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浅谈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摘 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企业单位不得不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合理的防范和控制,尤其是医院单位,其财务状况相对更复杂,需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文章通过对医院财务风险以及医院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地研究,提出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以期更好地促进医院财务工作的高效合理运行,推动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控制;应对措施 对医院的财务状况进行系统管理能够保证医院经营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医院的财务部门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发展方向以及经营状况,所以医院需要不断地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与监督体系,制定合理科学的经营目标和方案,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将医院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做好全面安全的防范措施。 一、医院财务风险的含义以及分类 (一)医院财务风险的含义 医院财务风险是医院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财务经营问题,使得医院的财务工作方向偏离既定的经营目标,甚至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等不良后果。医院的各项经营活动比较多元化和复杂化,财务部门的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就会很容易导致财务风险,可能使医院出现财务危机,负债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营。 (二)医院财务风险的分类 医院的财务风险一般分为四大类,即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筹资风险的出现是因为医院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市场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财务方面的经营管理决策以及实施出现失误,使得医院的筹资工作不能够按照预期经营目标顺利实施,增加了医院筹资的风险。投资风险的出现是医院没有把握好投资方向,对于市场影响因素、资源流动状况以及相关因素调查工作不够全面准确,使得各种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料性的因素影响到了医院投资方案的制定,使得医院财务部门所预测的投资报酬率出现误差,影响到了投资决策。医院经常会出现资金回收风险,因为医院在进行资金回收的工程中回收资金的时间与回收的金额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了资金回收的效率,加大了医院资金回收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的出现是由于医院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工作管理不到位,利益分配不合理,使得医院的各项经营活动不能够高效的运行,给医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引发收益分配风险。 二、医院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分析 在大部分的医院中,经常会片面的追求盈利最大化,在为社会提供各种福利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不断地提高医院的盈利水平。医院还不断地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在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医疗产品,确保人们有病可医,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医院对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不准确,错误地将医院的盈利同实现社会效益对立起来。 (一)医院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医院的财务人员主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对财务报表的制作和对财务的处理上,体现了医院这一特殊单位的公立性质,而医院的内部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对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引导和培训,对于风险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没有正确的认识,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会增加医院的财务风险。 (二)医院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财务监督管理机制能够对医院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在医院的财务管理监督工作没有完整可行的规划,只是将财务管理监督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没有从医院自身的特点出发,理论机制与实践经验不符,增加了财务监督管理机制实施的难度,对于财务部门出现的问题和漏洞没有进行及时严格的处理,增加了医院的财务风险。 (三)风险管理的整体意识淡薄 医院对于财务风险管理比较关注,但是大部分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不具有长远性,没有考虑到医院整体经营目标,破坏了整体的和谐性,不利于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了医院整体的财务风险。 (四)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风险性 医院的变现能力比较弱,特殊的行业特点使得医院拥有大量的医药、医疗设施设备等存货,花费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利用拖欠药品费用的方式来减少存货使得医院的负债增大,极大地增加了医院财务风险。 三、针对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院的财务部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对医院内部的管理结构和经营体制进行全面合理的改革和创新,要不断地吸取其他企业单位的财务经营管理理念,不断地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实现医院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出严格规范的财务规章制度,强化对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制定完善的医院财务规章制度 在医院财务部门的人员有不同职责和义务,只有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才能够确保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顺利建立和运行,要坚持“统一领导,集中核算”的原则,设立完善的业绩考核体系,提升医院资金的使用率,做到财务部门工作流程规范化,防止医院财务方面的漏洞和不良行为的发生,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二)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 医院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对医院的偿债能力、发展潜力、获利能力等进行预测,医院要有足够的资金可以进行各种支出和开销,而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可以对医院的盈利状况进行精确及时的把握,有利于医院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利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防范医院的财务风险 医院可以采用回避法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对财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从而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从而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医院可以采用分散法规避财务风险,对于风险大的项目,医院可以与其他的企业单位合作,从而分散医院的财务风险,例如医院的产品出现滞销可以通过多家医院联营的方式实现多种经营,从而分散医院的收益预期风险。 (四)利用资金预算控制来防范医院的财务风险 医院对于财务风险的客观要求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从根本上确保资金的运行效率,通过资金预算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医院财务风险,通过合理科学的财务计划,实现医院资金的优化配置。对医院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是医院进行全面的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不断地强化医院领导阶层以及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提升其财务风险识别能力和适应能力,加强对医院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实现医院的利润最大化。 (五)对医院投资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 医院的投资风险一般表现在银行融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等方面,要对其风险进行严格的管理,对投资方案中的投资报酬率、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银行融资的周期性风险,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的复杂性,建立银行利率与外汇汇率等基础数据库,对医院的坏账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利用折旧方法对长期待摊费用进行管控。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医院在筹资和投资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要采取有效地措施强化对医院的财务风险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对于市场因素、自然环境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料性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制定完整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案,与医院整体的财务经营目标保持一致,实现医院的利润最大化,控制和防范医院的财务风险,促进其持续稳定的发展。 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基于内部控制下的医院财务风险 [摘 要]本文讨论了在内部控制下的医院财务风险的概念特征以及产生原因,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针对风险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如何防范财务风险发生。 [关键词]医院;内部控制;财务风险;措施 如今防范财务风险已经成为医院发展的首要解决问题,财务风险的出现对医院的收益影响重大,一旦出现财务风险很可能导致资金链的紧绷,降低了医院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想要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频率,就要加强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因此医院财务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一、医院财务风险的概念、特征以及产生的原因 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医院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因为各种主观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在实际获得财务收益时,无法和预期计算应获收益数额吻合,存在庞大的数额偏差,可能会最终造成前期投入无法收回或由于投入缺漏而惨遭资金损失。医院财务活动中的组织和管理,只要其中某一个方面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只要有四个方面,下面做一一阐述: 1.缺乏对投资项目的实际可行分析 医院在投资上过于盲目导致资金回收困难。很多医院在进行投资项目时往往缺乏事先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调查和研究,一旦投资项目失败,将会导致资金回收速度减慢,使资金周转困难,减弱了偿债能力,为医院发展带来危机。 2.资金使用率低,尤其在药品材料管理的不到位 在医院,药品和材料购买的支出在财务支出中占的比率较高,所以对于药品和材料支出,资金的管理是重中之重。然而很多医院针对管理药品和材料支出资金方面的措施过于片面,没有深入实施,例如在储存时所需要消耗的资金成本以及缺货成本。这也就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药品、材料的大量堆积等等问题。 3.资金回收困难,资产负债比率过高 过度的负债经营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风险,同时资金周转能力下降导致医院偿债能力下降,不能偿还欠款影响了医院自身的信誉。另一方面,应收帐款中过多的坏账发生,减少了资金收益,这其中医疗欠费在应收帐款中占较大比率。有些病人由于家庭经济问题导致欠费,没有钱偿还医疗费。还有些病人恶意欠费,试图赖账,这其中也牵扯到很多医疗纠纷。资金回收困难,医院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供应自身发展,也就造成了巨大的财务风险,使得实际收入和预期差额过大。 4.实际病人缴费和入账不一致 医院存在部分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时,故意给病人增设条目从中收取费用,不给病人开具票据或者实际收到的费用金额并没有入账等等。由于医生自身的原因导致了医院收益受到损害,时间长了不仅使病人对医院的不满加大,也给医院的名誉带来了污点,更深层次的导致看病人数的减少,医院的收益减少,给医院的经营带来困难。 5.医疗事故的发生给医院带来的财务风险 医疗事故风险是让各医院谈之色变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医疗事故的发生对医院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不仅有可能为医院造成重大经济赔偿损失,并且对医院形象影响具大,造成医患之间矛盾尖锐,给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如何防范财务风险发生的措施 只有完善财务管理机制才能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及时控制问题,因此可以从医院内部控制上着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措施: 1.购买药品和材料上要严格监督管理 很多医院为了减少采购成本,在购买材料和药品时,选择了劣质的产品,盲目的缩小购买支出,或者是采购人员在采购中吃回扣,故意购买不合格产品,材料劣质不合格导致手术失败,药品质量不合格引起过敏、输液反应等,最终引起医疗纠纷,不仅没有减少成本,反而因为医疗纠纷付出资金代价和名誉代价。因此在购买材料和药品中,要严格的把关购买的材料和药品的质量,严格把关采购人员的受贿情况,实行监督机制。 2.完善医院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想要降低医院实际支出成本,就需要完善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要严格控制成本,但前提是不能减低医疗服务质量。第二,加强票据管理。签发支票和印签需要分开管理。为了防止资金的流失,在对收发票据的管理上要做到严格把关,对票据的审核都要严格监督。第三,加强医院的审计制度。医院要按照国家财务管理的规定,在医院内部审计制度上要做到贴合政策安排,设立内部审计制度,实时地对医院内部的财务经营状况以及实施情况做出审计,进行及时地财务分析,把即将出现问题的隐患及时预防解决,对已经出现的财务问题积极改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财务问题,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3.严格控制资产管理 对医院实际资产情况做出调查和汇总,全面清查实际资产数额,是否出现账面和实际事物有出入,有帐无物,有物无账,账务不清,一定要理清楚实际资产情况。比如加强药品出入库管理,采用药品出入库管理系统,确保各种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模型。管理系统的应用会将药品的出库、入库工序做到更加方便、更加严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确保了工作当中不出现问题,避免了损失,也同样会及时地将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 另一方面,在调查资产实际数额的情况下,不能前清后乱,医院需要建立资产管理体系,做好房屋、设备、药品和器械等等做出详细的清查记录,及时对过期的物品进行记录和更换。对资产的调查不仅仅只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职责,需要每个部门和财务部门密切配合,定期对资产做出清查,及时登记上报,做到帐账相符,帐实相符,保证资产的完整。 4.加强医院资金使用效率 首先,想要减少资金的浪费,做到对大型资金投入时要根据实地情况,实时情况做出科学性的判断,尤其是在医院投资上,盲目的投资不仅仅浪费资金的使用,也给医院带来不了收益。医院在投资、购买大型设备时一定要做到事先的预期调查,是否项目可行再定义能否进行资金投入。其次,在成本控制上,减少成本的浪费使用,最大程度上节省资金供应周转,通过奖惩机制加强审核,严格把关资金使用时出现的问题。最后建立监督检举机制,一旦发现有挪用资金的情况要大胆站出来检举揭发,为医院的发展,良好风气的发展做出带头作用。同时检举揭发的人会有相应的奖励,检举力度大的获得的相应奖励就越丰厚,鼓励医院人员之间互相监督。最后,加强医院医疗欠款的回收工作,建立医生、护士、财务三位一体的住院费管理机制,除特批造成的欠费外,其他费用由科室负责追回,并且可以成立专业的催款小组专门负责医疗欠费的回收工作,最大限度地防止医疗欠费的产生。 5.防范医疗事故 明确各个岗位职责、工作范围与内容,加强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加强医疗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及业务技能操作水平,定期举行相关培训,提高全员医疗事故预防意识。在进行医疗行为前,事先告知病人及家属其中风险,与病人及家属签定协议书等,明确责任。 三、结语 医院是治病扶伤的神圣之地,医院的信誉名誉至关重要,因此严格的控制医院内部的资金管理重中之重。良好的财务管理才能给医院带来好的口碑和发展,强化内部控制降低医院财务风险,为良好的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医院资深需要做到彻底的改变,从以前仅仅只是对收支管理变换到与时俱进的资本运用的管理,不能被动的承受财务风险,而是要积极地主动预防,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足。 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浅谈医院负债经营财务风险的控制 【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医院负债经营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这为医院发展赢得了时间。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竞争力的同时,也给医院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本文在阐述医院负债经营情况的基础上,分析负债经营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财务风险,探讨如何在通过负债经营加快医院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其财务风险。 【关键词】医院 负债经营 财务风险 控制 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使医院已从以前单纯依靠财政拨款转向要在市场中生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医院选择了负债经营这种方式来加速医院发展。所谓负债经营,就是指企业通过从金融机构贷款、发行企业债券、企业股票或商业信用等方式来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经营方式。据有关数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医院建设发展中的长期负债增长率达到年均24.5%左右,平均资产负债率则超过了36%。客观地看,负债经营可以给医院带来发展所急需的资金,短时间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为医院发展赢得时间。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负债经营对外来资金的依赖以及还贷的巨大压力,可能会使医院不得不在还贷的压力下牺牲公共利益,甚至是因为资金链出问题而危及医院的生存与发展。 一 医院负债经营的作用分析 1.负债经营可以改善医院经营条件 通过负债经营,医院可以适度的筹集资金,用来改善经营条件。一方面,通过负债经营获得的资金,医院可以扩大经营规模,通过不断增加专业科室满足患者的服务需求,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医院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拥有了更强大的财力,可以加速专业设备的更新,不断提高医院对患者的服务水平。现代医院对大型专业设备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而一些大型医疗专业设备大多价格昂贵,仅仅靠医院的资金积累很难在短时期内采购,使医院错过发展时机。通过负债经营,获得采购大型医疗专业设备的资金,可以迅速解决问题。 2.负债经营可以提高医院经济效益 负债经营使医院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设备和设施的升级换代,不断强化医院传统强项,弥补弱项,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一方面,通过负债经营,医院在获得资金后,可以在能够提高医院竞争力的方面,引进相应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从而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每一个医院都会有本医院最强的专业科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也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通过负债经营获得强化这些科室的资金,有利于强化强项,提高医院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负债经营,医院可以迅速通过人才引进、设备采购等开设新科室,从而弥补医院固有弱项的不足。 3.负债经营可以提高医院经济核算工作 负债经营模式下,医院在面临外部竞争压力的同时,更要时时应对负债所带来的还贷压力,这使得医院不考核加强经济核算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一直以来,医院在财政拨款模式下,缺少经济理念,成本压力非常小,这直接导致医院不重视经济核算工作。而通过负债经营,不做好经济核算工作,不进行更为有效的内部控制,从而降低医院经营管理成本,医院很有可能难以应对负债带来的还贷压力。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负债经营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经济核算工作水平。 二 负债经营带来的财务风险分析 医院负债经营,是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的产物,随着财政拨款的减少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医院发展所需资金不再仅仅依靠财政拨款,从市场中找钱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前,我们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投入主要是在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以及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而且财政资金也较少,为了解决医院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医院以负债经营的方式从市场中寻找资金支持也就再所难免,这对于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同样也会给医院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院盈利能力与债务资金成本的不确定性。医院的盈利水平主要依赖于医院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医疗服务水平,受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如果负债过多,负债成本过高,很可能因为还款本息超过医院盈利水平而使医院出现资金链断裂。二是负债资金不合理。这主要是指在负债时,合同规定的还款期限等内容对医院不利而引起的医院对债务的疲于应付,财务风险也就再所难免。三是负债经营与现行政策还是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以来,虽然在竞争推动下,医院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来看,国家不允许医院有过高的收支节余,对药价、医疗服务价格等都进行着严格的控制,正所谓收入是计划的,成本是市场的,这也决定了医院的收入与利润十分有限。一旦医院的负债规模过大,这种政策冲突性将给医院发展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三 医院负债经营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医院负债经营是一柄双刃剑,既可能因为庞大资金的注入而使医院获得快速发展,也可能因为巨大的财务风险而使医院的发展陷入困境,甚至危及医院的生存。医院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既要利用好负债经营的益处,也要控制好财务风险。 1.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 负责经营不是坏事,前提就是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一方面,风险意识是一种习惯,是有利于强化医院管理人员与全体员工主人翁意识的习惯。要加强医院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通过风险意识的教育,提高医院的成本控制水平。另一方面,要坚持负债经营的适度性。医院的发展,特别是医院的口碑,并不是单纯依靠医院的规模与技术设备来决定的,医疗服务水平等软件也是重要因素。同样的,负债经营要坚持适度原则,过度负债会背上沉重的利息,影响医院生存。坚持科学决策与适度原则,可以有效地避免医院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 2.坚持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 在医院负债经营的实践中,不乏医院盲目上项目和引进设备,最终拖垮医院的教训。运用好负债经营,有效避免财务风险,要将负债经营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负债经营的初衷是给医院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通过负债获得引进医疗服务技术设备和扩大规模,提高医院的盈利水平。要真正做好医院负债经营的科学决策,在建立院长负责的科学决策机制的同时,坚持将有助于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角度,科学分析所要投资的项目可能带来的盈利水平,以及医院是否会因此而冲击正常运转,从而决定是否引进负债。不仅是盈利水平,而且要根据投资水平,对投资回报率进行科学的测算。同时,结合整体大环境的分析,判断所投资项目的发展前景的可持续性,从而确保医院发展的可持续性。 3.选择正确的负债内容 从当前情况来看,医院的负债方式主要有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两种,他们的负债成本是不一样的。对负债成本的考量,是进行负债经营的前提条件,从医院当前的盈利水平来看,要避免财务风险,应该首选负债成本相对较低的商业信用。相对于银行贷款,这种方式还具有先天的优势,即医院经营特殊性所决定的商业信用融资方式的便捷。同时,要注意负债还款期限、还款条件等内容,要给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留出余地,减少财务风险。 4.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为医院发展筹集资金的负债经营作用十分突出,但借款总归是要还的,在开源的同时,节流一样的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院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使财务风险控制具有坚实的基础。要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必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成本控制,从制度入手,严格财务资金的使用,严格控制医疗器材、药品领用,严格固定资产使用制度,努力降低医院经营成本;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资金,考虑负债到期日与利息支付日,根据医院用款的周期,避免资金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财务风险。 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医院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探讨 【摘要】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也逐渐得到了完善和健全,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事业单位,其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医疗行业的技术、设备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财政状况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本文在对医院财务风险的基础认识上,对风险成因以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 医院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目前,我国医疗行业出现竞争白热化的发展趋势,这种现象对医院的财务状况来说是一种挑战。所以,医院在发展过程中,要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加强对风险防范制度的管理;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医院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以促进医院的相关建设。财务风险对于医院的发展来说也有相对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使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时刻保持一种警惕心态,将发展的压力转化为一种内在动力。 1 医院财务风险的相关概念 医院财务风险是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风险意识,具体来讲是针对医院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而没有达到医院的预期收益目标,或者产生的一些经济损失等。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回收风险以及分配风险。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决策者的错误决定对企业带来的财务紧张。在资金周转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小环节的差错,都有可能对财政带来极大的危机,为了确保医院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加强医院领导层以及财务工作者的风险意识,对于医院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医院财务风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全局性,所谓的全局性,是指财务风险会影响到医院各个大小部分的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第二,风险产生的不确定性;由于医院的发展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而这些环境特征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不断变化,因此,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不能够得到确切的评估。第三,医院的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在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中。第四,风险和效益具有并存性;也就是说在医院的运行中,风险的大小与效益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越大。第五,财务风险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激励性,在一定程度上,适当的财务压力,可以帮助医院的管理者形成一种忧患意识,能够使他们在工作中提高警惕,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合理性。因此,科学解决医院在运行中的财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2 造成医院财务风险的原因 2.1 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 通常情况下,医院对财务的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例如:盲目追求医院利益的最大化,将医院的性质完全归纳到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忽视了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职责,在运行过程中,也是无限量的提高盈利能力,而不是治病救人的能力;这种观点很容易将医院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脱离开来,使医院没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或者管理目标。 2.2 缺乏理智投资 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免不了会用到专业性较强的医疗设备,而这些医用设备的费用普遍较高,在医院发展工程中,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但是换句话讲,很多设备如果尚能满足治疗需求,进行大规模的更换,将是对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更是对资金的严重浪费,因此,在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时,要根据医院的目前发展水平,以及财务状况,对市场进行准确的调查研究,对有可能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预测,做到谨慎投资。 2.3 财务工作者缺乏管理能力 由于管理工作者缺乏较强的财务管理知识,而使医院陷入财政风险中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要求完善医院的上岗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在职员工的专业素养。 3 医院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3.1 要树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事业单位,其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责,它在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社会公益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医院还属于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这就使医院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还要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在承担起社会职责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自身经营的盈亏,在服务大众的基础上,确保医院的财务管理能够达到预算水平。因此,只有树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才能在社会中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才能使医院真正发挥其重要的实际价值。 3.2 医院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每一个事业单位都需要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医院也不例外。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财务管理的安全性,为财务活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然而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并且要结合医院自身的发展实况进行科学的制定,同时,还要注意制度的落实情况,要确保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标准,这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 3.3 提高医院财务工作者的风险意识 医院的财务风险意识,很大程度上受财务工作者自身风险意识的影响,要想切实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从财务工作人员入手,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要充分了解医院内部的财务运行情况,在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将可能出现的后果,做好心理准备。同时,要有处理风险的能力,当陷入财务危机时,能够临危不惧,谨慎处理每一项工作,采取适当的措施补救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 3.4 要提高医院财务管理者的综合能力 由于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医院的整体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到整个医院内部的运行情况,因此,该岗位需要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及较高的个人修养,这就要求在医院的财务工作者进行岗位之前,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采取竞争上岗的措施,对于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才能够参与到工作中去;对于在职财务工作者,要进行定期的培训或者考核,使财务工作者不断完善自己知识结构,同时使医院的人才构成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4 结 语 医院作为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事业单位,对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医院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探索 摘 要 新医改下医院如何控制好自身的经营行为已经成为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笔者选择这一研究,主要是对医院财务风险的内涵进行确认,希望能够针对风险存在的形式以及关系到的领域,寻找医院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得以完善的对策,从而确保医院财务系统能够安全地运行下去,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医院稳定的发展,增加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医院 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控制 与其他组织不同的是,医院具有独特的服务特点,受这些特点的影响,以致医院出现诸多财务风险,从而对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严峻的负面影响。以药物为例,随着医疗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临床药物更新换代较频繁,新一代药物的产生势必要造成旧一代药物销售量大大消减,导致大量的旧一代药物库存,并占据医院药品成本,进而不利于医院现金正常有序流转。 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新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等一系列医疗保障政策,受这些保障政策的影响,给予医疗基金使用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如易引发医疗基金结算被拒风险等,以至于较大程度上削弱了医院财务风险管理高效性职能。 一、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 1、经营风险。推进医院补偿机制变革是新一轮医改政策的核心内容,该项内容要求实现医药分开,规范以药补医机制,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收入补偿渠道。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后,医院药品加成收入补偿渠道被取消,致使医院财务支出、经营成本大幅度增加;另外,医院资金周转状况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改革配套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即若各项改革配套措施均能够落实到实处,将能够促进医院资金高效有序周转,以保证医院各项经营活动正常运行。以新医改政策实施为例,新医疗政策要求取消药品加成收入补偿渠道,并由政府财政部门与医疗保险机构对医院进行相应补偿,其补偿款是否能够按时足额拨付给医院,将直接影响到医院各项经营活动运行状况。除此之外,医院各类科研项目、绩效薪酬也需要占据大量的资金,加剧了医院资金负担,易引发医院财务风险。 2、分配风险。医院发展与职工利益实现之间的关系同样是财务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要求医院协调好自身发展与职工利益实现之间的关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自由化进程不断推进,各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医院岗位竞争大幅度增加,导致利益分配矛盾日益突出。 这里提及的医院利益分配矛盾主要体现为医院发展的资金投资与职工短期利益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既对医院资金流量控制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还降低了医院偿债能力,进一步加剧了医院财务风险。 3、资金回收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指的是医院因无法及时回收患者的医药费用,以致发生医疗欠费或资金紧缺等现象,甚至让医院面临着坏账、呆账风险,从而影响到医院各项经营活动正常开展。从深层次方面讲,医院资金回收风险的发生与医院所坚持的社会人道主义精神具有直接关系。 4、管理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尽完善,无法合理保证医院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以及提高医院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医院实现发展战略。 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已经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得到了体现。其一,缺乏资产管理控制力。一方面,对于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够充分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在投入资金上缺乏重点方向。对医院投资项目,缺乏必要的效益评估,自目的投资,使得资产闲置的现象较为严重,从而给医院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导致了资金不必要的浪费。而投资项目无法快速地回收,加上价格波动地影响,使得投入资金闲置和流动资金短缺现象并存,从而造成浪费出现;另一方面,对流动资产缺乏积极有效管理。存货的库存量控制是否科学合理,库存物资的管理是否有效执行,应收医疗款项的形成、回款的管理措施是否到位等等,都可能影响流动资金的正常运转。特别是,对应收医疗款形成原因的管理是否到位(如对医疗保险等政策的解读及医疗诊治行为是否规范等),则直接影响到医疗欠费的结算,严重的还可能产生负债(如罚柳。其二,缺乏实时的内部财务监控力度,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绝大多数医院内部的财务监督执行都是表面现象,缺少内部监控体系,更不存在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约束体制。 二、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1、加大应收医疗款管理力度。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政府部门越来越关注广大人民医疗卫生问题,并打出“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口号,由此可见,日后,病患的待结算款在医院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将持续升高,医院所面临的资金紧张问题将进一步加剧。为此,需要医院不断加大应收医疗款管理力度,尽可能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降低资金回收风险,具体从下述四方面进行:(1)医院各部门应全面落实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法规,严格依照相关政策法规开展各项医疗服务活动;(2)科学合理配置、使用医疗、新农合基金,规范医务人员医疗诊治行为,以防因诊治违规而出现拒付医疗结算款现象;(3)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构建信息系统,依托于信息系统实时监管各项诊疗行为;(4)医院财务部门应依据预算管理合理配置医疗、新农合基金,并规范临床部门基金使用行为,切实规避资金浪费、流失现象的发生。 2、构建医院风险监督与评价体系。风险监督与评价是医院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决策监督与评价。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能够有效规避医院财务风险的发生,所以要求医院组织相关部门对实时监督评价财务管理全过程,及时发现财务管理过程中不足之处,并采取应对措施予以解决。同时,着力于市场、政策等多个方面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依托于该体系确保医院管理决策的科学合理性、高效性;另一方面,项目监督与评价。医院应组织相关部门跟踪监督重要投资项目运行状况,一旦发生风险因素及时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以保障医院投资项目高效有序运行。 3、提高成本核算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水平。由于医疗服务技术性强、涉及面广且复杂多样,专业分工精细,业务流程和经济的运行比较复杂,而且成本核算的层次多,数据量非常大,因此医疗服务的成本核算必须依赖于计算机系统。医院要在全院建立一套功能完善、包含核算管理功能模块的计算机系统,在收费处、临床、医技科室、仓库、药库、后勤、财务实行联网,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成本核算数据的共享,全面提高成本核算管理质量和效率,使计算机网络在医院成本核算过程中发挥作用。 4、严格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正在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医院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战略资源考虑,合理控制人员增长,精简科室人员,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实行竞争上岗、转岗分流,避免因人才的“高消费”而导致成本的升高,从而影响医院经济效益。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内外部风险形式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总的说来,随着不断深入的医疗改革,医院处于不断激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想要在市场当中站稳脚跟,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强化医院财务管理,对医院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尽可能地降低、规避风险,将医院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才是医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地质勘探机论文:地质勘探的监理机制 摘要: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现代化管理体制中引入了监理的概念,有效的发挥监理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用科学系统的方式对现代化企业全面进行管理控制。地质勘探作为一门严谨的调查研究工作,工程勘探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后期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生产。将现代化科学管理方式融入地质勘探研究工作中来。推动地质勘探市场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阶段,也是对地质探勘基础工程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地质勘探 监理机制 工程 质量 一、地质勘探引入监理机制的意义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指出:“开展地质勘探项目监理工作不仅是保证地勘项目质量和提高国家投资效益的需要,也是探索建立地质勘查运行新机制的需要;它对加强我国地勘单位队伍建设、提高勘查质量和效益,都将具有明显推动作用。”因此在综合规模化的勘探项目中。出现了施工单位多,分项、分部工程繁杂等局面,现在的工程项目工期要求紧,跨阶段性施工。如此重叠、烦乱的项目组织必须依靠监理机构,通过专业、科学的管理才能为项目方带来稳定、安全的项目收益。 另外市场对地质勘探需求的增加,导致各种不同性质的地质勘探组织纷纷涌入市场,导致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施工水平降低,出现以进度为主要指标,存在安全、质量等潜在隐患,勘探、研究结果限于形式化,导致浪费大量财力物力而未能得到预期的研究成果。因此,监理机制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正是为了更科学化、正规化的进行行业监督管理,保证地质勘探行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运用 在地质勘探中实施监理机制是为了有效的控制地质勘探中的各个环节,保证规划的专业性、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和进度,确保能得到最可靠、完整、科学的地质勘探资料。以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胜利煤田东区二号露天矿为例的监林理机制的运用,分析该地质勘探工程中监理机智的运用。 胜利煤田东区二号露天矿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东北10km。面积42.4km2,设计钻探总工程量169500m,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测绘和地质填图等工作。该项目投资近亿元,是在原普查基础上的跨阶段综合性勘探项目。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提交可靠、完整的地质资料,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地质队负责对该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地质资料的提交进行全程监理。 首先参考相关资料及甲方要求,制定监理工程实施细则,并将地勘行业相关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汇集成册,成为监理工作指导标准。随后由总工程师负责,地质、钻探、测量、水文、物探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设计审查小组,参照技术规范,对该工程设计进行审查。该工程中审查结果:设计钻孔量由原设计403个调整为259个,工程量由169500m,减为121600m。在进入野外勘探施工阶段,重点对进场钻机进行审查,要求钻机及配套设施符合钻探深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实际中查出2台钻机不符合要求,对其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单清除出场,保证施工技术和能力。监理过程中,重点依据的相关技术规程、规范及标准。现场监理人员必须做好监理工作日记和每次会议内容。有利于对掌握整个工程的进展情况提供详细的详细的资料。在东区二号露天矿的实际施工情况分析中,先期开采区以200×200网距钻孔施工,保证钻孔布局的合理,同时严格控制无效进尺,按设计要求控制钻孔打到终孔层位15m内终孔,通过掌握现场第一手材料,及时的通知钻机及指挥部终孔测井,保证更加合理的使用工程量,为投资方节约了资金。根据《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坚持按时编写监理旬报,对每旬中关于施工质量、生产进度及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投资方和施工方进行通报。为保证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对未按要求和不符合技术规范的施工方下发监理工程师通知书,要求整改停钻,整改达标后经监理人员验收后方能复工。在案例的野外施工中,共编写通报监理旬报8期,对施工井队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书18项,对指挥部下达建议书2项,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得到了有效的监控。 三、地质勘探工程的监理机制 通过该工程对监理机制的应用可以发现,监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工程水平,规范工程。监理机构对建设的工程质量、造价、进度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在施工准备阶段,参考专业的技术、规范、标准对工程设计进行审核,提出修改建议,建立完善的管质量、技术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在施工过程中,重点对于进场施工的钻机等设备进行严格的审查,对现场的实际问题提出 具体要求,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停钻整改,对现场问题和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监理机构要根据设计的施工情况制定相应的工程计划表和工程进度表,进行整体控制。根据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运用过程来看,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主要是:施工前期准备,对工程质量、造价、进度的控制工作。 四、结 语: 地质勘探监理是一个新兴行业,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探索、逐步的完善,为提高地质勘探工程质量提供了保障。在市场经济下,需要对监理工作和市场进一步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强质量、进度、资金控制等监理工作,使监理工作更加科学、全面。才能让地质勘探工程监理在规范的范围内。合理的使用资金、控制质量、实现项目的经济价值。 地质勘探机论文: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地质勘探工程的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发展迅速,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在地质勘探工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现实的地质勘探工程中,随着计算机、微电子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地质勘探的相关设备进行的渗透形成了地质勘探领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极大地改善了地质勘探领域的技术不足问题,对我国的地质勘探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技术要点;应用 1概述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叉也逐渐加深,所有的工程领域几乎都开展了技术改造与革命。而机电一体化就是以电子信息技术和机械技术为基础,多种学科相互交融、渗透,互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地质勘探则是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不同的地质情况进行探测、勘察,以便确定适当的持力层,并根据其承载地基的承受能力,确定地质的基础类型,计算出基础的参数以及相关数据的调查活动。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调查成果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发展,对相关设备的规模与控制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也从侧面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2地质勘探概况 (1)地质勘探领域的主要任务。地质勘探主要是以地质测绘为基础,通过地质勘探,可以深入到地下深层岩石中,取得相关工程所需的地质资料,这是一种查看地质资料的可靠方法。地质勘探的使用方式主要有地质物探、坑探和钻探等。其任务主要是查明工程场地的地质构造与相关岩性;划分地质层次确定相关的接触关系;查明岩石的风化、侵蚀等程度,划分地质风化带;对岩石的裂缝发育状况、产状等进行研究;对岩层破碎带、褶皱和断裂情况的空间变化与分布进行研究[1]。对地质的水文条件进行探究,即对隔水层、含水层的性质、埋深与分布等进行研究,还要查明地下水位的具体情况。(2)我国地质勘探的发展情况。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地质勘探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出矿业先行的口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我国矿业的发展,大部分地表矿产都被查明,容易勘察的矿产也随之减少,加大了对地质勘探的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质勘探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交流增多,我国引进了一些新的勘探技术与方法,而且国内的地质勘探工作者,也在新工艺的基础上,研发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仪器等,促进我国地质勘探的发展。 3机电一体化技术 现代科技的发展引起许多领域的变革,机电一体化技术指将相关设备的动力、控制、信息处理等功能引入电子信息技术,把电子化技术与软件和机械设备相结合。发展到今天,机电一体化已成为有着独特体系的学科。从相关系统出发,综合使用传感、机械、软件、电子、信息转换、接口等技术,实现特定的价值与功能,提高质量与可靠性,并降低损耗,发挥多种功能,从而使整个系统功能达到最优化的要求。 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使用的技术要点 (1)系统整体技术。指在设备运营目的与功能的基础上,从整体系统出发,从系统的角度和立场对整体进行研究,对系统内各部分的职能进行研究并合理的进行调整,改善系统内部结构,使系统的各部分之间配合合理,相互协调,从而提高整体的系统功能,使系统更好的发挥作用[2]。(2)机械技术。机械技术与设备的使用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挥功能的基础,为了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设备的质量与效率,需要引进先进的设备,使机械设备与机电一体化更好的配合与协调,促进系统的优化与提升,增加系统的稳定性、精度和运营质量。从而使机电一体化技术更好的为地质勘探服务,满足需求。(3)信息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在运行时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与传递,并对其进行计算,根据结果了解相关系统的运营状况,及时进行调整,从而保证相关设备的良好运转。机电一体化技术内使用的设备在运营时直接被系统命令信息所控制。 5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工程中的应用 在地质勘探领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具体应用表现为使用微处理器以及集成电路技术,把相关设备中用到的控制与传输系统与仪表器等衔接起来,提高整体设备的功能,从而确保地质勘探的质量。常见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包括全液压岩芯钻机与瞬变电磁仪。(1)全液压岩芯钻机。由全液压进行驱动的全液压岩芯钻机使用先导控制方法,对设备的负载和电液的比例进行集中的控制,可以提高对设备控制的准确性与精度,是地质勘探领域内使用最广泛的机电产品之一。可以在丘陵、平原等复杂的地形中工作,还可以抵御严寒、高温的侵袭,对相关非金属和金属矿床的勘探非常适用。还可以应用于煤气与天然气、地热井与水井的勘察,矿山内坑道和排水通风口以及工程的抢险施工等。它的特点是结构比较紧凑,操纵集中,方便灵活,动力头使用液压马达齿条平移装置,使钻口孔口偏离主轴,有利于绳索取芯及其他相关机具的运行,桅杆前部配置夹持卸扣器,有利于钻杆的上卸扣操作,降低了操纵者的劳动时间与强度,提高了效率[3]。而且,其操作者上下工作台方便操作并带有导正器和孔口液压夹持器等。此应用的技术特点:a.钻进程序自动化。可以通过钻探数据库,对不同深度的地层进行钻进参数,钻头的类型,泥浆的性能及配方的优化,在进行钻进时,只要按下按钮,机械就根据相关参数自行进行钻进活动。b.钻杆的自动化装卸。所有的钻杆都装在钻杆盒里,通过相关的自动系统,可以进行钻杆装卸的自动化,有利于提高效率。c.孔口自动化操作。钻杆的自动化装卸可以使钻具孔口实现自动的拧卸,使人手从繁重的拧卸工作中解放出来。d.液压系统故障诊断。钻机上有各种不同的传感器,可以对钻机的液压系统的各种参数进行监测,获得其工作状态,一旦有故障,及时进行排解。e.远程数据无线传输。远程数据可以使用无线网系统进行数据的传输,方便远方驻地人员实时掌握现场动态。(2)瞬变电磁仪。瞬变电磁仪在目前类别繁多的电磁法、电法仪器中使用广泛,在地质勘探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具体应用于石油、地下水、地热的勘探;矿产、活断层的勘探;地壳构造研究与地质填图;地震评级与环境等多方面的勘探。近些年,随着我国的发展,瞬变电磁法也得到迅速发展,电磁法仪器软件与设备等都有很大的进步。瞬变电磁仪最大的特点是它把一次磁场和二次磁场相分离,只观测纯二次场,这是电磁法的根本特点。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FEM中的主要噪音自动的被消除,其装置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实际要求选择不同形态的装置。而且其不连接地回线,可以在各种地形上测量。其测量所得信息比较丰富,有利于对资料进行解释。目前,瞬变电磁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还比较初级,要实现在这一领域的成熟,还需要进行更深的探索,从而更好地为地质勘探服务。 6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使用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许多科技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发展,也随着地质勘探事业的进步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把不同领域的技术集中在相同的设备里,对不同的技术合理的进行设置,以便最大程度的发挥设备的功能,提高设备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了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领域得到更好的应用,需要大力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扶持,推进科技进步,加强与国际先进经验的交流,推动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作者:张占光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田地质局 地质勘探机论文:地质勘探管理机制改善对策 1运行机制概述 在地质勘查行业运行的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相关的勘查单位之间,在地质勘查活动中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运行模式和制度,就可以称之为勘查管理的运行机制。所以地质勘查行业的管理运行机制简单的看,就是规范市场、政策和市场之间的相互制约。运行机制本身就形成了对行业的规范和管理制度。在这个体系中政府的地勘部门是权威的主管部门,而行业协会、学会等行业组织和从事地质勘查活动的各类市场主体就构成_r被管理的客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了整个地质勘查的行业管理要素。从现行的运行机制看,国土资源部门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勘查行业的管理机关,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研究和制定相关的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的规划、政策、技术指标、市场准入门槛等,以此保证勘查市场监督和信息服务质量,并指导两个客体的运行。省级的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本地区的地质勘查行业进行具体的监督和服务,维护地区性勘查_市场的秩序,指导当地地质勘查单位的发展和改革。各地地质勘查的行业协会、学会等行业组织是政府与勘查企业之间的桥梁机构。主要负责的是促进行业规则建设,开展市场调研、经验交流、技术培训、研发等,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意见。各个勘查企业则负责具体的勘查工作,为市场提供地质信息和资料,以此获得相应的利润。 2我国勘查行业运行机制的弊端 我国的地质勘查行业一直受到经济模式限制,其运行模式一直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因为国土资源的国有化和计划惟管理,导致地质勘查行业的计划经济色彩浓重。而且到了今天,一些管理和运行机制还是不能完全摆脱国有地质管理的影子,这样的管理运行机制面对市场经济时就显现出明显的弊端: (1)因为勘查工作的主体为事业单位,其工作主要是围绕计划进行,而且对于勘查的结果不需要负担经济责任,找矿的效果与效益没有关系。首先,勘查企业只能按照计划完成“工作”,没有盈利的能力,导致企业缺乏发展动力;其次,企业对勘查工作的资源投入逐渐减少,因为经费制度的影响,虽然是勘查成果与经费相互挂钩,但是按照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企业有固定的经费支持,“保本”的心理导致勘查资源投入减少,形成了:费用低一投入小一成果少一经费减少的恶性循环。 (2)勘查内容的界限过于分明,按照矿种进行划分管理部门,隔断了地质勘查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联系,影响了地方政府对勘查部门的管理和支持,也使得勘查部门和企业不能融人到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与外界环境脱离导致了基层勘查单位对计划经济机制的依赖,不能向市场化迈进。 (3)国家计划对勘查机制的影响。计划性勘查指导制度,影响了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进入到地方勘查部门(企业)中。首先,多年来我国的勘查工作一直由国家计划进行统一管理,公益性和商业化的勘查项目混合运作,勘查企业按照计划的为企业和市场找矿,而形成的效益与勘查企业无关,所以找矿的效率不能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排斥了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往勘查中起到的正面作用,造成了勘查和开发需求的脱节。其次,勘查企业不能自主创收也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资金占用和浪费。最后,地质勘查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投资的主体较为单一,不利于市场经济对勘查行业的优化作用的发挥。 (4)在勘查中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勘查队伍,也容易造成勘查生产力与地质条件脱节,使得某些勘查单位在没有矿的区域内长期无事可做,导致效益的下降,消耗了本有的优势技术、人员、设备资源。 3地质勘查行业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策略 (1)从政府角度整合勘查管理部门在勘查行业运行机制的改革中,首先应当按照政府和市场向分离的原则对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必要的整合和职能调整。将政府级别的管理部门的职能提高到宏观调控的高度。而消除其对基层市场和企业的过分的干预。利用构建协调和沟通机制消勘查行业管理交叉的问题。利用职能转变将政府部门提升到宏观高度,即提高从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明确政府级部门监控的重点,从行业标准、t场规范、准入制度、监控措施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宏观管理体系,以此从第三方的角度管理勘查行业的市场环境,并可以有效的控制其发展。 (2)利用行业协会辅助执行国家调控政策行业协会和学会可以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客观资料和数据,并可以从基础层面对勘查企业或者单位进行管理和指导。虽然是基层组织单位,但可以起到联络平台和与政府沟通的作用,是国家对行业管理的终端和参谋。发达经济体的行业协会都可以起到带动行业发展,促进行业规范化的作用。我国对勘查行业管理中也可以借鉴此种模式。适时的指导转变行业协会学会的作用,提高其在勘查市场中的影响力,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勘查协会,并按照市场化模式制定管理规范和工作目的,以此保证行业协会和学会等起到上下沟通协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3)加快政企分离的进程勘查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主要与其深厚的计划经济背景有关,因此将勘查单位推向市场实现企业化,是建立有效运行机制的重要手段。政企分离是必要的步骤,而且此步骤应当加快进行。征完成政企分离的时候应当符合市场规律,即将勘查企业市场化的时候,应保证其成为市场的主体,即一面扶持一面分离,通过对原有的勘查计划的市场化运作,利用投招标的方式将“计划”项目推向市场,以此刺激勘查单位进人到市场化运行中,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以其原有的优势形成市场中的龙头企业,以此实现勘查单位的市场化。 4结语 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形成有序而科学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就应当建立起一个符合我国特色的勘查行业管理运行机制,从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建立市场与调控并重的运行机制才能满足我国的矿产管理需求。 地质勘探机论文:矿产地质勘探运行机制 随着市场体制的革新,矿产地质勘查运行体制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加之矿产地质勘查业自身的特殊性,即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使得现有机制下的矿产勘查运作出现了诸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要使矿产勘查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就必须从矿产地质勘查投资运行机制现状着手,分析矿产地质勘查投资运行机制的合理性,并根据我国矿产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法律法规,做出合理的投资运行机制规划。 1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现状 一直以来,矿产地质勘查投资都是风险较大的项目。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矿产地质勘查自身的一些因素,也有一些外因。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势来看,我国矿产地质勘探的投资机制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革,要将风险投资进一步深化,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目前存在的情况来看,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总金额还是在稳定中增长,投资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善,投资的渠道也在一步步的拓宽。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投资的主体也要从单元化逐渐朝多元化的格局变化。要让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朝着法制的、开放的、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我国矿产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及风险比较大,特别是整个市场的规模相对偏小、发育还不健全,因此投资的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革新。从各种实际情况综合起来看,主要是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投资主体的信息不对称 在很多投资的工程当中,企业和风险投资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就带来了较大的法律风险,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客观方面的风险,即是外生性的非对称信息,也就是应为投资领域高度专业性进而导致客观存在信自不对称。另一方面就是主观上的风险,那就是双方刻意隐瞒自己的信息或者提供一些虚假信息,导致最后的信息不对称。 2.2投资协议履行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在风险投资的时候虽然需要签订协议,但是在履行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是法律风险,在现有法人治理结构及勘查运行机制机制下,勘查实施主体和矿业权人之间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很容易造成某一方因为信息的不完全对等而造成违约事件的发生,从而导致某一方的权利受到损害。 2.3资本不能流转带来的风险 对于矿产勘查来说,无论前期投入如何巨大,工作做得如何细致,但是都不可能完全掌控矿产勘查结果不尽如人意的高风险性。一旦勘查没有取得成功,就不可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那么整个勘查的结果都将失去价值,都不可能带来获利。因此,投资者在关注合同的时候最关注的就是退出机制,也就是他们不愿意投资的时候如何退出,并要求自己拥有随时退出投资合作的权利。 3促进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 虽然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正在改善,但是还是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要想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根据现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措施,建立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体制。 3.1拓宽后退的渠道 风险投资,顾名思义就是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要考虑现实中的退出。如果退不出而套进去,那就势必造成严重的亏损。因此,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就要考虑如何退出,要形成良性的循环才能让投资者放心投资。从目前的各种情况来看,我国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比较狭隘,这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需要加大力气改善。 3.2构建更多的矿业权市场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中介,矿业权市场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矿产地质勘查中介。只有这些市场得到了发展运用自身高效灵活的特性,引入中小型的高风险勘查企业进入,才能够提高勘查行业的高收益,才能够融入到风险投资市场中去。当然,要实现这个问题就必须有一些条件作为保证。首先,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任何行业和任何企业做任何事情,如果得不到国家的法律法规的保障,推行下去是十分困难的。其次,对于矿业权而言要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如果矿业权的交易旦成功,但是收益分配上面却没有•个合理的措施,不但会滋生出更多的问题,还会严重挫伤一些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这样就会阻碍矿业权资产进入到市场。最后,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矿管秩序。一个市场交易之中,没有一个良好的交易秩序,就会导致整个交易市场•片混乱,这也会大大的挫伤投资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易环境,为交易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矿业权市场。 3.3引导地质勘查单位进入市场化 要加快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这就需要加强这些企业进行企业化经营理念,进行行政指导与理论指导。引导中小型勘查企业面对不正常现象和改革的方向性等问题,让他们学会应该如何处理。 3.4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在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尽快制定出战略方针和中长期的规划。同时还要采取一系列刺激措施,提高中小型勘查企、的积极性。不但要制定勘查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还要完善矿业权的流转市场。 4结语 矿产的地质勘查本来就具有风险高、收益高的特征,而且现在的技术都在朝营高新方向发展。这些方面都显示了l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不像一般行业,稍有慎就很难获得融资的渠道。因此,我们只有研究和借鉴已经存在的成果,结合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的自身特点,大胆的进行探索与创新,才会取得进步。 地质勘探机论文:透析地质勘探的监理机制 摘要: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现代化管理体制中引入了监理的概念,有效的发挥监理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用科学系统的方式对现代化企业全面进行管理控制。地质勘探作为一门严谨的调查研究工作,工程勘探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后期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生产。将现代化科学管理方式融入地质勘探研究工作中来。推动地质勘探市场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阶段,也是对地质探勘基础工程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地质勘探监理机制工程质量 一、地质勘探引入监理机制的意义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指出:“开展地质勘探项目监理工作不仅是保证地勘项目质量和提高国家投资效益的需要,也是探索建立地质勘查运行新机制的需要;它对加强我国地勘单位队伍建设、提高勘查质量和效益,都将具有明显推动作用。”因此在综合规模化的勘探项目中。出现了施工单位多,分项、分部工程繁杂等局面,现在的工程项目工期要求紧,跨阶段性施工。如此重叠、烦乱的项目组织必须依靠监理机构,通过专业、科学的管理才能为项目方带来稳定、安全的项目收益。 另外市场对地质勘探需求的增加,导致各种不同性质的地质勘探组织纷纷涌入市场,导致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施工水平降低,出现以进度为主要指标,存在安全、质量等潜在隐患,勘探、研究结果限于形式化,导致浪费大量财力物力而未能得到预期的研究成果。因此,监理机制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正是为了更科学化、正规化的进行行业监督管理,保证地质勘探行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运用 在地质勘探中实施监理机制是为了有效的控制地质勘探中的各个环节,保证规划的专业性、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和进度,确保能得到最可靠、完整、科学的地质勘探资料。以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胜利煤田东区二号露天矿为例的监林理机制的运用,分析该地质勘探工程中监理机智的运用。 胜利煤田东区二号露天矿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东北10km。面积42.4km2,设计钻探总工程量169500m,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测绘和地质填图等工作。该项目投资近亿元,是在原普查基础上的跨阶段综合性勘探项目。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提交可靠、完整的地质资料,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地质队负责对该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地质资料的提交进行全程监理。首先参考相关资料及甲方要求,制定监理工程实施细则,并将地勘行业相关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汇集成册,成为监理工作指导标准。随后由总工程师负责,地质、钻探、测量、水文、物探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设计审查小组,参照技术规范,对该工程设计进行审查。该工程中审查结果:设计钻孔量由原设计403个调整为259个,工程量由169500m,减为121600m。在进入野外勘探施工阶段,重点对进场钻机进行审查,要求钻机及配套设施符合钻探深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实际中查出2台钻机不符合要求,对其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单清除出场,保证施工技术和能力。监理过程中,重点依据的相关技术规程、规范及标准。现场监理人员必须做好监理工作日记和每次会议内容。有利于对掌握整个工程的进展情况提供详细的详细的资料。在东区二号露天矿的实际施工情况分析中,先期开采区以200×200网距钻孔施工,保证钻孔布局的合理,同时严格控制无效进尺,按设计要求控制钻孔打到终孔层位15m内终孔,通过掌握现场第一手材料,及时的通知钻机及指挥部终孔测井,保证更加合理的使用工程量,为投资方节约了资金。根据《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坚持按时编写监理旬报,对每旬中关于施工质量、生产进度及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投资方和施工方进行通报。为保证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对未按要求和不符合技术规范的施工方下发监理工程师通知书,要求整改停钻,整改达标后经监理人员验收后方能复工。在案例的野外施工中,共编写通报监理旬报8期,对施工井队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书18项,对指挥部下达建议书2项,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得到了有效的监控。 三、地质勘探工程的监理机制 通过该工程对监理机制的应用可以发现,监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工程水平,规范工程。监理机构对建设的工程质量、造价、进度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在施工准备阶段,参考专业的技术、规范、标准对工程设计进行审核,提出修改建议,建立完善的管质量、技术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在施工过程中,重点对于进场施工的钻机等设备进行严格的审查,对现场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停钻整改,对现场问题和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监理机构要根据设计的施工情况制定相应的工程计划表和工程进度表,进行整体控制。根据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运用过程来看,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主要是:施工前期准备,对工程质量、造价、进度的控制工作。 地质勘探监理是一个新兴行业,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探索、逐步的完善,为提高地质勘探工程质量提供了保障。在市场经济下,需要对监理工作和市场进一步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强质量、进度、资金控制等监理工作,使监理工作更加科学、全面。才能让地质勘探工程监理在规范的范围内。合理的使用资金、控制质量、实现项目的经济价值。 地质勘探机论文: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运用 【摘 要】煤田行业是能够为我国提供能源的行业,煤田行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和民生质量。煤田地质勘探是煤田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煤田行业探明储量、调查地质结构、研究开采难易程度、发展衍生矿藏开发提供重要依据。煤田地质勘探作为煤田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勘探过程中如何减少或预防机电事故,提升工作效率成为日常工作中的重点。因此,加大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运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运用 1 引言 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由于安全生产管理不当,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低下,设备老化等问题,会严重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将从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含义及意义入手对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其次结合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与地质勘探机电管理的关系,对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分析。最后,本文将提出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改进和优化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性建议。 2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含义及意义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含义,就是完成监测、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地质勘探相关信息的任务。该系统主要是由故障管理、维修管理、资料管理、安全管理等模块组成。地质勘探在生产过程中,对于设备与工人的管理有条件实现数字化。其工作原理是以行业标准为基础,将操作模式规范化、格式化,用图形数据等测绘出监控与分析决策图,以此监控设备及工人的生产。一旦机电设备发生故障,可以通过系统专家提供的决策恢复功能,再根据分析报告,对机电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意义在于保障设备运行的安全。通过信息化的应用提升机电设备管理,通过系统实现管理不仅可以以规范的形式明确分工,还能够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整合故障、维修管理、巡检管理等外在功能,使机电设备之间高度共享,流程更加规范,工作效率也有所提升,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了机电设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也能够减少一定数量的人力成本,实现机电设备管理的有序性。 3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与机电管理的关系 机电设备在煤田地质勘探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机械化水平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许多煤田企业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产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是针对煤田的生产与开发环节,如煤田的信息采集与分析等。但是,煤田地质勘探单位相对缺乏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监控与指导。在机电设备管理方面,企业应该通过地质勘探的检测系统、卫星定位等,对施工地及周围设立通信系统,以此监控地质勘探中的作业情况,从而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远程监控、预警等,减少员工的风险。煤田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监控器,收集并分析信息,提高工作人员对机电设备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提高煤田地质勘探生产中的安全性。 4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运用功能 4.1 对煤田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 煤田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具备许多优势,其中之一就是能够对煤田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的基本信息进行有序管理。该系统会将机电设备的信息进行整合,上传到统一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中,以便于维护人员的查询和管理。若有新的机电设备引入,技术人员会将该设备的相关数据和参数记录下来,同样上传至管理系统。其中的参数包括使用时间、注油Q油情况、更换周期等,这些设备的使用工艺和运行模式也会记录在案。管理人员可通过系统进行实时记录和更新,如出现设备故障,系统可以智能地对故障进行恢复,若超出可恢复的范围,故障专家就要根据系统中的数据进一步排除故障[1]。 4.2 对煤田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时检测 煤田地质勘探单位能够安全生产,就需要机电设备能够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在机电发生故障时,系统能够及时地发现,并且识别出设备的异常之处,以报警形式告知管理人员,避免意外事故发生[2]。传统的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的检测无法实现实时化,只能定期进行巡查,检查之后由专家来对故障进行一一排查,这种方式严重耽误了生产效率,使煤田的生产不能稳定持续进行。而安全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并及时将故障分析成报告,为专家提供检修依据。该系统对于煤田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主要包括温度、电压、电缆、机械疲劳、设备破损等问题,这些功能都是通过监测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通信设备等实现的[3]。 4.3 监测机电设备的运行气候及地质环境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机电设备管理中,还可以监测出机电设备的运行气候及地质环境。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系统对所处环境进行监测,通过监测得到气候及地质条件后,系统会自动提示相对应的操作行为,并判断操作人员的行为是否在安全可行的范围之内。与此同时,系统会将监测结果反馈至机电技术人员,机电技术人员就可以根据这一结果,判断出生产的区域环境,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设备预防保护措施。为了提高系统对于气候及地质环境监测的精准性,可多方位设置监测器,以增强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高效性。 5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改进和优化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虽然可以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得到有效应用,但是,为了从根本上控制机电设备的故障发生率,在具体的操作中仍然有一些部分需要注意。第一,煤田地质勘探单位要对引进的机电设备进行严格检查,以保证其规格满足国家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的安全使用标准。第二,煤田地质勘探队需要组织人员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巡视,确保设备的小问题在生产前得到排查,对需要更换的设备零件提前更换更新。第三,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工作前,要对工作区域内的线路及架设问题进行检查,以保证工程的稳定持续。第四,煤田地质勘探单位要定期对系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管理人员熟悉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使工作人员规范的使用系统,认识系统,同时,要随着煤田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的升级,及时地对系统进行更新和升级,以适应对机电设备功能的检测。 6 结语 煤田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管理是煤田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含义及意义入手对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接着,结合了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与机电管理的关系,对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和功能展开了论述。第一,对煤田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第二,对煤田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时检测;第三,检测煤田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的运行环境。最后,本文提出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改进和优化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地质勘探机论文:针对地质勘探机械维护管理的措施分析 摘 要:地质勘探对后期工程项目的影响较大,加强地质勘探的维护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地质勘探工作而言,机械设备的性能、结构是决定设备质量、使用寿命的关键要素,需要加强对机械的全方位维护管理。该文针对国内地质勘探工作的条件、受力状况等进行了分析,提出勘探机械的管理、维修措施,并对国内现存问题提出τ解决措施。 关键词:地质勘探机械 维护管理 措施分析 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勘探技术的辅助,地质勘探工程对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均具有重大影响作用。一般勘探借助对应机械进行处理,必须采用满足规定规范要求的机械进行施工,避免工程质量缺陷、安全隐患等问题,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满足对应工艺需求,必须加强对勘探设备的维护管理、更新控制,提高整体勘探质量。 1 地质勘探机械的工作状况及相关性能分析 地质勘探的设备一般包括钻探、坑探、施工设备几大方面,一般为户外进行,因此,设备零件的稳定性与工作状况、设备性能的相关性较高。 1.1 勘探设备的工作机受力状况分析 一般情况下,设备零件对温度的要求相对较低,高温、低温以及交变温度等均不会产生明显影响。此外,地质勘查设备的机械受应力种类、应力类型及大小的影响较为明显,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等进行合理分析,保证其类型的合理控制。最后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地质勘探机械、载荷分布等均与对应介质有关,静载荷、冲击载荷、循环载荷的影响不同,一般需要保证野外工作的介质具有无腐蚀的条件,且零件的润滑性良好,满足一般工况的运行需求。 1.2 地质勘探零部件的相关性能探讨 对于地质勘探工程而言,需要对传动轴类的零部件进行合理分析,保证其性能合理、指标满足工程需求,必要时进行相关指标的实验分析;针对齿轮类的零部件,一般需要对其芯部、表面的强度和韧性进行核验;弹簧类的零部件一般需要核查屈强比、弹性极限、屈强比和对称拉伸或压缩应力时的疲劳极限等;紧固螺栓类零件则应该及时检查和分析屈服强度、对称拉伸或压缩应力时的疲劳强度及布氏硬度;工具模具类则应当检查和分析其硬度、强度、韧性等;滚动轴承则要检查弹性极限、抗压强度、对称应力时的疲劳强度及表面硬度等。 2 国内地质勘探行业设备维护状况分析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各行业的进步,地质勘探行业作为工业、交通业、建筑业的重要辅助部分,对施工具有基础指引作用。国内施工作业人员一般延续传统设备机械的管理方法进行处理,重视机械设备的使用,对其维护、检修等保养工作较为忽视,少则引起工作效率低、施工质量差,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勘探环节的意外事故发生。为此,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性能分析,提高设备异常状况下的警戒处理,是避免后期勘测设备引起意外伤亡的基本举措。 现代地质勘查行业施工中,对机械设备一般会进行事先检测,保证其满足施工要求,但是需要引起业内相关作业人员重视的是,机械设备的使用环节,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设备自身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些突发故障状况,必须进行及时更换、维修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施工使用。但是目前该行业的维修工作无法保证高效性、及时性,主要原因是修配机构未进行对应维修处理的材料准备工作。 另一方面,勘探设备长期高负荷运行,已发生零部件老化、断裂、损伤等性能受损的状况,如齿轮折弯、壳体开裂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相对较为复杂,如:冲击载荷过高易导致断裂状况,过度摩擦会引起零部件的表面受损、龟裂,高温挤压会引起细小部件的变形等,这些均需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 3 勘探设备的维护管理措施分析 为了保证地质勘探行业的稳定进行,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的维护管理控制,从基础环节提高整体系统的可靠程度。 3.1 加深地质勘查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意识 地质勘探的工程一般任务量大、成本高、范围广,引起设备的应用频率、应用强度相对较大,对机械设备的损害较为明显,为此,提高勘探设备的维护管理意识,加强设备维护工作的宣传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勘探设备的损害对工程进展具有负面影响,对勘探结果的准确性、安全性、合理性影响较大。加强对地质勘探工作中各个工序的合理设计,是提高机械设备运行效率、工程质量的关键。国内地质勘探工程的运营,缺乏对应机械设备的维护理念,对设备的损害程度较高,严重影响了设备维护、设备使用寿命,增加了后期设备的维护成本,为此,加强对设备的维护意识,是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重要举措。 3.2 加强预防措施分析 提高设备维护意识后,需要进行预防措施的全面落实。制定预防措施时,需要从全局角度出发,加强对细节的有效防范,避免易损害部位的故障,定期进行监督、巡视处理。一般具体要求分述如下:(1)施工暂停期间,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清理,保证对应操作人员在与设备的接触环节中,不会发生零部件磨损、松动等负面状况;(2)定期对核心零部件进行检测,避免后期发生安全事故问题;(3)加强责任分工管理,在特定区域特定部位的监管需要满足对应规章制度的要求,因个人原因导致的监管失衡、设备故障等问题,需要进行责任追究处理。 另一方面,需要保证对应维护制度的明确规定,保证细节问题、措施要求等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根据操作要求进行规范化控制监管,实现各个细则的详细落实,对不同勘查设备的维护管理需要保证频率周期的合理性,全面落实维护制度的各项要求。 3.3 施工前准备工作分析 地质勘查工程中,操作人员需要根据设备种类、工程特点进行可能故障的合理预测,做好对应准备工作。(1)应当携带相关的修理工具,不仅应当准备设备的专用工具以及修理设备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的扳手,还应当准备在户外修理中可以起到部分车床作用的工具,如焊枪、割枪、大锤、大斧等;(2)提前准备好设备运行过程中容易损坏的零配件,如不同规格的螺丝螺母、各种密封圈、油封、摩擦片等;(3)修理机械设备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辅助材料,如铁钉、铁丝、钢丝绳、电焊条、金属粘合剂等;(4)准备小型发电电焊两用机,不但可以很好地照明,同时也能方便快捷地进行焊接和切割;(5)应该配备一些精通所有设备并且可以正确修理这些设备的修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3.4 修理方法的灵活应用 地质勘探工作一般是户外作业,突发状况较多,需要相关维修作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检修经验,能进行高效处理。对于一般的裂纹可以采用双重修补法,让金属粘合剂配合电焊设备对其起到封堵密封作用;借助零件位置互换、安装形式改变进行有效修理,具有高效性,满足成本低、使用效率高的要求;此外,借助现场可用材料进行有效替换,是避免零部件受损延误施工进度的常用方法。 4 结语 地质勘探行业中,机械设备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期工程投标结果、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等关键要素。为此,加强地质勘探机构的设备维护管理,提高其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定期进行维护检修,是提高作业效率、控制投资成本的关键举措,可以促进勘探机构的经济效益不受负面影响。勘探单位需要根据工程状况、社会需要不断进行相关专业人员、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整体技术管理水平,优化设备的维护管理,进而实现国家对应勘查项目的需求。 地质勘探机论文:地质勘探钻头失效机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石油等资源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地质勘探环境也越来越恶劣,钻头失效情况越来越多。本文介绍了地质勘探钻头失效的形式,分析了钻头失效的主要机理,旨在促进地质勘探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失效形式;失效机理;钻头本体;硬质合金齿 目前地质勘探钻头冲击破岩主要是利用钻头轴向冲击和钻头回转刮削两种作用,这两种作用造成钻头不仅要承受高频的冲击应力,还要承受岩石的剪切反力,受力情况极为复杂。另外在实际工程工作中,地质勘探工作环境恶劣,钻头失效情况十分严重,已经影响到了地质勘探工作的效率,因此研究地质勘探钻头失效机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地质勘探钻头失效形式 地质勘探钻头失效部位主要是勘探钻头本体以及钻头硬质合金齿。地质勘探钻头本体失效是指钻头花键和钻头冲击端面失效,花键失效主要形式是花键侧面塑性变形之后受压剥落,而钻头冲击端面主要失效形式是断面金属冲击疲劳。钻头硬质合金齿失效形式主要是合金齿磨损、断裂以及脱落等。 二、地质勘探钻头本体失效机理分析 (一)勘探钻头花键部位失效机理。钻头花键是钻头冲击岩石进行地质勘探的轨道,将钻头与冲击器连接成一个整体。对钻头工作时的花键进行受力分析,可知花键侧面在钻头冲击过程中既会受到由于变化的剪切反力造成的脉动压应力,还会受到脉动压应力带来的摩擦等,容易造成花键失效。通常来说钻头花键失效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钻头花键本身的硬度较低,通常花键材料与钻头母体材料形同,但在脉动压应力下花键侧面容易产生塑性变形;第二钻头花键配合间隙不均匀,花键与冲击器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间隙配合才能保证钻头正常的往复运动,但由于金属加工、运输以及安装等原因,钻头花键齿与冲击器之间的配合间隙不够均匀,花间配合间隙大小不一,若是花键配合间隙过于小,则此配合花键齿上应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花键失效,若是花间配合间隙过大,则花键在钻头回转时将受到很大的冲击应力从而产生塑性变形。 (二)钻头冲击端面部位失效机理。在实际工程中,钻头冲击端面部位失效主要是端面受活塞撞击导致金属冲击疲劳。由于活塞与钻头冲击端面不能全面接触,其作用力方向不一定与钻头轴线重合,在大量的冲击作用下必然会产生偏心撞击,使冲击端面产生塑性变形。在冲击端面多次塑性变形后端面会出现裂纹,裂纹向内倾斜,并由内部折向冲击表面,这样裂纹上部分的材料脱落形成麻点,大量的麻点形成麻坑,麻坑进一步扩展造成部分浅层脱落,脱落部位被活塞冲击打平,再次产生裂纹,如此反复,直到冲击端面脱落达到2毫米以上时,活塞已经不能够有效传递能量,钻头冲击端面失效。另外若在冲击端面产生塑性变形后,活塞多次冲击作用在冲击端面上,可能会使裂纹源出现在端面最大切应力处,进一步冲击使得裂纹扩展到表面形成凹坑,裂纹垂直于端面时会造成大块深层脱落,裂纹平行于端面时则出现端面浅层脱落,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冲击端面失效。 三、勘探钻头硬质合金齿失效机理分析 (一)硬质合金齿的磨损研究。地质勘探钻头一方面利用冲击回转力破碎岩石,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合金齿与岩石之间的两体磨粒磨损,另一方面依靠高压气流排出岩石岩屑,这时会出现合金齿与岩石、岩屑之间的三体磨粒磨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将硬质合金齿的磨损分为四类,一是两体磨损时出现的合金齿表面刮削磨损,当高速旋转的合金齿遇到岩石尖锐的棱角时,合金齿圆弧处将受到非常高的压应力,表面出现压痕或者是脆断,当脆断后的合金齿表面与岩石大角度相遇时则容易出现刮削磨损;二是高应力碾碎磨粒磨损,在钻头破碎岩石时,若是硬质合金齿与磨粒之间的最大压应力超过了磨粒的极限破坏强度,则会将磨粒不断碾碎,在接触点处产生集中压应力,该压应力反复作用使硬质合金齿出现疲劳破坏,也即出现高应力粘碾碎磨损;三是磨粒在硬质合金齿表面滑滚进而出现推挤、碾压等磨损;最后一种是三体磨粒磨损时高压气流排出岩石岩屑的冲刷磨损,这种磨损不易发现,需要在特殊的合金齿表面形貌下才能发现。 (二)硬质合金齿断裂研究。在实际工程中,硬质合金齿断裂进而导致合金齿失效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冲击剥落, 根据相关理论介绍,在应力冲击波通过硬质合金齿传递给岩石时,将出现反射波,反射波会以拉应力波的形式返回到钻头处,若是岩石与合金齿接触不良,拉应力波将加大,合金齿抗拉强度比抗弯强度低很多,再加上合金齿两侧面受到很大的岩石剪切应力,因此硬质合金齿中存在着不平衡的应力场,并且在该应力场作用下,硬质合金齿颗粒将会形成微孔,微孔不断长大聚合就会形成微裂纹,微裂纹不断增加则会出现大面积的合金齿断裂,在宏观上看来就是硬质合金齿表面出现很多剥落坑以及由很多剥落坑连接形成的沟槽。第二种是冲击疲劳,在大量变化的冲击压力作用下,金属表面会产生疲劳裂纹,而疲劳裂纹不断增长会导致合金齿局部剥落。第三种则是冲击热疲劳,当钻头冲击回转时,岩石和合金齿之间摩擦将产生冲击热,进而导致硬质合金齿出现冲击热疲劳,这种热疲劳要在足够的热应力和大量磨损平面使裂纹充分发展才能够看到。 (三)硬质合金齿脱落研究。一般来说,硬质合金齿脱落齿数大概占到所有齿数的20%,大多发生在钻头边缘部分,其发生原因主要有:首先是钻头本体磨损,这是造成边缘部分脱齿的重要原因,在钻头工作时,钻杆振动导致钻头偏心旋转,进而造成钻头某一位置瞬时应力很大,使得钻头本体部位磨损,暴露出合金齿的齿根部位。其次是合金齿的松动问题,地质勘探钻头本体材料硬度比较小,在冲击载荷的不断作用下,合金齿与钻头本体之间可能会产生间隙,尤其是边缘齿松动更加严重,其齿孔可能会出现塑性流动、点蚀以及周边疲劳裂纹。另外还有高压气流携带的岩屑等固气混合流体对钻头的冲蚀作用,不断地磨损钻头本体和硬质合金齿和活塞冲击产生的入射波对合金齿拉伸作用等。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地质勘探中钻头主要失效部位是钻头本体和硬质合金齿,因此要想提高地质勘探钻头的使用寿命,就要做好钻头花键和冲击端面的保护工作,减少硬质合金齿的磨损问题,延长钻头使用时间,促进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 地质勘探机论文:浅谈地质勘探机械维护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地质勘探工程是当前多数建筑工程都会用到的一门工程技术,它在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桥梁、道路、管道等方面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地质勘探工程中用到的主要设备就是勘探机械,只有合理采用符合规定的勘探机械进行施工前的地质勘探,才能使得工程满足工程中所用到的各种工艺的技术要求,同时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随着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地质勘探单位也随之发展,因此应当对勘探设备进行及时更新,满足当前工程施工前的各种地质勘探需求。 关键词:地质勘探;机械维护;管理问题;应对 1导言 地质勘探工程主要应用在工业、农业、交通、建筑与国防建设等多个领域,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而地质勘探机械保证地质勘探工作实施的基础,是施工的主要装备。高质量、高性能的地质勘探机械的应用能够满足新施工工艺的实施、施工速度与施工质量要求。 2地质勘探概述 “地质”在文学方面又被称为“地质学”,但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了“地质”的叫法,所以一直延续下去。地质学是七大自然科学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主要是研究地球的发展史及其地势变化。地质学在现今社会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泛,主要应用地震预测、矿产勘测和地势分析等等。在生活中,地质学的运用随处可见。比如建筑在地面上的物体在建筑之前,都要搞清楚地下的情况,要了解是否是水的源头或者土壤是否疏松等问题。但地质勘探是当今社会最具备技术含量的应用。地质勘探主要用来寻查地表或岩层是否有矿产资源,并对勘测到的资源进行开采,为工业的发展提供矿产能源。 3地勘设备机械维护管理现状 虽然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相应的地质勘探单位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当前的施工单位中的管理人员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思想与理念,并将这些应用在当前的施工中,他们比较侧重机械的使用,却忽略了对机械的正常维护和管理,而这些都会引起机械勘探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故。并且地勘设备操作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是临时招来的员工,他们对施工中所使用的设备机械以及机械的性能都没有清楚的认识,这样在机械设备发生异常的时候,他们就无法及时发现并停止勘探。 同时虽然事先对机械设备都有检查,且符合当前的施工,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设备的机械零件往往会由于一些无法预料到的原因发生损坏,因此操作人员应当及时更换或是维修,更好的满足当前的施工要求。而且多数修配车间没有充分备好维修工作中需要的一些材料。 4解决地质勘探机械维护问题的方法 4.1提高对地质勘探机械的维护意识 地质勘探机械的成本较高,使用范围较广,所以使用频率与使用力度都比较大,对机械造成的损害就相对更大,这就需要提高勘探机械的维护意识,重视机械的维护工作,严禁因勘探任务重、时间短的问题忽视了对机械的养护工作。因为勘探设备的损害,不仅影响了地质勘探工作的进程,也影响了勘探的准确性,增加了地质勘探工作的危险系数。在地质勘探工作中,每一道工序都要求高质量的完成,而勘探机械则是保证勘探工作质量的基础。缺乏勘探机械的维护意识,就会加重机械的损害程度,影响工作效率,减少机械的使用寿命,增加维护成本,所以要提高对设备的维护意识,才能保证机械的工作效率,控制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4.2加强预防措施 在提高了勘探机械维护意识后,要加强预防措施,降低机械损害的可能性。在制定预防措施时,要做到从整体出发,注重防范细节,提早预防易损害的位置,定期巡视与监督,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具体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四点: 4.2.1在施工暂停的过程中,要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清理人员在和勘探设备接触中,如果发现设备有零件松动、磨损问题时,要及时处理。 4.2.2定期检查机械易损伤的零件,因为细节往往是引起问题产生的关键,所以定期检查易损伤零件,避免引起重大的机械事故。 4.2.3实行责任分工制,加强责任管理。在某区域或某部位要安置专业人员进行监管,要求及时发现机械存在的问题,并能找出解决对策;如果因个人原因使监管工作不到位,导致机械发生问题,就要追究其个人责任。 4.3建立完善的维护制度 在提高维护意识与做好预防措施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维护制度是必然的。制定的维护制度要有明确的标准,维护细节与措施要科学合理,并且还要设置操作者与监管者,保证制度的每一条细则都能被落实;对不同的勘探设备,要根据其性能与使用频率,安排合理的维护周期,保证维护制度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4.4提高维护人员的维护技术 维修人员要想解决勘探机械维护管理中的问题,做好机械的维护工作,就要不断的提高对机械的维护技术,常用的维护技术有: 4.4.1双层修补法。这种修补方法主要是把金属粘合剂和电焊设备配合使用,修复常出现的机械裂纹,具有良好的效果; 4.4.2互换修理法。就是改变或互换某个零部件的安装位置,在不影响机械性能的基础下,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成本; 4.4.3替代修理法。机械在施工中,若出现故障,需要更换机械配件时,若临时不能找到原装配件,也可以在施工现场寻找替代材料,先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5结论 机械设备是地质勘测施工单位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了勘察单位在投标中是否能够成功。地质勘探单位不但应当具备足够的机械设备,同时还应当对这些机械设备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并定期维护和检修,不断提升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促进勘探单位的经济发展。同时勘探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配置高素质的专业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强化技术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更好的对当前的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更好的满足单位承担大型勘察项目和紧急勘察任务的需求。 地质勘探机论文:新常态背景下地质勘探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探讨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地质勘探企业的发展将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本文对地质勘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员工激励机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剖析当前地质勘探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从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完善多元化激励机制、加强激励创新,建立公平的激励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最大程度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关键词:地质勘探企业 员工激励机制 策略 人力资源是地质勘探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地质勘探企业都在积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改革创新。当前,地质勘探企业效益明显下滑,员工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加上地勘企业员工长期的“大锅饭”、“铁饭碗”等特殊的成长背景,表现出工作效率低下,对企业发展缺乏信心,项目开发动力不足等慵懒浮拖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企业当前目标,也将影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怎样激励人,开发其内在潜能,成为企业目前最为关键和最困难的事情,因此探索如何建立健全科学长效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地质勘探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是地质勘探企业摆脱困境、参与外部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员工激励的作用 地质勘探单位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工作条件恶劣,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更难留住优秀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丰厚的福利待遇、快捷的晋升途径等激励措施来吸引所需要的人才。面对当前煤炭市场的强烈冲击,地质勘探企业发展步履放缓,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干劲和创新驱动力,再加上地质勘探工作的劳动强度大、危险性较高,员工很容易出现消极怠工情绪。高效的员工激励,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应尽的义务,另外,员工激励也是增强企业活力、创新驱动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构建符合地质勘探企业发展实际的员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将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机结合,实现员工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状态。 二、地质勘探企业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激励机制认识不到位 地质勘探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欠缺,他们普遍认为激励就是涨工资、发奖金,认为物质和金钱的激励是最有效的员工激励方法,对激励机制的内涵缺少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建立的激励机制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撑。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认为:能够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成为激励因素,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成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的性质及人的满意情绪有关,保健因素是指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意的因素,多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关。由此可见,单纯的涨工资是不能让员工满意的,要调动员工积极性和能动性首先要注重保健因素对人的激励,规避员工的不满意情绪,同时更要适时利用激励因素,给员工提供发展的平台,发挥其内在潜能。 2.忽视激励对象的需求 在对员工激励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识别员工的差异化需求,激发人未满足的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地质勘探企业自身体制问题,企业的管理方式带有强制性和浓厚的行政色彩,管理者缺乏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往往并未从员工的需要和动机出发进行系统分析,再加上管理者水平的局限性,对所有层次的员工采用相同的方法来激励,忽视了每一个员工的差异化需求,忽略了同一个员工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差异化需求。 3.地质勘探企业员工激励制度不健全 (1)激励制度方法滞后 当前很多地质勘探企业对内部员工激励采用传统的物质、金钱激励方法和“一刀切”的激励模式,甚至存在着没有激励机制或激励作用体现不出来的问题。管理者认为员工就应该好好干工作,给不给奖金都是应该的,甚至制定的激励措施根本没有考虑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照抄照搬其他企业的激励模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难长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2)地质勘探企业的薪酬福利待遇体系不够健全 第一,地质勘探企业中的人员组成结构比较复杂,而薪酬设计过于笼统和简单,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比较严重,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没有真正体现绩效与薪酬挂钩,缺乏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 第二,当前,地质勘探企业受到煤炭市场经济低迷的冲击,为了控制和压缩人工成本,他们大多会从缩减员工的薪酬福利方面着手。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只会让员工对企业发展失去信心,对自己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而整日忧心忡忡,工作效率低下,严重时还会引起员工和地质勘探企业之间的激烈的矛盾。 第三,缺乏全面薪酬体系的概念。薪酬过多的考虑货币类报酬,而忽视了非货币类报酬即员工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或良好的工作氛围等因素。 4.缺乏公平、合理的激励环境 地质勘探企业前身是事业单位,虽然改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相当多的管理制度还沿用以前的老办法。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严格执行选人、用人机制,大多时候,讲究的是论资排辈。所谓的年度考核和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晋升渠道只是针对部分人员,很多优秀、有能力的年轻员工得不到重视和锻炼,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影响了工作绩效和企业长远发展。 三、新常态下地质勘探企业员工激励策略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地质勘探企业应该找准定位,创新理念,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激励措施,以员工的动机作为提升地质勘探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发力点。本文试着从激励的主体、激励的对象、个人和企业目标的达成、多元化的激励手段和激励的时效性等五个方面分析,以期更好的解决地质勘探企业员工激励问题。 1.转变传统的地质勘探企业管理观念 随着现代管理理念的快速发展,地质勘探企业应该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以人为本”,健全激励制度,创新激励模式,完善配套的激励方法和绩效考核机制。在新时期,要加强管理者的管理理论学习,打破粗放式管理的僵化思想,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针对目前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全方位设计激励体系,使得地质勘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薪酬福利体系更加合理,激励机制更加实用。 2.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人是社会人,一个人的工作动机和劳动积极性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绝对值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还受到相对报酬多少的影响。公平感是影响人行为倾向和激励强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因素。在企业中员工都会把自己所得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之间的比率同其他人的比率进行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的投入-所得比率同过去的投入-所得比率进行历史比较。当员工通过这种心理比较发现自己的收入-所得不成正比的时候,内心就会感到紧张不安,不公平感增加,其不良情绪甚至影响身边其他同事的情绪,出现逆向的或者消极的行为,他们往往表现出“消极怠工”、“推卸责任”、“窝里斗”、与部门领导“矛盾激化”甚至辞职等。因此,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做到一视同仁,使收入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奖惩措施、人事管理制度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公开化、透明化。 3.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 (1)制定以员工需求为导向的激励制度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人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低层次需要满足程度越高,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就越强烈。五个层次的需求是人生来就有的,但每一个人的需求强度、显露程度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需要,从而促使他优先考虑某种需求。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员工个体差异和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对于地质勘探企业而言,要达到激励的效果必须对企业员工的基本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形成管理层与部门领导、部门领导与普通员工、管理层与普通员、普通员工之间的多层次交流沟通机制,通过对收集的所有员工资料进一步整理和分析,得出详细、准确的人员信息和需求,便于制定以员工需求为导向的激励措施,从而能够找到更合适的切入点对员工进行有效地激励。 (2)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采取的所有激励措施都是以企业盈利目标为宗旨的,只有在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一致的时候,员工才会无怨无悔的付出,企业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帮助员工实现了个人的人生目标,做到了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在现代企业中,个人最终要对自己的发展计划负责,这就需要员工准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点和优劣势,找准职业定位,并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充电增值,增强职业竞争力;企业通过深入了解员工的发展愿望和职业兴趣,为设计适合企业的组织目标进行人才盘点,引导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统一,使员工感到企业时刻关注和重视他,做到人尽其才,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同时使企业与员工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4.采用多元化的激励手段和措施 (1)完善薪酬待遇激励与物质奖励 薪酬福利在员工激励方面起到较大的作用,它就象一个杠杆,通过激励能不断使员工发挥最大潜力,薪酬福利等激励作为一种外在激励方式虽然能显著提高效果,但是不易持久,处理不好有时会降低工作情绪。因此,在薪酬体系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薪酬体系设计应公平、公开,体现岗位差异化并紧密结合企业的战略和文化,系统科学的考虑各项因素,真实反映员工工作绩效和价值,遵循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其次,在基本薪酬设计上应该依据员工所处工作岗位在组织的重要性、能力要求及工作条件的差异核定,在项目津贴设计上要体现员工所参与项目的技术要求、难易程度和绩效评定等因素按比例分配;最后,引入员工持股制度,通过员工持股的长期激励机制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使他们对企业有一定的拥有权,进而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更加努力工作。 (2)加强精神上的长期激励 物质上的激励只是一种短暂的激励,长效的激励是一种可持续的引导,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作为一种内在激励方式,虽然激励过程需时较长,但一经激励,不仅可提高效果,且能持久。精神激励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艰巨且复杂的工程。包括企业文化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职业发展激励等多种方式。要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就要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把人为主观性降到最低,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软硬兼施”,最大程度的发挥激励效用。 第一,企业文化激励。“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能给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者应该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首先要革新传统管理模式,摒弃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的陋习,提高管理层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意识。在事转企的过程中,管理思路要紧跟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为员工提供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其次要秉承地质勘探企业“努力奋斗、献身煤海”的优良传统文化,加大企业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激励年轻人向老一代模范职工学习。最后,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十三五”规划转眼在即的紧要关头,更要创新企业文化,增强员工集体意识和团队观念,使员工之间处于竞争合作、相互鼓励、互利共赢的工作环境和和谐、友爱的工作关系中,为激励机制的有效发挥提供有利保障和支持。 第二,情感激励。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物质供给越来越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物质追求逐渐满足后,人们会不断的增加精神方面的追求。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通过情感激励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员工有一种被信任、被尊重的感觉,意识到他们的工作一直被领导关注,从而建立起企业与员工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 第三,荣誉激励。人都有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奋斗的动机,员工非常重视自己在企业的地位和声望,企业对自己的认可和荣誉有时候比物质奖励更能激励员工。因此,企业应该了解人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动机,通过提高员工在单位的职务、授予荣誉称号、宣传表扬等方式鼓励人积极工作、敢于创新,勇于奉献,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3)职业生涯发展激励 为了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要求,并在煤田地质行业保持竞争性和创新性,企业要充分开发员工个人成长动机,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一方面在企业现有足够的职位层次基础上,为员工提供较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提供各种先进知识和技能培训机会和进修平台,另一方面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上升通道,同时建立终身学习的培训体系,以终身教育理念构建员工培训体系,把受教育、培训作为一种激励手段,让员工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达成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5.激励要有时效性 选择激励的时机很重要,因为不同时期进行激励所带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激励越及时,激励的效果越明显,员工得到的满足感就会越强烈,越能促进员工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发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以某地质勘探企业年终奖为例,由于事业单位传统的管理模式,工作拖延、滞后比较严重,员工真正拿到年终奖已经到第二年的五、六月份了,这种年终奖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使员工想当然的认为年终奖和每个月的工资一样,是迟早都要发的,而不是说只有努力工作,工作效率提高了,才会有更多的年终奖。相反,如果员工还没有在工作上做出成绩之前就进行激励,员工对激励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的情况下,会认为只要干活,都会得到奖励,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无所谓,那么激励机制就形同虚设,不会有任何效果。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层,一定要有全局意识,准确掌握激励的最佳时机,使得激励机制发挥最大的效用。 综上所述,在地质勘探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不断开发并不断增值的增量资源。要合理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就要正确运用激励理论,掌握每个员工的差异化需求,在未来的管理过程中,采取符合地质勘探企业实际情况的多元化激励措施和手段,对员工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和激励,挖掘其潜在能力,鼓励创新,为地质勘探企业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地质勘探机论文:机械设备在地质勘探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和机器运用到了地质勘查中,为地质勘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间接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证。本文对地质勘探机械的工作条件与性能分析,同时对机械零件选择及机械设备维护作了要要阐述,提出机械设备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作用。 [关键词]地质勘探 机械设备 零件材料 维修管理 一、 地质勘查机械设备种类 当前,国内地质勘探机械种类有钻探机械(地质钻机、勘探钻机、岩芯钻机、工勘钻机、水井钻机、地热钻机、灌浆钻机、引孔钻机、深孔钻机、水平钻机、隧道钻机、矿山坑道钻机、锚固钻机、全液压钻机、履带钻机、取芯钻机、多功能钻机、拖挂钻机、钻塔、泥浆泵)、钻探工具、静力触探、锚固机具、水利机械及通用机械设备等。 二、地质勘探机械的工作条件与性能分析 地质勘查机械的钻探险设备、坑探设备、工程施工设备均在野外工作,零件损坏形式与其工作条件密切相关。 1、 勘探机械零件的工作条件与受力情况: 1.1零件的环境温度:工作的温度状况,低温、高温、常温或是交变温度。 1.2零件的应力情况:工作应力的种类、大小、分布、残余应力及应力的集中。 1.3零件的载荷性质:可分为静载荷、冲击载荷、循环载荷等。 1.4零件的工作介质:有无腐蚀性氛围、零件润滑条件等。 2、机械零件的机械性能分析: 2.1对地质勘探机械传动轴类的零件,通常要注意分析其疲劳强度、屈服强度及表面硬度等。2。2齿轮类则要求重点分析表面硬度,心部强度及韧性。 2.3弹簧类零件则要求弹性极限、屈强比及对称拉伸或压缩应力的进的疲劳极限等。 2.4坚固螺栓类零件则要求屈服强度、对称拉伸或压缩应力的进的疲劳强度布氏硬度, 2.5工具模具类则要求硬度、强度、韧性等,流动轴承则要求弹性极限、抗压强度、对称应力时的疲劳强度及表面硬度等。 3、地勘设备机械维护管理情况 3.1传统的管理思想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现在的施工单位,重使用轻管理现象严重,这种管理思想与行为往往是造成机械产生更大的故障或责任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3.2操作人员多为临时工,对设备零部件机械性能缺乏整体性了解,不能保证及时感知设备异常。 3.3在使用的过程中,设备的机械零件由于各种原因发生损坏或失效,需要更换或修复。 4、造成地勘设备机械零件损坏的各种因素 4.1断裂,如螺纹拉断、拨叉断裂、齿轮轮齿的弯曲折断、壳体开裂等,造成断裂的原因包括静载荷、冲击载荷造成的断裂、疲劳断裂、应力腐蚀断裂等‘ 4.2表面损伤:包括磨损、胶合、点蚀损伤等,造成疲劳麻点、表面龟裂、使零件降低甚至丧失工作能力。 4.3变形;分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过量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高温的蠕变等到,造成机械零件的损坏面不能使用。 4.4功能失效;某些原因导致零件不能完成规定功能的失效,如钻机传动皮带打滑、机架坚固螺纹松脱、离合器盘压溃等。 三、地质勘探机械零件材料的合理选择是修配车间主要问题 1、机械性能的要求, 在维修地勘设备时,零件材料的选择,首先应满足机械性能上的要求,因为零件的机械性能,是保证地勘设备工作安全可靠和经入耐用的先决条件,是地勘机械零件材料选择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般零件在选用时考虑的机械性能包括强度、塑生、硬度、耐磨性、冲击韧性、多次冲击抗力及疲劳强度等。 2、 物理化学性能的要求包括密度、导电性、导热性、耐热性、耐蚀性等到, 在材料成份一定时,材料的金相组织状态则靠热处理方法决定,因此,用钢材制造机械零件时,常需要进行处理以改善物理学和机械性能,所以,地勘机械零件在选择材料的同时,应根据零件的工作特性,同步提出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常用的热处理有退火、正火、淬火助记词回火(调质)、表面淬火、渗碳淬火等。 3、 材料工艺性能的要求 地勘机械零件的选材,在首先满足零件机械性能要求的同时,还应兼顾材料的工艺性能,使所选择材料具有良好的工艺性。 4、 机械零件材料的性能在地勘设备系统中的优化。选择机械零件材料,不能只能以某种材料的某种或几种性能来评定它是绝对好或差的材料,而应全面分析所选的地勘机械零件材料在整个地勘设备系统中的功能及作用,即不仅要考虑某种材料是否适合作地勘机械的某种零件,还应考虑它在整个地勘机械中是否合适。 5、 材料经济性的要求,要满足零件使用性的前提下,选材时还应降低零件的总成本。 四、维修工艺制定及维修方法 在地勘单位修配车间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合理地选择维修地勘设备零件的材料,并根据所维修的地勘设备上的机械零件材料的不同性能,制定合适的加工工艺和维修手段,使地勘设备的修理达到优质、高效、低成本。 1、维修工艺制定 1.1外修工人在现场做好清洗打扫,只有经过认真的清扫,通过与设备近距离亲密接触,才能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隐患。 1.2认真细致的检查工作,对每个螺丝、螺母、第个油嘴、第条线路、每个表针和每个触点等都要细致入微地检查。 1.3严格监督操作规程,任何都有自己的最大承载能力,修理人员和专职设备管理人员要进行严格监督,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1.4设备运行的现场监测,修理人员要经常和操作人员一起对设备启动运行过程进行监测,提前采取预防维修措施。 地质勘探机论文:论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探究 摘要: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实践工作经验,针对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做出全面深入的分析,首先阐述了地质勘探的整体概况,其后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做出有效的探究,最后总结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地质勘探中的实践应用,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字: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电磁仪;岩芯钻机 正文:当今社会不断高速发展,地质勘探工作在我国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然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相对而言也显得比较缓慢。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也随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相关方面也日益显得成熟和完善。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当今社会地质勘探工作中的使用,也是显得越来越广泛,受到地质勘探单位的对其的重视。基于此背景,笔者对此做出下文阐述。 一、地质勘探的任务 地质勘探一般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它可以直接深入地下岩层取得所需的工程地质条件资料,是探明地质情况的可靠的方法。地质勘探的主要方式有地质钻探、坑探和物探。其主要任务为探明建筑场地的岩性及地质构造;划分地层并确定其接触关系;以及基岩的风化程度、划分风化带;研究岩层的产状、裂隙发育程度及其随深度的变化;研究褶皱、断裂、破碎带以及其他地质构造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探明水文地质条件。溶岩的规模及发育程度;滑坡及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特性等。提取岩土样及水样,提供野外试验条件。从钻孔或勘探点去岩土样或水样,提供室内试验、分析、鉴定之用。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地质勘探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地质勘探设备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地质勘探发生了巨大变化。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械设备的主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动力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在高质量、低能耗、多功能、高可靠性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多种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与拼凑。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三、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实践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全面应用,笔者经过总结将其分成两种常用的设备进行阐述,主要有瞬变电磁仪以及全液压岩芯钻机。 (一)瞬变电磁仪 瞬变电磁仪是目前利用电磁法、电法种类繁多的仪器中的一种,是地质勘探中应用普通,效果最佳的仪器之一。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领域,近5~6年电磁法和电法仪器设备和软件有了长足发展和巨大变化,新一代仪器设备的最大优点是,噪音低,分辨率高,频带宽,动态范围大,多功能,灵活轻便,低功耗,硬件和软件的完善结合。当今一流的电磁法和电法仪器必然是高超的硬件和软件的完美结合,以达到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宽频带,大动态范围;高集成,多功能,低功耗;操作简单,轻便灵活,现场施时显示结果。 (二)全液压岩芯钻机 全液压岩芯钻机集多种功能与一身,在地质勘探中广泛应用的机电产品之一。能适应平原、丘陵地带、高温、严寒等恶劣环境下工作,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固体矿床勘探、煤层气、天然气、水文水井、地热井、矿山坑道、通风排水孔及工程抢险施工, 是广泛应用于地质、煤炭、冶金、有色、石油、水文、工程等行业,以金刚石和硬质合金钻进为主,满足绳索取芯、顶驱钻进等多功能钻探要求的性能卓越的钻探设备之一。 它的特点是全液压驱动,钢履带行走,组合式桅杆,动力机、主、副卷扬机、泥浆泵等一体布置,结构紧凑,集中操控灵活方便;液压系统采用先导控制,负载传感,电、液比例联合集中操作控制;动力头给进与提升采用油缸链条倍速结构,提升力,给进力均较大;动力头主轴回转采用双马达驱动,辅以三档机械变速箱,并有效地满足了高转速大扭矩的高效施工要求;动力头采用液压马达齿条平移装置,使主轴偏离钻孔孔口,便于绳索取芯和其他机具的施工;桅杆前端配有夹持卸扣器,便于钻杆的上卸扣操作,减轻了操作者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上下工作台方便操作者操作需求及带有孔口液压夹持器、导正器等。这些特点给地质勘探中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缩短勘探工期,节省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更方便,更安全。 四、综上所述,地质工程勘察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所以,针对地质工程的发展,我们需要适时的采取有效相应的措施,对于勘察数据的准确化和科学化要不断的进行有力的加强。因此,在实践中进行的地质勘探工作,机电一体化的出现并不是独自孤立的形式存在,其在社会中经过多年的发展,是许多科学技术不断进行发展融合于一体的结晶,也是当今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体现出来的必然要求,然而地质勘探在社会但中的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也是其必然存在的结果。有效的将机电一体化在地质勘探中加以有力的运用,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做好地质勘勘探工作,真正有效的保证优质的工程质量。 地质勘探机论文:地质勘探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地质勘探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地质勘探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 地质;勘探;机电;系统;控制;技术;发展 引言 现代的科学技术正以迅猛之势进行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机电一体化就是不同领域之间交融的产物。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应用在地质勘探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的质量,已经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得到了普遍的使用。 一、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概述 地质勘探是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对地质进行勘查、探测,确定合适的持力层,根据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类型,计算基础参数的调查研究活动。是在对矿产普查中发现有工业意义的矿床,为查明矿产的质和量,以及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我国的地质勘探工作开展相对较晚,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对发达国家的发展也相对缓慢,但经过多年发展, 也日趋复杂和完善。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二、机电一体化的内容 2.1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应用机械、电子等有关技术,使机械、电子有机结合,实现系统或产品整体最优的综合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技术原理和使用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得以实现、使用和发展的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技术群(族)的总称。 2.2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由若干具有特定功能的机械和电子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满足人的使用要求的最佳功能,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主要是指机械系统(或部件)与微电子系统(或部件)相互置换和有机结合,从而赋予新的功能和性能的新一代产品,有良好的人机协作关系。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主要是由机械装置、执行装置、动力源、传感器、计算机这5个要素构成。 2.3机电一体化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工程与电子工程的综合集成,即给定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目的功能”与“规格”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设计、制造的整个过程体系。机电一体化工程是系统工程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中的具体应用。 2.4机电一体化思想体现了“ 系统设计原理”和“综合集成技巧”。系统工程、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法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机电一体化思想相当于“一体化”思想。它带来了诸如光电机一体化、机电液一体化、科工贸一体化、人机一体化等技术及其产品。 三、发展现状 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展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四、发展趋势 由于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学科技术交融的技术,因此其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制于其相应支撑技术的发展,同时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必然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4.1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其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思维和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 4.2模块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繁多。让它们自由地交换信息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因此有必要研制具有标准机械接口或电气动力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果机电产品能够象“搭积木”那样让需求者根据要求自由组合,那么无论是对资源的节约,还是服务于各行各界,都有着其巨大的作用。 4.3 网络一体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而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监控技术,让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System,CIAS),使人们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能随时享受各种机电产品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_体化产品无疑会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4.4微机电化 微机电化指的是机电系统主要装置的特征尺寸在亚微米至亚毫米范围。微机电系统产品由于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军事、生物医疗、航空、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4.5 绿色化 绿色化主要是指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而且是低能耗、低材耗、协调而可再生的产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日益丰富的需求而不断地对已有的技术进行变革创新并且使它们有机结合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因此,研究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我们人类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地质勘探机论文:浅谈地质勘探的监理机制 摘要: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现代化管理体制中引入了监理的概念,有效的发挥监理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用科学系统的方式对现代化企业全面进行管理控制。地质勘探作为一门严谨的调查研究工作,工程勘探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后期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生产。将现代化科学管理方式融入地质勘探研究工作中来。推动地质勘探市场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阶段,也是对地质探勘基础工程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地质勘探 监理机制 工程 质量 一、地质勘探引入监理机制的意义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指出:“开展地质勘探项目监理工作不仅是保证地勘项目质量和提高国家投资效益的需要,也是探索建立地质勘查运行新机制的需要;它对加强我国地勘单位队伍建设、提高勘查质量和效益,都将具有明显推动作用。”因此在综合规模化的勘探项目中。出现了施工单位多,分项、分部工程繁杂等局面,现在的工程项目工期要求紧,跨阶段性施工。如此重叠、烦乱的项目组织必须依靠监理机构,通过专业、科学的管理才能为项目方带来稳定、安全的项目收益。 另外市场对地质勘探需求的增加,导致各种不同性质的地质勘探组织纷纷涌入市场,导致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施工水平降低,出现以进度为主要指标,存在安全、质量等潜在隐患,勘探、研究结果限于形式化,导致浪费大量财力物力而未能得到预期的研究成果。因此,监理机制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正是为了更科学化、正规化的进行行业监督管理,保证地质勘探行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运用 在地质勘探中实施监理机制是为了有效的控制地质勘探中的各个环节,保证规划的专业性、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和进度,确保能得到最可靠、完整、科学的地质勘探资料。以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胜利煤田东区二号露天矿为例的监林理机制的运用,分析该地质勘探工程中监理机智的运用。 胜利煤田东区二号露天矿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东北10km。面积42.4km2,设计钻探总工程量169500m,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测绘和地质填图等工作。该项目投资近亿元,是在原普查基础上的跨阶段综合性勘探项目。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提交可靠、完整的地质资料,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地质队负责对该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地质资料的提交进行全程监理。 首先参考相关资料及甲方要求,制定监理工程实施细则,并将地勘行业相关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汇集成册,成为监理工作指导标准。随后由总工程师负责,地质、钻探、测量、水文、物探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设计审查小组,参照技术规范,对该工程设计进行审查。该工程中审查结果:设计钻孔量由原设计403个调整为259个,工程量由169500m,减为121600m。在进入野外勘探施工阶段,重点对进场钻机进行审查,要求钻机及配套设施符合钻探深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实际中查出2台钻机不符合要求,对其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单清除出场,保证施工技术和能力。监理过程中,重点依据的相关技术规程、规范及标准。现场监理人员必须做好监理工作日记和每次会议内容。有利于对掌握整个工程的进展情况提供详细的详细的资料。在东区二号露天矿的实际施工情况分析中,先期开采区以200×200网距钻孔施工,保证钻孔布局的合理,同时严格控制无效进尺,按设计要求控制钻孔打到终孔层位15m内终孔,通过掌握现场第一手材料,及时的通知钻机及指挥部终孔测井,保证更加合理的使用工程量,为投资方节约了资金。根据《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坚持按时编写监理旬报,对每旬中关于施工质量、生产进度及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投资方和施工方进行通报。为保证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对未按要求和不符合技术规范的施工方下发监理工程师通知书,要求整改停钻,整改达标后经监理人员验收后方能复工。在案例的野外施工中,共编写通报监理旬报8期,对施工井队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书18项,对指挥部下达建议书2项,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得到了有效的监控。 三、地质勘探工程的监理机制 通过该工程对监理机制的应用可以发现,监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工程水平,规范工程。监理机构对建设的工程质量、造价、进度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在施工准备阶段,参考专业的技术、规范、标准对工程设计进行审核,提出修改建议,建立完善的管质量、技术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在施工过程中,重点对于进场施工的钻机等设备进行严格的审查,对现场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停钻整改,对现场问题和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监理机构要根据设计的施工情况制定相应的工程计划表和工程进度表,进行整体控制。根据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运用过程来看,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主要是:施工前期准备,对工程质量、造价、进度的控制工作。 四、结 语: 地质勘探监理是一个新兴行业,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探索、逐步的完善,为提高地质勘探工程质量提供了保障。在市场经济下,需要对监理工作和市场进一步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强质量、进度、资金控制等监理工作,使监理工作更加科学、全面。才能让地质勘探工程监理在规范的范围内。合理的使用资金、控制质量、实现项目的经济价值。 地质勘探机论文:浅谈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 【摘 要】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是指在地质勘探设备中引进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提高地质勘探设备性能,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地质勘探工作效率与质量的目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如何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效果,是当前地质勘探工作的重点。论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与介绍。 【关键词】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计算机控制技术 地质勘探工作是在抵制测绘的基础上开展的,通过各种勘查手段和方法,获得地层构造以及矿体分布情况,并确定矿体开采相关数据,是我国采矿事业的基础保证,同时在矿体开采过程中开采技术、开采方法方面起到指导性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过程中的应用在提高地质勘探设备使用性能的同时,也一定程度的保证了地质勘探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广泛应用有力的推进了我国地质勘探事业的进步的发展。 1 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将电子技术应用在机械设备各组成部分例如动力、传动、控制、信息处理等,建立由机械设备和电子设备组成的系统,我们称之为机电一体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微电子技术、传感测控技术、信息交换与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软件的综合应用实现了设备的多功能化、高精度、高效率、高稳定,对于实现设备或机构的预期功能,实现设备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指将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在地质勘探设备的动力、控制以及信息收集和处理等工作中,实现勘探设备机械化与自动化的有机结合,提高勘探设备自动化程度与使用性能,从而确保地质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对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意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与提高地质勘探工作水平、保证勘探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意义主要体现为:(1)实现地质勘探设备多功能化。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地质勘探设备中的综合使用增加了地质勘探设备功能种类,实现地质勘探设备多功能化,有效的提高了地质勘探工作的效率。(2)提高地质勘探设备工作精度。机电一体化技术采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可以对设备工作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设备误差,实现了地质勘探设备高精度、高效率运行,保证了地质勘探工作质量。(3)优化设备结构,提高设备可操作性。传统的地质勘探设备采用机械传动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微处理器和集成电路先进技术的应用在减小设备体积、降低设备重量的同时,也实现了设备结构的合理优化,提高设备运行性能和自动化程度,增强了设备的可操作性。(4)提高设备稳定性。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设备中的应用提高了设备综合使用性能,此外,机电一体化材料不断创新与改革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在地质勘探较为恶劣的环境中,有效的保证了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 3 地质勘探中机电一体化技术要点 3.1 系统整体技术 系统整体技术是指在设备功能和运行目的的基础上,从系统整体出发,利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系统整体进行分析,确定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并进行合理的调整,优化系统结构,保证系统各组成部分合理配合,共同发挥系统整体功能。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3.2 机械技术 机械设备与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系统发挥自身功能的基础保证,为保证机电一体化设备高效率、高质量的运行,必须积极引进先进机械技术,机械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配合,优化系统结构,提高系统综合性能和稳定性,减小系统体积与质量,提高系统精度和运行质量,保证机电一体化满足地质勘探工作的需求。 3.3 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是指机电一体化系统运行信息的采集、传递以及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了解系统运行情况,输出相应的指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是直接受控于系统命令信息的,因此,信息处理技术是设备运行的关键,提高信息处理技术水平,保证信息准确、及时、全面的处理,是设备正常运行的保证。 3.4 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是指对设备各部分进行控制,保证系统各部分有规律运行,确保系统不同组成部分预期功能的实现。自动控制技术涉及到设备运行的多个部分,例如设备运行速度控制、最优控制、模糊控制以及位置控制等,为确保控制系统实现对设备系统整体的控制作用,在完成系统设计后应进行系统仿真,确保设备安装方案的准确性;在设备完成安装后,设备运行前应进行现场调试,及时调整控制系统出现的问题,避免系统运行失误。 4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具体体现为利用电路集成技术以及微处理器,将地质勘探设备的中需要用到的传感器、信号传输系统、控制系统以及仪表等连接在一起,提高地质勘探设备的整体性能,保证地质勘探工作质量。地质勘探过程中,常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包括瞬变电磁仪和全液压岩芯钻机。 4.1 瞬变电磁仪 瞬变电磁仪是基于电磁法以及电法的原理,具有应用范围广、测量精度高的优点,普遍应用于矿体勘探、石油勘探、地热能勘探、地下水勘探等地质勘探工作中。今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瞬变电磁仪也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新型瞬变电磁仪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实现瞬变电磁仪低噪音、高分辨率、宽频带、低能耗、功能强大,有效的提高了瞬变电磁仪的综合性能与地质勘探工作的水平与质量。 4.2 全液压岩芯钻机 全液压岩芯钻机是全液压驱动,设备结构紧凑合理,钢履带行走方式以及集中控制系统提高了设备的操作灵活性,是多功能化、应用范围广的设备,适用于山区、平原、丘陵等多种地形且温度变化的影响小,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煤炭、冶金等多个行业。 全液压岩芯钻机液压系统采用先导控制方式,实现了设备负载以及电液比例的集中控制,提高了设备的控制精度和准确度。动力系统中,进给系统采用的油缸链条倍速结构有效满足了设备运行所需的进给力和提升力,双马达驱动的主轴回转系统为设备运行提供了高转速、大扭矩的动力。此外,在桅杆前端设置夹持卸扣器减轻了地质勘探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地质勘探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全液压岩芯钻机各部分配置参数符合地质勘探工作特点,对提高地质勘探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确保地质勘探工作安全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5 总结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多个领域的知识集中在同一设备中,将不同技术或设备进行合理的设置,确保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功能并提高设备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我国自动化控制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地质勘探业的发展与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领域中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发展方向也逐步向智能化、微型化、系统化、模块化发展,这是实现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建设,提高地质勘探水平与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地质勘探机论文:小议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越来越重视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小议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 地质;勘探;工程;技术;机电;设备;应用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不同科学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并引发了几乎所有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而以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主体,多学科技术交融渗透、相互结合的新兴学科——机电一体化,正逐渐变成了当今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地质勘探概况 1.1地质勘探的任务 地质勘探一般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它可以直接深入地下岩层取得所需的工程地质条件资料,是探明地质情况的可靠的方法。地质勘探的主要方式有地质钻探、坑探和物探。其主要任务为探明建筑场地的岩性及地质构造;划分地层并确定其接触关系;以及基岩的风化程度、划分风化带;研究岩层的产状、裂隙发育程度及其随深度的变化;研究褶皱、断裂、破碎带以及其他地质构造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探明水文地质条件,即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埋深、厚度、性质及地下水位。溶岩的规模及发育程度;滑坡及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特性等。提取岩土样及水样,提供野外试验条件。从钻孔或勘探点去岩土样或水样,提供室内试验、分析、鉴定之用。 1.2我国地质勘探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落后,国家提出矿业先行的号召。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了大量的大型矿产基地,我国的矿业有了很快的发展。上世纪60、70年代,随着不断深入地进行地质找矿,近地表矿和露头矿大多都被查明。尤其是较发达东部地区,地质勘探程度比较高,容易识别的矿愈来愈少,寻找矿的难度亦愈来愈大,逐渐转向勘查已知矿区的周边以及深部隐伏矿;在地质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一方面持续进行对浅表矿的寻找,另一方面也在采用新技术勘查隐伏矿。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矿产资源勘查的理论和技术有关的国际交流大大增加,特别是引进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成为了寻找隐伏矿的主要手段。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引进新方法、新技术及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也在自主研发一些适合我国实际需要的新仪器、新方法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构成 2.1机械技术 机电产品的功能和作用大部分都是由机械本体来体现的。本体材料的优良、结构的新颖、精密的加工技术,能够使机械结构重量减轻、体积变小,改善其快速响应特性,提高零部件的精度、刚度和可靠性。 2.2传感技术 传感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关键技术,它将所测得的各种参数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信号转换为统一格式的电信号输入到信息处理系统中,并由此产生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决定执行机构的运动形式。 2.3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储及输出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是受控于信息处理装置的,因此信息处理是否正确及时,将直接影响到产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4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就是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自动控制技术范围很广,包括自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设计、系统仿真、现场调试、可靠运行等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而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自动控制技术包括位置控制、速度控制、最优控制、模糊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2.5接口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通常由许多要素和子系统构成,为了确保各个要素与系统之间能够顺利地进行信息、物质能量的传输和交换,必须在它们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条件,而这些条件统称为接口。这些接口既可能是硬件,也可能是软件,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3.6驱动技术 驱动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执行元件及其驱动装置。执行元件分为电动、气动、液压等, 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多采用电动式执行元件,驱动装置主要指各种电动机的驱动电源电路,其主要以采用电力电子器件及集成化的功能电路构成。 2.7系统总体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是一种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将系统分解成若干相互联系的功能单元,找到能完成各个功能的技术方案,并将其进行分析、评价和优化的综合应用技术。 三、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在地质勘探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根据地质勘探的需要,围绕微处理器,把、工控机、仪表、数据通讯及传感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制成的一种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应用广泛。下面介绍一下常用的两种设备。 3.1 瞬变电磁仪 瞬变电磁仪是目前利用电磁法、电法种类繁多的仪器中的一种,是地质勘探中应用普通,效果最佳的仪器之一。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领域,包括石油勘探,地下水勘探,地热能勘探,工程勘探和选址,矿产资源勘探,活断层勘探,地壳上地幔构造研究,管线探测,地质填图,地下埋藏物,地震安全评价,地下污染范围界定以及环境勘探等。 最近几年来瞬变电磁法在国内发展很快。目前国产瞬变电磁仪有重庆奔腾的WTEM,中国地大(武汉)的CUGTEM-4,长沙白云的MSD-1,西安强源EMRS-ZB等。国外生产的瞬变电磁有加拿大Geonics公司的PROTEM系统,凤凰公司的V8,美国Zonge公司的GDP-32。其中Geonics公司是专门研发和生产时间域电磁仪器的专业公司,有PROTEM瞬变电磁仪,时间域金属探测仪,大地电导率仪,井中瞬变电磁仪等。 近5~6年电磁法和电法仪器设备和软件有了长足发展和巨大变化,新一代仪器设备的最大优点是,噪音低,分辨率高,频带宽,动态范围大,多功能,灵活轻便,低功耗,硬件和软件的完善结合。当今一流的电磁法和电法仪器必然是高超的硬件和软件的完美结合,以达到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宽频带,大动态范围;高集成,多功能,低功耗;操作简单,轻便灵活,现场施时显示结果。 3.2 全液压岩芯钻机 为满足地质勘查市场新的需求,深度更深、自动化程度更高、能力更强的一系列新型号钻探设备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场。比如机械传动岩心钻机,全液压岩心钻机等。 全液压岩芯钻机集多种功能与一身,在地质勘探中广泛应用的机电产品之一。能适应平原、丘陵地带、高温、严寒等恶劣环境下工作,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固体矿床勘探、煤层气、天然气、水文水井、地热井、矿山坑道、通风排水孔及工程抢险施工,是广泛应用于地质、煤炭、冶金、有色、石油、水文、工程等行业,以金刚石和硬质合金钻进为主,满足绳索取芯、顶驱钻进等多功能钻探要求的性能卓越的钻探设备之一。 它的特点是全液压驱动,钢履带行走,组合式桅杆,动力机、主、副卷扬机、泥浆泵等一体布置,结构紧凑,集中操控灵活方便;液压系统采用先导控制,负载传感,电、液比例联合集中操作控制;动力头给进与提升采用油缸链条倍速结构,提升力,给进力均较大;动力头主轴回转采用双马达驱动,辅以三档机械变速箱,并有效地满足了高转速大扭矩的高效施工要求;动力头采用液压马达齿条平移装置,使主轴偏离钻孔孔口,便于绳索取芯和其他机具的施工; 桅杆前端配有夹持卸扣器,便于钻杆的上卸扣操作,减轻了操作者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上下工作台方便操作者操作需求及带有孔口液压夹持器、导正器等。这些特点给地质勘探中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缩短勘探工期,节省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更方便,更安全。 结束语 地质勘探中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地质勘探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自造的地质勘探一体化设备也在朝着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的特点,以及设备操作简单、维护方便、保护齐全、性能可靠的方向发展。这些设备在地质勘探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地质勘探水平和能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地质勘探机论文:透析地质勘探行业工作的危机及解决策略 摘要:我国现代的地质勘查虽然较之原来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很大的不足, 尤其我国在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对各类矿产资源的利用规模将持续扩大, 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总量将持续增加, 市场对矿物原料旺盛的需求和我国现有矿产资源供给的不足, 使得矿产品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发现和勘查新的矿产资源是必然的选择。本文针对我国地质勘探现状进行分析,从发展方向、资金投入、人力资源等方面对我国地质勘探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地质勘探;现状;问题;策略 一、 地质勘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地质勘探的现状 地质工作是经济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矿产资源稀缺性就体现出来,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显现出地质勘探的重要性。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力度有限,作为世界产煤大国,同时也是煤炭消费大国之一,煤炭在我国国民生活中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力量。我国煤炭的储藏量高达6000亿吨,我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储藏量约462吨,远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就对我们煤田勘探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思考,怎样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煤炭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复杂,西部资源丰富但是行业技术发展滞后,东部需求量大,东西交通发展不平衡。由于煤炭发展的不平衡性,就造成了现如今煤田地质总局在全国近20个省区100个地质勘查项目的实践中证明,煤炭地质勘探全新技术的实施,为煤矿多角度,全方位建设提供了细腻,全面、准确的煤田地质勘探技术资源信息数据,快速地促进了我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为提高我国煤炭资源保障能力、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地质勘探存在的问题 1 、 探矿权的新登、 年检、 经营工作难度明显增大 地勘单位的探矿工作出了成果, 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探明了资源, 增加了税收, 引进了资金, 积累了地质成果资料, 改善了交通条件,最终发展了经济。 拥有探矿权是地勘单位开展地勘工作的唯一合法前提。 但各级人民政府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国有地勘单位持有探矿权是为了垄断资源, 不利于今后矿权流转中地方的经济利益。 近几年地勘单位的年检工作遇到了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极大阻力, 新登探矿权更是难上加难。地勘单位为了生存和发展,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将探矿权进行整体转让、 引资合作或自主申办采矿权时, 自身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个别地方政府要求地勘单位无偿退出探矿权或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探矿权, 使地勘单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经济损失。 2 、 公民法制意识淡薄 许多村民、 私营采矿主及个别政府工作人员法制意识淡薄, 导致不断发生侵犯地勘单位合法权益的行为。如对探矿权缺乏正确认识, 以为只有采矿权受国家法律保护:随意阻扰地勘单位的正常勘查施工甚至破坏勘查工程:不择手段地采取匿名信、 张贴大字报等非法方式攻击、 诬告地勘单位领导:无视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基本法律事实,误认为矿产埋藏地决定着资源的归属; 个别个体采矿主更是目无法纪, 武力抗法, 公然藐视政府和法律, 一副占山为王的派头 。 人力资源短缺 就目前而言,以前的那种从地质队干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地质队伍自己培养的地质勘探人员越来越少,地质勘探人员的主要来源成为地质类高校或地质类专业学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两低一差”(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低、野外工作条件差)的问题,使得近年来地质类专业的招生和基层地质类单位人员供给不足。地质类专业毕业生,学历越高越倾向于留在大中城市。 4、 侵犯探矿权人合法权益等违法案件查处不力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 尽管地勘单位积极向各政府反映、 向社会呼吁安徽省也加大了矿业秩序的治理整顿工作力度,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整体而言, 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不大,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没有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没有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侵权现象屡禁不止。 5 、 协调机制不健全 优化地质勘查工作环境涉及到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地勘单位、 当地村民、 私营采矿主、 省外矿业公司等。谁来组织协调、如何协调、 协调不成时如何解决分歧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仍然任重而道远。 6 、 经济利益主体利益冲突进一步加大 地勘工作环境恶化的背后是利益冲突。随着矿产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 矿业投资的利益空间进一步增大, 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升级。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浅谈企业网站建设 【摘要】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这一点,纷纷试水“网络营销”,至2010年1月19日止,中小企业互联网接入比例达92.7%,规模较大的企业互联网接入比例更是接近100%,企业建站比例已达43%。而现在如何提高企业网站的质量,保证其实用性,并有效的利用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企业网站制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网站;建设;意义 针对企业需求要做好网站整体规划,做好栏目版块设置。沧州大化做为一个上市公司,建立网站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搞电子商务,而是为扩大营销范围,提高知名度,使全国、全世界都对企业有一个全面的认知。那我们当时根据这种目的,设立了以下几个版块:企业简介、新闻中心、所属企业、产品服务、科研开发、人力资源、环境与社会、上市信息、联系方式。针对尿素、TDI等出口产品,专门设置了英文版式。此步工作看上去貌似简单,其实却是制作网站的关键所在,其决策是否得当决定了一个网站的成败。要收集资料,如企业简介包含资质和荣誉等,主要产品包含产品说明等,新闻中心包括了企业内部动态及外部相关新闻,联系方式包含地址、电话、email等,人力资源主要是人才需求状况,所属企业主要是集团内所包含的各分公司、子公司情况。以上均为基础类信息,要以文本、图片为主。其中图片注意必须要有企业LOGO、企业重大活动、产品图片、企业宣传图片等。为增强宣传效果,提升视觉冲击,位于通栏部分的背景图片一般要求其长度大于1000PX,高度大于60PX。 网站给人的第一个视觉印象就是网页。网页制作一般分为两步,首先是网页的美工设计,其次是程序设计。网站的美工设计师要求必须对工艺美术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都比较内行。美工设计完成后,经过审核,将进入程序设计阶段,如通过Fireworks切割、Dreamweaver设计等,目前流行的是以或java等工具开发一套浏览器版的信息系统。页面的样式设计,就是给网站穿的一件衣服,这就要适合企业的风格,大化是一个大型化工企业,不但要简洁还要大气,更要突出环保,经过多次对比选定以蓝色为主色调,整体感觉简洁、清新、调理、易于操作。此模板主要采用传统的网页制作工具――DreamWeaver8.0,PhotoShop,Flash,程序采用ASP与Java。接着是安装CMS系统,建立完善的信息体系,保证网站的真正运作,网站建设完毕后,信息的更新,信息量的多少成了关键问题。在大化集团,大部分图片和文字作息一般由宣传部门来进行更新,此类人员一般擅长摄影、写作,但对系统管理、网站建设方面很不专业,这就需要我们的CMS系统也就是信息系统必须简单位方便非专业人士的应用。完善的信息体系是网站运作必要保证。 FTP服务的开通与建立需要考虑的安全问题。一个网站的建设除了提供HTTP浏览服务外,提供FTP服务是必不可少的,FTP服务提供用户上传下载功能,如用户利用留言版留言,就涉及了上传。网站的技术维护、用户的文件上传,都需要经常使用FTP功能,可以说FTP服务的开通与建立是网站建设的必要辅助技术手段和重要服务方式。可是因为安全问题,很多公司的网管部门将这一功能关闭了,主要就是关闭21,22号端口,这种做法不可取,但是必要的安全手段是应该的。根据经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块网卡上可以设两个IP地址”的思路,在同一块网卡上设置两个IP地址,第一个地址作为系统服务正常使用公开透明,只开通21号端口,提供的FTP的文件下载功能,设为只读权限;第二个地址,为管理员上传文件地址,开通22号端口,充分利用虚拟目录技术,使用严格的密码保护,对外不开放,并且地址的根目录不提供读写功能,根目录绑定位置为一个普通目录,只在2层以下的虚拟目录再套虚拟目录里提供上传的权限控制写操作。或者采取双网卡方式如上处理。这种在技术上的简单处理,将为系统的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 最后考虑服务器的维护工作,其实主要是数据库的维护与优化。建议在主键上建聚集索引码,但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我需要把聚集索引建在其他列上,通常情况下sqlserver会自动给主键加上聚集索引。例如我用到表分区,而分区的字段不是主键,这时候就需要将聚集索引建在分区的列上。另外如果查询时根据主键查询较少,而根据其他列的查询较频繁,则也可以考虑将聚集索引建在非主键上。单需要注意的聚集索引的列必须是不易变的列,如果聚集索引变了一会引起聚集索引内的记录的搬迁,造成页page分离与碎片;二会引起每一个非聚集索引被修改,以便于所有相关的非聚集索引的行的索引键的值被纠正。这既浪费时间和空间,也导致需要整理的碎片,增加了不必要的开销。网站运行Sqlserver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形成一些索引碎片,这时候就需要重建索引了,有时候重建索引可以起到意想不到效果。当然,为了测试网站的浏览情况,可以增加一个简单的计数器,便于我们掌握企业网站建设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站的实用性。 总之,企业建站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自身特点、内部条件和业务发展需要等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切不可切不可操之过急,盲目攀比,或过份追求美观,华而不实;或不自量力,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造成资源浪费。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我国自主汽车品牌企业网站建设对比分析 摘要: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和互联网应用的迅速发展,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企业常用的营销方式之一。企业网站是企业最基本、最重要的网络营销工具,它影响着企业网络营销的整体效果。本文从营销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和比亚迪汽车的官方网站,评价了上述企业在网站建设方面的可取之处与相对不足的地方,并探究了建立以营销为导向的企业网站的一般原则。 关键词:网络营销;网站建设 一 引言 过去的一二十年中,世界知名车企纷纷进入中国,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度中国汽车销量排名前10位中,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奇瑞汽车和吉利汽车分列第7和第10名,2009年1月到9月期间,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奇瑞汽车和比亚迪汽车分列销量排名前10位的第7和第9。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和比亚迪汽车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优秀自主汽车品牌,企业各自的起步时间,发展历程具有相近之处,代表着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一般水平。从品牌定位来看,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和比亚迪汽车互为竞争关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3.38亿,网络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部分。网络营销作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一种新型营销手段,尽管发展历史较短,但已经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可和重视。在网络营销中,企业可使用不同的网络营销工具(如网站、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等)利用网络实现品牌建设、信息、销售促进、网上销售、客户服务以及网上调研等多种职能。在所有的网络营销工具中,企业网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它影响着企业网络营销的整体效果。从营销的角度分析我国自主汽车品牌企业网站的建设水平,并探究以营销为导向的企业网站建设的原则对指导企业更好地开展网络营销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网站建设对比分析 从顾客的角度来看,网站域名、网站结构、网站外观、网站的内容和功能及网站推广等是影响企业网络营销效果的重要因素,现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奇瑞、吉利、比亚迪三家企业的网站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基于2009年10月25日18:00的网站登录结果) 1 网站域名和结构 www.省略、www.省略、www.省略分别为奇瑞、吉利、比亚迪三家企业网站的域名。此三者的域名都与企业品牌名称相关联,但域名关键字采用品牌的英文名称不易于顾客记忆,不了解企业的顾客也很难通过域名直接登录。 从网站首页结构来看,奇瑞和比亚迪的布局采用图片居中加文字环绕的方式,内容主要以图片的形式表现,吉利的布局类似于门户网站,内容主要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在网站栏目的设置上,奇瑞的一级菜单栏数目为5个,吉利和比亚迪分别为8个和9个,过多的一级菜单不利于浏览者查找信息。 2 网站外观设计 奇瑞汽车的网站首页加载了一个自动播放的企业宜传视频,这使得网站的链接速度缓慢,顾客很有可能跳过断断续续播放的视频,直接进入主页,视频的存在显得多余。相比之下,吉利和比亚迪的网站链接速度较快。奇瑞汽车的网站以淡色调为主,色彩搭配协调合理,首页以正中5组产品展示的动画为主导,一级莱单分居动画上下两侧,二级菜单以弹出形式展示,菜单的布局协调合理。网站其它网页与首页的整体风格一致,网站所展示的动画和图片制作精美,网站外观精致紧凑,简单大方。 吉利汽车的网站风格与门户网站相似,网站制作较为美观,首页出现了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周年为题材的大幅图片,但没有着重突出汽车产品的图片。网站的色彩搭配基本协调,整体风格统一,但个别图片和动画显得突兀。此外,网站首页页面较长,内容复杂,不方便用户查找相关信息。 与前两家企业相比,比亚迪汽车的网站外观较为粗糙,首页正中为8张循环播放的图片,其它内容分居图片两侧,或以弹出菜单形式显示,但弹出菜单与图片的协调性欠佳。网站在文字编排和图片选取上没有充分地考虑整体的协调和美观,首页展示的图片中出现了一幅与企业业务联系并不紧密的麦穗的图片。作为一家知名汽车企业,比亚迪的企业网站外观较为粗糙。 3 网站内容和功能 三家企业网站都包含了公司概况、公司动态和新闻报道、产品信息、销售网络、售后服务、联系信息等基本内容,除此之外,奇瑞的网站增加了社会公益、新能源、购车指南专题内容,吉利增加了科技创新专题内容,比亚迪增加了车展活动、车与生活、前沿技术专题内容。 在功能方面,三家企业的网站都提供了信息、产品管理、会员管理、论坛管理、预约驾驶等基本功能,除此之外: 奇瑞的网站提供了网上订购、信息检索等功能。网上订购功能是指顾客填写订购信息之后,由企业将信息反馈给顾客所在地经销商,再由经销商与顾客取得联系并达成交易。此外,由于网站设计方面的缺陷,网站所提供的预约驾驶功能无法实现,顾客无法从网上选择合适的经销商进行试驾预约。 吉利的网站提供了在线订购、流量统计、在线客服等功能,顾客在线填写信息之后会有当地经销商与之取得联系,以满足顾客的试驾或购车需求。同时,顾客可以在工作时段与客服直接联系,向客服咨询相关问题。 比亚迪的网站提供了销售在线咨询、售后在线咨询等功能。但在实际中,在线咨询链接缓慢,顾客很难与客服进行在线沟通。 4 网站推广 网站推广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网站建设的整体水平。 搜索引擎是消费者上网了解企业,了解产品的重要渠道,也是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重要工具之一,网络搜索引擎的排名可以反映出网站的设计和优化的结果。 在百度的搜索竞价排名中,奇瑞、吉利和比亚迪三家企业都没有参与各自品牌关键字的竞价。关键字“奇瑞”、“吉利”和“比亚迪”分别对应5、3和11家竞价商。在百度网页搜索中分别输入“奇瑞”、“吉利”和“比亚迪”,对应的奇瑞汽车的官方网站出现在查询结果首页第5位,吉利汽车官方网站出现在首页第4位,比亚迪汽车官方网站出现在首页第3位。(上述查询结果产生于2009年10月24日4:50分) 从百度搜索结果来看,三家企业的网站推广效果较好。在没有参与百度竞价的情况下,靠前的搜索排名反映了企业各自网站的设计和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易于搜索引擎抓取信息。 三 以营销为导向的企业网站建设探究 结合对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和比亚迪汽车三家企业网站的分析,我们对以营销为导向的企业网站建设进行了探究,以营销为导向的网站建设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站域名 网站域名是网络时代的“环球商标”,应具有唯一性。网站域名应当短小,易于记忆和书写,并与企业的业务相关联。另外,还要注意避免文化冲突。文中提到的三家企业中,奇瑞汽车(chcry)和吉利汽车(ged7)的域名相对较好, 2 网站外观设计 一家设计精美,具有亲和力的网站在吸引更多顾客访问之外更是企业形象的展示,良好的网站外观是企业建立网络品牌的关键。以营销为导向的网站建设应注重网站外观的简约性、统一性。 在设计网站时,应选取适当图文资料并设计合理的网站结构使网站的外观简洁而不单调,要避免过多的视频和图片影响网页链接的速度,网站的单个页面不宜覆盖过多的信息,应将其内容浓缩,并为之设计合理的栏目结构,形成简约大方的网页外观。 同时,网站的整体风格要统一。企业网站的风格应与企业品牌定位的风格相一致。在网站设计时,一方面,每一个网页的内部风格应当一致,包括文字编排,整体色调等。另一方面,网站整体的风格应当一致,各个页面的设计并非独立进行,其它页面的设计风格应与首页保持一致。 3 网站内容 以营销为导向的网站建设要以内容为本。 在网站建设中,要抓住顾客的需求来设计完整和全面的内容,为顾客提供服务。总的来讲,内容应包括公司情况信息,例如:公司概况、荣誉证书、公司动态和新闻报道等。产品信息,例如:产品目录、产品搜索、产品价目和产品体验等,销售信息,例如:网上订购、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等;联系信息和加盟信息等多个方面。同时,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不同的内容为顾客提供服务,例如,上述奇瑞的网站设置了“新能源”专题内容以展示企业的科技实力并向消费者倡导绿色环保的观念。 网站的内容要具有实时性和适应性。网站内容要及时更新,并根据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进行调整。此外,企业网站中要避免与企业业务不相关的内容出现。 4 网站功能 网站的功能与网站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企业网站常用的功能有信息、产品管理、会员管理、订单管理、论坛管理、在线帮助、站内搜索、流量统计等。企业网站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顾客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功能。在以营销为导向的网站建设中,企业应注重网站功能的有效性和易操作性。 上述奇瑞的网站为顾客提供了试驾预约功能,但点击后发现跳转网页在设计上存在问题,无法完成预约,比亚迪的网站为顾客提供了在线服务功能,但点击后发现管理员不在线,无法建立有效沟通。企业网站应为顾客提供有效的功能,切实为顾客提供服务。 易操作性是指网站所提供的功能易于操作和实现,顾客可以方便地享受到网站所提供的服务。上述企业网站中,奇瑞汽车的网站有关产品信息的检索的操作非常简单和方便,并且在每一个网页都设有返回主页的快捷键,方便了顾客的浏览,相比之下,比亚迪汽车网站在信息检索方面的操作显得复杂, 5 网站服务 网站服务是企业网站的基本构成要素,单纯的文字信息不仅会显得网站内容匮乏,有时也无法满足顾客对于信息的需求。常见的网站服务有产品选购和保养知识、常见问题解答、在线咨询、会员通讯、论坛服务等。这些服务的实现通常需要相应功能的支持,有些已包含在网站的内容当中。 在实际中,企业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和用户的需求为顾客提供相应的服务。比如,对于产品制造企业,其网站开设在线问题咨询功能十分必要,这不仅可以帮助客户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企业也可从中了解到顾客对于产品的一些看法。 6 网站优化 网站优化即通过对网站功能、结构、内容等要素的合理设计,使网站的功能和表现形式达到最优效果,其主要目的体现在用户和搜索引擎两个方面。 具体来讲,一方面,网站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对网站信息表现形式、网页的下载速度、网页布局等进行优化,使顾客更好地享受到网站提供的服务。另一方面,网站要通过搜索引擎的相关技术对网站进行优化,以提升自身的搜索引擎排名,扩大网络营销效果。 四、总结 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网络营销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网站是最基本的网络营销工具。一家优秀的企业网站可以实现销售促进、客户服务等网络营销职能,并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相反,水平较低的企业网站会影响顾客对其品牌的信任。企业在建设网站时应坚持“以营销为导向”的原则,抓住顾客需求并结合自身特点注重网站域名、网站外观、网站内容、网站功能以及网站优化等方面的问题,使网站发挥其营销的职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论消费者需求导向的企业网站建设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已经是每个企业的必修课。网络营销方法体系可分为无站点网络营销和基于企业网站的网络营销,后者在网络营销中居于支配地位。但现在国内企业的网站的访问量非常低,使网络营销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企业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的基础上建设网站,能够提高企业网站的访问量。消费者对网站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性化的信息沟通能力;完善的电子商务能力。 【关键词]】企业网站 信息沟通 电子商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末,我国网民总数达到2.1亿,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截至2006年末,中国网络购物总体交易额达到312亿元,网络购物注册人数达到4310万人;2007年我国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达到510亿元,网络购物注册人数预计达到5500万人,网络购物增速十分可观。这些数据显示互联网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客户资源。对于任何企业来说,网络营销将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络营销方法体系可分为无站点网络营销和基于企业网站的网络营销,而后者在网络营销中居于支配地位。企业网站不仅是开展网络营销的基础,与其他营销方法也有直接的关系。但根据新竞争力网站对我国117家大型消费类企业网站访问量的调查,每天独立用户数量超过500人的网站只占16.2%,而每天独立访问用户数量在50人以下的高达50.4%,有33.3%的大型企业网站访问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使企业网络营销的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建设网站,对提高企业网站的访问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消费者需求导向的企业网站及相关要素 尽管每个企业网站规模不同,表现形式各有特色,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企业网站的作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网站了解企业、产品、服务等信息;另一方面实现网上购物。所以一个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企业网站应该既是能与消费沟通的信息平台,又是具备完善电子商务能力的交易平台。 图1 消费者需求导向的企业网站及要素 二、建设消费者满意的沟通平台 1、确保网站信息的质量。研究发现网站提供的相关信息的质量与顾客对购买过程和网站形象的满意程度之间是正相关的。提高网站信息质量:首先,网页的整体结构要改变公司简介、产品/服务介绍、联系方式等简单的栏目安排,要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信息、顾客服务,以及为实现促销和在线销售等职能提供支持。其次,企业在网站上介绍产品或服务的时候除了宣传自己、展示自己,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考虑,要了解客户会关心产品的什么内容?产品或服务介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打消客户的疑问?网站内容是否有亲和力,能够迅速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最后,信息的时效性也是衡量其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企业必须及时进行网站的维护,并更新信息。 2、方便快捷的上网导航。研究证实方便快捷的上网导航是消费者喜欢和忠诚企业网站的重要原因。当顾客在网站上能畅快的浏览网页时,会促使他们在网站上停留更长的时间。企业如果能够让消费者在网站上完成他们希望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交易,并找到一切相关信息,这样他们就不会跑到其他网站补全本网站没有提供的环节,还能促使消费者记住企业的名字和再一次的拜访。所以企业在每个页面设置持续的导航条幅,使消费者容易地链接每个页面,增强搜索的体验对于吸引消费者是非常必要的。 3、页面设计的美观性。网站页面设计的美观性及令人愉悦程度影响着消费者浏览网站的兴趣和是否能够重复拜访。所以,网站页面设计应该极富吸引力或鼓动性。最基本做法的是通过色彩、字体以及画面等的组合形成独特的网站风格。这其中色彩是最重要的视觉要素,相关的研究也证实网站上的背景颜色,我们称之为“墙纸”,能够影响电子商务的有效性,而且应用绿色、橙色等舒缓人情绪的网站背景颜色能增强上网者的愉悦程度。另外字体以及图片等构成画面也影响着浏览者的视觉感受,如和煦的晨曦、生机盎然的茂绿丛等宁静、欢快和安逸的画面都会给浏览者带来愉悦的感受。 网站界面的友好性也影响着顾客的印象。由于消费者大部分是非专业的人士,所以应该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尽量把自己的网站做的大方简洁、操作快捷方便,比如提供清晰明了的网站地图或目录树,清晰地告诉用户自己所处网页的栏目位置,使户能够方便地进出各级网页,节省时间。这不但可以方便用户在各个栏目之间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方便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熟悉和了解网站,对于提高网站的使用和访问率方面有潜在的促进作用。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的查询环境,可以使查询不再枯燥和乏味。通过在网页中包含导航信息、帮助信息、信息更新日期等等,真正做到想用户所想、提供他们真正需要信息。 4、互动性体验。研究表明,消费者与销售人员或者其他消费者能够在网上自由沟通的话,能促使他们形成对网站的良好印象。互联网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其交互性,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为消费者提供互动性体验。 (1)通过建立网上论坛和电子邮件系统,经常与顾客交流沟通,询问使用情况,了解顾客的消费心理,从而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获得顾客更大的满意度,进而提高顾客对网站的忠诚。 (2)通过为顾客建立在线社区,包括建立聊天室、公告板、讨论组等,企业可以作为主持人定期了解顾客对本企业品牌的看法,并接受有价值的建议。 (3)通过聊天室和在线人工与消费者或销售人员沟通,给消费者带来愉悦的感受。或者是在网络上提供一个与现实世界相似的环境,通过“亲自动手”让顾客在网络上参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制作,使顾客对产品可以获得更多的实物和个性化的印象。企业还可以经常遇到的小问题的解决方案,加强双方沟通。 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这些服务还会带来一些如降低浏览的速度或掉线等导致消费者离开得消极的影响,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简单可能效果更好。为消费者营造上网体验是应该以不影响其整个网上经历为标准。 三、建设电子商务功能的交易平台 1、易操作的订购系统。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站如果订购系统容易操作,会促使消费者更多的交易和对网站形成良好的印象。现在很多网站用购物车方式结算顾客订单,如果在每个页面都设置购物车的图示,就能够使顾客随时订购和核对订单。或者订单设计要保证使顾客能够方便地核对已定项目、选择交货方式和付款条件、核算总额。另外网站如果允许顾客自由地取消部分订单,而且不必重新填订货单;或者记录顾客的信用卡和交货方式信息,使顾客的重复购买变得更简单。这些方便顾客的措施,会成为促使顾客再次访问的动力。 2、更多的产品选择。产品的选择性也影响着网站的形象。因为消费者认为网上商品陈列的成本较低,而且网上购物的附加值也较低,如没有销售员的讲解等额外服务,所以网上购物者一般认为与传统的商店货架相比,网上商店应该陈列更多的商品以供消费者选择。所以商业网站应该不断丰富商品系列,提供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机会。 3、确保安全可靠性。网上购物过程中的时间与空间发生了分离,消费者心中很容易产生失去控制的离心感。为减轻网络购物的这种失落感,消费者会非常关注网站的安全措施和控制措施。 (1)要保证产品实际质量与消费者的预期一致性,如果二者比较一致,那么消费者就不会产生离心感,就会对网站会较满意,而且很可能会再一次登陆网站并重复购买。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站本身对产品质量的相关介绍引导消费者产品质量预期的产生。所以为了使消费者能够形成准确的产品质量预期, 网站上提供的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必须是中肯的、详细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的是交给顾客的产品的质量一定要得到保障,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对网站形成好的印象。 (2)消费者的私人和财务方面的资料不被第三方非法的得到。这方面最普通的做法是使用加密技术;还要通过链接公司的安全政策和程序等让消费者了解他们的信息在交易中如何被保护的。也可以通过为消费者提供识别信用卡欺诈的知识,也可以减轻消费者的焦虑。当然通过线下也能交易转移消费者的担心,所以当消费者认为现金支付最安全时,就设计一种能让他们用现金付款的方式――货到付款服务。 (3)要有明确的退货条款和方便的、容易操作的退货途径。这些会减轻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失落感,增加安全感。 4、及时有效的客户服务。客户服务是消费者选择在线零售商的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及时有效的客户服务包括简单、方便的联系方式,卖主的快速反应能力及及时送货能力等。企业通过整合在线、线下客服资源,通过电子邮件、免费服务电话和随时在线服务回复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使消费者在线交易也可以享受各种服务。及时送货问题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法是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健全电子商务配送体系。 5、一对一营销。在网络营销的条件下,每一个顾客都是一个细分市场。企业要借助网络技术识别、追踪、记录有关顾客的详细数据信息,并进行个性化沟通,实施以数据库为基础的“一对一”营销。一方面企业要鼓励顾客注册,注册的表格中一般有姓名、职业、电子邮件等。通过这些表格的填写,营销者能够形成用户轮廓,并逐步建立完善的顾客档案;另外还要根据对顾客购买过程中实时跟踪,记录下每个顾客对某种新产品的偏好、购买的模式等,适时向顾客提供相关产品的信息,提醒顾客对某个问题和环节的注意,维护和提升顾客对品牌的忠诚。通过了解个体顾客的个性和需求并与其保持长期互动关系,运用针对性的营销组合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是网络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 虽然网站建设是企业网络营销的内容之一。但就网站本身来说,它也是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一个产品,所以无论设计还是制造都必须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对企业网站专业性的评价标准很多,但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试论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的意义 摘要:中小型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发展中小型企业对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意义深远。当前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品牌的设计与管理。而企业品牌设计战略的发展受到经济、环境、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本文舍弃这些因素,从企业品牌设计层面中的网站建设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当前大众对信息接收载体的转变这一现象,探讨中小企业网站在建设过中应注意的方面,最后得出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对其品牌发展战略的意义呈现。 关键字:中小企业 网站建设 品牌发展战略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已开始意识到品牌的价值和重视企业文化建立的重要性。由于企业的现状而不能有效的进行或实施企业品牌设计战略,其中有资金不足的原因,还有就是已经设计的识别系统形同虚设,不能跟上现代人类接受信息渠道和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后者并没引起企业的重视,没有把其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去做。随着全球信息向网络化方向发展,Internet(因特网)在世界上已不再单纯是一种技术,更主要的是网络已成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已成为国家经济和区域性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特网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资料库。它包容着数不清的信息资源,任何最新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搜寻迅速获得,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信息都是免费的。应用网络平台及相关信息资料库是目前各大企业发展的关键,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对手,得到以前无法获得的商业资源,可谓是商机无限。中小企业加强网站建设是迫切的,更是推动和促进企业品牌和文化发展的一项利器。 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逐渐意识到企业互联网上的形象展示和产品服务介绍,这些企业通过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通过互联网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展示了企业形象。同时也为众多意向客户打开了一扇更为快捷方便之门,互联网效率高,范围广的特点为企业增加了无限商机。 如何建设一个适合企业行业和产品的网站,如何塑造一个清新亮丽的企业形象,这就成为现代企业品牌形象在网络推广方面所追求的目标。而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如何直观呈现企业品牌文化和形象,如何使得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真正实现“零距离”,并获得消费者的亲睐是目前中小企业网站建设过程中着重要思考的问题。 一、必须要明确网站建设的目的 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形象的推广可以借助网上的网站宣传及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式,利用网络这种便利的通讯手段,更为迅捷地实现信息的流通、咨询、交换,进而促使贸易的形成。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以往流通中的中间行为。如层层叠叠的、以及展览会、展销会等,大大简化了信息的流通环节。互联网把企业与客户联系在一起,客户在不与企业相关人士碰面的情况下即可了解企业的文化、发展情况、最新的产品资讯、营销网点、先进技术等等,进而将企业与客户更加紧密的联系再一起,通过网络渠道来传播企业及品牌信息。因此,这就要求任何一个网站的建设,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群体。网站是面对客户、供应商、消费者还是全部?主要目的是为了介绍企业、宣传某种产品还是为了试验电子商务?如果目的不是唯一的,还应该清楚的列出不同目的的轻重关系。这里我认为企业网站建设的目的性是一切原则的基础,可通过以下几点得以体现。 (一)通过公司简介、企业文化、产品资讯、先进技术等方面展示企业的背景、规模以及当前企业情况,全面展示企业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 (二)通过新品展示来展现企业最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销售业绩。 (三)可以通过留言板和新产品订阅这两个功能版块,能更多地收集一些潜在客户信息和名单。 二、注重网站整体风格设计的把握 建设一个适合自己的网站首先要了解自身行业的市场和需求,以视觉识别系统为依据,在整体色调上以企业标准色为主导,力求明朗、清新自然、整洁统一。在图形、图案的选择上要以企业标志和象征图案为依托,配图要精细,符合主题表达需要,并遵循基本的图形设计原则,符合基本美学原理。在文字与栏目版面设计上以企业标准字和辅助字体为准则,忌讳使用多种字体,没有系统性和条理性,对于主题和次要对象的处理要符合排版原理。现代企业网站设计主要以栏目名称、栏目内容、技术实现手段和页数组成。所以在内容和布局上要充分展示企业品牌形象和重点产品,分清主次,把全站的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将最迫切最需要传达的信息放在首要位置,视觉效果特点要鲜明,具有一致性。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客户的注意,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三、加强网站后台管理系统建设是重点 (一)网站内容需要及时更新,让更多产品信息和更多企业动态时时在网站上出现,让客户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后台的形式交由管理员自行操作,一般采用分栏目的形式操作简单,分类明确。这对提供市场产品维护的功能是非常重要。 (二)在订单管理上可以通过后台查看收集和整理客户的产品订单,增加成交机率,发现潜在客户。此项功能有利于客户的积累和分析,及时将新产品定向发给意向客户。既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又利于企业宣传和产品销售。 四、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 一般来说,企业建立自己的网址,不大可能马上给企业带来新客户、新生意,也不大可能马上大幅度提升企业业绩。企业网站的作用更类似于企业在报纸和电视上所做的宣传公司本身及品牌的广告。不同之处在于企业网站容量更大,企业几乎可以把任何想让客户及公众知道的内容放入网站。此外,相对来说,建立企业网站的费用也比其它广告方式要低的多。 (二)可以全面详细地介绍企业及其产品 企业网址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全面、详细地介绍企业及其产品。事实上,企业可以把任何想让人们知道的东西放入网址,如企业简介、企业的厂房、生产设施、研究机构、产品的外观、功能及其使用方法等,都可以展示于网上,以方便大众。 综上所述,企业上网不是摆设,网站建设不是形式,它能给企业真正带来效益。但也不要攀比,是企业经营需要,是一种战略投资,以最小的投入换最大的回报,构造适合自己特点的上网计划和模式才是明智的选择。总之,企业要建设一个适合自己的网站才能有效的利用网站达到预期效果,一个高品质的网站不但能为中小企业创造趋向最大化的附加值,而且会为企业开启一扇通往国际市场的大门,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寻求突破的重要手段之一。`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中小企业网站建设与推广问题探讨 摘要:近年来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建网,但在网站建设中受专业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存在注重形式,缺乏战略指导,忽视推广等问题。中小企业必须加强调研,准确定位,完善服务,注重营销推广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小企业;网站建设;营销推广 近年来,网络营销手段已获得广泛的应用。但中小企业建成的网站因专业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未能为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从而影响了更多企业建设网站的积极性。根据新竞争力网络营销管理顾问的调查,超过75%的企业网站在专业性方面都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1]。笔者在进行河北省企业电子商务及信息化建设调研时也发现中小企业在网站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查找原因,本文提出了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及推广的策略。 一、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企业网站总体策划目的不明确,缺乏网络营销思想指导。主要表现在:栏目设置有重叠、交叉、或者栏目名称意义不明确,容易造成混淆,使得用户难以发现需要的信息。有些网站则栏目过于繁多和杂乱,网站导航系统又比较混乱。网站信息量小,重要信息不完整。网页信息量小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页面上的内容过少,或者将本来一个网页可以的内容分为多个网页,而且各网页之间没有相互链接,需要多次点击才能发现有效的信息,这样便增加了信息传播渠道的长度,在此过程中可能失去潜在用户;另一方面是尽管网页内容总量不少,但有用的信息少,笼统介绍的内容多。为数不少的企业网站上有关企业的重要信息不完整,尤其是产品介绍过于简单,有些甚至没有公布任何联系方式。 (2)企业网站对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支持作用未得到合理发挥,在网络营销资源积累方面缺乏基本支持。虽然网上销售目前还不是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主流,但网络营销可以对网下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提供良好的支持,这需要通过网站的信息、服务等方面来给予支持,如详细的售后服务联系信息、关于产品购买和保养知识、产品价格和销售网络查询等等。调查发现很多企业网站对此没有足够重视,因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很多相关企业网站之间资源合作也存在问题,从而失去了很多积累网络营销资源的机会。 (3)企业网站促销意识不够明确,在线顾客服务比较欠缺。促销意识指通过网站向访问者展示产品、对销售提供支持。如主要页面的产品图片、介绍、通过页面广告较好体现出企业形象或者新产品信息、列出销售机构联系方式、销售网店信息等,这方面总体状况比较欠缺。只有小部分企业网站具有一定的在线促销功能。另外各种在线服务和帮助信息,比如常见问题解答(FAQ)、电子邮件咨询、在线表单、通过即时信息实时回答顾客的咨询等等服务也欠缺。在线服务手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网络营销的在线顾客服务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4)企业网站过于追求美术效果,美观有余而实用不足,甚至影响正常浏览和应用。企业网站最重要的在于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信息、顾客服务,以及为实现促销和在线销售等职能提供支持,如果过分注重外在的视觉效果,就可能适得其反。现在界面设计简陋的企业网站越来越少,但却向另一个极端发展,主要表现为网站过分注重美术效果,包括:大量采用图片,影响网页下载速度;有些网站连基本信息内容都用图片格式,影响基本信息获取;或者文字太小、文字颜色暗淡、采用深色页面背景,影响正常视觉等等。 (5)企业网站优化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内容没有得到起码的体现, 企业网站访问量小,急需有效的网站推广策略。虽然多数企业对于网站建设比较关注,但营销效果并不理想,从被调查企业网站访问量指标来看,访问量总体平均水平很低。可见,访问量过小仍是企业网站的重要问题之一。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大部分企业的网站建设工作都依赖于网络营销服务商的专业水平,而各个网络营销服务商的水平差别很大,一些服务商自身的专业水平不高,为企业建设的网站体现不了网络营销效果。这种状况无论对于网站建设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还是对于企业的网络营销水平提升都是非常不利的。 上述网站建设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法产生收益回报。许多网站甚至呈现出“死网站”的病态特征。从投入结构上看,中小企业存在“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和误区。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在硬件投资上占到了总投资的51%,维护和软件投资加起来不过35%,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硬件 14%,软件和维护的63%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2]。 二、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及推广的有效策略 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构筑一个完善的政策、技术和管理支撑平台。就其外部环境而言,需要政府和社会积极支持,在资金、措施和政策上向中小企业适度倾斜。就企业本身而言,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以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1)应将网站建设与推广纳入企业的总体营销战略,做出长远规划部署,并与相关营销及管理活动相配合。 有条件的企业可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与网站建设推广有关的各类事务;人员较少的一些中小企业也应当成立网站建设与推广小组或者任命专员来处理相关事宜。只有成立网站建设推广部门或委派专职人员,才能把网站建设与推广作为企业的一项日常工作来做,从而收到成效。对网站的功能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网站不是万能的。网站是现代企业的重要营销手段,但就目前而言,网站营销还不能完全代替企业的现有营销形式,网站建设推广还必须结合企业整体营销战略规划,同各种营销形式协同作战。当然也可以实行专门队伍和外包项目结合。企业自身的专门队伍或人员负责企业内部的协调和与外部的联系,鼓励企业将网站建设等具体任务外包给具有网络技术和营销技巧、经验和资质的网络营销策划顾问公司,同时选择良好的网络服务商,以得到可靠的网络层和应用层的支持,得到网络营销的多层次服务。包括信息、商机搜索、商务沟通、网上客户管理、网上市场信息管理和分析的技术和咨询服务等。 (2)企业网站建设与推广应该因企制宜、循序渐进、逐步实施网络营销功能。 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产品或服务的特点、生产经营的规模、资金实力及人才技术力量等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实施网络营销。可以从一个主页开始到经营企业网站,从做产品广告到建立客户关系,从发电子邮件到建立产品供销链等,采取灵活多样方式来发挥网站功能。另外对网站效果既不能急功近利、期望值过高,也不能悲观怀疑、视为鸡肋。应该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因企制宜,有的时候,一些不经意的措施可能促成一次交易,而精心设计的方案可能没有任何结果。网站建设推广中有许多规律需要企业认真研究,当企业发现并掌握了这些规律的时候,也许离成功就不远了。 (3)企业应当开展市场调研,确定网络营销目标,准确实施网站定位。 与传统营销一样,网站建设与推广也应该开展市场调研,确定相应的营销目标。在当前,网上营销刚起步发展之时,目标就不应定得过高,重点应在于如何使客户接受这种新颖的营销手段。在网站建设定位中要考虑产品或服务是否适合在网上进行营销。一般说来,标准化、数字化、品质容易识别的产品或服务适合在网上进行营销。另外还要考虑到目标市场客户应用因特网的比率,假若目标市场的客户基本不使用Internet,那在Internet上营销显然是不值得的。要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制定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对其网络规模基本功能和运作方式进行系统规划,追求本企业独特、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4)企业应定期进行网络营销效果评估。当今的网络营销应该能给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双向的经济、信息和情感沟通提供直接、及时和有效的互动,企业的网站应该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特点。所以,企业要定期的分析已取得的成绩和不足,改善网络营销平台以及网络营销的规划,制订新一轮的网络营销策略,最终能给用户提供及时的和具有个性化的服务。 作者单位: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进一步加强企业网站建设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工具,也为企业的宣传工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阵地。 互联网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相比,具有信息源头更多、表现方式更丰富、传播速度更快、社会影响更广等优势。如何运用这一新兴媒体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是需要企业宣传部门深入思考的新课题。 云硫集团的经验 广东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硫铁矿山企业。成立20多年来,云硫集团一直对宣传工作非常重视。早在建矿之初就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宣传工作体系,成立了企业报社、广播站和电视台,培养了一支富有经验的宣传队伍,企业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近年来,云硫集团意识到互联网是进一步改进加强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于是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设备投入等多方面人手,快速建立起企业网络宣传工作体系,取得了凝聚内部员工、展示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力的良好效果。 1、抓好企业门户网站建设。 要搞好网络宣传工作,建立企业门户网站是基础。为搞好企业门户网站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云硫集团于上世纪90年代初便成立了企业信息中心,购置了服务器、电脑等设备,引进和培养了一批计算机维护管理专业人才,建立了企业内部局域网。1998年7月,云硫集团开通国际互联网。1999年1月,云硫集团互联网域名通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审定并获注册,云硫集团企业门户网站正式建立。2006年3月,云硫集团利用自身技术力量对企业门户网站进行了首次改版,设立了企业简介、组织架构、云硫新闻、领导视察、外事往来、产品信息、企业文化、云硫艺苑等多个栏目,开始对企业产品和企业形象进行全面、系统的宣传。 2、抓好网络宣传队伍建设。 网络宣传在技术和表现方式上有别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但在宣传队伍建设方面却有相通之处。云硫集团在抓好网站维护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依托企业原有报纸、广播、电视的通讯员队伍,建立起一支覆盖到车间班组的网络宣传队伍。为不断提高网络宣传队伍的工作水平,云硫集团还每年组织他们进行业务培训。 3、抓好企业重要新闻的。 云硫集团门户网站突出重点,全力抓好“云硫新闻”栏目的建设,企业新闻报道力求做到“快、好、严”。“快”就是要求新闻稿件上网的速度要快。云硫集团董事长黄文非常重视网站新闻的速度,要求企业重要新闻必须在24小时内上网。“好”就是要求网站的每条新闻都要经过认真采写和编辑,力争做到真实可信、结构合理、语言流畅、图文并茂,确保有较高质量。“严”就是要求所有上网的新闻都要按照报送流程进行严格审核,重要新闻必须经过集团领导审核才能,以确保符合真实性、必要性和保密性的要求。目前,“云硫新闻”栏目以其新闻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编辑质量高而深受职工群众的喜爱,并获得上级领导和同行企业的好评,成为门户网站的金牌栏目。 4、建立网络宣传激励机制。 为调动宣传队伍的积极性,鼓励通讯员在做好企业门户网站宣传工作的同时,积极向上级网站、行业网站、政府网站和各大新闻媒体网站投送有关宣传云硫集团的稿件,并特别制定了宣传报道奖励办法。该奖励办法规定,凡被市级以上各类新闻媒体采用的优秀稿件,其作者均能获得相应的现金奖励。宣传报道奖励办法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宣传队伍的积极性,有效地提升了云硫集团的企业形象,扩大了云硫集团的社会影响力。 加强企业网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1、设立员工论坛。 广开言路、双向沟通,是企业宣传工作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门户网站亟待开发的一大功能,设立员工论坛就是一个值得采用的方式。员工论坛可以为员工之间互通信息、加强交流提供很好的机会,有利于企业统一思想、团结广大员工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共同奋斗。网上员工论坛是开放式的,因此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论坛内容的引导和管理,防止发生负面影响。为此,建议论坛实行实名注册制度。 2、开辟“信访大厅”。 为及时妥善解决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热点焦点问题,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就必须畅通信访渠道。因此,企业可以参照政府部门的做法,在门户网站上开辟“信访大厅”栏目,为职工群众提供可以随时反映问题的平台,以有效避免渠道不通而导致的矛盾激化。另外,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也能够通过“信访大厅”及时了解维稳信息,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确保企业的和谐稳定。 3、增设网上企业视频。 网络融合了传统媒体各种展示形式,集图、文、视、听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目前,企业网站绝大多数只采用图文展示方式,而忽视了网上视频的重要作用。在企业门户网站上增设“企业视频”栏目,能更好地运用视听新技术向更广大的人群生动地反映企业动态,宣传企业形象,推广各种产品。 4、调动宣传队伍的积极性。 目前,许多企业对内部报刊、广播、电视发表的稿件是计发稿费的,这对调动通讯员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对于网站发表的稿件,普遍做法是不计发稿费。其实,网上稿件也同样需要付出很多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要求更高,需付出的精力更多,宣传效果也更大。因此,建议企业门户网站也应建立相应的稿费制度,以进一步提高网络宣传队伍的积极性。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小型企业网站建设实现 摘 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Web建站技术的提高,用以网站建设的软件种类繁多。其中以ASP技术使用最为广泛,ASP是当今流行的web应用程序技术之一。作为一种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它将HTML 语言、脚本代码和服务器组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用来创建交互式的动态网页和具有数据库访问功能的web应用程序。而企业的网络环境在现在及未来的资讯社会将成为不可缺少的企业识别标志之一,提升企业的附加价值。本文将着重介绍基于ASP+ACCESS数据库的企业网站管理系统构建。 关键词: ASP;ACCESS数据库;Dreamweaver;企业网络;管理系统 建立一个企业网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也起到了推广和宣传企业的作用。但是很多的中小型企业会觉得建设网站投资成本过高,而且要招聘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本文主要是针对企业网站管理系统设计作介绍的,网站整体设计简洁系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视化的后台管理系统,以及可视化网页模板编辑系统。后台的‘傻瓜’型设计让计算机门外汉也能管理网站,进行日常的维护和更新,大大降低了企业在网络方面的投入在其设计中主要是运用了Dreamweaver8和ASP来制作页面,本站使用ASP模板便于风格修改。并运用ACCESS来连接数据库。网站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实现了中小型企业客户的小投入高回报的需求。 实现的步骤: 1)进行系统的功能分析 企业网站管理整体设计以蓝色为主色调,产用ASP+ASSESS +页面模版的模式。设计风格简约明了,能够完整的展现企业形象,推广企业产品。且网站后台控制容易操作。根据企业网站要求对产品的宣传而设计了网站的一个后台控制,输入用户名和密码都为admin即可进入后台操作了,网站系统配置了所见即所得的网页即时编辑器可以直观的对页面进行编辑,能让不懂网页编程的人也能轻松的掌握并熟练使用,网站具备会员管理功能和商品订单功能,注册客户将会成为企业的潜在客户,商品订单则发挥了电子商务的优势,使得销售窗口覆盖真个网络能辐射的地区,网站还加了留言板功能,实现了与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为了完整的展示企业的文化及内涵,主要是制作了静态页面。从个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企业的特点和企业信息。网站主要的动态页面实现主要有产品展示和服务中心这2个模块。产品展示有个后台控制,服务中心这个模块中加了个留言板,客户可以对企业实现留言功能,也可以提意见。 2)Web服务器选用IIS6.0 可靠性与可伸缩性 IIS 6.0提供了更智能的、更可靠的Web服务器环境,新的环境包括应用程序健康监测、应用程序自动地循环利用。其可靠的性能提高了网络服务的可用性并且节省了管理员用于重新启动网络服务所花费的时间,IIS 6.0将提供最佳的扩展性和强大的性能从而充分发挥每一台Web服务器的最大功效。 更安全、易于管理 IIS 6.0在安全与管理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进。安全性能的增强包括技术与需求处理变化两方面。另外,增强了在安全方面的认证和授权。IIS 6.0的默认安装是被全面锁定的,这意味着默认系统的安全系数就被设为最大,它提供的增强的管理性能改善了XML metabase的管理及新的命令行工具。 4)模块功能分析 企业管理系统是根据中小型企业对企业网络的需求而设计的。首先展示的企业网站的首页,首页包含了全站各主要功能的链接,通过首页客户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也插入了表单搜索使得导航模式更加快捷,整个网站的顶部和边栏都产用模板调用模式,只要修改模板就可以使得整个网站都得到跟新。用户ID也和订单和留言功能作了绑定,注册客户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务。强大的后台管理功能,可以试用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对企业信息进行编辑和添加。 5)数据库设计 本网站管理系统主要运用了Access建立表连接数据库。数据库的连接成功实现,使整个网站操作简便容易了。 6)网站的详细设计 7)网站前台设计 本网站整体设计风格明快、简洁。首页包含了企业简介、企业商务、企业新闻、组织机构、企业文化等信息。主页能够能人一目了然的知道各个链接页面,链接页面以文字的形式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企业的形象。 8)网站后台设计 企业网站管理系统的主要核心是后台管理系统。通过对后台的操作来实现前台的信息更新,才能够更广泛的在中小企业间普及。本后台简洁明了,容易上手,看过简单的说明就能够实现对整个站点的详细控制。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小议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及品牌塑造 摘要:中小企业在进行品牌塑造时,由于其规模化及经营利润的考虑,更适宜选择从性价比考虑选择低价高效的互联网推广及网站建设。本文结合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工作实际,针对网站建设及中小企业的品牌塑造提出一些有用建议,为广大中小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品牌塑造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过度到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模式,例如能源、金融等仍然保持全民所有制,其他的轻工业、重工业等多个领域已经逐步开放。在第三产业领域诞生了很多中小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有效补充。但是由于这些中小型企业经济基础淡薄、经营业务单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中小企业的品牌建设不能像大公司企业那样花费大量的公关费用进行品牌宣传及品牌推广,那就更需要从节约成本角度考虑,依托互联网进行企业品牌的设计与管理,而网站建设及推广就是较为实用而又适用的模式。 一、中小企业网络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简单地说,品牌就是使某个产品或企业与其他产品及企业区分开的一个标识。这个标识可以是公司的名称、公司的简称、公司的形象LOGO,特殊的广告语或者网站域名等等。例如可口可乐的名称、波浪标识等等都形成了企业及产品的标识,并被广大客户及用户接受及广泛认知,进而形成了品牌忠诚度,塑造了品牌的无形价值。品牌标识由于其较为容易记忆和辨识,使得客户一看到或者一听到,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能立即把这个产品或企业与其他同类区分开来,而网络品牌就是在互联网中建立而形成的品牌。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品牌的影响力也越发显著。网络品牌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网上,甚至也在线下造成了很大影响。网络品牌可以在网上影响网民的行为,并且形成一种品牌诚信,并且通过网民之间的口口传播形成口碑效应。企业品牌的设计战略及发展受到自身经济条件、周边环境及国家政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在以往的企业品牌营销及推广中,往往是大型企业的公关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策划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一区别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的新媒体,以其廉价、直观、传播速度快、受众覆盖面广等优势,成为中小型企业品牌建设的最佳选择。 随着互联网2.0的广泛应用,微博以迅猛的方式席卷全球,为企业网站建设及品牌塑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契机,因此作为中小企业决策者以及网站建设工作人员,应当从企业品牌设计层面中的网站建设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当前人民群众对信息接收载体已经发生转变这一现象,探讨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的新应用,采用更为适宜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品牌战略服务。 二、中小企业网络品牌的塑造及网站建设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企业的网络品牌形象。中小企业决策者逐渐意识到企业网络品牌形象的重要性,不仅仅希望通过企业网站对外进行企业形象展示和产品服务介绍,更希望通过一些企业相关照片及文字等多种方式向更广阔的消费群体进行展示。而企业网站如果建设得好,不仅是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更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成为宣传企业文化、传递管理信息的渠道,更通过互联网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展示了企业生存及发展的优势及动力。同时,企业网站也可以为众多意向客户了解产品及企业打开了方便之门。互联网信息传输及时迅速,加上在手机应用平台的开发及推广,完全可以以单体式的传播速度呈现几何性信息爆发,具备高效率、范围广、低成本的特点,能够为企业打响知名度、增加无限商机和可能。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及品牌塑造可以参看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一)要先制定品牌规划,才能进行相应的网站建设架构规划 网站策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网络营销的效果和网站的运营,所以网站策划对于网络营销和网站运营至关重要。在进行网站建设时,必须以企业自身的需求和网络营销为导向,对网站建设进行相应的规划,编制完善的网站策划实施方案。首先必须确立企业形象及标识为中心的网站形象设计和内容组织,网站内容规划不仅仅局限于栏目的设置和内容的堆砌,而是根据不同行业领域的不同需求以及需要推广的内容、行业、产品等情况,确定网站所要体现的信息重点和信息关联,将内容最完美地表现在网站上,以最贴切的形式传递出最佳的网络视觉效果。 (二)选择容易辨析及记忆的域名 域名的选择是企业域名战略中较为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环节。对于一个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来说,通用顶级域名当然是首选,除非企业意向的通用顶级域名已经被抢先注册,而且对方索价过高。使用通用顶级域名不仅显得大气简洁,而且可以彰显企业的互联网全球化理念。一般而言企业域名的选择沿用以下标准: 1.必须使用属于自己的独立域名; 2.域名最好短小容易记忆; 3.连词符的使用; 4.域名中包含关键词或相关词汇; 5.域名以.com最好;⑥域名注册以品牌优先。 (三)网站视觉设计必须切合企业品牌形象及惯用色系 网站视觉体验设计包括网站视觉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专业网站设计并不单单指网站的视觉效果,还有应该具备与企业品牌形象以及企业文化所融合的很多内涵。网站的视觉设计包括网站页面信息组织策略、网站导航设计、网站版式设计、用户流程优化与用户体验设计、网站功能需求分析等一系列内容。网站形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客户的认识判断,近而影响客户的消费行为。所以优秀的网站视觉设计不仅能够使客户及企业受益,更是一个将商业行为与艺术品味完美结合的艺术创意。 建设一个符合自身企业形象并且满足企业品牌推广要求的网站,首先要了解自身所处行业的市场和需求,以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为依据,在整体色调上以企业标准色为主导,力求明朗、清新自然、整洁统一。在图形和图案的选择上,要以企业标志和象征图案为依托,配图要精细,符合主题表达需要,并遵循基本的图形设计原则,符合基本美学原则。在文字与栏目版面设计上,要以企业标准字和辅助字体为准,忌讳使用多种色系及多种字体,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在内容和布局上要充分展示企业品牌形象和重点产品,分清主次,将全站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构思,将最需要传达的信息放在重要位置,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客户的注意,从而达到信息有效传播的目的。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企业网站建设的总体分析 摘要:本文是研究企业网站设计与后台数据库的建设与实施的,企业可以通过Microsoft Access 2000与SQL Server2000数据库的选择来完成企业的网站建设与网站后台数据库的设计的。 关键词:网站;数据库;Access;SQL;HTML 一、项目流程 (一)确定项目的性质 建设企业网站需要依靠团体合作,图1.1是建设企业网站的基本流程和分工: 二、网站后台控制中心设计和建设的必要性 制作这种静态网页已经不再是现代网页制作者的选择了,以下为它与ASP动态网站建设相比的结果: 静态HTML网页需要重复通过复制,粘贴或重新编辑进行页面上相同部分图像和文字的操作,而ASP动态网页则可以通过把页面上经常出现的相同模块制作成一个ASP文件,需要在页面上显示这块网页内容时,只需要在相应的代码区输入代码包含这个文件即可—。这相比静态HTML网页来的更直观和方便编辑。 实现同样功能,利用静态HTML制作出来的网站总文件大小明显要比动态ASP技术制作的网站总文件大很多。 动态ASP网站可以通过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线时时对前端客户浏览页进行更新。而对静态HTML网页进行更新还需要重新编辑前端页面后重新上传。 动态网站拥有了一个强大的网站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给日后的网站维护带来了便利,维护人员不需要通过修改网页,上传网页这种繁琐的方法来达到数据更新的目的了,只要知道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管理员密码,任何人都可以在线时时对前端客户浏览页进行更新。所以有些企业在专业网站制作公司做好他们的企业网站后就购买了网站版权,自己指派公司内部的人员对网站进行信息更新。 网站后台控制中心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三、数据库的设计 Microsoft Access 2000与SQL Server2000数据库的选择 (一)Microsoft Access Microsoft Access是一种Windows环境下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与其他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相比,Access所提供的各种工具既简单又方便,更重要的是Access提供了强大的自动化功能。 以下是Access数据库系统的几个显著特点: 在Access中,用户可以方便地存取由dBASE,FoxPro,Paradox等各种数据库系统产生的数据库,并且支持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标准。 Access用户提供了强大地引导向导,利用引导向导,用户可以非常方便,轻松地创建Access的各种对象;同时,Access为用户提供了大量常用的数据库模板,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在此基础上创建自己的数据库系统。 Access提供了功能强大的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语言,利用它,用户可以编写复杂的数据库应用程序。 利用OLE技术,用户还可以在数据库中插入各种对象,增加数据库的效果。 用户还可以在窗体或报表中使用图形控制组件,将资料用图标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Microsoft SQL Server Microsoft SQL Server是一种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Transact-SQL语句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传送资料请求。 客户端实现对服务器端资料的操作,实际上是通过客户端传送资料请求,服务器端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经过资料的统一整理返回给客户端所需信息。SQL Server使用C/S体系结构,把所有的工作负荷分解为在服务器上的任务和在客户端上的任务。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继承了Microsoft SQL Server7.0的性能、可靠性、质量和易用性。Microsoft SQL Server 200增加了几种新的功能,由此成为大规模联机事务处理(OLTP)、资料仓库和电子商务应用程序的优秀数据库平台。 (三)Microsoft Access 2000与SQL Server2000数据库的选择 通过对上述两种数据库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对于网上数据流量不是很大的中小型企业选择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足以,而对于每天网上交易量很多,数据流量很大的大型企业,处于安全和流量的考虑,可以选择SQL Server数据库。所以就这次设计来说,选择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就完全可以满足要求了。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企业网站建设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摘要:电子商务正在改变着我们现有企业的生存方式,企业网站带来的新的电子媒介的互动性为企业商务运作和管理带来很大的方便,使得企业在服务质量的提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本文深入探讨了企业网站建设对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网站建设;企业管理;电子商务;ERP 企业在建立网站过程中,通过以品牌为核心,产品企业分类为基础,为下属企业提供产品展示和供求信息平台,并进而逐步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拓展企业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建立企业产品信息数据库,为下属各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特别是利用企业产品系列丰富、种类齐全的综合优势,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便捷、实用的电子交易模式。在重组的企业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机制基础上,建立企业和企业网上采购招标体系。通过网络招标机制和采购交易,降低企业和下属企业的采购成本,逐步实现供应链的优化管理。企业通过建设网上的统一门户和电子商务平台,使企业下属各企业可根据授权的安全权限对产品信息、企业介绍、电子交易、采购招标等进行远程处理和维护。相对下属各企业各自投资网站和电子商务应用建设来说,本方式可为企业节省大批重复性建设费用,在网站宣传上,企业网站也会有更好的规模性效应。 一、企业网站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计算机相关技术,在保证企业核心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可以方便地实现企业供应链的扩展和新型的营销组合。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与飞速发展,让很多人头昏目眩、应接不暇,这样的速度使得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在这样的平台上,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在需要合作的情况下,目前的企业大多数采用的是外包的策略,技术的外包在实质上还是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并没有解决原先企业间合作的一些问题。于是战略联盟应运而生。合作伙伴间的依赖关系,意味着所有参与者共享同一命运、实现同一目标。于是企业间有理由和条件依托电子技术快速实现新型的合作关系——战略联盟,以更紧密有效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这一关系的形成,有助于企业快速进入新的市场、接触新的技术,用各自精英的力量组建运作效率最高的团队,为企业联盟服务。 二、企业网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运营中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和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败,它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全过程,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灵魂。网络传播到达率高,操作简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影响逐渐扩大。网站是网络世界中的节点中转枢纽和终端,企业可以通过其网站在网络世界里通过文字、图像和视频展示其企业文化信息。目前,企业网站是企业在互联网世界生存发展的基础平台,同时也是现代企业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网站上传播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在企业网站显著位置设立企业文化专栏。企业制度和精神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设“产品服务制度”和“员工职责说明”“企业文化”等专栏,以文字和图片形式将相关规章制度和理论信息集中系统展现。 第二,企业网站可以采取图片形式展示企业物质文化载体,如企业标志系统、企业产品结构和外表款色、企业服务特色、企业环境与设施的经典细节、企业形象的宣传广告、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环境等。由于一般视频打开较慢,浏览者可能没有耐心等待,所以不推荐视频形式。企业标识系统是企业文化传播的关键点,需要设置于网站显著位置。 第三,企业网站应及时企业领导人、企业精英人物及企业基层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的最新事迹动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企业网站往往之关注企业家和企业精英人物形象的宣传,而忽视企业优秀基层员工形象的传播。过分报道精英人物和领导人的可能引起审美疲劳,由于基层员工是企业文化生存发展的基础,同时基层员工数量众多,并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这些都是潜在的关注企业发展的社会群体,优秀基层员工作为宣传对象不断更新出现能激励员工热情,同时吸引更多的普通公众关注企业网站。 第四,企业网站整体风格设计要与企业形象整体风格一致,至少不能相互冲突。网站设计人员应该仔细研究企业文化,根据企业精神设计合适的网站风格和结构,力图实现企业文化传播“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五,企业网站功能的建设和维护应配合企业经济实力和企业文化的发展及时巩固和更新,即企业网站中的企业文化传播需要与时俱进,不能脱离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三、企业网站优化企业活动 1.企业活动中人性因素的干扰降低,操作易于实现规范化控制 在企业网站的建设中,很多软件将得到逐步应用,如 ERP、SCM 以及它们的系列群件。这些工具的应用使企业的整个活动变得简洁透明,在反应的速度上大大提高,也较容易实现更规范、更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更明显的优势在于:它们自身的功能和它们所依托的网络环境,为那些从地理位置或功能上分散的组织提供了基础的信息设施。或许若干年以后,企业的规章制度所起得作用将在“软件系统+信任”的格局中慢慢退至次要地位。 2.人际关系在企业活动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一个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部门往往最能体现其受国际化冲击的影响。现今很多企业在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较低的国家设立工厂,出现了诸多“XX 设计- XX 制造”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止是简简单单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建立了一种与该地区员工感情上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以及企业的跨地区活动的管理都需要企业网站强有力的支撑。但不论技术如何发展,人始终是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各个工作环节的处理手段的时候,必须认识到人性因素也需要加以培养和管理。可以说企业的智力和知识资本将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得到了一次升华。人们不再为工作而疲于奔命,而借助电子商务技术更好地应用各种灵活的生产控制手段体现自身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四、结语 企业网站在企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合理的电子商务应用,将给企业插上了双互联网时代的翅膀,让企业在数字时代获得成功。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发展的目标,就是通过各种分销渠道来提供一长串的产品或服务清单以供客户选择,并以此培养和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基于企业网站建设相关设计与问题研究 摘要:网络时代犹如天使般的降临,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新意。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互通的明窗,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又为我们开启了一道神奇的大门,让很多之前无法设想的事情变的可能。借助信息和技术诸多的优势,我们不难看出网络中的蕴藏的商机无限。企业若想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在相关市场上抢占最多的份额,通过网络来武装企业,将网络作为企业的应有的华丽外衣。走出一条信息化技术化的现代企业道路。本文将主要从企业的网站建设的相关设计问题入手来谈当代的信息与技术。 关键词:技术和信息;企业网站设计;网络营销;网络建设 信息时代在不知不觉中溜进了我们的生活,大到航天卫星的发生成功,载人航天飞机的有效升空等等高尖端的技术,小到我们周围每天的基本通讯,衣食住行,无论何时何地都被信息所包围着,没有什么人能够真正的脱离信息的包围,而信息技术确实是符合时展的客观要求的,是在为了解决如何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有效工具,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方便,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特别是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世间大众的眼前一亮,不觉惊叹世界的变化时如此之快,科学发达程度如此之高,对于这种模式我们欣然的向往。信息可以增进彼此的储备量,公开化程序也在发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也应该适宜的将发展中心向网络靠拢,不能再闭目塞听,充耳不闻,依旧实行基础的实体工程,这在短时间内可能对企业的发展并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不能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企业运营当中,必然将企业带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企业的发展的核心力量要敲响警钟,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损失的再度发生。首先我们将从网络优劣势来分析网络建设对企业的必要性。 一、企业网站建设的必要性 对于商业,网络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项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力武器,依旧是企业走向更大更强的基本前提。而进入网络的氛围的第一个可执行性步骤就是建立自己独立的网站,这个能面向所有人公开化的网站。这个网站将会为企业带来不同凡响的额外收益。 首先,为企业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很多人习惯于在闲暇的时间上网,而上网的人数开始超过传统的看电视的人数,而且这种趋势在不断的扩展,所以很大一部分的广告应该投入在网络中取代电视广告,网络的影响力已经开始超过人们的想象力,所以网站的投资还是很有必要的,并且是必须进行。更多的人回去从网络寻找信息,这样便可在搜索引擎中找到贵企业的信息,这样免费的广告,岂有不用之理。这样打破了传统的直销经销和上门推销的营销手段,网络营销的大门为每个企业所敞开。 其次,网络用户注册,留住潜在客户。一般的网站目前都在实行网络用户注册,涉及到的比较重要核心的信息需要浏览者的进行申请注册,这样可以有效的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在营销时可将此类用户作为潜在用户去开发,能够进行注册的用户,多数情况下是有意愿去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其中就会有对企业销售的产品有兴趣,如果在其他条件都适合的条件下进行合理范围内的开放,很容易就可谈下订单,为公司企业创造效益。也许这样的机会不是每企业都能碰到的,是渴望却是不易可及的,但是假如大的客户在网上搜索到您企业的相关信息并留下自己的信息,再经过您的回访,会给客户带来一个很好的最初印象,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这不是一举两得之事吗。 再次,网页企业信息有助于客户的直观查找。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在网站的首页打出公司的联系方式和具体的地址,如果某个客户真的对企业及相关产品感兴趣,就可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企业,有助于企业在短时间内与客户进行及时的沟通。让客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公司的整体概况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减少了客户再去寻找过程中不必要的弯路。对双方的合作都会有促进作用。 最后,企业网站是企业规模实力的象征。当今时代,一个有实力的企业一定会去建立自己的网站,这就像是门面一样重要,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网站的好会也代表了公司的实例如何,就像衣服和车子一样具有修饰和象征的作用,在了解一个公司的时候一般情况下特别是不在同一地点的时候都会索要网站网址来进行参考,这会在客户心中留下第一印象并且初步的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是一种网络时代所必须的媒体工具,借助网络的平台将企业的优点充分扬弃出来,这种工具化的体制一定要为企业进行服务。这种工具能够与客户之间进行互动,更好将企业所长展现给大众,将劣势巧妙的回避,企业的网站就像一份官方的文件,一份检测书,很多人都会将他作为一项条件来参考。这也就更加验证了企业网站建设的必要性,也是要借助科技和技术力量的必经之路。 二、企业在建设网站时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由于很多企业对网站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建立网站的经验不足,专业水平低,投入的资金不足,致使网站建立的项目进展的并不是十分的顺利,再加上短期内并有没收到明显的收益,让很多企业对网络是掉了信息和耐心,这不仅浪费了建立网站的时的前期资本,有错过了大好商机,坐失重要的客户,这样的局面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给予以上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建立企业的网站。 首先,通过对自身的正确定位,来建立符合实际和市场需要的网站。要积极不断的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的需要和认清自身所处的市场位置,当今在企业所在领域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和内容去在网络上展现给大家,能够去吸引大众的眼球,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反复推敲和不断的尝试改进,网站设计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经验的累积,和专业性的指导分析,结合众家之所长,弥补所短,提高点击率,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提高传播率,让更多的外界人进入到网站中能够寻找到所想要的,让更多的局内人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之中,吸取员工的意见,将网络建设民主化,从普通的视角入手更容易让人感觉到亲切。 其次,网站的内容不能空谈虚谈。建立网站首先就要保证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修饰性的美化在允许幅度范围内波动,如果肆意的造假,这样早晚都会有原形毕露的时候,这样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更严重者会触犯先关的法律。华丽的外表永远遮不住丑陋的内心。我们要将网页进行包装加工,从美感的角度出发,找专业人士来进行对网页的色彩和动态效果进行修饰,但是网站信息一定要不能失去真实性。 最后,凸显网站的专业素质。这样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来为大家展现出企业的专业态度,能够用简短的内容在一定的篇幅说出我们的企业在生产还是营销等方面所处的水平,这些都是通过读者对文字内容的详读来判断出来的,这样给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推广性。 三、总结 通过对企业网站设计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阐述,目的是在说明技术和信息的传播性之广,波及力量强,影响范围大等等优势,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和技术带给我们的益处,发挥信息技术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带来的智能化,机械化,快捷化,方便化的发展途径。企业需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之中,去更好的迎合信息时代背景下市场变动的需求,争取更大的效益。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基于AHP的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指标研究 [摘 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中小金融服务企业深刻认识到必须借助网站开展商务活动。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得好与坏都将影响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何评价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据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过程及评价作用,提出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的指标,并制订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的工作流程, 这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评价研究与应用地发展。 [关键词]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 网站建设 评价指标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有一部分中小金融服务企业开始搭建企业网站。该网站能否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服务和最大的价值;能否为企业经营者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升品牌实力和快速开展业务,能否为网站投资者带来投资价值。这时对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做出准确的评价就变得很重要。 一、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的内涵及类型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与指标对网站建设情况和运行状况进行评估。通过网站建设评价, 网站经营者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网站建设与实际运行的效果,认识自己的网站的优势和不足,作为网站应用、维护、更新及进一步开发、完善的依据。 根据目前网站评价的实践来看,网站建设评价有多种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由于参与网站建设评价的主体一般包括顾客(消费者)、相关的专家、网站管理和技术人员, 因而根据网站建设评价的主体不同, 可分为消费者评价、专家评价、网站自身评价。根据被评价网站的性质不同, 可划分为商业性网站评价和非商业性网站评价。根据被评价网站的行业范围不同, 可划分为综合性网站评价和专业性网站评价。其中专业性网站评价按行业又可划分为各个不同行业网站的评价, 因各行业有其特殊性, 故其评价标准有一定区别。 二、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综合评价法 单项评价指标的评价法是每个指标依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的方法,一般是通过五级或百分制进行评分。若按五级即分:优、良、好、中、差五级;若按百分制:依次为 85~100,75~85,60~75,40~60,0~40分。 综合评价法是在单项评估指标的评估方法基础上应用功效系数法或综合分析法所做出的综合评分。通常是指专家评价方法。专家评价法是一种采用规定的程序对专家进行调查, 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由专家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对问题作出判断、评估的一种方法。 专家评价法有集思广益的优点, 可以对各被选网站进行综合评价, 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例如, 专家团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全面; 难以避免部分专家的倾向性; 个别权威人物或言辞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可能左右讨论结果; 有些专家出于情面因素, 即使不同意他人观点, 也不便于当面提出, 从而影响整个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即:E=∑〔Ii*Wi〕,E表示总评分;Ii表示i个评价指标; Wi表示i个指标的权重,∑Wi=1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参照各评价指标一定标准,通过分析研究形成对网站建设的综合评价。 指标的权重首先可通过Delphi法获得, Delphi法鼓励参加者就问题相互讨论。要求有多种专业专家有经验人员的参与,求共同点。此法可以通过迭代减轻偏差。 指标的权重还可通过专家知识和经验:运用专家知识和经验来确定各指标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力,并对它们按重要性和影响力大小进行排序,并由此确定各指标权重数值。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如下图: 1.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实施评价指标分指标内涵 (1)网站建设实施计划任务完成度是指网络平台、支付平台、物流平台和系统安全保障措施完成的情况。 (2)网站建设实施计划管理与进度控制。 (3)网站建设财务管理与预算控制:财务管理制度及财务管理情况及财务开支情况是否符合财务预算计划,是否有超预算情况等。 2.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功能评价指标分指标内涵 (1)网站模式创新度是电子商务发展及网站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是从网站功能的新颖性方面做出评估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核心业务、业务流程、经营、组织、管理、盈利模式的创新。 (2)网站功能覆盖率。网站功能包括商品广告展示、交易与交易服务、信息服务、资源管理等。 网站功能覆盖率是指网站功能涵盖以上功能的程度,它反应电子商务在核心业务中应用的比例,电子化商务占商务总业务量的比例,电子商务在上下游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业务中的应用程度等。 (3)网站功能目标符合度。网站功能目标符合度是指商务网站功能与网站建设目标符合程度,是指信息展示检索、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物流(购物配送)等功能与商务模式的设计及企业发展战略与市场定位是否相匹配、与网站建设目标符合的程度。 (4)网站技术评估指标:是通过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技术的成熟度及标准化程度和技术的安全、可靠性。 3.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内容评价指标分指标内涵 (1)网站应用深度:是指网上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集成化的程度。 (2)商务网站内容信息的质量:是指网站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关联度。 (3)商务网站内容信息的数量:网站所提供信息量,数据量,栏目数量,网页数量, 商务信息条数。 (4)商务网站内容检索速度、连接浏缆速度、网页反应速度。 三、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工作流程 1.选定评价对象: 如:某一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 2.组织与实施对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的评价工作, 确定评价机构,成立评价专家组。 评价机构可以是受行业(企业)委托的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等。 3.选择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指标。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指标是指根据建设评价目的,按照系统论方法构建的由一系列反映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各个侧面的相关因素的指标组成。评价指标必须充分体现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的基本内容,围绕评价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的各个主要部分。 4.调查研究与收集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所需要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 通常可选用调查问卷表或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式, 通常有抽样调查和在线调查等形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次中国十大网站的评比结果都是基于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这种形式的主要弊端在于有人为作弊的可能, 为剔除无效问卷要花费较多人力。 但是, 由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可信水平与问卷的设计、抽样方法、样本数量、样本分布、系统误差、调查费用等多种因素有关, 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网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5.选择确定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的方法 6.编写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报告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报告主要由有正文和附录两部分组成。 (1)正文: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目的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的对象和评估工作机构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依据的指标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依据的数据资料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方法的选择及评分标准的制订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结果和结论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2)附录: 包括对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中详细分析报告,有关问题的说明,评价计分表,有关评价工作的基础文件和数据资料,评估专家组名单等。 四、我国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评价展望 无论是在线调查还是专家评价, 都摆脱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因为各人的经历、偏好有所不同, 对每种标准的判断就会有差异。所以, 无论定量分析还是定性描述, 各种评比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 在评价内容上, 国外的评价内容更注重网站的功能与业务, 以及客户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而国内的网站评价还主要是对网站的技术性能进行评价。这既反映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差距, 也反映了我国电子商务活动中对客户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存在不足。 其次, 在评价方法上, 虽然国内外网站评价都普遍采取网站流量指标评价、专家评价、问卷调查评价等方法, 但国内网站评价所采用的问卷调查, 其数据采样中存在数量上的不足, 因为我国真正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网民数量有限。此外, 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时, 较少采取加权指标评价、模型评价、动态分析评价等方法, 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 因此, 我国的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评价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应用:一是要加强网站评价原则、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一方面, 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 确立不同行业网站的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 另一方面, 积极应用多指标的加权评价法、模型评价法和动态分析评价法等更为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 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二是要大力发展作为中立机构的评价网站的建设, 将之作为一个完善和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的举措, 作为市场监管的手段之一。正因为如此, 面对国内外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发展的潮流, 我国的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评价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营销型企业网站建设规划探讨 摘 要:网站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载体,也是企业网络营销计划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将从企业网站建设规划的影响因素,企业网站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网站建设规划的内容来探讨营销型企业网站的建设。 关键词:营销型网站;原则;内容 1 企业网站建设规划的影响因素 网站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载体,企业的网站可以实现品牌推广、业务开发、在线销售和客户服务等功能。对于不同企业,基于企业的经营战略、产品特性、市场分布、顾客特点和财务预算等方面的考虑,企业将制定不同的网络营销战略目标。 企业网站是企业网络营销计划中最基础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网站建设的水平直接决定企业网络营销目标是否可以实现。所以企业在网络建设规划中必须认真考虑每一个环节、详细分析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客户需求、挖掘企业的特色和竞争力,使网站真正成为企业在网络虚拟市场中一个品牌展示、客户服务和产品销售的平台。 2 企业网站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2.1 彰显特色、突出产品卖点 品牌宣传和产品销售是企业网站最重要的功能,当客户访问企业网站时,如何让客户增强对企业品牌的信任、产生对企业产品的兴趣是实现这些功能最为重要的问题。尤其新客户来说,当他通过网络获取了一个新的企业品牌信息时,网站给他的第一印象对他是否会选择这个品牌是非常关键的。所以企业在建设网站时,应该把如何彰显企业特色、突出企业产品卖点做为一个重要原则。 2.2 体现便捷、强化客户体验 当一个客户访问企业网站时,他的每一个微妙的感受都将影响到他对企业品牌的判断。网站的视觉效果是否良好、速度是否快、信息导航是否便捷、沟通是否通畅快速等要素都构成了一个客户体验。良好的客户体验使得客户对企业品牌产生好感和信赖,而不好的客户体验会导致客户对企业的品牌实力和服务水平产生怀疑,并最终放弃进一步和企业的业务联系。客户体验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指标,更多的时候是不同受众的感觉。具备良好客户体验的网站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实现:可用与易用性。网站的基础标准:速度、安全、兼容型以及导航等;网站的沟通性。对于特殊用户群体的定制,企业网站应该具备的交互与沟通功能;网站的可信度。与传统信息的一致以及站内信息的一致,信赖程度等;易于传播。分享是网络营销中价值转换率最高的一种模式。 2.3 注重优化、符合搜索规则 企业网站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网站推广功能,而搜索引擎是目前网民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如果企业网站无法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有效推广,那么这个企业网站的营销性会大打折扣,所以营销型企业网站必然要解决企业网站的搜索引擎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搜索引擎优化的工作,在营销型企业网站解决方案中,搜索引擎优化工作为基础和长期的工作,从企业网站的策划阶段乃至从企业网络营销的战略规划阶段就已经开始,而其又贯穿于企业网站的整个运营过程。 3 企业网站建设规划的内容 企业网站建设规划主要包括网站的目标定位、特色定位和可行性分析几个部分。 3.1 网站建设的目标定位 (1)业务分析。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计划时不可能将所有的业务全部搬到网上,尤其对于传统企业,在上网的初期只能选择典型的业务进行实践,然后通过与内部信息化整合逐步实现网站的信息化。不同业务的运作流程是有区别的,所以企业应该分析哪些业务可以在网上开展、哪些业务首先应该在网上进行。企业将什么业务置于网上,应通过对自身的营销业务需求和行业的特点等研究分析而得出。在业务需求分析时应该关注最迫切的环节、最薄弱的、最令人头痛的环节。如中小企业的业务宣传和市场开发环节;不同的行业在上网业务的选择上也不一样,如一些服务性质的企业,信息功能和会员管理功能可能是最重要的,而对于一些生产类企业,订单管理和渠道管理功能是最重要的。 (2)目标客户分析。目标客户分析可以保证网站的服务满足目标客户的不同需求,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对网站进行规划是企业网站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做为一个企业的网站,不仅仅是为了形象宣传、信息、商务交易等,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开发新客户和留住老客户。有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网站,才可能成功的实现企业的营销目的。在网站内容和功能的规划中,应该将客户最关心的信息和最需要的功能放在网站最重要的位置。有的企业客户关心企业的产品和生产能力、而有的企业客户则关心企业的品牌文化、有的企业客户关心企业的服务项目,企业的营销型网站规划时应该把这些要素都考虑进去。 (3)内部人员分析。企业营销活动设计到企业内部的多个部门,而企业的网站也不仅仅是满足一个部门的需求,它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所以网站建设也要充分了解各个参与部门的需求。网站定位分析时,应与企业决策层次人士沟通讨论,以便让企业上层领导能对网络的发展有一个方 作者简介:董剑(1979-),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网管中心教师,主要从事网络安全和多媒体技术研究。 向性的把握。还应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人员一起讨论,从企业的角度提出好的建议,并及时反馈到网站的策划方案中,因为企业所有部门在以后的工作中都将通过企业的网站实现某些方面的功能。 不同的企业因为其行业性质、企业经营模式和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差异,网站的功能定位不尽相同。一般来所,企业建立营销型网站的目的有以下几种:宣传推广企业品牌和产品;与客户、公众交流和沟通;向客户提供在线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在线交易;提高企业营销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2 企业网站特色定位 网络在给企业带来更大市场空间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竞争者和竞争压力。在传统的市场,一些企业可能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和强大的人员推动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可如果一旦将业务搬到网络市场中,那么这些优势将荡然无存。所以特色是企业在网络市场中的生存之道,而网站将是企业在网络中展示竞争特色的载体。企业实施网络营销,不仅仅要分析和定位自己的网络竞争优势,还要将这种竞争优势通过网站得以体现。 对竞争对手的分析研究是一个真正具有竞争力的的企业网站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在网络虚拟市场中,企业网站是企业唯一个表现企业竞争力和竞争特色的载体,所以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和确定滋生在网络中的竞争特色对企业网络营销目标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理解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地位,分析现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洞察已开展网上业务的竞争对手情况,研究竞争对手网站运行和网络营销运作效果,制订自己的发展策略、设计方案和战胜竞争对手的方法,并最终确定自己在网络虚拟市场的竞争特色。 市场定位分析是以目标客户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为基础,寻求自身竞争优势的分析方法。市场定位就是要在目标客户和心目中为产品、服务以及自身树立一个出色的“品牌”,创造一定的特色,用以满足客户需要,占领市场份额,战胜竞争对手。除此之外,随着市场需要、经济环境、技术发展等变化,企业营销型网站的定位也要随之而变,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3 可行性分析 网站建设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组织人员可行性三个方面。但企业营销型网站的可行性分析中,一般更注重研究网站建设的效益分析和组织人员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网络营销能为企业带来哪些方面的效益?企业通过网站可以在网络中开展哪些业务?企业在网络市场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是否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潜在客户是否习惯通过网络寻求贸易机会或者了解市场信息?企业潜在客户希望从企业网站中获取哪些信息和服务?组织人员分析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企业如何定位网络营销业务和传统营销业务的地位?企业的网络营销业务是否对原有的企业市场格局带来冲突?企业是否有适合的人才来管理网站和网络营销业务?企业的网络营销业务由哪个部门来管理?企业如何来管理网络营销业务?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策略探讨 摘 要:中小企业在网站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没有明确目标,盲目跟风,网站更新速度太慢,忽视用户体验,网站推广及管理不力。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如做好网站建设规划,避免盲目上马,注重用户体验,发挥网站营销作用,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做好网站推广工作。 关键词:中小企业;网站建设;问题;策略 1 当前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明确目标,盲目跟风 一些中小企业在网络热潮中盲目跟风,只为有个网站而已,没有制定明确的目标,最后导致浪费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主要表现在:栏目设置有重叠交叉、或者栏目名称意义不明确,容易造成混淆,使得用户难以发现需要的信息。有些网站则栏目过于繁多和杂乱,网站导航系统又比较混乱。网站信息量小,重要信息不完整。网页信息量小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页面上的内容过少,或者将本来一个网页可以的内容分为多个网页,而且各网页之间没有相互链接,需要多次点击才能发现有效的信息,这样便增加了信息传播渠道的长度,在此过程中可能失去潜在用户;另一方面是尽管网页内容总量不少,但有用的信息少,笼统介绍的内容多。为数不少的企业网站上有关企业的重要信息不完整,尤其是产品介绍过于简单,有些甚至没有公布任何联系方式。 近年来,已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在网上安了“家”,有了自己的企业宣传网站。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建设了网站的中小企业,有些尚能用其信息或更新企业的产品,有些则在制作完成并新鲜一段时间后就也不闻不问,分析这些网站的原因有很多:网站制作形式不科学、网站宣传推广不到位、网站维护管理不规范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站建设不做规划或网站规划设计不全面。 1.2 网站更新速度太慢 一些企业始终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企业网站虽然上线了,但也不主动地进行推广,也无法产生收益回报。在网站内容更新方面,58.7%的企业以有重大变化时更新和定期更新为主;39.1%的企业基本不更新,仅有2.2%的企业每日更新网站内容。有的企业最近更新的时间还显示为2002年的时间。有的企业建站已有一二年了,动态更新的栏目中空空如也。企业网站只有不断更新内容,才会有人关注。企业员工企业活动、新产品服务公告、本行业的动态,甚至员工旅游、生日聚会等,都是企业网站的独特内容,他们都跟企业息息相关。 但有一点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一个网站必须保持经常性的更新,才能不断吸引访问者再次光临,使潜在的消费者变成客户,如果网站一成不变,是无法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的。所以,中小企业网站的更新是网站营销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但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被忙碌的工作所累,无暇顾及,或者干脆因为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而放弃。因此,必须把网站的维护工作放到议事日程上来,否则,企业就是在放弃很多垂手可得的商业机会。另外,经常更新还能使搜索引擎经常光临,提高企业网站的排名。企业网站更新不足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了,一个内容很少更新的企业网站不仅对用户来说没有吸引力,对搜索引擎来说同样没有兴致经常造访。实际上网站更新还不应该只停留在上了多少图片上,应不时增加一些关于产品介绍或其它文字性页面如企业动态等,因为文字性页面更容易被搜索引擎抓取,它们同样可以把访问者引向首页或产品页面。 1.3 忽视用户体验 许多中小企业网站页面美观且内容丰富,但没有很好的导航系统、检索系统,用户在进入网站后不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操作上用户使用起来很吃力,容易迷失方向,不知所措。中小企业网站上一般都有专门的企业邮箱、留言板,用以与用户进行及时的沟通。但很多企业的邮箱、留言板形同虚设,用户给企业所发的信息根本得不到任何响应,最后用户不得已而放弃,这样的网站只会给人不负责任的印象,而造成访客的不信任。 1.4 网站推广及管理不力 网站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并不等于网民都知道你公司的网站了,要想让网站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进行一段长时间的推广工作,并且要经常更新公司网页,否则,网站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许多企业网站前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也做得非常优秀,正因为网站推广及管理更新做得不够而失去应有的功能发挥而导致关闭。但还是有很多企业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 企业网站建成了,如果不进行推广,也无法产生收益回报。大多数中小企业网站在策划和设计中往往没有将推广的需要考虑进来,这个问题很可能是在网站之后才被认识到,然后才回过头来考虑网站的优化设计等问题,这样不仅浪费人力,也影响了网站推广的时机。网站推广策略的全面贯彻实施,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需要从网络营销策略整体层面上考虑,否则很容易陷入网站建设与网站推广脱节的困境,目前这种问题在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中小企业网站往往不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改变这种状况的理想方法,就是由专业的网络营销人员来跟踪管理整个网站策划与设计的全过程,这样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得到解决。 2 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策略探讨 尽管目前企业的多数业务仍主要依靠传统的业务方式开展,但是,欲通过互联网形式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越来越多,这是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到底如何建设企业网站,特别是中小企业,并使其能真正为企业发挥效益呢? 我想从以下几方面给出策略。 2.1 做好网站建设规划,避免盲目上马 首先,要进行市场分析,要对相关行业的市场分析,对市场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对公司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其次,对网站建设的目的及功能进行准确定位。要明确建设网站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产品,进行电子商务,还是建立行业性网站?要确定网站的功能是信息手册型、在线销售型、客户服务型,还是娱乐驱动型等;接着,要根据网站功能确定网站技术解决方案。要明确是采用自建服务器,还是租用虚拟主机。是采用自己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委托开发。是网站安全性措施、防黑还是防病毒方案。再次,要重视网页设计。网页美术设计一般要与企业整体形象一致,要符合CI规范,要注意网页色彩、图片的应用及版面规划,保持网页的整体一致性。在新技术的采用上要考虑主要目标访问群体的分布地域、年龄阶层、网络速度、阅读习惯等。在网页设计时应注意对网站的结构、标签、排版等各方面的优化,使百度等搜索引擎更容易搜索网站的内容,并且让网站的各个网页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中获得较高的评分,从而获得较好的排名。制定网页改版计划,如半年到一年时间进行较大规模改版等。最后,要对网站进行维护。要对服务器及相关软硬件的维护,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制定响应时间。要对数据库维护,有效地利用数据是网站维护的重要内容,因此数据库的维护要受到重视。要对内容的更新、调整等。要制定相关网站维护的规定,将网站维护制度化、规范化。 2.2 注重用户体验,发挥网站营销作用 要达到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2.2.1 功能多样、使用方便 网站吸引用户访问的基本目的无非是出于几个方面:扩大网站知名度和吸引力;将潜在用户转化为实际用户;将现有用户发展为忠诚用户等。为用户提供一个多功能的人性化界面,并保持这种功能的使用方便,就显得十分重要,说到底用户使用一种服务最主要的是方便。包括方便的导航系统、站内搜索系统、必要的帮助信息、常见问题解答、尽量简单的用户注册程序。 2.2.2 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目标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在今天的消费市场中,用户需求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中小企业要对这些变化作出及时快速的反应,建设网站前要了解用户,网站建设中要以用户为中心,网站设计时要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目标,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营销目标。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户资源的竞争,谁能把握住用户的需求,并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响应,谁就能吸引新用户,保持老用户在竞争中取胜。 2.2.3 重视用户的意见,保持同用户的沟通 为了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企业网站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中小企业网站可建立企业邮箱、在线服务等交互功能,及时了解用户的情况,增进与用户的沟通,交互时最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回复用户所提出的问题,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和品牌形象,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2.3 及时更新网站内容 用户访问网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深人的了解,企业网站的价值也就在于灵活地向用户展示产品说明及图片甚至多媒体信息。过时的产品信息或者产品信息不完善不仅无法促进销售,同时也影响用户的信心。网站更新主要包括产品图片及说明文字。企业生产一种新产品或者一些通知都应及时更新,更新的好处第一丰富了网页内容,让客户能经常看到新的东西,第二对搜索引擎排名也是很有帮助,经常保持更新的网页在排名上有很大的优势。 2.4 做好网站推广工作 2.4.1 使用传统媒介广告 传统媒介广告方式不应废止。无论报纸还是杂志广告,一定确保在其中展示网址。要将查看网站作为广告的辅助内容,提醒用户浏览网站将获取更多相关信息。不要忽视在一些定位相对较窄的专业报纸或杂志刊登广告,有时这些广告定位会更加准确、有效,而且比网络广告更便宜。 2.4.2 在互联网上进行推广 第一,搜索引擎推广。搜索引擎推广是指利用搜索引擎、分类目录等具有在线检索信息功能的网络工具进行网站推广的方法。它是网站推广最快捷的方式,包括注册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结果登录和搜索引擎竞价排名。 第二,网络广告宣传推广。网络广告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个性化的广告形式。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喜好,选择是否接收、接收哪些广告信息。此外,网络广告还有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大、综合的视听效果、实时性和持久性的统一、定位及投放准确等优点。企业应在自己网站的每张网页上设置横幅广告,否则就会浪费资源。同时还要尽量到别的网站上放置自己的广告,以达到宣传效果。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在交换友情链接的同时互换横幅广告,或者参加广告交换组织,在相关的网站之间进行广告交换。为了获得最好的营销效果,除了免费的网络广告交换之外,通常还要在其他访问量高的、有影响力的网站或者潜在顾客集中的网站上购买广告空间,这时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网络媒体。例如,在许多著名网站(如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都会看到易趣的广告,易趣所投放的广告都是最新的商品信息,就连年轻人最喜欢的QQ也有易趣的广告链接。将网络广告用于网站推广,具有可选择网络媒体范围广、形式多样、适用性强、投放及时等优点,适合于网站初期及运营期的任何阶段。 第三,电子邮件推广。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E-mail已经成为人与人沟通的主要手段。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手机发送电子邮件也已变成现实,每天收发E-mail己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E-mail是增加访问量的重要方法,前提是不能大量发送未经许可的垃圾邮件。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论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因特网(internet)的普及,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大量被人们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医院管理系统(his)是一门容医学、信息、管理、计算机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边缘科学,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现代化医院运营的必要技术支撑和基础设施,目的就是为了以更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手段来加强医院的管理,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改进医疗质量,从而树立现代医院的新形象,这也是未来医院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从介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含义和特点的基础上展开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进行阐述。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 医院信息资源管理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影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化信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时期,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巨大影响下,医院也进入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期。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医院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造成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产生了新的社会需求,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是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医院信息资源和医院信息资源管理将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在医院管理中,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单位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也将革命性地改变医院获取知识、信息的速度。