机对应,无法实现虚拟机自由迁移,失去了虚拟化的重大优势,如果利用串口服务器、USB服务器等第三方硬件实现资源共用,又可能因单点故障影响可靠性。·I/O密集型应用。云平台实施后,每台物理服务器上同时有若干台虚拟服务器在运行,其CPU、内存等资源均能得到合理划分。但是,外部存储I/O一般都是通过SAN光纤存储实现,多台虚拟机会对主机的I/O通道进行抢占,在I/O压力较大的应用中可能难以满足要求。·因安全问题要求物理隔离部署的应用。例如在电力二次安全防护中,生产控制大区的应用系统和管理信息大区的应用系统无法实现整合。1.2信息化基础资源调查企业信息化基础资源调查是建设企业云计算平台的重要步骤。主要工作是调查统计现有信息化基础资源情况,包括PC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网络情况等,建议以表格形式整理汇总,具体见表2。本步骤有两个目的:一是确定企业云平台建设规模,根据现有服务器的实际数量和配置要求决定迁移至虚拟平台后的虚拟机数量和资源需求,从而推断出所需物理服务器的实际数量;二是可筛选出现有服务器中配置较高者,经升级后作为云平台的资源池,尽量节省成本。根据经验,在典型的企业应用环境中,一台主流的PC服务器可承载6~8台中等负荷的虚拟服务器稳定运行(内存需根据虚拟服务器要求进行扩充)。1.3选择云平台硬件、软件方案完整的企业云平台基础设施由物理服务器、存储系统、网络以及平台软件组成。这里采用的是市场占有率较高的VMware软件。在本步骤中,物理服务器要求如下。·单个CPU内核数尽量高,因VMware通过物理CPU个数授权,因此同等价格下,单个CPU内核数越多,性能和处理器负荷冗余度越好。·内存足够大,单台物理服务器要支持多个虚拟服务器同时运行,足够的内存必不可少,以笔者的实施经验,单台物理服务器内存应大于64GB。·应配置2块以上8GBHBA卡接入冗余多路径SAN或者采用冗余10GBiSCSI存储网络,以保证数据存储可靠性等性能。·对磁盘I/O要求不高、网络结构较为简单的,可以选用刀片式服务器,以节省安装空间和能耗。·可尽量利用原有配置较高的服务器升级而成。存储系统一般采用SAN结构,也可以使用iSCSI。结构简单、主机数量少时,也可以用SAS、SCSI电缆等直接组网,只要满足“存储设备的LUN能同时被所有主机访问”即可。存储设备容量根据现有服务器的总容量选取,必须支持RAID5或RAID6,并根据需要增加热备份盘,介质应尽量采用高速FC或SAS硬盘(15000r/min),为节省成本,也可使用其他类型硬盘。网络系统与传统架构相同,建议每台物理服务器有两块及以上的网卡连接到企业内部网交换机。1.4搭建云计算平台本步骤开始为正式实施安装阶段,主要工作由集成商完成,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1)规划各硬件设备安装位置,网络、光存储连接方案。(2)安装存储设备,上电后进行基本阵列配置,建立RAID,设定热备份盘,划分LUN(逻辑单元号)并予以全局。因虚拟机迁移需要,此处应至少划分2个LUN。(3)安装新增的物理服务器,连接HBA卡和光纤交换机,连接网络。(4)在新增的物理服务器上安装虚拟平台软件,如VMware的ESXi及vCenter,云平台基本成型。(5)将拟升级加入云平台资源池的服务器上的现有应用迁移到云平台中。(6)对这些服务器进行升级(主要是内存及HBA卡),安装虚拟平台软件,加入云平台资源池。(7)将其他应用逐一迁移至云平台。(8)配置云环境下的高可用,例如HA或FT。 2原有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经验 系统迁移是将运行在物理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及操作系统平滑转移到虚拟机中运行,每台服务器数据量往往都在数十吉比特以上,较为耗时。为保证迁移过程中应用系统正常运行,需要利用专用工具软件进行在线迁移,因为操作系统和软件环境的影响,在线迁移有时会失败。2.1迁移工具的使用各虚拟技术提供商均会免费提供适合自身平台使用的在线迁移工具,如VMware的ConvertStandalone。软件具体使用方法不再赘述,仅提出如下使用过程中的要点。·Convert可以安装在被转换的Windows服务器上,也可以安装在网络中其他Windows服务器上,前者转换速度稍快,后者可同时转换多台服务器,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迁移时尽量选取服务器访问量较小的时间段进行,避免二次同步中出现错误。·迁移操作前应保证被迁移服务器和vCenter服务器网络连接可靠,并关闭被迁移服务器上的网络防火墙和病毒防火墙。·被迁移服务器上的server、workstation服务应保持开启,系统策略中应允许具有管理员权限的账号在网络登录。·迁移选项中,转换后的系统服务应将物理机硬件相关服务全部禁用,例如HPSmartArray、HPSystemManagementHomepage、HPRemoteMonitor等。·如果想在Windows主机转换后对系统进行自动配置,如刷新SID等操作,需提前按迁移工具的提示,自行在网络上下载对应版本的sysprep包,复制到指定的目录方可进行操作。·如果转换过程中报错失败,可根据错误提示对被迁移的系统进行调整后重新转换。如果始终无法转换,则只能将被迁移主机停机,用另一工具VMwareConvertCD光盘启动系统,进行离线冷克隆。冷克隆兼容性最好,但速度较慢,且被迁移主机在迁移期间无法提供服务。·转换后应检查虚拟机的数据完整性,为网卡配置IP地址,检测相关服务是否正常。2.2虚拟机管理命名为便于管理,各类云平台支撑软件都会给用户提供方便、直观的管理控制台,为适应云环境下的主机管理,建议在给虚拟机命名时包含主机名、系统名及IP地址等基本信息,尽量使用英文、数字及英文标点,不要使用中文。2.3迁移错误排查以本单位实施过程为例,迁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案如下。(1)在对Windows主机进行迁移时提示VSS快照创建失败VSS(volumeshadowcopy,卷影复制)是Windows提供的系统服务,用于创建基础存储设备的高保真时间点映像,如果该服务运行异常,迁移程序将无法正常运行。解决方法:检查系统服务中VSS运行是否正常,可重启服务后再次尝试。另外,如果源主机挂载有USB或ESATA存储设备,建议在迁移时将其排除。(2)转换后的虚拟机无法设置原IP地址,提示该IP地址已经分配给其他适配器迁移前后,操作系统识别到网卡发生变化,但原IP地址仍关联到已经不存在的网卡上,导致无法分配给新网卡使用。解决办法:运行“注册表编辑器(regedit.exe)”,搜索原IP地址,将值改为空,再重新在网络属性中为新网卡配置IP地址。(3)不明原因的反复迁移失败部分服务器可能因特殊的软件兼容性问题导致不可预料的迁移过程反复失败。对此,建议将迁移程序安装在被转换的服务器进行尝试。如果仍不能成功转换,则采用光盘启动进行冷克隆。2.4迁移完成后的优化系统迁移完成后,应及时对应用系统进行全面测试和检查,包括云平台的运行情况、主要资源占用;各虚拟机的资源分配是否充足;检查虚拟网络是否通畅;验证虚拟机迁移能否正常动作;对关键服务器进行性能分析,如果有硬件瓶颈应采用升级或资源调配的方式予以解决,确保正式投运后平台长期稳定运行。 3云环境中的系统安全 企业信息系统迁移到云平台后,传统IT架构下的信息安全策略及方法大部分仍然适用。同时,鉴于云平台自身的特点,也具有一些新的安全风险和相应的防范技术。3.1合理分配管理权限云平台将原有分立的各服务器集成到统一的资源平台中,操作员可以远程在集成的管理环境中进行硬件层面的操作,而默认平台管理员对所有资源和虚拟服务器拥有完整的操作权,在多管理员的环境下,可能带来越权使用的风险。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级别的操作人员分配相应的管理权限,并按照AAA(认证、授权、审计)规则严格进行访问控制。3.2云环境数据安全云平台中的所有数据全部存储在集中存储设备(磁盘阵列)中,一旦存储出现故障,可能导致系统大规模停运和严重的数据损失。在企业环境中必须绝对避免这种情况。硬件层面:集中存储设备必须拥有高可靠性,必须采用合理的RAID级别(RAID5或RAID6),指定足够数量的热备份盘,有条件者建议采用双机镜像克隆。在日常巡检中,应特别注意存储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数据层面:合理制定备份策略,对重要数据定期进行备份。主要方法有虚拟机克隆、平台级备份工具VeeamBackupServer、传统的主机级备份工具等;病毒防范可沿用原有防毒体系,也可采用云平台认证的嵌入式防毒体系,可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企业云计算从本质上隔离了应用。对于运维的单一个体来说安全性必然会提高,防止安全问题的引入以及隐患扩散。同时对于整个平台来说,整体管理控制、局部独立管理模式也提高了平台的安全性,通过补丁管理,以push方式可以短时间内弥补所辖虚拟机的安全漏洞,同时也使得平台本身安全性提高。针对具体应用系统的安全,可以利用同步镜像、负载均衡技术提供进一步的保护。 4结束语 该信息系统云平台使用效果较好,既大幅度降低了数据中心运维成本和总体拥有成本,又保障了数据安全和系统、应用的稳定。经过一年多的正常运行,云计算平台与以往传统方式相比,资源利用、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据初步测算,云计算平台实施后,现有规模下可减少服务器25台,节约投资成本125万~200万元;节约机房空间、制冷量约60%;每年节约电能2.6×106kW·h;后续管理运维成本显著降低。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企业云平台也将进一步完善,最终建成一套数据高可靠、业务高可用、设备高效用的基础平台,更好地为企业信息化应用提供保障。 作者:王骞 邹联 单位: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1中小企业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1.1Access的优势(1)存储方式单一。Access管理的对象包括表、窗体、查询、页、报表、模块和宏,这些对象都存储在同一个数据库文件中,便于用户统一操作和管理。(2)面向对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主要建立在类和对象的基础上。类的一组属性和方法定义了类的界面,它封装了类的全部信息。在Access中,通过可视化的操作能快速创建类的具体对象,然后设置对象的属性和方法,以定义该对象的外观和行为,而不必关心其内部是如何实现的。(3)完善的向导和设计器。Access提供了将近100种向导以及丰富的设计器或生成器[2],可引导用户建立数据库的各种对象。(4)集成开发环境与Internet。Access提供了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设计、开发环境,而且用户可通过数据访问页对象将应用程序迅速到Internet上。(5)与其它软件之间的资源共享。利用Access强大的DDE(动态数据交换)和OLE(对象的链接和嵌入)特性,将其它对象嵌入窗体和报表中,建立动态的数据库报表和窗体,实现与其它应用程序的数据共享[3]。1.2VBA的特点VBA是新一代标准宏语言,是基于VisualBasic发展而来的,是开发MSOffice应用程序的嵌入式程序设计语言。相对于传统的宏语言,VBA具有以下特点。(1)提供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VBA通过模块对象(类模块和标准模块)的设计实现程序的功能。(2)内置脚本语言。VBA程序是内嵌在MSOffice文件中的,必须寄生于已有的应用程序,且被Office程序解释执行,VBA程序不能编译成后缀名为“.EXE”的可执行程序,不能脱离MSOffice环境运行[4]。(3)通用性。VBA作为一种通用的宏语言可被所有的Microsoft可编程应用软件所共享[5]。它具有跨越多种应用软件并且具有控制应用软件对象的能力,使用户运用一种语言即可开发各种应用软件,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可移植性。 2ADP在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在Access2003中,通过ADP方式创建Access数据项目文件,然后在ADP数据库窗口中设计数据表、查询、窗体等各种数据库对象以创建用户界面及组件,最后在Access2003内置的VBE(VisualBasicEditer)开发环境中编写VBA程序以实现各功能模块的功能及数据库系统的集成。现以医院门诊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中小型数据库应用的实例,按照Access数据库系统开发的常用步骤对医院门诊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2.1信息系统的设计2.1.1需求分析医院门诊部门是直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首要窗口,也是医院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门诊管理系统的目标是使医院门诊业务数字化,即通过管理信息平台完成门诊具体事务及行政管理,提高医院门诊效率和服务质量,减轻业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通过对中小型医院的深入调研与需求分析,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见图1)及系统业务流程(见图2)。2.1.2数据库设计与建模根据“医院门诊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关系型数据库理论,设计了结构合理且不会引起操作异常的满足第三范式要求的数据表。本系统用到7张数据表,它们的结构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模型见图3。2.2信息系统的实现2.2.1窗体界面设计在一个软件系统中,使用最多的窗体是录入窗体和查询窗体,而这两种窗体除了绑定的字段不一样外,其它功能都大同小异[6]。但由于这两种窗体在整个系统中占了很大比重,所以重复设计这些窗体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节约窗体布局设计时间并减少代码编写的工作量,该系统预先设计了一个标准的窗体作为模板,这个模板窗体应具备常用录入窗体或查询窗体的基本界面和功能。笔者的设计思路是:把各窗体的共性抽取出来变成通用的窗体模块,而将各窗体的不同特征(变量或方法)均集中在窗体打开事件中进行存储和设置,既使程序设计模块化又增强了程序的可扩展性[7]。一旦需要创建新的窗体时,可复制这个模板窗体,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定制的功能就行了。使用模板窗体的另一个好处是几乎所有窗体具有统一的界面风格。根据以上窗体设计思路,各基础数据窗体的创建步骤可大致概括为:首先设计标准模板窗体,再通过复制模板窗体得到一个新窗体,再修改此窗体的记录源,然后删除模板窗体的原有字段,将指定字段添加到新窗体中,最后在此窗体的窗体打开事件中修改变量值就可以了。2.2.2功能模块实现该系统的数据库编程采用了基于组件对象模型(COM)的ADO(ActiveX数据对象)数据访问技术。为节省篇幅,以“基本资料管理模块”和“门诊管理模块”为例,采用程序编码和程序逻辑控制的方式讲述各功能模块的实现原理。(1)基本资料管理模块本模块包含“医生档案管理”、“病人档案管理”、“药品档案管理”三个子模块,其业务功能非常相似,为节省篇幅,现只讲述“医生档案管理”模块的实现过程。“医生档案管理”模块的作用是完成对医生档案的新建、查询、修改及删除操作。该模块的窗体界面设计和运行的效果见图4。“新建”、“修改”、“删除”、“查询”功能的VBA程序代码分别见程序1、程序2、程序3、程序4,“保存”功能的程序逻辑控制见图5。程序1:“新建档案”按钮的单击事件过程(2)门诊管理模块①门诊挂号管理子模块该模块的作用是完成病人就诊前的挂号管理,如果系统中存在病人的档案,则直接生成挂号单,否则应建立病人档案,再挂号。该模块的窗体界面设计和运行的效果见图6。挂号ID和挂号日期由系统自动生成,单击“新增”按钮打开“病人档案管理”窗体,将某病人信息输出到“门诊挂号管理”窗体对应的控件中。单击“保存”按钮将病人的挂号信息写入数据库。②就诊开药管理子模块该模块的作用是完成医生对病人的病情和诊断结果进行记录,并根据病情开药。该模块的窗体界面设计和运行的效果见图7。在“就诊开药”窗体的中输入挂号ID后按回车键,可将病人的就诊信息和开药明细输出到窗体对应的控件中,其实现过程见程序6。医生记录病人的诊断信息并依据病情开药,其实现过程的程序逻辑控制见图8。程序6:“挂号ID”文本框的KeyDown事件过程③收费发药管理子模块该模块的作用是计算和收取病人就诊的所有医药费,并发放药品。该模块的窗体界面设计和运行的效果见图9。划价、收费和发药业务流程实现的程序逻辑控制见图10。2.2.3系统集成为了集中管理各个分散的功能模块,使用户操作具有连贯性,需进行系统集成。该系统使用“菜单集成”和“窗体集成”的方法将已建立的所有对象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控制平台主窗口。(1)菜单集成使用宏建立自定义菜单栏,其步骤是:创建宏组(由若干个宏组成)以设计系统主菜单,创建宏以设计子菜单,最后执行【工具】│【宏】│【用宏创建菜单】菜单命令[8]。在这里只列举系统主菜单及其“基本资料”子菜单的设计过程,菜单宏的详细设计及参数设置见表1。(2)窗体集成在“主界面”窗体中创建多个按钮控件,并使用选项组控件按功能将他们分组,然后把每个按钮的“单击”事件属性设置成相应的宏即可。 3结论 通过真实的中小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可更直观地理解了ADP方案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方法,即首先对软件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及业务流程,然后对数据库进行设计与建模,再设计窗体界面,然后编写各模块及组件的VBA程序,最后集成数据库系统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现ADP提供了一组功能强大的工具以及一系列数据库应用的解决办法,完全可用于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场合,为企业创建安全、高效的数据库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使用户能够比以往更轻松地组织、访问和共享信息。 作者:刘坤彪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财经学院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小议企业信息系统的流程与管控 1信息系统上线试运行申请 系统建设完成后由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单位负责向信息化管理部门申请系统的上线试运行,系统申请上线试运行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1系统建设开发单位按照系统需求说明书、系统目标任务书或合同中的规定已完成系统的开发和实施,系统经用户试用并修改完善,已相对稳定,具备有关功能和安全保障措施,经业务部门确认能够满足当前业务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业务的发展。 1.2系统建设开发单位对系统进行严格的测试,包括系统的功能实现、安全性、性能、可用性、兼容性、集成性等方面,并形成测试报告。测试结果经信息化管理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运行维护单位的认可。 1.3系统建设开发单位完成各个层次重点用户的培训工作,包括系统最终用户和运行维护单位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1.4系统建设开发单位配合运行维护单位制定详细的上线试运行实施计划、系统备份方案、系统监控方案、安全策略配置方案、应急预案和移交计划等。对公司核心应用系统需提供快速恢复系统的部署方案。 1.5系统建设开发单位、运行维护单位共同检查系统的安装环境,确认满足安装所需的服务器、网络、电源等环境保障条件。 2信息系统上线试运行测试 2.1系统开发完毕后模拟配置生产环境,并将信息系统部署至模拟测试环境。 2.2制定测试方案,对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编写详细的测试用例 2.3进行集成测试,通过性能测试工具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和安全评估,重点考察系统的集成性、健壮性、稳定性、负荷响应能力和安全性等指标。 2.4进行功能测试,对运行环境中各功能模块的连通性、响应能力、安全性以及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影响等指标,形成相关记录和报告。 2.5运行维护单位确认上线试运行测试通过后,结果报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各相关部门在系统上线试运行申请单签字确认后,系统即具备上线试运行条件。 3系统上线试运行 3.1当信息系统满足以上试运行申请条件并通过试运行测试后,由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确定系统上线试运行开始时间和上线试运行的期限,原则上上线试运行期为三个月,具体可根据系统的复杂程度不同,按照能够全面检验系统运行质量的原则确定合理的运行时间或实际发生业务数量。 3.2上线试运行的初期安排一定时间的观察期。观察期内由系统建设开发单位和运行维护单位共同安排人员进行运行监视、调试、备份和记录,并提交观察期的系统运行报告。 3.3系统上线试运行期间,未发生影响用户使用的故障、未发生因软件缺陷而导致系统停运的重大故障、未进行较大变更等,可认为该系统上线试运行期间稳定运行;否则需待系统整改完善后重新开始上线试运行。 4系统上线试运行验收 系统运行期间连续稳定运行,没有影响系统正式上线运行的重大问题,可由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牵头组织验收,成立验收工作组(或验收委员会),成员应由业务部门、系统开发、运行维护的专业人员组成,验收工作组包括技术审查组、生产准备组、文档审查组等专业小组。对项目相关文档进行全面检查,对系统功能实现、性能、安全性、数据备份与恢复、应急与快速恢复方案等进行测试和核实,并作出验收结论。 5系统正式运行 通过信息系统的上线试运行验收是信息系统完成上线试运行转入上线正式运行维护的标志。通过上线试运行验收后,系统完成建转运工作,该信息系统即为正式在运信息系统,需严格按照公司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相关规定纳入日常管理。运行维护单位负责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除保证系统所需网络和软硬件环境正常外,还应对系统应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做好应用统计,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 6系统下线 系统下线前,由业务主管部门向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提出下线申请,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组织对系统下线进行风险评估,以确认系统下线后是否对其它系统造成影响。系统通过下线风险评估,并经其它相关部门审核和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审批后,由运行维护单位具体实施。运行维护单位应根据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对应用程序和数据进行备份及迁移工作。备份数据保存时间由业务主管部门确定。 下线工作完成后,运行维护单位向业务主管部门提交系统下线报告并抄送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同时做好该系统相关文档、材料的归档备查工作。在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系统上线试运行申请、上线测试、上线试运行验收和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各阶段缺一不可,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作者:孙帅 单位: 平高集团信息中心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煤炭企业信息系统设计探新 1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它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管理业务、组织行为等多方面。多年来,人们探索了许多指导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理论和方法,相比于其他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能较全面支持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方法,其他方法尽管各有优势,但都大多只能作为结构化系统开发在局部开发环节上的补充,尤其是在系统开发工作量最大的系统分析阶段,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评价四大部分, 2煤炭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遵循结构化开发方法 根据煤炭企业现行系统分析,考虑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应该分步进行,采用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时,由于使用用户对煤炭企业MIS需求定义有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相关系统研发人员由于不熟悉煤炭企业工作流程,导致开发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在沟通上难以迅速达成一致,因此在进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时会增加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反复询问相关需求,并进行调试。 3设计原则 (1)煤炭企业MIS是一个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模块化结构设计尤为重要,在设计中遵循系统相关性原则、可维护性、整体性、可扩展性、易维护性等原则,编码尽量浅显易懂、文档的工程化、标准化。(2)由于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开发人员多、开发难度大、开发周期长、相关流程易变等特点,因此要特别注意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和原型法相结合。(3)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运用会对传统管理模式带来冲击,势必会产生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相关领导要积极负责,并开发人员与业务人员紧密合作,才能确保开发顺利进行。 4系统功能设计 煤炭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总目标是综合运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在煤炭企业建成综合的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起以中心数据库为核心,各部门数据库分别存储并与中心数据库具有互联互通能力,实现信息的共享使用。使各部门的数据具有与中心数据库互联互通,实时更新各类信息,共享各类信息。系统在实现科学性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要为企业领导管理活动提供分析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现代化管理环境。 5系统结构设计 使用vs2007以及SQL数据库技术,将煤炭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划分为个模块,如图2所示。辅以原型法,将每个模块快速成型,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开发效率,为合作双方的沟通提供良好的交互环境,使用户对操作界面和系统功能描述等有较早的、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以便用户对系统的预期目标进行实际验收。 6结语 煤炭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将煤矿企业各职能部门、生产单位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交换信息,实现了领导活动、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快速、准确、科学、可靠、便捷,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于加速煤炭企业现代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溢涛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煤炭工业管理局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摘要: 企业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建成投用了支持生产运营、企业管理的各类信息系统。随着业务精细化管理,出现了“信息孤岛”、“流程割裂”、“数据分散”等诸多问题。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开始进行信息系统集成。本论文全面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集成需求,提出了界面集成、流程集成和数据集成解决方案。 关键词: 界面集成;流程集成;数据集成 企业信息化发展一般经历分散建设信息系统、统一建设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信息共享等四个阶段,各阶段随着管理深入和新技术应用,螺旋式上升。当前,企业业务处理更加高效、协作更加密切、分析更加准确,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数企业开始系统集成,进行信息资源整合,数据层面实现互通互联、流程层面实现业务协调、操作层面实现界面统一。 一、现状分析 国内企业系统集成多采用点对点集成,但与国外先进案例相比,存在两方面差距: 1.1信息系统集成度不高,存在信息孤岛。系统建设没有统一规划、相互独立,都有各自身份认证和权限分配,同一类数据在不同系统重复录入,形成信息孤岛。 1.2流程割裂,数据分散,业务协同支持不够。系统数据存放在各自数据库中,无法共享,部门业务协同少,形成数据分散、流程割裂。 二、需求分析 2.1界面集成需求。通过集成各系统界面,实现统一访问入口、统一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减少系统ID和访问密码,实现单点登录。 2.2流程集成需求。通过统一的流程引擎、业务应用和流程监控,实现信息系统业务流程集中部署、管理和监控。将业务审批前移至用户平台,实现跨系统流程监控,实现流程可视化跟踪。 2.3数据集成需求。为各系统定义唯一数据源,数据“一次录入,全程共享”,实现系统间数据共享,组织间数据贯通。 三、集成解决方案 3.1界面集成方法。门户作为用户统一业务操作平台,将各信息系统、数据仓库、网络信息和协同服务集成在统一界面上,支撑企业内外业务流程流转,消除传统信息壁垒。常用集成技术包括:Iframe、WebClipping。Iframe,即浮动帧标记,用它将一个HTML文件嵌入在另一个HTML中显示。Iframe最大特征是所引用HTML与另外HTML可直接嵌入一个HTML中,并可多次在一个页面嵌入不同内容。WebClipping是通过对集成界面HTML语法分析,从中截取所需要页面,并将所截获内容在门户展现。 3.2流程集成方法。流程管理应用(BPM)通过统一的流程引擎、业务应用和流程监控服务,实现业务流程集中部署、管理和监控。流程管理应用功能架构流程管理功能主要包括流程设计、建模、开发、部署、监控、管理等。流程开发实现流程设计建模及表单定制开发;流程运行完成流程引擎、业务规则引擎和待办,实现流程实例运行操作;流程监控对流程实例异常活动监控、对用户任务进行人工预警;流程绩效提供流程执行效率等KPI指标信息。流程管理平台适用流程流程管理平台可以解决审批型、协同型两大类业务流程问题。审批型工作流:在流程发起后的流转过程中,针对审批表单内容完成审批,流程流转完成后将表单内容更新到系统中。协同工作流:流程表单内容由多个流程步骤录入和补充完成,在每个流程步骤执行完成后将数据更新到业务系统中,流程流转完成后将全部字段更新到系统中。 3.3数据集成方法。企业服务总线是实现数据集成主要方法,包括企业服务总线(ESB)、企业服务库(EER)及监控平台。数据集成方法单业务领域系统数据集成通过ESB进行交互,跨业务领域数据集成通过ESB级联实现。ESB客户端接入方式客户端接入根据接入协议类型进行处理,接入协议包括HTTP协议,JCA协议、JMS协议等,支持WebService、JMS、JCA等方式接入。 四、结束语 本论文梳理了企业系统信息化现状,分析了信息系统集成需求,提出了采用Iframe等技术实现界面集成,采用流程管理平台解决流程割裂,采用企业服务总线完成数据集成的集成解决方案。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建设,将会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为企业大数据应用、智慧工厂应用奠定坚实基础。H参考文献[1]邓劲生,郑倩冰.信息系统集成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尉红刚 战莹 单位:兰州石化公司自动化研究院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各个领域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也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本文在调研信息系统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完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加固措施及建议,能够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 信息安全;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借助于信息技术人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信息系统已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不可或缺、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信息已成为重要资源,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信息化技术在不断支撑、丰富国家、企业各项业务有效开展的同时,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国家的信息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在信息时代,信息系统的不安全,也就谈不上国家的整体安全,并会引发其他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使整个国家建设陷入被动。2014年2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他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会上还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 1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现状 信息系统的建设已成为衡量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其中不乏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制造生产等行业领域。部分特殊的企业由于敏感性,对国家而言极其重要,当其安全性受到破坏后,将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公众利益甚至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信息安全除了强调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之外,同时强调可靠性、可控性、不可抵赖性,总而言之,信息安全就是要保证信息系统及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不因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窃取和非法使用。2003年9月7日,中办和国办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以下简称27号文件)。该文件是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础性文件,作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指导,奠定了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方向。该文件是我国信息安全历史上最重要的、具有转折的文件之一,确立了信息安全的重要位置,开始从国家的层面上关注、重视信息安全问题。该文件明确了对重要信息系统实行等级保护制度,对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实行分级保护制度。 不论是等级保护或者分级保护,中心思想是按照被保护对象的防护需求和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构建相应等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随着27号文件的贯彻执行,经过多年的建设,大部分企业都初步建成了涵盖物理与网络安全、应用系统及数据安全以及安全保密管理等层面的信息安全体系,部署建设了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计算机防病毒、主机监控与审计、补丁管理、身份认证等安全产品,一些条件较好的企业还建设了存储备份系统和异地备份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对数据资产的安全防护。通过以上建设措施,实现了一定的防护目标,基本保证了业务发展的信息安全需求。 但就信息系统的组成而言,主要包括以下要素:1)硬件设备:包括服务器、终端计算机、网络设备、工控机、存储设备等。2)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中间件、软件工具(通用软件、专业软件)等。3)安全防护设备: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补丁分发系统、计算机防病毒系统、主机监控与审计系统、网络接入控制、漏洞扫描系统、身份认证系统、打印监控与审计系统、刻盘监控与审计系统、安全NAS、堡垒机、WEB应用网关、数据库漏洞扫描系统、WEB应用漏洞扫描系统等。4)数据资产:数据资产是信息系统的重点防护对象,其主要存储于数据库、应用系统、服务器、终端计算机、安全产品、存储设备等。5)人员:包括使用人员和运维管理人员。 2信息系统的防护难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信息系统的防护难点近些年,借助于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的推力,各个企业的信息系统在物理安全、运行安全、安全保密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备了一定的防护能力,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安全防护难点更加突显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度脆弱性和风险性现如今,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在不断增加,涉及各个业务领域,网络规模不断增长,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更加复杂。但是,由于信息安全的木桶效应,再加上难以控制的技术漏洞和管理不当,必然会导致不可避免的安全攻击和灾难,也就造成信息系统存在高度的脆弱性和风险性。(2)攻击源的多样性和防范对象的不确定性传统的国家安全中,有能力对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是国家的敌对国家和敌对组织,当一个国家受到了攻击,也能很快确定攻击是由谁发动的,进而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但是,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组成信息系统的各类硬件、软件、系统,以及各类人员都有可能成为威胁主体,软硬件的后门、漏洞、缺陷,包括对人员的诱惑都是攻击信息系统的常用手段。正是由于攻击源的多样性和防范对象的不确定性也就造成了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防不慎防。 2.2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信息系统随着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初步具备了防止内部人员过失泄密的防护效果,但是信息系统在防止外部非法入侵和内部主动窃密等方面仍面临着严峻的局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终端、服务器层面1)计算机基本安全保密配置不到位或管理不到位,导致用户可以私自更改BIOS启动顺序,造成用户终端的所有安全防护产品功能失效,进而窃取用户终端所有的文件资料、植入病毒或者木马。2)安全产品配置不当,不能起到预期的防护效果,误报、漏报情况多见;安全产品之间、安全产品与应用软件之间兼容性存在问题,多数情况下为了保障业务应用的正常开展,只能放弃安全技术防护措施,仅仅借助于管理手段进行管理,然而实际过程中是否严格管理、是否有效监督不好衡量。3)服务器的防护、监控措施不足,大部分服务器仅仅安装了病毒防护软件,且大量服务器均存在刻录光驱,且安装有刻录软件,对服务器的输入输出没有监控审计技术手段。4)操作系统基本上都是用国外,服务器大部分为WindowsServer2003(已停止升级服务)、WindowsServer2008,用户终端操作系统WindowsXP(已停止升级服务),据了解,自WindowsXP、WindowsServer2003停止补丁升级以来,国内外已囤积大量的0day工具,一旦0day漏洞被利用,后果不堪设想。(2)网络层面1)网络设备安全配置不当,开启多余服务、端口,存在被非授权访问的隐患。2)未采取接入控制措施对接入设备进行一一绑定,造成存在设备非法接入的风险。3)未对设备、用户进行分域分级,未按照“最小化”原则采取严格的访问控制措施,导致网络拓扑混乱,重要资产(服务器、防火墙、核心交换机等)存在被非授权访问的安全隐患。(3)硬件设备层面所使用的大量硬件资产(服务器、交换机、工控设备等)采用国外进口,不了解底层硬件的工作机制,是否存在隐通道至今没有检测验证手段。国家层面缺少对该类设备的检测方法,存在诸如后门、系统缺陷的安全隐患,如惠普某型号服务器、三星某打印机已经被证实存在后门;另外,由于某些特殊的工作只能使用国外进口的专用设备,对其只能依靠厂商的专业维修团队来进行维修,也就造成在维修过程中存在被植入恶意程序或窃取数据的风险。(4)应用层面1)应用系统存在身份认证缺陷,如管理员弱口令、或者仅使用用户名、身份证号等简单信息作为身份认证的凭证,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水平或者垂直提权,进而盗取数据、获得管理员权限,对系统实施非授权管理和控制。2)现有应用系统的开发重点关注业务需求的实现方面,很少考虑代码安全性,如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文件上传等简单易用的高风险漏洞,导致在系统上线之后,轻易被攻击,获取权限、拖库,沦为攻击跳板。另外,在用的一些应用系统仍有部分使用开源代码,攻击者通过研究开源代码,就能轻松对系统实施攻击。为防止WEB应用的漏洞被利用,有些企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实施WEB防火墙,但是,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仅仅能防范一些低级攻击者。3)自2014年4月爆出的OpenSSL心脏流血漏洞[1]来看,目前所有使用的网络协议还有多少存在重大安全问题,都是未知数。4)目前大部分应用均配合使用了中间件,如Tomcat、Weblog-ic、普元等,中间件已经成为攻击者的重点攻击对象,中间件不可避免的不停升级,但是,大部分企业使用的应用系统基本都是一次性交付,很少及时为中间件升级;另外,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使用默认用户名口令的情况,为攻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5)数据层面在数据资源方面,目前,大部分数据仍以明文的形式、或者简单的格式变换存储于服务器、数据库、用户终端,服务器的运维人员能够非授权访问到业务数据。(6)安全审计层面1)虽然部署了一些安全产品,如杀毒软件、IDS、防火墙等,每一类产品仅能针对某一类安全问题较为有效,对于信息系统的审计目前过于松散、独立,没有关联性,不成体系,同时由于各类系统日志信息的不完整、误报、漏报,造成审计的实际作用未充分体现。2)虽然部分单位部署了安全管理平台类收集日志的系统,但存在日志收集不全面,智能分析能力弱,缺乏针对全局的整体安全形势监控手段,难以实现多信息系统的综合监控及安全事件及态势分析。 2.3攻击技术的主要特点近年来,网络安全攻击事件逐年增加,针对特定目标的各类攻击的精确性及针对性大大提高,目标对象范围不断扩大,从传统的互联网领域逐渐蔓延至涵盖了各类信息基础实施、通信链路的网络电磁空间领域,涉及到经济、工业、政府部门、国防军工、民用领域的各类网络基础设施。目前最流行、最大威胁的攻击就是APT攻击[2]。APT攻击:APT(AdvancedPersistentThreat高级持续性威胁),此类攻击的特点包括:(1)针对性强,目的明确1)重点针对具有大量有价值信息的特定组织机构,如:政府、军事机构、军工企业等;2)主要以窃取信息为主要目的,如:国家秘密、军事情报、政府文件等;(2)准备充分,攻击持续时间长1)利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收集目标信息,分析目标系统漏洞,有针对性的设计开发漏洞利用工具;2)一旦攻击成功,将长时间潜伏在目标系统中,窃取关键信息;(3)影响广泛由于信息系统复杂的依赖关系,且此类攻击一般针对重要的组织机构,一旦攻击成功将波及其他信息系统安全。APT攻击的典型代表有“震网”病毒、“火焰”病毒以及“高斯”病毒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加固建议 基于信息系统存在的脆弱性以及面临的安全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固和改进。 (1)采取措施加强对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可控性、可用性防护。重点针对数据资源安全,围绕存储安全、标识安全、安全访问、备份安全开展数据资源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存储安全:采取加密技术,从数据资产产生之初就保障其安全性;标识安全:采取标识技术,对信息进行标识,经流程审定后,标识与信息主体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不可分离,不可随意篡改。安全访问:采取强制访问控制措施,严格限制数据资产的访问主体和访问权限,如只读、打印、编辑、再授权等细粒度权限控制。 (2)加强应用系统全生命的信息安全约束。重点针对应用安全,加强对应用系统在需求调研、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系统试运行、系统验收、系统运维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同时,应定期对应用系统开展渗透测试,有条件的建议开展软件源代码安全性分析,不断查找漏洞,不断提升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将已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形成应用系统的开发管理规范,指导后续应用系统安全建设。 (3)建立综合安全事件分析统计平台,形成统一安全监控能力。针对各类安全产品的孤岛现象,结合现有的安全产品的告警日志、应用系统的审计日志,建立异常事件审计模型,建设综合安全事件分析统计平台,对安全事件进行关联审计分析、实时报警,并展示出安全事件的发展路线图和影响范围。 (4)开展核心信息资产的梳理,提升应急与灾备能力。对信息资产按重要性进行分类梳理,开展应急灾备能力建设,定期开展应急恢复演练,确保备份的有效性和恢复的及时性。 (5)深入开展信息系统精细化管理,加强信息安全专项检查,切实提高信息系统运维管理能力。制定信息系统日常管理操作的详细规范,明确定义日常管理具体工作流程和操作步骤,使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和信息化,闭环管理所有信息安全和运维事件,杜绝低层次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同时,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专项检查,提升信息系统安全运维能力。 (6)借助于攻击技术,不断完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矛与盾、攻与防永远都是相对存在的,要验证盾的有效性就要用矛去不断的攻,信息安全同样。因此有必要培养、成立一支团队,学习、掌握、熟练攻的技术,并不断的实战验证,站在攻击者的角度去思考防的方法,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只有经历不断的攻防迭代过程,其防护效能才能有实质的提升。 (7)逐步开展国产自主化产品应用,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以试点的形式逐步开展国产自主化网络设备、硬件设备、操作系统、安全设备和各类应用系统的实际应用,逐步替代现有的国外产品,探索自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能力。 4结语 随着国家、企业对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不断重视,经过多年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安全防范能力,但是现有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如履薄冰的状态。从近些年持续不断爆出的各类安全事件(如OpenSSL协议漏洞、ApacheStruts2漏洞、USB固件漏洞等)来看,现在广泛使用的、所谓安全的基础信息技术都可能存在着深层次的、隐蔽的漏洞,因此,对于企业发展、国家安全来说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构建一个完整、有效、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显得极其重要。 作者:石兆军 武越 李可 刘向东 李楠 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706所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研究 摘要: 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而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是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深化日常管理的重要手段。文章主要介绍了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有关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特点,以及实现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管理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特点;措施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离不开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办公的效率,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革新。而实现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可以使信息系统发挥更大的效用。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处理、生产销售等各方面都已开始朝着信息系统协同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受到了一定限制。因而,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信息系统的协同化。 1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相关概述 1.1信息系统协同化的标志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具有以下几个标志:消除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屏障,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和职能的明确分配。现代企业信息系统运用灵活,企业内部资源管理协同高效。加强企业规划的制定,以实现企业各项指标与发展战略目标的合理确定及其之间的协同管理。在明确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各项指标与工作任务的有效整合。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各种机制体系之间的协同。 1.2信息系统协同化的难点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需要跨越企业边界、跨越地区边界、甚至跨越国家边界,这就使得其在实现过程中必将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主要的难点包括各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维护问题。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需要将不同企业间的不同信息系统通过建立某种协议相互连接起来,在保证这些信息系统独立工作的同时又在该协议下进行协同工作。然而,很多企业认为自己已经有了信息系统,没有必要与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协同工作,且协同后自己的信息系统可能因与其他信息系统不兼容而遭到破坏无法继续正常运行。此外,一些较为保守的企业不希望将自己的信息与他人分享,也不愿意与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实现协同化工作。信息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如果不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与升级,将很有可能导致系统崩溃,从而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而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要求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这就增加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使得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维护问题成为制约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化实现的一大因素。 2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信息互相交叉,造成大量信息冲突和冗余在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过程中,尤其是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不仅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独立性明显,而且整体信息系统呈现多元化态势,导致了信息系统相互交叉程度大,从而造成了大量数据信息的冲突和冗余,使得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过程中大量冲突和冗余数据的出现,对其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协同后的企业间信息系统对企业外部资源利用不足也是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企业紧靠自身的内部信息系统来维持经营发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企业不能对外部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则很可能被市场所淘汰。 2.2信息系统的多元化导致新的孤立信息产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最初就是在解决企业中的孤立信息问题中所诞生的。随着企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功能的不断完善、种类的不断多元化以及企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信息系统的相互协同与交互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之间的协同管理工作开始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企业信息系统多元化所导致的新的孤立信息的产生。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在建立初期依据的是其自身内部不同部门而使用不同的信息系统,而并没有考虑日后与其他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问题,导致越来越多新的、更大的孤立信息不断产生,不仅对企业自身内部信息系统的应用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且严重制约了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 3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特点 3.1企业信息系统相对独立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并不意味着企业信息系统的完全开放,而是在保证各企业信息系统独立工作的同时所有系统共同完成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企业信息系统相对独立,需要建立在企业将自己的信息系统与其他企业信息系统进行协同前对自身商业机密和重要的信息被泄露可能性的大小进行预判,并尽可能避免对于某个企业信息系统的过分依赖之上。从这一层面上来看,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应具有相互独立的特点。 3.2企业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具有一致性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一方面体现在数据的实时交换,一方面体现在企业间交流互动的加强。而这需要参与协同化的各企业间达成一定协议,以使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格式对数据进行实时交换。如果协同后的企业间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格式,则该系统将无法实现数据的实时交换,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从而导致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应具有统一的数据标准。 3.3企业信息系统具有交互性与网页浏览者和网站之间具有交互性一样,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也需要具备交互性特点。所谓交互,是指双方进行的信息交换和做出的互动行为。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离不开协同各企业间信息的交换与互动,因为没有信息的交换与互动,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协同的实现。所以,建立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化,应具备交互性特点。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这些特点,在为各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互动的同时,也为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维护造成了诸多的难点。在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应将其特点与难点相互结合后进行充分的考虑,以确保在解决难点的同时突出特点和优点。 4实现现代企业信息系统息协同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4.1了解与掌握企业间信息系统的特点要想实现现代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实现企业间信息系统效能的最大程度发挥,就必须对企业间各信息系统的特点进行了解与掌握,对企业信息系统的交互性、统一性和独立性进行关注。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完成企业间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功能的扩展,进而才能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商业机密,这对其他企业应是不可见的,且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销售方式,这就要求在构建企业间信息系统时应保持信息系统的独立性,以确保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可以正常进行。同时,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以信息共享、交流互动为目的,以满足多企业共同需要为宗旨而建立起来的,所以该系统的建立还应具有交互性和统一性特点。现代企业间信息系统满足这三个特点,可以实现企业间信息的共享、交换、反馈和及时更新,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4.2积极构建企业内和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企业间信息系统以通信技术为基础,来实现信息的跨国界、跨地区、跨企业交流、互动和共享,并为企业信息的管理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工具。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需要分别构建企业内和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首先,应建立企业内信息系统平台,因为它是构建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重要保障。企业内信息系统平台的构建,需要在企业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经营项目及管理特点的前提下,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来完成。在系统试运行后对系统的运行效率、功能实现等情况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对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进行定期检测,若运行情况良好则需要对系统进行定期的升级、维护与完善,以不断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强化系统的功能。其次,建立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跨区域、跨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创建系统企业间信息共享、交流互动的功能,从而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 4.3加强企业业务层和战略层之间的合作根据企业间信息共享和交流互动的深度情况来看,其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可以通过加强企业业务层和战略层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在企业间业务层的合作与交流当中,企业间的关系更趋向于交易关系,所以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应更多的关注企业间的交易活动和交易过程,以确保协同后的信息系统可以为各企业与客户及时提供所需信息。企业间战略层的合作更多关注的是双方的长远利益,即以合作双赢为目标。基于这一角度,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则需要从全方位来进行,即从产品研发到售后服务这整个过程双方都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切实达成合作双赢的目的,最终实现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 作者:李阳 单位: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艺术类论文:试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艺术类学生组织 应用 论文摘 要: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它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立建设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学生组织是在学校党组织领导和团组织指导下的学生群众组织。它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维护学校利益、推动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充分表达和维护广大学生的具体利益;它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加强学生组织的建设,引导其健康发展,一方面可使学生从中锻炼自我、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高校通过学生组织这个“桥梁”实施文化育人具有深远意义。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设既要考虑一般学生组织建设的共性,又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笔者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创造力强却自由散漫。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是大学生中最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强调个性,自我意识明显高于非艺术类学生,追求与众不同,包括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都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爱好进行,且不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及较高的创作能力,而其创作过程和方式往往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点。由于受授课方式、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纪律观念淡薄、生活习惯懒散、基础学习松懈等现象。他们向往所谓的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应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几个基本特点:①人本特征。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本取向,始终贯彻组织成员是组织最宝贵财富的主题,强调对人的关心,把人真正作为资源加以保护、利用和开发。②双赢性与互惠性。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互惠取向,强调管理应该是获取组织的绩效和成员的满意感与成长的双重结果;强调组织和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并重视发掘组织成员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感。③战略性与全面性。人力资源管理以组织成员为基础,是在组织最高层进行的一种决策性、战略性管理,是对全部人员的全面活动和招聘、任用、培训、发展的全过程的管理。④系统性和整体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系统性,兼顾组织的技术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强调运作的整体性,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之间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是与组织中的其他战略相配合,支持整个组织的战略和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保证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最大限度地开发和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和激励组织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学生会人员及工作安排、成员招聘、学生干部培训、激励和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强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现学生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1.加强学生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战略性”的集中体现。而人力资源规划是以工作分析与评价为基础的。对学生组织建设而言,加强组织工作的分析和评价,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是学生会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会由各个不同的部门组成,需要确定每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制定学生会干部及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工作量和任职资格。如在学生会制定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可以明确学生干部承担的职务,所要履行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标准,以及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品质。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可为学生会成员的培训、晋升、人员调整、绩效考核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是学生会人事决策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对调动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也很重要。因为只有在人力资源规划有效进行的条件下,学生会成员才能明确自己承担工作的方向,从而积极争取相关的管理职位。同时也可以调动组织外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加入到学生组织工作中来。在学生组织中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引导学生会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其职业生涯发展。 2.建立健全的学生组织招聘机制 规范人员招聘流程,健全人才选用机制,满足组织持续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招聘管理的要求。 艺术类学生组织成员的招聘要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首先要规范招聘流程,使其制度化。如采取自愿报名、多方了解、公开竞聘、择优录用、试用考察的办法。自愿报名,就是在对学生会各部门工作内容进行广泛宣传的基础上,让大家自由申报,充分尊重大家的个人意愿,这样的学生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工作积极性也会比较高;多方了解,就是要充分研究学生的个人档案信息和申报材料,综合个人态度、工作经历、个人性格、同学的评价等多方面条件,确定面试的候选人;公开竞聘,就是要为候选学生创造一个公开、公平、透明的面试环境,充分展示应聘者的长处和特点。由于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工作经常会与其专业能力相关,对于公开竞聘的方式应根据岗位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将竞聘活动与展示个人才华相结合,充分体现艺术类学生的特色;择优录用,根据公开竞聘的表现和个人情况,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确定学生会的录取人员情况;试用考察,对录取的学生会成员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在工作实践中观察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艺术类学生由于其自身的专业和性格特点,一开始对学生组织内从事的活动组织、策划等工作可能会报有非常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热情的消退,常规工作内容也比较枯燥,有些学生不太愿意继续受到组织的束缚或在纪律方面难以达到组织的要求。试用环节给学生一个充分了解学生组织的过程,也是指导老师观察学生工作态度的过程,在了解的过程中进行双向选择。 3.注重学生干部培训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十分注重对员工技能的培训,通过对员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以达到组织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经招聘选拔出的学生干部,虽然工作热情很高,愿意为广大学生服务,但是缺乏经验,加上多数自身为独身子女的一些特质,一开始很难胜任工作。因此,对新的学生干部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了解学生会各部门的工作,培养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明确自己在学生会所处的地位和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需求的确定也要以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对业务知识、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要求为依据,简单地说,将组织成员的现实情况和这些要求进行比较,两者的差距就是要培训的内容。艺术类的学生创造性强,而且艺术类院系开展的很多活动都与专业技能相关,因此对学生干部的培训不能把一些工作方法定得太死,关键是要明确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自身的长处。 4.规范考核制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核制度是以企业价值创造为核心,使业绩透明化和管理系统化,把经营业绩与企业、部门和个人的回报相结合,保证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得以层层分解和贯彻。 学生组织中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应以学生会工作业绩为主要核心,学生会工作业绩主要体现在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在各级活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在本院系开展活动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能力,加强学生生活、学习管理等多方面。对艺术类学生组织的考核,一方面要考核开展活动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要考核学生会在提高学生组织纪律性、加强文化基础课学习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对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考核要做到透明化,进行公开述职,根据职责范围及管理目标的分解进行全体成员打分,结合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综合评定。 5.制定激励机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加强薪酬管理,把员工个人业绩和团队业绩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激发员工的活力,建立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机制,最终推进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实现。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同样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学生干部个人的业绩与组织业绩联系在一起,增强其集体荣誉感。激励机制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两个方面。对工作积极性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取得成绩的学生要实行物质奖励制度,具体办法可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偏好来制定。艺术类的学生由于个性鲜明、创造性强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等特点,在工作中要多鼓励少批评,积极引导。既要求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又不能因此而按部就班,失去活力和创造性,敢于放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开展工作,但也不能袖手旁观,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补充不足,控制活动的进展和主要环节,对工作中存在的失误的学生干部也不能一味批评,而是要让其明白今后如何避免失误,使其工作能力在失误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还要帮助学生在学生组织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树立工作的成就感。 6.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掘企业现有人才,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保持一致。 学生组织建设应充分发掘艺术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力,在组织活动中充分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并积极引导其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靠拢,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生组织的锻炼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结语 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建设需要以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而开展,采用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艺术类的学生作为组织最宝贵的财富来保护、使用和开发,在组织管理方式上,充分尊重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扬长避短,把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学生组织的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创造性优势和专业优势,建立具有创造精神的组织文化。 艺术类论文: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随着高等教学体制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带来的就业难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农林类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又是艺术类毕业生中更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竞争力小于那些名牌高校的艺术类毕业生,部分院校还逐年扩招导致供给量与需求量失衡,他们的市场竞争力也逐年下降。 一、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内部原因 (1)艺术类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偏低 相对其他毕业生来说,艺术类毕业生的文化课基础不够扎实,就业时往往注重专业对口或者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岗位,一旦所选工作岗位与本专业相差较大时候,他们在学习新技术能力上的弱点就会显现出来[1]。同时由于部分学生从小开始学习艺术,使他们对艺术的追求比较执着,宁愿放弃其他工作岗位也不愿意随意转行。 (2)高考中艺术类录取门槛低,部分学生“半路出家”改学艺术 由于高考中艺术类录取门槛低,使得部分文化课成绩差的高中生在家长或老师的指点下改学艺术,通过“捷径”考取大学。 (3)艺术类毕业生对经济待遇上的态度 艺术类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从经济上的投入相对普通毕业生来说,他们所花费的是普通毕业生的两倍甚至更多,高昂的学费和开销使他们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往往在潜意识里会把这些投入掺杂在其中,所选择的工作大都趋向于专业对口、高工资、高层次的工作,进而影响他们的择业观念[2]。 (4)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受传统观念和家长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在求职方面往往认为比较理想的是大城市,他们认为在大城市发展空间较大,这一误区使得大城市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偏低。发展空间较大 较大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不愿意选择去基层和经济发展滞慢的地区。事实当中,这些地区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重视程度和渴求愿望更高,引进人才的政策有时会更好。 2.外部原因 (1)体制原因 高等教育确定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方针后,农林类院校也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并且逐年扩招,但是社会就业市场所提供的岗位远远滞后于高校扩招的速率。同时由于部分院校盲目扩大招生数量和范围,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整体素质降低[3]。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实行艺术类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体制,就业去向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科研单位等等。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实行市 场经济体制,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的进人机制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在招聘时更加慎重,通过笔试面试等各种途径进行考核。然而艺术类专业对口的部门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较少,且吸收能力也有限。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经由“统包统分”转变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上了[4]。 (2)地区经济发展失衡 从经济因素的角度出发来看,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城乡经济二元化的现象严重。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地区的艺术氛围相互匹配。经济发达地区的艺术市场较为活跃, 艺术氛围较为浓厚,正是这一原因导致艺术类毕业生更加向往去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他们追求的艺术,良好的艺术氛围更容易激发起他们的艺术灵感。因此直接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地点扎堆现象的出现,但是这些大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接纳能力有限。 农林类院校艺术类专业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学校的经费和招生数量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导致了有些院校“重招生轻就业”。学校就业机构不够健全、人员欠缺导致就业指导队伍不能实现“专业化”,甚至出现断层。对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大学期间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当艺术类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和决策时,他们所欠缺的择业意识显现的尤为明显[5-6]。 二、解决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1.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而且要求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所以艺术类学生必须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在学好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同时,还应该去公司进行实践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 2.引导艺术类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艺术类毕业生择业观念受到社会、家庭和自身的影响,但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毕业生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由于艺术类毕业生的高投入,导致他们要求高回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一味追求专业对口、高回报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会面临择业的挫折。应该考虑社会的需求和现实情况,科学定位,找准自己的角色,干预面对挑战。树立多种形式的就业观念,面向基层,不要追求地域性,应该到对艺术渴求愿望较好的地方去,不要扎堆于城市里的行政事业单位和经济发达城市的大公司等。 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艺术类毕业生的创业优势较为明显,因为他们个性鲜明,性格较为独立,多年的习惯使他们独立进行比较和判断能力强于其他类毕业生。他们渴望多样的思想交流,自主创业的意识较高。因此要加大创业教育使学生由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就业。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前期投入较低,几万人民币就能注册一家设计公司,所以这些有利的条件能积极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3.加强就业队伍建设 教育体制的改革导致学生的毕业人数递增,学校现有的就业指导队伍已经严重超出能够承担的负荷,大多数农林类院校就业指导队伍的老师都是兼职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就业又是艺术类专业的生存之本,因此学校应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指导队伍。就业指导老师的工作思路应该适应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应走进学生内心,多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就业观念,积极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培养自信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高年级的学生应该以心理辅导为主,以形式政策教育和职场培训为辅进行开展。 加强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比较亲密,这是专职负责就业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学生受专业教师的影响较大。为了能够使艺术类毕业生顺利就业,这就要求专职负责就业的老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力量,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就业教育队伍。 4.调整专业设置和建立校企联合制度 社会在进步和发展,学校也应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学校既要完善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应该开设一些符合时代要求和引领本专业前言的新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能力强、思路广的学生,培养复合型艺术类毕业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在市场经济下能够更好的适应各种工作环境,能够从容面对事业上的转变。避免出现由于学校设置问题,而导致就业去向窄的倾向。 在艺术类学生当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时间爱你能力,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毕业生在本行业外地竞争力。 建立良好的校企联合关系,学校培养的人才大多数终究是要面向企业就业,这就要求学校应该多和企业进行沟通、探讨学生的培养目的,以及现在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校企合作,是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共赢的方法,也是新时期教学体制的创新。学校和企业合作,能够使学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使学生零距离的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文化,在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岗位角色转变时间较快,这是企业要求毕业生的所具有的最基本素质。同时对于学生而言,能使学生在择业过程更为流畅,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艺术类论文:试析和谐社会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培养与公民教育的融合 论文摘要:文章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提出和谐社会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可以和公民教育融合起来,并论证了价值观培养与公民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同时探析了价值观教育在与公民教育融合时出现的误区。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 艺术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引领和谐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要使他们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道德规范的引导者,做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必须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类在各种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根本标准,是人们对事物趋、避、亲、逆的主导因素,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就其构成来讲,主要由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组成。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引导人们树立价值意识,增强把握社会生活中价值关系的自觉性,增强生活中的自为性意识、建设性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价值观教育带有明确的思想性,它从方向上引导人们处理好现实社会价值观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基本一致,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狭义的公民教育就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更强调的是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关系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可见,学生良好的价值行为直接导源于公民的素质,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则可以使学生的公民教育有所指向,使其公民行为有所皈依。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只有和公民教育融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公民教育为基础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鲜明。一般来说,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思维灵活,思想开放,想象力丰富,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富有创意性和自我表现性;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崇尚自强进取、公平正义;政治选择上求真务实,不盲目崇拜个人权威、追随大众。但也必须看到,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也有缺失公民精神的一面: 第一,权利意识模糊,主张褊狭。认为搞艺术的应该自由散漫,限制多了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创作灵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从而把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学校制度和社会规范对立起来,对自己权利过度重视,对群体权利相对漠视,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第二,责任意识淡薄,功利化倾向明显。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家境不错,父母宠爱,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把思想和情感交流往往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上,相对缺乏与外界和同学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因为学费高,演出、设计、写生等接触社会的机会又较多,很多人有过赚钱的经历,所以,造成其热衷经济活动,注重个人眼前蝇头小利,做事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第三,公德意识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他们对公共道德、社会的规范制度等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知识”与行为的分离和脱节现象,对善良高尚行为不去效仿,对身边的负面现象缺乏鞭挞,不遵守公德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在实施价值观教育时应当将公民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首先提升其公民道德素质,才能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公民道德都不具备的话,他是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优良的公民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社会规则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信念和准则,养成以身作则、敬业爱岗、关爱他人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感。只有以公民教育为基础和中介,才能进一步实施价值观教育;只有先当好合格公民,才谈得上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目标、拥有高尚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会主流价值观渗透于个人的自我意识中,不断审查自己的动机、欲望、需要,形成个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目标,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价值目标。但是,一般情况下,价值观教育大量的是说理、灌输教育,方法上存在教条主义、简单生硬的现象,往往会存在两个瓶颈:一是价值观教育内容通常是灌输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原则和不容置疑的观点,突出政治信仰层面上的内容,强调远大理想和超然目标,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结果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价值观认知如何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二是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通常是单调、枯燥、填鸭式的政治说教,学生不能面对事实作出判断,只面对一个先验的结论,不论相信还是不相信,都必须作为标准答案记住它,结果是你敦你的,我做我的。那么,服从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他律”行为如何转化为个体“自律”行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约翰,帕特里克教授通过研究归纳出世界公民教育的趋势之一便是内容趋同,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公民教育集中于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德。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使矛盾化解,就应当使价值观教育通过公民教育提供的公民知识的传授、公民道德的养成和公民技能训练的中介来实现。 二、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艺术工作者,艺术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自身就站在一定的精神高度上,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但他们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的价值追求更直接导源于公民素质,导源于主体自身内心的接受和自愿的实践。而这种接受和自愿的实践又导源于公民素质的培养。 1 公民知识的传播帮助实现价值认知 价值观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懂得其所从事的艺术创作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取向和标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等。而公民知识的传播包含基本的诉求,即希望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使其成为忠诚于国家、服务于国家、适应本国主流文化的“合格公民”、“好公民”。例如,公民意识关涉的是纯粹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其本质含义可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每个公民首先是归属于自己的国家,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讲国格、讲民族尊严,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超越个人与家族、个人与阶级、个人与党派等的关系,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个人无论是何家族、阶级、党派,都是人人平等的,这就会产生平等意识。因此,大学生公民知识的传播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意识,也能培养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可见,公民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取得公民行为能力,达到公民要求,却又把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溶解内化在个体感性认识和要求中,化为行为趋向,引发价值行为。克服了以往价值观教育中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等不足,从而使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公民知识的传播教育渗透和内化在学生心里,实现价值认知。 2 公民道德的养成推动价值行为由“他律”转化为个体“自律” 事实证明,具有公德意识的公民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节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追求社会整体的普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民道德的养成可以为其价值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如果淡薄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把躲避崇高奉为时尚,利己主义观念、急功近利意识膨胀,以个人的利益需求作为标准进行价值评判和取舍,对知识带来经济效益的关注大大超越对知识本身价值的追求,忽视知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对心灵的熏陶,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艺术类大学生只有首先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拥有最起码的社会公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才能追求崇高和圣洁的价值理想,从基本的义务走向崇高,其自身的价值行为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自觉地将其崇高的价值理想体现到作品上来,才能使其创作的作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3 公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促进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 价值观教育除了培养价值理性,就是价值引导,即通过向学生灌输和传授特定的价值观(一般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学生对这种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内化为自己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未来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种价值引导通常是重视对学生的外部强制。具有较强自我中心意识的艺术类大学生对此反感。只有通过实践性、现实性极强的公民技能培养和训练实践使学生具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使其在生活中和实践中通过切身体验来感知相关的价值观,例如,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利用假期或外出写生、演出等机会开展服务学习旅行活动:学生深入社区服务,以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环境保护、如何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等主题对所服务的社区和周边单位的活动进行调查了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直观深刻的体验和强烈的情感震撼,使其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既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又培养其对生活和社会的主动价值思考和判断能力,克服以往价值观教育单调、枯燥、填鸭式政治说教的方法的不足,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使学生价值观内化在心理,养成内在意志,使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行为。 总之,在理论层面上,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为建设和谐社会既提供了价值方向、标准,又提供了现实行为规范。 三、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融合存在的误区 当然,在将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时候,需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因为过去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法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就将公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混为一谈或以公民教育取代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属于基本的社会公德而不是个体价值信奉,他作为公民,又必须受到基本的价值规范的制约,使公民按照价值目标进行价值行为选择。事实上,公民在面临相反或相冲突的观念和行为时,如何调节、调整自己的公民活动能力,权衡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价值观教育中获得,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中价值观与公民教育衔接得怎样,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 价值观教育能够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层次 公民教育的首要环节是教育标准的确立,价值观告诉人们行为活动的最终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而活的问题,直接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活动,为人们提供基奉的是非、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为公民素质教育规定了价值目标。个体在发生公民活动时,往往从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去选取一个或几个标准,用来指导自己在行为的合理性上作出正确判断;积极的价值观会使人的言行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征。艺术类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人受到感召、启示和引领,使大学生在精神上获得升华,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高尚的精神作品来。那种迷失政治方向、没有社会责任感、人格低下的艺术作品,是不会受到人民的信任和欢迎的。 2 价值观教育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个体公民教育的性质 价值标准区分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最好的,价值标准影响着公民素质的形成。价值观教育是否合理得当,势必影响个体公民素质教育是否得到正确的方向指引,否则,如果价值观教育搞不好,就会导致人们形成对公民行为的不合理的判断。艺术类大学生因其从事的工作具有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体现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主流和核心价值体系,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的艺术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对他们的公民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引导,才能把他们的公民教育引向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其形成对公民行为的合理判断,进而使其作品鼓舞和引导大众,使人们的行为朝向有意义的事物,推动人们去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3 价值观教育规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向 价值取向告诉人们该提倡什么,引导什么。每一个社会都会以其主流价值观引导公民的思想和行为朝向社会所主张的方向努力。艺术类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于艺术专业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工作者本身就是精神食粮的创造者,其价值观如何直接关系到其人格的生成和艺术品位的趋向。价值观教育会使其懂得应该遵循哪些道德原则;如何处理自身与社会需求、观众需求之间的关系。正如所指出的: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同时具备“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艺术技巧”。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艺术人才成长,引导他们具有崇高的人格和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境界以及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艺术人才在今后的艺术创造中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重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艺术创作活动的各个方面,促使他们多出赋予时代精神、民族气节,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精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总之,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是传播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精神的强有力的媒介,艺术人才的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于两者互相关照和补充,共同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合格的艺术人才。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既要在关注和研究公民教育中去实现价值观教育的自我批判,又要在对公民教育的实践中实现价值观教育自身的使命。 艺术类论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初探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特别是对艺术类学生的影响,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研究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对于他们的教育管理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具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他们具有其他专业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还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这些特点如同“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偏离正确轨道。 (二)个体竞争观念突出,集体观念弱化。艺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及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等弱点。 (三)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纪律性较差具体表现为:随意迟到、早退、旷课;不顾公共卫生,寝室卫生脏、乱、差;夜不归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等等。由于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艺术类学生的学风、班风都相对较差,其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较难。 (四)文化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专业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艺术类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都集中在文化课上。 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思想信仰多元化 新媒体介入后,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时间、空间、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和使用比以往更加自由,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甚至资产阶级消极思想趁机进行大肆传播和渗透。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影响个人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二)生活空间虚拟化 新媒体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社区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大多数学生在新媒体空间里都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规范,真实性难以保证,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紧张孤僻、厌倦生活、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三)精英意识模糊化 新媒体的内容多来自于大众,几乎任何思想观点都能得到表达,人人都可以有博客可以是记者是编辑,个人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由于新媒体的这种自由性和开放性,传统的纸张阅读和笔墨书写逐渐淡出视野,快餐文化应运而生。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新媒体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实现了信息选择与利用的自由化和自主化。但艺术类学生本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却较弱,容易受人误导,面对艺术类学生错误的或不成熟的思想观点时,如果不尊重或不能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规律,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矛盾会激化。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帮助艺术类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积极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以平等的方式丰富教育形式。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教育功能,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艺术类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三)大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好地掌握新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当代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首先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便捷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掌握主动性,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媒体背景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并且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内、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关卡,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屏蔽危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信息的传入,对新媒体信息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加强信息传播监管力度。同时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控机制。 艺术类论文: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对策 摘要:在我国,对英语学习的动机研究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尤其是对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甚少。本文综合gardner 的心理学派和社会norton 的文化学派的动机研究理论,结合我国实情,初步探索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大学英语;学习动机 随着我国独立学院的这一新兴教育模式的蓬勃发展,教育教学研究也因此诞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而独立学院大学外语教学的研究则是这一领域不能也不可忽视的一个版块。但是,国内学者和专家们对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研究有所忽视,有的干脆片面的将其等同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我国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实情,也不能有效地指导日常的教学实践,更谈不上教学效果的取得或提高。因此,本文借鉴目前外语教学的动机研究这一新兴理论,结合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实情,探索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对教学作出一些更有效、更实际可行的探索。 1.gardner 和norton的动机研究理论动机(motivation)是影响外语学习的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它指的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的等),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启发性、选择性和目的性,并可以使人们从厌烦转为感兴趣。外语学习动机是人类行为动机之一,它表现为渴求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心理上积极性的状态。学习动机是指个体由一种学习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这就是说,学习动机是个体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不可以直接观察的,但是,可以通过个体的外部行为推测。例如,通过学生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的程度、对困难的态度和坚定性等,可以推测出学生学习动机的指向性,即兴趣、爱好和方向;也可以推测出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以及维持时间的长短等。 外语学习的动机研究(motivation research)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行为主义学派。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 和lambert将外语学习的动机研究“粗略地分为心理学派(gardner1985; dornyei 2005) 和社会文化学派(norton 1995; lantolf2000)。前者注重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较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后者注重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多采用质的方法。近十年来,两个学派在批评和借鉴的对话中,也形成了一定的交叠,主要体现在对学习者整体‘人’的关注,以及对多元性、动态性的重视。”(高一虹,2004) 2.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 学习的动机有不少人对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和必须性产生了质疑,尤其是对艺术类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较低、基础较差,因此,有的人为学学英语没有实际的意义。从实际出发,这种观念必须被否定。 首先,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世界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我国也在努力与国际化接轨,国际艺术、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尤其是以商业化为目的的娱乐产业更是走向了国际化。其次,当下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问题,艺术类人才的竞争也很激烈,但掌握英语的能力和大学英语成绩的优劣仍是社会对艺术类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主要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学院不仅不能降低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学标准,更不能降低大学英语教学的规模,相反,应该努力平衡大学英语与专业之间的教学实际,努力找出现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推动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良性发展。 3.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对策 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加之缺乏学习动力,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逐渐的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些不良因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3.1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代大学英语教师更重视课堂上的交流。课堂上,教师应把握教学中心,认真组织教学,并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英语学习。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分组讨论、分组练习对话、辩论、表演、演讲、模拟讲课等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还形成一种专业的英语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说英语、学英语的兴趣。 此外,引入情境教学也是加强学生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所谓情境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规则、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虚拟现实场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帮助学生收集有效信息,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有所发展。通过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 3.2 选择合适的教材及教学手段选择与学生英语实际水平相当的教材,而教材中最好也具备一些与其艺术专业相关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可选择一些预备教材,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根据专业知识来弥补英语知识学习,即专业英语的教学。但是,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只有真正贴合学生实际,才能让学生的有学习动力,他们才能将所学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艺术专业类学生有其自身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图片等辅助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他们在语言环境中学好英语,理解在真实环境下英语的灵活使用,真正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3.3 加强学习督管,改革考核模式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少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艺术专业类学生。因此,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管束,在课后还应耐心辅导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因为自主学习英语是提高英语能力的关键途径,只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不断坚持努力才能实现提高英语成绩的目标。而针对艺术类学生成绩考核,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的日常考核,而不是一时的成绩测验,不能全以成绩定优劣,只有对学生每一次的努力都表示肯定,对学生的每一点做些表扬,学生才能在教师的鼓励中找到学习的动力,学好英语。学习语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而要使艺术生改变多年的错误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则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的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及时改善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差的问题,这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全面提高英语能力。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 论文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形成了他们个人本位非常突出的职业价值观。面对高校扩招和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艺术类大学生也受到了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压力。从艺术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指导工作双向互动的角度,探讨艺术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以及艺术院校就业指导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 1.研究背景 近今年来,艺术院校出现了招生热潮,使原本稀有的艺术类大学生越来越大众化,他们也卷人了日益严峻的就业大军队伍中。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但是,有关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以及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研究却未引起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本课题即拟从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观与就业指导工作双向互动的角度,探讨艺术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其艺术高校就业指导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探寻艺术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目标,确立一种全新科学的职业发展指导理念和工作模式,为提升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作出有益的探讨,从而为中国艺术院校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2.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数据调查分析讨论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教授主持修订的塞普尔职业价值观问卷,以艺术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他大学生为参照对象进行问卷调查。2006年3-6月,我们以全国就读于苏州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苏州大学300份,艺术系100份,其他各系科200份,男女学生各半,毕业生偏多,其他年级均分,工艺美院,200份,分配原则同上。),回收474份,非卷25份,有效问卷449份,有效回收率为89.8%。其中女生231人,占51.45%,男生218人,占48.55%。运用数据统计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辅以重点、难点、疑点访谈,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获得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建议。 3.结果与讨论 3.1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个人本位突出 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为了作出合乎实际的解释,采用正交均方最大旋转主因子分析法,以累积方差贡献率在50%以上为标准选取因子,共抽取6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9.59%。由此得到6个因子在60个项目上的载荷,找出载荷较大(绝对值大于0.6000)的项目结合。由此可以对各个因子进行命名,得到影响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感受、工作有新意、成就感、工作环境、自主性、人际关系。(见表1) 采用同上方法对普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影响普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自主性、工作条件和安全感、进取心和利他、工作职权、人际关系。 可见,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普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有所区别。我们通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 0.001)这表明艺术类大学生更注重工作时的个人感受,而普通大学生注重个人发展。普通大学生比艺术类大学生更有长期、全局的观念,更理性;而艺术类大学生比较感性,直接,个人本位突出。 3.2不同专业类型职业价值观有显著差异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艺术类大学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现代专业,一类为传统专业,比如美术,主要分为传统美术如书法、国画,和现代设计如广告、室内设计等等。即所谓市场上的冷热专业区分的。我们采用同上方法,统计结果如下: 凌文辁、方俐洛等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经陡阶法检验,将职业价值观分成三个主成分因素,即“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1。我们的研究表明传统专业注重保健因素,现代专业注重自我实现因素。 3_3不同年级职业价值观有不同诉求 同样为了研究,我们将研究对象分大学新生和毕业班学生以及其他学生(即本科院校的二、三年级,高职院校的三年级学生)。我们采用同上方法,统计结果如下: 可见艺术类大学新生注重自我实现;二或三年级注重保障因素,而毕业生则注重发展因素。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越来越务实、成熟。 3.4高职学生比普通艺术生职业价值观更务实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职高专的发展,高职高专学生队伍不断壮大。高职高专学生所接受的是某种机能或和专业技术教育,对他们来说,从进人学校起目标就很明确,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就直接面临就业问题。研究表明,影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分别为:工作待遇、自主性、安全感、声望地位、创造性;影响本科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分别为:个人发展、工作变异性、工作职权、社会责任感、安全感、自主性。可见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比普通大学生更清晰、更现实、更成熟。 3.5艺术类男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无显著差异 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男女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那么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性别差异如何?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差异并不大。男生为:生活方式、创新精神、工作环境、经济价值、社会声望、责任与职权;女生为:工作环境、成就感、工作变异性、工作条件、自主性、自我实现。 4.讨论与建议 4.1对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非常必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的独立自主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自我意识、成就欲望、自我责任明显增强,这无疑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表现。然而,市场经济犹如一柄双刃剑,它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择业意识的同时,也使相当部分大学生择业的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高校传统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带来了强烈冲击。 如何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好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在引导学生择业与就业时,要引导注重学生发展因素,使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符合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三是注意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的发展相结合hl0 4.2把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殊性 通过研究,可以了解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把握他们的择业意向与从业方式,提高他们的就业成功率与工作满意感;同时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艺术类学生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一定的贡献。根据艺术院校的特性,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做到职业选择的客观性和针对性,必须主要依靠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深人系统的工作来实现,特别是对大学生当中“弱势群体”的就业应给予更多关注。 4.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青年学生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学校类型、不同专业学科,进行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针对青年职业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职业理想偏高,职业价值标准摇摆多变等特点,开设职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机构,培育、健全人才市场,建立职业培训或再培训机构,帮助青年择业、就业和创业。针对青年学生职业心理准备不足的特点,要加强择业就业心理准备。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进行择业心理调适与健康培育,使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规范化,深人探求全程式职业发展辅导的路子。要做到一个意识、两个层面、三个阶段、三会贯穿。一个意识: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更要“以学生为本”。两个层面:即学生层面和社会家庭、学校层面。从学生层面要努力使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社会和学校则要认识艾术类大学就业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到“加快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就业需求”与“提高就业工作指导和服务水平以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相结合,真正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大事来抓紧、抓实、抓好。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就业形势和职业特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探索择业,就业新的模式。三个阶段,三“会”贯穿:在新生阶段通过“专业介绍会”,确定专业思想,拥有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这是了解自己的过程。二三年级:邀请毕业生返校交流会,这是了解社会的过程,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毕业班: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恳谈会,这是了解关系的过程,获得信心和成功。 艺术类论文: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调查与论析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逆反心理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中的逆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经调查分析后认为,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师德修养,才能把学生的逆反心理转化为对事物进行深入探究的动力,有效地服务于思政工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思政工作不再是简的事务性工作,也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性教育工作,而是包含着更丰富的内涵。在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思政工作时,总会遇到很多阻力,其中一个重要的阻力源就是学牛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具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而思政工作中的逆反心理是指思政工作对象(学生)这一客体与思政工作者(教师)这一主体的需要不相符时,思政工作对象(学生)故意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思政工作者(教师)的愿望、要求相抵触和反感的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在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尤其足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在思政工作中不能因人而异,就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思政工作的零效应或负效应。因此,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研究,找到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及疏导的方法,将其转化为对事物进行深入探究的动力,服务于思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调查 1.研冗对象 随机抽取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轻工系12个班级,服装设计专业、鞋样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家具设计专业、室内装潢设计5个艺术类专业的321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1份,收回有效问卷282份。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的“高职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对321名艺术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选择题和判断题两个部分,内容涵盖了思想政治素养、价值取向、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等方而。 (2)数据统计法。将收同的有效问卷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 (3)总结归纳法。对统计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3.结果与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 一是积极热情,但政治素养较差。当被问及“您和‘我有时下决心从第二天做某事,但到了第二天劲头就没了’的情况符合程度如何?”时,14.89%的学生选择“非常符合”,54.62%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24.1l%的学生选择“比较不符合”,6.38%的学生选择“非常不符合”。当被问及“您如何看待日本右翼势力问题?”时,38.29%的学生选择“不知道”,40.08%的学生选择“知道一点”,只有15.25%的学生选择“基本清楚”,6.38%的学生选择“非常清楚”。当被问及“您对‘世纪之交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态度如何?”时,有30.85%的学生选择“认同”,50%的学生选择“基本认同”,8.16%的学生选择“不认同”,10.99%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当被问及“您认为思想政治课(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有无开设的必要?”时,有40.78%的学生选择“有必要”,40.43%的学生选择“无所谓”,18.79%的学生选择“没必要”。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虽然积极热情,但却较少关心时事,不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政治素养较差。这就使得他们做事多欠现实考虑,又缺乏政治理论指导,往往热情有余而理性不够,不能脚踏实地。 二是个性鲜明,但缺少团队精神。当被问及“您如何看待‘别人眼中艺术类学生都很另类”’时,有37.23%的学生选择“不觉得艺术类学生另类”,33.69%的学生选择“艺术类学生就应该另类,否则就没有艺术类学生的特色了”,只有29.08%的学牛选择“有些艺术类学生夸张了点,应有所收敛”。当被问及“您喜欢与众不同吗?”时,有52.84%的学生选择“是”,47.16%的学生选择“否”。当被问及“对您感到没有意思的事,别人怎么说您也不会好好去干吗?”时,有61.70%的学生选择“是”,38.30%的学生选择“否”。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常以“个性”为重要的“艺术”标志,不管是穿着打扮,还是行为举止,都要求与众不同,但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往往将个人的喜好凌驾于集体之上,对自己缺乏兴趣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唱反调。 三是兴趣爱好广泛,但缺少职业规划。当被问及“您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42.90%的学生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不一定成功”,28.37%的学生选择“事业成功”,19.86%的学生选择“建立美满家庭”,8.87%的学生选择“其他”。当被问及“您的业余生活主要是什么?”时,14,54%的学生选择“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7.09%的学生选择“阅读课外书籍”,65.25%的学生选择“听音乐、看电影、上网聊天”,10.99%的学生选择“玩电脑游戏”,2,13%的学生选择“做兼职”。当被问及“您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过吗”时,27,31%的学生选择“经常”,50.71%的学生选择“有时”,14.89%的学生选择“很少”,7.09%的学生选择“无”。当被问及“您经常考虑事情的反而吗?”时,69.50%的学生选择“是”,30.50%的学生选择“否”。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虽然兴趣爱好广泛,但却不知道如何规划未来,不知道如何为未来做铺垫,普遍对前途感到迷惘。这就容易使他们在校期间无所事事,产生悲观情绪,容易看到事物的反面,而不易接受积极向上的一面。 四是自我意识强,不愿受约束。当被问及“您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吗?”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35.82%的学生选择“否”。当被问及“您是否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时,45.39%的学生选择“是”,54.61%的学生选择“否”。当被问及“您是否觉得父母和老师不应为一些小事大惊小怿、小题大做?”时,56.74%的学生选择“是”,43.26%的学生选择“否”。当被问及“对伤r您的自尊心的人,您是否要给他添些麻烦,让他感到您是不好惹的?”时,43.26%的学生选择“是”,56.74%的学生选择“否”。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自我意识趋于早熟,具有极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胜心,不愿意别人小看或轻视他们,对约束他们的规章制度和老师、父母产生抵触厌烦情绪,渴望从各种约束中解脱出来。 (2)学校因素。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和焦虑情绪。当被问及“您是否对学校、班级或教学质量产生过不满的心理?”时,20.21%的学生选择“经常有”,54.26%的学生选择“有时有”,17.02%的学生选择“很少有”,4.61%的学生选择“没有”,3.90%的学生选择“未考虑过”。当被问及“您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过吗?”时,27.31%的学生选择“经常”,50.71%的学生选择“有时”,14.89%的学生选择“很少”,7.09%的学生选择“无”。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普遍对学校感到失望,对自身的前途感到迷惘,这就容易使他们对学校教育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从而对思政工作等相关的学校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大都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在学生管理上尚存很多中专模式,有些不正确的教育措施未能顾及到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征i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社会冈素。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校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和了解礼会,有r自己的社会评价标准,但这种标准印不够成熟和完善。当被问及“您对目前社会道德的评价如何?”时,2.84%的学生选择“满意”,65。25%的学生选择“一般”,31.91%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当被问及“如果您看到地有被遗失的100元人民币,您会怎么做?”时,21.98%的学生选择“捡起来,lⅱ1寝室请人家吃夜宵或占为已有”,38.30%的学生选择“试冈在附近寻找失主,若找不到,捡起来同寝室请大家吃夜宵或占为己有”,32.27%的学牛选择“捡起来,把它交剑学校相关部门,希望他们能帮忙找到失丰”,7.45%的学生选择“当作没看见,走过去”。当被问及“您觉得最值得信赖的人是谁?”时,65.96%的学生选择“家人”,15.25%的学生选择“亲友”,7.45%的学生选择“男/女朋友”,10.61%的学生选择“知心朋友”,0.70%的学牛选择“老师”,0.03%的学生选择“同学”。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对社会道德评价普遍偏低,拾金不昧等社会美德有所欠缺,对他人缺少信任感。这些都阻碍了思政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及疏导方法 对十人学牛而占,思政上作中的逆反心理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心理现象。表而上看起来,这种心理是消极的,令人不快的,甚至带有危险性,但不能把它简单地认为是“人格偏差”,更不能消极否定地描述为“是非不分、好走极端、为所欲为”。作为思政工作者,应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不作简单的指责和否定,又要千方雨讣地消除消极的一面,不欠时机地促进学牛逆反心理向好的方向转化。 1.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改进教育方法 (1)肯定、尊重、理解学生。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个性鲜明,身份特殊,有极强的自尊心、好胜心,但其社会认同感较差,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批评远胜于表扬,久而久之,就会对外界的批评,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甚至持一种抵抗情绪,从而与思政工作者的教育日的背道而驰。冈此,在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应该肯定他们自身的价值,给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并且这种肯定、尊重和理解应该发白内心,是受教育者自身所期望的。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在平时要做好对学生信息的采集和积累工作。 (2)采用隐蔽式思政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足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内心的要求。”换言之,思政工作者在做工作时,尽可能隐蔽自己的教育目的,淡化教育对象的受教育意识,营造轻松的思政教育环境,使教育对象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为生动地要求教育。反之,思政工作者如果将自己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提问、指责、教训,而学生只是被动地答问、倾听、接受,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应付及逆反心理,不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例如,找受教育者谈话是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谈话大部分都是在办公室内完成的。由于办公室的气氛过于严肃,让人有压抑感,谈话时放不开;且人员流动大,严重影响谈话内容的保密性。这些都容易引起谈话对象的应付态度和逆反情绪,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应尽可能营造宽松愉快的谈话氛围(如谈话地点选择校园的操场、林荫道等),让谈话对象淡化受教育意识,主动敞开心扉。此外,谈话时应该站在与谈话对象相互平等的角度,先不追究事情的对错和责任,而是将教育内容融汇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进行,使谈话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才能从根本|: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教育内容 由于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个性非常鲜明,对于他们感兴趣、认为值得做的事情,会非常积极踊跃地参加,并能坚持到底,但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常常是消极地应付,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直接拒绝参加。因此,思政工作教育内容必须贴近他们的实际需求,从他们所关心的疑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出发,不断地进行调整更新,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接受,进而使思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自开办以来,由于建校时间不长,在管理制度上仍存在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例如,缺少一个很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不能及时地予以答复;对学生的某些收费项目,未能事先给予解释或说明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学校应在充分调查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才能培养学牛的“爱校”情感,进而主动地要求并接受教育。 4.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思政工作队伍水平 对教育者而言,需时刻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并不断以此激励自己,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工作水平,成为一名集科研、教育、服务、管理于一身的全方位的新世纪思政工作者,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取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在思政工作中存在逆反心理是客观现象,只有找到产生的根源,并通过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师德修养,才能把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转化为对事物进行深入探究的动力,有效地服务于思政工作。 艺术类论文:简析艺术类高职院校摄影教学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摄影与美术比较;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教学知识结构的更新 论文摘要:对摄影与美术比较、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的美学理论探讨,更新数码摄影理论与教学知识结构等,都是这门学科在教研中所面临的新课题。 在艺术高职院校里,摄影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的课程,起着培养美学品味、提高审美水平的作用。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从数码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美学与摄影教学结合等方面予以加强。 1摄形与美术的横向比较 在横向与美术比较,纵向与摄影历史发展比较的基础上,探讨摄影艺术的自律性及与兄弟艺术的联系性,能促使摄影眼光、品味和美学理论修养的提高。 美术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在平面或三维空间塑造形体、创造可视性的艺术图象。绘画雕塑具有瞬间凝固或静态的特性,与摄影关系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材料。美术思潮的写实技法、流派在摄影发明后,趋向更为主观的风格和流派的发展,甚至有意与摄影拉开语言距离。摄影以纪实性语言特性见长,深受美术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等影响。 从媒介材料上看,摄影是光与影的色彩交响的瞬间组合。摄影通过光化学、数码等成像,极具感性特征,是主体和客体的空间交融。 以当今电脑技术数码影像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高科技为后盾的映像艺术(电视、摄影、计算机)昌形成规模,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视觉艺术形象,不仅意味着它从根本上制约着设计艺术的更迭和演化(手绘、喷绘等手法己逐步被摄影图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高新技术所代替),反作用于美术、设计艺术,而且还对人的思维模式和情感体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数字图像后期处理的方便,颠覆了传统暗房复杂繁琐的工艺。美术构成了新的设计艺术形成的技术基础,数码影像则是新的艺术形成产生的审美心理基础。 在这一单元中,结合美术与摄影的共同点,重点讲授构思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同时,将美术与摄影碰撞交融所产生的流派风格等,融合在纯粹的技法传授中,使学生具有更开阔的眼界。 2摄影艺术的本体性 摄影与美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对摄影自身语言特性及其艺术规律的研究,属于摄影美学的范围。 随着艺术思潮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典型性的瞬间艺术,已成为传统艺术或一种流派风格的代名词,艺术图像越来越多元化了。摄影象美术那样,可以表达类似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多种图象,可以先设计构思,再摆放物体来摄影和后期进行特别加工。电脑数字软件使这类摄影变得越来越可行,更具有视觉传达效果上的陌生感。这类观念性图象的特征,是具有可计划性和可预见性;而且,摄影也可以象现代美术那样,表达一种多义化的“有意味的形式”。仅靠“纪实性”、“典型性”已远不能解释摄影的本体性了。因此,艺术摄影是包含着具有艺术真实的纪实性或观念性的图象信息,具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摄影具有自己所特有的静态的二维图象性。摄影作为静态的图象,与动态摄像、三维雕塑区别开来;二维空间的绘画尽管也是一种决定性的瞬间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但它的完成并非是瞬间成像的。而且媒介材料根本不同。从摄影的媒介方式上看,前期有银盐化学媒介感光、电子感应技术数字成像两种;后期是传统暗房冲印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数字软件加工。用“画笔”—各种照相机进行前期拍摄和后期暗房(数码暗房)加工,实现图象的产生。 摄影具有独一无二的自身语言。摄影的光圈与速度的组合,可以产生虚实快慢的各种变化。’镜头长短的选择,可以表现不同透视效果的图像视角。在一个底片上,用多重曝光可以产生多重图像的特株效果。一幅平庸的素材,在后期处理中,可以升华成鲜明生动的艺术性图象。胶片的颗粒性如加以突出,能具有语言的纯度、冲击力和缺陷美感。摄影构图剪裁的可塑性,往往能使素材“废片”成为好片甚至是艺术品。对光影造型元素的巧妙组合,更是摄影的长处和奥秘。越是切近这些语言特征的图像,越能体现摄影的自身魅力。 综上所述,艺术摄影是以决定性瞬间的曝光成像,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经过后期暗房加工,塑造鲜明生动的光影形象用以表情达意,或通过观念性图像来体现意境、意味的视觉艺术。摄影是外在客体和内在主体的统一,或是内在世界在外在客体上的投射。其中,“决定性瞬间”的摄影前期是最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这一单元中,着重把握摄影自身规律,通过典范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分析,进一步提升对摄影语言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借以摄影艺术的大众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3摄影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 在数码图像器材占压倒性优势的时代,传统摄影理论必须变通是肯定的事实:胶片暗房实践和理论更多地让步于数字暗房。 数码图像全方位的知识结构更新有如下方面: 传统摄影理论与数字成像的交融。各种不同档次的器材、特色、成象介绍和探讨等。 加强教学相长的互动性。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网上优秀的摄影网站自学、互动等,用qq群进行作业互动交流、和作品品评等。 在教学条件受限制时,要善于因陋就简,进行简单实践。大部分学生只有小型自动数码相机,而不是可以控制快门速度、光圈的准专业以上的相机。这些相机,也可以对摄影色温、构图、用光、色调深浅、闪光摄影、恰当的曝光等等做现场简易实践。用些黑、白卡纸、专用灰卡和简易的反光板,也能在每节摄影课中,结合理论讲授来就地取材,穿插摄影实践。 对各种品牌的相机生产商的图象处理软件和专业的图像软件的把握有较高水平,能指导学生进行创意摄影或后期加工。熟悉这些软件,对专业摄影或普通摄影的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设计、观念性美术等与摄影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实战意义。 针对在校生业余相机的特点,重点讲授色彩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对以美术设计为专业的学生,则在广告摄影、摄影图像与设计的结合方面以重点,收到有的放矢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结合观念摄影等主观艺术摄影作品赏析,做一些画意摄影的实践。 这些新平台和因材施教的方法,成为当今卓有成效的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立一定规模的摄影棚,为广告摄影等提供更好的实践场所。 当今,数码摄影作为数字图像主流之一,对旧有媒介图象是极大的挑战甚至于更替。价廉物美的小型自动数码相机,使摄影完全大众化。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什么是好的摄影?摄影是否一种艺术?如何把握好这门艺术?这些是新时期摄影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题。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大学生英语教学现状研究及思考 【摘要】分析当前英语教学形势,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先天、内在、后天的特点,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综合适度原则引入相关性、实用性的文化内容,辅之以情感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艺术类英语教学 现状研究 导入文化 情感教育 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加强,社会对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学英语教学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涉及面最广、开课时间最长、学时最多的一门基础课程,确存在着“费时较多,收效甚微”的问题,尤其是艺术类英语教学。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均设有艺术类专业,该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教学一直是一个瓶颈,处于英语教育的弱势状态。 1 现状分析 笔者长期在吉首大学公外部执教,一直致力于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在工作中,我发现艺术类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以下两个特点: 1.1 英语学习先天不足 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这无形中成为一种诱因,导致考生重视专业课程,而轻视文化课和英语课。多数的艺术类学生从高中起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很少问津文化课内容和英语,而且其中还有不少的学生是从职业类的学校直接考入大学,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导致英语学习严重脱节。 1.2 英语学习内在不足 其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相对其它专业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方面有明显优势,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而语言却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需要有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持之以恒的毅力。 其二:市场导向的影响,眼下无论是主管还是客观方面的压力,学英语对他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用处甚少。 其三:艺术类学生才用的教材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都是《大学英语》,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难度大,学生普遍没有积极性,学习英语非常被动。 1.3 英语学习后天不足 上表说明艺术类学生在学英语方面,整体来说最偏爱的策略是形式操练策略,形式操练策略的平均值在所有的策略中居于首位,说明艺术类学生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授课;学生最不喜爱的策略是管理策略,这就表明艺术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喜欢母语策略的程度略强于喜欢功能操练策略的程度,可知学生在学习中受母语的干扰相对较多。 2 改进方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的态度、学习方法、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影响着学习成绩,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来设计教学方案。 2.1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搞好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 对于新生来讲,从高中到大学,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进入大学后很难顺利地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进行衔接。对于单词、语法、翻译等,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办法,不仅可以减少学习难度,还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 2.2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其一: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在原有基础上能得到提高,顺利通过考试。 其二:能运用英语达到实用的目的,通过说明学好英语重要性,分析他们英语学习的差距,从而端正态度,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 2.3 改变课堂教学 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要减少和防止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多开展交流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语音实验室和网络。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对象,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运用语言的能力受到限制。 2.4 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艺术类的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较弱,往往不会主动安排学习时间。因此,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大学阶段的业余时间,不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2.5 重视个体差异 二三十年以来,西方的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日益重视对学习者个性差异的研究。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组织教学第一要细致,其次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结合课堂表现和小测验情况制定教学方案,确定教学内容。对于成绩优越者,可以推荐课外参考书,以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而对于大多数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在统编教材之外提供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帮助他们学习、复习和巩固语言基础知识,打消畏难情绪,为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3 思考 3.1 文化导入法英语教学 学习英语必须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充分认识并重视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言素质。不了解目的语言的用语规律、民族习俗、心理观念、文化背景和词语内涵,仅仅学会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能顺利用语实际。 在进行教学文化导入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相关性。课堂上所讲的文化要点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从而更好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其二:实用性。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文化导入应针对教材内容,着重讲解课文中所出现的使用价值大的文化差异。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与日常所需密切相关,那么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就会大大提高,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其三:综合适度原则。文化导入要避免主观随意,以偏概全,尽可能做到准确、全面、客观。将所学融会贯通,这样学生可以对英语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准确的理解。文化导入要分清主次,有针对性。英语教学不可将导入文化变成专门的文化课,背离教学目的,仍然要坚持语言为主,文化为辅的要求。 3.2 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是认知和情感培养过程的统一。2003年英国沃里克大学国际教育研讨会共识:“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情绪。它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的效果,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 关心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石。罗杰斯认为:“能否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首先取决于教师行为,即取决于他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缩短师生距离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知所教学生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综合适度原则引入相关性、实用性的文化内容,辅之以情感教育,致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运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艺术类论文:浅谈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艺术类 信息素养 论文摘要:实施针对艺术类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我院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概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遍及社会各行各业,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是当代大学生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高校都已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年级的普修课程,这说明了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无论对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1] 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关于进一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中的精神和高教司组织制定的高等学校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我院从2003年起,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本科一年级学生修完该门课程后,全部参加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一级考试(以下简称cct),并将取得cct合格证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既在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同时,要求我院本科学生达到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一级考核要求,达到当代信息化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综合素质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科一年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基本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为后继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院计算机课程设置采用三层次原则,即第一学年开设《计算机基础》大公共课必修课程;从第二学年起开设计算机小公共课程按学科进行分类和分层教学,例如《非线性编辑》在我院不同系均有开设;以必修课、院级选修课不同形式开设《计算机音乐技术》、《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专业课程。 作为计算机大公共课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知识点设置时要求具有一定的广度,涵盖更多的计算机领域,同时考虑作为其它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先导课程,知识点设置时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例如针对计算机中的常用编码,多媒体技术,二进制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同专业应具有不同的培养类型,例如,我院舞蹈系的学生受集训、排练、文艺活动的影响,课后时间相对紧张,要求所有的知识点都必须在课堂内被消化并相对减少课后作业的数量。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院自2003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cct考试以来,由于首次参加规范考试的陌生性,加之教师、教材、大纲、备考辅导等方面准备不足,因而初考结果不尽理想,总结前几届考试组织及教学复习指导的正反经验,2004年以2004级本科学生为主参加cct考试成绩获得显著提高,及格率较上届提高了48个百分点,通过近几年的努力,cct考试成绩总体逐年呈上升趋势,部分院系本科学生的cct过级率已达到了96%-98%。以下就该门课程教学结合cct考试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我院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具体安排,从培养目标出发,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部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结合考试大纲,讲授教学内容时强调基本性,注重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避免简单性,由于教学内容涵盖范围较大,如果面面俱到,看似什么都教了,实际什么都没学会;讲授内容应有侧重点,根据不同专业,求同存异;坚持系统性和动态性,由于计算机知识不断发展,后续课程知识点可能需要调整。这就要求后续课程知识点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必须有效衔接,动态调整,不断迭代优化。 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初步、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教学时数为72课时(即理论课36学时,实践课36学时)。 (二)强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学生开展。为了促进学生计算机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在授课过程中强化师生的互动,从而使学生参与教学,达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目的。 本课程教学(讲授,实验)过程均在实验室完成,通过投影教学,学生实践来完成相应教学内容,如何合理组织教学,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即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能力,强调自力,思路创新,应用为本”的原则,从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始,做足课堂100分钟有限时间的“文章”,教师“精”于引导,学生“勤”于实践。学生有事可“做”,自然兴趣注意便会由“负”转“正”,课堂学习氛围及学习效果因此大为好转。同时集中所有软硬件资源,力争在有限学时内实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针对性教学。 (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几年来,由任课教师自行开发软件、并配套建立的各类客观试题,无纸化民、汉界面实践训练试题,任课教师利用教学资源指导教学,行课答疑,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这些基础性积累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产生了十分具体的教学效率。 (四)建立教学反馈系统,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在注重课堂教学时,更应重视教学反馈的重要作用。 针对目前本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建立教学反馈系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等基本情况,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教学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建立教学反馈系统有助于教师在授课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反馈系统还可以对收集学生意见、形成常见问题、对改进教学效果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例如:2011年我们分别对本科一年级的开课班级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一次网上调查,可以看到学生上大学之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占到42%,课堂希望有更多师生互动,例如问答,同学讨论,报告等占到36%,建议增加团队合作课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51%,喜欢比较简单而且要求明确的实验题目占到76%,对于本学期所完成的实验练习中,觉得练习的难易程度还可以占到84%,认为该门课程实用占到81%,认为该门课程实用,喜欢学占到60%,认为教材中网络和windowsxp章节需要修改和补充占到34%,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能够认可,同时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结束语 针对艺术类学生实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整个工作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努力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术。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还有很多可探讨的地方。因此,需要我们集思广益,共同努力。 艺术类论文:浅谈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管理方法的改革 【摘 要】本文介绍了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艺术类考试特点,规范了艺术类考试中的各个环节,为考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充分落实了教育部“阳光高考”精神。 【关键词】艺术类 考试 管理 规范 近年来,高校自主组织艺术类招生考试的形式多样,专业方向也日渐丰富,吸引了一大批艺术考生报考,院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设置不拘一格选拔适应学校发展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但是如果高校对艺术类招生考试管理不善,此类考试也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由于自主组织的艺术类考试形同于高考,关系到考生的求学前途,甚至人生规划,而且大部分艺术类专业文化课录取分数较普通类考生分数低,所以许多考生及家长对此类考试趋之若鹜,认为此类考试是圆大学梦的一个捷径。如果此类考试制度不严格,考风不严肃,管理不规范,就会使一些考生抱有投机心理,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达到录取的目的,从而妨碍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影响了学校的生源质量,给院校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综上所述,作为艺术类考试的组织者,高校一定要规范艺术类考试流程,使考试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科学合理地安排管理考试,并加强警示教育和监考力度,严肃考风考纪,保证招生考试的顺利进行。 一 高校艺术类考试管理存在的弊端 1.考官的选任方式值得商榷 高校艺术类考试中,考官的评判结果对考试的最终结果具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目前,部分高校艺术类考试考官均以校内教师为主且考官成员多年变化不大,这样就会给一些具有投机心理的考生可乘之机,不遗余力地联系相关科目考官,一些立场不坚定、经不起诱惑的考官更可能会被考生利用,成为考生圆梦的捷径。 2.试卷命题及保存存在隐患 高校艺术类考试,试卷的命题内容和考核重点关系到院校选拔人才的方向和水平,所以试卷的保密工作是院校能否公平合理选拔人才的关键。近年来,高校艺术类招生专业逐渐增多,考点涉及多个省市,考试形式也丰富多样,考核内容较为复杂,导致部分院校对试卷的管理较为松散混乱,多年测试内容雷同,试卷泄题等问题也是屡见不鲜。 3.考试流程欠规范,监考强度有待加强 由于高校的艺术类考试较普通类考试流程复杂,部分专业还要经过初试、复试等多层筛选,考场不固定,考试内容互不相同,考试周期也较长,再加上监考人员很难掌握全部专业测试的考试特点,所以在考试过程中,部分考生可能会利用考试流程的漏洞采用作弊手段达到录取目的,如专业替考、交换试卷、手机作弊、无线电耳机作弊等。 二 改革高校艺术类考试管理制度,完善考试流程 1.完善考官遴选制度,被选考官应具有较强的政治觉悟 高校选聘考官应对教师的职称、专业背景、品德素养、年龄、身体状况等都有明确规定,并且要求考官应由校内外教师共同组成,且校外教师比例不得低于40%。在选聘流程上要严格管理,全程遵守保密制度,校外考官在考试结束前不得会客,校内考官通过专业测试领导小组抽签产生,抽取结果当场封存,考试当天早晨由招办和纪检监察通知共同启封并通知相关教师,最大限度的预防在考前私下接触现象的出现。 2.做好命题保密工作,加强题库建设 高校自主测试相当于高考,命题过程应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如应向命题教师颁发聘书,命题教师应签署《命题保密承诺书》,应规定题目的格式要求、数量、封存方式以及提供参考答案等,命题全过程应严格遵守保密规程。此外,注重题库建设。通过题库生成试卷是比较科学的命题方式,而题库的建设尤为重要。题库可以通过多年的积累逐步建立,也可以集中组织命题教师共同建立。建设题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题库要有一定的规模;(2)题库中的试题质量要有所保证;(3)试题应配有对应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4)严格做好题库的保密工作;(5)注意题库的更新和维护。 3.规范考试流程,科学管理 首先,应做好监考人员的选拔,挑选责任心强、敢于坚持原则、身体健康的教师。其次是优化考试组织方式和流程,考试管理采用“三随机”制度,即考官随机、考生随机、考场随机。考官随机一方面是指校内考官通过抽签随机产生,另一方面如考场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考官进入哪个考场也是临时随机决定的;考生随机是指考生在进入考场前应抽取号码,并按抽取的序号依次入场考试;考场安排随机是指如考场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前提下,考生进入哪个考场是根据各考场的考试进度随机分配的。由此,考生、考务、考官均无法提前预知考场安排,最大限度的杜绝了“关系分”、“人情分”的出现。再次,加强考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对考生进行考试规章制度的宣传和纪律提示,如将纪律要求写入招生简章中,在考生报名时发放《考生注意事项》,在考试开始前宣读考生须知等,让考生充分了解考试的各项纪律,认识到作弊的严重性和后果,打消侥幸心理,防患于未然。最后,还要采取科技手段防止高科技作弊,配备电子狗、电子屏蔽仪等设备,在必要时学校可以联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高科技群体作弊。 总之,由于艺术类考生前期投入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极其迫切,高校自主组织的艺术类考试可以给艺术生提供了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所以此类考试受关注度极高,这就要求院校应加强对艺术类考试的管理,减少由于管理不完善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大考试监管力度,科学规划考试内容,为考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也为高校选拔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提供了宽广可靠的平台。 艺术类论文:农林高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探究 摘要: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农林院校中更为突出。艺术类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上的一个难题,是艺术类学生自身的问题,还是我们认识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本文分析总结农林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独有特点,剖析了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对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农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思路 艺术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群体,个性鲜明也就意味着在教育管理中会出现很多的特殊问题,“他们比较难管”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一个共同认识。如何提高农林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变难管为易管,笔者认为必须充分研究其个性特点,把握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才能趋利避害,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一、农林类高校艺术生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也逐渐呈现从艺术精英殿堂走向普及化、大众化,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数十家重点农林院校都增设了艺术类专业。总体而言,与艺术专业院校相比,农林院校学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 (一)农林院校专业性不强,学生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 在经济利益驱动和社会升学压力下,艺术类考生急剧增加,加上许多学校原本并不具备过硬的师资力量和艺术教育氛围,使得本就薄弱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令人担忧。在农林高校,不论是硬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还是文化氛围,都偏重于农理类,艺术专业在这里往往显得不够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不尽合理,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实力都显薄弱。另外,公众对于农林院校开设艺术专业存有认识偏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学生自然而然觉得在这里很难找到实至名归的归属感,难以得到高水平的培养和训练。 (二)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压力更大。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农林院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处境更为艰难。和校外比,艺术类毕业生不如主流艺术院校毕业生那么走俏;和校内比,传统大农学科专业名声更响,新兴的艺术专业更像是“菜鸟”。面对这种困局,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很多学生因为担忧就业而产生心理疾患或困扰。 除了就业引发的心理压力,还有经济引发的心理压力。艺术专业是一个“高消费”专业,一般艺术类高校学费每年均在一万元左右,加上学习阶段价格不菲的专业学习用具开支,花费往往超出一般专业数倍。以西北农林科大2007级学生为例,该校普通农科类专业收费是3025元每年,理工科收费是4950元每年,艺术设计(艺术类)专业却高达9900元每年,加之专业作图需要的计算机、画笔、颜料、特种纸张等花费,每名学生每年平均承受近2万元的日常开销。农林类高校艺术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中小城镇,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很难满足该专业的高额支出。再加上不少艺术类学生追求个性张扬和自我标新立异,许多经济并不宽裕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二、农林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群体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艺术专业教育内在特殊要求。 艺术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创新和突破,倡导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的培养,学生思想活跃、敏锐而富有创新精神。但“兴一利则生一弊”,艺术教学对个性化的过于尊崇可能使得学生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感性大于理性,在考虑问题时容易脱离现实基础。学习方式的单独化,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对于个性化德追求,可能让学生形成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包括个人才能发挥、个人利益获取、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敏感唯学,崇尚自由和创新,情感丰富,喜欢无拘无束的学习、生活方式,从而容易滋生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取向的个人主义思想。 (二)环境外在影响。 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环境决定论和环境无用论的长期争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了人的思想的产生,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引起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环境无用论的同时,也批判了机械的环境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坚持人与环境、教育与环境关系的唯物辩证论,既承认环境的决定作用; 更强调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各类环境因素对艺术类专业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上存在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思潮对艺术类学生影响很大,一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不具有很好的审美和批判能力,经受不住社会的诱惑,追求绝对自由主义,忽视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忽视他人感受和公共道德,片面追求自我个性另类发展,无视校规校纪,难以说服教育,成为大学管理工作中的难题。 三、农林高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以人为本,保护个性与教育管理相结合。 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的“每一个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 时展到今天, 尊重个性, 关注个性,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在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注意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创作灵感,不夸大他们的文化课程劣势,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关爱的氛围,让他们发挥自己专业的特长。树立有利于艺术类学生成才的新的理念,要有能够容得下艺术专业学生某些个性的雅量,从大处着眼,从培养学生做人的高度要求学生,塑造学生高层次的人格思想,增强学生高层人格思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注意严格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强化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教育,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工作:(1)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干部队伍;(2)是管理工作要做到突出重点,强化定量管理;(3)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统一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充分发挥制度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激励、制约、导向作用;(4)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在对学生考核、评奖、评优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上,工作要细,按制度办事,做到奖得有理、罚得有据;(5)是注重人性管理,强调情感交流,最大限度地弥补和消除制度管理所带来的不足。 (二)探索课堂新机制,内心激励与外部引导相结合。 孟子有言“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内心是需要的激励的,激励手段的使用有助于帮助艺术类学生了解他和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在艺术教学中多采用个别指导和小组教学方式,有利于唤醒学生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有利于激发学生“我固有之也”的资质和潜能。因此,教师、管理者要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行为风貌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以课堂为落脚点,融思想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于一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化他律为自律,变强制为自制,通过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身实践,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以职业规划为切入点,职业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完善职业规划和人生追求的学生更容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容易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者应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的切入点,通过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和国家、时代、社会,理性分析自身优劣条件,合理制定职业规划来达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效果。 (四)改进“两课”教学手段,创新教育管理的主载体。 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简称“两课”)的教学,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着和可靠接班人历史重任。教育管理者应当针对艺术类学生重形象思维特点,与时俱进革新教育手段,加强两课教学的创新改革。运用影视资料开展电化教学,以课堂主题辩论、演讲、小组讨论等丰富而生动的形式,比如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开展“美丑一瞬间———大学生道德建设漫画大赛”,开展文明礼貌教育。“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以创新教育为载体,不拘形式,使“两课”教学富于针对性和导向性,在形象感触中引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五)营造人文环境,开拓教育管理新境界。 一是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针对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应适量增设文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课程,有计划地举办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等人文讲座,开展读书活动,弘扬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知识渗透和熏陶,帮助学生正确判断、理性选择,提升人生境界。二是构建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文化氛围和谐校园环境对学生优良学风的培育和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长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类文艺竞赛,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高雅和谐的校园氛围,开拓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境界。 艺术类论文:高职高专艺术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艺术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日益明显,今天的高职类院校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调整教学目标,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艺术类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非常紧迫,整合教学改革成果,结合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实行引进项目等一些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 艺术是与人类文明共生的,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在传承和改良中发展的。目前,概念化、单一性、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还笼罩着高职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这种陈旧的观念、落后的方法体现在艺术课程教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灵气,缺乏创造力,缺乏自己的个性。 一、艺术基础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艺术基础课程包括:素描、水粉、建筑透视、表现技法、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这些课程为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摄影、绘画等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基础作用体现在: 1、鉴赏美、创造美 美感对于艺术类各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课程设置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通过素描、色彩、造型等艺术学科的综合与联系,使学生的视觉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艺术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意蕴,感受其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有专业针对性的能力培养 艺术课程更多地让学生观察实际事物和接触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形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基础课程通过各类艺术的综合和联系,全面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色彩修养。在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如环艺专业侧重三维空间的塑造,平面专业重二维空间的构成等,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和徒手绘制能力得到协调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二、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基本理念 俗话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艺术设计也是如此, 如不勤于动手练习, 只是一味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 将是纸上谈兵。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 不仅要重视理论, 更要注重实践。学生通过技能训练, 可以使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在教学中, 要做到不只是停留在对美的认识与欣赏方面, 更要使学生对美的认识升华到创新的层面上来, 进而运用到今后的设计中去。 1、尊重学生个性 挖掘个人潜能,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艺术课程中的体现。课程整合应注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特性,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重视师生间及学生间的互动。当今的学生, 思想活跃, 如果课堂上还是弥漫着沉闷的教学气氛, 学生是不会欢迎的。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2、改革教学模式 采用良好的教学手段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只凭讲解授课, 难以让学生理解设计理论基础课的内容, 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 必须有大量的范例讲解才能把设计原理分析清楚, 而书本上少而又少的作品图片很难满足全班学生的需求。因此,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设置是必要的, 如使用多媒体教学, 把课本以外的好作品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 针对理论, 老师运用作品进行分析, 可以使视听效果直观明了,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艺术类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法 1、开放的教学环境和支撑体系 现代艺术教育中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日益重要,建立面向社会实践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技术知识支撑体系,让学生从旧有的局限于师生对话的单一传统教学方式里、从个人冥思苦想构思方案的封闭系统中解放出来,扩散思维、启迪思路、激发灵感。艺术各专业涉猎较多学科的知识,立足专业特点,积极注入新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成果,加强同社会的交流,引进项目进行实践教学,促进发展活跃开放的教育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和展出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把长远和短期需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需求结合起来,把自身和他人结合起来,与社会上的设计公司、装饰公司、广告公司等相关单位定期合作交流,引进双师型人才参与教学,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展出,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开放的研究、交流环境。 2、综合艺术与综合能力培养 人类知识是统一的整体,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已成为重要趋势。强调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材料、预算、识图等)之间进行交叉和融合,将各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法、学习能力、技能操作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配合和贯通,这样既可以减少各学科间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又可以克服学科知识相互隔绝,彼此缺少沟通的弊端,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知识掌握的综合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艺术类各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应根据高职类院校的教育特点,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来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天性中创造力的师生合作开放式教学体系,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艺术类论文:浅谈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归因探析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心理指导 论文摘 要: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的高峰期也已经到来,就业形势呈现出多元化、全面化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高等院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职院校中的艺术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点个性的特点,在这种压力下呈现出更为明显的诸多心理问题,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而根据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力军,加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等诸多因素,就业趋势也呈现了多元化、全面化。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艺术类”毕业生,其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将会比普通类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复杂。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艺术类学生产生了自卑、焦虑、偏执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解决这些严峻的问题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工作的一个新方向。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所学专业的特点容易使得他们在就业问题上凸显出比普通大学生更明显的心理问题。 1.对择业定向性的偏执心理。 相较于普通大学生而言,艺术类学生个性较强,在考上大学前就开始了数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加之大学时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学以致用的专业职位。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量的储备人员接受小需求的市场挑选时,必然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初次踏入社会应聘,频频的碰壁很容易对细腻化、感性化的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面对着就业面的狭窄,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认清形势,调整就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长时间地执着于择业的定向性问题,会引起不良的情绪负性情绪反应,进而引发一定程度的偏执心理。 2.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抑郁心理。 艺术类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高投入使得他们希望毕业后同样有一个高回报。但受整个社会用人成本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希望往往是很难实现的,当他们因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频频碰壁,无法就业或者找到的工作离预期目标相差过大时,支撑他们的精神理念就会轰然倒塌。这种因为主客观原因而造成的自我价值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失落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最终导致大部分艺术学生在择业问题上难以自我认同,或是由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而自我放弃。 3.急于求成的焦虑心理。 在现实与期望激烈碰撞后,开始的满心期望变成了忧心忡忡、烦躁不安,难以排解,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彻底失去信心。还有部分举债求学,渴望毕业后赚钱还债的学生面对再三的面试失败,由感觉就业无望,自愧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躁不安的心理,容易进一步转化为压力而导致他们不能正常地展示自己,影响用人单位对其作出正确评价,进而加重他们就业的心理负担。 4.缺乏主见的依赖心理。 由于艺术类专业是个需要高投入的专业,艺术类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总体而言优于普通类学生,加之当下独生子女较多,他们的父母在为他们提供优越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使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在面对就业的重重困难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是一味地依赖学校的联系,听从家长的安排,被牵着鼻子走。一旦希望落空,就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或者即使通过家长、学校的帮助走上工作岗位也难以胜任。 5.对自身认识不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在当今就业体系和用人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艺术类专业中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的处境要相对优越得多。两相对比是不可避免的,所谓相形见绌的自卑心理就渐渐地在一些学生的心里占据上风。家庭条件一般,本身平时也表现不活跃的毕业生在面临就业竞争时会产生自卑犹豫的心理,觉得自己成绩平平,没什么突出表现,能力不如别人,不敢大胆地应聘,积极地择业。 二、导致艺术类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 1.外界因素。 (1)社会环境 由于高考对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要求较低,艺术类专业报考和招生持续升温。报考艺术类的学生在逐年成倍地增加,一些高校也纷纷开设艺术专业,加之每年各个培训机构培训出来的社会人员,每年希望从事艺术类相关行业的人员数量规模相当可观。而与此同时,虽然目前我国的动画、游戏产业在大力地发展,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岗位,但艺术类专业社会需求还是整体较小,即使一些大城市,对艺术生需要也非常小,这些艺术类岗位也主要集中在广告、室内装潢设计上,而一些中小城市的需求就更小了,这些就业机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加之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2)家庭因素 艺术是一项需要高投入的教育,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整体而言要优于普通文理类的学生,艺术类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精力,事事都为子女安排妥当,对他们期望值过高而导致的溺爱往往会使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心理。 2.内部因素。 (1)学习动机 由于艺术类专业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要低,很多学生只是为了上大学,而在高中时期突击,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真正地喜欢艺术,对专业所对的相关工作并不是很了解,考上学校后,专业基础较差,专业课程学习吃力,面临毕业更不知道何去何从。 (2)自身定位 人们常说:搞艺术的人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很多艺术类学生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和现实往往脱节,当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面对初次就业,艺术类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而个性较强、自我定位较高,对专业的学习更加执着,使得他们更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容易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最优化,因而存在偏执心理。 三、加强艺术类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 由于受到自身教育及自身生理、心理因素和社会、家庭等因素的种种限制或制约,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的困扰,因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变得尤为重要。 1.协助艺术类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 “眼高手低、浮躁虚夸”是艺术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他们往往对自己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地自我定位,也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艺术类学生必须不断更新就业观念,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高校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纠正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偏差,改变他们的不良心态,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 2.指导艺术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在就业中,艺术类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充分估计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而是在择业的过程中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收入、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还有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将就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单位,对于一些基层工作不屑一顾。目前,艺术专业毕业生已呈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趋势。我们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摆正就业心态,将眼光放低、放长远,强化艺术类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鼓励艺术类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自我创业。 3.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培养独立性,勇于面对各种择业竞争。 大学生在择业时,社会并不把他们当作学生或未成熟的青年来看待,因此,艺术类学生培养独立意识十分重要。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对自己有信心,无论成功与否,身在顺境和逆境都能坦然面对,相信自己,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参与竞争;要注意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并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就业机会。 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社会、高校、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而艺术类学生本身也要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树立好良好的心态,克服不良心理,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论文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措施的实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艺术类专业一般包括音乐专业、美术专业、设计专业、传媒专业等,从专业群体来看,这是一个思维风格、心理特点、行为方式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群体,而与普文、普理的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如下特点: (一)思维方式上:长于形象,短于逻辑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多是训练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与表现力,特殊的思维训练和心理体验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特殊的思维定势: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欠缺。形象思维的发达导致他们对诉诸视觉、听觉的线条、色彩、声符以及意象具有较强感受力,且善于联想与想象,情感丰富。逻辑思维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掌握与接受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的理论知识方面能力较弱。“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形象性是最突出的美学特征,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尽管好的思维品格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配合、协同运行,但不可否认,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确实存在着利于专业技能学习的重形象轻逻辑的思维定势。 (二)学习行为上 行为是思维的体现,不同的思维风格可能导致不同的学习兴趣和行为偏好,“艺术类学生受艺术思维特征的影响,一般更习惯于直觉和形象思维,更富于情绪、情感和想象,往往喜欢追求浪漫情调和美感”。故反映在学习过程中,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体现出如下特点: (1)倾向无纸化阅读:由于受直观和形象思维习惯影响,那类融合了文字、画面、声音、视频的丰富、形象、生动的教学材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好奇,更多关注知识载体视觉与听觉的趣味性。“传统的以文字为主体的教材、文学作品正被艺术生所冷落,相反,那些动感的、图形的、虚拟的阅读物正受到他们的青睐。”这种特殊的阅读倾向,值得大学语文课堂思考教学局限与实施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2)凭兴趣接受知识:由于想象活跃、情感丰富,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影响,极容易出现注意力与兴趣迁移,情绪不够稳定,专注力不够深入与持久,故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多表现为喜欢轻松、新颖、实用的学习氛围,更适于面对有新鲜感的任务,做事喜欢标新立异,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对单一、缺乏新意的学习环境与课堂气氛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更多地依凭个人兴趣,率性而为。 (3)学习过程中重自我表现: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创造性思维敏锐,情感世界细腻丰富,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自信心,专业特点又决定了他们经常参与竞赛活动与表演活动,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有研究显示:艺术类学生具有一种立法型思维,这种思维风格的人“喜欢创造并提出自己的规划,用自己的方式做事,喜欢没有预先建构好的问题,自己去搭建结构并决定如何去解决问题”。故作为个体,他们在群体中具有强烈的不受约束的自我意识倾向,不愿受约束而要求行动自由,要求自我表现,有较强的表现欲。 (4)同时也具备一定合作精神:由于思维感性,更易被外部世界影响,也喜欢关注外部世界,故他们对外部的鼓励评价与帮助有较强的心理需求,这种外顷性思维使得他们具备一定的社会参与感,也能很好地与别人合作,所以艺术类专业学生虽个人表现欲强烈,但学习与工作过程中,也具备一定的团体合作精神。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 在承认、了解了受教群体的差异性、特殊性之后,应着眼构建与之匹配的差异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以及老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途径多手段地达到教学效果。针对以上分析的艺术类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语文可调整如下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专业针对性 欲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革新,首先应是教学内容的革新。就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来说,大学语文教材缺少针对性的问题已成为阻碍艺术专业开展人文教育的一大瓶颈:表现为编辑体系单调,多以文学史或文体类别结集作品、古代作品比例偏多、注重作品的教化功能,强调共性而忽略了艺术类受教对象的专业特性……有鉴于此,对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必须作出选择,而选择的原则是教学内容切合艺术专业背景,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内涵应是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用文学的语言,人文性建构,与诸种艺术相互交融,去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用语言文字去完成孕育“艺术创造潜能”的任务。具体做法可尝试如下建构: (1)创建有艺术专业特色的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如可设置一门《大学语文》必修课程,下设《影视欣赏》《新闻写作》《中国文化》等专项选修课,或开设一些如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绘画、诗歌与艺术为题的专题讲座,这种多元组合的课程设置可让艺术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多方面的兴趣,从而运用自己的优势思维风格,完成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2)结合艺术专业特色编写教材: 编一部偏重艺术类专业特性的特色教材,在编撰过程中注意选文既要有浓郁的文学性,又有很强的专业色彩,如依据艺术的分类,选取与美术摄影、音乐舞蹈、建筑园林各大艺术门类相关的文章作为课文,如嵇康《琴操》诗、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范曾《徐悲鸿论》等古今中外文本,这样会使学生由熟悉和相关性产生对整个课程所学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在文学欣赏的同时浸润艺情。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的适配性 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仅仅以一本适宜的教材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的挑选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研究教育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从教学中获益,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应该和学生的思维风格、学习心理、个性行为相匹配。因此,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积极创新,运用与艺术类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相长,协调师生的课堂关系。具体来说,有如下教学途径可与学生的艺术思维匹配: (1)视听法: 也叫“圣克卢法”,是一种强调在一定情境中听觉(音频)和视觉(图片、影视)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前所述,艺术类学生由于形象性思维,多崇尚无纸化阅读,源于他们成天与声音、旋律、线条、色彩、视频等专业符号打交道,由纯文字组成的文学界面对他们不够亲和,过于抽象和枯燥。因此,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顺应艺术类学生之所长,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将文学的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以图文、影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如诗歌教学中的诗配乐,文学品读中的画面,戏剧学习中的视频、录像、电视片段的播放等。事实上,在文学作品中涉及相应的音乐、舞蹈与绘画知识,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还应下大力气去挖掘。 (2)情境体验法: 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上是指教师给学生以自导自演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舞台设计等,将语言文字构筑的文学世界表演出来,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艺术天赋和艺术表现力,性格上注重自我表现但又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故在讲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时,可让他们采用角色扮演、诗歌朗诵、动漫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自编自导,自行设计去体味人物、人物心理与文学场景,让他们在激发专业热情的同时加深文学体验。 (3)课堂讨论式: 情境体验式给学生提供“我的舞台”,课堂讨论式为学生提供“我的讲台”让他们表达“我的观点”。教学中,教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的一言堂、满堂灌会使学生兴味索然。艺术类专业学生生性自由,张扬自我,爱发表言论。因此,教师可采用引进案例或设置话题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后再试着将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各种导入式话题、展开式话题、深化式话题中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给他们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创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个性化的教师。目前,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向相关领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院校也应将艺术类专业大语教学的教师相对固定,并提供更多艺术实践继续教育的机会,以使他们积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大语课堂更具艺术实践性。 (三)考核评价的方式:过程差异性 合理的评价能把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倾向传导给学生,对学生科学、积极的评价也直接激励着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培养。艺术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他们应重视创作过程中创新能力的考查,故传统的“定性评价”只重视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评判方式,已逐渐证明了对其艺术个性发展的不利,而教改语境下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则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参与程度、知识选择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回归,对艺术类专业的大语课程考评也应有与艺术思维相对应的革新。 (1)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 课程最后的评价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而比例多为平时成绩占30%或40%。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最后成绩总评可改为平时成绩占50%至70%,从分配比上注重过程性评价。 (2)平时成绩可采用模块化评价。 对艺术类专业的考评,可按能力侧重点将考核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其中有1—2个模块向平时艺术创作倾斜,如除去期末卷面考评模块后,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可加入“广告语创作”模块,服装设计专业可加入“作品人物服装设计”模块。同理,别的艺术类专业亦可加入别的“创作模块”,如根据作品文本去谱曲、编舞、绘画、制作flash作品等,打通文学与艺术,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去品评文学经典,提高文学素养。 (3)具体考核方式可考虑“视觉情景法”。 即在学期末的卷面考评中,教师在部分试题中采用比传统纸质试卷考试更为仿真与注重现场感的影像资料作为考试试题,教师可先拍摄、制作5分钟左右的录像,题目可以是简单的名画分析或流行影视的片段分析,最后落脚到录像的评述和写作,使其成为考题的笔试方式。这种新的考核方式的尝试适合擅长形象思维、学习过程中更带有视觉倾向的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将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情景,可以提高他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接受效率,也能有效测试艺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积累及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能提高大学语文课程对艺术专业学生考核的信度与效度,达到增强考核质量的目的。 作者:王凡 单位:汉口学院文法学院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专业学风建设论文 一、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课堂纪律较差。 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较强,学习纪律意识淡薄,部分学生认为学艺术就要张扬有个性,追求自由,不应受到过多管束,思维发展会因为学校的规章制度限制而受到抑制。在一些错误的思想影响下,盲目崇尚所谓的自由和浪漫,不愿自觉接受学校纪律约束,上课迟到、早退等现象较为普遍,随意旷课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公共课,特别是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大部分学生有抵触心理,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二)学习动机不明确,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不少学生在入校前并非出于对艺术的爱好和追求而学习艺术,而是因为学习成绩偏低,报考非艺术类普通专业根本没有录取希望,因而“临时抱佛脚”,突击参加艺术类考前培训参加高考。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也缺乏对自己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的一定规划。 (三)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科竞赛活动较少,缺乏团队精神。 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发的课程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鲜明,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多数学生认为,目前艺术系乃至整个学院的学习氛围不浓厚,课程体系设置不成熟,也尚未形成真正能吸引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学生缺乏良好的艺术创作氛围,因而团队协作意识难以形成。学科竞赛是艺术类学生专业能力体现的重要平台之一,而由系部组织参加全国或全区类的学科竞赛活动偏少,这限制了学生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交流,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只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忽视综合文化素质培养。 艺术类生源输出主要依靠中学美术类、音乐类特长班,以及由个人或社会举办的各种培训机构。这些机构主要以应付专业考试为主要学习目的,培训中灌输学生以掌握艺术技能为主,忽视整体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在这种盲目追求升学率,忽视培养质量的培养模式下,艺术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普遍不均衡。由于长期受到只突出专业素质,忽视整体素质的应考观念影响,多数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入学后,其学习重心全部放在专业课程上,对文化课程不感兴趣,觉得文化课程难度大,枯燥无味,没有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因此,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大学期间专业课程比文化课重要,这种恶性循环给学风建设以及学生的管理工作都带来了诸多障碍。 (五)艺术类专业学生兼职现象普遍。 部分学生片面地追求实践锻炼能力,热衷于拉项目搞演出、做设计,严重影响在校的学习时间。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后,艺术类专业学生在社会上较容易找到兼职工作,虽然通过兼职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但在社会的某些消极方面影响下,也有一些学生没有把握住自己,认为“读书无用,不如赚钱”,出现旷课赚钱影响学业的负面现象。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激励学生成才。 学风能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风建设活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重要,可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百色起义革命精神,分阶段、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原动力问题。此外,学风教育在新生的入学教育即可展开,一年级新生的学习目标和理想要尽早确定。只有这样,大学四年的学习原动力才能保障,学生才会有明确奋斗的目标与方向。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大学学习规划,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二)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对各个艺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当突出能力模块设置,设置能力模块有利于以能力统筹课程,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文化必修课教学方法的更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还应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打破艺术类专业传统的“操作式”或“专题设计”的考核形式,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考核要求,从而促成良好学风。 (三)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浓厚的学习氛围。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优良学风的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认为,依托百色学院办学的资源优势,开发有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凝练形成富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群,在此基础上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浓厚的学习氛围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基于“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结合专业特点以地方民族文化或者红色革命为主题,开展唱红歌、举办红色主题绘画作品展等各类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将极大地激发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些做法也能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作者:杨帆 单位:百色学院艺术系 艺术类论文: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基层党建论文 一、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 以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类院系为例,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艺术类大学生及其党员、基层党支部现状展开调查与分析,对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系、美术学系、传播学院等500名大学生,其中含150名党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个人基本情况,对党的认识,支部建设和支部生活的基本情况等,发放问卷500分,回收有效问卷413份,问卷有效率82.6%。通过调查发现,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及其党员,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对自身的要求,对社会的认识,对党的了解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的现状有鲜明的特点。 (一)大学生及其党员的现状 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以“90后”为主体,他们成长的时代是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最大、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思想、价值观最为多元的时代。特定的时代孕育了一群有鲜明个性的群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现状等更具特点。 1.道德观念基本正确,但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调查发现,艺术生最崇尚的品质,排在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诚信(85.6%)、自信(70.1%)和孝顺(68.5%)。但在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他们的价值取向往往呈现多元化,具有个人主义倾向,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趋弱。 2.民主意识较强,但理想信念淡漠。 如,在推优对象的选定方法方面,仅13.4%的同学赞成由辅导员结合候选人学习状况及行为表现推荐产生,67.1%的同学赞成由辅导员和班委会提名候选人再通过无记名投票产生,79.2%的同学赞成完全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谈及个人理想信念时,31.1%的同学表示要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仅23.3%的同学对励志类书籍感兴趣。 3.注重专业学习,但轻视综合素质养成。 艺术类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视专业为学习的唯一必修内容。再加上目前艺术生专业课多是一对一教学方式,本科生自入学后即实习专业导师制。这些在帮助他们学好专业的同时,给他们造成一种误区,认为专业才是唯一,从而轻视其他通识课的学习和个人能力的锻炼。67.6%的同学表示追求专业上的进步是在校期间最重要的目标,仅32.1%的同学看到了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4.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抗挫折能力较弱。 艺术类大学生往往思路开阔、思想新颖、学习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但优越的社会和家庭成长环境,使他们生活较安逸的同时,抗挫折能力较低。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当被问及面临困境时的处理方法时,57.3%的同学首先会寻求父母的帮助。 5.对入党有需求,但对党的了解不够。 在被调查的非党员学生中,86.7%的同学表示若有机会会考虑加入党组织。在开放性问题部分,要求用三个形容词来形容中国共产党时,排在前5位的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与时俱进”、“团结”,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有35.6%、29.8%、15.2%的选择率,说明同学们对党的印象是正面、积极的。当被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的内容时,仅23.4的同学选择是正确的,对党的性质,有58.3%的同学认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明他们对党的了解深度不够。 (二)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党组织的状况 1.组织规模相对较小,影响力较弱。 由于艺术类大学生往往重视专业学习,轻视综合素质的提升。艺术生喜好特立独行,对党的理论和党员遵守的规范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这个给党员发展带来困难。因此,一般艺术类院系党组织规模均相对较小,以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类院系为例,音乐学系325名学生中仅有党员23名,党支部1个,美术学系440名学生中有党员50名,党支部4个,传播学院200名艺术生当中有党员10名。此外,党员发展困难,组织规模相对较小的现状,也导致了基层组织薄弱,增加了党建工作的难度,部分党员出现放松懈怠,也影响了党员在艺术生中的形象,损害了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在调查中发现,仅有37.5%的同学认为所在院系的党员能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33,6%的非党员同学知道本班级党员同学所属支部书记姓名。 2.组织生活单一,支部建设滞后。 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往往采取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的形式,容易产生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集体主义意识相对淡薄。在调查中发现,仅56.7%的党员表示能积极主动的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在调查中还发现,65.4%的党支部书记表示仅根据上级指示安排组织生活,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往往主要为发展党员、传达会议精神等。67.5%的党员认为支部组织生活缺乏创新性,缺乏吸引力。41.2%的党员认为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期,没有明确的评估指标。同时,党支部往往缺乏明确而有效的监督、考评和激励机制等,支部建设举步维艰。 3.党组织建设缺乏持久的动力支持。 在被调查的艺术类院系中,基层学生党支部书记大多是兼职,有些由高年级学生兼任,或者有学生辅导员兼任,或者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这些人员往往有着繁重的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任务和很大的工作压力,而又要做好本支部的党务工作,从而导致有时分身乏术、难以兼顾。而在工作考评时,“对这部分党建工作考虑不多或者基本上不予考虑,严重挫伤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基层干部缺乏持久的工作动力”。学生党建队伍的人员配置已不能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缺乏工作合力。综上,对艺术类大学生及其党员、党组织的状况考察,我们发现,艺术类大学生的党建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然而搞好艺术类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却势在必行。 二、加强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诸多问题,然而搞好该项工作却是始终代表党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是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艺术类专门人才的需要。一是始终代表党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的内涵可以通过艺术表现出来。艺术和文化密切联系,文化包含艺术,艺术丰富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表现形式——艺术的发展、壮大。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艺术类学生成为先进文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原则,努力培养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满足社会需要,民族特色和开放性世界眼光兼备的,能够走综合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高级艺术人才。“做好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党建工作,既是坚持核心原则不变的保证,又是实现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更是我党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保障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举措。”二是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艺术类专门人才的需要新时期,国际局势虽趋于缓和,但东西文化的摩擦和冲击并没有减弱。西方敌对势力往往打着“艺术无国界”的幌子,借助所谓的“文化交流”、“学术研究”,对艺术类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文化渗透。同时,随着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加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逐步凸显,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价值观,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着强烈的冲击。另外,随着近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艺术类大学生队伍也逐步壮大,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些都给高校党建工作者带来挑战。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加强和改善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党建工作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命题,它既是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的体现。 三、创新高校艺术类院系基层学生党建工作 机制的基本思路及实践探索针对高校艺术类院系基层学生党建现状及必要性分析,笔者认为应结合艺术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工作,创新高校艺术类院系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机制,构建独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新局面。 (一)以组织创新为依托,为党建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合理设置学生党支部。要努力实现“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工作格局。在低年级学生的党建工作中,党务工作者要加强指导;高年级建立班级或年级党支部之后,尽量由学生担任党支部委员;对部分党员人数较少的院系则可以一个系建立一个学生党支部,配备好学生党支部书记,推动学生党支部的建设。部分艺术类院系由于各专业差异较大,可尝试按专业设置党支部,有针对性地开展支部工作。另外,艺术类大学生专业学习实践的空间和时间相对自由和灵活,有时需要经常外出采风,参观和进行专业创作、演出,这给在校内开展正常的支部生活带来困难。为此可以在学生党员外出学习实践活动中,根据党建工作需要,成立临时党小组或临时党支部,使上级党委的各项工作要求能够及时、全面地覆盖到每名党员同志,各项措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落实。加强队伍建设,合理调整党建工作中专兼职人员的比例。目前高校党员队伍的扩大和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学生党建队伍的配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党组织应着眼于学生党建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协调人力资源,合理调整党建工作中专兼职人员的比例,减少兼职党务工作者自身流动对工作的影响;提高发展、培养等具体工作中的专职党务工作者的数量,确保在政治导向工作环节上专业化。同时积极完善专职党务秘书和组工信息员的配置,达到合理配制比例,完善组织体系。运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专业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参与学生党建。要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党建工作队伍,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格局,形成强大的党建工作合力。同时,对基层党组织干部要加强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强化实践性培训方式,以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干部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履职尽责能力”。 (二)以制度创新为依托,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搞好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要以健全的制度、明确的规范搭建起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平台,确保支部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具有自由、散漫的个性,部分党员“身在组织、心在外”的情况,要完善支部监督、考评和激励机制,完善群众工作制度。对艺术类大学生仍要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切实贯彻坚持党员标准、严格掌握政策、严格履行程序、加强教育管理的原则探索建立定期分析评议的党员考核评价体系。同时,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要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要及时处理不合格党员,疏通出口,纯洁队伍。如,上海戏剧学院学生党总支设计推出了《创先争优实践手册》,记录学生党员的每一步成长。这本被称作“成长护照”的《创先争优实践手册》参考上海世博护照的做法,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每参加一项活动就由活动组织方签名盖章,一学期一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学生党员推优、发展、转正等环节的参考依据。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党员参加支部生活情况公示制度,也可给我们提供有益借鉴。在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高校艺术类院系可结合具体工作,完善学生党支部群众工作的实施细则并尝试量化细则,并可动员群众参与支部评建,对党支部工作进行监督,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评议打分,由院系党校汇总结果,支部表彰先进,鞭策落后。党支部要保障制度落到实处,实现深入细致地开展群众工作。 (三)以模式创新为依托,增强党组织的教育服务功能 艺术类院系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党员全过程教育,更新教育方式方法。高校艺术类院系可从新生入学教育和入党教育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对艺术类大学生可紧扣非功利的美学态度,加以正确引导,纯化入党动机,促使共产主义信仰成为其个性的抉择与坚持。从党校培训方面来看,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均要进行培训。要改变传统的纯粹理论研讨的模式,培训要有针对性,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党组织应通过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深入社会、引导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开展党日创新活动”,“共产党员工程”、青年志愿者进社区及暑期进行“三下乡”等活动,引领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奉献给社会并实现个人价值。还可以着力创造环境、搭建平台,打破单一学科孤军奋战的局面,积极创造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的合作共建模式。如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系在党校培训方面,就多次与其他院系联合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培训班,有包括政治学系党委、闵行区吴泾镇党委、等8家校内外单位参加,不同学科背景的学员共同学习、交流、成长,培训效果明显。要探索对艺术类毕业班党员的离校前教育。帮助他们总结思想、澄清认识,明确责任,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各自所从事的行业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四)以活动创新为依托,增加支部生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艺术类大学生感性意识非常强,可借助直观的、生动的、丰富的素材进行支部生活。在支部活动形式上,除了传统的理论研讨外,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创造性的寓教于乐的党建活动。笔者结合华东师范大学部分艺术类院系党建工作的有效举措,认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可立足于专业特点和时政热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如,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系在诞辰120周年之际,结合专业特点排练由田丰谱曲的《诗词五首》,并于2013年5月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参加第3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纪念作曲家田丰诞辰80周年音乐会,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很高。通过这次演出活动同学们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党的领袖个人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党的性质和作为党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有了更直接的体验,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要坚持组织生活的主体性凸显和生活化介入,体现以人为本,贴合学生实际。艺术类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必须关切党员的现实需求,构建重视支部组织生活的政治功能与注重党员个人发展的二元价值体系。同时要把党员组织生活看作党员群体现实生活的一部分,避免组织生活与现实生活脱节,艺术类院系在设计组织生活时,可多注意解决党员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善于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帮助艺术生实现进步和发展。如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开展“爱心支教”活动,通过教授民工子弟小学的学生画画,高雅艺术进社区等活动,使学生在享受奉献的快乐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以载体创新为依托,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为搞好高校艺术类院系基层学生党建工作,需要利用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重要基地的有利条件,“在对传统载体扬弃的基础上,创造并运用覆盖面更广、承载信息更多、更富有特色”,并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特点的党建载体。如通过网络平台做好学生党建工作,通过艺术实践课和红色艺术为媒介融入党建工作,以特色宿舍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等。智能化手机的应用,网络移动技术的普及,让网络成为人们特别是90后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高校党建工作可通过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综合利用多种网络载体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党支部可建立QQ群、博客、微博、人人、微信平台等,让党建工作日常化、身边化,使网络阵地成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精神家园。高校生活功能区是学生在大学期间休息、交际、业余学习和活动娱乐的重要场所,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可以以特色宿舍文化建设为切入点,稳步推进。正如同志在第十九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高校党建要坚持改革创新,继承和发展高校党的建设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功方法,又要不断创新和丰富高校党的建设有效管用的新方法,不断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生机活力。高校艺术类学科在众多学科专业中,显得与众不同,它的自由、开放、相对灵活、不拘一格以及区别于其它学科专业独树一帜的特点,给我们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内涵。故而,设有艺术类院系的高校,应更加重视和研究开展好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方式和新举措,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内涵融入和渗透到专业教育活动中,巧妙运用艺术类专业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践行党的十八大关于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精神,大力做好学习型党组织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作者:程涛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艺术类论文:能力培养艺术类学生管理论文 一、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一)思想活跃,但缺乏思考问题的基础。 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思想跳跃性比较大,但同时也赋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 (二)情感丰富,好恶分明。 艺术类学生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极个别学生甚至表现为情绪化突出,遇事不冷静,思想偏激,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艺术类学生是个特殊群体。他们个性自由、随意,衣着、发型总会与别人有所不同。 (三)自我意识突出。 强调个性化发展,社会化程度不高,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淡漠,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学生的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学生行为散漫,由此又加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文化基础较弱。 艺术类学生人学考试特殊,设置的是专业、文化课两条线。但是专业课程占的比例比较大,文化课程仅是作为辅助课程来开展的。因此相对而言,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面较窄,考虑问题时思想深度不够,文化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的优秀文化遗产不能较好地继承和吸收。 (五)融入社会的机会较多,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对他们来说专业课成绩至关重要,所以任务重、压力大。在上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时,教师感到难以适从,学生也感觉苦于应付。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教、学两难的境地。 二、新时期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这个定义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为自主学习提供理论支撑的主要有: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通过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周围环境,经过意义构建获得的。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在一定的情景中构建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课程的能力。刚进入学校的艺术类学生,因综合素质较低,自我约束能力差,以追求自由和张扬个性为理念,不愿意遵守大众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导致迟到、早退、旷课、打架、夜不归宿、顶撞老师、等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群体,需要从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入手来渗透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二)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价值、人的潜力和个别差异,强调情感和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学习自主性等。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表达。 三、新时期艺术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措施 当前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过分强调统一严格管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艺术类学生局部的特殊性;只是注重形式教育,忽略了学生内涵的提升;他们的教学内容很多程度上的一刀切,没有针对学生自己的特点进行分门别类的设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欠缺的。因此,根据当前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对艺术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艺术类学生要不断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 (一)、学校要为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 我国古代学者认为学习环境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墨子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着变,其色亦变。”荀子主张“求贤师”、“择良友”。艺术类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还是在学校,因此,校园氛围与环境对营造高效的学习环境很重要。加拿大著名学者、幽默散文家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曾经指出:“对艺术类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一切他真正学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靠他自己的积极活动,不是作为被动的听讲者学到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感到被疏离,觉得无法融入学校的学习情境,或者学习风气也不是积极向上的,那么他就很容易受影响,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并发展有效的学习技巧的潜力很可能会减小。因此,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多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国外的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课外活动的作用。 (二)、强化自主学习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这一概念是班杜拉(1977)最早提出的,在20世纪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他们对自身能力自信,相信努力的重要意义,这可能使得他们能更有效地利用学习策略,例如:元认知策略、记忆复述策略、控制策略等等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则缺乏自信去应对困难,甚至放弃努力,这样也更容易使得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活中遭受失败。因此,强化自主学习效能感,它不仅影响艺术类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还可以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源泉。每门功课都应该这样开始,使它能引起学生的真正爱好,做法是: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的美好、有用、惬意,是如何需要。这些都可以说明人有积极地、主动地掌握某种事物的心理特点,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例如,近几年流行的“愉快教学研究”、“素质教学探讨”,都是以人为本,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乐意学的好方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热爱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让他们明白自主学习的要性,不仅关系到大学期间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关系着未来的适应社会能力。教师应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对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主要涉及到的是吹拉弹唱等技术活,要把这些专业性的技能与文化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在文化课程中融入技术课程,培养他们将文化与艺术相互结合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科学家笛卡尔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是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有关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生掌握丰富系统的基础知识,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但是,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则会阻碍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l)指导学生善于组织学习活动。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具有导向、激励和调控的作用,帮助学生确定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还要指导学生对多种方法作出比较和评价,引导学生踏实地向既定目标前进。这是较高层次的带有策略性的学法指导。(2)指导学生掌握常规性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听课、课后复习、运用知识和课外阅读等基本环节。(3)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知识。可通过开设专题课程或讲座,专门讲授有关学习方法问题;可结合各科教学进行各学科具体学习方法知识的传授;也可通过典型示范,由有独特学习方法的学生向本班乃至全校学生介绍经验,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学习,共同提高。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院校钢琴教学论文 一、艺术类院校钢琴教学的现状 1.教师思想观念比较传统 教师的思想观念指导自己教学行为开展,高校的钢琴教师应该不断学习研究,坚持最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把实用的思想意识融入到教学中来,培养出更多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学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使用实效的教学方法,在丰富自己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对钢琴有一个全面概括的认识。钢琴艺术可以陶养一个人的情操,在艺术院校中的钢琴教学则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籍于此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钢琴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提高教学效果,使每一个学生都更加有兴趣的学习钢琴知识。从长远来看,艺术院校钢琴专业学生参加社会之后很大一部分会加入到钢琴教学之中,传递的是一种理念以及基本的知识,提高国民钢琴素养。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应该改变自己思想中的不利因素,及时采用先进的工作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钢琴教学不系统 钢琴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钢琴演奏技巧,初步的了解有关琴键的基本理论,知道演奏方法,要能鉴赏钢琴作品,把握不同的曲调风格。钢琴教学还承担着培养文艺接班人的任务,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讲解基本的技能技巧,保证教学顺利的开展。 3.钢琴教学不规范 钢琴教学在实践上可以有比较大的自由度,这导致教学过程的不规范,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音乐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不过这是学生艺术之花盛开的源泉,熟练的演奏钢琴曲既需要有高超的技艺,更需要有过来人从旁指点,一个优秀教师可以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教师将专业的知识以及技巧进行演绎,让每一个学生熟练的掌握钢琴演奏技巧,不断提高钢琴教学的规范性。 二、艺术类院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钢琴水平参次不齐 随着艺术类院校不断增多,音乐专业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有一些学生的专业素质不高,从整体上降低了音乐学院的音乐水平,同时人数的增多,专业教师的匮乏,降低了教育质量,这又进一步遏制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2.教与用分离 钢琴教学应该将书本知识与演奏实践结合起来,现实中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不能熟练的弹奏钢琴,即便是毕业之后这种现象也会存在,所以,钢琴教学应该注意实际的演奏技巧教学,将教与用有效的结合起来。 3.教学体系不够系统 钢琴教师的职责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也是艺术类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目的,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在现在的钢琴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活动只是一种孤立存在的现象,缺乏学科间的关联,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 4.过分追求高难度作品 艺术院校学生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价值观,对于如何进行弹奏有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熟悉的曲目都有自己的理解,有时候为了证明自己而执迷于追求高难度作品。这样不能很好的表现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也无益于演奏技能的提高,更不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5.无法合理使用教材 目前,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规范,教材不统一,一些甚至根本就不适合学生的自身学习实际,这不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教材的不合理还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合理选用教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三、当前形势下艺术类院校钢琴教学改革的要点 1.集体课和分组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 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的大力配合,提高的方法要依据学生音乐素质的高低,对钢琴掌握情况进行教学分组,分成小组之后,用集体课和分组教学的方法授课。根据每个小组具体情况讲授知识,练习演奏内容。钢琴教师与学生应该及时的进行交流,帮助同学们有效的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以及所遇到的难题,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以及演奏技术,对教学效率提升也有很大帮助。不同教学形式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拓展教学渠道,这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最终必将使学生从中受益。 2.制定目标并合理的选择教材 艺术类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具体的钢琴知识基础不同,个人能力也不一样,选用合适的教材对于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很有帮助。钢琴教师要仔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自身素质。对于素质较低,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合理使用教材,帮助学生饶有兴趣的去学习,使之明确学习目标,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对于素质较高的学生,要采用恰当的方法来教学,提出合理的要求修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艺术感悟力。一个合适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更好的掌握钢琴演奏的水平,在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问题上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要全面系统,要准确的传授演奏技巧,合理的选择要演奏的曲目,要依据学生具体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为学生挑选作品,选取那些曲调高雅、技术适中、全面的作品。 3.加大对钢琴作品的赏析 对于艺术类院校的钢琴教学,一定要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着手,不仅要让学生仔细的学习钢琴演奏技巧,注意提高教学效果,还应该注意提高对于钢琴作品的欣赏水平。学习方法上的交流轮替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没有积极性学习将会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音乐可以塑造一个人的灵魂,这种相对抽象的艺术对人们心灵的关怀不是其它方式所比拟的。艺术类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优势,利用便利的互联网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钢琴知识及更多的艺术作品,熟悉钢琴文化以及相关的名曲,激发自己学习钢琴知识的兴趣。学生在了解演奏曲目的时候,要注意对于质量的选择,这些作品必须内容健康、风格独特、多元化。积极向上的音乐内容能够带给学生高级的愉悦感,充分发掘他们潜在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4.提高即兴表演的技能 即兴伴奏是在熟练掌握音乐知识,熟悉使用音乐器具的基础上开展的,这也是音乐教师以及从业者在工作中应该掌握的主要技能,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不可缺少它的参与,这是艺术与现实实践生活相结合的组成部分。即兴演奏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评判标准,是艺术类学校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之一,艺术类院校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即兴伴奏。即兴伴奏实用价值非常高,作为一种基本技能,每位钢琴教师都应该加强对学生相关技能的教授。在钢琴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加入进行即兴伴奏的基础知识训练,强化学生快速识谱能力,能根据演奏进程进行及时调整。 5.优化教学设备 大多数艺术类院校的钢琴教学主要使用小琴房,当进行分组授课或者是合奏以及、重奏教学的优化改善教学环境,满足钢琴教学所需要的各种不同需求,为灵活的开展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 6.加强合作性训练和学习 对每个社会人而言,能够与周围人融洽的合作是一种能力,这对于学习提高自己是十分重要的。钢琴的独奏性很强,作为一种比较有艺术感的乐器,艺术院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进行培养,这时候适度的技巧是必须的,要培养学生参与钢琴协奏、伴奏的能力,提高学生与别人合作的意识,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钢琴演奏的奥妙之所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类院校钢琴教学要不断进行改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建立健全合理的教育机制,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模式,对影响教学效果的不利因素进行改革,够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成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作者:方艳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高校实践教学管理论文 一、促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职业教育是为适应工业化大生产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高职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是为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的需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阶段。在本科院校的转型道路上,艺术类高校要自觉检视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认清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这一培养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更多地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使高职学生在掌握熟练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适应企事业文化的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二、遵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一)生源构成多样化 艺术类高校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线较低,录取批次早,相对普通高校学生而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尤其艺术类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愿景、理论素质、思维习惯等相对较弱,对枯燥、陈旧的理论学习和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大,但他们的准职业人特性却十分明显,对未来的职业岗位(群)具有一定的认识及心理准备,对符合自己兴趣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学习愿望,动手能力较强,热爱劳动,对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参与度高,热衷于自我表现。因此,艺术类高校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情况,以生为本,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将现实与未来、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应高职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 根据艺术类高校的发展定位,其学科、专业发展注重实践体系的构建,学制结构安排也比较灵活。一般而言,为实现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目标,艺术类高校的实习(实践)时间一般占到高职整体课时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实习(实践)期较长。同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的时间也更多。 三、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研究表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艺术类高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从而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认识和信念,积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一)打造实践教学平台 在当前一些艺术类高校的课堂上,照本宣科、回避所谓的敏感问题、一味灌输的教育方式依然存在,忽视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类高校开始主动适应区域化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深化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仿真实训及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围绕行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及谋划专业的发展,要求吸纳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将学生受欢迎程度、企业满意度、为经济发展贡献程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这时,教育内容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群体的特点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且教育效果同样难以实现。因此,艺术类高校教育必须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的转变,积极为学生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艺术类人才。 (二)构建实践教学内容骨架 1.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在艺术类高校的实践教学探索中,应该选择实践性和理论性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体系,并结合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对接,进行相关的课程开发和建设。具体来讲,这类课程的教学应该主要是由本校专业教师承担,有些课程的知识需在平时授课中传授给学生,有些则要在实践开始前或是在实践进行中来完成相关教学工作。 2.自主开发特色课程 艺术类高校一般还应根据实践教学基地的人文地理特点进行课程设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践课程进行培训,开设一些配套的专题学术讲座,并针对这些讲座建设相关课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课程的硬件条件完全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实践现场的设备、技法、流程等达到要求),但是,艺术类高校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授课教师短缺、没有相应的专业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现场视频的匮乏等,这都需要逐一进行建设,才能达到要求。所以,在一般艺术类高校中,这类课程都由指导教师和实践教学基地的领导来共同完成授课任务。 3.加强实践指导导师的培训 为了使实践教学基地所承担的实践教学任务达到一定的水平与质量,学校应在实践基地的每个写生地点培养一名实践指导兼职教师,加强对参与实践的学生的相关培训与管理。此外,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学校还要安排至少一名人员(兼职)作为实践基地主管之一,负责对前来实践的师生进行实践安排、实践接待、安全教育、与相关实践事务的协调等;在实践基地人员中或其他到基地实践的高校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专业实践课教学指导教师来承担学生的实践指导和理论授课任务。 (三)经费保障 实践教学要能够顺利开展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方面要有思想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有资金上的扶持。比如,实践基地机构建设、管理建设、办公建设等费用;学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训费用,基地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费用;教材、PPT课件、实践现场视频制作等费用;实践基地场地建设、专用授课多媒体教室建设、安全设备购置等经费等。此外,艺术类学校还应支持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在申报的项目经费中投入一定比例的建设经费,以确保完成实践基地软件、硬件建设所需要的费用,并且为保证上述经费能够投入到位,学校还应安排相关人员定期到实践基地进行现场调查,校企双方共同监督其经费落实情况。 作者:浦娴娟 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财务风险论文: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界定的探讨 近几年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工作者都在探讨如何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问题,但却忽了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什么是财务风险,因此,本文试就财务风险要领的界定作一探讨。 一、 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财务风险就分为:筹资风险,即因借入资金而增加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投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因素致使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之目标而发生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即产品销售出去,其货币资金收回的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 第二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的财务风险与负债经营相关,财务风险是因偿还到期债务而引起的(即偿还到期的本金加利息),没有债务,企业经营的资本金靠投资人投入,则不存在财务风险。 二、 两种不同观点的比较 对于上述两种不同的财务风险概念,应当说有其共同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对风险的描述是一致的。风险在经济学中与不确定性有相似之处,即风险是指当一项活动可能产生几种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的可能性或概率又可以推算时,则认为这些活动是有风险的,如果这些结果的可能性或概念不可以推算时,则认为是不确定。风险具有两面性,它可能带来意外的损失,也可能带来意外的收益,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更注重风险的不利性方面,认为风险是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二,均包括筹资所带来的风险。第一种观点把筹资风险做财务风险其中之一。而第二种观点则把财务风险集中表述为筹资风险。 两种观点的不同之处显而易见: 第一, 两种观点表述的财务风险的内涵不同。主要体现在,对财务概念理解的不同。第一种观点从财务本质角度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财务的本质指人类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体现的财务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生产经营中体现的资金运动这一财务现象;一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体现的生产关系这一财务本质。从财务现象观察,它体现为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回收和资金分配;从财务本质观察,在这些资金运动过程中,无一不体现着各种关系。那么,财务风险应是涵盖人类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及处理生产关系给企业带来的风险。第二种观点理解的财务是从财务的中心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他们认为财务的中心在于货币资金的运筹帷幄,同时认为财务的起点、终点均是货币资金。抓住这一主要矛盾,也就可以使企业的资金运动比较顺利进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状,即当某些企业破产或倒闭时,它的资产拥有额上亿元,利润额上千万,这是为什么呢?其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盘活货币资金。也就是说货币资金的周转不当。 第二, 两种观点表述的财务风险的外延不同。第一种观点表述的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受损失的可能。显然,财务风险的外延宽广,包括了所有财务活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第二种观点则仅是指由于货币资金不能到期偿还债务而带来的风险,来自于企业负债融资。由于外延的不同,导致两种观点阐述的财务风险不同,前者财务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风险。后者仅指筹资风险。 第三, 财务风险的来源不同。第一种观点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于:(1)筹资活动(与前相同)。(2)投资活动。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长期投资中,由于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致使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发生的风险,另一部分来自于短期投资中。由于各项流动资产的结构不合理、政策制定不恰当、市场供求状况、价格变动等影响而发生的风险。(3)资金回收。主要来自于销售环节,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中,是否及时、足额的回收货币资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把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业一律推向市场,公平竞争,信用工具作为搞活流通、繁荣市场的润滑剂,已为企业广泛使用。这一方面促进了企业的业务开展,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因为坏帐损失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4)利润分配活动。在企业效益有保证,资金周转正常,调度适当的情况下,合理的分配收益,会提高企业的声誉,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为企业今后的筹资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利润分配也有一定的风险,如企业资金紧缺时,以过多的货币资金对外分配,会降低企业偿债能力,影响企业再生产,而如果企业不给投资者一定的现金分配,单独采用配股方式,以股票作股利分配,又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降低企业信誉,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5)来自于其他方面。在第二种观点中,资金无非来自于投资人或债权人。如果资金全部来自于投资人,则没有财务风险。例如有4位投资者合资成立一家公司。各出资25%,股本全部自有,此公司拥有相当高的经营风险,且每位投资者均须承担这种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但如果公司资本50%来自于两位投资者提供的负债资金,这时,公司的经营风险事实上只有两位提供权益资本的投资者承担,从而使股东(投资者)的风险较未使用负债之前要高出一倍,这种公司采用负债融资后所有者所担负的风险就是财务风险,即财务风险来自于负债融资。 三、 作者的看法 (一) 正确理解财务要领,界定财务风险定义。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剔除两种观点的相同部分,不同部分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对财务如何理解。关于财务的科学定义,经历了一个演化进步的过程,从早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资金运动即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体现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这就是社会主义财务;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富事务及关系论,即财务就是社会财富方面的事务或业务。人类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和增值,并引起财产物资变化的经济活动,就构成了各利益主体的财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运动表现为资金运动;还有财务职能论,把财务定义为企业资金的筹集、投资和分配活动的总称。从财务定义的发展不难看出,对于财务,都趋同于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因为这一定义抓住了财务的本质特征。一是表明财务与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二是财务与资本运动密切相关;三是财务与现代企业制度密切相关。而第二种观点所述的财务显然不恰当,它只阐明了财务本质的一部分内容,从这一角度来讲,财务风险第一种观点比第二种观点要科学、恰当。 (二) 界定财务风险的概念不能只站在某一学科角度。我们知道,财务风险最早见于 财务管理课程中。一般来讲,企业面临两种风险。一是经营风险,一是财务风险。这里面的财务风险仅指由于财务杠杆增加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这种风险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而增大。与此同时,企业的预期报酬相应提高。这种观点与前述第二种观点颇相似。笔者认为,这种财务风险在财务管理课程中本身就不科学。这使笔者联想到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财务管理应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的组织和控制及协调。由此,可界定财务风险应是由于企业资金运动中(体现了经济关系)不确定的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或者企业在理财事务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这才是科学合理的解释。它是一个大范围有着广泛外延的一个概念,而不仅是筹资风险。基于这样的解释,财务风险应涵盖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及收益分配风险等。也即是说,理财事务中一切不确定性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预期收益与实际发生偏离可能或损失。 综上所述,两种观点对于财务风险的界定,我比较赞成前一种观点,即符合人们对财务概念的理解,又便于人们站在更宽广的角度来研究财务风险,基于此,显然第二种观点是不恰当的。在当今财务管理范围趋于广泛的情况下,财务风险也应具备(1)全过程性,即它贯穿于企业价值活动的全过程;(2)系统性,财务风险的全过程性决定了它的系统性。我们对财务风险的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 财务风险论文: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浅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企业并购也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较为鲜明的主题。企业并购作为一项实现企业战略、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在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险,其中又以财务风险最为突出.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是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1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概述 1.1 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或收购的统称,是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 1.2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并购活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发生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可能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际严重负偏离而导致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在某种意义上,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一种价值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贯穿企业并购全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2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类 2.1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所谓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是指在并购过程中,由于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而导致并购企业财务状况出现损失的可能性。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并购交易的精髓,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预期。 导致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财务报表风险。财务报表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依据,如果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本身不够真实或者经过粉饰美化,那么计算出来的目标企业的价值就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企业管理论文,利润预测风险。目标企业以前年度的财务数据对了解该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并购企业真正关注的是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力,并以此为主来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第三,贴现系数风险。通过预测企业未来价值增值的方法来评估企业价值,贴现率的估计就是一个关键问题,而这种估计由于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往往会造成结果的不正确。 2.2 流动性风险 并购占用并购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将导致并购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并购后,并购企业可能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当并购企业采取现金收购时,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越强,并购企业越能顺利、迅速地获取收购资金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这同时也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并购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3 融资风险 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金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并购对资金的需要决定了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渠道。 如果企业进行并购只是暂时持有,待适当改造后重新出售,这就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短期资金才能达到此目的。这时可以选择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还本付息的负担较重,可能会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买方是为了长期持有目标公司,就要根据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持续经营的资金需求,来确定收购资金的具体筹集方式。并购企业应针对目标企业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维持正常的营运资金,使投资回收期与借款种类相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2.4 整合风险 在整合期间,财务风险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 第一,企业财务组织机制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相关的企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职能、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组织更新、财务协力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并购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第二,资本运营风险。并购完成后企业在进行资产经营过程中,要对企业的资产、成本、财务运作、负债、盈利等财务职能按照协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实施财务整合和科学监控,以实现企业的并购目的。但由于宏观环境和具体环境的不可确定性,以及企业内部财务行为的管理失误企业管理论文,而使企业并购后未能实现预期的并购目的,会导致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第三,盈利能力风险。实施并购后企业资本是否能实现保值增值、能否带来预期的投资回报是并购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企业并购后的盈利能力风险,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持续生存问题,同时也关系到管理者和其他股东的未来收益与债权人长期债权的风险程度。 3 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3.1 尽量获取目标企业全面准确的信息,降低企业估价风险 中小企业对并购前财务风险的防范,应采取以下对策: 3.1.1 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 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并购过程中首要信息来源与重要价值评估依据。其数据的真实性对评估结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防范价值评估风险,首先就要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审查。对目标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进行清理。评价目标企业的会计计量和确认及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相关准则和规定,财务状况、财务比率是否恰当,是否有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 3.1.2 采用恰当的估价方法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目标企业的估值定价是非常复杂的.一般需要各种估价方法进行综合运用,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并购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企业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清算价值法、市场价值法、现金流量法。总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应当根据并购的特点,选择较为恰当的并 购估价模型。 3.2 合理确定融资结构 在企业并购中,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应当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然后考虑成本最小化。因为一旦融资失败,将会导致企业并购的财务危机,这样成本最小化也就失去了意义。并购融资结构中的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但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考虑择优顺序。 具体而言:(1)测算企业可利用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准确预测企业可以利用的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对于合理使用自有资金,优化企业并购融资结构至关重要。(2)推算企业偿债的能力和负债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准确测算企业的偿债能力,并根据偿债能力确定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对于合理确定负债融资规模和避免财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3)确定并购的股权融资规模。 3.3 增强杠杆收购中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杠杆 收购的特征决定了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后目标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首先,目标企业必须是经营风险小,产品有较为稳固的需求和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才能保证收购以后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其次,收购前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长期债务都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保证预期较稳定的现金流量能够支付经常性的利息支出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最后,并购企业最好在日常经营中能提取一定的现金作为偿债基金以应付债务高峰的现金需要,避免出现技术性破产而导致杠杆收购的失败。 3.4.整合期财务风险的防范 企业实施并购后,财务必须实施一体化管理。目标企业必须按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整合。中小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财务整合的必要性来自于财务管理在公司运营中的重要作用。任何企业如果没有一套健全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就不可能健康成长。许多中小企业之所以被并购,正是由于财务管理不善企业管理论文,成本费用居高不下,资产结构不合理,反映到产品成本上便是无竞争优势。 其次,财务整合是发挥企业并购所具有的财务协同效应保证。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是指并购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的各种效益。一般表现在:通过并购实现合理避税,预期效应对并购的巨大刺激作用。这些都需要在财务整合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最后,财务整合是实现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有效控制的途径,更是实现并购战略的重要保障。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实施有效控制,并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重要的前提是具有充分的信息。一般而言,并购双方的会计核算体系、定额体系、考核体系、财务制度等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并购企业客观要求统一会计口径,才能实施有效控制。 4 结论 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扩张的一个重要工具。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并购比内部扩张更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成长。在并购中,企业财务管理是整个并购过程中重要且关键的一环。在并购中,企业应该重视财务管理环节,要意识到财务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尽量减少风险。这样,才能为成功的并购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政府与企业都应树立忧患意识,通过促进优势企业并购快速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能力,并在未来开放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财务风险论文:房地产行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 房地产行业在现行社会中,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要积极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避免因为财务上的风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财务风险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是指当前的企业在资金运转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在资金和利润分配上产生的不足对企业整体发展造成巨大影响的风险。而本文所阐述的是狭义的风险,由于企业内部由于不合理的财务结构、不恰当的融资方式而造成了融资的财务杠杆作用下降,收益降低的风险。 一、房地产行业背景分析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它具有资金巨大、投资收益周期长、资金套牢时间久、资金应变能力差等特点,并且很容易受到国内外的竞价发展形势和国内宏观政策的影响。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国家福利房分配的结束而激发了商品性住房的需求,到2000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如在2007年至2008年,我国的金融政策使得房地产行业先扬后抑直至以观望落幕。央行的六次加息和房产信贷政策,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的提高,使得市场交易量面临冰期。因此房地产行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其在发展中隐藏了很大的风险,我们需要有效的分析房地产行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学会有效合理的控制财务风险。 二、当前房地产行业财务风险现状 房地产行业因为其自身的性质就会存在诸多的内部和外部风险,都会对房地产行业发展带来影响,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负债率高 通过一些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为75%以上, 超出了60%的警戒线1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资金来维持运转,在选择项目时已出现盲目性,出现不规范的高额借债,导致房地产企业负债率高。 2.资金结构不合理和境外资金运用少 根据资料显示,在房地产投资的过程中有将近约45%的资金都是源于银行贷款,这样单一的融资方式,导致对银行依赖性大,使得很多风险都压在银行身上。同时,主要是运用国内的资金发展企业而对国际上的规则不了解,难以从国际上获得资金。这使得风险全部集中在国内银行身上,不利于分散风险。 3.财务涉及面广,管理较难 企业成功首先需要一个规范的财务活动。而房地产行业中的财务关系较为复杂,涉及的主体较多,包括房地产企业、税务、审计单位、企业职工等,再加上房地产的资金量大、来往频繁、结算较多,这些也就使得财务管理上复杂程度较高。 三、控制房地产行业风险的有效措施 1.构建正确的风险评价体系 首先需要有科学正确的风险评价指标,要能够准确的反映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水平,把握企业对资金的发展能力以及偿还能力,以便正确恰当的对其风险及时预防和提出相对应的措施,这样也会给房地产行业在财务上树立一个标准,使得财务评估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 2.开发多渠道的融资方式 只凭借传统的融资方式不利于分散风险,会造成银行压力过大。因此要不断的挖掘更新的融资渠道,形成新的融资方案,来解决我国房地产行业中负债率高的问题。首先要不断的加强对债券、股票、房屋预售款等的管理,其次要扩大自身的资金拥有情况,逐步的开发自引外资的条件:比如,可以根据发那个地产的信托计划,在保持公司原有负债率的情况下,来吸引外来投资者的眼光,要降低融合资金的成本,这样既可以节省财务管理的费用,也可以不断的优化公司的内部结构。通过多元化的融资、合理搭配资本权益等,来不断的控制企业成本,逐步提升企业的价值来降低财务面临的风险。 3.要完善财务管理策略,加强内部控制并且要完善监督体系 作为企业经营的核心就是对于财务成本的管理,要以让客户满意为宗旨,来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来动态的监测成本管理,约束与非约束相结合来创造合理的成本管理战略,以便更好地控制成本。在内部的控制上,要形成有最高决策人带头、财务部门为核心的内部控住小组,对财务进行定期的考核和监督,实现内部控制的完善。另外,还要在房地产服务的开发和设计上,对成本进行预先规划,以便使图纸上的成本与实际成本更接近,减少误差。也要成立一个专门的财务监督小组,在各个环节按制度和目标严格监督,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财务风险控制的保障。 4.要做好市场调研,降低外部风险 房地产行业受到自身和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很多风险来自于市场。市场需求量的变化会对房地产行业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要成立专门的市场调研小组,聘请或者由专业人才在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来制定公司的财务方案,可以使房地产企业避免盲目跟从潮流,出现盲目投资、资金风险大的情况,来提高行业的市场承受能力,更好地应对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总之,作为资金需求量大、效益回收期长的房地产行业,要积极的采取措施来防范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减轻政策对市场的冲击,这对稳定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态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风险防范和控制对我国的经济良好运行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财务风险论文:黄河基层水利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 一、研究背景 黄河基层水利施工企业大多在2000年左右成立,其前身一般是各基层水管单位的下属部门工程处。工程处的成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当时基层河务部门是差额事业单位,事业人员经费拨款不足,而黄河水利工程施工项目多,基层单位相当一部分人员既从事黄河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又承担工程的建设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国家水利建设法规和企业公司法规的逐步完善,成立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施工企业,进行符合规定的市场运作,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实力,成为黄河施工行业的发展方向。黄河基层单位在这一段时期内纷纷投资,在原来工程处的基础上组建了具备专业资质的水利施工企业。成立之初,施工企业在有利的行业内部保护环境下,依托黄河系统内的施工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与市场占有。然而自2006年后,国家投资逐渐减少,黄河系统内主营业务项目逐渐消失,企业积累和经营状况优势丧失,企业只能靠参与系统外部工程施工市场的竞争来获取利润维持自身运转。如何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成为了很多黄河施工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自成立到持续经营十几年,黄河施工企业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各有优劣,往往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成为了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一环。企业的财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状况的一种标志性信号,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其赢利能力,尽早加以防范和控制对企业十分有益。企业为了要能够在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创立完善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在企业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资产循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黄河基层水利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 1、财务人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黄河基层水利施工财务人员综合能力薄弱,缺乏高级管理决策的财务管理能力,不能提供更多的有效的财务信息,这也是导致经营风险的重要原因。2、财务效益管理和成本分析缺乏科学。在施工经营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过程中,缺少科学的分析判断,往往凭借经验判断项目收益,不去认真分析项目工程量的多少和投标单价的高低,经常导致项目预期效益无法实现,带来亏损风险。3、工程施工成本结算和往来账款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企业发生施工成本时,结算不及时,往往用借款和预付账款的形式进行成本支付,不能及时取得购进原材料、劳务费和机械使用费的结算凭证,导致实际成本支出不能及时在账面体现,无法控制成本,形成管理漏洞。4、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控制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不能有效结合,施工经营部门不能及时传递施工进度和计划成本完成情况,与财务部门不能及时结算和对账,导致财务部门的账面资金支出情况反映不出实际经营状况,无法及时预估项目效益。5、财务和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企业财务信息不准确,及时,全面的,会直接影响到管理着对企业发展政策的决定,影响企业的宏观管理和经营成果。 三、当前黄河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1、由于缺乏系统外市场的固定份额,自己独立承揽的施工项目少,参与的施工项目大多是与其他施工单位合作经营的,工程施工投资各有负担,必然造成在施工成本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等方面的力度缺失。2、施工企业相对专业单一,实际施工人员少,仅有部分管理人员,为顺利完成施工任务,需要聘用的劳务施工队伍、机械化施工队伍多,实际有些施工项目还存在分包转包行为,存在财务账簿如何合理入账问题。3、当前施工行业垫资施工情况比较普遍,各种名目的投标保证金、质量保证金、保函等非常多,而且工程价款结算非常不及时,有时建设单位一拖就是几年,这就给企业融资带来一定的风险。4、部分施工单位或包工头为减少营业税和所得税支出,达到高额利润的目的,往往采取虚增民工劳务工资支出和虚开材料采购发票等行为,甚至有的提供假发票、假合同,往往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税务风险、资金安全风险。 四、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学习,强化企业所有经营人员的财经纪律意识。财务人员要进行工程施工知识的学习,同时业务经办部门在发生资金业务支出的各个环节,要注重收集和取得财务原始凭证,防止和杜绝凭证造假行为,保证原始凭证能够真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2、健全和完善施工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和财务报销制度,严格执行制度,按程序办事,用制度去管人管事,使资金使用程序规范透明,做到资金支出有据可查。3、积极努力培育和开拓施工行业市场,拥有企业的市场份额,坚持自主经营,增强人员技术实力和企业资金实力,尽量避免与他人合作,使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严格按各项法律规章办事,不投机钻营,建设诚信和专业的施工企业,促进对财务资料取得的真实、完整。4、探索施工企业管理模式,加强施工项目部管理,做到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对施工项目的负责制,全程跟踪管理,全面掌控项目施工过程。5、加强合同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与诚信经营的施工队伍和建设单位长期合作。资金支出严格合同管理,坚持按合同约定进行资金支付和竣工验收,达到施工完成进度和价款结算进度同步进行, 通过财务合同管理促进企业效益增长。6、财会人员要提高财务风险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基本了解核算项目的施工工艺和主要材料使用情况,以明确会计核算的对象,做到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准确,保证会计信息报送质量,正确分析财务报表和财务账目存在的财务风险。定期清理往来账款,合理确认当期财务收支,取得合法完整的资金支出凭证,及时计提各种税费,合理纳税,防范纳税风险。 财务风险论文: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截至2006年10月底,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多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企业数量占全国注册企业数的99%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企业的60%和40%左右、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全社会的75%,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有增长较快的优势,也面临业务单一的风险。通过对外收购形成多元化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业绩的大幅波动。并购可以使中小企业走上多元化发展之路,但并购在中小企业成长中隐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我国着名学者许子杨曾说过:“并购是风险最大的企业行为”。据英国不同机构对1955年—1992年的并购活动调查显示,并购失败率高达42%—56%,此数据表明,并购失败是并购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总结以往的失败案例可以发现,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但财务风险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中小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中小企业并购风险是指中小企业在并购活动中达不到预定目标而使企业面临失败的可能性。一项完整的并购活动通常包括目标企业选择、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并购的可行性分析、并购资金的筹措、出价方式的确定以及并购后的整合,上述各环节中都可以产生风险。具体来看,中小企业并购风险来源于以下原因: (一)中小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性普遍存在 信息经济学认为,并购信息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不对称信息的内容。从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上看有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事前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行为,事后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从不对称发生的内容上看有行动不对称和知识不对称,行动不对称导致隐藏行动,知识不对称导致隐藏知识。在中小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性对财务风险的影响主要来自事前知识的不对称性,即收购方对目标公司的知识或真实情况信息永远少于被收购方对自身企业的知识或真实情况信息。收购方在不完全掌握信息的情况下采取冒然行动,往往只看到目标公司诱人的一面,过高估计合并后的协调效应或规模效益,而对目标公司隐含的亏损所知甚少,一旦收购实施后各种问题马上暴露出来,造成价值损失。可见,信息不对称性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是一种决策影响,是通过并购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例如,当目标企业是缺乏信息披露机制的非上市公司时,并购方往往对其负债多少、财务报表是否真实、资产抵押担保、有无诉讼纷争等情况估计不足,以至无法准确地判断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从而导致价值风险;即使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有时也会对其资产可利用价值、富余人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开拓能力等情况了解不够,导致并购后的整合难度,致使整合失败;而当收购方采取要约收购时,目标企业的高管人员为了达到私人目的则会有意隐瞒事实,让收购方无法了解企业潜亏、巨额或有债务、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等,或与中介机构共谋,制造虚假信息,使收购方的决策人基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估价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致使并购成本增加,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深圳前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同长沙健民制药厂正式签订了兼并协议。由于被兼并企业隐瞒债务、虚报资产,最终导致被兼并企业破产而兼并方花了350万元什么也没有买到。 (二)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在确定目标企业后,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以持续经营的观点合理地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并作为成交的底价,这是并购成功的基础。 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时间的预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产生了并购公司的估价风险,我国目前的价值评估方法还不够完善,以净资产价值或加上一定的溢价作为资产或股权转让的价值一直是国内中小企业评估企业的价值的惯用方法,这种做法没有考虑资产的时间价值,也没有考虑方案整个寿命期间所产生的全部现金净流量。此外,我国企业并购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各种因素进行评估,相关的规定多为原则性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并购过程中人的主观性对并购影响大,并购不能按市场的价值规律来实施。 (三)支付方式不当 支付方式选择是并购活动的重要环节,企业应充分考虑交易双方资本结构,结合并购动机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 当前国内中小企业并购活动中支付方式单一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之一,我国中小企业并购多以现金支付或承担债务方式为主。在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产负债比率较高的前提下,上述两种支付方式将使中小企业在并购后承担过重的财务负担,降低资本安全,从而导致偿债风险的产生。 (四)融资方式选择不当及融资外部环境的不成熟 并购企业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筹集足够的资金是并购完成的先决条件,否则不但使并购工作前功尽弃,而且可能招致对方反收购的打击,使并购企业遭受重创。在我国,中小企业多数不具备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的条件,本身资本实力不甚雄厚,又存在普遍贷款难的问题。外部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工具落后,多以债务性筹资为主,加之支付方式多以现金支付和承担债务为主,经常会出现融资危机,中小企业经常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筹集足够的资金完成并购,为此产生巨大财务风险。 同时中小企业在并购融资过程中缺乏投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支持。投资银行作为收购方公司并购的财务顾问时,往往还可作为其融资顾问,帮助中小企业制定筹资计划,对融资的数量、种类、期限、形式等方面统筹安排。然而,目前我国投资银行本身有待发展,现有的证券公司(准投资银行)热衷于为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服务,对中小企业提供并购支持服务还有待加强。因此,我中小企业并购在缺少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下,犹如黑夜中缺少明灯的指引一样,举步维艰。 二、中小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识别 (一)资产负债率法 是狭义上的财务风险的衡量方法,主要通过计算资产负债率来初步识别财务风险水平的高低,其公式为: RLA=L/A RLA:资产负债率;L:企业的全部负债;A:企业的全部资产。RLA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健康状况的核心指标。RLA越高,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高。当小于50%时,一般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较低;反之,当RLA大于50%,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较高;当RLA接近100%水平时,说明企业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 (二)成本收益法 股权稀释法主要比较并购前后原发股东股权结构的变动情况。它属于广义的并购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 RCR=C/R RCR:企业并购成本收益率;R:并购的预期收益,包括成本节约、分散风险、较早地利用生产能力、取得无形资产和实现协同效应以及免税优惠等预期收益;C:并购的预期成本,包括直接的购买支出、增加 利息、发行费用及佣金和管制成本,以及各种机会损失(如留存收益消耗的机会成本和丧失好的投资机会的损失)。当RCR小于1时,说明预期收益大于预计成本,则并购行为是合理的;反之是不合理的。 (三)现金存量法 指比较并购前后企业预计的现金存量水平,看现金水平是否最佳及安全,常用的方法是计算现金流动资产率和现金总资产率。RCCA=C/CA RCA=C/A RCCA:现金流动资产率;RCA:现金总资产率;C:企业广义现金存量,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短期投资等;CA:企业的流动资产;A:企业的总资产。 并购后的RCCA和RCA越低,说明企业面临的现金短缺的财务风险越高,反之越低。 三、中小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运用适当的价值评估方法 目前常见的中小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包括比较分析市盈率法和资产分析法两大类。 分析未来收益法是指直接将目标企业收益与从事相同或相近业务的企业收益进行比较。对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进行的分析是着眼于未来经营成果的评估方法。2000年9月11日,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海尔空调有限公司采用了这一方法。其基本步骤如下:首先检查目标企业最近的利润业绩。根据山东汇德会计师事务所出据的审核报告,海尔空调公司2000年预测实现净利润438,915,890.61元;然后,在一个维持不变的基础上,估计并购的收益水平,2001年度预测实现净利润537,854,500.00元;最后,计算市盈率,鉴于海尔空调不是上市公司,所以变通地选取了在产品、市场、目前获利能力、未来业绩成长等方面具有可比性的粤美的、格力电器、春兰股份和科龙电器四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指标作为参考值,计算出海尔空调的市盈率。计算出目标企业海尔空调的价值:海尔空调价值=4.38亿(2000年预测净利润)×6.25(市盈率)×74.5%(股权)=20亿元。通过比较市盈率法投资者可获得的未来经济收益,以此来估计目标企业价值。 资产价值基础法指通过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进行估价来评估其价值的方法。确定目标企业资产的价值,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资产估价标准。资产价值基础法是现阶段我国企业并购活动中应用最广泛的价值评估方法。近半数以上的国内企业并购价值是在资产价值的基础上,扣减一定的折扣或加上一定的溢价确定。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其客观性。价值评估着眼于历史成本与现值,不确定性因素较少。当缺乏与目标企业类似的准确可比数据时,如企业获利能力与其资产价值密切相关,可通过该方法近似地得到企业的价值。当然,这种方法的缺点也很明显,它以企业拥有的单项资产为出发点,忽视资产的整体获利能力,不考虑资产负债表外,包括企业管理水平、品牌优势、人力资源、分销渠道等在内的组织资本的存在。因此,科学性与可靠性受到削弱。这一影响,在高科技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我国目前的并购实践活动来看,半数以上的中小企业采用了资产价值基础法,比较分析收益法的应用还刚刚起步。这与我国的现实条件有关。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效的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尚未形成,证券市场的效率不高、各级政府的行政干预都限制了后两种方法的使用。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比较分析收益法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其评估结果更能体现目标企业的整体价值,是未来应用的趋势。随着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这种方法在国内将得到更广泛地应用。 鉴于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客观条件,为提高价值评估的准确性,降低财务风险,我们可以根据并购动机和目标企业的实际状况来选择评估方法。以获取资产为目的的战术层次并购或目标企业为亏损、破产清算企业时,应以资产价值基础法为主;对于谋求战略意义上的并购活动,在客观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应以比较分析收益法为主。 (二)积极挖掘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除内部资金积累、银行贷款外,还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债券融资。对于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而言,可以吸引风险投资资金的参与。杠杆收购也不失为一种以少量资金撬动多倍资金来源的并购方式。中小企业甚至可以考虑运用一些创新型融资方式,如下面的层际融资和股权租赁。 近几年来,层际融资作为独立的投资工具在全球迅速发展,可用来进行收购兼并、企业扩张等。在西方,层际融资完成了15%—30%的管理层收购,并成为进行成功的结构化交易的关键要素。层际融资的具体方式是提供带有股权色彩的5年以上可偿还的次一级债务,因而是在股权和高级债权之间的一种新的融资手段。它增加和补充了现有的融资渠道,成为新的金融工具;对于快速发展的公司而言,作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增加公司股权的融资手段,如果安排得合理,层际融资被高级债权人认为是股权,而对普通的股东来说,可使他们的股权被稀释程度最小。对于中小企业的收购兼并活动来说,当并购所需的银行贷款条件越来越苛刻,债券市场利率过高时,可以考虑使用层际融资。 股权租赁是适合中小企业兼并收购的另一项金融工具,它是指包括租赁公司在内的各类投融资主体与主收购方合作收购上市公司,各类投融资主体持有上市公司原股东拟转让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在收购完成后,将所持股权作为租赁标的物,通过设定租赁期限和收益的方式,逐步将所持股权转让与主收购方。 股权租赁的过程简单归纳为三个步骤:出售——回租——回购。所谓出售,是指收购方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将无力购入的股权出售给融资机构,此时,投融资机构实际承担了为收购方融资的功能,减轻主收购方的收购资金压力,但此时股权并不归收购方所有,而是暂时归入投融资机构名下;但投融资机构的目的显然并不是长期控制股权,因此,必须与收购方签订租赁和回购合同,在一定期限内,将股权以租赁的形式交由收购方使用,将所持股权除处置权以外的权利托管于主收购方,不至于影响主收购方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避免被收购企业出现多头管理的局面;在租赁期间,收购方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调度资金,等租赁期满后,再将这部分股权正式回购过来,从而完成整个收购过程。 股权租赁类似于国外投资银行普遍采用的过桥资金,但是又具有租赁的性质,因为与普通的融资手段相比,租赁经常使用的一些独特操作方式、计算方式、资金回收、担保抵押等工具和技术,能大大降低风险。所以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股权租赁不失为解决中小企业并购资金瓶颈的一种可行途径。 (三)支付方式的多样化 并购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换股并购和混合支付三种。 纵观美国收购历史,亦可发现“小规模并购更倾向于至少是部分地使用现金支付,而大规模并购更多地至少是部分使用股票支付”。并购的支付方式应该现金并购换股并购互相结合,双管齐下。 就中小企业混使并购的方式而言,存在着全部换股、换股加现金、换股与现金选择权相结合等几种方式,具体选择哪一种,应 综合考虑各方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每股收益摊薄、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筹措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来取长补短。比如公开收购中两层出价模式,第一层出价时,向股东允诺以现金支付,第二层出价则标明以等价的股权为支付方式。采用这种支付方式,一方面是出于交易规模大、中上企业支付现金能力有限的考虑,维护较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收购后的巨大还贷压力;另一方面是诱使目标企业股东尽快承诺出售,从而使并购方在第一层出价时,就达到获取目标企业控制权的目的。 财务风险论文:财务风险与控制研究 论文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控制;中国银行 论文提要:财务风险是指财务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商业银行的任何经营决策都包括三大基本要素:金额、时间和风险。本文论述财务风险的定义、种类,通过中国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特征的分析,提出规避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对策思路。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财务风险的范畴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计、控制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导致公司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效益发生偏离,从而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 (二)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1、风险的客观性。即风险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运动、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风险的客观性还表现在它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 2、风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从单个风险的发生来看具有偶然性,但大量风险事件的发生则有其必然性,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3、风险的可变性。风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们的认识变化而变化。 4、损失与收益的对立统一性。风险损失的另一面就是风险收益,损失和收益是一体、共生的。 二、中国银行2007年财务状况 2007年度中国银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562.2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31.92%;每股净收益为0.22元人民币,总资产净回报率为1.09%,股本净回报率(含少数股东权益)为14.22%;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94.18亿元人民币,至888.02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率由上年末的4.04%下降至3.12%。集团年末总市值达到1,978亿美元,列全球上市银行第4位。本行董事会建议派发2007年股息每股0.10元人民币,并将提交2008年6月19日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审议。 2007年中国银行经营绩效持续进步。截至2007年末,全行资产总额为59,955.53亿元人民币,负债总额为55,405.60亿元人民币,本行股东应享权益合计为4,247.66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末增长了12.44%、12.73%和9.68%。全年实现税后利润620.1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29.05%;实现中国银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562.2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31.92%;每股净收益为0.22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22.22%。总资产净回报率1.09%,比上年上升0.14个百分点;股本净回报率(不含少数股东权益)13.85%,与上年基本持平。2007年税后利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营业收入稳健增长,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信贷成本继续处于较低水平。 三、中国银行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 1、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款,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取得资金来偿还债务或者投资资产组合的风险。2007年中行的流动性波动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受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持续繁荣因素影响,从2007年二季度开始人民币一般性存款增长明显放缓,稳定的资金来源有所减少,而贷款增势较好,造成了较大的流动性压力;二是受新股频繁发行影响,资金大进大出,波动性很大;三是为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央行多次进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 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因利率波动形成的风险。利率风险属于价格风险。银行利率风险主要是由两大方面决定:一是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和数量;二是外部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利率风险管理要求银行根据利率变化趋势,合理安排经营业务,将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中行主要通过利率敏感缺口分析来评估银行账户所承受的利率风险,即定期计算一定时期内到期或需要重新定价的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两者的差额。假设各货币收益率曲线在2008年初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100个基点,中行主要货币的财务收益敏感缺口为人民币6525、美元1128、港币524。 3、保险风险。中行主要在中国内地及香港经营保险业务,并且主要以人民币及港币为计量单位。中行主要面对的保险风险为实际赔付成本超出保险负债的账面金额。出现此情况的原因是赔款及给付的频率与金额可能高于原有估计。因保险事故随机发生,实际发生的赔付次数及金额与根据数理统计方法估计的结果每年均有所不同。 4、资产质量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从事资产业务而形成的风险。资产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开展资产业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努力降低银行风险。中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信贷成本稳步下降,拨备覆盖率上升,总的来说,情况还是乐观的。 5、资本充足风险。2006年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34%、13.59%降为2007年的10.67%、11.44%,这是值得注意的。 四、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构建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商业银行内部财务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按照全行统一的经营思想和经营原则,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只有健全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够保证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中国银行在2007年在这方面进行了建设,成立集团执行委员会,下设公司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及运营服务等经营管理决策委员会,以及采购评审、资产处置等专业评审委员会。调整优化机构布局,加大机构调整力度,提前完成机构三年发展规划总量控制目标。以“三道防线”建设、基层建设、案件治理为重点,全面加强内部控制。以中行为例,还可以从一些细微处入手,如进行贷款“三查”,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 后检查;成立尽职调查小组,确立问责审批制,重视贷款文档的管理以及抵押品的控制等等。 (二)提高银行人员素质。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对于其他岗位人员来讲是比较高的,但随着会计制度的改革和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特别是电算化的发展,原来局限于记账、算账、编制报表和事后考核的这些基础知识已大大落后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更新知识,那么就很难实现银行会计工作重点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重大转变。中国银行以市场化为目标,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确定“追求卓越”作为中国银行核心价值观,从“诚信、绩效、责任、创新、和谐”五个方面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对于高层人员而言,以发挥协同效应为导向,积极推进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富登金融控股、瑞士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战略投资者人力资源等基础管理领域的合作。对于基层人员而言,中行应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起责任明确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严把用人关,注重相互沟通。 (三)培育财务风险规避观念。首先,要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中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对风险的控制认识还不充分、不确切、不完整。为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要教育员工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现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对各类案件的剖析,正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环节,既不要对风险产生恐惧,更不能麻痹轻视风险,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将能有效地控制风险的发生。 (四)建立财务预警监控体系。财务预警系统是以银行信息化为基础,以银行的财务报表、综合经营计划以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等理论,对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例如,建立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加强会计监督,构建防范银行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以现有的稽核审计为基础,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最后控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要与业务职能紧密结合,等等。它属于事前监测,并相应地融入到银行的财务控制、考核、分析、决策中,把过去和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要对无法规避和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记录;二是要对已采取的风险防范对策进行评估、总结,将其结果写入资料库。由于财务风险是不断变化的,新的财务风险的出现,旧的财务风险可能减弱或消失,应根据环境变化,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进行动态调整. 财务风险论文:债务约束下的财务风险规避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主要发展途径。然而债务约束带给企业的不只是利润,还有因负债而引发的财务风险,风险管理措施不当甚至会使企业面临破产。本文在此基础上归纳企业各项指标,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系统,为企业风险规避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债务约束 财务风险 预警系统 企业的资本结构通常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和比例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企业长期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不同的筹资方式会形成企业不同的资本结构。其中,最关键的组合就是权益筹资方式和债务筹资方式组合所构成的资本结构。债务筹资较之权益筹资有两个优点: 第一是税收优惠,即对债务的利息支付具有抵税作用;第二是通过债务索偿权对管理施加额外的约束,也就是所谓的债务约束理论。 然而负债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通过财务杠杆作用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税后利润,同样也可以引起企业税后利润的大幅度下降。当息税前利润不足以补偿债务利息支出时,就会发生亏损。如果扭亏无望或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就会导致企业破产,这就是债务资本引发的财务风险。对此,企业应当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预警系统,通过对各项指标的衡量进行风险规避,使企业亏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债务约束理论下的企业筹资 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发表了题为《企业理论:经理行为与所有权结构》的文章。这是一篇影响很大的经典论述,它提出并研究了外部股权和债务所产生的成本。文章指出当企业的经理不完全拥有企业的产权时,就会出现成本,即存在人和委托人的利益冲突,就必然产生委托人想方设法监督和约束人的行为,以达到剩余损失最小。这是产生债务约束的根本原因。 随着20世纪80年代杠杆并购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杠杆性资产重组后经营效率得到改善。在这种背景下,詹森同其他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个旨在提高公司自由现金流量使用效率的债务约束理论。他们认为,公司的经营者愿意在企业内部多留些现金以增加弹性经营的空间,而又没有约束机制来保证他们在项目选择或项目经营上是有效率的。为解决这一问题,这种理论提出在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债务可以提高对经营管理层的约束。因为借债要支付利息偿还本金,当收益降低时还会增加违约的风险。这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激励作用,减小成本的同时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由此可见,债务筹资是企业筹资的一种有效手段。美国着名财务管理学家莫迪格莱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建立的MM理论中也指出,在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利用负债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而且负债越多越好。虽然由于MM理论中存在一些不合实际的假设而导致它在生活中的不完全正确性,但它还是成功的揭示出了负债对企业的正面影响。因此,债务约束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债务筹资引发的财务风险及其规避 在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情况下,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发展途径。通过大量负债经营实例不难看出,在企业借款利率小于利润率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然而负债永远是一柄“双刃剑”。如果企业管理措施失当、决策失误就必然会受到负债的“牵累”,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一)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赢利,而是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因此,编制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帮助企业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明确投资空间。为提高经营者面对风险时的决策效率,编制过程中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收益、财务状况以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同时以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二)完善指标分析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现金流量预算只能作为短期预警系统,而不能作为长期预警的依据。因此,企业还应该将财务分析指标整合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和发展潜力四个方面对企业经营进行全面观测。 1.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一般说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只涉及正常的营业状况。非正常的营业状况也会给企业带来收益或损失,但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个别结果,不能说明企业的能力。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能够带来多少净利润,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 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表示每一元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后,有多少钱可以用于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盈利。 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平均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年末净资产)÷2 对于股份制企业,可将公式中的分母改为年度末股东权益。该项指标综合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 2.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偿债能力就是企业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从短期来讲,实际上是考察企业的变现能力。它取决于可以在近期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的多少。反映变现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而评价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实际上是分析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健全合理。主要分析指标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已获利息倍数。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认为,生产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 但这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只有与同行业平均流动比率和本企业历史流动比率进行比较,才能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也被称作酸性测试比率。通常认为正常的比值为1,低于1的速动比率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反映债权人所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也被称为举债经营比率。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100% 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产权比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产权比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同时也表明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股东权益保障的程度。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从长远看,企业的已获利息倍数至少要大于1,否则不能举债经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一般要连续计算5个会计年度的已获利息倍数,且选择最低指标的年度,以保证最低的偿债能力。 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可以主要从财务报表出发算出,但某些财务报表以外的数据也不能忽略。例如,企业为他人担保,企业将负有连带责任或受连带牵累,从而带来潜在负债问题。又如或有负债,如未解决的税额争议、诉讼案件、业务纠纷、应收票据贴现(企业用应收票据向银行贴现,票据到期日付款人或承兑人不能付款,银行向贴现的企业追索)等有时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在分析各项指标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替人担保、或有负债等因素,这样才可以完全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状况。 3.财务弹性分析指标。所谓财务弹性是指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主要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关。本文旨在分析企业财务风险,故将其定义为狭义的财务弹性,即企业面临到期债务时改变现金流的流量与时间的能力。反映财务弹性的指标主要有现金到期债务比、存货及应收账款周转率。 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入÷本期到期债务 其中本期到期债务是指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和本期应付票据。通常这两种债务是不能展期的,必须如数偿还。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一般来讲,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应收账款等的速度越快。提高存货周转率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而存货周转速度越慢则变现能力越差。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表示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现期越短,说明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否则,企业的营运资金会过多的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资金的正常运转。 4.发展潜力分析指标。企业发展潜力是指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力。通过现今财务增长指标可对企业未来做一个预期。主要分析指标有本企业销售占可比同行业销售比率(或增长率)、本企业销售占本地区同行业销售比率(或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因企业发展潜力实际上是企业盈利能力的空间延伸,故本文不在对此系列指标做出详细介绍。 建立企业风险预警系统 为了更加清晰的显示企业经营各项指标与同行业对应指标水平或企业历史水平的比较情况,使经营者清楚的看到竞争的优势和风险的来源。企业应该建立以上述四大指标体系为依据的风险预警系统,编制适合本企业的数据上限和下限,并通过定时定点跟踪检测进行全面监督,从而快速有效的做出决策,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举例说明,假设某公司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潜力三个方面运行正常。个别指标甚至达到行业水平的1.5倍以上,形成企业明显的优势竞争力,如资产净利率、已获利息倍数等。对这些优势项目,企业应当做到保持并有所增长。而其财务弹性指标均低于行业水平,这是一个发生财务风险的潜在信号。企业应当加速存货及应收账款周转率,适当增加现金持有量,改进营销策略和管理方案,加快企业运营节奏,并将提高财务弹性指标作为企业近期目标,尽可能的排除一切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 在建立了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系统后,企业应该对风险信号进行持续监测。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以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主要依据,结合企业预期的发展策略,设定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并及早规划出未来风险的规避方案。这样,企业才可以做到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实现债务约束“双刃剑”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风险论文:交通运输业财务风险与预防 一、当前交通运输行业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内部控制薄弱 目前我国大多数交通运输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内部控制薄弱,企业内部存在管理混乱、岗位设置不合理、操作不规范、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浪费等现象。某些交通运输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或领导者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将会计、出纳和保管由同一人兼任,加了企业财务风险。有些交通运输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不规范,导致员工在执行时过于随意,甚至进行造假舞弊,企业面临财产损失和法律风险。 (二)资本结构不合理 经济不景气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不少交通运输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追求杠杆效益,通过大规模举债来推动企业发展,企业资本结构极其不合理,一些交通运输企业的负债率甚至达到100%。过高的负债将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压力,企业财务成本陡增。在企业发展良好时,尚能将问题遮掩过去,一旦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将面临因债务无法及时偿还而导致破产倒闭。 (三)财务人员素质不全面 财务人员队伍素质偏低也是不少交通运输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很多财务人员只对财务知识有些了解,仅能应付进账、报账等简单财务管理活动,对如何进行企业财务风险评估、预测等缺乏了解和学习,无法胜任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而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推广应用,不少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人员因为年龄过大、知识层次低,拒绝接受新技术、新知识,企业财务信息化难以有效推进,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落后。 (四)审计机制不完善 内部审计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职能。但当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中,不少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导致内部审计不能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一些交通运输企业并没有设立独立的组织机构,导致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丧失权威和易形成道德风险。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不重视,审计制度流于形式,就是走走过场,被审计部门和单位也敷衍应付,审计效果差。 二、交通运输行业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增强忧患意识,明确财务风险的客观性,深刻意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意义,准确把握“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加强风险管理,积极应对财务风险,提高自身的营利能力,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企业管理者应积极吸收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知识,提高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员工财务风险意识的培养,加大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引导员工增强风险意识,自觉抵制财务风险。 (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和管控系统 ①交通运输企业应健全风险指标评价体系,找出企业可能面临的潜在财务风险,并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价机制,对潜在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分析。②企业应建立财务风险动态监控制度。交通运输企业应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财务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及时追踪财务风险的动态和其发展状况,并及时反馈,以做好应对准备。③企业应探索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和应急管理制度。对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并作出相应风险应急预案,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企业在风险来临时,因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而导致企业蒙受更大的损失。④企业可以考虑建立风险共同抵御联盟。企业可以与上下游企业建立风险抵御同盟,加强同他们之间的生产合作,以避免市场环境波动带来的供应商变动或材料缺货等风险情况。 (三)健全内部财务管理体系 ①交通运输企业应加强预算控制。企业应结合年度经营目标和实际生产管理状况,在与各部门、各单位充分协商讨论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计划,并下发执行,以加强对企业的成本控制。②企业应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企业应设置科学合理的机构岗位,明确相关权责关系,落实人员责任,以实现对财务风险的统一协调管理。企业还应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流程,加强员工管理操作的规范性,加大对管理的执行监督力度,保证执行效果。③企业应加强内部监督。交通运输企业可通过加强内部审计和引入外部审计等,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的监督,查找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漏洞与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加以完善。④企业应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强化部门考核和员工考核,保障制度的执行效果。 (四)加强财务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 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运输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使财务人员具备相应的履职能力。同时,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意识,使财务人员在财务活动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抵制各种不良诱惑,避免发生违法违规行为。 三、结语 企业的财务活动必然伴随相应的财务风险,交通运输企业要想积极有效应对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提高员工素质水平。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积极抵御财务风险,增强营利能力,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财务风险论文: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其是企业一切风险的财务表现,其是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具有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本运营风险,以及利益分配风险。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现象比较严重,显然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其主要原因在于股权融资过高和低股利政策,违背了风险报酬原理,歪曲了企业的资金成本。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如果企业一味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便会加大负债筹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债权人将要求公司追加风险溢酬,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同时投资者也因风险的增大而要求更高的报酬率,这便会使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和借款筹资的筹资成本大大提高,进而企业将靠负债支撑,易爆发严重的财务风险。 2.缺乏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的内部预算管理制度、投资核算管理制度、材料验收入库管理制度、存货盘库制度、会计内部监督制度等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或残缺不全或徒有虚名。特别是现金管理,更具随意性,不按《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使用现金,白条抵库、坐支现象严重。已制定的制度部分内容已经陈旧过时,不能对经营活动中新发生的业务起到指导作用。已制定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手册内容不细,未包括业务流程及工作流程的具体内容,造成实际执行中的困难,产生财务风险。 二、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1.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改变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提高决策层的监管和指导力度,健全和创新企业的权责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等。既要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也要重视对内部财务控制环境的建设工作。内部财务控制与企业的任何一个组织,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每一个人都对内部财务控制负有责任并受到内部控制的影响。是“人”建立企业的目标并将控制机制赋予实施,因此内部财务控制环境有待进行全面建设。 2.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理财目标、财务风险密切相关。企业在融资时应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运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并在以后追加筹集资金中继续保持。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企业现有资本结构不合理,应通过筹集资金活动和各方面改革进行调整,使其趋于合理化。从资本结构理论入手,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财务风险的抑减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既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就必须使综合资本成本达到最低点;要抑减财务风险,就必须确定合理的负债额度或比率。 3.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 内控环境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在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之前,首先要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认真分析目前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以及这些工作流程中都存在怎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对实现企业目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些风险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现有的规章制度是否涵盖了规避该业务流程所有风险的控制措施,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即查缺补漏,使健全后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成为一个系统性、包容性、完整性、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内部控制制度。 4.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建立控制严密的内控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运行高效的风控业务运行机制等配套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必须要始终贯彻全程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把风险控制贯穿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使得业务环节的每一个员工都在评估和排除风险。使企业各层管理者和企业共同承担风险责任,做到责、权、利三位一体。同时,对企业的全体员工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实行岗位风险责任管理,让全体员工了解其在整个财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团队防范效应。 5.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控制。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指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各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预警职能体系,是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盘活企业财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使预警分析的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挥,企业应建立健全预警的组织机构。预警组织机构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预警组织机构的成员是兼职的,由企业经营者,企业内部熟悉管理业务、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组成,同时要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预警机构独立开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过程,它只对企业最高管理者负责。预警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可由现有的某些职能部门来承担。预警组织制度的实施使预警分析工作经常化、持续化,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同时高效的风险分析机制是关键,通过分析可以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经重点研究,分析出风险的原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当风险的成因分析清楚后,也就不难制定相应的措施了。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并不带任何偏见,从事该项工作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由此,对各类风险加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为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防范财务风险的产生。 总之,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的措施要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切实实行,不仅在管理制度上要有保障,而且在组织机构,激励约束,以及监督检查和预警机制方面也要配套,形成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切实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财务风险论文:初探降低财务风险措施 财务风险是指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由于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的变动性及企业自身活动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人们对未来认识和控制的局限性,理财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风险在所难免。如何控制风险,用何种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和控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中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般来说引起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主要有内外两种因素——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混乱决策失误。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机会,也可能带来困难。在企业的内部,从决策者的角度说,如果决策者能够在企业建立起“风险识别,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特别是重视事前的风险预测,若今后遇到风险都在决策者的预料之中,那么企业就会处乱不惊,决胜千里。此时风险也就无从谈起,风险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规避。因此,对管理者来说,就必须从管理入手,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业务流程,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所以说,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在于在了解宏观环境的基础上加强微观企业内部管理,收集预测信息,优化业务流程,明确内控,内审制度,设计财务应变方法——也就是说事前,事中,事后都要涉及。更为关键的是人的因素,管理人员的文化修养,专业水平,实践经验将直接影响其决策和管理。本文将主要从企业内部管理与人身素质两方面来剖析风险防范的方法。图1就是在企业中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降低财务风险要做到的基本构想。 一、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等,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而企业的内部管理也是重中之重,高素质的人才和规范化的管理,财务风险自然降低,即使风险出现企业也有应急措施予以应对。 1、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所有财务关系上。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2、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财务人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其它相关的知识,具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具备及时捕捉风险,衡量防范风险的能力。 二、进行恰当的预测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必须要根据市场状况,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事前认真按资金需求动态编制资金预算,避免因事前无资金预算,急需用资金时匆忙筹资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导致企业资金管理的恶性循环,造成风险。 1、收集信息。信息涵盖的量要相当的广泛。主要包括与企业生存发展有关的世界经济变动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国家产业政策,众多竞争者的情况,市场的变化;企业自身的优劣势以及企业的财务经营等资料信息。 2、筛选信息。通过财务人员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得出一个相对可靠的预测结果。把所有与财务风险有关的因素由强到弱进行排列,设定风险系数。风险系数高的可以制定多种防风险方案,风险系数较低的就准备一到两种防范措施。 3、制订措施。根据已有的分析设计出应对风险的方案措施。当决策者有新的决定时可以根据上述因素进行参考定夺。当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问题时决策者和管理者就能够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计划进行补救,对症下药,避免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以便使企业遭受风险时的损失降到最低值。 三、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分析方法,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分析决策。对各种可行性法案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防范财务风险的工作既要有管理又要有技术方法。 1、从筹资方面看,从企业建立开始,各种企业之间就可以通过联营来分散财务风险。单个企业还可以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将企业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企业筹资时,如果选择举债方式筹集资金,企业可以与其它单位达成相互担保协议,将部分债务风险转移给担保方。而如果是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企业则可以采用包销方式发行,可以把发行失败的风险转移给承包商。 2、从投资方面看,企业面临两方面的风险——一是大量资本支出与现金流出,使现金流量为负数;二是新产品开发的成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大。投资的高风险,使得新产品的开发及其相关资本投入需要慎重决策。这时就考验着决策者的经验及能力,要做到从资本需要量方面对投资项目总支出进行规划;要在项目的可行性与决策进行优劣取舍;在时间序列上考虑项目资本支出的时间安排;确定资本预算的审批程序和资本支出的监督控制。投资的金额越大,影响的持续期越强,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决策科学化,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使得所选择的投资方案达到与技术经济的统一和最优化。而投资的方式可以采用联营投资方式,将投资风险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如果是大项目且风险较大的投资,可以与其它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分担,从而分散风险。企业还可以实行投资多元化,即将资金投放在多个投资品种上。对外投资多元化可以在分散投资风险的情况下,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应及时降低股票投资在全部对外投资的比重,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当然,企业为达到影响甚至控制被投资企业的 目的,只能采用股权投资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承担适当的投资风险是必要的。在投资建造固定资产投时,企业可以采用出包方式,将建造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转移给承包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应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的滞销所带来的损失,可能会被其它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从而可以避免单一经营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 3、企业还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因产品滞销和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赊销比重比较大的企业,对大宗赊销及时与债务人达成还款协议,降低转移坏账的财务风险。对企业闲置的资产,采用出租或立即出售的处理方法,可以将资产损失转移给承租方或买方。以上这些方法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加强财务管理,优化业务流程 财务风险与财务管理有重大的关系,如果企业内部能够作到责权利相统一,优化业务流程,资源合理配置,企业就可以降低管理带来的经营及财务风险。从财务的角度看,人员多,自然支出也多;人力资源浪费同样可以引起财务风险。所以必须明确各部门,各个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其责任和权利,真正做到权责分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一方面要接受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管理,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与产、供、销、行政、公关、人力资源等部门协调,只有这样,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同时,也要抱着效率第一,兼顾公平的原则来进行利益分配来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在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充分体现权力集中、统一和下放、灵活管理的结合,实现了责权利、约束和激励的统一,才能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降低管理引起的风险。 