因此说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将成为医院建设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1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 关于我们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就是指医院文献资源或者医院数据资源,或者医院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医院各种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医疗器械,人员管理,数据库等等,这都是限于信息的本身。而广义的理解是,认为医院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等各种资源。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资源相比,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医院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新的内涵。 2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2.1 存储数字化 医院传统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2.2 表现形式多样化 医院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和行业广泛。 2.3 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医院传统的信息资源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磁盘,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的,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体现了医院计算机网络资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 2.4 数量巨大 cnnic一年两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以其权威性著称。从本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9380m。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不是传统的网络信息资源,它是对传统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运用。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医院和医院、医药市场、药店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将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它同医疗器械设备和人力资源技术等一样成为推动医院向前发展的支柱。各种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利用将有效的改变医院面貌,为医院的正常运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医院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医院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除了医疗技术、医疗设备,优质的服务质量和合理医疗价格等各方面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它将会是医学信息的竞争。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图书情报、病案统计等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尤为重要。医院决策部门需要先进的信息服务系统,以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掌握最新信息,以击败竞争对手,占领医疗市场。医疗及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最新的信息服务来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更好的为患者服好务,治好病,这样患者就能从更大范围内选取最新的医疗技术,治好他们的病,从而为医院赢得良好的声誉。 3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是数据库建设 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建设及数据库技术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一切信息和数据的基础和源泉,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医院的数据库不仅反映医院当前的盈利能力,而且反映医院未来的盈利能力。医院的工作即使是重点放在客户服务和管理上,但仍要以客户数据库为基础,以提高顾客忠诚度为核心、正确运用各种市场营销组合,优化客户组合,提升服务利润链,扩大医院的品牌形象,提高医院竞争力。品牌的竞争是心理层面上的与客户沟通及交流,现在的医院在医疗技术、价格严重同质化的情况下,针对医院的特色,优点,特性及患者群体的分类对客户服务予以细分,具体到每一个环节,第一个步骤,就能堵住各种可能造成的就医后遗留问题,后期客户服务扩展为其提供增值服务,从服务层面上体现产品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提高医院的品牌形象,用医院的文化和理念打动客户,才能在整个医疗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4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是一个浏览新闻、娱乐的场所,也是绝佳的学习窗口和平台,同时它也是科研信息的重要源泉,新的信息技术不断的渗透到医院信息管理的过程之中,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成为提高医疗管理水平和医疗诊断、治疗、康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其巨大的存储能力把医院内部及相关医院、社区及医疗服务等所有的信息完整、有序的存储起来,并可以上网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医院从上至下各级管理人员包括患者都可及时、迅速的获取各自所需的医疗信息、统计信息等等。利用e—mail和ftp文件传输可以把这些信息迅速快捷的传递给所需方。这种远程医疗信息传递功能可以将医院总部医疗信息传递到医院分支机构或者远程上网的合作医疗单位的工作站上,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作为一个大系统以完成医疗、教学、科研的协作及资源的共享,在网上各个环节的信息迅速流动,医院可以利用网络和网络信息完成多项工作。计算机网络信息已经成为了医院经济管理的基础。通过网络,医院之间能够开展更多的远程医疗会诊,可以更经济更方便更快捷的进行医院内部、外部的信息交流和传播,让医院在大范围内的运作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结语 虽然现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在医院管理中越来越得到人们的理解和重视,但是目前这一领域仍有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研究解决。现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正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将网络信息环境变为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最大化,发挥它的最大潜能。总之,我们应注重医院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利用,密切关注国内外医院信息服务商家的运作趋势,密切跟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的最新动向,对新的技术进行最及时的应用和开发,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医疗事业的更快发展。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浅谈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经济学分析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 低效 经济学分析 论文摘要: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很多,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旨在为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提供建议与帮助。 1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与现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作为政府和公共组织发展水平的标志,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纵深发展,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国内学者看法不一。文献[1]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围绕公共信息资源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它以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政策法规为保障,信息素质的培养为关键。”文献[2]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行为主体及其网络化组织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公共参与下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管理。”由于公共信息不仅属于公共产品,拥有公共性,同时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又具有信息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因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还属于信息管理的范畴。笔者认为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中,不仅要解决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以满足公共需要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兼顾信息产品的特殊属性,掌握其传播与共享的内在规律也同样重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我国近些年来在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公共信息资源的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标准的制定以及政府电子政务的推广等。然而伴随进步的同时,相关的问题也开始凸现,例如由于缺少信息保障、信息制度造成的公共信息获取困难;由于责权不明确,监督无力而导致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失责;由于管理主体单一,市场化程度低,造成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低效及浪费等。这些现象不仅严重闲置、浪费了公共信息资源,还加剧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贫富分化的社会矛盾,让社会公众对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产生了不满与置疑,同时也阻碍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造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局面。对于这些现象,国内学者多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出发进行原因的探析。笔者认为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现状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根本症结是由于其内在属性造成的内生矛盾,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理论出发,试图找出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内生原因,旨在为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提供部分思路与建议。 2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经济学分析 2.1基于委托——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分析 2.1.1“委托——”理论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委托——”理论,主要是指产权的所有者,通过选聘不是产权所有者的机构或者人员,在法律允许或授权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在委托一关系中,有3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委托者的授权不当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二是方的道德风险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三是委托链条越长,风险越大。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委托——关系中,公众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所有者,所以可被定义为委托方,依法享有对委托的权限、事项及方式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而拥有与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行政部门、公共管理机构可看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方,通过法律、法规的授权,形成委托关系,依法享有委托权事项的执行权。 2.1.2委托——关系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1)过度授权导致者不正确用权造成的低效 者权力的大小及行使方式主要来自于委托者的授权,而这种授权关系主要以现有的法律规定为依据。而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部门究竟有多大的权,如何行使这些权,对不当行使权该如何处理,国内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既不具体也不明确。在者拥有“无限”权力而监督却无法具体和到位的情况下,者极易不当用权。 (2)委托链过长,导致的低效 由于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而我国各行政管理级从上至下,复杂冗长。公共信息的层从初始委托人公众到达最终人政府所要经过的中间层多达五六个。层级增多,意味着信息的传输更易滞后、失真,过多的委托关系不仅可能造成人对委托人目标的执行扭曲与偏离,还会模糊每一层级委托人与人的责、权、利关系,导致激励弱化。此外,层次越多,信息流越长,使得监督成本不断增加,监督难度也不断加大。 (3)道德风险导致的低效 道德风险的发生常常是在者自身利益与委托者利益产生矛盾,者利用手中的决策权,增加自己福利,而不惜损害委托者的利益。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经常面临利益的诱惑与选择,在乏力的监督与高额的违规回报的对比中,者不正确行使委托权、以权谋私的可能性增大。如114台出卖优先报号权、高招办出卖高考查分权就是者发生了道德风险的典型案例。 (4)约束、激励及监督体制不健全引发的低效 一方面,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由于对公共信息资源合理使用与监督的体系不健全,委托人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基本是靠行政的“收放权”来进行的,激励手段的不明确,导致委托人对人的使用行为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另一方面,由于委托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利益关联不大,因此公众的监督欲望并不强烈。乏力的约束方式与监督机制;公众的分散性与淡漠意识;相关机构“同盟”事不关己的态度;媒体监督的缺乏效力(如很多不正确用权迫于媒体压力而停止,但者的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理,也无法保证此类行为不再发生),都使人增加了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从而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低效。 2.2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2.1博弈论理论 (1)博弈论(gametheory)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它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博弈论由3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决策主体;二是给定的信息结构,又叫策略集;三是效用,是可以定义或量化的参与人的利益,又称偏好或支付函数。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博弈关系 从参与人的角度来看,公众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构成博弈的参与人;从策略选择来看,可能的若干种选择,形成了博弈的策略集;从效用选择来看,溥弈各方都会选择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共信息领域,博弈效用的最大获益者基本都是强势参与者。 2.2.2典型案例分析 (1)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以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由于有关部门怀疑爆炸可能污染松花江部分江段,地处松花江下游的哈尔滨市为确保市民安全,市政府做出了停水决定,并于11月21日发出了《关于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全面检修临时停水的通告》。在吉石化爆炸事件发生后一个星期中,由于地方政府采取了消息封锁的办法,并隐瞒了停水的真相,造成了市民恐慌与猜测的心理。哈尔滨当地盛传将发生地震的谣言,短期内造成了市民储藏食物,离家外逃等人心惶惶的局面。 (2)案例的具体分析 从参与的双方来看,作为公共信息管理的主体的政府决策部门因拥有较多的博弈资源,如财政、信息等资源成为博弈中的强势方,而公众作为博弈的另一方,虽然人数众多,却处于无组织状态,由于没有平等的博弈地位与信息资源,很难提出能够保护和发展自己利益的措施和建议,是博弈的弱势方。 从策略选择看,强势政府选择封锁信息作为博弈策略是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体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对于应对突发应急事件,其途径有若干种,选择封锁信息,在于这一方案简单易行。对于政府而言,既不用为承担安抚公众不满情绪烦恼,又不用为损坏政府形象买单;而作为弱势方的公众,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被动情况下,反应只能是相信或猜测。 从效用选择看,博弈各方都会选择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强势政府选择既省事又有效的封锁信息的办法,不是平等博弈的结果,而是强势博弈方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而言,短期来看这种选择是投入最小,效用最大的一种。而作为公众,由于没有策略的提出并进行充分博弈,只能选择相信虚假信息或半信半疑、私下猜测,任何一种选择,都会造成自己效用的减少。 2.2.3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如果仅仅认为上例中的哈尔滨市政府的行为与我国2003年非典初期部分地方政府采取消息封锁的办法只是一种偶然或个别现象的话,那么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大环境下,政府或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部门采取类似的应对办法似乎是必然的。 (1)市场信息不完全 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信息分布足不均匀的。市场机制并不能保证相互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的利益主体披露其真实信息,因而,信息流动会受剥刮益阻碍。在一般情况下,信用双方如果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当掌握较多信息的人与掌握信息较少的委托人之问建立合同关系时,博弈的主要表现就是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隐瞒信息。 (2)博弈主体不到位 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作为指导。这个统一的规范,既是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行为标准,也是检验其工作质量与有效性的基本依据。为了充分保护和体现博弈各方的要求和利益,规范的制定者应该是博弈双方以外的局外人。而我国,目前有权制定相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与法规的是各级政府,作为博弈的参与主体,身兼政策制定与行动执行的双重角色,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规范时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完全自律。 (3)缺乏充分的博弈过程 制度经济学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允许的有限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产生个体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而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因为只有多方博弈才能接近博弈的理想状态——即充分兼顾各方利益,同时促成博弈各方自觉自律行为,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好处,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的惩罚,从而得不偿失。公共信息管理的制度也不例外,它也应该是一个多重的、多层次的各方博弈的结果。而现行我国的公共信息管理市场化进程缓慢,远无法达到多方博弈的状态,不充分的博弈过程,使得博弈中的强势方违约、失德行为在短时间内成为必然。 2.3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3.1公共选择理论 以詹姆斯.m.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因此将各级行政机关统称为官僚,而这方面的理论被统称为官僚经济理论。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管理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政府是由人组成的,政府的行为规则是由人制定,因此也需要人去决策,而执行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经济人”特征。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政府总是集体利益的代表和反映。行政机关也是理性经济人,同样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样也会犯错误。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与交易政治学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基石。 2.3.2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我们也可以用公共选择的理论来解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效率问题。一般而言,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部门(我国一般是政府机构)为了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将履行公共信息产品提供者的职能,常常直接提供市场可能供给不足的公共信息资源,并履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外在效应消除者等角色,管制自然垄断、处理信息不对称等。但由于公共组织自身的官僚机构的特性,政府根本无法高效地提供公共信息资源,具体原因如下: (1)垄断导致的低效 首先由于政府部门垄断着大部分的公共信息资源,做为官僚机构的政府,其垄断性质决定了其信息供给活动必然缺乏竞争。而竞争对于激励理性行为人的内在动力、提高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的垄断性不仅使其失去了竞争所形成的外部压力,同时也失去了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在动力。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垄断,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难以及时有效地被供给、利用与开发。 (2)政府公共行为导致的低效 政府公共行为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低效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行为趋向于资源浪费。官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像弗里德曼所说是“用他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政府官员虽然对公共信息资源有支配、占有、使用权,却无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因而没有提高效率使得成本最小化的激励。同时,与市场中的企业家相比,由于政府官员行事时无成本压力,因此不计成本的政府行为频繁发生,以上两点都导致了政府公共行为的低效。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激励动力而导致的低效。一般行政机构中,官员的劳动补偿与其劳动成果和效率联系不大,或者说联系不紧密,不仅因为政府官员的劳动成果和效率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还因为政府给予官员的报酬也并非根据其工作绩效,更大程度上依据的是职位的高低和制度上的硬性规定,而且规定一旦做出就很难改变。 于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官员只有争取职位和权力的动力,而没有提高效率和改善工作质量的压力。政府公共行为低效的无法避免,使得同为公共管理范畴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趋于低效成为必然。 无论是用委托——理论、博弈论还是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为,都表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无法避免的内生矛盾使得管理的低效似乎难以克服。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结合现实,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对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会有所帮助。 3 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途径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化 法律作为对行为责任的强制约束,在实际生活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尽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为各级政府,但普遍存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寻租、政治创租的行为,都呼唤更有力的法律来保证公共信息资源能够更有效的利用。笔者以为,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立法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程序;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评价与效率评估;⑤行政机关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责任以及违反义务所应承担的相应后果等。 只有明确责任,建立对称的责任体系才能有效的限制权力的腐败与滋生,将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内在不可避免的低效性降至最低。 3.2探索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提高供给效率 3.2.1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我国可以通过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文献[10]指出“随着社会分工的专门化、公众信息意识的强化以及社会公共空间的不断扩展,社会结构也日趋复杂,组织分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来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以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功能等为一身的庞大政府行政结构也面临分化,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管理渠道,为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政府可以鼓励多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形式如公公合作、公私合作、私人参与等多种形式,打破长期以来政府一家垄断的局面。竞争机制的引进必然会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 3.2.2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分级分类,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 根据公共信息的类型,可以探索确立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涉及国家安全、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信息,完全由政府进行封闭式管理;而对不属于国家机密的并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如政府法律、政策信息、公共灾害的防治信息,则可尝试由政府组织开发、利用,并免费提供给公众;而对于商业信息一能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并满足特定个体需要的信息,可以允许商业信息机构在公众信息的基础上开展增值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而政府可以完全退出此领域的管理,只作宏观调控。 3.3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提高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包括软硬件的开发),建立高效的信息公开、共享制度,注重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协调管理与深度开发也同样重要。 3.3.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同时要加快各级图书馆、文化馆、资料馆的建设,为社会公众获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进程。 3.3.2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信息共享 要加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不同业务部门、不同行业系统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问的信息共享。 3.3.3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做好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目前国内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大多还只限于对数据的简单统计、罗列和。而对于深层次的分析、预测却涉及很少。很多部门的公共信息,如进出口、旅游业、气象信息等,如果能对累积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与挖掘,不仅能为更多的企业和公众发挥指导作用,还能为其引进资金、开展国际贸易、更好的参与全球竞争提供机会。 3.4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参与的公众化,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必须保障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到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一方面,管理机构受公众的委托,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而公众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委托人,无疑是最有权利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建议与监督的群体。另一方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公众的委托人,承担着对信息管理效果的回应义务,在信息收集、信息管理、信息利用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公众了解、参与的过程与机会。国外在保障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对公众的参与权,都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依据,如美国的《文书节减法》。该法规定:机关在申请进行信息收集时,还要同与信息收集有关的公众或受影响机关协商,征求其意见,以评估信息收集的必要性、负担、效用等。再例如对于信息公开方面,发达国家也都有诸如《阳光政府法》、《公共信息法》等作为公众合法的获得公共信息的保障。在我国,也应该效仿发达国家的做法,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广泛参与,才有可能真正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 4 小结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领域里,政府做为“理性经济人”和“社会公益人”双重角色,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明确、约束无效率的情况下,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低效似乎不可避免。但公共信息管理部门如能从法律上加以限定,规范上加以约束,在管理上引入多元化,切实地保证公共信息的共享与利用的推进;另一方面,完善监督与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与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浅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体制与模式 【 论文 摘要】本文概括性地描述了学术界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分类,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进行了论述,对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提供了相关信息。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 资源体制 模式 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1.1公共信息资源的概念 目前,公共信息资源尚无一个公认的概念,纵观国内外学者及行政机构等对于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界定,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狭义的观点认为公共信息资源即是政府信息资源,而另一种更加广义的观点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的内涵应大于政府信息资源,即包含政府信息资源在内的任何产生并作用于公共领域的信息资源都可视为公共信息资源。 随着社会的 发展 ,仅靠政府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广泛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乃至私人 企业 开始为公众提供信息。显然,单从政府角度来定义公共信息资源是不够全面的。我们认为,公共信息资源是产生于社会领域并能为公众所享用的具有公共物品特性的信息资源。这里所说的公共物品特性,是指它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除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点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征。首先,公共信息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工作、 教育 、医疗、社会保障、娱乐等方方面面,政府十分有必要公开这些信息来满足公众对其的需求。 因此,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公开性。其次,公共信息涉及社会的 经济 、 政治 、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为社会各项事务提供信息支持,具有十分广泛的适用面。所以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基础性。再次,公共信息资源还具有公益性特征。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社会组织要免费或者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为公众提供,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1.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鉴于人们对于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不同界定,对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一部分人仍从政府的角度理解,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即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但是由于公共信息资源产生主体范围的扩大,数量的急剧增加,显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已经不能单纯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来解释。结合公共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公共物品的特性,文本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理解为:政府或第三部门等生产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组织,为满足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以及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而对其进行的收集,加工,整理,组织,提供等活动的过程。 1.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客体 管理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必定有它实施管理的一方与接受管理的一方。也就是说必然具备管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很明显,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客体无疑是公共信息资源本身。而我们主要要讨论的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活动不仅仅是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也不仅仅将公共管理活动等同于公共部门的管理活动,而是将公共管理看成是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由多元主体共同组成的复杂 网络 的治理,是由公共部门、准公共部门及部分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私人部门共同对公共事务的处理。 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政府在公共信息资源的生产与产生领域中占据着龙头地位。但我们所认同的这项管理活动的主体不再是单一性的,它应包括一切产生公共信息资源的组织或机构等。也就是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应由政府、第三部门以及企业这三方共同组成,而在其中,以三者所占比重来区分其主次。 2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个多方参与的管理活动,其管理体制应当是多元化的,而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政府、第三部门以及企业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第三部f3辅助,企业参与的管理体制十分有利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 2.1政府主导 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政府信息资源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政府信息资源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一些 法律 法规条例,医疗制度,劳动保障制度等,都是社会公众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公共信息,对于此类信息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有效地管理好政府信息资源,及时地为公众提供所需信息,都是衡量一个政府能力的关键指标,而政府对于其所产生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也是责无旁贷的。 政府作为公共信息的主要生产者,势必要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在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总揽全局。政府在其中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对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作统一合理的管理、规划和配置。这一机构应当聘用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负责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提供等活动。 (2)制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规范社会各个领域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利用与获取,防止出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垄断、浪费、不公开等社会问题,尤其要注重 金融 保险、教育、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务等信息问题比较严重的公共领域的管理。 (3)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方便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查找和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提供与获取要做到规范化,政府设立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作为公众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窗口,通过建立信息中心或官方网站等途径,为公众搭建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平台,以便更好地进行信息服务。 2.2第三部门辅助 第三部门,亦称非营利性组织,是指除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企业)之外的组织或部门。第三部门包括慈善组织、民间社团等,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研究会、学校、 医院 、福利院、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 体育 馆等,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当代社会协调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三部门在其自身的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相关信息,而其作为一种公共组织以及它的非营利性则决定了这些信息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其自身所产生这些的可公开、可供公众利用的信息也属公共信息资源范畴。第三部门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参差不齐、分布分散,加强第三部门对其自身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也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完全可以并且有理由加入到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帮助政府进行管理。 2.3 企业 参与 科斯的经典 论文 《 经济 学的灯塔》中的研究表明,一向认为必须由政府经营的公共产品也是可以由私人提供和经营的。同时,私人部门的一些信息也内在的具有公共信息的性质,例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市场交易信息等都属于公共信息资源。可见,公共信息资源并不是与企业毫无关系的。 但是,企业毕竟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其对于信息的公开程度是非常小的。有些企业的信息是政府强制规定要求公开的,如食品的原料、配料,药品的成分、副作用等,但涉及企业内部技术等的商业信息则不属于公共信息。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产生的一些公共信息,这些公共信息仅是以“副产品”的形式被顺带生产出来,而企业可能也没有多少兴趣来对其进行专门的管理。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这部分信息资源。我们所说的企业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中来,是说企业作为生产公共信息资源的一类主体管理好其自身所产生的公共信息。 3构建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3.1分散式管理模式 分散式管理是一种微观的管理模式。简言之,就是社会各部门、各机构对自己所生产的公共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保存与提供等活动。就政府而言,各个政府部门、机构在日常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活动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公共信息,而这种分散式管理就是各部门自行管理其所产生的那一部分信息。 第三部门所涉及的社会组织是十分庞杂的,它们在社会活动中也会生产出繁杂的公共信息,对于这些公共信息,各部门则要配备专人来进行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公共信息有时作为一种“副产品”被生产出来,这些信息中的一部分是公众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比如药物的成分与副作用的这一类重要的信息。可见,企业也完全有必要将自己的这一部分信息管理起来。 可见,分散式管理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但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在政府的统一规范与监督下,这种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才可以顺利实施。 3.2集中式管理模式 集中式管理是一种宏观的管理模式,在整个社会领域中,主要在政府和第三部门两个领域中完成。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政府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各个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一机构除了制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外,最主要的是要对各政府部门中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各政府部门将其所产生出来的公共信息上传到这一集中管理机构,由该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加工后,通过官方网站提供给社会公众。 在第三部门中,公共图书馆相对于其他机构而言,在信息的管理上,具有人员、技术、设备、环境等一系列的优势,因此,由各地区的省级图书馆管理第三部门其他组织的公共信息资源是十分适合的。各地区省级图书馆作为第三部门中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导,定期收集、整理、加工第三部门中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这些庞杂的公共信息就不会再另我们感到头疼,同时,对于企业中所产生的那一少部分公共信息也可以由当地的省级图书馆进行集中管理,这样也可以克服企业中的公共信息太过分散而不便管理的难题。各地区图书馆不仅可以作为一个管理机构,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查询网站或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等,为公众进行信息服务。 3.3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分散式管理模式与集中式管理模式分别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管理模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我们同样也可以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也要求政府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由该机构负责对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进行统一指导规划,对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与统筹配置。这一机构只对社会中关系国计民生的最基本的那部分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定期的收集与管理,并且通过信息平台向公众提供这些信息。而其余部分的公共信息,则还是由社会其他部门自行分散管理。 目前,公共信息资源已经覆盖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产生主体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比如个人公开发表的信函、博客、邮件等等,从其性质上讲也都应当属于公共信息资源的范畴。由于这部分公共信息资源与本文中所讨论的产生于社会领域的公共信息资源有较大差别,本文不作探讨。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策略 摘要:本文从当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状况出发,简要分析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征,由此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策略,并对这些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策略 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挖掘、整理、总结和应用。当下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这极大扩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信息资源的保存和传递也与以前大不相同。这极大节省了使用者享受信息服务的时间,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然而目前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包括不同数据库检索方式不一、不同系统对于使用者的身份检验有着不同的途径以及馆与馆之间的数据库内容有重复现象,这给用户在利用资源时带来不小的麻烦,所以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改进升级便成了重中之重。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从管理的内容来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只涉及信息自身的内容;广义的内容即包括信息本身,也包括和它有着密切联系的人员、设备、系统和网络,甚至还能够延伸到信息资源的设计和调控。 二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 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马钱德和霍顿等人提出来的,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一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进来。要想实现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必须深入了解信息资源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一)稀缺性 当下的社会早已进入信息多样化的时代,信息资源可谓是数不胜数。然而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由于他们在认识、搜寻和使用这三个层面上都有缺失,所以信息资源其实并不充足。人们对于未知的领域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单靠现存的信息资源还远远不够,时间上的滞后性和不可避免的交易费用导致了提供信息的一方无法供给足够的信息。再加上供给方在信息的处理上存在缺陷,所以信息资源并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因为信息也要经历以上的三个阶段才能生产出来,所以信息资源的稀缺性不仅体现在科研者探索未知领域上,还体现在图书馆等信息资源存储方的传输中和信息咨询方搜寻、组织和完善信息的过程中。 (二)体验性消费和准公共物品性 体验性消费和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以消费作为探究切入点的。消费者先体验产品,再判断它对自己是否具有价值,这就是体验性消费。因为体验性消费先天存在的缺陷会使消费者更倾向于消费而不去购买,图书租借业务和电子资料馆就是在人们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产生的。处于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产品就是准公共物品,消费者在对其消费的过程中又没有妨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医疗和教育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文献等信息资料在传递分享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损耗,所以它不具有竞争性——任何人在使用信息资源都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 三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一)管理原则和模式 图书馆内的电子图书、期刊和数据库可谓是浩如烟海,而且它们都处于不同的检索平台,使用者在对这些资源进行查找时必须在多个平台之间跳跃,不能在一个平台完成所有的检索工作,这就给不了解系统的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给他们的正常学习带来额麻烦。从本质来说,信息资源的数目和使用者承受的负担是成正比的,倘若信息资源一直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使用者肯定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这完全不符合“把用户放在第一位”的服务原则,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由此整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便成了当务之急。整合后信息资源的开放对象应该是所有的使用者,在管理上要把用户的体验放在首要位置,以用户的需求与图书馆建设为基础有秩序、有条理的开展工作;要将信息服务整体战略贯穿于资源整合的始终,不忽视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由此实现总体的价值增值;整理信息时要将实现资源增殖作为突破口,将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作为重中之重。其次,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工作者不能带有私心,要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参与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得到的信息是真实客观的。当然,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该面向广大群众,多多和读者进行互动,这就要求信息资源的整合必须提出各种不良信息,将最具含金量的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这在整合网络资源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网络信息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更新,所以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大范围地进行搜索,将含金量更高的信息挑选出来,不间断地进行跟踪,推陈出新,让使用者获取最有价值的消息。我国当前高等院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主要包括OPAC、资源导航、跨库检索和以超级链接为依据的信息资源管理。OPAC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对于很大一部分的中文数据库它在开放链接标准上存在很大的波动性,链接地址的稳定性非常不好,当数据源的数据更新换代或地址稍微变化时该链接就无法使用了,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使用机读目录的形式对资源进行整合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也会产生较高的使用费用。以跨库检索为依据的信息资源管理尽管能够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库同时开展工作,然而不同数据库的搜索引擎却并不兼容,只有在各个信息系统的“共性模式”的作用下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原有的独特模式便毫无用武之地;以导航作为设计基础的信息资源管理因为提供的内容较为单一,因此没能成为信息资源整合的高级阶段。 (二)管理技术分析 (1)信息检索智能化技术多语种自动识别技术、文献自动标引技术和信息智能导航技术都属于信息检索智能化技术。近几年多语种识别技术发展迅速,这得益于语料库方法得到了合理的应用,然而中国的词汇博大精深,含义丰富,设备还不能将某些生僻的含义翻译出来,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信息智能导航系统应用了信息资源技术的设计原理,能够以一种嵌入功能模块的形式在信息搜寻中发挥导航的作用,能够对知识和状态做出科学分析、传输知识以及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献自动标引技术现在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全文检索词检索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作为索引的入口,包括公告日、公告号、申请日、申请号、所属类别分类号、关键词等等,这大大节省了使用者搜索信息的时间。(2)通用互联协议OpenURL、Z39.50和ZING协议是当下最为流行的通用互联协议。现在OpenURL协议已经从静态演变为动态,这极大提高了它的开放性,尽管它的设计原理是URL,但OpenURL在功能上较URL有了不小的改进。Z39.50作为一种网络通讯协议是在C/S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由于服务器和客户端能够不依附其它原件单独工作,所以给予用户的接口使用范围很广,它也是联结多个系统和平台的一座桥梁。ZING是Z39.50的改良升级版,它对检索语言、面向对象的实现模型以及简单的Web查询进行了重新定义。和Z39.50相比,ZING的应用范围更广,而且它也弥补了Z39.50的很多缺陷,对其功能进行了改良和升级,ZING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系统的支持。(3)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目录服务技术、扩展标识语言XML技术和资源描述框架PDF都属于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目录服务表述作为一项存储结构,它体现出的层次是多样化的,它能对不同资源间的关系加以整合,同时还能及时更新信息。网络资源的位置出现变化时,它可以对对应的目录项进行移动完成位置的变更;当出现新的网络资源时,可以加入与之对应的数据对象实现资源的更新。除了以上功能,目录服务还存在一个潜在功能对网络资源进行监管,即把网络的真实状况一一对应于目录的具体内容,这样就能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XML标准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它能够促进多个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流,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可以将信息完整准确地表述出来。因为它的语法功能在设计上坚持了精准性的原则,所以应用程序的负担较小,也简化了智能工具开发繁琐的程序。PDF应用XML数据不是单一零散的,而是经过整合处理的,所以搜索引擎在数据的处理上可以做到零失误,大大提高了搜索的精准度。 (三)管理策略分析 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体特征和当前的发展状况的角度分析,对于加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建立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此平台的检索模式分为初级和高级,高级检索可供选择的条件更多,最多可达三个。能够充当检索入口的内容很多,包括署名作者、文章名称、关键字/词、来源等,而检索的结果会依照时间顺序和相关性依次向下排列。当将需要检索的内容输入进去后,所有的数据库会将反馈结果呈现出来,统一的界面会将查找到的条目个数显示出来,某些因为服务器忙碌查找不到的资源还能进行二次搜索。统一检索平台将多种不同的搜索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了资源查找的效率,也有利于资源的共享。第二是建立信息资源导航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二次加工数据库。高等院校的数字图书馆对于综合性和专业型的数据库有着不同的处理,前者以学科属性为依据被列入与之对应的学科目录,构建了树形的信息资源结构,使用者在导航系统的帮助下能够自由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后者并没有做出具体的细分,只是被直接列入一级学科中。所以前者比后者更容易受到使用者的青睐,最关键的是在查阅数据库资料时不需要验证自己的身份信息,提高了查阅期刊的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下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状况虽然呈现良好的态势,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弥补当前的缺陷,需要大力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改进和升级,将来源各异、系统各异的数据库和图书馆管理系统联结成一个整体,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保障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组织外部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同时也要加强内部的保密措施,防止信息卸扣,必要时对其实行彻底隔离;遵循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一体化和综合化进程。 作者:赵振营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档案信息化的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初探 摘要:档案管理工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在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带给了许多行业新的生命力,档案管理也在逐渐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为了使档案管理能够完成现代化转型,档案管理的工作者也在对档案信息化不断地进行研究,档案信息化能够有效地解决档案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但是我国当前的档案信息化还存在缺陷,本文通过档案信息化的研究经验对管理信息资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 为了使档案管理中的信息资源能够快速向具有利用价值的社会资源转化,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将信息化技术加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提升档案资源的共享性以及开放性。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是通过通信网络、计算机等具有现代化的科技技术来实现,使处理信息以及保护档案的相关工作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本文通过分析在建设档案信息化的系统过程中的问题,阐述如何更好地进行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1建设档案信息化系统工作中的问题 为了改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首先要明确我国档案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我国档案管理这项工作的信息化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其问题主要是在档案信息以及数据的处理手段上,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下的档案数据存在分散性,档案资源的这一特点导致档案信息比较庞杂,档案管理人员难以将主题相同的信息归纳到一起,档案信息难以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另外档案资源还具有重复性,重复性的信息导致档案资源的利用率严重下降,导致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重复筛选信息这项工作;档案管理的滞后性导致档案信息失去了时效性,难以满足公众对于档案信息的需求。 2改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在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后,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2.1确立档案信息的中心地位 我国过去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采取的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是一种封闭性较强的管理模式,但是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信息的开放性以及共享性,因此如果想要建设具有信息化性质的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转变档案管理人员落后的管理观念,使其逐渐具有服务性意识。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可以参考“一站式”的整体性服务,将档案管理与档案的其他相关工作相结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将档案管理的分散式工作逐渐转化为集约型的工作,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呈现方式更加具有多样化,使档案管理工作被逐渐规范化,档案管理的业务更加标准化。 2.2完善档案管理的网络系统 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将内部服务网站与公众性的服务网站相结合,通过两种网站来实现宣传档案管理工作以及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局域网需要逐渐扩大其范围,实现区域内联网、行业之间联网以及全国范围内来往,为了使社会公众查询公开性档案资源的过程更加便捷,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上传档案目录,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上传档案的全文信息以供公众自主选择。在有软技术的支持的情况下,硬件设备也要跟随档案管理的工作的改变而更新,技术人员应当建设先进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平台,将各种类别的档案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实现衔接,使档案信息的网络建设更加完善,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查询服务。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对各种不同类型载体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转换,加强对本单位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保证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研究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并制定电子档案管理方法。针对我国目前的档案资源结构单一的现象,必须要加快促进档案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档案结构进行调整,扩展信息资源数据化进程,建立与完善档案数据库,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多层次与规范化的档案数据库。 2.3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现在,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还是要靠人工来完成,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来完成这项重任。其中包括档案管理知识、信息化数字技术、网络计算机应用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同时,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新型的技术、设备和方法等,造就一批新型的综合型档案管理工作者。档案管理动作人员在现代化技术应用的档案管理模式下的工作不仅仅是单纯对纸质档案资料进行登记整理,更需要工作人员逐步促进自身信息化与和字化理念的提升与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适应数字化档案数据库的发展,促进工作素质的提升以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学习与了解方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掌握基础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并且具备对数据化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采集、储存、加工、提供利用等工作技能,既要了解传统的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又要为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提升自身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2.4挖掘有价值的档案信息 现代化的档案馆除了向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之外,对馆藏的文献以及相关信息也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工作。同时,向用户提供信息也是现代化馆藏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向用户提供服务信息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现有馆藏数据库的升级,为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提供支持。而且,馆藏数据库的升级还可以增加用户的易检索性,使用户更快更方便地找到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共享。我们要围绕社会的各种需求来升级馆藏数据库,与此同时,还要服务社会,关注民生,运用科学的依据、大量的社会调研和编辑工作,并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建立相应的专题,如房产信息、城市规划建设、再次就业、计划生育、退伍找工作等,把众多零散的信息加以筛选整合,将其中对用户有用且重要的信息提供给用户,这样才能发挥馆藏数据库的最大用途,使其真正做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高效率的馆藏信息服务还可以解决社会矛盾,成为用户和政府之间的一座桥梁,在现代化社会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结论 如今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的变化更加频繁,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为了做好档案管理这项工作,信息化建设应当被不断完善,档案管理人员应当不断提升对自己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不但要适应档案管理的新情况,还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过程更加顺利。 作者:文丽华 单位:黑龙江省肉类食品产业发展中心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装备信息资源管理探讨 【摘要】 在当前社会中,信息化趋势正盛。在军事中反映在军事资源的各个方面,其中军事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军事信息资源对于军事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军事信息资源多而繁杂的情况下,就需要对这些军事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进行管理的情况下军事信息资源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本篇文章中将提到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对军事装备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作为参考。 【关键词】 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管理;军事 1引言 世界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互联网的产生,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反映在军事上。从前的冷兵器时代一去不复返,现在如果发生战争,那将是信息化战争。因此在这个特殊的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就变得更加重要。在信息中,军事装备信息尤为重要。军事装备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战争胜利的可能性,是战争胜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健全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体制,提高军事装备资源的管理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军事素质。 2首先要认识军事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1有利于提高完成各种军事任务的水平和素质 各种各样的军事化的任务,不管是在国内在前线抢险还是在国外的反恐维护,都是需要军事化的设备的,我们国家在综合国力充分发达的情况下,就会有庞大的军队和想当数量的军事化设备,在不同的情况下征用不同的武器设备,如果要保持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需要的设备,就要对当前所拥有的武器进行统计,军事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充分了解和掌握军事信息资源的情况下,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于不同的军事任务制定不同的军事指挥计划,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可以让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效果。例如在反恐行动中,如果能够对于我方和他方的军事装备信息资源有很好的了解,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方就能更好地进行反恐维和的军事任务。在军事抢险的时候,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军人在接到军事任务后第一时间反应并且安排好救灾抗险的人员和设备。 2.2是科学管理军事设备的要求 对于军事装备资源信息的管理,不仅对于有任务时统一调配有利,在平时这些装备采购,调配维修等等时也是十分有利的。军事装备是保护人民,对抗外敌的必要武器,我们向往和平,但是这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对于一些有不良用心的国家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例如我国举行的阅兵仪式,一排排整齐的士兵和高科技的军事装备,并不是表明我们是具有威胁的,但是一定能够激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并且也是象征着我国的国家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 3.1注意建立管理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合理机制 当人类社会正处于从机械社会向信息社会跨越的门槛上时,机械社会和冷兵器时代的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机制就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顺势而为,应该对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和整顿。之前的管理机制稍显复杂和冗杂,无法适用于当今信息化社会对于黄管理机制的提出的要求。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不断改革和调整组织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和调整军事装备管理体制、研发体制、使用和保障体制,如减少业务管理层次、调整和增加专门负责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等,依靠管理体制的变革和调整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建立机制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分层的,合理机制应该是分层管理,更加便于对于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 3.2各种信息的采集处理 武器装备全寿命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管理机关、企业、院校、研究所等各种工作主体,各工作主体往往同时具有装备信息生产者、提供者和需求者(用户)等多种身份。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要求、工作程序和方法,各工作主体往往只对本阶段的信息需求给予重视,对其他环节和部门有那些信息需求、本环节能够给其他环节和部门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应采用什么样的格式等,由于缺乏利益诉求而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致力于大体方面,对于各个方面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统一的统计登记指标、统一的信息分析处理程序和方法,以形成全寿命信息资源的共享环境。这样有利于各环节、各部门能够在正确的地点、合适的时间、从准确的来源、用最安全的方式和用户能理解的形式提供或获得准确的信息,以帮助用户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行成本。 3.3军事装备信息资源,需要政府和政策的支持 国家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不论是是人力还是财力,在有国家政策的情况下,都会对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形成相对倾斜和偏向。政府对社会、组织系统对组织内部各要素及运行过程进行宏观控制,是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制度基础上完成的。对军事装备全寿命信息资源进行宏观控制,也需要依靠各级装备管理部门,尤其是最高装备管理机关根据军队授权制定关于装备信息资源管理的各种政策和规章制度体系,形成与既定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全寿命各阶段、各相关部门能够以最低的制度成本、最便捷的方式、随时随地获得各种所需的装备信息。 3.4科学的理论的指导作用 装备信息资源的进步和发展历程注定是漫长而曲折的。因此,要坚持学习、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积极进行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装备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表明:美国学者马丁提出的自顶向下规划和自底向上设计的信息系统建设理论比较符合实际,主要有以下三条。(1)对于信息系统来说,最重要的是数据。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都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根据现实情况和实际建立合理的数据库,可以有效进行信息资源的管理。(2)应采用面向数据的方法,通过数据模型设计,使数据结构保持稳定,即使业务管理需求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数据结构不变,信息系统也不需要做大的修改。这可以使在面对不同的任务时有更大的灵活性。(3)在这三点建议中,最后一点,用户的建议最为重要。信息系统是为用户提供的,应该以市场反应为先,用户的体验和建议都是可贵的。各个信息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加强用户的体验,务必保证信息系统的实用性。 作者:段光纹 单位:装甲兵工程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分析 摘要: 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它不仅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对科技知识学习的信息需求,还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网络化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跨越性的转变,步入了新的阶段,目前大部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较为混乱复杂,加强管理与科学利用十分必要。系统分析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对于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科技信息资源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科学管理、充分共享科技信息资源是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已经由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逐渐向跨平台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演变,出现了新型的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这种演变和发展为信息资源的利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扩散与融合,要求高校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对于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都必须具有更高的水平。同时,要求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相关主体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随时跟进网络技术,对多方面学科有一定的了解。由于目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各部门沟通不及时,缺乏共享机制,产生信息孤岛,影响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本文根据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探究高校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构建管理机制,对于提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对高校科学技术活动的记载与科技知识信息的存储。它汇集了前人的科研成果,以供后人继承或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发展,它是是记录与传播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从宏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社会活动相关的各种科技、贸易、生产方面的资料、信息等,是反映科技政策、动态和成果等的重要信息资源[1]。从微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科技成果文献、专利文献、科技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其他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科学数据信息库[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增强高校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科技信息需求的能力来提高管理的效益,以期达到“高效、实效和经济”的最佳效果。 1.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目前相关学者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到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之中,使人们对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有更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主要分为获取、存储、维护、共享4个阶段,并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生命周期。 1.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 1)系统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管理手段与措施的应用,以及最为重要的信息技术的获取。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与流通相结合的产物,是为满足教师对于信息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即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它由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管理人员、管理信息和信息受众等要素组成,是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依赖于与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的管理职能的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进行科技信息资源交流与管理的基础条件,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的建设,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科技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设计便于资源共享的界面。 2)科学性。对限定的经费合理利用,使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工作要求的动态匹配;促进和维持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循环等。这些都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构建了信息管理系统对科技信息进行管理,该项工作主要由科研处的工作人员监督、实施与控制。因此教师的信息需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主要受到科研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影响。合格的高校科技信息管理人员应该了解科技信息的本质并熟悉其产生过程,再掌握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后,能够发掘与之相适用的各种信息技术[3]。 3)技术性。现代社会中,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研究成果转化、信息技术、自动化系统4个过程。形成的自动化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开发与传播工作。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省预算、为系统反应科技信息资源提供保障。虽然在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建立了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但是应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其实现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综合性。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是高校整体,强调科技信息类型与范围的整体性,需要与高校组织结构相匹配的科技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体系,以服务于高校组织整体为目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不仅是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及其员工的职责,而是整个学校的重要任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科技信息资源的整体性、集成性,统一配置与系统管理,以追求整体的资源配置最优为追求目标。 5)服务性。高校进行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服务于教师,以更高的效率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信息。通过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方便教师对科技信息的搜索与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特征。6)保密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保密性包含对科技人员及其申请专利的保密。教师情况属于个人隐私,而专利权的私有性作为对专利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在专利未被公开之前,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特别处理。 1.4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类信息资源交叉、互联。而高校的信息资源在广泛的获取渠道条件下,收入大量信息呈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高校更加迫切的需要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信息形式的动态化、多模化的需求。由于信息的种类繁多,数据构成的成分复杂,再加上各种文献、论文的全文存储的比重也在日益的增加,面对这些海量的存储需求,过去单纯使用手工保存的纸质内容来存储信息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对于这种非结构化的数字信息,怎么描述其内容的特征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实现快速的检索,已经对原有的保存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2)对信息资源编组的需求。传统的信息资源编组方式大部分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分类,按照组和卷进行分类保管。而现在面对海量的全文本期刊、论文和多媒体音、视频信息,再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分类已经不再可能,所以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全自动化编组,也需要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信息查询透明化,便利化的需求。用户的构成在互联网环境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低龄化。要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查找和利用,所以要求信息的查询以及浏览方式更加的简单可行,能满足多层次的用户需要。 4)信息准确性的需求。网络上的信息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和架构,再加上信息的更新周期不同,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真假信息真伪并存,所以更加迫切的需要对信息的准确性提出相应的监管,提高信息查询准确率和完整率。 5)信息处理的标准性、兼容性的需求。互联网是1个多维度,无序分散型的互联结构,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常常处于混杂,凌乱的分布。信息资源系统利用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兼容化要求对能够利用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传输,实现了统一的数据格式[4]。 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处理管理2方面。其中数据资源管理指的是对数据的控制,信息处理管理则是管理人员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且强调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而高校由于技术不够完善、部门沟通不够及时等原因导致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有: 1)信息资源搜索质量有待提高。高校图书馆大多使用商用网络资源目录和搜索引擎组织信息,科技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引方式,使得用户在利用这些工具获取的信息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杂乱无章。互联网给予了社会公众自由发表言论和信息的权利,由于网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即便采用相同的组织方式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其信息描述也会存在具有差异性的表达方式,这为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设置了障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利用引擎进行搜索时,出现的重复内容、虚假信息,主要是由于信息标引过程缺乏人为的引导与规范造成的[5]。同时许多搜索引擎覆盖信息资源范围有限,导致用户得到的信息也不够全面。 2)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不及时。由于部分高校对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忽视,致使缺乏对专业网站管理人员的引进,因此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校内各院系教师、学生信息的动态分析与调整,信息滞后,难以满足师生的需求。高校组织结构复杂,涉及部门繁多,各部门之间缺少互动交流,以及缺乏全面、系统、长期的网络资源建设规划是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严重滞后的原因。 3)信息资源管理效率低。高校内部各职能部分及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交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出现部分信息的重复统计等不必要的麻烦,增添多余的劳动量,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纰漏。而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不利于高校师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优化。 4)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有效的组织与开发是实现高效的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内部各部门及学院缺乏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校内自动化办公系统一定程度上未被深入、全面、有效的开发,致使大量科技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和优化,信息资源闲置浪费,信息共享互通程度低,共享效果不佳。 5)信息资源管理缺乏高级专门管理人才。实现信息资源有效的挖掘、识别、更新、保护对高校管理人员相关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网络环境下,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先进技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以更全面、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博得用户的满意。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单方面技术运用能力较高,但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水平不发达。 6)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问题。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科技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实施共享[6]。目前网络上不断发生的信息泄露现象,使得部分人将网络归为不可行的交流方式。在信息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攻击,使得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通过内部管理人员对资源的控制实现的,当这些资源受到外来攻击时,可能会产生信息丢失、篡改等问题,给学校管理方面增添了一定的困难。 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 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管理过程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存储、维护、共享各种科技信息资源,实质上是对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传递服务,吸收利用的过程。在本文中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内的各个部门、机构进行协调和组织,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之进行有效管理,为师生及高校外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尽量充分的满足信息需求,使高校科技信息资源发挥它该有的效用。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管理环节,而信息的集成不仅是形式上的信息汇总,更多的要体现聚合协同原理。因此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由具有关联的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自己的输入输出内容,有一定的控制机制与反馈机制以及内部相互作用、相互融通的管理机制。本文从信息的资源建设、内部培训、主体协调和外部对接角度构建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1)信息资源建设。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优化组合。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已逐步占据制高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也逐步加深了相关内容的研究,致力于研究成果向信息技术的转化,通过转化来的信息技术解决具体的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检索等工作。科技信息组织模式都存在相应的优势与劣势,如数据库组织方式是指以合理的方式将具有联系的数据组合存放于计算机存储设备上,通过关键词及其组合查询就可以找到所需信息线索,并链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它可以高速处理大量结构化数据,对查询结果集的规模作出相应调整,从而减轻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但因为缺乏数据之间的知识关联能力,在处理非结构信息时,难度较大。又如超媒体组织方式,通过超文本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并加以利用。它以超文本的方式将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与人们跳跃性思维习惯相吻合的非线性方式组织起来,人们避免了使用复杂的检索语言而是通过浏览的方式搜索所需信息,不再受信息组织与媒体类型的限制,以链接浏览的方式进行搜索。但会出现因超媒体网络过于庞大而导致的历史浏览记录难以保存和准确定位耗时较长的问题[7]。显而易见,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多种信息组织模式共同运用。而数字图书馆模式通过网络共享实施,融合了各种信息组织方式,提供跨库、高效的信息服务。在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字图书馆技术应作广泛应用,它是实现资源技术共享,节约成本,加快系统反应速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 2)主体协调。协调各部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高效率。归纳高校各部门中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部特征,调动领导组织协调能力,深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改善、调整存在于各部门中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使其恢复正常。高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来规划和协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8],加强与规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3)外部对接。高校内外部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共享信息与资源,协调发展,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开销。高校引进数字资源是1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其费用成本较高,运作复杂且涉及管理、应用、维护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引进数字资源之前需要做好规划,这样才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有效的调整的发展政策与工作重组,使之与环境动态匹配,更好的实现数字资源的管理。高校之间也可以加以合作,通过信誉、预期目标等方向甄别选择,实行联合利用资源,实现多家高校信息资源共同建设,完善资源共享机制。4)内部人员培训。高校内部科技人员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应用培训以及安全管理培训3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选取、整理、控制来实现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与满足形式起到关键作用[9]。对于信息资源本质的了解程度、信息资源交流过程的熟悉度、各种使用的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衡量1个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标准。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信息资源管理主体只有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消费者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与知识,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管理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梳理,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资源,并对整个流程进行监督、控制与维护。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专业化水平决定了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高低。因此,建设网络信息资源重点要从管理人员素质抓起。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与指导,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其领导协调能力。高校科技信息资源通常都建立1个统一的门户网站,从1个入口可以获得所有相关信息,确保网络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为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够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资源,就要求网络信息资源做到实时的更新。所以高校需要以全面有效地方式,对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拓宽信息资源的广度,挖掘资源内容的深度,通过实时的动态匹配,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完整可靠的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能够更时效、便捷地帮助与服务师生,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进行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应对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在网络错综复杂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攻击,这些都会威胁到高校自身的信息资源安全。因此,考虑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不被攻击,是网络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加强对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培养管理人才,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其次,应培养全校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避免或者减少外来攻击的侵害;最后,对于管理软件的使用要选择较为稳定、先进的软件设备,定期对网络安全进行检测,实行实时监控,对信息资源以及网络设备进行控制和保护,以此确保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安全性[10]。 作者:李庆华 韩滨蔚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优化 摘要: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普遍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医院的工作方式,加强医疗信息的整合能力,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在应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从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内涵及特点入手,分析当前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现状,最后针对医院信息管理现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对以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现状;优化策略 前言 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各行业、各领域都在不断加大自身信息化建设,以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及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医疗服务行业[1]。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影响下,各级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也进入一个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新时期[2]。在日趋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环境中,医院领域中的信息资源管理也随之出现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健康稳步发展,应受到各级医院及相关研究人员重视与广泛关注,并具体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级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有效及普遍应用。 1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1.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内涵 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来说,医院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是对各级医院中病案、文献、设备、人员及各种媒介形式的电子信息资源、印刷制品、文字等方面的管理,局限于对信息资源本身的管理[2];从广义上来说,医院信息资源是医院全部信息活动因素的总称,包括与信息资源相关的技术、设备及资金等方面的管理。 1.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特点 医院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以下3个方面:①各种文献、资料、书刊等信息资源;②各级政府及相关卫生部门的信息资源;③相关研究人员经有目的、有组织调查后获得的卫生信息资源。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医院信息资源管理具有数字化、多元化、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等特点[3]。 1.2.1信息资源管理的数字化 在传统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一般情况下,相关资源管理操作人员采用人工文字记录方式对医院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存储并管理,对人力、物力耗费较大,资源存储量小,很容易受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且存在较大误差。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简化信息资源记录与存储过程,信息资源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具有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完整性强等特点,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信息,可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经信息网络远距离传送,很少出现丢失现象[4]。相关操作人员可分析并处理医院信息资源,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2.2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未得到充分应用时,医院信息资源只经文字、语言等实现存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下,医院信息资源的存储形式从单纯的语言、文字到图像、文本、软件、音频、视频、数据库等均可进行有效存储,应用于各行业、各领域,且向多元化存储方向发展[5]。 1.2.3信息资源管理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传统信息资源存储载体为纸张、磁盘、磁带等,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其存在形式以网络为载体,展示虚拟化的姿势形态,广大用户得到的是丰富的网络信息,体现医院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和社会性。 2当前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 由于医院内住院患者流动性大,其检查报告、影像资料、处方、消费等信息随之大量产生,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很难将这些住院患者的档案信息进行快速且有效整理[6]。为保证医护人员及时准确查询相关新设备、新知识等信息资源,并将其有效应用到临床具体工作中,则需要构建有效信息传递渠道及方式,将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及存储等功能进行集成,以利于医护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有效应用,将其从传统的繁琐信息资源管理中解脱出来,更多地投入个人精力到具体临床工作中。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当前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①与各级医院的属性相比较,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尚不完善,且在数字化医院工作管理中所应用的医疗、设备、行政等功能实现上也存在很大欠缺;②信息资源共享上也存在一些漏洞,由于受限于多种因素尚无法实现,医院信息资源共享在可控范围内尚未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流通,且信息反馈内容并没有得到有效处理;③医院各部门工作差异性较大,造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框架存在一定分歧,医院信息资源从收集、加工、处理到存储各环节都有一个标准,但这些标准并不统一,并不能满足医院对信息资源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的要求;④在医院信息资源电子化管理中,大多数医院的病案信息统计、交流及病房管理经验均处于半封闭状态,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并未充分发挥其价值;⑤由于医院内相关信息操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有效发挥作用。 3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已渗入各行业、各领域,当然也涉及到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来院就诊及住院患者的病案信息、医院各种设备及药物信息、医院管理中档案及外部网络信息等多个方面[7,8],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医院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改革医院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为保证计算机网络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策略。 3.1病案信息 医院病案信息管理,应满足广大医护人员具体临床工作的要求,从以下三方面进行:①借助计算机网络规范医护人员的具体工作流程,并保证病案信息录入的标准性和规范性;②借助病案信息管理功能记录就诊患者的相关信息,并保证在医院信息管理中有记录可查、有证据可依;③根据临床具体工作使用需求,设定信息资源管理反馈系统,及时调整并反馈信息资源管理结构及模式。医院数据库及数据库技术的建设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医院信息的利用率,并为医院提供盈利及技术支持[9]。 3.2历史信息医院历史信息,作为医院各个发展阶段的有效记录,其维护对医院资源信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医院信息资源管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充分覆盖历史信息,且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可有效统一管理医院发展中各种信息资源,并为数据统计、分析及方案制定提供规范的数据基础[10,11]。为减少医院空间使用,降低管理成本,可定期对医院历史信息做好维护工作,利于广大医护人员有效、快速解决临床具体工作中的难题,适应医护人员的医疗需求,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拟订合理完善的医护人员操作规范,要求按照规定流程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并及时记录在医院的信息管理文档中,确保记录信息的标准性和规范性,方便日后信息资源的快速查找和使用;②医护人员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案信息,实现医院内部信息管理的系统化,在诊治患者时真正做到有据可寻,有据可依;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的反馈系统,并根据各个时期及阶段的需求调整医院信息资源的系统架构。 3.3药品及药物 药品是医院中主要的流动物品,其分类及有效管理情况影响药品信息及其数据统计的准确性[12]。各级医院为实现其长效且稳定发展,不仅要做好病案及历史信息的维护工作,还应注意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药品及设备上的应用,相关的信息量复杂而多变,医护人员做好医院信息资源入库及出库分类管理标准,按照门诊药房、住院药房、药库等分类管理,确保医院各种药品及设备使用均在统一标准下进行,以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13]。结合药品自身特点及特殊性,各级医院药品及药物管理处应具体考虑药品药物信息、采购计划、财务验收、查询、调价、入库及出库管理等方面。其中,①入库及出库管理,针对进购的药品及药物,待检验合格后入库管理,并将采购日期、发票号码、供货单位名称等及时准确录入系统,在药品及药物积压、失效等问题时,应及时清理出库,并准确统计药品及药物出库情况;②采购计划,医院针对所缺的药品及药物及时进行补给,也可通过药品及药物月消耗量进行补给,保证常用药品及药物的正常需求,并及时进行统计;③财务验收,医院相关财务人员根据发票审核药品及药物,并将其入库,待财务人员验收后,准确入库;④药品及药物调价,参照国家发改委及相关药品及药物物价文件,对需要调价的药品及药物及时进行价格调整,并在网络上进行及时更新,有效调整,利于广大医护人员对医院信息资源快速且有效地进行查询,也可通过历史查询药品及药物供货商送货记录,以快捷方便地定位医院各种药品及药物的准确信息,并进行有效药品及药物信息资源管理。 3.4外部网络信息资源 医疗信息共享是各医院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所在,外部网络中权限用户可在允许范围内查询并使用,有效进行医院信息资源的查询[14]。各级医院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时,操作人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远程医疗,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并制定合理且有效方案帮助合作医疗单位或其他门诊部门应用外部网络信息资源,以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及医护人员的工作水平[15-17]。此外,各级医院需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外部网络信息资源的便捷性,提高医院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广大来院就诊患者提供特色且优质的医疗服务,确保医院在各级医院中的有利地位。 4总结与展望 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重点在于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库的建设,这是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18]。目前,在医院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及平台建设中,均需要进行数据库建设,实现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减少医院投入信息资源管理的资金,同时体现各级医院的技术及反映能力。医院的数据库建设及数据库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各级医院的盈利情况,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相关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应进行不断探究,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就诊患者的医疗服务和信息管理上,以有效实现就诊患者的数据库管理,不断推进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的稳定可持续发展[19,20]。因此,各级医院需不断进行探索实践,以寻求自身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途径,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便利且优质的医疗及医院信息资源服务。 作者:黄立夏 俞华 王成器 李伟 范文君 单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科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现阶段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探微 【摘要】 如何加强政府档案信息的管理、提升政府档案信息的管理效率,以发挥出档案所蕴含着的巨大能量,成为时下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我国政府档案资源管理现状,提出了几点加强档案资源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政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是各项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它真实地记录着人类活动,为后世的人类生活提供依据。政府承担着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重任,因而其档案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一、政府档案资源管理现状 (一)总体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档案资源管理正在向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并且呈加快趋势。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缺乏对档案资源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据有关数据表明,至今仍有些地区的政府机构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场所,直接用办公室取而代之。领导对此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资金支持投入不够,没有安装或改进档案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档案管理软件,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只能采用普通的档案管理软件。这不仅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进度和成效,更使得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热情消失殆尽。领导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使得档案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一个准确的指导,只能凭借一腔孤勇向前冲。另外,现阶段我国政府的档案管理模式较为落后,这就使得档案的分类、整理、归纳都远远落后于其他领域,跟不上现代的脚步,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 (三)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第一,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低是一个普遍现象。第二,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与严密性,而且对工作人员技术要求也较高,但是我国政府现阶段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紧缺,与政府档案工作量不成正比,从而制约了政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四)检索方式落后。目前,很多政府单位仍然采用传统的档案检索方式。即:查找者首先要提供具体的检索信息,然后通过书本检索的方式对档案案卷编号进行逐个查找,最后再到库房调阅案卷。这样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程序冗杂而且准确度得不到保证。 (五)硬件设施不完备。在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使得政府难以抽出资金对档案管理进行必要的设备完善,从而降低了政府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度。 二、关于提升政府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几点建议 (一)采用电子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实现纸质档案的电子化转变,提升政府档案资源的使用率。第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综合性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资料的自动化管理。第二,要实现政府档案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网络查询到相关信息,使档案真正发挥为人民服务的功能。第三,要尽快实现档案归档的无纸化交接,以延长档案使用寿命,提升档案资源的使用率。 (二)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实现其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双达标。首先,要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来促进政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职业素质的提升。其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严密、极其正式的政治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档案工作人员应积极参与政治学习,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同时,也要对档案管理这项繁琐的工作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并投入高度的热情,以提高政府整体工作效率。最后,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严守机密,忠于职守。因此,档案工作人员还要遵守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关系,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三)建立健全信息化的政府档案管理制度,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没有前车之鉴,缺乏一套系统化理论化的管理制度以及有效的指导,导致现在部分地区政府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度缓慢,多走了许多弯路。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应尽快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一套系统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从理论上促进政府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四)软、硬件配置齐全,降低档案安全隐患。软、硬件配置齐全是实现高效率的档案管理的基础性条件,只有拥有齐全的配置,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引进合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档案工作的资源才能得到有效配置,政府及单位要舍得在这方面花钱,为档案管理工作配备良好的计算机及其系统,保证网络信息体系的顺畅无阻,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另外,应邀请专业人士为政府的档案管理工作设置其特定的档案管理软件,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程序和环节,也减少一些传统管理软件中无关紧要的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档案管理工作的进度。还要为档案管理设置一个专门的保护系统,以避免档案信息的泄露或流失,给政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政府档案管理工作虽取得一定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政府档案管理工作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紧随社会发展潮流,进行不断的改变和更新,以探索出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档案管理新方法,发挥出档案资料的最大价值。 作者:卢云 单位:江苏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档案室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网络信息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 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社会需求及社会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为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化、信息化服务管理,图书馆应加快网络建设;提升管理工作人员信息服务意识,拓宽管理工作的服务领域;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协同纸质与电子资源的发展,优化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 网络信息化;文献信息资源;管理途径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子化、虚拟化、数字化图书馆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读者对知识的获取途径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实现现代化、网络化管理是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一、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一)开放性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对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更具有了社会性。文献信息资源的来源、组织、分类、管理等环节都由计算机管理系统完成,文献信息资源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学习者,从而拓展了学习者的需求范围和领域。 (二)主动性 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数字资源越来越丰富,学习者利用网络技术便可搜索获得所需资料,传统的文献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应主动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转变传统被动的服务意识为主动服务意识,并利用网络技术开通多方面(如教育、医疗、生活)的网上信息咨询服务。 (三)多样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习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与此同时,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内容也有所增加,既有纸质资源,还包括丰富的网络资源。管理者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更精准的整合、分类,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四)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 文献信息资源来源于社会,也最终服务于社会。树立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理念,建立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公益性机制,是为了实现现代化图书馆的社会需求。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适当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有偿信息服务,将两种服务方式相结合能有效增加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可支配资金,有利于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1]。 二、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也发生了一定改变。特别是随着各项设施的完善,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利用网络,学习者可以接触到丰富而全面的电子资源;检索方式的改变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搜索效率;管理流通方式的转变提高了资源管理者的工作效率,馆藏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实现了资源共享。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还较守旧,限制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发展,影响了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需求,不利于信息资源、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2]。 (二)管理设备不够完善 在网络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初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硬件设备的不足也给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众多文献信息资源要实现有序管理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由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加,管理设备不完善,学习者在检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网速慢、卡顿等现象而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 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作为为社会积累、保存、传递各种智力资源的管理人,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尤其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管理系统被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对管理者对数字化管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要适应网络信息环境,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和水平。但由于各种原因,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不足,造成创新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管理模式较传统 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多采用封闭式,学习者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查找所需资料,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的价值,无法满足学习者对知识的需求量,不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传统的文献资源管理从资料的采集、整编到储存完全由人工操作完成,影响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三、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一)能够丰富馆藏信息资源,实现资源数字化管理 传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通过工作人员收集、整编、储存而获得,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结构发生了变化,除了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纸质资源,还包括通过网络获取的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而存取便捷的网络资源,将会成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馆藏信息资源结构的变化,促使文献资料管理工作进入数字化管理模式。 (二)可改变文献借阅的方式,实现网络信息化服务 在传统的图书馆,文献资料的采购、编目、检索等都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资源,而学习者想要借阅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也只能通过索引卡片检索,具有一定的不便性。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从采购到流通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可改变传统图书馆“面对面”的借阅方式,而文献传递的内涵也从单一的借还、复印,逐步发展为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文献的搜索及获取,不仅可以借阅纸质图书,还可以在图书馆的搜索引擎中输入相关的信息,获得所需数字资源,并且可以进行下载打印,避免了传统文献借阅的弊端。这是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巨大优势,已在许多高校中得到了普及。 (三)可提升文献的查找效率,实现网络信息化管理 文献资料的查找效率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及社会功能。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者通过标题、关键词、作者姓名等关键词就可在数据库中检索所需文献资料,这不仅缩短了查阅资料的时间,还可同时享受多个单位的服务,为学习者查找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极大便利。 (四)能够满足信息服务的需求,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学习者在特定的图书馆中检索不到所需资料,就需要到其他图书馆进行检索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料。由于某一图书馆资源的不足,不仅不利于学习者查找资料,而且浪费了学习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献信息资源不仅仅有实物的存在,还有了大量以数据形式存在的网络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内涵。学习者可在一个图书馆通过网络信息服务获取其他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2]。这是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巨大优势,也是资源共享的基础。 四、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途径 (一)购置先进设备,加快网络建设 先进的管理设备是管理工作高质量开展的物质基础与保障。借助现代化设备及先进的管理技术,将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转变为数据形式,采用数据库管理模式对资源进行更精准、科学的分类,使学习者能够快速检索到所需资料。同时,还能够将因保管原因而使资料受到损害的程度降至最低。数据库管理模式不仅节省了馆藏空间,延长了文献资料的保存时间,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管理成效,降低了管理成本[3]。 (二)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服务意识,拓宽管理工作的服务领域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提高管理者管理质量,首先要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加强服务意识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以藏为主,以馆藏大小、藏书量多少来衡量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观念,把提供信息能力、满足学习者需求作为衡量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服务能力的标尺。其次,要拓宽管理者管理工作的服务领域。作为信息服务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要改进工作方式,管理者应在了解学习者需求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服务形式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在提供传统服务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将网络预约、借阅服务等变为现实,以满足学习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实现具有专题性、特色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4]。 (三)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质量,尤其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为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应对他们进行最新的管理技术培训,使其能较好地掌握与应用新技术,提高操作与应用能力,以切实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强化其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为学习者提供更为精准、高效、智能的文献信息资源,使他们能充分地享有智能与便利的资源服务。 (四)协同纸质与电子资源的发展,优化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纸质资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纸质资源具有的社会实用性、娱乐观赏性和收藏性等特点,虽然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受到一些冲击,但还是以其独特的魅力颇受学习者的宠爱[5]。电子资源因其具有方便阅读、可检索性节省了学习者的时间和精力;又因其具有高速性、传播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可以使学习者在最短时间获得知识的更新和拓展。电子资源的发展不仅丰富了阅读市场的内涵,也补充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获得的来源。无论是纸质资源还是电子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图书馆在对这两种不同介质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要深入分析两种资源的特质,从学习者阅读的角度协调纸质和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充分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其进行合理分类和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同时要将人力资源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使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得到有效优化,逐步实现对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自动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将会更大程度地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 作者:张荣 单位:长治医学院科技处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高校信息资源管理思考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随后与之相关的领域也有了很大进步和发展。信息资源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同时,信息资源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也有很大建树,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我们目前教育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信息资源的规模化、多样化,要求高校信息资源在管理过程中,突破传统模式,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实现教育教学最大优化。本文通过对高校信息管理的发展史和研究成果,结合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现阶段资源信息现状的全面分析和研究,让高校信息资源管理更有效。 关键词: 高校;信息资源管理;高校教育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及理论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英文缩写IRM,是高校教学管理顺应现代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是作为一种应用理论来适应当下信息化规模化的技术应用,同时,也是应对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管理的一种新的挑战。信息资源管理,狭义地讲,就是单纯的对信息内容进行管理的过程;而广义地说,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包含了信息内容本身,同时也包括了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载体以及与信息相关的所有资源的管理的过程。就我国而言,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步和发展较晚,发展初期,在管理内容上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但是,通过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在信息资源管理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从发展程度上来看,我国的信息技术化工程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已经做出了转型决策,逐步从单纯的信息资源的建设向管理层面迈进,国家政府层面对信息资源管理也越来越重视,提倡资源信息的整合化、管理化。高校的教育,为社会各界培养出了出类拔萃的人才,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在高校被创造和利用,因此对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在国家层面上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资源信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信息资源的整合,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从管理方向来说,是高校运用现代的企业模式和方法,与高校的教学管理、人才管理等相结合,统筹把握,协调管理,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我国在信息管理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出版了大量著作,例如《信息管理学》(符福恒,1995年)、《信息管理概论》(王万宗,1996年)、《信息管理基础》(岳剑波,1999年)等,这些研究成果涵盖了现代信息技术、文化信息、信息整合、信息资源分析、信息社会化转变等多个方向。这些著作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各界对高校信息资源管理非常重视,近十年来,我国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呈上升趋势,并且从这些学术研究成果上看,越来越缜密,越来越深入。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是针对各高校的信息资源,大致分为两个类型。文献型和文档型。文献型主要以学校图书馆为主,文档型以档案馆为主。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不单单是对学校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管理,它同时也要结合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等多方面,也要从教学信息作出研究。具体来说,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可分以下几类:(1)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这个方向的管理,主要是整合图书资源,对图书资源进行整体分类排序,建立整体文献资源和部分文献资源的结构,对高校图书馆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将图书进行网络、电子资源的整合分析,建立虚拟图书馆。(2)高校档案馆信息资源的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机构,对教学信息、教师信息和学生信息进行系统的计入,方便以后查阅。(3)高校管理信息的管理。主要是高校传统管理信息的管理,设立专业部门,其中包括财务信息管理、教务教学信息管理、科研信息管理等。这些部门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信息产生出来,管理部门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管理信息资源,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应互联互通,共同做好高校管理信息的管理工作。 二、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和人才的输送方面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完善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不仅可以使高校信息达到优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教学质量和高校人才的素质;从另一方面来说,又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及信息资源的需求,进而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践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 (一)高效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可最大限度地整合高校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做大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信息资源浪费。 (二)高效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从人才基地的基础上拓宽高校信息技术的利用范围,更大限度地加快信息技术化进程,推进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 (三)完善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可以更好地迎合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可以创造更好的条件,结合高校知识的输送,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三、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在学术上已有很高建树,但是在实践中仍有很多不足和缺陷,因此,在现实的高校信息管理中,需要我们注意以下问题。 (一)信息资源开发认识不够 在高校管理中,高校的信息资源开发是很重要的,但是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单纯地把信息资源开发理解为信息的采集和整理,而忽视网络对现代信息资源的作用,对资源开发认识不够,理解不全面、不彻底。 (二)对高校信息管理建设的投入不够 1.师资力量投入不够。由于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在我国仍然属于一个理论范畴,大部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这个管理问题。因此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就不会有很大的比例,造成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熟练、专业素质不精练。 2.硬件设施投入不够。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相对教学来说,是一个很繁重的工作,因为对信息资源的认识不够,忽视管理的发展硬件的投入,例如计算机的投入不能及时更新和增加,不能从效率上有效解决。 3.软件设施投入匮乏。忽视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对软件投入,例如业务管理平台、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不够,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发力度不够,对高校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不够完善等等。 4.信息资源管理滞后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管理是高校在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事项。但从高校教学业务来说,信息资源的管理属于新型辅助教学业务,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静态组成,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对信息管理的忽视,往往大部分学校更重视文献信息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但是,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制约了信息资源的管理体系的构建。 5.信息资源开发缺乏有效的合理的规划。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从一方面来说,就是对高校范围内所有跟教学有关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的过程,每个环节不容忽视,都需要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利用高校教学其他管理模式的构建,结合自身弊端,合理地进行规划分析,做到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每个环节进行严密分析和构建。 (三)高校信息资源在内容上不全面 由于我国高校信息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发展前期比较慢,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很难把握信息内容。例如在很多地区,高校信息资源在内容上,都是不全面的,尤其是校园信息的中,单纯地只限于通知、奖励等,信息内容狭窄,信息量少、不全面。在这些信息资源中,很难找到可以对教师、学生有用信息。 四、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设 (一)提高高校管理层对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忽视信息资源的管理,尤其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的管理层,对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理解不够透彻,认识不够多,很容易忽视这个问题,因为,在高校的信息资源的管理上,加强管理层对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很有必要。从中国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中出发,教育部门要经常组织高校管理人员培训,加强领导干部在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给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管理方向。 (二)优化整合高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 在我国高校的管理上,已经有很多学校设立了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的结构的约束,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模式单一陈旧,没有系统的管理约束,造成管理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衔接不够,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管理机构工作效率低下。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很难做到高效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高校资源信息库,配有专人负责,精简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明确工作岗位职责等,保证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加强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我国信息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在管理领域属于新的范畴,很多高校对资源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重视不够,致使信息资源管理成为管理领域一个大大的盲区。各个学校经常会把一些没有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安排上岗,造成管理工作的停滞不前,阻碍高校信息资源管理进程,因此,高校应该重视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适当组织信息管理人员培训,增强友好院校的经验交流,也可以适当地加入新鲜血液,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接轨。 (四)加大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上软件硬件的投入比 在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认识的同时,也一定要加强管理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比,在教学财务预算上,增加信息资源管理预算,在硬件上,及时更新管理设备,例如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在软件的投入上,多研究开发教学系统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技术,从而可以使资源管理更加有效。 (五)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高校传统管理,建立科学的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 高校信息资源的数量巨大,内容广泛,要求在信息资源管理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盲目地投入,要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水平,结合高校日常管理,建议一套科学的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给高校在管理上提供技术帮助,运用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加准确地把握管理方向和管理模式,提高高校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总之,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范畴,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高校信息管理的管理工作,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推进高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赵振营 单位:河南中医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探微 摘要: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这也使得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无论是人们的生活娱乐还是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受到改变的不只只是人们的生活,对于行业的发展改变也有着很大的推动力,特别是医院的管理系统。对于医院的管理系统来说,不仅包括了所有的医学科目、医学信息,还有管理学和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的融合问题,人们利用边缘化的科学方式使之融合到一起。而这种边缘化科学很早之前就被国外引用了,也为其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作为一个医院最重要的信息,对于医院的运营以及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本文通过对在互联网时代下医院信息资源的管理,来分析了一下怎样利用网络时代的便利,来方便医院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关键词: 医院管理;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信息管理 在这个网络当道的时代,怎样安全的利用网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建立相对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一个制度完善、体系健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对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医院的发展都是非常具有意义。虽然随着网络的发展,医院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漏洞,所以各种问题叠加在一起,对于医院建设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 1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义 医院的计算机网络资源是怎样定义的,大致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理解。首先是我们通常的理解,医院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资源一般就是医院的文献资料,还有一些相关的数据,或者是医院里各种设备的一些资料等等一些能够看的见文字记载的内容。还有一种,医院计算机的网络信息资源,包括了医院所有的活动过程,都有着详细的记录,这里面也不乏一些恶劣的信息,也有医院所有人员或是设备的资料,甚至是医院资金的资料都可能记录在册。但是因为信息资源网络化是时代的必然发展,所以在资源的分布还是数量上都不同于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而这些新的特点,也被人们逐渐的接受并且应用。 2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2.1医院组织的不到位,医院的信息资源管理最重要的是管理两个字,而计算机网络下的信息资源管理却因为医院的组织工作不到位,而不能充分的发挥出管理的作用。因此,在互联网遍布每家每户的今天,怎样健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是能否发挥网络信息的重要工作。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医院对于管理机制的完善、网络信息资源的控制以及管理组织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除了医院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不够重视意外,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控制的力度也是不够的,这就导致了管理机制的缺少、信息的组织化程度不够、资源混乱等各种问题,这不仅不能对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起到优化的作用,对于建立健全网络信息资源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所在。所以怎样能够使得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更加的便于管理,最重要的是要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方式,利用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达到更好的推进医院信息建设的目的,也能够进一步的贴合时代的发展,使得医院的发展更加的长远。 2.2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功能不够健全,指的是医院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不够尽善尽美,信息资源的使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医院想要一直发展下去,就必须紧跟形势,而医院想要现代化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措施。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工程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完善了医院信息资源的功能,才能够更好的使医院的计算机网络资源被使用。但是就目前来说,医院普遍存在着检索功能单一的问题,局限性也是比较大的,这就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也会降低的。所以,怎样建立更加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是现代化医院想要发展所面临最重要的问题。 2.3网络信息的规范性不够,规范的网络信息是需要完善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和技术控制的,这对现在的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非常缺少的。但是,规范的网络信息活动,不仅仅依靠医院的网络系统,很大的程度也取决于用户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管理工作的健全以及良好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这些都是不能缺少的。这就要求,医院在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时候,健全管理体系,尽量避免在管理上存在缺陷,并且对于网络信息的行为规范也要加以监控,避免对医院的网络信息资源造成破坏。同时,在技术监控的一方面,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的,并且对于监控的形式也是不够到位的。这就需要医院优化自身的安全管理,利用新的技术方式来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尽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技术问题。 3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目前的情况来看,医院想要更好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措施,所以这就要求医院建立一个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并且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率,这才是发展医院的关键。管理机制的缺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是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了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医院能够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并且更加的优化自己的信息建设。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的情况下,能够很好的执行;建立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有效的提高信息的使用情况;并且利用新的科学技术结合网络发展,来进一步的为自己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持,为了建立更好的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几个建议: 3.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且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来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要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依靠管理机制来落实管理,使得管理制度更加的有效。这就需要,医院要有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在各个方面都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为医院的信息共享创造一个好的使用环境。并且也要将医院的每一个部门都参与进来,加快医院信息的交流。 3.2建立更加完善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这就需要依靠检索引擎来完成,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对于医院来说,也应该重视网络信息的检索功能,利用更加完善的检索功能来提高信息资源的建设情况。目前,我国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最大缺点,在于检索的引擎体系,所以需要医院建立一个安全的检索引擎体系来供医院使用,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完善来提高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通过这些可以说明,想要进一步的强化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就需要进一步的强化检索功能以及数据的完善,为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从而保障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得到最大的使用效率。 4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说明我们能够知道,医院想要更好的发展,积极的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因为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怎样对其进行优化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措施。 作者:仇惠林 单位: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中,其中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在各个医院中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优化了医院的工作方式及方法,医院进入了信息网络化管理的时代,在医院的实际应用及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及作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将成为医院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必然因素及发展前提。 关键词: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引言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已经进入到以数字化信息及网络化信息为基础的经济时代,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也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医院信息管理在历经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以及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的发展阶段之后,正逐渐向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阶段迈进及转变,在此种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医院的信息管理工作和医院的服务方式必将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向着良好的方向逐步发展,也必然会产生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一、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是指医院文献资源或数据资源,其中包括文字、图像、医疗器械及信息等资源,而对于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则是如何对医院当前拥有的现状进行一个比较系统且完善的数据统计及调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1.数字化的存储形式 传统的资源存储方式是将所有信息记录在纸质文件上,封存留档,这样费时费力并且需要大量的空间来存储,而现今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数字化存储的特点,将原有的纸质文件转换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传播来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这样不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使得查阅信息更加便利,同时具有存储量大的特点,可以无限制的存储信息,以数字化的存储方式来实现医院信息资源的管理,不但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防护保密处理,同时也可通过网络功能进行资源的共享。 2.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在纸质文件上的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在存储及查阅方面均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而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查阅与共享,如文本、音频、软件、视频和图像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展现,涉及的领域较广,可以更好的促进行业间的交流,使得资源共享,做到利益最大化。 3.以网络作为传播载体 传统意义上的医院信息资源管理通常以纸质或磁盘作为载体进行管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网络已经应用于医院的信息资源管理当中,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用虚拟多样的形式展现给人们,人们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查阅和浏览医院信息,方便快捷,便于医院信息资源的管理,同时,医疗和科研工作者也可以利用网络来获取更多的新资源和新技术,更好的为患者服务,这体现了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传输性和共享性。 三、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 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当中,数据库的建设和数据库技术是一切管理内容的核心,它是所有数据存储及数据调用查阅的基础和来源,数据库技术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当中,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功能,并能节省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够保障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保障医院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同时可以更加精准的计算医院的收支情况。在保障医院利益的基础上,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使用,也可以记录医院患者的病历信息等,给医生和患者节省了很多查询病史的时间,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从而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医院品牌形象,使医院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1.历史信息的维护及物品设备的管理 医院的历史信息是医院发展的见证,对医院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可以渗透到医院的每一个发展历程,记录医院成长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可以减少过去纸质文件所占的空间,并节约资源。同时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可以更精准的记录医院内的每一种药品及设备,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分门别类进行管理,保障各部门间协调统一,工作稳定运行。 2.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建立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核心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让更多用户通过网络可以进行信息的查阅和使用,医院在建立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后,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对医院进行宣传和资源共享,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通过资源共享,提高医生的医学素养,加强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更快速的实现医院内部、医院和医院间的、甚至是医院与其他领域间的互动与交流,实现利益最大化。 结束语 目前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医院当中,人们感受到了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利用给患者带来的便利,同时医护人员也感受到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后的工作效率之高,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正日趋占据医院发展的主导地位,使医院的发展日益壮大,其发挥着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最大潜能和利用率,使医院的管理更加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树立科学化管理的医院形象,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将会更好的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 作者:曹宏海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应用 [摘要]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领域之一,而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阐述了两者的关系,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中应用的几点具体做法。 [关键词] 公共管理;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 1公共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同劳动与共同生活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管理活动已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公共管理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指公共组织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公共管理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创新力。信息资源是信息时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促进生存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性信息资源,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美国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重视公共信息管理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将公共信息管理纳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对公共信息的理论研究也已经比较系统和深入。在我国,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学者从21世纪初期开始陆续关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图书馆的关系 公共信息资源的特征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主体是包括图书馆、政府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多元化管理主体。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和扩散装置,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1图书馆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天然主体 图书馆是社会信息的集散中心,聚集了各种类型、不同行业的大量信息资源。信息的生产、加工、整理等工作是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图书馆具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备,并引进了大量专业人才,这些优势使图书馆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佳选择。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积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图书馆的工作相融合,形成现代化的图书馆。可以说,信息资源的各种处理技术产生于图书馆,发展于图书馆,完善于图书馆,图书馆拥有最科学的信息处理、加工方法,最先进的信息设备以及大量的图书馆专业、计算机专业、信息专业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种类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需要。另外,图书馆作为专门的信息机构与公共服务部门,在公民中取得了良好的信任度。图书馆的群众基础与专业的信息处理技术使图书馆具备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先天优势。 2.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的社会使命 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与传承媒介,它的直接作用是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组织、存储、传播。图书馆就是在收集、组织、存储、传播等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活动中,在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与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同时,不断实现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价值这一社会理想。在信息和知识时代,信息资源管理是社会管理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领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在社会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图书馆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时代赋予图书馆的重要使命,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3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起,才陆续有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服务内容也从单一的提供馆藏书刊、资料借阅向开展信息检索、信息、信息调研、信息决策,提供特色信息等模式转变。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取得了一些成效,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有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体制束缚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我国高校有的隶属于国家部委,有的隶属于省市教育部门,隶属不同,领导的体制也不同,导致图书馆间合作一直没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同时,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没有形成一套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运行、激励机制,没能充分调动图书馆管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图书馆的人员配备是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图书馆的藏书量以及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目标确定的,在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时必然会出现人员紧缺和人员素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时,由于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为校内师生服务,缺乏与社会上的企业及其他单位的沟通,导致信息服务供给双方存在交流障碍。最后,高校信息服务社会化面临的外部竞争同样存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已不是唯一提供信息服务的场所,各种电子学术传播系统、知识网络、商业文献传播系统、电子图书系统给图书馆带来了很大冲击。 4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应用 4.1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核心问题就是信息源的保障问题,如果没有用户关注的信息,无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要实现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信息源的问题,即公共信息资源采集。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是根据特定的目标与要求,将分散蕴藏在不同时空领域的有关信息采掘和积聚起来的过程。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同时分布广阔,内容纷繁,涉及各个领域、各种类型,必须根据公共信息资源的特点,以及时性、系统连续性、科学性为原则,制定合理的公共信息资源采集策略。 4.2公共信息资源的组织 公共信息资源采集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序化整理,公共信息资源的整理是依靠专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和整理,从而使这类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工作。公共信息资源整理主要包括分类、标引、描述等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向用户提供检索服务。信息分类是将相关的信息资源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等级体系,使用户更容易地找到所需信息。公共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要以科学、易用为原则,使任何学历、任何教育背景的人都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的分类体系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公共信息资源序化整理后即可向用户提供阅览与借阅服务,同时建立集中、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将本馆的公共信息资源数字化,提供多种检索途径,便于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 4.3公共信息资源的服务 公共信息服务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价值的过程。公共信息服务建立在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又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同时将伴随技术与社会的发展、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图书馆首先要做的是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的宣传与推广工作,只有在用户了解与肯定的基础上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才能顺利开展。在得到有效的宣传推广后,图书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信息服务。首先,公共信息资源的常规服务,即以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提供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主要包括公共信息资源的咨询、查询、阅览、外借、复印等免费服务,以及一些有偿信息服务,如定题服务、内容服务、决策支持服务等。其次,还应该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中介作用,将图书馆建成真正的社区公共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空间免费和查询个人需要的信息。最后,图书馆还可以向用户提供计算机、网络培训,普及信息意识。互联网接入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提高了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5结论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同时又是一个与信息资源管理和公共管理的交叉研究领域,其实践远比理论要复杂得多,未来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同时,在知识时代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应当积极吸收新的管理理念,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服务社会化。 作者:李思林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 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医院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笔者立足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从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功能、提供相关技术支撑等方面,阐述了新时期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应对措施,以更好地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在网络信息时代,构建安全稳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是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基础。当前,医院步入了信息化建设时期,构建制度化、体系化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对于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医院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如管理缺乏制度化、体系化,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突出医院优化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笔者立足于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就如何实现有效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1)组织不到位: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缺乏有效组织,管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网络信息时代,完善的管理组织是发挥网络信息资源作用的重要基础。对于医院而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组织。但从实际来看,医院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在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控制上,存在组织不到位、管理漏洞频现的问题。一方面,医院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不够重视,导致管理机制缺失,信息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的实效性不足;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质量控制不到位,导致资源混乱,不仅不能够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也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带来较大阻碍。因此,优化医院计算机网络资源管理,工作重点在于进一步强化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及管理,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2)功能不健全: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功能不完善,资源利用存在障碍。医院致力于信息化建设,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完善功能设置,是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及利用的重要保障。当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尚不完善,检索存在较大局限性,资源检索途径比较单一,这不仅影响了资源检索的利用效率,而且给用户的检索和利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进一步完善现有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构建更加健全的功能体系,是新时期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及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契合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集中体现。 (3)失范严重: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技术监控存在较大局限性。规范的网络信息活动,依托于用户良好的行为规范,也在于管理工作的全面覆盖,以及良好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首先,医院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中,由于缺乏管理体系,以至于管理存在漏洞,对于网络信息活动的失范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对网络信息资源造成破坏;其次,在技术监控方面,存在较大技术局限性,出现监控不到位的情形。一方面,医院为了强化安全管理,采用了诸多新的技术方法、工具,用于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但由于忽略技术等原因,导致网络信息资源面临诸多安全威胁;另一方面,多元化网络环境,强调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化,管理缺乏有效的组织,显然无法为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安全保障。 2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当前,信息化建设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构建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对于医院发展至关重要。医院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管理机制缺乏、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也没有对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因此,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落实管理措施;二是要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资源环境,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三是切实发展相关技术,为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具体而言,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依托制度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优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关键要在常态化、制度化管理背景之下,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因此,首先医院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在管理组织、质量控制等方面,要有效落实管理措施,为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及利用,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其次,重视组织领导,贯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各部门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当前,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应常态化,并通过建立专门的部门,强化管理效力,并落实管理职责,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落到实处。再次,提高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要明确建设目标、完善布局模式,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以更好地满足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需求。 (2)完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功能,依托统一的检索引擎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医院应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突出检索功能的完善性。当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存在较大的缺陷,缺乏统一的检索引擎体系。为此,医院一是要建立完善、统一的检索引擎系统,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要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技术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发展。因此,优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强调信息资源检索功能的完善,依托统一的检索引擎体系,优化现有的检索功能,并进一步优化与提升数据库技术,为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确保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性。 (3)提供管理的技术支撑,依托完善的技术手段,强化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构建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是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为此,医院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要依托相关安全技术,为网络信息资源构建完善的安全体系。首先,在安全防范体系的构建中,应形成完善的安全防护网,通过杀毒软件、防火墙等技术,强化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其次,在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等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安全技术,通过专业指引库技术、传输技术等,保证整个网络系统安全运行;再次,切实做好计算网络安全管理的研究工作,对现有管理工作进行分析,通过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强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实现更加优化的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 3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积极推进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建设,是新时期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安全网络信息资源环境的重要举措。当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强调优化管理的必要性,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化建设,实现体系化发展,都是新时期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建设的有效之举,对于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天伦 单位:南京脑科医院
工业创新论文:试析民办普通高校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论文摘要:根据对全国170多所已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的调研,结合德强商务学院的实际,本研究把该学院的电气工程专业作为本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所依托的学科,提出了自己的“3+1”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一个符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四个教育平台”和“十个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2012年该专业毕业学生的相关统计表明,采用这种“3+1”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都有显著提高。 论文关键词:工业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工程技术,它要求要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对系统可能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工业工程是工业化的产物,它最早产生于美国,并很快向世界其他许多工业化国家传播。迄今为止,发达国家的实践都证明,工业工程的普及和应用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工业工程在我国是一个年轻而又处在蓬勃发展中的学科,它伴随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近10年,工业工程在我国发展迅速,所以国内目前已有17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黑龙江省目前有6所高校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他们分别是东北林业大学(2000年开设)、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2001年开设)、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2004年开设)和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2007年开设)。其中,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是唯一的一所民办普通高校。在5年时间的实践中,围绕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笔者依托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对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下面是笔者对民办普通高校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报告。 一、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调研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起的他们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的实现方式,它规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体现出的是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的组合,其中包括培养目标、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必须使之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遵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律。 根据国家专业目录中对工业工程专业的要求,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应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使他们成为将来能对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工业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的培训,要具有对工业工程的管理系统进行开发与设计的初步的能力[2]。该专业的主干学科是管理学和机械工程(或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主要课程包括电工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或电子、冶金等方面的工程设计)、运筹学、管理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要求学生要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掌握系统管理中的分析方法和管理技能,要具备某一工程学科(如机械工程)的基本技能。 经调研,在全国170多所已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该专业分别设在高校的机械与电子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学院、航空港工程系、工程技术学院、海洋学院、采矿工程系、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机械汽车工程学院、资源与材料工程系、电子机械系、飞行器制造工程系、机电与动力学院、车辆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系等系或学院。在主干学科中,主要涉及机械、电气、冶金、采矿、制药、汽车和食品加工等。 从我国全国范围看,目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培养模式: 第一种是以上海交通大学和重庆大学为代表的机械类四年制本科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和重庆大学将工业工程专业设在他们的机械院系,其工程技术教育依托于其原有机械专业。在这种模式下,他们的机械工程方面的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第二种是以天津大学为代表的管理类四年制本科模式。天津大学将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依托于他们的管理学院。他们要求,学生在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再学习和掌握工程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再了解一门工程学科(主要是机械工程)的知识内容,学生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第三种是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五年制双学士学位模式。在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前3年在他们的机电工程专业或电气与自动化专业学习,然后品学兼优者再在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学习2年管理专业的课程。通过5年学习,成绩合格者毕业时获工学与管理学双学士学位。 第四种是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六年制本硕连读模式。 第五种是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东北大学等为代表的以电子、冶金、化工及其他相关专业为依托的四年制本科模式。在这些院校,其培养模式既体现了很强的工业工程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各自所依托的专业的特色。 以上学校其历史、专业优势和行业背景等都不相同,所以其培养模式就呈现出多样化的状况。可见,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自己的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如何探索出一条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专业定位 我院工业工程专业设在我院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在深入研究国家专业指导目录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根据我院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对该专业的专业定位进行了研究。 在国内,开设本专业的各高校对于该专业所依托的专业选择虽然不尽相同,但机械工程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以电子电气专业为依托的并不多。但是,随着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要求有电子电气背景的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另一方面,我院是一所以商科为特色的地方高校,管理、金融和会计等学科专业可以对工业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中的管理学进行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我们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下设的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已开设多年,实验条件齐备,师资力量雄厚,可以对电子电气工程学科有很好的支撑。 综合上述分析,我院就把电气工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所依托的学科,把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在研究电子电气产品的生产制造流程上,主干学科为管理学和电气工程。由于专业定位准确,由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所以该专业的招生规模近几年就不断扩大,已从2007和2008两届的20多人快速地增加到现在的平均每届80人以上。 2.“3+1”的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应具备较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较好的对工业工程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为此,经过几年的探索以后,我们提出了一个“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学生在校学习,主要是学好相关基础理论。我们给学生开设了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部分专业方向课,同时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第4年即第7学期,我们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相关专业培训。培训完成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未通过的则重新进行培训。学生的生产实习期满后,根据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在第8学期再安排学生完成顶岗实习。在该实习期间,根据自己实习的内容,学生还要完成毕业论文。学生毕业后,对于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企业会将他们留下来。 通过此种模式的培养,尤其是通过最后1年的在企业的实习,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等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因而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3.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依据,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单元,是教师制订教学计划的依据。课程设置应以“精化基础理论、优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深化素质教育、突出专业特色”为原则。为适应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将我院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设计成“四个教育平台”和“十个课程模块”。 通识教育平台中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两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数学、体育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公共选修课为任选课,主要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具与语言、艺术与体育、卫生与健康和时事政治教育等相关课程。按规定,在公共选修课中,每个学生至少要选修其中的3门课程。通过对此平台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可以接受到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教育,也可以接受到数学、外语、写作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该平台中的课程教学要求是在第1至第4学期完成。 学科基础课和学科选修课为学科教育平台中的两个模块。其中,学科基础课为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中主要包括工程图学及CAD、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管理学和运筹学等,主要在第2至第4学期开设。学科选修课中包括本学科中的共同课程和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主要有管理类课程、电气类课程、机械类课程、经济类课程和计算机类课程等,要求从第3学期开始开设,到第6学期完成。 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模块共同构成了专业教育平台,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工业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内容。其中,专业核心课中包括“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效学”“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和“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5门课程,涵盖了该专业的核心内容,相继在第4、第5和第6学期开设。根据目前社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该专业的内涵,我们为之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是生产管理方向上的“工业企业现场管理实务”“企业资源计划原理与应用”“成本控制”和物流管理方向上的“先进制造系统”“现代物流设备”及“物流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等课程,在第6学期开设,学生可限选一个专业方向进行修读。通过该专业方向上的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具备在某一专业方向上的初步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学生还可以在专业选修课模块中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程,如“组织行为学”“生产系统仿真”“安全与环境工程”“项目管理学”和“会计学”等来学习。安排本模块课程的学习,意在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及其发展动态,增强其适应性。本模块课程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要求在第7学期的前8周完成。 能力教育平台的学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有基本能力教育、就业能力教育和综合能力教育三个模块,其中包括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专业实训、专业实习、职业资格培训、就业指导和毕业设计等。在职业资格培训方面,要使学生经过培训能获取“见习工业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这不仅能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上述各教学平台的学分分配情况见表1。 4.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必须确保实践教学的学时,并且做到4年不断线。同时,还要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在我院,工业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达到了6:4。理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同时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践教学则突出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依托院内的实验室和院外的实训基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其中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做到了4个学年8个学期不断线,并把学生的第二课堂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补充。我们每学期都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来授课,或请他们为学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专业竞赛、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及撰写科技论文等。为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我们还设立了创新学分,以使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实践内容方面,我们注意循序渐进,即先做验证性实验,然后逐渐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过渡。我们对每门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尤其加大了电气工程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的学时。我们重视与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沟通和协作,注重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背景来设计教学案例和实验实训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与产业对接的实践教学的体系。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能够走进企业,能把企业的生产车间作为他们的第二课堂。如此之后,学生就能根据实习内容完成他们的有实际意义的毕业论文,就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等都得到较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就能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经过5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我院特点的 “3+1”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一个符合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四个教育平台”和“十个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重点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012年毕业生情况的统计数据表明,采用“3+1”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专业实践技能,都有显著的提高。2012年我院工业工程专业毕业学生共25人,其中70%以上的学生都通过了行业资格认证,都取得了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证书。其中更突出的,有两名学生被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有一名学生获得了省级优秀毕业生的称号,一名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实习期间即被选派到天津去学习丰田的生产方式;他们的以企业的生产实际为背景的毕业论文还被评为我院的院级优秀毕业论文。 工业创新论文:浅析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与区域整合研究 [论文关键词]工业设计 创新平台 区域整合 区域经济 创意产业 [论文摘要]论述了工业设计创新平台构建的重点内容。从区域整合角度,分析和谐构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应利用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实现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分领域推进工业设计中心建设,打造优势突出的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区域经济结构升级。 随着科学技术与知识的不断发展,以工业产品设计为核心的工业设计已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制造、纺织、电子信息、运输装备等行业,可有力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对工业设计的创新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不仅是在工业设计自身知识体系与理论方法上的创新研究,更是在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方向与内容上的倍受重视。例如,湖南省依据本省产业发展格局,首度提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并取得一定效绩。因此借鉴首创省份的发展特点,提出全国范围内发展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依据区域自身产业格局与经济发展特点,加速区域整合。通过区域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特点的复合系统,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有力提升,并对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发展意义深远。 1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内容 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包含着设计创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为全国各地设计行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系统、方便、高效的与工业设计有关的创新契机。这个平台增强工业设计对产品、企业和产业竞争的支撑能力,成为全国设计行业、制造行业与工业设计院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搭建技术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信息沟通与服务的平台。工业设计创新平台构建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构建产销学研紧密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1]。通过国家规划与政策的引导,自主开发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并进行成果转化,实现市场化运作。建立工业设计院校、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培养既有技术创新理念,又具有实践设计经验的高端工业设计人才,集技术、人才、成果和产业于一体。 2)构建行业设计中心。围绕增强工业设计创新能力,立足中国产业发展现状,选择中国发达地区工业设计基础较好的机械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家电产品、IT产品、交通运输装备以及工艺美术、传统手工艺、动漫等产业作为工业设计的重点发展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工业设计中心。根据全国产业结构发展规划,分领域、分专业推进工业设计中心建设,着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联度高、基础优势明显的设计中心[2]。 3)构建创意产业园。采用集聚设计创意企业、提升设计创意环境的方式,建设产品研发设计、家具设计、工业陶瓷设计、展示设计直至传统手工艺设计等为发展重点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集聚区,创建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产业聚集园区。 4)构建工业设计品牌建设工程体系。品牌工程建设的目标是明确企业的品牌战略和品牌结构,梳理组织与品牌的关系,强化品牌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明确品牌的定位、品牌内涵和品牌口号;进行品牌工程建设的系统规划,为后续品牌建设工作提供行动指南[3]。通过系统的品牌建设工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产业和产品。 5)构建合理有效的设计创新管理机制。重视设计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健康发展专利事业并给予资金扶持。嘉奖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发展有关键性推动意义的设计,严惩一切剽窃行为。有计划、有步骤地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等工业设计创新项目,使优势产业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主导产业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 2从区域整合发展角度看工业设计创新平 台构建 2.1区域整合的含义与作用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区域整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子系统,在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流通与交换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特点的复合系统[4]。区域整合是相互毗邻的地区之间彼此长期联系,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上的联系。区域整合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共享与融合的过程,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整合。通过区域整合,可以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加速区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传输,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区域整合发展是区域发展演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因此,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等领域整合发展,参与更大范围的地域分工成为必然趋势,是发挥城市与区域最佳效率的重要机制。 区域相互作用,有的是有序的,有的是无序的;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区域相互作用的有序关系可以加强区域合作系统内部各区域、各要素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保持系统内部各种信息渠道的畅通,有利于互相协调、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竞争,增强区域整合发展系统的内部活力,最终实现区域和谐发展的目的。而区域相互作用的无序关系造成区域间过度回流、产业同构、恶性竞争、生活成本上升等,产生区域相互作用的负效应,阻碍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区域整合,消除区域相互作用的负效应,使区域间的无序关系向有序关系发展,达到区域整合和谐发展的目标。 2.2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和谐构建促进区域经济的 发展 通过区域整合,可以加强不同区域内部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的相互联系和沟通,有助于此平台建设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如北京、深圳、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发达地区工业设计发展较快,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壮大,有助于建设适应现代设计教育、产业结构、人才培养、技术发展、行业需求的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发达地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的和谐构建可以带动周边地区及不发达地区工业设计的发展,因此,通过区域整合,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搭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区域整合的根本动力是区域利益,如区域经济利益,区域社会利益,区域生态利益等多种利益族。利益族的核心是区域经济利益,其他社会和生态等利益是通过经济利益可以体现出来的。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和谐构建,通过产业运动对不发达地区会产生更多因素渗入,区域内部因素发生变动,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变,区域经济就会进入更新发展阶段,发达地区通过对不发达地区原料、能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使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形式,扩大经济辐射,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和谐构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发达地区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看,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两大战略驱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两大战略产业[5]。科技和文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两大驱动力。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两大产业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在平台建设中加大对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构建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尤为重要。然而,与高技术产业不同的是,创意产业的灵魂是文化,提升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其文化内涵。文化是产品与服务增值的原动力,这一原动力突破了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技术垄断,为后起区域的跨越式崛起提供了文化图强的理论依据。近一个世纪,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中,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并付诸实践,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保障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个性化需求,对区域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构建,立足区域特点,合理建设平台构架,最终利用工业设计的创新平台,实现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打造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区域经济结构升级。此外,在平台建设中,打造自我品牌、区域品牌和民族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树立起民族优势品牌,提高竞争力。 工业创新论文:生态工业园区与技术创新 摘 要 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出现及其日益的发展壮大,它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推动了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物料消耗最小化的系统技术的发展;使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化、系统化;催化绿色技术革命。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 技术创新 1996年10月,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对生态工业园区提出了这样的定义:一个有计划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工业系统,寻求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最小化、废物产生的最小化,并力图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 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出现及其日益的发展壮大,它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出来。生态工业园区要求企业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 1 推动了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发展 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与物质流动模式相关,原有的物质流动模式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转向对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关注。回收利用型技术的物质流动模式可以表示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通过对物质和能量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了尽可能小的程度,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达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在加拿大Burnsde工业园区,通过回收废纸然后外运供其他公司生产衬垫板,另一家包装公司则重新利用电脑公司的过剩的聚苯乙烯;它还拥有各种回收和再利用公司,处理颜料盒、丝带重新涂墨、轮胎翻新和家具翻新等;另外还使用银回收系统回收印刷工厂的银;同时园区内的19家化学品生产销售公司还联合进行化学品交换。 在美国,查塔诺加(Chattanooga)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的工业废弃物来减少污染和增进效益。如将旧钢铁铸造车间改造成一个利用太阳能处理废水的生态车间;紧邻的肥皂厂则循环利用废水;而肥皂厂旁边是利用肥皂厂副产作原料的一家工厂。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工业网络。Choctaw生态工业园区则基于园区所在地丰富的特定资源,也就是俄克拉何马州大量的废轮胎资源,通过采用高温分解技术将这些废轮胎资源化从而得到炭黑、塑化剂和废热等产品。 在我国,天津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将汽车生产中的废钢及其它边角废料回收后,通过熔炼等加工过程制成钢锭,再提供给丰田模具工厂作为其生产模具的原料。另外,针对食品饮料业能源消耗量大且稳定的特点,天津开发区开展了企业内部和行业间的蒸汽梯级利用;并进行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共生合作,构建废水代谢链条。还致力于雨水的收集和再生利用;致力于垃圾分拣和再生,使危险废物实现资源化;以及有机废物堆肥化处理、剩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广东南海生态工业园区也是一个成功的实现了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的例子。园区由设备加工、塑料生产、建筑陶瓷、铝型材和绿色板材等5大行业组成。根据技术可行性及保护环境的前提条件,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附属企业组成5个相对独立、相互共生的工业生态群落,通过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交换,构成多种物质能量链接的生态链网络。在这其中,有3条属于闭合循环的生态链:环保仪器设备厂生产的产品在消费后报废予以拆解,其中可以再利用的零件供维修用或回到企业供生产用,不可再利用的零件经五金加工厂回炼成金属原材料,重新生产零件供给厂家生产仪器设备;可降解塑料厂产生的废塑料进入塑料添加剂厂用于生产增韧剂,然后返回可降解塑料厂供生产使用;绿色板材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树皮、木屑等,通过加工成生产板材用的胶黏剂,再次返回板材厂生产使用。园区内企业的废弃物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不仅降低了废物排放,而且还能吸收消化园区外的塑料废物、废旧五金等,不仅如此,每年还可通过节省原料和能源、处理废物使得成本降低、再利用废物等方式获得相当高的经济效益! 从这些闭合循环的设计上可以看出,园区企业间利用彼此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经过加工后重新返回系统循环使用。这种循环生产的理念,充分带动了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发展,更很好的体现出了工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有效利用的理论。 2 推动了物料消耗最小化的系统技术的发展 在生态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彼此利用“废物”,使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从而使物料消耗达到最小化。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方面,产品的数量保持不变,而物料的消耗绝对减少。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例。该园区主要包括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其中,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提供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将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供应附近的一家石膏厂作原料;将粉煤灰出售,供铺路和生产水泥之用;炼油厂产生的火焰气通过管道供给石膏厂用于石膏板生产的干燥,减少了火焰气的排空;酸气脱硫生产的稀硫酸供给附近的一家硫酸厂;炼油厂的脱硫气则供给电厂燃烧。另外,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电厂输送冷却水用于冷却发电厂的发电机组,而发电厂产生的蒸汽回头又供给炼油厂;热电厂同时也把蒸汽出售给石膏公司和市政府;热电厂的脱硫装置使燃烧气体中的硫与石灰石产生反应,生成石膏供应给石膏材料厂作为原材料。而炼油厂生产的多余的燃气,又可以作为燃料供给发电厂和石膏厂。由此可见,通过对一系列的能减少物质消耗、封闭物质流的技术的应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极大地节约了相关公司的成本,并且带来了许多新的收益。据测算,在这些交换中产生的共生物料量大约相当于Asnaes电厂每年购买的煤量(200万t/年),亦或相当于Statoil精炼的北海原油吨数(480×104t)。由此可见,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再利用网络,实现了绝对减少物料消耗的目的。同时,还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当地的环境,减少了污染。从生态学角度说,卡伦堡表现了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的特征:生物体消耗其他生物体的废物和能源,彼此之间共依共存。 另一方面,产值相同的前提下,单位产值消耗的物料相对减少。鲁北生态工业园区,园区内部包括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电联产3条密切相关的生态产业链,这些产业链通过系统化、网络化,协同、共生,构成了一个生态型工业系统。 具体来讲,以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为例。在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简称PSC)中,磷矿与硫酸制取得到的磷酸与合成氨反应制得磷铵,副产品磷石膏送往水泥厂生产水泥。富含SO2的水泥窑气送往硫酸厂生产硫酸和液体SO2,液体SO2用作生产溴素的原料。硫酸送往磷铵厂用于磷铵的生产。以煤矸石为燃料的热电厂产生的电力和蒸汽供各厂使用,锅炉副产的炉渣、炉灰作为混合材料生产水泥。在这个系统中,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用于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而硫酸又再返回用于磷铵的生产,上一层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了下一层产品的原料。使得资源得到了高效的循环利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废弃物排出,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系统。这使得对磷矿的开采降到了最小的程度,同时也避免了对硫矿以及石灰石矿的开采,使对物料的消耗达到了最小化。据测算,它的磷铵成本比同类企业的产品成本低30%,水泥成本低20%,硫酸成本低50%。 我国山东鲁北工业园区创新出了3种关键性技术,以实现系统内部的物质与能源的循环与转换,这3种技术为: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磷石膏分解技术;补加高硫煤、窑外分解及控制氧化气氛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系统应用,实现了整个鲁北生态工业园的完整链接与运行,进而实现了降低物料消耗、综合利用资源、消除污染的目的。这种生态工业模式也必将进一步推动节约型技术的系统化发展。 3 使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化、系统化 治理整个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问题与治理单个工业企业的环境问题截然不同。在生态工业园区出现之前,前两代工业园区的企业彼此独立经营,缺乏企业间副产品与废弃物的有效流动和再利用,缺乏环境治理技术上的相互合作机制,致使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并且环境污染严重。 对生态工业园区而言,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够再局限于对一种有害废物的处理上。如在处理污水时,不能简单的只处理水污染问题,因为处理污水的同时还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污泥。在处理某个成员企业的废弃物时,还要考虑到是否可以进行交换再利用,处理方法是否可以在成员企业间形成贯通的链条。这就要求环境治理技术要系统化。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成员间应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治理技术的链条。如供水——收集污水——污水处理——有害废物存放和处理——垃圾填埋,就是一个简单的环境治理技术的集成。 根据各生态工业园区所采用的环境治理技术的不同,又可划分为两类。一类均采用现有技术,对这些技术进行综合,使之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或者称之为一个集成;美国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就属于此种类型。另一类是针对自身生产的特点,采用新开发的一整套技术,从而使环境治理技术达到系统化。广西贵糖生态工业园区可作为此类型的代表。 美国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集成现有技术,形成了一个生态型工业体系。它将回收的废旧塑料品直接供给塑料制造公司作为原材料。抽去废旧轮胎中的钢丝后,将其粉碎成橡胶颗粒,通过传动带输送到联邦循环技术公司进行高温热分解,得到塑化油和碳黑;而钢丝在集中处理后,作为钢材再利用;塑化油经管道输送到塑料制造公司加工处理,成为可用的塑料。塑料再经管道传送到两家公司,一家公司以此生产塑料标牌,另一家用来生产彩色胶片。碳黑以浆的形式经管道输送到另一家公司,以此生产小型硬胶轮胎。由此可见,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将这些废旧物资的回收与处理技术集成化,充分利用废弃物,使其分解后回收再利用,有效的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生态循环网络,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贵糖生态工业园区以制糖业为主体,兼容了甘蔗种植业、造纸业和酒精业以及热电厂。众所周知,制糖业本身是一种排污多、污染重的行业,特别是在中国这种制糖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制糖企业造成的污染和浪费一直是该行业比较难以克服的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贵港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引进制糖业以外的其他相关企业,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工业链系统,成员企业间均存在着输入和输出的相互依赖关系,物质和能量在这条生态工业链中被系统化的利用,十分有效的提高了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净化率和转化率。例如,在制糖工艺中输出的废糖蜜,被酒精厂酒精车间作为资源用来生产能源酒精或食用酒精,酒精车间产生的酒精废液经过浓缩、干燥和补充必要养分后,制成复合肥,这样就使废糖蜜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减少了环境的污染;造纸中段的废水(碱性)与热电厂锅炉的含硫烟气(酸性)通过除尘脱硫塔进行中和反应,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水的重复利用,极大的减少了废水的排放。总之,贵糖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除尘脱硫、回用水工程等系统化的环境治理技术,形成了包括处理废水、废气、生产水泥、轻钙等副产品以及利用酒精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酒精废液制造复合肥、向园区制造系统提供回用水的一个环境综合处理系统,充分体现了其环境治理技术的系统化,极大程度的解决了区域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 4 催化绿色技术革命 技术创新按创新的新度来分,可区分为重大技术创新和渐进技术创新。重大技术创新是指由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新技术革命所导致的创新。渐进技术创新是指技术原理无重大变化的产品和技术改进。重大技术创新可以是单元技术上的创新,也可以是同时涌现数种技术甚至是整个系统层次上的创新。后者亦可称之为蔟状式创新。IT业的技术创新形式就属于这种情况。众所周知,IT业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领头军,其技术的更新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往往一夜之间就会涌现出数种新技术,淘汰掉前一天还十分盛行的技术及产品。这就是典型的蔟状式创新。 由生态工业园区所引发的绿色技术革命就属于蔟状式创新。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当今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枯竭、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人类需要超越现代技术,寻求一种新的技术体系,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绿色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技术和改善生态技术。由此可见,绿色技术不仅要解决之前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还要防止未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 生态工业园区要求园区成员间在物质和能量的使用上形成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链或食物链,以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封闭循环和废物最少化。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改进现行技术,使技术向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零排放方向发展。这就使得企业纷纷致力于发展绿色技术。在生态工业园区这样的大环境下,绿色技术是如雨后春笋般大批量的涌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蔟状式创新。这直接促成了整个系统层面上的绿色技术革命。 在小区域范围内,由于生态工业园区是以生态工业链为基本结构,园区企业间的排列结构类似于生物链,均存在着物质的输入输出关系,这就直接决定了园区内的绿色技术创新将以蔟状式涌现为主要特征。以日本腾泽(Fujiaswa)生态工业园区为例。为了实现由末端治理技术向减少废物和降解废物方面的转化,实现园区污染零排放的目标,园区迫切需要一系列的绿色适用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腾泽(Fujiaswa)生态工业园区的上属公司EBARA公司开发出了各种废物转化新技术,主要包括硫化床气化燃烧和处理系统、烟道气处理系统、太阳能光电池系统、风能涡轮发电机、污水加热交换泵以及新型的燃料电池技术等。通过应用这些绿色技术,使得园区与传统的工业系统相比,估计降低40%的能源消耗,降低30%的水消耗,减少95%的废物排放和30%的二氧化碳排放。 对于整个社会层面上来讲,绿色技术的创新更不会是以零星出现、散状分布为特征的。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不断涌现及发展壮大,为了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目的,企业对绿色技术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而为了实现物质在整个社会系统内的良性闭合式循环,势必要求绿色技术形成一条绿色生产工艺的链条,主要包括水的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再循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 生态工业模式需要无害化新技术、新工艺的支撑,因此,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势必带来技术上的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但要实现这些技术上的突破,还需要政府、园区、企业的相互促进,从政策、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积极的配合。 工业创新论文:我国汽车工业的成本管理创新战略 摘要:入世后,国外汽车企业以低成本为基础进行价格竞争,争占我国汽车市场。我国轿车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能力开工不足、管理技术落后、生产成本过高等问题。为增加我国轿车竞争力,应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实施成本管理创新战略。 主题词:汽车工业;成本管理创新 在近年的世界汽车市场上,汽车巨头的激烈竞争集中体现在降低成本上。各大汽车集团纷纷聘用有“成本杀手”称号的人担任要职,以成本管理创新为手段,以低成本为基础,以价格竞争作为抢占市场的法宝。作为当今世界上具有最大潜在汽车市场的中国,入世的未来几年,汽车工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将受到全方位的冲击和震撼。价格竞争是入世后我国汽车企业与世界汽车巨头之间无法回避的竞争。因此降低汽车成本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必然选择。 1、入世后我国汽车工业面临国外汽车企业的挑战 1.1、国外汽车企业以低成本为基础进行价格竞争 国外汽车企业进入新兴市场一贯以成本战略为基础,采用低价格的竞争策略来抢占市场。从运用价格竞争战略的效果看,低价格可以使一个企业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瓦解顾客对其它品牌的忠诚,进而开辟自己的品牌及占领市场份额。因此,国外汽车厂商纷纷谋求如何降低成本,来满足价格竞争的需要。 在进行价格竞争的策略上,国外汽车企业在我国入世后,已开始重视对适应我国市场的经济型轿车的开发与研制。近期,日本汽车企业推出了9个品种20余种型号的经济型轿车,售价均定位于7000—8000美元之间;福特和戴—克公司推出了售价在7000—8000美元之间的经济型轿车;奔驰公司也先后推出“经济型速度之星”和“经济型短跑运动员”等小型轿车。这些经济型轿车的价格定位均与我国《“十五”规划》中要开发的经济型轿车的定位相仿,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些轿车的进入将给我国汽车工业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冲击。 1.2、中外汽车企业的成本比较 将中外汽车企业的成本做一比较,我国汽车企业则明显处于劣势。以日本为例,丰田公司以“只有降低成本才是至高无上的原则”为出发点,创造了“JIT生产方式”,始终把降低成本作为追求的目标。在1974年6月—1976年12月间,该公司降低成本金额高达650亿日元,其后,该公司年成本降低对利润的贡献均保持在10%以上。 随着日本三大汽车企业纷纷采用“JIT生产方式”,日本汽车企业的成本逐年降低。1998-1999年,日本汽车三大公司的销售成本率有两大公司呈现下降。丰田公司从1998年的78.3%下降到1999年的77.1%;本田公司从1998年的69.1%下降到1999年的67.7%。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我国汽车企业的成本也在呈现缓慢下降态势。一汽集团的销售成本率从1998年的86.2%下降到1999年的85.7%;东风集团从1998年的88.2%下降到1999年的82.7%;北汽、上汽集团也从1998年的92.9%、75.7%,下降到1999年的90.2%、74.7%。 上汽集团是销售成本率最低的厂家,仅为74.7%。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其主打产品——“桑塔纳”的生产能力利用率达到71%、年产量达到22万辆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其次,价格较高、科技含量较高的“别克”轿车的旺销,对整个企业集团的销售成本的降低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上汽集团提出“可比产品成本要达到每年下降5%”的目标取得了一定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别克”轿车的销售价格高于国外市场价格,使上汽集团增加了销售收入,降低了销售成本率,但随着入世后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外轿车价格逐渐趋向一致,会导致上汽销售成本率的提高。 虽然我国汽车企业的成本呈现缓慢降低态势,但与日本三大汽车公司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汽车企业销售成本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数十种车型,绝大多数是引进或仿制国外20世纪80年代的产品,需要向合作方支付大额的技术转让费、高价购买关键零部件以及承担外方人员高工资;二是虽然引进的20世纪80年代的生产线的技术和产品已成熟定型,但生产批量未达规模经济点,导致巨额固定成本居高不下,从而直接导致我国汽车企业的销售成本率提高。 2、我国汽车工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机遇 2.1、问题 2.1.1、生产能力普遍开工不足 我国汽车企业在设计产量上均达到了汽车组装线的经济规模产量,但实际产量普遍未能达到规模经济点。截止2000年底,我国已建成具有年产各种汽车300万辆(轿车年产120万辆)的生产能力,但2000年全年只生产各种汽车206万辆,占生产能力的68.6%。轿车产量达60万辆,为生产能力的50%。表1为2000年我国主要汽车厂家生产能力利用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上海大众公司和一汽大众公司的轿车生产能力利用率较高,为73%;上海通用、长安奥拓、东风神龙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30%左右。生产能力利用率的严重不饱满,直接导致车均固定成本居高不下。同时,由于我国汽车企业实际生产量未能达到规模经济,也导致汽车价位过高,从而抑制了市场的需求,使我国汽车工业形成了“需求不足市场容量小企业规模小不经济、成本高价位高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 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显著行业,对生产成本影响最大的是生产批量,若产量达到设计年生产纲领,产品价格下调是必然的趋势。目前,我国轿车市场的需求量只有60—70万辆。盲目要求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达到年产轿车100万辆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市场的需求制约了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 英国马克西和西尔伯斯通过对汽车生产线长期平均成本所做的分析结果表明:1条汽车生产线的最小、最佳规模是年产6万—10万辆。因此,我国汽车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先使单条汽车生产线达到最小最佳规模(年产6万—10万辆)后,再通过组建同等经济规模的生产线,扩大生产量来达到生产线经济规模。其后,在需求增长和扩大出口的情况下,达到年产100万辆的企业经济规模。 2.1.2、企业管理技术落后 我国的管理技术落后首先表现在我国企业本身的管理基础较弱,多数企业是由国有企业通过重组、参股或控股方式发展起来的,管理层大多来自计划经济结构的国有企业,较大部分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素质。 地方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企业独立自主的管理能力的发挥。我国汽车企业面对的市场,被人为地分割为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各地政府均对本地的汽车企业进行保护,对外地汽车进入本地市场设定了各种各样的壁垒。这不但导致汽车企业进入外地市场时要付出高额成本,同时也抑制了当地汽车企业提高自身管理创新能力的主动性。 2.2、机遇 我国汽车工业《“十五”规划》提出,要“加大汽车工业战略重组力度,以一汽、东风、上汽集团为基础,培养2—3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此为契机,可改变我国汽车工业各自为战、缺乏宏观调控,以企业和地方的局部利益而牺牲全局利益的现状,拉开中国汽车工业大重组的序幕,使企业上规模、上效益。 我国汽车工业《“十五”规划》中还提出了“在5年内重点发展排量1.3L,售价8万元左右,百公里油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经济轿车”的宏伟目标。我国汽车工业企业现已具备研制低价位经济轿车的能力,因此,对国内汽车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 3、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成本管理方法创新 3.1、变革成本管理思想实施成本战略 成本战略有别于传统的成本降低方式。它是紧盯市场目标,以成本为竞争中心,通过使用独特的技术、借助有利的原材料购进渠道及利用规模经济的特性来进行操作,从而达到在同业中成本最低,以低于同业竞争对手的售价来获得大量的市场份额的战略。 建立低成本地位,使企业在确定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上具有决定权或成为降低成本的主导者,则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超额的利润。 成本战略要通过市场调查,确定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特性,进而设立该产品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预先限定产品成本的最高限额,规定制造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成本不准超过这一限额,然后要求设计、工程、外购材料等部门通力合作达到目标成本。成本战略要求只有在最后工序达到成本降低额的目标后,才能进入实际制造阶段,否则仍要通过多重循环挤压成本,以使实际成本达到目标成本的目标。 成本战略将改变成本的立足点,将其从传统的生产现场转移到产品的策划、构思和设计阶段;从业务链的下游转移到源头。直观地说,在设计阶段就对将要发生的产品成本进行虚拟核算,可以使开发新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 成本战略中关键的是确定目标成本,即在新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为实际目标利润而必须达到的目标成本值。其可表示为:目标成本二期望销售价格—目标利润。目标成本是企业允许的最高成本额。 期望销售价格可在与同业竞争对手的同类商品中进行比较得到,要同时考虑到其它企业类似产品目前拥有的市场份额、可能达到的市场容量、企业自身销售物流系统是否完善(销售网络人员的熟练程度)和商品战略等。目标利润必须兼顾多种因素,不但要从企业的经营观念、经营方针和经营战略出发,还要考虑到企业的长期投资计划、研究开发计划、中期利润计划以及内部留存收益运用计划等因素。 3.2、提高劳动增值率 更新观念,杜绝浪费,提高劳动增值率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之一。生产浪费可分为以下7种。 a.生产过量的浪费,最典型的是工作超进度,造成产品的积压,增加和产生挪动或堆放产品的工作; b.窝工造成的浪费; c.搬运环节上的浪费; d.加工本身的浪费; e.库存的浪费,库存越大,资金占用越多; f.操作上的浪费; g.制成次品的浪费。 在小批量、多品种混合生产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次数改变多,使生产浪费变的更加严重。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求缩短设备的切换调试时间,随时根据生产需要切换调试设备,以适应后工序的生产指示或客户的需求,做到生产中各工序的现实需求与产品的最终需求合拍。第二,要缩小搬运批量,即使各工序能按很小的批量切换生产,如果向下道工序的搬运批量较大,就不能避免搬运在途或加工等待在途,搬运批量应配合生产批量的缩小而力求缩小,其理想状态是“按件搬运”。第三,要采用“U型生产线”与“多功能工人”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即配合设备的小型化,使各工序的距离变短,作到“进出一致”原则,即取出与投入再加工的工位位置一致,消除回头再取加工物件的无效损失。第四,在此基础上加以“一工多能化”,使员工具有操作前后各个工序设备的能力,可达到少人化的目的,又可以提高流水线的生产效率。 3.3、增加劳动附加值 成本战略的另一主要方面是,劳动思想更新,减少无效劳动,增加劳动附加值。 任何车间的生产劳动都可如图2一样划分,将现场劳动划分为“浪费”、“不增加价值的劳动”和“增加附加值的劳动”三部分。虽然增加附加值的有效劳动所占比例较低,但只有这部分能改变产品质量和组装加工的方式。也就是说,这部分在制造零部件或产品时,可对原材料或半成品等加工对象付出劳动,创造出附加值,即劳动增值率。严格地说,没有附加值的劳动也应视为浪费,因为它们没有提高或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只会增加人工成本。属于浪费的劳动应立即消除;对不增加附加值的劳动,要合理安排,加以改进,尽量减少其所占比率,提高劳动附加值。 3.4、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取决于采购上的创新,导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汽车产品材料费用一般占售价的35%—60%,是产品成本中最直接、最基础的部分,所以,要想降低材料成本,首先应按产品逐一认真核对数据。 在材料采购、产品配套零部件采购中,应导入市场竞争机制,企业所有的采购业务,包括生产产品的直接零部件、材料、非直接物料(机械、设备、房屋、服务以及维修等),都应该归口采购部门统一采购。 采购部门将所需采购的项目分类,将非直接物料归为一类;对直接生产配套零件则尽可能组成系统或总成一并采购,通过扩大每批批量值可取得较低的采购价格。 在供应商的选择上,首先,可以参照QS—9000质量标准体系,给供应商打分,选择合格的供应商。按市场竞争的方法可取得成本控制范围内合理的较低的配套价格。根据上海通用公司实践统计,选择几家合格的供应商经过几轮竞价,一般情况下价格可平均下降5%—10%。随着生产工艺的成熟、工人操作的熟练、产量的增加、合格品比例提高等因素的变化,可要求供应商逐年调整供应价格。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关税税率的降低,汽车企业还可利用WWP、GPS全球采购系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质量同等、价格更低的零部件,使汽车产品在成本上有竞争优势。 工业创新论文:基于集群式创新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 摘要:党的十六大,把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战略提到议事日程并逐步实施。然而,如何认识“东北现象”的原因,如何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升级和产业振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拟从集群式创新的角度,以集群式创新的竞争力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现状及其成因为基本点,来探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产业升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集群创新 东北老工业基地 产业升级 一. 集群式创新的竞争力优势分析 对一个区域来说,产业的有效升级一般有两条路径:一是沿着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即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演进,这是众所周知的产业升级路径。二是沿着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提升,即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到关键的核心部件的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集群创新升级模式。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由于产业集群能够获得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报酬递增、企业间的互动学习和合作创新等优势,从而成为具有高端竞争优势的产业升级模式,进而促进区域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正如波特所指出的,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促进和发展集群的能力,其核心是集群式创新网络的发展。 集群式创新,是指以专业化和分工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形成长期稳定的创新合作关系而产生创新聚集,进而获得创新优势的一种平等开放的创新的网络组织形式。从其构成来看,这个网络包含有一系列的创新网络结点。这些结点往往与某一产业相关,包括了各类企业,如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的供应者,生产上有互补性的企业,下游的渠道和顾客,以及在知识、技能、技术上相关的企业,还有各种机构,如提供教育、培训、相关信息以及研究和技术支持的大学、职业培训机构、标准制订机构、咨询和评估机构等社会机构,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机构等。在发展较成熟的产业集群中,这些企业或机构间已建立了持久的联系,形成了良性的互动结构。其中,基于社会资本优势的创新合作,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从集群式创新的竞争力优势来看,由于强大的社会资本优势使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交流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通过技术转让与模仿,该项技术创新较容易地在集群内扩散;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科技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技术改良,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而且,在产业集群中各行动主体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等因素,减少了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遍在的合作行为,又导致了企业资源和能力的互补,降低了创新的风险。这一切导致了“集群中飘荡着行业秘密的空气”,集群中技术溢出效应更强,使默会的知识更容易扩散,创新更容易发生。与此同时,集群式创新网络有利于新企业的衍生。集群的规模越大、产业的价值链越长、企业集聚的程度越高,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往往越发达,衍生企业也就越多。这些衍生企业常常把公司的选址靠近母公司,利用原来的关系网络和共享的信息开展创新活动。从现实的发展来看,硅谷的创新正是由以企业的衍生为载体而不断产生和扩散的。在硅谷的70家半导体企业中,有近50%的企业是最早建立的费尔柴尔德公司的后裔,在这些后裔中,诞生了诸如英特尔、国民半导体公司等世界电子信息工业产业的先导。正是这种永无止境的技术和产业的自我激励的发展过程,促进了硅谷的发展和集群竞争力的提高,相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产业升级缓慢和产业振兴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衍生机制出了问题。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现状 从整体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0 至30年以上。大多数国有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相当薄弱,很少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从机械行业来看,东北三省尤其是沈阳,号称全国的总装备部,其制造业曾经是新中国制造业的骄傲。然而,现在却步履蹒跚,经济发展缓慢。我们知道,装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它一方面担负着为制造业及其它行业提供先进技术装备的重任,其所提供的技术装备性能是否先进、质量是否优良、成本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造业及其它行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它又联系着材料、电子和零部件加工等行业。在机械行业中机床尤其是数控机床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基础产业,其水平的高低和拥有量的多少,是衡量当今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生产机床最多的国家,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80年代中期以前,占有全国市场份额的70%。然而,从产品本身来看,大多数属于中低档产品,其中数控机床的的拥有量只占5%,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80%。与现时大多数企业产品积压和开工不足相对应的却是每年20~30亿美元的设备进口,其中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纺织机械、胶印设备、数控机床的70%,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都依赖进口。这样,就形成了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错位,从而失去了市场优势。然而,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基础薄弱和创新能力低下相对应的是老工业基地也一直在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但结果却是不断地重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以及“落后——改造——再落后——再改造”的技术发展怪圈。无论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是竞争优势都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经济——技术相脱节的问题也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产业升级和振兴乏力。 三.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技术创新现状的成因 造成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缓慢和振兴乏力的因素很多,诸如资金供给约束、经济结构障碍等,但在笔者看来,更为重要的因素就在于社会资本的缺失和有效的制度供给不足。 1.创新环境与社会资本缺失 从社会资本与创新环境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能力不足和区域创新乏力主要是因为社会资本薄弱和有效的创新环境缺失。社会资本薄弱,是指区域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相关机构之间缺乏基于信任的合作基础与相互联系的纽带,无法形成合作的创新网络。这种社会资本与创新环境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之间横向关联度低、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如前文所述,企业间的频繁的交往、联系与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知识共享,降低交易成本。但老工业基地的企业,长期以来倾向于和政府之间的纵向的、传统的和封闭的联系,忽视跨企业、跨产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倾向于企业的单向突进,因而无法共享社会关系网络所带来的创新聚合效应。也就是说,尽管大量的企业在地理上集中于某个区域,在地方上连接成片。然而,在生产上却相对独立,企业之间各自为战,缺乏信任和合作,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技术、知识和信息的交流。由于企业间忽视合作的效用而片面地强调竞争,在行为上“万事不求人”,企业间“老死不相往来”。这样,企业之间不但无法像国外发达地区的企业那样,通过合作网络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创新合作,从而在互动和相互学习中不断创新。相反,在市场竞争中非但难以合作,甚至相互拆台,导致技术、信息和各种隐含经验类知识流动严重不畅甚或断流。特别是当企业技术开发的基础水平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时,企业独立的技术开发就严重制约了技术创新总体水平的提升。事实上,企业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开展什么经济活动,它的行动都首先是一种社会行动,总要受社会的限定。它总是嵌入于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这个社会网络与经济网络共同构成了集群内部的创新网络。 第二, 从企业与相关机构的关系来看,企业与相关机构(大学、中介组织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系和知识流动严重不足。我们知道,在一个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是不同参与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促进了知识流动。也就是说,在我国现有的创新体制下,企业只有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密切联系,才能诱发新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作为大学和研究机构只有与企业密切联系,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断的及时转化为商品,实现技术创新的双赢。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看,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发合作比例与全国平均比例相比还比较低。特别是在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与科研机构及大学之间开展合作创新,是创新资源有效配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这不仅可以消除技术创新的低水平重复,而且可以加速产业升级,摆脱所谓的“东北现象”。 第三,从产业联系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没有形成有效的专业化分工和配套体系,产业间的联系薄弱,从而使东北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象“孤岛”一样悬在这里,形影相吊,没有或少有就近配套企业,只能靠历史上形成的家底和增加新的投入在苦苦支撑。从“一汽”来看,由于孤悬东北,使其创新性研发成本必然比拥有创新网络的兄弟企业要高,获得同样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也要比那些处在汽车产业聚集区或接近汽车产业聚集区的汽车企业高。 2.有效的制度供给不足与政府政策失灵 为促进本地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家和当地政府都制定了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与发展知识经济的规划。然而,在诸多的规划中主要遵循的是线性思维模式,即存在着就技术谈技术的倾向,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开发新技术,忽视了技术创新的复杂性特征,忽视了创新环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政府常常把技术创新过程看作是一个管道,认为只要有R D投入,管道的另一端就应该有产出。而且,对技术发展的评价指标也主要依赖于R D投入和产出的多少,忽略了技术创新本身应该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学习的社会化过程。当发现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时,不是从克服制度缺陷上找原因,而是希望通过提高创新意识、加强技术进步指标考核等方面扭转局面,结果往往劳而无功。 从产业发展规划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刚性生产的影响,政府在经济规划中或是凭经验办事或是盲目效仿,往往不能和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企业的真正需要。同时,政府至今仍停留在用“支柱产业”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西方六七十年代的认识水平上,片面地强调地区比较优势, 从而造成各省产业优先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这种结构趋同使企业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技术的关联度低,也没有形成基于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相互认同和协作关系。这样,不仅弱化了技术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加剧了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而加大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导致创新乏力。与此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过于重视主导产业的发展而忽视甚至忽略了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发展的倾向。然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持久成功的产业都不是孤零零地单独存在的,而是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出现。产业集群既包括主导产业也包括有竞争力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不发达或创新能力较弱,主导产业也不可能发达。因此地方政府要让自己的重点产业获得竞争优势,必须注重对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及其创新能力的培育。事实上,当今的区域发展已经不完全是如何利用资源条件来选择那些支柱产业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而是如何在区域的历史和产业文化基础上形成某个专业化的特色产业集群,进而构筑一个有特色的地方生产系统和创新系统。这时合作战略与竞争战略同等重要,因为决定一国或一个地区竞争力的绝不是一国或地区的的一两个大企业,而是该国、该地区一系列有竞争力的产业,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又取决于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一国或地区工业化的过程正是产业层次技术创新持续活跃的过程。 四.东北老工业基地面向集群式创新的政府公共政策 作为集群式创新网络,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组织和自依赖的过程,但这种自组织过程并不排斥作为创新网络结点之一的政府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实的状况下,更应该发挥政府的作用,但这决不意味着政府对创新主体企业行为的替代。恰恰相反,地方政府政策作用的基点是为企业或产业的创新创造一种有效的区域环境。 1.营造有利于培育本地企业家和创新的产业文化氛围 创新网络的有效运行和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创新文化,即知识的水平流动与配置以及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由于多年来的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使我国的学者和企业存在一种把知识分为可用知识 (功用知识)和不可用知识(价值知识)的倾向,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深层联系。这种过于重视可用知识而忽略价值知识的倾向,使得可用知识建立在一种脆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学科领域内忽略了价值知识在营造文化氛围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即学科以外的文化上,也存在着不利于创新的成分——强调一律性、成败论英雄、小富即安以及忽视个性化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上述两种文化倾向,导致了创新文化的缺失。而事实上,有效的创新文化对区域或集群甚至一个国家的创新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提高和维持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把激励创新的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地位。从现实来看,创新文化的建设主要应从教育入手,重塑人们的价值观,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营造创新网络所必须的信任环境 信任是创新网络得以形成和有效运作的基础。信任的缺失将极大地影响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阻碍。因此,在信任环境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及相关机构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以营造有利于创新合作的信任环境。 3.营造有利于区域合作创新的制度环境 制度创新是生产关系调整和体制变革,它为各类创新活动主体追求持续创新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有利于提高创新及经济运行的效率。我国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在制度安排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合理乃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实际上,创新主体间的网络化联系也离不开制度环境的支持,在市场竞争的社会里,要促使创新主体间乐于交流合作,必须要有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组织机构,以平衡各方利益,从而降低交流障碍。因此,如果不能在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上为交流合作各方之间的信任建立保障,必然会使创新主体间存在过多的猜忌防备,影响合作的进行。与此同时,互惠是合作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关键,建立在互惠之上的合作才具有持久性。政府可以通过对于集体行为的规范和合作报酬机制的设定平衡企业间的利益,达到企业间在合作中的互惠互利。因此,必须营造有利于区域合作创新的制度环境,以重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联系,以产业集群战略和集群式创新网络提升东北的产业竞争力。 总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当地政府而言,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关键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经济振兴,而不是企业解困。为此,其政策作用的基点应以机制创新、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把重点放在扩大就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从这一点来看,促进产业集群和集群式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将是一种有效的模式。 工业创新论文: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探索及启示 [摘要]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园区积极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先进的公共管理意识、体制和模式。本文分析了园区政府理念创新的三个纬度,论证了体制创新是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的中介,以及园区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并在提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立足本国国情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对外辐射的制约因素。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新一轮改革大潮中,以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特区开发思想为指引,一大批各级各类的开发区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和动力源。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就是其中一个光彩夺目的亮点。由邓小平同志首倡,1994年2月26日,中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在北京签署《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创造了两国政府之间合作进行土地成片开发的案例,并由于协议中对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规定而使这次合作具有了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如今,八年过去了,园区不仅按照预定的设想运转正常,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而且由于其在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方面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及其理论价值而受到政府、经济界和社科界的广泛关注。我们认为,园区建设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在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从内到外表现为三个层次,即理念创新——体制创新——行为创新——经济发展。 一、 政府理念创新的三个纬度 理念创新是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因,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首先体现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上的创新。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从管制思维到亲商思维(服务思维) 在全球化趋势日愈凸显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转变传统管制思维,树立权利本位、亲商思维、服务理念。在亲商思维的指引下,政府行为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所谓亲商思维是指园区行政部门以为客商服务为最高宗旨,把亲商思维消化在招商引资、日常管理服务的态度和价值观中,帮助客商获得满意回报率,同时使园区获得相应收益从而形成双赢格局。亲商思维是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核心,它认为政府并非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只有当政府成功地提供了一个适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并使这些企业取得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投资,国家经济才能得到快速提高。亲商思维把政府——工商业——人民利益三者统一于工商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工商业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竞争能力,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园区管委会将亲商思维溶入到公共管理实践中,具体体现为亲商观念的培育,园区各部门依靠高效的招商网络,建立了无微不至的客户服务体系,充分尊重客户的意愿,为客商提供快捷、简便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同时采用敲门法的“国际招商网络”,即有的放矢地主动招取优质投资项目;建立综合性的竞争优势,即园区管委会给予客商确定、清楚、快速的答复,一旦承诺,务必兑现;提供有吸引力的特殊政策;确立为我而用的招商标准。园区依靠新加坡经发局的国际招商网络,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由浅入深地逐步形成点一线一面一化的园区发展高新技术的招商策略。亲商思维改善了园区政府形象,提升了政府信誉,促进了园区经济发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世界产业巨头落户园区,从而形成了高科技。高税收、高就业的园区发展格局。 2.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 国际贸易中的公正观念。互惠观念、谈判协商观念本质上都与规则观念紧密联系。全球化时代下的公共管理就是要按规则办事,公正、公平、互利。通过协商谈判的途径解决纠纷和难题。政府应制定与世贸组织的原则相一致的游戏规则,完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地把政府行为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使政府管理模式从个人权威转向规则权威,使政府理念由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新加坡是一个法治国,它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之上没有权威。坚持依法治理。严格执法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 园区通过对新加坡法治经验的引进一一借鉴——运用,以法治思维探索建立了依法治园的法规体系和执法机制,形成工业园区完善的法制环境。其内涵表现为: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专家治园的规划管理体制。园区的规划管理体制推行专家治园,公开公布政府的园区规划,然后授权规划师分级管理,行政首长只处理违规申请和上诉案例。同时实行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以杜绝腐败。 其次,完善和明晰园区法规。结合中国国情和园区实际需要,园区管委会共编制了18项管理办法,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才十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外商投资企业行政性收费目录搏动管理办法、公积金管理办法、国家公务员实施细则、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等等,将园区公共管理纳入法治化。公开化、透明化的轨道。 最后,执法透明化。园区制定的《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管理办法》明确规划管理的内容。程序和工作时限,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一视同仁,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园区投资环境,使客商清楚地了解园区管理依据、程序和方法,从而使执法主体与外商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对称。管委会依法治园的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受到了普遍好评,增强了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3.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思维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公共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公共管理的目标木单纯是公共物品的生产,而且也包括如何促进人的发展。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园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内容。“人力资源是新加坡唯一的资源”是新加坡人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共识。它将人的智慧和能力作为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来开掘和利用,其内涵体现为:充分有效地发现城市内外、国内外人力,做到人尽其才;提供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条件,知识更新和再培训的条件;发展教育和智力投资。 园区通过对新加坡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借鉴,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简单粗糙的管理方式,把人视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要素,形成了“人力资源是工业园区最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环境是工业园区最重要的投资环境”的理念。园区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管理中,其基本特点体现为:寓简明于透明之中,寓灵活于规范之中,寓亲商于服务之中,寓动态于有序之中。这一管理方法在建立精干高质量的公务员队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技术队伍的引进等方面效果显著,适应了园区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需求,并使园区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分散型服务向一条龙服务转变;从低层次服务向高层次服务转变。 二、体制创新是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的中介 政府体制改革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的外力要求,一是由内向外地表现为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动机。政府体制创新亦是一个过程,表现为: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渐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奠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地位。 体制创新是理论创新转化实践的中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进行体制创新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1.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指出,“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这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市场,而不是替代市场”。加人世贸组织必将加快我国政企分开的步伐,使企业逐渐脱离政府的行政控制,保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同一竞争平台上,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随着我国加入MO,政府经济职能又被赋予了新的内蕴,这体现为:引导,政府应研究和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寻找发展经济的最佳路径。调控,政府应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扶持,在WTO制度规范的框架下积极寻求发展本国工业的途径,在全球化浪潮维护 国家的经济主权。 园区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借鉴和创新优化了园区投资环境,吸引大批跨国企业落户园区,三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已形成了适合国际经济发展战略的投资产业结构。 2.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政府转变职能应以社会本位为导向,应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要求作为自身价值的参照体系,不断依据社会变量决定自身的结构、权限及其运行方式的转变,把政府全方位控制社会的冲动减小到最低限度。政府主要是社会的服务者、协调者和一定范围的干预者,社会才是主导者,因而评判政府职能的标准将不完全依仗效益和效率,而主要取决于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管理逐渐趋向政府公共政策化、公共管理社会化从而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通过参与式民主给公民授权。”在这样的政府中,公共管理的职能部分地甚至完全地转移给非政府公共管理组织。政府从公共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不仅自身可以达到消肿减肥的目标,而且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公共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更小的政府——更好的服务是园区管委会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中轴。首先,更小的政府。园区管委会根据“精简、统一、效能”和“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仅设立七套常设机构共12个局和1个非常设机构,定编120人,却承担了相当于市一级党政机构和近百个部门和职能,实现了对外(新加坡20多个政府机构)接轨,对内(苏州市及省,国家)接 口的要求。同时,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建立了高效的公务员管理体制,既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又有利于实现公共管理的法治化、公开化、民主化。其次,更好的社会服务。园区管委会的社会职能就在于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营造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良好的园区生活环境。 三、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巨动 现代公共管理以社会需求为起点,以成本——效益分析工具,通过体制创新以满足社会福利需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它表现为:经济发展要求公共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日益成熟,这又为公共管理在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经济制度环境。 1.经济发展呼唤公共管理体制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用脚投票选择投资领域。在全球化环境下,跨国公司根据区域投资环境可以随时将生产转移到法律透明度高、劳工法律松、市场机制完善的区域或国家。