五、利用信息手段支持有效的财务管理 1、用信息化进行采购管理,利用合同控制降低产品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防范经营风险。利用信息化,利用控制链管理来实现生产部提交订单,财务部支付货款,这种管理模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企业与供应商形成利益共同体,供应商必然会按期,保质,保量的供应原材料,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率,防止因货源质量问题间接带来的财务风险。 2、运用信息化进行生产管理,以销定产,按市场供应,按订单生产,克服呆板的旧方式的缺点,变企业推动为市场用户的拉动。用户和商丝毫不受库存的限制,不用考虑库存情况,只要把需要的产品订单交给公司,然后采购、生产、运输等供应系统立即转动起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订单,把货交到用户手里,保持了销售弹性。通过信息化管理,企业可以准时及时生产,增加和完善与外部销售市场的接口。这种先进的生产模式有利于综合平衡的协调,从而实现生产管理的优化,保证了生产管理的先进水平。 3、用信息化进行库存管理,可以加快企业流动资金自转,减少库存积存,防范库存管理不善而带来的财务风险,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动态地掌握分析企业和市场的平衡点,减少库存积压。这样,不但加快了库存周转,提高企业的运作水平,同时也在财务上明晰了成本核算,降低存货风险。财务信息化可以保证给业务部门提供库存的真实信息,避免库存积压和决策失误。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控系统,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经营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它与财务评价系统相互依赖,互为补充。 总之,企业财务人员只有在做出财务决策与日常管理中抓住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从容应付风险的挑战,去利弊害,灵活处理和协调与其它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就可以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使经济利益最大化。 财务风险论文: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探究 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揭示资产证券化的一些弊端及其可能导致资产证券化相关各方财务风险的原因,进而提出防范方案,以使资产证券化体系趋于完善。 次贷危机使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资产证券化这种创新的金融工具,有的国家甚至对其有效性产生了强烈怀疑,认为资产证券化是导致这次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诚然,资产证券化存在着它内在的弊端。 一、中集集团背景资料 2年3月,中集集团与荷兰银行在深圳签署了总金额为8 万美元的应收账款证券化项目协议。此次协议有效期限为3年。在3年内,凡中集集团发生的应收账款,都可以出售给由荷兰银行管理的资产购买公司,由该公司在国际商业票据市场上多次公开发行商业票据,总发行金额不超过8 万美元。在此期间,荷兰银行将发行票据所得资金支付给中集集团,中集集团的债务人则将应付款项交给约定的信托人,由该信托人履行收款人职责。而商业票据的投资者可以获得高出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息率1%的利息。 中集集团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基本流程: 1.中集集团首先要把上亿美元的应收账款进行设计安排,结合荷兰银行提出的标准,挑选优良的应收账款组合成一个资金池,然后交给信用评级公司评级。 2.中集集团向所有客户说明ABCP融资方式的付款要求,令其应付款项在某一日付至海外SPV(特别目的公司)账户。 3.中集集团仍然履行所有针对客户的义务和责任。 4.SPV再将全部应收账款出售给TAPCO公司(TAPCO公司是国际票据市场上享有良好声誉的资产购买公司)。 5.由TAPCO公司在商业票据(CP)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CP。 6.TAPCO从CP市场上获得资金并付给SPV,SPV又将资金付至中集集团设于经国家外管局批准的专用账户。 项目完成后,中集集团只需花两周时间,就可获得本应138天才能收回的现金。作为服务方的荷兰银行可收取2多万美元的费用。 二、中集集团资产证券化相关方财务风险分析 (一)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主要交易环节分析 1.设立特设信托机构环节 特设信托机构是专门为完成资产证券化交易而设立的一个特殊机构,它是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名义主体。在本案例中,荷兰银行就是为了完成中集集团本次资产证券化的特殊信托机构。该信托机构必须和中集集团(证券化资产销售方)没有关联关系,这是为了使证券化资产和中集集团的其他资产达到风险隔离的目的。该信托机构购买资产证券化权益受益人销售给它的资产组合,并负责对该资产组合进行管理,以确保到期本金及利息按时支付。然而中集集团仍然承担着对客户的支付责任,因此它与信托机构仍然有利益上的关联,没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这是导致证券化相关方财务风险的原因之一。 2.金融资产出售环节 金融资产的出售必须是“真实销售”,以保证买方在特殊情况下拥有强制性处置资产的权利。通过“真实销售”以实现“风险隔离”,即特设机构对委托管理资产的权益将不会因发起人的破产而丧失。中集集团某子公司将未来几年向客户的未来运输收入以协议形式出售给特设信托机构,中集集团对该资产不再拥有所有权。但是中集集团仍然需要对客户承担责任,当资产池中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到期债券的本金和利息时中集集团负有法律上的补足责任。因此该证券化资产没有实现真实出售,相关风险没有实现转移。 3.信用增级环节 信用增级也称信用的提高,是指特设机构为了确保发行人按时支付投资者本息而采用的各种有效手段,是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成功的关键所在。信用增级不但保证投资者免受资产质量风险损失,还可以大大降低证券化结构风险,是提升资产证券投资级别的重要手段,也是资产证券能够交易成功、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保证。 在本案例中中集集团采用的内部信用增级方式,即当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到期本息时中集集团负有补足清偿的责任。这就增加了中集集团未来的财务风险,使中集集团未来的现金流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4.破产隔离环节 偿付资产支持证券到期本金与利息的来源必须与原始权益人隔离开来,以避免发起人遇到麻烦或者破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无论发起人发生什么问题,都不会殃及特别载体;其次,要保证应收账款从发起人转移到特别载体的过程中不受到干预。 在中集集团资产证券化这个案例中没有做到特殊载体的破产隔离。因为,中集集团在出售证券化资产后仍然承担着对客户的清偿责任,与资产相关的风险没有实现转移。中集集团的经营发生重大变化时,该资产池中现金流量势必受到影响,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级别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二)违背资产证券化原则导致的相关财务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终极目的就是做到证券化资产的“真实销售”,从而做到证券化资产和企业资产的“风险隔离”,然而中集集团资产证券化既没有做到证券化资产的真实销售,也没有做到证券化资产和企业资产的风险隔离。 1.违背真实销售原则的财务风险分析 中集集团的资产证券化违背真实销售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资产相关的管理权没有转移。在本案例中,中集集团虽然以协议的形式把资产出售给了特设信托机构,转移了对资产的所有权,但是其作为该资产证券化的服务商仍然负责对该证券化资产进行管理。根据会计上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中集集团仍然对该证券化资产承担着责任,没有实现证券化资产的真实销售。 另一方面是与资产相关的风险没有完全转移。中集集团子公司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方式是中集集团为特设信托机构提供超额担保的内部信用增级方式,当特设信托机构资产池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到期资产支持证券的本金和利息时,中集集团承担着补充清偿的责任。由此看来,中集集团某子公司虽然通过一纸文书的形式实现了真实销售,但是与其所售资产相关的风险没有完全转移到购买方。因此,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该子公司没有实现真实销售。 2.违背风险隔离原则导致的相关财务风险 一方面违背真实销售原则就意味着证券化资产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完全转移,中集集团仍然承担着该证券化的资产未来运营失败的风险,证券化资产也没有完全摆脱中集集团自身的风险,如破产风险的影响。中集集团整体信用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度的高低,中集集团本身的运营风险也会传递到该证券化资产。因此,作为发起方的中集集团没有和证 券化资产实现风险隔离。 另一方面,该资产证券化采用的信用增级方式是中集集团为特殊信托结构发行资产支持债券提供担保的内部信用增级方式。在证券化资产运营失败,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到期本息的情况下,中集集团存在着承担补充清偿责任的财务风险。即证券化资产的风险和中集集团本身的风险没有实现完全的风险隔离。 三、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方案 (一)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防范方案概述 正如历史上所有的经济危机的救市方案一样,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国政府都担当着主要角色。在这个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方案(图1所示)中,由政府出面成立一个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防范基金。各个资产证券化的参与者及其后来证券投资者都要根据自己的收益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防范基金,交由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基金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当在某个资产证券化案例中,由于某些原因资产池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证券到期的本息时由该基金管理部门进行补足,因此可以防止资产证券化的失败,进而避免其导致相关财务风险。 (二)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方案的运行 1.风险防范基金管理者必须是政府部门。因为只有政府才可以在出现如利率下降、物价下跌及自然灾害等严重系统风险时有能力担当起救市的角色,市场经济其他参与者自身都处于市场风险之中,很难承担救市重任。例如在28年的金融危机中一些财大气粗的跨国企业诸如着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美林证券及其美国三大汽车巨头等都没能躲过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的系统风险。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及时地出手相救,相信美国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很难逃脱破产的命运。 2.风险防范基金提取比例必须多样化。在要求资产证券化的参与者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防范基金时必须对其资产池中的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评估,根据其信用度确定计提标准。信用度越高计提比例越低,信用度越低计提比例越高。以此防止滥用资产证券化这种创新的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中圈钱的行为,保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市场参与各方的公平。 3.风险防范必须坚持按收益计提的原则。按资产证券化各参与者所获收益计提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基金,体现了金融的公平原则。即从资产证券化中获得了收益,就要支付一定的代价来防范可能由该资产证券化导致的财务风险。因为各参与者的收益越多,那么该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就越大。因为投资收益是销售该证券的收入与投资该证券的成本之差。收益大就必然意味着该证券的转手价格较高,那么当资产池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该证券到期本息时该证券持有者就会承受较大的投资失败的财务风险。因此,各参与者从该资产证券化中获取的收益越大,其计提的用以防范其后投资失败的风险防范基金就应该越多。 (三)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方案的综合评价 首先,该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方案侧重于对证券化资产的信用评估。因为,初次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基金的计提是根据信用评级机构对资产池中证券化资产的信用评级来确定计提比例的。因此,证券化资产一般都会经过严格的信用评级,其信用度较高,其资产证券化失败的可能性较小,进而减少了各资产证券化参与者因资产证券化失败而引起的财务风险。 其次,该风险防范方案能有效应对因资产证券化而引起的金融泡沫的膨胀。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该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基金的计提是根据各资产证券化的参与者从资产证券化中获取的收益的一定比例计提的,该资产支持证券在市场上的交易次数越多,产生的泡沫越大,而相应计提的风险防范基金也会越多。同时,风险防范基金的计提也会降低投资者转手交易该资产支持证券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抑制了金融泡沫的产生,降低了资产证券化参与者因过度膨胀的金融泡沫破灭造成资产证券化失败而引起的财务风险。 最后,在该风险防范方案下,政府能积聚数额巨大的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基金,当出现利率下跌,物价下降以及自然灾害等系统风险引起的资产证券化失败而造成的市场震荡时,政府有足够的实力来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财务风险论文: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防范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是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高风险行业,自1951年诞生以来,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办社宗旨,在支农中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部分农村信用社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__〕15号)精神,选择“以县(市)为单位将信用社和县(市)联社各为法人改为统一法人,实行县级联社统一法人。由于新体制刚开始运行,一些基层农村信用社会计管理出现了相对弱化的现象,试运行中暴露出会计管理上的不足。而会计管理上的漏洞,案件、事故时有发生,给信用社造成资金损失,带来不良影响。本文拟村信用社财务风险和防范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隐患 就目前而言、农村信用社的财务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人员思想素质不够高 1、认识存在偏差,风险意识淡薄。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已将发展保险、收费等为内容的中间业务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于新的业务开展,一方面增大了业务工作量,另一方面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内控制度作保证,也没有从思想上树立起应有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有的麻痹大意,管理责任不到位,存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松懈。内控制度松弛,造成了财务会计核算有章不循,职责不明,没有严格规范化进行操作,业务处理随意性大。主要表现为自行串岗作业,自动变更帐务处理先后秩序,在原始凭证填写和记账时不按照规定进行书写、记载、以及错账冲正等方面都存一些问题。承担了中间业务必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一旦卷入民事纠纷的诉讼案件,势必形成了财务风险。 2、财务人员素质不能适应业务发展和财务管理的需要。一些操作人员对内控制度不理解,在具体执行中忽视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削弱这些控制程序应有的作用。如在处理日常业务时不严格审核凭证,甚至受理了无效凭证。加之会计电算化程度的提高,大量的财务业务需要通过微机处理,而微机操作员级别代号没有严格控制,出现记帐复核串岗作业,代号相互串用等情况。 3、财务人员流动性较大,新上的人员对专业技能不熟悉。有的信用社领导把财务部门当作培养业务人才,提高业务素质的基地,不少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财务人员相继被调到其它部门工作,又将未接受过财务教育教训,缺乏财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人员安排的财务岗位上。由于骨干人员调动频繁,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接任者很难在短时间内熟悉信用社业务。加之信用社存在着“师傅带徒弟”的知识传授方式,使得新财务人员对老财务人员形成一种盲目信任,使内控制度失效而增大了财务风险。 (二)内控制度本身不完善 1、内制度在设计上不科学、不完善。有的存在控制目标不明确,组织分工体系不明确,业务流程规定得不细,不便于贯彻执行。有的规章制度只是一些粗略的条文规定,不利于财务人员上岗操作,特别是在新业务的开展方面,内控制度建设目前未跟上,加之新制度在制定时很难考虑周全,有时甚至就没有相关制度来规范,使得一些新业务品种在试办过程中面临着较大风险。 2、原有内控制度不适新的应电算化管理。电算化的实施,会计业务处理上已基本脱离了原始的手工操作时代,在进行微机操作人员的监督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统一规范的内控制度,没有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有效监督控制系统,如果有人一旦利用微机作案,势必造成事件时有发生。 3、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是有章不循,不按规定程序操作。有的信用社为追求完成上级规定的评比目标,应付上级检查考核,追逐个人和小团体利益而弄虚作假。常用的手段是制造假凭证、做假帐、编制假报表,导致财务数据失真,使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合规合法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是会计核算随意性大,有的信用社无视《商业银行法》等财经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为逃避上级信货规模监控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利用同会计类科目或过渡科目虚构业务,空转账务,透支、挪用资金搞帐外经营,使信用社的资产不真实。 三是不相容职务不能相间职务没有得到有效分离。一方面是信用社人员编制少,人员分工不能有效细化;另一该分离的职务没有得到有效分离。如核算手续交接不清,凭证传递不按操作程序办理,进出凭证不换人复核,办理业务出现“一手清”现象,财务岗位长期不轮换,重要的个人岗位权利行没受到限制,时间长了难免不出问题。 四是账务混乱,核算差错频率高,总账明细账不符,以致达不到“六相符”的要求,造成金融案件多发。 五、未经上级授权随意修改计算机数据库文件和增加系统其它接口,对于错帐冲正、暂收暂付款项挂账、计息积数调整等重大财务事项没有坚持财务主管审核制度。 六、对外来凭证审查不严。特别是对凭证填写要素不全,不合格凭证审查不严,尤其少数不法分子伪造凭证,采取内外勾结、诈骗、套取、贪污、挪用等手段侵占信用社资金的作证不能有效分辩。 七、电算化核算存在问题。主要是不按规定权限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存在操作规程和代码口令不 保密,相互越权操作、相互串岗现象。更有甚者,不设操作口令或随意泄露口令,使外人能够非法进入操作窃取或修改财务数据。八、账外设账。有的信用社为了小团体利益搞违规经营,资金体外循环。有的账外设账,逃避监督检查。 1、联行和重要凭证管理上存在漏洞 一是在联行印、押、证管理上不严格实行“三分管”制度,联行密押知押面超过控制人数,存在“一手清”的时候。联行密押的编制未经复核双人把关,联行查询查复未能做到“有疑必查,有查必复”,联行未达账项没有及时查清。 二是重要空白凭证管理不严,使用违规。有的将行空白储蓄单加盖业务公章后,交给外勤人员组织存款,也有不谨将存单丢失的,有的出售转账支票时,未在转账支票上填写付款单位的账号及开户行名,使同行的转账支票失去控制。 2、发展新业务新技术方面潜伏隐患 一是在拓展新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已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中间业务的财务工作未纳入财务管理。财务处理仅限于账平表对账,基本制度的执行无人检查指导,加之配套措施未能跟上,存在风险隐患。 二是由于技术防范手段落后存在的问题。目前信用社电算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财务技术手段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如目前信用社验印主要还是用肉眼,有的伪造印鉴验不出来。又如票据签押、印记等采用技术手段也比较落后,而犯罪分子作案手段却越来越高,有的电子刻章伪造出的印鉴与真实印鉴可以假乱真,很难识别。再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增大了防范风险的难度,利用计算机作案的案件的现象并不少见。 3、支付结算及事后监督存在不足。 一是存在操作风险。如他行票据能否及时提出,他行票据解付是否截留,票据背书是否符合规定,多次转让背书是否连续等均存在问题。 二是未能对账户全面实施监督,目前只对基本户实施了监督,对一般户、专用户、临时户则没有监管或监管力度不足。有的农村信用社为追求经济效益,不惜违反政策,允许一般户取现,或利用一般户转移政策性存款,利用一般户套取主户行资金等,这些都给图谋不轨的人开了方便之门。 三是在基本户管理上仍存在问题。有的信用社账户管理意识不强,很少向人民银行申报开户,放松了管理,有的大开“绿灯”,盲目申报,账户管理混乱。 四是事后监督检查不力,很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不能落到实处,检查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纠正,影响了内控制度作用的发挥。 二、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1、提高认识,增强防范风险的紧迫性。金融风险存在于每一笔财务业务中,财务部门和会计人员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做好财务工作,本身就是防范风险的最佳体现。财务管理部门要树立足够的信心,改变过去那种“重财务、轻基础、重结算,轻核算”的片面认识,把增强财务风险意识,加强财务基础工作管理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常抓不懈,自觉纠正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偏差。 2、要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财务管理行为,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财务行为的基础,是实现财务目标的重要保证。要组织对相关金融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尤其要加强对财经法规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要以廉洁自律、坚持原则、客观公正、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参与管理、提高技能、强化服务为主要内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财务工作人员要自觉增强法纪意识、廉政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知道什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自尊、自爱、自警、自省,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遵循财会计准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财务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允性,才不至于诱发不良后果。学习、教育、能提高使财务人员的思想素质,树立起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能确保金融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3、要根据业务发展和会计结算工作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适用性的岗位培训以及新业务、新法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专项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集中学习、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高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尤其需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既要学习党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又要学习金融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既要从书本上学,又要从实践中学。不仅要学习与财务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选择地学习其他岗位的知识,实现“技能储备”。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更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育一支事业心强、公正清廉、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团结协作、充满生机与活力,富有战斗力的财务人员队伍。 (二)强化岗位职责,有效防范风险 1、建立岗位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就是按照职能分工的原则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金融企业会计机构要按照不相容兼的要求职务不能相间的原则进行合理分工,使每一工作有专人负责,并有自己明确的职责,是内部控制客观要求。即确定联社财务科长为辖区信用社的财务主管、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由经营班子任免,各基层信用社设立主办财务,由联社委派,从组织上确保财务主管工作的独立性。 2、建立分级授权、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机制。财务处理实行岗位分工,不得一人兼岗或独立操作完成多项操作程序,更不得超越权限处理会计事项。 3、对业务用章、密押、空白凭证等财会计事项处理进行有效监督,实行专人分管。岗位变动都必须办理交接手续,明确责任时限。 4、对财务处理的全过程要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即事前监督——受理业务时,临柜人员要对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手续的完整性及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复核;事中监督是对会计事项处理过程中的凭证账表内容和数据进行复核,重大事项由财务主管进行复核。事后监督是对已经处理过的财务账务实行再核对,对重要业务的处理过程进行重点监督。必要时配备专兼职内审人员进行事后监督 (三)完善规章制度,有效防范操作风险 当前,农村信用社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内控制度建设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内控制度指导原则相结合;二是与会计新业务、新手段相结合,三是与既有的财务案例经验教训汲取相结合,四是与计算机安全管理要求相结合。内控制度建设的制定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农村信用社基本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发的《农村信用全作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规章进行修订,并结合新开展的业务和过去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出实施细则。如对票据、空凭证等管理,各岗位职责,重点对储蓄、记账、出纳、复核、综合、联社岗的操作规程进行重点完善。1、明确内控制度管理责任。主要明确各级机构人员职责权限,一级抓级,各司其职。按照职责分工原则,对每一岗位和每一个环节进行重点研究,针对各岗位的特点和业务流程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即各岗位的任务、职责权限、操作规程具体分解到各个部门、柜组,岗位,并实到具体经办人员。涉及到时协作工作的部分也要明确协作的范围和权限。对审批制度、交接手续,定期检查、定期轮岗和交流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2、明确重点岗位的责任、权限和操作规程。对进出凭证的临柜审核、重要空白凭证和有价单证的安全保管和使用,联行对账的办理查询查复等工作专人负责,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不能相原则。实行行权、钱、账分管,印押证分管,用严密的制度和操作规程构筑防线,预防重大经济案件的发生。 3、建立完善财务监测与危机预警系统,防止内外勾结作案。同时应积极配合公安、纪检等部门加强对金融诈骗,扰乱结算秩序等各种金融犯罪行为的防范和打击力度。 4、完善持证上岗、激励、约束机制。按照行为管理科学的原理,采取激励与处罚相结合的办法,发挥每一个人的管理潜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激励比处罚更为有效,因为他更能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应建立和完善财务人员的激励机制,对财务人员在履行义务的同时,负予相的应职责权利。对优秀财务和管理人员授予荣誉称号,进行物质的和精神奖励,包括晋升工资,组织外出考察,旅游或渡假等。对不坚持内控制度或违规操作者,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追究党纪政纪直至刑事责任。 (四)加强稽核内审,保障财务工作稳健运行 1、实行联社稽核派驻或经常性检查制度。将农村信用社中的业务素质较高的并具备内审资格的业务骨干充实稽核队伍中来,履行稽核内审计职能。在方法上可由联社派驻基层信用社,工作上直接对联社负责,从管理体制上割断其与被查单位的利害关系,使其真正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 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稽核准则,如稽核工作准则,稽核人员行为准则、内部稽核报告准则等。在审计方面,实行内审人员工作报告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将审计结果报告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业绩有效挂钩,作为年度奖惩的依据。必要时开展对信用社的领导人实行经济责任审计。 3、改进稽核方式,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补救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从以突击检查为主向常规检查转变,从以现场检查为主向非现场检查为主转变,充分体现预防性的特色。 4、加强对财务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及时降低财务风险。从某种意义讲,事前事中检查比事后检查更为重要。事前检查更能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消除于萌芽状态,真正起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事中监督检查,也能及时发现问题,能阻止问题的蔓延或扩大化,能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事后检查只是放马后炮,问题已经发生或损失已造成,这时的检查整改是秋后算账,只能起到前车之鉴的作用了。 财务风险论文: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与财务预警模型研究 【摘要】财务风险是企业内部财务运行中实际存在的因素,产生于现代企业财务活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在经营活动中始终存在,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而财务预警就是从如何防范的角度来识别、评价和控制财务风险,它不仅是企业经营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管理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关键词】财务风险 预警 风险控制 一、企业内部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财务管理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及缺乏风险意识等原因造成内部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1、企业管理者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决策缺乏科学性。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做大做强,企业就会有发展前途,风险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决策失误,这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成功的企业总是追求更大的成功,不断扩张是每个企业内在的冲动。然而没有明确目标和科学决策的盲目扩张,会使一个本来健全的企业陷入混乱。这种增长不仅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和经营亏损,甚至会使企业彻底崩溃或破产。 2、企业筹资方式不当,资本结构不合理。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过于追求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是错误的。目前,可供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会有各自的优点与弊端,如果选择不当,就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费用,从而减少企业的应得利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最终产生财务风险。 3、企业财务关系混乱,内部管理不完善。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内部管理不完善,是企业目前存在的通病,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如果企业对其不快速做出相应的反映或处理,这些原因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或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企业走向破产,或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的产生,财务预警恰好起到了对财务危机进行事前预报并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二、财务预警模型研究的简要评述 我国有关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国外开始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早,已经有企业将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投入实际运用当中。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预警模型进行介绍。非量化分析主要包括:标准化调查法、“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三个月资金周转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管理评分法等;量化分析分为单变量判定模型和多变量判定模型。本文主要介绍量化分析。 1、单变量预警模型。单变量预警模型即是运用个别的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危机的模型。美国学者William Beaver通过对1954-1964年期间的79个失败企业和相同数量、相同资产规模的成功企业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单变量预警模型。他认为预测财务失败的比率有:(1)现金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2)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3)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4)资产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其中资产变现率=资产变现金额/资产账面金额。他的研究认为现金保障率能够最好地判定企业的财务状况。其次是资产负债率,并且离失败日越近,误判率越低。 单变量预测模型法简单易懂,但其缺点也较明显。(1)由于单个比率不像多个财务比率能够反映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所以要求企业在建立模型时要选择最能反映企业财务运行核心特征的财务比率作为预测指标。(2)企业的核心管理层为了掩盖真实财务状况往往会对某些财务比率进行粉饰,故由这些不真实的财务比率所作出的预警信息就失去了可靠性。(3)对同一家公司,预测者可能会因使用比率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预测结果。 2、多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即是运用多种财务比率加权汇总而构成线性函数公式来预测财务危机的一种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中当属美国纽约大学教授Altman的Z-Score五变量模型的应用最为广泛。它是根据1946-1965年期间,在相当规模及行业里,提出破产申请的33家破产企业和33家非破产企业作为样本,在经过大量的实证考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最初的22个财务比率中选择了5个,使用破产企业破产前一年的数据和非破产企业在相应时段的数据,用统计方法对5个财务比率分别给出一定权数,进而计算其加权平均值(即Z值)。Z-Score五变量模型的差别函数表示如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式中:Z-差别函数值) X1-营运资金A资产总额; X2-留存收益A资产总额; X3-息税前利润A资产总额; X4-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 X5-销售收入A资产总额; 由于该模型来自于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应用范围不广,故此后Altman重新评估变量X4将其确定为:股票账面价值(所有者权益)/总债务账面价值,新的模型被Altman称之为Z模型,其基本表达式为: Z=0.717X1+0.847X2+3.107X3+0.42X4+0.998X5 当z≥2.99时,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很小;当2.7≤Z 2.99时,有陷入财务困境可能;当1.81≤z 2.7时,陷入财务困境可能性很大;当z 1.81时,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非常大。 Z模型克服了单变量预警模型的缺陷,几乎包括了所有预测能力很强的指标。它除了可预测本企业的财务发展状况外,还可以分析企业的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及利益相关公司的情况。 但其局限性在于:(1)不具有横向可比性,即不 可用于规模、行业不同的公司之间的比较。(2)采用的是按权责发生制编制的报表资料,没有考虑到较为客观的现金流量指标,可能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现实的财务质量。 为了解决权责发生制原则所带来的人为操纵财务比率的问题,增加了两个有关现金流量分析的指标:现金盈利质量率和现金增值质量率。现金盈利质量率=现金盈利值/净利润。其中,现金盈利值是根据现金流量表提供的财务信息计算出来的企业现金净收益。现金增值质量率=现金增加值/留存收益。其中,现金增加值是企业支付了各项现金分配后的留存现金收益。 3、其他预警模型。目前,还有其他一些比较常见的财务预警的分析方法,如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F分数模型、近邻法、分类树方法等。可见,财务预警模型是随着实际运用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更新的。 三、构建财务预警模型的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应依托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管理学、财务学、统计学和各种优化技术,尽快构建起科学有效的现代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现代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建立适合本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并使其具有动态发展性特点、行业特点、企业规模等许多因素均会影响财务预警模型的预测精度。应积极借鉴美国、日本等国业已成功开发并应用的预警模型,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 其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财务预警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依赖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是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服务的,离开了管理信息系统,财务预警系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再次,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兼顾选择哪些财务指标作为建立财务预警模型的变量,对模型的预警精确性和可靠性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财务风险论文:大集团建筑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与防范措施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是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密切相关。随着国家经济的改革发展、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深化和人民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建筑业规模也与日俱增。同时,建筑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在日益增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多是通过对基础行业的拉动或抑制来应对危机的影响,致使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环境更为复杂多变。对于投资规模大、生产流动性强、生产周期长、涉及面广的建筑施工行业来说,给其工程项目的成本、质量和工期等方面的管理控制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一、建筑企业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风险的货币化集中表现。对建筑企业来说具体可表现为投标风险、经营风险、工期风险、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等等。本文从广义的角度,探讨建筑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问题。 (一)投标阶段的财务风险 目前,我国建筑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为了中标一些建筑企业竞相压低报价,最终中标单位仅是以微薄的利润或成本价格、甚至不惜低于成本价承包工程中标,更有个别业主单位招标文件中带有许多苛刻的条件,使得建筑企业的利润得不到合理保障,企业的效益更是无从谈起,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诸多困难。投标成本与盈利空间的不确定性使建筑企业面临亏损的财务风险。 (二)项目施工和资金结算阶段的财务风险 1.资金短缺的风险。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需要大量的资金,充足的资金供应是工程施工进度的重要保证。企业一旦资金紧缺,可能会导致工程材料等物资无法采购,工人工资无法支付,从而直接影响工程施工进度,严重者会导致无法履行项目合同,从而给建筑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资金筹集的风险。我国多数建筑企业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融资,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资金需求,大部分建筑企业利用房产、土地等不动产办理了数额可观的银行抵押贷款,虽然相对股权融资而言,债务融资具有利息支出抵税效应,进而可获得财务杠杆收益的积极作用,但是,过多的债务融资增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当工程项目利润率小于银行贷款利率时,或者银行信贷利率提高时,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将骤然提高。 3.资金回收的风险。作为项目施工合同签订的甲方,有些业主常常不能严格履行合同,借各种理由拖欠大量工程账款。致使建筑企业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本质上看,这是业主把自身的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转嫁给建筑企业的市场行为,但是却使多数建筑企业承受巨大的财务风险。应收账款长期不能变现,一方面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周转,造成生产经营上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坏账风险有增无减,可能会形成坏账损失,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减少,如不及时清理,会直接影响建筑企业经营结果的真实性。 4.收入确认的风险。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巧号一建造合同》要求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企业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人和合同费用。在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建筑工程项目价值大。生产周期很长,经常发生工程变更,从而引起合同总造价的变化;此外,建筑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合同实际成本受市价的影响也比较大,实际工作中难以准确预计合同总成本。这些因素会影响建筑企业项目施工预计总成本、预计总收入及完工进度的及时、准确认定。进而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的真实性。 5.成本亏损的风险。建筑工程成本是一个综合指标,一般将其分解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施工机械使用费、施工间接费等几项内容。工程造价通常是在工程投标时通过投标报价确定的,如果是固定造价合同,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受外部市场经济因素以及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因素影响,如劳动力市场、材料市场、设备市场等要素市场价格的上涨,或者是企业经营管理无效,会大大地增加施工单位的施一L成本,形成成本超支的风险。 (三)利润形成与分配阶段的财务风险 利润分配的风险是指如果企业利润分配不合理,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企业偿债能力的改变和对企业再生产规模的影响等。建筑企业在对利润进行分配时,需要考虑利润分配的时间、形式和可供分配的利润金额。一方面,企业如果脱离实际一味追求给投资者高额的回报,必然造成企业的保留盈余不足,影响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也会影响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如果减少对投资者的利润分配,企业可以保留更多的盈余而减少外部融资需求,但是这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价值。 二、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管理 面对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应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风险防范管理措施。 (一)以预算管理为“生存剂”,降低施工项目成本 建筑企业成本亏损风险的防范就是在保证工期和质t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利用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等把费用控制在计 划范围内,并进一步寻求最大程度的成本节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做好三方面的预算管理工作: 1.投标预算。建筑企业要通过对投标项目的工程内容、业主信用、业主资金能力、工程概况、工期要求、竞争对手情况、项目前期与业主技术沟通情况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结合招标文件的要求在投标前全面评估拟承接的工程项目,并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实力、实施定额以及项目投资的盈亏预测,明确企业的风险承受范围,在权衡各项成本与收益基础上,最后确定企业是否投标以及以何种标价投标。投标过程中应坚持“四不承接”原则,一是业主资金不到位,要求企业大童垫款施工,超过企业资金承受能力的项目不承接;二是需要企业投入大额履约保证金的项目不承接;三是业主诚信信誉不好,实力不强、合同条款过于苛刻的项目不承接;四是预计亏损的项目不承接。 2.施工预算。施工方案预算是保证项目施工管理活动可控性的前提。项目施工方案不仅影响到项目的成本控制水平,而且与项目资金的筹措和使用计划息息相关,另外,施工方案也是项目内部预算成本和项目经济活动分析的基础。由此可见,施工方案在项目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施工企业必须根据设计图纸和相关技术资料,以施工项目成本中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等为重点监控对象,综合考虑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目标责任成本等因素,从技术角度和经济效果角度来综合论证,制订出经济合理、科学先进的施工方案,同时要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列人施工组织设计。这是保证工期、保证质t和控制成本的关键所在,否则。施工过程中只能是“病急乱投医”. 3.财务预算。从横向来讲,财务预算涉及企业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所有部门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从纵向来看,它是一个上下级单位间协调互动的过程。财务预算的最终目标是控制成本,可以通过预算目标的准确下达,来提升企业执行力,重要的是预算的执行,可以推动企业建立一系列的配套制度,严格计划的审批和执行,有效配里企业资源,同时,通过对预算执行结果实施考核,有效控制成本费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改替企业管理粗放、效率低下、效益不高的状况,因此,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它是成本降低的“催化剂”,是企业发展的“生存剂”. (二)以集中管拉为“加速器”,实现企业规模效益 企业要做好集中管控,必须体现前睑性、全面性和目标性。通常企业可通过三方面的集中管控,来取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费用。 1.资金的集中管控。着名的GE公司,每天下午5时,公司的全球收人都会回到集团总部账户,日均存t达10亿元,利用洲际时差按小时、甚至分钟计算,来进行资金运作,财务成效奇佳。因此对于一个企业集团来说,总部对整个集团战略特别是财务的集中管控,可以达到三种效果即聚沙成塔、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体内循环、提高资金使用周转率,收拢五指、增强企业融资偿债力。实现资金集中管控,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选择。资金集中管理平台,一般有报账中心、内部银行、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等四种棋式。企业集团在选择具体资金管理模式时,要在认清各种管理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充分考虑集团公司自身的集权与分权程度,来因地、因事和因时制宜地实施。二是要完善各种配套措施。企业要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就必须有足够资金存盆,否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必须制定各种资金积累的配套措施,例如制定应收工程款清理办法,为减少坏账风险;合理采取递延负债政策,增加资金存童;盘活现有存t资产,收回废旧物资机械,增加现金流人等。 2.材料的集中管控。通常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的材料费占到工程造价的60%左右,因此要想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降低材料成本是关键一环。材料集中管控必须坚持两个原则,即采购价格最低和周转次数最多。笔者所在单位的实践证明,通过设立独立的子公司实行大宗材料物资集中管理受益颇多,一是理顺了管理层次,即实行“一级管理、二级核算”的集中管理模式,分工明确;二是降低了采购成本,通过集团整体运作,发挥规模优势取得相对优惠价格;三是压缩了材料库存,通过集中采购,动态管理,降低了库存储备,加速了材料周转。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现有资源。此外,建筑企业对周转材料如果能实行集中管控,实施统购、统储、统修,动态管理周转材料,有偿进行内部交易,可以大大提高周转材料的利用率,发挥其整体效益。 3.机械的集中管控。众所周知,建筑企业是一个施工机械密集的行业,各成员单位设备分散管理,存在诸多弊端,例如重复购里、设备使用不均衡、设备调遗和维修费用高等。但是集团企业如果要对所有设备实施集中管控,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设备集中管控要考虑区域化、专业化的问题,才能使设备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设备效能才会充分发挥。笔者认为设备集中管控要避轻就重,就是要对大型专用机械设备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来降低使用成本。这种针对大型专用机械设备的集中管理,具有较多优势,例如统筹调配可以提高设备利用,集中维修可以降低修理费用,计划采购可以控制设备总量,专业管理可以提升员工素质,优化配置可以增强市场竞争,统一指挥可以确保重点工程建设等。 (三)以经营规模为“伸缩管”,增强企业抗险能力 2010-2011年期间,由于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的缩减,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导致一些建筑企业从此萎靡不振。因此,建筑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就要具备适应市场的能力。 1.打造专业化子分公司使企业集团攻守兼备。专业化可以让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而多元化可以降低经营风险。但笔者认为建筑企业不宜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多元化运作会导致资源在多项业务中被分摊,企业组织稳定性较差,实践中更容易出现财务危机,而且建筑行业利润偏低,一旦受到市场冲击,出现资金短缺,外债高垒,经营失控的可能性极大。因此,企业集团应将其所属成员单位尽力打造为专业化的子分公司,在市场经济高潮期,将相关专业的子分公司合并,打造为具有抗风险能力的综合性的、多专业的经济实体,来实现规模化效益,而在市场经济萎靡期,将规模较大的子分公司分割成数个规模较小的经济实体,以蚂蚁战术来渗透进人市场,这样企业可以捕捉到更多的机会,承揽更多的份额来扩大企业收入,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但是,企业集团应适度掌控子分公司的规模,因为,规模太小,易退难进;规模太大,易进难退;只有适度的规模,才可进退自如。 2.通过经营的二次分配实现成员单位均衡生产。经营的二次分配就是要实现集团企业对经营的再分配能力。分散经营与分散管理会造成各子分公司本位主义的思想,而丧失较多的机会。例如有承揽能力或有市场信息但因项目太小或无力施工或专业不对口而放弃,具体可以表现为承揽能力的不对称、施工能力的不对称、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施工专业的不对称和项目规模的不对称五种情况。解决的途径就是通过分散经营、二次分配,来实现企业集团对经营的再分配能力,这样既化解了经营风险不对称,抓住了经营机会。扩大了市场份额,又解决了一些成员企业资源与任务不配比的问题。分散经营和二次分配的关键首先是集团公司资质要充分利用,其次是要做好经营信息的共享工作,第三是要制定措施防止各单位对集团总部的依赖性。 (四)以资本结构为“调节阀”,提高企业偿债能力 企业应在充分考虑各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权衡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的关系,减少存货资金占用,适度筹集外部负债,合理制定分配政策,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来降低财务风险。 1.减少存货资金占用。施工企业执行建造合同准则,收入确认的准确与否取决于完工进度的准确与否,而完工 进度的准确与否取决于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和合同预计总成本的计算准确与否。实际工作中,由于甲方变更、调差和索赔工作严重滞后,导致已完工未结算工程占用较大存货资金,企业的流动比率往往低于1,有的企业甚至只有0.8左右,可能会表现出一种短期偿债能力不足的假象。因此,施工企业首先必须做好对已完工程合同收人科学、合理地预计,对实际发生成本及时、准确地归集,利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项目盈亏,保证利润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与设计、监理和建设单位协调,对于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成本必须准确计算。这就要求建筑企业预算部门与财务部门密切配合,争取变更、调差和索赔的及早实现,来回收工程款,减少资金占用。 2.适度筹集外部负债。企业的负债比率多少为度,并无定论,但必须保证企业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举债规模一般应与企业权益相匹配,不应超过净资产的数额,而建筑企业具有其独特性,即施工周期长,资产周转率低,举债规模大于净资产也正常,但举债过程中要谨慎考虑以下情况,一是需要考虑企业的债务清偿能力,要尽量举借长期负债,来避免短期偿债的压力,这是因为资产周转率较低,变现能力的不足,短期偿债能力较弱;二是需要考虑工程项目利润率与银行贷款利率的大小关系,只有项目利润率高于银行贷款利率,才能保证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实现财务杠杆收益;三是需要考虑企业拥有的贷款担保规模,才能有效控制企业负债经营风险。 3.合理制定分配政策。利润分配政策的失误,一方面会导致施工项目缺乏资金,另一方面还可能引起债务危机。因此,建筑企业要防范利润分配风险,关键在于能否制订合理的分配政策,做出完善的资金筹划。在制订利润分配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未来投资需求、企业目前的资本结构和融资需求、融资策略、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债权人以及投资者的利益等多方面因素,既要兼顾企业、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利益,还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资金成本控制。由于目前多数建筑企业资本结构不尽合理,资产负债率偏高,因此,在利润分配方面,为防止不合理的、随意的利润分配,建筑企业利润分配应以转增实收资本为主,尽量减少现金分配,利用内源融资成本低的优点,优化企业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增强财务实力,这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竞争能力。 (五)以风险系统为“预警线”,及时防范各种风险 实践中,财务风险是其他各种风险的集中体现,但是采取传统的、割裂的管理方法,仅局限于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显然不能有效抵御企业的各种风险。事实上,风险是不断变化的,各种风险和财务风险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建筑企业尤其如此。因此,企业要构建以财务风险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企业的经营战略、人员、技术方法、制度体系甚至企业文化等有机联系起来,克服它们之间的障碍,全方位、一体化地管理和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问题,才能全面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企业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风险的识别系统;二是风险的预警系统;三是风险的控制系统。在不利风险刚出现或出现之前,识别系统就能准确把握各种财务风险信号及其来源地,之后,预警系统要对各种风险作出“一般风险”、“中等风险”和“重大风险”三个等级的模糊评价。并明确告知企业管理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最后,风险管理相关部门根据预警信号来采取相应的处理行动,及时应对各种风险与危机。这样才能组成企业管理的一张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的安全网。 财务风险论文: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计策 摘要: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经营中所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和多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彻底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可能的。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就要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性,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将损失降至最低,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一、前言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很多上市公司和大型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逐渐由资产经营为主转变为资本经营为主,进入了财务为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在这种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 作为风险管理核心组成部分的财务风险管理已经伴随着风险管理全球性运动的兴起而备受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 从经济学角度看,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是企业所面临的全部风险的货币化的表现形态,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在当今高度货币化的经济社会中,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面对和承受的各种风险,其发生、发展和危害都集中地反映为企业的现实或潜在的经济利益损失,各种非经济损失也可以按一定方式折算为经济损失。从这个角度看,企业风险的大小及损失程度都直接和清楚地表现于企业财务收支的变化之中,最终表现为企业财务收益的减少。 由此可见,对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分析其成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范和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财务风险定义及成因 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强调风险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竞争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财务风险通常被称为举债筹资风险,是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即偿还到期的本金加利息)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只与负债经营相关,没有债务也就不存在财务风险。 广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由于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筹资风险,还应包括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 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是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外部因素影响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市场因素等,它们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外部条件,外部因素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把握的,具有不确定性,势必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界总是处于一种运动变化之中的,而自然灾害往往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破坏性的影响,这些最终都要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成果上来。社会因素的影响。企业生存的社会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社会制度与文化、顾客的消费习惯与价值尺度、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财政信贷政策、宏观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但市场总是处于高度的变化之中的,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水平的升降、各国汇率的变动、竞争对手的策略调整,以及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强。 内部因素的影响。在企业内部,为了适应市场的要求和加快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在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营、收益取得等方面的风险日益加强。同时,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或服务质量、经营条件、工作效率、员工素质等也会给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带来风险。 三、防范财务风险,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减少到最低 第一要树立风险意识。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他们在认识风险、分析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基于财务人员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中的重要地位,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不应只局限于会计继续教育,还要全面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掌握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能够准确地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时刻关注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以便能够及时做出防范措施,以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新晨 第二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是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必然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经常有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破产。历史情况表明,财务风险并非在一朝一夕内形成,而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时期,因此有必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测、信息反馈,在财务危机的萌芽状态预先发出危机警报,促使经营者及时采取有效对策,改善管理,防止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以保护各相关主体的利益。 第三要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清内部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第四要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财务风险本质是由于负债比例过高导致的,因此企业不但应该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保持适当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而且还要控制负债的规模,保证谨慎的负债比率,避免到期无力偿债或资不抵债,从而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吸引各方投资。 四、总结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预见和进行控制的。企业 只有在对财务风险有了一定认识,在制定决策时考虑到财务风险,定期对企业各类财务信息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企业潜在的风险因素,建立起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之后,才能够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财务风险,实现最终的目标,获取更多的收益,健康持续地发展。 财务风险论文: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管理探论 文章针对星级宾馆面临的突出问题,阐述了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的内涵、特性,分析了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的四个方面的构成要素。研究提出了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管理的六项管理机制和措施,为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近些年,国际上一批大型集团出现了财务危机,特别是美国安然公司(Enron)超过12亿美元的假账(2001.11)、美国世界通信(Worldcom)一年中虚增38亿美元收入和16亿美元利润(2002.06)、意大利帕玛拉特(Parmalat)近40亿欧元的财务黑洞(2003.12)、美国雷曼兄弟(lehman)的破产(2008.9)等令人触目惊心。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仍然较高,据国资委公布,2007年平均为57.6%;民营企业短命现象仍然较多,据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到10年,一些名声显赫的企业,如巨人集团、三株实业、德隆集团、格林科尔等都似昙花一现,还有较多的则负重运行,艰难坚持。究其原因较多,但无一例外的是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这同样也为我国星级宾馆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警示。毫无疑问,正确分析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仅是防范财务风险减少经济损失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星级宾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的内涵与特性 1、内涵 对财务风险,学者们的认识可归纳成三类:一是“危害损失观”,认为财务风险是未来可能发生的危害和损失;二是“收益差异观”,认为财务风险是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差异;三是“不确定性观”,认为财务风险是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因素。经过综合对比分析,本文将星级宾馆财务风险定义为:星级宾馆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受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而出现与初衷利益相悖的潜在损失。它反映了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的三层管理属性:一是由资金运动而引起的风险;二是风险的货币化表现;三是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财务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潜在损失。 2、特性 星级宾馆财务风险源于诸多不确定因素,即来自经营环境。星级宾馆经营环境既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又包括内部管理因素。内、外因素的变化都会产生或改变星级宾馆的各类风险。各类风险最终表现为财务风险。星级宾馆财务风险既反映了各类风险的一般规律性,又蕴涵着自己的特性。 (1)客观性。凡是有经济运营和财务活动,必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即实现预期目标和偏离预期目标,因此,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星级宾馆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济实体,其财务状况失衡、投资失控、债务包袱过重、资金运作困难是屡见不鲜的,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也是常有的。 (2)随机性。由于影响星级宾馆财务活动的因素是复杂的、多变的,既有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国家和地区性经济政策调整、金融市场波动、科学技术进步、竞争对手成长、客户的诚信缺失等的影响,又有星级宾馆内控制度、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的影响,因此,事先对星级宾馆财务活动的最终结果难以准确把握,也即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的大小事先难以准确预测。 (3)相关性。财务风险的大小与风险收益的高低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因此一些人把“承担的财务风险越大,风险收益也必然越高”作为星级宾馆大量负债和债权拖欠的理论依据。然而,这一观点的前提是负债和债权拖欠必须在其承受能力的限度之内。 (4)异同性。影响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对财务活动目标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影响较小的财务风险,可不予考虑;对影响较大的财务风险要重点控制。 二、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的构成要素 从星级宾馆财务活动与财务管理的实际来看,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筹资风险 由于星级宾馆的筹资渠道主要有两类:一是借入的资金,如银行借款、债券等;二是所有者的投资,如股票上市、投资公司投入、内部职工参股等,因此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负债筹资使星级宾馆出现筹资来源的不确定性和不良财务后果的可能性。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与宏观环境因素变动有关,如资金供求、利率、汇率变化可能加大筹资成本,重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变化会影响筹资规模和筹资方式等;二是与星级宾馆自身管理经营不善、理财决策失误有关。目前,我国的星级宾馆既有收支性风险,也有现金性风险。收支性风险主要是源于经营不善,具体表现为:内部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经营亏损重等。现金性风险主要源于理财不当,资本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筹资成本费用过大;负债比例高,许多星级宾馆超过40%;筹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资金结构、期限结构和债务规模不合理等。筹资风险的影响期较长。 2、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是指星级宾馆在其经营过程中由于运作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状况失衡。其负面影响比较明显。我国星级宾馆的营运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经营管理风险。星级宾馆具有经营范围广、营业项目多、提供产品的时间性和季节性强的特点,而我国大多数星级宾馆的专业人才少、管理水平低,竞争能力弱,再加上债务负担重,经营风险大。二是应收账款风险。从本质看,应收账款是星级宾馆流动资金的投放,其风险主要是收回时间及金额不确定所导致的现金流量风险。应收账款的拖欠会严重影响星级宾馆的获现能力和收益质量。应收账款风险的产生与信用政策和信用环境有关。目前,由于竞争的压力,我国星级宾馆的业务销售中赊销比重大,而不合理的信用政策常使星级宾馆对应收账款缺乏应有的控制和管理,造成追讨欠款工作困难重重。宏观上,我国信用环境差,缺乏社会化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信用风险大,再加上落后的结算方式,使得与客户、供应商之间拖欠账款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星级宾馆的实际收益。 3、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星级宾馆投资一定业务后,由于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使实际投资利润率低于预计利润率的可能性。从星级宾馆外部环境来分析,投资风险主要源于国家信贷规模、利率、汇率和通胀水平变化的影响。另外,经济的波动、疫情的扩散、恐怖活动也会引起消费需求和购买力的变化,从而给星级宾馆收益带来不确定性。从星级宾馆内部环境来分析,投资风险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 和经营效率低下。星级宾馆固定资产投资标准高,资金占用量大,回收期长,设备更新快,经济效益的季节性和波动性强,投资的风险性不言而喻。而我国的星级宾馆,一方面由于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缺乏全面、准确的决策信息,造成市场预期不正确,导致投资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回避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也导致实际投资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差甚远。 4、分配风险 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不当而可能给星级宾馆今后的理财和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3]。这种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收益确认不当的风险。由于会计方法的不当,虚增当期利润,导致提前纳税,大量资金提前流出星级宾馆而引起财务风险;或者虚减当期利润,影响星级宾馆的社会声誉和公共形象。二是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形式、时间和金额把握不当的风险。对星级宾馆而言,如果过多的以货币资金的形式对外分配收益,会大大降低自身的偿债能力;但如果宾馆投资者得不到一定的投资回报,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降低自身信誉。因此,星级宾馆无论是否进行收益分配,也不论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进行,都可能产生一定的风险。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给排水设计分析 摘 要:多层建筑物的给排水设计水平是体现建筑物建设质量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技术水平及先进性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本文就多层建筑工程给排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多层建筑;给排水;设计 一、建筑给水系统的分类及组成 建筑给水系统可分为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和水消防系统。其中生活给水系统需要满足用水设施对水量和水压的要求处,还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水质标准;生产给水系统由于采用的工艺流程不同,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对水量、水压、水质的要求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水消防系统包括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同时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给水用途建筑,应根据用水对象对水质、水量、水压的具体要求,通过在技术经济方面的比较,确定采用独立设置的给水系统或共用给水系统。 二、多层建筑给水管材的选择方式 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室内的给水管材可采用塑料给水管、塑料和金属复合管、铜管、不锈钢管及经可靠防腐处理的钢管。一般情况下,传统给水管材多使用镀锌钢管,但是,该种材料使用寿命不长,而且容易生锈,输送的水质也难以达到标准要求,因此,很多地区开始明确规定,禁止在建筑物中使用镀锌钢管,并大力的推荐塑料给水管。与镀锌管道相比而言,塑料给水管有着耐化学腐蚀、重量轻、输送阻力小、耐腐蚀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的特征,安装也十分的便捷,就现阶段来看,常用的塑料给水管包括铝塑复合管、改性聚乙烯管材、聚丁烯管材、钢塑复合管、高密度聚乙烯管材、硬聚氯乙烯管材等。在对管材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从安装方案、温度、施工环境、压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要以住宅的档次以及居住者的要求为出发点,考虑到管材的经济性。对于解困房与经济适用房,可以使用卫级硬聚氯乙烯管材,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造价;对于中档与高档住宅,可以使用铝塑复合管材或者其他管材。考虑到住宅配水点的热水温度应该控制在60℃以下,因此,除了硬聚氯乙烯管材与铝塑复合管材以外,其余的材料都能够作为热水管道。 三、给排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 1、给排水立管的布置与敷设 一般而言,传统的建筑住宅设计,是将给排水立管安装于室内卫生间和厨房的墙角。这种敷设方式的设计,施工比较方便,但是管道比较明显,对整体的居室美观度造成影响。住户会在室内第二次装修时,用一些轻质的材料把管道隐藏起来。如果将给排水立管设计在建筑物外墙部位,则要避免管道长期处于阳光直射的情况下,寒冷地区还需采取防冻措施,并且在外墙部位敷设管道,维修不方便,也会对建筑物的外观造成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将给排水立管敷设在管道的井内。建筑工程可设置集中化的管道井,将排水管和给水管尽量设置在管道井之内。 2.给水支管的布置与敷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起居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建筑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内部房间分散式的分布。用户的给水管道如果明装在室内,不仅影响室内美观、占用位置,而且管道外壁还要防止结露。给水支管应该沿墙敷设在管槽的部位内,或者敷设在楼面的找平层地带。敷设在管槽内或找平层的给水支管外径不宜超过25mm,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水点较多时,给水管外径会超过25mm。因此,为了合理布置给水管道,需要接入分水器。分水器宜布置在卫生间内,可设置在洗脸台面板下面、吊顶或管道井内等位置,利用分水器能够把用水点各支管的外径缩小至25mm以下。需要注意的是,敷设在找平层内的给水支管,给水支管施工完毕后,应在敷设管道位置地面上做好标记,防止在后期装修时弄坏了给水管道。 四、热水系统设计 燃气热水器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热水炉加热交换系统等热水系统广泛地被建筑设计所采用。从节能减排、环保以及经济方面考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筑热水系统当优先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小区内常会设计一套热水机组集中供应热水。该热水系统设计配用开式或闭式储热水箱,由管路送至各处。为了确保热水系统各回路的循环水头损失相均衡,可将距离加热器较远的各立管管径适当放大,逆向布置回水管,并在每根回水立管上设调节阀或节流孔板。对室外热水供回水管的设计,可采用预制保温管道直埋。生活热水系统中,钢管会影响水质,且容易结垢,所以金属管最好采用铜管,目前多采用PP-R热水管。 五、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如今的消火栓系统多是临时高压系统。消火栓给水系统通常采用减压阀、水泵以及减压水箱等来进行分区。分区的办法有给水管网竖向分区,给水管网竖向分区可通过并联消防给水泵分区供水或串联消防给水泵的方式分级向上供水。为了布置合理,串联消防水泵应该设置在设备层中。采用减压阀减压分区时当一级减压阀不能满足需要时,就可以用减压阀串联减压。消火栓系统如果消火栓栓口的出水压力超过0.5MPa,就要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或者加减压孔板。消防泵只在试验或消防时启动,因而不会引起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室外消防一般都是室外消防给水环管供水。消火栓给水系统要满足两路进水的条件并保证水压、流量的要求。 六、喷淋系统设计 多层建筑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组件的设置。在寸土寸金的闹市,报警阀往往集中设置在水泵房旁边。如果系统工作压力极限超过1.2Mpa时,按规范要求必须采取分区或减压的措施。根据竖向分区的情况,把报警阀往楼层上方的位置移动,使报警阀前的工作压力控制在其最大允许范围内,以利于系统安全运行。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能否正常发挥作用取决于喷头的合理选型和布置。因此,应根据建筑的不同功能或部位选择不同温度等级的喷头。由于喷头的实际动作温度,一般高于喷头使用环境的最高温度30℃左右。因此,在施工中要避免错误地选择过高的温度级。多层建筑的开间布局应充分考虑到喷头的合理设置,确保购物中心不论如何分隔,场所内的喷头布置都能满足场所消防安全要求。其次,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管网布置。管网的作用是向喷头供水,由于管网在喷头的基础上完成,设计自主性强。也是消防工程投入的大头。根据实践,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采用居中进水,也就是配水支干管与成组喷头支管居中连接的方式最节省。在较大面积的保护区内宜采用多立管划片连接支管,避免横支管太长导致喷头前的工作压力差值太大,减少流量传输,克服管材浪费。 结束语:多层建筑给排水的设计问题与用户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必须针对住房的实际情况与用户的需求进行综合的筛选,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几点研究 摘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的要求也日趋多样化,不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在设计结构时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在本文中笔者着重分析了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几点突出问题,探讨了多层建筑框架结构的设计要点,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多层建筑 框架结构设计 设计要点 一、前言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里,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和建筑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收益的实现有着直接关系。框架结构设计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及地位,设计人员及单位应大力采用科学化的设计方法理念,进而保证框架结构设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最终确保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工作。 二、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几点突出问题分析 1、基础部分的设计技术 地基不均匀以及比较软或者柱下扩展基础宽度比较宽的时候,常常使用柱下条基,同时对节点地方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运用的不良因素进行考虑,进行基础的适当增宽。在建筑地段比较好,基础埋深多于3米的时候,结构工程师需要提议甲方进行地下室的增设。在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的时候,地下室底板能够没有外伸,便于防水。高规规定间隔为30-40m,针对具体实际工程,需要根据建筑物长度以及气候等特点进行全面考虑,进行一个后浇带的增设,在两个月之后,使用微膨胀混凝土进行浇筑。进行地下室的设置能减少地基的附加应力,进而使地基的承载力提升,使由于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产生的影响减小。进行设计的时候,局部地下室不应设置,地下室要有一样的埋深。当地下室外墙是混凝土的时候,有关的楼层处梁与基础梁能消除。伸缩缝与抗震缝在地面之下可以不进行设置,在连接处要加强,但是沉降缝两边墙体基础必须分离开来。当存在相邻建筑物时,对于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基础,当埋深大于原有建筑物基础时,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净距,基础之间的净距不小于基础高差的两倍,不然应采取分段施工,设临时加固支撑、打板桩、地下连续墙、打抗滑移桩等,以防原先建筑物损坏。 2、延伸性及轴向变形问题分析 对于高层建筑,它的框架结构自身就有着延伸性,该延伸性从一定的程度看,建筑楼层越高,那么延伸性越大。一旦有外力的突然改变,此类变形将变得更加大。为使框架结构经过塑性变形之后,依然有着变形能力,避免过载倒塌的发生,要在结构设计方面,积极采取措施,进而确保结构的延伸性平衡。对于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由竖向上看,载荷数值是非常大的,其可以在主梁上面造成比较大的轴向变形发生,进而影响着连续梁的弯矩,导致连续梁的中间支点的负弯矩发生变小的情形,端支点地方的负弯矩及跨中的正弯矩增大。与此同时,将影响着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此时,与施工质量及建筑施工有着直接关系,因此,随后要对变形实施计算,同时对施工调整进行指导。 3、结构薄弱层的设计问题 结构薄弱层是指在强震下,结构首先容易产生较大弹塑性位移的部分,这些结构薄弱部位的承载力在设计时是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的,但是当地震的震级在7 级以及7 级以上时,容易出现薄弱现象。通常情况下薄弱层对结构的抗震影响极大,设计应该尽量避免薄弱层的出现。如果薄弱层无法避免,应该在结构计算和出图时,保证按照规范要求采取相应构造加强措施,除了对薄弱层的地震剪力乘以1~1.5倍的放大系数以外,还需要对结构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进行验算。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应该按照构件的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进行计算。具体可根据楼层受剪力和地震作用标准来计算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如果地震烈度在7 度到9 度之间的地区结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 时,则需要对结构进行弹性变形验算,使其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如果不符合以上要求,就必须重新调整结构布置。 4、框架结构柱的设计问题 如果框架结构柱在地上的部分为圆柱时,在地下的部分就尽量做成矩形柱,这样可以尽量减少施工的工序。圆柱的纵筋根数应该保证在8根以上,而圆柱的箍筋宜优先采用螺旋式,这样可以有效增加结构的整体性和柱子的刚度及承载力,施工图纸中需要注明柱子端部有一圈半的水平段;矩形柱宜优先选用井字复合箍的箍筋形式,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需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加密设计。角柱和楼梯间的框架柱、梯柱应在全柱高范围内进行加密。通常框架结构柱的截面,非抗震时不宜小于边长250mm,四级抗震边长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抗震时边长不宜小于400mm;框架柱混凝土的标号则应该在C25 以上,且梁纵筋锚入柱内的水平段长度、弯折长度应该符合规范要求。 三、多层建筑框架结构的设计要点 1、把主楼框架结构设计当作重点 对于现代建筑工程,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大、投资大、成本高以及工期长等是它们的明显特点,然而在建筑工程整个过程中,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一定突现出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技术保障对策。依靠合理的框架结构设计技术保障,确保建筑物质量的提高及工期的缩短,这样建筑工程取得经济收益的工程建设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对于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主楼框架结构设计在全部建筑物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合理运用技术手段及有效的管理办法,把主楼框架结构设计上升到建筑工程的重点位置。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主楼框架结构作为主体备份,是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运用重点所在。所以,必须把主楼框架结构设计视为重要环节,同时加强主楼框架结构设计的科技应用与技术含量。 2、中心线要符合规定 框架梁与柱的中心线应该符合相关规定,也就是框架梁、柱中心应该尽量重合,如果中心线存在偏移现象时,需要全面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梁上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如果偏心距大于该方向上柱宽度的1/4 时,可以考虑采用增加梁水平方向加腋等措施。而当梁、柱偏心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 时,可采用梁水平腋的措施。加腋后的梁在验算梁的剪压比和受弯承载力时,通常不会计算加腋部分截面的有利影响。 3、防止砌体墙的出现 在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的设计当中,通常不可以采用部分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通过对大量的震害分析来看,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要比仅按纯框架抗侧力刚度时要大很多,尤其是有砌体墙存在的时候,在地震的作用下,砌体结构会最先受到破坏。这种情况下框架结构对于内力和配筋并没有按照实际刚度来确定,这就会使得结构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很容易受到地震波的破坏,因此,这种建筑设计会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通过对大量震害建筑的分析来看,框架结构中的承重砌体均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开裂和破坏问题,一些出层顶的楼、电梯间会因为砌体承重墙的原因出现破坏现象。所以,在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的设计中,应该避免砌体承重墙的出现。 4、加强框架结构设计技术管理 在框架结构设计管理里,也不可忽视设计技术的管理问题,其同时也是钢筋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与进度的重点保证。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框架结构技术管理不是一味照搬或者照抄国内外技术管理经验,它是基于原有的技术管理经验,实施重新改进及整合,进而渐渐形成符合国内现代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技术管理理论。其框架结构设计的技术管理牵涉许多方面,而且相对多样且复杂,同时还很难进行具体操作。因此,只有进行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技术管理的加强,现代建筑工程的技术要求才能得到合理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人员在进行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要熟练理解掌握设计规范,同时根据自己工作中的经验,选择出合理的结构体系。笔者上述为自身在进行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的一些体会,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以助于设计出更加合理安全的框架结构房屋。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桩基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要:城市进程步伐越来越快,城市土地日益紧张,人口居住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保证城市土地使用率的极大地提高,尽可能地减少土地用地,多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趋势。桩基工程是影响多层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故此,必须加强对桩基础质量的有效控制,以确保多层建筑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多层建筑,桩基,施工技术 一、前言 桩基自身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特点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如遇到突发情况,应与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协商,在满足结构规范与功能性的使用要求下方可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 桩基的施工技术要点 1. 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1)锤击沉管灌注桩施工技术 施工的设备主要包括桩管、桩锤、桩架、卷扬机滑轮组以及行走机构,主要适用于粘土、淤泥、砂土等软土质的施工场地。对于砂砾石、岩层等密实坚硬的土质则不能使用。首先要埋设一些混凝土的预制标杆,然后对桩机进行精确的定位。在所有设备调试完毕之后,就可以进行锤击沉管打孔工作。灌注混凝土之后,就可以成桩了。在施工时,用桩架起吊钢制桩管对准混凝土预制标杆,并且将麻绳垫在桩管和桩尖处防止有地下水渗入。在桩管上方要套上桩帽,缓慢的将桩管和桩尖压入土中。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桩管的垂直度偏差在 5%以内,并且桩管和桩锤一定要在同一直线上。开始锤击一定要轻,以防过重造成不垂直。当轻击到标准程度并且没有偏移出现,再用正常力进行敲打。深度达到标桩高度的时候,一定要检查桩管内是否进水或者泥浆。检查完毕之后,再灌注混凝土。 在拔管的过程中,一般的土质每分钟拔出 1 m左右,在软硬土质交界处速度要尽量慢一些。因为在这些部位容易出现塌方,速度控制在每分钟0.3~0.8m。有时候会采用倒打拔管,如果采用单动气锤,每分钟不能少于 50 次;若采用自由落锤,每分钟不能少于 40 次。中心距大于 3.5 倍桩径的桩属于稀疏类型,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连打的方法。如果两个桩的中心距小于 3.5 倍桩径的情况,适合采用跳跃打桩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断桩现象的出现。如果土质比较差,并且淤泥较多,应该采用控制时间的连打方法。在相邻桩的混凝土凝固之前,把在影响范围内的桩全施工完毕。 (2)振动、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施工技术与锤击沉管灌注桩不同,振动和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的施工技术更适合稍密和中密的砂土土质中。这两种施工中分别采用振动桩锤和振动冲击锤,施工工艺完全相同。都是先将桩管先沉入土中,然后再灌注混凝土。 施工时同样先安装好桩机,将桩管下的活动桩尖先合起来。再把桩位对准,保证桩管的垂直度,然后慢慢的放下桩管,压入土中。启动激振器,直到桩管达到设计标高后停止振动。随后将准备好的钢筋笼放入到桩管内,再把混凝土灌入,再次开动激振器。一边将钢管拔出,同时还能将混凝土振实。一般施工中比较常用单打法的施工方法。在桩管达到要求的深度后,一边灌注混凝土一边拔桩,同时振实混凝土。但是在含水量比较少的土质层,比较适合使用预制标杆,一般土质适合用活瓣式桩尖。在灌入混凝土之后,保证激振器先振动 5~10s,然后再边振边拔。在每拔 0.5~1.0 m 时,振动 5~10 s 然后再继续拔。如此这样反复进行,直到桩管全部拔出。如果采用活瓣式桩尖,拔出的速度不宜过快。在一般的土质中,1.2~1.5 m/min 为宜;在软土层中,0.6~0.8 m/min 为宜。 2. 预制桩的施工技术 (1)预制桩的施工准备 首先要清理打桩的施工场地,保证打桩的部位地下管路不会受到损坏,或者存在阻碍打桩的硬基础设施。在地面上,场地要平整,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不影响桩机的移动和平稳性。基础桩最好是选用具有知名度的厂家生产的,并且带有详细的技术资料和质量保证文件。对于运送到场地的桩,要对其强度和表面平整度进行仔细检查,配备型号相符的桩机。工程技术人员最好采用以旧带新的方式,既保证了团队有新鲜的成员,又不失团队的经验性。员工要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施工技术、图纸的阅读、工艺流程的掌握,尤其是施工安全方面的知识,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预制桩施工 本文主要详细介绍了打入式预制桩的施工方案。 1)抄平放线及定桩位 在施工现场不影响打桩的位置,设置不少于两个水准点。目的是时刻检查预制桩的入土深度,同时也能起到抄平场地的作用。控制桩的轴线,保证桩的位置的准确度,偏差不能超过 20 mm。 2)土方开挖和回填夯实 在土方开挖时一般采用工程机械,一般选用一辆挖掘机和装载机,留够回填用土。基础回填一般按顺序从下到上的分层铺筑,每层铺筑 30cm 左右。然后夯实 3~4 遍,并且在周围 50cm 需要用人工进行夯实。对回填的土一定要严格审查,有机含量不能过高,不能有垃圾掺杂。 3)桩承台及承台梁的施工 桩基施工完毕之后还有承台和承台梁的施工项目,但是施工的前提必须是桩基验收合格。首先要准确测量出承台梁的位置,然后进行土方的开挖工作。地基的检查验收合格之后,才能全面的施工。 4)打桩的注意事项 开始打桩时,落距一定要短而且力度要轻。当桩入土达到 12m 时,用全落距击打。记录桩每下降1m 所用的时间,便于观察记录桩的下降速度,并且保证下降均匀。还要注意,每次锤击的间歇时间不能过长,并且防止锤子的偏心造成桩的损坏或者偏心。经常检查桩机的工作状态,如绳索是否牢固、桩机是否水平。最后为了保证设计的标高,需要将桩头按要求截掉。 三、 桩基的施工质量管理 1. 审核边缘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由于工程中原因的不确定性,沉桩施工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差,尤其是锤击桩特别容易出现偏差。承台的边缘尺寸一定要满足规定的要求,不然很容易出现桩位偏差在允许范围之内、但是桩身已经超出了承台梁的边缘的情况。 2. 审核桩顶标高正确性 在施工中,经常会出现质量上的通病。在设计中,施工图的桩标高经常会定的比较低,这会给施工带来诸多问题。大部分原因可能是设计人员的现场施工经验不足,在确定沉桩的桩顶标高的时候,应该考虑到锚筋焊接长度、桩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及嵌入承台的长度。 3. 规范破桩工作 在桩基开挖之后,有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那就是破桩头。破桩头需要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去管理这项工作,并进行方案的制定和技术的交底工作。 破桩工作的顺序:去桩顶混凝土保护层凿出四角主筋剔除凿出钢筋网片松散混凝土块,注意嵌入承台的长度要符合规范要求。 4. 统一桩基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施工质量的控制最后主要取决于质量验收的标准和规范。由于技术规范的不断更新,很容易造成许多旧的规范没有及时更新,造成规范的执行出现混乱。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出现,必须严格规范统一规范标准,按照新规范的要求进行验收。 四、 结语 桩基工程是整个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桩基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各个环节,严格履行规范要求,并且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只有保证桩基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的结构安全。 多层建筑论文:考虑地震扭转分量对多层建筑转换层的有限元内力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多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并进行单向、双向、双向及扭转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反应分析,分析比较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 关键词:地震扭转作用; 多层建筑;ANSYS模型;内力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多功能分区的转换层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这些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颇多,但是对于考虑地震动扭转分量的结构的地震反应研究依然很少。近些年的地震灾害证实,考虑地震动扭转分量对转换层结构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本文是在过去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多层建筑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以此来分析地震动扭转分量对多层建筑转换层的地震响应。 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结构为十层框架,底部三层层高4.5m,楼板厚200mm,其余层高3.0m,楼板厚120mm,选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HRB400级钢筋。转换层结构中:首层与二层非转换梁截面尺寸400×800mm2,三层转换梁截面尺寸600×1500 mm2,三层及以上的梁截面尺寸300×600mm2。落地柱截面尺寸800×800 mm2,不落地柱截面尺寸700×700 mm2。梁式转换层结构平面图如图1所示。 图1结构平面布置 2.计算结果力矩分析 建立模型后,对其施加多维地震波加速度下的荷载,采用Block Lanczos法对所建立的框架结构进行模态求解并进行力矩分析。图分别列出了10层框架结构在EI地震波作用下柱的轴力、剪力、扭矩和弯矩的最值。 EI波作用下各柱的轴力最值(kN) EI波作用下各柱的剪力最值(kN) EI波作用下各柱的弯矩最值(kN.m) (1)对轴力而言,中柱的轴力最大,增大率最大的出现在角柱,从而得知地震波对角柱的影响最大。 (2)对剪力而言,各柱在多维地震下都有所增大,其中角柱增大最多,中柱增大的最少。 (3)对于弯矩而言,边柱弯矩最大,转换层结构的中柱增大率最小,而普通框架增大率最小的是边柱。 3. 结论 本文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10层框架结构模型,分析对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轴力、剪力、扭矩和弯矩后可以看出,结构的内力随着层高的增大而逐渐地减小。双向加扭转地震对结构的效应影响最大,其次是双向地震,最后是单向地震,经过分析地震扭转分量对结构扭矩的影响最为显著。所以抗震设计时应该着重考虑结构底部的加强。 经过分析得出,结构的轴力、剪力和弯矩的最大值出现在边柱,扭矩的最大值则出现在角柱,其次是边柱,中柱最小。而在多维地震作用下,轴力对结构的角柱影响较大,剪力和弯矩对边柱的影响较大。所以,以后在结构设计中应该着重注意对相应柱子的考虑,加强对相关部位的加强,并且结构设计时还应注意结构的扭转效应问题。 多层建筑论文:现代多层建筑的纠偏加固技术及应用问题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现代建筑技术的推广,为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安全,针对建筑物倾斜现象,加强对建筑纠偏加固技术的推广、应用尤为必要。文章分析了导致建筑物倾斜的原因,并介绍了纠偏加固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加固;纠偏;原因分析 1 导致建筑物倾斜的原因 1.1 地基土的较软,不符合施工标准:地基土的厚薄不均,软硬程度也不同,这就使得对地基土的处理的要求不同,地基不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施工中对地基土的处理方法不得当,特别是在离心超重负荷的作用下,较软的地基土最容易发生沉降的现象,从而间接致使建筑物发生倾斜。 1.2 两建筑物的距离过短,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两建筑物的地基的附加应力出现重叠的现象,无形中加大了建筑物地基的负载,这也会导致地基沉降量增加,导致两建筑物(或相邻单元)相互倾斜。 1.3 已建好的建筑物附近出现别的施工作业,或者是建筑物的低下水位下降,这也是建筑地基下沉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勘察过程中的疏忽或者是对地基土承载力的错误判断,导致基底应力比预想的要高,也会引起地基失稳。 1.5 建筑物重心与基底形心相偏离,从设计的角度来说,一般住宅的厨房、楼梯间、卫生间多被集中布置在一起,这就造成建筑一边的隔墙、设备都比较多,负载失衡等现象就会出现,这些都是引起建筑物的倾斜的重要原因。 1.6 在建筑物内堆载的东西较多,使地基所受到的附加压力在无形中增加,这就会使得基础不均匀沉降而使建筑物发生倾斜现象。 1.7 在淤泥或饱和软粘土地区,一些比较旧的建筑物被拆除,这就会引起原本平衡稳定的地基因为局部负载的减小而出现出不平衡,同时在周围建筑物地基的侧向挤压的作用下发生隆起,导致相邻建筑物的发生倾斜。 2 纠偏的主要原则 2.1 制定完善地纠偏方案,制定相关的方案时首先要对倾斜建筑物的倾斜、沉降、结构、周围、地基基础等情况进行仔细地调查,以这些具体的情况作为制定纠偏方案的重要依据。 2.2 结合建筑工程的原始资料,通过运用补查、补勘、补测等方法了解地基的整个结构及其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建筑物倾斜的具体原因。 2.3 拟定的纠偏建筑物的整体刚度恰到好处。如果刚度达不到纠偏的具体标准时,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地基进行加固。加固的关键点应该要放在建筑物的底部,加固的方法主要有:砌筑横墙、增设拉杆、以及增设圈梁、砌实门窗洞口,构造柱等。 2.4 注意做好观测工作。观测是做好纠偏工作的重要步骤之一。提高观测准确度的方法主要就是要在建筑物上多设一些观测点,可以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经纬仪、垂球、倾角仪、水准仪等,另外,还必须要及时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处理。 2.5 如果地基土的稳定程度还是达不到要求,那么在实施施工的部位的另一侧则也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树根桩、锚杆静压桩、旋喷等方法,以使得建筑物的地基与周围的保持平衡;桩与基础之间可采用铰连接或固结连接,连接的次序分纠偏前和纠偏后两种,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2.6 在纠偏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基土的有可能存在的剩余变形力。 3 纠偏加固的原理及方法 3.1 纠偏加固的工作原理 (1)改变地基土受力状态,使应力得到充分地转移或者是释放;(2)扰动或者是破坏地基土体的整个结构,使土体在上部荷载作用下重新固结沉降达到纠偏目的。 3.2 主要的一些纠偏方法 3.2.1 钻孔排土法。软土地基上的房屋矫正方法,其步骤为:综合分析房屋发生倾斜的一些可能性原因,测定建筑的倾斜角度,然后准确计算排土量;在房屋沉降量大的一侧设置加固桩,加固桩的设置必须要沿着基础翼缘部位,但是与此同时也必须要在房屋沉降量较小的其它侧面设置相应的加固桩,需要注意的是,沉降量的面应该设置的加固桩的密度要稍微大一些;在房屋沉降量小的其它侧面的沿基础边缘,按排土量的多少钻深浅不一的纠偏井点,纠偏井点的密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即必须要能够使持力层发生剪切变形,并且必须要能够使深层软土发生改变,从纠偏井点中直接取土排出。强制房屋沉降量小的各侧基础连同持力层向倾斜的反向转动,同时多点测纠偏值,通过调整各纠偏点的排土量防止房屋扭曲变形;当矫正的大小达到一定的值时,必须要立即结束钻孔排土,并迅速向各纠偏井点填充物质,使偏井点尽可能地充实,防止由于软土的流动引起地基失稳,当矫正程度符合了相关的标准时,必须要注意把周围的加固桩稳定。 3.2.2 降水法。在建筑物沉降量比较小的一侧打井进行抽水作业,以达到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所获得的效果并不大,使用降水法具体做法为:首先应该在沉降比较小的一些设置双排井点或双排沉井,然后从从井中抽取地下水,抽取低下水的速度必须要有所控制,步骤要缓慢,这样才能够慢慢纠正地基的沉降,而不引起其他的问题。地基中的地下水位有所下降之后,土中有效自重应力就会因为浮力作用的消失而变大,紧接着,沉降较少的地基就会加大沉降量然后发生固结。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防止对邻近的建筑物的产生影响而设置相应的回灌井点。 3.2.3 高压旋喷法。就是利用钻机把带有喷嘴注浆管钻至土层的预定位置后,以高压设备使浆液或水成为压力为2.0MPa左右的高压流从喷嘴射出来,冲击土体土粒从土体剥落下来与浆液搅拌结合,使在土体中形成固体,加固土地基,提高地基的抗剪能力,改善土的变形性质,使其在上部结构荷载的直接作用下不产生破坏或过大的变形,此方法用的注浆材料主要是普通硅酸盐水泥,施工如果是在冬季,必须要在使用的水泥浆内加入一些早强剂,而在已经发生已沉降侧的浆液里加入的应该是膨胀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使得土体与浆液尽可能快地凝固,减小膨胀,旋喷注浆的好处在于:不仅不会对建筑物的上层结构发生影响,同时也可以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而比较软的地基土也可以得到进一步地加固,达到加稳的效果。 3.2.4 安置静压桩的方法。静压桩的方法就是在沉降大的地方的地基下放置锚固静压桩或者是坑式静压桩,而接桩主要采用的则是硫磺胶泥,以建筑物自重为压重,用千斤顶将一节节预制桩压人土中,直到压桩力超过基础传下的压重。与此同时,必须将桩与基础锚绑定在一起,使其作为整个结构的支承点,从而减少建筑基础底面地基上的负荷力,达到防止建筑物再次下沉的目的,使得建筑物的沉降力达到极致,很难再沉降。 3.2.5 现代信息施工法。现代信息法施工利用的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的传感器来及时监测对建筑物结构以及软土层的的实际情况,比如位移程度、应力大小等情况。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可视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动态的监测,这样就可以使得施工人员对出现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以便采取一些正确的纠偏方法,提高纠偏效率。另外,在纠偏实施之前,施工人员应该要尽可能地预测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做好应对准备,比如进行实时的施工模拟、设置全方位的监控点,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 4 结束语 纠偏加固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程实践,它不但要注重经济效益,同时必须强调社会效益。由于目前纠偏理论还难以达到精确量化的程度,这就给设计方案的优选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在实践过程中,只要遵循文章列举的几个原则,那么,一个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纠偏方案就会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纠偏施工应注意测量信息的指导作用,因为通过看得见的变形来分析、控制看不见的内力,不失为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多层建筑论文:特大型多层建筑防火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商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大型购物中心的出现,室内大空间的设计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现有的规范并不能涵盖设计的多样化,对于面积超过规范限定而设计目的趋向整体开敞的商业空间的防火设计就需要专门的防火性能化设计。其在规范制定原理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防火措施使超限建筑达到满足疏散及防火的要求。本文通过所参与的北京英特宜家购物中心的防火设计进行详细论述,在多层大型购物中心设计中如何对于超出疏散距离,超出防火分区的中庭空间进行相应的技术措施处理,并通过相应的防火实验研究,疏散模拟软件来进行计算并反馈到建筑设计中,以满足方案设计的对流动的连通大空间的诉求,通过对项目相关设计的总结,以此来对相关的项目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商业,大型购物中心,室内大空间,超限,防火性能化 一、项目概况 北京英特宜家购物中心大兴项目由瑞典英特宜家购物中心集团开发建设,一期为宜家家居,二期为购物中心。两期分期建设,各自管理运营,但是空间上各层连通。 本项目位于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京九铁路以东,北邻西红门东西街,东邻兴华大街,西邻西红门西区二号路,南邻西红门南二街的建设地块。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5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25万平米。地上建筑主体为3层,局部4层,建筑高度23.95米,地下建筑为3 层。本项目为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 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为多层公共建筑,其耐火等级为一级。 项目定位为区域型大型购物中心,其建筑设计理念秉承英特宜家集团的“为家庭而设计,为商业而建立”的商业理念,开发模式上具有欧洲商业购物中心的特征:一是大:占地面积大、绿地大、停车场大、建筑规模大;二是多:行业多、店铺多、功能多(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三是高,购物环境要求高,档次高,顾客群购买力高。汇集了主题商店,大型超市,百货公司为主力店,辅之以精品店、专卖店、美食广场、咖啡厅、多功能国际影视城等于一体,店与店之间要有良好的连通性与互补性,并通过统一管理发挥整体效应。 项目由7 栋地上建筑物组成,建筑物编号为1号~7号楼。沿四周布有五栋建筑,分别为1号,2号,3号,6号,7号楼,中间为两个岛型建筑,分别为4号,5号楼。建筑的北侧,东侧,和南侧设有主入口,北侧主入口与地铁二层和三层连通,东侧主入口约有50米 的高大中庭空间,南侧主入口将有室外架空步行连桥系统与用地南侧的兴创和春光地块相连接,为行人创造通畅的立体步行系统。环形的室内商业街贯穿建筑物的南北和东西向,其首层及二、三层连桥将7个建筑物和主入口联系起来,商业街顶部为玻璃采光顶屋面。 地下为三层大型汽车库,可提供4750 辆停车位。地下一层为汽车库,设备机房,变配电室,消防控制室,锅炉房及大型卸货区,锅炉房位于地上建筑的投影范围外;地下二层为汽车库,地下三层为汽车库,六级人防物资库,主要设备机房,如:制冷站,给排水机房,中水机房等。 建筑层高:地上各层为5.58米,地下一层为5.58米,地下二层为4.34米,地下三层为4.65米。建筑净高:地上各层为5.36米。 二、主要面临的防火疏散问题 由于建筑物南北向约500米,东西向约200米,体量庞大,占地面积大,空间相互贯通,业态功能多样等特点,其防火设计难以完全依据现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其面临的主要消防设计难题和问题如下: 1、人员疏散问题:部分楼梯间在首层不能直接对外,且其出口距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大于15米,最远距离达到120米。 2、各层均有距安全出口直线距离超出37.5米的问题。 3、购物中心与宜家家居及地铁空间贴邻,难以接受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 4、建筑长边为490米,难以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5、防火分区问题:购物中心内步行街区域(即中庭及回廊组成的交通空间)总面积约为42000平米,难以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 三、防火问题解决方案概述 常规的防火设计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如要实现空间相互贯通,业态功能的多样化,需要进行消防性能化设计,并进行火灾模拟设计和人员疏散分析。 根据建筑设计方案,中庭及步行街部分在整个建筑中穿插并直通室外,因此把中庭及步行街部分通过采取防火措施做为疏散准安全区,人员疏散至此即视为安全,通过此区域再进一步疏散到室外,类似于防火规范所提到的扩大前室的概念。步行街采用不燃装修材料装修,严格控制固定可燃荷载设置,并合理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大空间自动灭火系统及防排烟系统,顶部结构采用一定耐火等级的防火构件和安全玻璃,确保该区域火灾时的安全。 (2)设置疏散安全走道作为疏散过渡空间 距直接对外出口较远的人员可通过安全走道疏散至步行街,然后向室外疏散;步行街作为准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到步行街即视为相对安全。 (3)步行街划分联动控制分区分阶段引导人员疏散。 在距离室外较远的楼梯外设置疏散走道通向安全区,走道两侧墙体的耐火极限可按2.0小时 确定,其吊顶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0小时 的实心吊顶。疏散走道作为安全走道处理,并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四、防火问题解决方案详述 经过了相关的研究,解决方案如下: 1、针对购物中心与其它功能区域界面处理问题。 1)与宜家家居的界面 (1)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小时 的防火墙、特级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 (2)分隔处特级防火卷帘两侧消防控制中心均可对其实施控制; (3)本项目购物中心与宜家家居2 个消防控制中心火灾报警信息实现共享。 (4)宜家家居入口中庭与购物中心中庭相连通,划分逻辑防烟分区。 (5)在本项目施工期间,应采取在靠近宜家家居工地增设室外消火栓、保证界面区域的道路畅通等可靠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消防车可快速到达宜家家居(一期)四周,以保证宜家家居(一期)在本项目购物中心施工期间的消防安全。 2)与地铁空间的界面处理 (1)首层为开敞空间,可不进行防火分隔处理,购物中心二、三层应采用特级防火卷帘或甲级防火门与连通地铁空间的连桥进行分隔,此连桥不得作为经营活动场所; (2)地铁空间与连桥间采用特级防火卷帘或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 (3)本项目购物中心与地铁空间实现火灾报警信息共享。 2、针对消防车道设置问题的应对策略 (1)外部(包含一期和二期)消防车道应形成环形,实现快速到达各建筑区域; (2)购物中心四周均应布置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且应符合下要求:场地靠建筑外墙一侧的边缘至建筑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米;每块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15米 和8米;操作场地及其下面的地下室、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 (3)在四周适当位置设置扑救窗口,窗口的净尺寸不得小于0.8米×1.0米,窗口下沿距室内地面不宜大于1.2米,窗口的玻璃应易于破碎,并应设置可在室外识别的明显标志; (4)设置可进入建筑内部空间的消防车道。 3、针对防火分区及人员疏散问题的应对策略 将具有独立疏散条件的区域如迪卡侬、电器卖场、超市及电影院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采用3.0小时防火墙、3.0小时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进行防火分区分隔。本项目步行街及相关区域应对策略如下: 1)步行街区域 (1)步行街区域首层、二层及三层建筑面积共约42000平米,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其内禁止放置任何固定可燃荷载,如确有需要,可设置一些主体材料为不燃的家俱,但不应影响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 (2)步行街区域应允许消防车进入(保证首层4米净高的消防通道),进而实施灭火救援。顶部结构采用一定耐火等级的防火构件和安全玻璃,确保该区域火灾时的人员疏散及消防救援的安全。 (3)步行街区域应设置消防水炮或大空间智能灭火装置。 (4)步行街区域应设置适用于大空间的火灾探测系统。 (5)步行街区域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6)步行街区域消防应急照明供电时间不应小于60分钟,且保证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小于5.0勒克斯; (7)步行街区域应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和消防应急广播系统;疏散指示应采用具有火灾时能优化疏散路径功能的集中控制型疏散指示系统。 (8)应根据区域功能特点、防火分隔条件等因素对步行街区域合理划分火灾联动控制分区。 2)步行街以外区域 首层商业(含零星布局餐饮)按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二、三层商业与餐饮按建筑面积不大于5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同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步行街两侧商铺建筑面积不大于750 平米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小时的固定分隔物将商铺与周围区域进行防火分隔,商铺与步行街区域之间分隔可采用2.0小时实体防火墙(图1)。 (2)当商铺建筑面积大于750平米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小时的防火墙(局部开口可采用3.0小时防火卷帘)与周围区域进行防火分隔,且至少设置2个安全出口。 (3)对于餐饮类商铺及美食广场热加工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小时的墙体和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可以开敞布置,但其主体家具应为不燃材料。 (4)所有疏散走道两侧墙体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2.0小时,吊顶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1.0小时。首层“岛”区域的疏散走道还应增设加压送风系统,其加压送风量按风速法计算确定。 (5)疏散楼梯可采用剪刀楼梯,但应满足以下条件: 1、楼梯间为防烟楼梯间; 2、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小时 的不燃烧体墙分隔; 3、应分别设置前室,且分别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五、各层防火问题解决方案 (一)首层防火设计: 本层主要由精品店、主力店(含超市)及室内步行街组成,本层迪卡侬及超市部分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采用3.0小时防火墙、3.0小时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进行防火分区分隔(图2)。其他区域分隔如下: 1、本层步行街区域与二、三层步行街区域(含三层集中餐饮的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形成一个防火分区。 2、本层步行街以外区域按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应满足第四部分关于步行街以外区域的相关要求。 本层除迪卡侬、超市部分外区域计算所需疏散宽度为150米,现该区域对外出口总宽度为166米,满足疏散宽度要求。 1)将步行街作为疏散准安全区 步行街采用不燃装修材料装修,严格控制固定可燃荷载设置,并合理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大空间自动灭火系统及防排烟系统,顶部结构采用一定耐火等级的防火构件和安全玻璃,确保该区域火灾时的安全。 2)设置疏散安全走道作为疏散过渡空间 距直接对外出口较远的人员可通过安全走道疏散至步行街,然后向室外疏散;步行街作为准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到步行街即视为相对安全。 (3)步行街划分联动控制分区分阶段引导人员疏散。 (二)二层防火设计: 该层主要由精品店、主力店及步行街区域组成,本层迪卡侬及超市部分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采用3.0小时防火墙、3.0小时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进行防火分区分隔。其他区域分隔如下: 1)本层步行街区域与首层、三层步行街区域(含三层集中餐饮的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形成一个防火分区。 2)本层步行街以外区域按建筑面积不大于5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 本层除迪卡侬、超市部分外区域计算所需宽度为120米,现该区域对外出口总宽度为119米,基本满足疏散宽度要求。并应满足第四部分关于步行街以外区域的相关要求。 本层人员可通过楼梯间疏散至首层,然后向室外疏散;疏散至首层的部分人员需借助安全通道和步行街疏散至室外,步行街作为临时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到步行街即视为相对安全。 (三)三层防火设计: 三层主要由精品店、餐饮区、亚洲精品区、电影院及步行街区域等组成,本层电器卖场及电影院部分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采用 3.0小时 防火墙、3.0小时 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进行防火分区分隔。其他 区域分隔如下: 1)步行街区域(中庭)本层步行街区域(含三层集中餐饮的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与首层、二层的步行街区域划为一个防火分区。本层集中餐饮的座椅区应采用宽度不小于6米 的隔离带进行划分,防火隔离带上应划明显标识,且不得设置固定可燃荷载。 2)步行街以外商业区域 本层步行街以外商业区域按建筑面积不大于5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应满足第四部分关于步行街以外区域的相关要求。 (2)对于餐饮类商铺及美食广场热加工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小时的墙体和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可以开敞布置,但其家具主体应为不燃。 (3)所有疏散走道两侧墙体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2.0小时,吊顶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1.0小时。本层除迪卡侬、超市部分外区域计算所需宽度为124米,现该区域对外出 口总宽度为115米。 本层人员可通过楼梯间疏散至首层,然后向室外疏散;疏散至首层的部分人员需借助安全通道和步行街疏散至室外,步行街作为临时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到步行街即视为相对安全。 六、综述 经过以上的防火性能化设计,不仅能够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遇到火灾情况可以解决疏散问题,也同时保证的大空间大流线的设计理念。利用不同的耐火极限隔墙把建筑分区,使空间统一的建筑内部空间通过材料,机电的防火设计成若干防火独立单元,避免的生硬的防火墙的处理,同时解决了大规模中庭空间的防火问题,并使之成为疏散的借用对象,完成了建筑方案的理念实现。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技术问题探讨 【摘要】文章主要就多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常见问题及质量技术控制方面进行了探讨,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问题;质量控制 前言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提高多层建筑抗震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当前许多施工单位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过程当中不注意施工方法和质量,极容易产生各种施工缺陷问题:如构造柱上下层错位、钢筋主筋扭曲、搭接长短不一、箍筋加密区数量不够或间距不准确及砼振捣不密实等现象,造成施工质量隐患问题,不但不能起到设置混凝土构造柱增强墙体抗震能力的作用目的,还将破坏到建筑物的整体性,给建筑物安全带来隐患,因此我们必须严格重视构造柱的施工方法,控制质量通病,消除隐患,确保施工质量。 一、构造柱的性能和作用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物按照构造要求设置的提高建筑物结构性能的建筑部件,它在建筑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构造柱可以提高砖混结构建筑物砖墙的延性,从而提高楼房的搞震能力;第二,构造柱可以与砖墙及圈梁形成类似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箍框,箍住开裂的墙体,防止墙体裂缝的产生或进一步发展,限制开裂的墙体的错位,从而防止墙体倒塌;第三,对于高宽比较大的房屋墙体,构造柱能提高墙体的抗倾覆能力,防止砖墙的整体弯曲破坏;第四,构造柱的设置可以提高整个墙体的抗压或局部抗压承载能力,构造柱是砖混结构建筑中重要的砼构件。构造柱,主要不是承担竖向荷载的,而是抗击剪力,抗震等横向荷载的。 混凝土构造柱是从建筑构造的角度考虑设置的,一般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内外墙交接处、楼梯间、电梯间以及某些较长的墙体中部,并与每层圈梁有可靠连接。实验证明,在多层砖混房屋结构中设置混凝土构造柱,一般情况下墙体抵抗水平外力的强度最大可提高20%以上,墙体延性可增大3倍以上。根据构造柱的结构特性,即使地震后的墙体发生滑移、变形、开裂,仍可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整体性明显加强,从而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坏。 二、构造柱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成因分析 1.构造柱主筋位置错位、骨架扭曲变形。 构造柱施工是在砖墙砌筑完后,分楼层浇灌的,由于构造柱钢筋是在砼浇灌时预插,混凝土浇灌时,由于振捣极易发生位置偏移,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不认真调整钢筋骨架,确定好轴线,就会造成钢筋主筋位置偏移,从而造成了上、下楼层构造柱无法贯通,轴线错位的现象。另构造柱钢筋骨架是分楼层整体绑扎、就位搭接的。极易造成绑扎好的构造柱在搬运过程中因箍筋松动而使钢筋骨架变形,影响钢筋骨架整体性。 2.构造柱接茬烂根现象 构造柱烂根现象,经常出现在基础上部及楼板顶部。因构造柱混凝土是浇注到圈梁标高一致,在施工完楼板,由于构造柱“柱腔”经历了整个一层的砌筑时间,其根部位置会落下很多砌砖过程中砂浆、砖渣等杂物,在砌筑完墙体后,在构造柱根部的杂物很难清除干净,构造柱浇注混凝土后便在此处形成“烂根”现象,造成构造柱接茬处混凝土不密实。原因是此部位在砌砖过程中最易积存砂浆、砖渣,且不易清理,造成混凝土接茬出现质量问题。 3.混凝土露筋、不密实、蜂窝、麻面、缩颈断离和强度不足。 构造柱混凝土拆模后,出现表面露筋,不密实、蜂窝、麻面、缩颈断离,振捣不密实现象,造成原因主要是钢筋绑扎支模前,钢筋骨架上没有绑扎好混凝土保护层垫块,致使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同时,有的钢筋位置不准,也会造成露筋现象;混凝土浇捣前,模板和马牙搓砖墙未作充分湿润,混凝土中的部分水分,被砖墙和模板吸走,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和酥松现象。砼石子粒径过大,墙体拉筋阻隔,振捣不到位,模板不密实与墙体接触缝隙过大,出现跑浆现象;将造成混凝土的不密实、蜂窝、麻面、缩颈断离现象发生和导致混凝土强度无法达到设计要求。 4.构造柱和墙体连接整体性差。 墙体砌砖时,未按设计要求,漏掉摆放与构造柱的拉结筋或错放、长度不准确问题造成。 5.构造柱与圈梁部位浇筑整体性差。 钢筋拉结筋位置放置不正确,混凝土接茬不好造成的构造柱与圈梁部位浇筑整体连接性差。 三、保证构造柱的技术和质量控制 针对建筑构造柱施工的质量问题,施工过程中,必须提高相关施工人员对增设构造柱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的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制定保证构造柱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方案,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并做好“三检”制,责任落实到人。 1. 保证构造柱的钢筋主筋的位置正确性,在混凝土浇灌前固定好其位置,混凝土浇灌后,混凝土未终前对位置进行校核,做好砌砖时定位轴线工作,保证构造柱的位置准确。构造柱钢筋绑扎,施工现场尽量避免主筋采用搭接方式以及在马牙槎内现套箍筋的做法,避免不良施工方法可以防止构造柱主筋产生位移、骨架扭曲变形。 2.对于构造柱接茬烂根现象,加强构造柱“柱腔”垃圾清理工作,封模前清理干净砌砖遗留下的砂浆、砖渣等,剔除原有砼表面的浮浆和松动石子等,支模时预留清扫孔,浇灌混凝土前,用清水再次冲洗,浇灌混凝土时,配置同标号水泥砂浆,浇灌在原有混凝土表面上,厚度为1~2cm为宜,确保新旧混凝土结合的可靠性。 3.针对混凝土露筋、不密实、蜂窝、麻面、缩颈断离问题,施工时钢筋绑扎时要保证主筋位置正确,整体绑扎的钢筋可用电焊局部焊牢箍筋,避免搬运过程中变形,利用墙体拉筋做好主筋位置固定工作,固定好钢筋保护层垫块的设置位置、数量,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浇灌前常温时,需将砖砌体及模板提前浇水湿润,避免混凝土中的水分被砖砌体和模板吸收,造成砼脱水,但不得有积水,影响混凝土水灰比,影响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浇筑高度不宜大于2米,坍落度宜控制在5-7厘米,骨料粒径宜为2厘米。构造柱混凝土通常分段浇灌的,一定要在适当位置预留混凝土浇捣口,保证混凝土充分振捣到位,使混凝土分层浇捣密实,浇捣时避免碰撞砌体和钢筋,避免墙体松动拉结筋脱开和钢筋骨架移位,从而造成质量隐患现象出现。 4.正确理解设计意图,按照设计要求,对墙体拉结筋和构造柱钢筋避免拉结筋漏放、错放、长度不准确要按图施工,不得认为不重要而要用边角余料,偷工减料应付了事,避免拉结筋漏放、错放、长度不准确,要保证拉结筋在砖墙中的稳固性,继而保证构造柱和墙体良好连接整体。 5.为避免构造柱与圈梁部位浇筑整体性差问题,钢筋绑扎时在圈梁和构造柱钢筋交接处,圈梁钢筋要放在构造柱内侧,锚入柱内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浇灌混凝土时,构造柱在每层圈梁顶面与新浇筑砼柱接茬时,衔接处的原有砼表面必须进行清理,剔除松动石子并用水冲洗,并配置同标号水泥砂浆,浇灌在原有混凝土表面上,保证新旧砼结合有可靠的接触。 四.小结 正确施工建筑物中构造柱,是改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它与圈梁共同作用约束了砖砌体的开裂,使裂缝不致进一步扩展,既使开裂也不致于倒塌,提高建筑物由很脆的材料组成的结构获得可观的抗变形能力。尤其目前我国民用建筑大多采用砖混多层建筑,正确施工构造柱,保证施工质量,杜绝施工质量隐患,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非凡的意义。 多层建筑论文:浅析桩基施工技术在多层建筑施工中的创新应用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速发展,城市建筑用地逐渐呈现出紧张的局面,为缓解土地资源利用紧张,多层建筑成为了城市建筑发展的主要类型。然而在建筑工程施工作业中灌注桩的施工作为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如何完善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灌注桩;桩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一、前言 桩基自身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特点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如遇到突发情况,应与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协商,在满足结构规范与功能性的使用要求下方可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桩基的施工技术要点 1. 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1)锤击沉管灌注桩施工技术 施工的设备主要包括桩管、桩锤、桩架、卷扬机滑轮组以及行走机构,主要适用于粘土、淤泥、砂土等软土质的施工场地。对于砂砾石、岩层等密实坚硬的土质则不能使用。首先要埋设一些混凝土的预制标杆,然后对桩机进行精确的定位。在所有设备调试完毕之后,就可以进行锤击沉管打孔工作。灌注混凝土之后,就可以成桩了。在施工时,用桩架起吊钢制桩管对准混凝土预制标杆,并且将麻绳垫在桩管和桩尖处防止有地下水渗入。在桩管上方要套上桩帽,缓慢的将桩管和桩尖压入土中。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桩管的垂直度偏差在5%以内,并且桩管和桩锤一定要在同一直线上。开始锤击一定要轻,以防过重造成不垂直。当轻击到标准程度并且没有偏移出现,再用正常力进行敲打。深度达到标桩高度的时候,一定要检查桩管内是否进水或者泥浆。检查完毕之后,再灌注混凝土。 在拔管的过程中,一般的土质每分钟拔出1m左右,在软硬土质交界处速度要尽量慢一些。因为在这些部位容易出现塌方,速度控制在每分钟0.3 ~ 0.8m。有时候会采用倒打拔管,如果采用单动气锤,每分钟不能少于50次;若采用自由落锤,每分钟不能少于40次。中心距大于3.5倍桩径的桩属于稀疏类型,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连打的方法。如果两个桩的中心距小于3.5倍桩径的情况,适合采用跳跃打桩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断桩现象的出现。如果土质比较差,并且淤泥较多,应该采用控制时间的连打方法。在相邻桩的混凝土凝固之前,把在影响范围内的桩全施工完毕。 (2)振动、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施工技术与锤击沉管灌注桩不同,振动和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的施工技术更适合稍密和中密的砂土土质中。这两种施工中分别采用振动桩锤和振动冲击锤,施工工艺完全相同。都是先将桩管先沉入土中,然后再灌注混凝土。 施工时同样先安装好桩机,将桩管下的活动桩尖先合起来。再把桩位对准,保证桩管的垂直度,然后慢慢的放下桩管,压入土中。启动激振器,直到桩管达到设计标高后停止振动。随后将准备好的钢筋笼放入到桩管内,再把混凝土灌入,再次开动激振器。一边将钢管拔出,同时还能将混凝土振实。一般施工中比较常用单打法的施工方法。在桩管达到要求的深度后,一边灌注混凝土一边拔桩,同时振实混凝土。但是在含水量比较少的土质层,比较适合使用预制标杆,一般土质适合用活瓣式桩尖。在灌入混凝土之后,保证激振器先振动5 ~ 10s,然后再边振边拔。在每拔0.5 ~ 1.0m 时,振动5 ~ 10s然后再继续拔。如此这样反复进行,直到桩管全部拔出。如果采用活瓣式桩尖,拔出的速度不宜过快。在一般的土质中,1.2 ~ 1.5m/min 为宜;在软土层中,0.6 ~ 0.8m/min 为宜。 2. 预制桩的施工技术 (1)预制桩的施工准备 首先要清理打桩的施工场地,保证打桩的部位地下管路不会受到损坏,或者存在阻碍打桩的硬基础设施。在地面上,场地要平整,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不影响桩机的移动和平稳性。基础桩最好是选用具有知名度的厂家生产的,并且带有详细的技术资料和质量保证文件。对于运送到场地的桩,要对其强度和表面平整度进行仔细检查,配备型号相符的桩机。工程技术人员最好采用以旧带新的方式,既保证了团队有新鲜的成员,又不失团队的经验性。员工要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施工技术、图纸的阅读、工艺流程的掌握,尤其是施工安全方面的知识,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预制桩施工 本文主要详细介绍了打入式预制桩的施工方案。 1)抄平放线及定桩位 在施工现场不影响打桩的位置,设置不少于两个水准点。目的是时刻检查预制桩的入土深度,同时也能起到抄平场地的作用。控制桩的轴线,保证桩的位置的准确度,偏差不能超过20mm。 2)土方开挖和回填夯实 在土方开挖时一般采用工程机械,一般选用一辆挖掘机和装载机,留够回填用土。基础回填一般按顺序从下到上的分层铺筑,每层铺筑30cm左右。然后夯实3 ~ 4遍,并且在周围50cm需要用人工进行夯实。对回填的土一定要严格审查,有机含量不能过高,不能有垃圾掺杂。 3)桩承台及承台梁的施工 桩基施工完毕之后还有承台和承台梁的施工项目,但是施工的前提必须是桩基验收合格。首先要准确测量出承台梁的位置,然后进行土方的开挖工作。地基的检查验收合格之后,才能全面的施工。 4)打桩的注意事项 开始打桩时,落距一定要短而且力度要轻。当桩入土达到12m时,用全落距击打。记录桩每下降1m所用的时间,便于观察记录桩的下降速度,并且保证下降均匀。还要注意,每次锤击的间歇时间不能过长,并且防止锤子的偏心造成桩的损坏或者偏心。经常检查桩机的工作状态,如绳索是否牢固、桩机是否水平。最后为了保证设计的标高,需要将桩头按要求截掉。 三、桩基的施工质量管理 1. 审核边缘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由于工程中原因的不确定性,沉桩施工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差,尤其是锤击桩特别容易出现偏差。承台的边缘尺寸一定要满足规定的要求,不然很容易出现桩位偏差在允许范围之内、但是桩身已经超出了承台梁的边缘的情况。 2. 审核桩顶标高正确性 在施工中,经常会出现质量上的通病。在设计中,施工图的桩标高经常会定的比较低,这会给施工带来诸多问题。大部分原因可能是设计人员的现场施工经验不足,在确定沉桩的桩顶标高的时候,应该考虑到锚筋焊接长度、桩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及嵌入承台的长度。 3. 规范破桩工作 在桩基开挖之后,有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那就是破桩头。破桩头需要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去管理这项工作,并进行方案的制定和技术的交底工作。破桩工作的顺序:去桩顶混凝土保护层凿出四角主筋剔除凿出钢筋网片松散混凝土块,注意嵌入承台的长度要符合规范要求。 4. 统一桩基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施工质量的控制最后主要取决于质量验收的标准和规范。由于技术规范的不断更新,很容易造成许多旧的规范没有及时更新,造成规范的执行出现混乱。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出现,必须严格规范统一规范标准,按照新规范的要求进行验收。 四、结语 桩基工程是整个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桩基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各个环节,严格履行规范要求,并且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只有保证桩基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的结构安全。 多层建筑论文:隔震技术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不断在城市和乡镇的大街小巷耸立。但是高层建筑的基础部分却也是其最薄弱的地方,那就是高层建筑的地基建造,尤其是建筑建造过程中隔震技术的应用。假如社会一旦出现地震,那么高层建筑的地基稳固就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地震发生可能会动摇到该高层建筑的根基,对建筑的安全性带来很大危害。下面本文就一般高层建筑隔震技术在我国多层建筑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对在工程建造的全过程中准确对事前、事中、事后采取质量控制措施,从而正确的预防地震发生,保证对整个建筑物的安全起到保护作用。 关键词:隔震技术;多层建筑;应用探究 我国属于地震发生较多的国家,尤其是在大城市中,高层建筑不断增多,且人口多,居住密集,如果发生地震,那么建筑物倒塌可能引起周围大面积的损失,因此隔震技术的研究在我国势在必行,也是建筑建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施工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建筑建造过程中的隔震技术不断增强,同时也不断地应用于多层建筑建造过程中,因此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采用更安全的建造方法和建造过程,形成一种更合理、有效、安全、经济的结构体系。因此对隔震技术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础隔震结构模型建造 1.1隔震原理 隔震原理设计中橡胶垫子的使用,是比较广泛的一种应用,隔震组件形成的隔震层的设计的水平高度和上面的连接刚性结构的设计相比较而言,是比较小的,因此隔震技术在隔震层的设计中拥有大于一般建筑结构的周期,因此不会形成共振现象,在隔震层中除了防止共振效应外,还有设置缓冲装置也就是阻尼器,这样通过阻尼器的使用减少隔震层的移动,能够实现有效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害,从而能够尽量减小地震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1.2基础隔震结构模型的建造计算 1.2.1单质点的模型 单质点模型的设计,只要是以建筑物的结构为刚性结构为前提,以隔震层作为一个整体,通过这样的假设来估算地震时地震对隔震层造成的反应。 1.2.2多质点的模型 多质点模型的设计,不是以建筑物的结构为刚性结构为前提,以隔震层作为一个整体,而是将隔震层作为建筑一体的第一层,然后上面结构分层次,通过这样的假设来估算地震时地震对隔震层以及分出的各层造成的反应来设计的模型。通过使用时程分析法等方法,对多质点模型进行分层次计算,对于地震过程中形成的各层次之间重叠,都作为各层次间的错动,通过这样的模型设计来进行基础隔震结构模型建造和基础隔震结构模型的建造计算。 2.多层建筑工程分析 2.1多层建筑工程概括 假设多层建筑为11层建筑物,建筑场地属于三类场地,地面以上是10层,再加上一层地下室,建筑物高度为34层,首层是4米,其他各层是3米,混凝土的强度为C25。 2.2隔震层的设计过程 2.2.1确定隔震层的位置 首选隔震位置是在建筑物的最底部,根基以下部分,隔震层的刚度中心必须与建筑物的结构中心底部相吻合。 2.2.2隔震层设计中隔震垫子的数量、大小以及位置 第一,隔震层应该设计在建筑物底部的根基基础下部,也就是承受力比较重的地方,在安排放置时一定要在每个地基的脊柱下面放置橡胶隔震垫,当地基上部基础结构比较跨度大时,可以设计放置多个橡胶隔震装置;第二,充分保证隔震垫可以达到对建筑物水平位移以及极限承载能力的要求;第三,隔震层设计有足够的竖向刚度,能够保证竖向承载力足够大,保证竖向的位移可以被有效控制在范围内。 2.3隔震层的平面设置以及结果分析 第一,隔震层的位置位于建筑物地基底部,采用的是橡胶叠加的隔震支架结构,因此根据以上隔震层的平面设置,选取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隔震层布置的合理性。 第二,利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确保隔震结构能够有效地将地震影响集中到隔震层里;同时隔震层在地震发生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都要保证在既定的范围内;通过上面多质点方法的分析,可以确定隔震层各层承受的压力大小以及控制压力在非隔震装置结构的30%以下;同时也要保证隔震装置中各隔震层的加速度以及层与层之间的剪力分别降到既定的范围之内。通过这样的方法计算和数据结果分析,有利于做好多层建筑在隔震层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建筑物的本体和基础地下如果被检测到含有地下水层时,一定要对建筑物基层建造时,可能出现的地下水喷射造成建筑物基层的损坏等后果进行数据计算,切实做好控制工作以及数据解释的合理性。比如可以在低于地下水水位的位置开挖基坑,应该要先进行渗透性和富水性试验,并且要对由人工降水可能引起的土体沉降和边坡失稳,从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稳定性的概率进行客观的评价。只有通过一系列合理的假设和数据分析,才能够真正的做好隔震技术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以及确保隔震设置能够达到应有的隔震效果。 总之,在我国,建筑隔震技术不断应有于建造市场中,并且广泛受到市场和人民的肯定,这是时展进步的产物。尽管建筑物建造属于常规建设,但是其隔震技术的完成过程却是需要克服很大的困难阻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掌握好的建筑隔震技术是建筑物建造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必备条件,其建造过程中离不开隔震技术的支持。只有做好隔震技术以及隔震结构的设计,才能够保证建筑物在遇到地震情况下的安全稳定,才能够保证建筑物的完整,因此必须严格把控对建筑隔震技术的管理。 3.隔震层的建造措施探讨 建筑物建造工程项目在我国尤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建造项目非常之多,,且隔震技术要求水平很高,隔震层设计的的优劣关系着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施工管理方法的有效性也对此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做好隔震层设计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安全措施等问题都成为建筑物建造工程项目建设中隔震层设计的突出问题。 3.1对于同一栋建筑物建造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建造位置采用不同型号的隔震垫子。 隔震层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地震对建筑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以建筑物的稳固存在为目的建造。 3.2可以应用钢筋作为避雷线。 通过导线连接进入隔震层,降低地震时产生的强大电力对隔震层以及建筑物主体造成的伤害。 3.3.切实执行好橡胶隔震垫子的安装程序 只有真正地切实做好橡胶隔震垫子的安装过程,才能够保证隔震技术以及隔震效果的实现,在隔震工序施工结束后,一定要对隔震层上部结构和水平、竖直方向的障碍物距离做好检查工作。 3.4加强隔震装置施工运行管理 在建筑物隔震装置施工运行中,一定要做好其管理工作,保证运行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对于设备运行过程中设备、施工人员等都要做好管理,对于一些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比如设备故障、施工人员马虎做事等一定要认真管理。对于隔震装置施工运行的资料数据的收集和保管、工人的操作、技术问题等都要认真对待,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4.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相应地房地产建造项目也不断增加。提高我国房地产建造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施工技术非常必要,高层建筑隔震技术以及隔震装置安装等是目前多层建筑建造过程存在的很大问题,因此在建筑物建造时一定要做好隔震技术的监督管理工作,从选材、施工到维护一定要选用严格检测技术来检验,严格做好隔震层的设计和安装,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固和地下室的正常使用。 多层建筑论文:土建项目中的多层建筑施工技术 摘要:本文就高层的建筑施工技术作了分析和阐述,分别讲述了深基坑施工,地上结构施工,绿色施工。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控制技术;安全防护技术;混凝土回收 1 多层建筑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多层建筑施工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老城区的新规划,建设部门兴建高楼,致得城区内的建筑空间越来越小,多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致使土建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安全防护等问题也变得非常突出。主要表面为以下两点: 一是多层建筑由单纯追求高度方面的发展,到同时追求形体的特异和立面的丰富多彩,在结构功能得到提升、造型优美新颖的同时,也使上部结构的施工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如模板体系,施工机械设备等。 二是从多层建筑一次建成交付使用,到为了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而采用分阶段建设交付使用。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也必然面临部分施工、部分开业或者上部施工、下部开业的情况,这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场地利用和确保购物环境舒适等绿色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2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2.1 深基坑施工的控制技术 多层建筑深基坑的施工时,对周边环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影响。 主要原因是深基坑土方开挖过程是土体卸载过程,会造成周边建筑、管线或地下结构产生一定量的沉降和偏移,因此,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紧邻“生命线”工程的多层建筑的施工,深基坑的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的良好与否,事关“生命线”工程和超高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需要特别关注。 实践证明,采用现代控制理论对深基坑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目前工程控制方法与系统主要有三大类: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其中开环控制属经典工程控制方法,非常成熟,但由于不存在反馈系统,开环控制不能根据施工过程情况调整控制措施,控制精度比较低。闭环控制属现代工程控制方法,由于包含反馈系统,能够根据结构状态监测结果不断调整控制措施,适合结构复杂的工程,控制精度比较高。自适应控制属最新的工程控制方法,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都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目前,闭环控制方法是深基坑施工过程控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特殊环境下深基坑施工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是以现代工程控制理论为指导,以结构-岩土共同作用分析方法为手段,通过施工方案的优化达到施工过程环境受控的目的。 2.2 地上结构施工技术 2.2.1 斜爬模体系的设计和应用 在以往多层建筑建造过程中,电动脚手及模板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在多层建筑结构立面垂直时此类体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当结构立面为斜面或者曲面的时候,这类体系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在闹市区的多层建筑施工时,通常均面临场地狭小,距离地面交通较近的实际情况,因此必须采用安全可靠的脚手和模板体系,这样才能既可以保证工程顺利的进行,又可以兼顾周边闹市区的安全。针对这个问题,经过研究开发,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可分离的斜爬模体系,可以充分适应高层建筑各种特殊外立面的要求。 2.2.2 可收分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 整体提升钢平台具有整体性好、安全性高、施工操作面大等优点,因此在多层建筑核芯筒施工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如果核芯筒形状上下变化较大,则整体提升钢平台也就面临收分处理的困难。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开发了可收分的整体提升钢平台体系。 其构成和工作原理如下:在建筑结构核芯筒剪力墙上设置格构柱,用钢梁和钢板搭设平台,将内外脚手悬挂于钢平台下,再采用提升设备将整个钢平台随楼层施工进行提升。如施工中要经历拆除部分内脚手和拆除部分钢梁的过程时,则在剪力墙增设悬锚脚手或钢桁架进行过渡,并随楼层上升逐层补缺,以满足施工操作。 2.2.3 超高空的钢结构塔桅安装技术 多层建筑由于建筑造型或功能的需要,通常在结构顶部设置钢结构塔桅。目前顶部塔桅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采用塔吊散装,二是采用整体提升,三是采用直升飞机吊装。第一二种方法依赖于顶部的施工作业面和结构形式,第三种则风险很大。因此在顶部施工作业面有限,且塔桅高度高、重量重的情况下,其施工必然面临很大的困难,采用攀升吊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上困难。 2.3 绿色施工技术 在施工场地狭小的闹市区,进行多层建筑的建造,带来了许多以安全防护为重点的环境保护新问题和超常规垂直运输、交通组织以及营造购物环境舒适度等一系列绿色施工技术难题。 2.3.1 安全防护技术 多层建筑续建工程中,如果建筑部分已投入商业运营,通常商场内购物、休闲、餐饮、娱乐设施齐全,顾客会络绎不绝,且由于地处闹市区,周边道路也通常是交通要道,人流、车流量极高,所以,安全防护的重点是防止发生超高层施工过程中的高空坠落对地面物品、人流和车流产生危害。针对此项问题,具体技术方案是:通过安全防护分析,确定需要实施防护的区域、需求和防护内容;确立不同阶段施工防护的特点和重点;考虑施工防护体系对行人、顾客和交通的影响,同时综合防护体系本身的强度要求、防火要求、维护方式、综合利用等因素。 2.3.2 环境保护技术 建筑施工尤其是多层建筑的续建施工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光的污染。因此,防止施工过程中的声、光对环境的影响、强化废弃物的合理处置是多层建筑续建施工中又一大难题。针对这种特殊条件下施工的噪音、光、施工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其解决方案还是采用专门的措施,防止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如对混凝土浇捣等可能产生较大噪音的施工项目,通过设置隔离棚,将泵车产生的噪音隔离;在临近居民区的地方设置施工层隔音壁,来隔离噪音;设立特殊的施工污水汇集系统,将施工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采用“立体场布”的思路,将场地设置在已建好的建筑结构上,设置空中材料周转场地,建立立体的材料堆放、接力运输的体系。为适应“立体场布”的需求,在垂直运输机械布置上,我们采取“高空接力安装技术”、特殊基础加固技术、电梯接力和超长扶墙等专门措施,解决续建工程带来的特殊难题。 2.3.3 混凝土回收利用技术 由于在混凝土输送方面经常会遇到“如何穿越人行道和在营业中的楼层布置混凝土泵送以及结束时泵管中余下混凝土的处理”等问题,对此,我们设计了门架式泵管支架和配套的回收利用截止阀,解决了特殊的泵管布置和管中余料的回收问题。在地面上,通过交通组织,使人行道的一部分临时改成非机动车道,而将非机动车道利用来布置泵车,地面泵管利用门架式泵管架跨越人行道,这样可避免对交通产生影响;另外通过专门泵管支架系统的保护,可解决复杂路径泵管的布设问题。 3 结语 随着多层建筑的发展,不同的建筑施工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这都需要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携起手来,坚持技术创新,共同攻克难关,再攀新的高峰。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项目的施工技术 摘要:在如今的多层建筑实际的工程应用当中,下部结构必须要承受上部施工的重力,故而对下部承受力是巨大的考验。下面将分析在多层建筑项目中施工应注意的技术要点,包括对钢筋的合理应用、如何保证施工的绿色环保、深基坑施工的控制技术以及地上结构施工等问题的讨论。 关键词:下部结构;钢筋;技术要点;深基坑;地上结构;绿色环保 1 多层建筑结构要求 多层建筑在建筑使用功能上通常要求上部小空间轴线布置,其下部就要求大空间轴线布置。这样的要求就跟自然布置、结构合理正好不同。在多层建筑的结构下部会承受楼层很大的压力,而上部的受力则较小,通常在布置的时候就该是下部的墙多、刚度大、柱网密集,到了上部就逐渐减少墙、柱数量,以扩大轴线的间距。这样一来结构的自然布置和建筑的功能之间就会产生矛盾。 为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结构的布置就必须以与常规的相反方式布置。在下部以大空间布置,并且在下部布置框架柱时要选择刚度小的进行布置;在上部以小空间布置,并且在上部布置剪力墙时要选择刚度大的进行布置。为了实现这一结构布置要求,则必须在须要进行结构转换时的楼层设置出转换层。 下部结构必须要承受上部施工的重力,故而对下部承受力是巨大的考验,在结构转换层中包括梁式转换层与厚板转换层与高位转换层与巨型框架转换层和合柱转换层等,由于梁式转换层具有设计与施工简单、受力明确的特点,所以其应用也是最为广泛的。 2 对钢筋工程的要求 对于钢筋工程的要求。转换层的梁板钢筋通常都是由大量的直径大的钢筋组成,使得施工有一定的困难,要保证其钢筋的质量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 在进行转换层施工的时候,当木工将大梁底模安装完成之后,侧模的安装要跟大梁的下层钢筋绑完以后的模板一起进行安装。 2 用短钢管在大梁的中间和两端做成一个用以固定大梁钢筋的钢管架,防止偏位。 3 在绑扎梁筋的时候要用钢管在梁的两侧且是每隔1.5m的距离搭好用以支撑钢筋的支架,并且要从梁的最深处开始绑扎梁筋。 4 转换梁的内纵筋最好是通长,若是有接头的则使用直螺纹进行连接。 5 转换梁的内箍筋通长并加密,腰筋亦通长,端部要锚入支座。 6 转换梁内严禁凿洞、流洞。 3 多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要点 3.1 深基坑施工控制 多层建筑在进行深基坑施工时,附近的环境多少都将受到影响。是因为深基坑土方的开挖过程和土体的卸载过程中,将对周边的建筑与管线和地下结构造成一定的沉降或偏移,所以,深基坑的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控制尤为重要。尤其是紧邻重大工程项目的多层建筑施工,深基坑在施工的过程中其变形控制好坏,直接关系到多层施工的质量和周边重大工程的安全。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采用现代的控制理论对于深基坑的施工过程的控制,能够有效解决变形的难题。现今工程控制的系统和方法一般有三类:自适应控制、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其中自适应控制是属于最新工程控制方式,在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其还处于探索的阶段。而开环控制是属于典型的工程控制方式,是相当成熟的,其缺点是没有反馈系统,则不能依照施工过程的具体情况作出调整控制的措施,所以控制的精度是比较低的。闭环控制是属于现代工程的控制方法,其拥有了反馈系统,所以可以依照对结构状态监测的结果进行不断的调整的控制措施,对于结构相对复杂的工程而言相当适合,其控制精度也是比较高的。就现今而言,闭环控制法是深基坑的施工过程控制中最有效的方法。 3.2 地上结构施工技术 斜爬模体系设计与应用是在以往的多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模板系统和电动脚手架具有广泛的应用。当多层建筑的结构立面在垂直的时候,这类体系的适应性是很强的,不过在结构立面变成斜面或是曲面时,此类体系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闹市区进行的多层建筑的施工,其施工场地一般都是很狭小的,施工范围具有局限性,且距离地面的交通较近,则必须采取可靠且安全的模板体系与脚手架,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顺利开展并兼顾周边的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要能高度适应多层建筑的各类特殊的外立面的要求的斜爬模体系就应运而生地被设计了出来。 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具有安全性高、整体性好、施工操作面大的优点,故而在多层建筑的核芯筒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不过核芯筒的形状上下若是变化较大,整体提升钢平台则面临收分处理的尴尬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就研究开发出了可收分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其工作原理与构成如下:在建筑结构的核芯筒剪力墙上设出格构柱,采用钢板和钢梁来进行平台的搭设,把内外脚手架悬挂在钢平台下,然后用提升设备把整个钢平台随着楼层施工的进行而提升。 超高空钢结构的塔桅安装技术,处于对多层建筑的建筑功能或造型需要的考虑,一般会在结构的顶部设置出钢结构的塔桅。现今的顶部塔桅常用的施工方法有三种,直升机吊装、整体提升、塔吊散装。直升机吊装的风险较大,后两种方法依靠顶部施工作业跟结构形式。由于顶部施工的作业面本身就有限,加之塔桅的高度大且重量大,施工起来就有相当大的困难,若是采取攀升吊技术则可以将此问题解决。 3.3绿色施工技术 在闹市区进行多层建筑施工时,由于其施工场地的狭小等因素,将造成安全隐患和噪音污染,此时绿色施工技术就起到了安全防护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并且致力于解决超常规的垂直运输和交通组织方便和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等等绿色施工技术性问题。 多层建筑在续建工程时出于对安全防护的考虑,需要运用到安全防护技术,建筑有的部分若已经投入了商业运营,一般商场内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等配套设施齐备,处于闹市区,其顾客络绎不绝,周围的道路也是交通要道,车流、人流量极大,因此,安全防护重点工作是防止在超高层施工的过程中发生高空坠落现象,坠落物对车流、人流或是地面物品造成危害。对此的安全防护技术方案如下:经过综合的分析,将需要进行安全防护的区域确定下来,并同时将防护内容与需求一并确定;对不同的施工阶段的安全防护的重点与特点进行确定;要综合施工时的安全防护系统对顾客与交通与行人造成的影响进行考虑,并且要综合安全防护系统其本身的维护方式、防火要求、强度要求、综合利用等诸多因素的考虑。 建筑施工又尤其是多层建筑施工将对周围环境造成光污染和噪声污染。因此环境保护技术作为多层建筑施工的技术要点之一,所起的作用就包括了防止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声、光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将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处置,防止施工污水和生活污水等对环境的污染。必须采取具体的专门措施,以防止施工所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泵车产生的噪音可通过隔离棚将噪音隔离;在距离居民区较近的地方设置起施工层的隔音壁,以此将噪音隔离;为了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的处理后排放,应设置一个施工的污水汇集体系;把场地设立于已经建成的建筑结构之上,设立空中的材料周转地,设置立体的接力运输和材料堆放体系。为适应需求,垂直运输的机械布置,采取电梯接力、超长扶墙、特殊基础的加固与高空接力安装技术等专门措施,以解决多层建筑工程所具有的难题。 混凝土的回收利用,设计出门架式的泵管支架与配套回收利用的截止阀,以此解决了管中余料与特殊泵管布置的混凝土回收问题。在泵车运输混凝土时,经交通组织,把一部分人行道临时改为非机动车道,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4 结束语 现今城市化的进程加大,建筑项目的施工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将得到提高和改善,这当中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对多层建筑施工技术也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有了前进方向和大家的创新进取精神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施工技术 摘要:在建筑施工中,框架结构的节点是联系整个结构体系的枢纽,节点承受由梁端和柱端传递来的各种荷载的共同作用且受力复杂。因此,节点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保证整个结构体系的安全可靠。本文针对框架节点处理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在施工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对促进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提高施工进度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框架节点;理论;施工技术;高层建筑 1 框架节点处理技术的基础理论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受力机理指通过合理的计算假定模式,描述由梁、板、柱传来的内力(M,N,V,T)在框架节点核心区的传递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破坏形式。 从节点混凝土强度方面看,混凝土强度直接影响框架节点抗剪承载力,对于承受一定荷载的框架节点,混凝土强度越高,则梁、柱的截面尺寸越小,框架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的承剪截面也相应减小,在一定配箍率下,对其抗震性能反而不利。从节点配筋角度看,在框架节点内配置水平封闭箍筋,一方面对框架节点核心区混凝土产生有利约束,增强传递轴向荷载的能力;另一方面承担部分水平剪力,提高框架节点的抗剪承载力。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框架节点核心混凝土出现交叉斜裂缝后,剪力的传递由斜压杆作用过渡到水平箍筋承担水平分力、柱纵向钢筋承担竖向分力以及平行于斜裂缝的混凝土骨料咬合力所构成的桁架抗剪机制,设置竖向箍筋可承担框架节点剪力的竖向分量,减少混凝土的负担,从而提高框架节点的抗剪承载力,但施工不便。柱纵向钢筋通常按抗弯要求设置,沿柱截面的高度方向,按构造规定也相应配置一定数量的纵向钢筋。这些纵筋与水平箍筋联合对框架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形成双向约束。 2 框架节点处理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 2.1 梁柱节点随柱、梁、板统一浇捣的施工不管柱顶留或不留施工缝,均应先用塔吊吊斗或混凝土泵输送柱等级的混凝土就位,分层振捣,在楼面梁板处留出45°斜面。在混凝土初凝前,随之泵送浇筑楼面梁板的混凝土。采用这种方法浇捣楼层柱、墙、梁、板混凝土时,应重点控制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邻接面不能形成冷缝,故宜在柱顶梁底处留设施工缝。 2.2 梁柱节点只随同楼面统一浇捣的施工梁柱节点处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采用分别浇捣的施工方法,给施工带来不便,且容易形成邻接面的冷缝,故当柱子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二级时(10N/mm2),可考虑梁柱节点处的混凝土随同梁板一起浇捣。但应当指出:此时,梁柱节点处的混凝土强度如果取用梁板的混凝土强度,会引起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不足,以及地震作用下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不足,所以一般不应采用。 高层建筑框架梁柱节点的模板支设也是施工中的一个重点。梁柱节点模板若在现场散支散拼,易出现尺寸偏差大、拼缝不严、表面平整度差等问题,要拆除再重装往往十分麻烦,不便于进行节点内的杂物清理和节点箍筋的调整处理。所以结合节点箍筋的绑扎顺序。在装梁底模、穿梁底筋再绑扎节点箍筋后才安装节点模板,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框架梁端头梁底以下的节点模板作为梁底模的支承在装梁底模时已一起安装)的节点模板采用工具式定制模板的改进做法。其具体要点如下: (1)在弄清每个节点处的梁柱、楼板的几何尺寸及相互位置关系后,对节点进行分类编号。 (2)根据各个编号节点的相关几何数据确定节点模板的制作方案。矩形节点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的模板一般由四个侧面的各一至两片矩形板组成,模板下部与柱的搭接长度取40cm便于固定。结合节点模皈的组合方式确定每片模板的具体尺寸并编号后,绘制出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 (3)安排熟练木工,根据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预制节点工具式模板,并做好相应的标识。模板可用18mm厚的优质夹板制作,用40mm×50mm(柱截面大于lO00mm 时可用50mm×l00mm)木枋做背楞,背楞间距不超过300mm。装模专用的夹具也预先加工好,矩形柱采用钢管夹具,圆形柱采用扁铁圆箍夹具,紧固对拉螺栓采用12圆钢。 (4)随施工进度,现场安装节点模板。先用铁钉将相应的模板在柱身初步固定,检查安装杯高及垂直度,调整合适后安装夹具并初步收紧螺栓,再复杏无误后用力收紧螺栓完成安装。另外,视情况可将节点模板与梁板模连结加固。采用工具式定制节点模板体系,节点模板一般可以周转使用1O次左右,可节省人工和材料;提前制作,又可节省现场作业时间,加快进度;工具式定制模板尺寸准确、接驳垂直、拼缝严密、不易变形,质量比较有保障,可减少或杜绝节点装模的通病;而且,模板装拆比较灵活简便配合了节点箍筋的绑扎。 当梁板比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低20MPa 及20MPa 以上时,再靠增设节点区竖向短筋来提高其抗压强度是不可行的,其原因一是无法布筋,二是短筋数量太大。此时节点区需采用与柱同等级混凝土单独浇筑,虽然有一定的施工难度且需有较严密的施工组织措施,但所占的分量不是很大,仍可以接受。 偏心受压计算公式中没有体现节点区各方向水平梁对其提高强度的影响,事实上该影响是存在且有效的,尤其中柱节点通常有两向梁对其约束产生的效果较为显著。 3 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钢筋制作方面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节点配筋构造主要包括节点区的箍筋及受力主筋在节点内的锚固。箍筋对核心区内的混凝土起到约束作用,箍筋间距越小,节点抗剪强度即受剪承载力也越高。节点区内有纵梁、横梁、柱的纵向钢筋三向交叉,且钢筋密集,配置箍筋在施工上有一定的难度。常用的施工方法是在支完梁板的模板后放入梁的钢筋骨架。再放节点箍筋。但是由于钢筋的安装绑扎难度较大,有些施工人员因此经常出现不放或少放箍筋,或箍筋绑扎不牢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因此,节点区的箍筋可以考虑先按设计要求制成钢筋笼,套入柱的纵向钢筋,并绑扎或焊接牢固,再放梁的钢筋,以保证构件钢筋的安装质量,特别要注意做好对工人的技术质量交底,严格按施工要求和规范进行安装绑扎。 在边柱节点上,为了保证钢筋的锚固长度,梁钢筋须弯折插入节点区域,设计人员往往只较重视其最小锚固长度在图纸上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忽视了最小水平锚固长度及垂直锚固长度。设计人员应该审视节点细部构造的详图设汁,明确节点处的钢筋布置,避免留下工程质量隐患。 3.2 节点箍筋加密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规范明确规定:框架节点核心区内箍筋量,不应小于柱端加密区的实际配箍量。这可以提高柱子的承载力。避免主筋受剪切弯曲破坏。可是有些设计、施工人员对节点箍筋加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设计人员未考虑节点内力分析。在节点核心区也无明确标注;对于施工人员而言,节点区纵横交叉的钢筋本来就很密集,按正常绑扎钢筋已感困难,要求加密难度更大,在施工图无明确标注的情况下,也就很难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箍筋安装绑扎。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工程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采用此施工技术,对梁柱节点区的处理,有效地解决了混凝土浇筑的不便,既做到抗震结构“三强”,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设计准则,又使施工简便,不但保证工程质量,而且施工进度明显加快。 多层建筑论文:探究土建工程中多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要点 【摘 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就多层建筑施工技术作了分析和阐述,分别讲述了深基坑施工,地上结构施工,绿色施工。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土建工程多层建筑施工技术 1.多层建筑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多层建筑施工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老城区的新规划,建设部门兴建高楼,致得城区内的建筑空间越来越小,多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致使土建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安全防护等问题也变得非常突出。主要表面为以下两点: 一是多层建筑由单纯追求高度方面的发展,到同时追求形体的特异和立面的丰富多彩,在结构功能得到提升、造型优美新颖的同时,也使上部结构的施工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如模板体系,施工机械设备等。 二是从多层建筑一次建成交付使用,到为了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而采用分阶段建设交付使用。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也必然面临部分施工、部分开业或者上部施工、下部开业的情况,这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场地利用和确保购物环境舒适等绿色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2.多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2.1 深基坑施工的控制技术 多层建筑深基坑的施工时,对周边环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深基坑土方开挖过程是土体卸载过程,会造成周边建筑、管线或地下结构产生一定量的沉降和偏移,因此,在深基坑施丁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紧邻“生命线”工程的多层建筑的施工,深基坑的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的良好与否,事关“生命线”工程和超高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需要特别关注。 实践证明,采用现代控制理论对深基坑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目前工程控制方法与系统主要有三大类: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其中开环控制属经典工程控制方法,非常成熟,但由于不存在反馈系统,开环控制不能根据施工过程情况调整控制措施,控制精度比较低。闭环控制属现代工程控制方法,由于包含反馈系统,能够根据结构状态监测结果不断调整控制措施,适合结构复杂的工程,控制精度比较高。自适应控制属最新的工程控制方法,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都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目前,闭环控制方法是深基坑施工过程控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特殊环境下深基坑施工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是以现代工程控制理论为指导,以结构一岩土共同作用分析方法为手段,通过施工方案的优化达到施工过程环境受控的目的, 2.2 地上结构施工技术 2.2.1 斜爬模体系的设计和应用 在以往多层建筑建造过程中,电动脚手及模板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在多层建筑结构立面垂直时此类体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当结构立面为斜面或者曲面的时候,这类体系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在闹市区的多层建筑施工时,通常均面临场地狭小,距离地面交通较近的实际情况,因此必须采用安全可靠的脚手和模板体系,这样才能既可以保证工程顺利的进行,又可以兼顾周边闹市区的安全。针对这个问题,经过研究开发,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可分离的斜爬模体系,可以充分适应高层建筑各种特殊外立面的要求。 2.2.2 可收分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 整体提升钢平台具有整体性好、安全性高、施工操作面大等优点,因此在多层建筑核芯筒施工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如果核芯筒形状上下变化较大,则整体提升钢平台也就面临收分处理的困难。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开发了可收分的整体提升钢平台体系。其构成和工作原理如下:在建筑结构核芯筒剪力墙上设置格构柱,用钢梁和钢板搭设平台,将内外脚手悬挂于钢平台下,再采用提升设备将整个钢平台随楼层施工进行提升。如施工中要经历拆除部分内脚手和拆除部分钢梁的过程时,则在剪力墙增设悬锚脚手或钢桁架进行过渡,并随楼层上升逐层补缺,以满足施工操作。 2.2.3 超高空的钢结构塔桅安装技术 多层建筑由于建筑造型或功能的需要,通常在结构顶部设置钢结构塔桅。目前顶部塔桅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采用塔吊散装,二是采用整体提升,三是采用直升飞机吊装。第一二种方法依赖于顶部的施工作业面和结构形式,第三种则风险很大。因此在顶部施工作业面有限,且塔桅高度高、重量重的情况下,其施工必然面临很大的困难,采用攀升吊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上困难。 2.3 绿色施工技术 在施工场地狭小的闹市区,进行多层建筑的建造,带来了许多以安全防护为重点的环境保护新问题和超常规垂直运输、交通组织以及营造购物环境舒适度等一系列绿色施工技术难题。 2.3.1 安全防护技术 多层建筑续建工程中,如果建筑部分已投入商业运营,通常商场内购物、休闲、餐饮、娱乐设施齐全,顾客会络绎不绝,且由于地处闹市区,周边道路也通常是交通要道,人流、车流量极高,所以,安全防护的重点是防止发生超高层施工过程中的高空坠落对地面物品、人流和车流产生危害。针对此项问题,具体技术方案是:通过安全防护分析,确定需要实施防护的区域、需求和防护内容;确立不同阶段施工防护的特点和重点;考虑施工防护体系对行人、顾客和交通的影响,同时综合防护体系本身的强度要求、防火要求、维护方式、综合利用等因素。 2.3.2 环境保护技术 建筑施工尤其是多层建筑的续建施工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光的污染。因此,防止施工过程中的声、光对环境的影响、强化废弃物的合理处置是多层建筑续建施工中又一大难题。针对这种特殊条件下施工的噪音、光、施工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其解决方案还是采用专门的措施,防止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如对混凝土浇捣等可能产生较大噪音的施工项目,通过设置隔离棚,将泵车产生的噪音隔离;在临近居民区的地方设置施工层隔音壁,来隔离噪音;设立特殊的施工污水汇集系统,将施工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采用“立体场布”的思路,将场地设置在已建好的建筑结构上,设置空中材料周转场地,建立立体的材料堆放、接力运输的体系。为适应“立体场布”的需求,在垂直运输机械布置上,我们采取“高空接力安装技术”、特殊基础加固技术、电梯接力和超长扶墙等专门措施,解决续建工程带来的特殊难题。 2.3.3 混凝土回收利用技术 由于在混凝土输送方面经常会遇到“如何穿越人行道和在营业中的楼层布置混凝土泵送以及结束时泵管中余下混凝土的处理”等问题,对此,我们设计了门架式泵管支架和配套的回收利用截止阀,解决了特殊的泵管布置和管中余料的回收问题。在地面上,通过交通组织,使人行道的一部分临时改成非机动车道,而将非机动车道利用来布置泵车,地面泵管利用门架式泵管架跨越人行道,这样可避免对交通产生影响;另外通过专门泵管支架系统的保护,可解决复杂路径泵管的布设问题。 3.结语 随着多层建筑的发展,不同的建筑施工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这都需要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携起手来,坚持技术创新,共同攻克难关,再攀新的高峰。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给排水设计分析 多层建筑物的给排水设计水平是体现建筑物建设质量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技术水平及先进性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与人们的生活、卫生、环境安全等息息相关。本文就通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两个方面的设计对多层建筑的给排水设计进行了分析。 一、建筑给水系统设计 完善的建筑给水系统是能够以充足的水量、合格的水质和适当的水压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或工业企业建筑等各类建筑内部的生活、生产以及消防用水设施供水的一整套构筑物、设备、管路系统及其附件的总称。在进行建筑给水系统的设计时,为保证工程设计的科学与合理性,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设计内容。 (一)建筑给水系统的分类及组成 建筑给水系统可分为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和水消防系统。其中生活给水系统需要满足用水设施对水量和水压的要求处,还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水质标准;生产给水系统由于采用的工艺流程不同,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对水量、水压、水质的要求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水消防系统包括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同时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给水用途建筑,应根据用水对象对水质、水量、水压的具体要求,通过在技术经济方面的比较,确定采用独立设置的给水系统或共用给水系统。 (二)建筑给水系统的给水方式 给水方式必须依据用户对水质、水压和水量的要求,结合室外管网所能提供的水质、水量和水压的情况、卫生器具及消防设备在建筑物内的分布、用户对供水安全可靠性的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或经综合评判来确定。 1.直接给水方式。由于建筑物内部只设有给水管道系统,室内给水管道系统与室外供水管网直接相连,利用室外管网压力直接向室内给水系统供水,因此这是最为简单、经济的给水方式,它适用于室外室外管网水量不水压充足,能够全天保证室内用户用水要求的地区。 2.单设水箱给水方式。这种给水方式是建筑物内部设有管道系统和屋顶水箱,且室内给水系统与室外给水管网直接相连。当室外管网压力能够满足室内用水需要时,则由室外管网直接向室内管网供水,并向水箱充水,以贮备一定水量。当用水高峰时,室外管网压力不足,由水箱向室内系统补充供水,为了防止水箱中的水回流至室外管网,在引入管上要设置止回阀。 3.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这种给水方式由水泵和水箱联合工作,水泵及时向水箱充水,可以减小水箱容积。同时,在水箱的调节下,水泵能稳定在高效点工作,节省电耗,在高位水箱上采用水位继电器控制水泵启动,易于实现管理自动化。贮水池和水箱能够贮备一定水量,增强供水的安全可靠性。 (三)给水管道的布置 建筑物给水管道的布置,需要考虑用水要求、建筑结构、配水点和室外给水管道的位置,以及供暖、通风、空调和供电等其他建筑设备工程管线布置等因素的影响。在进行管道布置的设计时,需要满足以下两点要求。 1.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保证供水安全。管道布置时应力求长度最短,尽可能呈直线走向,并与墙、梁、柱平行敷设。给水干管应尽量靠近用水量最大设备处或不允许间断供水的用水处,以保证供水可靠,并减少管道转输流量,使大口径管道长度最短。当建筑物不允许间断供水时,引入管要设置两条或两条以上,并应由城市管网的不同侧引入,在室内将管道连成环状或贯通状双向供水。 2.在管道安全的前提下应方便安装维修。给水管道不宜穿越伸缩缝、沉降缝、变形缝,如必须穿越时,应设置补偿管道伸缩和剪切变形的装置。同时给水管道不宜敷设在烟道、风道、电梯井内、排水沟内。给水管道不宜穿越橱窗、壁柜、给水管道不得穿过大便槽和小便槽,且立管离大、小便槽端部不得小于0.5m。 二、建筑排水系统设计 (一)多层建筑排水系统组成 多层建筑物内的排水系统设计水平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设计质量。污水能够顺利、迅速地排出去,能够有效地防止污水管中的有毒气体进入室内等,是体现设计质量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筑物内部排水系统的基本要求。 1.卫生器具。卫生器具是多层建筑物内部排水系统的起点,是用来满足日常生活中各种卫生要求、收集和排除生活污水的设备。各种卫生器具的结构、形式等各不相同,选用时应注意各种卫生器具的结构特点、与管道系统的配套、安装尺寸等。 2.排水管道系统。排水管道系统包括器具排水管、存水弯、横支管、立管、埋地横干管、排出管等组成部分。在排水系统中,在每一个卫生器具的排水口的下方或在与卫生器具连接的器具排水管上,必须设置存水弯,以防止管道内的有害气体、虫类等通过管道进入室内,危害人们的健康。 3.通气管系统。由于多层建筑的室内排水管道中是气水两相流,当排水系统中突然大量排水时,可能导致系统中的气压波动,造成水封破坏,使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室内。为防止以上现象的发生,需要在室内排水系统中设置通气管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室内排水管道中的臭气排到大气中并向排水管道补充空气,可以减少污水和有害气体对管道的腐蚀,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 (二)提高排水立管道通水能力的措施 在多层建筑物的排水系统设计中,在保证水封不被破坏的前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排水立管的通水能力、即达到了经济和安全的目的。而防止水封破坏和尽量提高排水立管的通水能力都与立管内压力变化有关,因此为提高排水立管道的通水能力就应该稳定管道内的压力。 以上对多层建筑物中的给排水设计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给水系统及排水系统组成及设计的分析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设计的标准。 多层建筑论文:斜山坡上多层建筑结构设计及基础处理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施工的广泛开展,在斜山坡上进行高层建筑的施工不可避免。在斜山坡这种复杂场地上建造多层建筑时,在上部结构设计过程中,为了防止不均匀沉降造成的破坏,形成多层次的空间稳定结构体系;应用结果表明,采用的方法与措施对在斜山坡地基上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是行之有效的。本文研究了在上部结构设计过程中,为防止不均匀沉降造成的破坏,提出场地、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协调设计方法。 关键词:斜山坡;多层建筑;结构设计;基础处理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在不断前进,但是前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問题,比如土地紧缺問题,而在斜山坡上建造多(高)层建筑是缓解用地紧张、塑造良好建筑环境的有益尝试。在这种场地上建造房屋,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往往很复杂,既有利于设计出独特风格的建筑作品,也容易因结构设计不当而酿成事故,也容易因结构设计不当而造成安全隐患。 1.场地的稳定性分析及处理 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不良的工程地质会影响场地的稳定性。 1.1整体稳定性 建筑场地范围内斜坡土体下为层片状基岩(产状为∠30-32°),若破坏原有的稳定平衡状态,可导致土体滑坡。 1.2局部稳定性 局部稳定性問题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挖、填土形成的多级临空台阶,破坏了原有的稳定状态;堆填土在雨水渗入软化时会沿原坡面滑塌。 1.3基础的稳定性 基础的稳定性即地基承载力可靠,满足建筑物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1.4处理方法 为不破坏地基原有稳定性,在确定楼、地面的标高及台阶时应考虑到既要依地形顺坡设计,确保整体稳定。也做好地面排水设计,避免加剧地基差异风化及溶蚀作用。 2.结构设计 (1)挡土墙设计坡地建筑中,设计好挡土墙的意义重大,挡土墙是影响到上部结构设计的关键。挡土墙的设计及施工中都应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从实际场地出发,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及使用要求,因地制宜,以取得最好的社会效益,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千变万化,每个工程都有其特殊性。工程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力求达到挡土墙建筑物的完美组合,通常坡地建筑挡土墙设计做法有两种:考虑挡土墙与主体结构分开;结合主体结构布置挡土墙。挡土墙要有足够刚度,使墙身在土压力作用下不发生移动或转动。挡土墙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挡土墙强度计算:在静止土压力及水压力作用下,挡土墙计算模型按1m板带宽度,上端简支,下端固定的单向板进行计算,土压力按静止土压力取值,K取0.5。结构刚度要求:在挡土墙高度范围内框架柱截面高度取挡土墙厚的两倍。由于挡土墙内侧为地下室,不能直接设置泄水孔,因此在挡土墙背面底部及中部设置排水盲沟,沿挡土墙顺坡导入地下室外侧边沟。 (2)上部结构设计。山区建筑主要震害表现为:由于架空层太高形成柔弱底层而使结构严重破坏;采用长短柱将坡地架空,短柱易发生剪切破坏;错层处楼梯柱,楼梯板破坏严重;陡坎边缘地带建筑物震害较重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年版规定,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在1.1-1.6范围内。由于挡土墙与主体结构是整体设计的主体计算时应考虑侧向土压力的影响,根据理正软件取1m板带宽度挡土墙按上端简支下端固定模型计算出上端的支座反力,再乘以框架柱的水平受荷宽度,得出集中力。在进行上部建筑结构设计时应采取以下措施: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尽量避开不稳定的边坡;由于山地建筑竖向刚度不规则,扭转效应明显,设计时底部应加强,从概念设计上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避免出现短柱和上刚下柔的情况;设置防震缝,在建筑高差变化较大处设置防震缝,在底层连廊与主体结构問设置防震缝,均可有效地减少地震作用、温度变形、不均匀沉降等造成的不利影响。加强上部与基础的协调,采用墩基础的形式可减少建筑不均匀沉降的程度,在建筑底层人工挖孔墩的承台問设连系梁,将各墩、柱相互牵制连为一个整体而共同工作,可有效传递水平力,避免因个别墩失稳或失效而引起建筑整体破坏;变形观测,加强监测地基在建筑施工过程的不同阶段因加载的变化引起地基的变形,沉降、滑移情况,检查边坡的稳定性,以便及时发现隐患,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3.基础处理 3.1基础方案选择 基础方案主要包括:柱下独立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经承载力计算,基础的地基反力都远小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但前两种基础型式显然因有地下室难以满足防水要求,而梁板式筏形基础型式还合适。经变形计算,如果仅从变形值结果看,应该没有問题,但即使在地形平坦和地质非常均匀土层的场地上进行理论变形计算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都有较大误差,更何况在该持力层厚度和坡度变化较大的场地上计算变形值与实际有多大的偏差就更难以估计。最常用的地基稳定性计算方法有:圆弧滑动法、平面滑动法、折线滑动法、赤平极射投影法、实体比例投影法、数值分析法。根据地基土的物理特性,桩基础方案应根据场地岩土条件进行选择,如表1:⑨-1层混合土相对松散,局部含滚石,均匀性较差;⑨-2层含砾粉质粘土强度尚可,但其埋深变化较大;⑩-1层全风化花岗岩强度较高,但其埋深变化较大;⑩-2层强风化花岗岩强度较高,但其厚度变化较大;⑩-3层中风化花岗岩层强度高,分布尚稳定。因此,上述各岩土层均不宜选作为桩基础持力层,对于钻孔灌注桩,由于⑨-1层相对松散、护壁较为困难,普遍含有滚石、施工相对困难,因此不宜使用,故最合适的是选用人工挖孔灌注桩。 3.2人工挖孔灌注桩计算和施工 3.2.1成桩可能性分析 由于⑨-1层混合土含水丰富,适合用人工挖孔桩方案应采用混凝土护壁。由于持力层层面变化较大,桩基础施工时应按实际层位控制为准,以避免桩长不满足承载力要求。 3.2.2桩承载力计算 当滑坡推力的水平分力小于桩的水平承载力时就是安全的,在水平力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要让每个假定都符合实际困难较大,力求符合设计的计算模型和构造要求。 3.2.3施工要求 斜坡地上嵌岩桩的护壁材料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护壁内配置一定数量的水平环向钢筋和竖向钢筋,护壁厚度和配筋应加大。编制爆破作业施工方案时必须采用爆破作业向下炸岩进行松动爆破和凿除处理时炸药爆破应合理布孔,以尽量减小冲击波对护壁的破坏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孔井口应采取能泄爆又能阻挡碎碴飞溅的有效措施,爆破时必须由专人统一指挥。炸药爆破后,爆破人员先下井检查,挖孔人员方可下井。在挖孔过程中遇到不良地质时必须处理:桩基成孔后,保证桩基底部持力范围内有完整的基岩层。当桩基处于竖向软弱裂隙带或深熔洞顶部,可在该桩侧补桩,加大桩截面及持力底面层。或者在该桩侧一定范围内补两根桩。穿越土洞的桩基,护壁外侧土洞应填实。对桩基穿越大溶洞时,可以采用喷浆加固溶洞、填砌毛石或砌块。对桩底局部的溶槽、溶沟、石牙等,对桩底,应根据具体情况放置钢筋予以加强。 4.结语 山坡地形情况非常复杂,怎样做好基础及上部结构的设计,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尤其是控制建筑物的沉降量符合规范要求,沉降均匀,以确保工程质量、结构安全、节省工程造价,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着的一个长期艰巨的课题。在山坡上建造大体量的多(高)层建筑时,需将建筑物跨越各级台阶顺坡建造,其建筑及结构设计具有特殊性,也容易因结构设计不当而酿成事故,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是基础设计及处理問题。因此,研究斜山坡上多层建筑结构设计及基础处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绩效审计问题篇1 国家分拨一笔资金给政府作为财政专项资金。这笔资金用于城市的建设、居民的保障,以及项目的成本投入等。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向来是专款专用,有明确的管理要求。在使用过程中,考察模式十分严格,对使用去向的审计工作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例如,事业保障专项资金就专门用于事业人员的工作保障,基础设施维修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设施保养维修。以上说明,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广泛,用途管理严格,审计工作有一定的要求。下面对加强审计策略方式进行分析。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行为规范 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注意对审计环节进行规范。设立审计目标,制定详细审计计划,按照审计计划循序渐进地从事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在进行财政审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整个审计流程公开、透明,严格按照程序执行。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以及合法性才能达到审计的初期目标,离最终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开阔性的思维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对审计工作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规范。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探索,稳扎稳打,不断进行策略分析。进行财政审计时,最终目的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去向进行监管,对资金的流动性、高效性、效果性进行考察,保证专项资金在流动过程中合理合法,专款专用。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设计的特点 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使用原则。财政专项资金数量有限,所以专项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合理分配至关重要,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保证专项资金的公平使用是绩效审计的原则,绩效审计的效率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2)结合目前的财政资金调配方式以及绩效审计状况建立工作体制。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应用,对调配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准确核算出所需资金数量。对于专项绩效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每笔资金的流向合理。(3)将专款专用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绩效设计工作中,保证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并达到预期效果。在使用时,贯彻严格管理、公平使用的管理方针。(4)使用范围。将建设项目进行等级评定,针对优质项目,调配专项财政资金进行建设。在审计的过程中对审计内容按等级划分,设计通过后将审计绩效划入考核范围。(5)审计工作的变通方式。进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需要注意对审计工作的变通。工作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前提下,需要对工作环节进行完善、优化。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资金绩效目标模糊 针对财政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了解专项资金特点,是进行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政府专项资金审计部门与单位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模式,信息交流闭塞,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部分地区使用专项资金的操作程序不合理,对资金的使用范围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设计过程中对审计环节和审计目的的理解出现偏离。专项资金的使用是为了达到更高的建设目标和使用效果。在对资金的审计过程中,整个设计流程将审计工作重心放在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上,而忽略了对专项资金使用项目的审计要求。 2、设计标准不统一 执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对审计标准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设计模式的不规范容易造成管理漏洞,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财政审计部门是一个重要的部门,有严格的审计要求和审计执行标准。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审计模式缺乏客观性和规范性,各项资金的指标没有进行恰当的管理,这就对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严重时造成审计结果出现偏差。3、审计评价指标不明确专项资金的审计需要明确设计指标,从而防止产生资金挪用现象。财政专项资金的最大特点就是专款专用。但一些地区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实相关规定,存在违法挪用现象。这就造成专款得不到专用,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四、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策略 1、建立统一的财政专项资金制度 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建立统一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财政审计部门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合理的沟通,用科学的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准确的审计考核,制定明确的资金调配模式和审计研究标准,保证审计过程中的审计绩效和审计工作质量。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审计工作过程进行整理规划,研究分析审计数据,及时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专项资金的审计数据调研 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结果进行调研,可以有效地弥补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立审计目标,设计程序以及评判标准,对审计的组织结构进行明确划分,合理把握审计力度。在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使用合理的财务管理手段,采用高效的资金使用方式,并对审计结果进行相关反馈。要对财政专项资金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审计评定。根据公众满意度考核审计工作和审计结果。 五、结束语 政府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调配工作愈来愈重视,绩效审计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策略进行研究分析,提高重视程度和工作水平,会对今后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起更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胡博 单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绩效审计问题篇2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拨付给本行政区域以及本级人民政府的专门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等政策补贴的专用资金。它是国家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运行率、提高资金的经济性成为财政专项资金持有单位重要的工作内容。而事实上也证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何分配以及管理专项资金,缓解财政专项资金的供需矛盾,发挥专项资金的重要作用,将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各方面均衡发展的重点。 1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涵和特点 1.1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建立逐渐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规模占比也不断变大,这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而言,带来了较大的工作难题,如资金挪用等情况频出,资金利用率低等问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监督管理意识的觉醒,使得社会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自此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可知,绩效审计主要侧重于对专项资金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等进监督检查,确保财政专项资金在项目建设中能够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预防、控制、监督和评价,确保专项资金能够发挥到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重要作用,缩小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2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展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够最大化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当前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主要是因为:第一,财政专项资金的应用使用效益不高,如当财政专项资金的来源众多,数额巨大的情况下,如何展开资金的配置,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是工作的重点,此时即必须能够借助于绩效审计工作,从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确保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或者是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同其他的资金相互混淆,导致最后专项资金无法真实应用到专项项目建设中,甚至会出现一些贪污腐败的工作现象。第二,展开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还可以推动政府职能的优化升级。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能够为社会提供也公开、透明的资金使用情况,从而有利于政府树立公信力,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服务职能。 2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现实问题 虽然财政专项资金在政府发挥职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何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仍未能够做好全面的统筹规划,这给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行带来了较大的问题。通过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的现实展开情况作出总结,旨在能够尽可能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率。 2.1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具体问题 第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范围大,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在较多的行政单位或是人民政府中,近年来都比较重视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管理,但是由于审计工作的时间跨越度较大,从资金的拨付到项目的建设以及运用的具体情况都需要进行专业的审计管理,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的难度较大,因此整体上绩效审计效果不佳。第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不够科学,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涉及多方面,但是当前的审计人员只能够单纯的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性和合规性的监督,缺少对专项资金的效益性和效率性的统筹监督,同时审计监督多集中在事前和事中,无法展开事后的评估审计管理。第三,审计的工作缺少独立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必须是独立开来的,如此才能够确保其审计的科学性高,而实际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结果是同当地的人事等相互联系的,对此为了确保当地的资金、人事等的安全性,审计部门往往会对于审计工作执行不够彻底,从而隐瞒专项资金的运用情况,达到提高当地政府的政绩的目的。第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缺少专业性,对于不同的项目的专项资金的运用的审计管理,必须要依托于该项目的专业知识,如对于铁路、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专项资金的运用,审计人与必须要拥有这方面的技术水平,才能够从根本上发现专项资金的运作情况,其效益率等,但是目前基层的审计人员是通过普招的方式进入到审计部门的,缺少这种专业技术,而向外聘请专门的审计人才却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在具体的落实中存在着较多的现实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2.2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外部环境问题 在整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落实情况也不容乐观。第一,缺少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中的安全性、效果性,而专项资金达到的效果是怎样的才算是符合标准的,这就要求能够拥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如对于扶贫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工作人员要发挥怎样的工作职责;如美丽乡村专项建设工作,公共工程管理的法律是如何的,这些都需要拥有一个明确的审计环境来确定。但是事实上,由于我国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越来越多,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速度无法跟上标准,使得审计环境大大限制了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第二,缺少科学的规范的审计体制。不同的项目下的专项资金的审计的工作内容是不同的,对于财政专项资金不同的拨付对象而言,其审计对象、审计的工作情况也是不同的。如对于扶贫专项资金而言,其专项资金的使用对象为贫困乡镇地区,而审计部门主要的管理部门和自己所审计的对象是同一对象,这导致审计工作容易受到干涉和影响。更重要的是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对于扶贫专项工作资金使用情况的考评指标不够全面,导致不能够重点突出该级别的审计工作的重点,从而发挥审计对于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优化提升作用。 3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3.1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外部环境 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必须能够从优化其审计环境入手:第一,要求能够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的专项管理办法制度等,确保各个财政专项资金的运用项目能够根据自己的特殊性以及最新的理论要求等,做好实践创新。以扶贫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为例,必须能够落实《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中的政策内容,主动根据扶贫资金的实际运用情况做好创新优化,并且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专项绩效考评体系进行审计管理。第二,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即根据不同的项目来制定有所区别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到财政专项资金运用的特殊性。第三,建立健全审计工作的监督制度,从而才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如能够采用政府委托原则,通过设立审计专项资金的方式,由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员展开项目的审计管理。 3.2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专业性 在营造一个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良好的环境时,还需要从审计工作的内部影响因素入手,才能够避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出现不专业的问题。第一,要求能够正确对待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内容,如实现全过程的绩效审计,确保能够发挥事后审计的重要性,实现对项目的长时间的跟踪审计。如有的项目是延续了几十年,期间更迭了多个负责人,在审计工作中,仍要求做好跟踪审计,做出合理的评价,并且能够对于审计所发现到的问题进行严格查处,根据审计问题作出即时更改,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第二,要求能够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审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审计的内容和审计的目标要求,因此要求能够采用创新技术的方式,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确保审计结果的效益性,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展开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以扶贫工作为例,其审计的效益性和效率性涉及到多种数据、信息的统筹分析,要求对于所呈现出来的数据、情况展开预测性分析,从而才能够对于该项目的资金运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因此,需要构建项目资金决算系统和项目资金审计信息平台,通过对平台和系统提供真实的数据、信息,继而系统能够采用各项大数据核心技术手段,实时跟踪分析各项资金的统筹分配情况、项目的建设进度以及资金的监管情况。第三,实现对基层审计人员的专业化的提升,如在采用大数据技术展开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因此必须能够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需要采用业务培训的方式,对于该项目的审计人员先展开区分,从而展开专题培训的方式。如展开扶贫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时,对于审计人员关于扶贫审计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等进行培训,提高其审计的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可知,只有加强和规范财政专项资金应用和管理,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而实现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针对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发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专业性、全面性不足,导致很多资金账户的来源多样,去向混乱;还发现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不足,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低下;因此需要从加强制度化建设,强化专项资金的应用管理,并且配备教育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作者:徐士龙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街道办事处 绩效审计问题篇3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政府向其下辖的行政区域以及地方政府拨付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此类资金主要用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以及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通常需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确保发挥其效用,并要通过绩效审计来衡量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对此,有必要立足于实践,积极探究有效对策,以解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增强绩效审计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特点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与私有财产和一般公共财政资金相应的绩效评价不同,其主要具备如下特点:(1)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前,要明确是否秉承财政资金使用相应的公平及效率原则设立专项资金。(2)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的具体过程中,要与其设立之初制定的绩效目标实施对比,并对相关行业指标进行综合考虑,为对比分析提出更具参考价值的依据[1]。(3)要秉承经济性原则、效率性原则以及效果性原则,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4)要严格遵循相关规定的具体范围,对专项资金进行使用,并遵循规定程序对专项资金实施变更,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涵盖管理评价相关内容。(5)要秉承动态性原则,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实时关注资金绩效评价呈现出的动态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另外,要注重考察相关政策的具体执行程度和实际效果。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全面的绩效审计 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绩效审计,要涵盖两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方面是配置效益审计;另一方面是管理使用效益审计[2]。当前,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片面注重对管理使用效益实施绩效审计,未能充分重视对配置效益实施绩效审计。这就导致难以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全面的绩效审计,进而无法实现准确高效的审计评价效果。 2.绩效审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不统一 当前,对财政专项资金而言,绩效审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不统一。审计部门未能参考统一的指标体系,对专项资金实施有效的绩效审计。通常,审计部门依据国家和政府对财政专项资金相应的行业指标以及各项管理办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选用,随意性相对较强,难以保障绩效审计具备良好的准确性[3]。 3.缺乏对评价指标的完整设置 当前,多数地区缺乏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完整设置,呈现出较大缺陷。对资金分配过程中具备的合理性缺乏相应的评价指标。从绩效审计实践看来,专项资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违规挪用现象,且专项资金拨付缺乏规范性。我国审计部门发布施行的评价指标缺乏此类内容。对专项资金相应的决策过程缺乏科学评价,难以从根本上有效保障专项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且难以促进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大幅度提高[4]。对政策执行缺乏严格的审计和科学评价。财政专项资金具备显著的政策性特征,当前,绩效审计缺乏对政策执行的科学评价,导致专项资金难以体现其自身的专用效果。 4.缺乏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 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支出使用,应对资金使用的实际过程实施严格的绩效评价,有效保障资金使用具备较强的合理性。当前,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支出使用,通常由财政部门对相应申请进行审核,审核批准后,以使用用途作为依据,构建满足类型具体需求的财政专项资金,再由业务主管相关部门对之实施立项审核,对其使用途径以及金额进行确定,在此基础上,对专项资金进行支出使用。最后,严格审核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情况,实现对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效率的有效保障。然而,在实际中,对专项资金进行批复耗费的时间过长,且多层审核不仅对专项资金项目实际运行时间造成影响,且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益。究其原因,是由于缺乏对资金使用过程的严格监督,从而对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效率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对策 1.强化全面绩效审计 强化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全面绩效审计,不仅要扩展审计工作的深度,还要扩展审计工作的广度。对审计工作的深度进行扩展,要强化对资金的科学分配,并增强使用管理的有效性。要立足于绩效审计现状,拓展延伸为对专项资金相应的配置效益进行审计,有效拓展绩效审计的工作深度,增强对专项资金科学立项和合理分配,促进绩效审计相关工作实现优化改进,并完善全面绩效审计[5]。同时,要扩展审计工作的广度,拓宽绩效审计的工作面,并增加审计项目的实际数量。 2.针对绩效审计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 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要选用规范的评价指标。审计部门要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合作,深入考察当地经济实际发展情况,针对绩效审计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为绩效审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要注重增强评价指标的完整性,对评价指标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各层次相应的评价指标均应具备良好的评价依据。评价指标要涵盖两种形式,一种是定量指标,另一种是定性指标。前者要为绩效评价各项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后者要对定量评价形成的具体成果,实施严格审核和合理修正,有效保障绩效评价相关结论具备科学性、合理性。评价指标要兼具共性和个性,以有效满足各区域以及各类项目相应的专项资金所需的绩效审计评价需求。评价指标要具备较强动态性,将实际情况的动态变化作为依据,对自身内容进行更新,以有效满足各类绩效审计相关工作的具体需要。 3.强化绩效审计力度 审计部门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合作,强化对专项资金的严格管理和合理使用,对绩效目标进行明确设置,对专项资金的科学设立和合理使用进行深入分析,以促进绩效审计的实际力度大幅度增强,提高绩效审计评价相关结果的有效性。 4.强化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 要强化对专项资金实际使用过程的有效监督,避免专项资金发生浪费。首先,在专项资金立项阶段,要重点对多报预算、重复申报等行为进行严格审核监督和有效控制,有效避免专项资金出现浪费及违规现象;其次,要严格监督并有效控制专项资金的实际使用过程,确保专项资金实际数量保持不变,并及时将足额的专项资金投入项目运行中,避免专项资金被违规挪用和减少;最后,要审核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是否与绩效审计具体目标保持一致,促进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效率大幅度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全面的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不统一、缺乏对评价指标的完整设置、缺乏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对此,要通过强化全面绩效审计、针对绩效审计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强化绩效审计力度、强化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等对策,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光灿.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J].财会学习,2017,(16):161. [2]马瑞.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4):160. [3]刘玉冰.刍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应关注的重点[J].财政监督,2018,(6):69-72. [4]赵晓侠.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0):126.[5]胡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策略研究[J].经贸实践,2017,(12):138. 作者:孙岩 单位:吉林省食品检验所
农业毕业论文:农业类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毕业论文是农业类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本文分析了农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师资与仪器设备、学生科研素养与积极性的培养、论文撰写能力与答辩能力的提高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创新能力 农业院校包括林学、农学、园艺等很多需要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作为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重要的一环,毕业论文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质量也是衡量学校与本科生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依据。做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贯彻以素质教学为导向的本科生培养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本科生的扩招,学校自身在师资与教学资源上的不足,以及大学生受到找工作与考研的影响在做毕业论文时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造成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1]。 一、农业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师资与设备不足影响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当前农业专业的毕业论文开始要求必须是学生本人通过做科研获得毕业论文所需的数据,因此,毕业论文要求每位毕业生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才可以完成,同时相应的导师也需要付出较大精力与时间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在当前多数高校存在扩招的情况下,一些影响毕业论文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扩招导致师生比过低,有些老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比重大,对毕业生的指导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不足[2]。其次,由于一般本科院校本身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投入有限,导致当前许多老师没有足够的实验室空间,再加上部分仪器设备由于老化、损坏等原因而不能及时更新,每逢毕业季到来,经常会出现实验室扎堆,低值仪器不够用,高值仪器缺乏的问题,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3]。 2.毕业论文完成时间经常与学生找工作和考研相互影响。许多院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常常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考研的学生面临着考研复试,没有心思认真做毕业论文,而没考研与考研落榜的学生多数心思放在找工作上,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4]。许多学生追求短平快,希望老师给个简单的题目,自己草草应付了事。农业类专业的学生多是实验类的毕业论文,由于本科毕业生开始做实验时多为生手,经常由于一些实验细节没有注意或自身的粗心大意而没有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而在实验失败或没有取得较好实验结果的情况下欠缺足够的时间重做,缺乏严谨数据支撑的论文质量可见一斑。 3.缺乏科研素养培养导致论文质量不高。当今许多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动手能力较差,缺乏与人展开良好协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由于放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开展毕业论文,许多学生在不具备一定科研素养的前提下就开始实验与论文的撰写,因此,许多学生实验记录的乱七八糟,当要写论文时常常自己都搞糊涂了。在查找文献、数据分析、基本的Excel、word与文献插入软件使用均相对生疏的情况就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所以经常看到一些毕业论文中存在文字编排错乱、文献输入格式不规范、制图存在错误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1.提前选定学生,早点开展科学实验。提前选定一个合适人选,再由选定的学生在本班内选择同学进行组队,形成团队。这样选定的学生,容易培养较好的合作性,易形成一个相互帮助与学习的良好团队,有利于培养每个同学的科研素养。在选定好学生后,先指导学生学习仪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务必掌握常用的仪器,在熟悉基本的实验仪器后即带领学生开展实验,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开始,这样避开其考研与找工作较为忙碌的大四。让学生对实验仪器有较多的亲手操作机会,增加其熟练程度。同时由于形成团队,一些工作量大的实验由大家共同完成,既减少单个同学工作量,又提高了效率,并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实验开始早,一些失误与操作不当所造成的实验失败可以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补救或重做。 2.科研素养的培养与训练。鉴于多数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的科研素养普遍较低,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先让这些学生对照实验室内已制作好的简易仪器说明书进行自学,抽时间进行考核学生的正确使用仪器的能力,必要的亲身示范。拟定一个题目,让学生试着写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把实验细节都写得非常细致,如试剂的配法,步骤要写详细,这样使学生对实验步骤了然于胸,在开始实验时可以有章可循,有案可据。在进行实验记录时,要求学生把实验数据与细节记到指定的实验记录本上,简单明了,条理清楚,具有必要的注释,便于数据的录入、核对与分析。在数据分析阶段,先让学生熟悉相关文献尝试自我钻研,然后找时间对数据进行亲手示范,让学生逐渐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一些数据处理的软件如Excel、Origin、SPSS等采用亲手示范的方法教会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3.科研的兴趣激发与对学生的激励。一定的激励有助于提高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榜样激发大家对科研的兴趣,鼓励大家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全程跟踪并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均能克服困难最终取得理想结果,获得一定的成就与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现在部分学校对学生均要求学生要累积有一定数量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因此对从事相关实验的有重要贡献的学生均在发表文章中进行署名,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另外一方面有利学生考研及找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申请SRTP项目,凡申请到SRTP项目的学生每名同学均可以用于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加分,由于肩负开展实验并完成项目的责任,同时也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4.毕业论文撰写能力的提高。经常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些学生马虎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因此,对于教师来讲一定要强调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两年多数高校开始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在答辩前,杜绝一些学生靠抄袭混毕业的行为,对个别学生毕业论文做得太差的同学要求其进行二次答辩。通过宣讲学校的要求,使学生端正态度,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教师在毕业论文撰写时期要催促学生及时完成,及时跟进并指出学生毕业论文的不足,防止学生写作方向走偏。对于错别字及一些格式错误等也要引起足够重视,指出其存在的错误,督促并检查学生进行修改。 5.答辩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论文成稿后,马上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这是向大家汇报自己成果的关键时期,更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答辩的质量,要求学生提前做好毕业答辩PPT,对答辩要说的话可以写好答辩台词,反复练习,以控制好时间满足毕业论文答辩要求。要求学生对本人的毕业论文做到了然于胸,非常熟悉。为了避免学生在答辩环节出问题,可以组织学生提前进行预答辩,让老师与其他学生在下面挑错误。经常在预答辩时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减少在正式答辩时犯错的机率。 三、结语 本文基于本人在指导毕业论文中的实践与体会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做法,在这两年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一些不足之处也一直在激励着笔者在此方面的探索。毕业论文是对每一个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学习效果与各方面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每位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只有在不断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才可以不断进步。 农业毕业论文:大学毕业生的“农业梦” 85后大学生李文强是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但他说:“我的未来在农村!”李文强大学学的专业,与农业毫不相干。但大学毕业后,他却认准了农业这个产业,放弃当时在银行工作和出国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投资农场搞农业,到乡下流转土地种起了有机蔬菜,在蔬菜地里逐渐实现着一个都市男孩的农业梦想。 今年27岁的李文强2010年从重庆大学毕业后,曾在外资银行和地产等行业从事过营销工作。工作干得得心应手,待遇也不错,但不甘于过平凡生活的他,心中一直装着一个创业梦。在国外考察时,李文强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三农”及食品安全问题会越来越重视,同时,如今房地产行业的转型也将给农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从事农业开发将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前景。于是,创业的想法如种子般在他心中破土而出。 与同窗校友合伙办起微企 因为有着在大学实习的经历,李文强对自己创业信心满满,再加上重庆大学对学生创业的大力支持,2011年初,李文强带着几名同窗校友合伙办起了微型企业――重庆大学礼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创业的开端无比艰辛。起初,李文强为了给公司的发展打下业务基础,就积极学习台湾精致农业的品牌理念,他将公司业务定位为重庆本土区县种植大户合作社进行农产品营销开发,包装推广,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等。 “由于我们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没有农村经历,很多农户根本不认同我们的服务,业务开展困难重重。”李文强告诉笔者,尽管他和他的创业团队夜以继日奔走在城口、万州、武隆、长寿等地乡村的田野上,但一年下来,业务量仍没有多大起色。 2012年,李文强经过考察,投入20多万元,在曾家镇流转了农民的几十亩土地,引进技术和种苗与当地的种植大户合作,建起了草莓基地和果园,种植了优质日韩梨、桃等果树。土壤脱毒、肥料制作等步骤,李文强都亲力亲为。但因果树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再加上受气候的影响,投入大量资金后却迟迟得不到回报,使他几度想要放弃创业。 引进日本“森林农法”种植蔬菜 在创业陷入停顿和迷茫的时候,李文强再一次产生了到外面去看看和学习的想法,在台湾考察的旅途中,他偶然接触到了一种起源于日本的新型农业发展理念:CSA(社区支持农业)。受这种农业模式的启发,回到重庆之后,他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长寿区洪湖镇,与当地合作社及种植户开始了CSA新农业试验。 创业过程中,李文强引进了日本的“森林农法”有机种植技术,并结合香港嘉道理农场的管理模式,搞起了生态农业开发。他一边学一边干,在实践中摸索前行。2013年下半年,经历了前期近一年的土质转换和生产筹备,李文强在长寿区创办的有机农耕试验场开始了对外运营,并接受消费者的预订,种植健康蔬菜。2013年年底,首批蔬菜被配送到每个客户手中,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李文强又将客户群拓展到了高校的教职工群体中,后来发展到上百个大学教师在他们的生态农场预订蔬菜,市场前景相当可观。 市场虽然打开了,而当初一起创业的合作伙伴却在发展方向和利益分配上产生了内部分歧和矛盾,但李文强淡定地把它当做创业路上必然要经历的又一道难关。 面对第二次农村创业失败,李文强没有就此放弃,他敏锐地发现了学校对健康农产品旺盛的消费需求和对田园乡村自然生态的生活向往,于是,他萌生了打造一个属于自己母校“重庆大学虎溪农场”西南地区首个校园品牌农场的想法。随后,李文强发起和创办了“重庆大学青年学生农会”,致力于培养和带领更多的大学生在农业农村领域开展创业实践,并在学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上,整合技术资源,搭建了“社区支农在线”农产品网络众筹公益平台。 该平台定位于市民参与、学生创业、公益开发的发展理念,目前已在巴南、江津、铜梁、璧山和南川等区县初步建立了扶贫开发众筹项目点,并运用他们团队所掌握的一套兼顾生态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高效农业开发模式,成功实现了异地项目复制,为重庆农村地区特色效益农业扶贫产业开发树立了新的模式和标杆。 “企业要发展,就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据李文强介绍,2015年6月,他又在巴南区承包了50亩地的家庭农场进行实验性开发。“种植户只出土地和人力,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和营销全由我们负责。”李文强表示,其实农村很多农民不会种菜,同样的蔬菜品种,如果技术不一样,种出的蔬菜质量也就会不同。 “我们是用秸秆、牛粪、草木灰等作生态肥,而且肥料要进行消毒杀菌,堆肥的配比和时间也很讲究。”李文强表示,他的团队成员都是学校相关专业的校友,对蔬菜种植技术比较了解。他们在蔬菜种植过程中,还直接引进了国外的成熟技术项目,配合当地农户的种植经验实施,使得蔬菜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比如,同样是种植黄瓜,一般夏天只能收获两季,但李文强采用国外引进的种植方法进行生态改良后,一年收获了四季,黄瓜的品质口感也大大提升。 打造品牌农场和农业综合体 李文强坦言,经过几年的艰辛发展,目前公司已逐步走上了正轨,公司团队由起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目前的20多人。“前几年的投入让公司目前还没有赚到什么钱,或者刚好实现微利,但我们收获了难得的创业经历。”谈到公司未来的发展时,李文强告诉笔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农业将迎来新的爆发增长期,现代农业在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同时,还将与更多的产业进行融合发展。他透露,自己已经架构好农业开发的盈利模型,下一步将着力于品牌农场和农业综合体开发,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以龙湖和万达为标杆,致力于把公司打造成一家专业化的农业地产开发公司。 “因为我不是一个安于现状、追求稳定的人。因为年轻,我想去追逐自己真正的梦想。”采访结束时,李文强表示:“青春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冒风险。青春,就是折腾。”他信心十足地告诉笔者,将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份自己喜欢而又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事业中去,让自己的创业激情肆意绽放。同时,他还提醒想创业和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朋友,在创业遇到困难时千万不要气馁,要增强信心,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整合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沿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下去,创业成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农业毕业论文: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回农村创业条件分析 摘 要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高校就业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随着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加快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农村急需一批专业的农业人才。尽管目前高校存在创业比例低的现象,但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有着得天独厚的农村创业条件,高等院校如果有效地做好他们的创业指导工作,必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农村创业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毕业生科技创业,又能间接带动一方乡亲致富。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 农村创业 新农村 1 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的背景 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当下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而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作为“三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如何在毕业生中开展农村创业教育,对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三农”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方面,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取得了可喜的变化,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全面奔小康的目标,国民GDP跃居为全球第二,农村城市化不断推进导致新农村的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农业科学技术人才补充到基层,特别是现代农村创业型人才。与此同时,当下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巨大,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民生问题,尽管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市场对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尤其是就业市场的法规建设,使大部分毕业生走向了工作岗位。但是,受就业导向、个人本位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遭遇“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的尴尬境地,在家乡没有岗位,在东部沿海等大城市又难以找到工作,形成新农村建设人才缺乏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局面。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现代农民”的产出器,有责任更有义务通过一系列必要措施推动大学毕业生回农村创业,响应国家号召,从整体上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2 目前高等农林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的现状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目前高校教育实践探索的一个崭新领域,2011年我国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2%)高于本科毕业生(0.9%)。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略有上升,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了1.5%,比2009届(1.2%)高0.3个百分点,比2008届(1.0%)高0.5个百分点。2010年,国家出台了进一步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各项扶持政策,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出现大幅增长。创业人数由2009年的1.1万增加到10.9万。而就全国高校毕业生农村创业比例来看,广东和浙江两省的大学生创业比例较高,但涉及到农村创业的比例还比较抵,也有数据表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只有10%在农业系统工作,在农村一线的就更少,这一情况表明,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参与农业创业的比例非常低。可见,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回农村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3 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的障碍分析 (1)个人方面:首先,考虑到农村外部环境艰苦,许多农村学子不愿意回农村工作,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都想毕业后留在城市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回农村创业的少之又少;其次,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学生专业学习不足,心浮气躁,只是想把专业学习作为升学和工作的跳板,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不看好,导致所学专业与就业的匹配率低下,这也间接影响了其参与农村创业能力的缺失。 (2)学校层面:高校毕业生普遍感觉自身创业能力有限,而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足与学校层面不无关系。首先,创业教育理念的滞后,我国的创业教育缘起于清华大学,虽然目前在工科院校中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农业院校还多数处于热身阶段,仅仅满足于解决学生的就业压力,缺乏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塑造。其次,资源匮乏是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着一个问题,许多学校虽然开设了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但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实践层面的锻炼,不能为大学生创业、就业真正建立一套完备的资助服务系统,再者,农业院校的创业教育氛围较工科院校淡薄,但是报考公务员、选调生以及事业单位的热度不减,可以看出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普遍存在求稳心态。学校相关的创业计划大赛活动持续不长,存在为比赛而比赛的表面现象,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缺少含金量,导致活动效果不明显。学生活动涉及到创业教育的比较少,导致农业院校的创业文化氛围不浓。最后,农业院校的部分教师对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够,学校缺乏相应的鼓励措施,教师没有认识到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自身缺乏从事创业教育的素质和能力。 (3)农村大环境方面: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的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服务。加上农村人才观念滞后,缺乏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的积极性,且现有的农村创业人才培养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等总体上缺乏规范性性和激励性,难以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人力资本作用的充分发挥。 (4)政府层面: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来扶持大学生农村创业,包括出台法律法规与奖励政策、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投入足够经费等,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的“绿色通道”,但是,由于信息交流不通畅,乡镇经济发展不协调,乡镇政府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水平尚不够高,这些优惠政策具体实施缺乏保障,难以避免人为性的操纵,多数回乡创业的农村高校毕业生普遍感觉乡镇政府的这些政策其实是一纸空文,自身很难享受到。 (5)资金方面:虽然政府在实施优惠政策并在财政上充分支持,但高校毕业生仍然存在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回农村创业的毕业生启动资金来自亲友资助和个人储蓄,虽然他们也会选择贷款,但由于高校毕业生诚信等级和还款能力的评估难以确定,各级银行对高校毕业生贷款普遍持高度谨慎的态度,准入门槛比较高,如果没有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作为担保人,高校毕业生很难获得创业贷款。 4 高等农林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的优势分析 第一,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创业有着明显的涉农专业素养,接受了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拥有相对于其他类别的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明显的专业知识优势。 第二,近年来,农业院校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不少农业高职院校更是构建了“课堂教学、模拟训练、创业实训”的教学方法,直接把课堂搬到农场或农业技术公司等,面向农业现代化第一线培养农业专业技能型人才,通过全真型实践等举措实现科学化的培养,提高他们创业的各种技能。使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有明显的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比较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合格的创业人才。 第三,农业院校拥有各类齐全完备的专业且能与三农结合,且培养出了许多在各类农业生产、制造、销售等环节的优秀校友,这一先天优势能够给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及实践机会,近年来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支持,涉农创业项目的增加激发了广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并参与到涉农企业的活动中去,这些都为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将来参与农村创业提供了优势,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农村环境。 第四,农业院校文化建设既具有普通高校文化建设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农”文化特色,其农字属性体现出的共同心理程序,是坚定“农业情结”和理想信念的校园精神文明,加上国家加大对农林类研究的投入,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加入到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涉猎农业”、“走进农村”、“了解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身的农素质。这种特殊的文化熏陶,将会有助于培养出立足三农、钻研三农的优秀农业人才,又能使高等校园文化反哺社会。 第五,高等农业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虽然一部分学生回农村创业的主动性较差,但随着农科类毕业生到农村基层自办实业实例的见诸报端,激发了一批有志于在农村领域干一番事业的年轻人,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农村,比其他人更能了解农村的资源和社会环境状况。 最后,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创业成本低,人力物力充足等优势使大学生农村创业更有优势。 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是一个非常适合农村创业的群体。 农业毕业论文: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提要] 本文对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梳理,在调研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状况基础上,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对提升农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科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路径;探讨 都市型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大城市农业的主要发展形态,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农业服务意识、具有现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优秀农业专科人才。如何提升农科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对提高农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根据问卷分析来看,大部分毕业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较大,但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识模糊,其中有76%的学生认为培养自身核心就业竞争力有必要。在提升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方式上,62%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上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进行专业实习,参加课外学术活动和公益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24%的学生认为阅读相关书籍、查看就业网站提供的技巧、通过学校提供的就业培训、关注职场的经验和经历、向长辈、师兄师姐和朋友取经、在实践中自行摸索是提高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8%的人认为还有其他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还有6%的人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方面的调查来看,他们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其中65%的企业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部分缺失,需要学校和学生自身加强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缺失原因分析 根据学生反馈的问卷统计,在选择就业核心竞争力缺失的原因上,好高骛远、忽视基础知识的夯实的占42%,没有明确的目标的占27%,没有忧患意识的占14%,世俗化影响、以兼职赚钱为能力标志的占17%。其中女生认为大学生缺失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好高骛远,忽视基础知识的夯实,而男生则认为主要原因是世俗化影响,以兼职赚钱为能力标志。 根据企业反馈的问卷统计,他们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缺失的原因依次是:在校期间不能够认真的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忧患意识,缺乏创新能力,不能够充分利用校园资源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认识,导致在求职时不能准确定位,进入职场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三、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途径 (一)学生方面 1、客观认识自我,树立就业信心。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种种障碍,走出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误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对农科院校有一定程度的偏见,因此学生要客观理性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树立求职信心,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拓宽就业思路。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职业无所谓好坏贵贱之分,个人的选择要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农科类大学生要树立“学农为农”的就业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时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参加社团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习等,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为此类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比较优越的地理条件,很多毕业生选择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就业,据有关调查显示,农业院校大学生中,毕业后想留在“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比例为67.35%,选择“中小城市工作”的比例为28.57%,只有3.61%的毕业生愿意到“城镇和农村”就业,仅有0.47%的毕业生愿意到“边远地区”工作。因此,拓宽就业思路,转变择业观念也成为了毕业生提升自身就业核心竞争的途径,尤其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就业路径更加宽广。 3、根据企业需求,有的放矢,夯实就业基础。根据用人单位问卷的分析,他们在聘用员工的时候尤其看重应聘人员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毕业生在校期间根据企业的相关素质要求,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学校方面 1、加强职业指导,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加强职业前瞻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找准职业定位,根据相关职业的发展路径,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 2、加强课程培养,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根据专业对应的职业和行业特点,合理地调整专业教学培养内容,提高课程有效性,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提升工作所需能力知识的掌握,从多个维度推动学生的能力知识增值,以满足工作的需求,帮助其增强岗位竞争力,提升其就业核心竞争力。 3、根据地域特点和农业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都处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沿海的资源优势使得毕业生大都愿意留在学校所处的城市发展,较大的城市、丰富的资源往往也是毕业生云集的地方,竞争就比较激烈。学校应该根据这些特点,结合农业院校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到能够施展农业才华的地方就业。 4、加大社会实践力度,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岗位专业知识不太了解、工作经历欠缺等因素成为困扰学生求职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要加大对学生实践课程、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学校内就能有机会进行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课外作品大赛等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各类项目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企业方面。涉农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规划要求,主动与农业院校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或农科类学生实习的第二课堂,让自己参与到农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制定培养计划,确定研究项目,到接受学生到企业进行论文研究,企业全程参与。企业为学生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企业实习,学生也能了解企业运作和管理的内在规律和相关规定,更好地接触工作实际,从中学到进行一般实验工作的基本方法及现代化管理手段,使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就业核心竞争力对农科类大学生来说,犹如一支足球队的“前锋”,极为重要。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我们需要全方位、多角度,根据市场需要、企业要求培养出具有农科类特点、就业质量高、就业满意度高的人才。 农业毕业论文:农业院校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实践 摘要: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选题方式、管理过程以及答辩与质量评价等方面,分析了农业院校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了毕业设计实施情况及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些创新方法与实施措施。 关键词:农业院校;毕业设计;水利水电专业;创新性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和具备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水利水电专业学生由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桥梁和过渡。因此,毕业设计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无论从占用的教学时间,还是所占学分的比例来看,都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比拟的。省属农业院校在实施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其特殊性。 一、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质量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以农科为优势学科的省属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工科类专业毕业学生,尤其以工程类为主的专业,在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基础实验条件、学术氛围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许多明显不足,如何提升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专业设置历史短,社会认可度与可利用资源有限 高等农业院校设置工程类工科专业,其办学历史相对较短。湖南农业大学水利学科类专业是1999年经湖南省教育委员批准设置,同年开始招收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并在2003年调整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连续招生仅11年历史。虽然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质量逐步获得了认可,但是水利行业对我校水利专业建设的直接支持仍然有限,校企合作项目不多。 (二)高校连年扩招,师生比例过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999年以来,高校招收人数迅速增加,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一个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导致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着晋升压力,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情况下同时还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加上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对集中,导致老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有限,这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缺乏,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为应对高校师生比例增大的问题,高校大量引进高学历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但此类人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学校对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实践锻炼与积累方面重视不够;地方院校待遇不高、人事体制僵化,很难从生产单位引进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诸多因素直接导致现有教师工程实践不足,科研能力有限,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四)学生就业压力大,毕业设计投入时间少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扩招人数逐年增长,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而他们在寻找未来出路时投入的精力也随之增多。我校毕业设计大都在第七学期末布置,第八学期完成。但是,这时候正是毕业生寻找就业或继续深造机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为寻找一份如意的工作而四处奔波,造成毕业设计精力投入不足。另外,有些与用人单位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设计。部分参加考研、考村官、考公务员的学生为了应付接二连三的笔试、复试等相关事情,毕业设计被搁置拖延。 (五)毕业设计执行程序过于繁杂,过程监控制度僵化 学校管理层为了应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逐步下滑的局面,出台了较多管理条例和规定,尤其在高校评估期间相继出台《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从选题审批、选题论证、开题论证、中期检查、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格式规范、形式要求和时间控制,涉及填写的表格多达7个之多,需教师和学生签字多达7处。这些规定和要求对规范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脱离实际情况,毕业设计一味强调标准化,不但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还忽视了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毕业设计缺少灵活的过程监控体系,毕业设计内涵质量上并未显著提高,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二、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一)设计题目来源和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内容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好的课题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的保障。 1.结合毕业实习和就业自主选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选择工程实践题目,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借助老师、校友、亲戚朋友关系等多渠道,协助学生联系毕业实习单位;指导学生结合他们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寻找题目来源,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这种方式选题针对性强,避免重题现象,学生通过实践更容易理解题目内容,也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和毕业设计质量。因学生居住在工地现场,缺少教师面授机会,我们可采用网络、电话等通讯方式指导学生收集、消化工程资料;当学生返校后,进一步集中指导和完善。 2.指导教师指定选题。对于参加研究生考试或其他公务员、选调生、村官等一系列就业类选拔考试的部分毕业生,指导教师选用一些较成熟的毕业设计题目分配给学生做,或直接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来完成其毕业设计。针对这类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我们通常采取间隔固定时间、集中面授指导等手段,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的相关问题。 (二)毕业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 答辩是毕业设计质量把关的最后一道环节,是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学校和学院制定了指导教师评价意见表、评阅人评价意见表、答辩记录及评分表,并附评分细则,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按百分制分别评分,加权平均得到总分,再折算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或不及格,最后由系答辩委员会审核。这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得到全方位的评价,最后成绩评定结果与学生综合能力和所付出的时间相符合。 (三)毕业设计质量与效果 1.题型与题目。题型和题目可以反映毕业设计选题来源真实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表1显示了近12届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情况。从表1可见,毕业设计(论文)可分为设计题型和论文题型两大类;毕业生的设计题目绝大多数来源于生产实际,实践与教学结合更加紧密。虽然毕业论文数量在减少,从毕业论文内容看,论文质量逐年提高,大而空的题目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来源于指导教师的国家级、省厅级科研课题的试验研究论文数目增多。 根据12届毕业设计题目来看,毕业设计题目逐步规范,符合我校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随着专业办学历史延长,毕业生选题的渠道逐步拓宽,来自生产实际工程的设计题目逐步增多;另一方面,也显示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以农业水利工程设计为特色的培养模式逐步凸显,与国家水利建设行业的投入方向关系密切,也充分证明了近几年国家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小型水库塘坝出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2.毕业设计完成效果。近年来,通过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措施的系统实施,毕业设计取得了以下较好的成效:(1)实现了“三年不重题”、“真题真做”,缓解了毕业学生数量多与教师资源有限的矛盾;(2)毕业设计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评分科学、合理;(3)毕业生的CAD绘图和文字处理水平显著提高;(4)毕业论文题目与导师科研项目结合,解决了毕业论文经费不足问题,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5)“就业与毕业”得到了较好兼顾,实现了“毕业设计质量不下降,就业不落后”的局面。 三、结论 毕业设计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1)加强以学校为主导,与校外签约的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联系,既可以解决大部分毕业实习问题,又可弥补教师社会资源有限的局面,同时拓宽了学生就业机会。(2)制度保证、监管落实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保证教师指导时间,提升培养质量;(3)加强指导教师团队建设,结合教师研究方向,组成团队进行指导,既有利于教师间交流,又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4)在集中完成毕业设计时间减少的情况下,可尝试把部分毕业设计任务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之中。 农业毕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能力与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关系探讨 摘 要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教育体系中的龙头,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合理利用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重要职责。严峻的农业挑战以及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广大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对农业专门人才的需求,正好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应该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还应着重培养他们就业、择业、创业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即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等农业院校 毕业生就业 1 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特色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现状 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是高等农业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累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特点和风格,农科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是高等农业院校为之奋斗的主要方向。对农业院校而言,由于其在经费投入、社会地位、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等方面的状况,加之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也都不以从事农业为目的,造成了高等农业院校教育在当前仍然处于相对比较弱势的地位。 近几年来,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面有所拓宽,但种植、养殖、畜牧类这些几十年不变的老专业比重仍然较大。而且,随着我国高等农业院校逐渐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农业院校出现了非农化的特点,盲目上马的一些所谓“热门专业”都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软硬件设备,导致了当前高等农业院校“经验主义”、“邯郸学步”等现象多有存在,学生培养质量不断下降,大学生的就业受到很多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的毕业生所学知识将难以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产品”,即毕业生们将面临技能单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欠缺、知识面窄、局限性较大的尴尬局面。 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自身的因素以及原教育背景的影响,他们在各种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上本身就一时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另外,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能导向,过多的共性制约”①等问题,很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因而在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上明显落后于他人。学校这种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就业、择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塑造。据部分高等农业院校跟踪调查,只有70%左右的毕业生在两年之后能适应所从事的工作,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始终难以适应工作。② 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依据服务“三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实事求是的系统性原则,从当前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着手,加重培养学生们的能力和素质教育,适应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摒弃旧的就业观,树立新的择业观,增强市场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与就业、择业以及相关的各种能力,即笔者认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与特点 近几年来,与其他院校相比,高等农业院校相对缺少专门负责就业的工作人员,划拨的就业经费不足,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还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相对缓慢,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小农经济性质,农业科技发展速度缓慢,现代化的农业经营管理体系也尚未形成;另一方面,现代农业教育的发展,使得高等、中等农业教育发展迅速,教育机构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大面积扩招收费,接受农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明显增多。但是,一个接受农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更多的是期待受教育后获得的社会地位,盲目扩张的农业教育没有依据农业教育的客观要求和目标,导致了农业教育的供大于求,大量农业院校毕业生不适应社会需求而暂时被“积压”,这些现象和原因都导致了农业院校毕业生的供需矛盾。 农业院校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甚至较差,贫困生较多,社会关系较少,家庭能给予的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十分有限。但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们都想通过读大学“鲤鱼跳龙门”,他们想方设法试图留在大城市,缺乏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认识,缺乏为发展农业现代化、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的献身精神,怕苦、怕累,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反差。 然而,当今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业务素养,对于选人都持宁缺毋滥的审慎态度。③但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由于某些内外因素的制约,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口头表达能力欠缺,没有什么创新意识,以致就业和择业的困难和问题都比较多,对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更是缺少足够的认识和良好的心理准备,这些都是当今就业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的缺乏导致毕业生们不能被用人单位选用。 3 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与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分析 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是人的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条同样适应于人类自然界的永恒规律,对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来说,应该要更加明确和强烈地意识到,它的最终践行要依靠大学生本人来实现。它需要大学生个体具备与可持续发展相应的学习工作态度、价值观、理性文化模式及能力,即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创新能力、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创业能力、现代竞争意识,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从而在激烈的社会职场竞争中,成为市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在人生学业与事业的各个发展阶段,体现出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取得竞争优势,获得事业的成功。 一方面,学校应充分认识农业院校本身的制约因素,根据农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入学教育和就业教育,切实做好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培养他们奋发学习的精神与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认清当前的形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使他们愿意服务西部,扎根农村,引导和鼓励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们到基层就业,并给予自愿到西部、农村、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们以适当的学费减免和优惠政策,建立与西部、农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定期联系制度,努力为接下来立志于服务于西部和农村的同学们提供便利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发挥学校典型和榜样的带动作用,促进就业率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面对当前的就业状况,“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④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培养毕业生,应更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业,形成自主创业的意识。自主创业是富有挑战性的就业之一,也是最需要毕业生能力得到最大体现和发挥的工作,当然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有之义,它成为了解决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帮助农科类大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以及今后靠自己独立创业的意识,农业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并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即学生一进校,可以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他们树立专业意识,通过自己撰写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书确定发展方向,明确成才目标;大二通过基础课程、公共选修、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不仅丰富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而且具备良好的人文和思想素养,为后期专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大三通过专业教育,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四主要是就业政策、择业技巧、择业心理调试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四阶段”的就业指导教育模式,树立学生“专业载体”的观念,⑤把专业作为一种载体,通过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终身学习的能力、自我转化、自我更新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即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能力的塑造和形成是人才可持续发展和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有利于毕业生在择业、就业、创业上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创造性地学习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而不仅限于“专业学习”。因为,只有广泛地学习才能使人全面观察、不断思考,才能树立强烈的时代紧迫感、责任感,才能使人不断进步,也才能不断使人创造奇迹,更好地实现自己今后的择业、就业与创业,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来也就成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有之义。 总之,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就业能否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将来能否尽快就业应贯穿于学校办学思想、专业设置、教学活动、实践能力培养等各个环节中,这样才能逐渐转变原来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培养环境,激发其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因此,高等农业院校想要不断开辟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服务,实现高等农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就都需要依赖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农业毕业论文:一种新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组织模式 摘 要 针对传统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了一种以学生家乡作为毕业设计区域的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并总结了该模式的实践情况。结果表明,该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实施效果较好,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综合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对学生培养和专业建设具有较大的意义。但同时,该组织模式也存在高精度资料缺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现有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 毕业设计 组织模式 农业水利工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0 前言 本科毕业设计是综合锻炼工程专业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学生和学校都具有重要意义。①传统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组织模式多数为根据已有的完整的设计成果,由学生再现设计过程。一些设计题目为沿袭多年的老题目。在这种毕业设计组织模式下,设计基础资料丰富,教师熟悉指导过程,指导效率较高。但该模式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一些老题目和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已有部分脱离;第二,学生未进行实地调查,不能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第三,不能锻炼学生收集设计资料的调查研究能力;第四,学生缺乏运用多种现代化技术完成设计的动力;第五,毕业设计成果不能应用于工程实践。 多年来,缺乏地形图和相关基础资料是制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地图软件和网络地图的不断升级和广泛应用,获取区域地形地貌的困难已大为降低。而随着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进和各类文献检索系统的广泛应用,区域降水、水资源等基础数据的获取难度也相应降低。因此,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选题已基本不受基础资料的制约。 针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组织模式不满足学生培养新需求的情况,本课题探索一种以学生家乡为毕业设计区域,利用现代化技术获取基础资料的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 1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构想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总体思路为:从每届农村生源毕业学生的家乡中选择设计区域和设计对象,由学生根据实际调研和测量收集基本资料,明确设计需求,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现代化技术结合家乡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新型毕业设计的组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对象选择:由学生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选择设计区域,明确设计目标。 资料收集:学生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和网络地图查询等方法获取设计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地形图、农业水利工程现状、水资源状况等基本资料。必要时,根据实地测量获取设计区域的高程、面积等资料。 规划设计:学生对设计区域进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以及水源工程、灌溉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等工程的规划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概算,并进行工程经济评价。最后通过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确定设计区域适宜的农业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设计成果完善及提交:就设计成果征求当地群众和相关部门意见,改进规划设计,将成果提交相关部门,为相关部门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提供参考。 2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实施 2.1 设计对象选择 2013年下半年,在毕业设计选题前,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2014届部分毕业生宣传了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构想,征集志愿者。2014年3月~6月,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择了2名毕业生以各自家乡为设计区域独立进行新型毕业设计的探索。 A毕业生的家乡位于河南省开封县A村。该村位于平原区,属灌区渠系末端,以井灌为主(图1)。在学生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以A村范围内的耕地作为设计区域,明确设计内容为新打机井、新建井房、新建低压管道灌溉系统和疏浚排水沟。 B毕业生的家乡为河南省禹州市B村。该村位于山前丘陵区,以井灌为主。经学生实际调查,确定设计区域为该村范围内的一座山丘(图2),设计内容为新建覆盖山丘的喷灌系统,新建机井水源工程并配套井房,新建山顶蓄水池。 图1 A村整体图 图2 B村设计区域位置图 2.2 设计过程组织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目录由教师指导学生确定。实地调查和多数资料的收集由学生独立完成。部分资料由指导教师协助提供信息源后,再由学生查找。主要资料的来源为:(1)设计区域地图根据google map和CAD绘制;(2)设计区域范围、现状村庄、耕地、道路、渠道、排水沟、机井、农桥的位置根据google map和实地调查确定;(3)设计区域高程线通过google earth软件查找绘制,并通过手机高程软件实地校正;(4)长系列降水和蒸发资料通过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或相关文献资料获取;(5)设计区域地下水位、机井流量、水泵型号等资料根据实际调查获取;(6)设计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灌溉制度、农田水利工程状况和建设需求根据实际调查获取;(7)其它资料通过CNKI等数据库查找。 规划设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收集的资料和设计区域实际情况,独立对设计区域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水源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并编制工程概算。 3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评价 3.1 实施效果和意义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积极性,并取得了较好的设计成果。B学生的设计成果评价为良好,而A学生的设计成果获得了2014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设计一等奖。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在学生培养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育两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表现在:(1)全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2)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作风;(3)深化了学生对家乡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理解和认识;(4)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水平;(5)积累了丰富的实地调查资料;(6)增强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对农业生产的服务能力,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3.2 存在问题 由于时间和资金限制,本次新型毕设组织模式的探索还存在实施规模和实施范围较小,缺乏高精度基础资料,设计成果缺乏应用等问题。 4 改进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建议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探索为改进现有毕业设计组织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针对传统和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探索外省和城市生源毕业生以及多个毕业生的新型毕设模式;(2)加强毕业设计的实际调查,探索实地测量与毕设的结合模式;(3)加强地图软件和网络地图、其它计算软件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4)结合指导教师的生产项目或与设计院合作加强毕业设计成果的应用。 农业毕业论文: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措施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各大高校教学计划的关键实践环节之一,是综合训练和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结合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办学条件,指出了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问题,并从学生、教师及管理等三方面探寻质量下降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农业院校;交通工程;毕业论文质量;改善措施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各大高校教学计划的关键实践环节之一,是高校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和重要的一门必修课,是大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训练和全面考察。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一方面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让学生得到切实的写作技能锻炼,初步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业院校的工科专业,与其他院校工科专业相比,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笔者在长期指导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发现该专业毕业论文逐年呈下滑趋势,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选题缺乏针对性,不切合实际 从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实践来看,大多数学生,包括指导老师,对选题这个环节重视不够。突出表现在: 1.选题过于宽泛,题目过大,内容空洞,论述肤浅; 2.选题过于狭窄,缺乏广度,无内容可写,激发不了学生的热情和欲望; 3.学生选题被动,由老师单方面给学生选题,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 4.选题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性。题目雷同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常用拍摄几张图片的方式来完成论文,缺少论证过程。 (二)论文整体缺乏科学性 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它主要包括研究态度、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的科学性。科学的研究态度强调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可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给了指定的论文题目后,便开始从网上下载一些与此相关的参考文献,东拼西凑,缺少调查材料的分析,抄袭现象严重;且不能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思考问题,只是简单的罗列,实验方案及研究技术路线存在很大问题。 (三)论文整体缺乏理论性 理论性主要表现在作者思维、论点深度、论证严密等方面。面对海量材料与数据,作者必须运用概念、判断、分析、归纳与推理等思辨方法,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然而多数学生毕业论文只是停留于罗列现象、就事论事,论证过程不严密,漏洞百出。 (四)论文选题缺乏创新性 学生论文选题创新性不足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论文的内容过于陈旧,与别人已发表的论文近乎雷同,没有新意,只是别人固有知识的简单罗列或总结,没有自己的观点;或者内容结构进行简单的拼凑,数据没有进行整理和分析,没有做进一步提升;或者题目难,学生难以驾驭,从而无法创新或突破。 (五)论文书写不规范 交通工程专业的论文书写格式学校要求统一按照通用的毕业论文模式来书写。具体来说,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一般由封面、目录、中(外)文摘要、中(外)文关键词、文本主体、注释、参考文献、附录(必要时)等部分组成。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仍存在多方面问题,如撰写摘要不得要领、引文不合乎规范、文字不精练等,这些都造成论文质量全面下降,导致老师将过多精力放在了论文书写格式规范上,无暇顾及论文的内容。 二、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制约,主观能动性不够 1.毕业生对于论文写作的目的和用途不明确,无法意识到撰写论文的重要性,缺乏写作的动力,疲于应付,无法投入大量精力且准备工作欠缺。 2.当下许多学生受就业、实习、考研等一些社会压力,对撰写毕业论文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远远不够,再加之论文撰写时间与前者冲突,许多学生只是应付差事,网上下载,东拼西凑完成一篇论文。 3.多数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好坏与就业、考研并无多大关系,只是走形式,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精力,好坏都能通过。这种认识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 4.平时学生较少写规范性的学术论文,没有进行过系统训练,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认知受限,写作能力下降。 (二)师资方面的制约 学生的毕业论文需要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高低与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 1.受学校专业师生比限制:师生比1:9,教师少,学生多,真正从事该专业的教师根本无法满足需求的学生人数,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非专业教师也参与指导毕业论文,由于受专业领域知识所限,导致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存在很大差距,指导教师无法给学生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2.受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多少的影响:一些科研项目较多的教师,一方面要搞好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投入部分精力搞好科研,致使与学生见面次数减少,管理疏忽; 3.有些指导教师常年无科研项目,对该领域的前沿知识知之甚少,无法对学生论文提出有效的修改意见; 4.受教师无为心态的制约,有些教师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不主动与学生练习,不关注论文质量[1]。 以上这些因素都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三)管理方面 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的完成除和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关外,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严格规范、执行力强的管理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的高校在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是: 1.指导教师的监督和检查制度的执行力不强,无法为学生的论文写作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保证; 2教师的年终业绩考评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不挂钩,导致指导教师无法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指导毕业论文积极性不高; 3.缺少有效的科研训练机制,一些高校缺乏对本科生小论文的训练,基本不开设相关撰写学术论文的课程,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薄弱。 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措施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毕业论文质量提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将会愈来愈多。因此,如何摆脱这一困境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综合分析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善措施。 (一)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毕业论文作为高等学府本科教育实践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起到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总结和学习成果综合检阅的作用,也是对学生在科研、查阅资料、独立工作等方面的一项考察,因此要求无论学生、教师还是管理者,都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作为大学高等教育本科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3]。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更好适应社会。学校、学院、系(室)做好学生毕业论文动员大会,让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 (二)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优化选题 1.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应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相一致,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达到提高和锻炼专业素质目的。 2.选题不宜过大或过小,难度适中,且应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去发现热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关注交通现实问题意识。专家在审查选题过程中,若出现与教学培养目标和要求不相符,或论文选题不适宜、选题缺乏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情况,均应要求指导老师进行修改。 3.新颖的论文选题可有效反映时代特征,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进行选题。对于通过审核的选题,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个人爱好、自身能力以及实践的可行性进行自主选择,但要防止学生之间选题雷同的现象发生,并严格控制指导老师所带学生的数量。 (三)逐步加强学生科研写作能力和研究兴趣培养 1.应用文写作基础课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选题能力、查阅资料能力、构思写作等能力,因此一般是在大学一二年级便需要对交通工程类本科生开设,为将来毕业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专题讲座[3],让学生认识到论文引用与抄袭的区别,从而杜绝抄袭。 2.对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应逐渐注重专业论文形式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学术规范能力。要求学生寒暑假期间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训练学生根据社会实践目标和要求,进行问卷调查设计、访谈大纲及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以便将来为论文的调查研究提前做好准备。在此期间,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讨论会及专业讲座,为将来论文撰写打好基础。 3.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可有意识地举办一些论文写作讲座,提醒学生多关注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形势,并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进行调整 鉴于学生毕业论文时间与考证、求职及考研发生冲突,可考虑将学生的选题时间和写作时间提前。例如学生的选题时间可在三年级末进行,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如学生可提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搜集整理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素材,或根据选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文献阅读、课程实习及社会调研,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另外将写作时间提前至大四第一学期,因为这一时期,可讲授课程少,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高效高质完成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五)严格指导教师资格 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一支科研能力强、责任心强、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队伍。毕业论文除由本校老师担当指导教师外,还可聘请其他相关行业的科研人员担任技术指导,要求每位老师的指导学生数量不得超过5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选择本校有经验的助教担任指导老师,而那些没有科研能力和责任心不强的老师不得聘为指导教师。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实践工作经验,同时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鼓励青年教师申报或参与科研项目,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 (六)严格管理和监控毕业论文工作 1.建立健全制度管理,从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组织管理、指导老师的职责、指导教师的选拔、毕业论文的选题、中期检查工作、论文书写要求、毕业答辩的程序、学生成绩的评定等都应制定相应的标准,易于操作和实施,有章可循。 2.严格监控毕业论文写作工程。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各学院、系应严格检查论文的选题征集、论文的设计及学生的实践活动记录,在写作的中期应对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严格的检查,检查老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见面,是否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对工作不力的指导教师及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应督促其改正。在论文后期阶段,学校教务处,各学院、系相关领导及专家组织论文的最后审查,包括论文正文、格式、相关表格及答辩,以客观公正地评价论文质量。 3.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以奖扶优,以评促改,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评估;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估考核办法,对毕业生的论文工作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 农业毕业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文章摘要】 文章选取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的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为分析对象,以翔实的就业数据为基础,重点对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其原因作了归纳总结,并对学院的就业指导办法进行了概括梳理。 【关键词】 湖南农业大学;社会体育;就业 在高等教育中,学科与专业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社会体育专业自形成以来,业界对其发展潜力与前景一直观点不一。时至今日,社会体育专业的高等教育规模在全国逐年扩大,每届毕业生的数量日渐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分析把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本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无疑会有很大的参考作用。本文即对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2014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作一简要梳理与分析以期能对本学科专业教与学的更好发展有所裨益。 1 毕业生人数概况 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共有毕业生38人,均为本科毕业生。 2 毕业生男女比例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社会体育的学生性别比例男生较多,女生较少。然而通过数据可得出在社会体育专业的男生数量和女生数量比例失衡,而这一数据也同样反映了当今社会体育专业男的就业压力在逐步增加。 3 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3.1 毕业去向 图2 数据表明在现阶段本科生更多的选择工作,而放弃考研或者出国深造,据此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社会需求。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当今社会对其专门人才有大量需求的体现,在经济发展中,需求起着主导的地位。 二次选择。很多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选择艺术这条路,因此在毕业时想通过考研或出国的途径来进行对专业的二次选择,但由于专业知识认知程度不够,竞争不过本科四年学习同一专业的人,因此无奈选择就业。 毕业生自身问题。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专业性要求很高,就业范围具有行业性。当然也有些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在工作的选择上更多想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另一专业的工作。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男生在选择就业去向时,倾向于入职工作,女生更多的选择进一步“深造”。这主要源于以下动因:就业压力。由于现阶段工作单位在录用人员时更倾向于选择男生,因而在面临工作问题时,男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男生更加倾向于在工作一定时间后根据工作需要选择性地进行“深造”,而女生则选择直接进行“深造”以规避就业压力和“未就业”的风险,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专业认可度。 3.2 读研的专业情况 在2014届毕业生中,读研继续接受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无跨专业学习的比例。根据这一数据比例不难看出,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在读研后根据自己能力选择自己的专业,继续学习。 3.3 从事关于社会体育工作比例 从事关于社会体育工作比例的仅有20%的比例,而从事其他工作的比例高达80%。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在工作的选择上更多想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另一专业的工作,而本科教育知识的涉及相对比较综合,专业限制较小,因而毕业生在毕业求职时更多的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以及职业规划选择其他工作。另一方面,现阶段招聘社会体育专业的单位多为私人企业,私人俱乐部,这些单位对于学历也有一定要求和限制。 3.4 就业地区分析 体育艺术学院学院2014届社会体育毕业生88%选择在长沙工作,少数同学选择回家乡所在地工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长沙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需求程度相对其他城市更为明显。几乎所有毕业生都留在了长沙地区工作。 3.5 以在长沙地区就业为例 本年度毕业生在长沙的就业基本去向是体育用品店,其中仅有20%的学生在其入职从事与社会体育专业相关的工作。 4 就业工作指导分析 以上仅是对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2014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这只是一则个案,不能涵盖全国的情况。下面是本院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基于对以往就业形势的整体把握,根据上述所列基本就业现状,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了综合就业指导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通过网络、短信系统进行就业信息,做到及时有效地进行政策传达和信息公布,为毕业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就业信息源,并力求做到覆盖全院所有毕业生。据统计,已签约学生半数以上的招聘信息源于学院。此外,学院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来我院招聘,或带领学生到单位参观,与实际工作人员进行座谈,询问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鼓励学生学习工作实际所需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其次,学院开展了以下针对各种情况的就业指导讲座:一是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的董川平老师、教育部艺术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委、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博导、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林丽娅副教授、诺韦耐德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等对毕业生进行考研、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讲解。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省、市有关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方针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如主管学工副书记邵华老师给毕业生做了题为《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把握政策,实现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的专题辅导报告,对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进行了分析。 与此同时,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特别是针对本科生开展毕业实习指导工作。不仅推荐优秀的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而且学院在每年会让学生出去实习,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相关工作状况。与之相对应的措施还包括创业典型事迹宣传、考研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学院还召开了考研座谈会,学院党政领导全部参加,研究生的学生代表魏攀等进行了发言,并与2011级准备考研的学生进行了交流。 最后,特别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事宜。在就业工作的中期阶段进行摸底,随后开展针对困难学生的点对点服务,了解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就业愿望等,并给予重点就业推荐和入职帮助。 农业毕业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文章摘要】 文章选取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的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为分析对象,以翔实的就业数据为基础,重点对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其原因作了归纳总结,并对学院的就业指导办法进行了概括梳理。 【关键词】 湖南农业大学;社会体育;就业 在高等教育中,学科与专业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社会体育专业自形成以来,业界对其发展潜力与前景一直观点不一。时至今日,社会体育专业的高等教育规模在全国逐年扩大,每届毕业生的数量日渐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分析把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本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无疑会有很大的参考作用。本文即对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2014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作一简要梳理与分析以期能对本学科专业教与学的更好发展有所裨益。 1 毕业生人数概况 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共有毕业生38人,均为本科毕业生。 2 毕业生男女比例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社会体育的学生性别比例男生较多,女生较少。然而通过数据可得出在社会体育专业的男生数量和女生数量比例失衡,而这一数据也同样反映了当今社会体育专业男的就业压力在逐步增加。 3 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3.1 毕业去向 图2 数据表明在现阶段本科生更多的选择工作,而放弃考研或者出国深造,据此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社会需求。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当今社会对其专门人才有大量需求的体现,在经济发展中,需求起着主导的地位。 二次选择。很多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选择艺术这条路,因此在毕业时想通过考研或出国的途径来进行对专业的二次选择,但由于专业知识认知程度不够,竞争不过本科四年学习同一专业的人,因此无奈选择就业。 毕业生自身问题。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专业性要求很高,就业范围具有行业性。当然也有些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在工作的选择上更多想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另一专业的工作。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男生在选择就业去向时,倾向于入职工作,女生更多的选择进一步“深造”。这主要源于以下动因:就业压力。由于现阶段工作单位在录用人员时更倾向于选择男生,因而在面临工作问题时,男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男生更加倾向于在工作一定时间后根据工作需要选择性地进行“深造”,而女生则选择直接进行“深造”以规避就业压力和“未就业”的风险,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专业认可度。 3.2 读研的专业情况 在2014届毕业生中,读研继续接受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无跨专业学习的比例。根据这一数据比例不难看出,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在读研后根据自己能力选择自己的专业,继续学习。 3.3 从事关于社会体育工作比例 从事关于社会体育工作比例的仅有20%的比例,而从事其他工作的比例高达80%。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在工作的选择上更多想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另一专业的工作,而本科教育知识的涉及相对比较综合,专业限制较小,因而毕业生在毕业求职时更多的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以及职业规划选择其他工作。另一方面,现阶段招聘社会体育专业的单位多为私人企业,私人俱乐部,这些单位对于学历也有一定要求和限制。 3.4 就业地区分析 体育艺术学院学院2014届社会体育毕业生88%选择在长沙工作,少数同学选择回家乡所在地工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长沙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需求程度相对其他城市更为明显。几乎所有毕业生都留在了长沙地区工作。 3.5 以在长沙地区就业为例 本年度毕业生在长沙的就业基本去向是体育用品店,其中仅有20%的学生在其入职从事与社会体育专业相关的工作。 4 就业工作指导分析 以上仅是对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2014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这只是一则个案,不能涵盖全国的情况。下面是本院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基于对以往就业形势的整体把握,根据上述所列基本就业现状,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了综合就业指导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通过网络、短信系统进行就业信息,做到及时有效地进行政策传达和信息公布,为毕业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就业信息源,并力求做到覆盖全院所有毕业生。据统计,已签约学生半数以上的招聘信息源于学院。此外,学院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来我院招聘,或带领学生到单位参观,与实际工作人员进行座谈,询问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鼓励学生学习工作实际所需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其次,学院开展了以下针对各种情况的就业指导讲座:一是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的董川平老师、教育部艺术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委、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博导、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林丽娅副教授、诺韦耐德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等对毕业生进行考研、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讲解。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省、市有关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方针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如主管学工副书记邵华老师给毕业生做了题为《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把握政策,实现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的专题辅导报告,对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进行了分析。 与此同时,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特别是针对本科生开展毕业实习指导工作。不仅推荐优秀的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而且学院在每年会让学生出去实习,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相关工作状况。与之相对应的措施还包括创业典型事迹宣传、考研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学院还召开了考研座谈会,学院党政领导全部参加,研究生的学生代表魏攀等进行了发言,并与2011级准备考研的学生进行了交流。 最后,特别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事宜。在就业工作的中期阶段进行摸底,随后开展针对困难学生的点对点服务,了解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就业愿望等,并给予重点就业推荐和入职帮助。 农业毕业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14届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摘 要】文章选取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的2014届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为分析对象,以翔实的就业数据为基础,重点对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其原因作了归纳总结,并对学院的就业指导办法进行了概括梳理。 【关键词】湖南农业大学;表演;就业 在高校教育中,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极大的影响了本专业的发展和生命力,体育表演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在全国发展迅猛,其毕业生总人数也不断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分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就很重要了。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是创办表演专业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单位,其历届毕业生就业数据信息都具有典型意义,本文将对本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以便对本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本文即对体育艺术学院 2014 年毕业生就业数据作一简要梳理与分析以期能对本学科专业教与学的更好发展有所裨益。 一、毕业生人数概况 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表演专业共有毕业生26人,均为本科毕业生。 二、毕业生男女比例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的学生性别比例男生少、女生多。就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从事国标舞方向的人也是男少女多。本科阶段则主要源于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这一数据也表明该专业女生比男生就业压力要大。 三、本科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毕业去向。数据表明,现阶段本科生更多选择就业而非继续深造,主要原因有:(1)就业压力。很多企业招聘时更倾向于招男生,因此女生在此压力下急于就业。(2)二次选择。很多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选择艺术这条路,因此在毕业时想通过考研或出国的途径来进行对专业的二次选择,但由于专业知识认知程度不够,竞争不过本科四年学习同一专业的人,因此无奈选择就业。 (二)读研的专业情况。在2014届毕业生中,读研继续接受表演专业教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 %,无跨专业学习的比例。根据这一数据比例不难看出,表演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较底。在读研后根据自己能力选择自己的专业,继续学习。 (三)从事关于表演工作比例。从事关于表演工作比例的仅有 21%的比例,而从事其他工作的比例高达79%。目前表演专业的本科生在工作的选择上更 多想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另一专业 的工作,而本科教育知识的涉及相对比较综合,专业限制较小,因而毕业生在毕业求职时更多的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以及职业规划选择其他工作。另一方 面,现阶段招聘表演专业的单位多为私人培训班,这些单位对于学历也有一定要求和限制。 (四)就业地区分析。体育艺术学院学院2014届表演毕业生65%选择在长沙工作,少数同学选择其他从城市工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长沙地区表演专业的需求程度相对其他城市更为明显。 (五)以在长沙地区就业为例。本年度毕业生在长沙的就业基本去向是舞蹈培训,其中仅有21%的学生在其入职从事与表演专业相关的工作。 四、就业工作指导分析 以上仅是对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2014 年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这只是一则个案,不能涵盖全国的情况。下面谈一下本院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基于对以往就 业形势的整体把握,根据上述所列基本就业现状,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了综合就业指导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通过网络、短信系统进行就业信息,做到及时有效地进行政策传达和信息公布,为毕业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就业信息源,并力求做到覆盖全院所有毕业生。 其次,学院开展了以下针对各种情况的就业指导讲座:一是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的董川平老师、教育部艺术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委、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博导、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林丽娅副教授、诺韦耐德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对毕业生进行考研、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讲解。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省、市有关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方针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 与此同时,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特别是针对本科生开展毕业实习指导工作。不仅推荐优秀的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而且学院在每年会让学生出去实习,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相关工作状况。与之相对应的措施还包括创业典型事迹宣传、考研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学院召开了考研座谈会,学院党政领导全部参加,研究生的学生代表魏攀等进行了发言,并与2011级准备考研的学生进行了交流。 最后,特别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事宜。在就业工作的中期阶段进行摸底,随后开展针对困难学生的点对点服务,了解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就业愿望等,并给予重点就业推荐和入职帮助。 农业毕业论文:农业院校工科类毕业生思想状况调研与管理策略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农业院校工科443名应届毕业生思想状况, 进行多方位的分析,探讨针对性管理策略。发现应届毕业生的思想状况有明显的紧迫性与特殊性。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策略是对应届毕业生制定针对性强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工科毕业生;思想状况;管理策略 农业院校工科教育总体上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工科类专业学生管理人员,如何顺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等多种浪潮的冲击这一变化, 因势利导把握好机遇和规律,把学生培养成为脚踏实地的高素质人才,其策略是一个需要探讨的方向。 一、农业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学生的思想状况 在农业院校工科专业,年级管理是目前通行的学生管理模式,相对于低年级,毕业生在管理上相对松散。低年级班委会与团支部体制健全,进入见习、实习课后,虽仍有相对集中的班集体,但一进入实习分方向年级,所有次序全被打乱, 实习基地学生不是成建制的分布。本人从最近几届毕业生工作的实践中发现,农业院校工科毕业生的特征在许多方面与其他院校专业学生不同,机械、水利、土木等专业,实习一般都远离校本部,这在空间上、地域上形成了管理的盲区,由此引起管理上的松散和不便。 (一)有积极向上的思想 毕业生关心的热点很多,我们就思想层面曾对2013届443名工科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过几次多角度的问卷调查,数据如下:党员人数l14 ,写入党申请书的超过400人,进党校学习的65% ,其他同学表示了解党的基本知识。非常关心时事政治的有280人,占63% ; 有时关心的120人,占27% ;不关心的只有43人,占10%。100%的同学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2008年以来,我们先后就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金融危机和十八的召开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会, 从立场还是分析问题的深度及发言逻辑性等方面,发现毕业年级均比刚入校时显得更有感召力和理性。 以上结果表明,工科毕业生思想积极,健康向上,总体上是可以信赖的能够担当的新一代。 (二)有明确的目标 笔者曾对相同学生的实习计划做过一次综合分析,有70 %的学生是为了方便到教学基地实习经验,将来好当工程师, 有30 %的学生是为了方便考研究生。到了大四,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工学理论和操作基础,并且能根据兴趣、爱好对自己的专业作定向选择。可见, 随着思想的成熟,在进入找工作实习阶段,绝大多数学生把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和学习摆在第一位,有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三)实习与毕业就业考研、市场需求与个人期望与的矛盾突出 为了能找到一步到位的就业途径,很多学生的心理负担很重。学生表面上显得沉静,而内心则矛盾重重。究其原因是高校就业制度,特别是“双向选择”,对工科专业学生的影响,因为工科学生毕业后就业单位的性质,基本上奠定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 (1)考研究生还是做好实习是个问题 据统计,工科学生近年有35 %左右的毕业生准备考研,而工科学生实习期不仅长(不同的专业要求不一样) ,而且任务繁重,这与考研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形成了明显的矛盾。从当前用人单位用人情况来看,资质较高的企事业单位提供的人才需求,本科学历需求大大降低,高水平技师或硕士生、博士生才是真正的急需品。 (2)找工作与实习仍是问题 双向选择下的就业制度使压力很大程度上转嫁到了家庭和学生身上,所以,配上各种通讯工具, 随时听从意向单位的召唤,随时接受各种考查。很多毕业生很希望在毕业前再努力冲刺一把,提高日后竞争能力,力求抓住每一个就业机会,但求职单位过多又会影响实习,陷入两难选择。 (3)期望值与市场需求很难统一 目前,虽然在大学阶段有各种各样的就业指导与个人职场规划课程,但大多数毕业生对自我评估、定位还是不准确,对就业难度与形势缺乏认知, 缺少发展眼光太看重第一次就业,把眼睛盯在人满为患的大单位、大城市,对缺兵少粮的“老、穷、边、少”等地区避之不及。 二、农业院校工科毕业年级学生管理的策略 (一)坚持以德为先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工队伍要根据十八的精神为学生树旗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青年学生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特别是进入找工作或实习阶段,更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要求他们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和科学精神完美地结合,将历史的责任和个人的事业完美地结合。 (二)坚持自我教育的主体性 管理毕业年级的关键是积极向上的集体精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因为“从众”的心理在任何人认识上都有。培养好集体的核心是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 学生干部是核心。学生干部对各项工作内容有一定的能力和经验,发挥他们在“三自”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辅导员就能深入做具体工作了。此外,还要加强学生党员模范带头的力度。按常理,毕业年级学生党员人数会超过15 %以上, 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将学生党员发动起来。 (三)坚持大禹治水的方法 处理同学的问题要采用平等讨论、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进行解决。疏导是搞好学生管理的前提,也是保障学校稳定的方式。非原则性问题,可用笑一笑的方法解决,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是适当的谅解。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出台前,要搞好调研与民主会,多下宿舍。处理学生情绪时,要把握度,该缓一缓时,不要操之过急,该趁机处理时,要当机立断。总之,处理毕业生事务,既要立场坚定,又要适当灵活。 (四)坚持不拘一格多样化发展 追求生活多彩多姿非常正常。但进入实习、找工作、考研年级后,各种压力使很多学校对毕业生不作管理和活动上的要求,这不利于人才培养。在实际工作中,组织学生参加形势文艺演出、讲座、球赛等,能缓解紧张心理,联系同学们的友谊。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模拟职场”之类的活动,学习如何撰写简历 ,锻炼推销自己和适应与应变能力。 (五)坚持从严管理 严格管理是爱护学生的体现。毕业生同学大都会有一种没有纪律观散漫的心理。会过分强调个性发展,认为作息时间、内务卫生等是低年级同学该干的事情;有的学生以实习为幌子,不上课,不做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有的干脆在上学时间打麻将,认为这是适应社会;有的同学以考研为借口,不分白夜放纵自己。如不从严管理, 会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声誉, 保证不了同学的合法权益,大学的教育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影响生命健康。 (六)坚持从自身做起 “其身正不令则行”。学生管理干部也思想政治工作者,他是“双重角色”,是做人的工作的。密切联系学生、为人师表、实事求是、大公无私是赢得学生的爱戴、尊重和敬仰的基础。毕业生敏感话题多,而且矛盾高度集中,尤其是在毕业生评奖推优、保研等,是对管理者道德最大的检验。毕业生管理是一门艺术,做好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只要我们坚持注意学习成功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理论研究,就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农业毕业论文:浙江省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 [摘要]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不仅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主要途径,更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迫切需要。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艰苦,风险较大,效益相对偏低,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在现代农业领域就业的人数仍然偏少。文章通过广泛调研浙江省大学生现代农业就业现状,思考制约高校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瓶颈,提出了破解农业人才短缺难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 高校毕业生 就业 一、前言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拓宽渠道、完善制度,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积极组织涉农专业毕业生投身农技一线。”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将是大势所趋,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不仅是当前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主要途径,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校毕业生到现代农业主体就业,可以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解决农技推广脱节问题,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为进一步了解浙江省现代农业对高校人才的现实诉求,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2011年浙江省农业厅和浙江农林大学共同实施了浙江省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调查。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对浙江省全部11个地(市)的现代农业主体(包括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大户等)及在现代农业领域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为期近2个月的调研。采用现场走访、举行座谈、个别访谈及问卷函调等调研方法。召开座谈会(访谈)百余场次,发放各类问卷572份。其中,向各类现代农业主体发放问卷274份,回收有效问卷270份,回收率为98.54%;向在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毕业生发放问卷298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回收率为95.97%。 (一)现代农业主体人才需求及能力素质要求 本次活动共调研了274家各类现代农业主体。其中,现代农业园区2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6家,经营大户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家。 1.招聘情况。调查显示:18.61%的单位认为其招聘大学生时没有困难,而25.55%的单位则认为困难很大。现代农业主体考虑到工作方便以及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基本上都从当地招聘大学生。在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大学生中,有66.4%的人属于本地户籍,33.6%的人非本地户籍;农村户口为64.56%,城镇户口为36.44%。现代农业主体招聘的高校毕业生渠道以当地人才中心为主,占调查企业的49.08%,通过高校校园招聘会录用毕业生的占32.94%,熟人介绍的占14.23%,其他方式为3.75%。 2.人才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登记这两种方式来了解目前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对现代农业主体紧缺岗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技术开发需求为35.04%,管理岗位需求20.08%,营销人员需求29.20%,一线劳动者需求9.49%。在面向有需求的229家现代农业主体发放的毕业生需求登记表中,同样以管理、技术开发和营销需求为主,招聘高校毕业生直接从事农业一线工作较少。 3.能力素质要求。调查显示:现代农业主体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然后是敬业精神和营销沟通能力,现代农业主体对大学生毕业生能力素质要求见图1。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的因素 1.影响因素。在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的影响因素中,基层客观条件艰苦、工资收入低、福利保障缺失、单位规模小、发展空间有限和缺少培训提高的机会为主要因素。各种因素的影响性见图2。 2.待遇情况。由于现代农业主体多数属于生产加工型企业,其销售利润相对较低,为毕业生提供的月薪待遇及福利保障方面低于该地区其他行业。调查显示:工作2年内的毕业生月薪1500元以下的占13.87%,月薪1500~2500元的占71.17%,月薪2500~3500元的占12.41%,月薪3500元以上的占2.55%。61.31%的企业免费为大学生提供住宿,需要交纳房租或自行解决的为38.69%。 保障措施方面,现代农业主体为毕业生提供“五险一金”的占23.72%,提供“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险的为35.04%,提供“养老、医疗、失业”险的为27.37%,不提供任何保险的为9.85%。 (三)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情况 1.层次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稳步增加,到基层参加现代农业建设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学历层次在不断提升。调查显示:在调查的286名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大学生中,以大学本科生毕业生为主,占调查人数的56.12%,研究生占调查人数的5.32%。性别比例为男性196人,占68.53%,女性90人,占31.47%。年龄结构上,87.5%的人年龄小于30岁。工作年限上,67.29%的人参加工作年限不足3年,5年以上的仅为14.36%。 2.工作状况。调查表明: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总体达到满意的为53.72%,基本满意为40.43%,不满意为5.85%。满意度较高的原因在于67.29%的调查对象都是刚刚走出大学校园,工作不满3年,多数毕业生认为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是他们参加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企业将其定位在相对简单的一线工作岗位和技术研发岗位进行锻炼是可以理解的。目前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关联的占调查人数的58.79%,41.21%的毕业生没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3.就业思想。多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思想不稳定,选择现代农业主体就业不是第一选择和最终选择。调查显示:有62.23%的毕业生在现代农业主体就业前有过其他工作经历,其中,10.37%的毕业生之前已换过4个单位,流动性较大。毕业生选择现单位就业的初衷问题,选择“专业对口”和“认为现代农业主体发展潜力大”的比例为61.68%,还有38.32%的人是因为“就业形势不好或其他原因”而暂时在现单位过渡,寻求更好的职业选择。 4.培养使用。现代农业主体对毕业生工作后培养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有56%的现代农业主体注重保障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54%的现代农业主体注重制定有效的薪酬制度,38%的现代农业主体注重制定有效的培训提高机制,39%的现代农业主体注重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较多的现代农业主体未重视毕业生的成长,导致毕业生感觉前途迷茫,工作没有动力。据调查,仅有30.97%的工作单位为毕业生做过工作及今后发展规划,而69.03%的工作单位没有为其制定工作规划。 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影响个人发展最大的问题分别是:认为缺少培训提高机会占调查人数的41%,认为单位规模小、个人发展空间有限占调查人数的32%,而工资收入低、福利保障缺失和基层条件艰苦只占调查人数的18%和19%。这与大部分现代农业主体认为基层客观条件艰苦、工资收入低福利保障缺失是影响吸引毕业生的最重要问题,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四)现代农业就业政策有效性 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认为,政府对扶持大学生现代农业就业政策中,培训提高、见习实训、学费代偿等就业补贴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扶持最重要。现代农业就业政策有效性见图3。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引导 现代农业要持续发展、高效生态,需改变农业主体弱、小、散的格局,防止农业经营老龄化、兼业化、副业化倾向,实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使高校培养出的“能生产、会管理、懂经营”的高素质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因此,出台相关的政策,提高相关的就业服务成为当务之急。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出台更加灵活适用的旨在鼓励现代农业主体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本次调查中毕业生反映出来的相对比较看重的“见习实训、培训提高、学费代偿、就业补贴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推动和深化。 1.见习实训。当前推进高校毕业生到现代农业主体就业,需对在校大学生提供较好的见习实训机会。对到确认为见习基地的现代农业主体进行见习实训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可提供3~6个月岗位训练,为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创造条件。对见习训练学员进行生活补贴,为见习学员提供综合商业保险补贴等措施,解决见习实训中生活及安全保障问题。为见习学员配备专职导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大学生较快进入现代农业角色。 2.培训提高。高校毕业生具有丰富的理论文化知识,但缺乏农业所需的实用技术和农业工作的背景和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在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应为其提供培训提高的条件,提升农业就业能力和水平。对非农林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前进行岗前培训,使之掌握现代农业的专业知识;对农业实用技术进行培训,使高校毕业生掌握现代农业必备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对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方面从事相关技术、管理或培训工作的在职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实施“农业推广硕士”等学位提升计划,使农业从业人员适应能力更强,社会经验更丰富,探索研究水平更高,视野更广阔,事业心、责任心等方面更适合农村基层工作。 3.学费代偿。为鼓励高中毕业生就读农学类专业实行免交学费政策。现代农业主体除需要技术人员以外,更需要管理及营销人员。为鼓励非农业种养技术专业毕业生在现代主体中就业,满足现代农业多方位的人才需求,各地可根据情况对在基层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这部分学生中实施学费代偿政策,满足多方位的人才需求。这一政策将有效解决基层人才短缺及结构性的矛盾。 4.就业补贴。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其他产业,甚至有人认为农业发展处于“瓶颈”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严重制约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加上现代农业主体利润相对较低,能为毕业生提供的月薪待遇低于该地区其他行业。这一问题光靠现代农业主体自身已得不到解决,需要政府对现代农业高校毕业生采取就业补贴的形式加以解决。 5.社会保障。当前,在现代农业主体中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关注的社会保障问题主要集中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定、事业招考、工龄计算和户口档案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在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和工作热情。浙江省对于本省户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在农业科技项目立项、农业成果审定、农业继续教育等方面服务,可享受浙江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科技人员同等待遇。提供优先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优先录用为事业性质的县(市、区)和乡镇农技(农经)干部,服务年限可计入基层工作经历及专业工作年限,免费进行人事服务等优惠政策。 (二)高校培养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深入基层难问题,高校的培养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高校要着眼于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就业能力的提高,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学生毕业后存在知识面不宽、能力不够、适应性较弱等现状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提高其适应基层工作的能力,使毕业生就业流向更趋合理。 1.现代农业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长期教育中潜移默化形成的。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就业指导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一是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准备过程;二是依据大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学习经历结合自身情况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学生量身订制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引导学生把从事现代农业作为自身的职业目标;三是现代农业就业指导应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的授课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将理论知识与现代农业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激发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的热情,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 2.现代农业人才培养。高校在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上,要改变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农业需求为核心,以“管理―营销―技术”为主导,创新现代农业人才模式。其培养目标:为现代农业建设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熟悉农业农村基本情况的懂政策、善交流、有技术、会经营,能从事农业农村基层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应当加大与现代农业主体的联系,采取共建基地的形式,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提前介入现代农业建设。一是建立现代农业教学实习基地。该基地将成为大学生培养农业实际工作经验、能力的第二课堂。通过了解参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等环节,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社交、表达及创新思维能力,为毕业后快速完成角色转变打下基础。二是开展顶岗实习。政府与高校联动,每年上半年安排有志于现代农业就业的准毕业生到现代农业主体进行3~6个月的顶岗实习。一方面聘请现代农业主体从业人员作为导师,带领高校毕业生真正走进农业,走入农村,以“一对一”的形式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顶岗实习的高校毕业生可以担任法律助理、政策助理、科技助理、文化助理和经理助理等,以增强顶岗实习的针对性。 现代农业主体层次参差不齐,发展水平很不一样。不能因为单位规模小,层次低就否认人才是企业发展关键的共识,更不能片面强调毕业生自身定位不准而忽视企业在选拔聘用高校毕业生的“环境”问题和社会责任。当前,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等环节都需要有知识技术力量作支撑。企业只有通过规范用人制度,提高员工待遇,重视人文关怀等途径,才能更好地吸引、培养高校毕业生,才能改变自身充当“跳板”的角色。大学生需进一步认清自己,做好个人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改变“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心态,适当降低就业期望,苦练内功。在校大学生重点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力求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完美匹配。同时,结合当前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农林领域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个人成长创造条件。 农业毕业论文:以实践教学促进农业院校信息类毕业生就业研究 摘要:高校的急剧扩招,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农业院校的信息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是农业院校信息类毕业生就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类专业的软硬件资源,通过科研实践教学、案例实践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科技学术实践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就业择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就业 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 高校的急剧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由此导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弱势行业的高等农业院校,就业压力尤为突出。作为农业院校的信息类毕业生,由于在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技能上与工科院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工作中就业竞争力不强,致使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与个人往往要投入相当大的财力,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几乎是举全家财力完成学业。如果毕业后不能及时就业、没有稳定的收入,容易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信息类专业大学生主要是指涉及较多计算机课程专业的在校生,这类专业大多在农业院校中起步较晚,专业缺乏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科研基础相对薄弱。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信息类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充分利用信息类专业的软硬件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毕业生竞争力,是农业院校信息类毕业生就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早融入社会的综合能力。 1 科研实践教学 结合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从而熟悉科研开发的整个过程。通过科研项目立项的前期准备、查阅文献、调研、开题报告的撰写、项目检查、项目的开发以及项目结题等工作,不仅在项目具体开发过程中,锻练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获取课程教学以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新的途径,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并且通过科研开发的整个开发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对待科学问题应有的自主与创新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等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近来来,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竞赛、挑战杯等多项赛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质量。 2 案例实践教学 针对目前传统的以课本为主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引入教学过程中。目前高校信息类学生的语言课教学,主要还是以课本为主机械的进行讲授,学生也以课本为主机械的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易产生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创新能力欠缺的问题。将案例教学引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和主动学习的动机,把枯燥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在具体的应用项目中的使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信息类语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精心选择具有连贯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实际案例。一次课程的案例不仅应该能够解决本次课的内容,更为下一次课程埋下伏笔,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问题的解决,在不知不觉中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并且还掌握了一个实际项目的具体实现。由于案例选择的实用性,通过课堂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而且还为以后具体开发项目,培养了动手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能力。 3 实验室实践教学 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是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科学生进行教学实验的基础条件,是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科技创新的必备条件。目前的信息类本科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实验设置的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是按照实验前实验教师的讲解或者实验指导书中的描述去机械地操作实验设备,很难达到熟悉或运用自如的程度,这为后期独立开发项目留下了隐患。这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当遇到需要独立使用仪器设备进行开发工作时,往往会由于没有深入了解实验仪器设备的原理与组成,而感到无处下手,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对工作丧失信心,从而影响就业。为了增强学生熟练操作使用仪器设备的能力,学校增设了实验技能训练课程,包括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课程、专业科研技能训练课程等,安排适当的课时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增开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动手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开设了学生创新实验室,将实验室面向学生全方位开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项目,自主准备仪器完成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支持。 4 科技学术实践教学 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的普及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信息类学科是一个不断涌现新技术新知识的学科,为了让学生能及时了解信息领域的新动向,学校经常请相关领域专家做学术讲座。这些讲座,不仅引导同学们探索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研究热点和经典问题,而且还引导学生对新技术进行畅想,极在的刺激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学术讲座中,专家与学生们互相讨论,互相切磋,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 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是农业院校信息类毕业生就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类专业的软硬件资源,通过科研实践教学、案例实践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科技学术实践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就业择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农业毕业论文: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摘要:生产实习教学是本科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结合目前我院的新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实习内容及管理过程中的探索与研究,提出了深化本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完善实习模式,精心组织,加强管理等实习过程的优化建议,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度构建更加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生产实习,实践教学 1 生产实习环节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性 设施农业是一门涉及生物、工程、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发展与应用[1]。生物科学主要包含蔬菜、花卉和果树等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管理;环境工程又包含光照、温度、湿度、气体与土壤五大因子的相互作用与调控;工程学科涉及到温室结构优化设计及环境调控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计算、建造施工技术等内容。这三个方面有机的结合与统一形成新兴学科。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社会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研究学习的同时,更要重视实际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需要,只有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升级的需要,才能使该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2]。宋代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曾经提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这句诗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生产实习环节正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通过接触实际现场的情况,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通过生产实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3]。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活动,激发终身学习的热情,还可以加深对社会道德和经济价值的理解,是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实习教学的作用和地位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生产实际,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并对其将来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2 现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中面临的挑战 2.1 师资力量的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招生规模急剧膨胀,学院原有的各专业的共建实习基地的容纳能力已远远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因此容易造成实习教学供给能力不足,形成了实习任务难以安排的局面。加上近年来物价指数上扬,各种费用都随之上涨,而实习预算经费没有多大的涨幅,直接限制了实习的活动范围,导致学生与农业生产,科研和社会生活的接触相对较少,使实习面变窄,这些对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这样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都是今后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4,5]。 2.2实习基地减少的挑战 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的前提,主要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目前随着很多学校的新教学楼,宿舍等随着扩招的学生数量的增加,部分实习基地被占用,另外今年来试验基地的建设显得相对落伍,实习基地的管理也缺乏规范化,很多校内的基地仍然处于粗放式的管理方式。校外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所有制模式已被新的体制所取代,很多农业实习基地不愿意接受单纯以实习为目的的学生,而且,很多毕业学生不愿意到一些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大多仅靠指导教师与实习基地的个人关系而勉强接受。基于这种状态,很多校外的实习基地逐渐面临着减少的挑战[6]。 2.3 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挑战 发展科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现代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生产实习活动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向大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很多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都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智慧,对于培养学生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新动向,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实习活动的质量,不仅是培养所学专业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也是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 2.4 就业形式的挑战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仍然处于严峻的形式,虽然毕业生产实习作为必修课程,学校的教学计划有很多的具体要求内容,但是指导教师执行起来会遇到很多问题。生产实习一般是在大四上学期进行,这段时间正好同毕业生就业,考研等时间冲突,在安排生产实习中,学生更多的以优先选择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方式,占用了毕业生产实习的时间。再加之本科毕业生中严峻毕业形式所激发的考研热,使一些按照农业生产时间安排的实习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能如期进行。 3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 3.1 实习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式,对传统的单一集中实习形式进行了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让学生在参与学校的生产实习的同时联系一些与今后的就业有关的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后期再统一进行集中实结。这种模式实施后使学生不再单纯被动地接受统一的安排,而是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长寻找适合自己将来发展的实习单位,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实习。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对工厂化育苗的内容有过讲授,然而实际的生产中育苗公司如何进行大规模育苗设施及程序,生产周期如何控制,遇到具体情况如何解决等这些都是要通过实习来进行进一步学习的。对此类企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在用人单位结合企业情况实地学习,同时学生通过实习的过程对未来工作情况也会得到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也通过实习更好地考察和锻炼学生。在实习后期实习生返校后又可以进行充分地对实习生活进行总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毕业实习的主动性。 3.2 实习内容指导 要加强生产实习的指导,就意味着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中需要进行的准备增加,为此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征求实习意见 目前,实习方式日趋多样化,毕业实习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问题,还是直接影响毕业实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此在实习之初,教研室就注重学生的意见和注重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毕业实习的认识,最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征求学生对实习的意见,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完善实习教学体系,对学生比较感兴趣与生产结合比较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如花卉温室基地,工厂化育苗基地,大型温室园区,农展会等选取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实习地点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对于校内的实习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选定一些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根据校内的学科优势和当地设施产业的特点,分主次在校内展开实习。 (2)制定实习计划 首先,在制定实习计划时要抓住一些主要教学环节的把握,突出实习中关键性,规律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重要内容的把握,分成几个相关专题如,工厂化育苗 ,设施园艺作物植株调整,设施园艺作物田间管理,无土栽培,园艺设施,生产基地规划等内容,让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内容讲解,演示后,学生亲自操作,掌握其原理,操作技巧,观察结果。 其次,在时间安排上,除了根据专业理论课开设的情况,安排社工专业实习在四年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合理时间外,还应考虑本专业在实际生产的特点,安排应季的实习内容。由于我校地处北方,实际生产中更多应用的温室类型是日光温室,可以根据日光温室的环境特点,在冬末,根据季节和栽培作物的情况对温室的环境进行调控,进行加温,通风换气等调节;在初春季节安排学生做一些日光温室的育苗生产的实践环节,把握育苗的关键环节,在让学生更贴近实际地体会农业设施生产的环节,解决实际生产遇到的技术问题。 此外,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安排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实习项目,劳动内容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科研需要安排,各组可以不同,应使每位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磨炼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吃苦耐劳,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如:让学生亲自体验播种的整个过程,包括营养土配制,浸种,催芽,播种,播种后的管理等;在设施作物田间管理中,把握温,光,水,气,肥的控制及病虫害防止等等,将课堂的抽象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 (3)制定实习细则 科学制定实习细则是保证生产实习质量,实现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针对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突发事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学生顺利完成生产实习任务的重要方式。这就需要指导教师要在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的学,食,住,行等各项工作,在实习前对整个实习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应该把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深入和继续,在每个环节都要具体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作出准备,实习过程中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校外实习中应该通过了解实际选择的实习地点和实习方式,制定实习计划,增强对实习的指导力度,以我校今年的校外实习为例,在实习未开始前教研室相关教师就制定了实习细则,规定了校内外的实习组织方式,校内外基地实习的内容,生产科研基地的确定,实习纪律,考核方式及方法,具体的时间安排,对实习过程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提供考察报告,专题报告等,这些都使学生的实习一开始就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4)实习成绩评定 实习成绩是反映学生实习综合效果,分析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设工专业的实习过程包括校内基地,校外基地及一些生产科研基地的实习,过程复杂,指导教师对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评定,也应采用多种形式综合评价,如对提交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现场实习表现,实习单位的证明和其他实习资料等。 (5)实结交流 在生产实习结束后,进行总结交流工作是实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本次生产实习后,交流工作在学生中认真展开,还向本专业低年级学生进行介绍,同时邀请了相关的专业教师,管理教师。交流会上,主要由参加实习的学生和教师对整个实习的过程中的收获,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实习工作的展望。通过交流总结发现,学生们普遍觉得对设施工程专业这样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来说,实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通过实习的过程对设施农业这个产业加深了了解,丰富了专业认识,对专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专业指导教师来说也更加丰富实习课程的内容,为将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基础。 3.3 实习管理 对实习的非科学监管是引起当前设工专业实习形式化的根本原因。因此我院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在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特别对这种同步加强实习的动态管理实现对专业实习的有效监管。在实习开始前,由园艺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指导教师组成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院和教研室两级领导负责实习的全面工作,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各项技术实习工作。学生要拟定详尽的外出实习计划,提交指导小组进行审批,经审批小组同意后方可进行,且提倡在对实习单位选择时尽可能地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内容。实习申请是否获得同意主要在于实习计划的详尽及与实现本专业学习为目的。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结合学校的监管,大大强化管理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合作,也大大提高了实习管理的有效性。 4 结语 生产实习教学是本科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使学生能够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结合目前我院的新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实习内容及管理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深化本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完善实习模式,精心组织,加强管理等实习过程的优化建议,相信这些会为未来新学科的发展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毕业生实习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内部控制论文:投资管理公司内部控制与措施 1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监督对内部控制有着重要作用,它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情况。一些投资管理公司通过内审部门进行监督,这样以来,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属于同一个团体,不能有效的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监督机制应该具备独立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就难以保证其公平性,对企业的发展不利。 2加强投资管理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2.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日常业务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及特殊业务管理,只有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企业管理质量。由于受各种因素的而影响,一些投资管理公司存在着制度执行率低、责权不统一等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给管理工作提供正确的执行依据,然后进一步加强监督力度,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实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坚持相互制约、有效性、独立性这三项原则,其中相互制约原则是指企业内的各部门要明确责任、互相监督,有效性原则是采用合理的手段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独立性原则是保持企业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依据这三项原则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加强风险管理工作 投资管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风险,为了避免风险的发生,企业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进行全面性管理。首先,企业要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让他们学习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评估等相关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其次,要制定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健全监督机制,加强企业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各部门相互合作、相互监督,进一步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2.3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构的建设 企业要有条不紊的运营,首先要优化内部管理机构,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公司内部,高层管理人员负责经营决策,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发起者。企业内部控制直接关系着经营决策的准确性,一些企业只注重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而忽略了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这样以来,容易导致财务风险,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会计管理人员在做好财务控制工作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让其他人能够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使财务控制工作有效进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风险日益加剧,为了降低竞争风险,企业必须要优化内部管理机构,保证企业管理质量,不断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投资管理公司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企业内部控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为了保证投资管理公司的有效运行,降低投资管理公司的财务风险,需要我们加强监督力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进而使其更好的为其它公司服务。 内部控制论文: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 [提要]本文回顾分析了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发展历史上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揭示了英国内部控制发展的四大趋势,并结合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和发展的现状,借鉴英国的经验,对当前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定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披露以及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等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三大报告 历史上看,英国内部控制的发展离不开公司治理研究的推动。20世纪80-90年代,英国的公司治理像今天的美国一样,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面对创造性会计(creative accounting)的泛滥、公司经营的失败和连续不断的丑闻、董事薪酬激增以及企业短期行为主义猖獗等一系列公司治理问题,社会公众、监管机构的不满情绪日益升温。这一阶段也就成为英国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一个高峰期,各种专门委员会纷纷成立,并了各自的研究报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卡德伯利报告(Cadbury Report,1992)、拉特曼报告(Rutterman Report,1994)、格林伯利报告(Creenbury Report,1995)和哈姆佩尔报告(Hampel Report,1998)。在吸收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98年最终形成了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Combined Code of the committe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综合准则很快就被伦敦证券交易所认可,成为交易所上市规则的补充,要求所有英国上市公司强制性遵守。这些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发展,尤其是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以及作为综合准则指南的特恩布尔报告(Turnbull Report,1999),堪称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牌。 一、卡德伯利报告 卡德伯利报告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同时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之下。其实,1985年“公司法”S.221条款就规定,董事对公司保持充分的会计记录负责,为满足上述要求,在现实中董事必须建立公司财务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设计程序使舞弊风险最小化。也就是说,1985年的“公司法”已经对董事确保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含蓄的要求。 卡德伯利报告进一步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公司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建议董事们应发表一个声明,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详细描述,外部审计师对其声明进行复核(review)和报告,同时规定在董事会认可声明之前,审计委员会应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声明进行复核。该报告还认为,内部审计有助于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的日常监督是内部控制的整体组成部分,会计师职业应在以下方面起到领导作用: (1)开发用以评估有效性的一整套标准; (2)开发董事会报告形式的具体指南; (3)开发审计师用以相关审计程序和报告格式的具体指南。 卡德伯利报告在许多方面开创了英国公司治理历史的先河,它明确要求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同时将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尽管报告尚存在许多局限性,但它所确认的公司治理的许多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二、哈姆佩尔报告 哈姆佩尔报告将内部控制的目的定位于保护资产的安全、保持正确的财务会计记录、保证公司内部使用和向外部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鼓励董事对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进行复核,包括确保高效经营、遵守法律法规方面的控制。哈姆佩尔报告认为,很难将财务控制与其他控制区分开来,并坚信董事及管理人员对控制的各个方面进行复核具有重要意义,内部控制不应仅局限于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该报告全面赞同卡德伯利报告将内部控制视为有效管理的重要方面的观点,并认为董事会应该对内部控制进行复核以强调相关控制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对企业风险评估和反映、财务管理、遵守法律法规、保护资产安全以及使舞弊风险最小化等方面。 尽管哈姆佩尔报告所提出的准则,将公司治理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并未满足普遍的要求,其主要的批评意见集中于该报告的内容缺乏新意、委员会主要由既得利益者组成、有关原则难以付诸实施、责任不够明确等。当时贸易与工业部的负责人玛格丽特·贝凯特就认为,报告在受托责任与透明度方面仍有不足。 三、特恩布尔报告 卡德伯利报告和哈姆佩尔报告都程度不同地对公司内部控制提出了要求,作为集大成者的综合准则在“最佳实务准则(Best Practice Code)”中对内部控制提出了综合性和原则性的规定。尽管综合准则要求公司董事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但是该准则并未就如何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提供详细的指南。因此,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与伦敦证券交易所达成一致,为上市公司执行准则中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要求提供具体指南。1999年ICAEW组成的以尼格尔·特恩布尔(Nigel Turnbull)为主席的十人工作小组公布了《内部控制:综合准则董事指南》,即特恩布尔报告。作为指导企业构建内部控制的指南,该报告的意义在于,它为公司及董事会提供了具体的、颇具可行性的内部控制指引。其主要内容是: 董事会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负责,应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政策,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在决定内部控制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评估特定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构成时,董事会应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1)公司面临风险的性质和程度;(2)公司可承受风险的程度和类型;(3)风险发生的可能性;(4)公司减少事故的能力及对已发生风险的影响;(5)实施特殊风险控制的成本,以及从相关风险管理中获取的利益。 执行 风险控制政策是管理层的职责,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管理层应确认、评价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执行董事会所设计、运行的内部控制政策。公司员工有义务将内部控制作为实现其责任目标的组成部分,他们应集体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信息和授权,以建立、运行和监督公司内部控制系统。这要求对公司及其目标,所处的产业和市场以及面临的风险有深入的理解。 合理的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政策、程序、任务、行为以及公司的其他方面,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对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重大的商业性、业务性、财务性和遵循性风险做出正确反应,以提高公司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其中包括避免资产的不当使用、损失或舞弊,并保证已对负债进行了确认和管理。 公司的内部控制应反映组织结构在内的控制环境,包括:(1)控制活动;(2)信息和沟通程序;(3)持续性监督程序。特恩布尔报告指出了健全的内部控制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1)它根植于公司的经营之中,形成公司文化的一部分。换言之,它不仅仅是为了取悦监管者而进行的年度例行检查; (2)针对公司面临的不断变化的风险,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 (3)具有对管理中存在的缺陷或失败进行快速报告的能力,并且能及时地采取纠正措施。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复核是董事会职责的必备部分。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地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董事会应限定对内部控制复核的过程,包括一年中复核的范围、收到报告的频率以及年度评估的程序等,这也将为公司年报和记录中的内部控制声明提供适当的支持。 内部控制发展的若干趋势 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报告的要求日趋减弱 卡德伯利报告建议,董事应就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报告,并要求审计师对董事会报告进行复核。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审计师应向谁进行报告、是否应将其复核报告公开。在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开报告方面,有效性要求使董事会和审计师均感到很困惑,因为那将意味着内部控制将为避免错误或舞弊提供“绝对保证”,而事实上没有一个内部控制系统能够完全避免人为错误。如果由于非故意原因导致错误陈述或遗漏,董事或审计师将因为其确认的有效性而承担法律责任。Power(1997)的研究发现,当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的概念仍处于模糊状态时,董事会及会计师均不愿做出这样的声明。 与卡德伯利报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姆佩尔报告鼓励而非要求董事就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判断,并对卡德伯利准则中的第4.5条款进行了修改,将原来的“董事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报告”,修改为“董事应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报告”,删除了“有效性”一词。哈姆佩尔报告建议,在董事会报告中明确董事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责任,说明内部控制仅能为避免重大的错误或遗漏提供“合理”保证,描述公司为提供有效的财务控制而建立的主要程序,并确认董事已经就系统的有效性进行了复核。哈姆佩尔报告认为,审计师不必向社会公众公布其对董事会报告的审查结果。这样做会在董事会与审计师之间建立更为有效的沟通渠道,使得最佳实务在报告的范围和性质方面不断进步。 而特恩布尔报告则规定,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复核,总结进行复核所使用的程序,并在年度报告或记录中披露用于解决内部控制重大问题的方法和过程,董事会至少还应披露用于确认、评估和管理重要风险的持续性监督程序。特恩布尔报告还鼓励董事会在年报中提供额外的信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公司的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由此可见,英国对有关公司内部控制的报告和披露方面的要求并未放松,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报告的规定却日趋减弱。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日趋紧密 表一概括了英国内部控制范围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卡德伯利报告和拉特曼报告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主要限于财务控制,而财务控制的主要功能在于保护资产的安全、保持正确的财务会计记录以及确保公司内部使用和向外部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哈姆佩尔报告则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很难将财务控制与其他控制区分开来,鼓励董事对有效经营、遵守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复核,从而大大扩大了内部控制的范围。特恩布尔报告再次扩大了内部控制的范围,将其与风险管理联系起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结合很早就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但两者的关系仍无普遍认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从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是风险管理的方式之一。例如Krogstad(1999)就认为内部控制不存在于真空或暗箱之中,而存在于协助组织进行风险管理并提升有效的治理程序之中,McNamee也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风险的反应。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将风险管理纳入内部控制体系,认为控制包含了风险。例如,美国的COSO报告将风险评估视为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之一。加拿大CICA的控制委员会则认为“控制应包括对风险的确认和规避”(1999)。经过争论和实践,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认识到将两者关系隔离的分析方法是不可取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有相融合,才能实现最佳效果。例如,Blackburn(1999)就认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仅是人为的分离,而在现实的商业行为中,他们是一体化的”,这种融合极大地推进了内部控制定义的发展。 Maijoor(2000)曾指出定义内部控制的困难所在,并进一步认为当前内部控制的研究是零散和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导致政策建议建立在未经证实的假设之上。特恩布尔报告转向扩张的观念,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合为一体,认为两者是近乎等同的概念。这是英国与公司治理相关的公开文件中,第一次强调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的关系。而此前的卡德伯利报告没有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哈姆佩尔报告也仅在内部控制的环境下简单地提及风险管理。 特恩布尔报告认为公司经营的目标、内部控制组织和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作为结果,其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变化。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依赖于对公司所面临风险性质和程度的全面、综合的评价。因为利润本身部分地作为企业成功冒险的回报,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帮助正确地管理和控制风险,而非减少风险。正如该委员会主席尼格尔·特恩布尔所说:“我们致力于制定实务指南,以保证董事会知晓公司所面临的重要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程序对风险进行管理,执行的管理层负责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风险管理,而董事会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进行报告。” 这种融合避免了对内部控制定义不清的麻烦,使之从传统的内部财务控制的狭窄范围内摆脱出来,扩展至通过战略参与公司价值创造,同时亦标志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 三、内部审计的角色由监督者逐步转变为控制者 内部审计一度曾被定位于“监督者”的角色。卡德伯利报告认为,内部审计是对外部审计的补充,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对关键控制和程序进行监督是良好公司实务的组成部分,这种日常监督也是公司内部控制整体中的一部分,它有利于保持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内部控制代表董事会对任何有舞弊可疑性的行为执行调查,为保证其地位的独立性,应使内部审计负责人与审计委员会主席的沟通畅通无阻。哈姆佩尔报告却认为,没有必要对内部审计做出严格的规定,但董事会应经常考虑,是否需要建立独立内部审计机构。 特恩布尔报告对内部审计做出了更为详细的指引,认为是否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取决于公司具体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规模、公司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员工的数量以及成本效益方面的考虑。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会需要对风险和控制给出客观的保证和建议,一个有效的内部审计部门(或 独立第三方)则可以提供这种保证和建议,内部审计亦可以在诸如健康和安全、管制和法律遵守及环境等问题提供保证和建议。 特恩布尔报告认为,在决定是否有必要建立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这一问题上,董事会应考虑公司行为、市场、组织重构、信息系统和其他外部环境方面因素是否会增加公司所面临的风险。那些未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公司,其管理人员应使用其他监督程序,以确保内部控制能正常、按要求运转,董事会有必要对这些程序是否提供足够和客观的保证进行评估。 特恩布尔报告还认为,内部审计师的主要作用是"确证和建议",而不再是以往的“监督和复核”。这一转变赋予内部审计更多的内涵,也推动了英国内部审计职业角色的转变。这一转变也与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定位成增值性审计的想法不谋而合。在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下,内部审计计划与公司风险管理策略联系在一起,内部审计利用对当前的风险分析,保证其审计计划与企业的经营计划相一致。正如McNamee所预言的那样,内部审计师应成为内部战略计划者--一个管理控制的扩展,以确保系统正常运做,实现组织目标,内部审计师应最终脱离狭隘的会计之源。在变革的时代,内部审计师应在全面管理中发挥更高价值的功能,这一崭新的定位已经成为内部审计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也为内部审计师在组织中占据新的位置提供了机遇。 四、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日益受到重视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CAS)是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在专题讨论中,共同对内部控制进行的评估(Mc Namee,1995)。自我评估是组织监督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主要工具,它将运行和维持内部控制的主要责任赋予公司管理层,同时使员工和内部审计与管理层一道承担对内部控制评估的责任。这使以往由内部审计对控制的充足性及有效性进行独立验证发展到全新的阶段,即通过设计、规划和运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程序,由组织整体对管理控制和治理负责。 英国一直重视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但卡德伯利报告和哈姆佩尔报告仅要求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复核(review)。而在特恩布尔报告中,则第一次使用了评估(assessment)的字眼,报告还用相当大篇幅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特恩布尔报告规定,在给董事会的报告中,管理层应对与其相关的领域中所存在的风险,以及相应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提供平衡的自我评估。特恩布尔报告认为,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时,应特别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自上次评估以来,重要风险的性质和程度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公司对这些商业风险和外部环境变化所做出反应的能力。(2)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持续监督的范围和质量,以及内部审计功能和其他保证方式的工作状况如何。(3)就监督的结果与董事会交流的程度和频率,以便在公司内建立起累计评估体系,对内部控制状况及风险管理有效程度加以评估。(4)期间内任一时间所确认的重大控制失败或弱点,及其所导致或可能导致的不可遇见的结果及或有事项的程度,以及对公司财务状况和业绩产生的重大影响。(5)公司公开报告程序的有效性。一旦知道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重大失败或弱点,董事会应决定这种失败或弱点是如何产生的,并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估。 从上述情况看,尽管报告尚未对评估的程序、方法等做出更为具体的规定,但明显地,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重视程度,是日益加强的。 几点启示 一、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审计领域,侧重从会计和审计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其研究成果也主要服务于审计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和审计风险的控制。注册会计师职业在审计中采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试,确定审计的重点和风险,进一步修改审计计划,而内部审计师则将内部控制作为监督或评价的重点目标。 仅从会计和审计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必然导致视角过于狭窄。1996年财政部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和局限性等做出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但它所采用的内部控制是英、美等国家所“淘汰”的概念,其作用也仅局限于对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业务提供具体指引。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是目前我国内部控制领域内最具权威的标准,也是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实践所依据标准,但该《规范》仍局限在内部会计控制领域。而英国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财务控制、财务控制与管理控制相结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融合等几个阶段,其范围不断扩大,早已超出了会计控制的范围。2002年1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公司治理的诸多方面进行了规范,但该准则却并没有涉及内部控制方面的内容,这使得该准则自诞生之日起便带有明显的缺陷。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应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内部控制的发展离不开公司治理的推动,公司治理的优化也离不开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保障。我们认为,两者间的关系应该在准则中得到反映,治理准则对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亦应作出明确的规定。 英国内部控制的发展离不开公司治理的推动,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研究均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之内,重视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把内部控制看作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应借鉴其英国内部控制研究的经验,加强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致力于研究内部控制是否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机制如何发生作用以及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如何设计、运行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 二、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强制性报告有待商榷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实行的是强制性披露制度。虽然这种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和投资决策。但是,这种强制性披露要求的合理性仍值得商榷。因为,如果公司或注册会计师在报告中认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是“有效性”的,这就意味着他们做出了某种承诺和保证,且给人绝对承诺和保证的印象。实际上,内部控制所能提供的仅是“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这种绝对的保证很容易将自身置于潜在的诉讼风险之中。正是出于对诉讼风险的担心,英国上市公司的董事及注册会计师才反复游说,最终取消了对“有效性”报告的规定。 由于内部控制的涵盖范围很大,涉及到财务会计、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等诸多方面,使得任何一起证券市场民事诉讼都有可能牵扯到内部控制。发起人、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以及注册会计师均有可能因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承诺而面临诉讼,而导致巨额的赔偿。因此,要求上市公司或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报告的做法,值得进一步探讨。这是英国内部控制发展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随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变化,由“控制”转向“风险”。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王光远,2002)。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观念下,年度审计计划与公司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使用风险管理原则改变审核过程。风险管理成为组织中关键流程,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不再是测试控制,而是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在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中,控制仍然重要,但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才是内部审计的焦点。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面临着与内部控制研究相似的问题,即内部审计尚未与 公司治理相结合,成为公司治理的有机部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将大部分精力用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和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审计尚未得到广泛的开展。因此,我们认为应顺应内部审计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推动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发展。从强调确认和测试控制完整性,逐步转向强调确认和测试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从传统的强调关注风险因素,逐步转向关注情景规划。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建议应不再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控制效率和效果,而应该是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 内部控制论文:企业内部控制对策研究 【文章摘要】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迫切要求企业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本文将就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些现状和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对策研究 引言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从而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主要作用:一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二是保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保证企业内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也是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受企业内外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是为了达到某种成果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动态过程,是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与企业经营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一、采购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 采购商品或取得劳务是企业组织生产和满足销售的前提。它主要涉及生产计划部门、采购部门、验收部门、仓储部门、会计部门。 (一)采购业务的基本活动包括: 请购商品——签订采购合同——商品验收——编制付款凭证——确认与记录负债——偿付款项——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支出。 实物资产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审查与评价一般采用抽样会计控制的方法,选择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实物收、发、存业务进行检查、评价。评价实物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效力,通常要抓住内部会计制系统的关键控制点进行重点审查。 (二)采购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和内部控制要点: 1)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一般应达到如下目标: 首先采购业务和生产销售要求一致。采购环节上的内部会计应使采购材料的一切活动包括提出定货、向供应商报价、材料和商品的验收等须严格按照生产和销售的要求进行。其次支付款项后获得相应的物品和劳务。最后采购的内部控制应合理揭示企业应享有的折扣、折让。 2)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目标和内部控制要点: 控制目标:所记录的购货都已收到物品或已接受劳务,并符合购货方的最大利益;已发生的购货业务均已记录;所记录业务的估价正确;购货业务的分类正确;购货业务按正确的日期记录;购货业务要正确记录于应付账款和存货明细账中,并已准确汇总。 控制要点:请购单、订货单、验收单和卖方发票一应俱全,并附在付款凭单后。购货按正确的级别批准。对卖方发票、验收单、订货单和请购单作内部核查;订货单、验收单、卖方发票、均经事先编号并已登记入账;计算金额的内部核查,采购价格的批准;采用适当的会计科目;要求收到商品或接受劳务立即记录购货业务,并作内部核查;应付账款明细账的内部查核。 (三)采购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 1)合同控制 审查购进合同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检查合同的履行情况是采购环节会计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合同管理是由存货采购部门管理的,会计控制主要起监督作用,应查明以下事项:合同能否按期履行。通常,可先核实到期应予履行的合同数,并将这些合同逐一与存货采购或存货明细账中的相关进货业务进行核对,查明合同未予执行的原因,明确相关责任。或者合同虽以履行,但相应的合同进货长时间没有验收入库。在审查此项问题时,可通过存货采购或存货明细账与应收、预付款和应付款账户记录的逐笔勾对,查明货款已付而存货尚未入库的采购业务,并进一步追查到与此相关的合同缺陷。 2)存货业务的会计控制 通过抽查存货采购业务手续、存货质量,实地验证存货采购数量,对存货成本进行市场或计划价格分析。存货采购成本会计控制的内容包括:采购成本的构成项目的合规性;采购费用的合理性;存货采购价格的合法性,采购成本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对采购成本变化较大的存货,实施会计控制时,要进一步抽查某一批次购进存货的凭证。 二、销售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 销售业务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企业营利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所以说销售业务在整个企业中地位举足轻重,它主要涉及销售科、财务科、合同科、供应科等诸多部门。各部门只有通力合作、并实行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才能保证销售业务的健康有序进行。 (一)销售环节的基本业务: 接受顾客订单——批准赊销信用——编制销货通知单?——开具销售发票——记录销售——处理货款的收入业务——处理销售退回与折让业务 (二)销售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和内部控制要点: 内部控制目标是企业设计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旨所在,内部控制目标能否得以实现是检验所设计的内部会计控制成功与否的标准,可见内部控制目标在整个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工作中具有关键的统领作用。 控制目标:登记入账的销售业务确实已经发货给真实的顾客;现有销售业务均已登记入账;销售业务的分类正确;登记入账的销货数量确系已发货数量,销售业务的记录及时;销售业务已正确记入明细账,并经正确汇总。 控制要点:在发货 前,顾客的赊销已被授权批准;销售业务是以经过审核的发运凭证及经过批准的顾客订单为依据登记入账的;销售发票均经事先编号,并恰当登记入账;每月向顾客寄送对账单,对顾客提出的意见作专案调查。发运凭证均经事先编号并已登记入账采用适当的会计科目,内部复核。销售价格、付款条件、运费和销售折扣的确定已经适当的授权批准。由独立人员对销售发票的编制作内部核查。采用尽量能在销货发生时开具收款账单和登记入账的控制方法。每月定期给客户寄送对账单;由独立人员对应收账款明细账作内部核查;将应收账款明细账余额合计数与其总账余额进行比较。 (三)基本内部控制制度: 1、适当的职责分离:职责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对于销售环节,适当的职 责分离有肋利于防止各种有意或无意的错误。 2、正确的授权审批:授权审批就是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执行必须经过一定形式的批准。 3、充分的凭证和记录:充分的凭证与记录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载体,也是其他控制形式的有效保证。凭证与记录需预先连续编号,检查全部有编号凭证与记录是否按规定处理是检查完整性的重要控制措施,可有效防止经济业务的遗漏,并可根据完整性检查发现是否有舞弊现象。 4、定期寄送对账单:定期与企业的客户进行帐务核对工作,有利于检查企业会计处理是否及时正确,同时有利于减少债务纠纷。企业应独立于出纳、销售人员及应收账款的记账人员定期向客户寄送对账单。 (四)销售确认的内部会计控制 1)一般销售业务的会计控制 企业销售业务发生后,财会部门根据有关部门转来的凭证做销售帐。一般销售业务会计控制的主要环节是主营业务收入的入账时间和金额是否正确,增值税销项是否及时入账,主营业务成本的计算和结转是否恰当,当期的收入是否配比。通过会计控制既不能使企业多计收入而夸大财务成果,也不能少计收入而偷逃税款,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的要求进行销售环节的会计控制,以判断收入账是否存在问题。 2、现金折扣、销售折让及销售退回的会计控制 (1)现金折扣的会计控制:现金折扣是指企业为尽快回笼资金而发生的理财费用。折扣比率和信用期限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方面,企业根据当期确定的信用政策,进行信用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决定恰当的折扣和信用期限。 (2)销售折让的会计控制:销售折让是对销售折让的处理应通过“销售折让”的账户。其会计控制的重点是看折让是否经过审批手续,有无随意给顾客折让的行为;是否存在虚拟折让行为,人为调节主营业务收入;是否存在对折让的会计处理不正确,将折让作为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入账。企业应避免销售折让失控,给企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从会计核算角度应进行正确的账户归类。 (3)销售退回的会计控制:销售退回是企业售出的商品,由于质量、品种不合要求而发生的退货。为了控制销售退回业务,除经授权审批外,还需要视顾客是否已支付货款入账的实际情况,可以收回原寄交的销售发票,也可以重新开具红字发票。对销售退回业务的会计控制既要加强对凭证手续的审核;也要对核算过程进行监督。 四、成本费用的内部会计控制: 成本控制就是在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其事先进行筹化;事中进行指导、和监督,使之符合有关成本的各项法令、方针、政策、定额,及时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各项具体的和全部的费用消耗,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事后进行分析评价,并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修订和建立新的成本目标,促进企业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开展成本控制,可事先限制各项费用和消耗的发生,有计划的控制成本的形成,使成本不超过预先制定的标准,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一)成本控制的基本要求: 为了充分发挥成本控制的作用,成本控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成本控制要对成本形成全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包括产品投产前的设计、工艺的确定及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2、企业为了有效的控制成本,正确协调处理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把企业的各种力量动员和组织起来,按照归口分级落实到每个部门和每个人员。 3、成本控制必须从人力、物力、财力使用的效果来衡量,考核各项成本支出是否符合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经济效果,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最终目的。 4、成本控制必须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同它相互配合。 5、成本控制必须按例外管理原则,重点剖析例外差异。一般企业日常出现的成本差异管不胜管,为提高成本控制的工作效率,管理人员要把精力集中在例外差异上。也就是要根据差异率和差异额外负担的大小,差异持续时间长短和差异本身的性质决定。对于这些例外差异一定要重点剖析,及时反馈,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管起来,才能有效控制成本。 (二)成本控制的方法:成本控制要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1)成本的事前控制成本的事前控制包括预测、决策、计划等内容。成本事前控制以成本预测确定目标成本开始,通过功能分析和制定降低成本的措施方案,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并编制成本计划,将总的目标成本分解为各部门、各区域的成本费用的定额指标。合理的目标成本和对产品的设计与功能进行必要的分析,是加强成本控制的关键。 2)成本的事中控制是对成本形成过程进行监督,执行成本核算的控制标准,制止生产活动中的成本浪费。而且要随时运用成本计算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实行成本现场控制,并通过成本控制的信息反馈体系,及时掌握成本的发生情况。 (1)对原材料的控制。材料费用受材料消耗数量与材料价格的影响,要节约材料消耗量,首先应以标准消耗量为依据,严格落实限额发料制度,更好控制材料费用的支出。 (2)工资费用的控制。生产工人工资的控制主要从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劳动效率和监督工资金合理使用等方面进行控制。 (3)控制制造费用。为控制制造费用,企业要实行费用指标归口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实行这一控制方法,应按费用的性质和发生地点确定归口单位。3)成本的事后控制成本事后控制,是整个成本系统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对产品成本形成之后的综合分析与考核的成本控制活动。 降低生产成本,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产品成本的90%是由产品的设计阶段和执行阶段决定的。因此我们应改变过去那种只强调事后控制的局面,建立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把重点放在事前和事中控制上。 结论 控制与创新要相依相伴。实施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健康发展,绝不能让内部控制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障碍。因此,企业在协调控与被控的关系时,应注意: ①把握重点,描准主要目标,有针对性地工作; ②善于抓住战机,善于捕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以事实为先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③主动把自己置于受控制的地位,把握自己的行为,不能给别人受之以柄; ④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内部控制的思路,使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变化相适应。 内部控制论文: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较强、控制难度较高的资产。货币资金失去有效控制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大多数贪污、受贿、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行为都与之相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同时也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 一、货币资金内部管理存在的漏洞 货币资金内部管理存在的漏洞主要有现金收支业务管理和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管理两方面。 (一)现金收支业务管理存在的漏洞 第一,更改凭证金额,虚构报账内容。会计或其他经办人员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条件或凭证上的漏洞,趁机更改发票、收据上的金额、贪污相应款项,或通过添加和虚构经济业务内容和金额,将现金据为己有。 第二,收款不开任何凭据。出纳或收款人员利用经手现金收入的机会,在收入现金时既不给付款方开据收据或发票,也不报账和记账,而是直接将现金占为己有。 第三,开出票据不一致。出纳或收款人员开票时利用套写或假复写的方法,使发票联与记账联不一致,贪污差额部分。 第四,销毁票据、盗用发票。会计或出纳人员销毁现金收入的票据,从而将票款私吞,或用盗取的发票向客户开票,重复收款或报销。 第五,少列、多列总额。出纳或收款人员故意将现金收入或现金支出合计数计错,致使现金收入日记账合计数少于支出日记账合计数,从而将多余库存现金占为己有。 第六,现金、支票收入对冲。出纳或收款人员在收到现金后不及时存入银行,在收到相同金额的支票时把支票入行,最后把现金收入的出账联凭证和支票的送行单一起入账,而支票收入的出账联凭证不入账,现金则挪用。当事人采用这种张冠李戴的方式,经常以支票未到账为借口以达到挪用现金的目的。 (二)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管理存在的漏洞 第一,私自提现、支票套物。会计或出纳人员私自签发现金支票,用于提现或购商品、物品,不留存根,不记账,将所提现金或所购商品、物品据为己有。 第二,涂改银行对账单。出纳人员私自提现,然后涂改银行对账单上的发生额,使其与银行存款日记账上的金额相符,以掩盖银行存款减少的事实。 第三,私自背书转让,出借支票。财务人员将转账支票、汇票及银行本票私自转让给其他单位,或将支票借给他人用于结算,允许他人使用本企业开设的银行账户为其办理转账业务,从中谋取私利。 第四,多头开户,套取利息,截留公款。会计人员利用个别银行间相互拉客户的机会,私自利用企业印章在他行开设存款账户,对收进的款项存入私设的户头,等期末再存入单位账号,将私存期间的利息据为己有。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是对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控制能否实施及实施的效果。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一)管理决策者 管理决策者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决定性因素,特别在推行企业领导个人负责制的情况下,管理决策者的领导风格、管理方式、知识水平、法律意识、道德观念都直接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因此,管理决策者本人应加强自身约束,并通过民主集中制等制度加强对决策者的监督。 (二)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以及管理层为提升员工操守和胜任能力所作出的努力 在内部控制每个环节中,各岗位都处于相互牵制和制约之中,如果任何一岗位的工作出现疏忽大意,均会导致某项控制失效。因此,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尤为重要,要使员工善于发现问题、敢 于揭露问题,使出现的问题不致失控。 (三)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协助管理者监督内部控制措施和程序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内部审计力度的强弱同样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效果。 从以上对货币资金内部管理存在的漏洞和内部控制环境的分析,货币资金的控制要点是现金收支业务和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的管理。大多数现金和银行存款内部控制出现问题的单位主要是没有注重岗位分工和建立完善的授权批准制度,从而导致货币资金管理出现问题。 三、完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一)货币资金业务的职务分离 货币资金业务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是实行钱账分管,即将经营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与记录这些业务的人员分离。 第一,出纳或收款员不能既收款又同时负责开发票或收据,应与开票员的职责分离。如果企业规模小,人员配备不齐全,则应有专人负责发票或收据的核对工作。 第二,货币资金实物收付及保管只能由经授权的出纳员负责处理,其他职员不得接触未经支付的货币资金。 第三,规模较大的企业,出纳员应将每天收支现金数登记在现金出纳备查簿。现金日记账与现金总账应由其他人员登记。规模较小的企业,可用现金日记账代替现金出纳备查簿,由出纳登记,但现金总账的登记工作须由其他职员担任。 第四,负责应收款项账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收入账的工作;负责应付款项账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支出账的工作。 第五,保管支票簿的职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支出账和调整银行存款账。 第六,负责调整银行存款账的人员应与负责银行存款账、现金支出账、应收款、应付款的人员分离。 第七,货币资金支出的审批人应同出纳员、支票保管员和记账员分离。 (二)库存现金控制 企业库存现金必须控制在规定限额之内,收入的现金应及时送存银行,当天未及时送存的现金应集中存放在保险箱内。现金收入不得坐支。出纳员应做到库存现金“日清月结”,主管部门或负责人应对库存现金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 (三)银行存款控制 第一,所有银行存款户的开设需有正式的批准手续,同样,银行存款户的终止也需得到正式的批准。对银行账户的开立、管理等要有具体规定,不能在同营业网点开立账户,或者同时跨行开户、多头开户、随意开户,也不能将单位公款以个人名义私存,以防有人在开设银行存款户中为个人谋取私利。 第二,负责 银行对账单调节和银行存款账面余额的职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收入、现金支出或编制收付款凭证业务,以防止应记但未记入企业收入账或支出账的不正当行为再次被掩盖起来。一般而言,单位与银行之间的对账较有规律,每月至少核对一次,相比之下,单位与客户之间的对账难度要大得多。一方面因为社会信用危机普遍存在,使得逃债的行为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客户分布天南地北,客观上也增加了对账的实际困难。因此,要加强与异地和同城单位之间往来款项的核对,确保货币资金支付合理,回收及时。 第三,负责银行往来账调节的职员应直接从银行取得银行对账单,并就银行存款账同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调节。核对时,不仅要对每笔未达账进行核实,还应注意到银行对账单的日期。 (四)定额备用金控制 企业对一些频繁发生的日常小额零星支出,可建立定额备用金制度加以控制。其基本要求是:确定应建立哪些定额备用金,例如,确定差旅费、工资备用金等。 确定每笔备用金的金额。备用金多少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通常情况下,除工资备用金外,其他备用金的金额不能过大。备用金金额确定后,它就是一笔固定的金额,任何超过该定额的现金支出均应获得特定的审批。 确定备用金的保管人。各备用金的保管人不能同时负责其他备用金、现金收入和支出的审批以及该项备用金的补充和支付记录。 备用金的使用必须有发票等原始凭证来证实该笔支出。原始凭证应由备用金使用者的审核人签字。在某些情况下,备用金支付必须得到事先批准。 当备用金金额在规定数额以下时,备用金保管人可将已支付凭证交财务部门批准后,由出纳按定额补足该备用金。 (五)财务印章控制 一是保护财务印章的安全。对保管印章的人进行备案,并对每一次使用都作记录,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要的全部印章,严禁未经批准在票据上签章。 二是在不使用时,印章必须与支票分开存放。 目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尤其是完善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必须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各项经济业务的管理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各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控制的所有人员,保证各相关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源头和制度上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 内部控制论文: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怎么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在一个企业内部,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效、有序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而制定并实施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企业的某些内部控制制度在新的环境下显得落后了。 一、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电子数据如会计报表等的输出均靠的是会计软件对原始数据的加工处理,并将结果存储在磁盘或者软盘中。所有的记账、会计报表的生成、预测等工作都是由电脑完成。电脑输出数据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输入数据的正确度,若输入的数据是错误的,电脑不会自动识别,只能将错就错地得出错误的结论,而操作人员可能毫不知情。因此,在电算化系统下,确保输入数据的精确度是基本的前提,这要求一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必须规范化,并保持准确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直接记录在电脑磁盘或光盘上的电子数据取代了手工会计环境下的纸质数据。电子数据与纸质数据的不同是很明显而且是多方面的,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在电算化环境下通过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可能更大,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甚至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要求提高内部控制的计算机技术和手段。 3、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人,控制操作人员的职能,也是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提出的新要求。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但会计电算化后,职能划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业务处理全部都是以电算化系统为主,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某些人员既可从事数据的输入,又可负责数据的输出和报送。因此,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就会使某些计算机操作人员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个性操纵处理结果,从而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4、会计电算化的最大载体是会计软件,如果会计软件在安装或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任何问题,就很可能导致系统中电子数据被破坏甚至丢失。因此,不仅要保存好相关的纸质数据文件,还要保存、保管好已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 5、网络的迅猛发展及其在财务中的进一步应用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目前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主要包括: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实现这些功能就必须有相应的控制,从而形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新问题。 由此可见,电算化会计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范围更大、控制程序更复杂,它将职能控制与程序控制、人工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相结合,是一种综合性多方位的控制制度。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因此,加强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不容忽视。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应对措施 1、要做好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基础主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 2、加强操作程序的控制。制定相应的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上机守则主要是对电脑机房内工作所作的一般性规定。操作规程则是提出了计算机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包括各种操作命令、各种设备的使用说明以及非常情况的处理等。这些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必须随着经营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只有通过完备详尽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加强人员职能、权限控制。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如出纳),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 4、加强系统安全与网络的安全控制。加强系统安全控制的主要应从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系统各种资源、减少因外界因素导致计算机故障等方面入手。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1)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财务专用电脑;(2)设置操作权限限制;(3)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4)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5)机房的工作环境保护。网络安全指标包括数据 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等。网络传输介质、接入口的安全性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尽量使用光纤传输,接入口应保密。通过上述技术可基本确保财务信息在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 5、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内部审计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有关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等;(2)审查电子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内容,做到账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6、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各基层单位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 7、要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从一定意义上讲,电算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电算化会计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及帐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上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虽然从短期看,这些影响只是渐进性的,但从长期看,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企业将如何做到既及时合法提供会计信息,又能有效保护商业秘密;两个会计子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现有财务报告;信息经济将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产生什么影响等,对新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将形成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而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又将使电算化会计在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电算化在会计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应该以信心迎接它的发展。 内部控制论文: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建议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但是高校管理体制及管理制度发展相对滞后,内控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系统设计,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高校内部时常出现贪污舞弊、国有资产流失、盲目借债等现象。这不仅给高校带来资产损失和声誉破坏,同时也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预防高校腐败,保证高校资产完整安全,使高校紧缺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经费得到合理利用,促进高校快速稳定的发展,进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目前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高校内部控制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议,但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无法有效控制高校经济活动及会计工作的现状仍然存在。因此,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显得极为重要。 西方国家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如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目前在国外文献中,研究高校内部控制的很少,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内部控制大多依据美国coso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制定内部控制系统,强调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监控和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强调将内部控制纳入高校治理之中。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委托理论研究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成本和收益。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委托关系,可以抽象为全国人民(最初委托人)与高校管理者(最终人)之间的委托关系。具体而言,全国人民委托政府权力机构,然后政府权力机构在委托高校管理者。在整个委托关系中,委托代契约具体内容由人民委托政府权力机构制定,高校内部控制属于委托契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人民与高校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由此会产生人问题。笔者依照委托和不对称信息理论分析认为,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存在如下问题: 我国高校管理和高校财务均实行校长(院长)负责制,高校管理者权利集中。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高校管理者倾向于最大化自身利益。同时,高校中普遍存在逆向选择,高校管理者倾向于聘用对自己权利束缚较小的财务人员,制定弹性规章制度,导致高校各部门和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内部控制措施执行不到位,影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 我国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制。当前我国高校由原来全部依赖财政拨款逐渐向多渠道筹资办学的模式转变,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高校一味追求外延扩展,而忽视内部控制建设,或者采取不稳健的融资政策等,给高校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高校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增加了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如对债务规模的忽视导致高校整体财务状况失衡、过度举债、投资和资金链条断裂的风险等。 我国高校尚没有统一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无法结合高校自身特点为其制定其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一些非经常业务缺乏控制。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集中在货币资金环节的控制,对实物资产、筹资与投资等方面的控制较弱,由此导致高校管理者发生逆向选择,即财务多是事后核算,为高校管理者最大化自身利益提供了操作空间。 高校内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在学校基建、设备管理、财务以及固定资产管理等多个部门的信息沟通中,高校计算机应用还主要停留在操作层面的业务处理上。高校只能收集最基本的业务相关信息, 面向管理层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比较落后,不能很好的辅助管理人员对信息做出准确的细节分析和综合把握,致使委托契约缺乏整体连贯性,委托效率偏低。 我国高校外部监督缺乏连续和主动机制,国家只是抽查高校的审计活动,部分高校多年不会被抽到。外部审计机构只有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委托才能行使审计职能,审计范围和内容受到委托方的限制,审计标准须尊重委托方的要求,审计意见的发表须经委托方的同意,外部监督意义不大。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没有规范的制度依据,无法有效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绩效。由于委托契约缺乏有效监督措施,高校内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高校管理者会倾向于用手中没有被监督的权利最大化个人利益,如贪污舞弊、侵吞国有资产、盲目借债。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它们大多依据美国coso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制定内部控制系统,强调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监控和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强调将内部控制纳入高校治理之中。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内部控制都有以下特点: 美国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框架具体包括 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该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为公司经营效率质量、财务报告可靠性、相关法规遵守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目前西方高校一般采用该框架观点,或者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内部控制体系。西方高校组织结构严密,高校职能部门、各院系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各部门人员配置合理、职责分明,高校内部工作效率较高。高校内部事务由学校自行决定,有较大的自治权。西方高校内部管理机构非常重视学术权力,均采用专门委员会制。西方高校内部设有由教授、研究人员组成的分管教学、科研以及教师相关活动的决策机构。教授、教师在大学管理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教授治校,教授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校长一般也是以专家的身份参与决策,防范学校可能发生的风险。审计委员会及内审部门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绩效进行专门评价,并公开结果。高校信息反馈系统比较健全,每个人都可以对内部控制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西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是由最高层管理机构制定管理政策方针,详细规章制度由具体管理部门制定,由学校董事会通过并。这种制度一旦实施,校内人员必须遵守。任何人不得逾越内部控制制度。西方高校对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建立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到位的单位也予以奖励,切实保证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国外高校内部控制经验对于完善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参照国外内控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实际,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可进行如下完善: 为完善内部控制环境,高校应进行内部机构改革,破除高校管理者财权集于一身的特殊地位,明确管理者分工和责任,分别考核,确立高校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同时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传、教育,实行在岗人员内部控制职业素质再培训,各级财政部门应当联合有关部门,分期、分批、分类型地对高校管理者举办相关研讨班,提高管理者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和内部控制环境;充分发挥教师工会的作用,鼓励引导高校教授、教师参与内部控制监督,将高校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与高校利益最大化尽可能的等同起来,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基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高校风险防范应注意以下方面:(1)设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目标,保证学校科学有效的使用资金,提升资金使用质量, 防止贪污和腐败;(2)完善风险识别指标,高校应当设立内部风险控制机构,防止盲目和过度举债,提升高校风险防控质量;(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财政机关要加强对高校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培训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高校的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从制度上保障高校与高校管理者利益的一致性。 国家权力机构应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并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明确相关部门、人员责任,制定相互制约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完善高校预算制度, 强化预算控制在高校内部控制中的功能作用,避免高校实报实销等问题的发生,同时完善高校对于非经常业务内部控制的规范,确保约束到位。财政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学者, 研究制定体高校特点的高校内部控制规范, 促进高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与指导。 高校应依托高校拥有的先进技术资源,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建设,整合高校经济管理活动中各部门的数据,提升校内信息管理质量和沟通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部门之间相关业务的透明度,以便其他部门、员工以及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积极提升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质量和效率,使其更好的为高校内部管理服务。同时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指导规范,拨出专项经费, 为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提供经费支持,提升高校内部信息沟通的效率。 高校应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明确高校内部审计的责任和工作范围,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结果应定期公布,接受公众的监督。高校应建立奖罚制度,根据评价结果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奖罚。财政、税务、审计、教育部门应加强合作,强化信息交流,全面监督高校审计工作。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应充分发挥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杜绝高校领导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国家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应加大对高校的抽查审计力度,财政部门可每年抽取一些高校,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对其进行专项审计或全面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引导鼓励新闻媒体对高校违法违纪行为曝光,切实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由此形成内部审计监督、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组成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保证高校利益最大化与高校管理者利益最大化高度一致,减少甚至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 据提升校内信息管理质量和沟通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部门之间相关业务的透明度,以便其他部门、员工以及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积极提升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质量和效率,使其更好的为高校内部管理服务。同时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指导规范,拨出专项经费, 为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提供经费支持,提升高校内部信息沟通的效率。 高校应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明确高校内部审计的责任和工作范围,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结果应定期公布,接受公众的监督。高校应建立奖罚制度,根据评价结果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奖罚。财政、税务、审计、教育部门应加强合作,强化信息交流,全面监督高校审计工作。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应充分发挥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杜绝高校领导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国家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应加大对高校的抽查审计力度,财政部门可每年抽取一些高校,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对其进行专项审计或全面审计,并出 具审计报告。同时引导鼓励新闻媒体对高校违法违纪行为曝光,切实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由此形成内部审计监督、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组成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保证高校利益最大化与高校管理者利益最大化高度一致,减少甚至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编辑:露露) 内部控制论文:审计视角下对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思考 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1972 ASB《审计准则公告》),内部控制规范是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进行正常经济业务活动的根本保障,其本质在于监督与制衡,可以覆盖政府部门管理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特别是内部控制通过对规章和流程等的设定,达到提前预防和弱化风险的目的,在促进经济发展、预防腐败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规范政策,可以从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于2006年7月发起成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研究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问题算起,到2008年财政部、审计署等五部委正式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财会〔2008〕7号),首先在上市公司开始施行,自此初步走向正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设计与运行、监管也逐渐趋向成熟。相应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在这一阶段,主要还是依据会计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由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设计执行,可以具体参照的行政规章并未正式施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随意性较大。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为配合这一重大治国方略,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随即制定并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控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自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有了具体指引,可操作性、强制性、规范性都大大增强。 财政部自2012年11月底《单位内控规范》,预留了一年时间给各单位部门做好准备工作,并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加以监督落实,从审计实践上看虽然 “……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部分单位重视不够、制度建设不健全、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规范认识模糊 有的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规范的全面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单位财务报销制度;有的对内部控制规范不健全的危害性没有正确评估,也有的对各内部控制规范的关联性、相互牵制性认识不足。 (二)内部控制规范存在设计缺陷 有的单位没有从单位层面、业务层面整体设计内部控制规范,造成规范缺失或碎片化,单位层面与业务层面脱节。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是,普遍缺乏信息内部公开的规范,没有按要求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等。 (三)内部控制规范存在运行缺陷 运行缺陷一般是指控制执行者未按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执行或不具备有效执行控制的能力,导致控制目标无法实现。实践中,有的基层单位即使设计了相关控制,却未具体运用,形同虚设。 (四)内部控制规范风险评估不及时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类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各类潜在风险越来越多,当本单位业务面临变化时,没有建立定期评估机制,特别是没有对一些看似与经济活动无关,但实际运行后却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很大影响的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这类业务的规范控制往往被忽略。 (五)财政部门监督检查验收力度不足 在财政部《单位内控规范》后的一年准备时间里,有的基层财政部门,虽然按要求专门召开有关学习宣传动员会,但没有很好的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指导与验收,造成2014年正式执行《单位内控规范》时,不少基层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设计和运行较以前没什么大的变化,内控效果并不理想。 (一)强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设计与规范运行 首先,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单位内控规范》的基本要求,从单位层面对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作出总体规范要求,为业务层面实行具体内部控制打下必要基础。具体说,就是要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注意发挥财务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将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其次,在业务控制层面要依据对单位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以风险控制为导向,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加强对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方面的具体设计,对于本单位尚未发生的业务,也要前瞻性地制定具体控制规范。 最后,财政部门必须加强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指导与验收。审计机关应对财政部门实行再监督,同时,也应尽可能地发挥专业优势,配合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好内部控制规范。 (二)规范审计对内部控制规范的监督 一是规范不同类型审计对内部控制规范审计的深度。 国家审计按其内容和目的不同,目前可以分为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其他专项审计和专项调查。由于不同类型的审计目标、以及作业时间等各不相同,因此不可能要求所有不同类型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审 计深度、方式、评价都完全一致。我们建议,主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规范进行全面审计,这是由于中办、国办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在有关条款中,明确规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必须包括内部控制规范审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各单位或部门主要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他们对规范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负有主要责任,规范水平直接体现了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管理水平。如果存在重大缺陷的单位,其主要领导人很难说是合格的。在其他专业审计或审计调查中,可以只对涉及与本项目重要事项有关的内部控制规范进行必要审计,但应严格遵守《国家审计准则》第七十五条“当审计人员认为存在某项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且预期运行有效,能够防止重要问题的发生;或仅实施实质性审查不足以为发现重要问题提供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当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的规定。 二是审计人员必须从国家治理的高度来理解对内部控制规范的审计。 《单位内控规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相较于前面我们引用的内部控制含义而言,显然是狭义的,财政部的定义重点强调了内部控制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ASB的定义则强调了内部控制是为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后者的定义明显是广义的,他强调了内部控制对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同时控制。 从审计实践中看,审计将自己的定位从单纯财务收支审计提升至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对国家生活中各个重要领域展开工作,积极发现体制机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和经济生活中的重大腐败线索,如在“在对稳调促惠防的跟踪审计”中,自上而下对各级政府组织落实宏观经济政策、工作机制的合理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审计,这些审计实际上很多就是针对单位部门内部控制或工作流程进行的。 可以看出,现代国家审计对内部控制规范审计实际上已开始执行广义范围的审计。 显然,《国家审计准则》在第六十一条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等五个方面对审计人员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进行了指导,但审计人员还是不能忽视对关键部门的重要工作流程的必要审计。 (三)规范对内部控制规范的审计评价 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实践经验上看,作为中国版萨班斯法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对于内控审计报告的强制性披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分阶段、循序渐进。从2011年1月1日由双重上市公司(内地和香港)开始,到2014年上市公司必须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我国的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有一个明显的从“自愿披露”(鉴证报告)到“强制披露”(独立于财务审计报告的专门审计报告)的过程。 目前,《国家审计准则》对内部控制规范如何评价,没有做出具体指引。考虑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正在进一步深化中,审计机关当前对其内部控制规范的建立与执行情况独立审计报告时机尚不成熟。 我们建议,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中,使用专门的段落来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进行描述,对于发现由于内部控制规范设计缺陷或内部控制规范失效引起的重大问题,应将责任界定为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责任,从而真正体现《单位内控规范》第六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的严肃性,对于发现被审计单位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立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统一放在审计发现主要问题部分的首个段落,以引起被审计单位重视,并引起报告使用者注意。在其他专业审计或审计调查的审计报告(调查报告)中,可以考虑只就审计所发现的内部控制规范在设计或运行中存在的重大缺陷或问题做出披露。 (四)促进审计报告使用者对内部控制评价意见的合理使用 审计机关要与组织部门等审计报告关键使用者及时沟通,向他们通报解释审计评价中的特定含义,对于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存在重大隐患或出现重大问题的负责人,建议在领导干部考核使用方面实行一票否决,以引起各基层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规范的建立与执行方面的高度关注。 内部控制论文: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摘要: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各种形式控制的总称。从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含义入手,论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阐述了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并从营造良好的公司控制环境、形成宽领域全方位的控制观念、构建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五个方面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出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公司控制环境内部审计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通信运营商相继在海内外成功上市,完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适应境内外资本市场监管的客观需要,满足公司实现现代企业治理的要求,是各大运营商和所有上市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制度是在一个单位中,为实现经营目标,维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正确和财务收支合法合规,贯彻经营决策、方针和政策,以及保证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本单位因分工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由此所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 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也会不同,概括起来,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大致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授权分权控制,授权又包括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二是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这在上市公司中体现的尤其明确。三是业务程序标准化控制。四是会计记录控制,又包括建立健全凭证制度,制定合理的会计记录程序,建立和加强复核制度,以及严格规定各项会计记录应遵守的原则。五是资产安全控制。六是人员素质的控制,又包括严格上岗制度、岗位培训制度、职务轮换制度等。 2.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还没有达到能够使各类财务决策权利、各项财会业务过程、各个操作环节和各个财会人员的行为都处于紧密的内部制约和监控之下的科学、有效的财务控制水平。比如,财务内部控制尚未形成覆盖各个部门和环节的系统,还有薄弱点和空白点;财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还不够,互相衔接也不够严密;管理力度呈逐层递减趋势,管理效应也层层弱化。 理论上忽视对上市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及其风险的研究,误导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对财务内部控制的疏忽和松懈,是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1)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层重生产、轻经营,重开发,轻内部后续管理,甚至把财务内部控制看成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而没有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放到全局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对待。 (2)有的上市公司虽然有为数不少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但仅仅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不能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行。 (3)忽视财务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的作用。有的公司没有财会部门的稽核,有的虽有但不规范,未形成制度。 (4)在日常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方面,思想工作不深入,对职工的个人行为和思想状况了解不够,使一些管理隐患长期得不到发现和纠正。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实质和必要性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实质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各种形式管理控制的总称。内部控制制度产生的基础是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具合理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的、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我国的上市公司经过近年的大发展,各上市公司的资金、人员、市场等都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公司的机构设置、财务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必须适应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公司管理,实现管理创新,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度,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2)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为了提升管理效率,有效保证公司经营效益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上市公司必须形成一整套内部控制 体系,通过对贯穿于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自行检查、自行制约和自我内部调节,规避公司经营风险,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公司内部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问题,更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公司得以生存、避免内部运行失控和潜在管理效率损失的必然要求。 (3)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虽然我国上市公司自我发展比较快,但还没有实力完全按照国际规则参与市场竞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市场认可度不高。一个规范的、有效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公司的市场认可度,提高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和信心,适应境内外资本市场监管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具体举措建议 1.营造良好的公司控制环境 公司控制环境包括董事会、公司管理者的素质及管理哲学、公司文化、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信息系统、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等。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公司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公司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完善公司的控制环境,最主要的就是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2.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控制观念 要在公司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从公司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内部控制问题、从公司整体角度来定义和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打破传统公司内部控制的狭隘性,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整个公司治理权控制、公司资源和运营控制,真正构建完整的公司内部控制系统。 3.构建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分析不仅要贯彻在公司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而且也贯彻在公司日常的内部控制过程中。构筑灵敏的信息系统与监控系统,对不利事件及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类、评估和控制,当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和应变。管理层应向董事会保证已经采用风险评估程序执行了必要的风险评估,董事会通过审计委员会等对管理层的报告进行审核,公司的风险管理必须贯穿并渗透于公司控制的全过程。 4.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管理制度 上市公司要努力建立健全包括两个相对独立层次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第一层次是组织制度。第二层次是管理制度。层次化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通过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实现的,使得每个群体或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和控制之下,避免出现控制的真空地带或控制盲点,而使控制流于形式,难收成效。 5.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已落实,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否已达到。首先,要从地位上保证内部审计的充分独立性,以更好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设立审计委员会,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上市公司是以人为主体的经济实体,内部控制的实质就是要规范公司内部各组成人员的行为。上市公司在实行内部控制制度时,要让所有人都认识到公司内部控制不仅是公司管理人员、内部审计或董事会的事,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明确这种责任有利于公司员工团结一致,使其主动地维护及改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因此,上市公司要树立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充分挖掘人的创造潜力,建立良好的公司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对全员进行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全体职工认识到自己在内部控制中所负的责任及内部控制对于公司和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使所有的人都处于制度的控制之中。 内部控制论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1.建立顶层设计、全员参与的内控管理体系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必须着眼于长远规划、整体部署,内控机制建设更需要全员参与、分层管理。在日常工作当中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内控监督评价体系,做到定期对内控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及时修订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动态控制,确保内控工作的实效。其次是明确控制重点,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以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目的,最后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控中的监督作用,切实落实事前审核、事中复核、事后监督的各项措施和制度,增强管理者的风险管理能力,尽可能避免经济损失。 2.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内部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化逐渐应用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利用专业管理软件,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科学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通过灵活地应用企业财务资源和现代化的财务测评系统,对企业内控工作进行科学化策划、灵活的监督以及全面的控制,对企业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在内控管理工作上的科学、合理、优化配置。在控制方式趋向信息技术的集成和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和实施ERP等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要充分发挥ERP等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在执行业务流程的过程同步实现内部控制的过程,实现内控控制时时、在线控制的目标。 3.与时俱进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水平 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在实际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是无法分割、相辅相成的。从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问题中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内控管理与国际先进企业在内控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在生产经营中要将强化内控管理与财务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学习借鉴先进企业在内控建设、内控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总结经验,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信条,不断优化内控运行环境。逐步形成人人有动力自觉内控观念和积极性,不断推动企业内控工作健康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企业要建立顶层设计、全员参与的内控体系,其次是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企业内部控制,最后与时俱进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能力,加强业务流程管控,强化运行监督,为企业规范、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内部控制论文:浅析会计信息化和企业内部控制 电子数据处理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企业会计演变成为会计信息系统,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也使会计工作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同时,信息化和互联网本身的特点,对会计信息的安全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一、会计信息化的产生和发展 自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通过软件第一次在电子计算机上处理工资,使电子计算机开始用于会计工作以后,电子计算机开始普遍应用于会计核算。会计数据的处理因采用了电子数据处理系统,被称为电子数据处理会计,这一阶段的电子计算机仅被用于个别的或少数孤立的单项业务模块。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电子数据处理的软件不断完善。在1965年以后,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即从原始凭证输入、编制记账凭证、审核、登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的核算系统。包括了工资核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一般账务处理和会计报表编制等模块。 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决策支持系统,如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这种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的预测、决策、计划和预算,事中的管理和控制,以及事后的核算和分析。 管理型软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物料需求计划软件 MRP软件是围绕物料需求计划,将生产作业计划和采购计划及其执行过程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利用其信息做出计划,具备使生产过程形成一个统一系统的功能软件。它以生产计划为基础,对物料需求做出合理规划,解决了何时订货和订货数量的问题。MRP系统不仅解决了订货问题,也如实地反映了生产计划,成为控制生产的工具。 (二)制造资源计划 MRP系统的出现仅仅解决了生产方面的物流问题,而伴随物流的往往还有资金流,为了使资金流与物流得到统一管理,人们将财务系统与生产系统结合起来,产生了制造资源计划。它将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物流与资金流的过程相统一,实现了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体化。通过MRPⅡ可以有效地控制与利用各种资源,加速资金周转,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虽然MRPⅡ解决了资金流与物流的统一问题,但它还是局限于生产系统,只能进行事中和事后核算与管理。 (三)企业资源计划 20世纪90年代,全球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竞争趋于激烈,人们开始追求竞争优势;全球的经济联系也更紧密,企业的竞争空间发展到全球化。为了适应企业多元化的经营及跨国一体化的运作,产生了ERP系统。它将企业的营运流程当作是一条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集成一体化系统,实施有效管理,并可以实现跨地区运营。ERP系统具备动态控制与实时分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集成与优化的功能,成为现代化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多是基于ERP的思想设计的,在很大程度上简便了企业的管理。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才有了单项业务的处理。80年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出现了会计核算软件。90年代,随着国际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产生了决策支持系统。近几年来,国产的财务软件及企业管理软件不断完善、提高,大大提高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程度,同时也提高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加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与传统的手工会计相比,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有很多自身的特点:数据存储的磁性化;数据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多面化;会计信息的共享,信息处理的实时化等。 (一)会计信息化的新变化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影响 1.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方式主要是人员和职位的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信息化后,由于会计账务的处理都是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的,会计部门传统的内部控制措施已经不起作用。因此,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控制转变为计算机内部的控制和人的控制相结合的方式。 2.手工会计环境下,企业的经济业务都记录在纸张上,由手工录入各种证、账、表。而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只需录入原始的数据,其他程序则只由计算机完成,并且将数据存储在磁介质中。这种情况下的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人们修改或删除数据变得很容易,并且可以做到不留痕迹。因此数据的安全性问题成为内部控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3.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引入,使系统变得相对复杂,增加了会计工作的内容。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内部控制的内容。如,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计算机病毒防治、计算机操作管理、硬件和软件的维护与管理、系统管理人员与维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以及相互的牵制制度等都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内容。 4.会计信息化后,内部控制的重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证实相符、证证相符、证账相符、账账相符以及人员与岗位之间的牵制制度等控制方式,转变为以原始数据输入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控制为重点的控制方式。 (二)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会计系统信息化后,由于功能的集中,导致职责的集中,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2.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虽然现行的会计软件系统均具有一定的智能化程度,能够识别信息,帮助人们作出预测和决策,但是系统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3.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不能人为参与,如果系统出现错误,或者输入 错误时,将造成一系列的错误,导致输出结果不正确,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和管理决策。 4.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有效进行,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工作程序的总称。内部控制是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一般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中,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产生了很大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也对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挑战。因此,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系统包括五个组成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其中风险评估和信息与沟通是传统内控理论所没有的,对控制环境的重要性的强调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也应从这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1.组织结构调整。信息技术的引入使管理幅度增大、层次减少,高耸型的组织结构逐渐趋于扁平。同时,网络使内、外部人员进行更多的沟通,内部控制由命令与控制向集中与协调转变。因此,必须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企业应通过组织结构调整、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并通过部门设置、人员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控制,从而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舞弊发生的目的。应设立会计岗位和系统管理岗位。会计岗位负责基本的核算及档案管理等工作;系统管理岗位负责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管理、维护等工作。岗位的设置应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使不同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2.培养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观念和信息观念。管理者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顺利实施,也大大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应该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内控观念和信息观念,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内部控制和企业发展的关系。随着企业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变革,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注重管理实效,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 3.加强董事会的建设,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职能。企业应当以董事会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加强董事会建设,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职能,完全履行其监控、引导和监督的责任,消除内部人控制现象,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4.重视对人员的选择、使用和培养。信息时代同样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将主要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因此,企业管理者重视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成为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具有完善的招聘与选拔方针及操作程序;对新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导向培训;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据以对违反制度的员工进行处罚,对业绩良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同时,还应避免诱发不道德行为,促使员工进行正当竞争。 (二)正确地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 会计信息化后,由于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的特点,增加了会计工作的风险。主要包括: (1)开发和设计中存在的风险。由于系统研发人员对会计工作的不了解或者考虑问题不全面,致使实际工作中的情况不能与系统相吻合,容易出现差错,从而导致的风险。 (2)操作不规范和玩忽职守造成的风险。 (3)计算机维护不当造成的风险。会计信息都储存在磁介质中,如果计算机维护不当,容易使会计信息丢失或被删改。 (4)不可控制的风险。如突然断电、自然灾害、病毒攻击、黑客侵入等。这些都是会计信息化所带来的风险。管理者必须对这些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估和分析,才能防患于未然,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 1.系统操作控制。由于操作系统的用户较多,加上自身的缺陷,系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潜在威胁。因此,必须对系统操作进行严格的控制。首先,要明确规定每个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并分别定义具体的访问对象。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操作,不能越权使用。其次,要对进出机房的人员进行登记,对运行系统的事件类型、用户身份、操作时间、系统参数和状态以及系统敏感资源进行实时监视和记录,并对日志文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 由于企业实行会计信息化后内部控制重点的转变,企业必须对会计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处理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会计核算软件中,对输入过程的控制,首先是授权控制,输入的数据必须经过授权,没有经过授权的输入应当是无效的。其次要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性,通过各种手段对输入过程进行控制。一般的软件在研发时就对相应数据的输入格式和类型进行了规定,但是为了保证数据的正确性,需要采用重复输入校验的手段进行控制,可以是同一人多次输入,也可以是不同的人各自输入进行校验。输出控制的目的是保证结果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输出的数据同样也应有授权,如对用户进行访问范围控制等,并对发送对象已经发送的数量有明确的规定和记录。对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控制可以采用顺序编码的方式,并对数据发送和接收的时间进行记录,便于日后查询。 2.系统维护控制。为了保障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定期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检查和维护,并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应及时进行维修并记录。定时对软件和硬件进行升级,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和系统运行的效率。 3.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的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会生成各种账簿、报表、凭证,这些文件可能被打印输出,也可能存在磁盘中,这些档案必须被妥善管理,防止会计信息的泄漏或丢失。磁盘的存放环境应该是安全、洁净、通风良好的;定期对会计档案进行检查和备份,防止由于存储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信息丢失。 (三)加强内部审计 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会计信息化的应用给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应包括:1.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会计信息化系统账务处理是否正确;2.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等。 (四)加强法制建设 会计信息化的运用使企业对会计数据的处理更迅速、更高效,为企业管理带来方便,同时也增大了高科技犯罪的可能性。为了防止犯罪的发生和保护企业的利益,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是很有效的手段。首先,应明确哪些行为属于舞弊行为,并规定相应的惩处办法;其次,必须明确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硬件、软件、数据等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会计信息化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成为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很大的影响。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在管理中的作用,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决策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促进企业的发展。 内部控制论文:试论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 企业的风险管理与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作为炼化企业,对于风险的防范与掌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结合目前我国经济管理政策,分析与风险管理紧密结合的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针对目前企业存在的不足,提出二者结合的改善策略。 论文关键词 企业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一、企业风险管理含义 企业风险管理应视为一个持续的执行过程,紧密结合在企业经营战略的设定之中,通过企业的管理层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协作执行,其理念及制度应贯穿于整个企业运营过程中,为每一名企业员工所熟知和运用,从而确保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使一切风险都处于可控状态,为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保障。企业的风险管理通常分为八点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协作,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始终。其内容包括: 1.内部环境识别。所有企业风险管理要素均是以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为基础的,只有明确了企业内部环境的特点,才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的框架及规则。通过对企业内部环境的认知,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正确制定企业战略及经营目标,从而有效地开展业务活动,并且准确地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并及时应对。 2.制定经营目标。管理人员在制定企业经营战略目标时,应当根据企业的经营任务及预期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设计,从而确保战略实施的可行性,并切实将相关目标分层分级地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及各个岗位。 3.企业风险评估。管理人员在评估企业风险时,应当从发生可能性及影响程度两方面进行周密考虑,并且结合企业即期的经营战略及经营目标进行具有战略眼光的风险识别和评估。 4.经营事项评估。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较多不确定性,这些现阶段结果尚不明确的事项可能会对企业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存在着消极影响,甚至二者同时并存。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及时对这些不确定性予以识别和评估,认识到事项的负面影响即是企业的潜在风险因素,必须尽早识别和评估,并预先制定出应急措施。 5.风险应对方案。面对风险的发生,风险应对反应包括规避风险、控制风险、承担风险及转移风险四种,作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应当针对不同的风险,制定出相应的风险应对反应方案,从而确保将风险的影响降至最低。 6.风险控制措施。当风险应对反应方案开始执行时,制定正确的风险控制措施,能够确保反应方案遵循正确的流程得以有效执行。因此,控制措施应当针对企业的不同层面、不同部门及不同岗位全面制定和落实,其要素包括规范的应对政策及对政策产生影响的一系列操作章程。 7.信息获取及沟通。企业应定期对来自内外部的信息进行获取、识别,并通过固定的格式予以保存和传递,从而帮助企业员工正确执行自身职责,并提供执行结果的参考和评估。此外,还应当保持沟通顺畅,包括企业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纵向沟通,各部门间的横向沟通,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间的信息交换。 8.风险效果监控。企业应当及时对风险管理要素有关内容的合理性和完善性进行定期评估,并对风险管理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其方式可采取持续性监控和个别要素评估两类。 二、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其内容包括控制目标设计、控制执行、执行评价、目标改进等多个环节,为企业提供持续不断的信息反馈,使企业能够准确掌握当前自身运营情况,以及内外部环境对自身带来的机遇及影响。 企业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对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过程进行评估,从中获得当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关信息,从而能够及时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补充。而内部控制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现行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及执行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完整性进行系统的审核、检验及分析等工作。其作用主要包括: 1.确保企业管理的完善性。企业的经营管理应当顺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调节,以便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这一要求便需要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不断的评估和完善,从而及时发现其中的缺陷和漏洞,杜绝营私舞弊,改善薄弱环节,从而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2.有利于充分发挥审计职能。目前,审计已经发展到抽样审计的高度,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评估,能够依据评估结果明确审计范围,突出审计重点,寻求最佳审计方法,使审计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并充分发挥审计的重要职能。 3.提供各方决策依据。内部控制评估结果公布后,除了企业自身之外,有关部门均能据此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可信度进行评价,了解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长性、运营合法性等多个方面,从而制定下一步的行动决策。 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2004年,COSO经过4年的研究之后,在之前《内部控制统一框架》理论的基础上了《全面风险管理统一框架》,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执行标准和依据,在这一新的理论中,全面风险管理增加了三项内部控制目标,以及相应的管理战略目标。由此可见,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日趋融合趋向。然而,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仍然具有一定的差异: 1.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个持续性的执行过程,贯穿于企业管理始终,而内部控制则是企业管理职能中的一项。此外,全面风险管理内容包含了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合规风险等多项风险内容,企业能够通过这些风险的分析和评估获取机遇,规避或预知影响。而内部控制则没有对风险和机遇进行明确的区分。 2.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中包含了风险偏好、风险应对策略、风险零容忍度等战略要素,因此能够对风险进行准确全面的度量和评估,确保企业在风险偏好及运营发展战略方面保持一致。内部控制则是企业内部面对可能遇到的风险所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及方法,完全依据风险内容进行控制机制的制定及实施,内部控制措施的必要性与风险系数呈正相关的关系,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以具体的内部控制措施为有效手段,对各种风险进行控制和评估,从而将潜在的各类风险扼杀在萌芽之中。 内部控制论文:新形势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完善措施的研究 最近几年,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强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的重要道路。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对确保会计数据的准确性、维护企业的合法性、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为企业发展目标提供保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能否适应社会经济激烈的竞争有着极大的关系,还变成了评定企业管理方面水平高低的标准。 一、 企业内部控制普遍存在的缺陷 (一)企业内部控制监控力度不够 现今,虽然大部分的企业都已经有会计监控体系,但是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的效果以及其自身的作用,无法及时对会计决策、会计行为以及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督,在企业内部普遍存在轻经营、重视生产,轻管理、重视开发等方面比较传统的思想,大部分的企业没有重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监控体系,在企业内部还没有构建相关的岗位责任制度,没有规范相关人员与组织主要的责任与权利,造成员工责任与权利不明确,企业仅仅只是在会计制度的表面做到预防、控制以及监督等工作。比如说,有些企业没有在内部建立会计审计的相关机构,或者是已经建立了但是该审计机构的作用由于企业领导不重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也逐渐变多,但是在会计行业中还是有部分存在着职业道德与业务能力比较落后的工作人员,在会计行业中极度缺乏整体素质较高的会计工作人员,这种现象造成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实施以及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不能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起到帮助的作用,无法提供给企业全面的会计信息,这给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使会计本身的功能及作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没有充分认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根据很多资料显示,目前部分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这就无法确保在企业能够执行与贯彻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部分中型小型的企业目前没有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部分企业虽然以及构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制度还未健全,不能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可行性、操作性、系统性的管理;部分企业仅仅是在表面上实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实际的去贯彻或执行,特别体现在企业的财务出现困难或者问题的时候,就显得缺少灵活性或者没有相关的规定来解决。以上所描述的几个方面问题都和企业的领导没有充分认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有比较大的关联,因此让会计工作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失去了原有的刚性与严肃性。 (四)会计信息化构建比较落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化的不断进步,推动企业会计行业出现了崭新的变化,会计电算化、管理客户关系、信息管理系统、规划企业资源、虚拟化企业、电子商务等各种信息化的应用逐渐出现,计算机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在管理要点、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等不同方面快速进步。这种发展方向使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企业要观察市场经济的具体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与变化企业原先构建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部分企业在构建会计计算机信息化使比较落后,没有充分的了解和会计工作有关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造成了企业无法使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对会计工作进行管理,经常会出现审计延迟以及泄露企业会计信息等情况,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构建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好坏会给企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成本与利益互相配合的基本原则,站在企业实际的经营、生产以及管理方面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不断的完善与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确定企业负责人的主要责任与企业每个管理部门的主要责任及权利,特别是要认真的处理企业内其他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因此,企业要重视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比如:企业资金管理、企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以及企业对外借帐等相关制度。 (二)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与教育 在企业的发展道路上,员工是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构建再好的管理制度都是要有员工去实行,不然无法将制度的作用充分发挥。根据分析企业目前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一定要严格控制会计工作人员的录用情况,坚决不录用那些没有得到会计相关证书的工作人员,确保企业会计内控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进入企业时技能水平及业务能力在同一层次上。其次,在工作过程中,企业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对会计内控制度与责任的认识,使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得到丰富,增强管理会计工作的能力,使会计工作人员养成平易近人、廉洁奉公的良好职业道德。再次,企业要制定健全的培训基层工作人员的计划,把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基本业务水平当成培训的主要目的,不断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质量与工作效率。 (三)构建财务有效的运行机制 为了能让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企业要极度重视财务管理机构的建立,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将财务管理视为重点,构建财务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往相对老旧的会计工作,主要就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字 统计,记录企业在经营生产的活动中获得的经济效益以及运行的资本,准确的通过简单的数据形式反映。但是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已经无法与新形势下企业快速发展与生存的需求互相适应,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责任与会计工作需要深入的扩大机丰富。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规定,企业要结合自身的会计工作需求与业务特征进行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机构,明确与落实企业员工的权利与责任, (四)提高企业管理与监督力度 企业不断提高内部管理与监督力度,是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能缺少的过程与重点。特别体现在新形势下企业的会计工作,企业会计管理部门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制定健全的工作评价考核制度。为了避免会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伤害公司利益的情况出现,在完善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要制定相关的监控体系,加大监控力度。所以,企业要确定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严格控制会计工作人员的义务与权力,通过制定相关的奖励与惩罚制度,有效的的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制约。 三、 结束语 总之,企业目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问题的存在,企业要根据具体的问题不断提高内部的管理与监督力度,改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传统观念,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慢慢的网法律化、规划化、制度化、科学化等方面发展,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内部控制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完善策略研究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种企业内部所实施的一种自检与管理行为,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作用与影响,使企业内部各种业务与经营活动能够更为全面而直观的展现出来。由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对企业内部的各种经营活动实施有效性管理,能够排除对企业发展造成影响的不利因素,进而对企业发展形成一种保护。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是一项更为独立的确认与咨询活动,其根本作用是改变企业自身的管理与经营环境,使企业价值得到不断提升,同时改善企业内部的运行环境,促进企业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都能够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使企业经营效率得到提升,并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增强企业的正规化管理,并以财务报告等为手段来督促企业实施科学有效的内部管控。 二、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现状 1.经济责任审计的确认与咨询的作用不显着 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仍然是以财务审计为主,但内部审计工作绝不仅仅是以财务报告就能够将企业内部管理的实际情况全面的反映出来。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比较而言,并不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如果在对企业审计或者项目进行审计时,缺乏内部的相关配合,这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是极为困难的。 2.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部分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通过审计查出企业内部运转存在问题,不过却没有给予足够的的重视,导致企业遭受到一定的损失。很多企业的专业人员数量有限,且专业性不强,导致在企业实施内部审计时,没有将内部审计的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来。 3.审计人员管理意识偏差弱化了内部审计地位 多数企业为了片面追求利润,对企业经营所给予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却忽视管理。企业所参与经营的项目,多是采用事后管理,且受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对内部审计中的投标竞标、工程造价、资源配置与管理都没有形成有效的认识,形成的财务报表不规范,导致企业管理内容的缺失,这在建筑企业中比较常见。 4.内部控制环境差 如今,正值我国经济的转型期,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道德观碰撞比较激烈,受利益驱使,部分企业领导者目光短浅,对企业发展缺乏长期规划,这体现在内部控制方面就表现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不力,没有将我国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所获得的效果也极为有限。 5.内控制度执行不得力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高度的执行力为前提的,尽管企业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但是如果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水平,那么内部控制所获得的效果就极为有限,无法对经营与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加以应对,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无法将其作用全面、具体的展现出来。 三、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对策 1.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工作 在企业外部监督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相关执法与行政部门的监督,另一方面还要强化注册会计师事业的专业水平,提升企业审计工作在专业性。此外,还要依托于社会力量来构建企业审计与监督体系,增强办理会计事务人员所拥有的职业道德水平,对违法乱纪现象要及时加以曝光,通过各种有力的监督手段来督促和增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2.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 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所具有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应及时向董事会、总经理汇报企业内部经营与管理情况。董事会具有任聘的权利,而总经理则没有这种权力;若企业内部运转存在严重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直接汇报给董事会。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董事会的权利,使企业内部权力得到平衡,也能够使审计部门的地位得到提升。 3.加强内部考核的力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 为了能够使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在企业中顺利推广和实施,企业要构建审计工作考核制度,依此来增强个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人员对审计工作操作在规范性。对各种审计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对违规操作的工作人员要严厉对待,并且与职务调整紧密联系起来。 4.做好财务审计工作,向经济效益审计方面逐步发展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财务审计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财务审计能够对企业内部各种经营情况查缺补漏,有利于企业完善和强化内部控制。尽管国外内部审计与经济效益相关联,但国内内部审计处于初级阶段,仍然要以审计为中心,经济效益作为重要参考而不是指标而存在。 5.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内部审计是实施企业管理与监督的重要方式,不过在具体的工作中存在执行力差的情况,使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财务审计而向管理局提出可行性的执行方案与策略,对企业内部存在的漏洞与不足进行补充,对各种欺诈、舞弊行为进行有效遏制,这也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最为重要的职责所在。通过对企业内部各种经营状况进行考察,对已经出现或者潜在的漏洞或者违规现象进行审查,这是内部审计日常工作最为重要的内容。 内部控制论文:促进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手段 银行工作者对会计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缺乏风险控制意识目前,有很多银行的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对会计内部控制没有明确的认识,片面的认为会计内部控制是会计管理人员和会计检查的责任,于己无关,因此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上也存在应付、敷衍的不良现象。会计内部控制不是简单的制度、文件的编辑,而是一种对会计管理工作的立体的、动态的监督方法,它贯穿于会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另外,银行管理者与会计工作人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和控制也比较淡薄,致使银行过分追求扩大经营规模,而忽视了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有的甚至存在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现象严重,近年发生的一些金融风险和案件无不说明这一点。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行动指南,管理者和会计人员是通过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来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的。随着金融行业和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银行各项业务中被广泛应用,促使银行业务有序的运行和发展。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银行业务中应用范围和深度的扩大,也给会计内部控制带来新的契机,对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建立和完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时效性和合理性,为控制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依据。另外,即使银行有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依然存在制度没有具体落实的情况,在执行上走形式主义,使会计内部控制作用得不到有效地发挥。 银行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近几年来银行业务发展较快,新设机构网点多,且会计人员配备普遍控制紧,使得会计结算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达到要求。另外,银行人员流动性加大,跳槽频繁,股份制银行会计人员平均年龄低,从事会计工作时间短。有些业务人员被简单培训就上岗操作,有些业务人员对业务不熟悉,操作技能低,无法完成岗位职责的要求。 对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以及银行对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会计内部控制已经满足不了银行发展的需求,出现了审计独立性差、频率低、范围窄等各种弊端,这就是导致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不到位、制度没落实的根本原因。 强化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更新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理念,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管理理念进一步创新,把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看作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方法: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减少银行损失,就是增加了价值。反之,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不到位,就造成了银行的损失;另外,在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上,要避免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束缚,会计内部控制要随着银行经营状况的变化而变化,随着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还有就是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机构要具有独立性,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要强化监督检查力度,提高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力;最后,要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制度,进一步强化内控制管理的工作能力。 (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会计内部控制观念,逐步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体系,并且针对会计内部控制标准,银行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实施效率、效果的评估是达到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通过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和评价,能够充分调动会计内控制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银行内广大工作人员的参与配合管理的积极性。建立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其所得的绩效成正比的监督评价体系,消除对员工的扣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达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效果。针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定期的查漏补缺,及时的整理和完善,把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同时将银行的部分收入与会计内部控制相联系,建立风险管理考核小组,利用监督考核体系对各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测和督促。 (三)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以人为本”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构建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创造和谐的内部控制工作文化氛围。在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既要重视银行的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的约束力,也要充分认识到和谐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对员工的约束力和影响力,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文化氛围有利于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把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载体,明确工作人员是会计内部制度的建设者和执行者的地位,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过硬、政治作风正的内部控制工作队伍,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发展需要。 (四)强化会计内部控制的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宣传,提高工作人员会计内部控制意识,通过积极宣传和营造和谐工作氛围以及建立监督评价体系,赢得员工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及管理工作的肯定和支持。加强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各项制度最终需要人执行,银行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赖于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管理水平高的会计队伍。为此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针对80后、90后新人的特点开展思想和道德教育,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各类岗位培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提升业务实际操作能力,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打下基础,因此会计人员要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深刻认识财务、税务等多项相关的监管法规,掌握运用 管理会计、风险计量、价值估值等理论,并且熟悉内部控制工作的制度、工作流程等内容。 (五)增强计算机应用系统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渗入程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在银行工作中也被广泛使用,因此利用计算机的先进技术实现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也成为银行管理系统开发的目标。银行在研发新产品或者系统升级时,要时刻将会计内部控制思想落实到新产品的设计理念、构架和流程上,实现计算机控制代替人工控制,有效的降低甚至消除人为控制的失误和风险。计算机系统在会计内部控制渗入的程度,也直接反映了银行的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因此,扩大计算机应用系统在会计内部控制渗入的深度和广度,以此提升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工作水平。 结语 总之,银行只有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贯彻落实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才能确保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有序地运行,才能保证银行和客户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才能确保银行稳健经营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 内部控制论文: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 【论文摘要】内部控制是强化风险管理,规范管理行为的重要保障措施。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性,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具有更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内控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水平低下,不能有效地对单位内部实施风险控制。本文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殊性出发,对其内部控制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就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提出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引言 2011年财政部会计司发文指出“应当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作为新一年重点工作,这意味着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事业单位将成为内部控制建设的下一个焦点。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防范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将内部控制设与完善纳入我国惩治预与防腐败体系,将必势必成为我国防范财政风险的重要环节。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为保护其财产安全、完整,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运行所做的制度安排。随着事业单位迅速发展,筹资渠道不断增加,产生了内部控制的需要,但是其内部仍然存在着资产管理混乱、预算管理随意、对外投资盲目、财务监督不力等内控不健全的现象,导致其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健全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成为事业单位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涵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定义及特征 所谓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以财政部门预算管理为主线,通过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控制程序和方法,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风险进行有效识别,控制和监督的机制。 理论上说,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并贯穿于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即是在这种管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是由内部管理人员逐步总结并完善而形成的自行调整和自我监督的体系,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组织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等;第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组织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第三,信息沟通信息与沟通是组织及时、准确的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组织内部、组织与外部之间的有效沟通;第四,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组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一直处于薄弱阶段。不足之处主要表现:第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目前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一些单部门领导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只注重事业的发展,提高自己的“政绩”却忽略了单位的内部控制,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有一些事业单位领导错误的把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当成企业的内部控制。忽略了财务部门对单位的监督作用,不重视财务人员的工作,打击了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其对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意识,无法真正达到单位内部控制的要求。第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岗位设置不合理,多数事业单位控制制度不完善,由于事业单位的编制有限,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到位,岗位调协不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甚至有的部门的会计、出纳由一人担任,严重违反了会计制度。不相容职务是指如果一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的行为。不相容岗位不能合理设置,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发生舞弊行为。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等问题十分突出。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措施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许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熟悉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碰到具体新问题都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厉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和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经营管理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经营风险,如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开拓市场的风险、担保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 (一)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针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疏于建设的现状,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完善各自单位的财政管理制度,建立科学财务管理体系,如建立各事业单位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就拿内部稽核制度和牵制制度来说,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不尽相同,应建立在本单位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上。总的来说,内部稽核制度包括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个体分工和组织形式,以及稽核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础流程等等。 (二)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实行风险问责制 为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实行财务管理问责制,以强化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人员以及相关领导层的风险意识。所谓问责制,是指若 因为个人过失及故意,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以致产生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或者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岗位职责,导致正常的工作秩序紊乱,工作效率降低,通过实行内部监督来进行责任追究,以强化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风险意识,如让事业单位的财务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作为本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第一责任人等手段来强化事业单位领导层的风险意识。 (三)强化财务人员素质建设 针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容易引发的风险隐患的现状,应强化对财务人员的素质建设。如为强化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应加大财务风险宣传力度,积极利用单位内刊、宣传册等进行宣传教育,强化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再如,积极选派单位优秀的财务人员出外学习,提高财务人员业务能力,能有效运用先进财务管理手段来预防与控制财务风险发生,以及学会财务风险的应急与处理等,这些业务素质的提升,都需财务人员与时俱进,不断充电学习获得。另外,还应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道德建设,如积极鼓励财务人员主动识别并说出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并给予一定奖励;而对于触犯职业道德,加深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隐患的财务人员,一旦发现,给予重罚。 总之,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内部的财务风险控制有自身的特点,需要从制度、意识和人员层面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控制水平。如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实行风险问责制;强化财务人员素质建设等手段来保障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 内部控制论文:内部控制系统审计问题探究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存在的问题 注册会计师在对待不同的经济单位时,如果缺乏评价的具体标准及尺度,就无法进行量化处理,只是根据抽象的专业性判断是不能够分辨出对错在谁。就好像在面对重大的投资或资产处置的时候,经济单位不一样量化标准也不同,如果随意当成普通经营项目对待,就不能够揭示其存在的重大问题,审计报告就缺乏真实性。注册会计师面对不同的经济单位,缺乏评价的具体标。计算机如今已经逐渐步入会计领域,使得会计的工作越来越快速准确和公正,避免了人为偏差,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存在着弊端,也给会计领域带来一些新的风险,鉴于这些新的风险,相关部门则必须针对该风险做出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计算机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出特殊考虑,以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的改进措施 1.随着知识经济已经到来,对内部控制系统标准、组织结构和手段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做出更改的要求,制定内部控制系统的准则以及规范其评审标准。让其与之要求彼此适应,并借助国家政策的指引,做出明确性高和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企业变化的需要。明确的内部控制系统因为有了其标准、程序和方法,就可以保证内部审计实施的真实可靠性。为被审单位提高遵循依据,同时为外部检查提供衡量标准。 2.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条件的内控制度审计,降低审计风险。随着审计工作业务越来越大和复杂化,以及技术性的增强,审计人员得出结论的难度就加大了,风险也同时增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会跟随会计环境和核算发生变化;二是因为审计手段和方法的落后则会增加审计的风险;三是由于法律对审计的要求日渐严苛,所以审计人员一不小心就造成风险。所以审计工作要想进一步去规范其审计行为,得到客观公正和切合实际的审计结论,就必须了解掌握在新的经济环境以及经营方式下的特点及风险。掌握降低风险的办法,制定出适合知识经济条件的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最大限度的去减少审计的风险和提高效率及质量。对其审计的实施评价做出统一规定。 3.要想找到内部控制中行为主体人的因素,必须从控制环境的主体人的问题着手,尽可能去培养和建设一支符合要求的审计队伍。以往审计人员片面的业务知识以及不能够满足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所以审计机构一定要求审计人员三个方面去改变自我的知识量和机能结构,去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首先是审计人员要随时掌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便于正确的确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方法还有内容发生变化的时候,其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以及方向。其次就是认真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便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最后就是了解一定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以及工程急速,便于适应为了的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多元化需要。审计机关也要注重引进一些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关于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人才),打造一支可以在知识经济时挥监督作用,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就目前我国的形势来说,我们非常需要提供内部控制系统审计意识,并且有底气的在对于微观经济中加强研究和加强评价,必须让大家都能够清楚的意识到,改革并不是万能的,审计机构需要下定决心,花费精力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严肃纪律,进而把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的水平都得到提高,把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和改革政策共同变成为审计人员去化解风险和创造审计效益的有利武器。
人性化管理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运用:人性化护理服务在重症医学科的应用综述 【摘要】 在重症医学科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 是将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向“以人为本”的一种护理模式转变, 可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生命质量关怀, 满足患者心理和精神需求, 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进而保障患者在ICU期间可舒适、顺利渡过疾病危险期。为此本文将对人性化护理服务在重症医学科的应用综述如下。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重症医学科;护理服务 随着护理模式和护理理念的不断发展, 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系统化、人性化的护理模式, 将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向“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转变, 可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生命质量关怀, 满足患者心理和精神需求, 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1]。据相关文献报道, 将人性化护理服务应用于重症医学科室(ICU), 可使患者在ICU期间舒适、顺利渡过疾病危险期。为此本文将对人性化护理服务在重症医学科的应用综述如下。 1 建立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必要性 ICU病房内均为病情严重且变化快, 并发症多的患者, 患者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自己病重的现实, 害怕不能痊愈, 易产生恐惧的心理, 同时, 进入ICU后患者会有陌生感, 且没有家人的陪伴易产生孤独感, 另外, 身体暴露、疼痛等情况易使患者产生焦虑心理, 再加上诊疗仪器报警声音、邻近患者抢救声音刺激等环境噪音增加患者心理压力, 多重的心理负担往往增加患者的精神压力, 易导致病情加重, 降低治疗依从性, 为此对ICU患者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非常必要。 2 人性化护理服务措施 2. 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2. 1. 1 对患者的沟通 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 向患者介绍自己及ICU病房周围环境, 掌握患者动态心理变化, 根据患者的身心需求, 给予针对性的精神抚慰, 及时了解患者的手势、口型、表情和主诉, 及时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与此同时, 在与患者沟通时, 应观察患者情绪变化, 对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冷静处理, 平复患者暴躁情绪, 用自己的真情和温和的态度, 化解患者不良情绪, 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对绝望心理的患者, 应向患者开展健康宣教, 讲解疾病原理、治疗方法及预后质量, 以此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恐惧感、孤独感较强的患者, 在满足患者正当的身心需求时, 以温和的态度和娴熟的护理操作, 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和孤独感, 使患者感受到安全感和家人般的关怀[2]。 2. 1. 2 对患者家属的沟通 患者进入ICU病房后, 患者家属往往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另外, 昂贵的医疗费用对经济拮据家庭也会形成无形的压力。若家属对治疗期望值较高, 而患者病情反复或恶化, 易造成情绪失控。为此, 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在充分理解和同期患者家属的心情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患者家属采取不同的沟通措施, 尤其是对急躁的患者家属, 应充分听取家属意愿表达, 并稳定其急躁情绪, 介绍患者病情、治疗现状及可能达到的治疗预期, 以此消除家属心中疑虑, 同时征求家属意见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与家属共同给予患者精神慰藉, 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 2 人性化护理理念融入整个护理流程 2. 2. 1 建立温馨舒适的ICU病房环境 为患者营造安静、整洁、舒适、美观的病房环境。①湿度控制在50%~60%, 温度控制在22~24℃, 同时将抢救药品和非急救医疗器械放置患者视线以外的地方。②减少病房内声音刺激源头, 如调低病床旁医疗仪器的报警音量, 若发生报警及时应答, 消除报警音对患者的声音刺激。③若抢救同室患者险情时, 应忙而有序, 避免大声喧哗, 同时用床帘间隔, 以免使其他患者感到紧张焦虑。④保障患者充足睡眠, 为患者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 室内采用柔和光线的壁灯, 给予干爽舒适的床单备品, 协助患者保持舒适的卧姿, 睡前给予患者心理安慰疏导, 促进睡眠, 必要时辅以安眠药物保障睡眠[3]。 2. 2. 2 维护患者尊严 ①在常规护理中, 减少暴露患者次数和时间, 在为患者特殊检查、换药、导尿、擦浴、大小便等护理环节中, 应遵循患者意愿, 并采用围帘遮挡, 注意及时遮挡, 避免患者因身体暴露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②对治疗护理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应给予耐心安抚讲解, 不可采用训斥或不理睬的方式对待患者, 以免伤害患者自尊心。③交流过程中, 对患者给予尊称, 如老师、主任等, 避免单一呼号, 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同时保密患者的隐私, 尊重宗教习俗[4]。 2. 2. 3 缓解疼痛护理 疼痛常增加患者心理压力, 为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注射、采血、气道吸引等操作中, 应提高侵入性操作水平, 操作动作需轻稳缓慢, 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化验, 同时评估患者疼痛分级, 对患者疼痛给予恰当的安慰, 并采用有效措施缓解疼痛, 如对疼痛部位进行按摩, 给予镇痛药物等[5]。 2. 2. 4 临终关怀 患者临终前, 应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意愿, 并给予人文关怀和姑息护理, 并做好相关家畜护理, 拆掉各个管道和胶布, 及时为患者更换尿不湿, 擦洗污渍, 维护患者尊严, 并协助患者家属完成各项知情同意书[6]。 3 小结 将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向“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转变, 不但可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 而且还可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提升患者的满意度[7]。本文研究中, 对重症医学科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 对ICU重症患者给予生命质量的关怀, 并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 合理满足患者的精神需求, 使患者在ICU病房中感受到舒适、温馨的护理服务, 可保持患者良好的情绪, 促进早日康复。 人性化管理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运用:人性化护理服务在重症医学科的应用 【摘 要】将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引入到重症医学科之中,也就是把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护理工作者对病人生命质量关怀,使病人心理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使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所提高,进而保使其能够在舒适、顺利渡过疾病危险期。为此笔者主要阐明了建立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必要性,然后阐明人性化服务的主要措施,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人性化护理;护理服务;措施 近年来,随着护理理念与模式的逐渐发展变化,与病人对护理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护理工作者开始注重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模式。把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护理工作者对病人的关爱,使病人充分感受到护理工作的温馨,使其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满意度提高。有关研究表明,在重症医学科室(ICU)引入人性化护理服务,能够确保病人在ICU治疗过程中舒适、顺利渡过危险期。鉴于这一个方面的原因,本文在阐明建立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人性化服务的主要措施,希望能够为重症医学科引入人性化护理服务提供指导和借鉴。 1 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必要性 重症医学科室病房内都是病情严重, 并发症相对较多的病人,病人在心理上无法真正接受其病重的现实,担心无法康复,非常容易形成一定的恐惧的心理,另一方面,进入重症医学科室后病人会产生陌生感,同时家人不在身边会形成孤独感,同时,身体暴露、疼痛等情况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焦虑情绪,再就是诊疗仪器报警声音、邻近病人抢救声音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多重的心理负担通常使其精神压力增加,容易造成病情加重,鉴于这个原因,对重症医学科室病人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是十分有必要的。 2 人性化护理服务主要策略 2.1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首先,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护理工作者积极和病人构建起良好的交流渠道,积极向他们介绍自己与病房附近的条件,及时了解病人心理变化,按照病人身心需求,有目的的为其提供精神抚慰,充分把握病人的手势、口型、表情语主诉,并能够尽快答复他们的问题。另一方面, 在和病人进行交流过程中,必须认真观察其情绪变化,对于那些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的病人, 护理工作者必须保持高度冷静,妥善处理,使其暴躁情绪得到平复,通过真情与温和的态度,将病人的不良情绪化解,同时获得他们的信任;对于那些充满绝望心理的病人,需要对其实施健康宣教,对他们讲解疾病原理、治疗方法及预后质量,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疾病,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那些具有较强恐惧感、孤独感的病人,在充分满足其正当的身心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娴熟的护理技术与温和的态度,使其孤独感与恐惧感逐渐消除,从而使他们体验到安全感和家人般的关怀。 其次,加强和病人家属的交流。病人进入重症医学科室病房后,病人家属通常承受非常大的精神压力,同时,高昂的医疗费用同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压抑着经济拮据家庭。要是家属对治疗具有相对较高的期望值,在这种情况下,而病人的病情恶化或反复,非常容易使家属情绪失控。鉴于这一个原因,护理工作者必须加强和家属的交流,在细致深入的掌握病人家属的心情的前提下,针对各种情况选择相应的交流策略,特别是对急躁的病人家属,需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愿表达,同时将其急躁情绪稳定下来,对他们介绍病人病情、治疗现状及可治疗预期,使其心中疑虑消除,并且根据家属意见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和他们一起为病人提供精神慰藉,使其树立自信。 2.2人性化护理理念融入护理 首先,打造温馨舒适的重症医学科室病房环境。为病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一是控制湿度,使其处于50%~60%,控制温度,使其处于22~24℃,并且把抢救药品与非急救医疗器械置于病人视线看不到的位置。二是降低病房内声音刺激源头,例如将病床旁医疗仪器报警音量调小,要是有报警则应当尽快做出应答,减少报警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报警音对病人的刺激。三是抢救过程中做到忙而有序,防止出现大声喧哗,并且通过床帘间隔,防止对同房病人产生不利影响,使其紧张焦虑。四是保障病人睡眠充足,为他们建立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重症医学科病房选择柔和光线的壁灯,提供舒适、洁净的床单备品,为病人提供帮助,使其保持舒适的卧姿,睡前对他们进行安慰疏导,使其尽快进入睡眠,如果有必要则还可以配以安眠药物保障睡眠。 其次,切实维护病人尊严。一是常规护理过程尽量降低暴露病人的时间与次数,为他们进行特殊检查、擦浴、换药、大小便等护理流程中,需要遵循病人意愿,同时通过围帘遮挡,一定要及时为其提供遮挡,防止病人由于身体暴露而形成一定的焦虑心理。二是对治疗护理依从性相对偏差的病人需要提供耐心安抚讲解,切忌通过不理睬或训斥的方式对待病人,防止对其自尊心产生伤害。三是沟通时,对他们给予尊称,例如主任、老师等,防止以为的呼号,同时还应当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确保能够对其隐私保密,充分尊重宗教习俗。 再次,有效缓解病人疼痛。护理工作者在对病人注射、采血等操作过程中,需要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保持动作轻稳缓慢,同时尽可能的降低不必要的检查、化验,还需要对病人疼痛进行分级,对其疼痛给予恰当的安慰, 同时选择合适的策略缓解,具体可以通过按摩疼痛部位,服用镇痛药物等方式。最后,做好病人临终护理。 3小结 在重症医学科室之中引入人性化护理服务,一方面能够转变护理工作者的护理理念, 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其职业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最终能够提升病人的满意度。为将人性化护理服务引入重症医学科室,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应重点把握以下策略:与病人及其家属构建起良好的交流渠道;将人性化护理理念融入护理的所有环节(建立良好的病房环境、切实维护病人尊严、有效缓解病人痛疼)。 人性化管理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运用:护理人性化的医学教育论文 1制定符合实际的护理理念 “让患者满意”是护理人员工作的宗旨和目标。首先要制定符合患者需要的护理制度,将此制度作为护理人员工作的指南,让护理人员将制度牢记于心中,时时刻刻为患者送上最温馨的关怀与照顾。 2管理人员的完善 1.1加强护理人员的道德素质 医院的基层工作人员是护士,她们和患者接触的时间最多,她们不仅要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而且还要观察患者病情的发展变化,为医生诊治疾病提供有效信息,所以护士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及职业道德。在工作上不论是多么的辛苦,都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细心的照顾病人,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严格说来,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加强法律意识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依法施护。对于护士在上岗之前,加强岗前的培训,尤其是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护生,必须要完成护理相关的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的强化培训,例如:护士行为规范、各项护理核心制度、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通过测试之后才能到岗工作。 1.2增强护士长的素质 护士长是最基层的管理者。护士长不仅要负责病房相关的业务管理,而且还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组织管理等。护士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医院的文化建设以及患者对医院的信誉度。因此,这就要求护士长在工作方面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3“以人为本”的措施 3.1合理安排护士的上班时间 要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首先我们要关心好、安排好护理人员的工作和休息时间。比如:尽量保证护理人员的业余时间,让其有足够的时间去休息、调整、学习,才更能保证在岗工作的质量。尤其在排班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排班,若实在是遇上特殊情况,护士一定要提前向护士长如实报告,在不影响科室工作运转的情况下,护士长进行合理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护士在工作的时候提高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3.2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 护士的工作就是观察患者病情的发展,并及时的向医生汇报。所以紧张的情绪是她们每天都必须面对的。为了缓解护士们的紧张神经,护士长是枢纽、是能量站。在工作中,护士长要经常与下属们进行谈心沟通,了解她们的工作进度,以及对工作或者是对管理制度的态度,在了解完之后,首先要肯定下属工作的认真度,其次要对下属们提出的不满进行思考、调整,若是一人不能决定的,及时向上级汇报并请求上级在短时间内做出回应。除了对护理人员工作上的照顾,还要关心她们的生活,鼓励她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压力,并尽全力去疏导她们的心智,及时的帮助她们缓解压力,为护士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 3.3实施人性化的激励制度 激励就是动力,激励就是信心。采取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会使护理人员主动的工作和进取。例如:在医院内开展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技能竞赛);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护理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来鼓励其她的护理人员。 4小结 总而言之,护理工作管理质量和效果,护士长在其中占有重要的成分。为护理人员营造良好、和谐、积极的工作环境,更能让她们对患者尽心尽力的关心与照顾。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某烟草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的现有需求和发展趋势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特色,提出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策略,讨论了数据挖掘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具体作用并对CRM中的数据挖掘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描述了原型验证系统的具体实现,探讨了实用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数据挖掘关联规则 1 引言 本文以一个烟草企业管理系统为背景,设计了一个原型验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的思想贯穿了系统的整个实现过程。该系统解决了传统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数据不一致、易丢失、只能进行离散的简单数据查询等问题,为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实用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提高客户关系管理的时效性提供了可行的技术途径。 2 系统背景与基础 目前,烟草企业的经营管理基本上已实现了电子化。烟草企业通过各种方法开发客户、巩固客户关系,然而在市场管理、销售管理、客户服务与支持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为解决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新型的管理系统,在系统中全面采用了CRM的思想。该系统完全以客户为中心,严格按现代营销管理理念设计,注重对客户全方位的管理。它将有助于优化市场、销售、服务和支持等面向客户的业务流程,增强各部门间协同工作的能力,加快客户服务和支持的响应速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还可以对客户信息和营销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从而发展潜在客户和新的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效益。 开发中,本文有针对性设计的CRM系统以简单易用、注重客户分析、以销售过程管理和客户服务为主。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原型系统的数据都是本文参考其它数据库模拟输入的。虽然没有采用真实的数据资料,但是表结构和数据量等已能满足数据分析的需求。 3 系统功能描述 烟草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销售管理、客户管理、市场管理、分析决策等四个功能模块。 销售管理:与客户或合作伙伴进行订单签约、完成销售行为而涉及的工作管理。其中订单是企业销售业务的主要数据载体,也是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数据分析来源,因此订单管理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货管理主要完成对客户所作退货单的定义、维护和查询功能。在销售过程中,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可以及时提供客户的有关信息,增加业务员对客户的了解。 客户管理:客户信息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通过对客户信息的分析、挖掘可以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发现客户进行交易的规律;发现价值客户的构成规律等等,这些信息将对正确决策,提升业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客户信息管理模块可完成对客户信息资料的录入修改查询等功能。通过反馈处理主要完成客户服务反馈单的录入、维护、关闭和查询功能。同时可以将某个客户反馈分解为多个任务来执行。客户关怀可以通过对客户对象挖掘功能,对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历史交易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找出对企业的营业额、利润的产生至关重要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价值客户;可以找出与企业交易发生上升或下降情况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价值变动客户;可以找出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不满程度较高的客户和合作伙伴――问题客户。同时系统通过分析适时做出客户关怀建议,为企业巩固老客户,提高老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提供了可能。 市场管理:市场管理是为销售开辟渠道,营造售前、售中和售后环境的行为管理。根据对市场情况的分析,创建市场活动项目,并对项目反馈信息进行编辑、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市场信息通过新增市场活动主要完成的是企业市场活动的信息录入、维护和查询功能。竞争管理是对企业竞争对手的信息进行统一化管理,主要完成与企业构成商业竞争关系的企业信息定义、维护和查询功能。包括竞争对手的基本信息、竞争对手产品以及产品比较。价格定位管理主要用于销售订单上的产品定价,本系统主要提供五种方式,即伙伴价格、会员价格、现金价格、促销价格和员工价格等。 分析决策:对客户、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市场、销售、服务、产品的各种信息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和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决策是企业管理者必须经常进行的工作。决策对企业的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说决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采用OLAP和数据挖掘方法,为用户提供了多种分析和预测工具,可以方便的对客户、产品、进程、任务、预算、计划、费用等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用以分析销售、市场和服务业务的运行情况,从而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4 系统结构描述 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tobacco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TCRM)是在Windows 2000, SQL Server 2000, VB6。0环境下开发,采用目前流行的C/S结构。前端客户系统采用VB开发,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系统。 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1)系统服务器 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服务器采用了先进的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它是一个开发大规模联机事务处理(OLTP)、数据仓库和电子商务应用程序的优秀数据库平台,连续两年在解决方案提供商整体满意度方面夺得最佳数据库产品称号,获得了数据库产品整体性能项目的第一,并且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数据库系统。 图1 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2)业务处理模块 包括如客户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销售订单的执行等业务功能应用模块。这些应用程序采用VB生成,通过ODBC, ADO访问服务器中的联机事务处理(OLTP)数据库。分析决策应用模块为它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及策略支持。 (3)分析决策模块 主要完成分析、数据挖掘并给客户提供决策支持功能模块。该模块充分利用了Analysis Services强大的分析及数据挖掘功能。这些应用程序采用VB生成,通过OLE DB, ADO访问PivotTable服务。 (4)Analysis Services Analysis Services用于联机分析处理(OLAP)和数据挖掘,包括一个分析服务器,将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组织成用于分析的多维数据集,同时还提供对多维数据集信息的快速客户端访问,以便为复杂的分析查询提供快速解答。 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在Analysis Services中引入数据挖掘,用于在OLAP多维数据集和关系数据库中发现信息,以多维表单或关系表单的形式发送到客户端。系统根据烟草行业的特点,设定了一组挖掘模型,为用户提供强大的分析决策服务,用户可以对多维OLAP和关系数据源这两类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模型,并且用户还可以根据需要对这两类数据自己定义新的挖掘模型。 (5)PivotTable服务 提供客户端OLAP数据访问功能,通过这一服务,客户端应用程序通过基于客户端的PivotTable服务组件连接到分析服务器,PivotTable服务与分析服务器进行通讯,以访问分析服务器上的OLAP数据和数据挖掘数据。同时,PivotTable服务也可根据用户的请求创建本地数据挖掘模型,当用户创建新的数据挖掘模型时,PivotTable将其存放在客户端计算机上。 PivotTable服务可根据用户的请求创建本地数据挖掘模型文件,处理来自服务器上的多维数据集或表的模型,或来自OLE DB关系数据库的模型。 5 OLTP数据库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准确地设计数据库以建立业务模型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数据库一旦实现完毕,再对其设计进行更改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另外,数据库设计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结构稳定与实现。在设计数据库时,一般采用下列基本步骤: (1)收集信息; (2)标识对象; (3)建立对象模型; (4)标识每个对象的信息类型; (5)标识对象之间的关系。 OLTP系统主要记录支持日常操作所需的数据。经过对该烟草企业的实际业务的深入分析,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采用了账户、时间、库存事实表、销售事实表、部门、分类、工资表、顾客、奖励、开销事实表、库存、库存分类、商品、商品分类、员工等20个对象,并确定对象之间的关系。 6 数据仓库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为管理层提供及时的决策信息,为业务部门提供有效的反馈数据都需要建立一个整合的、结构化的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抽象化、规范化分类、分析。在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中,这个处理大量数据的数据仓库将复杂的客户行为数据集中起来,从本质上说就是按管理控制的需要重新组织数据,在有效组织数据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效率。 设计数据仓库构架与设计基于实体关系建模的OLTP系统架构有很大的不同。OLTP系统的目的是捕获高比率的数据更改和添加,而数据仓库与OLTP相反,其目的是组织大量的稳定数据以便于分析和检索。由于目的不同,在数据仓库设计中有许多不同于OLTP数据库设计的考虑。必须将数据仓库数据组织起来以符合数据仓库的目的,即快速访问信息以进行分析和创建报表。本系统采用了多维度建模,用于数据仓库数据库的设计,其目的是组织数据以提高数据查询的效率。以多维方式建立数据模型可简化联机业务分析,提高查询和数据挖掘性能。通过创建数据多维数据集,可将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转换为具有实际含义并且易于查询的业务信息。为了支持最终用户提出的问题,多维数据集将数据按多维结构组织到维度和度量值中。 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的数据仓库模型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数据仓库模型结构图 本系统主要采用了最常用的多维数据方式――星型架构。数据库中包括一张“事实表”,对于每一维都有一张“维表”。事实表中的每一元组包含一些指针(是外键,主键在其他表中),每个指针指向一张维表,这就构成了数据库的多维联系。在每张维表中除包含每一维的主键外,还有说明该维的一些其他属性字段。“维表”记录了维的层次关系。 对数据仓库模型执行查询分析,需要花大量时间在相关各表中寻找数据。而星形模型使数据仓库的复杂查询可以直接通过各维的层次比较、上钻、下钻等操作完成。 在转换数据库模式到星型模式时,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设计事实表 设计事实表的主要目标是最小化表的大小。事实表是数据库中最大的表,因为它们包含了基本的商业事务的详细信息。然而,一定要考虑存储和维护这些大表的成本。例如,大表的处理时间比较长、备份和恢复的时间比较长、执行查询的时间也比较长。降低事实表大小的最简单方法如下:降低列的数量、尽可能地降低每一个列的大小、把历史资料归档到单独的事实表等。 (2)设计维表 设计维表的主要目标是参考事实表的资料到一个单独的表。最常用的维数据应该直接参考事实表,而不是通过其它维表间接参考维度表。这种方法可以最小化表连接的数量,提高系统的性能。 (3)确定事实表和维表的关系 正确确定事实表和维表的关系对于建模十分重要。如果确定不正确,那么数据仓库的性能就比较差,在以后可能需要重新设计。重新设计一个可能包含了大量资料的数据仓库是一项耗费很大的任务。确定事实表和维度表的结构和组成的过程比较难。 (4)实现数据库设计 最后一步是在Microsoft SQL Server中物理地实现数据库。当创建数据库时,考虑分区策略,可以使用由SQL Server提供的可以并行处理资料的文件组。当创建用于存储事实和维度的表时,应该尽可能地考虑数据库的分区策略,把事实表分别存储在不同的文件组上。索引可以加速数据仓库的检索,应该在每一个维度表的关键词列上创建一个索引。 7 数据挖掘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数据挖掘模块分析关系数据库和OLAP多维数据集中的数据,以便发现感兴趣的信息。通过创建数据挖掘模型,客户端应用程序可以用数据挖掘算法发现OLAP多维数据集中的信息。 7.1 数据挖掘模型的构架 数据挖掘模型(Data Mining Model, DMM)是一个虚拟结构,它表示关系或多维数据的分组和预测分析。数据挖掘模型的结构在许多方面与数据库表的结构相似。但是,数据库表存储原始数据,而数据挖掘模型的结构表示定义数据挖掘模型的事例集,而所存储的是数据挖掘算法所发现的规则和模式。 下面举例说明事例和事例集的组成。数据库可能包含一个顾客数据表、一个定单数据表和一个定单项目表。表中的每条信息就是一个记录。对于每个顾客记录,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定单记录,每个定单记录有一个或多个定单项目记录。定单记录和定单项目记录之间的关系意味着:对于每个顾客在此关系中可能存在许多记录。单个客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称作一个事例,而一组客户的相关记录的集合则称作一个事例集。定单项目信息可以看作是顾客事例的特性。 事例集只是查看物理数据的一种方式;实际上,相同的物理数据可以构造不同的事例集。客户事例集示例所依据的前提是您需要以客户作为焦点来挖掘定单项目信息。此焦点容易改变为以定单项目为焦点来挖掘客户的数据。此时物理数据不会更改,但是可以轻易构造独立的数据挖掘模型以反映焦点的更改,这样顾客信息就成为定单项目事例的特性。 数据挖掘模型将事例集按数据挖掘列的集合的形式存储起来,数据挖掘列用于定义数据挖掘模型的输入和输出。每个数据挖掘列可以包含几种不同的内容类型,这取决于该列在数据挖掘模型中的用途。每个列类型都有其自己的属性和行为。例如在客户事例中,对于每一客户示例,都有一个描述该客户的行。此行包含客户ID列和客户信息列,以及一个名为Order Items的列。Order Items列包含了一组行。每一行描述与客户行中指定的客户相关的订单项目。 客户的一些特性(如年龄和性别)可能会用来对将来客户的行为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预测。数据挖掘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确定每一个特性在分类和预测中的作用。 7.2 数据挖掘模型的训练 要确定数据挖掘模型中每个特性的相对重要性,需要对数据挖掘模型进行训练。数据挖掘模型可以使用OLAP多维数据集或数据仓库的数据进行训练,首先依据三个步骤将数据挖掘列依次添加到数据挖掘模型中: (1)选择事例一一确定用于创建数据挖掘列的事例维度和级别; (2)选择被预测实体一一创建可预测数据挖掘列; (3)选择训练数据一一创建输入数据挖掘列。 然后对提交给数据挖掘模型的训练数据应用数据挖掘算法,建立能够基于输入列的值来预测或解释输出列的值的数据挖掘模型。 最后数据挖掘模型将保存对训练数据分析的结果和模型本身的抽象性(不保存用于训练的数据)。因而同一个数据挖掘模型可以应用于其事例集的其它数据,以提供预测分析。 数据挖掘算法是数据挖掘进程的中心,它使用数据挖掘列来生成预测模型,数据挖掘列能提供有关事例集的预测、变化或可能性的信息。许多数据挖掘算法是面向目标的,即给定一个事例集后,数据挖掘算法将对该事例(通常是事例的某个特性)进行某一方面的预测。大部分情况下都需要一个事例训练集,该训练集中事例的特性是已知的,对该训练集应用数据挖掘算法来构造数据挖掘模型,该模型对事例(事例的特性为未知)的特性具有预测能力。 在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中主要使用了两种数据挖掘算法:决策树算法和关联规则算法。 7.3 数据挖掘模型的建立和使用 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提供了两种建立和使用数据挖掘模型的方法: 一是根据以前的经验和需求,预先在系统服务器中设定一系列相应的数据挖掘模型,用户通过访问模块直接选择相应的数据挖掘模式进行数据的分析预测。 二是对于新的需求,用户可以自定义新的数据挖掘模型。 8 系统特点及优势 系统完全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对客户全方位的管理,实现各渠道的信息共享,改善部门间的沟通,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合理安排业务活动,跟踪、把握商业机会; 客户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同企业进行交流,得到更好的服务; 系统科学地分析客户类型和需求,实现个性化营销,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设置各种输入界面和内容,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充分实现个性化; 提供便捷的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度和忠实度,可帮助企业留住更多的老客户,并更好的吸引新客户; 系统安全可靠,提供功能权限管理,既保证了客户信息的共享性,又保证了客户信息的安全性。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浅谈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设 摘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不仅是一个管理理念,更是一个全面、周密地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系统,本文旨在通过企业系统建设现状分析和建立目标,以及提出相对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客户关系;数据管理;企业CRM系统建设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不仅是一个管理理念,更是一个全面、周密地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系统,它通过对客户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分析利用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CRM系统的核心是客户数据的管理,企业可以利用客户数据库记录整个营销过程中与客户发生的各种沟通,追踪活动的现状,建立各类数据的统计模型以用于后期的分析和决策支持。CRM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同客户打交道的自动化程度,并改进与客户打交道的业务流程。 一、企业系统建设现状分析 (一)客户关系数据不完整。从管理科学的角度考察,CRM源于市场营销,现代市场营销的核心理论是将灵活性与市场的变化相契合,优秀的CRM系统可以使企业通过了解终身客户的价值,充分利用经营机会,从营销投资中获取回报。市场细分使营销活动的产品定位趋于更加准确。进行一次准确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定位的展示销售,往往会建立或延伸客户关系。而现有的系统往往无法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与客户联系在一起,没有将客户的需要、欲望和需求与产品的效用、费用和满足联系到一起,客户信息没有被准确利用的同时亦没有寻求真正的、长期的客户关系来使企业与客户获利。 (二)缺乏客户数据交互标准。一些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长远与统筹规划,不同阶段只考虑各种局部需求,有上级部门下发推广的,也有自行开发或合作开发引进等渠道。企业内各系统不能够进行数据自动传递,缺乏有效的关联和共享,这样的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提供跨部门、跨系统的综合性信息,各类数据不能形成有价值的信息。 (三)流程缺乏动态变化机制。在瞬息变换的商业环境中,做出反应的速度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成败。企业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面对市场上的变化,不能做出快速反应,随着企业业务日益蓬勃,销售需求带动了售后服务的需求,但是这样的系统已跟不上公司的发展适应不了市场的新需求,如果要对系统进行功能的增加或流程的修改,再次开发通常需要花费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实现系统的变更,并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二、客户系统建立目标 首先,CRM系统有大量关于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信息,应当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通过围绕客户细分来组织企业满足客户需要的行为,并通过加强与客户、分销商及供应商等之间的关系来提高客户满意度。根据客户的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就可以在客户价值矩阵中定位客户,对客户进行分组并分析客户价值。 其次,CRM系统在采集、处理客户数据与挖掘客户价值时集成企业其他信息资源的能力,CRM系统可以采用集中化的信息库,即数据仓库,把通过各种方式采集的信息整合到一起,克服订购系统、财务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等各类系统相互分割的局限,将企业内部、外部和不同信息终端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过滤、转换和整合,保证数据形式的一致性、时效性。 第三,企业中不同部分和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特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传统上,当他们与客户沟通时,往往都是从自己工作的角度去解决客户的问题或为客户提供服务。由于这种狭隘的出发点,他们可能不能为客户解决好问题或者提供较好的服务,也有可能不能从企业的全局利益考虑去处理与客户关系,而CRM系统能够使企业的各部门和员工之间实现对客户数据和有关信息的共享,以保证部门间员工的工作衔接。 第四,在支持企业内外互动和业务处理方面,CRM的网络功能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客户和企业雇员能方便地应用CRM,需要提供标准化的网络浏览器,减少系统的配置、维持和更新的工作量。 最后,CRM系统的业务流程要按照便于用户的原则进行设计,要能根据客户需要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使得组织汇总的人员享有更多自主权,具备更活跃的频繁沟通的能力,最终达到管理关系的目的。 三、企业CRM系统建设方案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因而选择范围也很大,在购买产品时,考虑性价比的同时更注重服务,面对社会需求的变更,面对这样的理性消费,企业便将服务作为一种营销策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可以成为争取客户与挽留客户的一种手段。 此外,企业拥有不同的服务模式。对内,不同服务对应有不同的服务政策,因此业务流程繁多且复杂。此外,目前一些公司的服务提供商有公司自身,也有第三方的服务提供商,消费电子产品作为目前投诉量最大的产品,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是需要企业自身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需要共同商榷的,作为企业需要对提供服务商进行绩效考核,反过来,服务商也会根据现实情况提出改善意见,这样的双向沟通带来的是服务政策的变化,因而业务流程也会随之改变。 由此可见,企业CRM应用是比较“动态”的,它的服务和营销业务的规定和政策是随时变化的,业务流程不固定,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系统相对要具有灵活性,在遇到逻辑变化时,不用重新编译而改变规则,不需要重新部署业务规则组件,具备在组件级别重用被实现的业务逻辑的能力,因此需要提供解决复杂流程的灵活性和动态性问题的方案。 营销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当以信息技术为媒体,以客户期望与受益为中心,通过管理和保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持续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客户利益最大化的营销策略。一方面,要求“以客户为中心”来架构企业,追求信息共享,完善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优化以客户服务为核心的工作流程,构建新型管理系统来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另一方面,CRM实施于企业与客户相关的业务领域,使企业与客户保持一种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建立客户驱动的产品、服务设计和向客户提供更快捷、更周到的优质服务,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资源,降低成本的同时扩大销售。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研究与实践 摘要:我国银行业已经进入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阶段,现有信息系统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落实“以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设计基于NHibernate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四层体系结构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健全客户的维系与培育体制,实现合理的客户信息审核机制,将客户关系管理融入银行的金融资源体系,优化银行市场价值链条,最终实现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NHibernate;四层体系结构 我国银行业已经进入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管理阶段,随着银行业业务办理量的逐年上升,现有的信息系统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往往由于下属营业点权限有限,对客户信息的掌握迟缓,通常通过手工方式或采用电子表格记录客户的个人资料、金融、保险等相关信息,当客户的理财或定期储蓄到期时,工作人员无法及时跟进客户,导致大量的客户资源流失,特别是高端客户的流失,对银行造成很大的损失,在当前这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是很不利的。为了降低银行的客户流失率,提高工作人员的客户关系管理工作效率,特提出此课题进行银行业的客户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研究并实践之。 一、银行业的客户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研究 (一)对象关系模型选型 根据对象关系模型方法论的三原则(简单性、传达性和精确性)对基于dotNET平台下的NHibernate、及实体框架这三个流行的ORM Framework的优缺点进行比较:相对,NHibernate对数据库结构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封装,程序员只需要完成定义好的PO类向数据库表的映射即可通过NHibernate提供的方法完成持久层操作,而则不会在运行期动态生成SQL执行,而且具体的SQL语句需要程序员来编写,之后通过映射配置文件,将SQL的参数,以及返回的结果字段映射到相应的PO;相对实体框架,NHibernate在缓存及延迟加载方面具有优势,在多数据库支持方面,NHibernate能够更快的响应数据库变化的需求,而且不是一个开源框架。 (二)基于NHibernate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四层体系结构设计 结合对流行的ORM框架的比较,ORM框架采用NHibernate,因此基于NHibernate的DAO层体现了数据库平台无关性,并且使用PowerDesigner或三方代码生成工具等来将数据库系统中的表或视图对象生成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实体对象,用以构成客户关系领域的实体对象层(CRE层),为了实现CRM系统的前端应用与CRE层各对象实体间的松耦合关系,屏蔽前端应用(即CRUI层的操作),实现业务逻辑及业务流程的处理,故设计Facade层,而CRM系统的用户界面及客户端逻辑则由CRUI层来完成。 DAO层:即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Object Layer),主要负责屏蔽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存储形式、路径等,实现客户关系领域实体对象(CRE)向持久化对象(PO)之间的转换。 CRE层:客户关系管理领域实体层,主要负责实现CRM系统的业务实体的表现。 Facade层:业务逻辑外观层,由于客户关系领域的实体对象多而繁杂,为了给CRM系统的业务处理提供简单的访问接口,降低了客户程序与CRE直接的依赖性,使得子系统的独立性和可移植性大大提高。 CRUI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用户接口层,主要实现基于CRM客户端界面的输入输出及客户端逻辑等功能。 二、银行业的客户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实践 根据基于NHibernate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四层体系结构,通过CASE工具可以根据相关项目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及详细设计,以验证该系统结构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易用性和高重用性。 下面仅以银行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基金业务管理功能为例,对基于NHibernate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四层体系结构进行实践。 在进行基金业务管理功能的实现时,基于四层框架模型,通过设计采用单例模式在运行时返回唯一Session对象,即NHibernate的ISessionFactory对象的getFactory方法实现NHibernate通过配置文件与数据库建立底层连接。主要通过new Configuration ().Configure().BuildSessionFactory()返回的这个ISessionFactory对象的OpenSession()方法来实现数据库底层连接会话对象的创建。使用类似这样的代码“NHibernate.ISession session = mon. Helper.getSession()”来取得NHibernate的数据库连接会话对象,然后通过DAO层提供的接口以访问CRE层的实体对象以及提供操作接口,最后CRUI层通过图形用户界面触发Facade层调用相应的业务逻辑代码实现CRE对象的增删查改等操作。基金业务管理的核心代码如下: NHibernate.ISession session = mon.Helper.getSession(); BOC.CRM.DAO.FundDao fdDAO = new BOC.CRM.DAO.FundDao(); BOC.CRM.DAO.FundProductDao fdd = new BOC.CRM.DAO.FundProductDao(); BOC.CRM.MODEL.Entity.FundInfo funInfo = new BOC.CRM.MODEL.Entity.FundInfo(); 以下代码在FundDAO类中实现对象的持久化: session.Transaction.Begin();session.Save(fund); mit();session.Flush(); 三、总结 采用多层的构架对银行业的中大型的CRM系统进行系统设计已经成为当今系统设计的主流,然而根据CRM系统应用的不同环境及采用不同的开发工具都可能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但是无论是何种设计方法和工具都离不开分层思想,也就是在基于领域建模后的分而治之之道。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对于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品的品种、规格以及客户地理位置、客户层次等区别很大,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企业生产和运营成本,设计基于B/模式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案,详细讨论系统的功能设计以及实现技术。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词:B/模式;客户关系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汽车零部件行业 1 引 言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 是近年来在美国出现,在西方国家迅速得到应用的一整套管理体系。CRM的主要含义就是通过对客户详细资料的深入分析,提高客户满意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客户资源成为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管理企业的客户资源,记录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商业活动,这对于现代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十五”期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得到迅速发展,汽车零部件基本满足了汽车生产和维修服务的要求。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市场竞争将进一步激烈。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赢得筹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汽车零部件企业建立良好的客户资源变得非常重要。本文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设计基于B/模式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获得了很好的运用。 2 系统总体设计 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由系统管理、地域信息管理、参数设置管理、客户信息管理、客户联系人管理、销售机会管理和任务进度管理等7个子系统构成,其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1)系统管理: 主要的功能是对用户数据进行日常维护处理和对操作员资料的管理等功能。包括操作员资料的录入和密码的修改。为了坚持谁操作谁负责原则,操作员登陆后,其用户名将记录在他输入的每张作业单中,以便进行监控和责任的追究。所以操作员必须管理好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 (2) 地域信息管理: 主要的功能是录入、修改、删除和查询客户的地域信息资料,包括地域编号、地域名称和上级地域等信息。 (3) 参数设置管理: 主要功能是对有关客户类别、职务以及项目类型信息等参数进行录入、修改和删除。 (4) 客户信息管理: 主要功能是对客户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客户所属地域、客户名称、行业及通信地址等信息。 () 客户联系人信息管理: 客户联系人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对客户联系人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包括对客户联系人所在单位、客户姓名、性别及职务等信息的管理。 (6) 销售机会管理: 销售机会管理子系统主要用来对客户销售机会信息的管理,具体包括对客户信息、项目信息和签约金额等信息的管理。 (7) 任务进度管理: 任务进度管理子系统用来对任务进度进行有效管理,包括项目信息、销售人员、任务日期、工作方式、任务目的和任务地点等信息的管理。 3 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目前流行的有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B/S模式由于具有开放性好、易于维护、安全性高、应用程序开发周期短和易用性等优点,同时能真正做到资源共享,而广泛用于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中。 系统采用3层结构,将任务划分为用户浏览层、系统应用层和数据服务层3个层次。用户的请求由客户端传递到中间层,再经中间层的应用服务器逻辑分析后,转换为数据服务器能够识别的指令进行传递。数据服务器执行指令后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应用服务器,再由应用服务器将结果生成浏览器能够识别的格式传给客户端。 B/模式的3层结构不仅平衡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之间的负载,还实现分布式计算。浏览层提供用户与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的可视化接口,用户通过浏览器完成系统的远程服务和信息共享;系统应用层作为用户浏览与数据服务的桥梁,用于存放系统的功能模块和应用程序;数据服务层用于存储系统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主要完成数据的定义、维护、访问与更新等的数据服务,并管理和响应系统应用层的数据请求。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4基于B/S模式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分析与实现 41 工作原理 基于B/模式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三层结构中,尤其重要的是系统应用层与数据服务层之间的接口问题,即数据引擎,本系统采用AP技术。 用户通过浏览器登陆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主页,通过身份验证后,选择所需要的功能。点击ASP链接,ASP通过ADO访问数据库,同时Web服务器使用ODBC把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库服务器,数据服务器接受处理结果,并生成相应的ML网页送到用户浏览器。 为了连接数据对象,本系统采用AP的核心技术之一――ADO作为关键技术。 ADO技术集中体现AP技术简洁而强大的数据库访问功能。ADO是基于Microsoft的面向对象的数据访问技术,并且是基于COM组件,具有COM组件技术的诸多优点。 因此易于使用是ADO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 ADO 对象结构中,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层次结构不是非常明显,这会给编写数据库程序带来更多的便利。同时访问多种数据源,使应用程序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6 结 语 本系统实现基于B/模式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有效管理客户资源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提高管理的效率。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保险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摘要:CRM(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哲学、商业战略和企业文化,其重点是以最佳的方式提升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全面关系,从而实现客户关系价值的最大化。但CRM应用和实施要有理论支撑与指导,本文的研究目的则是进一步研究CRM理论,并依据理论提出一个保险业CRM框架。 关键词:CRM框架;保险企业;客户关系 1 保险企业及其客户的特征分析 1.1 保险企业的客户 中介客户:保险中介客户是指活动于保险人(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之间,通过保险服务,把保险人和投保人联系起来并建立保险合同关系的人。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 最终客户:保险最终客户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 投保人又称要保人,是对可保标的具有可保利益,向保险人申请订立保险合同,并负有交付保险费义务的人。投保人通常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第二,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可保利益;第三,负有缴纳保险费的义务。当投保人为自己的利益投保,且保险人接受了投保时,投保人转化为被保险人,投保人可以是单位客户,也可以是个人客户。 被 保 险人是受保险合同保障的人,即有权按照合同向保险人取得赔款或获得保险金给付的人。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是对被保险财产具有利益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投保人就是被保险人。投保人可以是单位客户,也可以是个人客户。受益人,也叫保险金受领人,是指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享有向保险人行使保险金请求权的人。 1.2 保险企业的客户关系 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企业具有整个保险服务过程可以数字化和服务内容有极高的时间价值的特点,即保险服务业属于数字密集型行业,保险服务本身不涉及物流,只涉及数字和符号的储存、单证处理,加上利率、投资资产和股价的频繁变动等原因,有关保单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因此保险CRM着重于优化保险企业客户关系,达到保险企业与客户双赢的日标。要优化,必须做到精细化,做到一对一营销,做到营销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客户服务差异化。只有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保险服务,提供差异化服务,进行流程再造,才可能获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 2 中国保险企业需要实施CRM 中国加入了WTO,外资保险公司的逐渐涌入,中国的保险业正面临着一个更加激烈的挑战,包括公众保险意识的增强、对服务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国内外新的竞争者不断涌现、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保险产品生命周期更短、分散的行业市场渠道、成本的提高和利润率的降低以及企业组织机构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不断重组,各保险公司己很难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面对这种挑战,价格的竞争己不再是保险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众多保险公司己开始将其经营模式从“面向产品”转变为“面向客户”,将企业的生存和赢利寄托在保险公司的广大客户,这一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上来。服务质量和“金牌客户”的争夺成为了保险业竞争的焦点。中国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的影响,对客户关系的重要程度认识匾乏,全球化带来的对客户资源的竞争,使得CRM成为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新的赢利战略。因此中国保险企业必须加快CRM的研究。 中国保险企业导入CRM具有可行性:1) 从保险企本身的优势来看,保险企业是离市场最近的企业,能最快、最准确地了解顾客;2) 中国保险企业具有比较丰富的市场经验;3) 中国保险企业拥有相对完善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和价值链构成。这些都为中国保险企业成功应用和实施CRM提供了保证。国内外学术界对CRM的研究虽多,但结合中国国情及中国保险企业应用的特殊实际情况的较少。国外企业,特别是美国和欧洲企业,其信息化水平高、业务按流程运作,员工素质明显较国内企业特别是一些国营企业高,对CRM技术和观念的接受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强,CRM应用和实施的环境同国内不同。再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CRM实际应用的时间都不长,应用和实施的企业不多,在保险行业也是如此;而CRM的投资回报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所以真正成功的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加强中国保险企业应用和实施CRM的研究十分必要。 3 一种保险业CRM框架的构建 本文将CRM及其应用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流程、面向客户的核心管理技术与方法、面向CRM的企业管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CRM框架,如图1所示。 在图1所示的CRM基本流程中,包括了客户获取、客户保持与关系终止三个阶段― 通过双方的考察和努力,客户关系开始形成,企业获得客户;经过发展、保持,客户关系达到顶峰并维持一定时间之后,客户关系出现衰退的迹象;最终,企业与客户或者单方或者双方协调解除关系,对于部分中断关系,可能通过主观和客观努力,尚能恢复,于是重新来到客户获取阶段,进入下一个循环。所以,从客户获取到客户保持、从客户保持再到关系终止,用实线表示这个过程,而从关系终止到客户获取则用虚线表示,暗示不完全可达性。这三个阶段相互关联,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4 结论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为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及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企业今后将会对CRM产品产生大量的需求。而未来的中国CRM应用市场容量将远远超出目前水平,保险业市场空间的扩大将对CRM的需求更加强烈和迫切。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不断发现和找出系统的不足,结合CRM的发展趋势,对系统进行持续的升级完善,共同将CRM系统建设成为一个前景广阔和更具使用价值的系统。 本文构建了一种保险业的CRM框架,该框架包括CRM的基本流程、面向客户的核心管理技术与方法、面向CRM的企业管理三个层次。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摘要:HCRM是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简称。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HCRM系统,想方设法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满意的服务,以维持和保留现有客户,吸引潜在客户,去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该文根据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理念和机制,结合医院管理的实际情况,对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软件的需求分析、数据字典的准备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将统一建模语言(UML)应用于系统的开发设计中,采用先进的开发工具,数据交换为基于网络的C/S结构,自顶向下设计,考虑用户的特定需求,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用户界面,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统一建模语言 1 医院现状 医疗市场竞争加剧,医院在经营中越来越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并把“客户”理念逐步引入到了医院管理中。有的医院成立了专门的客户服务中心,使医院的战略中心正从关注“医疗服务产品”向“关注客户”转变,客户已经成为医院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重要的资源。 医院收入的提高和改善是医院的重要经营问题,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为病患提供医疗服务,主要包括诊断、治疗、健康咨询、康复指导等。因此,如何吸引并保持病源已经成为医院竞争的焦点。“保持客户,赢得客户” 的理念应该成为医院经营的宗旨.着眼长远发展,医院必须向就医顾客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和人文关怀,全面贯彻和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就医顾客提供诊前、诊中、诊后等完善、全面、高品质的一体化服务,这样才能保证医院的生存与发展。 2 医院数据流程 医院的信息数据是在医院日常的业务流程中产生、收集、处理、存储、查询、利用的数据,如图1所示。 双三角形的底层,是医院信息的联机事务处理(OLTP),包括诊疗业务科室、职能科室、行政科室、后勤科室,在日常工作中产生、收集各种信息数据,包括医疗信息、费用信息、物流信息、行政管理信息,加于一定的处理;由此,医院信息的联机事务处理(OLTP)转为联机事务分析(OLAP),医院信息科、经济核算、绩效管理等部门对医院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形成各种分析报表和查询报告,为医院管理层为全院的运营分析和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3 建立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几个策略 从HCRM系统试点运行的情况看,通过对HCRM系统的成功建设及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个人认为应把握并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 需要严格论证、规划并有针对性地抓好落实。HCRM系统实施前,成立跨学科、跨部门的HCRM项目组;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项目组对系统建设按系统工程原理进行统一规划,制定详细任务节点,并成立客户服务办公室,组织专业人员按规划节点对系统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抓好落实。 2) 需要引导各级各类人员不断提高对系统建设必要性的认识。使广大病员逐渐认识到HCRM系统给自身带来的便利与优势,取得使社区病人主动配合和支持,为系统顺利实施深入开展打下基础。 3) 做好与其它客户服务业务的相互衔接。在HCRM系统实施过程中,将医院信息系统(HIS)与HCRM系统有效整合,保证客户所有信息基本自动源于医院信息系统,并使员工能及时通过HCRM系统提供丰富信息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4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 4.1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功能结构图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包括客户信息、客户查询、统计分析、系统维护、帮助等五大模块,各模块再划分若干子模块。模块图如图2。 4.2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系统功能视图 (UML用况图)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系统功能的设计依照统一过程建模(UML)的用况驱动来识别用户的实际需求,并构建用况模型。 此功能视图为统一建模语言(UML)的用况模型,操作员(用户)与用况(功能块)之间的交互操作,同时表示系统的功能需求,而经分析的用户需求是用“用况”来直观地说明,从而方便地构造系统的功能模块。用况之间的箭头表示用况之间的跟踪关系。 4.3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的业务管理模型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的业务管理流程根据客户关系管理的原理和在公司企业中的运用,结合医院具体的业务流程和运作管理,以达到流程再造和模型重建的目的。模型图如图3。 5 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几部分:客户信息、回访、综合查询和统计分析四个部分。 2)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统一:HCRM是基于网络两层体系的C/S结构,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整合,实现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同时应能够利用医院已有的信息网络和硬件设备,兼顾系统的可扩充可升级性。 3)可靠性和安全性:HCRM应有强大的用户管理功能,防止外部非法侵入和内部的误操作,内部破坏做到有据可查,注重信息安全管理,防止客户数据的丢失和外泄。 4)可维护性:HCRM应有广泛的适应面,容易维护和升级,对系统的修改要简化到对特定部件的修改或更换。 6 小结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以及其它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医院的诊疗护理、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提供了一个业务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使医院有了一个基于电子商务的面对客户的平台。未来的HCRM产品前台和后台的信息系统将进一步融合;呼叫中心的功能将大大扩充,真正实现电话、www、Email、传真、无线通讯等的融合,成为客户联系中心。作为一个跨知识管理、业务运作和电子商务等系统的融合概念,客户关系管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HCRM将成为医院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经营管理模式的关键。医院应及时全面有效地贯彻“以客户为中心” 的管理理念.最终实现客户满意度的最大化和医院收益的最大化。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摘要:该文介绍了数据挖掘技术以及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含义,考察了数据挖掘用于客户关系管理的商业价值和应用功能,并以医药公司CRM来阐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群进行有用管理的过程。 关键词:数据挖掘;CRM 数据挖掘技术是信息爆炸推动下的新兴产物,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数据挖掘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指从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提取隐含的、未知的、非平凡的及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或模式。 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以医药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为例。医药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料数据,在这些数据中蕴涵了丰富的信息,随着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及客户群体的不断扩大,公司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管理工具,能够从大量资料数据中挖掘出对公司至关重要的因素以不断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 本文阐述的就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医药公司客户群进行有用管理的过程。 1 什么是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DW)已成为数据库研究、开发和应用最活跃的分支,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随着计算机中收集的数据的增多,人们已不满足仅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查询,而是希望计算机能帮助分析数据、理解数据和做出决策等。数据挖掘技术的一个经典案例:“啤酒与尿布”,使各商家企业受了很大的启发,得到了更大的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积累的数据量急剧增长,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知识成为当务之急。数据挖掘就是为顺应这种需要应运而生发展起来的数据处理技术。是知识发现的关键步骤。 2 数据挖掘的任务 2.1 数据总结 数据总结目的是对数据进行浓缩,给出它的紧凑描述。数据挖掘主要关心从数据泛化的角度来讨论数据总结。数据泛化是一种把数据库中的有关数据从低层次抽象到高层次上的过程。 2.2 关联分析 关联规则挖掘是由Rakesh Apwal首先提出的。数据关联是数据库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关联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数据库中隐藏的关联网。例如:在购买面包和黄油的顾客中,有90%的人同时也买了牛奶(面包+黄油(牛奶)。 2.3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可以建立宏观的概念,发现数据的分布模式,以及可能的数据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目的是使得属于同一类别的个体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小,而不同类别上的个体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大。 2.4 分类 分类在数据挖掘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分类是利用训练数据集通过一定的算法而求得分类规则,分类可被用于规则描述和预测,预测的目的是从利用历史数据纪录中自动推导出对给定数据的推广描述,从而能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3 数据挖掘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药领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医药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供货、销售渠道等历史记录,其数据量在不断地迅速膨胀。数据挖掘可有助于识别购买行为,发现购买模式和趋势,改进服务质量,取得更好的客户保持力和满意程度。以下给出几种数据挖掘的几个重要方面: 1) 基于数据挖掘的数据仓库的设计与构造:由于医药公司销售数据覆盖面广(包括销售、客户、员工等),所以有许多设计数据仓库的方式,所包含的细节级别可以变化很大。 2) 销售、客户、产品的多维分析:考虑到客户的需求,产品的销售,趋势,以及药品的质量、价格等,医药公司需要的是适时的信息。因此提供强有力的多维分析和可视化工具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 3) 促销活动的有效性分析:医药公司常常通过广告、优惠等方式搞促销活动,以促销产品并吸引新老客户。认真分析促销活动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企业利润。多维分析可满足这方面分析的要求,方法是通过比较促销期间的销售量和交易数量与促销活动前后的有关情况。 4) 客户保持力和忠诚度分析:通过销售数据,可以记录客户的购买序列,将同一客户在不同时期购买的商品进行分组形成序列,运用序列模式分析客户的消费或忠诚的变化,按系统的方法对客户的忠诚和购买趋势加以分析,据此对价格和药品的种类加以调整,以便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 5) 购买推荐和药品参照:通过从销售记录中挖掘关联信息,可以发现购买某一品牌药品的客户很可能购买其他一些药品。这类信息可用于形成一定的购买推荐。购买推荐可在广告、宣传单、收据上宣传,以便改进服务,帮助客户选择药品,增加销售额。 4 客户关系管理(CRM)含义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是以客户为核心的企业营销的技术实现和管理实现,它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以客户为主的外部商业关系资源,使企业的外部资源主要是客户资源得以合理利用,不断扩展企业新的市场和业务渠道,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企业的赢利能力。对医药公司而言,注重公司的客户群体发展,提高客户满意度及稳定率,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基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把医药公司CRM系统归结为就是公司与客户之间建立关系维持关系增进关系的过程,也是公司持续改进的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升级客户的营销策略。 5 对医药公司CRM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的意义 1) 客户获取 在医药公司CRM系统中,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公司对潜在客户群进行筛选,再通过市场人员把由数据挖掘技术得出的潜在客户名单和这些客户感兴趣的优惠措施系统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实施正确的市场决策的目的。 2) 交叉营销 在医药公司CRM系统实现中,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公司在所有可能对客户提供的销售服务中找出最佳的一种服务,从而形成更加稳定的客户关系,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 3) 客户保持 通过对医药公司已有经营业务数据的分析发现,吸引并使一个新客户签约的开支要远远大于保留一个旧客户的开支,因为对旧客户的保持可能只是一次有关怀的拜访。 医药公司有大约30000名客户,利用CRM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对数据挖掘的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指导公司的业务经营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6 如何对医药公司CRM数据进行数据挖掘 开展有益的数据挖掘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第一步,准备数据基础。 医药公司建立起的客户流失预测模型主要考虑终端患者用户。基于这个条件,在用来分析的客户群里包含了25000名左右的终端患者客户数据。 第二步,定义预测目标。 用2008年上半年的数据来建立预测分析模型,用以预测2009年上半年客户的变动情况。这里的变动情况是指使用或停止医药公司的业务。 第三步,选择数据挖掘工具。 目前我们使用了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算法实现,输出的结果包含不同药品销售过程中关联关系,公司下一步的市场活动可以直接根据这些分析结果选择有针对性的药品销售,从而实现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 第四步,结果分析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出挖掘结果,结合实际业务进行科学分析、定义,最终达到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提供参考的目的。 7 医药公司CRM系统框架结构 在CRM中企业和客户是关系维系的两极。企业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营销策略来满足客户需求、发展忠诚客户,为完成此目的,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客户资料,并登记在不同的卡上,形成公司的客户资料卡。客户资料卡为企业了解客户信息、与客户建立关系提供了方便。同时它也是客户和企业联系的纽带。接下来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可以了解现有客户的需求,分析客户流失的原因和满意的原因来检讨营销策略,并制定新的策略来提高客户满意水平和客户忠诚度,同时数据挖掘还可以剖析现有的目标市场和不满意客户的构成,制定新的营销策略来吸引客户。总之,数据挖掘是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制定营销策略的核心工具,营销策略是提高客户满意水平的手段,满意水平提高带动客户忠诚度进而客户关系价值增加,最终提高盈利能力。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CRM(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基于Internet的应用系统,是现代管理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应用的产物,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CRM的不断变化。该文首先简述了MDA的重要性,然后详细介绍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现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和实现方法。 关键词:CRM;MDA;UML 近些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上了CRM系统,从而造就了这一市场的繁荣,而这个过程形成中形成的大大小小的CRM系统提供商,却面临着和中国软件业同样的问题,就是客户的需求层次不一,差异很大,从而导致软件系统的定制费用和售后服务方面的费用过高,众多企业又不愿在技术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导致这一软件行业难做的现象。在面临这种情形,众多企业己经开始寻找应对的办法,在软件工程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中在软件工程领域里面,MDA模型驱动架构出现的,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1 MDA的重要性 软件产业在IT产业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这种地位继续得到巩固和凸现。纵观软件产业的发展历史,计算技术经历了“以机器为中心以应用为中心以企业为中心”的变化,同时,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软件开发方法的进步有助于维持软件产品质量、全寿命期、生产成本的平衡。以企业为中心的计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基于组件开发,设计模式,中间件,说明性规约,企业构架,企业应用集成,契约式设计。作为将这一系列新的趋势性技术整合到一起的开发方法,MDA的出现,为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增强软件的可移植性、协同工作能服和可维护性,以及文档编制的便利性指明了解决之道。也正因为如此,MDA被面向对象技术专家预言为未来几年里最重要的方法学。 2 系统研究总体概述 2.1 客户资源管理系统的MDA解决方案 2.1.1 体系结构 MDA开发的一个特点是,开发人员只关注业务需求,而关于系统的体系结构,实现技术则由模型转换或是代码生成工具来负责。但是,由于现在的MDA工具的不完善性,现阶段用MDA来开发系统还不能完全的屏蔽下层的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因为还要在相应的组件内部用3GL实现或是加强核心的业务逻辑。 现代的企业应用程序大部都采用组件的方式进行开发,每个组件实现特定的一个功能,并且组件与组件之间相互交互共同完成系统的整体功能。具有类似功能的组件一般地都被组合到同一个层(layer)中。层与层进一步的组成了一个栈,在高一层之中的组件应用在低一层之中的组件提供的服务。 图1展示的流行的企业应用系统的分层体系结构。 2.2 系统设计特点 1) 实用性 本系统要在企业中应用,使用者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可以不作过高的要求,因此在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需要选择技术成熟的设备,同时要考虑到对现有设备和资源的利用。 2) 先进性 客户资源关系系统是基于模型驱动架构技术开发的,是一个集成构件化技术的高科技系统。因此,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可定制性以及开发的灵活性方面,让系统的实现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体现技术应用的先进性。 3) 高效性 由于系统的应用服务中有大量的客户群体,数据量大,处理繁多,响应时间要求很高。因此整个系统的设计要充分体现这种应用特点,满足应用的需求,保证系统具有较小的延迟和较大的吞吐能力。高性能表现在系统具有高度的自动化的特性,如客户信息的自动显示等。 4) 开放性 建立一个基于通用操作系统和开放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软件,应独立于具体的硬件平台,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先进性,并且可以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网络的互连能力也体现在网络的开放性及异种网络互联的支持两方面。一个开放的网络,通常是指符合国际标准和事实工业标准的网络,这使得建立的网络能为大量的各类计算机访问,这种访问很少需要增加额外的软硬件,并且为大多数用户所熟悉。 由于TCP/IP网络协议在多种主机互联的实用性,以及在用户接口方面的标准化、可用性,用户接口的一致性,采用TCP/IP协议,为应用软件独立于网络系统提供保证。 5) 安全性和可靠性 作为基于企业使用的客户资源关系系统,有着大量的客户信息和业务营销记录数据,系统的安全性和高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主机、排队机、网络硬件设备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各个方面,并且应能够进行集中式的管理和控制,因而要求整个系统有完整的故障对策,以保证主机系统、网络系统和排队机工作的连续性,以及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6) 可扩展性 系统的设计应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现有的投资。主机、网络、排队机及应用系统除能满足目前及若干年业务发展规模外,还能随着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而扩充,这就要求目标系统应具有很强的扩充能力,相应的主机、网络、排队机、应用软件都能平滑升级和扩充,即:要求系统有较大的容量,并且可以容易地增加座席和中继线;随着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业务范围会不断拓宽,要求系统在功能上是可以扩充的,并且这种扩充以不影响现有功能为前提。 2.3 系统数据库设计基本过程 2.3.1 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对现实世界深入了解的过程,数据库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主要决定于需求分析。这一阶段主要是与系统用户打交道,了解用户对系统的需求,包括数据需求和围绕这些数据的业务需求,并把这些需求的描述写成需求规范,作为下一阶段概念设计的基础。 在客户资源关系系统设计过程中,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并且不断地根据用户反馈的信息进行需求的调整。用户需求主要归纳如下: 1) 从企业客户数据库中取得客户档案数据。 2) 确立客户所以属的不同行业,以及其它属性信息。 3) 客户日常的的活动记录情况。 4) 客户日常的业务联系情况 5) 客户日常的电话记录情况。 6) 对客户进行售前售后服务的情况。 7) 对客户进行定期跟踪的情况。 8) 对每次与客户的通话进行自动录音。 9) 根据使用者的身份,分为管理员、经理和业务员,并赋于不同的操作权限。 10) 查询和统计业务数据(不同使用者可以查询和统计不同的业务报表)。 2.3.2 数据库设计流程 数据库系统是整个客户资源关系系统内数据存储与共享的基础。对于系统参数、客户信息以及业务员客户,或是自动语音应答客户的相关资料与记录都存储在数据库中,因此数据库的设计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正常运作。 数据库设计的任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系统的信息需求、处理需求和数据库的支撑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模型与处理模型,确定数据库存储结构与存储方法,建立起既能反映现实世界信息和信息的联系,满足用户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又能被某个DBMS所接受,实现系统目标并有效存取数据的数据库。信息需求定义未来系统在数据库中需要存储哪些数据,对这些数据将作如何处理,描述数据本质上和概念上的联系,描述信息的内容和结构以及信息间的联系等。处理需求定义未来系统对数据处理的操作功能,描述操作的优先次序、包括操作执行的频率和场合,操作与数据之间的联系等。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如图2,它包括四个阶段的内容。 3 MDA模型驱动架构的设计原理 3.1 传统的数据建模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当今在开发复杂系统时主要使用UML建模方法。但它对互操作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合的不是非常好,它为基于组件的开发、设计模式和分布式计算、企业应用集成、契约式设计等技术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但没有为实现这些技术,把设计和编码阶段结合起来带来一个可实施的平台,因此在建模设计和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带来了许多复杂性问题。传统的开发模式带来了以下的困难有: 1) 建模阶段和编码阶段相互独立,建模无法直接产生效益。 软件设计人员都有类似的经历,在开发一个复杂的系统时,常常在建模与编码之间徘徊,我们非常急切的需要UML工具来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分析,来描述系统的构架,但我们花很多的精力建立的模型,只不过是一些例图、交互图、活动图等纸件工件,这些工件只是作为一种指南和说明书,大多数人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技术文档保留,或是作为描述系统总体结构的一个框图。 当编码开始的时候,建模前期产生的文档和相关图片就迅速失去了它们的价值。随着编码阶段的进行,图表和代码之间的关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我们往往是修改了代码,而设计文档却放在了一边。因此我们通常并不愿意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建模上,模型并不严格。 然而在构建复杂系统的时候需要进行建模,我们不可能从代码上来维护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阶段和开发阶段的脱离使得UML设计变得不是那么关键和重要,软件开发过程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2) 投资的效益问题。 软件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新技术发明并迅速流行起来的周期很短。电子政务前期投资巨大,因此不可能为适应新的技术,而抛弃以前的投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必须是可以包容不同系统,不同技术的开放性的系统。 现存的一些系统要么提供接口与新技术开发的系统连接,要么转向新技术。 系统如果和某种技术紧密绑定,那么注定这个系统在跟随技术发展的道路上是非常艰难的。 电子政务系统架构需要基于这样的思想,其业务系统和技术平台是无关的,改变技术平台,而不需改变业务,业务系统和技术平台是分开实现的。我们的建模必须是独立于具体技术的实现。 3) 元数据管理和互操作的问题 电子政务系统系统是个互连互通的系统,“联合”是电子政务系统建摸的首要原则。基于组件、分布式的电子政务系统,使用Web Service来实现这种分布式应用的服务:同时系统本身往往要使用多种技术来实现,它们之间也存在互操作的问题。 传统的建模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些技术都是基于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它的前提是假定所有的系统都使用该统一的标准进行构建。但现实情况是,基于相同的标准是很难得到,文档性结构的数据和关系型数据都有其合适的使用环境,我们不能期望完全的统一。 不同的工具对于元数据的管理均有自己的策略,这就给元数据的共享形成了障碍,也降低了不同软件的互操作性。为了提高系统的效率,我们提倡使用统一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定义,但还需要考虑到异构数据源的系统中的交互问题。 从以上对传统建模方法的分析上可看出传统的建模方法对支持电子政务互操作系统的建模还是有许多缺陷。但是可庆幸的是电子政务目前的应用环境,己经和十年前大不相同了,特别是近几年,企业级的分布式应用飞速成为主流,大量分布式系统的出现,大量异构平台的整合需求,中间件技术的相对成熟,人们已经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搭建合理、可扩展构架系统上,以及可以实现变化多端的业务逻辑模型上,模型驱动的建模(MDA)开始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3.2 模型驱动的建模思想 模型驱动的数据库和GUI开发方法己在软件设计中根深蒂固,MDA以此为基础,使用UML,UML profile以及MOF,CWM组成可扩展的MDA建模语言环境。MDA技术的核心概念均是OMG的一系列标准: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元对象设施MOF(Meta Object Facility)、XML元数据交换XMI(XML Metadata Interchange)、公共数据仓库元模型CWM(Common Warehousemetamodel)。 MDA的核心标准组成了创建模式驱动的一致性系统纲要的基础,这个系统纲要完成授权、和管理模型的功能。 作为OMG组织的一个发展进程,MDA代表了OMG组织定义的互操作性规范的一个革命性进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互操作性一直基于CORBA标准和服务,不同种类的软件系统在标准的组件接口层次上实现互操作。而在MDA中,它从系统模型层次上来解决互操作的核心问题。它使用平台无关的语言进行描述,使得模型和具体的平台以及实现技术分离,同时可以根据各种具体平台的映射关系来生成各种实现模型。 MDA另一各重要的意义就是设立了元模型的规则。元模型在建立规范、建模技术和元数据管理中都是核心,异构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最终都是通过全面共享和理解元数据策略来实现的。这些策略包括:自动化部署、、管理和翻译模型,具有动态转换行为等。MDA的扩展定义机制和映射机制支持元数据在不同层次之间进行动态的管理和交换。 4 结束语 该文主要对MDA模型驱动架构的详细描述,以及相应的在本系统的实现,主要包含了内容核心引擎的实现以及相应文法的表述。后部分主要针对客户资源管理系统,提出了在MDA模型驱动架构之下的实现方法,展现了如何利用MDA内容的模型语言进行系统的描述。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基于Java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使用java语言设计与实现了基于B/S平台架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即CRM系统,该系统包括员工登陆、个人信息管理、客户管理、员工管理、角色管理和员工组管理六个模块。采用Spring+Hibernate框架,以JSP为前端页面,使用Oracle来存储数据。在各个企业或团体网站项目中,CRM系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键词】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CRM系统重要性 随着网络的普及,各个公司或团体纷纷开设自己的网站,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之后,也使得用户数据开始急速膨胀,从而快速地进入了信息时代。在当前的信息时代,掌握并管理大量的客户信息,往往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可以取得更大的先机,因此在一个公司或团体的网站中,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系统)也成为了网站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是公司或团体用以管理客户信息的关键性的枢纽。 2.CRM系统设计 (1)CRM系统可以实现员工―客户以及员工―员工的信息管理。可以对客户和员工的信息拥有妥善而全面的管理方式,拥有严谨的管理结构。 (2)员工与客户的信息将存储于数据库中,为了保证数据库中客户信息的安全存储,信息将会同时存入两个数据库,并由数据库管理员(DBA)统一管理,保持两个数据库中数据的统一和同步。在突发情况时,双数据库的设计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数据资源的损失。 (3)CRM系统采取B/S结构,采用Spring+Hibernate的框架组合来代替以往的Struts+Spring+Hibernate的框架组合。Spring-mvc框架的Controller目前已经可以完全替代Struts的Action来处理浏览器的请求,而在配置上,Spring-mvc比Struts却是更加地简洁。 (4)系统总体上采用MVC的结构,在前端(即表现层)使用JSP来显示页面,同时内嵌javascript和JSTL标签来实现前端页面的动态显示和简单的业务处理。在服务器上(即控制层)使用Spring-mvc来实现对前端请求的处理,并同时调用数据层(即数据模型层)的服务来完成对Oracle数据库的访问,在数据层中使用Hibernate框架来提供各种面向控制层的业务接口。 3.功能模块设计 CRM系统主要分为五个功能模块:用户管理、客户管理、员工管理、角色管理和员工组管理。 3.1用户管理 3.1.1用户登陆 员工可以登陆进入CRM,不同的员工由于本身的权限的不同,在登陆进入系统后所能查看的信息范围和管理范围也是有所不同,这些在员工登陆的时候就会有所区分,通过对当前登陆员工的权限的判断来显示相对应的界面和管理范围。为了防止因为数据包被截取而导致的密码泄露,在前端设计中,在将相关的数据向服务端传送之前,使用javascript或者jQuery将密码以一定的规则来装换成其他格式的字符串,但是在服务器端却不予以转换回去。原因是,为了防止密码在数据库中被直观地看见,增强了保密性,在数据库中存储的密码仍然应该是已经转换后的密码。 3.1.2信息管理 在员工登陆后,在界面的最上方有员工个人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有修改密码,更改联系方式,修改登录名等功能,用于员工自己修改个人的信息。每个员工在第一次登陆的时候一般都会要求修改密码,因为初始密码是由管理员设置的。 3.2个人信息管理 在员工登陆后,在界面的最上方有员工个人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有修改密码,更改联系方式,修改登录名等功能,用于员工自己修改个人的信息。每个员工在第一次登陆的时候一般都会要求修改密码,因为初始密码是由管理员设置的。 3.3客户管理 客户管理模块会出现在各个员工中,由员工不用的权限来显示相应的功能。 (1)添加客户:员工可以通过添加客户的功能来添加直属的客户,前提是该客户没有被任何其他员工添加为直属的客户。 (2)修改客户角色:员工不能对客户的基本信息进行任何的操作,但是可以对客户的客户角色进行更改,即添加客户的权限范围。 (3)查询客户信息:员工可以对直属的客户进行全面的信息查询,包括模糊查询和准确的查询。 (4)删除客户:在某些业务场景下,员工可以对客户进行删除,但只是断开客户与员工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不能直接将客户删除。(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不会出现真的将客户信息从数据库中删除的情况,因此只会将客户失效而已)。 3.4员工管理 员工管理模块一般只出现在组管理员中。 (1)新增员工:组管理员可以添加直属本组的新员工信息,该功能只添加最基本的员工信息,如:登录名,密码,联系方式和员工的ID。添加后,这些信息只能由员工自己进行修改。 (2)添加员工:组管理员可以批量地将已存在的,但是不属于任何组的员工添加到本组中。 (3)修改员工角色:组管理员可以对本组的员工角色进行修改,从而达到修改员工权限的目的。同时,员工与角色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即一个员工是可以拥有多个角色的。 (4)查询员工:组管理员可以查询本组的所有员工的基本信息和业绩状况,也包括了模糊查询和精确查询。 (5)删除员工:组管理员可以将员工删除,并清除数据库中该员工的数据,前提是,该员工没有任何的直属客户。 3.5角色管理 角色管理一般只出现在系统管理员中,属于高级管理权限功能。 (1)添加角色:系统管理员可以添加一个新的员工角色或客户角色,并在添加的同时关联相应的员工权限或客户权限。 (2)查询角色:系统管理员可以查询相关的员工角色或客户角色信息,查看角色相对应的员工权限或客户权限。 (3)修改角色:系统管理员可以修改员工角色或客户角色的信息,修改员工角色或客户角色所对应的员工权限或客户权限。 (4)删除角色:在某些情况下系统管理员可以删除员工角色或客户角色,前提是,该员工角色或客户角色没有任何员工或客户关联。 3.6员工组管理 员工组管理模块可以出现在系统管理员,或者少数特殊的员工中。 (1)添加员工组:该功能允许添加新的员工组,在添加的同时可以同时将没有员工组的员工添加进入该组。 (2)查询员工组:该功能会显示一个树状的员工组结构,拥有一定权限还可以查看每组的组员,在鼠标点击树中的员工组名时,会已悬浮框显示相应的基本信息。 (3)删除员工组:该功能可以删除一个员工组,将数据从数据库中删除,若该组为根组,不能删除,若该组有下属子组,则将其子组关联到被删除组的父组下。删除后,该组所有员工均为无组状态。 4.数据库设计 根据上述的功能模块分析,需要建立7张表:客户表、账户表、员工表、员工角色表、客户角色表、员工角色关联表、员工组表。实体关系(E-R)图如下: 5.数据流程 6.结语 本文设计与实现基于java语言的CRM系统,具有较为严谨的管理结构,不论在员工与客户管理上还是员工之间的管理上都有较全面的涉及,在权限的划分上可以以实际业务为主稍作变动。在实际的项目中,应用性强,有效管理用户关系数据。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升级与改造 [摘 要]本文介绍了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升级与改造,通过对旧系统功能进行扩展、裁剪、迁移和重构,实现了信息高度共享、与多系统的无缝集成,达到了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的科学化、移动化和规范化。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CRM;升级与改造 0 引 言 A医院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始建于2008年,该系统采用C/S结构,以Oracle为后台数据库,PowerBuilder 9.0作为前端开发工具。系统包括了患者信息管理、随访管理、预约管理、客户投诉、满意度调查、患者关怀、咨询管理、工作量统计和运维管理等功能。该系统投入运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挖掘了患者的潜在需求,提高了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医院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大众对信息接收便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医院也需要利用移动互联网重构业务和打造品牌形象及影响力,故此,对原来的CRM系统进行升级和改造,刻不容缓。 1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改造方案 本文对系统的改造包括了对原来模块功能的强化,同时把部分模块功能迁移到微信公众号中直接面向患者。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医院宣传方式,如人际传播、报纸、电视等,已无法适应社会大众对信息的接受便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人们需要一种更加便捷、更方便的方式来了解医院的最新动态以及尽可能的缩短就医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微信渐渐成为最受关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它不仅创新了公众的沟通方式,且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微信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一个连接器,通过利用微信的自定义接口功能,将患者的常用业务自主接入,只要关注了公众号,便可实现一系列患者关心的就医服务。医院公众号更加体现了医院与患者交互的特点,进一步优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适时的推送消息,可直接触达患者,也为医院增添了一扇展示自身形象的窗口。 1.1 患者分级管理 为了更好的服务患者,需要对患者进行分级管理,共分为A、B、C、D四个等级,A为超级忠诚患者,B为忠诚患者,C为普通患者,D为敏感患者,根据患者的就诊次数、就诊满意度、投诉情况等进行患者的分级设置,可人工设置和系统算法设置相结合。在挂号、收费、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模块,操作员刷卡(接诊)时,屏幕上以不同的颜色显示患者的等级信息,提醒医护人员灵活采取应对措施。 1.2 增设患者评价器 为更好的接受患者的监督、积极有效促进医院的服务质量的提升,在医院的挂号台、药房、收费处和入院处等窗口设置了电子评价器,上面印有工作人员的姓名、职务、工号以及主要负责业务内容,患者在办理完业务后,可即时客观的在标有“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个按键上对本次办理过程中窗口人员的服务作出评价。如果出现不满意的选项,客户中心将进一步给患者手机发送满意度调查详细链接,及时收集患者对服务不满意具体的情况,以便进行改善。 1.3 拓展预约渠道 在原来电话、短信、柜台、114、12580等预约方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微信预约、大堂自助预约,使就诊预约率达到96%以上,实现患者错开高峰期进行就诊,节省了候诊时间,改善了就医环境,受到了患者的欢迎。 1.4 微信公众号 1.4.1 功能设计 将原来CRM系统中医患互动的大部分功能迁移至微信公众号中,如满意度调查、孕期保健、健康处方、随诊问卷、电子验单等功能,并进行功能扩充,医院公众账号的分为两级菜单,一级菜单分别为:门诊服务、住院服务、个人中心,其余方面为二级服务,如图1所示。 1.4.2 功能描述 门诊挂号。已经在医院建卡的患者可以通过本功能挂当天的就诊号,然后直接到该科室的护士工作站,报道打印挂号单即可进行就诊,省去了排队环节。 报告查询。患者可以通过本功能查询检验结果,再自己决定是否需要到检验结果工作站打印结果。 候诊查询。通过本功能可以查询当前患者挂号医生的接诊情况,以便进行就诊安排。 门诊缴费。通过本功能可直接进行缴费,支持微信付款,节省了排队时间,如果需要发票,则需要到收费处补打。 门诊清单。患者可以通过本功能查询当前患者的门诊清单,如果要打印可到医院收费处打印盖章。 住院预交金。可以通过本功能缴纳住院预交金,支持微信付款,如果需要预交金凭证,则需到收费处补打。 住院一日清单。患者可以通过本功能查询住院每天的清单情况,出院时收费处会打印最终的住院一日清单情况并盖章。 随访问卷。对于需要进行随访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在医生发出随访问卷后,可按照随访时间给患者推送信息,让患者完成随访问卷,以便医生了解患者的情况。 微官网。微官网与医院的官网是相对而言的,其创新性的结合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医院信息化建设,包括以下功能。①医院介绍:介绍医院的基本情况、架构分布、医疗条件、科室设置、特色专科、成功案例以及新闻报道等信息。②科室介B:介绍科室的基本情况、开设的专科、医护团队及所在楼层,方便患者就诊;并列出科室医生每周相对固定的出诊情况,同时展示医生的照片和专长、研究方向等,供患者预约或挂号时进行参考。③医院地图:通过高德地图显示医院的地理位置,微信公众号的使用者点击地址导航后,将自动调用手机地图,并为其交通路线进行导航;也可以通过地图查询周边生活等信息。④楼层索引:介绍医院各栋大楼每一层的科室分布以及某些临床科室的就诊时间。⑤专家出诊表:可按照姓名查询医生的出诊情况,也可查询某科室一周的医生出诊情况。⑥就医指南:介绍了挂号、门急诊、住院和体检的流程、注意事项和相关的咨询热线。⑦交通指引:分为乘车路线说明、地理位置图和坐车网查询三个模块,为患者提供查询,患者可以查询通过乘车路线查询地铁、公交和外地来本院如何坐车;也可通过坐车网查询各路线的站点情况。⑧健康资讯:介绍医院医生的健康知识讲座、义诊信息、孕妇学校课程、孕产妇保健、健康处方等方面的信息。⑨使用指南:列出了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微信公众号中提供的服务、患者的常见问题和微信公众号的操作指引。 我的信息。通过本模块可将门诊号、住院号和微信号进行关联,可以设置多个门诊号或住院号,但操作时,只能选择一个患者进行操作。 挂号记录。可以查询当前患者之前的挂号记录。 缴费记录。查询患者的缴费记录,包括门诊以及住院的发票情况、每张发票对应的清单记录。 满意度调查。通过本功能对患者就诊或其他业务的服务内容,实行满意度进行在线调研,以获取患者最大信息反馈、意见或建议。 就医咨询。患者可以通过本功能直接与客服人员进行互动和对话。 2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施 2.1 对程序进行充分测试 在投入正式运行前,程序已经进行了充分测试,保证每一个模块均能正常使用。除了开发人员以及测试人员进行测试外,信息科还配备一名专业人员负责对程序进行测试和问题跟踪。 2.2 试点运行,逐步推开 在试运行过程中,尤其是新开发的程序,选用1至2个科室作为试点试运行2周,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反馈并修正,再逐步推开到全院所有科室。 2.3 提高关注率和使用率 2.3.1 多方位宣传,吸引患者 在医院的官网、官微、候诊大厅、挂号处、交费处、护士站以及诊室等地挂出医院微信二维码和操作指引,并专门印刷操作指引供患者取阅,在开始实施前2个月,医院特地增派导诊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操作。 2.3.2 朋友圈的转发,圈粉 通过在公众号上推送一些保健、医院的相关报道等高质量的文章,首先医院的所有员工都在关注公众号后进行朋友圈转发,很多人在阅读后进行关注,同时又进行了二次转发,吸引了更多“粉丝”。 2.3.3 实施效果 系统上线半年后,微信公众号的关注“粉丝数”达15万多,预约率达到96%以上,患者候诊时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满意度不断提升,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3 结 语 新的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现了与HIS系统、检验系统和影像系统的无缝集成,目前新的系统已经稳定运行了半年多,基本_到了预期的目标,实现了医疗服务流程的规范化、人性化、移动化和科学化管理,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快速捕捉到了患者真正的需求,节省了患者候诊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忠诚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竞争力。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力消费者对于电力也有许多的选择权,使电力企业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那么,从竞争强烈的市场中成为焦点,制定一套完美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关键。通过对于企业诚信的建立,维护企业与客户双方的经济利益,对于提升供电企业良好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关系管理系统,实现电力企业对于各种客户的良好服务,从而提高电力客户对于电力企业的满意度和企业的利益。本文则重点分析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开发及设计。 【关键词】电力营销 客户关系 管理系统 开发设计 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及其信息传递,大大增加了电力企业及客户之间信息操作的安全性及其使用性,使管理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做到电力产业能够合理安全的用电,以及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有效的提升电力营销的服务效率,提高电力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1 电力营销发展目标及实施现状 1.1 电力营销 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电力市场也在不断的变化。电力营销是以满足客服的需求,通过供应关系,使我们用户能够使用到安全、放心、合格、经济的电力商品,实现并满足用户的需求,帮助客户并得到最满意的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实现电力企业得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1.2 电力营销的发展目标 在电力管理中,以促进企业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目标,结合电力营销的发展方向,确认电力营销的目标为:方向性定位、措施性定位、强化电力管理方面。某些区域由于某些原因,造成了区域用电量上面的差异性比较大,上面说到电力营销不仅要实现企业效率,还要促进社会效益,这就要电力企业全方位的对市场进行调查,通过一些措施,来构建各区域用电的协调性,以实现电力营销的发展目标。 1.3 电力营销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电力营销市场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先由浅的方面来讲主要为:人民对于电力营销市场内容意识浅薄、电力营销人员素质服务有待提高及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日益增长,逐渐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不仅影响了电力营销市场,还大大影响了电力企业的信誉度及可靠程度及市场对于供电企业的投资环境。所以希望各电力企业制定一套适合市场完美的营销计划,已促进电力企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2 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发展及设计 2.1 研究背景 上文分析电力营销现状的时候讲到目前电力营销存在的一些状况,包括电力营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以及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方面的缺失,其中设计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就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就是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主要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技术,使企业的营销模式及客户服务都得到一定的改善,从而解决问题。 2.2 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 设计此管理系统必须满足三点要求,分别是:可靠性、实用性及科学性。 设计这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首先就是要有可靠性,通俗来说就是可执行性。此管理系统要有数据库及保证这个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准确无误且可靠的,系统还应该有超强的应变力和具有良好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其不至于在操作过程中遇到某种问题而导致系统崩溃等事情的发生。 实用性简单来讲就是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于系统的功能需求,从而发挥关系管理系统的真正作用。 科学性就是此系统是通过正确的科学方法和合理的软件工程思想来设计的,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都应是全面完整的,可以满足工作人员对于管理系统的需求。 3 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功能实现路径 3.1 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功能 此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是使企业从中发现并挖掘潜在的客户和市场。因为每个客户都有每个客户的需求,可以根据管理系统了解到每一个客户的需求并且可以给予客户最好的服务及满足,这样就是一个潜在的了解挖掘客户的一个过程。 如何能让潜在客户变成真正的客户,这个需要一个过程,可以通过良好的服务态度来使潜在客户慢慢变成真正的客户,客户管理系统就能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此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个好的服务流程,客户获得好的服务及产品自然就会对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第一感,这也是成功的第一步,客户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就会得到客户良好的支持。 发展成企业真正的客户,那么客户的服务、反馈信息及追踪客户信息、分析客户信息对于企业人员就是关键,可以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实现对于客户与企业保持诚信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可以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分析客户对于产品的满意与否,不满意等原因,以此来进一步的协助企业对于客户的诚信程度,获得客户的认可。优质服务对于电力企业发展具有有效促进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内强素质以及外塑形象的有效策略,优质服务不但能够显著提升用户的服务价值,同时还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提高企业信誉以及市场竞争力,更有助于显著拓展电力消费市场。对于电力企业来讲一定要彻底改变之前“用户围绕电力转”的情况,从而实现“电力围绕用户转”的新局面,将客户服务作为根本动力,构建示范窗口服务,显著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可以依照客户的基本情况及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市场服务,以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服务需求,确定稳定及优质客户群体,基于用户要求提供相应优质服务实现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 当前社会进步飞快,电力企业市场也有激烈的竞争,电力营销要以客户为中心,制定一系列的经营模式来面对这个竞争环境,因此,就要借助客户管理系统功能的强大来实现这一目的。 3.2 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主要受用于电力企业客户中,客户是电力企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扩大市场的重要资源,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记住。此管理系统就是以客户为上而制定的,以忠诚于客户、服务于客户得以实现。使电力企业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以服务态度的良好从中得到发展。电力营销系统则是电力企业依照市场运行规则所创建的营销高速公路,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基于市场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营销管理体制,实现“用电管理”机构向“电力营销”机构的转变,主要目的也就是现客户用电的安全可靠及经济性,在此基础上享受到快捷、高效以及方便的服务,有效实现电力售前、售中和售后的一条龙销售,不管任何一个环节均需要做到完善,从而实现电力营销体系的有效完善。 3.3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经济效益 在构建用电客户信息等级评价体系之后,能够对电费回收环境进行进一步优化。电力企业能够基于用户的信用等级评价级别,对用户实施限时缓缴、停电催缴、上门促缴以及电费预缴等多种方式,从而最大化的减少电费拖欠及呆死~的发生;对于信用等级高的客户则可以提供相应的方便服务方案,以能够显著提升客户的缴费意识。同时欠费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也有助于对企业经营环境起到优化作用。欠费风险防范体系及化解体系,能够对可能会出现欠费或者正在实施欠费的用电企业及时预警提示,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显著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借助于窃电检测及防范体系的设计,可以显著改善用电环境。窃电行为不但会对电力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损失,并且还能够带来影响的安全问题,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其中的窃电防范体系,能够有效实施用电管理,并且还能够显著降低人力物力。最后通过用电需求预测系统的应用,有助于实施营销决策。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能够在用电需求预测中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通过对用电需求的准确预测,为不同企业制定相应的电力调度及发电厂购电计划,提高预测准确性及营销针对性。 4 结语 目前我国经济科技发展迅速,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为了满足现代人民用户的需求,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电力营销市场为客户的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做了一系列的设计。以上本文简单研究了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其应用,介绍了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的基本信息及其优点,以供同行工作者参考应用。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简要探析 摘 要本文着手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总体构建阶段,通过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全面性分析阶段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情况进行说明,以此为我国今后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客户关系 管理系统 设计与实现 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如何做好系统的架构与功能作用的划分,是设计人员在实践环节理应关注与重视的实质性内容。设计人员在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当清楚系统该采用何种构架,采用何种计算机言编写程序,以及采用什么类型的数据库作为支持,只有在明确了这些信息内容以后,设计人员所设计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出其实际效用。本文主要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简要探究,以此为我国今后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设计与创新优化提供合理化参考。 1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总体构建阶段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总体构建阶段具体应当分为以下内容: (1)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总体构建,在这一阶段,设计人员需要对系统框架、数据库系统以及编写语言等内容的选择进行综合考虑,并充分确定系统构建的必要性与实际意义。 (2)充分掌握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背景,在这一阶段,技术人员及设计人员理应充分明确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践应用的根本目的,并将客户关系纳入到系统当中。 (3)选择适当的开发工具,通常情况下,设计人员会选择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作为前台的开发工具,并且通过2010的数据库控件来有效连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此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各功能间的稳定运作。 (4)选择合适的开发技术,设计人员在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过程中理应选择合适的开发技术,考虑到不同客户关系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合理化、科学化的选择开发技术。 2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全面性分析阶段 设计人员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全面性分析时,首先应当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根据需求分析当中的市场需求分析特点和系统需求分析特点,正确认清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并分析清楚该系统实践应用的技术需求。通常情况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具体包括信息分析能力、对客户互动渠道进行集成的能力、建设集中的信息仓库能力、支持网络应用的能力、对工作流进行集成的能力。设计人员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影响要积极建立统一的信息编码系统、并为该系统提供必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 设计人员在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数据流时,往往需要绘制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流程图,并根据流程图的实际内容来设计与构建出各个管理模块的实际情况。各个管理模块又具体包括客户销售管理模块、客户管理模块、数据词典、服务反馈模块等。 3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阶段 设计人员首先需要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整体概念设计,该设计内容具体涵盖了数据库的整体布局,因此在实践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基于数据流图片和数据字典的实际情况。数据库的整体概念设计主要是基于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片而研究与设计的,因此,设计人员在整体概念的设计过程中必须依据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片来绘制系统抽象E-R图。 设计人员在数据库的逻辑设计阶段,主要是依据之前所绘制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抽象E-R图来进行操作,并根据该图片建立标准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E-R模型,然后再将这些模型当中的关系转变为联系人、客户、销售产品这三点要素。联系人、客户与销售产品这三点要素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同时有保持着相互联系,因此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模型与逻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理应明确这一特点。 设计人员在末尾阶段还需要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库的物理设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库的物理设计与逻辑设计具有较大的差别,显得更加具体化与形象化。设计人员在实践工作当中理应详细设计出客户信息一览表、联系信息等重要环节。除此以外,设计人员还需要根据物理设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相应添加服务反馈信息表,以此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库物理设计的整体质量。 4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阶段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需要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要,因此理应具备相应的功能特点。在构建不同的功能模块时,设计人员应当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联系人信息功能模块、客户信息功能模块以及销售信息功能模块。 在输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根据不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划分和分类,主要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输入模块设计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输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先绘制合理化、标准化的结构图样,根据结构图样再来编制出与之对应的程。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主界面的设计与实现更需要包含所有的功能模块,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登录界面、操作界面,并根据相应的功能模块设计功能界面,以此满足客户实际操作的具体要求。设计人员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主界面与功能模块界面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应力求界面的简洁和便于操作,以此提升功能界面的实际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人员在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当清楚系统该采用何种构架,采用何种计算机言编写程序,以及采用什么类型的数据库作为支持,只有在明确了这些信息内容以后,设计人员所设计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出其实际效用。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企业管理中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 摘要 管理系统对企业来说,既是一种管理思想,也是一套管理软件和技术。在管理中建立一个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体系结构模型,把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分为应用系统和支撑系统两部分,将应用系统又分为操作层、分析层和协同层三个层次,并对分析层次的客户关系管理进行了功能上的深化。这种体系架构在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结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新意,对于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支持指导作用。 [关键词]企业管理;客户关系;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1 企业管理中,对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概述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营销、客户服务和呼叫中心等部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以优化销售渠道并提高销售队伍效率;通过增强营销人员对直接市场营销活动的管理能力及优化营销流程来提高营销效率;通过快速而高效地满足客户独特需求来保持和发展客户关系。分析层通过共享的客户数据仓库,将操作层的销售、营销和客户服务等信息连接起来,横跨整个企业集成客户互动信息,以使企业从部门化的客户联络转向使所有的客户互动行为都达到协调一致。基于统一的客户数据和融入所有业务应用系统的分析环境,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产生客户智能,向管理层和整个企业内部提供客户概况、诚信度、赢利能力、性能、产品和促销等分析结果,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持。协同层基于协同产品商务,作为网络化集成CRM的最高层次,它更强调“协同性”。这种协同性不仅体现在对客户信息的获得和跟踪方面,还强调在与客户进行的一系列业务中,内部人员之间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高效互通及协作。协同层通过集成协同控制中心处理,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协议管理以及工作流、事务、异常、安全和性能管理等功能,实现与企业内的ERP、SCM、NDM和其他系统的集成协同以及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的集成协同。这样,客户和分销商不再被动接受最终商品,而可以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参与定制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及建议,关注产品的诞生过程。主企业、合作伙伴与供应商之间也不仅限于实现自己的局部利益,而是基于整个产品价值链最优原则进行集成协同。 支撑层的管理系统结构围绕数据仓库的建设展开,以现有企业业务系统和大量业务数据的积累为基础,将信息加以整理归纳和重组,并及时提供给相应的管理决策人员,供他们做出改善其业务经营的决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仓库模型,主要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①数据源。数据源是数据仓库可以利用的各种数据,数据可以来自系统内部的操作型数据库和外部的数据源,前者包括大型关系数据库、小型数据库,也可以是对象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等,后者如调查报告、技术报告等,通常属于非结构化数据。②数据仓库和数据仓库建设。数据仓库是一个或多个数据库的数据库拷贝;数据仓库建设用数据ETL和设计工具,将数据抽取、集成、转换并加载到数据仓库中来。③CRM分析系统。该系统是CRM中数据仓库的核心。它根据数据准备模块提供的信息进行客户行为分组、重点客户发现和性能评估模板的设计与实现,通过OLAP和报表等形式将结果传递给客户。④数据集市。它是数据仓库的辅助数据存储,是面向企业中部门决策的数据集合,它可以合并不同系统的数据源来满足业务信息需求。数据集市可以快速且方便地访问简单信息以及集成的和历史的视图。 2 管理系统结构中操作层的客户关系 操作层的管理实现销售、营销、客户服务和呼叫中心4部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销售自动化用于解决方案管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一般包括:工作日历和日程表安排、联系人和客户管理、销售预测、建议书制作和管理、定价、地域分配和管理以及报销报告等。销售人员是企业信息的基本来源,必须要有获得最新现场信息和将信息提供给他人的工具。营销自动化的着眼点在于通过设计、执行和评估市场营销行动和其他相关活动的全面框架,赋予市场营销人员更强的能力。它作为SFA的补充,提供一些独有的功能,主要有促销宣传管理和内容管理等。具体来讲,包括基于Web的和传统的市场营销宣传行动策划、执行和分析;客户需求的生成和管理;预算和预测,宣传品的生成和市场营销材料管理:市场营销百科全书;对有需求客户的跟踪、分配和管理。客户服务是客户关系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提供的客户服务是能否保留满意的忠诚客户的关键。随着上网用户的增多,自助服务的要求发展越来越快,与客户积极主动的关系成为客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服务自动化能够处理客户各种类型的询问,包括有关的产品、需要的信息、定单请求、定单执行情况,以及高质量的现场服务。呼叫中心对客户不再只是仅仅听取意见,而是与客户有了更多的沟通,更深入地了解了客户希望获得的服务方式、服务水平、服务要求等等;呼叫中心对企业内部则是大大提高了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特别是对直接涉及客户利益的部门有了明显帮助;同时,呼叫中心为企业的决策层的决策提供了真实的、及时的、详细的资料,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作用于客户和企业之间,呼叫中心就是企业的沟通中心。呼叫中心是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核心。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呼叫中心是连接客户和企业的重要渠道,它是这两者之间的枢纽,起到很重要的沟通作用,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有一个使用功能设计完善的呼叫中心。呼叫中心将传统的电话呼叫中心与网站、电子邮件、传真/信件、直接接触和客户喜欢使用的其他方式有机整合,形成可以处理各种通讯媒介的客户服务中心。客户可以采用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互动。 分析层次的管理人员将接触中心和操作层次产生的信息通过共享的客户数据仓库把销售、营销和客户服务连接起来。横跨整个企业,集成客户互动信息会使企业从部门化的客户联络转向所有的客户互动行为都协调一致。如果一个企业的信息来源相互独立,那么这些信息可能会有重复、互相冲突并且有些会过时,这对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将产生负面影响,基于统一的客户数据和融入所有企业业务应用系统的分析环境,基层管理人员就可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产生客户智能,提供既定量又定性的即时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管理层和整个企业内部。这样便增加了信息分析的价值,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持,企业决策者会权衡这些信息做出更全面及时的商业决策。 3 结语 本文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探讨建立一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可以依据这样的结构模型建立新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改善客户与企业的关系,从而提升客户价值,实现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益化,最终达到客户与企业双赢的目标。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技术研究 论文关键词:煤矿开采;水害防治;团柏煤矿;水文地质;“突水”预测 论文摘要: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汾河西侧,地貌形态为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地形复杂。文章论述了团柏煤矿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特点,提出了团柏煤矿水害分类治理技术,以翔实的资料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提出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汾河西侧,地貌形态为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地形复杂。霍州矿区面积843.22km2,地质储量77.4亿吨。近年随着开拓范围不断扩大,开采深度向下延深,矿区各矿的水文地质条件日益复杂,多种水害类型逐渐显现。因此,矿区防治水任务日趋繁重,防治水工作,特别是奥灰水害防治工作在确保煤炭安全、有序和高效生产方面的重要性突显出来。 一、团柏煤矿区域水文地质特点 霍州矿区有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该区断裂十分发育,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层相互切割,小断层密集、陷落柱也很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团柏井田之西有一穿过回坡底井田的地下分水岭。分水岭之西为龙子寺泉域,之东为团柏井田所在的郭庄泉域。郭庄泉是山西第二大岩溶泉,自流量7.19m3/s。北起吕梁馒山、将军山的灰岩补给露头面积约1400km2,主迳流带沿吕梁山东麓自北向南—东南经白龙井田南部于下团柏断层与汾河交汇处泄出。团柏—回坡底井田在郭庄泉排泄区之西,自然对于这一井田,越向东越接近排泄区的部位,奥灰岩溶越发育。危害下组煤开采的是两个含水层,奥灰和K2灰岩。下组煤与奥灰的距离在全国是最薄的,11号煤平均25m,最薄处仅15m,10号煤平均36m。K2灰岩是9号煤顶板,为充水含水层,厚2.75~11.4m。从1996年开始施工下组煤斜井和巷道共发生K2底板突水事故6次,都是在接近K2时,突水量150~380m3/h。 二、团柏煤矿面临的主要水害 (一)顶板水水害 1、2号煤层开采直接充水水源为煤层顶板的下石盒子组(K9、K8)砂岩裂隙含水层,但由于该含水层富水性较弱,因此,对煤层开采不会造成影响。在某些块段构造的向斜轴部附近水量可能相对集中,但一般水量有限,采取一定的防治水措施的情况下也不会形成水害事故。K2太灰含水层是该煤层直接充水水源,煤层开采将完全揭露该含水层,由于该含水层水量相对丰富,对煤层开采将会造成大的影响,因此,在回采中必须采取物探、钻探和适当的防治水工程等措施,减少其对回采期间的影响,以保证煤层安全回采。但经过首采区开采对其揭露疏放后水量有所减少,开采过程中影响也相对减少。 (二)煤层底板水水害 底板水主要为K2太灰水和O2奥灰水。近5年要回采的1号煤层底板最低标高为+520m,要回采的2号煤层底板最低标高为+475m,而K2太灰含水层水位标高为480m,O2奥灰含水层水位标高为520m左右,因此,1、2号煤层相对这两个含水层基本不带压,再加上中间有小隔水层的存在,对开采也基本不受影响。O2含水层是下组煤开采防治的重点。9、10、11号煤层存在严重带压开采现象,所以,采掘中在充分利用本溪组有效隔水层的同时,必须采取一定的带压开采措施,预防或减少水害事故的发生。 团柏井田生产和废弃小煤窑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10多个,由于小煤窑边界不清,在采掘工程中很可能揭露小煤窑发生老窑突水,因此,小煤窑的边界控制也是防治水非常重要的工作。 总的来看,上组煤开采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开采过程中形成水害的可能性不大。由于下组煤位于K2含水层和O2含水层之间,为带压开采,且煤层底板有效隔水层厚度很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因此,下组煤开采防治水工作严峻,开采过程中要做好采取充分的防治水技术措施,以防发生重大水害事故。 三、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措施 在总结以往煤矿突水淹井事故经验的基础上,团柏煤矿的水害防治采取以防为主,供、疏、堵相结合的合理方针,重点做好下组煤开采防治水工作。 (一)完善矿井水文地质观测系统 团柏矿区防治水害必须从加强水文地质工作,查清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入手,建立和完善矿区主要含水层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主要要做的工作如下:通过井田水质动态分析研究井田各含水层矿化度的变化,可以间接推断各含水层的自然补给条件;提前探测富水区域,做好水文地质预测预报;运用瞬变电磁法对含水断层陷落柱位置精确定位;红外测温法直观了解井下岩层含水状况;超前钻探预测地层水文地质条件;用水化学分析法可有效预测地层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团柏井田下组煤开采来看,越向东开采水文地质条件越复杂:奥灰强富水;必须疏干的K2灰岩条件也复杂,水位与奥灰相同,存在奥灰补给通道,水量大(11-0单孔涌水量105m3/h)。因此在中、东部开采下组煤之前,应先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勘探,勘探主要解决的问题:奥灰富水性;K2疏干水量和受补通道;底板保护性能;安全评价;安全开采技术方法与布局。 (二)发展“突水”预测预报技术 实现突水预测预报的可视化和适时化,推进矿井防治水信息系统集成。团柏煤矿的防治水工作的重点放在下组煤开采上,采用综合物探、化探和钻探等到手段,查明陷落柱、断层和裂隙密集等地质“异常体”,以及封闭不良钻孔。并采用留设防水煤柱或底板加固等到手段对地质异常体进行改造,做到采煤工作面底板不出水或不出大水,以节约排水费用,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据涌水量预测结果,适当加大矿井和采煤工作面的排水能力,以防不测。首先要做好探水工作。探水又有两种方法,一是钻探。按规范要求探水,有疑必探,先探后采,11号煤落差1m以上的断层都在探水的考虑范围。掌握10号煤采掘资料,凡10号煤揭露的陷落柱、大于3m(含3m)的断层、特别破碎带、底板涌水点必探。11号煤采掘中发生底板涌水的必探。二是物探。考虑到实际效果,采用井下瞬变电磁法,坑透法配合。物探主要用于11号煤开采,在首采的2~3个工作面中必用。其次,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实施采区隔离和上山与下山隔离及泵房隔离,这就要设置防水煤柱和防水闸门。再次是加固措施。对已知陷落柱和断层,利用探水孔对薄弱处进行注浆加固,需要时补充注浆钻孔。对底板重破碎带,底板涌水处和物探验证了的异常区进行注浆加固,重点是11号煤。小流量钻孔的注浆可用能调节流量的高压计量泵。最后是留设煤柱。导水陷落柱(经探水)留煤柱。断层煤柱留设(是否留和柱宽)按《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公式计算。原则上10号煤10m以上,11号煤5m以上断层的下降盘要留煤柱,此落差以下断层是否留煤柱看具体情况,包括探水与注浆的结果。另外疏放11号煤底含水也是重要的。为创造采煤的干燥条件,并利于发现奥灰涌水的征兆,对11号煤的充水含水层:底灰及贴身石英砂岩含水夹层(统称11号煤底含)进行疏放。疏放可利用现有水平巷和上山巷打放水钻孔,孔间距可作50m考虑,根据降压效果(测压)调整钻孔密度。 (三)完善开采艺术 在采掘过程中为防止底板出现灾害性突水,应坚持先探后掘、先探后采和先注浆后掘进,先注浆后回采的技术原则。为了节约工程量和保证安全,在采取钻探、物探、化探等综合手段时,应坚持物化探先行,钻探验证的技术方法,以杜绝采掘巷道误揭导水陷落柱和导水断层。 (四)建立强大的抗灾排水能力 这是团柏煤矿防水害的最基本的措施。预计西部常规最大突水量为1800m3/h,因此除有矿井正常涌水量的排水能力外,抗突水的非常排水能力应达到3000m3/h以上。采用直排式(一级排水),还应有配套的水仓容量和供电系统与管路系统。 四、结语 1.团柏煤矿的水害要分类治理,重点治理下组煤水害。 2.团柏煤矿开采一定要实施科技治水战略,做到安全发展。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煤矿企业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作者所在企业现状,提出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现代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阐述了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和目的,该矿在企业今后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中要不断完善,提升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企业基本情况 龙东煤矿隶属于中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1981年4月开始动工兴建,1987年11月20日建成投产,是一座设计能力年产90万吨的中型矿井,可采地质储量5600万吨,服务年限51.7年。龙东煤矿位于江苏省沛县境内。投产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产第二年即实现质量标准化特级矿井,第三年就实现生产目标,并建成煤炭工业二级企业,先后获得现代化矿井、现场管理最佳企业、高产高效矿井、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二、企业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以“工作”为核心抑制了人的能动性,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它往往注重事务性操作,不利于开发人员潜在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和可激励性。人才是一种资源,它不仅本身具有价值,而且能够创造使用价值。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寻求“人”与“工作”相互适应的契合点,将“人”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管理领域这种人性回归思想,是现代化人事管理最突出的标志之一。那么,如何将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转到人力资源开发上来呢? 一要切实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二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系统研究;三要做好人员系统研究。 三、信息技术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在中国的发展,是因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而开始的。应该说,由于企业管理者观念上的差异,加上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不健全,导致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量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企业间的竞争尤其是直接的人才竞争,必然导致人力资源地位的提升。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人才争夺的核心地带,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也快速提高,资金投入比例加大,但却往往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帮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水平上实现跨越式提升,使得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有助于企业定义与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并提供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 (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四个层次:人力资源战略(战略性工作)、规章制度与业务流程(基础性工作)、基于标准化业务流程的操作(例行性工作)以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开拓性工作)。 1.战略性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能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主动分析、诊断人力资源现状,为企业决策者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形成,并为目标的实现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2.基础性工作主要指要建立起企业人力资源运作的基础设施平台,这个平台首先要包括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这是人力资源部门一切管理活动的企业内部法律依据。但如果没有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做支撑,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具体操作上或多或少会存在因人而异的混乱现象。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如果解决不了操作层面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就会陷于纸上谈兵。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操作流程,是人力资源管理迈向实务的重要保障。 3.例行性工作是在规章制度与标准操作流程这一基础设施平台之上进行操作的,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计划、员工招聘、档案、合同、考勤、考核、培训、薪资、福利、离职等管理内容。应该说,例行性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基于经验的重复劳动,琐碎烦杂,缺乏创造性,占用了HR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回避的基本事务。由于这部分工作几乎无法从本质上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将它们外包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或顾问人员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可以:(1)提高工作效率;(2)优化业务流程;(3)改善服务质量;(4)提供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一套好的HRMS解决方案应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领域提供最佳支持的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持。作为HRMS系统功能扩展而提供的经理自助服务与员工自助服务功能,将使得企业所有人员都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受益。 (三)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地利用龙东煤矿现有的人力资源,这不仅有利于迅速提高龙东煤矿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而且对整个大屯人力资源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要使龙东煤矿搞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在上述建设基础上还应注重以下几点: 1.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以尊重人的价值、需求和尊严为核心的人本管理。联想集团的管理理念是:“办公司就是办人”。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把对人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只有企业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正确地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留住人才。如何利用人的现实能力并充分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呢?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本身就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需求,也就没有了动力和活力。反之,一个人只要有需求,就表示存在激励因素。管理人员如能充分了解职员的需求,便不愁找不到激励员工的途径。由于每一层次的需求包含众多的需求内容,具有相当丰富的激励作用,因而,可供管理人员设置目标、激发动机、引导行为。而且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又有上一层次需求的继续激励,因而人的行为始终充满着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的激励方式。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将满足员工需求所设置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密切结合起来,不仅要掌握充满活力的需要理论,还要特别注意到激励员工的管理策略。大屯煤电公司龙东煤矿作为国有大型煤矿,应很好地研究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把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同企业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使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煤矿企业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作者所在企业现状,提出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现代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阐述了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和目的,该矿在企业今后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中要不断完善,提升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企业基本情况 龙东煤矿隶属于中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1981年4月开始动工兴建,1987年11月20日建成投产,是一座设计能力年产90万吨的中型矿井,可采地质储量5600万吨,服务年限51.7年。龙东煤矿位于江苏省沛县境内。投产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产第二年即实现质量标准化特级矿井,第三年就实现生产目标,并建成煤炭工业二级企业,先后获得现代化矿井、现场管理最佳企业、高产高效矿井、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二、企业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以“工作”为核心抑制了人的能动性,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它往往注重事务性操作,不利于开发人员潜在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和可激励性。人才是一种资源,它不仅本身具有价值,而且能够创造使用价值。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寻求“人”与“工作”相互适应的契合点,将“人”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管理领域这种人性回归思想,是现代化人事管理最突出的标志之一。那么,如何将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转到人力资源开发上来呢? 一要切实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二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系统研究;三要做好人员系统研究。 三、信息技术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在中国的发展,是因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而开始的。应该说,由于企业管理者观念上的差异,加上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不健全,导致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量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企业间的竞争尤其是直接的人才竞争,必然导致人力资源地位的提升。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人才争夺的核心地带,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也快速提高,资金投入比例加大,但却往往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帮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水平上实现跨越式提升,使得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有助于企业定义与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并提供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 (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四个层次:人力资源战略(战略性工作)、规章制度与业务流程(基础性工作)、基于标准化业务流程的操作(例行性工作)以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开拓性工作)。 1.战略性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能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主动分析、诊断人力资源现状,为企业决策者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形成,并为目标的实现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2.基础性工作主要指要建立起企业人力资源运作的基础设施平台,这个平台首先要包括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这是人力资源部门一切管理活动的企业内部法律依据。但如果没有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做支撑,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具体操作上或多或少会存在因人而异的混乱现象。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如果解决不了操作层面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就会陷于纸上谈兵。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操作流程,是人力资源管理迈向实务的重要保障。 3.例行性工作是在规章制度与标准操作流程这一基础设施平台之上进行操作的,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计划、员工招聘、档案、合同、考勤、考核、培训、薪资、福利、离职等管理内容。应该说,例行性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基于经验的重复劳动,琐碎烦杂,缺乏创造性,占用了HR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回避的基本事务。由于这部分工作几乎无法从本质上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将它们外包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或顾问人员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可以:(1)提高工作效率;(2)优化业务流程;(3)改善服务质量;(4)提供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一套好的HRMS解决方案应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领域提供最佳支持的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持。作为HRMS系统功能扩展而提供的经理自助服务与员工自助服务功能,将使得企业所有人员都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受益。 (三)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地利用龙东煤矿现有的人力资源,这不仅有利于迅速提高龙东煤矿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而且对整个大屯人力资源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要使龙东煤矿搞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在上述建设基础上还应注重以下几点: 1.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以尊重人的价值、需求和尊严为核心的人本管理。联想集团的管理理念是:“办公司就是办人”。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把对人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只有企业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正确地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留住人才。如何利用人的现实能力并充分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呢?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本身就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需求,也就没有了动力和活力。反之,一个人只要有需求,就表示存在激励因素。管理人员如能充分了解职员的需求,便不愁找不到激励员工的途径。由于每一层次的需求包含众多的需求内容,具有相当丰富的激励作用,因而,可供管理人员设置目标、激发动机、引导行为。而且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又有上一层次需求的继续激励,因而人的行为始终充满着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的激励方式。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将满足员工需求所设置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密切结合起来,不仅要掌握充满活力的需要理论,还要特别注意到激励员工的管理策略。大屯煤电公司龙东煤矿作为国有大型煤矿,应很好地研究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把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同企业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使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煤矿技术论文:关于加强煤矿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思考 煤矿企业安全状况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同时还取决于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应当加强煤矿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筑牢煤矿安全生产基础。 1 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着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 煤矿井下生产是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一项艰苦复杂的劳动,而且受顶板、水、火、瓦斯、煤尘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安全技术培训是提高煤矿职工安全技术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严格的培训,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才能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1.2 坚持“以人为本”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有关法律法规如《煤炭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也都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明确规定了煤矿安全培训是一种强制性的培训。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具备安全生产技能,最基本、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 1.3 煤矿井下职工的文化状况要求必须进行安全技术培训 目前,我国从事煤矿生产的井下职工文化程度偏低,有相当一部分职工不知道(或不重视)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去生产,从而导致了“三违”现象屡屡发生。通过安全技术培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使其掌握矿井生产的基本知识及事故发生的原因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预防事故的能力,杜绝“三违”以及事故的发生。 1.4 煤矿的安全生产现状决定着必须加强安全技术培训 近年来,党和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如改革完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健全煤矿安全生产法制、深化煤矿安全整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隐患排查、事故查处和安全技术培训工作,使煤矿安全状况总体上趋于好转。但从安全生产的总体形势看,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事故多、伤亡大、隐患多的状况没有根本好转,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煤矿企业,百万吨死亡率为3.07,是南非的30倍,美国的100倍。只有搞好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强化煤矿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及井下职工的安全意识,使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才会使煤矿安全形势从根本上得到好转。 2 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工作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领导重视 加强对安全技术培训工作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提高煤矿职工队伍安全素质的重要性和长效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发展煤炭生产的目光移到依靠科学管理和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的安全技术素质上来,顾大局,识大体,克服短期行为,象抓安全那样抓教育,象抓生产那样抓培训,研究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有关政策,规范职工培训,从人才、资金、物质上给予足够的支持,通过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为企业的发展壮大积攒后劲,为构建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提供保障。 2.2 健全制度 确保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到位 要想使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建立一套合适的安全技术培训管理制度,如通过“教考分离”制度,来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通过“安全技术培训责任制及追究制度”把培训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各级领导的责、权、利挂钩,使培训通过责任制的形式,渗透在各级领导的目标管理中,使培训不再只是培训部门的事,而是每一部门,每一级领导,每一位管理人员的事。利用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做好、做实。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保证培训质量 提高培训质量,教师是决定因素。因此,企业领导要精心挑选优秀的、有实践经验的、并有授课能力的人员,充实到安全技术培训的教师队伍中去,并从各方面关心、爱护他们,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调动他们从事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不断地深入现场,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及矿井开采技术的发展变化,把收集到到的第一手资料写进教案中去,并不断探索培训教学的新路子,以满足培训的要求,使职工安全技术培训真正做到立足企业、贴近企业、服务企业。 2.4 强化培训手段 适应现代化教学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单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安全技术培训的需要。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模拟教学、实物教学、电化教学、实践教学等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使学员看到生产工艺流程和事故酝酿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及规律;通过模拟教学和实物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使学员便于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让学员进行实际操作,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验证,并牢牢掌握。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欲望,为提高培训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2.5 加强调查 确保培训贴近企业及培训工作的持续改进 安全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看教师讲到的知识是不是学员需要的,要求学员应掌握的知识掌握程度如何?这个信息就需要加强职工培训调查,一是调查培训需求,明确需要培训的内容、人员等情况。 二是调查培训质量情况,广泛听取基层单位对安全技术培训的意见和建议。调查可以通过向送培单位发放调查表或采用座谈的形式征求送培单位或受培人员对培训工作的意见,通过调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培训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调查吸收采纳基层单位的合理化建议,来不断改进培训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从而确保工作的持续改进。 3 结束语 许多煤矿企业的成功经验证明,加强职工培训,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严格而系统的安全技术培训,弥补职工队伍文化素质偏低的缺陷,使职工树立良好的安全理念,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才能夯实煤矿安全生产基础,筑牢煤矿安全生产保障线。 煤矿技术论文:论信息化技术在露天煤矿的应用 论文 关键词:信息系统规划 信息系统集成 论文摘要:介绍煤炭 企业 信息化的 发展 背景,列出整个信息系统的主要部分;探讨煤矿企业信息化如何开展信息化实施的重点、企业信息化集成工作如何规划,如何开展。 1前言 近几年来,围绕煤矿如何实现信息化提出过一些新的想法,其中数字化矿山最为常见。但在如何现数字化矿山这个问题上,很多厂家或集成商提出过自己的一套理论与实施方法,虽然出发点不同,也各有利弊,但总的观念是一样的:尽量与生产过程结合,与设备管理相结合。在这种背景下,锡林浩特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规划确定了方向。 2锡林浩特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规划 锡林浩特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规则从项目筹备初期就着手进行,在进行信息规划的过程中,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支持,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也得到了公司各部门的充分配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思路与想法。信息系统是一整套管理方法的数字化体现,因此,必须充分做好规划,充分考虑到系统的扩展性与兼容性,这样才能满足将来公司发展的需求。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规划涵盖生产、经营、管理的所有主要环节,并确定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数字化矿山的建设,在2010年初步形成数字化矿山基本模型。 在进行信息化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住几个基本原则: (1)以业务需求为驱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2)与生产过程与管理过程紧密相关; (3)注重集成性,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3实施重点 信息化应该如何进行,不但是露天煤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国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特别是在生产型企业中,脱离生产的信息化往往被看作是锦上添花,没有进入到公司的核心业务中去。新成立的 工业 与信息化部,可以看作是国家认为信息产业部的社会普遍服务和市场化转型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的信息化推广方向将更多地向生产领域融合。而信息系统的实施因为可能涉及到公司管理的变革,更需要将实施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之外的管理环节上。 (1)流程再造、规范管理。信息化实施的首要工作是规范管理过程与工作标准。因此,系统实施的第一步是对业务模式与流程进行梳理,对不尽合理的流程与模式进行再造,只有建立起了真正适用、精简合理的业务流程,才有可能使管理制度与工作标准落到实处,而只有公司的管理落到实处了,信息化的实施才能成功。 在锡林浩特矿业公司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重新梳理整理了物资管理业务流程30多余条,设备管理流程20余条,并对公司日常管理的其它业务流程重新整理,形成 电子 流程,公司的收文、发文、签报、任务通知、工作联络等均实现了网上办公,简化流程的过程中提高了工作效率。 (2)高度集成、资源共享。系统实施要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各个业务系统之间必须留有相应的接口,以实现业务数据在各个信息系统的共享。在矿业公司的信息化集成过程中,实现了财务与物资管理系统的集成,物资管理系统中的入库、出库、付款申请可以及时同步到财务系统中,自动形成库存及成本;而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实际付款信息也可以自动回传到物资管理系统中的合同模块,实现对合同付款的有效管理。基建管理系统中的概预算管理数据也实现了财务系统的集成,实现了基建期概预算管理、合同管理、投资完成的同时,具备了快速竣工结算功能。而卡车调度系统与设备管理系统的集成,则可以把调度系统的故障自动传到设备管理系统形成故障工单,为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矿业公司的信息化集成,不但表现为集中存储、数据共享这样的层面上,还表现为更深层次的应用。系统集成采用了先进的ldap认证,并采用oracleoid技术实现了单点登陆,只需要通过登陆门户系统之后,就可以轻松的访问其它的业务系统。在实现单点登陆的基础上,系统还实现了待办事项的集成,通过门户系统与其它业务系统的集成,将各应用系t统待处理业务集成到门户系统中进行处理,通过及时地对待处理业务进行提醒,减少了流程流转的时间,并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3)创新管理、决策支持。信息化的过程就是流程再造的过程,就是管理变革的过程。在矿业公司的实施过程中,针对煤炭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多个环节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财务系统中的日利润模型采用了实际成本加计提的方式;gps卡车调度系统创造了新的自动卸载模型;设备管理中引入了工单的先进管理模式,并实现了与gps卡车调度系统的接口,使设备故障有了记录可供追溯,管理人员可对频发故障进行统计与分析,为设备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整个信息化集成体系中,oracle的biee工具成为重要的报表分析平台,它的跨异质异地数据库的强大功能,良好的数据展现方式,成为我公司数据展现和决策支持的重要平台。通过合理的建模与展现,与公司管理相关的生产数据、经营数据、设备数据、物资数据等均实现了无缝的集成(见图1),公司管理决策层只需要登陆到biee系统中,就可以及时了解到企业管理各方面的数据,而这些数据都是自动从业务系统提取出来,不需要人工干扰的准确的管理数据,极大的提高了决策分析的效率与速度。 4主要实施内容 矿业公司信息化内容包括了 企业 管理的大部分内容,分批次先后建设了oa办公系统、无线集群系统、ccs基建管理系统、 工业 电视监控系统、surpac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清华紫光档案管理系统、网上招投标系统、四位一体人力资源管理系统、eam资产管理系统、fmis财务管理系统、gps卡车调度系统等。oa办公系统实现了便笺、收发文、工作流转、工作安排等协同办公功能;无线集群系统是生产调度的通讯工具,是生产指挥、统一协调的重要系统;ccs系统实现了基建期与投资有关的财务管理、进度管理;工业电视监控系统是安全生产与安防保卫工作的有力助手,分布于公司各处的监控对于减少现场管理人员、事前发现和事后追溯有重要意义;surpac实现了计划、地质、建模等与生产管理密切相关的管理功能;清华紫光档案管理实现了档案台帐、档案分组、 电子 档案、档案借阅管理等功能;网上招投标系统使主要的采购工作通过网上来进行,降低了物资成本、提高了采购透明度;四位一体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等;eam资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包括物资计划、汇总利库、物资采购、合同和物资出入库管理,设备管理模块实现了设备台帐、频发故障、油脂化验、单机成本核算等;fmis财务管理实现了总帐、应收、应付、固定资产等相关功能;gps卡车调度系统是生产调度指挥的重要信息系统,实现了自动调度,自动统计产量、运距、提升高度、设备实动率、可用率等生产指标。 5结论 信息化实施的关键点是集成,没有集成化,信息系统就会各自为战,很容易形成电子记账和信息孤 岛的局面。信息系统实施有2个目的,一个是提高管理水平,达到这一目的后,就可以达到第二个目的,也是最终目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煤矿技术论文:对我国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认识与分析 摘要:随着煤矿开采规模越来越大,相应地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本文就绿色开采技术的内涵以及我国煤矿开采对环境破坏的现状做出分析,并提出必要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绿色开采 内涵 途径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炭在一次能源中占70%左右。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将长期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随着煤矿开采规模越来越大,相应地也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如造成大量农田以及建筑物被破坏,矸石堆积成山,河川径流量减少,以及地下水供水水源严重干枯,土地沙漠化,由于开采而使矿物内的有害物质流入地下水中等。如何使煤矿的开采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这就需要采取合理的开采技术及有效的防治措施,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矿业之路,率先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废弃”集约化经营的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绿色煤炭工业体系。本文就绿色开采技术的内涵以及我国煤矿开采对环境破坏的现状做出分析,并提出必要的对策和建议。 1 煤炭绿色开采的概念和内涵 煤矿绿色开采,基本出发点是从开采的角度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绿色开采的内涵是减少采煤对环境的破坏,形成一种使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开采技术。主要表现在:改革开采技术减轻对水土的破坏和地表的扰动;减少废弃物排放;矿山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循环经济。其中,岩层控制理论是基础,改革开采技术是根本。 2 煤矿开采对环境的破坏 2.1 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较低的国家,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从含煤地区分布看,富煤地区往往也是贫水地区。全国91个国有重点煤矿中有75%的煤矿缺水,其中44%的煤矿严重缺水。煤矿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地下含水层的原始径流,大量排出地下水,造成区域含水层水位下降,形成大规模地下水降落漏斗,直接影响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开采产生的地表变形往往影响到地表水体,从而使部分沟泉水量减少甚至干涸,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例如神华公司的补连塔煤矿,矿井排水引起了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造成补连河干涸;大柳塔煤矿采空区塌陷和矿井排水造成了大面积沙柳等草木枯死,土壤沙化。另一方面开采造成地表及地下水污染。矿井水中普遍含有煤粉、岩粉悬浮物及可溶性的无机盐类,开采煤炭过程中,由于排水处理费用高,所以,大部分污染水未经处理就排掉,对地面水、地下水以及周边的水系造成了污染,破坏了地下水资源,矿区生产造成的水污染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煤矿开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矿山开采包括露天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露天开采以剥离挖损土地为主,明显地影响土地耕作和植被生长,改变地貌并引发景观生态的变化;煤炭地下开采需要开掘大量的岩石巷道,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巷道和采空区,引起顶板和围岩的垮落和下沉,势必波及地表,引起地表塌陷,村庄被毁坏。采煤塌陷还会引起丘陵、山地等发生山体滑落或泥石流,并危及地面水体、建筑物及铁路与公路的安全。另外矿山开采伴随产生大量矸石,这些矸石山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并形成粉尘、烟尘、污水等污染源,而且矸石中的硫化物及其他有害物质遇雨水后将产生酸性水,严重污染矿区土地资源。 2.3 煤炭开采污染大气环境 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矿井排出的煤层瓦斯和煤矿矸石山的自燃。煤矸石升井以后,煤矸石发热自燃产生大量so2、co2、co等有毒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也损害了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矿井瓦斯中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ch4产生的温室效应是co2的21倍。 3 实现绿色开采的途径 3.1 保水开采 所谓保水开采就是采用合理的采煤工艺方法和地面注浆等措施,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使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不受破坏,实现矿井水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煤层开采后,随着上覆岩层中关键层的断裂,在该区域内地下水将形成下降漏斗。例如山西大同矿区,顶板较多为厚坚硬岩层,煤层开采后,顶板裂缝从井下采空区贯穿地表,顶板上部含水层的水通过岩层裂缝漏失,造成区域地下水干枯。地下水位能否恢复,取决于工作面推进后上覆岩层中有无软弱岩层经重新压实,导致裂隙闭合而形成隔水带。我国西北干旱缺水矿区应重视保水开采技术的研究,将保水开采作为矿区绿色开采的重点。西安科技大学相关学者正在开展隔水层稳定性研究,即通过合理控制岩层运动,实现隔水层“o”形集中裂缝带的“裂隙弥散”,防止或减弱导水裂隙带的形成。现阶段保水开采技术发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相信在弄清上覆岩层运移规律之后,该项技术一定会较大的进步。 3.2 减沉开采 减沉开采技术主要包括条带开采与充填开采。条带开采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出率低、浪费大量煤炭资源;而传统的全部充填开采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充填成本相对煤炭价格偏高、充填材料来源受限、充填量大、充填工艺不能适应煤矿高效开采要求。为了降低充填成本,基于“关键层理论”,相关学者提出了部分充填(条带充填)控制开采沉陷的思路,并推广应用。近年来,我国在兖州、抚顺、大屯等矿区应用采空区上方离层裂隙注浆充填法也起到了减缓下沉速度和下沉量的作用,但开发廉价、性能优良的充填材料和提高对岩层移动控制规律的认识势在必行。 3.3 煤与瓦斯共采 瓦斯是一种新能源,既可以用来发电,也可用作工业燃料、化工原料和居民生活燃料。因此若在开采高瓦斯煤层的同时,利用岩层运动的特点将煤层气开采出来将是我国煤层气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减少巷道内的瓦斯含量,有效预防事故发生,让高瓦斯煤层变成低瓦斯煤层,实现安全生产。 3.4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煤矿企业减少矸石排放的主要措施是将巷道布置在煤层内,也可以根据煤矸石的特点,进行综合利用。煤矸石分二类:一类是随着矿井建设、开拓掘进而产生的矸石,俗称“岩矸”,可以将井下岩巷掘进矸石不提升出井,将矸石充填到采空区,或进行巷旁与废弃巷道充填及矸石充填置换井下煤柱等。另一类是煤炭洗煤加工而产生的附产品,如洗选黑矸、筛上物、煤泥等,此类矸石可用于发电、供热,燃烧物还可用于制造砖、水泥、混凝土、砌砖、陶粒等。 3.5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煤炭地下气化是一种整体绿色开采技术,我国于1958~1960年曾在16个矿区进行试验。煤炭地下气化的特点是把埋藏在地下的煤炭直接变为煤气,通过管道把煤气供给工厂、电厂等各类用户,使现有的地下作业改为采气作业,是开采煤炭的一种新工艺。目前我国的地下气化技术仍处于工业试验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总战略目标下,实现“绿色矿业”是社会、经济、环境共同的需要,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要实现绿色开采,需要相关学者综合研究和解决政策、技术等诸多难题,花大力气开展相关技术和政策的研究和创新,另外国家还应在政策与税收等方面对绿色开采加以支持。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煤矿提升系统的技术改造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煤炭工业发展迅速,煤炭的高效开发显得尤为重要。煤矿的开发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国的煤矿提升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改进,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影响了煤炭的安全、顺利开发,这一问题急需改善,对煤矿提升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煤矿提升系统的概况进行介绍,并对煤矿提升系统中的提升机和立井、斜井进行改造所采用的技术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保证各个设备零件以及整体提升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顺利操作,为煤矿提升系统的技术改造和煤炭开发的高质高量、安全可靠的进行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保证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前进。 [关键词]煤矿 提升系统 技术改造 立井 斜井 提升机 引言 煤矿提升系统对煤炭的开发和整个煤炭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许多煤矿历史悠久,建设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煤矿的生产能力和挖掘深度日益提高,这对煤矿的提升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提升设备很难满足煤矿的生产能力和挖掘深度的要求,因此急需对提升系统中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煤矿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 1.煤矿提升系统的提升机的技术改造 提升机负责运送材料和工作人员,是煤炭矿井同外部社会联系的唯一纽带,对煤炭开发的整个环节和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必须要保证提升机的安全稳定性;传统的提升机电力系统极为复杂,电动机电动和制动的状态转换的太过频繁,这使得电动机常常超负荷工作,因此提高提升机的电气化和机械化极其重要。 [1]对提升机的电气控制技术进行改造,即要将提升机的电气控制系统改造成使用四象限运行和盘形闸电路。 四象限运行的工作原理就是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以电动机的转矩为横坐标轴,纵坐标轴为电动机的转速,直角坐标系的四个象限可以分别用来表述电动机工作的四种状态,分别是正向电动状态、回馈发电制动状态、反向电动状态和反接制动状态。如果变频器只能使电动机在正向电动或反向电动状态下工作,不能从电动运行状态向发电状态转化,则此变频器就是单象限的,如果能够满足电动机在四个象限的状态下工作,则其为四象限的。这种交流变频电气控制使用起来非常的便捷,控制起来也非常的灵活,提高了电气控制的效率和精确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提升机的闸控电路对提升机的安全运行也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使用的机械闸是盘形闸。盘形闸主要分为工作闸和安全闸两部分,工作闸又称为工作制动,是工作人员通过使用制动手柄加以控制的,安全闸又称为安全制动,是通过使用安全回路的继电器加以控制的。一般工作采用工作制动,即在手动操作的工作方式下对提升机进行使用,而一旦提升机系统发生了故障,安全制动启动,保证还处于运行状态下的提升机不会松闸。 安全制动分为两级,分别为一级制动和二级制动。一级制动一般适用于提升的物体处于矿井中,但是离停车处距离较近的情况,因为此时的制动力矩比较长,因而滑行的距离比较短,很容易损伤机械设备;二级制动的制动力矩并不是一次全部施加到闸盘上,而是分两次进行,这就可以减缓紧急制动时的速度,减轻对机械设备的损害。 在对提升机技术进行改造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改造提升系统的弊端,例如,如果要建立新的提升系统,是可以提高煤炭矿井的提升能力,但是所需的工程量是非常大的,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些相应的配套设施都需要重新建设,提升操控机房可能已经不符合新的提升机系统的需要,需进行拆除和重建,这就可能导致煤炭矿井的长期停工停产,对煤矿的经济效益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权衡利弊,对是仍使用原有的提升机还是对提升机的技术加以改造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选择。 2.煤矿提升系统的立井技术改造 2.1 煤矿提升系统的立井技术改造的原因 提升系统不仅需要考虑到人与机器的和谐,还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环境、机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因为影响立井提升系统的因素非常多,不仅仅是工作人员的主观思想、决策,而且还包括煤炭矿井所处的地理位 、气候条件等一些自然条件,有时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能比人为因素还要大,因此必须要保证矿井立井提升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煤矿立井提升系统的过卷过放事故危害最大,防止过卷过放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煤矿提升系统的技术改造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3] 2.2 煤矿提升系统的立井技术改造装置 过卷过放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机器本身的原因和人为原因。机器本身的原因可能是操控系统发生了故障,例如制动系统失灵、提升机的滑轮打滑等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或者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过卷事故的分类有三种,一种是低速过卷,一种是全速过卷,还有一种是超速过卷,因此防过卷保护装置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一般使用的保护装置为摩擦型的防过卷装置,这种摩擦形式包括片式和绳式两种,主要结构包括框架和滚筒两部分,滚筒起着摩擦吸能的作用,将滚筒固定在框架上,滚筒用钢丝绳固定住,工作原理是当过卷过放事故发生的时候,提升的物体会先和框架接触,这时候二者一起往上升,滚筒也会向上运动,这时候固定滚筒的钢丝绳就会受到拉力而不断地释放着钢丝绳,这时候,滚筒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受到了摩擦,这种强大的摩擦足以阻止提升的物体的向上运动,便可防止立井提升系统的过卷过放事故。但是这种装置中滚筒的摩擦力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系数,很难进行准确的计算,而楔形的木罐道装置因为使用的木材的来源地域、生长年限不同,木材的纹路很难找出规律性,因此系数也具有不确定性,这可能会引起制动的效率不高,有些时候因为缺乏对木材的材质的充分了解,在发生事故时木材可能会劈开,起不到防过卷过放的功用。 液压缓冲装置则是可以在过卷过放速度的增加的同时,其提供的制动力也随之增加,从而保护了煤矿立井的提升系统,是煤矿提升系统的防过卷过放技术的不二选择。 3.煤矿提升系统的斜井技术改造(以某煤矿企业的斜井技术改造为例) 某煤矿企业针对此煤矿频发的因斜井提升钢丝绳失效造成的事故带来重大损失实施了斜井提升钢丝绳的技术改造措施。 此煤矿斜井提升钢丝绳失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因为钢丝绳锈蚀、磨损的非常严重、钢丝绳受到的冲击过大以及钢丝绳打结造成的。 针对以上原因,此煤矿企业采取了如下措施:通过限制升降速度和保证闸控电路的安全制动,减轻对钢丝绳的冲击;通过加强对钢丝绳的定期检查检验,保证钢丝绳的质量,对不符合要求的钢丝绳进行修理、更换;通过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水平,最大程度的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 4.总结 煤矿提升系统的技术改造是一项具体系统的工程,通过对提升机的改造和对立井、斜井提升系统的更新升级,可以增进煤矿行业的安全可靠,对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煤矿技术论文:当前煤矿通讯技术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煤矿监控系统中常用的几种通讯技术以及各自特点,并从无线方式和有线方式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比较。 引言 在我国建设煤矿现代化的过程中,煤矿经历了从单一重要参数单机监控到多参数全方位监控并最终实现综合自动化过程。目前各个地方也根据自己的相应特点开发出了很多适合自己应用的监控系统,而监控系统中的贯穿之处在于各个系统中的通讯子系统。基于此,本文着眼于当前各个系统中通讯方式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将煤矿安监通讯系统从有线方式和无线方式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尽阐述。 一 有线通讯方式 当前煤矿安监系统中所使用的有线通讯方式集中于现场总线方式(如c an总线,prof-bus总线等)、rs232总线方式、rs4 8 5总线方式以及当前流行的gepon通讯方式等。这些方式优点是通信可靠,信号稳定。不足之处在于前期组网比较大,成本较高,易损坏。 现场总线通讯方式特点。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全数字、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主要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 现场总线使得现场控制设备具有通信功能,通信标准的公开、一致,也使系统具备开放性,设备间具有可操作性。另外功能块与结构的规范会使得相同功能的设备间具有互换性。其在一对双绞线上可挂接多个控制设备,便于节省安装费用;节省维护开销;为用户提供了更为灵活的系统集成主动权。 从现场总线技术本身来分析,它有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是寻求统一的现场总线国际标准; 二是industrial ethernet走向工业控制网络。 rs485通讯方式特点。rs485采用差分信号负逻辑,+2v~+6v表示“0”,6v~-2v表示“1”。rs485有两线制和四线制两种接线,四线制只能实现点对点的通信方式,现很少采用,现在多采用的是两线制接线方式,这种接线方式为总线式拓朴结构在同一总线上最多可以挂接3 2个结点。在rs485通信网络中一般采用的是主从通信方式,即一个主机带多个从机。很多情况下,连接rs-485通信链路时只是简单地用一对双绞线将各个接口的“a”、“b”端连接起来。而忽略了信号地的连接,这种连接方法在许多场合是能正常工作的,但却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这有二个原因:(1)共模干扰问题:rs-485接口采用差分方式传输信号方式,并不需要相对于某个参照点来检测信号,系统只需检测两线之间的电位差就可以了。但人们往往忽视了收发器有一定的共模电压范围,rs-485收发器共模电压范围为7~+12v,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整个网络才能正常工作。当网络线路中共模电压超出此范围时就会影响通信的稳定可靠,甚至损坏接口。(2)emi问题:发送驱动器输出信号中的共模部分需要一个返回通路,如没有一个低阻的返回通道(信号地),就会以辐射的形式返回源端,整个总线就会像一个巨大的天线向外辐射电磁波。 gepon通讯方式特点。gepon(gigabit ethem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将以太网(ethernet,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链路层协议)与无源光网络(pon,接入网的最佳物理层协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能很好适应ip数据业务的接入方式。由ieees02.3efm(ethernet for the firstmile)提出.已形成标准802.3ah,可以环形,星形,也可以是井下巷道的树形,更利于煤矿现场特殊环境。不但集成了无源光网络的低成本优势,而且与数据网络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以太网技术无缝融合,光缆使用少,传输带宽高,后期扩展容易,费用低。可以实现真正的“三网合一”。 综合几种通讯方式特点,可以看出以上单一有线通讯方式难以满足当前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速度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但是如何合理布局组合,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网络构建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可以达到要求。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特点。 二、无线通讯方式 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越来越多的被用在工业控制网络组建中,他们以低成本,易维护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地位。但是也存在信号不如有线网络稳定,容易大面积瘫痪等问题。当前,煤矿通讯系统中存在的方式主要有gprs移动通信方式,gsm短消息方式、rfid以及zlgbee等通讯方式。现简单陈述一下特点。 gprs通讯方式。gprs的英文垒称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译作“通用分组无线服务”),它是利用“包交换”(packet—switched)的概念发展起来的一套无线传输方式。所谓“包交换”就是将d ata封装成许多独立的封包,再将这些封包——传送出去,形式上有点类似邮局中的寄包裹。其作用在于只有当有资料需要传送时才会占用频宽,而且可以以传输的资料量计价,这对广大用户来说是较合理的计费方式,因为像internet这类的数据传输大多数的时间频宽是闲置的。 gprs网络是基于现有的gsm网络来实现的。对原来gsm的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由于使用“分组”技术,用户上网可以免受掉线的麻烦。此外,使用gprs上网的方法与wap不同, 用wap上网就如在家中上网,先“拨号连接”,而上网后便不能同时使用该电话线,但gprs则较优越,下载资料和通话可以同时进行。 zigbee通讯方式。zigbee的基础是ieee 802.15.但ieee仅处理低级mac层和物理层协议,因此zigb e e联盟扩展了ieee,对其网络层协议和api进行了标准化。zigbee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速率的无线网络技术,主要用于近距离无线连接。它有自己的协议标准,在数千个微小的传感器之间相互协调实现通信。这些传感器只需要很少的能量,以接力的方式通过无线电波将数据从一个传感器传到另一个传感器,所以它们的通信效率非常高。zigbee是一个由可多到65000个无线数传模块组成的一个无线数传网络平台,十分类似现有的移动通信的c dma网或gsm网,每一个zigbee网络数传模块类似移动网络的一个基站,在整个网络范围内,它们之间可以进行相互通信;每个网络节点间的距离可以从标准的75米,到扩展后的几百米,甚至几公里;另外整个zigbee网络还可以与现有的其它的各种网络连接。 总结 本文介绍了当前流行的各种应用的煤矿安监系统中的通讯协议,详细叙述了各自特点以及优缺点,对以后的煤矿安监工作有一定的建设意义。 煤矿技术论文:科学技术在新柳煤矿安全快速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矿井各项指标的良性走势源于 科学 技术的应用,源于先进设备的引进,源于对新技术性能工艺的消化吸收,源于职工培训之后职工素质的提高,所有这些都表明,坚持科学 发展 ,坚持开拓创新,矿井才能安全、和谐、快速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安全快速发展;作用 新柳煤矿是一座几经改扩建而成的大型 现代 化矿井,隶属于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矿开采 历史 40多年。始于1958年建井,设计生产能力30万t,开采水平为950水平,1962年12月31日移交生产,1964年达到矿井设计能力,950水平已于1995年停采。880水平1975年12月29日开始扩建,年设计能力为90万t,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1981年12月25日移交生产,1985年达到矿井设计能力,1986年后产量逐年上升,2005-2008年矿井原煤产量逐年攀升。并于2004年4月16日和2008年12月16日投产使用了洗煤一厂、洗煤二厂,实现原煤全部进洗煤厂人洗的目标见表1。 新柳煤矿位于山西省中部,吕梁地区孝义市之西南,地跨孝义市阳泉曲和西泉两镇。井田属于霍西煤田的北端部分,井田走向长14km,倾斜长13km,井田面积为107.663km 3 。含煤地层为上石碳系太原组及下二迭系的山西组,总厚度115m,含煤11~15层,煤层总厚11.89m,含煤系数10%。其中:局部可采煤四层,分别为:2#、甜、5#、7#;主采煤层3层,分别为:9#、10#、11#。04年底保有储量67135.9万t,可采储量40281.1万t。煤种为焦煤、肥煤,可作为动力、电力、 工业 炼焦、民用等用煤。 几年来,新柳煤矿坚持科技管理机制创新,依托科技进步,对矿井各个环节升级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加强全员培训,使矿井产量、进尺、精煤产量、原煤生产人员效率、万吨掘进率都呈良性走势见图1。 1 发挥科技创新推动作用。提升矿井安全生产水平 几年来,新柳煤矿坚持优化设计与强化管理相结合,坚持应用先进技术与淘汰落后工艺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坚持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在井下、地面各环节、各系统应用先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全面提升了矿井的本质安全程度。 1.1 采煤工作面 在采煤工艺上改综采为综采放顶煤,因该矿11#煤厚4.5m~6.9m,使用原有的3.5m和3.8m采高支架,效率较低。该矿小窑分布广泛,使大采高支架在井下使用不合时宜。经多次研究后,将采用低位放顶煤工艺采煤,提高了煤炭回采同收率,也提高了矿井产量;尤其是北翼1101工作面在10#与11#煤层间距较小的情况下进行了10#和11#煤联合放顶煤应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采高降低后,困顶煤厚度增加,顶部漏顶和煤帮片帮的现象大幅度减少,安全上有了保障。 2008年7月,该矿综采二队创月产原煤21.5万t的最高记录。 1.2 煤炭清洁生产 该矿原有一座年入洗原煤180万t的洗煤厂,随着原煤产量的提高,原煤无法全部入洗。为达到资源综合利用、煤炭清洁生产、节约铁路运力的目的,该矿在2008年又投产了一座年产200万t的洗煤厂。实现了原煤全部入洗的目标。 1.3 开掘工作面 在掘进上推广使用锚杆支护,2008年我们与北京天地科技公司联合对小窑破坏区下综采顺槽支护进行研究,解决了现在小窑破坏区下综放工作面顺槽断面增大后支护上的难题。 在掘进工艺、掘进流程上下大工夫,精心组织,2008年月创大断面锚杆巷道月单进550m的最高纪录。 1.4 机电设备引进及系统升级 综采工作面引进了综采放顶煤成套设备,包括支架、运输胶带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工作面前、后溜子和采煤机;回采面运输顺槽皮带采用低压变频技术实现无级变速。 综掘工作面引进了ebz-160c和ebe-132综掘机和相应的配套设备。 开拓工作面引进了p-90耙斗。全面提升了矿井采、掘、开水平。 运输上885胶带巷铺设了3100m长的强力钢绳芯胶带输送机。使用cst控制系统控制,拉运平稳,各项保护齐全,真正实现了本质安全。 主斜井内铺设了stj-1200/3x710s的强力皮带,全长1100m,倾角16°,使用高压变频技术实现无级变速,皮带速度0m/s~4m/s,大大降低了皮带各机械构件的磨损,降低了事故率。 2005年更换2号主斜井胶带机的电动机和减速器,带速由2.5m/s提升至3.15m/s;在新柳35 kv变电所内安装2台s9-20000/35主变压器,在西辛庄变电站35kv变电所安装2台s9-16000/35型主变压器2005年-2008年,该矿引进了多种设备。全面提高矿井的煤炭生产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 1.5 提升运输系统 该矿从2005-2008年,对矿井运输大巷885胶带巷进行改造,(安装一部3100m的皮带,并采用先进的cts控制系统控制),使矿井大巷运煤由轨道运输变为胶带运输,大大提高了矿井的煤炭运输能力。以此为中心,相关的配套工程也全面启动。 (1)矿井主斜井皮带变原来的两部强力皮带为一部皮带,皮带长1100m,带宽由1m增加到1.2m,运输的能力由原来的591t/h提升到1700t/h。 (2)施工了三盘区前期煤库,后期煤库和井底2#煤库,使矿井转运煤能力大大加强。 (3)改造三盘区后期进风巷,并铺设了强力皮带。 (4)、掘进960胶带巷并在巷内铺设了强力皮带,实现了四盘区煤炭运输采用胶带运输。 (5)对880大巷进行了维修,喷浆、更换轨道等一系列改造。使矿井辅助运输标准化水平稳步提高。 此外,运输区还推广使用了无级绳绞车、雷达捕车器等技术提高了矿井安全程度。 1.6 地面生产系统 在矿井提升系统改造后,原有的地面系统工程已无法满足需要,该矿重新设计施工了动筛车间,以此为中心,配套施工了矸石山小井改造工程,矸石山皮带铺设工程,新建了两个10000t的精煤筒仓,铺设精煤皮带一部,使矿井地面工程系统能满足煤炭生产要求。 1.7 通风系统新技术应用 在“一通三防”上,该矿首先从通风系统入手,改造通风系统,启用了东风井,实现了采区分区通风,提高了矿井的抗灾能力。之后采用多项新技术提高“一通三防”方面的安全技术水平,如: 进行回采工作面均压通风研究,解决了回采工作面在小窑破坏区下推进时易漏风、易着火的难题。 采用束管监测系统对井下采掘工作面气体进行实时监控,采用xpm纳米新材料对漏风通道进行及时堵漏。 进行综采上作面喷雾系统改造,使矿井综采工作面的降尘效果大大改善。 地测上采用瞬变电磁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对新柳矿四盘区及交子里盘区开展了煤层采空区、积水区探测工作,大大增强了地质预报的准确率,使探放水工作有的放失,减少了探放水工作量,从而加快了掘进进度。保证了采掘工作面衔接。 2 盘区设计优化 4年来,我们在盘区优化设计上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四盘区设计优化后少掘进尺12000m,减少煤柱损失110万t,创 经济 效益2.2亿元。交子里优化设计以标准化、人性化为中心。在优化没计中没计了乘人索道巷,减少了工人步行距离;对原交子里轨道大巷设计进行修改,少掘进尺600m,节约资金700多万元。 3 大力培养和使用好技术型人才 科计工作人员从事的工作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工作,具有知识集成、学科集成的特点,有继承性更有创新性。我们在以规章制度为特征的刚性管理基础上,实施柔性管理,建立了以绩效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配以创新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了 科学 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2005--2008年,该矿工程技术人员共计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和汾煤科技上发表 论文 100余篇。2008年又出版了“汾煤科技新柳专刊”,对该矿4年来利用科技进步由180万t改造为500万t的历程进行 总结 回顾。 4 职工培训 在引进新设备、使用新技术的同时,该矿加强了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由矿技术人员对设备对说明书进行学习研究,不懂的请教厂家技术人员,之后针对每个职工工作范围。将说明书分解成有针对性的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对职工进行培训指导,避免了因误操作造成机电事故的情况。 5 充分发挥好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 实施技术创新,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做出成绩。广泛宣传,提高职工的自觉性、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完善职工群众广泛参与技术创新的工作机制,动员广大干部工人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聪明才智,从学习设备性能、构造等小事做起,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真正使技术创新工作贯穿到 企业 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纵观该矿4年的 发展 历程,矿井各项指标的良性走势源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源于先进设备的引进,源于对新技术性能工艺的消化吸收,源于职工培训之后职工素质的提高,所有这些都表明,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开发,坚持开拓创新,矿井才能安全、和谐、快速发展。 煤矿技术论文:试析某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质性研究 论文关键词:社会心理 工程技术人员 工作满意度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半开放式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对某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进行分析,指出了工资及福利待遇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首要因素。提出可以通过建立体现价值的工资及奖励机制、优化工作环境、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等措施,来提高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进而为煤炭企业管理提供依据。 1问题的提出 煤矿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工人(没有职称,但不一定没有学历)、工程技术人员(有职称有学历)、管理人员以及各职能科室的科员。煤矿,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危险性高、工作时间不稳定等因素,与其他的企事业单位相比有其特殊性,复杂性。近几年来,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医务工作者等越来越多地关注到煤矿井下工人生理、心理的健康问题,但却很少关注工程技术人员的情况。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某煤矿,是全国最大的煤矿企业—同煤集团下设的一个重要煤矿,笔者在该矿有过近i一年的工作经历。在此期间,有四位工程技术骨干先后辞职,一位技术尖子考研后离开,人们戏称该矿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现有的是雏,一旦长成熟,肯定会飞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值低于正常水平而造成的。 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对煤矿安全及其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对该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笔者采用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探讨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因素对其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开放式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收集数据,两项工作都是在2009年7-8月在该矿完成。 2.1被试 从该矿一百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按方便取样的原则随机选择30名作为被试,共发放半开放式问卷30份,收回28份,问卷回收率为93.3%,其中有效问卷24份,问卷有效率为80%。全体被试年龄在25-45岁之间,工作年限最低为2年,最高为20年,多数在10--15年之间。其中,2名具有本科学历,占总人数的8.3%; 15名具有大专学历,占62.5% ; 7名具有中专学历,占29.2%。职称分别为技术员7名,占29.2%;助理工程师10名,占41.7%;工程师6名,占25%;高级工程师1名,占4.1% o 2.2半开放式问卷 目前国外关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主要有:洛克( locke)认为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工作本身、报酬、提升、认可、工作条件、福利、自我、管理者、同事和组织成员10个因素。