跨国公司这种用脚投票方式的微妙方式不仅仅要求而且迫使政府进行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改善投资环境,树立亲商理念、法治理念、从刚性行政转向柔性行政。 园区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和经济管理经验,正是希望通过对其借鉴、消化和吸收,在园区尽快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制度创新来构造新的招商优势,并为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构造新的增长点。此外,园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必须依靠体制创新为先导。园区要实现其战略目标,即成为国际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以及成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超前试验区,以“管理示范”和“产业辐射”有效带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就必须“敢于试验,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以体制改革为先导,探索出一条以注重功能效益的体制供给来取代单纯的优惠政策,进而形成新一轮经济成长驱动机制的新路。 2.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公共体制创新的目标是完善政府过程功能,从而使政府输出功能符合社会生态环境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体制创新赋予了政府理念、体制、行为新的内涵。 首先,高瞻远瞩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园区依据产业发展战略、人才资源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的研究,提出园区产业结构发展的原则是“先二后三到二三并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当发展高效益产业、高就业产业;提出园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立足苏州,依托浦东,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开放开发。 其次,亲商思维下更快捷的服务。园区建立上海——苏州工业园区的海关绿色通道。在上海海关和园区海关之间建立电脑联网,使园区的进出口实现直通与口岸式管理,从而极大提高通关速度,方便了客商;园区建立起由网络化职业介绍系统、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系统、市场化的劳动力价格系统、法制化的管理系统等等。 3.经济发展为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制度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日益成熟,这又为公共管理在更高层次上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经济制度环境,从而形成体制创新——经济发展——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的良性循环。园区在借鉴新加坡经济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一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管理严格,借鉴新加坡裕廊镇规划模式建设的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城区已在金鸡湖畔初现。 园区对新加坡经验的大软件和小软件借鉴已基本完成,园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园区之一。在此基础上,园区又树立了新的战略目标;通过体制创新继续努力把园区建设为与世界经济接轨、符合国际惯例的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园区。而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又要求通过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借鉴和体制创新,从而形成制度供给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否定之否定的良性循环。 四、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对外辐射的制约因素 园区八年来的实践证明,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经验,以制度的创新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从而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建立新的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开发区协会、山东省开发区协会、江苏省对外经贸厅先后在苏州举办了“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研讨班”,对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对外辐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应该看到,这种辐射的力度是有限的。园区经验的对外推广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由经济领域逐步向政治领域扩展,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更是方兴未艾,加入WTO则构成加速这一改革进程的外部动因。在这种有利的宏观条件之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对外辐射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的要求仍要受到种种现实情境的制约: 第一,从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力来看,园区经验的对外推广存在着一个“路径依赖”问题。体制创新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变革,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恰恰就凝结在现行的体制框架当中,实际地调控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它们曾经有过存在的充分理由,并以其巨大的历史惯性作用于当下人们的活动。因此,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自身对于体制转变的紧迫性的认识,对于改革将要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更深层次的一定区域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状况和该地区的社会历史条件,成为制约体制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将影响到园区经验对外辐射的接受程度,同时意味着学习园区经验同样有一个如何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并有所创新的问题。 第二,从体制创新的外部条件来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实践探索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能否争取到有利的外部条件支撑构成园区经验对外推广的第二重制约因素。园区作为中外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一开始就获得了强有力的组织支撑。从中新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到双边三级联合协调体系的建立以及被赋予的一系列“不特有特”、“特中有特”的功能性优惠政策,为园区的运作营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园区作为一个新建的城市实体,是按照一种全新的模式来设计和运作的,它的资金的投入巨大而先天的负担很小,使其得以高起点发展,高效能运转:园区以150人的机构编制规模创造了130多亿元的GDP。园区的实践告诉我们,政府机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任重道远。 第三,从体制创新的外部空间来看,我国目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权划分方式影响着地方政府对于体制创新的能动作用及其形式空间。园区的成功探索为发展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积累了新的经验,即这种互利合作也可以在两国政府之间展开,通过共组的国家财团进行运作,从而拓展了国际经济技术的形式空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新的思想解放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由此推而广之,对我国的对内开放和地区之间的互利合作也不无启示。问题在于,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政府管理体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明确的职权划分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双重的垂直领导,这势必制约地方政府对于体制创新的能动性和这种创新的形式空间。园区经验的对外辐射推广有赖于地方政府积极发挥自身能动作用和中央政府的适当授权。 工业创新论文:创新发展模式 注重项目实效 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 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深化项目带动战略的重要平台,是实现闽西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创新发展模式,注重项目实效,提高服务水平,确保乡镇工业集中区成为新的增长点,成为新的经济板块。 一、创新发展模式,吸引多元投入 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应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主要以市场机制集聚生产要素。政府主要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政策等宏观手段予以正确引导。为此,要重点抓好三个创新: 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工业集中区可在经济上与政府分离,独立承担经营责任和收益风险。按照“标准化建设、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加强对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引导,使集中区管委会逐步由履行行政职能过渡到社会化运作、规范化服务。 二是创新投资主体。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吸引多元投入,解决集中区建设资金问题。在集中区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投资公司,主持和经营管理工业开发园区和集中区的建设。投资公司实行多元化的资本结构,按照自主经营、滚动发展、自我壮大的要求,进行独立运作、自负盈亏式的运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措集中区建设资金。鼓励和吸纳各类企业和投资主体参与工业集中区的投资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在集中区内建造多层标准厂房。 三是创新发展空间。完善并落实“飞地工业”政策,对一些不具备工业发展条件的山区乡镇,可从整合土地资源入手,鼓励其引资在异地举办工业,借助相邻乡镇的工业集中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二、注重项目实效,优化入区项目 项目是衡量一个乡镇工业集中区生命力之所在,能否引进批好项目落地生成,是检验工业集中区办得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必须把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项目优化、项目引进上来。 一是选准好项目。按照项目工作原则,理性把握工业投资引导,力求各类集中区建设项目适应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业已形成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需要,使储备、落地、生成项目更具前瞻性、有效性。 二是拓宽项目生成渠道。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利用外资和区域协作、激活民资和现有企业延伸做大等途径,促进项目在集中区落地生成,特别要重视引进一批本市现有产业及企业配套加工等拓展性项目在集中区发展。加强与市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有条件的乡镇工业集中区还要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加工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出口创汇项目、劳动密集型项目,全方位提高集中区的项目质量和引资水平。 三是集约土地利用。新增乡镇工业企业应当全部进入集中区生产,集中区之外符合规划要求的现有乡镇工业企业,要充分利用集中区的扶持政策,通过腾地拆迁等方式,逐步集中到工业集中区里的标准厂房内,促其在集中区内发展壮大。要通过调整工业布局,集聚优势资源,建好、用好集中区标准厂房,提高集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节约土地资源,增强集中区吸引力、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三、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是吸引招商引资的关键性因素。要采取各项措施,改善乡镇工业集中区投资、经营、生产环境,重点要在优化三大环境上下功夫。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广泛宣传《龙岩市促进投资与企业发展的有关规定》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政策措施的影响力。对市里出台的有关政策及配套文件执行情况要作专项督查,切实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中梗阻问题,促其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发展乡镇集中区的瓶颈制约,出台一些新的政策,特别要发挥财政对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的积极导向作用,对重点工业集中区和进区发展的企业应给予激励政策,在融资、税收、贷款贴息、搬迁补偿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对乡镇集中区建设实施经济目标和工作目标双考核制,真正做到强激励、硬约束,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的责任意识。 二是优化服务环境。改变过去那种重项目引进服务轻项目生产经营服务的倾向,努力使投产的项目有钱赚、赚大钱,使项目业主有追加投资的内在驱动力。加快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不断提高集中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集中区内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等方面的优质服务。推行领导挂钩乡镇集中区挂钩制度。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提高机关效能和服务水平。 三是优化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引导全社会充分认识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卓有成效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表彰;对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对阻碍乡镇集中区建设的不良现象,要加以曝光,坚决纠正。 工业创新论文:连续浸没式微滤技术(CMF—S)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创新与应用 【摘 要】 以冶金工业废水作为水源,采用连续浸没式微滤(cmf-s)的工艺技术,运行跨膜压差小,能耗低,膜元件使用运行寿命长。“多介质过滤器+微滤(cmf-s)”的工艺技术组合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系统,模块化设置,占地小,节省空间。而且微滤为多孔膜,且膜孔径为0.1μm,相比超滤技术不易堵塞,反洗时效果好,运行周期长。 【关键词】 连续浸没式微滤 反渗透 超滤 1 引言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淡水资源的紧缺及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与之相反的则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及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多数工业行业企业普遍存在废水排放量大,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低及污水资源化程度低等现象,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 邯钢充分意识到了污水资源再利用,资源化的重要性,在2004年就成功引进了“负压浸没式超滤 +反渗透”的水处理技术,利用冶金废水再利用的中水制取生产所需的软水及精脱水。该技术由于工艺需求,需鼓风曝气、抽真空动能消耗高;且负压式超滤的膜通量低,占地大,存在设备的一次性投资高等缺点。而管束式超滤由于膜材质限制,膜丝脆,不如浸没式超滤膜丝韧性强,使用寿命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对反渗透预处理工艺的研究和探讨,在二软水的建设中,选用了由西门子的cmf-s连续浸没式微滤替代超滤的方案。根据多年的运行管理经验,供水车间通过方案优化最后确定采用“多介质过滤器+cmf-s连续浸没式微滤+反渗透”的组合工艺,来水水源为以冶金工业废水回用处理后的中水进行深度处理再利用,生产出满足生产需要的软水、脱盐水。 2 原有工艺技术组合 2.1 “负压浸没式超滤+反渗透”的水处理工艺技术 2.1.1 工艺流程 以冶金工业废水为水源,在邯钢第六、第七软水站采用负压浸没式超滤+反渗透的水处理工艺技术,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2.1.2 该系统的不足之处 (1)该工艺预处理系统采用负压浸没式超滤的膜通量较小,工艺设计要求膜使用量大,占地大,工艺设备的一次性投资较高。(2)负压浸没式超滤,由于工艺的需要,需对该超滤系统的膜丝进行不间断的鼓风曝气和抽真空,造成系统运行过程中能耗较高。(3)超滤系统反洗过程的鼓风曝气为膜丝外曝气,膜面污染物去除率低。(4)负压式超滤采用的是膜箱组合,膜丝直接与进水接触,容易断裂,且断丝测试必须请专业人士。(5)膜元件损坏时,无法确认破损膜束及无法进行完整性测试。 2.2 “管束式超滤+反渗透”的水处理工艺技术 2.2.1 工艺流程 以冶金工业废水为水源,在邯钢第三软水站,采用管束式超滤+反渗透的水处理工艺技术,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2.2.2 该系统的不足之处 (1)该工艺预处理系统采用的加压管束式超滤,工艺要求的跨膜压差高,能耗高,同时膜的使用寿命短。(2)加压管束式超滤,膜元件材质为pes聚醚砜材质,膜丝脆,韧性不强。(3)加压管束式超滤,其膜孔小,易堵塞膜孔,运行周期短。(4)膜元件损坏时,无法进行完整性测试及单支膜束的确认。(5)超滤进水采用“澄清池+无阀滤池+多介质过滤器”的组合占地大。 3 改进后的工艺技术 3.1 工艺技术流程 以冶金工业废水回用水的中水做水源,在邯钢第二软水站采用“连续浸没式微滤(cmf-s)+反渗透”的水处理工艺技术,减小占地,延长运行周期及膜使用寿命。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3.2 工艺特点 由于该系统的水源为冶金工业废水经过初步处理后的产品水中水。冶金工业废水经过初步处理后的产品水中水,其悬浮物、硬度、大分子颗粒及有机物经过一定的去除。但是,由于冶金工业废水的特点,水质变化大,细菌、有机物含量高,cod含量及氯离子含量高,源水水质对设备的抗污染性要求高。管束式超滤存在膜元件韧性差、抗污染性差,同时由于运行压力高,膜元件的使用寿命相对时间短等缺点,而负压浸没式超滤存在产水通量低、一次性投资高、能耗高、清洗污染物去除率低等缺点。我们通过方案优化,决定采用“连续浸没式微滤(cmf-s)+反渗透”的工艺组合。 根据中水水质的特性,总结多年我们对双膜法运行积累的工作经验,对反渗透系统的预处理系统进行了多次改进。经过反复论证,方案优化,最终结合目前三、六、七软水站的工艺技术,确定了最终方案。将在三软水设计中的絮凝剂、石灰乳、粉末活性炭的投加方式取消,并在七软水的浸没式超滤设计上增加了多介质过滤器,去除细小颗粒、胶体等杂质,避免堵塞微滤膜。 由于邯钢第二污水处理厂设计中工艺已设计了絮凝、沉淀、过滤的工序,并投加了相关的药剂,因此,二软水在设计中去除了相关的设计,减少投资费用。而为了起到对微滤膜元件的保护,避免生产水中偶尔出现的大分子颗粒及杂质对膜丝堵塞及损坏,在微滤进水前设计了多介质过滤系统。 连续浸没式微滤(cmf-s)由于采用的是微滤,因此运行跨膜压差小,能耗低,同时由于膜元件在低压状态下运行,运行寿命长,一般cmf-s的膜元件使用寿命为7~10年。连续浸没式微滤(cmf-s)的高密度填充,使之占地小,节省空间。由于采用的是微滤,为多孔膜,且膜孔径为0.1μm(超滤为非对称膜,膜孔径小于微滤膜),因此在运行中,微滤相比超滤不易堵塞,反洗时效果好,运行周期长。 4 使用效果 通过在2010年,在邯钢二软水站采用西门子的连续浸没式微滤(cmf-s)作为反渗透系统的预处理工艺技术,目前岗位已运行将近4年,从运行数据分析,微滤安全经济运行,设备运行平稳。微滤技术可去除颗粒大于0.1μm的固体颗粒,去除水中的胶体、细菌,满足反渗透进水水质,进水sdi≤3,浊度小于0.2ntu。反渗透系统运行周期平稳,段间压差增长速度曲线平稳,污堵情况同其他软水站情况相同。 5 结语 邯钢引进西门子的连续浸没式微滤(cmf-s),由于此工艺技术占地小,高密度填充,适合应用于大型水处理水站,这为邯钢今后建设提供了管理的经验及技术支持。二软水是邯钢东区初次使用微滤技术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系统,为双膜法岗位的工艺技术优化与改进提供了方向及借鉴。 工业创新论文:浅谈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创新设计 摘要:当今社会正高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进程,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创新设计对此将大有裨益,其实际意义不仅将现有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建筑本身更是一种保护与传承,赋予其新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将从旧工业建筑的价值、开发模式、创新思考等多方面入手,对改造与创新设计提出建议与方案,为旧工业建筑的“新生”出谋划策,使其独特的精神特质与背景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 改造 创新设计 近几年,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现象,从北京“798”到上海8号桥见证了这一场旧工业建筑改造的风暴。这些旧建筑在改造后散发出了崭新的活力,逐渐从落寞又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中,闪耀出新的光芒。旧工业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社会缩影的载体,依旧难以抵挡时光流逝所造成的“被遗忘”,而改造与创新设计正是使它们经历着一轮新陈代谢,从外观、功能、格局、体量等多方面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与审美观,却不失其本身所独有的文化传承及历史意义,这对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人文价值是一种延续,如何将旧工业建筑重新发挥光和热,在保护与传承的同时,成为促进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积极因素。 一、旧工业建筑的现有价值 1.1历史文化价值 旧工业建筑是历史、文化、社会缩影的载体,其在历史的长河上曾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见证着一段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崛起与发展,能够激起人们的回忆与憧憬,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创新设计能够重新激发人们对于旧工业建筑乃至一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2经济价值 旧工业建筑空间结构大都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或排架结构,如若拆除必定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破坏生态环境,这不仅是建材的损失,在后期环境整治方面更是一笔不晓得开销。当下,旧工业建筑中大部分是功能上无法达成需求,而并非建筑寿命到期或是结构损坏。因此,只要合理利用旧工业建筑宽敞高大的空间进行功能置换,就可以重新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 二、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方式 2.1置换功能 旧工业建筑通常是已经丧失了原本的使用功能,而功能置换是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创新设计的首选。改造前后的功能之间可以有一定的交叉和融合,但也允许毫无关联,最重要的在于新功能与旧工业建筑的空间特点互相匹配。改造是可以将旧工业建筑的整体空间大幅度的改造为现代化生活用途的建筑设施,如大型卖场、奥特莱斯等,而成社区式的或成片的旧工业建筑群,则可以将功能置换为产业园区、博物馆、会展场所、集散中心等。 改造过程首先需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和修缮,而外观设计本是旧工业建筑的特色,是一种独特的风情,而内饰可针对其置换后功能进行改变。 1980~1990年代,北京“798”工厂(原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逐渐走向没落,自2002年开始,由于低廉的租金以及其本身大体为东德的包豪斯建筑风格,吸引了大批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逐渐形成了一个艺术群落。在“798”工厂,空置的厂房被各个艺术家进行充分的改造,保留了裸露着的蒸汽管道、通风管道,而对残破的外墙面则进行重新设计。时代与历史、活泼与宁静,都在建筑空间里穿插与交融。 2.2重组空间 夹层是最为常用的空间重组的手法,一般是在原有空间中添加横板或竖板对空间重新分割,使原先单调的、分割不合理的空间改造为层次丰富、利用率大的新空间。旧工业建筑由于其原先生产性质的特性,而往往具有非常大的跨度和进深,建筑中心部分的采光问题是此类旧工业建筑的通病。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其原本的空间形态,因此加入中庭可以更为灵活的使用空间,既可以整合周边不同的功能空间,还可以改善采光条件,又同时满足交通组织和景观方面的要求。 空间扩充也是空间利用的手法之一,一般是针对新功能所需在原建筑内部或外部进行空间增设的方法,包括垂直加层、水平扩建和发展地下空间等。 2.3艺术设计 1)整旧如旧,对旧建筑墙面进行还原,修整后的新墙面可以采用新型材料的仿真技术进行高度模仿。整旧如旧同时也是保留建筑原貌的方式之一,部分建筑的外貌便是其建筑本身历史文化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原真性和可读性。无论是对建筑结构进行扩充和还是重新规划格局,都需将风格与原先保持一致,形成统一,感觉不出其有新建的痕迹 2)新旧对比。新旧对比是运用当代的新型材料、审美观、结构布局对旧建筑进行全面改造,与原先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这样能使结构更好的适用于当代的功能需求,具有修整工期短、工艺简单成熟的特点。 3)新旧交织。新旧交织一般是指在旧建筑原先风格上增加一些当代元素,两种风格各占一定的比例,这需要在设计时进行合理的调配与把握。例如可以保留工厂的内饰,保留通风管道、水泥墙面的简约、粗狂风格,而在功能布局上增加典雅风,例如开设咖啡馆、主题餐厅等。将两种风格融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视觉创新。 三、旧工业建筑的创新思考 3.1旧工业建筑与周边环境融合 以旧建筑选址固定的角度考虑,如何将旧工业建筑更好的融入周边环境,是一项难点。与周边环境融合更容易形成产业园区、办公中心等社区式的建筑群,旧工业建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取决于其本身的外观风格以及内部功能,所以在改造与创新设计时,需要更多的考虑周边环境以及周边产业链。 3.2旧工业建筑外部造型改造 新老建筑元素的碰撞,能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巨大反差体现出了历史到现代的变迁。而新老建筑元素的如何交融又是一门学问,是整旧如旧还是新旧对比抑或是新旧交融,这需要设计者在设计时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调研。新旧风格的碰撞,使建筑产生跨时空的美感。 3.3旧工业建筑节能改造 旧工业建筑的功能置换一般是向民用建筑的功能进行改造,因而在改造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节能这一需求。设计时可以考虑对建筑结构进行改造,同时运用新型的保温材料等。 四、结语 建筑可以说是一座城市的活史书,它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记载了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承载了人们对过去的追忆。而旧工业建筑则更多的记载了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是许多工人阶级所无法忘却的记忆。所以,当今社会对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创新设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资源,力争建筑所蕴含文化的留存。所以设计者在考虑旧工业建筑的新规划时,需要顾虑的有很多,而政府在其中如何促进与激励,则是广大设计者的共同期盼,是否可以共同开发或者放款规划以及土地管理政策,一切为了旧工业建筑的新发展而努力。 工业创新论文: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一、工业企业管理创新障碍因素分析 1.文化因素。企业管理者及员工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既从这种文化中吸取养分,又受到这种文化的制约和束缚,其主导意识、价值观、行为模式,无不透出这种特定文化的底蕴,其创新目标、创新行为也必然受到这种特定文化的影响,最终导致创新成果也受其约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抑制现代创新意识的理念。 2.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企业有比较规范健全的基础管理是管理创新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企业要么规模太小,老板包揽一切;或者是民营企业,管理比较灵活,但家族制特征明显;要么是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从总公司到子公司、生产厂、车间、班组,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科室主任、科员,至少都有四五层组织机构,其严重的官僚化倾向,不仅迟滞了企业内部信息流的速度,而且容易造成信论文联盟//息流动过程中的严重流失与失真,给企业决策与管理带来严重的隐患。 3.员工的阻力。由于创新涉及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因而也会受到来自企业内部员工的阻力。因为他们担心失去现有的地位、收入、权势、个人便利或其他看重的福利。 4.企业外部因素。管理创新既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首先,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样的管理需要,然后才谈得上管理创新。其次,生产力水平状况对企业创新主体的创新素质、能力的发挥也有约束作用,这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约束着创新条件的具备程度。 二、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对策 1.建立优秀的工业企业文化。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融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借鉴、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管理创新,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新模式。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文化含量和职工的整体素质。 2.强化基础管理。企业管理创新是对现有管理基础的继承和发展。要把握企业明天发展的主动权,首先要抓住今天。事实上,建立和完善以前应该完善而没有完善的基础管理,如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对企业本身来说,也是管理创新。 3.建设学习型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时代,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客观要求企业和个人持续不断地及时更新知识。真正出色的企业,都是把企业建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是企业制度的一次创新。 4.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管理创新需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内外部环境,这种环境不但要营造出一种适合创新的氛围,激活企业上下的创新意识,而且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产品、技术、经济领域的创新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进行创新。企业管理的创新蕴含于整个管理过程中,企业综合自己的内外部环境,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起属于企业自身的网络平台,力求管理更合理、更科学,走出一条独特的企业管理创新之路。 工业创新论文: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探索及启示 [摘要]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园区积极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先进的公共管理意识、体制和模式。本文分析了园区政府理念创新的三个纬度,论证了体制创新是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的中介,以及园区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并在提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立足本国国情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对外辐射的制约因素。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新一轮改革大潮中,以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特区开发思想为指引,一大批各级各类的开发区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和动力源。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就是其中一个光彩夺目的亮点。由邓小平同志首倡,1994年2月26日,中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在北京签署《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创造了两国政府之间合作进行土地成片开发的案例,并由于协议中对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规定而使这次合作具有了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如今,八年过去了,园区不仅按照预定的设想运转正常,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而且由于其在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方面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及其理论价值而受到政府、经济界和社科界的广泛关注。我们认为,园区建设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在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从内到外表现为三个层次,即理念创新——体制创新——行为创新——经济发展。 一、 政府理念创新的三个纬度 理念创新是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因,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首先体现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上的创新。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从管制思维到亲商思维(服务思维) 在全球化趋势日愈凸显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转变传统管制思维,树立权利本位、亲商思维、服务理念。在亲商思维的指引下,政府行为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所谓亲商思维是指园区行政部门以为客商服务为最高宗旨,把亲商思维消化在招商引资、日常管理服务的态度和价值观中,帮助客商获得满意回报率,同时使园区获得相应收益从而形成双赢格局。亲商思维是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核心,它认为政府并非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只有当政府成功地提供了一个适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并使这些企业取得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投资,国家经济才能得到快速提高。亲商思维把政府——工商业——人民利益三者统一于工商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工商业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竞争能力,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园区管委会将亲商思维溶入到公共管理实践中,具体体现为亲商观念的培育,园区各部门依靠高效的招商网络,建立了无微不至的客户服务体系,充分尊重客户的意愿,为客商提供快捷、简便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同时采用敲门法的“国际招商网络”,即有的放矢地主动招取优质投资项目;建立综合性的竞争优势,即园区管委会给予客商确定、清楚、快速的答复,一旦承诺,务必兑现;提供有吸引力的特殊政策;确立为我而用的招商标准。园区依靠新加坡经发局的国际招商网络,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由浅入深地逐步形成点一线一面一化的园区发展高新技术的招商策略。亲商思维改善了园区政府形象,提升了政府信誉,促进了园区经济发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世界产业巨头落户园区,从而形成了高科技。高税收、高就业的园区发展格局。 2.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 国际贸易中的公正观念。互惠观念、谈判协商观念本质上都与规则观念紧密联系。全球化时代下的公共管理就是要按规则办事,公正、公平、互利。通过协商谈判的途径解决纠纷和难题。政府应制定与世贸组织的原则相一致的游戏规则,完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地把政府行为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使政府管理模式从个人权威转向规则权威,使政府理念由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新加坡是一个法治国,它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之上没有权威。坚持依法治理。严格执法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 园区通过对新加坡法治经验的引进一一借鉴——运用,以法治思维探索建立了依法治园的法规体系和执法机制,形成工业园区完善的法制环境。其内涵表现为: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专家治园的规划管理体制。园区的规划管理体制推行专家治园,公开公布政府的园区规划,然后授权规划师分级管理,行政首长只处理违规申请和上诉案例。同时实行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以杜绝腐败。 其次,完善和明晰园区法规。结合中国国情和园区实际需要,园区管委会共编制了18项管理办法,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才十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外商投资企业行政性收费目录搏动管理办法、公积金管理办法、国家公务员实施细则、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等等,将园区公共管理纳入法治化。公开化、透明化的轨道。 最后,执法透明化。园区制定的《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管理办法》明确规划管理的内容。程序和工作时限,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一视同仁,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园区投资环境,使客商清楚地了解园区管理依据、程序和方法,从而使执法主体与外商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对称。管委会依法治园的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受到了普遍好评,增强了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3.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思维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公共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公共管理的目标木单纯是公共物品的生产,而且也包括如何促进人的发展。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园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内容。“人力资源是新加坡唯一的资源”是新加坡人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共识。它将人的智慧和能力作为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来开掘和利用,其内涵体现为:充分有效地发现城市内外、国内外人力,做到人尽其才;提供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条件,知识更新和再培训的条件;发展教育和智力投资。 园区通过对新加坡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借鉴,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简单粗糙的管理方式,把人视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要素,形成了“人力资源是工业园区最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环境是工业园区最重要的投资环境”的理念。园区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管理中,其基本特点体现为:寓简明于透明之中,寓灵活于规范之中,寓亲商于服务之中,寓动态于有序之中。这一管理方法在建立精干高质量的公务员队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技术队伍的引进等方面效果显著,适应了园区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需求,并使园区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分散型服务向一条龙服务转变;从低层次服务向高层次服务转变。 二、体制创新是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的中介 政府体制改革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的外力要求,一是由内向外地表现为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动机。政府体制创新亦是一个过程,表现为: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渐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奠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地位。 体制创新是理论创新转化实践的中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进行体制创新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1.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指出,“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这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市场,而不是替代市场”。加人世贸组织必将加快我国政企分开的步伐,使企业逐渐脱离政府的行政控制,保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同一竞争平台上,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随着我国加入mo,政府经济职能又被赋予了新的内蕴,这体现为:引导,政府应研究和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寻找发展经济的最佳路径。调控,政府应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扶持,在wto制度规范的框架下积极寻求发展本国工业的途径,在全球化浪潮维护 国家的经济主权。 园区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借鉴和创新优化了园区投资环境,吸引大批跨国企业落户园区,三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已形成了适合国际经济发展战略的投资产业结构。 2.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政府转变职能应以社会本位为导向,应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要求作为自身价值的参照体系,不断依据社会变量决定自身的结构、权限及其运行方式的转变,把政府全方位控制社会的冲动减小到最低限度。政府主要是社会的服务者、协调者和一定范围的干预者,社会才是主导者,因而评判政府职能的标准将不完全依仗效益和效率,而主要取决于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管理逐渐趋向政府公共政策化、公共管理社会化从而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通过参与式民主给公民授权。”在这样的政府中,公共管理的职能部分地甚至完全地转移给非政府公共管理组织。政府从公共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不仅自身可以达到消肿减肥的目标,而且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公共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更小的政府——更好的服务是园区管委会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中轴。首先,更小的政府。园区管委会根据“精简、统一、效能”和“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仅设立七套常设机构共12个局和1个非常设机构,定编120人,却承担了相当于市一级党政机构和近百个部门和职能,实现了对外(新加坡20多个政府机构)接轨,对内(苏州市及省,国家)接 口的要求。同时,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建立了高效的公务员管理体制,既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又有利于实现公共管理的法治化、公开化、民主化。其次,更好的社会服务。园区管委会的社会职能就在于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营造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良好的园区生活环境。 三、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巨动 现代公共管理以社会需求为起点,以成本——效益分析工具,通过体制创新以满足社会福利需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它表现为:经济发展要求公共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日益成熟,这又为公共管理在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经济制度环境。 1.经济发展呼唤公共管理体制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用脚投票选择投资领域。在全球化环境下,跨国公司根据区域投资环境可以随时将生产转移到法律透明度高、劳工法律松、市场机制完善的区域或国家。跨国公司这种用脚投票方式的微妙方式不仅仅要求而且迫使政府进行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改善投资环境,树立亲商理念、法治理念、从刚性行政转向柔性行政。 园区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和经济管理经验,正是希望通过对其借鉴、消化和吸收,在园区尽快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制度创新来构造新的招商优势,并为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构造新的增长点。此外,园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必须依靠体制创新为先导。园区要实现其战略目标,即成为国际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以及成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超前试验区,以“管理示范”和“产业辐射”有效带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就必须“敢于试验,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以体制改革为先导,探索出一条以注重功能效益的体制供给来取代单纯的优惠政策,进而形成新一轮经济成长驱动机制的新路。 2.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公共体制创新的目标是完善政府过程功能,从而使政府输出功能符合社会生态环境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体制创新赋予了政府理念、体制、行为新的内涵。 首先,高瞻远瞩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园区依据产业发展战略、人才资源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的研究,提出园区产业结构发展的原则是“先二后三到二三并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当发展高效益产业、高就业产业;提出园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立足苏州,依托浦东,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开放开发。 其次,亲商思维下更快捷的服务。园区建立上海——苏州工业园区的海关绿色通道。在上海海关和园区海关之间建立电脑联网,使园区的进出口实现直通与口岸式管理,从而极大提高通关速度,方便了客商;园区建立起由网络化职业介绍系统、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系统、市场化的劳动力价格系统、法制化的管理系统等等。 3.经济发展为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制度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日益成熟,这又为公共管理在更高层次上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经济制度环境,从而形成体制创新——经济发展——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的良性循环。园区在借鉴新加坡经济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一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管理严格,借鉴新加坡裕廊镇规划模式建设的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城区已在金鸡湖畔初现。 园区对新加坡经验的大软件和小软件借鉴已基本完成,园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园区之一。在此基础上,园区又树立了新的战略目标;通过体制创新继续努力把园区建设为与世界经济接轨、符合国际惯例的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园区。而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又要求通过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借鉴和体制创新,从而形成制度供给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否定之否定的良性循环。 四、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对外辐射的制约因素 园区八年来的实践证明,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经验,以制度的创新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从而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建立新的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开发区协会、山东省开发区协会、江苏省对外经贸厅先后在苏州举办了“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研讨班”,对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对外辐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应该看到,这种辐射的力度是有限的。园区经验的对外推广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由经济领域逐步向政治领域扩展,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更是方兴未艾,加入wto则构成加速这一改革进程的外部动因。在这种有利的宏观条件之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对外辐射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的要求仍要受到种种现实情境的制约: 第一,从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力来看,园区经验的对外推广存在着一个“路径依赖”问题。体制创新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变革,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恰恰就凝结在现行的体制框架当中,实际地调控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它们曾经有过存在的充分理由,并以其巨大的历史惯性作用于当下人们的活动。因此,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自身对于体制转变的紧迫性的认识,对于改革将要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更深层次的一定区域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状况和该地区的社会历史条件,成为制约体制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将影响到园区经验对外辐射的接受程度,同时意味着学习园区经验同样有一个如何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并有所创新的问题。 第二,从体制创新的外部条件来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实践探索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能否争取到有利的外部条件支撑构成园区经验对外推广的第二重制约因素。园区作为中外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一开始就获得了强有力的组织支撑。从中新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到双边三级联合协调体系的建立以及被赋予的一系列“不特有特”、“特中有特”的功能性优惠政策,为园区的运作营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园区作为一个新建的城市实体,是按照一种全新的模式来设计和运作的,它的资金的投入巨大而先天的负担很小,使其得以高起点发展,高效能运转:园区以150人的机构编制规模创造了130多亿元的gdp。园区的实践告诉我们,政府机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任重道远。 第三,从体制创新的外部空间来看,我国目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权划分方式影响着地方政府对于体制创新的能动作用及其形式空间。园区的成功探索为发展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积累了新的经验,即这种互利合作也可以在两国政府之间展开,通过共组的国家财团进行运作,从而拓展了国际经济技术的形式空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新的思想解放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由此推而广之,对我国的对内开放和地区之间的互利合作也不无启示。问题在于,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政府管理体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明确的职权划分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双重的垂直领导,这势必制约地方政府对于体制创新的能动性和这种创新的形式空间。园区经验的对外辐射推广有赖于地方政府积极发挥自身能动作用和中央政府的适当授权。 工业创新论文:工业设计创新设计心理学作用探讨 摘要: 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工业设计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实用基础上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工业设计的视觉效果与创新性,消费者的心理开始对工业设计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此,探讨了消费心理对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引导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工业设计;设计心理学;创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工业设计创新所关注的内容与日俱增,消费者对美的鉴赏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变得更高。良好的工业创新设计能兼顾产品功能和很好的视觉效果,从而更好地吸引顾客的注意,在这一层面上,设计心理学就会发挥作用。设计心理学在工业设计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起着绝对的引导作用。本文将设计心理学和消费品工业设计结合分析,在一定的范畴内,探讨设计心理学对工业创新设计的影响。 1设计心理学 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工业界也是如此。但是在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过程中,理论上缺乏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艺术设计的发展。设计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种,在应用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对于工业设计的创新也有着心理引导的作用。心理表达能够让设计更具有灵魂,将设计心理上升到工业领域,将工业创新与艺术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吸引大众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因此设计心理学在不断的发展中,成为一门非常受关注的新兴学科。在工业设计中,设计师越来越注重利用设计心理学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使产品得到创新与质感的提高。 2产品的工业设计创新 工业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在充分了解工业设计的概念时更要懂得创新的必要性,这是现代工业发展的结果。在上世纪80年代,工业设计就有了比较权威的定义。工业设计需要合理的训练体制,专业的技术知识,敏锐的经济与视觉感受,建立在专业知识非常完善的基础上,赋予材料全新的理念,在结构上得到创新。整体构造、形状、色彩以及装饰都能焕然一新,在品质和风格上也能得到升华这就是现代工业艺术设计。工业艺术设计实际是一门多元化的课程,多种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审美观念相当于设计心理学而存在,其最终目的是满足大众对于消费品的高要求,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来进行工业设计的生产与创新。工业设计的创新与大众的消费需求是紧密相连的,两者的利益也是相互平衡发展的。 3消费需求心理主导工业设计的创新 工业设计的创新与大众的心理需求是分不开的。大众通常最直接关注的就是产品的功能性与质量。科技在不断发展,大众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审美观的不同对于产品的设计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在设计中所运用的创新理念是否达到审美的要求,对于一个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是很关键的影响因素。在工业设计创新中,设计师本身的认知与美学心理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创新就要着重于集优点于一身,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大众精神内在的需求。设计师的审美与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整个工业设计创新的进程与最终产品的呈现模式。设计师必须汲取新事物,将最新的思想融合到工业设计中去,以了解工业设计的功能性为基础,在形式上做好掌控,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合理的分配设计模式,尽量在各个方面将产品设计做得更加完善。 4工业设计心理学对工业设计的影响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与人是分不开的。工业设计的策划与创造,设计师的主观意见和思维是占首位的。产品的最终设计往往都是设计师来决定的,所以设计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应精通设计心理学,以更好的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来设计产品。工业设计的创新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精益求精。工业设计心理学对工业设计的创新也有着引导作用,恰当的心理表达能够让工业设计更具有灵魂。将设计心理上升到工业领域,工业创新与艺术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吸引大众,在大众的消费需求满意度上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5国外设计心理学应用的启示 相比国内,工业设计在国外的发展比较早,由于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随之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设计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工业设计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工业设计做出的贡献非常多,所以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课程备受推广,知识体系相对来说非常完善。在我国,工业设计应在满足大众的最低需求上,追求更加个性化的设计,迎合现代化的发展,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产品的设计必须凸显消费者的审美理念。设计师应积极研究不同类型的工业产品,在不断的创新工业设计中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为国内工业设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消费者对于产品使用后的反馈也要重点关注,具体在工业设计创新中,就是要关注什么样的创新意识更受大众欢迎,产品还有哪些不足,消费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购买此产品的等等,从不同的产品使用者分析得到相应的消费心理。专业化的工业创新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自身发达的生产技术,将设计出更多的经典产品,以满足大众对于消费品的高要求,同时还能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来进行工业设计的生产与创新。 6结束语 设计心理学对于工业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设计心理学更有利于让工业创新形成统一的整体。顾客对于工业设计产品的要求早就不仅是停留在产品质量上,产品外表也受到重视,良好的工业设计创新可以吸引顾客更多的注意。工业设计的创新不仅是凭第一感觉,而是要将形态与特征结合当时的心理共同呈现出来,不仅要满足大众的审美,也更要符合大众的心理,因此设计心理学在不断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引导作用。 作者:李维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工业创新论文:工业设计发展创新能力策略 摘要: 目前,我国产品的需求量很大,而从导致了国内的工业设计发展可谓是非常迅速。本文分析了我国工业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现状,并详细提出了如何解决我国工业产品设计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的方法,并为针对我国的未来工业设计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创新;科技;文化 当前,虽然我国工业设计发展很快,但是在其发展中还是存在着问题。最重要的就是缺乏创新力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创新这个问题,从而使得中国工业产品的制造模式从中国制造转变到中国创造,这成了工业设计当下极其重要的问题并且决定了中国工业设计的未来前景是否光明。 一、工业设计的创新重要性及我国创新现状 1、工业设计的创新重要性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生产为前提的造物计划,是设计人的生活方式,更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创新是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生产力,只有大力的在工业设计这个领域进行创新才能更好的从用户与企业双方的角度解决产品的概念、造型、色彩、结构、功能、人机界面等方面的具体问题,[1]简言之,工业设计的根本是创新,创新可以更好的让科技和文艺相结合,这同时也是提升产品质量的根本举措。 2、我国工业设计的创新现状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迅速提高下,我国的工业产品设计发展的很快,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其首要问题便是创新力不足。 1)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推行了一些创新政策,以便推动我国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建设。2010年7月,工信部等部门联合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对促进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工业设计创新有积极作用。但是工业设计创新没有上升到国家创新战略,原因大体上可以有两点:其一,缺乏专门的政府管理部门;其二,国家没有出台具体创新产业促进政策,如财政、税收、融资等。 2)企业设计创新意识动力不足 目前,一些大型企业的产品设计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比如:联想、格力、海尔等大型企业,这些大型企业因为资金充足,品牌效应的发展,所以相继成了工业设计部,介入了产品的生产和设计以及销售等方面,因此大大的提高了其产品的价值。然而,从总体上来看,存在很多中小型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在“克隆”国外的产品和生产技术,由于工业设计模仿与抄袭成本远低于创新成本,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更多地选择回避工业设计创新。 3)企业类型限制了创新 当前,很多大牌其生产产品都使用代工厂的模式,自己掌握了产品核心的技术,在别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组装,从中赚取劳动力的成本。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很低,存在着很多企业都是代工生产模式,贴着欧美产品的名片,用着它国的技术,自己只是出劳动力来生产和制造,这些企业可以说是没有市场压力,因此很大的程度逃避创新。例如富士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核心技术是美国的,生产厂却是在中国,其主要工作是生产和组装苹果的产品,却没有苹果的核心技术。 4)产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的缺失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设计的产品并没有很好的融入文化,市场上仅仅存在一些旅游商品具有传统文化特色,这是远远不够的。现阶段,我国要想从制造转变成创造,必须在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大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工业设计创新理念中真正表现民族底蕴,而不是在产品表面上进行宣传。 二、我国工业设计发展过程中创新能力不足的应对策略 1、从宏观层面构建工业设计创新立国战略 工业设计要想在未来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我国必须要将工业设计创新纳入国家创新战略。近年来,国家已经开始了扶持工业设计这门产业,然而仅仅有这些是不足够,因为中国作为未来的制造业大国以及未来的世界经济和政治强国,我国也必须尽早构建工业设计立国战略,同时政府要给以工业设计帮助,其可以提供优惠政策帮助该市吸引和聚集人才,比如:无锡目前已建成了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主题园区——无锡工业设计园区,集聚了大量优质的工业设计创新资源。政府以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各产业需求和应用工业设计创新成果。[2]政府还可以建立创新平台,用以鼓励设计群体进行创新,从而提高企业制造业的竞争能力。 2、在设计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创新 具体的文化运用在设计中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种:①在工业设计产品的造型上可以运用传统的文化造型,比如中国的甲骨文等;②在产品的材质上可以使用中国的本土的原料,比如竹子等;③在色彩配色上可以在工业产品上的一部分使用中国标志性的中国红。产品设计的民族文化应用不仅要体现在表象上,还要体现中国特有的思想,可大体上分为儒家和道家。思想是设计的灵魂,并且指导着设计。众所周知的日本品牌无印良品,其营造了一种具有东方韵味,体现了日本民族文化。 3、加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一个产业的发展依靠教育。工业设计这门学科在80年代只有20所高校开设,2014年,高校开工业设计专业的将近有200多所,由此可见,工业设计这门学科已经在高校普及了。在信息化时代,工业设计教育不应该仅仅从本专业角度去培养学生,应该在多个交叉科目方面去指导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拓展学生在科学、艺术与人文性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多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兼容并蓄,此乃培养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实现创新的基础。此外,高校可以尝试发展建立项目创新基地,并且利用一部分的课程时间,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去基地进行产品设计操作实践。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去理解产品设计,把创新的理论直接运用到实践上,一方面他们去学习老师在课堂说的工业设计理论创新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基地进行操作练习。这样的教学体系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高校的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应该会有所提高。 作者:汪天雄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工业创新论文: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模式研究 1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现状及特征 1)工业设计开发能力匮乏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其主要表现在设计师、设计资源及设计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系统性的设计团队,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且品质及档次低;2)缺乏品牌形象设计与营销传播是提高中小型企业知名度的主要阻力,其主要表现在缺乏对企业形象的统一规划和设计,整体形象混乱,营销观念落后,缺乏对消费者及市场的深度研究,目标市场模糊,营销方法单一,不注重品牌形象建设与维护,设计传播力度广度不够等。 2工业设计产业集群与中小型企业设计创新 2.1工业设计与产业集群 2.1.1产业与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则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公司、企业、相关机构、支持体系等,因共同性和互补性而形成的地理上接近的相互联系的群体。据其定义,产业集群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知识机构、服务机构,具有主体地域化聚集、高度专业化分工、社会化竞合的市场特征。综上可看出,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是特殊地域、同业交往、行业文化、产业技术链和价值链等的集中、融合,其实质是分工、合作、竞争、创新、知识共享和文化共通。 2.1.2工业设计及其产业化分析 工业设计是以批量化工业产品为对象,综合运用工学、美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延伸化的工业设计还包括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产品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咨询与开发等创新活动,其目的在于为产品、开发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随着工业设计市场的发展与成熟,工业设计逐步摆脱工业产品这个载体而从生产向服务、流通领域扩展,呈现出产业化特征。从工业设计的性质来看,工业设计具备产业形成的条件———规模性、商业性、组织性,是从工业产品生产环节中分离出来的服务于制造业的服务产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其核心是创意和文化;从产业要素来看,工业设计产业化要素应该包括外部环境因素、产业集群要素、政府要素;从产业链来看,工业设计产业链不是一个单向的线性结构,而是一个循环的网状结构,工业设计产业链由设计教育、设计资源、设计创意、生产制造、营销传播、分销渠道、消费者等构成,并且通过一系列运作将工业设计创新的价值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销售商、售后服务通过信息反馈指导下一代新的产品开发,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2.2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设计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 审视中小型企业工业设计创新现状,通过对工业设计产业化及集群经济的理论研究,笔者主张,工业设计产业在经历专业化到规模化发展后须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所谓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就是指大量高度专业化、个体独立在整体上却相互关联的工业设计企业(包括工业设计公司、企业、高校组织等)以及与工业设计产业链相关的企业,依据专业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区域内柔性聚集并形成的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型集合体。这种集合体对于提升区域工业设计创新,带动区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2.2.1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是中小型企业工业设计创 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有效组织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设计创新项目日益庞大、技术日益复杂,再加上工业设计创新不是简单的孤立事件,而是系列化和群体化现象,对中小企业而言,仅凭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很难独立地、系统地完成整个创新过程。产业集群专业化的高度集中,既具有内部规模优势,又具有外围支持体系,同时在集群过程不断产生集群效应,不断提高区域内整体的核心竞争力,故而在工业设计创新的过程,既能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自身优势,又能克服中小企业在工业设计创新过程中人、财、物等创新资源的不足,因此,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利用工业设计产业集群优势,是实现其自身工业设计创新的有效形式。 2.2.2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的促进作用分析 产业集群聚集了大量专业化的工业设计公司及与工业设计产业链相关的企业,聚集后的资源共享对于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提供更大的优势,[5]主要表现在:1)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分工和协作减少了企业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资源的分散,同时集群内的企业存在不同的优势,可实现优劣势互补;2)工业设计产业集群中的集体学习机制,形成产业内部的学习和创新机制,为中小企业互动式、开放式学习提供了可能,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不足;3)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化有利于降低中小型企业设计创新的成本和风险;4)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化有利于降低中小型企业设计创新的成本和风险;5)工业设计产业化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扩散与转移,产生协同效应。 3基于工业设计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模式 随着创意产业及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每个城市由于地域、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层次不齐,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程度也表现出巨大的不同,如北京、上海等地与湖南、江苏、安徽、湖北、浙江等地工业设计的创新水平就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每个城市应该根据自身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的不同发展工业设计产业。依据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的特点及工业设计产业的特点,总结了2种以工业设计创新为主线的创新模式。 3.1政府主导下的政产学研创新模式 该模式适合江苏、浙江、广州、深圳、湖南、湖北等以外向型制造业为主的省市。 3.1.1政产学研概述 根据上述分析论证,结合产业集群的特征,笔者认为产学研能够很好地实现优劣势互补,是促进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和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途径。但正如广州美术学院的童慧明教授所说,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仅仅依靠“产学研”是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政府,因此主张在政府主导形式下的产学研,即政产学研。政产学研是指在政府主导作用下,综合利用产出主体———企业(本文中指中小企业)、学习的主体———高校、研究的主体———高校与科研机构三者不同的实践资源、知识资源、科研资源等各自的优势协调,满足三方利益,形成一种教育、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3.1.2政府主导的必要性分析 1)工业设计市场及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需要政府主导。目前,江苏、浙江、广州、湖南、湖北等地工业设计市场及产业发展还不够完善,反映到市场上就是空喊口号,造成市场上表面繁荣,我国提出工业设计产业的系列化政策已有30余年,但真正在做工业设计、真正利用工业设计提高企业创新程度的企业又有几家,我国企业设计创新在世界创意经济体系中又有几份提高?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大部分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对工业设计创新的理解不够,缺乏工业设计自主创新的思想。对比60~70年代的日韩,日韩工业设计的振兴是正是通过政府参与并建立起设计先行、设计立国等相关策略才取得其当今设计制造业的国际地位。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振兴也需政府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对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进行规划,做出主导型榜样,从而引导中小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工业设计创新经济具有巨大的经济推动和社会带动效应,但前提是工业设计必须孕育于完善的市场机制中,需要政府进行一系列规划,包括宏观的工业设计创新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层面的工业设计运行与交流平台等,也包括微观中的市场准入条件、运作方式、政府扶持政策、设施建设、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与质量评估等等。2)行业自身特征需求政府的主导作用。工业设计创新是一项综合性要求很高的活动,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不仅需要大量费用的支持、市场环境的支持、也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支持,而这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显然是很难做到的。这就需要政府从工业设计整个产业链入手,在相关环节进行相应的支持,只有这样中小型工业设计创新才有可能实现。 3.1.3产业集群下的政产学研创新模式模型 这种政产学研是在工业设计产业集群的理论背景下提出的,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单位等理应成为工业设计产业集群的主体,利用产业集群的网络知识数据库实现中小企业的设计创新。在此基础上引领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和工业设计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辐射周边省市,该模式的重点工作应放在工业设计创新的推广与交流、设计人才与教育、设计文化的营造等之上,在政产学研的基础上,具体措施如下:1)依据城市情况打造工业设计产业链聚集区,形成工业设计区域相对集中,营造设计氛围;2)加强政府主导的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及数据库建设;3)建立完备的工业设计人才教育与培养体系;4)政府加大对工业设计研发的投入;5)借鉴国外设计产业发展模式,将设计融入城市,打造设计之都;6)政府主导建立专业的中小企业孵化、融资、咨询等服务体系。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各主体之间的关联关系,笔者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模型。1)整个框架构成了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模型,在产业集群中存在政府部门、产学研集合体、服务性机构等,他们通过政府主导的设计服务性平台建立起彼此的关系(黑粗箭头线所示);2)在政府主导模式下,政府向产学研部门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持体系,保证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能够顺利展开,见图中政府部门同产学研集合体之间的关系;3)在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过程中,产学研各主体利用各自自身优势,在协调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完成自身职责。 3.2政府引导下的市场驱动创新模式 该类模式适合工业设计产业市场已经相当成熟、经济、文化、教育的核心城市北京、上海等城市。受这些城市的整体影响,中小企业对工业设计创新有相对足够的认识,已经初步形成了城市独特的设计文化和氛围,产业发展已形成稳定的发展模式,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设计创新,在这种环境下,就要由政府主导变为政府引导,走市场主导的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模式。在上述城市中,当地的制造业己形成数目巨大的中小企业规模、设计产业园、创意产业园,产业集群的趋势正向集群品牌发展,对设计发展有迫切的需求。因此该城市中小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利用产业集群优势,以研究市场变化、消费者行为为前提,通过设计创新不断强化设计在品牌建设中的中心位置;2)政府应针对中小企业进行政策、金融、基础设施、基地等扶持,引导当地企业发展设计;3)规范设计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4)政府应引导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以保证工业设计产业的良性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中小企业打造设计与品牌,是综合国力提升的必要手段。要提升这些城市中小企业的设计和品牌,就要建立完善地从设计咨询与服务、工业设计原创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品牌营销与传播的完整工业设计产业链体系。工业设计产业园中应包含这些体系,在这种产业园中,政府引导、设计机构及科研组织、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等应真正搭建起专业化数据互动平台和运营平台。对于上述模型做以下分析研究:1)从工业设计产业集群系统模型来看,市场驱动、政府引导创新模式的关键在于政府对网络平台的构建与监督;2)集群中主要的因素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知识机构、设计机构、网络平台建立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巨大设计产业网络;3)集群主体通过集群化优势对中小企业实现设计创新。 4总结 工业设计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走产业化道路是对创意产业背景下工业设计发展的准确定位,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是弥补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劣势而进行的提升性策略研究。中小企业工业设计集群化、规模化是必然发展的趋势。 作者:朱炜 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系统工程论文:基于系统工程的公司治理模式影响要素探析 [摘 要] 从系统工程角度看,社会是多元素复杂系统, 现代 公司作为 企业 运行系统,它处于社会 政治 经济 复杂系统之中,因此,公司治理不仅仅要考虑到公司内部各成员要素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平衡以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益,而且要将公司作为一个元素放在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与公司外部各文体的关系进行考量。而系统能量交换对公司治理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系统工程;社会系统;治理模式 从系统工程理论出发,公司治理不仅仅要考虑到公司内部各成员要素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平衡以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益[1],而且更需将公司作为一个元素放在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与公司外部各主体的关系进行考量。目的同样是为了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益,前者视公司为一个系统,公司治理是对该系统的建构方式进行架构;后者则将整个社会经济环境视为一个更大的系统,公司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大系统通过其他子系统必然会对作为子系统之一的公司产生实质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地对公司治理的理念和在此理念上所构建的治理结构产生实质的影响。笔者认为,作为在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中存在的子系统之一的公司治理模式必须关注两者的互动与协调——我国公司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结构设计上的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往往就是忽略了这一点。 一、公司治理依存的社会宏观政治经济环境 各国公司治理实践的 历史 与现实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往往与公司所处的宏观政治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一般认为,当代世界社会环境存在着三大主要政治经济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取向资本主义,其核心强调的是自由市场竞争,追求的是经济效率而不是关注财富的分配。国家在经济中起着辅助性作用,主要是为自由市场提供公共服务。企业在国家经济中起着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公司治理强调的是公司管理者和资本所有者的权责分明,企业融资主要是通过外部性的 金融 市场,公司存在的目的主要是为投资者或股东赚取利润,公司对其雇员承担的责任较少。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 发展 趋向性资本主义,以国家为中心促进经济发展。日本国国家机构的各部分代表着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利益,但追求经济发展却是举国上下的一致目标,该目标成为协调日本国各国家机构、凝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强大力量,使得日本国获得了“国家公司”之名。这一特色使得日本的经济以大型商业集团(即财阀)为中心,融资主要通过关联银行进行;公司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对内外利益相关者承担了较强的社会责任。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资本主义,其核心是社会整体,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利益和市场效率的平衡,强调资本、劳力和国家三者之间力量的妥协以便共同管理经济。“共同决策法则”使得劳资双方在公司治理的微观层次上享有基本相当的共同决策权利;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为其公民提供福利,一般不干涉经济事务。银行是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主要银行既是产业发展的支柱,又是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策划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紧密联合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照以上3大国家体现社会环境的宏观政治经济模式,我国的现实制度模式比较疏远于美国模式,而更加接近于日本或德国模式,尤其是日本模式。作为同处“儒家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其显性制度背后的更为深沉的文化基因具有更大的一致性。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在建立公司治理模式方面,应该更多地 参考 德、日模式。 从整体上来看,当代社会环境中,西方国家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长期演变过程,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其突出特征;与此不同的是, 与此同时,建立在 企业 承担社会责任基础之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也是民间企业与国家政府良性互动的要求。尽管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是 现代 国家一项义不容辞的根本任务;然而,这一任务的真正实现,在社会事务日益繁杂的知识 经济 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作为经济生活主体的现代企业的良性 发展 。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本国公司法进行改革:一是放松管制,回归公司意思自治[3]。本此理念各国对其公司法进行更化改制的目的都在于为公司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疏而不漏的法制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在直接促进社会投资的基础上间接地增进社会就业;二是加强监管,注重国家宏观调控。在为公司增大授权的同时本着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原则,各主要国家及重要国际组织纷纷出台了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 法律 建议,并根据这一理念,大都相应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建议。从作为民间组织的现代企业来讲,为了应对国内市场竞争愈益白热化、国际竞争愈趋明朗化的态势,现代企业迫切需要国家放松管制,以使自身能够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自主决策,参与竞争。同时也认识到,为了回应愈发苛刻的消费者群体的不满,和为维护现有客户并拓展潜在客户的自身需求,自己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不但可以使自身更加灵活地、建设性地、高效率地开展经营活动,还可以避免企业在对社会责任麻木不仁而导致商业道德危机时政府或社会对企业进行的制裁措施。在这种内在需求和外在压力的双重因素影响之下,现代企业自下而上地表达了与国家达成良性互动的愿望,要求国家在公司治理模式上做出回应:大力删除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同时赋予董事会在公司治理方面考量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限,以切实贯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三、公司治理结构中相互制衡的利益主体 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本文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股东、雇员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三大类——三类利益相关法律主体系统;其中股东是委托人,公司是受托人,股东以委托人身份参与公司治理;公司是委托人,包括董事、经理和员工在内的公司雇员是受托人,雇员以受托人身份参与公司治理;以及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治理——以此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公司治理系统。 第一类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是公司股东。从法理角度来看待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就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委托人将其经济业务委托给人,人根据委托人的授权为委托人的利益经营,人若违背委托人的意愿给其造成利益损失就必须承担责任。当然,公司作为一种独立的法人组织,是股东们创设出来的,但是一经创制就取得了独立于所有股东的独立性,并得到法律的支持。既然是,当然须为委托人利益(范围大于利润最大化,且不限于盈利性)服务;既然是商事公司,则人为委托人股东的利益服务更是不言自明的;既然是委托关系,当然要求作为受托人的公司须在为股东利益服务时得负有诚信、勤勉责任,倘若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在其受托人违背这一法定的社会责任使其利益受损是可以通过提起诉讼得到赔偿的。从实证的角度观察,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物质基础是“公司的经济剩余/所有者权益”,而“公司经济剩余索取者”就是公司的股东。在公司须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之下实际上就是由股东承担的,其在公司中的正当利益就必然受到损失。因此股东的正当利益——索取经济剩余也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这里再次从现实的经济生活表明,股东必然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之一。 第二类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是公司雇员。现代企业作为一种商事组织,从内部结构来看具有类似于政府组织的科层制特征,受雇于公司的雇员包括从底层的一线员工,往上延伸到中层的经营管理者,直至高层的战略规划的核心董事层。董事、经理、员工三大阶层统一以雇员的身份,作为契约关系的相对方,与公司签订劳动雇佣合同:在此,公司的身份是委托人,公司的三大类雇员就是受托人。根据权利义务匹配的原则,作为委托人的公司必须对作为受托人的公司雇员承担诸如改善工作条件、提升工作报酬(包括但不限于股份、奖金和年薪等)、技能培训等责任。从更为现实的角度来看,在现代 工业 社会里,现代企业已经成为个人安身立命的无可替代的场所,这种组织已然获得了对其雇员“生杀予夺”的大权。这在公司制企业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公司并购重组尤其是敌意收购的存在,使得公司经营管理层(董事与经理)的位高权重随时都有丧失的可能性;公司为降低成本以获取市场竞争力而随时进行裁减一线员工,领取固定薪资的员工时时面临失业的威胁。这对个人而言,无论在经济保障上还是在精神层面上,都不啻为致命的打击;对追求社会稳定的国家与政府而言,人为的动荡因素剧增,社会失控的可能性随之加大。因而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现代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 第三类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是与公司交往的外部人。现代企业尤其是富可敌国的巨型企业,作为经济生活的基本主体,在一国经济运行中处于核心地位,凭借其“经济性- 政治 性-社会性”三位一体的巨大实力,对与其交往的外部竞争者、供应商、消费者、社区、政府等诸多利益相关者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现代巨型企业的一举一动休戚相关。当一种组织取得了能够实际控制其他所有社会组织的权益之时,那么其他组织就因此获得了参与其中,表达自身利益的客观要求;当其他所有社会组织的权益除了只能受制于某一社会组织而别无选择之时,那么这种社会组织就必须为其他社会组织架设参与其事务管理的通道[4]。 系统工程论文:探讨系统工程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摘 要]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开展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目前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保障。其不仅是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必要途径,而且为我国经济建设也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通过对系统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系统工程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为我国今后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系统工程 信息化建设 规划 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企业管理的手段和过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系统工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思想及理论联系起来,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构成系统的要素和系统结构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此来使信息化建设达到最佳状态,将其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来。 一、系统工程概述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系统工程也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所谓系统工程,简单的说,就是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整个科学体系中所涉及到的学科有很多种,比如说应用数学、系统技术、管理学一级基础理论等。在对系统工程进行规划的时候,需要经过3个不同的阶段,这3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系统开发阶段、系统制造阶段以及系统的运用阶段,每一个阶段还可以分为几个小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进行规划,系统工程规划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系统的综合评价,这些方法都可以统一看作为系统工程规划的基本方法。虽然目前系统工程的发展来说还尚不完善,但是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来看,系统工程在未来时间里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二、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时代,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所谓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现代技术来支撑品牌管理的过程和手段。企业如果想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来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了企业规模,企业在电话通讯、网站、电子商务方面的投入情况,在客户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成就等。信息化建设是品牌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支撑平台,并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显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甚至许多企业就是只依靠信息化建设而生存。由此可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获取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系统工程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3.1 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来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系统工程规划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还是从方法方面,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论。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系统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用工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要达到对整体效果的优化,而且还要确保实现整体效果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最优的。 企业信息化的体系结构主要是由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应用系统、业务流程和企业战略,都是人参与的系统过程,都要强调人的因素,因此是技术-社会复杂系统。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不仅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进行改造,而且还应该转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以及工作模式,其中便涉及到了相关的思想变革和技术创新。但就我国目前企业对于系统工程的规划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都将重点放在了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构建上,却忽略了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的转变方面,导致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工作模式,花费重金所构建的网络系统也没有带来明显的效益。 3.2 系统工程与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些“金字工程”,国家部委和省市政府的一些电子政务工程,行业和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 程等都是一些较为大型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相关部门对网络系统要求的越来越高,人们普遍感到这些大型复杂系统工程实施的不足之处。因此,如何避免新建的系统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实践证明,如果在制造一部复杂的机器设备的时候,它的各个局部构件彼此不协调,相互连不起来,那么,即使这些构件的设计和制造从局部看是很先进的,但这部机器的总体性能还是不合格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从全面考虑,协调设计工作。分析了研制战略核导弹这种复杂工程系统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把比较笼统的初始研制要求逐步地变为成千上万个研制任务参加者的具体工作,以及怎样把这些工作最终综合成一个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研制周期短、能协调运转的实际系统,并使这个系统成为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他分析后得出结论说,这样复杂的总体协调任务不可能靠一个人来完成;因为他不可能精通整个系统所涉及的全部专业知识。他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数量惊人的技术协调工作。这就要求以一种组织、一个集体来代替先前的单个指挥者,对这种大规模社会劳动进行协调指挥。在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科研部门建立的这种组织就是“总体设计部”。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竞争力的不断增加,开展信息化建设在未来的时间里,必然会成为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为了能够将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系统工程的整体规划是至关重要的,技术人员应该在充分了解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全面规划,以此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脚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系统工程论文:工业设计系统工程 摘 要:工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论述了设计管理的概念和任务,企业中工业设计的组织及类型,设计部门的构成与内容,以及企业中的设计管理实务。 关键词:工业设计;管理;组织 1 设计管理及其任务 设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的发展其内涵日益扩大。 工业设计是以企业为媒体而成立的。工业设计在今天有着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内容和性质。设计管理的优劣对企业的经营及其成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设计管理成了实现企业目标管理的一个方面,它起到以设计行业为中心的各种要素的综合管理的作用。 设计管理的范围与企业决策有关,即通过设计表现企业的宗旨、文化、经营方针等。设计的实务管理则包括设计规划、日程规划、设计人员的人事管理、教育及与其它部门的协调等内容。 设计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按照国家制定的科技、经济政策,企业的战略目标,把市场和人民需要作为发展新品种、新技术的依据,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出技术先进、使用方便、经济合理、美观适销的新产品。 2 工业设计的组织 人们的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组织,每个人都与一定的组织发生关系,受到各种组织的影响,并在其中生活。工业设计师希望到企业的设计部门工作,并在企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每个设计人员为了达到个人的目标,一般是围绕着组织的目标而工作,随着整个组织目标的完成,实现个人目标。现代工业产品设计涉及领域宽,技术难度大,设计工作量重,因此要有专门设计组织从事设计研究开发工作。其理由是:①能扩大人的能力,几个人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就可以出现很多新的构思,大大提高人的创造性;②可以大大缩短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③容易积累知识、经验并推广;④便于有效地管理。 从中国企业情况看,工业新产品设计研究开发,主要有部属设计院、研究所、或科学院所属研究所,或省市地方所属研究设计部门,或大专院校所属的设计研究机构进行。一些大企业或专业公司,也拥有自己的设计研究部门,少数中、小企业也有设计科或设计室,但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无设计人员,更无设计部门。因此造成互相抄袭,无力顾及科研,产品往往不适应现代生活所需。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储备,建立和完善新产品开发设计组织。 3 设计组织的类型 3-1 国外企业设计组织的三大类型国外设计部门总体上分为三大类型。 3-1-1 传统金字塔型组织 特点是权限自上而下,无论是命令还是信息,都是从上向下传递。 3-1-2 矩阵组织 像设计中心、设计总部和事业部设计室这类系统。这种组织中除总经理不同机能的纵向的权限和责任的流程外,还有科研项目负责人项目开发的权限和责任的横向的流程,组织的成员要接受总经理和项目负责人的双重领导。 3-2 几种典型的设计组织形式 3-2-1 设计部门设在技术部 如设计科、设计室的形式。这类企业重点放在技术部门,以利于设计、规划、生产各工序密切联系。 3-2-2 汽车公司的设计组织 汽车公司的设计组织按车种分工作室。各小组开发内容互不了解。 3-2-3 家电行业的组织形式 由于设计领域的拓宽,家电行业的企业内设置设计总部、设计中心,下设各事业部的设计室或设计小组。 3-2-4 其它组织形式 这是一种能够对应环境变化的未来指向型的体系。例如,英国的皇家艺术大学设计研究所。研究所分成设计教育、医院设备及福利机器开发、方法论和cad4个部门,接受委托研究,接到委托项目即组成适合这一课题的设计研究小组。组织成员中包括从外国来的研究者和留学生。设计以主设计师为核心,由工业设计师、人类工程学家、系统工程师、机械工程师、护士等各方面专家构成项目小组。组织内部无上下、左右从属关系。项目结束,则人员解散。新的委托项目一来,又重新组织新的成员。设计研究成员的任用采取合同制,每两年更新合同。中国的设计人员较少,借鉴这种方式设计研究比较合适。 4 设计部门的构成和业务内容 每个企业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设计部门,且不管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均由设计的实务部门、服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组成。 4-1 设计的实务部门实务部门包括根据制品计划开展业务的部门和产品提案部门。 4-1-1 业务进行部门 主要根据制品计划进行新制品的设计,现有产品的改良、新造型,以及部分改良后的改型等工作,大部分设计人员在这种机构工作。 4-1-2 制品提案部门 主要是提出新技术商品化的提案,为企业预测3~5年后(汽车为10年后)所需开发生产的商品。如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商品化等。该部门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备受重视。 4-1-3 模型制作部门 设计人员在使产品形象具体化的过程中,必须用三度空间的主体来进行研究,且决定设计的最终模型必须是1/1与生产的产品相同。以往企业的新产品模型、样机委托外单位加工,现在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尤其像汽车设计,为了保密一般都在本企业内设置模型制作部门。 4-1-4 cad部门 在企业的设计部门中为工业设计服务的caid正逐步普及。 4-2 设计的服务部门设计服务部门是为设计部门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为了使设计实务部门更有效工作的部门。主要工作内容有:提供本企业以往生产、销售的制品、产品照片或产品样本、图纸等;收集提供其它企业产品、照片或样本;收集和提供外国产品、照片或样本;提供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的不同机种及价格的分类;新技术情报的收集和整理;新材料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色彩管理;设计文献的收集、整理;外国设计信息的翻译;设计记录的整理;专利、实用新案、注册登记、商标等公报的整理等。 4-3 设计管理部门这是使设计业务顺利推进的部门,其工作内容为:造年度预算(如市场调研费,设备器材、资料图书购置费等),设计人员的人事管理,以及组织设计部门的会议和整理会议记录等业务。 5 企业中的设计管理设计管理工作的内容各个国家、每个单位都有所不同,但主要方面大致相同。 5-1 设计战略 所谓设计战略即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在经营哲学和经营宗旨的基础上提出合适的方针,伴随企业经营的规划、设计、生产、销售、宣传等有关环节,将设计所特定的形象,以及企业统一形象等贯串起来的政策。 国外将经营哲学、经营宗旨和设计战略三位一体明确提出的企业还不多,在一体化的代表性企业中有著名的意大利的沃利贝梯公司、德国的布劳思公司和美国的ge公司。例如,布劳思公司的设计战略为:与使用者个人发生密切关系的日常生活器具;同时代性,世界性和作为人类尺度的匀称以及新的可能性;适于实用的使用性,富于创新和独立性;一个产品要在整个产品计划中具有关连性、实用性和美的调和的相互关联等。 设计战略必须贯彻到设计部门的所有人员及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必须在产品上反映出来。 5-2 设计计划 设计计划不是仅由设计部门决定,而要与技术部门、制造部门、经营部门等交换信息,在这些部门的信息、构思、企业战略、经营宗旨、经营方针的基础上,设定设计目标,制订设计方案,经过产品开发会议和规划会议等逐步明确。 设计计划的目的和作用是:为了提高商标形象的设计;基于社会动向、需求预测的设计;基于技术开发、技术预测的设计;基于产品生命周期预测的设计;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设计;基于需求变化和价值观多样化的设计;为了降低成本的设计等。 由于设计计划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料不到的问题,因此,设计计划,尤其是日程计划必须随时修正。在如期达到目标的前提下调整。 5-3 设计师的管理 要实现设计部门的目标,必须靠设计人员。而每个设计人员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以及到设计部门的动机都不尽相同。设计管理中的管理人员要求具备能协调管理者和整个设计部门关系,以及为了实现目标有效地调动设计人员积极性的能力。 由于一切设计目标的具体实施都需通过设计人员进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人员的管理是设计管理中最重要的方面。 在国外,设计师已经从造型专家的概念转向与整个企业各部门有机联系的协调师,从专业人员向企业总管理者或具备两者素质的人才方向发展。为此,设计人员不仅需有造型的教育训练,而且要作为能洞察未来变化、具有适应能力的规划者以及具备“经营管理”、“财务”等知识的工业设计师来培养,进行“经营学”、“经济学”等方面的教育训练。 国外的企业对刚就职的设计人员均进行职业训练,如日立、松下等大企业,培训期为一年。内容包括表现技术、企业经营宗旨、管理、车间劳动、市场销售实习及设计实务(制图、拟草图效果图、制作模型等训练)。根据成绩安排不同岗位工作。一般企业要求设计人员毕业后工作3~5年才进行独立设计,汽车等的设计则要求设计人员有10~15年以上的长期训练。 为了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不少企业的设计部门还设专职教育人员,专门负责对在职人员定期进行再教育。如某大公司对设计师教育的实例:对新入公司的设计人员进行3周导入教育,主要了解企业的宗旨、方针、组织,及强化训练造型表现技法;对工作3年的设计人员进行约半年的创造力开发研修,通过构思展开、模型制作,强化造型设想、规划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工作7年的设计人员进行3个月的骨干人员高级研究会;为工作11年的主任设计人员举办3~6个月的主任设计师研究会,以确立专业特性,扩大视野,强化综合能力。 5-4 与其它部门的协调 工业设计部门的活动已扩大至企业内各部门。工业产品不是只靠工业设计部门就能完成的,必须与其它部门协作才行。为此,设计管理工作除了设计部门的管理之外,为了能在其它部门也贯彻设计战略,达到企业的目标,与其它部门的协作、协调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地说,要注意搞好与人事部门、规划部门、技术部门、生产部门、经营部门、外协单位等的协调。除了设计管理部门的专职人员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设计人员本身也需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 6 设计合同 一件工业产品从设计到投放市场,需多方合作才能完成,为此,设计合同也是设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显重要。 6-1 设计合同的含义和形式 设计合同不只是个经济问题,在保护设计权利及创造行为的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合同一般有下列形式:时间制的方式,即按设计研究实际工作时间计算报酬;长期合同方式,这是由于企业长期需要而长期委托自由职业设计师进行设计的方式,一般以一年为单位,双方同意可延长合同时间;意匠权使用费方式,这是设计被采用,在其生产期间以设计使用费来支付报酬的方式,一般在设计完成时支付实际设计时所支出的费用,以后每年根据采用情况分一两次支付,不采用时由设计人员保存;定费用方式,委托者与设计师之间先确定时间和费用,然后取得设计制作及其实施权。 6-2 设计合同的内容 设计合同的内容应具体项目而异,而实际事务千变万化,难以统一标准。其基本内容列举如下:委托的设计项目名称;委托的内容和期限;合同费用(设计委托书、报酬);合同不包括的费用;支付的时间和方法;中止时的处理;决定设计的方法;有关保密规则;工业所有权的处理;关于比赛;发表的方法;合同时间及继续方法(长期合同必要项目);未尽事宜的处理。设计报酬及各种费用包括:咨询费、委托费、设计费、设计权使用费、委托研究费、保密费以及设计报酬之外的各种费用,如模型费、材料费等。合同具体内容可以根据项目有所增减。 6-3 设计合同的特点 设计合同不同于一般的房地产买卖及商业合同,据日本工业设计家协会的调查,书面合同约为55%,剩下的为口头合同。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合同事后出现问题,矛盾主要在费用及支付方法方面,以及对设计的评价及工业所有权等问题。因为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对这种行为要进行确切的价值评价是困难的,同一设计稿,有人评价高,有人评价低,显然价值观不同,设计报酬的支付也不同。因此要根据设计合同的特点,首先让委托者充分理解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正确评价设计的价值。同时设计合同必须以相互信赖为出发点。 系统工程论文:110KV创利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与体会 摘要:根据创利变电站的设计工作实践,笔者介绍了无人值守11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布置及功能特点。并阐述了在设计综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工程中,监控系统的选用、组网结构的确定、间隔单元性能的选择以及与电气一次设计的配合方面应考虑的问题及要求。 关键词:变电站;间隔保护;无人值守;组网结构 一、引言 110千伏创利变电站建设规模为2台5万千伏安三相双卷变压器,同时装设相应容量的无功补偿电容器及其它附属设备,110kv出线2回,10kv出线20回,创利变电站110千伏母线采用单母分段接线型式;10千伏母线采用单母分段四段接线型式。采用户外常规设备全站利用了目前国内较成熟、先进的变、配电设备及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成果,在设备先进与占地少、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和可靠性高之间取得较满意的平衡和统一。110千伏创利变电站建成后将是江门市新会区一座较为先进的110kv无人值守变电站。 二、自动化系统 (一)系统结构 创利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初步选用的是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的110kv变龟站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该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两层网模式,属分层分布式系统。三层结构即站控层、通讯层和间隔层:站控层由监控工作站、继保工作站组成,完成变电站的监视、操作、控制及变电管理功能:通讯层采用rcs-9794系列通信管理装置,它具有多个通信口与远方调度控制中心、站控层、间隔层及gps连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通信网从而实现数据共享;间隔层即继电保护、智能测控装置层,它独立完成间隔层的保护、测量、控制和通信等功能。通讯层分别与站控层、间隔层组成的以太网现场总线通信网,全冗余配置,a、b双网结构,双网互为备用。 (二)系统组屏及布置 创利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主变及110kv线路的保护和测控装置以及公共设备集中布置在变电站主控室;10kv部分的保护及测控装置、电能表分散安装于各间隔开关柜,在高压室隔出一间继保小室布置一面交换机屏和一面10kv公共测控屏,专门组成10kv装置以太网通信网络和采集10ky间隔的测控及遥信信号,这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既减少了主控室的屏位。又节省了控制电缆和通信线缆。 考虑到主变保护及测控装置的复杂性,每台主变保护及测控装置需各组一屏,每回110kv线路保护与测控共组一屏,全站公共设备的测量及信号采集插箱组一面公共测控屏,通讯控制工作站及遥控输出插箱组一面远动通信屏,双以太网通信网络需要组一面通信(交换机)屏,交、直流系统和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控制柜也布置于主控室,另外,监控工作站及继保工作站置于专用工作台。 (三)系统主要功能特点 1、通信控制工作站 通信控制工作站是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层的核心,它由嵌入式pci04、网卡、智能通讯卡、调制解调器、gps及接口、电源模块等组成。它完成常规电气量、非常规电气量及微机保护信号的采集与处理;传输与修改保护装置工作状态及定值;接收遥控命令,实施控制操作;接收对时命令进行对时;向调度控制中心传送所采集的各种信息;与通信控制单元rc8--9794、直流系统、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多功能电能表等接口通讯等。工作站还具有必须的人机联系及维护手段。 变电站的远动信息经一路光纤通信通道和一路复用通道传送至江门地调及新会区调控制中心,通信规约为iec60870-5-103。 2、监控工作站 监控工作站采用一台最新的dell计算机构成,监控软件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它替代了传统变电站控制屏的信号、表计及操作等功能。由它实现的scada功能包括实时数据采集、安全监视、数据处理、报警处理、控制操作(包括vqc功能)、运行记录、人机联系、制表及打印、设各自诊断及自动恢复、数据库维护等。 3、主变保护及测控 主变保护为rcs—900系列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各装置通过rcs—9794通信控制单元与通讯控制工作站通信。rcs—9794的功能是完成通信转接和规约转换。保护装置动作信号经通信口上送,也可以在保护工作站对保护装置进行管理。考虑到保护装置直流电源掉电后,装置的通信功能将不能正常工作,故将能反映直流电源消失的控制回路断线信号接点用电缆引至主变综合采集插箱,作为遥信点之一。 主变本体及高低压侧间隔的测控功能,除了本体信号经主变保护转发至系统通信网外,其余测量、信号及控制功能由主变综合采集插箱及线路测控插箱实现。 4、iokv间隔保护及测控 10kv间隔的保护及测控装置选用南瑞继保公司的rcs—9000系列分散式保护测控装置。该装置是具有保护、遥测、遥控、遥信功能的“四合一”装置,但其保护功能仍具有独立性,这体现在硬件上所具有的独立的输入输出回路及操作回路,软件上保护模块与其他模块完全分开,且程序安排先启动后测量。此外保护功能也完全不依赖通信网,网络工作正常与否不影响保护正常运行。 创利变电站rcs—9000系列保护测控装置与继保小室的通信屏的rcs—9882交换机经其通信口组成现场总线型通信网,再与主控室rcs—9794通信管理装置通信。通过所形成的通信网实现保护及测控信息的传递,简化了二次电缆,减轻了ct、pt的负荷及施工难度。此外采用现场总线型通信网络,简化了组杰、设计和安装,提高了系统性能。 5、控制和闭锁 创利变电站的断路器、主变oltc及中性点地刀的人工控制可在远方调度控制中心、站内监控主站、保护屏或间隔户外端子箱(开关柜)执行控制操作,但同一时间内只允许其中一种方式有效。监控主站实现的vqc自动控制和人工控制在同一时间内也只能设定其中一种方式有效。监控主站软硬件具有闭锁逻辑判断和操作权限管理,防止误操作断路器事故的发生。至于全站所有隔离刀闸、接地刀闸的防误操作闭锁,则采用简单可靠的电气联锁和微机五防相结合的闭锁措施。 三、几点设计体会 (一)监控系统的选用 成熟可靠的后台监控系统是综合自动化系统成功的关键。随着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性能越来越高和多样化的系统层出不穷。选择时要注意考虑以下几方面: 1、先进性与可靠性。在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仍应把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放在第一位。尽量选用经过鉴定的、有成熟运行经验的适用产品和技术。创利站采用了交流采样技术,大大简化了二次设备配置,减轻了ct、pt负载,消除了零漂; 2、完整性和开放性。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及数据库的开放性都是重要的选择条件。在功能完整性方面,除实现“四遥”功能和变电管理功能外,要注意考虑系统是否利用了实时数据实现电压无功控制(vqc)、小电流接地选线、防误操作、合闸同期检测、设备寿命管理等功能。数据库的开放性则便于日后升级扩容、修改运行数据及二次开发等,而使原有软硬件资源得到保护; 3、人机界面。系统软件平台设计的界面是否简单、直观、易操作也是考察系统的重要方面。 (二)系统组网结构的确定 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常用的串行通信接口rs—232c、rs—422/485具有接口标准化、规范化和方便众多智能设备接口的优点,不足之处是rs—232c通信有效距离短,而rs—485总线为主从结构,主站点工作繁忙时影响系统性能。随着分散分布式系统的发展,在计算机网络通用的以太网现场总线通信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现场总线网是一种多点共享的广播通信信道网,较点对点通信信道网为优。当然总线型网需要有控制单元解决两个以上结点同时发送信息的冲突。创利站自动化系统是分散与集中布置相结合的分层分布式系统,通信网络结构采用了现场总线型与一对一串行通信共存的模式,有效地保障了通信速率和资源共享。 (三)间隔单元功能与性能选择 按一次设备为单位分散布置的保护及监控单元装置有两种模式:保护独立而控制、测量、信号合一模式和保护、控制、测量、信号“四合一”模式,两种模式下保护功能都要求能独立完成。对于安装于开关柜的10kv保护及监控单元宜选择“四合一”模式,但电能计量需另设专用表计。集中布置的保护及测控装置(如主变间隔)可选择保护、测控装置分开的模式,因为可选择的现有装置较成熟可靠。 保护单元的功能要满足间隔的保护功能配置要求,并能接收与执行上位机下发的保护定值修改,发送保护装置的工作台信息、告警信息、动作信息及自检信息,与上级对时,装置复归,当地显示等。监控单元的基本功能为遥测量采集及计算,遥信采集及处理,遥控命令接收与执行,与保护单元通信(当与保护单元相对独立时),定时自检及当地显示。 分散布置的保护及监控单元装置要注意是否适合安装现场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电磁感应、雷电流、振动等因素。 (四)与电气一次设计的配合 无人值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电气一次设备的可靠性,在可能的条件下应选用可靠的一次设各和尽量简化主接线的设计。主接线应在满足供电规划的条件下减少电压层次和简化,并有利于远方控制要求。一次设备除主变外宜采用无油防爆和免维护或少维护量的设各(如gis、sf6系列、免维护蓄电池组)。主变中性点地刀应采用电动刀闸以满足远方投退主变的要求。站用电源系统应完善可靠,双电源应互为自动备用投入。此外,电气布置应在满足有关规程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市区变电站更是如此。而分散式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为减少占用面积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四、结语 本地区的110kv变电站基本已经实现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无人值守,工程的实践表明,该站采用分散与集中布置相结合的分层分布式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可行的,并且必将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系统整体性能及总体布置效果。本文介绍的该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布置、功能特点以及几点工程设计体会,供同行参考与商榷,不足之处恳请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 系统工程论文: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研究 摘 要:近年来,由于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所产生的损失、影响不断加剧,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己经成为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传统的事后、被动、单一、针对出现的问题采用一些安全防护措施、并以某个问题的暂时解决为过程结束标志的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己经不能适应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发展要求。这种模式往往缺少系统的考虑,就事论事,带有很大盲目性,经常是花费不少、收效甚微,造成资金、人员的巨大浪费。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单凭技术是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的,它的解决涉及到政策法规、管理、标准、技术等方方面面,任何单一层次上的安全措施都不可能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安全,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解决更应该站在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考虑。在这项系统工程中,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度量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风险 1 信息系统安全度量 安全度量分为技术性安全度量、组织性安全度量以及操作性安全度量。技术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比较技术方面的对象,如算法、规格说明书、体系结构、设计、产品以及实施的系统等;组织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组织过程、规程的有效性:操作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操作环境方面的风险.目前人们在使用安全度量这个词时存在很多模糊和不同的含义,有研究指出,《信息技术安全评估通用准则》虽然是指导安全度量的一个非常好的标准,但它也没有全面解决安全度量的问题,尤其是针对网络系统的安全度量,目前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什么是信息系统安全度量(security metrics),有人认为,它是以科学法则为基础进行测量的结果,有人认为它还应包括在主观判断基础上做出的度量结论。目前这方面还存在争议,有人还使用了具有类似含义的其他词,如:measure, score, rating, rank, essment result等,.n。在对这些词做出区别前,它们统一作了如下定义:信息系统安全度量(security metrics)是通过度量过程从一个偏序集中选择的一个值,它表示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相关的质量,它提供或用于产生一种关于信任程度的描述、预言或比较。 2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度量方法 在度量过程中使用何种方法对度量的有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度量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度量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甚至可以左右最终的度量结果,所以需要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度量方法。风险度量的方法有很多种,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定量的风险度量方法、定性的风险度量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度量方法。 (1)定量度量方法:定量的度量方法是指运用数量指标来对风险进行度量。典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时序模型、回归模型、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定量的度量方法的优点是用直观的数据来表述度量的结果,看起来一目了然,而且比较客观。定量分析方法的采用,可以使研究结果更科学、更严密、更深刻。有时一个数据所能够说明的问题可能是用一大段文字也不能够阐述清楚的。但常常为了量化,使本来比较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模糊化了,有的风险因素被量化以后还可能被误解和曲解。 (2)定性度量方法:定性的度量方法主要依据研究者的知识、经验、历史教训、政策走向及特殊变例等非量化资料对系统风险状况做出判断的过程。它主要以与调查对象的深入访谈做出个案记录为基本资料,然后通过一个理论推导演绎的分析框架,对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在此基础上做出调查结论。典型的定性分析方法有因素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德尔斐法。定性度量方法的优点是避免了定量方法的缺点,可以挖掘出一些蕴藏很深的思想,使度量的结论更全面、更深刻,但它的主观性很强,对度量者本身的要求很高。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度量方法:系统风险度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有些度量要素是可以用量化的形式来表达,而对有些要素的量化又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主张在风险度量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量化,也不认为一切都是量化的风险度量过程是科学、准确的.我们认为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定性分析应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定性分析则是灵魂;是形成概念、观点,做出判断,得出结论所必须依靠的。在复杂的信息系统风险度量过程中,不能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简单的割裂开来.而是应该将这两种方法融合起来,采用综合的度量方法。 (4)信息安全管理度量过程:风险度量过程训就是在度量标准的指导下,综合利用相关度量技术、度量方法、度量工具,针对信息系统展开全方位的度量工作的完整历程.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度量,首先应确保风险分析的内容与范围应该覆盖信息系统的整个体系,应包括:系统基本情况分析、信息系统基本安全状况调查、信息系统安全组织、政策情况分析、信息系统弱点漏洞分析等。 (5)实体与环境安全:实体与环境指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网管人员工作的场所,这个场所内外的环境条件必须满足计算机设备和网管人员的要求。对于各种灾害、故障要采取充分的预防措施,万一发生灾害或故障,应能采取应急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检查: ①机房周围环境机房是否建在电力、水源充足、自然环境清洁、通讯、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②机房周围l00m 内有无危险建筑危险建筑指易燃、易爆、有害气体等存在的场所,如加油站、煤气站、煤气管道等。 ③有无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指对系统运行的外围环境、操作环境实施监控(视)的设施,及时发现异常,可根据使用目的不同配备以下监视设备,如红外线传感器、监视摄像机等设备。 ④有无防火、防水措施防火,指机房内安装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或有适用于计算机机房的灭火器材,如卤代烷1211和1301自动消防系统或灭火器。防水,指机房内无渗水、漏水现象,如机房上层有用水设施需加防水层,有暖气装置的机房沿机房地面周围应设排水沟,应注意对暖气管道定期检查和维修。是否装有漏水传感器。 ⑤机房有无环境测控设施温度控制:指机房有空调设备,机房温度保持在1824摄氏度。湿度控制:指相对湿度保持在400/"0%。洁净度控制:机房和设备应保持清洁、卫生,进出机房换鞋,机房门窗具有封闭性能。 ⑥有无防雷措施计算机机房是否符合gb-157《建筑防雷设计规范》中的防雷措施.在雷电频繁区域,是否设有浪涌电压吸收装置。 (6)是否使用ups 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即不间断电源,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以逆变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恒压、恒频的不间断电源。主要用于给单台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系统或其它电力电子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电力供应。 系统工程论文:科研促进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探讨 摘要:培养具备能源转化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完成这项根本任务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把科研运用于教学。通过探索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理论课程、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实践课程以及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课外科技活动这三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成效,验证了科研促进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科研;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教学;探索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是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以广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为导向,以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换和清洁利用为核心技术,培养具备能源转化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1-3]。 1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认识 在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教学中,如果老师只停留在书本的固有知识、以自己的理论经验进行课堂的授课,是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能源专业的发展需要,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4]。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原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则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故所学的知识往往局限在教师传授的范围内,缺乏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训练。由于教学方法偏重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5]。鉴于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6],笔者以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作为探索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切入点,阐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驱动过程[7]。 2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2.1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理论课程 本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有《生物质能源工程》、《能源生物技术》、《太阳能工程》、《生物质化学》、《化工原理》、《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与《环境工程原理等》等,均由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教师任课,其中100%的教师具有博士文凭。近三年来,授课老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市厅级、校级、院级等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20余项,譬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木质素降解酚类衍生物苯环上常压低温加氢脱氧协同转烷基化炼制BTX”、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畜禽粪便/秸秆基复合活性炭对土壤重金属钝化机理的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农林废弃物连续热解炭化技术的多联产设备开发与应用”等项目,项目研究内容覆盖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不同领域。我们根据各老师的专业特长与研究方向,有针对性进行课程授课的安排,鼓励教师把自己的研究经验、体会及成果带进课堂中,让学生在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接触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生物质能源工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基于农林废弃物连续热解炭化技术的多联产设备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内容带入课堂,包括生物质压缩成型燃料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热裂解技术和生物质催化重整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等,通过多媒体手段,把科研项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和数据、搭建的仪器设备平台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 2.2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实践课程 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能很快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专业教学理论之外,还应有大量的实践教学为支撑。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中,一般都安排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或课程实习,使得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实践,由深入浅地掌握相关知识。本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有《生物质能源工程实习》、《现代仪器分析实验》、《生物质化学实验》、《环境工程实验》、《专业综合实习》、《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实验》、《太阳能发电实验》、《太阳能电池设计与工艺实验》、《生物质测试分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等。为了使实践教学不落后于工程实际,必须及时更新理论和实验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并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尽量做到实践内容都有工程背景,这样能让学生感到实验、实习或课程设计不脱离实际,增强其学习兴趣[8]。譬如《专业综合实习》属于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一门整合实习课,课程涉及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清洁生产、节能技术、化工原理和环境工程原理等众多内容,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实习过程中有机地将项目“稻壳热解气化学链循环制纯H2协同CO2捕集关键技术研究”、“核壳结构生物炭复合肥制备工艺及关健技术”的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基础工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使学生对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源产物对环境治理的应用有完整的体验和认知,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为从事新能源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课外科技活动 华南农业大学对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1)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创新学院等部门的主导下,华南农业大学每学年的开学初期,组织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项目的申报,组织专家对所有项目进行评审,对优秀项目给予立项资助。同样,材料与能源学院对部分优秀项目也给以立项资助。能源与环就系统工程专业教师,以自身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为平台,譬如项目“稻壳热解气化学链循环制纯H2协同CO2捕集关键技术研究”、“生物质炭还田对食用木薯种植的综合效果研究”、“畜禽粪便/秸秆基复合活性炭对土壤重金属钝化机理的研究”等,与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以此建立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方向和主题[9]。能源与环境系统专业的学生不仅有专业教师的科研平台,而且有专业教师的细心指导,已经获得了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1个国家级、3个省级、多个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如2013年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太阳能空气清新机”、2017年省级创新创业项目“不同孔径活性炭对负载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影响机理研究”、2017年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基于农林废物宽适应性的化学链气化制取合成气的机制研究”;(2)同时,在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带动下,连续5届的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相关专业竞赛,均获得殊荣,如特等奖2项,1等奖3项,2等奖3项等优异成绩,两项国家特等奖项目分别为2016年的“生物质连续热解装置设计”、2015年“滚筒式生物质连续热解反应器”,均是在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基于传热过程的生物质热解模型研究”、“基于农林废弃物连续热解炭化技术的多联产设备开发与应用”带动下进行科学创新获取的成果;(3)无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还是全国专业竞赛等,均是以不同年级的学生组队,可以起到师兄师姐带动师弟师妹进行科研学习,达到“帮传带”的作用。 3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具体成效 虽然华南农业大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开办时间短,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34人),但在新办专业中,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立项每年均处于前列,并且参加多个省级以上的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10次,省级奖励10多次。这主要得益于专业教师较好地运用科研促进教学的做法,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接受了较多科学研究的教育与熏陶,教师也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和专业竞赛。 作者:简秀梅 蒋恩臣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系统工程论文:计算机软件设计与系统工程方法 摘要:由于网络技术的提高,计算机软件设计领域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能够让计算机软件设计迈向新的高度,而且还可以降低软件设计的时间。那么下面我们就以系统工程方法的内容和应用过程为角度,来具体讨论一下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系统工程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设计;系统工程方法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让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普及。而软件作为计算机发展的重要一环,其设计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计算机未来的发展。系统工程方法目前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软件设计的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开发力度与质量,这对于以后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会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1基本内容 主要的开展内容有:(1)全面调查所要探究的内容,并对调查过程做好充分的记录;(2)创建完善的分析方案,采取有效的定性分析方式,去逐步的研究系统技术性能;(3)在进行认真的分析以后,挑选出最佳的系统设计计划,然后通过系统工程的具体情况,去合理的实施;(4)根据系统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去创建完善的实施计划,而且还要创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样的话就能够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2基本流程 在设计方法上包含以下几种:(1)自顶向下的结构化方法,此种方式包含结构化分析以及设计等方面,而具体的运用思路就是将比较繁琐的问题进行分解,而且这种分解方式是自顶向下的,这样就能够让所有阶段的问题都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掌控之内;(2)简便的形式化方法,如果计算机软件使用此方法的话,那么就必须要采用系统工程方法的有关原则,并根据整体,去创建完善的工作计划,这样的话就能够加强计划的合理性。采用这种措施,其关键作用在于能够有效解决计算机软件开发力度以及设计范围等一系列问题。(3)模块化设计技术方法,此方法是把繁杂结构合理的分解成为一个个子系统,运用此方式的过程主要包括:提出任务-论证与批准-需求分析-推广应用。在经过这样的过程之后,就可以有效的确保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整体性和完善性。图1是系统工程方法的基本工作流程。 3运用要点 图2是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流程。 3.1任务的提出 计算机软件开发交办单位要向软件开发系统员工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相关员工根据软件开发交办单位所提出的要求,去创建完善的实施计划,同时还要合理的分配软件开发的任务。在分配任务的时候,交办单位要和员工签署合同,这样的话就能够表明具体的责任,如此一来,便可以让软件开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2论证与批准 参与设计的员工要通过交办单位的有关规定去合理的制定设计计划,然后就要邀请相关专家对方案进行审查,紧接着做出科学性的论证。参与设计的员工要合理的去总结这些论证内容,并在得到主管的审批后,方可全面进行实施。 3.3需求的分析 相关工作者要全面掌握客户对软件系统的要求,这里面主要包含计算机软件的性能、运行速度等。在平时的工作中,最好能够让用户通过网络像软件设计人员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然后软件工作人员根据要求的合理性,去尽量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3.4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 概要设计主要是创建目标系统软件的整体架构及总体结构与模块之间的联系,然后去做好有关的审查。另外,对软件的设计工作,要在做好概要设计的前提下,去进行模块设计,这样就能够做好代码编写工作。 3.5编码测试 工作人员要学会合理运用编码语言,把具体的设计结果转化成客户所需要的程序语言,在这部分工作完成以后,参与软件设计的员工就要对编码进行测试,这样就能够确保计算机软件系统让客户满意,要是还具有一定的系统问题的话,那么就一定要第一时间进行完善,以免对以后的软件设计工作带来隐患。 3.6鉴定推广 工作人员在做好全部的软件开发工作以后,必须要对软件做好鉴定推广,而且还要通过对客户运用环境的了解,去试着对系统软件进行安装。在对软件进行完鉴定推广以后,再把软件交给客户进行使用,而且最好委派专业人士对用户进行软件使用的培训工作,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好对系统的维护。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系统工程方法目前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软件设计的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开发力度与质量。而想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相关工作者就要做好论证与批准、概要设计以及鉴定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争取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方案,从而让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系统工程设计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吴瑞强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思想在汽车工程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也将会更为广泛,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系统工程思想;汽车工程;应用 1系统工程 当前,国际主流的系统工程方法有NASASystemsEngineering、INCOSESystemsEngineering、IBMHarmony、SESAMEFramework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行业背景及适合的应用领域。在应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大型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基于文档的系统设计方式,需求和方案遍布在数以千页的设计文档中,难以实现需求的跟踪关联及覆盖度分析,方案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也难以评估。导致项目风险不可控,许多问题只有在实物验证阶段才能暴露出来,严重制约了项目正常进度。目前系统工程理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以及汽车领域、在国外例如达索、波音、空客、洛克希德马丁、欧洲导弹集团、轨道科学,宝马、标致雪铁龙等公司以及国内的奇瑞、长城等研究机构都在使用这个理论。目前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设计方式主要应用于结构、控制系统领域,在包含射频、微波、高速信号检测处理、结构等多专业领域的电子系统中尚未发现有成功应用案例。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在该类电子系统中应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设计方式案列,研究应用方法,提高电子系统开发质量与效率。 2系统工程思想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重要性 2.1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满足市场发展以及客户的需求是汽车行业发展主要目标。系统工程主要是明确了市场的以及客户的实际需求,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规范技术熊,同时制定一系列的测试规划,并进行后续的跟踪。在这个过程中需求发生了变化,就需要进一步做好整个过程的变更管理,包括变更记录、需求以及新需求的跟踪等,从而能够更好地保障后续系统的活动开展,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 2.2汽车电控系统质量要求高 汽车过程的应用需要满足相关规定和标准,对此在任何条件下都需要满足汽车系统的设计性能要求,从而能够有效保障车辆的正常运行。系统工程的要求对于汽车工程的应用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在失效、检测、识别等多个方面,其在应用的过程中能有效改进存在的问题,并在进行系统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后续的测试应用做出规划,从而更好地促进汽车工程的发展。 3系统工程思想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3.1系统工程的思想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系统工程师一门科学的方法,其通常情况下回采用大系统和子系统的概念。对于大系统主要是通过众多的子系统进行,这些子系统既是相互联系,同时是相互制约的。汽车是一个大系统,其中的子系统组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驱动单元(发动机)、能量传递单元(离合器、变速箱和传动轴)、支承和承载单元(车身和悬架)、控制与调节单元、冷却与润滑单元等。汽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对于存在的优点和缺点都需要进行有效分析,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应用计算进行模拟,从而能够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3.2系统工程的思想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工厂这个大系统是由很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包括部门以及车间,其也明显表示出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结合市场调研情况,综合规划部门对相关产品进行规划同时作出了相应的设计任务。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部门需要结合市场发展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对于零件的相关制造工艺以及零部件的装配公益性都需要考虑在其中。生产准备部门则需要结合产量以及生产能力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确保后续工作流程的有效开展。在进行生产过程的安排过程中需要对系统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制造车间的生产能力以及装配能力等方面,确保后续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从这方面我们也可以知道新型的汽车需要做好规划工作,其从规划到生产的过程都是属于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3系统工程的思想在销售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促进汽车工程的建设发展,企业需要做好销售工作,因此需要从计划、指挥、监督等多个方面,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销售组织。将系统论的思想科学的应用在销售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系统规范化销售活动的各个部门,确保整个工作的有效开展,也能够更好地确保销售活动明确分工,达到销售的目的。不仅如此,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以及树立良好的信誉。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汽车的整体设计、制造和销售管理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在该系统中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对航空项目管理的应用 摘要:系统工程在我国的航空项目管理中应用多年,虽然,在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但经过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究,该项系统工程已经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章针对这一课题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项目管理的三维结构、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应用给出了指导与建议。 关键词:航空项目管理;系统工程;三维结构;系统动力学 航空项目的管理会贯穿在该项目的全部生命周期当中,对该项目的全部过程实施管理。航空的项目管理涉及的步骤非常复杂,部门众多,其中包括政府部门、用户部门、运营商、配套方等,该项管理的关系以及涉及面极其复杂。无论是内部机制还是外部机制,对项目管理的技术以及观念态度上皆决定了该项管理的成功或者失败。在一定意义上,航空系统的研制成功一定要得到大规模的,复杂开放系统工程方式的全力支持。 1项目管理的三维结构 1.1逻辑维 首先,要将该项管理的目标进行制定,在进行制定基础之上在进行管理计划的组织架构,之后紧跟项目的进行,将制定的计划有序地实施,在不同的实施方案进行后,及时取得相关问题的反馈,对制定的目标以及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1]从控制理论学角度思考,该项管理模式是负反馈的回路,以全力保障好该项管理的内容得到重组以及优化。 1.2知识维 该项结构包括了一些比较专业性的知识,心理学、管理学、运筹学等。这些理论知识点为实践应用起到了详细的指导作用。 1.3时间维 按照项目实施的时间不同,可分为项目短期管理、项目中期管理、项目长期管理。其中短期管理主要针对的是两个项目以内的管理,中期管理是对系列项目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管理,长期管理是几年内构成的全套管理形式的实践。三种时间管理形式在内容形式上不具有分割性,因为中期以及长期管理的经验是从短期管理中逐渐总结得出,是以短期为基础前提的。中期管理形式是短期管理和长期管理重要的中间环节,长期管理则是整个项目工程的关键内容,是航空企业形成自身特色,企业文化,与时俱进的管理措施的重要经验基础,这三种时间的管理方式不能缺少任何一种。 2航空项目管理中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2.1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突发性以及不可预测性 通常情况下,航空项目内容会非常多,并且十分复杂。从项目的策划到实际进行生产,期间所涉及的部门以及因素众多。在实施的过程中,有较多的因素以及问题是突发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的,没有任何的规律可以遵循,不能对问题的出现进行预测是该项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针对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该项管理手段已经不能完全应对,因此要探寻出新的管理模式,增强我国航空的综合竞争实力。 2.2引进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对航空项目管理的帮助 (1)针对该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决策支持系统引进到该项管理工作当中是适应时展的必然选择,该项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支持背景的,能够有效帮助技术人员应用具体数据以及模型将半结构化问题得以解决,该系统的本质其实是作用交互系统。[2]项目中出现的半结构化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定形式上有目标的确定性以及可操作性。技术人员针对该问题采用的实际解决措施可以预测到,非结构化问题是不能进行预测以及没有明确的目标。(2)以往的该项系统在使用上会存在一些弊端,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现在该项管理中已经将智能管理系统引进。该项智能系统在功能上,极大地做出了改变,不但在模型定量上具备了功能,还能对人工智能进行项目的定型分析,并且还可实现对不确定性进行推理。通过该项智能系统的综合应用对问题解决的具体经验流程,利用人与机器系统的充分结合,使非结构化以及结构化的问题得到了非常好的解决。 2.3建立完善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作用 针对该项管理中,非结构化问题是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对该问题不能进行比较准确地预测以及对其描述的情况非常多,其中需要有机结合定量以及定性分析。我国的航空公司研发部门,会为了迎合国际的发展和需要会进行多项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对航空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其中建立智能决策系统支持体系是对大量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和实时分析的重要手段,该套智能系统将模型与数据库进行结合,系统由人机交互系统与数据库、模型库与方式库以及知识库共同组成。该项智能系统将项目过程中实时监控得以实现,并且对项目流程的具体分析、支持功能以及人员服务支持等进行功能上的实现。 3系统动力学在航空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1系统动力学的定义 系统动力学是对原因以及结果关系和反馈流位流率结构建立模型的方式,较长时间以来,我国的航空项目管理应用动力学对系统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在对项目工程实施的过程当中,系统之间的要素在作用相互的环境下构成了系统行为。[3]在该项目管理中对其进行应用,是对原因以及结果之间的关系图进行了定性分析,是一种对比较繁杂的项目系统分析的良好方式。 3.2影响项目管理的诸多因素 对该项管理工作产生的外在影响因素非常多,也有较多的研究以及说法。在众多的观念中,有一种观念得到了较多研究学者的认可,即为管理人员对系统动力学的充分应用,可较好地解决项目进度问题,降低成本问题、最终完成效果问题,并且这三项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项目成功的关键。(1)项目进度:影响项目进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作人员的素质、项目的设计方案、实际生产的效率、生产方案的合理性、外界的干扰因素。其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是项目工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生产效率加之合理的决策方案,进度会有明显的提升。此外,外部因素对其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如:设备的生产水平、工艺水准等皆是影响项目进度的重要因素。(2)成本的投入:对项目投入成本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材料的成本投入、整体资金的投入、高科技设备的投入,以及科技人员的投入。如果有效地将这些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降低,对项目的成本投入管理有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3)项目效果:对项目最终效果的衡量,既要对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检测,同时也要对项目成果获得的收益进行分析。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设备的现代化水平的高低皆是对项目最终结果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3.3工程系统在项目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航天航空系统工程是我国较早进行发展的工程系统。该系统是进行现代化生产特别典型的大型复杂系统工程。例如,航天器发射需要的系统包括:航天器、航天测控系统、回收装置、用户台站等。每一项系统本身其实就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各有不同的复杂系统组成,最后形成了一项更为复杂的大系统。因此,在项目的设计、生产、完成、实验等都需要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部署以及协调,才能够使项目最终顺利的完成。对这些复杂项目的部署最合理的措施便是应用工程系统的方式。 4结束语 在该项目的全部周期中,有较多的不可预测因素以及不确定性因素。为了更好地对风险进行防范,要对项目的系统进行全面地了解以及更新。我国众多的大型项目中,系统工程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对实际的生产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因此,航空科研人员要对系统工程要不断的进行深入探究,使其能在我国的航空事业发展上,发挥出更多的价值作用。 作者:郭强 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对交通运输的运用 【摘要】系统工程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一门管理工程技术。近年来,系统工程不断向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发展,也开始广泛深入到交通运输工程中,对交通运输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系统工程相关知识,并结合城市交通系统中的系统工程,对系统工程在整个交通运输系统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系统工程;系统管理与控制;城市交通 一、引言 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城市人口集聚,伴随着机动车数量和道路交通量不断增加,满足了人们基本的交通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但同时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交通设备条件不足,各大城市交通道路拥堵的现象日益严重,交通事故频发。交通道路发生车辆拥堵,严重阻碍了人们正常的出行情况。这拥堵情况从表面上看,一是汽车保有量增长过快,二是道路增长相对过慢。以北京市为例,90年代汽车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而同期道路年增长率仅为3.5%。随着轿车加速进入百姓家庭,车多路少的矛盾将更加严重[1]。城市交通道路状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堵塞的交通情况不仅严重阻碍了人们生活出行,而且阻碍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城市产业布局、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方向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拥堵的城市交通情况会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安全出行,而这个是各个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在交通运输系统健康安全运作前提下,如何充分将系统工程原理利用到交通运输系统中,发挥最大道路运输利用价值并造福人们,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系统工程相关知识 2.1系统工程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系统”是指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工程”强调实践性。系统工程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建筑学等)和社会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系统学是系统科学的基础学科,技术层面上就需要运用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等学科指导。2.2系统工程的特点系统工程,是用系统的观点,科学合理地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经济管理科学、现代数学、电子计算机和其它有关工程技术,按照系统工程的程序和方法,去建立优化系统的一门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2]。所谓系统的观点,就是把新研究事物的看作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系统的重要工作是对信息进行获取、判断、加工、贮存、传递,然后输出必要的信息。对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是以技术经济指标为衡量依据的。同时,系统的设计、研制、试验、运用等过程都离不开各个管理科学分支的实质内容。现代数学的最优化方法,主要是指它利用了许多现代数学分支的理论,对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后形成一个数学模型。通过不断调整相关变量及参数,准确地反映实际系统,将数学模型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数学模型的求解则可获得最优化方案,这就是系统的最优方案。系统工程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思想、理论、技术,对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系统工程和传统工程不同,系统工程所研究的对象已不仅仅是特定的具体工程,研究的方法也不是单单的专业知识,它集中体现了各种现代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例如设计一个产品,传统的方法指强调成本,而系统工程对目标的考虑需要从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即时间方面以及综合运用各专业方面(经济学、环境学、法律学)。(2)系统整体的最佳化是系统工程追求的目标。在一项工程中,从目标选择、实施过程、事后评价都是建立在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思想对系统模型来调整,不断改进优化系统结构,使之体现整体系统最优化。(3)任何系统都是人、设备和过程的有机组合,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人是参与决策活动的主导者和能动者,在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处理系统问题时,要以人为中心,最终体现的作用也要表现“以人为本”的宗旨。2.3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复杂大系统。一般情况下,系统包含“硬件”单元,也包含“软件”要素,尤其是人的行为。因此,要有独特的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要用多种技术方案进行求解。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工程方法论除一般的数学描述方法和逻辑推理方法外,还有工程技术的规范和社会科学的艺术等[3]。系统工程方法论强调对系统的深入了解,进行系统识别,处理问题应注重系统整体性以及计算机手段的辅助作用等。 三、城市交通领域中的系统观 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系统内部由多个要素组成。一般而言,城市交通系统可以分为四大系统,如图1所示。图1城市交通系统要真正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能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只想着从单方面着手处理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先认真分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整理好内部各要素关系后,再结合外部环境,分析内部与外部环境的联系。通过用系统工程观点分析城市交通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1)相关性系统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某一要素若发生变化则会影响其他要素的状态变化。以道路系统为例,它是由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专用道路四个不同层次的道路组成,辅助以道路监测系统、交通信号指示系统等等,若交通信号指示发生故障,交通运输肯定发生混乱,造成更严重的道路拥挤情况。(2)动态平衡性在城市化建设中,城市通过修建高速公路、地铁、轻轨、快速公交车道等来缓解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堵塞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很快被新产生的交通量抵消。经济发展,私人汽车购买力不断增强,汽车拥有量不断上升,在一定的道路数量下,城市道路又出现拥堵状况,城市交通系统就是在这种“拥堵——缓解——拥堵”的动态平衡中循环往复发展。(3)整体性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几个子系统相互协作共同运行的,各个子系统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是协调于城市交通系统中,发挥着1+1 2的作用。 四、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发展是必然趋势。城市化建设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必然影响道路交通量,同时城市用地是否合理规划也会影响城市交通情况。同时,由于现代生活节奏步伐加快,对于提高交通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道路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交通量的发展速度,现有道路结构难以满足加快运行速度的要求[4]。因此,结合当前道路交通建设、城市化建设发展速度,交通规划更加需要结合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的应用。(1)规划中注重各种分析方法的综合利用在交通规划中,需要借助专家将理论知识提炼出来,把实践中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形成体系指导工作。同时也需要结合现有的科学技术,将理论和各种信息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综合系统的整体优势。(2)交通规划更加注重交通网络的可靠性研究可靠性测度作为一种概率测度,是反映运输系统的运行特征的有力工具[5]。我国大力发展交通设施建设,考虑的问题主要从费用最经济和减少拥堵情况出发,却忽略可靠性研究,这样容易导致路网服务水平的稳定性不高。所以,结合我国国情,将可靠性分析融入到道路交通规划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的交通问题。 五、城市交通领域中的系统管理与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问题日趋严重。这一方面体现在汽车保有量逐年激增,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也无法满足我国快速增长的交通运输现实及潜在需求,事故频发、交通拥堵等情况时常发生;另一方面也表现在目前的交通控制系统和管理水平的相对落后。因此除了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将现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到交通运输设施上,缓解交通拥挤情况、减少环境污染,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更迫切任务。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我国交通压力。时至今日,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管理、信息服务及发展决策等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缓解日益严峻的道路交通拥堵状况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例如,通过智能信号控制系统的建设,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和路口间协调水平,缓解了道路拥堵情况,同时相应地提高了车辆的运行速度;通过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调整了出行者的出行需求,促进了交通供给与需求间的均衡;通过违法监测系统等的建设,规范了出行者的出行行为,改善了交通秩序和安全水平,也相应地减少了交通拥堵的情况;通过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引导市民使用公共交通,逐步改变城市的出行结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城市交通管理发展的方向。现在城市智能交通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趋势:(1)交通管理控制的集成化以城市交通信号控制为核心,以综合交通管理信息平台为支撑,整合包括视频监控、违法监测、智能调度、信息服务、主动管理、指挥决策等功能在内的集成化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是当前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一大方向。当前我国的众多大中小城市都建设了多个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并逐步推进系统的集成与应用。(2)交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传统的道路交通管理,交通参与者都是根据设置好的规则去实施。当路面发生重大事故或者塞车情况时,交通参与者并不能实时得到路面信息,造成更大的塞车情况。而智能交通管理的出现,给道路交通运输系统带来了质的变化。通过信息共享,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实现道路畅通和提高运输效率为目的,让道路参与者在信息充裕的条件下选择最佳的路线,不仅缓解道路堵塞问题,而且节约道路参与者的时间。交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服务的手段不断增多,如智能手机的出现所催生出来的新的信息服务方式,例如滴滴打车、Uber,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出租车的运行模式,打车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私人驾车出行的次数,有利于缓解道路上车辆多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提供信息服务的主体不断增加,有政府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如公交公司)、汽车厂商、专业的交通信息服务商(如TomTom、Inrix)以及IT巨头(如Google等)等,使得出行者的选择日趋多样化,而信息服务内容的增加和实时性的提高也使得智能交通系统在调整交通需求方面开始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3)交通安全辅助的全面化一方面通过实时的、多途径的信息服务来为驾驶员提供驾驶辅助决策,例如盲区监测、夜视辅助、超速提醒、车道偏离报警、碰撞报警等技术,另一方面则通过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实现常态或异常情况下的辅助驾驶或自动驾驶,如自动泊车、主动巡航控制、车道保持等,从而大幅度降低由于人的失误导致的交通事故的发生,直接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也间接缓解了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交通拥堵状况。在国家大力鼓励创新发展的氛围下,在现有科技手段支持下,在“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日益得到重视和研究之下,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发展将会进入全新时代,为我们的城市交通服务,在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 六、城市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的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对于交通建设项目的综合评价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过精细化的综合管理,可以形成多方面的技术控制,并且能结合交通建设中项目管理的特殊性,形成多方面的综合运用。科学的评论体系和评论方法是城市交通发展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评价体系在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回顾道路交通评价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的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以工程造价为标准,到以交通服务水平为标准,再到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发展到现在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每一次的提高,都蕴涵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客观上反映了对城市交通系统认识的逐步深化[6]。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质量、环境、费用三大综合评价体系的综合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质量评价高度重视规划,确保规划先行。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坚持从规划抓起,城市交通区与城市用地布局相协调,以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为依据。(2)环境效益评价我们的经济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产生了改变,所以需要通过环境效益评价来综合评估和衡量。这里主要是考虑交通项目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交通道路规划必须对稀缺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城市交通道路建设。(3)经济效益评价建设城市道路,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出行问题。按照规划建设道路,是否缓解交通堵塞问题、是否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是否降低出行成本、是否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这些都是经济效益评价的重要指标。 七、总结 系统工程是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统筹全局,将系统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按既定的目标合理规划、设计、试验、建造实施、管理和控制系统,在现有的城市交通情况下融入系统工程方法,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新指导思想和指导方向。交通运输问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相信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不断学习借鉴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能够对交通运输更好地规划。 系统工程论文: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工程技术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其应用的范围在不断的增加,在水电站中也得到使用。自动化技术在水电站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和其自身的稳定性和技术性分不开的。新建水电站在技术上进行一定的革新,通过计算机技术提升效益、进行水文的监控和进行基础的操作,节省了工作量的同时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使得水电站在进行运行的过程中更加的符合现阶段科技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针水电站危机监控系统工程技术的设计应用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工程设计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使得社会生产更加的规范化,生活更加的便捷。因此,水电站也利用计算机微机监控系统进行自动化的改造,对于水电站工作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微机监控技术可以很好的改善水电站机组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噪音的问题以及对员工的危害,提升技术的可靠性和运行的稳定性,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投入较大的,但是在技术的提升上具有较大的作用和较强的实力,对整体的水电站技术的发展是较为有效的,应该进行一定的发扬。 一、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工程概述 (一)计算机监控系统分类 一般来讲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计算机辅助监控系统、基础监控系统和常规装置双重监控系统。计算机辅助监控系统(CASC):这种技术主要是用在水电站的基础技术中,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计算机主要是起到提升水电站的计算机管理水平的运行监视、数据处理和相关的各项工作监测等方面,基本上对于决策的部分没有进行涉及,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操作使得水电站的工作更加的便捷,将日常的操作和数据的处理更加的完整准确。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监控系统(CBSC):这种系统主要是对水电站的各项运行进行适时地监控,使得设备的使用和建设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在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因为需要将各项工作的设备都纳入到计算机的监督体系中去,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较多的因素,对本身的系统要求较高,使得这个系统在建立的初期就投入一定的资金,但是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将水电站的各项工作都进行监控,是以后水电站技术发展的方向。计算机常规装置双重监控系统(CCSC):这个系统主要是上述两种系统的结合,既能够实现常规的工作,又可以进行水电站的实时监控,但是这两个设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监控和实际的工作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在系统中实现相互之间的备用,就会对水电站的工作更加的方便。 (二)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 集中式的计算机监控结构:这种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主机的相关设备将各项指令进行输送,从而将各项工作进行维持,中心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相关的处理软件会将电缆引入到控制主机接口的线缆接入到各个模拟的信号和处理指令中,从而控制整体的系统进行自身的本职工作,使得整个系统进行实际的工作。但是这个设备具有一个缺点,因为系统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主要是单机进行操控的,一旦主机出现问题就会使得整个的系统出现瘫痪的现象,这样的监控系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分散式计算机监控结构:这种技术主要是采用的网络拓扑结构和分散式的监控技术,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各个技术流程之间是独立的,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处理,不会出现一处问题就影响整个系统的情况,对于水电站的计算机监督技术可以更加的完整和便捷,即使主机出现问题,各个系统之间也是独立的,也不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工作,对于技术来讲更加的成熟。 二、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主要职能 (一)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 在运行的过程中计算机监控系统会将水电站日常工作的各项数据进一定的记录和分析,一旦数据较为频繁的问题或者是出现超出极限值的情况,系统就会自动的进行报警,并将数据及时的进行记录,便于对故障的及时识别,并为后期的维修提供第一时间的数据。相关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进行现场的问题分析,准确的将问题进行解决。 (二)对水电站的各项设备进行自动控制 水电站主要是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实现相互之间的运转和管理。例如,通过计算机自动监控技术,如果发现系统中出现空载转停机和发电转调相等问题的时候,可以自动的通过并网的措施进行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自动的做出反应。这个过程和计算机的监控技术也是分不开的,只有通过监控才能将系统中的问题进行体现,让系统自动的进行变压器的变压比的调节,同时在机组合理的分配无功负荷。而且,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通过进行溢洪闸的自动开闭的控制,进一步的监督水电站的工作。 (三)对水电站的运行情况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水电站在发生问题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判断并将问题在短时间内进行解决,使得设备及时的进行处理并恢复正常,防止出现更大的事故。在传统的监控和管理的工作中,故障修复的时间是和技术人员的能力直接的进行关联的,值班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较为踏实,就会将故障尽快的解决,反之就会出现拖延实践的现象。因此需要进行技术的升级,将专业的系统设备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帮助技术人员解决一定的问题,将技术进一步的进行创新,节省时间。 三、水电站监控系统的组成介绍 如图1所示,一般来讲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是采用三层分布式的监控结构,第一层的结构主要是控制层,控制层主要是机组组成,担负着系统整体的控制和监督,并且将每台机组之间实现独立的进行控制,在每个中心控制中将机组中的综合自动化装置进行配合的过程进行数据的实时分析和解读,使得各分散系统能够接收到不同的指令和相关的数据参数,实现总机对各个基本系统的监控。第二层设备主要是对电站进行监控的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由上位主机进行的,使得水电站的基本机组和辅助机组的完成和配合,对整体的系统进行监控,了解时时的运行状况,并将各种采集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验证系统是否可以正常的使用。系统的第三层主要是远程控制层,这个层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进行远程的监控和管理将水电站的实际工作进行完成,即使不在水电站的实际工作中也能够实现实际工作的监督,实现远程的监控,这样不仅为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便捷,而且一旦发生现场技术日人员解决不了的工作可以寻找技术能力较强的员工远程帮助,尽可能的缩短故障修复的时间。在技术系统中较为关键的还包括工程师站技术,这个技术中工程师站主要是在远程的范围内对系统中的自动发电系统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将数据进一步的将数据进行指导和分析。工程师站同时可以对系统进行指令的送达,在发生故障的时候及时的进行报警处理,使得系统的运行更加完整。 四、结束语 电站利用微机监控系统进行自动化的改造可以提升电站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对电站的综合效益进行提升,同时可以将新建的电站进行微机技术的投入,使得电站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技术支持,运行更加的安全。通过微机监控系统对电站的管理,可以保证电站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工作安全性的提升,同时可以将智能系统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是技术的进步。 作者:植坚 单位:怀集县水利水电发展总公司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应用 摘要:目前阶段,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量,也提高了其设计工作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软件开发范围与规模也不断扩大,使得软件设计与开发难度也随之增加。而系统工程方法指的就是针对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然而,软件工程方法自身比较复杂,所以,应对其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应用予以一定的重视。 关键词: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软件设计;应用;分析 1系统工程方法 所谓系统工程方法,不仅仅是基础性的决策技术,同时也是现代化的决策方法。通过将所需处理的问题与情况分类,并划清边界,但是应对不同类型间内在的联系以及内部因素间的联系、完整程度予以重视,利用运动观点与措施对问题及工程过程进行分析。该方法所涉及的领域较广,其中主要包括自然与社会科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都比较强,并且协调性、科学性及整体性特点十分突出。在系统工程方法中,科学观念指的就是应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树立科学观念,并充分利用科学的规律来开发软件。而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应对问题整体与部分间的联系予以正确地认识与理解。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层次,所以在分析的时候需要明确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分析。而整体观念指的就是对系统对象进行研究的时候使用系统方法,将整体当作出发点,进而全面地规划并处理问题,确保系统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通常情况下,系统由部分组成,所以,整体作用要大于部分作用。然而,整体也是所有部分功能的综合,因此,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应具备整体观念,不仅要对部分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对系统整体进行分析。而综合观念则需要在文体分析的过程中积极明确系统整体目标,与相关的经验及知识进行结合,进而研究出全新的系统观念,这样就能够使系统进行综合以后的功能与效益得到提升。 2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具体应用 系统工程方法能够对不同因素与作用进行科学地分析,并使用模块化设计技术,将系统划分成多个简单部分,在对部分与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以后,制定出最佳解决方案,进而减少软件设计的时间,并加快其设计的进程。而在计算机软件设计的过程中,积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可以将其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2.1软件设计任务的提出 计算机软件在设计的过程中,其具体的交办单位需要按照软件开发系统来对其设计工作人员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并向其提供任务书,与此同时,还需要同软件的开发工作人员签订与其相关的合同,最终提出软件的设计任务。 2.2确保软件可行性 要想更好地设计并开发软件,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对软件系统进行全面地研究,进而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其中,软件的开发工作人员需要对资料与数据进行详细地研究,同时应提取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市场行情进行调查与了解,对软件自身的经济可行性与技术可行性进行科学合理地论证。 2.3用户对于软件需求 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用户进行问卷调查,采集其意见,对用户对于软件系统的要求及期望进行全面地熟悉与掌握,旨在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的应用功能与实际运作的速度及性能。基于此,还应该全面分析客户对于软件的具体需求,同时,还应该积极制定软件的规格说明书,进而为软件的开发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2.4软件概要设计 所谓的软件概要设计需要按照上述准备工作对软件整体的构架与系统整体的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同时还应该对系统数据库进行相应的设计,对不同模块控制接口进行明确的定义,并对软件的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地审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应在软件简要设计的过程中,对工序进行适当地简化。 2.5软件详细设计 软件的这种详细地设计是相对于其简单设计来讲的,需要在遵循结构化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针对简单设计过程中的程序、分程序与模块组成分层结构进行详细地描述,与此同时,还应该对不同模块设计的细节问题进行分析,这样一来更有利于编写源代码。 2.6软件编码和测试 要想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要求,即具体的程序语言,并且便于数据库语言书写程序的运行与组织,就需要充分运用编程语言,将具体设计过程中所获取的结果有效地转变成计算机的系统软件。除此之外,软件开发的工作人员需要对程序设计的不同模块与系统进行全面地设计,进而保证用户手册编写的更完善。 2.7鉴定并推广软件的成果 应积极对软件系统进行维护,使用户能够更加认可软件,进而为其进一步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软件的开发人员需要在其使用的环境下,进行软件的试安装工作,同时应积极为其提供使用方面与维护方面的相关服务。而在用户实际使用该软件的时候,软件的开发人员还应该实时关注软件具体的运行状况,并对软件系统进行合理地维护,确保用户对软件认可,这样就能够为其今后的推广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研究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设计过程中具体运用情况的问题时,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对其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使软件设计的时间缩短,同时还能够加快其设计的进程,使软件设计质量得以提高。与此同时,系统工程方法使计算机软件在设计的过程中,流程更加规范,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工作人员实际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推动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 作者:刘奥博 单位: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郑州供电公司 系统工程论文: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概述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得到广泛的运用与发展。而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检测则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的分析,指出在质量检测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与质量检测所用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信息工程;质量控制;信息监管 一、计算机网络工程和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工程和信息系统工程能够帮助人们在同等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从而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少所需的成本。网络信息系统工程主要为用户提供服务,为避免用户难以操作系统,从而产生抵触情绪,网络信息工程的方案设计都尽量贴近生活,便于人们学习与使用。此外,在使用过程中,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尽量保证人的舒适度,从而便于人们更好地使用。总之,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可用性强,方便用户的学习与使用[1]。 二、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关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质量,一般表现为对用户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对用户需求变化的满足程度。针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工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坚持事前控制,由于网络信息工程高技术高投入的特点,在工程进行过程中,任何质量问题都会引起大量的投资浪费,并导致工期拖延。因此在工程开始之前,应当将一切可能的问题予以消灭,从而设计出科学的信息系统。其次要坚持规范化控制原则,遵循应有的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从而保证网络信息工程的顺利进行。此外,要坚持分阶段控制原则,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是一个根据用户需求,加以设计与实现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应该分阶段控制,通过实现各阶段的质量控制来完成整个工程质量的目标。最后还要满足客户的需求,用户是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最后使用者,因此工程的质量必须满足用户的需求,依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相应的工程规划,进而予以实现[2]。 三、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的方法 至于如何把握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质量的控制,需要首先做到对质量管理规划标准的制定。项目管理层制定出质量控制的过程,对质量控制的阶段、范围和程序予以确定。对工程的各个环节,包括网络设计、网络工程施工、网络工程验收等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范。制定的标准规范具有可操作性,以及一定的奖惩条例。其次是建立质量保证的制度,通过在系统目标与功能、技术方法、投资规模等方面的协调,制定一个用户认可的质量标准,以及能保证此标准能够达成与保持的制度。在网络信息系统工程进行过程中,不能以牺牲性能为代价来争取目标的达成。在建立质量标准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质量保证制度,从原料检验开始,贯穿整个过程,从而保证质量标准的达成。此外,由于网络工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为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工程的监理,从而避免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变成豆腐渣工程。如果是工程投资大、工期时间长的网络工程,还要选择专业的公司负责工程监理,从而保证网络工程的使用质量。只有注重在网络信息系统工程中的监理工作,分阶段的完成各个阶段质量标准的监理,才能实现整个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标准[3]。最后,还要做好一定的网络规划,包括投资预算、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等,其中需求分析是整个网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用户的需求了解,包括用户的数量及位置,网络的服务范围,网络采用的体系结构,合适的网络操作系统等方面,从而加以分析,进行投资预算,设计出合理的方案。通过对各方面进行充分的网络规划,从而做到对网络信息工程质量的控制,满足用户的需求。 结语 随着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使用日益广泛,人们对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也日益关注。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坚持事前控制、标准化控制、分阶段控制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制定出质量管理规划标准,建立质量保证制度,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监管,并做好充分的网络规划,从而实现对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作者:张金武 系统工程论文: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工程管理论文 一、施工质量管理 首先要制定施工质量目标,目标展开就和目标实施中,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首先重要的是要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应该熟悉施工图纸,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对施工现场进行条件检查,应符合施工要求。施工中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都要深入细致,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其次,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第三,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步调一致。 二、工程施工进度控制 一是编制进度计划,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二是确定计划工期。施工单位或人员应参照工程规定工期,同时结合自己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以最终确定计划工期。三是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谨防不按照计划进行施工,而应适时监控进度计划。正确的做法是及时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寻找原因,落实到位。四是应尽量减少赶工期。监理人员应按合同要求,进行工程量计量验收,及时为工程进度款的支付签署进度、计量方面的认证意见。 三、施工成本管理控制 项目施工中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而成本在施工当中是可控制的,因此成本控制是室内覆盖系统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 (一)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额 依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国家现行法律和规定、通信工程概(预)算定额及取费标准实施造价控制,对工程费用实行定额。施工定额要求成本最低化,同时还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合理性。施工定额还应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经常地进行调整。 (二)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成本控制应是室内覆盖系统施工全过程的控制和全员控制,成本控制人人有责。 (三)动态控制原则 室内覆盖系统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应从项目施工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在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应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总结。 (四)目标管理原则 室内覆盖系统工程项目施工开始前,应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确立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则易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如果目标成本确定合理,项目施工的实际成本就应该与目标成本相差不多。 四、施工安全管理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要做好室内覆盖系统工程的施工管理,需要室内覆盖系统工程施工单位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因此,在施工管理工作上,一定要把安全工作放在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首位。一是全面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与施工相关部门和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二是严格现场安全管理。通过各项制度的执行,确保安全生产秩序正常运行;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责任追究,提高施工人员责任心;四是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对野蛮施工,违章作业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在实际工程项目施工中,需要结合各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保质保安全地按时完成施工任务。 系统工程论文: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论文 1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主要构成 1.1控制进度、质量和成本 进度控制就是指根据已定开发计划开发软件产品,而监理人员的工作则是有效管理软件开发的进度,最终确保工程符合招标合同的进度计划,并且顺利完成。质量控制就是通过开发优良性能的软件,最终确保软件质量。在开发软件时,并需对合同有一个正确而又全面的认识,并监督控制好软件开发的各阶段,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客户的要求,并很好的运行,做好软件产品事前、事中及事后的评估。成本控制的出现是因为软件开发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因为这些投入很难控制,所以,监理人员必须控制好软件开发工程的成本。具体而言,就是控制好信息系统工程软硬件的购买成本,对工程中的实际人员配置和工程进程成本进行控制,确保开发造价在预计成本范围内。监理人员要做好成本控制必须控制好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成本投入。 1.2组织协调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承建单位、业主单位和相关单位进行关系协调,以便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组织协调的主要的工作内容有:协调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工作,并且测试修改后的结果,在进行汇总后上报给建设单位;做好与建设单位的沟通,妥善处理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并及时向投资方汇报系统测试的进度和事故的处理结果、过程。 1.3合同和信息管理 1.3.1合同管理 监理人员协调业主和相关开发人员的关系,并且有效调解合同中存在争议的地方,本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心态,保护参建各方的利益,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 1.3.2信息管理 科学记录工程的整个过程,并且切实确保工程文档的完整性。有效管理相关的信息开发,以便为工程的后期检查和竣工后的维护提供参考依据。 2完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对策 2.1做好咨询、监督和控制 监理工作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管理并规范相关流程,首先是要做好咨询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施工管理。在具体的监理工作中,可以同时使用咨询与监督。咨询工作做的越好,越具体,就越能为监督工作打好基础。并且在做好咨询工作基础上,让监督工作更加协调和健康的发展。由于咨询工作必须重视执行基本工作,其中也涉及到熟练掌握和理解工程技术。总结并对施工方的需求、业主的需求、设计的概要内容和详细内容等文件做好整理归类,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监理人员可以在利用这些文档的时候,就了解业主的具体需求和工程的实际情况,并在咨询相关文档内容的同时,能够制定出有效的监理报告,并把相关报告交给业主和施工方。一个工程项目总会存在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风险,只是风险的程度存在差异。从参与的第三方来说,这种风险就是一个挑战,要有效避免风险需要三方的协调配合,在工程项目的初始阶段就应预测导致风险的相关因素,以便在工程的实际进行过程中做到有针对性的规避。监理人员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监理工作,并随时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那个时候的外部因素,预测和综合分析工程项目进行中评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有效控制风险,并强化整个工程对抗风险的能力。 2.2确定三方工作流程 由于软件开发工程的独特性,并且软件系统的建立时间不长,监理人员往往容易忽视工程细节。但是,细节在软件开发工程中,是一个会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重要部分,所以,需要第三方在其中做好监督控制工作,并仔细审核软件开发中的细节问题,做好监理工作。在具体实施时,应该制定三方工作的流程规范,形成稳定的工作监理,并且规范必须得到业主的许可。3.3实施过程中的监理软件的开发过程包括很多个流程,需要将各个环节协调配合好,在进行软件开发时,需要各种技术人员和多种工序的密切配合,最终使得产品能满足相关要求。3.4系统初步检验软件系统的初验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有效地使得用户适应软件系统,强化软件的生命力。这是开发软件中对于测试管理的较早形态,在初验后可以对软件的质量和性能进行有效了解,继而做到优化处理相关软件。初验必须严格遵循基本流程,才能真正彰显初验在监理中的功能。在进行初验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必须是在集成方开发结束后;在监理人员完成了二次针对性的检验后;子系统已经处于上线试运行的过程中,并且已上线一个月的时间。 2.3成果展示法 成果展示法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展示出来,从打字比赛、电脑绘画、拆卸或组装电脑等,看谁打字快,看谁懂得多,看谁做得好。从个体到班组,从班组到班级搞一些成果展览会,使电脑信息技术课从课堂搬到课外,从课外回归课堂共推进的效果,激发学生不甘落后,互帮互学的效果。 2.4研究学习法 电脑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也是开启初中学生对电脑信息技术的创新活动开始。电脑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能够会用,如何把一个软件做得更好,也是激起学生对某一些看似深奥的东西,探索奥秘的过程。若老师能够诱导学生:如果是自己去制作这个工具或软件如何去创新?也可以促使学生创新能力,成为真正的电脑使用小专家到电脑创新小专家。因此,研究学习法是在学习掌握好使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最高层次的学习伸出新推进过程。并不是现有的硬件或软件都很完美,尤其是一些常用工具,内容庞大并不实用。因此,初中生没有先天固有的思维模式,容易在学习中升腾无数个想法,虽然有些想法并不成熟,但是,却为学生以后潜移默化形成创新根基。研究学习法就是利用学生学到的自有知识,对某一节课程或内容进行升级学习的一种手段。比如,利用学到的WORD操作技能,去排版一篇文章,从字体选择,到字体颜色,到字体大小,整版布局,完成一个研究报告。还有,讲文件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很难掌握的。教师可以设置了一联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又如在讲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让学生观看许多获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知制作优美小报的方法,先剖析每个小报精美处的制作去模仿,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新、探索,制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与别人相比,差距在哪?为什么有的好看,有的打出来的整体并不好看,也是考验学生从信息技术本身升华的到美学艺术化过程。 2.5以合同管理作为核心 监理方要做到管理合同的科学性,确保工程能按期完成。在签订合同前,监理方应该协助业主方制定合同,最大限度的避免承建方对合同的异议和疑问;监理人员还应协助业主方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核,认真研读每一个条款,防止歧义和纠纷的出现。在具体执行合同时,监理方必须立场公正、坚定,有条不紊的对施工中出现的纠纷进行处理。一旦双方存在争端,监理方就应该在协商的基础上,尽量早日解决,尽量不要延误合同的履行时间。 2.6质量保证机制的构建 建设信息系统工程跟制造产品的道理一样,都是为了最终获得一个高质量的信息系统工程。为了做到对工程质量和结果的有效衡量,监理方一定要在结合业主方的要求的基础上,搭建一个质量评价标准,再在这个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评价机制,以便确保产品的质量。总之,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为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监理人员要充分结合实际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对工程开展有效的协调和监督,为确保建设方质量和进度的实现,提供优质服务,协助建设方构建一个优质、高性价比的信息系统,尽量做到以最少的钱找自己不会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老师也不妨让学生习惯于利用网络:百度一下,这样以来,有很多学生自然会把各自的问题,自觉地找到解决的办法,实在无法解决的,找同学或老师,共同去找到真正的处理方法。 3结语 总之,初中电脑信息技术课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老师只有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可塑性强的特性,从激发兴趣入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模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教改背景下,让学生牢固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并能在以后学习中,让学以此为开端举一反三,利用信息技术技能服务于其他学科,为初中学生全面掌据该阶段学习任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侯勇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相关问题解析 【摘要】企业集团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之下,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无法有效的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企业集团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对此在实践中企业集团要想探究发展就要提升对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重视,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关键词】集团财务 管理模式 相关问题 传统的财务管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弊端的,对此在实践中要基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其进行优化创作,进而使财务管理模式与现阶段经济制度模式的财务管理需求相吻合,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呈现动态、开放性以及理性的发展,对此下文主要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究分析。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决策全在母公司中,主要就是通过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严格控制,通过各种有效的审核方式,有效的拓展母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而对于各种成本进行有效的分配,通过聚集性的管理模式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在实践中集团财务活动的各个部门的内容主要就是通过母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其在实践中涵盖了财务战略创设以及各种政策的有效落实,通过资金存储以及各种资金的投放、相关成本的有效测算以及抑制、相关利益归纳与分配等等相关内容对其进行管理。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资源进行控制与管理,同母公司对于子公司中的各种重要的事物,如各种资金的投入、相关资金的存储、各种收益分配以及资金重组等内容等,子公司的财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统一通过上级对其掌控。母公司只要通过为子公司提供各种运营工作的方式对其实际的生产运营状况进行了解与掌握。 (二)分权类别的财务管理模式 母公司在实践中虽然给子公司适当的决定权,但是在整体上来说其对于子公司的控股职能还具有一定的掌控权利。在其资本融合、资本支出以及实际用、财务收支、财务人员管理以及职工工资福利与奖金等相关内容子公司都具有一定的决定权力,同时要根据市场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的具体状况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最初相对较为独立的财务决策。在实践中母公司通过间接的方式对于子公司的实际生产运行活动进行系统的管理,但是其并不是通过行政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仅仅是对于子公司受托职责达成的相关状况进行相关核查以及评估工作。在此种模式下,可以有效的推动子公司的内在竞争能力,鼓励子公司通过利润分配的方式_展各项工作,可以有利于提升子公司的竞争潜力,提升公司集团的整体市场占有份额。 (三)集权以及分权相融合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和分权在企业集团的极端领域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而集权和分权相融合型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就是强调二者的有效融合,在实践中企业集团要想巩固自身的集权势必基于分权为主要基础,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以及各个分公司在实践中要应用其对应的不同内容的管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全方面管理策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具有一定的活跃性,因为母公司在实践中对于主体财务事物集权较为重视,对于子公司财务管理的相关决定权以及人员的任免等相关工作可以适度的进行分权。集团财务管理在实践中无法有效的对于集权以分权等内在的潜质进行掌握,在实践中到底是将集权作为主要内容、分权为辅助,还是分权为主、集权相辅助要根据实际的状况对其进行系统的选择。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存在关键性问题 (一)财务管理机构组织缺乏合理性 我国现有的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与会计工作存在一定的统一性,财务管理工作如果按照会计工作内容对其进行设置直接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各种财务风险问题。 (二)管理标的转变的问题 在理财的实际进程中,管理的实际目标转变在不运行过程中会导致企业集团的多数成员企业以及集团公司在其相关标的问题上的各种问题的披露问题,导致资源整改存在问题,进而导致管理标的转变的相关行为的产生。 (三)迅息传播失真问题 迅息传播缺乏时效性。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其信息缺乏时效性,导致母公司与子公司信息无法有效交流,在信息传递公司过于缓慢重复;同时信息传递缺乏精准性导致各项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措施 (一)财务管理机制以及相关体制的创新 构建现代化的企业体制制度,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以及实际的财务运行体制等进行系统的管理,通过集团公司、母公司以及分公司中的实际状况控制财务管理的相关责权,构建合理的管理平台,创设系统的操作流程,进而实现各种信息的有效传递;同时要构建系统的财务规划,对于管理讯息进行实施测试、动态制约以及管理测算的科学化以及程序化管理,对于相关单位、部门运行的相关业绩测算管理,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 (二)相关内容的管理创新 (1)对于集团内部的产权连接进行明确,实现企业集团的现代化产权枢纽关联的有效转变。 (2)在相同的机体核算工作中,要加强对此成本的聚集关联,对其实时监控,通过各种有效的财务软件,对其进行整体的挑拨管理,进而提升资本的高品质配置,进而提升资金的运作的规模化效益。 (3)应用科学合理的利润配置方式,在实践中设置科学的奖惩制度,对其进行系统管理。 (三)财务机制的创新发展 在实践中要构建高效率的融资投资决策机制,基于财务指标为主要的核心评估水准,制定各种有效的制度措施,通过科学的决策。对其融资成本进行调整完善,进而正确其投资的整体利益;创设风险一致机制,构建完善的风险辨别以及预警机制,对于其内在的各种风险进行量化的评估,进而在根本上提升对子公司、母公司以及集团公司的细分财权管理。 四、结束语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对于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实践中要对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起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根据问题不断的创新完善现有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与手段,进而促进其长足发展。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思考 [摘 要]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逐渐完善,然而我国农业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早难以适应现有市场经济。正是在此背景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科学财务管理的方案,文章对农业事业单位目前财务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研究,尝试探讨与归纳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对策达到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农业事业的单位运行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完善与研究 1 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现状 事业单位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财务管理拥有以下特点:①经济利益并非是权衡事业单位运行效益的唯一标准,其更深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为社会事业服务,这也是其财务管理的出发点。②事业单位是直接由财政部门资助,无须外部融资亦能保证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不存在并购重组风险。与企业不同,事业单位资产以净资产作为会计要素,不按财政部门和其他提供者所提供的资金比例分配经济利益。 2 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资产运行管理方面 农业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以国有资产为依托,然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下:①固定资产未能及时计提折旧;②会计科目仅单一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资金,直接后果是虚增国有资产,掩盖了国有资产的折损,对固定资产期末计价时会产生不合理的偏差(王春美,2008)。由此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有效配置资产。另外,国内众多农业科研单位,以所申请项目建立研究科室,相互独立而各行其是,造成设备的重复购置浪费经费。而对科研人员对经济效益的忽视和经费把控的随意性,部分实验设备盲目追求配置高、上档次的资产。导致资产闲置、使用率低。而真正需要投入资金时,又陷入经费短缺的尴尬困境。 2.2 财务内部控制方面 当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有亟待改善的方面,总结以下四点:①一些农业科研单位尚未推行财务内部控制法规,无法可依,造成处理财务事项时往往带有主观不确定性。②名义上设立了内部控制的管理办法,但停留在表面功夫,真正面对需要严格监控的事项往往敷衍了事。③相关措施制度设置不科学,直接导致内控制度效果不明显,未能实际提高财务管理水平。④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目前,内部专业审计机构的设立还未在农业事业单位中引起重视,即使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农业科研单位由单位领导任命审计人员,直接负责于单位领导,导致丧失了审计的独立性(金华,2008)。而且内部审计不能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核查,并且财务监督也具有迟滞性,亡羊补牢实践效果欠佳。 2.3 科研经费管理方面 目前,农业事业单位业务种类众多,根据项目级别分为863、973、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根据项目性质又可分为修购类、基本建设类、科研类和其他种类项目。资助经费来源于财政部,首先通过中央财政拨付给水利部、农业部等部门,再具体向下一级农业事业单位拨款,不同来源的款项依照各部门相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专款专用。繁多的管理办法具体包括,863、973专项、公益类经费管理办法和基础类经费管理办法,不同性质决定其资金规模和项目复杂程度并直接影响到账务处理流程,难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编制决算报表,影响了报表数据的可比性(李阿红,2009)。 另外,一些项目申请金额和实际批准金额不一致,造成农业科研上项目经费实际使用与预算计划脱轨,农业科研单位多数都是按专业建立研究所,自成一体开展研究,浪费了重复购置设备的资金,有些课题组还盲目最求档次,将设备水平与科研水平混为一谈,占用了大量金额经费,但设备利用率低下(周婷,2009)。 2.4 预算管理方面 科学研究是农业事业单位的核心职责之一,重中之重,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工具是对单位执行效率的保障。如何将预算管理与执行项目有机结合,如何将工作目标精细化,量化与预算管理无缝对接,正是我们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方面,管理层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其他同级部门潜意识里将预算管理视为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事不关己,但预算管理直接关乎项目执行效果的评估,要实现单位的战略目标绝不能远远偏离预算管理的目标。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从出发点上预算管理的战略功能未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农业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受环境的影响而波动,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经费来源多元化,申报项目时间的动态化,申报项目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并且受到家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的影响,项目申报的不可控性造成了预算编制受到的波动较大,再加上农业科研工作受地域条件、气候条件、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项目的支出很难准确预算,形成预算的编制与实际支出出现差异。另一方面是内部环境上,首先是各部门的协调,由于预算编制以财务部门为主,后勤部门、采购部门和科研部门参与度较低,横向关联度低下。 3 建议与对策 3.1 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依据本单位承担的科研任务和社会责任,改良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的制度建设和上行下效的执行力是农业事业单位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的保障,具体而言其一,权责明确的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必须落实,各级领导及普通员工对资产采购、转移和报废的权限和责任;其二,资产的购置转移必须依托完善的制度和配套的措施,既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管控,又从全局出发统筹资产使用;其三,与时俱进,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国有资产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信息化管理(谭震和李英,2009)。另外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也是为降低对政府财政拨款的依赖,以市场化的手段经营资产。按照政府授权、集中管理、市场运作的模式,以向社会公开招标、公开招租的模式与其他单位共享本单位暂时闲置的资产,发挥国有资产的商业价值。 3.2 预算编制的程序方法要科学 借鉴我国优秀上市公司预算编制流程,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最为关键的环节是预算编制的程序设置,即充裕的时间是编制高质量预算的保障,考虑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兼顾政策变化和气象虫害等自然因素。分轻重缓急排序,科学合理地选择项目。 3.3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农业事业单位,科研业务繁多且复杂,单位领导应起到领头作用,保证上行下效,严格执行项目,明确各级部门及人员经手,核准以及权利范围。针对国有资产管理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单位,并保证不定期对单位的各项活动进行审查,督促个单位人员勤勉尽责,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4 结 论 笔者以农业事业单位为研究主体,当今的农业事业单位处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大环境下,社会公益性质的设立初衷是完善其财务管理的立足点,但业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需要采取特殊的处理办法。 本文结合我国农业事业单位所处的外部经济体制环境,总结农业事业单位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参考国内外学者的成果,提出完善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路,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事业单位稳健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相关问题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它们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上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为此,分析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与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信息披露 1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1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1)收支管理松散。大多数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对组织日常开支的控制和监管欠缺,导致各收支明细项目、财务信息记录不完整、不规范。(2)资产管理混乱。固定资产的管理松散,导致账实不符,不能对组织资产拥有情况进行客观、科W的分析,盲目处置或者购置新资产,严重影响使用效率。(3)预算管理薄弱。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支出审核制度的不严格,随意扩大费用范围、专款不专用的、滥用权力更改预算明细现象时有发生。最后部分组织虽然编制了预算表,但是缺乏对资金使用情况和效益的科学分析评价,从而达不到预期资金的使用效益。 1.2资金总量不足,筹资渠道单一 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特殊,其收入分为自创收入和非自创收入。与外国非营利组织相比,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自创收入的比例较低。目前,我国政府不允许非营利组织直接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所以非营利组织一般以实施合作项目为主,或者挂靠到某一基金会名下,导致其对大的基金会或投资者依赖性较强,缺乏自有资源,这不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另外,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一半的收入来自于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和补贴,组织自有筹资能力低,很少有开展其他活动来进行筹资。 1.3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非营利组织规模小、注册方式多样、运行机制不完善、组织架构不健全。在财务机构的设置和配备专业财务人员以问题上,各非营利组织情况不同。由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资金的收入也是不固定的,比如遇到较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捐款资金或者物资会相应较多,而组织日常的运作中可能并不涉及太多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这也会导致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人员不齐备,甚至存在出纳和会计未分离的情况。 1.4有效的监督机制未建立 从外部监督来看:(1)政府有关税收、财会、工商管理部门并没有制定或完善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政策和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2)我国独立第三方监督体系还未完全形成,目前中国纯民间的评估机构还没出现,第三方评估机构多是些民政部门发起或以民政部门主导的,带有官方背景,其最大的缺陷就是行政干预。(3)社会公众监督力度有限。捐赠者、受赠群体甚至是普通大众对于非营利组织监督和人人参与的社会公众意识未普及。 1.5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不透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 (1)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运营资金成本缺乏。加大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需要承担技术、研发、维护甚至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费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非营利组织无力支付。(2)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组织管理者对信息披露了解不够深入,对信息披露要求的原则、内容以及方式不明确。(3)监管不力。组织内部监管不力,监督问责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自律能力缺失;行业协会成员之间没有相应的监督和约束,为互律创造条件;国家对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尚处于规划阶段;捐赠者及社会大众的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还未健全和普及,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非营利组织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2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2.1建立和完善专业的、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 (1)扩大筹资渠道,丰富资金来源,提高自创收入。首先,积极鼓励社会大众捐款,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其次,要增加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收入,加强自身营运能力。再者,运用科学的商业投资。可以将闲置的资金通过合理的资本运作投入到股票、期货等投资工具中,同时也要降低投资风险,进行科学的投资管理。 (2)加强预算管理和控制。预算编制既要参照以前的执行情况,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总体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收入预算的编制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反映了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的能力和资金的来源结构。支出预算的编制则要坚持统筹兼顾,抓住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通过对组织支出费用的预算,可以了解维持其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基本投入,找到收支平衡点,要在确保工作所需开支的同时不夸大、虚报和瞒报支出费用。 2.2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是会计核算要求中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专业技能,提高非营利组织会计人员的准入门槛,组织可以编写针对非营利组织会计业务的、指导性较强、较实用的财务管理教材或操作手册,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以弥补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加强会计人员公共责任和道德教育,建立员工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提高员工成就感、提供技能培训、员工参与决策、评估和反馈员工工作效能等方法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从而对员工开展有效激励。在薪酬分配中体现与职称、学历和业务能力相适应的待遇差别来留住高素质人才。 2.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非营利组织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 政府必须从制度及法律层面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新增和完善更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来规范非营利组织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评估和信息披露等行为,并应当在非营利组织法律界定、事故责任认定及处罚、收支规范等方面进行明确,让非营利组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法可依,为执法者和监督者提供法律依据。而作为行业内自律的协会和组织也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深入非营利组织内部,了解实际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探讨一些适用的、有导向性的行业规范。 2.4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1)管理控制,即完善组织内部结构、人事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2)会计控制,即规范账簿凭证、货币资金、收入支出、实物资产、投资等各项经济业务;(3)审计控制,即包括管理流程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等,组织内部以及政府部门应加强内部控制运行机制的监督检查,同时发挥民间审计的力量,共同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当代的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严格规范授权审批制度,防止腐败和官僚主义,同时也要加强风险控制,积累投资经验,提高对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性的分析水平,防范不必要的风险。最后,可以依靠互联网电子信息平台建立一个基于诚信、透明性质的有效信息激励机制,鼓励各个职能部门及员工积极工作,有效整合组织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2.5规范内外监督体系,尤其是强化外部监督力量 外部监督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1)促进行业组织间互相监督。当前,我国基于行业透明的第三方独立审计监督体系还未完全形成,一些专业的第三方机构需要依法建立行业标准和评估体系,为监督非营利组织工作提供量化的评估指标。(2)政府部门的监督。民政、财政以及税务部门加强共同监管作用,防止偷税漏税现象。(3)深化社会大众的监督。培养民众的社会公众意识,拓宽社会监督的渠道,发挥媒体公共信息平台的力量。 2.6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就目前情况下来看我国非营利组织自愿信息披露动力不足,从而降低了信息透明度。需要建立律师在内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以拓宽补充的信息披露渠道,不能单一依靠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可依靠新闻媒介作为信息披露的第三方平台;同时注重信息披露的质量、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除了公布公众知情权下需要了解的资金用途,财务状况外,还应该建立社责任信心披露的一般框架,设立实质指标来考核组织行为,如物资采购和管理情况、组织税收减免情况等。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非营利组织向信息使用者高质量的信息,有利于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的提高,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才能对非营利组织实施有效监管,这为非营利组织提高效率和公平提供了保障。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思考 【摘要】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注重财务体系的建设,还要注重财务管理。只有将财务管理工作做好,落实到位,才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效益。本文就针对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相关有效的措施,希望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会计监督 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贯穿了企业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可以说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否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它可以有效的推动企业发展。现阶段,我国的企业也正在朝着多元化的经济形势发展,因此为了可以有效快速的创建企业新制度,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以下就是作者对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有效意见。 一、强化会计队伍建设,从整体上提升财会人员素质 要想使企业发展的更快更加稳定,就必须要从企业的内部入手,尤其是财会部门,就要求强化会计人队伍的建设,从整体上提升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首先要对会计人员的入职资格进行审查,严把财会入职制度,对于企业的总会计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格;其次,应坚持专业考评体制,适当的提升会计人员的入门条件,注重学历制;最后,要强化会计人员的继续教学体制,倡导会计人员“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实践中成长,在理论中提升,进而建设出一直强有力的会计队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严格把控企业的投资决策 在企业管理中,决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投资决策,因为决策做的是否恰当合理对整个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关乎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就显示出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它的一项职能就是做企业的参谋,严格把控企业的投资决策。 所谓的投资就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将财力投放到一定的对象身上,在长远的时期内会得到相应收益的行为。投资可以按照时间和方向来划分成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对外投资和对外投资等,从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上来看可划分成战略性和战术性投资;关乎风险的可划分成相关性和非相关性投资等。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全面考虑,将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使其充分贯彻到投资的各个环节当中,严格把控,从而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 三、将财务的监督职能全面渗透,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会计监督职能是我国会计行业的一项最基本的职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监督的体系当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指的就是对会计的相关工作和管理进行整体、连续的监管和检查,目的是为了可以及时的了解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和错误,对会计中存在不法现象进行查处,以保证会计资料的整体性和正确性,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可以有序、高效的进行。 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体制上正在进行改革,对完善企业法人的管理体系也正在加强建设。也就是意味着企业要想真正在市场经济中展现出自身的竞争力,体现自身的法人实体,就必须拥有一套与自身企业相适应的体制,就要组建一支廉洁、公正、团结的领导团队,从工作的实际入手,严禁企业内贪腐思想,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就要求会计岗位的相关人员不但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自身所负责的每一笔业务、资产都要严格监管,充分落实好自身的岗位职责,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企业财务管理和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对资金进行严格管理,保证资金的正常流通与安全 在企业中财务管理对资金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就是资金管理工作的命脉。但是依然有多数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相应的问题:1)资金被私自挪用、挤占;2)在资金使用上存在缺口,入不敷出;3)三角债问题。所以,面对这些问题,就要在财务管理方面入手解决,可以采用开源节流的方式,减少日常不必要的开支,利用筹资或投资等方式来补复资金上的短缺,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另外还要对资金进行实时监控,把控资金去向,做到专项资金专项使用,防范挪用和三角债问题出现。 五、强化信息化理财思想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也展现出了信息化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所以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将信息化融入到其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完成对信息的传递、处理和反馈,这样既可以减少人工,还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为交易决策提供了更加简便快捷的途径。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高速进步,我国经济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当中。财税相关法规直接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企业每年上缴的税费多少直接与企业的净利润相关联,因此大部分企业都会进行企业税收筹划,所谓的税收筹划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合理避税。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想要提高企业利润、降低财务风险其不仅需要对企业税收进行筹划,还必须进行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与企业税收筹划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却都一样是企业财务部门必须要做的两项工作。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税收筹划;财务管理;相关性 随着我国财务相关法律规定的不断健全,税法的漏洞逐渐减少,企业想要减少税赋其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企业税收筹划,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合理避税。这个概念是在1935年英国的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案当中被提出的,其最宗旨的思想就是,企业有权利对自己的事业进行安排,如果依据法律所作出的安排可以让企业减少税赋,那么就不应该强迫其多缴税。这样的理念一直发展到今天也就成为了企业税收筹划,企业税收筹划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最大限度上使企业的税负最轻并且税后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一个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除了要进行企业税收规划外还必须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这两者都是重要的财务工作,那么两者之间是否会有所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怎样的?在此,笔者探讨关于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1企业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对企业税收筹划的概念进行明确,所谓的企业税收筹划指的就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充分利用税法当中所包含的各类减免税优惠,对企业本身的经营与投资理财等财务相关事项进行预先的安排和筹划从而达到企业的税负最轻、税后利润最大、企业价值最大的目的。其实企业税收筹划本身就是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并且企业税收筹划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 2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 21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目标上的相关性 首先财务管理的目标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其最大目标就是让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并且最终能够使得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且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了企业的财务行为空间,即对财务活动的范围进行了限定,对其责任与义务也有了一个相对翔实的解释。其本身是企业综合管理的一部分。而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在前面我们也介绍过其最终目的是在法律的框架下让企业的税负最轻、利润最大、企业价值最大。我们如果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合理的应用,那么其本身还具有降低企业发展风险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本身的目标是具有一定趋同性的,两者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让企业的利润能够最大化。企业税收筹划本身是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因此其筹划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好坏。 22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对象方面的相关性 税收筹划的管理对象是企业的应缴纳税收资金,税收筹划是在我国税法的范围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上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缴税能够更加科学合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则是企业的全部资产,这里包含了企业的现金流量,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现金流量的一小部分,并且在现金流量当中其并不具有很好的弹性,所以应当说应缴税金对于企业现金流量具有一定的硬性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对于企业的资金管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转,并且财务管理本身还必然会涉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问题,并且其还拥有将企业现金与企业非现金进行转化的功能。总的来说企业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都是对于企业资金进行管理的,但是二者的管理目的却不尽相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企业税收筹划的质量直接会影响到整个财务管理的质量。 23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职能上的统一性 税收筹划的职能最主要还是体现在降低企业的税负从而使得企业的利润得以提升,其对外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最终达到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税收筹划本身是需要重视科学性地,制定科学的筹划方案,节省企业成本实现企业的正常发展。财务管理的职能是财务管理人员依据其指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在此期间其必须对财务管理方案进行选择,而在方案进行选择的同时也必须保证选择的科学性进而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并且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最终对企业发展的质量进行提升。总的来说财务管理与企业税收筹划之间相互影响,并且两者可以相互促进。财务管理作为一种总体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其本身是可以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钳制和管理而企业税收筹划本身也可以反作用于财务管理对其管理质量进行影响。 3财务管理理念在税收筹划中的应用 31税收筹划的风险性分析 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一部分,税收筹划的目的是为了企业赢取更多的利润,但是这种利润的获得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的。而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因此这种理念同样可以应用于企业税收筹划。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在进行企业税收筹划时应当对风险性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最终达到让企业良好发展的目的。在税收筹划当中其最大的风险主要还是来源于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对企业的相关税收法律的理解不充足或者理解方面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了非人为故意的偷税、漏税现象,这种偷税、漏税现象其本身的风险已经不仅仅置于财务风险一个范围内,其可能会对整个企业造成系统性能的风险。因此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企业应当对于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进行必要的分析,并且应当对税收筹划可能造成的风险做出一定的抵御准备,并且能够保证在税收风险发生后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这种风险的影响力给企I带来的经济、名誉、信誉损失。并且通过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理念来看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的税收筹划建立必要的风险预警体系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杜绝由于企业税收筹划引起的财务风险。 32完善企业内部监督 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企业税收筹划也存在着风险,这种风险的来源可能在企业的外部也可能在企业的内部,但是对企业税收筹划而言,其对于外部风险是没有过多抵抗能力的,其应当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首先,想要降低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就必须以做好企业内部监督为前提。企业内部监督首先要做好对于企业税收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考核工作,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对企业内部资金调控制度的建设进行加强,并且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其次,还要建立预算制度与资金审批制度,使得企业资金的各项使用情况能够制度化,并且还必须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各司其职又能相互沟通,共同降低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和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4结论 随着我国税法的逐步完善,企业利用税收筹划来降低自身的税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合理避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提高企业自身利润的方式,并且这种方式也昭示着一个国家财税法律的健全程度。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加强企业自身的税负筹划能力并且将财务管理的理念应用在企业税收筹划当中使得企业税收筹划能够在更好地减轻企业税负的同时还能够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因此在未来,我们必须继续对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应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摘要:文章主要对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内部控制的应用及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具体结合现阶段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进程中存在体制完善性缺乏以及内部审计环节缺乏严谨性等实况,提出了建设组织机构、完善监管体制、构建电子网络控制系统等建议,希望在优化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医院财务体制;内部管理;会计信息;对策 近些年,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传统型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健全高效型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已经被提到医院建设发展的日程上,其能够为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注入能量[1]。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应用,为精细化管理等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结合相关问题,对强化内部控制在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应用效率的措施进行研究。 一、概述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基本含义 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是针对某一经济主体,以维护其内部经济资源运行的安全性为目标,此时内部控制可以被视为一种整体性的控制体系,以确保内部财务信息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对于医疗单位而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能够大幅度地提升财务体制建设质量与会计人员对内部财务信息管理能力,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注入能量。这一体系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建设与应用,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在财务会计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医院作为经济主体的一种类型,积极探究强化内部财务控制水平是极为必要的。 二、目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进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内部控制性质认识缺乏全面性 在医疗体制改革发展进程中,众多二甲、三甲医院已经深刻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在确保资金流动顺畅性、科研成果高效产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但是在应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时却表现出众多缺陷。例如将财务审计部门与财务内部控制部门的职能混淆在一起,误以为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体制的建设与应用,等同于内部控制体系实效性发挥的环境。目前很多医院对内部控制性质的认识上均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其在降低医院财务风险率、维护院内资产安全性、成本压缩、提升医院管理效率、强化资金使用效率以及流通性等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体制缺乏完善性 陈旧化的财务管理理念与形式在众多医院发展进程中已经根深蒂固,财务内部控制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政策导向层次上,在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环节上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基于医院各项业务运行管理进程中,与多个职能部门产生牵连,以及没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规章机制辅助这一实际状况,最终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一现象衍生出来。另外,在资产管理机制的编制与推行的环节中,没有得到与资产亏损相关的责任追究机制的协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尽管大部分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在编制上体现出全面性,但是其在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其监督体制、责任追究机制的实效性被掩盖,形同虚设。总之,因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制在编制上缺乏完善性,致使院内财务会计人员、各职能部门在对该体制的理解与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医疗事业的运转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增加了虚假确认收入,甚至是私吞公有财产等现象发生的概率。 (三)内部审计环节缺乏合理性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最大的功效之一是对财务内部控制应用的实效性进行客观点评,在此基础上为财务管理人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但是实际上很多医院仅仅是开设与内部审计部门相关的机构,将那些对审计程序略知一二的人员安置于工作岗位上,其在职责上与财务管理部门存在重叠的部分,可见其特质性是严重缺乏的。内部审计设计环节上合理性的缺乏还体现在院领导长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审计部门在追究异常状况之时监查、评估与维护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三、强化内部控制在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应用效率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医院组织机构是基础 医院内部组织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医院事业发展的水平,医院内部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对医院事业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也就是说医院内部组织是医院发展的有效驱动力之一,其最大的功效是使医院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明确化,这样各部门能够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协同发展,在运行的进程中构建出一个具有系统化、自我管治色彩、自行检查工作质量的内部控制体系,此时的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协同性与制约性共存,大大降低了财务腐败等问题发生的概率。 例如,会计与出纳业务整合在一起,会计与出纳员每日在固定的时间点上对账目信息进行核对,做到每日清算结算,从而规避了监察工作没有及时开展而造成财务错差现象的出现[2]。此外,医院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使财务收支款项的制定体现出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审核、批准与付款等环节的细致化,从而实现强化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目标。另外,医院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提升了医院财务部门的地位,强化了其权威性,使得医院财务信息更真实、透明,规章体制的建立与实施,也保证了医院财务部门监督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完善会计资金全程监管体制,做好档案资料管理工作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会计资金应用形式应被全程监管,这在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完善会计资金全程监管体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将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医院财会人员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基础,继而落实会计核算电算化系统建设工作,从而保障资金收入与支出始终处于相对独立的模式中,以此途径去降低财会人员做假账、盲目做账等事件发生的概率。 对医院药品与医疗器械的购置、输送、入库、出库、使用等环节所需资金实施网络化管理模式,其所发挥的实效性也是巨大的,具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一是推动了财会信息网络化建设进程,确保了财务工作运行的稳定性;二是与资金运转的全部财务信息均被整合进数据库中,为财务监管工作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具体体现在各个环节资金支出的方向均有专员记录,(特别是在会计资金操作、运转环节上,审计步骤是极为严格的,出票环节也是极为仔细的),并将各类出票统合进财务档案管理体系中;三是提升了σ皆夯峒菩畔⒒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这是因为不论是在医院财务管理或是监控环节,均需要全面、精确的数据信息提供帮衬,正因如此,医院在出票进程中,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进行,纸质会计档案的制定与保管具体是由医院档案室负责,档案在保管三十年之内不可废除及在内容上做出改动,而电子档案应该被存储于光盘或硬盘内。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的保管,其环境务必清洁卫生,并且信息资源定期地被输送与记录,从而避免或杜绝了数据信息丢失这一现象的发生[3]。因此,为了确保医院财务内部管理中内部控制得到切实的应用,且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对财务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实施调整与优化是极为必要的。 (三)创造良好的医院环境,做好预算管理体制的建设工作 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若想得到切实的应用,对良好的医院文化环境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提升,宣传工作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借此途径应使全院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应用在医疗事业持续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把内部控制体制演变成一项系统性工程被长期建设。此外,为了内部控制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医院内部文化建设工作也是极为必要的,要使全院人员的思想受到优质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工作,财务内部控制应用效率也会有显著提升。 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是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有效方式之一。各科室各项预算务必要应用整体化预算模式,财务会计人员应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每一项预算资金均纳入医院整体资金预算管理体系中,同时参照本院医疗事业发展状况,对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以此去实现拓宽各科室预算范畴的目标,从而确保预算管理体制应用的精确性与严谨性。此时医院每一笔资金的流出均被详细地列入预算管理体系中,继而预算机构再对其进行细致地审查详批,从而确保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人员能有序地依照预算项目落实各项工作,在预算机构与审计部门的协助下,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应用情况得到整体化监管,成本控制、采购管理与资产管理等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四)建立健全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加大对财务管理人才团队建设力度 内部审计部门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内部控制体系的应用效率,其在建设的整个进程中务必要体现出特色。其宗旨是确保财经法纪的实效性、财务管理行为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浪费率,实现优化医疗事业运行效率的大目标。为了使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预警功能发挥出来,其可以不定期地对财务部门、总务科、设备科、药剂科、基建科等部门的常规经济活动进行监查、评估,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将各类风险蔓延的势头扼杀在萌芽中。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性质是较特殊的,财会人员在长时间内很可能就固守一个岗位,这对其业务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负面作用,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每日记账、算账、报账的环节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部控制体系维护资产安全,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的实效性。所以为了切实解决内部控制体系应用效率低下这一问题,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落实人才团队建设工作是必要的。内部审计部门在设置时,院领导一定要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将内部审计专业人员配置其中,鼓励其积极学习会计、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从而打造出由复合型人才组建的审计团队,使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实用性的发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4]。医院还可以定期地派遣内部审计人员去社会培训机构或高校学习深造,以达到强化自身实践能力的目标,最终使内部审计业务运行的质量有所保障。 四、结束Z 受传统财务管理观念与模式的影响,医院在支票管理机制、财务审批机制以及收入管理规定等方面存在诸多的缺陷,这对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构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医院迫切地需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提升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质量与财会人员对内部财务信息的管理能力,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注入能量,也使财务管理在医院经营管理与效益提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性 摘 要:基于新时期背景下,国企在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想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进而充分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就需要强化对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视程度。国有企业在不断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已经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部分国有企业当前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做到充分认识,而明确二者间所存在的关系,是加强国企对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重视程度的基础,进而才能够结合自身当前在落实这一工作内容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基于此,本文从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出发,对国企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二者在企业中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旨在完善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促进国企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再添辉煌。 关键词:国企;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相关性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域,国有企业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团队,其改革的成绩备受社会各界瞩目。与其他私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受益者是国家,国企的进步和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因此,对国企进行改革,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国企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而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想要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就需要企业领导充分认识到二者的重要性,不断探索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国企的繁荣昌盛。 1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综合概述 1.1 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指的是企业通过对投资、集资、现金流量等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可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实力水平的体现。 企业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所谓的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投资、融资进行管理,进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资金合理配置、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目的。企业财务管理主要的工作就是首先对企业财务进行预测与分析,然后结合企业生产是实际需要对财务进行计划方案设计,最后通过合理优化企业的资金配置,对企业的资金进行有效管理,确保资金都用在实处,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内部控制体系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经营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前制定有效规避措施,减少企业风险的发生率,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利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还可以对其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确保企业能够按照既定的章程和工作流程进行生产,避免出现人员腐败、私吞公款等恶劣现象。总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 新形势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问题分析 2.1 企业财务管理者的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国有企业中,大部分的领导都认为企业的资金流动、财务周转比较重要,却忽视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部分企业甚至没能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使得财务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制定的财务计划往往与实际相差较多,企业财务管理成为摆设。同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也是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这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非常不利,更别提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了。 2.2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 市场经济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开始设置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而且与其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企业在建立制度和控制体系的时候,并没有从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出发,只是将国外成功的财务管理制度照搬进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影响了财务管理的实际作用,最终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责任权利不统一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经常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主要原因还在于国企财务管理中没能对权利和责任进行有效划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整体执行力。有调查显示,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力也具有积极影响,而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低,企业内部控制力也会随之降低。当然,很多国企领导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方式不当,相关制度不能落到实处,企业权利与责任仍不能得到有效统一。 3 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间所呈现出的相关性 3.1 二者是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管理一直都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持,可见,企业内控控制体系也应当纳入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当中。在国有企业中,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通过对企业现金流以及投资融资等活动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管理,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资金流动可能会遇到很多未知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企业构建完善的经营体系。此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财务管理活动的进行,还具有监督强化作用,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 借助财务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来充分发挥出内控职能与作用 基于国企财务管理改革的背景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确保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目标的基础,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能够促使国企从宏观上做好企业财务活动的计划,通过对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来实现合理的投资等活动,进而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需要借助财务全面A算管理的开展来确保各项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以全过程管控的实施来规避财务管理风险,通过内控监管力度的强化来保证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3 内部控制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国企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规划企业资金,实现企业资金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国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国企财务管理中必须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否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严重时甚至导致企业面临破产的困境。而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够提高财务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且监督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都属于国企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且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而内部控制体系与财务管理的目标都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二者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同样的促进作用。但是国企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诸如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等问题,需要国企领导者充分认识到二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利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国企的进一步发展。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财务管理整体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新医院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为医院财务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暴露了现阶段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医改;财务管理;监督 一、医院财务管理概述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日常运营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之一,其基本要求为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并降低破产风险,让医院始终能够保持充足的竞争力。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筹集医院所需资金则是医院财务管理的进一步要求[1]。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提升资金利用率,让资产保值、升值,避免出现资产流失,为医院日常运营创造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通过财务管理能够对医院业务活动、经济活动进行财务监督控制,有利于降低财辗缦眨保证资金合理使用。 二、目前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新医改背景下,很多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均有所提升,但在部分环节上还是暴露了一定问题,制约了财务管理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问题 成本控制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关键点之一,是保证医院财务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然而,部分医院管理者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导致成本控制工作未能充分发挥效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医院在成本控制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导致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等未得到妥善利用。另外,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专业水准较低,缺乏工作经验,不能把握成本控制重点,使得资源配置不够协调[2]。 (二)财务风险问题 对于任何医院而言,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首先,医院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使得医院财务管理难度有所提升。在市场不断成熟且市场开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变得愈来愈多样化,投资环境变得愈来愈复杂,医院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因素也变得愈来愈多。部分因素具有较强的隐匿性,使得医院难以预测风险发展趋势,无法做出及时调整。其次,部分医院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倾向于根据主观经验进行判断,缺乏科学性的数据论证,可能会出现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不必要的风险损失。另外,一些公立医院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权力制衡、相互监督,使得财务管理较为混乱。 (三)财务管理体制问题 部分医院在财务管理体制构建时,无论是准则还是制度内容主要是反映医院经济效益,但却忽视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并且绩效考核方面并未与财务风险紧密联系起来。在现金支付审核方面,相关内容不够细致,导致现金支付审批缺乏完整性、规范性。另外,在账户管理方面不够规范,存在账户外借的情况,容易导致财务风险。 三、促进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成本控制 首先,要不断提升医院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能够促进医院资源配置优化,避免资源浪费。在医院资源整合过程中,要对医院内部资源包括设备、资金、人力等进行细致的统计分析,并进行合理分配,尽可能做到资源循环、重复利用,以此来降低成本[3]。医院还要加强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整合,以此来提升业务效率。其次,要重视成本核算工作。一方面,要加强核算人员队伍建设。各科室需安排成本核算人员,以便及时对科室日常损耗进行核算。医院整体核算工作则由财务部门专门负责,为实现动态化成本控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成本核算要实施接受成本预算监控。超出预算的成本支出要及时进行反馈,让财务管理及财务监督形成互补,促使成本控制取得成效。 (二)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在医院日常运营过程中,要重视财务风险控制,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控制风险因素,尽最大可能降低医院财务风险损失。一方面,医院管理层要不断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医院内部可引入新的会计理念与风险防范方法,让管理层级各部门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要善于利用医院所具备的资源,并制定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计划,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实现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化。另一方面,要重视财务风险预警管理。通过构建财务预警系统,形成标准化的财务风险预警程序,以便对财务风险因素进行事先控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财务预算监督管理,根据国家及行业规定,对预算编制进行完善,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实施全面预算,为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其次,要对财务运营监督进行优化。医院财务部门要与药房、设备科、医疗科室等形成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便随时掌握医院内部财务信息情况,这样便能及时作出反应,实现动态化财务管理。另外,要加强各部门财务运作考核,及时发现财务风险漏洞并加以修正,为医院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财务环境。 