阿莫德(arnold)和菲德曼( feldman)提出,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本身、上司、经济报酬、升迁、工作环境和工作团体。 笔者基于煤矿工作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相比,差别较大,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根据国内外学者所列出的影响满意度的因素,自编了半开放式问卷,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状况进行探讨,了解影响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2.3个别访谈 在实施正式访谈之前,笔者先对7位访谈者进行了一次预访谈,根据预访谈的结果,形成了访谈实施的正式提纲。根据访谈实际进展情况,笔者在整个访谈过程中灵活提出上述访谈提纲中所设置的问题,获得所需信息。 3结果与分析 3.1对工资及福利待遇的满意度 工资是最基本的需要,住房、食堂、冷暖供应、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是生活的基本保障。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收入渠道相对较少,养家糊口主要靠工资。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1)工资及福利待遇一般。其中有10人认为工资及福利待遇一般,不是特别高,仅仅能维持日常开销,包括住房、吃饭、乘车、抚养孩子等。例如:“我认为工资及福利待遇不理想,仅够吃饭、坐车,不够消费”,“工资及福利基本符合我们现在的消费水平”等。(2)工资及福利待遇差。有14人认为工资及福利待遇差,和付出不成比例。 3.2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 工作本身的满意度主要包括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量方面的满意程度。 总体来说,工程技术人员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一般,他们认为工作条件及环境一般,安全状况较好,但在井下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由于工种不同,有个别技术人员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较低,他认为:“煤矿生产、生活环境脏、乱、差;工作环境不安全,隐患多,用于安全上的费用不到位”,其中有6位技术人员认为工作量不大,而工作压力较大,例如:“工作量不大,但工作压力大,因为技术工作的原因”。此外,大多数被试都不愿意加班,原因主要是没有加班费,例如:“不愿意加班,因为没有加班费。而且虽然工资平均分配,工作却有人多有人少”。还有2人认为如果加班,休息时间就没有了;另外6位认为只要工作需要是愿意加班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工作中的重要技术支柱,有75%的人员不愿意为了工作需要,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单位加班,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从而不愿意为企业付出额外的努力。 3.3管理制度的满意度 管理制度包括工作中的奖惩制度、作息制度和日常工作中的管理制度等,指企业各种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及其执行情况。制定制度是为了约束和统一煤矿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管理制度完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就高;制度不完善,工作满意度就较低。 在本次调查中,只有25%的人对管理制度较为满意,例如:“比较满意管理制度,因为比较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另外75%的人对此不满意,主要原因有某些制度没有落实、缺少人性化、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实施者本身的问题等,例如:“选拔制度没有充分利用”,“不太满意,跟领导能力有大的关系”,“在有些方面严格,但大部分不完善”。管理制度也是影响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员工对制度不满意,就可能在工作中减少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对工作的热情,进而直接影响到煤炭的顺利产出。 3.4人际关系的满意度 在这里,人际关系主要指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人们都有与工作中其他人接触和交往的需要,有与伙伴、同事之间保持融洽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矿工的工作满意度水平。 在本项研究中,全部被试与同事的关系都较好,较为融洽,但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大家会一起承担,例如:‘能一起承担,共进退”,二是不会一起承担,例如:“不会一起承担,因为有责任与利益问题”,“技术问题可以互相探讨,但责任问题一般没有人愿意和你共同承担”。 3.5领导的人格及工作能力的满意度 本单位及上级单位领导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的人格魅力也是影响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一个因素。如果领导的工作能力高,员工的满意度可能会较高,反之,则满意度会较低。 本次研究中,有11人认为领导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一般,占45.8%;另外的人认为领导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较好,例如:“有奉献精神”,“对每位员工和蔼可亲”。 4结论和讨论 研究发现,在总体上,工资及福利待遇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对工作本身和管理制度的满意度。采煤业属于高危行业,虽然工程技术人员不会像工人们一样直接影响产煤量,但他们的工作同样是决定煤炭能否顺利采出的重要因素,他们同样在和工人们一起进行劳动,一起承担着恶劣的环境和巨大的危险,只是工作形式不同而已。不能因为他们只是付出了脑力劳动而看轻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把体力劳动摆在第一的位置,使技术人员付出的脑力劳动所得到的报酬却低于工人付出的同样多的体力劳动所得到的报酬。 本研究的一些发现,为煤矿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促使其更长期地为矿山服务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体现价值的工资及奖励机制。技术人员常常是通过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对比来评价自己所获得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的,并且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都受到这种比较活动的影响,所以煤矿企业应尽量建立能够体现价值的、分配公平的工资及奖励机制。 体现价值就是说,不要因为技术人员没有像工人一样进行体力劳动,就不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而应该充分体现出科学在井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技术人员感受到他们付出的劳动得到了应有的回报。适当的奖励机制可以促进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了保证分配公平,煤矿企业可以通过职业明确化、薪酬市场化和绩效考核科学化等措施,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来提升员工的分配公平感。 第二,优化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是影响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基本因素。技术人员对工作环境的关心既是为了个人的安全,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由于工作条件影响着工作满意度,所以对工作场地及其周围的温度和湿度、色彩和照明、噪音和振动、粉尘以及有害气体量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如果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条件达不到要求,则不仅危害技术人员的身心健康,增加不满意情绪,而且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因此,煤矿企业应按照国家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努力改善劳动条件,为技术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三,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并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技术人员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接受企业的决策,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因此,煤矿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矿工参与制度、申诉制度和监督制度来提升管理制度的人性化。 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虽然对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作了最初步的描述,但是还有哪些影响因素、各因素对满意度的贡献大小、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编制适合测量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量表等诸多问题,本研究中都未涉及到,因此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对以上内容做更加广泛、深人的研究。 煤矿技术论文:浅论煤矿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 论文关键词:煤矿矿区 水源规划 综合利用 闭路循环 论文摘要:根据煤矿矿区水资源贫乏及水资源种类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评价,归纳共性,打破常规水资源规划范围与内容,重点规划利用好矿区有限的清水与污水及其资源化,结合污水处理工艺及工程技术,提出合理开发、有效治理、循环利用、污水零排放、节水和保护水资源并举的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 1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必要性 我国86个重点矿区有71%缺水,其中40%严重缺水。近几年由于煤炭生产规模及配套工业的快速崛起,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矿区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实施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全面加强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面对矿区缺水这个发展瓶颈,如何规划利用好矿区每一滴水,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以效益为中心、统一管理为保障、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矿区节水工作的进步,满足矿区经济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障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原则 矿区水资源规划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细则)》、《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还应遵循如下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在现有水源调研、评价基础上,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分清阶段、明确目标;遵循合理开发、科学治水、优化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2)根据规划矿区自然条件和所在地域的特点,必须考虑周边地区工农业、水环境、居民用水等非水利措施的原则,并提供多方效能,取得综合效果,积极创建和谐矿区,搞好煤矿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3)根据矿区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与生产现状,以科技为依托,统筹兼顾,整体布局,有序规划,技术论证、分步实施,矿区内避免各类治水及水利工程重复建设的原则。 (4)矿区水资源规划方案应纳入如循环经济等新理念,在常规给水工程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新鲜水用量,杜绝外排污水量。 (5)从多方面选择有效的规划措施。既要为矿区经济发展服务,又要为矿区改善生态环境;既要兼顾矿区范围内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又要考虑可用水量最大化;既要组合设计各类水处理工程实施措施,也要制定取水、配水、用水运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等原则。 (6)矿区布局设置一般分生产区与生活区两大区域,供水系统大多数两个区域相对独立,有的为同一个系统,但做规划设计时必须坚持一并整体考虑的原则。 3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内容 3.1规划技术路线及程序 技术路线:矿区调研一确定水源、污水点源—一水质化验一一资料收集—一结合能源发展规划一一水源开发利用评价—一需水预测—一生态环境保护一一水资源配置—一节水措施—一工程布局一一实施方案—一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程序:收集整理矿区的自然、经济、技术、现状资料,做好各项预测,确定规划条件;按照不同的规划水平年,预测这一时期中因能源发展可能出现经济条件的变化,并拟定规划任务、规划目标、开发治理初步方案: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水,研究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探讨水资源开发治理对矿区经济和环境等影响,拟定初步可行性方案;优化方案,提出规划技术成果:针对确定的方案,结合给水工程设计、各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确定、工程量和投资估算、效益分析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技术、经济、环境等综合分析论证,确定实施规划方案和开发程序;将规划方案及结论意见,报送煤炭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3.2规划水平年确定 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由基准年、近期水平年、中期水平年、远期水平年组成,具体规划水平年的年限、时程分配则根据矿区能源发展及规模而确定。 3.3规划开发利用 (1)水资源评价:在矿区范围内对地表水、地下水、河流径流水、矿井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特种污水、水库水等各种水资源、水质指标、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用水消耗量及用水效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如地表水评价:规划中应考虑利用雨水积蓄、人造水库、拦截河流径流水汇集等措施,作为补充矿区生产用水的新水源。地下水评价:大部分矿区都有自备水源井,利用地下水源,规划时应掌握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可取水量、国家与地方对地下水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定进行分析评价。矿井水评价:大多数矿井涌水量较大,经深度处理可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所以矿井水的利用在规划中是重中之重,并具有煤矿水资源规划的特色。生活污水评价:煤矿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就是bod、cod较小,经一般处理后,可作为生产用水、生活杂用水等。因此,生活污水对矿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再生水资源,应加以规戈4后充分利用。工业废水评价:矿区都有与能源相配套的大型工业,如洗煤、发电、焦炭厂等用水大户,且产生大量废水,重点规划对这些废水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后回用。特种污水,如化肥厂、炸药厂所产生的特种化工污水,其处理难度较大且成本高,但污水量很少,从矿区污水零排放的规划目标出发,必须有效处理,经处理达标后一并纳入整体供用水系统。 (2)开发建设规划:从水源类别分为:清水源、废水源、污水源三大类;从工程建设分为:地面水源工程,地下水开采工程,非传统水源工程,集雨水利用、再生水工程。规划以建设矿区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将各类水源规划建设以工程形式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网络,形成小工程、大群体、“蓄、引、提”并重,大、中、小配套,多方位联合的取、供、用水系统。矿区水资源规划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新建改造同步、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同时;考虑已有水源工程并与新规划工程相配套,一并纳入开发利用系统网络。 3.4合理配置与供需平衡 矿区规划配置用水分类为:生产、辅助、办公区、职工生活区四个系统,在水资源支持下的矿区内能源、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配制水资源,考虑用水现状,实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经济发展两大系统以及两大系统内部用水合理配置;经相互补充和水处理工程的实施,完成不同水平年用水的时程分配,规划矿区需水量与现有可利用水量及污水资源化后的水量进行综合平衡,建立矿区内各用水户的需水量集中调度、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减少和避免用水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为保障矿区供水水源安全与企业发展相匹配。 4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探讨 4.1规划的特殊性 (1)矿区水资源规划类别不同于江河流域、地区、跨流域调水、专业水资源等规划,既可视为一个整体的供用水系统,又是一个涉及综合性规划的特点。 (2)矿区水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并重新分配后,可能会引起周边居民生活条件和地区生态变化。因此,规划既是一个闭路系统,又要顾及周边地区的水量平衡与社会关系,综合协调地区间、地方经济部门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环境质量可能变坏而引起的影响与纠纷。 (3)依据矿区范围的大小、特点、经济发展方向和对水资源开发、治理、利用要求,其规划重点是服务并保障煤炭生产、配套工业、生活区用水。 (4)大部分矿区既是缺水,也是污染物严重的地区,加上治理滞后,水环境本底又较差,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比较突出,水环境同样制约矿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5)矿区水源工程不足,开发利用率低。因开发利用条件差,成本高,矿区缺乏大的水源骨干控制工程,现有多数带病运行的老污水治理工程,工程型缺水问题也比较突出,开发利用率低,综合缺水率高。 4.2规划技术综述 鉴于矿区水源的特殊性与综合性,其规划的内容与技术应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并有新的创意,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编制有煤矿矿区特色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现将规划技术总述如下。 (1)水资源规划应以矿区为中心,满足能源发展需要用水为主要目的,顾及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等,应采用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性技术。 (2)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科学的用水体系。矿区水资源工程规划应纳入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及污水工程综合治理技术;建立地面水源的“蓄、引、提”水利体系,优化矿区水源网络集成技术。 (3)矿区大部分工业布局不太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用水行业在矿区工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使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时,必须量水而行,优化产业结构。 (4)矿区用水浪费仍很严重,用水方式还很粗放,用水效率不高。因此,节水规划始终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将工程改造、开发及保障措施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新的节水器皿,建立从源头到末端控制完整的节水管理体系,以降低耗水总量。 (5)矿区将所有水源规划为清、污分流,采用终端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零排放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对取、供、用、排水四大系统为水资源链,使矿区水资源利用形成闭路循环系统。 (6)规划中重点纳入矿井水处理工艺技术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将矿井水处理工程可规划在煤矿井下,经处理过的矿井水直接返回需要用水的地点,这样便于管理,节省管道及工程费用投资等创新技术。 (7)规划工程应考虑水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利用的技术。根据矿区各类水质成份、水量分布、处理程度及用水部门要求,采纳分质供水、优质优用,串联用水、一水多用的新思路与举措,以丰富规划内容与内涵,提升规划的高度。 (8)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编制规划时应采用数学模型、编排程序、电算优化等先进手段与技术,直接求得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以提高分析计算问题的准确性,考虑问题全面性。 5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保障措施 (1)全面规划水资源,根据不同用水的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因地制宜收集天然雨水。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防止污染破坏,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2)建立矿区水资源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供水全成本与水价制度保障体系;规划用水经济考核制度保障体系。上述体系中应采取以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加强管理、调整矿区产业结构、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调水配水平衡等六个方面解决矿区水资源治理与利用的综合措施。 (3)规划修建拦河坝拦截汛期洪水、雨水积蓄、河流径流水源汇集等措施,增加对矿区的供水量;如无其它水源可利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如引入黄河水等引水项目并同步筹建大型水厂,将引人的水源经处理后并人矿区供水系统,以缓解矿区用水紧张的局面。 (4)建立合理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工程资金到位。矿区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涉及到安全供水工程;蓄水、引水工程;节水;污水处理回用与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投资规划。资金筹措来源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国家、地方、业、社会多方筹划资金,采取“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地方配套、国家补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稳定可靠的水源工程规划投资保障体系。 (5)规划生产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其它节水:强化节水技术和管理手段,实行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与适宜的水价制度;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更新矿区输、排水管道等措施,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保障矿区节水工作有效进行。 6结束语 煤矿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以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核心,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水与经济、地方、环境的关系,形成取水、供水、用水、排水系统的综合配套、供需平衡、循环利用的整体布局,是缓解矿区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规划成果既可作为编制水资源工程长期计划作参考,又可作为近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资源工程设计的指导性技术资料,也为矿区承载纳污能力、污水减量化、污染物削减、污水处理回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煤矿技术论文:论煤矿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 摘 要:本文结合实际阐述了加强技术管理与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说明了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和保证,必须尊重科学,坚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现,坚持从实际出发谋长远发展,加大科技人员的培养,采取各种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发挥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技术管理;安全生产;煤矿 众所周知,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是新形势下实施科教兴煤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煤炭行业面貌的系统工程。煤炭生产企业安全为天,加强技术管理则又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煤矿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技术管理不到位或出现漏洞而造成的。因为技术管理具有超前性,规划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因此,加强技术管理,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 一、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要做到煤矿安全生产,就必须综合地运用多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因为煤矿安全管理时刻存在于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之中。涉及到煤矿生产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而煤矿生产的过程又十分复杂,环节众多。因此。我们必须把技术管理看成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煤矿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指导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使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适应,避免因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打乱正常生产秩序甚至酿成大祸。 二、煤矿的合理开拓开采方案的设计主要取决于技术管理 矿井开拓,开采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矿井的开拓和开采设计是对巷道布置,采区的划分,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造型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等都要有总体规划和安排,为了满足矿井开拓,开采部署合理化的需要,在设计时就必须对地质勘探,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使用,先进工艺流程的发展水平进行广泛的了解,设计应贯彻集中化,机械化和技术经济合理化的原则,巷道布置力求简单,各系统的设施和设备能力首先要经济实用,全矿性的防治事故措施要得力,上述都必须要有技术的支持,必须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技术分析和技术方案的比较,最终制定出最佳方案。一座矿井的开拓设计,甚至一个采区的开采设计,关系到整个矿井的寿命和效益的好坏,所以技术管理是在制定开拓、开采设计时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技术管理是查处和治理煤矿事故隐患的有效途径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中,本身就受着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的制约,在生产过程中,采、掘、机、运、通等工序和环节配合不当就会造成故障和事故,甚至可以酿成大祸,严重危及职工的安全,不论任何煤矿均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只有通过不断查处事故隐患,明确安全上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措施,才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众所周知,煤矿生产隐患与事故是密切相关的,那么预防事故的重点就是消灭隐患,如果对小的隐患或一般的隐患重视不够,治理不及时,不彻底,也可能使小的隐患上升为重大隐患直至造成事故。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水、火、瓦斯、煤尘、顶板问题始终伴随着矿井的开采,因此对这些长期性隐患要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测手段,实施防治措施,使其不出现危险状态。如果在开采过程中,对出现的局部瓦斯超限,开掘工作面接近含水层,采煤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和周斯来压以及过断层等这些短期隐患,应明确责任,制定临时措施,加强管理,使其尽快消除,所以说,煤矿短期性隐患又是技术管理的重点,不仅要有定期分析,还要尽可能做到定量分析,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探讨隐患与事故的关联度,科学合理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狠抓“一通三防”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煤矿瓦斯事故频繁发生,2003年8月14日我矿裕公井也曾发生瓦斯爆炸,夺取了28名工友的生命,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惨痛的教训说明:“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决不可疏忽大意,如果稍有不慎,思想上稍有松弛就会酿成大祸,安全生产就没有保证,更重要的是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要想把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就必须把“一通三防”工作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狠抓“一通一防”技术管理工作,坚决控制瓦斯、煤尘等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因此要搞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就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及各业务部门的“一通三防”管理工作的责任制,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实行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同时要重点把好四关,即:设计关、生产布局关、措施审批关、隐患处理关。 (二)高度重视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工作使得矿井防治瓦斯、粉尘和防灭火工作的基础,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通风系统的管理,调整改造不合理的通风系统,管好用好通风设施,建立和完善矿井通风管理制度,做到合理供风、配分。同时要教育广大员工爱护好通风防尘设施,杜绝人为的破坏,确保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稳定、可靠。 (三)加大“一通三防”安措资金的投、配齐通风防尘设施,也就是说在“一通三防”设施的资金使用上,该花的钱,坚决一分不少,以确保通风、防尘设施安全可靠,做到万无一失。 五、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 要想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工艺,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努力改善井下的工作环境,大家都知道,煤矿安全状况不好,除受地质和开采的特殊条件制约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装备和工艺落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而造成的。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但推广新技术应因地制宜,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不要盲目行事,另外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证,对改善安全条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应予以充分重视,因为,对一部分新技术存在着二次开发的问题,应注意新条件下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避免形成新的隐患,使其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六、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效落实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的大量事实证明,加强对生产技术的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以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责任制的技术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一套有效的技术管理机制,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管理机构,技术管理就必然带有随意性,也必然会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技术管理同样应坚持以人为本,为了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各党组织一定要从生活上关心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上帮助支持工程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上倾斜工程技术人员,充分把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煤矿安全生产建设中去,发挥聪明才智。 总之,在实施科技兴煤战略的新形势下,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监察体制也在进行改革,要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好转,稳定煤矿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必须大力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 煤矿技术论文: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探究 摘要: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煤炭 工业 的大力 发展 ,在我国的国民 经济 建设发展中占居重要的地位。因而,近年来各级煤矿 企业 领导都十分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本文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煤矿 机电一体化 应用 1 概述 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把各项高新技术融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其主要技术包括:微 电子 、 计算 机、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传感产品可靠性等等,这些都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热门技术。在煤矿企业中,开始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煤炭系统进行改造旧设备和开发新产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是实现高效、安全、机械化采煤和煤矿机电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 2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应用 2.1 矿井运输提升产品的应用 在煤矿生产中,因为 现代 化煤矿发展的需要,对煤矿机械化采煤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随之对井下、井上的运输和提升系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今,对于国外一些采煤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煤矿井下大巷的运输系统大多是采用带式运输机,他们基本上是采用直流式交流变频装置驱动方式,主要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在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磁阻电机在煤矿提升系统中也得以应用。还有德国自主研发的内装式交——交变频调速提升机,它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把电机和滚筒做成一体,这样的融合技术不论在机械结构设计方面还是在电气控制系统方面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我国,大多数煤矿井下生产已经实现了皮带化,采用大巷强力带式运输机运输的方式也非常普遍。另外,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也非常迅速,它们具有很多种及时故障诊断和自我保护等功能,如应用过程中的轴承温度、倒转、跑偏及断带等故障,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面面俱到,在使用上还不能满足一些功能,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目前,我国直径在两米以上的提升机有1700多台,其中90%为交流提升机,并且均是采用转差功率消耗型的转子串电阻调速,电控系统部分绝大多数仍采用继电器——接触器系统,只有一小部分采用可控制编程器。直流提升机多数为发电机拖动,虽有部分可控硅供电系统,也均为模拟量控制。而plc可编程控制器使用比较简单,程序设计起来也比较容易,不需要一些复杂的输入输出接口装置,抵抗外界的干扰能力也很强,因此,它能在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工作。 2.2 综合机械化采煤 1970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装配了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并在大同矿务局进行试验使用,一直试验使用到80年代后期,这项技术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的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有了重大的突破性发展,推动了煤矿自动化的发展进程,同样,采煤机也由液压牵引开始转向电牵引;液压支架的控制系统也逐渐向计算机化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采用电液控制,移架自动化得以实现。另外,对工作面刮板运输机也进行了微机监控装置的配置,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机械化采煤中的应用,使设备动作趋于协调,且安全性、可靠性大为提高,操作性能更加完善,为煤炭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2.3 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从多数煤矿使用监控系统的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主要问题是传感器的不足,并且使用过程中,其稳定性相对较差,使用寿命不足,一些研究所和使用单位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一些关键技术也实施多次再设计改进措施,但仍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这些在实际现场应用率不是很高。在国外,由于 计算 机 网络 软硬件技术 发展 很快,运行速度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传输介质由同轴电缆发展到光缆,信息媒体由字符发展到声像,煤矿的安全监控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监控系统上的应用已有了非常高的水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煤炭行业内部机电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最快的产品,一些高校、科研所和 企业 正在研究和生产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3 对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思考 在20世纪,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了煤矿每个环节,但相对国外先进煤矿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要让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必须掌握信息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和相关技术发展的动态。 应提高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程度;以计算机为机电一体化的核心装置,因为计算机运算和存贮能力非常强,且体积和功耗小,更加适合于工作空间狭小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应尽可能的选用功能强大的嵌入式计算机,从而保证工作性能更可靠;对于新开发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有通信功能,同时,要选用很好的开放性和高可靠性的通信模块,方便与控制网络进行连接通信控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需要达到智能化发展水平,能判断机电设备和周围环境的状态,使设备能自动适应环境并以最优的状态工作,同时能快速地对所采集的参数进行分析,从而对故障进行诊断,再根据这些诊断结果对以后工作过程中的故障进行预测;要对矿用传感器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提高矿用传感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考虑传感器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多维化,使矿用传感器在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信号的测量,并保证其测量准确度,并具有自校正、自诊断、状态识别和自我调节等功能;要关注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将那些适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的高新技术用于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从而提高煤矿 现代 化,达到煤矿自动化生产。 4 结束语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煤矿综合自动化的发展基础,更是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技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掘、运、装备等方面的应用和推广,大力地推动我国煤矿综合生产力,同时,为实现安全、高效、洁净、结构优化的现代化、高科技煤炭 工业 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行各业竞相 发展 ,依靠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制造水平,增加产品的应变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大量能源和材料消耗。煤炭系统也在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旧设备和开发新产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它已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是实现高效、安全、机械化采煤和煤矿机电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 煤矿 应用 发展趋势 1 概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机械、 计算 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技术综合运用的复合技术,是微 电子 技术向传统机械工程渗透而形成的融合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新兴综合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顺应了当今 科学 技术发展的 规律 ,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由于煤炭生产是将数百、数千万吨煤炭从地层深处采掘、运送到地面,因此需采用大量的机电设备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而机电一体化煤矿产品则是实现高产高效的最好选择。机电一体化将机械与电子技术融为一体,使物流、能流、信息流融为一体。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主要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 矿井提升机是目前煤矿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设备,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尤其是内装式提升机,从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为一体,机械结构大大简化,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而全数字化提升机高度可靠,采用总线方式,大大简化了电器安装,此外,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九五”期间,国产数字化直流提升机已成为煤矿提升机的首选机型。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其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先进、操作简便、准确可靠。此外,我国还应用simadynd和s7研制成功了第一台交-交变频器供电的交流提升机。目前,最大装机容量已达到5000kw,主、副井提升机可做到全自动化,不需要专门的绞车司机。 2.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电牵引采煤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一个典型应用。与液压牵引相比,它具有一下特点:①良好的牵引特性:可以在采煤机前进时提供牵引力,使其克服阻力移动,也可以在采煤机下滑时进行发电制动,向电网反馈电能。②可用于大倾角煤层:牵引电动机轴端装有停机时防止机器下滑的制动器,因为它的设计制动力矩为电动机额定转矩的1.6~2.0倍,所以电牵引采煤机可用在40°~50°倾角的煤层,而不需要其它防滑装置。③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电牵引和液压牵引不同,前者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a损外,其它元件均无磨损,因此工作可靠,故障少,寿命长,维修工作量小。④反应灵敏,动态特性好:电控系统能及时调整各种参数,防止采煤机超载运行。⑤结构简单、效率高: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传动结构简单、尺寸小、重量轻,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只做一次转换,效率可达99%,而液压采煤机的效率只有65%-70%左右。 1991年煤炭总院上海分院与波兰玛克公司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采用交流变频调速mg344-pwd型薄煤层强力爬底板电牵引采煤机以来,我国的电牵引采煤机有了较快的发展。国内上海天地公司、太原矿山机械厂、西安煤机厂、鸡西煤机厂等都生产交流变频和直流电牵引采煤机,而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近20年的研制开发,我国的电牵引采煤机一逐步走向成熟,为煤矿生产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 带式输送机由于长距离连续输送、输送量大、运行可靠、效率高和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特点,已成为我国煤矿井下原煤输送系统的主要运输设备。因此,成为近几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重点。目前主要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它是一种专门为平滑起动运送大惯性载荷,如煤炭或金属矿石的长距离皮带运输机而设计的软驱动装置。一条皮带运输机可以由一台或几台cst驱动。由于尚未解决动态分析和在线监控技术以及启动延迟技术,我国带式输送机的中间驱动点不能不知过多,一般为3点驱动,这样就限制了输送机的单机长度和运量。而且,输送机的监控设备功能少、可靠性较差、灵敏度和寿命都较低,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著的差距。 2.4 其他煤矿机电一体化装置 液压支架则向电液控制方向 发展 ,将 计算 机技术与液压控制有机结合,实现定压双向邻架或成组自动移架,避免对顶板和支架产生冲击载荷。我国神华集团大柳塔矿采用从德国和美国引进的电液控制的支架,移架速度为6~8s/架,最快的移架速度达3s/架。电液控制装置还可检测支架的工作状态。 煤矿供电的特点是供电要可靠,质量要高,能满足大功率设备的要求。因此应该推广节能型产品。高压开关柜采用维护量小,使用寿命长的真空开关。采用集中补偿和就地补偿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功率因数,减少供电系统无功电流,减少无功功率损耗。目前高、低开关柜普遍采用了“微机保护”,具备 网络 功能,可以实现远程遥控、遥测、遥信和遥调。 3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我国自造的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都具有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的特点,以及设备体积小、操作、维护方便、保护齐全、性能可靠等优点。这些设备在煤炭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水平和能力,创造了巨大的 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我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继续研究,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①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煤矿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为主导的核心技术,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置;②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以适应综合自动化的需要;③开发以微处理器和微机为基础的矿井设备工况和健康监测以及微处理器、计算机和专家系统的应用等;④煤矿机器人仍然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4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微 电子 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飞快发展,信息流成为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特色。其产品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在性能和功能方面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是 企业 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是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采、掘、运装备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煤矿生产的综合实力,为实现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的煤炭 工业 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技术研究 论文 关键词:煤矿开采;水害防治;团柏煤矿;水文地质;“突水”预测 论文摘要: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汾河西侧,地貌形态为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地形复杂。文章论述了团柏煤矿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特点,提出了团柏煤矿水害分类治理技术,以翔实的资料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提出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汾河西侧,地貌形态为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地形复杂。霍州矿区面积843.22km2,地质储量77.4亿吨。近年随着开拓范围不断扩大,开采深度向下延深,矿区各矿的水文地质条件日益复杂,多种水害类型逐渐显现。因此,矿区防治水任务日趋繁重,防治水工作,特别是奥灰水害防治工作在确保煤炭安全、有序和高效生产方面的重要性突显出来。 一、团柏煤矿区域水文地质特点 霍州矿区有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该区断裂十分发育,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层相互切割,小断层密集、陷落柱也很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团柏井田之西有一穿过回坡底井田的地下分水岭。分水岭之西为龙子寺泉域,之东为团柏井田所在的郭庄泉域。郭庄泉是山西第二大岩溶泉,自流量7.19m3/s。北起吕梁馒山、将军山的灰岩补给露头面积约1400km2,主迳流带沿吕梁山东麓自北向南—东南经白龙井田南部于下团柏断层与汾河交汇处泄出。团柏—回坡底井田在郭庄泉排泄区之西, 自然 对于这一井田,越向东越接近排泄区的部位,奥灰岩溶越发育。危害下组煤开采的是两个含水层,奥灰和k2灰岩。下组煤与奥灰的距离在全国是最薄的,11号煤平均25m,最薄处仅15m,10号煤平均36m。k2灰岩是9号煤顶板,为充水含水层,厚2.75~11.4m。从1996年开始施工下组煤斜井和巷道共发生k2底板突水事故6次,都是在接近k2时,突水量150~380m3/h。 二、团柏煤矿面临的主要水害 (一)顶板水水害 1、2号煤层开采直接充水水源为煤层顶板的下石盒子组(k9、k8)砂岩裂隙含水层,但由于该含水层富水性较弱,因此,对煤层开采不会造成影响。在某些块段构造的向斜轴部附近水量可能相对集中,但一般水量有限,采取一定的防治水措施的情况下也不会形成水害事故。k2太灰含水层是该煤层直接充水水源,煤层开采将完全揭露该含水层,由于该含水层水量相对丰富,对煤层开采将会造成大的影响,因此,在回采中必须采取物探、钻探和适当的防治水工程等措施,减少其对回采期间的影响,以保证煤层安全回采。但经过首采区开采对其揭露疏放后水量有所减少,开采过程中影响也相对减少。 (二)煤层底板水水害 底板水主要为k2太灰水和o2奥灰水。近5年要回采的1号煤层底板最低标高为+520m,要回采的2号煤层底板最低标高为+475m,而k2太灰含水层水位标高为480m,o2奥灰含水层水位标高为520m左右,因此,1、2号煤层相对这两个含水层基本不带压,再加上中间有小隔水层的存在,对开采也基本不受影响。o2含水层是下组煤开采防治的重点。9、10、11号煤层存在严重带压开采现象,所以,采掘中在充分利用本溪组有效隔水层的同时,必须采取一定的带压开采措施,预防或减少水害事故的发生。 团柏井田生产和废弃小煤窑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10多个,由于小煤窑边界不清,在采掘工程中很可能揭露小煤窑发生老窑突水,因此,小煤窑的边界控制也是防治水非常重要的工作。 总的来看,上组煤开采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开采过程中形成水害的可能性不大。由于下组煤位于k2含水层和o2含水层之间,为带压开采,且煤层底板有效隔水层厚度很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因此,下组煤开采防治水工作严峻,开采过程中要做好采取充分的防治水技术措施,以防发生重大水害事故。 三、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措施 在 总结 以往煤矿突水淹井事故经验的基础上,团柏煤矿的水害防治采取以防为主,供、疏、堵相结合的合理方针,重点做好下组煤开采防治水工作。 (一)完善矿井水文地质观测系统 团柏矿区防治水害必须从加强水文地质工作,查清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入手,建立和完善矿区主要含水层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主要要做的工作如下:通过井田水质动态分析研究井田各含水层矿化度的变化,可以间接推断各含水层的自然补给条件;提前探测富水区域,做好水文地质预测预报;运用瞬变电磁法对含水断层陷落柱位置精确定位;红外测温法直观了解井下岩层含水状况;超前钻探预测地层水文地质条件;用水化学分析法可有效预测地层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团柏井田下组煤开采来看,越向东开采水文地质条件越复杂:奥灰强富水;必须疏干的k2灰岩条件也复杂,水位与奥灰相同,存在奥灰补给通道,水量大(11-0单孔涌水量105m3/h)。因此在中、东部开采下组煤之前,应先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勘探,勘探主要解决的问题:奥灰富水性;k2疏干水量和受补通道;底板保护性能;安全评价;安全开采技术方法与布局。 (二) 发展 “突水”预测预报技术 实现突水预测预报的可视化和适时化,推进矿井防治水信息系统集成。团柏煤矿的防治水工作的重点放在下组煤开采上,采用综合物探、化探和钻探等到手段,查明陷落柱、断层和裂隙密集等地质“异常体”,以及封闭不良钻孔。并采用留设防水煤柱或底板加固等到手段对地质异常体进行改造,做到采煤工作面底板不出水或不出大水,以节约排水费用,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据涌水量预测结果,适当加大矿井和采煤工作面的排水能力,以防不测。首先要做好探水工作。探水又有两种方法,一是钻探。按规范要求探水,有疑必探,先探后采,11号煤落差1m以上的断层都在探水的考虑范围。掌握10号煤采掘资料,凡10号煤揭露的陷落柱、大于3m(含3m)的断层、特别破碎带、底板涌水点必探。11号煤采掘中发生底板涌水的必探。二是物探。考虑到实际效果,采用井下瞬变电磁法,坑透法配合。物探主要用于11号煤开采,在首采的2~3个工作面中必用。其次,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实施采区隔离和上山与下山隔离及泵房隔离,这就要设置防水煤柱和防水闸门。再次是加固措施。对已知陷落柱和断层,利用探水孔对薄弱处进行注浆加固,需要时补充注浆钻孔。对底板重破碎带,底板涌水处和物探验证了的异常区进行注浆加固,重点是11号煤。小流量钻孔的注浆可用能调节流量的高压计量泵。最后是留设煤柱。导水陷落柱(经探水)留煤柱。断层煤柱留设(是否留和柱宽)按《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公式 计算 。原则上10号煤10m以上,11号煤5m以上断层的下降盘要留煤柱,此落差以下断层是否留煤柱看具体情况,包括探水与注浆的结果。另外疏放11号煤底含水也是重要的。为创造采煤的干燥条件,并利于发现奥灰涌水的征兆,对11号煤的充水含水层:底灰及贴身石英砂岩含水夹层(统称11号煤底含)进行疏放。疏放可利用现有水平巷和上山巷打放水钻孔,孔间距可作50m考虑,根据降压效果(测压)调整钻孔密度。 (三)完善开采 艺术 在采掘过程中为防止底板出现灾害性突水,应坚持先探后掘、先探后采和先注浆后掘进,先注浆后回采的技术原则。为了节约工程量和保证安全,在采取钻探、物探、化探等综合手段时,应坚持物化探先行,钻探验证的技术方法,以杜绝采掘巷道误揭导水陷落柱和导水断层。 (四)建立强大的抗灾排水能力 这是团柏煤矿防水害的最基本的措施。预计西部常规最大突水量为1800m3/h,因此除有矿井正常涌水量的排水能力外,抗突水的非常排水能力应达到3000m3/h以上。采用直排式(一级排水),还应有配套的水仓容量和供电系统与管路系统。 四、结语 1.团柏煤矿的水害要分类治理,重点治理下组煤水害。 2.团柏煤矿开采一定要实施科技治水战略,做到安全发展。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对企业进行全面化结合的一个管理理念,在对水电站的管理过程中,必须从水电站的经营和财务管理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融合。 一、引言 精细化管理对于目前我国的部分企业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这种管理理念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理念,是根据目前全球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所诞生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的诞生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社会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化。这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一个必然趋势,企业在完成一些常规化的管理时,精细化管理可以将常规管理的基本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进一步的深化,精细化的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因管理而造成的一个资源的占用和浪费,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从水电站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情况来看,能有效地提升水电设备的资产利用水平,合理利用资源,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最终提升水电站的效益。 二、水电站资产管理精细化的实施思路 (一)贯彻内部控制全覆盖的思路 内部控制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维护资产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真实准确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对于资产管理本身是具有指向性的。故而在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中,要尽量细化,同时根据水电站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并执行完善的资产管理相关制度与流程,特别是使得基层员工在资产管理中有章可循,财务人员在资产管理中能做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要在深刻领悟精细化管理理念精髓的前提下,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会贯通,与单位财务管理实际需求有效结合,形成新的见解理论,最大化符合水电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和特殊性,为制度顺利有效执行奠定基础。 (二)贯彻精细化管理全范围的举措 水电站企业是重资产行业,电站从建设到发电生产,都凝聚着大量的资产投入。大到水坝、发电机、小到相关的设备、备品备件,都属于资产的范围。而水电站作为典型的生产型企业,资产是为生产服务的,更是由大量员工直接操作的,所以精细化管理必须贯穿企业的全范围。财务在此方面,不仅应从内部控制方面加以约束,而且应做好相关折旧与涉税工作,使得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的折旧(摊销)与企业的生产匹配,从可比性原则的思路,形成相关成本或费用,从而在计算损益时合理反映企业的资产使用情况。 (三)落实精细化管理与财务文化相结合的思路 资产的特殊性就在于必须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因此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审计、尽职调查,都必须定期进行盘点,以确保账实相符。如前所述,电站企业的资产包括了固定资产(设备)、备品备件、办公设备等等若干种,涉及各岗位、各员工。水电站作为一个集体需要推动所有成员朝着一个财务目标努力。优秀的财务文化会提升和改善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和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壮大。因此,将精细化资产管理与财务文化结合起来,不仅是财务文化形成的需要,也是企业真正发挥资产价值,使资产要素转化为利润要素,并形成良好现金流的重要体现。 三、精细化管理在水电站资产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一)制度管理精细化 资产是企业运营的基础,也是盈利的保障。对于企业来讲,资产从请购、使用到处置,都具有较长的一个生命周期。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讲,不仅要考虑账实相符,更要考虑在资产的全生命周期充分发挥其效用,确保其全过程在内部控制的覆盖中。良好的内部控制,从请购、管理到处置,都有严密的内控流程。对于水电站企业而言,设备一般都是高价值长期使用的资产,大多数是生产性设备。因此,在使用管理中,要考虑其请购符合流程,同时还要符合经济性的要求。对于处置则需要按照企业的相关流程进行,确保处理的价款合理,流程合规,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影响。在制度设计方面,首先,要考虑管理制度的内部逻辑。应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结合水电站实际情况来考虑。例如,要对水电站现有资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发现问题阶段、分析原因阶段、拟定备选方案阶段、确定选取方案阶段和问题解决阶段等几个阶段来进行分析。其次,设计资产管理制度的前提是首先要确立资产管理目标,通过目标与现状的差距来确认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进而制定出能够促使目标达成的资产管理制度。最后,制度内容要责权利明确。根据岗位来确定资产使用与保管的责任人,防止资产的贬值或毁损。最大化地发挥资产的价值。 (二)设备管理精细化 水电站和一般的企业不同,它的资产价值非常高数量非常多。因此,对于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加强对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在对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与设备打交道的所有部门都参与到这个管理环节中来,只有每一个使用设备的人都对设备有明确的了解,才能维护好设备发挥它的价值,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不然这种管理方式的实行不仅不会有效果,还很有可能因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而浪费掉人力物力。此外,企业应根据资产的重要程度(如价值或功能)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重要程度的资产施以不同的管理力度与核查力度,真正使有价值的资产确保其完整并发挥其功能。 (三)财务管理精细化 水电站的生产和运营的方式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因此,大多数的水电站对资产所使用的财务管理方法也是很简单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单一的,这对于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价值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对财务管理也实行精细化管理是促进水电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改善财务管理弱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不仅可以将传统的水电行业建设成现代化的水电站行业,在成本上也进行了一个控制,进一步地提升了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在财务管理精细化方面,应考虑两个方面:1.做好资产基础管理工作。在内部控制与制度建设的前提下,对水电站现有资产情况进行全面梳理。以主要的资产基础数据包括国家、行业的相关资产标准,本行业或兄弟单位的资产详情或历史数据作为资产预算管理的基础资料。此外,加强财务管理在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电站整体管理的角度,提升财务部门通过资产价值管理改进实物管理的监督功能,做好资产管理的制度保证。在财务团队中配置专门人员或岗位进行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也是重要一环。2.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资产管理精细化。一方面,考虑建立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通过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两个端口,动态反映水电站资产的名称、购置时间、维护或保养情况、修理情况、流转情况、责任人等重要信息,并实时更新。另一方面,通过该系统,形成水电站企业从资产购置、产权登记、使用流转、处置到收益等全面资产信息。在财务系统中,应通过财务软件的资产模块详细登记,并与财务会计的资产账目实时进行核对,在资产账实相符、折旧、经济贬值等方面实时形成财务信息,以实现财务在精细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精细化管理是很多企业要转型的一个必经之路,非常适合水电站目前的发展现状。对于水电站来讲,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发电的若干流程与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设备,这是水电站企业最主要的资产。在这种具有较复杂流程的企业中,揭示盈利真相是相当复杂的问题,要求能够揭示各个流程上的获利情况,这进一步要求能依据生产流程,从财务上详细记录各个流程的相互依存关系,这就意味着资产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成本转移,创造价值的过程。综上所述,水电行业所面对的经济环境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水电行业想要维持发展的势头和提高行业的经济效益,应当在水电资产管理中实行精细化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水电行业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淑慧.浅议水利事业单位的精细化财务管理[J].财会研究,2015(11) [2]薛丽.对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探索[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3]周颖娴.供电企业固定资产清查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会学习,2017(24) [4]张艳.试论企业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7(36) 作者:黄硕 单位:国电四川发电有限公司南桠河水电分公司
职业生涯论文:谈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管理 论文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职业生涯阶段 职业生涯管理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已成为组织成功的关键。本文立足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其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管理的主要任务,探讨组织和个人在此阶段可采取的有效行为。 一、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的,具体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大致具有以下4个特点:1.较高的个人素质和创造能力,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2.高度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望;3.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4.流动性强,流动概率较高。 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是指一个人由学校进入组织并在组织内逐步“组织化”,并被组织所接纳的过程。这一阶段一般在20~30岁之间,是一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由学生变成员工、由单身生活变成家庭生活的过程。在这阶段知识型员工面临的主要任务为: (一)社会化的任务 刚进入职业生涯早期的知识型员工必须学会如何在组织中行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知识型员工由于自身特性,会更加明显感觉到很多方面跟原先的期望有很大出入。大学生又是知识型员工的主要来源,所以可借用埃德加·舍因提出的一套展现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大学生和组织之间的不同的期望,说明社会化的切实性和真实性。 (二)持续性任务 在社会化和发挥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个人与组织都会持续获得某些具体的反馈信息,促进员工进行持续性改进,学习如何在组织约束下更有效率地工作,并在某一具体领域(如营销,工程,信息系统等方面)形成未来职业发展基础的工作能力。 (三)在经历中摸索学习 早期职业生涯会拥有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挫折,因为在找到合适的位子和职位前,要经历多次尝试。但在美国一家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研究表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困难、艰苦、创伤反而能促进个人的发展。 二、组织和个人可采取的有效行为 (一)组织在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早期采取的有益行为 1.在招募时提供较为现实的未来工作展望。组织在招募时应向应聘者提供较为现实、全面、有用的信息。包括企业的政策、做法和福利,让招聘者对组织有合理而现实的预期。 对新员工进行上岗引导和岗位设置。新员工上岗引导是指给新员工提供有关工作的具体情况和要求。上岗引导活动首先可由人力资源专员完成,主要介绍组织的基本情况。然后由部门直接主管完成,具体介绍本部门的责任、要求和岗位技能以及部门相关纪律,制度和责任等的具体信息。 (二)知识型员工个人在职业生涯早期采取的有效行为 1.了解组织情况,明确自身发展需求。知识型员工在职业生涯早期,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身发展需求,并要评估组织是否适合自身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员工多收集信息,以求多了解自己和组织,据此调整职业规划。职业生涯管理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个人的目标会随着眼界的扩大和对组织情况的认识而变化, 利用资源,不断自我提升。在考察职业生涯和确定职业目标,制定适合的发展道路后应有意识地利用组织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现它们。可采取以下具体策略: (1)与组织中能给你提供信息,帮你开拓眼界,并与具有丰富经验的同事建立非正式关系。 (2)就本职工作和上司进行讨论,请教增大工作挑战性、职责和多样性的办法。 (3)分析上司的职业生涯需求并与其进行讨论,看自己能以何种方式提供帮助,使其更有效工作。 (4)多参加正式活动以尽可能了解组织的情况。 (5)阅读组织管理文献,寻找问题答案。 (6)准备与他人分享感想,促进关系的维持。 (7)了解组织的发展方向,学习将来可能需要的技能。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挑战,文章试图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引导高校重视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学生把握现在、掌控未来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高等教育;思考 职业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随着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长马伦(MarLand)博士提出“生涯教育”观念,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运动正式开始。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但业界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大学生是特殊的人力资源,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是较早在学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20世纪中后期,这些国家就把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整个阶段,并且制定相应的法案保障职业生涯教育的顺利实施。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2003年以后每年有大量应届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说明在学校活动中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的缺乏。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和体系,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大学生这种优势人力资源,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现状分析 职业生涯教育所诠释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理念。在大学阶段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已成为全球教育界的共识。据美国职业辅导协会下的青年发展委员会资助的调查显示,美国49个州的百来所大学机构中,几乎所有都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生涯课程,有关职业生涯教育从中学到大学已成体系,且非常成熟。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学,也都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辅导课程。进入新世纪,内地各高校也已经逐步开始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探讨和摸索。 (一)高校方面 1、职业生涯教育在各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未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目前,内地高校因为政府的相关政策引导、学校服务职能的增强,也陆续开设了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辅导课程,并部分计入学分。但由于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和课程体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的固定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在很多高校并未能获得落实。 2、职业/就业指导较多沿袭传统,还只停留在就业这个具体问题指导的层面上,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就业指导以就业推荐、就业派遣、外联企业、举办招聘会等传统形式为主,就业(职业)辅导课程和咨询仅作为“点缀”,并未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培训和个体咨询。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也各自成一体,并未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来规范。 3、专业人员配备和相应软环境配套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不具备相应的专门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人员,大多数是由各高校辅导员兼任。相应的软环境的要求,大部分高校也无法满足。 4、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活动之前要制订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并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而规划、组织和实施,但由于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正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各高校开展的情况参差不齐。有部分院校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计入学分,但绝大部分也仅是停留在选修课,甚至只是几次讲座的水平,并没有系统地设置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几乎大部分院校目前更多关注的是毕业生,而较少能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的引导和教育。 (二)指导教师方面 1、参与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大部分对这项工作具有饱满的热情,但由于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完全,不知该从何做起,这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效果。并且很多指导老师自身的职业经验不多,自我的职业规划都不够清晰,因此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说服力并不强。 2、指导教师中专业人员少,大多数是从高校的专职学生工作岗位转岗或身兼二职,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和活动开展基本依靠经验和个人悟性,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大多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3、多数担任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教师仍停留在“单向式”的教育形式,没能根据学生真正的需求来安排课程,课程设置比较盲目,课堂效果不佳,开设的课程受欢迎程度不高。学生对学校安排的职业生涯课程产生不信任,长此以往将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 4、多数教师工作时间长、负荷大,但待遇未体现出相应较高水平,很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员参与其中,且在职业生涯教育岗位上提升较难,主要在于专业技能上的培训和岗位职务上的提拔较难。较多人“找不到职业发展方向”,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指导教师对职业生涯教育行业的热情和信心。 (三)学生方面 1、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粗浅,仅停留在“考证”、“职业热门”“行业收入”等问题上。 2、长期以来,大部分学生仅作为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受众存在,被动地接收学校和指导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仅停留在潜意识阶段,需求意识尚未被唤醒,更没有把意识提升为行为或实践,因此,学生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漠不关心”,缺乏社会竞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3、由于课程设置和指导教师的原因,部分学生对学校的课程不够信任,很多时候仅仅是应付学分而修读,并未能真正把接受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大学生涯的一门重要课程来对待。 (四)社会支持等其他方面 1、社会考评有倾向。政府和社会在对学校的就业进行考评时,更多关注的是就业率的数据,而忽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很多高校中各专业的就业率高低,对该专业的招生指标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下,社会对学生多鼓励和引导“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却与职业生涯教育的宗旨相背离,间接导致高校及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忽视。 2、社会支持不够,且高校对校外资源的使用有诸多顾虑。目前社会资源比较零散,缺乏有效整合,未能对高校的专业指导起到支持和帮助作用。通常校外相关专业人士进校没能起到实质作用,且高校以培养教育为目标,校外机构以盈利为目标,二者的最终目标不一,使得高校对校外资源的使用顾虑较多。 3、高校的“准入”门槛较高,校外有经验人士有意愿也“难以”全职进入学校事业编制。这就极大影响了部分校外专业人士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参与热情。 二、对策思考 (一)高校管理方面 1、应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地位,加大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人员、软硬件配置的投入。建议组建“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能包含职业辅导与咨询,职业信息收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团,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及辅导等,功能替代之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发展提供帮助。提倡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之切实做到就业率、就业质量与就业服务的同步提高。 2、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列入教学计划,使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日常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分阶段在大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并计入学分。对低年级学生着重制定“自我认识、树立目标”及“增强素质、制定计划”,而高年级着重“树立信心、抓住机会”和“知己知彼、人才匹配”的分类教育目标。除理论课程外,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拓展计划,全方位、分级开展各类校内活动。 3、改善从业教师所需的工作环境和软硬件工作条件。给予相应的薪资待遇,对超负荷,超时间部分工作给予合理的回报;提供从业教师参与培训和提升的机会,对有志于长期服务的老师和仅仅是有兴趣的参与者区别对待,给予不同档次的培训机会;设计从业教师发展空间,开设适当的发展通道,鼓励长期的指导教师往纵深专业化方向发展。 4、适当借助校外资源,弥补校内职业指导人员数量、质量上的不足。可邀请各行业、企业HR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专员)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解;利用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的优势,考虑合理的高校和社会的资源置换,给予指导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开发校友资源,提供学生生涯访谈或求职机会;开辟校外有经验人士全职进入高校,或者作为志愿者参与和指导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通道。 (二)指导教师方面 1、多参加相应专业培训。经过系统训练并获得资格证书,有助于支撑指导教师的从业信心。可以通过筛选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参加外地专业发达地区的培训,更多数人员可以在当地寻求相关机构就地培训。 2、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及“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的思路设置课程内容,尽量以小团体教学为主。摒除“单向式”教学,课前课后通过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课程教学效果,将学生纳入职业生涯教育的主体中来,帮助学生树立在校期间就是“准职业人”的概念。 3、在进行个人咨询时,要充分引导学生意识上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告知设计的方法,以学生的决定为中心,帮助分析和澄清错误,坚决避免给予式、命令式、替代式、超越式等咨询方式。对于不明晰的结论,不能轻易给出。 (三)学生方面 1、引导学生自发建立职业生涯教育规划的专业社团,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促进”为主,指导教师辅导为辅。鼓励高年级学生协助指导低年级学生,实现“传帮带”。 2、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充分利用闲时、寒暑假接触岗位,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坚定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增强竞争意识。有意识开设“第三学期”,实际参与社会岗位锻炼,更可作为选择职业方向的参考依据。 3、条件允许的,可以有选择地参加校外专业机构的相关活动,例如就业训练营、校友职业沙龙、机构的职业工作坊等。可考虑选择一些资质合格,属公益性质或费用较低的专业机构活动参加,强化个人职业生涯教育效果。 (四)社会支持及其他方面 1、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全社会要共同关注的问题,社会相关机构或相关人士的责任不可推卸。目前社会资源比较零散,缺乏有效整合。建议人事主管部门应尽快对社会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形成高校、学生及家长、社会相关合格机构共同构建的服务网络。 2、社会相关机构开设的专业培训,应主动邀请吸引高校的指导教师参加,并参与实践活动。 3、倡议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调整资源,主导建立“职业生涯中心”,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设置相关课程,按照“不以当前盈利”,重在“建立长期的品牌”为思路,待学生成为职业人后再挖掘相应的商业价值。 4、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应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教育多给予指导,并联络各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其中,为学生的各种社会性实践多提供指导、帮助和支持。 职业生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它是一个系统,“种子、环境、农民”三者缺一不可。“种子”是指想发展的学生,“环境”是指学校的一整套适合学生发展的文化、制度和教学设置,“农民”是学校的指导教师,只有在三者形成系统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它同样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指导任务,这需要系统的整体规划,从一年级开始进行指导,在功能上既包括职业指导也包括就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还需要整合高校、专业机构、社会单位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提高“个体的自我认识”是学校需要关注的,介绍“职业世界”是专业机构需要关注的,而社会单位侧重介绍不同岗位需要的能力,并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职业生涯教育的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变迁趋势,体会职业工作意义,认识职业素质要求和有关职业发展的个人兴趣及潜能,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创业的思想准备,提高升学与就业选择的主动意识和科学态度,为未来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美、英、日国职业生涯教育情况[N].中国教育报,2006-10-12. 2、陈军,董丁戈.职业生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 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论文提要:目前,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使得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尤显意义重大。本文从实际出发,在分析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基础上,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2007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495万人,2008年更将达到559万人。因此,在未来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很有必要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认识就业环境,树立明确的目标,在四年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掌握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发挥个人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及其意义 职业生涯是指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由于心理、社会、经济、生理以及机遇等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工作、职业的发展变化。职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它跨越人的整个一生并涵盖个人的自我概念、家庭生活,以及个人所处的环境、文化氛围的方方面面。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在就业时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的放矢。通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根据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进行合理的、全面的定位,并紧密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大学生实现自我超越。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阻力,避免人生陷阱,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再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扩大自己所需要的人生资源,并将不同的人生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规划,实现动态的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还比较淡薄。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真正普及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规划,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他们在大学里除了读书和参加相关活动之外,对“将来如何发展”、“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等问题从未做过认真考虑,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缺乏认真的准备。有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和家长。另外,一部分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和重要性没有向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宣传。 2、高校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个人的自我规划和学校、社会的职业生涯指导结合起来进行,不是仅靠几个指导教师和几场讲座就可以完成的。目前,有些高校还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比例投入资金和人力来发展职业生涯教育。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安置、派遣等层面上。由于缺乏对学生的系统培训和教育,使学生把职业规划与求职技巧、参加招聘会等同起来。 3、缺乏专业和有针对性的测评工具。测评是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它包含了对个体的生理、认知以及情感的测量和评价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跨学科的技术。职业测评能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特点,作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参考。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测评工具是针对社会群体开发的,并不适合大学生这一群体。国内的测评,也主要是引进欧美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这种“引进”会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和翻译偏差而产生问题,但本土化的修订还远远不够,一些测评软件中的常模也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学生的特点。 4、缺少专业化、职业化、长期稳定的工作队伍。全国大部分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来进行的,专业化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专职的授课教师比较少,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专门人员尤其严重不足。呈现出从事就业指导实践工作的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从事理论研究的没有从事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还没有普遍推开,在从事一定时间辅导员工作后就会面临“转岗”的局面,也造成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 三、解决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对策 1、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会的发展深深影响着我们生活、工作的方式,进而影响我们对职业的规划和追求。作为社会剧变的产物,生涯规划已成为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首先,高校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潜能,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育理念。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中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校和广大学生中开展起来。 2、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育计划之中。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科研机构等机构,学校领导、专业工作者、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人员组成,各类人员齐抓共管,共同发挥作用,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咨询,并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研讨活动。重点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从学生一进校就进行职业教育,第一年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第二年要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性、兴趣和专长;第三年要帮助学生收集企业、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对选择职业有直接的感受;第四年指导学生进行写求职信,参加面试等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各种就业市场活动。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能力和做好就业准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关键。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专业,编写相应的就业指导教材,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实践活动、文化素质等教育课程,课程的设置要有前瞻性,使学生了解学科相关职业最前沿的动向与发展。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缩减学校教育与社会应用之间的差距。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以及案例教学法。 4、选择和开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和测评工具。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教育和职业选择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凭借内部人员或与外部的测评机构共同开发。通过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毕业生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高校在选择和开发适合的测评工具时,应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5、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强、素质高的职业指导教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根本在于教师。一个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要通过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和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他们熟知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管理业务、就业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6、加强大学生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作为学校组织,一是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踪调查,比较他们的修正规律,总结实践经验,积累案例;二是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后续跟踪,收集就业信息,为学校教学工作反馈信息;三是要做好用人单位的回访工作。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状况和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的评价意见;四是邀请各阶段毕业的校友回校交流。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向在校学生讲述他们不断调整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过程,加深在校学生的印象。通过比较研究,探寻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之后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律性,为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体系。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国际国内宏观就业环境、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等诸多因素。目前,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长和大学生的普遍关注。“狭路相逢,勇者胜;职场竞争,规划者赢”。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模式解析 论文关键词 会计专业人员;职业生涯设计;模式 论文摘要 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分析、探讨会计专业人员如何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来帮助自己在事业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从而让人生更加灿烂。 世间万物,犹如宇宙中的天体一样。都有自己运行的轨迹。人作为万物之灵。也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设计在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一个人在事业发展上的高度。会计专业人员由于自身专业性强的特点,事业发展道路尤为重要。如果能借助人力资源学科中的职业生涯设计内容对自己的人生、事业进行很认真的设计,就会有助于会计人员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妥,发展得更快,人生更加辉煌。否则,很有可能由于认识的局限性、盲目性和从众心理,错失良好的发展机遇,留下终生遗憾。 一、职业生涯设计相关理论 “职业”一词有多种含义。从最常用的意义上说,它可以指发展(他的职业生涯进展良好)、专业(她选择了从事会计工作的职业)或终身工作的历程(他的职业历程包括了在6个不同组织中承担12种职务)。我们这里使用职业(career)这一概念,是将它定义为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 职业生涯设计有两种实现的途径:组织为员工职业发展进行的设计和员工自身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本文主要指后者。如果员工个人对自己的发展道路进行很好的设计,不但有利于组织和社会。而且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能够采取一种长远的眼光,不为短期利益所迷惑,为日后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 “无边界职业”是指员工职业的发展、对组织的忠诚度、重要技能的形成以及市场价值,是由个人而不是组织决定的。 “横向发展”,今天的职业生涯已经不同于过去。“传统观点认为,职业生涯是在1-2家企业中所实现的直线式向上进步过程,或者是在一种专业领域中获得的稳定就业机会。” 现在,人们的职业生涯倒更像是“由个人推动的而不是由组织驱动的。并且还会随着雇员个人和环境情况的变化。由雇员个人重新对其进行设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雇员之间的心理契约发生了变化。过去,雇员们是在“用忠诚交换获取工作保障”;而今天,随着竞争的加剧,环境的动荡,“雇员们是在用自己的工作绩效来换取有助于保持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的一系列培训、学习及个人发展机会”。这样,不但员工的行为符合组织的利益,而且符合员工的长期利益。从而使员工能够发挥他们的自身潜能。 “全面发展”。马克思在论述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时认为:人所追求的社会进步归根到底在于人本身的发展,它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的。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能力的多样性。它使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应付自如。显示出更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因而就更为自由。 “学习理论”。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吸收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就是“善于不断学习”,主要包括四点: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保持学习能力。 人力资源开发,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和个人的未来工作绩效,因而开发实际上是挖掘雇员的超出当前工作需要的潜力,使其具有适应未来需要的技能和能力。 二、会计专业人员特点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表现出的特点,传统观点与现代观点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 (一)传统观点 人们传统上认为会计人员固执呆板、保守、精于计算、缺乏灵活性。这可能与会计准则中某些原则对于会计人员的观念与行为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有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如社会大众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员往往概括出刻板印象,如医生应该是细心、认真的,演员应该是活泼、善于表现的,等等。无独有偶,西方发达国家对会计人员的认知与中国人非常类似。在霍兰德的职业个性与工作环境匹配理论中,对会计人员个性有如此的描写:顺从、高效、实际、缺乏想像力与缺乏灵活性。总之,优点与缺点集于一身。 (二)现代观点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竞争。对人才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对人才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是专才,而且是通才,要一专多能;不仅能做好企业账目。及时提供各类报表,而且能为企业筹资、融资出谋划策。为企业高层提供专业化建议。因此,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不但对自己的专业要非常熟悉,而且还应具备企业管理相关知识,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与社会经济、金融改策的变化动向等。 三、会计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 根据相关的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和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特点,笔者为会计人员设计出三种发展道路模式可供选择。 (一)纵向发展模式 这是一条传统的发展模式,是指会计人员从助理会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会计师(主要有ACCA与CPA两种)逐步晋升的专业发展道路。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助理会计师与会计师人数众多。而注册会计师与国际注册会计师人数很少。国际注册会计师在我国影响较大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CPA)与英国特许会计师(ACCA)。每一种会计师都有其特点,适应不同类型的人员。第一类,助理会计师与会计师。优点是考试相对容易,但缺点是要求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且收入有限,属于一般专业人员,而且在成为助理会计师之前需要通过各省组织的会计证考试;第二类,注册会计师,就业方向面向上市公司和会计事务所,优点是收入较高且容易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但缺点是考试难度大。每年考试通过率不到10%;第三类。国际注册会计师其职业选择是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优点是收入高、待遇好,缺点是除了要求很强的会计工作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很高的英语能力。因此,每一个人应根据自身的能力与潜力选择不同的专业高度。 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会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变化会成为永恒。比如,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电脑的普及以及新会计准则的颁布,都要求会计人员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成长的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更新自己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促进自身与企业的和谐发展。再比如,平衡记分卡有四个衡量指标:财务、客户、业务流程和企业的成长。要想企业不断成长,首先需要员工不断成长,员工要成长就需要具备永不枯竭的学习能力。 (二)横向发展模式 这是一条更有挑战性的现代模式,是指会计人员在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技能之后转向管理岗位的发展。从纵向发展模式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对有些人未必合适。它需要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比如,注册会计师要求通过难度较大的考试,国际注册会计师需要扎实的英语功底,这样,就 制约了一部分会计人员的发展高度。从前面的理论分析中,可知,会计人员还可以选择横向的发展道路。如果某个人知识渊博、人际关系能力强、观念新、点子多、敢冒风险、善于创新,向管理岗位发展则更适合。他(她)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以前的会计知识与能力来做好企业管理工作。这样,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但发挥了原有的技术优势。而且在新的发展时期,会计人员运用技术优势拓展知识和专业技能领域,扩大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如果会计人员成为管理人员,就能很好地实行成本控制,充分运用投资、筹资功能,很好地为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在现代500强企业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还有,在中国人理财意识已然苏醒的形势下,对理财人员的社会需要将会以几何式的速度递增,会计人员可以传向金融、家庭理财管理等方向,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三)斜向发展模式 这是一条更为灵活的发展模式,是指会计人员既不走自己专业化道路。也不走管理化道路,而是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因为专业化道路有限制条件,而公司的管理岗位也是有限的,还要涉及到是否具备管理技能。企业调动或者个人自动寻找在自己原来的职业生涯道路上没有发展空间时而选择从事另外一种工作,这样的选择不但有助于企业降低人力成本,也会有助于员工个人成长。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能力工作匹配理论和组织行为学中的发展员工多种技能以激发工作热情的动机理论告诉我们:人要做的第一个关于职业的决定就是职业选择。理想化的职业选择,就是你想要从生活中得到的以及你的兴趣、能力等与市场的机会保持最佳的匹配。良好的职业选择,应该能给你带来一连串的机会,让你不断找到能很好表现自己的职位,从而使你一心想保持自己所选的职业,并感到工作带给你的高度满意感以及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间的恰当平衡。一句话,匹配得当的职业是那种会使你产生一种积极的自我概念,诱发你去做认为很重要的工作,并使你过上所渴望的那种生活的选择。 四、结语 平衡记分卡有四个衡量指标,其中之一是企业的学习与成长,要想企业具有学习和成长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先使员工不断成长,具有永不苦竭的学习能力。无论是纵向发展、横向发展还是斜向发展,人总是处于一种变化中,不断地调整自我,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使企业永葆基业长青。也使自己的事业永葆青春。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个性、挖掘自身的潜能,拓展自己能力的多样性,在多变的世界中应对自如,促使企业与社会、个人与企业和谐的发展,提高人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达到人的自由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谈搞好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完美人生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设计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和怎样正确的去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将对自己的一生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职业研究表明,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由于个人的可塑性强,职业转换成本低,如果在这个阶段就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长远的规划,效果极佳,将非常有利于自己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珀说,“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它统合了个人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涯的角色,由此表现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它也是人生自青春期至退休所有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综合,除了职位之外,还包括与工作有关的各种角色。因此,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的这一人生旅程就是职业生涯。 广义的职业生涯是指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职,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因此,其上限从0岁人生起点开始。狭义的职业生涯是指从踏入社会、从事工作之前的职业训练或职业学习开始直至职业劳动最终结束、离开工作岗位为止。 狭义的职业生涯是指职业准备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在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职业意向后,从事职业心理、知识和体能准备以及等待就业的时期。 1、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是将理想的人生化为现实的人生。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应向哪个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起来,也就是说,个人对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积、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等一系列发展道路做出设想和计刻。 第一,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美国的戴维•坎贝尔说过:“目标之所以有用,仅仅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激励人们努力奋斗,并积极去创造条件实现目标,这样就可以避免无目标地四处飘浮,随波逐流,浪费青春。事实也证明,有不少人由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毫无计划,目标不明,从而造成事业失败,并不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才能,失败主要在于他们没有设计和取得最适合于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职业生涯。 第二,职业生涯设计有助于帮助自己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智慧以及性格;找出自己的特点,明确自己的优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第三,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本人和组织更好地了解个人的实力和专业技术。《水浒传》中描述,在陆地上斗,张顺是李逵的手下败将,可在水中打,张顺却把黑旋风李逵淹得直翻白眼。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也是如此,对个人来说,应有自知之明,不仅要知己所长,还要知己所短。要在工作上取胜,必须制订出一个知己之长短、知环境之利弊、扬长避短的职业生涯计划,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职业和职务。 第四,职业生涯设计有助于鞭策自己努力工作。对许多人来说,制定和实现规划就像一场比赛,随着时间推移,你一步一步地实现规划,这时你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又会渐渐改变。有一点很重要,你的规划必须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我们安排日常工作的轻重缓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使我们紧紧抓住工作的重点,增加我们成功的可能性。 第五,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人尽其才,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个人所制订的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职业生涯开发的计划能否实现,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需要组织创造条件,特别是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许多人的工作还是由组织上安排的。有许多懂专业的技术人员被组织安排到管理岗位上,他们从专业之塔的顶端一下子抛到管理之塔的底部,本是一颗专业技术上的明星,却陨落成为一名初出茅庐的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中往往焦头烂额,不得不请求下台,重操旧业。当然,也有许多科技人员被组织和群众推上了管理岗位,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因此,了解每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和理想等是十分必要的,特别要了解每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和设想,从而为他们创造实现事业目标的环境和条件。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只是协助个人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并且进一步详细评估内外环境的优势、限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生涯发展计划。 2、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 职业生涯设计对于人生道路具有战略意义,至关重要。决策正确,则一帆风顺,事业有成。反之,则弯路多、损失多,乃至苦恼多、教训多。如何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呢? 首先要“定向”,此为“一定”。方向定错了,则南辕北辙,距离目标会越来越远,还要重新走回头路,付出较大的代价。因此,职业生涯决策,决不能犯“方向性错误”。 通常情况下,职业方向由本人所学的专业确定。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工作,有的甚至与原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比比皆是,已不足为怪。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认真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有时为了就业,甚至要强制自己去“适合”并不喜欢的岗位,只要这种职业是社会紧缺的、急需的或有发展前景的。有些学子在学校里读了双学位,拿了几种职业等级证书,就业时就比别人多了几个机会,显得高人一筹。 其次是“定点”。所谓“定点”,就是定职业发展的地点。比如有些人毕业后选择去南方,有些选择到上海、沪宁线一带发展,有的则选择去边疆、大西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些都无可非议,但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不可一时冲动,心血来潮,感情用事。比如,有的毕业去了南方,认为那里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达,薪资水平较高;但忽略了竞争强烈、观念差异、心理承受能力,甚至于气候、水土等因素,结果时间不长又跳槽离开。当然这也无所谓。但如果一开始就选准方向,就可以在一个地方,围绕一个职业长期稳定发展,对自己的资历和经验都会有助益和长进。时间加努力,有望成为某一领域的资深人士,会更为有利。频繁更换地点,今天在这明天到那,对职业生涯成长肯定弊多利少。 再次是“定位”。择业前要对自己的水平、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度等进行全面分析,做出较准确的定位。不可悲观,把自己定位过低,更不要高估自己,导致期望值过高,一旦不能如愿,失望也就越大。刚毕业就被知名大公司选中,而且薪资福利不菲,当然是你的运气。如果没有碰上这种好机遇,也无须气馁。不要过分在意公司的名气、薪资的高低,只要这家公司、这项专业岗位适合你,是你所向往和追求的,就应该去试一试,争取被录用。确立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谋求发展的思想理念,可能对你的一生都会有好处。 3、职业生涯设计步骤 职业生涯设计由审视自我、确立目标、生涯策略、生涯评估四个环节组成。 首先,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对自我及环境的了解越透彻,越能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谓“知己”,就是自我认识与自我了解,“知彼”,就是熟悉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与生涯发展有关的工作世界。 其次,有效的生涯设计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以便排除不必要的犹豫和干扰,全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目标作驱动力的话,人们是很容易对现状妥协的。所确立的目标要符合社会与组织的需求,适合自身特点,长短配合,高低恰到好处,明价确具体等。 再次,有效的生涯设计需要确实能够执行的生涯策略,这些具体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你一步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 最后,有效的生涯设计还要不断地反省且修正生涯目标,反省势策略方案是否恰当,以能适应环境的改变,同时可以作为下轮生涯设计的参考依据。 4、职业生涯设计保证 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首先应充分认识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这样才能在选择职业时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自我优势分析。你曾经做过什么。即你已有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如在学校期间担当的职务,曾经参与或组织的实践活动,获得过的奖励,等等。这些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状况。在自我分析时,要善于利用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的工作方向与机会。 一是分析学习了什么。在学校期间,你从学习的专业课程中获得什么。专业也许在未来的工作中并不起多大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的职业方向,因而尽自己最大努力学好专业课程是生涯规划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时,你要善于从中总结,真正化为自己的智慧。二是分析最成功的是什么。你可能做过很多,但最成功的是什么?为何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自我性格优越的一面,譬如坚强、果断,以此作为个人深层次挖掘的动力之源和魅力闪光点,这也是职业规划的有力支撑。 第二,自我劣势分析。性格弱点。一个独立性强的人会很难与他人默契合作,而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绝难担当企业管理者的重任。卡耐基曾说,人性的弱点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真对待,尽量寻找弥补、克服的办法,使自我趋于完善。也许你曾多次失败,就是找不到成功的捷径;需要你做某项工作,而之前从未接触过,这都说明经历的欠缺。欠缺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经验或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 第三,环境分析。对社会大环境的认识与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与需求状况;自己所选择职业在当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社会发展趋势对自己职业的影响。 同时对自己所选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从事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及本行业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所面对的市场状况。 第四,人际关系分析。个人职业过程中将同哪些人交往,其中哪些人将对自身发展起重要作用,是何种作用,这种作用会持续多久,如何与他们保持联系,可采取什么方法予以实现;工作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同事或竞争者,如何相处、对待。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 职业生涯设计做到既知己又知彼,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只要脚踏实地地按照设计要求努力去做,就会收获职业成功的喜悦。 浅析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生涯 规划 [论文摘要]职业生涯是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职业生涯的成败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高校教师而言,职业生涯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其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影响着高校组织的效率与效益。 职业生涯是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是指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人的一生主要是在职业生涯生活中度过的,职业生涯的成败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高校教师也是如此。因此,科学地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积累自己的职业准备,实现确立的人生目标,非常重要。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各类职业对从业者的思想素质、生理与心理素质、技术素质以及各种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高校组织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师自身实现其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自己设定的长远的职业生涯目标,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些子目标,按照子目标的落实思路和策略制定具体的日程表,再分析实现的步骤、程序、检查办法等,通过实现小的目标,最后实现长远目标。职业生涯规划以人自身为开发对象,工作重点是提高从事职业所要求的伦理观念、知识技能水平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为了获得或改进个人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行为等因素,以利于提高其工作绩效,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而做出的各种有计划、有系统的努力。 二、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教师明确方向,完善自我 许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很多对自己并不了解,尤其是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新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持续增值;可以对自己的综合优势和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着力培养某项职业特质;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理想,从而能规划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并为自己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去做各种准备。 (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高教师个人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对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思路灵活,提出新的设想、新的观念,才能不受传统思维和习惯的束缚。因此,有必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教师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知识水平 现代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只有掌握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适应社会与职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变得更为重要和必要。 (四)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自我实现 面对人生的大舞台,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理论”,指出人的需求由低级向高级层次推进:即从生理需求一安全需求一友爱和归属的需求一受尊敬的需求一自我实现的需求。所有这些需求又必须通过职业生涯活动来实现。我们可以通过从事一份职业来获得生理、安全、友爱和归属、尊敬的需求,我们更是通过从事一份职业来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我价值。因此,一份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机会并能够扬长避短,最终迈向成功. 三、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特点 首先,高校教师属于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的首要特点是他们具有很强的成欲望和明确的职业价值观。他们很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他们热衷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设计,对这项工作具有很强的支持性,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其次,知识型员工具有自我调适性。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他们能够不断调适自我以适应知识工作的需要。为了和专业的发展现状保持一致,他们对工作和学习具有很强的主动性。所以,在高校的职业生涯设计工作中,与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师培训与开发制度必须紧密配合,这才能得到教师们的真正重视。 第三,高校由于扩招,教师工作量大,使得很多教师疲于应付工作,没有在某一学科真正成为专家。所以,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首要工作,就是理顺教师的学科方向,建立同一学科下的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机制,促进教师在某一学科领域真正成为专家。 第四,高等学校的三个职能确定了大学教师的三方面的工作任务,形成高等学校教师的工作特点:传授高深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经常注意本专业本学科最新成就与发展趋势,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以及社会服务效果,以较高的学术水平影响学生,并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起良好的作用。因此,大学教师的工作不是封闭的,而是具有开放的特点。 第五,职称是教师职业追求的重要方面,教师的职称晋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以及任职资格标准来进行规划,从而一步步到达职业生涯顶峰。 第六,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具有不同的阶段。对青年教师来说,重点是要突出其学科方向的明确性和工作的挑战性,对中年教师来说,重点是强调工作中的成就感和职业培训开发,对老年教师来说,重点是如何发挥传帮带作用。 四、高校教师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一)自我评估。自我评估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等。[2] (二)环境分析。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成长。所以,新教师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不利的条件等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了,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认清形势。 (三)以提升专业技能为目标,加强自身的专业培训。在发展期阶段教师应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专业培训,以此提升自己的职业行为能力。比如参与与专业相关的学位培养、专题研讨、学术论坛、国内访问、干部挂职锻炼等,不断学习,以此更新知识,培养能力,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四)各种奖励、荣誉称号在某种程度上对人才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要积极参与国家、部委等重大项目,争取出大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个人有计划地申报“杰出青年基金”、“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一系列国家、部委的奖励计划,以此促进自身的不断成长。 职业生涯论文:试析就业结构性型矛盾下的民族高校学生内职业生涯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面是用人单位的招人难,这种结构性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现实,也存在缺乏规划,主观上忽视内职业生涯发展的现象。而发展内职业生涯,切实提高民族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应对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民族高校 学生 内职业生涯 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热点,但“就业难”的另一面却是人才的紧缺和招人难,这说明就业困难不仅仅是人才供给大于需求,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也是不可忽略的社会现象。对于民族高校的毕业生来说这种结构性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在区域中的不平衡,又有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更有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就业竞争力高低不均等内职业生涯发展不足等原因。 一、民族高校学生的特殊性导致了其毕业生就业有其特殊性 民族高校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大,多来自民族地区。民族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其他普通综合性院校相比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其就业特点不仅有与其他普通高校矛盾的共性,更存在差异性。由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落后,民族高校在录取新生时采取适当降分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等特殊政策。这使得民族高校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大学四年要完全弥补基础教育落后带来的差距不很现实,但他们在就业时需要跟其他毕业生一起面对市场的挑选,这就极大地考验着民族高校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也凸显了民族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特殊性。此外,与普通高校相比,民族高校设置的特色专业稳定性与市场需求不稳定性也存在矛盾。再次,民族高校学生有不少来自并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其择业意识和职业价值观受家庭传统观念影响更大,其对市场化的人才配置规则和环境的适应期相对更长。 二、内外职业生涯的内涵 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着重强调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其构成因素通常会随着外在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内职业生涯则是指从事一种职业时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价值观的提升、知识结构的优化、能力结构的完善、职业素养的提升,心理素质的锤炼等。内职业生涯是外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原动力,它不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 外职业生涯依赖于内职业生涯的发展而增长的,通常由别人决定、给予、认可,也容易被别人否定、收回或剥夺。与外职业生涯的构成因素不同,内职业生涯的内容一旦取得,别人便不能收回或剥夺。可以说内职业生涯是真正的人力资本所在,提高内职业生涯而取得的工作成绩,会转化为外职业生涯。内职业生涯的取得主要靠自己努力追求得以实现,不易被剥夺。 三、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是民族高校毕业生内职业生涯准备不足 笔者发现民族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自我评价不够客观、职业意识相对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将关注重点放在外职业生涯上而对内职业生涯的认识不足,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就业市场配置的成功率,这也是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形成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自我认识不清导致职业目标模糊,制约了市场配置的成功率。就民族高校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自我的认知度是相对较低的,不少学生的奋斗目标还处于满足底层次的物质需求上,缺乏高远的志向和目标,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较弱。一方面,为数不少的学生来自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状况使他们在大学以前的生活环境缺乏与外界的充分交流,怎样通过好的工作摆脱家庭经济的拮据是他们考虑得比较多的问题;另一方面,进入大学以后也不知道什么职业最适合自己,怎样设计才会有更好的职业发展路径。笔者曾在西南民族大学做了关于民族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民族高校中有详细规划的大学生仅占10%,大部分学生仅仅是简单规划,甚至没有规划。他们的职业目标散乱,对于职业要求、职业环境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没有把兴趣、特长、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没有有效地形成职业胜任力,这种职业目标迷茫的状态必然导致毕业生盲目就业,为日后的频繁跳槽埋下隐患,也必然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其与市场配置的成功率。 第二,锤炼内职业生涯缺乏主动意识导致就业准备不充分。由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竞争意识淡薄、网络使用少等原因,部分民族高校学生在大学期间表现出学习生活节奏慢、主动性弱、行动力差的特点。加之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因为遭遇极少数用人单位的歧视,使他们更愿意在他人的求职信息中找到理由来说明自己在求职中的客观弱势,而不愿意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了解变化、多元的社会环境,在科学的就业观念、职场价值观、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素养等内职业生涯方面缺乏认识,也缺乏积极准备的主动性。他们将求职环境的严峻形势夸大,将求职的困难归因于外部环境,认为这些困难不可逾越,很少考虑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善求职环境、争取职场机会。这也说明他们主动发展内职业生涯的积极性不高,在准备各种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等方面缺乏动力,参与各项职业指导活动时较被动等。其在主观上不重视就业准备,必然会导致在面临用人单位挑选时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出现。 第三,对职业的刻板印象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由于学历教育对职业探索的长期忽视,民族高校学生在读书期间对于职业的了解主要来自亲戚、朋友、同学,其对职场的认识具有片面性、主观性,这必然使他们不能全面了解到真实的职场,导致职业刻板印象的产生,也易做出不科学的择业决策。调查中,62%的学生把用人需求量少、竞争特别大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视为首选工作,而对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企业,则没有兴趣了解、尝试。这种刻板印象制约了学生对探索其他职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职场潜力的开发。学生们这样的选择显然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不符,与自身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矛盾,必然会使就业的结构矛盾加大。如果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在自我规划时,能把个人的志向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会有所缓解。 四、发展民族高校大学生内职业生涯,提高就业竞争力 针对不少毕业生学业规划、职业期望、生涯理想模糊的情况,民族高校应从生涯发展的视角,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用职业发展的理念全方位开展全员教育、全程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切实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大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获得多途径的、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能“水到渠成”地面对市场,让自己所培养的大学生成为“有准备的头脑”以赢得更好更合适的就业机遇的“垂青”。发展学生的内职业生涯,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力是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必然选择。 第一,引导学生目标高远,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与社会发展一致的职业价值观。只有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有了积极的人生需求,才会有满足这种需求的发展目标,才能产生原动力,产生自觉成才的意识。②所以,民族高校应引导学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与社会发展一致的职业价值观。学生需要培育积极正面的心态、树立有建设性的价值观念、激发追求目标的行动力等这些内职业生涯的发展上,帮助学生拥有学习、获得、提高和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观念。民族高校的职业指导应该引导学生把个体的发展和国家大政方针结合起来,树立积极正面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的发展,让远大的理想成为个人成才的内在动因。 第二,重视重塑主体意识,切实提高学生职场竞争力。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具有独特性、个体性的特点,每个学生自己才是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主角。因而,学生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凸显。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我国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主体意识淡薄的情况普遍存在。此外,笔者观察到就业困难的学生大多存在主体意识不足的情况,在大学期间不主动规划,毕业离校不主动求职,依赖思想比较普遍。所以,学校的职业指导应立足于帮助学生克服自信心不足,依赖性强的心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动精神,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主能力与创造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换的就业形势的要求。只有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 第三,重视各种类别学生的内职业生涯发展状况,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在民族、信仰、生活习惯、心理特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多元化特征明显。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共同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个性化”。个体因个性特征、专业兴趣、学识结构、情感能力、家庭背景、价值观念等诸多差别,生涯发展的目标及实现途径也千差万别。③因此,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除了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唤醒意识外,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对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分类指导、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层指导,具有明显个体特征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还要高度重视朋辈教育,并不断积累和丰富校本案例,为切实发展学生的内职业生涯职业的有效性、针对性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四,整合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便捷的职场体验机会。对不少民族高校的毕业生来说,要完成从走出校门到完全融入社会是个成本很高、时间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重视学生自己对职场的真实体验,才会对他们的职业选择起到真正的作用。一方面,民族高校可以充分发掘校友、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校企合作等各种途径和渠道,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丰富的职场体验资源,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认知职业环境,在实践工作中去锻炼和寻找自己合适的职业,丰富对职业的感受,对不同的职业有客观真实的体验。将“骑驴找马”的机会提前到大学时代,就会减少毕业生和社会磨合的时间,加快融入社会进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共同协作,举办各级各类的比赛,如简历制作大赛、职场模拟大赛、职业规划大赛、职场体验大赛等,将学生的实践结果、企业的选拔标准在校园里充分展示,既鼓励了学生接触工作世界的积极性,也可以用不同的学生带动具有不同需要的学生尝试接触职场,为历练他们的内职业生涯提供有效的载体。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度息息相关,需要社会、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从学校的角度,发展学生的内职业生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是应对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民族高校亦不例外。 职业生涯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 摘 要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它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成学生自我实现。结合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提出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探析 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正确选择职业,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困扰,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者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这种状况需要尽快改善。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以及评估反馈等环节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有些脱离实际、带有理想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路径设计不合理 不少大学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很少有人主动愿意去欠发达地区。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考研和考博来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职业目标,还有些大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1.2 社会实践的方向不够清晰 为了增加“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选择了兼职,做家教、促销员和业务员等;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不少大学生选择考证来增加“筹码”,整天忙着各种各样的考试;还有的大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兴趣广泛。总之,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遍地开花,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不仅使大学生疲于奔命,而且盲目性和风险性都增大。 1.3 过于追求所谓的“最佳规划” 有些大学生对经济学上讲的“最小成本、最大收益”津津乐道,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寻找“最佳规划”上,希望“一次规划,终身受益”,在做规划时面面俱到,不愿舍弃,在行动中也不愿从小事做起,碰到困难就不知所措,不会灵活采取调整措施。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一个人几乎是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况且,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的。 2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要素 一份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自我评估、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的确定、实施策略与措施和反馈调整五个环节。 2.1 自我评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进行正确的评估。自我评估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的规划方案的前提。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评估,正确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出最佳抉择。如果忽略了自我评估,所做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容易中途夭折。 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与个人相关的所有因素,包括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等。简言之,要弄清楚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当然,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所以在自我评估中还应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2.2 职业环境分析 职业环境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我们只有顺应职业环境的需要,趋利避害,最大可能地发挥个人的优势,才能实现个人目标。 职业环境分析包括对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组织(企业)环境的分析。要评估和分析职业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与需求变化的趋势;自己与职业环境的关系以及职业环境对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要弄清楚自己在这种职业环境条件之下,究竟能干成什么?这样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会切实可行,而不致流于空泛。 2.3 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 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了实现某种职业生涯目标,进而获得自己理想的生活,所以目标抉择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一般我们可以首先根据个人素质与社会大环境条件,确立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通过目标分解、分化成符合现实和组织需要的中期、短期目标。 2.4 实施策略与措施 所谓职业生涯策略与措施,是指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制订的行动计划。在我们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后,就要制订相应的行动方案来实现它们。实施策略措施要具体可行,容易评估。应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教育培训安排,时间计划等方面的措施。 2.5 反馈调整 现实社会中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使我们与原来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有所偏差,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反省并对规划的目标和行动方案,作出修正或调整,从而保证最终实现人生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反馈调整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发现的过程。 3 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 要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社会和用人单位也要伸出关心和帮助的援手,而作为学校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尽快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新路子。 3.1 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广大学生较为深刻地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因此,职业教育就应该自始至终地贯彻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教育计划之中。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就业指导课的核心内容,将科学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这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和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客观了解自我 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应该说,职业测评对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合理调整择业观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有些专业测评研发机构开发出来的测评产品信度、效度都比较高,也积累了足够多的常模,从使用反馈情况看还是相当不错的,受到广大学生和就业指导老师的认可。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尽快让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毕业班学生接受职业测评服务。 3.3 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协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 职业测评可以提供相对客观的评定和发展建议,对一般大学生来说可以起到参考作用,并不能完全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这就需要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在职业咨询辅导过程中,职业测评是基本依据,但不是惟一依据,还需要凭借咨询教师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两者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评估效果。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还不具备开展职业咨询的条件,因此,学校当务之急就是加快对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实操培训,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规划咨询需要。 3.4 加强和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 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些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实践,使大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也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因此,学校应加大力度建立相关的专业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组织和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锻炼,这应成为学校今后加强职业指导的一个努力方向。 3.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以社会为导向 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发展,只有密切关注职业的发展变化,学会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使自己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并根据社会的变化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3.6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功能,需要具备一支具有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这就需要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经常开展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航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职业生涯论文:从就业严峻形势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形势 职业生涯规划 [论文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大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要求日益提高,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却存在一些误区。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阐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消除部分认识误区,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有效的途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1.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从1999年以来为了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也日显突出。自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2001年为115万,到2008年则达到559万,不到10年足足增长了近5倍,预计2009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610万,就业人数达到历史高峰。然而受从去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社会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再加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相关帮扶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以及大学教育和市场需求部分脱节等问题,当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说非常严峻。如何应对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顺利就业无疑成了当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越来越高的聘用条件,如何才能在千军万马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良好的就业观念和出色的综合素质无疑成了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基础,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养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只有认清就业形势,准确定位自我,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惊不乱。 那么何谓职业生涯规划呢?“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未来人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社会人才供求齿轮的顺利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更早地接触职业世界和进入职业角色。 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将学业与职业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主动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和要求,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与目标职业要求趋同,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学业与大学生活,从而在无形中大学生就适应了目标职业的要求。当大学生进入目标职业时,就无须再重新适应和磨合了,这种无形的财富又会为其职场成功起到巨大的加速作用。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个性才能,增强大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目前,我们正处于知识时代,同时中国社会也正在社会转型期,这两个方面都对个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确认识自身特点,确立符合自身爱好的职业目标,不断丰富该目标下的知识与本领,从而帮助大学生增长自身的优良个性。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发展自我优良个性,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再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所谓就业质量是指大学生就业是否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使大学生为今后的就业早做准备。在校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了解自己的就业目标,努力完善自我,不断养成职业目标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在毕业选择工作时,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的工作和适合的单位。另外,用人单位也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进行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从而实现合理的双向选择,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认识误区 笔者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实践过程中,通过日常的观察思考和与一些学生的交流,发现部分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比较普遍的是以下三点: 认识误区一: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为找工作而准备的。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对大学怀有美好的设想,认为大学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精神殿堂,而非功利的只为了毕业后找到工作,因而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太重视。从一定角度上讲,这种看法是对的,大学的确是个追求自由、完善自我的地方,但也不是孤立地把职业生涯规划单纯的理解为找工作,有这种理解的学生本身就是对职业生涯规划不理解。众所周知,人的自我实现就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你适合的职业。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可以在大学阶段充分地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做准备,那就可以相应地加快个人的职业发展历程,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会促进个人生涯的发展。职业生涯成功的过程也就是人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职业生涯规划是站在自我实现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的,并不仅仅是为找工作做准备,也不是功利的为了一时的成就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可以说,在大学阶段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也是为人生负责的一种表现。 认识误区二:职业生涯规划靠听讲座等能速成。 目前,大学校园里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一些大学生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无非就是听听一些职场成功人士的报告和专家教授的讲座。诚然,在此类讲座的教育引导下,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程会有一定程度的关心和对职业环境的初步认知。但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必须经过实际验证的漫长历程,必须经过全面考虑才可以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而讲座、报告等更多是大学生在没有实践或者实践不充分的条件下参与的,因为这里有几个重要的认知方面因素是在讲座和报告上无法体现的,诸如“个人在工作情境中的真实表现,个人对工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的实际认同,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实际修正等等,况且就是在实际的职业探索中这些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2]所以说,讲座和报告本身能达到的作用、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须要以实际职业经历和职业能力来塑造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潜力开发等过程是无法通过理论来速成的。 认识误区三:职业生涯规划是高年级才考虑的事。 很多大学新生都认为,大一大二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言之过早。的确,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一般都是在大四毕业后才开始的,那这是否就说明了大一大二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关系呢?首先,我们都知道,职业选择与专业是紧密相连的。然而大学生在高考填报专业时,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选择的专业与兴趣错位,而这个错位的弥补只能由上大学后的大一大二来纠正和确定。所以,大学生要在大一大二时通过实际的专业学习和探索来发现并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专业,然后去深入学习这个专业(这里所选定的专业往往不一定是自己所学的专业),最大限度精通自己所喜欢和选择专业的一个细分领域。其次,学生上大学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选择一份好职业,而当意识到职业选择时就已经客观上产生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这个时间是完全可以由升入大学的大一开始。所以说,如果你深谋远虑,未雨绸缪,那你就应该在大一时规划你的职业生涯,安排大学生活。 三、大学生如何做职业生涯规划 1.准确的自我定位 任何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都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具备特定的条件,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适应任何一项职业的,这就产生了职业对人的选择,于是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准确定位自我。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根据科学方法,如借助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特征,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多参加实践活动,如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校园创业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的能力,还能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发掘自身潜在的优势资源,进一步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总之,自我定位时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带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盲目性,做到规划设计高度适宜。 2.清晰的职业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要准确定位自我,职业定位也十分重要,它就是职业生涯的“镜子和尺子”。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兼职、实习,或者参加校园招聘会等形式,了解某项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和非职业素质要求,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以及该职业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行业的非正式团体规范等等。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听专业人士的讲座等了解目标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深入了解职业环境、了解各行业竞争发展机会、了解目标行业或机构的人才、资本、服务等。这样才能够对最适合自己的行业和目标进行合理化分析,提炼出进入这一行业或机构所需的要素。 3.有效的行动措施 有了准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目标,如果没有切实的行动计划做保障,那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在实践中,不仅要制订详尽可行的计划,而且要落实目标的具体行动措施。这个行动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面的措施。它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直接的措施,也就是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所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等;另一方面是间接的措施,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提高自己,也就是为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去做的事情。这些“行动措施”是职业生涯自我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并实现目标的关键。这些具体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 总之,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想在就业时脱颖而出,必须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大学生要想建立科学、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有韧性,有耐心,并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这样才能在未来职场这个大舞台上演奏出自己美妙的乐章。 职业生涯论文: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就业竞争力。高职生涯规划教育就应从入学教育抓起,让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教师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平时的教学中,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高职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需求,以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帮助大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职场环境的适应力,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刻不容缓,主要的教育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在整个大学过程中全方位的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 1.建立专业化的辅导队伍,加强就业指导部门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启动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计划,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始终,针对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分年级有重点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各高校仍以针对毕业生开展“突击式”的就业指导为主,而且内容和形式仍停留在求职面试、应聘技巧等内容,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和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内现有师资资源,例如,相关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加强对他们的定期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生涯辅导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同时,也可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成功人士、校友来校开展职业咨询与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提高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系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课程教育是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全程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载体。将职业生涯规划列入高校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同时还要增开实践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突出实践性、互动性和针对性。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辩论赛、主题班会、创业设计大赛、寒暑假社会实践调查、参观企业、顶岗实习、模拟招聘会等。从而启发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合理制定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 3.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构建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有效的实践锻炼平台,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上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就业实践指导服务,最终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二、做好入学教育指导学生设计生涯规划 高职新生入校后就应及早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尽早明确目标,在大学学习阶段注意训练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各方面技能。为将来毕业生求职增强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在入校后立即进行,许多高校都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在第三年,内容多为求职技巧、注意事项等实用性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却很少,而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导致学生在求职中处于劣势。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首先,应让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个初步的认识,使学生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次,开展专业专题报告会,明确阐述院系开设的专业在国内国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阐明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了解所学专业知识能力目标、职业岗位要求、职业岗位前沿技术等。进而指导他们进行个人生涯规划设计,并引导他们从事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以便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 三、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管理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作为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首先,大学生应客观的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评估,准确的认知和定位。其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确定好大学三年学习的短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培养自己达成目标所具备的各种能力。最后,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尤其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市场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和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更应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工作。要教育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认真谋划自己的职业规划,树立奋斗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职业生涯论文:试论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职业锚 职业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职业锚是依据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现实地选择和准确的职业定位。职业锚的确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的检测和评估。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锚的认定,有利于帮助不同类型锚的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本文探讨了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意义和应用,同时也指出了运用此理论时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大发展和高效扩招政策的实施,以及大学生毕业数量急剧增加和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开展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引入职业锚理论,开展职业锚型识别,分类指导各类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职业锚”理论的提出内涵及发展 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者——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E·H·施恩教授在其1978年出版的《职业动力论》(中译名为《职业的有效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职业锚理论,他对“职业锚”的定义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这一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职业锚”是依据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现实地选择和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它是个人自我观中的动机、需要、价值观、能力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 施恩的研究认为,职业锚只有在早期职业的若干年后才能被发现,虽然某人可能具备了学校表现为基础的多方面的潜在才干和能力,但是,在接受出现各种情况的实际情境的测试以前,它们不能成为自我观的一个能动部分。多数情况下,个人的才干在接受实际生活情境的测试以前,它的真正面貌并不清楚。个人在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生活情境以前,不可能了解自己的能力、动机和价值观,因此不可能凭各种测试来预测职业锚。但随着职业锚的理论的发展,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可以根据职业锚的认定来构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笔者认为,一个理论从提出到成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无论是理论本身,还是理论的适用对象,都是变化发展的。无论职业锚的概念怎么表述和发展,它的内涵都是不变的,即当个体在择业必须做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本文就是基于施恩的职业锚理论,通过发展和变通,形成了自己的职业锚理论研究假设。大学阶段是职业锚形成发展的探索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恰当地指导,大学生的职业锚基本形成。如果大学生清晰地把握了自己的职业锚,他们就可以非常明确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时就可以非常明确地沿着自己职业锚发展方向来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业。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假设:大学生已经存在比较清晰的职业锚,但他们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职业锚类型,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来发现大学生的职业锚类型。 2 职业锚的认定、评估和检测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稳定但又未成熟时期,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因此,高校就业部门应加强引导,运用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与训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寻找到自己的职业偏好和价值追求。 2.1 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锚认定 首先,要提高职业认知水平,大学生需要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定位。定位越准确,对职业锚的认定就越准确。高校就业部门应帮助大学生从价值观、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以及协调、组织管理、活动能力等方面认识自己,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应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我自己拥有什么来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一些职业倾向调查,可以帮助学生走上适合自己的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比如,在大学期间主要对哪些领域感兴趣及为什么会感兴趣?比较周围的同学,觉得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及局限因素在哪里?大学期间,最希望自己哪一方面得到锻炼?毕业之后想从事的第一种工作是什么,并期望从这种工作中得到些什么?当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抱负或长期目标是什么?如果这种抱负或长期目标与现实有距离,会怎么办。 其次,运用专业软件进行职业能力测评,即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包括自我测评法、他人评价法等,以量化的形式测试个体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同时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以帮助自己寻找出职业锚。目前,使用较多的职业锚测量表是梅光耀编制的《大学生职业锚量表》,张冬梅等运用此量表对陕西省6所高校的450名大学生的职业锚开展问卷调查,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各类网上职业测试和分析及专业性强的职业咨询均能提供测试服务。根据笔者调查,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运用最多的是北森朗图职业测评系统,但是专业咨询在高校里还极其稀缺,也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和设备等。 2.2 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要不断做好职业锚的评估和检测 在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明确大学生的职业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学生的认识发展而产生变化。张冬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锚呈现年龄段和专业化的分层特点,不同年龄阶层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其职业锚的趋向性不同,这和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学生特点、择业观念及周围环境是相对应的。所以,在对初入学的大一学生开展职业锚认定时,要注意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判断职业锚;另外职业锚的认定过程是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和探求,适时地加以调整和完善;同时,职业锚需要不停地评估和检测,判断其可靠性。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锚的评估。高校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各项校内外活动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锚开展适时的评估,以便在不断地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基础上及时调整锚型。同时,有效开展专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评估和检测自己的职业锚,这需要校、企、学三方共同努力。目前国内许多著名高校纷纷与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大学生提供了摆脱纯理论教育而加强动手能力教育的机会。实习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大学生将来职业选择的成功是极为有利的。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到企业锻炼,不仅能学到实践知识,更能学会如何去评价对方,如何正确择业以便找准自己的职业锚,能做到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3 运用“职业锚”理论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施恩教授在在1978年提出了五种类型的职业锚:①技术/职能能力型;②管理能力型;③自主/独立型;④安全/稳定型;⑤创业型。1992年施恩教授又在书中重新整理了一次整个职业锚理论,整合出八个职业锚,新增了三个:服务型;纯挑战型;生活型。 不同锚的学生,职业生涯的道路也不一样。因此,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设计多种成才途径来指导各种不同锚的学生。 技术型职业锚的人追求带技术智能领域的成长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以及应用这种技术职能的机会,他们对自己的认可来自于他们的专业水平,他们喜欢面对职业领域的挑战,通常不喜欢从事一般的管理工作,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放弃在技术智能领域的成就,这就是技术领域专家型的发展。对技术锚型的学生,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课业指导、专业技术技能的指导上,学生在构筑职业生涯规划时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更重要的是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上,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广度、深度方面进一步发展,专业技能日渐完善。 管理型职业锚的人追求并致力于工作晋升,领先于全面管理,独立负责一个部分,可以跨部门整合其他人的努力成果,他们想去承担整体的责任,并将公司的成功与否看成自己的工作,具体的技术智能工作仅仅被看作是通向更高、更全面的管理层的必经之路。他们更多是在管理上或者说更大的职责、更大的责任上面获得这种发展。管理锚型的学生主要表现为积极参与学生干部的竞选,组织和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社会活动,他们将管理本身作为最终目标。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学习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比如,培养热心为同学服务的意识,通过组织各项活动、协助教师处理各项事务等培养学生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社交才能,同时提供多种机会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自主型职业锚的人希望随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个人的能力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的限制和制约,他们宁愿放弃提升和工作发展的机会,也不愿意放弃自由和独立,因此指导这类学生如何合理地制定计划和安排时间,解决好学习与休闲、自由与约束、个人与组织、努力与成果,指导他们把握好自由的“度”,最佳地选择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以达到个人的最大发展。 安全稳定型职业锚的人主要是追求安全工作中的安全和稳定感,他们因为能够预测到稳定将来而感到放松,他们关心财务安全,例如退休金和退休计划,稳定感包括诚实、忠诚,尽管有时他们可以达到一个高的职位,但他们并不关心具体的职位和具体的工作内容。对安全锚型的同学应着重培养他们的特长,如优秀的学业成绩、高学历、较强的管理能力、良好的人缘等,为将来从事安全稳定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应加强他们的风险意识教育及心理素质教育,指导他们不仅拥有知足常乐的心态,也要有不断进取之精神,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创业型职业锚的人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或者说创建完成属于自己的产品服务,而且愿意去冒险,并克服面临的障碍,他们不断地寻求机会,寻找自己能够去创办或者说创建企业的这样一个机会。相对于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自主创业热潮,教师要积极培养创造锚型的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第一,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第二,鼓励学生申报学生科研项目,参与校园创新创业计划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三,进行心理素质的培训,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毅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积极开展对自主创业的背景及政策、自主创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自主创业实施途径等进行理论性指导,鼓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服务型职业锚的人追求他们认可的核心价值,更多的是倾向于自己的价值观,更加追求的是一种服务,比如改变人居环境,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人,改善人群的安全感,通过新产品的研发治疗疾病等,他们一直追寻这种机会,宁愿放弃提升或工作发展机会,也不会接受不允许他们实现这种价值的变动或工作提升。对服务锚型的同学应着重从培养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专业学习、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着手。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及社会慈善活动等,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了解行业的要求和运作。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开展国家引导大学生服务基层有关政策的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比如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等。 挑战型职业锚的人喜欢解决看上去无法解决的问题,喜欢战胜强硬的对手,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障碍等。对他们而言,参加工作或职业的原因是工作允许他们去战胜各种不可能。他们需要新奇、变化和困难,如果事情非常容易,就会变得非常令人厌烦。培养挑战锚型的同学,首先要进行心理素质培训,挑战人生可能会经常面临困难和失败,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享受挑战的过程;其次,挑战型锚会跟其他的锚有一些结合,比如说跟专业型的,或跟管理型的相结合,因此培养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为将来从事挑战性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最后,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赛、校园创新计划等,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活型职业锚的人希望将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整合为一个整体,喜欢平衡个人的、家庭的和职业的需要,因此,生活型的人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足够弹性的工作环境来实现这一目标。生活型的人甚至可以牺牲职业的一些方面,例如放弃职位的提升,来换取三者的平衡。因此指导这类学生如何挖掘职业兴趣,合理地处理工作与生活,解决好家庭事情与自我提升等关系,最佳地选择享受生活的工作方式,在享受生活情趣的同时体验到工作的乐趣。 4 运用职业锚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有其重要意义和作用,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职业锚,运用职业锚来设计职业生涯。但是仅有“锚”是不够的,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下,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提高就业能力至关重要。职业品质是指个体或群体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本质,具体表现在工作态度、社交技巧、意志品质等方面。职业品质教育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培养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竞争力、自我调控力、社交能力和领导能力,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工作情商,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从而顺利迈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职业生涯论文:浅谈职业锚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 职业锚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论文摘要: 本文介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步骤和内容,从职业锚的特点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就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进行有益探索。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从事职业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某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现代职业生涯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探索阶段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尝试期,过渡期,初步试验承诺期。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活动处于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大学生今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大学生职业教育主要指导学生培养职业兴趣,接受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角色,通过分析各类职业内涵,最终培养学生在就业准备期内实现个体资源、兴趣特长和职业的匹配。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项对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重点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及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明确职业规划的各个步骤及其特点。按照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职业生涯教育分为以下4个步骤。 1.自我认知。 根据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借助职业兴趣测试和性格测验,发现自己是一个较为外向开朗的人还是内向稳重的人,并对哪些问题较为感兴趣,如经济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或擅长哪些技能,如对数字敏感或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也可以分析出自己的一些弱点。 2.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 长期目标一般是以后职业规划的顶点,或较高点,也就是梦想,但要细化至具体工作。短期目标一般是提高素质和能力,或获取有用证书,或通过考试。 3.确定行动计划和措施。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就成为关键的环节。没有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 4.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 W分析法:A.Who am I?(我是谁)B.What will I do?(我想做什么?)C.What can I do?D.What does the situation allow me to do?(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E.What is the plan of my career and life?(我的职业与生活规划是什么?) SWOT分析法:SWOT是“优势、劣势、机遇、威胁”4个英文的第一个字母的组合。优势:学历什么、做过什么、最成功的是什么、忍耐力如何;劣势:性格弱点、经验或经历中欠缺什么、最失败的是什么;机遇:现在的就业形势、各种职业发展空间、社会最急需的职业;威胁(挑战):专业过时、同学竞争、薪酬过低。 通过上述方法,仔细分析就业形势与自己能力的匹配情况,才能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整个规划流程中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环节。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锚的内涵和特点 美国埃德加·施恩教授指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地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他就会逐渐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职业锚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我国当代高等教育过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了五种类型的职业锚,即技术活功能型职业锚、管理型职业锚、创造型职业锚、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和安全型职业锚。通过对职业锚理论的研究,可以知道职业锚具有如下的特点。 1.随时间的迁移性。 一个人的职业锚是一个不断探索过程所产生的动态结果,每个时期职业锚所表现出来到内容和程度都有较大的差异。随着时间的变化,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职业锚会随之而变。从大一入校时的迷惑,到大二、大三的认识逐步加深,最终在毕业时,每位大学生大学四年的职业锚所关注的内容都是大相径庭的。 2.个体对象的选择性。 只有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以及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到底是什么。大学生群体中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即使处在同一平台上的两个学生,他们的职业锚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既是对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要求,又是对教育环境中意识形态引导的要求。 3.阶段过程的唯一性。 职业锚随着阅历、能力、学识等会发生迁移和改变,对于个体而言也不尽相同,但在特定对象的某一个阶段中它又相对稳定,显示出阶段时间内的唯一性。根据彩虹图理论,大学生处在人生的成长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社会角色相对固定,心理发展历程相对清晰,因此,这个群体的职业锚总体上表现出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三、职业锚理论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 以往对职业锚的概念及其作用认识较单一,较多地认为存在于现代职业人身上,而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被采用。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大众化后,引入有关职业锚理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拓展职业锚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使用空间并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培养学生职业自我认知的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职业锚的特点可以得出,培养职业自我认知对于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身的评价,以及对自身与职业之间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对职业匹配性的认知。自我认知是大学生对自身的需要、兴趣、性格、能力、学识、特长、价值观等的了解和评价。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利于大学生发掘自身的职业倾向性和适应性,从而明确适合自身条件的职业定位。对职业匹配性的认知即大学生对自己与某些职业适合与否、匹配与否的认识。对职业匹配性的正确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实现“我想干什么”的理想职业自我与“我能干什么”的现实职业自我之间的统一。 2.注重大学职业规划阶段性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随着学习、生活、思想的不断磨炼,大学生对事物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也逐步在深化,思考更趋于理性。职业锚的特点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教育者要注重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充分利用学生职业生涯心理变化的规律,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环境的变化引起自我认知的变化,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中,要求教育者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阶段性教育的重要作用。 3.发挥职业心理调节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自信心。 这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又显得不够成熟与稳定。这就要求教育者利用大学生心理的可塑性,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障碍,要教育学生对自身现有能力和潜能进行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分析职业锚的特点,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好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阶段过程唯一性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找机会,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克服困难,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出色的胆识和才智就业、创业,成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职业选择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个人的年龄联系在一起。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律,利用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特点,帮助他们准确、客观、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和选择过程中要注重自我认知的作用,结合个人的职业个性心理,坚定职业信心,正确定位,这样将对成功择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职业生涯论文:浅析基层公务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基层公务员通常是指任职于县处级以下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公共部门非领导职务的工作人员。他们为社会做出诸多贡献,然而长期以来,严格的科层制组织结构使得他们的职业发展通道极为有限。同时,目前很多基层单位由于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等错综复杂的原因,其工作人员体制内流动的机会也十分渺茫。这些因素构成了目前基层公务员普遍存在的职业困境,很多人抱怨“从进人单位的第一天起,便仿佛看到了人生的终点”。基层公务员对于自身职业生涯掌控权的严重缺失,已成为当前公务员管理体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必要探寻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对策。 一、基层公务员职业困境的成因 1.从人力资源的组织开发即组织层面来看 在基层公务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除了其自身努力以外,组织负有主要的责任,因为在目前的体制下,组织对于涉及其成员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包括录用、晋升、调动、奖励、岗位分配、学习培训等都起着决定作用。组织目标的实现要靠成员的努力,反过来组织也应为成员的价值实现提供资源支持,如此才能实现两者的共赢。遗憾的是,基层单位一直处于组织科层体系的弱势地位,偏于承担执行角色,决策和管理的空间较小,组织的公共关系等社会资本相对不足,缺乏有效利用和管理资源的能力和足够的持续发展能力,这自然使得基层组织很难为个人提供充分的发展舞台。 2.从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即员工层面来看 基层组织具有“一高二低”的普遍特性,即“职能专门化程度高、工作授权程度低、管理规范化程度低”。一方面,这使得组织中的决策命令链十分固定,员工在工作中的自主性较小,甚至几乎没有,经常只是被动执行命令,而不需要进行全盘思考、远景规划和自主创新,长此以往,员工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都会受到挫伤。另一方面,在缺乏科学、规范、公平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基层组织中高阶职位的稀缺与个人成长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学历的高低、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的强弱对于员工个人发展的影响很微弱,荣誉、奖励等长期集中于少数人,权利义务不对等,结果很多素质优秀、工作勤奋的员工由于看不到差别、得不到认可,而逐渐丧失了内在的发展动力,产生了惰性,混同于庸碌疏懒之辈,这对个人和组织而言都是一种损失。 二、改善基层公务员职业困境的重要性 1.赫芙伯格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发现,使员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员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前者是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科学管理、公平竞争、量才使用、表扬认可、发展晋升等,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后者包括管理措施、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员工可以接受的底线以下时,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但只要在底线以上,效果都是差不多的。据此,赫茨伯格认为,管理者应该认识到除了保健因素以外,激励因素对于激发优良的工作成绩起着更大的作用。举例来说,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当上公务员后,满腔热情努力工作,单位的工作条件和报酬也令他比较满意,似乎一切都很好。然而,若干年后,他发现,身边很多从事其他性质职业的同学、朋友都已事业初成,在各自的领域内得到了价值肯定,只有他仍然是个最底层的小卒,得不到一点肯定,这时他的内心将会产生强烈的落差以及对职业前景的迷茫和恐慌。虽然他不一定会因此放弃公务员职业,但今后工作积极性的下降是肯定的。 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当公务员职业以其相对稳定、社会地位高的优点将人们吸引进这个队伍后,如果没有良好的成长发展空间,这个职业就会变成看起来风光做起来窝囊的“鸡肋”,人的内在动力将逐渐丧失,这对组织而言是一种离心力。因此组织应当设法创造环境使其成员的潜力和价值得到尽可能大的发挥。 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社会比较理论)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且取得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其相对量,因此他会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其今后工作的积极性。从比较对象相对于自身的向度来讲,比较可以分为内向比较和外向比较,内向比较即把自身的付出(包括学习培训、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投人等)与组织的给予(包括物质、荣誉、职位及其它无形报偿等)进行比较屯感觉对等气时,他才认为公平;外向比较即将自尽、与其他人在同一项工作、同一个组织中付出同等努力所得的报酬(或者将自己与他人得到相同报酬所需付出的努力程度)进行比较,认为相当时,他才感觉公平。举例来说,一名从事高新技术研发工作、工作强度和难度都非常大的工程师,与一名工作轻松悠闲的图书室管理员,谁应该获得更多的报酬显而易见,但是,因为他们处在同一个基层组织、同样都是非领导职务的普通工作人员,报酬相差无几。这样,那位工程师经过内向比较,认为自己为这份工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心血,而组织的给予不足以弥补这种付出;同时,经过外向比较,他认为同样获得这份报酬,图书管理员的付出要比自己少得多。这样,他的内心就产生了强烈的不公平感。人一旦产生不公平感,将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下降。因此,亚当斯认为,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激励的绝对值,还有其相对值,对员工进行激励时应该力求公平。 公平理论告诉我们,即便公务员这个职业在外人看来是比较风光的,但如果员工在自己的组织中感到处于“被剥削”阶层,付出与得到严重倒挂的话,也会导致其主观能动性的下降。所以组织应采取各种方式创造公平合理的组织文化。 三、甚层公务员职业发展的对策 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也是调动公务员工作积极性、挖掘公务员队伍潜力的重要手段。如前所述,由于在组织与员工的权利义务关系中员工总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组织负有主要责任。在现有的公务员制度和行政机关组织层级体系不可能根本改变的前提下,组织应当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人手,采取各种手段,尽可能地改善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困境,在基层公务员的成长发展道路上提供有效的组织资源支持.努力营造组织与员工双成的局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浅见。 1.将组织层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员工层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如同业务工作发展规划一样,每个组织也应当有自身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首先,组织应当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营造一个使不同业务专长和个性特质的成员都能最大限度发挥其自身价值的外部环境,使他们的工作成为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途径。其次,组织要敢于突破传统的人事制度侄桔,对于一些素质特别优秀、在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员工,要敢于突破常规任用选拔,即使职数有限,也应设法从其他途径让其得到地位提升,比如任命为项目(课题)负责人、安排助手帮其分担日常事务性劳动等等,总之,不应使其长期处于管理层级的底端。第三,组织应注重为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促使其人力资本不断增值,既能为组织作出更大的贡献,也能拓宽自己的职业发展渠道。 2.建立以职务为核心兼顾职称、科研、创新指标的一揽子薪酬福利体系 对组织层而言,应当改变以职务为唯一认定标准的薪酬福利体系,构建一个以职务为核心,兼顾职称、科研、创新指标的一揽子薪酬福利体系,使后者与职务之间建立内在对应关系,从而使非领导职务的普通员工也能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就感。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时规定“优秀”者中领导职数与非领导职数的比例;可以设立“特别贡献奖”,用以奖励为单位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者在某项专项、阶段性工作中表现特别突出的普通员工;可以参照竞技体育的做法,请管理学专家对本单位各个岗位所需投人的履职成本(包括脑力、体力、时间的付出,对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的不同要求等)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估,确定每个岗位的“难度系数”,作为确定薪酬的辅助标准,从而使相同职级但工作难度系数不同的员工的报酬适当拉开差距等等。 3.构建人羊型攀织文化,促进员工全面和谐发展 公务员队伍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一个职业人群,具有接受规则、遵从权威等个体特点,从领导行为的四分图来看,不应简单地采用工厂式管理,而宜构建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领导型组织文化。组织应当健全政务公开和事务机制,使普通员工也有机会参与组织的管理,有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需要着力提升领导艺术,尤其是中层这一层级,不应该只是分配任务的角色,还应该懂得经营团队,凝聚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事业追求,一些粗放式、家长式、简单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应当逐步改变。另外,组织还应努力构建富有人文气息的团队文化,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资源支持,不仅要关注员工的工作业绩,而且要关注员工的全面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发展潜力、思想方法、人文素养、身心的和谐健康等等。 4.将建立组织层的通道设计与员工层的职业锚设计相结合 对员工层而言,亦应当积极发掘自身的潜力,善于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自身进行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找准并锁定职业锚点,完成职能匹配定位,实现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能力发挥、个人期望目标同组织需要的统一。关于职业锚点的锁定,可简单划分为三种:研究型:善于宏观形势的剖析和把握,学习先进理念并结合业务进行制度创新;类似于非领导职务的调研员和副调研员工作。管理型:善于全盘统筹思考问题,整合资源,平衡各种关系。专家型;有较强学习能力,善于钻研业务、举一反三的,可以成为岗位专家。找准并锁定职业锚点,使每个人都能在组织内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位置,使基层公务员有机会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特性的工作,有利于调动公务员各人的积极性.增强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与管理论文:试论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良性互动 摘 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中存在的管理职责混淆不清、行政管理权力泛化等问题。介绍了协调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对策,从而促使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进行良性互动。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 学术管理 良性互动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使得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于是各高校纷纷提出了“创示范、争一流”的口号,不断改革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力争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管理出效益”,如何促使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良性互动也成为高校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 所谓高校行政管理,是指对高校内部行政事务的管理,即管理主体依据学校章程及上级赋予的职权,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学校工作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具体说来就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校工作目标,依凭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 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管理侧重于对事物的管理,而学术管理侧重于对人的管理,它们在功能上互相支持、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学术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决定着行政管理的方向;行政管理是高校管理的基础,为学术管理提供保障,二者是高校管理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织部分。只有恰当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两者的良性互动,才能促进大学的不断发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的培养人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 二、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的相关法律已明确规定了高校各个主体的权力范围和内容,为高校依法自主办学、自我约束以及协调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内部仍然存在着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关系失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职能界限模糊 从各个高校设置的学术性质的机构与委员会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界限是非常模糊的。在实际工作中,学术性机构和学术性委员会经常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具体表现在:(1)在机构的设置上,按照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来设计学术性机构,按照行政组织的方式来对学术机构进行权力分配,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级别;(2)在人员的组成上,各种委员会的成员,大多由院长、处长或系主任等有行政职务的教授组成,而无行政职务的教授委员所占的比例则很小;(3)在活动的形式上,很多学术性机构均无章可循,多数委员会都是不定期组织活动,且活动中职责不清、随意性较大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就使得“学术机构行政化”倾向非常明显,使得学术机构有形同虚设的韵味。 2.行政管理权力的泛化现象比较严重 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大多是沿用科层制的管理模式,这种高层管理者权力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势必会导致行政管理权力的泛化,造成对学术事务过多的干涉,产生许多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1)行政管理的机构庞大,在高校的机构设置中,基本上是按照地方政府的模式设置的,如:党办、校办、组织人事处、宣传统战部、工会、团委等等,机构庞大,行政化色彩浓重;(2)行政管理的范围较广,多数高校行政管理几乎统揽了从招生到分配,从专业设置到科学规划,从人员录用到职称评定、经费分配等所有的事务;(3)行政管理人员的地位过高,由于学术机构的成员大多由院长、处长或系主任等有行政职务的人员组成,致使行政管理人员的地位往往高于学术权威。 3.学术管理权力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学术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是确保高校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的导航仪,但是现实当中高校的学术管理权力的主体作用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具体体现在:(1)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在实践中难以体现。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大学学术委员会的职责是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研计划,评定教学,科研成果等有关事项。但在实践中,学术委员会主要发挥咨询审议的功能,学术委员会决议的效力不明。(2)学术机构的权力得不到充分体现。高校学术人员特别是一些基层的教授、专家和学者,他们参与决策的途径和方式有限,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或者其意见常常被束之高阁,这样就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制约了学术自由、民主氛围的营造。(3)学术规律遭到严重破坏。由于评价体系不完善和评价指标不合理,“计划学术”“量化学术”在各个高等学校盛行,学校通过给教师下达高指标,让教师成为为“指标”而拼命的“学术民工”,造成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的严重现象。 三、协调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对策 1.明确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职责 应该实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适当分离的原则,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依照法规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各行其职,各负其责。一方面要将“科层化”与“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有效结合,将权力重心主要设在校、院两级,确保高校内部组织有序,运转高效;另一方面,要利用各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学术机构在制订学术规划、政策方针、聘请和任命教师等方面的学术事务决策权,确保学术标准得以贯彻,学术人员的权益得以保证,从而形成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互补、协调的运行机制。 2.行政管理从“凌驾型”转向“服务型”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新闻会上,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了未来教育去行政化的思路:“我们想建立起一套新的适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然后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倾向。”由此可见,高校是以学术活动为主要活动的,行政管理应正确定位,摆正关系,去掉官本位意识,制止行政权力的泛化,加强服务和保障。 3.学术管理从“被动型”转向“主动型” 借鉴国外高校学术管理的经验,只有构建和优化学术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学术管理的作用。(1)要健全学术管理机构,要成立“教授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对高校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事务进行审议、咨询或管理,从根本上体现学术管理的理念,避免单纯的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代替或过多干涉。(2)要健全学术管理制度,要明确学术权力和职权范围,规范以学术权力为核心的权力机制,给学术权力以应有的地位和权威,使学术权力在高校管理中享有真正的“发言权”。(3)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要尊重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最大限度地创造一种有利于高深知识传播、创造和应用的宽松环境和人文氛围,从而给教授专家提供精神动力,使高校学术管理焕发生机。 4.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学术研究方面存在的急功近利、浮夸浮躁以及出现的大量的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等现象。笔者认为,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就应当对不同的岗位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考核方法。如:对教师的教学考核应强调过程考核,而不能只注重学生的考试结果;对科研考核应注重研究的结果、质量和创新性,而不能只注重研究的数量。对基础性的研究,在区分学科领域的前提下,要强调刊物及影响因子、引用率;对周期长、工作量大、回报率低但又具有前瞻性或意义深远的研究要给予财力、物力以及时间上的支持,特别是重大成果要给予重奖,这样才能引导高校的学术科研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5.构建合理的监督机制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这条规定明确提出了高校教职工可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一定的组织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对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我们要赋予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足够的权力来充分发挥其监督和制约作用,从而使行政管理不取代学术权力,避免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也不脱离行政权力单独行使,防止变成学术霸权,使两者按各自组织程序运行,进行民主科学管理,既不相互取代,也不相互泛化,促使二者良性互动。 行政与管理论文:大学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比较 近几年来政府对高校办学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下放了部分自主权,给高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是高校的管理形态仍然强调层级、计划、稳定、控制的集中管理,高校的学术管理常常采用行政方式,忽视了学术性工作必须遵循教、科、产的特殊规律。本文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分析我国大学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学科概念与学术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手段的运用 1.学科体系欠规范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时间较短及其他多种原因,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学科体系不成熟,比如最基本的"管理"概念也是众说纷纭难以形成共识。因此,由于概念界定和理解不一,对同一论题的研究常常缺乏统一的立论基础,不能形成共识。 2.校、院(系)两级学术管理机构不健全,往往用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 大学内部的权力集中在校、院(系)的行政领导和职能部门。校、院(系)行政管理机构承担着学校大部分管理工作。现有校、院(系)级的专门学术管理机构不多,而且主要是从事学位评定、职称评审等学术管理工作;而在学术规划的制定,学科建设战略及相关学术政策的制定等许多重大问题上,依然采取行政的方式。即:由行政领导临时组成一批教授和行政人员做出决策。例如:我们材料学院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便于招收更多的生源,将以前的铸造、塑性成型、焊接、金属材料等老专业合并成材料科学与技术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新专业。专业课程也作了新的调整,通过整合,学院招生人数增加了。可是到了学生毕业分配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即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原因是:专业概念太模糊。企业需要专业人才,而我们通过整改后的专业不是很专,培养的学生在“铸造、焊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方面都略懂一点,但不是很精通。像这样一些学科建设性的重大问题,应该通过学术权威组织进行论证、审查后,提出可行性方案,并根据方案提出资源配置的建议,最后提交给学校最高行政机关决策。” 3.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的问题 大学的管理结构应有完善的决策执行系统、参谋咨询系统和监督反馈系统,这三方面的机构与制度应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些方面,大学应充分调动教师特别是教授和业务专家参与学校学术管理,发挥他们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内部领导体制是校行政系统在学校领导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忽视教授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即便有,占的比例也极少。教授是高校的学术精英,他们的意向最能反映大学的学术立场,教授是否参与学校的学术管理、行政管理以及参与的程度是衡量高校内部管理民主决策机制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标志。既然高校具有学科和事业行政单位双重权力的矩阵结构的特点,为了使两种权威能够更好地协调和结合,就要创造一种组织形式,尽可能多吸收教学、科研人员,特别是各学科、专业的教授参与民主管理。对于合并后的大学,涉及的专业面较广,作为校级领导他可能在某一专业方向颇有建树,但不一定是通才。因此,多吸收各学科、专业的教授参与民主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加强我国大学学术管理的对策 加强大学的学术管理,完善大学内部管理机制,已经直接关系到我国大学的发展能否进一步适应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管理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但是,要让大学的管理者从长期习惯的行政管理方式转移到以学术管理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认为,建全大学学术管理机制,只能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的具体措施: 第一,实现观念转变,重视学术管理,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大学的兴衰以各学科的教、科、产综合效益为尺度,各学科的教师对如何办好大学应有无可争议的发言权。教师参与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教育和研究工作的规律,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能增进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更重要的是对促进学术的繁荣,推动学校的教、科、产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调动广大专家、学者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是加强大学学术管理的基础。 我们华中科技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称华中工学院)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从1977年8月开始,历时半年多,学校组织了一大批名教师对国外一些著名大学的教学、科研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次调查着重分析美国著名大学的情况,各系、各部门参与调查的教师、干部写出了数十份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学校发动教师、干部把本校同世界著名理工大学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差距,订措施,于1978年4月提出了一份《我院同世界著名理工大学的差距和赶超的主要措施》。这次调查活动也是一次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大规模学术研究和决策活动。 第二,健全学术管理机构。首先,建立专门的学术管理组织。可分为两种形式:①校、院、(系)各级学术委员会由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学术威望的资深教授组成。校学术委员会是大学的高层参谋咨询机构,着重参与讨论整个学校的发展规划及重大问题,其成员应经过民主选举产生,而不是由上级任命。各院、系的学术委员会由各学科和专业的权威教授组成,着重商讨学科规划和院、系的发展规划及其有关问题。②发挥校、院(系)务委员会的作用。教授参与决策可以通过校、院(系)务委员会来实现。校务委员会应成为教授和行政人员共同参与关于学校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策机构,而不仅仅是咨询机构和审议机构。校、院(系)决策机构的成员中,教授(指不兼行政职务的教授)所占比例应在50%以上。 第三,优化行政管理机制,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大学行政管理应当把重点放在学校建设重大问题的统筹规划和协调上。行政机构要“消肿”,理顺责、权、利的关系,明确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特别是要树立为教、科、产服务的观念,重视学术管理。 学校一级要简政放权,让院、系一级真正拥有更广泛的管理权力,是符合大学组织管理特点的。 第四,建立制度保障体系。①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决策前的咨询论证,即明确校、院(系)学术委员会的职责。规定校一级重大学术管理问题包括学位和职称评审、学科发展规划,各院(系)专业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等内容的决策应在教授组织和职能部门中征求意义后,提交校学术委员会,经过专家论证后才能提交学校最高决策机构;院(系)学术委员会通过专家教授论证本学科规划后才能提交到校学术委员会,同时,校、院(系)学术委员会对学校最高决策机构有监督权。 ②加强监督反馈。学术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校、院(系)各级领导应定期向各自学术委员会汇报工作;学术管理机构定期审查学科发展规划年度执行情况,如经费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等形成一定的工作程序。 行政与管理论文: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发展研究 行政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是否合理和充分调配企业技术、财务、物力、人力等资源,是否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是否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能否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促进企业健全发展等。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健康快速运行的保障,也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要把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一、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健全企业行政管理体系能够保证和推动企业经营、资金、运营、生产等业务健全、有效、顺利运营。行政管理工作从其重要性、深度、广度等方面来说,都不同于企业管理的其他方面,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企业管理中要把行政管理作为单独部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是促进企业快速有效运转的前提,也是企业领导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着力点。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总结为如下几点: 1.是促进企业有序健康运营的保证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而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和思想上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影响企业稳定运行的因素。同时,企业健全发展离不开领导人外部关系的完善,避免不了要同国家政府机关等部门沟通,更好地为企业争取资金和项目。而行政管理部门的任务,就是要做好企业同外部的联系工作,疏通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为其健全发展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并且需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内部员工所存在的实际困难和思想难题,促进企业内部环境的完善,促进其更有序、平稳地运行。 2.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竞争力是否足够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实力强弱,但是并不是只要企业的经济实力较强就说明企业竞争力较强,从某一方面来说,企业竞争力的强弱还受到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科技竞争力的影响。要增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需要促进企业与时展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学习。行政管理在企业运行中发挥着保障和服务性的作用,可以通过行政管理的作用,打造技术型企业和学习型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强化员工学习,借鉴优秀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企业发展和生产中,促进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3.是促进企业适应时展的需要 随着目前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加强,为了能够更科学地发展,政府领导人推出了一些政策,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创新型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等,这些政策和任务不仅仅是目前社会形势发展的需求,对企业健康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要想促进企业合理落实这些政策和任务,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发挥行政管理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 二、目前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目前很多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导致企业发展不健全,例如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模式不健全、企业风气不正、管理工作与实际运行不相符等,严重阻碍了企业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领导人需要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企业合理健康发展。具体来说,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少与企业发展相符合的行政管理体系 目前,很多企业领导人没有意识到行政管理的作用,把其重点放在总务后勤、办公室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不利于企业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作用。另外,很多企业为了更好地与政府部门相配合,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关的管理机关,而也就是这种机关的管理成为企业行政管理最重要的内容,导致其行政管理范围缩小,基本集中于企业内部的事务性活动,这也就导致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基本工作中存在一些错误,最终导致管理体系缺失。 解决对策:建立健全有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健全的管理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事务体系、技术体系和权利体系。事务体系主要是对企业会议管理、办公管理、文书档案等方面的管理;技术体系是指控制和监督、协调和沟通、管理与领导等事项的管理;而权利体系是指企业人事结合、职能分工等方面的管理。要把这三个方面相互融合,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健全发展。 2.对高层决策的方向把握不精确,执行难度大 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影响着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就目前状况来看,很多企业为了节省人力资本,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降低,这种不善于用人、任人唯亲的方式就会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低下,方式简单,决策不准确,最终导致各项计划实施难度大,执行效果不好。 解决对策:要合理选用人才,把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深化。在招聘企业管理者时,不能一味地看重学历和表面,要把应聘者的能力和管理水平放在第一位,保证所选用的人才对企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觉悟能力。同时企业内部要加强培训,尤其是对高层领导人,保证高层决策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符合企业发展实际。 3.行政管理工作与企业实际状况相脱离。 就目前状况看,很多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与实际发展不相符,一些管理人员对基本业务不能深刻了解,在进行管理时,不能较好地与其他部门结合,这就导致制定的政策不能推行,被其他部门反感和排斥。这种情况的存在会导致行政管理部门更加不了解其他部门的运行状况,从而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解决对策: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工作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要时刻依据企业发展状况对政策进行灵活变通。同时,要进行文化建设,把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忠诚度提高,进一步规范企业工作。 三、结束语 做好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是促进企业健全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手段,企业领导人要把行政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采取措施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健全发展。 行政与管理论文:解析服务型政府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建设服务性政府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从本质上说,服务型政府指的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不仅克服了我国行政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也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是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表现,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我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坚守的职责。因此,服务型政府作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群众谋福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物质利益需求也日益朝向多元化发展,人民政府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能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着国家和党的命运与前途。 (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逐渐改变了政企不分的局面,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政府的职能也由原来的“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是和谐社会的要求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民生”一词,将民生问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八大”继续对改善民生进行全面部署,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在我国,政府作为执行机构,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为改善民生问题,政府应履行好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职能,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应该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维护社会的团结和安定。 (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的定位,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导致物质供应比较短缺,政府长期充当了投资主体的角色,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 二、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措施 服务型政府不仅是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及服务职能进行强调,更重要的是对政府管理模式的探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政府管理的本质、政府管理方式即政府职能作用的实质性概括。具体来说,服务型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不断完善社会政策与公共服务体系,重点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更好地为企业、社会、基层服务。 (一)完善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是公共服务体系的主导者,不仅包括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公共通讯、公共交通等社会事业,还包括了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目前来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并不完善,总供应量不足且分配不平衡。因此,政府应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财政资金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同时,还应该优化公共服务的布局和结构,以民生 为总,扩大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覆盖范围,健全公共服务政策体系。 (二)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 要全面履行政府的职能,首先就应该转变政府职能,一是观念上的转变,应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二是要准确定位,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只有转变政府的职能,才能真正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更好地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三)改革公共服务体制,将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 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应突出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作用,通过改革与创新,提高政府机构的服务水平。一方面,通过设定公共服务的底线,以约束政府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改进管理的方法,减少行政审批程序,简化办事程序,推行政务公开。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将政府的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有机结合起来。 (四)加强政府的整合力度,实行大部门体制 为了提高政府机构的服务效率,就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首先,应深化政府机构的改革,实行大部门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人员编制与机构设置逐步规范,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政府机构重叠、协调配合性差、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依然没能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应深化我国政府机构的改革,推行大部门体制。其次,应加强政务沟通,完善政务协调体系,明确中央、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规范使用权限,确保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最后,应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为人民提供高效的服务。 结束语: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数次改革,推进我国政府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新的时期,我国政府应关注基层民生,自觉履行经济建设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行政与管理论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行政管理与建设研究 一、当今形势下,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行政管理的泛化。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各类高校教育的改革有了重大变化,但高校中,依然存在着学术权和行政权严重失衡的现象。行政权主宰着学校内外的所有事情,而学术权根本发挥不出它的作用。站在管理学的角度看,行政管理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强调要按程序和规矩办事、又强调做事要有很强的“放射性”和“扩张性”,经常跨越自身的行政管理范围。正因为如此,导致了高校内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严重干涉,影响到了学术权对学术事务的决策。重视学术和学术自由是高校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条件,所以,高校行政权力的严重泛化将使高校的发展陷入一个困境。(2)高校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默契。当今形势下,我国各类高校内部套用的是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烈的“科层制”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求组织运行有分工和合作,又要求每个部门之间要相互沟通和配合。可是在实际情况中,每个部门都可以完成好自己的工作,但又只限于完成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3)学校内“双肩挑”利小于弊。“双肩挑”的现象是在之后,高校内专业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兴起的,从此之后,我国开始大范围的实施“双肩挑”这种模式。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扩张,使“双肩挑”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突显出来。在我国,专家和学者在进入管理岗位的时候,普遍都没有经过相关机构的正规培训,更谈不上有工作经验,连最基本的行政管理程序都不知道,这就极大的削弱了学校的科学性和管理性,也使行政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运行。 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高校的行政管理 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体系中,管理者的作用是引导正确的方向,提供规范的服务和保障,组成了高校内正常发挥教学职能的基础。除了要有理论和规范的指导,也要不断创新。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高校的行政管理。 三、我国高校内部,行政管理问题所产生的原因 (1)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办学的定位模糊,这对专业的设施和课程以及师资管理体制上有各方面影响,具体原因体现在专业的设置、学生的管理和校园建设没有达到学校的预期水平。(2)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体系有很强的局限性,高校都是由国家和主管部门直接命令,形成了行政机构的办事规则,使行政管理体制“官僚化”,并不有利于行政体制的创新。(3)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落后。绩效的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采用的都是较为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使体制得不到创新。 四、对我国高校实施行政管理的对策 (1)增强服务意识,对高校管理职能进行一个转变。当今形势下,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办事效率低,讯息传达不流畅等弊端,早已不符合现在的实际发展需求。所以,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可以借鉴当今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使用决策和参与的机制。在行政管理时,要分清权责观念,淡化权力意识,做到权责一致。(2)不断强化行政能力执行。行政的执行,是贯穿于整个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过程,是管理目标最为重要的行政活动,它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目标性”。行政执行是对决策的落实,所以行政机关要经常执行,不能敷衍了事,走过场。在决策执行中,要坚决杜绝“决策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发生。 五、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必须创新 目前形式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转变。高校内外环境的错综复杂,使高校的办学难度不断加强,对高校的行政管理也提出了高要求。怎样塑造名师,怎么招揽更多人才,怎么培养好新一届学生,怎样做到可持续发展等,都需要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运筹,也需要行政管理工作的运作。在高校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适应新形式和新情况,还要不断创新,以适应高校发展的各种需求。 行政与管理论文:官僚制 理论与我国行政管理制度比较的研究 摘 要: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是适应工业社会的公共管理制度范式,中国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轨时期面对多种公共管理理论的情况下,必须学习和探索自身公共管理制度与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度的差异,寻找自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制度。在产生背景和内容及其精神方面中国转轨时期的公共管理制度都与马克思韦伯的官僚住理论有着不同的特点,这提示我们在借鉴其理论的同时考虑自身的具体情况,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制度。 关键词:马克思韦伯 官僚制 中国转轨 公共行政管理制度 比较 在西方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20世纪,官僚制模式不仅是发达国家占统治地位的行政模式,也是这一时期私人企业占统治地位的组织模式,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成为组织结构的最佳之选,主宰着西方工业化时期的组织理论研究,也是现在仍然在全世界各国各组织盛行的组织方式,虽然在20世纪 80年代以来掀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管理制进行了猛烈地批评,进而在组织方面西方世界在组织方面摒弃一些官僚制的科层设置,实行组织扁平化运动,将市场机制引入组织管理,试图解决组织僵化的问题,但总的来说都是对官僚制的修补,并非摒弃官僚制,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组织理论能够替代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处于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西方国家在试图重新衡量官僚制理论对转型中的西方世界的价值,各个思想界大师也急于找出一种能够适应后工业社会的组织形式,应西方工业化而产生的官僚制理论在时展面前能否得到更好的发展还是作为过时理论而被抛弃或者被取代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对于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中国来说无疑这种适应工业化社会的官僚制理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入探讨的。转型期的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不同,正处于一个工业化不足的阶段,同时面对着信息化知识化,以人为本等观念普及的挑战和新情况,转型中的我国在官僚制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承接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就官僚制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改造,置换甚至是彻底摒弃的观念,能否在理论上立足,又能否成为中国改革的先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国情与面临的特定任务构成我国行政改革的土壤,任何政策,措施与操作都是在这片土壤上结出的果实,我们既不可以一味的批判官僚制又不能不考虑官僚制暴露出的弊端和新的市场经济情况下的产生的市场机制引进到组织管理的新公共管理理论,重要的是在于区别对待,针对中国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地区四个世界的地域辽阔的中国的特殊国情,不可以一概而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制度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任务。 在转轨时期的中国,公共管理制度是在中国传统官僚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研究中国现今的公共管理制度和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的差异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可从中发现自身的问题,结合中国转轨时期国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制度。 一、官僚制概述 官僚制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学者于1745年在描述普鲁士的政府形式时提出的。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对官僚制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韦伯现代官僚制是一种纯粹理想类型的官僚制,韦伯官僚制的理想性体现在韦伯抛弃了对官僚制进行价值关联的考虑上。他放弃了西方若干世纪以来普遍采用的以叙述制度的价值规范为主的研究方式,转而以合理主义价值立场和类型化比较研究与发生学因果分析相结合的理想类型的方法论,韦伯把公职人员预设为行政动物,剥去了他们的所有感情价值和政治情感,以价值无涉的研究理论,用刚性的制度和法律建筑起现代官僚制的理论大厦,并开创了独特的官僚制研究范式价值无涉使韦伯官僚制充满了学术上的浪漫色彩和理想上的崇高预期。因此,在西方官僚制没有招致人们的贬义理解。[1]20世纪初,为了避免人们对韦伯提出的官僚制产生误解,有人将韦伯的官僚制翻译为行政组织体系、科层制或集权制然而,科层制并不能完全揭示官僚制应有的内涵,官僚制比科层制包括的内容广泛得多,比如,与官僚制一样,虽然科层制也是一种严密的、合理的社会组织,提供熟练的专业活动,具有明确的权责划分和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金字塔式结构的权力配置和等级服从关系等特征,但是,科层制只具有官僚制的部分内涵。正如有学者认为:官僚制可以包容科层制的某些特征,但作为特殊形式的科层制。[2]则无法完成对官僚制的解释,如此看来,使用官僚制能够更好地表达韦伯的本意,但却容易使人们将其与中国传统官僚制产生文字联想,乃至发生理论误读实际上,中国传统官僚制是古典类型的官僚制,而韦伯官僚制是现代类型的官僚制,二者相距甚远,具有本质上的差别。 官僚制在中文语境下往往是一个贬义词,实际上历史地看,人们对中国传统官僚制存在明显的误解。其实,官僚制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恶劣,古代中国之所以高度发达,与中国传统官僚制密不可分,其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完备的专制制度,使其成为人类历史上非常成熟的官僚制,一个官僚组织变得越成熟,它就越不可能死亡,成熟的官僚制之所以不容易死亡,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官僚制都具有庞大的规模,而所有的大型组织都有很高的生存率。[3]它与具有贬义的官僚主义官僚作风是不同的概念,中国转轨时期的公共管理制度是在传统公共管理制度也就是官僚制发展而来的,今天的公共管理制度在吸取西方先进管理制度的同时很多也沿袭了传统公共管理制度的做法,与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存在很大差异。 二、 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与中国转轨时期公共管理制度的多维度比较 1、产生的背景不同 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以相对专业化的官僚为主体所构成的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一系列制度和原则的总和,它实质上是一种官僚体系,它是近代尤其是产业革命后发明与创造出来的主要用来指导政府和社会组织活动的组织形式,是适应西方产业革命发展的组织形式,也是与西方理性文化传统相应的组织形式,是迄今为止最有效,最流行和最成功的组织形式,符合西方发展市场经济追求着理性和效率的大环境,也是西方文化追求平等,防止极权主义统治,制约权力的有力的制度武器,之所以在西方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西方世界所采用的原因也在于它是适应产业发展的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可以说建立在层级化、专业化、规则化基础上的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的,西方的追求平等,讲究职能划分的文化基础与马克思韦伯的理性精神、法治、科学精神不谋而合,二者相得益彰,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与工业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都是相适应的。 中国转轨时期的公共管理制度源于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在历史上,古典类型的官僚制始于封建社会,早在战国时代,诸候争雄促使文化精英们试图探寻一种万世不衰的国家管理方式"秦朝建立了传统官僚制的基本框架,标志着中国传统官僚制正式形成;隋唐开科取仕标志着中国传统官僚制走向成熟;随着清朝的覆灭,制度层面的传统官僚制宣告瓦解。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适应和小农经济相适应的传统的官僚制被传承下来。虽然在今天的中国随着形势的变化有了很多的改变但是大体上中国转轨时期的公共管理制度还具有传统官僚制的特点,以人治、集权制、等级制为特点构成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体制,明显发展工业化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2、阐述的内容不同 马克思韦伯所阐述的官僚制在对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包括中国)进行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权力”、“统治”与“正当性”,揭示了现代“自由社会”中唯一的正当统治形式“法治”的特征与内涵,提出了理性官僚制模式。主要有以下六大特征: (1)职能分工专化。必须从事的正常活动以正式规定的形式进行责任划分落实,具有清楚的职责范围。明确每人的权力与责任,并把这些权力与责任作为正式职责而使之合法化。成员按分工专精于自己的岗位职责的工作。 (2)职责等级明确化。为能够实行大规模的责任制与协作,职位按等级依次排列,任何官员的行为方向都由处于更高一级的官员决定,下级职务接受上一级职务的管理与监督。 (3)规章制度规则化。在理性官僚制组织中,组织运行,包括成员间的活动与关系都受规则限制。任何情况下,成员都要遵循一套抽象的规章制度,包括执行这些规章制度。这样有助于组织各部门协调一致,也有利于公平合理、平等地对待一切人和事。 (4)成员非人格化。成员不得滥用大权,应本着严肃与谨慎的非人格化精神,不参杂个人好恶褒贬,成员办事不影响组织的理性决策;公事与私事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个人服从对象不是拥有特定职务的个人,而是其特定的职务;组织成员都按严格的法令与规章对待工作和业务交往,确保组织目标的实施。 (5)人才任用绩效化。成员凭自己的专业所长、技术能力获得相应的工作和岗位,享受工资报酬。组织按成员的技术资格授予某个职位,并根据成员的工作成绩与资历条件决定其晋升与加薪与否。 (6)行政管理效率化。成员的工作明确、快速、具体,有充分的经验和知识,有档案、文件等信息可供参考;工作性质有持续性、整体性且对个别事件有充分的裁量权;严格遵守上级的指令,尽量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有效达成目标[4]。 中国转轨时期的官僚制虽然在很多方面改变了原来传统官僚制的很多弊端但是仍然保留了很多传统官僚制度的遗风。转轨时期中国公共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特征: (1)一把手占据权力资源。处在转轨时期的中国在政治权威构架基本上是精英主义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官与民之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泾渭分明的,并且按照人的身份差别区分官僚等级,其理论依据是,某些人一旦登上领导宝座就持有很多的可利用的资源,几乎单位一切的人员任用、解聘,资源配置等权力都集中于一把手手中,一把手说了算在今天的中国是被普遍认知的潜规则,无论在经济上社会上政治上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优势,就政治方面而言,他们凭借自己的权力不但垄断被领导者选举之权,在决定事项的过程中集体决议也只是走过场,实质决定权仍然是握在一把手手中,组织的规章制度在一把手面前也只能让步这种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的不同也造成了在法律面前的人格不平等,这些特征都与韦伯所设想的职务等级原则等级拉平化,只有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差异大相径庭。 (2)权责分离。处在转轨时期的中国公共管理制度由于没有摆脱人治、集权的传统,在组织运转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存在权责不相一致的地方,有的有权无责,有的有责无权,有的权大责小,有的责大权小,部门之间往往权责不清,由此导致许多政府部门乱作为、不作为、少作为,造成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争权夺利、推诿扯皮。上级政府机关对所属部门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或包 揽过多、过细,以至下属部门越权作为、任意作为;或消极等待、不 作为,搞“矛盾上交”。进而公共部门决策时的盲目和执行时的任意妄为,出现大量的寻租行为,组织效率低下,权力腐败,影响组织的长期发展。这样的特征也与马克思韦伯所描述的权责一致、行政管理效率化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3)行政机构设置混乱。处在转轨时期的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在原来传统官僚制的基础上一直在坚持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但是至今为止还是存在着行政机构设置欠合理的地方。首先,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一直以精简机构为重点,但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却常常忽视了机构设置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合法性,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这就常常导致机构臃肿、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另外,行政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低。一方面是行政管理业务、程序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低;另一方面,表现为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低,由于人员的录用不是依据严格的规定程序和手续,人员的晋升不是依据知识、技能和岗位需要,专业化水平低还表现在职位与人才的搭配上的不相适应,外行领导内行现象普遍存在。 3、蕴含的精神不同 一个制度的设置可以体现出设置的精神意蕴,马克思韦伯所设置的管理制理论体现出来的是理性精神、法治精神和科学精神。 (1)理性精神,韦伯根据行为的合法性来源,将行为分为四类:目的与价值的合理性行为,情感与传统型行为,实质合理性行为和形式合理性行为。情感与传统型行为由于其合法性来源于主观的情感和不成文的习惯,不具有合理性,只有现代官僚制才具有真正的合理性。实质合理性行为仅仅关注行为的后果是否合乎伦理、道德或功利方面的要求。而形式合理性不仅把行为的手段、程序看成是可度量的,而且把行为的目的、后果也看成是可度量的,是一种客观合理性行为。韦伯官僚制就是要追求这种形式合理性行为。体现了理性精神。 (2)法治精神,统治需要谋求合法性前提,其合法性可以是观念上的说教与认同,或理论上的确立与构架,也可以是技术上的设计与安排。韦伯认为,在人类社会的三种统治类型中,只有传统型统治和合法性统治才采取了官僚制形式。而传统官僚制,虽然有其合法性,但却具有较多的情感性与随意性行为,在制度方面也没有什么科学性,不具有合法性。只有法理型统治方式,是建立在人们对章程的合法性的认同和对合法性章程所确立的合法职位的自愿服从之上,因而既有合法性前提,又具有合理性基础。韦伯所倾心构建的现代官僚制就是这种法理型统治方式,是具有法治精神的表现。 (3)科学精神,韦伯认为官僚制中的公务员职位的取得是建立在契约受命基础上的。公务员将他们的职务视为唯一或重要的职业,并且接受严格的、统一的职务纪律和监督,职务升迁根据年资或政绩,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体现出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相反在中国的公共管理制度的设置中明显的不同于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它体现的是感性精神、人治精神和技术精神。 (1)感性精神,在我国,行政组织普遍缺乏理性精神。而往往是感情用事,官员们往往忠诚于提拔自己的上司而非制度本身,下级服从于权力而非服从于赋予权力的法律,很多行政人员做事任意专断,感情用事;民主被视为“做民之主”,人情行政,注重人治,无视规则与效率,缺乏追求真理与科学方法的批判精神与探索精神。 (2)人治精神,在我国,法治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法律法规制度不全,法律执行尺度不一,行政人员法治观念薄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法不遵”,“执法不严”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明显。人格化倾向明显,是家长制余风犹存,其次是由家长制衍生的一言堂现象。在当今行政组织内广泛存在“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腐败滋生,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第一书记,什么事情都由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 (3) 技术精神,在我国由于缺乏理性精神和法治精神导致行政机构设置缺乏科学精神,在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时候往往忽视其背景而只得其皮毛,照搬来的只是技术层面的具体操作方式而未考虑其中蕴含的科学的设置理念,所以导致出现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尴尬局面,在公务员培训制度和检察制度也只是徒具形式的设置,就是由于只学到别人的皮毛而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只是工具主义的技术因素的移植不足以治理中国的组织管理弊病。 结 语 综上所述,韦伯式官僚制理论与中国转轨时期的公共管理制度在产生背景、内容和体现的精神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在公共行政领域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政准则"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所进行的政府官僚体制上的变革主要针对的是西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信条。对于许多行政传统各异且处于体制转型中的发展中的中国来说不一定适合"正如彼得斯所言:欧洲和北美国家的政府官员正寻找方法以转变成为更为企业型的官僚,并减少繁文缛节的羁绊"但许多体制转换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却面临着不同的挑战"这种社会发展平台的历史性差异我们必须予以特殊的关切,绝不能忽视我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理念,而盲目地移植西方国家的理论设计和实践途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具体的行政环境,同时要对中国古代以及国外的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选择,整理,总结,比较,分析,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公共行政新理论,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行政与管理论文:谈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预备警官 论文关键词:思想教育 行政管理 素质 论文摘要:在科学、民主、严格原则的指导下,为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实现学员学在警校、练在警校、成才在警校的目标,本文通过两大步骤,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在警校教育体制中的必要性,及二者相结合理论原则在警校具体应用的儿点方法,认为只有把思想教育与行政价理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的预备警官。 一、采取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方法的原因及其二者关系 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多元化,加剧了大学生们的“价值迷失”,使他们的心理堤岸更加脆弱。,据有关部门初步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有24%程度不同地存在心理障碍。社会转型包括意识形态的转型,甚至是意识形态先行转型在这个时期,传统的和现代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严肃的和调侃的各种人生信念交织在一起,双重价值标准甚至多重价值标准纠缠在一起,把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换成了一个貌似繁华,实质上是杂乱无章的“集贸市场。” 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两个里要方面思想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它是通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说服、劝导、宣传和咨询的方法及手段,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心悦诚服,最终解决学生的认识、心理不平衡等问题。 行政管理是依靠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等具有强制性的手段来管理、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于高校,就是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根据现代化人才的需要,用教育规范、校规、校纪来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说它具有强制性就是不沦被管者是否从思想上真正有了认识,都必须在行为士_按制度要求去做,否则受到批评、扣罚乃至行政处分。 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在高校育人的整个过程中,形成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统一的有机体,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不能截然分开,思想教育是行政管理的思想基础,而行政管理又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强有力手段。每次思想教育工作无不为模范遵守,执行行政管理的思想教育方面奠定基础;每一次行政管理的具体措施的实行,又无不包含着思想教育性的存在。没有思想教育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没有行政管理的思想教育是软弱无力的思想教育 行政管理既反映学校的意志和要求,也代表学生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凡行政管理都带有强制性,要求必须遵守,决不能违反和破坏,但是学校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都要认真考虑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方而的现实基础和承受力.要求过高脱离实际.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学校行政管理过程必然是对学生思想教育过程。高校学生是社会上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除具一般青年特点外,更富有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轻信,不盲从,对不知其所以然的事绝不轻易去做。因此,在大学生管理上不能搞“不理解也照办”,也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宣讲某些要求的意义,而要“晓之以理”,切实讲洁某种要求与整体人才培养、’学生个人发展的重大关系,使绝大多数学生心悦诚服地去做,才能奏效,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当然,对于那些不听劝告,严重违纪或屡教不改的学生,要给予行政处分,处分也是一种教育,使其蟠然悔悟,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比如,辽宁警专《学员表现斌化规定》中规定,禁止学员吸烟饮酒,每当新生人学时都要反复讲清这一规定,既讲清兄弟院校因酗酒多次出现过恶性事件,又讲喝酒对于经济没有独立的学生来讲也是不尊重父母劳动的一种行为。多数同学都能按校规去做.对于那些置学校规定于不顾的同学,坚决按学校规定给予严重瞥告以土处分,这样基本上杜绝类似事件,这对学校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在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前提下,必须与严格的行政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终目的。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思想教育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体现得更为明显比如,平时注意为心学主生活,严爱结合从吃、住、行、学等多方而给子较多一的照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心情舒畅地生活、学习。 学生在校独立生活难免有些头一疼脑热.身体不适之时,及时给子热情关心、看望;同学间发生子盾,给子及时的耐心的开导,消除隔阂。这些实际间题的解决,与之有关的思想问题就随之解决了,因此说,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内容在日常政管理工作中,不f达要做到对学生严格管理,而且要具育较强的寓思想教育于行政管理之中的意识-.一个一下关心学生实际困难、不愿帮助学生解决生活、‘节习问题的人,就不可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教存1_作;一个只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问题,而不币故思想教育工作的人.他的廿理〔作也难以取得应有效果;〔几有在管理中渗透思想教育工作、在思想枚育中加强价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土途径仅仅重思想教育轻行政管理或重行政管理而轻思想教育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非科学的 二、提高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具体方法的几点分析 1.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找竹理的方法 大学生日我意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独立意回的发唤.浊迁处理学习、_工作、生活等各种问题,自尊廿亡明显突出,自我评价日趋成熟代们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这些自我怠识的特点,在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中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努力搞好学生干部的核心·津设,发挥集体的群体效应强化自我教方作用;带助大学生树立身边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迈作用;依据少、’孕生的实际需要与追求,注意爱护和提高池们的自睁心.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要克服简单、’仁硬、漠式化的做法,本着“灵活、疏导‘渗透陶治”的原则,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条件,需要我们启发他们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多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实践。 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既能锻炼学生,又使份理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之中解脱出来,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优化组合的学生干部系统,具有良好的干部结构,使他们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学生干部工作范围不同组成一个庞大网络,他们都能发挥作用,可以把许多繁琐复杂的学生干部工作化整为零,自行消化,如学生考勤、检查卫生、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学生中生病住院、意外事故及学生中的矛盾。这些问题发生时常常教师不在现场,学生干部生活在学生之中,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通过学生会、团总支、团委干部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第土课堂活动,如:演讲比赛、歌手比赛、各种联谊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劝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了情操,也锻炼了各种能力,增强了学生群众意识,加弧了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 2.制定和贯彻执行规章制度 制定具有时代气息、高标准和适应大学生心理规律和行为规律的规章制度,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对于贯彻执行规章制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使睡个学生都认真学习每项规范,知道不应做哪些事;另一方面要切实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坚决做到有章可循,奖惩分明,使这些规章制度保持它应有的权成性和严诩性但利用制度来约束.使管理制度化,决不是以惩处学生为目的,而应讲清这些规章规范成为制度不是以惩处学生为目的,是用夹作为学生准绳的,把一仁良倾向消灭在萌芽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因此.应抓住儿个关键环竹.比如.在新生进校前,就把(学员量化管理制度、哪汇到家;进校之前就让新生了解学生守则;在学教育时.再反复学习讨论,使这些规章制度在学生心中打一下深刻烙印。 3.利用疏异和激励的方法进行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 内向性和外向性的对立统一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一个显著特点,大学生的内浏性增加了我们认识和了解人的难度,但这种内向性一在某些人身的表现是暂时的、栩对的,有时他们的表现又具有很大外向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时,要改变那种你侃我听,你说我做的灌输方法,努力创造一个互相平等与理解、和谐与宽松的环境,真心实意地做他们生活和学习的知心朋友、顾问和向导,使学生觉得你和蔼可亲,无形中获得了同学的信任,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励的原理就是根据人的需要,给予必要的满足,从而激发出积极性、创造性,使人的行为遵守一定的规范,马克思曾说,人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相关。奖励是激励的重点,它既是对学生正确思想和行为的一种评价和肯定,也是巩固和发展这种正确行为的手段学生对一年一度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的评定都表现了极大热情尸、此外,在校内各种活动中也经常进行评比,对优胜者给予奖励。当然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搭配得当,可以和辅相成,互相补充。实践证明:合理而恰到好处地运用奖励可以形成奋发向上的良好校风。 可见,似;理与教育是学生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fl1促进。鉴于以上观点,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坚持科学、民主、严格原则,再次要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教育是前提,管理是基础,因而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开创学员管理的新局面,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的预备警官。 行政与管理论文:可持续发展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恶劣,资源短缺状况逐渐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 行政管理体制,是任何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是鼓励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措施,是公民积极平等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保证。在我国,行政干预、行政滞后、职能错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内涵。 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和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 1.突出发展的主题。 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共同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 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二、可持续发展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内容的协调发展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管理、法制、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即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通过技术的、观念的、体制的因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包括决策、管理、法制、政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公众参与等内容。提高决策和管理能力,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构成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鼓励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措施,是公民积极平等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保证。 历史与现实表明,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决策和管理的不当造成的,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综合运用规划、法制、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形成综合决策与协调管理的机制。在我国,决策和协调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方面。行政干预、行政滞后、职能错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有悖于市场机制的完善,其突出表现在行政管理体制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上。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第一,职能错位问题突出。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看,政府还没有完全从企业活动中超脱出来,行政干预在某些领域依然存在。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方面,往往受到政府行政的干预;而市场失灵的方面,往往是政府管理的盲区。第二,部门职能交叉分散,导致多头执法和多层执法现象大量存在。第三,行政审批过多过滥,多头管理、多层管理现象十分普遍。第四,机构改革不到位,主要表现为财政供养系数过大。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一是国有资本整体运营机制尚未形成。我国除东部少数省份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改革明显滞后。一方面难以真正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另一方面也无法形成一个从整体上运营国有资本、推进其重组优化和战略性进退的法人主体。二是国有企业的市场经营机制尚未到位。国有资本出资人在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中没有真正到位,经营者既缺乏利益驱动,又缺乏责任约束,很难形成适应高度竞争的企业经营机制。三是支撑国有资产大规模流动重组的市场平台尚未建立,直接导致了国有资产产权置换和战略性进退的滞缓。 (二)地方与中央分权深化了行政管理体制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存在,为生态经济基本矛盾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必要条件,也是造成我国自然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因为由于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作用,各地区为了获得其中的利益,必须会加强对公共性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从而加剧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地方经济造成市场经济的分割,阻碍资源的合理流动,并滋生腐败等。此外,地方经济的存在及其发展必然导致中央政府调控能力的下降,使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扼制,也使区域之间、阶层之间、城乡之间的分配关系得不到有效调节,重复建设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许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政府职能紊乱,政府行为不规范。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政府机构的改革,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除了减少了政府的人员编制外,政府的职能作用却变化不大。如以行业管理为标准设置的政府机构,仍然是充当行业利益的保护者,而不是市场竞争的维护者。如电信管理局、航空管理局等政府部委对各自所属企业利益的维护,使政府成为市场垄断最主要的维护者和制造者,他们极力反对竞争,反对其他行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进入所管辖的领域,从而成为阻碍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最主要因素,阻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进一步理清和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能范围必须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来合理界定。二是进一步推进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企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分开。三是继续抓好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同时,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要转到制度建设、政策制定、规划编制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统筹协调上。 四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把管理放在服务之中,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更好地为企业、基层和社会公众服务。 (二)完善决策协调、执行和监督机制,健全公共权力的约束机制。一是从政府权力的组织结构上,真正建立起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权力结构,实现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目标。二是要有效约束部门利益,解决包括事业单位在内的公共部门利益泛化的问题。三是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建立权力制约机制,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三)推进依法行政。一是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必须遵从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二是转变政府的行为观念,政府只能从事法律法规所允许做或者要求做的事务。三是全面建立政府问责制度,切实做到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 (四)加快推进“省直管县”改革,优化省县关系。实行“省直管县”改革应在试点、扩权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原则,采取“试点———县域扩权———行政区划调整———市、县(市)分治”分阶段稳步推进的改革之路。理顺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关系,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并使之法制化;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方均衡发展;完善地方税建设,规范和稳定地方收入;加强对基层政府的监督,建立民主理财机制等。第一步,加快进行全方位整体推进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第二步,放权、扩权与行政区划调整。与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同步进行的是省直部门的放权与县域扩权,以及县域和省辖市市区规模的部分调整。 第三步,全面推进省直管县,实现市、县(市)分治。 (五)大力推进乡镇体制改革。一是实行“扩乡、精县”。 扩大乡镇规模,在对现有乡镇政权架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归并、重组,对县级机构按照大部制进行重组;二是推进“乡政”机构改革。乡镇政权职能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的要求来合理界定,把主要的精力转到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三是定编制。对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实行总量管理办法,规范机构和岗位设置。要打破部门界限,科学设置乡镇机构,合理确定机构和领导职数。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务必要按照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对各类事业站所职能进行全面整合;四是确定事权与财权。坚持财政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科学划分县乡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科学合理地确定县乡财政职能,规范县乡财力权力,在一些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尝试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财政收支形式和预算编制办法,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县乡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妥善解决乡村债务问题。 (六)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从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的调整和创新入手,进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管养分开改革,并建立强有力的事业单位监管机构,逐步使原来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由行业管理转为社会管理,切断部门和行业的利益联系。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而言,应当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治理规则,构建与外部的新型关系。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引入市场机制、方法,对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进行绩效合约管理。做大做强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公共服务。加强制度创新,强化事业单位的行政监管和法人治理。确立事业单位提供社会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公共服务的主体地位,纠正政府和事业单位承担公共责任方面的“市场化取向”和“内部人控制”带来的公共服务的扭曲,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外部行政监管和内部的治理。 五、结论。 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更加有力地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题,经济、自然、社会、生态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行政与管理论文:浅谈网络技术与行政管理变化趋势的前瞻 论文关键词:网络技术 行政管理 趋势变化 论文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各行业或领域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政府行政管理也不例外。本文探讨了网络技术环境条件下对行政管理在时空范围、管理理念、管理领域、组织层级权威、管理载体等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问世和应用,使网络最初只是通讯与学术交流技术手段和工具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计算机网络自1993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1996年提出的“下一代因特网研究计划”后,在世界范围超高速、多功能发展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并实现三网合一。据统计,当前,世界上运行的微机总数已达到3亿台,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3亿,以数字、网络化为基础,多媒体为特征,数字式的电子信息产品将成为新一代产品中的主角。1996年世界计算机年销售额第一次超过了工业社会中最有代表性的产品汽车的销售总额,据国际数据公司统计,到2005年上网用户将超过10亿。借助电脑、电话线、调制解调器,人们就可以跨越时限进行无边界的、全球的运作,网络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地区、民族、肤色的纽带和桥梁,世界各部分被网络连接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网络社会。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事务实施的有效管理活动,进入网络社会后,与传统的社会相同仍然需要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来推动社会事务的有效运行。但是网络社会的行政管理与以往不同的是,它所呈现的全球性、平等性、精确性、共享性、知识性、自主性、虚拟性等特点将对行政管理运行过程产生巨大影响。表现为: 第一、行政管理客体时空范围全新化——网络空间域和网络时间态的凸现。自从麦克卢汉(mcluhan., m.)提出“地球村”(clobal village)的概念后,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行政管理所面临的是新产生的组织为其成员和其他利益集团重写的时间和空间的定义。工作自此可以由各个地点合并完成,包括在家中,网络成为跨时空的有效载体。社会成员集群为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组织目标的达成借助高科技实现统一。网络漠视地理、距离和时间,它借助电脑等便可让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促使全球化十分现实的摆在人们的面前。作为国家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面对网络技术带来的全球化,管理的对象无论在网络空间域或时间态上都将更加复杂化。因为与传统的行政管理划定行政区域时空比较,网络空间管理存在结构和管理运作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强制性网络规范的制定与执行,网络资源共享性中的协同、合理配置与应用调适,网络流程管理运作程序和流动系统的重组,网络操作中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置换,网络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并存与协调,网络文化的科学构建,网络行政管理的高效和优化,网络行政管理中的基本矛盾和与之相宜的基本方法确立。表明:行政管理对象的变革与复杂化。 第二、行政管理理念的重塑——行政管理思想、宗旨、意识的整合与超越。网络本身就是新的管理思想论文和管理模式的载体。在人——机——技术系统中,行政主体的管理理念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从而产生什么样的管理后果。网络技术所提供的信息知识和技术手段。从不同层面撞击和涤荡着行政管理不同层级的管理主体长期养成的管理理念。网络对行政管理能力局限的突破,管理主体应改变对自身和管理系统的认识;网络对管理时效和管理投入的影响,管理主体应改变对管理的时空观;网络对先进管理思想、模式和经验的传播,管理主体应改变管理学习的观念和行为。网络技术促使人们管理思想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性走向多样和全面性,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直线性走向立体性,从孤立性走向协调性,从经验性走向理性,促使管理主体形成开放、超前、创新、科学的管理理念,确立知识化管理和管理人性化、柔性化观念,竞争与协同合作的观念,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相结合的观念,区域利益与整体利益统一的观念。要求主体必须注重网络理念的培植,创造有利于行政运行以及管理对象和国家公务员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氛围。在此基础上行政主体形成网络技术管理时代所必须的网络价值观:网络法制行政观、网络行政道德观、网络政府职能观、网络行政环境观、网络行政效率观、网络行政行为观、网络行政技术观、网络行政组织观、网络行政信息观、网络行政调控观以及网络劳动观、网络生活观等等,以适应行政实践的变化和指导行政实践的变化 第三,知识管理是行政管理领域的新拓宽——软化管理翩然而至。20世纪后半叶以来,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特别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使全球各国从经济增长方式到行政管理及不同层面的管理发生着根本的转换。传统的行政管理比较重视对人、财、物等有形管理,而忽视无形的知识管理。政府的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对象的行政管理,是政府对各种知识的连续管理过程,以满足政府未来和现在的需要,以确认和利用政府已有和新获取的知识资产,从而为政府管理拓展新的机遇。传统行政管理比较重视对有形的人、财、物等行政要素硬管理,而忽视无形知识性软的管理。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这反过来又可以增进知识的积累这就存在着如下可能:知识可以通过溢散,从而在几乎不用额外投资的情况下重复利用,以减轻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给国家所带来的压力。表明,知识成为行政运行中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要素,伴随着知识性的技术、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等相关科技的成长、繁衍,知识性工作成为行政效益、效率的基本来源,知识进入所追寻的行政目标的每一个环节。政府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运用政府系统知识和智慧的整合来提出政府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之下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知识管理着力于组织调整和管理方法的探索,通过消除交流障碍来营造知识共享的环境,同时,建立广泛的外部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转变成真正有竞争力的工具它要求,构建政府获取、开发、应用知识的管理系统和知识战略;组织协调好政府内外部人才和资源,实施政府的知识战略;有效利用知识,改善政府管理运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知识的角度来检测行政管理的状况,不断提高政府的知识管理的行政能力。 第四,网络技术促使行政组织管理平等性一一等级森严权威的“金字塔”结构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使其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信息传递方式紧密相连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就从尖顶的“金字塔”型变为扁平的“矩阵型”,原有中层行政层次组织的传输的纵向职能受到很大挑战,分工细化的行政管理组织将不适应发展的需要,而职能相近的行政组织的整合成为必然。同时也表明,网络推倒了传统管理砌就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上级与下级之间等级森严的“金字塔”,拆除了横隔在他们中间的妨碍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藩篱,还他们平等地位。通过网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可以瞬间直接沟通管理幅度原则为信息幅度原则所取代,因此,行政组织将发生三个巨大变化:一是扁平化。行政组织内部为提高沟通效率,信息沟通方式,就要进行改革,减少组织层次。利用网络,行政主体可以在不减少甚至强化控制的情况下,将组织建制设置得更合理、有序,可以让网络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通过网络交互服务功能,可简化行政办公活动,包括网络交互收取回执、获取在线资料、行政会见等。使行政组织的管理层和机构明显减少,使上下直接沟通,最高决策者通过网络能够迅速对各种决策后果进行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决策采取纠正行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服务,目标变了,机构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如仍沿袭和维持层层上报、层层下达的机制,则许多机会将不复存在,将给有效竞争带来很大影响。二是分权化。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论是地方或部门都有了许多自主决策权。但在网络技术影响下,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使行政组织内部、各环节的信息传递可以直接进行,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之间将通过网络联结为一个整体。同时,在网络上,公务人员以知识工作者的身份出现,具有较大自主权,能够实施自主管理。网络促使行政组织扁平化,使每个人都成为网络上的一个结点,使直接平等沟通成为可能。当发现问题时,自己可以当机立断的处理解决,也可以直接向有关高层管理者请示和咨询。自主性管理体现了公务员的尊严,有利于公务员自我管理意识的增强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整个行政运行中的权力集中度还将进一步减弱,分权性还将进一步加强。行政控制主要是通过基层或部门承担必要的责任和制度化、规范化、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实现。三是虚拟化。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将通过计算机网络,纳入到联盟体系中,形成网络组织。虚拟行政机构,它是借助网络实现内部沟通并开放窗口为服务对象服务的。行政组织的核心是提供服务,以往必须在某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某人对某人的情况下服务才能实现,虚拟化取消了这种外围的繁琐,抽空时间、地点、对象,直接回归核心—服务。也就是行政运行可以实行虚拟运作,将现实的资源迅速整合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的临时性行政网络组织,实行相关行政资料的共享,优势互补,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行政对象变化的需求。虚拟行政运作产生虚拟行政管理,网络虚拟行政管理要求行政主体利用信息、知识去管理和协调各种协作关系,确保以最优的方式进行合作。行政组织内部也可实施虚拟管理,即借助外部力量,将一部分行政职能在有效、规范控制的前提条件下交给外部专业组织去处理。目前发达国家出现了虚拟办公室、虚拟工作小组、虚拟投票箱、虚拟议会等。 上述情况下,政府组织在精减人员和机构的基础上,要以服务对象为导向,以高效优化为原则,利用网络,建立以行政运行主要环节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行组织内的柔性化管理,繁捷化的决策,对行政组织内部机构职责、权限重新调整和设定,设置科学合理的内部信息交流网络。建立人本管理机制,如人才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监督监控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等多种合理机制。 第五,精确性改变着行政管理载体工具——数字化管理的跃然出现。以往的交流,信息不是类比的就是实体的(尼葛洛庞帝谓之曰“原子的”)。而信息时代,信息以数字形式(即bit,位元)存在,一切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数字0与1,这样就实现了a (atom)到bit的转变。统一性、可压缩、光速传递、传输品质优良是数字化的突出特征。因此,行政组织内部在沟通上将由类比式(备忘录、报告书、打电话、图形图表、照片、模型、会议记录等等)转变为数字式。政府方案的实施和运作都将记入到浩渺的数字海洋之中。 在行政管理手段上,它将过去的人工模拟系统,发展成为数字神经系统,将复杂的事物都变成数据信息在网络上进行有效的处理,加快了行政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使信息资源可得到(上接第47页)可靠的保存和有效的利用,及时为行政决策等各行政管理环节提供相应数据。如利用决策支持软件,可以采集和保存数十年的历史数据,并在巨大规模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决策参考方案。再如:电子数据交换(edi)的发展把报关、审单、征税、核销、查验、放行等进出口贸易通过海关的各个环节整合在一起,从管理模式上加以革新。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数字化工作的开发研究工作,科技部“九五”期间重点投资了“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分布式数据库共享系统”的专题研究,一大批科技文献数据库及信息服务系统(如chinainfo)已经投入使用。在行政管理领域数字化、信息化的进程正在加快,逐步建成网络传递与沟通的平台与网络数据库。同时,数据仓库的开发研究,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技术的完善,为行政管理的精减和效能提供了技术力量的支持。今天行政管理通过进入网站浏览资料获取信息,明天通过web来搜索数据仓库。网络技术将行政管理导入数字化的趋势昭示着行政管理精确化程度的加强,也将对国家公务员的工作作风与素质提出更加规范和更高的要求。 行政与管理论文:西藏高校行政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高校行政管理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管理领域。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越来越大。行政管理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是关系重大而又涉及很广的问题,需要高校领导、管理学者和行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才能树立正确的行政管理效率观,本文只是初步的尝试。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西藏 一、目前西藏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 多年来,在我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教育质量和人才水平得到稳步提高。这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2006年,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和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我区高等教育形成了综合大学、专业院校和高职高专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文理交融、整体提升的办学格局。全区高等教育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体系。各高等学校立足我区实际,寻求特色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以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依托,加强高校创新平台、创新队伍建设,强化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随着我区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才培养规格不断提升,对高校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区高校行政管理方面表现以下共性的问题。 1.1对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 首先高校突出教学工作,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一些;其次只要求教学质量和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怎么样,任务完成的水平高低等重视不够;再次在管理上只要求按章办事,传统模式管理较多,开拓、创新方面不够,对高层次管理人才需求迫切性低等。由此导致,人们偏激或错误地把管理人员当作高校中的附属者等观念。长此以往,使得领导和决策部门在政策导向、职务评聘、津贴分配、进修深造、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向教学倾斜,从而造成行政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整体素质较差、管理水平、效率较低。 1.2中层管理人员处于非职业化管理状态。 目前处于高校高中管理层的部门领导,尤其是教学单位的领导,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任务。他们除了党政工作之外,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带头完成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量。这些因工作需要走上了党政岗位的领导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但在实际管理中,由于管理知识、管理技巧和管理手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加之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给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这种将专业的学术性和管理的科学性混在一起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使行政管理工作难以科学有效运行。 1.3重使用,轻培训。 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人员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管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门培训,由于忙碌于日常繁重的事务性或管理性工作,缺乏必要的继续教育时间与机会。致使他们只是凭着良好的愿望和有限的经验进行管理,甚至采取“传、帮、带” 的办法,缺乏运用现代方法去思考和管理的能力,其管理水平不能适应高校建设发展的要求。 1.4待遇、学历、职称偏低,队伍不稳定。 由于高校的特殊性,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存在着轻视管理工作的偏见。具体表现在:第一,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待遇偏低,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向教学大量倾斜,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更是远远低于教师的平均水平;第二,年轻的、学历和职称高的人员中,即便有些从事行政管理,则都是教学、管理双肩挑,甚至是教学、科研、管理三肩挑,很难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中;第三,专职的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或学历偏低,管理水平也较低。又没有或很少有类似教师进修学习,或攻读学位的机会,致使高校的许多行政管理理念仍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和手段很难运用在管理上。第四,我区高校管理系列没有职称评定或评了却不和工资、奖金挂钩;第五,按照我区现行职称评审政策,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2年后就自然晋升为讲师,工资待遇相当于处级,高于正科;而升为副教授只要发表两篇核心文章。而科员到正科要跨两个级别,尤其到正科后,再到副处几乎不可能。行政职务不能自然晋升,也无具体必要规定条件就可实现。 二、目前西藏高校行政管理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从管理体制层面上看 1、对院、系两级或校、院、系三级的责、权、利的划分比较粗,尚有不明确、不规范、不合理之处。特别是在如何使责、权、利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院、系两级或校、院、系三级的积极性方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有效的办法。 2、校直党政管理部门尤其是有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不够完善,一方面存在职能交叉、边界不清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存在职能不全、工作漏项的问题。校直管理部门之间、校直管理部门与校区管委会之间不仅存在职能越位、错位和不到位,权责交错,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增高等问题,而且由于缺乏内在的激励与约束,部门之间推诿扯皮,人浮于事,服务意识淡漠。 3、由于权力相对集中于学校及校直管理部门,降低管理重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目标没有得到很好实现。 4、目前我区6所高校中,西藏大学和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在一个地区设有2-3个校区,而且跨地区还设有校区,仍需探讨科学的管理模式。 (二)从运行机制层面上看 1、决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的决策的超前性、整体性、系统性不够。有的决策缺乏整体性,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有的决策甚至滞后于现实需要。因此,决策时一定要考虑整体性和系统性,要针对可能涉及的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案及措施,防止一个环节的“梗阻”导致整个决策的难以运行。 (2)决策方式不够科学、民主,致使有的决策效率不高且效果不够理想。科学民主决策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充分调研,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不健全,决策后的监督反馈,责任追究和纠错改正机制。以至于方案成熟度不高,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影响工作进程乃至影响工作大局。 (3)决策的执行环节,缺乏严格组织、指导和监督决策落实的措施与手段,存在着走过场和图形式、只求履行和不求效果。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存在;执行中随意性大、自觉性不高,教育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严重削弱;执行中过于机械刻板和过于灵活随意的情况同时存在;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缺乏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虽然作到了各司其职,但遇到需多部门联合才能完成的任务时,往往扯皮、推诿。 三、提高西藏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具体对策 1、实现管理职能的转变,增强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处于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形成政府办社会的模式。在教育方面,尤其是我区的高校全部是由国家主办的,各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因此,在管理上政府按照现有的行政体制的模式进行直接管理,高校俨然是一个小政府在运转着。随着我国各项事业深化改革,目前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显得与现代环境越来越不相适应,已不符合当前现实发展的要求。我区现行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着管理机构过多,管理层过多的弊端。行政机关重叠,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信息传递不畅,导致资源浪费。这种多头管理体制容易造成会议多、检查多、评审多等重复劳动现象,广大师生疲于应付,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干扰。这就颠倒了大学职能的主次关系,好像教学科研是为管理服务的。因此,笔者认为,我区高校行政管理可参照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实行授权或自主权。按照权责相应的原则,让每一位管理者在自己的岗位上都有一定的决定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2、大力强化行政执行 “行政执行是贯穿于全部行政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决策和管理目标最重要的行政活动”。由此可见,行政执行既是行政管理目标实现的手段,也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执行,再正确的决策都将成为一纸空文而变得毫无意义。因此,高校在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应在充分考虑高校高知识群体对行政管理的诉求、高校的民主与学术氛围、教育松散团体与劳动形式和劳动对象的特殊性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和理解行政执行,提高管理决策的执行力度。 3、适当分散权力,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化管理 在今天的众多高校中,校-院-系三级或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日渐盛行。而学院制的建立根本上是要将高校权力中心逐渐下移,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式管理,扩大学院和系的自主权,从而适当提高基层行政机构的适应能力,激发基层自主寻找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应按照学院建立,适当分散权力,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化管理。在权力分配时,要注意将权力在更多的利益群体间进行分配,适当建立一些代表各种利益群体的机构让其参与学校的决策,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避免各种利益群体因相互间的分歧而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的科学决策机制往往来源于集体智慧和客观实际,而集体智慧又催生民主与科学精神。对高校重大问题的决策都须采取会前深入调研、会中广泛求证、会后追踪执行--指导监督直至落实。 4、推行行政执行监督问责制 (1) 建立执行监督制度以学校教代会和校办(院办)共同组成学校(学院)重大决策执行督导小组,对执行部门进行评估、监督,以督促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2)适当放权校(院)、院(系)主要行政领导应充分尊重职能部门的职务权力并还权于机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切忌越俎代疱。(3)推行执行责任问责制推行执行责任问责制,可有效推动决策的贯彻落实,提高管理效率。可试行由校监察处(纪检室)、校办(院办)、学校教代会组成重大决策执行失职或执行严重失误问责小组,对相应执行部门或执行人员追究失职责任。因此,加强行政执行监督问责制对行政管理的水平与效率,学校政令的畅通、校园秩序的稳定、人心的凝聚和工作热情的发挥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对于行政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决策的执行彻底性、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忠于职守都有鞭策作用。 5、从思想上重视管理工作,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 切实解决好管理队伍的待遇福利问题。“一所高校有许多知识渊博、造诣精深的学者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若没有高效优质的管理队伍加以组织、管理、协调和服务,是难以造就出高水平的人才和成果的”。目前,高校教育产业化这一观点已被公认,要让高校的发展健康有序,就必须把管理和教学、科研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高校行政管理不但在理论研究上比较落后,而且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也比较滞后,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总体水平偏低。这就需要有一支精干的具有专业化知识的队伍来加以保证。一方面通过本校的管理队伍的改造,压缩行政编制,减少冗员,要因职用人,而不是因人而设职。同时,不断加大管理队伍的培养力度,把那些德才兼备、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强的年轻人大胆地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并予以重用。还应充分引入岗位竞争机制和管理合约机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实行一定的奖惩。又要不断跟踪国内外管理科学研究新动态,掌握科学管理的技能和方法,更新管理观念,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另外增加投入,关心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活和待遇,是稳定行政管理队伍的关键。就必须让管理干部享受同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一样的待遇。在评定职称时,除了与教学、科研一样分配名额外,也应该破格选拔中青年管理人员直接进入高级职称行列,这不仅有利于稳定管理干部队伍,也有利于吸收优秀人才投身到管理行列,保证高教管理后继有人。同时,还要为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6、加强与支援高校(单位)沟通协调,争取选派优秀管理干部到受援高校挂职,强化受援高校各级管理力量。进一步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见》(教民[2006]8号)精神,全面落实好与各对口支援高校(单位)签订的支援协议,继续加强师资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力度,同时,争取支援高校(单位)的优秀管理人员到受援高校挂职,进入各级管理层,注入新的管理理念和发展观念,真正起到智力支援的作用。 四、结束语 需要指出的是,转换管理模式并不是高校行政管理现代化工作的终极目的,行政管理现代化最终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存在目的”,更好地担负起为师生服务的使命,达到发展学术、培养人才的目标。高校行政管理应为教育目标服务,未来的高校应是开放式的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高校的行政管理也应向透明度高的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行政与管理论文:浅论行政管理与提高政府公信力 论文 关键词:行政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 论文摘要: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清楚认识政府角色定位、强化政府信用行为、巩固升华行政文化,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是 现代 文明社会 发展 和民主 政治 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行政管理,提倡行政“文明”、行政“ 科学 ”、行政“人性”,提高政府公信力,有利于推动我国 经济 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个政府凝聚民心。树立权威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也空前提高。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攻坚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强行政管理,清楚认识政府角色定位、强化政府信用行为、巩固升华行政文化,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意义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些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主要表现在行为信用、政策信用、绩效信用三大层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 没有摆正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位置 —些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由于法制及民主观念淡薄,仍受权力本位、官大于民的传统观念的支配,认为政府的权力是可以不受约束和任意行使的。极少数^甚至认为,政府是为着公共利益行使权力。因而可以享有不守信用的特权,以至于滥用公共权力i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严等问题致使有些地方政府缺乏威性。特别是个别政府l机关及公务人员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利用公共权力进行钱、色交易。极大的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在普通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令出多头以及腐败的存在,是造成政府行为信用上降的直接原因。 2 没有正确把握公共政策的各项原则 一些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制定出违背民众利益和意愿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与民众相背离,盲目制定出某些脱离实际的公共政策,并造成严重失误之后,拒不兑现其承诺的责任。如一些地方政府基于所谓的“逼民致富”,盲目出台政策,强制农民种植某种经济植物,对违反行政命令的农民进行粗暴的处罚,同时又不切实际、不计后果地大开空头支票,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无力支付农民的损失,不得已就以“打白条”的方式,推御责任。由于领导班子的变换,—些地方政府规制无度,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形成“—个班子—套思路,一届政府—个政策”的局面。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行为作出合理的预期。甚至基于地方及自身利益,—些地方政府随意制定同上级政府的政策相抵触的土政策,导致公众因国家公共政策体系的相互矛盾而逐步失去对公共政策的信任。 3 没有准确把握“ 发展 第一要务”和 科学 发展的关系 片面追求发展,而忽视科学、持续、协调发展,—些地方政府致力于所谓的“政绩”和“发展地方 经济 ”。追求的价值取向背离公众利益,以及这种绩效本身的真实性受到公众怀疑所导致的政府公信力下降。如—些地方以简单的经济增长数字作为官员业绩考核的主要参数,导致—些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短期绩效,行为取向惟经济指标是从,为了在经济绩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官员在行政过程中重索取轻服务,甚至置百姓生活实际于不顾,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使公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对立情绪不断加剧。更有甚者,少数地方政府官员为达到个人升迁的目的,大搞所谓的形象工程,熟衷于做表面文章,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这些都严重破坏了地方政府的信用形象。 三、加强行政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 1 行政“文明”——加强行政法制化建设 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 法律 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继续加强行政立法,努力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2 行政“科学”——加强行政规范化建设。 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项,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同时,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对政府有关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 3 行政“人性”——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政府的公信力,应主要通过其代表—公务员自身的行政品性来表现。诚信廉明、公道正派、甘于奉献的公务员队伍,才能很好地代表政府,获得公信力。行政管理需要先进的文化领航,要明确行政队伍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政绩观来规范行动,创建文明有序的行政环境,营造诚信和谐的人文环境,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通过文明、 科学 、人性的行政管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正廉洁、透明公开、讲究实效的政府形象,才能获得公信力,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 政治 的文明、社会的文明。 行政与管理论文: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困境和现状与对策思路的研究 一、行政管理的理论概述介绍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二、决策模型在我国改革中的运用分析 1.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变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当时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对应的是政府机构膨胀,人员繁多。 2.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然而由于当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这种机构改革仍然是为了适应当时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当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机构必须进一步改革。 3.1993年政府机构改革 中国政府宣布正式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这次机构改革即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着重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并明确提出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4.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 虽然1993年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当时一切刚开始,不可能很快到位,成果有限。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1998年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为29个,政府机构和人员得到大幅度的精简,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5.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政府机构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这次改革主要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另外以改革重点为突破口,完善政府机构设置也是这次改革重要内容。 6.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政府机构改革,我国基本建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但改革还缺乏政府职能切实转变的基础,改革对象大多集中于经济管理部门,对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关注不够。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1.转变政府职能是核心内容 转变政府职能是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为中国经济更大程度地走向国际、参与世界提供广阔天地和巨大的商机,中国经济体制与管理包括政府管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世界市场经济一般水平的差距凸现、矛盾突出,在入世的条件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结合,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中国现时的企业和政府均客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适应性,加快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加快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换,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就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职能限定、行为规范的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2.强化行政权力的制衡和监督 现代政府的一切权力都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一是在设计政府构架、调整政府职能时,要体现权力监督的精神,强化监督职能,科学设置监督机构。做到没有不受监督的机构和没有游离于监督之外的权力。二是权力的运作要做到公开透明、阳光作业,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要切实避免少数几个人说了算的“内部人”控制局面,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场运作机制。三是政府的权力和利益必须分离。政府行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利益,否则就会出现滥用公权、与社会争利的状况,权力和利益的结合更会催生腐败,造成分配不公、激励机制缺失。 3.行政管理适度仿企业化 确立适度仿企业化的理念,关键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政府也要确立效率观、成本观,提高政府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水平和质量,对政府实施的公共项目要建立成本收益机制,树立经营运作的观念;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指导思想,创造政府的服务品牌。二是政府要讲信誉、确立诚信观,要求社会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出的决策要慎重,切实防止政策多变、朝令夕改;执行要严肃,要令行禁止,政府不能随意某种理由不履行自己做出的承诺。 四、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 1.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和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改革进程应稳中求进。必须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部署,深刻分析行政管理体制自身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任务对行政管理体制提出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行政管理改革战略。 2.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部门改革 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做到: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是合理规范党政机构设置;理顺上下级政府机构设置;减少行政层级。大力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加大调整不称职干部力度;建立健全干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逐步完善激励机制。 3.加快行政管理职能转变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关键是政企分开,规范政府权利。凡是应该由企业自主行使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权,都要由企业自行决定,政府不得包办企业投资决策,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坚决禁止各级政府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层层分解并考核招商引资指标。政府要将抓经济的主要精力放在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真正做到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4.加强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 应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确保行政权在依法的轨道内运行,解决好政府应当如何执法守法的问题。要保证法律真正得到普遍遵守和严格执行,政府必须首先受制于法,行政权必须受到全方位、全过程的严格监督和制约。因此,我们一定要真正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充分认识到它对行政行为的合法、公正和高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5.借鉴国际行政管理体制的经验 世界上很多国家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普遍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运动。我们应积极吸取一些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为我所用。我们要在立足中国国情基础上,在我国成功经验和创造精神的前提下,有分析、有鉴别的学习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公共行政的理论、制度和方法,以有益于完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但同时也要注意防止照抄照搬的倾向。 结论:我们要在立足中国国情,立足我国的基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立足我们自己的成功经验和首创精神的前提下,有分析、有选择地学习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公共行政的理论、制度和方法,以有益于完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证明,只要我们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就可以继续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也就可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行政与管理论文: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究 摘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转化等全过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具有以下十个特征:产业形态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产业构成服务化、知识资本化、发展可持续化、设施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接着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和行政绩效管理,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知识经济; 行政管理; 知识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 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 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 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 知识的研究、创新, 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 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行政与管理论文:高校行政秘书参与民主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发展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的重要意义 十八大报告从“制度自信”出发,以“制度”为切入点,系统提出了中国民主管理的基本策略。民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行政秘书的普遍追求。民主的实现有赖于适合的制度保障,有赖于正确的策略选择。翻阅几千年人类文明史,有一个结论日渐清晰:政治发展道路正确与否,不仅关乎民主进步,更关乎国家兴亡。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管理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广大行政秘书在高校政治生活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这已经成为当代高校行政秘书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有助于培养行政秘书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在高校行政秘书进行民主管理,有利于民主意识在行政秘书中的渗透,从而唤醒广大行政秘书的民主意识,鼓励行政秘书参与政治生活,从而提高整体政治素质。 二、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行政秘书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由于大部分高校行政秘书工作基础条件、基层党务工作者的素质、基层工作的非智力因素还不够理想,因而高校行政秘书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高校行政秘书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在工作中常出现“包办替代”的越位式、“放任自流”的缺位式、“各自为政”的脱节式等关系状态,使得在整个高校行政秘书工作中无法形成整体合力。很多高校行政秘书党组织面对新形势下行政秘书主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工作方式方法上缺乏创新和针对性。有的高校行政秘书党组织把在党员大会上学习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文件规定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形式。这样的工作理念和方式不能对党员和行政秘书产生吸引力。 2.行政秘书缺乏民主意识 当前行政秘书的法制和权利保护意识比过去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有相当数量行政秘书的政治素质、民主意识、社会公德与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不适应。加上宣传教育不够,导致行政秘书的民主意识淡薄。一些行政秘书在面对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个人权益与集体权益关的系时,会过度强调民主而忽视法制、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以及强调个人权益而忽视集体权益。此外,中国百姓向来民主意识不强,因而,行政秘书们相互之间缺乏认同感,对高校行政秘书事务常采取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以高校行政秘书选举这一最普遍、最基本的基层民主参与形式来说,行政秘书的参加选举率虽然很高,但冷漠的心态显而易见:有的怀抱应付的态度,投票时随心所欲;有的怀有游戏心理甚至进行恶作剧;有的随大流,或者乐于接受别人的包办代替。 3.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对高校行政秘书大力开展反腐教育,提高行政秘书的廉洁自律意识,筑牢道德防线,必须建立健全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程序制度。这就需要通过民主的方式接受普通行政秘书对学校职能部门民主管理的有效监督,避免权力的滥用,同时也要让普通行政秘书参与到高校事物民主管理中,并让其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避免高校权力的过分集中,建立起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 三、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的策略 1.加强高校行政秘书的党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基层民主管理中领导核心。党组织要成为高校行政秘书的主导力量,就要争取行政秘书,赢得行政秘书,真正成为行政秘书利益的代表者。只有党组织在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被行政秘书真正接受,行政秘书才能真正成为党领导和执政的有力的社会基础。要强化对高校行政秘书领导干部的配备,扩大任聘范围,采用公开招录的方式选择一批年轻有为、素质较高、适应高校发展新要求的行政秘书充实到高校行政秘书管理队伍。 同时,面对高校行政秘书发展中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校还要重视加强对行政秘书干部的政治教育、业务培训,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高校行政秘书的实践中创出新的路子、新的经验来。应该加强对在职高校行政秘书管理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民主 意识和对行政秘书领导的工作水平。可制定相应的民主管理制度,使高校行政秘书的民主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 2.提升行政秘书民主意识 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需要行政秘书的参与才有坚实的基础,使行政秘书真正参与高校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行政秘书民主意识,鼓励行政秘书参政议政,并保障他们的权利。繁荣高校行政秘书文化、丰富行政秘书生活。结合本高校行政秘书文化层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宣传民主思想,鼓励行政秘书参与到民主中来,提高行政秘书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行政秘书参与组织化、制度化,以严肃的规章保障行政秘书参与民主权利的行使。如:建立高校行政秘书人才资源库;根据行政秘书爱好和特长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高校行政秘书民主项目,如开展“行政秘书党员义务奉献”、“行政秘书义务巡逻”、“青春闪亮奉献祖国”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激励约束措施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发展都离不开行政秘书的参与。而行政秘书的制度化参与是高校行政秘书“四民主”协调共进、纵深发展的关键。因此,要积极宣传、教育和引导行政秘书有序地、理性地、周期性地参与,提高其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促进行政秘书参与的制度化,从而推动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 3.完善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立法 通过完善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立法,规范政府部门对高校行政秘书事务指导、帮助、支持的职责范围和高校行政秘书党支部自我管理的职责。确立行政秘书的主人翁地位和高校行政秘书党支部的自治地位,并始终贯彻尊重行政秘书的民主权利、发挥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精神,推进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 4.规范工作程序,实行民主管理 规范高校行政秘书工作的流程化管理,必须坚持以促进行政秘书民主管理,有效实现民主管理为主要目标,以公开透明、廉政勤政为基本要求,以规范高校行政秘书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为重点,通过健全制度、统一流程、规范操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切实解决高校行政秘书事务管理中出现的各类突出矛盾和问题。高校行政秘书党支部在行政秘书中进行工作的时候,应当采取民主的方法。用疏导方式对行政秘书进行教育,用协调协商方式解决纠纷。另外,高校行政秘书党支部也要实行透明式管理,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让广大行政秘书知晓实际状况,调动行政秘书参与高校行政秘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规范高校行政秘书工作流程化管理,要坚持把行政秘书关注的高校重要事务作为流程化管理的主体内容。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行政秘书重点工作的管理制度,规范并严格执行每一项具体的工作程序,保证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工作按流程规范化运行。 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积极推进高校行政秘书民主管理发展,但不能冒进,而必须走稳妥渐进的发展道路。通过民主管理的方式,民主精神的弘扬,赋予了行政秘书相应的自主性、自由性,制度化的法律法规保证普通行政秘书权利的广泛实施,这样极大地激活了行政秘书的积极性、创造性,使行政秘书内在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达到行政秘书个人发展的目的。同时,高校行政秘书的民主管理使得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行政与管理论文:谈行政管理中的奖励与惩罚 高校一年一度的年终考核,对教职工的工作进行评价,科学地运用奖励与惩罚,这对于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是十分重要的。 一、奖励、惩罚与人的需要 行政管理学告诉我们,社会是由各种组织构成的,学校、系、处都是作为组织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而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组织的成员-一人。现行的行政管理已从以事和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关键是使人的活动和力量的协调达到和谐一致。进而可以说,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之间的平衡,这与人的需求是密切相联系的。 所谓需求即需要,是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欲望,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其随时间、地点、所处环境、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对于人的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它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以及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美国学者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结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五个层次。我国有的学者又把人的需要分为:政治需要、劳动需要、文误需要、社交需要、生活需要。人的需要的产生,一方面来自于人类生存的本能,即初级需求,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另一方面是由个人所处的社会,即周围环境所赋予的、引导的,即高级需求、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等。需要是人的行为积极性调动的原动力,科学地对待人的需要,才能调动其积极性。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常常是因为对工作有些不满足感,一些合理的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 由此出发,行政管理中的奖励与惩罚就是以人的需要来调动其积极性,激励其工作热情,并利用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来激发与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之始终维持兴奋的、积极的行为状态。奖励与惩罚既是领导者权力的象征,又是重要的管理手段。 二、奖励、惩罚的种类与形式 人的需要是各种各样的,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为物质方面的,另一类为精神方面的。物质方面的奖惩主要是指满足或限制人的低级需求。这种奖惩,常常表现在金钱方面,如增薪、晋职、奖金或减薪、降职、罚款等。精神方面的奖惩主要指满足或限制人的高级需求,其中第一需求就是社交需要,它是指个体属于某个组织,受人爱戴,被人接受。其次是尊重需要,人们为了获得赏识、地位或成就而行动。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需求是动态的,一个运动的而非静止的事物,不停地在需求层次中上下运动。我们所谈的需求层次,其等级并非一成不变,不仅边界有重叠,而且有例外。因此这两大类奖惩,也是互补与贯通的。 行政管理中实施的奖励与惩罚的形式也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从表现方式上,可分为口头的或书面的;从层级范围方面,可分为大范围的或小范围的;从所涉及的方面,可分为思想政治、专业技术、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还可分为集体的、个人的等等。不同的形式适用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的人的需要的满足,从而调动不同人的积极性。 三、行政管理中实施奖励与惩罚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在各级组织和行政管理中实施的奖励与惩罚尚不够科学,或多或少存在着“吃大锅饭”,单纯追求精神奖惩或单纯追求“金钱刺激”等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与人们对人的需要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对人的需要的认识长期以来存在着几种倾向。 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只强调社会需要、人民的需要、党的需要,忽视了劳动者本身的需要,即个人的需要,或者说不承认个人需要应给予合理的满足,人为地把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对立起来。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行政管理在一段时间内似乎在追求一种“公平”。尤其在物质方面,没有严格可行的岗位责任制,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一些所谓“考核”,也成为走过场。有的单位出现了“先进人人当,轮流来坐庄”;出工不出力,上班磨洋工,下班打冲锋;闲人大养,大养闲人的现象极为普遍。这样的管理从何谈效率,从何言及生产力的解放。 又如现在有些人,单纯强调个人需要,只着眼于个人私欲,根本不顾及社会需要、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完全被抛弃在一边。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在一段时间内又似乎在追求“个人价值”,一切以个人需要为中心,个人得实惠,甚至不惜损工肥私,牺牲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中饱私囊。没有义务,不谈责任,这是应予以唾弃的。 再如,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行政管理的奖励与惩罚的实施中,尤其是奖励的实施中,单纯强调提倡精神满足,忽视物质需求的现象。授予称号,提出表扬,追求的只是精神需要的满足。近年来又有些人单纯追求“金钱刺激”,奖励与惩罚一律向钱看,误认为物质需要的满足即是人的全部需要的满足,把人的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割裂开来的认识是十分错误的。 错误的认识,影响了行政管理中奖励与惩罚的实施,使得奖励与惩罚失去了它应有的威力,未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四、对行政管理中实施奖励与惩罚的思考 科学的、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规章制度,是任何一个行政组织所必需的,合理地进行奖励与惩罚使之充分激励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分析 有效地实施奖励与惩罚,就是要正确满足和限制职工的需要,从根本上激励职工。因而重要的是把握其积极性的根源和影响其积极性高低、大小最本质的因素,并由此出发去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结合高校来看,在职人员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教员,这是学校的主体,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具体工作者与直接责任者。一类是行政管理人员,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辅助人员,是联系学校各项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一类是工人,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服务人员,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作为学校的成员,目前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故而工资偏低,待遇不高,住房困难等等,他们有着共同的需求。同时由于所处地位不同,他们分别有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在年终考核中,如教员工作量的计算,由于学校办学规模所限,课时少、教员多,供大于求。而科研课题的获得,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有时也非个人努力所能达到,这些都影响着其工作量的完成,直接关系到对其的奖励与惩罚—奖金与聘任。如何使得考核的结果奖励与惩罚能客观反映教员的工作成果,给予评价,这关系到学校主体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在行政管理人员、工人的考核中也都反映出一些问题,有待具体分析,认真研究。充分了解广大教职工的需要,据此制定奖励与惩罚,并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不同人员、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正当需要,达到调动其积极性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外界诱因,并不断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他们把个人需要同系、处,学校乃至国家的利益与目标一致起来,把这工作贯穿于职工从需要到满足的行为过程的每个环节。 2.处好关系 有效地实施奖励与惩罚,必须处理好在人的需要中存在的各种关系,其主要是:1.本能需要与习惯需要的关系;2.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3.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4.眼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的关系;5.主导需要与非主导需要的关系;6.共性需要与个性需要的关系。目前行政管理中实施奖励与惩罚出现的偏差,在很多时候都是未能处理好这些关系而造成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的需要,科学地认识,合理的把握,有机的协调至关重要。 3.创造环境 有效地实施奖励与惩罚,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公平感是一个影响人的积极性的普遍心理现象。人的积极性不仅受其所得绝对报酬的影响,还受其所得相对报酬的影响。在奖励与惩罚的具体实施时,应力求公平合理,努力消除不公平现象,营造公平感的氛围。情感关系、行为的激励、目标的追求等环境诱因,都作用于人,不断激发人的动机,良好的环境,能使奖励与惩罚发挥更大的作用。 行政管理中的奖励与惩罚,是经常运用的管理手段,是激励人开拓进取,使组织兴旺发达所必要的。如何科学地实施,尚有待于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使之不断改进,更趋合理与完善。在今天,我们还应在尽可能基本满足人们低层次需要的同时,注意及时引导其向高层次需要的发展,使之摆脱斤斤计较低层次需要的得失,而专心致志于远大理想、宏伟目标的追求,从而使得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一步步走上富裕,走向文明。
自然灾害监测体系研究:重大自然灾害监测评估问题与对策 1自然灾害监测评估对空间数据的需求 1.1自然灾害监测评估技术框架 大多数情况下,自然灾害不以单一灾种出现,往往会以灾害链的形式存在,一种自然灾害会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现象,形成灾害链。常见的灾害链有4种,即台风-暴雨灾害链、寒潮灾害链、干旱灾害链和地震灾害链(史培军,2002),因此,对致灾因子的监测需要结合灾害链形成演化的特点,对致灾因子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区域范围、起始速度、空间扩展、重现期等指标进行监测。承灾体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监测的目的是对人类、财产、资源等脆弱性进行评估评价。灾情监测指标包括生命线、生产线、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损失破环情况,为人员受灾情况和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灾害社会影响评估提供空间信息支撑。在以上基础上,利用数据处理、信息挖掘、灾害模拟与仿真、灾害应急监测、空间数据管理和智能决策等技术,通过集成转化空间数据应用处理和服务的先进成果,围绕防灾、抗灾、救灾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恢复重建规划与评估,开展灾害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1.2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与空间数据需求 传统的地面监测在时效性和覆盖面上局限性比较大,目前,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技术已经进入一个能动态、快速、多平台、多时相、高分辨率地提供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随着遥感技术在重大自然灾害领域的应用深度不断扩大和延伸,灾害管理对空间技术应用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从灾害管理周期角度分析,在灾害预警与风险评估阶段,利用空间数据可以实现大范围的灾害普查,以及对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等灾害背景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开展灾害脆弱性评估评价,从而对灾害发生的风险等级、灾害高风险区进行划分与评估,为减灾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在灾害应急响应阶段,利用空间数据可以实现对灾情信息的动态监测与评估,为开展必要的灾害应急救助、灾害监测、综合评估,以及次生灾害的风险预警提供重要的空间信息决策依据;在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减灾阶段,空间数据能够支持灾区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并对恢复重建的进度、效益、质量进行动态的监测评估,为恢复重建,以及减灾设施建设的监督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以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为例,空间信息技术在减灾救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地震发生后,由于地震造成灾区交通和通讯中断,灾害管理部门迫切需要及时了解地震灾区的受灾情况,为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提供直接的决策依据。在地震灾害应急响应阶段,需要开展灾害应急救助、灾害信息监测、灾情综合评估、次生灾害风险预警等工作,包括卫星、有人飞机、无人机在内的航空遥感系统,及时地获取到了地震灾区的灾情信息,为各项减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客观、科学、准确的决策信息依据。图2所示为利用重大自然灾害无人机合作机制获取的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制作的灾后雅安市芦县宝盛乡房屋倒损、滑坡崩塌、道路损毁的监测评估图。 2空间数据资源分析 2.1国外遥感卫星的发展 自从20世纪60年代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以来,卫星遥感就成为观察、分析、描述所居住地球环境的行之有效的手段。21世纪,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民用卫星研制和运行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2008年,全球已经发射或计划发射新的民用航天遥感卫星系统就有18个,其中包括新一代高分辨率卫星,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与合作都在加强。由于空间技术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全球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均发展了各自的遥感卫星系列。目前,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整体上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卫星系统由单一系列向星座组网发展,提高重访周期和综合观察能力;二是卫星传感器由中高分辨率向高分辨率延伸,由单一角度观测向多角度和立体测量跨越,由空间维向光谱维拓宽;三是卫星定位精度不断提高,遥感应用由定性向精确定量化发展。 2.2中国遥感卫星的发展 中国作为自然灾害种类较多、发生频繁的国家之一,遥感技术已经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我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综合评估水平,在不断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站网、灾情上报和统计核查系统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地观测技术在国家防灾减灾中的科学、技术和应用能力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由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和航空遥感系统等构成自然灾害空间基础设施并建成了相应的业务应用系统,在应对近些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场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3防灾减灾空间数据资源分析 理论上,任何一个遥感卫星系统都可以用于防灾减灾工作,能够为防灾减灾提供服务的主要遥感卫星系统包括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等几种卫星系统。目前,国内外在轨运行的遥感卫星包括高、中、低轨卫星系列(星座),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0.41m,最短重访周期达0.5d,可以用于灾害发生地区的灾情快速、精确提取和科学评估。国内外在轨主要微波遥感卫星覆盖了X,C,L,S等频率的多种极化模式,可以用于多云多雨多雾地区的快速成像、地面目标识别和灾情损失评估等。航空遥感能以较短的反应时间对特定区域进行大范围多次重复观测,提供高时间、高空间、高光谱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2011年云南盈江县地震、2012年的云南彝良地震及2013年的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中,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利用最高分辨率达0.1m的航空影像对灾区的灾害范围、基础设施实物量、直接经济损失进行了精细评估,对交通线拥堵、堰塞湖、滑坡泥石流、居民安置点分布与规划、房屋恢复重建等情况进行了监测评估。 3重大自然灾害监测评估的空间数据共享存在的问题 空间技术减灾涉及空间数据的获取、传输、管理、应用和服务等多个环节,空间数据获取是前提,交换共享是保障,海量数据智能管理是基础,集成应用是核心,信息服务是目标。事实上,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及其空间数据资源分布在多个不同的部门,由于体制机制等多种原因造成空间数据共享不畅,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协同意识不强,使得空间数据的优势在提升国家防灾减灾能力过程中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3.1空间数据获取缺乏统筹协调 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及其空间数据资源分布在多个不同的部门,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尤其是在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各部门均能够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能力,组织协调所拥有的空间数据获取资源,对受灾地区进行应急观测,快速获取灾区空间数据。但是由于缺少以灾情和救灾工作为整体需求的国家空间数据应急获取任务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各部门所制定的应急观测任务存在大量冗余,导致应急获取得到的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数据在空间和时间覆盖完备性上存在严重不足,一些灾区被大量重复观测,一些灾区则缺少必要的应急观测数据,同时观测时间上也难以保证必要的持续性、连贯性,不能满足灾害全面系统评估在空间维度上灾区范围全覆盖和时间维度上灾害过程关键时段数据获取的基本需求。 3.2空间数据共享缺乏机制保障 我国空间数据的获取和生产正在大规模开展,国家、部门、地方和单位每天都在获取和生产大量的空间数据和专题应用产品,全国已经建成多个大型空间数据库。由于体制机制、部门利益、狭隘的政绩观、安全保密考虑和缺乏组织协调等多种原因,目前大多是各自为战,许多数据库只是限于本部门、本单位使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空间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尚未形成,更难以达到多个系统之间的业务协同,导致一方面空间数据资源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另一方面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有限的空间数据资源大量闲置,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限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会出现多个部门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空间数据生产出的大量信息产品,基本上是互相模仿、低水平重复和灾区的局部信息反映,难以生产出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的能够体现高水平的专题信息产品。同时,空间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和运行存在重灾时轻平时、重大灾轻小灾的现状,严重地影响了包括灾害科学研究在内的综合减灾能力的提升。 3.3空间数据共享缺乏技术系统支撑 空间数据共享技术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建立的用于空间数据接入、传输、交换、共享的分布式技术系统,横向将同一层级的相关部门数据获取与共享系统互联,纵向实现国家到地方与部门业务相关的多层级数据获取、分发和服务系统互通。空间数据共享需要技术系统作为支撑保障,然而,在国家防灾减灾领域这样的技术系统尚未形成,主要体现在跨部门的数据共享缺乏长效稳定的数据共享链路,特别是军民数据共享链路缺乏技术支撑,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时,在已经建立的共享联络机制保障下,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仍以不同存储介质通过人员运送进行,工作量大,时效性差。跨部门、跨层级的空间数据共享平台尚未建立,尽管已经建立了多个与防灾减灾相关的技术支撑系统,相互之间从数据共享标准体系、技术接口、交换共享协议和系统间的连通性均存在较大差距,形成了一个个的封闭孤立技术系统,导致综合利用多源空间数据开展应急处置任务反应速度慢,多系统的整体效益低下,严重地制约了空间数据的共享乃至防灾减灾工作有效的信息支撑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端到端的“一站式”防灾减灾空间数据共享网络和技术平台,以满足减灾与应急工作的需求。 3.4空间数据应用缺乏相互协同支持 防灾减灾领域空间数据应用需要在深入分析空间信息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产品与服务体系,根据各部门在灾害管理中的职能定位,确定空间信息产品研制、生产和服务的任务分工,建立数据链、信息链和产品链,实现部门间相互支持、协同服务的工作模式。然而,这种工作模式的建立已经在专家层面上有所研究和呼吁,但尚未在工作中实现,这也是造成空间信息服务低水平重复和服务不充分并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了实施“国家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正是基于这种现状,计划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多种基础信息资源,建立灾害管理及空间数据减灾应用“系统的系统”和业务协同机制,加强空间数据集成应用能力,实现相关部门之间涉灾业务协同、资源共享和规模化应用,提升自然灾害信息获取、分析、研判、决策能力。 3.5空间数据共享缺乏统一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是空间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的软环境保障。在基础类标准规范中,目前只有“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成为国家标准,但缺乏相应的软件工具,国内使用还不普遍。一些重要的数据标准,如空间元数据标准、空间元数据系统运行规范、空间数据共享模型等还停留在方案设计阶段,与真正成为国家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一些重要的基础性标准,如空间信息系统软件功能标准、空间数据传送协议、空间互操作协议、空间信息查询与服务标准等尚未开始研究。在应用类标准规范中,尚未建立一个行业的空间信息系统技术规范或标准。在行业和工程标准规范中,也没有建立空间信息系统软件质量标准、空间信息应用工程质量标准、工程承担单位资质论证标准、建设标准等。 4解决途径 4.1加强重大自然灾害空间数据共享统筹协调 为加强空间数据共享,促进重大自然灾害应对空间信息服务能力,需要在不断完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围绕各类自然灾害和灾害管理全过程信息支撑的重大需求,加强国家空间数据资源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空间数据获取与共享机制,不断强化统筹协调力度,明确和细化空间数据共享和应用各节点责任,固化和发展与国家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相配套的空间数据共享运行流程和程序,确保机制落到实处。防灾减灾空间数据获取与共享机制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和不断优化,需要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空间数据获取与服务全社会有序参与的社会动员能力,需要健全部门之间、区域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调联动,最大限度避免以往一些机制存在的对接不畅、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需要建立空间技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空间数据获取、共享和应用的各关联单位建立应急预案和响应工作规程,注重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注重各级预案有效衔接,形成应急预案体系并定期开展演练,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提高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工作效果。 4.2加强重大自然灾害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加强重大自然灾害空间数据开放共享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安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公用和业务协同,深化空间数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国家正在建设的人口信息资源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库、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和文化信息资源库等,面向防灾减灾业务要求,加强空间数据与它们之间的集成应用、融合应用和综合应用,发展面向防灾减灾应用的空间分析模型库、方法库和决策支持系统,形成一批防灾减灾空间数据共享应用信息系统和业务支撑系统,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防灾减灾信息系统的协同互动和资源共享,提高对我国大城市、城市群、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核心区的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估能力,提高城乡区域和基层社区的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提高重大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应对能力,提升应急救灾信息预测预警通报、综合分析研判和决策指挥支持能力。加强自然灾害空间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地观测系统的天地统筹、地面应用系统统筹,全面提升我国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数据资源的自主保障能力。完善自然灾害“天、地、现场”一体化立体监测体系,提高综合观测、高分辨率观测、应急观测能力,逐步建成国家统一的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构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共享开放的遥感数据中心和共享服务平台。加强卫星遥感、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基础设施融合,提高信息传输与服务能力,纵向上实现多级平台互联互通与协同服务,横向上连通各类用户,实现便捷、及时的一站式空间数据共享服务。健全技术体系,完善服务能力,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范围的灾害监测业务运行系统,形成为防灾减灾公共服务提供标准化、规模化和可持续更新的空间信息产品与服务体系,提高跨部门协同的高层次空间数据综合应用服务水平。同时,要积极建立和利用空间技术减灾领域的各种国际合作机制,拓宽空间数据资源获取渠道,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情况下共享尽可能多的实时卫星数据。 4.3加强重大自然灾害空间数据共享软环境建设 目前,国家在空间数据信息共享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备,关于对地观测数据采集、共享、应用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仍处于研究论证阶段,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根据空间基础设施持续发展和空间数据开放共享的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和制定单项法律法规。在防灾减灾领域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基本上都是由各部委牵头制订的单灾种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性较差,需要建立一部“总揽全局、立足综合”的综合减灾基本法,并将空间数据获取与共享的相关规定纳入其范畴。在空间数据共享政策方面,需要加强对空间数据共享过程中产权保护的政策创制,提高全社会对空间数据资源及其产品著作权的保护意识,明确空间数据信息的产权归属、产权的具体内容、信息共享中的产权定位,以及产权转让过程中的保密要求,防止出现盗版行为,保障空间数据获取、生产和增值服务投资方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权益。按照我国的著作权法,空间数据信息产品中存在的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和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在数据政策方面,需要在平等无歧视原则下,制定关于空间数据获取、原始数据共享、国产卫星数据推广、产品分类分级、增值产品服务、数据存档、数据记录、数据检索、数据保密、数据分发、数据共享、数据版权和许可、国际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并规定在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应急期间,空间数据获取管理单位应该根据国家应急工作实际需要,根据应急等级确定优先目标区域,在保证时间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前提下开展空间数据共享服务。 在防灾减灾领域空间数据共享标准规范体系方面,需要加快多层次、多专题的数据与服务标准规范制定和完善,从国家层面强化部门、领域空间数据的标准化,建立空间数据标准产品、灾害监测信息产品和灾害预报预警、模拟仿真、评估评价等专题产品,以及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数据整合、网络集成应用等构成的防灾减灾标准规范体系,统一各级空间数据及其减灾专题产品的时空基准、信息编码、数据网络交换协议和元数据标准,既要重视分类建立,也要重视综合集成,形成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防灾减灾领域空间数据共享、联动更新、应用集成和协同服务体制机制建设,保障防灾减灾领域空间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跨部门、跨地区网络化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同时,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空间技术应用的人才培养、专业队伍和机构建设,加强专业教育与科学普及、知识评估和知识更新并使之常态化、机制化,也是重大自然灾害空间数据共享软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5结论和讨论 我国建立空间数据资源共享在标准、政策与立法方面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完善和明确国家减灾空间数据信息共享的指导方针,建立相应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建立信息共享的管理环境;需要建立完整的国家减灾空间数据信息的标准体系,统一部门间、系统间和不同历史时期数据的标准;需要解决信息封闭、信息壁垒和信息垄断的问题;引入市场机制,合理制定价格,推动信息共享。因此,为了促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保障国家安全、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我国减灾空间信息资源应以共享为核心,以建立减灾空间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为重点,加强我国对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宏观协调,打破部门和单位的界限,激活现有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现代化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全面整合、优化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我国防灾减灾空间数据信息基础设施,为我国防灾减灾服务。 本文作者:范一大 单位: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减灾和应急工程重点实验室 自然灾害监测体系研究: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共享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我市是全国四大滑坡泥石流高发区之一,地形地貌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加之地震导致山体松动,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进一步增大。近两年来,由于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我市气象、国土、水务、滑坡泥石流预警管理等部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大暴洪灾害,由于气象部门预警信息及时,为组织群众撤离现场赢得了宝贵时间,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当前我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表现在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工作滞后,多头重复建设严重,监测站点布局不尽合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严重制约着我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快共享系统建设,实现系统软硬件资源共享,对于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综合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共享系统建设进展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共享系统建设工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经过各县区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共享系统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气象部门和水务部门已经实现了网络互通,共连入共享系统监测站点430个,其中气象部门215个、水务部门215个。但由于部分县区监测站点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接入共享系统的站点较少,严重影响共享系统正常运行和作用的发挥。水务部门分布在、县的100个自动雨量监测站点,国土资源部门分布在全市的180个监测预警站点仍在建设当中,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相关县区和单位对以上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研究解决项目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一)国土资源部门已建成的监测预警站点,要在6月5日前与市气象局衔接并入共享系统网络。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管理局、市水文局要尽快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务必于6月10日前并入共享系统。 (二)国土资源部门,县水务部门在建的监测预警站点项目进度较慢,以上县区和部门要严格按照《市拟建自然灾害监测站点布局表》的要求,强化督促检查,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在6月30日前完成建设任务并入共享系统。 (三)气象、水务、国土资源已建成的相互重复的监测站点,要参照《市应迁自动监测站点统计表》,务必在6月15日前完成搬迁任务。 (四)各县区政府,市气象局、市水务局、泥石流预警管理局、市水文局、市国土资源局,于6月15日前将共享系统建设情况上报市政府。对于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县区和单位将进行通报批评,由于工作不力、进度缓慢影响防灾抗灾工作造成严重损失的,要追究相关责任。 自然灾害监测体系研究: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网络优化方案 摘要: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以下简称灾害监测系统)是铁路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安全性、稳定性的要求很高,而其安全性、稳定性的实现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网络子系统。现有灾害监测系统网络方案没有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说明,当出现网络故障时,不易分析和定位问题。 关键词:网络优化;设计分析;网络技术指标 本文紧密结合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业务需求及铁路通信系统现状,灵活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形成一套安全、可靠、合理、易于实施的网络建设优化方案。 本文主要结合灾害监测系统网络现状,从广域网通信技术,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安全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对现有网络方案进行了设计优化,提出优化方案,并给出相应的网络技术指标。 1既有系统网络情况 灾害监测系统包括现场监测设备,监控数据处理设备和终端设备,网络结构也包括了这几个层次。根据对既有线路的网络情况调研,如厦深线,温福线,沪昆客专江西段等,发现如下问题: 各线路网络方案各异,无网络架构规范; 网络指标不明确; 缺乏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手段; 网络质量无法监控,出现故障不易定位; 2网络方案设计分析 2.1广域网通信技术选择 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广域网包括线路数据处理中心与基站、终端、路局中心、相邻线路中心之间的网络通信设备及线路。从统一建设、集中维护、节省投资等多方面考虑,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网络应充分利用既有铁路通信专网资源进行构建。目前可供选择铁路通信平台主要有SDH(同步数字体系)、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IP数据网、工业级IP光纤环网四种。 从业务容量来讲,以上几种通信网络都可以满足本系统的需求;从安全性来讲,IP数据网不适宜;从可靠性上来讲,除IP数据网以外,都有类似环形的保护机制和低延迟切换机制;从性价比来看,工业级IP光纤环网投资性价比较低,且本系统不能够与其共用网络。因此,本系统不适宜采用IP数据网和工业级IP光纤环网进行构建。 相比SDH,MSTP技术显然更适合本系统。因此,应优先采用MSTP方式来构建。在不具备MSTP接入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SDH方式。 2.2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2.1灾害监测系统组网方案 目前,已开通的高速铁路灾害监测系统均采用以太网技术组网,以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魇湎低匙魑信息承载平台,其通信组网方案主要有环型、星型和树型 3 种结构。 环型网的组网原理是利用MSTP传输设备的二层交换功能在每个网元以太网业务处理板的二层交换模块中建立虚拟网桥,利用虚拟网桥互连组建环型网络, 星型网是最简单的组网方式,它利用以太网私有专线(EPL)方式在现场监控设备和监控数据处理设备间建立一个点对点的网络。 树型网采用 EPL与EVPL(以太网虚拟私有专线)相结合,分层汇聚收敛的方式传送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信息,构成一个逻辑上是星型但物理上是树形的网络,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3 种组网方案各有优缺点,如表1 所示。 2.2.2汇聚车站与中心网络构架方案 线路处理中心与汇聚车站是典型的一对多通信模型,适合用MSTP网络承载。考虑到MSTP在物理线路上具有完善的环网保护功能,并可以增加基于MSTP的二层环网保护。这样整个网络中存在两套冗余机制,完全可以满足系统对网络平台安全性的要求。 线路处理中心与基站间的内部逻辑架构建议采用双星型和双环型两种方式: 2.2.3线路中心之间网络构架方案 线路中心之间组网方案取决于业务需求。假设有A1、A2、A3、…An共n个线路中心,这n个线路中心可能有数据交互,也可能没有数据交互。如只有两个线路中心,可以使用MSTP点到点模式直接组建直连双网,如有两个以上线路中心进行互联,则建议采用网络通道采用网状或部分网状构建,带宽根据业务需要设计。 2.2.4路局中心与线路中心之间网络构架方案 路局中心集中接入各个线路中心,以实现统一调度和管理。网络架构采用MSTP构建双网,如果线路中心相对独立,可以直接点对点接入路局中心;如有多个线路中心需要数据交互的情况,则可采用网状或部分网状架构。网络带宽依据所接入的业务需求进行设计即可。 2.3局域网安全设计 网络安全设计主要从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几个方面考虑,设计网络安全方案。 在不同线路中心之间、局中心和线路中心之间、本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等边界接口处,应采用硬件防火墙进行数据访问控制。通过在防火墙上部署相应安全策略,阻断未经允许和授权的非法访问,来保证边界访问安全。 在同一系统内部,主要考虑线路数据处理中心与基站、终端之间的访问控制、隔离及相关防病毒措施,具体如下: 1) 为减小广播风暴的影响范围,采用了vlan隔离技术。 2) 服务器、终端、监控主机都启用了操作系统自带的防火墙功能,通过合理的策略设置,来禁止系统内部的非法访问。 3) 服务器和各终端均部署防病毒杀毒软件,并开启威胁实时防护功能,一旦感知到有病毒威胁,则自动采取扫描、隔离、清除等措施,确保病毒无法感染、传播;另外,需定期下载安装最新病毒库,并进行全盘扫描。 4) 各个网络接口处考虑网口防雷方案。 3网络优化方案以及技术指标 3.1数据处理中心网络方案 3.1.1广域网 广域网采用双网冗余架构,并采用延迟小、保护特性完备的传输专网通道,接口为RJ45。终端至数据处理中心广域网采用点对点、双网结构,基站至数据处理中心广域网采用双网、MSTP 点到多点以太网汇聚架构。 应优先采用MSTP方式来构建。在不具备MSTP接入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SDH方式。 3.1.2局域网 局域网采用双网冗余架构:数据处理中心采用2台三层核心交换机,组成A、B两套网络;数据处理中心的服务器配置A、B两块网卡(地址也分为A、B两套,每个网卡上配置一套),分别上联至2台核心交换机上;监控终端同样配置双网卡,分别通过2条通信通道连接至数据处理中心的2台核心交换机。同时,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采用双机集群配置,监控软件采用双收双发策略。这样,当其中任意服务器、交换机、网卡、应用软件发生单点故障时,都能保证业务不中断,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系统的高可用性。 数据处理中心的主要设备连接图如图3所示: 3.2网络拓扑结构方案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3 种组网方案各有优缺点,如表2 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方案优先考虑树形结构。 汇聚车站与中心的网络架构建议采用双星型和双环型两种方式。 线路中心之间、路局中心与线路中心之间建议采用网状或部分网状构建,带宽根据业务需要设计。 3.3网络示意图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设计,形成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网络示意图,具体如下: 3.4网络安全优化设计 3.4.1广播风暴的抑制 解决广播风暴需要从监控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解决。 1)保证网络设备及线缆质量 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使用较高档次的网络设备及线缆,保证网络通信质量。从硬件上减少故障发生机率。 2)避免出现环路 优先使用星型、树形的网络拓扑结构。 3)做好恶意软件的防控工作 应部署专业的杀毒软件,并及时进行病毒库;原则上应2周升级一次病毒库;加强日常病毒管理和查杀;严格控制U盘和光盘等高风险移动介质的使用。主机应卸载不必要的服务、关闭不必要的端口,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漏洞,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充分利用网管软件和工具进行监控和定位 应使用网络管理软件,对整个网络运行状况进行定期有效监控,故障时可迅速定位故障源头。 5)采用VLAN技术 VLAN是一种将局域网从逻辑上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数据交换技术。VLAN不能消除广播风暴,但可以有效地隔离广播包的传播,限制和缩小广播风暴的影响范围,因此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通过在以太网数据帧基础上增加的VLAN ID字段,实现了把物理交换机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逻辑交换机的功能。 按照实现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交换机端口的VLAN、基于计算机MAC地址的VLAN和基于IP地址的VLAN三类。 在灾害监测系统中应综合使用前两种方式进行VLAN划分。 3.4.2 ARP欺骗的优化及解决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是一个位于TCP/IP协议栈中的底层协议,对应于数据链路层,基本功能就是将网络层(IP层,也就是相当于OSI的第三层)地址解析为数据连接层(MAC层,也就是相当于OSI的第二层)的MAC地址,以保证通信的进行。 ARP自身存在着很多安全缺陷,因此成为网络攻击的主要目标之一。 为避免ARP攻击带来的危害,一方面可利用杀毒软件进行ARP病毒的查杀;另一方面,可综合利用交换机设备提供的多种ARP安全特性(如ARP报文限速、ARP Miss消息限速、ARP严格学习、ARP表项限制、ARP表项固化、动态ARP检测等),对ARP的攻击进行防范、检测和应对,从而屏蔽ARP攻击,保障网络设备的安全运行。 上述安全策略各有侧重点,但大多可以互相叠加、协同生效,可根据应用场景特点及设备特性灵活配置。 3.5网络技术指标 1) 应优先采用MSTP方式来构建。在不具备MSTP接入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SDH方式。 2) 灾害监测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宜星型、树型的方式来组网。 3) 对于监测点数量多,分散广,数据量小的子系统(如气象监测、异物监测),考虑到带宽容量和控制以太网广播域大小,为合理节省通信资源,建议优先采用双环型结构,每个2M环内不宜超过10个基站。对于监测点较少、数据量较大的子系统(如地震),可优先按照双星型考虑,每个监测点独享一个2M通道。 4) 灾害监测系统监控数据处理设备处的核心网络交换机采用知名品牌,并按照双路供电配置。 5) 在不同线路中心之间、局中心和线路中心之间、本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等边界接口处,应采用硬件防火墙进行数据访问控制。 6) 设备互联网线通过室外h境需考虑防雷方案,室内网线布设距离大于50m时需考虑防雷方案。易发生雷雨天气地区在监控单元接入网络前需考虑防雷方案。 7) 服务器和各终端均部署防病毒杀毒软件,并开启威胁实时防护功能,一旦感知到有病毒威胁,则自动采取扫描、隔离、清除等措施,确保病毒无法感染、传播;另外,需定期下载安装最新病毒库,并进行全盘扫描 8) 灾害监测系统内设备IP根据统一的规范设置。 9) 害监测系统建设需考虑完备的网络监控方案。 自然灾害监测体系研究:高空监测自然灾害 7月19日,我国环境一号A/B星及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顺利通过出厂审定,即将执行一箭双星发射任务。这两颗卫星是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光学卫星,除了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外,还有超光谱成像等技术创新点。卫星入轨后,将大大提高我国对环境生态变化、自然灾害发生和发展过程监测的能力。联想到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人们不禁要问:用卫星监测自然灾害的作用何在呢? 卫星监测的独特优势 众所周知,地球上每年都发生诸如台风、风暴潮、洪水、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冰雹、霜冻、病虫害和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威胁着人类的安全。我国既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因此,采取措施有效减灾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和社会财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人类还不能控制和消除自然灾害,但已有能力利用航天高科技手段来监测、预报自然灾害,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世界上不少国家利用多种卫星在减灾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实际成果。如1986年7号台风袭击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时,由于气象卫星提前72小时给出预报,各地政府和群众采取相应措施,使此次灾害减少损失达10多亿元。 在空间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利用卫星监测地球是一种最经济、能取得最好效果的手段。根据主要监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气象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和国土普查卫星等。综合这些卫星提供的大量遥感图像资料,加上卫星特有的快速、大面积重点连接观测的优点,就可以严密监测地面的一切自然变异,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信息。这是其他手段无法达到的。 毋庸置疑,灾害信息还应包括灾害发生的地理位置,为预报灾害出现的具体地点和指挥防灾抗灾、减灾救灾提供依据。虽然多种卫星的遥感图像资料可以预报灾害发生的地理位置,但定位精度只能满足一般要求。为了定位精度更高,能给出灾害具体位置,就需采用美国的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一旦出现灾难后,灾情上报与指挥调度就成为救灾减灾的重要保障条件。此时的通信联系一般以数据和话音双向通信为主。在地面通信线路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为保证通信畅通,应主要依靠卫星通信,而以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短波通信作为辅助手段。通过通信卫星不仅能向各地电视台播放灾害新闻,而且能取得与奔赴灾区的车载移动通信站的联系,保证救灾人员与指挥部的通信畅通。 当然,上述各种卫星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地面应用系统的配合。为使读者能够了解这些基本原理,下面我们用卫星抗震救灾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后,我国启动卫星管理应急模式,动用9种型号15颗卫星为救援行动提供技术支持,显示了航天技术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 北斗星确保导航定位地震后通信和道路中断,灾区失去了和外界的联系。当首批武警官兵到达重灾区后,便使用北斗用户终端机,通过北斗导航定位卫星,连夜陆续发回实时灾情数据,让指挥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地震当日下午,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即紧急调拨1000台北斗用户终端机赠给一线救援部队,成为指挥部和前方救援人员最有力的通信助手。北斗星是静止轨道卫星,犹如挂在空中的灯塔。由2颗工作星和1颗备份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为紧急救援提供了时效保障。 鑫诺星保障灾区通信广大观众从电视上了解地震新闻和信息,都是通过鑫诺一号、二号等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开通的电视传输通道而实现的。管理这些卫星的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在地震后为多家电视媒体开通14个临时电视传输通道,并及时为中国联通、武警部队等用户紧急提供了卫星资源和扩容宽带资源。与此同时,公司设法调整内部资源,准备了转发器带宽,满足了11辆中国移动应急通信车奔赴灾区现场使用的需求。这使汶川、茂县、绵阳等重灾区迅速恢复了卫星电话联系。开进北川等地区的应急通信车,保障了抗震救灾的通信畅通。 资源星提供监测资料为了对比地震前后的图像和实时监测灾情,这次动用了中巴资源卫星一号02、02B和中国资源卫星二号03三颗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超期服役的中巴资源一号02星是2003年10月21日发射升空的,本已停止工作,5月13日9时被重新启动后,才实现了3星协同运行,满足了监测要求。其后,卫星应用中心每天安排1颗资源卫星经过灾区上空并成像,地面工作人员及时把卫星下传数据处理出影像图,为救灾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资料。资源卫星图片不仅发现了多处滑坡和堰塞湖,而且为防止次生灾害提供了技术服务。有专家指出,卫星监测数据显示,汶川地震使其所在的龙门山升高了9米,说明龙门山造山运动仍在进行,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科学问题。另外,对地观测的北京一号小卫星也传回大量地震影像,为恢复灾区道路、评估灾害损失提供了宝贵资料。 气象星观测灾区风云掌握气象变化情况对震后救援工作非常重要。为此,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风云一号D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C和D两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发回地面的资料,仔细分析灾区气象情况,及时为救援工作提供气象服务。 风云二号两颗卫星可对灾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资料发回地面。地面指令两星启动加密预案,它们每隔15分钟交替提供1张卫星云图,为灾区气象部门提供了更加准确的监测数据。此外,地震发生后,我国还得到了欧洲空间局和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卫星数据资料,帮助震区救灾,充分体现了国际空间合作的重要性。 值得期待的两颗新星 监测自然灾害,除了前面讲过的几种卫星以外,有的国家还使用装有合成孔径雷达的微波遥感卫星,简称雷达卫星。这种卫星具有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特别适于对自然灾害的监测,故又将其称为“减灾卫星”。 我国已经使用飞机装载合成孔径雷达监测灾情,并取得良好效果。不过,当受灾面积比较大时,使用这种航空遥感的办法,飞机就得多次起降,工作周期为10天的循环监测便显得费用过高,很不经济。为此,21世纪初,我国成功地研制出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并实现了对地成像。 两颗新星的有效载荷,可以说既有可见光遥感器,又有微波遥感器,是两者的综合装置。星载可见光的应用虽有局限性,但也有明显优点。如探测云图和植被通常采用0.58~0.68微米谱段的可见光,探测火情则用355~393微米谱段的中红外,合成孔径雷达就难以完成这些任务。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微波遥感器却能利用微波穿透云层和一定地表深度的能力,根据介电常数与雷达回波强度的关系,可探测出地表层下一定深度的土壤水分等情况,还弥补了可见光与红外遥感器不能进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不足。综合利用这两类星载遥感器,能够获得精度较高的监测数据,从中提取更多的有用信息,为减灾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环境一号A/B星投入使用后,可获得高时间分辨率、中等空间分布率的对地观测数据,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可实现每天一次重复观测,将大大缓解目前对地观测数据紧缺局面。卫星数据不仅能为环境与减灾业务运行系统提供重要保障,还将成为很多部门日常业务的重要数据源。基于环境卫星数据建立的环境与减灾应用系统,对推动遥感卫星业务服务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就汶川震后的恢复重建来说,两颗新星就可对震区地壳变化情况进行调查,为新的大型建筑和重要交通线路选址提供宝贵资料。 环境一号A/B星还将对推动我国遥感卫星国际合作以及在国际卫星相关事务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难想象,待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建成后,该星座系统的作用将会更为巨大。按照预定计划,由8颗卫星组成的“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和全天候的观测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对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情况进行大范围、连续动态监测。
浅谈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探索 摘 要: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简要的论述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有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加强煤矿职工培训工作,提供全员素质;增加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完善安全监察体系,加大安全执法力度四个方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现状;监察 煤矿安全问题是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永恒的主题,而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煤炭企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求。随着我国对煤炭需求不断增长,一方面要保证产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煤矿的安全生产面临巨大的压力,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社会的稳定、和谐。本文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煤矿企业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简略地谈几点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经验和思考。 1 煤矿安全现状 自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煤矿安全管理方针,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措施,煤矿安全事故明显下降。但最近一段时间来,河南发生了几起事故,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给社会带了比较严重的影响。目前煤矿安全形势的特点:煤矿生产稳定、但煤矿安全形势不稳定,事故的总数量下降,但单起事故性质严重,瓦斯事故、违章违纪事故居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全面落实责任,提高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同时,煤炭安监部门也应加强监督,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快速稳步的进行。 2 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煤矿企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安全生产问题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经济损失比较大,事故伤亡人数比较多等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①客观因素。我国煤矿生产大部分是在地下作业,环境比较恶劣,矿井中的水害、地热、瓦斯、煤矿和冲击地压等灾害严重威胁到煤矿安全生产和职工的人身安全,并且随着开采深部的不断增加,开采条件越来越恶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难度增大。这些煤矿特有的不利安全因素,制约煤矿安全生产,是控制事故发生的主要障碍。 ②安全思想意识淡薄。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指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在具体工作中,问题仍很突出,措施的落实也仅停留在口头中、会议上和文件中,没有真正的落实在第一线上,安全思想意识淡薄。个别企业领导、职工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只有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不管这个事故发生的概率多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的。这告诉我们,有事故征兆事,应当采用一系列的措施,把不利于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 ③安全投入不足。许多煤矿企业安全投入不到位,企业职工众多,煤矿机械设备老化或者出现严重的磨损,矿井安全生产系统不够完善等问题,安全的保障能力较差,安全隐患多,特别是乡镇、个人煤矿设备比较简陋,技术比较落后,严重煤矿安全生产。同时煤矿企业的安全科技水平不能大幅提高,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不重视,由此而造成的人为的违章违规作业现象比较多。 ④安全监督力度不够。煤矿安全规章制度执行不严,安全执行力度不够,留有安全隐患。一是一些技术措施、安全标准没有及时的修订和调整,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指导,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二是安全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煤矿安全考核不严,惩罚不及时兑现。三是煤矿安全监察部门体制多次变化,安全监察职能交叉等问题还没有特到有好的解决,监察效率较低。四是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力量不够,监察人员素质不高,执法能力不强。 3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保障煤矿快速稳步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形势下,如何处理煤矿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遏制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从煤矿安全责任体制来看,煤矿企业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内因,国家、各级政府监察部门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外因,煤矿安全生产主要取决于内因,但受外因的影响。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要做好安全生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在众多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因素中,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矿井没有人的参与,安全生产也就无从谈起,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人上,通过处理好人的问题,使人、机和环境稳步运转,而安全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保证安全和健康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通过对人的意识、行为和观念等安全氛围的影响,从而到达有效控制人的不利于安全的因素,如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的安全理念是“从零开始,向零奋斗”。 ②加强煤矿职工培训工作,提供全员素质。煤矿职工的专业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同时每个职工的素质各不相同,而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较多。因此要加强煤矿职工培训工作,提供全员素质,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企业一方面要加强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矿井实际条件,进行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等培训学习,培训形式可以多元化。另一方面煤矿也要加大投入培训的力度,提供职工的待遇,可以建立一些培训的考核机制,促进培训效果的不断提高。要突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突出班组长的业务培训,使班组长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管理技能,有效的搞好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突出职工安全技能培训,提高职工自保、互保技能;突出职工现场安全培训,增强职工防范事故和应急处理能力;安全培训教育要讲求实效,坚决杜绝代考、代答等弄虚作假现象 ③增加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设备水平是搞好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因此,应该依靠科学技术,完善设备的跟新换代,如逐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和监测设施中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装备等,保障矿井抗灾能力,提高矿井安全生产能力。完善“一通三防”系统,全面落实风险抵押政策和安全费用的支出,积极推行度商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责任制,减轻煤矿企业的赔偿,提高社会的保障能力。 ④完善安全监察体系,加大安全执法力度。选取一批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铁面无私的安监员,对煤矿进行定期监察、临时监察、专项监察,并协同当地监察部门和矿上监察员做好日常监察;严格落实安全措施制度,对于发生伤亡事故的矿井、不安要求整改安全隐患的矿井、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矿井、不具备有安全生产资质的矿井一定要加大处理力度;应该不断改变监察的形式,打破固定的监察模式,加强对边远采区、边缘地带的监察,把安全隐患解决于萌芽之中;严格的包干责任制度,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安全监察力度;深刻吸取煤炭安全事故的教训,进一步深化煤矿安安全生产工作。 ⑤夯实安全基础。其一,要坚持“零”目标理念。这是我们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矿井要自我加压、关口前移,努力实现“人身安全事故为零、机电设备运转事故为零、工程质量事故为零、顶板事故为零、瓦斯超限为零、自然发火为零”。其二,要严格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要坚持“责任有我,我必负责”的理念,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要加强检查、严格考核、加大奖惩,始终保持安全高压态势,保证各级责任和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其三,要全面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质量标准化是安全工作的基础,必须抓紧抓好。要按照整体推进方案,全面提升质量标准化水平。其四,要加强重大自然灾害防治。加强科研攻关,掌握灾害发生规律,建立完善可靠的综合防治体系。要重点做好支护改革、煤层注水、沿空留巷等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其五,要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事故避险和救援演练,保证职工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避险设施。 ⑥加强安检队伍的建设,为安全管理提供坚实保障。强化安检队伍建设,安检科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认真组织职工学习各项规程措施,不断提高安检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对现场发现的不利于生产的重大隐患要坚决停下来进行整改。要落实安检人员的责任,对当班发生的事故要进行责任追究。加大对安检人员的考核力度,安检科要制定详细的考核制度进行考核。 4 结 语 永新矿业通过以上安全管理新模式,形成了具有永新矿业特色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但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安全氛围,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和安全意识,加大安全设备的投入,完善安全监察体系,加大执法力学,安全事故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浅谈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浅析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防护措施浅析 论文关键词:煤炭;安全;精细化管理;体系 论文摘要:本文着眼于煤炭安全生产中如何强化安全文化建设,论述了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及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突出了要强化精细化管理,筑牢安全生产防线,要进一步加强对人的管理。提出了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要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订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分析方法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我国从进入wto后为适应国际形势更好地发展壮大。党中央人民政府把安全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阶,“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成为安全生产的主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亲自到煤炭安全生产的第一线视察指导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视,同时也看出煤炭安全生产也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我认为煤炭安全生产最主要的环节是现代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应由事后追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订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这个手段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1 煤矿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煤矿安全与生产是相互依存关系,安全是伴随着生产而言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就不能更好地生产。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还比较普遍,造成事故几率也会增加。在当前煤炭市场较好的形势下,煤矿的各级领导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一切为安全工作让路,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坚持安全第一,把安全生产的方针落到实处,落实到现场,才能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生产运行过程是指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2 安全意识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安全意识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对自已所处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方式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认识;其次,对于隐患有一定的防范措施;最后,这些意识始终在人的大脑里跟随。在进入工作场所后,这些意识就不断地提醒自己,从而消除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安全意识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要让安全驻足于人的意识中,必须依靠安全教育培训和对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意识到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3 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 “安全文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安全行为及员工安全行为的价值理念。首先,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控制和最大化降低安全事故,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目标应定位于“使人们牢固树立安全观”。其次,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根据实践经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应确定为“以人为本、坚持和树立安全发展思想观、将安全文化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指标”。最后,构建煤矿安全文化的运行机制和落实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对安全文化的内容、目标、重点、原则、方针及其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有系统的了解。制订安全文化的建设规划,不断总结,逐步形成有煤矿特色的安全准则、安全理念和安全管理模式。把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有形与无形的安全氛围的影响,达到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控制。 4 推行精细化管理 推行精细化管理,进而提高职工的质量标准化意识、管理人员科学管理意识。这样一来职工与管理人员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增大,学标准、干标准活的思想意识普遍形成,职工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逐步提高,促进企业的发展。 首先,在生产管理上推行精细化管理矿及各基层单位制订精细化管理文件,在全矿范围内形成精细化管理体系。精细化体系文件的建立是管理控制体系形成的体现,是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方法、活动、程序等内容的体系整理和总结,使安全生产管理的所有活动,都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控制。科学的体系文件建立,使基层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生产中“有法可依”有了工作的标准,减少了以往在安全生产中的随意性,杜绝盲目蛮干,做到正规上岗,上标准岗。精细化管理的推行在管理上实现层次化、制度化,做到安全生产工作人人有责,使各项工作协调配合,实现预定的目标。 其次,在环境上推行精细化管理对生产环境特别是井下生产环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狠抓工程质量管理,狠惩“三违”,切实有效地落实煤矿安全生产的“安全第一,不安全不生产”方针,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最后,在外部环境上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教育宣传力度,以粘贴标语、广播、电视、座谈、走访等各种形式大力广泛地唱响安全文化,为企业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要安全”的安全氛围。 5 加强安全心理培训 通过培训来提高矿工的素质,但强调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往往忽视了心理素质。虽然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不可少,但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必须要以心理素质作为共同基础。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员工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地发挥,处理好险情,保证安全生产。 矿工安全心理和安全态度的形成,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要运用心理学这个手段,建立矿工安全心理模型,形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员工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反应,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矿工安全心理培训是一个新内容、新任务。培训工作要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内容从简到繁,方式由易到难,做到经常化、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通过培训使员工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指导好自己的工作行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采掘工艺和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更是非常必要的。总之,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长治久安,任重而道远,只有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和安全意识,煤矿的安全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建立安全生产的管理机制,以人为本,营造安全生产氛围,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浅谈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针对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煤矿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一盘棋”的思想,将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注重安全生产的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煤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管理;煤矿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就是人的生命第一,也就是“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一切工作是为人的根本利益,当人生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安全发展冲突要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其二是一切工作是靠人去完成的,要充分调动安生产全管理中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人为本”,抓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是一个全员、全方位的管理过程,既是贯彻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生产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 1.“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人既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又是事故发生的受害者,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对安全工作的认识问题,也就是能否从思想上真正地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放在其它一切工作的首位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已认识到安全是最重要的,就是思想不牢固。道理很明显,每个人一出生到懂事后就想安康长寿,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安全需要是人类最根本的本能需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或者是因为“见利忘命”,或者是为了“省时省力”等原因,不顾客观条件,不顾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约束,忘记了“安全”的重要性,冒险蛮干,结果酿成终身遗憾,事故一出现,“安全”这两个字又拿到了第一重要位置去思考,但已经晚了,前者悔之已晚,但后者不鉴教训,仍然重走旧路,这样就造成“安全第一”的思想不牢固。那么怎样才算真正地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呢?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首先想到安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就是要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企业要树立起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巩固“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拓宽宣传教育形式,建立起整体性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全员的安全环境。 2.“以人为本”,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全员素质 现阶段煤矿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工人素质低,不能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现在煤矿井下作业工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必备的文化程度、安全知识和技术素质,这既拖了煤矿发展的后腿,也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有必要对国有煤矿现有全民合同工、农民轮换工和副业工进行一次文化考试,达不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全民合同工要进行文化知识补习,农民轮换工按合同,期满的予以辞退,末满期的,必须补习文化知识并辞退各类副业工;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必须按工种分期分批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脱产安全技术培训,以提高国有煤矿作业工人的素质。乡镇和个体煤矿的作业工人流动性大,人员成分复杂。因此,该部分作业工人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授权的安全培训中心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安全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否则不许上岗作业。政府煤矿安全监督部门对此要从严管理,发现未经培训或不符合培训规定的工人上岗作业,要对煤矿经营者或个体矿主从严处罚。 在抓煤矿安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对职工的安全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以提高全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如果只抓前者,而不抓后者,即使有了很高的安全意识,但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不懂、不会,必然是凭经验去做,违章冒险蛮干,其结果不出事是侥幸,出事是必然,这只是一个时间长短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没有保证安全,那么安全思想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安全第一”的思想等于空谈,没有体现“安全第一”思想的真正内涵。 3.“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才能发展、发展必须安全的思想,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和政府行政首长两个负责制,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及政府的安全监管两个主体责任,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第一的位置,由“第一把手”负总责,用第一的决心、第一的力度、第一的措施,一心一意、一如既往、一以贯之地抓紧、抓细、抓实、抓好。安全工作人命关天,责任重于泰山。煤矿工作条件差,实现安全生产的难度大,这是一个公认的问题,但为什么在同等的条件下,有的煤矿能够实现安全生产,而有的煤矿却事故频发?在同一个矿井中,为什么有的区队能实现安全生产,而有的区队却屡次发生安全事故?同样是矿工,为什么有的人下了一辈子井都平平安安,而有的人却是经常出问题?关键的一点就是思想认识高低和工作责任是否落实、工作是否到位的问题,只要思想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实现安全生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工人没有安全意识,施工没有相关措施,也没有正确到位的安全监督,整天靠自以为是、靠运气、靠侥幸干工作,早晚都要出问题、出事故。安全工作不是老大难,和生产一样,安全仅仅是煤矿企业的一项本职工作而已,不具备多大的特殊性,只要肯抓,就能管好。抓与不抓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决不能有丝毫马虎。国务院《转发劳动部关于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1997]36号) 规定,要按照“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和劳动者遵章守纪”的总要求,以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我们将“谁主管谁负责”作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原则,企业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谁负责什么工作,就要对其所负责的工作内容所涉及的人员、机械、材料、操作方法、作业环境、监测监督、操作过程等所有方面负全面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各方面的安全责任和保障安全的措施。全面落实好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通过责任制的落实,可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必须做到为官一任,既要发展一方经济,更要保一方平安,不能以发展经济为由,不顾安全生产或放松安全生产管理。否则一旦发生事故,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坚持“谁办矿、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和“谁审批、谁发证、谁负责安全”的原则,落实企业和行政部门的安全责任,进行严肃处理,不能不了了之。 4.“以人为本”,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 要努力改善职工的劳动和文化生活条件,大力提倡文明生产,营造煤矿安全生产文化氛围。要全面落实“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规划,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科技创新与进步工作。搞好产、学、研结合,围绕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原始创新、消化创新,力求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并搞好科研成果的转化。着重狠抓科学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努力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现有煤矿的技术改造,推行一个矿井一个工作面的新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发展适合于中小型煤矿的机械化装备,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体系,新建中小型煤矿必须采用机械化开采,现有煤矿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尽快提升中小型煤矿技术装备水平。完善煤矿“一通三防”、防治水等防灾系统。建立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重点煤矿实现企业内部监测监控联网,其他煤矿实现县(区)范围内联网。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型矿井。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及使用、风险抵押金、企业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等制度。 5.“以人为本”,搞好质量标准化工作 质量标准化工作实质上就是现场管理问题,是工程质量,工作质量,规范操作及文明生产的一些问题。一些局、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总结多年来的事故教训,并将每次事故发生时的工程质量,工作质量及以操作行为进行对照,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煤矿的事故几乎都与之有关,如果大家都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事故就会杜绝或大量减少。从而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工作质量,工程质量搞不好,安全就搞不好。生产也就搞不好,安全就搞不好。生产也无法保证,效益也好不了。从1987年开始,国有重点煤矿开始了质量标准、安全创水平活动,真正铺开这项活动是1988年,通过方方面面的质量标准化,使安全状况有了好转,1986年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99,1989年下降到1.74。随着标准化的深入,1990-1999年10年间,国有重点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在1左右。仅此每年少死600人左右。 要抓质量标准化,确保安全生产,首先要破除3种错误思想:一是矿井基础差,标准化工作搞不好的认识。正因为底子薄,基础差,才需要从抓基础建设开始。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工作的基础,抓住了标准化才抓住了根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安全被动的局面。二是破除财力紧张搞不好标准化的思想。通过算事故损失账认识到,把钱用在标准化建设上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同矿务局的“5.9”事故和“9.5”事故导致的两矿提前破产就能说明安全的负效应。三是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认为用以往几十年总结的老经验、旧套路办事省力能多出煤,没必要按照标准要求束手束脚地去做。其实,不出事则已,事故一出就懂得了仅靠经验型管理难以适应煤矿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实践紧密地合起来,在实践上寻找管理的捷径,那就是“搞质量标准化建设”。 搞标准化建设,要从严从细抓管理,高标准,严要求,从每个干部到工人,从井上到井下,从机关到基层,从生产到经营,从思想政治工作到职工生活,全部制定严格的工作标准,使项项工作有标准,件件事故有要求,并要一丝不苟,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搞标准化建设,要严格制度不放松,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应该“班班有验收,旬旬有检查,随时抽查”,执行制度不迁就,不讲人情。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只有树立并真正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用其统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把握安全生产工作的大局;才能抓住安全生产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夺取工作的主动权;才能理清思路、周密部署,强化措施、完善对策,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不断推进、取得实效。我们必须学习好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其内涵,尤其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实践好科学发展观,用以统领和指导煤炭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明显成效。 浅谈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 煤矿;安全生产 管理 ;思考 论文摘要 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套稳定大局。众所周知,煤矿企业是典型的职工劳动强度高、从业危险性高、事故发生率高的“三高行业”,在煤矿企业里安全自然就成了人命关天的头等大事。国家和各级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召开了多次会议。实践表明,安全生产管理光靠领导重视、开会议、发文件是不够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企业,每一个职工,注重企业内部具体日常化细节管理,真正做到安全生产,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 社会 稳定大局。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 文化 的前进方向。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 经济 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 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基本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克服厌战、麻痹、侥幸 心理 ,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全力推进。特别是各煤矿企业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思想,从安全生产环节过程人手、注重生产日常细节管理,努力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真正做到生产安全,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本文根据自己的现场工作经验、结合企业的特点,谈几点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看法。 一、把安全 预防 落到实处 安全预防“补牢”未必为“亡羊”,只有使得预防工作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安全工作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一)、做好“安全理念”的思想预防。生产过程中,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诸多事故的祸首。只有在思想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把预防工作搞好,才能把事故后处理变为处理后无事故,避免企业因预防工作没做到位而造成事故,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 (二)、做好“安全文化”的行为预防。预防就是防患于未然。在事故发生前或刚有事故征兆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把不安全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在行动上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造成事故隐患。避免有对工作不尽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一些小的隐患、缺陷心存侥幸心理,往往会把一些小事搞大、大事搞砸。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三)、做好“安全管理”的技术预防。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做好预防工作,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煤矿生产 地质 环境 复杂,包容面广。对技术环节薄弱的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对安全法规、制度执行不力的,要敢于加大管理力度;设备有缺陷的要舍得投入资金进行革新改造。从设备质量、人员技术力量上做到预防。 二、安全管理必须务实 抓安全管理必须务实、任何的不务实、不作为和乱作为都有危害、都不可取。安全上一时的疏忽、侥幸,虽然可以在突击、蒙骗、辩解下脱逃责任,但却会留下一个潜伏的隐患,极易让人养成懒情的惯性心理。这种作风,拿来抓安全,轻则懒惰了自己,重则成了一种惯性,就会危及安全工作效率,影响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安全事大,关乎生命,人人有责。 “临时抱佛脚”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但却经不起明眼人的审查、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问题与隐患能隐藏一时,却也能在不经意时爆发,它若爆发,随之而来的,会是可怕的事故。对安全与隐患,轻易地相信自己的经验判断,而没有及时地采取措施,热衷于临时突击,当问题被查出,本身受到处罚,心里才明白平日里的不重视、不作为是多么地危险,然而此时的后悔与叹息,又有何用呢? “没有铁打的基础,撑不起高楼”。安全工作,只有一点点地日常积累,让安全真真正正地入耳入脑人心,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日常的、扎实的安全工作。对安全工作一以贯之、常抓不懈,自然能够在“万变”地安全检查和安全事故面前从容淡定、游刃有余。 三、安全生产要强化细节管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企业的安全生产中,也许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安全管理的细节,殊不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精益求精的细节管理。 安全生产无小事。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带着“显微镜”深入一线检查隐患,运用“放大镜”及时整改隐患。要从大局着眼,从细微处人手,想在心理、挂在嘴上、看在眼里、跑在腿上,时刻绷紧安全这个神经。 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乏备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日常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不心思缜密地注重细节,宝贵的生命就这样在疏忽中失去。 始终关注细节,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做好安全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安全管理尤其要注重从细节入手,不忽视每一个细微环节,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漏洞,不留下任何一个死角,需要每个细节很完美很难,但只要一个细节没注意到,就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细节不是空喊出来的,它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关系着我们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 四、警惕不良习惯酿灾祸 在煤矿企业里,众多的职工有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其中有些是有害的。如有的地面职工见到熟人喜欢打打闹闹,骂大会;有的井下个人工作间隙喜欢躲在巷道一角打瞌睡;有的干起工作毛手毛脚等等,这些都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记得在我的工作中,在一个掘进工作面,亲厉了这样一事;一天夜班,有名入矿不久的新个人工作闲暇时身子习惯地歪在巷道帮上打盹,脚伸到了轨道上,谁知 运输 车过来了,索幸有一位老师父路过这里,见此险情,猛然用脚将打盹的新工人踢醒,才避免了一场事故。班后这名新工人挨了批评,却深深感谢这位师傅。 其实,工作的过程中说笑打闹也好,干活毛手毛脚也好,都容易出现偏差酿成事故。一些企业结合单位实际开展岗位行为规范 教育 以及“手指口述”操作,就是为了纠正各种妨碍安全生产工作的行为习惯,保证职工在岗位尤其是在要害岗位上正规、集中精力操作,保障安全生产的有力举措。煤矿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随时都会出现,职工不论在什么岗位,工作时都有规规矩矩,执行制度、规范上岗,切不可死守自己的老习惯、坏习惯,那样会误了制度和纪律的执行,毁了生产的安全。 五、安全工作靠大家 在现实工作中,一提到安全工作,一些人总不以为然,认为那是领导和安全员的事,与自己无关,或是关系不大。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形成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源在于没有搞清楚,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存在这种认识的职工主观上产生麻痹,思想上警惕性放松,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对安全心不在焉,能应付则应付、能走“捷径”则走“捷径”,这就为事故发生埋下了祸根。 抓安全工作仅仅依靠领导和安全员是远远不够的,领导和安全员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检查,了解生产现场,班组安全状况,发现安全隐患,获取安全信息,消除安全隐患,促进安全生产。但是生产单位,员工多、生产面广、危险源点多,不可能派专人一直“关照”每位员工,更何况8小时以外呢?因此说,抓好安全工作更应该靠大家,靠我们每一个员工自己。 只有依靠自己,安全学习的积极性、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才会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才会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才能及时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能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和防范。其实依靠自己抓安全说到底就是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就能使广大员工自觉地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 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讲标准、讲规程、查隐患、反违章,时时事事保安全”的思想,从而真正做到工作上“三不伤害”。“三不伤害”的精神实质,主要体现了一个“我”字,企业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我”组成,假如我们每一个职工都能做到:“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他人伤害,那么企业安全生产的大好局面就会形成。 六、安全工作需要强化闭环 管理 发现了安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最终将安全隐患消除掉,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安全闭环管理,就是为了对安全隐患全部、干净、彻底消灭之,不留后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地单位在闭环管理方面做的还不够。处理起隐患来不是拖泥带水,就是不够果断,以至于旧的还没有解决,新的安全问题又接踵而至。 抓好安全闭环管理,其重要意义在于强调对待安全工作必须认真负责,不能遇到问题就绕道走或者互相推诿扯皮、踢皮球。一项工作如果只有开始而不收好尾,那这样的工作肯定是有缺陷的。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经常遇到。在 调查 事故起因时,往往会发现事故是隐患处理不彻底、留下的尾巴而致。等到人们大梦初醒时,一切都已悔之晚矣;一些安全检查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查出了问题,开出一张罚单或整改通知书,然后就万事大吉了,至于隐患有没有整改,整改到什么程度,好像已经不在关注的视线范围之内了。这样长期下去,不出问题才怪呢? 有则故事颇能给我们以启发;过去有一个猎人,同时去追几只兔子,结果追来追去,什么也没有捞到,最后落得个空手而归。这个故事的教训告诉我们,要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不能旁顾左右心分散。处理安全问题也是这样,要一件一件地去解决,要盯在现场,要有一种不处理好誓不罢休的决心。大家都这样去做了,安全隐患作威的空间必然就会越来越少。抓安全要有始有终,对安全隐患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真正做到安全闭环管理,只有如此,我们的安全生产才会有可靠的保证。 七、安全应多一些“自律” 说起安全的重要性,道理谁都懂。但能够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做好安全工作,却很难。 确保安全生产,除了企业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外,更需要职工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律己慎独的良好心态。如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发现有危险因素,即使没有安全员在现场检查监督,也决不能图省事存侥幸。要多做些准备,要坚持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尤其是没有人监督时,个别人往往会放松安全弦,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也敢贸然干。其实那些安全措施不是“秀”给检查人员看的花架子,即使一次侥幸违章行为逃避了处罚,也鼓励了冒险作业者的胆量和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所以加强自律是做好安全的关键。 做善于自律的人,首先要有一颗关爱安全的心。不仅表现在自己的小组和团队成员之间,也应对不熟悉的人的安全多一些关心。这样.面对安全事故就会多一些警醒,少一些麻木;对他人的危险作业行为多些提醒,少些漠视;对自己的作业行为多些理智清醒,少些盲从糊涂。 做善于自律的人,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安全检查,只要安全措施得当,按章作业,对自己和他人安全负责,检查不检查都是一个样。 总之,安全生产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实实在在地坚持制度,狠抓落实;只有从预防抓起,从细节抓起;只有全员参与,共同营造;强调自主管理;注重日常基础工作,我们的安全工作才会更安全。 浅谈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及发展 摘要: 煤矿安全管理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近年来煤矿安全问题频发,映射了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本文针对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并分析了煤矿产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和谐发展;发展趋势 煤炭资源是支撑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一直以来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基于此,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的必然之势。 1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安全管理观念 安全管理在管理学当中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关键点,进行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运营的安全性与平稳性,也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1]。由于安全管理本身属于动态性的管理工作,其管理对象为生产流程中的所有人和物等,如果缺乏安全管理观念,便会导致职工在生产工作中面临生命威胁。一些煤矿企业基于当前重生产、轻安全的管理观念下,安全生产工作的资金与人力投入存在欠缺,导致企业中制定的制度浮于表面。加之井下职工自身教育水平比较低,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远远不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甚至个别员工忽视安全管理要求,只是凭借积累的经验面对问题,进而造成安全事故。 1.2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技术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一些煤矿企业也相应地配置了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手段,例如安全信息系统与监控预警设备等,能够全面、快速地进行信息收集、分析等工作,极大地减少了人为作业的失误。与此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也能够及时发现井下的危险问题,并对其进行预警,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各个生产环节的调节,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进行。但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中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依然处在发展时期,诸多企业并未全面应用这些新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生产管理技术,极大了降低了管理效率与效果。 2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2.1加强安全生产观念,落实管理培训工作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安全事故问题,必须要在收稿日期:2017-03-13作者简介:谢飞杨(1993-),男,安徽淮北市人,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煤矿安全发展趋势及现状。煤矿企业中建立安全第一的观念,企业管理人员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使安全生产这一观念深入每个职工的内心,全面加强企业中职工的安全生产观念。可以利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方式,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普及安全生产这一概念[2]。建设企业文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循序渐进的执行过程。企业必须要将安全文化落实到每一生产环节,培训对象要保证全员化,培训内容的选择也要有针对性,进行培训考核时,要体现严格的特点,以此保证培训效果。进行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运营过程中所有职工与物体的状态,使职工均可以认识到各自的职责、严格遵守操作要求,以免因设备运行与人员行为的原因造成失误。在企业每个职工的工作中融入安全管理观念,进而抑制安全事故的出现。 2.2重视先进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运用是必然之势,基于安全信息技术搭建的煤矿井上与井下安全预警系统、管理决策信息平台,先进性与便捷性是其主要特点。对于井上,必须要保证管理平台的一体化,强化网络集中化管理力度,实现各个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融合,以此组建带有综合性质的信息网络。在煤矿开采现场运用传感技术,利用各个类型的传感器实施监测、采集井下湿度、温度以及瓦斯含量等,将采集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中进行分析与处理,以此获得井下动态,并完成自动预警。作业现场安装视频监控,以此了解职工的状态,规范职工行为,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煤矿生产管理,必然会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3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发展趋势 3.1实现煤炭企业中监管行政资源的整合 在煤矿安全监管相关条例的基础上,强化煤监职责,政府部门要积极开展煤矿监察工作,优化各个级别的煤矿安全监管体系,落实煤矿安全监察与监管两个部门职责,真正实现煤矿安全监察与监管工作的有序进行与一体化。煤矿安全生产当中的监管工作要将预防工作作为关键内容,主要对象一般都在基层,所以监管的重点也在基层,以此可以解决监管关口的前移与重心下移问题,从而完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3.2提升煤炭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对于一些已经被关闭的矿井再次运营等相关问题,现阶段依然十分严重,必须要遵循统一规划、规范开采的基本准则进行煤矿安全管理。在此基础上,需要调高市场的准入门槛,贯彻落实“关小上大、能力置换”的要求,及时淘汰一些已经落后的煤矿企业,优化现有企业结构,对矿产资源进行有偿使用。而一些小煤矿则要利用采矿权出让、产权置换等方式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此实现减少矿点、扩大挖矿规模等目标,全面提升生产安全。因为煤炭本身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使用时必须要以节约、合理、均衡开采为前提,从而实现煤炭资源开采的可持续性。 3.3加强煤矿安全生产责任 除了要对煤矿职工进行培训之外,也要对煤矿的法人进行知识普及,使其能够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要做好煤矿隐患的排查工作,尤其是“一通三防”工作的落实,对施工现场的瓦斯、煤尘等安全隐患全面整改与排查,针对已经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整改。必须要积极落实煤矿的整顿与关闭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源整合,以减少资源与资金方面的损失,确保地方经济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4结束语 确保煤矿生产工作的安全性,不仅是保证煤矿企业职工人身安全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才能真正营造健康的生产环境,并为今后煤矿生产工作提供保障。 作者:谢飞杨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
综合管理论文:对海南省社区综合管理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论文摘要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无疑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保障。本文从有关概念的定义、海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出发,建议从社会工作职业体制、教育培训体系、人才激励机制、社会整体氛围等方面对海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以积极建设。 论文关键词 社会工作 人才队伍建设 综合管理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当前,海南正处在转型时期,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价值观念变化,势必引发社会的一些重要关系的重组,产生着不协调与不平衡,矛盾与冲突逐渐凸显,这需要社会管理发挥作用,以实现社会服务、社会控制和社会发展之功能。社区综合管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无疑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保障,如何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当下海南各级政府、广大民众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社会工作?根据百度百科,代表性的定义有6种:一是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活动;二是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过程;三是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方法;四是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五是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六是对社会工作的综合性定义。过去海南学界对社会工作研究不多,对社会工作概念的界定主要是指专业社会工作,源于之前的社会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系统展开,受国际定义的影响,为教育界所认同的专业社会工作。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事研究社会工作多了起来,于是有了专业社会工作、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甚至包括从事社会建设的其他工作的不同角度的探索。本文主要是从专业的角度来使用社会工作的概念的,是指在社区管理中,遵循专业伦理守则,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社区等,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 什么是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整体性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日报于2006年12月18日发表了《努力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的文章,把社会工作人才界为“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中组部在2007年3月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专题研究班,将社会工作界定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创造性地进行社会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等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员”。《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提出,社会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建设、减灾救灾、慈善事业、优抚安置、扶贫开发、青少年服务、残疾人服务、流动人口服务等领域,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 二、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根据海南省民政厅2011年统计,海南省共有社会工作人才11814人,队伍呈现以下四方面特点:(1)年龄趋于年轻化。35岁及以下的4306人,占36.45%;36-45岁的3818人,占32.32%;46-55岁的2721人,占23.03%;56岁及以上的969人,占8.2%.(2)素质相对较高。研究生学历413人,占3.50%;大学本科学历4650人,占39.36%;大专学历4007人,占33.92%;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2744人,占23.22%.(3)大多由政府支付报酬,主要分布在三类领域。一是以提供社会服务(管理)为主要职能的部门和单位,以民政系统为代表,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二是以提供社会服务(管理)为辅助职能的领域,包括卫生、教育、司法等系统;三是综合性领域,包括街道、社区和农村的社会工作人员。(4)城乡分布不够均衡。社会工作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占65.50%,分布在乡镇、农村的社会工作人才4076人,占34.50%.目前,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一)社会工作人才匮乏,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较低根据海南省民政厅2011年统计,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仅1676人, 占4.99%,社会工作相关专业5792人,占17.24%.竖在职在岗的11814名社会工作人员中,绝大部分工作人员均未接受过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工作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难以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无法有效及时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 (二)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起步晚,教育培训力量相对薄弱由于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体系尚不健全,教育培训力量相对薄弱。直至2012年3月“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才在琼州学院挂牌成立,这是我省唯一的一所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公办高校。根据海南省委省政府2011年7月出台的《海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素质能适应和谐海南建设的要求”,预计至2015年,我省社会工作人才数量达到1.6万人。至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数量达到2.1万人,实现所有在社会工作岗位的就业人员,都系统接受过专业教育或取得相应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显然,仅靠一个教育培训基地,是很难承担起这样的建设任务的。 (三)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不规范,任职条件标准低海南省由于条块分割体制存在,社会工作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下派任务多,提供支持少,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不规范,任职条件标准低,岗位职责不清晰,导致专业人才进不去,管不好、留不住,社会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进程缓慢。 (四)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评价认同度低目前,海南省关于社会工作人才以培养、评价、管理、使用、激励、保障为一体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开展社会工作的环境和氛围不浓厚,财政资金支持的力度不够,就业岗位渠道不多,工资福利待遇低,工作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低下,社会评价认同度低,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到社会工作队伍中来。 三、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推进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必须结合海南省情,从社会工作职业体制、教育培训体系、人才激励机制、社会整体氛围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出符合海南省情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来。 (一)建立高标准的社会工作职业体制首先,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建立包含职业资格认证、从业规范、教育培训、登记管理、考核评估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工作职业制度,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第二,建立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统筹协调社会工作的发展,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良好服务。第三,政社分开,实现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通过加大财政资金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由定量拨款向定性拨款转变,由人头计费拨付向服务质量拨付转变,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出台社会组织扶持办法,培育专业社会组织,根据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服务诉求,设计服务项目,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第四,实行社区治理任务责任区域网格化。按照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团队等主体权责,运用网格地图技术,对包括居住人口、区域公共设施在内的300-500户的标准划分成立体网格单元进行空间定位,实行管理与服务。 (二)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平台的多元化和专业化,是海南未来社会工作实现专业普及、提升的必然选择。探索建立贯穿高校专业教育、社工任职培训、社工继续教育等立体式的教育培训体系,可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根据社会工作不同领域的专业要求,在各类专门院校设立教育培训基地,全面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改革;二是整合现有民间社会工作机构教育培训资源,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建立实训基地,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终身学习培训机制。三是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港澳台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探索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要使社会工作人才进得去,管得好、留得住,必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的各类激励机制:一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按用工渠道不同,采取多层次的薪酬保障机制。以公务员岗位录用的,按相应职级的公务员薪酬待遇;以事业编制录用的,执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以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录用的,按学历、资历、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体系,实行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的原则,其待遇不低于同等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二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晋升机制。健全社会工作者职级体系,规范职业资格条件和程序,创造合理的职业晋升空间,保障社会工作者可持续发展。三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建立统一的社会工作人员数据库和信息网络,设置就业指导机构,定期举办社会工作人才专场招聘会,及时人才信息,搭建供求双向选择平台,促进社会工作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四)优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社会整体氛围社会工作是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谐发展的基础工程,扩大社会参与度,提高社会认同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是势在必行的。一方面要借力宣传媒体,提高社会认同度。通过先进典型推介、宣传报道、总结表彰等,让广大民众了解社工作用,接受社工模式,参与社工活动。另一方面完善志愿者、义工队伍的管理。完善志愿者协会,培育和组建社会工作不同领域的专业志愿服务组织,逐步推行义工登记制度,开通义工服务网,为专业社会工作开展储备力量。积极推动“社工带领义工,义工带领群众”,扩大社会参与率,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助人意识。 综合管理论文:对变电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要点探索 摘 要: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自动化和集控技术的成熟,以集控中心为依托的无人值班变电站先后投入运行,标志着一种新型的变电运行管理模式诞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门新型技术、可供借鉴的工作经验较少,又无部颁标准;系统怎样运行、怎样维护管理、系统的安全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在工作中,以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出一套管理变电综合自动化经验,与大家商讨,以求共同提高。因能力有限,文章观点难免有错误请批评指正。 1、汉中电网变电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的现状 1.1 监控系统的组成 主站端采用东方电子DF1800大型集控站系统、对17个分站进行实时监控(其中14个分站为综合自动变电站,3个分站为常规RTU远功终端构成),12个站是无人值班站。 主站SCADA功能:数据采集及监控,事件报警,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遥控, 遥调,计算趋势曲线,历史数据存储,远方投切保护,调取定值、采样值,修改定值,综合自动化报警信息和短信平台等功能。 1.2 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 1.2.1 抓重点工作 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到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设计,运行维护规程,我认为工作时只要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可。一个中心:综合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其关键是安全稳定,只要管理好主站的SCADA 数据库,使每一个数据点号正确。两个基本点:组成综合自动化网络的关键设备是厂站二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这两类设备维护 可以延用现有继电保护及远动《规程》即可。但远方投退保护软压板、修改保护定值工作应在《规程》制定后开展。 1.2.2 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管理 (1)系统备份运行管理。综合自动化系统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但也有非常脆弱的一面,它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及其网络稳定运行,如果计算机出现故障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而且恢复系统很困难。为此我们必须作好以下两项工作。1) 厂站端:作好系统数据备份工作。2) 主站端:定期作好数据库备份,同时作好以防主站系统崩溃时备用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 (2)网络安全管理:监控系统是一个实时运行的控制系统,如果系统受到攻击其后果很严重,为此必须有独立的综合自动化网络,并在监控网与其它网络联接处,装加硬件防火墙。 (3)厂站端监控后台管理。1)设制权限管理。2)后台操作由专人监护执行工作票。 (4)主站端监控系统管理。1)权限、口令管理。2)保证图—库—点的一致性与正确性、特别是遥控量。 (5)主站端数据、报文的管理。1)专人专责定时分析各厂站数据、报文。2)根据主站端数据、报文定期作好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分析报告。 1.3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3.1 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新建、扩建间隔工作复杂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因综自系统资源缺乏,软件设计不够成熟;新建、扩建间隔时必须修改系统数据库,但修改后的综自系统因变电站处于运行状态无法完成综自系统逐一“对点”工作,为综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可能带来隐患。建议在新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时,综自系统设计应统筹考虑一次到位。 1.3.2 备品、备件缺乏 已运行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要求二次设备备品、备件必须同型号、同软件版本号,因此造成备品、备件缺乏;建议在新建变电站时应提前考虑备品、备件问题。 1.3.3 综自系统设计存在部分缺陷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处于发展阶段,系统的稳定性较差,经常出现因通讯设备损坏致使系统崩溃。建议综自系统采用双网、主备系统设计。 变电综合自动化Scada数据齐全、正确是系统实时监控功能强的基础。同时也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如果工作时不认真造成数据错位和数据不全或遥控号错位其后果是监控误诊断、误拉回开关等。因此从事综合自动化运行维护人员必须养成“高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作好每项工作,不放过每一个缺陷,否则会因高科技技术的使用不当而引起技术灾难。 2、管好、用好SCADA数据库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严把新投变电站工程验收关。在验收新投变电站时按一下方法进行。 遥测、遥信功能正确性检查。 遥控、遥调功能、正确性检查。保护装置报文、定值、采样值、软压板必须正确。严把维护关:定期作好数据备份,定期检查遥控号。 3、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 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对变电站运行自动监视、管理、协调和控制。即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实现了变电站二次设备由“定期检修”变为“状态检修”的基本功能。为此我们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从理论上论证在集控系统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可行性;同时制定了在集控系统进行二次设备远程维护的具体工作方法;并根据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需要,在集控系统开发了二次设备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系统。 继电保护专家系统是监控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状态的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有以下特点:(1)组网方便:利用计算机网络把保护装置连接起来,通过远动通讯装置把保护信息上送控制中心。(2)投资小:常规变电站仅增加1~2套远动前置机。(3)SCADA数据库小。(4)远程维护系统功能强大,能够远程调取保护定值和采样值并能在线修改保护定值和投退保护。(5)报文信息丰富,便于远程故障诊断。(6)管理方便。维护人员只需定时检查,不需实时监控。 4、结语 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广泛运用,以集控技术为基础的远程维护、故障诊断、实时监控功能的完善,为我们变电运行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工作、管理模式。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管好、用好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使电网更安全、更可靠、更经济的运行。 综合管理论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管理思考与研究 【摘要】三级甲等医院护理管理在整个护理管理中体现着领先和话语权。但是,我国医疗机构系统化护理管理质量和水平和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还有距离,和世界先进护理管理比较,还有待从硬件和软件方面,特别是人本管理方面,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研究、分析,进而深入思考护理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使护理管理经过改革得到质的提升。 随着护理工作科学化的不断提升,在护理管理方面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如何尽快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当前护理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1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系统化护理管理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系统化整体护理”先进理念和实践在我国的逐步推广,我国的护理状况和护理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理念、实践、管理等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医院分级管理的施行,更让护理管理迈出了一大步。 1.1 科室、床位和护理人员的激增,倒逼护理管理上水平、提质量。上世纪80年代末,我院仅有科室 26 个,护理人员280名,护理管理人员 28名,住院床位800张。2011年初新门诊住院大楼启动运行后,科室增加到 60个,护理人员猛增到近1159名 ,床位增加到2166张,仅护士长就增加了 85名 。护士长和护士一次就分别增加了近3倍。医院护理管理质控组织由原来两级护理管理改为三级护理管理,采取护理部总体抓、科护士长分片抓、病区护士长具体抓的组织形式,各级质控组织做到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周有重点的检查落实,采取随机抽查和定期检查,科室自评与质控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并施行了护士长轮流每天24小时全院巡查制度。人员和硬件设施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护理差错率逐年降低,护理管理提升了档次。 1.2 “整体护理”先进模式在我国的逐步推广,促进了护理管理迈上新台阶。随着 “整体护理”在我国的推广,护理工作由被动执行医嘱变为对病人生物、心理、生理、生活全身心的主动整体护理,护理管理发生了相应的重大变化。就兰大二院来说,虽然整体护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没有达到所认知的目标,但在护理管理的理念、制度、监督、检查、目标任务的实施等方面,已经有了十分明晰的实践和工作要求边际 ,在报酬、奖惩、层级分类管理等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制度约束,信息化、制度化、人本化、系统化护理管理完全取代了过去单纯抓人的护理管理,主要实行了在院长领导下,设护理副院长——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垂直管理的护理管理机制,较好地推行了“系统化整体护理”,减少了管理中的漏洞,护理投诉逐年降低。 1.3 护理人员学历的普遍提高,保证了护理系统化管理的向前推进。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仍以中专教育为主,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仅占一小部分。三级甲等医院较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学历程度较高。以兰大二院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后招聘录用的护士几乎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都接受过正规护理专业教育。护理人员学历的普遍提高,奠定了整体护理的实践基础,增强了对整体护理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大大降低了护理工作中的差错率,整体护理成为了可能。 2 对在推进整体护理的中凸显的矛盾、问题的认识和分析 毋庸置疑,我国的护理管理事业较从前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明显底气不足。诸如护理人员数量偏低,每千人口平均护士(师)数偏低,护理教育层次偏低,护理管理仍受硬软件条件的制约,护理科研有待走向前台,整体护理还没有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普及等等。 2.1 一些医院领导对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偏见,思想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据《健康报》报道,宁夏某医院党委书记在阐述医护关系时说,“病人到医院来是找大夫的,不是找护士做护理的,做护理还不如去桑拿,那里有小姐按摩,多舒服。”此番讲话极大地损坏了护士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导致该医院护理工作几乎陷于瘫痪。虽然这是一个对护理工作存有偏见的特例,但反应了一个不重视护理工作的事实。这种行政式管理偏见,虽然反映在个别地方,但对护理工作重视不够,就往往扼杀护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导致护理管理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和实施。 2.2 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床护比例失调的矛盾加剧,难以适应医学科学及新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护理人员的数量长期处于缺乏状态,护理人员长期以来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在新的医学模式的推进中,心理护理,生理护理,生活护理一股脑儿对护理工作提出较高要求,但床护之比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在近年对医院体制的改革中,这种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在部分地区或医院,甚至矛盾更加突出。由于护士待遇低,收入少,工作苦,责任重,职称低,晋升难,理解少等原因,护理人员“转行”现象较为严重,其中受到当前市场经济副作用的影响,使护理专业的吸引力下降。 2.3 护理服务价格体系缺乏市场调节机制,致使护理管理处于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我国护理服务价格体系一直处于与实际价值相背离的状态。许多基础护理服务收费低廉,甚至不收费。如床上洗头擦浴.洗脸洗脚,口腔护理,翻身,更换床单,观测生命体征,陪送重病人作特殊检查以及心理护理等,均是耗时多却 无费收或收费甚微的护理劳动。如像我们眼科,不管轻重病人,由于蒙住眼睛,事事都需要护理和帮助,可这种护理往往是免费的,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护理质量就难以保证。护理管理面对这种无费收或少费收或高收费的情 况,追查起来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使护管质量受到影响。 2.4 护理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继续培训教育落实不到位,影响护理管理任务的落实。一是护理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从护士中选拔而来,缺乏科学的专业护理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缺乏创新基础和自身动力。二是新上岗的管理者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的、规范的培训;三是院内护理管理新理论、新知识培训的深度、广度不够。因此,势必造成管理上的缺陷和误差,进而影响护理质量的控制管理。 3 在应对策略上的几点建议 在医院这个随时随地都可能存在风险的特殊环境里,如果不能正视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在整个医疗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不能正视护理人员的正当诉求和护理工作必备的软硬件条件,不能正视医院的系统化整体管理,整个医疗事业都会受到影响。 3.1 医院各级领导解决护理问题和矛盾的先决条件,是转变自身对护理工作认识的思想和观念。要真正解决护理工作、护管工作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减少或者杜绝医患矛盾,首要的问题是要转变各级领导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医院一盘棋思想,真正把医疗和护理的作用等同起来,真正树立起“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观念,把护理工作始终放在议事日程中。 3.2 以改革的精神着力逐步解决护理工作的一些问题,是推进护理工作发展的必备要件。要以改革的精神去正视这些矛盾和问题,以改革的办法着力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要不断克服困难,逐步创造一个宽松的护理环境。 3.3 推进以人为本的内涵管理和人性化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护理系统化管理,是科学化护理管理的真正体现。在推进以患者为上的人本理念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护理工作的要素配置,在制定制度、计划时,要自下而上进行讨论,广泛征求一线护士的意见。在确定福利奖金时医院要确定统一的奖金分配系数,适度考虑护理人员的利益,以免造成利益分配上的过度倾斜。 3.4 不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当前一方面护理人员教育层次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亟待进一步在岗继续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培训教育机制不够完善,护理人员培训财力投入有限,培训教育计划得不到很好落实。要真正解决好医患关系,要推进医院的整体发展,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非抓紧不可。 3.5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护理管理队伍,将为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又具备科学管理知识、能力的护理管理队伍,到2010年底,100%二级以上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取得岗位培训证书。为了达到《纲要》要求,全面落实护理管理任务,院本部、护理部和各科室都要重视护管人员的培训,要有计划选派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参观学习其他医院成功的管理模式,拓宽视野、激发管理思维。同时开展院内培训和岗位指导,如轮岗多科室或到护理部参与全院宏观质量管理和工作规划的制定。要加强医护沟通,建议建立每周一次医护沟通会,以加强治疗和护理的信息舆情和讨论,促进每个人对整体治疗计划的理解和服从,从而确立护理管理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综合管理论文: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的评价 摘 要 在分析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础上,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优缺点给予了评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对现代审计有着重要意义,应积极应对。 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内部控制 注册会计师 审计 2004年9月29日,美国COSO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了《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即ERM-IF,简称“ 框架”),描述了适用于各类规模组织的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构成要素、原则与概念。框架集中关注风险管理,为董事会与管理层识别风险、规避陷阱、把握机遇进而增加股东价值提供了清晰的指南。 1 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的二分法评价 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开发时正值企业丑闻与失败的高发期,而企业丑闻与失败使投资者、公司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遭受重创。之后,改善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颁布新的法律、规则及上市准则的呼声日益高涨。对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需求,冀望由此提供关键性的原则与概念、共同的理解基础以及明确的方向与指导变得日益迫切。COSO认为,此份《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填补了上述需求,并预言它将会被公司与其他组织(实际上所有的股东及利益相关方)广泛接纳。 COSO委员会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项经营活动,用于确认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根据管理者经营的方式划分,企业风险管理包括8个相互关联的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控。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为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组成部分运行提供了平台和结构。企业的目标制定是企业风险管理的起点,是其他步骤的驱动力量。整个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在目标制定的前提下,企业需对影响目标的风险进行事件识别,进而对识别的事项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驱动风险反应,影响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控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并对前面的各个组成要素进行修正。这样,企业风险管理不只是一个直线过程,即一个组成部分只会对下一个部分产生影响,而是一个多元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几乎任何组成部分都能够并将会影响另一个部分。企业风险管理的八个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对《内部控制综合框架》不是局部的修补和简单改良,而是在理念上的本质突破,体现在从“控制环境”到“内部环境”。这一修改使得企业关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控制方面,而是从更宽阔的视野更综合更直接地考虑各种因素对风险的影响;强调管理层的责任,这在如今资本市场企业管理欺诈和舞弊泛滥的今天,是有积极意义的;目标制定中增加“战略目标”,使企业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从战略的高度关注企业的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将“风险评估”扩展为“事件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反应”,不是对原“风险评估”进行简单的细化,而是代表着企业风险意识日益增强和积极主动管理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宽泛的主题作了更全面地关注。尽管后者并不旨在并且事实上也未曾替代内部控制框架,却将内部控制框架融入其中,因此,公司利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既能满足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亦能向更完善的风险管理进程推进。 《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指出,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假设是,每一主体存在的目的是为其股东创造价值。所有主体面临不确定性,管理层的挑战便是确定在其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须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同时代表风险与机遇,即侵蚀或增进价值的潜在性。企业风险管理强调应对所有事件既包括正面事件与负面事件进行综合识别,并且应该将其以适当的组合方式加以看待,而后通过对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综合评估做出适当的风险应对措施。企业风险管理能使管理层有效地处理不确定性及与之相关的风险和机遇,增进创造价值的能力。当管理层制定战略与目标,在增长与回报目标及相关风险之间进行最佳权衡,并在追求主体目标的过程中有效率、有效益地配置资源时,便可实现价值最大化。 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①风险偏好与企业战略的协调,即管理层在评价战略方案、制定相关目标及开发相关风险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应考虑主体的风险偏好;②改进风险反应决策,增进识别风险与风险反应(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共享以及风险接受等方案中进行选择)的精确性;③识别并管理多元化风险与企业内部交叉风险。企业面临无数风险,影响组织的不同部门,企业风险管理促进对相互关联的影响作出有效反应,对多元化风险作出综合反应;④获得健全的风险信息,促使管理层有效评估总的资本需求,改进资本配置。企业风险管理的上述潜在能力有助于管理层实现主体的业绩与盈利目标,防止资源损失,有助于确保有效的报告并遵循法律与规则,避免损害主体声誉及产生类似后果。总之,企业风险管理帮助主体实现既定目标,避免过程中的陷阱与意外事件。 企业风险管理受到了极大的赞扬,在理论的层次上它也许很完美,但很明显,它的可操作性有限,它特别强调战略的高度,这也特别要求一个由责任心和有能力的领导,毕竟人的行为,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行为是不可观测的,作为经济人,必然会考虑个人效用,从而使整个管理体系不能有效执行,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可能导致整个风险管理的失效,可以说战略目标的要求既是这个框架的优势,也是它的软肋。同时,它的实施成本是很高的,中小企业实施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面对高昂的成本,大企业的操作也可能流于形式。 2 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对现代审计的意义 可以看到,风险管理综合框架自出台以后,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是在评估审计风险后确定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并把有限的审计资源在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和低风险的审计领域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事务所的效益。然而,从它实际在“四大”(安达信因为安然事件而解体)事务所中的应用情况来看却不是很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内在无法克服的缺陷。 安然公司破产案不仅撕破了安然的假面具,而且也揭开了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的暗箱操作黑幕。随着案情调查的不断深入,安 达信公然违反公认会计原则,丧失起码职业道德的恶行昭然若揭。安然事件爆发后,许多新闻报道的资料显示,“四大”的审计质量令人担忧。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案,迫使普华支付了1亿多美元的赔偿,才与蒙受巨额损失的投资者达成庭外和解;90年代加州奥然治县破产案、巴林银行理森舞弊案也把毕马威、德勤、永道卷入了代价高昂的诉讼;最近发生的施乐公司、朗讯公司、山登公司等重大恶性案件,“四大”也都牵涉其中。人们在对“四大”的审计质量表示担忧的同时,也对被“四大”广泛采用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提出了质疑。 (1)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高度考虑战略目标,强调行业关注,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行业的特定知识,客户的特定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要求注册会计师成为一个全才,全才导致通才,对各方面都了解,但对行业的评价就没有深度,那么有必要按行业分类吗?这种专业化可以带来审计质量的提高,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审计效率,但是专业化也会带来垄断,垄断会造成腐败,进而造成低质量。另外,要求注册会计师有能力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经营计划,这对内部高管都有困难,更何况外部审计人员。 (2)风险导向审计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以满足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评估、业绩衡量和持续改进的需要,因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必然要求持续的、大量的培训和再教育,这会巨大的增加成本,从而使规模小的事务所可能不堪重负,使小所面临破产和被并购的危险,是否会引起新一轮的制度变迁的混乱呢?事务所考虑成本效益,是否会采取更简化的审计策略,从而造成审计过程中的“偷懒”现象呢? (3)在风险导向审计下,注册会计师很容易把审计当成生意而不是职业,这将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注册会计师缺少应有的职业判断。审计判断是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精髓,然而,一旦注册会计师把审计当成生意,其审计判断就会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考虑成本(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这里的成本既包括审计费用,又包括因民事诉讼而承担的赔偿责任。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实质在于风险控制,而与审计相关的风险最终都体现为客户的经营风险。也就是说,如果客户不会出现经营失败或其他重大事件,注册会计师通常不会承担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往往忽略了审计判断。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民事诉讼及赔偿制度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更容易使注册会计师失去应有的职业判断,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②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医生和律师不同(医生只是对病人负责,律师只对当事人负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面向社会公众的,“社会公众是注册会计师的惟一委托人”。鉴证是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能,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为社会提供鉴证服务,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并直接影响着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如果注册会计师提供了不实的审计报告,将会造成决策的失误和资源使用的低效甚至无效,给公众带来的损失将是惨重的。因而,注册会计师应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一旦注册会计师考虑的只是生意,这种社会责任感将会淡化甚至消失,这将是整个社会的不幸。③注册会计师缺乏诚信。诚信原则大致包括诚实、信誉、正直等与道德标准有关的一些内容。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的各参与方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有着各自的利益动机和利益追求。在市场中,尤其是资本市场,充满着机会和诱惑。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有的人会用道德约束自己,而有的人会经受不起利益的诱惑而置道德于不顾。如果市场参与者不讲道德,那么,再完美的制度安排、再严厉的制裁措施也是没有作用的。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公司、投资基金,或是律师与会计事务所等,除了必须达到必需的专业标准外,还必须在道德操守上做到诚信。离开了诚信二字,市场经济也就谈不上效率与公平。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的出台,既给我们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指南,也带来了挑战,它有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因素,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应对。 综合管理论文:如何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综合管理 安全生产培训是以达到安全生产为目的而进行的职业教育和训练,是提高劳动者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更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安全生产培训机构作为安全生产培训的主体,主要任务就是抓好从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增强从业人员防范与处理安全生产事故的能力,促进地方的安全生产向可控性目标迈进。 随着国家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安全培训制度的逐步建立,各地安全培训机构在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安全培训机构的管理工作也不断得到了加强和完善,正向着信息化、规范化的方面发展。 但是各地安全培训机构现实所面临的困难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却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是政府重视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其次是企业关系摆不正,责任不落实,培训投入不足,这都给安全培训机构工作的全面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培训机构自身也存在着管理不规范,教学理念陈旧,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培训文秘杂烩网方式单一等均多问题。重形式、轻内容;重培训、轻考试;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安全培训机构管理的基本任务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完成。 作为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如何提高安全培训的教育质量,加强安全培训的综合管理,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更新培训观念,创新安全培训方式、方法 安全培训的对象是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所以安全生产培训同其他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教育相比较,更有着专业性、强制性、科学性、成人性、多元性、实践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就需要我们培训机构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更新培训观念,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安全培训,要树立培训是生产力,培训是提高企业核心力的观念,切实推进和开展各项安全培训工作。 具有竞争力的安全培训机构,更是要有以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作为最高价值观,确立以学员为主体、以知识能力提高为目标、以市场需要为主导、提高教学质www.量达到学员基本满意为标准的办学宗旨,创新安全培训方式、方法。针对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经营生产单位,一般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安管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所从事不同行业的特点,深入细致地做好调研、分析、设计工作,坚持专业技能培训与安全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目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在培训方式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多实行参与式、研讨式、案例式、提问式、答题式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受训学员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二、提高培训机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支好的管理人员队伍是做好安全培训管理工作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保证。无论是安全培训机构负责人还是普通管理人员都应该注重自身的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势下安全培训工作的需要,所以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 1、政治思想要求 安全培训管理工作的政策性很强,这就要求我们安全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坚定正确的思想路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培训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要求。每一位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对培训工作都应该充满热情,坚持原则,尽职尽责,与时俱进。 2、基础知识要求 安全培训管理又是一门技术性比较强的管理学科,过硬的业务能力是安全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的必备素质。当前,很多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大都没做过安全培训管理工作,因此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在学习法律法规、管理学、教育学、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安全培训管理知识、有关安全知识及安全文化知识等专业知识更是要长期坚持学习。 3、业务能力要求 作为安全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要有制定培训规划和计划的能力,要有开发培训项目的才能,要有进行本文来源:文秘站 //需求分析、课程设计、项目实施和评价评估的才能。这就要求我们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和创新,组织建立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才能够适应客观环境变化和满足新时期下安全培训工作的需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多数安全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目前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教师责任心不强、兼职偏多、年龄偏大,专业能力不强等实际问题。培训机构也是在多渠道寻找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包括到人才市场招聘,或者选拔人员参加省局举办的教师资质培训班。最重要的则是要花大气力做好现有师资的在职培训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目前,具有终身教育性质的高层次师资培训将比学历教育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各地安全培训机构要尽快完善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满足在职教师对专业知识、技术知识、专业技能、技巧的更新要求和职业技术教育能力、素质的再提高教育。 要贯彻以在职进修为主、以自学为主的原则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要进行转换专业的培训,以解决教师总体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对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应做到文化水平的提高与专业技术培训双管齐下,同步前进,实现学历上(大学本科)、专业结构上一次性合格。 四、建立安全培训制度,完善安全培训机制 每一级安全培训机构都应该根据国家安全培训相关法规制定出完善的安全培训制度,推进依法培训。坚持“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级实施、教 考分离”的原则,建立健全培训机构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档案管理、学员工作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各项制度。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严格监督检查,落实培训责任。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培训机构的织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 完善的制度才能保证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合理的机制才能保证培训资源的最大利用,促进培训的规范化。 综合管理论文:供应链中的综合物流管理发展方向 供应链中的综合物流管理的系统法子久长以来1直请求在1种进程环境中实现各个商务功能的统1。1个企业投人、出产以及产出的管理传统上体现在采购、运作以及配送各个功能上。跟着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及实践的发展,咱们假定这些商业功能现在必需以及组织在供应链中的投人与产出相互制约、抉择。因而,这类综合、统1对于供应链管理是致关首要的(引自Schary一九九九),其专业特性树立在下列原则的基础上: l、为创造附加值而存在的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瓜葛 协约达成的(引自Macneil 九八0),而且一般为互相依赖的结构性供应者瓜葛所致使的结果,这类瓜葛使各个组织为到达商业的发展而提出共同的目标、付出共同的努力(引自Fungl 九九九)。 二、发展精干型组织结构以便在供应链中实现高效的商业运作进程(引自Elfrm一九九一)。 三、着重于终究消费者,把供应链看做1个单独的实体(Houlihan一九八五)。终究用户所请求的质量特征的总体性在有竞争力的客户服务中是1个首要的抉择因素。相应的,采购、运作以及配送等功能拥有了更广义的内容,在这里,各种有关结构性供应者瓜葛、精干商业组织以及有竞争力的客户服务等问题的信息性决策、运作性决策以及战略性决策患上以作出。 这类现在被称为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总体与供应链中的综合物流是同义的(引自c/f Cooper and Pagh,一九九七)。表略 现在,在先进的企业中,综合物流管理的功能规模愈来愈广泛,咱们在这里提出1个改良综合物流有效的法子。 表4:改良综合物流的法子纲领 略 供应链管理法子着重于终究产品以及症结组成部份,也包含总本钱评估内、外供应链成员所带来的产品以及进程本钱也包含在内。 结论 物质管理以及物流毫无疑难已经经进入了1个新时期。负责传统的采购、运作以及配送的经理人员必需从新认识他们在供应链管理结构中的作用。供应链中的综合物流管理需要来自上游以及下游各方面合作者的努力来实现减少本钱、改良质量以及快速反映的共同目标。在各个组织之间并不是没有冲突,所以在各个供应链合作火伴之间需要达成共鸣以及欲望,使他们能够为了提高所有成员的竞争力的长时间利益作出短时间调剂。致力于提高自己综合物流运作水平的组织必需对于现存的物质管理政策以及实务作出能够反映新思想的调剂。这类调剂是在1种相互支撑的、信任的文化氛围中进行,必需反应1种相互学习的态度、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实现职员个人负责。 综合管理论文:企业管理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探讨 企业的竞争力大小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的管理竞争力所决定的。企业管理竞争力的大小是与其经济的发展情况紧密相关的,我国整体的企业管理竞争力也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所以如果一个企业想要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就应该大力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并对其进行综合的评价。 一、企业管理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 想要对企业的管理竞争力做出准确有效的评价,必须要建立非常行之有效且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而企业的管理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创新管理实力、经营管理实力和企业形象实力等等。所以在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的时候要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原则。 二、企业管理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 对企业管理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是要对其中多个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的处理。想要知道一个企业在一段时间以内的管理竞争力系数是多少,就要建立函数的方法来进行评价,通过计算之后得出指标值。评价值要在0~1之间,数值越大,就表明企业的管理竞争力越强。 三、企业管理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的分析 (一)企业管理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如果想要提高企业管理竞争力就必须了解影响企业管理竞争力的因素: 1.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上看,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管理竞争力,就要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充分的管理,才能让企业的发展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所以在企业进行经营水平的提升具体工作时,要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为核心,顺应市场的发展潮流,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办法,保证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节约成本的支出,从而减少企业的资源浪费。还可以建立统计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电算化管理制度,用信息的发展来促进企业的管理水平,让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切实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在企业的形象实力上看,拥有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对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形象管理是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形象为主,来建立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内外在素质的。所以如果企业在产品形象管理和员工形象管理上多下功夫,就会给外界一个更加优质的企业形象,那么企业就会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和客户,更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会使企业的管理竞争力得到全面性的发展和提升。 3.在企业的管理创新上看。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核心,所以企业通过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有利于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的发展潮流。现在市场的发展趋势日新月异,所以企业在经营的时候如果可以对其生产的产品进行不断创新,就会更加适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如果企业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就会让企业内部更加充满活力,让企业更符合现代企业朝气蓬勃的发展趋势。以上三种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管理竞争力,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合理分析就会让企业管理竞争力体系更加完善。 (二)企业管理竞争力评价要坚持的原则 一个企业想要建立其管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就要根据很多原则进行构建。只有在原则上十分严谨,才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趋势,提升其综合竞争力。所以在构建企业管理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坚持系统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系统性是指构建体系的过程中要对评价体系的整体进行全面的分析,要对企业的内部与外部进行合理的协调与调配。在企业内部的调配中 ! ,要让企业中的每个管理环节进行整体的结合,在资源配置上要进行系统性的调配,不能在过程中出现某一环节漏掉的情况。在企业外部的调配中,要对外部资源进行系统性的整合,采取更多模式的融合方法才能够构建出一个更加系统、更加合理的外部环境。科学性原则体现在企业在管理上要使用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这样才会让企业的管理竞争力评价体系处于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市场经营水平也会根据科学性的指导而逐渐增强。另外,企业的技术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可行性原则就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办法一定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要在构建评价体系的时候针对企业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制定,保证企业可以完成,从而达到评价体系的合理实行。 (三)企业管理竞争力指标的评估 企业管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分析指标比较繁杂,所以要这些指标进行定时定期的评估,企业管理的竞争力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指标。所以就可以通过数学计算的方式让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实时地对企业的管理竞争力进行监控。通过监控发现企业的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企业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就要对问题及时的解决,从而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 四、我国企业管理竞争力的综合分析 (一)我国企业管理竞争力能力观分析 运用能力观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竞争力的测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反映企业实际状况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势,所以在企业管理中把企业的管理竞争力当成是企业的一种发展能力,对企业发展的未来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从企业的整体角度来分析可以将能力观分为两种能力:一是核心能力、二是动态能力。两种能力进行紧密的联系和配合才可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企业的整体能力体现在核心能力上,如果企业的核心能力较强,就证明企业的管理竞争力非常强。核心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企业在管理中的所有能力,还包括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有累积的经验,这些能力通过企业产品、内部个体与企业组织等载体进行展示,企业的产品是让企业更加面向市场的基本物质保证,所以对企业进行考验的时候,企业产品形象质量就成为了重要的考核标准。内部个体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运行的机构,这些机构必须要在企业运行中发挥其管理能力。企业组织是指在企业运行中的管理组织,对企业的事务进行严格的管理。想要对核心能力进行深刻的了解,就要对影响核心能力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技能因素可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就能够切实地提高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要求管理者在企业管理时掌握社会的发展需求,再对技能进行一些调整和完善,通过管理系统整体的协同和调配,更加科技化地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企业的动态能力是指企业的知识水平,如果一个企业知识水平比较高,那么它的发展方向也会更加宽阔。所以企业要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丰富企业的知识集合,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实力和自信。同时还要掌握比较具有时代特征的知识,保 证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更加与时俱进,才能在如今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提升其竞争力,并且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管理竞争力外生论分析 对企业外部资源的管理调配工作可以利用外生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的竞争力来源大部分是通过外部资源的组织整合来实现的,竞争者和外部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者所注重的问题,在管理中只有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实时的关注,才能够制定出更加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合理管理措施。所以想要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就要尽力维护外部环境的安全稳定,企业的组织结构才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特色。外生论分析方法有效地拓宽了企业的发展空间,让企业有更多有利的条件来赢取经济利益。只有企业禁得住外部环境的严格考验才能让企业有一个更好的平台来展示自己,还能让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更多种的可能性。外生论的外部因素会影响企业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所以外部因素的影响力越大,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力也就越大。但是企业更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将作用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从而提高其管理竞争力。外生论的竞争者因素会让企业的进行更全面的改进和发展。在竞争环境之中,企业要对外部环境充分的适应和尊重,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等方法才能确保企业不被外部环境所淘汰。所以切实地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组织能力,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走上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企业管理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了解到企业内部的管理情况,了解管理的成功之处和失误之处,从而发挥其优势,对劣势进行改善,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竞争力,以优越的管理来推进企业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企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综合管理论文: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探索 摘 要: 本文探讨了自来水行业信息化的现状,讨论了综合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指导思想、建设内容和系统功能以及在建设综合信息系统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 自来水 信息化 管理信息系统 一、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城市供水企业从90年代初期就不同程度地开始致力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长期的探索、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数字供水”、建设信息社会等的出现,对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以生产管理、管网管理、营业管理、无纸化办公为主要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得到长期的应用实践,已经成为城市供水企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与此同时国际供水企业的信息化大都采用以SCADA为基础的数据系统,它很好地解决了设备实时运行状态监测的数据采集、分析等支持功能;以ERP/EAM为核心,并与SCADA系统对接,对设备的运行、维护实施全面的在线实时管理;以GIS为辅助系统,与SCADA系统、ERP/EAM系统整合,形成实时在线的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全面提高城市自来水信息化水平。与之相比较,我国城市供水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1.信息系统机制薄弱,体现在:生产的安全性低,对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差,资产利用率低,输配和管理成本高。 2. 企业体制、机构和人才与信息化的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有一些城市供水企业的领导在理念上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信息化建设只完成了传统的业务流程管理,还远没有实现信息化带动企业现代化的目的;虽然建设了基础数据库、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是尚不注重数据的整理和挖掘。 4.缺少一个规范的自来水信息统一管理平台(自来水企业信息门户);一些子系统各自为政,信息的处理和流转只局限于本部门,不能在整个公司进行很好的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二、自来水信息化的实际意义 自来水企业的业务性质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有很大的不同,它面对着千家万户的服务需求,管理着全市范围内纵横交错的地下管网和大量设备。因此,所研制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为安全稳定供水的严格要求服务,必须要为做好用户服务这个工作宗旨提供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这就要求自来水企业必须以整体信息化为出发点,将企业运营相关的所有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在此基础上针对自来水运营模型的要求,统一规划,构建生产调度、管网运行、营业收费、用户服务等专业应用系统,形成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此外,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是响应国家确立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思想。自来水信息化不仅适应城市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需要,而且对自来水企业的企业现代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充分体现了自来水企业“数字供水”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水平。 三、自来水信息化系统的组成 按业务内容、业务性质和服务对象的不同,自来水企业目前的业务模式,可以分下面几个部分: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包括业务咨询、信息查询、业务申报受理、业务投诉受理、用户服务热线等);营业收费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抄表、收费、与银行间代收自来水费数据处理);GIS系统(自来水管网运行管理、维护等);ERP系统 (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料供应管理、工程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经营计划等);SCADA(包括自来水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及供水调度等);企业门户网站(展现公司形象、提供用水常识、安全知识等)。 自来水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内容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见图1。在这个关系图中业务应用系统和辅助支持与决策系统统一运行在公共信息平台上;业务应用系统与辅助支持与决策系统数据通过中心数据库平台实现双向互通;业务应用系统中只有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和营业收费管理系统直接面对用户,GIS、SCADA和GPS系统是公司内部生产运行系统,主管部门和外部相关机构只与业务发展管理系统联系。 四、自来水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思想 建设高水平的自来水行业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从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和资源条件出发,调动企业内外多方的力量,运用行业内领先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和信息网络技术,对企业的整个运营系统进行完善和更新,形成适应企业发展变革和社会服务需求的先进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对业务的整合,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业务创新,以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提高社会满意度,实现自来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信息化建设原则 自来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遵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原则;统一标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系统开放原则;技术先进、可靠、实用原则;“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信息安全原则。 1.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坚持标准。总体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自来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前要制定建设规划,统一规范标准,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做到结合实际、重点带动、分步推进、按标准进行建设,让信息建设与管理建设同步进行。 2. 系统设计要先进、可靠、实用。要利用成熟可靠的公用网络,根据自来水企业各个分支机构分散在整个城市的特点,采用方便、安全、可靠的VPN虚拟局域网,保证数据的实时准确传输。整个系统的规划要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信息产业几乎每年都要更新换代,所以做系统规划的时候在充分考虑技术成熟性的同时必须采用国际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和信息网络技术开发系统,确保系统的先进性。 3. 系统运行的开放性。系统必须十分注意开放性,选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操作平台,便于开发、使用、维护、管理和系统升级的支持;应用软件设计开发也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相关系统中留有相应的软件接口,使各类数据资源得到很好的共享。在实用性方面,随着人们管理意识的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更加追求实用效果,要完成人工作业,还要完成很多过去人们想做而无法做到的工作。 4. 建设“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内部业务流程自动化,提高效率,改善管理,提升服务素质,最终提高社会满意度;因而便民利民应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必须保证系统简单易学,建立企业与用户沟通的友好界面,建立用户自我服务系统。 5. 系统的安全性。在地球村时代,安全性是整个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建立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机制,制定规章制度,防数据泄密、丢失,防病毒和黑客的恶意攻击。 (二)自来水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1. 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企业信息平台建成一个B/S结构的Intranet访问平台,即企业信息门户。完全基于三层结构Web 应用技术,使企业内部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权限在浏览器上共享、分析、处理和应用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实现生产自动化、运营智能化、管理决策科学化、信息资源化和运作网络化。 2. 建成核心数据交换中心。通过对各个业务环节信息数据的实时全面采集和发送,实现企业运营信息的集中存储,形成一个信息共享体。以完善的信息流和信息共享机制带动整个业务流程运作的顺畅,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决策管理系统对各个业务环节的监控和指挥,并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数据挖掘,实现宏观决策和计划指导,同时建立信息中心实施对数据交换中心及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维护、升级等相关职能,并进一步健全信息管理机制,形成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 3. 根据实际情况分步重点建成急需的应用系统。这包括营业收费管理系统、GIS系统、SCADA系统、客户服务中心、ERP系统、OA等。 4. 通过企业信息系统与产业链上其它信息系统的互连和信息共享,实现企业经营的社会化和系统增值,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向飞跃。 五、自来水信息化建设内容及各个子系统功能 自来水信息系统建设是以提高业务的效率和质量为目标,内容包括多个面向具体应用的应用系统以及支撑应用系统的公共信息平台。 (一)系统体系构建 自来水企业信息系统体系应根据自来水企业目前计算机应用体系结构和状况,考虑以下方面: ①适应自来水企业目前的应用背景和现状;②保持与IT新技术的同步发展;③建立基于Internet技术的主流的VPN形式的信息网络。 该系统体系结构比较适合自来水企业的应用要求。它以数据库为核心,在企业内部网上(Intranet)将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统一共享;在企业外部网上(Internet)与政府、银行、用户相关联,适应社会信息化要求。 (二)统一公共信息平台 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重点是建立基础设施平台,搭建全公司的VPN虚拟局域网络,建立起数据共享机制,数据安全、访问控制机制,各类客户端信息访问机制等。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环境,利用计算机的三层结构技术,实现自来水企业集成平台与现有各类计算机系统的无缝集成及平滑过度,以及今后新增系统的数据集成。 (三)营业收费管理系统 营业收费管理系统几乎覆盖了直接面对用户的所有业务,包括抄表、收费、与银行间水费代收数据处理等。 营业收费管理系统是自来水企业整个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自来水用户基本数据库的主要数据来源,是城市的基础性公益性大型数据库的一个组成部分。系统不反完成营业收费的管理工作,系统的数据将直接共享应用于城市自来水规划、城市输配自来水管网数学模型、城市GIS系统以及自来水企业各有关管理部门和各有关上级领导决策部门。 (四)客户服务中心系统 客户服务中心是自来水企业与用户和社会各界的直接面对面窗口,也是信息化工程中的关键部分。这部分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司形象和社会稳定。客户服务中心以用户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每一个自来水用户建立一组档案,记录着用户开户之日起到现在的所有的情况,使自来水企业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有一个非常清楚全面的了解,是自来水企业搞好对外服务的基础工作。此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用户报装管理系统、自来水表管理系统和热线服务管理系统。 (五)ERP系统 ERP系统包括自来水企业的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仓库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物流后勤管理、自来水表管理等。这些系统良好运行,为自来水企业规范化管理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为领导层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信息和辅助决策信息。 (六)生产运行管理系统 生产运行管理系统主要由GIS、SCADA、GPS等构成。这是以实时动态管理系统为主,包括自来水企业的主营产品—自来水的整个生产处理过程和把产品通过管网系统送到千家万户的整个传输过程。这一部分以基本生产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自来水输配过程进行控制。基本生产信息的数据一方面用于生产运行,另一方面和基本用户数据一起作为管网建模和GIS两个系统的主要基础数据来源。通过管网模型和GIS系统的分析处理,得出的结果可以科学地指导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和合理的管网运行,以及对管网的建设和规划提供宝贵的数据。 六、自来水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在新的信息技术支持下成长起来的新型管理系统,过去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自来水企业的“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明显。在信息技术相对成熟的,新的管理系统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模式,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因此老的管理模式和机构设置必须适应新的信息化系统。在这个互融过程中,建设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体现出的几个问题是系统是否成功的关键。 (一)领导重视,企业“一把手”亲自抓,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保证 首先,最高领导一定要亲自挂帅,实施“一把手”工程。因为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管理手段;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和业务流程的重组;信息公开和规范化管理所导致的管理人员的权限变化。因此从实质上来讲这是一个管理系统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系统。整个系统实际应用都是要体现领导建立在现代化信息平台基础之上管理思想的,所以企业“一把手”和其他主要领导不亲自抓是搞不好自来水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的。 (二)注重“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战略 搞好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战略。信息系统建设要从全局的观念出发组建系统,制定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规划重点考虑企业全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编制系统功能目标。确定部门信息处理应用要求和公司全面管理需要之间的合理配合,根据系统要求和市场技术经济条件,合理配置系统软件、硬件和网络的能力并留有发展余地。 (三)系统建设符合可持续性发展要求 系统建设的可持续性关键是应用程序可以持续使用。这要求应用程序要易于理解、扩充和改动,并可以方便地移植到升级的平台上。对此,在开发阶段就应该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深入分析,合理地做出安排,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结构。 (四)编码技术标准化和管理业务规范化 自来水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涉及到大量的信息编码标准化工作,这既是提高应用水平,信息共享的需要,也是满足今后扩展的前提。重视基础数据开发,实施信息挖潜,是项目成功的保证。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大量时间花费在整理、改进、补充完善传统业务的规范作业制度,形成一套规范的基础数据,达到编码技术标准化和管理业务规范化。 (五)注重人才的培养及梯队的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实施以人为本是自来水企业信息化建设可持续的保证。公司内部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系统维护力量,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否则难以完成系统的日常运行。系统维护应当能够完成系统硬件、软件和网络平台的日常维护,处理一般的系统故障、系统参数设置、数据库的维护和备份、用户权限分配、在应用层面上对软件功能和界面的调整修改等。同时,还要求企业员工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型管理工具,而且这也是一个企业走向现代化和成熟的标志之一。各类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应工作岗位的系统模块的应用,力求操作的快速和数据录入的准确,减少甚至杜绝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七、结束语 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完整解决方案。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充实和完善的系统工程。随着管理体制的变化,在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信息化工作是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指导下实施的。同时,信息化工作是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过程。 综合管理论文:论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分布化、综合化和动态化 摘 要 在阐明智能化建筑基本问题的基础上,从战略的高度提出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分布化、综合化和动态化的观点;在分析智能大厦的实施基础上,提出工程设计的实现需要前期仿真的观点。 关键词 分布式系统 综合化 动态化 前期仿真 1?引言 智能建筑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信息、资源和任务的综合共享与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它实现的核心是系统集成,也就是说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综合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达到多快、好省和高效的目的[1]。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和受人们对经济日益国际化趋势的认同,智能建筑必将呈现出新的态势,这种态势体现在进行系统集成的同时,考虑建筑物的异构性、分布性、动态性和碎片性等因素的影响下[2],应充分体现系统的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和智能化[3],这是建筑智能化进程中一个必须重视的战略性问题。另外,任何工程对方案的考核是至关重要的,就智能大厦而言,对方案的考核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对设计方案的前期仿真很有必要。 2?一体集成的分布化 智能大厦的系统一体化集成实质上是建立在系统集成、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的多种集成的基础上的一门高新技术。智能一体化集成化的本质是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传统的集成式网络管理系统难以适应网络规模日益扩大、网络元素日益复杂的楼宇智能化要求,需要引入分布式管理方法。 分布式管理就是将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分布于多个管理实体,以便有效、及时地对网络资源进行监视、约束和控制,提高响应效率和扩展功能,更好地实现网络管理目标。一个实际的网络系统,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按照地域、功能子系统、网络等定义相对独立的管理域并选定其管理者;各管理域通过管理者的交互实现全局管理目标。管理者之间的交互有两种结构:层次的和全分布的。层次结构是通过上层管理者与下层管理者的交互来完成各管理域的管理者之间的协调。全分布式结构是一种对等结构,采用该方式的管理者之间能直接对等通信。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管理的分布化的过程就是将管理应用功能由集中式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转移到分布式计算平台的过程[4]。分布式计算平台的目标是实现跨平台资源的透明互操作和协同计算。 当前支持分布式计算主要有两类环境:基于过程的分布式计算和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目前的主流是后一类。如基于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和Java的计算,它们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提供对象式的应用编程接口,主要是针对重用和异构环境下的操作问题,这对相对庞大和复杂的智能大厦系统是非常适用的,目前CORBA技术已引起业界的关注和重视[5]。CORBA是一个开放式跨平台的、语言独立的分布式标准,它引入的概念屏蔽了下层的网络传输,利用面向对象概念,实现分布式应用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既大大简化了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又便于异构环境下的集成,具有更高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的优点。目前遵从CORBA规范的产品主要有Inprise公司的VisiBroker,IONA公司的Orbix,Digital公司的ObjectBroker,IBM公司的Component Broker等,将基于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引入智能建筑是顺应技术潮流的,同时它应是甲乙类智能建筑的技术要求[1]。 另外,分布式管理系统更容易实现大厦的智能化,不仅能实现管理的并行性和分布性,而且具有对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多目标、多因素、多阶段、多层次的协调,实现管理系统的整体协调和全局优化。 3?一体集成的综合化 网络是建筑物智能化的基础,系统一体化是以网络为支撑的,网络信息来源于不同实体,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深化,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数量、对象的种类、组织的异构性、物理分布、参与组织的单元的数量、服务综合的程度等,这时,由传统的相对单一的网络管理扩展为基于分布化的网络综合管理是环境的必然要求。 环境是系统存在、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信息、能量或物质的交换。 综合管理是指确保系统的所有资源根据其目的而有效运营的所 有手段,它是系统与环境相统一的产物。有关综合管理的平台也在不断涌现和改进,如基于事件(event)的驱动轮询方案,基于CORBA平台的方案。 4?一体集成的动态性 事物的发展是m相对稳定的,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需要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智能建筑系统一体化集成的动态性是基于分布式的管理系统,也只有分布式的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动态化。 动态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故障的检测与动态重组恢复;其二是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分布式系统具有故障诊断软件包,采用互查技术来检测系统发生故障的部位,并进行处理,动态地分配或重组系统,使系统工作于可靠状态。分布式系统采用并行处理技术,可满足智能大厦分阶段建筑使用的要求,边组织,边开通,从而减少了一次性开通的难度和避免了一次性投资的方式。另外分布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都是模块化的,模块的连接嵌入比较方便,能够很好地配合日益扩大的系统需求,便于提高和完善系统的性能,保障了系统的动态先进性。系统的动态化要求使用动态的管理策略,由于Java和CORBA的迅速发展,动态管理技术也在日趋成熟。 5?前期仿真 智能大厦的建设除了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即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优质服务,建立先进、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节省能源和降低成本,还要达到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减少投资。这就需要在工程实施前对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功能进行考核,以便查漏补缺和修正。另外,因为智能大厦的网络集成不同于研究试验网,网络系统可靠性、开放性等要素对大厦的智能化管理和提高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智能大厦的前期仿真就显得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由美国的Cleve和Moler博士在1980年前后创立的、正在蓬勃发展的Matlab为系统的动态仿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6]。Matlab的家族成员之一的Simulink为系统的仿真更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综合其它软件的使用可以使该软件在智能建筑的CAD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软件也能为其它软件提供良好的接口,便于SynchroHome等智能化集成系统软件的调用[2]。该软件有两个明显的功能;连接与仿真。首先利用鼠标在模型窗口上画出所需的系统模型。然后利用软件提供的功能对系统直接进行仿真,在系统的任何节点上可以输出波形,从而更好地监控系统的工作过程,并实时地对系统模型进行修改以达到预期目的。这种思想和方法适合于智能大厦一体化集成的仿真与分析,相信基于Simulink的仿真技术必将在智能建筑的CAD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6?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随着智能大厦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随着“数字城市”和“数字地球”研究的不断深入[7],智能大厦系统集成的主要趋势将是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和承和互相促进的;同时由于智能大厦的建设是一种投资行为,对其进行前期仿真是十分必要性。 综合管理论文:激励机制在综合性医院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综合性医院科研管理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越来越注重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以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面对这一变化,我们深感医院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这就要求重视科研在医院各项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然而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医务人员每天不仅要处理大量的医疗工作,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这在客观上使得从事科研工作的时间大为减少。因此,能否帮助医务人员发挥其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克服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就成为科研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建立适合院情的科研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1]。 1 激励机制的涵义 建立激励机制的实质就是管理者通过制定政策或采取某种方法对所期望的目标进行激发和鼓励,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最终目的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目标。 2 激励机制在科研管理中的必要性 激励是促进医务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激励是通过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调动积极性的过程。医护人员知识水平和基本素质较高,事业心和成就感较强,对于他们工作和学术上取得的成绩,适时给予物质或精神的激励,可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使他们学有所成。同时还应看到,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过程对医务人员的才能要求越来越高,科研管理人员必须适时实施激励行为,以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使他们在事业上蒸蒸日上。 激励也是实现医院科技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兴院成为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如何将医院的科技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这就需要科研管理者研究激励的心理活动过程,想办法激发动机,强化动机,运用动机的机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把医院目标变成每个职工的个人目标,把集体利益与个人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广大科技人员为实现医院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2]。 3 医院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3.1 激励措施的制定 激励作为一种管理行为,其制定有具体的过程,首先是要进行调查,做到有的放矢。科研管理工作的对象主要是科技人员,而他们的情况各异,其需求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在管理中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他们需求的内容,需求的强度与结构等;其次是总结分析,主要针对需求分析激励的范围、力度;再者就是制定措施,制订奖励办法。这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考虑。在物质激励方面,对承担课题者实行津贴,对专著、论文、专利、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对科技开发、新药临床试验等科技活动实行奖励和提成。在精神激励方面要注重营造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这样一来,所制定的机制就比较合理,且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从而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3]。 3.2 设立专项科研基金 医院从多种途径为科研事业争取资金,除课题本身的专项资金外,医院每年按卫生预算差额的3%拨款;将科技合作、技术转让等纯收入的7%及企业社团或个人捐助都投入科研基金,以保证资金的来源。例如在今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霍英东先生捐献给我院800万元人民币,我们就将其全部投入到科研基金中去[4]。 3.3 落实激励措施制定以上措施之后,医院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全院,除了日常工作中按制度进行奖励外,医院每年召开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地表彰优秀科技人员,还通过光荣榜、宣传栏、院报等形式,对在科技工作中有贡献的有功之臣进行表彰,营造一种科技兴院的良好氛围,使科技人员受到鼓舞。 4 实施激励措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激励机制的引入和应用,推动了医院科技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但在激励的具体运用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4.1 要注意实事求是 激励要把握正确的导向作用,应体现实事求是,按劳分配的原则,奖励为医院做出贡献的人,重成绩、重贡献,以扎扎实实的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这样才能提高奖励的效果。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人都有一种追求公平的心理要求,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把自己对工作的付出与所得的报酬,同他人的付出与报酬进行比较,管理者在制定激励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到,科技人员在衡量自己“投入”和“报酬”的相对值。这里实际存在着攀比心理。如果彼此的“投入”差别很大,而管理者却给予相同的物质待遇,就会失去激励作用。 4.2 要注意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不仅追求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充实。因此,要增强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既要运用好物质激励,又要注意精神激励,他们是激励因素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科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和心理素质比较高,它们的事业心、荣誉感等精神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会胜过物质需要。因此,医院管理者应该善于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紧密地结合起来。 4.3 实施激励措施要及时、适度 对取得成绩的科技人员 实施激励要注意时效性,以使他们及时得到鼓励和鞭策。要激发情感,把激励的着眼点放在激发人的上进心、调动积极性上来。 适宜的激励措施能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来。激励、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变压力为动力,自觉主动地投入到科技活动中来,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创建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推动了医院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医院科技发展的基础。 综合管理论文:浅谈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系统 摘要:随着结构化布线工程的普及和布线灵活性的不断提高,用户变更网络连接或跳接的频率也在提高,而布线系统是影响网络故障的重要原因,如何能通过有效的办法实现网络布线的实时管理,使网管人员有一个清晰的网络维护工作界面呢?这就需要有布线管理。 关键词:综合布线 智能 实时管理 今天,智能建筑的写字楼、大厦、大学校园、政府部门甚至住宅小区中的绝大多数语音、数据、图像的传输,在其物理层结构上都是基于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基础架构上。我们知道,在ISO/OSI协议中,物理层是网络系统的基础,所有网络通讯依靠物理层的线缆来将语音、数据传到目的地。 随着结构化布线工程的普及和布线灵活性的不断提高,用户变更网络连接或跳接的频率也在提高,而布线系统是影响网络故障的重要原因,椐调查60~70%的网络故障是由于跳线的不明确,导致整个网络的不可靠或瘫痪,网管人员已不可能再根据工程竣工图或网络拓扑图来进行网络维护工作。那么,如何能通过有效的办法实现网络布线的实时管理,使网管人员有一个清晰的网络维护工作界面呢?这就需要有布线管理。物理层布线管理能实时(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监视布线的连接状态和设备的物理位置,同时有任何更改的时候,能准确的更新布线文档数据。这样做的好处是连续提供可靠、安全的连接,防止任何无计划的、无授权的更改,降低整个网络系统的事故时间、运行和维护费用,最终能有效的管理整个网络资源,提高布线管理效率。 二、构化布线目前设计的现状和管理方式 目前,结构化布线设计一般采用国际标准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将语音、数据的配线统一在一套布线系统中。系统设计一般按六个子系统进行设计: 1. 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接线缆(3m左右)所组成。 2. 水平配线子系统:各楼层弱电井兼作楼层设备间,由设备间至工作区信息插座采用6类4对8芯UTP双绞线,配线电缆长度不超过90米。 3. 垂直干线子系统:传输数据的垂直干线采用6芯多模光纤,并采用6类4对8芯UTP双绞线作为备份;传输语音的垂直干线采用5类非屏蔽大对数铜缆。垂直干线沿弱电竖井桥架敷设。 4. 设备间子系统:各楼层弱电间作设备间,设置接入层网络交换机、配线架等连接器件。 5. 管理子系统:计算机网络中心、电话总机房,是整个大楼的网络、电话交接中心。 6. 建筑群子系统:将建筑物中的线缆延伸到建筑物群的另一些建筑物中的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上。 这样设计思路简洁,施工简单,施工费用降低,充分适应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今后办公自动化打下坚实的线路基础。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仅满足布线,施工等的方便,对维护、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引言所述,如今公司、办公人员变化很快,如果还是到设备间去跳线,是非常麻烦的,所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能进行随时的改变和调整,这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会很严格。管理人员要清楚地知道工作区的点与配线架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及时的跳接。根据TIA/EIA-606标准即《商业建筑物电信基础结构管理标准》的规定:传输机房、设备间、介质终端、双绞线、光纤、接地线等都有明确的编号标准和方法。通常施工人员为保证线缆两端的正确端接,会在线缆上贴上标签。用户可以通过每条线缆的唯一编码,在配线架和面板插座上识别线缆。 目前,由于用户每天都在使用布线系统,而且用户通常自己负责布线系统的维护,因此一般标识使用简单的字母和数字进行识别。现在尽管许多制造商在生产面板插座时预印了“电话”、“电脑”、“传真”等字样,但大部分业主建议不要在面板插座上使用这些图标。因为,首先这些标识信息不完全,达不到管理的目的;其次,布线基础设施将不再具有通用性,随时可能发生变更。到一段时间后,设备间跳线乱成一团,标签脱落现象等很严重。 三、设计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综合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系统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布线的实时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在计算机市场中,已经有多种网络管理应用软件来帮助网络管理员来监视网络的连接情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应用绝大多数都工作在网络层,而非物理连接层,它只能告诉网络管理员哪个逻辑链路断了,哪个设备不能连接上了,但是不能告诉管理员物理错误的位置和问题发生的原因,到底是电缆断了还是插头脱落了。传统的交换机端口到配线架端口的连接是通过跳线完成的。竣工时候的跳线一旦发生更改必须由人工改变图纸加以记录,以备今后查询。配线架的端口仅代表着客户端端口,这样造成的一个问题是,管理难度高,跳线在今后改动中难以查询所连接的端口;另一个问题是,交换机的端口由于改变需要经常插拔,容易导致昂贵的交换机设备的损坏。一个统一实时的物理层管理系统能够准确、可靠、安全、提供端到端的实时监视和相应的文档,是十分必要的。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能节约时间,使业务中断达到最小,能有效利用有源设备,能精确完善的记录文档,能在修复故障时降低中断时间,对有计划的 MAC (Move 移动、Add 添加、Change 变更) 能迅速作出反应。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政单位使用了网络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在单位中也多了一个部门--电脑部。传统企业中的电脑部的职责也从文字处理、计算机维护转入了网络维护为主的新时代。在网络维护中,除了对服务器系统、网络设备的状态监控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根据其他部门人员变更,提供网络(包括电话等)连接支持,以及更改后的文档管理。 随着时代脉搏的加快,人员变动,乃至部门的变动都越来越频繁,如何让网络变动跟上这日益加快的节奏,同时又要保持文档的正确性?这个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传统的由人为管理的主要手段的模式已难以承担这项工作。例如,电脑部人员变动造成新的工作人员对网络一无所知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若将整个企业比作一个机器,那么,这时的网络系统将是最薄弱了。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网络技术人员,面对一个混沌的网络也束手无策。服务器设备、网络通讯设备的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物理层的管理有没有新的突破呢?回答是肯定的。 四、构化布线计算机管理系统组成 传统的网络连接有这样几个部分:交换机端口到配线架端口的连接、配线架端口到客户端端口连接、客户端端口到终端设备(电脑、电话机等)。一般情况下,配线架端口到客户端端口的网络连接已经在最初的安装中完成,很难在今后改动。所以,交换机端口到配线架端口的跳线是我们机房管理的重点。 结构化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由两部分组成:硬件和软件。 系统的硬件部分: ·电子配线架:分超五类性能、六类性能和光纤配线架,在每个配线架端口上方具有内置传感器,是24位实时接口的一部分,在实时布线中,端口传感器和接口电缆连接器用于提供“实时”网络连接信息。 ·主扫描仪、副扫描仪:用于实时管理现有的基于RJ45的设备。 · 实时跳线:实时跳线设计一根第九条导线,这条导线的长度与跳线的长度相同,其每一端接有一个监视针脚,实时跳线在实时配线架端口传感器和扫描仪相连接并提供电子触点。 ·实时链路电缆:在每一个电子配线架的背面都有一个扁平电缆接口,它是用来和扫描仪相连接的。 另可配一保安控制器:能使整个系统连接远端的装置,如门锁、门开关、风扇等。保安控制器有密码进入系统的安全机制,使整个实时布线系统从实际场所到控制平台变的更安全。 系统的软件部分:结构化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系统的软件是一套典型的CLIENT/SERVICE系统,由服务器端和工作站端构成标准的体系。它的服务器端是构件在MICROSOFT SQL SERVER7.0基础上的数据库系统,对各项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客户端是一般为自行研发的系统,承担着数据库系统与管理员之间的交互式地管理职责。 软件系统对计算机的要求。服务器端最小要求为:PENTIUM II 400MHZ,128M RAM, 2G FREE SPACE;同时需要安装WINDOWS WORKSTATION/SERVER 4.0 并安装了SERVICE PACK 4以上的补丁;INTERNET EXPLORE 5.0以上,以及MICROSOFT SQL SERVER 7.0,和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客户端的安装需要配置为:PENTIUM II 300MHZ以上,64M RAM,500M FREE SPACE;并安装了WINDOWS 95/98/NT WORKSTATION/2000操作系统。 五、结构化布线智能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 结构化布线智能管理系统能够自动检查和监视通信机房或者设备间内跳线面板和交叉连接的变化。设计时在标准机柜里设有电子配线架,还有它的硬件设备扫描仪,扫描网络配线架端口状态设备。安装在机柜中的管理系统可以管理许多个端口,配线架上所有端口的移动、增加、改变在机房主机一目了然,网络管理人员只需按动一个按钮就可以得到状态跟踪报告记录,并能辅助技术人员进行跳线管理。它的连接方式为:从交换机端口连接电子配线架(一)的端口,而客户端的端口连接电子配线架(二)的端口。电子配线架(一)的端口代表着交换机上个各个端口,而电子配线架(二)上的端口则代表着各个客户的端口。管理员需要做的就是将电子配线架(一)的端口和电子配线架(二)的端口如何实现连接,即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分配。这样,当需要改变连接时,所有的改变都发生在配线架和配线架之间,减少了交换机的端口更改次数,同时也便于将各个厂商的交换机集中进行管。 目前,这类实时管理布线主要有:美国AVAYA公司的SYSTIMAX SCS的iPatch系统;Panduit泛达公司推出的PANVIEW综合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系统;以色列RIT推出的PATCHVIEW综合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系统;ITRACS公司推出的iTRACS系统;美国Molex推出的实时布线系统;南京普天智能布线物理层网络管理系统。 六、结构化布线智能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布线系统与管理系统通过智能配线架有机的连接起来,使得网络管理和布线系统管理同步,但目前该系统并未大面积推广,其功能,技术并不尽人如意,一个大楼采用智能布线系统将比一般的布线贵50%左右。一般的业主、建设方不愿在此投资。而目前最先进的布线应是在智能布线管理的基础上有自动跳线技术,它是智能布线的发展方向。目前,主要有美国DynaTrax系统。用户只需移动鼠标,就可以进行布线的移动、增加、改变。可在现有的各种网络上运行,并支持现在网络将来的升级。 网络技术是一项日新月异的技术,是一项飞速发展的技术。网络技术中没有完美的事物,只有更好的技术。电子配线架技术到现在也只有短短二年时间,在技术上、工艺上一定存在着漏洞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扫描仪就牵涉到扫描速度,系统稳定性等因素。但是,一项技术只有被实践,才会有改进和再发展的机会。网络技术不是纸上谈兵的技术,是实际工作的技术。希望电子配线架能成为网络技术中一项成果,改进网络管理人员的管理概念、管理效率和管理方法。 综合管理论文:关于综合仓库管理方案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入库 仓库管理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定义入库原则,寻求最优库存(包括布局)方案作为控制手段,使仓库管理实现物流流程的整合,达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 仓储,是指商品从生产地向消费地的转移过程中,在一定地点、一定场所、一定时间的停滞,是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因订单前置或市场预测前置而使产品、物品暂时存放[1]。从某种意义上讲,仓储管理在物流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2]。如果借用运筹学的观点来描述仓储管理在物流中的地位,可以说就是在运输条件为约束力的情况下,寻求最优库存(包括布局)方案作为控制手段,实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在我国,作为供应链的核心环节的仓储管理中存在着数据获取不及时、错误率;库存位置不能准确管理;操作流程的随意性较大;报表部完整及时;人力物力资源安排不合理,影响效率[3]。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文章针对商场仓库的实际情况和集中采购、物流配送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建立一个快响应速度、降低库存成本的物流仓储系统。 1权重入库出库原则设计 仓库库存按照各自的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波动库存(或称安全库存)、预期库存、运输库存、批量库存和投机库存。文章研究所涉及到的库存主要包括波动库存,投机库存,预期库存和批量库存,不包括运输库存。 就仓库的管理要求来说,一般而言,入出库需要满足三个要求:确定调度作业合理的响应时间和作业顺序,保证作业任务能够快速地、准确地入库,二是确定合理的库位布局,使得货物的出入库时间减少,并保持货架较高的稳定性,三是无额定合理的作业路线,确定合理的作业路线,保证机械操作效率。此处文章主要是结合信息系统技术知识,对货物的摆放位置进行设计,保证在摆放和排列时能够以最高的综合效率完成出入库的工作。因此设计了一些入库准则。入库时调度基本原则如下: (l)就近原则 先低层后高层,先左排后右排,先近列后远列。这一原则可以提高效率。不同频率、重量的货物在仓库中的位置也是不相同的,按就近原则,入库时在相应的区域内寻找最靠近入口的空货位,出库时寻找时间最早又最靠近出口的货物,这样使出入库时间最短,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2)物品的同一性和相关性原则 相同相关的物品放在一起或附近。例如有一货物A(部品号3011000)要存储,首先搜索在库是否有同样的部品号为3011000的货物在库,如果有同样的货物则计算库位剩余空间是否可以存储该批货物,如果还有存储空间就将货物优先进入该库位,如果存储空间不够则搜索该库位附近是否有空库位,按最近的库位入库。如果没有同样的货物在库,则按就近原则搜索相似的部品号为3011****货物,并在附近寻找空库位入库。 (3)产品尺寸原则 根据产品的尺寸确定物体的存储位置,例如对于小件货物,不提倡放在下层,入库和出库都比较复杂,而大件货物同样也不宜放在高层,以免存在安全隐患,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存储空间。在物品信息数据库表中建立物料的尺寸信息,在入库中根据物品的外形尺寸来分配库位。但由于物品外形尺寸以及外包装情况比较复杂,加上各物品存储的特殊要求(例如能堆高的层数要求),即使通过长宽高的设定也很难通过算法来确切计算库位的实际存储数量,所以需要在库位物品限度管理数据库表中预先设定该物料在不同的库位最大限度的存储数量。物品除了尺寸的要求外,物品重量也是存储需要考虑的要素之一,需要在综合物品的外形尺寸、重量以及存储要求的因素下,预先进行人工设定最大存储数量。 一般而言,在货物保存时,根据这些处理原则可以确定货物存放位置,但是由于商场和一般的单纯仓库不同,除涉及波动库存(安全库存)、预期库存、运输库存、批量库存和投机库存外,还和销售情况是紧密相连,因此在入库时会存在一些特殊性,不能简单地根据上述原则来处理。 例如,将货物简单地放在最靠近入口的空货位,如果该货物长时间不用,则放在靠近门口的位置则弊大于利,但对于投机库存和预期库存而言,如果是短期保存或是出库时间确定,一旦时间到,立即出库,则采用上述原则处理较好。但是某些时候对于一些货物而言,同时具备以上几种库存的特性,例如,某种典型产品月销售量为1千件,每月库存将收货1千件。如果均匀地消耗掉,则平均批量库存就是五百件。为弥补需求的波动,可能再额外持有250件作为后备或安全存货,因此该物品的平均总库存量将为750件。为迎接即将来临的某个假期,那时工厂将关闭,可能要给库存再加上250件,这就是预期库存。 上述这种状况如果简单地根据就近原则、物品的同一性和相关性原则和产品尺寸原则进行入库处理,则效果非最佳。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同一批货物有着不同的用途,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同一批货物根据存储目标分为三类:即其中平均批量库存500件,采用一般的原则处理方式进行处理,预期部分则按照预计的时间,寻找和预期时间相近的货物群进行堆放,而对于后备存储,一般而言主要用于以防万一,可以保存在在仓库的后备位置,其中对于后备存储的具体位置选取时,还需要保质期等原则,如果是电器类不易损坏的货物,则可以对方在入库和出库操作比较复杂的位置,如果是食物或者易被淘汰的衣物等,则必须在后备位置中再次采用就近原则、保质期等原则等。 2系统设计 仓库管理系统采用三层架构,前端开发工具为JAVA,后端数据库为ORACLE9I。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系统设计的入库步骤如下: (l)当货物需要入库时,首先通过编码系统对货物进行编码处理。对己贴有条码标签的标准件,沿用原来的代码,否则,按编码系统进行统一编码,并在货物上贴上条码标签。在进行编码设计时,可以根据物体的类别和预估存放的时间,以及实用的用途进行编码。 (2)录入入库任务完毕后,将入库命令缓冲区中的记录写入入库历史记录中,以备以后查询,更新库存中的资源信息,并对该货物做相应的描述。 (3)更新货位占用标注情况,如有新的货位被占用,则将货物代码与货位代码建立对应关系,并将信息写入数据库中。 (4)由托盘等搬运设备将货物放到指定货位,然后将信息进行统计后传输到上一级管理系统。 3结论 文章通过定义入库出库原则,寻求最优库存(包括布局)方案作为控制手段,使仓库管理实现物流流程的整合,达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在文章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完成了一个用于大型综合商场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协调解决了现有流程中信息技术运用不足所产生的总体效率不高、物流信息不一致造成的仓储、配送不协调、水平不高的问题。 综合管理论文:试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管理问题 【论文摘要】2005-2010年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的建设电站和电网,投入的人力、物力达到历史之最。同时网架结构得到加强,规模不断扩大,驾驭大电网能力不断提高。在电网建设方面,为了提高电网的输送能力与可靠性,除了新变电站的建设,对老变电站也投入相应的资金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虽然投入的资金比建新站少得多,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的质量直接影响日后的电网安全,同时也为日后变电站集控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在以往的改造过程中,没有人真正去研究工程的控制过程,人们只是按照口头命令去施工,管理人员也是只拿个笔记本,工程的人员分配、物资供应、各个活动的过程控制等等一切都在脑子里。这种凭记忆施工,常常造成一小部分人干活,大部分人无事做的局面,因此急需规范施工过程的管理。在改造过程中为了追求工期,认为工期短、一次送电成功就是好工程。往往在工程竣工后需要追加投资,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查疑补漏工作,维护难度大,在经过实际运行后,部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存在问题较多,缺陷率很高,不能实现真正的无人值班。通过本文的研究,针对变电站改造工程过程管理的问题,提出一套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过程管理方案,对于保证项目工期,降低项目施工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供同类项目参考借鉴。 【论文关键词】变电站改造;排序;历时估算 工程项目过程管理主要着眼于项目目标的实现,即成本、质量、进度和项目过程的控制,目前的项目过程管理注重数据分析过程和量化管理,以达到预控目的,使得工程项目过程管理处于一种可控状态。在国外各种案例的分析与应用中,都是以一些大型的工程和典型的施工过程为研究对象,项目管理的过程控制也是应用在大型电站建设的项目中。 1.国内外变电站改造过程管理的现状 项目过程控制理论在国内的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中的应用也有不少,但过程控制理论与方法在改造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供人们参考的范本,也就是没有经过系统分析与研究。在国内的一些期刊(如: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工技术 等)上也有不少论文,江震勐在 2007年3 月《电世界》中的《变电站自动化改造》一文中提到自动化改造方案和一些二次回路的改进措施,如二次回路的事故音响改为在后台设置延时等技术问题,在 2006.18《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程应用中的“变电站自动化改造”一文中提到的是在改造中遇到的问题,如生产厂家设备技术标准、不同厂家的接口问题、设备抗干扰和通讯规约等问题,《在电工技术》2007/2 期 “高频开关电源系统工程实践”中讲述的是站内直流系统这一部分接线方式与组件配置及功能的实现, 其讨论的主要是改造方案、改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很少涉及改造的过程控制的详细内容。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规范自动化改造过程,为改造过程管理提供一个有科学依据的过程控制作业指导书,项目管理者可以依照其进行科学、有序的工作。 在我国,项目管理已成为一门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性交叉学科,项目管理范畴发展为全寿命管理,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断有新突破,在理论上已形成复杂性系统(高度不确定性、多目标、多维变量)的决策和各种资源配置与控制运行等理论;在方法上,与计算机结合形成项目管理系统(PIMS)、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管理中,从项目开始一直到结束,人们侧重研究技术层面的理论和方法,比如通讯规约、技术改造方案、不同厂家的接口等问题。从管理层面考虑较少,在过程管理中,能偶尔的应用项目管理方法,能对项目过程的进度进行历时估计,工程进度表就是甘特图的一例应用,对工程的各方面协调与配合研究较少,没有一套有效的方法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常常是工作中遇到问题,才开始梳理工作中的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导致工期延长、工程质量不高。总之,我国变电站自动化改造过程管理的研究现状还处于很少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阶段。 项目过程管理理论在我国经历了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应用情况也不尽相同,要发挥项目管理过程管理理论的作用,必须要研究应用领域的运作过程和特点,这样项目过程管理理论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项目过程管理与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大量实际项目调查和近年参加的多个项目现状分析,深入研究变电站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与理论,设计变电站改造项目过程管理指导书,并根据变电站改造项目过程管理指导书要求进行项目控制和实施。 2.变电站自动化改造项目的过程管理含义及原则 2.1 项目过程管理的含义 项目过程的概念是现代组织管理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ISO9000:2000《质量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将过程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的任务在于将输入转化为输出,转化的条件是资源,通常包括人力、设备设施、物料和环境等资源。组织应当对过程进行策划,建立过程绩效测量指标和过程控制方法,并持续改进和创新。 2.2 变电站的改造过程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工作计划和控制 改造过程中很少有科学的控制方案,只有一个非常粗略的工作顺序表,经常导致加班,但有时又没事做的场景。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能够做到把工作内容想清楚并安排相关人员落实。但只做到这些是不够的,还要做到为实现目标而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组织人员拟定完成目标的工作方案;制定工作进度、成本、质量标准、资源配置等工作计划。做好计划工作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避免浪费、降低成本、加快进度,起到以最小的代价缩短项目运作周期。 2.2.2 工作协调方面出现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在改造过程中,各个活动配合不协调,经常有部分人等待、部分人在加班,不能有效的解决活动间、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专业人员与应用人员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项目经理与组员之间配合的问题,经常会出现一些茅盾或误解,造成项目质量的降低和进度的拖延。项目经理需要从项目一开始就保持各方面密切的沟通。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得以解决。 2.2.3 缺乏对工作过程的监控和结果的考核 由于项目的实施基本上都是以具体的工作负责人为主,项目的计划、时间安排、进度的控制往往不由项目经理决定,所以项目经理处于被动位置,造成项目经理对项目进程了解不多,对预期的结果缺乏直观的认识,只能听信具体的工作负责人汇报,对过程中问题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因此对项目过程的监控和考核很不利。 2.3 项目过程管理实施的原则 (1)以人为核心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工程质量过程管理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管理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促进工程质量。 (2)以预防为主“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工程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对产品的质量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2.4 建立变电站改造的过程作业指导书的必要性 针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规范变电站改造的过程管理,应用项目过程管理理论编制变电站改造的过程管理作业指导书,可有效改善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劳动效率,能有计划的对工程中的人力资源、时间、和各个工序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通辽市河西220KV变电站自动化改造项目概述及其作业指导书设计 3.1 通辽市河西220KV变电站改造项目概述 河西220kv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是于1999年7月份投入运行,采用的是东方电子的DF1331系统,能够实现遥测量、遥信量的采集与转发功能。设备运行近十一年,且设备功能已经不适合变电站的发展和系统建设智能电网的要求。 3.2 河西220kv变电站自动化改造项目工作分解 河西220kv变电站工作可以分为10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第一部分是厂家联调,监控设备在工厂生产出来送至调试车间进行组屏加电调试,对各个屏上的测控设备进行组网,加入模拟量,进行遥信、遥控传动。待所有厂验功能进行测试完毕后,进行设备组屏包装,运往施工现场;第二部分是准备阶段,首先是确认新设备到站日期,进行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编写、审批。协调改造期间人员安排、后勤资金安排、确认甲供材料是否到达现场,进行临时雇工人员的安全合同签订、对运至现场的设备进行拆包装、核对设备数量、获取安装调试资料;第三部分是调试阶段,对调试厂与厂第一次通讯的设备、调试其它设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调试完毕编写调试报告,注明可否开始安装; 第四部分是安装调试部分,进行准备工作、查看工程物资到位情况、核对工程人员是否到位。核对现场保护盘的布局,在核对现场保护盘的布局时还要考虑1)核对主控室内每一面保护屏内的每根线的作用及每根电缆的走向;2)将改造时可用的电缆做好标记,并核对其上面的电缆芯长度是否合适;3)核对室外端子箱内的电缆走向,并将可用电缆做好标记,尤其是交、直流混用的电缆,在 2000 年前的变电站当中,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电缆。第五部分是办理相关手续,包括编制改造方案,制定工作计划和停电计划、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向变电站值班人员办理工作许可手续。第六部分是安装,包括以下部分1)打开电缆通道(全站改造的变电站建议将电缆沟全部打开,为日后安装可快速进行创造便利条件;2)敷设电缆;3)提出停电申请并得到许可4)拆除旧设备;5)安装新设备。第七部分是调试,对新设备进行调试,并交付使用,办理工作结束手续。第八部分是验收送电部分,依次进行得到安装调试人员完工答复;所有设备外观检查均无异常;进行逐项试验,在进行逐项实验的时候,要首先得到安装调试人员完工答复;继而对所有设备外观检查均无异常;进行逐项试验;尤其对交、直流、信号回路绝缘测试,符合要求,并核实开关、刀闸远方/就地操作动作正确,其中最重要保护装置带断路器传动,检查控制回路的完好性。同时保证保护装置同监控系统得通讯畅通、正确;检查信号回路同保护装置、监控系统一致、信号动作、命名正;必须在现场进行升大电流试验,检查电流回路的完好性、验收合格、最后要安装人员交付调试报告。第九部分是合闸送电,作为变电站改造成功的标志就是送电成功,送电成功代表整个回路正常,一、二次设备没有问题。在送电前,需要安装调试人员与值班人员一起检查一次设备和二次回路带电后情况,并确认良好。第十部分收尾部分,工程结束后,需要整理旧设备、工作现场,并与与值班人员交接所有资料,还需要将施工图交回设计单位已备初竣工图,最后,撤离改造工作现场。 3.3 项目活动的排序设计原则 项目活动的排序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如能排列出科学合理的活动排序,那就为以后改造工程的控制和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项目过程管理应用于改造工程时,不能完全照搬项目过程管理理论,还需根据工程自身的特点进行排序。具体应用时有如下原则和注意事项: (1)坚持根据最佳实践来确定活动间的软性逻辑关系 (2)进行排序前要熟悉工作流程,更要具有项目管理知识,排序工作要有工程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共同参加和协商后方可定稿。 (3)活动排序方法有很多,在工程中要使用符合人们习惯的方式方法,如箭线图法符合人们的习惯,应用起来方便、易于被人们理解。 3.4 变电站改造项目活动历时估算 说明:该设计参考改造变电站规模为220KV为双母线,6条 220KV线路;66KV为双母线,14条线路;两台主变,一台站用变,4台电压互感器。保护装置全部为微机型保护。在自动化改造中历时估计的活动清单就是WBS的分解结果,约束条件是安装和调试人员的技术水平、人员数量的限制等。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技术人员水平和数量,可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在估算时充分考虑完工的最乐观时间、最保守时间和最可能时间,对于每一种活动: 都采用三种估算值、乐观时间、悲观时间和最可能的时间、每种活动的时间则取决于加权值,加权值为: 我们把关键路上的工序的始节点依次记为 1,2,…,n。由此可计算出项目完工时间的概率,或有一定概率值的项目完工时间。 下面分析变电站改造过程的安装调试过程。安装调试过程由前期准备、安装设备、调试等工序(或称活动)组成。各项工序需按规定的顺序,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完成。所有工序完成后,安装调试工程告以结束。 并计算出最可能完工的概率,下面的时间是通过收集每个活动历史信息(历史信息是通过近两年的变电站改造数据得来的),采用专家评定和类比估算的方法,最终得出各个活动的历时估计。 (1)在厂家联调阶段,具备调试的情况下,调试时间可按下面计算: 220KV 线路保护装置:8小时/套6套共48小时 主变保护装置:8小时/套2套共16小时 66KV 线路保护装置:2小时/套14套共28小时 PT 并列装置:1.5小时/套 2 套共 3小时 小电流接地、消谐装置:3小时/套1套共3小时 这个时间已包括厂家处理问题时间,这是2个人在调试时边调试边处理问题所用的时间,共用时间86.5小时。 (2)安装调试阶段,具备安装调试的情况下,时间可按 323.0小时计算。 (3)验收送电部分 共用时间19.5小时 (4)收尾部分 共用时间4小时 整个工程用时528小时。 经过以上研究得出的结果,在项目改造实施过程中,已经的到了良好的效果,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达到了在控、能控、可控的状态。 4.结论 项目管理在我国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中很少应用,本文通过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中的应用与研究,尝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管理,期望对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并对规范这一工程的过程控制产生影响。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根据自动化改造过程现场所提出的管理思路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方针。本文基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现场,并记录其改造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国内外过程控制的先进理论和方法,达到深化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的应用与研究。 (2)本文设计的河西变电站工程项目过程控制指导书对该项目实施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河西变电站工程项目过程控制指导书给出变电站改造过程的详细设计内容。即改造项目的工作分解、历时估算和进度的安排。经实践检验该指导书易于掌握、务实高效,具有前瞻性。 (3)本文设计的实施河西变电站工程项目过程控制方法科学、合理。本文所设计(方法),该方法解决了施工工期长,过程不受控制等问题。 (4)本项研究的局限性。河西变电站工程项目过程管理仅限于控制指导书设计和实施。有关项目过程管理中的组织管理、绩效管理、质量管理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将在今后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综合管理论文:基于GIS的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初探 摘要: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节水型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计算机手段对水资源进行规划管理。该管理系统包涵了节水型社会“水问题”的各个方面内容,从宏观上对水资源进行分析和决策,提高水资源主管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的日常管理水平。系统设计基于GIS技术,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网络结构,从系统的总体设计以及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论证。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 水资源 GIS 系统设计 1、引言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缺水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国家提出创建“节水型社会”,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将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建设节水型社会要从宏观上对水资源进行整合,协调好各部门间的关系,这是一个资源系统工程。在已开发的一些针对水资源在某一领域的信息系统中,普遍存在着应用单一、与其它系统信息传递不畅、数据异构、信息不共享等问题,已无法满足节水型社会的管理需要,要实现对全市水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开发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迫在眉睫。 水体具有空间属性,因此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基于GIS技术进行系统开发,能实现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定量、定位、可视化管理,而且对于合理规划水资源的使用、水环境分析、灾害分析、预测等都是必不可少的[2]。本文就如何应用GIS技术来设计一个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做出探讨。 2、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管理中应起的作用 地理信息是水资源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提供了管理空间数据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为水资源信息管理的标准化、网络化、空间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在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1)地理信息系统是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办公软件结合起来开发出面向具体部门、功能更为完善的应用软件,可以完成整个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各个部门、各个阶段所能做的工作。 (2)地理信息系统能有效解决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编码等问题,具有海量数据管理功能,所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有效关联,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3)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专业数学模型以及系统优化模型,以便进行深层次分析,使系统具有辅助决策支持功能,为有关部门提供科学的计算结果和和决策数据[3]。 3、系统设计方案 3.1总体设计 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人口和水资源工程等相互影响与制约的诸多方面,因此系统的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应用,从对水体本身的评价分析到水的应用管理,再到对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的评价,几乎囊括一个城市的所有“水问题”,是一个资源系统工程。在系统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依照《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标准,针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提出了节水型社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建设方案,如图1。 3.2系统功能组成 系统主要由以下子系统构成:基础地理信息子系统、水资源管理及辅助决策子系统、防洪减灾子系统、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子系统、水务管理子系统、水价体系仿真子系统、电子地图或三维显示子系统,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数据库是系统的数据源,是系统运行的关键。数据库中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水资源专题数据等空间数据,还要涉及到大量的社会经济信息、相关法规,以及面向各部门的专用属性数据,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这就要求在建库之初要进行深入的需求分析,针对各个子系统的需求合理设计数据结构,保证整个系统的顺利运行和交互通信[4]。 3.2技术路线 3.2.1系统软件结构 用Oracle数据库来管理海量数据,基于ARC/INFO系列软件,用VC语言进行二次开发,制定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平台,软件结构体系如图3所示。 数据和属性数据。利用Oracle Spatial建立以要素为单位与比例尺无关的集中统一的空间数据库,实现海量数据存储。 (2)逻辑层:采用VC编写应用程序,安装Oracle Client,通过Oracle NET请求数据层服务实现对图形数据的修改。将Oracle下载的空间数据类型转换为ARC/INFO对象,再传给客户端。逻辑层将数据层与客户端隔开,负责识别用户身份、传输数据的加密,保障数据安全、有效和便于控制。 (3)客户端:安装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图形数据的显示和浏览、图形打印以及图形的编辑处理。客户端与上层采用TCP/IP联接,没有安装Oracle Client,减少系统的开销。 3.3.2网络拓扑结构 考虑到系统的应用范围、业务规模和区域的地理分布以及相关部门的业务特点,建议采用Client/Server和Browser/Server结合的方式,将系统建成资源共享、又可灵活拓展的实用的GIS系统,并为上级水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的系统提供接口和服务支持,网络拓扑结构如图4。 4、结语 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从宏观上对水资源进行规划利用,实现水利信息化,达到水资源合理分配使用,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在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中,将要着重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由于系统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要解决如何设计好各子系统之间以及与上级网络的接口,保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5]。 (2)由于系统涉及地理、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信息的存储与更新,传统的关系数据库难以适应,因此,在系统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可以考虑将空间数据仓库这一最新技术应用到开发中。 综合管理论文:简析基于元数据的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 论文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元数据;SCC- IIMS;DC;图书馆;XML 论文摘要:分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数据特点和文化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求,提出了基于元数据和I I MS的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模型,建立了模拟现实社会行政管理机制进行用户分级管理和针时单位统一收费的模式,阐述了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框架的设计思想和相关技术,并对四川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试验系统进行了测试。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7号)精神,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保护我国优秀文化资源,向广大城乡人民群众传递丰富的文化信息,提供各种文化信息服务,活跃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文化部、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倡导、组织和实施的文化资源信息化与共享应用工程。共享工程基于网络,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相关政策支持下,通过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以虚拟文化社区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科技普及等文化信息服务,其应用框架如图1所示。各种服务通过建立在Internet上的以国家中心为核心、省级分中心向基层中心扩展、基层中心到终端用户、覆盖全国城乡乃至全世界的网络中的各种应用加以实现。 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网络建设目标是实现以国家中心为龙头、省中心为基础平台和枢纽、县(市)图书馆为骨干、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站为基础的文化资源共享网络。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作为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平台的核心,利用省级骨干网络,主要承担全省各级用户基于省分中心的数据交换和应用逻辑以及典型数据应用。本文以四川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SCC'—11MS)为例介绍系统的框架设计及其相关技术,最后对框架系统进行了测试。 1系统设计需求和设计原则 1.1设计需求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基本设计需求主要由共享工程提出,除一般系统的要求外,还包括资源查询、资源服务、资源发送和资源索取四部分。其中资源查询实现对省级分中心存放的元数据提供查询功能;资源服务实现对省级分中心存放的对象数据提供应用服务;资源发送实现响应基层中心的索取要求,提供相应数据;资源索取实现向国家中心提出资源索取请求,并将数据装人省级分中心资源库。另外,为使共享工程步人良性循环,系统可以提供有偿服务机制。 1.2设计原则共享工程是一个覆盖范围广、涉及机构多、数据情况复杂、专业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技术含量高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设计遵循实用性和先进性、开放性和扩充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兼容性和经济性、免费服务与付费服务相结合等原则。 2系统总体构架 2.1技术思路对异构、海量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是信息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元数据对海量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和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巨系统的重要支撑,基于元数据技术设计系统框架是一个总的设计思路。 2.1.1元数据。共享工程共享的是由无数文化珍宝数字化而来的海量数据,它们的数据类型不同,并以不同方式存储在不同位置、不同存储介质上,在组织上具有异构、分布的特点。在这样的数据海洋中高效、准确地查找数据,使用简单的SRL查询方法是困难的。元数据(Metadata)是“数据的数据”,是从大量对象数据集合中抽取出来描述这类数据特征的属性数据。相对于大量对象数据来说,元数据的数据量要小得多。查询时可以根据要查找的对象数据的特征,先利用元数据找到这类数据集合,最后加以确定。这样,不仅查询速度快,准确率也很高。为方便元数据的生产和查询,各行业都需要建立元数据标准来规范元数据内涵,如图书管理中普遍使用的有MARC/CNMARC和DC两种元数据标准。元数据的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 2.1.2元数据的综合管理。由于利用元数据可以提高查询效率和准确率,因此对象数据应该以元数据为线索进行综合组织和管理,既要考虑元数据库的建立和对象数据的归档,还要考虑对象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维护性,这样才能保证对象数据提供者能提供适当的数据,数据使用者能得到需要的对象数据。目前市面上已有具有这些功能的商业系统,IIMS( Information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就是一种。IIMS可以进行信息的检索、集成、归档、共享和,主要由提供服务的IIMS服务器(DMD元数据服务器和DSD数据服务器)、用来进行元数据管理和系统管理的IIMS工具(服务器端管理工具和客户端工具)以及用于二次开发的API接口三个组件组成。 2.1.3数据。基于元数据的数据系统涉及到元数据和对象数据两方面。由于元数据来自于不同异构系统,且必须适应于各个应用系统,因而建议用XML作为中间格式保存,具体应用系统再对它进行释读和。 2.1.4收费与用户管理。I IMS用户分为IIMS系统管理员、数据管理员和普通用户三种,具有对数据操作和管理的不同权限。由于系统覆盖范围宽、用户复杂、免费与收费兼有,因此可以利用IIMS对用户权限的管理策略,使用户管理模拟现实社会行政管理机制,以便制定统一收费政策和管理用户。 2.2系统概念设计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是一个包括数据层、管理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的体系,如图3所示。数据层实现数据的生产、获取、注册、更新、维护和数据备份;管理层提供管理功能,支持分布式、异构、多源文化信息的综合集成、交换与快速检索机制;应用层为社会公众提供共享信息查询、对象数据下载和各类应用。其中,每层都通过相应的规范和协议来保障功能目标的实现。 2.3系统总体构架 2.3.1系统结构模型。基于IIMS的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模型如图4所示。元数据服务器作为其核心,存放所有对象数据的元数据、提供元数据查询和用户访问控制;数据服务器存放对象数据和对象数据下载;WWW服务器提供绝大多数用户的访问人口,提供元数据查询、对象数据下载和收费管理等相关逻辑。用户可以相应权限通过广域网和局域网操作数据。 2.3.2数据管理和应用逻辑。基于图4的系统模型,数据的管理和应用的逻辑如图5、图6所示。 2.3.3用户 管理模式。基于I-IMS的功能特点和有偿服务的考虑,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可以模拟现实社会行政管理方式对所有用户进行划分和管理,即采用虚拟单位和普通软件用户分组的方式管理用户,形成了图7的用户管理机制。其中,系统管理员可以进行系统的建立和维护、系统初始化、非单位个人用户账号管理、单位费用查询和管理、单位日志查询与管理等;单位数据管理员可以提交元数据、管理元数据等;单位管理员可以管理本单位个人用户账号和费用、查询本单位费用和日志等;单位个人可以权限查询、接受服务、更改密码查询自己的费用和日志等。系统管理员针对虚拟单位制定收费策略,兼顾了收费的灵活性与统一性。 3系统实现 3.1试脸系统拓扑结构作为文化信息绿合管理系统的特例,基于元数据的四川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SCC一IIMS)以四川省图书馆为依托单位建立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试验系统,试验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如图8所示。 3.2试验系统逻样结构SCC- IIMS试验系统主要完成数据的管理和,其内部逻辑结构如图9所示。 3.3实例在元数据技术基础上,利用Java,XML等实现了元数据的管理、查询、对象数据应用、收费管理等,达到了设计要求。元数据查询实例如图10、图11所示,其中查询系统采用中国图书分类法建立导航树,元数据采用DC标准。 4结束语 对异构、海量的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是信息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元数据对海量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和应用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设计重点考虑了信息可管理性和可操作性。从试验系统来看,系统能实现数据的可控共享和信息服务,并具有系统移植性好、可拓展性强、数据管理维护方便、数据查询效率高等特点。 SCC - IIMS是共享工程巨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四川省共享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综合管理论文:谈以经济核算为中心构建设备综合管理体系 论文关键词:设备管理 水务 预算 资产 运行 维修 质量 论文摘要:论述以经济核算为中心,,从设备的资产管理、运行管理、维修管理和选型管理等方面构建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对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的设备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建议。 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供排水一体化经营的大型现代企业,担负着深圳特区90%的供水任务,供水能力达187万t/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42万t/日。公司下辖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分公司、泵站管理所等生产经营单位,各类设备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并且分布分散。近年来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和资产扩张,公司的设备管理工作以“成本控制”为中心,从设备计划人手,从资产管理、运行管理、维修维护管理、设备选型等方面逐步适应合资企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出了贡献。 一、加强设备资产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实时动态管理 1.投资有预算,成本有控制 自供排水合并以来,公司实施了更加严格的以财务指标为主线的预算管理。各单位必须提前申报第二年的投资和改造计划,经公司各职能部门和公司领导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方能实施。经过审批的项目无特殊情况的必须按计划实施。成本有了明确的控制,资产更加明晰,加强了设备管理与计划管理、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保证了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2.设备信息网络化,跟踪预算落实 因设备资产数量多,分布散,资产管理工作非常艰巨。为此,公司开发研制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设备数据库,实行资源的优化管理,把设备台账、管理报表及相关的采购信息等都纳入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内部信息网,使设备的分布、构成、变动、利用等情况得到及时反映,把设备的实物形态管理和价值形态管理充分结合起来,各二级单位均可查阅。 为保证设备资产的准确性,公司设备部配置了设备条码识读系统,通过对现场设置的条形码扫描,可准确了解设备的详细信息及与台账的对应情况。同时每年定期与财务信息核对,确保了设备资产的准确有效。 二、完善设备的运行管理,注重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1.强化设备“三级”巡检制度 巡检制度是一项保证机械和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基本制度,在详细调研各厂生产一线状况的基础上,逐步配置了红外线测温仪、轴承分析仪等巡检设备,推出了《般备巡检管理规定》和备分类管理规定》,把三级巡检制度化,运行班组为第一级,维修班组为第二级,技术室为第三级,对A类设备的三级巡检周期和巡检部位作了详细规定,并要求各厂对其他各类设备结合具体状况制定相应办法。在实际点检中,重在检查、清洁与润滑,变被动的“修”设备为主动的“养”设备,大大减少了重大故障,而且提高了设备使用寿命。 2.完善二次加压泵站及设备的管理 因接收供水中间层,公司目前已有146个二次加压泵站,仅2006年就接收约50个泵站。相当部分的加压泵站在接收后因前期设计和建设的缺陷,需进行大量的改造工作。为了减少泵站施工和运行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公司临时制定了泵站改造标准,选用低噪声水泵,加强自控系统的建设,由分公司对片区泵站运行集中监控,达到了较好的运行效果。同时建议负责具体泵站管理工作的单位设立岗位进行定员管理,保证泵站的运行安全和设备维护,提高服务质量。 3.积极利用专项政策,降低生产成本 电费是公司供水成本的重要部分。基本电费是根据报装容量来计算的,而在实际生产中,实际用量与设计容量有一定的差距。在经过调查后,对用电容量进行了调整,调整生产应对“峰谷用电调节”政策,利用优惠电价,半年节电数百万元。近年来,根据供电系统对不同类型用户的用电政策,结合水厂实际生产情况,对部分用户采取由大量用户改为高需求用户等措施,电费支出减少上百万元。 4.完善考核体系,真正发挥管理和监督作用 过去对设备管理的考核集中于设备完好率、用电统计等指标上,近年来各项管理制度趋完善,相应增加了设备巡检制度执行情况、主要设备的维修保养记录、台账准确性和及时性、应急预案的建立和落实、主要设备零配件库存等指标,对主动解决问题的给予一定的鼓励加分,完善了月考核、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的长效考核机制,受到使用单位的好评。 三、完善集中维修体系,降低维修成本 1.不断推进集中维修,提高维修水平和质量 水厂和污水厂同类单位的同类设备较多,但各单位都设立了各自的维修班组,造成人员和工具配置的浪费。为此公司设备部会同维修中和各生产单位,以使用量较多的潜水泵和供水泵机组为突破口,根据需要配置了激光对中仪、动平衡机、喷砂机等,并完善了检查、派单、配件供应、检修、试运行等各个环节,人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了维修质量。2006年检修保养水泵数十台,基本满足了生产单位的需要,降低了维修成本。 2.依靠专业化检修市场,加强重点安全设备管理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有的设备检验项目,如起重机、压力容器、阀门的检测及维修保养已经非常专业化。深圳市提高特种设备检测标准后,公司克服了原始资料缺乏、设备陈旧等困难,建立了完善的管理程序。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已和相关专业厂家和专业检测机构建立了顺畅的联系和合作,不但减少了使用单位的工作量,又保证了年检质量,设备质量和运行性能都得到了提高。 3.进口设备与配件的国产化探索 公司目前污水处理中的大型潜污泵以进口机组为主,供水泵也有部分是进口设备,其机械密封、轴套、密封环等损耗性配件如完全进口,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供货周期长。通过不断尝试,公司现已基本实现机械密封和轴套的国产化,大大降低了配件成本,缩短了维修周期,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叶轮修补方面,损坏严重的,联系国内厂家按样制作,小面积或局部损坏的,用高分子材料进行修补,小型泵的叶轮基本可满足需要。 4.发挥技术实力,自行研制非标设备 在污水处理工艺中,格栅除污机也是污水泵站和污水厂用量最多的设备之一。由于介质条件复杂,工作环境腐蚀严重,设备选型和维护存在很大难度。在泵站初建时,有不少格栅机选用了英国、美国、比利时等国的产品,运行数年后耙齿、链条、链轮等配件都需要更换,价格昂贵,有的使用时间较长的已难以找到配件。有的已不适应现在的工况要求。公司维修中tl,结合以前的制作经验,对各种工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深入研究,听取了生产单位的使用意见,不断研究和试制,对无使用价值的部分设备逐步更换,现已陆续更换为回转式、高链式、网箅式、转鼓式等多种型式、适合不同工况的格栅机,成本大大降低,使用效果良好。链条等关键配件也找性价比较好的制作单位,以保证提供合格配件。 链条回转式刮泥机是近年来国外使用较多的一项工艺设备,公司使用台数也较多。在对进口设备剖析其结构和原理后,经国内多方研制,关键部件已实现国产化,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成本仅为原进口产品的1/3。 四、加强设备选型管理,加强质量检测,降低运行成本 1.设备选型结合经济性分析,重视寿命周期成本 随着生产自动化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司每年要进行大量的设备改造,在除臭、消毒、深度处理等方面的新设备不断增加。设备管理人员不但要考虑设备的初期投资,还必须考虑设备的运行费用和环保要求。因此,不拘泥于设计的初步选型要求,编制了公司水厂、污水厂建设技术要点,对各种设备的运行效率、环境噪声、适应性、材质及耐腐蚀性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在项目实施时,要求各使用单位的设备管理人员在调试阶段逐步介入,对试运行的设备,必须在运行参数和工艺指标达到要求后方予以验收,避免了在设备试运行中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可能对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了设备的运行质量。 2.加强质量监测,保证进网质量 阀门是管网上用量最多的设备之一,由于阀门生产厂家众多,价格和质量差距大。此外,由于使用周期长,其质量问题可能多年后才会暴露出来。而目前的招标采购机制对选型有相当的限制。因此,在前期加强了对供货厂家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的考察,在后期加强对材质和强度、密封质量的检测来进行控制。为此公司成立了阀门检测中心,杜绝了劣质产品进入管网。
财务分析论文范文:银行信贷风险财务分析 摘要:在银行的主要活动中,发放贷款是其中重点的项目之一,但是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旦资金流出就面临着收不回来的风险,因此在当前的银行经营中,需要重视起对信贷风险的管理,这时财务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过去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通常斗都是采用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的信贷风险。因此本文重点从财务分析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诠释,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关键词:财务分析;银行信贷;风险财务分析 在银行信贷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银行在判定是否可以对企业发放贷款时,都需要以合理的财务分析为首要前提条件,这是稳定贷款风险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说财务分析对于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其重要性、如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具体的措施入手,展开了详尽的讨论,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令银行的信贷风险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 一、信贷风险管理中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在信贷风险管理中,财务分析可以看做是能否进行贷款的决定性依据,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风险度是影响信贷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信贷的风险较高,就不利于开展信贷业务。信贷风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以及企业的经济实力等状况,除此之外,还要对企业的资金结构、信誉状况、经营效益以及发展前景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只有对上述六项指标作出明确的评价,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同意企业的贷款要求。所以财务分析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会影响到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以及对贷款方的选择方式,否则会在贷款决策上造成严重的失误。其次,在进行贷款投向管理的问题上,主要是采用优化贷款增量以及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的方式对贷款风险予以控制的。如果企业的信用等级较高,那么完全可以将贷款的程序予以进一步的简化,在服务态度上也十分满意。企业信用等级相对偏低的企业如果存在资金方面的需求,那么就需要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对于信用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贷款就会相对困难一些,应当先将原有贷款收集完整再决定是否要继续对其进行贷款业务。这一活动的前提条件都是以真实的财务信息为基准的,所以如果对企业的信用度存在较大的偏差,那么对于贷款活动也会产生直接影响。 二、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 首先,财务报表对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财务报表中会显现出企业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其次,有些企业会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以掩盖财务问题,但是通过内部规律对企业的财务问题进行分析,那么就可以发现财务报表中隐藏的问题,将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显现出来,这样就可以降低信贷风险,保证银行所投入的资金都能够收回。第三,财务分析针对的是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因此,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对信贷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只有通过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才能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否存在隐患,为银行的信贷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第四,影响信贷的另外一点因素是对现金流量的分析。财务分析只能针对企业的历史状况,分析的目的是对还贷风险度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就需要对企业的未来现金流情况加以重视,只有确保企业具有偿还的能力,才可以向银行申请信贷,这样成功率才会更高。第五,企业的偿还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未来的还款能力,所以在银行信贷的过程中,对偿还能力的分析十分重视,这也是将信贷风险降到最低的重要因素。通过偿还能力的分析,可以评估出企业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而对现金流具有充足的保证,企业才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除此之外,经营能力与对市场环境的分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财务分析中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了是否可以给予企业信贷,这些因素都是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保障。 三、建立银行信贷资产管理体系 在银行所获的利益中,信贷资产时其中最主要的主导产品之一,因此需要进行持续性的监管,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便更加需要对信贷资产进行严格的管理,这样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银行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建立起银行信贷资产管理体系,首先就要将客户资产以及偿还能力的价值予以详细的评估。当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后,受到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以及企业周期性的变化,那么资产的价值多少会出现一定的变化,甚至引起较大的风险。所以在进行有预见性的评估后,便可以对风险降到最低,在目前银行的风险等级评估中,主要包含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对不良贷款的考核以及四级或五级分类制度等,上述制度的建立就目前的形势上看,已经符合当前世界的整体走向,但是相对不足的问题是在数量化风险的评估问题上还不健全。完善目前风险价值评估体系的指标测定。从贷前审查角度分析,应设立以企业现在或未来现金流量为主要依据的负债清偿能力比率。它等于净利润加折旧和非现金支出除以到期的长期负债(含或有长期负债),这一比例显示了银行客户用来偿还长期负债的资金在该企业的净利润和非现金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这一比例能够比较可靠地显示出企业的未来经营业绩。这一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安全程度越低。从贷中风险监测角度分析,应设立以企业可以变现的以现金流量为主要依据的企业偿债能力比率。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经营、投资、资产处置等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用来清偿债务的潜在能力。企业负债包括硬负债和软负债,企业偿债能力比率等于企业可偿还债务的有效资产价值除以企业有效负债,其中,企业有效负债等于经审计调整后的负债总额+经审计核实后或有负债中可能负担的部分一经审计调整后的设定抵押权的债权一经审计调整后的硬性负债一应扣除的企业软负债。 四、结语 综上所述,银行信贷资产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准确性与有效性的特点,在今后的信贷管理中,银行要重视起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严格按照信贷程序办事,这样不仅保障了企业的利益,银行也不会面临收不回贷款的情况。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银行信贷管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启示。 作者:才情 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财务分析论文范文:企业财务分析体系构建 摘要:企业财务分析体系是企业运营的重要参考依据,构建完整的财务分析机制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准确的决策和建议。从绿色会计的定义和内涵入手,结合实施绿色会计的背景,分析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而分析构建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绿色会计视角;企业财务;分析体系 当前我们不难看到全球的生态基础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部分地区的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和重要力量,大量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企业。因此如何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降低企业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就是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1绿色会计的定义和内涵分析 绿色会计的具体概念定义,事实上并未形成统一结论,其大致内容为:通过以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规范为基础和前提,结合一定计量单位,通过使用一系列会计原理和财务核算方法来客观反映,甚至是监督一个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通过计算环境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成本,进而来核算企业的最终收益。而这一收益计算方法中涵盖环境影响因素和经济效益的具体元素,所以能够对企业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产生积极影响。之所以要实施绿色会计,是一系列要素影响下的必然选择。首先,这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必然要求。以往各地区为追求片面的经济增长和产值收入,往往采取片面的经济发展政策,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和价值成为最根本的驱动力和导向因素,因此仅仅依靠道德价值理念和市场运行机制,根本无法实现生态保护,因此想要规范企业开展运营活动,就必须采取全新管理思路,绿色会计准则中对生态环境成本的重视,加上其完善的环境要素评价体系,使得实施融入这一理论,能为企业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提供重要帮助。 2当前绿色会计发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尚未形成成熟的应用体系 首先,目前对绿色会计体系的研究深度还不够。当前在绿色会计体系研究过程中,多是以环境会计理论作为开发依据,很少有探讨实用性环境会计理论,从而使得绿色会计体系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1]。其次,整个体系内所涉及的核算标准并不统一。在应用绿色会计体系中,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核算标准,但目前货币和非货币计量单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而两者之间也缺乏直接的可比性。最后,该理论缺乏专业、成熟的应用人员。绿色会计融入了诸多学科,其在应用过程中也需要复合型人才,但由于该理论体系应用较晚,因此这方面人才较为匮乏。 2.2部分政府和企业单位缺乏应有的重视 尽管我国一直提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号召社会各界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但事实上,部分政府和企业为了片面的经济收益,并没有对环境保护形成足够重视。无论是绿色会计法律制度,还是财政决策,都未能形成体系化内容。一直以来,部分政府和企业单位片面追求高效、快速的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没有给与重视,一些企业对自身经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未划拨专项资金予以解决,在成本计算上也没能给与充分设置,因此绿色会计体系应用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2.3绿色会计体系实施实效差,缺乏完善监督机制 想要高效应用绿色会计体系,必须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监督体系是确保企业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经营的关键和前提。同时经过绿色会计体系应用,也能对企业发展状况及绿色生产状况进行有效汇总[2]。但目前部分企业为了短期经济效益,忽略了对绿色会计体系的认真实施,整个体系实施实效差。基于应用实效差,加上监督机制缺失,很多企业就难将绿色发展理论融入自身发展之中。 3绿色会计视角下构建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内容要素分析 随着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以保护环境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思路要求企业必须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坚持“绿色运营”,通过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企业财务工作有效开展。 3.1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主体分析 以往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主体通常被认为是企业,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展速度都较为落后,因此企业整个财务工作与关系相对单一。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成熟,企业财务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企业为核心,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当前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主体已经从单一企业扩大至与企业相关的各个方面。 3.2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评价内容分析 客观上讲,企业财务评价的内容是由其内部意义和外部延伸信息所共同决定的,整个评价内容是在评价目的和评价主体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绿色会计体系影响下,所有构建的财务分析体系不仅要满足资本所属方的要求、企业管理方的要求,还要满足政府和社会的要求,此外还必须履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从作用目的上看,该分析体系不仅是为了衡量企业盈利状况、债务发展状况等经济性数据,同时也涵盖社会性和环境保护性数据等评价指标。整个财务分析体系内容包括了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经济数据、社会责任履约情况的社会数据和环境保护开展情况的环保数据等等。 3.3绿色会计视角下建立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具体思路分析 首先,必须结合绿色会计的内涵,确定该体系的针对对象。以往会计对象主要涵盖六项内容,而在绿色会计体系中,其并非以经济数据为核心,而是在原六项内容基础上,融入了环境、资源、社会责任等等一系列内容,整个体系的针对对象更加丰富、全面;其次,要明确该体系内的基本假设。随着工业化不断发展,如今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迅猛、快速时期,而社会繁荣背后的是以资源高能耗为代价,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了,但其对环境的影响却日益严重。以往发达国家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在我国是行不通的,坚决不允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经济效益。因此我国在环境保护工作上尤为重视,绿色会计就是从真正可持续发展理论前提下实施的财务管理思路。通过在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并将绿色会计理念作为核算基础[3]。通过体系化构建绿色会计的具体财务标准,从而推动企业财务分析体系建设,并且在指导企业发展的同时,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宣红石 单位:黑龙江省铁路集团 财务分析论文范文:电网企业财务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电网企业业务特点,结合当前电网企业发展状况,在通用财务分析方法基础上,探索并构建一套电网特色财务分析体系。 关键词:电网 财务 分析 一、业务及财务分析背景 在当前特高压电网和智能电网快速发展情况下,电网企业投资和建设规模不断加大,随着电网企业售电量快速增长,财务分析的作用越显重要,与投资效益和企业效益息息相关。但当前,电我们的财务分析比较落后、方法落后、分析浅薄,与电网企业的发展不能同步。 二、财务分析主要内容 基于目前电网企业的特点,综合企业经营需要,我们重点就财务状况、收支状况、营运能力等十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以收支分析和资产分析进行阐述。 1.收支分析。 1.1收入分析,电网企业收入主要是售电收入,其他收入所占比例很小,售电收入需要对电量和电单价进行分析,电量又按电量分类结构、电量地区结构等进行细分。 1.2成本分析,电网企业成本费用主要包括燃料费、购电费、水费、材料费、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和其他费用,我们可以对成本费用进行结构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成本费用的形成特点,据此可找到成本费用控制源头,提升财务控制能力。 2.资产分析。 2.1资产结构分析,着重分析资产基本结构、资产增量变化以,据此对资产结构合理性进行评价企业,同时可结合与企业收入进行比较分析,判断资产与收入的比例的合理性。 2.2固定资产投资分析,固定资产主要包括输配电线路和变电设备,固定资产的投入产出、资金占用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分析可按基建、配网、技改、农网工程分类分析。 2.3经营协调性分析,将流动资金与营运资金需求对比分析,分析经营需求与资金存量的匹配情况,确定企业现金支付能力,分析时可将“上级拨进资金”的科目余额视同投融资活动所能够带来的活动资金。 三、财务分析层次 1.指标层面。 目前电网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在日常指标分析时,可以结合指标计算公式、标准值范围、含义等深入地剖析指标现实意义,也可以进行关联指标对比分析,研究指标实际值的大小范围、比例结构、变动情况等。 2.报表层面。 报表分析可以按单位层级进行总体和个体分别分析,即对母公司和分子公司分别分析,母公司报表层级可以整体把握公司财务状况,分子公司层级分析可以把握局部,分析影响整体财务状况的原因,可以研究企业在某一方面的状况和特征。 3.方案层级。 方案层级分析是基于实际工作需要而形成的专用分析层级,分析方案可根据企业常用或财务报告需要引用的方案而设置添加的,也可以结合企业需要建立新的方案。如利润分析方案,可以专项分析目标利润完成情况、目标利润同比完成情况、利润构成和变化趋势分析、内部利润分析等。 四、分析方法探索 常用财务分析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和因素分析。 1.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法包括同一指标实际数与预算数的比较、本期数与上期数的比较,同一指标不同单位、不同时间点的比较等。 2.比率分析。 2.1构成比率分析,分析财务指标组成个体占整体比重,揭示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分析个体对整体的影响,揭示影响的关键因素,分析经营管理重点。 2.2相关比率分析,主要有:(1)偿债能力分析时,将流动资产、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对比,得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揭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2)盈利能力时,计算财务活动中所费与所得比例,揭示投入与产出、耗费与收入比例关系,如将净利润与售电收入、总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对比分析,分别求出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揭示企业盈利能力。(3)发展能力分析时,将售电收入增长额与上期售电收入、净利润增长额与上期净利润对比分析,得到销售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指标,揭示市场占有能力和发展潜力,在电网企业,需要将“内部利润”还原为正常利润,将“上级拨进资金”发生数作为所有者权益数,然后方可进行分析。 3.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是将连续数期的指标值进行对比,观察它们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从而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状况的变化,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变化的性质,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远景。趋势分析可以广泛地运用到各方面的分析中,包括收入、电量、电价、成本费用、资金流量、各种指标的变化率等。 4.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是发现影响整体的关键因素的重要方法,利用因素分析法,我们可以建立内部利润因素分析模型分析售电量、售电单价、购电单价对利润的影响,每类电价对平均电价的影响、每类电价对利润的影响,以及线损率对利润的影响。以公式表示如下:售电量影响利润=单位边际利润×(报告期售电量-基期售电量)售电单价利润影响=(报告期电价-基期电价)×报告期售电量×(1-0.03×0.11)购电单价利润影响=-(报告期电价 -基期电价)×报告期购电量每类电价对平均电价的影响=该类电价增减值×该类电量报告期比重+该类电比重增减值×(该类电基期价格-平均基期电价)每类电价对利润的影响=该类电价对平均电价的影响×总购电量线损率对利润的影响=-线损率增减值×报告期购电量×(基期购电费/基期售电量) 五、财务分析成效 1.挖掘数据内涵,提高财务效率。 新型财务分析体系建立了完整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指标分析、报表分析和方案分析,充分挖掘财务数据内涵,为管理者掌握企业工作情况提供基本资料及深入分析资料,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建议。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建立了多种分析方案和分析模式,能够随时根据企业管理者或其他相关利益者的不同需要,迅速提供相应的分析结果,极大地提高了财务分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转变财务职能,发挥分析作用。 新型财务分析体系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财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在新型财务分析体系中,通过相关方案的分析,结合因素分析,经常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影响某一问题的关键环节所在,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或政策,发挥了财务分析辅助决策的强大作用。 3.融合预算管理,强化管理职能。 财务分析体系实现了财务分析与预算分析相结合,细化了预算管理的内容,完善了预算管理的手段,有力地推进了预算管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管理的转变应用因素分析、图表分析等多种分析形式,建立总体预算分析、成本预算分析、承包费用执行分析、资金流向分析、项目执行分析等多角度分析体系,充分发挥了预算管理为公司经营决策参谋、服务的职能作用。 4.体现精细化管理理念,推动精益化管理发展。 精益化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更加注重结果和成效。在新型财务分析体系中,通过方案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进行成本费用、投入产出等方面的分析,可以为精益化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和有力的技术数据支持。总之,探索新型财务分析体系充分体现了供电企业的行业特点,能够综合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发展趋势等情况,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采取多种分析方法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组合分析,可以为管理层提供多角度展示,更好的发挥财务分析的功效。 作者:黄陟 韦祖彬 刘社兵 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 财务分析论文范文:财务分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摘要:在企业中开展财务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企业开展各种经营活动的首要前提,只有经过严谨的财务分析,才能对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财务活动。本文将从财务分析所起到的作用进行探讨,相信能够对今后企业发展中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财务分析;经济活动;企业;应用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财务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活动,主要是进行相关的报表分析,从数据中推断出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道路,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就要以财务分析为基础,对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企业的进步。 一、企业中开展财务分析的具体方法以及步骤 1.财务分析的方法. 首先,财务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是比较分析法。顾名思义,在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会事先将不同阶段的数据汇总并且进行相关指标的对比,以此寻求而出相似点以及不同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指标以及数据实际上都能为下一步的经营计划提供必要的依据,这种比较分析的方法可以适用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比较分析法又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绝对分析法,一种是定基分析法,还有一种为环比分析法。前一种分析的方法是将同一项目在不同阶段的资金数量进行比对,中间的一种方式是将某一项目在不同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比对,从中发现共同点以及差异。后一种是将不同阶段的数据进行对比,观察变化情况。其次,以趋势分析法为基准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对比。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将财务报表中的金额栏分为几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以不同的时期为依据进行分析,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这种方法称为编制绝对数。另外一种方法是以相对数额为基础的,选取出关键项目的金额,以此作为基数,并且与其他项目进行对比,将数据以报表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从纵向上得出相应的变化。第三,因素分析法选取了与财务报表相关联的几个影响性因素,主要研究影响程度的差异,在企业总成本、净资产报酬等相关内容的分析中经常运用此种方法对财务指标加以研究,这种方法也被称作是因素替换法。还有一种方法是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中根据情况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从结构上进行分析,这是在企业各部门比重配置方面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根据比率情况的不同而凸显出相应的结论。另外一种是对相关比重进行分析的方法,考察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的相关联性,从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从比率分析法中更加有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2.财务分析的具体步骤。 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主要是从四个步骤中得以实现的。首先是要对所分析的对象加以明确,这样才能根据分析内容的不同选取合适的分析方法,以便获得理想的效果。其次是要制定出明确的分析方案,以项目的难易程度为基准。第三个步骤是对与项目相关的数据进行整理,数据资料需要尽可能的丰富,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最后,采取相应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建立在相关结果的基础之上的,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数据也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以及具体应用 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经营活动,是以财务分析为指导的,以此为基础,企业才能进一步拓展业务,才能实现资金的流通等。通过财务分析,能够对企业的运作具有一定的认识,及时发现企业结构异常的情况,以便能够做出调整。如果在企业中出现大量的资金流动情况,那么就需要注意对内部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防止因快速发展而造成的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可见,在企业发展中,通过财务分析能够预见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方案。企业要想得到发展,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才更需要加强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地位。通过对盈利资金比率的分析,可以观察出外界因素对企业发展状况产生的影响,这一比率越大就说明盈利质量越高,越有利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再投资比率在财务分析中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一比率的确定可以确保企业各个项目的资金注入,保证项目能够顺利的实施,这一比率的结果与企业发展的规模成正比,也就是说结果越大说明生产经营的规模也就越大,从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越强。财务分析中还能对企业的偿还能力进行一定的预测,这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标之一。通过对企业的偿还能力进行分析,可以保证企业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这一比率的确定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指标,如果计算所得到的结果越大,那么就说明企业具备较高的偿还能力,相应的信誉度也会得到提升。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偿还的主要途径依然是经营所获取的利润。最后是对企业的利润构成进行分析。通过对企业内部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有助于改善企业当前的经营现状,吸引更多的外界投资,还能使投资者更加信任企业,相信企业具备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从而实现了的企业规模的扩大,由此可见,财务报表在企业发展经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在企业利润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点表现。一是企业收入中主营业务的收入、营业外的收入以及其他的业务收入。二是支出方面主营业务的成本支出、业务税金以及其他业务的支出,还包括存货以及周转的损耗费、管理费以及所得税等。将财务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有效的对企业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使财务分析真正地成为企业决策的一部分,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核心作用。 三、结语 在企业财务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于其管理的力度,增强企业财务的促进作用。这一措施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一定的决策,还能够规划出企业的发展方向,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总之,加强企业财务分析,促进其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稳定,最终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侯雪雁 单位:大庆市红岗区伟业社区 财务分析论文范文:卫生事业单位综合财务分析体系构建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公共财政体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应对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为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构建适合卫生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的财务分析体系是关键,故本文对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体系进行简单概述,阐述了信息框架下综合财务分析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和原则,并提出完善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卫生事业单位;财务评价体系;信息框架 一、引言 财务管理不仅贯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始末,更是组织单位财务活动、处理单位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经济管理工作。现今事业单位却将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分割强化: (1)强调对基础财务会计数据的提取,忽略非财务信息与最终需求; (2)重视内部控制和审计过程,忽略财务分析指标系统化的建立。在大数据时代下,真正高效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是基于信息框架下构建的综合财务分析体系。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并尝试构建针对卫生事业单位相对可行的综合财务分析体系。 二、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体系的局限 1.财务分析体系不健全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无法同时满足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需求。为此,模糊的财经法规界定不仅突显出财务分析体系的不健全,也导致现行财务分析体系在分析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经济情况时常面临局限。 2.重视不足沦为“边缘化” 首先众多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财务分析的重视明显不足,再加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会计工作职能的消弱,导致财务人员缺乏参与财务分析工作的主动性。同时考虑到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对本单位业务状况、运营情况缺乏全面了解,工作中一直处于被动进行报表编制与分析的境地,为此面对财务分析中的问题,财务人员仅根据所发生的业务凭据进行局部了解和判断,往往很难找准问题关键。再者,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并不重视资金的真实使用情况,进一步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长期被忽视,沦为“边缘化”。 3.财务分析评价标准片面化 至今我国尚未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事业单位的专业财务分析评价标准,不同行业和领域事业单位却因特点、规模、构成和收入来源等均存在较大差异,无法使用统一的财务分析评价标准。同时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与分析方面多依赖上级部门的指导与政策安排,缺乏主动的思考与创新,故导致了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缺少专业化的评价标准,其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且缺乏研究价值。 4.财务分析方法单一化 事业单位的会计对单位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时,常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多方面的考虑,故编制的财务分析报告未基于报告阅读人的角度进行筹划,无法顾及阅读者需要什么样的财务信息,单一的分析方法仅能提供单一模式的财务分析报告,导致其实用性不高。 5.财务管理工作中低效的全程监督 由于我国健全的财务管理监督法律约束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财务人员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在大数据时代下,更无法有效的对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的全程监督。 三、构建高效的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体系 基于上述财务分析体系现存局限与不足的分析,为充分调动各部门的能动性,需在信息框架下整合所有的数据,重新构建高效的财务分析体系。 1.提高财务认识,强化制度建设 通常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片面认为财务管理是属于财务部门的专项工作,却忽略了单位的每一位成员都或多或少的与财务发生着相互关系,故应在全单位纠正这种片面的看法,重新树立全员进行财务管理的意识。财经纪律是严肃的、严格的、无情的,违背就会受到相应处罚,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增强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更有利于保护我们的干部与同事。制度建设是管理的基石,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可形成长效机制,并能有效预防相应的财务风险。卫生事业单位应主要针对三个方面进行管理制度的建立: (1)综合性管理制度,包括财务、会计核算、结算、政府采购、固定资产等管理制度; (2)单项管理制度,包括非税收入、基本支出、项目资金支出、现金等管理制度; (3)其他管理制度,如财务内部控制内部稽查、单位票据管理、财务公开等制度。只有在卫生事业单位内部构建长期有效的资金收、支、管全方位的约束机制,才能使得单位的财务信息更加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保障资金合理使用,防止经费使用中常见的“跑、冒、滴、漏”等不良现象,确保单位各项资金的有效使用。 2.健全财务分析指标,提高财务风险意识 评价财务分析指标的可行性,不仅要以指标中所含有用信息量多少为标尺,还要评判指标是否基于信息使用者角度进行构建。基于事业单位的全面改革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等多重因素影响,进行财务分析指标构建的过程中应首先权衡单位本身以及利益相关各方对财务经济指标的需求;其次考虑财政部门对单位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结果对分析指标的需求;还需兼顾公共财政资金以及其他资金提供者对资金运行绩效分析指标的需求;并对可能出现的主要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进行财务的风险评价。为此,系统专业的财务分析指标应主要包括:基本财务状况指标、预算及预算执行指标、运行绩效评价指标、财务风险评价指标。 (1)基本财务状况指标,反映单位整体财务状况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财务收支、资产保值增值等,能确保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全面、深入掌握单位的整体财务现状。 (2)预算编制及执行指标,主要反映单位预算收入完成情况与预算执行情况,并可作为上级主管和相关财政部门评价单位预算完成、执行情况以及编制下一年度预算的参考。 (3)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反映单位财务运行效率的指标,可为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对单位进行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估,组成部分包括经费自给率、净资产增长率、经费节约率、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更新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等。 (4)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是对可能出现的主要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进行超前的控制和管理。因事业单位财务的筹资具有较强政策性,开支方面不具备补偿性,周转方面缺乏再生性,为此事业单位在维持日常工作及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应为因资金运转问题导致潜在不利事件发生或引起相关损失。基于现今卫生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行中所面临的几种常见财务风险:资金运作风险、贷款风险、财务状况总体失衡的风险等,这些常规风险的产生都将直接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转,故构建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指标应包括两部分:①总体失衡指标,选取货币资金支付率、银行存款保障率、事业基金可用率;②债务的风险评价指标,针对资产负债率、年末借款率。 3.搭建数据信息平台,强化数据的有机融合 财务分析数据可提供相关财务内容,但每项工作进展中还包括非财务信息,直接影响财务信息的走势,为聚焦卫生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的异常点、重点或重大事项关注点,需更好地融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信息时代如缺少大数据平台的支撑,财政部门无法对各级预算单位预算执行的有效监控,也不能及时了解各级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且难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整体预算执行分析,故财政部门无法有效约束各级预算单位支出,使得各级预算单位支付主观随意性大。为使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真正实现数据化和效益化,全面展现卫生事业单位的发展境况,深入评估其经济运行效益:①财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强财务数字平台的建设与推广,使得每一笔支付款项的来龙去脉都真实反映在大平台网络上,财政部门可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动态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停止预算单位后续操作,终止资金使用;②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关注单位运行过程中大量非财务指标的实地调查以及相关计算,同时整合多部门的协同作战,打破单位内部信息系统孤岛,在大数据平台上真正实现数据网络的无缝对接;③平台数据的有机融合,面对单位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庞大财务与非财务数据信息,基于强大的网络信息平台,整合繁杂的各项数据,择取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网络直报与医改监测,并汇总成全面反映单位运行情况的财政年报与卫生年报信息体。 4.构建多元化、多角度专业财务分析模式 基于卫生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综合分析,并对其日常的运行能力与抵抗财务风险能力作出有效评价,探寻出相关的问题症结或发展潜力,为此针对不同分析对象与受益者所处的不同视角,构建不同的财务分析模式: 1)综合财务分析模式将卫生事业单位每个部门的营运、盈利和偿债能力各方面的分析综合纳入分析体系中,基于不同侧面和层次对卫生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解剖,为此提炼出能满足相关者决策部门的总体需求,并对相应单位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做出准确的评价与判断。 2)专题财务分析模式基于不同专题项目的总体目标与要求的差异性,其财务分析模式也亦因事而异,并充分考虑使用者身份的角度差异,再有机结合当前社会政策变迁,最终理顺并抓住目标需求,进行方向明确、内容多样的重点分析。主要出现的专题分析包括:①专题事项情况概述;②项目基本运行情况;③目标要求可行性分析(符合性、预测性);④实施前后对比分析;⑤合理建议的完善。 3)项目财务分析模式作为卫生事业单位重要组成部门,公立医院的项目财务分析是成本管理乃至运营管理的核心基础,现行的项目财务分析主体包括:边际效益、本量利、机会成本、杜邦财务、作业成本和投资项目决策分析模式等。针对不同性质定位的项目合理判断并选取相应的分析方法,如项目投资决策分析,可详细分为净现值法、回收期法、内部收益率、获利能力指数法等,如需考虑时间风险价值,还可分为静态和动态分析指标。为此项目财务分析须全面衡量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发展状况,明确项目分析的目标,科学择取分析模式,保障切实有效的分析决策依据。 四、结论 在信息化数据平台辅助下,卫生事业单位需合理构建并完善财务综合分析体系,使财务分析指标能够科学合理,从而进行全面及重点深入的专业财务分析,产生有使用价值的财务分析报告,以便在事业单位和谐运行中发挥指导性的作用,从而形成多层次多维度渗透的财务分析与管理模式。 作者:唐亚军 单位:成都市医学信息所 财务分析论文范文:企业财务分析意义及重要性分析 摘要:企业经营的决策主要来自企业的核心领导层,领导层在做出关于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理念、公司文化、产品领域等相关措施时,都需要相应的财务分析做为依据,从中看出公司的偿债、获利、营运能力等做出直接反映,本文指出企业财务分析的意义,同时强调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意义;重要性 一、前言 在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时全球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带来巨大影响,企业管理者在面对市场经济环境的更是需要做出合理、科学、完善、预见性的企业管理政策,财务分析给予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对于企业内部外部做出深刻剖析,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报告,供决策者参考。 二、企业财务分析的意义 1.执行国家政策,完善经营的重要依据。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面临着各种挑战。企业应该遵守国家法律按照企业管理制度,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市场经济为背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管理手段管理发展好企业。财务分析任务其中之一,要分析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是否很好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通过正当竞争获得企业的最大化利润,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2.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企业的经营业绩,反映财务状况。 财务分析可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衡量企业经营业绩。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了解企业偿债、营运、盈利和发展,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过分析企业财务主客观因素,合理评价经营者的工作业绩,使企业经营者不断改进工作,使企业得到很好地发展,更好迎接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种种挑战。 3.是挖掘企业经营能力的手段之一。 通过财务分析计算,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和资产周转状况,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充分认识企业中资源,发现进一步提高利用效率的可能性,以便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促进企业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生产经营,满足企业中各种内外部发展需要。 4.是财务计划的编制和执行的重要前提。 财务计划是依据货币形式,确定企业经营规模,据生产经营规模,规划企业的资金量、劳动的消耗和劳动产品,同时参照完成企业与财税、企业与银行之间款项交接的书面方案。编制以货币形式反映提案,需要真实客观资料通过财务分析获得。 5.是科学性地管理投资决策的来源依据。 通过对企业财务分析,获得企业能力的大小、偿债能力等,分析投资的收益和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信息。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要求了解企业对公司财务状况、企业优势,发现不足,及时更正经营策略。对于企业重大决策,财务分析会影响到企业高层的决策。财务分析逐渐成为企业经营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1.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突破口。 财务分析是运用科学地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经营成果和决策进行分析,通过财务分析把企业财务状况的数据变成预计信息,才能使企业具有预见性。使企业资源完成高质量地份额分配,实现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2.是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的核心关键。 企业管理所做出的每个决策,都离不开财务分析结果的支持。财务分析的内容对公司决策的制定起着重要作用。对企业评估、预测,是决策实施的基础,财务分析在企业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会更加重要。同时财务分析数据对于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重要作用也是巨大的。 3.企业财务分析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相关利益的最大化,财务分析通过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发展的潜力,发现企业中的问题,揭示企业发展中的矛盾,整合企业的种种资源,采取措施,改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效益持续提高,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对财务状况进行通盘分析,降低企业成本,充分利用资金,保证企业的战略方向与行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考察企业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的依据。 通过财务分析,得到公司业绩和财务状况,对可能影响经营的因素进行划分,落实责任,客观评价工作成果。提出指导性意见,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财务状况分析可以明白企业执行的国家政策,税金利润的完成情况。通过财务分析,获得企业经营详细信息,预测投资风险和获取利润大小。 5.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参考,实现企业资源利用最优化。 成本控制是增加市场经济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若能在产品质量的得到保证前提下,降低企业生产产品成本,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使企业的发展状况得到提升。制定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了解企业所处环境和发展状况,确定合理企业成本,能够调动目标执行者参与执行计划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企业还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生产实时监控,了解产品成本走向变化趋势,做出相应调整,各种途径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6.为资金流向提供参考依据。 把资金合理地用于企业经营中,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财务分析关键点。提高资本运用意识,提升资金利用效率,避免资金周转迟缓,确保生产经营良性运行。财务部门通过财务分析实施把握着企业的资金调度,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同时使企业相关人员提高资金时间价值和成本控制,发挥企业有效整体优势。企业要在流动资金管理经济活动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的资金使用量,包括生产产品的成本、人力资源的成本、运输成本、储存成本等等,要使企业总体收益最大。同时要对利润和效率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都是在分析结果之后做出的综合比较结果,以求达到投资最大报酬率。 四、结束语 在现在社会中,金融体系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财务分析的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企业良好地运行发展离不开对于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监督管理,财务是企业运行的命脉,若是没有良好地财务状况,一切都是空谈,财务分析牢牢把握住企业财务状况,为企业的投资、管理、生产、战略转型等等提供了指导性作用,协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作者:刘媛媛 单位: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财务分析论文范文:企业财务分析和风险预警财务分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定和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企业生存发展也愈加困难。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也给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企业财务预警系统若是科学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化解问题。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预警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财务预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找到了一些问题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发展。 关键词:财务预警;问题;策略;企业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不但给我国企业带来了机遇也给其带来了很多的风险。企业应该重视内控机制的完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帮助企业更好的化解存在的财务水平,切实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现在,很多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都是财务风险的存在,若是能够及时发现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便能够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来降低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影响。 一、我国企业财务预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财务预警现状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组织机构都不够健全,管理时也不够科学,企业运营水平较低,企业管理水平无法跟上企业规模的扩大,二者不协调。企业在进行发展战略制定时也没有全面的考虑到外部环境,这也导致了宏观经济调整时,企业比较被动。并且很多中小企业本身的财务风险比较高,财务状况瞬息万变,实施财务预警系统存在较大的难度[1]。我国有些上市公司已经进行了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但是仅仅通过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对于预警系统的变化不够关注,更没有针对其变化分析原因,这也导致其作用很难发挥出来。 (二)企业财务预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 现在我国很多企业的领导都对生产和营销比较重视,对于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或者是只关注企业的利润变化,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从财务分析方面出发帮助企业做好经营管理工作,这样给财务分析正常进行和作用发挥造成了很大影响。 2.指标构建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选取财务指标科学性和全面性不够,行业不同,财务指标预警标准存在一定差别,就财务比例而言,工业企业中流动比例为2:1会比较合理,而在商业企业中,其流动比率标准要比这个数值低。现在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预警系统建立时,选取指标比较盲目,导致了企业选择的指标无法将企业财务状况反映出来,财务预警系统的功效更是不可能发挥。其次,非财务指标选择存在问题,现在很多制定的预警指标针对的主要是财务,很少考虑到那些和财务无关的指标。企业财务危机是否出现不但由财务指标决定,还和非财务指标有着直接关系,而这些非财务指标也会给预警系统有效性造成影响[2]。 3.技术分析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会计信息真实性较差,财务预警系统建立的基础便是真实和全面的财务信息。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报表资料往往景观了包装,会计信息失真情况严重,这也给财务预警系统有效性造成了很大影响。其次,分析过程存在片面性,比如过度重视客观分析,轻视主观分析等。最后,对象分析存在狭隘性,随着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企业资金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并且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也会直观的反映在资金变动中,通过资金变动情况的分析,便能够了解企业经营情况[3]。但是在分析时,往往只重视资金方面的变化,没有分析业务活动的进行给资金变化造成的影响。 4.预警机制存在问题 首先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很多企业没有做好时候信息分析,并进行信息的反馈,这样直接导致了财务预警系统构架缺失,预警机制没有得到完善。其次,财务预警后续管理欠缺,后续管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经验和教训无法吸取,出现类似问题时,企业反映不够及时,不能给后期经营管理提供经验。 二、完善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措施 (一)全面科学的认识财务预警机制 想要做好财务预警工作,首先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领导必须将其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制度的建立,并通过措施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其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财务管理以及预警分析对企业管理造成的影响,切实提高分析质量,提高企业的效益[4]。 (二)确保构建的财务预警体系真正的科学合理 首先应该根据相关原则进行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其原则包含了下面几点,分别是敏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重要性以及全面性原则。其次,应该重视预警模型变量选择范围的拓宽,确保其合理性;再次,对于非财务指标的引进必须慎重,只有全面了解企业出现困境的原因,才能够提高预测能力。最后,还应该进行长期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和短期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并将二者结合起来。 (三)企业必须重视财务预警分析技术的提高 首先应该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加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其次,需要完善财务分析制度,保证期科学性,做好人员选拔工作,明确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目标和责任。最后,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调查分析,分析时应该做到有的放矢,直接了当,提高其针对性[5]。 (四)重视内部预警机制的完善 首先应该完善内部预警机制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重机制,将预警系统功能全面的发挥出来。其次,需要进行对策库的建立,及时的收集相关的数据,确保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的提出解决方案。 三、结语 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预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和内容。但是我国目前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财务预警分析的重要性,操作过程也不够规范,通过笔者的研究,希望能够给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完善提供一定帮助。 财务分析论文范文:预算指标下公路财务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变化,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公路施工企业其本身是由许多种不同的项目共同构成的一个组织,公路施工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特征,基于预算指标的公路财务分析能够解决当前公路施工在财务管理方面所面临的以及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此,本文基于预算指标的公路财务,对目前公路管理部门财务预算的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对当前公路管理部门在财务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分析预算指标公路财务 一、公路管理部门财务预算的现状 (一)当前公路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规范制度 编制下与其相关的制度方法与制度内容的确定不大符合常理,往往没有考虑细节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公路的养护方面超出预算的数额。举个例子来说,大多数公路管理部门实际上在养护公路方面的公里数目与成本方面所花费的数目额其实在少数比较发达的地方和少数落后地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还有公路路面的实际情况与预想的情况是不同的以及公路路面车流量的多少等方面都没有对其进行详细的考虑,这样就使得对公路预算没有办法进行详细的分化,从而从根本上影响了以前制定的目标,从而使得预算没有了可行性。还有公路财务管理部门所进行预算花费的数目额与项目所支出数目额在对少数项目进行制定的标准和项目所制定的内容在进行界定时并不是非常的容易,不仅如此,而且制定的内容还相互交叉,从而出现了专款不专用等情况,公路管理部门的财务预算由于其缺乏确定性,在落实到基层以后,在对财务预算进行执行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不少难点,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在平常最熟悉的建设类项目当中以及和行政事业有联系的各种大型的专项业务中会时常有混用的情况发生,这样就非常容易使其缺少严格科学的认证程序,并且随意性比较大,造成了公路财务在预算方面没有具备严谨的科学性,从而使得其执行得不到高度重视。 (二)公路管理部门财务预算下达到基层的时间不够快而且不够及时 财政部门一般都是预算于上一年编制并且在一年的刚开始再下达到基层,但是公路管理部门预算一般都是在每年刚开始按照其单位的方针与进行规定的总体工作计划来对其编制,其主要部分在于项目的支出部分,造成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它经常脱离公路管理部门的实际中的工作计划,从而使得即使它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计划安排的非常同步合理,但是往往下达到基层的时间已经到了每年的五到六月份了,这时候实际工作的进度已经完成一半了。还有大多数收费站的项目支出比较少,所以产生的影响力也比较小,但是由于其养护公路的项目非常多,难度系数也比较大,这样就使得其任务非常繁重,从而经常出现公路财务预算与计划下达不够快速而造成了资金困难,这个因素直接就影响着公路养护工程的工作进度。(三)公路财务管理部门在日常生活中所公共花费的一些项目的数额不能够准确的进行确定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没有确定的规定数额的基本数据,而且统计数据时经常出现不完整或者时间比较滞后,并且公路财务管理部门预算的费用数额和单位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举个例子来说水费、电费以及会议的支出等。除此之外,还受到了财力的约束,按公共使用的经费标准规定的预算比较紧,使得其供给水平非常低,从而使得公路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支出频繁。 二、实施公路管理部门的财务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公路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提高对财务预算的认识 要想提高对财务预算的认识,其中最主要的是公路财务管理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首先要把预算管理工作放在最主要的位置。而且财务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时常抽时间和财务人员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了解具体情况,相互来进行传达下一年的工作思路与相关工作方针,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使得财务工作人员在进行编制预算财务的过程当中心中能够有数。并且进行公路财务预算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方面的学习,从而可以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对公路财务预算的认识程度,拓宽这些财务预算人员的工作思路,除了掌握一定的业务知识之外,公路财务预算工作人员还应该熟悉掌握不同区域所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财务政策还有新文件的相关措施,打个比方来说,其中在对公路财务部门进行预算方面的相关比较规范的文件与深化落实管理两条路线的具体措施以及在政府方面进行采购管理暂行规定等,这些都必须要做到专心致志,而且还应该善于去寻找问题与努力去挖掘问题。除此之外,公路预算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需要按照目前当地所出台的相关具体措施来对其制定具备系统化的相关规范性资料。并且需要总结以往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把相关的规章制度具体的落实到在进行预算编制方法与预算编制的内容中去,从而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公路部门预算管理更加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以及增强公路管理部门的法制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提升公路部门的管理水平。 (二)公路管理部门应该多强化基础,强调科学 公路管理部门要想做好财务预算工作,首先得把公路管理放在首要位置,然后再结合不同公路管理所具备的不同特点,公路管理部门充分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零基预算的原则,要多注重科学化,强调基础,并且要从根本上摸清楚家底,从而可以做好管理的量化工作。例如,在确定了基本建设所花费的数目额与大型的修缮项目所规定的标准工作中,得了解如何对大型的修缮项目进行正确的区分和在平时的生活中公共使用的费用以及日常修缮当中所花费的数目额。而且除了需要考虑定性、定量的规定以外,还需要对各项管理项目所花费出的实行绩效进行有序的管理。公路系统养路项目实行绩效考核能够节约公路的养护成本,还能够提高养护质量,从而从根本上减少了公路的养护资金。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公路管理部门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注重财务预算管理来增加企业的价值。只有做好公路施工单位的预算管理模式,才能够从根本上让公路施工单位重视财务管理,从而增加公路管理局的价值。 作者:董梅 单位:菏泽市公路管理局 财务分析论文范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财务分析 摘要:为了保证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保值、增值,需要全方位客观地分析上市公司的风险状况、发展前景,选择适宜的投资对象,进而获取更多的利润。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财务分析是投资者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为基点,比较并计算相差数据,得出盈利能力、风险状况等相对指标,并和社会同类指标、行业指标进行比较,准确判断出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大小。因此,如何正确地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挖掘真正具备投资价值的公司,是广大投资者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财务分析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飞速发展,证券投资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扮演着关键性角色。随之,全方位分析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已成为新时期投资者谈论的火热话题。而如何从不同角度出发,准确衡量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有效控制风险已成为所有投资者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也是投资者分析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核心部分。财务分析是衡量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尺。但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属于一门科学,也属于一门艺术,需要灵活应用各方面的知识。投资者需要站在投资的角度,多角度出发客观地分析当下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比如,具有的资产管理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并在分析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等基础上[1],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还能验证这些数据信息的真实性。 一、资产分析 每股净资产越高,表明该公司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较强的扩张能力,能够实现股本扩张,如,转股、配股,有效抵御各方面的风险。而资产负债表是对上市公司会计期末所有资产、负债等各方面的客观反映。投资者可以在全面分析上市公司投资负债表的基础上,了解其当下的财务实际状况,长短期偿债能力等关键性资料信息。也需要多角度出发,和市场价格相联系,进行对比分析,判断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2]。同时,在分析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中,投资者要对这几个项目引起高度的重视,比如,应收款项、待处理财产净损失。换句话说,只有这些相关项目资产所占流动资产比例逐渐减少,日趋合理化,相关指标得以优化完善,上市公司的财务利润才能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 (一)应收款项 1.应收帐款通常情况下,如果公司存在超过三年的应收款项,属于一种极为不正常的现象。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应收款项很难服务于企业的现金净流入,容易使经营决策者产生误解。主要是因为在运营过程中,“坏账准备”是企业会计核算包含的科目之一,并不会对股东权益造成负面影响。但就当下我国发展形势来说,“三角债”大量存在,需要借助关联交易的力量,以“坏账准备”科目为纽带,操作对应的利润。如果投资者发现某个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资产,一定要全面而客观地分析该公司的应收账款项目,看其是否存在超过三年的应收账款。在此基础上,还要以会计核算的“坏账准备”为媒介,分析该公司的资产是否存在不实问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相同,主要是用于核算企业之间购销业务,属于一种信用行为。一旦接受预付款方出现资金链断裂,经营不断恶化,没有足够的资金保证正常业务的顺利进行,付款方的这笔货物将无法取得,所体现的对应资产便不能实现,导致“虚增资产”现象的出现。 3.其他应收款项 其他应收款项主要指核算企业在发现非购销活动时候的应收债权,比如,备用资金、不同类型的垫付款。但在实际运营过程,这些方面极为复杂。比如,一些大股东、关联企业会将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挂在其他应收款下面。而这笔资金将很难解释,也能收回,导致上市公司出现“虚增资产”的现象,误导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如果发现上市公司其他应收款数额出现异常放大的现象,一定要引起注意,提高警惕,很容易掉入陷阱。 (二)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净损失 实际上,待摊费用、递延资产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属于本期公司已经支出的款项,只是摊销期不相同。一般来说,递延资产的摊销期在一年以上,而待摊费用不超过一年。同时,如果严格地讲,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都不满足资产定义的客观要求,它们都很难对是否存在预期的未来收益进行估算,但它们好像又和未来经济利润有着某种联系。因此,在会计实务中,很多人都会把已经发生的那部分资本称之为资产。此外,在运营过程中,很多上市公司都在把巨额的待处理财产净损失挂在对应的资产负债表上,甚至有些常年挂着。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收益确认的稳健原则,会使投资者无法对相关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具有的盈利能力做出客观而正确的评价。 二、损益分析 股票投资属于一种相对价值[3],在运营过程中,损益情况是公司经营结果的具体展现,而损益分析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方面不可或缺的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多种元素组成而成,比如,运营效率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资产质量分析。 (一)盈利能力分析 就公司盈利能力而言,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净资产收益率、毛利润率。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市公司想要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备稳定的获利水平。进而,获得长期性的投资价值。在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的时候,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而客观地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就横向对比而言,需要和相同行业中的其他公司进行对比分析,看公司在相同行业中具有的盈利水平。就纵向对比而言,它是指公司每年的指标进行客观地分析。以时间为导向,看公司当下具有的盈利能力是否处于恶化状态。一旦发现任何问题,需要客观地分析存在的原因,制定可行的方案,采取可行的对策加以优化完善。 (二)运营效率分析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都客观地反映了公司的运营效率。这些指标数值越高,表明公司资产运用效率越高。和公司盈利能力分析相同,也需要对此进行横、纵向对比分析。通常情况下,在存货周转率方面,重型机器设备制造业远远低于快速消费品行业。同时,在众多行业中,存货周转率是服装行业生存发展的命脉。主要是因为在新时代下,服装行业属于时尚消费,一旦存货周转率不断降低,说明库存积压很严重,而想要及时处理掉这些过时的服装会非常困难,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影响自身的正常运营。 (三)偿债能力分析、资产质量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 就偿债能力而言,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是反映偿债能力的核心要素。其中的资产负债率并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和很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公司所处的行业、公司当下所处的发展阶段。如果公司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即使有一定的负债,也能进行杠杆运营,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司股东的回报率。在公司运行过程中,财务分析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指标分析。公司也要对相关的资产质量分析引起重视,需要阅读相关的年报,了解相关方面的情况。比如,公司坏账准备计提情况,公司是否存在负债。 三、发展前景分析 上市公司来自不同的行业,对应的投资价值也会有所不同。上市公司利润不断上升,才能显示出盈利的意义。而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上市公司会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所处行业中,它是否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能够得到政府支持,其中的核心业务是否具有较强的获利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企业是否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能够随时对自己的产品结构进行更新升级,长期处于超额利润的状态。此外,在运营过程中,企业可以在适当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扩张或者兼并扩张,提高自身的成长能力。一旦兼并成功,相应的合作伙伴也能给企业带来丰富的运营经验,运行设备,进入不同的行业领域中,尤其是壁垒较高的行业,不断为兼并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利润成倍增长。同时,在对应地域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企业也能从中获益,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四、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想要把握公司的投资价值,需要全方位分析公司当下的运营具体情况,深入了解对应的盈利形式。公司的经营状况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已有的主导产品、管理能力、研发能力。 (一)销售、盈利模式 掌握公司已有的销售、盈利形式是分析公司运营情况的首要前提。比如,在服装类上市公司运营过程中,需要全方位了解公司产品销售模式,比如,看其属于直销,还是经销商销售。如果公司采用的实体店销售形式,还需要了解实体店的具体位置,如果采用的是经销商销售形式,必须要知道给商的具体折扣,商的盈利情况。 (二)主导产品 在公司运营情况方面,了解主导产品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需要进行深入了解,比如,主导产品的生命周期、拥有的消费群体、科技含量,还要尽可能了解公司的客户,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知道他们对公司产品的评价如何,是否满足了客户各方面的客观需求。 五、宏观环境分析 (一)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通常情况下,宏观环境是由多种元素组和而成,比如,该地区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政策。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和当地已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汽车类上市公司为例,产品需求程度和当地人均收入息息相关,一旦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下降,汽车产品的销售量也会逐渐下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利率 一旦利率上调,企业的借贷成本也会随之增加,会给那些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增加他们的财务费用,远远超出预算,经济利润逐渐下降。在众多行业中,发电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比较高的,利率敏感度也比较高。就汇率而言,主要是影响我国的进出口企业。一旦人民币处于不断升值状态,外国人就需要花费更多的钱才能买到相关的产品。随之,他们会减少对该类产品的消费,出口企业的商品需求量逐渐下降,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陷入危机中。此外,存款储备率主要是对国家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予以客观地反映。比如,如果存款储备金率正处于上升阶段,说明国家当下实行的不断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对银行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财政政策 一般来说,财政政策为对应的税收政策。想要拉动消费,促进当下消费、投资需求,需要适当降低税收率,扩大对应的减免税范围。这样才能提升公司产品需求,进而,改变公司当下的运营状况,提升业绩,增加经济利润。通货膨胀水平方面。简单来说,通货膨胀水平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为CPI[4]。如果当下经济发展良好,即使通货膨胀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也能增加公司运营利润。但如果通货膨胀水平过高,国家必须采取加紧的货币政策,避免影响公司的业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证劵市场日趋成熟,但制约证劵市场因素较多[5]。投资者想要更好地了解对应的上市公司,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出发,比如,行业发展前景、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合理化的分析。如果行业不同,客观而深入地分析该上市公司在行业中所处位置,采用的运营形式,并在深层次进行财务分析的基础上,预测该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发展前景。这样投资者才能知道对应上市公司具有的投资价值,使对应的投资更加客观、科学,存在的风险较低,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 财务分析论文范文: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财务分析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财务分析,经营者可以更好地掌握企业过去以及现在的财务情况,根据财务分析的结论推断出企业财务的发展规律,进而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情况进行预测。当今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压力十分激烈,在市场如此紧迫的环境中,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和财务现状有着清晰的认识,才能稳操胜券,在面临决定时能做到纵观全局,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选择。本文对财务分析在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财务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应用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数据作为依据,运用专业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企业财务上的发展情况,对企业的筹资、投资以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对企业的财务经济现状做出评价、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为企业的经营者和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的一门科学。财务分析作为一种直接普遍的企业经济分析方法,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类企业的财务分析目的与其他企业相同,都是为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服务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类企业的财务分析涵盖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现代农业类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表示出来,企业的财会部门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从而得出企业利润率和债务偿还能力等指标,通过长时期的数据比对,可以判定企业的资金结构和企业经营的风险大小,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直接的依据,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制定发展规划提供有力数据。农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行业,它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财务分析在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也需要重点研究。农业生产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有多种,生产过程受到自然条件和市场经济条件的双重制约,因此,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财务指标确定需要更加斟酌,考虑的方面应该更加周全,才能针对农业企业充分发挥财务分析的价值,提高财务分析的可靠性。 一、利用财务分析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指标体系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财务分析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财务分析可以确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偿还债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企业的运营能力等,财务管理指标体系是各个管理指标的有机结合,制定财务管理指标体系要从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出发,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吸收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不求指标多,只求指标精,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出发,反映企业自身的特点,指标体系的确定既要能满足政府对企业的发展要求,又要能直观地为经营管理者提供依据,各个指标的结合要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让经营者对于企业的收益有一定概念,要能反映企业的偿还债务能力,让经营者对资金的周转有一定把握,要能反映企业的运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经营者对企业的未来做出规划。从企业内部部门的角度来讲,财务分析可以让经营管理者更好地掌握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动情况,企业各个部门的资金出入都要在财务分析中表现,对大金额的收支要出示相关证明材料,通过分析内部资金,可以掌握各部门的财务状况,对于资金紧缺的部门给予支持,内部资金的流动情况也可以为内部的考核提供依据,作为评价员工业绩的一项标准,对于业绩不合格和擅自挪用企业资金的员工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内部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制定过程中既要依据规范化的原则,又要灵活精细,对内部资金有足够操控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的竞争中争得上风。农业企业对内和对外的财务管理指标体系确定后,完成了财务分析的重要一步,要进行接下来的财务分析,还要理清财务指标的层次,同一层次的指标同时进行分析,各个层次的指标进行综合,综合后的结果才能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为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采取科学有效的财务分析方法 科学的经营方法是企业稳固发展的前提,企业管理过程涵盖的每个方面都需要科学的方法,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关系到企业的命脉,采取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是必要的,企业经营者应该深刻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意义。在农业企业中,应该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引进人员时要遵循严格的标准,在保证引进人员专业素养良好的前提下,注重引进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的全体员工要对企业的经营模式有深刻的认识,对资金的周转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应该定期召开会议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认识企业近期的发展状况,贯彻下一阶段的经营手段和资金周转战略,便于各个部门与财务部门的交接。财务分析最终要以财务分析说明书的形式向管理者汇报,损益表、负债表、利润表是财务部门制作财务分析说明书的基本报表,要本着真实可靠的原则,采取更加精确的方法制作财务分析说明书,传统的方法较为简单,运用数据进行简单的计算便得出结论,可靠性较弱。财务分析人员要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用多种精确度高的方法进行说明书的编制,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先进的分析方法可以找出多个指标的相关性,不拘束于指标的两两比较,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三、加强财务分析的规范性 财务分析是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部分,也需要企业制定相关规范来约束。财务部门是一个特殊的部门,涉及到大金额的资金流动,因此需要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每一笔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需要审核,出示相关的发票,对于大金额的资金出入,发票要由企业领导审核,不能出现不明资金出入账的情况,监管部门的选择要公正公开,保证企业运行的规范化,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现徇私舞弊的行为必当严惩。农业企业的运行情况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企业内部还需要专门的财务风险评估小组,风险评估小组中要包括专业的资金风险评估人员,必要时邀请资金风险评估专家,当自然条件剧烈变化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时或企业的开支严重超出预估值时,风险评估小组要根据当下的市场发展状况做出企业财务风险预估,当风险足够大威胁到企业的正常发展时,企业经营者需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财务上的稳定。财务分析的规范性首先要求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性,财务人员要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适应社会对财务分析人员的要求,在长期的工作中对企业的发展有全方位的了解,能运用专业的知识在企业财务陷入危机时提出适当的补救措施,重视企业规范规程的指导作用,做到严于律己。 四、结语 企业的资产是企业的生产条件,保证企业资产的稳固、掌握资产的流动情况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管理者的要求。农业企业是我国重要的发展对象,农业企业的发展与其他企业有相同之处,都需要采取适合自身的财务分析方法,重视企业内部财务的稳固,保证企业财务发展与市场要求的协调,符合政府对企业的发展要求,但与其他企业也有不同之处,把财务分析应用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农业这一基本行业的特殊性,在财务分析的过程中,涵盖涉及农业发展的特有指标,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推动作用。 作者:滕雪连 单位:广西农垦国有明阳农场 财务分析论文范文:管理会计新型财务分析框架研究 摘要:财务分析既是企业各项经营决策的基础信息支撑,也是管窥基层企业落实总公司、分公司各项管控措施是否到位的重要载体。目前,基于财务会计的财务分析已不能满足中储粮发展的内在需求,立足于管理会计,探索建立适应集团财务管控要求的新型财务分析框架迫在眉睫。本文立足于管理会计,结合中储粮基层企业实际,探索建立融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新型财务分析框架,并提出财务分析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企业价值创造,核心作用是“了解过去、权衡当下、引领未来”,具体路径是“基于业务、着眼大势、支持决策”。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价值创造分析框架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企业会计分支。管理会计具有计划(对未来经营情况进行预测,合理配置资源)、控制(通过指标体系掌控企业运营)、决策(通过信息的分析比较确定最优方案)和评价(通过指标体系评价业绩和运营)四大作用,管理会计最常见的工具和方法有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和管理会计报告。从会计工作的本质角度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一个相对有效的信息参考系统,但财务会计侧重于“衡量价值”,而管理会计侧重于“创造价值”。其区别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对象不同 财务会计的主要特征是真实地反映出企业过去已有的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并将信息提供给企业的决策者,但更侧重服务于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管理会计更侧重于对企业内部信息的整合与管理,服务对象为企业内部的高、中、基层管理者以及普通员工。 (二)工作重点不同 财务会计通过运用会计处理手段来反映与解释企业已经发生的相关经济活动,主要为企业的“过去”服务,属于“报账型会计”。管理会计是在企业已有的经济生产活动信息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主要为企业的“未来”服务,属于“经营型会计”。 (三)特征不同 财务会计必须要遵循国家相关的财会规定对企业中的财务信息进行处理,且处理的信息要求准确、具有客观性,在对信息进行确认与测量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所制定的程序进行,最后用财务报表的形式向企业决策者提供相关数据信息。管理会计偏重于管理性,也并不会受到国家会计制度的影响,在对企业进行服务的过程中,可以企业的需求为基点,灵活选择操作方法,其工作所产生的信息来源于企业过去,但服务于企业未来,在时间、格式等方面也并没有严格限制,可以根据不同的客观需求而提供。 (四)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同 财务会计需要具备较强的业务处理专业知识,对财务处理的程序熟练掌握,能够完成对会计凭证的填写与制作、对财务账簿进行登记以及对报表进行编报。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会计规范,财务人员需要对相关法规进行细致掌握,以保障合理操作。管理会计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需要具备相应的财务管理能力,还需要拥有运筹学、统计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技能,从而实现对财务数据统计与分析。所以,从事管理会计的相关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有较广的知识面,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 二、当前企业财务分析的现状 (一)编制水平不高,信息利用率低 存在就数字论数字,将分析变成对数字的解释和说明等缺陷;存在为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而繁琐分析的倾向,提出的问题和措施浮于表面;会计专业术语过多,限制了信息使用者的范围,造成信息传递不畅,久而久之,财务信息支撑决策作用逐步弱化甚至消失。这样的财务分析与企业的管理活动严重脱节,不能满足管理层决策的需要,只能称之为数据分析报告而不是财务分析报告。 (二)视角狭窄,对上级管控措施缺乏呼应 部分财务分析人员错误地认为财务分析就是对企业已形成的保管、轮换、贸易经营、加工等环节的利润分析,而对企业资金状况,仓房维修改造、未结经济案件、遗留问题整改、风险类指标等事项缺乏关注,不利于决策层掌握重点工作落实情况,造成无法权衡当下,及时改进工作。 (三)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 货币计量假设虽然为财会工作提供了处理企业信息的便利,但也容易促使企业只重视结果而不顾过程。现有财务分析的过程是从大结果到小结果,只出数字结果,而不清楚数字内涵,始终找不到产生结果的驱动因素,更没有涉及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同时现阶段过分重视降低成本和强化资产结构等较易达到的目标,常常忽略外部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遗漏一些非货币性的外部信息,对威胁与机遇的反应较慢。 (四)与业务脱节,经济预见性不足 普遍存在就财务谈财务,难以拓展财务分析的视角,不能将财务分析指标与其背后的经营实质联系起来,也不能从整体出发,层层深入、递进式分析判断,深挖数字背后的问题。同时,对企业经营决策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如对轮换购销经营的可行性缺乏提前预判,无法做到“事前算赢”,对计划和决策缺乏支撑,参谋助手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三、建立新型财务分析框架的思考 为满足内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了解过去、权衡当下、引领未来”的总体要求,财务分析既要对企业资产状况、经济效益、成本费用等等事项进行详细说明,又要紧紧围绕价值创造这个主题,研究建立融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理念的新型财务分析框架,笔者认为中储粮基层企业应在原有的分析框架下,至少再增加五个方面的内容,最终帮助企业实现资金创效、降险控效、对标增效、跟踪问效和事前算赢。 (一)实行动态平衡分析,实现资金创效 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能包括资金的管理,结合中储粮实际,笔者建议以自有资金和当期可用现金流分析为切入点,达到摸清家底、实现资金创效和管控资金风险的作用。自有资金是指企业可自行支配使用并无需偿还的资金,主要包括投资者投入资金、企业经营积累、财政补助资金、折旧摊销资金等。具体测算公式:自有资金结余=所有者权益+专项应付款+无形资产摊销+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原值+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当期可用现金流=企业自有资金+当期暂时无需支付的款项+坏账准备-当期暂时无法收回的外欠款当自有资金有结余时,要分清是固定资产占用、存货占用、往来款占用还是货币占用,据此及时调整策略,及时上存闲置资金,提高存量资金的使用效率;当自有资金有缺口时,要详细分析资金缺口占用来源,查清是否占用竞价销售回笼款、保证金、出库费等政策性资金,以便及时调整筹资决策,及时化解潜在风险。在对自有资金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视当前可用现金流情况及时调整资金运作方案,相应选择增收节支措施,如将活期存款转换成定期存款,加快资金周转实现经营性财务费用下降等措施,最终达到资金节支创效和风险防控的双重作用。 (二)识别和控制风险分析,实现降险控效 财务风险管理是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按照中储粮基层企业的经营特点,重点关注和设置三类风险指标,具体包括:应收预付款、库贷指标、未结经济案件等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的潜亏事项。具体分析重点及方法: 1.对应收预付款。 考虑竞价销售、跨省移库等政策性因素形成的应收款和系统内单位欠款回收风险较小,重点对系统外单位欠款进行分析,要对款项性质、形成原因、账龄、清收措施、预计清收时间、责任人等情况进行分析,逐项提出清收建议,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同时,在下个分析期内对上期清收执行进行通报,督促责任人加快催收。 2.对库贷挂钩指标。 要分别对政策性粮油、轮换贸易粮油库贷情况进行分析,对存在的差异尤其是对政策性粮油贷款远大于库存值的情况,要对照资金状况分析,详细分析资金占用状态,提出解决方案,防范政策性风险。 3.对潜亏事项。 要根据案件、遗留问题处理进展情况或粮食市场行情,依据责任部门出具的意见,做出职业判断,合理预计损失,按照谨慎性原则,向领导和上级部门提出计提坏账准备、提取跌价准备等拟处理意见,并适时调整利润预算。 (三)对照先进单位分析,实现对标增效 结合自身仓容、存粮、人员、固定费用等情况,从保管、轮换、贸易等环节利润中分别选择1—2项相对指标,如吨粮保管费用、补贴前吨粮轮换利润等,对照分公司辖区先进指标和资源与自身相近的单位进行对标,逐个深挖差异原因,查找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同时,将对标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反馈到相应科室,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各科室及时改进工作,激发自我提升和发展意识,真正实现对标增效。 (四)对照上级管控要求,实现跟踪问效 一方面对总公司、分公司布置的仓房维修改造、未结经济案件、遗留问题整改等重点事项,尤其是重要费用列支、计提坏账准备等影响企业效益的事项要逐项逐条进行说明,对上级要求进展缓慢的事项,如仓房维修完工率和结算比例,及时进行提示,并提出要求和办理意见,由决策层权衡后重新布置,以便加强督办,真正实现跟踪问效。另一方面对照全面预算管理要求,做好指标的执行反馈,按月分析费用执行、效益完成等情况,及时传达到各科室,及时改进工作,强化预算执行,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决策部署。 (五)紧跟业务适时分析,实现事前算赢 为提升管理会计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服务的能力,引入变动成本法,进行本量利分析,帮助企业准确把握盈亏平衡点,确立最佳存储期与交易量。具体理论和方法:贸易经营盈亏主要取决于贷款购入存货的利息(自有资金购入存货的机会成本)、存货日常管理费用、库存损耗等变动费用,且其金额随储存期的变动成正比例变动。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本量利的平衡关系式调整为:利润=毛利-固定储存费-销售税金及附加-每日变动储存费×储存天数。 四、建立新型财务分析框架的配套措施 从本质上看,新型财务分析框架的搭建过程就是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和相互融合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转变,一是要树立管理会计意识。财务人员尤其是财务负责人要转变观念,树立价值创造意识,做到“跳出财务看财务,立足管理看财务”,真正发挥管理会计的计划、控制、决策和评价职能作用。二是要造就一批管理会计人才。从系统内选拔一批会计人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拓宽视野,提升素质,提高水平,更好地发挥会计人员决策支持作用。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制定新的财务分析模型。由总公司、分公司组织专门力量,立足管理职能,结合中储粮行业特点,按照国资委、财政部、总公司等众多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制定新型财务分析模型,通过浪潮系统实现自动取数,并自动形成分析报告及相关图表,通过固化和统一财务分析模板,提高总公司系统总体财务分析质量,使会计工作真正服务企业价值创造。 作者:白金旗 唐鹏 单位:中央储备粮郑州直属库 财务分析论文范文: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 摘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企业财务分析带来了较大影响,利用新会计准则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财务报表上的项目和以往也有着较大差异。本文首先对财务分析进行概述,解读新会计准则在规范财务报告方面的优越性,而后进一步分析新会计准则给财务分析带来的影响,最后提示新会计准则环境下进行财务分析应关注的要点。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概述 财务分析是企业以各类财务数据、报表为依据,运用特有的方法对企业财务状态及经营成果作出的深入剖析,其目的是真实呈现企业的发展态势及运营中的问题,帮助企业改善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并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财务分析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比例分析两大类。 (一)财务报表分析 企业最主要的两张报表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首先,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分析资产负债表的目的是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并根据财务状况变化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资金结构、经营规模等作出恰当的调整,而财务状况本身则包含着企业经营能力、资金流动性、筹资风险、偿债能力、所有者权益变化等信息;其次,利润表分析的分析,分析利润表的目的是真实的反映该企业盈利能力方面发生的变化,并根据企业盈利的变化改进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关环节,而盈利状况本身也包含了利润分配状况、盈余积累状况等信息。 (二)财务比例分析 财务比例分析可以体现出企业的运营能力和偿还能力,偿还能力就是企业偿还负债的能力,其可以细分为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通过流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较反映出企业是否有能力对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即发性债务进行偿还;长期偿债能力可以反映出企业能否按照合同约定对长期借款本息进行偿还。当然,对于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来说是不可能靠变卖固定资产来偿还债务,而是通过投资所得来偿还到期债务,投资所得的高低才是衡量长期债务偿还能力的关键。 二、新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规范方面表现出的优越性 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信息的综合性载体,同时也是相关利益群体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渠道,更是企业管理层作出相关决策的主要依据。传统的财务报告体系以历史交易和经营状态为基础,反映出的信息公平性和公开性较差,以此为依据而开展的财务分析工作质量势必受到影响。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原有会计准则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完善,并添加了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原则性及规报告容规范性的要求,概括的说其优势性可表现为:第一,对财务报告应涵盖的内容要求更加具体,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对反映日期及区间有了一定的限制,使财务报告所反映的期间更为明确,也使相关的财务分析更具针对性;第二,财务报告的目标更加突出,旧会计准则并没有提及财务报告的根本目标,而新会计准则明确的指出了财务报告的目标及相关工作任务,其要求企业出具的财务报告中应包含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结果、资金动态等信息,使报表信息使用者能够在财务报告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第三,明确了使用者,原有的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使用者方面表述的比较模糊,而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各方的权责有了更为明确表述,便于各方行使权力、履行义务。 三、新会计准则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新跨级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财务处理办法,例如:存货的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无形资产处理、非货币性资产处理等方面均有涉及,这实际上也给财务分析带来了影响,下面对一些主要的影响进行概括:第一,存货方面,新会计准则要求存货的计价方法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中选取,这对于存货数量量较大且周转率较低的企业也来说会影响其当期利润,而新准则在存货方面作出此项要求,其本身也是为了避免出现企业恶意操控利润的行为进行操纵,使企业各期的经营结果更具真实性和科比性;第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面,新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作出了限制条件,规定了要以公允减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并将换入资产和换出的资产的价值差计入当期损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条件客观上均存在着一定弹性范围,资产价值在弹性范围之内的变化对企业资产结构、所得税、净资产均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企业也有义务对非货币性的各类交易信息进行披露,这实际上各利益方对企业的非货币资产交换行为进行监督;第三,新型资产减值及债务重组方面,与原来的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对资产减值、债务重组等业务有了更为明确的细则,各企业之间的业务操作和财务处理将更加趋同,这有助于企业进行规范化市场运作,也使得相关分析数据更具可比性;第四,无形资产方面,新会计准则将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分成了研发环节和开发环节,研究环节因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其费用支出归为当期损益,开发环节支出则计入无形资产本身的价值,这项规定降低了高新企业在研发环节利润指标的压力,另外,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间可由企业人员自行预期,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企业粉丝财务报表的空间。 四、新增细则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细则带来的影响 公允价值概念的引入给会计核算带来的影响巨大,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涉及到企业的多种业务,并影响偿还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的分析。公允价值在财务核算中运用首先给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带来变化,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结果,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此外,对于投资房地产的核算也引入了公允价值计价,但尊则也特别要求了其后续计量和信息披露必须符合要求。 (二)金融工具确认及计量细则带来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使用公允价值模型,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上的变化需在企业损益中表现出来,而且在财务报表中应有专门的栏目。此项规定在某种程度上使企业的利润更为真实,也使得股票价格波动与企业经营结果联系更为紧密,更符合市场化原则,新标准在金融工具计量上的改变健全了企业盈利标准,使企业财务运营工作得以完善。 (三)投资性房地产细则带来的影响 新准则要求以公允价值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主要计量依据,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发生的波动需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性房地产使用公相关政策重估方面的新应用,促使重估净资产成为评估投资性房地产的关键标准,相关细则的融入改进了企业财务管理方式。 五、新会计准则下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关键点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 公允价值的运用本身就具有两面性,为提高其质量需要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使相关人员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准确而熟练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完成财务核算及分析工作。企业还要建立起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起稳定的市场信息系统,确保持公允价值计量与行业整体一致性。此外,企业要对收益观进行深入的探索,全面收益是传统收益的升华理解,在公允价值计量在企业运用的初期可考虑编制全面收益表的方式来过渡。 (二)变动后利润表的分析 新会计准则在计量属性及所得税计算方法上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不同的企业利润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变化。为此,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首先要明确准则的变化会给企业利润带来怎样的影响,企业自身也应该合理的运用会计准则来反映真实的盈利状况,不要违规的操控利润并避免利润。企业管理者及会计人员要清醒的认识到,虽然新准则会影响企业的利润,但却不能改变企业的真实价值,正确的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一种责任,在利用利润表信息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求分析结果的客观、公正。 (三)对企业合并的分析 新会计准则在合并报表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母公司需要纳入投资企业合并范围,财务人员在进行分析时要判断纳入行为的合理性,准确的判断母公司对被投资企业是否拥有实际控制权。此外,新会计准则将少数股东损益改为归入合并利润表项目中,母公司的净利润将包含子公司的损益,这样一来母公司的净利润就会受子公司的影响,在财务分析时是否把少数股东损益计入净利润需视财务分析的目的来决定。 作者:易峰 单位: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财务分析论文范文:现代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体系构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开始越来越重视财务的分析程序,并且也将分析结果用于企业决策的参考中。所以本文就对现代财务的分析程序以及方法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旨为相关的企业财务分析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现代财务;分析程序;方法体系;重构研究 前言 现代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主要是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的相关分析和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财务管理的分析程序和方法体系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让企业的财务分析更加合理,推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进步,已经成为了相关人员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财务分析的作用 1.评价企业的历史 通过财务的分析能够让企业过去的发展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评价,从而才能总结发展中的经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制定发展的战略,促进企业的不断进步。 2.分析企业的现状 通过财务分析可以让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同时也能够发现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制定好的方法来克服企业面临的问题[1]。 3.制定未来的战略 通过财务分析的过程能够让企业管理者清楚的了解企业自身所占有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在制定未来发展战略的时候不不断发挥企业优势,避免企业劣势,制定出最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道路。 二、财务分析的程序和方法体系重构 1.信息的采集整理 在进行企业财务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工作,这一工作的准确性对未来的分析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企业的财务分析人员首先应该将财务分析的目的进行明确,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财务信息的收集工作,从而收集到对企业发展有关的信息内容。其次,财务分析人员还应该在收集之前制定分析的计划,制定的时候要充分的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这样才能让财务分析计划为企业财务分析的整个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在进行收集信息的时候还应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只有比较具有实效性的信息才能够让分析的结果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的现状[2]。 2.企业战略的分析 对企业战略的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体系重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相关的分析人员要充分的重视这一分析环节。因此,企业的财务分析人员应该对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地位进行充分的明确,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对当前的市场环境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市场的流动方向有一个明确的把握,这样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另外,还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3.财务分析的实施 在财务分析的实施阶段,首先要对企业财务的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相对数指标和绝对数指标两种。还要充分的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反映流动性的指标和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同时,还应该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来对企业投资的决策来进行分析,包括资本收益率、股利发放率、总资产报酬率等等。其次,还应该对企业的基本因素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既要对一些发展现象进行充分的了解,还要分析其产生的具体的原因,这样才能在财务指标分析和报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来对企业经营中完成的业务进行评价,从而为企业未来的决策提供准确的分析结果。 4.财务分析的评价 在企业财务分析的评价阶段,首先是要进行企业财务的综合评价和分析,这一过程中应该将实际调差结果和定性分析判断和定量分析结果进行结合。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财务分析的人员还应该将分析的结果进行反复的检验,从而让分析的结果更加具有精确性[3]。其次是要进行企业的价值评估和财务预测,这一过程是要充分的结合企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对企业发展的未来进行一定的预测。最后是要将分析的结果总结成财务的分析报告,它是将企业财务分析中所有的问题、现状、分析结果利用书面的形式体现出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能够让财务分析的连续性得到保障。 三、结论 总之,本文主要是对现代企业中的财务分析程序和方法体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得知,企业的财务分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所以相关的企业财务人员应该严格的把控分析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才能让分析的结果更加准确,也能够让企业的正确决策更加推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作者:邓佳宜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财务分析论文范文:企业财务分析问题及策略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财务分析对于企业长期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对企业财务分析进行简单的介绍,阐述了财务分析的作用,提出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就企业财务分析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分析;问题;策略 一、企业财务分析概述 财务分析指的是财务分析主体通过对会计资料以及相关数据资料,对计算财务指标加以利用,采用一定的方法,分析并评价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及财务活动结果,并据此为财务决策、财务诊断等一系列财务活动提供参考依据。财务分析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加工与运用的过程其实就是财务分析。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企业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对资金运作以及财务管理予以了高度重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然而目前有的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分析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因此,为了实现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正常进行,就必须使财务管理水平得以有效提高,使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由此可见,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分析起到的作用十分关键,并且与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财务分析的作用 1.提高中小企业盈利水平 企业对产品的经营与销售最终是为了获得利润,促进企业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利润管理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而在企业获取利润的过程中,财务分析的作用十分关键。通过财务分析的基本原理,可以将企业利润的营销因素分为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费用、销售税金等方面,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使企业目标利润的影响因素得以明确,继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的利润,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实现产品成本的控制,使产品质量提高 根据现阶段市场的总体情况,买方市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供大于求的现象十分明显。为此,在进行商品选择的过程中,消费者通常会对价格、质量等方面进行考虑。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质量与成本往往存在矛盾关系,为了保证质量,就必须产生较高的成本。为了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往往质量上就难以有进一步的提升。因此,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使面临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企业就必须实现质量与成本的统一。通过财务分析,产品成本的影响因素就可以得以明确,企业可以通过此对生产经营中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使产品生产成本在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实现质量的提升,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这对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3.对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的有效评价 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现金流量状况、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对财务分析的运用,能够实现对企业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的有效评价,并比较相关影响因素,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得以及时发现,并据此提出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与纠正。可见,财务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与归纳,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与财务决策的正确性。 三、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财务分析工作的正确认识 目前,很多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对财务分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很多企业财务工作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财务工作的开展仅仅局限于会计核算等方面工作,没有深入的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此外,很对财务工作人员对财务工作服务对象的认识并不清晰,因此在开展相关业务时存在一定问题。并且这些财务工作人员将财务工作简单的认为是会计工作,没有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相关部门的职能,导致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其中财务分析也是受到轻视,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采用的都是相同的财务分析方法,并且财务分析报告的专业性过强,难以理解,导致管理人员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难以找到充分的依据。 2.缺乏对非财务指标分析的重视 就财务指标分析工作而言,这在财务分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非财务指标分析同样有着关键的作用,对非财务指标的分析的轻视,导致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非财务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很多企业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导致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3.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目前,很多企业采用的财务分析方法尽管能够实现对企业现行财务状况的有效分析,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导致企业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难以得到及时的发现与防范,严重威胁到了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目前采用的财务分析方法,仅仅停留在对财务工作结果的分析,并且主要以财务报表与指标为参考依据,难以实现对企业财务工作发展与变化的反映,对于企业的财务工作发展而言缺乏指导意义,同时企业管理层决策也能以借助财务分析结果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进而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4.财务分析方法单一 目前,很多企业财务管理中采用的财务分析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相对而言过于单一。企业对外部与内部的变化的关注度较低,在进行企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对行动方案进行调整与改进,导致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财务分析方法的单一性与局限性,导致企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存疑,因此必须不断丰富财务分析方法,并对不同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予以明确与掌握,采用合理的方法实现投资判断的合理性。 5.财务分析人员队伍建设不理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现代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企业财务分析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财务分析人员队伍建设情况并不理想,很多财务分析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工作能力难以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的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知识相对欠缺,没有掌握有效的企业财务分析的方法。而有的财务分析人员缺乏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尽职尽责,导致财务分析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四、企业财务分析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加强财务分析人员队伍建设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不管是任何工作,都需要高素质、高层次的工作人员来完成,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也是如此。因此,加强企业财务分析人员队伍建设对于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整体水平,以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为财务分析人员提供培训与学习的机会,不断扩宽其知识面,使其业务水平与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财务分析人员的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并采用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在工作中投入饱满的热情,以此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为企业财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重视非财务指标的分析 为了实现财务分析的有效开展,企业还要重视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工作。在财务分析工作中,企业应实现财务指标分析与非财务指标分析的有机结合,使财务分析工作的有效性与全面性得以提高,促进企业的发展。 3.加强财务体系建设,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对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还需要将工作重心放在财务分析体系的建设上来,企业应不断归纳与总结经验,通过财务分析,及时发现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实现财务分析内容的创新。此外,企业还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风险意识,实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风险的有效防范,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不断丰富财务分析方法 为了使财务分析工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得以提高,企业还要不断丰富财务分析方法,认真分析各种财务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并实现不同财务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能够为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此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言,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现阶段很多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李艳燕 单位: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财务分析论文范文: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医院财务分析的影响 摘要:2012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医院新会计制度,在新制度下,医院的财务分析工作将带来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简要阐述新医院会计制度的相关变化,分析新制度对医院财务分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公立医院;财务分析;影响 引言 随着财政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公益性医院理念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所处的宏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会计制度在新的环境下已表现出了滞后性和不适应性,不能满足医院的管理需求。2012年,我国推行了新医院会计制度,新制度充分满足了公立医院的管理要求,同时对公立医院的财务分析带来了巨大影响。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概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医院职能的不断拓展,医院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日益复杂,表现为既要满足财政预算管理的需要,又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医院的成本费用。同时,医院管理层本身也对医院的成本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旧的医院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要求,也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新医院会计制度明确了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理念,使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更具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在会计核算制度上,采用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新制度明确了公立医院在管理各项事务上的操作流程,解决了医院实务问题并方便操作。新制度还明确了医院在收入与费用上的配比,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明确医院财务管理理念的同时,新制度也对医院的会计科目系统进行了梳理[1],对涉及公立医院重大项目的会计核算科目进行了规范。为符合会计的相关性原则要求,新制度将医院的会计要素分为5大类,将“支出”项改为“费用”项。同时改进了资产类会计科目和负债类会计科目的构成,在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上,增加了与医院管理相关的财务分析指标。 二、新制度对公立医院财务分析的影响 1.对财务分析内容的影响 新制度在对公立医院财务分析的内容上,主要关注资产的分类和资产的获利能力分析,要及时计算资产的平均总额,分析资产周转率,避免虚增资产。新制度也引入了资产的折旧和减值准备等内容,要在财务分析中把这两项作为分析内容,以便准确了解医院的资产总额。在负债方面,新制度也对负债的确认条件进行了改变[2]。在新制度下,公立医院财务分析的内容得到了扩展,需要分析的内容更加广泛。 2.对财务分析方法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就需要加强医院原有的各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以达到综合全面的分析医院的财务状况,从而提供有价值的会计核算信息,如利用趋势分析法,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中的重要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预测出趋势变化情况,将连续多期的医院财务报表排列起来,对相同的指标进行对比,从而说明和预测医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此外,还可以应用于分析会计报表的项目组成情况,用于同一个医院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的对比,应用于不同医院同一时期的财务状况构成比较和趋势预测;利用比率分析法对各科室对各自预算和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比例分析,尤其有利于成本指标的比较分析,可使医院找到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和优势所在,从而从医院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实现医院的健康有序发展。 3.对资产负债表分析的影响 新制度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和折旧摊销等方法,使公立医院的资产价值更加准确,利于医院管理者掌握医院的资产信息,有利于对资产的监督管理。财政补助收支表将原本在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财政补助等项目独立出来,使得资产负债表反应的信息更加科学,方便统计资产分类和规模情况,合理安排公立医院的筹资和投资计划,安排医院内部各科室医疗设备的配备。 4.对收入费用总表分析的影响 新制度合并了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将药品的收入纳入医疗收入。另外,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采取成本法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收益不再反映到当期的损益,医院的收入项目减少。在此基础上,收入费用总表引入了科教基金的核算。有利于公立医院专款专用,加强对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限制,发展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3]。 5.对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分析的影响 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反映的是医院在一个会计年度内的财政收支和使用及结余情况。公立医院应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加强预算编制,将财政资金的预算细化。财政资金的使用必须符合预算的要求,实现专款专用,严禁不同项目之间互相占用预算资金。 三、新制度下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建议 1.完善财务分析内容体系 公立医院应加强财务管理水平,适应新医院会计制度,严格依照新制度在财务分析内容方面的规定,对自身的财务分析内容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在进行财务分析工作中,着力分析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率和资产周转率等比率。对分析的内容要更加全面,更加具体,从全方位了解医院的财务状况。 2.优化财务分析方法 公立医院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不但要加强医院原有的各种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而且可以借鉴企业的财务分析方法,如使用综合评分法、雷达法等,通过多个指标综合评价医院的财务状况,从而提供全面有价值的会计核算信息。 3.强化财务预算管理 医院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医院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医院的资金投放、各项收入支出、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作所做的具体安排。预算管理贯穿于医院财务管理的始终和各方面,医院预算管理水平是反映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公立医院应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首先应成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其次是要在全面了解医院的基本情况下确保预算真实完整,医院所有的收支都应在预算中反映,再就是要严格执行预算,充分发挥财务预算的作用,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建立健全资金管理机制。 4.提升软实力 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工作,完善内部控制与绩效工作的衔接。提高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以保证财务人员对各项政策的掌握。加强医院内部信息化系统建设,完善各种财务分析报表,以便于医院各级领导更及时、准确掌握医院医疗收支、门诊、住院人次以及医护人员工作量情况、成本等,为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信息保障。 作者:张文英 单位:阿坝州藏医院