四、结语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工作既迎来了新的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医院可采取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完善成本控制等措施,逐步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为医院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武威市中医院)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基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探讨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相关性 摘要: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在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影响下,则需要强化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研究相关性,以能够为企业财务决策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宏观环境;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选择和决定财务方案、政策的过程,企业财务决策通常属于短期财务决策。对最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进行确定,是财务决策的直接目的。在企业中,只有对具有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的方案进行确定,才能使财务决策发挥其本身最大化价值,促进企业目标更快实现。所以,在整个财务管理中财务决策属于核心性存在。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企业决策及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前,我们首先应对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本身有一定了解。 一、广义财务管理理论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为财务管理环境,其前提与导向则分别为财务管理假设与目标,该理论结构包含内容很多,除财务管理基本及通用业务理论,还包括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理论等。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构建由王化成初步提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该理论是从实践发展需求出发而提出的。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拓展,也是对狭义财务管理理论界定的突破,将广义筹资、投资、分配等问题纳入财务管理研究领域中,并根据企业管理环境和宏观环境在广义视角下对具体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极大丰富,且实现了与社会生活发展的紧密联系。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提出时,我国财务管理研究还未完全进入稳定发展状态,通过对我国财务管理2000年前的研究可以发现,“就财务谈财务”的思想是大部分研究的核心,在学科交叉及跨学科发展的研究方面明显比较欠缺。随着人们对环境因素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广义”概念中的研究链条逐渐独立出来,开始着重环境这一起点的作用机理,当前梳理的逻辑环境中除了包括财务管理环境、假设外,还包括其目标、决策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治理的“桥梁”作用,即企业治理在财务管理环境到财务决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公司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迁,在这些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控制权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决策模式及经营效率也由此发生变化。在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种研究中,其逻辑起点逐渐落脚于财务管理环境。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中加重了对宏观环境的研究,尤其进入新时期后,基于中国宏观背景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坚持价值导向,融公司治理与价值为一体,将财务决策行为当成中介桥梁,对财务管理研究的路径传导和闭环运动给予更多关注,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与创造性给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广义财务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等因素,可提供各种支持保证给企业交易活动,促进企业交易活动运行和展开得更加顺利。宏观环境的不同,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交易成本,使其产生差异性,而其差异又会对企业一系列规范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产生影响。因此,在财务管理研究中,必须加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研究,这也是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所一直强调的。 二、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下的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 (一)政治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近年来的财务研究中,热点莫过于政治学与财务学的交叉研究。在财务决策中,政治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关联,企业的发展处于我国宏观制度环境中,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域政府存在一定关联。政治关联的建立对公司的财务决策很显然是极为有利的,将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且会对企业部分商业特权的赋予产生影响,明显提高公司股票价值。不过,政治关联也会使企业价值和员工配置效率产生损坏性影响,尤其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具有明显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为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市场失灵产生不可控的后果。民营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时,虽然可促进政府扩大就业等目标的实现,但却也会发生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产生过度问题。 (二)法律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程度等差异,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在发达国家与我国有鲜明的体现。法系和相关法律制度,是法律与财务决策研究展开所围绕的两个主要方面。“法与财务”热潮的掀起,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越好,公司收益得到的维护将会越多,公司资本成本也就越能被有效降低。在影响财务决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联较大的有公司法、证券法及税法等。其中公司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影响比较为人们所熟知,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分配利润及员工薪酬等方面;证券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司股票发行的各种方式,上市、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披露等;税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税率变动及调整等方面。 (三)经济环境对务决策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两种。经济周期是针对总体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其紧缩与扩张周期性波动变化过程。经济周期与盈利水平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越好,盈利水平越高,宏观经济周期对公司盈利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四)社会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期积淀是分不开的,其构成要素除了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外,还包括伦理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根据我国许多企业的融资手段可以发现,在我国法律保护仍然不完善的今天,通过非正式融资渠道,许多私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促成这些融资渠道的重要因素在于声誉机制及个人关系等。企业声誉是其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声誉越高其业绩也会更好。目前,学者们对于公司经营与决策中文化的影响机制正在投注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基于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下的财务管理对策 (一)强化政治及法律环境考察 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对企业的改变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为企业市场交易成为,其二为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而这些都会较大地影响企业人力资产投资动机等。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市场化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会被政治关联等影响,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所以,财务管理研究应加强对政治及法律环境的考察,通过考察使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等如何作用于企业财务决策的路径更加深入的说明,对企业价值增长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机理进行揭示。 (二)对社会文化因素深入研究 新兴市场国家许多企业,近年来均在各种非正式途径下对某一集团进行依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些非正式途径中,除了血缘、婚姻、同学及工作关系外,还包括其自身的声誉等,通过声誉机制,许多企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控制权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同样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综观这些途径,无一不与声誉机制、关系、道德准则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对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企业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社会文化因素与政治及法律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财务决策更好地利用社会文化因素。 (三)对宏观经济环境深入关注 从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后所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政府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微观企业会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何种影响也是评估因素之一,这一指标同时是修正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关于这一点,学术研究自然也必须提高重视。虽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仍然较难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机制完整揭示出来,研究之路仍然比较长远。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的日益复杂多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提供了绝好的机会给上述研究的开展。 (四)对技术环境变迁的影响加强探索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资金,推动了其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企业信息搜集中,不仅改变了企业信息搜集途径,同时大大提高了其信息搜集效率。 集团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管理,新型财务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企业筹资与投资模式具有间接的影响。为了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视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应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对技术环境变迁所带来的企业决策变化进行探索。 四、结语 宏观环境的变化,密切关系着企业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企业财务决策正是这几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梳理清楚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对宏观环境影响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给财务管理实务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对可行的研究建议的提出,有利于找到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深入研究的方向,更加全面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国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及相关问题阐述 【摘要】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提升国有企业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点,以现阶段过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为基础,结合近几年来国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情况为基础,分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需求,提出实际建设的方向和形式,以此引导国企财务管理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国企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地增加,要想在日益增长的市场中占据有效的地位,合理的就业管理就是工作重点,而财务管理更是重中之重。与会计对比分析,财务的优势主要是在管理上展现,不但是对账目实施计算和管理,还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投资目标等实施引导。依据实际案例的分析,近百分之八十出现亏损的国有企业是因为管理工作不完善导致的,其中因为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损害更是达到了一般,因此关注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一、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效资金集中管理形式没有成 企业管理中的集权和分权是统一对立的,从国外跨国企业的实际分析而言,事件权利是可以划分的,但是财务权利是一定要集中的。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管理划分的阶段过多,从而导致发展中出现了权利多余、彼此不合作的情况。很多企业职能部门的划分都存在信息分流的情况,促使产品销售、购买以及存储等工作信息出现信息脱离,导致原本畅通的工作流程被划分为多个层次。新管理形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形态,但新管理形式在应用中并不完善,总公司和子公司对于集权和分权的认知无法统一,以往发展中更为关注分权管理形式,而这种形式无法满足现阶段企业集团扁平化集中管理的需求。很多企业集团内部管理都没有构成一定集中管理的资金管理指标系统,缺少完善的、规范的内部财务资金整合制度,没有设定相同的信息平台,信息传递途径并不平稳,财务信息、资金结算、投资管理等工作无法集中到一起,导致企业管理者无法提出有效、公平、完善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的信息资源,无法全面实施完善、有效的管理和监管工作【1】。 (二)管理的技术方案过于老套 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更为复杂,市场随处可寻,出现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跨国际化的工作也在不断拓展,从而构成大规模高度集中的管理形式,需要具备更多的根本信息和资源,从而将这些复杂的信息流程、物流过程以及资金流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但是以往的工作形式是难以构成的。资金支出不明朗,产品成本构成不明确,素材消耗、工作时间设定等都及时,考察方案没有实施依据,从而无法满足实际企业构建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只是依据以往的工作形式来设定、计算以及传递生产工作流程中的信息资源,不但降低实际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并且难以跨越管理的约束,导致监管工作难以全面的落实。除此之外,受到多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企业提出的规章制度没有现实工作中实施,更缺少强制的管理方案,致使制度得不到实施,没有强硬的制约、过程,无据可依,导致管理方案没有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三)新技术和新经验的学习和推广不完善 依据长时间的分析和研究,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点,国内已经创造出很多在财务资金管理工作中获取优质效率的企业,但是大部分企业实施的财务管理软件工作,对于其中的核心思想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了解不深,对应用计算机财务信息化管理要具备的工作条件,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实施的财务资金管理形式和改变财务资金管理能力的管理软件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对于这一方面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实施的还不完善,这就需要企业在发展中不断的分析和创新,从而获取更为优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2】。 二、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我国软件市场发展出现制约。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定要拓展企业的金融文化和管理理念,整合为全面的财务管理软件,但是现阶段我做很多企业缺少自主开发满足企业采取管理需求软件的专业化工作人才;国外很多大企业中具备的软件也在分析企业集中管理工作中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起支出费用过高,不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需求;国内很多软件对于个别行业的单体企业管理的开发水平已经奠定基础,但是不满足大型企业集团达到即合同已管理的需求。第二,管理系统的影响。我国企业组织管理系统与国外的跨国公司和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国外很多企业的构成与我国的商业银行较为相似,虽然企业的模式非常大,但是要实施的制度并不完善。我国很多企业都是依据多级法制,很多大企业中也存在十几个,甚至是几百个子公司,每一个公司都非常关注自己的独立的法人地位,这对于管理系统的资金和财务风险集中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三,企业自身的基础单薄。大部分企业具备的财务管理基础非常单薄,生产产品设备无法提供优质的信息,同时,企业发展过程中具备的专业人才难以进行开发。第四,外部环境需要不断完善。因为实际发展中缺少坚强的政策支持【3】。 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 (一)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具备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创新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若是可以在实际发展中获取更多的价值和信息,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就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主动权,促使信息流成为企业发展的信息依据。同时这就需要企业关注应用合理观念和方案去改变经营管理。最重要的是财务管理,提升企业全面管理信息化进度。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实际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的条件。依据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的科学整合是现代化企业、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融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促使企业深入推广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控制,提升资金的应用效率和风险管理,并且对提升我国企业中心竞争力、深层融入到国际竞争市场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二)构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观念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状况下,要想提升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创新,一定要遗弃长期发展经济方案的管理形式,构建以财务管理为重点,以资金流动管理为关键点的管理观念。在企业不断管理的过程中,只有掌控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问题,才能促使整体企业管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4】。要想达到企业管理信息化也需要依据财务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实施,结合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不但可以加强制度的影响,减少资金中的问题,还可以促使信息得到有效的传递,防止信息失真。 (三)实施管理和制度的创新,规范企业管理工作形式 与会计核算不同的是,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以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为根本,结合企业内部财务软件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持,以构建企业财务结算中心为方案,以企业内部财务工作者的集中管理为根本,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方案达到财务的集中管理和资金掌控,结合系统构成达到全体公司一本账的目标。要想实现这项工作,一定要对以往的工作流程实施创新,对以往的管理形式实施完善,对现阶段的管理方案和财务指数实施改革,其最重要的一点工作就是为了对现阶段财务管理系统和方案实施创新和完善。 (四)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体企业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组成部分,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要明确和规划整体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还要对整体系统实施设定和分析。从企业根本信息化实施,依据从简单到困难的过程,分步骤的要求,结合财务、物资以及生产管理的工作过程实施工作,不然在不具备整体规划的基础下,独立的构件自我系统会导致实际企业管理信息化产生更多的投资问题。 (五)构件企业结算中心制度 企业管理依据财务管理为重点,财务管理是依据资金管理为重点,而资金管理又是依据现金的流动为重点。这样的管理理念导致财务管理在整体企业管理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企业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依据资金管理、资金流动管理为中心,提升资金集中化管理,完善内部财务计算中心。构建全面化的企业结算中心制度,是目前各种大企业发展和创新财务资金管理的重点,也是解决现阶段企业资金应用中出现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满足了现阶段企业发展中要求的财务管理系统,提升对各个分层公司实施整体化的管理和监控,同时这也是下一时期企业提升资金管理的关键点【5】。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有助于引导企业更好明确财务标准,依据实际财务活动的分析,信息化财务管理有助于整合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促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和拓展。由于现代化企业的工作情况大部分都是依据财务管理实施的。随着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的不断应用,其对企业发展构成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展现,更多的企业管理工作人员更愿意促进企业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形式,并且认为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财务管理形式的不断延伸,有助于企业之间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促使企业在面对风险的过程中可以建立有效的应对能力,拓展企业之间的获利空间。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需要扭转其传统的粗放型管理理念,增强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提出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探讨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 1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分析财务关系时,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在企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客观上加快了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步伐。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需要,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2 我国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部门中,有些财务人员由会计人员担任,在处理财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时欠妥,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也相对匮乏。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上来说,不太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后续培养教育工作,财务管理人员仅仅是被动的处理财务工作。 2.2 财务管理内控环境基础薄弱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是指企业组织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利用会计、财务及其他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规划、调节和促进,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实现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和措施。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很多局限。首先,国有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多数经营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难以顺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财务内控机制。其次,企业内控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国有企业缺乏相应的鼓励和约束机制,管理当局权力过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缺乏约束造成相互勾结等恶劣现象。第三,有些财务管理人员为了获取便利,以权谋私。根据个人的需要在财务数据上制造虚假信息,造成企业会计账目凌乱失真,使得监督部门难以掌握真实的信息。 2.3 风险管理没有得到重视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活动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以及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不能对于各种内外部的信息及时有效地利用,大大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货币电子化趋势,部分国有企业在重大投资的项目上没有制定资金的决策机制,资金的流向和财务管理控制相脱节,出现了相应的信息和资金安全问题,加大了企业的货币风险。 2.4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国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资金筹集和资金使用环节两个方面。首先,国有企业在资金筹集环节中普遍面临集团资金不足的问题,影响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壮大。在该环节,国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加,削弱了集团整体优势,抑制了财务管理综合功能的发挥。其次,在资金使用环节,当前的国有企业集团存在一定分散或重复的项目投资情况以及不同程度的投资结构,使得国有企业集团投资受益降低,经营风险不断上升。此外,部分国有企业集团依靠契约关系进行资本运营,难以实现对资金统一调配和集中管理,大大削弱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再者,还有很多国有企业集团在其内部聚积着大量沉淀资金,使得资金被闲置,无法发挥增值效应。 3 关于提高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措施 3.1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财务管理的基础反映了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企业财务主管部门要注重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首先,企业应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部门会议,通过会议中互相学习讨论,及时发现并改正财务人员工作中的不足来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其次,企业应根据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把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成为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最后,财务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地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与财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做到对法律法规相关制度的熟知,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在工作中知法守法,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3.2 完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 一是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内部财务管理。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组织机构制定适合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二是建立财务监督机制。关于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中央和地方都有很多新的尝试。如中央企业财政驻派的制度、财政监察专员制度、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员制度、稽查特派员的制度等。这些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强有力地遏制了国有企业资本的流失,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三是创新构造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体制,国有企业必须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创建现代的企业制度和法人结构,正确处理好财务管理内控机制的关系,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界限应明确划分,以及如何监督的问题。通过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3.3 强化财务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独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其中包括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能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策略和措施。当国有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应注意企业投资存在多元化,要对资金的投资方向梳理分散,选择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也就是说,在企业将要进行重大投资时,应对现有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减少企业投资决策的风险。企业也可以通过管理存货的存销比例,减少由于存货过多而引起的资金使用率降低给企业资金流动带来的风险。 3.4 建立合理的企业资金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应在资金筹集与投资两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首先要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高效配置资源,优化调整企业资产结构。应根据企业自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控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障企业现金流量。在保持资金总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减一种资金浪费来增大另一种资金来源。对于国企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债务资金转化为股权资金,降低负债率,减轻利息压力。其次,投资决策失误是资金管理中最大的失误。为了降低这类失误带来的损失,保障国有企业效益最大化,应建立合理的投资理论制度。主要包括建立投融资理论程序、应收款项管理制度、企业生产资金控制制度、财产物资清理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投资理论制度。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浅析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相关性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规划与发展。纳税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而税收筹划则是指企业在税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从经营、理财、投资等方面减轻企业纳税负担的一种筹划模式。由此可见,通过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将两者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让企业的发展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税收筹划 企业财务管理 关联性 利润 效益 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企业发展的资金链循环起着关键作用,还对企业的经营规划有着直接的影响。税收是我国财政的一项重要来源,而企业是主要的纳税人,纳税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但是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利润,若能节税,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那么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就相应的得到了提高。税收筹划则是在税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对节税进行筹划。由此可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是进行财务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考虑因素,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只有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一、税收筹划和企业财务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一)目标的层次递进性 税收筹划从市场经济学来看是一种理财活动,从学科理论来看是综合了税务会计和财务经济学的边缘性学科,从税收筹划的目标来看是财务学。税收筹划在企业实际经济活动中是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在制定筹划方案时要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依据对各种理财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从而确保最大化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在制定税收筹划目标时必须要把握好其与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确保税收管理目标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并且要和财务管理目标融合,确保最大化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职能的统一性 税收筹划在财务决策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保证财务决策的科学、合理,在税收筹划时必须将各方面的税收信息收集齐全并与决策理论、方针等相结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筹划方案。税收筹划和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规划之间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财务规划具有指导和制约税收筹划的作用,而税收筹划则是以财务控制为基础为财务规划进行服务,是财务规划与预算的一种具体表现。企业的财务控制对于税收筹划的贯彻落实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纳税成本,同时还要监督税金的支出情况,所有的方案实施必须以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完善与调整。 (三)内容的关联性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板块,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股利分配。在筹资活动中,因为筹资方式的不同,税法对其的规定和要求也存在不同,在实际活动中会对企业的税收情况产生影响,有的甚至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企业在税收筹划中必须以企业的自身情况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融资结构进行优化,确保筹资理念更加完善。另外,企业若是要进行新的投资,那么必须要对投资地点、行业和投资的方式等市场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实时筹划对投资选择途径进行优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若是要增加筹划空间,那么必须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税收政策会对股利分红产生影响,而税收筹划也会对企业利润分配造成影响。 (四)融合互动性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有着系统的整合作用,两者之间互相融合才能确保财务管理的各项目标均得以实现。税收筹划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而且所产生的效益也分为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所以,财务管理过程中想要促进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与税收筹划之间实现互动,以保障企业发展中的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的应用 (一)应用于投资与筹资活动 财务管理的理论指出企业在进行筹资活动时,首先要对权益资金与借入资金之间的利弊关系权衡清楚,然后在提高资金使用率的基础上确定好两者之间最合理的比例,确保财务风险与筹资成本之间达到最佳的配合状态。另外,若是选择融资租赁这种特殊的筹资渠道,那么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一定要将税负降至最低。在企业的投资活动中,税收筹划主要是对投资行为、投资对象、投资结构、投资地点以及投资行业项目进行优化选择,例如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投资行为。 (二)应用于企业利润管理中 企业经营发展中,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获取利润,而企业所获取的利润以及利润的分配情况都与纳税问题息息相关。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及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企业利润管理板块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税收筹划。企业利润管理的税收筹划主要是对利润优惠税率、税前利润盈亏弥补和获利起始年度进行税收筹划,主要措施有充分地利用相应的优惠政策,如“两免三减半”;将申报经营期延长;将利润进行再投资用以节税等。 (三)应用中的风险 税收筹划管理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中虽然能为企业节税,但是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例如错误理解税收政策、税务机关认定税收筹划中出现问题等。如果在税收筹划中,企业不重视存在的风险并进行预防和控制,那么税收筹划的结果将会与最初设定的目标背道而驰。由于税收筹划在应用过程中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企业经营环境多样且复杂也会对应用过程中的风险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一定要对税收筹划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时刻注意在实际经营情况的影响下是否有其它风险存在,从而达到及时控制风险的目的,确保税收筹划方案顺利实施。 三、结束语 税收筹划所涉及的范围广且复杂、多样,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必须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会计工作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仅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本文将在此背景之下,通过从简要论述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作为切入点,结合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对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进行简要分析研究,以便能够帮助会计人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关键词:会计业务能力 企业财务管理 相关性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速发展,市场更加具有活力,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当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能够帮助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抢占先机,需要切实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而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需要尽快明确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寻找出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措施,进而推动企业的持续进步。 一、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升工作质量 会计人员如果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落实会计工作。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会计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而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负责收集整理企业当中的所有信息,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灵活运用各类信息以便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与此同时,会计工作还需要承担全程监督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如果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业务能力不仅仅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影响。 (二)切实维护工作秩序 会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根本前提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具有绝佳的业务能力,若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按照标准的规范秩序完成会计工作,同时始终保持自身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在有效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会计业务能力是开展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切实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途径。 (三)彻底改善管理水平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组成部分。企业能够通过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获取其自身在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产生的真实、有效的各类信息,而这也是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士做出重要决策的根本依据。如果获取的会计数据信息缺乏应有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则将严重影响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成为制约企业实现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必要的信息数据的同时,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运用、分配和偿还企业资源等等。而在企业管理工作当中,财务管理始终贯穿其中,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对企业的筹备资金进行妥善管理,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工作,以便确保资金安全。而在筹备过程当中则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渠道,尽可能压缩筹资成本,优化筹资效果;其次,还需要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即完成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计价、二次生产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等等;另外还需要对流动资产以及成本费用进行管理。主要工作内容为管理现金的存款、预付款等等以及有效控制分析企业日常生产开销、成本费用;最后需要对企业内日常收支以及经营核算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三、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 (一)会计业务能力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考虑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同样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员工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签订与履行等等。而企业在具体落实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还有赖于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通常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越强则代表其越具备较好的会计能力,能够严格依照标准的管理制度等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工作,进而在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切实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 (二)高质量财务管理是会计能力目标 企业自身的经营形象以及其最终的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有着直接联系,全体财务人员也将工作重点放置在帮助企业寻找具有较高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财务管理方案,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便是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切实保障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就是会计业务能力的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秉持科学合理的理念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形象,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可企业。因此提升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企业落实财务管理工作,推动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业务能力与财务管理有密切关联 实现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就是会计业务能力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依靠较强的会计业务能力作为重要保障,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采取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即在会计业务能力的保障之下,企业当中每一个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和内容均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并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反过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将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有效锻炼其会计业务能力。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相辅相成,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紧密。 四、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几大重要举措 (一)重视录用环节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得知会计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整个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企业想要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想方设法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此过程中企业首先需要重视会计人员的录用环节。在开展招聘工作前企业领导需要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开会讨论,确定招聘准备工作和其他各项事宜全部准备完毕,并由会议记录人员负责妥善记录、整理商讨结果,以便能够为日后企业在分析员工录用工作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在招聘活动全部完成之后,企业领导同样需要带领相关负责人对本次招聘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深入分析当前企业面对的外部发展环境,以便可以让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准确掌握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最后,当新员工入职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对员工近期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准确判断员工与所在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进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能够真正做到人尽其用。 (二)明确工作需求 结合当前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实际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准确分析判断出自身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和谐的企业文化,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统一会计人员的思想,增强其核心凝聚力,增加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信任感与依赖感,进而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当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推动企业实现长效进步。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积极培养会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鼓励其在岗位和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扬创新精神,优化现有工作方法、改革工作机制,在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的同时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落实。 (三)加强员工培训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需要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优秀会计人才作为重要的人才保障。因此企业需要注重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度和综合素质。首先对于现在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企业需要经常组织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的进修和学习,提高有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与此同时,定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实力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采取末位淘汰制,及时替换不能胜任该工作的人员。此外,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培养和提拔既懂会计工作又了解企业运营管理的优秀人才,将其作为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带头人,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使其能够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之下,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持续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才能够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会计业务能力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而高质量的企业财务管理也是会计业务能力最后需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未来企业需要通过对会计工作需求进行明确、培养优质会计人才等一系列方法措施,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服务,最终实现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目标。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对科研企业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国家对科研项目进行改革之际,科研企业如何做好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发挥科研企业的力量,值得深思。本文通过分析科研企业和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特点,总结出科研企业在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科研企业 政府类科研项目 效益评估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通知》,我国将形成五大类科技计划布局体系(分别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科研项目,要转到负责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监管。这个方案深入体现了国家对其所投资的科研项目的改革决心,值得引起承担政府类科技项目的科研企业的深思。 一、科研企业的特点 科研企业是指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科研人员为主体,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等工作的企业。它能利用立足企业和拥有高端先进核心技术这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科学技术研究和企业生产进行紧密结合,通过企业来使科研成果落地运行,使科研成果能够更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用科学研究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快地挖掘出科学研究的方向、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它是科学研究和生产力之间的一座完美桥梁。 二、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特点 政府类科研项目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国家战略,由政府财政支持,政府出面组织、统一规划管理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多课题、多单位合作、创新前沿等特点。 三、科研企业在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 科研企业除了少数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具有强大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所以普遍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个性,难以受到统一死板的规章制度约束,在思想上更加注重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创造发展,容易忽略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缺乏与企业管理人员的紧密沟通。 另外由于政府类项目多为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单位的合作项目,项目组人员构成复杂,项目经理往往只重视技术上的交流,缺乏项目管理经验,牵头单位缺乏对合作单位项目开支情况的把控,所以在项目验收时,经常出现技术验收通过而财务验收无法通过的情况。 (二)项目预算制定不合理 在政府类科研项目预算制定过程中,项目经理由于不熟悉项目财务开支的流程和要求,只根据自身项目需求编制预算,不考虑实际是否可行。而财务人员审核项目预算时,由于对业务不熟悉,难以判断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两者之间的沟通脱节往往造成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最终预算执行情况不理想。 (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缺失 国家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要求比较严格,比如要求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对各类费用的使用都有详细的规定等。而科研企业由于企业账务系统局限性、内控制度缺失、管理思想薄弱等原因,往往未能满足国家要求,出现未按要求设置科目、账户,未按项目归集项目费用,未按规定使用各项费用等情况。 (四)缺乏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效益评估 目前政府类科研项目的验收主要分为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财务验收主要针对财务制度、预算执行、核算真实等的验收,没有对项目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也缺乏科学的效益评估方法。经常存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即躺在档案盒的不合理现象,未能真正发挥项目投资的效益。 四、对科研企业管理政府类科研项目的建议 (一)提高对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制定合理的内控制度,从流程和制度上规范该类项目的财务管理,并通过组织培训、会议交流、网络传播等方式进行宣贯,提高项目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将项目财务管理情况与项目人员的利益挂钩,激发项目人员的“主动管理”意识。 (二)加强项目事前评估和预算审批 对项目作出有效的事前评估和严格的预算审批。企业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制度和流程,建立拥有相关领域突出能力的专家团队,对项目立项进行审批,并会同项目财务人员进行预算审批,有必要时可以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对项目进行事前评估,确保政府资金落实到最需要研究、最能取得效益、最能推动科学发展的项目中去。 (三)修订相关的财务核算制度 科研企业对照国家对科研项目的要求,修订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制度,修改财务信息系统,严格按照预算明细和相关规定进行合理的账务列支。最终做到从原始单据、凭证、会计科目、预算执行、内控制度等各方面都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寻找科学有效的项目效益评估方法 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性,特别是前瞻性的科学理论研究项目,很难找到固定有效的效益评估或审计方法,更加难以量化。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群决策方法、同行评议法、判别分析法等等,建议对政府科研项目进行分析归类研究,对各类别项目建立合理的效益评估方法,并将效益评估结果纳入项目验收中,从而提高政府科研项目投资的效益。 五、结束语 在国家对科研项目进行深化改革之际,科研企业应当抓住这个契机,梳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积极寻求项目评估方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真正体现科研企业的价值。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审计与会计相关性的模型研究 摘 要:在当前的经济制度下大部分企业的治理大都以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日常的审计作为工作的中心,确保企业部门资金和会计报告等费用的合理使用,进而保障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三者之间的相关度不够强,进而造成日常工作的混乱。本文通过对三者关系的分析,探讨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三者相关性的模型,进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相关性模型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再加上政府政策制度的扶持使得我国的企业走上了稳定的发展道路,并且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随着现代改革制度的不断实施,我国现代企业发展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治理模式,除了优化自身的功能和服务质量外,还十分注重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工作。但是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企业内部的这些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并且还需要加强三者工作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企业自身的繁荣和发展。 一、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各自的产生与表现 1.审计人员和审计活动 审计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的账目和报表等进行评估,也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评估出企业财务的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的迅速发展,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同时生产经营和控制方面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而审计工作的出现不仅需要对企业的账目进行查看和核对,还需要对企业的内部经营和管理作出相应的考核和评估,进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和建议。外部审计主要是政府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产生于责任委托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主要外部的组织和人员用外界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和评价,根据企业的账目和报表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和账目进行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从内部和外部审计我们可以看出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和评价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 2.会计人员以及活动 会计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和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中的会计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会计随着企业经济管理和控制水平的逐步提高而获得了长远的发展。会计主要工作是使用最专业的方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核算和整理,进而对企业的价值进行管理和控制。因此会计工作是一种总结经济活动的过程,并且有效记录结果的一种方式,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会计活动作为职能管理活动的信息基础,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会计部门还具有一定的监督职能,与企业的财务部门基于科学实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经济活动信息。 3.财务管理人员以及活动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特定的方面,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活动。财务管理具有直接管理的职能,能够正确的处理人与货币之间的关系。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帮助企业的所有者反应企业的真实运行状况,对企业的运营中产生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最大限度和最大程度上了解企业财务和资金的动向,为企业带来清晰的盈利和亏损信息。 二、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三者关系模型的构建 学术界对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的研究相对较少,模型的分析也十分少见。本文提出一种自行车模型,分析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行车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前轮、后轮和车架。其中前轮主要是提供方向,后轮提供动力,车架联系着前后轮,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实现自行车整体的运行。而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师三者就犹如自行车的三个结构,而企业犹如自行车,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 1.自行车模型下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按照财经法规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原则管理企业的经济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等。会计工作主要进行核算,能够反映出一个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现状。企业理财和会计的关系有关的学者认为有四种。一种是大财务观念,财务的管理包括着会计活动。第二种是大会计观念,认为会计活动包含着财务管理。第三种是财会管理观念,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相互融合。第四种是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并列观念,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界限分明。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并列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各自的职能以及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相对独立性,不存在包含的关系和大小的关系。财务管理和会计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是属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工作内容。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自身的客观基础,并且具有不同的性质、属性和职能。在实践工作中,财务管理和会计属于不同的工作部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带动和影响的作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共生,并且企业的经营提供科学的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的并列同行在自行车模型中表现为前轮为财务管理,后轮为会计工作。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并列观念在市场经济中是正确的选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符合。因此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部门。但这并不是否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会计信息作为支撑,而会计工作用与财务管理活动密切相关,是会计获取资金信息流动的主要途径,进而为财务管理服务。财务管理活动需要会计提供准确、真实的财务信息,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合理调动企业的资金,达到企业资金的平衡流动,进而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管理人员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分配,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控制企业资金的消耗。财务管理人员的正确决策是建立在有效的科学准确的会计信息基础上的,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财务决策。而会计工作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动态的追踪,获取企业资金流动的信息。财务管理为企业的投资和筹资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预测,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而会计工作需要对财务管理的结果进行核算和审核,并且为财务管理提供进一步游泳的价值。在自行车模型中,财务管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财务管理把握企业的财务活动的方向,会计工作为财务管理提供动力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审计和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 审计作为客观获取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和经济事务认定的证据,进而证实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且传递给使用者。国内外学者对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属于血缘关系,该观点认为审计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会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基础上产生而来的,并且将审计作为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属于平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工作内容,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部门。本文的观点认为审计工作是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之上的,对财务管理和会计起着制约的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方向,会计提供正确科学的决策信息,而审计是建立在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审计依靠会计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前提条件,并且对会计工作还具有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因此审计与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是监督和审查的关系。在自行车模型中,审计作为车架,财务管理是方向,会计是动力,财务管理和会计是基础,审计作为车架凌驾于前轮和后轮之上,并且将两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进而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运行。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有效的保障会计信息和财务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够保障审计工作科学的进行,实现三者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影响,为企业获取长远的利益提供有效地保障。 三、协调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三者关系的建议 1.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加深对三者关系模型的重要性认识,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在企业的发展中以自行车模型作为诊断自身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标准,及时发展企业在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结构设计、职能划分等问题,进而以该模型设计企业合理的结构,进行组织上的调整。明确三个部门之间的界限,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要按照国家的规范和相关的法律进行,遵循财务管理的相关原则,对被审计的单位进行科学完善的监督和评价。财务内控审计需要查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体制是否健全,查看有无遗漏、信息不对称等环节,及时检查财务内控的有效性,进而为企业的改进提供正确的依据。重点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科学方法,促进企业在改进财务管理的同时,又能够提高财务部门的水平和工作质量。 3.建立完善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按照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制度和规则,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业务的处理提供具体有效的规则和程序,实现工作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审计过程的过程化和规范化。 四、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活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为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有力的保障。因此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作为企业管理的标准,进而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刍议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践中,由于存在一些误区和困惑,影响了其有效性的发挥。本文总结了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 全面预算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加强对开展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 (一)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是国资委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确保国有资产出资人取得资产收益的重要措施 国家向其出资兴办的企业收取资本收益是法律赋予的天经地义的权利;国有企业向出资人上缴资产收益也是依法行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行使政府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家出资兴办的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并不是具体体现在参与企业经营上,而是体现在对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上。国资委靠什么来保证国有资本的收益收缴?靠什么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我认为只有靠对企业所拥有的国有资产的控制力。在企业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就是保证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推进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支持国有企业改制,采取了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包括多年未向企业收缴国有资本收益,致使我们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好像企业对外投资,就必须要收取回报,而一提国有企业应向国家上缴收益,就不能接受,就要强调客观,就要找出各种理由拒绝上交。实施预算管理,就是要保证让出资人了解和掌握所投资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保证收益的收缴;让企业建立起“谁出资,谁受益”的观念,履行向出资人上缴收益的法律职责,自觉接受出资人的管理。 (二)政府借助于全面预算实现对所出资企业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并将对企业实行预算管理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投资方向,调整本地区产业布局,加强对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有效手段 在国有企业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必然需要。对企业集团来说,实行自下而上的全面预算也有利于实现对二级企业和对外投资企业的监控,防止出现所属企业违法违纪,违反财务会计制度,发生诸如截留收人,偷逃税款,虚列成本,调节利润的现象和草率决策造成的乱投资、高风险、资产流失等问题,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健康发展,资产安全,合理收益。 (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有利于企业集团内部加强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通过预算管理将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所有的收人及支出都控制在事先约定的目标之内,如有预算外、超预算事项的发生,必须提出充分、合理的理由,经集团预算管理部门审查并依预算外事项的重要程度,报集团公司领导或国资委有关部门审批后方可执行。通过预算管理还有利于企业加强在资金管理方面的自我约束能力,增强企业创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忽视了对市场的调研与预测 目前,多数企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总是脱离实际,凭空想象。忽视了对市场的调研与预测,导致企业的预算指标与统计,财务等部门的财务指标不一致,预算指标体系不能使经济管理部门接受。无法在企业中展开实施,形同虚设。 (二)预算目标缺乏战略导向性 企业的预算缺乏企业战略的明确指导。在没有企业战略的环境下搞预算管理,就会重视短期活动,忽视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相适应;预算与作为预算动因的非财务指标相互脱节,从而使预算徒有虚名;由于缺乏企业整体战略思想,企业的下属机构易形成各自为政,互相扯皮、互相掣肘的不协调现象,这一点在集团公司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预算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活动脱节 多数国有企业在编制预算管理时以历史经济指标与过去的事项为基础,却很少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估和预测分析,造成预算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活动脱节,脱离实际,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与客观性,导致预算编制失效。 (四)预算管理权责不明确 预算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这种弹性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否则预算将失去控制作用。有的企业预算缺乏这种弹性或者弹性过大,就会产生预算松弛;有的企业对预算编制和调整的权利不进行划分与制衡,尤其是对预算调整权力不加以限制,使得超预算或无预算的项目由于预算调整权的滥用而照样开展,因此使得预算对实际行为的控制作用严重受损,使得预算管理效果不好。 (五)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目前,多数企业的考核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企业规定对被考核单位或责任人要严格按考核结果对其进行绩效奖惩,这时被考核单位或责任人往往过多强调客观因素对企业活动绩效的影响,而回避了主观因素。另外,考核方在考核过程中,考核人总是带感情色彩去对待被考核人,或者不能完全按考核激励制度执行,严重影响了绩效考核的公正性,打击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三、完善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预算编制市场调研与预测 企业要重视预算编制的市场调研与预测,以未来经济活动事项的市场调研与预测为基础编制企业的预算。提高企业的领导全面预算管理的意识,加强沟通与协调。企业领导必须做的事情有:一是决定预算水平,二是阅读反馈报告,三是发生差异并有必要调整时采取矫正行动。 (二)的预算目标 强调财务预算指标的重要性,通过财务、顾客、内部作业、创新与学习四个各有侧重又相互影响的方面的预算考评来沟通战略目标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关系,实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均衡。 (三)更新预算编制方法 我国实际工作中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是以增量预算或减量预算为主。这种预算方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的简便、可操作性强。但是,它以历史数据与过去的事项为编制基础,容易造成预算的不足,甚至是资源浪费。而采用零基预算能对各个业务项目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逐个进行估算,并说明其经济效果,在此基础上,按项目的轻重缓急性质,分配预算经费,确定各费用项目的预算数,进而编制费用预算。 (四)改变确定预算基础的方法 将上下级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点,提高企业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目前我国一些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预算盈余”的问题。预算盈余是指参与预算编制的人员出于个人或部门利益,在编制预算时上报不真实、留有很大余地的数据,以便能较为容易地完成预算以获得奖励的一种行为。预算盈余对企业的危害是很大的,往往会妨碍预算管理职能的发挥,使各部门无法有效率地工作。 (五)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企业应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明确责任人的考核指标,并与绩效挂钩,责任预算的编制应贯彻可控性原则。严格落实考核管理机制,考核人在对被考核人的评价中要采用公平性原则,严格按绩效奖惩制度办理,并及时兑现。 四、总结 由于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着,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要想一直发挥作用,就要赶上时展的脚步,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研究不能停滞不前,要根据企业的情况不断调整,进一步地研究,找出新的方法和措施,使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对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的调查与分析 近年来,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正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为了了解各类性质的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情况,我们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在规定时间内收回有效问卷75份,回收率为37.50%,其中:国有独资企业37份,占49.33%;国有控股企业34份,占45.33%;民营企业4份,占5.34%。本文试对这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思考。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有88%的企业知道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有12%的企业不知道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独资企业仍有8.33%的企业不知道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国有控股企业仍有17.65%的企业不知道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有89.33%的企业认为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有10.67%的企业认为不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独资企业仍有8.11%的企业认为不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国有控股企业仍有14.71%的企业认为不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二)关于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普及和应用程度 为了调查全面预算管理在样本企业中的普及和应用程度,共设计了10个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1.关于全面预算管理普及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国有独资企业是54.05%,国有控股企业是47.06%,民营企业是50%。 2.关于是否编制财务收支预算的调查结果表明: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国有独资企业都编制财务收支预算,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国有控股企业有88.89%的企业编制财务收支预算,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民营企业只有50%的企业编制财务收支预算。 3.关于是否设置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国有独资企业为37.84%,国有控股企业为26.47%,民营企业为零。 4.关于从哪个月份开始编制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编制起始时间一般集中在11月份(占33.33%)和12月份(亦占33.33%)。从企业性质来看,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编制起始时间为11月份和12月份的,国有独资企业均为32.43%,国有控股企业均为34.38%,民营企业均为33.33%。 5.关于编制预算程序的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对于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编制程序,样本企业采用得最多的是“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程序(采用率为40.28%),其余依次是“自上而下”的程序(采用率为29.17%)和“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程序(采用率为26.39%),采用得最少的是“自下而上”的程序(采用率仅为4.17%)。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独资企业采用得较多的是“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和“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上下结合”这两种程序(采用率分别为35.14%和37.84%);国有控股企业采用得较多的是“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和“自上而下”这两种程序(采用率分别为50%和31.25%);而民营企业则100%地采用“自上而下”的程序。 6.关于预算方法的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编制方法,样本企业采用得最多的是“固定预算”(采用率为52.78%),其次是“弹性预算”(采用率为47.22%),再次是“零基预算”(采用率为29.17%);采用得最少的是“滚动预算”(采用率为13.89%),其次是“概率预算”(采用率为15.28%)。从企业性质来看,不管是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采用得较多的都是“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比率分别为:国有独资企业51.35%和45.95%,国有控股企业50%和46.88%,民营企业100%和66.70%);采用得较少的是“概率预算”、“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 7.关于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是否调整的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的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都对预算进行了调整(比率分别为86.49%和84.38%),而民营企业却没有一家对预算进行调整。 8.关于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都大约有2/3的样本企业对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了严格监督,而民营企业则有2/3的样本企业没有进行严格监督。 9.关于年度终了后是否编制年终决算报告的调查结果表明:国有独资企业有16.22%的样本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有18.75%的样本企业不编制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年终决算报告,而民营企业则都编制年终决算报告。 10.关于对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执行结果是否进行严格考核的调查结果表明:从企业性质来看,对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密切挂钩的样本企业,国有独资企业最多(占样本企业的72.97%),国有控股企业次之(占样本企业的65.63%),民营企业最少(仅占样本企业的33.33%)。 (三)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这个问题设计了“公司收入增加了”、“公司成本降低了”、“公司费用下降了”、“公司效益提高了”、“公司管理水平提升了”、“公司经营目标更明确了”、“职能部门工作目标更明确了”、“员工劳动积极性更大了”、“员工业绩考核更具体了”、“员工薪酬更合理了”共10个选项。调查结果从总体上看,选择率最高的是“公司费用下降了”(61.11%),其次是“公司成本降低了”、“公司管理水平提升了”和“公司经营目标更明确了”(三者均为55.56%),再次是“公司效益提高了”(50%)和“职能部门工作目标更明确了”(45.83%);选择率最低的是“员工薪酬更合理了”(23.61%),其次是“员工劳动积极性更大了”(27.78%),再次是“公司收入增加了”(29.17%)。 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独资企业选择率最高的是“公司费用下降了”(64.86%),其次是“公司成本降低了”(54.05%)和“公司管理水平提升了”(51.35%);国有控股企业选择率最高的是“公司管理水平提升了”(65.63%),其次是“公司经营目标更明确了”(62.50%)、“公司成本降低了”(59.38%)和“公司费用下降了”(59.38%);民营企业只选择了“公司效益提高了”、“公司经营目标更明确了”、“职能部门工作目标更明确了”和“公司成本降低了”、“公司费用下降了”(前三项选择率均为66.67%,后两项选择率均为33.33%)。 (四)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遇到的难点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领导认识不足,不支持”、“职能部门认识不统一,不配合”、“人员素质不高,做不好”、“市场可变因素太多,预算难以准确”共4个选项。调查结果从总体上看,选择率最高的是“市场可变因素太多,预算难以准确”(66.67%),其余依次为“职能部门认识不统一,不配合”(38.67%)、“人员素质不高,做不好”(26.67%)和“领导认识不足,不支持”(12%)。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独资企业选择率最高的是“市场可变因素太多,预算难以准确”(64.86%),其次是“职能部门认识不统一,不配合”(37.84%);国有控股企业选择率最高的是“市场可变因素太多,预算难以准确”(67.65%),其次是“职能部门认识不统一,不配合”(35.29%);民营企业中,“市场可变因素太多,预算难以准确”、“职能部门认识不统一,不配合”和“人员素质不高,做不好”三者的选择率均为75%,“领导认识不足,不支持”的选择率也有50%。 二、调查结果思考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了解和认识是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首要前提 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即高层人员的认识、中层人员的认识和基层人员的认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只有企业高层人员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求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中层人员和基层人员人人都要重视、人人都要参与。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一些人员往往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分内的工作,与其他部门和其他人员无关。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导致全面预算管理无法在这些企业实施或实施效果不佳的最初动因。因此,提高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是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首要前提。 (二)管理难度大是企业放弃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最主要的原因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全员参与、全方位参与和全程参与”。从预算管理的范围来看,它既涉及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及其人员,又涉及企业上下各个核算单位及其人员,是一种全员的管理,需要各个职能部门、核算单位及其人员的密切配合、积极参与;从预算管理内容来看,它包括营业活动预算、投资活动预算、筹资活动预算和财务活动预算,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需要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互相协调、综合平衡;从预算管理环节来看,它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预算的调整、预算的监督、预算的考核和预算的奖惩,是一种全过程的管理,需要各个管理环节的紧密相扣、层层落实。因此,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管理难度较大的管理活动,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才能管出水平、管出成效。 (三)市场可变因素太多、预算难以准确是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遇到的最大困难 从预算的具体对象来看,全面预算包括实物量预算和价值量预算两个方面。实物量预算包括销售量预算、采购量预算、耗用量预算、用工量预算等,价值量预算包括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预算(如收入预算、费用预算等)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如现金收支预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实物量预算还是价值量预算,都会受到市场可变因素变动的直接影响。因此,如何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就成了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难以解决的一道难题。我们认为,预算执行的偏差虽然不是或不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实施控制。这种控制需要企业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二是对企业内部经济运行过程和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能力。只要具备了这两方面的能力,要做到预算的相对准确也不是一件难事。 (四)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的选择是影响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经营管理特点;不同的经营管理特点,适合采用不同的全面预算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能否找到一种最适合企业特点的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是影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俗话说,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全面预算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五)严格的监督和考核是增强全面预算管理效果的有力保障 监督和考核是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的管理,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和考核,这个过程就会不完整,管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从调查结果来看,还有约1/3的企业不重视预算的监督和考核。尤其是民营企业,有2/3的样本企业对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的执行结果不进行严格考核,即使考核,考核结果也不与员工薪酬挂钩。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财务全面预算是由一系列预算构成的体系,各项预算之间相互联系,关系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准确描述。下图是一个简化的例子,反映了各预算之间的主要联系: 企业全面预算体系图 我国部分公司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时,存在对销售预算重视不足、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预算评价指标不完善和全面预算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本文就全面预算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改进建议。 一、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随着改革的深化,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需求也日新月异。企业预算管理理论与方法在西方国家企业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因而被引入我国,国内部分企业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预算管理。如山东华乐集团、中国新兴铸管联合公司、上海华谊(集团)公司、浙江交联电缆有限公司、杭州风铁集团公司等企业都对企业预算管理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创造出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财政部分别于2001年4月28日及2002年4月10日颁布实施了《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为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制度性指南。大中型工商企业集团纷纷把全面预算管理当作企业加强集权管理、实现集团公司对分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和开展集团化管理的突破口。 一项对58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调查表明,被调查的企业中有三分之一左右开始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同时,调查也表明,各企业预算管理的范围有较大差异(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预算管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预算管理。表中显示有41%的企业未将资本性支出和生产成本列入预算管理范围,超过50%的企业没有把应收账款预算、存货预算、现金预算和应付账款预算等内容纳入本企业的预算范围,甚至有33%的企业不做销售预算。在调查对象中,真正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采掘业不超过45%、制造业不超过28%,流通业不超过21%、建筑业和其他行业为0。通过表中的数据分析可以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实务界的推广与普及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 著名管理学教授戴维·奥利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能把组织所有关键问题融于一个体系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管理特别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却困难重重,我国许多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克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预算管理并不全面,销售预算重视不足。如上文所述,我国大多数企业编制的预算主要是利润预算,而对基础性的销售预算重视不足,甚至接近三分之一的企业不编制销售预算,且编制销售预算的企业还存在盲目选择预测方法等问题,使销售预算的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一般是从销售预算开始的,销售预算编制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生产预算、存货预算等专门预算的正确性,销售预算编制不科学将会导致整个预算体系无效,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使生产经营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全面预算编制方法选择单一。全面预算编制的方法主要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和概率预算等,各种预算方法都有其优点和不足。我国许多企业为简化预算,往往只选择较简单的编制方法草草编制了事,但由于各种预算方法存在一定缺陷,只利用单一全面预算编制的方法编制预算,会致使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大打折扣。 (三)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绩效评价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如果全面预算的指标或者控制考核方式不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预算可能会起反作用。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需要以完善指标体系作为支撑,但现实中某些公司仍未建立起责任会计制度,责、权、利不明确,使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效用不能有效发挥;同时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限于财务指标,而对非财务指标重视不足,指标设计不够科学和完善,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实际运行情况与员工的工作业绩。 (四)全面预算管理人员水平不高,控制力度和执行力度不强。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其预算编制不仅仅是财务部的责任,也需要企业各职能部门参与编制,这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容易出现‘堆沙袋’(sand bagging,指先制定较低的预期目标,好让日后可以轻易地超越)现象,因此,需要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人员进行控制和协调,使预算顺利执行。但现实中,由于大多数企业缺乏高水平的全面预算管理人员,使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制定的全面预算方案得不到科学的管理与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得不到真正发挥。 三、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重视销售预算,选择科学适宜的销售预测方法。销售预测是最基本的预测,是整个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要编制好企业销售预算需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充分做好销售预算的准备工作,二是要选择合理的预测方法。销售预测应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搜集至少5年的历史销售资料,考虑市场环境的变化及企业自身生产能力等限制因素,做好销售预算的准备工作。对于销售预测方法的选择,公司规模及产品结构不同,适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公司规模较小,预算人员水平不高,产品单一,采用销售人员意见法较为简单有效;公司规模较大,产品结构复杂,可以采用指数平滑法、回归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总之,公司应根据本公司实际选择适宜的销售预测方法,并尽量结合多种方法,使销售预测更加科学。 (二)合理选取预算编制方法。为了避免单一预算编制方法的缺点,提高预算的可控性和准确性,可采取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弹性预算相结合的编制方法。零基预算要求费用开支在进行“问效”的基础上从“零”开始编制预算;滚动预算则能使各级管理人员始终对未来12个月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所考虑和规划,保持预算的完整性、持续性,从动态预算中把握企业的未来,不断修正预算,使预算与实际情况更相适应,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而弹性预算使预算与实际具有可比基础,使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具有意义和说服力,且一经编制,只要各项消耗标准和价格等依据不变,便可连续使用,从而可大大减少工作量。笔者认为,可通过成本费用分析,对于不经常发生的或者预算编制基础变化较大的预算,按零基预算法进行编制。在对预算期内影响预算目标的各种内外部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时,应找出影响预算的关键因素,对关键因素可能出现的概率进行评价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相应的业务量范围,按可预见的几种业务量水平编制弹性预算,如实反映预算的不确定性并加以控制。由于滚动预算自动延伸工作比较耗时,代价太大,可以由月度调整改为季度调整,以节约预算编制时间。 (三)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具体而言,企业应划分责任中心,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即应将企业业务单位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不同责任中心其评价指标也应有所不同。为避免财务指标的缺陷,应合理选取非财务指标作为财务指标的有效补充,从而形成一个主辅结合、详略得当的全面预算管理指标体系。 成本中心主要以成本控制为主,当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出现差异时,可按具体量化指标分析其原因及责任归属。基本评价指标主要为:预算成本降低额(预算成本-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降低率(预算成本降低额÷预算成本)。除成本降低指标外,企业还应考虑产品质量和耗用时间问题,可设立残品率、质量等级、系统停工时间、生产小时、非生产小时等辅助指标。进行费用中心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预算完成情况考核时,要利用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作出有根据的判断,客观评价、合理奖惩,评价指标包括顾客投诉率、顾客满意度等。 利润中心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实际利润与该中心预算利润相比较来进行。但仅仅用单一的利润指标并不能完整反映利润中心的所有经营成果,可以设立生产率、市场占有率、退货率、缺货数、顾客投诉率、员工技能提升、供应商满意率等辅助指标。因为税前利润包含了部门经理公司总部分配的不可控制的管理费用,因此不能以部门的税前利润为指标进行润考核,可以用边际可控贡献考核部门经理,而以部门边际贡献评价该部门对企业利润和管理费用的贡献。 投资中心的考核,可以用投资报酬率roi(部门边际贡献÷部门拥有资产)比较不同部门的投资效率。同时,为避免其衡量业绩带来的次优化问题,可以采用剩余收益ri(部门边际贡献—部门资产应计报酬)加以评价。具体为事先建立与各部门资产结构相适应的剩余收益预算,再通过其与实际结果的比较评价预算的有效性和部门业绩,但ri也可能使部门经理为完成预算目标而忽视公司整体利益。为此,美国管理咨询师stern stewart创立了eva法,即经济增加值法(eva=税后经营业利润nopat-资本成本),它与股东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使绩效评价的基础和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效果比会计利润或ri更好。此外,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还包括对财务报表预算的评价,主要利用财务比率和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进行分析。财务比率包括销售利润率、人均利润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回收天数、存货周转天数等。财务报表分析不仅将其与本企业实际相比较,还可与行业标准及最佳实践企业相比,找出差距,确定改进和实施细则。 (四)加强培训,提高全面预算管理人员水平,保证预算控制和执行顺畅。全面预算管理人员素质必须与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相适应。企业应认识到提高全面预算管理人员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高校等研究机构聘请一些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形式进行培训,或者将全面预算管理人员送交专门的咨询机构培训;还可以组织企业预算管理人员到行业内全面预算管理领先的企业参观学习等。总之,企业应重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使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更加有效。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探索 【摘要】 随着医疗市场的逐步开放,公立医院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降低医疗成本,走“优质、低耗、高效”的质量效益发展道路,成为医院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理论体系演变过程的阐述,揭示了目前医院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推广了新乡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将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引入公司及所属医院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经过5年时间使市场竞争力得到大幅提高。 【关键词】 全面预算管理;公立医院;管办分开 全面预算管理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手段,目前其理论和应用体系均比较完善,在国内外企业中被广泛应用。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和应用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有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目前医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著名管理学教授戴维·奥利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能把组织所有关键问题融于一个体系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但实际工作中,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困难重重,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预算管理的内容不全面 很多医院仅编制业务预算,不编制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无法合理规划药品、卫生材料等重要物资的采购,不能反映医院在预算期内资本性投资的情况,也不能预测预算期内的现金流是否充足,是否需要进行对外融资。同时,以此为基础的预算管理不能全面规划医院未来的经济活动,不利于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 很多医院编制预算仅限于财务部门,没有其他重要部门的参与,无法制定全面的预算;同时,预算的编制没有全员的参与,无法制定反映医院自身情况及外部环境变化的科学预算,不利于调动全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和厉行节约的主动性,也不利于预算的落实。同时,很多医院编制预算沿用“基数法”,既没有预计医院自身未来情况的变化,也没有考虑外部政策的变化及医疗市场动态,编制的预算不科学,导致超预算情况时有发生,不利于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三)预算执行与控制机制不完善 很多医院没有建立预算执行与控制机制;有些虽然建立了,但缺少刚性约束,使预算流于形式;或控制太死,缺乏灵活性。 (四)预算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很多医院没有建立预算考核与激励机制;有些虽然建立了,但多是以抢救成功率、床位周转率等医教研指标作为考核主体,淡化了预算管理的目标,不利于预算管理的实施;有些仅对预算期内业务预算进行考核,而忽视了对预算期内资本性投资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医院预算管理实施中的问题直接导致预算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差距较大,预算往往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谈。对此,医院的实际工作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应用研究不够深入、不成体系,无法很好地指导医院具体实践。 二、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在新乡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及所属5家医院的实践 (一)实践背景 从2004年4月开始,河南省新乡市委、市政府整合新乡市5家公立医院(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新乡市妇幼保健院、新乡市中医院、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资源与上海华源集团合作成立“华源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华源集团以现金出资,占公司注册资本的70%,新乡市国有资产出资代表机构以参与改革的5家市属医疗机构评估后的净资产出资(不包括土地),占公司注册资本的30%,公司注册资本为1.5亿元人民币。2007年底,华源集团由于自身原因退出,新乡市委、市政府决定保留公司,并更名为“新乡中原医院管理公司”。 成立之初,公司财务部将事业报表转换为企业报表,按照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建立了企业会计核算体系。5年来,公司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道路,积极探索和实践管办分开的公立医院改革模式,借鉴企业成熟的全面预算管理理论,运用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在公司及所属医院的发展规划、经济运营、资金筹措、绩效考核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行了大胆实践。 (二)实施办法 1.建立健全预算组织体系 公司经营管理层设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统一组织、管理、协调全面预算工作,对董事长负责,主任委员由总经理担任,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为委员会委员。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拟定公司预算目标和政策;组织审查、编制预算方案;分解和实施预算;对预算的调整提出建议,对调整方案进行审查,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组织编写年度公司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等。 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公司财务部,负责预算管理的具体事宜,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公司预算的编制、执行与控制。主要职责是:根据预算目标和政策,编制公司年度预算大纲;制定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统一设定预算编制的相关表式;组织公司的预算编制工作;对公司本部、各医院、公司各后勤中心的预算进行分析、审核、汇总; 跟踪、监督、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差异与重大问题进行调查和报告;根据所收集的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反馈意见,向各预算单位提出预算调整、修改意见,各预算单位据此修改预算方案。最终经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汇总平衡后编制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 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对预算实行归口管理,并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相关规划,对各预算单位的预算指标体系进行专业性审核,提出相应意见或建议:第一,医政事务部对各医院收入、成本预算,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投资收益预算及时间进度安排等进行审核。第二,综合办公室对各医院年平均职工人数、工资水平、工资总额、管理费用预算及工资增长率进行审核。第三,保障事务部对各医院收入、成本、比价采购、存货及销售预算等进行审核,对拟投资项目的立项情况、项目资金情况、时间进度安排等资本性支出预算进行审核。第四,财务部对财务费用、营业外收支(结合医政事务部)、利润、筹资及现金流量预算等进行审核。 各医院参照公司预算组织体系成立各自相应的组织,各职能科室、临床、医技科室承担相应的职责,共同构成各医院的预算组织体系。 2.预算编制的流程和方法 (1)预算编制的流程。公司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归口审核和综合平衡”的流程编制年度预算,保证了经营方向、经营目标协调一致,使整个公司预算能够得到很好地控制和管理。第一,每年9月初启动下年度预算工作,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年度预算编制工作通知,完成年度预算报表的设计工作并下达。第二, 9月底以前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预算大纲,讨论和审定后下发给各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第三,各单位结合实际经营情况编制年度分预算草案,并在10月底以前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第四,公司各相关专业职能部门归口审核分预算草案,提出审核意见。第五,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经过归口审核和初步调整后的分预算方案进行审查、汇总,提出综合平衡的建议。预算管理委员会充分协调,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调整意见,并反馈给有关单位修正。第六,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公司总预算草案,报预算管理委员会讨论修改、确定公司年度预算草案,由总经理提交董事会审议。经批准的年度预算方案,于预算年度1月底以前,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分解成一系列的指标,逐级下达给各单位和各相关专业职能部门执行。同时,公司总经理与各单位责任人签订包含资本性投资等财务指标和医教研等非财务指标在内合并考核的目标责任书。 (2)预算编制的方法。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分别采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方法进行编制。 3.编制预算 (1)两级预算体系。公司总预算为一级预算体系,公司本部、各医院、各后勤中心为二级预算体系。一级预算体系按照合并报表口径、对二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经过汇总与综合平衡后编制总预算,并合并上报。二级预算单位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公司统一制定的全面预算表格,按照统一的预算指标口径编制预算。在各医院内,医院为一级预算单位,职能科室为二级预算单位,基层科室为三级预算单位。一级预算单位按照合计口径,经过汇总与综合平衡后编制医院总预算。 (2)预算编制程序。先编制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然后编制财务预算。 (3)预算的具体内容及编制依据。业务预算包括收入、成本、材料采购、人工及期间费用预算等;正常经营情况下,费用项目预算水平的增长低于销售收入、经营利润等指标的增长幅度。 资本预算主要指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投资项目必须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需要,并根据自身实力量入为出,在各单位按类别、分部门编制;预算年度内资本性项目借款的还贷额,纳入资本预算;预算年度内的固定资产折旧作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纳入预算。 筹资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对需要新借入的长短期借款、以及原有借款还本付息的预算。依据有关资金需求决策资料、期初借款余额及利率等因素编制。 财务预算以预计现金流简算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形式反映。 4.预算调整 公司下达执行的预算,原则上不予调整;如遇特殊情况需经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并按预算编报审批程序批准、下达。 5.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分解年度预算指标。各单位根据公司批准的年度预算编制详细的月度预算、季度预算,并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及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保证年度预算各项指标能够顺利完成。 公司建立月度预算执行报告和分析制度。各单位及时检查、跟踪每月预算执行情况,编制预算差异报告并及时上报,内容包括本期预算额、本期实际发生额、本期差异额、累计预算额、累计实际发生额、累计差异额、月度资本性投资执行情况等;重点分析超出5%的差异因素。预算管理委员会每月召开由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单位参加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客观分析预算执行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潜力,提出解决措施或建议。 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对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组织审计,及时纠正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编写内部审计报告,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和董事会,作为改进预算单位内部经营管理、进行预算考核的重要参考。 6.预算考核 公司建立了绩效考核体系。每年年末,公司总经理依据预算完成和审计情况,根据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对各单位进行考核、评价,实施奖惩措施,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各单位根据分解的预算考核指标,结合绩效考评、薪酬发放,与部门、个人收入建立联系,使部门预算的执行落到实处。 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好处 (一)各单位的年度奋斗目标具体化 分解后的预算指标,使内部各部门甚至每个人都明确了自己应该完成的目标,并据此安排自己所负责范围的经济业务活动,从各方面确保完成总的年度预算指标,从而减少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二)有利于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由于全面预算在完成资本性投资等财务指标和医教研等非财务指标情况下,谋求收入、成本、材料消耗、现金流、人员配置组合等诸多预算的最佳结合,所以,通过预算的编制,可以使各部门的预算得到最好的协调,使各单位整个预算体系相互衔接、完整而切合实际。 (三)有利于控制日常经济活动 预算执行过程中,各单位的职能部门通过计量、计算、对比和分析,寻找预算与实际执行中发生的差异、分析原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纠正差异,使日常经济活动有效地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同时,有预算作依据,支出审批时就能区分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公司和各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就可以重点处理预算外事项,预算内支出由财务部门监督,从而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工作效率,适应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 (四)有利于绩效考核的实施 由于建立了绩效考核体系,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就为绩效考核和业绩评价提供了标准,便于对各单位及内部各部门实施量化的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也方便了对员工个人的激励与控制。 四、成效 各医院高层管理干部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发生了转变,由过去的“花钱不讲来源,投资不讲回报”、盲目投资、凭经验管理、拍脑门做决定正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转变;硬件设施显著改善,完成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近3个亿,建成3.52万平方米中心医院外科大楼,改造、装修各类房屋设施 5 000平方米,购置各类基础性医疗设备近1亿元,设备成新率有了较大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经营指标、财务状况全面好转,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具体数字如表1所示。 五、结论 新乡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及所属医院5年改革实践的事实,证明了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在管办分开公立医院的运用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效益显著。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浅析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论文关键词: 预算管理; 模式; 考核; 激励 论文摘要: 文章介绍了全面预算管理要从思想上加强组织领导,方法上创新预算模式,完善预算指标体系,从而建立预算趋准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使企业资源取得最佳生产率和获利率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集成式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企业的预算规划是否合理到位,直接影响到下一年度利润目标的实现、投资项目的安排、资金的运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长远发展等诸多方面。它可使企业决策者比较清晰地预见未来的经营情况,对各项业务作出预见性的安排和调整,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和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并结合自身管理的需要,从预算体系的建设,预算管理的流程等方面设计详细的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从全方面对企业的活动进行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全面预算管理是集团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确保企业目标顺利实现而建立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首先从思想上企业应高度重视预算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成立以第一责任人为首的领导组,财务、劳资、计划、生产、机电、供应等部门紧密配合,及时协调和沟通,充分参与预算制定,提升对全面预算的认识,财务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在思想上改变领导和员工的全面预算认识,为财务预算编报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组织保障。 二、完善预算指标体系,创新预算模式 全面预算主要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筹资预算等方面,其中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根据集团公司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采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总体平衡”的预算模式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全面管理。即预算小组根据部门详细的工作计划,将所有重要指标汇总,并深入研究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确定合理的目标利润,将预算初稿经领导审核,上报集团公司,集团公司经总体测算全面平衡后,确定目标预算。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合理预测影响利润的各相关因素 预算的编制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根据业务量基础的数量特征不同,分为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按出发点的特征不同分为增量预算(调整预算法)与零基预算;按预算期的特征不同,可分为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通常采取的预算是以一个年度为定期,以产量为弹性,在成本费用的预测上采取基数不变因素调整而编制的增量预算。由于增量预算是指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基础,结合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影响成本因素的未来变动情况,通过调整有关原有费用项目而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编制的前提是:现有业务活动是企业所必需的;原有的各项开支都是合理的;未来预算期的费用变动是在现有费用的基础上调整的结果。由于增量预算受原有费用项目限制,零基预算的编制则可避免以上局限性。 零基预算的编制原则为:不考虑以往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性出发,逐项确定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使用零基预算可以不受现有费用项目的限制,不受现行预算的束缚,能够调动各方面节约费用的积极性,有利于促使各基层单位精打细算,合理使用资金,真正发挥每一项目费用的效果。同时将预算与实际相衔接,有助于评价预算制定与执行的合理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本着“实事求是、精打细算、合理预测,反复测算”的原则编制预算。单位各部门结合上年度预算及实际执行情况,总结上年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经验,结合本年实际,制定本部门的预算,制定适合该部门的生产经营指标。 对于公司二级生产单位的财务预算主要是:利润、收入、费用、资金、成本工程、安全费用、关联交易等方面的预算。目标利润是管理过程中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统帅着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对销售收入、营业成本进行的预算都是以目标利润为导向进行编制的。对年度资金的预算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留有结余”的原则,合理安排资金总量和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确保年度资金收支综合平衡;成本管理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严格控制成本工程支出大项,将房屋及设备维修重点项目列入年度预算,实施中每个项目必须制定分预算。对可控费用最大限度地控制消耗,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合理挖掘现有的资源潜力,努力拓展盈利空间。安全费用的预算要分项申报支出预算,确保专款专用。对涉及关联交易的业务,其交易方式和定价原则要详细说明,合理预测,对交易数量、收入、成本等单独列示,以便集团合并抵销,避免虚增收入和成本。 (二)预算的分解下达与执行 预算确定之后,要根据基层各部门上报预算并结合确定的预算进行分解,明确各部门当年的预算目标和工作重点,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纳入生产经营责任制考核体系。生产单位把上级部门下达的相关目标,再逐级分解到各部门队组,有条件的分解到岗位,真正实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格局。预算一经确定,各部门就应根据预算严格执行。 (三)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及时修正 由于很多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公司的运营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当发生市场形势巨大变化、有关政策性或不可抗力等重大因素影响时,有必要对企业的预算进行及时修正。确需调整的年度预算,需提前进行上报,并详细说明调整事项和原因,按程序经批准后执行。 (四)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并纳入审计监管体系 预算在确定、分解、执行后,还应加强跟踪分析,建立定期的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及时掌握预算执行进度与效果,分析实际业务与预算指标之间的差异及原因,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看实际支出的多少,主要发生在哪些项目上,预算的资金充足还是短缺,预算控制的执行率为多少,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效果。将预算执行情况纳入审计监管体系,审计部门定期审查预算执行情况,对不能完成预算目标的项目要进行专项审计。预算不应只作为单独的一项计划工作,而应在次年当实际利润成本发生时,与年初预算进行比较,对差额较大的项目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预算与实际差别的原因,为下年度的预算逐步积累经验,使预算管理真正实现其作用。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适时调整工作安排,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 财务预算改变了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以生产为中心的做法,它是依据目标利润所进行的预测,克服和避免了传统的财务计划执行难、考核难的弊端,具有内容全面、方法科学,操作性强的特点。预算这一管理工作手段也把财务工作的模式从过去的重核算、轻管理转变为以核算为基础、核算为管理服务的模式上来,把财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来。 三、建立预算趋准机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企业应当对全面预算执行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到预算与实际的差异并深究其原因,为后期预算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作为预算执行者的考评基础,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能有效进行预算差异分析的很少,即使分析也只是利用简单的比较分析法,很难找出预算差异的真正原因。另外,由于国有企业固有的特点,预算执行的结果并不作为对各部门领导和员工考核的重要因素,不但削弱了预算的职能,而且可能产生其他负面影响。比如某一部门超支后将在下期酌量提高其预算额度,某部门节约后则在下期减少预算额度,造成了“鞭打快牛”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员工执行预算的积极性。 预算本身是一种全方位的约束。预算的编制是管理者对企业资源如何利用进行的事前控制,预算执行是管理者进行的事中控制,预算的差异分析、考评是一种事后控制。通过财务预算的编制、分解、执行、分析、反馈、控制、奖惩等系统工作来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把企业内部各部门、生产经营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四、建立完善的分析、考核、激励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正确评价各部门的工作效绩。将预算目标完成情况与业绩、薪酬管理挂钩,强化预算约束机制。每月定期召开预算考核会议,对上月预算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对未能完成预算指标的,要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结合生产经营责任制兑现奖惩,奖优罚劣。在考核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触及不同部门或单位的各自利益,这就要求预算的考核者做到客观公正。全面预算考评的目的,既是为了找出差异、分析问题、肯定成绩,也是为了奖优罚劣,调动员工执行全面预算的积极性。考核和奖惩是预算管理的生命线,将预算和绩效管理结合起来,使集团真正拥有明确、可行的目标,促进各项经营活动更好地符合战略规划的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赏罚分明的奖惩,确保预算管理真正落到实处,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结束语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是一种全员、全过程的控制,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都围绕财务预算有序地展开。只有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才能使其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与提高经营绩效的工具,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关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和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企业全面预算是本质上是委托者和者之间的一种特别合约,是企业层面计划与市场相互融合的产物,其最终目的就是根据玑实市场情况预测未来、指导企业行动、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委托理论是全面预算的理论基础;激励与约束问题是企业全面预算的核心问题。预算编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好委托问题,也就是为了解决激励约束问题。预算的刚性与柔性的把握度应以激励约束为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挥预算的刚性约束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考评体系建设,使考评客观、公正。 [论文关键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委托一;企业预算管理考评;预算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概况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实行预算管理,很多跨国公司都以预算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的工具和业绩评价的依据。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之一,具有机制性、战略性、全员性等一系列其他管理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征,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建立科学化的预算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是委托者和者之间的一种契约,从本质上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决不是数据的罗列,其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次,各个管理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安排。预算从本质上看属于计划的范畴,但又融入了市场机制,是事前对企业资源的一种规划,是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机制的有机结合。我们认为,企业全面预算是本质上是委托者和者之间的一种特别合约,是企业层面计划与市场相互融合的产物,其最终目的就是根据市场的现实情况预测未来、指导企业行动、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企业预算实务上的主要问题是预算与战略、与奖惩制度、与作为预算动因的非财务指标相互脱节,预算徒有其名。在通常的概念中,全面预算管理包括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和考核评价等环节,预算往往涉及大量的数据、表格。从本质上来说,它涉及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安排,通过这种权力和责任安排,以及相应的利益分配来实现的内部监督与激励机制。因此,预算构成了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部分,是企业能够超越市场存在、发展的主要机制。上述分析可见,目前全面预算的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激励与约束问题;激励是否恰当,约束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全面预算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因而,洞察全面预算管理的激励与约束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将先探寻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激励与约束问题展开专门探讨。 二、企业全面预算的理论基础:委托理论 简单说来,委托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契约关系。契约的基本内容是规定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应采取何种行动,委托人应相应地向人支付何种报酬。委托人与人的关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首先是因为人的目标并不总是和委托人相一致。因此,问题的关键点就表现为委托人如何通过一套激励机制促使人采取适当的行动,最大限度地增进委托人的利益。从信息非对称性的角度,问题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类是所谓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如何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人采取适当的行动,实现激励相容,最大限度地增进委托人的利益,成为摆在委托人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企业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内部一种契约机制,委托人与人以完成预算(即受托目标)为基础而订立合同。把预算的实现与否及实现的程度作为评价人业绩的标准,以此来支付人的报酬,这样做有助于委托人对人行为的控制、协调和监督。 西方许多研究人员也认为,以完成预算为基础而订立的合同是最优的。从人的角度来看,人越是能有效的履行合同,就越能得到更高的报酬。所以,当预算管理能有效地帮助人实现委托目标,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其履行了受托责任时,人也会主动采用预算管理。 三、企业全面预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思考 激励问题在委托理论中居核心地位,它既包括对人的激励,也包括对委托人的激励。在委托一契约中,如何按理论的分享原则,确立最优的风险分担和成果分享规则,以促使委托人和人都能最大限度地为扩大经营成果而共同努力,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激励与约束问题是企业全面预算的核心问题。预算编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好委托问题,也就是为了解决激励约束问题。预算的刚性与柔性的把握度应以激励约束为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企业预算管理体系有着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组织体系、内容体系、编制程序和方法体系、调控体系、考评体系。 我们发现,整个体系的十分重要的部分就是考评体系。没有考评体系,预算就流于形式,预算也就是软约束的。考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激励与约束效应的良好发挥。因而,在企业已经设计合理可行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前提下,要想充分发挥预算对经营活动预测和控制作用,发挥预算的刚性约束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考评体系建设,使考评客观、公正。只有这样,才能奖励先进,惩罚落后,进而提高企业效益。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考评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考评与激励作用,主要问题有:①预算执行的奖惩不够明确或预算约束不严,预算考评仅包括考核评价制度,没有奖惩制度,也就是预算考评结果基本上反映不到薪酬体系中。没有配套措施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或者考核体系未能与预算管理体系有效挂钩,弱化了预算的控制作用。而预算考评是预算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到预算管理这一庞大系统管理工具的最终成败。②考评不能正常进行,造成预算管理的各阶段不能通畅进行。③预算编制存在着典型的逆向选择行为。④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也往往存在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一套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是有效解决方法之一。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应该以正确反映执行人努力程度为标准。考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前面编制、执行、调控各阶段相关问题的解决,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简单点说,预算考评不成功,预算管理有效解决问题,节约成本的功能也就成为空谈。科学的考评指标和方法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合理激励,奖罚分明,传递“公平”的信号,多劳必多得,刺激下级部门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全方位指标并辅以企业内外其他相关信息做参考的考评体系,可以给执行人员以警示,有助于解决隐藏信息问题。 我认为,在财务业绩考评指标主要考虑:作业层其主要考核指标是成本增减额和升降率;利润中心层的生产经营部门,一般采用贡献毛益、营业利润为主要评价指标;而对于整个企业采用经济增加值、市场增加值等作为指标。常用的非财务业绩考评指标则包括,产品废品率、返修率、顾客满意度、生产力指标、作业标准、创新能力、成长性等。 总之,提高预算考评质量是提高预算质量的重要环节。实现考核科学,奖惩公正、激励到位是实现预算目标的重要保证。因而,首先应确立“考核与奖惩是预算工作的生命线”的新理念,确保预算管理落到实处;其次,严格执行预算效果的反馈制度,及时进行差异分析,不断改进。只有这样,全面预算管理的激励与约束问题才能够得到较好解决。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探索 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整体以及内部各部门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资源进行控制、反映、考评的系统管理工程;也是企业及内部各级、各部门、全体员工的奋斗目标、协调工具、控制标准、考核依据;是企业科学运用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增强全体员工的节约、盈利观念,市场、竞争观念,时间、效率观念,带动企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础管理工作,细化内部核算,从管理、科技进步上找出路,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求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 一、推行全面预算的做法 1.认真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并把全面预算管理引入到各二级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加强生产技术、成本费用、资金、人员管理。坑口、选厂、堆浸厂等二级单位将成本、产量、质量指标全部分解落实到区段、班组、个人,做到人人心里有指标,在资金使用上变花完算为算着花。 2.制定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根据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先后建立完善了经济责任制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差旅费管理制度、小车管理制度、招待费管理办法、金属平衡管理办法、办公用品采购办法、电话费用报销办法、工资管理规定、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创新奖励办法、损失贫化管理办法、掘进工程验收办法等管理制度,为编制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依据。 3.在物资管理方面,取消了二级单位的物资采购权,制定了物资比质比价采购办法和物资收、发、存管理办法,明确了物资采购程序,强化物资验化物资质量、物资储备定额和基层二级库的管理,实行采购员、质检员、保管员三级负责制。 4.用电管理方面,制定用电管理办法,电暖车间加强了外部电费收缴人员队伍,加大了电费收缴力度,并将全矿电费总额指标与电管班的人员工资挂钩,调动了收费人员的积极性,杜绝了关系电、人情电,一季度节约电费11万元。 5.成立考核委员会,配备专人进行考评工作,做到公正、严格考核。在各月份根据各单位预算完成情况清算各单位的应得工资,成本费用超预算部分100%扣减工资、节约奖50%。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职工的成本意识、效率意识。 6.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科学高效、能者上庸者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精简机构、实行领导竞聘上岗、同工同酬、一岗一薪用工分配制度。机关处室由原来13个精简到8个,分流17名机 关后勤工作人员充实到基层单位,大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变过去的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增强了干部、职工危机感、责任感。 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 1.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企业不但消化了由于掘进工程量增加带来的成本增加和黄金降价的影响,而目.超额完成了总部600万元利润预算指标,带动企业完善建立了内部规章制度,强化了全员的成本、责任意识,管住了企业的随意行为,提高了企业资金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2.企业员工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责任心增强了,提高了效率。一是激发了干部、职工主动自觉学习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热情,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内部相关单位之间过去的那种出现问题相互隐瞒保护、不反映、怕伤人的情况少了。关注指标、算成本账的领导多了,维护企业秩序的职工多了,出主意、想办法、提合理化建议的职工多了,职工有厂紧迫感、危机感,责任心强了。二是实施工效挂钩,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主材消耗。创造了日理论产金165.49两、日处理矿量 1009.61吨(日处理能力850吨)、坑口日出矿量 1258吨(日出矿能力 850吨)的建矿以来最高纪录。坑口通过提高采矿工班效由5吨提高到6吨,掘进由1.60米提高到1.80米;降低火工材料消耗,降低成本6.16万元。三是实施比质比价采购管理,开展修旧利废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火工器材、钎子纲、钎头、钢球、氰化钠、石灰等主要材料的价格有了大幅度降低;机器设备、备品备件购进质量明显提高,使用时间得到延长,提高了设备运转率,减少了维修工作量,保证了安全生产。一季度因采购成本降低影响黄金制造成本下降21.15万元。四是降低了库存储备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财务收支情况好转,库存材料198.57万元,比年初的215.06万元减少16.49万元;备件为319.28万元,比年初的349.79万元减少30.5l万元,营业外支出为2. 12万元,比季度计划的7万元减少个88万元。在现金流入与预算持平的情况下,期末现金余额比季度预算的期末现金余额增加 42. 89万元。 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1.企业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重视和关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因为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内部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和外部环境,需要企业领导及时协调和作出决策;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好与否离不开企业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领导应带头按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和企业规章去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严格控制资金流出和非生产性费用支出,给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树立权威。 2.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要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全力协作,把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扎扎实实地深入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把各个部门、组队、岗位目标与预算结合起来,也就是做好静态与动态管理相结合。 3.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要与反映企业经济与技术状况的经济技术指标结合起来。企业的经济技术指标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把经济技术指标与全面颊算结合起来可以促使内部单位更加重视采矿损失率、矿石贫化率、矿石品位、磨矿细度、选冶综合回收率、投入产出比等相对指标的完成情况,促进各单位把降低产品成本同改进生产工艺和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结合起来,克服只求产品数量,忽视产品(工作)质量的做法。 4.加强力量,及时做好预算考核、总结分析和信息反馈工作。因为矿山的基础管理工作相对薄弱而且点多、面广、战线长、环境艰苦,所以必须加强力量,安 排既懂经营管理又懂生产工艺,技术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成立专门组织承担此项工作,杜绝事后算账的做法,而且要把考核重点放在生产现场跟踪管理上;生产现场既是人、财、物消耗场所也是产品产出的场所,企业大部分资源耗费都发生在现场,因此,全面预算管理重点也是现场。要做到落实到现场、指导到现场、验收到现场、考核到现场。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以全面预算管理带动企业管理水平提升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在预算期内利用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等管理功能,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进行指导和协调,通过预算目标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价等手段进行闭环管理,以求促进企业业务流程的规范和优化,确保预算期生产经营,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一、全面预算管理是提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1、全面预算管理是评价企业内控效果最好的准绳。从内部控制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促进企业计划工作的开展与完善,减小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预算的基础是计划,因此预算能促使企业的各级责任单位提前制订计划,避免企业因盲目发展而遭受不必要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事实上,制订和执行全面预算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用量化的工具使自身的经营环境、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全面预算管理所提供的绩效考核理念与方法,使企业在许多方面的计划有了数量化和货币化的指标,预算作为一种衡量企业发展的准绳,便于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各单元实施量化的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及其员工的日常活动也进行了量化的规范——一个活动目标的准绳,使经营活动有目标可循,从而加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把企业关键问题溶于一体。首先,目前,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意识已越来越强,但在运作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陡增,内部各项管理的难度日益增大,双向沟通效率低下、利润不断下降难以持续高速成长等问题不断困扰着企业管理者。其次,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方法。从最初的计划、协调,发展到现在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管理机制,全面预算管理已处于企业内部控制核心地位。正如著名管理学家一戴维奥利所说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作为一种管理机制,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对经营所涉及的销售、生产、投资、管理、安全、质量等各种经营指标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并通过跟踪、监控、分析、调整确保既定目标的完成。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管理模式的约束和局限,构建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3、全面预算管理使企业有效、高效、合理使用分配资源。首先,财务预算管理集计划、考核、绩效、评比为一体,利用全面预算管理,不仅给员工完成工作的指标,还要利用指标考核员工,这就是预算管理的职能,它能使企业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利益最大化,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 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加强精细化管理的必行之路 1、严格控制预算、降低成本。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企业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力图减小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各项措施中“降低管理成本,缩减开支”成为企业的主流选择,有67,8%的受访人群选择了该项,同时“裁员”、“降低员工薪酬”等短期的应对措施选择的比例也较高,相对来看,像“转变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这样长期的战略性调整则较少的被企业采用,同时“向政府部门寻求支持”也容易被企业所忽视。同时,要严密管控各种经营数据,最大限度的节省开支,减少浪费,调整策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这是在经济危机中对企业提出的最好建议。而全面预算管理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起着控制费用、降低成本开支,增加收入、目标激励、过程控制及有效奖惩的重要作用,是实现降低成本这一目标最好的管理手段。 2、加强预算过程的控制。首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天职”,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还是成本的竞争,成本费用相对于收入来说更易受自身内部约束控制,如何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尤为重要,近年来,成本费用控制有许多所谓的“真经”,但学起来容易,灵验的少。主要还是没有结合好自身的企业特征和基础管理,没有找到合理有度的控制手段。其次,全面预算管理几个主要阶段就是事前有计划、事中可控制、事后能考评。在这几个阶段中,执行控制尤其重要。因为,如果执行控制不力,那么即使预算编制的再好,企业年度预算目标也不可能很好地实现。预算执行控制是企业整个内控体系的一部分,如果预算执行控制松懈,势必影响企业整个内控体系作用的发挥。第三,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可强化预算主体对自身责任核算,而通过预算的执行过程,可做到按业务时时核算,使之前“财务替各责任单位核算”走向“责任单位为自己核算”,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也是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机制而存在的重要理由,达到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目的。因此,企业提升内控,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把强化预算执行控制作为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3、搭建预算管理平台。预算管理平台表现为预算组织机构的树立和预算管理流程的树立。预算组织机构的树立次要是树立预算决策机构、预算组织指点机构、预算临时管理机构、预算施行机构和预算考核机构,这些机构可以与民营企业的现无机构交融在一同,在现无机构的根底上,添加他们在预算管理方面的职责。普通而言,关于民营企业来说,董事会就是预算决策机构,董事会下设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利机构,预算组织指点机构可以是总裁(或总经理)办公会,作为预算管理的组织、指点和谐和机构,预算临时管理机构可以由财务局部承担,担任预算管理的详细施行和技术支撑,而预算施行机构则是企业各局部及个所属单位,担任本局部根本单位预算的编制,预算考核机构则可以由人力资源管理局部承担,担任将预算归入绩效考核体系。预算管理流程则是明白预算编制、预算施行、预算剖析和预算考核的流程,明白预算管理各个方法的顺序和每一步顺序中,各预算组机构所要承担的任务。 三、结束语 总之,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更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施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创新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与途径。因此,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加强精细化管理的必行之路,实施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的全面提升.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全面预算管理要素框架及其基本目标 【摘要】 本文从程序角度提出全面预算管理的五要素框架:目标、组织、编制、执行与控制、分析与考核,以期深化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指出预算管理实践中的一系列“动作变形”在根源上与其目标定位欠妥有关(如成本费用控制观),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作为联结战略与计划、联结战略与执行的工具。 【关键词】 全面预算管理;要素;基本目标;企业战略;作业管理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五要素框架 管理有要素说,会计有要素说,内部控制有要素说,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度指标似也可理解为四要素,我国现行《企业财务通则》似亦有财务管理要素之说。在相关理论认识以及实践感受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全面预算管理的五要素框架:目标,组织,编制,执行与控制,分析与考核。上述要素不是从预算内容而是从预算管理的程序角度进行界定。对于其它的重要预算作业环节则做如下处理:一是预算审核、预算批准两个环节并入编制要素;二是预算控制与预算执行两者密不可分,合并为一个要素;三是预算调整并入预算执行要素;四是预算分析与预算考核合并为一个要素,预算分析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考核和评价,只是人们通常理解的考核是与分配、与钱有关的事;五是预算管理中通常要涉及的分级授权机制,并入预算执行与控制;六是预算管理特别是大型企业的预算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信息管理非常重要,例如,现行企业财务通则将“信息管理”作为财务管理要素之一,但笔者觉得信息管理可以考虑并入预算分析要素。因此,要素不合适太多——什么都重要,往往变成什么都不重要。 关于预算内容的分类,好象不存在一致的标准说法,类似“经营预算(业务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的划分都可以接受。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划分预算的实体内容,预算内容都可与上述从程序角度界定的预算五要素构成“经”和“纬”的纵横二维关系。 法律上有实体和程序之分,我国法律体系在过去有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任何组织,不论大小,制度规范都宜实体、程序并重,有时甚至是程序重于实体,微观企业的制度规范亦是如此。纵观企业预算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明显也存在重实体轻程序之嫌,因此,希望上述的要素框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预算管理程序研究的不足,但愿不会矫枉过正。 全面预算管理从来不缺乏批评的声音,预算管理作为自然的管理工具,正如一把刀,可以用来砍柴,也可以用来砍人,关键在于是基于什么目的使用它以及如何使用它。上述从程序角度提出预算管理的五要素框架,是希望预算管理的理论研究能更系统、更深入、更具体一些,从而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预算管理实践。 二、预算管理的目标定位:成本费用控制vs支持企业战略 预算审核会成为争“粮票”的“分钱会”,是预算管理实践中并不鲜见的情形。出现类似的状况,不管是何原因,对预算管理的目标定位欠清晰是重要根源。 那么,究竟什么是预算管理的目标?是通常理解的成本费用控制吗?不妨看看实践的情形。在成本费用控制观指导下的预算管理实践,预算管理往往成了片面的、狭隘的控制手段,并且经常是“严格控制”的手段——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极致,搞不清楚我国的企业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于是,在“严格控制”的指导思想下,预算管理开始了它一系列的“动作变形”,如编制环节:搞点“预算松弛”的事肯定是必要的,谁教你审核预算时一定要砍一两刀呢;预算审核:“蒙你一点是应该的”,否则对不住“信息不对称”那样的伟大发现,有时预算审核过程就成了有关各方斗智斗勇的博弈过程,成了“砍一刀,而后加一点,其实谁也不知道该花多少”的数字游戏;预算执行:所有预算内的项目都是该花的,只有应该没有不该,当然花钱其实也是挺辛苦的,因为花钱就要做事,可如果不把预算内的钱辛苦地花完,来年的预算就不好办了;预算控制:财务部门痛苦不堪,因为“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的主要职责经常莫名其妙地落在了财务部门的头上,财务部门有时要战斗在第一线去充当“讨价还价”、“干毛巾拧出水”的不恰当角色;预算分析:预算符合率成了不自欺但欺人的没有意义的数字;预算考核:奖惩与预算执行差异直接挂钩的机制往往导致“为撒谎者买单”,同时不经意地强化了预算松弛倾向…… 笔者无意要把所有这些都归咎于预算管理的成本控制观,但片面的成本费用控制观无疑是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根源。并且,在成本费用控制观下,预算管理有时演化成了刚性的控制体系,而企业不同于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事业和政府部门,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断无可能适应缺乏柔性的预算控制机制,于是,出现上述一系列“动作变形”并不足为奇。从实践观察看,在成本费用控制观指导下的预算管理实践,要么是流于形式或自然地寿终正寝,要么是给作茧自缚这样的古话增加一个生动的实践注解。 因此,预算管理的目标不仅在于控制成本费用——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其它具体目标,但预算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支持企业实现其战略。这些年来,战略的问题似乎被搞得过于高深莫测,神乎其神,什么蓝海战略,或许还有什么红海、黄海的,不一而足,以至于很多人难以理解什么是战略,更难理解预算管理支持战略实现。于是,有必要先谈对战略的理解。战略其实就是解决一个核心问题——盈利模式!也就是做什么去赚钱,即带来现金流增量的经营业务。战略、盈利模式不在蓝海上,不在红海中,也不在等身齐高的战略教科书上,而在市场中,在企业家的脑子里——发现、创造、维持、发展盈利模式是企业家才能的核心。因此,全面预算管理不可能去替代企业的战略,但可以也应当支持企业实现其盈利模式。 预算管理如何支持企业的盈利模式呢?从作业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是一系列作业的集合,进一步从性质上看,企业的作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盈利作业(例如技术、营销、采购、制造作业)与辅助作业(例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服务、行政办公服务)。企业实现盈利模式,获取现金流增量,离不开盈利作业,也离不开必要的辅助作业。作业有主次之分,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有增值和不增值之分,但毫无疑问,任何作业都需要消耗资源,都需要管理。预算管理要实现财务资源对作业活动的配置,要为作业活动配置资源,就必须进行作业计划、作业规划——这是作业管理的源头,于是,预算管理便联结了战略与作业计划。另一方面,预算的执行与控制联结了战略与作业的执行。可见,预算管理尽管具有管理控制职能,但重心在管理,而不是控制,更不是片面、狭隘的控制,其本质是经营、管理作业活动的计划。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计划赶不上变化不等于不可以计划,作了计划不等于不可以改变——计划赶不上环境变化,并不能成为预算无用论的论据。预算管理与战略、作业的关系大致可简单表达如下:战略——盈利模式——作业计划、作业规划及其资源配置(预算编制)——执行、控制作业活动(预算执行与控制)——评估、改进作业(预算分析与考核)。 有人说,平衡计分卡是联结战略与执行的桥梁,笔者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同样可以作为联结战略与计划和执行的工具。管理工具本身并无高低优劣之分,真正用好是根本——用剑的未必就一定搞定用刀的,用刀的未必就搞不定用剑的!并且,刀剑之间、管理工具之间有时还可能具备兼容性。把全面预算管理与广受推崇的平衡计分卡相提并论,一定有很多人不会同意,这或许与不少人狭隘理解、不太恰当地应用预算管理有关,也或许与不时喜新厌旧的人性弱点有关。其实,新的未必都好,也未必一定就比旧的先进,旧的、老的未必不好,也未必就比新的落后,中国企业大可不必追赶管理工具的时髦风尚。 在上述战略预算观的指导下,全面预算管理的任务有:联结企业战略与计划和执行;合理规划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业活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强化作业活动执行的过程管理;实现资源使用的过程监督;提供有效预算管理会计信息,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完善企业绩效管理机制。控制成本费用是水到渠成的事,是自然的事,不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直接目标和任务。因此,只要恰当地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将不辱使命!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 经营目标 论文摘要: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一种,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有着很大的作用。全面预算管理通过编制全面预算、有计划、有步骤的将企业长期战略规划、短期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予以具体化和有机结合。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按照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下达于企业内部各个经济单位,以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内容,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数据处理系统,自始至终将各个经济单位的经营目标同企业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对其分工负责的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对实现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 二、全面预算管理以目标管理为导向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作为管理的根本,根据行为科学原理而提出的。目标管理中,一切管理行为从目标制定开始,以目标为执行导向,最后以目标完成程度作为业绩评价的依据。目标管理强调授予下级一定自主权,减少干预,在统一的目标下由员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强调事前明确目标,使下级周密安排并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减少对作业过程的直接干预。 如果说战略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经营目标,目标管理思想则是全面预算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的导向。因为全面预算管理通过科学的预测,确定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相一致的预算目标,以该预算目标作为统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活动的导向,预算的编制、执行、评估考核都是围绕着实现预算目标来进行的。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预算管理活动是以实现预算目标为导向的。通过将预算目标分解为各预算子目标,然后把它们落实到每个责任单位,又延伸细化到每一位员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纵横交错、完整严密的目标体系。 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 (一)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下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体现了财务控制权在企业范围内的配置,是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共同治理下”的预算管理。公司治理结构理顺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预算管理关系:企业董事会最重要的工作是审批、考核子公司的预算,董事会不干预子公司经理层的日常经营行为,但是要对经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子公司经理层负责单位预算的编制工作,企业在此基础上编制总预算。子公司的预算一经批准,就需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 (二)全面预算管理是“全过程监控”的预算管理 对于“全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预算管理贯穿于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消费者的全过程,涉及整个价值链的全部业务流程的始终企业预算管理以现金流量为主线,涉及营业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是对集团各单位、各部门所属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预先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测算,并对其执行过程与结果进行控制和考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它集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预算于一身。 2、预算管理是涵盖预测、试算、平衡、执行、调整、分析、评价、奖惩等环节的完整管理过程 由于预算目标的设定是对未来进行的预测和规划,从而与战略有天然的联系;由于预算与企业各成员单位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相关,从而能有效实现集团范围内资源的全面、合理配置;由于能够提供实际业绩与预期目标的比较,因而预算是一种业绩评价体系和奖惩体系,能够激励各成员单位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这种全过程的监控,企业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督转化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使财务监督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实行预算管理后,经营者任免、年薪和职工工资都将与预算执行挂钩,预算完成的好,经营者的年薪就高,职工的奖金就多;预算完成的不好,经营者就会面临免职或降薪的压力,职工也会面临工资降低或下岗的压力。 四、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方法 以目标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是以出资者的目标收益为经营目标,根据市场预测,倒挤出内部责任预算目标并形成详细预算的过程,其重点是通过苦练内功,充分挖潜以保证出资者收益目标的实现。它的理论依据是平均利润率理论,根据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因此投资者投资是要求获得的报酬可以量化。其公式为: 投资者要求的报酬=总投资额×平均利润率 其具体编制程序为:(1)由出资人根据预算编制方针及对企业的有关预测、决策分析确定目标利润,提出预定期间内企业各部门的具体目标;(2)由经营部门以市场需求预测为基础编制销售预算;(3)以改善内部管理为基础编制成本费用预算;(4)预算管理部门汇总审计并协调各单位预算,形成最终的全面预算方案;(5)全面预算报董事会批准。 以目标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较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与企业战略管理的总体目标是相符的,它最适合于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而且在逻辑上,两权分离程度越高的公司越应该采用该预算管理模式。但其难点问题就是目标利润的确定,定得过高,实现难度太大,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是他们对预算管理工作产生消极对抗,定得太低,既不能满足投资者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又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五、结论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开展现代化管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完善经济责任制度,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参与预算的编制,了解企业发展目标和明确责任,可以调动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开动脑筋,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降低和控制产品成本,增强企业凝聚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提高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持续经营能力。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企业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一、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一般来说,企业战略是涉及企业长远发展的、宏观层面的方案设计,而企业预算一般只针对企业下一年的财务收支情况和营利状况进行描述和规划。企业预算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载体,战略目标具有宏观性、方向性的特点,而预算具有具体性、可实施性的特点。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存在必然的联系。 (一)预算直接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企业战略是要通过其他各项措施来得以实施的,而资金上的支持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关键性要素。企业战略决定预算目标,预算是对企业战略重点与管理方针的基本描述。企业战略虽然明确了未来的具体目标,但战略的执行需要通过预算保证资源的落实和通过预算对战略执行的财务结果实施控制。 (二)企业战略指导预算的编制。企业战略的不同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思路与方针的差异,所以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同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预算管理目标与重点是不一样的,因此预算的编制必须适应和体现企业战略的变化。不同的战略对预算的要求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预算也必须以战略为导向才能对战略起到支持。 (三)预算管理具有战略性。企业战略是企业长期经营的总括方针,应该体现在年度预算中,而预算作为一种行动的安排,使得日常的经营活动和企业的战略部署得以沟通,形成具有良好循环的预算系统。企业战略如果没有预算作为支撑,它将不具备操作性;而没有战略做引导的企业预算将是没有目标的预算,难以提升企业价值。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将推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预算管理也可看作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起点 预算起点模式主要有以销售为起点的模式、以成本为起点的模式和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的模式等。随着产权主体的明晰化,以及出资者对经营者约束的强化,出现了以利润(或出资者权益)为起点的预算模式。现在又出现了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等等。预算起点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企业预算管理模式。 (一)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是以销售预测为基础,根据销售预算考虑期初、期末存货变动情况来安排生产,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各项资源的供应和配置。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有:实现以销定产,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能够减少资金沉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使企业快速成长。缺点主要有:可能会造成产品过度开发,忽略成本的降低,出现过度赊销,可能增加企业坏账损失,不利于提高企业利润和企业长远发展。 (二)以利润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这里是指会计利润,宗旨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种模式下,预算编制的起点是利润,这促使企业千方百计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以保证目标利润能顺利实现。该模式优点主要有:有助于使企业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激发员工积极性,明确工作目标;有利于增强企业集团的综合盈利能力。缺点主要有:可能使企业只顾预算年度利润,而忽略企业的长远发展;可能导致企业只顾追求高额利润,增加企业的财务和经营风险;可能促使企业采取一系列手段虚降成本,利润虚增。 (三)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此种模式下,预算编制以成本预算为起点,预算控制以成本为主轴,预算考评以成本为主要指标。在明确企业当前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通过市场调查,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成本预算指标,进而将之分解到各级责任单位和个人,并设计出相应的以成本指标完成情况为考评依据的奖惩制度,使责任单位和个人的权责利紧密相关。其优点主要有:促使企业采取各种方式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盈利能力;有利于企业采取低成本扩张战略,扩大市场占有率。缺点主要有:可能会只顾降低成本,而忽略新产品开发或产品质量。 (四)以现金流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此种模式下,企业主要以现金流量为主要依据进行预算管理。资金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各单位的现实需要,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设定现金流量预算数。其优点有:有利于增加现金流入,控制现金流出,能够实现资金收支平衡。缺点有:预算资金投入较少,不利于企业高速发展;预算政策比较保守,可能会促使企业错过发展的良机。 (五)以经济增加值(eva)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经济增加值指企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总额后的余额,是衡量经济组织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标准。eva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反映一个企业在经济意义上而不是会计意义上是否盈利。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内容 一般企业全面预算的内容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经营预算是反映预算期内企业可能形成现金收付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预算,一般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营业成本预算、采购预算、期间费用预算等,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编制。资本预算是企业在预算期内进行资本性投资活动的预算,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权益性资本投资预算和债券投资预算。筹资预算是企业在预算期内需要新借入的长短期借款、经批准发行的债券以及对原有借款、债券还本付息的预算,主要依据企业有关资金需求决策资料、发行债券审批文件、期初借款余额及利率等编制。财务预算主要以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等形式反映。现金预算是按照现金流量表主要项目内容编制的反映企业预算期内一切现金收支、资金筹集和运用详细情况的预算。它以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筹资预算为基础,是企业在预算期内全部经营活动和谐运行的保证。预计资产负债表是按照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格式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期末财务状况的预算报表。预计损益表是按照损益表的内容和格式编制的反映预算执行单位在预算期内利润目标的预算报表。 四、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方法 (一)弹性预算。弹性预算法又称变动预算法、滑动预算法,是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以未来不同业务水平为基础编制预算的方法。弹性预算扩大了预算的范围,能更好地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同时也能够在客观基础上对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与考核。 (二)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 (三)概率预算。概率预算是对具有不确定性的预算项目,估计影响某一预算指标的有关因素发生各种变化的概率,通过加权平均计算有关变量在预期内的期望值而编制的预算。 五、全面预算管理的程序 企业编制全面预算,一般应按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原则,并遵循“三下两上”的流程进行: (一)一下:董事会下达目标。董事会根据企业经营战略和预算期经济形势的初步预测,一般于每年9月底前提出下一年度企业财务预算目标,包括销售或营业目标、成本费用目标、利润目标和现金流量目标,并确定全面预算编制政策,由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各预算执行单位。 (二)一上:预算执行部门编制上报。各预算执行单位按照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的预算目标和政策,结合自身特点及预测的执行条件,编制本部门预算方案,于10月底前上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 (三)二下:审查平衡。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各预算执行部门上报的预算方案进行审查、汇总,提出综合平衡建议。在审查过程中,预算管理委员会应进行充分协调,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初步调整意见,并反馈给有关预算执行部门修正。 (四)二上:审议批准。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有关预算执行单位修正调整的基础上编制出企业财务预算方案,上报预算委员会讨论。对于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或财务预算目标的事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应责成有关预算执行单位进一步修订、调整。在讨论、调整的基础上,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正式编制企业年度财务预算草案,提交董事会审议批准。 (五)三下:下达执行。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审议批准的年度总预算,一般在次年3月底以前,分解成一系列的指标体系,由预算管理委员会逐级下达各预算执行单位执行。 六、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企业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在预算管理的起点、预算内容、预算方法以及预算程序上都更全面、更科学、更有效。从国内外知名企业实践经验看,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能积极配合企业战略的实施,有效推动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的改善。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对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再认识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管理方法和支撑工具,服务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这一阶段,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许多企业开始或已经制定出了雄心勃勃的战略规划,但战略执行始终是一个难题。 [关键词]企业 全面预算管理 一、制定及执行预算的主体 1.预算委员会 企业应设立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应由各重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会主任。预算委员会协调各部门信息的共享,使各部门就基础假设达成一致。这一预算管理组织形式的职能不仅仅是预算的制定,还包括预算的实施、调整、监督等后续环节。 2.各职能部门 各职能部门是预算管理的参与部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预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投资、资金、人力资源、科研开发以及管理,这些内容并非财务部门所能决定的。在实务中,认为预算是一种纯财务行为的看法是无法使预算管理得到有效实施的,必须明确企业的董事会、财务部门、业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科研开发机构在全面预算中各自的角色和应履行的具体职责。 3.各责任中心 各预算执行单位可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划分责任中心。责任中心是预算的具体实施单位,各责任中心要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预算管理员,跟踪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及时向相关的职能部门反映情况,保证预算信息的通畅,为决策部门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供基础信息。 二、预算的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宜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参与性编制方法。整个过程为:先由企业高层部门提出企业总目标和部门分目标;各基层单位根据逐级管理原则制定本单位的预算方案,呈报分部门;分部门再根据各下属单位的预算方案,制定本部门的预算方案,呈报企业预算管理部门;企业预算管理部门审查各分部门预算草案,进行沟通和综合平衡,拟订整个组织的预算方案;预算方案再反馈回各部门征求意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形成最终的预算,经企业最高决策层审批后,成为正式预算,逐级下达各部门执行。 企业应怎样有效运用和理解预算 1.企业首先应具备明确的战略规划,即企业发展战略与年度计划 预算编制的起点应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计划,据此决定企业应该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从而明确达到这些目标需要的资源。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战略目标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依据企业发展阶段和业务性质的不同,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目标会有所不同,但战略目标一经确定,将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能力和发展速度。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以目标利润为导向进行预算编制,这是企业预算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有机结合,是通过固定目标利润来描述企业的预算平衡点,直观地反映企业以目标利润为基点、实现目标利润以及扩大销售与降低成本费用获取超目标利润的过程。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编制对企业实现目标利润的途径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2.预算目标应该多层面,除了收益还应考核子公司资产管理质量和运营效率 企业和部门根据战略规划编制各自的年度运作计划,运作计划中至少应该涵盖收入、成本费用、资源投入、业务活动安排等多方面内容,这有助于生成企业关键绩效指标和部门非财务类的关键绩效指标。不少企业给各事业部、分公司或控股子公司下达预算目标时,主要是根据上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而定,未考虑到行业变化、经济周期变化与季节性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未考虑到成本的可控性,设立的指标往往难以完成,从而影响了员工的士气,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同时,这方面的考核指标应重点突出,根据不同战略业务单元的特点分别制定,如对销售收入高、存货价格变化大的子公司要加强对应收账款与存货周转等运营指标的考核。总部下达预算目标时,子公司一般会出现“讨价还价”的现象,企业应将此视作一个沟通的过程,及时了解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算。 3.管理者可借助管理报告监控经营进度,并通过高效的管理评估机制采取措施 全面经营分析体系不但增加了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减轻了财务部门的负担。在完成预算分析后,再开始预算的考核与评估。以往很多企业未将相关预算工作完全纳入考核体系,没有真正追溯预算的合理性及必要性,对超预算和上报预算不执行等情况也未采取全面的考核措施,预算“编一套,做一套”的情况自然会出现。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几个关注点。 1.预算内容要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重点 营业收入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中枢环节,它上承市场调查与预测,下启企业在整个预算期的经营活动计划。营业收入预算是否得当,关系到整个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成本费用预算是预算支出的重点,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费用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现金流量预算则是企业在预算期内全部经营活动和谐运行的保证,否则,整个预算管理将是“无米之炊”。 2.全面预算管理要同深化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 全面预算管理直接涉及到企业的中心目标——利润,因此,必须深化企业目标成本管理,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制定降低成本、扭亏增效的规划、目标和措施,并且积极依靠企业全体人员降成本和科技降成本,加强成本、费用指标的控制,确保企业利润目标的完成。 3.全面预算管理要避免过繁过细 有些企业认为,预算作为管理和控制的手段,应对企业未来经营的每一个细节都作出具体的规定,实际上这样做会导致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余地,不可避免地影响企业运营效率,所以预算并非越细越好。究竟预算应细化到什么程度,必须联系对职能部门授权的程度进行认真酌定,过细过繁的预算等于让授权名存实亡。 4.全面预算管理要避免一成不变 预算制定出来以后,预算执行者应当对预算进行管理,促进预算的实施,必要时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修订和调整。尽管我们在制定预算时预见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但预算一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情况在不断变化,总有一些问题是不可能预见到的。故预算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要对预算进行定期检查,如果情况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就应当调整预算或重新制定预算,以达到预期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分析 摘 要 分析了全面预算管理形成的内容和程序,阐述了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实践中的现实障碍,并提出了深化预算管理的前提条件,最后提出如何使全面预算管理的几个环节相互配合,使全面预算管理更加科学、有效的观点。 关键词 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执行 市场导向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被各种组织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微观上,它有助于组织管理效率及效益的提高;宏观上,它是利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预算管理及预算机制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政府及非营利性组织,企业及家庭。然而,往往在各种组织的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编制出的预算被束之高阁,资金支出严重超支等等。如何搞好全面预算管理,并由此产生预期的管理效益,本文就围绕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环节进行深入的探讨。 1 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实施战略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这一管理体系以对市场需求的充分研究和科学预测为前提,以销售预算为起点,进而延伸到诸如生产、成本和资金收支等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完整的全面预算包括业务预算、财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等。 全面预算管理的环节主要包括:一是预算编制,是以预算目标为依据,对预算总目标的分解、具体量化,并下达给预算执行者的过程,是预算管理的起点,是基础性、关键性环节;二是预算执行,是调动各级预算责任人积极性、创造性,强化责任意识,并调动各项经济资源通过人的主动性努力完成预算目标,是预算的具体实施,是预算控制的核心环节;三是预算调控,是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日常控制职能,包括各项预算目标、各经济资源、各级预算组织的预算协调、预算调整乃至预算监控和仲裁;四是预算考评,通过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之间的预算差异分析,掌握进度和状况,及时纠偏补漏,兑现奖惩,为下一步预算调整,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奠定基础。 2 影响全面预算管理有效执行的相关因素 2.1 前提条件 2.1.1 预算制度要刚柔兼并 预算制度是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而由企业管理当局制定的,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因此,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既是预算管理本身的要求,又是将制度从文字落实到行动的前提。一个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必须是刚柔兼并的。 一方面,预算制度必须是刚性的。预算制度确定后,便不得随意更改或变动,而必须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上下全方位的管理,涉及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甚至每个员工。由于各方利益,具体目标可能不完全相同,这就加大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难度。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突破预算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就容易造成许多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形同虚设,并没有发挥原来的计划与控制职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强调预算制度的刚性。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能够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 另一方面,预算制度也是柔性的。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它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企业规模,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全面预算管理的模式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预算制度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在业务的开发期,企业实行的是资本预算模式,这一时期主要是抵御较高的经营风险;在市场增长期,企业实行的是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这一时期重点是通过市场营销来开发市场潜力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另者,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有效的抵御市场风险。因此,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要及时调整预算制度,而不能死守制度,要以动制动。从这一角度看,预算制度又是柔性的。 2.1.2 全面预算管理目标要符合实际 全面预算一方面与市场衔接,另一方面与企业紧密相连,这就必然要求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确定要立足于本企业,并且以市场为导向。 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必须符合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客观实际,与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和员工素质等客观因素相适应,不能过高或过低。目标的制定,从长远角度看,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协调,使企业各个时期的预算能相互衔接;从当前角度看,预算目标要成为体系,各子公司、二级单位的目标要相互协调,形成有机整体,以便全面预算的执行与调控。 强调市场经济体制,强调预算管理的市场导向,表明一切预算都要以市场销售为预算编制前提。如果预算管理的目标与市场脱节,那预算风险是极其高的,很可能会带来灭顶之灾。同时,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必须考虑市场的多样性,增强预算的弹性即所谓的弹性预算。 2.2 各环节的有力配合 2.2.1 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必须以预算目标为依据,而预算目标正是通过预算编制得以具体化和量化。 首先,确定企业预算目标,编制企业预算。如前所述,企业预算目标与企业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资源状况相对接,那么不同企业,同一企业的各个不同时期的预算目标都不同,企业预算编制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所以,企业管理者在实施预算管理时首先应该明确预算总目标,用以指导和约束预算编制。 其次,要细化预算。这就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对于各种物要细化预算,即设计各类表格时应考虑周详、全面、完整,体现出可控性原则;二是对于各个人要细化预算。就各级责任部门、责任人和每个员工而言,最具直接激励和约束作用的是其相关的责任目标。所以,将预算的制度、责任、指标、定额和费用等各方面进一步细化,并分解到管理的各个人,使他们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过程监控,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提高预算的执行效率。 2.2.2 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即是预算目标的具体实施,它是预算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 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最容易进入的一个误区是,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就是预算执行过程。这虽然强调了预算执行的核心作用,但忽略了其他的环节。在执行环节中,编制、调控、考评环节是渗透其中的,时刻需要对编制进行修改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时刻需要有关部门的监控,时刻需要对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考评。 另一个需要强调的是,预算的有效实施,必须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强化其责任意识。所以,在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调动企业的各种财力、物力资源,更要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在执行过程中尊重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员工中塑造"这是我们的预算"的氛围,而不是"这是你强加给我的预算"的感觉。 2.2.3 预算调控 预算调控是指预算协调职能以及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日常控制职能,它是预算目标顺利实现的有力保证。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力大小,企业的预算调控过程一般有两种情况,即预算协调和预算调整。 在企业内外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了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仍需要不断地对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各项资源在各个预算责任单位之间进行协调。这种协调是一种"微调",主要作用是维持全面平衡。 如果当企业内外环境变化,预算出现较大偏差,原有预算不再适宜时,就要对预算进行调整了。它是在"微调"失效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较大调整。由于预算是一项预先的规划,市场变化有可能与预算情况发生偏差,所以预算指标的调整是一种客观需要,但不能因此而低估预算管理的功能,也不能因此否定预算管理。预算的调整也必须经过规定的程序和法定的授权,而不能自行随意更改,否则将会前功尽弃。 2.2.4 预算考评 考核与奖惩是预算工作生命线,没有考核,预算工作无法执行,预算管理就会变得毫无意义。预算的考评,就是要把预算执行情况与责任人和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奖惩分明,从而使员工与企业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预算的考评环节中,要坚持动态考评和综合考评。动态考评是在生产经营活动的现场进行的,对于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和预算指标之间的差异的即时确认和处理。差异确认和处理越及时,对于预算执行行为的调控越主动,也就越有利于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动态考评强调及时反馈,及时处理,实行的是即时考评。 综合考评则是预算期末对于各责任单位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评价,其考评对象包括企业内部各个责任层次,而考评内容以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为主,实行的是事后考评。 对于充分发挥预算机制的作用来说,动态考评与综合考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动态考评作为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与期末的综合考评相得益彰,使得过程与结果并重,真正发挥了系统控制的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这种在国内外企业广泛推广的现代化管理方法,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促进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开拓市场、提高效益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但由于我国企业实施时间还不长,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种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如何做好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与控制 【摘要】笔者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集团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做好全面预算管理与控制等问题作一探讨,能为我国集团公司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参考。 近年来,全面预算管理日益被我国企业,特别是被大型国有集团公司重视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当然,从实践情况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预算观念模糊、预算控制不严谨、预算考核形同虚设等等,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一、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先进管理经验,是被实践证明的一种企业实施战略目标管理、加强内部控制、优化资源配置、创造经济效益、提升管理水平的现代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已被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普遍采用。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国有独资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将预算作为制定落实内部经济责任制的依据,健全企业内部约束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从国内外企业经验来看,集团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 (一)规划未来活动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以战略目标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预先思考,以预算的方式对企业未来整体经营规划和经济活动进行的总体安排。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风险就越高。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当前的经营成果,而且要关注未来的发展前景,防范未来的经营风险。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企业管理者能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市场机会和威胁、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经营决策的效果,使企业在遇到重大问题之前就能根据对未来的预测做出调整,以预算来防范和减少经营风险,以预算来推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落实目标责任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划分企业的经济目标责任主体,明确他们的责、权、利。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将企业的战略规划分解为分企业年度经营目标,并将年度经营目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和各责任人,通过预算指标的分解和对预算执行过程、完成结果的全面追踪和问效,实现责权利相结合,使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有了坚实、可行的基础,也为企业出资者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资信保证。 (三)有效配置资源 企业的目标无限,资源有限,财务资源是企业最基本的资源。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可将企业的财务资源和非财务资源与业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统筹运作,并对其运作实行监督、控制和考核。通过资源的整合和集中运作,有利于加强各部门、各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强化成本管理,充分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节约支出,实现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 (四)提供管理标准 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管理控制的重要标准。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通过整合企业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可对企业的各项作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整合企业价值流,建立预算标准,对企业各部门及其员工的行动方案进行规范与控制,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目标可循,有制度可依。同时,全面预算是企业业绩评价的基础,可以通过预算标准的优化,改善关键业绩指标,推动责任业绩评价,实现企业整体经营业绩的提升。 二、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20年代全面预算管理在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产生之后,这一方法很快就成为大型现代工商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越来越多的集团公司开始借鉴国外经验,摸索运用预算管理,实现集团公司对分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集团公司对预算管理的理解具有片面性且缺乏处理实务的经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预算管理的概念模糊,观念滞后 预算包括预测,但不仅仅是预测,还有计划。一个好的预算不是依据实际报表进行简单的数字调整,也不应该是凭空想像的数字安排,而应是以科学的预测和切合实际的业务计划为基础,多次上下往返讨论而决定的。但许多集团公司的管理者把预测当预算,简单地认为将事先的估计或判断反映到财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就是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而且,由于财务预算贯穿于全面预算的始终,以致于很多人认为全面预算就是财务行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因此,把预算管理归为财务部门的事情。 (二)预算管理导向不明确 国外企业的预算管理具有以战略管理为导向、以价值管理为主线、注重预算执行与过程控制、密切联系市场动态等特点,但我国集团公司的预算管理导向不明确,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和控制,结果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即:预算编制是一套数据,而预算执行是另一套数据,使预算丧失了它的权威性和约束性。 (三)缺乏有效的控制制度 全面预算就是集团公司总体规划的具体化和数量化的说明。全面预算所表述的是一个理想中的经济活动状态,在其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影响是正面的,有的影响是负面的。为了确保达到集团公司预算所确定的目标,在预算批准后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要建立有效的预算控制制度,以便实施有效的控制。但现实预算管理的实践中,很多集团公司缺乏有效的预算控制制度,导致预算控制不力。 (四)与业绩评价、激励机制相脱节 预算是考核评价各责任层次与单位的工作成绩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标杆”,为考核评价各部门工作业绩和薪酬提供了依据。预算管理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而且要把预算的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与业绩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的融合。然而,实践中却往往是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相脱节,考核与奖惩相脱节,导致业绩评价不客观,奖惩制度不合理,因而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完善我国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与控制的对策 (一)树立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使企业资源取得最佳生产率和获利率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公司治理结构,起点是企业的发展战略,核心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集成式管理。它的核心职能就在于利用价值量指标与非价值量指标对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实现企业运行和管理的高度信息共享化,进而实现“四流”的高效合一。作为一种全面管理行为,没有战略引导为基础的预算是没有目标的预算,也就难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而没有预算支撑的战略是不具有操作性的、空洞的战略。集团公司必须建立战略研究机制,制定明确的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战略目标。全面预算要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由集团公司的最高管理层进行组织和指挥,由各级业务及其他专业管理部门来编制与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必须取得从集团公司高层到员工的支持和参与,注重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促进合作与交流,保证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及各部门、各环节和人员行为观念的基本统一。 (二)实施有效的全面预算控制机制 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是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落实经营策略,强化管理、控制和约束。因此,要建立一套内部控制柜架来加强预算的控制。1.完善集团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全面预算管理是在企业治理结构下界定出资者与经理层权、责、利关系的游戏规则之一,一个健全的企业预算制度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良好、有效的预算管理必须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条件,以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前提。因此,集团公司要不断营造、优化有利于预算管理与控制的环境。否则,预算管理可能成为一纸空谈。2.贯彻预算的“刚性原则”。预算是约束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则,一经确定,在企业内部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环境变化、或有事项、业务流程的结构性变化对预算执行的影响,而且要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预算调整,对例外事项进行管理,杜绝违规操作,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和预算控制的有效性。3.确定预算控制的重点内容。预算控制以成本控制为基础,以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通过实施重点业务控制和现金流量控制,确保资金运用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资金合力,降低财务风险。4.建立信息反馈系统。预算执行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利于及时反映预算执行的差异,企业需要在预算实际执行中不断收集、分析信息,根据反馈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从而保证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的调节和控制,保证预算目标的完成。5.建立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之一是建立有效的预算预警系统,通过该系统作用的发生,树立风险意识,将非正常业务活动和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6.强化预算监督。预算的执行与监督是紧密联系的,有力的监督是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加强内审机构的权威和职能,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制度,使内部审计与监督不应仅仅对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真实性与合法性的结果进行审计与监督,而且更重要的是对预算制度和预算贯彻执行情况的过程进行审计和监督,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使经营管理处处有章可循、事事受程序制度制约。 (三)完善预算的考核与奖惩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的生命线是考核与奖惩,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赏罚分明的奖惩,才能确保预算管理落到实处。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必须建立关键业绩考核体系,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市场机制。建立关键业绩考核体系,就是根据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目标,结合各级部门各岗位的责、权、利,运用价值分解的原理和目标管理办法,自上而下,把全面预算目标层层分解,设置关键业绩的具体指标目标,形成用制度安排岗位、按岗位确定人员的机制,每一个岗位必须做到责任明确,岗位之间界限清楚,任何一个部门出现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责任人的全面预算管理平台。同时,将各级部门岗位的薪酬与关键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挂钩,使各层次的职工共同为实现预算目标而努力。在关键指标体系的运作中应注意两点:一是设置考核指标要遵循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绩效管理与薪酬激励指标的结合、短期考核指标与长期考核指标的结合,要充分考虑生产类、技术类、管理类等职别岗位特点来确定指标内容。同时,目标的设置要合理,既非唾手可得,也非高不可攀。二是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程跟踪、控制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适时评价,及时奖励,表彰创意和创新,指出缺点和不足,使经营者、职工与企业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 一、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 1、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企业实行的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等都是子系统管理、部门单位管理,不能从战略高度 整合资源和聚合力量。只有全面预算管理才能更好地协调价值链、供应链、作业链之间的关系,保证战略方针的贯彻执行和预定经营目标的实现。 2、全面预算管理为出资人对企业实施合理有效的监督提供了基本依据。全面预算管理为出资人提供了合理有效监督的平台,有利于出资人履行职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有利于对经营者业绩的评价、考核和奖惩。 3、全面预算管理能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发现管理中的漏洞,从而有利于不断改进各项消耗标准、现金安排等基础工作。 4、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有利于解决困扰经营者的分权管理与集权控制的矛盾,有利于企业经营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落实企业的利润、资金、成本费用、业务量等目标责任,有利于挖掘企业资源潜力而实现协同效益,也有利于企业实施精细生产、流程再造、mrpⅱ等现代管理模式。 二、稳定、积极地推进全面预算管理 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西航集团公司”)是国家一五建设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拥有资产总额50多亿元,在职职工13 000多人,下辖3个全资子公司、3个中外合资公司、14个专业化分厂,企业规模大,管理幅度宽,并从2003年开始尝试全面预算管理。 (一)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 西航集团公司根据全面预算管理要求成立了组织机构,从上到下设立了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及预算控制小组。 1、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非常设专门委员会,向董事会负责,是公司经营层领导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最高管理机构,公司总经理担任预算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公司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担任副主任委员,生产、供应、技术、技改等部门的副总经理担任委员。 2、预算管理办公室是预算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专门机构,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预算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预算管理办公室主任,财务处处长、计划处处长兼任副主任,办公室其他成员主要由财务处、计划处、外贸处、生产处、物资供应处等部门领导及相关业务人员组成。 3、预算控制小组是各二级预算单位具体履行预算管理职责的非常设机构,各二级预算单位(分公司、分厂、处、所等)行政正职担任预算控制小组组长,小组其他成员由预算员、计划员、会计员及相关业务人员构成;厂设专职预算员,职能管理部门设兼职预算员。 (二)分步骤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西航集团公司采取与高校联合的方式,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技术支持系统,并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一系统工程。 1、考察调研阶段:公司预算课题小组认真研究了宝钢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案例,同时实地考察了江南造船厂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情况,起草了考察大纲,并组织有关业务负责人讨论学习,从而拓宽了工作思路。 2、方案设计阶段:公司结合实际情况,起草完成了《全面预算管理设计方案》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实施步骤》,并通过可行性论证,出台了《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方案》,设计完成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及说明书等。 3、培训宣传阶段: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是前提。公司总经理可亲自做动员讲话,分层级对公司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预算员进行培训, 让其了解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现实意义、应发挥的作用以及全面预算的基本内容和各部门的职责,让预算员掌握全面预算的内容、编制方法、执行监控及考核等,并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园区网等宣传媒体进行普及性宣传,营造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有利环境和氛围,使全体员工理解、支持并参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4、试运行阶段:为了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理顺工作流程,以实际执行结果检验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公司利用两个月时间试编制2003年预算,并通过预算模拟考核有关单位,发现了现行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5、完善实施阶段:公司从体系试运行暴露的问题入手,以保证体系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为原则,设计完成了《全面预算组织机构设置方案》、《全面预算管理 办法》、《全面预算实施细则》、《全面预算管理分析控制体系》、《全面预算管理预算标准》等,其中预算管理表格113种,预算分析控制表格19种,在各种 条件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可予以实施。 (三)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 1、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发挥出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研究开发出一套高效实用的预算编制及调整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财务信息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立编码系统,且编码系统至少具备会计科目编码、部门编码、物资编码、往来单位编码等。 (2)保证各部门各种原始资料的准确和完整,如在以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费用定额作为编制预算的基础时,如果定额制定不科学、不合理,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也不利于做出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 (3)完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价格管理等规章制度,为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提供制度保证。 (4)明确划分各部门管理职能的权限。 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需要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公司必须在管理方面练好内功,同时建立起一整套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满足全面预算管理要求的经营管理模式。 2、正确认识预算与计划的关系,保持预算与公司各项计划相统一。计划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统一并存、互不矛盾。全面预算管理源于计划管理,是对计划管理的量 化,是计划管理在财务管理中运用的具体化。只是全面预算管理较之计划管理更注重过程控制和全员参与,它能更好地运用核算手段实现经济业务中参与人员责、 权、利的有机结合,使业务管理更好地实现制度化和标准化,使得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形成合力。西航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的编制以公司各项计划为依据,将公司所有 计划内容纳入了全面预算,涉及计划、生产、供应等诸多部门,是物流和价值流的高度统一。 3、逐步理顺全面预算考核评价体系与公司内部经营责任考核体系的关系。内部经营责任考核体系包括公司经营方针目标、经营责任书、厂长模拟年薪制等。在目前的管理模式下,二者双轨并行,但公司最终要把内部经营责任考核统一到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上来。 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司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与提高。换句话说,只有靠自身不断摸索总结,才能找到一个理想的“药方”,那种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同时,在推行过程中应分步骤实施,注重实际,不能急于求全与求成。 2、必须不断完善预算标准和提高基础管理水平,力求做到全面、系统、科学、先进,同时体现可控制、可考核,既客观反映经营水平,又满足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3、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量大,没有信息化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公司应依托园区网不断完善财务信息系统,同时应开发全面预算管理相关软件,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编制、控制、分析、调整、考核、评价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4、全面预算管理应与“流程再造”和“不断改进”理念相结合。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活动,与公司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流程紧密结合,因此在公司流程再 造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不断改进。同时,通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暴露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在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流程再造工作,促进企 业不断改进和完善,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经济行政管理论文:工商行政管理对民营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工商行政管理对民营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鼓励、支持和引导发展民营经济,是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确定的一项基本方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一、工商管理的基本职能及特点 (一)工商管理的基本职能 工商行政管理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管理中扮演着了比较特殊的角色,我们要想进一步了解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要对工商管理在我国政府经济社会管理中的主要职能有个清晰的定位。这其中包括两点十分重要的内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要忠于职守,要对发生的经济行为勇于负责,在依法履行好我们的市场监管方面的基本职责时充分发挥主角的作用,又要积极加强各个方面的基本合作。其次,我国的工商管理在政府的四大主要职能中,除了要积极行使其从事的市场监管方面的基本职责,还要部分性的参与进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几个方面的基本职能。 (二)工商管理的工作特点 第一,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是以一种积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的方式来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的。在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同于其他的部门,工商行政部门并没有自己的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内容,它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维护市场的基本秩序,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综合创造出相对应的软环境,尤其是在我们要求建立统一开放并有序竞争的市场大背景下,更是需要充分发挥我国工商管理的主要行政职能。只有我国的综合市场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投资的主体才会不断增多,我国的地方经济才能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总而才能积累其更多的财富。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的第一个基本的工作就是通过微观手段将小成集结成大成的,继而充分发挥点点滴滴的自身特征,努力营造出一整个地区良好的市场环境,这些对于我国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第二,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管服务具有丰富多彩的手段。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始终秉承了坚持行政处罚与行政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借助舆论的力量通过行政调解等方式加强市场的监管继而更好地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第三,工商行政管理涉及的面十分宽,从我国市场的监管角度而言,我国的市场监管即包括有形的市场监管,也包括无形的市场监管,在市场监管的主要内容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监管负责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市场的准入、交易、竞争以及退出等各个方面的行为。 第四,工商部门与我国的广大市场主体以及消费者之间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工商管理部门作为国家的政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代表着我国政府的整体形象,因而,工商行政管理行为的良好实现,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百姓的幸福生活。第五,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日常性与突击性结合十分密切,只有将日常的监管上升到了一种常态化的角度,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 工商行政管理与民营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积极致力于推进民营企业登记监管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市场准入、竞争、交易环境,提高市场服务与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环境和市场竞争秩序。 (一)树立良好自身的管理意识,使经济快速发展一个正确的管理意识使工商管理部门时刻都能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上,要不断的解放思想。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充分的改变传统观念,使一切从实际出发,搞好研究,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来完善企业改革的措施。此外,工商管理部门的另一个职责就是全心全意的服务观念。在执法时,不仅要严格执法,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执法水准。所以,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当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经济基础。在实践当中,要把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使职能的服务范围放宽,从而更好的加快经济的发展。 (二)严格按照原则行事,充分促进经济发展伴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前一些过时的政策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及时的补充,工商管理部门在行使职能的同时一定遵循以下原则。 要从企业的自身特点着手,真正的为企业着想。企业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肯定是会进行改革的,所以也就会涉及到工商管理方面的职能。因此,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进行协调工作,不拖欠,不推迟,能办的要尽快办,不能办的也要作出详细的解释。对于企业,不要说一些空话,要在改革的基础之上,大力扶持,切切实实的为企业的改革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按照法律法规来行使自身的职能。各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对企业宣传法律法规的力度,使企业自觉的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防患于未然,对于一些问题的出现,一定要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责任,问题过后一定要反思。保护人们的正当权利,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处理好各类事情。在执法过程中遇到问题,既不能回避,也不能推卸,更不能按照那些老办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问题的不同特性,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从而寻求解决矛盾的最好方法。 (三)充分强调好良好的信誉制度在一个经济环境下,如果缺少相应的法律制度,那么这个经济将无法运行下去,难以使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只有交易的双方充分的自觉维护信誉,那么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率才能上去,社会主义经济才能发展。 在政府各部门职能当中,工商管理部门主要是承担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任务。因此,在经济中,工商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系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每一个经营主体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进入市场经济当中,所以既要满足自身的利益,还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工商管理部门要引导市场经济的主体朝着长远的目标努力,使他们自觉维护好自身信誉,从而更好的维护经济秩序,使他们能够在安全、公平、诚信的环境当中发展。 (四)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正确的处理好管理与引导的关系,充分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中,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一致的,但是也存在一些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所有的经济主体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方针、法律、政策、法规制约,工商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对经济主体进行监督,不能把局部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每一个商品的经营者必然想要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他们很有可能不顾国家利益而从事自身的经营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纠正、引导。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尽量使他们向最基础的产业发展。对于那些设备比较落后、产品销售不好、污染严重以及效益差的产业一定要严格把关,引导其向其他产业转行,并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争取使他们得到最大的支持,从而科学妥善的处理好这一类企业的改革。 要充分依据市场的导向,保证企业能够顺应市场。首先,对于国家大力支持的产业,如果当地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了,那么可以引导他们到外地进行发展。其次,就是对一些本地区非常短缺的行业,一定要在技术以及资金上给予帮助,要充分与政府联系,给他们一些政策上的扶持。再次,对一些国家限制的行业,并且本地区已经饱和的行业,无论如何也要把好这个入关口,引导他们转变观念,充分考虑大局,转行去做其他的产业。 因此,工商管理部门要严格以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市场为依据,通过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管,从而可以既保证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又满足了自身的利益,同时对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存在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优良的工商管理作风,推动经济的发展全面实行工商执法公示制度。工商管理执法以及事务服务等方面都要实行严格的公示制,从而规范执法行为。对国家新出台的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从而做到条理分明,使每一个企业都能够按时的了解到信息,使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充分的了解到自身在经济发展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就从侧面提高工商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商部门要充分的融入到企业当中去,更好的搞好管理和服务。在企业的改革过程中,要实行分区管辖,要对大企业进行定点联络,小企业分片管理,重点难点当场就要解决,重大的项目要进行跟踪,特殊的问题要特别的解决。总而言之,工商管理部门要为企业做好公仆,为企业塑造好形象,使企业满意,使企业更加信任工商管理部门。 加强监管执法的方式,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就要改革监管的执法方式,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更好发展。 经济行政管理论文: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现代行政管理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管理与提升。因此,对员工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的能力与效益方面来。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要树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 世界管理大师杜拉克的《巨变时代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代表。此书鲜明地提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工作者群体,即“知识工作者”。他们与以往的资本经济时代的劳动者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即他自身掌握着部分生产工具——知识,而不像传统的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从杜拉克的这一观点出发,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家与知识工作者的关系,已不再是纯粹的雇佣者与被雇佣者的关系,而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合伙人”关系。特别是在策划设计、咨询顾问等行业,这种“合伙人”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人们认为,当今世界正在进入“智慧家”要与“资本家”平起平坐的时代;智慧家拥有过人的经营智慧或管理智慧或研究开发智慧,其大脑无异于一座金矿。在国内,特别是深圳的一些企业,如华为,甚至打出了“知本主义”的旗号,即把知识转化为认股权、股利和红利。在股权安排上,让最有才能的人拥有重要股权。这样的管理极大地发挥了知识工作者创造力,促进了企业的成长与壮大。 二、要改进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方式也要相应改变。按照杜拉克的观点,由知识型工作者组成的现代组织,已不再是老板和下属的关系,而是一种团队式的、平等的关系。管理者在这种团队中的工作已不再是命令,而是激励。知识型工作者不像传统的工人那样受到机器的支配,容易受到有效的监督。相反,机器在知识型工作者手里能产出什么产品,以及产出什么质量、什么档次的产品,几乎完全取决于知识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离开知识型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机器就是一堆废铁。 知识型工作者由于自身掌握一种生产工具即知识,因而比传统的劳动者拥有更大的独立性、灵活性、自由性,而且他很容易“跳槽”;而他的位置并不像传统的劳动者那样容易替补。知识型工作者的“跳槽”往往给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他离开公司,受损失的不是个人,而是公司自己。因为知识型工作者往往是组织中某一领域的权威人士,否则他就是无用的。组织付给员工工资并不能得到他们的忠心,关键是要给他们提供运用知识的机会,使其价值得到实现。对于知识型工作者的劳动,既不好实行计时管理,又不好实行计件管理;既不好光靠高薪高职“购买”,又不能仅用“哥们意气”去笼络;既要给他们提供比较优越、宽松的工作空间,使他们能不受打扰地、自由地从事创造性劳动, 又不能放手不管,不加引导,因为即使他们确实整日都在为公司的事情冥思苦想,没有正确引导,没有良好情绪,也难以激发灵感。由此可见,“知识经济下的人力资源开发”实在是一门崭新而艰巨的课题。 三、实施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策略 1.加强网络技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管理的前沿性工具,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就拿网络技术来说,有的企业行政人员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应切实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教育,使他们掌握最起码的信息管理知识与应用技术。 2.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 3.改进行政绩效管理。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结论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可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实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管理者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而最主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当代经济的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的主题,实现网络信息化,这是行政管理与信息高速公路接轨,达到最优化的必由之路。 经济行政管理论文: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的影响探讨 [摘 要]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企业顺利进行生产运营的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于企业组织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对于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同样也是。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的影响,为企业顺利实现行政管理组织变革有提供依据。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企业行政管理 组织变革 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也在加速,科技将各个国内的市场形成一个巨大的全球市场,企业作为市场中的一个分子,也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要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环境带来的影响。现代的企业管理将不再仅仅局限于较刚性的生产运用管理,更多是考虑如何激发人的潜能,如何利用社会优势,获取社会关系资源,增加在柔性管理的关注,塑造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这些与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不无关系。同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行政管理组织变革势在必行,如何有效进行,以后行政管理组织变革的方向是什么将被企业和学者所关注。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内涵与职能 所谓企业行政管理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收集企业的内外信息,为企业的各项决策提供参谋建议,形成可供领导决策的初步建议和草案,以便领导决策时作参考;同时对领导提出的方案进行认真分析,包括其优点和缺点,确保最后所决定实施的方案为最优;布置、组织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执行方案等活动。 尽管行政管理部门并不像企业其他部门一样,直接产生效益,但它却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不同,它与企业中其他部门密切相关,并通过对其他部门的作用间接影响企业绩效。 从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工作内容来看,其职能有:(1)收集企业内外信息。企业作为一社会人,它所作的决策不能独立于环境而存在,这就需要行政部分对环境进行分析,获取常规信息以及非常规信息,如国家企业政策变动、较大的自然灾害等都会对企业经营决策产生影响,行政部门的职能就是要及时获取这些信息;(2)为组织实行战略制定合理的计划。企业领导在制定方向后,方案的实施则需要行政部门进行长远的规划、制定相应的执行计划,让各部门了解自己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是组织间盲目无序;(3)做好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行政部门就像是企业领导与企业部门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桥梁,它需要将方案中任务分解,合理地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分解,并对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协调部门之间的矛盾、摩擦;(4)监督控制职能。作为管理的另一个环节,行政管理部门还要随时、及时对各部门的执行进度进行监督、检查,保证计划完成的进度和完成的质量,并在外部环境或者内部条件出现问题时及时调整计划。总之,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中的协调器、连接桥,行政部门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效率,加快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组织变革的影响因素 组织作为企业的构成要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为了适应经济环境,获得持续的竞争力,组织变革是企业在经历一段时间后都要面对的革新。而影响组织变革的因素很多,这里归纳为四点。 1.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生产技术、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技术的传播、普及和规模化生产效应使得市场上同类产品过于拥挤,市场决定权由卖方转向买方,因此企业开始更注重顾客资源、信息的收集,加强对营销部门的管理和投入;另外因为企业开发的新技术易被模仿,使得企业获得应有的技术优势,所以越来越多企业选择联合开发,即组织形式上产生了战略联盟、企业集群,以此来降低技术开发风险。除此,因为认识到技术革新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针对企业领导者对于技术并不精通以及没有时间放在技术研究上的不足,而基层技术人员对于企业生产技术了解熟悉,领导者将开始逐渐将权利下放到基层,加速组织扁平化。 2.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进,也加速了企业内组织间信息流通的速度。一方面,面对快速更替的信息,企业为了及时的应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就需要缩短组织层级之间的交流时间,这意味着原来“金字塔”式的结构需要改变,减少从最高层到基层之间的层级数,若像传统的层层上报,有什么问题先通过基层员工向基层领导反映,然后基层领导向中层领导汇报,中层再向高层指示,或者有些国企因为过于庞大,沟通效率甚至比这个更低,因此,企业的组织层级要减少,以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使得沟通手段变得多样化,企业组织内部有了自己的内网,方便了企业内员工的沟通,与其他企业则可通过外部网络加快联系效率,所以信息的全通道流通,拓展了组织结构的宽度,即管理者的管理幅度扩大。 3.顾客地位的改变。随着商家宣传方式的增多,顾客接受的商品和服务信息也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这使得买者对商品的认识、以及购买的成熟度大大增加,而卖者处于主动地位的优势也逐渐被取代。对于被分解的价值观,每个部门的认识都不一样,尽管每个部门的只能不同,但企业面临的目标顾客是同以群体,这就要求企业各部门逐渐加强联系,而不是研发部门一味专心研发而为了从市场部门、营销部门那里获取顾客需求的反馈信息。可见,顾客主导地位的获得,使得企业打破组织之间的“墙”,紧密了各部门的关系,利于信息沟通、最终成本的降低。 三、经济全球化对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的影响 在技术、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对于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为全球化市场中的一分子,它的发展与成长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运动,还是一种文化运动,它重新调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直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当然,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对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起着重要的影响,是促进行政管理组织变革的功力。 第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企业行政管理组织结构的变革。从第二部分,可以看到影响组织变革的几个影响因素,而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的一部分,也会因为一些因素而产生相应的组织变革。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得益于技术与信息的促进,而生产技术的快速更新以及信息传递的提速,需要企业提高沟通交流的效率,缩短信息分散的时间。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报警器,更是要有着有效的组织管理效率,从而及时收集以及处理信息,避免不必要的信息传递拖延,导致信息失效、沟通滞后。所以,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革新组织原有的组织结构。因为组织内典型的“金字塔”型结构阻碍了企业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使得许多信息不能有效被利用,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尤其是在一些大企业、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过于冗余,而作为企业中协调统筹的部门,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从自身做起,对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使组织结构向“扁平化”迈进,缩短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距离,加速信息的流通。 第二,经济全球化与企业行政管理组织的管理模式变革。传统被大部分企业所认可并惯用的管理模式是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所有的决策权掌握在管理者、领导者手中,因为组织结构的多层性,决策者很难听到基层员工的心声,而使得决策的制定犹如空中楼阁,存在主观评断。员工也因为没有被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而在工作中表现缺乏积极性,对企业认同感不高。经济全球化促使组织实现“扁平化”,意味着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管理模式也要与之相应。随着组织中层级的减少,管理幅度的拓宽,领导者应该学会放权,将权力将给下面的部门及员工,者不仅增加了员工的认同感,提供员工的积极性,也利于发挥员工的更大潜能。所以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组织内的管理要实行制度化管理,即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有效的处理程序,从而方便行政管理部门内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也方便员工在与其他部门员工工作时及时有效处理许多权力范围内的问题,提高企业整体的应变能力。 制度化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组织运行的效率,它还渗透着人本主义的精髓在其中。制度化管理模式体现的是民主与平等,而这两个特征是社会开始关注人性、进入文明的体现,也是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管理过程中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使行政管理部门在组织管理中注重人性化管理。 第三,经济全球化与行政管理组织沟通方式变革。经济全球化使企业面对更多国外优秀企业的竞争,而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普遍不高,再加上市场的开发程度加大,为了避免经营风险,国内许多企业选择和国外企业构建联盟,获得新的知识、信息,提高竞争优势。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要对组织内部沟通方式上进行变革,如完善信息设备,构建内部网络,提高沟通有效性;同时也可考虑建立对外联络部门,增强与国外企业的联系,以便企业获得更多最新前沿的信息,以至于在同行中立于不败之地,为领导者做出有效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四、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方向探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要求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也需要进行适应性的变革,将来行政管理组织变革的方向主要是组织结构逐渐扁平化、组织管理人性化、组织信息获取全球化以及建立组织联盟。 首先,企业行政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同时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企业外部环境的动荡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因此需要优于传统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来增强企业的应对能力。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通过减少组织中的管理层次,缩短行政管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滞后,从而加快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建立动态竞争优势,从而使组织的适应能力更加柔性化。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方式被简化,基层员工可以直接向领导汇报,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率。而内部网络的构建,方便了行政管理部门的横向交流,因为企业行政管理的职能之一就是信息收集,而完备的网络构建不仅方便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信息的收集,更加快了信息在企业内的流动,提高行政管理的职能有效性。除此,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更能发挥组织员工的积极性,在更多放权管理的刺激下,员工会更有归属感,通过不断努力工作学习,提高自己的实力,进而为行政管理部门带来更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组织管理人性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交流,而文化融合是交流时遇到的最大障碍,因此,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组织内部进行管理时,要更多的关注员工心里素质。因为西方企业重视人本主义,因此许多国内企业在与国外企业交流,或是在进入国外市场时,经常因为忽视对人权的尊重被国外政府或员工指控,出现许多摩擦。因此,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在组织变革中体现对员工的重视,在管理制度上体现人性化,发挥柔性化管理优势,让组织氛围像在家里一样融洽,减少员工对工作的抗拒心里。这种氛围的形成已利于国外企业在与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合作时减少摩擦,尤其在引进技术、管理人才时,可以让外来企业人员很快融入企业,认可企业文化,这也是企业加速融入全球化市场的方式。 第三,组织信息获取全球化。行政管理部门因为其职能是帮助高层领导做出有效的决策并协助决策的顺利实施,因此,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是保障信息质量的前提。而面对着市场全球化,行政管理不仅需要获取国内同行相关市场信息、产品信息,还要获取国际市场相关动态,不管在法律、法规的更改,还是相关企业要实施的重要战略、最新产品信息等等,所以,行政管理组织变革还包括组织在信息获取时收集信息的范围也要实现全球化。为了实现获取全球化信息,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可以通过与国外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联系,或许在国外建立办事点,方便行政管理人员在当地做好行政工作,方便企业其他部门在当地顺利拓展业务,如进行产品生产、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工作,行政管理则充当这个过程中的润滑剂,尽可能较少纷争。 第四,组织联盟化发展。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企业之间、组织之间逐渐形成一个有机体,形成相互连接的组织网络。企业行政管理组织作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同样也要与其他企业建立有效的连接。在以后的发展中,行政管理组织为了加强与其他企业的联系,将更多与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相互获取对方有利的地方,通过技术交流、知识信息互通,逐渐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知识。通过建立组织联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为企业其他部门获得更多的生产经营方面所需的信息和资源,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减少产品开发、技术研究上的生命周期,从而产生持续的竞争力。同时,行政管理部门还需要与行业外其他企业相关部门建立联盟化组织,如供应商、供销商、政府机构、行业协会或者一些研究高效,一来可以方便在企业及时获取有效的市场信息和政策动态,二来也可以减少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研发风险,通过和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减少企业的研发成本,而这些的实现得益于行政管理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结果。 除此,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还体现在组织内部关系网络化。关系网络化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技术的更新,方便企业员工间信息的传递,促进信息的全通道传播;另一方面,增加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方便它们对其他部门员工的了解,也利于行政管理人员协调组织间的关系,有效的对各部门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控制、监督。同时,通过网络通讯可以促进员工的交流,提高其学习能力,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合作,利于企业处理更为复杂的项目,从而更从容的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 经济行政管理论文:浅谈知识经济下的现代行政管理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能力就无法生存。知识经济要求行政管理也必须是创新性的活动,同时,在知识更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的情况下,要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需求,行政人员就要不断地重新学习和更新知识结构。 【关键词】知识经济 现代行政管理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 世界级管理大师杜拉克在其所著《巨变时代的管理》一书中指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工作者群体,即“知识工作者”;他们与以往的资本经济时代的劳动者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即他自身掌握着部分生产工具——知识,而不像传统的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在我看来,从杜拉克的这一观点出发,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家与知识工作者的关系,已不再是纯粹的雇佣者与被雇佣者的关系,而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合伙人”关系。特别是在策划设计、咨询顾问等行业,这种“合伙人”关系表现的更加明显。人们认为,当今世界正在进入“智慧家”将要与“资本家”平起平坐的时代;智慧家拥有过人的经营智慧或管理智慧或研究开发智慧,其大脑无异于一座金矿。在国内特别是深圳的一些企业如华为,甚至打出了“知本主义”的旗号,即把知识转化为认股权、股利和红利。在股权安排上,让最有才能的人拥有重要股权。 另外,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方式也要相应而变。根据杜拉克所说,由知识型工作者组成的现代组织,已不再是老板和下属的关系,而是一种团队式的、平等的关系。管理者在这种团队中的工作已不再是命令,而是激励。知识型工作者不像传统的工人那样受到机器的支配,容易受到有效的监督。相反,机器在知识型工作者手里能产出什么产品,以及产出什么质量、什么档次的产品,几乎完全取决于知识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离开知识型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机器就是一堆废铁。知识型工作者由于自身掌握一种生产工具即知识,因而比传统的劳动者拥有更大的独立性、灵活性、自由性,而且他很容易“跳槽”;而他的位置并不像传统的劳动者那样容易替补。知识型工作者的“跳槽”往往给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他离开公司,受损失的不是个人,而是公司自己。因为知识型工作者往往是组织中某一领域的权威人士,否则他就是无用的。组织付给员工工资并不能得到他们的忠心,关键是要给他们提供运用知识的机会,使其价值得到实现。对于知识型工作者的劳动,既不好实行计时管理,又不好实行计件管理;既不好光靠高薪高职“购买”,又不能仅用“哥们意气”去笼络;既要给他们提供比较优越、宽松的工作空间,使他们能不受打扰地、自由地从事创造性劳动;又不能放手不管,不加引导,因为即使他们确实整日都在为公司的事情冥思苦想,没有正确引导,没有良好情绪,也难以激发灵感。由此可见,“知识经济下的人力资源开发”,实在是一门崭新而艰巨的课题。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就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行政管理要实现现代化,那么,管理者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最主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当代经济的发展,行政管理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紧跟当今时代主题。不仅如此,行政管理还要实现网络信息化,也就是我国的行政管理要与信息高速公路接轨,达到最优化,最终实现现代化。 经济行政管理论文:谈向知识经济演进中的行政管理新走向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 演变 科学化走向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管理演变、现行行政管理误区剖析、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走向等方面的理论分析,阐述了科学管理新趋势,并深刻揭示新时期行政管理须注意的几个环节。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展开,对日常行政的指挥、监督、控制成为强烈的必需,科学化管理的需求日益上升。实践证明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务效率与质量。因此,对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问题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管理的演变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的。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泰罗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这使人们对科学管理开始关注,特别是现代行为科学的诞生,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统论的发展,为系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此时,以梅奥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管理不仅仅是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时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谋求管理的整个系统功能的优化。这就是管理的科学化问题。 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明确行动的目标,且交代每一个行动的操作步骤,而目标管理仅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自行解决。当然,不同的被管理者应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过于落后了。 其次,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系统论中的结构——层次——功能理论开始在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同人员结构的系统(单位)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层次的管理者仅仅关注战略性决策,而日常程序性决策都授权于低层次管理者操办。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径不一样,其控制力、监督能力也不一样。 再次,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 果。管理者注重对管理“柔性”因素的控制如管理风格、沟通、文化等。 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传统的管理强调对被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的对称即所谓的奖惩机制的建立。通过表扬的手段、树立典型的效应来带动一批人前进,不谈忧患,不提危机,害怕被管理者受刺激过度,产生惧怕心理,影响工作及效率。危机管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其独特、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都说明危机管理具有独特功能。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危机管理似乎有演变为一种经常性管理模式的趋势。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管理中强调“最好的软件公司离真正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有这种危机管理技能的运用,微软公司才会日益强盛。 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在变,而且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如鲶鱼效应和木桶原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的兴起等。鲶鱼效应是指在一批沙丁鱼的远途运输中,如果掺入几只凶猛的鲶鱼,反而会使沙丁鱼的死亡率降低,这是因为有了逃生的竞争,使沙丁鱼游动频率增高,从而生存力增强。同样,在管理中,如果多引入一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则会使单位的生命力愈加旺盛,这破除了传统的“一山难容二虎”的理念。木桶原理是指一只由几十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大木桶,其容量取决于最短一块木板。这给管理者的启示是:面对被管理者的差异与管理环节、问题的差异,其实是最薄弱的那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麻烦与致命伤。因此,一名优秀管理者应从最薄弱环节改进入手,去提升整体的管理绩效。只有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抓落实,抓责任制的贯彻才会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现代管理科学还告诉管理者,如何将自己所管理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已是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的管理认为,被管理者一次充电,受益终生,知识、才能运用只须储备一次,便可应付全部的挑战。而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管理理念落伍了。只有带领组织成为持续学习型的组织,摆脱单纯的模仿,且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具有共同的愿景,一个单位、组织才会生机勃勃,不断发展,不断拓展成长空间,不断超越同行,取得成功。 二、现行行政管理的误区剖析 当前,一些人戏称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甚至将其作为管理的金科玉律。这其实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现,是明显的认识误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管理将贻害无穷。 首先,将开会布置任务,理解为可替代科学决策,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会海”连绵,管理者开了会就等于任务布置了,事情完成了,长此以往,落实工作成为顽症。而没有落实的政策、措施等于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无从体现。 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仅仅是收费吗?把管理权限混同于单项财权行使、赚钱的所为,这是将管理极端简单化的表现。的确,好的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管理不是为了收费了事,这是管理导向的错误,会造成管理可有可无,机构形同虚设,人浮于事,最终断送了事业。 再次,协调就是喝醉,这是将管理极端庸俗化的表现。当然,协调是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平衡,对各方倾向、意见进行妥协,但决不是一喝了事。管理既要协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使二者利益、愿望与目标等大体相一致。做到上下同心,形成组织的凝聚力。要协调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最终目标与近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也要协调管理者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还要协调被管理者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达到1+1 2的系统功能效应。还有一种管理误区就是一味多订制度,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从而导致规章多如牛毛,有否贯彻执行则无人问津。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文山”现象,管理者须签阅大量的文件,哪有时间、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实,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了管理,有了制度,只是为管理准备了一些基本前提、准备了一些条件,这只是管理的开始,实际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觉执行这些规章,是需要监控、需要调研的,这都是管理的题中之义。制定过多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因此规章过滥也会影响管理的效能。 三、新时期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走向 决策的科学化。作出一项正确而充分的决策,有赖于准确而充分的信息,也需有一套动力机制去刺激决策付诸实施。传统的管理以领导者“拍头脑决策”为主,凭经验、凭主观决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寻求决策的动力机制,健全为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办公的自动化。办公系统是决策系统与操作系统的衔接环节,是落实决策的重要一环。制度、决策的落实在于执行,它涉及到办公环节的启动,传达贯彻、督办决策的实施到位。传统管理中的这些环节都已齐备,但缺乏的是高科技手段。现代管理就是要借助于办公自动化技术,成倍地提高政务效率,建立督办网络体系,使事中、事毕都存在可测性与可控性,使决策者、管理者随时能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以便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管理的信息化。无论是决策,还是日常管理监督,都需要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反馈实施信息是管理的要求,总结反映、宣传信息是管理效能的体现。因此,信息化管理是走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通过重视信息反馈,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注意管理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随时调整管理的目标和方式,达到优化。 监督的经常化。好的管理,必须伴随大量的、经常性的日常监督,否则,薄弱环节随之产生,突变因素随之潜伏,久而久之,随着问题的累积,可能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发挥群众监督,加强内控建设,充分利用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使问题、隐患没有藏身之处,是十分必要的。 管理的法制化。依法管理是今后行政管理的大势所趋。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深化,我国行政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我国制定了成千上万的涉及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规章,这大大改变了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管理机关依据政策进行管理,而使行政管理具有很大随意性的弊端;另一方面,我国通过《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行政救济的法律制度。在这一基础上,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提出“依法行政”的口号和要求,管理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这对新时期的行政管理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管理将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也更普遍地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展开。 经济行政管理论文:论行政管理的经济性评价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 经济效果 社会效果 论文摘要:本文从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两方面,对行政管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提出了行政管理经济效果的评价标准、考核办法,以及定量的评价方法。 一、行政管理经济效果 一般认为,经济效果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投入的劳动消耗同所得到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行政管理经济效果实际上就是行政管理的投入与劳动成果(或产出)之间的一种特殊数量比例关系。如果用f表示行政管理的劳动成果,用c表示对行政管理的投入,用v表示行政管理的经济效果,那么就有下式: v=f/c (1—1) 行政管理的作用具有“国家目的的行政作用”和“社会目的的行政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政管理的效果也就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社会效果;另一类是经济效果。而行政管理的耗费则是指产出这两类效果所消耗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分析行政管理经济效果主要是结合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等分析行政管理的产出和消耗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提高产出、降低消耗,并对产出和消耗作出一套评价的标准和考核的办法。本文将主要从经济效果并辅助社会效果两方面来重点分析行政管理的经济性。 二、行政管理经济效果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 行政管理的劳动成果是一种与投入或消耗不同质的东西,一般来说,具有直接不可比的性质。从现行的评价方法来看,往往是采取定性评价,这种评价属于语言阐述,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和不准确性。但是任何相关事物,总是有一定程度的同质性,现代应用数学和其它分析方法为我们把具有一定同质性的事物通过某种特殊的方法转换为定量的表述提供了可能性,这为我们建立定量评价行政管理的经济效果创造了前提条件。 如果我们舍去行政管理产出的其它一些效果,直接用财政收入来作为行政管理的间接产出并以其来作出评价其经济性的依据,在理论上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它可以提供一种评价的思路。从财政支出的各项目来看,它不仅对经济效果有直接的作用,而且也是取得的社会效果好坏的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对行政管理产出的评价和考核,用财政收入来作为评判依据是比较合理的。因此,对行政管理经济性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就可以利用其与财政的相关性转化为定量的评价方法。具体的评价指标也完全可以借用现行我国财政分项目收入情况和国家财政分费用类别支出情况的指标。(见表2—1、2—2。②资料来源于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 1.财政指标的评价标准:从表2—1、2—1可见,我国财政收入和来源指标为各项税收、能源交通重点基金、预算调节基金收入、教育费和其它收入。作为分费用类别支出的各项指标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它支出等。由于他们都是数字指标,其评价标准就可以从其绝对数量的大小或一些相对指标进行评价。 2.财政指标的考核:在上述财政收入的实现中,起直接作用或是较大作用的是来自社会的各项税收,它占了整个税收的96.73%,其余部分仅为3.27%。而创造这些税收的起最根本作用的是各类企业及其它经济组织,这类因素在我们的评价方法中被称之为直接作用因素;而起着控制、监督、协调、服务的行政管理,称之为间接作用因素。其考核也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①财政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②财政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③财政在对社会文教事业方面的作用;④财政在国防、其它领域的作用。鉴于篇幅关系,这里不一一赘述。 三、行政管理经济效果的评价方法 以上分析为我们建立一种特殊的行政管理经济效果评价方法打下了基础。下面我们从编制定量的方法来对行政经济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建立这种方法的步骤如下: (一)建立表格 1.按现行的部门分类标志将行政管理的产出的类别分为1、2.……n种,每一种产出的类别所对应的细分类数目为d1、d2……dn,而为了解决各种性质的产出不均等的情况,我们用k1、k2……kn来表示行政管理产出的均衡系数。最后,每一种产出的效果我们都以社会效果(用t表示)和经济效果(用v来表示)这两个指标来衡量。 2.将行政管理这类间接作用系统分为若干小的组成单元,并用s1、s2……sm来表示其细分类,用p1、p2……pm来表示对间接作用系统的人数,再用a1、a2……am来表示投入在对最终产出起直接作用上的资金,用b1、b2……bm来表示分配到对产出起间接作用因素上的投入情况。最后就得到一张表格(见表3—1)。 (二)评价各间接作用子系统的产出效果 根据间接作用因素对产出的作用再考虑到实际情况予以评价出各组成间接作用系统的子系统的效果(包括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对社会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间接作用系统的各子系统对产出所起的作用大小来评判。一般可以从社会效果的主要指标来进行(在下例中我们用财政收入来代替作为评判标准)。对经济效果的评价则可以根据间接作用系统各子系统对经济效果所起的作用即财政收入指标来进行相关性评价。 我们在表3—1中用xijyij来分别表示行政管理这类间接作用系统各子系统对所产出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的定量评价值,它们可以用下列矩阵来表示: 从每一个横行中,我们可以得到对组成某一行政管理系统的子系统的间接作用的因素的评价值,令它为ei,那么ei可以用下式表示: 全部行政管理子系统的评价值为:mmn 在每一纵行中,可以得到行政管理子系统的每一个子系统所产出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的评价值。用rj来表示: 行政管理的系统的产出所得到的总评价值为 (三)求产出系数和消耗系数 1.产出系数。产出系数是指每一种间接作用子系统的评价值在全部间接作用系统的总评值中所占的比重,如果用fi表示产出系数,按1—1式所设,则: 2.消耗系数全部投入所起作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在间接作用系统的各子系统因素上分别投入的资金bi,另一部分是投入到直接作用系统各子系统因素上的资金ai。所以全部作用因素的总投入为hi=ai+bi,总投入则为: 按1—1式所设,消耗系数应为ci,则: i = 1 (四)求行政管理经济效果系数 根据1—1式,行政管理经济效果系数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从上式可以看出,行政管理效果系数有如下几个特点: 1.当0≤vi 1:在一般情况下的行政管理中,产出总是大于零,极限情况是等于零,即有fi≥0,而消耗系数总是为ci 0,所以一般情况下,总有vi≥0。这种情况可以说明不管在任何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总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效果的大小程度如何,就有极大的区别。 一般来说, 0≤vi 1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反映行政管理经济效果如下几个问题: (1)行政管理的效率特别低下。