职工教育论文: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开展公路职工教育的重要意义已普遍为人们所认识,然而长期以来职工教育却总不尽如人意,甚至面临生存危机。个人以为,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公路职工教育的发展。 一、改革形势发展,首先要求公路企业要有明确的产权和经营自主权,才会把“人才”的问题作为企业走向市场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才会把职工教育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明确的产权是市场经济中企业存在的前提,只有加速产权制度改革,使公路企业产权明确,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能够担负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路企业,企业管理层才会真正关注职工队伍素质,才会自觉把职工教育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的公路形势,体制改革还未曾全部转化,仍属事业性质。部门领导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在养路费紧张情况下,难以把财力和精力放在职工教育上。陷于管理的种种繁杂事务之中,作为长期行为的科教工作自然就难以到位。 我国的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使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公路却仍然不适应日渐市场化的外部环境,难以为职工教育提供充分的条件。许多地方职工的再教育、培训费用都得职工自行解决。以教育为本之类的理论对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无济于事,因此职工教育还是难以摆上议事日程。 二、培育发展人才竞争市场,推动劳动力合理流动,促使供需两方面的竞争,才能促进职工教育的发展。 劳动力是最能动的生产要素,人的劳动能力,包括知识和技能。在当前公路部门内,还没有形成劳动力的竞争市场,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受到限制。劳动力市场的培养发育,使我们需要的人力资源可以从市场中获得。通过培养公路劳动力竞争市场,可以使职工在其追求收入和福利最大化动机的支配下,不断提高自身各项素质、提高竞争能力。而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者,即现今的公路企业如果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也会受到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的支配,在这种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支配下,必须会增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对个人而言,投资人力资本,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可以通过报酬得到回报,因此激励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关注自身劳动力的质量,从而推动职工教育的发展。文秘站版权所有 三、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路道德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才有助于公路职工教育的发展。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它决定着人们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取向,左右着社会经济生活秩序,造就出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因此与经济生活秩序和职工行为取向有着决定性关系的职工教育必然要受到当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目前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尚未形成,使人们在道德约束上感到茫然。社会还未能从制度上迫使人们不敢失信和取财无道。还未能使人潜下心来学知识、学技术,靠劳动致富。还未能使广大劳动者领会到,要获得劳动力市场的信任,只能取决于其敬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因此在当前公路改革转型条件下,旧的文化支持诸如单纯倡导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而不从根本上解决职工提高生活质量问题、解决职工真正关心的后顾之忧、倡导全新的公路文化理念,使其基本上对公路职工的经济生活失去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抓紧构筑新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支持新的经济生活秩序、改变人的观念,从而推动职工教育的发展。 四、要确实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关心职工生活,提高职工生活质量,从而促进职工教育工作的发展。 当前社会普遍缺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仅仅把“人”看作手段,而不是看作目的,尚未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最终发展的前提。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生产力和物质财富的基础上,通过生活质量的提高来实现。生活质量除了物质条件外,还包括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兴趣,对自己岗位的热爱,对公平竞争和发挥自己才能的追求,更包括对受教育权益的维护。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积极创造一个能不断促进提高职工生活质量的社会政策,建立健全能充分促进和容纳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构建一个保证职工教育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关心群众,才能促进职工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公路职工教育要摆脱困境和求得发展,关键在于创造公路企业走向市场的条件,使之成为有效率的市场经营主体;关键在于创建公平合理的公路劳动力竞争机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让绝大多数人在道德价值上认同、在行动上遵守公路市场经济这一新的经济秩序;关键在于能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总而言之,唯一的出路在于主动地深化改革。 职工教育论文:提高职工教育发展公路事业 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学校接受的教育是基本教育,尽管这个基本教育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活到老学到老,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职工教育培训正是在工作中、学习中、实践中提高的重要环节。职教工作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因此,大力发展职工教育是振兴公路事业的必由之路。同时职工教育工作只有为公路事业发展服务,才能得到各级领导和职工的认可,才能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一、立足长远,提高认识,是搞好职教工作的前提 1、是落实“科教兴路”战略方针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既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加剧了国际间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归根结底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为此,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实施“科教兴路”和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职工教育的深远意义。坚持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科教兴路”的一项重要举措,把人才培养当作公路事业发展的第一财富,把职工教育当作公路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不断强化职工培训工作,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努力构筑公路人才制高点。 2、是培养造就新世纪建设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发达国家有关统计表明,其经济增长,有三分之一是教育水平提高带来的,二分之一是创新带来的,只有百分之十五是设备投资带来的,而教育程度高的职工,其创新积极性也高。研究表明,多一年科学文化,可提高劳动生产率1.6倍,增加合理化建议6,受过高等教育的职工,其技术创新积极性比只受过初小教育的职工高30—80倍。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生产技术与管理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生命周期越来越短。188世纪技术生命周期为40年,19世纪为30年,近半个世纪为10—15年,目前只有5—10年。因此,要创造一流的业绩,就要靠高、新、尖技术人才,而高、新、尖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于不间断地进行教育培训来保障。只有建立和完善教育与培训机构的一体化网络,逐步构建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社会化的、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才能够达到提高职工素质的目的。 3、是推动公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公路职工由于分散性的工作特点,长期奔波在施工一线,技术人员业务及理论知识都迫切需要更新,而公路桥梁新理论与新技术又层出不穷。举办高新技术培训班既是提高公路职工素质的需要,也是公路事业发展建设的需要。职工教育培训是开发人才资源的基础,而人才资源则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国民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拥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会前进和发展,拥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公路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公路行业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全体职工素质的提高。因此,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充分挖掘职工教育的潜力,使科学技术与公路的工作生产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使公路的建、养、管、征的水平不断提高,才能真正把握公路部门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使公路的经济效益得以充分体现。 二、贴近实际,办好培训,是搞好职教工作的关键 教育培训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职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使职工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应对不同层次上的职工施以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教育培训。 1、抓领导干部培训,提高决策管理素质。按照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狠抓公路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把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把重点放在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培训上,不断提高干部的专业水平,推动干部普遍实现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知识更新,以适应公路建设和公路改革的需要。培训采取和尝试一些新的授课培训方式。一是内容求新,在加强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就一些新视点问题进行研究,开展专题讲座,以对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高理论层次;二是手段求新,打破传统培训模式,聘请先进单位的领导介绍成功经验,对于公路各项专业管理工作,请上级专业科室的负责人担任讲课任务;三是在培训教学形式上创新,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手段进行授课,使培训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提高授课质量。 2、抓技术骨干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随着公路建设知识含量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培养一批能覆盖公路行业重点专业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人才队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坚持每年举办高新技术培训班。在实施高新技术人才培训工作中,一是在教学内容上注重针对性。根据公路行业改革的特点和公路工程建设的需求,使培训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能胜任关键性技术岗位,而且能及时解决生产技术、工艺方面的实际问题。二是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超前性。为适应长远发展的需要,培养跨世纪人才,应注重职工教育工作的超前性,为公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在培训门类、科目、内容、技术等方面要考虑到公路行业的发展需要和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的需要进行超前培训。三是在教学形式上注重实用性。在培训过程中,采用三维动画演示、案例教学、多媒体演示等先进的方法授课,聘请公路桥梁方面的专家、教授、研究人员进行授课。并且组织参观一些著名工程建设,做到学用结合。 3、抓一线人员培训,提高工人队伍技能。公路系统一线工人有很多,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公路的建设质量和养护质量的提高,影响公路经济的发展。为抓好一线工人的培训,一方面,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原则,以县站为主开展各种岗位培训班,另一方面,积极举办岗位能手培训班。并注意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举办公路养护专业知识竞赛,印发学习资料,组织集中学习,在公路职工中掀起一个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全面提高公路职工的综合素质。 4、抓新进职工培训,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对刚进入公路行业的新职工,重点应向他们灌输“公路行业精神”,培养对公路行业感情和集体主义、团结合作的作风。新职工就职后,首先要学习公路行业历史传统,前人的创业精神、经营方针以及行业概况和业绩。现今流行的“企业文化”之类的字眼,实际上就是行业经营思想和工作作风。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文化”,如果不正确理解和继承它,就不能在今后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很好的理解经营政策和方针,也不可能与同事之间默契配合。新职工教育的另一个方面的内容,是传授基本劳动技能和对劳动组织、管理体系的认识。 三、改进方式,规范管理,是搞好职教工作的重点 1、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根据公路发展目标对人员能力的需求、各部门工作对人员能力的需求以及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对各类人员的培训提前作出周密细致的计划、安排,包括培训对象、时间、地点、内容、授课教师、培训效果及考核标准等,坚持把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作为教学、培训工作的龙头,使职工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地稳步进行。 2、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根据成人教学特点,在培训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师台上讲,学员台下听的做法,加强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在培训中增加互动式的教学,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增加交流研讨内容。学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消化吸收,每个人通过听取别人的发言,拓宽思路,提高认识,使培训收到较好的效果。 3、合理选择培训模式。在培训组织上,坚持以内培为主、外培为辅。内培主要挖掘内部潜力,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外培是指选送部分人员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教育培训。在培训时间安排上,坚持短期培训为主,长期培训为辅。短期培训是利用业余时间和施工淡季,见缝插针实施培训,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在培训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训什么人才”的原则,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在短期培训中,突出以岗位培训为主。 四、创建机制,完善体系,是搞好职教工作的保证 1、加强对职教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职工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职工教育培训网络。市级以上公路管理部门独立设置教育管理科室,县级公路管理部门设置专职教育管理人员,按全员人数的0.3配备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把职教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职教工作会议,分析研究职教工作情况。坚持把职工教育工作当作公路事业发展中的一项大事来抓,做到研究工作时要研究职教工作,布置工作时要布置职教工作,检查工作时要检查职教工作,总结工作时要总结职教工作,评比工作时要评比职教工作。 2、加强对职教工作的资金投入。教育投资体制是关系到教育经费能否正常投入,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教育的投入应转变观念,防止走进教育投资是消费性投资或视教育投资为职工福利的误区。在培训经费上,要集中管理使用,避免多头切割,真正用于提高整体队伍素质上。要注重法律、法规制度的落实,稳定教育经费的来源,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职教经费应实行归口管理,专项使用,制定《职教经费管理办法》,规定使用范围和标准,盘活经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资金,合理调度,确保重点,消除播撒芝麻式的投资弊端和短期行为。 3、加强对职教工作的配套管理。为使培训达到预期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应建立考试考核制度。每个培训项目结束后,严格地进行考试与考核,实行培训、用人一体化。为改变过去条、块分割和培训用人分离的旧的培训机制。应以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为契机,逐步形成培训、用人、分配相配套的一体化运行机制。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提拔”的制度,结合人事与分配制度的改革,积极探讨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紧密结合的教育动力机制。 职工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提高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把人力资源作为可以调动的多种资源中具有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资源来开发,切实把经济的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职工教育论文:如何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 【摘要】随着铁路行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于铁路职工的要求增加,需要铁路部门加强教育培训力度,从而提高铁路职工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论文针对如何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进行研究,论述了铁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铁路企业中的应用,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现状,以及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服务质量;职业 1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铁路行业发展迅速,铁路线路的增多,高铁的开设,给人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铁路行业的发展,使得公路、航空、水运等发生巨大变化,运输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得到解决,新的技术不断研发,使得我国的铁路建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铁路行业的发展,对于铁路职工的要求提高,需要铁路部门通过教育培训去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2铁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铁路建设对于国家、社会具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比如神华铁路(包神、神朔、朔黄、大准)的建设,其主要的目的是为内蒙古东胜煤田和陕西省神府煤田外运而建设的一条铁路专线,运营里程达2150多公里,构成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例如,神华铁路充分利用开发与人力资源的铁路建设,是现代铁路行业的新突破,并且推行效果良好,推动了铁路人力资源开发的热潮。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能够促进铁路行业的发展。例如,煤炭铁路运输岗位的职工,需要通过技术考核之后才能上岗,并且需要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拥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从而确保煤炭铁路运输工作的效率。 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铁路企业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的铁路行业普遍存在人与事分离的情况,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人进行动态的管理。铁路职工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注重对职工的心里培养,树立其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具有调节、开发的能力。铁路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侧重人性化管理,从而去实现职工的全面发展,同时促进铁路企业与社会经济的共赢。我国铁路行业中的职工,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偏低,职业技能参差不齐的情况。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只注重职能管理,忽视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得铁路职工的综合素质偏低。铁路职工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从人员素质的角度入手,涉及的对象是每一位职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从而提高人员的管理质量[1]。铁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需要仔细研究慎重思考,从而去进行人才的有效安置。铁路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侧重技术人员的潜能开发与培训,从而去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4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现状 4.1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 铁路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而培训的质量是关键。我国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专业涉及面广,专业性较强,培训师资力量短缺,专职的培训教师较少,而且高素质的培训教师很难聘请到。为促进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加沟通与工作机制之间的交流,需要加强对铁路职工的培训力度,聘请高素质的教师,对职工进行培训,从而去提高铁路员工的整体素质。铁路部门需要将职工培训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对职工的管理力度,将培养专业的高素质职工为主要目的。铁路行业的培训教师,通常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专业知识,但是由于教学与工作的任务繁重,使得培训教师难以在职工培训上面坚持到底。因此,影响培训的质量,容易使得教师在培训与工作上面同时出现问题,导致铁路职工的整体培训质量下降。 4.2未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表面上是一种形式,但却具有实际意义,其对于铁路服务业具有促进作用。教育培训是铁路职工专业技能的保障,由于我国铁路行业的局限性,未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也没有整体的把握分析铁路行业的未来发展状况,使得对于职工培训教育不重视,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铁路对于职工的教育培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人力等,重大的开销使得诸多铁路部门,仅是在需要时进行培训,而没有真正实现教育培训长期发展。例如,在铁路煤炭运输过程中,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缺乏,没有及时进行更新,仅是依靠工作经验处理问题,导致工作的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下降。此时的职工培训教育,只是存在于形式。我国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普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有效进行开展,主要是由于相关部门的不重视,未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从而使得教育培训形同虚设。 4.3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落后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落后,影响培训教育的质量。由于铁路行业的特殊性需要全天候运行,铁路行业职工工作比较繁忙,空余时间较少,很少有时间进行培训,存在一定的工学矛盾。并且铁路部门并不认为,培训能够解决职工的技能问题,思想观念的偏差,使得教育培训无法顺利开展。传统的铁路职工培训模式落后,培训内容比较单一,老旧的讲解、“师带徒”等方式,使得职工失去学习兴趣,降低对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传统的培训模式,无法满足现代铁路的需求,并且培训的内容与现实存在偏差,无法进行实际应用,从而导致教育培训失去其作用。 5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策略 5.1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对于铁路职工教育培训,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对教育培训的认识。诸多人认为,教育培训的实施主要在于铁路部门的管理层,尤其是针对技术性较强的部门。实际上职工教育培训,需要整体职工加强重视,真正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铁路部门的领导,需要将教育培训作为提高职工服务水平的核心内容,铁路职工需要通过培训来提升自己,从而去丰富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对于教育培训,铁路部门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建立长期可行的计划,重视培训,大力进行宣传,从而去提高铁路职工对于教育培训的重视。 5.2细化基础培训工作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需要细化基础培训工作。注重培训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从而去提高培训质量。可以通过开展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大会的形式,去加强职工对培训的重视,使得职工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铁路部门的管理层,需要深入对职工的调查,了解职工比较薄弱的文化结构,需要培训哪方面的专业技能,从而去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积极的开展铁路职工座谈会,加强职工之间的信息共享,为职工提供外地学习的机会,为职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网络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促进职工的积极性,从而去提供培训效率[2]。铁路职工可以通过微信、QQ等软件进行沟通,建立教育培训微信群,加强职工之间培训内容的交流,从而去深化培训内容。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更新,教育内容要新颖,选择的案例要具有针对性与真实性。教育培训需要根据职工的知识水平进行划分,编写不同的培训方案,从而去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5.3强化师资力量 为确保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质量,需要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强化师资力量,从而去提高培训质量。铁路部门需要聘请,行业内部的知名人士作为培训讲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良好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不仅要深化职工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培训工作的职业技能,通过培训去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丰富职工的工作经验。铁路部门可以聘请国外的教育培训专家,学习其优势,弥补自身行业的不足,从而促进我国铁路教育培训的发展。 5.4建立新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 建立新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根据现代铁路行业的发展现状,创新教育培训的模式,从而去提高职工培训的效率。对于职工教育培训,需要根据职工的水平进行分级,对于不同层次的职工,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对铁路一、二线的职工进行了解,准确掌握其知识程度,以及技能水平。可以通过高级职工带动中级职工学习的方式去开展培训,加强职工之间的交流,高级别的人员可以指导培训低级别的员工,从而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建立新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需要创新培训结构,加强对教育培训的管理力度,将铁路职工培训落实到实处。对于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需要重视职工培训积极性的培养,侧重文化技术的学习,通过现代化技术,培养专业技能强大的铁路服务队伍,从而去促进我国铁路行业的发展。为保证教育培训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奖励制度,对于铁路工作中成绩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对于成绩较差的职工进行批评,从而去促进职工积极参加培训。铁路职工教育培训,需要大家互相帮助,加强部门内的培训学习。职工之间加强经验的交流,共同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且相互帮助解决,实现职工整体的提升。优化职工教育培训结构,提高员工对教育培训的兴趣,打造良好的培训气氛,从而去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 5.5规划培训流程创新培训方法 规划培训流程创新培训方法,能够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质量。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流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加强铁路职工之间的交流,准确掌握职工的知识水平,根据职工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培训,并且将培训结果形成报告,反馈给上级部门。②确定培训师资,确定培训的重点,编写不同层级的培训方案。③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加强对铁路职工的培训,并且对参加培训的职工进行评估,形成报告反馈给上级。建立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公众号,定期进行内容,从而去提高教育培训的效率。加强对铁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从而去正面的影响职工。对参加培训的职工技能进行测试,对服务水平进行考核,可以通过情景考评的方式进行测试。 5.6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机制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机制,需要根据职工的需求,培训对象的不同,明确教育培训的范围,确定教育培训的模式,从而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铁路教育培训需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将培训过程的工作职责落实的个人,从而确保教育培训的规范性。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制度,科学地进行管理,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去激励职工的积极性。教育培训的内容,需要与职工工作良好的衔接,使得培训的内容,能够直接应用到工作,体现出教育培训的作用。铁路行业的职工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进行的业务,需要制订长期发展的计划,从而去加强铁路人才的培养。 6结论 综上所述,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现状,主要有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落后,未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以及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策略,主要有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机制、规划培训流程创新培训方法、创新培训结构、建立新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强化师资力量、细化基础培训工作以及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作者:翟雪冬 单位:神华铁路货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榆林车辆维修分公司 职工教育论文:中小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 摘要:同各行各业一样,人才是中小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不断加强中小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才素质,在中小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是开拓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当前中小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工作效率或质量效果。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对中小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培训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中小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不断提高单位的综合实力、提高竞争力和发展壮大自身能力的水平。 关键词:中小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 一、中小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导致重视不够 职工教育是为职工提供学习机会、提高内在素质、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技能的一种主要途径,开展职工教育既是企业发展需求,又是个人成长进步的基本要求。目前,无论是领导层还是职工,都存在对学习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2.教育培训内容功利化和不切实际 只注重对生产任务完成有效的、应急性质的培训,对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系统的学习不重视,对立即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培训有兴趣,对产生隐形的、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学习不重视。由于存在为培训而培训的现象,有的培训内容与实际应用不相符,只是走走过场,搞搞形式,根本不切单位发展的实际或需要。 3.中小企事业单位职工培训教育方法不灵活 存在重形式不重结果现象,只求完成培训任务就行,指令性的做法较多,全面开展各类岗位的针对性培训不到位。培训方式多为“填鸭式”、“灌输式”,利用新技术手段不足。 4.教育培训制度不全面 职工培训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筹划;未能建立培训评价考核制度规范,不能对职工教育培训效果进行合理评价,不能根据信息反馈来纠正偏差,进行控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职工虽然通过学习提升了自身能力素质,但没有通过学习培训使报酬得到一定的提高或得到其他奖励,知识的增加与实际利益挂钩结合不紧密。 二、职工教育培训应突出的重点内容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要侧重政治理论教育,是向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的政治倾向、思想意识的重要手段,以此确立职工的政治信念,使他们树立崇高政治觉悟和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调控自己的职业行为。定期深入细致地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基本政策理论,切实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保证正确政治方向的需要,也是促进做好本职工作、打牢政治觉悟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如何提高职工的职业水平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所遵循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道德品质的总和。切实抓好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就可以及时调整职工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使职工干一行,爱一行,做一项,专一项。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引导职工在日常工作中遵循职业道德的行为准则,引导职工遵守一定职业范围内普遍的道德规范、道德标准和特殊的道德要求,在用各项规定制度规范自身言行的同时,用正确的道德信念自我约束。 3.加强干部管理能力培训 一个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低有时将直接影响一个单位的发展,因此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非常重要且必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以政治理论、管理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主要内容丰富他们的知识面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涉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建设方面,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能力水平、管理方法直接决定单位整体建设和发展,领导干部不是只会干,主要的是会管,会带领大家发展,会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会给广大职工以工作的动力和激情。 4.加强技术性岗位技能培训 当前,中小企事业单位正处在大发展阶段,中小企事业单位各自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突飞猛进,这些新知识,新方法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技术岗位不同于一般性工作岗位,攻克关键性技术,突破技术难题,普及应用新技术,通过科技引领自身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掌握关键性技术的人才,因此,加强技术性人才的培训,非常重要,没有这部分人员的专业知识,一个单位将失去前进的动力或能力。 5.加强和谐人际关系的培训,构建和谐工作环境 构建一个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是保证单位内部人人心情舒畅安心工作的前提。一个单位中,假如有部分人经常不讲诚信和友善,不讲团结互助,见了利益就抢,看见工作就推,自私自利,见有好处就争,有困难推给别人,久而久之,就会使这个单位的机体受到不良的侵蚀,造成没有友善、没有互助、没有团结,一盘散沙的局面,单位建设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所以,创造一个和谐团结向上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是单位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中小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的对策 1.方法灵活多样 中小企事业单位培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方法的选择,当前,企业培训的方法有很多种,要选择合适有效的培训方法,需要考虑到培训的目的、培训的内容、培训对象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传统的讲授法:指老师通过语言系统讲授知识。二是交换工作岗位法:指员工不定期变换工作岗位,使其获得不同岗位的技能,达到一专多能。三是拜师学艺法:由技术能手一对一、一对几的师带徒培训。四是现代科技培训法,利用新的视听技术,如投影仪、录像、电脑或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这种方法,更应是当前和今后推广应用的学习方法,更适合参加工作后的在岗培训。五是这些年流行的体验式培训,如公开课、拓展训练、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继续教育等。 2.内容切实新颖 培训按内容可以分为四种:技能培训、素质培训、新科技知识培训和工作态度培训。一是技能培训:是企业针对岗位的需求,对员工进行的岗位能力培训。技能是指为满足工作需要必备的能力,就像驾驶车辆,基本的起步、停车、加减档、交通规则要会做。而技巧则是在技能的基础上,要通过不断的重复、提高,才熟能生巧,达到别人做不到的高度或水平。高层领导的培训在于企业长远规划、目标的制定与实施,重点是会用人。中层干部的培训在于执行力的学习提高,是领导能力、方法的训练。一般员工技能的培训是按计划、按流程、按标准进行实际操作,要具备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二是员工素质培训:主要有文化素质、作风养成、心理素质、工作生活习惯等,重点在于员工遵守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有好的作风和素质。三是新科技知识培训:要适应行业发展转型的需要,对与本行业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行了解跟踪,掌握行业动态,不断淘汰落后产品和工艺技术,适时更新产品、新工艺,使本企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要对企业的转型及产品更新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四是工作态度培训:态度决定一切,没有良好的态度,即使能力再好也没有用。员工的态度决定其敬业精神、团队合作、人际关系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这方面的培训,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3.模式、目的明确 职工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例如,把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把干部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工人的技术等级考核结合起来;本着按需施教,缺什么学什么原则,创新模式方法;培训工作还有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力型和实用型的结合,以便做到学以致用。要加大培养优秀人才、高科技人才、年轻创新人才力度;把培训重心从一般的基础知识、技能培训不断转移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参与市场竞争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上来。 四、小结 教育培训是人才建设的重要一环,是企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广大中小企事业单位要充分重视职工培训工作,单位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待职工培训,要不断完善培训体系,探索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培训长效机制,拓展培训内容、方法,锻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促进单位全面发展。 作者:魏法力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市政建设维护管理处人事科 职工教育论文: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思考 摘要: 水利关乎国计民生,新时期我国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得到很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打造高素质的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需要创新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 关键词: 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创新 从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到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再到新中国时期“南水北调”工程,水利工程自古至今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时期我国重视“三农”问题、环保问题,提倡可持续发展,构建中国梦,水利系统任重道远,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表明党中央对于水利工作的重视,加强水利系统人才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一、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现状概述 1.新时期水利系统的发展现状 新时期我国水利系统发展战略经过不断的调整,与时俱进,采取科学的发展方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我国越来越重视基层水利工程的发展,注重对于水利系统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倡导从思想到实践上贯彻党中央的政策方针。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再开工15项重大水利工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国水利系统从技术手段到管理方法得到了改善,采取科技手段,提倡智慧水利,所谓事在人为,现在做好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工作越发重要,不仅是对水利系统人才的重视,也有利于保障水利系统的健康运行。 2.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我国提倡“科教兴国”政策,不仅重视学校素质教育,同时提倡做好岗位培训,提高职业素养。由于水利系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就职员工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不怕苦精神,并不断更新知识库,不断学习、实践最新的系统性知识、方法,这就要求水利系统必须将职工教育培训加以系统化、规范化。 二、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逐渐认识到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1.水利系统职工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水利系统存在时间较久,而且其属于国家编制内工作单位,有部分员工是从其他单位调派而来,缺乏对应的技术知识,另外因条件限制,部分老员工的文化程度较低,知识储备不足。而现在社会科技手段日新月异,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水利工作对员工的专业水平、文化知识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水利系统专业性要求较高,部分员工仅凭自己目前的知识储备已无法完全胜任水利系统的工作,而水利系统尤其是基层水利在同类的工作单位中属于日常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部门,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而相关专业的年轻员工又缺乏实践经验,造成后续人才储备较为困难。整个水利系统职工的专业素质不够,但是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实地运用,都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水利系统对职工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我国明确规定要定期进行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单位仍然存在缺乏重视、落实不力的情况。职工教育培训有利于职工技能素质、思想素质的提高,也是对水利系统落实工作、与时俱进的保障,有些单位响应国家的号召,定期举办职工教育培训,但是多以会议的形式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基础水利知识的讲解,形式枯燥且容易流于表面。组织的教育培训往往缺乏针对性内容,水利系统工作人员具有各自不同的专业分工,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如果都参加一样的培训,难以真正的学到新的知识、提高技能水平,更不必说在实践中落实培训内容。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不仅起步到教育培训的效果,还容易引发职工的抵触反对心理,得不偿失。 3.水利系统职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提倡进行职工教育培训,但并未出台配套的强制性措施,未硬性规定全体职工参与。此外有些单位在实施过程中流于表面,缺乏创新,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枯燥乏味,培训结果缺少实践检验,职工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导致员工也选择敷衍了事,缺乏参与培训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员工参与培训教育的动机不纯。由于水利系统属于国家编制内工作单位,而且人员结构上不合理,缺乏专业人才和中流砥柱力量,人才队伍年龄脱节严重,当今社会行业竞争激烈,个人价值观多有不同,部分员工参与培训教育的功利性目的较强,将个人的前途置于水利事业的整体发展之上,为了职称、待遇而参与教育培训工作,其对培训技能、知识是否落实到实践中并不过多关心。 4.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方法较为传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和信息技术的发达,水利系统在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方面也要跟上潮流,不断更新发展,以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水利单位越发意识到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也会组织各种培训活动,但由于仍处在探索期,培训方法仍较为传统。有部分单位仍采取老一套的培训方法,通过会议、讲座的形式,照本宣科,偏重于对职工进行思想、理论教育,与当下的丰富的媒介手段、各种创意的活动形式相脱节,员工往往较为被动,尤其是生活在自媒体时代、玩转各大社交平台的年轻新员工,很难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无法主动参与其中。在实施过程中,有部分单位完全是以“完成任务”来作为培训目的,培训内容枯燥,过于形式化、流程化,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样的培训很难取得实践效果。 5.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水利系统的工作内容更注重实践,传统观念和工作方法的制约也导致了我国缺乏对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视,尚未建立起健全的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实际工作中的培训力度不够。水利系统目前的职工培训教育存在的问题也造成一些不良后果,部分管理层与员工对职工教育培训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培训是一种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浪费,对培训工作趋于应付,只有工作必要时才临时组织岗位培训,使培训工作无法取得实效,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由于制度体系的制约,水利系统在人才的选用与引进上欠缺自主性,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不易进来,少数不做实事的人又难以清除。同时,缺乏健全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便造成培训的组织工作较为松散,培训过程和总控制力度不够。教育培训实践工作中缺少监督机制,无法保证全体职工参与其中;缺少奖惩机制,难以发挥职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缺少制约机制,难以实现整体的培训控制;缺少考核机制,员工参与培训的效果难以落到实处。 三、对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思考 正因为水利系统对于整个国家发展、全体人民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水利系统职工的素质提高格外迫切,利用老一套来解决这些问题已力不从心,万事变则通,要从根本上创新,使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得到切实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观念创新,加大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 要转变传统观念,以长远眼光来看待职工教育培训的意义,树立人力资源是首要资源的观念,当今社会以人为本,机器、科技发展的背后,都是人才、智力的角逐,地球的可用资源是越用越少的,水是生命之源,如何有效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共筑中国梦,关键还在人才。要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使之成为基本的工作内容,渗透到水利系统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中。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职员都要意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力支持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主动参与进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的落实。各水利单位应该设置专门的工作小组,指派合适的人员作为组成人员,单位领导担任组长实时监督,工作小组要根据时代要求,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培训内容和流程,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普及参加职工教育培训的作用,充分调动职工参与热情。 2.模式创新,改变职工教育培训方法 创新即为突破,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前进发展,在水利工作中也是如此。过去“课堂式”、“填鸭式”的教育培训方法已经落后了,要根据现在网络和科技发展的条件制定科学新颖的培训方法。可以改变培训形式,采取实地体验式教学的形式,将职工从冗长的会议培训中解放出来,真正的下到基层,理论运用于实践,边学边做。在培训工具上也要结合最新的技术手段,利用虚拟现实、3D技术模拟现实,使理论学习有实际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和丰富的多媒体工具,增加职工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为教育培训工作增添活力和趣味性,也可以采用网络远程教学的方法,节省职工参与培训的时间。 3.内容创新,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现在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存在诸多问题,除了重视不够、观念存在误区等原因,培训内容大而空、缺乏针对性也是一方面原因。要创新培训内容,工作小组需要根据单位自身特点、职工不同分工制定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培训内容。我国地域面积广大,各地水利单位有自身不同的特点,主要职能也不尽相同,基层水利和主管单位人员分工不同,采取大而化一的培训内容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起不到实际效果。针对领导人员,要提高其大局观念,整合发展能力还有人员管理水平;专业人才,要着重培训其对于最新技术、工具使用的能力;基层人员,要提高其对水利系统整体工作的认识,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新进员工则要加强实践能力,多观察学习,熟悉水利工作各个环节……总而言之,要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更新培训内容。 4.机制创新,健全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要实现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时效性就必须保证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首先从国家层面而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让全体水利系统工作人员认识到参与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保证教育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水利单位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定期举办业务、技能知识的考核,举办实地技能竞赛等活动,考察职工参与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并且公布考核成绩,既能丰富培训形式,调动职工参与的积极性也能使职工具有危机感,主动学习。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职工予以奖励,使教育培训结果与工资待遇、职称评级挂钩,同时为了防止员工功利性太强,也要做好制约机制的落实,使培训内容切实有效,培训结果足以作为考核的标准实行。 四、结语 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是对职工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培养,是水利工作实际运行的保障工作。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制度的逐渐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结合当代科技发展情况和国家的水利政策,逐步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训方法和内容,提高水利系统职工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使水利工作真正造福人民。 作者:边园园 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人才资源开发中心 职工教育论文: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分析 摘要: 事业单位的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职工的教育培训也是培养事业单位职工业务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因此,本文就主要针对事业单位职工的教育培训现状做以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创新模式,从而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现状;创新;发展;模式 一、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前景 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了保证社会管理的正常有序发展,积极的提高社会服务与公共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所以说,事业单位职工的素质教育对单位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提高对事业单位职工业务素质水平提高的重视。同时,近几年来,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在职员工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改革的动力,所以应该不断的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素质水平。而且,随着社会的大发展,目前的趋势是我国大部分的事业单位都要面临着转变成企业单位,这就意味着几千万的事业单位职工将告别铁饭碗的工作,所以说,他们的个人素质和教育基础的提高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职工对培训的渴望也越来越明显,但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培训教育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做到从基础上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且培训成本很高,效果不是很好。所以说,我们要积极的分析事业单位现阶段的培训教育发展现状,从而探索出更加具有创新和发展前景的改进模式,这样才能够整体的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业务素质,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 二、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现状 1.领导缺乏对教育培训的重视,对培训理念认可度不高。领导的重视对职工进行培训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领导加大了对职工的培训重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培训的效率和水平,而职工的教育培训也是培养事业单位职工业务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事业单位都缺乏对职工的培训教育,忽视了培训的重要性,缺少了相关的培训教育的机会,使得我国现在大多数的事业单位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目前来看,我国事业单位的大多数领导多缺乏相应的重视,认为培训只是简单的对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而没有意识到对事业单位职工的培训可以有效的提高职工的个人素质和工作理念等。因此,在进行实际的教育培训工作中,忽视了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培训教育流于形式,效果很不乐观。同时,对事业单位职工来说,领导的重视也能提高他们对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能够提高培训的理念意识和认可度。再次,事业单位职工认为他们的工作稳定,压力不大,所以相对的对职业的重视也不是很多,缺乏对职业的规划,没有对职业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长久下去,就会使得事业单位的工作缺乏相应的热情和积极性。 2.培训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培训模式。现如今,我国大部分的事业单位所进行的培训教育都是通过课堂的模式来进行的,这种方式枯燥无味,方式单一,语言简单,实用性很弱,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培训的根本目的。同时,课堂教育的模式大体相同,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和目标性,每个单位的基本情况不同,但采取的却是大致一样的培训内容,没有达到培训的最佳意义。教师是课堂培训的主体,员工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来进行培训,缺乏自身思维的培养和意识的提高,同时,教学模式单一,不能引起对事业单位职工的注意,缺乏吸引力,所以使得课堂的培训效果不佳。 3.缺乏对培训效果的反馈和评价评估。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教育培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我国大多数的事业单位的培训教育都忽视了对反馈和评估体系的重视。所以说,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检验职工教育培训的根本途径。这些单位忽视对教育的反馈机制,培训教育进行之后,完全不重视培训的效果,认为教育培训只是简单的走个过场,这样就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和真是效果。长此下去,缺乏对培训之后的反馈和评估,职工不能了解到自己的培训能力,就会造成了培训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问题。 4.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保障体系。许多事业单位都没有对职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保障体系,缺乏一套完整的激励约束机制,职工进行培训教育只是简单的为了完成工作上的内容,不是自愿进行参加,所以敷衍情况很多。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对教育培训的探索,从而能够达到真正的约束机制,提高培训的真实目的和效果,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模式,使员工能够真正的投入到培训教育的乐趣中。 三、创新培训模式的探索 1.创新培训理念。只有认识到培训的理念和真正意义,从根本上提高职工对教育培训的认可度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育培训目的。事业单位人员流动小,技术人才不多,因此,要想提高一个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就要提高每个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水平,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工作标准。所以说,单位的领导要跳出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的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工作理念和培训教育方法,制定长久的培训教育模式,从本质上提高职工的思想理念,从整体上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这样就能够大幅度上提高事业单位前景的长远性和整体性。 2.创新培训内容。事业单位要想达到真正的培训目的,就要明确的了解到培训的内容和真正目的,这样才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进行教育培训之前,我们要进行实地的调查,调查每名职工的真正需求,了解他们的工作业务,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等,进行总结形成相应的培训分析内容,这样才能更方便的提出相应的培训报告,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的培训计划。另外,还要创新培训内容,要积极的考虑单位职工的发展状况,结合事业单位的自身条件,制定符合本单位的培训内容,制定长远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以确保培训内容能够真正的符合单位的发展需求。其次,就是充分的让培训的职工能够意识到单位培训的主要内容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要有针对性的提高职工的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等。3 .创新培训内容。传统的培训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来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方式存在很多的缺点和弊端,因此我们要提高培训内容的创新性,积极发挥想象的空间,来通过改革的发展理念和教育的新标准来实现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的多样性,从而能够更加的提高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需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利用高科技和互联网实现功能性更强的教育模式。同时,要进行开放式的研讨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法,使得职工能够真正的投入道教育培训的课堂中去。多多进行沟通和思想的碰撞,提高职工的创新意识。其次,轮岗交流模式也是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关键性环节,使得他们人尽其才,增强团队活力,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提高办事效率。适当时进行有效的脱产培训模式,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提升专业水平,提升职工的素质和能力。 4.建立培训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培训保障体系,可以根据实际的培训内容和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实时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培训教育的真正目的,才能有效的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标准。同时,为了增强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单位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从而能够有效的对职工进行适当的规范和考核等管理。 四、结语 总而言之,职工教育培训是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事业单位职工队伍建设的需要,然而目前许多单位对职工教育培动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保障教学的手段。本文就总结了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创新职工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做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对我国的事业单位职工培训起到一点关键性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杨磊 单位:阜阳市公路局油库 职工教育论文: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有效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铁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为了不断增强铁路服务质量,优化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实际情况,通过创新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理念,加强培训职教队伍建设力度,提升职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完善培训的管理与激励机制,全面思考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策略。 关键词: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有效策略 近年来,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发展迅速,在整个运输行业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随着高铁的快速建设和发展,我国铁路的电气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这对铁路职工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原有的铁路教育培训工作没有与时俱进,还是采用原有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无法满足当前铁路运输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为此,我国铁路职工培训工作应该积极实施改革,创新培训理念,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提高铁路职工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进而更好的为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服务。 一、创新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理念 当前,我国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效果不理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基层单位对教育培训没有给与应有的重视,将职工教育培训放在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为了更好的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首先必须要转变教育培训的理念。一是要树立将职工培训工作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当今时代,知识是创造财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铁路培训体统也应该转变观念,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将职工教育工作当作企业头等大事优先发展。二是将职工培训当成企业的战略性投资。铁路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方面投入的越多,企业的知识、技能、业务素质提升越快,为企业创造的利润也会越来越多,这种投资投入少,但是回报却很高,并且直接关系到铁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铁路企业必须逐渐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三是要意识到职工教育培训全员有责。在很多基层铁路部门,员工都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教育培训与己无关,很多员工找各种理由逃避培训,还有的职工找人顶替。观念不统一,自然无法形成合力,培训效果也不会理想。所以铁路部门应该加大宣传,让员工认识到教育培训全员有责,同时完善培训制度,将培训工作作为各级干部的工作业绩纳入考核范围,切实抓好职工教育培训工做。 二、加强培训职教队伍建设力度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常抓常新的教育工作,需要依托较强的职教队伍,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育能力的情况,直接影响培训教育效果,所以,必须多方面加强职教队伍建设。一是应综合分析当前铁路局各站段职教科的教育新形势,针对具体工作实际需要,选聘一批基层专业顶尖人才、技术骨干到专职教师队伍之中,并进行系统授课能力培训,从而增强职工教育培训能力。二是根据培训工作需要,组织兼职教师到高校进行专业理论与技术操作层面的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职教素养。三是加强现有专职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和挂职锻炼等方式参与职教培训,全面掌握最新技术与规章情况,提升铁路专业技能。四是应拓展渠道,适当外聘一些优秀的专家、人才或者高校教师兼职到铁路单位进行专业技术知识的讲授。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职教队伍建设,需要通过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采取铁路内部与外部相沟通的模式,不断更新职教队伍建设,始终站在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知识与技术前沿,了解目前安全产生、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发展动向,通过职教队伍及时将最新和最实用的先进知识与技能传递到基层单位职工当中,促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提升职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需要专业性和技能性,也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培训内容与形式,促使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加强培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工作,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计划。职教者应在充分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各个系统、岗位职工的知识水平、技能要求和实践规范所存在的问题,把握职工职业发展需求。针对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目标,了解参加培训职工的学历情况、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结合铁路各个系统培训的要求,采取合理的培训方式。二是改进职工教育培训的方式与手段。培训工作的对象是广大铁路职工,要以培训者为中心,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改变单一理论培训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运用情景模拟、实践指导等方式,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工作情景模拟培训工作,引导和鼓励学员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充分调动职工的参与兴趣,实现寓教于乐,帮助学员更好的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在培训手段方面,职教者应积极运用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通过课内讲授与课外沟通的方式,提升职工教育培训效果。三是创新培训内容,因需施教。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应该有针对性,应该通俗易懂的进行,根据安全生产工作需要,结合参加培训人员的经验能力水平,及时调整教育培训内容,创设一些内容更加丰富、实用性更强的培训。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更多的是传授通识的知识与技能,而不是多么高深的理论,这样学员学起来才有动力,也更有利于运用到工作实际之中,达成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四是提升职工培训教材选编的针对性。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较强,需要专业性更强的培训教材,避免单一使用那些安全操作、业务通识的教材,要有针对性的编写符合各类职工工作要求的教材,不但要有崭新的技术、设备通用教材,又要运用更加具有技术针对性强的教材。 四、完善培训的管理与激励机制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但要丰富培训内容、改善培训方式,还要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与激励机制,促使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形成长效机制。一是健全职工教育培训评价机制。铁路职工培训应加强对学员意见与成绩考核等信息的反馈,对培训过程与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动态掌握学员培训之后岗位工作效果,定期搜集培训工作对实际工作的效用信息,及时把握和纠正培训中出现的偏差,依照评价信息制定整体培训计划。二是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基层职工综合考评体系。应加强考核力度,促使各级领导管理者从思想意识层面重视培训工作,在具体工作层面,应将培训工作与基层职工综合考评内容挂钩,促使职工重视教育培训,为培训工作拓展空间。三是全面落实教育培训责任。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应讲求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单位具体情况,针对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等要求,指定培训监督责任人,对培训责任进行明确,确立动态生成的培训管理模式。此外,应科学合理的进行责任监督分工,从而确保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四是有效衔接培训机制与人事管理机制。通过建构一体化的职工激励机制,促使培训与职工任用、考核、晋升相结合,建立有效的薪酬奖惩制度,对于职工在教育培训中的权利和责任进行明确与落实,严格考核培训情况,促使职工形成竞争意识与争先精神,促使职工自觉参与培训活动。应制定和落实严格的上岗考试制度,对那些没有通过培训的人员进行待岗或脱岗再培训,增强在岗职工学习动力,拓展职工通过教育培训晋升的机会,鼓励职工参加技能竞赛,加大对优胜者的奖励力度,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从而激发学生职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 总之,在新形势下,铁路服务质量的提升,运行安全的保障,都需要不断加强铁路职工培训教育工作,通过树立科学的培训理念、运用多种有效的培训方式,促使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作者:郭莹莹 单位: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动车段职工教育科 职工教育论文:新时期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摘要】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逐步转变,因此带来了各个行业的深刻变革。企业要适应新时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就是提高企业内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这些都是需要企业开展高效的教育培训工作来实现的。本文围绕新时期企业职工教育培训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经济发展;职工;教育培训;策略 人才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就是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储备作为支撑,所以推动企业长盛不衰的原动力就是做好对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挖掘人才,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不能适应新时期现代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项目设置不合理 虽然企业的领导者都十分清楚职工的教育培训对于企业来说具有的重要意义,但是在设置培训项目时却没有做到结合企业实际需要,详细完整的设置培训项目体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在大数据的当下,各个行业都实行了互联网+的模式,加快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使其跟上时代的节奏,对于这点,领导都很清楚。所以,企业领导在安排职工培训工作上都非常积极主动。可是,对于如何进行系统的培训,如何设置合理的培训科目,却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模式。这样就很难实现职工培训的真正目的,也难以发挥培训工作的效用。 (二)培训内容简单浅显 由于行业的专业性和管理的独特性,导致行业内容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职工在培训过程中缺乏丰富的培训教材,或者书籍内容都偏向抽象理论阐述,没有案例的支撑,导致企业在培训时内容单调空洞。培训过程中往往采用邀请企业内部老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甚至因循守旧,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 (三)培训周期的短暂 企业职工培训的周期往往受到工作时间和培训人员的制约,一般企业在新职工入职初期会对职工进行入职培训,时间都比较短暂。培训的内容也局限于使新员工对企业的历史文化和工作要求有个初步的了解,一般没有什么深度的要求和系统的安排。只要能够实现新职工顺利入职,完成自己的相关工作即可。后期的进一步培训明显缺乏。而时代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企业的员工由于缺乏足够的学习和培训,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导致员工的思维和技能很快就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对企业的发展明显不利。 二、新时期做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策略 在新的时期,企业要想实现新的发展,提升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思维方式至关重要。通过新的培训方式,改进企业培训的内容,提高培训的效果,本文针对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应对策略: (一)从细节方面改进培训工作 首先从机制上要进行细化,特别是针对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缺乏完整性的问题,企业领导在实施培训工作时,首先要制定详细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要求,并将培训工作细化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个人。不仅让培训成为企业工作的一个形式,而是成为职工技能提升和思想转变的重要渠道,通过培训实现企业的发展,务求培训工作发挥其真正的实效。 (二)从内容和形式方面丰富职工培训 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职工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员工的个人提升,而培训内容的创新无疑十分重要。所以,企业的领导在组织培训内容时要充分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积极关注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创新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在职工培训内容方面既要注重职工对行业法律法规的学习,也要注意职工对企业发展经历的了解。业务培训则要侧重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向,要在员工掌握基本行业技能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调动职工的探索欲望。合适的培训方式对于培训内容的传递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丰富的培训形式才能达到让职工对培训工作十分重视的目的。所以,企业培训过程中不要仅仅采用讲授式这种不利于培训效果达成的方式。可以采用网络授课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受众的接受度,真正调动职工积极参与企业培训。 (三)从激励机制方面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企业拥有完善的奖惩机制,是一个企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科学的奖惩机制不仅可以对职工产生一种危机感,更能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制定奖惩机制的时候要特别注重激励机制的作用发挥。首先,激励机制不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应该全覆盖到所有职工。在激励机制面前让职工感受到地位的平等和制度的公平。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激励机制的可信性,使激励机制能够发挥其作用。其次,激励的方法要具有十分明确的操作办法,针对职工的培训工作要有明确的激励要求。 三、结语 总之,企业要想在技术和管理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保持活力、顺应发展,就必须进行强有力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职工是企业的灵魂,只有职工的思想意识和技术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企业的发展才能不落后,才能永保活力。只要企业用心完善培训方式和机制,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姜波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 职工教育论文: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创新 摘要: 水利关乎国计民生,新时期我国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得到很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打造高素质的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需要创新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 关键词: 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创新 从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到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再到新中国时期“南水北调”工程,水利工程自古至今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时期我国重视“三农”问题、环保问题,提倡可持续发展,构建中国梦,水利系统任重道远,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表明党中央对于水利工作的重视,加强水利系统人才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一、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现状概述 1.新时期水利系统的发展现状 新时期我国水利系统发展战略经过不断的调整,与时俱进,采取科学的发展方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我国越来越重视基层水利工程的发展,注重对于水利系统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倡导从思想到实践上贯彻党中央的政策方针。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再开工15项重大水利工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国水利系统从技术手段到管理方法得到了改善,采取科技手段,提倡智慧水利,所谓事在人为,现在做好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工作越发重要,不仅是对水利系统人才的重视,也有利于保障水利系统的健康运行。 2.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我国提倡“科教兴国”政策,不仅重视学校素质教育,同时提倡做好岗位培训,提高职业素养。由于水利系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就职员工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不怕苦精神,并不断更新知识库,不断学习、实践最新的系统性知识、方法,这就要求水利系统必须将职工教育培训加以系统化、规范化。 二、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逐渐认识到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1.水利系统职工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水利系统存在时间较久,而且其属于国家编制内工作单位,有部分员工是从其他单位调派而来,缺乏对应的技术知识,另外因条件限制,部分老员工的文化程度较低,知识储备不足。而现在社会科技手段日新月异,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水利工作对员工的专业水平、文化知识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水利系统专业性要求较高,部分员工仅凭自己目前的知识储备已无法完全胜任水利系统的工作,而水利系统尤其是基层水利在同类的工作单位中属于日常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部门,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而相关专业的年轻员工又缺乏实践经验,造成后续人才储备较为困难。整个水利系统职工的专业素质不够,但是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实地运用,都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水利系统对职工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我国明确规定要定期进行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单位仍然存在缺乏重视、落实不力的情况。职工教育培训有利于职工技能素质、思想素质的提高,也是对水利系统落实工作、与时俱进的保障,有些单位响应国家的号召,定期举办职工教育培训,但是多以会议的形式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基础水利知识的讲解,形式枯燥且容易流于表面。组织的教育培训往往缺乏针对性内容,水利系统工作人员具有各自不同的专业分工,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如果都参加一样的培训,难以真正的学到新的知识、提高技能水平,更不必说在实践中落实培训内容。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不仅起步到教育培训的效果,还容易引发职工的抵触反对心理,得不偿失。 3.水利系统职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提倡进行职工教育培训,但并未出台配套的强制性措施,未硬性规定全体职工参与。此外有些单位在实施过程中流于表面,缺乏创新,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枯燥乏味,培训结果缺少实践检验,职工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导致员工也选择敷衍了事,缺乏参与培训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员工参与培训教育的动机不纯。由于水利系统属于国家编制内工作单位,而且人员结构上不合理,缺乏专业人才和中流砥柱力量,人才队伍年龄脱节严重,当今社会行业竞争激烈,个人价值观多有不同,部分员工参与培训教育的功利性目的较强,将个人的前途置于水利事业的整体发展之上,为了职称、待遇而参与教育培训工作,其对培训技能、知识是否落实到实践中并不过多关心。 4.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方法较为传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和信息技术的发达,水利系统在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方面也要跟上潮流,不断更新发展,以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水利单位越发意识到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也会组织各种培训活动,但由于仍处在探索期,培训方法仍较为传统。有部分单位仍采取老一套的培训方法,通过会议、讲座的形式,照本宣科,偏重于对职工进行思想、理论教育,与当下的丰富的媒介手段、各种创意的活动形式相脱节,员工往往较为被动,尤其是生活在自媒体时代、玩转各大社交平台的年轻新员工,很难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无法主动参与其中。在实施过程中,有部分单位完全是以“完成任务”来作为培训目的,培训内容枯燥,过于形式化、流程化,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样的培训很难取得实践效果。 5.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水利系统的工作内容更注重实践,传统观念和工作方法的制约也导致了我国缺乏对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视,尚未建立起健全的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实际工作中的培训力度不够。水利系统目前的职工培训教育存在的问题也造成一些不良后果,部分管理层与员工对职工教育培训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培训是一种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浪费,对培训工作趋于应付,只有工作必要时才临时组织岗位培训,使培训工作无法取得实效,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由于制度体系的制约,水利系统在人才的选用与引进上欠缺自主性,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不易进来,少数不做实事的人又难以清除。同时,缺乏健全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便造成培训的组织工作较为松散,培训过程和总控制力度不够。教育培训实践工作中缺少监督机制,无法保证全体职工参与其中;缺少奖惩机制,难以发挥职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缺少制约机制,难以实现整体的培训控制;缺少考核机制,员工参与培训的效果难以落到实处。 三、对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思考 正因为水利系统对于整个国家发展、全体人民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水利系统职工的素质提高格外迫切,利用老一套来解决这些问题已力不从心,万事变则通,要从根本上创新,使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得到切实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观念创新,加大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 要转变传统观念,以长远眼光来看待职工教育培训的意义,树立人力资源是首要资源的观念,当今社会以人为本,机器、科技发展的背后,都是人才、智力的角逐,地球的可用资源是越用越少的,水是生命之源,如何有效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共筑中国梦,关键还在人才。要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使之成为基本的工作内容,渗透到水利系统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中。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职员都要意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力支持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主动参与进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的落实。各水利单位应该设置专门的工作小组,指派合适的人员作为组成人员,单位领导担任组长实时监督,工作小组要根据时代要求,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培训内容和流程,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普及参加职工教育培训的作用,充分调动职工参与热情。 2.模式创新,改变职工教育培训方法 创新即为突破,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前进发展,在水利工作中也是如此。过去“课堂式”、“填鸭式”的教育培训方法已经落后了,要根据现在网络和科技发展的条件制定科学新颖的培训方法。可以改变培训形式,采取实地体验式教学的形式,将职工从冗长的会议培训中解放出来,真正的下到基层,理论运用于实践,边学边做。在培训工具上也要结合最新的技术手段,利用虚拟现实、3D技术模拟现实,使理论学习有实际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和丰富的多媒体工具,增加职工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为教育培训工作增添活力和趣味性,也可以采用网络远程教学的方法,节省职工参与培训的时间。 3.内容创新,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现在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存在诸多问题,除了重视不够、观念存在误区等原因,培训内容大而空、缺乏针对性也是一方面原因。要创新培训内容,工作小组需要根据单位自身特点、职工不同分工制定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培训内容。我国地域面积广大,各地水利单位有自身不同的特点,主要职能也不尽相同,基层水利和主管单位人员分工不同,采取大而化一的培训内容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起不到实际效果。针对领导人员,要提高其大局观念,整合发展能力还有人员管理水平;专业人才,要着重培训其对于最新技术、工具使用的能力;基层人员,要提高其对水利系统整体工作的认识,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新进员工则要加强实践能力,多观察学习,熟悉水利工作各个环节……总而言之,要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更新培训内容。 4.机制创新,健全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要实现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时效性就必须保证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首先从国家层面而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让全体水利系统工作人员认识到参与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保证教育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水利单位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定期举办业务、技能知识的考核,举办实地技能竞赛等活动,考察职工参与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并且公布考核成绩,既能丰富培训形式,调动职工参与的积极性也能使职工具有危机感,主动学习。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职工予以奖励,使教育培训结果与工资待遇、职称评级挂钩,同时为了防止员工功利性太强,也要做好制约机制的落实,使培训内容切实有效,培训结果足以作为考核的标准实行。 四、结语 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是对职工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培养,是水利工作实际运行的保障工作。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制度的逐渐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结合当代科技发展情况和国家的水利政策,逐步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训方法和内容,提高水利系统职工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使水利工作真正造福人民。 作者:边园园 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人才资源开发中心 职工教育论文: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探析 摘要: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事业单位培训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职工教育培训能将科学知识变成社会生产力,事业单位对职工进行切实有效的培训可以提高职工的履职能力,优化职工队伍结构,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目前的职工教育培训中,事业单位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够重视,缺乏健全的职工教育体系,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 事业单位要想不断地提升自身服务管理水平,更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就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提高职工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职工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形式越来越严峻,如何进行有效的职工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是事业单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适合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方法,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职工教育培训的现状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逐渐加大职工教育培训的力度,但对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度不够,方式方法不灵活,往往是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一些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觉得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是对财力、精力等的浪费,不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职工教育培训,不利于教育工作的推行。职工对教育培训的认识也不够全面,认为是为了应付上级需要而走过场,认为参加职工教育培训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工作进度,对职工教育培训产生抵触情绪等。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 二、职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员工的教育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这种培训方式单调乏味、授课方式生硬,只是由培训人员单方面的讲述,缺少与职工之间的互动,只进行了知识的讲授,没有很好的进行实际操作。这种培训方式使学员随着教师的思维走,没有很好的培养职工的创新思维,对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完全没有帮助。事业单位进行职工教育培训,只是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培训任务,没有认识到实际操作和创新思维对职工的重要性,教学方式单一,无法很好地引起职工的学习兴趣,使职工教育培训的效果不甚理想,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比较随意,没有仔细地对职工应该培养的方面进行考虑,使职工教育培训的效果微乎其微。事业单位凭借以往的经验就草率地决定了职工教育培训的内容,培训工作没有切实的培训目的。对事业单位职工需求缺乏全面、系统和长远的科学规划,浪费了资金、时间和人力确没有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对职工个体差异、岗位需求以及职工发展方向的综合分析不足,没有注重培训内容与受训者学习能力的匹配。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没有很好地适应职工的需要,职工缺乏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职工教育培训很难进行下去。 2.对职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度对职工培训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影响。许多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很好的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认为职工教育培训只是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认识到培训能够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及为企业服务的工作效率。管理人员缺乏对职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在进行职工教育培训时,不对培训的内容进行检查,对培训的管理不够严格。使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只是表面工作,没有起到什么实际效果。对于事业单位的职工来说,职工认为教育培训只是一种形式,由于事业单位的竞争不激烈,工作相对稳定,职工没有危机感,就不会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 3.职工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在进行职工教育培训的过程中,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的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职工被动的参与培训,只是单纯地听从领导的命令,培训态度消极。事业单位要采取相应的政策,使职工积极投入到教育培训中去,激发职工学习的兴趣,使职工积极自主的进行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事业单位在职工教育培训期间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职工教育培训的实施。建立与职工的晋级加薪、能力提升、职业发展等相联系的培训保障体系。通过完善的培训保障体系来提高职工教育培训的质量。 三、职工教育培训的探索模式 1.对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方式进行创新 事业单位在开展职工教育培训之前,为了使职工教育培训的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避免资金的浪费。事业单位要对职工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展开详细的调查,了解职工的缺点和需要,参考调查的结果进行探讨,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案。要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并结合培训需求结果和职工培训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职工教育培训不仅要传授职工知识,更要注重对职工精神方面的培养,使职工的素质得到提升。 2.对传统的培训理念进行创新 事业单位必须要认识到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进步,事业单位只有认识到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提高职工教育培训的质量,使职工教育培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事业单位要增加职工的责任感,端正职工的工作态度,提升职工的集体荣誉感。事业单位应增加职工教育培训的投入资金,对职工的教育培训进行监督和检查,提高职工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有所提升。 3.对培训效果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 大部分事业单位不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没有建立与之相符的评估体系,要想对职工教育的培训工作进行检验,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估和反馈机制。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只是走个形式,对职工的培训结果并不重视,即使对职工教育的培训结果进行了评价,也只是在培训工作结束后才进行的,没有针对职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只是对于培训工作进行了评估。这种评价方式没有将培训工作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使职工教育的评价与职工的实际工作情况脱节。事业单位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开展交流会让职工回想自己近一段时间所做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在职工互相的交流中提高职工的竞争意识,对表现优秀的职工进行奖励。培训组织部门在安排培训内容的同时根据实际确定评估方法,做好监督工作。使职工教育培训的效果有所提高。 结论: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能使职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单位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把学习作为职工和单位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在培训中充分挖掘职工的潜能,实现单位与个人的共同成长与进步,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奠定基础,使事业单位在社会中能更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能。 作者:刘志臻 史尚真 蒋娟 单位:长江南京航道局 长江航道局 长江南京航道局 职工教育论文: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思考 摘要: 为了满足事业单位发展和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但事业单位对职工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只有正确看待这些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才能促进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职工;教育培训;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担负着社会公益事务的建设管理工作,其服务与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素质的高低。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急需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促进公共服务发展。笔者通过分析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不足,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期促进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逐步完善,从而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实现单位与职工的双赢。 一、目前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意识淡薄 事业单位领导对职工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重工作、轻学习”现象较多,日常的教育培训更多的是开会读文件、读报刊,限定于当前的就事论事,对培训工作没有足够重视,致使教育培训工作目的上、内容上、方式方法上有一定的不足。而对于职工个人,事业单位工作相对稳定,职工对自我职业规划不够重视,缺乏通过教育提升自我的欲求,没有职业发展的紧迫感。有些职工认为自己工作多年,能驾驭本职工作,认为培训浪费时间,不能认真对待学习。有些职工只重视自身学历,对提高管理水平、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培训缺乏积极性。 (二)培训目标不明确 事业单位对单位整体的教育培训需求缺乏全面、系统和长远的科学规划,忽略对人才的开发和培训。培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明确的目的。教育培训工作更多的限制于上级部门要求的学习内容,未能以单位工作为中心,因地制宜的制定与本单位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的培训内容,更没有把培训工作提高到行业和组织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现阶段事业单位组织的职工培训,基本是统一的学习培训,在进行教育培训时,强调共性而忽略个性,未充分考虑职工的个体差异、岗位需求和职工发展方向。由于培训内容没有针对职工的需求,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导致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尽人意。这是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三)培训方式单一 事业单位的培训多采取单位领导或聘请授课教师的传统课堂授课方式,这种照本宣科的你讲我听的培训方式,单调、缺乏互动,致使职工机械地、被动地、消极地学习,缺少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践培训。许多单位只注重完成培训任务,缺乏多元化教学水平。这是导致职工对培训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也是培训较难取得效果的原因之一。 (四)培训效果缺乏评估 一般事业单位开展职工培训工作,基本不进行评估和反馈工作,培训的效果无法检验。职工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职工素质,但因领导不重视培训结果的反馈和培训组织人员本身能力、水平有限,不能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造成职工教育培训与实际工作脱节,培训后职工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没有得到足够的提高,职工的道德和综合能力亦没有得到提高,培训工作只有量的增长,没有质的飞跃。 二、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增强培训意识 事业单位缺乏的是从容应对复杂局面的管理人才和技术性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工掌握的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日趋老化,因而对职工进行先进理论和技术的教育培训势在必行。领导要彻底更新观念,注重人才的培养,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性,积极学习和借鉴好的做法和经验,创新培训理念,增加教育培训投入,加强对职工的培训管理,提高职工素质。同时引导职工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克服重工作、轻学习的思想,增强职工的教育培训意识。 (二)完善培训体系 事业单位对单位整体的教育培训要进行全面、系统和长远的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1.制定长远的规划和计划。在了解职工知识水平,接受教育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各层次职工培训需求和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的培训方案,并充分考虑单位实际发展状况,制定长远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 2.确保培训内容充分满足单位发展需要。创新培训内容,了解行业最新的知识,在培训内容充分全面的前提下,打造专业化,即培训分层次,并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将目标设置为通过教育培训,使职工的个人潜力得到有效激发,进而使职工的知识、技能能有效应用到日常工作当中,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3.加强职工实践技能的培训。既要做好职工理论知识培训,又要加强职工实践技能的培训,使职工能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注重职工的道德教育和情操培养,形成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丰富培训方式 职工教育培训方式的创新主要体现为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针对成年人接受知识的规律,采用“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培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充分发挥职工培训的潜在效果。可考虑采用以下方式。 1.网络系统培训。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学习方式实现网络远程教育。其优点是职工能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培训计划,学习时间自由、成本低,满足“个性化培训”的需求。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方面已采取在线参加网上学习和网上考试,考试系统可以登记培训课程、测试成绩、培训历史等。 2.研讨式培训。研讨式培训是以培训者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针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模式。主要通过职工设立问题,职工与参训教师共同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策略,从而使职工掌握知识和技能。优点是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但需要职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准备,且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3.轮岗交流培训。轮岗交流、多岗位锻炼可加强职工在单位的横向交流,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型职工、创新型职工。实行轮岗,增强职工工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新岗位要求具备新知识、新技能,会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促使职工自觉努力学习更多的业务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开拓新视野、积累新经验,加深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4.参观考察培训。组织职工参观考察管理经验丰富、设备设施先进、技术水平高的同行单位,在实践中现场对事实情况、经验和行为方式进行有计划的研究。这种“贴近现实”的学习,使职工能获得直观、感性的知识经验和体验。通过参观考察法,能明晰职工参加学习的目的性,调动职工探索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发挥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 5.专家主题培训。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学习主题,请专家和专业培训师授课,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进行培训。职工通过直观、互动形式积极参与学习,培养职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职工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评估培训效果 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运用教育培训成果推动工作。职工教育培训评估内容包括对培训组织管理进行评估、对培训讲师进行评估、对参训职工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在进行评估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笔试、实地操作、角色模拟等方式进行初步评估,后期采用实地调查、追踪等方法,根据受训职工培训后在实际岗位工作中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工作业绩是否变化,判断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影响程度,考查培训效果。及时做好效果调查分析和信息反馈工作,为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总之,在职培训必须抓住机遇,利用先进理念和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有效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作者:马红 单位: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市政市容环卫管理站 职工教育论文:新形势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1加强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航道系统迅速发展,在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题理念下,航道建设、养护及管理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在航道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大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力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落实国家水运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适应现代水路运输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更快地发展航道事业。航道系统职工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水运建设的发展,加强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增强职工专业技术能力,建设一支有文化、有素质、懂技术、懂管理的航道队伍,水运建设的发展才有可能取得质的成就,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航道系统的建设发展,我们需要在职工教育培训和建设方面,坚持专项培训和综合性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使职工在专业技能、任职资格等方面不断提升,人才队伍不断得到优化,为航道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职工教育培训制度的欠缺 目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培训不能按照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培训要求进行。培训应制定整套职工教育培训系统,按照系统根据层次进行循序渐进培训。每次培训都仅仅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前后培训不能形成体系,培训模式单调,职工理解了理论知识但不能将其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另外,培训中很多员工对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不能更好地将个人职业发展同航道发展相结合,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航道系统调动职工培训的积极性方面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有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培训管理不够规范。 2.2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充分 目前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很多都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而且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另外,在培训中很多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用于实践工作中,由于实践性培训相对较少,且没有针对性,导致培训缺乏实践性,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工作。现在航道系统在专业技术和管理方法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针对航道的专业化、高效化、智能化问题,缺乏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也制约着职工教育培训的发展。 2.3教育培训平台的欠缺 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是航道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航道职工培训中尚未建立统一职工教育培训平台,基础设备和设施总体落后,不能满足广大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培训需求。 3加强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措施 3.1落实教育培训制度建设 任何一个行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学习。航道系统应该在单位内部建立专业教育培训制度,规范教育培训管理,制定严格培训流程并落实。将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成果等纳入职工年度考核范畴,激励职工学习热情,实行严格培训管理制度,提高教育培训质量,落实培训效果评估,有效督促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3.2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职工教育培训不是目的,目的是能在工作中发挥实效性。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根据航道系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训。如针对航道养护工作,培训中需要明确航道养护工作的必要性,目前航道养护中存在哪些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航道养护,在养护实践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所有教育培训的理论工作都要与实践相结合。另外,职工教育培训离不开师资队伍,还需要加强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扩大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选聘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高级管理人员等作为培训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强化教育培训效果。 3.3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培训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加强航道职工信息技术培训非常重要。加强职工在信息系统维护、数据处理、安全监控等方面的技术性培训;依托航道系统网络平台,进行航道职工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系统的网络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考核等。积极整合网络培训资源,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构建系统的航道职工教育培训网络。 3.4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建设 在职工教育培训中,充分尊重职工个人愿望,将航道发展需求和个人职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促进培训向深层次思想领域延伸。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发挥航道系统人力资源优势;同时,借助相关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院校的学科优势,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航道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4结语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企业只有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严格落实职工教育培训内容,不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养,才能在新形势下顺应时展的需要,最终为全国航道系统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作者:张晓颖 单位:长江武汉航道局武汉航道管理处人事科 职工教育论文: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提高 1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看铁路企业人事管理发展 当前,在铁路行业中出现事和人分离的现象。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动态管理过程,注重对人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注重人性化的管制,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于企业而言,是最佳的社会和经济共赢的状态。一些身处在煤炭运输行业中的职工,没有一定的安全技术管理知识是完全与铁路运输相违背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引导与开发并重的发展模式。不能在煤炭运输管理中,只注重职能管理,要从职工的知识素养上着手,而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企业的每一个管理者,人事部门逐渐成为决策部门的重要伙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核心在于有一定的人员配置,而且都是经过层层考验后,在铁路行业里发挥主要带头作用的技术性人才。这些要侧重于人的潜能开发和培训,同时培训其他管理者,提高他们对人的管理水平和素质。 2铁路企业进行煤炭运输员工培训的必要性 2.1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需要 职工增进知识的了解,一方面是铁路行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职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位置,煤炭铁路运输,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包(头)神(木)铁路而言,都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职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实质上是职工的工作内在本性,如何在铁路运输竞争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十分重要。在煤炭铁路运输的发展中,只有让员工掌握更为先进的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目标和需要,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效能和竞争力。 2.2培训是提升员工技能水准有效途径 在煤炭铁路运输行业中,加强煤炭职工技术培训,要从具体的培训内容着手,一些岗位的需求是特殊设立的,依据当前的实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追求培训的质量,针对每一个职工的需要,建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当前在包神铁路上从事煤炭工作的职工要形成一定培训教育理念,通过参加这些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完善在煤炭运输工作中的技能,从而更加适应铁路运输发展的需要。 2.3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对于职工的技术性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投入,也是一种有效的鼓励形式。在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对于职工的培训作用是很大的,通过培训后的职工能在工作岗位上比过去更加熟练操作,这种鼓励是暂时的,他们更看重的是通过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提升空间。 2.4职工培训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通过培训,能够改进员工的工作表现,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管理成本得以节约。这种节约是多方面的,这不仅仅表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优化生产经方式,加大安全知识培训,有利于企业走上的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道路,职工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后,能够给企业创造出更大的财富,这对于企业的未来规划和建设都有积极作用。 3当前铁路职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培训的专职教师短缺,高素质的教师少 培训的专职教师出现了短缺,而且高素质的教师几乎没有,这对于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是一个难题,为了增进与其他企业建立联谊交流工作机制,目前,铁路行业更应该抓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让高素质的人才逐步走进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课堂,从而把铁路职工培训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纪律管好工人,对于有实际经验的专业知识的队伍人才培养很重要,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吸引人才进入铁路行业,通常这些人才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具有热心奉献于铁路教育,可是,对于教学与工作的双重任务,很难让热心的教师在具体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中坚持到底,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而且会造成教师与职工的教育培训出现脱节,从而不利于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整体质量。 3.2培训机制不完善,学员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佳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看上去是一种教育培训的形式,其实对于铁路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培训是提高铁路职工的技术能力,为更好的工作打下基础,可是,由于当前铁路行业自身的观念局限,没有站在未来企业发展的高度上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导致积极性不高,培训一批后,需要的人力、物力都相当地大,往往一些铁路部门只是缓解一时的急需,没有正真坚持教育培训的可持续性,出现了偃旗息鼓的现象,在铁路运输煤炭过程中,职工的技术都是经验的支撑,没有很好的技术力量作为铁路行业发展的规划需要,这对于铁路职工技术教育培训是一个走形式的模式。当前,铁路职工的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已陷入盲目、混沌的状态,这些在铁路行业工作的职工,开始不太重视技术资格认定,也不会积极主动去参加知识业务培训,面对着空谈的培训形式,只有从转变职工的教育培训观念入手,让铁路职工有信心去学习,为他们创造条件,才是最重要的。 3.3专业培训方式落后,内容单一 对于铁路职工而言,大部分时间都被工作占用,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培训,而且铁路部门也不希望通过培训来解决职工的技术力量,这就造成了培训搁置的状态,即使有培训的时间,一些被聘请来的教师,只是为了赚钱,而没有热心投入到具体的业务知识教育培训中,运用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当前的铁路工人,而且内容太深,不容易理解,铁路职工学到的理论知识,实际工作当中运用得很少,导致培训的结果效益很差。 4对策 4.1树立思想、转变观念 在铁路职工教育观念上,有不少人认为应该负责任的是铁路部门的领导,针对运用铁路从事煤炭运输的行业来讲,需要的是对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观念的转变,把铁路职工教育培训作为提高铁路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从提高培训质量抓起,做好宣传工作,使之在铁路行业中从上到下,高度重视。 4.2细化日常培训工作 一是重视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制订合理的培训计划。深入开展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动员大会,建立起铁路职工“人人重视培训、人人需要培训”的知识理念。铁路主管部门应该注重从深入调查了解入手,分析当前铁路职工需要哪些文化知识,做到对症下药。而且还要注重受培训的职工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开展一些有益于职工学习和交流经验的座谈会,创造机会去外地学习,做到“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发展观。在培训手段上,应大力推广网络教学、视频教学、电化教学等,课堂上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外还可以通过内网、电子邮件进行沟通。要根据生产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同时教材要有针对性,既要有适合各类人员的统一的安全、业务等教材,又要有按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岗位编写的分类教材,从而能够分层次、分对象培训。 4.3引入师资力量,发展外向型人才流动机制 通常,在铁路部门会聘请一些内部知名人士,作为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老师,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可是内部的人员,毕竟是靠一定的实践经验来传授知识,不可否认会有许多不适合现展的需要,所以要兼顾到外来人才的引进作用,当前的煤炭运输可以借鉴外国的铁路运输发展力量,也可以向外国学习,聘请外国专家来进行专业知识实践讲座,这样解决了铁路运输技术的短板,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煤炭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 4.4转变职工培训模式,增进相互了解 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应抓好层次性、接受能力性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培训要一步一步的落实,对于不同层次性的职工,要有辨别性地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要摸清一线、二线的职工工作情况,他们的文化知识素养,做到实事求是。在培训的方式上采取高级员工培训中级员工,中级员工培训初级员工,通过层层传授与交流,逐步提高整个铁路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 4.5创新培训结构,发挥骨干带头,狠抓培训落实 在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主要以调动职工学习文化技术的积极性为主线,依靠现代化的科技力量,建立一支铁路素质过硬的技术队伍,并且完善工作奖励机制,对于在铁路工作中业绩优秀的,给予嘉奖,从而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对于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建立帮扶教育活动,在一个部门内的职工要开展学习交流,对好的经验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对于难以掌握的技术要大家一起酝酿解决的办法,开展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从而提升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完善职工教育培训机制,采取吸引职工参与铁路机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在铁路职工中形成良好的你争我赶的良好工作氛围,这样才能真正把培训落到实处。 4.6对培训全过程进行系统规划,创新培训形式及方法 企业要重视培训,从初期的需求分析,制定培训的内容,培训的人员,完善培训的教学方法。从对铁路发展的规划中去提升职工教育培训的质量。第一,积极开展与铁路职工的交流和帮扶,了解他们的生活动向,发挥好培训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知识技能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向铁路主管部门反映实情。第二,确定培训师资,针对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编写不同的培训方案、培训的侧重点。第三,对学员的培训结果作出评估,尽快作出信息反馈。一方面是从铁路运输管理方面加强人员素质培训,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从培训人员来看,他们的技能是否有所提升,对他们的技能进行检测,收集他们的学习心得,开展在铁路运输部门的工作轮换、现场传授、模拟操作、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研讨法无不是培训的好形式。只有发挥好铁路职工标兵的示范性,才能让铁路职工有信心去参加培训,有信心去提高自身的业务技术能力。 4.7建立科学的培训管理机制和人才库 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培训范围的不同、培训对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责任人,将培训责任予以明确,形成分层分类的培训管理模式;同时,合理授权,将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的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培训实施制度规则,进行学习管理系统建设,要有学习奖惩制度加以激励与约束;同时,将培训体系与人事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衔接,如将培训与激励相结合,建立培训监督激励考核机制。此外,人才培养是企业长远、稳定、科学发展的关键,人才库能够展现人才培养的成果,人才才能尽其能力为铁路事业做出很好的贡献。 5结束语 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规划,我国的铁路行业也将踏上新的征程,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问题是摆在铁路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些职工,我们不能对他们的要求脱离实际,也不能放松对他们的管理,要按照一定标准来要求他们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强素质不可一蹴而就,要有正确的导向性,发挥好工人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职工技术的同时,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引导广大铁路职工主动适应铁路快速发展的需要,使之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岗位职业技能,努力掌握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作者:段安祥 单位:包神铁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职工教育论文: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探究 1.引言 随着公路事业的迅猛发展,公路行业对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对促进国家经济平稳运行、提升生产力、连接城乡发展、以及保障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其中公路事业的进步与职工的工作和奉献密不可分。公路职工教育培训是提升公路职工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要严格按照岗位规范、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大力开展岗位资格证及工人技术等级培训工作。并结合公路养护行业的特点和实际,重点抓好机械操作、公路养护设备、电工等技术工种的岗位培训工作,从而保证公路行业养护一线的生产和服务质量及效益。 2.新时期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2.1职教观念因循守旧的问题仍然存在 在具体职教工作中,有些领导思想观念仍然因循守旧,没有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对于公路行业的修补,不需要先进的技术,只需做到对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即可。没必要定期展开培训工作,存在着严重的思想偏差。职工培训的有效开展,不单是对科教兴路、人才强路的响应,并且也是职工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有力推动,使职工与行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仅是单位必需的,对职工本身也非常重要。 2.2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形式陈旧单一,流于形式 当前,公路的教育培训工作普遍开展,却大多流于形式。培训内容通常采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只是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关讲解,十分枯燥乏味。并没有运用多媒体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从而调动培训者的积极性。所以,培训者多数只掌握了有限的书本知识,培训工作的意义也没有得到发挥。而对于新职工的上岗培训,只是简单告知职工操作步骤,而未从根本上让职工认识公路工作的重要性,导致新职工对公路工作的了解不足,无法应对工作中的突发情况。培训内容略显单一,最后仅一张试卷作为培训最终测试,对于新职工的上岗培训并未起到实质检测效果。 2.3公路职工教育培训针对性不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为员工提供各种培训,其目的都是为实现行业的总体目标,然而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内容、方式、课程与本行业总体联系不紧密的情况存在。一是培训内容脱离实际,一些教育培训与发展需要贴得不紧,培训内容不新、针对性不强;二是教学形式单一,集中突击培训现象犹存,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效果不明显;三是培训组织部门创新意识不强,培训工作按部就班,难以有所突破;四是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没有合理安排,培训中存在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为了检查而培训,做表面文章和面子工程,培训是做了,考试也考了,但考试也是只流于形式,致使部分员工的学习求知动力缺失,达不到应有的培训效果。这也是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常年收效甚微的原因。对于公路单位及公路职工本身,教育培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而教育培训的效果不佳,实际对公路事业的发展和前进有着阻碍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应更关注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并且通过投入适当的财力、人力以提供支持。 2.4新技术深入应用,技能型人才缺乏。 目前,公路行业技术发展迅速。公路行业运行中也引入了大量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有效提高公路的养护效果。但是,由于当前公路行业技能型人才紧缺,操作人员大多资历较老,知识有限,对于新的设备无法做到正常高效实用,加快了机械设备老化,使设备维护的成本增加,这就要求单位管理人员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并鼓励本单位职工通过培训提高技术、知识水平,从而保障了公路养护质量。 3.加强公路职教工作措施及思路 3.1创新形式,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教育制度 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应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增强培训教育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职工的培训兴趣。如利用网络媒体、举办知识竞赛、实地考察学习等活动,加深职工印象、提高实践认识,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依据公路发展、各部门、以及职工本身能力提升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方案,满足不同的需求。 3.2创新公路职工教育培训观念 观念的创新是新形式下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创新的主要创新形式,具体包括转变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各自的观念。培训者应明确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待培训工作,精心筛选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创新性、代表性。不仅对职工进行专业知识讲解,还应开阔其眼界,认识到培训有学习的真正目的所在、从根本上意识到公路行业的重要性,正确找出自身在工作上的不足,针对性的吸收相关薄弱及不了解的知识,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收获最有效的培训结果。并且,公路单位方面应为培训创造培训环境,鼓励和调动二者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3.3加大扶持力度,鼓励职工自学成才 (1)鼓励职工多参与职业资格提升,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支持职工通过函授、自考、电大等方式接受再教育,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专业素质水平高的通用型实用人才。(2)支持职工接受再教育,鼓励参加自学考试形式的学历学位教育。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适当考虑给予一定的学习时间,为其提供学习方面的支持。(3)根据工作需要,只能对新取得专业资格和学历的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岗位,才能达到合理高效的运用人才。 3.4结合行业特点丰富职教工作内容 每个工作领域都包涵着丰富的知识,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并不是一个短期的工作,而是需要不断的进行知识累积的过程。这并不仅仅只是时间上的坚持。公路单位应通过制定阶段性的培训计划、创新和整合培训的内容,已达到最好的教育培训效果。培训计划应结合公路单位的实际情况,找准单位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对于单位在发展中需要转变及发展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培训计划对于所有的参与者,应结合其知识水平、年龄、工作岗位等因素,做到因材施教。创新培训内容主要是对培训方式进行创新,如运用多媒体在网络上授课等;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职工而言,有了更多方式的选择,大大提升了职工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3.5健全考核机制 考核既是检验培训效果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培训效果的一种手段,所以,培训考核机制的建立健全,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有否有效的保障。以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职工自身的技术水平、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为关键依据,严格的进行考核,并对结果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详细记录其在培训中的表现以及考核的最终成绩,将教育培训任务的考核与相关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工资奖金、岗位调动、职务升迁等联系在一起。从而建立良好的培训奖励、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培训开展更多创新性的工作。并提出适当的奖励。通过奖励机制的实施,营造出高效的学习氛围,落实教育培训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新形式带来的挑战,应将公路职工素质摆在重要地位。教育培训工程作为公路部门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与公路的方面方面工作都息息相关。教育是公路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只有不断从观念、方式、机制等方面对公路培训进行创新,才能使广大公路职工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我认为,公路单位及职工只有意识到保证持续发展公路事业的责任,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充沛的学习及工作热情,做好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才能最终促进职工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实现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周幸 单位:广西河池公路管理局 职工教育论文: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问题和对策 1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历教育形式化,短期培训不完善 学历教育存在形式化,承办学历教育的大专院校不能按时面授、辅导,以考代培,最终均能拿到相应文凭,但达不到这些学历应具备的专业学识,存在“真文凭、假水平”的现象。短期培训中存在教学设备不完善的问题,比如在短期计算机培训中,由于考虑不周,出现了同期参加学习培训的人数过多,导致计算机教室不足;在培训过程中只讲理论、不上机操作。对于这样一门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极高的课程而言,只讲理论、不上机实作的课程形式会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且部分培训教材和模块过于老旧,不适于新型软件的应用,有时甚至为了降低培训成本,培训教材无法做到人手一册,只能完成学习计划,导致培训流于形式,达不到培训的目的。 1.2日常培训不到位,培训制度未落实 目前,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实行路局、站段、车间、班组培训教育网制度。在实际培训过程中,结合生产实际的班组日常培训是落实培训制度的关键一环,但因生产任务的变化,当任务与学习间存在矛盾时,常以任务为重,无法保证职工教育培训的学习时间,导致培训质量较低,日常职工业务培训无法真正落实到位。如何确保职工业务学习的时间和提高培训质量,当前还没有解决这一矛盾的具体方法,因此,职工日常培训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1.3激励机制不完善,职工学习主动性较低 铁路工作劳动强度大、业务学习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奖惩力度较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认为,学再多工资也不会增长,不学习也不会降低工资,因此,职工缺乏学习动力,不具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4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内容有缺陷 目前,铁路企业职工的人员构成大致分为:部队复转退伍军人、其他单位调入的非本专业的职工、大专院校的学生。这些人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在培训过程中不分学历、年龄,从相同的起点开始学习,进而导致“听懂的烦,听不懂的玩”的现象存在,无法起到培训效果;没有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应性培训,应对文化程度较高的职工采取实作技能操作的培训,对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职工采取实作技能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培训,而现实中并没有采用多样化、灵活、适用的培训方式,只教条地按照计划完成培训任务。在每月初由办公室确定培训内容,没有分析现场存在的问题,导致培训内容与现场脱节,没有明晰职工所需,解决实际难题,将培训内容作为一种形式和任务来完成,应付上级检查,针对性和适用性较低。因此,这种培训内容既浪费资源,又达不到培训目的。 2抓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 要想做好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引起管理者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和管理力度,避免在文件、讲话中出现“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职工素质为中心上”的提法。但实际工作中存在谈着“中心”、干着“偏心”、繁忙时“离心”的尴尬局面。随着铁路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入,这就要求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和管理力度,重视职工教育的资金支持,完善企业基础教学系统,投入现代化教学设施,增加多媒体教学、计算机局域网络教学、模拟教学等的设备。在投入这些设备后,可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从而做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此外,上述策略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要真抓实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铁路高速发展的需要,才能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 2.1落实学历教育管理制度和适应性培训 企业要加强与承办大专院校的联系,使其合理配备相应的专业教师,按规定对学员进行培训、授课辅导,严把学期、学年、毕业考试关。对于不负责任的承办院校,要及时向路局有关部门反映,与其终止办学合同,并加强学历教育管理工作,落实学历教育管理制度,确保学历教育的质量,提高学历教育的真实水平,从而为生产一线提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进而为铁路企业服务。为了使职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短期的适应性培训要做到有计划、有落实,增强适应性培训的效果,避免无效培训。因此,需要对教师进行严格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实作技能,提倡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定期评比,培养“讲台上能讲课,实际操作是能手”的教师;做到奖优罚劣,建立尾数淘汰机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职工教育的教师大致分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面对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要求,要派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积极参加路局举办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培训班,努力提高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授课技能。专职教师要深入现场开展调研,现场指导职工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其操作能力,并与兼职教师定期开展专题适应性课研,了解生产一线职工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兼职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不能流于形式,他们是现场的第一教学者,抓好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是落实适应性培训的关键;对外聘教师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使用前进行适应性培训,及时了解职工的学习情况,对于不负责的外聘教师,要与生产厂家联系及时调换,确保职工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以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 2.2加强骨干培养,提升整体实力 铁路总公司、路局、站段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营造学习新技术的氛围。尤其是对工班长的培训,应定期组织其参加路局工班长培训班的学习,提升骨干力量,这是因为他们是冲在第一线的管理者和实践者,只有将他们培养成思想先进、业务精通的骨干,才能在生产中起到排头兵的作用,才能带领整个班组良好地完成运输生产任务,形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带领广大职工尽快转变思想观念,深刻感受到不学习、不提高操作技能,就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创造经济效益,职工的切身利益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将这种连锁反应深入贯彻到每个职工心中,在职工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使骨干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实现边干工作边学习的培训形式;解决工学矛盾,带领职工改变以往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树立“我要学”的正确思想。只有抓好每一名职工的业务学习,才能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实力,因此,应不断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2.3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学习主动性 应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学习成绩突出的人员,做到奖优罚劣,从而增强职工“学业务、比技术”的意识;认真落实月抽考制度,加大对抽考成绩优秀的人员奖励力度,加大对抽考不合格人员的考核力度,并与管理者的效益挂钩,通过鼓励机制,使管理者和职工重视学习、爱学习、爱钻研业务理论,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营造“不学可耻,爱学光荣”的学习氛围。此外,还要提高教学水平,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理论学习与实物教学、现场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多讲事故案例,以身边的人和事为例,做到“学得快、记得牢”,培养职工学习业务的兴趣,以提高职工教育培训质量。同时,还要加强与兄弟单位的横向联系,经常组织职工教育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职工的学习主动性。 2.4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 要想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就要对企业现有人员结构素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的培训对象。对于文化程度不高、实作能力较强的职工,要加强实作技能的培训和训练,根据这些职工对实作技能掌握较快的特点,应在掌握实作技能后再进行理论教学;对于大专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强,但因实际工作时间较短、现场经验不足,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应重点培训实作技能操作,并对其进行持续的现场实作技能培训,使其尽快适应本职工作。通过人员结构分析,对全体职工进行分层次、分对象、分工种的定向培训,做到因材施教、多点开花。只有这样的培训,才是有效的培训,才能真正提高培训实效。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培训方法,才能向教育要素质、要能力、要效益。 3注重人才培养,适应时展潮流 铁路企业要培养职工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牢固树立培养人才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铁路优质服务。因此,必须将企业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技术人才占比高的企业才是有希望的企业,才是有竞争能力的企业。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新型科技生产力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铁路、重载铁路不断投入运营,随之而来是新型的设备和技术,因此,在工作中必然产生了适应设备变化的高新技术工种。只有注重人才培养,才能成为适应时展的弄潮儿,使铁路企业与时俱进。 3.1培养新时期技工,适应时展潮流 目前,铁路工人已经不是以往传统意义上的铁路工人,因此,要注重培养讲奉献、懂技术、有知识、有文化、能适应铁路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铁路工人。大部分检修设备使用数控技术、电子技术,系统设备使用计算机模块控制和自动化远程控制技术,指挥系统使用无线传输和区域网络技术,列车采用CTCS控制系统,调车作业采用STP监控系统。这些新型技术的投入对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设备卡控作用,但要熟练掌握这些先进技术、岗位操作技能,必须及时转变观念,顺应时展的潮流,培养新时期的技术工人,落实职工“两年十天”脱产培训的工作要求,加强对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大力培养优秀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使其尽快适应铁路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新工种的需要。 3.2加强队伍建设,注重人才培养 要及时发现有理想、有知识的技术工人,并将其列入重点培养对象。在具体工作中,优先安排优秀的专职教师对优秀人才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安排他们参加各类职业技能技术比武活动,大力宣扬其业绩,表彰其先进事迹,鼓励他们不断迈进;创造有利条件,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名副其实的技术能手,使其成为铁路优秀技术工人的带头人,带领广大铁路职工树立正确观念,弘扬正能量。企业要根据每个职工的具体情况择优定岗,合理安排有能力的职工到高收益、高技术的工作岗位中去,鞭策广大职工学业务、比技术,增加技师和高级技师在职工中的占比,并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努力打造一批高素质、懂技术、适应铁路高速发展要求的职工队伍。 作者:李永顺 单位:太原铁路局湖东电力机务段职教科 职工教育论文:水利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问题及对策 一、水务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一)教育培训方法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僵化 当前,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对水务系统的管理和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水务系统对职工的继续教育问题也较之以前重视起来。都能通过各种形式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但是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大多数单位还是照本宣科的宣讲,方法单一、内容枯燥。更为关键的是,很多培训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不能与工作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过于形式化、简单化,培训内容不能很好的指导工作,广大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这样的培训效果,对职工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 (二)教育培训工作的机制亟待加强 传统思想对水务系统影响比较深刻,该系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职工教育培训机制。导致领导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有所忽视,对水务系统职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同时,从领导层面来讲,不少管理层对教育培训也没有足够重视,甚至对这一工作的认识存有偏见。他们认为,在单位工作紧张的情况下,拿出大量的时间去搞培训,不但效果不一定好,而且还影响平时的正常工作。只有当工作需要时,才临时组织培训工作,缺乏战略性的眼光。所以,造成水务系统职工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不能与时俱进,从而影响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水利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创新观念,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工作意识 首先要把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单位的管理制度,常抓不懈。要求各级各单位都要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水利工程的人才发展战略进行定位。制度中要重点强调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对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让大家充分了解职工教育培训与水利事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从领导到普通干部职工,都要深刻认识到职工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从而在进行职工教育培训时职工能够全力支持和参与,使得教育培训能够顺利的开展。此外,各单位还有必要建立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一把手任小组组长。其主要职责就是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流程和计划,并组织实施。同时,要利用各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从而开拓职工的视野,丰富职工的知识,提升职工的认知能力。 (二)创新方法,丰富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内容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培训工作亦是如此。在水务系统教育培训过程中,一定要用创新的方式更新和发展这一工作。从而做到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培训的效果。 1.要对培训模式进行创新。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培训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培训要求。在培训模式创新方面,首先应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不拘泥于课堂和会议。采取诸如专家讲座、与兄弟单位交流研讨、去先进单位实地观摩学习、网络教育等多种新模式的培训,都会大大提升培训效果。 2.要对培训内容进行丰富和创新。 以往的培训,往往多注重于理论方面,这多少会造成培训的枯燥和僵化。但理论又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教学创新,可以利用鲜活的案例来说明这些理论,从而使职工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同时,还可以通过漫画、微电影等多种形式,进行本行业的政策法规、职业道德、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此外,为陶冶职工的情操,还应该结合我们水务系统的行业特点,进行文化艺术方面的教育,这样,通过培训,职工不但业务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提高了文化修养,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3.要对培训效果的评估进行创新。 我们培训的目的是促进工作的发展,所以应该对其效果及时进行评估。评估的形式,可以举办技能比赛、游戏展示等多种方式。评估的内容主要围绕水利工程的管理、职工所在岗位相关技能等方面。这样,通过比赛,调动起员工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比赛,引导员工积极参与比赛,调动起职工的学习热情,使职工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通过游戏展示,将比较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趣味化,让职工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全面促进培训效果的提升。 (三)完善机制,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在水务系统,以往的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往往被领导忽视,从而导致专业学习跟不上,工作效率下降,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完善职工教育培训机制,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建立健全职工培训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对职工的教育培训行为进行规范,这样,不论是整个培训过程,还是之后的考核评价,都做到有章可循,公平公正。同时,为了提高领导对职工培训的重视程度,可以将职工培训工作作为对其业绩考核的一项基本内容。 2.拓宽培训途径,实现资源共享。 工作中,对培训工作要做到多渠道、多途径的进行,让不同岗位的职工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选择。做到既不耽误平时的正常工作,又能够让每一个职工都有机会接受培训。同时,要调整、整合教育培训的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要充分了解与我们合作的培训机构的师资情况,以利于有选择地进行合作。对于有条件的单位,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讲师队伍,以方便内部培训。此外,还可以与各大高校或者是一些专门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这样可以实现很多知识和资源的共享,使职工教育培训的渠道不断拓宽。 3.建立有效的职工培训激励机制。 教育培训工作的参与者是广大干部职工,如何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重要。所以,有必要建立有效的职工培训激励机制,从制度上去约束、督促他们主动的参与学习,对于提高培训效果十分重要。首先,可以建立学习奖罚制度,对积极参与并取得显著成绩者,及时给与奖励,反之,进行相应的处罚。其次,把教育培训与职工将来个人发展联系起来。比如:将今后的岗位竞聘、奖金发放、年终考核等与平时的教育培训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大大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教育培训工作的热情。 三、结语 总之,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努力。同时,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在职工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做到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具体内容上,不但要注重职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也要对职工进行行业内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以及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效果及时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对表现优秀的职工及时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榜样和旗帜,带动其他职工共同进行业务学习。从而全面提高水务系统职工的综合素质,推动我国水务事业的全面发展。 作者:赵秀兰 单位:禹城市水务局政工科 职工教育论文:公路行业职工教育培训论文 一、公路行业职工队伍及培训现状 一是专业结构严重失衡,管理及专技人才严重不足。由于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渠道的不通畅,多年来没有新鲜血液的补给,现今在公路工程管理岗位上专技人员大多已过不惑之年,其中大部分人已经走向单位和部门领导的岗位,导致一线直接从事公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专技人员极为稀缺。 二是一线执法力量不足,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现在从事公路行政执法岗位的人员,主要构成是原先技校生、退伍军人和原收费站职工转岗,虽然他们通过在职教育取得了专科以上学历,但与全日制毕业生相比,在自身综合素质上还是有很大差距。 三是新技术应用深入,技能型人才缺乏。近年来,随着公路科学技术发展飞速提高,公路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养护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公路部门都添置了不少先进的机械设备,原有的机械操作手、维修人员专业水平低,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操作、维修保养水平差,导致施工机械和设备加速老化,在日常工作中又不能保持良好状态,严重影响建设工程进度和公路养护质量。 四是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僵化,科学创新意识不浓。职工教育培训仍然沿续过去的作法,造成教学与工作实际相脱节,“教什么、学什么”不能由工作实际需求来决定,导致教育培训工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二、加强公路职教工作措施及思路 当前公路行业如同社会大多数行业一样处于极为重要的转型发展期,由于专业人才不足,严重影响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路行业的健康发展。怎样立足当前公路行业实际情况,加强内部职工教育培养,使之成为公路行业中各个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是摆在公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公路部门职工教育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一方面,部分基层单位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起“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那么再先进的生产设备、科技装备都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只能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进而影响行业的发展。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把职工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认识到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职工也要转变观念。要让广大职工清醒地认识到,在外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无所适从,因此要在广大职工内心深处树立提升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根据公路行业实际和未来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规划 一是各级公路部门要做好在职职工人事信息的调查研究,摸清家底。二是结合本行业、本单位实际制定好职工教育培训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合理培养人才,优先解决急需人才。三是树立科学的人才教育培训发展观,一方面让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符合公路行业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让培养出的人才,学有所用,营造职工个人与单位双赢局面。 (三)加大扶持力度,鼓励职工自学成才 一是鼓励职工通过自考、函授、电大等形式参加学历继续教育,同时也积极支持职工参加各类职业资质与技能培训,多培养一些通用型、专用型、实用型人才。二是通过报销职工学费、报名费、考试费等,鼓励职工参加学习,对其参加学习与考试时间比照正常出勤处理,为其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三是对取得相应学历和专业资质证书的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调整岗位,执行相应的工资待遇。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突出行业重点,大力开展岗位培训 一是要紧紧围绕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开展“短、平、快”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往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培训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二是继续抓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地学到新理论、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公路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公路养护技术工人的培训。以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生产操作技能、改善技术结构为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对中青年技术工人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门新的技能及知识,逐步适应新形势下养护工作的需要。 三、总结 总之,现今公路行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工程建设和公路养护向专业化、机械化和高效化,路政执法也走向科技化,这就对公路行业的职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每一个作为子细胞的个人素质提升,只有深入持续地抓好公路行业的职教工作,才能真正将行业建设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行业。 作者:方顺祥 单位:铜陵市公路管理局
员工管理论文: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 [摘 要] 知识型员工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稀缺资源,已日益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对企业而言,如果知识型员工流失率超过行业正常的流动率水平,则不仅意味着人才的流失和智力资本的贬值,而且还可能造成技术和商业机密的外泄,那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正因如此,面对知识型员工流失,企业应未雨绸缪,事先制定危机管理方略,以便及时保留人才。 [关键词] 知识型员工 流失风险 风险应对 一、什么是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 这一概念是美国着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的,具体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加拿大着名学者、优秀基金评选主审官弗朗西斯?赫瑞(Frances 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当然创造过程中用到了手,但只是用手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而不是用手扛一个50磅重的麻包。” 本文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企业之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在今天,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已经涵盖了大多数的白领。 二、知识型员工流失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1)知识更新的加速使知识的陈旧周期缩短。美国学者库克认为:创造力的发挥有一个最佳期,超过了一定年限,雇员的创造力会进入衰减稳定期。为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应及时变换工作岗位和环境,否则创造力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将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知识型员工是运用知识并对它进行创新的人,知识陈旧周期的缩短迫使知识型员工为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中更快获取新知识而加快了流动。 (2)目前对知识型人才需求缺口的加大。知识型人才始终是稀缺的,所以各国都在努力寻求人才,以填补其各行各业的职位空缺,对知识型员工流出的拉力越来越大。人才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才竞争的激烈性,也是造成某些地区或行业知识型员工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 (3)目前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日趋规范和完善。户口和档案管理制度逐步放松,人才流动制度成本变得很低,甚至不再成为约束因素。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选择相对广泛,这种趋势会加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愿望,最终造成企业的人才流失。 2.企业因素 (1)追求更高的薪酬是知识型员工流失最重要的原因。当薪酬福利不能充分反映各类人员的劳动特点与付出,员工自然认为薪酬缺乏公平性及充分的导向性。当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所产生的内部不公平感会令他们难以接受而流失。 (2)企业文化不能促进企业凝聚力的提升。良好的企业文化,对需求层次较高的知识型员工更为有效和持久。如果员工接受了或适应了企业文化,那么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以积极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良的企业文化,不但无法产生凝聚力,反而会加速人员的流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成本损失。 (3)工作环境不太理想。如果一个人总处于一个不利的环境之中,员工的心境会感到压抑,在得不到疏导的情况下,就会牢骚满腹,对布置的工作就会充满抵触情绪。而且一般而言,个人对环境往往无能为力,改变的方法是离开这个环境,转到一个更适宜的环境去工作,这就导致人才流失。 (4)企业的长远目标和战略意图不明确。有的企业虽然目前发展不错,但企业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企业的战略意图也不明确,给人一种琢磨不透的感觉,时间一长,这种感觉很容易让知识型员工产生一种对企业命运和自身仍呆在该企业的前程担忧,从而很容易萌发到有明确的战略规划、清晰的发展目标和更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去的想法。 (5)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难以实现。在我国,很多知识型员工最初的动机可能是获得较高的薪金,但工作稳定后,就会考虑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途问题,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如果企业不能给员工在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机会和平台,他就可能跳槽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单位去。 3.个人因素 (1)知识型员工具有通过流动增值的特征。知识型员工可能更多地忠诚于他们的专业而非他们所在的组织,为了更新知识,他们渴望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因此在一家企业工作对他们而言就是为了获得工作经验或是学习相关技术,一旦目的达到,他们就会选择到发展空间更广阔的企业学习新的知识,通过流动实现增值。 (2)心理契约不能实现。“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与知识型员工互动的情境中,员工个体对于相互之间责任与义务的信念系统。大多数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稀缺资源,拥有相对较高的话语权力,他们在充分相信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往往会要求组织满足其心理契约的要求,否则就可能因为不满意而从那些不能满足他们心理契约的企业流出。 4.行业环境因素 (1)工作环境较为艰苦,留住人才不易。像工程建筑,主要是因为公司因流动施工很多,常年在野外作业,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居无定所且难以解决婚姻问题,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缺乏吸引力,即使是已婚员工也常常为照顾家庭而困扰。 (2)行业的制度不够规范,像IT业尤为明显,软件工程师的劳动成果没得到合法保护。 (3)知识型员工所处行业的行业生命周期和行业竞争性对其流失也有重要影响。例如高新技术企业行业竞争性就尤为激烈,并且高新技术行业正处于创业成长期,行业内知识型员工供不应求,这必然会导致对知识型员工的争夺及员工的流失。 三、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对策 1.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预防 (1)人才危机意识的培养。企业管理 者要有强烈的人才安全意识。无论何时,高素质的人才永远是稀缺的,永远是各个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对一个企业而言,能否留住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其经营的成败,企业管理者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这一点。 (2)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与培训。该计划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针对企业内的核心技术岗位和重要管理岗位制定,依据各岗位的重要程度、可替代性强弱以及对任职者要求的高低进行权衡选择。计划制定后,还应针对该计划进行培训和模拟演练。 (3)建立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预警管理系统。预警系统建立后,实施对这些指标的日常监控,一旦它们偏离正常安全范围,系统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随后风险管理小组马上展开分析调查,弄清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评估其影响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管理决策,是改善组织管理以化解危机还是正式启动风险管理程序。 2.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处理 (1)风险沟通管理。在收到知识型员工的离职信后,企业应真诚地同其交流,了解他们离职背后的真实原因,看看有没有挽回的可能。如果员工去意已决,公司应予以体谅,并真诚感谢他们曾为公司做过的努力。这种富有人情味的做法能最大程度从道义上避免员工离职时携带商业或技术秘密背叛公司。同时,知识型员工离职后,企业应即时披露相关信息,公布事实真相,并表明公司的态度和立场,避免其他在职员工的恐慌和社会媒体的猜疑,将信息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有效维护公司内部稳定和外部形象。 (2)空缺职位的填补。人才流失风险发生后,风险管理小组应马上启动人才储备,迅速物色合适人选以接替离职人员,从而保证组织的正常运作。企业人才储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企业内部在职员工,另一个是外部劳动力市场。对于那些技能要求不高或替代性强的岗位,可建立外部劳动力市场储备,在需要时企业可随时招聘。对于技能要求较高或替代性较弱的岗位,则重在加强企业内部在职员工的培养和储备。 (3)风险损失的控制。知识型员工流失对企业而言损失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员工离职后带走了公司的资源,如商业或技术秘密、客户资源、业务网络、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等。因此,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便是企业在员工离职前后采取相关措施,防止这些资源的流失。例如通过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建立健全对知识型员工的合同管理内容以及担保等措施来加以控制。 3.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事后管理 (1)改善组织管理。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控制后,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整个风险过程,对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诊断。例如借此契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调整组织结构、强化员工激励机制、改善薪酬福利、提拔一批新人到关键岗位任职等,通过这些措施,一来使组织结构更加合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更加健全;二来使其他在职知识型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得到发展,使其对公司充满信心。另外,要对风险处理的得失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使企业人才流失风险管理机制更加完善。 (2)离职知识型员工管理。财富500强公司中很多企业相当重视离职员工的管理。实施离职知识型员工管理重在理解和沟通,通过建立离职员工关系网络保持双方的联系和交流,适时提供相关职位和条件鼓励优秀离职知识型员工回归,或者使其成为公司的商业伙伴,从而继续为公司做贡献。 员工管理论文:我国企业对一线员工管理漠视状况浅析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线员工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目前我国企业对一线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改进措施。文中提出一线员工就如同高楼大厦的地基,所以任何管理者都不应该忽略他们,而应该重视他们并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工作能动性,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稳固。 关键词:一线员工;激励;管理 一线员工就是最基层的工作人员,所以他们是被管理的对象,而他们没有管理的对象。 一、一线员工的重要作用 第一,一线员工要么直接和产品接触,要么直接和顾客接触,无论是那种都是直观重要的,和产品接触的员工,更能了解产品的细微缺陷或者优势;同时一线员工也可能了解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直接和客户接触的一线员工,他们无疑是代表公司,员工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客户的购买行为。同时一线员工也最能提出切实可行合理化的建议。 第二,如果一线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充满自信和自豪感,树立职业理想,讲求职业道德,对职业技能精益求精,就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服务水平,极大地增进企业的竞争力。一名瑞士钟表师根据自己做表的经历,在1560年就断言,金字塔建造得那么精细,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敬业之心的自由职业人,而绝不是史书中所说的奴隶。后来的考古终于证实了他的断言。2003 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了同样的结论,推翻了历史上是由奴隶所建造的说法。这充分说明一线员工尊严感的重要性。 二、目前在实际管理当中,关于一线员工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一线员工的工资待遇较低 这与我国的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现阶段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很多,再加上我国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这就必然导致一线员工的工资待遇低下,同时还伴有一线员工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差距太大。一个时常跳槽的美国“ 海龟”,居然可以拿到号称亿元的年薪。相信那个企业的员工,大多数可能年薪不过2万元。5万倍的收入差距! 2.一线员工得不到企业的重视 上海曾公布过一项调查结果: 对4000 户居民的入户调查,仅有1%的居民愿意当工人。事实上,现在不仅城市居民不愿意当工人,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也不愿意当农民。这一方面说明了在社会分工多元化的情况下,人们增加了对职业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对工人、农民这样的职业的轻视,甚至歧视。(让一线员工昂起尊贵的头)很多企业似乎只重视领导层,重视战略的制定,任何精明的战略和管理如果没有一线员工的执行,也都只是空中楼阁。 3.一线员工得到的尊重和关爱太少 企业内部一线员工的工作比较艰辛,收入也不高,还有部分管理人员对他们不够理解、关心和尊重,甚至使他们觉得抬不起头来。一家企业有这样一条标语“只有努力干,才会有尊严”,可见员工的尊严是多么不容易得到,实际上特别是一线员工,不仅工资很低,而且工作稍有作不好还要遭到哪怕是一个很小的主管的斥责,公司的文化就是这样的。还有我们熟知的一些企业号称规模很大,可在员工的口碑缺很差,你能相信这样的企业吗? 4.重视员工的监督和惩罚缺乏对员工的引导和教育 监督惩罚和固然可以对一线员工进行有效地管理,如果不对员工引导和教育势必加重员工的逆反心理,甚至会故意做出对公司不利的行为。一些公司对员工实行机械化管理,比如见到顾客微笑,要笑到露八颗牙的程度,试想一下如果员工一肚子的委屈或者是拖着疲劳的身体,这样的笑容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改进措施 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现实经济能力,大规模大幅度给一线员工提高工资待遇不太可行,企业应该多使用激励手段和人文关怀来达到更好管理一线员工的目的。 1.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 一线员工身处生产和服务一线,枯燥重复的劳动、一成不变的条件和环境等势必引发其思想不稳,平时生活的后顾之忧也难免会影响工作,再加上工资和福利都相对较低,很容易让员工失去工作热情甚至是产生职业倦怠。这样的后果是员工机械式的工作,对工作的不规范和错误都莫不关系甚至毫不在意。所以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员工的宣传和教育,使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再先进的设计和高明的战略都离不开员工的执行;同时让员工热爱自己的职业,必要时可以考虑简单工作地轮岗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加强精神激励手段的应用 对一线员工的激励主要是使用正激励少用或不要负激励。一线员工虽然收入不高,对金钱的需求很高,但他们同样需要精神激励,精神激励的效果往往更明显。精神激励的方法主要有授权、给员工信任、设置各种一线员工的奖项,并适当的给与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 3.增加组织人文关怀 一线员工往往由于收入偏低,工作不稳定,他们更需要人文关怀,即使是有一个温暖的家的员工,在组织里依然需要关怀,在组织里得不到关怀的员工,他们的感觉是孤独和无助的。管理者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员工,为他们过生日等等。比如星巴克尽可能地照顾到员工的家庭,对员工家人在不同状况下都有不同的补贴办法。虽然钱不是很多,但会让员工感到公司对他们非常关心。那些享受福利的员工对此心存感激,对顾客的服务就会更加周到。 一线员工就如同高楼大厦的地基,所以任何管理者都不应该忽略他们,而应该重视他们并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工作能动性,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稳固。 员工管理论文: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管理浅探析 论文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职业生涯阶段 职业生涯管理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已成为组织成功的关键。本文立足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其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管理的主要任务,探讨组织和个人在此阶段可采取的有效行为。 一、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的,具体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大致具有以下4个特点:1.较高的个人素质和创造能力,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2.高度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望;3.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4.流动性强,流动概率较高。 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是指一个人由学校进入组织并在组织内逐步“组织化”,并被组织所接纳的过程。这一阶段一般在20~30岁之间,是一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由学生变成员工、由单身生活变成家庭生活的过程。在这阶段知识型员工面临的主要任务为: (一)社会化的任务 刚进入职业生涯早期的知识型员工必须学会如何在组织中行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知识型员工由于自身特性,会更加明显感觉到很多方面跟原先的期望有很大出入。大学生又是知识型员工的主要来源,所以可借用埃德加·舍因提出的一套展现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大学生和组织之间的不同的期望,说明社会化的切实性和真实性。 (二)持续性任务 在社会化和发挥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个人与组织都会持续获得某些具体的反馈信息,促进员工进行持续性改进,学习如何在组织约束下更有效率地工作,并在某一具体领域(如营销,工程,信息系统等方面)形成未来职业发展基础的工作能力。 (三)在经历中摸索学习 早期职业生涯会拥有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挫折,因为在找到合适的位子和职位前,要经历多次尝试。但在美国一家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研究表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困难、艰苦、创伤反而能促进个人的发展。 二、组织和个人可采取的有效行为 (一)组织在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早期采取的有益行为 1.在招募时提供较为现实的未来工作展望。组织在招募时应向应聘者提供较为现实、全面、有用的信息。包括企业的政策、做法和福利,让招聘者对组织有合理而现实的预期。 2.对新员工进行上岗引导和岗位设置。新员工上岗引导是指给新员工提供有关工作的具体情况和要求。上岗引导活动首先可由人力资源专员完成,主要介绍组织的基本情况。然后由部门直接主管完成,具体介绍本部门的责任、要求和岗位技能以及部门相关纪律,制度和责任等的具体信息。 (二)知识型员工个人在职业生涯早期采取的有效行为 1.了解组织情况,明确自身发展需求。知识型员工在职业生涯早期,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身发展需求,并要评估组织是否适合自身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员工多收集信息,以求多了解自己和组织,据此调整职业规划。职业生涯管理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个人的目标会随着眼界的扩大和对组织情况的认识而变化, 2.利用资源,不断自我提升。在考察职业生涯和确定职业目标,制定适合的发展道路后应有意识地利用组织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现它们。可采取以下具体策略: (1)与组织中能给你提供信息,帮你开拓眼界,并与具有丰富经验的同事建立非正式关系。 (2)就本职工作和上司进行讨论,请教增大工作挑战性、职责和多样性的办法。 (3)分析上司的职业生涯需求并与其进行讨论,看自己能以何种方式提供帮助,使其更有效工作。 (4)多参加正式活动以尽可能了解组织的情况。 (5)阅读组织管理文献,寻找问题答案。 (6)准备与他人分享感想,促进关系的维持。 (7)了解组织的发展方向,学习将来可能需要的技能。 员工管理论文:论新经济时代知识员工的管理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 知识员工 知识员工管理 【论文摘要】我国企业在知识员工管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了知识员工的个性和特点,然后指出了要科学地管理知识员工必须将人性化的激励措施和科学化的管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新经济时代,信息(知识、技术)是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信息这一资源只能通过人去获得,在这意义上说.人已经成为比资本、不可再生资源更为重要的特殊资源,知识员工作为企业知识的载体,其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所以.发展知识员工的能力和潜力已成为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目的。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对知识员工的管理 一、我国企业对知识员工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1.没有真正认识知识员工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大锅饭”的计划经济,平均主义的残留不同程度的存在人们的脑中。虽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了.但是在不少企业中从管理者到员工没有真正认识知识员工的重要性,即使有的明智的管理者认识到这点,想要实现对知识员工待遇上的倾斜.但是由于体制惯性,改革失败的居多。知识员工的重要性根本没有得到体现。 2.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利于知识员工作用的发挥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粗放式的人事管理.重视“事”而忽略了“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往往只承担了员工招聘、人员调配、业绩考核、薪酬核发、人事培训、建立员工资料等日常性工作,他们忽略了对“人”的研究和开发.同时没有能力去研究和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不利于调动知识员工的积极性.这种只看到眼前的被动式管理,滞后于企业整体发展步伐。 3.缺乏科学、高效的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 很多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的考核评估手段、不科学的分配方式和简单的物质激励手段。不少企业在选人用人上只重学历和资历,忽视对人员素质、业绩和潜能的评测和分析15]。不少企业的激励力度有限,手段很单一,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来调动和激发知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知识员工个性和特点 我国的企业之所以在知识员工的管理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归根结底就是对知识员工特点认识不够。 1.知识员工拥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和持续的学习能力 知识员工往往受过良好的、系统的专业教育,拥有高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同时知识员工掌握的知识不是静态的.他们有着更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以及出色的持续学习能力。正如着名管理学家库伯所说:“知识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有用知识的能力。”㈣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学习能力才是知识员工最根本的优势。 2.知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具有强烈的流动愿望 知识员工的自我意识很强,他们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职业而不是所服务的企业。即使知识员工离开特定企业.他们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聘用或者自己创业.重新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具有强烈的流动愿望,这对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实际上,适当的人才流动对企业是有利的,因为可以适当增强其他员工的压力和开拓意识。但是,知识员工离职毕竟是人才流失.所以企业加强员工流失风险管理,增强知识员工的忠诚度。 3.知识员工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是知识员工最重要的特征。正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可以为企业创造一般人根本无法相比较的价值。知识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机械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环境系统中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使产品和服务得以更新.为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由于知识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所以要具有一定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发现真相,同时使他们的创新成果为实践所接受。 4.知识员工对企业价值贡献大.对自身价值回报的期望也高 他们的内在需求模式不再是马斯洛提出的所谓从低层到高层的需求.而出现了混合式需求。物质待遇虽然是低层次需求.但是如今它已是一个人社会声望的标志,变成一种成就层次上的满足。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需求层次完全是一种混合式需求。正是知识员工的个性化需求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持续地提供面向客户的个性化人力资源服务。 5.知识员工更看重精神方面和成就方面激励 他们对于物质要求不是特别迫切。在知识员工的激励结构中,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比重远大于金钱等物质激励。所以他们更渴望看到自身的成长、自由工作的权利和工作的成果,他们愿意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期待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并对企业有所贡献。因此,成就本身就是对他们更好的激励,而金钱和晋升等传统激励手段退居次要地位。不仅如此。由于对自我价值的高度重视。知识员工同样格外注重他人、组织及社会的评价,并强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三、知识员工的管理策略 1.企业要遵循“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管理理念。给知识员工以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 现代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具活力的领域和组织形式。往往被知识员工视为展示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平台。如果企业对人性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尊重,忽视了知识员工的个人价值,使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无法留住最好的员工,企业也将因此失去竞争力。 提供创造性的工作、鼓励个性发挥的环境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平等的引导和交流中。建立起企业的经营理念;将外部控制化为自我控制.使知识员工自发的形成对企业的忠诚感和责任感。进而使他们的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的生存发展达到统一。 2.信任员工.充分授权.提高知识员工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对知识员工的充分授权要求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一是让上级管理者要有一定的超脱性,将经营管理权充分授予下级,让其充分自治;二是将下级转变为领导者,赋予他们领导职责。传统的组织形式只能容纳一个领导,在其专门业务领域内成为超过上级水平的领导者;三是扩大非上级干预的业务流程,增大知识含量,让他们按照任务要求,自行制定解决方案,处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3.充分尊重知识员工的个性.建立学习型的个人和组织 具有创造性潜能的优秀员工往往有着强烈的个性。或者说。优秀员工的创造性往往蕴含与其独特鲜明的个性中。而充满个性魅力的知识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本,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源泉。 要吸引个性化的知识员工,除了尊重他们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企业自身的魅力。企业和知识员工共同建设学习 型的组织和个人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造就学习型的组织和个人不仅有利于企业强化核心竞争力,而且决定了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效果.并且对提升知识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起了积极作用。因此企业对知识员工的吸引力大增。 4.对知识员工实行分散化的管理方式和有人情味的管理措施 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应当知道怎样引导知识员工的发展。诸如通过具体事例引导他们仔细思考擅长什么,看重什么,如何学习和追求发展。这种自我认识对知识员工取得工作绩效和正确评价自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德鲁克建议,应当“引导”知识员工,而不是“管理”他们。 5.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知识员工的有效管理 虽然知识员工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同时他们的工作环境复杂、难以监控.但是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知识员工的绩效进行有效的评价。 6.企业必须确定全面的薪酬分配制度.充分激励知识员工 对知识员工来说,令人满意的薪酬并不单纯意味着高额的收入,还包括许多金钱以外的内容。正如《财富》所分析的,一旦人们在物质满足上达到了一定程度.他们关心更多的就是自我实现和满意的工作环境。 薪酬和内在薪酬必须紧密结合.相互配合,构成了完整的薪酬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知识员工的全面需求,真正留住人才。 员工管理论文:企业员工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的管理研究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管理 早期阶段 职业发展 [论文摘 要]本文对员工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的特点及任务进行了分析,并就这一时期企业层面应做的工作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以促进员工在顺利完成企业目标的同时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 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一种动态的长期管理过程,每位员工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发展环境和目标都不尽相同,每一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重 ,!学校进入企业并逐步适应企业的过程,一般为职业生涯的前五年。由于职业生涯早期对于员工来说有着奠定职业发展基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作用,因此,对于员工职业生涯早期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管理任务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的特点 在职业生涯早期,职场新人面临着由学校步入社会,由学生变为公司员工的转变,这一系列角色和环境的变化,对于刚迈入公司的新员工来说,都需要经历一定的适应过程。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了解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早期的特点,是职场新人能否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并确立职业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通常,职业生涯早期阶段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职业发展方面的特点。在职业生涯早期阶段,员工对于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都比较陌生,在初次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领域后,应逐步熟悉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对员工来说,最基本的是要确定自己的发展需要,这对于员工和组织都是非常有益的。生理方面的特点。在职业生涯早期,员工的年龄正处于青年时期,人的精力非常旺盛,有充沛的体力来应对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身的人生抱负。心理方面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多数年轻人具有进取心强,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迅速提高工作能力,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对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的信心也不断增强。但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员工年龄较轻,工作中一旦出现不顺畅的情况,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急躁情绪,容易怨天尤人并且很少反省自身的不足,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也容易出现一定的问题。 二、员工在职业生涯早期的任务 在员工进入公司的初期,由于新员工对企业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如果员工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特点和要求,就可能引起某些矛盾和问题。在这一时期,员工如果能很好地分析和把握自身情况,充分研究企业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选择好合适的工作单位和部门,就可以为自身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由于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所不同,职业追求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职业的选择和很多因素都密切相关,价值观、性格倾向、职业人格、技术能力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人们对于职业的选择。价值观和性格倾向决定职业行为的方向,而职业人格和技术能力是一个人对工作能否保持长久兴趣的重要保证。个人在确定职业方向时,应综合考虑个人理想、自身条件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认真地分析自己所处的位置,作出合理的职业选择。明确职业生涯的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是员工职业生涯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确立职业生涯目标时,应综合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即自我因素和外部因素。自我因素是指个人的教育背景、技术能力、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而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和企业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等。进行职业生涯目标的规划还应注意一定的时期性和变化性。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加快,新入职的员工应根据自身条件和企业的要求,把总的职业目标逐步分解为若干个不同时期的分目标,并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变化进行及时地调整。 3.尽快适应并融入企业。员工进入一个新的企业之后,如何尽快地适应并融入企业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这一时期,员工不仅需要判断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是否和最初的职业目标相吻合,更应学会与自己的领导及同事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只有尽快地学会在企业中如何高效率的工作,如何充当好个人在企业中的角色,接受企业文化并逐步融入组织,才能为自己谋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员工进入企业之初,由于员工和企业之间并没有深入了解,领导交给员工的任务往往会相对简单和单调,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应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逐步赢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顺利度过和组织的“磨合期”。 三、企业在职业生涯早期的管理策略 在员工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企业应强化自身的管理工作,帮助新员工解决这一时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新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做好员工的入职导向工作。员工入职导向工作是针对新员工而言的。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示对新员工的欢迎,向员工介绍企业和工作的情况以及员工自身的发展前途和成功机会,让新员工感受到他们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同时也能迅速了解新的工作环境和职务情况,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对员工进行科学的培训和岗位配置。为有效增进新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人力资源潜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企业应对员工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从而增强员工个人的核心能力和 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在员工的岗位配置方面,应对员工的个人条件和岗位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努力做到员工与岗位高度匹配,实现人才使用和配置的准确化和合理化。增强员工的组织认同感。新员工进入企业后,必然要经历一个与企业相互适应和接纳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建立在企业和个人相互认同的基础之上。为了增强员工的组织认同感,企业可以在新员工入职后选派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对其工作给予有效的支持,并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了解他们在不同时期的需要和想法。 员工管理论文:员工薪酬满意度管理的新视角 摘要:薪酬满意度是现代企业运营中的一项关键因素,本文对薪酬满意度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产生机理,介绍了相关影响因素,并对薪酬满意度进行了区分,提出了保证现实满意度、追求理想满意度的管理新视角。 关键词:薪酬 薪酬满意度 满意度 0 引言 随着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的不断深入,薪酬满意度越来越成为影响企业绩效的一项关键因素.较高的薪酬满意度能够保证企业吸引和留住足够多的优秀人才,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此系统地进行薪酬满意度的研究,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具有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 1 概念界定 进行薪酬满意度的研究之前,需要对薪酬、薪酬满意度等相关概念加以界定。 1.1 薪酬 薪酬伴随着剥削和货币的产生而产生,并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薪酬最早指的是狭义薪酬,即劳动者获得的以货币和可以转化为货币的其他形式支付的报酬。随着时间的推移,狭义薪酬逐渐发展为广义薪酬,即员工因完成工作而获得的内在奖励与外在奖励,可以分为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也可以分为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不过不论是广义薪酬还是狭义薪酬,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它是企业对员工过去所付出劳动的肯定与补偿,是员工对未来劳动所能获得报酬的预期基础,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的价值、能力与发展前景。 1.2 薪酬满意度 满意是个体的一种内在感知状态,由此从字面上理解,薪酬满意度就是指员工对薪酬的满意程度。更深入地进行分析,它可以表述为员工通过将企业的薪酬和(基于之前的付出而形成的)期望、实际需要或社会标准进行比较后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感知或心理活动。薪酬概念的复杂性决定了薪酬满意度也是十分复杂的。一些学者将薪酬满意度理解为相对的概念,即超出期望表现出满意、达到期望表现出基本满意、未达到期望表现出不满意;一些学者则认为薪酬满意度是一种主观感受,即公平导致满意、不公平导致不满意;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将薪酬满意度细分为对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体系和薪酬形式的满意程度。 1.3 薪酬满意度的重要性 虽然关于薪酬满意度的概念莫衷一是,薪酬满意度的研究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一方面,薪酬是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进行分配、调节和激励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薪酬满意度是影响员工的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高薪酬满意度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降低其离职倾向。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在薪酬满意度管理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科学地理解薪酬满意度的内涵、深入地探究薪酬满意度管理的新视角,进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理论分析 在这一部分,首先分析薪酬满意度的产生机理,然后介绍影响薪酬满意度的相关因素,最后简述如何测量薪酬满意度。 2.1 薪酬满意度的产生机理 满意源于比较,薪酬满意亦是如此。与薪酬满意度有关的理论主要有两种:公平理论和差距理论(discrepancy theory),前者强调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后者强调实际与期望的比较。 根据公平理论,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不仅与实际薪酬有关,更与其对薪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有关。实际薪酬会对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投入会影响期望从而对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比较(涉及结构和标准两个维度)也会对满意度产生正向或负向影响。由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薪酬满意度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 根据差距理论,员工在特定工作环境中对薪酬是否满意取决于其实际获得报酬与预期应得报酬之差距。若实际获得报酬高于预期应得报酬,则满意度高,反之,则感到不满或满意度低。 2.2 薪酬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随着对薪酬满意度内涵探究的深入,理论界对影响薪酬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也进行了解析和实证研究。综合国内外文献,主要有如下理论成果: 从薪酬满意度的四个维度入手,薪酬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在薪酬水平方面有相同或相近职位的薪酬水平、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等;在薪酬结构方面有企业内不同职位的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在薪酬体系方面有能否做到有效沟通、职等数量是否满足晋升需求等;在薪酬形式方面有薪酬与绩效的关联程度、所得与应得之比等。 从其他角度分析,有研究认为影响薪酬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实际工资和工资增长、社会比较、薪酬体系特征、工作特征、工作输入因素等;也有研究认为,薪酬管理政策、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个人公平性)、边际效应规律、员工职业生涯的阶段、自身发展与成就等因素会对薪酬满意度产生影响。 转贴 2.3 薪酬满意度的测量 在薪酬满意度的测量方面,早期学者一般将其视为工作满意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薪酬满意度是一个多维概念的提出,美国学者编制了薪酬满意度量表(pay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PSQ),从薪酬水平、薪酬提升、薪酬结构、薪酬管理和福利五个维度测量员工的薪酬满意度,这一量表经后来者修正后被大量实证研究引用。随着薪酬满意度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延伸,后人也陆续引入了其他一些指标。 3 薪酬满意度的管理 由上述分析可知,影响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因素多种多样,不过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管理的时效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个因素都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这就需要企业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员工薪酬满意度的管理。 3.1 对薪酬满意度进行区分 薪酬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等同于应单纯致力于追求薪酬满意度的提升,企业需要盈利的本质决定了其总是希望降低劳动成本,而员工却总是希望薪酬越多越好,这是一对永远的矛盾。实际上,薪酬满意与其他满意一样也分为现实满意和理想满意,两者都是满意的一种状态,无论员工对薪酬有哪种认识,均逃离不了现实满意和理想满意的约束。这样,薪酬满意度就可以被划定为一个区间,区间的下限是现实满意度,上限为理想满意度。 3.2 现实满意度和理想满意度的定义 所谓现实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客观存在的薪酬结果表示满意的一种程度。根据公平理论和差距理论,员工将所得薪酬、所施投入、自身期望、实际需要或社会标准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对比、交互过程之后会对客观存在的薪酬结果形成一种心理感知。如果这种感知跨过了薪酬满意度区间的下限,即现实满意度,员工就进入了满意的状态。 所谓理想满意度,是指员工对所得薪酬达到了理想水平而表示满意的一种程度。实现现实满意容易,实现理想满意却很难,历来都是员工报怨挣得少,可有谁曾见过有人报怨挣得多?事实上,理想满意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满意是经由比较而产生的,基于事物变化的客观结果,是一种事后的心理活动,“要是……就好了”之类的话语就是对理想满意的一种诉求或表达。 3.3 保证现实满意度,追求理想满意度 薪酬满意度是一个由理想满意度和现实满意度标识出上下限的区间,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对薪酬满意度进行管理。首先,必须通过科学设计薪酬制度、合理确定薪酬水平、有效匹配薪酬结构、不断优化薪酬形式等手段保证现实满意度。这是薪酬满意度的下限,达不到现实满意度,就很难发挥薪酬 吸引、留住人才的作用。其次,应该通过邀请员工参与管理、加强薪酬沟通交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完善其他配套制度等途径追求理想满意度,激励员工提升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与此同时,还应该意识到薪酬满意度是一个区间,其下限可能会有升有降。 综上所述,薪酬满意度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时间、精力、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在进行满意度管理时可以也有必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力求保证现实满意度、不懈追求理想满意度。 员工管理论文:我国企业对一线员工管理漠视状况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线员工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目前我国企业对一线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改进措施。文中提出一线员工就如同高楼大厦的地基,所以任何管理者都不应该忽略他们,而应该重视他们并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工作能动性,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稳固。 关键词:一线员工;激励;管理 一线员工就是最基层的工作人员,所以他们是被管理的对象,而他们没有管理的对象。 一、一线员工的重要作用 第一,一线员工要么直接和产品接触,要么直接和顾客接触,无论是那种都是直观重要的,和产品接触的员工,更能了解产品的细微缺陷或者优势;同时一线员工也可能了解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直接和客户接触的一线员工,他们无疑是代表公司,员工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客户的购买行为。同时一线员工也最能提出切实可行合理化的建议。 第二,如果一线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充满自信和自豪感,树立职业理想,讲求职业道德,对职业技能精益求精,就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服务水平,极大地增进企业的竞争力。一名瑞士钟表师根据自己做表的经历,在1560年就断言,金字塔建造得那么精细,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敬业之心的自由职业人,而绝不是史书中所说的奴隶。后来的考古终于证实了他的断言。2003 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了同样的结论,推翻了历史上是由奴隶所建造的说法。这充分说明一线员工尊严感的重要性。 二、目前在实际管理当中,关于一线员工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一线员工的工资待遇较低 这与我国的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现阶段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很多,再加上我国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这就必然导致一线员工的工资待遇低下,同时还伴有一线员工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差距太大。一个时常跳槽的美国“ 海龟”,居然可以拿到号称亿元的年薪。相信那个企业的员工,大多数可能年薪不过2万元。5万倍的收入差距! 2.一线员工得不到企业的重视 上海曾公布过一项调查结果: 对4000 户居民的入户调查,仅有1%的居民愿意当工人。事实上,现在不仅城市居民不愿意当工人,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也不愿意当农民。这一方面说明了在社会分工多元化的情况下,人们增加了对职业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对工人、农民这样的职业的轻视,甚至歧视。(让一线员工昂起尊贵的头)很多企业似乎只重视领导层,重视战略的制定,任何精明的战略和管理如果没有一线员工的执行,也都只是空中楼阁。 3.一线员工得到的尊重和关爱太少 企业内部一线员工的工作比较艰辛,收入也不高,还有部分管理人员对他们不够理解、关心和尊重,甚至使他们觉得抬不起头来。一家企业有这样一条标语“只有努力干,才会有尊严”,可见员工的尊严是多么不容易得到,实际上特别是一线员工,不仅工资很低,而且工作稍有作不好还要遭到哪怕是一个很小的主管的斥责,公司的文化就是这样的。还有我们熟知的一些企业号称规模很大,可在员工的口碑缺很差,你能相信这样的企业吗? 4.重视员工的监督和惩罚缺乏对员工的引导和教育 监督惩罚和固然可以对一线员工进行有效地管理,如果不对员工引导和教育势必加重员工的逆反心理,甚至会故意做出对公司不利的行为。一些公司对员工实行机械化管理,比如见到顾客微笑,要笑到露八颗牙的程度,试想一下如果员工一肚子的委屈或者是拖着疲劳的身体,这样的笑容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改进措施 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现实经济能力,大规模大幅度给一线员工提高工资待遇不太可行,企业应该多使用激励手段和人文关怀来达到更好管理一线员工的目的。 1.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 一线员工身处生产和服务一线,枯燥重复的劳动、一成不变的条件和环境等势必引发其思想不稳,平时生活的后顾之忧也难免会影响工作,再加上工资和福利都相对较低,很容易让员工失去工作热情甚至是产生职业倦怠。这样的后果是员工机械式的工作,对工作的不规范和错误都莫不关系甚至毫不在意。所以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员工的宣传和教育,使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再先进的设计和高明的战略都离不开员工的执行;同时让员工热爱自己的职业,必要时可以考虑简单工作地轮岗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加强精神激励手段的应用 对一线员工的激励主要是使用正激励少用或不要负激励。一线员工虽然收入不高,对金钱的需求很高,但他们同样需要精神激励,精神激励的效果往往更明显。精神激励的方法主要有授权、给员工信任、设置各种一线员工的奖项,并适当的给与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 3.增加组织人文关怀 一线员工往往由于收入偏低,工作不稳定,他们更需要人文关怀,即使是有一个温暖的家的员工,在组织里依然需要关怀,在组织里得不到关怀的员工,他们的感觉是孤独和无助的。管理者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员工,为他们过生日等等。比如星巴克尽可能地照顾到员工的家庭,对员工家人在不同状况下都有不同的补贴办法。虽然钱不是很多,但会让员工感到公司对他们非常关心。那些享受福利的员工对此心存感激,对顾客的服务就会更加周到。 一线员工就如同高楼大厦的地基,所以任何管理者都不应该忽略他们,而应该重视他们并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工作能动性,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稳固。 员工管理论文:浅论现代管理中的企业员工培养 摘要:现代企业模式多元化的发展要求不同人力资源的匹配,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同条件下企业员工的培养模式。想要保证和提高企业人员执行力的质量,这就依靠企业文化以及企业人员的执行力,包括提升团队以及个人的职业素养。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退颖而出,成为社会各界的焦点。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化;规范化;企业氛围 目前的企业竞争中,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处于企业战略的核心地位。有效地利用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才能,可以推动企业战略的实施,促进企业的飞跃发展。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战略决策来自于企业的行动方案和制定的发展目标,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拥有量。 一、现代企业现状的概述 (一)企业组成多元化 当代企业结构组成多元化是当代企业竞争的不可或缺因素。不同的企业结构涉及了不同的企业人员的构成。相应的,不同的人员构成就需要不同的培养模式。在我国主要的企业运营模式有: 1.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就是指企业有国有股份,而且在企业所有股东中,国家持有的股份最多。国有控股企业有两种:一是绝对控股,即国有股在企业中占51%以上。二是相对控股,国家是企业最大的股东,但所占股份比例并没有达到51%。 2.民营企业。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均被统称为民营企业。在“公司法”中,是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的,主要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又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 3.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利益主体,以集股经营的方式自愿结合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它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利于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职能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二)用工方式多元化 1.签订劳动合同的(长期)。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内容分为:劳动合同制范围以内的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制范围以外的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形式分为要式劳动合同和非要式劳动合同。也有劳务合同的,劳务合同属于民事合同的款项内,在平等协商的情况下当事人各方达成的,就某一项劳务成果以及劳务所达成的协议。劳动合同不包含劳务合同,从法律适用看,劳务合同所调整适用于其他民事法律合同法以及民法通则,而劳动合同调整适用于劳动法以及相关行政法规。 2.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长期)。例如实习生,以及临时工种,廉价劳动力等。 (三)领导经营层选择多元化 1.任命制。又称为委任制,是指由上层领导或其他人事部门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委任制的优点是程序简单,便于操作;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行动迅速,利于治事和用人的统一,效率高、省时间。但缺点是容易因领导个人的好恶,而出现“任人唯亲”等不正常用人现象,也容易使管理的工作关系带有个人色彩,形成宗派主义;或因领导本身的视野与精力的限制,而造成在没有全面了解下属的情况下错误委任的现象。另外,对不胜任者不易调整,容易造成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退的弊病。 2.聘用制。聘用制是确定事业单位与职工基本人事关系的一种以合同的形式的用人制度,即通过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确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本单位的身份属性。事业单位传统的用人制度是一旦职工在其单位被调入或分配,就成为该单位的终身职工。聘用制就是要将合同契约式的用人制度代替传统的用人制度;聘任制是事业单位内部是相对委任制而言的具体工作岗位的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对某一职工既要通过聘任明确具体岗位职务,又要通过聘用制确定基本人事关系。受聘人一般通过竞争取得拟任工作岗位或职务,确定的形式可以签订聘约或颁发聘书,也可以签定聘任合同,也可以签订目标 责任书。 3.选举制。选举制的产生是从现代企业进步的象征。它避免了上述两种制度的弊端,给企业一种更公平更公开的竞争用人机制。企业股东大会确定选民资格,进行选民登记,提出候选人,公开竞选,进行投票和计票等程序。此制度合法便利公平。 二、建立和健全管理机制和体制 (一)建立科学合理管理体制 我们认为,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体制需要遵循四条人事原则。这四条人事原则是:“宏观统一管理原则”、“横向分类管理原则”、“纵向分层管理原则”、“治事管人搞合原则”。企业实行科学管理,一定要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几方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必须全面理解和贯彻。企业要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必须成为注重经济效益、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成为对市场需求信号和国家调控政策反应灵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具有活力的市场竞争者和风险承担者。 (二)考勤考评细分量化,责任到人 毫无疑问,良好的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和员工绩效考核系统可以支撑企业持续产生高绩效,保证企业长期发展。关键绩效指标法KPIKPI法符合一个重要的管理原理--“八二原理”。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着“80/20”的规律,即20%的骨干人员创造企业80%的价值;而且在每一位员工身上“八二原理”同样适用,即80%的工作任务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因此,必须抓住20%的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和衡量,这样就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制定严谨考核机制,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体制,这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首要问题。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科学地设置人事机构和划分权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科学地设置人事机构和划分权限的原则并将这些原则具体化,也就是要根据这些人事原则并考虑我国的国情来建立我国的人事管理体制。 (三)引入创新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的多数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还不能实现依靠人力资源优势来优化配置企业的另其他资源。企业不只是依靠设备的先进、技术的领先,而且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现代经济的竞争将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竞争,提高企业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企业规模、环境、装备水平以及产品档次和质量的内在差异,实质反映的是人民营企业必须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无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员工管理论文:企业员工关于企业管理的心得体会 常听到有些年青的员工朋友抱怨说晨鸣的管理太严了,管得太多太宽,言下颇有退缩之意,在晨鸣这四年,也确曾有许多员工朋友因为适应不了晨鸣的管理而辞工。说真的,我为这些朋友感到惋惜,惋惜他们意志不坚强,惋惜他们的目光短浅,惋惜他们放弃了这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惋惜他们失去了在这个企业里锻炼成长的机会……。 我是原来蒲圻造纸总厂的一名老职工,在经历过这个纸厂兴盛、衰败再兴盛的历程后,对晨鸣的管理模式,应刻说我可算感触最深,最有发言权了。 晨鸣的管理严不严?严!绝对的严!但是绝不是一些朋友认为的管得太宽,而是严得应该,严得有理,不严不行!正是因为严,晨鸣才能将昔日这个停产多年濒临倒闭的工厂盘活,正是因为严,我们的产量才能由原来设计的3.5万吨,不可思议的翻了一番,正是因为严,我们的企业才能成为整个地区的龙头老大,也正是因为严,我们的荷包才能慢慢地鼓起来,我们的腰杆才能挺拔起来,我们才能穿着这身晨鸣绿神气的走在大街上,迎着别人羡慕的目光,这是何等的光辉,何等的惬意,何等的扬眉吐气。作为一个老纸厂人,我深切地体会到以前和现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十几年前,蒲纸刚刚建成,这是一个由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八五”计划的重点项目,国家先后投资了几个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最终没能投产,一千多号人全部下岗,自谋生路。在下岗的那些年里,为了生活,我不得不到处奔波,摆过地摊,打过短工,也曾忍气吞声,也曾背井离乡。那些年,失去了工厂的我们,就像是没了爹娘的孤儿,遭受了多少的辛酸,那些年,在外面我们羞于说自己是蒲纸人。 幸好,四年前,终于有晨鸣来了。仿佛一夜之间,所有的设备就都欢快地转起来了,沉寂了十年的工厂在晨鸣人的手里重新焕发了新的光彩。 我亲历了赤壁晨鸣的创业与发展,几年中也深刻领会了晨鸣管理的内涵,说实话,创业之初,我们也都很不习惯晨鸣的管理模式,自我加压,挑战极限。二个多月的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累得人骨头都散了架,我们也都曾打过退堂鼓,然而,总部和汉阳来的师傅们都在玩命地干,老总也是24小时的蹲点,吃喝拉撒睡全在车间,面对这样的领导,面对这样的晨鸣人,你还想说什么?你还能说什么?不能,只能咬牙冲上去。当第一卷纸下机的时候,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欢呼声中,我们全然没有了苦,没有了累,有的只是由衷的赞叹与佩服,有的只是一个信念:跟着晨鸣人干,没错! 是的,我们相信晨鸣,我们不得不相信晨鸣。后来,2400改造、150t浆线上马,6000kw机组并网发电,蓝天碧水工程碱回收和中段水投产,一场又一场的攻坚恶战,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欢呼,说办就办,办就办好,不讲不行的理由,只讲能行的办法,晨鸣的管理理念荡涤着我们的头脑,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我们再放眼外望,从齐河板纸到武汉晨鸣,从白山恶水的吉林到十里洋场的上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朋友们,试问,哪一次不是晨鸣起死回生?哪一次不是捷报频传? 今日的晨鸣已吹响了进军世界的号角,集团董事长陈洪国为晨鸣的前景描绘了美好的蓝图:在3—4年内,生产能力达300万吨,年创利税35亿,晨鸣的过去可以证明,这一切都不是神话,这一切都在不远的将来,这一切更要靠我们去努力,这一切都显示,晨鸣是大有可为的。这里是我们年青朋友施展抱负、大显身手的天地。那些还在抱怨的朋友,那些还在庸庸碌碌、糊里糊涂、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朋友,你该清醒了。请:相信晨鸣,把握今天。 员工管理论文:分析员工行为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营造组织信任氛围,提高员工心理安全感 组织中的信任氛围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员工在人际交往中知觉到的与他人的信任关系即人际信任;另一个层面是员工对组织制度、管理机制、组织决策等组织的整体性信任知觉。而个体对群体的信任程度表现在心理行为上即心理安全感,安全程度高的员工更倾向于直接、坦诚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反之,则员工会产生心理负担和顾虑,担心直言进谏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从而保持沉默。因此良好的组织氛围应该是信任、民主、公平、有反馈的,员工在这样的氛围下,会降低因提出不同意见而与他人产生矛盾的担心,更愿意畅所欲言,交换真实的观点和想法,最终实现信息、知识与经验的共享。郑晓涛等人(2008)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信任的组织氛围中,员工更愿意信任组织会正确对待建言献策的员工,并有能力处理好员工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同时也相信组织能保持公正,对事不对人,不会做出损害员工利益的行为,因此,沉默行为的可能性也会越低。所以良好的组织信任氛围会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心理安全感,从而减少员工沉默行为,让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充分的献计献策。 2、增进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建立员工进谏的组织机制 组织支持感最早是由社会心理学家Eisenberger等人(1986)提出来的,它是指员工对组织各方面支持的心理知觉。这个概念包含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员工对其贡献是否受到组织重视的感受;二是员工对其利益是否受到组织重视的感受。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以及互惠原则,高度的组织支持感会通过满足员工的认可、自尊的情感需求来强化员工与组织的社会联系,让员工有回报组织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如果组织重视员工个人的贡献和利益,员工会得到很好的价值体现感,再通过努力工作、为组织献言献策来促进组织长远发展。具体可以体现在建立良好的、有利员工进谏的组织机制上,可以对提出有创新性、建设性意见的员工给予精神或者物质上的奖励,从而提高员工进谏的积极性。尤其在一些大企业,这种机制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比如开设专门的意见通道、设立意见箱或鼓励员工通过电子邮件向组织管理者表达建议。当员工充分了解企业发展的各种真实信息,并知晓以什么方式来提出自己想法,发表自己意见,又不会影响到其与同事之间、组织之间积极和谐的氛围的时候,员工就会主动调节自己的心态,对组织的进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效的减少员工沉默行为对企业的不良影响。 3、辩证的看待员工沉默行为 员工的沉默行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表现的尤为典型,以往的研究也展示了这一现象的普遍程度。那么正确的认识员工沉默行为,对于组织的各项工作的展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员工的沉默行为是禁止型沉默还是助长型沉默要取决于员工的动机。当员工沉默的动机是基于自身利益时,如恐惧、漠视、防御等,则属于禁止型沉默;当员工沉默是出于利他和合作的动机,为了组织和他人的利益而保留意见和相关信息,则认为是助长型沉默。因此,要辩证的对待员工沉默行为。如果除去这些动机,员工沉默行为本身是不分积极或消极的,这种现象在任何组织中都会多多少少的存在着,因此不能用“消除员工沉默行为”类似的语言来定义,一旦单方面消极的看待员工沉默行为,反而会事与愿违,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如当员工沉默时,依然强制性的要求其表达想法,那么他也许会从众的说个观点,或者不负责任的随便说点什么来应付。所以,不能一味的“消除员工沉默”,最重要的是要从引发员工沉默的动机入手。如果管理者能够努力地建设公平、信任的组织氛围,融合与塑造员工共同的组织价值观,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增强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使得员工将组织利益放首位,并事事从组织角度出发,将动机主动转向良性动机,那么即使组织中出现员工沉默现象,也是助长型沉默,最大限度的降低禁止型沉默的消极影响。 员工管理论文:分析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管理 论文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职业生涯阶段 职业生涯管理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已成为组织成功的关键。本文立足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其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管理的主要任务,探讨组织和个人在此阶段可采取的有效行为。 一、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的,具体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大致具有以下4个特点:1.较高的个人素质和创造能力,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2.高度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望;3.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4.流动性强,流动概率较高。 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是指一个人由学校进入组织并在组织内逐步“组织化”,并被组织所接纳的过程。这一阶段一般在20~30岁之间,是一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由学生变成员工、由单身生活变成家庭生活的过程。在这阶段知识型员工面临的主要任务为: (一)社会化的任务 刚进入职业生涯早期的知识型员工必须学会如何在组织中行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知识型员工由于自身特性,会更加明显感觉到很多方面跟原先的期望有很大出入。大学生又是知识型员工的主要来源,所以可借用埃德加·舍因提出的一套展现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大学生和组织之间的不同的期望,说明社会化的切实性和真实性。 (二)持续性任务 在社会化和发挥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个人与组织都会持续获得某些具体的反馈信息,促进员工进行持续性改进,学习如何在组织约束下更有效率地工作,并在某一具体领域(如营销,工程,信息系统等方面)形成未来职业发展基础的工作能力。 (三)在经历中摸索学习 早期职业生涯会拥有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挫折,因为在找到合适的位子和职位前,要经历多次尝试。但在美国一家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研究表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困难、艰苦、创伤反而能促进个人的发展。 二、组织和个人可采取的有效行为 (一)组织在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早期采取的有益行为 1.在招募时提供较为现实的未来工作展望。组织在招募时应向应聘者提供较为现实、全面、有用的信息。包括企业的政策、做法和福利,让招聘者对组织有合理而现实的预期。 2.对新员工进行上岗引导和岗位设置。新员工上岗引导是指给新员工提供有关工作的具体情况和要求。上岗引导活动首先可由人力资源专员完成,主要介绍组织的基本情况。然后由部门直接主管完成,具体介绍本部门的责任、要求和岗位技能以及部门相关纪律,制度和责任等的具体信息。 (二)知识型员工个人在职业生涯早期采取的有效行为 1.了解组织情况,明确自身发展需求。知识型员工在职业生涯早期,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身发展需求,并要评估组织是否适合自身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员工多收集信息,以求多了解自己和组织,据此调整职业规划。职业生涯管理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个人的目标会随着眼界的扩大和对组织情况的认识而变化, 2.利用资源,不断自我提升。在考察职业生涯和确定职业目标,制定适合的发展道路后应有意识地利用组织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现它们。可采取以下具体策略: (1)与组织中能给你提供信息,帮你开拓眼界,并与具有丰富经验的同事建立非正式关系。 (2)就本职工作和上司进行讨论,请教增大工作挑战性、职责和多样性的办法。 (3)分析上司的职业生涯需求并与其进行讨论,看自己能以何种方式提供帮助,使其更有效工作。 (4)多参加正式活动以尽可能了解组织的情况。 (5)阅读组织管理文献,寻找问题答案。 (6)准备与他人分享感想,促进关系的维持。 (7)了解组织的发展方向,学习将来可能需要的技能。 员工管理论文: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策略解析 [论文关键词] 知识员工 隐性知识管理 策略 [论文摘要] 全球经济正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型,知识管理,特别是隐性知识管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谋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从隐性知识的内涵出发,基于对隐性知识显性化存在的问题、主要障碍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若干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以促进组织中隐性知识的传播、共享以及创新。 在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中,知识一般会被划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那些还存在于知识员工大脑中未被编码表达的知识,如人们所拥有的经验、技巧。相对于隐性知识而言,知识员工已经有了大量可以高效管理显性知识的方法和技术。但是,组织内的隐性知识却还没有被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并不能发挥出其组织内部的重要资源的应有作用。 一、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波兰尼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种: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显性知识和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借用和发展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使隐性知识受到管理学界的普遍重视。Lundvall认为,很多情况下隐性知识在本质上更是一种集体共有性的知识。 1.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资本管理突显 对于以知识为核心资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讲,知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大部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特质,应该把隐性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重点。 当前,全球经济正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型,知识管理(KM)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谋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知识管理系统(KMS)作为将KM从理念落实到实践的实施平台问题一直处于KM研究的热点。受传统信息管理思维惯性的影响,现有的KMS模型大多只关注显性知识的管理,对明晰化程度较低的隐性知识却未予重视,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2.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隐性知识之所以被称为组织内的重要知识资源,是因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整个知识创新的过程是一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更新和发展的完整循环。而组织中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组织内的成员,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组织创新的知识链理论,个人创新具体过程可以描述为:首先,个体拥有知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外化的隐性知识,其次,个体通过对显性知识或是他人的隐性知识的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其知识结构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如果有外界的适当刺激,则可能产生新的知识。由以上的两个理论可以看出,隐性知识从始至终都处在知识创新的关键位置上:一方面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一方面又是知识转换对象,甚至就是知识创新成果。 从研究现状上看,管理学将隐性知识作为企业组织的一种资源,更多地表现为与企业员工工作相关的知识。管理学家更着重研究隐性知识在组织中的价值和地位,以及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实现组织的知识创新的问题。 3.隐性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 正如经济学家张维迎所说:“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是看这个企业在多大程度上积累了具有现实互补性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别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而在这些知识和经验中,80%都是深藏于员工内心的隐性知识。”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进一步指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共享的智力管理,无论中国企业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迟早要做的。这一步走得早,就会主动;走得晚,就会落后、掉队。”智力只能来源于企业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和运用。 二、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隐性知识载体的个体化与企业知识资产管理的冲突 但通常情况下,企业员工的知识往往存在于人的头脑中,难以为他人所共享,从而难以成为企业的知识资产。通过信息技术把这种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转换为企业知识,成为一种企业能够共享的、可以指导行动的企业知识资产便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2.与显性知识管理相比,隐性知识的管理却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因为在组织中存在着各种影响隐性知识有效管理的不利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隐性知识自身、隐性知识拥有者、组织成员和组织本身。 首先,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来看,隐性知识较之显性知识有着很多独特的且不易管理的特质,这使得组织必须采用不同于显性知识的理念来管理隐性知识。第一,隐性知识具有存在依附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是每个人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隐性知识具有流动性。隐性知识较之显性知识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易变性。第三,隐性知识具有复杂性。知识不同于数据和信息,它通常都存在于十分复杂的语义环境(背景)中,这种语义环境(背景)中包含着极大数量的信息及发生作用的条件,呈现出一种多维度和复杂性,必然会给隐性知识的明示或是交流传播带来困难。 其次,从拥有隐性知识的人来看,由于拥有者在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上有着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影响了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交流传播。第一,对自我知识的垄断意识。隐性知识,拥有者不愿将自己的知识主动或是完整的明示出、传播开,与组织内其它成员交流共享,也不愿向他人学习自身所没有的知识。第二,知识价值的认知差异性。每个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第三,对知识学习的错误看法。第四,对知识范围的错误看法,在组织内还会有一些成员对其所拥有知识的范围有一种错误的求全看法。 再次,从组织本身的管理来看,组织内部也存在着诸多因素会对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一,组织的管理技术支持。无论是隐性知识的明示或是传播都需要拥有便于使用的技术工具和可以友好交流的平台。第二,组织的管理机制支持。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和拥有者的心理障碍,所以需要组织内部提供一些可以鼓励人们将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表达出与他人共享的机制,从制度上帮助组织更好的将其成员所拥有的知识管理好,利用好。第三,组织的管理文化支持。在组织内部不仅硬性的技术和制度可能给隐性知识管理带来影响,同时组织的文化也会给隐性知识的管理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3.知识管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个难点,没有明确的知识责任人。在很多企业中没有一个专业的、明确的知识管理者,谁是真正的责任人很难说清楚。这是知识管理的第一个难点。 第二个难点,许多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脱离商业目标。没有实实在在的商业目标,实行知识管理是徒劳的。 第三个难点,如何让员工参与进来。知识管理领域最大的问题在于企业忽视了人和文化问题。 三、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1.对隐性知识管理中的难题,组织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逐一解决 首先,就隐性知识本身而言,虽然在隐性知识的表达和传播上存在困难,但是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隐性知识的表达可以通过隐喻、类比和原型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可以将原本模糊不清或是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通过与相似的知识或是事物间相同点或相异点的比较而得到解释和澄清,进而形成一种类似显性知识的原型,并最终可以变为一种真正的显性知识。 其次,可以通过一种信息技术来为组织内成员的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提供一种管理技术上的支持。这也是一种知识管理的工具——知识地图。 再次,针对隐性知识拥有者和组织内部的不利因素可以通过组织内部设立激励机制和营造知识共享文化来实现。 隐性知识的管理是涉及了组织管理中诸多方面的,需要组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辅助手段才能够真正管理好组织中蕴含的隐性知识,真正使隐性知识发挥出其知识创新的作用。 2.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以实现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 对现有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以实现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这一思路最终可归结到企业知识文化的创建和隐性知识开发模式的构建。 (1)知识文化的创建 企业应根据知识管理的现状,努力塑造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知识文化。 学习:主动学习和成长,以创新精神挑战不可能之事; 和谐:良好的团队合作、相互信任的氛围,以创造充实的工作和人生; 行动:员工积极主动地将知识共享贯彻到日常行为中; 反思:不仅总结成功经验,也要形成失败经验反思机制; 生态:企业内形成了网络式的知识分享环境,知识社区成为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知识文化的建立有赖于知识文化变革推动,从“文化变革推动”来看,核心在于有效的“员工转变促成”。“员工转变促成”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员工转变促成的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三种阻力,分别是不知道、不能够和不愿意。 金字塔的底层是“不知道”,这意味着员工对转变缺乏充分的认识,即没有行动也没有方向,这就需要通过清晰的共识和沟通确立明确的、为广大员工所认可的目标,激起广大员工同现状告别的愿望和决心;中间层是“不能够”,这就需要在组织上强化团队、全员参与,特别是管理层需要成立强有力的推动团队,制订清晰的变革管理计划,并有效地实施和监控计划来给予充分的支持;还需要进行培训以让员工改变心态和获得必要技能,以保证组织的变革和员工的成长和谐、同步地进行;金字塔的顶层是“不愿意”,因为变革意味着需要放弃某些旧的习惯、模式和方法,这就需要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加以约束,同时人力资源部应辅以配套的跟进措施,制定有效的措施激励,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的变革活动中去。 (2)隐性知识开发模式的构建 隐性知识只有被显性化或被传递后才能发挥其作用。下面介绍几种适合知识密集型企业隐性知识充分开发利用的方式: 创建知识社区。结合网络社区的优势与特色,沿用网络社区的互动机制,建立知识的讨论空间。知识社区能让内部员工选择特定的专业领域,与其他具有相同专业的员工,频繁地互动进而达到知识的充分共享。 开展专业内、专业间的交流会。跨专业交流会:针对员工特殊知识结构需求而专门定制的交流研讨会。通过跨专业领域的研讨有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以及潜能的发挥。 将项目小组优秀的工作方法作为标准加以推广。即使知识密集性工作具有非标准化、不易复用的特点,但这并不说明其业务过程中所有的内容都需原创或都不能借鉴。 隐性知识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的主体和核心。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使知识能最大程度得到复用,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 3.对隐性知识的针对性管理 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对其进行针对性管理。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和任务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及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这三大方面。 4.隐性知识的动态传递与沉淀 隐性知识的动态传递与沉淀是指在工作与学习中进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符号化。动态传递与沉淀以不重复劳动,不影响劳动效率为前提,这种机制要求企业需要一定的软件工具或有效的沉淀手段做支持。 隐性知识管理重点就是如何将隐性知识的创造过程加以效率化,可运用的策略手段包括:形成一致性的企业文化与共识、开放性的组织气氛、运用多媒体网络来增加人际沟通的效率、项目型的团队管理、良好的教育训练与学习机制、更完善的周边配套等。 员工管理论文:浅析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情绪管理 能力 培养 论文摘 要:情绪管理是否成功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职业生涯和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是促进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应从尊重人、依靠人、完善人出发,提高大学生对情绪的自觉意识和控制、调节能力,追求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的内心体验[1]。情绪既可表现为积极的作用,也可表现为消极的作用,它与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和更好地享受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情绪管理是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驱策能力和对他人情绪的识别与适度反应的能力[2]。情绪管理的目的是促进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生情绪特点及常见的情绪问题 进入青春期的现代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特殊时期,情绪、情感特别丰富,表现出富有创造性,又有强烈的冲动性、爆发性和稳定性。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自己的情绪已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情绪亦趋于稳定,但同成年人相比,由于自我认知、生涯发展及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等原因,大学生对事物相对敏感,情绪易发生骤然变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在总体上表现出正向的趋势,但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男女生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的理智控制能力和寻求外界帮助能力要显著高于男生[3]。 大学生的这些情绪特点,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抑郁、愤怒、自卑等;重度的情绪情感障碍有: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良好情绪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活动效率,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能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增强抗挫折的能力;而不良情绪会降低大学生的活动效率,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它使学生丧失信心,缺乏活力,引起内心矛盾冲突,严重者可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阻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大学时期是青年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相对不稳定的时期。从客观上看,当代社会正处于急剧社会变革时期,嬗变的环境条件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较大的冲击。随着国家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改革实行的上学交费制度、奖贷金制度、考试淘汰机制及择业制度的变更、完善,对大学生既是机遇,也是压力与挑战。而某些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家庭功能的弱化、一些父母不健康的教养方式和过高的期望,不仅无法为他们提供成长所需的营养,还构成了一个个应激源。从主观上看,外在的环境刺激对大学生情绪问题产生的影响固然深刻,但大学生的情绪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还取决于大学生自身。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及思想变化时期,心理状态及情绪动荡不安,且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炼,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在这些巨大冲击面前,若缺乏恰当的适应能力,极易导致焦虑、抑郁、自卑、逆反等情绪问题。因此,帮助大学生克服情绪上的困扰,使之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情绪管理对于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并使之协调发展,构成完整人格,增进学生对现实的适应能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心理学界以及教育界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关系到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4]。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生情绪管理是对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是研究大学生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是对情绪智力的挖掘和培植,是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5]。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新时期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近年来大学生的情绪问题也给我们提出了严峻课题。因此,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认识、开展和培养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高校积极落实“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不断强化人性化管理措施,关注大学生心理状态,重视情绪管理,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但就目前的情况看,高校在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上还存在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缺少长期有效的培养机制等问题。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对学生比较了解,他们是大学生求知成长的引路人,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最主要的力量,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工作,有责任和义务缓解大学生由情绪引发的心理问题,解决大学生主要的情绪困扰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广大学生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以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 1.高校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情绪管理知识理论,并增强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高校辅导员掌握大学生情绪产生的原理、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以及常见的情绪困扰,掌握情绪调控的有效方法等相关的知识理论,同时还要了解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理论并联系实际工作情况,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会努力积极适应和有效调控情绪,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同时,在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也要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具备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驱策、通情达理与和谐相处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断增强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的同时,科学运用情绪管理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效率。 2.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以强化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意识。在平时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通过情绪管理教育,引导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能自我觉察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和情绪状况,并用恰当的词汇表达出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辅导员自身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干扰当前的活动,同时懂得移情,帮助学生理解他人的心理情绪,学会察言观色,能从言谈举止中读懂他人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的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驾驭自己的情绪,有一定的承受能力。通过与人交流沟通,调适自己的情绪,树立自信心,培养与人协调、合作解决冲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平时,要组织学生对可能会引起情绪问题的一切话题进行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案,让学生平时对这些问题就有思想准备,避免突然面对问题时手足无措,从而导致情绪问题。 3.高校辅导员要结合实际工作,融入到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中。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等传统的工作内容中,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深入到学生中去,重视不同群体学生的情绪问题特点,增强辅导的针对性。大学生虽然具有许多共同的情绪特点,但基于性别、年龄、专业、家庭条件等的差异,大学生不同群体之间、同一群体不同个体之间的情绪现象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辅导员应当正视这种差异性,对学生的情绪问题不能以某一个固定的标准化格式去统一,必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4.努力营造有利于情绪管理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情绪有传播和感染的特性,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但可以凝聚人心,促进人际和谐,还能够激发学生间的关爱,通过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的方式自动化解消极情绪,形成“自愈”能力。因而,缩小落差效应,矫正不良行为,开展健康、充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拓以第二课堂为特征的社会实践领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情绪倾向、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需要校方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尤其是要形成一个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常态机制,做到常抓不懈,力求实效。辅导员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线人员,要重视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创新工作机制,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情绪健康指导,帮助大学生克服情绪问题,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员工管理论文: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内容提要:信息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自主性、创新性、骄傲性等特征,管理知识型员工应采取充分发挥员工独立自主性,创造良好的软环境等措施。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速度迅猛,世界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的两大趋势。在科技先进和信息化先行的发达国家,又涌现了知识经济的浪潮,这给经济管理和传统经济管理理论带来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课题。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的生产存储、分享和使用在技术上更为可行、经济上更为合算,经济活动中各种要素的配置、组合方式将更为合理、更有效,企业经济管理之间竞争的重点在知识、资讯、科技综合体——知识型的人才,而经济管理中各种要素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高素质人员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有关知识型员工的几个基本概念 1.知识工作与知识型员工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对知识工作的定义是:利用知识与技术提高生产率,使知识具有生产性、生产力特点,从而对管理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管理活动参与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工作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知识工作又有了新的内涵,即信息经济时代条件下的知识工作,是以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为主要特色的经营管理活动参与过程。这一时期,知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新知识、创造新产品,即知识工作的一切目标都是围绕着知识的创新服务的。所以,新的知识工作的概念应是指对知识的学习、利用和创造发展新知识的活动。 彼得·德鲁克也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此外,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一种思维性活动,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往往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适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知识型员工兼具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加拿大著名的学者、加拿大优秀基金评选主审官弗朗西斯·赫瑞(Frances 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本文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一个企业组织之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 2.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工业经济 信息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起来的,也被称为“后工业经济”,它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指导思想,而工业经济主要以单一的,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最大利润为指导思想。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工业经济生产力发展一定水平必须结果,是对工业经济的超越。不少学者认为,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应该说信息经济是一种以信息等相关产业为支柱的一种经济时代,也是从工业经济发展起来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早期表现,知识经济要求更高的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信息经济的高级阶段,其内涵进一步扩大。总之,从发展顺序来看应该是: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信息经济。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经济的时代,并不断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所以目前的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应属于信息经济时代的管理。 3.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与知识经营 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发展为知识型的管理,简称为知识管理,它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创新的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纯粹的信息管理则是对企业信息进行分类等。知识不等于信息,知识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结合的产物。知识与信息的不同是知识管理、信息管理这两种管理最大的不同点。知识管理包括对人的管理和对信息的管理,它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的创新能力相结合,进而增加企业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20世纪末发达国家不少企业在企业总经理与信息部经理之间设立一种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部经理重点负责企业技术与信息的开发应用,而知识主管主要从事企业创新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员工。无论是信息管理还是知识管理,都主要是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只不过知识管理是更高层次的管理。管理相对于经营来讲,它是根据企业的经营决策所确定的一定时期的经营意图,即经营方针、目标、战略、计划的要求以及下达的具体任务,组织生产活动,并保证实现。从企业管理的分层来看,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属于执行层,而知识经营属决策层,所以知识管理与知识经营之间是执行与决策的关系。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具有比其他员工更强的竞争性,必须调整公司,把公司建成知识型公司,并建立有利于知识型员工彼此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彼德·德鲁克说:“知识型员工不能被有效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内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才能管理好知识型员工。 1.独立性 知识型员工拥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这种员工不喜欢上司把要做的每一件事的计划与措施都已安排的非常明确,这样使员工觉得自己是被上司完全摆布,缺少自主性。一般说来,知识型员工倾向于独立自主,这种特性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要求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知识型员工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远处上司的遥控指挥,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2.创新性 创新是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特征。库珀解释说:“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有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使产品和服务得以更新。 3.骄傲性 专业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输渠道的多样化改变了组织的权力结构,职位并不是决定权力有无的惟一因素。知识型员工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往往可以对其上司、同僚和下属产生影响。也由于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知识本身的不完善性使得知识型员工并不崇尚任何权威,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他自己。 4.流动性 在信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表现在技术的竞争上,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竞争,这一大环境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信息经济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定律开始受到质疑。因为在信息经济时代,资本不再是稀缺要素;知识取代了它的位置,长期保持雇佣关系的可能性不断降低。 5.成就性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实现自身价值,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这种员工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6.复杂性 复杂性主要指的是劳动的复杂性。首先,劳动过程复杂。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依靠大脑而不是体力,劳动过程以无形的为主,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确定流程和步骤,其他人很难知道应该怎样做,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督既没意义,也不可能。其次,劳动考核复杂。在知识型企业,员工独立自主性并不等同于员工之间不需要配合,员工的工作由于科技的发展一般并不独立,他们的工作一般以工作团队出现,通过跨越组织界限以便获得知识综合优势。因此,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使得个人的绩效评估难度较大,因为分割难以进行。第三,劳动成果复杂。成果本身有时也是很难度量的。比如,一个市场营销人员的业绩就难以量化,原因不仅在于营销效果的滞后性,也在于影响营销业绩因素的多样性。 三、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 信息经济时代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员工的聪明才智比以往都体现出更高的价值,知识员工成为企业的主要资源,他们的创造力是公司价值增值的源泉,生产工具开始转移到了知识型员工的手中,因为知识型员工的生产工具是存在其大脑中的知识。所以,企业的管理也应做出一些变革和调整。 1.充分发挥员工独立自主性 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自主性特征,企业应更加重视发挥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通过授权为团队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也包括对人员调用,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他们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建立自我管理正式组织及非正式组织。自我管理式团队的形式也符合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能使信息快速传递和决策快速执行,提高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管理效率,并且也能满足知识型员工工作自主和创新的需求。知识型员工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而知识型员工也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为了鼓励知识型员工进行创新性活动,企业应该建立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 2.员工与产品平等对话 在工业时代的公司中,社会分工明确,大多数工作的定义方式使得员工和管理者很难看到完整的过程。工业时代的工作并没有给人们一个对于产品属性的清楚的认识,过程中重要的部分和产品被锁定在一个黑箱中,作为个人的贡献者看不到,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在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缺乏认识,他们只是被期望去适应一个大过程中的一个小部分。人们被培训去做某件事,而且被告知不能偏离固定的程序,员工的想象被认为是不重要的甚至是碍事的,员工的知识几乎没有真正的价值。于是,员工通常对过程和产品容易采取一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在信息时代,工作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过程和一个产品,而是一个生产许多产品和对这些产品进行改造的过程。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并不是孤立地看待过程和产品,而是把它们放在员工的想象和知识的更大的视野中。员工对过程和最终产品的掌握,激励他们去使用其技能、想象和知识,通过技术的变革来产生产品的变化。这样的过程有如员工与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对话。由于员工掌握了过程,他们发现自己的想象空间得到了拓展,并会因受到鼓励而更大胆地去想象,去发明,去创造。 3.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 与一般性人才不同,知识型员工一般来说不习惯于受指挥、操纵和控制,他们往往追求较强自主性,所以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照应到这一特点,给予知识型员工以一定的权力,参与企业的发展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的地位商讨组织中的重大问题,可使员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现到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并因此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主管人员与部属们商讨组织问题,对双方来说都提供了一个取得别人重视的机会,从而给人以一种成就感。根据日本公司和美国公司的统计,实施参与式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般都可以提高50%以上,有的甚至可以提高一倍至几倍。 4.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良好的软环境即注重人情味和感情投入,给予员工家庭式的情感抚慰。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认为,“一个日本公司最主要的使命,是培养它同雇员之间的关系,在公司创造一种家庭式情感,即经理人员和所有雇员同甘苦、共命运的情感”。《财富》杂志评出的最受欢迎的100家最佳公司中的几十家慷慨地为员工提供“软福利”——即那种能够进一步协调工作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各种便利,诸如在公司内部提供理发和修鞋等多项生活服务,以及免费早餐等看起来不起眼的福利,这为员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类福利使公司表现出富有人情味,接受调查的员工都说他们非常珍视这一点。目前,许多企业都定期举办各种宴会、联欢会、生日庆祝会、舞会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管理者还可以倾听职工对企业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总之,知识型员工要求获得尊重的需求非常强烈,管理者应经常深入下属,平等对话,并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加强人际沟通。把企业建成一个充溢亲情的大家庭,使得员工有明显的归属感,而不是成为组织的边缘人。 5.正确的激励 激励活动是由谁激励、激励谁和怎样激励这三个主要要素构成。正确的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之所在,正如美国哈佛大学的管理学教授詹姆斯所说: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激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自身是有规可循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激励活动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励必须考虑人的需求(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二,激励必须制度化、规则化,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三,激励具有全员性,即必须针对全体员工,这样才能起示范作用。第四,激励应当公开、公平、公正。美国的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证明: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知识型员工由于其文化水平较高,更多的是考虑其发展潜能和成就感,并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合理公正的报酬。所以,企业在进行激励选择和设定时应针对性地满足知识型员工的需要,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当然,还应该注意对工作进行设计,因为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有意义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激励因素。 6.加强员工的培训与教育 由于科技发展高速化、多元化,大部分知识型员工发现,知识与财富成正比例增长,知识很快过时,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获得预期的收入。因此他们非常看重企业是否能提供知识增长的机会。如果一个企业只给其使用知识的机会,而不给其增长知识的机会,企业不可能保证员工永远就业,当然也就不能指望员工对企业永远忠诚,同时,大多数高素质的员工在一个企业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工作挣钱,而是更希望通过工作能得到发展、得到提高。而企业举办的各类培训,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知识员工的这一需求。在信息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必须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因此,在知识型员工更加注重个人成长的需要前提下,企业应该注重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从而具备终身就业的能力。 7.积极创造个体发展空间 知识型员工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不懈地追求,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他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追求,当员工感到自己仅仅是企业的一个“高级打工仔”时,就很难对企业绝对忠诚。因此,企业不仅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给员工创造个体的发展空间,给员工更大的权利和责任,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时,他才有更大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所以,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职位资源,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足够大的成就实现机会空间。当然企业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加强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如:目前已经出现的股权激励就是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的一种尝试。股权使得员工把自己的创新活动看成是一笔可观的投资,因而更能激发其全心全意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趋向。股权激励是一种可行的激励方式,体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员工的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捆绑在一起。 8.管理方式分散化 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常常不按常规处理日常事情。和这些人员进行交往时,传统的官僚管理作风只会碰壁,因此需对知识型员工实行特殊的宽松管理,尊重人格,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而不应使其处于规章制度束缚之下被动地工作,导致员工知识创新激情的消失。应该建立一种善于倾听而不是充满说教的组织氛围,使信息能够真正有效地得到多渠道沟通,也使员工能够积极地参与决策,而非被动地接受指令,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如分散化管理,在信息经济时代,分散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管理趋势。在组织中拥有较高职位的管理人员并不一定拥有较多的信息,电脑网络的存在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平行的世界,知识型员工也由于自己的专长而自负,对权威的顶礼膜拜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为谋求决策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求得知识型员工对决策的理解,定期与雇员进行事业的评价与探讨,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施以“分散化管理”,应是信息经济时代管理的一种趋势。 员工管理论文: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资本的知识型员工日益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宝贵资源。在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降低知识性员工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分析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流失原因以及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入手,从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两方面提出了如何有效管理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风险识别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技术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技术创新与进步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技术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较量。知识型员工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日益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这种知识型员工的供需缺口,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创造了需求并提供了可能。知识型员工日益频繁的全球流动,成为当今社会人才流动的一大特点。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不可避免会面临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对人才尤其是知识型人才的争夺。如何减少本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降低流失风险,成为我国企业管理者所要关注的一大课题。 一、 知识型员工及其流失原因分析 (一) 知识型员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而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知识型员工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因此,他们与传统上听从命令或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的员工不同。总的来说,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等特点。首先,他们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第二,他们了解自身具有的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因此他们更多地忠诚于自己的专业,而可能较低地忠诚于所在的企业;第三,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终身就业能力,因此他们有很强的学习意愿,需要经常更新知识;第四,他们的成就欲望较强,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要求工作中更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第五,他们自由选择企业,如果原有企业不能满足其需求,他们可能会另谋出路。 (二)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 1.知识型员工的个人因素。知识型员工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重视自身知识的获取与提高。他们追求终身就业能力而非终身就业饭碗,为了更新知识,他们渴望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因此他们希望到更多更优秀的企业学习新的知识,通过流动实现增值。这种个性特征使知识型员工本身就有较高的流动意愿,不希望终生在一个组织工作。据哈佛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的离职原因调查显示,"想尝试新工作以培养其他方面的特长"被列于众多原因之首。 2.企业因素。知识型员工可能更多地忠诚于他们的专业而非他们所在的组织,他们不断追求对知识的探索,追求事业的发展,而企业要求他们能够创造价值。这就产生了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在目标方面的不同。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统一两者的目标,使知识型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目标,那么就可能导致知识型员工的不满,进而造成他们的跳槽。从企业实践来看,造成知识型员工流失的与企业相关的因素主要有:(1)薪酬不能反映他们的贡献或不公平的薪酬;(2)看不出企业的长远目标和战略意图;(3)缺乏教育培训和事业发展的机会;(4)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信任和认可;(5)承诺不能兑现;(6)缺乏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沟通。 3.社会环境因素。知识经济使知识更新加快,即知识的陈旧周期缩短。据美国的一份调查,1976年的大学毕业生到1980年时,它所掌握的知识已有50%陈旧老化,到1986年完全陈旧过时。知识陈旧周期的缩短使知识型员工为了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中能更快获取新知识而加快了流动。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很大,而目前知识型人才仍是稀缺的。以新兴行业的信息产业为例,据国际数据公司介绍,2000年全世界共有160万个左右的职位空缺。于是,一个出色的人才通常被几家公司争夺。人才的稀缺程度越高,人员流出的拉力越大。 二、 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风险识别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企业中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率能够为企业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引进高素质员工,淘汰不合格员工,使企业保持活力。但是,如果员工流动过于频繁,企业缺乏一个比较稳定的员工队伍支撑,尤其是如果没有对组织保持忠诚的知识型员工的支持,企业必然会因缺乏人才而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本文中所说的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指的是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流失风险识别就是识别其流失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风险。 1.掌握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泄露。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带给企业的将是极大的损失,尤其是当这些知识型员工跳槽到竞争对手企业或另起炉灶时,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世界著名的英特尔公司曾经历过类似的一个教训。公司创业初期,天才设计师费根设计的第一代微处理器8080一炮打响,该产品给公司开创了巨大的市场。意想不到的是,费根在关键时刻离开了公司,并带走了另两名重要的技术人才,在外面重组了一个新公司,推出了比8080还要先进的新产品,很快将英特尔的市场抢去。这个沉重的打击,使英特尔几乎一败涂地。若干年后,英特尔才重新崛起。 2.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由于知识型员工掌握某种专门的技能,所以一旦他们离职,企业可能无法立刻找到可替代的人选,那么这一关键岗位在一定时期内会空缺出来,这势必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甚至可能对企业形成严重的损害。更糟糕的是,如果出现了知识型员工的集体跳槽,那么企业面临的风险将是成为一个没有血肉的空壳,假如不及时补充,面对的必然是死亡。 3.知识型员工的离职使企业必须重新招募和培训新员工以满足对人员的需求,这就需要支付相应的招募和培训费用,有时还要付出赢得新客户所需的成本。知识型员工属于稀缺人才,需要企业花费更多的成本来获取,而且招聘来的新员工是否胜任工作,是否能融入企业都具有不确定性,这些都是企业面临的风险。 三、 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策略 通过上述对知识型员工流失原因的分析和流失风险的识别,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管理策略,将流失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完成。一是避免风险事故(这里指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发生或将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即采取风险的防范措施;二是风险事故发生之后,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即采取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风险防范 这是一种旨在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而采取的一系列预先的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它强调积极的激励,减少员工的流动意愿,从而降低流失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就需要运用现代激励政策,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其尽心尽力为企业服务,建立知识型员工与企业间的新型忠诚关系。 1.树立企业与员工是合作伙伴关系的理念。该理念承认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能够对知识型员工产生持久的激励效应,从而降低其离职意愿。比如,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知识型员工可以与企业经营者一同参与企业决策过程,从而使他们感受到企业的认可与尊重;在报酬方面,除了工资收入外,作为合作伙伴关系的知识型员工还需要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索取和分配,具体可以采取员工持股或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使员工自身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员工的离职意愿;作为合作伙伴关系,知识型员工还可以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实行灵活机动的弹性工作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知识型员工的自主权要求。有了这一理念,诸如参与管理、股票期权、自主管理等激励方式也就有了理论基础。 2.营造一个充分沟通,信息知识共享的环境。建立一个信息知识共享的电子化互动平台,使知识型员工能够自主方便地了解到各种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一方面增加了知识型员工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开放式沟通,还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员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对员工流失的防范。 3.为知识型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建立一整套面向未来的培养计划。知识型员工追求对知识的探索,追求提升自身所具有的知识资本以及高层次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训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提升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满足了知识型员工的学习发展需求,使知识型员工不必跳槽到其他企业也能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减少了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可能性。 4.帮助知识型员工自主进行职业生涯管理。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知识型员工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道路,而不至于为自己目前所处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从而有助于降低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率。例如,惠普公司在因特网上为员工提供技能和需要自评工具,帮助员工制定详细的职业发展计划。这是该公司员工流失率远远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知识型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较强,可以考虑在企业内部创建公开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以便知识型员工控制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企业只在必要时,提供给知识型员工相关信息,协助他们更准确地评价自己的特性和价值观,使他们准确定位,发现自己"心目中的职业生涯路径"。 5.实施内部流动制度。某些知识型员工本身就有较强的流动倾向,其流动具有某种必然性,他们或者是由于对原有工作失去兴趣,或者是想尝试新工作以培养新技能。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采取内部流动的方式来迎合这种需求,减少离职倾向。比如,通过实行工作轮调,可以帮助员工消除对单调乏味工作的厌烦情绪,使工作内容扩大化,丰富化;或者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公开招聘,使愿意尝试新工作或愿意从事更具挑战性、重要性工作的知识性员工能有机会获得新的职位,从而满足了其流动意愿。如SONY公司定期公布职位的空缺情况,员工可以不通过本部门主管直接去应聘,如果应聘成功,则可以得到新工作;如果应聘不上,则仍从事原工作,同时等待下一次机会,而且不必担心会受到原主管的偏见,因为整个应聘过程是保密的。事实证明,内部流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员工的流出数量。 6.招聘新员工时挑选与组织相适配的知识型员工。近来的研究显示,几乎80%的员工流失与招聘阶段的失误有关。同时,失误的主要原因不是流失的员工不能适应工作要求,而是因为他们不适合该企业的文化。为了减少流失率,在引进新员工时就应严格挑选程序,注意知识型人才的态度、个性和行为要与组织相适配,进行基于文化的招聘过程。之后还要通过告诉新员工怎样工作,怎样与员工相处,怎样获得帮助等,使他们更快地融入企业,避免因知识型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相冲突而造成的流失。 (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后,为了减少事故所带来的损失而采取的控制性措施,即当知识性员工流失时,采取一定的策略以减少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害,使损失最小化。具体措施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建立一个电脑化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将企业内外部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集成为一个信息包,可以方便和增强管理者对这些信息的管理。企业内部信息包括在职人员信息、离职人员信息、人才储备信息、员工工作动态跟踪信息等。通过这些信息,企业可以随时了解知识型员工离职率变动情况以及离职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及早采取相应措施。比如,根据企业以往的平均离职率,可以预测这一阶段的离职人员数,根据这一情况,提前从人才储备库中挑选后备人员进行培训,这样就降低了离职发生时岗位长期空缺的可能性。离职原因信息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制定用人、留人政策。企业外部信息主要包括同业人员信息、同业人才需求信息、人才供给信息等。通过对人才供给状况的了解,企业可以快速有效地为知识型员工流失后的空缺岗位补充优秀人才;而同业人员信息中,了解其他企业特别是直接竞争对手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薪资福利水平和政策以及行业平均薪资水平,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制定本企业薪酬政策,防止因薪资问题而导致知识型员工的流失。 2.做好人才备份工作。这一工作有利于保证企业不会因某些关键知识型员工的流失而中断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做好人才备份,一方面要强化人才的储备和技术培训,使某项关键技术不会只被一两人独占;另一方面,同一尖端技术岗位至少要有两至三人同时攻关。像海尔集团,同一产品,不仅国内有研发小组,在国外也有很多科研机构同时开发,即使有几名技术人员流失,也不会对企业产生太大影响。对于非技术岗位的某些重要职位,可采取设立后备人员的培养计划,让这?quot;替补人员"提前熟悉将来的工作,一旦发生这些岗位人员的流失,候选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工作,从而降低了由于员工空缺而造成的损失。 3.重视运用工作团队,建立工作分担机制。项目开发通过运用工作团队来完成,整个项目的运作过程是团队中每一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降低因知识型员工流失而导致关键技术泄露的风险,因为每个成员都不可能单独完成整个项目和掌握全部技术,所以,即使某个员工跳槽到其他企业,也会因缺乏这样的团队而难以对企业构成真正威胁。对于某些掌握大量客户和业务的职位和部门,应建立一种相互监督制约的工作分担机制,获取客户和业务的某些重要环节和关键权力由公司统一管理。如进行客户关系管理(CRM),客户的各种信息统一录入公司数据库,并对客户进行后续的服务和维护。这样就避免了因某个知识型员工的流失而造成大量重要客户的随之流失。 4.合同约束。合同约束即在员工进入企业之前,采用契约的形式规定员工对企业的义务,约束其行为,目的是为了防范由于员工流失而给企业带来损害。如企业可以与知识型员工事先签订"竞业禁止"协定,要求员工在离开企业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得从事与本企业有竞争关系的工作。企业还可以在合同中规定如果员工离开企业,需要继续为本企业保守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同时规定相应的补偿措施。在这一方面,企业应十分重视运用已有的《专利法》、《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担保。这是一种将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风险转移到企业外部的有效方式,其实质是保证人承诺对被保证人的行为不忠、违约或失误负间接责任。具体来讲,当职业介绍机构、猎头公司或推荐人向用人企业推荐知识型员工时,使其承诺对所推荐员工在应聘、工作、离职过程中的弄虚作假、失误或违约等行为负间接责任 。针对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风险管理来说,比如可以要求保证人承诺员工在规定期限内不得随意辞职,否则由保证人支付赔偿金。当然,为了取得这种承诺,员工要付出一定代价(如向担保人支付一定的担保费)。这样企业就把由于员工流失或行为不确定带来的风险损失转移到了保证人,即职业介绍机构、猎头公司或推荐人身上。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具体操作时必须遵守劳动法有关员工权益的若干规定。 员工管理论文:试论农村供电所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管理 论文摘要:农村供电所是县供电企业的派出机构,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改变了原有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取消了乡电管站由供电所统一管理,这样农电安全管理的范围扩大,逐步健全和完善农村供电所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当务之急,安全是前提。但多数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较为淡薄,文章分析了现今农村供电所安全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村供电所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强化安全教育要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强化训练、创新方法,推动供电企业实现科学、安全发展。 论文关键词:供电所;农电员工;思想教育;安全生产 农村供电所是县级供电企业的一线生产单位,具有人员多,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等显著特点。他们不仅是服务新农村的生力军,也是一个安全管理的重点群体。这些员工由于大都不是科班出生,在工作中,部分员工仅凭经验做事,思想松懈麻痹大意。目前,在国家电网公司规范、标准的安全管理制度下,仍存在少部分员工未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和办法,导致他们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农村供电所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管理势在必行。 一、农电员工安全思想教育存在的误区 在日常工作中,许多领导对安全工作抓得很紧,但是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却抓得很松,存在着几种认识上的误区。 1.安全问题存在低估性 许多人认为,随着企业管理的日益规范,安全制度的日益完善,安全设施的日益完备,员工的思想教育已是老生常谈,只要在工作中多注意、多监督、多检查就可以。一些员工也认为,只要不是高空作业,戴不戴安全帽无所谓,只要不是重大问题,带电作业无所谓。导致出现安全问题时,常常后悔莫及。 2.教育过程存在克扣性 为了防范于未然,国家电网公司把安全生产工作排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会议、培训、交流、观摩、考核等手段促进安全管理按照标准化流程执行。可是,这些安全生产指示在一些基层供电所所长传达的过程中,却大打折扣。个别员工认为,安全工作天天喊、日日谈,一点新意也没有,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上级安全生产指示及文件精神层层衰减。 3.教育形式存在应付性 为了加强安全教育管理,许多基层供电所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旨在提高员工素质,但由于个别供电所安全教育培训未落到实处,导致教育形同虚设。个别供电所的教育培训只是设置一两个简单的项目,然后便草草收场。有的善做表面文章,偏重形式,安全活动形式次数不少,记录也很工整,台账做的赏心悦目,各项制度应有尽有,但实际上只是做足表面工夫,以应付检查。 4.惩治机制上存在宽松性 对安全教育抓得不力,导致对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只要问题不大,后果不严重,干脆通过经济处罚,一罚了之。一些工作原本积极主动、遵守纪律的员工会认为,出了问题也不过如此,自己以前的小心谨慎似乎太不合时宜,于是上行下效。长此以往,使一些基层供电所违章作业现象屡见不鲜。 5.重惩罚轻教育 我们常用这样一句话来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使其不能,教育使其不为,奖励使其不怠,严惩使其不敢”,也就是制定规范让其遵守、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技能、进行鼓励让其自觉执行、严格惩罚以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但一些供电所在处理安全生产事故时,往往以罚代庖,不重事后分析,不重经验的吸取,面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仍然不利于提高安全生产的整体管理水平。 上述几种现象,对基层供电所员工的安全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也给今后的员工安全思想教育管理增加了障碍。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供电所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处理好供电所安全生产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农电员工安全思想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基层供电所是县级供电企业生产任务的主要执行者,安全管理状况在县级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几点加强新形势下基层供电所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 1.提升思想认识 针对目前安全生产工作所面临的优势和弱势以及在安全思想意识上的问题,农村供电所应该组织全体员工结合自身工作,认真查找安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雷暴雨天气,认真剖析目前抢修和检修等工作中是否存在违章行为,农网方面要切实做好《安规》、“三防十要反六不”等知识的集中培训和考试;进一步加强标准化作业的培训和指导,规范检修和抢险流程,同时做好施工现场作业和抢险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并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作风提升工程,加强执行力的灌输和安全生产形势教育,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促进安全生产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2.提高安全认识 安全生产是一条射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员工只有思想上重视了,安全生产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因此,基层供电所要全面提高认识,尤其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把对安全有一定认识变为意识成为常识。要积极引导员工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使之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安全是最大的经济效益”的思想,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不断强化安全理念灌输,把安全管理深入到员工心里,要自觉摒弃喊喊口号,做做样子,而是要通过考试、抽查、观看警示专题片、撰写学习心得等多种形式,把安全教育理念推向深入。 3.完善制度 要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思想认识,必须从完善制度入手。各供电所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仅要把制度写在墙上,挂在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管理秩序制度》、《安全工作奖惩制度》、《安全管理考核督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 4.强化训练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员工在生产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然而,施工现场的习惯性违章现象是供电所安全生产中的一种通病,某些员工做事凭经验,时间一长便成习惯,不良习惯就导致违章,最后出现事故。为此,要不断加强他们的日常训练,采用军事化管理,检验落实安全措施的程度。领导干部要走出办公室,深入到施工现场,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同时,要以改不良习惯为抓手,强化员工的安全教育,全面规范工作流程,全面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对训练不刻苦,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要予以严肃处理,直至停职反省。 5.创新办法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要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大力破除思维定势。要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载体活动。 (1)创新谈话方式。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注重沟通和交流方式,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当前,在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方略中,员工对简单粗暴的说教方式持反感态度,基层领导应该及时变换方式,采取征求意见、促膝谈心等手段,和员工面对面交流,让员工产生信任感、成就感、温暖感和舒适感。注重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多讲白话,少说大道理,多做实事。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更有说服力、感召力。 (2)创新教育模式。在开展思想教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提高素质结合起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让广大员工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要加强引导,充分利用本所自然资源引导员工学习安全理论。要不断加强员工“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和国家电网公司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征文、典型报告、案例分析、自制《安全专题片》、编写《供电安全三字经》、开设专题网站等形式,让一线员工登上讲台做主角,谈感受、谈经验、谈体会,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感化身边人、引导身边人。 (3)创新活动模式。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因此,我们要积极创新活动模式,可以结合本地员工实际,举办安全运动会,组织员工分成对抗小组,把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安全要点设置成内容新颖、具有实效的安全运动项目,如铺设消防水袋、干粉、泡沫灭火、变压器抢修、同舟共济等安全趣味比赛,让他们既高兴参与,又寓教于乐,既达到教育目的,又实现技能增长,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6.加强组织队伍、干部职工、文明党风的思想建设 一是加强骨干队伍能力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有能力的管理型、技术型、服务型、廉洁型的农电干部队伍,党委要重点做好供电所所长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农电党支部和供电所核心小组要重点做好供电所班组长和党员骨干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为加快供电所的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二是加强干部职工的作风建设。加强农电干部职工的作风建设,关键要做好农电干部职工的思想转变工作,尽快将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由过去的施工队式散漫作风向现代企业职工的规范服务作风进行转变,增强干部职工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让“服务无小事”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 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要根据供电所的特点,着重建立和健全有效的财务、物资、工程等“三重一大”方面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推进厂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活动,深化反腐教育,强化供电所干部党员和职工的法律意识、廉政意识,积极开展以“发展、和谐、创新”为主题的“和谐企业”教育,实现供电所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为服务新农村提供可靠的保证。 当然,在加强农村供电所员工安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不懈、创新创优,始终把加强员工的教育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推动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供电事业实现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员工管理论文:浅谈如何搞好员工动态管理 员工,是企业之本,其素质如何,是企业活动效率的决定因素。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宣称:"你可以剥夺我的一切:资本、厂房、设备,但只要留下我的组织和人员,十年以后我将又是一个钢铁大王"。企业员工对于企业成功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当前,我们国有企业面临的改革任务很多,但千头万绪,就是如何把人改好,把人事激活,实行员工动态管理就是激活人事的重要措施之一,那么如何搞好员工动态管理呢? 一、从企业兴衰的高度,充分认识员工动态管理的意义。 对员工实行动态管理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一个国家要昌盛,首先必须提高民族的素质,一个企业要兴旺,也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员工队伍,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国有企业已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一些职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如质量意识、危机意识、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不强及等、靠、要思想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势必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海尔的成功、许继的前进,有一个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人事制度改革是企业改革的中心内容之一。在员工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符合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员工动态管理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折腾了后进层,促使后进向先进转化,必然会促进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正是当前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通过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员工动态管理是企业腾飞的一个推进器。 认识员工动态管理的意义还必须澄清和纠正一些糊涂认识及错误观念。在实施员工动态管理中,个别职工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如有的人说:对职工实行末位淘汰是瞎折腾,是领导工作简单化的表现,更有甚者说什么动态管理是挑动群众整群众等。这些认识和观念无疑是错误的,必须批判和纠正。事实恰恰相反。近年来,公司通过OPM管理,淘汰了少数后进职工,在工作过程中,企业对每一位员工是负责任的,并且通过末位淘汰制度的落实,取得了良好效果。较好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增强了危机意识、市场观念,有的单位还把动态管理机制引入日常工作难点的管理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效益的提高。 二、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制定工作目标体系。 工作目标的建立对于员工动态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工作目标很多,企业要有整体目标,部门要有部门目标,每个职工都应有本岗位的工作目标。没有工作目标就没有工作方向,没有工作目标,企业就无法组织经营活动。做为企业组织要充分认识工作目标的激励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各个工作目标构成相应的员工工作考评依据,没有目标就无法进行考评工作。所以说,企业内部工作目标体系的建立是搞好员工动态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员工动态管理要量化工作目标。我们现在进行的干部考评也好、一般员工末位淘汰也好,在工作目标和工作标准上量化的少或量化的不够,而非量化的因素比较多,这就容易形成绩效评价中的主观因素,工作任务完成不好的也可能得分比较好,和事老工作不得罪人,会来事,也可能得分不低。反而敢抓敢管、工作成绩突出的也可能拿不到优秀票。这种情况虽不是一般规律,但也确实影响考评的公正性。因此,在对员工实行动态管理中,企业必须逐步建立其量化的工作目标体系,上至企业组织、经理、书记,下至各岗位员工都有量化的工作目标和标准,而且这种目标和标准量化的程度越高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工作绩效考评的人为性,增强其从定量分析到定性确定的科学性。 工作目标的制定要实事求是,跃而可及。工作目标不能随意确定,要考虑其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做到两者的结合。工作目标不可定得过高,因为过高实际上是空的,脱离实际,跃而难及,有害无益,况且对承担工作指标者不公。但工作目标也不可定得低了,因为低了躺下就能摘到苹果吃,不利于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实现工作绩效最优化,同样不可取。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调研,全面考虑企业历史的、现在的、同行业、同机构的、同部门的、同岗位的、同工种的工作标准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工作标准体系,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员工奋进追求,努力实现目标,促进企业效益递增,又有利于对企业和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评。 三、以对企业和职工高度负责的精神,搞好员工工作考评。 员工动态管理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每一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员工工作目标的制定只是解决了工作考核的依据,但如何进行员工工作考核,考核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员工动态管理的效果。员工工作考核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努力做好员工动态管理的宣传教育。 在企业,对员工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完全符合"三个代表"的思想。员工动态管理催人奋进,促进企业管理的不断进步与升华,企业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员工动态管理能够培养广大员工奋发向上,开拓创新,挑战市场的思想理念氛围;员工动态管理,淘汰了少数人,但维护的是企业整体利益,维护的是企业广大职工的利益。为此,在进行员工动态管理实行末位淘汰工作中,自始至终应贯彻"三个代表"思想,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和思想发动工作,把动态管理的意义讲透,道理讲明,坚决澄清和纠正少数职工的糊涂认识和错误观念。把企业员工动态管理的意图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工作的阻力,收到更好的效果。 2、工作绩效考评应当坚持量化标准,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 前面谈到,员工工作绩效考评要建立量化标准,那么在实际考评工作中,也应坚持量化标准这一原则,尽可能的减少主观随意性。量化考核程度越高,越能反映工作绩效的客观性。以往有的单位或部门进行的工作考评有点类似于民意测验,在一定条件下很可能出现一定的偏颇。当然,要做到全部量化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总之,员工工作绩效考评越量化,越科学,越量化,越能服人。 3、不断提高考评者的素质,严密组织考评工作。 考评是为员工工作下定语,为人事调整、奖励或淘汰提供依据,同时也大大有利于企业组织内部的沟通与和谐。由此可见,考评工作之重要,考评者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考核的效果。因此,在员工考评中,运用一定技术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考评者的能力素质,让其掌握考评的标准和内容,熟悉考评对象工作的特点和有关情况,用好组织和广大职工给予的考评权力,抱着为企业负责,为职工负责,为自己负责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被考评人进行考评,绝对不能因个人的思想好恶、感情偏见代替考评事实,同时要始终把握正确的考评方向,严密组织考评工作,能够识破个别行为不端者,防止不测事件发生。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考评。严格就是要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有认真的考核态度,有严格的考核规定和严格的考评程序、纪律和办法等。程序不严格,不统一,就会出乱子,考评不严格,就会流于形式,不仅不能全面地反映被考评者的真实情况,而且还会产生消极的不良后果。 4、控制和消除人为误差,保证考评结果真实准确。 在当前,由于员工工作考评中客观标准的不确定性和量化考核程度不足等因素,难免会存在一些考评者的主观随意性,加之企业组织内部各单位参与考评的群体不同和认识差异,对考评尺度的把握很难一致,造成不同单位之间分数不完全等阶等。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做到三点:一是严格执行随机抽取考评者制度,决不允许参评单位自己指定人员(有规定范围的除外)。二是在综合评价统计时,按照一定的比例去掉极端高分和极端低分,以此去掉考评者的个人感情色彩。三是党组织要加强领导和控制,全面分析员工工作考评标准的变动因素,衡量每个员工的德、能、勤、绩,最后做出评价分析。 5、结果公开,注意反馈。 考评的结果要向本人公开,这是保证考评民主的重要一环。考评结果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在公开时加以区别。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被考评者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解决自己不容易认识自己的问题,从而使考评成绩好的员工再接再厉,继续保持前进的主动力;也可以使绩效考核不好的员工心悦诚服,改正不足,奋起上进。在考评结果公开之前要做好反馈工作,特别是对末位淘汰的员工,组织上要指定专人与其谈话,反馈考评情况。要根据反馈对象的个性特点,做好谈话准备,态度要严肃中肯,推心置腹。要实事求是地指出被淘汰者在思想作风、劳动态度、纪律观念、团队精神、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存在什么不足,把问题要讲明谈透,决不能不负责任的耍官腔,说含糊话。在反馈考评结果的同时,也应当肯定末位淘汰者的优点和成绩,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给其鼓励和信心,做好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动态管理的教育作用。 6、要赏罚严明,奖惩兑现。 赏罚严明本身就是治企之道。如果只是搞员工动态管理的其它过程,而缺少赏罚奖惩原则,那么动态管理也就毫无意义,肯定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为此,通过动态管理,对那些工作表现好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说的话、许的愿要算数,充分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而对那些因表现不好被末位淘汰的员工,要严格按文件规定,该下岗的下岗,该减薪的减薪,该转岗的转岗,决不能有"法"不依,更不能搞变通办法。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把动态管理落到实处。