在理论上可以说明该地区或部门的投入与产出大大背离,直接反映出了行政管理工作的低效性; (2)该地区或部门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配置极不合理,出现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甚至官僚主义特别严重; (3)该地区或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大大超过了按效率配置的原则; (4)某种程序上也可以说明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发挥或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极其低下。 2.vi=1:即fi=ci,这是现实中的产出与投入在“价值”上相等的情况。从经济效果的情况来看,这相当于生产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即在此点出现了行政管理这种投入与产出不同质的两类事物间接出现了平衡,但并未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在行政管理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现象的重要意义: (1)众所周知,在行政管理系统中,考核其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高效率,但是究竟如何才算是高效率,却无定量的标准。而这种评价方法间接地给高效率提供了一个定量的在投入与产出相对平衡时的标准。 (2)这种评价方法不但可以指出工作效率的数量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指出行政管理组织结构的定量分析问题。 (3)它有较合适的可比性。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任何一个系统中,只有在一定相似或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才是有价值的。3.当vi 1时。这种情况说明该地区或部门的行政管理效果与其它地区或部门相比取得了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并且可以反映出其工作效率或社会、经济效果从量的方面高于其它部门的程度。一般来说,当vi 2时,就可以说明其工作效率、人员配置、行政管理组织结构等趋于合理和有效,同时也可以说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四、几点启示 1.我们可以根据各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经济效果系数的大小标准,按照市场配置行政管理资源和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计划配置资源相结合的原则,提出调整或改革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按照保证能够使市场经济有秩序的正常合理运行及行政管理的高效率来促使行政管理这种特殊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从而保证行政管理机构结构合理化; 2.在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中,应摈弃那种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专业式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原则,将现存的“产品控制型”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按vi系数应等于或大于2的原则进行重组,形成综合管理型的行政管理部门机构,使我国行政管理尽快走出条块分割、互相排挤的格局; 3.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适当扩大地方行政管理的权限。根据行政管理经济效果系数调整地方政府与中央各部、委下属机构的权力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央应主要根据制订相应的法律和从宏观调控来履行政府的各项管理职能,缩小乃至撤消在地方上设置的不必要的条条机构,只要地方政府能够决策、组织、监督、控制和服务的事务,就应由地方政府来办; 4.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的管理,逐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严格实行“定编定员”的总控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远远未能达到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较低标准,人浮于事现象处处可见,工作效率极其低下。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比较差,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行政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经济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分析与建设思路 专业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直接载体。高校通过划分专业来设计教学体系,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人才。不同的专业是由各学科理论知识依据不同规则和方法进行归集、配置所形成的。所以,专业成为学科、师资、课程、设备等资源的集结点或配置平台,是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关键。 专业设置和建设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相同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课程等资源配置也大体相同,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但由于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及其侧重点的理解、设定不同,即使相同专业,其学科、课程、师资等资源配置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相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持久、稳定、系统、规律性的特点集合而成为特色,即相同专业的不同特色。 一、专业特色的形成条件 1.历史条件和因素 许多专业的产生和形成,都是应当时社会实践包括生产、管理、军事、政治等急需而设置的。以后的发展、延续和壮大往往都蕴含着起初的历史痕迹,并渐进凝结为特色。 2.环境资源因素 专业的成长、发展和演变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完成的。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院系的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和浸染专业的成长。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差别性的特点。 3.时间因素 专业特色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色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需要酝酿、产生、更新、变异,经历无数大大小小的生生息息、重组再造、演化整合等,最后由每一代变异留存下来的富有生机的因素凝结为新的变异体并呈现特色。这里有两点:第一,特色是在特点上形成的,是由诸多特点有机组合而成;第二,特点与特色的不同,在于特点可能是暂时的、短期的,而特色是特点在不断地更新、变异、整合中最后形成系统、持续、稳定的状态,是特点之有序集合。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时间,特色是很难形成的,或很难称其为特色。 总之,专业特色应当在一定的历史延续中和特定的环境资源里,经过较长时间和几个阶段的发展,逐步融合而成。 二、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 1.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 以政府为管理主体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特点。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的一般过程,是行政管理研究的传统,相应地,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传统搭配方式形成了政治学背景和倾向的特点。然而,随着行政管理向法治化、科学化的扩展和推进,以及行政与法、行政与管理技术的日益融合,行政管理开始告别传统时代。同时,与政治相对分离的行政管理开始向各领域的分部门管理延伸和扩展,出现了教育行政、卫生行政、文化行政、军事行政等,行政管理衍生、推进至公共管理阶段,步入公共管理形态。经济行政正是在这种格局下独具形态、在理论及理论实践的发展中蔚为壮观。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尤其是当今时代的主体活动,管理经济一直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另一方面,在专业行政部门日益分化、发展的格局中,经济行政也成为独立的领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壮大。何况任何领域无不包含和渗透经济活动而成为行政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使得经济行政不仅具有不断壮大、相对独立的领域,而且具有广泛的覆盖性。 2.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含义和支撑体系 经济行政是指以经济活动和领域为对象的政府行政管理活动,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是指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在遵循传统、保持行政管理专业基本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和突出经济及经济管理课程、师资、实验等资源配备,以培养懂经济、知法律、擅行政、会管理的经济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在实践中,经济行政与公安行政、司法行政、人事行政、军事行政、教育行政、文化行政、医疗卫生行政、社会工作行政等并列存在、相互区别。 专业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时空因素,一个是时间维的历史传统因素,另一个是空间维的资源环境因素。这里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在历史渊源上,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由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演变而来。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创建于1981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设立该专业的高校。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及其交易、竞争行为和有形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过程。既是政府行为,又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市场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是经济、行政、法律融合一体的经济行政管理,具有突出的经济性。 1998年,教育部组织调整高校专业目录,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不复独立存在,学校的相应专业转型、扩展为行政管理专业,设于公共管理系下。整个专业的转型经历了名义阶段、板块阶段、覆盖阶段,目前正向融合阶段发展。这个过程中,在探索和保持行政管理专业一般特征的同时,工商行政管理由课程、师资、周边专业学科、相关社会资源支撑的经济行政特色保留了下来。 在环境资源上,学校以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见长,相应的师资、课程等资源丰富。学术氛围也以经济学、经济管理学为主调,同时,又有较为齐全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和历史较长、特色鲜明的法学学科专业。这个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显体现。学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与规范。分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和文法4类提出学科基础课课程设置方案,原则上统一执行。学校结合专业和历史等情况确定专业课设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原则下融汇了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因素,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并反映了专业特色。例如,公共基础课中有“高等数学”课,学科基础课中有“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政学”、“统计学”等经济管理课程,在专业课中有“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同时,行政管理的核心课、基础课诸如“政治学”、“行政学”、“领导科学”、“公共政策”、“公务员制度”、“行政伦理学”、“公共管理”等数量和理论知识比重充分,功能不减,既保证行政管理专业的本色,又具有经济行政特色。 在时间因素方面,学校有17年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并赢得较高声誉;行政管理专业也有了11年 的办学历史,并于2000年建立了北京市属院校第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2007年成为北京市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第一个重点建设学科。经济行政特色在历史延续和探索中日趋成熟、稳定。 在社会资源方面,学校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学会、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与交往,包括会议、调研、课题研究、咨询培训等方式。近年来,与北京市发改委、市政管委、城市科学学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社会工作委员会等建立新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了经济行政的社会根基,进一步扩展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管理空间。 在学术研究和专业建设比较交流方面,有可供分享的成果和可资借鉴的经验。经济行政的研究著作有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蒋云根教授编著的《经济行政管理概论》。学校工商行政管理研究领域,自80年代后期,陆续出版了《企业行为规范》丛书、《工商行政管理》系列教材以及多部单本著作;完成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委社科基金以及国家部委有关经济行政方面的科研项目。近10年来,各高校的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都依托所在院校的资源、历史等,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以其历史和经验获得独特优势。 三、行政管理专业的价值评估 1.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公共经济与市场经济比肩在我国呈后发之势。公共管理在后市场经济时代是维护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强烈。作为北京市重点大学和人才培养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拥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公共管理资源,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属院校处于前列,应当发挥学科优势,为北京市培养经济、行政、法律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 2.行政管理专业在学校的地位 公共管理学科与工商管理学和经济学并驾齐驱有益于丰富学校学科类型,完善学科结构,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实力较强,公共管理学相对较弱,但具有良好基础并在北京市属院校居于前列,搭建了学科结构有力、专业齐全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平台。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的母学科,历史长、特色显、有优势,应当成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增长极。 3.学院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后盾和平台 行政管理专业依托的城市学院,是为专门和更好地服务于首都而建立的。学院依托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设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以及首都经济研究所、不动产研究所。这种专业学科环境既具有复合型、交融性,又不失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宗旨,有利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学科发展,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塑造和体现;同时,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筋”,对相关专业的发展具有粘合、伸张的作用。 四、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路径 1.在既有体系中巩固特色 一是丰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从课程上体现特色。保证专业通行的基础课程。“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必备的学科基础课不缺门;通过课程建设,增强课程针对性,力求精要;通过沟通研讨,达到课程之间相互了解、互补和融汇。保证体现特色的经济学课程。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外,还应坚持开设“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通过考试与考查、必修与选修的制度设计,优化经济行政效果。开设“法学原理”、“行政法”、“经济法”课程,满足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功能需求。进一步完善以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为核心的政府监管和经济监管课程板块,实现理论、政策与实践的贯穿,经济、行政与法律的融合,凝结和强化监管功能的专业设计。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特色。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讲解、案例政策分析、参观考察相结合;选聘校外、政府、企业的专家,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或储备,在专职教师组织下,穿插搭配兼职教师的专题和讲座;通过“数字城市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条件,加强软硬件功能开发和综合利用。同时,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控制教师选聘结构,充分调配现有资源,形成学术型、讲授型、实操型师资的有机搭配。 2.将特色的基础拓宽,触角延长 拓宽与之交往的经济行政部门范围,由工商行政部门扩展到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进而扩展到发展改革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市政管理部门、社会工作部门,建立制度性联系;在上述政府部门和系统建立实习基地,形成持续联系,延伸触角;通过科研和教师纽带,与上述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增强教师对实践的了解,增加学生直接、间接的实践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聘任、聘请兼职教师、指导教师或吸收为团队成员,增加互动通道。 3.在学院复合学科环境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生 学校的城市学院是系、所合并的学院,学科专业较为宽泛,教师的专业领域更加复杂。学校规划城市学院建设发展两大学科——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院、系、所,学科、专业、方向相互交织,对学院的组织管理和业务规划提出挑战,同时也提供机遇。处理不好,各种要素混杂交错,内耗互扰;处理得当,相互倚重,相互交融,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实际上,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两个学科具有新兴和开放的共同特点,又有在区域和公共方面的融汇之处。两大学科的交融为各自学科及其之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富营养的土壤。行政管理应当借助公共管理寻求应用空间,借助区域经济管理增强经济行政特色。 4.在国际交往中检验调整,发展壮大 经济行政特色不是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和体制独有的,在世界市场经济国家也能找到学理和实践的例证。政府管制领域是经济行政的集中体现领域,这一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日益关注的热点。 政府监管、企业社会责任、公共工程等话语和理论体系是值得关注、研究、探索和借鉴的。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有助于在国际环境中检验、调整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有助于从理论上深化对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理解,从而不断延续、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发展。 经济行政管理论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经济 全球化”给 1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 历史 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 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 3 为适应“ 经济 全球化”, 3.2 设置规模适度、权责明确、结构优化的行政机构 政府规模与人员应当与其担负的职能相匹配,尽可能做到规模适度。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界定不同层级的职能和权责,以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落脚点,建立一个规模适度的政府。 设置行政机构的关键在于理顺职能关系,合理配置权力。明确权限职责。优化内部结构,调整机构内部分工,相对集中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权力。 3.3 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政府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好各项管理和服务职能,保持自身顺畅、高效运作,就要理顺内部关系、完善运转机制。首先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要 科学 划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与财权,确立规范的利益和激励机制。其次是行政层级问题。发达国家的政府层级一般不超过三级,而我国是五级政府的体制,因此在政府运作效率上就产生很多问题。 经济行政管理论文: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究 摘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转化等全过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具有以下十个特征:产业形态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产业构成服务化、知识资本化、发展可持续化、设施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接着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和行政绩效管理,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知识经济; 行政管理; 知识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 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 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 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 知识的研究、创新, 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 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经济行政管理论文:知识经济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影响分析 摘 要:本文探讨分析知识经济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影响。本文从知识经济的概念出发,对比研究了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不同,认为企业组织管理将被转移为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管理,将冲击企业整体行政管理政策,在此基础上求才、用才、育才、留才、四方面从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行政管理;人才 从企业竞争与经济生活演变的角度分析,人类早期从土地、牲畜、资本的竞争,历经六十年代以成本为主的竞争,到七十年代的质量竞争,八十年代的全球化竞争,九十年代的以创新为主的竞争,其演化轨迹是逐渐由有形资产转变到无形资产的竞争,随着电子产品与网络信息的发达,组织管理的典范已产生划时代的变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院教授莱斯特•梭罗在所著“知识经济时代”及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所著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均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意指经济的推助力不再是有形的资产,而是诸如专利、技术及知识等的无形资产。在以“知识”为中心的竞争时代及知识将大规模影响经济活动之际,企业如何调整行政管理值得进一步探讨,故本文拟就知识经济对管理变革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并提出建议。 一、知识经济的定义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识信息的激发、扩散及应用的经济,创造知识经济跟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它超过传统的土地、资金的要素成为支持知识经济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简言之就是把知识的创造、知识的传播、知识的移转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叫知识经济。 二、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不同 在农业时代,主要依赖劳力、牲畜及土地等有形资源进行经济生产,其知识应用方式主要是重复使用,具体表现在经验知识的代代相传,而有形资源之使用报酬率则具有“递减”的特质,例如土地愈用愈贫脊;在成本效益方面,则呈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对价关系”;而主要的生产者代表为农民,代表性组织为农村。在工业时代,依旧仰赖资本、厂房、机器等有形资源,其资源使用报酬率依然是递减关系,在知识应用方面,主要是工作手册、标准作业程序,其成本效率主要在追求达成经济规模,主要的生产者为工人,代表性的组织为工厂。 到了当今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经济活动、组织生产与管理则有了革命性的改变,首先,经济生产的资源转移成无形(无重量)的资产——“知识”;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则是依赖不断创发的知识,而非代代沿用的知识与一成不变的作业规范,且由于知识具有不耗损性、共享性,以及全球化市场的保障,所以知识的使用报酬率具有“递增”的效果,例如生物科技业者对产品之特定成本的投资,待其制造成功后,其收益将有数倍的惊人效果。一般而言,会计师、律师、程序设计师、大学教授,都是知识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且一旦知识工作者充斥组织后,组织形态之发展极致,将可能形成如大学、医院之类的组织,即员工多为高度依赖知识以完成工作之专业人士,此时,领导者多只能扮演协调、沟通、支持及促进的角色,知识工作者将获得较高的工作独立性。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将被转移为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管理,而这将冲击企业整体行政管理政策。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 (一)求才方面:知识经济时代,较具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或其他知识密集产业,将面临所雇用员工的专业素质日益提高的挑战。传统所偏重的员工特质,例如忠诚、稳定、奉命行事、擅于背诵,遵守僵化作业流程等,在知识经济时代,恐反而成为负面素质,所以应积极雇用具想象力、敢突破传统、挑战极威,懂得随机应变、擅于创造特质的人才。 (二)用才方面:就内部管理而言,在员工考绩制度上可加重对其知识应用或研究发展的表现;另可提供多元参与管道,使员工可以在重大决策及人事制度上发挥影响,并加强推动“提案制度”,在不刻意强调所提建议的功效性前提下,对任何成员创意均给予正面支持。 (三)育才方面:人力资源相较于其他组织资源有较高之维护成本,站在“知识折旧”的观点,如果不加以维护,知识创造力势必降低,主要的维护机制来自训练与教育,训练可以维持基本工作能力于不坠,教育才能真正厚实知识创造能力,二者不可偏废,并且不可混淆二者功能。 (四)留才方面:以前企业用以留住人才之最主要制度在于健全的退休及福利制度,以及优厚的入股及分红制度。如今如何透过工作设计、工作丰富化等增加工作内在报酬的方式,来重新调整员工工作内容及界定新角色,恐怕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外,站在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角度,任何一个成员都是知识的载体,尤其是关键或资深员工所具备的组织经验、知识与见解,都是其他员工作无法比拟,所以如何避免关键或资深员工流失,或透过管理以减少人才流失所造成之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许多企业对于离职人员,大多是举行感性的送别茶会了事,并未对其过去工作信息作系统性的探究与保留,而这将不利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 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经营特色,主要表现于知识将取代有形资产,成为竞争的主力,善于管理知识者就能取得竞争优势。因此,以优质行政管理策略推动企业经营的思维,必须重视企业的人才管理运作历程,透过参与、整合与落实的系统思考原则,建立一套融合知识经济时代特色的人才管理策略,发挥集思广益的力量建立具有共同愿景,讲求主动、效率、适用、创新的精神团队,将企业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综合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优质行政管理策略来推动企业经营,必须做好企业内优秀人才的管理,同时我们必须深刻再次认识到建构推动企业发展的方案是企业行政管理的永久性投资,除了关系着企业兴盛未来的发展,也肩负着企业员工在工作、管理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任务,是企业发展扎根的百年大计,必须积极周详的运用企业的行政管理策略,创建一个具有优质的文化氛围的企业,经营优质企业。 经济行政管理论文:基于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研究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超越国界的世界经济活动。世界经济活动具体是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它是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和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发展生产。在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化程度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的提高,进入到了世界的舞台中。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客观规律,有力地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进入90年代,现代技术革命在更深的层次推动着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演进。世界经济活动主要由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所组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两大源泉。 一、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首先是生产国际化。生产国际化是国际生产领域中分工合作及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这种分工方式在国与国之间进行,构成了国际生产网络体系。这种现代的分工方式已经不是在国家层次上的综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门层次和企业层次的专业化分工。其次是产品国际化,也就是出口生产所占生产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形式是现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几乎所有国家的众多企业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与国际商品交换。最后是投资金融国际化,随着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不断发展,使国际间资金的流动日益频繁,从而促进了投资金融的国际化。为了适应于国际化的大浪潮,各国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投资金融的管制,还提出许多鼓励措施,促进本国对外投资的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浪潮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流观点。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的经济来说,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快。但是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承受着全球背景的巨大压力,甚至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安全的因素。 三、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不断的会有问题发生,因此,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如下: (1)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职能在经过很多次的转变之后还是不完善,尚未完全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 (2)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无法适应行政法制建设。长久以来,对管理经济的手段主要是运用于行政手段,这就容易使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过程中缺乏法律保障。 (3)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地方行政部门的层级过多,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清,协调能力差。对于行政机构的设置、职权划分、运行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解决对策 健全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就是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中,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以转变地方各级政府职能为重点,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1)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的重点就是转变政府职能。社会和经济的有序运行,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有效地调控经济,做好市场监督,做到政市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2)设置适当的规模,明确责任,结构优化的行政机构政府规模与人员应当与其担负的职能相匹配,尽可能做到规模适度。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明确各级职责,以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宗旨,建立适度规模的政府。 (3)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要理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要承担各项管理和服务职能,保持各级政府顺畅、高效运行,就要理顺各级政府的内部关系、不断完善运行机制。 总之,全球化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是人类的生产、经济乃至社会文化活动的必然归宿。全球化的基本推动力源自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必然伴随区域化和民族化的过程。在某种条件下全球化是通过区域化来加以体现的。 经济行政管理论文:浅析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加强经济意识培育 [摘要]现代经济意识,是现代社会中行政管理人员必备科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时代要求。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应当自觉加强现代经济意识的学习和培育。 [关键词]行政管理人员;经济意识;培育 行政管理人员是指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从事管理活动的人,也泛指一切从事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繁重的历史任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也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办事。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人员是否具有强烈的、科学的和清晰的经济意识,是判断其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尺。 一、 行政管理人员加强经济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1. 从国家层面看。目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引起众多领域的深刻变革。在新的世界格局面前,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领域将更加广泛,与各国之间生产力水平的较量将更加激烈,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也会更加激烈。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演变为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破坏最强、危害最久的深刻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长期负面影响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 三、 行政管理人员培育经济意识的主要渠道 1.个人成长。对于个人而言,其经济意识往往受个人成长条件影响,如父母所受教育、当时社会环境、个人成长经历,等等。在这一渠道中,其经济意识的培育常常是被动的、不自觉的,但是其影响又是潜在的、深刻的。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果是负面的影响,就需要在后天修为中加以矫正和调适。 2.专业培养。专业培养是培育个人经济意识的主渠道。专门的初等或者高等经济专业往往对学习者进行系统的经济学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和具备一定的经济实践能力。通过专业培养,个人会自觉形成一定的经济意识。学校选修或者兼修课程也会提供经济专业课程学习机会,成为个人培育经济意识的重要渠道。 3.组织学习。学习是组织天生的而且是最重要的职能,因为组织本身就是一系列知识、资源的结合体,需要不断地获取知识、资源,更新知识、使用知识、创造知识。对于处在组织中的个人,参与组织学习也是其与组织共同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一方式则是个人工作之后经济意识的重要培育渠道,包括日常学习、经济讲座、短期培训等。 4.个人修为。从内涵上说,个人修为是特指个体建设、个体修养行为,是个体修学储能的重要路径,表现为个体能力、素质、本领的建设和发展。从行为主旨上说,个人修为旨在个体主观世界修炼。个人修为与组织学习互为依存、辩证统一、和谐发展。个体虽小,但小个体可汇成大集体。好学、善学是个人修为的思想前提,也是加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价值基础。因此,个人修为对于培育经济意识也至关重要。作为行政管理人员,应自觉加强个人经济意识的学习和培育,使之符合国家、地方和组织发展需要。 5.实践锻炼。对人类来说,经济活动是最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在实践中锻炼和培育经济意识,效果更加明显、感受更加深刻。个人的经济意识是否科学、是否可行、是否先进,唯一的检验标准是实践活动。因此,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而言,培育符合时代需要的经济意识,既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具体实践问题,要做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 经济行政管理论文: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知识经济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知识经济发展对社会各方面都有一定影响。因此,探究知识经济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具有实用价值。本文阐述了知识管理的内涵,探讨了知识经济给行政管理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知识经济;行政管理;影响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当今社会,提到“知识管理”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个概念:在面对与日俱增的、非连续性环境出现一定变化时,就可以按照组织的适应性及生产条件、以竞争能力等各种现实情况,制定出迎合性措施。合理科学地认识“知识管理”,这种管理就是将人作为中心位置,把信息当成理解的基础,将创新知识当成最终目标,将知识作为一种能够开发的资源对待。总而言之,“知识管理”即为人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获取和运用集体知识以及技能全过程。从结构上来看,这种管理可以划分成两部分,就是管理人力资源以及管理信息资源。最终的目的是将人对知识创新以及处理信息二者有关能力的有机结合。 (一)在行政决策上的转变 因为广大群众们就政策是如何出台的这一过程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无法对实际中对政策的执行进行对比,哪怕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有一些扭曲和变形也不得而知,那么我们的监督又从何谈起呢?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使网络形成了对行政决策监督的无形之网。随着网络被广泛地运用对行政决策的监督上,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决策过程的清晰度和了解度,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群众通过网络便能够轻易地了解到行政决策的内容,将不同的决策方案和自身的利益作对比,看清自己的立场,然后发表自身见解。 (二)建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在以知识为经济的时代,一方面日后知识必将在行政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人可以对知识进行掌握以及驾驭,并且可以由此对行政管理进行创新和改革,所以这些全部原因都将人置于经济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时展相较以前更加突出和明显了;另一方面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逐渐开始追求自主性和个性化自我价值,并且由于人在行政管理中地位变高的缘故,他们的这些追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完美的释放,“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此得到实现。 二、知识经济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的时代,领导自身的知识含量直接间接的成为了下属们判断其是否有能力担任该职位以及是否有能力胜任工作的基础条件。领导干部们也好、管理者们也好首先肯定是要踏踏实实地学好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等符合时展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对法律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这个可以参考“依法治国”。而且最好是对所在行业要求掌握的专业类知识进行一个较系统较全面的学习,还最好对一些现代科技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不但如此,还要掌握和认知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准确履行自身职责。当今社会知识随时都在进行更新,而且速度难以把握,所以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新添和补充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二)对行政绩效管理的影响 所谓行政绩效的管理就是指根据绩效评价来对被评价者按照一定的指标和参考一些标准来对比分析,考察、评定、奖励被评者在一定工作时期内的工作,并且进行一些相关培训活动;通过不断地探索以及不断的创造可以有效地拓展组织目标和组织价值的新视野;逐渐完善一些奖惩体系,努力实现对管理思想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完善和实现。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绩效管理上也体现出知识的重要性。要争取做到与效益相辅相成。知识经济大环境下,知本非常的重要。知本的地位也位于资本的前面了,拥有多少的知识、拥有什么样的知识以及怎么样去运用知识等等已经成为促使经济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了。这便要求组织管理者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量来将战略和运作相结合制定有效的知识管理相关战略,同时对内部知识资本作出高效合理的调配和安排。同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己的知本能力自身必须要了解,同时对竞争对手的知本情况有个了解的话会让自己更胜一筹,防患于未然。 作者:孙晓莉 杜军贤 单位:国家电投集团宁夏能源铝业中卫热电有限公司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宁夏分公司 经济行政管理论文: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工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其在各领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调节和控制作用,规避和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或问题,为有关交易行为的开展提供一个有序、公正的市场环境。文章主要从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入手,阐述了工商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结合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对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以促进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作用 1引言 工商行政管理是对市场加强管理的常用手段,其在维持稳定的市场秩序、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结构转型已进入成熟阶段,在这一趋势下,企业和消费者,深刻意识到工商行政管理作为一种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手段,其对推动自身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且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加剧,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在经济发展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逐渐彰显出来,需予以足够的重视。 2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2.1对经济的管理操作 经济领域内的企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而工商行政管理的服务对象即是广大企业。针对企业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对其所开展的经营活动进行规范和监督;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困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及时予以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协调社会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规范或督促企业的经济行为,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2.2协调服务 协调服务是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所具备的一项特色行政服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将企业与消费者联系起来的枢纽,其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这种服务性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落实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具体做法为:对企业与消费者各方的需求进行明确,并通过整合当前的市场资源来满足不同群体的发展需求,以为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有序、公平的市场环境。 2.3建立良好的信誉制度 新时期,应将我国经济结构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在企业与消费者进行市场交易的活动中,难免会出现商品质量或其他纠纷问题,对企业信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构成威胁。此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需发挥其相应的职能,对双方在交易活动中所产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以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外界形象。 3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商行政管理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在于监督和服务,同时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还要完成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从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保障与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新时期,经济结构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对工商行政管理的内容和思想进行了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环境和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基础和动力,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运用监督和服务这两大职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由此可见,工商行政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补充、共同存在的,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依靠自身调节,还应借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具备的制度调节、政策调节、管理调节等,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宏观调控手段,以促进和保证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市场经济结构主动转型的目标。 4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4.1强化市场监督 强化市场监督是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比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通过对企业实施市场监管制度和商标注册等级制度来规范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行为,充分体现出了这一基本职能的价值。另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给企业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实施了市场竞争管理办法和商标注册管理办法,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避免企业由于自身利益问题而破坏市场竞争规则,造成市场秩序的不稳定。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垄断不公平的交易或竞争行为。在我国市场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采取一些违反法律法规的竞争手段,扰乱了市场秩序,针对这种情况,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对这些企业进行监管和处罚,以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2)保护企业商标权。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商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若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商标进行保护,则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构成威胁。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采取有效手段对企业商标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完善分类监管制度,进而促进整个监管体系的精细化发展。(3)加大打击违法广告行为。广告是企业常用的宣传手段,但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广告的信息或作用进行造假,对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净化整个市场环境,应加大对违法、虚假广告的打击力度,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而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稳定发展。 4.2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是衡量一个企业发展水平、信誉程度等的主要指标,直接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向消费者宣传有关的法律知识,并确保消费者能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到自身维权中,以保障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稳定。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保护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意义,有效强化了工商行政管理的合法性,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外界形象,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4.3构建完善的监管制度 构建完善的监管制度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可实现市场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经济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这对促进市场经济的高效、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操作主体,是将政府与市场联系起来的桥梁,政府可通过调整价格、改变供需关系等形成价格机制,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行为进行控制和监督。 4.4强化了企业管理的力度 企业应真正意识到工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价值。因此,在新时期市场经济下,企业需在结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财会等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和完善,以从管理层面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行。另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有效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序、公正地进行,故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提供有力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奠定基础。 5结论 综上所述,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对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合理的干预与介入下,对市场秩序与经营环境进行规范、管理,使其自身执法效率和效益得到提升,确保其自身工作职能的充分发挥,以做好市场经济发展的服务者和监管者。 作者:宋萌 单位:保定市投资促进中心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高专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组”渗透“岗位群”实践模式研究 【摘 要】移动通信专业是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的专业,如何让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移动通信岗位群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经过提炼、整合和归纳,最终确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系统化的课程组开发,使课程内容更贴近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特色。 【关键词】岗位群;课程组;工学结合 移动通信是目前最理想的个人通信服务工具,它满足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通信的愿望,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近年来移动通信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3G技术的商业化应用,3G技术的巨大市场及3G网络的巨额投资给移动通信相关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数量也随之剧增,作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本专业学生可选择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三个: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技术工人、移动通信行业中的低端工程师、移动通信相关第三产业员工。 本专业应始终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走校企深度合作的开放式办学道路,充分利用行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优势,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与合作企业对专业进行共建共管,实现学生入学、培养、就业全过程一体化的深度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双方及时沟通,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应基本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行业岗位认证资格标准,围绕校企双方联合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 本专业应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学生的就业岗位,根据岗位群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分为: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网规网优、光传输技术、GSM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技术、CDMA2000技术这6门核心课程,在核心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岗位的需求,实现工学结合。具体的核心课程与对应的岗位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核心课程及对应岗位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走向职业化教育,职业资格证书被纳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学生可以在校期间进行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可以以目前较为流行的中兴NC认证作为出发点,中兴NC认证与目前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也较为吻合,可以确保学生的通过率。 为了让课程组能够更好地体现岗位的需求,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学校的专业课程老师要送到企业进行定制化培养,保持学校教师对行业最新技术的不断学习,由校方专业教师、企业讲师混编师资来构建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确保教学的优质实施。核心课程由混编师资共同教授,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到教材的使用情况均由双方共同讨论完成,整个课程的开发,既符合本专业高职高专的学生特点,又与企业进行紧密对接,保证了技术的先进性。对课程的教授,专职教师以基本理论与文化修养以大学教育为主,企业的兼职教师以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基础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科学的生活习惯与学习方法,教授专业基础理论;企业主体的职业素质与技能训练包括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实习、就业等均以企业方为主导,企业对学生的培养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接受的教育贴近行业、社会的需要。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应积极加大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要涵盖现代通信全部主流和热点技术,完全模拟真实的现网运行环境。 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的充实以及企业专家的介入,可以极大地改善了专业办学条件,实践教学课时大幅度提高,突出了专业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本专业还应开设了岗前综合技能培训课程,本课程由企业的兼职教师来担任,采用工学交替的培训方式来完成,有利于企业灵活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在用工淡季,本课程在校内完成,由企业兼职教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和仿真软件进行综合项目的培训,让学生能够把零碎、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在用工旺季,本课程在校外完成,由学生根据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从三门实训课程中任选其一来完成,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浅谈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我院移动通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通过分析在移动通信专业设置的“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等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参赛要求,从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实训项目开发、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等五个方面阐述职业技能大赛对移动通信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移动通信;专业建设;高职教育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在信息化领域中显示着重要作用,工业与信息化部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相关要求,编制了《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推动三网融合工作全面展开、启动TD-LTE扩大规模试验。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举办了几届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职业技能大赛引领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它不仅可以检验和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也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职业技能大赛引导专业课程体系调整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引领了当今技术发展趋势,大赛不仅为高职教育指引了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还使课程调整与技术发展相同步,实现了高职教育与企业技术发展相同步。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近年的技能大赛项目“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辅以到企业开展专业调研,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根据大赛中网优技术的要求,增加与网络优化相关的课程,并调整课程内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进行网优项目的实习,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现场工作,提升就业层次。根据基站维护与数据网组建竞赛项目,竞赛内容包括通信线路与机房勘察设计、3G基站系统运行维护、数据网组建及配置三个专项内容,新增基站技术与维护课程,调整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课程内容。根据大赛要求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前后对照如表1所示。 二、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比赛成绩与幕后指导老师的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的技能比赛也是指导老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的较量。师资队伍的高素质是保证学生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的基础。针对比赛,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全面提升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采取“引、培、挂、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地聘请一批掌握移动通信新技术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并指导技能比赛。同时,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充实专任教师队伍,通过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多渠道的实践锻炼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构建一支能满足教学与技能比赛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 三、职业技能大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是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教学,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技能的培养必须受训者亲自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摸索和总结。技能大赛在考查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进行检验。所以,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基地装备实训设备时,既要依据技能大赛的设备要求,也要适应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的建设,专业教师可以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新的实训设备开发新的课程。例如,在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项目中,对移动网络优化要求参赛队员两人配合进行路测,再对路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出具分析报告,并能对路测中的故障提出解决方案。根据这一思路,将网络优化课程设置为80学时,其中40学时为实践课时,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并与运营商联系,对现实的移动网络进行测试分析,与现场的要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实训项目开发 近年来,我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现代化实训中心,为承办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维护项目的省赛,建设了接入网实训室、网优实训室、移动基站实训室,并根据比赛项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设置了以下综合实训项目:完成EPON的设备配置和网络连接,并完成语音业务、数据业务、IPTV业务的开通;EPON故障的排除;完成指定地点的路测,完成路测报告;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搭建,配置参数,并测试验证配置成功;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的故障排除;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也给毕业设计提供了与现场同步的课题,使学生能与现场零距离地接触,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需要,并未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高 大赛改变了学生的命运,点亮了学生的人生。对参加比赛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要能举一反三,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职业技能大赛是团体项目,要求学生具备团结合作精神。大赛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技能大赛,踊跃参赛。通过大赛提高技能的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大赛可以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提高就业层次。有些参赛学生还没毕业,就已和企业签了就业意向,由于在比赛中得到了与现场工作一致的训练,一毕业到企业上班就成为了企业的专业骨干。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重大制度创新,在近年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保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下,通过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增加学校之间的交流,对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学生职业技能等四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探索 【摘 要】通过分析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论证开展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详细阐述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高职 移动通信专业 专业英语 项目化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移动通信设备和产品不断涌现,许多企业的设备和产品都配备了英文的使用手册及说明书。此外,常用的仿真软件、学科前沿的研究论文、移动通信专业教材、互联网上的大量专业技术资料等多数也是英文的,因此,移动通信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移动通信专业英语和通用英语的教学在词汇、语法和内容方面都有所不同。在词汇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词汇专业化,赋予了原有的普通词以新义,还有同一词义多专业化的情况出现;在语法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名词,而且文章中经常出现含有许多短语和分句的长句;在内容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数字信号处理等,内容多、知识面广,但课时有限。 由于具有上述特点,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较为困难,主要存在如下方面问题:第一,学生缺乏学习热情。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口头表达的能力较弱,英语的语法知识比较欠缺,因此,面对比通用英语更为专业、更为复杂的专业英语学习时,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不高。移动通信专业学生也不例外。第二,缺乏合适的教材。各高职院校在选用专业英语教材时普遍比较盲目,各类教材也比较混乱;教材粗制滥造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教材内容比较乏味,无法吸引学生;过于强调阅读和翻译的训练,忽视了听说和写作的训练。第三,教师能力水平不高。许多专业英语教师授课时是以汉语为主甚至完全使用汉语;专业英语教师以学术型为主,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英语授课能力的教师。第四,教学手段相对落后。课堂中很少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投影、幻灯、影视、动画或多媒体课件等来丰富教学,授课方式仍旧是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方式,过度强调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第五,教学方式比较落后。传统教学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对知识的重复来达到接受的目的,缺乏灵活性、综合性,不重视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书上的知识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学习时感到知识点孤立分离、没有连贯性,不知道每个知识点在实际中的用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断地重复学习这些知识点,导致学生所具备的仅仅是模仿教师和书本的能力。 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上述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导致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只强调单项技能的培养,缺少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中很难从容地运用英语处理专业问题。而移动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是非常灵活的、知识面很广,且因为专业发展快,知识更新快,对专业知识的交流、获取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高职专业英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国内外十分流行的项目化教学法,能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以项目为载体,以成果为目标,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和探究。项目化教学通过设计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开展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营造学习环境是项目教学法的宗旨,它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以课本为基点,以项目为延伸,贯彻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方式,重视项目成果展示的评价手段。 可见,项目化教学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助益,在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开展项目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项目化教学法不能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到具体专业的教学中,不顾实际情况的应用将会导致项目化教学法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根据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对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进行设计。 三、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具体设计 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即依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整合和补充,考虑到课时限制和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将课程分成6个项目进行教学,每个项目又分为5个阶段:工作任务分析、项目计划制订、项目实施记录、成果检查评价、项目文件归档。在项目开始之前,教师要先对必要的准备知识进行讲解;在成果检查评价阶段,教师要对该项目包含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将贯穿始终;在项目完成之后,设计一个任务并强调该项目涉及的重要知识点。 (一)6个项目的教学设计 项目1:移动电话机的认识。知识点:手机的工作原理、分类、特点、主要部件的英文词汇及表达,手机整机组成框图、主要工作电路图的英文识图等。任务:写一篇关于移动电话机的简短的英文介绍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参考书、资料,充分利用网络、实训基地等了解常用移动电话的原理、性能、分类、特点及构成部件的英文词汇以及英文产品介绍的撰写格式。 项目2:接收机、发射机射频电路和频率合成系统。知识点:接收机、发射机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英文词汇及表达,通过分析某个典型机型的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来强化学生对英文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任务:根据所给的手机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图纸,写出电路核心部件的英文词汇并用英文描述工作原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尽量多地阅读英文版电路图,然后使用CAD软件合作完成电路图及介绍。项目完成后,经过筛选进行优秀作品展示,教师可就该作品用英语对班上学生进行答辩,检查效果。 项目3:移动通信系统的认知。知识点: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及系统构成,工作方式及编码与调制,移动通信的组网及相关网络结构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由学生选择某一个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作为项目对象,用英文描述其网络结构、组网过程、网络特点与结构、移动性和安全性管理方式等,从而掌握关键英文词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通过查阅图书或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资料,合作制作项目书;假设教师为客户代表,要求学生使用英文推荐自己的移动通信网络。 项目4:移动通信业务。知识点:2G/2.5G(PAS/CDMA/GSM/GPRS)系统、3G(WCDMA/CDMA2000/TD-SCDMA)系统、卫星系统业务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校内、校外同时开展活动,让学生到移动营业厅、电信营业厅和联通营业厅去了解目前系统业务的种类、应用等。以小组为单位,最好是不同运营商来分组,到营业厅去了解和收集目前移动业务和一些新的业务,做好记录,通过整理后形成英文的调研报告。 项目5:基站的安装与设备维护。知识点:有关基站设备(模块面板、接线)、配置操作(配置软件、IDB操作)、基站常用工作参数和故障码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某个品牌的数字基站设备,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小组合作制作英文版的基站设备安装、配置和使用说明书;要求学生对说明书作英语口语表述,简单说明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方法。 项目6:移动通信新技术展望。知识点:有关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前沿、行业动态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通过使用图书馆或上网搜索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与技术资料,了解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自主选择一个汇报题目,小组合作制作英文版的展示PPT,要求图文并茂,并用英语口语进行介绍。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5个阶段的设计 以下以项目2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教师要对必需的准备知识进行讲解。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手机电路图这一背景,引导学生掌握读图识图、电路分析、查找故障的工作流程,从而引出项目所需的知识点。然后结合电路图,要求学生清楚知道电路图所表达的信息,图纸信息决定了我们所选的机型所具备的功能、维护的方法,等等。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使学生掌握接收机、发射机电路及电路故障维修所需的英文词汇及表达。在知识准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导入,保证学生能在专业知识的语境中进行专业英语学习。并且,知识讲授应以段落为单元,先让学生独自完成阅读,理解段落大意,然后再对句法进行解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专业背景下用英语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真正地把英语作为准确获取专业信息的工具,为专业服务。 其次,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分为5个阶段:一是工作任务分析。根据所给的手机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图纸,写出电路核心部件的英文词汇并用英文描述工作原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尽量多地阅读英文版电路图,然后使用CAD软件合作完成电路图及介绍。项目完成后,经过筛选进行优秀作品展示,教师可就该作品用英语对班上学生进行答辩,检查效果。该任务在做完准备知识的讲解后就确定下来,便于学生带着任务听课,提高教学效果。二是项目计划制订。将全班学生按3~4人为一组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项目计划,包括以下内容:资料的搜集、方案的论证、任务的完成。三是项目实施记录。实施过程由教师监控,学生独立完成,其间小组各成员分工查找、收集资料,各组员分别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出最佳方案,然后由组长负责汇总并组织论证,最后合作完成CAD电路图和英文介绍。四是成果检查评价。该阶段以教师为主开展,侧重对项目知识点的评价,可以分为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讲评等。教师要对各小组的项目完成质量进行总结,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完成项目总结报告。五是项目文件归档。整个项目完成后,将学生作品和教师的评语一起存档,这些资料在课程结束时将作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参考。 综上所述,项目化设计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有效统一,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探究 摘要:本为以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为例,对其现状进行的分析,并针对现实情况,探究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方法,纵向从行业调研出发、通过岗位设定、能力分析、逐步完成课程设置内容;横向从能力进阶角度,将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横向模块,完成课程开设顺序的制定;并且提出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周期和方案。 关键字:课程体系结构;移动通信;纵向;横向 1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现状分析 1.1移动通信行业发展快变化快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新兴技术产业,近20年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有目共睹。通信模式从1G发展到第四代移动通信LTE,移动通信电话从非智能机到高端智能机,从单一的通话工具发展为全面的网络信息通信工具。移动通信行业的特点就是发展快,变化快,覆盖行业广,整个移动通信有很大的人才需求,并且不断的产生新的就业岗位。如何根据行业特点和现状,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职类毕业生,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1.2学生差异性 作为高职教育,培养大专生和本科生的目标和方法是不同的。即使是高职的学生之间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能力有高低;擅长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有些学生擅长技术,可从事硬件或软件类工作;有些学生擅长和人沟通,更能胜任销售服务类工作。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1.3课程体系结构可能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结构,可能会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内容陈旧,对当前行业现状分析不充分,无法把握到岗位,新型人才的缺口。2、培养目标过于单一,移动通信行业就业岗位类型广泛,学生之间又存在差异,单一的培养目标会使学生毕业后就业受局限,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发展。3、培养目标过于广泛,以至于学生只学到皮毛,任何一个岗位的要求都达不到。4、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时,没有遵循一套合理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不清晰,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承接关系,或者顺序混乱,使学生陷入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的困惑之中,影响学习效果。 为了能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移动通信专业为例,对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进行了研究。 2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 本文探究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目标紧随行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差异性;课程设置针对岗位职责和实际工作过程;课程内容循序渐进;课程实施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社会能力;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结合本学院实际情况,对照行业标准,开发适用于移动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开发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交叉分析。纵向以行业调研为出发点,逐层分析行业所提供的岗位,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需要设置的课程,从而完成课程体系结构中课程开设内容的制定,如图1所示;横向分析以岗位设定出发点,以2~3个岗位为培养目标,以学生的能力进阶为导向,将课程设置对应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横向模块,完成课程体系结构中课程开始顺序的制定,如图2所示。 2.1课程体系结构纵向分析 (1)行业调研 行业调研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企业考察、访谈行业专家,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往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和满意度调查, 从而掌握行业现状,把握人才需求情况。为岗位的设定收集充足的信息。为此我们对以下通信相关行业与部门企业进行了调研:三星视界移动有限公司、中兴通信、洪山移动公司移动通信基站实训中心等企业;调研的过程中对业内专家进行了访谈;电话联系了往届移动通信专业毕业生了解就业情况;除此以外还与学校领导,教育专家以及专业教师进行了共同研讨。 (2)岗位设定 根据行业调研,确定若干就业岗位作为培养目标, 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和内涵,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责, 这是实际工作和课程之间的桥梁,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 是指职业岗位中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关联的具有自身工作流程的各项工作。[1]移动通信专业制定了三个就业领域为培养目标:岗位A通信电子产品研发、制造、检测、维修;岗位B移动终端软件、移动互联网开发;岗位C客服,产品销售和业务推广。以岗位A为例,岗位任务包含:电路设计,绘制电路图,PCB制板,电路焊接,问题电路检测与维修。 (3)能力分析 依据每个岗位的职责解析与重构学生所需的能力。将岗位职责解析为具体能力需求,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重构这些需求为对学生的具体能力要求,将这些能力要求进行分类汇总为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能力的分析对课程制定至关重要,能力需求分析准确完整了,后期的课程开设才能做到合理,充分。以岗位A为培养目标,学生需要的知识包括电子电路基本知识,编程语言,移动通信产品特点;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计算机的操作,电路图绘制,软件编程能力,制板,电路焊接,电子仪表使用,电路检测,编写开发文档,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英语;需要的素质有,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课程设置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专业技术课程开发,与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从事相应岗位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对于岗位A这个目标而言,开设的课程有:综合电路实训、单片机、手机维修实训,校外定岗实习等。教学过程要求以任务为导向,例如综合电路实训这门课程,它贯穿3个学期,将传统的模电、数电、高频电路等理论教学融入到工作任务中,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2课程体系结构横向分析 任何一个岗位的能力培养都是随着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不断培养起来的,由易到难,由分散到综合。根据以上的岗位能力分析,按照进阶的步骤设置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横向模块。 基础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基础的程序语言的应用,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核心能力为专业设计课程,主要以模块化的项目为导向,学生实践为主的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相关知识;这一阶段学生要掌握的是各个岗位必备的核心内容。;综合能力培养;以综合项目为驱动,对前期所学知识的综合训练,巩固以前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职业素养,同时还包含一些行业拓展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融入现实社会,规划职业未来。为毕业后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做好充分准备。[2] 图2课程体系结构横向分析 2.3课程体系结构与时俱进 课程体系结构不能一成不变,社会需求在变化,学生在变化,课程体系结构也要与时俱进。每两三年就必须做一次整体调整,从行业调研到最后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大的变化;每学年要做一次细节调整,根据上一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岗位对能力要求的细微变化对课程的教学内容,项目设定进行优化。 3 结束语 以上是对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的探究。纵向从行业调研出发、通过岗位设定、能力分析、逐步完成课程内容设置;横向从能力进阶角度,将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模块,完成课程开设顺序的制定;并且提出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周期和方案。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多为本科层次的“克隆”,提出了一种全程全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全程全网实训基地,实现全真的实训环境,改善授课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专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复合型通信人才,促进专业深层次的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移动通信 全程全网 通信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已进入包括传真、可视图文、会议电视、可视电话、电子信箱和电子数据交换等多项技术在内的新阶段,使得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网络的接入、交换、传输及相关应用的人才需求量激增。同时,以3G、NGN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兴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与实践 现代通信网络由电话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等基本网络组成。在通信专业的教学中,应拥有和实际对应的能够在多个用户间相互传递多种信息的网络。然而,大多数的通信教学采用的是通信实验箱上的可编程逻辑器件搭建的模拟通信网络,它们与实际通信系统相差甚远,无法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缺少与实际岗位环境贴近的实训条件支撑,很多教学内容无法开展,更谈不上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由于现实的通信网络必须保证服务质量,不能有中断发生,因此学生到通信公司的实际运营网络进行现场动手操作的机会非常少。 我院通过与通信公司合作,对主流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无线基站等)进行二次开发和改造,以其最小配置在学校构建了一个全程全网综合通信实训基地。在教学方法上创造了一种适合于通信专业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领域,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从事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安装和配置、宽带接入网络的运行和维护、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互联网业务应用、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应用能力。通过实际工程渗透专业基础知识,在动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训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逻辑思维。由于完成实训目标需要整体协作才能做到,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全程全网在通信中的重要意义,因此,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表现形式,既包含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又突出了一线技能人才的实践技能。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即“面向第一线,着眼高技能”,可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可以及时调整和更新授课内容,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打通高职教育和就业的通道,实现零培训就业。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按照“2+1”和“2+0.5+0.5”相结合的形式开展[1]。前两年在学院学习,第三年由企业通过初步考核,获得资格的学生成为企业准员工,进入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岗前强化培训、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即为“2+1”模式;其余学生组成某企业“××班”,第五学期学院积极引进企业课程资源,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完善和修改教学计划,制订模块教学标准和教学设计,进行岗位培训。第六学期在企业岗位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实习考核结果,由企业方和“××班”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 2 全程全网的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学生的未来将面对一个完整又错综复杂的通信网络,其子系统之间有众多的关联,为了增强学生对全程全网的理解和提高其对通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能够整合各种专项通信技术,突出全程全网的整体性,并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相辅相成[2]。课程体系是以整体的网络环境和有步骤的工程为目标,依据专业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进行知识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围绕岗位群和就业岗位确定具体的课程设置。通过深度校企合作,聘请企业现场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行业企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 整体的课程体系由素质平台和专业平台课程构成。其中素质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英语、数学、体育、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以网络通信为主轴,以移动通信工程实施、GSM、3G系统维护与优化、传输交换设备安装与维护为核心,按照学期阶段性能力设置递进的课程链[3]。 第一学期是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主要是移动通信专业的入门认知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通信专业的概貌和基础。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通信网基础等课程。第二学期是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本学期学生开始接触通信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主要课程有:数据库系统与应用、数字与数据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工程实施、宽带接入网技术等课程,奠定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第三、四学期是专业提高课程。在这两个学期中,以整个全程全网通信体系为载体,将相关知识按工作过程划分关键技术,提炼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包括了学习要点、任务描述、相关知识、任务实施、考核要点和能力拓展等内容。主要课程有:网络操作系统、交换与路由技术、IP网络多媒体通信技术、GSM、3G系统与维护、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光传输设备开局与维护、防火墙技术与配置、数据网规划规划与实施等。第五、六学期是专业拓展阶段。第五学期可以选择在企业顶岗实习一年,以拓展专业技能;也可以参加某企业“××班”,培训一个学期,第六学期在企业岗位顶岗实习。 3 通信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通信专业要不断完善适应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并依托实践教学大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模式,实行“教学内容工程化”[4]。学校与通信企业联合建设通信实训基地,可以树立通信企业的社会形象,建立企业员工的培训场所,学生通过实践真实通信网络加深对相关工作的理解,实现合作双赢。保证了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将真实运营网络浓缩到学校的实训基地中,学生能够对实际通信网络及设备进行操作和管理,达到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动手能力、对通信网络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全面深刻了解的目的[5]。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资源整合,引进通信界知名企业的培训理念,开设一系列实训课程和工程项目,使学生精维护、重调试、懂施工、懂管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考虑到一个通信局的系统构成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全程全网的思想,整个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程控交换系统、光传输系统、宽带接入系统、移动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电源及布线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由于我校高职通信人才的就业的岗位群主要定位在无线基站的安装、调试、管理、维护及无线网络的测试和优化等方面,所以移动通信系统只需建设基站收发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SC),并使用最小配置,就可以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且可节省大量资金。该系统能满足30组学生同时实训的需要,包括课内生产实践、验证、毕业设计,也能较好地满足毕业班学生实习的需要。 通信综合实训平台主要用于学校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在校实训和顶岗实习,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实训项目设计了基本实践(验证性实践)和提高型实践(综合性、应用性实践),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实训:(1)系统实训,提供话音通信系统、图形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等实训。(2)传输系统实训,提供PCM、SDH、PDH等实训。(3)交换系统实训,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软交换等实训。(4)接入系统实训。有线ADSL2+、宽带认证计费等实训。(5)移动通信实训,提供GSM或CDMA系统的BTS、BSC等设备的配置与维护实训。(6)数据通信实训,主流路由器、三层交换机、IPV6及二层交换机的配置与各类组网实训。 4 结语 基于“全程全网”理念下,以建设通信综合实训平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了通信技术的实训条件,更新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学院的教学和发展均有重大意义。同时,通过与知名通信企业合作,引进通信行业先进的企业教学模式与理念,弥补了通信技术实训抽象造成的职业技能缺失,逐步建立起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模块组合、双轨联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探索 【摘 要】本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共同开发基于移动通信相关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包含5种技能模块、3个层次的模块化、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制定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开发一整套按模块、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计划、训练标准和考核标准,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创新“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创新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双证教育,设计“模块组合、双轨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模块组合;双轨联动 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总体目标 1.1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形成“面向市场、行业主导、适时互动”的实习实训与师资培训体系[1],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对接行业需求,制订覆盖本专业主要技能和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要求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形成分模块的训练与考核标准[2-3];根据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科学划分实习实训阶段(单元),制订不同阶段(单元)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建立实施方案与阶段(单元)计划有机结合,阶段(单元)计划又相对独立的实习实训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就业需求的实训需要,提高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5]。 1.2 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 以分组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以作品(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项目)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师资培训按照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顶岗实习等环节组织实施,对项目训练过程和形成的结果进行考核[6];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国家或行业设有职业资格鉴定的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比例达100%[7]。 2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分析移动通信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结合通信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中兴通讯NC认证,构建包含核心网运行与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等5种技能模块,按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次划分,系统设计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实施以移动通信相关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推行“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立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8]。 3 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 3.1 实践课程开发流程 图1 基于工作岗位的实践课程开发流程 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和校企一体委员会,完成移动通信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的需求分析,按“专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实践课程”的逻辑顺序开发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 3.2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呈多样化趋势,根据企业调研,移动通信产业正在形成四个主要的职业岗位群:移动核心网运行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根据岗位分析,按入职岗位、拓展岗位、晋升岗位进行归类,将移动通信工作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借助于“校企一体”优势,将高职学历教育课程与企业职业培训课程相融合,构建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企业专业共同参与下,对接移动通信产业战略转型和4G技术的需求,建立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形成分模块的教学目标、训练标准和考核标准,开发一套按模块、分阶段、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计划,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准,按照共享开放的原则,制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标准。 4 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创新“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4.1 “MIMPS”企业教学法 全面实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嵌入中兴通讯NC学院设计的“MIMPS”企业教学法,如图3所示,采用分层交织的企业教学法,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形式和手段。如《3G基站运行与维护》、《交换设备操作与维护》等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移动终端维修》、《无线网络优化》等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电信业务与营销》、《IP通信》等课程采用现场教学法。 图3 “MIMPS”企业教学法示意图 4.2 “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充分利用“校企一体”办学优势,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吸收企业优质资源,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构建学校与企业“双轨联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如图4所示。学生(学员)在与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同步的校内实训室、工作室,进行核心网维护操作、基站维护操作、网优方案设计、3G/4G移动业务产品和营销方案设计、手机应用软件开发、ZTE产品协同创新等生产性实训,此外,联合企业安排顶岗生产实习,让学生(学员)在企业机房和运营现场进行核心网运行维护、基站运行维护、无线网优化、3G/4G移动业务产品营销、手机应用软件市场推广等实际生产工作,同时注重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学员)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与企业完全对接。在“双轨联动”过程中,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代维认证、人才支撑、10086客服运营、工程方案设计、产品开发等生产型支撑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企业管理流程、企业案例、企业项目、企业实习岗位等服务,从而提升实训和培训教学质量。 图4 学校与企业“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4.3 师资培训体系 师资培训体系由“中级专业能力训练模块+高级专业能力训练模块+顶岗实习训练模块+专业教学能力模块”组成,其中初级专业能力作为可选模块,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能力训练内容如图20所示。教师培训增加实践课程教学设计项目,提高专业教师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使教师掌握职业教育实践课程开发设计方法,定期开展各类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师资培训体系如图5所示。 图5 师资培训体系 随着高职院校推行的按工作任务对课程进修解构和重构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方式不适合评价学生在工作任务课程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各项能力[9-10]。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立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要做好记录,收集并保存“任务单”,学生用“任务单”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绩。确保实训和培训教学质量,依托通信行业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中兴通讯NC认证中心,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企业认证,使学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比例达到100%。 5 结束语 为保障“校企对接,双轨联动”生产性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正常实施,一是高职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教学体系改革,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团队,聘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正常运行;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管理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做到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等项目人员落实、责任落实、资金落实;三是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顺利实施。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电力特色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设与实践 摘要:根据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域特点及电力行业背景,以Android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电网快速建设为契机,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了具有电力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师资队伍。依托合作企业,完善专业的学生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职业素养。 关键词:电力特色;Android;专业建设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普及。2012年,全球智能移动终端出货量约7.2亿部,其中,谷歌Android开放平台架构的终端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同时,Android移动终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被大量应用,社会上以及电力系统为Android技术工程师提供了大量岗位。 高职教育的任务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为了满足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拓展专业人才的岗位范围,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1]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立足于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依托电力行业,并结合我院办学条件开设了移动通信技术(Android软件开发方向)专业,为社会及电力行业培养Android移动终端软件设计与开发的高技能人才。 一、专业定位与校企合作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新设专业论证不够充分,缺乏全面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不考虑自身条件、自身特色和未来社会的需求,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2]我院在专业开设前对区域经济、我院特色、行业需求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与论证,最终确定了专业的定位,并且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了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 1.专业定位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根据移动通信技术行业发展及智能电网中信息通信技术的需要,针对移动通信和智能电网信息通信中智能移动设备程序开发与系统支持岗位,面向社会软件通用方向以及电力通信方向,培养具有Android系统移动智能终端及Java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技能,掌握Android平台软件及Java软件开发流程,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专业建设中的校企合作 我院在专业建设的初期就与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校企合作方案,实施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即我院与新龙公司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 移动通信技术与谷歌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加入了谷歌公司的“Android学术合作计划”,分享谷歌公司的优秀课程建设资源,参与谷歌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师资培养、大学生挑战赛、创新项目等。通过与谷歌公司合作,及时了解Android架构的发展与变化,培养师资队伍,锻炼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作为具有电力特色的专业,我院与电力公司人力资源与职工培训部门建立了长效沟通机制,定期交流指导专业的建设。我院定期派遣专职教师到供电公司下场锻炼,深入了解电力行业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岗位的职务需求,同时培养移动通信技术的师资队伍。学生顶岗实习与综合训练阶段,派遣学生到电力公司指定岗位顶岗实习。 二、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为了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的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技能以适应生产世界的要求,还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内在精神建构二者的有机结合。[2] 本着课程不仅是教育还是培训的目的,我院针对培养方案,经过与合作企业技术部门和培训部门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分为两条主线、六个阶段、四个方向(数据库、java开发、Android开发、电网通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既具有软件专业通用性,又具有我院的电力特色。在不同学期根据情况安排企业人员进行专业引导与教育、课程项目全程贯穿引导、素质拓展、心理讲座、职业素养培养等,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并由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考核。 1.教学内容建设 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应用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依据通用性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将整门课程设计成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情境,既考虑到实用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一些毫无关联的小程序来理解与掌握程序流程,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一筹莫展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在开始学习程序设计时就理解未来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概念和问题,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本着“必需,够用,切实可行”的原则,力求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目标。打破学科体系,以能力为主线,把理论、实践内容进行充分融合,把多种相关技术整合成一门课程,强化案例式教学和知识的模块化。 2.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建设 (1)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充分利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网络资源、电子平台和第二课堂等多种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学生和教师间均获得了良好的反馈。 利用一体化教室构建贴近实际工作的教学环境,课上教师讲完理论部分,亲自动手做演示,带领学生动手完成本次课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源代码等资源对学生全部公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手头的教材,及时复习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内容,预习新的章节。 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就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每学期会安排两次师生座谈会,由系部安排教师与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交流。除面对面的交流之外,电子邮件、BBS、E-mail和QQ、MSN等均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些手段,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请教和反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手段和进度进行调整,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2)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所有课程考核都是以能力为中心,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实训项目考核、单元测试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强调平时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和作业;实训项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测试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期末的理论考核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为了有效考察学生的项目能力、动手能力、理论知识、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在专业课考试方式的改革上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 首先,对传统笔试一考定终身难以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做了完善,加大了平时对学生考查的力度,设立了多处考查点,将平时上课的评价成绩纳入考核体系,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积累,而非考前突击。 其次,上机考试方面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考试题目,且多是一次考试布置一道完整的项目题目,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再次,针对每学期末的项目实训,采取项目组答辩的方式,除了对项目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评定之外,对每组的成员个体也要单独考查,从技术能力、团队合作到精神风貌、语言表达,都会有一个综合评价。 最后,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考核模式,由企业出题并派监考教师来考核学生,试卷或者上机项目由他们来组织评审,这样一方面题目更贴近真实,更贴近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教考分离。 3.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选取教材上尽量选用面向工作过程思想编写的教材,使用任务驱动,围绕工作任务展开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分析工作任务制订工作步骤,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最终完成工作任务。教材中选用的任务和案例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代表性,选择了在程序开发中经常使用的功能作为程序案例,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项目开发中能直接利用相似的程序功能。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积极选取企业教材,并按照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与就业相结合,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另外,每学期期末的实训项目均来自企业。 三、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实践教学学时为1990个小时,占总课时的62%。所有实践课程都制定了相关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分阶段,循序渐进分为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三种实训并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过程。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由我院与合作企业——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基本技能实训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承担,但其中的课程项目贯穿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在整个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完成1个或多个项目。专业技能实训以校内“双师型”教学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来共同承担。兼职教师主要是设计项目实训内容、提出项目实训要求,进行项目实训验收或答辩;日常实训过程的指导、辅导主要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来完成。岗位实训主要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的方式来承担教学工作。校内教师主要参与方案的制定、实训过程的检查和实训结果的验收;企业兼职教师(软件研发工程师)在企业内的实训基地(厂中校),按软件公司的开发流程,带领学生完成至少2个真实的软件项目,实现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2.实践教学条件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2]我院根据专业需要,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用实训室;二是班级综合实训室;三是专业特色实训室。每个实训室都由品牌机构成,并配置了完善的教学设施,保证了教学做一体化。 首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有6个公用实训室,根据每个实训室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不同,所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也不同。 其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成了4个班级综合实训室,该实训室具有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重功能。平时上课保证人手一机,课堂练习以及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阶段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根据情况可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也可在公用专门实训室完成。班级综合实训室的建成,为学生充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项目实践能力、创新性实践以及承接一些软件开发项目,起到了保障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最后,专业还建有一个专业特色实训室。实训室除了配置有PC机外,还配置有企业捐资和自购的多种型号、品牌、类型的Android系统移动终端设备,方便学生参与到一些承接的软件开发项目中来。 四、教学团队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3]目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团队主要由10名校内专任教师和6名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主要由博士、硕士组成,占教师总数的70%,主要负责教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理论相关课程;企业兼职教师主要由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构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主要承担职业素质拓展和企业实训等课程。 高职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技能水平,对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从理论、实践操作到考核认证都必须达到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的水平。[4]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从建设初期就注重鼓励教师掌握新技术、新理念,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现场工作一年或半年时间进行调研、学习和锻炼。三年以来,专职教师下厂锻炼3人共计23个月,其中两名教师分别先后到合作公司软件开发部下厂锻炼半年,学习企业的开发过程、开发技术、开发理念;一名教师到电力公司下厂 11个月进行锻炼调研,了解电力系统的需求,尤其是智能电网的发展,以便使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发展与电力行业更加紧密的结合,为社会与电力行业提供服务。 五、结语 根据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域特点及电力行业背景,以Android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电网快速建设为契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多名学生在全国“蓝桥杯”大赛、“天翼华为杯”软件大赛、河北冀软“安博杯”软件大赛以及谷歌手机软件设计大赛上获得奖项;手机初级开发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作为电力系统下属一所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通过与电力公司进行合作,为电力公司智能电网移动终端培养了开发、维护人员,得到了电力公司的认可和好评。今后需要继续广泛调研和深入调研,紧跟行业人才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浅谈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学生对移动通信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善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产业的不断扩大,通信领域的人才缺口逐年增大。3G时代的技术革命使通信企业对高职通信专业的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本通信、电子理论知识和具备基础实践动手能力的情况下,通信企业对高职移动通信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扩展性,新技术、新科技认知度,综合能力素质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特点 (1)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与维护、3G移动通信产品生产与检修、3G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开发,掌握现代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熟悉常用移动通信系统及3G网络、智能天线等的工作原理,能胜任通信产品生产企业的电子工程师、电子技术员工作,能在通信产品销售和客服等企业担任移动通信终端的硬件维修和刷机等软件维修、通信产品销售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主要课程。电路基础、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Protel、通信基础理论、C及C++程序设计、光纤通信技术、单片机技术、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移动通信设备、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现代交换技术、3G网络优化、带接入技术、信息安全等。(3)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特色。立足行业优势,培育紧缺人才。2012年2月14日,总投资108亿元的漳州联想科技城项目在漳州正式签约。该项目集科技产业、数字商业、智能生活为一体,包括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中心、移动互联中心、综合购物娱乐中心、智能化住宅等项目。凸显实践教学,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对接岗位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有效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综合能力,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岗位的对接。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培养模式。与漳州漳州八达电子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合作,采用产业驱动,校企融合,岗课一体“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课程体系没有密切关注通信技术和市场的革命性改变。一般地讲,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未来的3G必将与社区网站进行结合,WAP与WEB的结合是一种趋势,如时下流行的微博客网站:大围脖、新浪微博等就已经将此应用加入进来。而传统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传统的电子产品制作实践体系,基础电子、通信理论体系,与信息市场发展和通信市场技术更新没有密切关注。导致高职学生学习后没有办法对最新移动通信系统形成系统的理论认知,对通信新设备、新工艺没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与通信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2)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出发。“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日常教学中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高职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信号变化及流向和网络构造与运行等方面可以得到更加直观的认知,同时也有利于其加深对移动通信的理解。但移动通信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范围很广,从网络组建到网络认识、从网络维护和管理到网络测试,其中不乏一些相对难以理解的内容,单靠多媒体课件及一些演示动画,很难使高职学生理解透彻,提高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仅仅扮演着知识接收者的被动角色,很难融入专业知识学习过程。因此,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性不高,并导致专业课堂教学效果下降。(3)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的教材严重偏离教学实际内容。高职学生除了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外, 还应具有较强的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需要基本的移动理论知识, 还需要有学生开展大量的实践过程。而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材大致分两类: 实践性教材和理论性教材,比较少有适合当前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材,而且通信技术教材的教学内容一般落后于现在通信技术行业应用技术。这样在高职专业学生毕业时,自身的专业技能严重滞后于行业需求,从而形成学生毕业困难。 三、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 (1)定期组织培训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科技更新,移动通信技术也跟着更新,那么我们教师也要跟着更新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作为应用电子技术教学中作为传授者的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不一,接受新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于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更要定期组织培训;并且在教学中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因“兴趣”而学,不是因为“学”而学。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职称7人。博士1人,研究生1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58%,专业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同时充分发挥系内高级职称教师传、帮、带作用,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制定了结对帮助的办法,安排每位高职称教师指导帮助2-3名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促使青年教师早日成熟。此外,还有校企合作单位一批高级技师作为专业实训全程指导教师。(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由于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采用的是“3+2+1”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前5个学期,且在第5个学期的中旬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会召开大型招聘会,招聘会结束后很多同学就会放弃上课而选择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为了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对专业课程的主要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并考虑到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几年的整体发展趋势,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关键技术内容和共同性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移动技术典型系统内容为支撑,以前沿技术内容为向导,以社会实际应用需求为牵引,对移动通信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对第二代移动通信CDMA网络和GSM网络的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加重了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讲解,相应增加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应用、课堂设计及专业实践环节部分,使授课内容可以紧跟时展步伐,从而有利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坚持不断线的系统化岗位能力培养。从岗位技能(移动电话机测试、焊接、组装、维修等)培养来看,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通信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开始基于工学结合实现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断线渐进岗位综合技能培养;从企业管理能力看,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实现通信企业运作、通信企业文化、通信职场文化、通信企业管理的不断线训练;从专业外语看,基于现网通信产品实现传输系统、数据通信、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系统等通信全网核心模块的系统训练。(4)采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综合运用板书+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对于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证明和推导,仍然采用课堂板书的授课方式;而对于需要形象理解、图示举例以及演示操作的知识点,则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充分利用图像、声音、视频、flash 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式教学。建立网络化教学平台,将课件、批改作业、课后答疑、补充移动通信前沿知识等环节放在教学网站上进行,为师生之间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快乐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成功、感受进步的过程。根据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深入研究快乐教学法的内涵与衡量标准,并通过教学实践来让师生体验到融洽、愉快的课堂环境,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快乐教学法 教学效果 综合评价 1 快乐教学法的内涵 教是为了学,一个教授在课堂上讲得再有水平,但是学生昏昏欲睡,那么这样的教学应该是不称职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领悟和创造中学习,这就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应该说,各个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美誉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都在想方设法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现在高职院校的主流教改方法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教学法、基于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法与实训模块化教学法等。至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课堂竞赛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都被归纳到基于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法中。 项目教学法的实质是:教师将某一项目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来完成这个项目。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改变教师单项传播的呆板,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个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班级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老师给的项目不能够太难,这样造成有的学生已经做完,而有的学生还没有开始做,整体教学效果不好;另外,不是每次课都能够变成一个项目,也就是说看不到具体的成果的,因此许多时候,项目教学法是流于形式的。 实训模块教学法让学生有完整的一、两周时间来进行教学模块的实训,这个应该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了,学生也比较喜欢。但是这个要求有比较强的实训条件,另外还必须实训老师一体化教学的能力要强。事实上,在真实的实训中,老师是没有给出实训的标准的,加工出来的产品也因此直接成为废品。 基于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这种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效果非常好!但是这个教学模式有一个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必须找出每个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然后转变成为许多典型工作任务,而这个工作非常耗时、耗力,关键是最后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也不一定得到企业的认可。 因此,有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让讲授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老师都乐于接受呢?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呢?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个人认为快乐教学法是可以达到以上的要求的。 快乐教学法,同样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是许多已经成熟的教学法的组合,比如课堂竞赛法、团队合作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但是它不像项目教学法那样强调最后的成果,也不像实训模块教学法那样强调实训场地与设备,也不像行动导向法那么严谨,那么程序化。快乐教学法的内涵就是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信、快乐与成功的体验。 2 快乐教学法的标准构建 快乐教学法的具体构建如下: (1)没有快乐的教师,就没有快乐的学生。每一次课,授课教师必须是微笑的,必须是真心关心每个学生的,乐意看到每个学生的成长的。 (2)必须成立学习小组,而且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3)授课教师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必须把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让每个学习小组来完成;每个任务的设置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小组成员之间讨论、看书、网上搜索或者动手操作、实地勘测之后才能得到答案。 (4)对于教材中的难点内容,老师可以在布置任务时先给组长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再去指导本组基础差的同学;授课教师要保证小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要多给基础差的同学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来把本组的答案公布出来,并说出理由,而当每个小组给出答案后,授课教师要给出正确的答案,同时对相关的小组进行加分表扬。 (5)授课教师在下课前要进行小组的评价,给每个小组表扬或者鼓励,让学生期待下一次课能够快快到来;课程的考核不再以期末闭卷考试等形式来完成,而是以小组完成期末大作业的形式来检验各个小组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答辩环节,让小组的每个同学都来回答一个问题。 (6)上同一个班的老师都必须采用快乐教学法,让学生每次课都能够得到快乐的体验。 3 快乐教学法在移动通信专业课的教学实施 2009级移动通信专业共有125名学生,男、女各占一半。当中有文科生60名,占48%,体育生3名,占2.4%,艺术生与跟读生6名,占4.8%,他们都没有学过高中物理,因此学习基础较差,对专业课的学习感到困难。如何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呢?我们决定在2009级移动通信专业专业课程实施快乐教学法。下面以《3G移动通信系统攻略》课程为例来介绍实施过程。 第一节课,老师跟大家讲如何才能学好这门课程,然后通过几个思考题来考察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最后让学生上台去展示团队的队名、口号与队徽;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每个队的表现进行点评,主要是肯定每个队的表现,对当中害羞的同学进行特别鼓励。 第二节课,强调教学方法,公布对每个学生的考核办法,同时让学生清楚:只要你融入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原来没有基础也是完全可以学好的。 第三节课,开始正式上新课——初识3G移动通信系统。老师已经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展现的是五个任务: 工作任务一:请描述一下你所了解的3G。 工作任务二:请各个小组通过网络快速搜索3G的准确定义。 工作任务三:确认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是什么样的企业。 工作任务四:小组讨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3G系统LOGO之间的区别。 工作任务五:小组讨论3G移动通信系统有什么用途。 然后进行小组间课堂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主动地动脑、动心、动手过程中进行学习。每完成一个任务,老师都进行点评,先给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记笔记,然后再给小组加分与表扬。 在距离学期结束还有三周的时候,老师给六个学习小组安排期末大作业的项目如下: 项目一:GSM移动通信系统构成分析。 项目二:WCDMA系统优、缺点分析。 项目三:TD—SCDMA系统信道分析。 项目四:TD-SCDMA的天馈系统的特点分析。 项目五:CDMA手机功能概述。 项目六:分布式基站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然后要求各个小组有两周的时间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给予具体的指导,但是只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找材料,怎么表现,不进行内容的指导。最后一周让每个小组到讲台上进行展示,并接受老师、同学们的提问,最后由四个老师组成的评议小组给出最后的分数。 4 结语 快乐教学法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法,在中小、学普遍都采用的愉快教学法跟快乐教学法就非常接近,但是愉快教学法更强调学习的兴趣,而快乐教学法则强调完成任务的喜悦心情。快乐教学法并不排挤其他的教学法,相反,只要是能够达到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互动融洽、85%的学生能够跟上学习进度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信、快乐与成功的体验的教学方法,都可以融入快乐教学法中。同其他的教学方法相比,老师比较容易掌握,实施起来也不是特别难,只要精心设置好一个个的小任务、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完全可以得心应手地实施的,而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针对目前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定位、实训室建设、课程体系的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优化 高职院校 近年来,随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国家对通信行业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扶持,移动通信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投资规模快速增长,2012年,国内电信业资本支出同比增长11%,达到3710亿人民币。我国移动用户已达11.1亿,移动基站207万,3G网络已覆盖所有城市和县城以及部分乡镇。 中国联通在2012年投入约1000亿元用于3G网络建设及优化,新建10万3G基站,2013 年资本开支当中35.5%将用于3G业务,25.8%用于宽带业务。即投资主要用于宽带网络和3G基站建设。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推进电信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的要求,积极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宽带网络的光纤化升级,建设超高速(100M)宽带接入网络。 根据我国的通讯产业发展规划,我国通讯人才仅3G上马带来的缺口是每年50万人左右,未来5年内我国的移动通信从业人员将要达到350万左右。 从以上数据可知,未来移动通信产业将以更高速度发展,因此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现在移动通信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员工,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生又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用工需求与人才的培养严重脱节。因此,移动通信专业高职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我校在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时,经过前期大量的社会市场调研,通过与工作一线的工程师、行业专家的共同研讨,发现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移动通信人才培养上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以上现象的出现。具体表现有: 1)许多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准,有一些学院主要以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即手机)为主,侧重于手机的维修,实际上,现在移动电话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还没损坏就已经淘汰了,故这类终端设备的维修市场逐渐萎缩,社会需求量已不大。 2)还有一些学院,由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上,还是以传统的试验箱为主,由于试验箱只能做验证性的、或者模拟式的实训,与实际工作场景与设备相差太远,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仍然不能胜任相关工作,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远低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还需企业再培训,增加了企业成本。 3)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方案多年不变,但由于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更新较快,我国目前2G/3G/4G多制式、多网并存、设备种类繁杂,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与改革,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因此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逐步优化与完善,通过对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与用工单位的满意度调查,企业对我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给予了充分认可,每年本专业学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98%,许多企业在大二时就与学生签订了订单培养。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与特色,对其他同类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专业定位准确:----人才培养以行业需求最大的职业岗位为主要培养方向,保证学生就业率。 根据调研数据表明,近几年三大移动运营商资本支出重点是在移动无线接入与宽带传输两个方面,通过对这两个方面产业链所涉及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维与优化等职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的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并重构相关知识点和实践技能,从而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以实际工作工程为基础,进而设置合理的专业核心课程。如表1所示: 二、实训室建设与实际工作场景的无缝衔接 根据通信网络的结构,搭建移动通信综合实训平台,我校移动通信实训室整体投入400万,专业实训室完全按照中国联通现网运行的3G(WCDMA制式)基站和传输的设备建设,设备选用的是市场占用率较高的深圳华为公司的产品,设备包括DBS3900分布式基站、BSC6810基站控制器、OPTIX OSN1500、OPTIX 155/622H传输设备、通信电源、配线柜等,能够进行相关真实职业岗位技能的学习,规避了传统试验箱与实际通信系统相差甚远,无法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无法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弊端。使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够接触到实际运营网络设备,实现了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基于实际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以企业真实项目和岗位任务重新构建。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组织始终贯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 例如:《3G移动基站设备安装与维护》这门课,就以工程现场3G移动基站的开局为一个项目展开,再将此项目分解为几个子任务,在任务中贯穿知识点的学习与实践操作。实施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四、校企深度合作,共育“准员工”人才 由于移动通信行业发展迅猛,从2G?3G?LTE,通信技术日新月异,通信设备种类繁多且价格昂贵,要保证学生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岗位的需要,只有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企业引进工作真实项目和岗位训练项目,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方共赢。具体措施有: 1)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我系先后与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宜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怡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东山穗微通讯有限公司、深圳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广东雅景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在广东省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通信企业合作,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2)学习形式灵活多样,积极开展“订单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 例如:我系与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网络优化订单班”,采用1+0.5+1+0.5分段式教学设计,即大一时在学校完成基础课和公共课的学习,在大二开始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整个两学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教材由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在学习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实践教学由企业安排工程师现场讲解,系部老师负责理论知识的讲授。 在学生对本专业实际工作有一定认识后,再回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企业文化、岗位技能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积极性、目的性更强了,同时也提升和改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态度。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实践,主要在于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与企业“共建、共管、共担”的人才培养模式。 3)积极构建技能型“双师”教学团队 由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范围广、更新快、设备多、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为保证教师专业执教能力能够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一方面“请进来”,聘请行业工程师、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主要安排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并定期进行新技术、新设备的专题讲座和研讨。另一方面“送出去”,根据每位老师的专业方向,学院定期安排下企业学习,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合作,要求教师均要参加企业认证证书考试,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五、结束语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不断探索与改革。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基于CDIO的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探索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弊端,把CDIO工程教学模式引入到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提出了“项目为先,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师素质,完善了考核机制,有效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关键词:CDIO;教学模式;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随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大规模的3G网络建设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持续高速增长,必然会需要大量从事3G网络建设、维护、管理等人才。然而,面对移动通信产业的巨大用人需求,各高校毕业生却表现了技术薄弱、缺乏技术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项目经验和团队合作的实践能力,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尽管有些高职院校能够重视实践,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过多过早地进行机械性重复操作,又把学生推向了技工的行列,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3G通信)专业本着“学知识,练技能,教方法,育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CDIO工程教学模式,[1]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提出“项目为先,学生为本”,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项目构思能力、过硬的专业能力、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作为整体目标;坚持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不断扩大校内实训基地,在教学的过程中以企业典型项目为载体,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项目;注重培养学生对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确保向社会输送有项目实践、有创新思想、能解决实际问题、训练有素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CDIO工程教学模式 CDIO工程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是由麻省理工大学、瑞典国家工学院、瑞典查尔莫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等四所大学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其核心就是一体化,即融工程科学、工程学科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整合为一体的工程教育方法。[2]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把多门课程统一地融入到项目实践中,彻底打破传统教学中各自独立的局面。学生要全面掌握学习过程中多门课程之间的联系,综合解决问题。CDIO的12条标准不仅是把CDIO的教学模式推行到各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更是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并配以相应的试验环境、试验项目。为了适应相应的教学需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通过综合培养的方式使毕业生的能力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二、移动通信专业CDIO教学模式的探索 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移动通信专业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无线网络优化、通信设备安装调试、基站建设等岗位,目前已经与多家国内知名通信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平台。以该平台为基础,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具体如下: 1.课程体系 在课程安排上,以3G移动通信专业硬件方向为例(见图1),除了高等数学、英语、政治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包括电路基础、数字电路、模拟电路、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核心课有通信原理、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工程概预算、现代通信网、通信英语、移动通信原理、数据通信调试、无线网络优化、程控交换技术和室内分布技术等。课程安排由简入难,采用项目阶梯式教学,即把整个教学任务当做一个整体的移动通信的建设项目,每一门课程就可以当做其中的子项目或者是整个项目的一个阶段。各门课程又互为其他课程的基础或是延续。整个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依托,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大的通信建设项目,从构思到设计、预算、施工、调试、网络优化,整个过程就是项目的进展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和重新安排,并完成相应的项目需求,推进整个项目向前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项目和教学的需求,学校编写了一些教材,从教学内容、教学难度和课后训练都依托项目为背景,更多地重视实践和实训。 2.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能够使各门课程很好地接续,各任课教师采用集体备课、交互授课的方式。一个教研组不再仅仅由多名教师组成,而是由一个教学团队组成。在开课前的一个假期,教研组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切磋,讨论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依托关系,力争把每一个教学重点放到项目中反复实践。提出的口号是“备课不是备教材,而是备学生”。备课不再是传统的把教材备熟练,而是怎么样把抽象的内容放到具体的实践项目中,让学生能够感兴趣。对于有些课程采取相互助课或听课的方式,不断取长补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并有效地了解整个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助于整个专业项目的推进。 在教师团队的建设中不仅重视科研能力,还重视企业实践能力。移动通信专业群中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学校老师每年都有两次到企业参与实践或工作的机会,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应对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从企业中引进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名校教授走进课堂。教研室经常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师队伍真正称得上是能力强、观念新、实践创新性强的团队。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体系研究 摘 要:随着通信行业领域的不断发展,专业教学改革就要与时俱进,以适应通信市场人才需求。这就要求对专业教学整个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实训教学改革 基础教学改革 虚拟化教学 项目教学 1 改革目标 主要培养目标是从事通信设备生产、维护及通信业务类、服务类型人才。通过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 教学体系改革 2.1 教学内容改革 (1)专业课程总体内容改革。从高职类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上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多以“实训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原则,在进行理论教学中以够用即可,原理简单化,侧重实训教学环节,多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教学内容体系具有高职教学特色。 (2)专业基础教学内容改革。为巩固学生职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及提高专升本学生升学率,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要进行强化训练,采用适当性、实用性、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如《工程数学》、《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要注重具有实际用途、针对性强的章节,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加以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3)专业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教学内容采用“层进式”量化课程内容体系,按照行业需求在掌握基础技能后,以多元化形式对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并能够模拟实际工作进行操作,提高学生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为以后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2.2 课程体系改革 近几年来,随着通信领域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满足不了通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上加以改革。它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要实时按部就班地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研究,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引导课程体系不断改进,适应通信行业人才需要。 (1)认真研究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衔接性。随着教学内容模式的转变,整体课程体系要系统化、层次化、递进化,即每门课程教师之间要认真研究课程内容与下一课程的衔接。 (2)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实施“项目教学法”,最终考查效果以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体现出来,使课程体系具有完整性。 (3)让课程多元化,删减老旧课程,增加新课程来满足通信行业需求,扩大就业面。如从市场人才需求上来看,在学生考取技能证方面,将《手机维修》及《市场营销》转变为符合大多数通信行业要求的《电信业务员》,就可以扩大毕业生就业机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从通信行业发展前景来看,增加了《天线技术》、《通信工程制图》等专业课程,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了他们对工作的选择性。 2.3 教学方法改革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1)“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理实一体化”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最先实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此种模式,教学效果良好,逐渐形成一套移动通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2)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改变以前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法。多数课程的专业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很多无法实现的硬件环境得到了模拟,知识结构更加清楚,学生接受较快。 (3)在一些专业课程中采用虚拟化教学手段。例如在《单片机》这门专业课程中,利用虚拟教学将真实的单片机电路用虚拟软件在电脑中运行程序,并进行效果演示,即节约了仪器购置成本,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学起来易懂好掌握。 (4)项目教学法。最近几年许多院校都在采用此方法进行教学,其特点是通过目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前教师在讲台上源源不断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讲解着,学生在下面听,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与教师有互动,而多数学生都在消磨时间,一学期下来没有任何收获。项目教学法强调全体学生与教师要产生互动,教师需要抓住本节课要点、难点对学生发问,学生要靠自学过程解答问题,注重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考核方式是将学生分组进行计分,加强学生团体意识。项目教学法实施时要以专业教学体系为整体构架,各科课程也要分阶段的对项目计划进行实施并检验,最后通过毕业专业综合考试和毕业设计对整个项目教学进行检验。 2.4 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方法的改革力求做到考试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发挥自身潜能,使学生具有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项目教学法将考试成绩分阶段进行考核。例如《通信原理》、《通信工程制图》等课程,根据章节或项目划分内容实时对学生考核,可以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学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防止学生在期末考试前期利用短时记忆背题蒙混过关。 (2)实行期中实训考试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有些课程如《数字电子》、《模拟电子》等,因为实验内容较多较杂,将课程的实训考试分成期中、期末两次完成,两次各占实训总分的50%。目的是提高学生牢记知识要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永动性,避免学生在考试考查过程中投机取巧。 (3)毕业前专业大综合考试。通过一次专业大综合考试,了解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对3年来专业知识的基本情况,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有一初步性的认知。具体方法是在各科专业课程中提炼精华,建立专业题库,给学生分发复习范围,并从题库中抽取试题,进行考试,由专业教师集体判卷,将成绩进行排榜,并作为学生应聘优选条件。此做法可以使学生知己知彼,提高学生就业信心和对自己就业方向有所选择。 2.5 课程建设改革 (1)精品课建设。在学校带动下,加速精品课程建设进程,组织好精品课团队,向省级精品课迈进。 (2)教材建设。选取适合高职特点,配有实践内容的教材。由于国内移动通信专业的高职教材不多,为了更好的面向我们学生的教学,在教材建设中鼓励专业教师自编高质量适用于高职现状理实结合的教材。 2.6 实训室建设改革 提高实训室利用率,做好实训室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要求各专业教师对所授实训内容要不断创新,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根据专业需要组建新的实训室,如光纤实训室。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市场分析 摘要:3G网络在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各种业务开始广泛应用,“标准、融合、开放、增值”成为网络建设的主导思想,存储、安全、无线、多媒体应用等基于IP架构的产品大规模应用,将网络建设带入了IP行用的新阶段。现在无论是在电信市场还是在企业网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IP+移动。 关键词:3G网络 IP通信 IP存储 1、通信技术和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3G网络在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2009年1月15日,TeliaSonera宣布华为和爱立信将承接全球首个4G网络。在企业网市场,随着网络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业务开始广泛应用,“标准、融合、开放、增值”成为网络建设的主导思想,存储、安全、无线、多媒体应用等基于IP架构的产品大规模应用,将网络建设带入了全IP行用的新阶段。 2、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解读 按照国家的信息产业振兴计划,其中新一代移动通信(TD-SCDMA)产业完善、计算机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三项都需要大量的IP通信专业人才。下面我们从运营商和企业网两个市场方面分析一下。 2.1 运营商市场3G建设大规模上马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1月22日称,2009年中国3G建设总投资为一千七百亿元,三年内投资将达到四千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称,中国电信正在对CDMA网进行网络升级和优化,2009年首期投资约三百亿元,计划三月底将在共100个大中城市提供3G服务。中国联通2009年首期投资三百亿元左右,计划今年上半年在56个省会城市及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提供3G试商用服务,年底将服务范围扩大到282个城市。中国移动准备2009年投资588亿元,新建TD-SCDMA基站约六万个,年底将在238个地级城市提供3G服务,占全国地级城市数量的70%以上,其中东部省(市)的地市将实现全覆盖。 根据三家企业3G网络建设规划,三年内3G建设投资预计约四千亿元,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大部分县城和发达乡镇,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3G用户计划发展目标均要达到五千万户左右。 2.2 企业网市场IP应用增长强劲 2.2.1 IP存储 市场研究机构IDC针对中国存储市场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的磁盘存储市场年增长率达到了24.2%,收入为11.418亿美元,收入年增长率达27.5%,磁盘容量达149.3PB。同时IDC预计,2011年中国存储市场总市场价值将达到112.4亿元,从2008年到2011年的市场价值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0%。 2.2.2 网络安全 尽管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到中小企业的成长,但是这种影响对于政府和大型企业则小得多。尤其是政府和大型企业对于信息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同时,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出口市场放缓的影响,中国政府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在信息行业,政府信息安全、研究机构信息安全、运营商、金融等机构安全都将成为网络安全建设投资的重点,从而拉动政府与大型企业的需求。 2.2.3 无线城市建设 在中国互联网协会蓝海沙龙第36期活动(主题:移动互联网业务已准备就绪)上,有关专家透露,我国大陆已经有十大城市明确了无线城市计划,正在建设当中。这十大城市是,北京、天津、青岛、武汉、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扬州,庄梓新称为“若干有代表性的无线城市”。实际我国还有更多城市都在实现无线覆盖。 2.2.4 IP多媒体应用 IP多媒体应用包括IP监控、IP视频、IP语音等方向,近年来增长迅速。以IP监控为例,据CCID数据统计,从2006年起中国监控市场的实现了整体快速增长,预计2012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491.6亿元,比2007年增长近1.76倍,其中IP网络视频市场的增长最为显著,将占据整个视频市场的66%。 3、移动通信技术专业IP通信方向学生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根据上面的市场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规模的3G网络建设和企业网IP行用的持续高速增长,必然会需要大量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维护等专业技术人员。反观现在的高校课程设置,3G内容几乎没有涉及,网络专业仅仅局限于基础网络建设,无法满足未来市场对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增设的IP通信方向,致力于培养具备IT通信相关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规格人才。 在3G网络建设方面,主要培养WCDMA、CDMA2000、TD-SCDMA网络的基站建设工程师、网规网优工程师等。 在企业网方面,主要培养存储、安全、无线、监控等具备数据网络基础的专项工程师。 下面我们对学生的就业前景做个简单分析 3.1 3G网络前景 我们打开互联网各大招聘网站,可以发现3G设备安装、调试、网规网优、建站等岗位大量出现。我们再搜索3G人才培训,可以发现所有的培训机构都集中在嵌入式软件开发方向,工程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从这两方面,不难看出,3G工程人员的就业前景是“钱途光明”。 3.2 企业网方向前景 我们以存储工程师为例: 目前国内网络存储市场发展蓬勃,应用、维护等存储岗位不断升温,人才紧缺。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统计结果显示,全球网络存储技术领域人才2007年的需求量为120万左右,中国市场今年需求大约为15-20万人。又据权威部门统计,国内现在能达到存储工程师资格的技术人员不到2,000人,人才缺口尤为突出,高薪聘人已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在51job、智联招聘等网站搜索企业系统管理员等职位,都明确提出熟悉存储系统的要求。而在智联招聘网站已“存储“为关键字搜索近期所有相关职位,职位数达2156,招聘职位有存储专业服务工程师、存储顾问工程师等。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浅谈“进度、成本、质量”在整车产品研发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摘 要:在整车项目设计研发过程中,为求得“进度、成本、质量”三者之间的平衡,根据各项目的情况,需将三者综合联系起来考虑。才能顺利展开,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进度、成本、质量”3指标从侧面体现项目管理成功与否。实现高质量、短工期和低成本,是各项目所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汽车研发 项目管理 进度 成本 质量 现阶段,全球大部分知名车企在整车设计方面都具备较先进、完善的整车设计研发及项目管理手段,有着严格的工作流程及步骤。使得这些车企整车在有限的开发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合理投入与利用下,开发质量和竞争力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故如何强化新产品研发的项目管理,不失时机地将新产品投放市场,正确处理好“进度、质量、成本”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现成为国内每个车企业急需解决的战略问题。 1 项目开发流程过程中的进度、成本和质量各阶段的重点工作 车辆的开发主要分为:项目启动、方案批准、项目批准、工程、产品和工艺验证、预试生产、试生产、正式生产8个部分,见图1。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进度、成本、质量3者息息相关,总的来说,按节点完成以下工作内容,从项目管理上,能较好地完成整个项目的管理。 (1)进度方面各节点关注工作。 项目启动阶段G8:有效的制定项目主进度大纲;项目管理团队组建完成;工程开发进度计划初步制定;整车技术初步技术规范形成。方案批准阶段G7:正确的项目主计划;项目必须满足约束条件―― 中长周期零件技术状态冻结并定点完成。项目批准阶段G6:按时项目主计划锁定;短周期零件技术状态冻结并完成定点;所有零件试验计划。工程阶段G5:控制项目开发和生产启动主进度;确保技术状态设计完全冻结,零部件试验完成。产品和工艺验证阶段G4:把控生产启动主进度;完成整车试验及所有问题得到关闭,零件正式认可。预试生产阶段G3:及时生产主进度更新;完成预生产工作准备。试生产阶段G2:按时完成生产工作准备。 (2)成本方面各节点关注工作。 项目启动阶段G8:确认物料成本目标边界条件;确认项目投资和开发费用边界条件。方案批准阶段G7:及时物料成本目标;项目投资和开发费用。项目批准阶段G6:按时物料成本目标冻结;项目投资和开发费用冻结。工程阶段G5:定期控制工程更改所引起的成本变化,直至投产 (3)质量方面各节点关注工作。 项目启动阶段G8:制定整车质量要求,分解到零部件质量目标。方案批准阶段G7:进行对标竞争车型,明确零部件试验标准。项目批准阶段G6:根据零部件试验标准、制定零部件试验大纲;零部件开模计划评估。工程阶段G5:完成所有零部件试验和模具验收,保证质量合格。产品和工艺验证阶段G4:所有质量问题得到关闭,并保证整车试验合格完成。预试生产阶段G3:保证预试装车质量合格,一直到正式生产。在汽车项目管理开发中,各阶段都有进度、成本、质量三方的交付,必须按节点交付,由于三者是相互关系,将影响整个项目的成败。例如:成本达不到目标成本,势必会影响开阀,自然会影响到项目的进度,项目的进度受到了延迟,为保证SOP的上市,势必会压缩项目开发验证的时间,就会存在质量的隐患,同时开阀节点的延时,有可能会影响最后产品SOP的上市时间,即会影响上市带来的利益。 2 项目研发进度 项目的研发进度决定一个项目是否成功,项目进度计划控制尤为重要,项目进度计划控制就是指对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及其零部件变更所进行的管理控制工作,车企项目进度计划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事前控制。对车型项目进度计划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识别、对可能影响车型项目进度计划实施的各种因素的控制。 (2)事中控制。对车型项目进度计划完成情况的绩效度量和对车型项目实施时间中出现的偏差采取纠偏措施,以及对与车型项目进度计划变更的管理控制等工作在车型项目进度计划控制中,项目经理(PM)及相关人员必须定期地将项目实施情况与项目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并找出两者的差距,当发现这种差距超过了车型项目进度控制标准就必须采取纠偏措施,以保证项目进度计划能够得以实现。 车型项目经理必须根据项目实际进度和项目的具体情况,定期地改进项目工作或更新项目进度计划,以实现对项目时间的全面有效控制。例如:整车项目开发周期在39个月,项目每个阶段有固定的投入,整个周期有近10多个亿,如项目由于存在质量、设计等原因未按时上市,项目在时间上未控制好,除了无法产品上市实现收益效果外,整车研发的工程人员工作还需继续支持和投入,对公司来说损失就巨大了。 时间的把控是项目进度关键所在。一个全新车型的研发周期3年左右,大改型车型在1年半,小改性车型也要1年。现今市场竞争更趋白日化。故很多项目完成的周期就会被进一步压缩。 在此研发过程阶段中,项目管理人员的在整个研发过程中作用最大,所跨度的时间是最长的,项目管理在整个阶段,除了把控好技术状态、项目管理协调等方面外,最重要的是控制时间进度,针对各项面的问题要求及时掌控和协调,要果断地对各种风险进行处理,如本层面无法处理的,要求及时反馈上一级领导层并寻求解决措施,保证项目时间的节点进度。 3 项目成本控制 车型成本控制即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内容不仅要包括通过管理实现以最低成本去完成项目全部活动,而且更强调必须努力通过这种管理去实现车型项目价值的最大化,同时还要努力避免项目成本管理对项目产出物质量和项目工期的不利影响。 这些是现代车企项目成本管理与传统项目成本管理最重要的区别,因为盲目地降低项目成本可能会造成项目价值、项目质量或项目时间方面的损失。例如:市场竞争激烈,采购以物料低成本为主导来定义车辆的原材料。项目管理必须协调工程、SQE对潜在供应商进行TR技术评审,分析是否存在工程及质量风险。否则这些低成本的零件用上去,导致零件试验失败,到时再重新选择供应商,将严重影响整个整车试验进度。 因此项目成本管理要求采购等相关部门,不能只考虑节约项目费用,还必须考虑提高车型项目经济收益。所以不断地分析和预测项目产出物的经济价值与收益也是车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车型项目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依据项目成本预算,努力将车型项目实际成本控制在项目预算范围之内,并根据车型项目设计的发展变化而做好车型项目成本变更等方面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 这包括:不断度量车型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分析和度量项目实际成本与项目预算之间的差异,采取纠偏措施或修订项目预算地方法实现对项目成本控制。例:这就说明了在车辆设计研发前期过程中,在保证设计、质量同时,定期与竞争车型做技术对标,将对方的设计优点及成本优势,吸收到本产品的设计中,以到达适当的降本目的。 项目成本预测和评估也是项目成本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依据项目成本和各种相关因素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评估并预测车型项目成本发展和变化趋势及结果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 故控制成本是项目管理人员负责项目时,所必须关心的核心内容。车企之所以要研发新项目是为了获取利益,而利益又离不开对设计进度、成本和质量的控制。车企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其基础工作在于搞好设计过程中三者管理和风险的防范,而这一切通过车企所付出的成本这一要素来体现。因此,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就是车企利润来源重要部分。如忽视了,就有可能造成赢利的项目变成亏本的项目。 4 项目质量控制 车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车型项目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车型项目质量实施情况的监督和度量,车型项目质量监督结果与车型项目质量标准的比较,项目质量误差与问题的确认,项目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采取项目质量纠偏措施从而消除项目质量差距与问题等一系列活动。 这类项目质量管理活动是一项贯穿项目全过程的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例如:质量控制在车辆设计中很关键,高质量代表高成本,设计方案上,一味追求高质量及保险的设计方案,势必会引起整车成本过高,车辆没有竞争优势。 车型设计质量控制的目的:是通过保证车型研发结果符合项目计划需求为目的.对研发设计的整个技术运行过程中,进行分析、判断、处理、修正和决策的管理行为。车辆设计质量控制是贯穿于整个车辆设计质量形成的过程之中。设计质量控制对象是车辆设计全过程。 汽车研发的设计质量可以分为相对质量和绝对质量两种。正如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结合的产物,汽车造型设计也是如此。在汽车造型设计项目中,属于艺术感觉方面的质量是一个相对量,比如说一款车型定位于具有超前的特征,适用于年轻时尚人群。这种设计目标的评审就是一个相对量。只有通过现有产品与其比较,认真感觉其各自的风格,之后才能最终确定。另外一种技术方面的质量,则是一个绝对值质量,如汽车造型上对A面的处理,这就是一个绝对的目标;再如模型制作过程中的比例尺寸的处理,也是通过绝对值作衡量标准的。 汽车设计质量控制是项目的生命,没有设计质量控制就谈不上设计进度和成本控制,设计质量的好与差,将直接关系到样车(模型)的实际效果,将直接影响产品在市场上认可度。因此项目管理经理在关心项目进度、经济效益同时,必须重视设计质量。没有合格的质量就谈不上设计效益和项目进度。经验证明车型设计质量的好差,来源于项目管理者以下方面的工作方面。 (1)车型任务书:车型设计质量的重要文件。详细记录了设计项目的技术标准、实现方法和工作范围等有关技术要求;任务书是检查设计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划分设计和其他部门责任的依据。 (2)车型各轮设计方案的严格评审,评审会议的记录情况,评审报告编制。以及评审会议后的修改设计方向正确性,都对车型设计质量将起着决定性作用。车型评审质量的过程是控制设计质量的重要步骤。 (3)车型补救设计质量缺陷。这是车型设计质量保证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是注重车型设计质量的持续改进,仔细记录质量问题并做统计研究分析,促进不断提高设计质量。 5 项目进度、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 设计项目进度、成本、质量是统一和对立的矛盾体。企业追求的是低成本、高质量、短周期的产品。 在车型设计项目进行过程中,进度与成本的关系是――加快进度往往需要增加投资成本。而采取各种赶进度措施为了设计项目及早完成,尽快新车上市最终收获经济效益。 进度与质量的关系:是加快进度。适度地加快设计进度,可以提前完成工时,节约成本,同时严格控制质量,保证车型设计的严谨性,避免返工。然而,如果不顾质量,而一味地加快进度,则会造成人员疲劳、机械故障,导致设计项目出现问题,延长工资,增加成本。 由此可见,进度、成本、质量在汽车设计项目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只有妥善处理好这三个方面,才能保证车型项目顺利实施,获得成功。同时,车型设计项目管理工作也和这三个指标联系密切,如何实现高质量、短工期、低成本的企业目标,是每一个项目管理者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解决汽车设计项目3要素管理的难题,就要根据汽车设计项目的客观规律进行系统管理和统筹安排,找到最合理的组织和管理方法,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具体的说,就是根据项目的技术成本特点,以及国家的各项具体的技术政策和基本建设方针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设计的要求;在各阶段的工作中,安排好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之间的关系。同时,有效调节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工作,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整个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各部门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做出科学性、合理性的安排,使设计项目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车型设计项目进度是在合格质量条件下,实现最大利润重要手段。在设计过程中只有达到一定的进度,设计公司(部门)才能拥有足够资金,才能完成阶段性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实现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在上述设计成本构成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设计成本控制目的,就是要在适当的进度和合格的质量条件下将设计项目成本控制在最小的预算内,保证设计公司利润最大化。 6 结语 综述,控制好车型设计进度、成本和质量3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保证整车设计项目顺利完成的前提。强调片面成本控制务必影响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并有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所以在车型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个项目特殊情况,把设计进度、成本和质量三者联系起来综合考虑,使得三者之间的平衡,这样,才能保证设计项目在有可靠质量作保证的前提下,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在摩托车研发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中国摩托车企业要跟上全球领先摩托车企业的发展步伐,适应顾客多样化、个体化的需求,必须在保证产品性能、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应对如何缩短新品研发周期,提高新品研发效率,降低成本等问题。本文介绍项目管理技术在摩托车新品研发中应用,并与传统串行研发模式相比较,展示了项目管理技术在摩托车新品研发中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项目管理、摩托车、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 1、摩托车工业研发背景 中国摩托车工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开发、营销体系,已进入稳步和成熟的发展阶段。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使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因此,中国摩托车工业要跟上全球先进摩托车企业的发展步伐,不断满足顾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必须在保证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应对如何缩短新品研发周期,提高新品研发效率,降低成本等问题,在满足顾客的需求的同时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摩托车新产品的研发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传统的新品研发采取串行工作模式,即前一个工作环节结束后才开始下一个工作环节,作业时序通常不重叠。串行工作模式里面又存在多个并行环节,而且每个环节的责任人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完成工作,这样往往会因工作环节存在交集,存在变动设计频繁、效率低下,开发周期长等缺陷。另一方面,由于串行工作模式的各工作环节相对独立,前后脱节,导致对新品研发范围管理不一致,质量管理不统一,风险管理失控,进度管理松散,沟通管理低效,又无专人宏观调控,也只能造就高成本、低质量的产品。这样的研发模式,既拖累了摩托车企业的自主研发的步伐,又影响到整个中国摩托车工业的发展。 2、项目管理技术在摩托车新品研发中的应用 2.1、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后期发展起来的重大新管理技术之一,最早起源于美国,并因项目管理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项目中取得巨大成功,由此风靡全球。 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的管理者不仅仅是项目执行者,他还要参与项目的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5大过程组,42个过程,并从整合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合同管理、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8大管理领域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调控,因此,与传统的做法不同,项目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处理项目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 2.2、项目管理在摩托车新品研发中的应用 成功的摩托车新品研发管理项目,就是识别需求,在规划和执行项目时,处理干系人的各种需要、关注和期望,同时平衡、调控相互竞争的范围、进度、质量、预算、资源、风险等制约因素。下文从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管理技术角度,简述如何控制范围,平衡调控进度,调控预算等制约因素,发挥项目管理在摩托车新品研发系统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2.2.1、整合管理 “整合”就是统一、合并、衔接和一体化的意思。根据需求及研发设计周期确定每一阶段的时间基准,确定每一阶段的范围基准,确定每一阶段的成本基准。这三个基准就是该项目的绩效测量基准,作为项目的整体基准,应用挣值管理技术测量项目的整体绩效。整合管理不仅设计基准,而且还规定了项目的总体要求、项目的主要风险、里程碑进度计划、总体预算,因此,整合管理可以从全局的整体的观点出发通过有机的协调项目各个要素,在相互影响的项目各项具体目标与方案中权衡和选择,尽可能地消除项目各单项管理的局限性,从而实现完成项目、成功管理干系人期望和满足项目要求的目的。 所以与传统的串行研发模式相比,整合管理可以有效地避免了研发各环节之间的脱节弊端。 2.2.2、范围管理 摩托车新品的范围一般包括产品造型的需求、功能的需求、工艺要求、适应法规要求等。由于摩托车全新产品的整个项目周期长达2-3年,干系人的需求会根据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的变化发生变化,因此,对于需求范围的收集,常采用原型法,先手工制造出该产品的实用模型,再征求需求意见,原型法符合渐进明细理念,因为原型需要重复经过制作、试用、反馈、修改等过程,经过足够的重复,就可以从原型中获得足够完整的需求。既保证范围可控,又满足干系人需求。 2.2.3、时间管理 在传统研发模式中,前一个工作环节结束后才开始下一个工作环节,作业时序通常不重叠,开发周期长,一个环节延期必须影响整个开发周期。项目时间管理将研发过程中的全部活动罗列、排序,并估算活动的持续时间,通过合理的分配项目资源、通过关键路径控制,保证项目能够按进度计划完成。为某产品申请公告目录阶段进度计划及关键路径,在该计划中,各工序之间有明确的依赖关系,时间节点连贯,最大程度缩短开发周期,非关键路径工序延期不一定会影响总的开发周期,另一方面,时间提前量或滞后量的设计既可以将周期长的工序提前执行,也可以将周期短的工序推后开始,节约资源。 2.2.4、成本管理 在传统研发模式中,成本测算由财务部门负责,却无法有效实施成本控制,成本管理形同虚设。而在项目管理系统中,由于实行整合管理技术,项目物料资源可以最大化共享和统一调配,因此,可以最大化提高物料利用率,节约成本。另一方面,项目的成本管理不仅是监控和记录,而且要对成本数据进行分析,以发现项目的成本隐患,及时采取必要的行动,尽可能的避免损失。成本管理的目的不仅仅为了降低成本,而是通过挣值管理方法,对计划完成的工作、实际挣得的收益、实际花费的成本进行比较,并考虑成本回收期、追加成本净现值、追加成本内部收益率、内含报酬率、投资风险分析行来进行投资决策。 3、结论 在激烈的摩托车市场竞争中,提高摩托车企业的竞争力,尽力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已成为我国摩托车企业的关键,所以,在摩托车新品研发中引入项目管理技术、理念,是摩托车企业的必选之路。当然,项目管理在摩托车研发中的运用才刚刚起步,管理模式一般为职能型或弱矩阵型,如表3组织结构对项目的影响中所示,企业虽然承认项目经理的必要性,但并未授权,因此资源调控职能有限,项目人员受双层管理,存在项目人员虽在项目供职,工作积极性不足,影响工作效率。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在卷烟产品研发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卷烟自主品牌研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项目管理技术的角度探讨如何推进企业科技管理的创新,提出要立足于现有的研发管理环境和资源,找准改善提升研发管理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做正确的事,以正确的方式做事,努力实现研发组织团队化、业务管理流程化和管理手段信息化,是提高产品开发设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之道。 关键词:卷烟 产品研发 项目管理 管理创新 一、卷烟产品研发存在的问题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保证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要提高新产品研发的成功率和上市率,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1]。然而,卷烟企业在当前的经济政策和专卖制度的保护下,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管理模式陈旧僵化[2]。在卷烟产品研发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是:产品的市场需求不够清晰,跨部门的人员及相关技术设备协调难度大,产品研发的管理工作落后,研发计划进度控制不力,研发效率低下,研发成本偏高,研发周期偏长,产品结构及新产品上市率偏低,一、二类烟比例提升速度偏慢,跟不上行业整体水平的步伐,公司领导不满意、研发人员又相互抱怨等。这些均是卷烟产品研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研发忽视市场需求 面对卷烟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卷烟企业的产品研发任务由公司领导直接下达指令性科研计划,仅有产品价格定位或笼统的任务描述,没有对营销部反馈的市场信息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缺乏理性论证和具体研发目标。这样就不能激发科技人员的更多热情和创造性,而研发出来的产品也不会有持久的市场竞争力与生存力。 2.企业内部跨职能部门合作交流活动有待加强 卷烟企业常把产品研发看成是技术中心内部的事情,错误地认为产品研发工作与市场营销部、生产部、物质原料部、品质保障部及财务部等部门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让技术中心单打独斗,研发人员“闭门造车”,其他部门“各自为营”,导致研发工作信息沟通和资源协调不畅,工作经常反复,研发效率低下[3]。 3.产品研发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 很多卷烟企业的创新立项、研发过程及研发成果的管理和有效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影响了创新效率。主要体现在:首先是研发项目的申报与审批尚欠科学。一些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创新目标不明确、阶段思路不清晰,或甚至年前完成过的项目拿来重复申报,滥竽充数,获取利益。第二,研发过程制度缺失,跟踪管理和服务不能有效支持创新活动,有些项目立项后即处于涣散状况,到年底验收结项时拼凑内容,蒙混过关。第三,项目制度运作不规范,项目组的责权利机制不明晰,运行较为松散,影响了运作效率,导致产品研发进展缓慢,所研发的产品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4.项目绩效的评价不科学 很多企业存在这种现象,当科研项目完成时,没有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价和奖惩仅靠工作总结或领导的感觉,缺乏产品研发的最终评价及创新投入产出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结项验收有些流于形式、皆大欢喜。项目成果绩效指标的设置粗放,导致项目过程实施质量未能有效纳入项目绩效评价,难以根据评价指标给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结果。项目成果绩效评价的不科学直接导致技术创新成果激励分配的不合理,又间接导致对技术人员激励的失效。 二、项目管理在产品研发中的运用 项目管理是通过运用现代的管理技术,指导和协调人力和物质资源达到预定的范围、成本、时间、质量和参与者满意目标的艺术[4],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军事、产品研发等各个领域。作为先进的管理方法,有助于对企业产品开发项目的进度、成本、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产品研发效率和质量[4],从而控制研发成本、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及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确保企业能持续不断地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保持企业快速持续性的发展。 1.重视依靠机制、系统和组织能力,通过集成研发管理,把宝贵的研发资源整合、转化和提升为推动产品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研发的核心。 理论研究和经验表明,高绩效研发组织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以客户为中心,即企业提供的产品能使客户获得期望的溢价(增值),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积极的研发团队,通过制定组织、流程及岗位目标,以考评激励研发人员,从而实现他们的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高效的研发流程,流程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已决定了企业的业绩,它是执行力、效率和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的强弱,不仅仅是指这家公司拥有多少高端人才,有多少昂贵仪器设备,很大程度上是指企业能否通过科学的研发管理体系持续开发出质量稳定、功能新颖、总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提供给客户满意的服务。传统的研发管理中普遍不自觉地片面强调个体技术的因素,而往往忽视人才和组织因素的倾向。 企业的研发绩效主要源于企业的研发战略、技术、人员、研发流程和研发组织等方面的驱动。而这些因素是有机联系、相互影响的,科学的管理是将这些实体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手段和纽带,只有通过管理集成,才能增强各个活动的融合统一、协调发展。 要提高研发的效率和质量,就需要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借助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对企业研发活动进行有效的战略规划管理、组织管理、流程设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平台管理等系统集成化的管理。 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最终还是要落脚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上来,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通过管理集成,实现产品创新活动的融合统一、协调发展,从过多依靠行政指令和技术权威推动产品创新,转变为靠机制、系统和组织将宝贵的研发资源整合、转化和提升为推动产品创新的核心能力,这也是企业研发管理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找准改善研发管理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做正确的事,是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研发质量的关键 如果我们把对产品的研发比喻为旅游活动,那么我们就需要一张明确、清晰的线路图。也许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至少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管理实践中,管理的“执行力”往往是指在夹缝中成事的能力,更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如何基于现有的管理环境和管理资源,务实地找准改善和提升管理水平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做正确的事,对于部门研发的管理工作,就是要在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复杂环境中,将创新战略与企业的业务战略相结合,选择正确的能力发展方向,选择符合行业的产业政策、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导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要采用与组织环境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形式和途径,提升研发效率,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要根据面临的研发任务,要运用各种协调、沟通等管理工具,打破部门壁垒,消除组织内部阻力,集成、调配和应用企业内外的创新资源。做正确的事,就是要解决企业产品“做什么”的核心问题,这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思想,也是提高研发的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之道。 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就是要强调产品创意构思的筛选。要从产品战略愿景、产品平台、产品线、产品开发项目四个层次,进行产品战略管理,包括分析市场需求和企业内部条件确定新产品开发方向,定义公司要开发产品的类型、如何区分自己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如何将新技术引入新产品以及开发新产品的优先顺序,确保产品开发的方向符合公司整体业务战略。从而使研发人员能够清楚要开发的产品在公司未来计划中所处的位置,使研发人员能够有章可循,做到清晰定位、找准短板、寻找突破,将具体的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决定产品成本结构、产品性能和后续产品的差异,使产品开发更具有长远性、主动性和选择性,避免盲目地研究没有未来商业价值的技术及开发一些没有市场价值的产品,避免产品开发只是对市场变化的条件反射,而忽视了研发那些真正能够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技术和产品的机会。 3.基于现有的管理环境和资源,正确地做事,是提高企业产品研发效率的保证 “正确地做事”,就是要在研发活动中,采用与组织环境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形式和途径,提升研发效率,具体的就是要积极运用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将适宜的项目管理组织架构和适当的项目管理方法论组合起来,重点关注于跨职能部门的团队、结构化的流程、项目管道管理,努力实现研发组织团队化、业务管理流程化和管理手段信息化,这也是推进研发项目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必由之路。 加强跨职能团队建设,形成一种纵向职能机构和横向项目机构相互交叉的矩阵式组织架构,打破组织间隔,逐步建立与项目管理更相适应的组织模式,系统地打造组织执行项目的能力。目前,部门采用职能式的组织架构模式,并相应积淀形成了特有的项目管理组织文化,传统研发管理模式习惯按职能划分设于各部门科所,其不足是把一个完整的研发流程分割,然后由各个部门科所分别负责,很快这些部门就会面临一个协调方面的问题,极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如果按照传统的管理思路来解决,必然是对部门科所的职能重新明晰与反复划分,部门科所之间只能是局部与局部的协调,从而形成所谓的“部门墙”。 项目管理组织实践经验表明:高效的研发必须要有高效的研发组织结构支持。职能式组织强调高度专门化、集权化、正规化、明确的指挥链以及较窄的管理跨度。但是对于研发项目管理来说,项目组织存在的跨职能、跨单位的管理需求,更应关注跨职能团队的建设,强调信息自由的流动、宽管理跨度、分权化以及低正规化。在矩阵式的组织管理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核心的团队被越来越多的证明是一种高效的项目组织方法,即便在组织模块化设计上做一些简单的结合,明确项目团队中角色和任务,适当的授权,仍然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在现有职能式组织架构基础上,以项目为载体,加强跨职能团队建设,打破这种组织间隔,消除本位主义,以项目成功为目标导向,将技术中心科层式职能管理模式和项目管理职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纵向职能机构和横向项目机构相互交叉的矩阵式的组织架构,建构研发管理中的无边界团队。 同时建议可以尝试运用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的组织元素,将项目管理办公室作为组织内部项目管理最优实践的中心,让它处于相对全局的、更好的管理组织位置,成为实行跨职能团队交流管理的推动体,并量身定制项目管理制度、流程与模板工具,逐步建立一套更适应研发项目管理需求的组织模式,系统地打造组织执行项目的能力。 提供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确保“把项目做正确”,提升研发综合能力。研发项目成员的经验和能力各有差异,如果组织层面缺少统一的项目管理方法指导和过程监控,那么项目成员会通常根据个人的专业经验及水平来进行的,各职能领域的研发人员依赖于个人能力,不同的项目管理者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反应,以自身的经验去处理发现的问题,常常导致项目管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重大分歧,不能保证产品开发的一致性,产品开发成功的概率较低也不稳定。 产品研发,尤其是其中的产品设计工作,包含对产品市场机会的发现、新产品创意构思、新产品具体设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测试验证、生产制造和新产品商业推广等一系列基本活动。这个过程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是可以被定义、构架的,是可管理的。 流程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已决定了企业的业绩,它是执行力、效率和竞争力的源泉。产品创新不仅仅是天才和灵感相结合的产物,产品研发过程的规范化,不仅不会约束研发人员的创造力,相反是企业研发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加强对研发项目从构思到新产品整个研发的进程进行过程管理,是研发质量、进度的保证,这种规范对于确保“把项目做正确”,提升研发综合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就是要将卷烟产品的研发过程提炼、定义,形成通用高效的结构化开发过程,将项目管理的各项内容“流程化、制度化和标准化”,优化建立起一套产品研发流程、技术、工具在内的一站式服务的指南和模板。通过清晰的文件框架结构、图示化的工作流程、简练的语言描述、清晰的操作表单,将项目管理方法与研发业务有机地集成起来,用以指导具体业务,并在实践中进行优化。 4.依托管理信息化手段,加强科技基础设施与技术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是做好企业产品研发的物质基础。 管理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要进一步依托产品研发管理信息化平台(PDM)建设,借鉴先进研发项目管理理念,梳理技术中心主要业务管理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研发项目管理的各项内容“流程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并加以固化推行,有意识地培养研发人员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使命意识等,敬畏和遵守研发管理制度和流程,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研发管理水平。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与技术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就是按照项目、人才、平台统筹安排的原则,改善科研条件,进一步增强科研实力。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指科研微观环境的建设,其中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是指技术创新活动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环境条件,如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所需工具、设备、仪器、实验、资料、信息等。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的硬环境,主要在于资金的投入。软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氛围。要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向员工提供有利于进行发散性思维、敢于突破陈旧规范和行为模式的环境,进一步完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机制。 三、结束语 随着国际、国内提出的控烟条款的逐步生效以及中国烟草行业大力推进“大企业、大品牌”的战略部署,卷烟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的生存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卷烟企业原有产品研发的管理模式已经明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快卷烟产品研发管理模式的改革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而卷烟产品研发符合项目的特征,项目管理有助于对卷烟产品研发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可为其提供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强化卷烟产品研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是完成产品研发任务目标和提高研发效率的重要途径。当然,项目管理在卷烟产品研发中的应用实践,还有很多管理的模式和技巧需要进一步探讨。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喷墨印刷机的研发项目管理 喷墨印刷技术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印刷技术之一。然而,由于喷墨印刷机极其复杂,其研发过程涉及机械平台OEM生产、硬件研发、样机组装、逻辑单元编写、软件开发和整机集成测试等,这使得喷墨印刷机的专业性强,开发周期长,需求变动大,测试工作难以细化等。图1为喷墨印刷机的组成。因此,喷墨印刷机的研发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成功,必须采取多期开发的形式逐步完成。在这过程中,如何保证项目的质量,确保喷墨印刷机达到预期的标准,满足客户需求,并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至关重要。在此,笔者将以我公司的喷墨印刷机项目为例,讲述保证喷墨印刷机研发质量的5点措施。 质量管理先于技术攻关 我公司作为国内第一家自主研发喷墨印刷机的企业,在研发初期,由于对功能需求的了解和技术储备都不够完善,因此,公司将人力与资源过分投入到了项目的技术实现中,忽略了项目的质量管理,导致项目一期进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质量问题,造成项目进度的滞后和成本的浪费,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从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技术攻关虽然重要,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项目的质量管理,且质量管理应先于技术攻关进行。对于复杂大型IT项目的研发,重技术而轻管理的问题时常发生,对此,企业应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从组织上对项目执行专门管理,图2为我公司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 在喷墨印刷机项目的研发过程中,项目进展情况仅向项目经理汇报,质量问题则同时向项目经理和质量管理高级经理汇报。其中,对于项目研发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进行的质量检查活动主要由质量工程师完成。质量工程师应将检查结果、发现的问题、检查记录以及阶段检查报告向质量管理高级经理汇报,质量管理高级经理则应随时抽取检查记录和检查报告以进行监督,发现问题须与项目经理和相关技术工程师及时进行沟通。 控制机械平台OEM生产质量 由于我公司属于IT高新技术企业,不从事机械平台的开发与生产,因此,采用OEM(代工生产)方式进行机械平台的设计与生产是喷墨印刷机项目可选的最佳方式。但是这样,我公司则不便直接对机械平台的生产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因此,项目初期出现了因没有向代工企业提供明确的质量需求、在研发过程中与代工企业沟通不充分、代工企业加工水平不够等因素导致的试生产的机械平台在稳定性方面欠佳。为避免此现象的发生,保证机械平台的质量,我们采取了以下解决方法。 1.设定质量检测标准 针对机械平台单独编制质量检验清单,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机械平台的质量问题,还有助于保证各代工企业生产的机械平台的质量一致。 2.增加代工企业数量 由于每家代工企业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因此,不能只靠一家代工企业加工机械平台。对此,我公司适当增加了代工企业的数量,定期按照质量检测标准执行质量检测,及时分析质量检测报告,选出质量得分最高的代工企业,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调整代工企业数量。该方法提高了代工企业对机械平台质量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机械平台的稳定性和运行精度问题。 控制物料采购质量 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由于每种物料的需求量都较小,因此,我公司采取了从市场小批量购买物料的方式,但是这样购买的物料基本没有质量保障,经常出现如接插件损坏、控制灯损坏等现象,造成样机测试过程中出现很多故障,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对喷墨印刷机的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为此,我公司针对物料采购过程引入了供方评价流程,并重新规划了物料采购流程。 首先,对供方进行管理与评审定级。将喷墨印刷机项目对口的资源供方根据公司类型、提供的印品类别、评审的供货范围、合作经历、服务质量、印品的事故情况等因素分为一般合格供方、标准合格供方和长期合格供方三个等级,根据采购印品的重要程度和特点将采购对象划分为关键印品、重要印品和一般印品。 其次,规范采购流程。对采购过程做详细规定,明确采购申请人、业务单元、质量管理中心等部门的职责。 在采购关键印品时,同时采取以下风险控制手段。 (1)采购主管部门确定关键印品的供方时,评估其满足要求的能力和风险,并填写供方评审表。 (2)签订合同时,明确供方所供应印品的相关潜在风险,与供方签订质量保证协议。质量保证协议一般包含对供方所提供印品的基本质量要求、验收印品的质量具体要求、保密技术的具体要求、质量责任、服务的基本要求、安全和环境保护控制等条目。 (3)首次采购时,按照公司制定的首件鉴定控制程序对印品进行质量控制。 建立和完善风险管控 在项目初期的研发过程中,由于项目涉及的技术要点十分繁杂,项目组将有限的人力资源都投放到技术实现上,未对项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管理,出现了几次因人员流失而严重影响项目进度的现象,留下了很大的质量隐患。为此,我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来逐步建立并完善喷墨印刷机项目的风险管控。 (1)建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如表1所示,强调风险管理应该是持续不断地在整个项目周期中进行管理,不能仅仅依靠项目经理或者某个领导在特定的里程碑点进行管理。 (2)对项目的风险源进行筛选和分析。项目经理召集项目开发组经理、测试组经理、印品组经理和需求组经理开会商讨,在结合企业其他IT系统项目风险分析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项目主要风险源,如表2所示。 (3)根据失效模式分析(Failure Modes Analysis,FMA)的设计原则,为项目创建一个风险量化参数模型,将风险严重等级交由“影响程度”、“发生概率”和“可控程度”三个方面决定,并将每个方面划分为5个不同的程度等级,分别如表3~5所示。将项目风险严重等级定义为以上三者的乘积,并根据数值划分为灾难性风险、严重性风险、中度风险、轻微风险和可忽略风险5类,如表6所示。 (4)在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根据以上建立的风险量化参数模型,对项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确定其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并对相关风险事件进行实时监控,确定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在逐渐增大,当风险因素达到触发条件时应及时启动风险计划,采取应对措施,并对已经发生的风险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持续跟踪和监督,从而确认应对措施是否得当,相关风险策略是否成功。 喷墨印刷机项目是一个分期进行和不断发展的长久性项目,该项目在以上五点措施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的方式不断改进项目研发各阶段的执行质量,从而使喷墨印刷机的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实现了喷墨印刷机的自主研发和生产,一举改变了国内印刷业在高端印刷设备领域长期存在的国外印品打天下的局面,我公司也成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数字喷墨印刷技术提供商。 改进需求分析过程 在项目初期的研发过程中,由于对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的印品分析得不够深入,印品策划得不够到位,没有规划明确的印品路线图,在需求描述上也存在一定的歧义,导致不同角色的项目组成员对需求的理解不一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展。为此,可从过程方面对需求分析进行改进,严格控制需求分析工作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1)引入不同角色的项目组成员介入完整的项目需求管理过程(如图3所示),以提高项目组成员对需求理解的一致性。 (2)鼓励客户参与需求分析的讨论,并通过市场调查以及走访已有客户的方式收集需求信息。其中,喷墨印刷机的客户受到专业水平和行业知识的限制,无法精确全面地描述需求,提出的质量要求比较笼统和抽象。根据这种情况,可根据客户使用要求,与已有的类似进口印品进行比较分析,对差异部分进行重点验证和落实来确保所设定的印品质量需求标准基本与进口印品持平。对于客户提出的潜在需求,使用QFD(质量功能展开)工具,将其转换为印品技术需求,同时根据其重要性分值圈定印品质量关键点(CTQ点),以明确印品的整改重心和突破点。 (3)对需求分析产生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严格的评审,采用评审检查表来逐条进行确认,以查找需求分析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完善,同时根据每条需求对应的测试用例来判断需求是否足够细化,以保证需求文档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解析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创新项目管理 引言: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产品已经融入人们生活之中。电子信息产品发展之迅速,更新换代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电子信息新产品的研发创新项目更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中之重,能够及时有效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对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创新项目管理展开讨论,就其进行分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电子信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于我国市场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当今国际市场形势复杂多变,很不稳定,只有在对电子行业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于电子信息行业重点进行及时有效的掌握,注重电子行业长远产业布局以及项目规划,同时需要加强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完善研发创新项目的管理,这样才能够让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得到创新,加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建设,有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电子信息新产品的研发特点以及企业发展战略 (一)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特点 伴随着全球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电子信息产业的管理理论也日益完善,其管理体系也逐渐的从宏观理论开始向微观理论发展,并且运用到实际行业当中,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会成为未来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创新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因为电子信息产业具备更新速度快、周期短、风险大以及技术要求严格等等特点,所以电子信息产业新产品研发创新项目管理的研究非常重要,电子信息产业的新产品研发管理主要有以下两种特点,首先是在电子信息研发项目当中MIS系统、电子商务项目以及ERP项目的研究发展,都属于复合系统的项目,在每一级任务之中,都包含大量分项目;其次是在资源有一定限制的情况下,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受其束缚条件较为多,电子信息研发项目不单单是要对研发单一项目进度进行资源要求考虑,而且还要重视资源的科学合理分配,这时候,就需要最大化的利用时间、冲突和投入等对研发项目管理措施等等。 (二)实现企业长足发展的战略目标 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对内部情况以及外部条件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最大化的发挥自身优势,规避自身不足,给业企在长远发展的道路上出谋划策。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大致包括目的、步骤、切入点以及方式方法等等部分,更具其目标制定可划分为稳定型、紧缩型以及发展型等等战略模式,这与技术战略有着一定的联系。发展型战略就技术这点朝着延伸综合以以及技术相关研发方向发展,使用这种战略方式的企业多数为先进型企业;企业稳定型战略主要是在技术进行被动、防范以及追踪升级等路线发展,稳定型战略较为适用于追踪型企业;企业紧缩型战略的制定主要是从技术性战略朝技术产品发展,然后在进行重组整合,其主要使用企业是代替和追踪型企业。因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同,他们的技术战略也就不一样,技术战略的科学合理和稳定性强,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让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立于“不败之地”,对于电子信息行业来说,技术的发展对于企业将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更是不可或缺的。电子信息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基本就是以技术战略为中心点开展的,在研发项目确定以后,再对其研究开发项目进行规划和实施,进行深入剖析,从而选择最优的管理模式,让新产品能够顺利的开发成功。 二、电子信息新产品开发研究的计划和项目管理措施 (一)电子信息新产品的开发研究计划 电子信息企业应该明确自身情况,对于企业业务发展走向以及战略制定有明确目标,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市场中找准自己定位,进一步确定电子信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计划,做好企业五到十年之间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方向规划,最大化的达到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的持续型与创新的有序性,在电子信息产业当中可以建立专门的机构,专门进行对企业新产品研究开发计划和技术制定,保证能够及时有效的预计该领域技术、竞争力和业务方面的改变,可以使用德尔菲法对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并且对其技术战略和项目进行规划,再把进行创意项目的研讨以及对方案进行审核,就信息技术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就项目文件的审核和变更等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同时,还应当组织与之相对应的培训机构以及技术讲堂,借此来确保新产品研发项目的万无一失。 (二)电子信息新产品研究发展的周期 在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研发流程极为关键,,可以依据研发过程,把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市场调查与预计、项目创意和评估、立项论证以及新产品规划与流程等等。在项目进行中,创新和立项是重中之重,在立项之后,可以更具项目管理理论与新产品的特性结合,然后再把整个产业流程进行规划,项目设计生产方法让产品具有多能力化、比如组合产品、辅助产品等等。在新产品立项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战略的高度一致性,先进创新性与可行性一致,遵守市场优先的准则,这样有利于新产品项目使用价值的掌握,以及新产品研发条件和选择方式的综合考虑。 (三)电子信息新产品研究开发项目的团队管理 对于新产品的研发需要一个高效的团队,依照新项目的组成形式对团队进行职能划分可以分为职能、项目以及矩阵等组织,在这当中,需要强调职能组织对客户要求的重视。在项目组件当中,应该构建科学合理的项目组,使用最为符合的人选,深入了解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以及缺点,培养项目团队合作精神,并取得有关部门的一定支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严格遵守矩阵模式,组建电子信息新产品的项目团队。 (作者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在制药企业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企业的新药研发工作。新药研发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关系到对各类病情的预防、治疗的质量和进度等问题。怎样保证新药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成为企业管理者重视的一大问题。在制药企业新药研发过程中应用合理的项目管理体制,为新药研发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本文主要从新药研发中项目管理的应用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新药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建议。 【关键词】项目管理;新药研发;应用 新药的研发代表着制药企业的科学研发水平和生产水平,是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新药研发工作的成功也代表着我国制药技术水平的提高。一种新药的研发成功或许能够彻底的改变一种疾病当前的治疗水平,是一项造福人类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严谨的工作。制药企业在进行新药研发过程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体制为新药的研发工作保驾护航显的尤为重要。1新药研发的主要特点 新药的研发能力是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我国医药产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体现。由于各类的历史原因,我国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水平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制药企业对新药研发工作开始重视起来。下面对新药研发工作的主要特点进行阐述: 1.1新药研发的成本高、周期长一般情况下一种新药物的研发成功需要大约10-15年的时间。新药研发的成功进行必须从最基础的化合物开始进行研究,并且不断的进行评估和检测,一直到4期临床阶段。在进行新药研发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对整个项目产生毁灭性的影响,所以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失败率很高。一个完整的新药研发项目从前期的动物实验到后期的临床人体实验等需要耗费的成本都非常巨大。 1.2新药研发涉及知识面广、技术要求高新药的研发与很多学科方面的领域都有所交叉,技术难度相对较大。首先一种新药品研发需要多方面学科的医学科研人员进行配合才能顺利的进行,这个过程又包含了人员的相互协调和管理问题。于此之外,新药的研发还需要市场人员对新药存在的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后,进行各类信息的反馈。 1.3新药研发过程风险高、审批时间长新药研发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随着研发过程的开展,后期成本的投入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后,投入的成本会大大提高。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失败都会导致整个新药研发项目的失败,为制药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新药研发后能否得到预期的市场回报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随着医药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药研发项目开始进行。目前我国新药的审批系统越来越完善,对新药的审批标准也变得非常严格。每个阶段的审批耗时都非常长,同时审批的成功率也有所下降。2项目管理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是指项目管决策者在当前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将各环节的工作人员合理的安排在指定的项目中,对整个项目所涉及的工作进行系统的安排。制药企业怎样选择合理的项目管理思想,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进行项目管理,以确保整个新药研发过程的顺利进行。具体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阐述: 2.1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制药企业在展开新药研发项目前,必须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对整个新药研发项目所涉及的领域、所需要的时间以及所投入的成本进行缜密的分析。在进行项目计划的确定时可以选择将整个项目进行分解,将整个复杂的过程分解为不同方面的子任务,将每个环节的任务明晰化。 2.2进行严格的项目监控新药研发项目开始后,项目决策者应该特别注重新药研发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管理。目前新药研发市场中,由于项目监控工作的不到位,导致各环节工作人员之间配合不默契,团队意识薄弱而导致项目延期或者项目失败的现象经常存在。因此在整个新药研发过程中必须加大对项目的监控力度,最大限度的避免因为人员这一主观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由于新药研发过程中牵涉到的工作人员范围非常广、人员数量相对多,因此加强项目的人员管理,提高项目监控力度是项目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2.3重视风险管理风险性大是新药研发的一项重要特点。在进行新药研发项目的项目管理时应该在新药研发项目确定初期就重视项目的风险管理。随着新药研发项目的进行,后期成本的投入会越来越多,因此在新药研发项目进行过程中一旦出现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应该立刻进行风险分析与判断。及时做出应对风险的对策,如果出现不能克服的风险,应该及时的终止整个新药研发项目,最大限度的减小对制药企业带来的损失。 新药研发项目进行前期,应该将存在的可行性风险降低到最低。可行性风险主要指,选择的基础化合物能否可以研发成预期的药品。这就要求在新药研发项目进行前期对选择的基础化合物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确定新药研发项目的可行性。 新药研发所承担的风险除了上述内容中提到的可行性风险外,还包括研发药品上市后面临的回报性风险。回报性风险主要指的是新药上市后能否得到期望的市场,达到成本的回收。这就要求在进行新药研究前,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对当前的市场进行调研,对竞争药品进行详细的研究,确保研发新药品的竞争力。为新药研发项目的成功做好铺垫工作。3结语 项目管理体系正在不断的完善,其应用可行性和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认可。新药研发是一项复杂庞大的项目,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这要求项目管理者在项目进行前认真的进行市场和产品调研,对新药研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分析,合理安排项目进行过程中牵涉的大量工作人员。这些工作的实质就是新药研发中的项目管理工作。因此管理者应该不断的提高项目管理能力,确保新药研发项目的顺利进行,为医药市场的发展做出贡献。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问题及优化策略 摘 要: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新产品研发质量管理过程中,流程过于简便,不能满足客户需求,质量控制不完善,导致产品开发周期较长和品质未达标,成功率很低。本文分析了阻碍新产品研发项目质量管理的问题,通过门径式管理流程理论,对研发项目质量管理进行动态控制,实现了多阶段的项目流程管理和评审,提高了产品研发质量、保证流畅沟通、满足客户需求、加快开发速度,从而大大提高产品研发成功率。 关键字:新产品研发;项目流程管理;门径式管理 一、引言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新产品的研发需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新技术的呈现特征。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才能在市场占据优势、保持活力。当前,多数企业缺乏有效系统的管理,团队间缺乏沟通,研发资源浪费,效率底下现象严重。 为了提高研发质量,缩短研发周期,减少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为了彻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研发项目管理的痼疾,我们有必要从研发项目的特点出发,研究出一套切合实际的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为此,本文针对某高科技产品研发企业的问题,设计了基于门径式管理流程理论的优化策略。 二、门径管理流程理论 门径管理系统(Stage-Gate System,简称SGS)[1],由罗勃特・G.库珀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创立一种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流程技术,并迅速在全世界的知名企业的研发部门取得应用。库珀通过对多家企业的实践、拜访和验证,提出了第一代、第二代门径管理系统。在第三代门径管理系统提出了6个主要流程特点,分别是流动性、灵活性、促进、集中(项目优选与组合管理)、有条件的模糊的入口和不断地再生和改进。 门径管理流程是一种把新产品项目从构思推进到上市的观念和操作模型。这种门径管理流程是管理产品创新流程、提高有效性和效率的蓝图。它把创新流程划分成一系列预先设定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由一组预先规定的、跨职能的、同时进行的活动组成。通向每一个阶段(Stage)的是一个入口(Gate)。这些入口控制着流程,并且起到质量控制和生/杀决策检查点的作用。 门径管理系统的主要流程图如下: 这些重要的阶段包括如下[2]: 发现阶段:旨在发现和揭示机会并产生构思的准备工作。 确定范围:对项目进行快速、初步的调查――主要是对材料进行研究。 确立公司开发项目:这是一种更具体的调查,牵涉到初步的市场和技术研究,从而产生商业项目,包括产品和产品定义,项目可行性说明及一项项目计划。 开发:对新产品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开发以及设计操作和生产流程。 测试和矫正:在市场、实验室、工厂测试和试用,以证实和修正开发新产品,并于该产品的营销,生产或者操作。 投放市场:商业化――开始全面地操作或者生产、营销和销售。 三、新产品研发项目质量管理问题 SZ公司新产品研发的质量管理工作是由评测部和三个研发部门共同完成,划分为EVT、DVT、PP、MP几个阶段,评测部由QC和QA组成,结构单一,职能简单,没有针对项目流程的各个阶段的入口测试,缺少中间质量控制环节贯穿于立项、实施、评测的各个阶段,容易产生以下问题[3]: 1.需求定义不明确 在产品研发前期,在需求分析和定义阶段,研发人员没有参与到需求分析中,只是从市场人员得到信息,没有直接接触到客户,因此,在电脑的研发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理解客户需求,不能设计出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2.质量控制过程不完善 研发项目流程的质量控制不标准,没有专门人员做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研发项目的各个部门间职能壁垒明显,没有很好的协调机制,导致一些关键的质量控制活动。 3.器件可靠性低 器件的可靠性也是公司在质量保证和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对于产品的稳定性关注得越来越少,研究人员缺乏质量意识。开发人员不喜欢主动关心别人的需求,往往容易研发自己喜欢的产品,而不是客户喜欢的东西。研发人员缺少必要的经验和开发流程不完善,导致开发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考虑问题不周全。 4.质量管理工作难开展 质量部门权力有限,质量部门的工作不易开展,,质量人员因为对业务接触较少,尤其对研发业务不了解,不系统参与研发项目的质量管理,无法深入研发活动中控制和保证质量,很多地方插不上手,感到无能为力。出了质量问题,大家反而认为是质量部门工作没做好。 四、研发项目质量管理优化策略 (一)门的任务[4] 1.阶段一 阶段一为工程验证测试(EVT)阶段。此该段主要工作任务为:集中于各单个功能的测试如伺服系统,读/写头通道等来确认各单个功能是否能达到需求标准。通常会安排3-4个主要实验来进行验证,时间跨度约2-3个月时间。 2.阶段二 阶段二为设计验证测试(DVT)阶段。此该段主要工作任务为:验证设计和确认最终产品能否达到标准要求;包括功率消耗及一些可靠性测试和老化试验等。同时会进行专利调查。通常会安排5-6个主要实验来进行验证,时间跨度约2-3个月时间。 3.阶段三 阶段三为设计成熟度测试(DMT)阶段。此该段主要工作任务为:验证产品的设计,确认质量,可靠性要求和批量生产的资格,比较典型DMT项目是一些系统性兼容性的矩阵测试。在这个阶段会同时提交一些发明创造专利的申请。通常会安排5-6个主要实验来进行验证,时间跨度约2-3个月时间。 (二)径的设置[5] 1.入口1;该入口点评审任务包括:经验教训检查表、技术设想、产品原型和假设的结果、先前未完成项目跟进、部件评审结果及成本评审会议的结果。 2.入口2;该入口点评审任务包括:工程验证测试结果、问题的改善方案、关键部件的开发状态、开发量产计划中的设计验证测试任务、设计验证测试程序、部件供应商目前的状态、上一次评审时未完成项目的跟进、磁头和盘片设计评审2的结果、客户和工厂工具的准备计划及成本评审会议的结果。 3.入口3;该入口点评审任务包括:设计验证测试结果、问题的改善方案、关键部件的开发状态、开发量产计划中的设计成熟度测试任务、设计成熟度测试程序、设计成熟度测试阶段可接受的测试结果和失效分析报告、经验教训项目的执行情况、供应商的状态(包括成本状态)、上一次评审时未完成项目的跟进、磁头和盘片设计评审3结果、合格率情况、客户和工厂工具的落实状态及成本评审会议的结果。 4.入口4;该入口点评审任务包括:设计成熟度测试结果、问题的改善方案、最终加压测试/寿命测试/可靠性测试的结果、磁头和盘片设计评审4结果、合格率情况、供应商应对批量生产的准备状态、上一次评审时未完成项目的跟进、专利申请状况、客户和工厂工具的状态、这个产品的开发量产中的经验教训项目及成本评审会议的结果。 新产品开发量产过程包括工程验证测试(EVT)、设计验证测试(DVT)及设计成熟度测试(DMT)三个阶段。在开始进入工程验证测试(EVT)阶段之前会进行一次名为设计评审1(简称为DR1)的评审;在工程验证测试(EVT)阶段结束后进入设计验证测试(DVT)阶段之前会进行一次名为设计评审2(简称为DR2)的评审;在设计验证测试(DVT)结束后进入设计成熟度测试(DMT)之前会进行一次名为设计评审3(简称为DR3)的评审;在设计成熟度测试(DMT)阶段结束后进入批量生产之前会进行一次名为设计评审4(简称为DR4)的评审。整个开发量产阶段执行的是一种三阶段四入口的第三代门径管理流程。 五、实施效果分析 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总体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对S公司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战略性的影响。与过去对比发现,公司的研发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基于SGS的研发项目管理流程进一步贯彻实施,对比未形成研发项目管理体系之前,主要改善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内部研发为主,结合外部合作研发的模式比较适合复杂性战略研发项目的研发实施。基础性和检测难度大的项目的委外研发,加快项目的进度,也保障项目的总体质量。 第二、基于SGS的研发项目管理流程的实施效果良好,需求定义明确,可以很好地指导研发质量项目进展,在项目策划、评审、验证等环节的规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前期调研、项目策划不充分带来的研发与市场脱节现象。 第三、弥补了以往研发项目负责人只重技术,不重管理的缺陷,在研发项目质量管理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合理规划研发项目计划及人员安排,在研发项目进度、质量以及成本方面严格管控,效果明显。 第四、研发项目管理思想及方法越来越得到认可。SGS研发项目管理方法的运用,在研发项目的计划、进度、质量、成本管理方面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摸索一套适用于公司产品研发的项目管理体系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数据。 六、结论 本文通过门径式管理流程理论对新产品研发项目质量管理进行建模,本文对研发项目管理进行动态控制,实现了立项、实施、验收等多阶段的项目流程质量管理和评审,明确了开发需求,对质量进行完善控制,增加了器件可靠性。达到提高产品研发质量、保证流畅沟通、满足客户需求、加快开发速度,从而大大提高产品研发成功率。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在FTLS研发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在FTLS研发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研究中,对计划管理中的进度计划和控制计划,采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进行优化,在不影响费用、质量的前提下,对工期进行控制。进而在FTLS研发项目中,为应用项目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对于一般的研发项目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项目管理 FTLS 创新 0 引言 研究项目管理在A公司的快速可调谐激光光源(Fast Tunable Laser Source,简称FTLS)产品研发项目中的应用,是为了解决企业在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当今,在企业研发时大多对事前计划比较重视,而忽略了事中控制,从而导致了研发项目时间过长,费用过高,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论文着重从项目规划结束后入手,运用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方面的知识,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计划工具,使企业研发项目事中不再无法可依,使企业研发过程一目了然,项目干系人可以通过进度计划与控制把握研发项目的方向和细节,使之按照使用者的意图进行。 在FTLS研发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研究中,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系统的对计划管理中的进度计划和控制计划加以研究。在研发项目进度计划编制中,首先对项目进行了工作描述和分解,给出了项目的WBS图,绘制了各项工作的作业关系表,用估算法确定了各项工作的工期,绘制了箭线网络图,确定了关键线路,计算出工期,并对项目进度计划进行了优化,在优化过程中采用调整作业关系的方法和调整人员数量的方法缩短了工期,给出了优化后的网络图、甘特图。通过优化,在不影响费用、质量等因素的前提下,使工期控制在计划时间之内。本文对一般的研发项目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1 A公司背景及项目简介 1.1 A公司背景及简介 可调谐激光光源(Tunable Laser Source)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连续改变输出激光波长,大量应用于光纤通讯和光纤传感领域,这种光源的技术含量很高,全球只有不超过10家的公司可以生产商品化的产品,且价格昂贵。A公司从2008年开始致力于可调谐激光光源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于2010年推出一批适合市场需求的光器件检测仪器产品,经过2年的市场推广和技术改进,到2012年A公司的可调谐激光仪器产品技术成熟,并由于产品性价比高在市场上竞争取得了优势。 1.2 FTLS项目简介 在市场推广过程中,A公司了解到可调谐激光如果能应用于光纤传感领域,市场需求非常大,为了谋求更大发展,A公司决定将产品线扩展到光纤传感的应用。经过几个大客户的实际评测结果很满意:光纤传感系统应用了A公司的可调谐光源后,整个系统比传统方案精简了一半,成本节约50% ,精度提高了1个数量级。唯一不足之处是可调谐激光扫描速度不快,新方案系统比客户比传统方案慢,只满足30%的应用需求,如果能将扫描速度提高10倍,就能满足80%的需求,因此A公司决定开发快速可调谐激光光源(简称FTLS)产品,将扫描速度提高10倍。经过初步分析,为了抓住商机,需要加快研发进度,决定指派A公司赵经理为项目经理成立项目组,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对FTLS发项目过程进行管理,需要投入研发资金100万元,研发时间6个月:前3个月为理论推导和原型机验证阶段,主要在合作高校实验室进行,有A公司海外专家、高校老师、A公司工程师合作参与;后3个月为商品机研制阶段,主要由A公司工程师完成。 需要投入研发资金200万元,研发时间6个月:前3个月为理论推导和原型机验证阶段,主要在合作高校实验室进行,有A公司海外专家、高校老师、A公司工程师合作参与;后3个月为商品机研制阶段,主要由A公司工程师完成。 2 项目描述 2.1 组织结构设计 一个项目可能的组织形式有:职能式、矩阵式、项目式。职能式组织结构比较适用于规模较小、偏重于技术的项目,而不适应于项目的环境变化较大的项目。项目式的组织结构适合多项目同时进行或项目的规模比较大、技术复杂时;同职能式组织相比,在对付不稳定的环境时,项目式组织显示出了自己潜在的长处,这来自于项目团队的整体性和各类人才的紧密合作。同前两种组织结构相比,矩阵式组织形式无疑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上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由于其融合了两种结构的优点,这种组织形式在进行技术复杂、规模巨大的项目管理时呈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FTLS研发项目技术复杂,需要A公司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才能按时完成,结合A公司的实际情况不可能采取项目式组织,因此本项目采用了矩阵式组织结构。组建了项目管理办,从各职能部门抽调合适人员参与项目工作,指派由分管技术研发的副总经理但任项目经理,直接向总经理负责,因此项目组织结构为高效的强矩阵组织。图1为FTLS研发项目的组织结构设计: 2.2 任务分解 项目管理中的任务分解就是将复杂的项目任务层层分解直到具体明确。任务分解的工具是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简称WBS 。WBS分解结构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基于成果、基于功能和基于流程,新产品研发实际上是各项研发工作的成果集成,因此本研发项目是基于成果来划分任务结构,能达到将项目工作分解为相对独立、易于控制的工作单元的目的。 FTLS研发项目任务分解为三层并进行编码:第一层是总项目任务FTLS研制,编码为100;第二层是分项目任务包括总体设计、电路、结构、固件、软件、总装与调试、文件标准化和项目管理等,编码为110、120……第三层是各项具体的工作任务,编码为111、112…… 按照各工种单元在项目中的地位逐层分解就得到一张WBS分解结构图,包含了项目全部的活动,是进行项目进度计划、资源分配、费用预算的基础。 2.2.1 FTLS研发项目的WBS图示如图2: 2.3 项目责任分配 项目任务分解完成后,每项任务应该指派责任人,并制定项目的责任分配。FTLS项目中采用的方法工具是工具责任分配矩阵,直观表示每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并且能显示出各责任人的工作关系、责任和地位。 FTLS研发项目的责任分配矩阵图示如图3。 3 FTLS研发项目进度计划的订制 项目计划是项目管理的主要环节之一,是项目实施的指南。制定项目进度计划的依据包括项目工期要求、里程碑计划,工作分解结构WBS。分编制进度计划一般分4个步骤进行:①依据项目本身各任务的逻辑关系和组织关系、外部条件约束、资源供应情况以及以往类似项目经验,基于WBS结构编制工作关系表。②工期估算,即根据工作关系列表、工作经验及相关历史数据,采用类比估计法和专家判断法来确定各工序的持续时间。③根据各工序的工作关系和持续时间,编制网络图和甘特图。④确定工期、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⑤工期优化。 3.1 编制进度计划的主要方法 编制进度计划的主要方法和工具有关键路径法(CPM)和计划评审技术(PERT)等。 3.1.1 关键路径法(CPM)。关键路径法(Critical Path Method,简称CPM)于1956年由美国JE Kelly和杜邦公司的MR Walker提出,随着应用中的不断完善,成为现代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种分析工具。关键路径法解决的是项目中工期和费用的问题。关键路径法将项目分解成为多个独立的活动并确定每个活动的工期,然后用逻辑关系(结束-开始、结束-结束、开始-开始和开始结束)将活动连接,从而能够计算项目的工期、各个活动时间特点(最早最晚时间、时差)等。在活动上加载资源后,就能够对项目的资源需求及分配进行分析。 3.1.2 计划评审技术(PERT)。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简称PERT)出现于1958年,美国海军武装部在研制“北极星”导弹计划时提出,首次应用使“北极星”计划完成时间提前了两年。PERT是利用网络分析制定计划以及对计划予以评价的技术。它能协调整个计划的各道工序,合理安排人力、物力、时间、资金,加速计划的完成。 当项目的某些或者全部活动持续时间估算事先不能完全肯定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时,假设发生的概率呈Beta分布,用以下方法来对项目活动时间进行估算(图4)。 3.1.3 PERT和CPM的异同。二者的主要区别:①CPM对项目中各工序完工时间的估计是确定的,而PERT方法对时间的估计是概率型的。②PERT方法主要注重计划中的时间问题,而CPM方法将费用等概念引入计划控制过程,不仅注重时间问题,而且考虑成本与时间均衡的问题。 3.2 FTLS模块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 3.2.1 绘制工作任务关系表。在对FTLS模块研发项目进行WBS工作任务分解时,我们已经对各项任务进行了编号和排序。在绘制工作关系表时,标明紧前紧后关系,使得各项工作之间的逻辑顺序关系明确化,然后才能根据工作关系表绘制出更能直观表示工作任务关系的网络图。表1是FTLS模块研发项目的工作任务关系表: 3.2.2 确定任务工期。 确定各任务工期是整个进度计划的核心,只有确定了工期,才可能系统地考虑具体的进度安排;如果工期估算离实际工期偏差过大,将可能导致计划无法有效实施,可见确定工期的重要性。 产品研发工作过程中存在许多的时间不确定性。工程师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编程经验、业务经历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工程师做同一工作的完成时间存在差异,比如软件编程和调试过程中碰到一个必须解决的BUG,有些工程师可以在2个小时内解决,而其他的工程师可能会花上半个月的时间仍然卡在这个BUG上。 FTLS产品研发项目中,由于参与项目的工程师都在A公司工作了5年以上,并且近3年内A公司有超过30个类似产品的研发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对大部分工作的时间值的估算可以较准确。只有少部分不太确定的工期采用计划评审技术进行概率估算。 3.2.3 绘制网络图计算关键路径。绘制网络图要遵循以下5条规则:①不允许程序无头箭线或双头箭线;②不允许出现循环回路;③不允许出现无节点的箭线;④只允许有一个开始节点和一个终点节点;⑤网络图中应尽量避免出现交叉箭线。 根据工作关系表(表2)的逻辑关系,按先后顺序从左到右绘制FTLS产品研发项目单代号网络图,再按照表2在网络图上标注任务工期和搭接关系,用关键路径法就可以标识出关键路径,计算出总工期。 网络计算用到的参数有:最早开始时间、最早结束时间、最迟开始时间、最迟结束时间、总时差、自由时差分别标注为ES、EF、LS、LF、TF、FF。 关键路径法计算步骤为:先从左到右计算各任务的ES和EF,最后一项任务的EF即为项目总工期;再从右至左逆推计算各任务的LS和LF;然后再计算各任务的LS和LF;再计算TF和FF;最后标注关键线路。 各节点的总时差TF和自由时差FF计算方法: TF= LS-ES FFi=min{ESj-EFi},i:本工作,j: 本工作的紧后工作 将各节点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时间标注在框内,绘制在网络图上,就形成了带时间参数的项目网络,总时差TF为0的工作就是关键工作,关键工作连接而成的线路就是关键线路,用粗线标出。 总时差是指在不影响整个项目最早完成时间的前提下,一项工作的完工期可以推延的时间。加总关键路径上的各项工作时间,就可计算出关键路径的时间,也就是项目的完工时间,即工期。 4 结论 在FTLS研发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研究中,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系统的对计划管理中的进度计划和控制计划加以研究。通过优化,在不影响费用、质量等因素的前提下,使工期控制在计划时间之内。本文对一般的研发项目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产品研发项目管理中的收尾工作 摘 要:项目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管理科学,但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项目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过程,项目收尾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从项目收尾的内容、作用和开展出发,简述项目收尾的工作的现状及对产品研发企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项目管理;收尾;研发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管理科学,在工程建设、产品研发等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重视。但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项目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过程,项目收尾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大多数以产品研发为主业的企业中,项目团队往往在产品研发成功后就解散了,项目收尾工作难以得到开展,其重要意义也难以体现。本文从项目收尾的内容、作用和开展出发,简述项目收尾的工作的现状及对产品研发企业的重要意义。 1 项目收尾的内容 项目收尾(Project Conclusion):根据PMI(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概念,项目收尾包括合同收尾和管理收尾两部分。 其中,合同收尾是对项目的合同收尾就是根据合同,和客户一项项的核对,是否完成了合同所有的要求,是否可以把项目结束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验收。由于客户的要求,合同收尾工作在绝大多数项目中都得到了比较良好的开展。 管理收尾是指项目团队在整个项目基本完成后,对整个项目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对项目进行过程的得失进行总结,进而对整个企业的管理体系提出完善建议。具体工作包括: (1)项目分析,即将实际情况与基准方案进行比较。从成本、进度、技术参数等方面分析项目实际情况与初期基线的出入;分析项目范围及其变化对成本和进度的影响;分析项目质量的好坏;分析项目满足要求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及对未来项目的建议。 (2)向顾客学习,包括顾客对项目的最终接收;收集顾客对项目的评价及对未来项目的建议。 (3)项目移交,包括图样技术文件的移交、处置租用和购买的设备、将项目责任移交给运营维护单位、安置项目人员。 (4)项目信息归档,包括建立项目记录的历史资料库及按国家有关规定安排存储有关资料,包括项目的进展情况、质量记录、合同记录等。 在情况允许时,还应在项目策划中安排项目阶段收尾工作,即随着项目的进展,在重要的节点之后开展阶段性的收尾工作,通过数据分析和收集顾客建议,对项目管理的绩效进行分析,对项目管理进行完善。 2 项目收尾的作用和意义 一个项目的收尾,不仅是项目管理过程结束的标志,更是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积累提升的基础。通过项目管理收尾工作,收集项目的信息和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项目计划进行比较,来判定项目的策划是否完善,对风险的预估是否全面,对资金和人力的预先安排是否合理,还能从顶层策划、人员权限、组织结构等方面对项目进展的得失进行分析,从而系统全面的分析项目的经验教训。同时,将经验教训固化存档,也是将个人、项目组的经验沉淀为企业经验的重要途径。 对企业内部而言,项目收尾的意义在于对项目管理过程进行客观评价、沉淀管理过程经验。对企业外部而言,是收集客户意见建议的重要途径。通过收集客户对整个项目过程的意见建议,可以系统的将客户需求转换为企业追求,从而提升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与水平。 根据项目收尾的成果,企业可以将项目管理中总结的经验教训固化为制度流程,从而提升企业项目管理能力。项目收尾是打造企业核心能力、提高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的重要手段。 3 项目收尾过程开展的现状 目前,在大多数项目管理过程中,合同收尾一般都由客户主导进行,基本都开展了合同收尾工作,按照合同要求进行了核对、验收。 但是,在产品研发项目,特别是大型产品如汽车、航空产品等的开发过程中,管理收尾过程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国家重点型号等复杂大型项目,还是元器件开发等小型项目,由于大多数采取的是项目组形式或项目组与行政矩阵式结构,在项目完成后,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大多数都重新整合到其他项目组中。同时,在项目的策划中也缺失项目收尾的安排,导致开展了项目管理收尾过程的微乎其微。即使在少数开展了项目收尾的项目中,也没有系统化的开展工作,造成收尾工作流于表面甚至流于形式。 尤其是项目分析过程,在各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缺失。在大多数项目的收尾过程中,基本上仅针对项目的符合合同要求情况进行了检查,对项目计划的符合性、执行性,项目范围变更,需要进行的机构、资源优化等内容均没有进行分析回顾。 在各项目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大型复杂产品总体研制过程,还是分部件的研发过程,均存在大量可供借鉴参考的共性问题,项目管理过程也存在大量重复或类似过程。因此,适时参考其他项目经验是节省项目时间、成本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目前各项目管理过程中,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收尾过程的缺失,严重影响了项目管理经验的积累,在之前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如成部件交货延期影响项目进度;研制试验出现反复造成项目进度与成本超出计划;项目资源与人力不足造成进度拖延;项目方案不足造成成本超标等在后续的项目研制中反复出现。同时,在前期项目研制中形成的临时制度、组织结构等促进了项目管理过程,有利于提升企业效率,但项目结束之后,未能固化到企业的制度与机构中。类似问题,造成项目经验无法转换为企业经验,企业项目管理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4 收尾过程改进建议 为解决企业项目经验沉淀的问题,必须重视和实施管理收尾工作。因此,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善: (1)在各项目研制策划中,明确增加管理收尾的工作安排,同时安排相应的资源及人员。在可能时,还应将收尾工作纳入项目或个人的考核评价中,督促项目管理人员认真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2)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增加管理收尾对制度的持续改进要求。明确每个项目完成收尾后,必须对企业的相应制度进行管理评审,根据项目收尾总结报告,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3)在企业中增加项目管理经验库。将各项目管理收尾总结报告收录到企业项目管理经验库中,通过收尾工作,总结项目经验教训,同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借力信息化手段,提升研发项目管理能力 [摘要]我国军工企业从建国以后经过50年的发展,国防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国家繁荣和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国有军工企业也在国家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不小的份额,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国外军工企业近百年的历史,在管理模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优秀的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也给军工企业带来了许多管理观念上的冲击。近十年来,经过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研发生产管理经验,军工企业传统的集约型行政指挥模式也逐渐向以产品项目为主的矩阵式管理模式转变。本文就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帮助军工企业完成跨越,实现管理提升,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项目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引言 军工行业作为高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制定和颁布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国防科技工业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军工经济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升级换代,满足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需求;武器装备供给保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军民转换和平战转换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高素质人才成长和创造能力均有较大提高,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综合实力整体跃升。在当前国民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战略时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以军工促进自主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对于当前的军工制造业,其项目管理具有时限性和唯一性的显著特点。时限性表现得非常强,相关归口上级单位对项目的时限控制的非常严格;唯一性体现在,军工项目对参研单位的技术方向有着显著的倾向性,一般都是专项研发生产。对于军工企业研发生产项目而言,项目管理是贯穿研发过程始终的,相对于其他类型项目,军工制造业项目有其特殊性。 其项目的来源或类型主要包括: 1、预研项目:是上级下达的研究型课题,在国家五年计划框架下进行前沿技术的研究; 2、外贸项目:承接的外贸出口产品研制项目; 3、指令性型号项目:由总装或兵装等上级单位下达的型号研制项目; 4、横向项目:与兄弟单位合作的研制项目; 5、军研所内项目等:所内自己承接的产品研制项目。 在众多的项目中,型号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是该企业的工作重点,其他类型的项目研发与计划管理基本遵循型号项目的管理方法,型号项目一般划分为四个阶段:方案阶段;工程研制阶段(通常包括原理样机、初样机和正样机等几轮研制);设计定型阶段;生产定型阶段。每个阶段由专家和军方代表参加按国军标要求组织的方案和技术评审。 二、目前研发过程中各阶段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反馈不及时。 该企业研发管理流程已经成熟且相对固定,已经建立了ISO9001质量体系,整个工作流程比较规范。但是目前由于信息传递不够通畅,对项目的进展情况,主要依靠协调会、汇报或电话询问的形式进行,此种信息反馈机制下,信息滞后,研发进度、工作流程执行阶段及工作状态不能及时被科研管理部门和项目组掌握,导致科研管理和项目组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跟踪掌握各项科研活动的具体执行状况。 2 资源统一协调机制不完善。 随着该企业承接项目数量的增长和项目周期的缩短,各研究室、检验处、物资供应处、分厂等各部门的工作量都随之增加。同时型号项目计划性强,任务周期弹性小,在项目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又要保证能按时完成任务,使得科研管理部门很难对资源和进度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并由此引发了诸多资源和进度的冲突,表现为项目计划不科学、更改多,项目进度安排不合理等,加大了各部门沟通协调的难度,进度的压力尤其对处在流程末端的结构设计、加工制造等环节更为突出,从而影响设计和加工的质量。 3 流程效率不高。 目前该企业几乎所有的文档资料处理都通过纸质文件来流转,审签效率低,人员的出差经常影响文件的签审,并最终影响项目的进度。手工签审往往不能将项目在计划、执行、跟踪过程中协调的会议纪要、会议记录等每项工作都如实记录下来,无法对签审历史追溯,容易造成扯皮现象发生。 三、改进规划和初步建议 现在企业可采用一个具有成熟的基于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块的PLM系统,为项目组成员提供基于Web的协同环境。提供项目管理直接相关的功能,包括任务分解、资源分配、进度安排;提供与项目管理间接有关的功能,包括权限控制、实时消息通知、文档共享、项目讨论区等。通过项目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在产品从概念设计到维护,直至报废的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实时协作,进行重大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并对整个产品研制过程进行项目运行状态的监视,完成计划的反馈。需要提供多方面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如: 1、多项目协同管理。 有可视化的项目进度管理环境,可通过表格视图或施工进度表,项目成员可以共同进行实时项目计划的编制。可以修改项目的任务约束、重大事件以及开始结束日期。还可进行任务分解、任务约束、不限层任务树、任务成本管理,建立计划基准和结果驱动的进度表等。 2、资源管理。 能够以部门、业务单位或其他分解资源的组织类型为单位,建立并分配团队资源、查询维护组织和角色技能、浏览跨项目用户的任务分配、交互式查看资源柱状图、进行工作载荷的管理等。 3、工时统计。 项目团队成员可以在线报告某项任务的工时,项目管理人员审核已提交的工时表,并将之导人项目数据库中。 4、项目成本管理。 可以为资源和角色技能指定工本费率,能够生成详细或者粗略的项目成本视图,包括估算成本、附加成本和基本成本,此外还支持可变劳工和固定成本管理。 四、结束语 科研项目管理的重心,在于定义研发项目中计划的制定、执行和跟踪,工作分解结构,进行资源分配,实现进度控制等。结合该企业的业务实际来看,实施信息化手段后的产品开发流程将固化在项目整体计划中,项目管理层通过项目管理工具对项目进行规划和监控。然后通过系统集成将企业的各类应用系统集成起来,形成协调一致的企业级PLM系统,管理整个企业的所有产品数据,支持产品各个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过程,对应市场、设计、制造和服务等企业经营过程的各个业务系统都构造在PLM系统之上,形成单一产品数据源。同时,以项目产出为中心的阶段——节点项目管理模型,实现了项目信息与产品记录的关联。一方面,项目的产出作为产品记录的一部分,同产品其他方面信息一样,纳入到统一的管理机制下集中进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项目的产出也有其本身的生命周期,有相应的业务流程推动其状态的改变,所以,将其状态同项目进度相关联,也就实现了项目计划进度随项目执行进展的自动更新。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在汽车研发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摘要】在汽车的研发当中,项目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项目管理凭借着科学的管理,在汽车的研发过程中,能够缩短汽车的研发时间,有利于企业新型汽车产品的出现。为此,本文论述了项目管理体系在在汽车研发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项目管理;体系;汽车研发;应用策略 1、成本管理 汽车研发的成本管理重点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汽车研发中的研发成本,另外一个部分就是汽车子系统零部件的成本管理。然而,不管是哪一种的成本,在成本的控制与管理策略上都是一致的,这主要有成本状态的监控、成本的优化与细化、成本前期目标的设定,以及成本最终目标的确认。结合汽车的研发成本,先要在项目的前期对其它的一些项目研发成本进行参考,且要根据项目的内容进行对比,对汽车所要求的研发成本进行初步地确定,在实施项目之后,应当对汽车的研发成本进行优化与细化。在这个时候,一种非常重要的成本管理手段与形式就是制定及监控预算。因为牵涉到的部门比较多,并且企业的汽车研发项目也是比较多的,企业需要创建统一性的预算模板,以便于项目团队人员设定与监控预算。在规划预算的过程中,应当细化到月和周。为此,为了保障汽车研发成本预算的正常实施,要求设置审批的环节,以更加有效地应用各项成本,且能够定期地监控项目的成本状态,以保障汽车的研发成本不会超出成本目标范围。结合汽车子系统零部件的成本管理,重点也是在项目的前期设定汽车成本的子系统目标与总目标、零部件与子系统的设计方案的成本对比、优化和比较、采购点的谈判、成本的最后确认,以及以后的工作更改评审与成本状态的监控等方式来实施维护和管理的。借助上述的成本管理方法与手段,能够对汽车的研发成本投入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及有效监控和优化汽车本身的成本,尽量地在保障汽车研发进度与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汽车企业的经济效益。 2、质量管理 制造出汽车并且投入市场是汽车研发的最终目的。在确保企业利益的基础上,汽车的质量愈高,就愈具备竞争上的优势与得到好的口碑,最终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汽车研发的特点是零部件和子系统比较多,开发的时间比较长,供应商比较广,客户的应用时间长与应用条件复杂,不但应当跟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符合,而且还应当减少或者是防止客户抱怨汽车的质量。为此,在研发汽车的过程中,应当确保汽车的设计质量,且要严格地监控与管理汽车的质量。总之,汽车研发当中的质量管理内容是汽车及其子系统的质量管理与汽车研发项目得以运行的质量管理。对于汽车及其子系统的质量管理来讲,根据项目的研发时间能够划分成以下的几个阶段:在项目的初期确定汽车子系统零部件级别的质量目标和总体的质量目标;在项目的设计周期与前期优化设计汽车子系统零部件,像是交流学习经验和教训、应用DFMEA和DFSS等一系列的方法提高和优化设计质量,以及质量评审;项目的中后期是验证汽车及其零部件子系统和法规申报;最后就是售后质量问题的跟踪与解决。对于汽车研发项目得以运行的质量管理来讲,重点是管理汽车研发项目本身的质量,是结合项目的研发规划和时间来进行的,能够对长期规划的一些重大节点实施质量评审,需要重大节点上的市场、物流、制造、采购和研发等部门需要递交一定的交付物,且要评定交付物的质量情况,倘若发生不利于项目质量提高的内容,那么就需要实施工作补救规划,且跟踪问题补救规划。在对质量评审进行闭环控制与过程控制的前提条件下,可以保障汽车研发的整体运行质量状态。在实施上面的监控和管理之后,能够大大地提高汽车的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3、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要求以往系统和全面的项目经验与计划准备。风险管理想要实现理想的效果,就应当跟项目计划一起实施。在运行项目计划的过程中,激励项目工作人员对风险点进行分析,想象到最差的情况,提供方案分析,事先准备好风险点的预备策略,这也被叫做项目的DFMEA。风险管理应当同时思考成本风险、人力资源风险、资源风险,以及时间风险等。在出现不可以控制的风险的时候,根据风险的难度系数,让所有的项目工作人员一起分析和评估风险,从而使得风险消除。尤为关键的一点是,在难以由自身所处于的项目管理层面上消除风险的时候,一点要立刻将风险的管理级别上升。项目管理这项工作是异常复杂的,项目目标的实现都会受到任何一个外界因素的影响。 4、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最为重要的一项资产就是人力资源,而怎样更加有效地体现出人的巨大作用,这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团队发展,人员组织和管理计划是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涵盖的内容。项目质量会受到团队发展成功与否的影响,通常来讲,团队的发展能够通过下面几点来进行:①组织培训,培养项目团队人员的能力,以更加有效地为项目服务;②集中组织,在相同的地点集中组织项目团队,以切实增强团队的运作能力,像是“项目作战室”;③激励和绩效考,结合项目团队人员的要求和工作业绩来限制或者是满足,以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更好地服务于项目目标;④团队组建,主要有实施关键的和专门的个别策略以及管理,以增强团队的运作能力。所谓的人员组织也就是招兵买马,结合组织机构图与人员配置规划为项目配备合适的人员。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一些特殊或者是紧缺的人力资源,企业的绝大多数项目组也想拥有,就应当以招聘或者是谈判的形式来实现。管理计划需要清楚明了:项目人员的责任与角色分配上需要各司其职;人员配置管理的规划就是什么样的人力资源适合用在什么样的项目上;组织机构图也就是各个项目人员间的工作汇报情况。 5、信息管理 项目的信息资源是十分重要的,无论以怎样的形式来保存(在目前的形势下,是以电子信息保存作为主导的),应当确保项目人员可以实时地获取有关项目层面的信息资源。在便于查找的位置存放新的项目文件,且做好明确的标记,对过时的信息进行删除。对于一些重要的项目,不但通过信息的手段进行保存,而且还应当通过文本会签书面的形式进行保存。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信息管理需要坚持数据管理的保密性原则,分级别地管理信息,对于不同级别的项目层人员实施不一样的查阅权限,以保障项目信息管理的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汽车研发中应用项目管理的起步是比较晚的,独立的体系还不够健全,当前我们大都是在国外的理论体系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项目管理理论。然而,项目管理在汽车研发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汽车企业的必经发展道路就是多项目和多平台的产品研发,项目管理在汽车研发中的地位是主导性的。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在CYY071研发中的具体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应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对CYY071型越野加油车或7000升越野加油车“以下简称CYY071”项目研发管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的整体规划与实施。2.项目的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3.对CYY071研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收尾总结并利用现代管理理论提出预防改进措施。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成功运用项目管理理论指导新产品的研发并取得成功。 关键词:项目管理,技术研发,CYY071,越野加油车 0 引言 现代战争是以能源消耗作为依托的,油料是现代战争的“血液”,据统计在历次战争中油料消耗量是各种物质消耗之首,及时而迅速地给各种装备加注燃油,是使部队保持高度的战斗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战场上实施油料补给的加油车也必须具有高度的机动灵活性,并且实现前沿伴随保障。CYY071是一种越野加油车,主要用于野战条件下对汽车、坦克、装甲车辆、自行火炮、工程机械及其他机械装备加注燃油,是一种重要的战术机动保障装备。研制CYY071以有效解决战时复杂形势下的油料保障问题,并提高油料保障的自动化水平,其意义非常重大。 “项目管理”是通过应用和综合诸如启动、规划、实施、监控和收尾等项目管理过程来进行的,其含义有三:其一是指一种管理活动,即一种有意识地按照项目的特点和规律,对项目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其二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是针对项目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三是指一种管理学科,即以项目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1]。将项目管理科学地应用在产品研发中,对企业发展核心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有重大意义。本论文结合 CYY071 的研发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就项目进度计划、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达到了该项目管理的预期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军用越野加油车研发项目管理水平。1 1.CYY071项目的整体规划与实施 1.1项目的进度计划 1.1.1 CYY071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为了更好的管理和控制项目,我们将项目分解成易于管理部分,按等级把此项目分解成子项目,子项目分解成更小的工作单元,直至分解成具体工作包的形式。在此过程中,工作分级结构则是CYY071项目管理的骨架,而逐级细化的工作包则是CYY071项目管理其控制作用的心脏。 (1) CYY071项目分解成许多的子项目与工作包,而在分解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并遵循了以下几个要素进行的: a.CYY071项目分解的层次与不同管理层相适应。 CYY071项目根据其特点共分了10个与管理层相适应的子项目,使得各个部门的领导能从整体了解项目的进度并简化项目的分解,分解到各管理层下设的具体实施部门则层次增多,这样可以指导项目的实施,可以通过子项目细化成工作包,能够具体到天,可以为实施部门提供进度控制的依据。 b.根据具体项目的要求CYY071遵循项目进度控制要求的精确程度进行项目分解。 采取年、月、日时间单位,在项目工作的持续时间中以可以很好控制项目时间的精确时间为单位. c.与CYY071投资控制的要求相适应。 竞争对手较多,提前完成研发任务增加成功筹码,因此CYY071项目进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研发资金是军队分阶段进行支付,我们在满足项目进度控制要求的前提下还必须适应资金供给。 d.CYY071项目分解与项目实施的具体负责部门相适应。 一旦项目按照某一较为合理的原则分解后都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具体负责单位、部门甚至 具体的责任人,所以工作应根据各部门情况进行分解。 f.CYY071项目工作分解与项目进度管理的方式相适应。 项目分解得越细,项目责任单位、部门所得的单项工作就越易于执行与控制,但由于涉及部门及个人较多,各单项工作之间衔接的制约关系也会因为沟通问题而变得更加复杂,项目总体进度的控制难度无形中也会加大。所以,CYY071项目分解应充分考虑项目进度管理时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 (2)在进行CYY071项目工作分解时,还要遵循以下主要步骤: a.首先是明确与识别CYY071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根据与军队的协议要求明确CYY071项目的主要可交付成果。 b.确定每个可交付成果的详细程度是否已经达到了足以编制恰当的项目研制成本和研制历时估算。对每个可交付成果,如果已经足够详细,则进入第d步。否则接着进入第c步——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可交付成果可能有不同的分解层次。 c.确定CYY071项目研制过程中可交付成果的组成元素。 d.核实CYY071项目分解的正确性。 根据以上CYY071项目分解步骤,结合CYY071研发的实际情况,对目前CYY071进行项目分解,其工作分解结构如图1所示。 1.1.2 CYY071项目工作描述与责任分配 在CYY071项目分解的基础上,为了更明确项目所包含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我们要求任务下发部门或责任工程师对工作进行描述。工作人员则是根据项目描述和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编制具体的工作描述及项目工作列表。 项目工作列表建立后,将工作分解结构图与CYY071项目制定的组织机构图相对照,为便于项目组织工作中分配具体任务和落实责任,从而形成了将所分解的工作落实到相关部门直至个人,并明确表示出有关部门(或个人)对组织工作关系责任、职位的责任分配矩阵,就构成了如表1所示,这使各个部门或个人明确自己和他人的相互关系和人充分认清自己在项目中的主要职责。 1.1.3 CYY071 项目工作顺序 项目责任分配结束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作顺序的确定,并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得出此项目研发主要产生两种工作和先后依赖关系。一种是工作之间本身存在的,无法改变的逻辑关系,另一种是由组织确定的,两项工作可先可后的组织关系。这些包括:CYY071强制性逻辑关系的确定,组织关系的确定,外部制约关系的确定。根据这些,编制出CYY071项目进展相互工作关系顺序表,如表2。 工作顺序确定后,根据工作顺序表及公司现有的资源及人力情况进行合理、客观的估计、安排计划,然后综合考虑可利用的资源情况及自定工期限制,进行合理的进度安排,并进行适当的工期及资源优化,这种进度安排的方式主要可以避免项目计划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项目实施非常被动情况的发生,从而保证了 CYY071 项目按照预定的计划得以执行。 1.2 项目的费用和时间估算 在军用新产品研发的实际工作工程中,费用预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军队对我们所采取的简单的自上而下的方法即初期给予一定的研发经费;一种是公司对研发项目所采取的自下而上的方法。CYY071项目采用的自上而下的预算方法,并在每一步对预算的结果进行调整,调整按顺序包括:初步调整,综合调整和提案调整。 CYY071项目时间的估算按以下公式计算,算出期望时间 t=(a+4m+b)/6,其中b 表示工作遇到最大阻力时的悲观时间,a表示工作比较顺利时的乐观时间,m表示正常时间。我们定的时间偏差为30天,而 CYY071项目计划的此项目计划的乐观时间是 a=730天,悲观时间是b=790天、正常时间是m=760天,项目的实际时间与期望和悲观的偏差是30天,项目的期望时间是t=(730+4*760+790)/6=760在偏差范围内,因此项目前期的时间估算比较成功。 1.3 项目人力资源规划 CYY071项目全程有项目经理进行宏观调控,项目经理则由公司董事会任命技术副总担任,项目组成员由项目经理任用。由于不同的项目组及部门担负着不同的产品研发任务,所以项目中成员比例的构成和人员的选择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设计系统配置不同的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液压工程师等,此外项目组根据需要还包括从采购、生产等部门抽调人员,配合前期项目设计的工作,而随着研发进程,主要责任则进行转移,而我们保证的原则就是主要责任部门担当主要任务时,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的配合,从而进行人员配置。CYY071项目主要部门和人员包括:采购部,生产管理部,财务部,质量管理部,项目经理,生产车间。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制定了人力资源规划表3。 1.4 质量计划 军工产品的质量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武器装备日趋复杂,更高新技术密集,研发生产周期长,成本费用高,协作面广,迫切需要强化质量管理。每个承制单位都希望提供的产品满足使用的要求,但竞争的加剧已经导致使用单位对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为了参与竞争及保持良好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承制单位需要使用更加行之有效的体系,这样的体系将导致持续的质量改进并不断提高使用单位和其他受益者的满意程度[3-5]。 项目应按本公司的《质量手册》中的要求的《程序文件》进行产品的研发。由于产品的特殊性,产品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包括: (1)设计部分 实行分阶段的实际评审、工艺评审、和产品质量评审,对评审中提出的问题,组织有关人员研究处理,制定改进措施,并实行跟踪管理,指导符合要求。 (2)试制部分 重点对试制前准备状态(开工前)检验,重点检查设计图样、技术条件、工艺技术文件及外购器材等以避免或减少试制风险。关键件、重要件、重点工序制定专门控制程序,实施重点控制。 (3)军代表 军代表代表军品使用方对研制过程进行质量的监督,由于军品装备的特殊性,军代表的全程质量监督意义重大。军代表必须进行质量状态检验,并开具质量证明书以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结果的有效性。 2.CYY071项目控制 CYY071项目控制重点就是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在项目的监测和控制阶段,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指导项目符合目标,就是根据计划对目标和方向进行设定,尽量使项目进展朝着项目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和方向前进。其次是有效利用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计划阶段是预见问题、预测问题。在实施阶段是判断问题、纠正问题,对计划要做一些适当变更,使之更好地完成项目目标。为了对项目进行有效地控制,必须遵循以下准则: a.项目的执行自始至终必须以项目计划为依据; b.定期和及时测量实际进展情况; c.随时监测和调整项目计划; d.充分的、及时的信息沟通; f.详细准确地记录项目的进展和变化。 2.1 CYY071项目进度控制 CYY071项目为了避免不为人所控制的影响进度的情况出现,主要是采取实时措施来监督和控制项目的进度,按CYY071项目进度计划表准时执行完成各项活动进度,针对实际中出现的偏差采取措施加以纠正。CYY071项目进度计划表是CYY071项目时间管理的标准,它是项目总计划的一部分,它提供了度量和报告进度执行情况的基础[2]。 CYY071项目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对项目进度进行控制: a.在项目的启动过程中与项目的各部门执行者和各利益相关方通过会议的方式进行基本的沟通,使项目的参与者了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度要求。使他们及时了解工作内容的期限。 b.对项目的实施进行追踪,对实施者采用周报和月报同时使用的方式进行管理,采用格式化的检查表对每个细节活动进行追踪。 c.项目经理定期组织项目进度会议,通过实时获得的项目成员周报或月报汇总成最新项目进展报告,在报告中体现各项目部门应注意的进度问题,采取预防措施加速那些可能推迟的项目,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同时对项目的进度安排作相应的调整。 2.2 CYY071研发项目成本控制 总的来说CYY071项目的成本控制,就是识别实际成本是否已经偏离了初期设定的基准成本,影响那些会使基准成本发生改变的因素朝有力方向发展,并对实际所发生的成本改变进行管控。 CYY071研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财务部门通过定期审核的方式及时的对研发实际发生的成本和将来可能发生成本变动做出实时的监督、估计和审查。