艺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针对各个高校动漫艺术设计专业转型的现实情况,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原画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也要紧随市场变化,寻找适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CDIO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团队设计与创新实践环节,符合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构思、分析、实现、运作几个阶段的特性。因此,构建符合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是数字传媒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成果展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模式概述;改革;CDIO教学模式 1.CDIO教学模式概述 1.1CDIO概念。CDIO其名字的灵感来源于产品或系统的生命周期过程。该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其缩写构成名称CDIO[1]。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体现了模型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 1.2CDIO理念。CDIO培养大纲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1.3毕业设计教学。毕业设计是检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成果的最有效途径。以往的毕业设计任务是教师假想的一个题目,根据课程所学知识结构进行综合训练的一个项目,强调的技能操作能力。 1.4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我国艺术类高校或者综合类艺术学校及职业学校教学学校起步晚,发展还不够成熟,这就造成课程体系不够明确,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就业不对口等诸多问题。CDIO人才培养模式恰恰适合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通过任务的构思、设计等过程实现课程的艺术形态,更加适应艺术创作空间的发挥,并能与多种艺术手段有效的交织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艺术审美与艺术价值。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2.1毕业设计前期课程的改革。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不仅仅是毕业设计这一门课程,对于基础课也要加大改革力度。如素描、色彩、原画课程中对于造型能力的训练与绘制,可以结合手绘板的形式进行教学,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数位板绘制或者Painter绘制,充分改变传统手绘的形式,让数字技术按层次走进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2.2毕业设计定位。由于此门课程设置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和思想波动较大。这个时期的毕业设计方案设计追求的是效率,谈不上研究深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在授课计划中需要设置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及有效方式,才能解决这一问题。CDIO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解决途径。一方面,毕业设计教学安排在学生实习期间,学生可以根据企业承接项目自选设计题目范畴;另一方面,前期的教学与企业捆绑,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数字媒体技术的综合性、技术性,最终实现了毕业设计题目真题真做。 3.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 3.1毕业设计阶段性分析。第一阶段:构思阶段。分三个步骤。第一步为毕业设计前期,由教师、甲方联合提出阶段构思,提出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并约定学生在实习期间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或者2个以上的设计类型;第二步为设计选题,利用1-2周时间,学生根据企业项目与教师讨论毕业设计的研究的方向与类型,教师根据学生自选的情况指导学生编写设计任务书;第三步,学生要根据自选的题目资料收集与分析工作,明确甲方的要求及技术范围,通过邮件、QQ、微信的方式与教师沟通,以便教师能够实时把握学生的设计构思动态。第二阶段:设计阶段。包括设计初期、中期和后期阶段。初期阶段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创作主题的立意、背景、相关表现元素、人物造型特征等;设计中期以小组讨论中方案较优秀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落实。;设计后期为学生独立思考为主,采用多种手段和途径完善所有图纸及动态文件。第三阶段:实现阶段。以学生在企业独立思考制作的文件,反复推敲、修改,以规范性、准确性、艺术为标准。第四阶段:运作阶段。增加设计的针对性,针对甲方的要求去运作,最后达到甲方、企业、教师三方面通过检验。 3.2毕业设计的教学运作。CDIO教学模式融入到毕业设计中,教师担当总指挥的角色,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毕业知识体系人才培养规格,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明确的情况下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指导、交流关系;其次,毕业教学承载着设计的前期、中期与后期设计成果,让整个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教师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与节奏;最后,通过参与、构思、设计、实现个人技术体验,使学生达到预想的目标。 4.结论 4.1实现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在四个环节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的整体思想的实施过程中,整个体系日趋完善,使毕业设计过程到成果层次清晰,评价结果根据学生实施的环节按过程给予评定,完善了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 4.2充分刺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根据自己的创作思维过程不断的迸发设计与表现的火花,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这种虚拟充满无线可能的想象力一步一步的向设计目标实现。 作者:毕秀梅 李志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科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本科阶段学位考核的重要方式。完整科学的毕业设计指导评审体系,对于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成果,总结梳理专业知识认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考核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选题体系、指导体系、评审体系三部分。 关键词: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指导体系;评审体系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包括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等设计专业综合素质的体现。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是本科教育阶段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步骤。科学、规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 1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准确而恰当的毕业设计选题,可以明确设计方向,检验专业水平。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制定好毕业选题是毕业设计指导体系的重要环节。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联系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和课题价值,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可以分为三个方向。①项目应用型:主要是指专业实践项目,具备实战性、规范性、约束性、市场性等特点。项目应用性选题是以解决实际问题设计训练目标,注重强化设计应用能力,认知行业设计流程,熟悉行业设计规范。②概念实验型:主要是指具有探索性、抽象性、概念性、前沿性的设计选题。概念性项目往往对某种理念或思想进行提炼、概括、表达。概念项目的设计训练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社会意识,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活观念,凝聚时代先进技术成果,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意义。③专题研究型:主要针对专业发展的某一领域,进行深入性、拓展性、研究性的设计实训。应对专业细分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强化对设计专业某一领域的设计应用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我国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所说:“能提出象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个好的选题需要大量地阅读、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从对资料的分析、思考选择中确定设计选题方向,为后续毕业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体系 毕业设计指导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活动中,用时最长,教学模式最为灵活的教学阶段,也是对于本科专业设计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学科特质和设计流程,以毕业设计指导实践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为依据,分为开题、设计、结题三阶段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1)开题阶段:针对学生在设计初期就选题及前期调研进行指导。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成果内容、发展动态、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方向等内容进行指导,明确课题研究的框架性认识。2)设计阶段:重点指导学生就毕业设计选题制定清晰的设计目标、明确的设计内容和可行的设计计划。确定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技术资料,注重设计方法和合理使用工具。学生设计时,应注重辅导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充分考虑设计的可行性。注重对设计项目的分析,启发独立思考以及设计技术层面的强化。针对不同设计选题内容,注重初稿问题的沟通,二稿的调整,三稿的完善。不少于三个环节的指导是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的保证,也是更好地对设计质量和速度进行把控的措施。3)结题阶段:主要针对毕业设计方案的完善、展示、阐述等内容进行指导。着重强调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展示性。毕业设计阶段性指导体系有利于分解设计任务,控制设计效果,引导专业知识与设计实践的关系,弥补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侧重对于设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技巧的详细介绍,讲解设计选题的重点、难点,扩展知识结构,深化设计能力。 3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评审体系 毕业设计的评审体系是毕业设计科学规范化评审标准。毕业设计的评审直接关系到对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能力水平客观准确的认定。毕业设计评审体系着重审核毕业设计完整性、规范性、知识性、展示性的完成情况。评审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①优秀:按时优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熟练应用,具有创造性地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较强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②良好:按时良好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准确应用,具有良好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一定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③及格:按时全面地完成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应用,具备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完整。④不及格:未能按时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欠佳,不具备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方案不完整。 4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方法和措施,是对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检查的重要标准,是科学授予学士学位的依据。完整科学的毕业设计教学评审体系能有效地考察本科专业设计应用知识,能良好地反映本科专业设计专业认知,能客观地体现本科专业设计创造能力,是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科学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研究、巩固、扩大、加深、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毕业设计指导各环节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标准,是提高和控制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方法,对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合格的设计人才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磊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是当前高校的热门专业,承载着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调查,了解他们当前的工作状态,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为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设计;就业调查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调查 1.调查对象及内容。本次调查共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为98%。此外,笔者实地走访了多家用人单位,查阅了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学院等10余所高校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掌握了846名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基本信息。毕业生的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就业状况、工作满意度、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等。用人单位的调研信息主要包括单位用人标准及人才需求趋势、对学校人才培养等环节的评价等信息。 2.学生就业率及毕业去向分析。从发放的调查问卷来看,255名毕业生中,以各种形式就业的为245人,另有10人尚未就业,就业率为96%。从查阅的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来看,846名学生中共有784人就业,就业率达到93%。从两组数据上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相对较高,保持在90%以上,在各高校公布的专业就业率上位居前列。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也是本次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查问卷显示,245名已就业学生中,灵活就业占绝大多数,达到90%。签订就业协议书的仅为7%,另有3%的学生选择升学深造。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的信息与调查问卷结果相似,多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灵活就业为主。846名学生中,考研或者专接本的学生只有21人。这一方面体现出设计专业的就业情况良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继续深造兴趣不大。 3.毕业生就业行业及单位性质分析。在当前文化产业市场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否适应和胜任单位的要求,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信息。从调查掌握的信息来看,设计行业依然是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在调查的245名已经就业的学生中,有近70%的毕业生投身设计公司。另外,由于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美术绘画因素,许多学生选择了美术培训与教育行业。就单位性质而言,多数毕业生依然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作为自己工作的首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福利好、待遇高、压力小。但从就业情况而言,许多毕业生并未如愿,只有1%的学生考取公务员或者进入国有企业,另有2%的学生考取事业单位,还有部分学生凭借自身过硬的绘画基础,考取事业编制教师。其他绝大多数学生进入私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太窄,在公务员、事业编制等考试中处于劣势。二是专业素质不高,难以胜任大型企业的工作要求。三是市场需求因素,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 二、毕业生工作现状相关分析 1.毕业生薪资待遇分析。薪资待遇是激发毕业生工作热情与积极性的主要动力,也是衡量学生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条件。本次调查的薪资待遇主要分为期待工资和实际工资两大部分。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薪资有着较为客观地认识,定位相对准确,并没有盲目地追求高工资。有89名毕业生期待工资在3000元以上,占调查人数的36%,实际只有34人满足期望,占14%。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毕业生占多数,这基本符合当前社会的工资水平。 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就业满意度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调查,绝大多数多数毕业生对自身就业现状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达到被调查人数的84%,只有16%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对就业现状不满意或不太满意。这表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所在单位的工作环境。在不满意的学生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没有达到预期,收入水平难以满足自身需求。二是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和出差以及各种业绩考核让他们难以适应。三是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部分学生很难适应公司的管理方式,与领导、同事之间的紧张关系影响了工作心情,导致了对工作的不满。 3.毕业生离职情况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跳槽”逐渐变得普遍。调查结果显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离职现象较为普遍。在245名就业学生中,有76名毕业生在一年之内有过离职经历,占31%。其中,15人为单位解聘,占离职总人数的20%,被解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重大工作失误,由于自身失误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影响了公司形象和业绩。二是工作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公司的日常工作。三是工作态度懈怠,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另外70名主动离职的学生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薪资福利低和工作压力大是主要原因,分别占主动离职人数的36%和21%。此外,想变更工作地域也占到14%。 三、就业对教育教学反馈情况 1.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调查数据显示,95%的学生对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工作、校风学风建设、师资水平等持肯定态度,也提出了一些建议:①提高实践能力。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对实践机会比较看重。他们在进入社会以后,实践能力不足,很多时候是在纸上谈兵;②促进校企交流。大学校园相对社会,依然较为封闭。学生对企业文化知之甚少,不了解设计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③加强创业指导。创业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措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开阔,对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创业政策、项目、技巧知之甚少。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养、能力、知识培养反馈。本次调查,笔者随机向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发放调查问卷20份,回收20份。调查内容涵盖用人单位对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评价,评价共分为1—5分5个层次,20家用人单位对本单位的艺术设计毕业生进行了打分。 3.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本单位工作的表现情况,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从图表中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注重创新能力,这一点也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转变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思路,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调整学习态度,摒弃高中时代的学习方式,锻炼思考能力。另外,专业的适应性和实践环节也是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加以改进的。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组织系统的有效的实习实训,学校应该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去企业锻炼的机会;企业的员工可以到学校给学生讲工作技能,实现互利双赢;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懂得企业的运作程序,多多带学生参加一些活动,特别是高水平的专业竞赛活动,要让学生的设计产品得到批量生产,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需要,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从这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来看,总体上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较高。但在就业层次、工作前景等方面依然显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逐渐暴露出力不从心的现象,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未来,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在专业设置、教学理念、办学思路上做出改进和调整,进而提高专业质量和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作者:赵建 解佐欣 单位:石家庄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学类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艺术类跨专业毕业设计能够让作品更具实用性和特色,同时也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交流和学习,加强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艺术人才的要求。通过这种跨专业毕业设计活动,还可以为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以期今后为艺术类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本文从艺术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现状出发,着重探讨这类教学模式在艺术类毕业设计中的开发和运用。 关键词: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各项环节的一个最后环节,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一个总结和鉴定,也是本科教学计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这一点在艺术类专业学生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可以综合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自身专业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去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更快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愈发的挑剔和严格,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并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让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及时对这些显现的弊端进行修正。因此,有必要对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笔者认为,通过运用跨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模式,能够扩大学生的专业领域,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艺术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 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毕业教学设计过程首先是让学生从学院指定的题目中进行选择,或者自己拟定论文题目,然后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等对所选题目进行论证完成毕业设计;最后出具毕业设计作品或论文并参加相应的论文答辩。可是这种传统模式的毕业设计存在着以下几点弊端: 1.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单一,缺乏跨专业选题意识 不利于学生跨专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大部分专业的学生都会选择和本专业相关的题目去研究和创作,很少有学生进行跨专业选题。这样做导致学生的跨专业能力不足、创新精神缺乏,不利于学生对跨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 2.毕业设计的完成单打独斗,缺少团队协作意识 现在的大部分工作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才能够出色的完成。但是,以往的毕业设计很多都是学生自己个人去完成的,这种独立精神固然尤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弊端:在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单打独斗、孤军作战,使得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其作品设计也只能说是“闭门造车”。 3.学生专业知识狭窄,就业选择面单一 以往的毕业设计,关注面主要在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如何,忽视毕业设计中跨专业知识的运用,导致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的就业方向单一,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 针对艺术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结合艺术类学生特点以及他们今后选择从事的职业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能力培养,特别是在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上,要进一步推进改革。 1.何为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 所谓团队教学模式是指在通过不同学科人员之间共同去参与涉及课程教学的一种合作模式。其中“团队”一词含义广泛,可以是教育者,也可以是受教育者。团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科的融合、协作和传递。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则指的是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去打破各自专业的隔膜,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各自组成相应的团队,教师团队去帮助和指导学生团队,完成毕业教学设计。 2.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实的施过程 (1)毕业设计的团队组成。从概念出发,这种团队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打破各自的专业限制,由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服装设计等不同专业背景出身的老师来组成一个指导团队,同时选择其中一名老师来担任组长。相应地,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毕业设计团队,选定一名同学为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去共同完成要给教学设计作品。 (2)毕业设计的选题确定。题目的选择可以让教师团队共同商量决定,其原则是毕业设计的选题无论从选题的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应该同传统毕业设计不同,应该更加突出综合性和融合性。只有这样的选题,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和目的。具体应兼顾以下几点:①选题要求:以能体现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等专业的综合性和融合性为选题对象。②选题内容:以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服装设计专业等的交叉点作为选题的内容。 (3)教学实施方法。首先由每组设计团队去顶一个题目,通过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集体协作,共同完成这一设计创作。具体的指导与完成步骤如下:①将选定的题目按照不同专业分解为相应的子课题,由相应专业的老师分别给予学生指导;②指导老师将子课题继续进行分解,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能力下达给每个学生,分别让他们去完成;③在这一过程中,要定期召集团队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完善各自的设计任务;④学生根据计划完成各自的任务,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4)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依据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平时成绩、毕业设计说明书成绩、毕业设计成绩以及答辩成绩。 (5)毕业设计展览。毕业设计的展览是按照项目进行划分。同一项目的各专业学生再同一区域进行展示,确保展示的完成性。 3.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的管理 (1)指导教师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管理至关重要。每组教师组长要根据毕业设计的时间来认真计划,并监督项目的整体完成进度,确保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并定期组织本组各专业指导教师见面讨论、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等。 (2)学生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组学生组长要负责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日常沟通与交流,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随时同指导教师进行联系。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维护学生团队合作、沟通的协调性,使学生在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作者:魏敏 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性研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脱胎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最初设定的工艺美术范畴的室内装饰专业,伴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市场化的进程,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各方面日趋发展,室内装饰专业逐渐融入了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人机工学及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成为一门内涵深广边缘综合的新型学科。目前,国内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艺术类招生的热门专业,就业形势也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渐扩大而显得异常火热,但是在这种大的背景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局面,归根结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够深入和缺乏实践训练,这最终导致毕业生在进入行业后,面临真实的设计项目时缺乏经验,而不知所措。据了解,目前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中,大多数的实践平台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只能使项目设计停留在方案阶段,使其不能客观地指导设计工作。而概念创意设计教学着重强化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通过概念创意的创新设计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设计思维与工作方法,其结果未必能够实现,但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性思考和理性策划的能力,为其留有进入专业领域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立足当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内涵深广边缘综合、实践性强”的专业特性,来寻求学科发展的方向与需求。 二、结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教学课题研究 (一)课题概述。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专业训练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知识和技能并针对性地补充和学习实际项目所涉及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了解项目设计的过程和要求。湖北文理学院作为保康县歇马镇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的援助单位,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接受了歇马镇政府的邀请,承担了所在镇的21个村庄进行规划设计,课题组团队成员由带2011届毕业班的专业辅导教师组成,团队结合本次课题纳入了毕业设计的实践性课程,结合学生毕业考察和毕业设计进行展开,学生通过这一毕业课题的学习和训练,了解和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运作,并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原则、现行政策法规以及新农村规划设计相关政策和方法规范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树立对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价值观,有利于今后参与同类项目实践,提高专业设计素养和实战水平。 (二)课题的目标与要求。每年毕业设计课题都因项目而有所不同,往年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大都以虚拟训练课题为主,设计目标和对象比较模糊,设计要求也不太明确,本次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真实项目进行开展,目标明确,并要负担责任,因此对课题设计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对较高。 1.课题项目背景分析。本课题名称为“保康县歇马镇新农村规划设计”,歇马镇地处保康南部,驻足沮水河畔,背依荆山腹地,大小山头418个,其中标名大山头37座,山峦重迭,沟河纵横。东与两峪乡的大岭交界,南与兴山榛子乡的黄家垭接壤,西与马桥镇的高桥河相连,北与后坪镇大石脑毗邻。属山区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差异较大,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歇马镇地域较广,地形条件复杂,海拔较高,其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目前以烟叶为主,以后着力发展以九路寨为中心的旅游产业,但是21个村庄的规划各有特色。 2.设计内容和要求如下。第一,以设计村庄的自身产业特色和村庄形态特色为入手点,对所在村庄的地块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对地质地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条件、民居建筑的历史、形制、风格、使用状况及周边环境作进一步现场调查和资料查证,并参考国内外相关实例的成功经验,完成调研报告。第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保康县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年)等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歇马镇提供的规划资料及有关建设意见,提出对所规划村庄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如下内容:村庄产业、基础设施、居民点等规划设计方案;居民点详细规划设计方案;风景区沿线的景点规划设计;近期环境改造方案(包括环境和旧建筑的改造);新建居民点的户型和效果图方案;规划编制说明。第三,以本课题为基础,挖掘和整理农村民居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和风格特点,以探索如何通过改造使新旧结合,重新彰显出其历史风采和地域特色为命题,完成毕业论文的创作,并结题。 三、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法的创新与特色 毕业设计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或继续深造前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因此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及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是把握这门课程的两个关键要素,也是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的特色所在。 (一)创新特色一: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解决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选题常常困扰着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选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自2003年课题组申报了鄂西北新农村民居建筑模块设计的省级科研课题,课题组成员一直关注新农村建设和规划设计,自2007年开始课题组就将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结合,课题逐步由虚拟性转向真实性,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2009年课题组参与第一个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针对保康县城关镇的9个村庄进行设计实践,并关注农村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再生话题,与湖北襄阳所处的鄂西北大环境发展的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2007~2010年历年毕业设计选题都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确保课题的时效性和挑战性。一是教学的介入必须在项目进行前,使学生能了解村庄现状的真实情况:课题组成员的教师带领毕业班学生进入保康项目所在地,并驻扎在所在村庄,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现状、村居建筑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形成调研报告;二是选择历史价值深厚或有突破性利用的区域和乡镇为课题对象,对所在项目区域的地域特色、民俗民风、民居特色等作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有所重点地进行研究,特别是景区村庄形成的历史风貌,人文特点等作了更为详实的考证,使课题的深度和高度有所加强。三是村庄及其环境规模宜小巧适中,以便学生能集中精力深化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选择难度较小、特色相对不明显的村庄让学生全程参与并完成规划方案的设计实践,鼓励学生组成课题小团队独立完成项目。 (二)创新特色二: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项目进行前或早期是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的最好时机,这样学生可以针对村庄的基本现状做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到现场了解许多真实的村庄现状以及实施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并且联系县镇的政府代表、规划局、旅游局和相关技术负责人等在现场或其他同类项目带领参观和技术讲解,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印象深刻,对他们日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以上谨慎的选题和现场的指导,使学生在乡镇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建筑保护利用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批判性视野,启发他们去思考新旧对话与共生问题。通过产学研的互动,不断建立一个将历史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三)毕业设计实践性课题研究的体会。一是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性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围绕教学中针对设计创意、设计逻辑等问题展开研究,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二是利用专题性、实践性较强的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以跨学科为启发点、依托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密切的综合课题,引导学生作出基于对建筑造型艺术、技术、文化、生活经验等多维因素综合思考的创新设计结果。四是通过本项目,组建一批观念活泼、创造力旺盛的教研团队,以教师为表率迸发出设计原创爆发力来影响学生。利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针对同一课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全面系统地满足专业教学。 四、结语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实践性教学展开创新型教学研究,通过开放型的合作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应该是一种开放型的、师生平等的、讨论式的互动过程。注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释放和开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突出跨学科(专业)的课题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多角度、系统化、开放型的训练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比如,采用工作室“主题讲授+公开讨论+设计研究+成果展示”的教学与实践模式,为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型的教学环境,从而能更广泛地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及评判能力。真正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执行者。一个良好的教研团队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参与到设计实践的第一线,不断积累第一手资料以拓展视阈、更新知识,从而丰富专业教学,为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打下基础。 作者:尚晓明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究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市场对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已很难跟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步伐。毕业设计是体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相关专业学生展示专业知识、艺术才华的关键步骤。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各艺术院校应进一步重视起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发展。有别于其它课程,毕业设计一般开设于大四下学期,时间短、强度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时间精力投入要求较高。如何展开毕业设计课程教学该,怎样提升学生的从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一个深得深思的论题。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毕业设计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用于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综合素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是近年来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整体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具体来说,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监管机制不科学,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各艺术院校都出台了针对毕业设计课程的管理规章制度,但很多院校对于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管并不严格。具体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毕业设计涉及的各环节的检查制度并不完善,导致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实际效用,不但答辩如同走过场,相关教师也对不达标的毕业设计也存有姑息迁就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方式,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间大同不异、缺少新意,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2.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联系不紧密 艺术设计专业对实践的要求非常高,以操作性强著称。这就是说,学生的毕业设计不能只有优质的创意,一些项目还需要具备实际的可行性。但现实情况是,就每年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而言,真正能够能投入实践的并不多见。具体来说,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不但在体现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同时也可以从设计过程中体会到。学生常常在毕业设计初始时对选题存有很多想法,但最终却很难真正找到适用的课题。亦或者,学生的选题质量相对突出,却超出了自己完成课题的实际能力。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对毕业设计持有的态度不够严谨,资料收集不力,考察、调研不当,导致毕业设计主旨不明、内容空泛。 3.学生自身对毕业设计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毕业设计课程一般在大四下学期开展,这一时期的很多学生都处临就业、考研状态中,缺少全力以赴处理毕业设计的精力。大多数人仍然将主要的时间用于他们所认为的更重要的考研、找工作上。故有些学生在处理毕业设计作品不够投入,出现怠慢情绪,先是设计进度跟不上,最后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严重滑坡,间接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作品的总体质量。 4.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高等院校扩招不但直接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还引发了很多其它问题,比如最重要的,教师数量的紧缺。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院校的老师必须一人指导十数个学生,同时还要负责日常的教学与科学,必然会力不从心。此外,当下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甚至是博士、硕士刚毕业,缺少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选题或指导过程要求过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程。 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施的方法途径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展开教学改革以寻找更加适用的教学方法。对此,各院校应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的办学实践,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针对性措施: 1.强化对毕业设计教学的管理与监督 毕业设计教学的规章制度需要得力的监管才能够真正发挥效用,各院校应建立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分层监督机制,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抽检,同时将抽检的结果详细记录并保存起来。定期检查可分为三个步骤,即初期、中期及后期检查。其中,初期检查主要用于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用来审核课题申请和开题报告的可操作性;中期检查多采用院系抽查的方式,主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用以监督选题的完成进度;后期检查则在毕业设计作品完成以后,主要用于把关毕业设计的考核过程,对毕业设计质量、答辩及评分情况展开监督。不定期检查多由院系组织进行,一般是对毕业设计进行抽检,抽检内容包括指导老师的工作记录、学生的考勤等等,用调节和规范毕业设计教学的整体过程。 2.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发展师资力量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一般采用单纯的导师制,一个指导老师负责约10个学生,导师则多由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受日常工作的限制,他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往往难以真正应对毕业设计指导。对此,笔者建议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采用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方式。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有利于师资力量的整合重组,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并提升专业教学的水平,推进教育朝个性化、精英化发展。从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已有的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来看,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该方式培养的学生通常都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和综合水平。具体来说,导师工作室应由以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充当带头人,再由5个左右的优秀的讲师、助教和硕博士生充当主要成分。导师工作师制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各工作室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研究方向和教学计划,并在合适的时候公布近期研究成果。这种工作制度既强调学生的自身努力,也有利于导师忧患意识的发展。工作室成立后,导师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来制定选题,学生们则根据自己的专长选定课题。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导师的指导水平也会充分发挥效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互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教学实践 艺术设计以实践性突出著称,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应当在实施导师工作室制的同时强化校企合作。比如,可聘请知名设计师或业内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者将合作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发展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让学生全程参与方案构思、草图绘制及后期制作的过程,让他们在实践中升华自身的设计理念,进而懂得,设计不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它同样需要实践的证明的和大众的认可。 作者:张胜利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一、毕业设计选题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选题必须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有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关的课题才能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同时课题要满足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的综合训练。选题应尽可能地结合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力求通过毕业设计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也可以选用符合教学要求的模拟题目。选题要难度适中,任务量要饱满,以保证学生经过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为宜。从2003年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学生选题为主导。即由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专业特长和兴趣提出选题,或者学生结合自己所在的实习单位中正在运行的项目,把该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等,最终学生需要与导师沟通、探讨,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二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辅导教师选题为主导。这个阶段除了沿用第一阶段的方式以外,还增加了来自指导教师的选题。即根据指导教师主攻的科研课题或科研方向,由指导教师列出选题,然后向学生公布,再由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题目,最终得到指导教师的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三阶段,辅导教师命题为主导。在经过第一、二阶段的实践后,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的确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设计创作,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且他们的潜能没有被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设计作品也不能显示出其三年来的最高设计水平。同时出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即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家装类型的选题,而不愿意选择工装类型的选题。另外,部分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往往选题趋于简单,抱着能毕业就行的心态,对自己要求不高。所以在第三阶段,我们又一次进行了改革。选题全部来自校企合作的单位和企业,由指导教师小组共同探讨研究,根据本届学生的整体情况,在其中选择几个适合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项目。同时,又可保证选题涵盖的合理性。再由指导教师将选题分派给每位学生,即指定选题。当然,前提是基于指导教师对于每位学生的能力都了如指掌,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对应的选题指定。事实证明,经过第三阶段的改革,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改善。经过以上三个阶段后,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达成共识,选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体现选题的多样性,避免出现选题分化的现象;第二,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应能让学生发挥出良好的设计水平,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强化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尽量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第四,做到因材施教,能根据学生水平制订合理的选题与要求。 二、毕业设计辅导 毕业设计辅导过程是整个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毕业设计管理的关键步骤。一直以来,我们主要采用当面辅导和网络的形式进行辅导。定期组织学生当面进行探讨,在面谈过程中,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在组织管理上,每次的面谈辅导中,学生所提交的阶段成品的质量都会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教师主要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辅导:第一,设计构思的生成以及表达;第二,设计理念的提炼;第三,如何利用草图进行设计理念的表达;第四,设计效果的表达;第五,施工图的规范绘制;第六,作品手册与展板的版面设计;第七,陈述ppt的制作与答辩思路的设计。同时,以网络的形式加以辅助。从2010届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OA系统开始启用毕业设计系统,该系统有效纪录每次的毕业设计辅导,从开始开题报告的撰写到中期的检查,再到最后答辩记录以及作品的提交,都能够通过该系统记录,并且是双向的: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填写问题,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审阅与回复。此外,指导教师也由以前的校内导师改革为当前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相结合。 三、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一项庄重而严肃的教学活动。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述和理解能力,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学生知识面的宽窄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均可从中了解。毕业答辩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方案陈述过程、评委点评与提问、学生回答中获得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设计师风采的好机会。当然有些学生也会因为紧张、没有把握而胆怯、缺乏自信。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机会不断学习,我们也一直不断改革答辩的组织形式。在2010届之前,我们采用的是各小组同步答辩的形式,每个小组的评委分别是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和校内指导教师。采用这种答辩的形式,因为各小组的整体水平有高低之分,即有某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较高,但有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相对较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示范性的效果不太明显。故从2010届开始,我们又进行了改革,采用优秀答辩的形式,在各小组中按一定比例选择水平较高的作品进行答辩,形成具有良好示范性的公开答辩形式。答辩评委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兄弟院校的教师以及指导教师,评委的阵容扩大了,在优秀答辩的会场上,学术气氛非常浓厚。而其余学生则按小组进行答辩。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此种方式的确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往往会更加努力,学生之间形成无形的竞争,最终学生都可以较高的水平完成自己的选题。不过同时也衍生出另外一种负面现象,个别学生只求在小组里进行答辩,所以在毕业设计中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也在寻求更好的答辩形式。 四、成果与展望 经过师生的不断努力,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获得了一些收获,每年我们都在每届的设计作品中选送10件作品参赛,先后获得了喜人的成绩。我们要在循序渐进的改革中继续前行,进一步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让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实实在在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 作者:陈婕娴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 一、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使用设计软件,熟悉设计与制作的一般流程,使之初步具备与客户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当前,毕业设计选题价值较低是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受限于指导教师承接的社会设计项目少、种类单一等因素,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难以为毕业生提供合理的“项目库”,导致多数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大多是与实际生活脱节的虚拟课题,“真题真做”或“真题实做”少之又少,毕业设计流于形式与表面,难以深入开展。这与高职院校一贯秉持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相背离。除此之外,在评价方面,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很大问题。许多学校的毕业设计评价时仅由专业教师自行承担,缺乏引入设计公司社会性评价的环节;同时,答辩环节缺乏必要的淘汰,造成考核和评价形式大于内容以及企业和社会参与评价少的问题。 二、基于创业理念下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一)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基于创业理念的毕业设计实施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自己走向市场,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项目或是来源于学生与同学的交流,或是来自于网络的项目外包,不论是哪一种,其真实性必须得到保证。以近几年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项目而言,大致有视觉识别系统、宣传册、房地产公司楼书、包装设计、企业网页设计等几大类。毕业设计的自主选题虽然是带有学生个人偏好的一次主观选择,但项目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真实设计,因此,能够使学生获得设计过程的完整训练。学生的选题大多比较贴近本人的职业期望,能够训练学生掌握相关设计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中的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导师应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使课题类型多样化,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学生在启动带有独立工作性质的选题中,自然也会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选择深度、广度和难度适当的项目进行毕业设计。而作为毕业设计实施的管理者,学校专业教研室需要客观评估学生的选题,比如,判断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是否具有典型性,其训练是否具有实效性与可行性等。 (二)让学生与客户充分沟通,明确设计任务 学校在强调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或“真题实做”的前提下,应积极开展虚拟创业。市场上的项目大多是有条件的限定性设计,比如,针对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选题,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必须了解消费对象、产品、媒体特定、制作工艺等要素;针对有关室内设计方面的选题,则必须详细了解客户意愿、工程预算、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等。艺术设计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客户资源,一个设计师只有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固定客户,才能够被市场认可。有创意的设计并不一定适应于市场的竞争,这其中涉及到设计营销与管理的重要性。如何让设计达到预期的市场效应,首先就要对所涉及到的市场进行分析,找到最恰当的目标消费群,进行市场定位,然后确定项目的核心。一切设计行为都围绕着核心概念展开,这样才能使设计不偏离客户的想法。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前期,需要深入市场进行调研,积累有关市场信息和工艺方面的资料,在与客户就设计风格、造价成本、媒介材料等设计问题进行交流时,面对客户的质疑,应适度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应完全被客户牵着鼻子走,要用创意引导并说服客户,使客户认同自己的设计作品。 (三)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习见的做法是由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的评分组成,两部分的比例各占50%,从本质上来说,这属于“校内循环”。对于以创业理念为导向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而言,答辩小组的成绩评价可以做弱化处理,而将社会(或客户)对学生个人设计得失的评价放在重要位置。具体内容包括:设计理念是否合适,功能设计是否符合业主需要,技术措施是否合理,哪些部分还需要改进,界面设计是否悦目,植物种植设计效果是否美观,家具与陈设选择是否得当,风格采用是否合适,氛围营造是否到位,如何平衡个人设计理念与业主决策之间的矛盾,施工效果如何,采用何种材料和施工工艺完成设计等等。在整个设计实施和现场跟踪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摄影或工作笔记等方式进行记录、总结。基于创业理念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对毕业设计教学与质量管理的整体效能要求更高。同时,通过分析个人与社会需求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使毕业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更加多元开放,实现毕业设计教学系统中目标、实施、反馈、控制子系统的协调统一。 三、结语 毕业设计也能够拉近学生与就业创业环境之间的距离,是促进学生转变身份、步入职场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应基于创业理念,充分利用毕业设计这一教学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 作者:汲晓辉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征和策略 随着近年来大学的逐渐扩招,高校学生的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的普遍共识,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目前,高校的艺术类学生适逢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契机。文化艺术产业链发挥出无限潜力,成为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了社会的财富,也衍生和细化出很多新的职业和岗位。这为高校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多新的机会。新兴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在给艺术类大学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发展,使得文化艺术市场更加欢迎综合素质全面,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大学生。 一、浅析当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征 1.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率较高 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概念是指未按劳动力市场规范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方式而获得职业。其特征是,毕业生毕业后没有明确地签约接受单位,且档案、户口挂靠在学校或人事部门。灵活就业具体而言,又细分为有单位接收或自由职业两种。很多毕业生毕业后在一些小型公司、艺术工作室或是私人企业等工作,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与企业公司之间的约束性不强,变动性较大。而另一种灵活就业的形式则是没有具体的工作集体,自己以“艺术个体户”的身份承接项目独立完成,或是自由创作,通过售卖产生价值。艺术类毕业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就业的意向上往往倾向于能够实现独立作业、自由发挥的工作。比如说,美术类学生当个自由画家,摄影专业学生当个自由摄影师,或是舞蹈、音乐类学生办一个舞蹈培训或是音乐培训的机构等,都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2.交叉型专业素质的艺术类毕业生成为热点紧缺人才 由于社会职业的更加细分化,一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行业在如今发展迅猛,例如:动漫制作、影视创作、展会策展、拍卖公司、游戏内容设计和营销、环境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类人才均为紧缺人才。艺术学科内部各分支方向交叉发展,而且与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相辅相成,艺术专业正朝着多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那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实用艺术的人才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和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1.注重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的对口匹配艺术类专业的培养模式强调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这种技能的培养通常来说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精力练就。这种技能的特殊性成为了他们就业时的“独门绝技”,但同时也制约了他们就业选择的范围。艺术类大学生一般不愿意轻易地放弃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其他形势的就业,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艺术类大学生们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技能是自己兴趣和优势所在,而且花去了自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弃则不舍;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如果不能够选择对口的专业,那就意味着他们需要重新去进行新的技能培训。艺术类的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专业,他们的其他文化知识普遍不过硬,各种可迁移技能训练不够,综合素质不突出。对于他们来说,重新学习新的技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很多毕业生宁可选择一些非常不固定的自由职业模式也不放弃自身的专业技能。 2.看重工作的高收入和高回报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是一个“高投入”的过程。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费通常高于其他的专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习工具和用品费用都不菲。由于这种高投入,学生们都希望毕业之后能够获得高的回报。再加上艺术文化市场的繁荣和行业的高利润性质,让很多的艺术类大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分得一杯羹。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上,他们首先会考虑薪资丰厚,物质待遇高的工作进行就业。 3.就业区域选择范围过窄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都渴望留在大城市工作。这其中虽然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留恋大城市舒适的生活条件,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毕业生单纯地认为在城市里有着良好的艺术氛围和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进行充电,获得成长和进步,逐渐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而中小城市则艺术资源贫乏,不适合他们持续的艺术追求和他们自身艺术理想的实现。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扎堆于大城市就业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很多人看到身边多数人都在大城市就业,觉得回小城市工作显得不体面,因此也勉强在大城市里获得一个并不十分满意的工作机会,这样大大地限制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实际上,在中小城市和一些西部城市,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开出了很好的条件。 4.在择业心理上既有自信,也有焦虑一般来说,学艺术的学生往往自信心强,由于其专业本身有显著的实用技能门槛,使得他们通常为自己的“一技之长”而显得底气十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显得从容自如。但是他们常常会存在焦虑感,原因就是由于其全面素质缺乏,使得他们一旦接触了社会,就会发现自己在综合能力方面的匮乏,于是会有无所适从之感,原先建立起来的自信心也很容易就会顷刻瓦解。 5.自主意识强,不愿受工作中的制度约束艺术生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强,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愿受约束的情况。而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除了要求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强调毕业生能够服从单位管理。协作意识和全局意识是单位团体个人都必备的素质。大学生的生活相对自由轻松,他们在校园里已经习惯了“睡到自然醒”的美好生活,而对于学习艺术的同学来说,他们更加喜欢“晚上熬夜创作,白天呼呼大睡”的生活节奏。很多人甚至认为,必须要在这种自由散漫的状态中才可能出现艺术创作的精品。这就决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择业的时候,更加希望能够实现弹性坐班,实现时间的自由支配。另外,很多艺术类学生为了更好地接触艺术,在入大学前就独自多年在外地拜师求学,使得他们很早就独立自主地生活。艺术学习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创新和创意是艺术学习的灵魂所在,而个人的天赋和灵气也决定了艺术创作的高度,这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学习和创作过程使得艺术类学生崇尚天才,忽视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而这种不愿意受约束的状态只能生存在极少数的工作岗位中,多数企业和公司强调成员的团队的精神,要求他们必须服从管理。 三、针对目前艺术类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1.引导学生改变观念,提倡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方式如今的就业市场,“岗位少人数多”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拓展多种渠道实现就业,是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市场实现“突围”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国家通过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大学毕业生支教计划”、“大学生下基层做村官”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虽然有些就业地区条件暂时相对艰苦,但是却可以很好地锤炼大学生的自身能力,而且还可以得到国家在政策上的极大扶持,不失为许多大学生就业的一条出路。此外,可以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带动更多学生就业。艺术类毕业生由于具有一技之长,适合“作坊式”的自主创业。其创业方式具备成本低,投入少,创业起点门槛低的特点,很值得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进行尝试。我们要通过调动学校拥有的资源为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各种帮助,让毕业生勇敢跨出创业的脚步,同时帮助毕业生克服创业初期的各种心理和管理上的困难。 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培养学生专业的就业技能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各个高校正在着力建设的就业工程之一。培训出一支专业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等课程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是将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从事务性部门转为技术性部门的关键。通过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通过科学的自我探索和对外部工作环境的探索,进行科学的决策,实现理智而从容的就业。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要提前抓,尽早开设就业指导的讲座和课程,让学生能够慢慢认知到本专业用人市场的情况和要求,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科学进行选择。另外,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加强对艺术类毕业生自我认知的教育和就业观教育,逐步让他们建立其科学而理智的就业观,并且通过积极引导毕业生扩宽自己的就业区域和就业渠道,来实现毕业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和地域内实现就业。 3.加大信息搜集力度,完善建立就业信息的数据库毕业生就业最想从学校得到的帮助就是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学校要通过老师和校友获得本专业领域内的重要单位信息,并且建立起良好的互动,通过企业和学校之间各种联谊和活动,增进单位对学校培养环节和学生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在这些单位通过实习、见习等环节获得经验,实现就业。另外,学校还主动地“走出去”,将用人单位“请进来”,通过媒体、网络和报纸等信息的收集获得相关企业和单位的信息,并且主动邀请单位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总的来说,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帮助毕业生获取信息,实现就业,并积极主动保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另外,我们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与企业和单位的合作,让在校学生和毕业生都能够获得机会,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教学实习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的共建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通过专门培训,科学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高校必须组建一支经验丰富和素质全面的就业指导专门团队。大学生的就业服务除了为学生提供市场调查、信息交流、政策咨询等事务性的工作之外,还要开创性地为学生建立健全用人单位的各种信息,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一系列的沟通和举办一些大、中、小型的招聘活动。另外,大学生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学生个体在就业能力和心理等方面出现的危机事件需要有效的干预,因此就业工作队伍的老师们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于是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学校需要给就业老师进行系统而及时的培训,以便让老师们掌握最新的就业技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类学科在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就业工作者应透过分析新形势下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群体特征,有效地进行相关指导,以便帮助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艺术毕业论文:高等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高校就业毕业生艺术类院校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近几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对目前的就业趋势及就业特点做了分析,最后对艺术类院校就业工作在学校统筹方面,涉及就业工作的学校各部门方面,高校基层各系方面、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方面提了一些个人的建议。 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从1998年突破100万人以来,逐年剧增。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我国劳动力中大学生的比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属供不应求状况,但从表面上看,社会上大学生的稀缺程度明显下降,以呈现出就业困难的局面。截至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超过80%,研究生超过95%,专科生达到4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由于高校扩招的首批本科生加入了毕业生行列,而使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所下降。 目前我国的整体趋势在于,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又是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就业压力十分突出。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正在与世界经济接轨,会出现一段就业压力加大的时期,然后才可能逐渐缓解。由于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我国人口增长率从20世纪90年代已开始下降,到2020年后将接近零增长,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明显下降,那时就业率才会逐渐回升。 现在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呈现出几个特点:1、需求不平衡。2、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提高。3、就业竞争目益激烈。4、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基本形成。5、就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完善。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15%,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改变当前基层面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是党和政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 对高校而言,“一次就业率”已成为考核高校工作优劣的主要指标,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质量。高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将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对学生的就业,择业教育也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此,仅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特别是艺术类院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一、学校统筹方面。 学校领导牵头,主抓就业工作。只有得到学校负责人的重视和要求,才可以将学校各部分与就业相关的力量有效地进行整合和协调,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也可以使各部分与就业工作相关的部门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个部门对于就业工作的困难和建议才可以更直接地为学校所了解,进而,才会更快捷地、具体地制定措施,完善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地让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各部门才可以服从分配,明确在就业工作各个环节上扮演的角色,才可以发挥最大的力量,为就业工作服务。 二、涉及就业工作的艺术类学校各部门方面。 这些部门应具有专为就业的计划、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安排。在处理有关就业工作问题时,应该尽可能地简化程序,尽可能地根据在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提前作出部署。特别是在毕业生处理退校手续时,尽量缩短时问,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轻松、便捷的离校环境。专门负责毕业生工作的就业指导中心,要拥有现代化的就业信息查询条件,并将这些信息和网站普及到学生那里,避免信息再就业指导中心过于集中或者无法通知到学生。如有可能,应将毕业这一年的有关毕业手续的办理方法和时间提前公告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好让学生将精力主要放在就业上。 在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中,选择教师上,应注意让有经验、有能力、有热情的专职人员担任教学任务,切忌不可把资格老、工作时间长等因素作为任课教师的选择条件。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情况,应该注重授课的实际内容、教师的现代意识以及讲课能力,这样才可以使就业指导课成为一门真正对学生有意义的课程,并被学生所接受。对工作有热情的人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的互动起来,才可以在课余时间主动地翻阅资料,认真备课,使就业指导课在授课内容上具有实效性,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在作用上有所体现。其中在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内容上,我建议至少应具有以下的内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如何写好简历,如何写好求职信,就业信息准备,自荐的方法和技巧,面试准备和技巧,面试实施,面试中的问题,面试结束,考研毕业生指导,出国留学毕业生指导,就业法律指导,创业指导,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岗前指导,见习的指导,毕业手续的办理及注意事项,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网络信息就业的查询和注意事项等等。 在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方面,应该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立足,再前进”的就业理念。首先,先教会学生做好自我定位,在社会上明确好适合自己的工作位置。对自己能干什么和想干什么,有个清醒的认识,脚踏实地地面对就业。其次,通过课堂授课、专家讲座、教师日常引导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目前的就业市场情况,掌握就业形势的发展方向。再次,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对于毕业生关于就业的问题和疑惑,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让学生在头脑中确立就业与择业的关系,通过具体的数据和事例掌握应届与往届的就业率对比情况,最终使学生在观念上有所转变,避免在就业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三、艺术类高校基层各系方面。 制定专门的适合本专业学生就业的规章制度及教学计划。专业的不同,也许就业的形势和方向就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专业,各系应组织专人对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和总结,再根据客观事实的现状,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为就业有所便利的规章制度。国人部发[2006】17号文件《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中,国家已经提出了关于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精神,既为面向基层就业敞开了大门,也同时看到了见习对于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不论是师范专业的学生,还是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不论是现在具有见习制度的院系,还是目前不具备见习制度的院系,都应该把毕业生见习制度重视起来。见习期问,毕业生可以在用人单位熟悉工作环境,调整个人的就业状态,亲身经历就业过程,将就业指导课中的内容应用到实践当中,也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让学生在社会上为自己更准确的定位,确立更加实际的就业目标。学生在大学的生活里最终的目标是学得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技能,以及可以为国家服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就业上,如果无法就业何谈为国家服务,何谈实现自我价值;如果无法就业,何谈赡养老人,何谈幸福生活。作为学校应为学生负起责任,为学生的就业负起责任。见习制度的制定,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更早地、更好地为自己定位,这样才会避免在就业上的盲目。 在具体的关于就业的指导思想中,应该鼓励学生以“走出去”的原则对待就业。“走出去”的就业原则指的是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寻找用人单位,学校为此积极提供便利。前些年人们为了省时省力主动到饭店去用餐,因为想去饭店用餐的人多,而饭店较少;人们主动到商店购买商品,因为需要买商品的人多,而商店少。现在,很多饭店推行了送餐活动,而且没有送餐费,原因在于想去饭店用餐的人虽然也很多,但饭店的数量却增加了更多,同样是为了省时省力地用餐,人们的选择空间就更大了,在如此强大的竞争面前,饭店想要生存,必须采取行动——送餐上门;现在,很多商品也采取了推销的策略,原因也在于购买商品的人很多,但是商品可供选择的空间也很大,商家要想生存,也必须采取行动——送货上门。有人说,大学生不是货物,不能与饭菜、商品相比,是的,也许在形式上不能相比,但在大学生就业与饭店和商家如何生存上,他们的实质是一样的。如果还抱着以往等着用人单位来选人的态度去对待就业工作,那必然会影响毕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就业成果。让学生们“走出去”,对待就业问题采取主动的策略,也许是提高就业率的好办法。 关于基层各系的专业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影响,使专业教师了解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学生的就业与否,可以证明该专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一个专业的学生连续几年都无法达到正常就业,当然应该质疑该专业存在的必要了,至少应该考虑缩小该专业的入学人数,学生的减少,也相应地影响专业教师的数量,这是一个环环相扣问题,应该引起专业教师的重视。从另一个方面上讲,专业教师是本专业的学生和专家,必然对本专业的就业去向也有所了解,特别是一些特殊专业教师,他们与本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可能非常熟悉,要是将这些专业教师充分的调动起来,加入到为高校学生就业服务的队伍中,那将是十分重要的一股力量。 关于基层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是就业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就业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而且可以使就业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工作中与学生紧密联系,学生的特点和想法,辅导员最为熟悉;对于就业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和效果,辅导员也最为清楚。在就业工作的问题上,多与辅导员联系和沟通,有助于掌握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目前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辅导员是做学生具体工作的,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辅导员可以更加具体引导学生的就业,调整学生的就业观点和想法,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准确的就业建议,帮助学生在社会上定位。一名辅导员也许不会了解所有学生的就业情况,但可以帮助一部分学生走上就业的正轨,再由这部分学生影响其它的所有同学。 四、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方面。 中办发[2005】18号文件《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今后几年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总体趋势。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均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表了态。从以上可以看出,各地基层的岗位,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方向。特别是师范类学生,各地基层均对教师有较大的需求,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师范类学生还没有认真注意基层岗位的就业市场,高校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至少这一问题还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应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到基层去,与其找不到工作在社会上失业,倒不如走向地方基层,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干一番事业。 最终,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该以就业这一点为基础,使国家、各高校、高校中各部门各系、学生本人连成一条线;再以国家政策、高校就业措施、高校各部门各系的就业方法、学生本人的就业能力和结果形成一个面;最后,以国家政策为起始点和终点,高校根据实际就业情况向国家反馈,高校各部门各系的工作人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对于就业工作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向学校反馈,学生本人根据实际就业情况及本人关于就业想法和问题向主管教师反馈,最终形成从点连线,由线展面,构面成体的循环型的就业工作体系。在这个立体的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以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做好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市场思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艺术类结业生的就业特点;正视教育的敦促浸染;积极缔培育业前提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跟着我国高档教育公共化的到来,高校结业生就业轨制和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年夜转变,高校结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鉴于我国今朝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青年总体的素质状况、普遍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市场,成立以黉舍为主导的结业生就业市场,市场经济前提下的年夜学生就业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跟着高校结业生政策更始的深切,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长和社会机关的急剧转型,有关结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引起了社会及高档院校的高度正视。本文就新型形势下,若何正视艺术类结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深切进行教学打点更始,培育合适社会市场需要的艺术类结业生。 一、艺术类结业生的就业特点 跟着我国高档教育公共化的到来,高校结业生就业轨制和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年夜转变,高校结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据查询拜访数字显示,从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将达到500万,全国高校结业生的数目与年俱增。年夜学生们蜂拥挤进不算太宽敞的就业市场。非论学什么专业,最现实的一场异常结业磨练,更是一场激烈的角逐。就业形势的日益严重,敦促了高校结业生就业不美观念和体例的嬗变,“非正规就业”体例起头引起人们的关注,若何解决新形势下呈现的新问题,若何看待“非正规就业”,若何积极指导结业生“非正规就业”向良性成长,积极试探结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模式,显得尤为主要。艺术类结业生作为高校斗劲非凡的一个群体,“非正规就业”更是普遍存在着,日渐成为艺术类结业生就业的显著特点。专家们暗示,近年来,我国的年夜城市呈现了艺术类结业生就业难的情形,但并不剖明我国艺术类结业生已经绝对过剩了。在美国和日本,接管过高档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袂为35%和23%,在我国仅仅5%,而在这5%的人群中,能有机缘接管艺术教育的人群比例就加倍少了。是以,艺术类结业生就总体结业生人数来说还只是少数。但扩招在必然水平上加年夜了就业难度。良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在结业后,往往都不愿意分开其地址的年夜城市,都感受只有留在年夜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非正规体例就业在艺术类结业生中凸起存在着,这当然和艺术类结业生的特点是相符的。艺术类结业生追求个性,巴望自由,使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单元,就业积极性差。巨匠都知道,学艺术的学生年夜都个性光鲜,精神上追求自由、纯粹、前卫和时尚,易于接管新奇事物,不愿受太多的约束和管制。这种个性特点抉择了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具体的单元,虽然不普遍,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甘愿无拘无束地“漂”着,也不愿固定在一个单元里“朝九晚五”,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充实就业。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在学院率领的指导下,学生有了更为开放、多元的就业不美观念,一些结业生起头走向中西部等较为边远的地域去阐扬他们的专业拿手,而事实证实这些从年夜城市走出去的结业生往往都能受到“重用”,小我艺术特长也能获得较好的阐扬。 二、正视教育的敦促浸染 鉴于我国今朝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青年总体的素质状况,首先,应正视教育质量。近年来,黉舍正视学生素质培育,不竭试探实践。在教学上全力浮现“厚基本、宽口径、高素质、立异型”的现代人才培育思惟,尤其是师范专业人才的培育,不仅做到“常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凸起培育学生懂教育、把握现代教育思惟理论、体例手艺,而且还鼎力倡导立异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育,不竭提高学生素质。在实践环节,黉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多国家在扩年夜教育规模时却轻忽了教育质量,呈现了入学率提高而教育功效上不去的现象。正视教育质量,应对教育功效加以查核,经由过程实施尺度化考试来磨练教育的功效。同时,培训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要解决教学不美观念与就业不美观念的更新问题,教学思惟及教师的不美观念上要有更新与转变。此外还要求教师在常识结构、能力以及教师的继续教育等方面具有全新的理念。增强黉舍打点对家长、学生和当地社会的责任感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性。此外,青年人的劳动力素质并不只在年夜学中形成,与其少年时的教育密不成分。现在,年夜部门独生后世,前提优胜,从小就起头进修钢琴,书法跳舞,绘画等艺术学科,家长也为之支出了更多的辛勤。若何对艺术类结业生就业出格长短正规就业情形进行积极指导,应该成为艺术类高校结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除做好常规的增强对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育促进年夜学生的周全成长;改变不美观念,正视和增强文化基本课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让学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联系社会,学甚至用,增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出格是艺术实践能力外,黉舍结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要以酬报本,加年夜投入,增强处事与指导意识,拓宽就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结业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和处事,辅佐结业生成立正确的就业不美观、合理的期望值。同时要正视查询拜访研究不竭解决新形势下呈现的新问题,出格是增强艺术类结业生非正规体例就业研究。年夜年夜都结业生从黉舍向工作的过渡将履历斗劲长时刻的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的履历对结业生是有益的。因为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生计也缺乏清楚的熟悉,在初度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经由过程一段非正规的就业履历,获得对劳动力市场的亲自体验,从头熟悉自己,对成长和全力的标的目的做出调整,对成功过渡到正规就业很有益处。说达到,笔者禁不住想起去年我们黉舍结业的几位学生,用自身的专业拿手自谋出路,他们在陕北神木一路合开了一家琴行,一边卖乐器,一边教学生,不单取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黉舍输送了一批音乐苗子,更实现了小我的价值。 三、积极缔培育业前提 普遍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市场,成立以黉舍为主导的结业生就业市场,市场经济前提下的年夜学生就业,首要依靠市场调节,没有需求信息就等于没有就业渠道。切确而迅速的收集就业信息,随时保障就业信息渠道通顺是就业工作的一项十分主要的处事工作。黉舍就业指导中心自动与全国各省市的人事局、教育局人才市场联系,收集就业信息;跟着社会的前进和时代的成长,就业指导在结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性愈显凸起,只有让结业生体味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政策,改变就业不美观念、明晰就业标的目的,确定就业方针,才能实现成功就业。跟着文化艺术和文化财富市场的日趋完美和成熟,文化艺术出产正朝着财富化和国际化的标的目的成长,新的文化艺术样式、文化艺术形态、文化艺术部门在不竭涌现。这是市场经济系统体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植的需要,也是实施文化艺术和文化财富精品计谋的需要。这些都需要培育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质、理论素养、专业常识,实践能力的专门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是以,试探和研究文化财富经营打点人才的培育就业模式是年夜学生结业走向社会的转折点,但就业所反映的,不仅是若何找到用人单元,而是涉及年夜学生自己的素质筹备,是涉及就业不美观念解决的根基问题,是涉及若何成为顺应社会主义成长的高素质人才,是要求年夜学生从进入高校时就起头关注的主要问题。高校既要凸起就业理论,又要改变就业不美观念,要强化文化课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把这一不美观念贯串于进修阶段的全过程。我们要把今天在校的进修和明天就是走向社会的糊口、工作体例及改变就业不美观念相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身心方面获得精采的成长,同时也获得立异精神和实践能力。 艺术毕业论文:陈醉绘画艺术解读 常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么多年来,我始终觉得陈醉先生的“窗户”不仅明亮,而且总有一种带着冲击性质量的“光子”透射而外。尽管熟悉往往会抹掉感官印象的棱角,但它丝毫没有削弱我从陈醉目光中所领略的这种特别。反倒是熟悉的缘故,每当我遇到“犀利”“穿透力”一类的概念时,多会联想到他那特别的目光。 陈醉平时很随和,没有学者式的矜持。他时不时“幽”一“默”的“高级语言”玩笑,往往让人乐得前仰后合。虽然如此,我依然不敢妄加心理打探,以解这位长者目光的蕴含。但我相信,那是他超群禀赋、才情和旺盛精力的自然流露。再深入地接触到那些掷地有声的学术见解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采,我深信赋予陈醉目光以“犀利”以“穿透力”的终究,是他用丰厚学养和人生阅历铸就的文化眼光。 承家学渊源,陈醉少时饱读诗书,抚琴习画,且因父亲戎马倥偬的不乏射骑精神的潜移默化,可谓“六艺”皆备。青年时,于大学追随敬业良师,刻苦学习绘画艺术。学成不久却赶上动乱,以致在“下放劳动”的“待遇”中,把沉甸甸的底层生活“课本”啃读一遍。1978年,命运垂青,陈醉在竞争中以优异成绩,考中恢复招生的第一届研究生,成为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入室弟子。从此,陈醉如鱼得水,学术与艺术并驾齐驱,一路辉辉煌煌,直执蟪芍场?lt;BR 由“我要当总统”的稚子之愿,到“不能把名字仅仅留在粮本里”的青年大志,早先就奠定了陈醉文化眼光的高远取向。后来的理论研究,尤其对“形式感”和“裸体艺术”的深入探索,则为其文化眼光注入更加明确的理性因素。概略地了解其学术的追求,对认识陈醉绘画艺术的神采无疑是必要的。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对力比多的揭示,为本世纪文化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在弗洛伊德看来,文明以持久地征服人的本能为基础。人的本能需要的自由满足与文明社会是相抵触的,只有克制和延迟这种满足,才能保障文明的进步。因此,人类发展的历史,乃是人被压抑的历史。在此历史中,人被规定为理性的存在,情欲、幻想、激情和希望等丰富的人性构成,则被逐出理性的现实,归入文明的禁忌或心理学的冷宫。如何解放包括情欲在内的丰富的感性世界,以“实现人性的全面复归”,便是以批判和改造压抑文明为己任的文化哲学的探索主题。 总体来看,陈醉的学术思考,属于文化哲学一路。拜读他一系列的学术著述,尤其那部影响深广的《裸体艺术论》,文化哲学的探索主题——他表述为“文化超越”,赫然纸上,通篇贯穿。 然而,陈醉的学术贡献不在于他以独立思考策应了世界范围的文化哲学思潮,而在于他立足中国文化的现实,把“文化超越”这一主题,径直导向被现实原则严密封堵的千古禁区——性意识和裸体艺术。这本身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年《裸体艺术论》的出版所产生的核爆炸似的影响,便是一个明证。更重要的是,陈醉秉承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传统,把艺术和人生问题相联系,使自己的学术思考以至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人生实践价值。锐利果敢的学术思锋,使陈醉相信人体美是人类对自身的审美感受,却特别强调这种审美情感的物化实践,即裸体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始终是与人的潜意识欲望和性意识紧密关联的。正是因为它永远保持着与现实伦理既互相冲突又互为余补的微妙关系,裸体艺术才具有一般艺术或现实人体文化所不可替代的、特别而又永恒的文化功利。对此,陈醉表述为“欲望的升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或“人生情结的解脱”。即如他所指出:“裸体艺术,是人对自身审美感的物化,它是对现实人体文化的超越,以前者更上升了一个层次,不知多少人生情结,在这里得到了解脱!”(《裸体精神的追索》) 显而易见,陈醉没有像有些西方学者那样,以颠覆现实的偏激去寻人性复归的出路,而是慧眼识得现实生活可以拥有的“更高的层次”。在他看来,这个足以寄托人类更高理想的层次,由“欲望的升华”即“一种文化的超越”所构成,它的现实形态便是艺术。具体到人类感性世界的情欲或性意识方面,那就是裸体艺术。在陈醉的学术视野中,艺术不只是审美的,还是有文化功用的,是诉诸审美的人生问题的解决。这当然是深刻之见。 文化哲学式的艺术思考,作为意蕴深刻的理性成分,构成陈醉文化眼光的主体。凭着这种眼光,他不仅把“文化超越”的主题写在自己的著作上,而且将它表现在自己的画面里。在一定意义上说,陈醉的绘画创作,是其“裸体艺术论”的继续和展开,是其对艺术文化功用的验证和发挥,是其追求“欲望的升华”或“人生情结的解脱”的自我实践。他曾用“苦恼时的创造”一言概括自己的作品,其绘画创作的价值取向是自觉和鲜明的。 在我看来,陈醉80年代以来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都是“主题性”的,即追求“文化超越”的。但是,与一般主题性绘画力求物化思想概念的旨趣大不相同,陈醉绘画的“主题性”不是强调对某个确切概念的表现,而是将这种表现本身或者整个绘画行为本身,作为“文化超越”之实践主题的贯彻与实行。对他来说,画画和画面的形式化,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自身。即如他的坦率表白:“我的一些作品,大多不是为了竞选展览而去绘制,所以对诸如题材、主题等‘常规项目’并未认真推敲。……更多的往往还是出于抑郁的排遣。”(《苦恼时的创造》) 本着别样而意深的“主题性”追求,他的作品包括油画和国画,尽管不乏情节性的具体描绘,却无法归结到某个思想中心。只因为在画面上展开的一切,不是概念,而是或眷恋,或创痛,或欣喜的情绪的吐露,是画家内心或潜意识中激越而又纠缠不清的感性心力的直陈。这种绘画追求,比之对概念的阐释或事件的记叙,更贴近绘画的特性,且有更高的要求。着意于心灵世界的排遣,特别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流动的情感体验和静态的形式结构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陈醉在这方面作过深入的探索,并颇有心得。他的代表作《空间,我们的》(油画,1982)和《熔》(油画1982),最初的画面是对留有美好记忆的自然景象的再现,然而实际呈现的具象“风景画”效果,却让画家深感“词不达意”。几经修改,仍不满意。后来,于琢磨中逐步将原先的自然形象抽象、幻化、“直至觉得寻找到了构成与心灵的透明点的时候,再一气呵成地将它画出来”,(《苦恼时的创造》),于是成就了目前的这种理想效果。他所找到的那个“透明点”,正是心理时间与形式空间的最大程度的契合。出于这次成功的探索,他80年代创作的大部分油画,多取抽象手法或表现式、印象式手法。显然,陈醉在艺术手法的选择上,绝不是唯表现形式的,而始终以“升华”、“净化”、“解脱”等绘画目的实现为准则。 陈醉不同凡响的绘画价值观,使他在追求自我理想目标的创作中,并不计较家派手法的纯粹性和构形逻辑的一贯性。在这方面他显得非常灵动,颇为“意识流”,甚至会不知不觉地顺随性情自动而形出偶发。《火祭》(油画,1985)一画,手法来源甚为丰富,它综合了写实主义的造型、表现主义的笔法、印象主义的色彩以及象征主义的构思和寓意。在画面上,画家唯我地调遣各家各派的手法,让它们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并最终统一于、圆满于“我”的“文化超越”。就创作手法而言,最能体现陈醉个性的作品是《追思》(油画,1986年)。据画家自己介绍,在最初的草图中,他只画了一对抽象隐约的手。然而,画着画着,就多出了一只手;再画着画着,又多出一只手……等到作品完成时,线条交错构成的画面竟出现了五只手。手的“自动”增殖,不免让画家心生疑窦。但绝妙的是,有意或无意为之的画面,却有十分完美的效果。得意于出乎意料的成效和美好的过程体验,他权当一切是潜意识的驱遣,而不劳追根问底。现在来看,发生在陈醉创作过程中的这种偶然现象,自有必然之理。把人生问题诉诸审美解决的绘画目的论,自会使陈醉“沉醉”于绘画的展开过程,以致画笔不知不觉地随着心绪的流动漫游,在画布留下突破理性“草图”的灵动之迹。所呈迹象何以为手形,那只能说画家心中积郁了许多未曾释怀的关乎于“手”的人生情结。就这一点,我依然不敢打探他究竟为何的心理秘密。但我相信,陈醉作此画时,真的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陈醉,沉醉矣。 以画为目的,固然比以此画为手段更利于也更需要达到这种大化之境。即便如此,要以油画取之,难度还是很大。此非画家不能也,乃油画“天性”之限也。油画对作画物理时间的相当要求,似乎注定它是为“写实”而存在,它不善于接纳变化无常的心理时间。陈醉在《苦恼时的创造》文中,坦述过自己面对面布却不得配合的深深的苦恼——他恨不得将一番惆怅洒落画布,画布却说:“先生,您得慢慢地来。”这种感觉真切而实在,没有商量的余地。画家日益高涨的“意写”心气,自然与之相去甚远。 也许这是原因之一,陈醉于90年代更多地投入国画创作。学贯中西的陈醉,以前也画国画,只是在这一时期,他对国画的“写意”品格有了更新的认识。凭着不断锐化的文化眼光,他洞察了国画的写意性与“文化超越”主题的默契。这种默契,于“升华”、“净化”、“解脱”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自我实践,无疑深具价值。于是,陈醉欣然向往,全力以赴,创作了一大批兼具审美意义和人生实践意义的优秀画作。 这批几乎皆以女性的万千仪态为母题的国画作品,体现了陈醉按自己的学术观点阐释女性美、人体美的推进过程,也体现了他将自己的丰富修养集结于绘画的渐入过程。以《女娲》系列(1995)为界,他的国画创作实践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995年以前的国画创作,其总体格局和倾向一定程度地延续了他表现在油画上的一般兴越,“陈醉式油画风”由强渐弱地吹过这一阶段的画面。它表现为对情节、情景的相对的讲究,对画面构成性、装饰性的追求;手法上有糅合中西的倾向,但更多地运用了现代绘画的造型手段,如抽象、分解、重构等;作品之间的画风变化,频繁而跳荡,多样而异趣。很明显,画家是在努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这一系列的探索,赋予《故园明月在》(1992)、《长恨歌》(1989)《二泉》(1989)《乡思》(1990)、《谁染霜林》(1991)、《榕荫古渡》(1993)等作品,以殊异的风格和别样的情调。画家旺盛的创作热情和广泛的审美趣味,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超强的变革能力,都在这些异彩纷呈的画面上得以说明。 与后期的创作相比,这一阶段的作品着重表现了一种“现实”的女性美。作为女性美的载体,画中女子不是来无踪去无影的仙女,她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现实背景”,来龙去脉是清晰的、合乎逻辑的。譬如,沐浴于盛唐温泉的贵妃(《长恨歌》1898)、踟蹰于断墙残垣间的摩登女郎(《传人》•1993),还有或徘徊椰林或掩以蕉叶的农家少女(《椰林深处》,1991;《细雨沙沙》•1992),等等。不言而喻,嵌入“现实背景”的女性美,使审美具有一种“合理性”。 《女娲》系列的推出,开启了一个更有深入之得的创作阶段。该系列依凭“神话”的支持,将女性美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来,成为几无障碍和遮掩的“赤裸裸”的美。尽管《女娲》仍有某种过渡的性质,譬如它来源于神话,但端绪已经理清,把女性美提升到生活中的“更高的层次”的路数已经明了。“神话”很快就脱离了神话,显现出它的“理想”本质;“抽象”也不必委身于抽象手法或抽象的形,它的确切意义就是“理想化”。于是,接踵而至的裸体女子,虽有“现实”的感性特征和魅力,却毫无可供盘根究底的“现实背景”。女性美在后来这些裸体形象上,升华、净化为毫无羁绊和伪饰的“赤裸裸”的纯粹之美。“理想化”使女性美从现实中“超越”,它赋予审美以更多的“合情性”,审美对象也因此突破了“女权主义”的狭隘,成为抚慰人类感性世界的妩媚女神或观音。 诸多苦恼问题的解决,使画家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它带着画家激涌的热情、抑郁的思绪甚至或原始的欲望,带着画家化为心理图式的文气和诗、书、画、文的全面修养,喷薄而出,直泻卷面。迹化于幅间的,是一个出神入化的境界。对创作者来说,它包含着一种走笔如神游的快畅审美体验;对欣赏者来说,它透射着一种静观如神抚的沁心审美慰藉。 陈醉以往常用的画面意味的“线段”,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上发展为中国气派的“线条”。它已非单纯的构形要素,而已然扩张、升腾为总揽全局的造型手法。“线条”的时间性,向变化无常的心理时间显示了无限的适应弹性。恨不得将全部情怀倾诉一尽的陈醉,终于得到了回答。画纸说:“先生,您看着办!” 他早年练就一手狂草好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以书入画,写得或潇洒狂放、或缠绵细劲、或朴拙老辣、或天真简约的画面形象;他以书载文,兴起或哲理淡出、或趣味雅逸、或情意缱绻的画外意象。《空楼待归图》(1997)拙线漫笔勾一散坐沉思女子,竖长幅间的纯素空白把“等待”的时间性心理体验,和不曾迹现的丰富空间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闲卧图》(1998)以偏侧右边的题诗草书,和左边的一斜垂花枝一懒卧女子,构成疏朗空旷的画面。诗为半阙《蝶恋花》:“闲来懒卧惜花丛,爱赋歌诗,却意倦情慵。欲睡难眠心事重,漫捻芬芳数落红。”诗意和着斜枝垂花,在欣赏者的感觉印象中,形成一种荡漾般的动感,仿佛处处飘扬着闲思散绪。如果说在他的《西窗夜雨》(1996)、《沐泉图》(1997)、《青丝有韵》(1997)中还有较明显的西画造型、构图甚至构成成分的话,那到了《追梦》(1998)、《浅海无浪》(1999)和《初尝榴莲》(1999),则是在画面上纵情书写“狂草”了。再往后到2000年,在《窗外何人唤阿娇》、《一阵金风》和《香飘恨是又一秋》中,简直是将心中的美人随心所欲地颠倒摆弄,更获得了犹如太空失重般的飘逸自由。 画家的“欲望的升华,实现于画面,表现于画面。画家所理想的一切,以形、以书、以文,综合地获得于画面,获得于绘画的过程。我想,如此境界,是审美的,但更是人生实践的。 注重人生实践价值的艺术,追求“文化超越”的艺术,纯化语言是必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更高的层次”,只能靠摆脱了现实羁绊、抖落了现实浮尘的艺术方式,才可能真正达到。这意味着艺术的人生事功价值,根本地取决于它的形式化。 由而,造型艺术语言的锤炼,是绘画创作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工作。陈醉一贯重视这方面的修养,以致对绘画的形式特性和形式美规律有深度的领悟。早在大学期间,他凭聪慧和勤奋,深得周本义先生的真传,对西画语言有很好的把握。他画于六十年代的一批水粉风景写生,如《水乡清晨》(1963)、《太湖落日》(1963)、《明日起航》(1965)和《古老的曲调》(1965)等,在构图、用笔、调色和整体控制方面,都显示了上乘的修养。而且,他利用形式因素表达主观情感的才能,是非常突出的。他的这批画颇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的趣味,这在当时肯定是比较前卫的,甚至今天看来仍不失新鲜感。《水乡清晨》一画的形式感尤其强烈。画家以轻逸灵动的笔法,简括而细腻地捕捉了蓝紫灰调中的微妙色彩变化;流畅的冷暖转换、明快的色度比照、中性灰的均衡把握以及恰当的轮廓线起伏处理,使整个画面透着一种沁人心脾的优雅和清冷的“薄意”。这种兼得绘画性和装饰性之微妙的形式感,不仅普遍见于他包括作于时期早期作品,而且一直延续到晚近的油画,甚至于新近的国画。《空间,我们的》、《追思》、《圆,扩大的外延》、《熔》等油画代表作,都是在这种形式感的基础上向新的方面推进的。值得强调的是,这几幅作品以及《福》等,在以形、线、色彩分割或构筑画面空间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均衡中寓飞扬之势、统一中见巧趣变化的画面效果,显示了陈醉把握构图规律和空间形式品格的深度。 陈醉有很好的色彩感和色彩修养。他的油画作品色彩亮丽丰富、细腻雅致,加上形态运势颇有考究的笔触效果,显得既有节奏平和的装饰味又不失油画所注重的厚重感。他并不在意描绘光照效果,但恰到好处的色彩对比和灵活的笔触处理,使其画面往往能给人以“透亮”的明快感。 在形式特征上,最不能忽略的就是陈醉国画上的“肤色”处理。我觉得尤其像《惜秋图》和《追梦》(1998)那样的幽趣的“肤色”,是陈醉在国画人物用色上所取得的绝妙成就。毫无疑问,这项成就得益于他的西画色彩修养,也得益于他在国画化方面所下的探索功夫。这种“肤色”,感觉上很厚,圆润而丰腴,有一种若玉的蕴藉,仿佛带着女性肌肤的弹性和体温。但近前细看,它不过平平铺就且色性略为偏冷。其中奥秘除了色彩配比关系的恰到好处外,恐怕还与花青的渗透性和一些矿物质颜料的沉着性在既融合又分离状态中所呈现的微妙变化有关。另外,讲究的用笔方式,也是有关系的。 诚如一些论者的评价,陈醉是一个画家型学者,又是一个学者型画家。这种评价看到了他在事业上的统一性。依我之见,统一陈醉事业两方面的,是他以丰厚学养铸成的文化眼光。这使他既可以“一分为二”地深入学术和艺术;也能够“合二为一”地融学理为绘画,化绘画为学理。正因如此,陈醉从未在理论家和画家之间感受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屏障,反而觉得是一体的两面。不隔的理论与实践、思考与创作、学理与画趣,恰恰构成陈醉独步于世的学术境界和艺术境界。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系毕业论文-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探讨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提出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手术护理论文:手术室护理投诉原因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护理投诉;防范措施;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意识的逐渐加强,对医护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手术室,是每所医院较为特殊的科室,是集手术、检查、治疗、抢救于一体的重要场所,也是患者家属对需求存在差异,所以引发投诉与纠纷最多,既给医院名誉造成一定的损失,又耗费医院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有必要将护理投诉原因加以防范,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 1投诉原因 1.1术前访视,心理护理欠缺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长期超负荷工作,术前和患者沟通的机会少,缺乏耐心解释,使患者不了解医疗过程而产生误解,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解释工作做不到位,态度差。 1.2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护理人员只会机械地工作,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造成严重不良后果,酿成纠纷,粗心大意,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造成差错,引发患者家属不满。 1.3不重视医疗护理文件的书写护理人员不能真实、准确、及时地记录,不能如实表达病情,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慎独精神,易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4缺乏业务知识,技术操作不过硬,不能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护士缺乏护理相关知识,对患者提出的疑问不能正确地解释,不能正确处理患者的知情权和保护性治疗,给患者造成身、心等方面的损害。 2防范措施 手术室是一片禁区、一块圣地,护士与患者接触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少,因此手术室护士术前一日认真访视患者,与患者零距离接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感到亲切、可信,认真详细地向患者解释术前注意事项、术中配合要点及术后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增强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 手术室工作责任重大,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就把生命和希望托付给我们—手术室护士。我们接过这沉重的交付时,就必须为之尽职尽责,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每一项操作,使患者感到安全、放心,从而减少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手术室记录单是病例资料的一部分,是巡回护士对手术患者术中护理情况及所有器械、敷料的真实记录,是保证手术安全及自我保护的依据,手术记录单上任何文字都是法律重要的证据。因此,手术室护士要及时、完整、准确、全面地记录护理文件,带给患者安全,留给自己平安。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强化法制观念,并将掌握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积极有效地避免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逐渐加强,对医疗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护理人员要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做到“宾馆式服务”的优质护理服务,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因此,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抢救措施和各种仪器的使用,精通专科手术准备和操作,做到准、稳、轻、快,医护配合默契,善于学习新知识,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技术水平,避免差错事故。 总之,手术室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耐心解释患者的疑问,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注意使用保护性语言,不要在患者面前议论诊疗过程,加强护患沟通和业务技术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观念,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制度,使患者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患者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减少患者的误解,杜绝事故的发生。 手术护理论文:心理护理在择期剖宫产手术中的作用 无论何种手术,对病人均是比较强烈的应激刺激,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急心理反应,严重的不良情绪不但妨碍手术的正常进行,且影响手术质量和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年龄在18~38岁、平均年龄27岁、孕周39~41撕周、无妊娠合并症的初产妇。手术前所有人选患者均经相关病史调查和实验室常规检查,严格排除其他疾病,并随之分为研究组112例和对照组126例。两组产妇在胎位、孕周、年龄、有无合并症、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更为全面的心理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术前心理护理:术前1天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全面细致了解产妇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性格特征,与产妇亲切交谈,进一步了解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轻抚产妇的手,以示安慰,使之感到被重视被关心,有安全感闼。特别注意,就产妇对胎儿性别的预期给与适当的心理疏导,避免因新生儿性别未到达预期而产生负性情绪,影响产妇的康复。向产妇讲解有关剖宫产的专业知识和一般注意事项,并向其解释手术后疼痛的原因及产后恢复的知识。请性格乐观、开朗的产妇交流手术后的经验和感受,努力消除产妇的不安和顾虑。使产妇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 ②术中心理护理:手术当天,由巡回护士亲自到病房接产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再次向产妇介绍自己,取得产妇的信任。在安放产妇在手术床的过程中,详细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告诉产妇,巡回护士、麻醉师会始终陪伴在产妇身边,会随时满足产妇合理的需求。在胎儿娩出的瞬间,产妇常常紧张,这时,护士紧握住产妇的手给以亲情般的关怀、教会产妇深呼吸以消除或减轻不适感。胎儿娩出后,及时告知产妇新生儿外观情况正常,让新生儿和产妇进行短暂的贴面接触,并告知产妇早期哺乳及母乳喂养的好处。 ③术后心理护理:手术结束后,由医生、麻醉师和护士协作共同将产妇安置在推车上,平稳地送回病房,协助患者摆放正确体位,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体位等相关注意事项,同时和病房责任护士认真交接。术后定期回访,进行诸如早期下床活动、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科学饮食、产褥期卫生等健康指导。使病人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境况,帮助病人了解自己应付困难的能力。鼓励病人建立适当的心理宣泄途径。 1.3结果的措施,通过不同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护理满意度和舒适护理和其他相关的临床参数进行了分析。所有的调查问卷经专家验证,其合理有效性,可靠性和可靠的。护理的满意度和舒适护理是通过病人抱怨,麻醉和手术的护理质量评价。 1.4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算数据与试验相比,P 2结果 2.1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非常满意满意率和总满意度的比例,研究组明显高,而一般的满意和不满的研究组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舒适的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手术和术后比在比较舒适的同时显着提高,感觉不舒服的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舒适度,数据,研究组明显高于无舒适度明显低于对照集团。P 3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医疗服务行业的不断进步,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注重生理健康向着生理、心理和人文关怀并重的方向不断转变,人们对心理护理也加倍重视。这就要求护士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要学习人文心理知识,给患者提供切实的心理指导。患者术前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均会影响剖宫产的预后。因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护理工作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对患者态度亲切、和蔼,耐心地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服务。此外,尽可能多的进行心理疏导、安抚,以减轻其紧张心理。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很满意比例和总满意度均显着提高,分别高达68%和98%,同时,基本满意比例和不满意比例则显着降低,仅为30%和2%;其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感觉舒适的比例均明显提高,分别高达76%和85%.同时,感觉不舒适的比例则明显降低,仅为15%.可见,心理护理在择期剖宫产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其疗效确切,效果显着,较常规护理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高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改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有较大的帮助,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赖得到极大的提升同。 手术护理论文:20例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的护理探索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腔镜行甲状腺大部切除的同手术期护理方法。 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O月至2009年l2月行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于术均成功,疗效满意。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5天。结沦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有助于安全地施行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 【关键词】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护理 腔镜甲状腺手术是近几年发展的一种新术式,把手术切开微小化并隐藏起来从而达到美观、微创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美容要求比较高的年轻女性患者意义更加重大。我科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l2月行腔镜甲状腺手术20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观察及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例病人中l7例为女性年龄14—38岁,其中甲状腺瘤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2例,均在气管全麻下行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是5天,伤口甲级愈合,疤痕小而隐蔽,无不适。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是一项全新的手术技术,患者对于手术了解甚少,做好人院宣教,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述此项手术的优点及安全性,详细说明手术的方法及麻醉方式,并列举同类疾病的手术成功之例,让患者及家属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消除病人的顾虑和恐惧心情,使患者能够安心地配合手术。 2.1.2 术前体位训练:头后仰训练A头后仰到不能仰为止,每日训练4次,每次50次。 B平卧位,肩下垫一枕头,头后仰,暴露颈部,每日4次,每次30分钟。 C头向左右顺时针、逆时针旋转,每日4次,每次10分钟。 2.1.3 术前准备:术前完善各项检查,手术前一天行手术区域皮肤清洁备皮,防止术后伤口感染。术前晚进食半流饮食后禁食,一般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6小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备皮、禁食的目的。以便取得患者的配合。 2.2 术后护理 2.2.1 加强术后观察和护理(1)体位:按全身麻醉后护理,病人回病房后,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体位。血压平稳或全麻清醒后病人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引流。(2)病情观察:加强巡视,密切注意病人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变化。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及心电监测,监测生命体征情7兄,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3)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必要时行氧气雾化吸人,帮助其及时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并发症。(4)做好切口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观察切口渗血情况,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做好记录。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固定,防止扭曲、受压或血块堵塞。注意观察颈胸部皮肤有无肿胀,注意术后出血的可能,手术后24—48小时根据引流管的引流情况拔除引流管。(5)饮食与营养:术后清醒病人,6小时后无恶心、呕吐,可给予少量温开水。无呛咳、误咽等不适,可逐步给予稀粥水、清汤等流质饮食。宜少量,慢咽,注意微温,不可过热。术后1—2天可进半流饮食,无不适可进普食。鼓励患者加强营养,促进愈合。(6)功能活动:鼓励病人床上适当活动,指导病人保持颈部的固定,避免颈弯曲、过仰。并告诉病人少说话,使声带和喉部处于休息状态,头颈部在制动一段时间后,可开始逐步活动促进切口愈合。 2.2.2 术后常见不适的观察及护理 (1)术后疼痛:腔镜手术切口小,疼痛一般可忍受,24小时后可逐渐缓解,不影响睡眠和饮食。但因手术后患者情绪过度紧张所造成感觉 的疼痛加重,给予心理护理,告知手术已顺利完成,解除思想压力,同时可适当应用镇痛剂。 (2)术后恶心、呕吐,全麻及腔镜手术多见,指导病人深呼吸放松技巧,一般可自行缓解,若持续1—2天后症状未缓解,可给予肌注胃复安l0mg,观察疗效。并注意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 2.2.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1)呼吸困难和窒息:术后24小时内严密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床边放置气管切开包,吸痰器。术后引流管内引流出的血量较多,呈鲜红色,颈部肿胀明显,考虑内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处理。同时。告诉病人有效咳嗽排痰,痰多粘稠时,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鼓励病人深呼吸。(2)皮下气肿,因手术采用C02建立手术空间,压力过高,灌注过快,手术时间过长,C02气体向皮下软组织扩散,可引起颈胸部皮下气肿,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丁作。(3)喉返神经损伤,术后观察患者有无呛咳或声音嘶哑,术后3—4天,由于水肿可能导致病人声音嘶哑,术中损伤喉返神经也可导致病人声音麻痹,要注意鉴别。嘱病人多休息,少说话。(4)喉l卜神经损伤:若损伤外支,会使环甲肌瘫痪,引起声带松弛,音调降低。如损伤内支,则使喉部粘膜感觉丧失,进食时,特别是饮水时,容易发生误咽、呛咳。 应注意病人饮水进食情况,一般术后数日可恢复正常。(5)手足抽搐;多数病人症状轻而短暂,只有面部、唇或手足部的针刺感、麻木感或强直感,经过2-3周后症状便可消失。 护理上,指导病人限制肉类,乳品和蛋类等食品,因其含磷较高,影响钙的吸收。 2.3 健康教育 讲解术后并发症的表现和预防方法,共同防治。鼓励病人保持精神愉快,合理安排休息与睡眠,促进康复。嘱术后定时复诊,教导病人自行颈部检查,如发现结节、肿块及时来医院复查。 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是一种创口小,恢复快,疼痛轻,颈部无疤痕,美容效果突出的手术,通过对20例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我们体会到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密切观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手术护理论文:分阿拉心理护理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作用 无论何种手术,对病人均是比较强烈的应激刺激,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急心理反应,严重的不良情绪不但妨碍手术的正常进行,且影响手术质量和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年龄在18~38岁、平均年龄27岁、孕周39~41撕周、无妊娠合并症的初产妇。手术前所有人选患者均经相关病史调查和实验室常规检查,严格排除其他疾病,并随之分为研究组112例和对照组126例。两组产妇在胎位、孕周、年龄、有无合并症、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更为全面的心理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术前心理护理:术前1天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全面细致了解产妇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性格特征,与产妇亲切交谈,进一步了解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轻抚产妇的手,以示安慰,使之感到被重视被关心,有安全感闼。特别注意,就产妇对胎儿性别的预期给与适当的心理疏导,避免因新生儿性别未到达预期而产生负性情绪,影响产妇的康复。向产妇讲解有关剖宫产的专业知识和一般注意事项,并向其解释手术后疼痛的原因及产后恢复的知识。请性格乐观、开朗的产妇交流手术后的经验和感受,努力消除产妇的不安和顾虑。使产妇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 ②术中心理护理:手术当天,由巡回护士亲自到病房接产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再次向产妇介绍自己,取得产妇的信任。在安放产妇在手术床的过程中,详细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告诉产妇,巡回护士、麻醉师会始终陪伴在产妇身边,会随时满足产妇合理的需求。在胎儿娩出的瞬间,产妇常常紧张,这时,护士紧握住产妇的手给以亲情般的关怀、教会产妇深呼吸以消除或减轻不适感。胎儿娩出后,及时告知产妇新生儿外观情况正常,让新生儿和产妇进行短暂的贴面接触,并告知产妇早期哺乳及母乳喂养的好处。 ③术后心理护理:手术结束后,由医生、麻醉师和护士协作共同将产妇安置在推车上,平稳地送回病房,协助患者摆放正确体位,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体位等相关注意事项,同时和病房责任护士认真交接。术后定期回访,进行诸如早期下床活动、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科学饮食、产褥期卫生等健康指导。使病人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境况,帮助病人了解自己应付困难的能力。鼓励病人建立适当的心理宣泄途径。 1.3结果的措施,通过不同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护理满意度和舒适护理和其他相关的临床参数进行了分析。所有的调查问卷经专家验证,其合理有效性,可靠性和可靠的。护理的满意度和舒适护理是通过病人抱怨,麻醉和手术的护理质量评价。 1.4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算数据与试验相比,P 2、结果 2.1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非常满意满意率和总满意度的比例,研究组明显高,而一般的满意和不满的研究组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舒适的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手术和术后比在比较舒适的同时显着提高,感觉不舒服的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舒适度,数据,研究组明显高于无舒适度明显低于对照集团。P 3、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医疗服务行业的不断进步,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注重生理健康向着生理、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心理和人文关怀并重的方向不断转变,人们对心理护理也加倍重视。这就要求护士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要学习人文心理知识,给患者提供切实的心理指导。患者术前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均会影响剖宫产的预后。因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护理工作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对患者态度亲切、和蔼,耐心地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服务。此外,尽可能多的进行心理疏导、安抚,以减轻其紧张心理。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很满意比例和总满意度均显着提高,分别高达68%和98%,同时,基本满意比例和不满意比例则显着降低,仅为30%和2%;其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感觉舒适的比例均明显提高,分别高达76%和85%.同时,感觉不舒适的比例则明显降低,仅为15%.可见,心理护理在择期剖宫产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其疗效确切,效果显着,较常规护理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高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改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有较大的帮助,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赖得到极大的提升同。 手术护理论文:护理完善手术室质量管理的探究 【摘要】在I临床护理工作中,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工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好的管理人才和好的规章制度就会使护理作变的杂乱不堪,既影响了护理的效果,也影响了医院的声誉。所以对于护理管理作的管理不仅关系到了患者的健康,也直接影响了医生的治疗工作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完善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措施 作为医院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应该具备优秀的操作技术和各种应变能力。各个科室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理论水平,掌握新的科学技术、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只有从根本解决护理人员的技术问题,才能使得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以操作应手,有条不紊,顺利的进行手术。随着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护理效果也会随之改善。 人员素质管理措施: 巩固基本技能,加强技术训练制定完善的“护理操作程序及考核细则”,明确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每年多进行几次护理比武活动,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并且把工作成绩与经济效益挂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以此产生竞争效应,科室与科室比,护士与护士比,使人人操作规范化、标准化。此外,每次考试成绩要张榜公布,以督促护理人员加强业务学习。 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一专多能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医疗向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必须有高水平的护理来保障。对自身基础好的、成绩优异的护士实行重点科室的轮岗,如普外科、骨科及医疗重点科室等,利用各科室患者在护理方面的不同点,培养她们综合分析、判断和处理能力,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性护理人才,以适应现代医疗护理工作的特点。 严格管理手术室的工作人员,保证手术安全尽责、献身、仪表端正、热情和蔼、技术精益求精,是每一个优秀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手术室尤其重要。由于手术室工作特点是紧张连续、不分昼夜地协助医生抢救危重患者,因此,应要求每个护士都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献身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除此以外,还需动作灵敏,沉着果断,能迅速地处理意外情况。这些都要在日常工作中加以教育和训练,使之逐步形成。此外,护理管理者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对于围术期的质量管理手段: 术前探访根据国际手术护士协会(ANRN)规定。 护士的术前访视是护士的重要职责和责任之一。在手术前一天,巡回护士可以进入病区对手术病人进行访视。可以查阅病人的相关病例资料,了解病人的病情状况;通过对病人展示图片和进行文字讲解,可以让病人了解手术室的环境、注意事项、麻醉过程、医生的操作水平等等。虽然病人家属不能进入手术室进行视察,但是巡回护士可以像亲属一样寸步不离守护患者,患者有什么需要可以向巡视护士提出来,巡回护士在不违反手术室的相关规定的情况下,都可以为各位家属和患者满足,使病人及家属以良好的心态去等待手术的结束。 对手术环境要进行严格检查手术室内要保持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等等的清洁,而且还要有相关的标志说明,清扫用具要分开放置,定期对用具进行清理和维护。手术室必须每天进行消毒清理一次,而且每个月还要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和培养。对于那些一次性使用的用具也应该进行抽样进行细菌检测,由护士长监测最后的数据,妥善管理和消毒手术室内的卫生环境。每个月要对手术室进行抽样化验,看是否合格,如果出现问题应该及时的改善,制定相应的手段,监督每个人都积极实行。 对于手术机械用具应该保证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能够正常的使用医学|教育网整理。一些精密的仪器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放置,并且对其正常运行的使用也要保证,时时进行检修维护,对于一些无菌的手术用具和已消毒的用具应该放到无菌室,有效期是一个星期,每天清理过期的用具,敷料一次。 手术配合的操作管理手术配合是指在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的全部过程中。洗手和巡回护士手术前要核对患者的病睛状况、手术部位、操作方式、手术名称,对患者做好相关的心理护理,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护士还应该对手术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准备,做到意外情况不慌张,保证手术的正常运行。 术后清理的质量管理手术结束后,要严格控制手术问的闲杂人员流动,认真的对室内的地面、血迹清理洁净,更换所有的床单被褥。对于~些传染和污染的疾病手术,手术后用相关的药物进行杀菌处理,例如用氯制剂进行清理消毒,彻底的阻断各种传播途径,防止病毒的传播医学|教育网整理。对于普通的手术没有危害性的,手术后进行消毒清理干净后再用层流消毒机器消毒30rain.对于手术过程中一次性的手术用具及时处理,非一次性使用的用具进行仔细的消毒处理,对于那些有传染病使用的用具必须进行特殊消毒后再进行消毒处理,没有使用的一次性用具进行消毒放人无菌室,以方便下一次使用。 结语: 总而言之,手术室内的清理必须严格保证其质量,管理人员要负起责任,保证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运行,培养有技术和素质的下一代接班人。管理人员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也要时时的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和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其管理能力,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合理管理护理工作。 手术护理论文:在小儿骨科手术中应用护理六步法的效果 在小儿骨科手术中应用护理六步法的效果: 【摘要】为了提高患儿圃手术期护理质量。保障患儿安全,注重细节护理,规范小儿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流程,制订细节护理六步法,运用于围手术期护理中。共完成小儿骨科手术2600例。得到手术惠儿和家长积极配合,无一例差错事故,无投诉纠纷发生。以人为本,用爱心、细心护理手术忘儿,可以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 儿童; 医院;骨科 我院是以骨科为主的综合医院,建有独立的,小儿骨科病房,每年门急诊接待大量小儿骨科患者。为提高护理质量,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我们将细节护理六步法应用于小儿骨科手术患者,2008年1-11月完成2600例小儿骨科手术,做到了无投诉、无纠纷、“零缺陷”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1细节护理六步法的具体实施 1.1通过抚摸和赞扬建立情感手术室护士接诊患儿时。充分运用肢体动作和语言与患者建立情感。对躺在手术推车上的患儿,抚摸其头顶,帮助整理其手术帽,并用鼓励的话语,如“勇敢”“漂亮‘’”听话“等,夸奖患儿。对抱在家长怀中的婴幼儿。触摸其脸颊,语气柔和,接过患儿抱在怀中。对于非常不合作的患儿。为了避免长时间啼哭造成膈肌痉挛。允许家长陪伴,由护士和麻醉医生合作为患儿注射氯胺酮。待其意识朦胧后接人手术间。为保持呼吸道通畅,此类患儿颈下垫一卷枕,保持头部后仰。 1.2确认手术部位手术患儿因紧张恐惧。很难适应陌生环境,往往无法正确回答问题,安全确认非常重要。手术患儿由手术医生在患肢远端用记号笔画圈标记。手术室护理员到病房接患儿时,与病房护士、患儿家长共同核对。确认标记完好后推到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室门口迎接患儿时。再次与家长核对标记。进入手术间,巡回护士与麻醉医师核对标记后开始麻醉。最后,手术医师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再开始手术。 1.3保持体温手术开始前。手术间温度调至25℃,手术开始后用保温毯给患儿保暖,再将手术问温度下调至22—23℃,使术者也感觉舒适。手术结束后给患儿加盖棉被或被单保暖,送至恢复室。 1. 4确保静脉穿刺成功率评估穿刺部位血管充盈度,有穿刺困难时请高年资护士为患儿进行静脉穿刺,穿刺部位可选择手背、头静脉、肘正中静脉、颈外静脉。穿刺针选用一次性套管针,与输液管路通过三通连接,穿刺部位用消毒棉片覆盖。用“优拓”胶布固定,避免揭开胶布时损伤皮肤。管路连接处均用胶布牢固固定。如果婴幼儿留置针位于关节处。可用硬纸盒作为支具固定。在留置针固定胶布上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以便病房护士按时拔除。 1.5正确使用约束带由于患儿自控能力有限,易发生躁动,护士在床旁保护。 术前用约束带约束患儿躯干,两端固定于床两侧。防止坠床。 麻醉完成、摆放适宜体位后。固定其他肢体,防止患儿因躁动而污染无菌区。将约束带呈“马鞍扣”状套在其肢体远端的关节处。末端固定在床边,约束带不要过紧牵拉。在手术允许的条件下,上肢肘部可自然弯曲,处于舒适功能位。 1.6保护皮肤儿童皮肤细嫩。护理不当容易发生皮肤压红、局部出现水疱或破损。进行皮肤消毒时,消毒部位下铺无菌单,消毒结束后将其撤掉,保证肢体下的床单干燥:不要在同一部位反复涂抹碘酒。酒精脱碘要彻底。使用小儿专用气囊止血带时。 用柔软棉质石膏衬做止血带防护衬垫,做到一人一巾。衬垫宽度为止血带的3倍。衬垫套在患者近端根部。止血带缠绕于衬垫中间1/3位置。然后将两端的衬垫翻折包裹止血带。既保护皮肤,也可防止止血带充气后松脱。止血带压力为200—250mmHg,持续时间不超过1h. 一些手术需在牵引床上完成。摆放体位时将患儿抬起后再移动,禁止拖拉,以免损伤皮肤。注意患儿会阴部的保护,用松软棉垫包裹会阴柱。尤其在牵引复位时,保护患儿会阴部不受挤压。在使用石膏外制动时,为保护患儿皮肤,石膏内衬要使用棉质石膏衬及石膏棉花。患儿行躯干“髋人字”石膏固定时,在腹部、髂部内垫棉垫。 2体会小儿骨科手术面对的患儿年龄从1个半月到15岁不等。面对不同年龄和个性的患儿。如何保障手术安全,获得患儿和家属的积极配合,是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问题。我院手术室应用细节护理六步法。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通过微笑、抚摸和亲切的语言与患儿建立情感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在与患儿交流时,增加交流时间,不急于进行操作。不强迫,减轻了患儿的紧张和恐惧。在得到信任后患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操作。 对于没有明显肢体外观异常,如先天性髋脱位等患儿,手术前的核对尤其重要,在病房由手术医生做好手术部位标记,手术前多个环节进行核对,有效保障了患儿安全。患儿围术期辗转多处。如病房、手术室、恢复室,所携带的病历、手术资料、用药、用血等物品易出现遗忘丢失,我们使用“手术患者手术物品携带登记表”保证了交接完整、准确。 2008年l—11月我院手术室完成了2600例小儿骨科手术,未发生接错患儿、用错药、开错刀现象。无皮肤压红、术后低体温、肢体活动受限现象,无留置针脱落、神经损伤现象。无皮肤破损、电灼伤现象。通过细节护理,可以保障患儿手术安全,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 手术护理论文:无痛导尿手术室护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无痛苦舒适医疗服务日益受到重视。 临床上为减轻手术患者的痛苦,满足患者的需要,近几年先后开展了诸多无痛技术项目,如:术后镇痛、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检查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和经济效益。导尿术是医疗护理操作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大中手术及长时间手术患者术前准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导尿顺利与否,直接影响手术的开展及术后患者的康复。无痛导尿使患者在尽可能舒适条件下进行治疗,适应了患者的心理、生理需求,体现了医务人员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宗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获得满意效果。 1无痛导尿的优点 1.1减轻疼痛术前患者正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对各种刺激高度敏感。尿道有丰富的神经支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分布于整个尿道。清醒状态下行导尿管置入的患者,导尿时可表现出膀胱痉挛和耻骨上区、膀胱三角区受刺激而引起尿道口疼痛。麻醉后患者痛觉消失,肌肉松弛,神经反射迟钝,所以导尿时无疼痛的感觉。 1.2提高导尿成功率术前导尿患者因缺乏医学知识,对导尿存在顾虑。此时行导尿术,由于尿管刺激尿道括约肌可引起尿道括约肌强烈收缩,使尿道阻力增大,导致尿管通过困难,很容易出现尿道粘膜损伤及水肿。麻醉后,尿道括约肌松弛,减轻了尿管对尿道黏膜的刺激,尿管很容易通过。 1.3减少尿路感染导尿尽可能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而病房一般达不到无菌要求,在手术室进行无痛导尿,无菌操作更严密,粘膜损伤减少,降低了尿路感染率,便于术后康复。同时,患者在无痛状态下接受操作,便于术后尿管的保留。 1.4增强人性化护理理念导尿时患者需暴露特殊的部位。由于病房人多,环境开放,一般遮挡不够严密,在这种情况下,导尿会给患者带来害羞和紧张的心理。在手术室进行无痛导尿克服了这一不便。同时,在手术室进行无痛导尿,减少了患者由病房到手术室这段时间内被动搬运,改变体位等过程中引起的疼痛不适。 2无痛导尿的方法 2.1表面麻醉下导尿使用盐酸丁卡因或利多卡因行粘膜表面麻醉后留置导尿管,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增进护患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丁卡因为一种局部麻醉剂作用于外周神经组织,阻断神经冲动传递,性质稳定,安全性好,经尿道黏膜吸收,起效快,作用时间较利多卡因时间长,对黏膜无刺激性,故效果更佳。近年来有使用丁卡因或利多卡因胶浆行表面麻醉,因胶浆制剂具有代替石蜡油的润滑作用,使用更便捷有效,具有麻醉镇痛作用,可松弛括约肌。解除尿道痉挛,患者的无痛效果更好,提高了一次置管的成功率,减少了尿道黏膜的损伤概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2椎管内麻醉下导尿硬膜外麻醉后插管,由于脊神经阻滞了下行阴部的神经,患者不适感减少。入室时护士向患者做好了解释工作,插管时再做详细说明患者虽做了硬膜外麻醉,但头脑清醒,清醒状态下留置导管,大脑皮层对这一短暂的记忆在术后留置尿管期间逐渐适应,患者能接受尿管的存在。因此,硬膜外麻醉后留置尿管在术后一段时间内不适及疼痛的发生率减少,其舒适度较好。 腰麻是局麻药通过脑脊液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与硬膜外麻醉比较,腰麻阻滞效果更好,包括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纤维均能较好地阻滞,除了镇痛效果确切外,也能获得较好的肌肉松弛,而且起效快。据临床观察,单纯硬膜外麻醉注药10min内,一般不能达到完全镇痛,如此时插尿管,患者仍有疼痛不适感。而腰硬联合麻醉注药后3min达到满意的效果。此时导尿既无痛觉,又能保证手术的按时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后,尿道扩约肌松弛,阻力消失,留置尿管顺利,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减少了泌尿系感染的机会。 2.3全麻诱导下导尿全麻诱导后患者处于意识消失的麻醉状态,具有镇痛完善、肌肉松驰、神经反射迟钝的特点,此时行导尿术,患者全身肌肉松弛,尿道阻力消失,无疼痛感,血压、心率较麻醉前、后无显着变化。此外,全麻状态下导尿可以消除患者面对导尿时普遍的尴尬和恐惧心态,保护患者的自尊心。 但是全麻患者麻醉诱导后行导尿术,虽然意识丧失,肌肉放松,镇痛效果好,但是由于患者对导尿过程无任何感知,进入苏醒期后。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对留置尿管的刺激在心理上、生理上均不耐受,从而引起挣扎、扭动,甚至试图拔出尿管,护士语言安慰提醒患者也不接受,需强行制动,致使尿管脱出率增加,影响康复,甚至出现手术并发症,造成危险。应用丁卡因胶浆于麻醉前清醒时导尿,使患者提前适应应激原的刺激,并通过操作前的沟通解释,提高耐受尿管的心理阈值,降低应激水平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即使患者苏醒期有躁动迹象,只要即时给予适当的安慰提醒,患者也易于配合接受,从而降低躁动的发生。 而孙建良等设计、试制了具有镇痛作用的新型“一次性无痛导管”,也可减少术后患者因导尿管引起的躁动。它主要由导管、气囊、缓释输注泵(贮药囊)及释药孔等组成。全麻诱导后至手术前按常规导尿术插入一次性无痛导尿管后,往贮药囊内注入2%利多卡因,以1.8~2.7ml/h的速度渗入尿道,起黏膜麻醉作用,具有给药均匀,持续镇痛的特点,不失为一种改善留置尿管期间患者舒适度的好方法。 3结论 无痛导尿术不仅减轻了导尿时对机体的损伤,使导尿操作顺利,而且提高了术后患者留置尿管的舒适度。它是一种安全、舒适的护理操作技术,它体现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是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体现。医务人员应该改变旧的术前准备观念,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时机,在手术患者中尽量开展无痛性操作,减少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手术护理论文:接台手术的护理问题及方法 1、接台手术易出现的护理问题 操作是每个手术病人在手术室患者一个特殊的经验,往往恐惧,焦虑,无可奈何的心理,再加上地面站病房病人等候时间长,等待时间长,焦虑,易怒与情绪更明显,护理人员因工作繁忙,病人问,回答没有耐心,缺乏沟通和病人的沟通技巧,服务态度生硬,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使病人到医院就诊相信很快转化为二进制形式,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操作,而地面站的操作,很容易忽略的细节很着急,尤其是当手术医生,麻醉医生继续敦促,护理人员,以简化工作程序,不检查,病人错误的连接。 在繁忙的车站作业没有检查管道的连接,容易导致关闭,影响的操作过程。首先,操作货物的盘点,第一项操作不彻底清洗,混乱和数量接收台操作的项目,要麻烦的操作。此外,手术切标本未及时固定,发生在操作中,第二组的操作,容易疏忽标本后首次启动,标本造成的损失。有时,患者早期手术室,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恐惧,以及延长病人在病房党的等待时间,提高了烦躁,焦虑,不安的情绪。 消毒地面站操作运行,由于等待时间过长紧凑再加上操作的时间长的更重要的问题,医生有一个完整的操作心切的心理,推护士病人获得快速的操作,术前准备,麻醉提前,简化了无菌操作流程,造成两站自清洗时间是不够的。在同一时间,在医生的端部的第一操作不能及时避难运转,剩下来继续观看下一个站的操作,从而导致跨操作数超标,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人事安排和运行调度都不能协调,因为该站操作,工作量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调度稍有不慎,护士将是负面情绪的工作,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 2、护理对策 2.1护士的行为,提高服务态度,使用文明用语与病人沟通,应与患者在术前访视多沟通,可以简单地告诉手术室病人安排手术的要求,使患者能理解的原因,他们与台湾,告诉患者手术时间和有关操作的时间,我们可以对话了患者的病人等待手术,分散紧张的家庭成员,放松。用于使车站作业长的患者特殊原因,应与患者多沟通,以减轻压力,而手术室,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真正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的情况。 2.2认真落实检查制度,防止错误的病人,尽管手术时间紧凑,操作,麻醉师一再催促医生,护士应该是忙而不乱。一名患者在操作工人的操作室,护士应严格操作根据运送病人检查系统和流量运送病人。神志不清和昏迷的病人,检查识别腕带严重,不容忽视的病人每一个工作环节,防止错误的病人。 2.3接收电台的操作:应严格遵守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实施操作的规则,每个护理操作也不容忽视,连接,仔细检查所有的管道,是否保持通畅,医学|教育网搜集避免脱落。该站运营的项目仔细检查,严格执行清查,检查系统的运行,检查医生的操作要求操作设备项目,护士,三人和解,前计算机操作的项目退出运行后的第二次手术。加强对标本的管理,完善的管理,测试样品,登记制度,应立即登记,并保存在地面站操作被拆除的标本时,及时浸泡固定,以防丢失和混乱。 2.4准确地根据操作能力把握好地面站手术病人进入手术室的时间来充分利用现有的运作,安排合理的操作顺:请记住我站域名序,如操作临时取消应在任何时间根据操作条件进行调整,以加快操作间的快速周转。尽快做术前准备,适当的位置,并敦促医生的时间和地点。关于动态运行的及时信息,充分估计手术结束时间,从而在时间操作的安排进入手术室,缩短病人等待手术的时间。 2.5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对手术室的管理,防止院内感染,严格控制医院的监管工作“标准”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消毒隔离控制每一个环节。操作合理安排,污染手术后先做无菌操作,必须两个30分钟的灭菌。巡回护士实施手术医生继续连接表的操作,除了继续参与经营,提醒其他人员操作及时离开操作之后,严格控制连接操作的数量,加强无菌观念培训平台操作,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严谨作风,防止交叉感染,确保患者的安全。 2.6人性化管理,合理调度,运行调度应该采取行动,要注意不同年龄,商业,卫生和合理搭配的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尽量避免长时间的工作,使相对弹性工作制,使员工得到充足的休息,从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了确保护理质量手术室的安全。 2.7加强护理安全的法律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定期组织的概念学习法律法规,开展护理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由常规护理自觉遵守,防止因忽视对患者的痛苦和潜在的医疗纠纷的危险存在的一些问题站运行。因此,为了确保护理安全运行,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手术室护理服务,安全管理,提供准确,及时,优质的服务。 3、讨论 术后增加,增加护士在手术室的频率和强度,根据一系列的轻松发生在地面站运行情况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护理问题。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在手术室,优化工作流程,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和管理,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此同时,加强科学管理,加大责任护理人员的意识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每个人都必须遵循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操作规则,以及护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据的操作基础,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和质量,消除因护理缺陷的工作争议。 手术护理论文:手术时间对全麻腹部术后康复的影响和护理对策 摘要:通过将70例全麻腹部手术患者按手术时间长短分成二组,对术后各项康复指标进行细化观察和对照,明确了长时间手术对术后的呼吸、消化、生理反应以及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等方面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由此,在加速麻醉药物的排泄、改善呼吸功能、促进胃肠功能、加强舒适护理方面积极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全面提高了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关键词: 手术时间 全麻 腹部手术 康复 影响 护理 手术时间作为一个影响全麻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早已引起大家的重视。随着现代外科医学的发展,施行外科手术的时间较以前有所缩短,但在现有的条件下,手术时间仍是困扰目前全麻术后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本课题从7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入手,通过对不同手术时间患者的术后各项康复指标的观察和对照,明确了长时间手术对术后 康复所造成的不良方面,由此,我们主动地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在提高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 1 临床资料 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共70例,男性31例,女性39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按照手术时间长短分为二组,每组35例。第一组手术时间≤2小时,年龄为32-75岁,平均年龄为57岁,手术方式为胆道手术15例,结直肠手术8例,胃切除5例,肠粘连分解术3例,肠套叠松解术2例,脾切除术2例。第二组手术时间〉2小时,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为61岁,手术方式为胆道手术13例,结直肠手术10例,胃切除8例,胰脏手术2例,门高压手术2例。 1. 2方法 对二组手术患者在术后第一天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 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根据症状自评量表[1](见表1)进行打分。并在术后几天跟踪观察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包括翻身、起床、肠蠕动、进食情况,依次根据恢复时间段制定五级评分标准(见表4)进行打分,然后将二组数据用WILCOXON检验处理,见表2、表3和表5。 表1 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制 表2 二组症状程度对照 表3 二组症状程度对照 表4 自主功能(活动)恢复时间的评分标准 表5 二组自主功能(活动)恢复时间比较 1.3 结果 从表2和表3可见,二组在咳嗽、咳痰、胸闷、腹胀、、咽喉疼痛、腰背酸痛方面,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表5看,在肠蠕动、起床、进食恢复时间的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性。说明手术时间的延长,对术后机体的呼吸、消化、生理反应和自主功能(活动)恢复改变是很大的,影响了术后康复的时间和质量。 2.讨论和护理 2. 1 加快麻醉药物的排泄速度。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麻醉药物可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引起吸入麻醉药物排泄时间延长,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与吸入麻醉药物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减慢吸入麻醉药的排泄速度,[2] 致使术后麻醉药物长时间积蓄,影响术后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因此,术后加快麻醉药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1.1 加强保暖工作。由于腹腔内脏长时间的手术暴露再加机械通气的影响,体热的丢失常较显著,同时术中大量快速输血输液,都可以导致低温。低温抑制了全身的循环和代谢功能,使麻醉药物的排泄时间延长。因此,手术患者回到病房前,我们就应做好保暖准备工作,使室温保持在20-25。C,增加棉被和棉垫,如有条件,可添置电热毯保持恒温。 2.1.2 高流量吸氧。术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可加快残余麻醉药物从气道和血液中散发和解离。另外,也可及时纠正术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给予〉5 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况、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稳定后,逐步减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气维持。 2.1.3 维持循环功能。腹腔内的手术操作使下腔静脉受压,术中正压机械通气使胸内压升高,都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牵拉内脏、刺激腹肌均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影响正常的循环功能,这种不良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因此,术后应加强对生命体症的监测,保持有效的循环功能,适当地加快补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环代谢功能,使残余麻醉药尽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弥补术中补液不足、失血、第三间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2.2 积极改善呼吸功能。从表2反映出,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对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咳嗽、咳痰、胸闷第二组明显高于第一组,术后由于全身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不同程度地会抑制呼吸中枢而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改变,加之,肌松药残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导致通气不足,患者会感到胸闷不适,同时,长时间的气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频繁,因此,术后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2.1 有效的伤口镇痛。肺容量降低是术后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腹部大手术后,因腹壁创伤、手术刺激、术后疼痛、腹带过紧等因素,使胸、腹的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3] 有效的腹部伤口镇痛能恢复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目前我院运用的椎管内或静脉内连续镇痛泵,镇痛效果持续、有效,缓解了疼痛反应对呼吸的抑制。 2.2.2 早期采取半卧位。患者手术回到病室后,血压平稳,神志清醒,应及早采取半卧位。由于腹部手术刺激、术后腹胀,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早期采取半卧位,有利于膈肌下降,呼吸功能的恢复;也有利于腹腔渗液的引流,以预防膈下感染、膈肌痉挛对呼吸造成的不良反应,也能减少术后呃逆的发生。 2.2.3 促进有效的咳嗽排痰。有效的咳嗽排痰,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有效镇痛的同时,教会病员和家属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可应用胸壁扣击法、腹壁保护法、喉部按压法、体位引流法来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2.4 加强膈肌功能训练。研究结果表明,[ 4]腹部手术后通气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腹腔脏器操作所致反射性膈神经传出抑制,特别是 长时间手术患者,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膈肌功能训练,可加快恢复正常的通气功能。可嘱咐患者采取半卧位,指导患者缓慢用力深吸气,收缩腹部并缩唇用力呼气,每日训练3-4次,每次10分钟,以增加膈肌的运动,减少气道死腔,改善通气功能。 2. 3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从表5看,肠蠕动、进食的恢复时间,第二组明显滞后于第一组。由于长时间的麻醉抑制、手术创伤,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紧张焦虑、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使胃肠蠕动在术后长时间受到抑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3..1 保持电解质的平衡。由于术中失血失液、术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术后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钾、低钠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补充。一般呕吐、腹泻、肠和胆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钠,为低容量性低钠,必须既补充容量,也补充钠。 2.3.2肠蠕动恢复的锻炼。一般术后1-3天,肠蠕动逐渐恢复,肛门排气,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数日仍未排气,听诊无肠鸣音,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持续胃肠减压的情况下,可帮助腹部按摩,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能促进肛门的排气。鼓励患者作肢体伸屈活动,协作变换卧位。也可用针灸疗法来刺激肠蠕动的恢复。 2.3.3饮食刺激法。对于腹部手术的患者,早期恢复自行进食,对术后的康复很有帮助,胃肠道营养物质的摄入,可加强肠粘膜的屏障作用,防止细菌移位引起的感染,同时,也可预防胃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在临床上,一般待肠蠕动恢复,腹胀消退,才给予进食,往往使进食的时间被延后。为此,我们通过尝试,认为可主动通过饮食刺激法,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胃管拔除后,可先给予少量温盐水,通过温度和渗透压的改变和刺激,以及通过吞咽、咀嚼等一系列消化过程,逐步激起肠蠕动反应,待肠蠕动恢复后,再过度到正常饮食。 2.4加强舒适护理。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在术后有比较多的不适反应,从表2看,有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闷不适等,因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适护理。早期采取半卧位、适时协助改变多卧位方式、配合多软枕衬垫身体支撑点、气垫床的应用,都能避免肌群、韧带、肌腱的过分牵拉伸长,缓解术后腰酸背痛。患者体力有所恢复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动、端坐、行走可疏通经络、促进循环。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3.小结 通过临床观察和对照,我们发现手术时间对全麻腹部术后康复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 的,特别是对长时间手术的患者,我们应高度重视,只有积极、及时、有效地采取一系例相应措施,才能综合提高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 手术护理论文:分析中医院手术室护理现状 随着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基层中医院手术护理工作不再是单纯简单的技术操作,护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也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因此,基层护理更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过程。本文对中国中医院机构的手术室基层护理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包括护理过程中缺乏的整体性、个性化、创造性以及有效性,提出增强中医院护士的护理能力,竭力提升护士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手术室护理问题的出路,为基层中医院手术室护理现状的改进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基层护理;中医院手术;问题 中医院手术室基层护理的对象主要是即将进入手术室以及做完手术的患者,分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及术后护理。中医院手术基层护理是指为手术期间的患者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通过综合性服务,为患者减轻身心痛苦,使患者尽早渡过疾病折磨期。随着人们法制意识和知识水平、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现在基层护理差错导致的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给中医院机构也带来很大的压力。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基层护理的质量有待提高。 2009年5月6~9日,本院护理特级负责人的首期“基层中医院手术护士学习班”成功举行。通过学习班的学习,提高了护士的全面素质,改善了护患关系,护士将娴熟的操作技术,良好的沟通技巧,优质的服务,贯穿于患者的整个围术期,充分满足每位患者的身心需求,贯彻基层中医院手术室理念,实现护理科学跨越式发展,使患者在整个围术期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由此看来,提高基层中医院手术室护理的质量对医疗有着重大意义。 1基层中医院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经资料调查和研究可知。中医院手术室护理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术前缺乏心理护理 在进手术室后。患者心理上、身体上都比正常人脆弱,承受能力低,非常敏感,因为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加之即将面临手术,患者心情会非常复杂,如恐惧、焦虑甚至绝望闭。然而,目前中医院手术护理过程中体现了因病施护,却没有体现因需施护,没有注意到患者的心理变化,从而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这个问题值得医疗机构深思。 1.2术中预防感染问题 手术室是进行抢救及手术治疗的重要科室。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取得手术成功的重要场所。中医院术中感染问题是手术常见并发症,也是医疗护理中的重要问题翻。导致感染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环境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这也跟医疗人员的预防知识密切相关手术中稍有疏忽。就很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感染,因此,手术期间预防感染的问题需要重视。要对基层护理人员加强管理。 1.3术后缺乏及时随访 手术后,患者需要经过恢复阶段,接受后期治疗。在这个阶段,基层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手术后。很多患者身体上会有很多不适的感觉,有些是手术后的正常症状,但是也有些是因为患者对用药敏感的反应。因此。患者身体的每一个不适反应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甚至影响其生命安危。很多年轻的护理人员因为缺乏这些常识,缺少与患者交流。无法了解到患者手术后不适的反应。从而不能及时反映给医生。做出相应的措施嘲。 1.4特殊病情特殊护理 特殊照顾常用于危重、抢救、大手术后或者特殊治疗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者.不同病情需要不同程度的护理,特殊患者在手术期间面临的不仅仅是躯体伤残、生命威胁,心理上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基层护理人员给予的是普通护理,那患者的病情好转会变得缓慢,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圄。 2基层中医院手术室护理对策 2.1为患者创造最佳心理状态 进入手术室后,手术之前,患者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中医院基层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消除患者的恐惧,增强患者的安全感闭。作为照顾患者的基层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需求去人性化照顾。对患者做好心理舒适护理。手术时护理人员应了解每位患者的不同需求。并尽量给予满足。 针对患者的恐惧心理,基层护理员需要与患者多交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及时了解患者最担心的事情。给予一定的鼓励,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给患者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2手术室及时消毒。避免感染 目前医疗机构大部分都是使用药物预防感染。在正确的时间使用适宜剂量的抗生素IlJ,可以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但是仅仅使用药物是不够的,还要认真做好防感染的准备工作。 ①首先医护人员自身的卫生状况要加强管理,进人手术室必须带口罩,帽子,穿拖鞋,无关人员严禁进入手术室,以免带进细菌,然后注意手术室及时清洁。②手术室的卫生应该严格监察,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手术台也要进行消毒,包括手术室的桌面、台面、无影灯等出现在手术室的一切物体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室每立方米用甲醛溶液2ml和高锰酸钾1g,通过产生蒸气进行空气熏蒸灭菌,12h后打开窗户通风【1】。③手术时使用的医疗器材必须保证无菌,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等一律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后毁形焚烧处理:布类如使用后的无菌巾、单也要用消毒液浸泡、清洗后高压蒸汽灭菌。 2.3随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手术后。患者处在昏迷状态。基层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提供最周到的护理:①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身体变化,在患者头脑清醒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尽量与患者沟通,去了解患者有哪些不适,有什么需要,都要尽快反馈给医生。②对患者术后的病情变化及时登记备案,记录患者手术后每一天的病情情况,给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和信息。 ③术后随访,基层护理人员应该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必须安排两个责任心强。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闭。专门上白班,负责治疗与护理,与患者讨论身体健康状态,改变不良心理对患者的影响。 2.4设立特殊护理队伍 中医院可以设立特殊护理队伍,对于一些特殊病情。如危重及特殊重大手术患者,进行全方面综合性护理。特殊护理队伍的护理质量必须达到一定标准,保证护理质量,针对特殊护理队伍的护理质量。医疗机构应该定期举行培训班。培训特殊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练习,护理是治疗工作的重要体现,也是决定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护理过程中的整体性、个性化、创造性以及有效性,不仅反映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体现了护理质量,同时也确保了护理安全。 3讨论 总之,中医护理在现代护理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现代护理不能替代的作用,随着国际交流的Et益增多,中医护理越来越引起护理界的关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全方位护理是中医院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所追求的护理目标: 对患者来讲,周到、综合性护理是患者安心治疗的基础,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找出真正适合患者的护理方式,给予患者舒适护理。在护理过程中 ,要做到给患者创造一个最佳心理状态,术后患者随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设立特殊护理队伍等,笔者认为一定能大大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理现状。 手术护理论文:分析手术治疗与骨折护理 跟骨骨折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虽然已有较长历史,但由于受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长期以来临床对于手术治疗方法仍持谨慎态度。我院自1999年7月至2002年5月对12例巧侧跟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可塑型跟骨钦钢板川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现对有关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2例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1一50岁,平均34.6岁。其中单侧跟骨骨折9例,双侧3例,计巧侧跟骨骨折。骨折类型:Sandersll型2侧,m型8侧,lV型5侧。均行切开复位可塑型跟骨钦钢板内固定治疗。本组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一2年8个月,平均16.8个月。术后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LZJ,结果:优(90一100分)s侧,良(75一89分)6侧,可(50一70分)1侧,优良率93.3%。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或皮肤坏死。 2护理体会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准备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行双侧跟骨的侧位、轴位和患侧的B耐en位摄片,以及行水平面和额状面(汗扫描。患足术前不必行石膏固定,以利,!于br记en位X线检查和观察患足的局部情况。手术一般在伤后3一7天进行,术前皮肤常规准备,避免破损,可用酒精消毒后局部无菌巾包扎,剪去趾甲,患肢抬高。如局部出现较严重的水肿和张力性水泡,为避免缝合困难及术后感染,手术应延迟到伤后10一14天。 2.1.2皮肤护理患者常因骨折后损伤出血,组织液渗出,引起局部肿胀,部分患者在伤后1一2天内形成张力性水泡,一般水泡若不影响手术切口,可不予处理,如肿胀严重、水泡张力高、极易破溃或水泡位于切口附近,可在无菌技术下于水泡下缘作局部穿刺抽液。伤口3一4天可予烤灯加温,以促进血液循环及组织液的吸收,保持局部干燥,让表皮自然粘贴,高温也可避免局部创口细菌繁殖引起感染。烤灯灯泡为40一60W,与伤口距离30一50cm,定时观察,避免烫伤。 2.2心理护理患者对手术都有惧怕心理,多方打听手术疗效,以往因术后并发症问题对跟骨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因此病人无法决定是否接受手术治疗而耽误最佳手术时间。护理人员应耐心介绍手术方法,以及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对将来患者预后功能的影响。利用实例做好介绍工作,有利于消除病人的疑虑。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切口常规放置橡皮条引流,切口加压包扎,渗血一般较多,可持续5一7天,引流宜留置2一3天左右。对切口渗血应注意观察记录,术后渗血至外 敷料时应及时更换敷料以保持切口的干燥清洁,保持床单整洁。常规应用抗生素7一ro天,抗生素现输现配以加强药效。 2.3.2术后应及时观察足趾血运情况,趾端皮肤感觉,正常情况下脚趾伸屈正常,皮肤感觉良好。患者也可因加压包扎感觉肢体胀痛,可于术日晚睡前给予镇静剂,解除疼痛,避免局部血管痉挛影响血液供应。本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足背皮肤感觉麻木,而足趾运动良好,此为手术时排肠神经损伤的症状,应向病人解释清楚,不要过于紧张,不需特殊处理。皮肤感觉数个月后会逐渐恢复。 2.3.3功能锻炼足的关节主要功能是负重、行走、维持身体平衡和吸收震荡。足部关节小而多,每个关节的活动度小,但可产生各个方向的形变,从而适应各种不同的地面的震荡。因此足部创伤的治疗原则是早期练习足部运动,以保持足部各关节的活动。但多数病人对此认识不足,对功能锻炼重视不够,惧怕术后疼痛,担心因锻炼而发生骨折再移位,故不愿活动或活动范围达不到锻炼要求。护理人员应正确指导功能锻炼。术后一般不做外固定,下肢抬高使患足高于心脏水平。术后24小时候开始足趾被动活动,48小时开始足趾和跺部关节的主动活动,并逐渐加强。指导患者练习股四头肌,进而指导躁关节背伸拓屈、内外翻的主动和被动相结合锻炼。活动膝关节,活动后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和不适。术后2一3个月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是否完全负重。骨折骨性愈合后跟骨钦钢板无不适可不取出,若有不适可取出,一般半年后取出。 手术护理论文:混合痔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痔是一种最常见、多发的肛肠疾病,约占肛肠疾病的85%,男女皆得。我院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疗效满意。为使手术获得更好的疗效,减轻患者术前的心理压力和术后痛苦,早日恢复健康,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1术前护理 1.1精神护理 患者入院后,面对陌生的医疗环境,往往会产生各种负面心理,如焦虑、畏惧等,影响休息和食欲,护理应以患者为中心,热情向其介绍病房环境,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耐心讲解有关所患疾病的知识,向患者说明手术的术式、部位、术中的配合以及术后的有关事项,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1.2饮食护理 膳食应供给足够的热量,以蛋白质及维生素为主,利于术后伤口的愈合。身体虚弱的患者,术前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如鱼肉、瘦猪肉、鸡肉等。术前6h禁食。 1.3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过高,说明有感染存在,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的患者应考虑是否为痔疮出血过多或疼痛刺激引起,女性患者月经来潮应延期手术,以免感染而引起水肿和出血,对手术耐受力差的患者应检查心功能。手术日晨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异常变化,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4手术前准备 嘱患者手术前排空大小便,术区备皮,遵医嘱必要时给予灌肠,清洁肠道,防止术后感染,同时有利于手术操作。安定注射液10mg,术前30min肌注,消除患者紧张心理,核对患者姓名、床号,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班。 2术后护理 2.1一般护理 患者回病室后,指导患者屈膝侧卧位,观察病情变化,立即测量生命体征,查看丁字带是否松动,局部有无渗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无腹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疼痛及渗出液的颜色和量。术后嘱患者2h内禁水,防止麻醉药有效过程中排尿困难,6h后可排尿,防止过早活动术区出血。 2.2饮食护理 术后1~3d进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馄饨;3d后改为普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苹果、香蕉、芹菜、菠菜,多饮蜂蜜水;少食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忌食易引起大便干燥的食物,如山楂、桔子等;禁吸烟、饮酒。保持大便通畅,术后第14d为促进创面的愈合可适当食用鱼肉类食品,加强营养。 2.3排便护理 指导患者术后当日不宜排便,第一次排便时间以术后1~2d为宜,不要过于用力排便,排便时做深呼吸,减少腹腔压力,促进胃肠蠕动,促进大便排出,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开塞露协助排便,避免干硬粪块对肛门口的压迫损伤。 2.4脱核期护理 术后4~14d为脱核期,即结扎的痔核脱落坏死的过程,表现为:肛门坠胀,有便意,大便带血,分泌物增多,有腐臭味,此时指导患者进食应以蔬菜为主,适当减少活动,保持大便通畅,以每日1~2次为宜,勤换内裤,便后及换药前认真熏洗,如分泌物多,勤换敷料,保持术区干燥清洁。 2.5加强肛门功能锻炼,由于术后创面形成瘢痕样组织,常有肛门不适感,最好配合肛门保健操,锻炼肛门功能恢复。方法是先用力收缩肛门括约肌,然后全身放松,使肛门括约肌完全松弛;每日坚持,每次不少于50次,逐日增加到200次左右。嘱患者做到起居规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律,调畅情志,劳逸结合,勿久站、久坐、久蹲,定时排便。 综上,做好混合痔术前、术后护理,不但可减轻患者术前的心理压力,术后的疼痛,而且可以防止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创面的恢复与愈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手术护理论文:手术室护理程序化管理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 医院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而且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有效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和树立专业形象的关键。我院通过制定手术室护理流程的内容及其对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提高了手术室管理质量,现总结如下。 一、 组织管理 我院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职能,采用美国的法约尔管理方法,有年、季、月、周计划。 明确分工,协调好护患之间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控制对检验工作是否与制定计划相一致,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要求护士做到的管理者必须做到,护士长以身作则,在工作中做到人性化管理,有布置、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 二、工作管理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首先要加强手术室的程序化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确实有效的规章制度。认真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核对工作,并记录在手术护理记录单,我院自2002年9月份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凡住院的手术患者均有手术护理记录与病历保存归档,护理部不定期的检查记录的完整性,几年来未出现因核对不清而影响手术安全的现象。做到工作管理程序化,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任到人,按责上岗。几年来未出现因核对不清而影响手术安全的现象。 三、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工作是最重要的一环。它是保证医疗护理质量提高的关键。制定持续质量改进计划,科室成立质控小组,护士长为组长,副护士长为副组长,成员3人,每月有检查有记录。 1.术前访视 为了保证手术的预期效果,必须做好术前访视,巡回护士在术前一天去病房访视,会见患者先问好,作自我介绍,再详细了解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术前诊断、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化验结果、了解病情和手术部位及过敏史,并做好心理护理,解除其紧张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有较好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2.严格掌握无菌技术 操作管理在手术过程中,如手术器械必须高压灭菌和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备好足够的手术用物,每月监测空气、物品的细菌培养,以利分析无菌技术管理。 3.业务技术管理 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以上,学习内容如复杂手术配合,重危病人抢救,新仪器的使用讲解及掌握要点等。同时采用护士长早会提问,设护士工作质量记录本等,每日记录,月底统计,要求新护士认真做好工作笔记,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护士有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的概念。熟练掌握手术配合工作,护士长不定时抽查,评定成绩与年终考核挂钩。 4.专科配合效果好 根据护士的年资、能力大小、个人特长进行科学分工、合理安排,如进行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腹腔镜、激光、骨科等手术、仪器操作要求精确、熟练,对不同的专科进行相对固定配合。这样既促进专科配合,又促进专业性管理,同时亦取得各科手术医生的满意。 5.标本管理 标本是疾病诊断的依据。因此我科对标本管理进行把关,凡手术结束的标本均由巡回护士放入标本袋,记录好姓名、住院号、科室、床号及标本名称等,由手术室护工亲自送病理科,并做好标本的双签名工作。 四、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手术日益创新,手术设备日益新颖,且种类较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据统计,手术室各类物品达数千种,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物品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才能保证各类手术仪器完整性。我科设器械护士一名,负责器械的供应和次日特殊器械的挑选,与设备科联系仪器维修和保养工作。器械物品定位、定点放置,贵重仪器每日清点并交班,如C臂机、显微镜、进口电刀、各类内窥、钬激光、低温等离子消毒机等,使用后要登记,值班者每天交班。备用器械用后清洗消毒烤干上油。保护好各类仪器,防止遗漏,避免损伤,延长使用时间是设备管理好坏的关键。 五、环境管理 手术室的清洁卫生必须放在重要地位。我们制定严格的卫生制度。每天对手术室进行湿式扫、抹和整理。每周五下午彻底搞卫生,并进行细菌学的监测;对参观人员制定入室制度,控制人员流动,减少空气污染。避免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保持室内安静、整洁,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减少患者手术的心理恐惧。使手术室的环境适合现代手术间的要求。 总之,做好手术室护理流程管理主要是做到组织管理程序化、工作管理制度化、技术管理正规化、设备管理科学化、标本管理严格化、环境管理洁净化,达到洁净、整齐、无菌、安静、严肃的工作氛围。从而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提高手术室管理质量。 手术护理论文: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探讨 1、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识别 根据近两年来介人手术病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从人、物品、(高值耗材)先进仪器、专业技术、环境、制度及流程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系统识别、评估,对介入手术室工作各个环节中存在或潜在的安全隐患归纳以下几方面: (1)手术量逐年增多而复杂,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与2007-2009年相比,手术量增加1.5倍,其中危重病人手术增加55例,新开展手术3种、250例,节假日急诊手术平均增加37%.以上手术量增加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护理人员仅增加1人,未达到1张手术台配备2名专业护士标准。 (2)工作量忙闲不均,工作忙时有些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护理安全隐患。 (3)突发事件,介人手术室特点极易发生突发事件,2007~2009年术中心跳骤停6例,失血性休克1例。 (4)并且高值材料多,先进仪器使用增多。 (5)同时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对涉及自身的医疗和护理过程尤其关注。 2、护理风险控制措施 2.1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2.1.1提理风险管理知识及安全知识培训护理管理者组织修订护理质量标准,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及各种风险管理组织。科室每月以提问,考核等形式进行一次护理风险测评,为完善介入手术室工作制度和再造流程提供依据。 2.1.2专业技术培训按照护理部的要求科室第月组织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对术前、术中、术后的规范操作及相关业务知识每月考核1次,成绩季累年计,内容纳入护理部年终考核范畴,对新开展的手术及新仪器设备的使用。必须先由医师向科护士长讲授主要配合内容,护士长制定操作规程后再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在工作中对业务能力差的人员护士长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业务指导,避免出现责任及技术风险。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科室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近两年来,我科护士成功配合医院开展的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经股动脉置管腹主动脉带薄网支架置入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等。 2.2规范化管理,提高应急能力及安全手术环境根据介入手术特点,制定各种风险项目的应急预案及防范风险的操作流程,如制定术中大出血及心跳骤停、交叉感染、防导管脱出堵塞,预防坠床,坠车(交换车)等应急预案。 根据专科手术特点完善急性脑造影,急性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中大出血,心跳骤停等抢救操作流程,建立急救小组,实施责任制的管理。护理管理者要熟知病区内的高危环节,避免出现责任及技术风险,危重患者抢救方面制度包括药品、物品、各种仪器性能是否完好等管理者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对手术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管理,如地面潮湿应给予提醒,极力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降低环境风险的发生率。 2.3加强重点制度执行落实的管理介入手术室主要护理风险的种类为高值耗材开错封、异物遗留体腔、输错液、用错药、意外事件和医院感染,前4种均与查对制度的执行落实与否密切相关,最后一种与消毒隔离制度执行落实关系密切,因此加强查对制度及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是化解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非常重要的措施。 2.4重视危重病人手术、新开展手术、大手术及节假日的安全管理如病人为择期手术,责任护士到病房查看病人,评估风险强度,护理安全管理做到四有:有责任护士,有手术护理计划,有安全防范措施医学|教育网搜集,有完善的手术护理记录,以最大限度在降低此类手术风险,节假日为高危时段,做好应急突发事件准备,合理安排人员在岗,抢救设备、急救物品药品是否充足完好处于应急状态,手术环境、无菌物品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2.5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在介入手术室导致医务人员职业危害为x线损伤、血源性疾病感染、化疗药物的侵害等,其中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利器损伤,尤其以针刺伤最多见,为体现以人为本,加强防护工作,规范安全操作流程,化疗、X线损伤和针刺伤害是可以避免的。2007~2009年介人手术室医护人员体检(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显示无职业危险因素造成的任何损害。 3、手术护理风险的监察 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系统,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护理风险的审查,发现在检查和检验,鉴定,评估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督促落实控制措施,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特别是从制度和流程上找原因,加强执法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转变,从而有效地避免风险和降低风险系数。两年没有发生事故,可见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干预操作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手术护理论文:同济术式全盆底网片重建术的手术护理配合 由于人口老龄化,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已成为当前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中老年妇女身心健康,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其主要发病机制为盆底支持结构薄弱或损伤,手术修复是其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但传统的手术主要是对薄弱组织的反复加固,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手术容易失败。近年来,利用网片进行盆底器官组织的修复取得迅猛 发展,而且文献报道其手术效果较好[1],但与此同时,这类新式手术对手术前后及术中的护理和配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同济术式保留子宫的全盆底网片重建术的手术配合和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150例盆底器官脱垂病人,POP-Q分期Ⅲ~Ⅳ级均由固定的一组医师采用同济术式保留子宫的全盆底重建术治疗。30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10例合并冠心病,年龄平均为64.7(55~76)岁, 1.2方法 所有入院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妇科检查,进行POP-Q分期和相关并发症的询问,排除子宫颈及子宫内膜病变,对于脱垂器官伴明显糜烂面的,局部换药处理时间。行常规术前准备,包括盆腔超声和尿常规。均在术前相关合并症得以缓解或控制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无明显麻醉禁忌症的均为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手术方法见文献[2]。手术网片均为美国强生公司提供,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毕均阴道填塞凡士林纱布24小时。所有患者出院时均交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时常规复查,患者如果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即随诊。复查内容包括:询问现状,是否出现尿便障碍,是否有性交不适,是否复发,阴道排液情况,并行妇科检查。 1.3结果 术程一般情况 术程平均为62(40~105)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7.4(50~200)ml,无一例输血;留置尿管平均时间为2.8(1~6)天;平均住院时间 7(4~14)天。患者术程顺利, 术中、术后未出现盆腔器官穿孔血管、神经损伤和大出血,术后无院内感染发生。根据POP-Q分度150例患者术后盆腔脱垂症状全部得以纠正。 2.护理 2.1 手术护理配合 2.1.1 术前准备 术前1天了解患者基本病史,评估患者皮肤粘膜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严重脱垂患者由于盆腔器官长期于体外导致局部粘膜溃疡及感染,应给予局部会阴护理,控制局部感染。手术体位存在的护理问题及相关风险因素,这类病人多为老年病人,是否存在骨盆畸形,股骨头坏死、骨折等病史,有无骨质疏松及脊椎病变。并根据相应病史制定相应的手术体位护理。术后有关并发症的预防的护理问题,患者多为老年患者且皮肤组织弹性差,加上尿液刺激,术前做好手术区皮肤准备及防压疮措施。对于长期吸烟及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应指导术后的呼吸指导训练,防止发生术后肺部疾病。指导患者术后的翻身及活动,减低和避免术后血栓的发生。对焦虑患者表示理解和同情,做好解释和疏导,尽早与患者建立互信,稳定患者情绪接受手术并能够术中很好的沟通交流,缓解患者的焦虑。 2.1.2 用物及环境准备 手术器械准备,准备常规阴道手术的手术器械,另外还要备用同济术式特殊的手术器械,备用网片。减压手术床 ,消毒及照明良好的手术间,因为网片是植入物,最好安排层流手术室。 2.2 术中配合 2.2.1 巡回护士配合要点 (1)截石位的安置及护理:截石位的正确摆放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使手术者操作方便,患者安全舒适,根据患者高矮调节支腿架高度,大腿髋关节屈曲90b,外展45b,膝关节 夹角90b,两大腿夹角接近110b,臀部超出手术床缘5~10,即一拳头位置,使臀部会阴手术区视野宽敞平坦;注意大腿内侧皮肤肌肉张力,如果皮肤肌肉拉得太紧则影响网片定位线的准确度,甚至影响网片无张力状态下放置;注意腘动脉腓总神经受压部位的防护,根据助手高矮放置脚踏櫈,防止助手拉钩时压迫患者身体而造成腘动脉!腓总神经的意外损伤 (2)手术无菌管理:网片是植入物,网片最常见并发症是侵蚀,发生率约为8%~10%,一般认为侵蚀的发生与感染有关[3]避免感染的措施是术前应用抗生素,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因此巡回护士应监督手术区域的消毒及整个手术过程无菌操作,遵医嘱术前30静脉滴注抗生素防感染,手术区应用手术切口粘贴膜保护(3)生命体征的观察:注意麻醉过程及截石位摆放时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5],关注手术的进展,及时评估出血量,因为盆底修复手术过程中可能导致严重的盆腔内或腹膜后出血,而仅仅注意外在的出血量是远远不够的,手术关键步骤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非常重要。(4)要及时供应台上所需物品,调节灯光照明,保证术野暴露清楚,观察导尿尿颜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2. 2 器械护士配合要点 (1)器械护士应熟悉网片,手术器械及使用方法。认真检查网片外包装、消毒试纸及有效期、合格证等。手术过程严格无菌操作,网片不应过早拆开,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外,增加网片污染概率。(2)器械护士手术步骤配合:手术护士应熟悉手术操作的步骤; 常规清点用物数目, 配合术者铺巾。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及按手术需求传递用物 给医生外,还需随时留意手术医生操作时是否会压到患者的双腿,及时给予提醒,以免因压住双下肢影响静脉回流甚至造成有神经、肌肉、血管的损伤。 本组无一例副损伤发生。 2.3 术后处理 术毕注意患者的保暖,特别是老年患者基础代谢率低,对外界温度调节功能差,及时调高室内温度至24~26℃,给患者穿衣盖被体位放平时,注意检查受压皮肤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术后病房护理措施的跟进。注意生命体征变化,这类病人多为老年高龄病人,术后容易发生呼吸抑制,术后及转运过程中注意生命体征监测,给予吸氧,侧卧防止呕吐误吸的发生。 3.小结 PFD是中老年妇女常见的疾病,传统手术治疗因复发率高而给患者治带来困难。近年来,随着对盆底解剖结构的认识,特别是盆底整体理论[3]及女性盆底阴道支持结构3各水平理论[4,5]的提出从而使盆底重建术成为目前治疗之类疾病的首选。基于此,2005年童晓文教授设计了一种新的保留子宫代额全盆底重建手术,我们称之为同济术式[2],该手术方式与PROLIFT手术效果相比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并极大地降低了手术费用。但是该手术的术手术视野小,盆底解剖关系复杂血管神经丰富,网片需终身植入体内,手术难度较大操作对医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要求有更好的手术护理配合,要求巡回护士在摆放手术体位时,既要充分暴露手术野,也要保证患者的舒适度,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室护士要配合现代盆底重建外科手术,应重视学习女性盆底结构解剖盆底整体理论等知识,熟知局部解剖及手术步骤,掌握手术护理配合技巧进行手术配合。网片植入物的应用使手术无菌管理要求更严,做好网片的查对核实记录工作,完善植入物品的可追溯性管理。围绕患者为特定人群(中老年妇女)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对并存内科疾病的患者,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术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积极处理,细心的生命体征观察贯穿于整个手术过程,并与麻醉师手术医生默契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护理论文: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护理干预措施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1】,为便于操作我院制定简易标准即入院后超过48h或超过平均潜伏期的感染。医院感染发病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感染管理师现代化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医院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不断总结经验,交流心得,我科收集了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2375例手术病人资料,了解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研究其发生特点,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收到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以便和同行们共同探讨,达到减少医院感染之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手术人数2375例,发生医院感染68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2.86%,低于二级医院感染发病率标准。 1.2 调查方法: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我院印制了医院感染调查表。院感科要求临床经治医生发现医院感染临床诊断或疑似病例于24h内填写“医院感染调查表”报至院感科确认,符合诊断标准。我们与院感科协同工作,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收集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分析。 1.3结果:见下表。 由表可以看出浅切口感染占第一位,其余依次是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其他感染(口腔黏膜2例、胃肠道2例),最后是腹腔内组织感染。 2 干预措施 2.1表浅口感染干预措施 2.1.1 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及换药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标准预防措施。有文献报告,在外源性感染中,经手术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感染占首位【2】,故特别强调认真规范洗手,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洗手的依从性,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外源性感染。 2.1.2 患者术前1天晚沐浴更衣,认真认真清洗手术野皮肤。有报道指出,若不影响手术操作及术后伤口敷料固定,则手术野的剃毛应当避免【3】,若必须剔除应当动作柔无划痕。 2.1.3 加强手术室及换药室环境卫生清洁消毒管理。我院于2006年建立了层流洁净手术室,供无菌手术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手术室空气标准。每月进行环境卫生监测,层流手术室菌数计数 2.1.4 对使用无菌手术物品及一次性医疗用品严格检查,无菌物品标示齐全,有效期内使用,一次性无菌用品均有设备科统一购入,证件齐全,标示清晰。换药物品由中心供应室统一供应,提倡使用小包装。换药时严格遵守换药流程,规范操作,做到清洁伤口—感染伤口—特殊感染伤口依次进行,医疗废物置于黄包标示的垃圾袋内焚烧处理,以免污染病房环境,造成病原体扩散。 2.1.5 与手术医生及手术室人员沟通,参与制定外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应用方案。遵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选用安全、有效、价格低的药物,。根据药物半衰期,按规定时间及时用药。清洁手术一般在入手术室麻醉开始时静脉给药,以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情延长,以便有效预防切口感染【4】。 2.1.6 加强病房环境管理,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及时更换污染床单、被褥,给患者创造良好的修养场所,提倡综合施治,增强手术病人免疫力,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及时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2.2 呼吸道感染干预措施:本次调查共发生呼吸道感染21例,与年老体弱、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肥胖、吸烟有关,另外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导致菌群失调或真菌感染。本次调查有2例真菌感染肺炎与长期使用抗生素有关。 2.2.1 保持病室环境整洁。湿式清扫,保持清新的空气,不主张使用紫外线照射及臭氧消毒机消毒。夏季使用空调应每日定时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 2.2.2 氧气持续吸入者,每日更换吸氧管及湿化水,湿化水为灭菌水,术后尽早半卧位,减少胃内食物吸入下呼吸道,术前接受预防手术后肺炎的治疗和指导,麻醉未清醒时及时清除口腔鼻内分泌物,以免误吸,若病情允许,应尽早恢复肠道喂养方法,加强营养支持,护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内源性医院感染。 3 泌尿感染干预措施 3.1 本组发生18例尿道感染,其中15例发生在尿道留置插管后,可见留置药管为高危因素。有研究证实,开放式尿引流5日发生率100%,密闭式尿引流14日发生率100%,因此护理上应注意评价留置尿管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危险系数越大,尿管留置每增加一天,感染危险增长5%。在导尿时严格无菌操作。 3.2 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清洁,消毒1—2次,及时排空尿袋,防止尿袋逆流。非必要时无需更换导尿管。有尿路感染时,则应及时更换,保持集尿系统密闭性。连接处不被打开,可使导尿管相关感染从开放式引流的97%减至8—15%,故取尿标本应以无菌方法从尿管侧抽取。鼓励患者多饮水,若有尿液混浊、沉淀及时行膀胱冲洗。 4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虽然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存在多种危险因素,但针对不同特点,采取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随着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我院手术患者感染发病率逐年下降,医务人员应不断学习医院感染的新知识,掌握新理念,并在临床诊疗护理工作中运用,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手术护理论文:全麻腹部手术对呼吸的影响比较和护理对策 摘要:通过对50例全麻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呼吸指标和临床症状的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二组在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肺活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胸闷、气促、呕吐、呃逆症状程度量化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上腹部手术更易对呼吸造成不良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膈肌的刺激、切口疼痛、神经反射刺激、肺动脉压增高等。并对此制定出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了肺部并发症。 关键词: 全麻 腹部手术 呼吸 影响因素 护理 近年来,全身麻醉随着理论和技术的日益完善,已被广泛用于各种腹部手术。但全麻是较诸其它麻醉影响病人的生理状态最为显著者[1],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这种对呼吸的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全麻腹部手术后,不同部位的手术对呼吸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此,我们收集共5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分为上、下腹部二组,对术后相关的呼吸指标和临床症状进行对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全麻腹部术后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系统监测和护理,使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下面就将我们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19998-20008间,分别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和下腹部手术患者各25例,无严重的心肺疾病。上腹部组:男性11人,女性14人,年龄26岁-66岁,平均57岁,其中胃手术7例、胆道手术10例、脾脏手术4例、贲门手术2例、胰腺手术2例。下腹部组:男性13人,女性12人,年龄25岁-68岁,平均56岁,其中结肠手术12例、直肠手术13例。1.2方法: 1.2.1呼吸功能指标测定: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天和术后6h,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氧饱和度,用Microlab 3000 Series(Micro Medical Li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观察呼吸情况。二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术后6h分别收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其中VC、FVC因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显著性标准定为P 0.05。 1.2.2临床症状评定:术后6h至术后第1天分别观察患者胸闷、气急、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五级评分制(见表1)[2]进行评分,由护士向患者说明评定的方法,理解后患者自己独立打分,不带任何诱导和暗示。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秩和表示。 表1 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 1.3结果: 全麻上、下腹部手术后6h各项呼吸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看,二组在PCO2、SaO2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术后6h,受麻醉抑制、体力不支、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所表现的VC和FVC都比正常预计值有明显的下降,其中,VC比较有明显差异性。从表3看,二组术后胸闷、气促、呕吐、呃逆症状程度量化比较有明显差异。 表2 术后6h两组呼吸指标比较 表3 术后症状二组比较 2. 讨论 人们认为术后肺部并发症与术后肺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关[3]。全麻上腹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邻近胸腔,创伤刺激、神经反射和炎症反应对膈肌、胸腔、肺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2.1膈肌和胸廓的影响。膈肌运动是维持正常胸腔压力和肺部膨胀所必需的。上腹部手术横膈向头方向移位,可使胸腔容量减少500ml,全身麻醉下的胸廓、肋骨架内径的缩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约300ml)等都可使胸腔容量缩小[4],导致胸肺顺应性降低。这种影响虽然会随手术的完成、麻醉的消退而解除,但呼吸功能却需要在术后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另外术后腹腔的膈下积液、膈下感染,会引起膈肌痉挛。术后胃肠胀气、胃潴留、胃扩张,致腹内压增高,膈肌上升。从表3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更易引起呕吐、呃逆的发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肺活量下降,引起限制性肺功能障碍。从表2测定的VC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有明显的下降(P 0.05)。 2.2切口疼痛。上腹部手术切口位置高,接近胸部,随着术后麻醉的消退,切口疼痛会越来越明显,患者由此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只能作浅而快的呼吸,且不能及时将气管分泌物咳出,而影响有效呼吸。从表3看,上腹部手术更易导致术后胸闷、气促。另外,疼痛可引起骨骼肌反射性紧张,导致肺胸顺应性下降,肺通气不足,产生低氧血症[5]。从表2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SaO2有明显的降低,虽然绝对值不是很低,但不加以重视,必然影响呼吸生理功能。 2.3神经反射刺激。手术操作时,牵拉、损伤、压迫上腹部相关神经,反射性刺激肋间神经、膈肌神经以及其它辅助呼吸肌的支配神经使胸廓、肋骨架内径缩小。加之全麻手术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呼吸中枢与肺脏之间正常的反射传导。虽然在术中,可以通过麻醉师的辅助呼吸,保证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但术后仍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肺功能减退。 2.4肺动脉压增高。上腹部手术时,由于内脏血管收缩,引起中心血容量的增加,上腹部术后肺动脉压可有增高,可增高达70%之多,同时,肺静脉压亦可增高,引起肺血流的再分布使肺血液较多的分布于(通气功能较差的)肺上叶部分,从而形成较明显的分流,这可能是上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6]。 从表2发现,二组VC、FVC都有明显的下降,说明都存在不同的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由于全麻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引起部分阻塞肺通气功能障碍,二组FVC都有明显下降。从表3发现,二组咳痰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术后咳痰大多受全麻的影响,而非手术部位的影响。因此,全麻下腹部手术对呼吸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3. 护理对策 3.1重视呼吸功能锻炼。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计划,以便术前、特别是术后能学会和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包括:1)深呼吸运动。鼓励患者在术前一周练习深而慢的吸气,在吸气末停滞1-2秒后缓慢地呼气,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每分钟8-12次。2)有效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先做深吸气后关闭声门,尔后胸腹肌骤然收缩,将气冲出呼吸道。3)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使用腹带绑住病人腹部,松紧适宜,以制造术后生理状态,加强患者有效的胸式呼吸,以代偿因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低效腹式呼吸。 3.2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术后6h内,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幅度、肺部罗音。一般全麻上腹部大手术后,48h内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测定动脉血气,并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避免加重心肺负荷。 3.3及时给予氧疗。由于麻醉和手术刺激反应,使患者总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缺氧,因此全麻腹部手术后病人,常规必须给予吸氧24h,流量2-4升/分,具体视情况而定。上腹部手术,老年性肺功能不全者术后氧疗时间适当延长,停止时采取间断过渡法直至完全停止。 3.4采取早期半卧位。半卧位是腹部手术后最佳的医疗体位,特别对于上腹部手术患者,可防止膈下感染。早期半卧位不但有利于腹部引流,同时因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一般能使血氧饱和度提高1-2%。一般术后病人回病房,第一个血压测定在正常范围,即可抬高床头30-450,使病人处于半卧位或斜坡位。 3.5减少疼痛 刺激反应。在大手术或高危患者,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50%),刺激呼吸次数代偿性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功能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可见,术后疼痛可延缓术后病人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因此术后有效镇痛非常重要,应客观评估患者术后疼痛。防止患者因对镇痛药的副作用的误解而强忍疼痛。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尽可能使用PCA泵镇痛减轻术后疼痛刺激反应。3.6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在患者未完全清醒时,要防止窒息,对大手术患者,床边准备吸引器,及时吸出分泌物和呕吐物。清醒后,因患者无力咳嗽咳痰,必须采用辅助的方式:如痰多不易咳出可辅以雾化吸入,用糜蛋白酶1支、庆大霉素8万、地塞米松5mg,氧气雾化,每次15分钟,每天二次,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由于手术当天机体应激反应水钠潴留可以引起血管外肺水的增高,对于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如手术当天咳嗽泡沫痰多、心率增快要注意心衰发生,并需注意中心静脉压。 3.7有效地控制感染。术后要保持腹部引流管通畅,特别是上腹部手术,要防止膈下积液和膈下感染,以免影响呼吸运动和引起肺部感染。上腹部手术患者偶尔会发生顽固性膈肌痉挛,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如针灸、镇静剂等,否则对呼吸功能影响是很大的。同时,要合理使用抗菌素,促进腹部和肺部炎症消退。 总之,全身麻醉腹部手术,特别是上腹部手术,对呼吸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遵循预防为主、护患配合、综合护理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刍议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践中,由于存在一些误区和困惑,影响了其有效性的发挥。本文总结了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 全面预算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加强对开展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 (一)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是国资委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确保国有资产出资人取得资产收益的重要措施 国家向其出资兴办的企业收取资本收益是法律赋予的天经地义的权利;国有企业向出资人上缴资产收益也是依法行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行使政府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家出资兴办的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并不是具体体现在参与企业经营上,而是体现在对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上。国资委靠什么来保证国有资本的收益收缴?靠什么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我认为只有靠对企业所拥有的国有资产的控制力。在企业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就是保证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推进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支持国有企业改制,采取了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包括多年未向企业收缴国有资本收益,致使我们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好像企业对外投资,就必须要收取回报,而一提国有企业应向国家上缴收益,就不能接受,就要强调客观,就要找出各种理由拒绝上交。实施预算管理,就是要保证让出资人了解和掌握所投资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保证收益的收缴;让企业建立起“谁出资,谁受益”的观念,履行向出资人上缴收益的法律职责,自觉接受出资人的管理。 (二)政府借助于全面预算实现对所出资企业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并将对企业实行预算管理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投资方向,调整本地区产业布局,加强对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有效手段 在国有企业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必然需要。对企业集团来说,实行自下而上的全面预算也有利于实现对二级企业和对外投资企业的监控,防止出现所属企业违法违纪,违反财务会计制度,发生诸如截留收人,偷逃税款,虚列成本,调节利润的现象和草率决策造成的乱投资、高风险、资产流失等问题,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健康发展,资产安全,合理收益。 (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有利于企业集团内部加强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通过预算管理将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所有的收人及支出都控制在事先约定的目标之内,如有预算外、超预算事项的发生,必须提出充分、合理的理由,经集团预算管理部门审查并依预算外事项的重要程度,报集团公司领导或国资委有关部门审批后方可执行。通过预算管理还有利于企业加强在资金管理方面的自我约束能力,增强企业创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忽视了对市场的调研与预测 目前,多数企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总是脱离实际,凭空想象。忽视了对市场的调研与预测,导致企业的预算指标与统计,财务等部门的财务指标不一致,预算指标体系不能使经济管理部门接受。无法在企业中展开实施,形同虚设。 (二)预算目标缺乏战略导向性 企业的预算缺乏企业战略的明确指导。在没有企业战略的环境下搞预算管理,就会重视短期活动,忽视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相适应;预算与作为预算动因的非财务指标相互脱节,从而使预算徒有虚名;由于缺乏企业整体战略思想,企业的下属机构易形成各自为政,互相扯皮、互相掣肘的不协调现象,这一点在集团公司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预算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活动脱节 多数国有企业在编制预算管理时以历史经济指标与过去的事项为基础,却很少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估和预测分析,造成预算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活动脱节,脱离实际,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与客观性,导致预算编制失效。 (四)预算管理权责不明确 预算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这种弹性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否则预算将失去控制作用。有的企业预算缺乏这种弹性或者弹性过大,就会产生预算松弛;有的企业对预算编制和调整的权利不进行划分与制衡,尤其是对预算调整权力不加以限制,使得超预算或无预算的项目由于预算调整权的滥用而照样开展,因此使得预算对实际行为的控制作用严重受损,使得预算管理效果不好。 (五)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目前,多数企业的考核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企业规定对被考核单位或责任人要严格按考核结果对其进行绩效奖惩,这时被考核单位或责任人往往过多强调客观因素对企业活动绩效的影响,而回避了主观因素。另外,考核方在考核过程中,考核人总是带感情色彩去对待被考核人,或者不能完全按考核激励制度执行,严重影响了绩效考核的公正性,打击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三、完善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预算编制市场调研与预测 企业要重视预算编制的市场调研与预测,以未来经济活动事项的市场调研与预测为基础编制企业的预算。提高企业的领导全面预算管理的意识,加强沟通与协调。企业领导必须做的事情有:一是决定预算水平,二是阅读反馈报告,三是发生差异并有必要调整时采取矫正行动。 (二)的预算目标 强调财务预算指标的重要性,通过财务、顾客、内部作业、创新与学习四个各有侧重又相互影响的方面的预算考评来沟通战略目标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关系,实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均衡。 (三)更新预算编制方法 我国实际工作中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是以增量预算或减量预算为主。这种预算方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的简便、可操作性强。但是,它以历史数据与过去的事项为编制基础,容易造成预算的不足,甚至是资源浪费。而采用零基预算能对各个业务项目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逐个进行估算,并说明其经济效果,在此基础上,按项目的轻重缓急性质,分配预算经费,确定各费用项目的预算数,进而编制费用预算。 (四)改变确定预算基础的方法 将上下级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点,提高企业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目前我国一些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预算盈余”的问题。预算盈余是指参与预算编制的人员出于个人或部门利益,在编制预算时上报不真实、留有很大余地的数据,以便能较为容易地完成预算以获得奖励的一种行为。预算盈余对企业的危害是很大的,往往会妨碍预算管理职能的发挥,使各部门无法有效率地工作。 (五)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企业应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明确责任人的考核指标,并与绩效挂钩,责任预算的编制应贯彻可控性原则。严格落实考核管理机制,考核人在对被考核人的评价中要采用公平性原则,严格按绩效奖惩制度办理,并及时兑现。 四、总结 由于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着,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要想一直发挥作用,就要赶上时展的脚步,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研究不能停滞不前,要根据企业的情况不断调整,进一步地研究,找出新的方法和措施,使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对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的调查与分析 近年来,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正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为了了解各类性质的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情况,我们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在规定时间内收回有效问卷75份,回收率为37.50%,其中:国有独资企业37份,占49.33%;国有控股企业34份,占45.33%;民营企业4份,占5.34%。本文试对这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思考。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有88%的企业知道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有12%的企业不知道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独资企业仍有8.33%的企业不知道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国有控股企业仍有17.65%的企业不知道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有89.33%的企业认为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有10.67%的企业认为不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独资企业仍有8.11%的企业认为不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国有控股企业仍有14.71%的企业认为不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二)关于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普及和应用程度 为了调查全面预算管理在样本企业中的普及和应用程度,共设计了10个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1.关于全面预算管理普及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国有独资企业是54.05%,国有控股企业是47.06%,民营企业是50%。 2.关于是否编制财务收支预算的调查结果表明: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国有独资企业都编制财务收支预算,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国有控股企业有88.89%的企业编制财务收支预算,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民营企业只有50%的企业编制财务收支预算。 3.关于是否设置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国有独资企业为37.84%,国有控股企业为26.47%,民营企业为零。 4.关于从哪个月份开始编制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编制起始时间一般集中在11月份(占33.33%)和12月份(亦占33.33%)。从企业性质来看,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编制起始时间为11月份和12月份的,国有独资企业均为32.43%,国有控股企业均为34.38%,民营企业均为33.33%。 5.关于编制预算程序的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对于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编制程序,样本企业采用得最多的是“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程序(采用率为40.28%),其余依次是“自上而下”的程序(采用率为29.17%)和“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程序(采用率为26.39%),采用得最少的是“自下而上”的程序(采用率仅为4.17%)。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独资企业采用得较多的是“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和“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上下结合”这两种程序(采用率分别为35.14%和37.84%);国有控股企业采用得较多的是“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和“自上而下”这两种程序(采用率分别为50%和31.25%);而民营企业则100%地采用“自上而下”的程序。 6.关于预算方法的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编制方法,样本企业采用得最多的是“固定预算”(采用率为52.78%),其次是“弹性预算”(采用率为47.22%),再次是“零基预算”(采用率为29.17%);采用得最少的是“滚动预算”(采用率为13.89%),其次是“概率预算”(采用率为15.28%)。从企业性质来看,不管是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采用得较多的都是“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比率分别为:国有独资企业51.35%和45.95%,国有控股企业50%和46.88%,民营企业100%和66.70%);采用得较少的是“概率预算”、“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 7.关于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是否调整的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的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都对预算进行了调整(比率分别为86.49%和84.38%),而民营企业却没有一家对预算进行调整。 8.关于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都大约有2/3的样本企业对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了严格监督,而民营企业则有2/3的样本企业没有进行严格监督。 9.关于年度终了后是否编制年终决算报告的调查结果表明:国有独资企业有16.22%的样本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有18.75%的样本企业不编制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年终决算报告,而民营企业则都编制年终决算报告。 10.关于对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执行结果是否进行严格考核的调查结果表明:从企业性质来看,对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密切挂钩的样本企业,国有独资企业最多(占样本企业的72.97%),国有控股企业次之(占样本企业的65.63%),民营企业最少(仅占样本企业的33.33%)。 (三)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这个问题设计了“公司收入增加了”、“公司成本降低了”、“公司费用下降了”、“公司效益提高了”、“公司管理水平提升了”、“公司经营目标更明确了”、“职能部门工作目标更明确了”、“员工劳动积极性更大了”、“员工业绩考核更具体了”、“员工薪酬更合理了”共10个选项。调查结果从总体上看,选择率最高的是“公司费用下降了”(61.11%),其次是“公司成本降低了”、“公司管理水平提升了”和“公司经营目标更明确了”(三者均为55.56%),再次是“公司效益提高了”(50%)和“职能部门工作目标更明确了”(45.83%);选择率最低的是“员工薪酬更合理了”(23.61%),其次是“员工劳动积极性更大了”(27.78%),再次是“公司收入增加了”(29.17%)。 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独资企业选择率最高的是“公司费用下降了”(64.86%),其次是“公司成本降低了”(54.05%)和“公司管理水平提升了”(51.35%);国有控股企业选择率最高的是“公司管理水平提升了”(65.63%),其次是“公司经营目标更明确了”(62.50%)、“公司成本降低了”(59.38%)和“公司费用下降了”(59.38%);民营企业只选择了“公司效益提高了”、“公司经营目标更明确了”、“职能部门工作目标更明确了”和“公司成本降低了”、“公司费用下降了”(前三项选择率均为66.67%,后两项选择率均为33.33%)。 (四)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遇到的难点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领导认识不足,不支持”、“职能部门认识不统一,不配合”、“人员素质不高,做不好”、“市场可变因素太多,预算难以准确”共4个选项。调查结果从总体上看,选择率最高的是“市场可变因素太多,预算难以准确”(66.67%),其余依次为“职能部门认识不统一,不配合”(38.67%)、“人员素质不高,做不好”(26.67%)和“领导认识不足,不支持”(12%)。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独资企业选择率最高的是“市场可变因素太多,预算难以准确”(64.86%),其次是“职能部门认识不统一,不配合”(37.84%);国有控股企业选择率最高的是“市场可变因素太多,预算难以准确”(67.65%),其次是“职能部门认识不统一,不配合”(35.29%);民营企业中,“市场可变因素太多,预算难以准确”、“职能部门认识不统一,不配合”和“人员素质不高,做不好”三者的选择率均为75%,“领导认识不足,不支持”的选择率也有50%。 二、调查结果思考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了解和认识是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首要前提 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即高层人员的认识、中层人员的认识和基层人员的认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只有企业高层人员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求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中层人员和基层人员人人都要重视、人人都要参与。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一些人员往往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分内的工作,与其他部门和其他人员无关。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导致全面预算管理无法在这些企业实施或实施效果不佳的最初动因。因此,提高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是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首要前提。 (二)管理难度大是企业放弃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最主要的原因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全员参与、全方位参与和全程参与”。从预算管理的范围来看,它既涉及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及其人员,又涉及企业上下各个核算单位及其人员,是一种全员的管理,需要各个职能部门、核算单位及其人员的密切配合、积极参与;从预算管理内容来看,它包括营业活动预算、投资活动预算、筹资活动预算和财务活动预算,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需要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互相协调、综合平衡;从预算管理环节来看,它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预算的调整、预算的监督、预算的考核和预算的奖惩,是一种全过程的管理,需要各个管理环节的紧密相扣、层层落实。因此,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管理难度较大的管理活动,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才能管出水平、管出成效。 (三)市场可变因素太多、预算难以准确是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遇到的最大困难 从预算的具体对象来看,全面预算包括实物量预算和价值量预算两个方面。实物量预算包括销售量预算、采购量预算、耗用量预算、用工量预算等,价值量预算包括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预算(如收入预算、费用预算等)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如现金收支预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实物量预算还是价值量预算,都会受到市场可变因素变动的直接影响。因此,如何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就成了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难以解决的一道难题。我们认为,预算执行的偏差虽然不是或不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实施控制。这种控制需要企业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二是对企业内部经济运行过程和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能力。只要具备了这两方面的能力,要做到预算的相对准确也不是一件难事。 (四)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的选择是影响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经营管理特点;不同的经营管理特点,适合采用不同的全面预算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能否找到一种最适合企业特点的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是影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俗话说,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全面预算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五)严格的监督和考核是增强全面预算管理效果的有力保障 监督和考核是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的管理,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和考核,这个过程就会不完整,管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从调查结果来看,还有约1/3的企业不重视预算的监督和考核。尤其是民营企业,有2/3的样本企业对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执行结果不进行严格考核,即使考核,考核结果也不与员工薪酬挂钩。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财务全面预算是由一系列预算构成的体系,各项预算之间相互联系,关系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准确描述。下图是一个简化的例子,反映了各预算之间的主要联系: 企业全面预算体系图 我国部分公司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时,存在对销售预算重视不足、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预算评价指标不完善和全面预算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本文就全面预算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改进建议。 一、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随着改革的深化,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需求也日新月异。企业预算管理理论与方法在西方国家企业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因而被引入我国,国内部分企业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预算管理。如山东华乐集团、中国新兴铸管联合公司、上海华谊(集团)公司、浙江交联电缆有限公司、杭州风铁集团公司等企业都对企业预算管理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创造出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财政部分别于2001年4月28日及2002年4月10日颁布实施了《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为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制度性指南。大中型工商企业集团纷纷把全面预算管理当作企业加强集权管理、实现集团公司对分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和开展集团化管理的突破口。 一项对58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调查表明,被调查的企业中有三分之一左右开始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同时,调查也表明,各企业预算管理的范围有较大差异(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预算管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预算管理。表中显示有41%的企业未将资本性支出和生产成本列入预算管理范围,超过50%的企业没有把应收账款预算、存货预算、现金预算和应付账款预算等内容纳入本企业的预算范围,甚至有33%的企业不做销售预算。在调查对象中,真正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采掘业不超过45%、制造业不超过28%,流通业不超过21%、建筑业和其他行业为0。通过表中的数据分析可以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实务界的推广与普及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 著名管理学教授戴维·奥利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能把组织所有关键问题融于一个体系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管理特别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却困难重重,我国许多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克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预算管理并不全面,销售预算重视不足。如上文所述,我国大多数企业编制的预算主要是利润预算,而对基础性的销售预算重视不足,甚至接近三分之一的企业不编制销售预算,且编制销售预算的企业还存在盲目选择预测方法等问题,使销售预算的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一般是从销售预算开始的,销售预算编制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生产预算、存货预算等专门预算的正确性,销售预算编制不科学将会导致整个预算体系无效,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使生产经营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全面预算编制方法选择单一。全面预算编制的方法主要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和概率预算等,各种预算方法都有其优点和不足。我国许多企业为简化预算,往往只选择较简单的编制方法草草编制了事,但由于各种预算方法存在一定缺陷,只利用单一全面预算编制的方法编制预算,会致使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大打折扣。 (三)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绩效评价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如果全面预算的指标或者控制考核方式不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预算可能会起反作用。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需要以完善指标体系作为支撑,但现实中某些公司仍未建立起责任会计制度,责、权、利不明确,使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效用不能有效发挥;同时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限于财务指标,而对非财务指标重视不足,指标设计不够科学和完善,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实际运行情况与员工的工作业绩。 (四)全面预算管理人员水平不高,控制力度和执行力度不强。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其预算编制不仅仅是财务部的责任,也需要企业各职能部门参与编制,这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容易出现‘堆沙袋’(sand bagging,指先制定较低的预期目标,好让日后可以轻易地超越)现象,因此,需要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人员进行控制和协调,使预算顺利执行。但现实中,由于大多数企业缺乏高水平的全面预算管理人员,使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制定的全面预算方案得不到科学的管理与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得不到真正发挥。 三、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重视销售预算,选择科学适宜的销售预测方法。销售预测是最基本的预测,是整个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要编制好企业销售预算需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充分做好销售预算的准备工作,二是要选择合理的预测方法。销售预测应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搜集至少5年的历史销售资料,考虑市场环境的变化及企业自身生产能力等限制因素,做好销售预算的准备工作。对于销售预测方法的选择,公司规模及产品结构不同,适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公司规模较小,预算人员水平不高,产品单一,采用销售人员意见法较为简单有效;公司规模较大,产品结构复杂,可以采用指数平滑法、回归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总之,公司应根据本公司实际选择适宜的销售预测方法,并尽量结合多种方法,使销售预测更加科学。 (二)合理选取预算编制方法。为了避免单一预算编制方法的缺点,提高预算的可控性和准确性,可采取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弹性预算相结合的编制方法。零基预算要求费用开支在进行“问效”的基础上从“零”开始编制预算;滚动预算则能使各级管理人员始终对未来12个月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所考虑和规划,保持预算的完整性、持续性,从动态预算中把握企业的未来,不断修正预算,使预算与实际情况更相适应,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而弹性预算使预算与实际具有可比基础,使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具有意义和说服力,且一经编制,只要各项消耗标准和价格等依据不变,便可连续使用,从而可大大减少工作量。笔者认为,可通过成本费用分析,对于不经常发生的或者预算编制基础变化较大的预算,按零基预算法进行编制。在对预算期内影响预算目标的各种内外部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时,应找出影响预算的关键因素,对关键因素可能出现的概率进行评价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相应的业务量范围,按可预见的几种业务量水平编制弹性预算,如实反映预算的不确定性并加以控制。由于滚动预算自动延伸工作比较耗时,代价太大,可以由月度调整改为季度调整,以节约预算编制时间。 (三)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具体而言,企业应划分责任中心,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即应将企业业务单位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不同责任中心其评价指标也应有所不同。为避免财务指标的缺陷,应合理选取非财务指标作为财务指标的有效补充,从而形成一个主辅结合、详略得当的全面预算管理指标体系。 成本中心主要以成本控制为主,当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出现差异时,可按具体量化指标分析其原因及责任归属。基本评价指标主要为:预算成本降低额(预算成本-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降低率(预算成本降低额÷预算成本)。除成本降低指标外,企业还应考虑产品质量和耗用时间问题,可设立残品率、质量等级、系统停工时间、生产小时、非生产小时等辅助指标。进行费用中心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预算完成情况考核时,要利用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作出有根据的判断,客观评价、合理奖惩,评价指标包括顾客投诉率、顾客满意度等。 利润中心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实际利润与该中心预算利润相比较来进行。但仅仅用单一的利润指标并不能完整反映利润中心的所有经营成果,可以设立生产率、市场占有率、退货率、缺货数、顾客投诉率、员工技能提升、供应商满意率等辅助指标。因为税前利润包含了部门经理公司总部分配的不可控制的管理费用,因此不能以部门的税前利润为指标进行润考核,可以用边际可控贡献考核部门经理,而以部门边际贡献评价该部门对企业利润和管理费用的贡献。 投资中心的考核,可以用投资报酬率roi(部门边际贡献÷部门拥有资产)比较不同部门的投资效率。同时,为避免其衡量业绩带来的次优化问题,可以采用剩余收益ri(部门边际贡献—部门资产应计报酬)加以评价。具体为事先建立与各部门资产结构相适应的剩余收益预算,再通过其与实际结果的比较评价预算的有效性和部门业绩,但ri也可能使部门经理为完成预算目标而忽视公司整体利益。为此,美国管理咨询师stern stewart创立了eva法,即经济增加值法(eva=税后经营业利润nopat-资本成本),它与股东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使绩效评价的基础和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效果比会计利润或ri更好。此外,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还包括对财务报表预算的评价,主要利用财务比率和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进行分析。财务比率包括销售利润率、人均利润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回收天数、存货周转天数等。财务报表分析不仅将其与本企业实际相比较,还可与行业标准及最佳实践企业相比,找出差距,确定改进和实施细则。 (四)加强培训,提高全面预算管理人员水平,保证预算控制和执行顺畅。全面预算管理人员素质必须与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相适应。企业应认识到提高全面预算管理人员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高校等研究机构聘请一些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形式进行培训,或者将全面预算管理人员送交专门的咨询机构培训;还可以组织企业预算管理人员到行业内全面预算管理领先的企业参观学习等。总之,企业应重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使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更加有效。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探索 【摘要】 随着医疗市场的逐步开放,公立医院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降低医疗成本,走“优质、低耗、高效”的质量效益发展道路,成为医院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理论体系演变过程的阐述,揭示了目前医院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推广了新乡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将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引入公司及所属医院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经过5年时间使市场竞争力得到大幅提高。 【关键词】 全面预算管理;公立医院;管办分开 全面预算管理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手段,目前其理论和应用体系均比较完善,在国内外企业中被广泛应用。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和应用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有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目前医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著名管理学教授戴维·奥利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能把组织所有关键问题融于一个体系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但实际工作中,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困难重重,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预算管理的内容不全面 很多医院仅编制业务预算,不编制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无法合理规划药品、卫生材料等重要物资的采购,不能反映医院在预算期内资本性投资的情况,也不能预测预算期内的现金流是否充足,是否需要进行对外融资。同时,以此为基础的预算管理不能全面规划医院未来的经济活动,不利于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 很多医院编制预算仅限于财务部门,没有其他重要部门的参与,无法制定全面的预算;同时,预算的编制没有全员的参与,无法制定反映医院自身情况及外部环境变化的科学预算,不利于调动全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和厉行节约的主动性,也不利于预算的落实。同时,很多医院编制预算沿用“基数法”,既没有预计医院自身未来情况的变化,也没有考虑外部政策的变化及医疗市场动态,编制的预算不科学,导致超预算情况时有发生,不利于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三)预算执行与控制机制不完善 很多医院没有建立预算执行与控制机制;有些虽然建立了,但缺少刚性约束,使预算流于形式;或控制太死,缺乏灵活性。 (四)预算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很多医院没有建立预算考核与激励机制;有些虽然建立了,但多是以抢救成功率、床位周转率等医教研指标作为考核主体,淡化了预算管理的目标,不利于预算管理的实施;有些仅对预算期内业务预算进行考核,而忽视了对预算期内资本性投资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医院预算管理实施中的问题直接导致预算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差距较大,预算往往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谈。对此,医院的实际工作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应用研究不够深入、不成体系,无法很好地指导医院具体实践。 二、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在新乡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及所属5家医院的实践 (一)实践背景 从2004年4月开始,河南省新乡市委、市政府整合新乡市5家公立医院(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新乡市妇幼保健院、新乡市中医院、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资源与上海华源集团合作成立“华源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华源集团以现金出资,占公司注册资本的70%,新乡市国有资产出资代表机构以参与改革的5家市属医疗机构评估后的净资产出资(不包括土地),占公司注册资本的30%,公司注册资本为1.5亿元人民币。2007年底,华源集团由于自身原因退出,新乡市委、市政府决定保留公司,并更名为“新乡中原医院管理公司”。 成立之初,公司财务部将事业报表转换为企业报表,按照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建立了企业会计核算体系。5年来,公司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道路,积极探索和实践管办分开的公立医院改革模式,借鉴企业成熟的全面预算管理理论,运用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在公司及所属医院的发展规划、经济运营、资金筹措、绩效考核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行了大胆实践。 (二)实施办法 1.建立健全预算组织体系 公司经营管理层设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统一组织、管理、协调全面预算工作,对董事长负责,主任委员由总经理担任,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为委员会委员。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拟定公司预算目标和政策;组织审查、编制预算方案;分解和实施预算;对预算的调整提出建议,对调整方案进行审查,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组织编写年度公司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等。 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公司财务部,负责预算管理的具体事宜,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公司预算的编制、执行与控制。主要职责是:根据预算目标和政策,编制公司年度预算大纲;制定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统一设定预算编制的相关表式;组织公司的预算编制工作;对公司本部、各医院、公司各后勤中心的预算进行分析、审核、汇总; 跟踪、监督、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差异与重大问题进行调查和报告;根据所收集的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反馈意见,向各预算单位提出预算调整、修改意见,各预算单位据此修改预算方案。最终经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汇总平衡后编制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 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对预算实行归口管理,并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相关规划,对各预算单位的预算指标体系进行专业性审核,提出相应意见或建议:第一,医政事务部对各医院收入、成本预算,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投资收益预算及时间进度安排等进行审核。第二,综合办公室对各医院年平均职工人数、工资水平、工资总额、管理费用预算及工资增长率进行审核。第三,保障事务部对各医院收入、成本、比价采购、存货及销售预算等进行审核,对拟投资项目的立项情况、项目资金情况、时间进度安排等资本性支出预算进行审核。第四,财务部对财务费用、营业外收支(结合医政事务部)、利润、筹资及现金流量预算等进行审核。 各医院参照公司预算组织体系成立各自相应的组织,各职能科室、临床、医技科室承担相应的职责,共同构成各医院的预算组织体系。 2.预算编制的流程和方法 (1)预算编制的流程。公司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归口审核和综合平衡”的流程编制年度预算,保证了经营方向、经营目标协调一致,使整个公司预算能够得到很好地控制和管理。第一,每年9月初启动下年度预算工作,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年度预算编制工作通知,完成年度预算报表的设计工作并下达。第二, 9月底以前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预算大纲,讨论和审定后下发给各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第三,各单位结合实际经营情况编制年度分预算草案,并在10月底以前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第四,公司各相关专业职能部门归口审核分预算草案,提出审核意见。第五,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经过归口审核和初步调整后的分预算方案进行审查、汇总,提出综合平衡的建议。预算管理委员会充分协调,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调整意见,并反馈给有关单位修正。第六,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公司总预算草案,报预算管理委员会讨论修改、确定公司年度预算草案,由总经理提交董事会审议。经批准的年度预算方案,于预算年度1月底以前,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分解成一系列的指标,逐级下达给各单位和各相关专业职能部门执行。同时,公司总经理与各单位责任人签订包含资本性投资等财务指标和医教研等非财务指标在内合并考核的目标责任书。 (2)预算编制的方法。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分别采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方法进行编制。 3.编制预算 (1)两级预算体系。公司总预算为一级预算体系,公司本部、各医院、各后勤中心为二级预算体系。一级预算体系按照合并报表口径、对二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经过汇总与综合平衡后编制总预算,并合并上报。二级预算单位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公司统一制定的全面预算表格,按照统一的预算指标口径编制预算。在各医院内,医院为一级预算单位,职能科室为二级预算单位,基层科室为三级预算单位。一级预算单位按照合计口径,经过汇总与综合平衡后编制医院总预算。 (2)预算编制程序。先编制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然后编制财务预算。 (3)预算的具体内容及编制依据。业务预算包括收入、成本、材料采购、人工及期间费用预算等;正常经营情况下,费用项目预算水平的增长低于销售收入、经营利润等指标的增长幅度。 资本预算主要指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投资项目必须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需要,并根据自身实力量入为出,在各单位按类别、分部门编制;预算年度内资本性项目借款的还贷额,纳入资本预算;预算年度内的固定资产折旧作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纳入预算。 筹资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对需要新借入的长短期借款、以及原有借款还本付息的预算。依据有关资金需求决策资料、期初借款余额及利率等因素编制。 财务预算以预计现金流简算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形式反映。 4.预算调整 公司下达执行的预算,原则上不予调整;如遇特殊情况需经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并按预算编报审批程序批准、下达。 5.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分解年度预算指标。各单位根据公司批准的年度预算编制详细的月度预算、季度预算,并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及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保证年度预算各项指标能够顺利完成。 公司建立月度预算执行报告和分析制度。各单位及时检查、跟踪每月预算执行情况,编制预算差异报告并及时上报,内容包括本期预算额、本期实际发生额、本期差异额、累计预算额、累计实际发生额、累计差异额、月度资本性投资执行情况等;重点分析超出5%的差异因素。预算管理委员会每月召开由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单位参加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客观分析预算执行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潜力,提出解决措施或建议。 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对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组织审计,及时纠正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编写内部审计报告,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和董事会,作为改进预算单位内部经营管理、进行预算考核的重要参考。 6.预算考核 公司建立了绩效考核体系。每年年末,公司总经理依据预算完成和审计情况,根据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对各单位进行考核、评价,实施奖惩措施,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各单位根据分解的预算考核指标,结合绩效考评、薪酬发放,与部门、个人收入建立联系,使部门预算的执行落到实处。 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好处 (一)各单位的年度奋斗目标具体化 分解后的预算指标,使内部各部门甚至每个人都明确了自己应该完成的目标,并据此安排自己所负责范围的经济业务活动,从各方面确保完成总的年度预算指标,从而减少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二)有利于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由于全面预算在完成资本性投资等财务指标和医教研等非财务指标情况下,谋求收入、成本、材料消耗、现金流、人员配置组合等诸多预算的最佳结合,所以,通过预算的编制,可以使各部门的预算得到最好的协调,使各单位整个预算体系相互衔接、完整而切合实际。 (三)有利于控制日常经济活动 预算执行过程中,各单位的职能部门通过计量、计算、对比和分析,寻找预算与实际执行中发生的差异、分析原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纠正差异,使日常经济活动有效地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同时,有预算作依据,支出审批时就能区分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公司和各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就可以重点处理预算外事项,预算内支出由财务部门监督,从而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工作效率,适应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 (四)有利于绩效考核的实施 由于建立了绩效考核体系,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就为绩效考核和业绩评价提供了标准,便于对各单位及内部各部门实施量化的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也方便了对员工个人的激励与控制。 四、成效 各医院高层管理干部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发生了转变,由过去的“花钱不讲来源,投资不讲回报”、盲目投资、凭经验管理、拍脑门做决定正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转变;硬件设施显著改善,完成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近3个亿,建成3.52万平方米中心医院外科大楼,改造、装修各类房屋设施 5 000平方米,购置各类基础性医疗设备近1亿元,设备成新率有了较大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经营指标、财务状况全面好转,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具体数字如表1所示。 五、结论 新乡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及所属医院5年改革实践的事实,证明了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在管办分开公立医院的运用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效益显著。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浅析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论文关键词: 预算管理; 模式; 考核; 激励 论文摘要: 文章介绍了全面预算管理要从思想上加强组织领导,方法上创新预算模式,完善预算指标体系,从而建立预算趋准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使企业资源取得最佳生产率和获利率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集成式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企业的预算规划是否合理到位,直接影响到下一年度利润目标的实现、投资项目的安排、资金的运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长远发展等诸多方面。它可使企业决策者比较清晰地预见未来的经营情况,对各项业务作出预见性的安排和调整,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和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并结合自身管理的需要,从预算体系的建设,预算管理的流程等方面设计详细的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从全方面对企业的活动进行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全面预算管理是集团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确保企业目标顺利实现而建立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首先从思想上企业应高度重视预算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成立以第一责任人为首的领导组,财务、劳资、计划、生产、机电、供应等部门紧密配合,及时协调和沟通,充分参与预算制定,提升对全面预算的认识,财务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在思想上改变领导和员工的全面预算认识,为财务预算编报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组织保障。 二、完善预算指标体系,创新预算模式 全面预算主要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筹资预算等方面,其中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根据集团公司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采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总体平衡”的预算模式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全面管理。即预算小组根据部门详细的工作计划,将所有重要指标汇总,并深入研究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确定合理的目标利润,将预算初稿经领导审核,上报集团公司,集团公司经总体测算全面平衡后,确定目标预算。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合理预测影响利润的各相关因素 预算的编制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根据业务量基础的数量特征不同,分为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按出发点的特征不同分为增量预算(调整预算法)与零基预算;按预算期的特征不同,可分为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通常采取的预算是以一个年度为定期,以产量为弹性,在成本费用的预测上采取基数不变因素调整而编制的增量预算。由于增量预算是指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基础,结合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影响成本因素的未来变动情况,通过调整有关原有费用项目而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编制的前提是:现有业务活动是企业所必需的;原有的各项开支都是合理的;未来预算期的费用变动是在现有费用的基础上调整的结果。由于增量预算受原有费用项目限制,零基预算的编制则可避免以上局限性。 零基预算的编制原则为:不考虑以往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性出发,逐项确定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使用零基预算可以不受现有费用项目的限制,不受现行预算的束缚,能够调动各方面节约费用的积极性,有利于促使各基层单位精打细算,合理使用资金,真正发挥每一项目费用的效果。同时将预算与实际相衔接,有助于评价预算制定与执行的合理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本着“实事求是、精打细算、合理预测,反复测算”的原则编制预算。单位各部门结合上年度预算及实际执行情况,总结上年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经验,结合本年实际,制定本部门的预算,制定适合该部门的生产经营指标。 对于公司二级生产单位的财务预算主要是:利润、收入、费用、资金、成本工程、安全费用、关联交易等方面的预算。目标利润是管理过程中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统帅着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对销售收入、营业成本进行的预算都是以目标利润为导向进行编制的。对年度资金的预算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留有结余”的原则,合理安排资金总量和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确保年度资金收支综合平衡;成本管理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严格控制成本工程支出大项,将房屋及设备维修重点项目列入年度预算,实施中每个项目必须制定分预算。对可控费用最大限度地控制消耗,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合理挖掘现有的资源潜力,努力拓展盈利空间。安全费用的预算要分项申报支出预算,确保专款专用。对涉及关联交易的业务,其交易方式和定价原则要详细说明,合理预测,对交易数量、收入、成本等单独列示,以便集团合并抵销,避免虚增收入和成本。 (二)预算的分解下达与执行 预算确定之后,要根据基层各部门上报预算并结合确定的预算进行分解,明确各部门当年的预算目标和工作重点,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纳入生产经营责任制考核体系。生产单位把上级部门下达的相关目标,再逐级分解到各部门队组,有条件的分解到岗位,真正实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格局。预算一经确定,各部门就应根据预算严格执行。 (三)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及时修正 由于很多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公司的运营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当发生市场形势巨大变化、有关政策性或不可抗力等重大因素影响时,有必要对企业的预算进行及时修正。确需调整的年度预算,需提前进行上报,并详细说明调整事项和原因,按程序经批准后执行。 (四)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并纳入审计监管体系 预算在确定、分解、执行后,还应加强跟踪分析,建立定期的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及时掌握预算执行进度与效果,分析实际业务与预算指标之间的差异及原因,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看实际支出的多少,主要发生在哪些项目上,预算的资金充足还是短缺,预算控制的执行率为多少,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效果。将预算执行情况纳入审计监管体系,审计部门定期审查预算执行情况,对不能完成预算目标的项目要进行专项审计。预算不应只作为单独的一项计划工作,而应在次年当实际利润成本发生时,与年初预算进行比较,对差额较大的项目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预算与实际差别的原因,为下年度的预算逐步积累经验,使预算管理真正实现其作用。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适时调整工作安排,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 财务预算改变了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以生产为中心的做法,它是依据目标利润所进行的预测,克服和避免了传统的财务计划执行难、考核难的弊端,具有内容全面、方法科学,操作性强的特点。预算这一管理工作手段也把财务工作的模式从过去的重核算、轻管理转变为以核算为基础、核算为管理服务的模式上来,把财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来。 三、建立预算趋准机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企业应当对全面预算执行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到预算与实际的差异并深究其原因,为后期预算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作为预算执行者的考评基础,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能有效进行预算差异分析的很少,即使分析也只是利用简单的比较分析法,很难找出预算差异的真正原因。另外,由于国有企业固有的特点,预算执行的结果并不作为对各部门领导和员工考核的重要因素,不但削弱了预算的职能,而且可能产生其他负面影响。比如某一部门超支后将在下期酌量提高其预算额度,某部门节约后则在下期减少预算额度,造成了“鞭打快牛”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员工执行预算的积极性。 预算本身是一种全方位的约束。预算的编制是管理者对企业资源如何利用进行的事前控制,预算执行是管理者进行的事中控制,预算的差异分析、考评是一种事后控制。通过财务预算的编制、分解、执行、分析、反馈、控制、奖惩等系统工作来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把企业内部各部门、生产经营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四、建立完善的分析、考核、激励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正确评价各部门的工作效绩。将预算目标完成情况与业绩、薪酬管理挂钩,强化预算约束机制。每月定期召开预算考核会议,对上月预算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对未能完成预算指标的,要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结合生产经营责任制兑现奖惩,奖优罚劣。在考核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触及不同部门或单位的各自利益,这就要求预算的考核者做到客观公正。全面预算考评的目的,既是为了找出差异、分析问题、肯定成绩,也是为了奖优罚劣,调动员工执行全面预算的积极性。考核和奖惩是预算管理的生命线,将预算和绩效管理结合起来,使集团真正拥有明确、可行的目标,促进各项经营活动更好地符合战略规划的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赏罚分明的奖惩,确保预算管理真正落到实处,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结束语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是一种全员、全过程的控制,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都围绕财务预算有序地展开。只有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才能使其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与提高经营绩效的工具,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关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和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企业全面预算是本质上是委托者和者之间的一种特别合约,是企业层面计划与市场相互融合的产物,其最终目的就是根据玑实市场情况预测未来、指导企业行动、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委托理论是全面预算的理论基础;激励与约束问题是企业全面预算的核心问题。预算编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好委托问题,也就是为了解决激励约束问题。预算的刚性与柔性的把握度应以激励约束为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挥预算的刚性约束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考评体系建设,使考评客观、公正。 [论文关键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委托一;企业预算管理考评;预算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概况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实行预算管理,很多跨国公司都以预算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的工具和业绩评价的依据。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之一,具有机制性、战略性、全员性等一系列其他管理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征,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建立科学化的预算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是委托者和者之间的一种契约,从本质上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决不是数据的罗列,其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次,各个管理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安排。预算从本质上看属于计划的范畴,但又融入了市场机制,是事前对企业资源的一种规划,是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机制的有机结合。我们认为,企业全面预算是本质上是委托者和者之间的一种特别合约,是企业层面计划与市场相互融合的产物,其最终目的就是根据市场的现实情况预测未来、指导企业行动、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企业预算实务上的主要问题是预算与战略、与奖惩制度、与作为预算动因的非财务指标相互脱节,预算徒有其名。在通常的概念中,全面预算管理包括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和考核评价等环节,预算往往涉及大量的数据、表格。从本质上来说,它涉及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安排,通过这种权力和责任安排,以及相应的利益分配来实现的内部监督与激励机制。因此,预算构成了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部分,是企业能够超越市场存在、发展的主要机制。上述分析可见,目前全面预算的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激励与约束问题;激励是否恰当,约束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全面预算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因而,洞察全面预算管理的激励与约束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将先探寻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激励与约束问题展开专门探讨。 二、企业全面预算的理论基础:委托理论 简单说来,委托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契约关系。契约的基本内容是规定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应采取何种行动,委托人应相应地向人支付何种报酬。委托人与人的关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首先是因为人的目标并不总是和委托人相一致。因此,问题的关键点就表现为委托人如何通过一套激励机制促使人采取适当的行动,最大限度地增进委托人的利益。从信息非对称性的角度,问题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类是所谓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如何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人采取适当的行动,实现激励相容,最大限度地增进委托人的利益,成为摆在委托人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企业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内部一种契约机制,委托人与人以完成预算(即受托目标)为基础而订立合同。把预算的实现与否及实现的程度作为评价人业绩的标准,以此来支付人的报酬,这样做有助于委托人对人行为的控制、协调和监督。 西方许多研究人员也认为,以完成预算为基础而订立的合同是最优的。从人的角度来看,人越是能有效的履行合同,就越能得到更高的报酬。所以,当预算管理能有效地帮助人实现委托目标,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其履行了受托责任时,人也会主动采用预算管理。 三、企业全面预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思考 激励问题在委托理论中居核心地位,它既包括对人的激励,也包括对委托人的激励。在委托一契约中,如何按理论的分享原则,确立最优的风险分担和成果分享规则,以促使委托人和人都能最大限度地为扩大经营成果而共同努力,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激励与约束问题是企业全面预算的核心问题。预算编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好委托问题,也就是为了解决激励约束问题。预算的刚性与柔性的把握度应以激励约束为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企业预算管理体系有着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组织体系、内容体系、编制程序和方法体系、调控体系、考评体系。 我们发现,整个体系的十分重要的部分就是考评体系。没有考评体系,预算就流于形式,预算也就是软约束的。考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激励与约束效应的良好发挥。因而,在企业已经设计合理可行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前提下,要想充分发挥预算对经营活动预测和控制作用,发挥预算的刚性约束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考评体系建设,使考评客观、公正。只有这样,才能奖励先进,惩罚落后,进而提高企业效益。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考评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考评与激励作用,主要问题有:①预算执行的奖惩不够明确或预算约束不严,预算考评仅包括考核评价制度,没有奖惩制度,也就是预算考评结果基本上反映不到薪酬体系中。没有配套措施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或者考核体系未能与预算管理体系有效挂钩,弱化了预算的控制作用。而预算考评是预算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到预算管理这一庞大系统管理工具的最终成败。②考评不能正常进行,造成预算管理的各阶段不能通畅进行。③预算编制存在着典型的逆向选择行为。④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也往往存在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一套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是有效解决方法之一。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应该以正确反映执行人努力程度为标准。考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前面编制、执行、调控各阶段相关问题的解决,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简单点说,预算考评不成功,预算管理有效解决问题,节约成本的功能也就成为空谈。科学的考评指标和方法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合理激励,奖罚分明,传递“公平”的信号,多劳必多得,刺激下级部门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全方位指标并辅以企业内外其他相关信息做参考的考评体系,可以给执行人员以警示,有助于解决隐藏信息问题。 我认为,在财务业绩考评指标主要考虑:作业层其主要考核指标是成本增减额和升降率;利润中心层的生产经营部门,一般采用贡献毛益、营业利润为主要评价指标;而对于整个企业采用经济增加值、市场增加值等作为指标。常用的非财务业绩考评指标则包括,产品废品率、返修率、顾客满意度、生产力指标、作业标准、创新能力、成长性等。 总之,提高预算考评质量是提高预算质量的重要环节。实现考核科学,奖惩公正、激励到位是实现预算目标的重要保证。因而,首先应确立“考核与奖惩是预算工作的生命线”的新理念,确保预算管理落到实处;其次,严格执行预算效果的反馈制度,及时进行差异分析,不断改进。只有这样,全面预算管理的激励与约束问题才能够得到较好解决。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探索 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整体以及内部各部门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资源进行控制、反映、考评的系统管理工程;也是企业及内部各级、各部门、全体员工的奋斗目标、协调工具、控制标准、考核依据;是企业科学运用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增强全体员工的节约、盈利观念,市场、竞争观念,时间、效率观念,带动企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础管理工作,细化内部核算,从管理、科技进步上找出路,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求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 一、推行全面预算的做法 1.认真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并把全面预算管理引入到各二级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加强生产技术、成本费用、资金、人员管理。坑口、选厂、堆浸厂等二级单位将成本、产量、质量指标全部分解落实到区段、班组、个人,做到人人心里有指标,在资金使用上变花完算为算着花。 2.制定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根据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先后建立完善了经济责任制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差旅费管理制度、小车管理制度、招待费管理办法、金属平衡管理办法、办公用品采购办法、电话费用报销办法、工资管理规定、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创新奖励办法、损失贫化管理办法、掘进工程验收办法等管理制度,为编制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依据。 3.在物资管理方面,取消了二级单位的物资采购权,制定了物资比质比价采购办法和物资收、发、存管理办法,明确了物资采购程序,强化物资验化物资质量、物资储备定额和基层二级库的管理,实行采购员、质检员、保管员三级负责制。 4.用电管理方面,制定用电管理办法,电暖车间加强了外部电费收缴人员队伍,加大了电费收缴力度,并将全矿电费总额指标与电管班的人员工资挂钩,调动了收费人员的积极性,杜绝了关系电、人情电,一季度节约电费11万元。 5.成立考核委员会,配备专人进行考评工作,做到公正、严格考核。在各月份根据各单位预算完成情况清算各单位的应得工资,成本费用超预算部分100%扣减工资、节约奖50%。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职工的成本意识、效率意识。 6.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科学高效、能者上庸者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精简机构、实行领导竞聘上岗、同工同酬、一岗一薪用工分配制度。机关处室由原来13个精简到8个,分流17名机 关后勤工作人员充实到基层单位,大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变过去的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增强了干部、职工危机感、责任感。 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 1.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企业不但消化了由于掘进工程量增加带来的成本增加和黄金降价的影响,而目.超额完成了总部600万元利润预算指标,带动企业完善建立了内部规章制度,强化了全员的成本、责任意识,管住了企业的随意行为,提高了企业资金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2.企业员工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责任心增强了,提高了效率。一是激发了干部、职工主动自觉学习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热情,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内部相关单位之间过去的那种出现问题相互隐瞒保护、不反映、怕伤人的情况少了。关注指标、算成本账的领导多了,维护企业秩序的职工多了,出主意、想办法、提合理化建议的职工多了,职工有厂紧迫感、危机感,责任心强了。二是实施工效挂钩,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主材消耗。创造了日理论产金165.49两、日处理矿量 1009.61吨(日处理能力850吨)、坑口日出矿量 1258吨(日出矿能力 850吨)的建矿以来最高纪录。坑口通过提高采矿工班效由5吨提高到6吨,掘进由1.60米提高到1.80米;降低火工材料消耗,降低成本6.16万元。三是实施比质比价采购管理,开展修旧利废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火工器材、钎子纲、钎头、钢球、氰化钠、石灰等主要材料的价格有了大幅度降低;机器设备、备品备件购进质量明显提高,使用时间得到延长,提高了设备运转率,减少了维修工作量,保证了安全生产。一季度因采购成本降低影响黄金制造成本下降21.15万元。四是降低了库存储备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财务收支情况好转,库存材料198.57万元,比年初的215.06万元减少16.49万元;备件为319.28万元,比年初的349.79万元减少30.5l万元,营业外支出为2. 12万元,比季度计划的7万元减少个88万元。在现金流入与预算持平的情况下,期末现金余额比季度预算的期末现金余额增加 42. 89万元。 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1.企业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重视和关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因为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内部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和外部环境,需要企业领导及时协调和作出决策;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好与否离不开企业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领导应带头按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和企业规章去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严格控制资金流出和非生产性费用支出,给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树立权威。 2.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要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全力协作,把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扎扎实实地深入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把各个部门、组队、岗位目标与预算结合起来,也就是做好静态与动态管理相结合。 3.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要与反映企业经济与技术状况的经济技术指标结合起来。企业的经济技术指标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把经济技术指标与全面颊算结合起来可以促使内部单位更加重视采矿损失率、矿石贫化率、矿石品位、磨矿细度、选冶综合回收率、投入产出比等相对指标的完成情况,促进各单位把降低产品成本同改进生产工艺和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结合起来,克服只求产品数量,忽视产品(工作)质量的做法。 4.加强力量,及时做好预算考核、总结分析和信息反馈工作。因为矿山的基础管理工作相对薄弱而且点多、面广、战线长、环境艰苦,所以必须加强力量,安 排既懂经营管理又懂生产工艺,技术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成立专门组织承担此项工作,杜绝事后算账的做法,而且要把考核重点放在生产现场跟踪管理上;生产现场既是人、财、物消耗场所也是产品产出的场所,企业大部分资源耗费都发生在现场,因此,全面预算管理重点也是现场。要做到落实到现场、指导到现场、验收到现场、考核到现场。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以全面预算管理带动企业管理水平提升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在预算期内利用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等管理功能,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进行指导和协调,通过预算目标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价等手段进行闭环管理,以求促进企业业务流程的规范和优化,确保预算期生产经营,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一、全面预算管理是提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1、全面预算管理是评价企业内控效果最好的准绳。从内部控制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促进企业计划工作的开展与完善,减小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预算的基础是计划,因此预算能促使企业的各级责任单位提前制订计划,避免企业因盲目发展而遭受不必要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事实上,制订和执行全面预算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用量化的工具使自身的经营环境、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全面预算管理所提供的绩效考核理念与方法,使企业在许多方面的计划有了数量化和货币化的指标,预算作为一种衡量企业发展的准绳,便于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各单元实施量化的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及其员工的日常活动也进行了量化的规范——一个活动目标的准绳,使经营活动有目标可循,从而加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把企业关键问题溶于一体。首先,目前,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意识已越来越强,但在运作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陡增,内部各项管理的难度日益增大,双向沟通效率低下、利润不断下降难以持续高速成长等问题不断困扰着企业管理者。其次,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方法。从最初的计划、协调,发展到现在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管理机制,全面预算管理已处于企业内部控制核心地位。正如著名管理学家一戴维奥利所说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作为一种管理机制,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对经营所涉及的销售、生产、投资、管理、安全、质量等各种经营指标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并通过跟踪、监控、分析、调整确保既定目标的完成。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管理模式的约束和局限,构建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3、全面预算管理使企业有效、高效、合理使用分配资源。首先,财务预算管理集计划、考核、绩效、评比为一体,利用全面预算管理,不仅给员工完成工作的指标,还要利用指标考核员工,这就是预算管理的职能,它能使企业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利益最大化,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 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加强精细化管理的必行之路 1、严格控制预算、降低成本。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企业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力图减小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各项措施中“降低管理成本,缩减开支”成为企业的主流选择,有67,8%的受访人群选择了该项,同时“裁员”、“降低员工薪酬”等短期的应对措施选择的比例也较高,相对来看,像“转变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这样长期的战略性调整则较少的被企业采用,同时“向政府部门寻求支持”也容易被企业所忽视。同时,要严密管控各种经营数据,最大限度的节省开支,减少浪费,调整策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这是在经济危机中对企业提出的最好建议。而全面预算管理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起着控制费用、降低成本开支,增加收入、目标激励、过程控制及有效奖惩的重要作用,是实现降低成本这一目标最好的管理手段。 2、加强预算过程的控制。首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天职”,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还是成本的竞争,成本费用相对于收入来说更易受自身内部约束控制,如何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尤为重要,近年来,成本费用控制有许多所谓的“真经”,但学起来容易,灵验的少。主要还是没有结合好自身的企业特征和基础管理,没有找到合理有度的控制手段。其次,全面预算管理几个主要阶段就是事前有计划、事中可控制、事后能考评。在这几个阶段中,执行控制尤其重要。因为,如果执行控制不力,那么即使预算编制的再好,企业年度预算目标也不可能很好地实现。预算执行控制是企业整个内控体系的一部分,如果预算执行控制松懈,势必影响企业整个内控体系作用的发挥。第三,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可强化预算主体对自身责任核算,而通过预算的执行过程,可做到按业务时时核算,使之前“财务替各责任单位核算”走向“责任单位为自己核算”,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也是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机制而存在的重要理由,达到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目的。因此,企业提升内控,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把强化预算执行控制作为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3、搭建预算管理平台。预算管理平台表现为预算组织机构的树立和预算管理流程的树立。预算组织机构的树立次要是树立预算决策机构、预算组织指点机构、预算临时管理机构、预算施行机构和预算考核机构,这些机构可以与民营企业的现无机构交融在一同,在现无机构的根底上,添加他们在预算管理方面的职责。普通而言,关于民营企业来说,董事会就是预算决策机构,董事会下设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利机构,预算组织指点机构可以是总裁(或总经理)办公会,作为预算管理的组织、指点和谐和机构,预算临时管理机构可以由财务局部承担,担任预算管理的详细施行和技术支撑,而预算施行机构则是企业各局部及个所属单位,担任本局部根本单位预算的编制,预算考核机构则可以由人力资源管理局部承担,担任将预算归入绩效考核体系。预算管理流程则是明白预算编制、预算施行、预算剖析和预算考核的流程,明白预算管理各个方法的顺序和每一步顺序中,各预算组机构所要承担的任务。 三、结束语 总之,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更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施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创新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与途径。因此,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加强精细化管理的必行之路,实施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的全面提升.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全面预算管理要素框架及其基本目标 【摘要】 本文从程序角度提出全面预算管理的五要素框架:目标、组织、编制、执行与控制、分析与考核,以期深化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指出预算管理实践中的一系列“动作变形”在根源上与其目标定位欠妥有关(如成本费用控制观),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作为联结战略与计划、联结战略与执行的工具。 【关键词】 全面预算管理;要素;基本目标;企业战略;作业管理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五要素框架 管理有要素说,会计有要素说,内部控制有要素说,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度指标似也可理解为四要素,我国现行《企业财务通则》似亦有财务管理要素之说。在相关理论认识以及实践感受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全面预算管理的五要素框架:目标,组织,编制,执行与控制,分析与考核。上述要素不是从预算内容而是从预算管理的程序角度进行界定。对于其它的重要预算作业环节则做如下处理:一是预算审核、预算批准两个环节并入编制要素;二是预算控制与预算执行两者密不可分,合并为一个要素;三是预算调整并入预算执行要素;四是预算分析与预算考核合并为一个要素,预算分析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考核和评价,只是人们通常理解的考核是与分配、与钱有关的事;五是预算管理中通常要涉及的分级授权机制,并入预算执行与控制;六是预算管理特别是大型企业的预算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信息管理非常重要,例如,现行企业财务通则将“信息管理”作为财务管理要素之一,但笔者觉得信息管理可以考虑并入预算分析要素。因此,要素不合适太多——什么都重要,往往变成什么都不重要。 关于预算内容的分类,好象不存在一致的标准说法,类似“经营预算(业务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的划分都可以接受。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划分预算的实体内容,预算内容都可与上述从程序角度界定的预算五要素构成“经”和“纬”的纵横二维关系。 法律上有实体和程序之分,我国法律体系在过去有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任何组织,不论大小,制度规范都宜实体、程序并重,有时甚至是程序重于实体,微观企业的制度规范亦是如此。纵观企业预算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明显也存在重实体轻程序之嫌,因此,希望上述的要素框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预算管理程序研究的不足,但愿不会矫枉过正。 全面预算管理从来不缺乏批评的声音,预算管理作为自然的管理工具,正如一把刀,可以用来砍柴,也可以用来砍人,关键在于是基于什么目的使用它以及如何使用它。上述从程序角度提出预算管理的五要素框架,是希望预算管理的理论研究能更系统、更深入、更具体一些,从而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预算管理实践。 二、预算管理的目标定位:成本费用控制vs支持企业战略 预算审核会成为争“粮票”的“分钱会”,是预算管理实践中并不鲜见的情形。出现类似的状况,不管是何原因,对预算管理的目标定位欠清晰是重要根源。 那么,究竟什么是预算管理的目标?是通常理解的成本费用控制吗?不妨看看实践的情形。在成本费用控制观指导下的预算管理实践,预算管理往往成了片面的、狭隘的控制手段,并且经常是“严格控制”的手段——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极致,搞不清楚我国的企业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于是,在“严格控制”的指导思想下,预算管理开始了它一系列的“动作变形”,如编制环节:搞点“预算松弛”的事肯定是必要的,谁教你审核预算时一定要砍一两刀呢;预算审核:“蒙你一点是应该的”,否则对不住“信息不对称”那样的伟大发现,有时预算审核过程就成了有关各方斗智斗勇的博弈过程,成了“砍一刀,而后加一点,其实谁也不知道该花多少”的数字游戏;预算执行:所有预算内的项目都是该花的,只有应该没有不该,当然花钱其实也是挺辛苦的,因为花钱就要做事,可如果不把预算内的钱辛苦地花完,来年的预算就不好办了;预算控制:财务部门痛苦不堪,因为“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的主要职责经常莫名其妙地落在了财务部门的头上,财务部门有时要战斗在第一线去充当“讨价还价”、“干毛巾拧出水”的不恰当角色;预算分析:预算符合率成了不自欺但欺人的没有意义的数字;预算考核:奖惩与预算执行差异直接挂钩的机制往往导致“为撒谎者买单”,同时不经意地强化了预算松弛倾向…… 笔者无意要把所有这些都归咎于预算管理的成本控制观,但片面的成本费用控制观无疑是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根源。并且,在成本费用控制观下,预算管理有时演化成了刚性的控制体系,而企业不同于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事业和政府部门,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断无可能适应缺乏柔性的预算控制机制,于是,出现上述一系列“动作变形”并不足为奇。从实践观察看,在成本费用控制观指导下的预算管理实践,要么是流于形式或自然地寿终正寝,要么是给作茧自缚这样的古话增加一个生动的实践注解。 因此,预算管理的目标不仅在于控制成本费用——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其它具体目标,但预算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支持企业实现其战略。这些年来,战略的问题似乎被搞得过于高深莫测,神乎其神,什么蓝海战略,或许还有什么红海、黄海的,不一而足,以至于很多人难以理解什么是战略,更难理解预算管理支持战略实现。于是,有必要先谈对战略的理解。战略其实就是解决一个核心问题——盈利模式!也就是做什么去赚钱,即带来现金流增量的经营业务。战略、盈利模式不在蓝海上,不在红海中,也不在等身齐高的战略教科书上,而在市场中,在企业家的脑子里——发现、创造、维持、发展盈利模式是企业家才能的核心。因此,全面预算管理不可能去替代企业的战略,但可以也应当支持企业实现其盈利模式。 预算管理如何支持企业的盈利模式呢?从作业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是一系列作业的集合,进一步从性质上看,企业的作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盈利作业(例如技术、营销、采购、制造作业)与辅助作业(例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服务、行政办公服务)。企业实现盈利模式,获取现金流增量,离不开盈利作业,也离不开必要的辅助作业。作业有主次之分,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有增值和不增值之分,但毫无疑问,任何作业都需要消耗资源,都需要管理。预算管理要实现财务资源对作业活动的配置,要为作业活动配置资源,就必须进行作业计划、作业规划——这是作业管理的源头,于是,预算管理便联结了战略与作业计划。另一方面,预算的执行与控制联结了战略与作业的执行。可见,预算管理尽管具有管理控制职能,但重心在管理,而不是控制,更不是片面、狭隘的控制,其本质是经营、管理作业活动的计划。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计划赶不上变化不等于不可以计划,作了计划不等于不可以改变——计划赶不上环境变化,并不能成为预算无用论的论据。预算管理与战略、作业的关系大致可简单表达如下:战略——盈利模式——作业计划、作业规划及其资源配置(预算编制)——执行、控制作业活动(预算执行与控制)——评估、改进作业(预算分析与考核)。 有人说,平衡计分卡是联结战略与执行的桥梁,笔者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同样可以作为联结战略与计划和执行的工具。管理工具本身并无高低优劣之分,真正用好是根本——用剑的未必就一定搞定用刀的,用刀的未必就搞不定用剑的!并且,刀剑之间、管理工具之间有时还可能具备兼容性。把全面预算管理与广受推崇的平衡计分卡相提并论,一定有很多人不会同意,这或许与不少人狭隘理解、不太恰当地应用预算管理有关,也或许与不时喜新厌旧的人性弱点有关。其实,新的未必都好,也未必一定就比旧的先进,旧的、老的未必不好,也未必就比新的落后,中国企业大可不必追赶管理工具的时髦风尚。 在上述战略预算观的指导下,全面预算管理的任务有:联结企业战略与计划和执行;合理规划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业活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强化作业活动执行的过程管理;实现资源使用的过程监督;提供有效预算管理会计信息,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完善企业绩效管理机制。控制成本费用是水到渠成的事,是自然的事,不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直接目标和任务。因此,只要恰当地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将不辱使命!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 经营目标 论文摘要: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一种,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有着很大的作用。全面预算管理通过编制全面预算、有计划、有步骤的将企业长期战略规划、短期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予以具体化和有机结合。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按照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下达于企业内部各个经济单位,以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内容,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数据处理系统,自始至终将各个经济单位的经营目标同企业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对其分工负责的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对实现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 二、全面预算管理以目标管理为导向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作为管理的根本,根据行为科学原理而提出的。目标管理中,一切管理行为从目标制定开始,以目标为执行导向,最后以目标完成程度作为业绩评价的依据。目标管理强调授予下级一定自主权,减少干预,在统一的目标下由员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强调事前明确目标,使下级周密安排并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减少对作业过程的直接干预。 如果说战略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经营目标,目标管理思想则是全面预算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的导向。因为全面预算管理通过科学的预测,确定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相一致的预算目标,以该预算目标作为统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活动的导向,预算的编制、执行、评估考核都是围绕着实现预算目标来进行的。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预算管理活动是以实现预算目标为导向的。通过将预算目标分解为各预算子目标,然后把它们落实到每个责任单位,又延伸细化到每一位员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纵横交错、完整严密的目标体系。 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 (一)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下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体现了财务控制权在企业范围内的配置,是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共同治理下”的预算管理。公司治理结构理顺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预算管理关系:企业董事会最重要的工作是审批、考核子公司的预算,董事会不干预子公司经理层的日常经营行为,但是要对经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子公司经理层负责单位预算的编制工作,企业在此基础上编制总预算。子公司的预算一经批准,就需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 (二)全面预算管理是“全过程监控”的预算管理 对于“全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预算管理贯穿于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消费者的全过程,涉及整个价值链的全部业务流程的始终企业预算管理以现金流量为主线,涉及营业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是对集团各单位、各部门所属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预先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测算,并对其执行过程与结果进行控制和考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它集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预算于一身。 2、预算管理是涵盖预测、试算、平衡、执行、调整、分析、评价、奖惩等环节的完整管理过程 由于预算目标的设定是对未来进行的预测和规划,从而与战略有天然的联系;由于预算与企业各成员单位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相关,从而能有效实现集团范围内资源的全面、合理配置;由于能够提供实际业绩与预期目标的比较,因而预算是一种业绩评价体系和奖惩体系,能够激励各成员单位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这种全过程的监控,企业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督转化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使财务监督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实行预算管理后,经营者任免、年薪和职工工资都将与预算执行挂钩,预算完成的好,经营者的年薪就高,职工的奖金就多;预算完成的不好,经营者就会面临免职或降薪的压力,职工也会面临工资降低或下岗的压力。 四、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方法 以目标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是以出资者的目标收益为经营目标,根据市场预测,倒挤出内部责任预算目标并形成详细预算的过程,其重点是通过苦练内功,充分挖潜以保证出资者收益目标的实现。它的理论依据是平均利润率理论,根据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因此投资者投资是要求获得的报酬可以量化。其公式为: 投资者要求的报酬=总投资额×平均利润率 其具体编制程序为:(1)由出资人根据预算编制方针及对企业的有关预测、决策分析确定目标利润,提出预定期间内企业各部门的具体目标;(2)由经营部门以市场需求预测为基础编制销售预算;(3)以改善内部管理为基础编制成本费用预算;(4)预算管理部门汇总审计并协调各单位预算,形成最终的全面预算方案;(5)全面预算报董事会批准。 以目标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较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与企业战略管理的总体目标是相符的,它最适合于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而且在逻辑上,两权分离程度越高的公司越应该采用该预算管理模式。但其难点问题就是目标利润的确定,定得过高,实现难度太大,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是他们对预算管理工作产生消极对抗,定得太低,既不能满足投资者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又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五、结论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开展现代化管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完善经济责任制度,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参与预算的编制,了解企业发展目标和明确责任,可以调动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开动脑筋,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降低和控制产品成本,增强企业凝聚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提高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持续经营能力。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企业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一、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一般来说,企业战略是涉及企业长远发展的、宏观层面的方案设计,而企业预算一般只针对企业下一年的财务收支情况和营利状况进行描述和规划。企业预算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载体,战略目标具有宏观性、方向性的特点,而预算具有具体性、可实施性的特点。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存在必然的联系。 (一)预算直接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企业战略是要通过其他各项措施来得以实施的,而资金上的支持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关键性要素。企业战略决定预算目标,预算是对企业战略重点与管理方针的基本描述。企业战略虽然明确了未来的具体目标,但战略的执行需要通过预算保证资源的落实和通过预算对战略执行的财务结果实施控制。 (二)企业战略指导预算的编制。企业战略的不同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思路与方针的差异,所以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同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预算管理目标与重点是不一样的,因此预算的编制必须适应和体现企业战略的变化。不同的战略对预算的要求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预算也必须以战略为导向才能对战略起到支持。 (三)预算管理具有战略性。企业战略是企业长期经营的总括方针,应该体现在年度预算中,而预算作为一种行动的安排,使得日常的经营活动和企业的战略部署得以沟通,形成具有良好循环的预算系统。企业战略如果没有预算作为支撑,它将不具备操作性;而没有战略做引导的企业预算将是没有目标的预算,难以提升企业价值。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将推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预算管理也可看作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起点 预算起点模式主要有以销售为起点的模式、以成本为起点的模式和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的模式等。随着产权主体的明晰化,以及出资者对经营者约束的强化,出现了以利润(或出资者权益)为起点的预算模式。现在又出现了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等等。预算起点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企业预算管理模式。 (一)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是以销售预测为基础,根据销售预算考虑期初、期末存货变动情况来安排生产,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各项资源的供应和配置。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有:实现以销定产,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能够减少资金沉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使企业快速成长。缺点主要有:可能会造成产品过度开发,忽略成本的降低,出现过度赊销,可能增加企业坏账损失,不利于提高企业利润和企业长远发展。 (二)以利润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这里是指会计利润,宗旨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种模式下,预算编制的起点是利润,这促使企业千方百计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以保证目标利润能顺利实现。该模式优点主要有:有助于使企业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激发员工积极性,明确工作目标;有利于增强企业集团的综合盈利能力。缺点主要有:可能使企业只顾预算年度利润,而忽略企业的长远发展;可能导致企业只顾追求高额利润,增加企业的财务和经营风险;可能促使企业采取一系列手段虚降成本,利润虚增。 (三)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此种模式下,预算编制以成本预算为起点,预算控制以成本为主轴,预算考评以成本为主要指标。在明确企业当前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通过市场调查,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成本预算指标,进而将之分解到各级责任单位和个人,并设计出相应的以成本指标完成情况为考评依据的奖惩制度,使责任单位和个人的权责利紧密相关。其优点主要有:促使企业采取各种方式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盈利能力;有利于企业采取低成本扩张战略,扩大市场占有率。缺点主要有:可能会只顾降低成本,而忽略新产品开发或产品质量。 (四)以现金流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此种模式下,企业主要以现金流量为主要依据进行预算管理。资金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各单位的现实需要,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设定现金流量预算数。其优点有:有利于增加现金流入,控制现金流出,能够实现资金收支平衡。缺点有:预算资金投入较少,不利于企业高速发展;预算政策比较保守,可能会促使企业错过发展的良机。 (五)以经济增加值(eva)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经济增加值指企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总额后的余额,是衡量经济组织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标准。eva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反映一个企业在经济意义上而不是会计意义上是否盈利。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内容 一般企业全面预算的内容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经营预算是反映预算期内企业可能形成现金收付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预算,一般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营业成本预算、采购预算、期间费用预算等,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编制。资本预算是企业在预算期内进行资本性投资活动的预算,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权益性资本投资预算和债券投资预算。筹资预算是企业在预算期内需要新借入的长短期借款、经批准发行的债券以及对原有借款、债券还本付息的预算,主要依据企业有关资金需求决策资料、发行债券审批文件、期初借款余额及利率等编制。财务预算主要以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等形式反映。现金预算是按照现金流量表主要项目内容编制的反映企业预算期内一切现金收支、资金筹集和运用详细情况的预算。它以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筹资预算为基础,是企业在预算期内全部经营活动和谐运行的保证。预计资产负债表是按照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格式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期末财务状况的预算报表。预计损益表是按照损益表的内容和格式编制的反映预算执行单位在预算期内利润目标的预算报表。 四、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方法 (一)弹性预算。弹性预算法又称变动预算法、滑动预算法,是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以未来不同业务水平为基础编制预算的方法。弹性预算扩大了预算的范围,能更好地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同时也能够在客观基础上对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与考核。 (二)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 (三)概率预算。概率预算是对具有不确定性的预算项目,估计影响某一预算指标的有关因素发生各种变化的概率,通过加权平均计算有关变量在预期内的期望值而编制的预算。 五、全面预算管理的程序 企业编制全面预算,一般应按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原则,并遵循“三下两上”的流程进行: (一)一下:董事会下达目标。董事会根据企业经营战略和预算期经济形势的初步预测,一般于每年9月底前提出下一年度企业财务预算目标,包括销售或营业目标、成本费用目标、利润目标和现金流量目标,并确定全面预算编制政策,由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各预算执行单位。 (二)一上:预算执行部门编制上报。各预算执行单位按照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的预算目标和政策,结合自身特点及预测的执行条件,编制本部门预算方案,于10月底前上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 (三)二下:审查平衡。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各预算执行部门上报的预算方案进行审查、汇总,提出综合平衡建议。在审查过程中,预算管理委员会应进行充分协调,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初步调整意见,并反馈给有关预算执行部门修正。 (四)二上:审议批准。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有关预算执行单位修正调整的基础上编制出企业财务预算方案,上报预算委员会讨论。对于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或财务预算目标的事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应责成有关预算执行单位进一步修订、调整。在讨论、调整的基础上,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正式编制企业年度财务预算草案,提交董事会审议批准。 (五)三下:下达执行。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审议批准的年度总预算,一般在次年3月底以前,分解成一系列的指标体系,由预算管理委员会逐级下达各预算执行单位执行。 六、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企业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在预算管理的起点、预算内容、预算方法以及预算程序上都更全面、更科学、更有效。从国内外知名企业实践经验看,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能积极配合企业战略的实施,有效推动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的改善。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对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再认识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管理方法和支撑工具,服务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这一阶段,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许多企业开始或已经制定出了雄心勃勃的战略规划,但战略执行始终是一个难题。 [关键词]企业 全面预算管理 一、制定及执行预算的主体 1.预算委员会 企业应设立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应由各重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会主任。预算委员会协调各部门信息的共享,使各部门就基础假设达成一致。这一预算管理组织形式的职能不仅仅是预算的制定,还包括预算的实施、调整、监督等后续环节。 2.各职能部门 各职能部门是预算管理的参与部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预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投资、资金、人力资源、科研开发以及管理,这些内容并非财务部门所能决定的。在实务中,认为预算是一种纯财务行为的看法是无法使预算管理得到有效实施的,必须明确企业的董事会、财务部门、业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科研开发机构在全面预算中各自的角色和应履行的具体职责。 3.各责任中心 各预算执行单位可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划分责任中心。责任中心是预算的具体实施单位,各责任中心要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预算管理员,跟踪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及时向相关的职能部门反映情况,保证预算信息的通畅,为决策部门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供基础信息。 二、预算的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宜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参与性编制方法。整个过程为:先由企业高层部门提出企业总目标和部门分目标;各基层单位根据逐级管理原则制定本单位的预算方案,呈报分部门;分部门再根据各下属单位的预算方案,制定本部门的预算方案,呈报企业预算管理部门;企业预算管理部门审查各分部门预算草案,进行沟通和综合平衡,拟订整个组织的预算方案;预算方案再反馈回各部门征求意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形成最终的预算,经企业最高决策层审批后,成为正式预算,逐级下达各部门执行。 企业应怎样有效运用和理解预算 1.企业首先应具备明确的战略规划,即企业发展战略与年度计划 预算编制的起点应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计划,据此决定企业应该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从而明确达到这些目标需要的资源。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战略目标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依据企业发展阶段和业务性质的不同,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目标会有所不同,但战略目标一经确定,将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能力和发展速度。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以目标利润为导向进行预算编制,这是企业预算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有机结合,是通过固定目标利润来描述企业的预算平衡点,直观地反映企业以目标利润为基点、实现目标利润以及扩大销售与降低成本费用获取超目标利润的过程。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编制对企业实现目标利润的途径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2.预算目标应该多层面,除了收益还应考核子公司资产管理质量和运营效率 企业和部门根据战略规划编制各自的年度运作计划,运作计划中至少应该涵盖收入、成本费用、资源投入、业务活动安排等多方面内容,这有助于生成企业关键绩效指标和部门非财务类的关键绩效指标。不少企业给各事业部、分公司或控股子公司下达预算目标时,主要是根据上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而定,未考虑到行业变化、经济周期变化与季节性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未考虑到成本的可控性,设立的指标往往难以完成,从而影响了员工的士气,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同时,这方面的考核指标应重点突出,根据不同战略业务单元的特点分别制定,如对销售收入高、存货价格变化大的子公司要加强对应收账款与存货周转等运营指标的考核。总部下达预算目标时,子公司一般会出现“讨价还价”的现象,企业应将此视作一个沟通的过程,及时了解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算。 3.管理者可借助管理报告监控经营进度,并通过高效的管理评估机制采取措施 全面经营分析体系不但增加了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减轻了财务部门的负担。在完成预算分析后,再开始预算的考核与评估。以往很多企业未将相关预算工作完全纳入考核体系,没有真正追溯预算的合理性及必要性,对超预算和上报预算不执行等情况也未采取全面的考核措施,预算“编一套,做一套”的情况自然会出现。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几个关注点。 1.预算内容要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重点 营业收入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中枢环节,它上承市场调查与预测,下启企业在整个预算期的经营活动计划。营业收入预算是否得当,关系到整个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成本费用预算是预算支出的重点,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费用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现金流量预算则是企业在预算期内全部经营活动和谐运行的保证,否则,整个预算管理将是“无米之炊”。 2.全面预算管理要同深化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 全面预算管理直接涉及到企业的中心目标——利润,因此,必须深化企业目标成本管理,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制定降低成本、扭亏增效的规划、目标和措施,并且积极依靠企业全体人员降成本和科技降成本,加强成本、费用指标的控制,确保企业利润目标的完成。 3.全面预算管理要避免过繁过细 有些企业认为,预算作为管理和控制的手段,应对企业未来经营的每一个细节都作出具体的规定,实际上这样做会导致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余地,不可避免地影响企业运营效率,所以预算并非越细越好。究竟预算应细化到什么程度,必须联系对职能部门授权的程度进行认真酌定,过细过繁的预算等于让授权名存实亡。 4.全面预算管理要避免一成不变 预算制定出来以后,预算执行者应当对预算进行管理,促进预算的实施,必要时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修订和调整。尽管我们在制定预算时预见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但预算一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情况在不断变化,总有一些问题是不可能预见到的。故预算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要对预算进行定期检查,如果情况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就应当调整预算或重新制定预算,以达到预期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分析 摘 要 分析了全面预算管理形成的内容和程序,阐述了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实践中的现实障碍,并提出了深化预算管理的前提条件,最后提出如何使全面预算管理的几个环节相互配合,使全面预算管理更加科学、有效的观点。 关键词 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执行 市场导向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被各种组织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微观上,它有助于组织管理效率及效益的提高;宏观上,它是利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预算管理及预算机制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政府及非营利性组织,企业及家庭。然而,往往在各种组织的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编制出的预算被束之高阁,资金支出严重超支等等。如何搞好全面预算管理,并由此产生预期的管理效益,本文就围绕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环节进行深入的探讨。 1 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实施战略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这一管理体系以对市场需求的充分研究和科学预测为前提,以销售预算为起点,进而延伸到诸如生产、成本和资金收支等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完整的全面预算包括业务预算、财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等。 全面预算管理的环节主要包括:一是预算编制,是以预算目标为依据,对预算总目标的分解、具体量化,并下达给预算执行者的过程,是预算管理的起点,是基础性、关键性环节;二是预算执行,是调动各级预算责任人积极性、创造性,强化责任意识,并调动各项经济资源通过人的主动性努力完成预算目标,是预算的具体实施,是预算控制的核心环节;三是预算调控,是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日常控制职能,包括各项预算目标、各经济资源、各级预算组织的预算协调、预算调整乃至预算监控和仲裁;四是预算考评,通过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之间的预算差异分析,掌握进度和状况,及时纠偏补漏,兑现奖惩,为下一步预算调整,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奠定基础。 2 影响全面预算管理有效执行的相关因素 2.1 前提条件 2.1.1 预算制度要刚柔兼并 预算制度是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而由企业管理当局制定的,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因此,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既是预算管理本身的要求,又是将制度从文字落实到行动的前提。一个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必须是刚柔兼并的。 一方面,预算制度必须是刚性的。预算制度确定后,便不得随意更改或变动,而必须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上下全方位的管理,涉及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甚至每个员工。由于各方利益,具体目标可能不完全相同,这就加大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难度。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突破预算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就容易造成许多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形同虚设,并没有发挥原来的计划与控制职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强调预算制度的刚性。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能够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 另一方面,预算制度也是柔性的。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它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企业规模,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全面预算管理的模式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预算制度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在业务的开发期,企业实行的是资本预算模式,这一时期主要是抵御较高的经营风险;在市场增长期,企业实行的是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这一时期重点是通过市场营销来开发市场潜力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另者,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有效的抵御市场风险。因此,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要及时调整预算制度,而不能死守制度,要以动制动。从这一角度看,预算制度又是柔性的。 2.1.2 全面预算管理目标要符合实际 全面预算一方面与市场衔接,另一方面与企业紧密相连,这就必然要求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确定要立足于本企业,并且以市场为导向。 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必须符合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客观实际,与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和员工素质等客观因素相适应,不能过高或过低。目标的制定,从长远角度看,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协调,使企业各个时期的预算能相互衔接;从当前角度看,预算目标要成为体系,各子公司、二级单位的目标要相互协调,形成有机整体,以便全面预算的执行与调控。 强调市场经济体制,强调预算管理的市场导向,表明一切预算都要以市场销售为预算编制前提。如果预算管理的目标与市场脱节,那预算风险是极其高的,很可能会带来灭顶之灾。同时,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必须考虑市场的多样性,增强预算的弹性即所谓的弹性预算。 2.2 各环节的有力配合 2.2.1 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必须以预算目标为依据,而预算目标正是通过预算编制得以具体化和量化。 首先,确定企业预算目标,编制企业预算。如前所述,企业预算目标与企业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资源状况相对接,那么不同企业,同一企业的各个不同时期的预算目标都不同,企业预算编制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所以,企业管理者在实施预算管理时首先应该明确预算总目标,用以指导和约束预算编制。 其次,要细化预算。这就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对于各种物要细化预算,即设计各类表格时应考虑周详、全面、完整,体现出可控性原则;二是对于各个人要细化预算。就各级责任部门、责任人和每个员工而言,最具直接激励和约束作用的是其相关的责任目标。所以,将预算的制度、责任、指标、定额和费用等各方面进一步细化,并分解到管理的各个人,使他们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过程监控,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提高预算的执行效率。 2.2.2 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即是预算目标的具体实施,它是预算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 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最容易进入的一个误区是,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就是预算执行过程。这虽然强调了预算执行的核心作用,但忽略了其他的环节。在执行环节中,编制、调控、考评环节是渗透其中的,时刻需要对编制进行修改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时刻需要有关部门的监控,时刻需要对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考评。 另一个需要强调的是,预算的有效实施,必须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强化其责任意识。所以,在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调动企业的各种财力、物力资源,更要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在执行过程中尊重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员工中塑造"这是我们的预算"的氛围,而不是"这是你强加给我的预算"的感觉。 2.2.3 预算调控 预算调控是指预算协调职能以及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日常控制职能,它是预算目标顺利实现的有力保证。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力大小,企业的预算调控过程一般有两种情况,即预算协调和预算调整。 在企业内外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了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仍需要不断地对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各项资源在各个预算责任单位之间进行协调。这种协调是一种"微调",主要作用是维持全面平衡。 如果当企业内外环境变化,预算出现较大偏差,原有预算不再适宜时,就要对预算进行调整了。它是在"微调"失效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较大调整。由于预算是一项预先的规划,市场变化有可能与预算情况发生偏差,所以预算指标的调整是一种客观需要,但不能因此而低估预算管理的功能,也不能因此否定预算管理。预算的调整也必须经过规定的程序和法定的授权,而不能自行随意更改,否则将会前功尽弃。 2.2.4 预算考评 考核与奖惩是预算工作生命线,没有考核,预算工作无法执行,预算管理就会变得毫无意义。预算的考评,就是要把预算执行情况与责任人和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奖惩分明,从而使员工与企业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预算的考评环节中,要坚持动态考评和综合考评。动态考评是在生产经营活动的现场进行的,对于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和预算指标之间的差异的即时确认和处理。差异确认和处理越及时,对于预算执行行为的调控越主动,也就越有利于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动态考评强调及时反馈,及时处理,实行的是即时考评。 综合考评则是预算期末对于各责任单位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评价,其考评对象包括企业内部各个责任层次,而考评内容以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为主,实行的是事后考评。 对于充分发挥预算机制的作用来说,动态考评与综合考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动态考评作为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与期末的综合考评相得益彰,使得过程与结果并重,真正发挥了系统控制的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这种在国内外企业广泛推广的现代化管理方法,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促进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开拓市场、提高效益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但由于我国企业实施时间还不长,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种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如何做好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与控制 【摘要】笔者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集团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做好全面预算管理与控制等问题作一探讨,能为我国集团公司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参考。 近年来,全面预算管理日益被我国企业,特别是被大型国有集团公司重视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当然,从实践情况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预算观念模糊、预算控制不严谨、预算考核形同虚设等等,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一、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先进管理经验,是被实践证明的一种企业实施战略目标管理、加强内部控制、优化资源配置、创造经济效益、提升管理水平的现代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已被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普遍采用。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国有独资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将预算作为制定落实内部经济责任制的依据,健全企业内部约束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从国内外企业经验来看,集团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 (一)规划未来活动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以战略目标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预先思考,以预算的方式对企业未来整体经营规划和经济活动进行的总体安排。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风险就越高。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当前的经营成果,而且要关注未来的发展前景,防范未来的经营风险。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企业管理者能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市场机会和威胁、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经营决策的效果,使企业在遇到重大问题之前就能根据对未来的预测做出调整,以预算来防范和减少经营风险,以预算来推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落实目标责任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划分企业的经济目标责任主体,明确他们的责、权、利。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将企业的战略规划分解为分企业年度经营目标,并将年度经营目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和各责任人,通过预算指标的分解和对预算执行过程、完成结果的全面追踪和问效,实现责权利相结合,使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有了坚实、可行的基础,也为企业出资者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资信保证。 (三)有效配置资源 企业的目标无限,资源有限,财务资源是企业最基本的资源。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可将企业的财务资源和非财务资源与业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统筹运作,并对其运作实行监督、控制和考核。通过资源的整合和集中运作,有利于加强各部门、各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强化成本管理,充分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节约支出,实现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 (四)提供管理标准 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管理控制的重要标准。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通过整合企业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可对企业的各项作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整合企业价值流,建立预算标准,对企业各部门及其员工的行动方案进行规范与控制,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目标可循,有制度可依。同时,全面预算是企业业绩评价的基础,可以通过预算标准的优化,改善关键业绩指标,推动责任业绩评价,实现企业整体经营业绩的提升。 二、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20年代全面预算管理在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产生之后,这一方法很快就成为大型现代工商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越来越多的集团公司开始借鉴国外经验,摸索运用预算管理,实现集团公司对分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集团公司对预算管理的理解具有片面性且缺乏处理实务的经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预算管理的概念模糊,观念滞后 预算包括预测,但不仅仅是预测,还有计划。一个好的预算不是依据实际报表进行简单的数字调整,也不应该是凭空想像的数字安排,而应是以科学的预测和切合实际的业务计划为基础,多次上下往返讨论而决定的。但许多集团公司的管理者把预测当预算,简单地认为将事先的估计或判断反映到财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就是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而且,由于财务预算贯穿于全面预算的始终,以致于很多人认为全面预算就是财务行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因此,把预算管理归为财务部门的事情。 (二)预算管理导向不明确 国外企业的预算管理具有以战略管理为导向、以价值管理为主线、注重预算执行与过程控制、密切联系市场动态等特点,但我国集团公司的预算管理导向不明确,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和控制,结果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即:预算编制是一套数据,而预算执行是另一套数据,使预算丧失了它的权威性和约束性。 (三)缺乏有效的控制制度 全面预算就是集团公司总体规划的具体化和数量化的说明。全面预算所表述的是一个理想中的经济活动状态,在其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影响是正面的,有的影响是负面的。为了确保达到集团公司预算所确定的目标,在预算批准后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要建立有效的预算控制制度,以便实施有效的控制。但现实预算管理的实践中,很多集团公司缺乏有效的预算控制制度,导致预算控制不力。 (四)与业绩评价、激励机制相脱节 预算是考核评价各责任层次与单位的工作成绩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标杆”,为考核评价各部门工作业绩和薪酬提供了依据。预算管理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而且要把预算的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与业绩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的融合。然而,实践中却往往是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相脱节,考核与奖惩相脱节,导致业绩评价不客观,奖惩制度不合理,因而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完善我国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与控制的对策 (一)树立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使企业资源取得最佳生产率和获利率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公司治理结构,起点是企业的发展战略,核心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集成式管理。它的核心职能就在于利用价值量指标与非价值量指标对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实现企业运行和管理的高度信息共享化,进而实现“四流”的高效合一。作为一种全面管理行为,没有战略引导为基础的预算是没有目标的预算,也就难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而没有预算支撑的战略是不具有操作性的、空洞的战略。集团公司必须建立战略研究机制,制定明确的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战略目标。全面预算要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由集团公司的最高管理层进行组织和指挥,由各级业务及其他专业管理部门来编制与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必须取得从集团公司高层到员工的支持和参与,注重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促进合作与交流,保证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及各部门、各环节和人员行为观念的基本统一。 (二)实施有效的全面预算控制机制 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是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落实经营策略,强化管理、控制和约束。因此,要建立一套内部控制柜架来加强预算的控制。1.完善集团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全面预算管理是在企业治理结构下界定出资者与经理层权、责、利关系的游戏规则之一,一个健全的企业预算制度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良好、有效的预算管理必须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条件,以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前提。因此,集团公司要不断营造、优化有利于预算管理与控制的环境。否则,预算管理可能成为一纸空谈。2.贯彻预算的“刚性原则”。预算是约束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则,一经确定,在企业内部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环境变化、或有事项、业务流程的结构性变化对预算执行的影响,而且要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预算调整,对例外事项进行管理,杜绝违规操作,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和预算控制的有效性。3.确定预算控制的重点内容。预算控制以成本控制为基础,以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通过实施重点业务控制和现金流量控制,确保资金运用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资金合力,降低财务风险。4.建立信息反馈系统。预算执行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利于及时反映预算执行的差异,企业需要在预算实际执行中不断收集、分析信息,根据反馈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从而保证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的调节和控制,保证预算目标的完成。5.建立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之一是建立有效的预算预警系统,通过该系统作用的发生,树立风险意识,将非正常业务活动和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6.强化预算监督。预算的执行与监督是紧密联系的,有力的监督是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加强内审机构的权威和职能,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制度,使内部审计与监督不应仅仅对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真实性与合法性的结果进行审计与监督,而且更重要的是对预算制度和预算贯彻执行情况的过程进行审计和监督,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使经营管理处处有章可循、事事受程序制度制约。 (三)完善预算的考核与奖惩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的生命线是考核与奖惩,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赏罚分明的奖惩,才能确保预算管理落到实处。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必须建立关键业绩考核体系,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市场机制。建立关键业绩考核体系,就是根据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目标,结合各级部门各岗位的责、权、利,运用价值分解的原理和目标管理办法,自上而下,把全面预算目标层层分解,设置关键业绩的具体指标目标,形成用制度安排岗位、按岗位确定人员的机制,每一个岗位必须做到责任明确,岗位之间界限清楚,任何一个部门出现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责任人的全面预算管理平台。同时,将各级部门岗位的薪酬与关键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挂钩,使各层次的职工共同为实现预算目标而努力。在关键指标体系的运作中应注意两点:一是设置考核指标要遵循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绩效管理与薪酬激励指标的结合、短期考核指标与长期考核指标的结合,要充分考虑生产类、技术类、管理类等职别岗位特点来确定指标内容。同时,目标的设置要合理,既非唾手可得,也非高不可攀。二是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程跟踪、控制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适时评价,及时奖励,表彰创意和创新,指出缺点和不足,使经营者、职工与企业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 一、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 1、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企业实行的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等都是子系统管理、部门单位管理,不能从战略高度 整合资源和聚合力量。只有全面预算管理才能更好地协调价值链、供应链、作业链之间的关系,保证战略方针的贯彻执行和预定经营目标的实现。 2、全面预算管理为出资人对企业实施合理有效的监督提供了基本依据。全面预算管理为出资人提供了合理有效监督的平台,有利于出资人履行职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有利于对经营者业绩的评价、考核和奖惩。 3、全面预算管理能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发现管理中的漏洞,从而有利于不断改进各项消耗标准、现金安排等基础工作。 4、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有利于解决困扰经营者的分权管理与集权控制的矛盾,有利于企业经营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落实企业的利润、资金、成本费用、业务量等目标责任,有利于挖掘企业资源潜力而实现协同效益,也有利于企业实施精细生产、流程再造、mrpⅱ等现代管理模式。 二、稳定、积极地推进全面预算管理 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西航集团公司”)是国家一五建设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拥有资产总额50多亿元,在职职工13 000多人,下辖3个全资子公司、3个中外合资公司、14个专业化分厂,企业规模大,管理幅度宽,并从2003年开始尝试全面预算管理。 (一)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 西航集团公司根据全面预算管理要求成立了组织机构,从上到下设立了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及预算控制小组。 1、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非常设专门委员会,向董事会负责,是公司经营层领导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最高管理机构,公司总经理担任预算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公司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担任副主任委员,生产、供应、技术、技改等部门的副总经理担任委员。 2、预算管理办公室是预算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专门机构,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预算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预算管理办公室主任,财务处处长、计划处处长兼任副主任,办公室其他成员主要由财务处、计划处、外贸处、生产处、物资供应处等部门领导及相关业务人员组成。 3、预算控制小组是各二级预算单位具体履行预算管理职责的非常设机构,各二级预算单位(分公司、分厂、处、所等)行政正职担任预算控制小组组长,小组其他成员由预算员、计划员、会计员及相关业务人员构成;厂设专职预算员,职能管理部门设兼职预算员。 (二)分步骤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西航集团公司采取与高校联合的方式,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技术支持系统,并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一系统工程。 1、考察调研阶段:公司预算课题小组认真研究了宝钢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案例,同时实地考察了江南造船厂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情况,起草了考察大纲,并组织有关业务负责人讨论学习,从而拓宽了工作思路。 2、方案设计阶段:公司结合实际情况,起草完成了《全面预算管理设计方案》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实施步骤》,并通过可行性论证,出台了《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方案》,设计完成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及说明书等。 3、培训宣传阶段: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是前提。公司总经理可亲自做动员讲话,分层级对公司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预算员进行培训, 让其了解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现实意义、应发挥的作用以及全面预算的基本内容和各部门的职责,让预算员掌握全面预算的内容、编制方法、执行监控及考核等,并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园区网等宣传媒体进行普及性宣传,营造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有利环境和氛围,使全体员工理解、支持并参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4、试运行阶段:为了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理顺工作流程,以实际执行结果检验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公司利用两个月时间试编制2003年预算,并通过预算模拟考核有关单位,发现了现行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5、完善实施阶段:公司从体系试运行暴露的问题入手,以保证体系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为原则,设计完成了《全面预算组织机构设置方案》、《全面预算管理 办法》、《全面预算实施细则》、《全面预算管理分析控制体系》、《全面预算管理预算标准》等,其中预算管理表格113种,预算分析控制表格19种,在各种 条件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可予以实施。 (三)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 1、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发挥出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研究开发出一套高效实用的预算编制及调整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财务信息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立编码系统,且编码系统至少具备会计科目编码、部门编码、物资编码、往来单位编码等。 (2)保证各部门各种原始资料的准确和完整,如在以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费用定额作为编制预算的基础时,如果定额制定不科学、不合理,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也不利于做出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 (3)完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价格管理等规章制度,为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提供制度保证。 (4)明确划分各部门管理职能的权限。 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需要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公司必须在管理方面练好内功,同时建立起一整套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满足全面预算管理要求的经营管理模式。 2、正确认识预算与计划的关系,保持预算与公司各项计划相统一。计划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统一并存、互不矛盾。全面预算管理源于计划管理,是对计划管理的量 化,是计划管理在财务管理中运用的具体化。只是全面预算管理较之计划管理更注重过程控制和全员参与,它能更好地运用核算手段实现经济业务中参与人员责、 权、利的有机结合,使业务管理更好地实现制度化和标准化,使得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形成合力。西航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的编制以公司各项计划为依据,将公司所有 计划内容纳入了全面预算,涉及计划、生产、供应等诸多部门,是物流和价值流的高度统一。 3、逐步理顺全面预算考核评价体系与公司内部经营责任考核体系的关系。内部经营责任考核体系包括公司经营方针目标、经营责任书、厂长模拟年薪制等。在目前的管理模式下,二者双轨并行,但公司最终要把内部经营责任考核统一到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上来。 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司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与提高。换句话说,只有靠自身不断摸索总结,才能找到一个理想的“药方”,那种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同时,在推行过程中应分步骤实施,注重实际,不能急于求全与求成。 2、必须不断完善预算标准和提高基础管理水平,力求做到全面、系统、科学、先进,同时体现可控制、可考核,既客观反映经营水平,又满足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3、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量大,没有信息化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公司应依托园区网不断完善财务信息系统,同时应开发全面预算管理相关软件,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编制、控制、分析、调整、考核、评价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4、全面预算管理应与“流程再造”和“不断改进”理念相结合。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活动,与公司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流程紧密结合,因此在公司流程再 造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不断改进。同时,通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暴露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在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流程再造工作,促进企 业不断改进和完善,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关于国外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实践分析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国外部分主要商业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实践,从风险量化管理、风险分散化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等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都采用了量化管理的技术手段,一些风险管理较先进的银行还将风险分散化技术应用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中,并降低了银行的资本需求,这些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时需要借鉴和完善的地方。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分散化 全面风险管~(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erm)是商业银行追求的风险管理目标,这种风险管理方法旨在全面衡量、控制和管理商业银行经营中不同业务的风险,并利用风险分散化的技术手段,全面整合风险,使银行拥有合理的资本储备。与全面风险管理相对应的是经典的风险集合管理,就是将银行的风险分类管理,如果在整合风险类型的基础上,进行经济资本的计算,其标准的程序是:经济资本(全部):经济资本(市场风险)+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商业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追求的目标是既要建立风险防范的组织体系,又要有衡量银行的各方面风险及其分散化影响的量化方法。如果将各种风险看成是一个独立投资组合的一部分,那么银行在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后,就能享受分散风险带来的好处,而不必为每一种风险分别购买保险,这样也就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储备,使银行能更合理地使用自己的资金,并在竞争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下面我们以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和大通银行国外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外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分析,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方法。 一、花旗银行 (一)管理体系 花旗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由一名副总裁直接负责全行范围内的风险管理,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最高的风险管理机构。 花旗银行将风险管理职能作为一个重要的职能独立于其他的经营部门之外,不受日常经营部门的影响,其风险管理框架尽可能覆盖广泛的各个经营领域,以及考虑到了全球经营业务的分散性。花旗银行的独立的风险管理者负责建立和实施风险管理策略和其部门内部的风险管理执行,同时也要保证其执行于花旗整体的风险管理标准相一致。花旗银行独立的风险管理者负责建立和实施风险管理策略和其部门内部的风险管理执行,同时也要保证其执行于花旗整体的风险管理标准相一致。 (二)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和方法 花旗银行在风险管理中采取一种“风险窗口”的管理方式,其中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状况分析和行业分析、风险敞口的评估和风险的处理三个部分。花旗银行在风险管理上非常重视将风险的管理程序提前,进行事前的风险管理,在分析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未来走势做出预测,从而制定相应的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策略,保证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 1.信用风险。花旗银行将信用风险分为消费者信用风险和公司信用风险两大类。风险管理的程序着重于公司层面的标准,以保证风险管理的统一性和全面性。 花旗银行在消费者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实行组合管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到组合内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和分散性,并且消费者信贷也是花旗银行整体信贷资产的很大部分,占据69%的份额。这些信贷资产也产生于成百上千的客户,无论是地域还是行业,都具有很强的分散性。 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也非常强调将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的程序进行结合,同时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并存在一个单独的中心,控制风险的相关性、风险头寸暴露程度、以及限额的制定和管理等。并且对整体的公司信用风险进行组合管理,提高对风险整体的认识。 2.市场风险。花旗市场风险的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一样,都是在企业层面展开,进行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并且保证风险管理从上至下的一致性。每一个业务部门都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市场风险管理机构,建立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限额管理、风险测量、风险控制等方面。 花旗银行将市场风险分为:非交易组合风险和交易组合风险两大类,并且采用不同的风险测量手段进行管理。非交易组合风险的风险测量主要通过ear(earnings—at—risk)和因素敏感性分析(factorsensitivity)技术进行。表1说明了美元收益率曲线上行或下移loobp,对花旗税前收益的影响。在未来一年里,如果收益率上升loobp,花旗的税前收益减少8.22亿美元,而下降loobp则税前收益上升9.69亿美元。 对于交易组合的风险管理,花旗银行主要通过因素敏感性分析、var(value—at—risk)、压力测试来进行。每一个交易组合也都有其相应的市场风险管框架体系,其中包含限额管理、测量和控制。 二、德意志银行 (一)管理体系 在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俘在一个专门的委员会风险小组(groupriskboard)对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负全部的责任,并且负责制定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框架。委员会风险小组实际i:就是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且由cro(chiefriskofifcer)领导一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中,不同的风险归一个统一的风险部门进行管理,而不像以前分别由不同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这样使得德意志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更加得心应手。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中,具体的将银行风险管理职能分为五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实施。这五个部分分别是:风险测量和报告、限额制定、风险识别、头寸管理和质量监督。 (二)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和方法 在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非常强调量化模型和研究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层正是根据量化的风险因素,对银行各个不同部门和风险种类进行风险额度的分配和管理。 1.风险分散化管理。德意志银行在风险量化度量中,不仅仅重视对各个风险单独类别的量化研究,同时更加注重对银行整体风险的研究,考虑各类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和独立性。在德意志银行,管理层以经济资本来度量业务风险因素的大小,同时考虑到不同风险的分散化作用。 经济资本是测量在一定程度的置信条件、一定的时期内可能遭受的损失。在德意志银行,置信程度为99.98%。其中,var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是德意志银行用来衡量经济资本,测量风险因素的一种手段: 2.信用风险管理。在信用风险管理方而,德意志银行由风险管理委员会最终确定银行的风险偏好,负责管理策略的执行,并且将信用风险与其他各种风险统一~管理、在量化信用风险方面,德意志银行采用标准风险成本法(standardriskcosts)和经济资本(economiccapita1)的方法进行度量。所谓标准风险成本是一种风险补偿率(riskpremium),是根据一年的历史数据所预测出来的由于违约所导致的损失所计算出来的。1999年,德意志银行信用风险暴露的标准风险成本为l0亿欧元,①这是由于信用风险补偿,银仃预计能够从信用风险资产中所产生的预期收益.另外,德意志银行通过经济资本的方法,将银行所面临的操作风险、国家风险、衍生具风险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度量,最终将各个风险进行综合分折,从而得出银行整体的风险状况。1999年l2月31日,德意志银行的整体风险的经济资本为151.6亿欧元。 三、大通银行 (一)管理体系 大通银行其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分为: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具体种类,并且在其各个经营部门中,分别设有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各个业务部门经营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并且各个风险管理委员会将风险管理报告向上提交给高层的经营管理部门和人员。 在大通银行的高层风险管理机构中,又具体分为两个风险管理组织: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投资银行风险管理。这两个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将传统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和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分别管理。大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构的设计具体情况见大通银行2004年年报。 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银行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的统一指导下完成各自的风险管理工作,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在整个银行的范围内独立实行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职能,并且直接向银行的董事会负责,向银行的最高管理层报告银行一定时期的整体的风险状况和应该采取的风险控制策略。 (二)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和方法 1.风险分散化管理。大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最主要的手段是风险分散化和控制。大通银行通过其广泛的经营范围,对银行自身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散化,并且对各种风险进行相应的组合管理,统一控制,统一分配风险额度,以达到全面控制银行风险的目的。正是由于实行了风险分散化的管理方法,大通银行的经济资本需求,在单个风险累加的基础上有显著的降低,使银行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到,大通银行通过风险分散化获得近20%的收益。大通银行总的经济资本需求是通过模型确定的,而这种预测是在风险分散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把通过风险分散化调整的资本需求与普通股权益相比较,以此来估计资本的利用效率。大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就是维持一个能支持企业增长的适当资本水平,并能为风险损失提供保护。 2风险度量技术。大通银行通过动态来测量内部和外部的对日常经营业务和银行头寸产生影响的因素,并识别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并且由经营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 在度量风险因素方面,大通银行采取综合采用多种风险测量技术的方法,其中包括:预期损失、未预期损失、var和压力测试等多种手段。并且定期的对银行风险测量的模型的假设参数进行检查,保证其正确反映银行的状况,减小模型风险的产生。同时,大通银行建立了相应的风险监视和控制政策机制,风险监测控制机制范围覆盖银行日常的所有的经营领域和业务,并且大通银行的风险报告体系涵盖了银行所有的经营业务,向管理层提供日、周、月的相应风险报告。 四、对外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分析 综合上面谈到的花旗、德意志、大通等外国主要商业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策略和方法,有以下三方面的认识。 第一,国际大银行在风险的量化度量方面比较成熟,能够较为准确地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度量,从而为银行的风险管理以及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和依据。在量化度量方面,国外商业银行在市场、信用和操作风险等方面,都在引入var(value—at—risk)的衡量方法,并利用var结果直观地反映银行可能面对的风险损失,而且在置信度的选择上,已经达到很高的要求,德意志银行的置信度选择在99.98%,已经超过巴赛尔委员会要求的99.9%的置信度,更高于可接受的行业标准95%的水平。