在生产过程中生产部门合理安排设备的使用,严控设备采购、审批,确保费用在预算范围内,项目小组特设的财务人员,项目经理通过生产部门的生产设备安排情况,目前所拥有设备加工精度、工作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设备采购审批,确保费用在预算范围内,我们采用实际已发生成本+对剩余项目预算得出最新的成本估计,并将它与成本预算作对比,提前发现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在合理的成本变动范围内和不影响总成本的情况下,我们对个别项目活动采取灵活处理的措施。因为成功的成本规划对成本控制至关重要,所以在进行生产项目成本规划时我们就严格把好关,对所有的细节进行反复的推敲与修订,避免生产线项目不能如期完成的现象发生。并且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将所有发生片成项目产生的原因,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理由和其他的成本控制方面教训一一记录在案。 2.3 CYY071研发项目的质量控制 (1)CYY071 质量控制过程 CYY071质量控制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将GJB质量体系与ISO质量体系相融合到一起,由车船军代局北京地区军事代表直接介入到研发、生产过程中,参与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各个细节的质量控制。 CYY071项目的研发过程是一个反复修改,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一个小的环节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下一步工作,甚至是全局的调整,所以在研发过程中我们所做的不仅是遵循质量管理体系,更多的是灵活运用此体系,并严格控制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 (2)影响技术研发项目质量控制因素的控制 在影响技术研发项目质量控制因素中,主要包括:人,材料,配件,方法,机械设备,环境等因素。 其中,人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设计技术、项目管理、各种环境等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往往归结到人的身上,因为人是设计者、操作者、指导者。良好的人员素质是保证质量的前提。 材料是项目的基本组成元素,是物质基础条件,是项目质量的最基本质量基础。在所有的外购件在采购过程中严格按照BSXT/0974-01采购控制程序进行,并根据BSXJ/03-077进行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确认检验。从程序上控制产品质量。 方法,机械设备,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必须严加控制,以保证质量要求。 (3)对生产者和各层次管理人员的控制 由于CYY071项目需要采购、生产、车间等各个部门共同完成,涉及人员多,人员构成层次比例也是比较悬殊,所构成的项目实施与管理网络此时就变得十分庞大。为避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 从而影响参与者工作质量和积极性, 间接地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管理,所以我们的项目经理在选择参与者时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a.认真选择任务承担者,重视被委托者的经验和能力; b.加强对人员的培训; c.正确引导、责任制、内部协议、经济惩罚等落实责任和利益分配,激发人们对质量控制的积极性; d.培养项目参加者都应具有质量意识,使他们不仅要重视质量并且应具备质量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实现CYY071生产者和各层管理人员的控制。 3.项目结束 4.项目不足与措施 4.1 CYY071 项目研发的不足 CYY071项目研发的不足主要包括: a缺乏有效的项目组织能力评价。YY071项目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对该组织的能力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导致在进行项目开发时很难确定各个阶段的能力状况,导致问题重重。 b.组织结构不合理。职能型组织结构出现很多弊端。 c.多方面因素影响效率低下,成本增加。 d.风险认识不足。 4.2 CYY071项目研发的改进措施 主要措施包括: a.调整CYY071项目组织结构,变职能型组织结构为矩阵型组织结构。 b.优化CYY071项目的时间和费用,合理安排组织措施,缩短工期,降低间接费用。 c.控制CYY071项目研发风险,合理的对风险进行评估、控制和研究对策。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在电子产品研发中的应用 摘要:科技的发展为电子产品研发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保障,但是,由于对电子产品在研发管理上的欠缺,使得电子产品的质量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为此,作者在本文中从项目管理角度,说明电子产品研发过程中项目管理的作用,阐述了项目管理在电子产品研发中的应用。 关键词:项目管理 电子产品研发 电子行业应用 一、引言 目前,电子产品的研发已经成为电子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但是电子产品的研发面临着市场、用户的压力,电子企业不得不加强对项目管理的认识。那么项目管理在电子产品的研发上有什么作用呢?它有哪些方法呢? 二、项目管理在电子产品研发中的作用 电子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是指在研发项目中运用专门的管理知识、工具和方法,使研发项目能够在有限时间内低耗高质量的达到研发目标。项目管理是研发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的纽带,将管理、科技、开发结合为一体,为企业在市场上竞争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由于电子信息行业项目周期短、更新快、技术含量高、风险大、软硬件结合紧密等特点,其项目管理更值得研究。由此可见,项目管理在电子产品研发上的重要性。项目管理应用管理手段,可以缩写更为完善的研发方案,降低研发成本,控制研发目标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并提高新的电子产品的质量,降低研发风险,使研发实现可行、有效、可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管理在电子产品研发中的应用 1.计划管理 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之快是其它任何产品所无法比拟的,其原因之一是科技的发展,别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使用者的需求所决定的。正是由于使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电子产品的研发项目上,应用项目管理先做市场调研,制定研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新的研发项目提供理论依据。研发管理人员根据这些管理资料进行项目申报,并于项目下批后组织项目实施,由此可见,计划管理为电子企业建立了一个真正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电子产品研发组织体系,使其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 2.成本管理 电子产品研发,由于受到生产条件等原因制约,许多材料都来源于国外,价格不低,如果不加以管理,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研发成本迅速攀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项目管理要求管理者在项目预算时根据当前的材料的市场价值进行核算,预算意外成本,并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成本管理。合理地将电子原材料进行配置,科学地调动研发人员,控制研发费用,以最低的耗费完成项目研发。 3.质量管理 研发项目质量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达到研发项目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它包括质量规划,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质量第一”的观点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目标。所谓产品质量也就是指产品满足使用要求所具备的特性,即适用性。这些特性一般概括为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几个方面。电子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用户,严重影响了电子产品的使用性能。因此,产品研发管理部门要注重研发过程中的产品质量控制,建立信息化的质量管理系统,从材料的发送,人员的使用以及成品的检验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将质量落实在每个研发人员身上,从源头上加强质量控制,对产品进行逐一的检验,合格的产品盖上章,发现问题,追究相关环节责任人的责任。质量管理是电子新产品最主要的管理环节,因此,管理者要依制度管理,认真履行管理职责。 4.时间管理 研发项目时间管理是为了确保研发项目最终的按时完成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它包括具体研发界定,排序,时间估计,进度安排及时间控制等项工作。电子产品研发更应该狠抓时间管理,因为电子产品的更新迅速非常快,如果不在时间上把关,项目的研发可能就会功亏一篑,没等应用就已经过时了,所以在时间上抢效益是电子产品研发的最直接手段。既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引入到研发工作中,又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为电子产品研发项目在时间上抢得先机。 5.人力资源管理 电子产品的研发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是多个部门,多个系统协调共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求多人合作进行研发,而且还要求个人的高技术体现其中,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下,才能使得电子产品的研发项目顺利进行。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但组织研发队伍进行研发项目的实施,还要人性化的考虑到人的情绪对研发工作的重要。因此,在研发管理上,要了解每个人的技术专长和思想变化,最大限度地就研发队伍整体水平发挥出来。组织好了研发队伍,还要调动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就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激励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绩效管理就是对研发人员的一种激励管理,依照绩效考核,通过对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工作表现、工作能力等方面,人性化建立绩效考核目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考核标准,鼓励研发人员的在工作中有所长进,保证整个研发队伍的发展。 6.风险管理 电子产品的研发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主要表现在研发项目可能会遇到不可预料的不利因素而影响研发目标和研发质量及研发期限。项目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量化,制订对策和风险控制等。研发风险并存于研发的各个环节,如成本、时间、技术、生产、销售等。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丰富的经验及敏锐的洞察力,运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制订风险应对措施。并加强与其它电子产品企业的沟通,从中掌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研发项目情况,认真分析,有所防范,尽可能地减少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发生时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总结 目前,我国的电子企业已经转变为“产业化”研发模式,这就要求建立一个有竞争力的科学的研发管理体系,运用项目管理有效避开电子产品研发过程中的风险,提高电子产品的质量,节约研发成本,使电子产品的研发管理变革能够真正落地实施。本文从电子产品研发管理的项目计划、成本、质量、时间、人力、风险等六方面阐述了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信在今后的电子行业上会被广泛应用。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风力发电用变流器研发项目管理 摘要:风力发电系统用变流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机电产品,变流器研发项目具有开发周期长、项目规模大、质量要求高、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大的特点。对于变流器研发项目的管理,由于以上项目特点的存在,相比一般工业产品的研发项目管理,变流器研发项目管理的难度较大。 关键词:项目管理;风力发电;变流器 1 变流器研发项目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世界范围内新能源发电行业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持续、稳定地发展,风力发电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新能源发电方式,风力发电行业目前在国内外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变流器是风力发电机系统中最核心的控制设备,其通过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实现对风力发电机的控制,以满足不同风况下风力发电机能够稳定、高效地将风能转换为电能,并将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电网。 风力发电系统用变流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机电产品,变流器研发项目具有以下典型特点: (1)项目规模大:变流器产品需要和风力发电系统中的主控设备、发电机、变桨、偏航设备综合配合工作,才能实现风力发电系统的运行,变流器与这些设备之间有复杂的电气、控制和通讯连接关系,整个风力发电系统还需随时响应电网调度控制和电网故障的冲击,稳定地接入电网,最后才能实现风力发电系统的正常工作。在这么复杂的应用环境下,变流器研发项目的技术点多,实现变流器功能困难,这就造成变流器研发项目规模大。一般典型的变流器研发项目涉及几十人的研发团队,需经过系统的组织、巨大的研发投入才能实现变流器研发项目的成功。 (2)质量要求高:变流器产品应用于户外环境,气候防护水平低,这要求变流器设备有很高的产品质量,能耐受现场的复杂的情况;变流器产品是风力发电系统的核心控制设备,变流器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停机,将导致整个风机系统瘫痪,客户对变流器的质量要求很高;同时,变流器产品安装地点偏远,设备故障后的维护成本高,这也要求变流器产品质量高,降低产品故障率。 (3)开发周期长:由于变流器产品项目规模大、质量要求高,这使得变流器研发项目的开发周期一般较长,典型变流器产品的开发周期在1年以上。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风力发电系统厂家通常要求变流器的供货时间非常紧张,客户紧急的产品需求与变流器项目开发周期长有着较大的矛盾。 (4)成本压力大:变流器是非常复杂的机电产品,项目规模又大、开发周期又长、质量要求又高,为了实现这些需求,导致变流器项目研发投入成本较高且产品成本高。在充分竞争的变流器市场,产品价格压力非常大。 由于以上变流器研发项目特点的存在,相比一般工业产品的研发项目管理,变流器研发项目管理的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在变流器研发项目管理上,针对这些变流器项目的特点进行项目管理的改进和研究。 对于一个项目来讲,制约其成功的因素很多,如图1项目管理制约因素所示,评价项目成功与否,需要项目的范围、质量、成本、时间综合平衡后进行评价。任何项目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在一定的项目范围内,项目的质量、时间和成本往往是相互制约的,有时也会有严重的冲突,项目的资源很难在这四方面同时达到最优的配置,这就要求项目管理需要综合这四方面的要求,平衡地输出最优的项目成果。 理想情况时,项目需要在最大的项目范围下,输出质量最高、时间最快、成本最低的项目成果。实际项目执行过程中,通常这四点很难同时满足,项目需要根据确定的项目范围、依据项目的本身特点、平衡项目各方面干系人的利益,确定项目的约束条件,忽略不重要的约束条件,以实现项目的成功。 对于产品升级换代较慢的工业产品研发项目,一般设置成本或者质量最优,相应降低对项目时间的要求;对于产品快速升级换代的电子消费类产品研发项目,一般设置项目时间或成本最优,相应降低对项目质量的要求;对于航天、军工类产品的研发项目,一般设置项目质量或时间最优,降低对项目成本的要求。 本文重点对项目范围、质量、时间和成本管理进行项目管理意义研究,是基于作者多年项目经理的工作经验,一个成功的研发项目,只要在这几方面实现了平衡地最优的输出成果,就是一个成功的研发项目。以下文章中作者详细阐述变流器研发项目范围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的作用及其意义。 2 变流器研发项目范围管理 通过变流器研发项目范围的定义,可以输出产品范围和工作范围,对外来讲,产品范围是项目输出满足客户的基础;对内来讲,工作范围是指导项目成员后续工作的基础。 通过变流器研发项目范围管理,可以实现: (1)为项目实施提供范围框架。只有项目范围清晰、明确了项目在什么条件下进行、输出什么质量的结果,理顺了项目对外、对内的关系,才可能保证项目的成功。项目范围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项目提供最终可交付成果的边界和项目工作范围的框架。 (2)可以对项目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项目范围的的管理和项目范围变更控制,可以为项目的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经由项目经理带领全体项目成员实现项目的目标。 3 变流器研发项目质量管理 质量工作对于工业产品来讲非常重要,主要是工业产品区别于一般的民用产品,工业产品对质量的典型要求如下: (1)工业产品生命周期长,如典型的风力发电整机要求的寿命为20年,产品质量要求自然高。 (2)工业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将给客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质量问题导致的后果严重。 (3)一般工业系统十分复杂,任何一个系统组件因为质量问题退出系统,都可能导致严重的系统瘫痪,甚至损坏其他系统组件,客户对工业产品的质量要求高。 质量管理的几个主要原则: (1)以顾客为中心。在质量的定义中,明确提出质量的高低要以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来评价,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了解客户的需求。 (2)质量工作必须全员参与,领导的作用尤其明显。在现代的企业中,质量工作都是贯穿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并且全员参与的,一般都由公司高层领导直接负责质量工作,负责制定公司的质量方针和原则,并指导公司各级部门落实公司质量工作。 (3)强调过程和系统的方法。质量工作必须通过具体的实施过程才能最终体现在产品的高质量上,这需要落实系统的质量管理方法。 (4)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企业质量工作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基础,质量工作没有尽头,需要持续关注、不断投入精力。 质量工作对于变流器研发项目意义重大,这主要是由变流器产品的以下特点决定: (1)变流器是风力发电机整机的核心电控组件,决定了风力发电整机的运行性能并实现故障时的系统保护,客户要求变流器高质量。 (2)变流器产品安装条件恶劣,是典型的户外无防护条件下的安装和应用,产品受高温、低温、振动、防雷、烟雾的影响大,变流器正常运行本身就需要高质量。 (3)变流器的使用寿命要求20年,其安装环境恶劣,在生命周期内维护的成本很高,从变流器厂家和风机系统厂家利益出发,双方都需要高质量、少维护的变流器产品。 (4)变流器产品研发项目开发周期长、开发投入大、质量问题将导致项目的开发周期更长,投入的项目成本更高。 对于变流器研发、生产厂家来讲,当提高变流器的质量时,可以在客户端获得更好的变流器价格,对应获得更高的变流器产品利润,在很宽的质量范围内,变流器的质量越高,厂家将获得越好的利润,从变流器厂家追逐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有动力追求高质量的变流器产品;对风力发电整机厂家来讲,随着变流器质量的提高,其可以获得更长的发电时间和更多发电收入,同时可以降低风机系统的维护成本,同样在很宽的质量范围内,变流器质量的提高,可以给风力发电整机厂家带来更多的利润,风力发电整机厂家从追逐最大利润出发,也会要求变流器厂家提供高质量的变流器产品。在获得利润最大化这个共同点上,变流器厂家和风力发电整机厂家利益是完全一致和趋同的,所以,对变流器研发、生产厂家而言,追求变流器的高质量有着很大内在和外在的动力。 4 变流器研发项目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如果时间管理失控,对于项目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主要表现在: (1)项目时间延期,项目的周边环境将发生变化,如技术要求的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影响项目的范围、质量和成本目标,这些变化又会反向作用,继续影响项目的时间管理。 (2)项目时间延期,不仅意味着项目的直接投入将增加,也会影响产品上市时间,对于工业产品的研发、生产企业来讲,这往往意味着错过了最佳的产品市场需求窗口,将对公司的预期收益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一个正常开发的项目中,项目时间与项目成本、公司总成本是正相关的,所以在很多以新产品研发为主的公司里,对于项目时间的管理是最严格的,有时候,需要投入公司一切资源来保证项目按时间完成,以达到公司的最佳运营。 对于变流器研发项目来讲,项目时间管理特别重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变流器产品是一个高技术的产品,目前国内变流器市场主要被国外产品控制,当前市场还在快速增长,厂家越快推出新产品,就可以获得越好的产品收益。 (2)变流器产品的客户,也就是风机系统公司,面临的国内竞争环境很恶劣,国内市场目前有几十家风机系统公司在竞争,风机整机公司为保持自己的产品和市场竞争优势,要求变流器供应商快速提供产品。 研发项目管理的总目标,是在满足项目范围和质量的要求下,用最少的成本、最快的时间来满足项目的输出成果。总之,在变流器研发项目管理中,项目时间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5 变流器研发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影响项目成本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项目质量对项目成本的影响。质量成本是由质量故障成本和质量保证成本组成,项目的质量越低,引起的质量成本就越高,同时为了防止质量问题而产生的质量保证成本也相应越高。 (2)项目时间对项目成本的影响。项目时间管理对项目成本有直接的影响,项目时间的延长,将导致项目的直接成本增加,并且会引起项目的间接成本增加。 (3)项目管理水平对项目成本的影响。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项目的成本有直接影响,管理水平不足,将导致项目成本的工作质量低,项目的成本估算、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工作执行不到位,会影响项目的整体成本管理。项目管理水平,也会通过项目范围、质量和时间管理的结果,间接地影响项目的成本管理。 变流器研发项目成本管理,不仅影响变流器研发项目的直接项目成本,而且影响作为变流器研发项目的输出结果,即是变流器的量产产品成本。变流器产品在很长时间内批量进行生产和发货,变流器产品本身的成本,对于公司的运营非常重要。 变流器研发项目成本管理重要性,表现为: (1)变流器研发项目的成本管理,首先要用最少的项目开发成本,来实现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开发工作。 变流器研发项目是属于大型机电产品的开发,一个项目通常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项目研发预算一般在1000万人民币左右,如果实施项目成本管理改进措施,将产生明显的项目成本降低效果。 (2)变流器研发项目的成本管理,更重要的是保证批量生产的产品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并有产品成本持续改进的空间。 某型号变流器产品的单价在5年的时间里降低了50%以上,而与此同时,决定变流器量产成本的物料却没有显著降低、变流器生产的人工成本则显著上升,这导致变流器厂家的产品毛利率不断降低,变流器厂家的市场生存压力在加大,各家厂家都在努力控制变流器产品的成本,以便获得更好的市场生存空间。 如上所述,对于变流器的研发项目来讲,通过研发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即要控制项目的研发一次性投入成本,又要控制批量生产产品的成本,这两方面的工作都非常有意义。 6 结语 本文根据变流器研发项目的实际特点,重点讨论了4个决定变流器研发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及其意义,通过全文分析,可以得到,在复杂的变流器研发项目管理过程中,只要定义清楚项目的范围并控制好,在项目质量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上充分意识到其重要作用和意义,实施必要的项目管理手段后变流器研发项目就可以成功地输出成果。 研发项目管理论文:探讨项目管理在新产品研发中的应用 摘要:项目管理在新产品研发中的应用可以实现企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新产品研发的能力与水平。文章主要从项目管理的概念及新产品研发符合项目的特点,介绍在新产品研发中项目管理的作用,并分析了项目管理在新产品研发中的应用。 关键词: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特点;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客户个性化需求和市场多变性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企业要想占据市场竞争的主动地位并在竟争中获胜,必须快速响应客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不断研发新产品,用最短的时间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以高质量、高性能、低价格的产品赢得客户。因此,快速研发优质新产品已成为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成为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武器。项目管理已被众多国家证明是一种成功、高效的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手段,项目管理对新产品研发项目非常有效。针对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是企业改造现有研发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新产品研发效率的迫切需求,是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结合实际需求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对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将为企业提高新产品研发能力和水平、将项目管理应用于新产品研发积累经验和提供参考。 1.项目及项目管理的概念 项目可以定义为在规定时间内,由专门组织起来的人员共同完成的、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工作。它是由一组有起止时间、相互协调的受控活动所组成的特定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规定要求的目标,包括时间、费用和资源的约束条件。 项目管理的概念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 2.新产品开发符合项目的特点 2.1任何新产品开发都具有目的性 新产品主要是在功能或形态上得到改进,与原有产品产生差异,并为顾客带来新的利益,它可以是:①开发全新产品。即运用新一代科学技术革命创造的整体产品更新。②开发新产品线,使企业首次进入一个新市场的产品。③现有产品线的增补产品。④对现有产品的改进或更新,对现有产品性能进行改进或注入更多的新价值。⑤再定位,进入新的目标市场或改变原有产品市场定位推出新产品。⑥成本减少,以较低成本推出同样性能的新产品。 2.2新产品开发具有周期性 新产品开发要经历构思、筛选、产品概念形成与测试、初拟营销规划、商业分析、产品研制、市场试销、商业性投放这八个环节,有明显的起点和终点。 2.3新产品开发具有约束性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能率先开发出新产品则能抢占先机,同时资金、技术资源也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产品开发受到时间、资金和技术的制约。 2.4新产品开发具有组织性 新产品开发具有多种组织形式,但无论哪一种组织形式,都要使研究部门、设计部门、技术部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市场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自始自终地通力合作。 2.5新产品开发具有风险性 新产品开发中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对市场分析不恰当,开发出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3.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的作用 3.1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 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监督整个产品研发过程,由于其对生产较为熟悉,容易发现设计方案中不利于批量生产的因素,从而提出修正要求。此外,项目经理关注市场,直接与客户沟通,能及时发现市场变化,了解客户需求,及时反馈市场信息,使研发更具针对性,更能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通过项目管理控制整个客户服务流程,在设计、物料、制程、交付、服务等流程实现零缺陷,最终达到客户满意最大化的目标。 3.2有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项目管理实行目标化管理,要求达到成本、时间和质量的优化。项目执行的每一个阶段都设定一系列检验标准,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严格检验,只有达到标准要求,项目才能继续下一阶段的工作,很多设计中隐藏的问题会被及时发现并采取修正对策,大大减少不必要的返工,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3.3可以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 项目管理强调管理工具方法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先进的项目计划和控制方法(如WBS、网络计划法、挣值分析法等)的应用,可以将新产品研发各项工作并行交叉开展,缩短产品研发周期,优花新产品研发中的资源使用,进而降低新产品研发费用。先进的控制方法能使问题得到尽早发现和尽快解决,并减少突发事件对研发项目的影响,对于缩短工期和降低费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管理把一个项目划分为范围、时间、费用、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及综合九大管理领域,提供了挣值分析法、质量控制的数理统计方法、项目评价等工具。实践证明,科学有效地运用先进的项目工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及时、合理地调整,不仅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赢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 3.4可以降低新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 新产品研发活动中常常出现费用超标、时间延期、事务繁杂等问题。项目管理主张程序化管理,将整个项目管理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强调目标管理方式和系统管理方法。项目管理的规范性还体现在科学系统的计划和控制方面。项目管理的规范性使项目组成员工作的责任范围以及相应的职权相对明确,可以按照既定要求去指导和控制项目的工作,使项目各个环节的流程更流畅,降低了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 4.项目管理在新产品研发中的应用 在新产品开发中要应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使新产品开发工作具备更好的条件。项目管理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有以下三个阶段: 4.1概念形成与测试阶段 项目小组在此阶段的任务是技术规格确定、市场经济可行性分析、项目开发计划和预算、风险评估及风险应急方案。项目小组可以参考其他类似的产品结构,利用推荐的标准件、关键零部件,制定一个详细的项目开发计划和具体的产品技术规格,满足产品和制造工艺方面的要求。所有相关部门必须就产品的规格、技术参数、成本、质量和项目计划达成一致意见,并撰写出项目合同书。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市场规模可能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项目小组通过专业的分析预先判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急措施,使项目风险尽可能的得到控制。 4.2产品研制阶段 产品研制是指将概念形成与测试阶段形成的产品概念试制成为产品模型或样品,同时进行包装的研制和品牌的设计。项目经理要召集所有相关部门对生产准备工作做一次详细的回顾和检查,包括技术准备、生产设施准备、生产人员安排、物料准备情况、品质标准和走货计划等等,如有不足、遗漏或错误,必须责成相关部门和人员及时更正,并在生产前及时通知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在此阶段如有变更的需求,必须重新审视所做变更是否影响原始的概念设计,以及是否影响最初设定的规格,如有影响则要获得客户或者项目出资人的同意方可实施变更,并要做变更记录。一般情况下,越早发现变更需求越好,这样可以及早采取变更措施,将时间、成本控制到最小。 4.3生产阶段 生产阶段与项目管理没有非常密切的直接联系,但是生产阶段力求低成本、短工期、高质量,应用项目管理的质量管理、时间管理可使成本工期缩短,质量提高。产品设计和生产工序安排要努力达到标准化,尽可能减少工时。同时还要保证产品设计的可靠度,使产品在工业化生产中的不良率和返工率都达到最低。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产品开发的准备过程和具体运作中,项目管理方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项目管理应用于新产品研发中,可以降低新产品研发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减小研发风险,使产品研发逐步进人科学、规范、高效的发展轨道,提高企业产品研发的能力与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现代化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 摘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酒店也应运而生。由于旅游酒店不同于普通酒店,在经营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需要有自己的特色,需要有创新意识,使酒店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更加贴合旅游酒店的自身情况。本文就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 旅游酒店所面对的是旅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旅游景点,所以在经营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家酒店中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仅关系到了酒店内部的人员安排同时也关系到了酒店的整体运作。本文针对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行深入研究。 一、旅游酒店的经营模式及特点 1.淡旺季区分度较大由于旅游酒店地处旅游景点,大多数酒店都是淡、旺季区分度很大,例如哈尔滨以冰雪世界而闻名,所以哈尔滨的旅游业季节性就很明显,冬季旅游酒店的盈利要明显高于夏季。所以在旅游酒店的经营中,淡旺季的出现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同时也是旅游酒店一个发展的契机。2.服务对象是来自各地的旅客旅游酒店地处各地旅游景点,不同于普通酒店的“固定客源”,旅游酒店所面临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旅客,所以就存在着与部分旅客沟通的障碍。同时旅客的个人习惯不尽相同,所以旅游酒店在服务方面要更加细心周到,要保证服务质量,才能提高旅客对酒店的满意度。3.环境优美,设备齐全旅游酒店所面对的是来自各地的旅客,所以当今的旅游酒店基本都有着完备的服务设施,尽可能地为旅客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同时由于旅游酒店地处旅游景区,所以不同于普通酒店以富丽堂皇而知名,旅游酒店更多的则是环境优美,具有当地特色。4.酒店占地面积相对较大由于旅游酒店大多地处郊区,所以很少有高楼迭起的情况,一般都是占地面积较大,各种服务部门分散开来,为旅客提供既能游览又能享受的高质量服务。这已经成为目前旅游酒店的一大特色,同时,在部门沟通协作方面也给旅游酒店的经营带来了困扰。 二、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1.工作人员波动性较大旅游酒店的淡旺季区分很明显,所以为了保证旅游酒店的经营效益,酒店会在淡季的时候辞退一些员工,来减少酒店的人员开支。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却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造了很大的工作障碍,包括旺季工作人员不足,招聘不及时等,既加重了员工的工作量,降低了服务效率,也为酒店未来的发展造成了阻碍。2.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在当今的旅游酒店服务行业中,很多旅游酒店由于人才招聘的不及时,导致服务质量不高。旺季临时招聘的工作人员工作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也不是很出色,大大降低了酒店整体的服务质量,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害酒店的声誉。3.员工工作强度较大由于酒店占地面积大,服务部门较为分散,在许多情况下就会增大基层员工的工作量。例如,旅客想在游泳池旁边举行宴会,而餐饮部门和休闲娱乐往往是分开的,所以这中间繁重的搬运工作就落到了基层员工的身上,增大了员工的工作强度。4.员工业余生活较为无趣出于对员工人身安全的考虑,很多旅游酒店对员工是进行封闭式管理的,所以在酒店处于淡季的时候,员工的工作量小,业余生活又较为枯燥,导致整体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出现赌博、酗酒的情况,为人员管理部门以及酒店的安保部门造成了很大困扰。5.不同部门之间协调性较差旅游酒店占地面积大,各个服务部门较为分散是旅游酒店的一大特征,同时也造成了酒店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工作不协调的情况。遇到事情相互推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旅客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这一问题严重影响着旅游酒店的服务质量。 三、针对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的研究 1.吸收专业人才的创新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有了高质量人才就等于有了竞争的资本,旅游酒店也不例外。不论是管理阶层的人员还是服务阶层的人员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如果在对外招聘方面不能及时招收高质量人才,可以在酒店淡季的时候选拔员工外出培训,这也是一种吸收人才的途径。2.与公司合作的创新员工工作量大,主要是由于繁重的搬运,毕竟旅客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有各种新颖的想法。所以,面对这种情况,酒店可以考虑与主营搬运的公司进行合作,既降低了酒店员工的工作量,也提高了服务效率。3.员工业余生活的创新在淡季的时候,员工单调枯燥的业余生活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酒店可以考虑组织员工外出旅游或者学习,既有利于员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的做法不论是在提高旺季时酒店服务质量还是在招聘高质量人才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4.与学校进行双向交流的创新酒店可以考虑与学校进行合作,在淡季时派员工到学校去进行培训,学习专业技能,在旺季时也可以从学校招收酒店服务方面学员到旅游酒店实习,既解决了酒店淡旺季人员波动性大的问题,提高了员工素质,也可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助力。5.各部门协作的创新在各部门的协作过程中,可以考虑由一位员工全程负责游客的各项服务需求以及与各个部门的沟通,这样既有利于各部门的工作协调,也可以提高酒店服务质量。 作者:汤雯迪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如何做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培育高素质的团队,提供高档次的服务,事关酒店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酒店业人员管理状况的研究,分析我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立足于实践,提出改进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酒店业随之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为了达到国际水准,国内酒店努力完善硬件设施,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国内有五星级以上的酒店759家,占全国酒店数的60.8%。与高档豪华的硬件设施相比,加强管理突出酒店特色,提升服务品质才是酒店竞争的核心,关系到酒店的生存与发展。 一、我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打开国门以后,国内的酒店业震撼于国外酒店高档的环境设施,致力于改善硬件条件以达到国际标准。这在国家有利政策的扶植下,只要实力雄厚并不难做到,但当硬件条件基本拉齐,以此提升利润空间的做法陷入“瓶颈”之后,酒店的管理者们意识到酒店之争实则是员工素质之争,高素质的员工才能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只有靠提升管理突显服务特色,才能打通利润上升的“瓶颈”,于是酒店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来。纵观我国酒店业的现状,无论其规模大小,实力强弱,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酒店业重要的软件条件总体上发展相对滞后,还存在很多普遍性的问题。比如,酒店员工普遍学历层次较低,薪酬两极分化严重,中低层员工工作强度大,报酬低,积极性不高,对企业忠诚度差,人员流动频繁,管理成本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会逐渐把酒店拉入慢车道,如果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则可以使酒店的服务质量、品牌价值、盈利状况大为改观,赶超国际标准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 二、我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管理人才匮乏,管理观念陈旧。我国酒店尤其是民营酒店,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优秀的管理人才普遍匮乏,这主要表现在:1.人力资源部力量薄弱,地位不高。很多酒店的人力资源部由原来的人事部转变而来,但仅是名称的改变,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人力资源部为了应付频繁的人员流动,招聘与培训新员工成了日常的主要工作,而改进员工绩效,开发员工潜力的工作少之又少,没有真正地发挥人力资本的开发功能,因此在行政部门中的地位不高。2.人员结构设置不合理。我国酒店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餐厅、厨房和客房,基本为高中学历,近三成的员工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大专和本科寥寥无几,硕士以上学历和有留学经历的员工通常在高级管理层。这是因为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普遍认为做服务员与自己的学历不相称,所以当实习结束,如果选择留在酒店工作,他们更倾向于管理岗位。3.人力资本投资和开发意识不强。人力资源之所以被看成人力资本主要因为它的可增值性,而这种增值效应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再投资,即再培训和再教育。98%以上的酒店员工表示入职后并没有受到过正规、系统的培训,在这一点上,我国酒店业的投入显然是不足的。对酒店而言,员工流动频繁已经让酒店承担了高额的人力成本,不愿意再承担成本高、见效慢的培训与开发费用,普遍执行“拿来主义”。管理观念的陈旧使得酒店对人力资源认识不足,还停留在成本与利润的博弈上,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可增值性特征,因而不能从人力资本开发与增值的角度进行管理,人力资源部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二)稳定性不足,流失率居高不下。酒店业人员流动频繁是普遍现象,主要原因还是用人机制落后。服务岗位技术含量低,胜任人员多,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管理岗位则因专业人才不足,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线的服务岗位,通常要求形象佳,外语好,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协调能力,这种条件在低学历层次中本来就难招,加之工作强度大,工资低,激励性不足,使得员工流动就更为频繁。1999年中国旅游协会曾对部分酒店人员流动的情况做过调查,“工资福利”“个人发展”“学习知识”“成就感”“人际关系”是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占84.32%。可见在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酒店员工不仅看重工资福利,更看重知识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而这恰恰是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最易忽视的地方。(三)激励机制失效,两极分化严重。在酒店服务岗与管理岗的比接近8:1,但是在薪资上相差悬殊。在深圳,酒店的高级管理岗每月可拿到过万的薪水,而服务岗只有1000多元。薪资水平低,工作强度大,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和希望是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而人员流动频繁使酒店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费用于基层员工的培训和激励上。长期不痛不痒的小恩小惠使员工很难将个人发展与酒店发展捆绑在一起,因此看不到希望,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四)文化氛围薄弱,员工忠诚度不高。很多酒店每半年就要换一批服务人员,这种频繁的人员更换是造成酒店文化氛围弱,员工忠诚度低的主要原因。企业文化传承出现断层,没有人向新员工展现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言行示范,员工对于酒店的理解基本来源于规章制度,这使酒店文化拘泥于条条框框,生硬而无生机,员工感受不到来自集体的关怀和温暖,荣耀和自豪,使个人发展目标与酒店发展目标出现分歧,对酒店的忠诚感降低。很多酒店急于解决服务人员更换频繁的问题,大批使用在校中专生和大学生实习,这虽然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缓解了岗位压力,但是实习生本着实习迟早要离开的想法并不能融入企业文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 三、改善我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酒店的竞争就是服务质量的竞争,优质的服务需要优质的员工,这就要发挥人力资源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为酒店的战略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酒店的人力资源规划必须紧密围绕发展战略,突出酒店特色,在用好现有人员的基础上科学地预测酒店未来的人力资源供需状况,系统地指导员工招聘、培训等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养、育、留”来代替“裁、招、补”,重点开发员工的潜能,做到人岗匹配,确保酒店时刻都有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二)完善招聘制度,优选招聘渠道。招聘工作通常是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头工作,招聘的重点和难点在人力资源的两头,一是高级管理人员的招聘。有着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先进的经营理念的高级管理者是酒店发展的核心力量,通常通过猎头公司或者行业内挖掘可以获得。二是基层工作人员招聘。为了保证基层人员的稳定供给,很多酒店与职业学校或高校的酒店旅游专业取得联系,以实习生补足岗位空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人紧张的难题,但只能作为一种应急措施而不能是主要措施。因为实习生并不能把未来的职业发展与酒店发展捆绑在一块,这不利于酒店文化的建立与传承,亦不利于酒店的长远发展,长久之计还是要变被动招聘为主动招聘,专注培养酒店内部的优秀人才。(三)加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员工培训。现代化的酒店管理倡导员工与酒店的共同发展。处于竞争激烈的社会,员工不仅关注薪资待遇,更关注学习知识和能力提升,青年员工或者择业余地大的员工这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酒店应认真分析员工的需求,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计划,加强员工培训,帮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现代化酒店管理必须摒弃狭隘的拿来主义观念,把岗位培训放在酒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位置,制定一套长期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一方面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倡导以兴趣选择岗位的理念,使员工明确自己的晋升路径、发展空间,力求达到正规化、实用化、优质化;另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的社会教育、创新教育与适应性教育,全面提升员工的素质。定期为员工进行职业评估,以确定下一步的职业发展,当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员工就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感,愿意为酒店多做贡献。(四)优化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现代化的酒店管理需要着力解决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合一运作的酒店模式问题,其核心就在于能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潜能,推动酒店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完善酒店的绩效管理,结合薪酬激励做好绩效评估,配合培训工作提升员工素质,持续改进整体绩效。酒店的绩效考核可以根据员工岗位和职位不同,采用关键绩效指标法,从工作的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四个角度实施多级绩效考核。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绩效管理,注重绩效反馈对员工绩效的改进作用。为了稳定员工,酒店应该确立内有公平性、外有竞争力的薪酬政策,避免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公正、科学的考核体系下,依据员工的贡献和能力进行收入分配,从待遇、发展机会、利益共享、股份上给予员工最大的政策倾斜;增加绩效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比例,使员工的工资随绩效进行合理浮动;给予员工自我管理的主动权,以“福利菜单”的方式多元化满足员工的不同需要;对员工节省花费的资源进行返点奖励,鼓励员工的节约行为;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肯定员工对酒店的贡献,让员工感受到来源于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五)构建企业文化体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酒店文化是酒店的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共同形成、共同遵守的文化共同体,是酒店发展的源动力,亦是员工的精神支撑,可以在无形中规范和约束员工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酒店塑造企业文化要树立品牌意识,提升服务品质,注重员工形象,形成酒店特有的核心价值观。酒店的领导层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宣传,形成共识,让品牌价值被酒店全体员工所共享。在团队内部提倡合作精神,开展积极有益的团队合作和集体竞赛活动,营造互助互爱的工作环境。领导者还要关注每一位员工的需求,把员工放在最喜爱的、最合适的岗位上,特别是知识型员工,只有员工对未来的发展产生认同,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结束语 酒店业是我国经济浪潮中不可缺少的一朵浪花,它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也解决了我国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酒店的竞争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唯有从根本上解决人员的管理问题,才能塑造酒店的服务特色,在竞争中持续发展。 作者:刘博 臧思琪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市场经济下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人力资源是酒店发展中的宝贵资源,是酒店价值链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因素,对于酒店的稳定持续发展以及服务行业的整体进步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酒店的生活依赖和服务需求日益增多。酒店保持与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优质的服务,高素质的人才则是实现优质服务的载体,因此,在新的经营理念下,如何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高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已经成为酒店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市场经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现状;对策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学理论,对酒店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充分利用、合理配置以及潜力开发,通过这些管理方法使其能够得到更加优化的组合,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激发,从而顺利实现酒店的经营管理目标。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不少酒店都具备了星级标准,在设备与设施上也更加接近于国际水准,但是酒店的综合服务质量却与国际水准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分析个中的原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欠缺,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做好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提高酒店员工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与使命感,更是酒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引发酒店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酒店在用人上的灵活性、随意性以及开放性,而且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酒店的门槛较低,许多高校的毕业生中虽然有很多人会选择去酒店工作,但是仅仅将酒店看做成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一个跳板,一旦时机到了就会舍酒店而去。人才的流失使得酒店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受到很大的影响,酒店的招聘工作因此变得更加忙碌,致使酒店相关负责人顾不上对招聘人员进行科学、严格的甄选,这对于员工素质原本就不算高的酒店来说无疑是权宜之计,不利于酒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员工培训力度不够 培训与接受教育是提升员工服务技能以及整体素质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不少酒店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都开始注重对员工职业技能的培训。但从目前酒店业的培训状况来看,其力度还远远不够,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比如在有些酒店中,有的员工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对酒店的服务标准与流程还不够熟练和了解,因此有时在面对顾客提出的特殊要求时会显得无所适从,影响了酒店在顾客心中的形象。 1.3人才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在我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更多地强调酒店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与个人魅力,忽视了对管理制度的规范与构建,使得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容易受到领导个人意识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风险。比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酒店管理更加注重的是工作目标的实现,员工只是用来完成工作任务的手段或者工具,员工所具备的技能与素质都必须满足工作的要求,对员工的考核以及员工工资的高低也都取决于工作任务完成的数量,这样的模式只是一种片面的人事管理方法,容易忽视对员工潜能的运用与开发,所以说人才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酒店的发展。 2完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措施 2.1构建科学的人才招聘制度 酒店的招聘工作对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直接性的影响,酒店领导者要不断地审时度势,结合酒店发展实际需要构建科学的人才招聘制度,以便为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首先,酒店领导者要时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成立专业的人才招聘团队,根据酒店经营发展的需要,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招聘流程计划,为招聘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酒店要彻底改变以往容易出现的任人唯亲的现象,要运用对外开放的招聘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外部社会人才的招聘,通过严格的命题考试、面试以及岗前考核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社会人才加入到酒店这个大家庭中来,不断地壮大酒店人力资源队伍,为酒店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再次,酒店领导者要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重用具备专业职业技能以及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员工,推荐其到酒店的高层管理队伍中去,并且要特别注重考核他们的职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思想品德以及服务态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此一来酒店的高层管理队伍素质就会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高,为员工起到良好的带头表率作用,让新进来的员工都能以此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2.2加强对酒店员工的培训工作 加强与完善酒店员工的培训工作,是提高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实现酒店的管理目标。首先,酒店应当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员工的个人学习与技能提升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通过员工工作手册内容的补充、设立文化墙和读书角、提供学习经费保障等多种有效的方式,引导酒店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之余,注重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与综合素质,以便更加从容、自如地应对工作中的新挑战与新任务;其次,酒店领导者要根据员工工作需求以及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参与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借助于专题会议、主题性的拓展训练活动、推荐优秀员工外出深造等,让酒店员工在具体的培训中不断地提升自我素养;再次,要注重加强对酒店员工的考核,考核的内容要包括工作技能、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水平、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服务水平等,并将考核的结果与他们所获得的福利待遇、薪酬相挂钩,从而进一步增强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第四,酒店要引导员工做好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针对员工工作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安排其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在基层得到必要锻炼后再对他们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考虑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员是否应该到更高一级的工作岗位中去,如此一来能够增强员工的职业成就感,有利于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 2.3重视酒店文化的建设 酒店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软实力,重视与加强酒店的文化建设,不论是对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对酒店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酒店文化建设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要提倡民主文化,以实现有效的内部沟通和交流。酒店要派遣专业人士,构建专属于酒店内部的网络信息平台,并定期将酒店发展概况、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最新进展、优秀员工表彰、顾客忠诚度调查情况等内容展示于网络平台上,以供员工及时了解和掌握酒店的实际发展概况;同时,要开辟专供酒店员工和顾客表达意见与建议的平台,鼓励他们针对酒店的实际经营现状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参考,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得民主文化真正地发挥作用。二是要构建服务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把酒店员工看作酒店的内部顾客,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来决定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实施和制定,通过加强与员工交流、采纳员工良好意见、奖励贡献突出的员工等形式,让员工在被服务中感受到服务文化的深刻内涵,督促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服务技能与水平,实现员工与酒店的共同发展。总之,酒店相对来说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酒店管理者应当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关注员工与酒店的双赢发展,探索更多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推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促使酒店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使酒店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作者:焦鹏真 单位:平顶山神马大酒店有限公司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酒店管理教学人力资源管理 一、科学合理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敏感善变的人生阶段,希望得到酒店领导的认可但又难以接受酒店工作中带来的挫折和辛苦,常常造成岗位流失率高,从学生到员工角色过渡困难,内心转换期过长,忍受不了煎熬,导致岗位提升率不高。职业生涯管理中的重要一点是将员工的发展方向、员工的人文精神与特质与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相结合与统一,最终实现双赢。还要使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相衔接,实现二者的共同跨越。职业生涯管理对企业和员工都意义重大而深远,对企业来说,帮助员工制定成熟的,切实可行的企业生涯规划可以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企业提升竞争力与创造力,最终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对员工来说,企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职场人必备的能力与素质,它关乎个人职业生涯的高度、自我认可与社会价值最大化,所以非常重要。 (一)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做好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是对个人职业生涯开发和管理的前提。然后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再后的就是成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企业员工,最后要争做一名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企业领导。这就是每个认清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人都会经历的一个自我觉醒和提升的过程,这是企业员工生涯职业规划与开发的第一步。 (二)酒店发展目标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 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个人长期发展目标与酒店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成功体现为自我价值实现,它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与提升,精神方面的从工作过程中获得快乐感、满足感和成功感。而酒店的成功则在于:挖掘员工的固有潜力,提升劳动力使用效率,最有效地使用了促进酒店持续发展的人才,从而减少了酒店人才流失的风险并降低了相应的损失。 (三)职业生涯中的培训与考核 职业生涯导向下的培训必须注重两大方面:一是在做培训需求分析时尽最大的可能由企业和员工共同合作进行,一方面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把员工个人的近期发展需要、物质生活的满足纳入进来,并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二是培训不仅要考虑企业的眼前和短期需要,也要把员工和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考虑进来。而考核在职业生涯开发中必须贯穿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始终,使培训的效果达到最大化的跟踪与巩固。 二、酒店员工动力激发与士气激发 (一)酒店员工的动力激发 刚刚从学校大门走出的酒店专业的中职生特别希望自己得到企业的认可,本身就具有内在的动力。而酒店则需要把这种动力保持并进一步激发。充分调动学生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在酒店和在学校具有一样的归属感、存在感与幸福感。 (二)酒店员工士气激发 士气时刻存在于员工的内心和集体中,一个优秀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必然有其成功之处,而员工在具备了清晰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后目标明确,内心一直保持着向上的动力与士气,再和成熟的企业文化相匹配,终会形成酒店与员工正能量循环的状态,所以酒店必须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多下工夫。 三、构建和谐的酒店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强烈的凝聚力、创新力、和谐力、适应力和持久力。它能够在时间上传承、空间上传播企业的精神、信念、道德、心理等多种文化因素,因而它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怎样将酒店的长远规划与员工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相统一呢?企业文化就是最好的切入点和契合点,它不断包容新鲜血液使自己不断强大且充满朝气,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员工则融入其中,找到自我、激发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达到双赢。这就是和谐的企业文化应该做到的。 (一)以人为本是酒店企业文化的精髓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酒店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软实力的竞争,谁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谁能留住更多的人才,谁能将员工的个人企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结合谁就拥有了稳定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它体现在酒店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在酒店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体现在日常酒店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角落:它包括客观、公正地对待企业员工的每一次付出,包括对员工工作中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包括合理地报偿,包括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规范制度,也包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只有这样,员工才能一心一意的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为企业赢得更高的行业口碑。 (二)坚持诚实守信是酒店企业文化的核心 诚信是做人之本,经商之本,诚实守信更是酒店企业文化的基础,信用无价,信誉更是无价。贪得一时之利会失去更多的潜在客户和更广阔的市场,也会使自己的企业人心涣散,最终失败。信誉是在市场中酒店企业信用的长期累积与升华,是企业在社会上的口碑,在消费者心中的企业价值,更是企业自身的无形资产与宝藏。企业文化的诚实守信应包括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诚实守信,打造和谐团队;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守信,企业之间的诚实守信,不搞恶性竞争;企业遵守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这是企业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诚实守信。推而广之则是整个行业及从业人员的全方位的诚实守信。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的企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在酒店管理教学和学生就业后的工作中非常重要。对酒店企业文化的缔造,防止人才流失意义重大,对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持续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 作者:龙雨 单位: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新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人才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强调某一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领导艺术,而忽视了制度的构建和规范。这样,就导致酒店的发展受领导个人因素的影响很大,如果幸运地遇到了较为开明、能力较强的领导者,酒店就会迎来发展的春天;而如果不幸遇到了思想保守、能力较差的领导者,酒店的发展就会遭遇寒冬,这种管理模式的风险很大,通常很难左右。而西方成熟的管理,更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以良好的制度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这就为酒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2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特定组织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对人力资源实施科学的组织、培训和配置,使人力与物力之间、人力与人力之间,保持恰当合理的配比关系,同时,对该组织人员的精神意识因素和行为模式进行科学的诱导、控制和调配,从而使该组织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终确保特定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2.1员工培训 现代意义上的培训,是指酒店雇员通过学习,使自身在知识和技能上得到不断提升,从而适应现在的或将来的岗位要求。在之前,培训基本上处于不固定的自由发展阶段,每个酒店都会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员工的特点,开展道德、业务培训。但随着人力资源在酒店成长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培训工作逐步步入正规化。现阶段酒店培训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对象的普遍性。上至领导层,下至一般员工,都会纳入酒店培训的范围,这样有利于酒店员工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与范围广泛相对应的,必然是培训内容的广泛性,涉及生产、销售、行政等各个环节。二是对象的终身性。这既是当代社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也是酒店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酒店的成长壮大,员工不能仅靠在学校受到的书本教育,还应当不断补充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挑战。三是方式的多样性。当下的培训已经不仅仅局限在酒店,还应包括学校、酒店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培训系统,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培训,使员工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四是内容的计划性。改变了以往培训“野蛮发展”的阶段,而是专门由培训部门负责有计划、有组织的员工培训教育工作。因而,也会有相对稳定且不断增长的培训经费作保障。 2.2薪酬绩效 薪酬是指酒店员工通过付出体力或脑力,而获取相应的物质或非物质的回报。现在的薪酬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物质的,即货币、实物等;二是非物质的,比如良好的办公环境、服务人员的配备,以及因工作而获得的心理满足,等等。薪酬不仅仅是对自己劳动的补偿,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表明,要想实现有效激励,单纯依靠增加薪金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必须重视激发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和自尊心。所以,现如今的薪酬激励,不单是指金钱激励,这只是薪酬激励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隐含着成就激励、地位激励,以及发展前景、工作愉悦感、自由度和开放度,等等。激励是管理的核心,而薪酬激励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但薪酬激励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好了,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用不好,就可能会培养员工的逐利心理,这对全身心投入工作是很不利的。 2.3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酒店员工的职业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最为著名的当属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舒伯认为,选择职业生涯的过程其实就是个人不断实现自我概念的过程。每个有着正常智商的人都是具有理性的,这种理性其实就是一种驱动力,它不断推动着个人将自我概念融入工作中,并在工作中更为深刻地理解自我概念,实践自我概念。具体来讲,舒伯认为,每个人在能力、性格、兴趣、需求等问题上都存在明显差异,这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所从事的特定职业。职业和个人之间应当存在较大的自由选择度,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身能力、性格、兴趣和需求的职业,职业应当成为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而不是谋求生存的目的。上述个人的特质,包括自身情况,以及对职业生涯的选择,都会随着自身的成长而发生很大变化,但是一般在青少年后期会逐渐稳定和成熟。个人职业生涯选择的过程,也是自我概念在探索、定型、巩固以及衰退的过程。当前,在现实过程中,职业生涯的选择不可能像理想状态那样,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性格、兴趣和需求的事业,在自我和社会之间适当做些妥协也是无奈的选择,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个人在工作中所获取的满意度应当与其体验到的自我概念实现的程度成比例。 3酒店走出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对策 3.1通过制度化建设来落实改革与创新 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一个完善的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工作的效率和酒店发展的速度。一是要立足于现代人力观念,着力构建新型的劳动关系,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二是健全岗前培训和学习培训终身化制度,不断提高酒店员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将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晋升机制。四是大力培养酒店文化和协作精神,增强员工团队意识,持续不断地提高职工生活水平。 3.2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 现代酒店的管理模式应当是扁平化的结果。在以往多层级式的管理中,酒店领导下达命令,然后逐级传达,基层一线反馈信息,也要逐层上报,层级越多,信息失真越多,这样造成了酒店上层和一线员工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传导机制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对酒店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而,精简中层领导机构,使酒店的组织尽量扁平化,就成为现代酒店管理的一个潮流。酒店组织的扁平化,必然使人力资源主管机构更趋扁平化,这又必然要求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一是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必须要转变角色。以往承担人事管理的部门,只是单纯就管人事而管人事,与酒店战略发展关系不大,相应地,人事管理人员也不大能够站在酒店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现代管理的趋势是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随之也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必须建设成为领导高层决策的参谋部。二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主动剔除在人才观念上的片面化认识,只把人才理解为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其实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工作人员才是酒店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素质高低、工作积极性如何,才是决定酒店发展的根本力量。因而,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及成才观。再者,选拔人才不应当拘泥于学历,还是应当在实践一线中去考察评价人才,真正把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的人员选拔到合适岗位,发挥才能。三是要健全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切忌把人才选拔变成领导个人行为。要牢牢把握住发现、开发、聘用、考核等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力求制度化、规范化,给广大员工一个良好的预期,只要努力工作,技能够硬,是金子早晚会发光,一定会得到酒店的重用。 3.3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酒店文化 现代酒店特别注重酒店文化的重要性。所谓新型酒店文化,就是指在酒店组织中工作的全体成员经过历史积淀和现实发展,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经营理念、行为规范等一系列精神因素。酒店文化是维系酒店长久发展、健康发展的纽带,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动力源泉。许多工作,即使再有兴趣,时间长了也会觉得枯燥,这就更有必要构建以人为本的酒店文化,对员工予以关心关爱,使他们找到“家”一般的感觉。这样,通过酒店文化的精神纽带,就将员工个人和酒店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酒店成为由个体人组织起来的集合体,这样的酒店是非常有战斗力的,也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 作者:梁丹琳 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思考 摘要:在国内市场经济开放之日起,旅游行业的兴起多如牛毛,在不断的市场需求下,带动旅游行业经济的稳步上升,随之而来的旅游酒店遍及各处,在实体经济的良性竞争中,纷纷崭露头角。有创新、有亮点、有本行业的服务特色和旅游酒店的严密管理模式,需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中立足,而旅游酒店的人力资源又是酒店的核心管理层,调控好内部管理,掌握外在需求,更能够抓住实体经济的脉搏,接下来分析一下旅游酒店人力资源创新模式的实践思考。 关键词: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 一、旅游酒店的发展史 在七八十年代,我们对酒店的认识仅是政府机构的“招待所”和一些小型的社会旅馆。随着经济发展,旅游业悄然兴起,兴起的同时有着对旅游酒店的需求,80年代末国家实施了《饭店管理公司暂行办法》,目的是扶植饭店、酒店公司的发展,但酒店的发展并不顺利,出现了行业萧条的景象。2000年之后迎来了繁荣,各旅游产业下的公司、连锁酒店、私营酒店、合资酒店如雨后春笋般节节攀升。人们的思想也发生改变,旅游不仅仅是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还有入境、出境。具体来说旅游已是国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就是这样的需求,也更加严苛的考验了旅游酒店的综合标准,它是标准的实体经济服务行业,伴随着客户的不断需求和各家酒店公司的竞争驱使下,酒店内部的掌控尤为重要。能否立足于当下迅速发展的经济和达到行业标准化服务体系,需要各酒店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谨慎前行。 二、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的定位 旅游酒店管理模式是大众化的,分层、分级、各部门各司所职。人力资源对各部门员工的流动、培训、管理、面试都逐一把关。旅游行业在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今天,客户对旅游酒店的选择也是精挑细选,那么服务行业内部的管理是需要系统、有序的操作。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企业的发展前景中资源管理起着核心的价值。在人力资源内在管理模式中从之前的传统管理模式中衍化成科技、互联网的新型人员管理模式。管理系统的变化可以分为从基础的人员档案、人员培训、实践操作转为新型市场经济旅游酒店的多角度实际操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需与时俱进,在经济社会进步的今天人力资源需要的更多是带动企业的运营,让企业的发展不掉队。 三、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旅游酒店管理模式分为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传统模式的运营管理多数企业一直沿用,传统模式基于行业的最开始,并没有被经济体制的改革淹没,传统的酒店管理模式属于静态管理从管控、激励、规章制度、人员安排、管理层是逐级管理,并以人力为中心。雇佣形式上单一,应聘资质不一。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旅游酒店在不断竞争和改革的方向中披荆斩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社会,驱动着企业从内部到外部的整改和总结,从内部抓住企业的创新机制正如现代资源管理模式与传统资源管理模式的区别所在。互联网的时代,客户的需求通过智能掌控便解决,在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中,减少了人员的安排,同时对员工的能力、素质也提升了一大截,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在筛选的过程中严格管理。多数客户通过互联网对酒店的测评显而易见,整理出测评结果,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重中之重,一个企业的前行与发展通过客户和网络媒介能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和态度是很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会局限企业内部的管理,可以参照国内外新型管理模式并能适应本企业的发展模式,一成不变就是没有改变,市场经济的严苛下,我们怎样冲出去与时俱进,首先从人力资源管理上传统模式会逐渐从企业模式中变革。新型管理模式在入住企业中需要内部的协调和引领,旅游酒店提供便捷的服务才是根本,科技领域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企业的变革、国家的前行、消费者的需求都已提速,在旅游产业繁华的背景下也提防着前进的速度,过慢则落后于别人,过快得占领科技网络创新的实体经济并能满足于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新型体制变革中改变了员工的思想、价值观、技能操作知识提升最主要的是工作效率和智能管理的结合。从外部来看是对客户群体的良好信誉与智能的体现,现代人是一种快速的生活节奏,人力资源要从外部掌握大部分客户群体的实质性需求是很关键的,通过普及内在员工的高效率、智能化操作,延伸到外部客户群体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互相资源整合利用,有创新思想,符合大众要求、掌握新形势下发展的方向,时刻管理内部,为员工提高基本知识理念、服务宗旨、正确的价值观。 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实践思考 旅游酒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也不断地在创新,通过不同的效仿、学习、实战、实际运作来配合新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的繁荣带动着旅游酒店的发展。旅游酒店的运营和发展不单单是利益的趋驶,要设立长远的发展目标,不拘于眼前的利益,对待消费者以标准化的模式和新型的服务体系。不断的实践、整改、汲取对企业发展有深远策略的方法,从传统模式晋级为现代智能服务模式,人力物力的改变、增强内部员工的心理素质、员工定期访谈、有学习时间、让内部员工得到知识的提升,整体的运营得到高效率的回报。抓基础、抓生产、酒店管理的创新要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外部的宣传亮点、实际客户的满意率,抓细节、抓问题、不断地解决与探索,才能摸索出酒店管理的实质性发展方向,旅游行业的数据每年不断创造新高,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市场的需求是大量的,需要酒店管理者、参与者有良好的互动和高度的评价,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正确的前行目标是必要的。 作者:黄纵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分析 摘要:绩效考核已成为当下各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力的主要方式,绩效考核的效果直接体现了员工工作的效益。加强酒店绩效考核,有利于酒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有利于整个酒店的整体发展,本文就通过分析现在酒店人力资源中运用绩效考核的优势,以及绩效考核遇到的问题,在现有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提升员工的绩效考核做一系列的阐述。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绩效考核;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各大企业开始将绩效考核方式引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该方式对企业的经济发展确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缺陷。目前,将绩效考核在酒店员工的管理中始终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员工的绩效一直在标准水平以下,提高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考核将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的工作效益,也有利于酒店的经济发展。 一、什么是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利用制定好的标准和指标,对企业员工在以往的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效益进行评价,并且根据评估的结果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表扬或批评,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引导和加强的方式。绩效考核是一种管理体制,也是一项工程,主要有业绩考核和行业考核两种。 二、在酒店中运用绩效考核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绩效考核不仅仅是将员工的整体的最终薪酬进行均匀分配,而是利用这种方式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绩效考核的各项标准,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评估,这种方式可以让员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供员工改正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管理人员也可以发现员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员工改进问题,这种正面引导的方法,有利于激励员工,增强他们工作的自信,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绩效考核的重心应该是薪酬和绩效相结合,在根据员工的绩效评价结果,在固定工资的基础上,增加绩效工资的方式进行分配薪酬。通过增加绩效工资对员工的表现进行表扬的方式,引导员工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有意识的实现自我价值,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最终促进酒店的经济发展。 2、有利于进行员工培训和规划 对于酒店员工来说,一定的职业培训能够加强员工的工作能力,从而提高酒店整体效益。利用绩效考核能够给员工发展培训提供一定的基础,根据员工的考核结果,录入员工工作档案,同时,对于员工表现也不能仅仅只看绩效结果,要关注其平时的工作态度和表现,才能对一个员工有更全面的了解,对员工的表现能够有更了明确的认识,才能根据其表现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给员工提供职业培训能够加强员工的工作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员工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为酒店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3、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标准化 由于绩效考核有全面的一套考核机制,酒店人力资源管人员可以根据这一考核机制更好地对酒店其他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根据明确的规定进行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标准化都有显著作用。以往,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都是根据领导的判断对员工进行奖惩,难以服众,降低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益。实行绩效考核可以根据标准的绩效考核制定标准的奖惩机制,严格对酒店上下员工的表现参考绩效考核的标准进行评价,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工作质量,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加强了酒店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 三、酒店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1、没有标准的考核机制 虽然绩效考核已经应用到各个企业的人力管理中,但没有相应的标准也不具有任何作用。绩效考核标准应当根据酒店的不同部门、不同职能的统一特点确定出管理标准。大多数酒店都没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其考核方式都很随意,采用的绩效考核标准指标太多,领导的权利又比较大,另一方面,在硬性的指标上没有做好量化的工作,使得员工的考核不具有规范性、标准性,例如,酒店对员工的考核等级划分上很宽泛,只分为“优秀”和“称职”,没有明确的界限,使得工作人员大多数都处于同一水平,难以反映职工的绩效差异,大大降低了绩效考核的真正能发挥的效益。 2、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足 虽然绩效考核已经成功引入到我国的许多酒店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但仍然不能获得最优的成效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运用绩效考核方式。由于酒店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的素质,知识水平不高,又没有对绩效考核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培训。酒店内也没有一个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只是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添加了形式上的绩效考核,而且酒店这一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需要的员工人数比较多,以致管理人员也缺少了对员工的绩效考核的结果的全面分析,这样就导致绩效考核没有发挥出应当具有的效果。 3、员工对绩效考核也没有兴趣 酒店采用员工的方式具有很特别的灵活性和流动性,由于酒店是一种服务性的行业,对员工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低。而且酒店员工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以至于酒店比较重视对员工的使用,不在乎员工的整体质量,由于人才质量不高,导致最终短时间内人才流失量特别巨大。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酒店的员工意识不到绩效考核的作用,因而对绩效考核方式一点兴趣都没有。而且酒店不仅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够,认为绩效考核只是人力资源管理单方面的工作,不作为一个需要整体配合的事情。而且,对绩效考核的宣传也不够,酒店只是将绩效考核中的惩罚机制拿出来运用,在心理层面上加大了员工的压力,更加的使得员工抗拒这种考核方式。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够,导致完全没有兴趣参与绩效考核的管理机制,直接影响了绩效考核的最终效果。 4、管理人员没有对绩效考核做好定位 酒店没有做好对绩效考核的讲解和宣传,致使绩效考核在酒店员工眼中只是一种增加提成的方式,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益,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绩效考核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将要处理的时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绩效考核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就仅仅只是一种形式,没缺乏真正有效的实施,导致绩效考核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5、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管理能力 酒店管理人员对其他员工的额绩效考核若是对其他员工造成心理压力,或是出现其他员工觉得不公平的现象,就会给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绩效考核不仅仅是只用一套绩效考核机制就能解决问题的,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是影响绩效考核结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谨慎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是提升绩效考核最终效果的重要部分。同时,影响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的因素并不仅仅是员工个人的原因,还有一方面是因为酒店没有设置标准的考核制度,大部分酒店都是考核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最终工作效益,这并不是绩效考核的中心考核标准。另外,酒店没有在现有的考核标准上做好量化工作,导致管理人员做出的考核结果缺乏准确性,进而影响考核的最终结果。 四、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绩效考核的策略 1、建立标准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 要实现绩效考核的效益的前提是必须要标准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酒店不同职位的共同特点制定出适用于每一位员工,包括领导阶层的工作人员的考核体系,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并保证此标准能够顺利实行。根据绩效考核标准,在考核时也加强量化的力度,保证考核结果准确有说服力,使得员工更加信赖绩效考核制度。在建立了标准的考核机制上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资源管理部门员工的管理能力,酒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人员的考核管理技能进行培训,给管理人员提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进而加强他们这方面的技能。 2、加强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 要从根本提高绩效考核的效果,应该从酒店所有员工对绩效考核的全面认识开始下手。通过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使他们能够正确意识到自己平时工作态度和工作表现的重要性。酒店应当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比如员工职业培训,特别是给新人培训时,给员工讲解酒店所应用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不同的渠道,比如酒店宣传栏、员工手册等文本宣传方式,有意识地宣传绩效考核机制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能够加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意识到其个人的绩效效益关系到酒店的整体战略目标和经济发展效益。通过正确的认识,以及正确的引导能够让员工意识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根据绩效考核标准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发挥绩效考核的真正作用。 3、提高员工参与积极性 对绩效考核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应该及时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的参与积极性。要体现绩效考核带来的效益,就必须要将考核机制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需要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并付出一些努力。这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使得绩效考核在酒店的所有员工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应用。酒店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机制的方式,或者提倡发展为绩效考核模范团队的激励方式,来使得员工主动参与。良好的绩效考核机制,需要酒店每一个员工共同配合,共同付出努力,每个人都有责任,责任归属感不会让员工有替别人承担承担责任的心理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主动性。 4、明确绩效考核的目的 采用绩效考核的管理方式,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分配薪金,而是着重要培养更优秀的员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自信,工作积极性。通过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管理出优质的员工,促进酒店良好的、长远的发展,其目的最重要的就是使得员工、酒店双赢。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员工管理中加强绩效考核的作用,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员工平时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促进酒店的整体经营效益。正确规范的采用绩效考核,还能使得酒店的所有员工成为绩效考核的参考模范,提高酒店的对外形象,加强了酒店在国内和国外的整体竞争力,使得酒店能够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 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其它行业更为繁琐和复杂,加上酒店工作时间的特殊性及工作内容的繁重性,如何实现酒店人力资源的最优化管理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国外对于酒店人力资源的管理集中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两个方面。如Rosabeth(1983)得出任何企业都需要一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去帮助他们适应对柔性和创新所产生的需求“战略奇迹”的速度。国内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始于徐栖玲等(1994)首次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与高校人才培养相对接,强调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注重“三基教学”。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甚少,但随着酒店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又重新得到了学者的重视,如熊一坚等(2012)对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的开发的探讨。近年来我国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问题日益频繁和严重。因此,深入了解我国高星级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清影响高星级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的关键因素,采取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1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员工受教育程度偏低,服务质量水平不高 酒店行业入职门槛较低,部分酒店甚至对一线服务人员的年龄及教育程度呈现出零要求现象,长期以往导致我过星级酒店业员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学历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高星级酒店业不例外。 1.2员工离职率较高,人才流失严重 酒店员工离职率高,早已成为困扰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心头病。高离职率不仅给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增加了酒店人力资源的人员招聘、培训等管理成本,同时也给酒店行业的长期发展设置了高的壁垒。 1.3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酒店管理教育历史短,教学条件及师资水平有限,但是我国酒店业却发展迅速,管理者素质提高滞后于酒店发展的速度。现在许多酒店的管理者仍然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忽略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多元性,追求管理环境的稳定性,忽视创新和变革。管理者只靠议论、估计、总结这类经验方法已经远远不够只掌握简单的定量管理技术,是无法适应酒店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需要。 1.4员工对酒店业认识不够,对岗位待遇要求过高 当今社会还有很多人对酒店行业的工作性质存在误区,尤其是对高星级酒店部分工作岗位存在偏见和歧视。他们认为,酒店工作和工厂里面的流水线工作相似,不要动脑筋,只是简单的体力活。另一个怪区是酒店服务行业的社会认可度较低,但员工对工资、休假、奖金等薪酬福利待遇要求很高。 1.5薪酬体系不均衡,没有有效晋升机制和激励管理方式 我国星级酒店的基层员工的工资普遍处于地区基本工资水平,员工的工资几乎只有基本工资和全勤奖两大部分构成,导致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同时我国大部分高星级酒店在管理人员的招聘上重外部招聘,轻内部招聘,重外貌和年龄,轻能力和技能。缺乏对员工激励方式的研究和探讨,导致企业员工对工作失去动力,对自身在酒店的长期发展更是缺乏打算和努力。 2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2.1加强员工流失的控制与管理 做好员工招聘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重视员工的自主意愿。酒店对员工的流失可以制定相关的制度,运用合理的法律手段来约束员工的离职行为,使员工流动有法可依,还可保障酒店的利益。管理者还应当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根据社会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管理方法,学习其他酒店的经验,尽量做到科学决策、合理分工、有效控制。 2.2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实施绩效管理 首先员工的工资能够处于市场经济正常水平,避免他们轻易辞职;其次对于基层服务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分别实行不同的薪酬体系和晋升标准,让员工感受到酒店对他们的鼓励和关怀;最后还可以让员工参与到酒店薪酬的设计当中,集思广益,制定更加切合员工自身发展和需求的薪酬体系。 2.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员工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根本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酒店还应重视优秀员工和管理者的选拨与培训,尤其是中低层次管理者的选拨与培训。为员工提供适当的教育、培训、轮岗和提升等发展机会,让员工看到未来的美好希望。2.4注重酒店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归宿感好的酒店文化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聚集优秀人才,减少人员流失。加强酒店文化建设的同时,要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体恤员工生活,让员工感觉酒店就是自己漂泊在外的家,自己的温暖港湾。酒店管理者要经常关心员工的工作、生活、情绪,帮助员工,使他们能够以轻松、上进的心态在酒店工作。 3结论 高星级酒店是酒店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军人,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化是整个酒店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利保证。高星级酒店既要看到自身相比中低星级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势,同时在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调整和转型时,也要根据酒店自身的市场和消费者群体的定位特征,结合所在城市的用工与招聘情况,以人为本,兼顾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协助员工制定职业规划,提升服务质量,实现酒店长期稳定的健康发展。 作者:蒋利衡 单位:永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酒店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影响着整体酒店餐饮业的发展,当然对于其他的企业发展来说也是相同的道理。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实现了酒店企业管理工作的一半。在目前的酒店餐饮行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已经获取了有效的成绩,但是相应的操作方案和技能还需要不断的改善和发展,结合相关的创新工作,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满足实际社会的发展,从而保障酒店餐饮行业发展的有效性和完善性。本文主要是研究现阶段酒店餐饮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关键词:酒店;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 酒店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完善的项目系统管理工作,其中就包含了选择人才、培育人才以及应用人才等工作,要想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完善性,需要构建全面化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且结合实际酒店餐饮业的发展状况,构建满足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结合优质化的人力资源为酒店发展奠定有效的基础。餐饮行业的发展是我国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际发展的情况和展现了我国国民的生活状态,以此促使更多的投资者对酒店餐饮行业进行投资,以此拓展酒店餐饮行业,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发展。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餐饮行业包括高档的饭馆、各种街边小吃等,餐饮行业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都存在,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促使人们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提升,从而促使餐饮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加大,也就提升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餐饮行业的工作者流动性本身就大,以此更为其管理工作增添了问题。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现代化酒店餐饮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助于提升酒店餐饮行业整体的竞争力,并且结合结合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 一、现阶段餐饮行业的人力资源情况 现阶段,对于酒店餐饮行业工作者的研究和分析来看,酒店餐饮工作者的构成,主要是包括了服务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厨房管理者以及厨师等。目前,在酒店餐饮行业工作的人员,初中或者以下学历的占24%,高中学历的占71%,大专学历也包括进修的人数占据4.7%,本科学历的占据0.3%。并且对整体工作人来源分析来看,具有社会经验的工作者较多,专业学校毕业或者社会非专业的人员较少。其中,工作者流失效率在现阶段,酒店餐饮行业的工作者已经达到了34%,餐厅工作者的流失率为27%,厨房工作者的流失率也已经达到了37%。对人员构成和学历划分而言,餐饮行业是一种传统形式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需要重新看待现阶段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行研究,酒店餐饮行业的发展和构成问题是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焦点,需要改变整体的人力资源构成,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酒店餐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工资福利较低 在酒店餐饮行业工作者,影响工作者选择因素的就是自身的工资问题。在酒店企业中60%的工作者选择跳槽都是因为自身的工资过低。由于不同区域、不同级别的酒店实施的工作有不同的需求,以此导致工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若是工作者的工资和自身的期待有一定的差异,就会让大部分的工作者转行,以此加大人员的流动性,减少酒店人才的数量。 2.员工素质较低 酒店企业是一项服务较多的工作,以此导致酒店服务工作者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同时酒店企业在人才招聘中设定的要求较低,以此酒店餐饮行业工作者的学历和素质普遍较低,促使酒店工作者的知识储量和专业能力不断下降,尤其是餐饮行业的服务工作者和客服,一般情况下都是初中、高中,但是大专和本科的专业人才却少的可怜。这些问题都影响着酒店企业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 3.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是酒店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依据。一个完善的企业不但需要有效的管理工作者实施管理,还需要依据一定的制度来约束着工作者,管理工作中的人才,以此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依据对现阶段酒店行业的发展而言,大部分酒店都需要一个完善的、科学化的管理系统,并且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促使工作者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工作者进行更好的工作,从而获取完善的绩效考评工作。 4.较高的人员流失概率 依据相关数据分析而言,现阶段酒店餐饮行业的工作者流失率在不断地增加,资料的分析表明,在某城市四星级以上的酒店工作者流失量已经达到了22%到73%,这种问题导致的因素有两种一个是新人的出现,还有一个是优质工作者的跳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若是信任流失,就需要对其人工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有效的方案,例如提升培训工作的力度,并且将各种管理机制变得更富有激励作用,深入工作者的生活进行分析,以此减少人员的流失概率。 5.整体薪酬水平较低 在研究辞职率情况的时候,需要明确工作者的影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工资水平。结合实际研究分析的数据来看,餐饮工作者的基本工资较低,临时工、学徒的工作就更低,以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工作者找到更高薪酬的企业之后,就会选择离开。并且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大部分民营酒店的出现,为实际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平台。薪酬管理问题是现阶段酒店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影响问题。 6.厨房的非正式组织 餐饮行业中的厨房系统中具备非常不完善的团体,大都是依据师傅相传,这种形式有非常良好的稳定性,若是管理工作实施的有效也具备非常强大的执行能力,其满足传统意义上的酒店企业,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徒弟要想超越师傅的能力有一定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徒弟都不具备完善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更不具备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以此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 三、改善酒店餐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案 1.完善人才招聘制度,优化人才应用过程 招聘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和组成部分。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三大标准进行招聘,其一具有良好的形象,其二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其三有非常强大的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以及后期部门等都是酒店餐饮行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招聘高级管理工作者的时候,需要选择事业心强大,良好的责任心以及协调的能力等,以此来承担职位所具备的压力,促使人才得到有效的应用,提升人才应用的价值。并且,在实际招聘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公正公开公平的人才选择原则,并且透明酒店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让更多的优质人才走进酒店餐饮企业的大门,为酒店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人员的聘用工作需要结合有效的考试、面试、考察等多方面的工作实现,并且对工作者的全面内容进行检查和考试,以此确保酒店企业全体工作者的质量在不断提升。 2.提升对员工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 在选择优质的人才之后,需要依据实际的规定和过程对新来的工作者进行全面化的、有效的培训工作。在酒店行业中,培训工作包含了企业自身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服务态度、礼仪礼貌等。同时设定有效的培训机制,有助于提升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服务工作,提升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酒店在实施培训工作的时候需要关注以下问题:第一,需要选择酒店中工作时间长、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礼仪态度好等又在的工作者对新员工实施培训工作。第二,培训教师在实际培训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培训工作的内容,结合简单完善的语言对知识进行讲解,还需要结合多样化的形式和教学方案,创新课堂环境,激发学员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第三,在结束培训工作后,还要不断的向学员实施培训考核工作,结合实际结果对表现优异的学员实施奖励,以此提升工作者在培训工作中的表现态度,从而提升学员的工作能力、专业素养以及全面发展能力等,这样就为酒店餐饮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平台。 3.不断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 在人才竞争不断加大的市场中,人才聘用是一项双向的工作。人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主要关注两点,一个是薪酬,另一个是社会保障。这就需要在酒店餐饮行业中构建完善的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促使工作者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有安全感,以此激发工作者的工作热情。酒店要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员,需要构建完善的、有效的、全面化的保障系统,特别是关注生育、人身、财产、失业等问题的保障。只有保障了这些问题,才有助于员工更好的工作,以此为酒店餐饮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工作。 4.构建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制度 在酒店餐饮业中构建完善的制度的时候,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并且将其融入到实际考核工作中,结合社会保障制度和提升职工薪酬等形式加大人们对其的关注度,以此为酒店拓展市场,让更多的优质人才融入到实际发展工作中,还可以加大酒店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能力。并且,激励制度的构成也可以提升酒店员工的安全感,以此激发其工作热情,减少人才流失的问题。 5.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工作 校企合作工作主要是指高校和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获取发展的道路,依据协议的形式,融合两者的双方资源,将学校的高素质人才纳入到实际企业管理中,依据职位为教学工作和任务,促使高校和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共同实现彼此的目标,以此达到校企合作的形式,各个酒店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对以往的教学和工作实施创新,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校企合作可以依据淡季工作者的需求量划分人力资源。为了保障酒店餐饮业的有效发展,酒店在人多的时候需要选择更多的人才,加大工作的时间;在淡季的时候减少薪酬、员工等方案,以此保障酒店企业的成本支出,但是较大的变化会为失业员工的心理和经济上造成一定的影响,促使工作者没有一定的安全感,阻碍其工作的热情。若是工作者没有完善的安全感,难以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工作。第二,关注学生的实习工作,依据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依据酒店企业与相关专业的高校进行合作,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合作关系,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校学生在人较多的时期,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依据大部分的高校学生为主要的资源,从而满足实际酒店发展的需求。第三,依据校企合作的形式,促使酒店更好的完善人才准备工作。高校学生在酒店实习的时候,是理论结合实践工作获取有效经验的过程中,并且也是酒店企业认识高校专业学生最好的时候,将优质的人才留在自己的企业,以此储备自身的人才库,并且结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影响学生建立正确的企业文化系统和意义,减少学生适应的时间。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酒店餐饮业中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助于引导酒店企业建立有效的文化资源,以此为酒店餐饮行业提供有效的发展平台和市场经济市场,并且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提升酒店的竞争力,促使酒店提升市场竞争力,保障酒店健康的发展,更快的发展。由此可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此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为酒店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酒店餐饮行业是一项完善的系统工作,其中包括了对人才的选择、留下、培养等工作,因此要想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需要构建全面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且融合现阶段酒店餐饮行业的实际工作,构建完善的、符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结合优质的人力资源设备和资源为酒店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同时,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为酒店企业的文化,而优质的文化可以为酒店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大酒店的市场竞争力,以此引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提升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促使其得到有效的提升,以此为酒店企业的发展奠定有效的基础。 作者:李姣施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摘要】国内本土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观念陈旧、效益不佳等诸多管理模式的困境。本文以常州为例通过问卷、访谈、检索等调研对本土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探析。 【关键词】中国高星级酒店;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本土 我国许多酒店在部门设立时也使用了人力资源部这一名称,但是管理实践中却没有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内涵。为充分了解我国本土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常州为例进行相关的抽样调查,对常州大酒店、常州明都大酒店、常州阳光国际大酒店、海洋大酒店、天目湖宾馆等常州本土高星级酒店做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92份,占回收问卷的96.84%。同时也对一些酒店管理人员及政府官员进行了访问,了解其对中国本土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看法。从中发现我国本土高星级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滞后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我国本土高星级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1、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属于行政管理范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使酒店内最具潜力的资源———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并服务于酒店增值的目标。因此,调动员工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员工对酒店价值有关的职能,都应包含在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2、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实现对全体员工的价值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这不仅包括基层员工,而且还包括中级甚至高层管理层,只要员工存在之处,人力资源管理就应该延伸。整个酒店实际上是一个大人力资源系统。许多国外知名酒店提倡这样的观念:所有部门经理都应是人力资源经理,因为他们对下属负有招聘、考评、开发、激励等职责。人力资源工作要想切实有效,没有各职能部门的执行、配合是不可能实现的。3、仍把员工看成是一种成本一种负担。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员工作为一种资源一种投资,企业的“企”无人就“止”。资源是可开发、可挖掘的,投资是有回报的。4、采用刚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被调查的酒店目前大都是实行“控制一行为”强制性或命令权威式手段进行军事化、金字塔式的刚性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世”的挑战,以原来的命令方法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利。同时,信息网络化,改变了过去一项信息逐级下达,上多下少的局面。因此,管理应: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 二、员工素质偏低 我国酒店员工学历普遍偏低。多酒店的员工服务工作缺少主动性,缺乏基本的礼貌礼节,“微笑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开展不起来,原因就是个人修养和文化水平低,员工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掌握必备的技能,而且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员工对本职工作没有认同感,认为是伺候人的行业,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导致服务态度、服务技能难以令人满意。因此,酒店业员工素质急待提高。 三、员工流动速度过快 据统计,本次受访酒店的去年员工流动率大多在30%左右,有的饭店高达45%。酒店员工的大量流失使得酒店不得不经常进行人才招聘,形成了边招聘,边流失的人才“漏斗”现象。从问卷中分析得出造成这种现象发生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1、招聘考量不科学在招聘过程中,受访酒店大多将员工经验作为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忽略了对员工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的考量,以至于招聘的员工与其职位不符,最终选择放弃、离开,增加了酒店员工流失率。2、薪酬不合理72.3%的受访酒店员工不满意其薪酬机制,导致员工流失。快速度的员工流动使得员工队伍不稳定,加重员工的危机感,进而影响到酒店的服务质量,也加大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3、酒店文化建设薄弱我国大部分酒店没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没有形成强烈的文化凝聚力,员工没有积极性,精神上产生巨大压力,最后选择离开原有酒店,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酒店。4、服务行业因素酒店的“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需要进行一线对客服务的部门,对员工的年龄、相貌、性别等均有特殊的要求,客观上造成这部分岗位的员工流动较大,并且酒店职位晋升有一定难度。因此许多酒店员工千方百计寻求机会流向其它行业。 四、人力资源储备不足 在对受访酒店的人力资源总监访问时,他们普遍谈到不愿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因为:一是由于酒店员工大多是年轻人,教育背景也较为接近,很难公正地确定培养对象;二是花钱让员工工作能力提升,也增强了其流动能力,员工炒酒店的鱿鱼就会导致投资落空;三是酒店需要维持日常运转,各岗位工作时间和班次不同,学习培训的时间受到很多限制。基于以上考虑,很多酒店干脆不再为此操心,只重“使用”而轻“培养”。尤其是重点管理岗位人力不足时,宁愿外聘也不从内部提拔,由于没有学习充电的机会,原有管理者因循守旧,酒店整体管理水平很难依靠个别新成员得到改进,员工服务质量更是无法提高。 五、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培训 1、注重短期效果及培训形式与数量,忽视长远效果及培训内容与质量。不少酒店出于用人的现实性以及员工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在培训上重视短期效果及培训形式与数量,忽视长远效果及培训内容与质量。酒店的培训内容主要突出实用性,对知识性、文化性、素质性培训很少甚至几乎为零,酒店文化等积蓄能量的培训不够重视。2、对实习生、新员工及老员工、管理者等培训对象上在培训需求及培训内容上缺乏针对性。由于培训需求分析不够,造成培训内容上的不到位,更缺乏针对性,也就谈不上什么培训效果了。培训对象重点针对前线操作部门,而其他部门培训的机会微乎其微。主要针对基层员工,中高层经理却很少。3、培训效果评估方法与手段单一。要解决培训上的问题,必须从总经理开始重视,总经理就是总培训师、培训负责人,对培训要有足够的认识及培训实施能力,才能把培训真正做好、做到位,发挥出培训应有的效果。 六、缺乏科学、公平的考核薪酬福利制度 通过对问卷13至16题的数据分析以及与受访酒店管理者的访谈中,发现被访酒店在人事管理上,未制订一套合理、严谨、完善、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严重挫伤了优秀员工积极性。 七、酒店对员工职业规划缺失 问卷调查中有78.6%的被访员工感觉自己在酒店没有得到鼓励和发展,他们感到其职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希望和成长的机会,从而产生消极怠工,积极寻找机会跳槽。如果员工的晋升通道漫长而且渺茫,不仅不能激励员工工作热情,还会破坏洒店员工的稳定性,加速员工的流动,进而影响到洒店的服务品质,最终使酒店在竞争中处于下风。 作者:施燕丹 单位: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漫谈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酒店服务业人力资源培训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随意性大。企业对员工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就酒店业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也就是在入职培训上岗这方面的培训工作做得多一些,中、酒店的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就很少,造成在提供对客服务过程中,大部分员工的服务不到位,更谈不上给客人提供优质的、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也造成一些高素质、能力强、高级别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疲乏、看不到日新月异大发展,大进步的社会,没有新的技术、新的管理理念融入到工作中。凡此种种,使酒店服务业人力资源培训、需求性问题显得较为突出.2.酒店服务业人力资源年度考核走过程、绩效考核不够科学,甚至有的酒店就直接根本没有考核制度。因考核标准粗,德、能、勤、绩未量化、实际考评难以操作,考评结果准确度不高,形成考评客观上流于形式;其次是在单位人员考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酒店没有将考评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而是采取了单一的领导考核为主的考评方法,有可能促成员工,只做领导看得到的表面文章,不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也有的只注重人际关系,不钻研业务技能;目前很多酒店对考评结果除单纯用于晋升档案工资外,基本上没用在职务晋升、职务续聘、解聘、调整工作、发放奖金上,未能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3.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主观能动性难于调动。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单纯依靠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多方位的激励手段,实现激励体系的多元化发展,通过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准也有所改变,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技术性人才,仅靠物质激励手段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没有把员工的职业规划与单位的发展联系起来、没有把酒店整体与个人角色联系起来,也没有使企业文化建设与酒店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更没有把职工个人能力与单位提供的职业平台匹配,是很难留住人才,只能成为其他酒店培训人才的摇篮。4.酒店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设滞后,重视程度不够。服务行业作为传统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完成计划任务,劳动人事部门在人员教育培训、计划调配(人力资源配置)、工资分配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劳动人事部门虽然注入了新的内函---人力资源管理,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统部门,大多数人只把这个部门看作是一个服务型的部门,更有人认为是一个安置型部门,原因是这个工作,什么人都可以做,因而淡化了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设,在部门人员配置也有所放松,就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本身的素质要求不高、出现管理人员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意识不强;有的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配置时也从不与熟悉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沟通,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存在。更不明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队伍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目前大多数的几乎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许多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注入成劳动工资部门,由于部门建设和管理人员的原因,目前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事多人少、只顾忙于日常事务的劳资、统计、社会保险、档案等工作,很少涉及到人力资源分析、职业规划、绩效评估和培训、更没有将这些职能与招聘、晋升、培训等有机结合的理念。致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较难真正发挥好其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作用。 二、改进措施 1.将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进行更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作为酒店的管理者必须重视人的价值,同时要尊重每一个酒店员工,酒店经营发展的目标必须能够将所有员工的愿望反映出来,而且还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赞扬和表彰员工。另外,还要给员工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工作环境,并及时了解员工的基本需求,这样才能拉近与员工的距离,让他们积极努力工作。2.加强员工的学习和培训。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不断学习与酒店服务业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同时,对于新的酒店成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岗前培训,让员工逐渐了解并适应日后的工作环境,通过培训,还可以增进与其他员工之间的感情,同时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因此,只有加强员工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保证酒店各项工作顺利进行。3.建立激励机制。对于酒店高层的管理人员,应该给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处于一线的员工,可以给予给员工进行物质奖励,或者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另外,在实行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各项奖惩工作要透明,而且要做到公正与公平,将激励机制的分寸掌握好,并将人员具体工作情况划分明确,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进而不断提高员工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4.明确员工的工作责任,并做好员工的职业规划。刚刚从事酒店业的员工对工作环境比较陌生,而且不熟悉具体的工作流程,为此,酒店管理人员必须帮助新员工尽快熟悉酒店工作流程,同时酒店还要根据员工的个人能力,为他们做好职业规划,这样有利于在工作中培养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工作,并对未来寄予很大的希望。 三、结语 员工是酒店最宝贵的财富,也是酒店成功的第一要素。“以酒店的爱心,换取员工的向心。”,酒店管理者首先要爱自己的员工,才能换回员工全心全意地为酒店工作,爱店如爱家,像对待家人一样关爱员工,不但关心他们的生活,更加关心他们的前途。只有关心员工前途的酒店,才会让员工爱店如爱家。有家的感觉,员工就会留下。 作者:计文婷单位:华能龙开口水电有限公司龙开口水电厂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DEA模型进行效率分析时,指标选择非常重要。不同的指标选择很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分析结果。不同的行业由于其投入产出的差异,会有着不同的指标体系。为了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选择时需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简洁性、可比性、可行性等原则。从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目标出发,本文选择的产出指标包括营业总收入、员工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接待顾客总数等四个指标;选择的投入指标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离职成本四个指标。取得成本是指企业在获得人力资源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包括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安置成本等内容;开发成本是指企业为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和素质,以适应岗位需要而支出的教育培训费用;使用成本是指企业在使用人力资源时所支付的包括工资福利、津贴以及社会劳保等在内的费用;离职成本是指企业因辞退职工、职工自动离职、职工离退休等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支出。根据所选择的评价指标,最后形成包括投入和产出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 二、人力资源效率评价 1.评价数据获取通过调查获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香港和澳门等地酒店的投入和产出数据。为了使所有数年均为正向指标,通过1-员工离职率进行换算,得到员工稳定率。数据整理后,X1表示招聘费用,X2表示培训费用,X3表示工资福利,X4表示员工总数。Y1表示营业收入,Y2表示员工满意度,Y3表示员工稳定率,Y4表示顾客满意度,Y5表示接待顾客数量。 2.评价结果分析通过MaxDEA5.2计算,得到总体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目标改进值。其具体结果如表五和表六所示。海南省的总体效率为0.96,技术效率为1,规模报酬递增。香港、澳门总体效率和技术效率都为1,规模报酬不变。广东、福建总体效率都小于1,技术效率为1,规模报酬递增。海南省酒店业的招聘费用、培训费用、工资福利、员工数量分别减少0.1、0.1、0.8、和0.1个单位,营业收入、员工满意度、员工在职率、顾客满意度、接待顾客的数量可分别提高7.75、1.18、1.20、0.96和48.1个单位。这些数据表明海南省酒店业人力资源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结论及建议 由于员工招聘费用、培训费用、工资福利政策不尽合理,加上员工数量配置不科学,海南省酒店业的员工满意度、员工离职率较高,能够有效服务的顾客数量有限,顾客满意度较低,总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有待提升。由于海南省酒店业具有明显季节性,旺季时,酒店业对人力资源需求旺,酒店招聘大量员工和临时工;而在淡季时,客人数量急剧减少,人员需求大降,酒店为节约短期成本又大量裁员或大幅度降薪,从而导致大量员工流失。员工的频繁变动,一方面,增加了酒店的招聘和培训费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培训,酒店的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提升,能有效服务的顾客数量严重受限,顾客满意度较低。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海南的酒店业从战略高度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减少旅游季节性波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冲击。 在需求淡季时,通过加强培训,稳定待遇,留住员工,为旺季提前储备必需的人力资源;在需求旺季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意科学使用各种物质和精神激励政策,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酒店从业人员应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利用旅游淡季,强化技能培训和学习,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同时,海南酒店业相关职能部门,应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的政策制度,引导酒店树立人力资本意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张侨蔡道成单位: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论当前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一、我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酒店从业人员层次较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酒店餐饮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偏低,大部分为初中、高中学历,大专和本科寥寥无几。由于当前酒店劳动力市场资源相对不足,各大酒店重点争夺一些高学历、年纪轻、酒店从业经验比较丰富的管理型、技能型员工,致使人才频频跳槽,严重影响到酒店服务质量。 (二)薪酬管理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大多数酒店的薪酬管理与激励机制都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没有经过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估,薪酬的发放随意性强,严重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当员工发现薪酬与自己预期出现差距时,对其激励不到位,导致许多酒店即使是高薪聘请也因为使用不当而留不住。花了不少的钱,但没有起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反而招来员工的种种不满,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三)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力量薄弱,地位不高 在引进“人力资源”概念后,传统的人事部门更名为“人力资源部”。但名字的变更并不意味着真正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成立和完善。许多酒店的“人力资源部”只是配备人事经理和办事人员,酒店的高层决策人员丝毫没有介入,所谓的人力资源部基本只是执行招聘和传统的“管人”以及例行的培训等,没有真正参与酒店决策的权力,本应是重中之重的人力资源部在整个酒店中却是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 二、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完善酒店人力资源计划 酒店要科学地预测、分析自己在内外部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酒店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需要的人才,使酒店和员工得到长期的利益。在面试时,要让应聘者充分了解所要应聘岗位的工作内容,这有助于酒店选择到更为优秀的员工;其次确定合理的人员编制,合理的定员能帮助酒店充分挖掘劳动潜力,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同时,要优化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结构,变单一性为多样性,使人力资源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优,促进人力资源系统有效地运行。最后,要鼓励员工内部流动,以增进他们对不同工作的理解,提高协作效率和全面的执行力,并使员工始终处于一种不断进取,努力不懈的动态工作中。 (二)加强员工培训管理 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酒店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员工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需要个人在工作中的钻研和探索;另一方面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酒店通过员工培训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而且为自身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酒店的培训应该是一种全员式的培训,酒店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所有员工,上至总经理下至一线员工都应参与其中。酒店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培训方法让员工由被动转为主动参与,找出员工感兴趣的培训方法,制定与其相符合的培训策略。现代酒店发展要求的是全面型的人才,要在掌握基本工作技能的基础上,多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酒店要以员工的培训需求为导向,制定与酒店发展相符合的培训计划。 (三)合理制订薪酬体系 酒店员工大量流动有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薪酬问题,薪酬是酒店留人的最基本条件,酒店应该确立具有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的薪酬政策,才能保证薪酬政策的公平性。酒店企业内部同工不同酬或同酬不同工现象严重,极大地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薪酬要体现出公平性、激励性、竞争性,只有员工相信他们的付出与回报是对等的,才会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激励员工的作用。企业内员工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体系就是要了解员工的需求,以员工为中心,根据员工多样化的需求制定薪酬管理制度,实行弹性福利制,即员工可以从企业所提供的一系列福利项目中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福利,以此提升酒店员工的满意度,加强酒店整体的经营管理效率,增加实际收益。 (四)注重酒店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是无形的资产,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同样是生存发展的必需品,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是企业员工互帮互助,谋求共同发展的理念平台,所以说酒店企业文化建设是酒店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酒店文化管理就是把酒店文化渗透到酒店日常管理当中,用酒店价值观、酒店精神去影响、改变员工的行为,进而塑造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以求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展良好的积极向上的酒店文化,并以此为载体,使酒店文化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促进酒店和员工的和谐合作、共同发展。 本文作者:王伟工作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差异思考 【摘要】尽管实行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大多数外方管理的酒店在中国市场上也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在人力资源的实际管理当中仍然存在问题。正确的认识问题,采取措施改进提高,是当前外方管理的酒店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文化差异;外方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酒店业竞争日益成为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日益重要。外方管理的酒店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外方管理的酒店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薪酬模式实施困难 个人业绩付薪奖励体系是国外酒店业普遍做法,它通过对员工绩效的考核,将薪酬奖励与考核结果挂钩,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中国员工却对目前职务和岗位挂钩的薪资模式表示满意。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平均主义分配模式正好可以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个人业绩付薪体制实施受到了阻碍。而且外方管理的酒店员工对工资待遇信息必须保密,否则处分严厉。 二、由员工素质低引起的服务质量问题 尽管酒店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很快,但与客人日益个性化的需求相比,员工素质和技能差距明显。主要原因是学历偏低,外语不熟,对工作没有认同感,缺乏职业修养,由此导致服务态度、服务技能难以令人满意。 三、由员工跳槽引起的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外方管理酒店用人制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使得员工流动率较高,而且流失的多是骨干,尤其是大学生,致使许多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时宁愿要职校生,也不愿要大学生。这对酒店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形成恶性循环。 四、中方管理人才还不够成熟 很多中方管理者实践经验丰富,但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战略把握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缺少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对东西方制度和文化都有较深理解的高级人才。而且,一部分员工“服洋不服内”,也给中方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带来了障碍。 五、员工培训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多数员工没有主动要求培训的意识,除非有高额的奖金刺激,否则只是服从酒店的安排,这样难免使培训流于形式,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培训队伍的构成、培训内容以及培训计划的安排。符合员工对培训时间、内容和形式上的需求,才能调动积极性,培养合格人才。 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管理中的摩擦 外方管理人员在进行国际委派时虽然会进行跨文化培训,酒店中外方员工关系总体比较和谐,但也存在着一些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问题。 科学的人力资源系统理论假定人生来是勤奋的,员工中蕴藏着解决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丰富智慧和创新精神。简单的说,酒店留住员工并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动因可以被归纳为:合理的薪酬、有发展力的职业前景、愉快的工作氛围、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此,笔者认为酒店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采用“性格特征聘用法” 员工选择不当是导致员工跳槽、人员流失的首要原因,还导致成本上升。因此,选拔员工时,应首先对空缺职位细分,按岗位特点选拔符合其性格要求的员工。此外,要任用那些充满激情、快乐、友善的员工。里兹·卡尔顿酒店集团通过运用此法精心选拔后,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都是高效率的,人员流动也明显减少。 (二)把核心能力植入人力资源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薪酬设计理念 薪酬要与能力和工作绩效挂钩。首先要明确酒店的商业战略,例如,假日酒店集团的商业战略是“提高营业额,使运营成功,重新构建和统一机能,壮大酒店基础,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发掘战略优势”。然后对面试中发掘的个人能力进行认证,证实其有助于酒店商业战略的成功。再把核心能力与人力资源体系相整合,核心能力完全被整合到所有体系中,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评等。最后,以能力为基础制定薪资体系,并将能力体系引入新员工的认识环境中,以明确酒店的期望。假日酒店集团使用能力体系,成功的转变了其海外子公司的企业文化,使人力资源战略与公司战略和薪酬体系保持一致。 (三)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酒店应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规划,使其看到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招聘时,应选择有潜质并热爱酒店工作的大学生,按其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分配到部门,给予基层工作锻炼,待达到特定指标并通过评审后提升。这样,通过不断的磨练和培养创造出优秀的管理人才。例如,喜来登酒店承诺给予每位员工平等的录用、发展的机会,不论其种族、肤色、信仰等,始终致力于通过内部晋升来加强员工队伍。而假日集团在美国孟菲斯设假日酒店大学,集团经理们都得在这里进行2至5周的学习。喜来登集团在全球3大洲设有5个培训中心训练中高级管理人员,这样的培训将有助于留住人才、激励人才。 (四)交叉培训 这是员工通过接受额外服务技巧的培训来满足多个岗位需要的方式。它有助于保持人员素质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及竞争力,有效控制成本。一方面,培训带来挑战,也减少了员工长期重复产生的厌烦情绪。另一方面,使员工一专多能,效率大幅提高,从而节约了劳动资本。正如喜达屋酒店集团所认为的,多种技能的发展既使酒店不断地超越宾客的期望,又使员工(下转第23页)(上接第17页)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拓展的事业机会。而马里奥特酒店集团采用交叉培训管理模式后,压缩了30%管理职位,每年的净收益增加了10亿美元,并使员工规模达到了最优化。威斯汀酒店集团实施交叉培训后,高质量的员工队伍和优质的服务已经得到反馈:82%的客人有再度下榻威斯汀的打算,87%的客人准备把威斯汀推荐给他人。 (五)酒店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发展的源动力,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最根本标志。它以价值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以事业为共同追求,是全体职工和企业领导的长期共识。良好的企业文化应具有兼容性、学习性、战略性。就世界知名的成功酒店而言希尔顿酒店集团以“快”字服务著称于世;香港文华大酒店以其“情”字服务成为业届的佼佼者;而喜达屋酒店集团则于2006年4月,投入2亿美元执行一项叫“我们归属”的品牌营造计划,将文化融入品牌。 (六)员工参与 应为员工创造参与酒店管理的机会,满足其精神上高层次的需求。当员工与其他人合作一起解决问题时,其社会需求得到了满足;当员工认识到他们对酒店很重要时,其尊重需求得到了满足;当员工为自己的贡献而兴奋不已的时候,其自我实现需求得到了满足。酒店通过内部“员工参与”的激励手段,不仅可以调动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留住优秀人才。在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启发下,里兹·卡尔顿酒店集团推出“自我导向工作团队”措施,通过授权员工行使原上一级管理人员的权力,为员工营造自由空间,激励并释放他们的潜质,使他们能够快速成长,提高了服务质量。 假日集团的创始人威尔逊先生曾说过: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没有令员工满意的工作环境,就没有令顾客满意的享受环境。酒店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酒店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酒店业,惟有兼收并蓄、扬长避短,走适合自己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之路,才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方向。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摘要人力资源会计正是基于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方法,特别是对居于第三产业中的酒店管理来说,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进入广泛应用的发展阶段,从酒店管理着手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管理问题,不仅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有显著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会计;酒店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高新技术革命和进步的浪潮,已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从自然资源竞争,资本资源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将成为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人力资源会计正是基于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方法,特别是对居于第三产业中的酒店业管理来说,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进入广泛应用的发展阶段,从酒店管理着手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管理问题,不仅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有显著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一、人力资源会计概念界定 1人力资源本质及特征。广义人力资源是指智力正常的人。狭义的定义有多种,如: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领域内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等等。本文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企业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包括人力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 与其他资源如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则具有无形性、垄断性和长期性的特征。 2人力资源会计定义。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中新的分支,其主要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目前,会计学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尚不统一,主要流行的观点如美国著名人力资源会计学家埃里克·弗兰霍尔茨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计量和报告组织的资源———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程序;我国则有人指出:人力资源会计是以货币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管理活动,是会计科学中的一个新兴的分支。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可定义为:以货币和中介变量的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人的成本、价值和效用,为管理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和机构提供人力资源的投资信息、维护信息或利用信息等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基本内涵的探讨 在会计学术界虽然已有部分涉及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方面具体问题的研究,但尚未有对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作过系统表述的研究成果。弄清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内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形成及其本质的一般认识。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酒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职能是通过预测、决策、计划、记录、计算、分析、控制、考核和反馈各个环节的工作,对酒店的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全过程,以货币和非货币的计量形式,将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而形成的大量数据转化为具有综合、连续、系统等特征的信息。从工作内容和程序上看,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个系统,由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和会计管理两个子系统构成,通过这两个系统的共同作用,来实现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目标。 从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来分析,社会实践不仅是其产生的源泉,而且是其逐步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基础。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提出是酒店对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期,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社会环境的变化促成了人力资源会计的诞生。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分支,对其进行探索,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经济发展来探讨,人力资源与资本、技术和土地一样,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会计学领域是新经济时代的要求。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为获取能够帮助人们进行财产经管责任的考核评价和经营管理的经济信息,从而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力求更全面的提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其产生是酒店管理的客观要求。 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但其工作程序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要认识其基本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酒店是一系列契约的联合,其对资产的依赖程度,由其稀缺程度决定其在契约中的地位。在目前市场的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决定酒店盈亏、发展的是“人”而不是“物”,也就是只有通过酒店人力资源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才能保证酒店的客源和利润。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在酒店契约中不平等的位置,在酒店业充分显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事实。(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职能仍然是反映、控制和参与决策。酒店业是一个具有特定业务内容,特定作业规律的行业。酒店以拥有用于接待宾客使用的大量的固定资产为凭借,酒店取得的效益全靠酒店人力资源活劳动的支出。人力资源的因素是酒店成败的关键,而体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服务具有特定的综合性、直接性、不可贮藏性,不确定性等,酒店必须对其人力资源的原状与增减流动情况,通过会计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而控制方式可以是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也可以是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控制。在参与决策时,除了注重酒店经济效益,同时也注重人力资源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酒店社会效益,使用人力资源不能只重人的能力,而不讲人的修养。 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人力资源会计领域内一种行业特征相对较强的企业会计。酒店是以为旅客提供服务为主要对象的经营性实体,它的行业特征首先体现在酒店人力资源对顾客的关注和情怀,对酒店的真诚和奉献,酒店的生气、元气、士气都源于此。大的首要目标如高利润和较强的竞争定位的实现是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的服务质量水平来增加顾客满意度。其基本程序和方法系统以及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的核算与其他会计有着相近和相似的内容。因此,酒店人力资源会计需要承袭传统会计学、人力资源会计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之外,还应当吸收旅游学、人事管理以及酒店业管理的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形成自己的独立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体系。 三、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对象和任务 1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对象。酒店是借助有形的设备、设施、通过提供服务而获取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单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酒店业由小到大,酒店数量由少到多,具备了相当的产业规模。目前,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中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酒店人力资源获取成本:招聘开支,包括广告费、测评等开支;上岗培训开支;重置成本;其它开支。 (2)酒店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直接成本,包括酒店工资报酬、个人福利如住房、伙食、探亲交通等开支等;间接成本,包括集体福利如食堂、娱乐中心等、各种保险、在职培训、公差成本、管理成本、其它开支。 (3)酒店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离职成本;机会成本;其它开支。 上述人力资源投资价值总和可视为人力资源消耗的“补偿价值”,其中一部分是人力资源投资资本化的价值,是可以分摊和逐步转移的“转移价值”。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以此为对象可以通过多种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模式取得帐面资料。除此以外,酒店人力资源通过投资后在其使用中所创造出来的“创新价值”,也就是转移到为客人提供有偿服务绩效的那一部分价值,是酒店人力资源会计重要的核算对象。其中主要有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贡献、决策贡献、所有员工的劳动贡献。综上所述,作为酒店的人力资源,其创造的新价值总是大于人力资源的投入,并具有服务绩效潜力。目前将人力资源支出列作费用处理是不妥的。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以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为对象,来对酒店进行管理。通过对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过程实施管理与控制,达到实现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促进经营发展,提高酒店效益的目的。 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酒店作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工具,是从价值上对酒店经营活动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酒店经营目标,保证酒店在经营活动中得以迅速地进行所需的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信息分析,主要体现在:加强酒店人力资源核算;真实、准确地向酒店管理当局提供酒店人力资源资源构成、变动的会计信息;监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对人力资源计划的考核和分析;发挥人力资源会计在提高酒店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此外,预测酒店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也是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任务。 四、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 目前,在对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管理中,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主要表现出以下作用。 1人力资源获得方面。酒店人力资源获得包括招聘、选拔、提升等一系列满足酒店目前及预期人力资源需求的活动过程。在完成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之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以酒店员工需求为基础的人力资源获得工作预算。人力资源会计可为这种子预算提供比较精确的计算方法,使人力资源在酒店的管理中更实际并具有预见性。例如,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提出了用货币衡量人的预期价值的方法,能使招聘、录用、选择及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量化的基础上,更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更适合新经济时代的数字化、程序化、标准化管理。 2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酒店为提高人的各种技术技能、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举办的定向培训。酒店业特别注重培训,岗前基本操作培训、在岗技巧培训都是不可少的。但在开发中计算预算时一般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估拟议中的酒店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价值;即资本预算,亦即资源分配问题;二是估算拟支出的成本,即成本估算。人力资源会计通过衡量投资而核算人力资源在酒店中的回报率,帮助酒店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公务员之家 3人力资源配置方面。酒店人力资源配置是将人分配到酒店的各岗位上去的过程。在人力资源配置决策中,首先要将合适的人配置到具体岗位,其次在酒店人力资源配置时充分考虑工作效率、人力资源潜能开发、个人满意度这三个变量。人力资源会计可以帮助酒店确定人力资源配置法中所含的变量数,并用常用的量度单位来描述这些变量,便于科学合理地选择最佳方案。 4人力资源保证方面。为防止酒店人力资源在量和质上的损失,酒店必须经常衡量人力资源的保持状况。目前,酒店业一般根据人员流动率来计算人力资源保持状况。人力资源会计可通过计算重置成本说明人才流失的代价。同时,它还能通过测量和报告有关人才市场状况的某些征兆,提供一种早期预警系统,能在酒店实际出现人才流失之前评估其发展趋势,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持酒店人力资源的效用。 5人力资源利用方面。用价值衡量方法来帮助酒店管理人员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人力资源价值。人力资源价值就是通过优化措施提高组织的整体价值。由此出发,工作分析、工作设计、人员选拔、人员配置、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绩效评价以及支持工资报酬等,就不仅仅是一系列工作环节,而是可用以优化人力资源进而改变整个酒店状况的一套管理方法系统。 6人力资源评价与工资报酬管理方面。人力资源会计通过货币计量员工的工作绩效,帮助酒店测算员工对组织的价值,从而确定员工工资报酬。人力资源会计对工资报酬管理具有帮助作用,有利于创造一种珍惜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活力,促进员工自觉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企业的发展潜力。
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研究: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讨 摘 要: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本文针对本课程的特殊性对教学模式及教学具体方法的探析,提出课程应当注重教与学地位转化、打破标准答案束缚以及多元化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时,在教学具体方法层面,建议课程设计可以结合多媒体材料等辅助工具,以主题辩论、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英语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性、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浪潮,英语教学不再只停留在“高分低能”的纸上谈兵,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多语种的工作需要。如何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学的难题。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目的主要是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商务英语氛围,提高管理工作用语及日常工作用语的交流能力,熟悉中外企业常用专业用语,及能熟练进行商务对话。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文将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由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两部分来综合分析。 1 教学模式创新 1.1 “教与学”地位的转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及主导地位,负责课堂设计、课程教授、课堂疑问解答等一系列活动;而学生处于“唯师命是从”的接受者地位,只负责抄抄笔记听听课,主要输入较少输出。而对于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英语课程,课程的目的在于多听多读多说多练,为此教师应该打破传统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教师应该从自身教授风格创新,运用有声语言及肢体语言等多种手段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应当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设计,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科学的质疑、批评和改进意见。其次,教师和学生身份可以互相转化,由学生参与甚至负责某些课程篇章的教学设计、课堂讲述以及疑问解答,而教师则转化为学生的角色在讲台下参与课程的学习、提问及点评环节。一方面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作为“教学”角色负责整个课堂,在讲述过程中充分锻炼了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块基本技能,同时通过讲解促使其加强对学科的理解巩固以及对相关知识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学习”角色,在聆听过程中更容易发现学生的理解的难点及误区,同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课堂,促使学生不断拓展知识面。 1.2 突破“标准答案”的限制 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不同于大学基础英语。后者主要针对于基本词汇,日常用语等方面做基础性训练,强调对基本语法语序词汇等学习。而专业英语应该更偏重与对专业领域的适用性,培养其专业技能。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更要为学生在日后商业管理活动中的沟通奠定基础。在真实的商务世界,没有一成不变或者唯一正确的答案,因此本课程也应该贴合实际,更加注重在具体商业环境中的实际运用而非单一模式化传递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质疑以及创新的观念,不能否决学生的见解,而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更合适的答案。在讨论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发挥空间,鼓励其积极探索各种可能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适合实际情况,即可以为“适用”答案,从而打破“标准答案”的简单衡量尺度。 1.3 注重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在现代商业活动中,多文化沟通贯彻了全球化经济的各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英语的课程设计中也应当穿插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单纯课文翻译及词汇讲解的情况下学生仅仅掌握了正确的语法用词以应对考试,但无法真正做到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英语。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大跨国企业均将多元文化发展提上战略地位,企业文化中也倡导跨国文化交流及开放式氛围的构建。为此,在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入多元文化教学。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应适当进行文化知识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文化意识,了解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及共性,以及在现实使用过程当中的注意事项。通过英语课程的教学配合多元文化的解析,让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管理专业英语的内涵。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2.1 案例讨论教学方式 在管理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多采用案例教学方式,特别是结合本章节的主题进行案例分析。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在国外工商管理众多实例中挑选经典案例,以案例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英语对案例的代表性问题进行讨论发言,老师在旁边对语言使用予以纠正指导,同时对管理相关知识进行启发式教育,促使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相关章节的关键知识点。通过这种案例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要点提取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2 情景模拟教学方式 在某些管理教学章节,特别是特殊情景的管理知识点解析时可以采取模拟情景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克服英语怯场等问题。比如在讲述人力资源管理章节中的招聘面试环节,可以由学生分组,分别扮演面试官及应聘人员,将课堂模拟为公司面试现场。教师作为第三方人员,一般不参与模拟现场的角色,在模拟结束后对各角色进行点评及对人力资源相关英语知识点进行总结。在面试模拟过程中,作为面试官的学生必须按照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及岗位要求,自己准备面试问题及面试步骤,最后,面试小组选出应聘成功人选,并进行评选理由陈述;作为应聘人员的学生必须按面试官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回答,并且做到用词准确,表达清晰。在整个面试环节要求学生均用英语来进行答与问,如果遇到无法正确表达的情况,可先用中文表达,由教师从旁进行英文辅助。再比如学习管理沟通章节,可以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可能是客户、同事、合作伙伴、上司等等,由学生共同参与特定商业活动,教师要安排相关活动内容,设计多方沟通环节,由学生代表的角色间进行信息传递,最后完成整个商业活动。教师通过此类模拟练习来帮助学生培养专业英语的语感,提高英语实际表达能力,以及增强英语表达的自信心。 2.3 主题辩论教学方式 商业实践中有许多现实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切合真实商贸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安排主题辩论,引导学生由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解决问题。在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后期阶段,结合前期所学的管理知识,可在实践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有兴趣的并且能有较多认识的主题进行辩论。教师首先安排管理类相关主题,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准备论点论据。在课堂辩论时间中,教师应当尽量使用英语引导双方的辩论的方向,并对学生的英语表述给予指导,使学生在整个辩论过程中自觉使用专业英语陈述观点反驳对方,从而锻炼学生的英语辩论能力。更进一步,主题辩论可以延变为商务谈判。商务谈判是商务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模拟商务谈判,使学生了解熟悉商务谈判的流程、技巧和表达方式,在商务实践中提高专业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课程设计后期教学中,可以在对学期知识总结的基础上,模拟商务谈判的环境。在商务谈判环节中学生分组,分别代表对立两方公司,进行相关主题的商务谈判。由教师设定基本信息、角色和主题,学生负责资料收集、谈判论据准备等工作。最后由老师点评双方学生在谈判中的专业英语的表达,谈判技巧使用及管理知识的运用。 3 结语 总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对教学模式创新及对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与练紧密结合。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发挥引导角色,鼓励学生多学多练,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主题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配合多媒体教学材料的辅助,全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研究:档案袋评价法在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档案袋评价法是一种源自美国的管理评价模式。文章通过在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探索,总结出在专业英语教学考核方法中应用档案袋管理办法,以过程考核代替原来的期末考核,重点考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培养学生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档案袋评价法 专业英语 过程考核 随着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和教师评价也推陈出新,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我们发现源自美国的档案袋管理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中它改变了以往评价对最终结果的定量追求,把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学生成长的学习计划与总结、学习成果、课堂学习实践、自我反思记录、学习日记等作为评价的基本组成部分,教学评价由此转入了以注重学习质量和过程为特点的评价方法,并以此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避免以往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侥幸心理。 一、档案袋评价方法的基本思路 (一)档案袋(portfolio)评价起源 最初使用档案袋管理形式的是欧美的画家和摄影师,他们有选择地收集自己的作品向委托人展示。档案袋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档案袋所收集作品的创作者。在学习效果管理中引入这种评价方法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学生通过计划和反思学习过程而构建起来的有关学习过程信息的系统收集,旨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故此,这种档案袋可以称为“学习过程档案袋”。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档案袋中应当选择收集哪些信息资料,并无统一的标准。它可以包括各种资料,比如学习管理档案袋中可以包括学期初的学习计划、阶段性学结、课外自学资料、、课堂互动过程记录、期末成果以及就学习问题与教师沟通的信件等。而且,档案袋不仅是学习材料的一个归集,同时也应该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学习方法的一个过程。 (二)档案袋评价的基本思路 档案袋评价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方式,在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教学评价手段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评价的重点由重“量”转向了重“质”;既重视学生学习成果也重视学习过程。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英语教学注重的是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就业之后能干什么,因此,每个学生档案袋的构建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由每位学生自行构建自己的学习管理档案袋,期末交由任课教师评价成绩。档案袋在英语教学中的引入,使教学活动突破了课堂的限制,自主学习有了更新的意义。同时,在档案袋评价法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从档案袋的创建,到内容资料的充实,以及最后的成绩评定,教师的指导示、范和建议不可或缺。 二、档案袋评价法的具体实施 (一)档案袋的类型 理论界对档案袋的分类,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比尔・约翰则把档案袋分为最佳成果型、过程型和精选型;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格莱德勒以档案袋的不同功能为出发点,将档案袋分为五种相应的类型:文件型、理想型、展示型、评价型和课堂型;比较经典的是由美国课程评价专家安・艾德斯布鲁克和皮・帕玛里・豪柯提出的一种分类方法,他们将档案袋分为过程型档案袋、作品型档案袋和展示型档案袋。过程型档案袋主要突出表现的是创作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或学习成果,从而达到了解该创作者在这段时期内的具体发展情况。作品型档案袋就是要集中表现出创作者为满足外界需求而开发的特定信息资料的汇集,目的在于表明该创作者达到了一定的实际水平,可用以获得资格证书或某种奖项;而展示型档案袋则是创作者个人最佳作品的归集,据此可以给予创作者一定时期内发展情况的一个总结性评价。这三种档案袋的构建原则都是在计划和总结的基础上收集过程中的不同信息资料,不同之处在于档案袋的目的、所收集资料的类型以及收集这些资料的具体方法等。需要强调的是,大部分档案袋的归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通常是几种类型的相互结合。 从上述关于档案袋类型的阐述中可以发现构建档案袋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同的使用目的、不同的提交对象以及创作者不同的具体情况都会使档案袋的构建过程有所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档案袋的构建都服务于一定的目的,构建之前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由于我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主要可以按过程型档案袋来进行具体的构建。 (二)档案袋评定法的设计与实施 在学期初开始构建档案袋,向学生解释档案袋评价方法,将档案袋的构建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要求教师与学生同步构建教学档案袋,整个构建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在学期初告知学生本学期的教学规划和学习内容。教学规划由教师撰写,并放入教师教学档案袋中。根据以下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能力水平撰写出本学期学习计划,将学习计划放入自己的学习评价档案袋中。 工商管理专业英语的学习内容包括:(1)书面教材和课外阅读资料(雷涯邻,John A Parnell.工商管理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第2版;傅伟良.英文经济报刊精读.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教材的学习主要通过课堂讲解完成,课外阅读资料的学习由教师每周指定阅读文章学生课后完成。(2)课外听力练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听力水平自行选择听力材料,推荐CCTV-2的经济新闻和CCTV-9英语新闻。(3)课堂演讲(Oral practice),按照学号轮流进行,每次课两位同学进行演讲,演讲内容不做限定,其余同学要求认真聆听,并提出问题。 2.要求学生将每周的学习活动资料放入档案袋。具体包括:对书面教材每周一个教学单元的学结(summary)(此学结教师也要自行撰写并放入教学档案袋);每周所选听力资料或听力练习记录一次;每周轮流做演讲(oral practice)的同学所用的演讲材料。 3.撰写期末总结,放入档案袋。学习期末,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期初所制定的学习计划,结合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撰写期末总结,内容应包括本学期学到的主要知识和取得的进步,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欠缺和不足。此总结要求教师与学生同步撰写,并放入各自档案袋中。 4.根据所构建档案内容的完整性和学习目标实现程度来评定期末成绩(如表1,见第251页)。期末由教师制定档案袋评价标准,并进行成绩评定。由于对学习目标的实现(下转第251页)(上接第248页)程度的评定具有一定主观性,因此最终成绩的评价以档案袋内容的完整性为主。 在档案袋的构建过程中,学生除了放入教师所要求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成果之外,也可将学习过程与教师和同学互动的学习心得体会加入,以备日后的查阅和学习,同时也可体现出档案袋的个体创新之处。 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不尽相同,有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继续深造,有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毕业就业;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在学期初进行学习计划的撰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出其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教师也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为其布置恰当的书面作业(在指定阅读材料时可以有针对性的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阅读文章),并在考核时一并考虑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给予成绩评定。 三、结束语:构建一种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成绩评价模式 从学生学习评价档案袋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创新型的教学改革实践: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方面,我们已经把重心放在了学生整学期学习的过程中以及和教师的互动中,学生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大学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将来的教学中我们应逐渐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自己在专业英语学习上的需求,并思考以何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由学校和教师尽力协助,配合或提供必要的资源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能够真正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始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过程结束于考核方式的变革,考核方式的改变是整个改革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考核方式不进行变革,前面的改革很可能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状态最后仍然是以期末的一次性考试为导向。只有注重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才能改变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学习状态;也只有通过平时的积累,才能水到渠成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希望档案袋评价模式能够使学生养成系统管理学习的好习惯,并能在过程管理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 山西大同 037009)(责编:贾伟) 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研究: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摘要:要提升学生运用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最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自主交互的语言环境。将交互式教学理念引入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采用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的多层次、多角度对话、沟通、情感交流展开的语言交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拓展学习内容和空间,切实提升英语教学实效。 关键词:交互式教学;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 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发展使那些能够熟练运用英语的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是经管类专业学生使用英语为表述载体学习管理学专业知识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与管理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还要自如地运用英语围绕这些理论知识展开语言交际,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而切实提高管理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成为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正如著名语言学家S.P.Corde所言[1],教师实际上不能教会学生一门语言,而只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语言学习的环境。这个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英语知识、英语运用能力及自主英语学习能力充分、自由的发展。鉴于此,本文认为,将“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交互式理念引入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可以切实达成通过营造教学中的语言交互环境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1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教学理论主张,语言习得必须发挥学生先天具有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重视师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协调活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交际理论的影响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不是主宰课堂语言活动的惟一权威,也不是向学生提供语言知识的唯一源泉。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示范、推动、激励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积极进行语言知识学习积累和语言实践运用活动,扮演着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指导员(instructor)、教练员(trainer)、促进者(facilitator)的角色。交互式英语教学是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一种有效模式。从教师的角度看,交互式英语教学模式是教师采取的一种教学策略,利用自己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协作与互动学习,共同完成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从学生的角度看,自己才是语言学习和实践的核心主体,是课堂的真正“主角”,并且,通过各种交互,有意识地回顾、反思、进而改进自己的语言学习过程。 2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交互式教学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是一门以工商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为框架,用英语讲授的一门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运营管理等管理知识。将交互式教学引入工商管理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就是让英语交际活动的参与者或交互主体—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沟通及情感交流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结合本课题团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轴心的方式,在传统的“师生互动”基础上,引入“生生交互、人机交互”,来深化课堂内外的语言交互式教学,在增强学生英语交际兴趣、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2.1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问答型互动 师生间的交互,是教师以“任务型”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话题进行讨论,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以及与教师对话、交流等形式,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这种情景下,师生双方地位平等,双方是交互的参与者,也是不同观点的分享者,这促进学生在轻松、愉悦、平等自主的情境中自由地、创造性地学习。《工商管理英语》教材中的每一章节都有大量的管理术语与管理理论,在师生交互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在于结合教材,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通过问题的调节,激发学生思维,开展有效的语言交际。以教材中《人力资源管理》一章为例,课程开始就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个重要问题,“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获得竞争优势”,以这个高质量问题为主线,带领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具体环节,学生不仅更主动的学习相关术语的表达,也形成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提问在英语课堂的交互活动中占20%~40%,对语言习得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提问的质量问题上,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建构起一种亲和的师生关系[2]。 2.2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生生间的交互,是学生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为达成共同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展开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显然,同伴也是学习的重要促进者,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不仅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也得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例如,在讲到《管理的基本原理》这一章节中管理者技能的内容时,笔者给全班学生提出了如下语言交际主题:“位于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对于三种管理技能的需求有何不同”,并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扮演高层管理者,第二组扮演中层管理者,第三组扮演基层管理者,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如此一来,“管理技能”这个知识点不再无趣或枯燥,通过营造一种真实而且自由宽松的环境,学生自主运用听、说、讨论并以答问、对话、辩论、表演、竞赛等形式在同桌间、小组间开展交互活动。学生之间,将那些干巴巴的语言知识点置于有血有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入情入境,学生既能自由地展示自己,又可以向其它同学学习借鉴,达成较好的语言交际效果。 2.3人机交互活动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也只有通过交际才能学好语言。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学生在现实环境中用英语交流的机会有限,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强大的网络交互界面,为学习英语找到了一个全新有效的界面。人与机的交互,是指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移动设备开展的交互学习。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英语学习资源库,网络拥有形式多样的互动在线语言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语言交际练习材料。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网络上适宜的英文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英语理解与表达的能力,体验交互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学生也可在教师指导下,在网上与教师、同学甚至异国朋友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讨论。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擅长充分利用人机交互的优势,补充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及资源方面的不足,将学生学习英语交流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3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管理人才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经营理念,实现与国际市场的真正接轨,就必须提升其运用英语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开展商务英语交际的技能。在这种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的学习显得非常必要。我们研究认为,将交互式教学引入工商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将学生引导到自主交互学习的主体地位,将极好地提升语言交际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工作挑战。 作者:王琳;郑月龙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农网升级改造工程进度管理论文 1影响农网升级改造工程进度管理的因素 1.1民事协调的问题 不断出台与完善的国土土地政策,加之农民对土地维护意识的增强,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过程经常会涉及占地拆迁与农作物的赔偿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会引起民事协调问题的产生,对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中进度的管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企业在进行农网的升级改造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与人力,为的就是提高改造工程的工程进度,虽然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工程进度的作用,但在后续的问题中,农民可能会因此胡乱的加价,从而影响整个升级改造工程的工程建设进度。此外,还有的是因为在进行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中,有些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太差,在施工中随意破坏农村居民的庄稼等,这就促使农村居民与负责农网改造工程的企业矛盾加剧。 1.2物资的供应问题 物资的保障是农网进行升级改造的基础,直接影响其改造的工程进度,物资的供应问题对其升级改造工程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在施工前的预算不准确或者对物资的预算不准确,很容易引发物资供应不足的现象。物资供应不足就会导致工程无法进行施工,从而影响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工程建设进度,其影响力度是非常大的。 1.3前期的工作周期长 农网在进行升级改造的前期工作外部环境在《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格局,也致使其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影响了农网在升级改造中的工程进度,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有利于在农网进行升级改造与前期准备工作中提供相关的法律保障。在进行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时,在选址上就要通过很多个相关单位的审批,由于牵涉了太多个管理部门,导致工作的周期变长,审批的过程还比较复杂,所以,越长的前期工作,就会在农网升级改造施工的进度管理中相应的增加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 2加快工程进度在农网升级改造中的重要性 2.1农村对电网的需求 农村居民的生活在家电下乡的实施中,电负荷在飞快的增长,农村的排灌也随着柴油与汽油的油价上涨更倾向于电力排灌,因此,农村居民对电网的需求与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电网的第一、二批改造工程已经运行了十余年,农业生产与新农村的建设,急需解决部分电网存在的供电可靠性能低及网架薄弱等问题。 2.2对政策落实的需要 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召开的全国农村的电网升级与改造工程的会议中就提出计划,要在没进行过农村电网改造的地方用三年的时间与将近两千亿的投资对其进行基本的改造到位,保障农民的生活用电,解决农村电网在供电不足的问题与农业生产中的设备用电问题。为扩大内需,对农村电网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改造,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中的经济、政治及综合效益的产生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工程是农民关切,国家关心、社会关注的惠民工程与德政工程,必须加快其工程进度,并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进行严格的要求。 2.3农网改造的需要 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大多都具有工程量大、区域广、工程比较分散且时间要求紧迫等特点。尤其大多数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都属于户外作业,在施工中的有效施工时间可能会被一些不利的因素影响,时间缩短,如暴雨、暴风、暴雪、大雾等极端的恶劣天气。因此工程进度管理的加强,必须面对工程上的艰巨性。 3对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中工程进度控制的建议 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在进度管理上有很多制约与影响的因素,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3.1加强对工程的前期管理 农网的升级改工程是一项内容比较繁杂的工作,要充分认识到项目在前期需要中的艰巨性,在每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领导的协调能力,通过精心的组织与超前的谋划,促进工程进度高效地进行推进作用,并加强对重要的跨越施工、征地、工程前期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强前期的管理工作力度,合理把握工程的前期工作难点与重点。在农网的改造工程中为了使广大的客户充分理解其重要性,要加大宣传力度的工作,获取他们的配合,同时为保证电网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一定要获取政府的支持。农网的升级改工程有利于满足农村的生活与生产用电的需求,并全方位的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使广大客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享受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带来的好处与利益。 3.2加强物资的管理 进行规范的集中采购,集约化的进行物资上的管理,在设备材料质量上的提高,加大验收、抽检与监造的力度,落实在项目单位的质量管理上的监督责任。做好资金的结算与物资到货时的管理工作,遵守合同中的条款内容,并加强合同中签约与履约的情况管理,以此来提高双方在合同要求中的履约能力。 3.3建立与完善农村电网改造补偿的标准 对于项目施工中所涉及到有农民利益相关的问题,如占用土地、农作物的赔偿等,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及标准进行赔偿,采取相关的措施防止截留或者挪用公款的情况发生。在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中,将各种矛盾的产生在萌芽时进行化解,避免发生群体性的伤亡事故,一方面有利于工程的顺利施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在项目的建设实施前,要积极运用于推广电网工程的相关标准,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尽量在设计中避开厂房、村庄房屋等敏感地带,实现生态保护,尽量避免在施工中对建筑物、农田与种植物等的损坏。在农网的改造与升级施工中要区别对待极端分子(如破坏地电力设施与电力器材)与村民的合理诉求,对于那些阻止电力建设与发展的无理取闹的,交予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3.4在施工队伍上加强管控 农网的升级与改造工程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工程项目,因此对其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的保障需要的是一批高素质的施工队伍。项目的管理部门要在施工前对施工队伍的施工资质、安全体系、营业执照、在册人员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查,同时还要对工作负责人、安全员、项目经理及其其他的施工人员在业绩、装备、档案信息等资料库进行跟踪管理,以保证施工力量在配备上的充足与稳定。上岗人员在上岗时必须挂牌、持证上岗作业,并通过相关部门的安全培训,作业人员要通过考试合格后才可以上岗作业。此外,还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竞争机制,在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中促使更多具有相应资质且施工能力相当的施工队伍参与到其中,在质量至上与安全第一的前提下,进行竞赛的开展,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充分的把施工队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5加强民事协调问题的解决 农网升级与改造过程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居民一个良好的与安全的用电环境,与农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一定要得到农民的支持与理解,做好宣传工作与惠民政策,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使农民在农网升级与改造过程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并维护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建设企业形象,出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时化解农村居民与建设企业之间的矛盾,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与合理化发展。 4结语 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不仅责任大,而且任务重,在进行施工前施工人员要提前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提前的谋划及准确的把握,以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性与安全性,对施工进度做到进度上有管控,质量上有标准,安全上无事故,保证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顺利进行及完成,工程进度上加强管理,促进统筹城乡的发展,电力保障可以保证人民的生活与经济的发展。 作者:沈澜 单位:国网内江供电公司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论文 1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 1.1进度管理工作的内容 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项目的进度计划和项目进度的控制。首先,项目的进度计划需要明确好项目的内容排列顺序、起始和结束的时间,项目之间的衔接等,做好项目的计划能够对项目的进度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便于对园林绿化工程的进度进行掌握和控制;其次,项目进度的控制,在制定好项目的计划后,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按照项目实施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并通过对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实际工作和计划工作之间的差异性,对项目的计划进行补充和调整,保证园林绿化工程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 1.2进度管理工作的技术和方法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工作的技术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进度管理工作的技术主要包括:任务分解法,主要是将整个园林绿化工程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几个不同的子工程,然后将子工程进一步细分;关键路径法,该方法是在任务分解法的基础上,分析各个任务之间的关系,分辨出哪些任务可以并行,然后大致推算出园林绿化工程的时间需求。其次,进度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为,按照任务分解的结果,确定哪些项目工作的优先次序;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分析,识别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的相关因素;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案,排除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的相关干扰因素。 1.3影响进度管理工作的因素 影响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因素非常多,根据条件可以将影响因素划分为:人为因素的影响,人既是影响园林绿化工程进度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复杂最难控制的因素;管理方面的因素,由于对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很容易导致园林绿化工程的延期;材料设备等因素也是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资金因素、技术因素和气候因素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必须要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 2优化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措施 2.1构建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运行机制 对了更好地对园林绿化工程实施进度管理,必须使进度管理工作成为一个运行体系,然后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更好地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项目管理。构建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运行机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做好影响项目进度因素的防范工作,制定相关的完善的应急方案,在遇到项目进度干扰因素时,及时排除干扰,确保项目的施工进度;其次,形成园林绿化工程完善的计划制定流程,由于不同的园林绿化工程存在很多的相似点,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园林绿化工程的总结,制定出流程化的计划制定方式,提高项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2制定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的保障措施 为了更好地确保园林绿化工程的进度,必须制定保障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的相关措施:首先,从管理方面来说,需要提高对干扰因素的重视,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将干扰因素对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在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中,要使上一步计划和下一步计划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施工计划成为一个整体;最后,可以利用相关的技术措施,选用可靠的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降低设备因素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效率,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进度。 3结语 近年来,由于对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疏忽,造成了园林绿化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和进步。目前,随着对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不断研究,一些进度管理工作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工作都在陆续开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园林绿化工程进度管理工作必将得到不断优化,从而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作者:张昕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宏银建基园林有限公司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论文 1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 1.1建筑工程项目进度评审和计划编制 进度计划不仅仅是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人员配置的时间安排,也是项目进度状况的检验和评价标准。因为建筑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特征,因而进度计划需要制定的更加详细。同时,因为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因而在进度计划制定时,需要具体分析不同的情况:施工单位要从建筑工程具体的施工条件、环境和地理位置出发,对施工进度目标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提高进度计划的指导性和控制性,根据时间和资源配置的不同对施工计划进行编制。 (1)建筑工程进度计划主要内容。第一,进度控制工作规划。建筑工程实施阶段的进度控制工作需要符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而这也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员事实进度控制的基础和根据,能够为管理工作计划中有关进度控制总体部署提供指导。第二,进度计划。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和控制目标在于保证建筑工程按时完成,通常可以将其分为具体实施进度计划、分部工程进度计划、阶段性进度计划或单位、总体进度计划等几个部分。对于大规模的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因其施工周期较长,设计内容较多,因而整体进度控制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和协调。 (2)进度计划的评审。研究发现,很多建筑企业都比较重视工程的施工质量和造价管理,并建立了系统的评审机制,但对于进度计划的重视程度则相对较差。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计划需要加以评价的原因包括:一方面是进度计划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局限,另一方面是进度计划,尤其是大型建筑工程的综合进度计划,需要进行各个工程子系统和各个专业之间平衡与综合分析,因此,工程进度计划在编制完成以后要经过各个过程专业、公司的各个管理层次人员参与的详细评审。 1.2动态评审和项目实施的控制 (1)根据进度计划进行施工阶段进度管理。第一,进行流水作业,确保工程施工有节奏、均衡、连续,如有需要可以将部分环节的作业时间缩短,从而确保整个工程计划和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但压缩部分的作业项目需要是实际施工进度拖延,导致整体供给延长的某些非关键线路和关键线路上的工作,且其施工时间允许进行压缩。第二,保证冬、雨季连续施工。各个施工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均会遇到动机或是雨季,受到这种特殊施工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在露天作业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第三,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配置情况。建筑工程施工效率会直接受到施工现场机械配置情况的影响,进而决定整体的施工进度。第四,施工现场材料的供应情况。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需要事前准备好各个施工环节所需的配件、构件、材料等,加强各种见证取样复试、试验、质量检验等工作。第五,施工现场的人员配置情况。一方面是工作面上需要配置足够的人员,另一方面是需要加强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管理,包括安全员、技术员、质量检查员、技术负责人、生产负责人和项目经理等是否到位,制定全面的劳动力计划,保证各个岗位人员的充足。 (2)纠偏。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贯彻实施全过程的进度控制,而这也是施工进度计划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进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工程计划进度与工程实际进度不一致的现象。工程进度管理者需要对进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一旦发现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不一致的现象,则需要查明发生原因,并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以改善这种偏差,保证工程进度的顺利完成。 (3)进度计划调整。导致建筑工程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方面是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出现了变化,因此,有必要对进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存在较多的动态条件和外部可变的影响因素,因而其进度管理也是一个相对动态化的过程,需要在进度计划和实际工程进度之间差异调查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体计划进行调整和改变,由此可见,进度控制工作是伴随着建筑工程开展过程进行动态变化和调整的,需要定时进行落实情况的调整、完善和检查。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进度计划调整还存在着不均衡性、多变性和波动性特征,因此,这种计划的改变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需要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 1.3建筑工程竣工后的进度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竣工后,需要将工程项目文件资料进行归档、编目和归类保管,同时,评价和总结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和控制工作实施效果。主要评价项目包括进度管理工作和进度计划中的问题和经验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其主要目标在于保证建筑企业能够逐步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项目进度管理工作能力,为后续的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 2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广大的建筑单位而言,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与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存在着同等的价值和重要性。通过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加强建筑工程进度的评审和进度计划的编制,有助于建筑工程进度的全过程动态控制目标的实现,从而获得最佳的施工效果。 作者:谢名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公路工程进度管理论文 1公路工程施工进度管理问题与改进措施 公路工程施工,除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某部分路段的修复施工之外,大多需要较大的施工工程量和较长的施工工期。在施工设计时一般会根据施工工程量和施工作业量对施工周期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规划,但在大多数时间内常会出现由于各种偶然因素而影响施工进度,最终拉长施工工期的状况,这就给工程施工和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造成诸多的不利影响。这些偶然因素主要有自然天气(如野外施工作业常见的大风、降水、降雪、霜冻等天气)、不良地质状况(如溶岩地区以及软土地地区在路基施工中常出现的基坑塌陷等)、施工意外(大多为施工机械设备故障以及施工安全事故造成的工期延误)、施工准备不足(主要指的是施工工程量计算不到位以及施工材料准备、施工技术手段准备不足)等。 由于偶然因素多,且在实际施工中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对施工进度进行管理与控制时,需要采用系统管理的观点对施工工程中出现的各种偶然因素进行相应的施工调整与进度控制。在对施工进行管理时,对施工进度进行预先的控制设计方案的编制是重点工作之一。但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出现导致其施工进程不可能完全依照工程施工进度设计方案进行,因此就需要在工程进度控制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偶然因素并提供一定的余量,保证施工进度控制方案的合理性。如对北方某地进行的公路野外施工工程项目,根据以往的气象记录,在7、8月份平均会有8~10天大幅降雨,使得软土处理施工受到一定影响;而在1月中旬前后最低温度达到-7℃,极不利于公路施工质量的保证。 因此在进行施工进度控制方案设计时需对其进行相对应的预留余量以满足实际施工进度需求。在按照修正后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处理时,由于考量到了各个标段实际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期误差而预留了部分余量,因此,在九月上旬对项目一标段软基处理进行复检过程中发现,由于施工质量不达标而进行的翻修并没有对路基土石方以及后续的工程进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特别是余量对误差的弹性消除作用,使得工程施工整体进度并没有因为该标段的返场翻修而造成大的影响。 2结语 事实上,无论在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面还是在公路进度控制方面,均不能简单地从施工作业前期就彻底完成所有管理措施的到位与适用,这是由于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技术因素、人为因素等)均有可能造成预先的管理手段无法起到应有的效用,这就要求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及时的根据实际施工中涌现出来的新的问题、新的状况进行及时的调整与优化。 作者:郑楠单位: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地产工程进度管理论文 1地产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进度控制是地产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受到众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地产工程项目中,许多地产项目开发企业对工程进度管理都束手无策。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项目成为房地产开放商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到开发商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力。目前,我国地产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合同签订流程不合理。合同相关条款审核工作不够仔细。由于我国许多地产企业缺乏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系统,赶工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了不必要的错误和遗漏,使得企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过度重视会议研究,经常组织一些不切实际的主题会议,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工程施工进度。人工维护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信息,滋生了大量的人为错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相关工作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地产工程项目中进度管理的重要性 地产工程项目中进度管理系统以《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为主要依据,充分结合了地产工程的具体情况,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通过不断的分析、计划、统计,显著提升了地产工程进度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全面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系统性,有利于项目管理者及时掌握项目的最新动态,做出正确的决策,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工程进度管理系统为我国工程进度管理提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于支持,有利于促进工程项目顺利推进,促进工程按时竣工。 3进度管理中系统的技术分析(P20) 3.1ASP技术 ASP技术是服务器脚本编写环境,能够实现动态网页或窗体应用程序的有效创建。ASP技术所有程序都会在服务端执行。因而,不用考虑所用浏览器是否能够有效运行缩写代码的问题。服务器会在程序执行完成之后把执行结果反馈到客户端浏览器,从而显著降低浏览器压力,有效提升交互速度与效率。在语言编译技术运行程序基础上,可以将ASP技术成功升级成ASPNET技术(NET运行环境下的ASP技术),从而大幅度提升原有ASP技术的适应性,当然,其功能也日趋强大。 框架 是一种开发平台环境。它面向网络,能够支持各种用户终端,从而让用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任意相关设备均能得到所需信息。在其正式之前,程序对象接口为Win32和COM,ASP网页接口为asp.dll所提供对象。在.NET正式之后,所有程序和网页都开设使用.NETFra-mework的相关类库作为接口。.NET开发平台为在IISWeb服务器上创程序和在做面上创建应用程序提供了便利。 3.3B/S结构 B/S((浏览器/服务器)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开放模式,该模式立足于C/S结构,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提升。B/S结构工作界面是WWW浏览器,具有广阔的适用范围。B/S结构主要优势有以下两点:维护与升级相对简单。节约成本,选择空间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由于服务器运行的时候,数据负荷相对较重,一点细小的错误就会引发服务器“崩溃”,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企业都会采用数据库存储服务器作为备用选择。 3.4ODBC技术 ODBC技术即开放数据库互连,其英文全称为OpenDat-abaseConnectivity。它是微软公司开放服务机构相关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规范以及数据库访问标准(API)。API通过SQL完成绝大部分工作。ODBC也能对SQL提供语言支持,也就是说用户能够直接把SQL语句转送给ODBC。 4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模式 4.1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模式的流程 工程进度管理系统的本质是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监控进度状况。一旦发现偏差,应当及时找出原因并尽快予以调整和改善。若能有效控制、协调相关影响因素,科学合理的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和措施,能够大大提升工程进度,促进工程顺利竣工。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有时候会根据设计进度对计划进度进行一定的调整,其具体流程如下:首先,应当及时发现进度偏差,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明确对后续工作产生影响的相关限制条件。接着,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和措施并形成有效的进度调整计划。然后,做好相关经济、合同、组织的调整。最后,严格实施调整后的进度和计划并做好相关检测工作。 4.2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模式的特点 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模式包含了进度分析、报表管理、基本信息、计划管理和工程量管理等相关模块。这些模块共同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工程进度管理系统。该系统处理具有提示、确认操作弹出框、恢复错误、验证数据、缺省默认值、数据复制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登录功能、管理项目基本信息、管理项目工程量、管理各计划、进度分析等重要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工程进度管理系统能够充分满足相关事务处理的需求,能够让工程进度管理流程更加清晰与简化,从而显著提升工程进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4.3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模式仍然存在些许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其立足于《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结合我国现存建设相关管理模式的特征和国外成功的工程进度管理系统,同时参照了我国各类地产工程管理的成功经验,对项目中的相关合同、规划、分析和统计等功能进行了有效设计与实现,从而提升工程进度管理的合理性、时效性和科学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维护了工程进度管理系统相关功能,完善了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整体设计的分析和策划,有效管理了工程相关基本信息资料和相关模块,同时立足于科学、合理分析客户的需求,有效实现了设计目标。相关设计以软件工程思想为科学依据,确保了工程进度管理系统设计框架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显著提升了其开发效率和速度,为系统后续扩展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共享和跨平台资源。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有效结合了各支撑系统和编程工具的杰出性能和显著优势,成功实现了工程进度管理系统个功能模块的有效开发与集成。与此同时,工程进度管理系统具有操作简便、人性化的特点。因此,工程进度管理系统成为我国实现地产工程建设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与前景。 作者:王学光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BIM技术在建设工程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摘 要: BIM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建筑业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普及,但在我国仍处于初级探索中,尤其是在施工阶段的研究及应用尚不成熟。本文分析了BIM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总结了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发展障碍并提出相关意见推广BIM技术的应用。阐释其在我国的应用发展前景,为推动 BIM 在中国建筑业更广泛深入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BIM;建筑业;进度管理;发展前景 1.引言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最初发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建筑与计算机学院(Georgia Tech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Computing)的查克伊士曼博士(Chuck Eastman, ph.D)提出。他认为此模型不仅应该包括几何、功能、构件性能等信息,还应包括建造过程、施工进度、维护管理等过程信息,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都应该整合到建筑模型中[23]。BIM的定义和解释有很多种版本,不断演化,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解。2002年,Autodesk公司首先提出“建筑信息模型”的概念,认为建筑信息模型是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创建和使用的“可计算数码信息”[25]。2009年《The Business Value of BIM》市场调研报告中,认为“BIM是利用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的过程”。美国国家BIM标准对BIM的定义比较完整:BIM是一个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能够分享建设项目的信息,能够为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在项目的不同阶段,项目的不同利益相关方可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协同作业[26]。 BIM技术将会作为建筑业信息化下一阶段发展的支撑技术,然而与CAD相比较,因为BIM不仅改变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的手段,而且还同时改变了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内容。因此,对BIM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实施都要比CAD来得困难和复杂,所以,其对建筑业的影响也比CAD广。我国香港地区已经将BIM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房地产项目开发中,并于2009年成立香港 BIM 学会。在国内,已有一定数量的项目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使用BIM技术,例如上海中心项目对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营全过程进行规划,成为第一个业主主导、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应用BIM的标杆。 2. 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Eastman[1]在BIM手册中分析了支持项目计划与控制的4D模型创建途径,总结了4D模型应用给项目带来的益处,并提出了BIM支持的项目计划与控制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Marx[2]和Konig提出了加快建设模拟过程的方法,并引入SiteSim Editor的4D工具进行分析证明。Tauscher,Mikulakova,Beucke和 Konig提出基于IFC标准建筑信息模型的施工进度计划生成方法,有助于项目管理者利用模型信息进行施工计划,从而实现快速4D模M,减少使用者与系统的后续交互。 Tulke,Hanff[3]提出基于BIM计算活动持续时间的模型,应用此模型可进行项目进度计划安排。 Amir H. Behzadan[4]等通过在土木工程教学中应用增强现实技术(AR:Augmented Reality,AR),描述了将AR技术结合BIM技术应用到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中,并提出了应用AR技术的相关软件和硬件要求。 Alvarado,Lacouture[5]在分析BIM功能及应用BIM技术进行进度计划编制基础上,构建AEC+FM集成框架,提出应用BIM技术进行集成进度计划安排的方法。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应用优势层面 赵彬[6]等人在分析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现存问题基础上,发现问题的成因,然后对比传统进度管理技术与基于BIM的4D技术的差异,论证了基于BIM的4D施工模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应用的优越性。 王雪青[7]等人研究发现,自动化创建的BIM实时施工模型可以动态的跟踪项目进展情况,能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减少建模工作量。提出基于BIM实时施工模型的4D模拟,是一个动态的4D模拟过程,可作为项目施工全过程的动态控制的有效工具,能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率和效益。 张建平[8]等人根据我国施工管理特点和实际需求,提出了工程施工BIM应用的技术架构、系统流程和应对措施,并将BIM与4D技术相结合,自主研发建筑施工BIM建模系统和基于BIM的4D施工项目管理系列软件,从而形成一套工程施工BIM应用整体实施方案。 马新利[9]介绍了BIM技术和4D虚拟建造的概念,阐述了BIM技术应用的优点,参照国外BIM软件和应用情况,系统探讨了基于BIM技术的国产建设工程施工进度动态控制软件的整体架构、操作流程和控制要点,对国产施工进度控制软件的开发、及其工程应用实际提供参考。 王刚[10]通过探讨什么是BIM,分析BIM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阐明BIM与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了BIM技术对工程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都有很多优势。 何清华[11]在总结原有进度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和阐述现有BIM及其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BIM的进度管理系统的框架,通过研究创建了一种可视化、能促进多目标协同优化的进度管理系统。 王青薇[12]研究发现,自动化创建的BIM实时施工模型可以动态的跟踪项目进展情况,能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减少建模工作量。提出基于BIM实时施工模型的4D模拟,是一个动态的4D模拟过程,可作为项目施工全过程的动态控制的有效工具,能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率和效益。 吕玉惠[13]基于BIM技术,结合施工项目的特点,提出多要素集成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技术架构,研究具体的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讨论系统的应用流程,研究成果可作为进一步研发施工项目多要素集成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 2.2.2 应用障碍层面 何耀[14]、陈花军[15]发现BIM技术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在中国因为引入时间较短,能够充分利用的标准化BIM对象库不足,建立BIM模型所需输入的数据源不足,而且BIM的经济成本较高。 何清华[16]分析BIM在建筑业的应用障碍中发现BIM的推广环境尚不成熟,我国现有的建筑行业体制不统一,缺乏较完善的BIM应用标准。BIM应用过程中缺少协同设计,项目运作缺少统筹管理。 马智亮[17]认为BIM技术在我国建筑施工行业虽然已经得到应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BIM技术涉及面比较广,施工企业相关人员很难把握。施工企业不能利用上游的模型信息,应用BIM技术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且利用BIM技术的效益不明显。 欧阳东[18]探讨了BIM技术,发现其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如BIM文件的法律责任问题,BIM技术规范和标准问题,BIM的应用和交付问题,BIM技术软件的不完善问题,BIM技术文件建设档案存档问题等。 潘佳怡[19]通过对国内外 BIM 相关文献的查阅和专家访谈,确定建筑业 BIM发展的普遍阻碍因素,进而对中国建筑业的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出41项阻碍中国建筑业BIM发展的因素。使用层次分析法对阻碍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出其中15个因素为关键阻碍因素。 2.2.3 发展趋势层面 张晓菲[20]通过引入基于国际工业标准IFC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并总结分析此项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来对BIM技术的发展前景做出分析与思考。BIM的技术发展趋势表现在用BIM自动检查代码一致性与可施工性正在成为可能。 王欣[21]在浅议BIM技术应用时提出BIM技术的发展趋势会从单一项目BIM技术实施发展到企业BIM技术实施,最后将落实到整个产业供应链的BIM技术实施,3D设计模型基础上增加施工进度4D及成本形成5D技术。 张春霞[22]将BIM技术与各参与方相互作用,构成了BIM技术系统。系统内各参与方的相互作用会促使BIM技术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功能上不断完善,通过系统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不断提升BIM技术的运用范围和应用领域。 3.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述评 (1)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具有很大优势 国内外关于BIM技术在建设项目进度管理中的研究现状,多集中在4D模拟实现。目前,通过第三方软件的开发,实现了BIM模型与进度信息的关联,从而创建四维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动态施工过程模拟、实时进度跟踪等功能支持项目计划与进度控制。基于BIM技术的进度管理通过虚拟施工过程进行反复的模拟,让那些在施工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模拟的环境中提前发生,逐一修改,并提前制定应对措施,使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案最优,再用来指导实际的醒目施工,从而保证项目施工的顺利完成。 (2)BIM技术在发展中也存在问题 虽然BIM技术发展已有一段时间,但是其推广还不是很广泛,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目前,BIM技术正逐渐应用于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但仍处于初级探索中,尤其是在施工阶段的研究及应用尚不成熟。国内基于BIM技术的进度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范围较窄;仅有少数项目进度管理中应用BIM技术,由于BIM技术的复杂度,涉及面比较广泛,施工企业对BIM技术的认知尚不深。而且BIM技术的推广环境还不够成熟,相关标准、文件还不够全面。 (3)BIM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BIM已渗透到软件公司、咨询公司、科研院校、设计院、施工单位、地产企业等建筑业相关机构中。伴随建筑企业对BIM人才的需求,相关商业培训和咨询机构已经逐步出现。另外,我国“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已对BIM技术进行相关研究,课题为“基于BIM的下一代建筑工程应用软件研究”,“十二五”科技计划更是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加大对BIM技术的研究[24]。BIM技术必将在建筑领域有所突破,引领建筑信息技术走向更高层次,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集成化程度。 4.小结 本文着重分析了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BIM技术的引入为进度管理过程带来很大改善,4D模拟施工能够反复观察,找出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从而改进施工进度,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然而根据研究现状发现当前国内外BIM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还存在建模困难、应用软件不配套等问题,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所以还应当加大对BIM技术在这方面的研究探讨。我国BIM技术的推广环境不够成熟,因此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措施,如制定相关政策,规范等多推广BIM技术的引用,推动基于BIM的各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建筑业进入信息时代。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要点解析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行业在飞速发展,建筑工程进度管理是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密切联系着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所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施工质量,还要考虑工程质量,从而合适地选择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且节约施工成本。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控制措施进行阐述与分析,对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进行了初步探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对相关从业者进行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起到了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 动态管理 施工进度 0 引言 社会在巨大进步, 建筑行业在飞速发展,各类建筑工程的规模也越来扩大,而建筑工程进度管理是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密切联系着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加快施工进度,将会缩短施工时间,但同时会增加施工成本。然而,加快施工进度而提前竣工,能够减少承包企业在承包过程中的机械设备、施工设施等等的使用时间,减少没必要付出的额外费用,还能够给业主提前带来更好的项目创收。加快施工进度而提前竣工,会一定程度影响施工质量,所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施工质量,还要考虑工程质量,从而合适地选择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且节约施工成本。 1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不同的施工阶段,进度管理的内容是不同的。在施工准备阶段,进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是编制技术准备计划、设计和编制施工组织方案、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编制施工进度等各项计划、布置施工现场、准备临时施工设施等等。在施工进行阶段,进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实施施工进度计划并对其进行控制、监督和纠偏,以及落实、调整各项工程资源计划。在施工收尾阶段,进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施工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工程竣工相关事宜、建筑实体和建筑资料的交付。 2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2.1相关单位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设计单位所设计的施工图纸质量不够高或者施工图纸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较大,将会导致相应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从而影响施工进度。如果建筑工程的业主方由于实际原因变更设计要求使得实际工程量增加,而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材料供应不及时或者建筑材料供应商所提供的建筑材料质量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施工进度。 为了降低因相关单位因素而给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带来的影响,施工单位可以和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等相关单位签订合作合同,使得参与建筑工程的各单位协调合作,按照合同要求展开工作,紧密配合,以合作合同的法律效力,规范建筑工程各参与方的行为,将各种不必要风险尽量减低,从而减低因相关单位因素而给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带来的影响。同时,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施工单位要向相关主管部门及职能部门及时地申报和审批相应计划和手续,而且要将申报、审批相应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审批手续的时间计算入项目施工进度中。 2.2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不合理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参与施工的机械设备调试不当、人力资源调配不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施工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等各种问题,甚至会发生因施工操作不当而引发安全事故,更严重会因建筑施工质量不合格而导致返工,,从而严重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项目部管理水平低、项目负责人责任意识不强、施工单位与相关单位的关系协调得不好都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急需提高项目负责人等项目部主管人员的工程技术水平、管理和组织水平以提高整个施工单位的各阶段作业质量,并且还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使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不受影响。 3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控制措施 3.1 施工进度的控制。 要科学确定施工时间和施工方法,制定相关施工进度控制制度,及时的记录、备案各会议时间及内容,要确保每一个施工人员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都能实际落实到位以保证每一个施工人员的施工进度得以有效管理和精确控制。 3.2 信息管理的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能有效对施工进度起监督、调控、分析作用的信息分析系统。这系统可以依据信息管理制度对施工信息进行管理以实时控制和监督各阶段的工程施工进度。 3.3 经济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有效确定和控制施工所需的资金,要和承包商以及分包商签订工程承包责任合同,建立建筑工程经济制度,通过施工进度的奖惩机制来保证施工期间的各阶段工程施工进度得以有效控制。 3.4 施工合同措施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总施工进度与控制目标以及总工期相一致,分包合同工期和总包合同工期相一致。并且相应的配套措施合同要与施工合同相一致。 3.5 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鼓励采用先进施工工艺、先进施工方法和先进施工材料,以保证施工进度得到有效控制。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控制措施进行阐述与分析,对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进行了初步探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对相关从业者进行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起到了一定帮助作用。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基于全过程动态控制下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分析 (嫩江县恒发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摘 要: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属于施工的阶段,这个过程在建筑进度的管理上的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建筑工程进度上的管理,主要的内容是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棘手问题的处理,因为这些问题一旦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可能会对工程的进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在处理的过程中做出一些程序上的调整与处理。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上的动态控制不到位,在进度的管理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包括比较片面或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文章将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的说明,仅供参考。 关键词:动态控制;建筑工程;进度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管理上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的质量与成本等重要的环节进行控制。一旦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出现工程工期上的拖延,就会造成工程上的成本出现增加的现象,或是其他的不利于工程如期完成的影响因素。所以面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进度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况时,就需要在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上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与管理。所以科学并且合理的运用专业的知识对工程的进度进行管理对工程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影响建筑工程进度的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技术复杂、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等特点,给实现工程目标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5点: 1.1 设计方案更改 施工是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的,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不合理、或者出现错误,为考虑到工地的实际情况,例如:地质异常、地下排水量多,这些都会影响原本的建筑结构,重新更改设计方案,将影响建筑的进度。 1.2 资金、资源不到位 施工的进度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工程建筑签约前应计算和协商好资金预算,业主应保证资金到位,避免因资金问题导致工程延期带来更多的损失。建筑工程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不能满足工程所需要的建筑设备、器材将使影响工程的进度。 1.3 建筑工程的难度系数高 施工前没有考虑到建筑工程中高难度的技术,未在施工前进行相关的试验和培训,导致难以按照施工计划进行,甚至需要停工一段时间来改进。 1.4 建筑工程的组织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的施工涉及的人员和器材数量多而且复杂,给组织建筑工程的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易出现人员与工程设备协调不当的问题。 1.5 施工现场发生意外事故 施工现场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意外事故必然会使工程建筑的进度受到影响。施工人员出现事故的几率是比较高的,例如:高空作业的人员可能会发生坠落的事故,施工方需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教育,及时排除安全问题,避免出现意外事故。 2 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进度管理是在当建筑工程未能按照计划进行,即与计划产生差距时,需对造成偏差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缩小差距,赶上计划中的进度。而工程进度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施工期间,往往会因为一些因素导致工程进度与进化产生偏差,此时需通过调整计划,使施工处于一个新的起点。同样地,若在后期施工与计划不一致时,需要不停地进行修改和协调,进而使建筑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差距不断缩小。目前在动态控制的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给施工带来了困难。 2.1 建筑工程目标制定不合理 项目对于工程来说是具有自己的系统与客观规律的一个施工的过程,所以在目标的制定上一定要将这些特点进行结合,许多的工程在制定目标时就没有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在工程开始施工之前,没有将需要进行准备的事项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没有依据一个科W的组织进行管理,这些原因就导致工程一直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不仅在工程施工之前会耗费很多的时间,在施工进行的过程中也会因为规划的混乱造成工程的进度一直不能提升。 在对工程制定动态上的目标时,一定要将工程上的复杂程度与规模进行仔细的评估与预算,并在这个过程中就将需要进行的步骤给制定出来,将工期的长短进行周密的计算,并且制定工程上的目标时,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盲目的就将目标进行随意的确立,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上出现很多的问题,并且难以控制。 2.2 动态控制安排不合理 工程上的施工必不可少的就是人员上的分工协作,所以面对人员资源上的管理也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规划。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员数量上的安排,在实际的安排工作中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要先将人员安排上的计划制定出来,接着按照计划将人员进行工作上的分配,分配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按照计划上的规划进行,否则就会出现人员资源上的浪费,或是人员不足的情况,施工上的工作开展之前,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人员上的安排与规划,如果时间没有留够的话很可能就会出现工作的内容的数量与人员的数量不相一致。这会给工程上的进度与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工程施工上的计划实施是建立在人员与技术设备等一些基础元素的支持上,所以施工制定的计划一定要与工程建筑上的资源相互协调。 2.3 建筑工程计划未及时根据实际进度调整 建筑工程上的计划没有在实际建设中得以实现的话,一般都是因为实际施工的环境与资源安排没能与计划相一致。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就先将工程中的突发情况进行提前的预知与设定。一旦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可以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的做出调整。如果在出现误差的情况下,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就会给工程的进度造成很大的影响。工程的进度一旦出现问题,工期与工程的质量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2.4 忽视对建筑工程计划的跟踪监测 施工计划详细到工程中各个项目的工期,而实际建筑工程是难以与计划相吻合的,在建筑工程中及时监测实际情况,修改和调整计划使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完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忽视对计划的跟踪监测则会导致进度管理滞后,使施工处于混乱、难以管理的状态,甚至会促使工程进入到无法完成的地步。 结束语 为了达到施工制定的目标,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进度上的管理工作给做好,施工进度上的管理与准备与工程的质量在重要的程度上不分你我,所以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要将进度管理工作制定规划好。工程建筑进程管理一般存在的问题就是目标制定的不符合实际,在动态的控制与安排上不科学。或是建筑工程计划的检测与调度问题等没有受到重视。这些问题的处理不当都会给工程的顺利进行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时,需要采取的方法是将问题的所在与实际的情况进行结合,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对管理工作做全面并且系统的控制,尽量将建筑上的目标进行实现。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信息化技术在电网生产技术改造工程进度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摘 要】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在有限的投资中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是每个工程建设单位始终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电网生产技术改造工程进度管理引进信息化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电网生产 技术改造 工程项目 进度管理 《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术改造工作管理规定》(国家电网企管〔2014〕69 号)指出,生产技术改造是利用成熟、先进、适用的技术、设备、工艺和材料等,对现有电网生产设备、设施及相关辅助设施等资产进行更新、完善和配套,提高其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满足智能化、节能、环保等要求。电网生产技术改造工程即是为了完成上述任务,而进行的项目前期、计划、预算、实施、考核等全过程管理。改造范围包括电厂设备、电网一次设备、厂站自动化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电力通信系统、自动控制设备、电网(厂)生产建筑物、构筑物等辅助及附属设施、安全技术劳动保护设施、非贸易结算电能计量装置、监测装置等。 电网生产技术改造(以下简称技改)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指根据工程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里程碑计划,并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工程竣工、交付使用。 一、传统工程进度管理方法 1.甘特图,即横道图,主要应用于项目计划和项目进度的安排。用线条标出各项作业和工序的起、止时间和延续时间。适用于工程规模相对较小、工期相对较短的项目,可以将其普遍运用于技改工程中的各个分项工程管理中。比如电气安装工程,从一次施工的构、支架组立、设备吊装、调试和试验,到二次施工的二次屏柜组立就位、二次电缆敷设、剥皮、对芯、接线和最后的保护调试、试验,都可以用甘特图直观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工程进度的有效控制。 2.行政干预法,即用行政手段控制进度,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或上级领导或本公司项目管理部门的领导,利用其行政地位和权力,通过进度指令,进行指导、协调、考核。利用激励手段(奖、罚、表扬、批评)、监督、督促等方式进行进度控制管理。行政干预强调对各参建单位的协作管理,适用于各施工专业交叉作业、各工序交接时的预验收,接收方自然会对前期工程进行多方面的检查以发现其中不利于电气施工的问题、缺陷;工程施工牵涉到输、变、配电以及调度、通信、信息等诸多专业、工种之间的协作配合,但由于所属单位、专业不同,摩擦和矛盾难免,如果不及时进行解决,很有可能就会延误工期。 二、信息化管理新技术 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组织和安排工程活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结合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MS)、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技改大修实用化管理平台各大系统功能优势,运用在电网技改工程项目管理上,对项目实施进度进行管理,即PMS系统中技改项目管理模块上报项目年度计划,ERP系统中生产资源计划管理模块对已下达的项目进行流程跟踪,生产技改大修实用化管理平台对已下达的项目制定里程碑计划,通过考核节点完成情况准确控制项目实施进度。 三、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八大应用中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应用之一,旨在实现国家电网公司生产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建立以资产管理为核心,覆盖公司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公司三个层面、贯穿电网生产全过程的一体化生产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生产基础信息、运行信息、检修信息、管理信息的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和资源共享。它主要承担工程项目前期管理。 四、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 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者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它主要承担工程进度管理,操作流程如下: 1.技改项目由上级生产技改项目主管部门在年度批次项目立项核准后,下发批文,各项目建设单位项目专责在收到批文三个工作日内,严格按照批文内容,录入项目初始预算和批复概算、设定里程碑计划,并关联重要的批复文件。 2.项目建设单位项目管理专责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创建项目的物资采购网络和服务采购网络,所有的物资和服务采购网络均需要按实际业务关联到最底层的WBS节点并进行逐项创建。项目网络和作业的说明应尽可能的详实完整,反映实际业务情况,项目专责负责网络的下达,产生项目采购申请。 3.项目具备开工条件后,项目专责挂接项目开工的许可文件,并标记项目用户状态为“开工”,对项目进行下达,并根据项目实际进度情况及时更新项目各节点的完成程度和日期。工程管理部门项目专责在收到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提交的施工形象进度后,五个工作日内在系统内进行服务确认。 4.项目竣工后,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填写工程完工通知单,并组织施工单位、设备管理部门、监理单位等其它相关部门进行验收,出具设备清单(含建筑物清单),并将这些单据、表单递交给项目结算部门,同时标记项目用户状态为“完工”。 五、生产技改大修项目实用化管理平台: 主要承担工程计划管理,包括电网生产技术改造工程项目里程碑计划各关键词,即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实施单位、项目状态(在ERP系统中)、项目内容、技改类型、项目类型、资产性质、负责人、下达年度、开工日期、计划竣工日期等56种,里程碑计划显示了项目的路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通过注明每项工作任务的负责人,对于一些不熟悉项目的人,只要稍加研究里程碑计划进度安排,就能很快掌握项目计划的整体状况和目前的进展情况。通过此信息系统考核工程项目完成率、节点完成率、资金完成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技术比较适合电网生产技改工程进度全过程的管理,它很好地弥补了横道图的不足,能充分揭示工程项目中各工作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关系,明确反映出工程实施中的主要矛盾,并能对工程进度进行优化和调整,使其更加科学和精确.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能否顺利实现工程施工的进度目标,不仅体现了一个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水平高低,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也具有重大影响。目前,建筑工程延期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文针对性地分析了施工单位在进度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工程进度管理的相应措施,在保证工程成本及质量的同时,尽量缩短施工工期。 【关键词】建筑工程 进度管理 质量 工期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在工程进度管理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当前的建筑工程项目,在进度管理上还是以比较粗放的管理模式为主,由于管理方法不科学、施工操作人员水平有限,工程的实际进度容易落后于计划进度。施工进度滞后甚至处于失控的状态,必然会造成损耗,因此,加强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进度、成本与质量之间失衡 工程进度、成本和质量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如果工程进度不合理,就会与成本或质量之间发生矛盾。例如计划进度过快,会导致赶工期而忽略了工程的质量,并会造成成本的相应增加,这样很可能形成机械设备在高负荷下工作、操作人员在疲劳状态下施工的状况,整个工程的质量也由此下降。而如果工程进度过慢,则必然增加成本,最后往往因为赶工期而损失了质量,之后又因为验收不合格、需要返工,而不得不再次增加工程的成本并延长工期。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2.2 外界和人为因素对工程进度的影响大 我国的建筑工程具有时间长、复杂多样、规模大等特征,因此实际工程进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可以预见的,也有不可预见的。其中的突发性因素往往难以预测,如天气变化、施工现场或周边环境发生改变、设计变更、资源供应出现问题、资金问题、企业变更、市场变动以及各种风险等,它们都会对工程进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面前,如果施工单位不具备必要的预防方法、应对能力,就无法进行工程目标的事前控制,只能在影响因素出现之后再予以判断和解决,这样往往会延误工期。 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发挥组织作用,不能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对项目目标的进度置之不管,不利于工程按期完成。例如管理人员监督、检查不到位,违法分包,散漫、拖拉、窝工,谋取私利等情况,都会对工程进度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施工操作人员的文化水平或技能水平偏低,也会造成工期延长。 2.3 多个单位之间协调不到位 建筑工程项目往往涉及到多个参建单位,各个单位之间需要协调配合,从而保证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一项建设工程的总承包单位应当对工程承担起施工及组织的总责任,协调好各个分包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之间的关系,并监督管理整个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及成本控制。如果协调工作做得不到位,就会导致工程进度滞后。例如其中某一个分包项目进度落后,会影响其它分包项目也停滞不前,同时影响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又如,材料或机械设备未能按计划在单位之间正常供给、合理调配,有可能导致停工。 2.4 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相悖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很多原因会导致实际工作与原有计划相悖的情形,工程的进度也是情形之一。在未进行充分论证而编制了不合理的工程进度计划时,就可能导致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计划进度相差甚远,进而失去了编制计划本来应起到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施工单位自身的原因也可导致这种相悖的情形发生,如操作人员在长时间工作后出现厌烦心理,不能在施工中体现其原有的技术水平及工作态度时,或者施工中各工作出现脱节时,都可以造成实际所用工期与计划不相符。 三、加强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措施 工程进度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进度可以直观反映出建筑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工程进度落后于计划进度,就意味着项目投资者的损失、施工企业的失信以及相关人员的利益受损,所以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促使项目如期竣工是切实可行的。需要在分析进度拖延原因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计划并实施全过程的动态跟踪管理,及时跟踪、检查与纠偏,以便建筑工程按照合同顺利竣工,或者在保证工程质量及成本的前提下提前竣工。 3.1 制定工程进度计划切实可行,施工中及时跟踪与检查 工程进度计划对于建筑项目施工具有指导性作用,也是施工管理中的评价标准之一,所以在制定计划时应当切合实际,具有可行性。工程进度计划应当包含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探及设计单位的工作计划,同时要考虑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影响。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可预见的影响要素,将其对工程进度可施加的影响力控制在最小,同时积极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及时跟踪、检查和评价,做到既实事求是、又与时俱进。 3.2 建筑施工各方协调合作,合理运用科学的进度管理手段 建筑项目工程的参与单位较多,各单位之间又划分了多个部门,这就需要在制定进度计划以及建设施工过程中协调好各单位、各部门的关系,加强配合,充分发挥各方功能。一方面,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时,要充分听取各方工作意见,全面、实际地考虑各项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进度计划实施过程中,也要按需调整计划中不合理的事项,并及时向各参与方说明情况,进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整个工程按期完成。 综上所述,施工进度目标的顺利完成,是施工单位强大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企业立足社会、取信于人的关键点。加强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工作,保证工程按时竣工,需要掌握合理科学的进度管理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进度计划,及时跟踪与检查,并加强各方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从而保证工程进度、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平衡。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基于全过程动态控制下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 摘 要: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年代,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越来越显现出了其重要地位。探讨基于全过程动态控制下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对建筑工程进度管理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工程进度影响因素与管理措施出发,探讨了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为建筑工程更好的进行工程进度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进度;动态管理 工程管理中成本、质量、进度是三个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多数的企业往往注重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进度管控工作相对较为松散。工期延长往往会导致不可预知的风险,这种风险往往会比质量问题更为严重。所以需要加强进度管理,以系统、动态、全面的方法对工程进度进行管理控制。 1 工程进度影响因素与管理措施 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较多,项目部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施工人员的资格经验、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合理性、现场施工的协调情况、安全质量事故的处理等,这些因素都影响这工程进度,同时工程进度还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进度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合同、组织、技术经济等措施。合同措施是采用合同的形式控制分包工期,以使得分包工期满足总工期的要求。组织措施是落实任务,合理进行任务分解来达到完成进度目标的目的,同时其还包含了预测相关因素,建立施工相关保障措施等。技术措施是采取的相应的技术防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工期。经济措施是指为了进度而制定的奖励以及惩罚措施。 2 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 2.1 建筑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编制与评审 编制进度计划是进行进度控制的基本条件,监督计划工作包含其编制与评审。进度计划不仅仅是对人、机、料等资源的合理安排,同时其能够评价和检验项目进度。项目具有不可往复的特点,所以需要制定严格周密的计划才能够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每个项目都具有其特点,在制定进度计划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的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编制符合项目实际施工情况的进度控制目标。 2.1.1 项目进度编制计划的内容 项目进度编制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进度计划和进度控制工作规划。进度计划编制的主要目标是保证施工任务按照工期完成,进度计划包括:总体进度计划、阶段性进度计划、分部工程进度计划、实施进度计划等。总进度计划是一个总协调性的进度计划,其确定大致的总进度目标,然后制定分部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实施。阶段性进度计划需要满足关键工日的要求,同时需要调节施工单位自身内部的关系。具体实施计划是最为详细的施工计划,其主要包括年、季、月、旬、周进度计划,管理人员将进度计划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以保证施工总进度计划的完成。进度控制工作规划主要目的是指导管理人员实施进度计划,其编制的机场是进度计划的总体部署,施工阶段进度控制工作规划是工作计划的深化,这种工作规划一般是项目施工控制部门负责编制的,是实施进度计划的保障。 2.1.2 进度计划的评审 目前,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注重造价和质量控制,对造价和质量都有检测评审制度,但是在进度计划上面却没有,进度计划往往被至于质量和造价的下方。进度计划需要进行评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进度计划的编制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进度计划并没有考虑的全面。其二,综合进度计划涉及到不同专业、工程子系统的平衡的问题。工程进度计划编制完成后需要公司管理层的详细评审,这样才能够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尽快的解决,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2 项目实施、动态评审的控制过程 2.2.1 按照进度计划加强施工阶段进度控制 按照进度计划加强施工阶段进度控制是进度管理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目的是做好各项动态控制工作并协调好单位的关系。将控制性进度计划进行分解细化,并对分包单位的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审查以达到对工程进度进行动态控制的目的。在跟踪检查进度计划执行情况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作为现场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其一,人员就位情况。保证有足够的工人,同时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到位,以保证有足够的人员上岗,同时需要编制合理的劳动力计划。其二,现场材料的供应,做好每道工序的材料的准备工作,并且需要做好各种质量检测以及取样工作。根据工程进度计划的需求,物资采购计划需要科学合理。其三,现场机械的配置情况。机械的配置直接影响到施工效率,配备机械的时候需要满足经济合理性。特别是塔吊等对工程影响较为大的机械,其基础到最后的吊装按照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模本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模本,木模板成本低,但是进度慢,定形模本的长期效益较好,这都需要项目跟进自身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遇到雨季施工冬季施工的适合,需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保证施工进度,施工单位需要制定详细的雨季施工计划以及冬季施工方案,以保证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其五,注意先进的施工技术措施的采用。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技术措施,有针对性的编制施工方案以及技术交底,同时采用先进施工设备等,这些都会有效的保证施工进度。其六,组织流水作业,缩短工序的持续时间以保证施工进度。对于施工的关键线路,需要严格的进行控制。非关键线路出现问题,补救措施往往较多,但是在关键线路上的工序就需要通过加班来弥补,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配置资源,以保证关键线路工序的正常施工。实际的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发生偏差主要原因是施工进度控制工作落实不到位、施工进度编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工程发生变更导致的施工进度变化,针对这几个原因需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达到进度管理的要求。 2.2.2 纠 偏 进度控制是施工进度能否付诸实践的关键,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施工项目会出现工程进度与计划不相符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管理人员对进度计划进行检查分析,找出实际进度与进度之间的偏差并分析出其原因,若是工程施工的原因,则需要采取措施来纠正偏差以保证工程按期完成。纠偏是保证工期的重要措施,纠偏的前提是分析找出工期偏差的原因,所以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2.2.3 进度计划调整 出现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偏差主要是因为实际施工管理不到位以及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有所改变,这是就需要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伴随着各种不确定因素,所以进度计划就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进度控制的过程随着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调整落实。施工项目进度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有着多变以及不均衡的特点,所以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才能够使得进度计划满足工程实际的设计情况,更好的为工程施工服务。 2.3 项目竣工后评价 工程竣工后的评价工作主要目的是指导后续工程,项目竣工以后,需要对工程进度的资料进行归类编目,并对项目工程进度进行控制评价。评价的内容包含总结进度管理的问题经验,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以积累各项目进度管理工作的做法,为后续工程做指导。 3 结 语 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将进度管理放在与成本、质量相同的位置上。然后从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与评审入手,对项目实施、动态评审进行控制,并且在项目竣工后需要及时的给予评价,与指导后续工程的进度管理。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BIM与精益建造的工程进度管理分析 摘要:现代工程的l展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建筑体系,其中,BIM和精益建造的提出是为了节省能源、加速工程进度、最大化为工程带来经济效益的工作观念。本文通过详细阐述了现代化工程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了解了精益建造与BIM的内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强调了BIM对精益建造的重要性,以及在未来的建筑业,若要达成精益建造的目标所必备的理论与实际基础。 关键词:BIM;精益建造;工程 我国的国民经济之所以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是因为建筑业在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作用功不可没。在当前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中,传统的理论方式渐渐被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代替,掌握更为科学、绿色、人文的建造理念是我国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代表着高效与创新。在生产过程中力求精益求精,把这种精益的生产方式逐渐转化为一个优秀的体制,这种体制与BIM技术的合理搭配更能优化建筑业的各个项目,其结构更为细致清晰。因此,BIM技术的实践与应用,为精益建造的工程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与作用。 一、BIM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工程内部的结构与质量难以掌握 今天的许多工程项目由于受不同的需求与影响,对它本身的结构特点和质量要求很高。传统的工程方式和技术应用,对于一个项目的进行与控制,包括它的整体质量都难以把握,因此,加强一些技术的学习,了解材料的质量,以及管理环境等知识内容的掌握,对于一个项目的管理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二)项目内容复杂,成本难以预料 一个项目的结构分散且复杂,对于材料的需求量大且种类不一,尤其是一些没有标准定义的材料,由于它们只为某种项目进行单独配给,所以它们的成本很难进行预算。一般情况下,这种材料的大小和组成对于工程的进展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在材料的使用时,可能会发现它们只应用于某一个部位,或者完全不适用于整体,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会造成大量材料的浪费。因此,在设计上的准确、精准地进行规划,是设计人员所必须提高的基本素质。 (三)项目的合作方多,协同难度高 一个大型项目会涉及到许多的合作方,需要不时地进行信息上的交流。在专业项目繁杂的情况下,陈旧的协调方式可能会造成互相的沟通不便,对于一些问题的不同见解也不能及时完成统一,对项目的进度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所以,有必要为各个合作方创建一个统一交流的平台,也对项目工作人员的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精益建造的要求 (一)精确设计,降低更改频率 首先,对于工程项目业主的想法和意图有着一定的了解,明确其主要目的,在设计过程中把每个需要整合的部分加强联系,使项目的内容做到透明化,每一方都了解到项目的结构与整体,降低了更改设计方案的次数,达到精准设计、一步到位的要求。 (二)提高资源的管理与供应能力 精益建造体系以产品的流水建造过程为基础,通过建造的每一道程序和过程,在精确的消息下,使得供应单位能够统一进行供应产品。其中,信息能否及时地进行传送,是工程的生产和供应之间能否紧密相连的一大环节。在传统的工程方式中,需求方是根据自己所需,判断进行项目的过程中是否进行推动,在一个建造的体系里,工程顺序分为前道与后道,其中前道支配着后道的作用,所以这样的一个体统被称为推动式工程。这就意味着后道工程顺序对于材料的数量有着一定的要求,但是一个项目的效益是与材料数量无关的。精益建造的整个过程与之相反,对于工程的进行更为有效,也对计划实施,成本的预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团队的协作 一个工程的参与方众多,精益建造的理念在合作努力、协调思维上对各参与方有着较高的要求。参与方能够积极地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讨论在项目中出现不同的情况,在交流时能够集中各方的处理意见,了解整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并得到解决的方式,解决方式中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工程进展、质量安全、成本估算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三、BIM的优点 (一)可视化 可视化是BIM技术的一大特征。BIM实际上是反映一个物体的基本构造,以及它所拥有的内部信息。BIM在运行时的工作情况和信息流程是可以被看到的,因此,信息能够被及时观测和了解,对于整个工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程项目的进行中会产生许多技术环节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都离不开可视化所带来的作用。 (二)合作性 一个工程有着大量的参与方,为了项目能够更好地运行,每个参与单位需要合作完成。传统工程项目的合作,是在对施工结果的审查中可能出现的弊病,每个参与方针对问题展开交流与沟通的情况下进行的,用于找出原因及更改设计方案。BIM技术拥有着能够在施工过程早期发现问题所在的一种功能,并解决问题,相较于传统的方式,它更为先进。 (三)节省资源,提供交流平台 对于建筑过程中产生的浪费资源情况,BIM技术有着很好的制约能力。它通常体现在设计时,针对一些建筑材料在原设计方案中的过度使用情况,对其进行完善和修改;在工程进行时,预算出实际需要的材料数量,节省资源的利用,优化了工程顺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更有效,更节能是精益建造的核心思想,团队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其重要的一部分,而BIM技术拥有着大量的数据,并且能够及时地与各个团队之间完成共享,方便团体之间的协力合作,提供了一个各团队可以进行技术上的交流与总结的平台。 四、结语 精益建造是工程项目中一种先进的思想,它意味着更有效率、更有价值、节省资源的生产方式,对于各个团队之间的协力合作、资源能够及时补充以及杜绝浪费现象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BIM技术能通过物体的形状进行分析,得出其属性和信息,减少了工程进行中的一些难题,加强了各个团队之间在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问题,使各团体之间能够紧密合作,完善并发展了精益建造的可能性,对于整个工程在进度及管理上起到了优化的作用。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管理与安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建筑工程质量和工程进程速度都会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准,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问题;解决措施 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效益都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联系。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质量能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M度、达到工程的预期效率甚至是提高效益。通过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准,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只有做出切实的改变,才能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等多方面的工作。 一、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程立项后,建筑工程管理对招标、设计、规划、施工等项目进行管理,可以提高完成施工过程的效率,但我国缺少专门的研究且研究时间不长,因此缺点与问题尚存,现在需要关注下列几个的问题: (一)缺乏安全意识,存在安全隐患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危险系数都非常的高,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一般都是高空露天操作,这样就更加加大了施工的危险系数,导致建筑工程施工年年都会发生严重事故。根据统计,死亡率在各行业中排第二。而这很多都是因为操作人员违章指挥,威胁了施工者的生命安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没有落实安全监管政策,同时在很多设计,施工过程中,企业没有在工程承包中,建立相对应的安全组织机构,也没有相应的监督体系,所以,造成了施工工人安全意识薄弱,从而出现安全隐患。 (二)缺乏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 为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体制应涵盖管理制度、机构单位、岗位人员安排、明确的岗位职责等等内容。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存在缺乏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缺乏专业的管理机构,岗位人员安排不够合理,管理岗位的职责不够明确等问题。导致整个建筑丁程管理工作效率低,质量差,管理效果不佳。即使有一些建筑企业建立了相关的管理体制,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机构的检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将这些制度贯彻落实到位,导致建筑工程工作效率低,整个工程质量差。 (三)缺乏正确的建筑工程管理意识 建筑行业属于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建筑工程管理占有重要位置。很多企业只看重自身经济利益,从而谎报、隐瞒施工情况,导致工程管理难度加大。21世纪,我国建筑工程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很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为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肓目加快工程速度,导致工程质量较差。很多企业对工程管理观念、意识都比较淡薄,没有充分认识管理的作用,出现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 (四)缺乏建筑工程管理人才与先进的工程管理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众多行业的与时俱进,为了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应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建筑行业虽然早已实现管理技术的创新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工程管理中鲜少有企业采用先进的工程管理技术,导致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缺乏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促使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增加,竞争力弱,还造成了经济和人员的损失,从而不能适应国际的发展。工程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低在管理水平落后上也有一定影响。 (五)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不重视 在建筑工程中质量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主要是我国在工程管理体制方面相较于原来基础来说在逐渐完善,但在新形式下的质量管理模式建立得还不够完全,许多工程建筑常常违反规定,没有法律意识,所以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我国建筑工程标准入门门槛低,制度不完善,相关部门对大多数工程在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也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来防治, (六)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近几年,我国建筑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也在增加。但是,我国缺乏高效的建筑人才培养机制,缺乏专业素质、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在建筑工程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多管理人员都是非科班出身,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理论与实践知识训练,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导致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 建筑工程的质量受到法规与制度的影响约束,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高效的、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制度,确保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加强管理,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运作。定期组织和开展不同建筑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引用优秀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完善自身的工程管理制度,降低在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错误率,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防止工程管理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提高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防止出现敷衍了事的行为,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监督执行管理制度的全过程,推动整个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工程管理意识 为降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问题的产生率,必须树立和提高正确的建筑工程管理意识。建筑企业应正确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对于提高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企业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职工教育,使人人都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普及。不仅如此,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学习,提高水平。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与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技术 加大工程管理技术的创新力度,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工程管理技术,支持和鼓励工程管理技术的创新,使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优化建筑工程人力资源配置还需要增强宣传力度,做好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吸收匮乏的专业人才,尽力培养懂管理、会经营、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按照岗位调整人力资源,人尽其才,将每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维持企业间的动态平衡,做好各个工程之间统筹优化工作,增强工程施工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 (四)提高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中,质量问题的产生若不能及时解决,极易被下一个施工覆盖,从而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建筑工程要严格保证工程质量,增强质量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建筑施工过程,防止产生质量问题。首先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贯彻责任制度,培养各方面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提升质量管理水准。其次,增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准许有专业技术的人员或在设备达标的情况下进行施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从而影响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工作效率。但是通过我们对工程建筑管理体制的深入探究与分析,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这样就可以为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在进行工程管理的改革时,不仅能够提升工程工作效率,对改善工程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浅谈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及控制措施 【摘 要】有效的进度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将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这各方面协调统一,将施工进度控制在计划之内,确保在合同工期内保质保量保安全完成施工任务。 【关键词】施工进度;具体措施 进度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进度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如期完工,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另外,进度管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加强进度管理是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进度管理并不是指一味的追求施工速度,而不顾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有效的进度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将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这各方面协调统一,将施工进度控制在计划之内,确保在合同工期内保质保量保安全完成施工任务。 1. 施工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1 相关单位的因素。 施工项目的主要施工单位对施工进度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建设单位与业主、设计单位、银行信贷单位、材料设备供应部门、运输部门、水、电供应部门及政府的有关王管部门都可能给施工某些方面造成困难而影响施工进度。其中设计单位图纸不及时和有错误以及有关部门或业主对设计方案的变动是经常发生和影响最大的因素。 1.2 资金因素。 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而言,影响其施工进度的因素可能是多种多多样的,有人为的因素,资金因素,有材料和设备方面的因素,或者是天气、环境等自然因素。但是资金因素非常重要。资金因素可以说是保证整个施工进度的最基础因素。资金充沛流转正常,才能够为工程项目的施工提供充足的建筑材料先进的台班设备以及经验丰富技艺娴熟的建设团队,进而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因施工方或者是业主方的原因,而使得施工自己不能够及时到位,因汇率的浮动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使得工程原有预算无法M足现有的施工需求,这些资金因素的存在,都会对整个工程的进度形成直接的影响。 1.3 技术因素。 一般情况下,不同的建筑工程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是存在定差异的,因而建筑工程在具体施工之前,需要对工程的技术难度与要求等进行全面地评估,以便于为建筑工程的有效推进提供最基础的技术支持,而使得整个工程的进度不受到影响。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因对项目特点及实现条件在基本认识上的不足,使得相关人员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估计过低,没有对施工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周全的考虑,使得施工现场常常出现因技术水平不足而使得部分施工无法有效推进,进而使得整个工程的进度受到影响。 1.4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通常是指建筑工程不同参与方在工作上的失误。因为人是整个活动的主体,一切的施工安排、组织调配、合作协调等都是靠人来完成而这些都是影响建筑施工进度的直接因素。影响建筑工程进度的不只是施工单位,事实上只要是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单位(如政府王管部门、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物资供应单位、资金贷款单位以及运输、通讯、消防、供电部门等)其工作进度的拖后必将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因此,除了施工单位要组建得力的项目部,做好人员配置,选出组织能力强、经验足、具有计划、控制和协调意识预见力和敏感性好的人员做项目经理,同时应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利用监理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协调各工程建设单位之间的工作进度关系。施工组织管理不利、流水施工组织不合理、劳动力和施工机械调配不当、施工平面布置不合理等将直接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1.5 自然条件因素。 在工程的施工中,有时自然条件会发生改变。施工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与勘查设计的不符,如地质断层、溶洞、地下障碍物、软弱地基等都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造成临时停工或破坏,从而影响工程进度。 1.6 其他因素。 除去资金因素技术因素人为因素之外,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诸如市场因素等些不确定的因素也会使得整个建筑工程的进度受到定的影响。 2. 施工进度管理具体措施 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对整个项目的盈利,乃至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做好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应该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增强施工进度控制意识,完善进度管理体系。 (1)首先,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施工进度管理,意识到进度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项目进度管理体系,将进度管理责任分配落实到各部门及各个负责人,按照工程进度的控制情况进行奖惩,从而促使所有参建人员全力投入到进度管理。 (2)目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基本上都是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也就是项目经理是该工程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管理负责。因此,加强项目经理的进度意识、工作责任感、工作协调管理能力十分重要。他必须要对整个项目的管理有一个宏观的控制,必须协调好进度管理与其他项目管理各项内容间的关系,综合考虑、顾全大局。 2.2 做好进度计划编制工作。 进度计划是施工组织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施工进度计划是施工进度控制的依据,一个优秀的施工进度计划还可以指导施工。进度计划应该根据合同工期、施工方案、工程项目的任务量、施工难度、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编制,进度计划编制必须科学合理可行。进度计划必须明确劳力需求、机械设备配置、施工任务量、施工完成时间等内容。 2.3 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充分的准备是加快施工进度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因为施工准备为正式施工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建筑工程施工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做好人员准备。建筑工程项目中标后,应该根据项目的特点立即组织数量足够,有相同工作经验的人员成立项目经理部。然后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及项目进度计划组织相应的劳力,或者挑选优秀的施工队伍将工程进行劳务分包。(2)做好物资准备。材料部门应该按照工程技术部提供的材料使用计划,及时的供应工程材料,以免因材料供应不及时而造成窝工的现象。(3)做好机械设备准备。根据施工方案及施工进度计划配置相应的机械设备,确保工程的顺利进展。(4)充分做好技术准备。当拿到设计图纸文件后,应该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将设计中的问题、疑问、遗漏、错误等进行汇总,并报送至设计单位进行答疑,避免因设计问题而影响施工进度。然后,应该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等拟定多个施工方案,并召开专题会议对其进行比选,以确定一个最优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必须具有技术可行性、施工快捷性、科学合理性、经济合理性。对于重点工程、隐蔽工程还应该编制专项的施工方案,确保其施工进展顺利。(5)加强设计变更管理。设计变更管理不善很有可能影响到工程进度,尽量在某一项工程施工前进行设计变更,避免对已完成的工程将进行变更。另外,还应该加强与监理、设计、业主之间的关系处理,尽可能的争取他们的全力配合,确保施工的顺利进展。 2.3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进度控制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应该按照事前编制好的进度计划进行,但是建筑施工是一个综合性的、系y性的、复杂的过程,可能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实际施工进度与进度计划不一致。此时,我们应该及时分析原因,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纠偏,尽可能的将实际施工进度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建筑施工进度控制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施工过程中,在确保总体进度目标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控制。 2 4 加强控制性工程的进度管理。 控制性工程是指在关键线路上的对整个工程的工期有着关键影响的工程。控制性工程的进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因此,必须优先保证其物资、机械设备、人力、资金等资源,确保其按期完成。当然,对于非控制性工程也要按计划进行,避免原本非控制性工程转变为控制性工程,而影响整个工程进度。 2.5 正确处理进度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其实,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进度管理既矛盾又统一,合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但不会影响施工进度,还会使得建筑工程施工进展更加顺利。笔者认为,施工质量管理是施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只有做好了施工质量管理,建造出质量合格的建筑工程产品,其他的进度、成本等管理才有意义。因此,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施工工艺、优化施工组织安排等措施,加快施工进度,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切忌一味的追求工程进度,而忽视施工质量管理的错误行为。 3.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绝非单单的加快施工进度,而至其他不顾,因此,我们在进行施工进度控制的同时必须要协调好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的关系,切忌以损害质量、安全、成本效益来加快施工进度,如此必将适得其反。 工程进度管理论文:如何提高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输变电工程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项目进度管理作为输变电工程管理中的主要内容,是工程顺利实施的保障。因此,对于如何提高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是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还存在着许多影响输变电工程进度的因素,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解决影响输变电工程进度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输变电工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人们解决更多现实问题,满足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从而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 前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就需要更加强大的电力发展行业作为支持,而输变电工程的不断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对于电力的使用不受影响。而对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的研究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力水平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于电力的发展需求。综合分析目前我国输变电工程情况可知,还存在着许多影响输变电工程进度的因素,本文正是针对影响输变电工程进度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措施进行简单阐述。只有完善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不断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 1.影响输变电工程进度的主要因素 1.1工程前期准备不充分 输变电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很可能不能顺利解决在施工时遇到的一些突发状况,以致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因此想要顺利实施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就必须要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以便能按时完成设计任务。准备工作是整个工程设计的基础,俗话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而在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便是输变电工程设计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对于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政府人员没有给予其高度的重视。由于对于天气情况的预防措施不到位,停电工作的不及时都会导致施工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只有通过实地的考察才能更好地因地制宜的设计出适合地区的方案来。由于设计准备工作的不充分不细致,没有落到实处的去考察地貌地形故而设计出来的图纸也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从而影响整体施工进度和质量。 1.2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输变电工程来说,设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关乎着设计工程的质量,素质不单单包含专业素质也包含工作的责任和态度。输变电工程设计团队作为一个集体更需要有核心的设计理念和专业的设计水平。电力工程设计人员需要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才可以避免纸上谈兵现象的产生,将设计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设计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对设计方案了解不充分,从而导致输变电工程在实施时没有恰到好处,影响施工质量,甚至对居民生活造成困扰。 1_3各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机制 输变电工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工程进度得以很好的调控才能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综合分析目前我国电力事业可知,影响输变电进度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由于有关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机制,导致组织分配和劳动力分配不合理等情况的产生。由于各部门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导致工程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从而延误工期。 2.提高输变电工程进度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目前我国输变电工程在实现上与预期效果还有差距,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对于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的改进上还不彻底。对于一个大型工程项目来说,前期的准备工作无疑是不可缺少的,它起着指导性的关键作用。丰富的前期考察工作可以有效化解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麻烦,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只有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才能使设计方案更加有效合理具有可行性从而减少问题的产生。对于数遍工程的准备工作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是对于施工图纸的设计、工程材料的选择、实地考察勘探等等。在具体的准备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进行工程的实地考察。没有任何一套设计方案是万能通用的,设计人员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测量修改。只有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具体情况,落到实处的去勘探测量,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案才能够满足施工的要求,设计出来的方案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地环境,从而解决输变电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通过考察设计出合理方案之后便要进行对材料的选择,要进行严格的监督比较,充分考虑性价比,了解市场行情,尽量在减少资金投入的同时保证材料的质量能够满足施工的要求。总之,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把意外情况对于输变电施工的影响降到最低。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完成输变电工程的基础,只有这样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务。 2.2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对于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工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细致的工作态度的有机结合才能很好的完成。输变电工程线路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后续的步骤,甚至影响到最终能否发挥预计的应用效果。在开展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专业的技术人员来把握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提高输变电工程人员技术水平迫在眉睫。在制定好合理的设计图之后,输变电工程设计人员应当全面了解施工区域的周围环境,熟悉设计方案流程,做到心中有数。除此之外,应当让施工人员切实的参与到输变电工程建设中来,而不再是被动的完成施工任务。工人是密切接触电力工程建设的前线人员,更加了解实际情况,应当及时反馈有效信息,杜绝施工中出现偏差的情况,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丰富施工人员理论知识,避免在工作出现失误,是提高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的有效措施。 2.3建立并完善协调机制 对于大的工程项目来说,一定要有核心的领导人来统筹施工的具体安排,只有工作人员服从管理,整个建设团队前进方向一致才能够走得更长更远。对于输变电工程,如果缺乏核心的设计理念,每个设计人员的方向不同,那么即使在自己的领域再努力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每个人的力量,在输变电工程的建设管理过程中,设计到许多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合理的分工下,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工作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庞大的工作量。同时作为领导人,也要有掌控全局的意识,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更好的解决在输变电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正确的I导,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才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务,从而增强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工期,尽早的解决人们在生产生活面临的问题,提高人们幸福指数。 3.结语: 总之,在我国科学发展力迅速增强的背景下,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输变电工程的进一步落实对电力的发展起到推动性的作用,完善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也就成为了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设计人员不但要明确设计目标并从长远角度来设计施工方案,更需要整个施工团队都能够团结协调的完成任务,齐心协力为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作出贡献与努力。只有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推动输变电工程的进步与发展,为整个国家的能源建设做出贡献。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关于国外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实践分析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国外部分主要商业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实践,从风险量化管理、风险分散化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等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都采用了量化管理的技术手段,一些风险管理较先进的银行还将风险分散化技术应用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中,并降低了银行的资本需求,这些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时需要借鉴和完善的地方。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分散化 全面风险管~(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erm)是商业银行追求的风险管理目标,这种风险管理方法旨在全面衡量、控制和管理商业银行经营中不同业务的风险,并利用风险分散化的技术手段,全面整合风险,使银行拥有合理的资本储备。与全面风险管理相对应的是经典的风险集合管理,就是将银行的风险分类管理,如果在整合风险类型的基础上,进行经济资本的计算,其标准的程序是:经济资本(全部):经济资本(市场风险)+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商业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追求的目标是既要建立风险防范的组织体系,又要有衡量银行的各方面风险及其分散化影响的量化方法。如果将各种风险看成是一个独立投资组合的一部分,那么银行在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后,就能享受分散风险带来的好处,而不必为每一种风险分别购买保险,这样也就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储备,使银行能更合理地使用自己的资金,并在竞争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下面我们以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和大通银行国外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外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分析,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方法。 一、花旗银行 (一)管理体系 花旗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由一名副总裁直接负责全行范围内的风险管理,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最高的风险管理机构。 花旗银行将风险管理职能作为一个重要的职能独立于其他的经营部门之外,不受日常经营部门的影响,其风险管理框架尽可能覆盖广泛的各个经营领域,以及考虑到了全球经营业务的分散性。花旗银行的独立的风险管理者负责建立和实施风险管理策略和其部门内部的风险管理执行,同时也要保证其执行于花旗整体的风险管理标准相一致。花旗银行独立的风险管理者负责建立和实施风险管理策略和其部门内部的风险管理执行,同时也要保证其执行于花旗整体的风险管理标准相一致。 (二)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和方法 花旗银行在风险管理中采取一种“风险窗口”的管理方式,其中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状况分析和行业分析、风险敞口的评估和风险的处理三个部分。花旗银行在风险管理上非常重视将风险的管理程序提前,进行事前的风险管理,在分析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未来走势做出预测,从而制定相应的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策略,保证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 1.信用风险。花旗银行将信用风险分为消费者信用风险和公司信用风险两大类。风险管理的程序着重于公司层面的标准,以保证风险管理的统一性和全面性。 花旗银行在消费者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实行组合管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到组合内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和分散性,并且消费者信贷也是花旗银行整体信贷资产的很大部分,占据69%的份额。这些信贷资产也产生于成百上千的客户,无论是地域还是行业,都具有很强的分散性。 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也非常强调将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的程序进行结合,同时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并存在一个单独的中心,控制风险的相关性、风险头寸暴露程度、以及限额的制定和管理等。并且对整体的公司信用风险进行组合管理,提高对风险整体的认识。 2.市场风险。花旗市场风险的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一样,都是在企业层面展开,进行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并且保证风险管理从上至下的一致性。每一个业务部门都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市场风险管理机构,建立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限额管理、风险测量、风险控制等方面。 花旗银行将市场风险分为:非交易组合风险和交易组合风险两大类,并且采用不同的风险测量手段进行管理。非交易组合风险的风险测量主要通过ear(earnings—at—risk)和因素敏感性分析(factorsensitivity)技术进行。表1说明了美元收益率曲线上行或下移loobp,对花旗税前收益的影响。在未来一年里,如果收益率上升loobp,花旗的税前收益减少8.22亿美元,而下降loobp则税前收益上升9.69亿美元。 对于交易组合的风险管理,花旗银行主要通过因素敏感性分析、var(value—at—risk)、压力测试来进行。每一个交易组合也都有其相应的市场风险管框架体系,其中包含限额管理、测量和控制。 二、德意志银行 (一)管理体系 在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俘在一个专门的委员会风险小组(groupriskboard)对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负全部的责任,并且负责制定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框架。委员会风险小组实际i:就是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且由cro(chiefriskofifcer)领导一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中,不同的风险归一个统一的风险部门进行管理,而不像以前分别由不同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这样使得德意志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更加得心应手。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中,具体的将银行风险管理职能分为五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实施。这五个部分分别是:风险测量和报告、限额制定、风险识别、头寸管理和质量监督。 (二)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和方法 在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非常强调量化模型和研究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层正是根据量化的风险因素,对银行各个不同部门和风险种类进行风险额度的分配和管理。 1.风险分散化管理。德意志银行在风险量化度量中,不仅仅重视对各个风险单独类别的量化研究,同时更加注重对银行整体风险的研究,考虑各类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和独立性。在德意志银行,管理层以经济资本来度量业务风险因素的大小,同时考虑到不同风险的分散化作用。 经济资本是测量在一定程度的置信条件、一定的时期内可能遭受的损失。在德意志银行,置信程度为99.98%。其中,var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是德意志银行用来衡量经济资本,测量风险因素的一种手段: 2.信用风险管理。在信用风险管理方而,德意志银行由风险管理委员会最终确定银行的风险偏好,负责管理策略的执行,并且将信用风险与其他各种风险统一~管理、在量化信用风险方面,德意志银行采用标准风险成本法(standardriskcosts)和经济资本(economiccapita1)的方法进行度量。所谓标准风险成本是一种风险补偿率(riskpremium),是根据一年的历史数据所预测出来的由于违约所导致的损失所计算出来的。1999年,德意志银行信用风险暴露的标准风险成本为l0亿欧元,①这是由于信用风险补偿,银仃预计能够从信用风险资产中所产生的预期收益.另外,德意志银行通过经济资本的方法,将银行所面临的操作风险、国家风险、衍生具风险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度量,最终将各个风险进行综合分折,从而得出银行整体的风险状况。1999年l2月31日,德意志银行的整体风险的经济资本为151.6亿欧元。 三、大通银行 (一)管理体系 大通银行其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分为: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具体种类,并且在其各个经营部门中,分别设有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各个业务部门经营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并且各个风险管理委员会将风险管理报告向上提交给高层的经营管理部门和人员。 在大通银行的高层风险管理机构中,又具体分为两个风险管理组织: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投资银行风险管理。这两个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将传统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和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分别管理。大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构的设计具体情况见大通银行2004年年报。 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银行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的统一指导下完成各自的风险管理工作,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在整个银行的范围内独立实行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职能,并且直接向银行的董事会负责,向银行的最高管理层报告银行一定时期的整体的风险状况和应该采取的风险控制策略。 (二)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和方法 1.风险分散化管理。大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最主要的手段是风险分散化和控制。大通银行通过其广泛的经营范围,对银行自身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散化,并且对各种风险进行相应的组合管理,统一控制,统一分配风险额度,以达到全面控制银行风险的目的。正是由于实行了风险分散化的管理方法,大通银行的经济资本需求,在单个风险累加的基础上有显著的降低,使银行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到,大通银行通过风险分散化获得近20%的收益。大通银行总的经济资本需求是通过模型确定的,而这种预测是在风险分散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把通过风险分散化调整的资本需求与普通股权益相比较,以此来估计资本的利用效率。大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就是维持一个能支持企业增长的适当资本水平,并能为风险损失提供保护。 2风险度量技术。大通银行通过动态来测量内部和外部的对日常经营业务和银行头寸产生影响的因素,并识别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并且由经营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 在度量风险因素方面,大通银行采取综合采用多种风险测量技术的方法,其中包括:预期损失、未预期损失、var和压力测试等多种手段。并且定期的对银行风险测量的模型的假设参数进行检查,保证其正确反映银行的状况,减小模型风险的产生。同时,大通银行建立了相应的风险监视和控制政策机制,风险监测控制机制范围覆盖银行日常的所有的经营领域和业务,并且大通银行的风险报告体系涵盖了银行所有的经营业务,向管理层提供日、周、月的相应风险报告。 四、对外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分析 综合上面谈到的花旗、德意志、大通等外国主要商业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策略和方法,有以下三方面的认识。 第一,国际大银行在风险的量化度量方面比较成熟,能够较为准确地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度量,从而为银行的风险管理以及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和依据。在量化度量方面,国外商业银行在市场、信用和操作风险等方面,都在引入var(value—at—risk)的衡量方法,并利用var结果直观地反映银行可能面对的风险损失,而且在置信度的选择上,已经达到很高的要求,德意志银行的置信度选择在99.98%,已经超过巴赛尔委员会要求的99.9%的置信度,更高于可接受的行业标准95%的水平。这说明在风险管理水平上,国外较先进的银行对自身的要求是很高的,这种风险防范的高要求将确保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对风险损失的防范能力。 在利用var进行风险量化分析时,各银行主要采取三种方法:参数预测法(parametricestimation)、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simulation)和蒙特卡罗模拟法(momecarlosimulation)。参数预测法能很容易计算并得到较精确的结果,但是它的假设前提是正态分布,而且对于非线性组合将很难计算。历史模拟法的优点是没有分布假设而且很容易理解,但需要较长时期的历史数据而且只能用一个样本路径。蒙特卡罗模拟法的优点是在分布上约束很少,而且在精确度上能更好地控制,但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同时具有模型风险。 第二,国外商业银行采用整合风险的管理方法,考虑各类不同的风险以及同类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和分散性,使其能够更准确的把握银行整体的风险特征。对银行各类风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利用风险分散性来确定合理的经济需求已经使国外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最核心的内容。这也是现代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最前沿的问题。 在具体的模型技术应用上,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系函数方程(copulafunctions)和确定预期缺口(expectedshorftalallocation)来对经济资本需求进行整合,另一种是利用蒙特卡罗预测方法(montecralosimulation)整合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第三,国外商业银行在采用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框架时注重将风险管理决策层设在组织最高位置。在管理体系中,一般都设计了相对比较独立的最高风险管理机构,如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且直接向银行的最高层负责,使银行管理层更加客观的了解银行的风险状况。同时将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日常的经营业务结合起来,建立风险文化,强化风险意识,真正做到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探析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 摘要: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本文针对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的复杂性和子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对保险集团如何进行全面市场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 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 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的特征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针对两个账户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计量市场风险。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需计提资本金的市场风险包括以下风险: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不包含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银行子公司应当尽量对所计量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利率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加总,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的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在操作层面上,由于银行账户采用账面价值核算,而交易账户采用市场价值核算,因此常用的var方法主要集中于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衡量,而无法覆盖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后者往往使用敞口分析、缺口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加以补充。这样,在计量两大账户风险的方法上就出现了不能统一的局面。 银行子公司应对两个账户进行市场风险的统一管理。统一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有助于高级管理层准确衡量全行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割裂,则可能因统计口径、参数设置和计量方法的不一致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困难。银行账户的var 可用monte carlo模拟利率和汇率的未来变动,计算出银行账户在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可能损失,这在本质上与交易账户的计量是统一的,因而从技术上而言,统一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是可行的。 证券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是余额包销的风险,证券承销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将承销的股票全部销售出去,不能产生余额包销,而股票能否销售出去的核心在于股票发行定价。因此,证券承销业务事前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承销证券发行定价能力。另外也可对承销股票的var(ipo新股价格变化可用二级市场中行业相同、经营状况相同的公司的股价变动来反应)进行估算。 (二)证券投资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是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可采用以var限额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风险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宣布要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融资交易中,证券子公司可能会面临到期客户不能偿还融资款,甚至强行平仓后所得还不足偿还融资款的风险,即客户把损失风险转嫁给证券子公司。还有,证券子公司在动用自己的资金或者证券为投资者融资融券过程中,由于错误判断市场所引起的风险,即股票上涨误判为下跌融出资金,而股票下跌误判为上涨融出股票,也将直接对证券子公司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引入卖空机制后,估值偏高的机构重仓股也会存在下调的风险,抱团取暖的现象将大为减少,这些将增加证券子公司的自营业务难度和风险。 针对融资融券可能的市场风险,证券子公司应建立信用账户预警系统,对客户信用交易帐户的融资买入和质押股票的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控,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并且根据市场趋势调整融资融券的比例。 信托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2007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同时下发“关于信托公司过渡期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就是业内所谓的信托“新政”。《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 产投资。目前,信托子公司的自营业务有较大的比重在证券投资上,因此自营业务的实时监测就目前的自营业务的品种而言,反映的主要是证券投资的风险。 对于固有业务项下证券投资的市场风险及管理情况,信托子公司应对因股价、市场汇率、利率及其他价格因素变动而产生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值进行估算(即证券投资组合的var值),分析上述价格的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有些资金信托项目,资金信托计划中承诺通过调整管理费弥补投资者的利息风险,将投资者承受一定的利率风险附带转嫁到信托公司自身上,从而吸引投资者的,信托子公司对这类信托项目的利率风险的估算可采用利率风险var,计算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由于基准利率变动导致的管理费用的最大可能损失。 基金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基金投资的实际风险承担者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客户——基金投资者,而基金管理公司只是受托理财,作为报酬,基金投资者要支付管理费给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从集团层面来看,基金管理资产不纳入集团的市场风险资本限额汇总计算,对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属于指导建议层面,对其投资的市场风险进行动态测算与评估并给出指导意见。但对有些特殊类型的品种,则应测算其不能保本对基金公司造成的潜在损失,且应对其实施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严格动态监控。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要]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指对银行内部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由于其在风险管理能力和效率等方面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完善内部评级体系、统一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以从根本上提高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促进综合竞争实力的稳步上升。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体系(erm) 新巴塞尔协议 内部评级 风险管理文化 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涵义和特点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enterprise-wide eisk management,erm)是指由银行不同部门(或客户、产品)与不同风险类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不同组合所涵盖的各种风险。其核心理念是:对商业银行面临的所有风险做出连贯一致、准确和及时的度量;建立一种严密的程序以分析总风险在交易、资产组合和各种经营活动范围内是如何分布的,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合理配置资本(见图1)。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同于以往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在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上有以下特点: 1.分层管理。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其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呈现出一种分层设置、分层管理的特点,同时强调最高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在每一个基层的业务部门单位中,都设立相应的部门或者岗位,专项负责该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并将银行日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信息向上传递,一直到直接由董事会领导的风险管理委员会。 2.集中与分散兼顾。负责管理不同类型风险的部门最终要将风险状况向最高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报告,由此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划。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和有效性,风险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风险的综合管理规划和银行整体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全面风险管理将风险的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方式结合起来,以达到风险管理的最优化模式,提高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 3.风险管理事前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风险管理的事前化,对尚未完成的经营事件要进行风险的预测分析,这可使银行对风险因素的分析更加及时,也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来对其进行管理。 二、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业风险 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2004年6月出台的《新巴塞尔协议》用包含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全面风险框架替代了原来以信用风险为核心的监管模式。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外银行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将银行各种风险通盘考虑,提高管理效率。 首先,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提高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效率,提高银行的日常经营能力以及抗风险的能力,并从一个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风险事件对银行整体的影响,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银行的风险-收益分析的质量,并且对银行面临的风险因素在整体上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其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银行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配合,提高银行内部的标准化作业程序的建立,提高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能力,减少银行内部的经营成本。并有助于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 再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使银行能够向市场提供全面的风险信息,使得市场和投资人对银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能提高银行本身的信誉,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的优势(见表1)。 三、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银行业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对其业务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框架是以1988年旧资本协议为基础建立的,定量管理还只是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与头寸管理的简单匹配上;风险管理仍局限于信用风险管理;银行的风险管理主体不明确,缺乏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保障。这种孤立、片面、静止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树立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深化银行产权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加强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从国际大银行的经验来看,内部评级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为金融工具价格的决定提供重要依据; 作为提取坏账准备金及经济资本分配的基础; 为客户综合授信提供依据;为管理者风险决策提供参考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贷款五级分类法,这是建立内部评价系统的第一步,但是与先进的国际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方法、 评级结果的检验、 评级工作的组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评级级别的有限区分、风险揭示不足; 基础数据库储备不足,数据质量不高,缺乏规范性;评级结果运用有限等方面。因此,商业银行应尽快加强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扩大风险评价和分析的范围,对个体风险和组合风险都要做到连续监控和准确度量; 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有效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2.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以充足的历史数据和完善的数据处理系统为前提的。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有关违约概率、既定违约损失率和违约时风险暴露的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对于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国际同业的经验表明,大多数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建立过程中,70%~80%的精力消耗在数据清洗和数据结构整合方面①。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基础数据储备不足、来源渠道不一、财务数据不真实、数据形式缺乏规范性;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效率低下,缺乏稳定性,很多商业银行甚至还未建立起真正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研究的发展,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保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所有量化研究的数据需要。 3.培养信用风险管理的专业队伍。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具有深厚金融财务理论基础、数理基础和计算机技术的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最好将其分散化,以防止个别人才流失对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冲击。同时,还要注意对现有人员的定期培训和优化调整,从而确保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4.完善商业银行现代产权制度,改善内部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组织、技术、效率。加大力度完善银行的现代产权制度,引入良好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化建设,是保证银行风险管理制度长期稳定发展的最根本措施。当前,我国工、建、中、交四大行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当务之急是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引入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促进综合竞争实力的稳步上升。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全面开彼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基于权变理论的研究视角 论文关键词:风险管理 组织结构 设计 权变理论 论文摘要:wto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形势日益严峻,因此,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一个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对银行具有重要意义。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有效组织的设计取决于环境的特性,不存在一个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基于权变理论,我们通过考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环境因素,并借鉴国际先进模型和参考巴塞尔委员会有关规定,认为设计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遵循八大原则。 一、引言 2o06年12月l1日,按照“人世”承诺,五年过渡期结束,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外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剧烈。而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些国际活跃银行之所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长盛不衰,是因为这些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它们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革,为风险管理奠定了牢固的基石。而国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国际一流银行相比,差距明显,尚存在很多问题。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落后将带来竞争上的明显劣势,因为,落后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带来的是风险管理手段的落后,而风险的失控对银行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因此,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一个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对商业银行有效管理面临的各类风险,持续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国内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研究文献却相当缺乏,直到近几年才陆续有文章发表。但这些文献有的只针对管理某一类风险的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f李志刚,2003;蒋东明等,20o4;贾晓菁,2005;黄明喜,2005;刘永兵,2006);有的虽然着眼于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构建,却主要是从实务角度出发,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王雪梅,2005;李正旺等,2005)。本文基于权变理论的研究视角,对构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探索以期能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变革提供借鉴。 二、权变理论概述 权变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强调权变的理论和方法,即强调随机应变之意。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有效组织的设计取决于环境的特性。洛什在6o年代首次提出权变方法(conitngency-approach),其核心观点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依据企业所处内外环境随机应变,而不存在“普遍适用、一成不变或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代表人物之一卢森斯指出权变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数所对应的一种“if—then”函数关系。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环境是自变量变数,如组织外部的社会经济条件、内部环境等,对应“if”;而管理的模式、手段、技术,则是相应环境下的因变量变数,即“then”。特定的管理情境对应不同的管理方法,并且后者的有效性随前者的不同而变化。不存在既适应于特定环境而又能普遍应用于各种环境的最佳方法。 根据权变理论,组织结构按内外环境的特点来设计,可分成不同的结构模式。伍德沃德在其著作中指出,每种有类似目的和工艺技术的生产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模式和管理原则。伯恩斯和斯托克的研究认为:企业按照目标、任务、工艺和外部环境可分为“稳定型”和“适应型”两大基本类型。前者适宜采用“机械式”的组织形式——强调严格的组织规范、明确的任务、与权力对等的责任。后者则应采用强调权宜应变、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技能和经验的“有机式”组织形式。洛什和劳伦斯在前任研究基础上提出分类法,强调外界环境影响,用“分化”来表示一个企业适应于外部环境而划分为各个小单位的程度,“综合”或“整体化”来表示协作和管理的统一。比较而言,整体化程度(集权程度)适应于外部环境的企业往往较为成功。赫尔瑞格和斯洛坎则进一步按市场变化、工艺、产品特性等条件将集权程度分为四种模式:事业部制、矩阵结构模式、直线职能结构以及总店控制式。权变理论强调,在进行组织和管理时不存在一个最好的方法。分权并不一定比集权好;官僚机构也并不都坏;明确清楚的目标也不是总好;民主参与式的领导风格也可能不适合于某些环境;而严格的控制在某些时候也可能是适宜的。总而言之,这完全取决于很多相互作用的内部和外部的变量。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必须根据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具体情况而灵活选用,并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发展变化而随机应变。权变理论的最终目标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景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在一种环境条件下所运行的组织运作模式可能不适合另一种环境条件,不存在一个最佳的模式。 权变理论对商业银行组织设计的意义非常大。现代商业银行面l临的是一个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市场的风云变幻会迅速地影响客户的行为抉择,银行的经营方略必须不断调整,以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就要求银行的组织结构设计应符合这一基本要求。 三、基于权变理论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银行环境指的是存在于银行边界之外的并对银行具有潜在的或部分影响的所有因素,是环境中对银行敏感的和必须对生存做出反应的某些方面。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监管环境的变化。 1.市场环境变化。市场环境变化包括市场风险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环境变化两个方面。首先,从市场风险环境角度看,近年来,构成金融机构风险环境的三大风险变量——利率、汇率和股票价格已实现或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其波动性和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正在发生很大变化。其次,从市场竞争环境角度看,20o6年wto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由此而带来的国际竞争使得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环境的风险更大。这一方面是由于竞争必然导致市场创新,而创新又必然伴随着更大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显著差距,我国金融机构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被迫进入市场中风险较大的一些领域,尤其是风险承担难以得到充分回报的那部分市场,因而风险环境可能更加恶化。 2.监管环境变化。自2o世纪9o年代中期以来,风险监管成为西方各发达国家金融业监管的主流,主要表现在风险资本监管和风险监督检查两个方面。前者是基于资本约束风险承担和业务扩展的基本功能,以敏感反映金融机构风险承担和风险管理水平的监管资本要求来促进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后者则对金融机构识别、衡量、控制和检测风险的整个风险流程和组织架构提出监管要求并进行持续的监管检查。风险监管的发展突出反映在2004年出台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新协议使得“巴塞尔协议”作为风险的国际协议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它通过提高监管资本要求对银行风险的敏感性,并利用内部激励、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三种力量来促进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新协议覆盖了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反映了国际金融领域全面风险管理发展的需要。新协议首次将包括法律风险在内的由人员、系统和业务流程以及外部事件引致的操作风险纳入到资本要求框架,使得资本协议所覆盖的风险范围由1988年的信用风险和1996年的交易账户市场风险进一步扩展到金融机构全面风险。尽管我国宣布暂不实施新协议,但新协议毕竟是国际金融市场上重要的游戏规则,只要我们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竞争,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它的影响,甚至制约,在银行业全面开放的环境中更是如此。 总之,当前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wto过渡期已经结束,中外银行竞争渐趋白热化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代表的更加严格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基于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应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经验,并适当参考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问题的有关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为风险管理构建牢固的基石,尽快缩小与国际活跃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差距,以期与外资银行在竞争中一决高低。 (二)国际经验借鉴 根据组织设计理论,组织结构的整体设计包括三方面内容:需要完成的工作活动、报告关系、部门组合。一是规定的工作活动。设立部门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对组织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为了完成组织认为对其实现目标有价值的任务,往往需要设立特定的部门。二是报告关系。通常也称作指挥链,是一条连续的权力线,它将组织中所有的成员连接起来,并显示谁应该向哪位主管报告工作。三是部门组合方式。部门组合的方式包括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横向型以及网络型结构等,每种类型的结构都适用于不同的情景条件,满足不同的需要,都是帮助管理者改进组织效果的一种工具,其有效性如何取决于特定情景条件的要求。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巴塞尔委员会和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garp)和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模型或规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供我国商业银行借鉴。 1.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问题的相关规定。 巴塞尔委员会对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规定散落于委员会出台的几个文件之中,如1997年9月《利率风险管理规则》等,见表1.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有关规定侧重于操作层面,它把风险管理组织看作一个由不同子系统组成的有机系统,而每一个相关部门只是这个有机系统中的节点。因而,一个风险管理组织的有效与否既取决于每一个节点的正常运作,又取决于整个有机系统的健康运行。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强调职责清晰、权责明确。委员会特别强调要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个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制。这既包括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的明确权责分工,又包括具体的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监督部门独立的、明确的职责规定。在强调清晰的职责的同时,巴塞尔委员会还强调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审计机构之间要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2)强调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委员会将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看作一个由决策系统、信息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的有机体系。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完善与否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运作。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失灵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管理框架的失效。 (3)强调银行内部充分而有效的信息流动。委员会特别强调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进而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信息上报、信息下达以及内部信息的横向流动。一个正确的风险战略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能获得的信息是否充分。而风险战略能否被正确执行则受制于银行内部是否有一个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对于审计监督部门来讲,没有充分的信息就不能对风险管理部门的成效进行准确评估,很难找出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确保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充分理解其工作职责与责任,并保证相关信息能够传递给适当的工作人员,从而使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行。银行内部信息的顺畅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信息系统是否完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系统是有效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础和前提。 (4)强调对风险管理进行必要的监督。委员会认为银行业是一个动态的、快速变化的行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银行必须不断改进风险管理体系以保持其有效性而这就需要银行根据不断变动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的监督和评估。鉴于此,委员会突出强调银行内部应建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来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和监督,以确保风险管理战略得到贯彻落实,并对风险管理的成效作出独立的评估。’ 2.garp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模型及启示。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型是风险管理基础中的基础。garp在对传统的风险管理组织模型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一个改进模型(见图1)。 garp推崇的风险管理组织模型特别强调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强调了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一方面,突出了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强调了首席风险官对董事会的紧密责任关系。第二,强调了首席风险官对各种风险的统筹管理,各种风险管理部门(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的领导对首席风险官有直接的汇报线。第三,强调了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第四,强调了风险组合分析的重要性。从职责上来看,风险组合分析除了负责风险政策制定之外,还负责检查较差的风险问题以及对资产配置、风险调整性能测量或新产品进行分析。 从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garp所提议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正被越来越多的银行所接受,并被逐步印证。garp在设计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安排风险管理职责时遵循了三项原则,即稳健性、系统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 (1)稳健性。garp认为,风险管理框架的稳健性源自于它的简朴和自上而下的风险解决办法。风险管理系统一定要确保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才能实现稳健性。为此,风险管理系统不能过于复杂,系统愈复杂,信息的传递速度愈慢,信息失真的概率就愈大,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2)系统性。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绝非单纯的一个模型就可实现。它是一个融合了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方面因素的有机系统。因此,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与否除了取决于框架本身,还要受到基础设施和环境因素的制约。 (3)分散与集中相统一。garp认为,为了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应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这就是分散管理。与此同时,该组织又强调不同的风险管理部门最终都应直接向首席风险官负责,由首席风险官统筹规划,即实现风险的集中管理。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将各类风险控制好,而风险的集中管理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从而将风险策略与商业策略统一起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实现分散与集中的有机统一。 (三)设计原则 基于以上分析,一个有效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该涵盖银行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一切风险,能够识别银行面临的一切风险。 2.一致性原则。银行在构建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时,应确保其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为业务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和内部机制,而不是抑制业务的发展。 3.独立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风险管理职责的独立性、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独立于业务部门、独立的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但独立性原则并不排斥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权威性原则。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应具有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公正。 5.垂直管理原则。要求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要求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保证相关信息能够自上而下及时传递给适当的工作人员。 6.互通性原则。要求银行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信息上报、信息下达以及内部信息的横向流动。 7.程序性原则。要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当严格遵循事前授权审批、事中执行和事后审计监督三道程序。 8.分散与集中相统一原则。要求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应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与此同时,不同的风险管理部门最终都应直接向高层的首席风险官负责,由首席风险官统筹规划。 四、结语 组织结构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众多的影响因素,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进行详细论述,本文基于权变理论并借鉴国际先进模型和参考巴塞尔委员会有关规定,得出设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遵循的八大原则,为我国商业银行构建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提供一些借鉴。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根据权变理论,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银行的最佳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但不同的银行根据各自所面临的具体环境,并遵循文中提出的有关设计原则,总能构建一个最适合自身状况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正确的组织结构应能很好地适合银行的实际情况,保证银行能够有效运行,并充分控制各类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浅谈全面风险管理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 论文关键词: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风险、风险管理内涵进行阐述,接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及风险管理战略的进行了说明,然后从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任务、方法和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应对跨国银行挑战的结论,并提出实施策略。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概述 1.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间内存在的,可以测量的各种损失与人们预期的差异,具有客观性、偶然性、相对性、可测性和可控性。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一定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办法。风险管理的职能由以下要素组成:(1)任务确定;(2)风险评价;(3)风险控制;(4)风险融资;(5)计划管理。 2.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根据国际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分类方法,商业银行分险可分为以下几类: (1)资本不足风险——商业银行若没有足够的资本金抵补风险带来的损失,将引起挤兑风潮,甚至导致因资不抵债引起商业银行的倒闭。 (2)信用风险——借款者不偿还贷款或者不按照交易合同履行承诺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有市场/产品流动性与现金流/融资两种形式。 (4)n率风险——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波动通过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和资本收益等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5)市场风险——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会遭受损失的风险,其一个具体内容是外汇风险。 (6)自然与社会风险——由于自然因素或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以致不能归还贷款,造成商业银行的损失。 (7)操作风险——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失误、控制错误、欺诈及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包括:交易执行风险、欺诈和技术风险。 (8)法律风险——因法律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9)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3.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根据风险状况在机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资本配置,以及为达到上述目标而构建结构化的组织机制。风险管理战略必须围绕银行业务紧密开展,即:(1)业务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战略紧密结合,以保证银行的竞争优势和承担的风险一致;(2)风险管理过程的设计与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外部市场环境一致;(3)从风险管理角度考核分支机构业绩;(4)提高收益的质量和稳定性;(5)选择达到风险管理目标需要的恰当工具。 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分析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业务层次,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会平衡风险管理结构方面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前者如任务、职责、责任、政策、方法、控制和信息工具;后者如公司哲学、文化、培训、意识和如何加强有力的行为。基于这一认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个方面之间的融合。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应该遵循三项原则,即稳健性、系统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1)稳健性。风险管理系统一定要确保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才能实现稳健性。(2)系统性。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绝非单纯的一个模型就可实现。它是一个融合了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方面因素的有机系统。(3)分散与集中相统一。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将各类风险控制好。而风险的集中管理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险,从而将风险策略与商业策略统一起来。 2.全面风险管理任务 全面风险管理的任务包括以下六项:(1)把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结合起来,确保企业在预测并分散风险方面的优势;(2)建立易于公司组织内部的理解、实施的风险管理过程;(3)合理安排人员、组织指导和风险行为,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4)对各类风险进行理性划分,合理反映公司商业策略和外部市场环境所对应的风险;(5)建立一个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的风险和行为的衡量系统,实现个人行为与企业商业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的统一;(6)创造强化的组织意识并关注改善受益的质量和持续性,提高风险承受的能力。 3.全面风险管理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是通过建立将各种风险一体化分析的方法和模型,考虑各种风险的相关性,从整体上去反映风险的状况。例如,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是基于信用风险,其后,金融机构内部模型的var方法与资本配置又以市场风险为基础,而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就是通过建立模型,用综合的方法来对这两种风险和其他所有相关的风险统一分析,使监管机构对资本的要求与银行本身对资本的要求和配置一体化,优化银行风险与资本管理。 风险分析一体化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单独估算各种风险的评估程序的不必要的重复,有助于确保风险分析结果互相一致,可以用来处理包含了种种风险的新的混合金融工具。关于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要求对不同的风险按照流动性程度排列,既考虑到这些风险之间的共同方面,也考虑它们的差异。 4.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无处不在,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虽然,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决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各级管理层、各个业务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机构,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并对风险管理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董事会下设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管理层必须执行。 三、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 2004年6月正式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称新资本协议)中贯穿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鼓励更多地改善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正规化、系统化地进行风险管理,以此达到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不执行新资本协议。但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是必然趋势。 1.制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 把握“五创新”的基本原则,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规划的:一是金融制度的创新。通过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增加银行资本金,有效地提高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主要通过建立以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有效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督的分离,从机构设置上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三是业务流程创新。采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var风险价值法,识别和度量风险,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有效增强识别、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科技手段创新。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科技手段创新,已成为银行高效稳健运转的基础和融人现代社会的前提。 2.建立风险评级模型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由于在企业财务欺诈现象严重、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产品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著、道德风险异常严重等因素影响下,许多数学模型一时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还难以发挥其功效。如何深刻理解中国的金融风险,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评级模型,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银行系统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为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3.完善内控机制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人手。在内控体系设计思路上,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即不再以传统的风险分类为管理对象,而是以过程为控制对象,在业务和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在对风险的控制上,针对绝大部分风险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情况,将控制的重点放在操作风险上,研究人事风险控制的方法与策略,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人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把操作风险和风险管理职责,落实到机构、部门和个人。 4.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应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风险管理的需要。注重开发和使用市场风险管理系统。要多渠道收集和积累各项业务交易数据;引入先进的分析方法,如动态敏感度分析、蒙特卡洛模拟以及系统仿真等技术;提供风险管理的依据,如设定风险限额。加强对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高级计量法的研究,争取尽快达到符合标准法的要求,努力提高操作风险计量能力,以加快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 5.国际化分散信用资产 信用资产的国际分散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组合的信用风险,尽管不同国家之间的信用相关具有不稳定和变化的特点,但研究表明它们之间从未有过系统性的正相关。这使得信用资产的国际化分散成为构建最优信用组合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一些银行已经开始了国际化进程,但还需要在信用资产组合的分散上有意识地选择与我国信用周期相关程度较低的国家、行业和客户,充分利用国际信用分散的优势,实现最优的全行信用组合。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论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 内容摘要: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本文针对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的复杂性和子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对保险集团如何进行全面市场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 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的特征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针对两个账户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计量市场风险。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需计提资本金的市场风险包括以下风险: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不包含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银行子公司应当尽量对所计量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利率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加总,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的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在操作层面上,由于银行账户采用账面价值核算,而交易账户采用市场价值核算,因此常用的var方法主要集中于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衡量,而无法覆盖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后者往往使用敞口分析、缺口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加以补充。这样,在计量两大账户风险的方法上就出现了不能统一的局面。 银行子公司应对两个账户进行市场风险的统一管理。统一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有助于高级管理层准确衡量全行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割裂,则可能因统计口径、参数设置和计量方法的不一致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困难。银行账户的var可用monte carlo模拟利率和汇率的未来变动,计算出银行账户在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可能损失,这在本质上与交易账户的计量是统一的,因而从技术上而言,统一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是可行的。 证券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是余额包销的风险,证券承销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将承销的股票全部销售出去,不能产生余额包销,而股票能否销售出去的核心在于股票发行定价。因此,证券承销业务事前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承销证券发行定价能力。另外也可对承销股票的var(ipo新股价格变化可用二级市场中行业相同、经营状况相同的公司的股价变动来反应)进行估算。 (二)证券投资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是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可采用以var限额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风险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宣布要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融资交易中,证券子公司可能会面临到期客户不能偿还融资款,甚至强行平仓后所得还不足偿还融资款的风险,即客户把损失风险转嫁给证券子公司。还有,证券子公司在动用自己的资金或者证券为投资者融资融券过程中,由于错误判断市场所引起的风险,即股票上涨误判为下跌融出资金,而股票下跌误判为上涨融出股票,也将直接对证券子公司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引入卖空机制后,估值偏高的机构重仓股也会存在下调的风险,抱团取暖的现象将大为减少,这些将增加证券子公司的自营业务难度和风险。 针对融资融券可能的市场风险,证券子公司应建立信用账户预警系统,对客户信用交易帐户的融资买入和质押股票的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控,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并且根据市场趋势调整融资融券的比例。 信托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2007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同时下发“关于信托公司过渡期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就是业内所谓的信托“新政”。《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目前,信托子公司的自营业务有较大的比重在证券投资上,因此自营业务的实时监测就目前的自营业务的品种而言,反映的主要是证券投资的风险。 对于固有业务项下证券投资的市场风险及管理情况,信托子公司应对因股价、市场汇率、利率及其他价格因素变动而产生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值进行估算(即证券投资组合的var值),分析上述价格的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有些资金信托项目,资金信托计划中承诺通过调整管理费弥补投资者的利息风险,将投资者承受一定的利率风险附带转嫁到信托公司自身上,从而吸引投资者的,信托子公司对这类信托项目的利率风险的估算可采用利率风险var,计算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由于基准利率变动导致的管理费用的最大可能损失。 基金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基金投资的实际风险承担者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客户——基金投资者,而基金管理公司只是受托理财,作为报酬,基金投资者要支付管理费给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从集团层面来看,基金管理资产不纳入集团的市场风险资本限额汇总计算,对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属于指导建议层面,对其投资的市场风险进行动态测算与评估并给出指导意见。但对有些特殊类型的品种,则应测算其不能保本对基金公司造成的潜在损失,且应对其实施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严格动态监控。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业在2006年12月11日的全面对外开放,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了。而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无疑能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并促使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在阐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主要框架 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监管和风险管理的规定更为全面和复杂,其主要建立在3大支柱的基础上: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对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仍是新资本协议的基础。新协议保留了旧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构成的定义和资本充足率8%的规定,即银行的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构成,其相对于加权风险资产的资本充足率应为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应至少为4%。但与旧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不同,新协议以明确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取代传统计算公式中笼统的“风险资产”的概念,这较之旧协议拓宽了监管视野,从而使资本充足率的估算更具有风险敏感性,更能反映银行资产所面临的真实风险状况,有利于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在具体风险的计量方法上,新协议也对旧协议的方法作了完善和发展,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提出了不同的计量方法。 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具体包括二大原则。原则一:银行应具备一整套程序,用于评估与其风险轮廓相适应的总体资本水平,并制定保持资本水平的战略。原则二:监管当局应检查和评价银行内部资本充足率的评估情况及其战略,监测并确保银行监管资本比率的能力。若对检查结果不满意,监管当局应采取适当的监管措施。 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银行业的整体水平、以及银行发展的软件和硬件水准等,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尽管我国银监会基于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宣布不在2006年底实施新资本协议,但毫无疑问,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此,我国银行业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2.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状况会面临较大的压力 至2005年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部分都超过了8%,核心资本充足率大部分也超过了4%,不良贷款率也多数控制在了5%以下。至2005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5.13%,比上年提高3.82%,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监管要求的城市商业银行从2005年初的18家增加到36家;平均不良贷款率为7.73%,较2004年年末下降3.96%,比5年前降低了近30个百分点。从上可以看出,我国银行资产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在新资本协议下,虽然规定资本充足率仍维持在8%的水平上,但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作了重大调整。具体来说,新协议将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纳入资本计算中,增强了资本的风险敏感度,这就意味着保持更高的监管资本水平,也就是增加了公式的分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会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这样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一旦实施新资本协议就会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较为明显,从而使得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问题更加严峻。 2.2现有状况难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 当前,我国对于银行风险资产以及资本充足的监管,主要是考虑信用风险,基本上没有考虑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波动将更为频繁,利率风险日渐凸现。银行业务操作环节的不断增多,技术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同时也相应增大了操作风险。因此,要真实反映银行风险状况,就必须考虑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我国银行必须由单一信用风险管理转向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如果不能对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很好的管理,就会加大银行的风险程度,势必要求配置更高水平的资本金。实行全面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实行统一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需要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展统一协调的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也无论是从外部还是内部来说都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如全面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外部信用评级制度不发达、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风险模型难以建立等等,从而难以实现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 3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启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宣布不在2006年实施新协议,而是继续实施原协议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然而我们并非固守原协议一成不变,新协议代表了银行业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我们应以其为契机,借鉴国际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做出积极的探索,为新协议的实施创造条件。 3.1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资本充足率 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有以下两个途径:①“分母对策”,即降低加权风险总资产,包括缩小资产总规模或者降低风险资产权数。降低加权风险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银行的市场份额,使银行的竞争力下降,进而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安排风险资产结构,压缩不良资产规模,扩大优质资产比重,从而降低风险资产权数,促进银行稳健经营。②“分子对策”,即增加资本,包括增加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财政资金注入;从自身内部积累资金;发行长期次级债券;从股票市场上募集资金等。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筹集、增补资本金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看,在其他增补资本金渠道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上市筹资来壮大实力,提高资本充足率显然是银行的必然选择。近一两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定,股市发展状况良好,吸引了国内外的大规模的资金流入,这为我国银行的上市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多家银行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通过股份制改革在国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募集了大量的资金,大大提高了其资本充足率,这对其它非上市商业银行无疑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3.2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 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①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性银行的内部评级法,充分借助国内外专业评级机构的技术力量,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设计与内部评级相匹配的新的贷款流程和贷款组织架构,从而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②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的组织架构体系,确保各机构间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建立和健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我国期货公司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 一、期货公司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底将全面开放金融市场。期货市场,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下,从2003年开始,逐渐从“冰封期”回暖,开始进入快车道。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对期货市场的积极影响可谓巨大。在“国九条”的指引下,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认可。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更是提出“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稳步发展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大力发展期货市场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中长期重大战略决策,这使社会各界对期货的误解开始消除,正确认识和利用期货市场已成为共识。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商品期货相关品种的需求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商品价格大幅度波动,要求通过期市避险保值的企业越来越多,资金量也越来越大。而且近十年没有推出新品种的期货市场,在2004年,就推出了棉花、玉米、燃料油三个新品种。市场容量小、人气低迷一直是中国期货市场的一个问题,诸多企业和投资者由于缺乏足够的期货品种只能“望期”兴叹,期市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2004年期货品种大规模“扩军”,为中国期货市场带来更多的投资渠道,也给未来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现如今,我国期货公司180余家,数量过多,基本上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竞争状态;期货公司经营规模小,组织形式单一,从事着单一的期货业务,经营手段雷同,彼此之间毫无区别,没有创新,没有个性,分工与协作程度较低,只是在狭窄的业务空间低水平竞争;期货行业的恶性竞争使得大部分市场份额掌握在少数期货公司手中,市场越来越集中到排名前列的公司,他们的盈利能力大大超过其他期货公司,排名靠后的期货公司只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瓜分极少的市场份额。 同时,在这两年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期货市场的风险事件频繁发生。2004年,嘉陵期货公司挪用巨额客户保证金;寰宇期货公司客户“爆仓”,发生结算危机;中航油(新加坡)因总经理陈九霖的期权投机交易产生巨额亏损5.5亿美元以致破产清算;2005年,海口万汇期货公司高管携款潜逃。这些风险事件再次给期货市场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有了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期货市场无序发展带来的巨大的风险和负面效应的教训,政府部门加紧了防范期货市场风险,建立和完善期货市场监管体系的研究。而这也是一直以来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具有成熟期货市场的国家所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即以整个期货市场体系为研究对象,注重立法、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市场体系中监管部门、交易所、结算所、行业协会、经纪公司、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关系。但如果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期货经纪公司,在几乎所有的期货市场的风险事件中都是作为主角出现的。期货经纪公司,作为国家批准的期货中介,是期货市场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连接期货市场和广大投资者的桥梁。一旦期货经纪公司发生风险,最先被波及的就是在期货经纪公司开户交易的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如此一来,将引发广泛的社会效应,给经济发展增加不稳定因素。因此,以期货经纪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引发风险的原因,从企业战略高度研究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期货经纪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国期货公司风险来源和分类 期货公司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大类。系统性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抗拒的特点。非系统性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具有特殊性和可回避、可消除的特点。其中,系统性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性风险和法律风险。 1.市场风险。就是金融资产和负债与自身价值随着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损益变化的风险。对于我国期货经纪公司而言,主要是指公司的客户所交易和持有的期货合约头寸随着合约价格波动而产生亏损的风险。目前,我国的期货公司还只能从事单一的期货业务。但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加入wto后与西方大型期货经纪商竞争的需要,我国将逐步放宽国内期货公司的经营范围,允许一部分规模较大、规范经营、业绩良好的期货公司开展国外期货品种、自营、基金等业务。那时,期货公司的市场风险范围将扩大,包括公司自营交易的期货头寸风险、公司投资其他金融领域资产的风险、公司客户持有的国内和国外期货合约头寸的风险等。 2.政策风险。期货经纪公司作为期货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经济调控、行业法律法规的变化和发展等都会对期货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我国政府对证券和期货行业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方针,证券行业是“在发展中规范”,期货行业是“规范中发展”。对于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国家实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另外,随着我国金融立法的健全、期货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期货公司的经营将更加规范,一大批管理不规范的小型期货公司将被迫退出期货行业。 3.信用风险。是指交易的一方或双方不愿意或无法履行合约的责任所产生的风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期货市场盲目发展时期,由于信用风险而导致的期货风险事件层出不穷,许多期货公司都因此而蒙受巨大损失。和信用风险经常联系在一起的另外一个词语是“逼仓”。逼仓是指在一个期货品种上,交易一方利用自己的资金或仓单优势累计建立大量头寸,主导市场行情向单边运动,导致另一方不断亏损,最终不得不斩仓的交易行为。逼仓是投机者通过人为地制造信用风险而获取不正当的高额利润的方式。由此而引发的信用风险将进一步导致期货公司客户大量流失、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因为诉讼而产生的法律风险。更为严重的是,期货交易所将因此失去信誉,市场秩序被破坏,被逼仓的品种将长时间陷入冷清甚至退出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2004年7月合约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多头5月份多逼空后,天胶品种沉寂了将近两年时间,直至2006年交易所连续推出优惠政策后才又逐渐活跃起来。 4.流动性风险。期货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于市场不活跃,价格不连续,交易不能按现行价格进行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受市场状况的影响,又可把它归入市场风险。我们这里所说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期货公司无力满足现金流动的要求,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日常的运营和客户交易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极端行情时由于客户持仓比例过高而爆仓最后连累公司损失大量自有资金或期货公司因为非法自营在期货交易中损失大量资金。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在期货市场治理整顿后取消了期货公司自营业务。 5.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失误、控制错误、欺诈及人为因素等造成潜在的损失。从广义上说,操作风险存在于公司日常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对期货公司而言,操作风险主要存在于市场开发部门、交易部门、客户服务部门和财务部门。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和客户接触、为客户服务,由于期货投资所特有的保证金制度、双向交易制度和每日结算制度,这些工作环节经常牵涉客户的资金调度、交易确认、风险提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操作风险,进而演变成期货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鉴于操作环节的重要性和具体性,下面将针对这些部门的风险点作一说明。 市场开发部门的主要风险点:a、市场开发人员采用过于夸大的宣传语言和手法开发客户和随意承诺客户所可能引起的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b、客户资金合法性引起的法律风险;c、市场开发人员没有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办事,给公司和客户带来的风险。 交易和风险部门的主要风险点:a、下单员敲错单产生的风险;b、下单员忘记给通过电话交易的客户录音而导致客户对交易结果不承认产生的风险;c、客户持仓风险过高,风险部门强行斩仓后客户不承认交易结果可能产生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d、未及时发现客户持仓和交易风险,客户交易账户穿仓,使公司资产蒙受损失的风险;e、因机器设备故障、服务器故障、网络故障而导致交易状态异常或客户无法交易所造成的风险。 客户服务部门的主要风险点:a、开户时未按照期货法规规定对客户作期货交易风险提示;b、不规范操作,非公司备案的开户人员开户,未仔细核对客户资料、签字、公章等有效性或因粗心导致开户合同书不完善等引发的风险;c、客服人员对客户文本、语音资料保存不当产生的风险。d、客户交易结算单未按时签署和返还产生的法律风险。 结算和财务部门的主要风险点:a、客户保证金比率设置过小,行情波动较大时客户保证金账户出现穿仓,或保证金比例设置过大,客户无法充分运用资金交易而导致客户流失的风险;b、客户保证金账户出入金办理不及时或发生错误;c、客户交易保证金管理和监督出现问题,影响客户交易产生的风险;d、因网络或其他问题引起结算、财务数据错误所产生的风险;e、财务系统内部管理缺陷和漏洞可能导致资金风险和法律风险。 6.法律风险。由于公司不规范运作、操纵市场、内部交易等或者由公司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引发的公司和客户或其他法律主体之间的诉讼风险。一旦公司陷入诉讼,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公司信誉都将受到极大损害,客户也会大量流失。 上述的这些风险并不是单独的和孤立的,而是经常相互交叉、相互转化的,因此只有建立起完善和动态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达到最好的风险防范效果。 三、构建完备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发展和完善。2004年9月,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ttee,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正式文本。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共同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共同实施”,强调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观点,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风险管理中有相应的位置和职责。 2.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持续地流动在企业内部。不是静态的某个东西或单独的活动,要把风险管理内置于企业日常运作和控制中,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 3.为企业的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个: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4.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控制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它们来源于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过程整合在一起。 5.风险管理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风险管理的新观念。要求从企业层面总体把握分散于各层次和各部门的风险暴露,充分考虑各部门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统筹考虑风险对策,制定更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 四、我国期货经纪公司完善风险管理的措施 1.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才能使公司的董事会和领导层制订出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案,才能使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过程运行流畅。鉴于我国期货公司目前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董事会机构虚置,监事会形同虚设,缺乏科学的经理层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信息披露制度落后等问题,我们应该:优化股权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设立科学合理的经理层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强期货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期货公司财务和其他信息披露制度。 2.严格遵循监管要求的净资本水平,达到合理的资本充足率。2004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督促期货公司实施稳健的财务政策。这套体系的建立对我国期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对期货公司来说,有利于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有利于经营者及时了解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实现真正的动态管理;有利于分清公司自有资金和客户保证金,实现期货客户保证金封闭运行管理;使有实力的期货公司更大更强,为下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及国际大型期货经纪商竞争做准备。 3.明确岗位职责,针对每一业务环节设置标准操作流程,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点预先制定应急方案,强化风险和稽核部门的作用,加强日常工作中的监督和控制。期货公司中最多也是最广泛存在的潜在风险是操作性风险。因此,把各项工作、业务流程化和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4.借鉴国内外其他金融机构的经验,引用国际先进的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对于期货公司来说,市场风险的管理是重中之重。目前广泛应用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和投资领域的var(value at risk)技术会对我国期货公司管理市场风险有很大的帮助。var是一种计量金融行业市场风险的工具,适用于复杂的投资组合,用来说明杠杆作用和分散效果。更重要的是var的透明性,一个var数值就能让公司的领导层非常清楚风险的大小。期货公司运用此项工具能时刻掌握公司客户持仓的整体风险大小,及时对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出反应。 5.加强公司间合作,发展行业自律性组织,建立健全期货从业人员的认证、考核、培训体系,设立严格的期货高管人员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加强行业管理。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人”。所以我们要“以人为本”,加强期货业协会、期货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的作用,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期货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行业道德素质。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考 [摘要]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银行业经营多元化和风险复杂化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而产生的,而且已逐步成为 现代 银行业 金融 机构谋求持续 发展 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本文拟以 农村 信用社为例,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一粗浅的探析。 [关键词]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 农村信用社 一、农村信用社加快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向现代化银行改革过渡的需要。目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正在由“深化改革试点”全面转入“深入实施和攻坚”阶段,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向现代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迈进。建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农村信用社要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就必须适应银行业改革的大势所趋,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改革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模式,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特别是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农村金融市场已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一枝独秀”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只有不断引入现代金融管理理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市场多元化的竞争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获取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手段,是否能够妥善控制和化解风险,直接决定经营发展的成败。随着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农村信用社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只有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对经营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从而保持稳健经营、稳步发展。 (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仅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标准不断提高,且正在加快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接轨,以敦促农村信用社不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既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现实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创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融合现代金融 企业 的管理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是金融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新风险管理理念,着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鉴于以往农村信用社因风险管理不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 历史 教训,农村信用社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思想意识,正确把握审慎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坚持以风险管理为总抓手,把风险防控观念贯彻到全部工作和各个环节的始终,真正突出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和首要位置。二是实现风险管理的“三个转变”。首先,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事后风险化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思想转变;其次,在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上,要由信用风险为重点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性风险等多种风险并重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理念转变;第三,在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上,要由单一的区域,分散的岗位和片面的专业向不留死角、不出空白、不遗漏洞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转变。三是抓住高管人员这一关键环节。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必须从管理层抓起,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带头树立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思想理念,引导和带领广大员工将全面风险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改善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一是加快理顺行业管理体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 农村 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权责明确、 科学 规范的行业管理体系,理顺各级农村信用社的责权利关系,整合资源优势,为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体制保证。二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结合规范完善县联社法人治理,进一步明确理(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职责,落实责任,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理(董)事会要合理拟定全面风险管理的规划,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并对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监事会检查和调研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并确保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经营环节出现的各种风险。 (三)筑牢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夯实内控基础,结合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管理现状,至少应筑牢“三道防线”。一是制度防线。按照“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的原则,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岗位操作流程、规范业务行为为重点,结合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组织干部员工认真学习掌握各项制度规定和操作要求,狠抓制度执行和落实,构筑起风险防范的制度防线。二是检查防线。按照“全覆盖、细检查、高频率”的总体要求,采取自查、检查、抽查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各项业务、各个岗位和各个环节的检查力度和频率,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和问题漏洞,超前采取控制和化解措施,将问题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三是控制防线。把握风险关口前移的原则,加快建立完善风险预警监测体系,对经营管理中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和监测,查找风险点,强化薄弱点,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不断改进经营管理,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推动风险状况不断改善。 (四)夯实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全面风险管理是国际先进 金融 机构风险管理 发展 的新趋势,农村信用社要立足现状,加快基础建设,为不断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人才、技术、机制支撑。一是加快培育和造就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风险管理的目标、策略、制度和方法等最终都要靠人来确立执行和不断创新。因此,人是风险管理的主体,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农村信用社在大力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的同时,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建设一支专业化、高层次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为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奠定人才基础。二是加强信息科技和 网络 建设。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需要建立集中化的数据库,采用规范的风险评估技术,建立一整套风险计量、评估、决策体系和管理程序,而这些都离不开信息网络应用技术和 电子 化设施。因此,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加快信息科技建设步伐,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加快自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可操作性。三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和实施风险管理的目标激励机制,加强对各级管理层、各专业管理部门以及基层主管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管理成效的考核和监督。四是切实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深入开展干部员工思想 政治 教育 ,强化职业道德培训,大力弘扬 企业 精神,加强系统内党风廉政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违纪行为,促使干部员工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执业道德水准,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浅探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 摘要: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本文针对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的复杂性和子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对保险集团如何进行全面市场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 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 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的特征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针对两个账户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计量市场风险。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需计提资本金的市场风险包括以下风险: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不包含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银行子公司应当尽量对所计量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利率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加总,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的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在操作层面上,由于银行账户采用账面价值核算,而交易账户采用市场价值核算,因此常用的var方法主要集中于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衡量,而无法覆盖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后者往往使用敞口分析、缺口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加以补充。这样,在计量两大账户风险的方法上就出现了不能统一的局面。 银行子公司应对两个账户进行市场风险的统一管理。统一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有助于高级管理层准确衡量全行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割裂,则可能因统计口径、参数设置和计量方法的不一致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困难。银行账户的var可用monte carlo模拟利率和汇率的未来变动,计算出银行账户在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可能损失,这在本质上与交易账户的计量是统一的,因而从技术上而言,统一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是可行的。 证券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是余额包销的风险,证券承销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将承销的股票全部销售出去,不能产生余额包销,而股票能否销售出去的核心在于股票发行定价。因此,证券承销业务事前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承销证券发行定价能力。另外也可对承销股票的var(ipo新股价格变化可用二级市场中行业相同、经营状况相同的公司的股价变动来反应)进行估算。 (二)证券投资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是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可采用以var限额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风险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宣布要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融资交易中,证券子公司可能会面临到期客户不能偿还融资款,甚至强行平仓后所得还不足偿还融资款的风险,即客户把损失风险转嫁给证券子公司。还有,证券子公司在动用自己的资金或者证券为投资者融资融券过程中,由于错误判断市场所引起的风险,即股票上涨误判为下跌融出资金,而股票下跌误判为上涨融出股票,也将直接对证券子公司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引入卖空机制后,估值偏高的机构重仓股也会存在下调的风险,抱团取暖的现象将大为减少,这些将增加证券子公司的自营业务难度和风险。 针对融资融券可能的市场风险,证券子公司应建立信用账户预警系统,对客户信用交易帐户的融资买入和质押股票的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控,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并且根据市场趋势调整融资融券的比例。 信托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2007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同时下发“关于信托公司过渡期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就是业内所谓的信托“新政”。《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目前,信托子公司的自营业务有较大的比重在证券投资上,因此自营业务的实时监测就目前的自营业务的品种而言,反映的主要是证券投资的风险。 对于固有业务项下证券投资的市场风险及管理情况,信托子公司应对因股价、市场汇 率、利率及其他价格因素变动而产生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值进行估算(即证券投资组合的var值),分析上述价格的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有些资金信托项目,资金信托计划中承诺通过调整管理费弥补投资者的利息风险,将投资者承受一定的利率风险附带转嫁到信托公司自身上,从而吸引投资者的,信托子公司对这类信托项目的利率风险的估算可采用利率风险var,计算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由于基准利率变动导致的管理费用的最大可能损失。 基金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基金投资的实际风险承担者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客户——基金投资者,而基金管理公司只是受托理财,作为报酬,基金投资者要支付管理费给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从集团层面来看,基金管理资产不纳入集团的市场风险资本限额汇总计算,对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属于指导建议层面,对其投资的市场风险进行动态测算与评估并给出指导意见。但对有些特殊类型的品种,则应测算其不能保本对基金公司造成的潜在损失,且应对其实施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严格动态监控。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谈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 摘要: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本文针对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的复杂性和子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对保险集团如何进行全面市场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 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 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的特征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针对两个账户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计量市场风险。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需计提资本金的市场风险包括以下风险: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不包含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银行子公司应当尽量对所计量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利率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加总,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的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在操作层面上,由于银行账户采用账面价值核算,而交易账户采用市场价值核算,因此常用的var方法主要集中于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衡量,而无法覆盖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后者往往使用敞口分析、缺口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加以补充。这样,在计量两大账户风险的方法上就出现了不能统一的局面。 银行子公司应对两个账户进行市场风险的统一管理。统一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有助于高级管理层准确衡量全行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割裂,则可能因统计口径、参数设置和计量方法的不一致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困难。银行账户的var 可用monte carlo模拟利率和汇率的未来变动,计算出银行账户在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可能损失,这在本质上与交易账户的计量是统一的,因而从技术上而言,统一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是可行的。 证券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是余额包销的风险,证券承销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将承销的股票全部销售出去,不能产生余额包销,而股票能否销售出去的核心在于股票发行定价。因此,证券承销业务事前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承销证券发行定价能力。另外也可对承销股票的var(ipo新股价格变化可用二级市场中行业相同、经营状况相同的公司的股价变动来反应)进行估算。 (二)证券投资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是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可采用以var限额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风险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宣布要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融资交易中,证券子公司可能会面临到期客户不能偿还融资款,甚至强行平仓后所得还不足偿还融资款的风险,即客户把损失风险转嫁给证券子公司。还有,证券子公司在动用自己的资金或者证券为投资者融资融券过程中,由于错误判断市场所引起的风险,即股票上涨误判为下跌融出资金,而股票下跌误判为上涨融出股票,也将直接对证券子公司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引入卖空机制后,估值偏高的机构重仓股也会存在下调的风险,抱团取暖的现象将大为减少,这些将增加证券子公司的自营业务难度和风险。 针对融资融券可能的市场风险,证券子公司应建立信用账户预警系统,对客户信用交易帐户的融资买入和质押股票的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控,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并且根据市场趋势调整融资融券的比例。 信托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2007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同时下发“关于信托公司过渡期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就是业内所谓的信托“新政”。《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目前,信托子公司的自营业务有 较大的比重在证券投资上,因此自营业务的实时监测就目前的自营业务的品种而言,反映的主要是证券投资的风险。 对于固有业务项下证券投资的市场风险及管理情况,信托子公司应对因股价、市场汇率、利率及其他价格因素变动而产生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值进行估算(即证券投资组合的var值),分析上述价格的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有些资金信托项目,资金信托计划中承诺通过调整管理费弥补投资者的利息风险,将投资者承受一定的利率风险附带转嫁到信托公司自身上,从而吸引投资者的,信托子公司对这类信托项目的利率风险的估算可采用利率风险var,计算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由于基准利率变动导致的管理费用的最大可能损失。 基金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基金投资的实际风险承担者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客户——基金投资者,而基金管理公司只是受托理财,作为报酬,基金投资者要支付管理费给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从集团层面来看,基金管理资产不纳入集团的市场风险资本限额汇总计算,对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属于指导建议层面,对其投资的市场风险进行动态测算与评估并给出指导意见。但对有些特殊类型的品种,则应测算其不能保本对基金公司造成的潜在损失,且应对其实施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严格动态监控。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浅析 摘要: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的一种资本流通与跳跃经济,其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极具风险的经济模式,而且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风险普遍存在。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意识薄弱,信息缺乏,管理手段和方法较国外企业而言相对比较落后,这使企业在如今国际化的竞争形势下,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而且能够减少企业损失、增加企业效益以及提升企业价值。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策略 在当今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化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国际间和区域间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流动日益加快,进而使得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当今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目标的实现,而且一招不慎很有可能从根本上摧毁企业。因此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要使我国企业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进而实现掌握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将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各企业就必须要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人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都普遍较为落后,存在着大量类似于美国安然事件的丑闻。例如我国的手机企业天语,天语手机崛起于“山寨机”,而后通过发展成功转为我国手机生产的“正规军”。在2007年,天语手机的销量一度达到高峰,1700万部的年出货量直逼当时在中国市场称雄的诺基亚,成为国产手机的领导者,但仅仅时隔八年之后,2015年年末,一则关于天语手机员工放假、工资暂时停发,强制成立合资公司变相裁员的报道便预示着这个曾经的国产手机王牌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再比如具有58年历史的老牌卫浴企业——湖南国维,近期在国际和国内诸多压力的影响下,已经陷入资金链断层、停产、倒闭的困局。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我国企业必须重视和重新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且这种要求已经越来越紧迫。而对于我国有关政府部门而言,早已在2006年便开始了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积极尝试,例如国资委所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使我国企业第一次有了自己可遵守的、全面和权威的风险管理框架。从“指引”中可见我国政府部门对于风险管理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但我国仍未出台一部专门针对私人企业的系统的风险管理指引。因此,我国私企应该在借鉴《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大前提下,广泛学习与借鉴国外的先进制度并结合我国私企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而建立一个适合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从而提高我国私人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策略 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要提高我国私人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应该以战略性风险、经营性风险、财务性风险及其他风险这四个主要的风险类别四个主要风险类别为着力点,主要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一)提高企业的战略性发展眼光 提高企业的战略性发展眼光,就是要求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要以一种超前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发展问题,不局限于眼下的发展成就,而要在现今的发展情况下,敏锐的抓住市场发展的趋势,争取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以我国的手机品牌小米为例,在小米刚开始步入市场时,仅仅是一个手机制造企业,在市场的占额远远逊色于国外的三星、苹果等品牌,但由于雷军及其经营团队,敏锐的察觉到了“智能化”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于是小米在发展战略上便把“智能化”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继续以手机生产为主业,在此基础上研发例如手机的配件——蓝牙耳机和充电宝、航拍设备、平衡车等一系列产品,从而实现了小米市场份额的大幅上升。 (二)提高企业经营的风险意识 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主要是要求制定合理的风险评估制度以及风险预估机制,不仅仅要看到眼前可能的风险,而且要考虑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就比如曾经的“天府可乐”,“天府可乐”曾经在饮料市场中独领风骚,特别是在西南市场,可以说是老一辈人记忆中的味道。但在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国家品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强势入驻,国内饮料市场发生巨变,但“天府可乐”仍旧依仗着曾经的国企光环和品牌历史,未意识到可能的风险,最终导致销声敛迹。尽管近年来又希望凭借“回忆”重新打响品牌,但终究无力回天。 (三)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法律法规的明文要求。目前,国家相继出台了《会计法》、《预算法》、《审计法》等一些列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规范,这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一个明确的要求。而且随着大量企业因为财务管理不善进而导致企业破产的消息传出,每一个清醒的企业经营者都应该对于自身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与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进而促进自身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四)加强对于其他风险的应对能力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需要面对安全风险、诉讼风险等其他各方面的风险。而对于每一个企业而言,要完整的规避这一风险都应该提前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规避制度。以诉讼风险为例,企业应该培养或引进专门的法律人才或者同某一具体的法律服务机构达成合作关系,进而使企业在进行每一步的经营发展之前,都能充分的考虑是否合法,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合理,即使诉讼发生了,也能够保障对企业没有太大的影响。 作者:李文步 单位:新投华瀛石油化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论文 一、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Mille(r1992)就国际贸易中的问题首次提出了整合风险管理的概念,并给出了风险的一体化框架,不仅分析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等多种风险,而且还分析了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且需要建立整合风险管理应对这些风险。Miccolisetal.(1998,2000)认为,企业应当综合考虑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及控制,集中利用企业的风险管理资源。Nottinghametal(.2002)认为,每个企业应该设计一套适合自身企业的风险集成框架,依据自己的实践,对组织的核心资源进行整合。姜虹(2006)提出了集成风险管理以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为运行载体,以财务、技术和人文为导向,构建机构化、网络化的风险管理系统,以达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郑雪平(2010)对集成风险管理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分析了集成风险管理的理论依据,并详细阐述了企业集成风险管理的实施要素以及具体的实施路线。王清刚等(2013)在COSO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基础上,提出风险智能管理框架的新思想,将风险管理与企业目标及价值创造联系起来,认为风险管理是一项全面系统的企业管理职能,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完整框架。不仅学术界关注全面风险管理,不少专业团体与组织等也陆续各自的风险管理框架。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简称GARP)提出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包括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部分,并辅之它们之间的融合。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认为风险管理包括环境扫描、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集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七个紧密联系的步骤。COSO委员会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整体风险管理的过程以及实施的要点,是全面风险管理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提出了由风险管理目标、要素和主体构成的三维矩阵全面风险管理框架。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五个步骤。2009年,中国的第一个风险管理标准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及定义、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过程和风险管理的实施等方面作出规范。总的来说,上述研究和指导框架都提到了“全面”的本质理念是集成风险,但是没有具体阐述怎么集成。集成的内涵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集成主体创造性地对集成单元(要素)进行优化并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关系)构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集成体),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集成体的整体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加有效地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的过程。因此,本文依据集成的内涵给出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详细阐述运用“集成”集约管理企业复杂多变的风险。 二、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 依据企业集团规模大、布局广、法人多、层级多、业务多、风险复杂多样等实际特点和国内外取得的成果,构建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它由两部分构成———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集成平面和贯穿整个集团的风险管理系统———要素子系统、过程子系统和目标子系统,其中过程子系统是三维空间。 (一)风险管理集成平面 风险管理集成平面代表了企业集团管理风险的集成方式———风险垂直集成方式和风险水平集成方式,二者组成一个二维集成平面。风险管理集成平面上有企业集团组成单位、风险和风险管理系统。企业集团组成单位的层级性和平级性是集成方式的依据,层级性为风险垂直集成方式提供依据;平级性为风险水平集成方式提供依据。风险是集成的对象,风险通过集成组成一个有机的集成风险体。集成为风险管理系统提供管理的集成思想,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风险垂直集成方式是企业集团从集团的最低层级———所有业务单元的风险集成开始,层级递进扩大风险集成范围,将集团面临的一般风险和特有风险不断纳入到已有的风险集成范围内。风险集成范围逐渐扩大,从所有业务单元的风险集成,到所有部门的风险集成,再到所有子公司的风险集成,最后到集团的风险集成,企业集团的所有风险都被集成进来,完成集团的风险垂直集成。在垂直集成风险方式中,集成风险的范围是层级递进扩张的,低层级的集成范围包含在所有高层级的集成范围里。风险水平集成方式是企业集团从同一层级具有相同上级的所有组成单位进行风险集成,是一种平级或水平的风险集成。集团层级包含若干个子公司的风险集成,每个子公司的风险集成又包括若干个部门的风险集成,每个部门的风险集成又包括若干个业务单元的风险集成,从具有相同上级的最低层级的所有业务单元的风险集成开始,不断纳入到更高一级的风险集成框架里,直到对所有子公司的风险进行集成,最终完成集团的风险全面集成。由于集团特有的风险存在,不论是风险垂直集成方式还是风险水平集成方式,集团都应该结合当前风险管理重点和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从某种重大风险集成开始,再逐步扩展到全面风险的集成,而没有必要必须进行全面风险的集成。 (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系统是由要素子系统、过程子系统和目标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都体现集成思想。要素子系统是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的基石,由主体、组织、制度、文化、信息系统等风险管理的基础条件要素构成,保障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过程子系统是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的神经中枢,接受风险管理信息传入,集成加工消息,然后传出信息,并且分类储存信息。它是风险管理信息加工的核心,包括风险管理过程、价值和知识三个维度。其中,过程维是指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包括风险偏好、风险分析、风险决策、风险控制、监督改进五个循环过程;价值维是指衡量风险管理活动创造的价值;知识维是指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的风险管理经验、技术。目标子系统是风险管理的方向,是风险管理达到的目的,它由安全、协同、责任、发展、战略五个目标构成。下面对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详述: 1.要素子系统 要素子系统是整个系统构建的基础,为过程系统和目标系统提供支持和保障,过程系统和目标系统受到要素系统的约束和限制。它由主体、组织、制度、文化和信息等子系统组成。主体是实现集成风险管理目标的人员。主体不仅实现本层级水平方向的风险目标,还要实现集团垂直方向的风险目标。组织是风险管理的层级和机构,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是企业集团风险管理得以有效开展的组织保障,体现了集团垂直性的风险管理组织和本层级水平性的风险管理组织。制度是保障企业集团风险集成管理正常运行的制度基础,是由企业集团垂直的标准的内部风险制度体系、子公司水平的特色的内部风险制度体系和外部监管风险制度体系构成。风险文化是企业集团企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世界观。风险文化通过集团垂直一致标准和本层级水平特色的两种风险管理意识组成,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保驾护航。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风险管理系统提供风险管理信息技术支持,是集成风险管理实施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各部门之间无限沟通的桥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集成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把企业集团各系统无缝集成对接,打破各系统的信息孤岛,实现风险管理集成的全覆盖和风险信息共享。 2.过程子系统 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的过程子系统是由过程维、价值维、知识维三个维度构成。它是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实现的核心和技术关键,是实现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知识维是过程维和价值维的工具,价值维是过程维和知识维的纽带,过程维是价值维和知识维的基础。 (1)过程维 过程维包括风险偏好、风险分析、风险决策、风险控制和监督改进五个过程,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活动链,而是不断进行循环,构成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风险偏好是依据监管要求和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目标,设置多维度的统一的集团风险限额,然后把统一的风险限额从集团层层分解到子公司、部门、业务单元,并且保证各层级风险暴露超过设定水平时及时报告上一层级。制定风险偏好时,风险偏好从业务单元层层垂直集成到集团。在此基础上,集团制定统一的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风险分析是以风险管理目标为方向,以风险偏好为界限,多角度识别、分析和集成风险,不仅识别和分析潜在的复杂多样的各类风险,还要集成风险,把集团的所有重大风险都纳入到分析的范围,通过风险集成结果,实现风险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升风险的管理价值。风险分析不仅借助一般风险的分析方法,还要借助Copula函数等集成分析方法。风险决策是依据风险分析结果、风险资源、风险管理目标等约束条件,以风险管理价值为目标函数,求出符合条件的、优化的、集约的、实际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不仅利用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抵消风险损失,还要利用风险叠加放大作用管理风险源头,防止风险放大带来的损失。风险控制是依据风险决策策略,相应责任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风险,保障企业集团的经营活动正常进行。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避免风险策略、控制风险策略、分散风险策略、中和风险策略、承担风险策略和转移风险策略。监督改进是及时跟踪风险集成管理过程,并根据监督结果、价值维分析的结果和变化的环境对风险管理进行改进和提升。它是风险集成管理的最后环节,也是下次风险集成管理的开始。企业集团在运用以上五个过程的时候,从集团整体角度出发,通过风险集成,集约优化风险管理资源,有效控制风险,使风险管理创造价值。 (2)价值维 价值维是通过构建风险价值评价模型,衡量风险管理的价值,动态评价风险管理过程,为过程维反馈风险管理改进的方向,为知识维提供风险的管理知识和技能。风险价值模型包含三个子价值模型———风险管理能力价值模型、风险管理效益价值模型和风险管理协同价值模型,从能力、效益、协同三个角度衡量风险管理的价值,运用线性回归、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它为企业集团的风险、投资、发展和战略等提供决策指导,升华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价值。 (3)知识维 知识维是指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获取风险管理知识和掌握风险管理技能的过程。知识维不仅学习吸收外面的风险管理理论、经验和技术,还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新经验和新技术。它是开放的、包容的、递增的、共享的。知识维不只注重单体风险的知识,更要注重集成技术的知识。从企业集团全局来看,风险管理知识是标准的、统一的、共享的、全面的,适用于每个组成部分;从企业集团部分来看,风险管理知识是共性和特性共存,特性为共性服务。总之,价值维为风险管理知识维提供采纳标准,哪些风险管理知识需要吸收,哪些需要放弃;价值维也为风险管理过程维指明前进的方向,防止过程维不作为。知识维为过程维和价值维提供工具百宝箱;过程维是知识维不断递增的源泉,也是价值维存在的充分条件。 3.目标子系统 目标子系统是风险管理达到的目的,是对所有组成单位和员工完成风险管理工作评价的依据,是过程子系统管理风险的风向标,也是构建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它的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分为安全目标、协同目标、责任目标、发展目标和战略目标。目标具有层次性,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安全目标、协同目标、责任目标、发展目标和战略目标。只有实现了低层次目标才能实现高层次目标。安全是整个目标系统的基石,它要求遵循法律、法规和准则,使企业资产保值和增值。协同目标是协调员工、部门、子(分)公司、股东、投资者、债权者、客户、相关政府机关、所在地的社区等的利益关系,保障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责任目标是企业集团实现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不仅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还要担负起社会进步的重任。发展目标是在一定时期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目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世界一流”的企业和人类进步的高层次目标。目标具有现实性、清晰性和明确性,是能够实现的,不能脱离现实的客观性;目标的具体内容是明白确定的,每个员工都能清楚理解自己的风险管理职责,不能晦涩难懂。目标具有集成性和分解性。企业集团内部目标是一致的,不能相互抵触。组成单位的目标是由集团的总目标层层分解而来,反过来,制定企业集团的目标的依据是组成单位的目标层层集成而来的结果。 三、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实践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集团如何应用本文的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呢?下面以声誉风险为例说明企业集团声誉风险水平集成的具体实施方法。依照此方法,在声誉风险集成的基础上,不断纳入其他所有风险,完成全面风险的集成。全面风险管理集成的具体实施过程,从风险偏好步骤开始,经过风险分析步骤、风险决策步骤、风险控制步骤,最后是监督改进步骤,然后又回到风险偏好,进入下一循环过程。每一个步骤都要分析风险价值和积累风险知识。下面是具体实施过程: 1.确定风险偏好。 以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的五大风险管理目标为依据,结合集团声誉风险实际偏好情况———负面事件、外部事件(例如本行业的其他企业发生声誉风险事件,本企业集团的声誉也下降)、利益相关者等满意度的当前水平,制定集团的风险偏好目标;然后把风险限额层层细化到具体部门/业务单元。 2.风险分析。 这里以水平集成为例来说明。从业务单元开始,识别、分析本业务单元的声誉风险,然后把同一上级的业务单元的声誉风险水平集成到上级部门,依次类推,直到把所有子公司声誉风险水平集成到集团,得到集团的集成声誉风险。集团的集成声誉风险不是各子公司的声誉风险的简单相加。例如,集团内部客户不满意事件经过水平集成后得到内部解决,集团声誉风险损失被抵消;尽管风险限额可以接受一个子公司的1件负面事件,但是,如果有6个子公司都发生相同的1件负面事件,那么此事件可能导致集团发生特有风险———风险积聚。此类负面事件经过水平集成后,风险积聚被纳入到风险集成的范围,集团声誉风险损失被放大。 3.风险决策。 依据风险分析的结果、风险限额和集 团资源,找出使得风险管理价值最优且实际的风险管理策略,充分发挥集团协调优势,让风险管理创造价值。例如,集团内部客户不满意事件选择中和风险策略;引发风险积聚的负面事件选择控制风险策略。 4.风险控制。 依据风险决策分析的结果,由集团监督相应单位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使风险得到控制。例如,集团内部客户不满意事件由业务部门采取中和风险策略控制风险;引发风险积聚的负面事件由宣传室采取控制风险策略控制风险。 5.监督改进。 监督声誉风险集成管理过程中的执行情况、遇到的困难和变化的环境,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例如,目前集团对外部事件不能应急,通过监督改进,如果未来发生类似外部事件,集团立即公开信息,使公众确信本集团不会发生此类事件,避免声誉风险带来的损失。 6.风险管理价值。 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都要分析风险管理的价值,让风险管理为企业集团带来价值,从价值中不断改进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过程也是不断积累风险经验、提炼知识的过程,在集团内部共享风险知识,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让风险知识为企业带来价值。 四、结论 “全面风险管理”是以集成方式为纽带,把风险管理要素、过程、价值、知识和目标有机联系起来的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适合企业集团日益复杂的动态开放的系统。它不仅能够洞察风险之间复杂的关系,还能洞察企业集团特有的风险,为集团全面、集约、有效控制风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它的过程维从过程、价值和知识三个维度相互支持风险管理的智能化,使得企业集团能够较精确地、集约地、协调地管理日益复杂的风险、提升风险管理的价值、丰富风险管理的知识。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五大目标指明了风险管理的方向。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充分发挥合力作用,构筑起防范风险的防线,抵御风险的攻击。期望以上研究能够给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司马则茜 程莎 单位: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化工大学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内部审计下全面风险管理审计研究 【摘要】根据当前国内外各企业发展与竞争的形势,在不久的将来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必将成为使企业得以良好生存与发展之关键。本文针对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实质与特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如何准确设立风险管理审计的审计目标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风险审计 一个企业的管理机制是否在进行具有实际效果的运行,往往反映在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效果上,换而言之,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将一个企业管理机制中所存在的漏洞进行及时的发现与反馈,从而使企业对其自身漏洞进行及时的弥补并对其管理机制加以及时完善。然而就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一个企业若想得以生存与发展就必然需要对其自身在大环境中的竞争与发展进行战略性部署,然而战略性发展过程中必然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将企业的这部分风险把控在可控范围内与如何对这部分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与预防便成为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何为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工作实质与工作特点 若想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工作实质进行透彻的了解,首先要从真正意义上理解“风险”一词的含义,所谓风险并不是人们口中常指的在未来时间所要发生的不好的结果,而其真正含义是对于事件结果偏离所期望值程度的一种有效衡量,因此根据这一理论,COSO将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理解为,在该企业发展过程中将要出现而尚未出现的,会对企业发展过程与目标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的发生可能性,由此将对于企业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规划入企业内部管理的工作范畴。 (一)关于其工作实质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内部审计部门对其战略发展风险所做的良好的管理与预控工作,是使该企业的运营效率得以有效提升以及企业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对于我国当前的大多数企业而言,其首要任务便是将其内部审计部门的传统工作思路进行及时有效的突破与改良,使其脱离传统审计工作思路的束缚,将工作中心逐渐向企业的战略风险管理与预控工作方面进行偏移[1]。根据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所指出的相关理念,企业通常将其内部审计部门对于风险管理审计部分工作的工作范畴规划为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审计与评估,然而着眼于我国当前企业发展现状,这种理念与规划是较为片面的,当前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应当是在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关审计人员对企业整体风险体系进行全面而透彻的了解的情况下,对企业可控制部分风险进行相应的管理与评价,并对企业所面临的不可控部分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与评估,而后设计有效的方案将该风险尽量降至可控制范围内。 (二)关于其工作特点 关于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性质,其实就是在对于传统审计管理工作的优点进行完全汲取的基础上,将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范畴拓展为针对企业整体风险进行审计与管理,因此相较于传统审计工作而言,如今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在工作特点上也有所拓展与改进,其中较为主要的工作特点包括:加大对审计对象的相关运营模式与发展规划的关注力度;在审计工作进展过程中将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观念进行充分有效的渗透;加大对风险的预测与评估力度从而使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得以及时有效的控制与管理等。 二.如何准确设立风险管理审计的审计目标 (一)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进行准确的评价与估算 当前形势下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根据对于相关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设立规范与业内专业权威的文章报道的分析与思考,来判断自身所在企业是否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与需求,在符合相关规定的条件下对自身的风险管理框架进行了合理准确的建立,于此之后将原有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框架与后续所建立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进行有机的结合,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范畴拓宽到企业的战略管理层面,将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上升为企业的战略性发展风险,从而使企业的战略风险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的及时发现、预测、评估、管理以及控制等工作程序得以良好的把控与降低,是企业对于整体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更加有力度且有效率[2]。通过对COSO所指出的相关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原则与规范的严格遵循与执行,企业原有的发展战略层面风险与其不断变换更新的运营决策风险都将得到合理有效的初级管理,而且相较于企业原有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框架而言,企业的风险控制管理框架对于企业的战略性发展目标具有更高层次多角度的支持与协调,并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准确预测与全方位具体评价予以了加大力度在重视,对可控制范围内的风险进行加大管理与把控力度,对暂时不可控制的风险进行及时的发现与评估,并通过有效对策与手段尽量将其降至可控制范围内,而后加以管理与把控,因此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工作重心在于将企业的运营风险与战略层面风险进行透彻全面的分析与了解,并对二者的关键因素加以周密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得以早日实现。 (二)对企业所面临的不可控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 提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概念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企业所面临的不可控制风险或者控制无效风险得以有针对效果的管理与审计,因此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不同于企业原有的将工作重心安放于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传统风险审计工作,其审计内容与审计重点对企业的相关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相关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对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进行准确合理的评价,将企业的原有风险范围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规范,其还要将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中所存在的漏洞之处进行严苛的分析与评价,从而检验出企业所需要面临的不可控制风险,进而根据分析与评价内容向企业管理层进行汇报与提议,使企业管理层对面临的不可控风险进行直接有效的管理,与此同时,在审计过程中将企业对于风险的管理体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地发现与完善,从而使企业内部的原有风险尽量降至最低甚至得以消除,而后在企业运营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对企业的运营风险以及战略风险进行测试、评估与控制,是企业得以更加健康的运营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当前国内外各企业发展与竞争的形势,在不久的将来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必将成为使企业得以良好生存与发展之关键,因此企业应当提早对其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得以继续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周乾维 单位: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
应急物流论文: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管制 一、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不充分。理论界对于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的研究还不是特别深入,对于应急物流来说,属于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系统,包含物流的组织、物流的指挥、物资的筹备、物资的运输、构建应急中心等,在构建相关物流体系中,理论研究缺少针对性,主要表现是:第一,应急物流的组织与指挥体系研究不充足;第二,在应急物资管理体系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物资管理方面;第三,关于应急物流信息管理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2.实际构建缺陷。由于在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方面的研究还不是特别深入,构建的时间也不是特别长,导致在整个运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物流链,货物在运输,以及装卸的时候没有满足整体性的需求。而且受到信息技术的限制,导致性能单一,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不高,根本没有办法满足相关需求。一部分企业在信息领域的发展程度不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物流行业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如果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达不到要求,企业与顾客就很难实现高效率的对接。加上应急物流的信息不够通畅,导致物资人员运输不及时,分配不合理;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救灾工作的进展。 二、构建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措施 在构建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方面,要加大理论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构建应急物流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要根据相应的理论研究,加强实践,找出构建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物流基础设备主要包括储备物资设施、物流信息网络等,这些基础设施构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保证应急物流运作的开展。因此,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提高通讯网络的畅通性,有利于建设灾害预警机制。 2.合理储备资源,做好物资管理。自然灾害发生之后,要根据预防预警的具体要求来对灾害的类型进行判断,之后对预警的类别进行细分,包括灾害的起始时间,影响的范围等,对于灾区的房屋损失状况,人员伤亡状况,需要物资运输的状况进行评估,为赈灾物资物流运输提供评估的数据依据,组建救灾物流指挥部,要把应急物流处理方案公布出来。积极整合应急物资资源,帮助调动各个地区的资源,这样就方便资源更快速地调配到灾区。除此之外,可以对物资进行分层次的管理,保证救灾物资能很快地分配到最需要物资的地区。 3.制定合理的机制,提高组织能力。应急物流有效运作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建立相应的物流应急机制。完整的应急物流除了包括物资的供应、物资的调度、物资的协调等,还包括建立相应的政府指挥中心,用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证机制的合理实施,要提高部门组织指挥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协调物资供应状况。 4.完善应急物流系统,结合实际制定应急物流预案。根据我们国家的人口分布状况,以及经济主体的分布状况可以对应急物流体系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三个级别:一个是国际级别的应急物流系统,一个是区域应急系统,一个是县级应急系统。就国家级别的应急物流系统来说。要做好整体布局和规划,区域和县级应急物流系统就需要从某一个局部作为出发点,从而提高物流系统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制定物流应急预案的时候,要结合各个地区的具体经济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预案。这样在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就能很好地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调配。 三、结论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就决定了建立一个相应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合理储备资源,做好物资管理、制定合理的机制,提高组织能力、完善应急物流系统,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为和谐社会构建增添一份力量。 作者:李春哲单位:唐山市交通运输局 应急物流论文: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及保障机制 编者按: 本文主要从引言,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结束语几个方面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及保障机制研究进行阐述,其中,引言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进行讲述,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从应急物流的特点、管理要求进行讲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从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文化损失进行讲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从技术保障、物资经费保障、通信与交通保障、法律保障、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进行讲述,结束语从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进行讲述。本文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及保障机制有着参考指导的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社会调查,结合近期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介绍了应急物流的概念、特点、管理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及防范的意义,探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保障机制及应注意的事项;说明了应急物流管理对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指出了我国今后应该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做到科学预警,有效防范。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一、引言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探讨和学习,以及对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关注,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每个国家都应努力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高度准确及时的预警,人员物资快速响应,随时到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对严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处理,显示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等不够完善的一面。应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比如日本、台湾地区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应急物流论文: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管理 一、引言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 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 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 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 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 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 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探讨和学习,以及对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关注,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每个国家都应努力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高度准确及时的预警,人员物资快速响应,随时到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对严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处理,显示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等不够完善的一面。应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比如日本、台湾地区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应急物流论文:应急物流网点布局设计思索 人类社会无论发展到怎样发达的阶段,突发的“天灾与人祸”总是不可避免。像2003年的“非典”、2008年南方大雪灾与5.12汶川大地震、2009年甲型HINI流感病毒的大爆发与北方特大雪灾之类的一些突发事件,都逐渐暴露出我国对应急管理能力的不足,构建一个较为完备的突发应急条件下的物流系统,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需求。应急系统中应急服务设施点的分布结构对于有效实施应急物流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合理的应急服务网点布局对整个区域应急资源的配置和应急物资的调度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应急物流系统建设的基础性问题便是应急服务网络节点的最优布局的确定。 1长株潭应急物流节点现状分析 1.1长株潭物流中心建设规划 ①长沙:根据2007年长沙市商务局所公布的《长沙市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05-2020)》[1],长沙市将形成现代物流发展重点区域、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三个层次的空间布局结构,全市共规划大型综合物流配送中心1处,专业物流区3个。其中主要的物流园区有金霞物流中心(大型综合物流配送中心)、长株潭专业物流区、岳麓医药物流区、一力专业物流区、星沙专业物流区。②湘潭:根据2008年湘潭市商务局所公布的《湘潭市市域现代物流结点空间布局规划》[2],湘潭市规划建设2个物流园区、10个物流中心,9个物流配送中心,9个专业批发市场。形成湘潭市以依托水运、公路运输为主的依托电机、冶金、医药、林产品、农产品等产业优势,侧重建设矿石、钢材、林产品、农产品等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其中,两个物流园区主要是九华物流园(综合性省级物流园)、双马物流园(专业性市级物流园)。③株洲:根据2009年株洲市振幅门户网站公布的《株洲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3],规划在荷塘组团的大丰地区、清水塘片区的喻家坪地区和枫溪组团的七斗冲地区建设三个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其中大丰地区和喻家坪地区为面向中南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物资集散中心和大型货物集散市场结合大丰、喻家坪、七斗冲物流配送中心统一规划建设;一般性生活资料集散中心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布置。 1.2长株潭规划建设的物流中心布局存在的问题 1.2.1长株潭缺乏一体化的物流中心 为实施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战略,长株潭各方面产业的发展都在不断加快,这就要求物流服务业需要加大发展,需要发展与铁路、航空、内陆口岸相关联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需要建设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标准的城市物流中心,建设更多更先进的企业或社会化配送中心。从而更好的为长株潭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条件和较高的发展,促进长株潭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1.2.2缺乏应急物流系统网络关键节点 要确保救灾物资能够快速高效的送到需求人员的手中,就需要应急物流系统网络的关键节点分布较为广泛,涵盖范围更多。而长株潭目前有大量的乡镇区域还没有较为快捷方便的运输方式,其规划建立的物流中心也大多都在市区附近,无法及时将物资配送到灾民的手中,不能满足应急物流系统的要求。 2株潭应急物流网络关键节点设计 2.1布局思路 对于应急物流系统网络关键节点的布局,主要是定性定量方法相结合进行的,即先在给定的大区域范围内,运用定性方法粗略选定一些点作为关键节点的备选节点,然后运用定量的模型及方法,结合具体的数据和算法求解出理论上的一些较为理想的“最优”节点作为此布局的关键节点,最后,再将定性与定量两种方式相结合,综合该区域的具体实际情况,确定该区域关键节点的布局。 2.2模型建立 ①定性分析。依照长株潭的发展现状、地理位置分布及将来的布局结构和各城市物流中心的规划,可以定性分析出目前长株潭的应急物流节点的配送中心还需要建立四个,在每个区域的重心位置建立一个应急物流配送中心,主要负责周围乡镇区域需求点的应急物资的配送。该四个区域具体划分见表1。②改进的欧几里德选址模型人口是对物资需求多少的最主要因素,为应急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具体影响程度反映到各需求点的权重上,鉴于此,该应急物流系统中的配送中心的选址模型为:则该(ai,bi)即为所要求解的配送中心的坐标。否则,需继续计算出dji并返回到步骤(2)式继续下去,直到同时满足(4)和(5)式迭代计算才停止。3模型求解根据表1中的长株潭应急配送中心区域划分,用google地球对各区域内的需求点进行卫星定位得出各需求点的经纬度,然后将其转化为该点的二维坐标,配送中心选址模型(1)式中的权重ωi,主要依据该需求区域的人口数量来确定,即有:ωi=WiW(6)式(6)中,Wi为第i个需求点的人口数,W为整个区域的人口总数。查阅湖南省2009年年鉴得出各乡镇需求点的人口数量,并根据(6)式中权重的求解方法确定出各需求点的权重。根据各需求点的坐标和权重,结合(1)、(2)和(3)式,采用迭代的方法对四个区域的配送中心的坐标位置进行求解。通过数据计算,解出第Ⅰ、Ⅱ、Ⅲ、Ⅳ区域配送中心坐标位置并换算成经纬度(表2)。3新建节点布局效益分析①应急节点所覆盖的范围更为广泛,方便救灾物资的普及和发放。该节点布局彻底改变了长株潭地区只有市区位置才设有物流节点的状况,这就使得大部分农村和乡镇地区更靠近应急物流中心,即使是离市区很远的乡镇地区也能获得救灾物资,从而体现该布局的设计富有人性化。②应急节点更靠近物资需求量较大的地区,方便物资快速到达需求点。 模型中采用了改进的欧几里德选址模型充分考虑了人口这一重要影响因素,并将其作为权重反映到模型中,这样求解出配送中心的位置更靠近人口密集的需求点,使得从这些配送中心送达到这些地区的较多物资更加快捷方便,符合实际要求。③充分考虑了长株潭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利用现在及未来规划建设的城市物流中心的资源,使得这些一般的物流中心既可以在一般情况下正常运作和盈利,又能够在灾害出现时及时响应并提供有效的物资支援,充分发挥了它们的物资储备和调度、运输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应急物流论文:应急物流种类以及应对举措 一、应急物流的概念及分类 所谓应急物流,就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SARS和禽流感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还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灾害,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急需大量的应急物资,而应急物流保障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显现出来,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但应急物流又与普通物流不同,普通物流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变为纯消费行为,只考虑物流效率的实现。应急物流可以简单地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两种。非军事应急物流还可以细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应急物流又可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应急物流的“应急”二字本身带有一定的军事色彩,但应急物流并不等同于军事物流。军事物流的指令性比较强,尤其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始终把军事利益放在首位。而应急物流系统则应该以社会利益为牵引,服务的对象是受灾地区的人民,这两者的目标、服务对象是不同的。应急物流一般具有突发性、弱经济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 二、当前应急物流保障面临的问题 (一)保障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各地(市)虽然都建立有相应的物流应急机构,但现行体制不尽合理。如交通管理机构只对本地(市)交通道路、运输专业人员和运输机具的数量质量等情况有个大概了解和掌握,但没有对辖区所属专业人员、器材物资、运输机具进行区分配置和组建交通运输保障力量,更没有明确战时任务和实施战时保障计划,导致了应急保障能力不强。 (二)指挥体系不完善 应急物流保障,往往同时涉及部队与地方,这种军民共同参与的保障力量,在组织指挥上存在者很多问题。当前,部队不仅内部没有建立绝对权威的组织指挥机构,而且外部也没有建立军地联合的指挥体系,造成了应急物流交通运输的联系渠道不畅,多头指挥,各自为战,责任不明。特别是公路应急输送和空运应急输送的组织指挥,没有明确指挥部门的职能,军交部门又无法独自唱主角,因而,极易造成军令不畅,政令不通,严重制约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 (三)运载工具不先进 受经济发展状况制约,无论军队还是地方,当前的主要运输方式仍然是陆上运输。而应急物流的应急特性,要求时间必须最短,运距必须最近。然而,由于通常情况下物流成本按照海运、铁运、汽运、空运的顺序递增,受客观条件限制,长期以来,国内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以铁路和公路为主进行物资输送的局面。即便是在应急条件下,受经济条件制约,某些地区甚至也只能采取公路输送的方式组织物流运作。这种物流运载的区域间不平衡性,给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交通道路欠发达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区,尤其是在某些山区、边区、老区,“出门靠腿、运输靠背”的落后局面仍然存在,在这样经济落后的地区,一旦出现应急、突发事件,组织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无疑将会需要高昂的成本支出。 三、应急物流体系建立的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指挥体系 应急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专门的专业知识作支撑来进行指挥控制,否则,将不利于发挥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在处置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中,应当从制度安排的高度,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专家辅助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即构建一套科学的决策流程和指挥机制,使得各级行政领导在应急物流决策活动中,能够充分吸纳物流专家的意见,在必要的时候由应急物流专家统一指挥、各部门分工协作。 应当看到,不同类型的物流,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调度,在流向、流程、流量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杂乱无序的现象。如在汶川地震的物资捐助工作中,一些捐助的物资缺乏统一的调运渠道,存在着各自为战的问题,加之震区各个收容点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很难做到供需的匹配。因此,应着眼官方和民间一体、军队和地方一体,兼顾供给和需求,对应急物流实施一体化的指挥调度,统筹安排各个渠道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使应急物流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 纵观历年来我国应急物资的发放情况,都是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救灾部队分发给群众的,效率低,分发面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建立高效、发达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 一是政府可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社会资源,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而且可以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应急物品投放市场。 二是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 三是在应对危机时,政府可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舆论召唤,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急工作,通过组织地方干部、民兵、部队、公安、志愿者、防疫人员、医务人员等多方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将应急物资发放到受灾地区,这样可保证应急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广度。 (三)搭建多样化的信息平台 近些年来,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骄人的成绩,一般情况下的通信联络非常方便快捷,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也初显成效。但是,汶川大地震后,由于通信设施被毁、断电等原因,震中的汶川县城曾长时间与外界中断联系,包括物资需求在内的一切信息均无法传递。同时,在抗震救灾中,也出现了物流资源、物流过程不能可视可控的问题。 若应急物流指挥单纯依靠电力驱动的、高科技的信息沟通、指挥手段,在极端复杂严酷的条件下,将无法保证通信联络的畅通,也就无法实施有效的指挥控制。而此时,低端的,传统的甚至是原始的通信联络、指挥手段,可能会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汶川地震中,一位徒步逃到都江堰的汶川县城市民,给外界带来了震中的确切信息。 总之,应急物流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概念,我国应急物流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加强对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完善应急物流理论。应急物流机制和体系的建立,是要求物流软硬件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作为保障的。应积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尽早建立高效、快速的应急物流体系与现代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论文:小议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应急物流建设的思索 摘要:加强军事应急物流建设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事件。加强军事应急物流建设,要以制定预案为突破口,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要加强物流通道建设,增加物流容量;要建立高效运作机制,保障物资顺畅流动。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应急物流;保障 军事应急物流是指提供重大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安全事利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日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军事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应急物流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在危机发生时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与一般物流相比,军事应急物流更凸显了如下主要特征。 一、军事应急物流的主要特点 (1)突发性。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具有不可预测性,这就决定了其产生的物流需求是突然的、不可预知的。 (2)时效性。应急物流在时间上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和紧迫性,物流速度的快慢直接决定了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后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发展态势。 (3)多样性。应急物资的种类繁多,并由于灾情和突发事件的不断变化,物资的需求量和供需地都存在很大的随机性。 (4)非常规性。应急物流应遵循特事特办原则,尽量压缩一般物流的中间环节,使整个流程更为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浓厚的非常规色彩。 (5)公益性。应急物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非盈利性活动,平时的物流经济效益将不再是物流活动的核心目标。物流企业参与应急物流运作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效益与企业形象,属弱经济性活动。 二、军事应急物流建设存在的不足 军事应急物流在5.12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是缺乏统一的军事应急物流保障组织机构;二是军事应急物流保障预案不完善,预案体系及支持系统不合理;三是军事应急物流保障专业队伍和救援装备缺乏,派遣程序相对复杂;四是信息系统不完善,信息滞后,沟通不畅。如何使军事应急物流保障效益最大化,是当前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必须认真思考的间题。 三、军事应急物流建设的对策 (一)注重军事应急物流指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反应的快速性 首先,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指挥机制是非战争行动中实现应急管理的核心和关键。要着眼于保证指挥畅通,建设一个具有整体性、完整性、多层次的应急管理指挥机制,明确各级任务和职责。一是指挥机制要具有权威性二是指挥机制要具有联合性。三是指挥决策要科学。同时,还应与地方相关指挥机构结合起来,通过调整、充实和完善,建立起一个责权明、决策快、效率高的非战争行动应急管理指挥机制。其次要建立应急管理协同机制。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应急管理协同机制是指国家和军队的危机管理部门共同应对危机的一种行为模式应急管理协同机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军地信息的共享,为决策提供保障。军用物资保障必须未雨绸缪,任务一旦下达,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判断情况,快速做出决定,以最简洁的流程、最快捷的方式供应各种应急物资,以减小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程度,而军事应急物流的顺利完成离不开高效的组织指挥,畅通的信息保障。为此,要建立高效的军事应急物流保障指挥系统,坚持“高效快捷,平战结合,监管共存,统筹全局,不断创新”的组织指挥原则,以实现各个部队及各兵种间密切配合,同心协力,不断提高军事应急物流保障的快速性。 (二)注重军事应急物流预案体制建设,提高应急反应的准确性 完备的应急预案是成功获取救援的关键。要保证军事应急物流保障力量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条不紊地组织保障,快速及时地完成保障任务,平时就应制定一整套比较周密、相对完备的行动预案,尽量做到一种情况多种预案,一种预案多种准备。预案制定之后,还要做好预案的准备工作。硬件的准备,包括军事应急物资、资金、设备设施、车船等;软件的准备,包括应急物流的组织机构、人员编成、相关法规的制定、相关单位信息收集及应急措施的制定等。 制定应急预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考虑部队的具体任务及实际需求,对可能采取的机动方式、机动方向和物资保障规模进行论证,力求所制定的应急物流保障预案与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输送预案相配套。二是要根据军事物流应急保障力量编制、物流装备的更新以及各类物流设施的改善,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不断提高预案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三是要依照预案进行演练。预案制定之后,要本着贴近实战的原则,定期组织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使军事应急物流保漳力量能够适应环境,明确分工,真正在应对险情时能做到有条不紊。通过演练,查漏补缺,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预案内容、提升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军事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反应的灵敏性 高度重视信息手段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得现代管理越来越多的渗透着信息的因素。传统的应急管理主要是对人和装备的管理,但是在信息时代随着大量信息流的涌人,运用电了计算机、卫星通讯及网络传输等信息手段管理信息流,已成为了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通过信息手段对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应急管理要按照“信息主导、互联互通”的原则,构建智能化、精确化的应急管理可视化信息系统,提高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应急管理的效能。二是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信息时代部队应急管理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应急管理通过信息平台,使得指挥与技术融为一体,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信息索养既要懂指挥义要懂技术。应急管理中管理者的素质是决定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必须按照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确立信息化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标准以及人才素质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信息化应急管理人才至关重要。要通过院校应急管理专业培训,使管理者掌握系统的管理知识和信息技能,并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管理中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检验。要结合具体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对应急管理进行分类实施,针对不同的专业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对应急管理人员实行在职培训。 (四)注重军事应急物流法规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反应的规范性 法律法规在军事应急物流保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一方面完善的应急法律体系可以保障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社会治安事件发生后,能迅速完成应急物资筹措、采购、运输和配送等保障关系,防止不法商人借机哄抬物价,扰乱社会秩序和市场秩序,保证应急物流全过程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法律法规可以规范和约束公民的言行,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做到有法可依,一旦违法,必将严惩。目前我国的应急法律体系还不完善。2003年SARS发生后,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了一些应急法律法规,但从长远来看仍显不足,今后还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关于部队应急保障力量建设的相关法规和条令、条例的制定;二是关于地方应急物流保障力量动员法规的制定,其中包括运输力量应急动员和所在地区物资资源的应急动员,并明确动员的时机、权责的划分以及相应的补偿政策等;三是在实施应急物流保障过程中有关条令和规章制度的制定,主要涉及相关的保障细则及注意事项等。 应急物流论文:分形应急物流系统优化重构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以分形理论为基础,介绍了应急物流的自相似嵌套式分形结构,给出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过程。文章根据分形系统层次性、自相似和自优化的结构特点,重点研究分形应急物流系统在突发事件多变环境下的快速重构问题。 关键词:应急物流系统分形自优化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是为了解决复杂的应急物流问题,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在于增加应急物流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增强救援保障能力。分形应急物流由不同层次上的相对独立的分形单元构成,它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能够根据应急物流的总体目标进行自组织、自优化、自设计。 一、分形理论 分形(Fractal)该词是Mandlebrot为了表征复杂图形和复杂过程将拉丁文fractus转化后引入自然科学领域的,其原意具有不规则、支离破碎的物体。 Mandlebrot对分形给出了两个定义:定义1:如果一个集合在欧氏空间中的Hausdoff维数DH恒大于其拓扑维数DT,即DH DT,则称这个集合为分形集,简称为分形。定义2: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形体叫分形。分形特性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它具有自相似性。所谓自相似,是指系统的总体和部分之间,这部分和那部分之间具有的相似性。英国数学家Falconer列出了分形集合的五条非确定性的特性:精细结构,非常不规则,具有某种形式的自相似性,其“分形维数”常大于拓扑维数,一般可以简单地递归定义。 二、应急物流的分形结构 物流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固有性质和非固有性质两类。物流的固有性质是指物的实体(Party)性质和运动(Flow)性质;物流的非固有性质包括物流服务(Service)、管理(Management)、技术(Technology)和经济(Economy)四个方面。物流固有性质是物流非固有性质选择优化的客观对象,而非固有性质揭示了固有性质效率改善的本质,提供了其选择优化的途径和方法。从物流的性质来看,物流中的任何物流活动都应包括主体(Party)、物质(Material)、运动(Flow)三部分,且在物流中存在以PMF为分形单元的自相似嵌套式结构。应急物流是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特殊物流,同样具有一般物流的固有和非固有性质。 应急物流系统具有一次性和临时性的特点,应急物流需求和供给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是不确定的,其组织构成如军队、商业物流中心、企业等,必须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才纳入应急物流系统中,各层应急物流活动都拥有物流的一般PMF结构。因此,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子系统存在多层PMF,可以有更低层次的自治PMF结构。用嵌套形式来表示应急物流的分形结构体系。 由此可见,应急物流整体与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自相似,即每一层次的应急物流活动都包括人、物和运动。除了在功能结构上自相似,各应急物流分形在目标方面也是自相似的,每一个应急物流子块单元都是上一层单元的一个分形,因此其目标与整体应急物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除此之外,还有应急物流分形行为规范的自相似,虽然不同的应急物流分形单元有着不同的作业标准和业务流程,尤其是拥有不同核心能力的加盟物流企业,其行为规范难以形成统一标准,但随着现代物流和应急物流发展的需要,将会逐渐形成统一规范的物流标准,包括物流基础设施标准、物流设备标准、物流信息交换标准、物流作业标准和物流管理标准等。应急物流结构的自相似性强调自治,目标的自相似性强调自律,行为规范的自相似性强调协同。 应急物流系统内包含若干相对独立的物流子块单元,这些子块单元在结构、目标、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一定程度上是包含着整体的信息,是整体的缩影,这种应急物流自相似嵌套式结构体系可以称为应急物流分形,应急物流分形体系内子块单元称为应急物流分形单元。每个应急物流分形单元的活动空间是由目标、资源、约束三个坐标轴组成的三维空间。 表示应急物流分形单元有两种位置,“”表示应急物流活动的合法位置,在此范围内可执行应急物流任务;“”表示物流活动的非法位置,超出了执行范围。活动空间表示应急物流分形单元的自治权,自治权大小随活动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中,目标坐标轴表示应急物流的运作策略,通过定义总体目标和分形单元目标自相似,全部分形单元具有共同的总目标,使得各分形单元在高度自治的基础上又具有从属性,保证分形单元的协调运作;应急物流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资源坐标轴表示应急物流能力,即应急物流实体能提供的应急物流服务的能力,分形单元只有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上才能执行应急物流任务,可以自组织和自优化,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约束坐标轴表示限制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实现的各种客观条件,如信息约束、时间约束、运载能力约束等,表示分形单元实现应急物流目标和能力上的可能性大小。 三、分形应急物流系统 (一)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是以应急物流目标为驱动,以分形理论为指导,针对突发事件复杂环境下应急物流资源协调的要求,实现应急物流组织体系中各成员的协作持续优化的协调控制系统。系统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分形单元的活动空间。即确定目标、资源与约束。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范围等因素,确定应急事故等级,由责任区低等级指挥部先响应,责任区应急物流能力不足,则请求上一级应急物流指挥部开展应急响应,逐级响应,确定应急物流响应最高级别。将整体目标逐一分解,形成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确定应急物流的任务。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和运作始终围绕应急物流的目标展开。 2.构建应急物流分形单元。分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相似性,在分形单元的构建中,通常把所有分形单元胞看成一个个节点,任意两个分形单元的相似度用两节点间的距离L表示,定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lB,要求某一类中任意两个节点间的距离都小于lB,把所有节点不重复地放在不同类中;所有的节点都分配到其中一类之后,再把每个类用单个节点来表示,称为重构节点,这就得到了一个新的网络,这种重构过程一直进行下去,直到整个网络被归约为单个节点。 应急物流分形单元的重构过程要求首先根据应急物流的整体目标和子目标确定应急物流分形单元重构规则,重构规则可以按物资种类、按应急响应的服务等级、按应急响应组织的等级结构、按突发事件区域等进行选择,前提是与应急物流总体目标相适应;然后按照重构规则,建立分形单元相似度评价指标集,指标集可分为组织结构类、运作模式类、共享平台类等,应急物流可以先建立一套基础指标体系,而在战时针对突发事件需要部分修改,这样就能形成一套比较细致、准确用以刻画分形单元相似度的标尺;最后,根据指标集的分形单元数据,采用具有分形特性的自相似度评价算法,重构应急物流系统。 重构的基本原则是将有较大相似性的分形单元归为同一类,而将差异较大的分形单元归入不同的类。在分形单元的聚类中,需要研究分形单元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分形维数的方法,分形维数是刻画某个客观事物复杂程度的尺度,将每一个分形单元看作p维空间的一个点,并在空间定义距离,距离较近的点归为一类,距离较远的点则属于不同的类。对不同评价指标计算它们的相似系数,性质越接近的评价指标,它们的相似系数越接近于1,相关性越小的评价指标的相似系数越接近于0。将相似系数较大的评价指标归为一类,相似系数较小的评价指标属于不同的类。 设xik(i=1,2,Λ,n;k=1,2,Λ,p)为第i个样品的第k个指标的评价数据。即有n个同级应急物流分形单元,有p项评价指标,则每个分形单元都可以看成p维空间中的一个点,n个分形单元就是p维空间中的n个点,定义dij为分形单元i与分形单元j的在空间的距离,得到一个n×n的距离矩阵:D=(dij)n×n。分形单元的聚类基于此距离矩阵进行,空间上各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使用欧氏距离。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计算可以使用离差平方和法,同类分形单元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小,类与类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大。 对应急物流分形单元进行聚类时,分形间的“相似”程度可以用距离来刻画。分形单元聚类常用的方法是在分形单元距离的基础上定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首先将n个分形单元分成n类,每个分形单元自成一类,然后每次将一定距离内的分形单元合并为一类,这里忽略lB的设置,每次合并距离最近的两类为一个新类,合并后重新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这个过程一直继续到所有的分形单元归为一类为止,由这个过程可以得到一张聚类图,通过聚类图可方便的进行分类。 根据上述分析,分形单元聚类的基本步骤如下: 计算n个分形单元两两间的距离,记作dij;构造n个类,每个类只包含一个分形单元;合并距离最近的两类为一新类;计算新类与当前各类的距离,若类的个数等于1,转到步骤五,否则回到步骤三;画聚类图;决定类的个数和类。 以上从分形单元集聚方面说明应急物流系统的重构。实际中,分形单元间既有集聚也有分裂。每个分形单元有自适应自组织性,可以根据其它分形单元的行为或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学习和修改。 3.执行。应急物流分形单元进行应急物资获得、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具体应急物流活动。各分形单元既可以自主运作完成应急物流子任务,也可以集成和协调,作为一个整体协作运行。 4.反馈。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进展,分阶段对应急物流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估,调整及修正应急物流目标。评估内容包括时间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括、物资补充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应急物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及改进建议。 5.清算与解体。应急物流任务结束后,分形应急物流系统解体,各加盟物流单位恢复正常生产、运作。在解体前,政府应急物流中心要对加盟物流单位按合作协议进行各项清算。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构建框架如图3所示。分形应急物流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分形单元的自优化层次,主要设计到应急物流系统微观层面上的优化,如企业的自组织和自优化;第二层次为分形单元的结构优化层次,主要涉及到分形单元结构和应急物流系统加盟成员的调整和重构;第三层次为供应链的战略优化层次,主要涉及对应急物流战略目标的调整、资源和约束的重新定义和划分。 (二)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的结构特点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可定义为:分形应急物流系统是由若干应急物流分形单元组成的系统,通过目标驱动机制,各分形单元能够快速反应协作,适应突发事件环境变化。应急物流分形单元是指能完成一定的应急物流任务,具有自相似、自组织、自优化等功能的物流活动,是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的结构是动态的,其动态变化包括两个方面:在平时,应急物流系统随现代物流稳定演变发展;在遇到灾害时,根据突发事件实现应急物流系统快速重构。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由若干相对独立的分形单元组成,每个分形单元还可划分下层分形单元,包含若干下层分形单元,下层分形单元受上层分形单元控制,并将其运行结果反馈回上层分形单元,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的控制模型。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具有的层次性和自相似性。系统的最上层是控制单元,其组织通常为政府应急物流中心,它的功能职责是依据突发事件状态、应急救援需求等因素,定下救援目标、拟制应急物流计划,并对下级分形单元提出任务要求;下层可以细分为几个相互协作的分形单元。相对于上一层的分形单元,下层分形单元的功能职责和组织形式更明确,每一个分形单元又把自己的功能进一步细化,以此类推。随着功能职责的不断细化,分形单元的结构也越来越精细化和简约,直至分解到单个的分形元胞。同层内的分形单元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通过协作来完成上一层分形单元所交给的任务。分形应急物流系统运作的协调度有赖于分形单元间的相似度。分形单元间的结构相似度越大,其运作模式上相似度越大,应急物流系统的运作协调性越好,系统重构后所需付出的协调成本越低。公务员之家 四、结论 分形理论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复杂”和“不规则”事物的重要方法,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运用分形理论来研究和构建应急物流系统,能有效提高系统的动态重构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增强系统适应突发事件环境变化的能力。应急物流系统的分形研究才刚刚开始,从理论和实践应用上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应急物流论文:应急物流配送车辆调度的遗传算法求解 摘要:在应急物流中,合理的车辆调度优化可以极大地节约物流成本。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应急物流车辆调度问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一般性非满载应急物流车辆调度优化的数学模型,并采用智能优化算法中的遗传算法该问题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关键词:应急物流;车辆配送;遗传算法 1 引言 近年来,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l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2003年的SARS造成经济损失176亿美元,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8451亿人民币,2011年的日本海啸和核污染事件的经济损失更达到了1000亿美元以上。在这些损失中,由于应急物流造成的损失约占总损失的15%至20%。[1] 应急物流是以提供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殊物流活动,具有突发性、非常规性和不确定性、时间约束紧迫性等特点。[2]目前国内外对应急物流系统的研究主要有应急车辆书的配置[3]、应急资源调配[4]和应急配送车辆调度 [5]。 针对应急物流车辆调配问题的研究,国外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而在我国从2006年底,经国资委、民政部批准全国第一个从事应急物流的专业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后,关于应急物流中的车辆调配问题的研究逐步展开。我国幅员辽阔,每年突发灾害都较多,目前系统地、定量地对我国灾害救助应急物流配送车辆调度优化模型基本没有进行研究,对突 发性事件的决策还存在着应对迟缓、缺少科学依据等问题。因此,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模型描述 使用图G(V,E)描述物资储备中心和受灾点的交通情况,其中V为所有的节点的集合(包括物资储备中心节点、受灾点和其他相关节点),V0∈V为物资储备中心;E为图所有边的集合,eij∈E表示节点Vi,Vj之间的边。G为无向图,即边eij是无方向的。有n个受灾地区向救灾指挥中心请求救灾物资的配送,第i个受灾节点对于救灾物资的需求量为gi,卸货时间为UTi,最迟允许车辆到达时间为LTi,物资储备中心与受灾节点、受灾节点之间的广义运输(距离)费用为cij,运输时间为tij(i,j=0,1,2,…,n,物资储备中心编号为0,受灾节点编号为1,2,…,n),配送卡车单车装载容量为q(q gi,i=1,2,…,n)。 把物资储备中心和受灾节点统一看作是运输网络中的节点。设在同一线路上点h是点i前面的相邻点,车辆到达点h的时间为RTh,到达点i的时间为RTi,则有: 模型中,ctj表示为从点i到点j的运输成本,它的定义可以是距离、费用、时间等,一般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同时考虑车辆数和运行费用,如下确定: 其中,c1为相对于运行时间的费用系数;c0为车辆的固定费用,即增加一辆车的边际费用。一般认为,派出一辆车的固定费用远远高于车辆行驶费用,因此该模型是在极小化车辆数的前提下,在极小化运行费用。减小c0的值将会使使用的车辆数增多,而线路长度缩短。若令C1=0,C0 0,则模型目标是使用的车辆数最少。 在数学模型中,目标函数(2)表示总运输里程(费用)最低,约束条件(3)表示任一台单车装载量不允许超过车辆容量约束,约束条件(4)救灾物资送到各个需求节点的时间必须在时间窗范围内,约束条件(5)表示任何一个受灾地区需求节点只有1台车停靠卸货,约束条件(6)表示车辆k只驶入分配给其运输任务的客户,约束条件(7)表示车辆k只驶出分配给其运输任务的需求节点,约束条件(8)表示车辆k的线路必须是连通的。 3 应用遗传算法对问题求解 由于车辆调配问题已经被证明为NP-H问题[6],本文将采用智能优化算法中的遗传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对于遗传算法的描述如下。 3.1 解的编码和初始解构造 3.1.1 编码原则 本文中染色体采用简单直观的自然数编码(序数编码),用0表示物资储备中心,用1,2,…,n表示各节点。例如:染色体021035406780表示行驶线路: 子线路1:物资储备中心0节点2节点1物资储备中心0 子线路2:物资储备中心0节点3节点5节点4物资储备中心0 子线路3:物资储备中心0节点6节点7节点8物资储备中心0 染色体中的每个子路线称为一个基因,则示例染色体中包含了3个基因,分别是,0210,03540和06780;每个基因以0开始,以0结束,表示子路线从物资中心出发,回到物资中心。 在本文的编码方式中,基因中的每个子基因位是有序的,即若表示子线路的基因中相邻两位互换位置,会使目标函数值改变;而子线路之间是无序的,若表示子线路的基因互换位置不会改变目标函数值。 3.1.2 初始解构造算法 基于3.1.1节中解的编码方式,采用如下算法构造遗传算法的初始解。 步骤1:判断是否所有受灾节点都访问到,是则转步骤:3; 步骤2:随机选择一个受灾节点添加到染色体中,转步骤1; 步骤3:判断可用车辆数m的值是否大于0,如果是,则转步骤4;否则转步骤5; 步骤4:随机选择染色体中的一个位置插入0,m--,转步骤3; 步骤5:则染色体构造完毕。 采用上述的构造方法,可能得到连续的0,则表明该方案中有空闲的车辆。 3.2 初始种群的构造 初始抗体群是按照上面3.1节中编码原则随机生成的。抗体群的规模 定义为抗体群中抗体的个数,它是影响算法性能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按经验N一般定义在20-100之间,同时取网络中节点个数的2倍左右作为抗体群规模,如网络中节点个数为V时,抗体群的规模为Vx 2。按照上述的编码方式,随机产生N个编码长度为l的抗体,l=任务节点数+车辆数+1。 3.3 适应度函数 适应度函数用来描述解的优化程度,适应度函数的值越小,解就越优化。本文的适应度函数公式如下: 上式的第二项和第三项表示对违反车辆载重约束和时间约束的解给予惩罚,M取比较大的正数(如果允许晚到即软时间窗,可以把M定义为一个合适的值)。 3.4遗传算子 3.4.1 交叉算子 对换算子采用单点交叉,交叉后可能出现某一个或者几个城市重复通过,而某些城市却没有走到的情况,即交叉后的染色体不合法。对于不合法的新染色体,采用3.1.2节中的算法重新生成新的染色体替换。 3.4.2 变异算子 本文采用单点基因变异的变异算子,即随机选取染色体中的一个基因(对应一条子路线),将子路线中的节点重新排序得到新的染色体。则对于染色体021035406780,选取第2个基因位进行变异后得到的一个可能的结果是021054306780。 3.4.3 选择算子 本文中将染色体的适应度值取倒数后,采用轮盘赌法对种群中的染色体执行选择操作,以使得适应度小的染色体对应较小的选择概率。 3.5 算法停止条件 设置最大不进化代数 ,如果每代染色体的最小适应度经过 代仍没有进化,则算法停止。 3.6 对算法的改进 算法中使用了精英保留策略,设置安全阀,保存每代的最优染色体,使其不经过交叉和变异直接进入下一代。 4 仿真研究与讨论 作者编写了遗传算法的程序,按照上述步骤对算例进行了求解,编程环境: Windows XP + Visual Studio;计算机硬件:CPU主l2.4G,内存2G。 遗传算法的参数为:染色体数量N=20;编码长度l=12;交叉概率pc=0.6;变异概率pm=0.15。程序执行结果随最大不进化代数 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表1中结果为程序执行50次的平均值)。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①遗传算法可以从大量的不可行解中有效地找到可行解;②遗传算法搜索到最优解的概率较大,最大不进化代数设置越大,算法的解与最优解越接近;③遗传算法的平均运算结果较优,平均结果比最优解大5.3%,并且当最大不进化代数达到100时,算法的平均结果仅比最优解大0.3%。 5 结论 我国属于自然灾害l发的国家,每年为救灾所进行的物流活动花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使用合理的配送算法可用有效地节约物流成本,并且能够保障物资的即时送达。 本文主要所研究的是应急物流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应急物资配送的车辆调度优化问题。本文以应急物流配送环境下的应急物资配送为运用背景,在对车辆调度算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应急物资配送的实际特点,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结果证明遗传算法应用于该问题有较好的收敛性和全局搜索性。 6 下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的应急物流车辆调配算法是基于一个物资中心的情况进行的,并且物资运输的方式也是单一的。在较大的灾害中,对于多个物资中心、运用多种运输方式进行全局的统筹管理,将会更加有助于物资的即时送达和总体成本的控制。 因此,在后续的工作中,将把研究重点放在对多中心点的物资调配问题,以及多交通工具的统筹调配问题的研究上。 应急物流论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物流管理系统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应急物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物流管理系统建设方案,并对该方案的总体框架、系统功能以及所涉及的数据库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设计。最后,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应急物流的意义进行总结。 关键词:应急物流;物联网;RFID;GPS;应急物流管理系统 一、引言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根据需要,它包括应急物资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功能性活动。 我国的应急物流起步较晚。2003年SARS的爆发,才使得我国开始重视对应急物流的研究,尤其是经历过了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后,应急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呈现出来,主要表现:1.应急物流的社会成本高、效率低、遗留问题多;2.缺乏一个统一的应急物流组织机构,组织指挥绩效低;3.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信息系统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 RFID技术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识别距离可达几十厘米到几米,识别过程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GPS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RFID技术、GPS技术结合GIS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可实现对应急物流过程中的所有物资进行可视性的跟踪和溯源,保障应急物资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并对应急物流车辆进行导航、定位,提高应急物流运输和配送的效率,使应急物资及时到达物资需求端。 因此,本文建议由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牵头,联合各个应急物资生产商、物流中心,建立一个统一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物流管理系统,对应急物流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进行统筹管理。同时,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保障整个应急物流体系的高效运行。 二、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分析 应急物流的运作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由应急事件的需求产生的。应急物流的运作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保障应急的物资需求,又要把物流成本控制在最低的范围之内。通过对应急物流业务的详细分析,可以将应急物流设定以下几个环节: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物资供给端、物流中心以及物资需求端。其运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流程图说明: (一)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首先必须成立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统筹指挥救援物资的需求分析、筹集、运输、调度、仓储、配装、运输等工作,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本身并不进行物资采购、储存、运输等具体的业务,它主要负责根据收集来的信息,对各加盟物流中心的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等方面进行指挥和指导的工作,使整个应急物流体系高效有序地运作。 (二)物资供应端。应急物流则与一般物流不同,它除了备用的应急物资储备,物资的供应端是多元且杂乱的。如果物资未加以整合分类就直接往灾区运送,将造成物资的浪费,配送低效率与物资重复运送等问题均可能会产生,因此,在应急物资供应端进行应急物资统筹集结管理非常重要。 (三)物流中心。主要功能是实现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应急物流中心由众多的普通商业物流中心、企业加盟而成,可以根据灾情,灵活抽调各加盟物流中心组成一个保障体系,还可以将多个地区性的应急物流中心联网,组成一个区域性、全国性的应急物流体系,实施应急保障,使整个应急物流系统有序、高效、实时、精确。 (四)物资需求端。灾害发生时造成的混乱让信息流通不畅,在第一时间内也许无法得到需求详细信息,因而必须透过事前的资料收集,针对灾害发生区的地理特性、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相关特性进行分析,预测物资需求量。同时,随着救援活动的进行,物资需求端会逐渐的恢复本身应有的机能,对应急物资需求的急迫性以及需求量会不断的变化,应当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关注需求的变化。 三、应急物流系统建设解决方案 (一)建设目标 以GIS平台为基础,结合物联网关键技术,建立由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统一监控调度,由应急物流中心和各个应急物资供应商参与的,包括应急物资需求分析、应急物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分发以及应急物流全程监控、优化调度、优化配置等不同的应急物流管理环节的应急物流管理系统,提高应急物流管理的可视性,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应急物流的时间效益最大化。 (二)总体框架 应急物流系统的总体架构是在SOA架构和物联网经典的三层架构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包括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展示层以及社会层面方面保障和信息化层面保障体系共8个方面的内容。具体系统总体架构图如下: (三)系统功能 1.应急物资采购管理。 由于应急物流特有的目的性和紧迫性,应急物资的采购量一般相当大,时间上要求很高,供应商往往不是单一的,绝大部分市场商品都会由多个供应商同时提供,因此,对应急物资的采购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非常重要。 采购管理主要包括制定采购计划、订单管理、采购结算三个主要组件。 制定采购计划:根据应急事件需要,制定采购计划,将采购需求变为直接的采购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市场杠杆效应确定采购模式和采购价格,保证采购效率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采购品的材料成本和采购过程成本,供应商选取尽量选取对RFID支持的供应商,如果RFID不支持,则须在验货入库时,需要提供对货物进行RFID编码支持。 订单管理:根据采购任务自动生成采购订单,签订采购合同后,对从供应商确认订单、发货、到货、检验、入库等采购订单流转的各个环节进行准确的跟踪,另外,根据情况,可进行多种采购流程选择,如订单直接入库,或经过到货质检环节后检验入库等,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实现对采购存货的计划状态、订单在途状态、到货待检状态等的监控和管理。 采购结算:按照采购合同进行采购相关结算的管理,支持灵活的结算方式,可以对流程进行配置,更改各种业务的处理规则,也可定义新的业务处理规则,以适应应急业务的突发性特点。 2.应急物资RFID仓储管理。 应急物资储备直接影响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大量的安全保障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量,减少相关成本,但同时也会占用大量的流通资金,成本上升。我们可以根据仓储点所在位置常发生的灾害的类型等要素,科学的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同时,采用RFID技术对应急物资库存进行控制。 RFID仓储管理采用严格的权限控制,保证仓储运作的安全、有序、高效,它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 仓位管理:负责管理仓库、库位信息,根据货物存储时间、货物体积重量、客户所处的地理位置、货物将来的去向、进出库的频率、仓库库位状况等信息,优化配置仓库库位,增强仓库的吞吐能力,提高仓库库位的利用率和货物定位及进出仓的速度。 入库管理:根据订单管理模块发送的货物入库单对货物进行验收,当货物的类别、数量、质量均合格后录入货物的相关信息,根据货物的类别进行自动归类,进行储位的分配并将货物搬运至储位。对验收不合格的货物,先将货物搬运到临时保管区进行暂时登记与存放,并与客户联系,做出进一步退货处理。通过货物的入库登记与审核,确保入库货物的数据准确无误。 出库管理:根据订单管理模块发送的出库单执行货物的出库操作。在仔细审核出库单证无误后,进行备货操作,在对货物进行出库检验后,办理出库手续,并对货物出库信息进行相应的登记与审核。 库存管理:库存管理负责对货物的储存管理,实时处理入库作业管理模块、出库作业管理模块提供的货物出入库数据,及时更新库存信息以反映库存的动态变化,提供库存积压货物的品种、规格、数量等信息,便于采取相应措施对货物进行有效处理。 仓储查询:提供按照货物的不同客户、不同类别、不同仓库等多种方式对仓储货物进行查询,查询内容包括货物的品名、规格、数量、仓位、储存时间、供应商等。同时还提供查询仓库库位的闲置情况,方便仓管员安排库位。 3.应急物资配装管理。 应急物资配装管理主要实现对需配送应急物资的拣货、分货以及装配情况进行管理。主要功能应包括: 制定分拣计划:根据订单确定需要配送货物的种类和数量,制定合理的拣货、分货计划。 货物分拣:根据分拣计划,对货物进行分拣,并对整个货物分拣情况进行记录。 制定配装计划:根据运输工具载重量和容积、运输货物的重量、体积和配送货物的轻重缓急等,利用数学模型,制定配装计划,合理制定配载的货物、装载的优先顺序及载运方法等。 配装管理:根据配装计划,对应急物资进行科学配装,并对整个装配情况进行记录。 4.应急物资GPS配送调度。 应急物资GPS配送调度是根据应急物流的特点,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应急物资保障为目标,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采取合理的优化措施,节约应急物流成本,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应急物资GPS配送调度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应急物流车辆管理:对应急物流车辆的信息进行管理,包括车辆的运输能力(容积、载重等)、所属单位以及目前的位置、状态等相关方面的信息。 制定应急物流车辆调度方案:综合考虑应急物资、物资储备点和运输目的地等相关情况,制定应急物流车辆调度方案,配置运输应急物资,达到突发事件要求和运输成本最合理化的要求。 调整调度方案:根据事件现场应急反馈的信息、应急物资跟踪执行情况、物资实时状态分布等,对现有的调度方案进行调整。 制定运输路线:利用GIS的最佳路径分析功能,根据货源所在地、目的地位置,事件要求、货物的特殊要求、限制条件等,以及当时的交通状况,制定最优的运输路线。 配送跟踪管理:结合GPS导航定位功能和现代通信技术,跟踪货物配送情况,车辆运输进程及车上设备的运行状况等。在配送途中有意外情况发生时,配送人员还可通过通讯系统及时与配送中心取得联系获取新的配送途径,使配送工作顺利完成。 配送查询:配送查询包括配送单状态、配送货物状况、各种运输车辆运营情况、路况信息、配送任务完成情况等的查询。 5.应急物流监控管理。 应急物资监控管理系统是在GIS平台基础上,利用RFID、GPS等物联网技术,对应急物资、应急物流车辆、应急物流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监控和管理。 应急物资跟踪溯源:对应急物资的供应商、物资成分、物流路线、所在位置等信息进行跟踪和溯源。 应急物流车辆跟踪:实现对应急物流车辆的行驶路线、运行状态等信息进行跟踪和路线回放等。 物流工作人员跟踪:对应急物流工作人员的位置、工作任务、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跟踪。 6.应急物流辅助决策。 应急物资综合查询:查询应急物资的分布,实时显示应急资源在各地区、各流程阶段上的资源分布图,按照区域、类别、流程环节、物资状态等方面进行显示。 应急物资需求分析:根据实时的突发事件情况,结合各种物流预测模型,分析所需的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等,应急物流运载工具的类型和数量,以及对应急物流工作人员的要求等。 统计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统计分析应急物资的仓储、运输、配送情况,应急车辆的调配情况,应急人员的分配情况等。可进行空间统计分析,也可以按照某个特定的要求进行统计分析。 物流配送决策分析:针对物流配送特点,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相关的决策分析模型,进行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及网点布局决策,物流配送最优运输路径分析、配送方案分析等。 7.应急物资信息。 应急物资信息是指:向应急相关机构和人员以及公众经过审批的物资调度计划信息、应急物资状态信息、应急物资短缺信息、公众捐赠相关信息、应急物资分发信息等。应急物资信息可以通过短信、广播、电视、媒体、网站等多种渠道进行。 (四)数据库建设 根据应急物流业务的需求分析得出,应急物流管理系统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包括: 应急物流空间数据库:包括基础空间数据,如基础地形图、遥感图像;以及应急物流专题空间数据,包括物流中心、仓库、配送节点、物流路线等信息。 应急物流专题数据库:包括应急救援物资、应急救援设备、应急物流车辆、应急物流工作人员等信息。 应急物流业务数据库:主要包括采购单信息、采购合同信息、物流委托信息、库存信息、调度相关信息、应急物资实时状态信息等,这些信息和其他信息相结合可以完成对应急物资的监控管理,并为物资调度及信息提供依据。 共享数据库:是指应急物流管理系统与政府部门应急指挥系统等进行数据共享的数据库,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数据、人口数据等。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同时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因此,加强应急物流理论研究,在应急物流管理中,通过使用RFID和GPS等物联网技术,使应急物流管理部门能够准确地知道应急物资从采购和仓储点到突发事件地点运输过程中的确切状态和位置;通过RFID和GPS等物联网技术,对应急物资和应急物流车辆进行可视化的跟踪和管理,在未来的几年中,将会成为应急物流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我们在应急管理中变得更方便、更智慧,对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应急物流体系,对保障社会安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应急物流论文:基于Google maps API的应急物流车辆监控系统的研究 摘要:该文针对当今备受关注的突发事件应急物流车辆调度监控的需求,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基于Google maps API的应急物流车辆监控系统。分析应急物流车辆监控系统的功能及工作原理,研究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并详细设计和实现了其关键组成部分。利用了JavaScript,JSP,Servlet,JavaBean等相关语言和Google maps API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应急物流车辆监控系统。系统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很直观的在Internet环境下完成应急物流车辆信息的查询。 关键词:应急物流;车辆监控;Google maps API;B/S结构 1 概述 欧忠文在2004年提出应急物流的概念是指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2003年全球爆发SARS、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以及2010年4.14青海地震,使人们对应急物流越来越重视,其观念和认识也越来越趋近成熟。国务院为了保障公共安全,提高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突发事件以及减少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于2006年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我国政府对应急物流管理实行统一决策管理,各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相互协作。从国内外对应急物流的研究可了解,应急物流包括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与调动,应急物资的筹备、采购、存储、运输与配送,应急信息平台的构建和运行,应急物流中心的构建,应急保障机制的构建等。国内外对于应急物流信息平台的设计和研究较多,如2010年北京交通大学梁艳平教授设计的应急物资信息平台,山东大学李明的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功能框架研究等,但对于应急物流车辆实时监控系统的研究却很少。 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后,尤其是地震,受灾地区与外部几乎是毫无联系,各级政府由于只了解本管辖范围的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道路状况和运输工具的基本情况,与管辖范围以外的运输方式间缺乏应有的良好沟通,一旦发生应急物流过程中的临时故障,如道路受损,车辆受损等,往往因为衔接不畅而延误应急物资救援的时机。对应急物流车辆的实时监控便能大大提高应急物流的效率, 本文主要是研究和设计了一种基于Google maps的物流车辆监控系统,本系统不同传统的C/S模式,而是采用B/S模式,在互联网上实现物流车辆信息的,客户端只需访问Internet登录该系统,便可以实时查询应急物流车辆的地理位置,行驶路径,承运应急物资等信息,并可以对物流车辆发送指挥调度等信息。 2 系统设计(System Design) 2.1 系统总体功能模块设计 应急物流车辆监控系统主要是在物流车辆终端和整个监控平台之间通过无线通讯传递信息。监控平台只需要安装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加上Google公司提供的免费Google maps服务器,就可以完成本系统的构建。 本论文采用的是模块化的设计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系统的主要模块由以下四块组成。 1)GPS定位模块。定位模块主要是安装与应急物流车辆终端,用来接收车辆的GPS定位信息,并将该地理位置信息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发往监控平台。同时也可接收来自监控平台的调度和指挥的信息。 2)通讯模块。通讯模块由通讯以及通讯接口组成。主要是实现监控平台和应急物流车辆终端的相互通讯。 3)数据处理模块。该模块包含数据库服务器,用来创建数据库,存储信息并中转显示模块和GPS定位模块之间的信息。 4)显示模块。由Web服务器、Google maps服务器组成。主要用于将定位信息显示在Google maps上,并把相关车辆行驶路径以网页形式返回给用户。 系统总体功能模块设计图如图1所示。 图1 2.2 系统浏览器显示模块功能设计 应急物流监控系统显示层的功能应满足两类用户的需求。应急物流管理者通过该监控系统,可以通过输入物流车辆编号,查询具体物流车辆的信息,并可以修改车辆在Google maps上分配应急物资的行驶路径,修改承运物资信息,给车辆发送指挥调度信息,突发状况处理方案信息等。普通用户要求利用该监控系统,查看用户车辆承运物资的状态和车辆在Google maps上分配物资的行驶路径方案,并可以通过邮件的形式给后台管理员发送突发状况信息,请求处理方案等。根据各类用户的要求,基于Google maps的应急物流监控系统网络显示层的功能模块包括: 1)普通用户登录模块。普通应急物资承运者必须通过填写自己车辆的编号信息等成功登录系统后,才能进行具体车辆位置与行车路径的查询。 2)车辆检索及信息浏览模块。普通应急物资承运者可以通过车辆编号查询具体车辆,也可以直接点击显示自己车辆的物流运输信息。这里在网页中嵌入Google maps,用户可以查看被查询车辆在地图上的实时地理位置,也可以点击显示该车辆具体的预定分配应急物资的行车路径。这里还将显示被查询车辆所承运物资的名称,数量和分配方案等相关信息。 3)突发状况信息反馈模块。普通应急物资承运者可以在这里将实时发生的道路或天气等特殊状况通过站内邮件的形式反馈给管理者,请求处理方案。 4)后台管理员登录模块。系统管理员需要输入密码才可以在后台登录。 5)车辆管理模块。应急物流管理者从后台登录后,可以通过检索,查看所有车辆的信息,也可以新增运输车辆,查看或修改具体物流车辆分配应急物资的行车路径,承运应急物资信息等,也可以通过无线通讯或是站内邮件的形式发送突发状况处理方案等信息给具体物流车辆。 2.3 系统总体工作原理 应急物流监控系统主要由监控平台与应急物流车辆终端之间,监控平台与浏览器显示层之间的两块信息流组成。车辆终端到监控平台之间的信息流主要是物流车辆的GPS定位信息。物流车辆终端通过GPS卫星信号,计算出物资承运车辆的定位信息,通过无线通讯网络向监控平台的通讯服务器发送地理位置信息,通讯服务器解析该地理位置信息,并将其存储在监控平台的数据库服务器中。监控平台到物流车辆终端的信息流就是监控平台发给车辆的调度等信息。 浏览器显示层与到监控平台的信息流是系统使用者的请求信息,这可以是用户对具体车辆的所承载物资信息的请求,也可以是具体车辆的地理位置和调配路径的Google 地图服务请求。监控平台到浏览器显示层的信息流是服务器对系统使用者请求的反馈信息,Web服务器将返回的地图数据以及车辆的定位信息等封装在Web页面中返回给系统使用者。 2.4 系统具体WEBGIS实现 2.4.1 基于Google maps API的WEBGIS关键技术 WebGIS是Internet技术应用于GIS开发的产物。GIS通过WWW功能得以扩展,真正成为一种大众使用的工具。从WWW的任意一个节点,Internet用户可以浏览WebGIS站点中的空间数据、制作专题图,以及进行各种空间检索和空间分析,从而使GIS进入千家万户。WebGIS是当今GIS的制高点,已成为各大厂商激烈竞争的焦点。几个重要的GIS厂商争相各自的WebGIS产品,如MapInfo公司的MapInfo ProServer 、Intergraph公司的GeoMedia Web Map、ESRI的Internet Map Server(IMS) for ArcView MapObjects,著名的CAD厂商Autodesk公司也推出了MapGuide。这些产品大多于1996-1997年。最近Bently公司和MapInfo公司又相继推出了ModelServer/Discovery和MapX Site。 本系统是基于Google Maps的地图资源服务器,Google推出的Google Maps是一种基于浏览器的免费在线地图工具,Google Maps API是Google公司面向Web开发者推出的免费编程开放接口,是Google自己推出编程API,可以让全世界对Google Maps有兴趣的程序设计人员自行开发基于GoogIe Maps的服务,建立自己的地图应用程序,网站开发者们只需使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就可以将Google地图服务嵌入到自己的网页中,并且将自己的数据与地图融合呈现,可以创建自己的标记(marker)、信息窗口(info window)、折线(polyline)、多边形(polygon)等,同时使用Google Maps的各种功能,如地址定位、周边搜索、驾车查询等。 AJAX全称为“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异步JavaScript和XML),是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传统的Web应用允许用户端填写表单(form),当提交表单时就向Web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服务器接收并处理传来的表单,然后送回一个新的网页。这个做法浪费了许多带宽,因为在前后两个页面中的大部分HTML代码往往是相同的。由于每次应用的交互都需要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应用的响应时间就依赖于服务器的响应时间。这导致了用户界面的响应比本地应用慢得多。与此不同,AJAX应用可以仅向服务器发送并取回必需的数据,它使用SOAP或其它一些基于XML的页面服务接口,并在客户端采用JavaScript处理来自服务器的响应。因为在服务器和浏览器之间交换的数据大量减少(大约只有原来的5%),结果就能看到响应更快的应用。同时很多的处理工作可以在发出请求的客户端机器上完成,所以Web服务器的处理时间也减少了。 2.4.2 系统结构 本研究要构建的应急物流车辆监控系统,就是使用Google Maps API来创建和配置WEBGIS应用程序和服务的框架。客户端采用上述的AJAX技术,实现客户端的异步数据读取。基于C/S架构的WEBGIS是以浏览器作为客户端运行平台,中间层的应用服务器层将用于应用程序的开发和更新维护,而将数据库的管理、维护放在数据库服务器层上,这样整个系统就形成了一个由浏览器客户层、中间应用服务器层和数据库服务器层组成的三层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上将系统分为业务逻辑层、视图表现层和数据库层的MVC构架。业务逻辑层主要是封装系统的逻辑模块,数据库层主要是用于封装数据的存储和管理,视图表现层则将提交用户的请求和显示数据结果给用户。整个系统将分别部署在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Google Maps服务器三台服务器上。Google Maps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负责显示相应的数据结果并处理用户的请求,其中包括信息检索、地图操作、发送指令等;而数据库服务器则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所有的应急物流车辆的地图数据和信息数据都放在服务器端,客户浏览器只要提出请求,所有的响应都将在服务器端完成。用户仅仅需要利用Internet通过浏览器便可以轻松的访问该系统。 3 结论(Conclusions) 基于Google Maps的应急物流监控系统充分利用了MVC框架结构的开放性、标准性、支持多层应用的特性,利用Google Maps API分布式的、支持跨平台应用、具备强大的空间服务能力的优点,实现了对应急物流车辆路径有效调度与物资的合理管理,达到了用户和管理员之间应急物流车辆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共享。 应急物流论文:港口安全与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综述 [摘 要] 港口是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保障其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收集整理大量相关文献,从主要功能、关键技术及新技术应用等三个主要方面综述我国港口安全与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梳理港口安全防范和应急指挥的核心内容;总结开发环境、编程语言、体系架构等关键技术;应用GIS、物联网、云计算等拓展系统功能。形成研究港口安全与应急物流管理系统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为港口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关键词] 港口;生产安全;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1 引 言 港口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港口建设、港口经济与港口物流有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凸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然而,物流通道可能且极易被自然或人为的各种因素影响,使港口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受到阻碍,进而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国民的经济发展。因此,港口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和防止这类危害港口安全的事件发生。 使用港口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港口安全问题不但可以节省人力,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在港口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中,首先建立一个安全信息管理数据库,以掌握企业当前的安全生产信息,对有关信息进行方便快速的查询。系统中可实现资源共享,使办公人员、职能部门之间有效协同,为安全管理负责人和企业领导提供及时、动态、完整的安全信息,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提供一个强大、有效的平台。 港口应急物流系统是指当突发性事件对港口及港区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时,以提供所需的各类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灾害损失最小化和时间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特殊的物流活动。这种突发事件可能包括海啸、台风、飓风、水灾、游轮爆炸、污染物泄露等。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港口需对物资、设施设备、人员等进行紧急救援。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给港口造成的经济损失,港口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系统,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与架构,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时港口的快速反应能力。 文本将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针对与港口安全有关的港口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和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的主要功能、关键技术以及应用的新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2 港口安全与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 将港口安全与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凝练为安全防范、应急指挥两个主要方面。 2.1 安全防范功能 很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影响港口正常的经济活动,因此及时有效地控制危险源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是港口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对相关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归纳,总结为以下方面。 2.1.1 港口货物审核功能 随着港口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港口在扩建码头以增大港口货物的存储量,伴随而来的就是港口货物安全问题,“天津8.12事件”曾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港口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中将港口货物审核作为主要功能。 文献[1]在货物审核方面分为货物入港管理和货物出港管理两个模块。以货物入港管理为例,在货物到达港口前,入港货物清单就会发送到港口并录入该系统。工作人员进行核对和安全性审查,并为货物制作电子标签,将需要的信息写在对应标签内。当货物到达港口,将实际货物清单与预入港货物清单对比,如一致则粘贴电子标签,手持机将信息发送到服务器,实现货物标记与跟踪管理。该系统在实现过程中结合了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无线射频识别)通信技术。 对于安全性未知的货物要做好危险货物申报工作。文献[2]的危险货物管理信息系统旨在对危险货物申报信息进行审核。该系统最大的特色是应用了智能决策系统来辅助决策,对需要审核的数据经过抽取、清洗、转换等过程载入数据仓库,并提供可视化的业务界面,使决策分析结果得以清晰地展示。利用计算机自动化判定功能,并结合危险货物信息、国际危规信息、船舶信息、码头作业货种与限量等,实现危险货物的审核和风险决策分析。 2.1.2 港口区域环境监控 港口区域环境监控指监视和保护水域范围内的海关、边防、环境安全,同时提供气象、交通安全等信息查询服务。 文献[3]针对不同地区港口承担不同业务具有的不同特点,设计了港口区域安全控制系统。具体功能包括:检查港口周边环境、保证港口水域及船舶安全、限制区域安全。该系统主要以电子监控的形式控制周边环境安全。 文献[4]的港口隐患排查系统中设立了员工隐患检查功能。以多种形式提醒检查人员按期进行隐患排查,自动匹配需排查的各方面内容,如若发现隐患,可利用终端现场拍照确保真实性。 文献[5]重点关注港口区域环境的安全性,该系统的一大特色是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将港口空间信息根据不同作用和不同特征进行划分。通过对港口进行属性-空间和空间-属性组合的查询,实现实时监测从而及时掌握港区内交通情况、消防设施、船舶停放等安全信息。 文献[6]利用了雷达和其他先进网络通信技术,实时监控港口及附近水域环境,保护边防及海关安全。有效地组织船舶交通流,减少时间延误及交通拥堵。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难以控制的自然环境因素要考虑在内。文献[7]从气象方面设计了港口天气预警系统,该系y的特点是通过运行超级计算机,并结合气象自动站、GIS、气象雷达等来获取各类气象信息,再通过形象的色斑图将结果表现出来,对未来的天气状况进行预判。并为大风、高温、骤雨等设定指标阈值,若监测达到阈值,系统自动报警。当该系统进入预警状态,自动链接到相对应的应急预案,做好恶劣天气来临的事前处理。同时,为实现资源共享,该系统还可将气象数据同步到港口控制区域。 2.1.3 港口设备监控功能 为了杜绝因为设备年限等问题造成机械事故的隐患,需要对港口设备进行实时监控。 文献[5]把对设备的管理划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类型。静态模型中包含计划维修、故障统计、备件、设备履历模块,且模块间可共享信息。管理人员可以使用这些信息实现配置人员、计划安排、备件预报、故障分析和成本控制。动态模型充分利用比较先进的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CMS),有故障诊断、实时状态显示、稻萃臣啤⑿藕鸥踪等功能。可有效及时地将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反馈给生产调度人员和维修管理人员,以保证尽快抢修和调度。 文献[8]将港口的重点设备确定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风险评价原理,进行港口重点设备的风险等级划分。根据港口重点设备的历史风险数据,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风险态度预测,并使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港口重点设备的风险态势。 2.1.4 港口职工安全教育功能 为了增强安全防范,首先要培养企业中各级管理人员和职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 文献[5]设立了安全教育模块,为职工提供安全培训,包括视频教学、自动生成试卷、线上考试和判卷等功能。文献[9]则提出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并且持有安全培训合格证才能上岗。上岗证中记录员工培训、奖惩、违章等基本信息,安监人员利用手持读卡器现场对员工信息进行查看。文献[10]系统中设立了港口保安管理子系统,以进行保安训练演习等活动。 2.2 应急指挥功能 港口经济活动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原因的影响,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给港口运营和经济带来的损失,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系统。可以把应急物流系统功能总结归纳为如下方面。 2.2.1 应急物流指挥系统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相当于应急物流系统的大脑,是整个流程的核心部分,负责协调应急组织各个机构运作和关系。所有的指挥调度命令都是从指挥中心发出去的,其主要工作是决策,负责对港口应急物流预案和计划进行选择。 文献[11-13]均指出应急指挥系统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应急指挥系统融合有线无线通讯、信息技术网络、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数据库、GIS、计算机辅助调度等多种技术为一体。在平时状态时,可进行监控评估、管理物资仓储等。一旦接到警报,可通过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GIS等组成的应急网络和多个联动单位迅速掌握该地点周边范围内的应急资源、及时制定应急方案并正确地指挥救援。指挥中心与其他各部门通过信息平台进行信息交互,从而实时掌握应急物资情况,保证信息共享和高效救援。文献[14]将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分为四大子模块:信息沟通、调度管理、预案管理、行动指挥管理。另外,文献[11]还指出应急指挥车作为指挥系统中心功能的外延扩展的必要性。文献[13]提出应由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担任指挥中心的领导层,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 2.2.2 应急物流信息系统 港口应急物流信息系统采用多种手段对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和,全方位监视港口应急物流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和节点,以保证信息在系统内部传递的安全畅通,从而提高系统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反应速度。主要任务包括开发应急系统和建设应急预案库。 文献[4]设立了事故风险库和港口企业排查治理库;文献[5]有专门的安全档案以记录职工的违规操作记录和特种人员的特征记录;文献[8]建立了专门的事故应急处置方法库;文献[15]设立了保安知识库。文献[16]在港口公共安全网络综合信息系统中实现了信息的安全传输,并采用工作流来高效地协同工作,规范信息系统管理,为公安系统对接提供了丰富的对外接口。文献[17]有效管理港口企业众多应急预案,设计了电子地图、预案详细文档、预案基本信息等管理模块,便于应急预案的检索和修改更新,可及时调用指定应急预案,实现相关应急部门之间的预案信息共享。文献[18]利用GIS技术将电子地图中的对象和应急预案产生联系,实现根据提供的文字查找地图定位功能,以形成专项预案。 2.2.3 应急资源保障系统 港口应急物资可以看作是人、财、物等诸多资源的集合。应急物资主要特点是量大且要求及时。因此,应急资源的迅速调度至关重要。应急资源保障系统主要负责进行应急任务分配和人员调度,整合港口内外各方面的资源。 考虑到应急资源在事故应急处置中的重要性,文献[8]建立了应急设备数据库、应急人员数据库等,并开发了应急信息原型系统,旨在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文献[12]指出应急物资筹备可通过平时储备、强制征用、紧急采购、社会募捐、突击研制和生产等多种方式。应急资源保障系统主要用于做好储备资源管理工作,如仓库的布局、物资的种类及数量。文献[13]指出将应急物资分为食品、医药等,实时掌握物资的储备情况。一旦收到指挥中心的灾情信息,迅速筹备物资或及时安排采购部门采购,以保证在灾情扩大前,已有充分的物资准备,最短时间内送达。文献[14]将应急资源保障系统分为四大模块:物资资源、人员管理、应急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管理。为了保证应急物资的仓储、运输、配送信息采集同步,该系统还设计了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对应急物流活动进行全程监控。保障了港口应急物流能够快速有效地反应。 3 港口安全与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3.1 编程语言及开发环境 相关系统主要使用到主流的编程语言,包括:Java,,C++,C#等。 文献[15]在Eclipse环境下使用了Java语言和SSH框架相结合来完成系统的编码工作;文献[18-19]中的系统使用;文献[14]在中使用C++进行编程;文献[1,17]使用C#。 3.2 数据库系统 使用的数据库主要有SQL Server,Oracle等数据库系统。 文献[9,14,19]的系统使用SQL 2000数据库系统。文献[1,8,10]使用SQL Server 2008和ASP技术。文献[2,14]使用Oracle9i数据库系统,并增添了数据仓库。文献[2]还利用SQL Server 2000的Analysis Manager工具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结果展现。 3.3 软件开发架构 大部分系统使用SSH架构(Struts进行流程控制,Spring管理依赖注入,Hibernate封装数据库操作)并结合了JSP、DAO组件等技术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软件开发模式。文献[2,20]使用基于Internet的技术平台J2EE和MVC架构的Model2模式,使JSP功能得以简化。使用Servlet充当控制器负责所有业务逻辑,并通过Java Bean来操作数据库以及决定其显示页面。文献[10,16]使用J2EE和基于Spring的MVC模式,具有强大功能和高扩展性。 3.4 系统体系结构 大多数系统使用了B/S结构。该体系仅要求客户端安装Web浏览器,无需安装客户端程序。系统升级时只需升级服务器,无需对多个客户端程序进行同时升级,可节约系统维护成本,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安全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和稳定性。更关键的是,B/S体系结构适用于广域网,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并且交互性更强,通过设置权限可实现多用户访问控制。 三层架构是公认的合理且符合面向对象思想的软件结构。在逻辑上,该模式将应用功能分为:客户显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逻辑层。文献[1,2,8,10,14,20]等均使用三层B/S模式。 浏览器端:主要作用于客户端,用来指令下达和浏览。 Web应用服务器端:用来接收客户端申请并进行处理,将结果返回客户端。 数据库服务器:以分布式集中管理数据,操作数据信息。 但同时也有少数系统采用C/S结构,如文献[17,21]的应急指挥系统。将系统安装在局域网中。服务器端存放于系统数据库,并通过局域网和客户端相连接;客户端用于实现系统的用户界面和业务逻辑。设计开发过程更具有通用性。 4 采用新技术 由于港口业务发展迅速多变,其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结合GIS,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港口安全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4.1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对空间中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并具有空间定位等功能的空间信息系统。 文献[5,7,17,18,19,21]系统中均利用GIS技术,构建以港口为中心,包含港口周边区域及范围内的陆域、海域地理环境的可视化平台。该数字显示平台上可以用形象直观的文字、数据、图形等方式展现港口相关信息,包括:港口的地理形势、整体概况、环境组成、自然条件等。为港口规划与建设、舰船航行等提供辅助决策。不但提高了信息化水平,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22]在港口选址规划决策时,需要掌握大量的真实准确的基于地理定位的信息,随时对数据进行快速查询和综合分析。因此,结合GIS技术有效的解决了相关问题。 文献[23]建立了港口动态管理系统,以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将GIS作为核心,针对天津港的泥沙回淤问题,建立了一个可扩充、全方位的综合信息平台。将动态维护信息与船闸、航道、仓库、桥梁、泊位与码头结构等工程相关信息集成,从而实现对综合信息的可视化与集成化管理,为港口管理与维护提供支持。 4.2 物联网(IOT)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能在所有能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间实现信息交换与通信。目前,物联网体系架构被公认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感知层主要负责感知与采集信息,包括RFID射频技术、传感器、二维码等。网络层一般用于传递和处理信息。在应用层中,物联网与专业技术深度融合,结合行业需求实现行业智能化。 文献[1,20,24]采用RFID射频技术为货物制作电子标签,将需要的信息写在对应标签内,通过手持机将信息发送到服务器。通过物联网技g,每件货物都是可标识的,且无论在什么位置都可以被系统监控到。不但解决了以往被动地收集货物的信息导致信息不完整和滞后性问题,还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使得港际系统互联。该技术通过信号自动识别对象并读取数据,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且可应用在恶劣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文献[25]针对港口生产实时统计系统中统计结存信息与实际库存不符、统计错误纠正不及时等问题,采用了典型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对统计结果更加快速和精确的实时获取。另外,基于物联网的港口生产实时统计系统还能将实时获取的数据提供给港口其他业务系统,不但提高了数据利用率,实现了信息联动、资源共享,而且提高了整个港口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 4.3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技术,整合大量软硬件资源并灵活分配资源,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存储、计算等服务。具有规模大、虚拟化、可扩展、安全、按需服务等特点。 文献[26-27]的港口信息系统在结合云计算技术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中都提到了运用 SOA 思想和虚拟化技术,重组并优化了业务逻辑,使部门间协作更高效,增加港口对业务变化的灵敏度,提高港口核心竞争力。文献[26]中还提出了改进 NSGAII的物流算法,对基于云计算的系统进行验证,表明结果达到预期。 文献[28]分析研究云计算的特征和关键技术,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港口信息平台架构,选取Windows Azure Platform作为云计算平台。在实现模块功能划分的基础上,将其部署至云端,实现云计算与平台开发技术的有效结合。 文献[29]通过分析云计算和目前港口业务管理模式的特点,给出了港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提出在专用云、公用云及混合云中部署港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在web集群服务器中以基于云计算的部署形式部署应用程序。 5 结 语 在港口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港口安全与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起到越发重要的作用,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管理方法,使影响港口安全的诸因素受到更有效的控制,将给港口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带来质的提高。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目前一些系统功能并不完整,应用积压比较严重和现存系统独立存在,使得无法开展协同管理与集成。在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标准制定和基于新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规范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另外,需要政府在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相信随着对港口安全与应急管理问题的日益重视和新技术的逐渐成熟,必将对港口企业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技术支撑。 应急物流论文:突发事件下的海南食品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海南省食品应急物流管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食品应急物流体系构建也不健全。文章在分析了海南省食品应急物流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现代物流的作业流程和食品的特点出发,从食品应急物流筹措系统、食品应急物流储备系统、食品应急物流配送系统和食品应急物流保障系统四大模块,构建了海南省食品应急物流体系,全面保障了海南省在遇到突发事件下,可以快速实现高效的食品应急物流活动。 关键词:食品应急物流;应急物流筹措系统;应急物流储备系统;应急物流配送系统;应急物流保障系统 1 海南省食品应急物流发展现状 海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海南“十三五”(2016~2020)期间,要积极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虽然海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省份,加上一些公共卫生事件及不稳定因素等影响,必然给海南省的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如在2014年7月和9月的超强台风“威马逊”、“海鸥”,造成海南省大部分市县交通阻断、断水断电,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300亿元。 2 海南省食品应急物流发展的问题 若能构建海南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不仅可以增强食品应急物流管理方面的能力,为群众提供及时的食品物流保障,也可以起到稳定海南省社会关系和促进海南省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但是海南省目前的食品应急物流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全面提高海南省应对突发事件等的食品应急物流能力、物流保障能力等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食品应急物流保障机制不健全 虽然海南省近年来通过了很多有关突发事件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海南省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等,但是其针对食品应急物流的纲领性文件却少见。而且应急物流涉及发展改革、交通运输、商务、邮政等多部门,但部门职责不清,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存在多头管理、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2.2 食品应急物流基础设施滞后 目前,海南省仓储配送设施不足,物流园区较为分散,运行效率不高。全省无专门的食品应急配送中心。众所周知,应急配送中心对于快速处理配送业务而言,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如果有食品应急配送中心的设置,其可利用应急配送中心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与各地的仓库相互配合,将干线运输与支线运输进行有效的衔接,运用更灵活、更快速、更便捷的配送路线,优化其整个应急配送工作。 2.3 食品应急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通过走访海南省物流协会和海南各个高校、政府部门及培训机构,经调查,海南物流业人才缺口达5万多人,而且每年还有递增的趋势。物流专业人才的短缺现象制约了海南省物流的发展,虽然目前海南的6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针对突发状况下的应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没有,极度缺乏精通现代物流运作与食品应急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4 食品应急物流信息技术缺乏与落后 在突发事件爆发时,信息是否及时准确对政府和企业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重大自然灾害时,会使信息的正常沟通渠道受阻。