这说明在风险管理水平上,国外较先进的银行对自身的要求是很高的,这种风险防范的高要求将确保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对风险损失的防范能力。 在利用var进行风险量化分析时,各银行主要采取三种方法:参数预测法(parametricestimation)、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simulation)和蒙特卡罗模拟法(momecarlosimulation)。参数预测法能很容易计算并得到较精确的结果,但是它的假设前提是正态分布,而且对于非线性组合将很难计算。历史模拟法的优点是没有分布假设而且很容易理解,但需要较长时期的历史数据而且只能用一个样本路径。蒙特卡罗模拟法的优点是在分布上约束很少,而且在精确度上能更好地控制,但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同时具有模型风险。 第二,国外商业银行采用整合风险的管理方法,考虑各类不同的风险以及同类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和分散性,使其能够更准确的把握银行整体的风险特征。对银行各类风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利用风险分散性来确定合理的经济需求已经使国外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最核心的内容。这也是现代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最前沿的问题。 在具体的模型技术应用上,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系函数方程(copulafunctions)和确定预期缺口(expectedshorftalallocation)来对经济资本需求进行整合,另一种是利用蒙特卡罗预测方法(montecralosimulation)整合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第三,国外商业银行在采用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框架时注重将风险管理决策层设在组织最高位置。在管理体系中,一般都设计了相对比较独立的最高风险管理机构,如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且直接向银行的最高层负责,使银行管理层更加客观的了解银行的风险状况。同时将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日常的经营业务结合起来,建立风险文化,强化风险意识,真正做到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探析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 摘要: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本文针对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的复杂性和子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对保险集团如何进行全面市场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 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 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的特征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针对两个账户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计量市场风险。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需计提资本金的市场风险包括以下风险: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不包含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银行子公司应当尽量对所计量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利率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加总,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的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在操作层面上,由于银行账户采用账面价值核算,而交易账户采用市场价值核算,因此常用的var方法主要集中于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衡量,而无法覆盖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后者往往使用敞口分析、缺口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加以补充。这样,在计量两大账户风险的方法上就出现了不能统一的局面。 银行子公司应对两个账户进行市场风险的统一管理。统一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有助于高级管理层准确衡量全行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割裂,则可能因统计口径、参数设置和计量方法的不一致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困难。银行账户的var 可用monte carlo模拟利率和汇率的未来变动,计算出银行账户在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可能损失,这在本质上与交易账户的计量是统一的,因而从技术上而言,统一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是可行的。 证券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是余额包销的风险,证券承销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将承销的股票全部销售出去,不能产生余额包销,而股票能否销售出去的核心在于股票发行定价。因此,证券承销业务事前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承销证券发行定价能力。另外也可对承销股票的var(ipo新股价格变化可用二级市场中行业相同、经营状况相同的公司的股价变动来反应)进行估算。 (二)证券投资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是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可采用以var限额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风险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宣布要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融资交易中,证券子公司可能会面临到期客户不能偿还融资款,甚至强行平仓后所得还不足偿还融资款的风险,即客户把损失风险转嫁给证券子公司。还有,证券子公司在动用自己的资金或者证券为投资者融资融券过程中,由于错误判断市场所引起的风险,即股票上涨误判为下跌融出资金,而股票下跌误判为上涨融出股票,也将直接对证券子公司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引入卖空机制后,估值偏高的机构重仓股也会存在下调的风险,抱团取暖的现象将大为减少,这些将增加证券子公司的自营业务难度和风险。 针对融资融券可能的市场风险,证券子公司应建立信用账户预警系统,对客户信用交易帐户的融资买入和质押股票的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控,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并且根据市场趋势调整融资融券的比例。 信托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2007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同时下发“关于信托公司过渡期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就是业内所谓的信托“新政”。《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 产投资。目前,信托子公司的自营业务有较大的比重在证券投资上,因此自营业务的实时监测就目前的自营业务的品种而言,反映的主要是证券投资的风险。 对于固有业务项下证券投资的市场风险及管理情况,信托子公司应对因股价、市场汇率、利率及其他价格因素变动而产生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值进行估算(即证券投资组合的var值),分析上述价格的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有些资金信托项目,资金信托计划中承诺通过调整管理费弥补投资者的利息风险,将投资者承受一定的利率风险附带转嫁到信托公司自身上,从而吸引投资者的,信托子公司对这类信托项目的利率风险的估算可采用利率风险var,计算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由于基准利率变动导致的管理费用的最大可能损失。 基金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基金投资的实际风险承担者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客户——基金投资者,而基金管理公司只是受托理财,作为报酬,基金投资者要支付管理费给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从集团层面来看,基金管理资产不纳入集团的市场风险资本限额汇总计算,对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属于指导建议层面,对其投资的市场风险进行动态测算与评估并给出指导意见。但对有些特殊类型的品种,则应测算其不能保本对基金公司造成的潜在损失,且应对其实施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严格动态监控。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要]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指对银行内部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由于其在风险管理能力和效率等方面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完善内部评级体系、统一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以从根本上提高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促进综合竞争实力的稳步上升。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体系(erm) 新巴塞尔协议 内部评级 风险管理文化 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涵义和特点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enterprise-wide eisk management,erm)是指由银行不同部门(或客户、产品)与不同风险类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不同组合所涵盖的各种风险。其核心理念是:对商业银行面临的所有风险做出连贯一致、准确和及时的度量;建立一种严密的程序以分析总风险在交易、资产组合和各种经营活动范围内是如何分布的,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合理配置资本(见图1)。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同于以往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在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上有以下特点: 1.分层管理。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其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呈现出一种分层设置、分层管理的特点,同时强调最高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在每一个基层的业务部门单位中,都设立相应的部门或者岗位,专项负责该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并将银行日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信息向上传递,一直到直接由董事会领导的风险管理委员会。 2.集中与分散兼顾。负责管理不同类型风险的部门最终要将风险状况向最高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报告,由此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划。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和有效性,风险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风险的综合管理规划和银行整体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全面风险管理将风险的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方式结合起来,以达到风险管理的最优化模式,提高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 3.风险管理事前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风险管理的事前化,对尚未完成的经营事件要进行风险的预测分析,这可使银行对风险因素的分析更加及时,也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来对其进行管理。 二、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业风险 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2004年6月出台的《新巴塞尔协议》用包含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全面风险框架替代了原来以信用风险为核心的监管模式。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外银行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将银行各种风险通盘考虑,提高管理效率。 首先,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提高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效率,提高银行的日常经营能力以及抗风险的能力,并从一个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风险事件对银行整体的影响,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银行的风险-收益分析的质量,并且对银行面临的风险因素在整体上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其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银行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配合,提高银行内部的标准化作业程序的建立,提高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能力,减少银行内部的经营成本。并有助于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 再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使银行能够向市场提供全面的风险信息,使得市场和投资人对银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能提高银行本身的信誉,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的优势(见表1)。 三、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银行业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对其业务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框架是以1988年旧资本协议为基础建立的,定量管理还只是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与头寸管理的简单匹配上;风险管理仍局限于信用风险管理;银行的风险管理主体不明确,缺乏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保障。这种孤立、片面、静止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树立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深化银行产权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加强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从国际大银行的经验来看,内部评级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为金融工具价格的决定提供重要依据; 作为提取坏账准备金及经济资本分配的基础; 为客户综合授信提供依据;为管理者风险决策提供参考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贷款五级分类法,这是建立内部评价系统的第一步,但是与先进的国际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方法、 评级结果的检验、 评级工作的组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评级级别的有限区分、风险揭示不足; 基础数据库储备不足,数据质量不高,缺乏规范性;评级结果运用有限等方面。因此,商业银行应尽快加强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扩大风险评价和分析的范围,对个体风险和组合风险都要做到连续监控和准确度量; 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有效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2.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以充足的历史数据和完善的数据处理系统为前提的。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有关违约概率、既定违约损失率和违约时风险暴露的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对于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国际同业的经验表明,大多数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建立过程中,70%~80%的精力消耗在数据清洗和数据结构整合方面①。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基础数据储备不足、来源渠道不一、财务数据不真实、数据形式缺乏规范性;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效率低下,缺乏稳定性,很多商业银行甚至还未建立起真正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研究的发展,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保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所有量化研究的数据需要。 3.培养信用风险管理的专业队伍。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具有深厚金融财务理论基础、数理基础和计算机技术的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最好将其分散化,以防止个别人才流失对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冲击。同时,还要注意对现有人员的定期培训和优化调整,从而确保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4.完善商业银行现代产权制度,改善内部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组织、技术、效率。加大力度完善银行的现代产权制度,引入良好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化建设,是保证银行风险管理制度长期稳定发展的最根本措施。当前,我国工、建、中、交四大行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当务之急是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引入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促进综合竞争实力的稳步上升。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全面开彼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基于权变理论的研究视角 论文关键词:风险管理 组织结构 设计 权变理论 论文摘要:wto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形势日益严峻,因此,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一个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对银行具有重要意义。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有效组织的设计取决于环境的特性,不存在一个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基于权变理论,我们通过考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环境因素,并借鉴国际先进模型和参考巴塞尔委员会有关规定,认为设计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遵循八大原则。 一、引言 2o06年12月l1日,按照“人世”承诺,五年过渡期结束,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外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剧烈。而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些国际活跃银行之所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长盛不衰,是因为这些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它们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革,为风险管理奠定了牢固的基石。而国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国际一流银行相比,差距明显,尚存在很多问题。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落后将带来竞争上的明显劣势,因为,落后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带来的是风险管理手段的落后,而风险的失控对银行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因此,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一个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对商业银行有效管理面临的各类风险,持续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国内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研究文献却相当缺乏,直到近几年才陆续有文章发表。但这些文献有的只针对管理某一类风险的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f李志刚,2003;蒋东明等,20o4;贾晓菁,2005;黄明喜,2005;刘永兵,2006);有的虽然着眼于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构建,却主要是从实务角度出发,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王雪梅,2005;李正旺等,2005)。本文基于权变理论的研究视角,对构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探索以期能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变革提供借鉴。 二、权变理论概述 权变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强调权变的理论和方法,即强调随机应变之意。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有效组织的设计取决于环境的特性。洛什在6o年代首次提出权变方法(conitngency-approach),其核心观点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依据企业所处内外环境随机应变,而不存在“普遍适用、一成不变或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代表人物之一卢森斯指出权变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数所对应的一种“if—then”函数关系。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环境是自变量变数,如组织外部的社会经济条件、内部环境等,对应“if”;而管理的模式、手段、技术,则是相应环境下的因变量变数,即“then”。特定的管理情境对应不同的管理方法,并且后者的有效性随前者的不同而变化。不存在既适应于特定环境而又能普遍应用于各种环境的最佳方法。 根据权变理论,组织结构按内外环境的特点来设计,可分成不同的结构模式。伍德沃德在其著作中指出,每种有类似目的和工艺技术的生产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模式和管理原则。伯恩斯和斯托克的研究认为:企业按照目标、任务、工艺和外部环境可分为“稳定型”和“适应型”两大基本类型。前者适宜采用“机械式”的组织形式——强调严格的组织规范、明确的任务、与权力对等的责任。后者则应采用强调权宜应变、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技能和经验的“有机式”组织形式。洛什和劳伦斯在前任研究基础上提出分类法,强调外界环境影响,用“分化”来表示一个企业适应于外部环境而划分为各个小单位的程度,“综合”或“整体化”来表示协作和管理的统一。比较而言,整体化程度(集权程度)适应于外部环境的企业往往较为成功。赫尔瑞格和斯洛坎则进一步按市场变化、工艺、产品特性等条件将集权程度分为四种模式:事业部制、矩阵结构模式、直线职能结构以及总店控制式。权变理论强调,在进行组织和管理时不存在一个最好的方法。分权并不一定比集权好;官僚机构也并不都坏;明确清楚的目标也不是总好;民主参与式的领导风格也可能不适合于某些环境;而严格的控制在某些时候也可能是适宜的。总而言之,这完全取决于很多相互作用的内部和外部的变量。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必须根据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具体情况而灵活选用,并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发展变化而随机应变。权变理论的最终目标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景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在一种环境条件下所运行的组织运作模式可能不适合另一种环境条件,不存在一个最佳的模式。 权变理论对商业银行组织设计的意义非常大。现代商业银行面l临的是一个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市场的风云变幻会迅速地影响客户的行为抉择,银行的经营方略必须不断调整,以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就要求银行的组织结构设计应符合这一基本要求。 三、基于权变理论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银行环境指的是存在于银行边界之外的并对银行具有潜在的或部分影响的所有因素,是环境中对银行敏感的和必须对生存做出反应的某些方面。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监管环境的变化。 1.市场环境变化。市场环境变化包括市场风险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环境变化两个方面。首先,从市场风险环境角度看,近年来,构成金融机构风险环境的三大风险变量——利率、汇率和股票价格已实现或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其波动性和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正在发生很大变化。其次,从市场竞争环境角度看,20o6年wto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由此而带来的国际竞争使得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环境的风险更大。这一方面是由于竞争必然导致市场创新,而创新又必然伴随着更大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显著差距,我国金融机构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被迫进入市场中风险较大的一些领域,尤其是风险承担难以得到充分回报的那部分市场,因而风险环境可能更加恶化。 2.监管环境变化。自2o世纪9o年代中期以来,风险监管成为西方各发达国家金融业监管的主流,主要表现在风险资本监管和风险监督检查两个方面。前者是基于资本约束风险承担和业务扩展的基本功能,以敏感反映金融机构风险承担和风险管理水平的监管资本要求来促进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后者则对金融机构识别、衡量、控制和检测风险的整个风险流程和组织架构提出监管要求并进行持续的监管检查。风险监管的发展突出反映在2004年出台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新协议使得“巴塞尔协议”作为风险的国际协议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它通过提高监管资本要求对银行风险的敏感性,并利用内部激励、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三种力量来促进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新协议覆盖了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反映了国际金融领域全面风险管理发展的需要。新协议首次将包括法律风险在内的由人员、系统和业务流程以及外部事件引致的操作风险纳入到资本要求框架,使得资本协议所覆盖的风险范围由1988年的信用风险和1996年的交易账户市场风险进一步扩展到金融机构全面风险。尽管我国宣布暂不实施新协议,但新协议毕竟是国际金融市场上重要的游戏规则,只要我们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竞争,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它的影响,甚至制约,在银行业全面开放的环境中更是如此。 总之,当前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wto过渡期已经结束,中外银行竞争渐趋白热化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代表的更加严格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基于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应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经验,并适当参考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问题的有关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为风险管理构建牢固的基石,尽快缩小与国际活跃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差距,以期与外资银行在竞争中一决高低。 (二)国际经验借鉴 根据组织设计理论,组织结构的整体设计包括三方面内容:需要完成的工作活动、报告关系、部门组合。一是规定的工作活动。设立部门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对组织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为了完成组织认为对其实现目标有价值的任务,往往需要设立特定的部门。二是报告关系。通常也称作指挥链,是一条连续的权力线,它将组织中所有的成员连接起来,并显示谁应该向哪位主管报告工作。三是部门组合方式。部门组合的方式包括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横向型以及网络型结构等,每种类型的结构都适用于不同的情景条件,满足不同的需要,都是帮助管理者改进组织效果的一种工具,其有效性如何取决于特定情景条件的要求。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巴塞尔委员会和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garp)和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模型或规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供我国商业银行借鉴。 1.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问题的相关规定。 巴塞尔委员会对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规定散落于委员会出台的几个文件之中,如1997年9月《利率风险管理规则》等,见表1.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有关规定侧重于操作层面,它把风险管理组织看作一个由不同子系统组成的有机系统,而每一个相关部门只是这个有机系统中的节点。因而,一个风险管理组织的有效与否既取决于每一个节点的正常运作,又取决于整个有机系统的健康运行。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强调职责清晰、权责明确。委员会特别强调要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个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制。这既包括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的明确权责分工,又包括具体的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监督部门独立的、明确的职责规定。在强调清晰的职责的同时,巴塞尔委员会还强调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审计机构之间要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2)强调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委员会将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看作一个由决策系统、信息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的有机体系。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完善与否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运作。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失灵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管理框架的失效。 (3)强调银行内部充分而有效的信息流动。委员会特别强调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进而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信息上报、信息下达以及内部信息的横向流动。一个正确的风险战略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能获得的信息是否充分。而风险战略能否被正确执行则受制于银行内部是否有一个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对于审计监督部门来讲,没有充分的信息就不能对风险管理部门的成效进行准确评估,很难找出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确保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充分理解其工作职责与责任,并保证相关信息能够传递给适当的工作人员,从而使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行。银行内部信息的顺畅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信息系统是否完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系统是有效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础和前提。 (4)强调对风险管理进行必要的监督。委员会认为银行业是一个动态的、快速变化的行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银行必须不断改进风险管理体系以保持其有效性而这就需要银行根据不断变动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的监督和评估。鉴于此,委员会突出强调银行内部应建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来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和监督,以确保风险管理战略得到贯彻落实,并对风险管理的成效作出独立的评估。’ 2.garp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模型及启示。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型是风险管理基础中的基础。garp在对传统的风险管理组织模型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一个改进模型(见图1)。 garp推崇的风险管理组织模型特别强调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强调了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一方面,突出了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强调了首席风险官对董事会的紧密责任关系。第二,强调了首席风险官对各种风险的统筹管理,各种风险管理部门(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的领导对首席风险官有直接的汇报线。第三,强调了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第四,强调了风险组合分析的重要性。从职责上来看,风险组合分析除了负责风险政策制定之外,还负责检查较差的风险问题以及对资产配置、风险调整性能测量或新产品进行分析。 从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garp所提议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正被越来越多的银行所接受,并被逐步印证。garp在设计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安排风险管理职责时遵循了三项原则,即稳健性、系统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 (1)稳健性。garp认为,风险管理框架的稳健性源自于它的简朴和自上而下的风险解决办法。风险管理系统一定要确保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才能实现稳健性。为此,风险管理系统不能过于复杂,系统愈复杂,信息的传递速度愈慢,信息失真的概率就愈大,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2)系统性。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绝非单纯的一个模型就可实现。它是一个融合了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方面因素的有机系统。因此,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与否除了取决于框架本身,还要受到基础设施和环境因素的制约。 (3)分散与集中相统一。garp认为,为了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应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这就是分散管理。与此同时,该组织又强调不同的风险管理部门最终都应直接向首席风险官负责,由首席风险官统筹规划,即实现风险的集中管理。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将各类风险控制好,而风险的集中管理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从而将风险策略与商业策略统一起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实现分散与集中的有机统一。 (三)设计原则 基于以上分析,一个有效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该涵盖银行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一切风险,能够识别银行面临的一切风险。 2.一致性原则。银行在构建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时,应确保其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为业务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和内部机制,而不是抑制业务的发展。 3.独立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风险管理职责的独立性、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独立于业务部门、独立的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但独立性原则并不排斥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权威性原则。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应具有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公正。 5.垂直管理原则。要求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要求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保证相关信息能够自上而下及时传递给适当的工作人员。 6.互通性原则。要求银行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信息上报、信息下达以及内部信息的横向流动。 7.程序性原则。要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当严格遵循事前授权审批、事中执行和事后审计监督三道程序。 8.分散与集中相统一原则。要求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应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与此同时,不同的风险管理部门最终都应直接向高层的首席风险官负责,由首席风险官统筹规划。 四、结语 组织结构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众多的影响因素,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进行详细论述,本文基于权变理论并借鉴国际先进模型和参考巴塞尔委员会有关规定,得出设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遵循的八大原则,为我国商业银行构建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提供一些借鉴。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根据权变理论,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银行的最佳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但不同的银行根据各自所面临的具体环境,并遵循文中提出的有关设计原则,总能构建一个最适合自身状况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正确的组织结构应能很好地适合银行的实际情况,保证银行能够有效运行,并充分控制各类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浅谈全面风险管理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 论文关键词: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风险、风险管理内涵进行阐述,接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及风险管理战略的进行了说明,然后从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任务、方法和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应对跨国银行挑战的结论,并提出实施策略。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概述 1.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间内存在的,可以测量的各种损失与人们预期的差异,具有客观性、偶然性、相对性、可测性和可控性。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一定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办法。风险管理的职能由以下要素组成:(1)任务确定;(2)风险评价;(3)风险控制;(4)风险融资;(5)计划管理。 2.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根据国际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分类方法,商业银行分险可分为以下几类: (1)资本不足风险——商业银行若没有足够的资本金抵补风险带来的损失,将引起挤兑风潮,甚至导致因资不抵债引起商业银行的倒闭。 (2)信用风险——借款者不偿还贷款或者不按照交易合同履行承诺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有市场/产品流动性与现金流/融资两种形式。 (4)n率风险——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波动通过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和资本收益等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5)市场风险——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会遭受损失的风险,其一个具体内容是外汇风险。 (6)自然与社会风险——由于自然因素或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以致不能归还贷款,造成商业银行的损失。 (7)操作风险——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失误、控制错误、欺诈及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包括:交易执行风险、欺诈和技术风险。 (8)法律风险——因法律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9)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3.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根据风险状况在机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资本配置,以及为达到上述目标而构建结构化的组织机制。风险管理战略必须围绕银行业务紧密开展,即:(1)业务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战略紧密结合,以保证银行的竞争优势和承担的风险一致;(2)风险管理过程的设计与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外部市场环境一致;(3)从风险管理角度考核分支机构业绩;(4)提高收益的质量和稳定性;(5)选择达到风险管理目标需要的恰当工具。 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分析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业务层次,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会平衡风险管理结构方面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前者如任务、职责、责任、政策、方法、控制和信息工具;后者如公司哲学、文化、培训、意识和如何加强有力的行为。基于这一认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个方面之间的融合。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应该遵循三项原则,即稳健性、系统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1)稳健性。风险管理系统一定要确保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才能实现稳健性。(2)系统性。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绝非单纯的一个模型就可实现。它是一个融合了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方面因素的有机系统。(3)分散与集中相统一。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将各类风险控制好。而风险的集中管理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险,从而将风险策略与商业策略统一起来。 2.全面风险管理任务 全面风险管理的任务包括以下六项:(1)把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结合起来,确保企业在预测并分散风险方面的优势;(2)建立易于公司组织内部的理解、实施的风险管理过程;(3)合理安排人员、组织指导和风险行为,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4)对各类风险进行理性划分,合理反映公司商业策略和外部市场环境所对应的风险;(5)建立一个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的风险和行为的衡量系统,实现个人行为与企业商业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的统一;(6)创造强化的组织意识并关注改善受益的质量和持续性,提高风险承受的能力。 3.全面风险管理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是通过建立将各种风险一体化分析的方法和模型,考虑各种风险的相关性,从整体上去反映风险的状况。例如,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是基于信用风险,其后,金融机构内部模型的var方法与资本配置又以市场风险为基础,而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就是通过建立模型,用综合的方法来对这两种风险和其他所有相关的风险统一分析,使监管机构对资本的要求与银行本身对资本的要求和配置一体化,优化银行风险与资本管理。 风险分析一体化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单独估算各种风险的评估程序的不必要的重复,有助于确保风险分析结果互相一致,可以用来处理包含了种种风险的新的混合金融工具。关于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要求对不同的风险按照流动性程度排列,既考虑到这些风险之间的共同方面,也考虑它们的差异。 4.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无处不在,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虽然,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决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各级管理层、各个业务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机构,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并对风险管理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董事会下设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管理层必须执行。 三、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 2004年6月正式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称新资本协议)中贯穿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鼓励更多地改善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正规化、系统化地进行风险管理,以此达到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不执行新资本协议。但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是必然趋势。 1.制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 把握“五创新”的基本原则,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规划的:一是金融制度的创新。通过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增加银行资本金,有效地提高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主要通过建立以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有效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督的分离,从机构设置上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三是业务流程创新。采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var风险价值法,识别和度量风险,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有效增强识别、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科技手段创新。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科技手段创新,已成为银行高效稳健运转的基础和融人现代社会的前提。 2.建立风险评级模型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由于在企业财务欺诈现象严重、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产品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著、道德风险异常严重等因素影响下,许多数学模型一时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还难以发挥其功效。如何深刻理解中国的金融风险,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评级模型,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银行系统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为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3.完善内控机制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人手。在内控体系设计思路上,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即不再以传统的风险分类为管理对象,而是以过程为控制对象,在业务和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在对风险的控制上,针对绝大部分风险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情况,将控制的重点放在操作风险上,研究人事风险控制的方法与策略,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人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把操作风险和风险管理职责,落实到机构、部门和个人。 4.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应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风险管理的需要。注重开发和使用市场风险管理系统。要多渠道收集和积累各项业务交易数据;引入先进的分析方法,如动态敏感度分析、蒙特卡洛模拟以及系统仿真等技术;提供风险管理的依据,如设定风险限额。加强对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高级计量法的研究,争取尽快达到符合标准法的要求,努力提高操作风险计量能力,以加快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 5.国际化分散信用资产 信用资产的国际分散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组合的信用风险,尽管不同国家之间的信用相关具有不稳定和变化的特点,但研究表明它们之间从未有过系统性的正相关。这使得信用资产的国际化分散成为构建最优信用组合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一些银行已经开始了国际化进程,但还需要在信用资产组合的分散上有意识地选择与我国信用周期相关程度较低的国家、行业和客户,充分利用国际信用分散的优势,实现最优的全行信用组合。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论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 内容摘要: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本文针对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的复杂性和子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对保险集团如何进行全面市场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 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的特征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针对两个账户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计量市场风险。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需计提资本金的市场风险包括以下风险: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不包含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银行子公司应当尽量对所计量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利率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加总,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的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在操作层面上,由于银行账户采用账面价值核算,而交易账户采用市场价值核算,因此常用的var方法主要集中于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衡量,而无法覆盖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后者往往使用敞口分析、缺口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加以补充。这样,在计量两大账户风险的方法上就出现了不能统一的局面。 银行子公司应对两个账户进行市场风险的统一管理。统一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有助于高级管理层准确衡量全行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割裂,则可能因统计口径、参数设置和计量方法的不一致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困难。银行账户的var可用monte carlo模拟利率和汇率的未来变动,计算出银行账户在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可能损失,这在本质上与交易账户的计量是统一的,因而从技术上而言,统一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是可行的。 证券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是余额包销的风险,证券承销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将承销的股票全部销售出去,不能产生余额包销,而股票能否销售出去的核心在于股票发行定价。因此,证券承销业务事前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承销证券发行定价能力。另外也可对承销股票的var(ipo新股价格变化可用二级市场中行业相同、经营状况相同的公司的股价变动来反应)进行估算。 (二)证券投资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是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可采用以var限额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风险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宣布要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融资交易中,证券子公司可能会面临到期客户不能偿还融资款,甚至强行平仓后所得还不足偿还融资款的风险,即客户把损失风险转嫁给证券子公司。还有,证券子公司在动用自己的资金或者证券为投资者融资融券过程中,由于错误判断市场所引起的风险,即股票上涨误判为下跌融出资金,而股票下跌误判为上涨融出股票,也将直接对证券子公司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引入卖空机制后,估值偏高的机构重仓股也会存在下调的风险,抱团取暖的现象将大为减少,这些将增加证券子公司的自营业务难度和风险。 针对融资融券可能的市场风险,证券子公司应建立信用账户预警系统,对客户信用交易帐户的融资买入和质押股票的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控,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并且根据市场趋势调整融资融券的比例。 信托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2007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同时下发“关于信托公司过渡期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就是业内所谓的信托“新政”。《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目前,信托子公司的自营业务有较大的比重在证券投资上,因此自营业务的实时监测就目前的自营业务的品种而言,反映的主要是证券投资的风险。 对于固有业务项下证券投资的市场风险及管理情况,信托子公司应对因股价、市场汇率、利率及其他价格因素变动而产生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值进行估算(即证券投资组合的var值),分析上述价格的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有些资金信托项目,资金信托计划中承诺通过调整管理费弥补投资者的利息风险,将投资者承受一定的利率风险附带转嫁到信托公司自身上,从而吸引投资者的,信托子公司对这类信托项目的利率风险的估算可采用利率风险var,计算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由于基准利率变动导致的管理费用的最大可能损失。 基金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基金投资的实际风险承担者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客户——基金投资者,而基金管理公司只是受托理财,作为报酬,基金投资者要支付管理费给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从集团层面来看,基金管理资产不纳入集团的市场风险资本限额汇总计算,对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属于指导建议层面,对其投资的市场风险进行动态测算与评估并给出指导意见。但对有些特殊类型的品种,则应测算其不能保本对基金公司造成的潜在损失,且应对其实施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严格动态监控。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业在2006年12月11日的全面对外开放,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了。而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无疑能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并促使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在阐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主要框架 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监管和风险管理的规定更为全面和复杂,其主要建立在3大支柱的基础上: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对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仍是新资本协议的基础。新协议保留了旧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构成的定义和资本充足率8%的规定,即银行的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构成,其相对于加权风险资产的资本充足率应为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应至少为4%。但与旧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不同,新协议以明确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取代传统计算公式中笼统的“风险资产”的概念,这较之旧协议拓宽了监管视野,从而使资本充足率的估算更具有风险敏感性,更能反映银行资产所面临的真实风险状况,有利于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在具体风险的计量方法上,新协议也对旧协议的方法作了完善和发展,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提出了不同的计量方法。 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具体包括二大原则。原则一:银行应具备一整套程序,用于评估与其风险轮廓相适应的总体资本水平,并制定保持资本水平的战略。原则二:监管当局应检查和评价银行内部资本充足率的评估情况及其战略,监测并确保银行监管资本比率的能力。若对检查结果不满意,监管当局应采取适当的监管措施。 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银行业的整体水平、以及银行发展的软件和硬件水准等,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尽管我国银监会基于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宣布不在2006年底实施新资本协议,但毫无疑问,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此,我国银行业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2.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状况会面临较大的压力 至2005年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部分都超过了8%,核心资本充足率大部分也超过了4%,不良贷款率也多数控制在了5%以下。至2005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5.13%,比上年提高3.82%,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监管要求的城市商业银行从2005年初的18家增加到36家;平均不良贷款率为7.73%,较2004年年末下降3.96%,比5年前降低了近30个百分点。从上可以看出,我国银行资产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在新资本协议下,虽然规定资本充足率仍维持在8%的水平上,但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作了重大调整。具体来说,新协议将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纳入资本计算中,增强了资本的风险敏感度,这就意味着保持更高的监管资本水平,也就是增加了公式的分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会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这样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一旦实施新资本协议就会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较为明显,从而使得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问题更加严峻。 2.2现有状况难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 当前,我国对于银行风险资产以及资本充足的监管,主要是考虑信用风险,基本上没有考虑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波动将更为频繁,利率风险日渐凸现。银行业务操作环节的不断增多,技术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同时也相应增大了操作风险。因此,要真实反映银行风险状况,就必须考虑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我国银行必须由单一信用风险管理转向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如果不能对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很好的管理,就会加大银行的风险程度,势必要求配置更高水平的资本金。实行全面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实行统一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需要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展统一协调的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也无论是从外部还是内部来说都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如全面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外部信用评级制度不发达、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风险模型难以建立等等,从而难以实现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 3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启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宣布不在2006年实施新协议,而是继续实施原协议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然而我们并非固守原协议一成不变,新协议代表了银行业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我们应以其为契机,借鉴国际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做出积极的探索,为新协议的实施创造条件。 3.1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资本充足率 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有以下两个途径:①“分母对策”,即降低加权风险总资产,包括缩小资产总规模或者降低风险资产权数。降低加权风险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银行的市场份额,使银行的竞争力下降,进而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安排风险资产结构,压缩不良资产规模,扩大优质资产比重,从而降低风险资产权数,促进银行稳健经营。②“分子对策”,即增加资本,包括增加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财政资金注入;从自身内部积累资金;发行长期次级债券;从股票市场上募集资金等。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筹集、增补资本金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看,在其他增补资本金渠道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上市筹资来壮大实力,提高资本充足率显然是银行的必然选择。近一两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定,股市发展状况良好,吸引了国内外的大规模的资金流入,这为我国银行的上市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多家银行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通过股份制改革在国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募集了大量的资金,大大提高了其资本充足率,这对其它非上市商业银行无疑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3.2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 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①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性银行的内部评级法,充分借助国内外专业评级机构的技术力量,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设计与内部评级相匹配的新的贷款流程和贷款组织架构,从而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②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的组织架构体系,确保各机构间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建立和健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我国期货公司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 一、期货公司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底将全面开放金融市场。期货市场,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下,从2003年开始,逐渐从“冰封期”回暖,开始进入快车道。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对期货市场的积极影响可谓巨大。在“国九条”的指引下,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认可。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更是提出“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稳步发展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大力发展期货市场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中长期重大战略决策,这使社会各界对期货的误解开始消除,正确认识和利用期货市场已成为共识。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商品期货相关品种的需求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商品价格大幅度波动,要求通过期市避险保值的企业越来越多,资金量也越来越大。而且近十年没有推出新品种的期货市场,在2004年,就推出了棉花、玉米、燃料油三个新品种。市场容量小、人气低迷一直是中国期货市场的一个问题,诸多企业和投资者由于缺乏足够的期货品种只能“望期”兴叹,期市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2004年期货品种大规模“扩军”,为中国期货市场带来更多的投资渠道,也给未来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现如今,我国期货公司180余家,数量过多,基本上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竞争状态;期货公司经营规模小,组织形式单一,从事着单一的期货业务,经营手段雷同,彼此之间毫无区别,没有创新,没有个性,分工与协作程度较低,只是在狭窄的业务空间低水平竞争;期货行业的恶性竞争使得大部分市场份额掌握在少数期货公司手中,市场越来越集中到排名前列的公司,他们的盈利能力大大超过其他期货公司,排名靠后的期货公司只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瓜分极少的市场份额。 同时,在这两年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期货市场的风险事件频繁发生。2004年,嘉陵期货公司挪用巨额客户保证金;寰宇期货公司客户“爆仓”,发生结算危机;中航油(新加坡)因总经理陈九霖的期权投机交易产生巨额亏损5.5亿美元以致破产清算;2005年,海口万汇期货公司高管携款潜逃。这些风险事件再次给期货市场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有了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期货市场无序发展带来的巨大的风险和负面效应的教训,政府部门加紧了防范期货市场风险,建立和完善期货市场监管体系的研究。而这也是一直以来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具有成熟期货市场的国家所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即以整个期货市场体系为研究对象,注重立法、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市场体系中监管部门、交易所、结算所、行业协会、经纪公司、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关系。但如果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期货经纪公司,在几乎所有的期货市场的风险事件中都是作为主角出现的。期货经纪公司,作为国家批准的期货中介,是期货市场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连接期货市场和广大投资者的桥梁。一旦期货经纪公司发生风险,最先被波及的就是在期货经纪公司开户交易的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如此一来,将引发广泛的社会效应,给经济发展增加不稳定因素。因此,以期货经纪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引发风险的原因,从企业战略高度研究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期货经纪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国期货公司风险来源和分类 期货公司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大类。系统性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抗拒的特点。非系统性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具有特殊性和可回避、可消除的特点。其中,系统性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性风险和法律风险。 1.市场风险。就是金融资产和负债与自身价值随着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损益变化的风险。对于我国期货经纪公司而言,主要是指公司的客户所交易和持有的期货合约头寸随着合约价格波动而产生亏损的风险。目前,我国的期货公司还只能从事单一的期货业务。但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加入wto后与西方大型期货经纪商竞争的需要,我国将逐步放宽国内期货公司的经营范围,允许一部分规模较大、规范经营、业绩良好的期货公司开展国外期货品种、自营、基金等业务。那时,期货公司的市场风险范围将扩大,包括公司自营交易的期货头寸风险、公司投资其他金融领域资产的风险、公司客户持有的国内和国外期货合约头寸的风险等。 2.政策风险。期货经纪公司作为期货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经济调控、行业法律法规的变化和发展等都会对期货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我国政府对证券和期货行业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方针,证券行业是“在发展中规范”,期货行业是“规范中发展”。对于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国家实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另外,随着我国金融立法的健全、期货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期货公司的经营将更加规范,一大批管理不规范的小型期货公司将被迫退出期货行业。 3.信用风险。是指交易的一方或双方不愿意或无法履行合约的责任所产生的风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期货市场盲目发展时期,由于信用风险而导致的期货风险事件层出不穷,许多期货公司都因此而蒙受巨大损失。和信用风险经常联系在一起的另外一个词语是“逼仓”。逼仓是指在一个期货品种上,交易一方利用自己的资金或仓单优势累计建立大量头寸,主导市场行情向单边运动,导致另一方不断亏损,最终不得不斩仓的交易行为。逼仓是投机者通过人为地制造信用风险而获取不正当的高额利润的方式。由此而引发的信用风险将进一步导致期货公司客户大量流失、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因为诉讼而产生的法律风险。更为严重的是,期货交易所将因此失去信誉,市场秩序被破坏,被逼仓的品种将长时间陷入冷清甚至退出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2004年7月合约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多头5月份多逼空后,天胶品种沉寂了将近两年时间,直至2006年交易所连续推出优惠政策后才又逐渐活跃起来。 4.流动性风险。期货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于市场不活跃,价格不连续,交易不能按现行价格进行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受市场状况的影响,又可把它归入市场风险。我们这里所说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期货公司无力满足现金流动的要求,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日常的运营和客户交易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极端行情时由于客户持仓比例过高而爆仓最后连累公司损失大量自有资金或期货公司因为非法自营在期货交易中损失大量资金。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在期货市场治理整顿后取消了期货公司自营业务。 5.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失误、控制错误、欺诈及人为因素等造成潜在的损失。从广义上说,操作风险存在于公司日常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对期货公司而言,操作风险主要存在于市场开发部门、交易部门、客户服务部门和财务部门。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和客户接触、为客户服务,由于期货投资所特有的保证金制度、双向交易制度和每日结算制度,这些工作环节经常牵涉客户的资金调度、交易确认、风险提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操作风险,进而演变成期货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鉴于操作环节的重要性和具体性,下面将针对这些部门的风险点作一说明。 市场开发部门的主要风险点:a、市场开发人员采用过于夸大的宣传语言和手法开发客户和随意承诺客户所可能引起的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b、客户资金合法性引起的法律风险;c、市场开发人员没有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办事,给公司和客户带来的风险。 交易和风险部门的主要风险点:a、下单员敲错单产生的风险;b、下单员忘记给通过电话交易的客户录音而导致客户对交易结果不承认产生的风险;c、客户持仓风险过高,风险部门强行斩仓后客户不承认交易结果可能产生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d、未及时发现客户持仓和交易风险,客户交易账户穿仓,使公司资产蒙受损失的风险;e、因机器设备故障、服务器故障、网络故障而导致交易状态异常或客户无法交易所造成的风险。 客户服务部门的主要风险点:a、开户时未按照期货法规规定对客户作期货交易风险提示;b、不规范操作,非公司备案的开户人员开户,未仔细核对客户资料、签字、公章等有效性或因粗心导致开户合同书不完善等引发的风险;c、客服人员对客户文本、语音资料保存不当产生的风险。d、客户交易结算单未按时签署和返还产生的法律风险。 结算和财务部门的主要风险点:a、客户保证金比率设置过小,行情波动较大时客户保证金账户出现穿仓,或保证金比例设置过大,客户无法充分运用资金交易而导致客户流失的风险;b、客户保证金账户出入金办理不及时或发生错误;c、客户交易保证金管理和监督出现问题,影响客户交易产生的风险;d、因网络或其他问题引起结算、财务数据错误所产生的风险;e、财务系统内部管理缺陷和漏洞可能导致资金风险和法律风险。 6.法律风险。由于公司不规范运作、操纵市场、内部交易等或者由公司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引发的公司和客户或其他法律主体之间的诉讼风险。一旦公司陷入诉讼,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公司信誉都将受到极大损害,客户也会大量流失。 上述的这些风险并不是单独的和孤立的,而是经常相互交叉、相互转化的,因此只有建立起完善和动态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达到最好的风险防范效果。 三、构建完备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发展和完善。2004年9月,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ttee,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正式文本。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共同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共同实施”,强调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观点,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风险管理中有相应的位置和职责。 2.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持续地流动在企业内部。不是静态的某个东西或单独的活动,要把风险管理内置于企业日常运作和控制中,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 3.为企业的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个: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4.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控制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它们来源于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过程整合在一起。 5.风险管理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风险管理的新观念。要求从企业层面总体把握分散于各层次和各部门的风险暴露,充分考虑各部门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统筹考虑风险对策,制定更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 四、我国期货经纪公司完善风险管理的措施 1.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才能使公司的董事会和领导层制订出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案,才能使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过程运行流畅。鉴于我国期货公司目前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董事会机构虚置,监事会形同虚设,缺乏科学的经理层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信息披露制度落后等问题,我们应该:优化股权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设立科学合理的经理层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强期货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期货公司财务和其他信息披露制度。 2.严格遵循监管要求的净资本水平,达到合理的资本充足率。2004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督促期货公司实施稳健的财务政策。这套体系的建立对我国期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对期货公司来说,有利于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有利于经营者及时了解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实现真正的动态管理;有利于分清公司自有资金和客户保证金,实现期货客户保证金封闭运行管理;使有实力的期货公司更大更强,为下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及国际大型期货经纪商竞争做准备。 3.明确岗位职责,针对每一业务环节设置标准操作流程,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点预先制定应急方案,强化风险和稽核部门的作用,加强日常工作中的监督和控制。期货公司中最多也是最广泛存在的潜在风险是操作性风险。因此,把各项工作、业务流程化和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4.借鉴国内外其他金融机构的经验,引用国际先进的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对于期货公司来说,市场风险的管理是重中之重。目前广泛应用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和投资领域的var(value at risk)技术会对我国期货公司管理市场风险有很大的帮助。var是一种计量金融行业市场风险的工具,适用于复杂的投资组合,用来说明杠杆作用和分散效果。更重要的是var的透明性,一个var数值就能让公司的领导层非常清楚风险的大小。期货公司运用此项工具能时刻掌握公司客户持仓的整体风险大小,及时对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出反应。 5.加强公司间合作,发展行业自律性组织,建立健全期货从业人员的认证、考核、培训体系,设立严格的期货高管人员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加强行业管理。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人”。所以我们要“以人为本”,加强期货业协会、期货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的作用,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期货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行业道德素质。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考 [摘要]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银行业经营多元化和风险复杂化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而产生的,而且已逐步成为 现代 银行业 金融 机构谋求持续 发展 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本文拟以 农村 信用社为例,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一粗浅的探析。 [关键词]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 农村信用社 一、农村信用社加快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向现代化银行改革过渡的需要。目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正在由“深化改革试点”全面转入“深入实施和攻坚”阶段,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向现代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迈进。建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农村信用社要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就必须适应银行业改革的大势所趋,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改革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模式,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特别是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农村金融市场已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一枝独秀”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只有不断引入现代金融管理理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市场多元化的竞争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获取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手段,是否能够妥善控制和化解风险,直接决定经营发展的成败。随着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农村信用社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只有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对经营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从而保持稳健经营、稳步发展。 (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仅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标准不断提高,且正在加快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接轨,以敦促农村信用社不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既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现实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创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融合现代金融 企业 的管理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是金融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新风险管理理念,着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鉴于以往农村信用社因风险管理不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 历史 教训,农村信用社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思想意识,正确把握审慎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坚持以风险管理为总抓手,把风险防控观念贯彻到全部工作和各个环节的始终,真正突出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和首要位置。二是实现风险管理的“三个转变”。首先,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事后风险化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思想转变;其次,在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上,要由信用风险为重点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性风险等多种风险并重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理念转变;第三,在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上,要由单一的区域,分散的岗位和片面的专业向不留死角、不出空白、不遗漏洞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转变。三是抓住高管人员这一关键环节。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必须从管理层抓起,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带头树立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思想理念,引导和带领广大员工将全面风险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改善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一是加快理顺行业管理体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 农村 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权责明确、 科学 规范的行业管理体系,理顺各级农村信用社的责权利关系,整合资源优势,为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体制保证。二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结合规范完善县联社法人治理,进一步明确理(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职责,落实责任,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理(董)事会要合理拟定全面风险管理的规划,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并对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监事会检查和调研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并确保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经营环节出现的各种风险。 (三)筑牢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夯实内控基础,结合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管理现状,至少应筑牢“三道防线”。一是制度防线。按照“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的原则,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岗位操作流程、规范业务行为为重点,结合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组织干部员工认真学习掌握各项制度规定和操作要求,狠抓制度执行和落实,构筑起风险防范的制度防线。二是检查防线。按照“全覆盖、细检查、高频率”的总体要求,采取自查、检查、抽查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各项业务、各个岗位和各个环节的检查力度和频率,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和问题漏洞,超前采取控制和化解措施,将问题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三是控制防线。把握风险关口前移的原则,加快建立完善风险预警监测体系,对经营管理中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和监测,查找风险点,强化薄弱点,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不断改进经营管理,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推动风险状况不断改善。 (四)夯实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全面风险管理是国际先进 金融 机构风险管理 发展 的新趋势,农村信用社要立足现状,加快基础建设,为不断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人才、技术、机制支撑。一是加快培育和造就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风险管理的目标、策略、制度和方法等最终都要靠人来确立执行和不断创新。因此,人是风险管理的主体,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农村信用社在大力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的同时,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建设一支专业化、高层次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为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奠定人才基础。二是加强信息科技和 网络 建设。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需要建立集中化的数据库,采用规范的风险评估技术,建立一整套风险计量、评估、决策体系和管理程序,而这些都离不开信息网络应用技术和 电子 化设施。因此,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加快信息科技建设步伐,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加快自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可操作性。三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和实施风险管理的目标激励机制,加强对各级管理层、各专业管理部门以及基层主管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管理成效的考核和监督。四是切实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深入开展干部员工思想 政治 教育 ,强化职业道德培训,大力弘扬 企业 精神,加强系统内党风廉政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违纪行为,促使干部员工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执业道德水准,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浅探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 摘要: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本文针对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的复杂性和子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对保险集团如何进行全面市场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 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 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的特征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针对两个账户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计量市场风险。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需计提资本金的市场风险包括以下风险: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不包含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银行子公司应当尽量对所计量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利率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加总,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的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在操作层面上,由于银行账户采用账面价值核算,而交易账户采用市场价值核算,因此常用的var方法主要集中于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衡量,而无法覆盖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后者往往使用敞口分析、缺口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加以补充。这样,在计量两大账户风险的方法上就出现了不能统一的局面。 银行子公司应对两个账户进行市场风险的统一管理。统一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有助于高级管理层准确衡量全行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割裂,则可能因统计口径、参数设置和计量方法的不一致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困难。银行账户的var可用monte carlo模拟利率和汇率的未来变动,计算出银行账户在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可能损失,这在本质上与交易账户的计量是统一的,因而从技术上而言,统一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是可行的。 证券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是余额包销的风险,证券承销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将承销的股票全部销售出去,不能产生余额包销,而股票能否销售出去的核心在于股票发行定价。因此,证券承销业务事前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承销证券发行定价能力。另外也可对承销股票的var(ipo新股价格变化可用二级市场中行业相同、经营状况相同的公司的股价变动来反应)进行估算。 (二)证券投资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是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可采用以var限额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风险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宣布要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融资交易中,证券子公司可能会面临到期客户不能偿还融资款,甚至强行平仓后所得还不足偿还融资款的风险,即客户把损失风险转嫁给证券子公司。还有,证券子公司在动用自己的资金或者证券为投资者融资融券过程中,由于错误判断市场所引起的风险,即股票上涨误判为下跌融出资金,而股票下跌误判为上涨融出股票,也将直接对证券子公司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引入卖空机制后,估值偏高的机构重仓股也会存在下调的风险,抱团取暖的现象将大为减少,这些将增加证券子公司的自营业务难度和风险。 针对融资融券可能的市场风险,证券子公司应建立信用账户预警系统,对客户信用交易帐户的融资买入和质押股票的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控,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并且根据市场趋势调整融资融券的比例。 信托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2007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同时下发“关于信托公司过渡期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就是业内所谓的信托“新政”。《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目前,信托子公司的自营业务有较大的比重在证券投资上,因此自营业务的实时监测就目前的自营业务的品种而言,反映的主要是证券投资的风险。 对于固有业务项下证券投资的市场风险及管理情况,信托子公司应对因股价、市场汇 率、利率及其他价格因素变动而产生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值进行估算(即证券投资组合的var值),分析上述价格的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有些资金信托项目,资金信托计划中承诺通过调整管理费弥补投资者的利息风险,将投资者承受一定的利率风险附带转嫁到信托公司自身上,从而吸引投资者的,信托子公司对这类信托项目的利率风险的估算可采用利率风险var,计算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由于基准利率变动导致的管理费用的最大可能损失。 基金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基金投资的实际风险承担者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客户——基金投资者,而基金管理公司只是受托理财,作为报酬,基金投资者要支付管理费给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从集团层面来看,基金管理资产不纳入集团的市场风险资本限额汇总计算,对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属于指导建议层面,对其投资的市场风险进行动态测算与评估并给出指导意见。但对有些特殊类型的品种,则应测算其不能保本对基金公司造成的潜在损失,且应对其实施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严格动态监控。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谈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 摘要: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本文针对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的复杂性和子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对保险集团如何进行全面市场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 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 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的特征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针对两个账户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计量市场风险。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需计提资本金的市场风险包括以下风险: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不包含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银行子公司应当尽量对所计量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利率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加总,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的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在操作层面上,由于银行账户采用账面价值核算,而交易账户采用市场价值核算,因此常用的var方法主要集中于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衡量,而无法覆盖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后者往往使用敞口分析、缺口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加以补充。这样,在计量两大账户风险的方法上就出现了不能统一的局面。 银行子公司应对两个账户进行市场风险的统一管理。统一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有助于高级管理层准确衡量全行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割裂,则可能因统计口径、参数设置和计量方法的不一致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困难。银行账户的var 可用monte carlo模拟利率和汇率的未来变动,计算出银行账户在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可能损失,这在本质上与交易账户的计量是统一的,因而从技术上而言,统一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是可行的。 证券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是余额包销的风险,证券承销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将承销的股票全部销售出去,不能产生余额包销,而股票能否销售出去的核心在于股票发行定价。因此,证券承销业务事前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承销证券发行定价能力。另外也可对承销股票的var(ipo新股价格变化可用二级市场中行业相同、经营状况相同的公司的股价变动来反应)进行估算。 (二)证券投资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是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可采用以var限额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风险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宣布要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融资交易中,证券子公司可能会面临到期客户不能偿还融资款,甚至强行平仓后所得还不足偿还融资款的风险,即客户把损失风险转嫁给证券子公司。还有,证券子公司在动用自己的资金或者证券为投资者融资融券过程中,由于错误判断市场所引起的风险,即股票上涨误判为下跌融出资金,而股票下跌误判为上涨融出股票,也将直接对证券子公司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引入卖空机制后,估值偏高的机构重仓股也会存在下调的风险,抱团取暖的现象将大为减少,这些将增加证券子公司的自营业务难度和风险。 针对融资融券可能的市场风险,证券子公司应建立信用账户预警系统,对客户信用交易帐户的融资买入和质押股票的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控,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并且根据市场趋势调整融资融券的比例。 信托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2007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同时下发“关于信托公司过渡期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就是业内所谓的信托“新政”。《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目前,信托子公司的自营业务有 较大的比重在证券投资上,因此自营业务的实时监测就目前的自营业务的品种而言,反映的主要是证券投资的风险。 对于固有业务项下证券投资的市场风险及管理情况,信托子公司应对因股价、市场汇率、利率及其他价格因素变动而产生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值进行估算(即证券投资组合的var值),分析上述价格的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有些资金信托项目,资金信托计划中承诺通过调整管理费弥补投资者的利息风险,将投资者承受一定的利率风险附带转嫁到信托公司自身上,从而吸引投资者的,信托子公司对这类信托项目的利率风险的估算可采用利率风险var,计算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由于基准利率变动导致的管理费用的最大可能损失。 基金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基金投资的实际风险承担者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客户——基金投资者,而基金管理公司只是受托理财,作为报酬,基金投资者要支付管理费给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从集团层面来看,基金管理资产不纳入集团的市场风险资本限额汇总计算,对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属于指导建议层面,对其投资的市场风险进行动态测算与评估并给出指导意见。但对有些特殊类型的品种,则应测算其不能保本对基金公司造成的潜在损失,且应对其实施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严格动态监控。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浅析 摘要: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的一种资本流通与跳跃经济,其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极具风险的经济模式,而且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风险普遍存在。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意识薄弱,信息缺乏,管理手段和方法较国外企业而言相对比较落后,这使企业在如今国际化的竞争形势下,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而且能够减少企业损失、增加企业效益以及提升企业价值。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策略 在当今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化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国际间和区域间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流动日益加快,进而使得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当今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目标的实现,而且一招不慎很有可能从根本上摧毁企业。因此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要使我国企业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进而实现掌握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将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各企业就必须要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人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都普遍较为落后,存在着大量类似于美国安然事件的丑闻。例如我国的手机企业天语,天语手机崛起于“山寨机”,而后通过发展成功转为我国手机生产的“正规军”。在2007年,天语手机的销量一度达到高峰,1700万部的年出货量直逼当时在中国市场称雄的诺基亚,成为国产手机的领导者,但仅仅时隔八年之后,2015年年末,一则关于天语手机员工放假、工资暂时停发,强制成立合资公司变相裁员的报道便预示着这个曾经的国产手机王牌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再比如具有58年历史的老牌卫浴企业——湖南国维,近期在国际和国内诸多压力的影响下,已经陷入资金链断层、停产、倒闭的困局。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我国企业必须重视和重新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且这种要求已经越来越紧迫。而对于我国有关政府部门而言,早已在2006年便开始了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积极尝试,例如国资委所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使我国企业第一次有了自己可遵守的、全面和权威的风险管理框架。从“指引”中可见我国政府部门对于风险管理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但我国仍未出台一部专门针对私人企业的系统的风险管理指引。因此,我国私企应该在借鉴《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大前提下,广泛学习与借鉴国外的先进制度并结合我国私企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而建立一个适合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从而提高我国私人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策略 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要提高我国私人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应该以战略性风险、经营性风险、财务性风险及其他风险这四个主要的风险类别四个主要风险类别为着力点,主要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一)提高企业的战略性发展眼光 提高企业的战略性发展眼光,就是要求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要以一种超前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发展问题,不局限于眼下的发展成就,而要在现今的发展情况下,敏锐的抓住市场发展的趋势,争取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以我国的手机品牌小米为例,在小米刚开始步入市场时,仅仅是一个手机制造企业,在市场的占额远远逊色于国外的三星、苹果等品牌,但由于雷军及其经营团队,敏锐的察觉到了“智能化”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于是小米在发展战略上便把“智能化”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继续以手机生产为主业,在此基础上研发例如手机的配件——蓝牙耳机和充电宝、航拍设备、平衡车等一系列产品,从而实现了小米市场份额的大幅上升。 (二)提高企业经营的风险意识 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主要是要求制定合理的风险评估制度以及风险预估机制,不仅仅要看到眼前可能的风险,而且要考虑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就比如曾经的“天府可乐”,“天府可乐”曾经在饮料市场中独领风骚,特别是在西南市场,可以说是老一辈人记忆中的味道。但在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国家品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强势入驻,国内饮料市场发生巨变,但“天府可乐”仍旧依仗着曾经的国企光环和品牌历史,未意识到可能的风险,最终导致销声敛迹。尽管近年来又希望凭借“回忆”重新打响品牌,但终究无力回天。 (三)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法律法规的明文要求。目前,国家相继出台了《会计法》、《预算法》、《审计法》等一些列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规范,这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一个明确的要求。而且随着大量企业因为财务管理不善进而导致企业破产的消息传出,每一个清醒的企业经营者都应该对于自身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与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进而促进自身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四)加强对于其他风险的应对能力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需要面对安全风险、诉讼风险等其他各方面的风险。而对于每一个企业而言,要完整的规避这一风险都应该提前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规避制度。以诉讼风险为例,企业应该培养或引进专门的法律人才或者同某一具体的法律服务机构达成合作关系,进而使企业在进行每一步的经营发展之前,都能充分的考虑是否合法,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合理,即使诉讼发生了,也能够保障对企业没有太大的影响。 作者:李文步 单位:新投华瀛石油化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论文 一、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Mille(r1992)就国际贸易中的问题首次提出了整合风险管理的概念,并给出了风险的一体化框架,不仅分析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等多种风险,而且还分析了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且需要建立整合风险管理应对这些风险。Miccolisetal.(1998,2000)认为,企业应当综合考虑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及控制,集中利用企业的风险管理资源。Nottinghametal(.2002)认为,每个企业应该设计一套适合自身企业的风险集成框架,依据自己的实践,对组织的核心资源进行整合。姜虹(2006)提出了集成风险管理以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为运行载体,以财务、技术和人文为导向,构建机构化、网络化的风险管理系统,以达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郑雪平(2010)对集成风险管理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分析了集成风险管理的理论依据,并详细阐述了企业集成风险管理的实施要素以及具体的实施路线。王清刚等(2013)在COSO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基础上,提出风险智能管理框架的新思想,将风险管理与企业目标及价值创造联系起来,认为风险管理是一项全面系统的企业管理职能,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完整框架。不仅学术界关注全面风险管理,不少专业团体与组织等也陆续各自的风险管理框架。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简称GARP)提出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包括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部分,并辅之它们之间的融合。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认为风险管理包括环境扫描、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集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七个紧密联系的步骤。COSO委员会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整体风险管理的过程以及实施的要点,是全面风险管理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提出了由风险管理目标、要素和主体构成的三维矩阵全面风险管理框架。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五个步骤。2009年,中国的第一个风险管理标准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及定义、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过程和风险管理的实施等方面作出规范。总的来说,上述研究和指导框架都提到了“全面”的本质理念是集成风险,但是没有具体阐述怎么集成。集成的内涵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集成主体创造性地对集成单元(要素)进行优化并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关系)构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集成体),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集成体的整体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加有效地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的过程。因此,本文依据集成的内涵给出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详细阐述运用“集成”集约管理企业复杂多变的风险。 二、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 依据企业集团规模大、布局广、法人多、层级多、业务多、风险复杂多样等实际特点和国内外取得的成果,构建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它由两部分构成———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集成平面和贯穿整个集团的风险管理系统———要素子系统、过程子系统和目标子系统,其中过程子系统是三维空间。 (一)风险管理集成平面 风险管理集成平面代表了企业集团管理风险的集成方式———风险垂直集成方式和风险水平集成方式,二者组成一个二维集成平面。风险管理集成平面上有企业集团组成单位、风险和风险管理系统。企业集团组成单位的层级性和平级性是集成方式的依据,层级性为风险垂直集成方式提供依据;平级性为风险水平集成方式提供依据。风险是集成的对象,风险通过集成组成一个有机的集成风险体。集成为风险管理系统提供管理的集成思想,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风险垂直集成方式是企业集团从集团的最低层级———所有业务单元的风险集成开始,层级递进扩大风险集成范围,将集团面临的一般风险和特有风险不断纳入到已有的风险集成范围内。风险集成范围逐渐扩大,从所有业务单元的风险集成,到所有部门的风险集成,再到所有子公司的风险集成,最后到集团的风险集成,企业集团的所有风险都被集成进来,完成集团的风险垂直集成。在垂直集成风险方式中,集成风险的范围是层级递进扩张的,低层级的集成范围包含在所有高层级的集成范围里。风险水平集成方式是企业集团从同一层级具有相同上级的所有组成单位进行风险集成,是一种平级或水平的风险集成。集团层级包含若干个子公司的风险集成,每个子公司的风险集成又包括若干个部门的风险集成,每个部门的风险集成又包括若干个业务单元的风险集成,从具有相同上级的最低层级的所有业务单元的风险集成开始,不断纳入到更高一级的风险集成框架里,直到对所有子公司的风险进行集成,最终完成集团的风险全面集成。由于集团特有的风险存在,不论是风险垂直集成方式还是风险水平集成方式,集团都应该结合当前风险管理重点和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从某种重大风险集成开始,再逐步扩展到全面风险的集成,而没有必要必须进行全面风险的集成。 (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系统是由要素子系统、过程子系统和目标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都体现集成思想。要素子系统是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的基石,由主体、组织、制度、文化、信息系统等风险管理的基础条件要素构成,保障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过程子系统是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的神经中枢,接受风险管理信息传入,集成加工消息,然后传出信息,并且分类储存信息。它是风险管理信息加工的核心,包括风险管理过程、价值和知识三个维度。其中,过程维是指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包括风险偏好、风险分析、风险决策、风险控制、监督改进五个循环过程;价值维是指衡量风险管理活动创造的价值;知识维是指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的风险管理经验、技术。目标子系统是风险管理的方向,是风险管理达到的目的,它由安全、协同、责任、发展、战略五个目标构成。下面对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详述: 1.要素子系统 要素子系统是整个系统构建的基础,为过程系统和目标系统提供支持和保障,过程系统和目标系统受到要素系统的约束和限制。它由主体、组织、制度、文化和信息等子系统组成。主体是实现集成风险管理目标的人员。主体不仅实现本层级水平方向的风险目标,还要实现集团垂直方向的风险目标。组织是风险管理的层级和机构,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是企业集团风险管理得以有效开展的组织保障,体现了集团垂直性的风险管理组织和本层级水平性的风险管理组织。制度是保障企业集团风险集成管理正常运行的制度基础,是由企业集团垂直的标准的内部风险制度体系、子公司水平的特色的内部风险制度体系和外部监管风险制度体系构成。风险文化是企业集团企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世界观。风险文化通过集团垂直一致标准和本层级水平特色的两种风险管理意识组成,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保驾护航。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风险管理系统提供风险管理信息技术支持,是集成风险管理实施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各部门之间无限沟通的桥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集成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把企业集团各系统无缝集成对接,打破各系统的信息孤岛,实现风险管理集成的全覆盖和风险信息共享。 2.过程子系统 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的过程子系统是由过程维、价值维、知识维三个维度构成。它是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实现的核心和技术关键,是实现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知识维是过程维和价值维的工具,价值维是过程维和知识维的纽带,过程维是价值维和知识维的基础。 (1)过程维 过程维包括风险偏好、风险分析、风险决策、风险控制和监督改进五个过程,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活动链,而是不断进行循环,构成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风险偏好是依据监管要求和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目标,设置多维度的统一的集团风险限额,然后把统一的风险限额从集团层层分解到子公司、部门、业务单元,并且保证各层级风险暴露超过设定水平时及时报告上一层级。制定风险偏好时,风险偏好从业务单元层层垂直集成到集团。在此基础上,集团制定统一的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风险分析是以风险管理目标为方向,以风险偏好为界限,多角度识别、分析和集成风险,不仅识别和分析潜在的复杂多样的各类风险,还要集成风险,把集团的所有重大风险都纳入到分析的范围,通过风险集成结果,实现风险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升风险的管理价值。风险分析不仅借助一般风险的分析方法,还要借助Copula函数等集成分析方法。风险决策是依据风险分析结果、风险资源、风险管理目标等约束条件,以风险管理价值为目标函数,求出符合条件的、优化的、集约的、实际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不仅利用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抵消风险损失,还要利用风险叠加放大作用管理风险源头,防止风险放大带来的损失。风险控制是依据风险决策策略,相应责任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风险,保障企业集团的经营活动正常进行。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避免风险策略、控制风险策略、分散风险策略、中和风险策略、承担风险策略和转移风险策略。监督改进是及时跟踪风险集成管理过程,并根据监督结果、价值维分析的结果和变化的环境对风险管理进行改进和提升。它是风险集成管理的最后环节,也是下次风险集成管理的开始。企业集团在运用以上五个过程的时候,从集团整体角度出发,通过风险集成,集约优化风险管理资源,有效控制风险,使风险管理创造价值。 (2)价值维 价值维是通过构建风险价值评价模型,衡量风险管理的价值,动态评价风险管理过程,为过程维反馈风险管理改进的方向,为知识维提供风险的管理知识和技能。风险价值模型包含三个子价值模型———风险管理能力价值模型、风险管理效益价值模型和风险管理协同价值模型,从能力、效益、协同三个角度衡量风险管理的价值,运用线性回归、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它为企业集团的风险、投资、发展和战略等提供决策指导,升华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价值。 (3)知识维 知识维是指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获取风险管理知识和掌握风险管理技能的过程。知识维不仅学习吸收外面的风险管理理论、经验和技术,还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新经验和新技术。它是开放的、包容的、递增的、共享的。知识维不只注重单体风险的知识,更要注重集成技术的知识。从企业集团全局来看,风险管理知识是标准的、统一的、共享的、全面的,适用于每个组成部分;从企业集团部分来看,风险管理知识是共性和特性共存,特性为共性服务。总之,价值维为风险管理知识维提供采纳标准,哪些风险管理知识需要吸收,哪些需要放弃;价值维也为风险管理过程维指明前进的方向,防止过程维不作为。知识维为过程维和价值维提供工具百宝箱;过程维是知识维不断递增的源泉,也是价值维存在的充分条件。 3.目标子系统 目标子系统是风险管理达到的目的,是对所有组成单位和员工完成风险管理工作评价的依据,是过程子系统管理风险的风向标,也是构建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它的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分为安全目标、协同目标、责任目标、发展目标和战略目标。目标具有层次性,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安全目标、协同目标、责任目标、发展目标和战略目标。只有实现了低层次目标才能实现高层次目标。安全是整个目标系统的基石,它要求遵循法律、法规和准则,使企业资产保值和增值。协同目标是协调员工、部门、子(分)公司、股东、投资者、债权者、客户、相关政府机关、所在地的社区等的利益关系,保障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责任目标是企业集团实现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不仅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还要担负起社会进步的重任。发展目标是在一定时期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目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世界一流”的企业和人类进步的高层次目标。目标具有现实性、清晰性和明确性,是能够实现的,不能脱离现实的客观性;目标的具体内容是明白确定的,每个员工都能清楚理解自己的风险管理职责,不能晦涩难懂。目标具有集成性和分解性。企业集团内部目标是一致的,不能相互抵触。组成单位的目标是由集团的总目标层层分解而来,反过来,制定企业集团的目标的依据是组成单位的目标层层集成而来的结果。 三、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实践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集团如何应用本文的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呢?下面以声誉风险为例说明企业集团声誉风险水平集成的具体实施方法。依照此方法,在声誉风险集成的基础上,不断纳入其他所有风险,完成全面风险的集成。全面风险管理集成的具体实施过程,从风险偏好步骤开始,经过风险分析步骤、风险决策步骤、风险控制步骤,最后是监督改进步骤,然后又回到风险偏好,进入下一循环过程。每一个步骤都要分析风险价值和积累风险知识。下面是具体实施过程: 1.确定风险偏好。 以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的五大风险管理目标为依据,结合集团声誉风险实际偏好情况———负面事件、外部事件(例如本行业的其他企业发生声誉风险事件,本企业集团的声誉也下降)、利益相关者等满意度的当前水平,制定集团的风险偏好目标;然后把风险限额层层细化到具体部门/业务单元。 2.风险分析。 这里以水平集成为例来说明。从业务单元开始,识别、分析本业务单元的声誉风险,然后把同一上级的业务单元的声誉风险水平集成到上级部门,依次类推,直到把所有子公司声誉风险水平集成到集团,得到集团的集成声誉风险。集团的集成声誉风险不是各子公司的声誉风险的简单相加。例如,集团内部客户不满意事件经过水平集成后得到内部解决,集团声誉风险损失被抵消;尽管风险限额可以接受一个子公司的1件负面事件,但是,如果有6个子公司都发生相同的1件负面事件,那么此事件可能导致集团发生特有风险———风险积聚。此类负面事件经过水平集成后,风险积聚被纳入到风险集成的范围,集团声誉风险损失被放大。 3.风险决策。 依据风险分析的结果、风险限额和集 团资源,找出使得风险管理价值最优且实际的风险管理策略,充分发挥集团协调优势,让风险管理创造价值。例如,集团内部客户不满意事件选择中和风险策略;引发风险积聚的负面事件选择控制风险策略。 4.风险控制。 依据风险决策分析的结果,由集团监督相应单位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使风险得到控制。例如,集团内部客户不满意事件由业务部门采取中和风险策略控制风险;引发风险积聚的负面事件由宣传室采取控制风险策略控制风险。 5.监督改进。 监督声誉风险集成管理过程中的执行情况、遇到的困难和变化的环境,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例如,目前集团对外部事件不能应急,通过监督改进,如果未来发生类似外部事件,集团立即公开信息,使公众确信本集团不会发生此类事件,避免声誉风险带来的损失。 6.风险管理价值。 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都要分析风险管理的价值,让风险管理为企业集团带来价值,从价值中不断改进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过程也是不断积累风险经验、提炼知识的过程,在集团内部共享风险知识,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让风险知识为企业带来价值。 四、结论 “全面风险管理”是以集成方式为纽带,把风险管理要素、过程、价值、知识和目标有机联系起来的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适合企业集团日益复杂的动态开放的系统。它不仅能够洞察风险之间复杂的关系,还能洞察企业集团特有的风险,为集团全面、集约、有效控制风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它的过程维从过程、价值和知识三个维度相互支持风险管理的智能化,使得企业集团能够较精确地、集约地、协调地管理日益复杂的风险、提升风险管理的价值、丰富风险管理的知识。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五大目标指明了风险管理的方向。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充分发挥合力作用,构筑起防范风险的防线,抵御风险的攻击。期望以上研究能够给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司马则茜 程莎 单位: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化工大学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内部审计下全面风险管理审计研究 【摘要】根据当前国内外各企业发展与竞争的形势,在不久的将来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必将成为使企业得以良好生存与发展之关键。本文针对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实质与特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如何准确设立风险管理审计的审计目标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风险审计 一个企业的管理机制是否在进行具有实际效果的运行,往往反映在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效果上,换而言之,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将一个企业管理机制中所存在的漏洞进行及时的发现与反馈,从而使企业对其自身漏洞进行及时的弥补并对其管理机制加以及时完善。然而就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一个企业若想得以生存与发展就必然需要对其自身在大环境中的竞争与发展进行战略性部署,然而战略性发展过程中必然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将企业的这部分风险把控在可控范围内与如何对这部分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与预防便成为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何为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工作实质与工作特点 若想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工作实质进行透彻的了解,首先要从真正意义上理解“风险”一词的含义,所谓风险并不是人们口中常指的在未来时间所要发生的不好的结果,而其真正含义是对于事件结果偏离所期望值程度的一种有效衡量,因此根据这一理论,COSO将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理解为,在该企业发展过程中将要出现而尚未出现的,会对企业发展过程与目标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的发生可能性,由此将对于企业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规划入企业内部管理的工作范畴。 (一)关于其工作实质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内部审计部门对其战略发展风险所做的良好的管理与预控工作,是使该企业的运营效率得以有效提升以及企业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对于我国当前的大多数企业而言,其首要任务便是将其内部审计部门的传统工作思路进行及时有效的突破与改良,使其脱离传统审计工作思路的束缚,将工作中心逐渐向企业的战略风险管理与预控工作方面进行偏移[1]。根据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所指出的相关理念,企业通常将其内部审计部门对于风险管理审计部分工作的工作范畴规划为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审计与评估,然而着眼于我国当前企业发展现状,这种理念与规划是较为片面的,当前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应当是在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关审计人员对企业整体风险体系进行全面而透彻的了解的情况下,对企业可控制部分风险进行相应的管理与评价,并对企业所面临的不可控部分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与评估,而后设计有效的方案将该风险尽量降至可控制范围内。 (二)关于其工作特点 关于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性质,其实就是在对于传统审计管理工作的优点进行完全汲取的基础上,将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范畴拓展为针对企业整体风险进行审计与管理,因此相较于传统审计工作而言,如今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在工作特点上也有所拓展与改进,其中较为主要的工作特点包括:加大对审计对象的相关运营模式与发展规划的关注力度;在审计工作进展过程中将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观念进行充分有效的渗透;加大对风险的预测与评估力度从而使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得以及时有效的控制与管理等。 二.如何准确设立风险管理审计的审计目标 (一)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进行准确的评价与估算 当前形势下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根据对于相关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设立规范与业内专业权威的文章报道的分析与思考,来判断自身所在企业是否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与需求,在符合相关规定的条件下对自身的风险管理框架进行了合理准确的建立,于此之后将原有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框架与后续所建立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进行有机的结合,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范畴拓宽到企业的战略管理层面,将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上升为企业的战略性发展风险,从而使企业的战略风险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的及时发现、预测、评估、管理以及控制等工作程序得以良好的把控与降低,是企业对于整体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更加有力度且有效率[2]。通过对COSO所指出的相关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原则与规范的严格遵循与执行,企业原有的发展战略层面风险与其不断变换更新的运营决策风险都将得到合理有效的初级管理,而且相较于企业原有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框架而言,企业的风险控制管理框架对于企业的战略性发展目标具有更高层次多角度的支持与协调,并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准确预测与全方位具体评价予以了加大力度在重视,对可控制范围内的风险进行加大管理与把控力度,对暂时不可控制的风险进行及时的发现与评估,并通过有效对策与手段尽量将其降至可控制范围内,而后加以管理与把控,因此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工作重心在于将企业的运营风险与战略层面风险进行透彻全面的分析与了解,并对二者的关键因素加以周密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得以早日实现。 (二)对企业所面临的不可控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 提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概念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企业所面临的不可控制风险或者控制无效风险得以有针对效果的管理与审计,因此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不同于企业原有的将工作重心安放于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传统风险审计工作,其审计内容与审计重点对企业的相关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相关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对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进行准确合理的评价,将企业的原有风险范围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规范,其还要将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中所存在的漏洞之处进行严苛的分析与评价,从而检验出企业所需要面临的不可控制风险,进而根据分析与评价内容向企业管理层进行汇报与提议,使企业管理层对面临的不可控风险进行直接有效的管理,与此同时,在审计过程中将企业对于风险的管理体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地发现与完善,从而使企业内部的原有风险尽量降至最低甚至得以消除,而后在企业运营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对企业的运营风险以及战略风险进行测试、评估与控制,是企业得以更加健康的运营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当前国内外各企业发展与竞争的形势,在不久的将来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必将成为使企业得以良好生存与发展之关键,因此企业应当提早对其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得以继续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周乾维 单位: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
林业技术论文:探求林业技术革新途径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林业而言,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林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肩负着为社会提供林产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综观世界各国林业发展的实践,为了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都高度重视林业科技进步的巨大驱动力。本文试从宏观角度,就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 1为发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奠定科技基础 1.1林业技术创新与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当前林业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森林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林业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低下,林业仍未能从根本上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且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产品高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差,从整体上看,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没有形成,林业产业发展缺乏科技驱动力,林业科技与林业经济严重脱节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难问题尤为突出。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林业科技进步严重滞后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不断表现出来,并导致诸多矛盾关系尖锐化。为了不断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应对我国加入WTO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必须转换传统的林业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促进产业升级,而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建立完善的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机制,依靠不断推进林业产业科技进步才可能实现。借鉴世界各国现代林业发展的经验,针对我国林情,笔者认为,如果没有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念;没有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魄力,没有发展林业产业科技的新思路、大动作;没有依靠林业技术革命来推动林业产业革命的战略眼光,不仅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当前林业经济面临的困境,而且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也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林业产业技术创新的特殊意义,并把建立和完善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机制,不断推动林业产业科技进步,当作一项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 1.2林业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应当强调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真正确立林业企业在林业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引导科技活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大多数科技力量进入市场创新创业。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林业科技体制相对滞后于林业经济体制,当前林业企业内部条件很难适应林业产业技术创新的客观要求,因此,为了林业产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必须真正树立林业企业作为林业产业技术创新主体的新观念,健全林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增加投入,充实科研力量,转变单纯依靠外部技术和引进新设备的传统方式,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和水平,并加快林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加快林业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 2为完备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林业技术创新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为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提供了必要的科技支撑。 2.1林业技术创新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建设完备的全国性林业生态网络体系,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意义十分重要。我国已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重点林业生态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和完成无疑对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应当看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面临的难度是巨大的,首要条件就在于必须具备强大的科技支撑力量,而当前的严峻现实是林业生态技术条件还显得较为脆弱,难以适应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需要。诸如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技术;荒漠化防治技术,现有林分可持续经营管理和植被恢复技术体系,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技术,重大森林灾害的持续有效控制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问题急需攻关解决。因此为了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大林业生态技术的创新力度。 2.2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 应当指出,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有别于林业产业技术创新,具有特殊的运行机制。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等重要特征,即林业生态环境工程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其受益者是全体社会成员。因此,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也就必然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林业生态技术创新应当是政府行为,必须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1998年4月我国新颁布的《森林法》中明确规定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法律制度,主要内容是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这为建立环境资源林的经济补偿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了加快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步伐,笔者认为完全有必要建立和健全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投入的法律制度,可考虑建立林业生态技术创新基金,从而保证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有可靠的资金来源,为林业生态技术创新创造必要的经济条件。通过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转变传统的科研模式,在林业生态技术创新中引入必要的竞争机制,加大科研管理制度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3极大推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 林业技术创新对开发林业人力资源和提高林业人力资源素质将产生积极影响,并有利于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促进林业教育的发展。 3.1林业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 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的质量及培训,是技术革命条件下最迫切的问题,也是当代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这些论断无疑是正确和富有远见的。生产力发展史表明,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作用逐渐提高,并有加快的趋势,与这一趋势相适应,劳动者类型的变化大致可以表述为体力型———一般文化型———专业科技型。高素质人力资源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但就目前状况看,林业人力资源的现状令人忧虑,数量大而科技素质低下的劳动力队伍只能是从事传统的、低效的、简单的劳动者,很难形成发展林业经济的重要源泉和推进林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也必然成为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一方面林业技术创新需要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依托,高素质人力资源可为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加快现代林业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林业技术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林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改善劳动者的素质结构,这是因为林业技术创新将根本转变林业技术结构,提高林业技术的整体水平,而低素质的劳动者是难以适应的,必然迫使林业劳动者提高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竞争规律和技术创新 的双重作用,提高素质无疑将成为林业劳动者的内在动力和必然抉择。 3.2林业技术创新与林业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如上分析,林业技术创新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高素质林业人力资源的基础上,而高素质林业人力资源的形成,则必须以素质教育为立足点,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就目前情况看,林业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教育层次结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仍不能适应林业技术创新的客观需要。这不仅是直接从事林业教育事业的人士,也是各级政府必须引起充分重视的大问题。 在现代林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确立林业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林业教育体制改革,强化素质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普遍提高林业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为林业技术创新机制形成和林业现代化创造必要条件。 林业技术论文:林业技术普及实践与经验 西安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一个市级林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的唯一机构,承担着全市林业技术推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乡镇林业站管理、林木良种引进、林术种苗质量检验和执法监督、飞播造林、森林资源监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林业重点工程检查验收等职能。“十一五”期间,在西安市林业局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下,紧紧围绕全市林业中心工作,不断强化自身建设,积极开展林业科技示范、科技推广和科技创新工作,为我市林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科技示范推广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成绩突出。五年来,围绕全市天保、退耕还林、大绿(一、二期)、三北防护林和日元贷款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和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先后实施了良种核桃引种与栽培示范、鲜食枣节约高效栽培技术、林业高效复合经营技术、火晶柿子良种栽培示范等推广项目,建成示范园2万亩,示范推广达10万亩。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龙县核桃管理局、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引进了香玲、维纳、鲁光等早实核桃良种40多个,建设了以香玲、鲁光、辽核等品种为主的良种核桃采穗圃450亩,划管采穗圃700亩,供应优质接穗3500万个以上,共培育优质苗木3000多万株,为大绿二期良种核桃基地建设提供了品种和苗木保证,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我市经济林良种资源;建设高标准良种核桃示范园97个(其中精品示范园10个),总面积1万亩,保存率达到100%,单株挂果率达到80%以上,示范带动面积15万亩,良种使用率达到了85%以上;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10次(期),发放技术资料5万份,培训技术骨干和林农5万余人次。先后编制了《西安市良种核桃育苗技术规范》、《西安市良种核桃丰产示范园及采穗圃建设技术规范》、《西安市良种核桃育苗示范园及采穗圃建设管理规范》等技术规范,编印了《西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林业十大实用技术》、《西安市核桃优良早实品种简介》等技术资料。结合重点项目建设,组装配套推广林业新技术及实用技术50余项。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我市林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上升到“十一五”末45%,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发生各类病虫害100.08万亩,成灾面积9.57万亩,开展防治面积43.01万亩,实施种苗产地检疫面积30.91万亩。截至“十一五”末,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2.1‰,较“十五”末降低了2.53‰;测报准确率为98.03%,较“十五”末提高了11.23%;无公害防治率为94.48%,较“十五”末提高了24.15%;种苗产地检疫率为98.69%,较“十五”末提高了5.19%,全面完成了“四率”目标管理任务。先后组织开展了美国白蛾、杨树天牛、松树叶蜂、杨小舟蛾、栎尺蠖、草履蚧、白蚁等主要病虫害的工程治理,推广应用红环瓢虫防治草履蚧、引进花绒坚甲防治光肩星天牛、采用生物制剂防治食叶害虫等新技术进行生物防治40余万亩,遏制了林业有害生物不断扩散蔓延的趋势,挽回灾害损失6000多万元。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森防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县森防站配备了办公、检验、防治设备及交通工具220余台(件)。积极开展森防技术培训,培训森防技术骨干3500余人次。 森林资源管理和重点工程规划设计、检查验收及监理工作有序开展。完成了全市第八次一类和二类森林资源清查,对全市291个国家级样地和70个地方样地进行收点和质检,同时对全市4772个遥感样地进行了卫片判读。先后完成了西安市大绿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关中环线等绿化工程规划及设计70余项。购置了GPS等先进设备50余台,提高了规划设计的质量和效果。监理和检查指导全市天保工程3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28万亩,日元贷款工程39万亩,大绿一期二期工程近80余万亩,保证了各项工程的建设质量。完成了西安市第三次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外业调查工作。 二、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五年来,围绕科技推广和有害生物防治,积极开展林业科技创新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15项,“西安市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其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良种鲜食枣节约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西安市农林复合经营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秦岭北麓25度以上坡耕地经济林营造技术研究与推广”等一批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其中8项成果获得了省、市科技进步和林业技术成果推广奖,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撰写学术论文(着作)30余篇,其中21篇(部)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出版),编辑出版了《西安市林木病虫害预防与控制》专着。 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加强。为了不断适应单位发展的新需要,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几年来中心先后投入巨资,改扩建办公用房3000平方米。目前中心拥有可以一次接待60人的培训会议中心.拥有30余台现代化试验检测设备的中心实验室和全省一流的林木种子质量检验站;装配了150余台电脑等先进仪器的现代化办公设备,配备完善的森防实验室、药械库及昆虫标本室,占地130亩的科技示范苗圃。我们还投入资金构建起了覆盖中心内部的信息交流平台-局域网、图书阅览室及职工健身房等文体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加强,有力的保证了单位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十一五”期间,我们又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用于改善职工的办公和生活环境,修建了健身室、乒乓球室和篮球场等健身活动场所,不断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四、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着。在班子和队伍建设中,重点加强了中心领导班子队伍建设。积极协助市局完成了1名中心副职提拔为局系统单位担任一把手,1名年轻中层干部提拔到中心副主任岗位。4名年轻同志走上了科室主任岗位,进一步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中心支部接受了4名新党员,目前党员已占单位职工总数的62%。职工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165人次,有4人晋升为高级工程师,3人晋升为工程师,1人获林业技术推广硕士学位,先后有11人次受到省市政府和厅局的表彰和奖励。 五年来中心共组织 政治学习98次。在“五个一”活动中,职工结合业务学习和工作,撰写论文和科普文章112篇;结合政治学习,撰写心得体会220余篇;为单位发展提合理化建议110条,撰写调研报告56篇;为单位办好事实事103件;开展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380余人次,捐款捐物价值累计5万多元。开展谈心523人次;为职工举办生日祝福活动198人次;慰问退休职工102次;“三八”、“七一”、“十一”、元旦、春节等节日期间组织职工参加文娱庆祝活动455人次。组织党日活动5次,其中3次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最佳党日活动”荣誉称号。共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131份,落实完成重点目标任务86项,连续五年被市林业局评为目标考评先进单位。 为了不断适应单位发展的需要,我们先后制定修改完善了各方面的规章制度40余项,有力的促进了中心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为中心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障。经过多年来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中心先后被授予“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先进站”、“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单位”、“西安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35项,特别是在2010年度被陕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这是对中心各项工作的全面肯定和嘉奖。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中心职工没有丝毫的懈怠和满足,仍然以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士气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建设现代林业再立新功,共同谱写西安林业科技事业的新辉煌。 林业技术论文:林业作业GIS技术运用 1GIS技术背景 GIS技术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施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即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以一定的格式进行输人、存贮、检索、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GIS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具有空间属性的各种林业资源信息,对林业资源管理和实践模式进行快速和重复分析,便于科学决策、标准评价,而且,可以有效地对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状况及生产活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对比分析,也可将数据收集、空间分析和决策过程综合为一个共同的信息流,提高工作效率。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支持空间定位信息数字化获取、管理和应用的技术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和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在全国行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特别是当今“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对GIS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自2O世纪9O年代以来,地理信息系统在全球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林业信息化建设前进的步伐,GIS技术在林业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GIS在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总面积为118.3万km。,森林覆盖率达20.O9/6。森林资源分布地域广,反映资源现状的信息量大,基础数据格式多样,其问包含着与林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各种数据,如林地使用状况、植被分布特征、社会经济等许多因子,这些数据既有空间数据又有属性数据,利用传统方法还不能及时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适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做出管理决策就显得非常重要。通常的森林资源监测,从资源调查到数据分析、制定经营方案,耗时长,往往造成经营方案和现实生产经营活动脱节,这种滞后的现象势必影响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在全区林业生产工作中,如造林设计、抚育设计、伐区设计、森林防火、病虫害监测以及各种林业工程设计中,常常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利用G1S技术,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提高设计质量,体现出巨大优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更趋科学化 将空间数据作为不可缺少的因素与属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改变单一属性数据分析的缺陷。使制作的决策方案更加合理。对林业森林资源的空间属性数据进行动态管理,一旦资源发生变更,即刻对资源数据进行更新,从而准确掌握资源的状况,做出有效的决策。制作与生长模型、决策模型等有关的专题地图提供形象化的决策分析方案,为经营方案准确有效的实施奠定基础。 2.2林业生产工作更具效率化 绘制一个乡镇的地形林相图,手工绘制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而利用GIS技术只需3d左右即可完成,提高工效]0倍以上,并节省制图费用;G1S技术还可适时查询资源数据或进行资源统计;在外业调查中通过GPS定位得到的数据,输入GIS,则可对原有数据进行修正、核实,进行动态更新。综上所述,在林业工作中应用GIS技术能够在大量的设计、统计、分析活动中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人,它体现出来的科学性和优异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林业工作中应用GIS技术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GIS在全区林业工作中的应用范围 GIS借助其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功能,可以方便地在空间、属性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生长、预测、经营、决策模型,制定出经营决策方案供决策者参考。GIS在林业上的应用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作为森林调查、数据管理的工具。主要特点是建立地理信息库,利用GIS绘制森林分布图及生成报表。GIS的应用主要限于制图和数据查询。②作为资源分析的工具。已不再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推导出新的信息。③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工具。主要在于建立各种模型和拟定经营方案等,直接用于决策过程。GIS技术在我国林业上的应用还基本处于第一或第二个阶段。随着内蒙古自治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GIS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工作中的应用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3.1.1基础地图的整理和空间数据的建立 森林经营地图包括林业区划图、造林规划图、资源预测图、森林火险等级分布图、调查样地分布图、树木种源规划图、森林资源评价图、自然保护区规划图、森林公园规划图、环境保护规划图、土地利用图等。森林经营地图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资源、地理、社会经济等有关地图进行综合处理获得,也可根据生长预测模型进行属性数据分析以及空间、属性数据的相关分析进行设计和制作。 3.1.2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目前在我国大都采用关系数据库每个小班调查卡片为数据库中的一个记录,经输入、检查、修改,建成小班调查因子数据库和样地调查数据库。数据库中每个记录的每个数据项(字段)对应一项调查因为实现属性库与图形库的联结.在小班数据库中增加一个关键字数据项IIj字段,文件以乡(镇)或林场为单位.文件名以乡(镇)或林场名称命名。 3.2资源动态变化监测 3.2.1林业用地利用变化监测 林业土地变化包括林地类型和林地面积两方面。在管理数据库中这种变化只能从数量上反映出来,缺乏直观的空间数据反映。G1S方法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借助于地面调查或遥感影像数据,实现了地籍管理,将资源变化情况落实到山头地块,并利用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及时对森林资源时空序列、空间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过程作出反映,为科学地监测林地资源的变化、林地增减原因、掌握征占林地的用途和林地资源消长提供了依据。 3.2.2林分变化监测 林分因子包括林种、树种、郁闭度、蓄积、龄级等。林分因子是衡量和评价林地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林业生产方针政策、林业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林分变化受自然、经济社会和林业政策影响。通过GIS监测,了解和掌握林分变化,可及时进行林业生产方针政策调整,促进林业生产健康稳定地发展 4应用GlS技术中的主要问题 数据来源与数据质量难以保证(数据来源广泛,但数据质量不高),而且由于仪器设备以及人力物力的限制,许多数据难以获取。现有数据往往由于数据来源不一、数据格式各异、年代不同等原因造成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数据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数据格式不一,使各地区的数据难以共享,严重影响了GIS的应用。同时,地理信息系统最基本特点是每个数据项都有空间坐标,而传统的人工采集与野外调查数据空间定位能力差,并且往往以点代面,不可避免地带 来了各种误差。因此,数据来源与数据精度一直是GIS技术真正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一个“瓶颈”。标准规范不统~一、数据共享程度低。由于资源环境管理的专业性比较强,在相应GIS建立的过程中,技术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元数据标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使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问难以共享。 5GlS发展趋势与建议 GIS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从技术、地理信息、经济社会的需求等方面分析.在该领域有以下趋势及建议:结合国家及自治区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以电子政务相关工程为基础。推动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推广应用。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及企业的重要任务,GlS在以资源、能力、生产、资金等空间综合配置、优化组合为目的的信息化建设中,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各林业工程的实施,推动GIS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应用;GIS应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功能由通用管理功能转向资源评估、监督、跟踪分析等专业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与林业资源之间的各方面的矛盾及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诸多的关联性,分析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建议,需要功能更专业化的GIS软件系统支持;积极利用3S技术集成应用,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与GIS的集成应用已成为GIS软件发展的趋势之~,而这种应用的发展是在应用推动的基础上建立的,充分应用集成化的GIS将成为森林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专业应用系统开发建设,结合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工作的需求,开发专业化的GIS,如针对性地开发生态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生物资源等领域的专业性GIS软件与管理系统;制订统一的标准体系,实现各应用系统数据共享和兼容;加大投入.强化对相关林业工作人员的(IS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林业技术论文:分析林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 要:林业技术推广在我国的林业发展中还是一个难题,本文就林业推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而林业技术推广到底是怎样进行以及这其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关键词:林业推广; 问题对策 要想改进和提高林业生产力,就要大力的推广立业技术,从而使林业技术得到快速传播。与此同时,立业生产力也得到快速发展,林农收入也会就此而大幅度的提高。目前我国要想更好地发展现代化林业产业,一定要大力度提高林业科技的传播,使其成果得到更好的转化,并提高林业工程中科技的含量。这样才能对建设林业产业起到较大的作用。 1林业技术推广的核心 林业技术推广还在符合我国目前科技技术的前提下,将新的林业科学技术和科学技能以及新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传授给林农(林业生产、经营者),使其学会在现代化技术的辅佐下,更有效率地生产、经营。林业科技的推广是促进现代化的林业科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林业产业仍属落后行业,祖国广大林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都不相适应,林农的文化意识落后,习惯于传统的经营方式,因此,为了改善这种与现代社会不相同步的局面必须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运用现代化技术和形式,消除陈旧的、落后的经营观念。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来,林业科技其在不同程度上还具有着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点特征。第一点,林业产业的本事就具有着较为明显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深入看来,就非竞争性的特点表现:新增他人参与林业科技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或很低;其次,新科技推广的目的是使其尽快地在林业生产中普及应用;而非排他性来说,还表现在如下几点: 1)林业产业中大多数的林产品都具有着自然再生的属性,这一点使其具有排他性; 2)林业产业生产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利用对象,其所有生产过程都在野外进行,这个特殊的生产方式使林业科技工作的保密性得不到确保; 3)还有一些林业科技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外部效应,像对于害虫、病虫的防治技术。 2 当前我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2.1 解决好技术项目试验示范过程的管理问题 一些好的技术项目都是通过试验示范后才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因此,在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过程中做好管理尤为必要。一是试验地的管理,主要是育苗造林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管理。技术推广部门和林业场圃要分别选好示范基地、试验地,做好试验地的规划设计、试验地的记录,防止时间久了由于管理人员的更换到山上连试验地都找不到的情况发生。同时要配备专人进行管护,防止人畜破坏。一些地方曾经因为管理不善致使本来很好技术项目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以至无法推广。二是试验过程的调查观测管理,主要是对试验地要定期进行观测、调查统计,掌握第一手资料。有些试验单位虽然将新技术新成果在选定的地域上进行试验了,但是对试验的效果却不进行观测和统计,因此在推广时也就没有说服力,大规模大范围的推广也就很难进行。三是新技术新成果的档案管理,主要是对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的过程要建立档案,既要规范技术档案,又要做好试验过程的总结,以便今后查阅。建立科技推广经费投入的有效机制,除了林业部门按规定正常投入外,还要广辟投入渠道,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从而保证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2.2 林农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就目前来说,我国教育事业虽然经过大力的改革逐步趋于完善,但是相对于林区的教育情况而言,形势不容乐观,教育处于落后阶段,林农的文化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对于新科技、新信息的接受能力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发展。除此之外,林区的经济水平也普遍较差,条件较好的林农为数不多,由于收入的低下,导致多数林农缺乏林业科技的投资资本。在运用对林农教育、培训、引入新技术示范等手段下来指导和帮助林农接受新科技从而使林农具备现代化个人素质,增加经济生产效益,这是一项具有着长期性、系统性的艰难任务。 2.3 解决好应用单位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掌握问题 林业新技术新成果本身的科技含量都很高,技术性能和技术指标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应用单位不掌握好这些技术要求就很难在应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科技威力。林业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单位不仅要掌握其技术的理论原理,而且要掌握其应用的具体操作方法。在推广实践中有些单位不是按科学的方法进行操作,认为林业工作是粗线条的,差一不二就行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本来很严格的要求变得粗放了。 2.4 林业推广方式要完善 现在关于林业推广普遍都是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相应的处理方法。但是当今我国林农在推广林业方面的时候,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顾及林业项目在别的方面的条,因此造成了我国林业推广不能够正常的发展。以及其他一系列的损失。所以林农不愿意接受国家出台的林业推广政策。成为林业推广的一大难题。 2.6当今我国林业推广方面的资金还不够充足。 林业推广不仅需要林农们的劳动力,还需要经济方面的充足。在研究林业推广项目的过程中,资金缺乏已经成为了林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经费的缺乏,导致这方面的推广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引起严重的慢待心里。总是感觉没有资金,自己在努力也是白费的。所以他们会把这份工作当成是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和精神上不能够很好的看待这份工作,从而致使林业推广出现阻碍,不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 2.7 推广部门能力不足 我国在林业科技推广的工作中,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工作人员素质不到位,尤其是一些基层的推广机构、部门人员,多数存在人员老化、知识 结构不合理等。如,一些林业推广技术人员大多数都是科班出身,在林业技术的专业上可以说是“具有专业的知识素养”,但是对其他方面却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知识结构框架过于“死板”与林业结构的变化不能相适应,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推广人员对于林农的知识普及、观念更新全方面指导。 3 对于林业科技推广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3.1 加强乡镇一级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推广服务部门的职能作用 在林业科技推广中,乡镇的推广体系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他们才是与林农进行交涉、沟通最近的人,因此,务必要建立一个健全的乡镇林业推广体系。尤其是一些山区、平原、丘陵地区,需要大力着手建立林业科技推广站,并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综合管理体制,落实县镇推广机构的事业经费和专项科技推广经费,逐步提高推广服务机构的工作条件。 3.2 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鼓励研究开发林业实用技术 对于林业使用技术的研发要多给予鼓励并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倡导乡镇地区使用现代化技术和科技成果,强化基层林业推广站实用技术推广职能。要列出林业科技发展专项经费,用于科技推广、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奖励等。 3.3 以专业合作组织为平台,加强人才培养 国家需重视对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加大对其实际业务培训的力度,需对他们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技术培训、新理论普及,鼓励他们“再学习”来丰富自己,报效国家,如鼓励其参加成人教育考试、自学考试等再受教育的学习。 3.4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可以通过三个产业来叙述:第一产业-农业,建立市场导向型的新型林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占领市场,建设新型林业;第二产业-工业,形成深加工的林业产品。促进林业产品加工工艺的更新,使林业产品向高层次、深加工的方向转变,增加林业产品的附加值;第三产业,在林业的生态效益上开发林业的经济效益。森林,给人类提供源源不断了氧气、丰富的山区产品、净化人的灵魂等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林业科技成果的转换是一个非常深远且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满足提高了林农的文化素质,还必须加强政策导向以及基层的整体环境建设,才能使林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林业技术论文:提升林业职工技术水平策略 山区林业职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公益林建设而言十分重要。本文针对当前林业职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式和现状,就如何提高林业职工队伍技术水平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林业职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1.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知识老化,素质偏低。近年来,山区对部分富余人员进行安置,一些职工离开了林业岗位,部分人才流失,中、初级工种所占比例一般,有技术等级人队伍严重偏少,而且普遍文化素质低,技术含量较少,大多数职工工作在林区,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的速度慢,知识老化程度较为严重。 2.技术工人队伍不适合新形式发展要求。一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后,山区林场的主要任务和责任已由森林工人采伐逐步向森林管护全方位转移,技术工人的流动方向也应向管护方面靠拢;而实际上,很大一部分职工身在管护岗位,还保留着森林工采伐的工人技术等级,却没有森林管护的技术等级,流转速度慢,也就是说适合企业发展现状的技术工人队伍偏少。二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需要专业的技术工人从事工程的设计、实施、验收和检查监督,而在山区林场中,这样的人才实际很少,尤其是高级林业技术工人数量少,这对林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3.复合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山区林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而林业产业缺乏这方面人才,尤其是缺乏多种经营项目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4.林业执法队伍素质偏低。据统计,现有的林业执法人员法律专业毕业的仅占1/3,平时对法律知识积累不够,在林业执法过程中很难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二、对提高职工队伍专业技术素质的建议 1.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强化职工专业技术培训,要通过自办培训班、委托办班、高等技术学习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山区林场由过去经营型向管护型过渡,结合工人从事的岗位,要重视职工的培训,提高职工的素质,尽快适应岗位转换能力的提高。在培训方面,一是进行座谈式授课法,以便达到授课人与受培训人员之间的沟通,提高培训的效果。二是进行护林、造林、生态知识培训,增强职工护林、造林、生态知识,提高林业工人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三是进行技术等级培训,培养出一批高等级的从事工程的设计、实施、验收和检查监督的专业技术人员。 2.建立健全分配机制,鼓励学习技术。建立健全分配和激励机制,激励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建设,优化人才结构,鼓励人才竞争上岗,通过公开竞争让这些人才发挥他们的才能。根据技能的高低、成绩的好坏拉开分配的档次。在薪酬、福利、晋升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倾斜,鼓励林业人才创新的分配和激励机制,激发林业人才的创新欲望,激励林业人才的创新精神,激活林业人才的创新潜能,聚集林业人才的创新优势,形成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技术、一流报酬的良性循环。 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林业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林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愈加迫切,因此,加强教育投入,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政策上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提供较大的优惠政策和培训空间,在资金上加强扶持,为其解决一定的培训费用。在工作上给予倾斜和协调,搭配好工作和学习时间,鼓励有潜力的人参加培训技术院校深造,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人才思想稳定,不易流失,为日后施展才华和发挥作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4.从实际出发,制定优惠政策。当前林业企业的改革,林业的发展促使培养职工终身教育学习势在必行,这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也是每个人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各类林业科技人才,在政治上要多关心,生活上要多关怀,感情上要多关爱,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状况,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以崇高的理想、高尚的精神激励各类林业科技人才为林区的发展多作贡献。对有突出贡献的林业科技人才,给予相应的荣誉,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在全林业系统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把永不满足”作为林业企业精神,激励林业科技人才不断进取,在工作中善于创意、勇于创新,进一步形成人人想发展、谈发展、会发展、促发展的新局面。 林业技术论文: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发展研讨 1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新世纪环境中,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各项技术领域都有了重要的突破和发展,林业发展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重点已从传统的木材生产转型为以生态建设为主要,木材生产为次要的模式,而且产业结构还在不断的优化之中,各种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升级。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我国林业资源结构在优化管理、病虫害预防治理以及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上的成功,其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严格来讲林业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达到科学发展的要求,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制约了林业的发展,使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归纳来讲,其缺陷主要有以下内容: 1.1林业技术的意识较薄弱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了WTO之后,我国林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重要的地位,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进步也都相应带动了林业的发展,但仍有部分地区对于林业技术的意识非常淡薄,不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不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使得该地区的林业发展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也有的地区尽管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技术实力和资金支持,新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反而不如传统的经验有效,其盈利也大不如以前,这样造成了对新技术的质疑并放弃。 1.2创新发展资金不充足我国林业工作从整体上来讲,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大部分地区用于开发新技术,林业创新发展的资金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这样也造成了林业发展上的恶性循环,缺少高端技术人才和资金,没有创新和发展,林业生产效益上不去,企业更加缺少资金来对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资金问题是目前各地林业技术创新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1.3林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我国林业在科学技术支持下,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客观条件上的底子薄、缺乏创新的主动性等问题,使得新技术以及人才储备上都有不足的缺点。我国在新技术的创新和研制方面,目前多数都是靠单纯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缺少自主研发以及新技术的二次创新能力,因而在国家市场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对于有些国外引进的新技术,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认识,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应用效率不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一味的拾人牙慧终究不能满足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2促进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策略 2.1转变传统林业观念,加强技术创新意识思想意识决定着行动,只有从意识上根本扭转了对于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渴望,才能付诸于实践。鉴于此,各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于林业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如结合当地重点的林业工程,在各基层组织中开展相关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使人们提高对于技术创新的认识。同时,政府可以在当地建立林业示范园,在园内推广一些见效快、效率高、市场前景好,适合农场地区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以此作为正面的样本工程,来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并且使农民认识到提高技术、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林业技术创新与林业素质教育针对于我国目前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林业经验模式,林业产品高科技含量低的现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形成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从而为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遵循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是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同时,还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发挥市场机制对于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强国家对于林业队伍建设整体上的控制,并且可以在各地区设置相应的林业技术专业或者技术院校等,为林业技术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2.3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效率和效果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需要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林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该体系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社会化服务为主导进行技术推广,同时也要不断强化技术推广的主体建设,即林农和林企的建设,通过它们在各地方的林区建立形成林业科技站,并加强在技术推广时相关的监督管理,对任何形式的错误都要及时的发现并坚决予以纠正。 2.4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促进林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技术创新。因此,目前林业发展中的一些技术创新,如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都是为了将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的局面转变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状态,从而达到生态系统、林业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等多元化和谐共存的局面。 3结语 林业技术的改革、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可能在投入了资金和技术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这也需要工作人员应当有足够的耐心,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走完这一段艰难但意义重大的改革道路。 林业技术论文:对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发展研讨 1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新世纪环境中,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各项技术领域都有了重要的突破和发展,林业发展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重点已从传统的木材生产转型为以生态建设为主要,木材生产为次要的模式,而且产业结构还在不断的优化之中,各种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升级。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我国林业资源结构在优化管理、病虫害预防治理以及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上的成功,其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严格来讲林业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达到科学发展的要求,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制约了林业的发展,使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归纳来讲, ! 1.1林业技术的意识较薄弱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了WTO之后,我国林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重要的地位,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进步也都相应带动了林业的发展,但仍有部分地区对于林业技术的意识非常淡薄,不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不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使得该地区的林业发展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也有的地区尽管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技术实力和资金支持,新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反而不如传统的经验有效,其盈利也大不如以前,这样造成了对新技术的质疑并放弃。 1.2创新发展资金不充足我国林业工作从整体上来讲,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大部分地区用于开发新技术,林业创新发展的资金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这样也造成了林业发展上的恶性循环,缺少高端技术人才和资金,没有创新和发展,林业生产效益上不去,企业更加缺少资金来对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资金问题是目前各地林业技术创新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1.3林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我国林业在科学技术支持下,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客观条件上的底子薄、缺乏创新的主动性等问题,使得新技术以及人才储备上都有不足的缺点。我国在新技术的创新和研制方面,目前多数都是靠单纯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缺少自主研发以及新技术的二次创新能力,因而在国家市场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对于有些国外引进的新技术,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认识,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应用效率不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一味的拾人牙慧终究不能满足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2促进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策略 2.1转变传统林业观念,加强技术创新意识思想意识决定着行动,只有从意识上根本扭转了对于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渴望,才能付诸于实践。鉴于此,各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于林业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如结合当地重点的林业工程,在各基层组织中开展相关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使人们提高对于技术创新的认识。同时,政府可以在当地建立林业示范园,在园内推广一些见效快、效率高、市场前景好,适合农场地区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以此作为正面的样本工程,来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并且使农民认识到提高技术、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林业技术创新与林业素质教育针对于我国目前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林业经验模式,林业产品高科技含量低的现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形成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从而为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遵循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是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同时,还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发挥市场机制对于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强国家对于林业队伍建设整体上的控制,并且可以在各地区设置相应的林业技术专业或者技术院校等,为林业技术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2.3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效率和效果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需要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林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该体系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社会化服务为主导进行技术推广,同时也要不断强化技术推广的主体建设,即林农和林企的建设,通过它们在各地方的林区建立形成林业科技站,并加强在技术推广时相关的监督管理,对任何形式的错误都要及时的发现并坚决予以纠正。 2.4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促进林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技术创新。因此,目前林业发展中的一些技术创新,如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都是为了将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的局面转变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状态,从而达到生态系统、林业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等多元化和谐共存的局面。 3结语 林业技术的改革、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可能在投入了资金和技术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这也需要工作人员应当有足够的耐心,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走完这一段艰难但意义重大的改革道路。 林业技术论文:基于林业技术档案的管控思索 林业生产建设是塞罕坝机械林场作为“全国科技兴林示范林场”、“全国森林经营示范国有林场”的支撑,在全国、全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林场先后在全省了《云杉育苗技术规程》、《云杉造林技术规程》、《容器育苗技术规程》等地方育苗、造林技术标准。同时林场还制定了《樟子松经营技术规程》、《落叶松经营技术规程》以指导全场的营林生产。塞罕坝机械林场40多年林业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实用性较强。对于同类地区的育苗、造林和生产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鉴于此,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再建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得以立项并实施。场与场、场与乡衔接,常常引发林权纠纷问题,档案中的原始材料就是作为林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最有利证据,能充分证明林场是林地的林权所有者,确保了林场的合法权益。 林业技术档案的分类及归档范围 为了更好的对技术档案进行管理及便于查阅,根据塞罕坝林业生产的作业项目特点主要分为4大类:育苗技术档案、工程造林技术档案、营林技术档案、森林病虫害防治档案。 育苗技术档案。对育苗材料整理归档可以提高育苗管理水平,积累育苗技术经验,掌握各树种苗木生长规律、合理制定育苗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为重点工程造林项目提供优质壮苗。其档案归档范围:各林场苗圃年度施工设计方案,全场年度计划、完成面积及产成苗量、存苗量统计表、施工卡片。 工程造林技术档案。工程造林特别是重点工程项目造林(生态防护林工程、“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是国家重点投资项目,工程建设要求高标准、高质量。为确保工程造林出精品,充分发挥塞罕坝在工程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必须加强工程造林技术档案的管理。其归档范围包括以下几方面。对工程有指导性的文件。主要包括:领导讲话、会议材料、项目规划、实施计划、上级下达的文件等。主要包括工作总结、典型材料、简报、进度报表等。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书、项目批复文件、施工设计方案、扩初设计、施工卡片、承包合同、成活率调查报告、竣工报告、管护措施、工程规划图、竣工图、声像、照片等资料。项目申请书、科技成果、成果鉴定等。世行贷造林、迹地更新、首都绿化工程造林档案整理分年度进行装订,包括年度施工设计方案、竣工报告、施工验收卡片等。 营林技术档案。营林档案的建立健全目的是掌握森林资源的消长、土地变更的动态数据依据,监测、控制消耗蓄积,掌握间伐次数、亩次、产材量、产材率等,以便更好地为森林经营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归档范围:按年度、作业类别(间伐、次改(抚)、经采、修枝)进行整理。主要包括上级批复的年度施工设计方案、竣工报告、林权证等。 病虫害防治档案。森林病虫害是一种严重危害森林的无烟火灾,严重地危害着林木生长。近些年由于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虫种逐年增加,不仅危害成林,而且也危害幼林地。因此近几年来林场对各虫种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方法、防治效果进行了搜集整理,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系统的防治体系。这些经验和材料的积累在指导病虫害防治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归档范围包括年度防治施工设计方案、竣工报告、防治效果、“四率”评比材料、上级来文以及年度预测预报资料。同时将防治规划图、虫种种类、形态特征、发生、发展规律图及主要虫种发生面积分布图制成图板上墙,做到清晰、完整,一目了然。 林业技术档案的归档与管理 按照林业生产建设项目,按年度、类别逐卷进行,编制档案归档号、档案卷内目录,然后加备考表、装盒。同时在微机的档案软件中录入案卷档号、题名、责任者、文件开始和结束时间、总页数、保管期限、归档日期,形成电子档案。档案整理完毕后,分项目建立一个清晰、明了的索引,索引中包括类别(项目类、指导类、综合类、科技类)、归档号、题名、材料的起止年度及各类别的卷内目录各一份。归档存放时按其性质分长期、短期、永久3种形式保管。将编制好的档案放在专室、专橱、专柜或兼室专柜中,并设专人进行保管,同时定期对档案进行防潮、防尘、防日晒、虫蚀等的检查和技术处理;对档案中需进行更改、残缺不全或字迹不清的及时进行整理、修补、复制,保证档案的清楚、完整、准确和有价值性;建立健全档案的移交、借阅、使用制度;履行制度规定、手续,借阅人员按期归还借阅档案,如有丢失,追查借阅人的责任;各类技术档案在管理中实行双重管理,建立文书档案和微机档案。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由于工程项目建设的时间比较长,有的需要跨年度进行,有些材料不能及时收集,整理存档。采用的档案管理软件是请人安装的,微机如有故障就无法正常使用。一是档案容易丢失;二是重装软件需要时间,延误档案的录入。林业技术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熟悉林业生产项目的实施进度,及时搜集、整理涉及项目的第一手全部资料,保证项目建设档案的完整性,有效性、有价值性。对电子档的林业技术档案用移动硬盘建立一份备份文件,防止微机发生故障时,档案丢失。 林业技术论文:加快林业发展提高造林技术 1.林木资源发展空间大 我国森林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00万公顷速度递增,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WTO后冲击的重点虽然是林产工业,但竞争的焦点却在于林业产品,而林产品的关键原料在于森林资源。 2.森林资源存量小、质量低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其特点是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下降、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水平低,林木生长量不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很难履行森林向人们提供生态环保和供应木材的重任。由于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的不足,必将导致木材供不应求、优质木材短缺,价格上扬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对林产工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林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培育资源的一些技术措施 (1)为能及时供应林业产品市场,发展林业经济, 培育方法主要是:1)植苗培育更新法。2)人工促天然培育更新法。3)封山育林培育更新法,就当前形势,加快资源的培育,多采用植苗更新培育法(即采用实生苗造林)培育资源,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整地、造林树种选择,造林季节的选择的一些程序、方法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同时增加土壤肥力。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着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4.造林方法 4.1播种造林法 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插和撒播等。 4.2分殖造林法 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类等。 4.3植苗造林法 除了上述采用一些播种造林法和分蘖造林法外,则主要采用植苗造林法(大多数采用一年生实生苗造林)。 4.4因地制宜选择造林树种 根据现代生态学原理,营造林技术方法应讲究适地适树的实效要求,提倡因地制宜、因地而异、合理安排选择种植各种树种或块状套种混交的原则。适当提高种植阔叶林面积的比例,一方面,能加快改善土壤环境结构和提高林分质量。阔叶树落叶层能保持土壤湿润,落叶腐殖质又能增加土壤肥力,使林木容易吸收土层养分,达到速生丰产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能改变林相林貌,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的观赏性,丰富森林资源景观,还可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对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5选择造林最佳时间 造林时间,以往以春季为主,近年由于各地造林树种多样性,引种工作和技术推广工作做得比较好,造林季节普遍提早,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及湖南等地多在12月至翌年2月造林,最迟不超过3月(桉树可推迟至6月),效果很好,成活率普遍提高。冬末春初气温较低,蒸发量小,苗木地上部分处于休眠状态,起苗栽苗不致过多失水,栽后容易成活。同时树苗根系活动较早、造林之后,先扎根,后长叶,抗旱能力强,当年生长量比秋季造林大20%以上。秋季造林时间充裕,有利于劳力安排,保证造林质,值得提倡。但在我们东北地区,仍以春天造林为宜。栽树天气要选阴雨天和雨后晴天,土壤过旱,连续大雨或结冰、霜冻期间以及刮大风天,均不宜种树。 4.6造林栽植方法 一般采用穴植,不论全垦带整地,都要挖不小于40cm~60cm见方,深30cm-50cm的植穴底要平,杉株行距规格为1.7m×2m,密度达到180~200株/亩;松、阔株行距为2m×2m,密度达到160~170株/亩左右。栽时苗木要保持端正,根系顺向水平舒展,苗梢向山下(不反山)。要适当洚浅,抑制根劲萌蘖,扩大生根部位,增强抗旱能力栽植一年生长苗木(一般苗高在30cm~45cm左右)。苗茎入土三分之一左右,苗高大于40cm的以苗茎入土15cm~20cm左右为宜。 4.7营造混交林 随着杉、松造林面扩大,商品林追求经济效益,纯林的弱点是不利改善土壤地力,对不良环境适应性差,易发生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各地都有出现,因此,从生态和植物的多样性及稳定林型结构出发,更提倡发展以云杉、杨树、柳树为主的多树种的发展模式,多林种的混交林,将会在今后工作中多数运用于经营方面。 (1)立地条件较差山地红壤的造林地,宜采用一些适应性强的树种。各地实践证明,杨树、柳树、云杉混交效果是好的,使云杉成林成材,为杉木造成庇荫条件,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空隙度,根系容易腐烂,形成空隙,有利杉木根系发育。 (2)为保持和改善土壤地力,防止病虫害和有效防止山火,可在山脚种植15m~20m宽的防火隔离带,改善土壤地力,还可选择固氮功能改造土壤的树种。 (3)在立地条件变化较大的造林地,可根据土壤变化情况,采用不规则块状混交,如山窝、山洼、山脚造阔叶树纯林,其他部位选松树或杉树,即做到适地适树,又达到混交效果。此外,为了克服低山丘陵栽杉、松早退、早衰的现象,造林时应注意种源选择,试验和生产实践都证明,从附近的中心产区或邻近的山区采种效果较好,具有远缘杂交的优势。 5.结语 在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各位林业工作者不仅要掌握造林整地,树种选择,造林时间的选择,还要掌握抚育,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重要的“管、护、防”等问题,才能有效地培育资源,加快林业发展,更好地为林业生产服务,便森林资源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林业技术论文:对林业专题图分幅技术分析 林业专题图是承载一种或数种林业专题信息的图幅,是二类调查的主要提交成果,同时是森林经营管理业务工作中应用最多、最普遍的基础图面资料。常见的林业专题类型有林相图、基本图、森林资源分布图、林种分布图及分类区划图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许多研究人员开始探讨利用GIS软件制做林业专题图的技术方法[1-5]。但是这些方法还只是一道单独的工序,通过操作GIS软件将林业专题制图所需的林业专题信息从外部导入、格式转换等步骤进入GIS系统,然后利用GIS软件完成林业专题图的制作。在上述研究中,未能对林业专题制图中的分幅方法进行具体说明,没有将这一功能集成到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当中。2000年初,随着GIS软件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将林业专题图的制作过程集成到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林业专题数据能够以专题图的方式显示和查询,并将显示在屏幕上的地图直接以图片方式输出并打印[6-9]。已有的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制作专题图的方法需要现场操作软件完成专题图的样式制作,制作的专题图样式简单,不具备预先定制专题图类型的功能,而且没有灵活的定制分幅的功能。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重点讨论林业专题制图分幅的技术方法,通过对整个林业专题制图过程的分析和抽象,提出了一套较为通用的专题图分幅制作流程,即将专题图制作的数据和样式分离,各种专题样式统一用样式模板控制,不同的分幅方式统一用分割模板控制。在GIS组件基础上,开发出一套专题类型和分幅方法都可灵活定制的林业专题制图模块,并将其应用在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了专题图样式可灵活定制及分幅方案可灵活选择,使得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林业专题制动化制图功能接近实用化水平。 1林业专题图与分幅 1.1制图从科学数据可视化的角度来看,林业专题地图是林业专题数据以图形方式的可视化表现。林业专题图可分为地图数据本体部分和专题样式部分,数据本体部分是存储在信息系统中的数值或文字记录,是林业地理要素的定性或定量描述;专题样式部分则是数据本体的可视化表现形式,将地理信息以一种象形、观感的形式传递给地图使用者。林业专题制图过程可概括为选取指定数据本体内容,即指定专题类型、指定地理范围的林业地理数据,并以指定的符号系统、样式表达的过程。过程如图1所示。通过控制数据本体的类型、地理范围,以及专题图符号系统和样式即可控制林业专题制图过程。 1.2分幅传统的纸质地图受图幅大小的限制,一张图纸往往难以承载整个区域内的地理信息,于是产生了地图分幅的概念,即按照一定的规则,将一幅完整的地图分割成若干区域范围大小相同或相近的图幅的方法。常用的林业专题图的分幅方式有经纬线分幅、矩形分幅和按区域分幅。 (1)经纬线分幅又称梯形分幅,是将经纬线作为每幅图的内图廓,遵照相关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利用固定的经纬线网格对地图进行分幅。经纬线分幅的比例尺范围通常在1:100万和1:5000之间,每种比例尺的经纬线分幅方式是固定不变的,便于图幅检索和使用。基本比例尺1:1万地形图分幅即是一种经纬线分幅,这种分幅方式在林业工作中大量使用,本研究中涉及到的林业专题图信息都是在1:1万地形图上勾绘的。 (2)矩形分幅是按照矩形区域划分图幅范围的分幅方式。其中矩形区域的指定较为灵活,按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指定合适的矩形网格,比例尺范围大于或等于1:5000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图幅通常采用矩形分幅。 (3)按区域分幅的分幅边界没有指定的外形限制,较为随意。例如:按照用户划定的区域分幅、将整个区域作为单个图幅、按照行政区划范围分幅等,按照县、乡、村或林场、工区、林班等区划边界的分幅方式就属于这种。专题图分幅是将版图过大的图幅分割成大小适宜、图上位置合适的小图幅,分割网格遵照共同的国家标准,或按照具体需要因地制宜划分区域,即按标准分幅和自定义分幅。无论哪种分幅方式都需要预先准备图幅的分割模板。在林业专题制图模块中,图幅分割模板控制着林业专题图数据的地理区域,间接决定着分割后内图框的长宽比样式。在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集成专题图制图模块需要解决以下两项关键技术:其一是林业专题图样式的定制,即能够按照林业标准定制专题图样式;其二是地图的分幅技术,即按照林业信息管理工作的要求输出指定区域的地图,可以将其概括为对林业专题数据的样式和内容的控制。 2林业专题制图模块 2.1模块的开发环境 林业专题制图模块集成在已有的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采用Ar-cGISEngine9.3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组件和VisualStu-dio2005开发环境,运用C#语言开发,具有林业信息管理所需的诸多功能模块[10-11]。在该系统的数据库中包括基础地理数据、森林资源数据等。其中,基础地理数据包括行政区划境界(县/乡/村)、按基本比例尺(1:1万)地形图分幅标准制作的图幅分割网格、水系与道路;1:1万地形图等,都以图层的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森林资源数据则包括小班基本因子信息、森林经营活动信息在内的森林资源数据库完整信息。这些记录是制作林业专题图的主要数据来源。林业专题制图模块属于众多模块之一,设计功能为输出基本图、资源分布图、林种分布图、分类区划图等林业专题地图,各专题类型可按基本比例尺(1:1万)分幅输出和按行政区划分幅输出。图2为林业专题制图模块遵循的MVC设计模式。林业专题制图模块主要利用了ArcGISEngine的MapControl和PageLayoutControl两个控件,以及IAc-tiveView、IFillSymbol、IFeatureLayer等接口。利用MapControl控制地图数据的加载、地图符号的渲染、图注记、调整地图的显示区域等,是林业专题图分幅中用到的主要调控部件;利用PageLayoutControl控制地图的版式、文字说明、图例、指南针、比例尺等地图的附属部分,以及地图的整饰微调、专题图幅的输出等。 2.2工作流程 林业专题制图模块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专题制图模块启动后,系统根据专题图类型从专题图模板库中获取对应的专题图模板,即MXD文档。然后按照MXD文档中记录的图层组合信息,从森林资源数据库中加载对应的专题数据,并以专题图模板中规定的样式渲染地图。系统接收到分割区域的指令后,从图幅分割模板中查找出分割几何要素,然后将版式地图中的地图调整到分割要素所在的区域,并以最大比例尺居中显示。重新渲染专题地图以后,就可以将当前范围的专题图输出打印,这样就完成了指定专题类型、指定分幅方式的专题图输出。专题制图模块的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准备基础地理数据和林业专题数据。林业专题制图所需要的数据已存储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森林资源数据库中。林业专题图中的内容包括:基本图主要用到的林班注记、小班注记、面积、地类、行政区划界线、道路、居民点、河流、山脉等;林相图用到的地类、优势树种、龄组、面积等;资源分布图主要用到的地类;林种分布图主要用到的林种;分类区划图主要用到的地类、林种等信息[10-11]。 (2)制作林业专题图模板。林业专题图模板是林业数据的表现样式,如专题地图的图层组合、排列顺序、地图投影方式、经纬网、图幅布局、地图要素的专题符号样式、注记样式、渲染方式、图例、指北针、比例尺、地图标题、相关文字说明等。林业专题图模板可使用ArcMap定制,制作的专题图模板样式保存在MXD地图工程文档中。在MXD文档中,保存了地图数据源位置、地图样式 、版式地图样式等信息。专题图模板的详细定制方法可参考ArcGIS使用手册和文献[2]。对于同一种专题图,按行政区划分幅和按照1:1万比例尺分幅需要分别制作专题图模板。比例尺分幅模板的图幅大小、地理坐标系、地图投影方式、内图廓矩形的长宽比、经纬线网格的设置和标注等应遵照行业标准和惯例。 (3)准备专题图分割模板。专题图分割模板以面要素图层类型保存在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在GeoDataBase中的视图是一张shapefile格式的矢量图层,其中每一个面要素为一个切割区域。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已有各级行政区划如县、乡、村(或林场、工区、林班)和国家标准1:1万地形图分幅网格,可以直接作为分幅用的分割模板。若缺少1:1万比例尺分幅模板,则需按照文献中介绍的方法与标准制作[12-14]。 (4)数据加载与专题地图渲染。这部分的工作是由林业专题制图模块完成。运行系统后,用户选择林业专题图类型、分幅的方式,系统从专题图模板库中选择对应的林业专题图模板(MXD文件);根据专题图模板中的图层组合信息从森林资源数据库中加载相应的基础地理地图和小班因子图层;根据分幅方式加载对应的分割模板面图层;最后根据林业专题图模板(MXD文件)中的专题图符号信息渲染专题图,渲染结果在MapControl和PageLayoutControl控件中显示。 (5)图幅分割与重渲染。这一步骤是实现图幅分割的关键。系统接收到分幅区域的指令后,首先从分割模板数据中检索分幅区域,得到该分幅区域面要素,以最大比例尺将该面要素范围内的专题图居中显示在PagelayoutControl中。然后重新渲染地图,即分幅区域以内的林业专题要素和所有基础地理要素按照原有样式渲染,分幅区域以外的专题要素渲染为不可见样式。 (6)地图版式微调。在PageLayoutControl中生成的版式地图,具有与专题图模板完全一致的地图符号系统和图幅版式。为了进一步增强专题图的可定制性,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还可以利用GIS组件中函数与控件实现在定制模版样式基础上进行微调的功能。例如重设专题图的符号类型、颜色、注记,以及图幅整饰(设置标题、图例、比例尺、指南针、图框线、图廓样式、地图文字说明)等。 (7)地图输出。地图输出是将PageLayoutControl中渲染好的版式地图输出为栅格格式文件。在这里可以通过设置栅格数据像素的大小来调整输出图像的清晰度,输出的数据格式有BMP、JPEG、PNG、TIFF、GIF和PDF文件等类型。 2.3实现与运行实例 林业专题制图模块在原有的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编码实现,用到了ArcGISEngineSDK中的部分接口和类,以及ESRI提供的帮助文档中的类。其中重要的接口和类有①ControlsSynchroniz-er,用于MapControl与PageLayoutControl控件间的联动;②IMapDocument,用于专题图模板的读、写、修改;③ISymbol、IGeoFeatureLayer,用于专题符号的渲染;④IActiveView,用于分割区域的居中显示、版式地图的输出等。图4为林业专题制图模块的运行界面实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管理的是某县森林资源数据,制图模块提供了按行政区划分幅和按国家1:1万基本比例尺分幅两种对话框,图4中右下方对话框即为按行政区划分幅对话框,通过树状的层级视图用户可以选择单个县级、乡镇级和村级的行政区域作为专题图输出范围。选定区域名称之后,系统主界面上的版式视图界面将该选定区域以最大比例尺方式渲染在制图主体区域中,同时更新图例、比例尺、专题图文字说明等地图附属部分。在选择专题图的存储位置、分辨率、数据格式等参数后就可以输出了。图5为该县某村按行政边界分幅的林业专题图样张,图6为按1:1万基本比例尺分幅的林业专题图样张。 3结束语 专题制图模块的开发充分利用了ArcGISEngine的接口和控件,实现了专题图的分幅与输出,与原有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紧密集成。专题制图的工作步骤分为差异显着的若干阶段,每阶段的工作内容、实现方法及功能可适度伸缩。专题制图模块具有可扩展性,通过更换专题图模板即可实现林业中其他专题图的制作,通过更换分幅模板即可实现其他比例尺分幅方式的输出。本研究为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嵌入林业图面资料输出功能提供技术参考,林业其他方面的专题图如土壤分布图、病虫害分布图、野生动植物分布图、立地类型图同样可以利用该方法方便快速地添加到制图模块中,提高森林经营管理和林业业务工作效率。研究实现的专题制图模块仅需少量控制性代码,即可实现专题图的批量分幅输出,进一步提高专题制图的自动化水平 林业技术论文:林业技术革新不足与改进之策 1现代林业科学技术需要创新 现代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于知识产权的意识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林业技术处在这种剧烈竞争的环境下,进行科技创新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现代林业产业的经营和生产进入了信息化、国际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信息交流传播的速度逐步加快,技术扩散也同样迅速。林业的技术创新在短期内或者某一区域可能是有效的、先进的,但长期维持则相对比较困难,收益期相对较短,收益量也相对较少,从而丧失了竞争优势,因此这种情况也驱使林业产业要不断更新技术手段,提高创新能力。知识产权的逐步完善,技术创新成果需要得到有效维护,就势必会使得林业技术的模仿和引进变得困难,所以林业产业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 人们越来越注重消费质量,追求生活品质,林业产业向市场提供林业产品,就必须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为参考依据,但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林地不断衰退、林分质量不断下降等等,一系列的客观条件都要求林业产业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林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 创新体系包括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以及知识应用,具体就是创新制度的建立、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创新资源的配置以及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体系与教育培训机构、政府部门、中介组织等都密切相关。创新体系的基本功能是进行和促进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科学技术可以通过这个体系有效而快速的转化为生产力。但是林业创新体系无论是从知识的生产、传播,还是政府部门的扶持都存在着微观执行方面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2.2人员创新观念不强 现代林业产业的大多数员工都长期受着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很多观念也是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因此林业科技要进行创新,首要的任务就是人员的观念要创新。只是对于林业产业来说无论是从机制还是组织或者制度,要进行创新就面临着一个难题。职工转变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对所有员工进行大换班,对于社会的团结安定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寻找一个折衷的办法,淘汰少数观念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员工,以激励大多数人转变观念。 2.3技术创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现代林业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低,很多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历史原因,或者受其它客观条件的影响,使得林业科技创新基础差,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并且科学技术创新从投入到产出收益时间间隔较长,技术创新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等等,都影响着林业科技的创新积极性。 3提高林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 3.1建立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林业产业可以根据市场格局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自主选择适合本产业创新项目的投入,并承担一定的风险。林业产业可以从技术、信息、人才、等各方面鼓励技术创新,而科研资金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林业产业自身投入为主体,吸收直接融资、风险投资和银行贷款等多方面的资金支撑,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研发投入,并且不断的进行扩大,以期有效的化解林业产业技术创新资金制约的矛盾。 (2)林业产业积极争取各种减免税收政策。其实林业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特殊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可以积极向政府争取相应的减免税收政策,取消林业产业科技开发费用的提取上限,切实增加对林业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也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活动,建立有效的创新成果激励机制,从经营、生产、开发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提高林业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3)注重引进外资,加强创新投入。林业产业可以以技术更新、设备扩建等科技创新活动为主题,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或交流活动。由政府引导,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以拓宽融资渠道。参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是林业产业开展合作创新的有效途径。由中国政府引导,科研机构以及林业产业参与合作。目前林业产业方面最大的银行资源来源就是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组织。发展项目体系大多由政俯引导牵头,由科研机构、项目管理人员、金融组织的各类专家组成相关的支持团队,林业企业则是项目的具体实施者。贷款资金被用于林业企业先进设备的引进、生产线的扩建或者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另外,世界银行还会配备相关专用于专家团队科技推广、技术创新、学习培训的经费项目。通过应用和推广多项实用、先进的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林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 3.2现代林业装备技术创新 对于国家现代林业装备技术创新资源和创新体系进行整合,对科技力量的格局进行重组优化,建设流动、协作、开放和竞争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带动林业科技装备的技术进步,从而进入一个林业装备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建立起技术创新联盟,以创造知识产权为目标,以技术装备企业为主体,通过研、学、产联盟成员的共同创新和优势互补,形成一个稳定、长效的利益共同体。突破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构建共享的技术平台。 此外还要明确的制定林业装备科技创新的重点。一般来说林业装备的领域包括造林、育苗育种、林木的管理和抚育、林木的采伐和运输、森林资源的利用,以及其它与之相关的各种加工作业机械、动力机械和运输机械等等。林业产业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与之配套的林业装备科技创新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和机遇,包括实现林业源源高效、可持续性、充分的利用,以增强林业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造林的机械化水平,提高效率,扩大面积;开发林业物质能源,机械化的推进要有利于保护环境、降低成本和节约能源,以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科学的技术创新模式 (1)自主创新。但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真正应用该种模式的企业相对较少。 (2)模仿创新。此种创新模式是我国大多数林业企业的主选模式,但上文中也提到随着知识产权的越来越完善,这种模式也受着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林业企业运用此种模式的进程存在着相当大的阻力。 (3)合作创新。此种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间或者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进行联合创新。这种模式也是目前适合我国林业产业科技创新环境的最佳模式,合作创新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企来参与、政府诱导企业自主、政府倡导企业合作3种体制。鉴于林业科技创新效益周期长、创新技术风险大、产品社会生态效益大等特点,林业产业相对比较适合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以及政府诱导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 3.4加强现代林业科技创新 人力资源开发 现代企业中早已将人力资源做为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同样,这也是林业产生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最严峻的挑战。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也是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现在我国林业产业人力资源的状况却令人堪忧。文中提到多数林业企业的员工观念陈旧,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自身素质低下,这样的劳动力只能从事低效的、传统的、简单的劳动技术,很难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推动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源泉,不仅这样,这样的人力资源反而成为制约林业技术创新的绊脚石。因此,林业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人才为依托,为林业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快林业产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而且林业科技创新也会推动林业人资源开发的进程,改善劳动者的素质结构,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时低素质的劳动力相对就较难适应,从而迫使其提高自身素质。由于科技创新和竞争规律的双重作用,提高林业产业人力资源的内在动力就必须的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林业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林业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为立足点,全面推行各高校林业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目前来看虽然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无论是课程体系、专业结构还是教育层次结构,都还无法完全适应林业技术创新的客观需求,这点必须引起政府相关职能机构的关注,将林业教育放在林业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为林业科技创新机制和实现现代林业造创必要的条件。 林业技术论文:如何加强林业苗木技术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人类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将林业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随着林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被不断提高,直接关系林业长远发展的苗木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更好的加强林业苗木技术管理,这是林业建设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1 苗圃的合理选择 苗圃的选择对苗木的培育最为关键,在苗圃选择过程中应该寻找交通较为便利,位置适中的地方,选择的地势应该以平坦为宜,方便灌溉与排水,而且应该选择适合苗木生长的沙土壤、轻壤土和壤土。在这些基本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不同的苗木还应该寻求不同的苗圃,对针叶树苗木应该选在上层较厚、避风、雨水丰沛湿润而且日照平缓的坡地。阔叶树苗木要选在土壤深厚的向阳处。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将苗圃进行区域划分,不同的苗木种植在不同的区域,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育,也更有利于苗木的生长。 2 对土壤的技术管理 土壤对苗木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体现在先天性的土壤因素上,也存在后天对土壤的技术管理因素上。首先,当开辟一个新的苗圃或者或者多次使用同一个苗圃的时候,需要对苗圃进行深耕松土,确保后期苗木栽培的有效成活率。每年一次的翻耕和深耕可以将原先苗木出土后的残留在土壤中的根系和杂草清除,为新苗木的栽种提供一个肥沃的土壤环境。在这之后要根据土壤的肥沃程度、树木的生物特性而确定合理的轮作苗木。其次,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在增加实施有机肥的同时,可采用客土法,偏沙化的土壤可以混拌泥炭土,偏酸化的土壤可以增施石灰、草木灰等,偏粘性的土壤要混入一些泥沙,碱性土壤可以混拌一些经过消毒处理的草炭灰松林土等,通过以上方式有效的改善土壤的蓄肥、蓄水能力,从而增强突然的通透性,给苗木生长提供更适宜的土壤空间。最后,对选用苗圃的土壤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消灭土壤中各种对苗木存在威胁的病原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硫酸亚铁等农药剂进行土壤消毒,有需要的情况下要在耕地或者播种是再次进行杀虫消毒。 3 选种育苗的管理 选种育苗是培育苗木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这方面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苗木的后续培育,不能有丝毫的轻视,应该从多个步骤严格控制选种育苗的过程。首先,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筛选时,要对种子进行检验检测,及时发现和淘汰病、劣种,留下优良种子。选取优质种子之后要进行消毒计划,在播种前一般运用药液浸泡或者拌种,从而帮助苗木在培育过程中的有效消毒,防止苗木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病虫危害。这一系列过程完成后,就需要根据苗木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应的时间进行播种育苗。其次,要掌握好播种的方法,根据树木种子的要求和特性分别采用散播、点播、分播,除此之外,还要根据种子品质、树种的生物特性以及土壤、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合力控制播种量,从而确保种子在播下之后能够迅速成活。最后,就是要留心播种后的覆土细节。覆土土壤的要求、覆土的厚度、覆土的方式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树种及相关情况而定。 4 使用技术避免苗木受到日灼和霜冻 苗木因为刚刚长成,对生存的自然条件要求往往比成年的树木苛刻,在夏季烈日高温的暴晒下容易烧苗,冬季严寒或者霜冻容易出现冻死冻伤苗木情况。在培育苗木的过程中,夏季最好能够对苗木做一些遮阴保护,以确保高温高湿对苗木灼伤。但是在夏季遮阴过程中也要根据苗木的特殊性能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松类苗木就不应该进行遮阴处理,遮阴反而容易造成松苗的生长不良。在冬季严寒季容易出现霜冻的季节里,要谨防霜冻给苗木造成损失。为了能够有效做好霜冻,在夏季就应对一些容易出现霜冻的植物苗木进行及时的管理,停施氮肥、合理控制灌溉次数和量,增施磷钾肥,从而能够有效促使苗木更加木质化,确保冬季不会发生霜冻现象。 5 信息化管理苗木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苗木进行管理,加强苗木培育过程中的信息化平台搭建,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对苗木进行管理,通过快捷的网络技术组织、以及引导苗木培育的信息,实现全天二十四小时的监控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也提高苗木的培育能力。总而言之,苗木技术管理关系到林业建设的全局,需要通过各种技术加强对苗木的管理,从而确保苗木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提升,并且在品种多样化上有所突破,从而满足林业发展需要。 林业技术论文:现代林业机械中节能技术的应用 根据对现代林业机械使用的现状来看,其能耗较高是较为常见的情况,机械节能效果较差使其在实际的使用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都较低,为此必须要通过节能技术的使用来解决现代林业机械耗能高的问题,以此来推动林业机械的发展。 一、现代社会中林业的重要性分析 现代林业不同与传统林业,其重点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应用,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国家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在各个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情况下,严重破坏了生态自然环境,促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劣。我国作作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国家之一,已经充分认识到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森林资源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改善生态自然环境,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正在积极建设现代林业,以期望森林资源的有效使用,可以促使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使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得以逐步实现。其实,在社会危机、生态危机频频出现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其可以与社会发展构成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综合的系统,此系统的有效运行,可以促进生态环境良好、促进社会发展良好,反之,将会产生负面效果。 二、现代林业机械技术改造的分析 现代林业建设中,需要运用到多种机械设备,如植树机、插条机、挖坑机、割灌机等,这些机械都是主要用于林业的采集和处理、整地、育苗、林地的清理以及中后期林苗的抚育和树木的保护等。用于造林、育林、木材加工等环节中的机械设备并不是非常实用,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不足。 1、机械设备能耗大 在现代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其对机械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在育林造林、树木采伐、木材加工中都需要应用到林业机械,而机械的运行必然离不开能源的消耗及使用。目前在现代林业机械使用中,其设计、功能、老化等因素都会造成其能耗的增加,再加上节能技术应用不到位等情况,都致使林业机械产生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情况,这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机械设备沉重 从我国林业建设中所应用的机械设备情况来看,现代林业建设中应用的大型机械设备较多,这些机械设备都比较沉重,灵活性差,在育林、造林等方面上,难以做到高质高效。 3、机械设备体积大 现代林业建设中所应用的机械设备体积也比较大,其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容易碰到树木,致使树木损坏。另外,体积大的机械设备运输的难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木材加工效率。可以说,体积较大的机械设备不适用于现代林业建设中。对林业建设中机械设备改造中,注意替换体积大的机械设备很是必要。 三、节能技术在现代林业机械中的应用 1、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型社会是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中党中央作出的重大举措。现代林业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其符合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因此,加强现代林业建设非常有意义。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之一,就是运用节能型机械来进行造林、育林。而切实有效的林业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林业建设。而在现代林业建设中,有效运用节约型机械,首先就要树立节能环保理念,逐步改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促使工作人员在进行造林、育林、木材加工等工作的过程中,注意规范、合理、有效的运用机械,避免能源浪费现象发生。对于节能环保理念的树立,是加大低碳经济、环保、节能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促使工作人员逐步了解和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 2、加强节能技术的合理、有效应用 目前在现代林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下,适用于现代林业机械中的节能技术种类较多,但是在实际中还需依据现代林业机械的特点及林业生产需要来选择适当且高效的节能技术。例如,节水灌溉新技术,其合理的应用于现代林业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约水资源,还可以降低能耗。智能化节水灌溉机械,是结合了生物学、微电子及信息等多种高新技术集成的节水灌溉机械,其应用的特点是因地制宜来对林木的土壤、水质进行检测,在此基础上根据林木需水量来进行灌溉,此种灌溉方式使得灌输机械高效应用,避免灌溉机械能耗大的情况发生。作物调控灌溉技术,此种技术与生物相结合,从作物的生理角度为切人点,通过在一定时期内施加一定程度亏水度,在经历亏水锻炼后,将上部旺长控制住,改善作物品质,矮化密植实现增产节水的双赢,这种灌溉技术在实际中具有较高的灌溉效果,在灌溉效率提高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降低灌溉机械的使用频率,使机械耗能可以有效减少,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生物质发电技术,也是实现林业机械能耗降低的有效措施之一,其作为现代林业机械节能技术改造中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现代林业建设中,科学、合理的利用林业进行林业机械改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现代林业良好建设和经营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资源问题及环境问题愈发突出的情况下,节能环保的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中,而在现代林业生产及发展中,机械的高耗能已经成为林业生产运营必须要重视的一项问题。对于现代林业机械的节能发展必须要将节能技术融入其中,通过节能改造来推动现代林业机械的发展。对于节能技术在现代林业机械中的应用需要以优化其结构性能、降低其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以此来保证现代林业机械的应用效果,使其在实际使用中具备高效、稳定、安全、节能等特点。 作者:吴秋晶 单位:黑龙江省通北林业局 林业技术论文:林业工程技术管理 摘要: 林业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林业发展生产的水平,所以要适时的调整林业管理技术来满足林业生产的需要。现介绍几点提高林业工程管理的办法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键词: 林业工程;技术;管理 1林业工程技术发展意义 1.1贯彻实施以林养林的方式,为林业经济发展创造效益 以林养林的发展方式有着多样化,可以通过经济林果养林,可以通过林木加工养林,还可以种植苗木养林这些都是经过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种植户可以通过林果结合、林菜结合、林禽结合等以林养林方式来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林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也充分的说明了办法的可行。 1.2引入先进品种,提高林业发展速度 推进林业发展需要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借鉴国外的发展成果和先进的技术,要发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的经营方式,推广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农作物或者林业树种。发展乔灌混交、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的生态种植模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的机会,创建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多方共赢的全新发展模式,最终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总效益双收的局面。 1.3全面负责林业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国家林业部门对林业工程的建设具有监督管理的权利和职责。林业部门受国务院委托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以及林业工程实施相关法规、原则、办法、政策、规程等对新建或者在建林业项目实施监督、指导、检查、调控、协调等工作,但施工交由地方全面负责。当林业部门在根据相应的法规和行业准则对林业工程施工中的资金、工程质量、数量进行检查、审核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一定要及时纠正并总结经验教训并推广到其他项目中,保证林业工程项目顺利的进行。地方作为林业工程的主要施工方对林业工程的建设负全部责任。因为施工中的各项组织工作、实施的规划、任务、落实情况检查等都由地方执行。所以地方工作的态度以及方式和方法会对工程施工的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林业工程技术的管理 发展林业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使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遏制,保护物种存活的多样性,确保林业产品的产出速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引进先进品种进行种植,根据地理及用途重新划分天然林和用材林,更好地保护天然林资源并且充分利用用材林,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方向进行优化整合以达到保护和培育林业资源的目的。实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坡耕地退耕还林、根据地理条件选取适当的树种在合适的地域种植,使被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遭到破坏的植被得到回复,并且利用法律手段对毁林开荒的行为进行制裁,建设重点保护工程。虽然我国林业资源很丰富也在不断地发展林业建设,但我国对林业资源的需求也非常大,所以要建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基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林业资源,这样就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3林业工程具体管理工作 3.1建章立制 国家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部门为了使林业项目发展更加健康,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其中有林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林业项目管理办法等,促使林业工程项目资金管理规章制度更加的完善。在林业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对项目进行全程的跟踪,检查资金的使用情况。政府部门通过利用林业工程监督、检查和决策权力使工程建设管理机制更加规范化,实现各方的相互牵制、相互配合达到建设高品质林业工程的目的。 3.2实行项目责任制 确立项目行政领导责任制,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任命项目总负责人,明确各专业相关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在项目开始之前是十分必要的。项目责任法人在林业项目中是不可或缺的,在项目前期进行项目项目策划和资金筹措,在中期对施工进行管理、在后期进行债务偿还和资产增值,对整个项目起到全面负责的作用。 3.3实行招投标制度 为了使我国林业工程项目管理更加现代化、规范化可以根据我国与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工程建设前进行招投标管理。由于优秀的总包单位对于林业工程项目的管理更有经验,更能将各生产要素完美配置,可以降低费用成本,将总造价降到最低。所以在工程开始前要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管理机制,对投标单位执行优胜劣汰的原则,这样才能吸引有实力的施工队伍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想要保证林业工程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方式,加快林业技术和勘探技术发展的步伐,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发现新林地,使林区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技术论文:林业技术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 众所周知,林业资源不仅是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而且还能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那么就可以把发展林业作为一种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要促进林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果,所以就需要努力做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但是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严重影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很好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本文从林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着手,提出当前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林业技术推广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 林业;技术推广;林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 1林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1能够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保证 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很多因水土流失发生的地质灾害,给我国耕地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森林不仅能够含蓄水源、调节气候,且还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林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方面,森林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保障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村林业发展模式主要是农田防护林,这些林木的落叶及地下微生物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的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同时,近些年我国实施的生态工程建设已经使得很多产量低而不稳农田受到林网的保护,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1.2能够为畜牧业生产安全提供生态保障 林业与畜牧业发展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牧区防护林,特别是速生灌木林,能够有效改善牧区草场生态状况,从而增强抗风沙的能力,为畜牧业生产安全提供生态保障。实践表明,林业发展能够为农区、农牧交错区以及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区,不仅能以林育草,而且还能以林保畜。在幼林时期可以进行林草间作,割草舍饲,待成林后就成了最好的牧场。在林下种草放牧对于林木生长极其有利。 1.3能够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机会 发展林业产业,势必带动林产品加工的发展,而在林产品加工行业,往往有非常大的劳动力需求,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就业难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及农业经济结构不断进行战略性调整,极大地促进了林业的发展,使得农村经济中,林产品加工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加上森林资源的深度开发,目前已经形成了与林业发展有关完善的产业链,可想而知,这条产业链能够提供的就业增收机会将十分可观。 2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制度 林业技术推广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不少县以及乡镇基本上都没有专业的林业技术人员,也有针对当地林业建设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制度,更没有建立专门的林业技术推广机构或办公室,导致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效果不尽人意。同时,林业建设部门目前也没有加强与相关林业院校以及相关林业专家取得沟通,因而导致林业技术推广迟迟没有明显进展。 2.2林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一直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用于农村办学,农村受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林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很多林区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偏远山区,受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缺乏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因而也就很难从内心里接受林业技术,对林业技术推广表示不理解,甚至百般阻挠,这是影响林业技术推广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 2.3缺乏一支高水平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队伍 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队伍不稳定一直以来是困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难题。特别是在基层偏远山区的林业技术推广队伍中,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已经失去了对优秀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同时,现有的技术研发人员的应有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很多基层岗位的技术人员被调任从事非专业性的工作,使得技术研发人员研究时间被抽空,同时专业技术也缺乏训练和智慧,对林业技术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另外,有关主管部门很少组织关于林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培训,使得很多林业技术推广人员已经很难跟上新时期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需求。 3解决林业技术推广问题的对策 3.1加快林业技术推广制度完善 要想提高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性,就需要加快林业技术推广制度完善。一是要改变过去错误的思想,不能一味地关心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而应该从实地调研的基础掌握当地实际环境以及林农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确保制定推广制度尽可能地完善化。二是在不断完善制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技术创新,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兴林”的重要战略构想。第三,政府不能作为旁观者而不为所动,应该发挥好政府职能作用,为那些专门进行林业技术推广的单位提供足够的资金,以调动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责任感,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制度一旦建成,就能弥补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制度缺陷,以提高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2注重对林农文化素质的培养 要确保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就需要提高农民特别是林区农民的文化素质。从国家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全面普及科技兴农,特别是偏远山区,更应该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林区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具体来说,首先,应做好林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林业技术培训课程或者邀请相关专家做知识讲座,鼓励农民能够参与进去,同时,技术人员应当现场对农民进行林业技术指导,为后期林业技术的推广打下基础。另外,政府应当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为林区农民提供资金补助,并选择一些易学易用的技术,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推广,这样才能对农民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林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中,只有农民积极广泛地参与了,林业技术推广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3.3提高林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整体建设水平 要确保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成效,就需要不断提高林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水平。首先,就应该解决林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也即是解决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或者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以提升岗位吸引力,同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为林业技术推广人员改善工作环境,这样才会更多的人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同时减少内部调动,让技术研发人员呆在自己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岗位上,让其全心搞研究。此外,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或开展专题讲座,不仅可以让其意识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而且还能有效提高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掌握技术推广所采用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为林业技术工作取得实效提供有力的保障。 4结语 要推动林业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做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林业技术推广取得成效,就能有效促进林业的全面发展,使林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作者:鲁智华 单位: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益智乡林业服务中心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地质工程勘察论文 1各种成因不良土质的工程地质特性 1.1杂填土以及膨胀土 杂填土按照成分可以分为建筑垃圾土、工业垃圾土以及生活垃圾土。杂填土是由于人们活动造成的无规律积累物形成的,它具有厚薄不一、成分多样、颗粒不均匀、孔隙较大松散的显著特点。膨胀土具有失去水后收缩、遇到水变膨胀的特性,属于黏土。具有高度的塑造性,是部分地质工程勘察中的地基方案选择。 1.2饱和粉土和饱和粉细砂 饱和粉土和饱和粉细砂的特点有:结构松散,在静载作用力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强度,但是在地震力或是振动力的作用下超孔隙水压增大,颗粒之间的作用力降低,土中排水不畅时可以使土悬浮,产生液化沉陷导致土的承载能力下降或地基发生失稳状态。应对于饱和粉细砂以及饱和粉土的液化程度和液化层分布范围进行查明。 1.3软弱黏性土 软弱粘性土是湖沼相和相泄湖海相三角洲的结合沉淀物,它在第四纪后期形成的软弱性土具有孔隙比大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承载力低渗透性弱以及沉降稳定时间长的显著特点。 2地基基础方案的选择 地基方案选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能力、消除地基土的振动液化沉陷影响、减轻膨胀土的胀缩性、消除黄土的湿陷性、防止沉降量过大及不均匀沉降的产生、防止剪切破坏使地基失稳、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的要求。 2.1杂填土和膨胀土 杂填土一般是由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原土压实。杂填土一般不宜采用天然地基,但在填筑年代超过5年后,性能稳定的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均会达到一定的密实度。此类地基在采取上部结构刚度的措施和加强基础措施后,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但其地基承载力应根据其它原位测试手段或载荷试验取得。对于局部厚度较小的杂填土,可采用表层压实法、重锤夯实法、换土垫层法或将填土挖除,将基础直接置于稳定的土层上。对于深度较大的杂填土,可采用复合地基处理或强夯法处理。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当厚度不大时可挖除回填好土,对于厚度较大的生活垃圾不宜采用强夯法、表层压、换土垫层,应当采用桩基础。由于膨胀土质具有失去水后收缩,遇到水变膨胀的特性,因此影响膨胀土质的重要因素即是含水量。对于膨胀土质需要调查当地的区域水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分析土质的含水量不同压力作用下土质的自由膨胀率和土质的膨胀率,最后确定地基土的膨胀等级。根据当地的区域水质条件、气候条件的实际情况,处理地基的膨胀力,保持地基不受变形的影响。对需要处理的膨胀土,要考虑到地下水位以及湿陷程度对膨胀土的影响。在地下水位深、膨胀土较厚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地基土的上部,对基础进行浅埋工作,减小地基土的膨胀变形量。当膨胀土的厚度在2m~1m,膨胀土处于地表3m~2m之间时,可以采用全部挖出膨胀土的方法,挖出膨胀土后进行砂土或者灰土黏性土的替换。当膨胀土埋藏很深并且土质的承载能力不能满足高层建筑物的要求时,使用桩基础的方法解决。换土垫层方法用来处理膨胀土埋藏较浅并且土质厚度很大的情况。 2.2饱和粉细砂以及饱和粉土 当处理饱和粉细砂以及饱和粉土的液化地基土时,要根据饱和粉细砂以及饱和粉土的液化等级以及建筑物的特性进行综合确定分析,不能一接触液化场就消除液化沉陷的影响比如,可以不采取任何消除液化措施的是丁类建筑物的轻微液化场地和丁类建筑物的中等液化场地,对于丁类建筑物的严重液化场地需要进行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的处理,对于丙类建筑物的轻微液化场地和丁类建筑物的中等液化场地也需要进行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的处理,对于丙类建筑物的严重液化场地需要进行全部消除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的影响,此外也需要进行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的处理,对于乙类建筑物的轻微液化场地需要进行部分消除液化沉陷的影响或进行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的处理。对于那些全部需要消除液化沉陷的场地,在处理深度时要保持处理深度高于液化深度的下限,通过改善排水条件或增加土地的密实程度,可以有效的处理液化的地基对碎石桩进行振冲挤密或振冲置换时消除超孔隙水压以及增加土地密实程度的有力措施,还可以选用强夯法灌浆法对土地密实程度进行加大处理,在使用桩基础时可以将桩端降到液化程度以下来稳定土层。 2.3软弱黏性土 面积不大的或是埋藏不深的软弱粘性土可以进行挖掘处理或是采用基础加深的措施。对于厚度很大的软弱粘性土可以采用灰土桩垫层换土法,对于宽度小的基础可以选用条形地梁跨越。排水固结法可以作用于不含水砂层的软弱粘性土。 2.4天然地基 天然地基是地质工程建设中最优选用的地基种类。在地质工程建设中遇到天然地基时,需要结合基础形式以及地基的上部结构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天然地基的每层土层的地基承载能力以及物理力学指标有很大的差异,天然地基的土质都是经过沉积循环后成层出现的,首先要做到把上部承载能力强的土层当成天然地基的支持力层,然后对其下部卧层土层的承载能力进行验算,看看能否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当天然地基下部卧层土层的承载能力不能保证承载力的要求时,为了加大厚度,需要对基础进行浅埋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冻土的深度小于支持力层土层的厚度。对基础进行加宽处理可减少上部结构的天然地基单位承载能力需求。地基的边坡稳定性、地基的变形程度、地基的承载能力是选择天然地基的三个必要条件。在地基土的质地比较均匀、地基土的压缩性小、地基土的承载能力高时,在保证地基承载能力的同时就可以保证地基的边坡稳定性以及地基的变形程度。 3结论 在地质勘察工作中,勘察人员要在充分分析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基础上,根据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充分利用天然地基的优势,在天然地基无法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再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出一种既经济又合理的地基方案。 作者:常德峰 单位: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地质工程勘察中地基方案选择研究 1各种成因不良土质的工程地质特性 1.1杂填土以及膨胀土 杂填土按照成分可以分为建筑垃圾土、工业垃圾土以及生活垃圾土。杂填土是由于人们活动造成的无规律积累物形成的,它具有厚薄不一、成分多样、颗粒不均匀、孔隙较大松散的显著特点。膨胀土具有失去水后收缩、遇到水变膨胀的特性,属于黏土。具有高度的塑造性,是部分地质工程勘察中的地基方案选择。 1.2饱和粉土和饱和粉细砂 饱和粉土和饱和粉细砂的特点有:结构松散,在静载作用力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强度,但是在地震力或是振动力的作用下超孔隙水压增大,颗粒之间的作用力降低,土中排水不畅时可以使土悬浮,产生液化沉陷导致土的承载能力下降或地基发生失稳状态。应对于饱和粉细砂以及饱和粉土的液化程度和液化层分布范围进行查明。 1.3软弱黏性土 软弱粘性土是湖沼相和相泄湖海相三角洲的结合沉淀物,它在第四纪后期形成的软弱性土具有孔隙比大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承载力低渗透性弱以及沉降稳定时间长的显著特点。 2地基基础方案的选择 地基方案选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能力、消除地基土的振动液化沉陷影响、减轻膨胀土的胀缩性、消除黄土的湿陷性、防止沉降量过大及不均匀沉降的产生、防止剪切破坏使地基失稳、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的要求。 2.1杂填土和膨胀土 杂填土一般是由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原土压实。杂填土一般不宜采用天然地基,但在填筑年代超过5年后,性能稳定的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均会达到一定的密实度。此类地基在采取上部结构刚度的措施和加强基础措施后,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但其地基承载力应根据其它原位测试手段或载荷试验取得。对于局部厚度较小的杂填土,可采用表层压实法、重锤夯实法、换土垫层法或将填土挖除,将基础直接置于稳定的土层上。对于深度较大的杂填土,可采用复合地基处理或强夯法处理。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当厚度不大时可挖除回填好土,对于厚度较大的生活垃圾不宜采用强夯法、表层压、换土垫层,应当采用桩基础。由于膨胀土质具有失去水后收缩,遇到水变膨胀的特性,因此影响膨胀土质的重要因素即是含水量。对于膨胀土质需要调查当地的区域水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分析土质的含水量不同压力作用下土质的自由膨胀率和土质的膨胀率,最后确定地基土的膨胀等级。根据当地的区域水质条件、气候条件的实际情况,处理地基的膨胀力,保持地基不受变形的影响。对需要处理的膨胀土,要考虑到地下水位以及湿陷程度对膨胀土的影响。在地下水位深、膨胀土较厚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地基土的上部,对基础进行浅埋工作,减小地基土的膨胀变形量。当膨胀土的厚度在2m~1m,膨胀土处于地表3m~2m之间时,可以采用全部挖出膨胀土的方法,挖出膨胀土后进行砂土或者灰土黏性土的替换。当膨胀土埋藏很深并且土质的承载能力不能满足高层建筑物的要求时,使用桩基础的方法解决。换土垫层方法用来处理膨胀土埋藏较浅并且土质厚度很大的情况。 2.2饱和粉细砂以及饱和粉土 当处理饱和粉细砂以及饱和粉土的液化地基土时,要根据饱和粉细砂以及饱和粉土的液化等级以及建筑物的特性进行综合确定分析,不能一接触液化场就消除液化沉陷的影响比如,可以不采取任何消除液化措施的是丁类建筑物的轻微液化场地和丁类建筑物的中等液化场地,对于丁类建筑物的严重液化场地需要进行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的处理,对于丙类建筑物的轻微液化场地和丁类建筑物的中等液化场地也需要进行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的处理,对于丙类建筑物的严重液化场地需要进行全部消除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的影响,此外也需要进行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的处理,对于乙类建筑物的轻微液化场地需要进行部分消除液化沉陷的影响或进行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的处理。对于那些全部需要消除液化沉陷的场地,在处理深度时要保持处理深度高于液化深度的下限,通过改善排水条件或增加土地的密实程度,可以有效的处理液化的地基对碎石桩进行振冲挤密或振冲置换时消除超孔隙水压以及增加土地密实程度的有力措施,还可以选用强夯法灌浆法对土地密实程度进行加大处理,在使用桩基础时可以将桩端降到液化程度以下来稳定土层。 2.3软弱黏性土 面积不大的或是埋藏不深的软弱粘性土可以进行挖掘处理或是采用基础加深的措施。对于厚度很大的软弱粘性土可以采用灰土桩垫层换土法,对于宽度小的基础可以选用条形地梁跨越。排水固结法可以作用于不含水砂层的软弱粘性土。 2.4天然地基 天然地基是地质工程建设中最优选用的地基种类。在地质工程建设中遇到天然地基时,需要结合基础形式以及地基的上部结构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天然地基的每层土层的地基承载能力以及物理力学指标有很大的差异,天然地基的土质都是经过沉积循环后成层出现的,首先要做到把上部承载能力强的土层当成天然地基的支持力层,然后对其下部卧层土层的承载能力进行验算,看看能否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当天然地基下部卧层土层的承载能力不能保证承载力的要求时,为了加大厚度,需要对基础进行浅埋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冻土的深度小于支持力层土层的厚度。对基础进行加宽处理可减少上部结构的天然地基单位承载能力需求。地基的边坡稳定性、地基的变形程度、地基的承载能力是选择天然地基的三个必要条件。在地基土的质地比较均匀、地基土的压缩性小、地基土的承载能力高时,在保证地基承载能力的同时就可以保证地基的边坡稳定性以及地基的变形程度。 3结论 在地质勘察工作中,勘察人员要在充分分析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基础上,根据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充分利用天然地基的优势,在天然地基无法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再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出一种既经济又合理的地基方案。 作者:常德峰 单位: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水文地质监测和工程勘察的结合 一、存在的问题 水文地质监测一直没有获得工程实践中相关各方的足够关注和重视,因此才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水文地质监测不达标引起的问题不仅会对工程勘察质量造成直接且显著的影响,也会对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水文地质监测长期不受到重视,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比较低下,尤其是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很缺乏,不仅如此,相关从业人员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够,这进一步限制了水文地质监测水平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指出的是,部分从业人员虽然技术水平还可以,但是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很难跟上水文地质监测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从业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配合,团队意识较差,难以形成完整的团队体系;此外,水文地质监测的配套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没有及时吸收和消化国内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并且缺乏相应的安全监测体系,缺少科学的管理体系。以上因素归结起来,地质水文监测观念的落后和技术的缺失使得水文地质的监测缺乏有效的保障,从而造成各种问题。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监测体系不系统,使得水文地质监测缺乏政策性保障,也就是说,水文地质监测离制度化、标准化的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走。 二、强化措施和途径 由于对水文地质监测的不重视,施工时,对建筑物所处的水文地质环境没有进行充分有效的水文地质预分析,导致工程完工后,很多建筑物地基出现下沉,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也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可见,强化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监测非常有必要。下面就具体的措施和途径进行介绍。 1岩土层水文地质的监测 水文地质监测的要求是变化的,不仅与环境有关,也与物象有关,因此,勘察人员在勘察前,应该对当地的环境和物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为此,应该查看当地的水文地质历史相关资料,熟悉对水文地质会产生影响的各类状况。对建筑物和岩土层的相关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且全面的监测和评估,并且以监测评估结果为蓝本,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制定一个完整严密的预案。后期工程施工时,必须以这个预案的内容为施工参考,同时,根据后期工程施工的变化,及时对工程施工作出行之有效的修正,并以预案为蓝本,对这些修正进行危害性的预测,提出防治措施。 2水文地质监测的因素 水文地质的监测和评价不应该片面地开展,而应从各方面入手,具体来说,既应该考察勘察点的具体情况,也应该对周围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有效地预测水文地质条件可能对工程质量造成的损害,并且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实际勘察时,勘察人员应该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各种因素进行细致深入的测量,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最真实全面的数据,从而为设计人员制定科学的有预见的施工方案提供保障。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密切关注工程施工的变化对地下水位可能造成的影响,具体来说,施工的操作流程、当地的降水量以及施工点渗水量都应该做好勘测和记录,并且对这些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及时有效地处理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隐患。 3水文地质监测和工程勘察的结合 工程人员要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进行水文地质监测时,不能只凭理论知识选择监测材料,而是应该结合监测点的实际水文地质特征和工程项目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监测材料,从源头上降低监测结果出现误差甚至错误的可能性。此外,水文监测设备的选择要符合工程勘察设备的共通之处,两种设备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不能互相矛盾。 4建立完备的监测规章体系 制定水文地质监测的规章体系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但又是一项必须开展的工作,因为它关系到工程勘察体系的正常运转和整体效益。水文地质监测体系赋予水文地质监测法理上的依据,使其成为一项必要而且重要的工作,从而使得工程方自觉地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水文地质监测中。建立制度体系时,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规范性规定:设备要求、人员要求和方法要求。 5明确监测任务 本着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监测人员在进行监测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具体来说,要充分评估监测内容的有效性,目的的合理性和方法的科学性,少走弯路。同时准备好全套的监测工具,不得有遗漏,实际操作时,要注意安全性。任务开展时,相关人员都必须严格服从上级的管理和调配,接受考核;定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6提高监测人员素质 水文地质监测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偏低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与水文地质监测的长期不受重视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尽量降低人为因素对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的不利影响,必须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素质一般的监测人员是不利于水文地质监测行业的进步的。为了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必须注重专业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人员素质的提高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举办技能培训班,举办员工交流会,定期考核,邀请专家开展知识技能讲座,举办员工技能大赛。 三、结束语 长期以来,水文地质监测一直没有引起业内的足够重视,致使其发展步伐比较缓慢。在岩土工程的勘察中,我们必须重视并有效开展水文地质的监测,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工程质量,才能确保城市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科学有效地开展水文地质监测工作将是今后工程勘察的重点攻坚方向。强化水文地质监测的制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和引进将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作者:刘建军 单位:四川绵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问题研究 1.岩土工程中勘察水文地质的方式、要求 1.1水文地质勘察的相关要求 水文地质勘察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区别地下水的类型。通常岩土工程的勘察重点主要是分析地下水类型不同的话,分别对于建筑物以及岩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而且应该重点分析岩土工程在地下水出现动态变化的情况下会出现什么不良后果,然后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②确保资料的真实可靠性。岩土工程勘察的资料信息只有完整、真实、可靠的情况下,才可以准确发现岩土工程中关于水文地质方面的问题,进而采用有效的加固措施。③需要综合评估、分析。应该完美结合点面和时空,准确分析暂时和永久、特殊和普通、区间和区域,抓住有效的信息进行评估、推导结论。 1.2水文地质勘察的相关问题 1.2.1深入分析 低下水的成分岩石土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地下水,而地下水的成分纯度对于整个岩土工程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会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一定要全面、仔细分析地下水的成分,而且结合地下水成分分析结果提出改善水质质量的一些可行性建议,使水文地质可以更好的满足施工要求。其次,应该合理预测岩石工程可能会受到的一些危害,然后提出有效的预防及治理措施。 1.2.2注重岩土工程 当地的自然条件工程选址地区的自然条件也具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水文特征、地形地貌等,其中水文特征主要应该分析是气候特征以及环境湿润程度;地形地貌主要需要观察地形是否出现冲沟,地形是否开阔、平坦。同时,应该仔细勘察、分析隔水层以及含水层水质,重点应该观察其是否会影响到岩石土勘察工作。 1.2.3重点分析 地下水水位线以下建筑物的地基情况地下水会在一定程度上腐蚀钢筋混凝土,对这个地区地下水的腐蚀性能可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耐腐蚀的性能,更好的防止抗酸性水对其的腐蚀。同时,着重分析地层表面的膨胀岩石、岩石断层岩石(具有风化性)等这种类型岩石的地下水,这样可有效防止地面岩石突然发生土层残积、软化或崩解等危险。其次,应该深入分析、客观评价夹杂在基础和地基之间压缩层的中间松散细砂,避免出现流砂或者潜蚀等现象。如果工程场地介于承压水以及地基中间的话,应该全面分析承压水破坏开挖后地基的程度,然后决定是否有必要加强地基的加固措施或防护措施。如果基坑是因为水位太高才开挖的情况下,应该进行富水试验或者渗透试验。 2.地下水对于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的危害 2.1因为地下水位升降造成的危害 人为因素是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5月份、6月份一般是农民插秧种水稻的农耕季节,这时农民们就会根据农耕作物需要抽取地下水对农田进行灌溉,从而为秧苗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又比如,若某地区属于干旱地区的话,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水资源都是来自于地下水;又或者由于上游水资源被堤坝拦截了一部分,下游无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这样也会需要抽取大量的地下水,从而使地下水位下降。但是,地下水位下降到某个程度的话,很容易引发一些地质性的巨大灾害,比如地面坍塌、地裂等,还可能会导致水资源枯竭,降低水质质量等。这样的话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岩石土体的稳定性,也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日常生活。 2.2地下水动力压力造成的危害 一般在自然条件下并不会感受到岩石勘察中地下水的动力压力,这种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岩土工程以及人体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增强建筑物的抗侵蚀能力。但是,如果是由于人为因素打破了地下水平衡,会大大增加动水压力,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岩土工程,影响程度较轻的话可能会导致各种膨胀性的岩石出现明显的膨胀或者收缩;影响程度较重的话,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管涌、流砂等严重的工程危害。水文地质问题会直接影响整个岩土工程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为了尽量避免水文地质问题的影响,应该在岩土工程施工前采用合理、科学、有效的方法全面勘察岩土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情况,深入分析水文地质问题,尽可能避免发生水文地质灾害,最大限度的提高岩土工程的建设效益。 作者:罗诗俊 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的问题及分析 一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 水文地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工程建设,也可能会对工程建设产生不利影响。这不仅包括自然条件方面,也包括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下水位的升、降,地下水流动等运动性能对工程建设产生的不利影响。此外,地下水的腐蚀性化学性能也会对工程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1地下水位上升使地基承载力下降 当建筑物的基础位于非饱和土中时,地下水位上升使地基土的抗剪强度(c、φ)下降,造成地基承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水位上升,会使土的有效重度(γy)减小,亦必然导致地基土承载力下降。 2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 在饱和土中时,土中的总附加应力等于土体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之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土的孔隙水压力减少甚至消失,使土体产生压缩,从而形成地面沉降,对其附近的地面建筑物安全构成影响。 3饱和地基土的震(振)动液化 当地基土中存在饱和砂土层时,在地震、机械振动等作用下,饱和砂土地基会产生液化现象,地基承载力骤减而影响上部建筑物安全,这也是地下水和不利影响之一。 4地下水渗流对地基土的强度及稳定影响 当地下水从水头高处往水头低处运动,在含水层中形成渗流,渗流能带走地基土中细小颗粒,对地基土的强度及稳定性均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上部建筑物的安全。 5地下水运动对基坑安全的影响 基坑开挖施工时,基坑内降水引起坑内、外水头差,导致坑壁水压力增大,使支护结构的受力增加,影响支护结构的安全;坑内外水头差亦会使地下水向坑内渗流,会引起基坑壁开裂坍塌,或引起基坑底涌土开裂,影响基坑安全。 6地下水对地下室等地下构筑物抗浮的影响 地下水渗入基坑会对底部密封的地下室等地下构筑物产生浮力,如施工前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不够详细、准确,会对地下水产生的浮力估计不足,设计桩基或锚索的抗拔力不够,会导致地上楼层低矮,建筑自重较轻处的地下室产生不均匀上浮,造成结构受损等严重事故发生。 7地下水的腐蚀性对地下水构筑物的影响 当地下水某些化学成分含量过高时,水对混凝土、可溶性石材及钢铁构件和器材会产生酸性侵蚀、二氧化碳侵蚀、氯盐侵蚀、盐类结晶侵蚀等化学侵蚀作用,破坏混凝土基础,地下室等地下结构,危害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 二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存在问题的防治措施 1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准备 在水文地质工作开展之前,要先通过岩土工程勘察,对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地质构造以及水文、气候作详细的了解分析。并对场地含水层的分布状况、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深及地下水的运动规律作初步了解。 2明确水文地质工作的要求 在工程勘察中,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来开展水文地质工作,不仅要详细了解工程建筑设计资料,充分了解建筑物的构造类型,而且要特别搞清楚建筑物基础、地下室等地下结构、构筑物的埋藏深度和规模,尽早发现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利因素,根据工程设计在工程勘察任务中明确水文地质工作要求。水文地质工作的每项调查、测量和试验,及其成果参数均应有的放矢,服务于工程建设,这样才能同时提高工程勘察与工程建设的质量。 3水文地质工作必须严格依照规范进行 如今水文地质工程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有成熟的水文地质技术规范和标准以供工作中执行,工程技术人员应该熟习相关规范和标准,在工程勘察中严格按规范要求开展水文地质工作,准确完满地完成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任务。 4准确进行现场水文地质调查和测量、试验 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需现场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和测量、试验。工作中应该采用精确计量工具,准确测出场地地下水数据,并在水文地质试验中准确采集、记录数据,为下一步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打下基础。 5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与公式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在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中,除了对地下水情况实地调查、测量外,很多水文地质参数需通过试验后计算求得,应根据现场地下水及含水层类型、试验装置情况等条件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与计算公式,通过正确计算所得的参数可在工程建设地下水防治设计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工作在工程勘察是不可或缺的,在工程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水文地质条件来讲,其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不仅包括自然因素,同时也包含人为因素,因此在工程勘察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水文地质工作,对影响工程建设的条件和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保证水文地质工作成果的实效性,以此提高工程勘察及工程建设的质量。 作者:杨志明 单位:深圳市岩土综合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工程勘察水文地质评价 一、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1.地下水位升降带来的危害 在自然条件下,地下水位呈季节性变化,随着雨季水位上涨,旱季水位自然下降,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之间的变化称之为水位变化。自然变化和人为因素是影响地下水位升降的诱因。自然变化是地区性和幅度较小性的,然而人为因素下的水位变化的幅度往往会大于自然变化。当这样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能对岩土工程造成损害。主要有水位上升引起的危害、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危害、地下水频繁升降引起的危害等类型。 (1)水位上升引所引起的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比较多,其中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因素为主要因素,如:建筑施工、生活废水渗透。自然因素有水文气象,如:降水、气温等,地质因素,如:含水层颗粒大小、岩体岩性水平变化等。但水位变化通常是由几种因素综合引起的。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1)土壤含水量变高,对建筑物的腐蚀性变强。2)斜坡、河岸,易发生滑移、掉落的水土流失现象,甚至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3)破坏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岩体原有结构,使之强度降低。4)引起坚硬的岩石变得软化、膨胀、抗剪强度下降。5)引发流沙、管涌等现象。6)低下洞室充水,基础上浮,影响建筑物的稳定。 (2)低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危害在生活生产中,大量抽取低下水,修建水库、水坝,需要截夺下游的地下水等,都是引起低下水位降低的原因。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1)诱发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影响建筑物和岩土体的稳定性,威胁人类的安全。如在清河门地区修建水库,下游出现地裂的现象。2)引发地下水源干涸、水质劣化等环境问题,影响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3)粉砂、粉土层中的土颗粒极易受到冲刷,将其冲走,破坏土壤结构。 (3)地下水位频繁升降带来的危害当地下水位频繁升降时,膨胀性岩土将产生不均匀的膨胀变形,且其膨胀收缩往往反复发生,由于岩土的膨胀幅度逐渐变大,就会导致地裂,并破坏建筑物。同时,地下水位频繁升降会将土层中胶结构物—铁、铝等成分带走,影响原有的岩土结构,会使土层变得疏松、软化、空隙变大,进而含水量变多,强度下降。给岩土工程带来极大的不便。因而在岩土工程建设中对于地基基础深度的选择,不宜选择在地下水位变动频繁的地区。 2.地下水动力作用引起的危害 在天然状态下,地下水的动水压力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工程活动影响了地下水的自然平衡,动水压力受到影响,可能会导致岩土体的应力和变形产生变化,也能破坏土体结构与土体稳定。在动水压力作用下,就会引起流沙、管涌、基坑涌突等现象,造成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由于阜新地区有许多矿区,这些危害可能会导致矿难的发生。 二、岩土的水理性质 建筑物的稳固性也受到岩土的水理性质的直接影响。水理性质主要是指岩土和地下水相互作用的同时,所展现出来的特殊性质,影响着岩土的强度和稳定,也可能导致形变。岩土的主要水理性质有:软化性、透水性、崩解性、给水性、膨胀性。其中软化性通过软化系数来表示,以岩石在浸水饱和状态下与风干状态下极限抗压强度之比来表示;透水性是通过抽水试验或渗透试验得到透水性参数。 三、工程勘察水文地质评价 在工程勘察过程中,通过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来评估地下水含量状态和地下水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同时参照水文采样的数据对建筑物可能会发生的状况进行模拟,从而得到改进、预防方案,并增加建筑物的强度。在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很容易缺少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作业的危害。然而在一些水文地质比较复杂的地区,由于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不到位,缺少对水文地质所引发的问题和评价,往往会发生水文地质引起的岩土工程的破坏,凸显出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尤为重要。 1.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考虑的问题有: (1)工程勘察中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体和建筑物的影响,对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危害加以预测,并提出预防措施。 (2)明确相关水文地质问题,为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选型提供准确的水文地质资料。 (3)勘察中不但要清楚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更要明确分析工程活动中的人为因素对地下水天然状态和条件的影响和变化,以及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的反作用,以达到防治的措施。 (4)从工程的方向,按工程受地下水作用和影响,得出不同条件下该重视的水文地质问题。水文地质测试工作和地下水监测工作,是为水文地质评价提供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在工程勘察中要落实好。 2.阜新市水文地质条件 结合阜新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评价应注重一些特殊的问题。其中阜新市的水文地质条件如下。结合上述水文地质条件,在阜新地区,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评价应注意: (1)埋藏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应根据水文资料和地基基础所处的地下水环境评价地下水对于钢架结构和混凝土的腐蚀性。 (2)对于选择软质岩石、强风化岩石、残积土、膨胀土等岩体为地基基础的工程地区,其地下水类型是基岩裂隙水,应评价地下水活动对岩体的具体有害作用。 (3)在地基基础压缩层内含有松散饱和的粉细砂和粉土层,地基基础施工可能引起水头差变化时,应根据阜新地下水动水压力变化的资料,推断可能产生的潜蚀、流沙、管涌等。 (4)当基础下部有含水层的时候应该注意承压水头压力突出冲坏基坑底板,所产生的突涌的可能性。 (5)着重评价岩土体和建筑物受地下水的影响,推断将会发生的岩土工程的危害。 (6)着重评价含水地层的渗透性和含水性,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自然降水,是否会引起土体的沉降和地面塌陷,造成对建筑物的危害。 四、结束语 地下水是岩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勘察中地表基础工程环境容易受到岩土的水文特性的影响。水文地质评价在工程勘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将工程勘察水文地质的评价工作做好,不但能使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还能使岩土体的潜在能力得到利用。清楚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提高水文地质评价和危害的防治,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勘察的质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是工程安全施工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 作者:滕险峰 单位:阜新市引白工作办公室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问题分析 一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问题分析 1缺乏认知 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复杂性,在工程建设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时候却未能被人们重视,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工程勘察工作只重视岩土工程条件方面的调查工作,而在水文地质方面,仅仅是虚以应对工程勘察规范要求而简单展开,并粗略工作,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水文地质工作在工程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2工作内容粗浅 在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中,因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重,没有依照工程建设设计要求来开展水文地质工作,进行的水文地质工作量小,采取的工作方法落后,自然不能很好的深入调查水文地质情况,也就不能正确进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评价。 3缺乏水文地质分析 水文地质具有特殊性,如果在工程勘察中未能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分析,未能掌握岩、土地层的透水性及富水性等水理性能,以及地下水的运动规律等条件情况,未能按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水文地质试验以求得水文地质参数。其工程勘察成果就不能正确评价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设计与施工有很大害处,给工程建设带来安全隐患。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只有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总结,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 二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 水文地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工程建设,也可能会对工程建设产生不利影响。这不仅包括自然条件方面,也包括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下水位的升、降,地下水流动等运动性能对工程建设产生的不利影响。此外,地下水的腐蚀性化学性能也会对工程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1地下水位上升使地基承载力下降 当建筑物的基础位于非饱和土中时,地下水位上升使地基土的抗剪强度(c、φ)下降,造成地基承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水位上升,会使土的有效重度(γy)减小,亦必然导致地基土承载力下降。 2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 在饱和土中时,土中的总附加应力等于土体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之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土的孔隙水压力减少甚至消失,使土体产生压缩,从而形成地面沉降,对其附近的地面建筑物安全构成影响。 3饱和地基土的震(振)动液化 当地基土中存在饱和砂土层时,在地震、机械振动等作用下,饱和砂土地基会产生液化现象,地基承载力骤减而影响上部建筑物安全,这也是地下水和不利影响之一。 4地下水渗流对地基土的强度及稳定影响 当地下水从水头高处往水头低处运动,在含水层中形成渗流,渗流能带走地基土中细小颗粒,对地基土的强度及稳定性均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上部建筑物的安全。 5地下水运动对基坑安全的影响 基坑开挖施工时,基坑内降水引起坑内、外水头差,导致坑壁水压力增大,使支护结构的受力增加,影响支护结构的安全;坑内外水头差亦会使地下水向坑内渗流,会引起基坑壁开裂坍塌,或引起基坑底涌土开裂,影响基坑安全。 6地下水对地下室等地下构筑物抗浮的影响 地下水渗入基坑会对底部密封的地下室等地下构筑物产生浮力,如施工前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不够详细、准确,会对地下水产生的浮力估计不足,设计桩基或锚索的抗拔力不够,会导致地上楼层低矮,建筑自重较轻处的地下室产生不均匀上浮,造成结构受损等严重事故发生。 7地下水的腐蚀性对地下水构筑物的影响 当地下水某些化学成分含量过高时,水对混凝土、可溶性石材及钢铁构件和器材会产生酸性侵蚀、二氧化碳侵蚀、氯盐侵蚀、盐类结晶侵蚀等化学侵蚀作用,破坏混凝土基础,地下室等地下结构,危害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 三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存在问题的防治措施 1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准备 在水文地质工作开展之前,要先通过岩土工程勘察,对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地质构造以及水文、气候作详细的了解分析。并对场地含水层的分布状况、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深及地下水的运动规律作初步了解。 2明确水文地质工作的要求 在工程勘察中,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来开展水文地质工作,不仅要详细了解工程建筑设计资料,充分了解建筑物的构造类型,而且要特别搞清楚建筑物基础、地下室等地下结构、构筑物的埋藏深度和规模,尽早发现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利因素,根据工程设计在工程勘察任务中明确水文地质工作要求。水文地质工作的每项调查、测量和试验,及其成果参数均应有的放矢,服务于工程建设,这样才能同时提高工程勘察与工程建设的质量。 3水文地质工作必须严格依照规范进行 如今水文地质工程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有成熟的水文地质技术规范和标准以供工作中执行,工程技术人员应该熟习相关规范和标准,在工程勘察中严格按规范要求开展水文地质工作,准确完满地完成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任务。 4准确进行现场水文地质调查和测量、试验 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需现场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和测量、试验。工作中应该采用精确计量工具,准确测出场地地下水数据,并在水文地质试验中准确采集、记录数据,为下一步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打下基础。 5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与公式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在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中,除了对地下水情况实地调查、测量外,很多水文地质参数需通过试验后计算求得,应根据现场地下水及含水层类型、试验装置情况等条件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与计算公式,通过正确计算所得的参数可在工程建设地下水防治设计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工作在工程勘察是不可或缺的,在工程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水文地质条件来讲,其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不仅包括自然因素,同时也包含人为因素,因此在工程勘察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水文地质工作,对影响工程建设的条件和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保证水文地质工作成果的实效性,以此提高工程勘察及工程建设的质量。 作者:杨志明 单位:深圳市岩土综合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铁路隧道工程勘察地质环境论文 1关于隧道工程地质的勘察方式 为了准确掌握隧道区工程地质特点、水文地质环境、不良地质情况,对围岩状况进行级别分段,为隧道工程的建设与设计提供科学的工程地质资料与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案,地质勘察基于遥感判释运用了隧道工程地质调绘、地质钻探、高密度电物探法、地震勘探与钻孔超声波检测、抽水与压水试验、瓦斯检测等多种方式予以综合勘察。 1.1隧道工程地质调绘地质调绘的方法主要包括追索法与路线穿越法,对工程整个地质单元与隧道区两部分控制地质体与不良地质。与以往的方法进行比较,打破了调绘范围的限制,让调绘内容更细致、更准确。通过调绘方式,能够查明岩堆、危岩、软土、瓦斯、地下水等不良地质的分布情况,尤其是在隧道中部发育的岩溶管道水水流方向。隧道工程的地质调绘为下一步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地质钻探由于隧道区域地层与岩性变化的多样性,进行地质钻探时需要布置多个钻孔,加大钻孔分布范围。钻探方式主要是采用金刚石或合金钻进,一部分煤系地层地带的岩石粉碎,采用的是无水反循环钻进工艺。钻孔的深度除有特殊要求的钻孔外,都应当深入隧道设计标高2m~3m以下。钻进岩芯采取率要求破碎岩层与强风化层不小于50%;完整基岩不小于80%;覆盖层不小于50%。钻探钻进过程中,仔细测定地下水位,并及时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岩土分层、地下水位、钻进速率、水的颜色等。利用详细与具有代表性的钻探方式,隧道洞室围岩的岩性与整体情况能够直观显示;利用钻孔实施抽水、钻孔声波测试、压水测试、煤层瓦斯检测等一系列工作,以定性与定量两方面为隧道围岩的分段与分级带来有效的地质依据。 1.3高密度电物探法若存在钻探方式难以查证的地质,则能采用高密度电物探法,物探仪器为拥有我国先进水平的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研究的WGMD-1型高度探测系统,方法是用α排列方式予以高密度数据采集,采用国际水平的Surfer软件与RES2DINV软件进行二维电阻率成像反演。能够准确判断地质情况,改善隧道工程施工的危险性,降低严重社会问题的发生率,有时还能避免路线更改,从而节约建设项目的投资资本。 1.4地震勘探与钻孔超声波测井以及探测岩石波速因其隧道区域地层岩性多样化,地表风化程度严重,钻探取芯能力弱,岩芯大多为碎块、砂状以及块状。地质人员大都是通过人为因素来判断岩石风化程度,很少客观判断岩体基本质量,未能科学划分隧道围岩类型。因而,地震勘探与钻孔超声波测井以及探测岩石波速技术逐渐被应用。地震勘探仪器采用的主要方式为折射波法,通过定性划分结合定量指标的整体分析,确定了岩石风化情况与隧道围岩类型,该方式更为合理,更具创新特色。 1.5抽水与压水检验方式若隧道区域属于条带状岩层组成的山岭,其水文地质单元更加复杂,含有较多含水单元与隔水层,其透水性与含水单元具有较大差异。为了能检验出准确的洞身段各岩石的裂隙性与透水性,准确预判隧道涌水量,于钻孔施工结束后分别实施抽水与压水试验。抽水及压水试验使用的是自制提桶与专业高扬程空气压缩机抽水与压水设施,其中提桶抽水试验应用于地下水位浅的地段,空气压缩机抽水和压水设施应用于地下水位深或不存在地下水的岩层内。并且还对一些钻孔实行了将抽水与压水相整合的试验,以便同单一试验进行对比。 1.6瓦斯检验对专门施工的ZK11钻孔,采用一套煤管、一套瓦斯解吸仪、两个取样瓦斯灌予以瓦斯检验,其具体方法为:在钻孔钻遇煤层后,下采煤管采煤同时迅速装灌后封闭,5min内进行解吸,获得现场瓦斯解吸量,最后采用图解法算出瓦斯耗损量,二者相加即为煤层瓦斯逸出量。该方式简易可行,结果接近实际情况,具有相对开拓性。 2关于工程地质环境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在建设长隧道、深埋隧道以及大隧道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问题,不仅会对工程工期与造价造成影响,还会给隧道的施工与运行带来安全隐患。下述对影响隧道工程的几种地质环境作了探讨。 2.1软土地基在湖相与滨海相等古地质环境中,软土大都沉积在相对停滞与相对运动迟缓的水环境内,此类沉积软土颗粒细软、土质软弱、孔隙度大、含水量高、容易形成蠕变、凝聚力小几乎可以被忽略。在这种地质条件上建设隧道,必须考虑工程的地质问题。 1)该地质土性较软,受到隧道重负荷时容易发生沉陷,从而厚度发生改变,形成不均匀沉陷,导致隧道内衬砌等结构发生形变; 2)隧道结构会受软土蠕变的影响,及时进行支护与衬砌有重要作用; 3)软土一般存在于地下还原环境中,微生物作用容易形成甲烷气体,聚积在软土层孔隙内,隧道挖进时工作人员可能会受甲烷气体的危害,若遇到火源还可能引起爆炸。建设隧道时,对于软土地基,长度不长的隧道应采用盾构穿越更为简易;然而长度过长的隧道,因其软土的蠕变特点,会形成超量切削,导致在隧道盾构掘进的前端会出现蠕变凹槽,如果软土层厚度不够,容易使得上方活河水与海水大量潜入隧道。因此,在海域上存在众多沉积软土地带时,借助盾构穿越软土层,必须充分重视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2.2砂卵石层地基在多样化地质条件如平原、河流、滨海、盆地中,会存在不同成因的砂卵石沉积层。各地砂卵石层的结构由于沉积时受到古地质地理环境的影响,各结构间存在差异。砂卵石层的沉积韵律和颗粒级配受到沉积时水动力条件的影响。砂卵石层危害隧道工程的几个方面主要是: 1)因为隧道施工排水,使得周边砂层的机械塌陷与管涌; 2)砂层涌入会引发丰富地下水; 3)砂层地质结构的不同,形成不规则沉陷,为隧道带来安全隐患; 4)砂层内夹杂的大块卵石,影响盾构施工,严重时会卡住刀片。采用沉管法在湍急河流的砂卵石层中建设隧道,容易使沉管下砂层形成冲刷,损害沉管隧道。 在厚砂层上建设隧道时,要注重下述几点: 1)抽水起始水位降低引发地面沉降、冲刷、潜蚀; 2)进行大量抽水后,水位降低迟缓,产生压力水头,极易使得下方的大量砂层溃入; 3)下方存在相对隔水层时,因为上方隧道抽水降低水压,下方高压水汇合;4)透水层凸起,形成众多越流向上补给,影响隧道运行。 2.3碳酸盐岩地层在分布有可溶碳酸盐地层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喀斯特化作用,作用结果为在地表上形成奇特山峰,地下形成多个洞穴与通道。活跃在洞穴和通道中的喀斯特水包括孔隙水与裂隙水等,存在不同的特点。喀斯特水有五个对立统一的特点,具体包括: 1)独存与半独存的管道水流和拥有统一水力相关的地下水力面与扩散流同时存在; 2)不含水岩体与含水岩体同时存在; 3)非承压水流同承压水流之间互相变换; 4)层流运动和紊流运动同时存在; 5)非均质含水性和均质含水性复杂变化。在喀斯特化地层中,具有相当明显的三相流,即是气体、固体、液体三相物质混合形成的三相流。三相流具备一个重要特性,泥砂等固体流与水等液体流是不能被压缩的,而气体能被压缩,受压气体还会发生多种变化。 3结语 区域地质断裂与大型滑坡体等区域地质条件严重影响铁路线路的安全。本文通过采用地质勘察方法对隧道区域的地质环境予以全面系统的深入分析研究,监测隧道结构收敛变形情况,对隧道工程进行稳定性分析。通过研究隧道区域地质构造环境、围岩介质环境,得出了隧道山体开裂原因与围岩稳定性研究结论,希望能为复杂地质条件的铁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作者:张志远单位:山西省地勘局二一四地质队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地质工程勘察作用下的工程设计论文 1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工程勘察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但是与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技术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质工程勘察工作的人员没有对自己的工作足够的重视,在撰写地质勘察报告的时候,只是以之前的数据为参考,而不是对参考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样就导致勘察报告涉及的技术参数不是很准确,从而影响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第二,地质勘察人员只是重视报告的理论性和专业性,而忽略了实用性,这就使得工程设计人员在阅读报告的时候产生的巨大的难度,影响了设计的结果,而且地质勘察人员与设计人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就增加了工程的成本,也为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第三,地质勘察工作前期的资金投入不足,而地质勘察工作是具有一定的周期的,等到报告的时间截止了,才匆忙提交报告,这就影响了地质勘察报告的可靠性,为后期工作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导致工程存在了安全隐患。第四,地质工程勘察的管理比较混乱,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在整个地质勘察工作中,技术管理工作也做的不到位,使得形成的报告非常不规范,一些工作人员的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面对重大的工程时,不能够及时的处理相关的问题,直接降低了勘察报告的质量,从而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第五,地质勘察人员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够根据勘察的具体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够充分考虑实际的情况,导致勘察报告质量降低。第六,很多地质勘察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够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使得勘察的结果具有很大的误差,大幅度的降低了勘察的精度,而这些误差没有被及时的发现,从而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很有可能造成重大安全隐患,对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产生巨大的威胁。第七,地质勘察人员缺乏标准意识,在工作中不重视文字的校对,不能够规范的进行数据的表达以及公式的使用,在数据单位、计量单位、符号、专业术语等方面也不够规范,这些直接降低了勘察报告的质量,从而影响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2提高地质工程勘察工作质量的措施 针对以上总结的地质勘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地质勘察工作质量的基本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不断的规范地质勘察工作的相关规程,在进行地质勘察工作时严格按照规程执行,所有的工程项目在进行设计和施工前必须要严格的地质勘察工作,如果在进行地质勘察工作的时候,不能按照规程执行,将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从而为整个工程造成安全隐患。另外,为了规范地质勘察工作的行为,要建立相关的行业规范,这样才能保证地质勘查工作按照规范执行,从而保证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质量。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与完善地质勘察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地质勘察以及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检查。此外,要对工程项目采取全程监理的原则,做好工程项目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的监督评价。这样就能够使得地质勘察工作逐渐趋于规范化,提高其工作的质量,进而提高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质量。其次,在进行地质勘察工作时,要尽量使用一些高新测试技术,这样得到的数据信息就比较真实,然后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与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对比,这样就能够确保工程设计中参数的可靠性,进而保证了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质量。再次,要对地质勘察的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在勘察工作单位的内部实施轮换岗位的制度,这样就能加强各个专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通过座谈会或者讲座的方式,拓展勘察人员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另外,要规范管理地质勘察工作人员的行为,逐渐培养他们标准化的意识,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工作,并对他们的工作开展绩效考评,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培养地质勘察人员的安全意识,以保证地质勘察工作的防护工作做的到位,从而提高地质勘察工作的安全性。 3总结 综上所述,想要保证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质量,首先要做好地质勘察工作,通过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可以获取工程所需的各项参数,从而保证了工程设计的准确性,并为工程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因此,要不断完善地质勘察工作的规范,严格按照规范执行,以提高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质量。 作者:杨虎 邱洪亮 杜祥波 单位: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的重要性 摘要:工程地质勘察是为查明工程建筑中的地质因素而进行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以及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数。因此,工程地质勘察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整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决定了一项工程是否能够顺利的去建设。本文主要对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重要性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地质工程勘察;工程设计施工 引言 我国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我国的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工程建设的质量的要求也随之而逐渐增高。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地质工程勘察,因此,地质工程勘察在一项工程施工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地质工程勘察工作对工程设计和施工而言,为一项工程的施工的技术支持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同时,其工作的完美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项工程是否达到了合理性的要求。而目前我国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仍旧留有些许不足或者问题的地方,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去对我国的地质工程勘察技术进行不断的调整、改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工程设计以及施工的发展速度提供更完美的保障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 1.目前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也随之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然而与一些国外相比较更为先进的技术而言,我国的地质工程勘察技术在相对程度上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1.1地质工程勘察的工作、设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工作并没有较高的重视意识。地质工程勘察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是工程建设中进行地质工程勘察的主要目的,准确的数据在相对程度上可以更加完美的保证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可实现性。但是相对较多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人员在撰写地质勘查报告时,并没有去详细的分析参考资料,往往都只是参考之前的数据,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导致地质勘查报告之内所涉及的各类技术参数在很大程度上不具备准确性,同时地质工程勘察的工作人员在实际设计工作过程中,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设计理念的影响比较严重,进而导致地质调查报告在很大程度上不具备足够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设计师提供的数据分析不准确,进而导致设计施工方案不具备足够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项目施工的顺利性。 1.2地质工程勘察的设计人员与地质勘测的工作人员之间的缺乏必要的沟通。设计人员与勘察的工作人员缺乏沟通便会导致设计人员不能最大限度的完美的利用地质调查报告,而相反调查人员也不能按照设计师的需要去进行调查,双方人员不能够完美的配合,在很大程度上便会导致人力、物质资源以及财务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导致地质勘察工作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完全的显示出来。而且,地质勘查人员只是对报告的理论性以及专业性加以重视,并没有考虑报告的实用性,便会导致设计人员在依据地质勘察报告去做设计的时候在相对程度上会产生较大的难度,进而会导致最终的设计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严重的影响,对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地质勘查的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以及标准意识。在地质勘查工作中不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根据工程所建设区域其所不同的地质条件去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应对措施,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够充分的考虑到工程所建设区域实际的情况,进而导致地质工程勘察报告不具备相对程度上较高的质量。而且,很多地质勘查人员在工作中对文字的校对没有足够的重视意识,在很多时候不能够更规范的对数据进行表达,同时不能正确的对公式进行使用,从而便会导致数据单位、计量单位、符号以及专业术语等不能够做到规范,进而导致勘察报告的质量降低,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设计以及施工。 2.地质工程勘察对工程设计以及施工的重要性 地质工程勘察对工程设计以及施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意义。在每个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前期,相对程度上良好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整个工程项目开展、建设的顺利性。如果前期工作没有做好,那么将会对后期的施工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地质工程勘查工作主要是对水文条件、土质状况、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条件等各项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从而得到综合的、科学的、有效的数据信息,进而对整个工程项目中相对出现可能性较高的问题进行更加综合的分析,同时制定出相对程度上更加具备完美性、可行性的工程设计方案,更好的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以及顺利性,进而保证工程具有较高的质量。地质工程的勘察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对勘察区域的地形地貌资料、水文资料、地质条件资料、遥感图片资料以及地震记载的资料等各项资料进行详细的收集;其次,完成工程所建设区域的测绘工作并且进行详细的地质水文调查;第三,工程地质勘探见工程地质测绘、勘探;然后对相关的因素进行测试并且得出综合的测试结果,最后整理成地质勘察报告。 3.总结 地质工程勘察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地质工程勘察作为一个工程建设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地质工程勘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工程整体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想要保证地质勘查工程设计、施工的质量,那么地质工程勘察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便是保证其自身工作的质量,其次通过更加详细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进而去获得工程所需的各项技术参数,从而去保证工程设计的准确性以及施工的安全性、顺利性。因此,在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中,要严格的遵循各类规范,进而提高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质量。 作者:丁建丽 单位:河北省煤田地质勘查院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的作用 摘要:地质工程勘察是判断工程设计是否可行的有效手段,地质工程勘察的有序开展是合理控制施工进程的基本方法。因此,这里就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以促进地质工程勘察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地质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 引言 地质工程勘察作为工程设计的关键,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中的有效开展,能够提高工程设计的合理性,为建筑施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现今我国地质工程勘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有序进行。因此,地质工程勘察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 1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1.1选址勘察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地质工程勘察的选址勘察在大型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址勘察可以判断拟建场地的实际地址条件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用地的条件是否符合,并通过水文特征、地址结构等拟建场地自然物理条件对技术经济和工程地质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选址勘察有序、高效的开展,可以使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施工速度和安全性得以提升,避免恶劣地质条件对建筑施工造成影响。 1.2初步勘察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地质工程勘察的初步勘察是对地质报告已经选定的建设场地进行详细勘察。初步勘察主要是对建筑项目类型、施工规模、基础形式、建筑高度等地质因素进行的全面性勘察。初步勘察目的是为了有效避免所选建设场地的地质因素对建筑工程施工造成较大影响,并为建筑工程的总体平面布局和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方案提供参考依据[1]。初步勘察还能有效发现建筑选定用地存在的不良地质,并对不良地质进行分析,从而科学合理地制订工程防治方案。 1.3详细勘察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地质工程勘察的详细勘察能够为施工图纸设计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数据资料。详细勘察能够准确获取工程设计所需各项技术的具体参数,为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地基加固、基础设计等方面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依据,科学,合理设定不良地质防治方案。详细勘察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2如何发挥地质工程勘察作用 2.1规范地质勘察市场行为 规范地质勘察市场行为首先需要对地质工程勘察的具体工作进行规范,使地质勘察人员按照具体操作规范进行勘察。可见,工程设计和施工有效开展的前提均是地质勘察工作。只有将地质工程勘察的每一环节认真落实,才能使工程设计和施工得到安全保障,有效避免因工程设计不合理或者施工过程中出现失误,造成工程项目存在安全隐患,给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地质工程勘察规范化的基础是地质工程勘察行业规范的建立,因此,想要使地质工程勘察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地质工程勘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保证工程整体质量达到相应标准。 2.2引进高新地质工程勘察技术 地质勘察单位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地质勘察技术,使地质工程勘察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更加全面、准确,信息分析更加详细、深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数据参考依据。勘察单位在引进高新技术的同时,严格按照技术操作流程进行各项勘察工作,勘察工作具有周期性,勘察单位想要在短时间内提供给施工单位一份全面性、可靠度高的勘察报告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勘察报告缺乏准确性和可靠性,导致施工后期需要进行大幅度改动。 2.3提高地质工程勘察人员的综合素质 地质勘察单位通过实施内部轮换岗位制,能够提升地质勘查人员对勘察工作的重视程度,使设计人员真正有效利用勘察报告,而非把其当成一份参考资料。内部轮换岗位制度也可使地质勘察人员了解设计人员对于勘察报告的实际需求,使地质设计人员、地质勘察人员进行良性沟通,使地质勘察人员的勘察报告有助于设计人员有效阅读,从而有效控制工程施工成本。地质勘察单位也应定期组织地质勘察专业的相关活动,例如邀请地质勘察专家进行地质勘察专业讲解,拓展地质勘察人员视野,提升地质勘察人员的综合素质。也需对地质勘察人员勘察行为进行规范,使地质勘察人员形成标准化意识,严格按照勘察规范进行实际勘察工作,促进地质勘察工作高效开展。地质工程勘察单位要对地质勘察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考评,充分调动地质勘察人员工作积极性,培养地质勘察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地质勘察人员在开展各项勘察工作时,能够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保证人身安全。 3结语 地质工程勘察有效落实,能为建筑工程设计环节提供参考依据,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有序开展,避免因地势环境因素造成施工受阻。地质勘察能够提供详细的地质环境参数,使工程项目设计人员的设计图纸更加精准,从而为工程各项施工环节的有效开展提供最大保障。在实际勘察中,应该有效落实各项勘察工作的具体规范,促进地质工程勘察的有序开展。 作者:陈辉 单位: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工程勘察工作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评价内容;问题;应对策略 1前言 由于现阶段对于工程勘察工作大多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这就造成了在工程勘察中往往忽视了水文地质勘察,这是一项极大的隐患。由于水文地质勘察与工程地质勘察同样重要,并且由于两者相互的影响,对于基础工程的使用以及耐久等具有较强影响,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忽略,很少将水文参数等进行勘察,或者都是进行象征性的工作。由于水文地质条件非常特殊,因此如果不能在勘察过程中予以足够的重视,就会导致基础设计中忽略这部分问题,最终导致建筑基础在地下水等的作用下,对建筑的使用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观测、勘察以及试验,来掌握施工区地下水的形成、运动特征以及水质水量变化规律等信息,以便于进行利用或者排除地下水工作的开展。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勘察中,我们往往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视为象征性的工作,因而导致了大量由于地下水而导致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问题,使勘察和设计工作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2水文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地下水与建筑物和岩土体的作用和影响进行重点评价,并对其影响趋势进行预测,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2)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不同,查明相关的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需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便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3)在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状态以及其在天然条件下影响的基础上,对人为工程活动对地下水的变化影响等情况进行预测; (4)从工程角度按照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情况不同,分别对下列问题进行准确的评价: (5)对于那些以膨胀土、强风化岩、软质岩石以及残积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基础持力层可能产生的涨缩、崩解以及软化等影响作用。 (6)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粉土、粉细砂等情况时,应对其可能产生的管涌、流沙以及潜蚀情况进行预测。 3工程勘察试问地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水文地质情况的分析不彻底 由于水文地质情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必须在工程勘察阶段就掌握详细的水文地质特性,以及其他如富水性、透水性等水理性能参数,此外还要对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及时进行掌握,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如果工程勘察结果与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不一致,会给整个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带来极大的还出,给建筑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3.2工作内容粗浅 在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没有充分意识到重要性,并未按照工程建设设计要求来进行水温地质条件的勘察,不仅采用了错误的工作方法,进行的水文地质工作量也小,就造成了水文地质调查情况不准确,导致后期无法对其进行正确评价。 3.3缺乏足够认识 由于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具有极高的复杂性和技术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大多人都未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了很多勘察工作过分重视岩土工程条件方面的勘察,而忽略了水文地质条件的勘察,仅仅是应付了事的检查根本无法彻底勘察出水文地质条件,没有意识到水文地质工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4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常见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4.1明确工程勘察水温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 应对下列几方面水文地质勘察内容进行明确,具体为:(1)地貌形态、地貌成因以及地貌各单元之间的关系;(2)地形、地貌、地下水情况以及含水层分布情况;(3)地质构造中的泉井、褶皱以及断层。 4.2选择恰当的勘察方法 现阶段共有五种水文地质的勘察方法,分别是监测法、实验法、测绘法、物探法以及钻探法,勘察人员应根据水文地质情况的不同,合理进行选择。 4.2.1监测法 监测法主要是通过使用先进的检测仪器来实现对地表水、地下水的动态监测,并通过反馈的水质、水文、水位以及水量等数据,来完善水文地质勘探的信息。 4.2.2实验法 实验法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室外试验和室内试验,其中室外试验主要包括:流向测定、流速测定、弥散试验、连通试验、压水试验、渗水试验、注水试验、放水试验以及抽水试验等;而室内试验则主要包括对地下水文条件的模拟、分析以及测定,以及对岩石力学性质、岩石侵蚀机理以及岩石含水层颗粒成分的分析和鉴定等内容。 4.2.3测绘法 测绘法是指按照一定比例尺要求,对水文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测量与描述,形成地址测绘图件,并总结出地下水的形成与运动规律。水文地质测绘是一种最基础的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同时也是全部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 4.2.4钻探法 钻探法基于物探法和测绘法的基础上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探测含水层的水量、水质、层次、构造、水文、厚度以及岩性等参数。大多情况下使用钻探法,可以采取以探测法为主,探采结合的方式。 4.3加强学习工程勘察方面的相关规范 随着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的大规模开展,相关部门于近年来下发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以指导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虽然现有人员具有足够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对于标准规范掌握的情况却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应加大这方面的学习力度,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完成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 4.4加强对地下水的调查工作 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的核心就是调查地下水状态。因此,我们应先明确调查目的,设定合理的调查标准,其次是明确地下水类型水位变化规律、确定地下水位、地下水腐蚀性以及地下水位升降幅度等。 5结论 总之,为了保证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的准确性,我们一定要对其常见的问题进行解决,并通过明确工程勘察水温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选择恰当的勘察方法以及完善水文地质勘察评价体系的方式,保证水文地质勘察的质量,保证工程的安全、顺利进行的同时,也要保证建筑日后的使用安全性。 作者:余鹏飞 单位:江西省地矿局赣西北大队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解析 1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开展岩土工程工作,如果没有对水文条件有充分的了解,很容易出现由地下水导致的基础下沉或者建筑物开裂的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会给建筑物的使用者带来安全隐患。为了提高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从而保证岩土工程的效益,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地下水可能对岩土体和建筑物造成的不良影响,预测地下水的危害,预先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 2)不同的建筑物对桩基础有不同的要求,在工程勘察之前了解建筑的桩基础的要求,从而针对性地探究水文地质问题对建筑可能造成的影响。 3)不仅要考虑到正常情况下地下水文情况,还要考虑到地下水文情况突然发生变化时的应对措施。 4)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a.了解当地地下水文情况对地下桩基础混凝土的腐蚀性,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抗腐蚀措施。b.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受地下水文情况的变化较大,在这样的岩土体上进行岩土工程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土质在受水文情况的影响下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现象。c.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土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d.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e.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应进行渗透性和富水性试验,并评价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土体沉降、边坡失稳进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稳定性的可能性。 5)深入了解一段时间内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考虑到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对岩土体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岩土工程在设计之前需要了解选址区域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包括近几年来最高地下水位、最低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水位变化的趋势,由此确保地下水位不会频繁变化以及上层岩土体的稳定性。 2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分析 水文地质情况是岩土工程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极易给岩土工程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考虑到水文地质情况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地下水动水压的变化、地下水位升降的变化以及地下水位频繁升降都会对岩土工程带来不利影响,需要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降低这些不利情况带来的经济损失,消除安全隐患。 2.1地下水动水压引起的危害 自然情况下地下水动水压是保持在平衡状态的,此时不会给地面上的岩土工程带来任何的问题。但是一旦地下水动水压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岩土工程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影响地下水文情况的因素有很多,如地表压力的变化、降水量的变化、人为大量抽取地下水等。受到地壳变动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一旦地下水压突然增大,地下水的应力可能超过上层岩土体的强度,在上层岩土体不稳定的情况下,极有可能造成管涌、基坑突涌、流砂等灾害。而这些灾害的发生对于岩土体上的岩土建筑来说基本上是毁灭性的,因此在设计勘察和施工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地下水水压的变化,确保岩土工程的稳定性。 2.2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引起的危害 人为大量抽取地下水、降雨量急剧下降等因素会导致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而这种变化通常对于岩土工程的影响是负面的,因为会影响岩土工程地基的稳定性。地下水水位的下降会使得上层岩土体得不到足够的支撑,如果岩土体的强度不够,土质较为疏松,岩土体上的建筑工程就会出现下沉、塌陷的现象,带来了安全隐患。而如果地下水水位持续上升,岩土体在水的浸泡下可能会发生软化、崩解、胀缩等现象,水位上升过快时还会导致流沙或者管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在设计岩土工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地下水位可能发生的变化,尽量选择岩土体更为稳定的区域施工,从而避免地下水位上升或者下降对岩土工程带来的不良影响。 2.3地下水位频繁升降引起的危害 对于岩土工程来讲,地下水位的频繁升降引起的危害更大,也更需要加以重视。水位在频繁上升和下降时,容易导致岩土发生不均匀的收缩膨胀,上层岩土体的稳定性会逐渐降低,最终肯定是会影响到地面上建筑物的稳定性的。同时由于地下水位的频繁升降,上层岩土体中铝、铁等金属元素以离子形式进入水体之中,土壤由板结变为疏松,整体的承载能力也削弱了,这样整个岩土体上的建筑工程的稳定性也得不到保障。考虑到地下水位频繁升降引起的危害远远大于其他地下水文情况的变化,在岩土工程选址时要尽量远离地下水位不稳定的地区,这样才能促进建筑物使用寿命的提高。 3岩土工程中勘察水文地质问题的要求 考虑到岩土工程中勘察水文地质工作的质量如果得不到保证,其后果是具有毁灭性的,因而岩土工程中勘察水文地质问题需要了解相关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内容。水文地质条件资料的收集不仅仅要依靠已有的资料,还需要实地进行勘测,确保数据的科学有效性,需要勘测的内容主要有降水量、地下水位日常变化规律、蒸发量等,另外还需要考虑地下含水层的深度和厚度,地下水的流动方向、类型、水位变化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地下水上层的岩土体的稳定性,因而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就是要熟悉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内容,了解各种可能对岩土工程带来影响的地下水文条件变动的因素,对水文地质条件对建筑物的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收集一切施工地质下的水文条件变动数据,对水文条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预测并且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解决措施,只有充分重视岩土工程施工之前的地质水文勘察工作,对勘察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有清醒的认识,勘察工作的质量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4结语 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增加,每年都会新增大量的建筑面积,但是岩土工程开展之前的地质水文勘察工作却大多流于形式,这就为建筑工程的安全和稳定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所以,为了延长岩土工程的使用寿命并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在施工之前对地下的水文地质情况做深入了解,分析地下水文地质情况可能对岩土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要积极制定防治措施,以便于将地下水文地质可能对建筑物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作者:乔旭俊 单位:山西省地质勘察局二一二地质队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查的地位及内容研究 摘 要: 水文地质勘查是岩石工程建设项目的必要环节,特别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的指标参数直接关系到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本文着重分析水文地质勘查在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地位,分析其在建筑工程的重要意义,并阐述水文地质勘查的具体勘察内容。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 水文地质勘查; 岩土; 地下水 岩土工程勘察范围之广,不仅包括岩土本身的物质勘察,还包括水文地质的勘察。岩土工程勘察在建筑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水文地质勘查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际现场施工表明,水文地质的因素制约着岩土工程的质量。运用先进的水文地质勘查技术,做好水文地质的勘察评估,对勘察结果进行客观分析研究,判断岩土工程的地质水文条件,对岩土工程的顶层设计和基层施工有着重要参考意义,是岩土工程的理论依据,成为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原动力。有鉴于此,本文将基于笔者研究及工作实践经验,重点对岩土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查的地位及内容谈一谈自己的认识,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1. 水文地质勘查的概念 水文地质勘查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构成环节,主要研究水文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影响作用。主要是在前期的水文地质基础数据前提下,使用适当的比例进行科学验证,运用先进的勘察技术和仪器设备对水文地质指标因素进行分析判断,探究影响水文地质勘查结果各个环境因素,分析水文地质各个参数变量对整个岩土工程的影响程度。 2. 水文地质勘查在岩土工程勘察的地位 2.1 水文地质勘查影响建筑的基础埋深 建筑物在地基的埋深的程度与水文地质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基的打入的深浅,都是依据前期的水文地质各个参数的数据分析,进而推断地基的深浅数据,选择符合地基的合理埋深范围的指标。掌握水文地质的动态数据,结合实际的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判断建筑物在地下的埋深尺寸。在实际的岩土工程地基设计中,勘察出准确的静态地下水位。一般来说建筑物的埋深必须在地下水位的上面,但也存在着特殊的建筑工程,地下水位较高,地基的基础埋深必须符合客观的基础埋深的区间范围,那么建筑物埋深位置必须低于于地下水位,这就要求在施工前期采用先进手段进行降低水位,保障建筑物的埋深位置处在不受地下水影响的深度。此外,岩土受到地下水流经会降低土壤的硬度,容易出现软化的岩石层,这些软化的土壤易出现岩石干裂的情况,对建筑物的地基埋深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必要的水文地质的勘察,保障建筑物的埋深处在最良好状态的岩石层上。 2.2 水文地质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地下水位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出现水位高低起伏不平稳的水文现象。高水位和低水位都是制约着建筑工程的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土壤都有其的酸碱平衡,才能维持土壤的稳定性和坚硬度,然而当水位升高时,这种岩石的平衡会被地下水打破,地下水丰富的可溶性的盐物质会对建筑材料有一定的腐蚀作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的基础承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同时水位上升造成的暗河积水,更易致使建筑材料出现裂缝缺陷。当水位降低时,地下水本身承载着对建筑物的压力就会减弱,建筑物的基础水压降低,造成地基下沉,建筑物凹陷,岩石层中的土壤固有的颗粒和粉砂分散流失,对建筑物的基础建筑材料的基础结构受到破坏,这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性造成巨大的威胁。 2.3 水文地质影响建筑工程的支护效果 地下水动力循环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在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的多种作用下,处在一种平衡的水动力循环状态,然而当受到人才因素的影响,这种平衡将被打破,给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例如,在受到人口激增的时代背景下,地产商对土地的开发有限,土地的使用权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s,因此必须采取加高楼层的方式进行建筑物的高结构的建造。而楼层越高越需要更深的地基,则会采取抽水或者垂直开挖的降低水位的方式,这种严重破坏地下水动力的人为手段,极度造成地下水所处的地质环境发生质变,地下岩层出现空心等土壤结构,这降低了岩土工程的后期建设的质量,减少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3. 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查的内容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工作实践来看,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查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3.1 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勘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客观勘察,是水文地质勘查的最基本的内容,为水文地质勘查项目的有序开展提供基础性的保障。自然地理条件的勘察内容多样,层次鲜明,涵盖面积广,主要涉及施工环境的方方面面,例如气候特点、水文特征、地形地貌特征等。气候特点主要勘察内容为气象特征,施工区域的气候分布为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还是温带,大气湿度热度的指标参数,风向指标风速情况。水文特征主要指的是周边水系数量,地下水位置特点、流向、流速等。地形地脉勘察内容为岩土工程所在位置的地形平原、高原特征,地貌被侵袭程度,地形冲刷效果,地形堆积形态。 3.2 地质环境 水文地质勘查的重要勘察内容为地质环境的勘察,主要由地质特征、基底构造、岩石性质、新构造运动、第四系厚度控制等内容构成。分析岩土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分析岩层的对水作用的抗压能力,并测定岩层的腐蚀程度,有效的判断岩土工程的建筑物的耐久性。 3.3 地下水位情况 由于地下水位对岩土工程的影响重大,水位直接关系着建筑物地基稳固性。地下水位是水文勘察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位的升降特点,水位变化趋势,周边岩石环境的水补充作用,地下水在岩土的排泄情况,勘察地下水最高水位和最高水位的历史特点,并分析造成高低水位的具体历史原因。每个岩石层面的物质性质不同,地下水蕴藏程度不一致,水类型和水流速的变动差异也是水文勘察的内容。动态水位分析,对岩土工程的基底调整有指导性的意义,及时的等基底建设进行改进和调整。在地下水的勘察中,针对不同的地质水系选择不同的测定方法,可通过钻孔、探井的方法测定水位;同时在测定水位时,主意测定的时效性,需要在静止的地下水位测定一定的时间,分析地下水的渗透情况和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3.4 含水层、隔水层情况 含水层和隔水层是水文勘察内容重点之一,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地基结构的层次和稳固性。含水层、隔水层的勘察主要有以下的内容:各个含水层的埋深条件和埋深水位,主要水层的厚度分布和水位情况,各水层的地下水的类型和流速流向及水位动态情况。在现场的地质水文勘察中,注意结合岩土工程的建筑材料的对水的敏感度,科学合理应用地下水的渗透系数,结合施工现场的地质结构和周边的地理环境,着重分析各个水层对建筑材料的腐蚀程度,并据此判断指导岩土工程的材料设计。 3.5 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 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主要方式通过抽水试验。在岩土工程的际试验中,选取准确的岩层样本,岩心的选择尽量保证其完整的岩心,在试验过程,注意岩心的测试受到客观因素干扰,避免造成岩心破裂和污染。抽水试验要经过多次试验过程,通过三次对地下水减低深度,最终讲深的位置与建筑设计的埋深程度一致,测量时使用统一的测量仪器设备,达到统一的测定口径。抽水试验结束后,及时补充水位,恢复水位上升后进行必要的测量。同时,采用软化方法,判断岩石对地下水的软化程度。由于岩石的受力情况与岩石的干燥程度呈现正比关系,用软化的办法对岩石层面的耐风性、耐水性、透水性的指标参数进行测定,保证水文地质参数测量工作数据准确性和科学性。 4. 结束语 水文地质勘查作为岩土工程勘察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勘查质量的高低会对岩土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性构成严重影响。这就要求广大地质工作者除了要明确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查的地位外,还应对其勘查内容充分掌握,这样一来为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地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应用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地理环境变化也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便给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及时做好相关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成为有效解决复杂地质条件岩土工程勘察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文本就高山峡谷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应用进行研究,并总结出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及其有关的核心技术与行之有效的问题处理方法。 [关键词]复杂;地质条件;岩土;工程;勘察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地质环境日益复杂,给部分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对相关的专业勘察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而为能够有效的解决现阶段岩土工程勘察问题,需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勘察工作及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制定周密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案,以便于从勘察效果及技术人员安全两个方面对相关问题加以有效解决。 一、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的实施 1.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的实施 因为高山峡谷地区较为特别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使得峡谷区域的上面多以砂石土为主,呈现出一定的散落性,峡谷地区的下面部分多是些碎石之类的土质,这就导致了在高山峡谷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实施,同其他土质类型的地区比较有着显著的差异,常有多落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这里以云南某峡谷地区为例,峡谷地区具有特殊的地质环境和自然条件,因为峡谷区域的上方主要以砂石土为主,而区域的下方多以碎石为主,这样的地质特点就必然会导致该区域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其他地貌类型的地区具有明显的不同,在峡谷区域实施岩土工程勘察之前必须要对该区域的相关数据进行长时间的分析整理,比如该地域的地表温度、冻土层深度、气候条件、降雨量等,将勘察区域的地质构成以及土层的性质、分布、成因进行详细细致的分析总结,还要对当地的地下水等状况做出深刻的分析与研究。 2.复杂地质条件下主要勘察技术方法 (1)地质测绘 地质测绘工作能够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对实际的地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地质构造及地理环境的分析,来对岩土层的基本情况及岩土层的基本分布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使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能够井然有序的顺利进行。地质策划对图表及数据信息要求较高,需将存在岩土勘察风险的区域及时的进行标注,同时要按照岩土层的实际风化程度进行进一步的分类,以便于使相关技术人员能够在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2)岩层的钻探 岩层钻探工作需要的机械设备较多,在实际的钻探过程中为能够进一步保证钻探质量。首先需选用DPP-100型车装钻机进行打孔工作,在确保孔壁结构稳定后可使用30型台式钻机进行下一步的钻探工作。此时应采用回转钻进的方式来提高孔壁的结构强度。而后要进行粘土性岩芯的采取工作,其采取率应保持在90%以上。砂土层的岩芯采取率则应保持在75%以上,以便于更好的对各岩土层的基本状况观察。最后要做好岩土层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的变化记录。通过信息与采样来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3)原位测试试验的进行 在该测试进行过程中需选用原装液压静力触探探头进行数据的收集。在信息采集完成后需对不同种类的信息进行分析,而后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的梳理与整合分析。在此过程中,需选用标准落锤进行自由落体试验,其中落锤的动力及速率较为重要,需将速率使用保持在每三秒一次,同时落锤动力要能够在试验过程中确保一致,以便于更好的进行原位的测试实验。为能够进一步提高试验效果,可在试验过程中选用动力触探的方法配合以上试验进行,从而使其更为准确的分析出岩土层的风化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4)岩土工程勘察的室内试验 岩土工程勘察需模拟外部岩土勘察环境进行。以便于更为有效的解决在复杂地质条件中岩土勘察工作所面临的相关问题,通过室内试验的方式,得出更为准确的结果与处理方案,继而有效的提升岩土工程勘察的安全性。受实际情况的影响,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常需采用评价与分级的方式来选用不同的测试标准。在实际的试验过程中,要首先对图层的物理性进行深入的分析,而后要做好地质环境的测定,利用压缩试验来对岩土的实际压缩性进行分析,此时便可有效的利用岩土压缩性来解析实际的水质情况,在得到相关的试验数据后即可对岩土工程勘察的相关信息及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地基的处理技术 1.垫层法 垫层法是较为基础的岩土工程地基处理方法,对于浅层地基处理效果较好。同时在黄土地区该方法也较为适用,继而被称之为水坠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首先需进行坑基的挖掘工作,在确保其能够挖掘到预期设计深度后,可进行基坑的佯装的工作。而后要做好砂层厚度的控制,其基本厚度需按照实际的坑基环境而定,通常需控制在25cm左右。以此需确保坑基内的砂层能够与坑基挖掘深度保持一致,在查验合格后,需进行注水平齐工作。最后要需选用强度较高的钢叉进行砂层的搅拌工作。如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砂层沉实的情况,则需在深度15cm的位置重新进行搅拌工作。 2.强夯法 强夯法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通过夯锤下落阶段而产生的物理重力来提供较高的冲击力,此时在与传播介质的接触过程中,即可在冲击波的作用下使基土振实。此时基土结构强度的增加便使其能够更好的实现岩土层的夯实。从而不仅有效的提升了其基本的承载能力,同时也进一步确保了土层的稳定性,使其能够有效的降低其实际的压缩性。土层压缩性的降低能够使沙土振动液化现象的发生概率也随之降低,此时便可达到最佳的地基处理效果。该方法操作便捷,同时适用性较强,能够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使用,使其在成本与效果两个方面均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结语 驮拥刂侍跫下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危险性极高,一旦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遇到自然灾害及落石、滚石等情况,即可威胁到相关专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求相关技术人员不仅要能够有效的掌握不同的地质地基处理方法,同时也需在勘察工作进行过程中做好岩土层研究,以便于更好及更为迅速的完成相关工作,从而保证勘察质量与相关人员的基本安全。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浅谈水文地质在工程勘察中的重要性 摘 要:在工程勘察的活动中,水文地质是重要的工作环节,是后续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的基石,也是后续工作如工程方案设计、工程建设等的重要参考依据。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所得的数据结果在整个工程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以此来提高工程方案设计的正确性,也能够有效地节省工作时间,避免出现方案设计失误的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水文地质在工程勘察活动中还可以提高工程的安全性,防止由于对当地水文地质环境的不了解而出现的意外情况。据此,本文重点阐述了水文地质在对于工程勘察工作中的重要性,希望以此引起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的注意,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重要性研究 前言:水文地质主要研究地下环境中的地下水,地下水属于岩石层的一部分,勘测情况可能会对工程建筑的稳固程度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当地环境水文地质情况的研究和掌握,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因此,水文地质是整个工程勘察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尤其是在针对各个参数的勘测上需要做到准确无误,以此来提高工程的质量水平。工程勘察是开展工程活动之前的重要准备工作,水文地质勘察也工程勘察的重要内容,为整个工程方案建设提供参考,形成或支持或否定的意见。 1.水文地质在工程勘察的主要内容 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实施之前极其重要的环节,如果在工程勘测中没有做好水文地质勘测工作将会对工程建设埋下安全隐患,降低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而若在工程勘察过程中对工程周边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深度的勘察,并且依据勘察结果对工程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做出相应的评价,以此评价作为工程方案设计的相关依据,就能够有效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即使出现意外情况,也能够及时做出相应的应对方案[1]。 1.1地下水分布以及环境周围水质情况 地下水是水文地质勘测的重要因素,需要充分了解工程周边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具体包括地下水的含量和距地表的距离。此外,还需要针对工程建设是否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程度,怎么应对这种环境变化等等相关问题进行检测、预估、探讨。另外,工程建设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废弃物和废水,而这些成分是否会渗透到地下水之中,引起地下水的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给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也需要列入考虑范围。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地下水是否对埋藏在地下水位的地基内的钢筋有腐蚀作用,以及所选的地基是否在软质岩石,因为这些因素对工程的基石建设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进行水文地质勘测时,并不仅仅是针对建设地点的勘测,要对相当范围的周围环境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勘测,得出相应的数据,因为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的变化也是有所联系的。针对这些勘测情况得出的数据一定要准确,以保证后期工程建设的质量。 1.2岩土勘测情况 岩土也是地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岩土结构以及颗粒大小等特性很容易对工程建筑的稳固性产生影响,岩石结构的脆弱性容易对工程建筑造成一定的危害。在预估到这些可能出现的危害之中,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防止这些危害的发生。此外,还需要关注到岩土水理性质,在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下,岩石的强度、硬度、透水性等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将可能对工程建设的稳固程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岩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质及其测试办法五种 :崩解性 ;软化性 ;透水性 ;给水性 ;胀缩性[2]。崩解性是指,岩土在与地下水发生作用后,岩土的硬度发生变化,岩土结构的离散性增大;软化性是指岩土遇水,强度降低,容易产生岩土风化;透水性是指岩土能够使得地下水的渗透程度,与岩土颗粒大小有关;给水性是指岩土对于地下水的储存量,以此作为建设的排水参考数据;胀缩性是指岩土遇水后颗粒的厚薄程度发生变化。 2.水文地质在工程勘察的重要性研究 在对岩土工程进行勘查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岩土工程周边的水文地质进行仔细的勘察而有些工程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最容易忽视对工程周边进行水文地质勘察。然而,在整个工程勘察活动中,水文地质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勘测内容,事实上,工程地质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水文地质因素的影响的。水文地质勘测活动能够对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工程建筑的稳固程度,节约了工程建设时间和建设资金,提高了经济效益。 2.1影响工程稳固程度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中声也下水是最影响工程质量最易破坏工程结构稳定性的一个外在环境因素。地下水是自然环境中变化比较大的因素,天气状况,土壤以及施工等等都会使得地下水水位、水质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将会对工程建设的地基产生影响,地基是与地下水接触最为紧密的一个部分,受地下水状况影响比较大,而地基又是整个工程建筑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关乎整个工程的工程质量水平。而由地下水的变化引发工程地基的变化是多样的,比如,地下水的升降会对建筑的稳定性能产生影响,比如,地下水位下降就有可能会造成地面的沉降,进一步造成工程建筑的塌陷,如果地下水位上升,可能会影响建筑所处h境的湿润程度,与其发生发应,出现腐蚀等化学反应。不仅仅是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对建筑地基的稳固程度造成影响,地下水水质在发生变化时也会对地基的牢固性产生影响,比如,地下水的性质发生变化有可能与建筑材料产生反应,出现腐蚀情况,造成工程建筑的坍塌[3]。 2.2提高工程勘察有效性、全面性 在过去的工程勘察报告中,出现了由于对水文地质勘察不重视,或者勘察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因为这种忽视,也造成了一部分工程建设出现坍塌事故,造成了人身伤害,延长了工作时间,降低了经济效应。因此,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明显 看出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在工程勘察中的重要作用。简单地说,工程勘察是主要针对对地形、地质及水文等状况进行测绘、勘探测试,并提供相应成果和资料的活动,其中,地形地貌因素的变化性是相对比较小的,变化所需时间是比较长的,然而,地质水文是其中变化幅度比较大的内容,也是在整个工程勘察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地质水文勘察数据、评价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参考内容,为工程方案建设的制作和改进提供相应的意见。 3.结语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检测工作在工程勘察有着重要的作用,水文地质检测数据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参考。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程勘测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有关部门以及相关企业要提高对水文地质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培养相关技术勘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勘测能力,落实水文地质勘测工作,充分发挥水文地质勘测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