特别是两年前的超强台风“威马逊”,更是让海南成为一座孤岛,岛内岛外都无法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灾情,使得政府和企I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食品救援活动,其GPS、GIS、RFID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食品应急物流领域应用较低。 2.5 食品应急物流缺少规范的操作标准 由于一些食品在温度上的特殊要求,就造成了食品在储存、运输等物流过程中要小心翼翼。但目前此类的相关技术规定的缺失是食品应急物流的又一不足。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了几项对行业有影响的指导性文件和政策,如近几年相继颁布了《冷冻食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等,但是仍然不够详细。食品应急物流的各个环节仍然存在标准不一、高成本的问题。 除了要做好温度控制工作之外,其湿度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同样需要在不同的位置放置测量湿度的仪表,便于对食品的湿度进行监控。 (4)冷藏库的通风 为了做好库内空气的流通,一般尽量在凌晨通风换气,避免温度差异较大,使食品的保鲜期缩短。 3.2.2 建立应急食品储备网络 在粮食应急方面,要加快丘海成品粮食等省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集中在澄迈金马物流中心等布局一批粮食仓储设施,确保海南省粮食储备安全和保障供应。而按照国家标准冷链体系要求,在冷链食品应急方面,要加快海口罗牛山农产品加工物流园、三亚南果农副物流园、海南水产品交易中心等建设,提升改造现有冷库,整合冷库资源,统一规划标准冷链物流设施布局,形成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到用户终端的冷链运输体系,提升冷链物流水平,建立强大的应急食品储备网络。 3.3 海南食品应急物流配送系统 食品应急物流配送系统是海南食品应急物流体系构建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提供高效快捷的食品应急物流配送是食品应急物流的关键。然而考虑到海南建立食品应急配送中心其投资成本过高的问题,建议可在自身仓库的资源下优化升级为配送中心。如果对食品没有进行多样化的加工、分拣和包装等环节,只是单纯的对食品做了储存和运输的处理,其食品应急物流功能上的单一将直接导致食品应急物流管理作业效率的低下。而为了优化仓库的服务功能,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去解决。 3.3.1 增加配送加工的功能 通过引进保鲜制冷技术和加工设备,对食品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如对食品进行分区分类管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成蔬菜加工区、水果加工区、肉类加工区、水产加工区等。 3.3.2 优化食品储备空间 为了有效利用仓库空间,要注意其合理的存放。例如一些常用的、重要的食品存放位置就应该靠近门口,便于装卸搬运工作,并且要注意的是,具有同样物理化学性质的食品应该放置在相邻近的位置,这样不仅方便查找,也不会出现串味等食品质量问题。 3.3.3 合理利用其他企业资源 虽然目前海南当地政府有自己的物流网络,但在紧急情况下,可考虑与其他信誉高、价格合理的食品物流公司联系共同进行配送事宜。共同配送的方式,不仅能有效的整合政府、军队和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设施设备等资源,也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的能力,降低配送成本,从而实现食品应急物流的快速配送。 3.4 海南食品应急物流保障系统(如图2所示) 3.4.1 组织保障 (1)完善应急物流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在应对、处置紧急状态方面的立法建设工作做了很多,也制定了多部涉及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但是目前,国内并没有任何针对食品应急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指导性意见,所以在应急物流的处理过程中,特别是特大灾难等,关于经费补偿金额、实施过程等,常常让海南政府和企业没有方向。所以海南政府应该设立有关食品应急物流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加强食品冷链运输标准研究,制定地方性标准,加强食品应急物流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工作。 (2)化应急响应与预案管理 为了保证食品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应成立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成员由海南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食品应急物流领域专家、相关企业领导和骨干人员组成。当异常情况出现时,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必须制定出应对异常情况的先行手段,只要应急响应一旦启动,就要对特殊需求展开预测并制定快速的应急预案。如快速跟食品供应商达成共识,签订合同,明确由其提供的详细资料;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为了保证应急食品供应速度的高效,其供应来源应该从事先建立的食品应急资源库中选择。而在食品应急配送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 当然不管是哪一个级别的应急响应,为了做好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可将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细化为对异常情况事前预警、事中处理和事后反馈这3个方面。 ①事前预警。要随时监控城市交通、天气等变化,收集应急信息,建立监测预警平台,一旦收到警报立即汇报。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接到警报报告之后,应安排员工值班,布置各项准备工作。及时应急通知,正确引导民众,避免引起内部恐慌。要与食品应急供应商进一步加大对彼此的交流,强调应急食品供应时,要规范其质量安全操作流程。而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新的危机产生。要准备好充足的应急食品和运输车辆,以保证各项防范措施到位。 ②事中应对。要求应急运输车辆集中在指定地点,以便随时调度。对突发事件中各项信息做好收集、汇总及整理分析的任务,健全信息与沟通渠道,建立好有效沟通的必要管理机制。通知做好库区防盗、防火等各项安全防卫工作,加强库区巡查,尤其是对建筑物、供电设施、排水系统与树木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若出现突发事件或安全隐患,要尽快上报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 ③事后反馈。不仅要对库区进行全面检查,还要对运输车辆进行安排,如发现问题及时维修,要尽快恢复正常秩序。及时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向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汇报。当异常情况产生时,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所有成员要做到全天候待命,不允许私自离开,坚守自己的岗位。在没有突发事件下,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成员可回归到原来部门中,处理正常的业务工作。 总而言之,机构的职能按照两个时间段来划分,一个是平时,一个是应急时。在平时,主要是做好食品应急物流的需求预测、供应商的调查和选择、网络维护、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等工作。在异常情况发生时,要依照制定的规定和安排,快速调动所有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统一发号施令,各部门全力以赴,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3.4.2 运作保障 (1)加快食品物流园区工程建设 为了加快海南省“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建设,海南省要完善热带特色农产品与食品物流区的发展,尤其是要培育在突发事件下具有食品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多层次的食品应急物流储备、配送系统,加强食品应急物流设施设备的建设,提高食品应急物流反应能力,加快食品物流园区的工程建设工作。如加快澄迈金马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全岛最大的物流园区;建设海南湾岭热带农产品物流园,积极服务海南中部市县、面向岛内外市场的商品仓储、流通配送等。 (2)提高食品应急物流信息化水平 目前,虽然有海南应急网,但是并没有食品应急的分支。且海南政府与企业之间并没有形成规范的数据共享。所以若能搭建这样一个政府与企业共享的食品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和跟踪平台,不仅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都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设施设备、人员、技术等,就可以对应急食品的采购、运输与配送等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达到共同缩短作业流程、信息传递更加准确的低成本合作目标。 在食品应急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强化并推广信息技术在食品应急物流管理上的应用,如推广RFID技术。RFID可以对冷藏冷冻库内或运输车辆中的食品进行追踪监控,一旦出现食品问题等情况,可立即报警,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而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位和跟踪,不仅能及时了解到运输车辆的位置和状况,而且也能设计出合理的应急路线。这些信息技术对食品应急物流的运输环节有非常突出的帮助。 3.4.3 人员保障 (1)培养专业的食品应急物流人才 为了培养出专业的食品应急物流人才,海南教育主管部门要和海南物流协会加强对物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和指导,大力支持大专院校开展具有海南食品物流发展特色的教育工作。积极探索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加强应急物流从业人员培训,提高职业素质。实行物流企业经理人制度,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 (2)建立食品应急物流培训机制 食品应急物流培训机制应该靠平时去建立,而不是有异常情况产生时,才去临时抱佛脚。所以,为了做好培训工作,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在平时要重视对食品应急物流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使其更加适应突发性工作需要,这样在爆发临时性需求时,才能不慌张的谨慎处理。 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要编制相应的教材,其内容应包括应急小常识、应急技术运用和应急流程操作等,且每年都要安排至少一次特殊培训,根据培训时的具体考勤记录和考试最终成绩实行应急人员非静态管理,以此增强内部成员的专业能力。 除此之外,还要有周期性的举行应急演习和演练。如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可模拟突发事件的场景,通过对应急反应行动的实际操作,模拟出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和策略,从而可以让内部成员识别出各种特殊情况应采取的正确办法,校正各种应急预案有效性。特别是对海南食品的发展情况、海南道路交通情况、海南天气情况等各项信息的学习,同时注重对应急物流时经验的吸取,让内部成员都能妥善处理。 3.4.4 物资保障 (1)建立基础设施保障机制 加大对食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与完善仓储配送设施,积极推进和开展各类食品保鲜技术与专用装备的推广与普及,提高食品预冷处理、保鲜加工与包装技术。进一步完善和建设海口、三亚、儋州、琼海、东方、澄迈、琼中等市县为重点的冷链物流中心,构建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化的食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按照军民合用、平战结合,抢险救灾、突发事件应急一体化的原则,加强海口市、三亚市、三沙市和文昌木兰湾应急仓储、中转、配送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统一协调、反应迅捷、运行有序、高效可靠的应急物流体系,提高物流应急保障能力。 (2)建立食品应急储备与调用机制 在食品应急储备管理方面,要区分应急食品种类,根据食品的具体价值、保质期限、存μ跫对储备食品进行合理分类管理。要对食品建立详细的数据库,如收集海南各地的食品供应商的企业信息,包括供应商规模、物流现状、价格水准等;由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根据食品应急数据库中的信息及时对应急物资进行统一的安排,尽量做到每一月、每一年的特殊需求,都能够准确地预测、安排和配置。通过建立应急食品储备和调用机制,可以实时了解紧急调用车辆的情况,保持资源分布的透明和资源的实时共享,实现应急物流的快速响应。 3.4.5 资金保障 (1)设立食品应急物流专项资金 突发事件由于事发突然,所以为了食品应急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能顺利进行,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不仅要积极鼓励法人或其他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的援助,确保食品应急资金的保障,还要设立食品应急物流专项资金。如为了应急人员的安全考虑,可考虑给内部成员设立专项资金,根据因公受伤的实际情况给与不同金额的补偿,这样就能增强内部成员应对的积极性。又或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内部成员均可获得适当补助。但是奖惩要分明,如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内部成员在能力范围内,未及时做好预测及预防工作;出现反应迟缓,后知后觉,对现状认识不足,或瞒报、迟报,对事件采取的措施明显失误等行为,将视其对造成的影响程度和损失情况,按情节轻重给予责任人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 (2)控制食品应急物流成本的增加 虽然在突发状况时,需要投入较大的食品应急物流成本,但是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必须做好食品应急物流成本的控制工作。如为了很好地控制食品应急物流成本增加,在应急食品采购与配送方面,若实际情况允许的话,要尽量做到应急食品的统一采购和统一配送,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得采购优势和防止车辆空载;在信息管理方面,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持,分析出食品应急物流成本构成;在运输配送方面,要借助GPS、GIS、RFID等信息技术运用,提高突发状况下的应急物流运作实力。 4 结 论 根据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结合海南省“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很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下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海南省食品应急物流体系须加快食品应急物流筹措系统、食品应急物流储备系统、食品应急物流配送系统和食品应急物流保障系统四大模块的建设工作,全面提升对突发事件下的食品应急物流管理能力,促进海南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安全问题论文:医院网络安全问题措施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各级医院相继建立了医院网络系统,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就医渠道,有效解决了海量医疗数据信息传输和存储等问题。但是,医院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面临了诸多的网络安全问题,本文针对医院目前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应改善策略。 【关键词】 医院网络;网络安全;安全防范 0引言 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发展的推进,利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构建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也应运而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医院工作效率、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网络安全问题,包括患者个人隐私信息遭到窃取、外部黑客入侵内部网络等。因此,在当今信息时代必须加强医院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促进医院信息化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1医院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医院网络安全问题涉及到医院日常管理多个方面,一旦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受到外部恶意攻击,或者出现意外中断等情况,都会造成海量医疗数据信息的丢失。由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储了大量患者个人信息和治疗方案信息等,如果这些数据信息遭到篡改很容易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鉴于医院的特殊性质,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工作,以完善的策略保护医院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 2医院网络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2.1用户操作问题 系统管理员操作不当;系统用户违规操作、安全意识不强;授权用户泄露个人账号密码等,都容易给医院网络带来各种安全漏洞问题。 2.2计算机病毒攻击 计算机病毒通常情况下寄生在其他正常程序中,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主要目的是干扰和破坏计算机的正常工作。有些计算机病毒的攻击性较弱,导致计算机出现运行速度减慢等问题;还有些高危计算机病毒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由于医院网络连接的计算机数量较多,网络环境非常复杂,很容易出现计算机病毒入侵攻击的问题,因此,与医院网络相连的计算机要及时更新防病毒软件,定期进行病毒查杀。 2.3系统软件漏洞 各级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或多或少会存在漏洞,系统软件的漏洞最容易被非法用户恶意入侵,窃取患者隐私信息,破坏医疗数据信息等。 3医院网络系统安全防范策略 主要由防火墙、安全隔离网闸、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系统等共同构成。 3.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能够对外部网络数据信息进行过滤和控制,是一种防御型网络装置,可以按照需求制定规则,允许或限制传输的数据通过。医院网络配置防火墙系统可以实现对医院内部网络风险数据信息的自动控制,以保证医院内部网络数据信息的安全。 3.2安全隔离网闸 一般情况下,安全网闸可以将医院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完全隔离开来。当外网提出向医院内部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交换时,外部服务器对隔离设备发起非TCP/IP网络传输协议,由隔离设备将网络传输协议剥离出来,并立刻对所有数据包进行病毒扫描和分析,过滤病毒信息,防止黑客入侵,再将经过扫描和检测的安全数据存储到存储介质中。此时,安全隔离设备立刻与外网断开连接,再向医院内部网络发起非TCP/IP的数据连接请求。 3.3入侵检测系统 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可以确保医院网络数据信息的安全,及时发现外部恶意入侵医院网络的行为,实现对医院网络数据信息传输安全有效的检测。由各种网络技术构成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确保整个医院网络安全来说非常重要,需要利用入侵检测系统及时发现入侵医院网络的攻击点,一旦发现异常行为要尽快做出安全响应。因为攻击行为每天都会新增变化,IPS特征库的及时更新极为重要。 3.4防病毒技术 计算机病毒是破坏医院网络重要数据信息的关键因素,病毒入侵对医院网络安全防护策略的构建具有极强的破坏性。针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与医院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安装防病毒软件,预防计算机病毒入侵;第二,利用防病毒软件的检测技术检测已经入侵的计算机病毒,确定病毒类型,及时查杀病毒;第三,病毒的种类每天都在增多,不及时更新病毒库会查杀不了新型病毒,从而导致系统崩溃。 3.5Web应用防护系统 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中,一般会采用防火墙作为保障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但是,只建立一道防火墙必然不能有效保证医院网络安全,Web应用防护系统作为一种现代新型物理安全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比较复杂的Web应用安全问题。Web应用防护系统在应用层的工作模式能够实现Web应用的安全保护,这是区别于传统防火墙的重点内容。Web应用防护系统对来自客户端的各种数据传输和交换请求进行检测验证,防止SQL注入攻击,防网页篡改等攻击行为,确保医院站点安全可靠,实现对医院网络站点的安全保护。 3.6信息加密技术 信息加密技术是确保医院网络数据信息安全的有效措施。目前,信息加密技术形式多样,可以适应各级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求。用户可以自己设置口令选择信息加密形式,是一种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有效形式,但是,信息加密技术并不适用于数据量较多的文件。 3.7系统备份与恢复技术 无论医院网络系统的建设有多美完善,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漏洞等问题。因此,数据备份对医院网络安全保障工作来说非常重要。我院数据中心由双核心机房加一个灾备机房组成,两个核心机房分别部署一套主存储做镜像,保证数据安全,同时生产数据实时同步到灾备机房,一旦医院2个核心机房的数据信息都遭到破坏,还可以立即启动灾备数据恢复的应急预案,防止医院数据丢失。 4结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医院“互联网+”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多,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医院系统中存在大量患者的信息数据,这些数据信息对患者来说是隐私信息,对科研来说是重要的研究数据,一旦数据遭到篡改和破坏很可能出现重大医疗事故等问题,对医院带来重大损失。因此,医院必须加强制定有效的网络安全保护策略,确保防护策略的有效实施,提高医院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稳定发展。 作者:郑成城 李季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网络安全问题论文: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问题探讨 摘要: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注重网络安全问题。这是高职院校开展正常管理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明确其中发生的根本性原因,这样才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应该树立网络安全意识,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应用,提升师生的总额数值。完善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制度建设,强化推动高职院校工作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网络安全 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网络安全问题,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表现。信息化发展成为高职院校校园网建设的重点。但是高职院校校内网络体系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问题较为突出,这种情况使高职院校面临重大的安全威胁。因此对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问题进行确认,明确其中存在的主要隐患,根据特点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是未来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问题的重点。 一、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 高职院校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较为成功,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由于信息网络的客观因素影响,网络安全时有发生。严重的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病毒感染、系统断网等网络安全问题困扰着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只有确认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问题才能够进行及时的有效的解决,避免危害的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问题多样化,发生较为频繁,对高职院校的影响较大,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不断的强化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明确其中发生的根本原因。在网络应用高峰期是网络病毒出现的时候,网络病毒一旦影响到计算机的运行,就会造成师生网络使用的困扰,降低计算机运行速度,影响工作效率,教学质量水平不高。伴随着病毒的侵害会发生网络攻击事件,服务器遭受破坏造成的恶意性攻击会删改系统程序,这样就为高职院校网络系统办公造成困扰,为信息化建设带来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要及时的进行解决,提升网络安全运用意识。造成高职院校网络安全的因素具有多样性特点,但是主要可以区分为内因以及外因两种。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都是这两种因素导致的。外因将会使计算机出现断网、停电等情况。这种情况需要时刻的进行注意,做到早知道早预防。内因是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出现的主要因素,由于网络设施更新较慢,不能够适应新时期网络需求,网络系统建设抗病毒效果不明显,师生对于网络安全应用不重视等都是造成高职院校网络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 二、提升高职院校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 为了能够保证高职院校网络正常运行,需要对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确认,明确高职院校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不断提升对于高职院校网络运行规律的研究。网络安全建设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构建完善的网络应用价值取向。促进安全指导工作的正常进行。宣传网络安全应用理念,推动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工作的长效健康的开展。网络安全工作是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应用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未来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应用建设的发展趋势。网络安全工作的开展需要坚持科学发展为基础,构建安全应用价值理念,将高职院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确认,实现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工作协作运行效果。网络安全建设理念创新将会使网络安全工作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这是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工作重点。网络安全内容完善将会推动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工作水平进一步的提升。网络安全工作顺利开展需要高职院校对网络安全工作进行相应的宣传,在根本上能够认识到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将安全理念融入到网络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促进校园网络安全系统的正常运行。网络安全信息理念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预防网络系统运行过程中故障的出现。高职院校日常管理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不断的完善网络安全体系。高职院校要注重网络安全的应用,将网络安全影响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项目。针对网络安全日常管理的要求,不断的推动教学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建设。这样能够不断的扩充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内容。整合网络安全建设的模式与方式,提升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建设的强度和力度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网络安全建设时,要多元化的促进校园网络安全建设。推动校园网络安全模式化发展。不断的完善校园网络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管理方式。推动校园网络安全制度化运行。现代高职院校发展发展的过程中更加的注重环节的影响,完善校园网络办公,根据自身的需求制定网络安全应用管理细则。 结束语: 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信息化不断的完善。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是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在网络安全上需要不断的强化教学质量,这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高职院校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强化制度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网络安全机制,充分的发挥网络安全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不断的推动高职院校网络安全工作可持续发展,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使高职院校综合水平不断的提升。 作者:陈卓 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安全问题论文:云计算中网络安全问题及措施分析 摘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催生出一个全新的名词“云计算”。云计算这一概念始创于2007年,它以应用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发展为前提,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数据储存方式的同时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为人们的工作或学习提供了无限的便利。但是在网络信息技术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下,云计算在实际运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的网络安全问题。而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云计算的效力,就需要立足于云计算的发展现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文章首先对云计算的概念及特点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分析现阶段云计算运用时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云计算 网络安全问题 概念特点 解决措施 云计算(cloudcomputing)依托于网络技术的进步而发展,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云计算的出现不仅打破了用户传统使用计算机的方式,也进一步推动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云计算的涉及领域很广,由许多信息网络技术相互融合而产生,但是因为出现时间较短,其中很多技术比如Web数据集成、个人数据空间管理、数据外包服务以及移动上网等还不是十分成熟,对于隐私的保护还不能尽如人意,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云计算将会改变现有用户对网络的认知,将信息网络发展推向一个新高潮。 1云计算的概念及其特点 客观来看,云计算并非一个具体的技术而是多项技术的整合。之所以将其称为云计算是因为本身具有很多现实云的特征:规模很大,无法确定其具体位置,边界模糊,可动态伸缩等。虽然现在对于云计算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简单来说,云计算就是建立在网络技术上的数据处理库,但是由于其规模极大,性能极强,能够通过一个数据中心向多个设备或者用户提供多重数据服务,帮助使用者用以最少的空间获得最大的信息来源。因此,云计算的核心所在便是资源与网络,由网络组建的巨大服务器集群能够极大地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与平台的服务质量。从云计算的研究现状来看,云计算大致呈现出几个特点:首先,规模极大且虚拟性极强。迄今为止,已经有几百万台的服务器支撑着云计算的运转与数据的存储,同时通过网络技术的即时传播,用户能够在任何位置、任何地点获取到服务。同时,由于请求的“云”并非实体,云计算在实际运行中也显示出超强的虚拟性。其次,按需收费但价格低廉。云计算能够向终端提供各种资源,但是用户需要向平台缴纳一定的费用,但是在公用性与通用性极强的特点下,“云计算”的资源利用率极高,这也使得云计算的收费极为低廉。当然,云计算也具有极高的拓展性,不断地进行资源获取与资源处理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及其应用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2现阶段云计算在实际运用中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 2.1客户端信息的安全 就现阶段云计算的运作现状来看,云计算是建立在现有网络基础上的大型信息处理库,而在系统中的每一台计算机都被认为云计算的一个节点。换句话说,一旦一台计算机被接入网络,那么其中的信息就极有可能成为“云”资源的一部分。这就涉及隐私保护问题,如果没有做好信息安全防护,造成一些私密信息泄露,对于一些特殊机构如政府、医院、军队等来说将是极为沉重的打击。同时,如果大量的病患信息、军事机密、政府信息等泄出,也会造成整个社会的不稳定。 2.2服务器端的信息安全 当前,云计算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障碍便是安全性与隐私性的保护问题。立足于服务器端的信息安全问题来看,数据的拥有者一旦选择让别人储存数据,那么其中的不可控因素便会大为增强。比如一家投资银行的员工在利用谷歌在做员工社会保障号码清单时,实际上进行了隐私保护和安全保护职能的转移,银行不再保有对数据保密以保证数据不受黑客侵袭的职责,相反这些责任落在了谷歌身上。在不通知数据所有者的基础上,政府调查人员有权让谷歌提供这一部分社会保障号码。就最近频发的各类信息泄露事件以及企业数据丢失数据事件如2007年轰动一时的TJXX零售商信用卡信息泄露等情况来看,云计算服务器端的信息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3解决当前云计算安全问题的具体措施 3.1建设以虚拟化为技术支撑的安全防护体系 云计算的突出特点就是虚拟性极强,这也成为云计算服务商向用户提供“有偿服务”的重要媒介和关键性技术。同时,在信息网络时代下,基础网络架构、储存资源及其相关配套应用资源的发展和完善都是建立在虚拟化技术发展的前提下的。因此,在解决云计算安全问题时也需要紧紧围绕虚拟化这一关键性技术,以用户的需求与体验感受为导向,为用户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应用资源合理分配方案,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存储计算方法。同时,在虚拟化技术发展运用过程中还需要构建实例间的逻辑隔离,利用基础的网络架构实现用户信息间的分流隔断,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各大云计算服务商在优化升级时要牢记安全在服务中的重要性,破除由网络交互性等特点带来的系列弊端。 3.2建设高性能更可靠的网络安全一体化防护体系 云计算中的流量模型在运行环境时在不同时段或者不同运行模块中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在进行云计算安全防护时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更可靠的高性能网络节点,提升网络架构整体稳定性。但是在当前的企业私有云建设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大流量在高速链路汇聚的情况,安全设备如果不进行性能上的提升,数据极有可能出现泄漏。因此,要提升安全设备对高密度接口(一般在10G以上)的处理能力,安全设备要与各种安全业务引擎紧密配合,实现云计算中对云规模的合理配置。但是,考虑到云计算业务的连续发展性,设备不仅要具有较高性能,还需要更可靠。虽然近年来在这个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双机设备、配套同步等的引入与优化,但是云计算实现大规模流量汇聚完全安全防护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3以集中的安全服务中心对无边界的安全防护 与传统安全建设模型相比,云计算实现有效安全防护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云”的无边界性,但是就现代的科学技术条件来看,建成一个无边界的安全防护网络是极不现实的。因此,要尽快建立一个集中的安全服务中心,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在集中的安全服务中心下,各个企业用户在进行云计算服务申请时能够进行信息数据的划分隔离,打破传统物理概念上的“安全边界”。云计算的安全服务中心负责对整个安全服务进行部署,它也取代了传统防护体制下对云计算各子系统的安全防护。同时,集中的安全服务中心也显现出极大的优越性,能够提供单独的用户安服务配置,进一步节省了安全防护成本,提升了安全服务能力。 3.4充分利用云安全模式加强云端与客户端的关联耦合 利用云安全模式加强云端与客户端的关联耦合,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云端的超强极端能力帮助云安全模式下安全检测与防护工作的运行。新的云安全模型在传统云安全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客户端的云威胁检测与防护功能,其具体运作情况为客户端通过对不能识别的可疑流量进行传感测验并第一时间将其传送至安全检测中心,云计算对数据进行解析并迅速定位,进行安全协议的内容及特征将可疑流量推送至安全网关处进一步处理。总的来看,利用云安全模式加强云端与客户端的关联耦合可以提升整个云端及客户端对未知威胁的监测能力。 3.5在云计算中确保数据安全 对于普通云计算用户可能缺少解决云计算安全漏洞的能力,但是在云计算使用过程中同样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对一些私密数据进行保密。首先,可以在保存文件和信息时对其加密,加密虽然不能阻碍数据上传但是可以有效减少数据信息泄露情况的发生。其次,要尽量使用信誉良好的服务,大的平台、大的服务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较强,也不屑于与营销商共享数据。同时,采用过滤器对数据进行监控与检测,查看哪些数据离开了网络,防止敏感数据泄露。 4结语 云计算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是作为新生的事物,其安全性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进一步完善云计算的安全建设,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与私密是云计算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在新的时期,需要利用虚拟性技术、集中的安全服务中心、更可靠的高性能安全防护体系等提升云计算服务的安全可靠性,实现云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蔡艳 蔡豪 单位:河南教育学院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网络安全问题论文:校园无线网络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 [摘要] 校园无线网络对学校以及师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管理技术上的不足、师生网络安全意识不强、非法用户的恶意侵入等因素的影响,校园无线网络安全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分析了校园无线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并在基础上探讨了应对的策略,以期能对校园无线网络安全的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校园无线网络 安全 问题 策略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网络的使用逐步由有线网络过渡到无线网络。建构覆盖面广、安全而迅捷的无线网络也成为很多公共场所的重要需求,学校校园更是如此。随着学生拥有的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越来越多,他们对建构校园无线网络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同时,无线网络的建构,不仅有利于方便学生及时浏览重要讯息、下载重要学习资料、方便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对教学和管理也带来了重大变革。一方面无线网络的覆盖有利于加快推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且有利于教师更为快捷地运用和及时分享最新网络资料;另一方面,无线网络的覆盖也使得学校管理驶入信息化的快车道,在教学、安全、后勤管理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校园无线网络给学校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需要我们注意防范。 一、校园无线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校园无线网络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接入安全和信息传输安全。由于无线网络在使用过程中片面追求覆盖面和普及速度,致使对网络安全的加密技术以及使用者的安全意识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无线网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病毒隐患影响接入安全 病毒一直是网络安全的主要杀手。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病毒不仅变得更具隐蔽性,而且也越来越具有杀伤力。它们广泛存在于我们使用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其他移动终端设备中。在无线网络中,由于信息和资料的传递不受空间限制,对于病毒的传播也就不容易监控。因此,当我们在接入无线网络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移动设备潜藏了某些病毒,那么他们一旦被激活将会迅速传播,严重影响校园无线网络安全,对学校的网络平台和储存的信息给予严重冲击,甚至会使学校无线网络运行瘫痪。 (二)信息传输容易被截取和泄密 和病毒传播会超越物理空间界定一样,使用无线网络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以往的有线网络中,其物理空间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计算机或网络管理人员对信息的传递能够很好地给予监控。但在无线网络状态下,由于缺少了一定的物理空间限制,而且资料是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传递的,导致信息数据包很容易就可以被截获和破译,从而导致信息被泄密。 (三)易遭受黑客或其他非法用户入侵 校园无线网络服务的人群比较多、相对也比较开放。很多别有用心的人群,(比如黑客等)也可能会借机闯入网络并进行一些非法活动。出现黑客或其他非法人员入侵的时候,管理员一般也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将其拒绝。黑客或其他非法用户入侵校园无线网络后,不仅会造成无线网络的访问压力,而且会盗取校园内部人员的账号,窃取有价值的信息,也可以对校园重要资讯进行窃听、篡改以及转发,给学校师生财产和个人隐私等带来严重伤害。有些非法用户利用MAC地址欺骗,他们在对用户进行窃听或窃取有效资料的基础上,获取网络中合法站点的MAC地址,然后通过ARP欺骗,利用这些合法的MAC地址进行欺骗攻击。更严重时,非法用户可以冒充AP进入网络,获得真实的认证信息,以合法用户的身份进行一系列违法活动。由此采取适当措施有效地阻止非法用户的入侵是维护校园网络安全极为重要的问题。 (四)AP地址易受攻击,致使其拒绝服务 攻击AP地址,并让其停止服务,也是无线网络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非法入侵者如果攻击AP地址成功,将会导致AP产生错误的判断,严重情况下将会停止继续服务。非法入侵者一般会对AP地址采取泛洪式攻击或对某个节点进行攻击两种方式。可以说每一种攻击方式对校园无线网络的安全都是致命的。轻者会对校园部分局域网造成破坏,严重的将会使整个校园网瘫痪。 (五)管理者和用户网络安全意识不强 校园无线网络之所以有很多安全隐患,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管理者对无线网络的安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无线网络的用户缺乏网络安全意识,无意中对无线网络进行了破坏。 1.一般而言校园网络是相对比较纯洁的网络,使用者也主要是学生和教师。由此学校在建设无线网络的过程中可能对无线网络的安全认识不足,致使很多的无线接入点都没有考虑到无线接入的安全问题。MAC地址的认证、共享密钥的认证等基本认证方法并没有完全普及,大多学校都没有引进高级的认证协议,从而使得学校的安全体系未能有效地建构起来。 2.校园无线网络的用户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一般都比较缺乏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大多对无线网络技术和智能电脑和手机的系统不是太熟悉,而且有的时候为了方便,他们对网络或个人终端的密码设置过于简单,从而为黑客或非法用户入侵带来一定的便利。 二、维护校园无线网络安全的应对策略 针对校园无线网络安全存在的诸多隐患,笔者认为应主要从引进先进的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加强对非法用户的监控、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应对。具体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应对校园无线网络安全给予充分重视 校园无线网络安全不仅事关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安全,而且也事关学校师生财产和个人隐私等安全。因此学校应给予校园无线网络安全充分的重视。一方面加大对校园无线网络安全设施的投入,组建较为完善的安全体系;另一方面,聘请专业人员对校园无线网络进行管理和维护,对于学校比较重要的资料和信息要及时加密和备份,避免被非法人员入侵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使用隐藏SSID和无线入侵检测技术保障无线网络安全 校园无线网络之所以容易被攻击,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认证、对非法用户不能进行有效的拦截。因此,从技术上对校园无线网络加以改进是有效应对安全隐患的重要举措。 1.校园无线网络可以引入SSID技术。SSID技术可以把一个整体的无线局域网划分为若干个需用不同身份验证的子网络,这样在进入无线网络使用子网络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身份验证,由此可以防止一些未经授权的用户使用无线网络。但是AP地址为方便终端使用无线网络,会自动广播SSID,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无线网络的安全有较大影响。为此,可以通过设置隐藏SSID并禁止AP,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使得非法入侵用户因不知晓SSID的全名而使得入侵失败。 2.积极引用无线入侵检测技术。引用无线入侵检测技术能使网络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入侵者的踪迹并给予跟踪和监控,也可以对非法入侵者的网络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破解方案,及时将可能发生的危险扼杀在摇篮中。 (三)加强对网络病毒的查杀和防御 学校可以在网络安全中心安装一个强大的杀毒软件,定期对整体网络进行查杀,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可疑病毒,最大限度地杜绝病毒攻击。同时也及时提醒学生和教师在使用移动设备的过程中经常和及时查杀相关病毒,尽可能使移动设备远离病毒,从而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另外,充分利用防火墙技术有效隔绝来自网络外部的病毒和不良信息以保证网络环境的纯洁。 (四)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是保障校园无线网络安全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通过培训或专业人士的解答和演示,让师生知晓哪些不当操作会对校园无线网络造成威胁、安全隐患产生后应如何防范等,从而提高大家维护校园无线网络安全的意识和自觉性。 三、总结 总之,维护学校无线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支持,也需要学校师生的配合。只有大家都尽力投入到维护校园无线网络安全的行动中,才能真正实现校园网络平稳、安全地运行。 作者:焦计划 单位: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 网络安全问题论文:校园移动网络安全问题探析 摘要: 在校园网络场所应用移动网络的影响下,其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安全问题。为此,文章阐述了校园移动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以及解决校园移动网络安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校园;移动网络;安全;问题;对策 校园网络的责任是管理、科研、教育等,作为传统意义上有线网络的拓展的校园移动网络有着扩展性强、灵活性强、安装方便、可移动性的特点,这使校园不管在任何的地方和任何的时间都能够轻松地上网。然而,在普遍应用校园移动网络的影响之下,面临着越来越显著的校园移动网络安全问题。为了确保校园移动网络的安全性,务必立足于管理与技术,从而建构一个高效、安全、洁净的校园移动网络环境。 1校园移动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 因为较难控制校园移动网络的信号,在预期外的区域可能出现数据,这导致网络很容易被入侵。并且,由于移动网络凭借的是逻辑链路,并非要求物流连接,因此任何在移动网络广播范围之内且具备网络访问权限的人群都能够对网络进行监听,且借助一些不法方式得到一些敏感的信息和数据。跟其他的无线网络相似,校园移动网络也面临着下面的一些安全问题。 1.1较难管理的安全问题 首先,因为开发的移动网络较为特殊,管理者难以管理移动网络。其次,因为移动网络非常便捷,只要在无线广播的范围之内,任何的区域都能够方便接入,因此在校园移动网络不适宜布置网络防火墙等硬件设施。再次,无线网络协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面临着不足之处。IEEE在802.11标准后,尽管有目的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加密的策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保密性,可是WEP协议还是面临着很大的不足之处,针对以后完善的802.11i,虽然网络的安全性大大地提升,但是依旧面临安全问题,依旧需要时间进行评估。 1.2网络资源遭窃的安全问题 我们通常讲到的蹭网就是网络资源遭窃,如果出现蹭网的情况,那么会失去大量网络带宽,进而大大地降低网络的传输效率与性能等。 1.3信息泄密的安全问题 针对有线网络,因为界定了物理空间,在对数据包进行传送的时候,技术工作者能够在处理物理网络的基础上使传送的安全性提升。可是,因为移动网络借助的通信方式是无线,因此更加容易截获传送的数据包,截获者可能不应用窃听装置连接网络就能够截获,可是截获数据包的人员能够分析和破译移动网络,从而造成信息的泄密。 1.4地址欺骗的安全问题 这个问题的形成基于IEEE802.11协议,因为802.11协议对数据帧缺少认证操作,这比较容易丢失网络站点的MAC地址,所以攻击者能够通过虚假地址数据帧实施ARP攻击。更为严重的情况是攻击者能够对AP进行冒充进入网络,进而得到相应的认证信息。 1.5其它的一些安全问题 移动网络还面临着缓冲区供给、DNS欺骗、Web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等一系列的安全问题。作为无线网络的校园移动网络因为缺少安全观念、且布置的校园移动网络水平比较低,校园移动网络缺乏较高的安全性。甚至不少校园移动网络接入点没有兼顾无线接入的安全问题。接入的无线网络认证面临不足之处,并且没有普及共享密钥和MAC地址的认证,仅仅在为数不多的高校配置了较为高级的802.1x认证协议。并且,跟规模较大的无线网络进行比较而言,通常的校园移动网络还要求一套尤为细致与统一的安全机制。 2解决校园移动网络面临安全问题的对策 结合无线网络的运行原理和特点,能够借助多种策略建构安全的校园移动网络。 2.1MAC地址过滤 MAC地址过滤是属于一种有效和简单的预防策略,无线MAC地址过滤的作用是借助MAC地址拒绝或者是允许无线客户端接入无线网络,从而对无线客户端的接入权限进行控制。任何一种的网络设施不管是有线网络,还是无线网卡,都具备唯一性的叫做MAC地址的标识,能够借助下面的策略得到网卡的MAC地址:将命令行窗口打开,输入ipconfig/all,紧接着不少的信息会出现,其中的MAC地址就是物理地址(PhysicalAddress)。然而,过滤MAC地址的策略对学校而言较为繁琐,要求对学校师生无线设备的MAC地址进行统计,这个工作量过大。以及在不断加入新生的影响下,每一年都需要维护MAC地址列表。尤为关键的是,能够修改MAC地址,以理论作为视角,只要入侵者探究到合法的MAC地址,那么就能够穿透MAC地址过滤。因此,能够跟其它的方法相混用,从而实现安全性的提升。 2.2WPA加密方式的应用 全名称是Wi-FiProtectedAccess的WPA有两个标准,即WPA与WPA2,其属于一种对无线网络进行保护的系统,WPA2对AES支持,应用的是CCMP,跟WPA相比较,其安全系数比较高。当今的WPA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被迅速地破解,因此提倡应用。在应用WPA2之后,能够阻挡入侵者在无线网络外。 2.3SSID的隐藏 SSID就是服务集标识,其是ServiceSetIdentifier的缩写。SSID技术能够划分无线局域网为一些要求各种身份验证的子网络,每一个子网络都要求单独的身份验证,只有验证身份的用户,才能够进入子网络,从而避免没有权限的用户访问网络。一般而言,SSID就是为无线网络起名字。应当引起重视的是,通常而言,相同生产商生产的无线路由器或者是AP的SSID相同,倘若攻击者想借助初始化字符串实现跟无线网络的实现非法连接,那么就非常容易找到无线路由并且创建非法连接,进而威胁到无线网络。为此,建议不要应用一些默认的SSID,最为理想的策略是改SSID为一些特殊的名字,进而避免攻击者的入侵。通常无线路由器都具备“允许SSID广播”的作用。倘若不想让自身的无线路由被他人借助SSID名称进行搜索,那么需要“禁止SSID广播”。这样依旧能够应用自身的无线网络,仅仅是你的无线网络不会在别人搜索的网络列表当中。 2.4入侵检测系统的应用 简称为IDS的入侵检测系统是即时监视网络传输,在发现可以传输的情况下,将警报发出且实施积极的反应策略。跟其它网络安全设施存在差异,这种安全防护技术是积极和主动的。一般需要一个软件来运行该系统,借助无线网卡对无线信号进行嗅探,且积极地查询问题。IDS能够对欺诈性的入侵与接入进行检测。不管是用户定义的标准不匹配或者是改变固有接入点默认值,还是在网络当中接入新接入点,都能够检测IDS。如此系统能够对网络数据包进行分析,以探究是不是有人在进行干扰或者是应用黑客技术。当前的防御与入侵检测系统存在很多种,这些系统也应用存在差异性的各种技术。而在实际中应用可以应用免费或者是开源的系统,也就是Snort以及Kidmet。网络上有相关的教程,可以一试。不过,也能够应用花钱的外国企业的相关产品。 2.5增强安全观念 增强校园师生的网络安全观念,这针对普通人员与专业人员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性。网络管理工作者应当持续地学习,对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进行把握,甚至能够掺加一些相关的培训。而学校能够培训网络管理工作者,特别是在正式上岗之前,务必通过专门的培训才可以。校园移动网络安全工作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是网络管理工作者,务必确保所有的网络管理工作者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与网络安全知识。校园移动网络用户不但应当学习怎样应用无线网络,而且还应当接受网络安全知识教育,从而让广大校园用户的无线网络安全观念增强。务必确保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应用网络的习惯,像是不应用简单的密码、应用安全软件、定期地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和优化、重视更新系统、安装防火墙等等。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校园应用移动网络,导致校园网的管理与运行面临更多的安全问题。只有实施校园移动网络的安全防护措施,才可以大大地优化校园移动网络的安全运行环境,从而做好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工作,最终建构一个可信和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 作者:赵卫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网络管理中心 网络安全问题论文:学校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 一、加强学校网络安全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学校都建立起自己的校园网络,网络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网络的建设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快速方便地获取信息的同时,网络产生的安全问题也成为困扰网络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对目前学校的网络健康情况调查得知,各个学校建设的网络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破坏和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和教师拥有健康的网络环境,必须要加强学校的网络安全建设。 二、目前学校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学校都普遍存在着一定的网络安全问题,虽然一些学校也采取了一定的加强措施,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我国目前的校园网络仍然存在着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网络在硬件方面存在的隐患 校园网络的建设必须要依靠一定的硬件设施,如果硬件存在安全隐患则网络就不会畅通,目前我国的校园网络在硬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硬件在设计研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了如果核心系统出现问题,其他的部分都无法正常使用,这样整个校园网络就会进入瘫痪状态;第二,一些硬件存在着一些设计上的安全漏洞,这些漏洞一旦被黑客发现,就很容易受到攻击,整个网络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 (二)校园网络在软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校园网络来讲,仅仅依靠硬件是无法方便使用的,所以在硬件之上往往还存在很多系统软件或者是应用软件,供用户方便地使用校园网络,但是同样校园网络在软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第一,网络入侵,一些软件在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加密和访问权限等问题,使得网络上的一些机密和重要的文件能够被非法使用者访问,使得网络容易受到进攻;第二,拒绝服务的攻击,受到这种攻击以后,计算机网络就无法响应用户的服务请求,网络的功能就形同虚设。 (三)校园网络在管理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目前校园网络在我国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必须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网络进行管理,从而防止一些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但是目前我国的校园网络在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为校园网络安装有效的杀毒软件,虽然我们可以加强网络中的硬件和软件设计,降低网络攻击的频率,但是毕竟研究设计考虑有限,不能完全杜绝安全问题的存在,因此必须要安全杀毒软件进行弥补,但是很多学校为了节约资金并没有选择有效的杀毒软件;第二,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作为校园网络的管理者,应该对计算机网络有着深入的了解,这样在网络出现安全问题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避免造成大的损失。 三、建设高校安全校园网络的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我国的校园网络在安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校园网络发展比较缓慢,无法完全满足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迅速解决这些问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使用环境,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硬件系统的完善和管理 硬件是组成校园网络的重要部分,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建设,就必须要加强和完善对硬件设备的管理,例如:第一,对硬件的研发和设计进行严格的测试,对于一些明显的设计缺陷要及时提出,从而确保硬件设计的质量;第二,对校园网络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不仅仅能够节约校园网络的建设成本,而且能够隐藏校园网络内部实现的细节,从而降低校园网络受攻击的几率。 (二)加强对软件系统的管理 软件可以帮助使用者方便地利用网络,所以在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软件系统进行严格的管理,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软件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中,要提高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增加一些防范的技术,例如:可以利用加密和权限设置等等;第二,对于系统中的文件进行定期的备份,这样在网络受到攻击以后,文件损坏时还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补救。 (三)制定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 制定相关的网络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性建设,规章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提高管理者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例如:要安装一些有效的杀毒软件,对校园网络进行定期的杀毒,而且对于一些重要的用户要定期更换密码,进一步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第二,建立对网络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例如:要做到对机房保持清洁,使得机器处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工作,对网络设备的运行进行一定的监控,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报警,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第三,加强用户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一些网络的安全问题不仅仅使得校园网络瘫痪,而且有可能影响用户的计算机,同时用户计算机上的病毒也有可能感染校园网络,所以用户必须要加强自身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意识,防止病毒的感染和扩散。 作者:范银平 单位:北华大学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网络安全问题论文:云计算网络安全问题及措施 1云计算的概念与特点 云计算是以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增加以及使用与交付为基础的,利用互联网提供动态易扩展的虚拟化资源分布计算技术。简单来说,云计算就是通过将用户数据的处理任务由原来的用户机转变至网络整合的企业级数据中心予以执行,进而帮助用户节省其网络占用资源的一项技术。由于云计算对数据存储的安全性较高,且对终端设备的要求较低,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也达到了资源收集、分析和分布利用的目的,故而被社会多个生产、生活领域所应用。云计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超大规模。相较于本地计算机管理系统,云计算的运行规模更为庞大,以Googel为例,其云计算已拥有100余万台服务器,而微软、Yahoo的云计算也已拥有数十万台服务器。(2)虚拟化。虚拟化是云计算的另一特点。云计算对用户在任意时刻、任意位置所选取的不同终端进而获取的应用服务均能够予以支持,而用户所发出的请求资源大都来源于“云”,并非有形实体,而资源的应用也大都在“云”中进行,而对于用户而言,其只需一台终端机便可经由网络实现其特定的资源需求。(3)可靠性与通用性。由于云计算利用计算节点同构以及多数据副本容错等方法降低资源分配的错误率,故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加之其并不针对特定的应用予以资源支持,即能够同时对不同应用的运行予以支撑,故而又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在了解云计算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对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下述说明。 2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安全问题 2.1计算机网络环境安全 长期以来,自然环境有关的安全问题大都是对网络安全具有最直接影响的因素,其主要包括了网络硬件设备故障、网络管理员操作方面的失误和自然地质灾害等。由于网络是由软硬件共同构成的一类智能系统,故而极易受到振动、撞击和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云计算的应用虽然使得原有网络数据信息存储的安全性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对于传统网络下的自然环境安全问题却并无明显改善。同时,因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处理方式已由传统的用户机处理转变为数据中心的集中处理,故而对使用环境的安全性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安全的首要问题。 2.2数据存储与通信安全 数据存储是否安全是影响计算机网络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传统的网络环境进行分析可知,用户虽然能够借助广域网实现数据共享,但数据的存储大都是以单机存储的方式进行的,而存储安全大都由单个计算机的系统防护能力和进行数据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所决定的。而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存储的方式则由原有的单机存储变更为服务商所提供的存储,而在此种情况下,数据存储是否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云服务的提供商本身,包括其当前所具备的技术能力以及诚信水平。一旦云服务提供商的信用度下降或其技术水平停滞不前时,其所存储数据的安全性必将受到严重威胁。云计算环境中的数据通信安全问题集中体现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所受到的安全威胁,例如,DDoS攻击,即通过在短时间内向云计算服务器发送过量请求,从而导致信道拥塞,使得服务器无法对用户的正常请求做出及时回应等。此外,系统入侵以及篡改数据也是云计算环境下威胁数据通信安全的另一原因。例如,黑客通过侵入用户系统,从而篡改、删除合法用户的系统数据,使其终端通信无法完成。 2.3虚拟环境安全 对云计算网络环境进行分析可知,其与传统的网络环境并不相同,云计算通过对当前网络的资源进行全面整合,进而对虚拟的服务环境进行构建。对于用户而言,其所使用的资源大都来自云端,而非固定有形的网络实体,具体说来就是以临时租用的方法获取相关服务,以此来弥补网络硬件的不足和软件运算能力的缺陷,进而从整体上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但由于云计算环境的实质是一个具有较高整合度的虚拟网络环境,而其数据中心尚不具备边界安全的保护措施,因此,传统的入侵检测技术并不能对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安全予以良好的保障。 2.4身份认证安全 对云计算网络环境进行分析可知,服务商所提供的云服务器大都位于网络环境的中心,而用户通过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进而获取其所需资源的前提是其自身的身份必须合法,并顺利通过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网络信息进行自我保护的关键措施,也正因如此,身份认证环节也最容易受到网络不法分子的攻击。云计算环境下,身份认证安全所受到的威胁主要包括:(1)用户管理服务器受到黑客攻击时,合法用户的用户名以及密码等将会被窃取、盗用,并进行非法登录,通过对数据进行相应操作,从而增加、篡改或删除用户个人的数据信息,为其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2)黑客可通过对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信道进行监听,或在网络信道中传播计算机病毒,从而使得用户的个人信息被非法窃取或计算机瘫痪,进一步扩大网络安全威胁。 3云计算环境下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的策略 3.1技术防护策略 高效的技术防护是确保云计算网络环境安全的关键措施。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云计算网络环境的技术防护工作:(1)通过选用规模化的云计算软件,通过对其进行及时维护和更新,在修补软件漏洞的基础上,确保计算机网络运行安全;(2)在对网络内现有用户进行了解和信息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用户数据隔离机制,在避免网络中多个虚拟机进行相互攻击的基础上,保证用户数据存储的相对安全。此外,由于在云计算网络环境中,数据信息只能够实现逻辑划分隔离,而难以被设立基于物理安全边界的隔离,故可靠率通过建设云计算的安全防护中心的方式,把原有的以子系统为基础的网络安全防护扩展至对整个云端环境的防护中来,从而在充分遵循云计算环境下数据信息隔离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网络的防护能力。 3.2云端数据防护 加强对云端数据的防护是确保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安全的另一重要措施。虽然云端数据库的引入为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获取带来了较大的便利,但由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信用水平和技术能力等问题,使得用户难免会对其个人数据的安全性产生担忧。因此,对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而言,其有必要也必须加强对云端数据库的维护力度,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其自身的高信用水平,同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尽可能消除用户对其个人数据信息泄露方面的担忧。在用户方面,其也应加强对所存储数据的安全防范,对于存储在云端的数据,用户可通过对其进行定期备份,避免数据流失,亦可使用数据加密的方式,确保所存储数据信息的安全。 3.3通信访问与环境安全的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策略是确保数据通信安全的关键,其主要任务为避免网络资源被非法占用。访问控制策略主要包括了服务器安全、网络权限和网络访问的控制等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在云计算环境当中,可选用多种通信访问策略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对不同用户授权的目的,并满足其对各级访问权限进行设定的需求,确保云计算网络通信的安全。而云计算网络环境的控制大都集中在数据传输方面,为了保证数据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可考虑将网络安全协议引入其中,通过对用户的各类数据进行加密,从而使数据在云计算网络信道的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和盗用。 3.4身份认证防护 云计算环境下的身份认证问题可考虑引入多重身份认证机制予以解决。除了可引入视网膜以及指纹等生物识别技术来保护用户身份信息安全外,还可考虑将动态电子口令的认证模式引入到云计算复杂网络环境下的身份认证机制当中,以此来确保用户身份认证信息不被非法窃取和监听。与此同时,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和用户还需配合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非法入侵云计算管理系统的打击力度,以健全的报警机制确保云计算网络环境的安全。 3.5基于服务器端的控制管理 加强对云计算服务器端的控制管理力度是降低网络安全威胁的重要方法。首先,服务商应采取多项计算机网络技术确保服务器运行环境的相对安全,尽可能地避免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所产生的网络威胁。其次,引入用电环境保护技术,在确保用户信息安全的基础上,针对云计算管理系统当中的程序漏洞,及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降低程序风险,确保网络环境安全。此外,还可通过借助计算机网络防火墙和漏洞查核等措施阻止病毒程序的侵入,将系统风险降至最低。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云计算的概念进行阐述,并结合其虚拟化、通用型与可靠性等特点,对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安全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并从技术防护、云端数据防护、通信访问与环境安全的控制以及多重身份认证等方面对解决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安全问题的相关策略做出了全面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云计算环境下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网络安全问题,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此环境下网络安全的防护力度,在满足用户资源需求的同时,促进网络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荆宜青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络安全问题论文:云计算网络安全问题探析 一、云计算环境下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 1、网络通信问题。 在云计算环境下,数据未经系统允许而遭到篡改、数据遭到窃听而泄露,诸如此类,都属于网络通信方面的问题。往往是网络受到了攻击,服务器拒绝用户服务或是传输错误。还有一种是利用云计算自身的保护模式,进行“攻击”,如:在云计算服务器接受了大量的通信请求时,就会将服务请求所屏蔽,这样就会使用户数据有失效的可能。 2、存储问题。 用户对数据的存放不够上心。一些用户对于数据不进行加密处理,一旦受到攻击,数据就会被轻松获取。同样,数据介质也是攻击者的目标,不将数据介质放在安全的地方,遭到攻击,数据也就失去了其保密性。一些用户不将数据进行备份处理,一旦数据被攻击而导致无法修复时,就失去了其可用性。 3、身份认证问题。 在云计算环境下,攻击者对认证服务器进行攻击,导致用户信息失窃。常见手段是攻击者对于第三方服务器进行攻击,从而窃取用户信息。 4、访问控制问题。 攻击者利用一些手段,使授权系统出现故障,操作权由合法操作者手里变到了攻击者手里。还有一些合法用户,由于无意删除数据或有意破坏数据,也对用户数据的完整性有影响。 5、审计问题。 攻击者的非法手段可能妨碍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或是审计工作人员的失误,都将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云计算环境下解决网络问题的措施 1、防范网络威胁。 首先建立系统安全框架,研究网络安全知识,以便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其次,注重软件升级,避免软件漏洞带来的风险。最后建立数据安全储存机制,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性。 2、做好数据储存的保密。 要重视对用户数据的保密工作,对数据要进行密保问题的设置,要把数据存放介质妥善保管,防止攻击者的接触。在对用户数据的存放前做好备份工作,防止数据被破坏后不能进行修复工作。 3、健全身份认证机制。 为防止身份验证的威胁,要建立特有的、多样的身份认证机制。可以利用用户特有的指纹、角膜等,进行认证,也可以设立非用户本人的报警系统,以便于在第一时间对用户数据进行保护。 4、健全访问控制机制。 由于在云计算环境内用户数量大,环境层面广,所以不光要在不同用户之间设立不同的用户权限,还要在同一用户不同的环境层面设立不同的用户权限,以此来确保授权系统的正常运行。 5、健全审计机制。 设立专门的审计检查机构,对审计的各个环节进行检验,及时发现审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之后分析研究,建立完善的审计机制。 三、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安全技术的使用 1、智能防火墙技术。 智能防火墙技术包括:第一,入侵防御技术。能够将放行后数据包的安全问题有效解决。其原理是通过阻断方式妨碍信息的交流。第二,防欺骗技术。通过对MAC的限制,防止MAC伪装进入网络,避免了MAC带来的损害。第三,防扫描技术。黑客往往利用软件截取数据包,从而获得信息,智能防火墙技术能够扫描数据包,以保证网络安全。第四,防攻击技术。通过识别恶意的数据流,防止数据流进入主机。智能防火墙技术,以多功能、全方位的防御,更好的保障了云计算环境下网络的安全。 2、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通过明了信息转换为不能直接读取的密码,来保证信息安全。加密技术包括:非对称性加密技术和对称性加密技术。非对称性加密技术是利用加密秘钥和解密秘钥的分离,来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攻击者就算知道了加密秘钥的算法也不易推算出解密秘钥的算法。对称性加密技术,利用加密的秘钥破解秘钥,推算密码。加密技术的使用,无疑为云计算环境下网络的安全提供了一道强有力的保障。 3、反病毒技术。 反病毒技术分为两种:动态实时反病毒技术和静态反病毒技术。动态实时反病毒技术较高的机动性,一旦有病毒入侵,就能及时的发出警报信号。能够方便、彻底、全面的保护资源。静态反病毒技术,因不具有灵活性,不能在病毒侵入的第一时间发现,以渐渐被淘汰,这里也不再说明。反病毒技术为云计算环境下网络的扫除了危险。 四、总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强化,网络的攻击手段也变得层出不穷,这无疑是云计算环境下网络信息安全的巨大威胁。所以,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迫在眉睫。只有认真的分析网络安全问题,切实的总结经验,建立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才能正真的保证云计算下的网络信息安全。 作者:焦扬 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网络安全问题论文:电子政务中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一、电子政务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1、从网络层安全风险角度。 电子政务的网络层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数据传输风险、网络边界风险以及网络设备安全风险等方面。在数据传输风险中,往往存在业务数据泄露以及数据被破坏的情况。利用上下级网络或同级局域网络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由于包含相关的敏感信息或其他登录通行字且缺乏专门控制数据的软件与硬件,不法分子会采用不同的攻击手段窃取或直接破坏数据信息。在网络边界风险方面,由于电子政务中的网络节点多为不可信任域,入侵者很可能利用Sniffe等程序对系统中的安全漏洞进行探测,并在此基础上窃取内部网中的用户名或口令等信息,导致系统瘫痪的情况发生。同时内网与外网的互通也是产生网络边界风险的重要原因。在网络设备安全风险方面,主要体现在如路由器或交换机等设备方面,其安全性关乎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 2、从物理层、系统层与应用层角度。 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物理层风险主要指周边环境对网络或线路所造成的影响,如设备的毁坏、设备被盗或线路老化等情况,也存在自然灾害等对设备造成的破坏。通常可利用物理隔离技术解决物理层风险。而系统层的风险主要指电子政务中的数据库、操作系统以及其他相关产品使用中存在的病毒威胁以及安全漏洞等,是影响系统安全的重要因素。另外,应用层安全风险集中体现在非法访问政务系统;业务信息被修改;用户口令的被盗取以及用户的事后抵赖行为等方面,尤其电子政务系统对外开放的E-mail或DNS等服务都可能成为补发分子侵入的渠道。 3、从管理层安全风险角度。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良好的管理方式。许多部门在进行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混乱、权责不明以及可操作性的缺乏都可能产生管理层面的安全风险。另外管理过程中许多机房重地允许外来人员的自由出入,很可能使其中重要信息被泄露,其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的匮乏。 二、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完善措施 1、对安全服务设施的完善。 作为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基础,安全服务设施应逐渐完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为系统的运行提供可信任的网络环境以及安全技术应用的参考依据。因此需对其中的信任问题如可信的身份、网络信任域、可信的数据以及可信的时间服务等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2、安全技术平台的构建。 在网络信任问题被解决的基础上还需采取相应的安全策略如通讯加密、扫描漏洞、检测病毒与入侵、访问控制等,以此使网络安全环境得以保障。然而网络环境安全的实现又需构建安全技术平台,其应将电子政务中内网、外网以及专网间的数据交换、对信任域的访问控制、对内部网Internet访问策略、身份识别等内容囊括其中,确保其能够为安全技术提供支撑平台,解决信息泄密与网络空寂的问题。 3、响应与恢复机制的建立。 由于电子政务系统中往往包含许多信息,在面对网络攻击、系统故障或自然灾害等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丢失或损坏的情况,因此需构建响应与恢复机制,确保电子政务系统能够在备份与恢复、大容量存储、自动恢复机制以及存储介质等方面进行完善。这样才可将因数据信息丢失或被破坏所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三、结论 电子政务系统在未来应用过程中将趋于完善。但其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针对网络层、管理层、物理层、应用层等方面所带来的风险应采取相应的完善策略,进行安全服务设施的完善,搭建安全技术平台并构建响应与恢复机制,这样才可实现网络系统安全运行的目标。 作者:倬冉 单位:呼伦贝尔市信息化促进中心 网络安全问题论文: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措施 摘要: 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流阵地,层出不穷的前沿科技、奇思妙想在这里诞生,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日常教学的主要载体和手段。利用计算机可以连接互联网的特性,可以拓展高校的获取前沿知识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然而这种计算机教学也带来一定的弊端,比如病毒感染造成科研成果丢失、非法入侵导致个人信息失窃等,导致高校计算机网络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通过研究计算机网络的特点,讲解了计算机网络可能面对的风险因素,提出了详尽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 1引言 高校计算机网络的意义在于为本高校的教学、科研、办公等活动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和工具,而且利用计算机可以连接互联网的特性,在高校间实现高校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呈急剧上升的态势,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更是如此。计算机网络的便捷性、多元性以及互连互通的特性,方便了知识获取、信息交流以及资源共享。但是随着其在高校中被广泛的加以应用,安全问题也提上了议程,怎样科学地、安全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服务于教学活动,成为了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2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人防、物防、技防等3方面的手段和措施使得网络系统受到保护,保证网络环境内的数据保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不被外界的各种手段所破坏。网络服务能够不出现意外中断,整个网络系统能够持续有序地运作。计算机网络的便捷性、多元性以及互连互通的特性,方便了知识获取、信息交流以及资源共享,高校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应用使得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高校计算机网络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就会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以及行政办公秩序。因此,探讨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计算机网络是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梯队院校的“硬指标”,但是由于我国高校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晚,因此自身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既有计算机本身系统的安全问题,也有人为因素的问题,也有技术方面的问题: 3.1计算机系统本身 现在高校计算机大多使用的是微软公司在20世纪末开发上市销售的Windows系统,而且大多数是非正版系统。一方面,非正版系统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和缺陷,但由于没有正版授权,不能够及时的更新系统,会给黑客带来可乘之机,通过这些漏洞或者缺陷非法入侵系统,造成损失。另一方面,非正版系统本身可能会隐藏着某些计算机病毒,在系统代码内部插入具有攻击性的代码,而这些攻击性的病毒具有很强的复制性和滞留性,一旦触发了其功能发挥的特定条件,其就会迅速蔓延,造成计算机崩溃瘫痪。 3.2计算机网络人员安全意识 高校的计算机网络使用主体主要是在校学生和教师,由于教学和科研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学网络的开放性和管理的宽松性。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总想尝试些新奇的事物,部分学生会使用一些不安全的软件或者浏览一些不安全的网站,首先从内部管理的角度上来说,就为高校计算机网络带来了风险;对于学校教师而言,有同样存在着这种情况,由于对网络安全防护知识不是很明白,错误点击了非法链接或者下载了不安全软件,导致校园网络遭受到病毒的感染攻击。 3.3网络黑客的攻击 由于大部分高校承担着国家某些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故高校网络中储存的重要数据,就会成为黑客的首选攻击对象。首先,高校计算机网络运行是需要连接互联网的,从服务器、电信运营商到交换机、使用终端,每一个互联互通的环节都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攻击的切入点;其次,不法分子会利用像Windows、Unix等计算机系统存在的漏洞进行攻击,与病毒感染不同,黑客攻击一般不会对计算机系统造成负面的影响,其攻击行为的隐蔽性会导致违法行为难以发现和杜绝。黑客通过计算机网络的攻击,盗取相关的科研成果,最终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科技和经济损失。 4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通过对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网络安全问题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针对以上问题的特点,加强高校网络的安全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相关工作: 4.1加大网络安全管理的投入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是一项不断完善创新的科技,摩尔定律的发现,指明了计算机科学技术革新、升级的周期短、速度快的特性。计算机网络安全涉及网络通信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相关软件,又从另一方面指出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复杂性。要想实现高校校园网络的信息安全,就必须要从“软”和“硬”两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1)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力争全部实现所有的计算机使用正版经过授权的操作系统,并且不断优化和升级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等软件,防火墙可以有效地阻止不明外部数据的入侵,是拦截黑客入侵的第一道“大门”。在选购防火墙时,一定要符合当前高校具体实际情况,具有杀毒、跟踪、地址转换以及IP地址自学习等功能的防火墙体系,能够做到实时监控系统运行情况,有力地阻止病毒的感染和不法分子的攻击。(2)建立和完善信息过滤和监控系统,利用关键字符过滤软件,及时封堵各种不良网站的链接和过滤有害信息,防止从内部与外界产生攻击的联系。并采用相关软件,对网络数据交换进行实时监控,密切监视数据包在传送期间,是否照着既定的路径进行,是否出现不正常现象,从而确定是否遭到不明拦截,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的。 4.2完善高线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安全意识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仅仅从技术角度来开展工作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配套的安全管理制度。(1)高校要规范计算机网络操作人员的管理行为,明确各用户等级和对应的操作权限,制定不同用户的使用规则制度,严格遵守,并且对各个可能会产生风险的环节进行安全评估,留有足够的应对措施;(2)加大对使用者的安全教育培训的力度和频率,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网络安全意识、规范各自的上网行为是防御外部不法分子入侵和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比如要教育学生和教师不要轻易点击不知来源的电子邮件,尤其是包含可执行文档的电子邮件要经过软件杀毒扫描后,才可以开启,避免病毒感染。还有要对个人的相关账号妥善保管,不轻易将自己的账号密码告诉他人,如果已经告诉他人要及时重新设置新的密码。 4.3挖掘现有计算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安全防护潜力 高校网络中,例如教师办公室、实验室,随处都在使用着各类的路由器,通常由于网线接口较少的缘故,路由器可以帮助实现多台电脑同时上网的功能。平时大家只注意使用路由器中继器或无线上网的功能,孰不知现在的路由器普遍都自带网络加密和网络管理的功能,这类功能可以有效地对路由器范围内的联网设备进行身份鉴别、数据完整性验证、分布式管理等功能;还有计算机平常使用过程中,通过设置计算机安全等级、浏览器隐私设置等系统设置,也可以有效防范不法分子入侵和病毒感染,但这些功能和设置常常被忽视。 5结语 高校计算机网络的便捷性、多元性以及互连互通的特性,极大地方便了知识获取、信息交流以及资源共享等活动。但是高校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小阙,怎样科学地、安全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服务于教学活动,定期请网络维护公司对高校计算机网络进行检测维护,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加强高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加大对安全管理的投入。只有从人防、物防、技防这3方面入手,全方位提高高校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才能保证高校计算机网络的充分运用,更好地为高校教研活动服务。 作者:陈坚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网络安全问题论文: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摘要:数据信息体量的增加,在催生大数据技术,满足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客观需求的同时,计算机网络规模的扩张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所面临的压力。文章将立足于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技术的实际,在相关理论原则的指导下,着力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升级发展,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机制,消灭现阶段互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信息数据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探讨分析 前言 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的运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据信息对生产生活的渗透,在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更为有效地信息交互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随着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人们可以借助于相关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内,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有效处理,提升了信息数据的获取能力,为人类发展扩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范畴发生了深刻变化,与传统形式的网络安全边界有着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原有的安全技术与防护体系,越来越难以满足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客观要求,网络攻击的频率日益增加,给正常经济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基于这种情况,为了更好地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减少网络攻击对网络信息数据的威胁,需要技术人员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升级、优化,增强网络安全等级,实现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数据的安全稳定交互。 1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1.1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突出 计算机网络在发展的过程中,以计算机病毒为代表的网络攻击手段对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带来了极为不利的硬性,从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我国计算机网络用户遭受攻击的人数超过5.3亿人,约占国内网络用户的89%,带来了200亿左右的经济损失,日益加剧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计算机网络的健康发展[1]。从计算机网络攻击的形式来看,现阶段大多数计算网络攻击行为主要使用木马髌骨的形式,网络攻击者通关广告推送等形式,进入计算机网络用户的电脑,获取用户信息,进行相关违法行为。 1.2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来源 对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来源的分析,能够帮助安全技术人员进一步厘清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工作的重点环节与核心要求,为安全防护技术的升级发展以及安全防护策略的制定执行奠定基础。 1.2.1黑客袭击。大数据时代,黑客袭击的方式与过往相比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呈现出攻击方式隐蔽化的发展趋势,造成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体量的增加,不同数据信息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使得黑客可以利用一定的攻击手段,对某一数据进行攻击[2]。黑客攻击不但不容易被发现,还可以借助数据信息之间的联系带来更大范围的危害。 1.2.2计算机系统漏洞。计算机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依据用户习惯以及使用需求,对系统网络进行升级以及修补,但是从理论层面来看,无论计算机系统开发者如何进行系统的完善,仍然会存在着系统漏洞,从而增加了计算机网络遭受攻击的概率,造成信息数据的泄露或者丢失。同时计算机用户由于个人使用习惯等各方面的原因,增加了系统漏洞发生的概率,造成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级的下降,增加了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开展的难度。 1.2.3网络管理不当。计算机网络在运行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为了运行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需要网络用户进行必要的网络管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部门网络用户对于网络管理的作用缺乏科学认知,使得网络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漏洞。这种漏洞的出行,不但对计算机网络运行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增加计算机网络发生安全问题的概率,引发诸多安全问题[3]。 2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需要技术人员根据现阶段网络安全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进行安全防护技术的升级,增强安全防护的质量水平。 2.1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技术 现阶段DER与RSA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加密的主流,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信息数据的科学加密,提升了信息保密等级。例如DES保密技术能够随机产生DES密码,并通过加密处理,对信息原文进行加密,DES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仍然需要计算机用户的配合,在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对关键字的检索行为进行控制,从而提升防护水平。 2.2计算机网络入侵监控与检测技术 计算机网络入侵监控与检测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应用效果,通常情况下,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确保对网络入侵行为的有效监控与发现。一方面使用异常检测技术,对用户的使用行为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检测模型的构建,并以此为蓝本,一旦发现异常,表明非法入侵行为的发生,为防护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进行病毒入侵数据库等构建,将现阶段各种病毒的主要特征进行汇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发现与病毒相匹配的入侵行为,就可以采取有效地应对策略,对入侵行为进行有效的制止[4]。 2.3计算机网络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技术主要对计算机网络的盲点以及弱点进行查询,在一定范围内,对相关入侵行为所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汇总,进而为后续安全防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提升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实用性,减少了入侵行为所带来的损失。 3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的执行 3.1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所遵循的原则 3.1.1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必须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的相关内容、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安全防护技术工作的定位以及具体职能,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考量,才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能够满足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防护工作的客观要求。 3.1.2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必须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内容多样,涉及到的信息数据繁多。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中相关技术以及相关防护流程必须进行简化处理,降低操作的难度,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的实用性能,使得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有效化操作,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的顺利开展,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3.2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安全解决策略 网络安全策略的制定,需要技术人员以科学性原则以及实用性原则为指导,对安全策略的流程以及重点进行必要梳理,确保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安全解决策略的实用性,避免入侵行为对于网络安全的影响[5]。需要进行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安全规划以及中心配套方案的制定,使得计算机网络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体系,从而增加网络安全体系的防护能力,减少入侵行为的发生机率,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传输的有序开展。 4结束语 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探讨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提升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防护能力,减少网络攻击对于信息数据的威胁,文章全面分析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全面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策略的制定,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使用,满足大数据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信息数据的使用需求。 作者:王鑫 单位: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网络安全问题论文: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网络病毒防护 摘要:计算机在现代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问题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了网络病毒的概念与特点,探讨了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病毒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来源是网络自身无法避免的系统却是和脆弱性。以下是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具体因素。 1.1非授权访问。 非授权访问是指没有经过原有用户的同意就擅自的使用了网络资源。常常会有人通过假冒身份或者非法攻击的形式,来避开访问认证系统,强制性的进入网络系统中,对网络资源进行非法使用,甚至会恶意窃取部分信息或者对信息进行修改。 1.2信息的非法利用。 信息的非法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信息的破坏;二是,信息的泄漏;三是,非法信息流的传输。其中信息的破坏是指积极网络侵犯者截取了网络中正在进行上传或者下载的资源包,并对之进行加工或者修改,使得资源包失去效用,或者会添加一些对自己有益处的信息,并将添加信息后的资源包重新返回。信息的泄漏是指消极网络侵犯者通过电磁泄漏或者自身搭线的方式[1],对一些信息进行窃听,或者通过对信息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筛选或者推论得出,这个过程中不会对信息造成任何损害,但是信息却失去了保密性。非法信息流的传输是指用户在允许自身与其他用户进行某种通信,但会将禁止其他类型的通信。 1.3网络资源的错误或者非法使用网络资源。 用户没有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访问权限设置或者访问控制,造成资源的偶然性丢失或者对资源造成破坏,甚至会有一些有害信息侵入。或者非法用户强制登陆,使用了网络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消耗,对原用户造成了利益损害。 1.4环境对网络安全的影响。 环境对网络安全的影响可分为自然环境对网络安全的影响和社会环境对网络安全的影响。比如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造成电缆的损害,进而导致网络系统瘫痪,甚至计算机损坏的情况。再有就是当人们进行会产生电磁辐射的作业时,辐射会破坏网络传输的数据,有可能会被不良分子记录下来,造成了信息泄密。 1.5软件的漏洞。 计算机中装有不同的软件,而有些软件设计中存在着漏洞,这些漏洞会使得用户的计算机受到破坏。其中常见的软件漏洞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操作系统,二是TCP/IP协议,三是密码设置,四是数据库。而漏洞的存在会给予黑客进行攻击的机会,一旦病毒侵入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1.6对拒绝服务的攻击。 对拒绝服务的攻击会导致网络服务系统受到强烈的干扰,妨碍网络服务系统的正常运作,减慢程序的运行,逐渐的造成整个系统的网络瘫痪,这将会造成合法用户无法正常使用,甚至合法用户都无法进入到计算机网络中进行相关操作得到相应服务。 2网络病毒的概念与特点 网络病毒是指一些人利用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固有的脆弱性来编制的一组指令集成程序代码。网络病毒通过四种方式来侵入电脑:一是,代码取代;二是,源代码嵌入;三是,附加外壳;四是,修改系统[2]。虽然病毒侵入的方式不同,但是都会对计算机造成损害。一般来说病毒具有以下特点: 2.1网络病毒有较强的伪装性与繁殖感染力。 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成熟的同时,网络病毒的危害越来越大,不仅仅可以篡改计算机程序,而且可以对数据和信息造成一定的破坏或者使其被更改,从而会对计算机用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虽然用户的计算机会装有一些杀毒软件,但是网络病毒具有较强的伪装性,拥有较强的隐蔽性,一般很难被发现,所以即使用户通过杀毒软件进行杀毒,也无法除去这些网络病毒,进而就会对用户的信息以及其他资料与文件造成破坏。再有就是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网络病毒之间会相互感染,病毒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会对整个用户群体造成一定的感染,一旦病毒发生变异,就会具有较强的破坏力和攻击性。 2.2网络病毒存在一定的潜伏期以及较强的攻击力。 计算机遭到病毒入侵后,一般会有一定的潜伏期,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病毒将会全面的爆发,这时就会对计算机用户的网络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网络病毒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攻击力,主要表现在它会窃取用户的信息,进而泄漏用户的一些重要资料或者需要保密的文件。网络病毒对于计算机用户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所以要注重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护,最主要的是对计算机用户资料安全进行保护。 3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的有效措施 3.1对软件进行防范和保护。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在计算机中安装杀毒软件,有时甚至会安装防黑软件,安装这些软件的目的是来防止病毒侵入计算机。再有就是,当我们在使用U盘或者光盘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警惕,绝对不去使用那些来源未知的磁盘或者游戏盘,在必须要使用这些盘的情况下,要做好对这些盘进行杀毒清理工作。还有就是,不要从一些不可靠的网站上下载软件,因为这些软件很可能带有病毒,当安装后就会对你的计算机造成严重的破坏。以及还有,不要随意的去打开或者浏览那些不明来历的邮件或者网页,因为这些邮件或者网页很可能带有恶意代码。最后就是要形成对重要文件进行经常的备份或者更新。 3.2安全模块的建立。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入网访问的功能模块来作为网络的第一道控制保护层[3],具体来说,该功能模块要限制使用网络的用户、限制用户使用时间,并建立黑名单对非法用户进行记录。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建立智能型网络日志系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自动记录用户使用的过程或者使用情况,同个这个系统的建立,我们可以发现是否有病毒侵入到计算机中。 3.3保证传输线路安全。 保证传输线路的安全可以通过将传输线路埋于地下来保护,或者进行一些其他类型的保护措施来保护传输线路的安全。这保证传输线路安全的同时,要确保传输线路远离辐射,这是为了减少因为电磁干扰而造成的数据丢失或者信息错误问题。还有就是将线路的集中器等放在可以监控到的位置,防止线路外连。再有就是要对连接的端口进行检查,来防止窃听情况的发生。 3.4进行网络加密。 我们对重要数据进行特别保护,比如通过设置加密算法或者密钥作为保护。在设置密码时要保证密码的难度以及不能与用户个人信息有联系,网络加密的方式有:链路加密、端对端加密、以及节点加密等。 3.5进行存取控制。 在鉴别用户的基础上,对用户的特权进行控制。鉴别是指在用户被认证后撤销对该用户服务的相关限制,做到支持存取控制。对于存储矩阵的限制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来进行,比如对重要文件设置只读、只写、或者可修改等,就是在限制存储矩阵。 3.6采用鉴别机制。 鉴别主要是通过对报文或者数字签名等进行识别来实现对用户身份的鉴别,并授予用户特权使用户可以获得相应服务。它是经过双方认证,来将危险成分进行排除,来顺利展开对双方身份的检验。 结束语 计算机带给大家很多便利的同时,也会给大家带来很多风险,所以关注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以及对网络病毒进行防护是十分必要也是极其重要的。 作者:贾小勤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六九四台 网络安全问题论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摘要:就目前我国图书馆在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上来看,还是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问题,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建设。笔者在阐述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出解决其安全管理的相应对策,以期能对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给予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1引言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当中,图书馆也不例外。计算机网络系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相应的也避免不了一些麻烦与相应的问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是现阶段图书馆管理者最应该重视的问题,提高相关的安全意识,及时的发现并处理,最大化的将图书馆中网络系统安全相关问题排除。 2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2.1危害安全管理的因素 图书馆中危害到计算机管理的因素大体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因素,另外一种就是环境或物理的因素。人为危害的因素一般指的都是人们恶意的进攻使得计算机的网络安全受到影响,比如黑客或者是一些有着不良想法的人们对计算机进行恶意的攻击,进而篡改或者是取得重要的信息。而除此之外,图书馆的网络管理人员由于工作时的疏忽,也会不经意的泄露相关的信息。这对于一些有着不良想法的人来说盗取相关信息将变得非常容易,最终导致了图书馆中的数据丢失或被篡改,平白的增加了网络的安全隐患。物理因素也就是图书馆通过物理隔离或者是场地实现网络安全管理;通常指的就是机房的门禁以及防盗系统等等。没有这些相应的系统,盗窃的行为就很容易发生。除此之外机房的电源也要配备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防止断电和电压冲击等。而环境因素也就是机房的周围环境,比如机房内的温度还有灰尘等,这些环境因素也要符合相关的要求,以免影响到计算机的正常寿命。 2.2计算机自身问题 计算机自身的问题种类有很多,例如计算机系统漏洞、系统感染等。计算机的系统漏洞是每一个图书馆中计算机系统都会存在的问题,部分是操作系统或者是应用的相关软件自身的问题,例如IE漏洞等。在计算机系统进行更新或者是修复之后,新的漏洞也会随之而来,如果这些相关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的解决,那么就很容易被黑客利用进而攻击计算机。计算机系统感染多指的是计算机病毒,其能够进行自我复制而且进行传播,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并且可以隐藏在计算机系统数据中的程序。计算机在被感染病毒后通常都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或者是损坏,甚至有的病毒还会将计算机内的数据复制并传输到外界;这严重的干扰到了图书馆中各个环节的运转,并影响到计算机的性能。而计算机自身的问题还有一种,也就是网络黑客的攻击,但这种问题严格的意义来讲是一种外网对图书馆内部主观上的侵害,内网对网外的客观防守问题。黑客大多都是程序员出身,该类人群对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及相关的程序语言非常熟知。其通过入侵别人的计算机来了解该计算机系统的隐私或者是漏洞,在利用非法的手段对相应的数据进行篡改或者是传输销毁等,而无论黑客入侵他人计算机时是什么意图,这都是违背法律的手段;而如果图书馆的计算机系统遭受到黑客的攻击,会使得图书馆遭受很大的危害,例如一些机密数据外传,孤本书籍被销毁等等。 3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无论是什么场合什么工程,都应该有着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在图书馆也不例外,完善且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可以有效的防止相关安全问题的发生,尤其是图书馆这种人群密集的基础人文建设上。在图书馆的控制中心也就是机房的门口,贴置相关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对相关的责任人要明确的确立,将机房的管理工作务必落实在每一个责任人身上,并确立相关的惩罚制度。相关的网络服务器和数据的安全必须要在相应的程度上保证整个网络的安全。将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终端安置在安全的位置,并加强内部的防范工作。制定数据的保密范围,定时对图书馆内相关的数据进行备份都是很好的办法。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进行监督;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化的防止人为的因素造成的相关安全事故。 3.2加强机房环境的建设 一个优秀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要对图书馆的核心也就是机房的环境建设有所重视;良好的环境能使得计算机的寿命延长,并方便管理。例如机房内部应该有防火以及抗震还有防水通风等相关的设备,并且远离辐射还有噪声以及高强度震动的干扰。时刻保持机房内的通风效果,适中的温度以及干净的环境。除此之外机房的供电问题也必须要有所防范,尽量避免因为突然的停电进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总的来说就是从多方面对计算机设备进行综合的保护防止其受到损坏。 3.3加强防火墙防止病毒侵害 想要对计算机网络进行保护,最常使用的手段就是建设防火墙,也就是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防火墙技术可以有效的对网络间的相关活动进行监控,并保证网络内部的安全,最大化的阻止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的侵害,并且可以不间断的过滤有危险的服务和不明用户,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使用了相关的杀毒软件并设立防火墙,也不能完全有效的阻止计算机受到病毒的侵害,这只是一种保护计算机的手段;在特殊时期甚至可以采用多层病毒防卫体系,也就是在每一台计算机以及服务器上都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并设立防火墙,进行多层次的防病毒设置。 结语 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工作,是整个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图书馆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出现一定的弊端,会使得整个图书馆内部瘫痪;而图书馆的相关技术人员不单单要实时的了解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还要根据现场发生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最大化将影响网路安全的因素排除在外,有效的保障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减少因计算机自身或外部物理以及遭受病毒侵害导致图书馆受损等情况的发生。 作者:李通 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安全问题论文: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现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有效解决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有关人员急需研究重要课题。本文在总结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应对策略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逐步普及的形势下,人们的生活逐渐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计算机网络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一旦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到威胁,就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运行,对整个社会产生危害。所以,一定要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研究,提高计算机网络防御能力,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 1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1.1计算机病毒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中,计算机病毒的威胁性非常大,其是发生于计算机编程内的一种病毒[1]。不法分子将带有计算机病毒的编程入侵到其他计算机中,对相关数据或者程序进行更改,影响其正常使用,并且进行相关指令或程序的复制,出现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在实际运行中,病毒破坏程度非常大,并且具有传播迅速的特点,非常容易出现传染与复制现象。比如,在计算机病毒入侵的时候,倘若被入侵计算机与其他计算机处于联网状态,那么就会出现传染与复制的情况,导致计算机病毒入侵范围不断扩大,不仅严重影响了被入侵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也会对其他联网计算机系统造成不良影响,进一步扩大了影响范围。 1.2网络黑客 在计算机网络中,网络黑客是潜藏的不法分子。通常情况下,在计算机网络中,网络黑客均是利用程序漏洞,通过非法方式入侵其他计算机,替代原有程序指令。在计算机网络运行中,网络黑客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严重威胁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黑客通过入侵其他计算机,可以实现盗取账号密码、窃取商业信息等目的,或者只是为了炫耀自身的网络技术。所以,针对网络黑客而言,其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产生的威胁并不相同,但是其存在就是一种严重威胁。 1.3网络监管不到位 在计算机网络运行中,监管是确保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然而,目前网络监管体系并不完善,监管意识不强,监管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管权限划分不清,导致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为网络黑客、计算机病毒等提供发展空间,导致出现网络安全问题,对计算机系统及用户安全产生损害。 2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2.1计算机病毒防范对策 在计算机病毒防范中,必须坚持科学彻底的理念,从计算机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方面展开病毒防御。为了有效防范计算机病毒,需要在计算机系统中设置多层次病毒防御软件,并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升级,以此避免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入侵[2]。在选择计算机病毒防御软件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其防毒效果,并且选用最为先进的防毒手段,以此充分发挥防毒软件的作用。此外,一定要重视防毒软件的升级与更新。 2.2设置防火墙 在计算机网路运行过程中,网络黑客是一直存在的,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非常大的威胁,所以,一定要强化对网络黑客的防范。①对计算机密码予以定期更换,并且设置相应的使用权限,或者将指纹识别技术运用到计算机密码中,以此有效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以及网络黑客的侵入[3]。②加强防火墙技术的运用,有效屏蔽外网访问,在其访问的时候,能够自动提示,以此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有效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3强化网络安全监管 在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要想确保网络运行安全,就要重视网络监管工作的落实,制定高效、可行的安全监管机制,并且予以全面实施,提高安全监管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监管规章制度,逐步更新网络安全监管技术,增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性。与此同时,重视计算机系统的与时俱进,对计算机展开定期的清毒工作,采用适合的杀毒软件,有效增强计算机系统的防护能力,全面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其非常容易被攻击与破坏。所以,在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一定要加大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研究力度,针对网络安全问题,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营造良好的计算机环境,加强计算机病毒防范,确保计算机网络运行更加稳定与安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作者:李效燕 单位: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播控中心 网络安全问题论文: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依赖性也在不断增大,很多部门也建立了自己的办公系统网络。因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现代办公计算机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我们需要对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进而探索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最终促进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能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办公系统;网络安全;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都日益增多,因而,计算机网络的稳定和安全问题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旦疏于防范,极易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困扰,甚至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下文以常见的微软win-dows系列系统,如winXP,win7,win8等,为例对其进行说明。 1现代办公计算机出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电脑不能正常开机:面对此类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中医上的“望闻问切”法。“望”即观察电脑板卡,插座插头是否插入正确,芯片有无断开等现象出现,内存硬盘是否插入正确。“闻”即看主板,板卡有无烧焦的气味以判断其是否损坏。“问”即询问使用电脑的人让其提供有用信息帮助电脑的维修。“切”即用手触碰先活动的芯片等看是否接触良好。针对具体原因实际情况进行维修,否则应交于专门的维修部进行维修。电脑不能正常上网:①查看调制解调器、路由到电脑直接的线路是否正确。此类问题只需按照正确的线路进行连接即可。②固定IP被占用,这是局域网最容易出现的问题。面对此类问题,重启电脑,让路由重新分配IP,若仍未连上网络则只需将网卡禁用,然后再重启,让其重新分配IP,DNS等信息。 2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2.1自然威胁 计算机如果工作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很可能受到电磁等干扰,从而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同时,如果计算机设备得不到正常的维护,如遇到设备老化等问题,也会对计算机的性能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些问题都会对计算机网络中数据的传输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2.2非授权访问 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有些非法用户通过一些非法手段未经允许进入用户的内部网络。对入侵对象的文件进行非法的读写或者蓄意破坏,更有甚者,可能破坏内部网络,使其丧失服务的功能。 2.3系统漏洞 系统漏洞又称“后门”。早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初期,网络黑客就已经开始利用系统漏洞对计算机进行入侵。利用系统“后门”能使黑客在最短时间内获得系统的权限,然后利用一些手段不易被系统管理员察觉,自由进出计算机系统。这种漏洞的危害有时是不可估量的。 2.4计算机病毒 在所有威胁计算机安全的因素中,计算机病毒对网络带来的威胁最为严重。计算机病毒的本质是一段程序,在其进入计算机系统后将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有时会对计算机的数据存储进行破坏。并且,一些病毒软件在感染了之后难以被用户及时发现,将长时间地威胁着用户的上网安全。 2.5邮件威胁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很多不发分子会利用其进行政治或宗教等活动。有的垃圾邮件中或包含间谍软件,对用户的密码及个人信息进行盗取,进行诈骗,盗窃等活动。 3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3.1定期的对计算机进行数据备份和维护 计算机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受到不可抗力的因素,如自然老化,断电数据丢失等,及时的对存储数据进行备份,即使计算机系统受到的破环或者攻击也无需担心,只需将备份数据重新拷入计算机中即可。同时,定期的对计算机设备进行维护,可以过早的发现问题,将损失消除在萌芽状态。 3.2合理配置防火墙 防火墙就像在用户的PC与网络之间设置一个过滤器,所有的网络通信都必须经过它。防火墙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将各种不安全的信息阻挡在防火墙之外。防火墙会对要想访问PC及其所处内网的请求进行筛选,允许有访问权限者进行访问,将没有权限者阻挡在防火墙之外。同时,对用户访问的信息进行检测,进行病毒预警,将有病毒的信息隔离在内网之外。 3.3对重要文件进行加密 文件加密主要是通过特定的算法对目标文件进行处理,变成无法识别的代码称为密文,要想查看明文,也就是加密前的内容,用户必须输入正确的密钥。通过加密手段,即使文件被不法分子拦截或窃取没有密钥也无法查看内容。 3.4及时下载系统补丁和杀毒软件 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现,可能会发现系统的更多漏洞,或者出现更多的病毒。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卫士软件,如360安全卫士,COPS等,对系统漏洞进行扫描,病毒库进行更新等。及时的对系统进行打补丁和升级病毒库可以有效的避免恶意攻击者对计算机的侵害。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用户的信息、资金和财产等的安全,因此,我们需要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种类进行研究,并且对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分析,最终促进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能的提升,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我们相信,只有如此,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才能够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计算机用户的网络使用安全才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 作者:魏南强 单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新技术论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网络构建问题研究 摘 要:技术创新网络关系到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完善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网络对于提高区域竞争力以及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研究国内外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实践经验,结合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特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明确定位、加强企业间战略联盟、健全产学研机制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新区 技术创新 网络构建 随着当代经济、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下面同)的创新功能被进一步强化。2006年2月9日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到,高新区发展的重点工作是首先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由此可见,技术创新体系是关系到高新区创新能力及发展的重要问题,完善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网络对于提高区域竞争力以及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实践经验,结合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的特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网络构建提出若干建议。 1 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内涵 所谓创新网络,是指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等之间在长期的、正式的、非正式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以增强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的总和。按照创新网络联结的目标和功能不同可具体分为知识创新网络、技术创新网络、服务创新网络等类型。由于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属于区域创新网络范畴,因此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则是指在高新区内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目的,由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以及个人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交流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总和。 2 国内外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模式及经验 经过多年的发展,世界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高新区,如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等。纵观这些地区,皆以技术创新作为其竞争与发展的源动力,其技术创新网络业已成型,且实力强大。这些高新区的成功经验对于兰州高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1 硅谷的“自由交流”创新网络模式 硅谷是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在这里聚集了包括惠普、英特尔等知名高科技企业在内的上万家技术公司。硅谷的成功源自于其自由交流模式,即通过人与人之间非正式的交往、面对面的交流使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起网络联系。这种非正式交流使行为主体间建立起来的网络联系更适于传递对创新极为重要的隐含经验类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创新。正是基于一种信任与默契的区域文化,硅谷的企业之间既有相互信任与密切合作的网络关系,又存在着异常激烈的竞争。硅谷就是在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网络关系中增强了竞争力。此外由于人员流动性较强,增加了硅谷企业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因此也带来了信息和技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产学研的密切合作,促使研究与现实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2.2 中关村的网络化合作技术创新 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了中关村地区网络化合作技术创新的优势。中关村技术创新网络是比较开放的。一方面形成了结点密集、联系较为频繁的内部网络,另一方面通过知识、信息、技术和产品的辐射,以及企业组织的扩展,将网络联系伸向全国各地;同时,从中关村高新技术诞生之日起就与国际创新网络建立了强有力的接口。现在与欧洲、日本、美国和香港等主要的高新技术产地及市场之间有良好的交流平台。成为国际创新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中关村地区宽松的政策环境,丰富的技术资源,强烈的创业文化,快速的信息流动都给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创新网络的互动协同效应,扩展自己创新能力与商业潜力,使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3 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构建的探索实践 兰州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截止2008年底,该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34亿元。区内现有企业110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31户,占企业总数的29.8%。然而目前兰州高新区的发展水平依然远远落后于国际和国内发展成熟的高新区。因此通过研究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对于增强其创新能力,解决高新区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3.1 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兰州市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网络要素主要包括:行为主体、主体间的网络关系、资源、制度环境和发展平台。 (1)企业是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核心。目前,兰州高新区的企业既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又包括原材料生产商或半成品供应商、零配件分包商、成品制造商、产品销售商以及设备修理、维护等各种形式的企业服务商。这些企业是技术创新网络中最活跃的结点,也是参与创新实现创新增值的最直接行为主体。这些企业由于产业上的关联而结成紧密联系,不仅包括垂直联系的上下游企业,而且包括水平联系的既有竞争又有互补的同类型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理空间,物质流、信息流在这些企业之间快速流动,不仅有利于新的技术信息、商业信息的扩散和传播,而且使企业同时感受激烈的竞争氛围,增强区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2)大学和研究机构是直接参与创新的主体,也是区域创新网络中最重要的创新结点。目前,兰州高新区具有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所、化工部涂料工业研究所等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声誉的科研院所以及地方的各种科研院所,拥有兰州大学等许多部属和省属院校。这些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存在及其创新功能的体现,对于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发育和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至关重要。 (3)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创新活动的主要辅助者。在促进高新区企业创新和发展,以及促进区域的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方面,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挥着一种重要的“黏合剂”作用。目前,兰州高新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共有21家。这些科技中介机构加快了优势产业和高端人才的聚集,推动兰州高新区跨越式的发展。另外,高新区内存在的金融机构,包括当地的国有银行、兰州银行、各种形式的基金组织以及借贷资本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这些金融机构的存在,尤其是风险投资机构,可在间接参与区域的创新活动和促进区域网络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4)政府部门提供宏观保障,为技术创新提供硬件设施以及软件环境完善等服务。政府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一方面通过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来辅助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在实施政策、计划、规划、法规等宏观措施的过程中,政府由直接的干预者转变为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信息环境等技术创新环境的建设者,进而影响或引导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技术创新的直接参与者进行创新活动。 由此看来,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企业始终居于创新网络的核心位置,大学及科研机构一方面可以直接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与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即所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关系,通过为企业提供新思想、新知识、人才培训、技术成果转让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产学研相互联结共同构成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系统的创新主体。科技中介机构通过提供完善的科技服务,如进行投资业务、贷款业务、技术咨询、创新成果推介等行为,为技术创新提供各种支持性服务,保证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金融中介机构,为创新提供资金安排,满足融资需求。政府则通过建设各种配套的硬件基础设施来完善技术创新所需的硬件环境;政府还可通过通过优化制度安排、完善市场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和营造创新氛围来完善软件环境,从而影响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3.2 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 (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根据国内外高新区发展的实践,高新区一般都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园区内企业以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根据兰州高新区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企业虽冠以高新技术之名,但实际所从事的业务并非高新技术。还有不少与计算机行业有关的企业,其实并不具备信息技术生产能力,也非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次,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根据对兰州高新区企业的调查,选择员工人数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调查总数的4% ,固定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占20% ,规模偏小限制了企业高新技术生产的能力。从经营状况看,2008年技工贸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只有30户,上千万的企业为120户,仅仅占企业总数的10%。受企业规模限制,兰州高新区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较弱,还无法表现出高新技术应有的竞争性。 (2)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间联系不够。兰州高新区内各企业缺乏广泛合作、联系和信任。目前兰州高新区内基本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农业高新技术、生物技术等企业为主。具有绝对优势的支柱性产业尚未形成,因而企业之间基本是各自为政,没有实质性的业务往来,因此产业聚集效应就无从谈起。根据针对兰州高新区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是否知道今年有新企业入住园区,选择不清楚的占40%;是否有全国前100 强企业投资的回答中,选择不清楚的占60%。由于企业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致使信息不能有效沟通,因此发生知识和技术外溢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不利于聚集效益的发挥,也限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3)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健全。从国内外实践经验看,高等院校落户高新区是促进区内产学研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孵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企业通过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能激发新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另一方面,高等院校通过紧密联系企业,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但是目前兰州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还不是很健全,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匮乏,高校在高新区创办企业的数量少。截至目前,高新区内共有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办的企业65家,仅占企业总数的5.8%。从产学研合作项目看,目前兰州高新区有产学研合作项目185项,约占区内项目总数的20%。 (4)政府服务不到位。兰州高新区还存在着配套硬件设施建设落后、管理不完善、服务设施不健全等问题。现有的硬件缺乏统一、合理规划、使用效率低,不能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园区内企业普遍反映园区内基础设施差,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此外,政府的服务职能也未能很好的发挥出来。由于很多政策落实不到位,致使园区内很多企业完全不清楚兰州高新区的有关法律和规章。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有关政策和各种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已经成为了影响和制约开发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4 解决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构建问题的建议 国内外成功高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高新区内的创新离不开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支持。只有在硬件设施完善和制度环境不断优化的条件下才能有利于技术创新行为的顺利展开,更有利于创新网络的构建。 4.1 加强政府职能,优化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 政府在创新网络构建过程中应当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负责创新网络运转和完善的相关事宜。具体来讲包括优化硬件设施和进行制度安排与设计。良好的硬件设施是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也是创新网络平台发育的基础。政府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将会为高新区内各行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便利,从而间接的促进创新网络的完善。如投资改善高新区交通运输系统和信息通讯网络,建设公共食堂,文体活动的场所,建设良好的生活设施等。我国高新区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因此政府还必须在税收、外贸、金融、人才等方面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人、财、物向高新技术领域流动,通过宽松的政策平台,促进创新网络的完善。 4.2 确定合理的高新区目标定位 对于发展和起步较晚的高新区而言,其重点在于明确定位。以兰州高新区为例,虽然是首批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以兰州高新区目前所具有的科技实力、人才资源、资金实例、区位条件等,根本无法与国内发展较好的开发区相比。因此,现有的基本条件和客观现实都决定了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定位不能和那些已发展成熟的开发区相同。从兰州自身的特点看,经过长期发展,兰州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等行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因此,从客观实际出发,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最为合适的模式选择应该是区域经济辐射型的发展模式。 4.3 加强高新区内企业战略联盟的建设 在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与培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建立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与大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网络。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等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只有走合作的道路,以联合力量克服单个中小企业势单力薄的局面,才能不断的开发新技术产品,并使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大大降低,赢得或保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通过强化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网络,使知识、信息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增值。强化与大企业的联系,加强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4.4 健全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 高校、科研院所应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加强同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互动,从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果。在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中,企业应该直接对大学和科研院所提出技术需求,并提供科研经费,而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应针对市场需求展开科研活动,增强研究成果的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能够达到学以致用。这样,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与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大学、科研院所之间双向互补需求的不断加强,使交流节点频繁出现。随着双方创新资源流量的增大,机会也会成倍增加。 4.5 加强投融资体系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兰州高新区若要建立和发展技术创新网络,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系统,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工具,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多元化,有效地控制和化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配套服务要充分发挥各银行的主渠道功能,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及时有效地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作者简介:马彦图(1979-),男,甘肃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曹方(1955-),男,甘肃农业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及农业信息化。 网络新技术论文:关于利用网络新技术加强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的尝试 摘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对高校班级的建设和管理是必要的,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文章主要从网络技术的一些新发展入手,探讨如何在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对高校班级的建设和管理方面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关键词: 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网络新技术 有研究者指出,在当前国内高校班级管理研究所关注的问题中,我们“对管理过程和策略的研究微乎其微”。[1]在对管理策略的研究方面,也有人关注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来管理高校班级,如易立峰的《论网络环境下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2],以及杨育鸿的《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管理平台建构初探》[3]。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以上论文尚未论述如何运用当前网络技术中的新事物加强对高校班级的建设和管理。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应当能够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提高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1.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新的建设和管理方法 1.1高校班级的功能 班级是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通过班级这个平台,大学生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与他人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沟通、交流;另外,大学生可与其他部门、组织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提升自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中有一个层次是“归属与爱的需要”,班级能为大学生提供一种“归属”的需要。 1.2高校班级观念被弱化的原因 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学分制普遍实行,学生社团组织大量涌现,这些对大学生的班级观念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学分制的实行,使得原本经常在一起上课的班级成员被分散到不同的课堂上,这逐渐成为了高校班级观念被弱化的原因。班级凝聚力的培养,靠的是班级成员的共同努力,要通过班级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班级成员在其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得以形成。有了凝聚力,班级观念才能得到加强。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客观上的原因,班级观念正在逐步弱化。 1.3高校班级观念被弱化的表现及造成的不良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班级观念正在逐渐弱化。其表现为:在时间上,除了班级组织活动的时候其成员相对集中外,其他时间处于一种分散状态;在空间上,班级成员主要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活动,成员在课堂、食堂、图书馆等地方活动的时候,主要也处在分散状态中。这种表现会造成以下几种影响:(1)信息传递不够畅通。高校班级管理中,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为学校―辅导员―班干部―学生,采用的是口耳相传,其准确度和时效性存在一定的偏差。(2)班级成员缺乏沟通和了解。学生大多数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而课堂的主要任务在于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客观上使得班级成员的交流不足,从而造成班级的情感基础被削弱。(3)班级凝聚力消解,缺乏沟通和了解,缺少情感基础,班级成员对班级活动和班级建设漠不关心,久而久之,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必然下降,最终导致班级在形式和实质上均变得松散,不利于班级的长远发展。 因此,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针对高校班级观念弱化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以加强对班级的建设和管理。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除了采用一些常规性方法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来加以解决,并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2.网络新技术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些尝试 2.1在信息传递方面 飞信业务自2007年6月份上市以来,在信息传输方面,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这项业务也为班级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契机。一方面,辅导员可建立辅导员工作飞信群。辅导员工作飞信群可以细化为班级干部群(还可以细化为班长群、学习委员群、生活委员群等)、普通学生群等,这样做可以区别对待,在工作过程中提高针对性、快捷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班级干部建立班级工作飞信群,该群可以以宿舍为单位,另外再加上有可能发生联系的一些人,比如辅导员、外班班干部等。这样的网络建立起来之后,既可以解决班级成员所处空间比较分散的难题,又可以解决时效性和准确性的问题。只要发送信息的源头不出问题,技术上不出现故障,基本上可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与畅通无阻。 但是,目前来说飞信业务对班级建设和管理也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一是班级成员必须有手机;二是手机必须是特定业务的用户;三是在此基础上,必须选择使用飞信业务。另外,班级成员中也存在其它业务的用户,这也是一个问题。因此,在运用飞信业务的基础上,辅之以传统的口耳相传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信息传递的快捷、畅通和准确无误。 2.2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 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方向在于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形成一个班级的外在特色和内在特质,铸造一个班级的“魂”。在开班会、办晚会等传统做法的基础上,网络新技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尝试。 2.2.1建立班级QQ群 QQ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末,作为一个具有交流功能的平台,自出现之日起,就深受广大青年的喜欢。作为青年人的一部分,大学生同样对QQ情有独钟。这个平台的特点就在于,如果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那么交流的时候就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当前网络设施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基本上可以覆盖到每一个小城镇。高校虽然不能保证学生宿舍都能上网,但是起码都有可供上网的网络中心。 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班级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QQ平台,不定期地进行一些讨论和交流。内容可以是班级事务,也可以是社会热点、时事政治、专业知识等。在利用这个平台的时候,辅导员要对平台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要严防个别班级成员为了上网而上网,为了聊天而聊天,或者传播一些非法信息、不健康内容等,从而带来负面效应,违背建立平台的初衷。 同时,群上的共享空间,也为班级发放通知或者一些必要的资料等,提供了一个非即时性的通道,只要登录QQ,看到留言,就可以获取信息。 2.2.2建立班级博客 博客是近年来涌现出的网络新事物,也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公共平台。与QQ群相比,博客有更强的可持续性。QQ侧重于即时性(当然也可以查看记录),而博客则有更大的空间、更强的功能,可以较多地展现交流的内容(如博客中的相册),可以较长时间地保留交流的成果。 班级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中的这个新事物,建立班级博客,活跃和丰富班级文化,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体而言,班级干部在学期初的时候把工作计划,学期末的时候把工作总结放在博客中,供班级成员了解;把班级开展的活动随时上传到日志中,把活动中拍的照片传到相册中,供班级成员浏览;专门开辟一块“意见专栏”,供班级成员提意见和建议之用,同时建立反馈专栏,对成员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回复;开辟一块“心情释放专栏”,供班级成员梳理自己的心情,释放自己的情绪等;其他的内容和板块,可以随着班级建设的需要逐步增加。 在建立和使用博客的整个过程中,辅导员介入其中,一方面可于无形中拉近与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对博客中反映的一些问题,能及时予以解答,尽早解决有关问题,适时引导。 2.2.3建立班级同学录 同学录也是一个班级成员交流情感的良好平台。相比QQ群和博客而言,同学录带有更强的随意性,也具有一些前两者所不具备的功能。QQ和博客需要有专人进行及时管理,所以它们在求学期间可以也能够被较为充分地利用;而同学录的管理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平台建立起来之后,班级成员可以随时进入平台,通报近况,同时也可以了解其他成员的情况,对增进毕业后同学之间的情感有较好的作用。另外,同学录中还有一项功能,即能够显示班级成员的生日,每个月哪一天有人过生日,都非常清楚。班级可以利用这项功能,为生日即将到来的同学准备一份生日礼物,或者举办一次party。这项功能无疑能够更好地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网络新技术论文: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等创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方法研究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是新时代背景下传统高校党建工作模式的创新实践,是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的内在需求。高职高专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又使其在利用网络创新党建工作的实践中显现出自身的特点。本文立足现阶段高校党建网络创新所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结合职业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分析在实践环节所遇到的瓶颈,探索利用网络创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网络创新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网络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并早已渗透到高校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各个层面,已成为高校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和阵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创新了党员培育与管理的手段与载体,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其富于时代感、互动性、便捷性、思想性等特点,突破了传统党建工作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难点,提高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网络化转型无疑是一个不争的趋势。 现阶段,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在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瓶颈。本文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为例,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和培养学生党员三年周期、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目标等特点,立足实情,探索分析如何利用网络新媒体、远程教育等创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模式与方法。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的现状 1.现状分析 在大学生涯,入党是一件让大学生备感光荣、自豪的事,但是在今天这个信息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思想受到多元思潮的冲击。特别是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政策,给高校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生源质量的下降,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以往相对下滑,并且目前大学生基本上为90后独生子女,这一群体的自我为中心、网络化属性突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正在受到巨大的冲击,单一的形式与缺乏创新的载体在某些层面上已难以调动当代大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我校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利用网络创新党建工作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在本校学生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500份,收回500份。调查对象中男性为183人,女性为317人;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含中共预备党员)131人,共青团员329人,群众40人。在调查中,92.8%的学生认为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党的组织生活等工作上存在形式呆板、缺乏新意、内容枯燥等问题,反映了传统的、现有的党建工作模式已不能较好地满足新时代下学生日益变化的需求。 高校党建工作者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现状,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也积极发掘其中的与机遇,根据学生主体的个性特点,主动抢占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高地,立足于开放性、便捷性的网络平台,建设党建主题网站,利用新媒体、远程教育等方式对党史、党的理论政策进行学习宣传,在工作中尊重大学生个体,明确大学生的需求主体,并进行充分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向网络党建阵地渗透。 但在利用网络创新党建工作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具体实践的环节上不少高校的党建网络建设或流于形式,或停滞不前,网络新媒体、新技术充其量只是发挥着“装点门面”的点缀功能,未能在创新和服务层面发挥切实的效用。 2.传统党建与网络创新的主次关系出现偏差 在利用网络创新传统党建工作的过程中,部分高校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传统党建工作模式与网络创新的关系,过分地忽略或削弱了传统党建工作模式的地位和作用。在探索利用网络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明确网络是高校党建传统模式的有效补充,在实际工作中,还是要强调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基本方向,做好线上线下对接,务求达到无缝连接。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来说,网上管理、学习等需要有电脑、网络等条件,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不具备这样的基本条件,所以传统方式不能丢,两者应有机结合,网络应作为传统的补充与加强。 3.党建网络创新大多停留在主题网页建设、信息传播的浅表层面 现阶段,高校的党建网络创新大多在主题网页建设上下功夫,网页的重点基本都放在收集和宣传党建知识方面,以受众浏览为主,丰富性和交互性较低,无法对广大学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很多时候仅仅是起到一个“资料库”的作用。 另一方面,部分党建网络平台还存在着设计板块不清晰,功能不全,服务性、教育性不强,安全性不强等问题。而网络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微信、QQ、飞信、远程教育等新媒体、新技术,在目前基本只是简单作为信息上传下达的媒介存在,如何把这些特点鲜明的新媒体、新技术更深入地融入到高校党建网络创新中,是我们今后在工作中探索的主要方向。 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创新的思考与展望 1.明确基本方向,打造学习性、服务性网上社区 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党建工作,必须坚持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基本方向。虽然网络的便捷性、交互性等特点能创新传统党建工作的形式,但网络党建不能取代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因为传统的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和谈话、丰富多彩的线下党建生活仍然是了解学生、关注学生、考察学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本校开展的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党建工作最有效的渠道还是理论课堂、党内生活和社会实践这三种传统媒介。因此,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加强党建网络创新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使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更富有时代性,更符合受众的需求。 此外,在抢占高校党建网络宣传高地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利用网络的特性加强对学生理论学习的培养,为有意向钻研党建理论的学生提供便捷的平台,利用网络资源努力打造“网上学习社区”,展示不同层次的党的理论知识供学生选择,丰富网络党建的功能性。 网络新技术论文:浅谈计算机网络新技术 【摘 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是按照网络协议,将地球上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相互连接的集合。计算机网络具有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功能,具有对共享数据资源集中处理及管理和维护的能力。本文将对网络关键技术及其新发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 新技术 1计算机网络传输介质技术 1.1双绞线 用于公共电话交换系统,可分为屏蔽双绞线和无屏蔽双绞线; 1.2 同轴电缆 具有传输频带宽,话路容量大,抗干扰性能好,传输速率高等优点; 1.3 光纤 具有载波频率高,通信容量大,传输损耗小,不受外界电磁场干扰,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是计算机网络通信领域中最具竞争性的一种传输介质; 1.4 视线介质通信 包括无线电通信、微波通信、红外线通信等利用空间传输电磁波技术实现的通信。 1.5 卫星通信 一个静止轨道的同步卫星只需要经过一次中继,就可以覆盖地球表面积三分之一的地区。 2 计算机网络交换技术 2.1 电路交换网 电路交换网进行数据通信交换时,首先申请通信的物理通路,通路建立后通信双方开始通信并传输数据; 2.2 存储转发交换网 在进行数据通信交换时,先将数据在交换装置控制下存入缓冲器中暂存,并对存储的数据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 2.3 混合交换网 这种网同时采用存储转发和电路交换两种方式进行数据交换。 2.4 高速交换网 高速交换网采用ATM异步传输模式、帧中继FR及语音传输等技术。 3 公用网络传输技术 3.1 X.25协议 X.25协议是应用较广泛的一种传输协议。它规定了网桥和路由器等通信设备如何在连接线路上打包和选择路由。 3.2 帧中继 帧中继是继X.25后发展起来的数据通信方式。它通过按需要分配带宽来处理分段信息传输增加带外信号来实现。帧中继这种新技术在局域网的互连中得到广泛应用。 3.3 ISDN ISDN是基于单一通信网络、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文字、数据、图像等综合业务的数字网。ISDN通过标准POTS线路传送数据。速率可以达到128kbps。 3.4 千兆快速以太网 千兆快速以太网较快速以太网速度提高了10倍,达到1000Mbps。通常用光纤、6类非屏蔽双绞线进行组网。 3.5 ATM异步传输模式 ATM异步传输模式是一种高速面向连接的、标准化的传输、复用交换技术。它使用了由53B(字节)组成的传输分组,可以同时传送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包括视频和音频。在25Mbps~655Mbps的数据范围内提供专用带宽。 3.6 B-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B-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是基于光缆网络使用异步传输模式(ATM),通过SONET同步光缆网络进行数据交换传输的新一代ISDN网络。 3.7 蓝牙技术 蓝牙技术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连接技术标准。其实质内容是要建立通用的无线电空中接口及其控制软件的公开标准。蓝牙技术主要面向网络中各类数据及语音设备,如PC机、笔记本电脑等。 3.8 无线AP 无线AP是无线局域网中的接入点和无线网关。作用类似于有线网络中的集线器。 3.9 大容量无线网 大容量无线网是以蜂窝式移动数字通信网实现个人数据通信的技术。美国微软公司与美国移动通信公司已联合投资90亿美元开发卫星蜂窝网,建立21世纪的个人数据通信。 3.10 空间信息高速公路 空间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规划全球Internet通信卫星计划,休斯公司已经筹划开发的空间信息技术。 4宽带用户入网技术 4.1 DSL数字用户链路网 以铜质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传输技术组合,包括ADSL、HDSL和RADSL等,一般称之为XDSL技术。 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是运行在原有普通电话线上的一种新的高速宽带技术,利用现有的一对电话铜线,分别传送数据和语音信号,数据信号不通过电话交换机设备,不需要拨号一直在线,属于一种专线上网方式。 HDSL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路是一种对称的DSL技术,可以利用现有电话线中的两对或三对双绞线来提供全双工的1.544Mbps(T1)或2.048kbps(E1)数字连接能力。优点是充分利用现有电缆实现扩容,可以解决少量用户传输宽带信号的要求。 RADSL速率自适应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是自适应速率的ADSL技术。可以根据双绞线质量和传输距离动态地提交640kbps到22Mbps的下行速率。以及从272kbps到1.088Mbps的下行速率。 4.2 Home PNA对称式数据传输技术 Home PNA对称式数据传输技术的双向传输带宽均为1Mbps或10Mbps。其传输距离一般为100~300m。Home PNA技术运用现有的电话线高速接入互联网。不需要改变原有电话的设置,而且上网速度很快。 4.3 Cable接入技术 可以使有线电视公司利用现有HFC(光纤铜轴混合网)网络提供了宽带业务。HFC在一个500户左右的光节点覆盖区可以提供60路模拟广播电视和每户至少2路电话、速率至少高达10Mbps的数据业务。 4.4 光纤接入技术 光纤接入技术是指在光纤用户网中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接入网技术。光纤用户网具有带宽大、传输速度快、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4.5 无线接入技术 利用无线技术作为传输媒介向用户提供宽带接入服务。除了传统的无线局域网络接入外,卫星宽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用户通过计算机的调制解调器和卫星配合接入互联网,从而获得高速互联网传输、定向发送数据、网站广播等服务。 5 网络安全技术 5.1 端到端的安全技术 主要指用户(包括)之间的加密、鉴别和数据完整性的维护。 5.2 端系统的安全技术 主要涉及防火墙技术。 5.3 安全服务质量 主要指如何保证合法用户的带宽。防止用户非法占用带宽。 5.4 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 主要涉及路由器、城名服务器,以及网络控制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安全问题。 6 计算机网络的未来技术 6.1 开放技术 开放的体系结构、开放的接口标准,使各种异构系统便于互联和具有高度的互操作性,归根结底是标准化技术问题。 6.2 集成技术 表现在网络的各种服务与多媒体应用的高度集成,在同一个网络上,允许各种消息传递。既能提供单点传输,也能提供多点传递;既能提供无特殊服务质量要求的信息传输,也能提供有一定时延和差错要求的确保服务质量的实时传递。 6.3高性能技术 表现在网络提供高速率的传输、高效率的协议处理和高品质的网络服务。 6.4 智能化技术 表现在网络的传输和处理上。能向用户提供更为方便、友好的应用接口。在路由选择、拥塞控制和网络管理等方面显示出更强的主动性。尤其是主动网络的技术研究,使得网络内执行的计算能动态地变化,该变化可以是/用户指定0或/应用指定0,而且用户数据可以利用这些计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未来趋势是优化网络体系结构、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和解决网络关键技术。 网络新技术论文:新技术发展环境下的烟草网络安全建设和管理 【摘要】 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各大公司内部开始竞相开展网络建设以及管理工作,烟草公司紧随其后步入了网络建设及管理的队伍当中。在烟草企业的网络建设与管理当中,其安全性也逐渐成为烟草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将重点围绕新技术发展环境下的烟草网络安全建设和管理进行简要分析论述。 【关键词】 新技术 烟草 网络安全 建设 管理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帮助下,烟草企业内部的订单交易、货款支付等均变得更为方便,然而在实际网络建设以及管理工作当中经常发现,企业内部的网络存在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运营安全。因此本文将在以物联网为基础,简要分析新技术发展环境下的烟草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 一、影响烟草网络安全建设和管理的原因 1、自然原因。所谓的自然原因指的是在烟草企业内部网络设备例如路由器、电子计算机等因质量问题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出现故障,或是因为停电、火灾等自然原因导致数据损毁、丢失。除此之外,网络中节点多元异构性和多样性,电池在网络节点中的实际续航能力,以及网络设备耐高温、抗寒冷能力等也会对烟草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由于自然原因很难进行提前预估和判断,因此管理和建设安全网络中的困难和阻碍也比较多[1]。 2、信息传输。在传输网络数据的过程当中,数据很有可能未得到有效的加密保护,在无线模式或是广播等方式下,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遭受黑客的非法入侵,通过非法破解网络秘钥,强行入侵企业内部网络;除此之外还有可能信息数据在中途遭到拦截阻断,路由协议等遭到私自篡改,某些黑客或企业竞争对手为窃取烟草企业内部数据、非法获取重要信息,还有可能会采取伪造虚假路由信息等方式,这同样严重影响了企业网络安全。 3、隐私泄露。在物联网下,烟草网络系统中使用大量的电子标签与无人值守设备,而设备一旦遭到劫持将直接导致企业内部隐私信息和机密文件大量泄漏,还有可能不法分子在用户登录的界面当中安装追踪软件,对用户的登录信息和浏览记录等隐私信息进行恶意追踪,从而进行非法勾当。物联网只有具备极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够有效保护内部隐私信息的安全[2]。 4、自身缺陷。企业内部的网络建设本身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即使是在新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当下,仍然没有设计出一款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任何一种网络当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安全漏洞,特别是在遭受黑客的非法入侵、木马病毒等恶意攻击下,网络系统中的重要信息可能遭到损毁和破坏,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盘。因此物联网自身若缺乏安全稳定性将为黑客等不法分子以及木马病毒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物联网下的烟草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 1、安全路由协议。物联网平台下的烟草企业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各网络节点中均有属于自己的路由协议与算法,因此需要以具体的路由算法为基础对安全协议进行划分,譬如说根据位置信息建立地理路由或根据数据信息建立层次式路由等等,尽量弥补路由的安全漏洞,以免发生丢失或损毁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2、隐私信息处理。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下,烟草网络系统在采集和传输隐私信息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保障其安全性,防治隐私信息被中断拦截或遭到恶意篡改与窃取。因此可以在网络系统中增添基本的定位功能,利用电子地图、卫星信号或手机移动信号等进行位置确定,采用位置伪装技术如将IP地址进行隐藏或时空匿名等方式对查询、阅览隐私信息进行全方位安全保护。3、访问认证控制。在物联网下,用户在登录烟草网络系统时需要交换会话密钥用以确认申请者的真实身份,防止网络系统遭受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3]。另外,还需要在网络系统当中加入信息认证功能,只有通过对对方真实身份信息进行确认之后才能够同意其访问申请,利用随机密钥预分布技术、公钥认证技术等物联网的认证机制,合法认证用户,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3]。4、采用密钥系统。烟草企业内部的财政报告、数据报表、发展规划等重要信息数据需要进行加密,从而有效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在传输数据报告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加密处理,在接收数据只有进行解密才可进行阅览和使用。在物联网技术下,可以采用VPN即虚拟专网保护远程节点,也就是说各网络节点中的通信节点在具体的网络结构当中使用密钥协商进行管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密钥分配中心对密钥系统进行管理与分配,尽量使用复杂的密钥算法,提高其完全程度,并且将密钥的周期压缩至最低,即使已经截获部分密钥并进行破解,也无法生成新的密钥。 结论:总而言之,在新技术发展的环境之下,烟草企业的发展与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在顺应社会和时代潮流,不断建设网络的过程中,烟草公司需要重点注意其安全性问题,通过定期对内部网络进行病毒查杀以及加密重要数据等,切实做好网络管理工作,有效保障企业内部生产运营安全。 网络新技术论文:利用网络新技术加强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网络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并在社会众多行业领域中有着更为深入的应用。对于高校而言,班级建设和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工作,只有加强高校班级建设和强化管理,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管,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能够为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提供全新的手段,可以增强管理效率。本文主要论述在网络新技术下,加强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的实践。 关键词:网络新技术 高校班级 建设 管理 随着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能够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对于高校而言,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据有必要性,可以增强班级管理效率,规范学生行为和确保学生安全,对大学生成长有积极作用。目前,网络新技术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有着更为深入的应用,主要表现在高校信息传递和班级文化建设中,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进而推动高校班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1 网络新技术应用于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必要性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为推动高校管理的发展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然而,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班级是高校的基本单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必然途径,可以给学生以归属感,因而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尤为重要。其次,高校班级管理观念逐渐被弱化,使班级丧失凝聚力,如班级信息共享度相对较低、学生、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不足等,对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产生阻碍影响。所以,将网络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具有必要性[1]。 2 网络新技术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 2.1 网络新技术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信息传递中有着一定程度的应用,有助于增强信息传递效率。飞信是高校班级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基于该技术的信息传递效率更快,可以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强化班级管理。为此,在此过程中,飞信能够广泛应用于信息传递管理中,主要表现在辅导员建立飞信群、班级干部建立飞信群两方面。首先,辅导员建立飞信群,包括学生干部群、普通学生群等,能够将信息具有针对性的进行传递,能够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工作。其次,班干部建立飞信群,可以学生宿舍为基础单位,对全体学生而传递相关信息,能够确保信息传递的真实有效性[2]。 2.2 网络新技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积极应用网络新技术,有助于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同时有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向心力。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网络新技术的应用相对较为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利用QQ、微信等而建立班级群,邀请学生、辅导员教师、任课教师加入其中,能够为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平台。现阶段,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微信逐渐成为大学生使用最多的社交软件,作为手机不离手的大学生而言,能够及时对微信消息进行关注。基于微信的班级群建立,可以使学生打破传统空间的束缚,使学生能够及时接收相关信息或实现交流。基于微信的网络新技术,应用于班级建设和管理中,能够使辅导员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另外,通过QQ、微信班级群,辅导员能够及时将相关信息进行传递,而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接收,如若学生保持下线状态,只有登录,便可接收信息,有助于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建立班级博客或微博,能够使大学生及时上传积极向上的信息内容,而其它学生可以发表评论,有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有必要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承载平台。首先,辅导员教师能够将教学工作计划、学生规章制度等内容上传至班级博客、微博中,学生能够随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其次,对于班级活动时的相关日志文件或照片,可以上传至博客的相册中,对全体学生成员开放,使学生可以浏览。最后,建立意见反馈专栏,使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进行反馈,有助于推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3]。 利用微信群等建立班级通讯录,既能为全体成员提供班级学生的电话号码、生日等基本信息内容,使班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该功能,为同学举办小型的生日party等,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可以增强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为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 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班级建设和管理是高等教育学校更好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只有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才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强化班级管理。在网络新技术的深入下,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能够积极运用新技术而加强班级管理,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加快高校班级建设。现阶段,将网络新技术应用于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具有必要性,因而教育者有必要进行网络新技术的班级建设和管理实践。 网络新技术论文:新技术改变网络互联 新加坡的超级计算机以及新加坡很多企业都在承接国际业务,新加坡互联网国际干线的流量肯定很大。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宽带的压力,国际干线流量会用什么样的速度、比例增长需求较大。 强大的Infiniband 中国在超级计算机方面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在前不久,中国第一次推出了全球完全使用中国自主技术建设的第一台超级计算机。 全球范围内对中国的发展非常感兴趣,中国在超算方面已经成为超级大国,如果把超算和互联网加起来,中国在未来一定会有非常快的发展。所以,我们这里的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责任,我们需要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我现在在新加坡超算中心进行工作,意味着我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把生物、互联网技术、超算结合起来。互联网+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动能,可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所以我相信未来在中国是有巨大潜力的。 我们现在会出现哪些新的互联网技术?我在超算方面工作,在超级计算机中心,流量是非常快的,数据包流量交换的速度在超级计算机里,尤其是像神威太湖之光这样的计算机,相当于有1000万个CPU,相当于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一天所有的数据。所以我们在超算领域里交换非常快,我们必须要非常高效,有非常好的优化,才能够实现超算的能力来解决各种各样超算问题。 很多计算机使用的协议并不是STP的协议,而是一种新的协议。我个人是一个互联网专家,用的都是SMB等这样的协议,现在接触到的是全新的技术Infiniband用于超算。InfiniBand是一种支持多并发链接的“转换线缆”技术,在这种技术中,每种链接都可以达到2.5 Gbps的运行速度。这种架构在一个链接的时候速度是500 MB/秒,四个链接的时候速度是2 GB/秒,12个链接的时候速度可以达到6 GB /秒。Infiniband技术不是用于一般网络连接的,它的主要设计目的是针对服务器端的连接问题的。 因此,Infiniband技术将会被应用于服务器与服务器(比如复制、分布式工作等),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比如SAN和直接存储附件)以及服务器和网络之间(比如LAN、WANs和 Internet)的通信。我们如何使用这样的协议,如何和互联网联合起来去扩大网络。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我们可以把Infiniband进行拓展。首先我们可以跨国家和地区,不管是在无锡、新加坡还是在美国,都可以将其超算能力结合起来。 互联网的数据量发展非常快,数据的用户量在不断地增长。现在需要存储的数据量也变得不可想象的大,不仅要存储这些数据,还要获取这些数据,这也是一个问题。虽然说我是互联网行业人士,但是我做的主要是超算的工作,在超算方面我们需要解决互联、数据存储、数据获取的问题,如何从数据库那里获取信息。 讲到网络流量,我们将大的数据包以太网TB进行传输。全球有最大的基因测试机,有一个DJI的项目在中国,它有全球最大的基因测试机,可以收购很多美国的技术和公司,把国外的技术和中国的技术结合起来。这个公司在中国也有运作,在中国之外也有运作和实验室,DJI将全球范围内的不同运作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协作,需要非常高性能的数据传输,尤其是基因学数据,我们需要大量数据传输。 Infiniband协议是一个通讯的协议,InfiniBand的协议采用分层结构,各个层次之间相互独立,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其中物理层定义了在线路上如何将比特信号组成符号,然后再组成帧、数据符号以及包之间的数据填充等,详细说明了构建有效包的信令协议等;链路层定义了数据包的格式以及数据包操作的协议,如流控、 路由选择、编码、解码等;网络层通过在数据包上添加一个40字节的全局的路由报头(Global Route Header, GRH)来进行路由的选择,对数据进行转发。在转发的过程中,路由器仅仅进行可变的CRC校验,这样就保证了端到端的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传输层再将数据包传送到某个指定的队列偶(Queue Pair, QP)中,并指示QP如何处理该数据包以及当信息的数据净核部分大于通道的最大传输单元MTU时,对数据进行分段和重组。我们试验了Infiniband协议,如何使用Infiniband这个协议,在非常长的距离中进行距离的传输。 我在北京看到有很多拥堵,每个人都开车,都是非常小的小型车,只有四个人在车里,但是如果你有四万人在路上,同时又一万辆车运输4万人,道路上是非常拥堵的,这和我们的网络是一样的。现在,有一个地铁或者是机场快线,机场快线能够有几百、上千人坐,都没有问题。Infiniband这个协议像机场一样,是不是唯一最好的协议?我不知道。也许在座的有些人会想出更好的互联网传输协议,可以帮助我们有下一代的互联网大数据传输协议,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海量的数据传输问题。Infiniband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我们需要在地基上盖一座摩天大楼,实现下一步的进展。 多语种域名的机遇 我是多语种域名的创始人,多语种域名能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如今,中文域名在中国也有,但是用得好像并不多。在1994年、1995年时,我们当时的浏览器没有办法阅读其他语言,可能只有英文。当时我想参与这样的工作,鼓励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进行创新,我们如何能够改善,让亚洲人更好地使用互联网。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让中国人来使用我们的万维网。 基于这样的发现,我们应该让人们基于语言创造内容。当然我还意识到一点,如果你要进入网站,用他自己的语言使用网络之前,必须要先学习英语。对于我来说也是,作为一个新加坡人,中文是我们在当地使用的语言,比如说我父母会使用中文,所以我在学校也学习中文。但是我们在新加坡学校里学的官方语言是英文,所以对我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却发现,我的父母很难使用互联网,因为他们并没有接收到英语的教育,这个时候我就想到,有几十亿的人,他们不仅是中国人,还包括非洲人、中东人,他们的母语并不是英文,他们就很难先学到英语再使用他们自己语言的网页。 这里的障碍是,你们网站的地址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们首先要学习英文的字母,这个网址还包括你的E-mail地址,你可以键入自己的E-mail地址,比如说中文语言,但是这个E-mail本身还是英文,也就是英文的字母。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是要先学习英文,才能够用我的中文去输入我的E-mail地址。不管你在哪里、是什么人,可能都要面临这样的情况。所以我在1998年做了一个决定,我们要把多语言、国际语言与我们的域名进行结合,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我们如何把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就是让域名来支持各种语言的字形。这个时候要进行统一化、标准化,让所有的语言都能够结合在一起,如果你把所有的都放在你的库当中,就会发现我们的体系是能够支持多种语言的,即使这些人不懂英文我们体系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英文。 之后我们发现,由于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努力,我们现在能够看到互联网的富人和互联网穷人之间的鸿沟可以缩小。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末,中国当时发展还没有那么迅速,不像今天,发展得很迅速。所以当时我认为,十几亿人口在互联网上要做很多事情,我能如何帮到他们。我们现在发现这是非常棒的,我们可以看到,现在IDN的部署有延误,比如说在座每个人都要先学习英文,从我新加坡的背景来看就是这样的。首先我的母语是英文,英语是一个商务方面的国际语言,科学、工程、科技、业务、企业,甚至是航空领域,英语都是通用语言。 网络新技术论文:5G网络新技术及核心网架构探究 【摘 要】这个时代,被称之为信息时代,随着网络的兴起、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终端的普及,信息的流通变的简单、准确、快捷。而5G网络不仅仅代表着人类科技的高度进步,还以传输速度快、信息容量大的优点完胜现有的3G、4G网络,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世界中,5G网络一定是社会的主流,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探究5G网络及其核心网的架构。 【关键词】5G;核心网架构;探究 0 前言 随着3G、4G网络的普及,人们渐渐的体会到了网络通信的便利,由此5G网络通信技术的开发业被提上日程,5G网络能给人带来更多的便利,其概念的产生不仅仅只是一个空话,而是被业界所认可的、新的无线通信概念,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更加快速的通信,而是追求智能的网络通信。人们坚信这种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真的“无线的世界”,即人们无论在何种的环境下都能够体验近乎静止的通信,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无论是对于人类的通信或其他领域都将是质的飞越。 1 5G网络前景展望 5G网络的设想一旦成功将会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步,它不仅会在通信方面有巨大的用途,还将在其他领域有不小的建树,那么首先它将在通信领域为人们提供便利,据调查统计全球的网民高达20亿人次,手机用户更是网民的2.5倍,达到了惊人的50亿人次,网络的通讯负荷逐渐加重,因此人们迫切的希望出现新的网络通讯技术来改变这一现状,而可以支持3D电影和超高清视频的的5G网络显然符合人们的需求,由此可见5G网络一定会是未来的主流通讯技术。其次5G网络技术不仅仅只有传输速率快这一优点,在其传输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了延迟低、可靠性高、能耗低的特点,根据这几个优点,我们就可以想象出5G网络在未来的生活中一定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例如,人们可以实现网络旅游,利用5G网络将旅游景点的风景投射到自己的家中,构成一个虚拟的、逼真的景象,就像人们在实地旅游一样;当发现突发状况时,像突发疾病、自然灾害、军事冲突等事件,人们可以用5G远程通信技术进行实地的指挥,省的到时因指挥人员无法及时赶到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工农业方面,5G网络也会“大展宏图”,它可以在施工过程中,时时监察施工情况,在农业方面,它可以让农民坐在家中操控机械进行务农,十分的方便快捷,它也可以时时刻刻的监察环境,为地球的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分力量;而且如果应用大范围的5G网络通信,未来的通信将会更加的稳定,不会轻易地受到雪灾、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不用让家人为你担心。由此可见5G网络通信真的是“神通广大”,当然也会有我们没有想到的用途,在列举的时候遗忘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5G网络的渴望,5G网络的实现是势在必行的。 2 5G网络架构梗概 既然5G网络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所有的人理应重视这项技术,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国际上已经有许多的组织开始着手研发这项技术,即5G网络及其架构的研究。国际电信联盟、欧洲、韩国、日本、我国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这项技术的研究,但由于人们对这项技术只有概念上的阐述并没有详尽的介绍,因此各国与各个组织对于这项技术的研究方向各有不同,有的从人们的需求、频谱方面研究,有的从架构方面研究,还有的从技术方面研究。从这些研究来看,目前关于5G的研究仍然处于需求的满足以及空中接口技术公关阶段,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网络构架以及成熟的技术,但是各个研究单位已经在一些基础的技术和架构的设计上形成了一些共识,而在满足人们需求的这方面,研究单位普遍的将灵活、高效、支持网络服务当作自己的基本设计目标,而在技术方面,5G网络被公认的最可能应用的基础技术便是SDN、NFV技术,而核心网与接入网融合、移动性管理、策略管理、网络功能重组等技术也有待于研究,有可能成为未来5G网络的关键技术。 3 5G网络架构所遇到的问题 在通往5G网络的关键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还有许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的解决。首当其冲的便是终端问题,虽然现在的手机、电脑等的发展非常好,技术异常发达,但如果应用5G网络进行数据、资料的传输,手机及电脑的芯片的处理速度非常可能跟不上数据的传输量,因此终端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如果要实现正真的5G时代,基站的改变不可避免,因为要满足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通信的目标,基站的设计必须是小型化、功能强大多样化的,小型化的基站可以保证安装在任何场景,并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像变色龙一样,这样设计可以在不影响环境美观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方便,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在现阶段由于现在使用的是EPC网络,而EPC网络使用的是固定网元P-GW作为分层结构,不能够满足5G网络的传输需求,这会很大的影响5G网络的传输速度,因此这项技术也需要改进;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了关于5G终端、5G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我们在5G的控制方面所遇到的难题,集中或者分布的网络构架一直是研究者互相争论的焦点,两方的观点也是各有各的道理,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来看,首先是C/S分布,之后是P2P应用,最后是现在的云计算中心,这些不同时代的或集中式或分布式的构架各有各的优点,也各自有各自的局限性,以我们古代的国家为例,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却也出现了大唐盛世,而在西方,实行的是分布式管理,经济的发展也是良好的。由此可见,两种管理制度的选择非常困难,而我们则是要做出这道艰难的选择题。 4 解决5G网络架构问题的建议 上文已经提到了一些实现5G网络所出现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将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首先在终端的芯片的处理功能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纳米技术制作芯片,因为纳米非常的微小,将其用在制作芯片上,即使芯片非常的小纳米技术也会有非常大的操作空间,它将会赋予芯片超高的精度、复杂程度及完善的功能,所以纳米技术绝对是制作芯片的不二选择;其次在5G的传输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扁平化的IP架构,扁平化的IP构架是以业务量为依据,打破行政区域,实现跨省汇聚,减少汇聚节点,减少汇聚层次;在核心节点、汇接节点和边缘节点重叠的节点,内部简化为一个层次;根据业务量,任何边缘节点可以直接连接核心节点,汇聚节点跨省直联,实现全网的IP化。这种架构的转变会减少数据通道中的网元数量,进而将信息的传输的损耗降到最低,非常的有利于5G网络架构的建设;而对于集中或分布的网络构架选择而言,本文更加倾向于选择集中式的网络构架,因为现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的运算变得更加的精准迅速,集中式的网络构架更加有利于数据的处理,相当于统一的思想接管分布式的“小构架”,这与我们的人体结构十分相像,相信这种构架的选择一定会为未来的5G网络通信的发展铺平道路,会对数据的迅速处理、收集、分类有十分大的帮助。 5 结语 我国已经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建成这个目标的前提除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外,显然5G网络的建设也应该包含在内,因为从事实上看,5G网络的建设对我国的各方面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但除了技术层面上提高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关于5G普及方面的问题,即很好的控制使用5G网络通信的成本,如果这项技术使用的代价过于昂贵,那么在普及这项技术的时间就会被无限的延长至人们可以接受这个成本为止,而这样对于先研究出这项技术的研究方来说明显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希望研究方可以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并事先准备出解决方案,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与各研究方相互交流,争取少走一些弯路。 网络新技术论文:网络新技术催生舆论治理新课题 当今世界,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已融合成为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公共空间。网络空间并不是虚拟的,人类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地拓展到这个新空间。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延伸,并且是为现实空间人类活动服务的。因此,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同样需要现实空间法律的规范。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强调要“依法治网”。建设法治的中国,必然涵盖法治的网络空间,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问题 第一,微视频应用。正当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广泛普及之际,以微信电话本(免费网络电话)、腾讯微视和秒视、幻景等为代表的瞬时视频聊天应用,在近年开始大行其道。可以说,微视频应用爆发在即,微视频服务商都在跑马圈地。微视频应用可实现语音视频聊天和短视频快速分享,将形成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和舆论场域,将极大增加网络管理和舆论引导的难度。 第二,私密式社交。近年来,以“友秘”“乌鸦”等匿名社交和“火聊”(不需要互联网就可组建群聊)等弹性社交(随时随地可即兴搭建的社交网络)为代表的私密社交暗流涌动。如果说,微博等开放式社交,像一条明河,哪里有水、水有多汹涌看得清楚;那么,私密式社交就像一条地下暗河,哪里有水、水有多汹涌看不清楚。未来,这种信息传递隐秘、动员功能强大的网络“地下暗河”将会越来越多。 第三,可穿戴设备。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日渐成熟,智能眼镜可拍摄影像、视频通话和上网交流,正引发“第一人称视角”的新闻革命,任何人都可通过智能眼镜直击新闻现场、采访当事人,使网民进一步记者化。智能手表具有语音提醒和语音对话功能,可随时随身接收和信息,将逐渐取代手机和手表,使新闻传播和舆论生成更加迅捷化,成为“手腕媒体”。可穿戴设备提供了短平快提供信息的另一个途径,是用户个人状态数据和场景数据的信息采集工具,带来了第一视角的记录。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身着可穿戴设备的人,都可以是新闻报道者和舆论发酵者。 第四,虚拟现实。通过VR(虚拟现实)头盔生成全息图像,产生如梦似幻的感觉。利用虚拟现实进行新闻报道,可提供给“游戏化”沉浸式场景体验。未来几年,微软全息眼镜等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将成为主流技术,媒体化应用逐渐落地,将重构新闻与读者的关系,让人们“进入”新闻,成为新闻的当事者。 第五,大数据挖掘。当前,人类已进入一个大数据时代。以智能化推荐、媒体“机器人”为代表的大数据挖掘应用,正改变新闻的产生方式,甚至有取代记者和编辑之势。一些网络服务商完全根据对用户浏览喜好的大数据分析来推荐信息,甚至使用媒体“机器人”自动采写新闻稿件,不需要记者和编辑。这种方式缺少必要的人工审查,使得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和敏感信息混杂在信息流中。 第六,智能应用。谷歌智能系统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表明智能化时代已经来临。现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定制化智能化信息推荐服务,是在批量生产新闻的前提下,针对个体的习惯与偏好进行信息与个人的匹配。同时,智能机器人新闻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无论是美联社还是新华社都在尝试智能机器人新闻,从数据分析到机器新闻将自动生成,机器新闻将年产新闻10亿篇。未来的媒体,数据处理能力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将带来“人+机+数”于一体的新闻报道体系。 面临风险:以微博问政为例 我国微博问政联系着两头,一头是党和政府,一头是人民群众。对于党和政府来说,要拜人民为师,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更好地公开信息、倾听民意、体察民情和汇聚民智;对于人民群众来说,要向有关方面问政策、问政事甚至问责任,更便利地了解信息、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和舆论监督。面对微博问政的大趋势和新力量,这两头不论是哪一头出现问题,都可能适得其反,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 微博问政作为新生事物,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在日常管理方面还比较滞后。一方面,针对微博问政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对于如何信息、哪些内容、如何答复网民、引导舆论等都缺乏制度性规范。有的政务微博账户由多人轮流维护,造成信息混乱、观点矛盾。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也开通微博账户,自行新闻信息。另一方面,微博具有信源匿名、传播便捷、实时播报等特点,加上目前缺少严格内容审核,微博上的信息泥沙俱下,既有大量虚假信息,也有政治类有害信息。个别微博网站在新闻标题、内容上故意歪曲真相。 微博问政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效应,对公共事务和国家政策的影响日益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微博问政,但是各种乱象也随之而来,传播有害信息、渲染煽动负面新闻、放大负面情绪、非法社会动员、从事颠覆渗透活动等问题也不时显得十分突出。这些都给我们掌握微博舆论话语权主导权、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带来新的风险。 社会热点炒作的变化,带来负面舆论逐渐增多的风险。微博越来越成为传播热点新闻、炒作热点事件的平台,成为负面新闻的通讯社。从炒作内容看,微博炒作与政务政事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公共事件现象日渐增多。 意见领袖作用的变化,带来网络舆论引导失效的风险。微博拥有强大的人际交往功能,更容易催生意见领袖。从人数影响看,重量级意见领袖越来越多,拥有庞大的关注者和广泛的影响力。有的意见领袖故意制造讽刺性段子或深度评论,通过发表过激或诱导性言论,激化网民情绪,成为负面热点的推手。微博意见领袖批判社会现实、引发舆论震荡、引领社会行动,使舆论引导的效力大打折扣。 尽快形成网络空间法治化新生态 为贯彻中央有关精神,需要以最坚决的态度和最有力的举措推动依法治网,形成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常态。当前,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党的领导与依法治网的关系。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最根本保证,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和依法治网相统一,既要求健全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来保障和落实党管媒体原则,为党管媒体提供有力支撑,也要求依据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推动党管媒体的法治化,做到依法管理媒体。 第二,以德治网与依法治网的关系。网络空间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隐匿性特征,甚至有句名言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易使人无所顾忌,为所欲为。二是自媒体特征,网民作为信息源和传播者的角色突出,每个网民都是一个媒体。自媒体和隐匿性,导致违法成本低,执法难度大,这不仅需要法治的他律,更加需要德治的自律。 第三,行业发展与依法治网的关系。互联网行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依法治网是确保互联网可持续发展的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和ESP(车身稳定系统)。互联网发展步伐越快,依法治网就越要形影相随,做到先行一步、左右护驾,才能确保可管可控。 第四,立足当前与放眼长远的关系。经过这些年来实践,我们有条件从更高层次和长远视角来通盘谋划互联网立法。一方面,立足当前现状,针对网上突出问题,加强专项立法工作,并把现有法律法规尽可能地延伸到互联网上,延伸到新应用上,避免“管不完的事,立不完的法”。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发展,研究制定可延展、适用面广的互联网管理通则(相当于网络社会的宪法),可预见性涵盖各种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变化。 网络新技术论文:电网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与攻防新技术研究 摘 要: 随着电网企业管理信息化、电网运行自动化、电力设备智能化的不断发展,电网企业信息安全愈发重要。在此针对网络信息安全的严峻形势,通过研究电网企业出现的新型攻防技术,包括高级持续威胁(APT)防护技术、漏洞扫描技术等的优缺点,给出基于最小攻击代价的防御有效性分析策略,并计算网络的防御能力。 关键词: 网络信息安全; 计算机; APT; 安全防御; 恶意威胁 0 引 言 随着电网企业管理信息化、电网运行自动化、电力设备智能化的不断发展,电网企业信息安全愈发重要。信息化已成为电力企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工作对网络的高度依赖,各类信息以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方式储存并流转于网络当中,一旦信息网络被攻破,则往往导致服务中断、信息泄漏、甚至指令错误等事件,严重威胁生产和运行的安全。因此,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就是保护电网企业的运行安全,保障网络安全是电网企业的重要职责[1]。 目前的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业务从单系统到跨系统,网络从零星分散到大型化、复杂化,单纯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安全防护的需要,应针对性地研究具有纵深防御特点的安全防护体系,以信息安全保障为核心,以信息安全攻防技术为基础,了解信息安全攻防新技术,从传统的“知防不知攻”的被动防御向“知攻知防”的纵深积极防御转变,建立全面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1 概 述 从广义层面而言,网络信息安全指的是保障网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以及有效性,涉及这部分的相关网络理论以及技术都是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从狭义层面而言,网络信息安全指的是网络信息的安全,主要包括网络软硬件及系统数据安全[2]。网络信息安全需要保证当网络受到恶意破坏或信息泄露时,网络系统可以持续正常运行,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服务。 通过对我国某电网企业及其下辖电力单位的调研,以及对近5年电力信息资产信息安全类测评结果的统计得知,电网企业现存的网络安全情况主要分为以下3类:网络安全风险与漏洞弱点事件、数据安全风险与漏洞弱点事件、管理类安全风险与漏洞弱点事件。整体上看,电网企业的信息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复杂化,攻击的新型化和专业化,网络安全防护的情况亟待加强。总体而言,首先要加强并提升网络、应用等方面安全水平,保证信息源头的安全情况;其次加强管理类安全,特别是人员管理、运维管理等方面;最后研究分析最新攻防技术的特点,结合电网实际现状,构建适用于现有网络环境与架构的信息安全纵深防御体系。 本文主要针对第三点展开论述,研究包括高级持续威胁(APT)防护技术、漏洞扫描技术等新型的攻击及其防护技术,提取在复杂网络系统中的防御共同点,并给出一类策略用于分析网络信息安全防御的有效性。 2 信息安全的攻防新技术 电网企业所依赖的信息安全隔离与防御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安全隔离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一方面,通过调研与统计分析。目前电网的信息安全建设主要以防止外部攻击,通过区域划分、防火墙、反向、入侵检测等手段对外部攻击进行防御,对内部的防御手段往往滞后,电网内部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与漏洞弱点。如果一道防线失效,恶意的攻击者可能通过以内部网络为跳板威胁电网企业的安全;另一方面,电网企业中目前使用的防御技术一般是孤立的,未形成关联性防御,而目前新型的攻击往往会结合多个漏洞,甚至是多个0day漏洞进行组合攻击,使得攻击的隐蔽性、伪装性都较强。因此,要构建信息安全防御体系,仅凭某单一的防护措施或技术无法满足企业的安全要求,只有构建完整的信息安全防护屏障,才能为企业提供足够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经过分析,目前针对电网企业的新型攻防技术有如下几类: 2.1 高级持续威胁攻击与防护技术 高级持续威胁(APT)是针对某一项有价值目标而开展的持续性攻击,攻击过程会使用一切能被利用的手段,包括社会工程学攻击、0day漏洞攻击等,当各攻击点形成持续攻击链后,最终达到攻击目的。典型的APT攻击案例如伊朗核电项目被“震网(Stuxnet)”蠕虫病毒攻击,通过攻击工业用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导致伊朗近[15]的核能离心机损坏。 根据APT攻击的特性,企业可以从防范钓鱼攻击、识别邮件中的恶意代码、识别主机上的恶意代码、监测网络数据渗出等多个环节进行检测,主要涉及以下几类新型技术。 2.1.1 基于沙箱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 恶意代码检测中最具挑战性的是检测利用0day漏洞的恶意代码,传统的基于特征码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无法应对0day攻击。目前最新的技术是通过沙箱技术,构造模拟的程序执行环境,让可疑文件在模拟环境中运行,通过软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判定是否是恶意代码。 2.1.2 基于异常的流量检测技术 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IDS都是基于特征(签名)的深度包检测(DPI)分析,部分会采用到简单深度流检测(DFI)技术。面对新型威胁,基于DFI技术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深化。基于异常的流量检测技术,是通过建立流量行为轮廓和学习模型来识别流量异常,进而识别0day攻击、C C通信以及信息渗出等恶意行为。 2.1.3 全包捕获与分析技术 由于APT攻击的隐蔽性与持续性,当攻击行为被发现时往往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因此需要考虑如何分析信息系统遭受的损失,利用全包捕获及分析技术(FPI),借助海量存储空间和大数据分析(BDA)方法,FPI能够抓取网络中特定场合下的全量数据报文并存储,便于后续的历史分析或者准实时分析。 2.2 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静态的安全检测技术,攻防双方都会利用它尽量多地获取信息。一方面,攻击者利用它可以找到网络中潜在的漏洞;另一方面,防御者利用它能够及时发现企业或单位网络系统中隐藏的安全漏洞。以被扫描对象分类,漏洞扫描主要可分为基于网络与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 2.2.1 基于网络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 基于网络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通过网络扫描网络设备、主机或系统中的安全漏洞与脆弱点。例如,通过扫描的方式获知OpenSSL心脏出血漏洞是否存在。基于网络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的优点包括:易操作性,扫描在执行过程中,无需目标网络或系统主机Root管理员的参与;维护简便,若目标网络中的设备有调整或变化,只要网络是连通的,就可以执行扫描任务。但是基于网络的扫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扫描无法直接访问目标网络或系统主机上的文件系统;其次,扫描活动不能突破网络防火墙[3]。 2.2.2 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 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是通过以系统管理员权限登录目标主机,记录网络或系统配置、规则等重要项目参数,通过获取的信息与标准的系统安全配置库进行比对,最终获知系统的安全漏洞与风险。 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的优点包括:可使用的规则多,扫描结果精准度高;网络流量负载较小,不易被发现。该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软件或工具的价格昂贵;其次,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软件或工具首次部署的工作周期较长。 3 基于最小攻击代价的网络防御有效性分析策略 恶意攻击总是以某一目标为导向,恶意攻击者为了达到目标会选择各种有效的手法对网络进行攻击。在复杂网络环境下,如果可以尽可能大地提高恶意攻击者的攻击代价,则对应能达到提高有效防御的能力。基于这个假设,这里展示一种在复杂网络环境下分析攻击有效性的策略,并依此计算从非安全区到目标区是否存在足够小的攻击代价,让恶意攻击可以获取目标。如果存在,则可以被恶意攻击利用的路径将被计算出来;如果不存在,则证明从非安全区到目标区的安全防御能力是可以接受的。 以二元组的形式描述网络拓扑图[4][C,]其中节点是网络中的各类设备,边表示设备间的关联关系。假设非安全区域为[Z,]目标区域为[D。]在网络中,攻击者如果能达到目标,必然至少存在一条从非安全区节点到目标节点[d]的通路[p,]且这条通路上的攻击代价小于值[w。]其中,攻击代价指攻击者能够利用攻击工具、系统缺陷、脆弱性等信息,实现其对目标的入侵行为所付出的代价。直观地,由于攻击行为往往会因遇到安全设备和安全策略的阻拦,而导致其成功实现其攻击目的的时间、精力甚至资金成本提高,攻击者为达到其攻击目标所付出的所有的行为成本即攻击代价。 在图[G]中,每一个节点[v]具有输入权限[q]和获利权限[q](如表1所示)、本身的防护能力[pr]以及风险漏洞数L(L≥0)。攻击者能力是指攻击者通过输入权限[q,]通过任意攻击手段,在节点[v]上所能获取的最高权限值(获利权限)[q′。]直观地,输入权限代表攻击者在对某节点进行攻击前所拥有的权限,如Web服务器一般均具有匿名访问权限;获利权限代表攻击者最终可以利用的系统权限。 最短攻击路径是从非安全区域[Z]中任意节点[z]到目标节点[d]所有攻击路径中,防护成功率最低的[Pr]所对应的路径。最短攻击路径所对应耗费的攻击代价为最小攻击代价[4],也是该网络的防护能力有效性分值。 攻击代价阈值:一旦攻击者付出的攻击代价超过其预期,攻击者很大程度上将会停止使得攻击代价超限的某一攻击行为,转而专注于攻击代价较小的其他攻击路径。攻击代价阈值即攻击者为达到目标可接受的最大攻击代价。如果防护能力有效性分值小于攻击代价阈值,则说明攻击目标可以达到。 攻击代价阈值一般可以通过人工方式指定,本文采用德尔斐法,也被称为专家咨询法的方式来确定。经过专家分析和评判,将攻击代价阈值设定为[t,]当攻击路径防护能力小于[t]即认为攻击者会完成攻击行为并能成功实施攻击行为。 4 网络防御有效性分析应用 假设在电网企业复杂网络环境场景下存在一类新型的APT攻击,网络中使用两种策略A,B进行攻击防御。策略A采用了现有的隔离与防御技术,策略B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应用了APT防御技术。计算两类策略下的最小攻击代价,并进而对APT防护效果进行分析。 4.1 策略选取 4.1.1 策略A 图1为一个简化的复杂网络环境实例拓扑,其中DMZ区部署的Web服务器为内、外网用户提供Web服务,电网地市局局域网的内部用户不允许与外网直接连接,限网。各安全域之间具体访问控制策略如下: (1) 只允许地市局局域网用户访问DMZ区Host2(H2)上的IIS Web服务和Host3(H3)上的Tomcat服务; (2) DMZ 区的H2 允许访问H3上的Tomcat服务和IDC区Host4(H4)上的Oracle DB服务; (3) 禁止H2和H3访问Domino服务器Host5(H5); (4) H5允许访问DMZ的H2和H3及IDC区的H4。 4.2 效果分析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表明,在应用策略A与B情况下,局域网用户到DMZ区域目标主机存在的攻击路径的防护有效性分值分别是(0.3,0.3,0.51)与(0.93, 0.93,0.979)。在策略A的情况下,通过DMZ区的H2为跳板,攻击IDC的目标主机H4,最短攻击路径的防护有效性分值只有0.51,说明局域网内的攻击者能在花费较小代价的情况下,轻易地获取内网DMZ或IDC服务器的系统权限,从而造成较大的危害。而增加APT防护设备之后,通过DMZ区的H2为跳板,攻击IDC的目标主机H4,防护有效性分值提升为0.979,其他攻击路径的防护有效性也有明显提高。 策略A与策略B的对比结果表明,在DMZ区域有APT防护技术情况下,网络环境下整体的隔离与防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从而验证了隔离与防御新技术的防护效果。 5 结 语 在新形势、新技术下,我国电网企业网络信息安全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当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不断发展完善信息安全防御新技术,改善网络信息安全的水平。单纯使用某种防御技术,往往已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安全防御需求,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新型的攻防技术,分析其关联结果,并通过网内、网间各类安全设备、安全措施的互相配合,才能最终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体系,最大限度减少恶意入侵的威胁,保障企业应用的安全、稳定运行。 网络新技术论文:有关4G网络通信新技术的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通信技术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继2G及3G之后,4G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业务项目的增多,使用户与外界的通信速度大大提高了,沟通自由真正的实现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形态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4G网络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关键词】 4G网络通信技术 应用 3G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特别是在2011年,国内很多人几乎都只知道3G网络,但是在不经意间4G网络却悄然出现了,这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冲击,使得3G用户感觉时展太过于迅速。本文主要对4G通信网络技术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并对其应用进行简要的说明,为其技术应用提供一些借鉴。 一、4G网络通信技术概述 4G网络通信技术是建立在传统通信网络基础上的,也就是2G、3G通信网络基础上的,因此,其具有基本的语音业务,并在其他业务上进行了拓展,出现了数据服务及视频服务,使其通信更加快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有大量的用户已经用上了4G网络,给人们高速通信的享受,下面主要分析4G网络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的特点。 1.1更快的通信速度 因为4G网络通信研究主要是为了将移动装置进行无线访问网络的速度提升,因此,这些新技术的第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无线通信速度更快。甚至会达到100Mbit/s。 1.2更宽的网络频谱 要想使通信速度更快,那么4G网络技术的应用必然要改造3G通信网络,这些都是通信运营商应该负责的,因此,在改造中必然要将其网络频谱变得更宽。其频谱宽度将达到100MHz,是3G网络的二十倍。 1.3有更高的智能性及灵活性 在4G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下的智能手机,已经与传统的手机有极大的不同,特别是此时的手机可以与电脑划等号,通信和沟通都是自由的,同时可以进行资料、视频及图片的下载。而且可以进行联网打游戏,与电脑无异。其智能性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不但可以作为一台电脑,同时也具有电视的功能,无论是直播还是回看;其手机还可以设置各种提醒,实现手机与用户的沟通。 1.4有较强的兼容性,较高的频率使用效率 4G网络通信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在升级成4G用户时只需要消耗较少的投资成本,多种终端,多种网络可以互相连接,实现了全球漫游等重要特点。其技术主要根据的是路由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相比,有较高的频率使用效率和更高的下载速率。 1.5多媒体通信质量更高 基于传统通信质量不好的状况,4G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改善了这一问题,其通过无线多媒体,通过宽频信道将数据、影像等信息传送出去,其传送速度是非常快速的。 1.6较低的通信费用 因为4G与3G网络通信可以兼容,那么使其3G用户升级更方便,同时4G网络通信技术应用的通信技术比较先进和高端,在部署通信时较为快速和容易,同时在系统建设时,有3G通信网络作为基础,基础设施可以充分利用,因此,节省了很多的运用成本。 二、4G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 现在4G网络通信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也被广泛的认识和熟悉,也有很多用户已经升级为4G用户,实现了高速上网,其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4G手机的作用逐渐代替了电脑和电视,不分时间和地点,4G手机就可以实现跨时间和跨地域的进行数据、信息等方面的沟通,沟通更加自由。同时,其下载速度也在不断地更新,是3G网络的几十倍,目前在世界上无线网络中其速度是最快的。另外,TD―LTE规模技术的应用也提升了其上网速度,与固定宽带网络可以进行比较,同时这样技术的应用也是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网络和技术支撑,促进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网络需要。在未来,4G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其技术会更加完善,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将技术进行优化,通信效果也将最优化,新技术的研发也将进一步展开,比如,关键技术测试验证技术、分布式组网技术等,信息交互、协同优化促进移动通信网络实现扁平化。运营商不断提升的布网速度也会为4G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4G网络通信技术覆盖全面的时间不会太长。 三、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4G网络通信新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提出了4G网络通信技术相较于传统的2G、3G所具有的优势特点,并肯定了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4G网络通信技术将实现全面覆盖的趋势,极大地满足人们对网络的需求,其技术开发是重点,技术更新的速率会更快。 网络新技术论文: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新技术的发展管窥 【摘 要】通信系统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技术是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新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如ASON、OTS-UTN等。本文从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概述出发,论述了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光传输平台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 【关键词】高速公路通信技术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也随之迅猛发展,在里程数不断增加的同时,联网收费、不停车收费、全程监控等实施开展,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新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同时“实用、可靠、先进、经济、开放、安全”是企业的中药指导思想,自动交换光网络凭借其优越的技术特点成为通信系统网络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光传输平台及联网监控方案应运而生。 1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概述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作为交通信息的主要传输载体,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现代化管理离不开通信系统的支持,下面就对高速公路通信系统进行具体的阐述。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特点。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综合业务量大。高速公路的通信业务中,多是语音、视频、图像及多媒体等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业务,单纯的语音通信业务并不多。二是业务流向呈星型分布。高速公路的管理机构逐级分布,基本是按段管理,一段高速公路的各种数据先到管理处,然后到分中心,最后到省中心。三是传输距离长、业务分散。高速公路的管理机构分散在路两旁,随着高速公路的长度而增加数量,这就导致通信数据传输距离长,业务接入点比较分散。 2 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新技术的发展 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技术开始采用的是SDH技术,但是随着高速公路业务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SDH的弱点越来越突出:业务端口速率低、传输效率低、业务范围窄、无法接入最前端业务、升级耗费大,等等。这就使高速公路网络新技术的发展成为必然。 2.1 IP技术 IP就是指InternetProtocol,即以通信为目的的网络之间相互连接的协议。 (1)多业务接入满足各种监控需要 针对高速公路多业务接入应用需求,采用UTN综合业务光传输平台。UTN通过光纤将监控系统中的业务接入、传输、交换、管理等系统结合于一体。在全光网、高可靠传输的基础上,ONU单体设备可实现数字视频、音频、报警开关量、各种低速数据、对讲、VoIP等信号通过以太网接入传输。其基本涵盖了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外场至收费站侧的各类接入方式,极大地简化了用户监控系统组网的复杂程度。 (2)标准开放的IP架构,高度的可扩展性 UTN整体采用标准化设计,兼容性强,采用高品质IP网络代替了传统的视频切换矩阵进行实时监控流的交换处理,相当于将IP网络作为虚拟交换矩阵,具备无限扩展能力。同时系统设备采用板卡式设计,可在节省行业备件同时扩容更容易。 2.2 ASON技术 ASON就是英文AutomaticallySwitchedOpticalNetwork的缩写,即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ASON采用光层交换技术,包括控制平面、管理平面、传送平面三部分,解决了资源配置和光网络带宽调度问题。ASON技术采用分布式控制,实施动态交换,它的三个平面有不同的功能:管理平面通过控制面管理器、传送面管理器、资源管理器等3个管理器实现对其他平面管理功能的;控制平面通过不同的接口实现管理动作的协调;在控制面和管理面的协调下传送面完成业务的传送。ASON技术具有完整的、标准化的协议簇,光叉连接设备端口多容量大,可以快速提供电路,具有强大的业务网络规划和设计能力,可以在秒数量级完成地电路的保护恢复,提供有业务级协议的传输电路,并且能节省资源。这就解决了原有的通信系统故障多、灵活性差等问题,因此,ASON技术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目前已经步入实用化阶段,并且将会取得不俗的成绩。 2.3 光传输平台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 在联网监控成为高速公路监控的必然发展大背景下,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已经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业务需要,矩阵设备已经被光传输平台逐渐取代,以便实时地、全面地监控高速公路的状况。 (1)光平台的特点。光平台是在功能强大的管理软件的统一管理和支撑下运行的,其管理和调度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具体而言,其特点如下:光平台具有完整统一的系统解决方案,功能强大。光平台由包括硬件、软件在内的五大组件组成,即前端综合接入模块、编解码器、网络视频存储、核心交换平台、中心管理软件平台。五大组件相互融合,具备相当强大的功能。 (2)光平台的应用。光平台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将所有的数据信号集中在统一的光平台上进行传输,支持多种业务,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伸缩性。光平台视频数字编码可以分为非压缩编码和压缩编码两种解决方案;光平台视频监控则包括非压缩、压缩、非压缩与压缩混传等三种解决方案。 (3)OTS-UTN(UniversalTransportNetworkoverFiber)是针对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标准化的视频监控发展趋势,是新一代综合业务光传输网。 UTN是可提供集光纤通信、数据传输、网络交换、数字视频网络存储、资料查询检索回放、多级别遥控于一体、功能齐全的全数字化光纤网络视频监控整体解决方案。 UTN支持链型、环型星型等多种光纤组网方式及保护功能,支持自愈功能,自愈时间小于30ms。 UTN支持单播、多点单播、组播及转发等以太网络通信协议,适应不同网络拓扑结构及带宽条件,采用标准的通讯接口方式,能实现与各通信厂家的标准的网络及传输设备实现无缝对接。 UTN采用标准的SNMP协议,具备强大的系统管理、配置、诊断、运行维护等功能。 该网络顺应了光纤网络的低成本、大规模应用的潮流,集网络交换、数据接入及光纤传输等先进技术于一体,适应视频监控系统技术向全光数字网络方向发展。其灵活的光纤(点对点/链型/环型)及以太网组网方式,实现端到端全数字码流传输,避免模拟图像转接及二次编解码,克服了传统监控方案多级转接、重复编码的缺陷,同时可内置多协议低速数据接入及网络交换功能,配合整体的监控系统软件、网络分布式存储、转发及流媒体服务器模块,形成一体化视频监控及数据接入系统,应用广泛。 (4)高可靠的光传输网 系统中UTN综合业务光传输网,其采用自主专利的网络传输技术,对各节点网络传输进行统一控制,有效地保证了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网络堵塞、丢包、延时等不稳定现象,充分地保障用户的监控系统能实时、稳定的运行。可靠性主要体现在: 1)TDM控制,独立通道,传输时延小。不同于IP网的分包转发。UTN引入TDM控制机制。前端各接入点ONU/ONU采集到的数据,各自在自身的独立通道内传输。各ONU/ONU之间不存在资源竞争问题,从而彻底解决了网络阻塞的问题。 2)按业务分配带宽,解决引各节点争抢带宽而造成的网络阻塞。ONU不需要进行数据包的分析。对其它ONU的数据只进行简单的转发。从而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快速性。 3)UTN系统支持ONU/ONU环网接入方式,其环网自愈保护功能极大的提高了前端信号接入、传输的可靠性,单点的物理断路可在30ms内快速进行倒换。 4)专用的高速以太网数据通道与低速数据通道,大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及安全性。单纤虚拟双环设计,高低速数据在各自的通道上传输,低速数据不需要进行IP打包分发,实时性强。可替代PLC总线使用。 5)支持数据流量监测,隔离广播风暴。UTN系统通过光纤业务接入卡连接ONU,自行组网,完成数据的传输和调用。与外网的通讯则是通过交换控制卡进行,外网的网络风暴不会对UTN光纤传输网造成任何影响。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ASON和光平台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要重视新技术的引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尽量保护高速公路的现有投资,并不断研发,确保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网络新技术论文:网络新技术,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加大投入,基础教育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但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以及社会反映强烈的一些热点及难点问题,仍旧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任务仍旧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2014年初,以北京为代表的各个省市就开始了基础教育改革举措的落地工作,2014年注定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年。 基础教育改革的落地逐步体现了多种方式和手段,有的是品牌中学联合普通小学组建整体校区,有的是品牌小学上延3年,扩大学区,形成9年一贯制学校,有的是建设深度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不同学校的师资和各种应用资源全面进行横向拉通。上述措施对于整体提高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些教育改革措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校不再是一所孤立的学校,而呈现出多校区,多教学点的特色,学校间和班级间的网络联通性,资源的共享性就变的尤为重要。因此,“宽带校校通”“网络班班通”“空间人人通”的三通工程,成为师资和教育资源全面拉通的基础网络设施, “教育资源平台”,“教育管理平台”成为应用落地,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保障。 三通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不同的区域,其建设程度和和效果也不尽相同,有的区域部分学校实现了三通,但网络带宽有限,维护和管理不到位,正在面临着网络改造;而有的区域三通只是个面子工程,大多数学校还没实际的互连应用,三通网络面临着重建。在三通网络建设或网络改造过程中,区域教委信息化主管和各个学校的信息化技术人员,经常会面临各种技术的选择,如何选择可靠、安全、能够很好地支持各种教育应用的网络,如何让网络和应用不但具有先进性又能够支持平滑演进等,一直是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让人困扰的问题。到底哪些可以助力教育三通网络建设呢?下面三个方面是教育三通网络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 稳定可靠的网络能够保证示范课,名师在线,网络学校等实时课堂的高质体验 在分校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不同校区的学生和老师间的互动,老师们的经验交流活动都在增多,远程实时课堂的教学和交流方式已经变的不可或缺,这种多媒体的实时互动对网络和设备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网络级,只关注联通性已经不能满足应用需求,网络要能够感知业务,根据不同业务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和优先级保证,并且要能够提供方便的手段能够维护和管理网络,改变当网络出现问题时IT维护人员不能快速定位和排除故障的现状。在设备级要能够支持大缓存,这样才能减少丢包,通常网络的核心设备节点要做集群,在某些板卡出现故障时,不会对整网出现影响,目前业界比较先进的集群技术是CCS2集群,除了专业的集群通道外,多个集群设备中即使只剩一块主控板卡在工作,整个网络就不会受到影响,只有这种能够感知业务、方便维护管理的高可靠网络才能够为远程实时多媒体课堂提供最优质的教学保障和体验。 为师生提供随时随地可接入的网络,课前、课中、课后的体验同样优质 网上作业,辅助测试,探索空间,成果展示,家校互动空间等基于网络的各种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不再限于少数重点学校,在教育改革横向拉通后,会有更多的学校有这个需求。老师在不同的学校接入网络访问教育资源、批改作业、回答学生问题,学生在教室、校内操场、家里都能通过网络访问学习空间。以前的网络通常对用户的接入位置是有限制的,在不同的接入地点,其应用体验很难达到一致,而现在网络的发展趋势是在不同的地点接入时,用户访问资源的体验是相同的,那么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如何保证课前、课中、课后相同的优质体验呢?那么就需要网络能够划分用户组,并根据不同的组定制不同的网络策略。例如划分出老师用户组和学生用户组,当老师或者学生在不同的地点接入时,网络能够区分其用户组,并使用相关的网络策略,分配相关的资源,不管老师和学生从哪里接入都可以获得相同的教育网络应用体验。 教育共享资源应用,教务管理应用,需要网络能够提供高安全的保障 随着教育应用的不断增加,对网络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网络考试和教务管理这些信息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试题泄露、教务关键信息泄露都会带来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的问题已经变的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安全防护在网络出口放置防火墙,进行安全防护。但是随着黑客技能的提升,以及安全威胁来源的多样性,很多威胁靠单个设备发现和防御已经难以应对,单个设备的安全能力已经不能够代表整个网络的安全能力。那么如何提升整网的安全能力呢,安全问题的发现是要基于众多安全信息的收集和统一分析来进行的,也就是基于当前流行的大数据的方法,例如网络能够通过不同学校的安全事件进行采集,对这些安全事件关联分析,发现隐藏的安全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安全策略建议。通过这种整网安全协同的方法,能够大大提升教育网络的安全防护和安全处理能力。教育网络的安全能力提升了,教育资源得到了保障,那么在使用教育应用时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高可靠的网络,随时随地优质业务体验的网络和高安全的网络已经成为未来基础教育领域必然要考虑的问题。在教育部相关领导的讲话中也提到了“校校通,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推行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企业把平台建好,学校使用,有条件的省以企业建设为主、学校以应用为主”。 从教育部领导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要在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并且要利用这些新的技术为教育服务。 华为在网络技术领域不懈的进行实践,在技术创新方面也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在2014年的华为网络大会上提出了教育敏捷网络方案,其中包括的业务随行,全网安全协防,IPCA等新技术,与未来教育网络需求是高度匹配的。相信这些新的网络技术必然会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并帮助教育改革更快的实现目标,为社会的教育共享和教育公平发挥作用。 网络新技术论文: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新技术探索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也已经全面的进入到各个家庭之中,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目前的网络环境还存在着一些安全性的问题,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所以本文针对目前的网络安全缺陷,对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新技术进行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安全 新技术 1 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因为目前的计算机网络中形式的多样化、客户端分布不平衡以及网络的开放性和互联性的特性,使得目前的网络会受到一些非法的组织以及个人的恶意攻击以及破坏,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以及信息的保密性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成为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大问题。现在的企业的信息以及经营,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网络,其中存在着巨大的企业资料以及信息,如果计算机网络出现了漏洞,会造成信息的丢失、延迟,或者被不法分子恶意的破坏、篡改、会为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对于政府来说,网络的安全就会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关系到一个国家安全以及利益。 2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所谓的计算机安全是指通过建立和采取的的技术以及管理来保护数据的安全,通过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的保护,确保资料稳定,不会因为偶然或者恶意行为而丢失、破坏或者泄露。相对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为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中的软硬件以及数据的保护,确保网络中的数据的安全、完整、保护,保证信息的安全。而实际应用中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会因为使用环境不同而不同。对于我们普通的使用者,更加关注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的隐私以及机密在网络环境中的安全,避免遭到恶意泄露。对于网络运营商,关注的不但有客户在使用网络时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考虑怎样面对一些突发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战争等对于网络安全带来的巨大影响。 3 信息加密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计算机加密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逐渐发展出了对称以及非对称加密技术,目前正在发展更加有效地加密技术。目前出现了数字签名技术、信息隐藏技术以及量子加密技术,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了新的方法。 3.1 数字加密技术 3.1.1 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室对非对称加密技术的改进,能够保证信息交易业务的安全,主要应用在保证电子商务安全以及公司局域网的安全。目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利用RSA加密技术以及SSL协议确保交易的安全。通过数字签名技术能够保证信息发送向唯一的地址,所以通过数字签名签名技术只有通过私人秘钥才能完成,所以不能复制,只要开始交易,就会留下能以否认的记录信息。通过数字签名技术可以确保电子商务的安全,客户能够放心的进行电子商务操作。 3.1.2 信息隐藏技术 信息以藏技术是在信息加密技术上的改进,基本的原理是利用隐蔽算法将信息嵌入隐蔽载体中,然后通过使用原始的隐蔽载体和秘钥完成信息的提取,将隐蔽的信息变为能够阅读的信息。这种加密算法经常应用在局域网中,在局域网的信息传播中,通常是将信息在各个部门统一传播,但是会隐藏一些仅仅发送给个人的信息,而这些个人可以使用秘要完成信息的阅读。通过这样的信息加密技术,具有很高的的实效性,出去了由于二次信息加密以及传输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由于隐藏的信息不易检测,可以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3.1.3 用户加密技术 在网络发达的时代,用户加密技术是最基本常见的技术,作为administrator的用户来讲,在用户设置面板就会见到,密码设置以及改制是非常简单而且易懂的。作为Administrator,可以行使的权利是超级多的。切换User可以使你在计算机中的多重利用,节省资源又便利。 3.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虽然面临着最近几年跟中网络新技术的冲击,但是因为自身的特点及不断对自身技术的完善,依然是网络安全中最用价值的技术。可以分为软件、硬件以及芯片级的防火墙技术。 3.2.1 软件防火墙技术 软件防火墙技术需要在特定的计算机上运行,越要利用客户已经安装的计算机系统为操作的基础,这样一台特定的计算机可以定义为整个网络防火墙,可以叫做“个人防火墙”。软件防火墙需要其他的软件运行一样,经过在计算机上的安装才能完成功能。有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完成对软件防火墙的操作。 3.2.2 硬件防火墙 硬件防火墙需要一定的硬件平台作为运行的基础。目前经常使用的硬件防火墙都是一种PC结构的框架,所以仅从这一点上来看,与我们家庭中使用的计算机没有什么不同。通过在这样的一种PC框架上完成一些讲过了剪裁或者简化的操作系统,完成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保护。但是目前这种安全技术仍然需要其他的内核作为操作基础,所以会多少的受到操作系统本身的限制。 3.2.3 芯片级防火墙 芯片级防火墙是一种以专用的硬件作为基础,不需要专门的操作系统的支持。专用的芯片因为自身特点,具有更快地的工作速度,更高的处理能力,以及更加效率的性能。目前经常使用的芯片级防火墙由于还是比较少的,所以防火墙本身会有一定的漏洞,会有一些漏洞,而且价格比较高,需要更加进一步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电子商务、远程教学、企业办公等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人类现在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计算机以及网络息息相关。努力提升网络的安全,发展能够在现代化的应用环境下,更加合理高效的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已经显得更加重要。也只有在确保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后,才能更大可能发挥网络信息时代的特点,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的每个细节,为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做更多的贡献。 网络新技术论文:新技术条件下物流管理网络化内涵与模式构建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逐步深入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物流管理作为现代产业的基础,其网络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本文基于我国当前经济环境、物流管理的发展、物流管理网络化研究现状等提出构建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以期推动物流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 物流管理 网络化 模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世界各个国家更加重视物流发展对于本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素质和军事实力增强的影响。同时,物流量与服务的变化、物流与商流的一体化、物流的事业化、竞争的变化以及第三方物流(综合物流业)的登场等因素也对物流管理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大企业组织结构形态网络化发展,物流不但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也是企业集团增强竞争优势的有效渠道。在产业制造模式变革的形势下,随着物流组织与实施形式的变化,企业集团需要建立物流网络,实施网络化物流运作模式,使物流信息交流和共享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实现有效共享。 我国物流管理网络化现状 综观我国当前的物流管理现状,可以发现随着全球化市场的逐渐形成,物流企业围绕客户个性化需求展开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逐步引入了网络化物流模式。我国大型企业如联想、海尔等, 近几年在信息技术与物流的结合上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网络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网络化进程也在加快。 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物流网络化水平普遍偏低。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决策者、系统开发商尚缺乏一种战略眼光,只是根据现状争夺市场,没有看到我国物流网络化长期的战略任务以及网络化市场具有的较大潜力和长远发展前景。网络化水平偏低的具体表现为物流活动各环节的协同性差、市场适应能力低、信息缺乏有效集成等方面,从而造成了交货期长、物流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这一现状虽然有所改善,但还不能适应知识经济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网络化程度确实亟待提高发展。 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内涵 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是指对各成员企业的物流职能进行集中运作,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关系网络等互联网形式,整合各个成员企业之间的物流组织和设施等资源,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物流运作实体,从而使得各个成员企业能够通过共享物流技术,使资源获得规模化的成本优势以及高度专业化的物流效率,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物流管理中使用网络使得企业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即时即地传递物流信息,物流过程也可以通过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即时予以安排,促使物流行业的管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促使物流行业的管理的升级和进一步现代化。由于物流管理信息能够即时甚至是提前于物流过程在相关环节中传递,物流管理系统可以搜集到充足的信息,从而提前测算并且模拟出最佳物流线路,以指导实际的物流管理过程,使得实际输送货物的过程变得相对自动化,也更加精确。这样物流管理过程就消除了无效物流和冗余物流,有效缩短等待的时间,加上即时的响应速度和自动化的操作,使得“按需生产、短在途时间、无间隙传送、零库存”成为物流管理网络化的理想状态。可以将物流管理系统比喻成一条简单的生产线,其中每个物流运输的过程就像一道工序,在网络化的基础上,在软件系统的控制下高效率地运作。 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的本质是一个动态运营与静态运营相结合的复合运营系统,它利用集成思想、分工经济和共同经济等不断开创集团产业与物流网络的协同机会。物流网络化管理要求对企业集团范围内的物流活动进行全方位设计与全过程规划,通过共享的物流网络对不同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实现物流功能的服务导向,为集团企业提供“第三利润源”,有力地推进企业集团的物流网络对产业环境的变化的“协调与最优化”。 物流管理网络化呈现出诸多传统物流所没有的特征。第一,物流节点普遍实行信息化管理。物流传输过程中的终端都以点的形式存在,比较分散。实行信息网络化管理后,可以即时即地了解物流动态,有效安排物流流程,大大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第二,信息流在物流过程中起导引和整合作用。信息贯穿于物流管理过程的始终,引导并监控着物流过程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具体来说,信息在物流管理过程中起到了事前测算流通路径、即时监控输送过程、事后反馈分析的作用,这与控制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基本类似,实质就是即时反馈各阶段的进展情况。第三,网络化物流管理系统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互联网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节点联接起来形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能在广泛的区域发挥作用。大规模的联合作业可以有效降低系统整体的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系统依赖性,增强抗风险能力。第四,整个系统具有无限的开放性。网络是没有边界的,网络带来的便利性也是无法衡量的。它允许企业同时处理大量信息而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节点,无限量地协同处理业务。基于网络的开放性,整个物流管理系统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拓展的能力。这些是传统物流管理无法企及的。 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研究现状及构建 (一)研究现状 当前,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的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领域,研究较少。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诸如网络组织或企业集群、企业网络等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则包括物流管理网络化的形成动因、实施意义、运作特征等方面。 概括来讲,物流管理网络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向,分别是从关系观视角研究企业网络、企业生态系统战略网络、区域创新网络、企业联盟网络和从组织理论角度研究企业网络等。物流管理网络化研究的视角主要包括基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产业价值链的视角、产业聚集的视角、产业创新的视角、产业生态的视角、产业联盟的视角和基于供应链的视角等。相关学者们的研究大多从链条式的视角进行分析,比较单一地看待物流管理问题,并以资产整合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物流管理的各个元素间呈网络化联系的特点和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信息资源在产业整合中的强大作用。此外,学者的研究大多以静态研究居多,缺乏动态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且其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二)模式构建 基于物流管理网络化研究现状,本文采取一个相对较新的视角来构建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即从物流需求方入手来展开研究。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物流管理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研究可以从点、链、群几个角度来说明物流需求的结构及其层次性。点是指整个用户网络的末端节点,亦即终端。首先,将单独的中小企业和消费者作为末端节点加以考虑。显然,这些终端节点通常处于游离的状态,其相应的物流服务需求呈现出离散性、随意性和无规律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链是指整个用户网络中的链条,能够起到物流运输的中转作用。其次,可把供应链中,所有与物流相关的如网络型企业的各生产环节等子环节、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等子对象以及网络型企业予以整体化,作为整个用户服务网络中的对象链加以考虑。群落是指某个特定的规划区域。再次,可把产业集群中的各个相关企业,以及某些物流园区、工业带、工业区、产业集群等特定规划区域内的物流需求作为群落加以考虑,如美的工业园区、海尔工业园等。这些点、链、群落构成了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物流服务需求结构和层次,企业可据此提供集约化、快捷化、一体化和专业化的高效服务。 在认识到物流服务需求对象的结构和层次的基础上,需要了解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构建的原则。总体上讲,其构建原则有六点。首先,肯定和坚持物流的服务性属性的原则,要谨记物流是服务于客户的,它依赖于客户而存在;第二,摒弃“重供给、轻需求”的观念,物流是商流的延续,其中供给和需求应处于对等地位,有需求才能有供给,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平衡供给和需求,使物流管理协调发展;第三,坚持物流供给与需求相关的原则,有需才有供;第四,坚持全面掌握物流供给与需求的原则,强调全面性和整体性,用整体的战略性眼光看待物流过程,统筹把握全程;第五,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分析供给与需求的原则,构建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必须对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有透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做好物流管理工作;最后,坚持理性地认识物流服务需求的原则,这样可以使人们面对问题时冷静地审视环境局势,以服务为宗旨,秉承客户至上原则。 构建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旨在构建这样一个物流服务模式,即借助于互联网的网络化链接获得空间集聚效应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物流平台,保障各个企业的物流服务的配套性和连贯性,同时通过不同物流专门化网络的分立和整合来减少管理的复杂度,以期提高物流管理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这样就可以按不同逻辑在统一物流平台的基础上进行虚拟分组,产生多功能的组合。 在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构建中,需要用到共同经济和分工经济的思想。其中,共同经济与统一物流服务平台相对应,分工经济与专门化网络相对应。共同经济是指将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使用、功能及组织等紧密相连,形成空间集聚,有助于实现企业规模经济,从而获得集聚拓展价值和协作改善效率。分工经济是指依靠物流中心节点的选择来建立网络联系,形成虚拟专网,适应企业集团的多产品线的复杂网络结构,使管理复杂度简化,获得最大程度的整体效益,从而获得专业结构优化和专业分工效率的优势。 根据共同经济和分工经济的思想构建的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的结构可细分为以下三种,从而支撑其整个模式的有效运行。首先是“核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它围绕企业集团“核心――外围”的生产空间的布局,从而形成基于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的物流设施网络拓扑结构。其次是“等级模块性”的信息结构。信息网络拓扑结构要求企业集团从树形的纵向结构生产体系转向平面和高连通的网络结构,使企业集团产生以虚就实、最佳投入产出比的运作效率。最后是“非冗余联系”的组织结构。这是一种以网络拓扑结构促使交易关系结构化和组织关系非正式化、扁平化,提高资源传输效率,一点对多点的轴辐式的网络结构。 物流管理网络化前景展望 首先,物流管理网络化尚处于成长期,其本身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合理的产出机制,而且对相关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第二,发展物流管理网络化可以明确改善投资环境。实践证明,网络化物流管理产业发展得越快的地区,吸收的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就越多。第三,发展物流管理网络化有利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网络化物流是以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整合并集成各种物流资源为手段,以降低物流总体成本为总目标,以生产流通以及消费为服务对象,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性要求,并正逐步发展成为适应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最新发展趋势的重要基础产业。最后,发展物流管理网络化是促进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可以增加城乡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实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网络新技术论文: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 [摘要]为研究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情况,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某学院2008级、2009级、2010级部分院系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及认同情况、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表现、大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三个维度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使用频率高,时间长,认同其典型的Web 2.0特性;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现了强的主动性、参与性、协作性、共享性行为和意愿,受此特性的影响,大学生的教学满意度低。 [关键词]网络新技术;学习方式;互动;参与;共享 一 引言 近年来,以Web 2.0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随着大学生电脑拥有量的增多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探索为他们带来了许多全新的体验。许多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利用网络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利用空间日志、微博等2.0工具与他人交流互动,并乐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人分享。网络新技术正在渗透大学生的生活,并影响着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加工的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范围,这些影响又将会对他们的学习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会影响到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那么,网络新技术究竟有没有对大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影响?如果有,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以何种形式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大学生的典型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情况;大学生认同的网络新技术的典型特点;大学生现有学习方式及对教学的满意度。 目前关于网络新技术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认为网络新技术是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技术,包括当前广泛使用、发展前景好的网络新技术,如新一代因特网、IPv6、宽带接入新技术、网格计算、网络存储、下一代网络和软交换等。这种界定是偏于计算机技术的描述。另外一种界定认为,网络技术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并按需获取信息。这一类描述偏重于新技术的应用服务。本研究根据大学生的网络服务使用的实际情况,将网络新技术界定为应用层面的网络新技术,即以Web 2.0技术为代表的具有高互动、高分享、高参与特性,使人们能够由单纯地使用网络到由用户创造内容的新技术。 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还有学者将学习方式理解成实现学习的不同形式,如课堂学习(classroomlearning)、远程学习(distance learning)、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电子学习(electric learning)等。本研究认同前者关于学习方式的界定,不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探索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学习特征。 二 方法和过程 1.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自编问卷《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影响的问卷调查》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数据。 2.样本选择 研究从某师范学院文理科专业中各抽取三个专业的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文科专业分别是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理科专业分别是问教育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测查对象中分别含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70、65和65人,其中男、女学生各100人。 3.研究工具 (1)问卷设计的维度 研究认为,了解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情况及认同情况,将之与大学生当前的学习方式的特性及教学满意度做对比,若大学生所认同的网络新技术的典型特性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明显体现,并影响到教学满意度,则可说明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产生了影响。故调查问卷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个人上网基本情况、网络新技术的使用及认同情况、大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特性、教学满意度调查。 (2)问卷题目的编写 问卷主体部分的题目形式有问答式和量表式两种,每个题目的表述都尽可能保持维度内的一致性,并尽量采用正面描述,使题目的语言表述被调查者了解。具体编写情况如下: 维度一:大学生上网情况,题目从上网方式、上网周时长、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三个方面测查,表述采用问答式,共3小题,全部为单选。 维度二:典型网络新技术的使用及认同情况,采用表格式问题,分为“每周使用时长”和“它吸引你的地方在于”两部分,如表1。 经过对部分学生的初步访谈,研究选择有大学生用户群的QQ空间、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博客、微博、优酷/土豆等视频分享网站、当当网等在线销售网站、百度百科/百度文库六种/类在大学生中使用为普遍的技术作为本研究中“网络新技术”的备选项。 维度三:现有学习方式,从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共享性和情感认知四个方面测查,含问答式问题4个和量表式题目11个,量表式题目的选答项划分为“非常符合”、“基本符合”、“不太符合”、“不符合”,如表2。统计时各选项分别计分为4分、3分、2分和1分。 维度四:教学满意度,共8小题,全部为量表式题目,选项设置与结果的计分方式与上一维度相同。 (3)试测和修订 在问卷基本编写完成后,听取了专业相关人员的意见初步修改,抽取了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得到了“部分问题语句理解有偏差”、“选项划分不准确”的反馈。 根据反馈结果对问卷进行修订,最终得到的问卷各维度题目分布见表3。 (4)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问卷于2011年5月初发放,发放数量200份,回收188份。剔除无效问卷(单选题多选、问卷没有答完、没有填写基本信息等)9份后,得到有效问卷179份,最终数据分析从179份有效问卷中产生。 三 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的上网情况 对上网方式、上网周时长、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三方面测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使用电脑上网的方式占多数,上网的周平均时长集中在6-20小时之间,认为缺少网络会感觉非常不便。 2.典型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情况 六种典型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情况见下表: 虽然电脑上网仍占据主要形式,但是手机上网的调查对象也有很大的占比。手机上网的便利性,会使得他们网络使用率提升,并拉长上网时间,这为大学生更多的使用网络新技术并适应网络新技术环境提供可能。 统计不同性别的网络新技术平均使用率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新技术平均使用率,结果发现在网络新技术的使用上,存在的性别和年级差异,文理科专业学生的平均使用率没有明显的差异。(详见图4、图5、图6) 从表4和表5中可看出使用率最高的网络新技术为QQ 空间和土豆、优酷等视频分享网站。比这两项应用的平均周使用时长与大学生的平均上网时间,也可以发现,大学生对于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时长占平均上网时长的绝大部分。这两项网络新技术最吸引大学生的特性“关注好友动态、阅读和转载、可搜索的视频种类多、上传下载”,反映了大学生对于网络新技术参与、互动和协作、分享有高的认可度。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时长与上网时长成正比,上网时长多的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时长也多,所使用的网络新技术种类也越多。上网时长为14-20小时的学生,他通常花费在QQ空间上的周时长为3小时以下,花费在博客、微博上的时间为3-7小时,土豆、优酷等视频分享网站的周时长为3-7小时,花费在百度百科、百度文库上的时间为3.7小时;而上网时长为3小时以下的学生,只会使用QQ空间和土豆优酷等视频分享网站等少数几种,时长也都在3小时以下。 3.大学生现有学习方式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性表现 这部分的问题主要测查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协作性、共享性和情感认知四个维度的表现,各维度得分情况见图7。 从图7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典型特性中,对“共享性”的表现最为突出,表明学生在现有的学习方式中有大的分享意愿并伴随着实际的分享行为。在辅助的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愿意把学习资料告诉同学或分享到网络上,有时还把自己的作品在博客或分享到百度等公共页面,并希望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或者作品。访谈中也有一些学生认为,网络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使用网络新技术学习或者教学时很容易忽视现实情感的交流,所以多数学生不赞同网络新技术对情感认识有促进作用。 (2)学习方式特性的性别、年龄、专业差异分析 如上图所示,大学生学生方式在协作、分享、情感认识三个方面男女的得分相同,在主动性方面也仅相差0.1分,故认为样本中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表现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从上图可看出,样本中,整体上文科专业学生学习方式在几个维度的表现上优于理科专业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分享性三个方面,文科生的得分都大于理科学生的得分,而在情感认识方面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的得分持平。 4、教学满意度 (1)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总体情况 由上图可以看出,学生对当前学校教学方式的整体满意度不高,在考察的信息量、协作性、参与性、沟通与交流四个维度中,平均得分只有2.0和2.1分,远低于理论中值。 (2)教学方式满意度的性别差异分析 从图12可以看出,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整体上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的得分。其中,在信息量和参与性方面,女生的得分要稍高于男生,这可能与上课时女生喜欢坐在教师的前部,更容易接受教师提供的信息,也更热衷于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有关:而在沟通和交流方面,男生的满意度稍高于女生的满意度,这可能与男生沟通的主动性有关。 (3)年级对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体上2010级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最高,而2009级和2008级的学生的满意度基本持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可能与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增加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时常使用网络新技术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充满好奇有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慢慢适应了大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随着自己学习方法的不断完善和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对教师教学方式有了更高的期望值,从而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满意度产生了影响。 图14表明,在教学方式的整体满意度上,文科类专业的学生的平均得分理科专业的平均得分高。其中对教学提供的信息量、教学的协作性以及使用网络新技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满意度都是文科的学生高于理科的学生,但在教学参与性的满意度上,理科专业学生的满意度得分要高于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文科类专业教学时容易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相应会增加了学生协作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些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高的组织能力,一旦有疏忽,很容易造成学生不能公平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从而影响到参与满意度的评判。而且文科专业的学生善于交流和表达,无论是在现实的课堂中还是在课下的网络上,都喜欢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喜欢使用网络新技术和同学或者老师进行交流,故出现教学方式中的沟通与交流的满意度要高于理科专业学生的情况。 四 讨论 1.上网时长中,花在网络新技术上的时间有大占比 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受到上网时长的影响,上网时长多的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时长更多,所使用的网络新技术种类也越多,表明以Web 2.0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正在成为学生使用网络的重要内容。长时间使用网络新技术,网络新技术中伴随的协作、成果分享、交流和对活动的高度参与等体验,也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可。 2.网络新技术与学习方式变化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在对大学生网络新技术使用情况的测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参与、协作、互动、共享等特性为认可;测查大学生当前学习方式的特性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协作性、学习的共享性和对学习的情感认知方面,如体现学习主动性的“主动下载和使用对学习有帮助的网页或文件”;体现学习协作性的“更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作业或作品创作”;体现学习共享性的“希望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或作品”;体现对学习的情感认知的“目前考试能够反应我的真实能力”等。以上两项测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了网络新技术的Web 2.0特性,可以认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到网络新技术的明显影响。 3.学生的需求与课堂教学的矛盾明显 大学生学习方式受网络新技术影响所表现的对参与、互动、协作、共享的习惯性,自然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这种需求。如果接受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大学生所熟悉的网络新技术环境有大出入,则会对教学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对学习动机和学习质量产生影响。 五 结论 研究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率高,依赖程度大;认同网络新技术的共享、参与、协作互动等典型特点,并在他们的学习方式表现出这些特性;受网络新技术特性的影响,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形式、信息量、评价标准存在低的满意度。在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程度上,文科学生高于理科学生、低年级学生高于高年级学生,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研究受周期的限制,只选取了某师范学院的部分大学生做研究样本,他们的学习方式受网络新技术的影响这一结果,只能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学习方式所发生的变化。网络新技术不断地向大学生的生活渗透,其Web 2.0特性对大学生学习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实质上是对大学教育期望值的提升。网络所提供的社会教育的比重逐渐增多,网络新技术环境提供给大学生更适合学生特性发展的愉悦学习体现,这种学习体验也是大学教育质量改革的新课题,因此应当有对网络新技术对学习产生影响背后的深层次因素的更多有益探索。
在线教育论文:高校在线教育国际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 4月21日上午,由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主办,深圳市优课在线教育有限公司、美国CMS Global、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承办的“2017高校在线教育国际论坛”在深圳大学举办。 本次“高校在线教育国际论坛”的主会场以中美在线教育的发展与展望为主题,在线教育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平台建设、在线教学管理等高校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炙手可热的议题,展开了学术研讨和思想交锋,共同探讨在线教育的新趋势、新发展。 论坛上,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校长Becky Takeda-Tinker博士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网络学院运营总责人Dr.Scott Shireman分别进行了与在线教育相关的主旨报告。此外,在本次论坛上,还成立了中美高校在线教育联盟,该联盟将促进中美高校在线教育领域的合作发展、资源共享,推动中美高校在线课程的共建与共享,学分互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国际教育机会。同时,论坛还针对“中美在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这一话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另外,本次论坛还设置了四个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在线教育科技、在线教学课程设置与开展、在线教育教师管理考核、学生在线管理与服务等主题,深入解析了互联网智能化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下的教育生态趋势。 在线教育论文:浅谈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在线教育的发展途径 摘 要:以网络在线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逐步成为国内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物联网、云计算以及虚拟化等信息技术在高校互联网建设中不断勃兴,拓宽了教育信息数据的来源,将高校网络在线教育工作融合到大数据时代中。文章通过探析大数据时代特征及其与网络在线教育的关系,梳理高校网络在线教育的应用现状,解读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在线教育发展趋势,提升了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力,完善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测评体制。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在线教育;发展;慕课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结合,实现高校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革新。网络在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一、慕课 所谓“慕课”(M0OCs),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据统计,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 “对于各国知名高校而言,‘慕课’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陆,谁都不希望失去向全世界传播知识,提升国际地位的机会。在未确定‘慕课’对高等教育是否具备颠覆性影响的前提下,参与其中是最好的选择。”2013年7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在线教育发展国际论坛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如是说。在“慕课”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不少“上瘾”的学生因此津津乐道,“你被课程内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开小差,一秒钟都不能。”而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 “‘慕课’打破了大学的‘围墙’,未来大学将变得没有国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说,在线课程模式无疑将引发“学习的革命”,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在他看来,“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将是,翻转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充分认识到在线教育的优缺点以及在线教育对学校、教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后,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积极抓住机遇,做好角色转变,在享受在线教育带来红利的同时,积极应对它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与挑战。 二、我国高校网络在线教育的发展途径 1.综合资源库的构建 完备的资源库需要技术支持,必须保证高效的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行业需要制定一个数据库资源的标准,创建联结网上优质资源又相对独立的、立体的、开放的信息资源中心。内容上采用强大的检索功能,多层次、立体化连接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实行信息的p向流动,保持资源库的生机与活力,达到资源的真正开放与共享。它基于传统的试题库评价形式基础上,加入大数据监控等对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过程评价,及时双向反馈,让教师更好地针对性教学。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高效学习、社交、交互等需求,完善自身的技术实现教育系统化。致力于打造一个用户体验更加友好、学习氛围更加浓厚的学习环境。 2.大数据交互的发展 在线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交互性的优势,在网页设计、功能设置、用户使用体验等方面应用社交化。团队的规模和其内部的沟通对学习者长期、稳定的贡献非常有意义,成功的在线教育平台不应单单只有庞大的用户群,一定程度的互动、沟通很有必要。综合分析、评估在线教育平台的社交化功能并研究该功能对学习者使用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对于提高学习者之间交互质量、集中学习精力等有积极影响。借助现在互联网的技术,使教育变得更加智能化,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让沟通变得更加无边界。这将颠覆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与规律。 3.开放学分互认,师资队伍重组 源于在线教育资源的共享特性,部分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可以委托兄弟学校负责某些学科的教学任务,并且逐步开放学分互认。可以预见的是,在线教育获得教育部常规认可并大范围流行后,将重塑当前教育分布格局,以及进行区域性教学资源重组是必然过程。中国名校通过平台中的明星课程,更容易吸引到优质学生的青睐,普通高等院校以及民办院校,可以依托慕课特色学科为突破口,向周围大学开放在线课程,并且进行学分互认,实现抱团取暖,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最终保证稳定生源。 三、结论 总之,在线教育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随着学校无线网络的覆盖率提升,校园内使用无线接入,使现代教育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随着在线教育的科目越来越多,以及在线教育接受程度的提升,高校将直接与传统高校展开线上虚拟竞争。各高校应积极地去应对这种变化,采取创新策略,推动未来整个教育产业的优化升级,从而在现代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线教育论文:进化在线教育 互联网应该进化教育,而不是颠覆教育。 纯粹的在线教育是不存在的。这是韦晓亮对“互联网或者技术之于教育行业的作用”的思考之一。 在他12年的教育从业生涯里,以及创业智课教育的这4年当中,他一直在思考和求解这个问题。因为自己读了9年的技术专业,搞的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算法、机器人视觉跟踪,又做了12年的老师,出版了8本有关出国考试备考与留学规划的畅销书,一直在内容研发的一线,他发现互联网对教育行业和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和作用差别很大。 在智课教育CEO韦晓亮看来,“互联网+”其实包含着至少两种不同内核需求的行业模式:一是标准化行业,提供相对标准化的产品、标准化的服务,比如大家熟悉的购书、打车等,互联网有利于帮助这些传统行业去除中间环节,提高效率;二是国人最看重的教育和医疗这种典型的个性化行业,深度的个性化、 深度的效果导向、深度的安全感,是这两大行业的共同点,人们对其最敏感的绝非价格,而是害怕没有效果,因为教育和医疗都是不可逆的。 互联网应该进化教育,而不是颠覆教育。“对于教育和医疗,互联网技术改变不了这两个行业的本质,更多的是辅助,而且这种辅助作用非常大。”韦晓亮说。 经过4年的打磨,智课教育一直在以打地基式的节奏发展着整个企业的产品、生态、技术和线上线下混合式运营的美国翻转课堂。韦晓亮说,智课教育专注于以内容、产品和效果为核心构建一个闭环的教育生态。 很多人都说智课教育很“重”,他们一上来就把大量的资金投入放在了服务、内容和技术上。韦晓亮常常这么反驳他们,“教育本来就不应该太轻,教育本来就不可能纯线上化。教育‘重’的属性恰恰就是线下氛围的属性以及学生和 老师间双向的人格影响力。”在他眼里,每过一年智课就会变得更厚重、更安全、扛风险的能力就会变得更强。 现在看来,韦晓亮和智课教育的选择是正确的。 线上线下混合式运营 “教育行业科学的模式必然是线上线下深度的融合,而不是粗暴的结合,也不是互相的排斥。”这是韦晓亮相当用心总结的思考结果。 在他看来,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往往是去改变传统行业的生产关系,去中间环节化,是典型的生产关系的重塑,把中间环节去掉了之后,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效率,提升了透明度,这都是互联网之于传统行业所起到的好的作用。 但教育和医疗行业的核心诉求不是改造生产关系,而是释放生产力。这两个行业优质资源稀缺,好的老师和医生占比极少。如何释放他们的生产力,让好的东西能够去辐射更多的人,以及帮助更多的同行变得更好,这应该才是互联网、技术“赋能”教育行业的。韦晓亮认为,教育的很多中间环节恰恰是为了保证学习质量,“线下的学校提供的不止是知识,它保证了整个环节链条的顺畅和安全。” 智课教育生态正是在实践“线上线下深度的融合”:线上提供可循环复用的且结构化的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服务,线下提供的是内容和服务的线下个性化教学管理和延伸服务,不可能被替代。 智课教育用3年时间阶段性地完成了这种融合:2014年,以内容为核心的智课网和以服务为核心的极智批改网,组成了智课翻转课堂的雏形;2015年智课教育实现了线上“智课网”、“极智批改网”加线下“智课出国精英学习中心”的立体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真正能够让学习变得个性化,也能够让学习变得自主,让学习真正产生效果;2016年智课教育搭建了完善的用户产品生态(智课翻转课堂:智课网+智课出国精英学习中心+智课移动端)与企业产品生态(智课教育云,面向高校、中学、运营商、TV和VR硬件提供商,智课提供内容、服务、技术、系统);2017年,智课教育将迈入以教学行为数据和学习行为数据驱动的,依然以内容为核心的“智能教学生态”时代。 韦晓亮谈及他对“教育”的理解,认为这是两个词,必须要拆成“教”和“育”,“‘教’可以线上化,‘育’无法线上化。这就是为什么有智课网和智课混合学习中心的原因。‘育’要搭建一个氛围,构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人格影响力,如果没有这几点的话,其实你只是一个做培训的,而不是在做教育。” 进化的内核 智课在线上和线下用的都是一个体系,包括学、练、改、管、 测,本质上是陪伴式的教与学。简单来说,智课产品体系面对用户的产品形态,就是智课翻转课堂;面对企业的产品形态,就是智课教育云。 根据智课教育的官方资料,智课网的注册学员目前已达400多万,名师课程已经累积达到7000小时,全部是自主研发。韦晓亮表示,智课始终相信一句话,内容研发是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根本,而内容研发不是简简单单的直播,是内容的沉淀和直播的服务。 内容是他们最重要的企业标签之一。“智课整个生态围绕内容去做构建。大家会发现,我们线下学习中心的学生们的听课完成率很高,同时我们线上的课程黏度很高,这其实都来自于品质。” 韦晓亮和他的搭档、智课教育首席内容官翟少成被他们的投资人称为“内容控”。翟少成曾分享过他们对在线教育内容的观点:老师以电脑与遥控笔为工具,实拍授课过程,是线上教学的1.0时代;在2.0和3.0时代,老师逐步适应平板电脑辅助教学,在专门的录播室内录制;当下是4.0时代,智课教育的老师会运用 大于12寸的平板电脑,屏幕的尺寸有助于提升教学体验,在演播厅里通过实拍加虚拟的摄制方式,呈现更具视觉吸引力、课程节奏更佳的内容。他表示,智课教育正在研发教学视频的5.0版本,“a lot to imagine”(可以想象的空间很大)。 韦晓亮介绍,智课自主研发的知识课程的切片视频达到12800个,每一个切片都对应着相应的标签系统;逐题精讲达到4200小时。智课保障这个内容体系良性运转,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几个核心角色,首席专家有160位,线上线下的全职的教学督导93位,线上的外教写作和口语批改团队一共592位都是全职的。 背后支撑智课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的引擎,是智课Smart系统,“还没有真正达到成熟阶段。”韦晓亮强调,这是未来智课“会花大力气,投入大资金和人力去做的事”。按照智课团队的设想,Smart系统未来会全面进化成以学习行为、教学行为、数据驱动的自适应学习的生态,真正以内容和服务为核心,用数据来驱动,来构建整个智课的生态系统。 延伸教育的场景 伙伴,是智n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智课教育的官方资料,截止2016年,智课教育的生态圈业务合作伙伴有1000余所高校、50余所重点中学、40余家留学机构和移民公司、25家国内外的教育培训机构、15家在线视频网站和直播平台、100余所公共图书馆、3大运营商等,并将学习场景从PC、手机延伸至TV端、VR端,智课教育已与创维酷开、海信、小米、乐视等主流智能电视厂商达成战略合作。 自2016年年初起,智课教育开始深度开放所有的内容、技术、系统和服务,包括混合式翻转课堂立体的生态,构建了智课教育云,向企业用户提供服务。事实上,这些生态圈的合作伙伴,无论是体制内外的学校,还是覆盖其他教育用户的平台,都将成为智课教育重要的内容和服务的源头和入口。 在将内容和服务拓展到更多的应用场景、拓宽服务管理幅宽时,智课教育也在摸索新的合作模式,比如“翻转课堂合伙人”计划。2016年智课的翻转课堂合伙人已经超过了15家。这批合作伙伴过去很多都在经营传统教育培训,比如托福的工作室和出国考试培训的小机构,他们有共同的痛点――缺教学内容、缺教学管理系统、缺专业化的教学服务体系。而智课恰恰能把这三点提供给他们,让他们在各地生根发芽,发展得更加健康,也让智课的内容和服务所覆盖的市场得以拓宽。 2016年11月,智课教育对外宣布获得2亿元B轮融资,同时宣布智课教育将成立5000万元智课翻转课堂合伙人互助基金,在全球范围内寻找50名优秀合伙人,包括在波士顿和纽约,覆盖中国29个省,共建互联网+的教育生态。 韦晓亮坚信,在线教育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发现市场、也不在于整合平台, 而是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让在线教育能和线下教育一样,达到“教育”这个唯一的目标。 在线教育论文:中国传媒与艺术在线教育联盟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教育创新论坛综述 摘要:中国传媒与艺术在线教育联盟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教育创新论坛于2016年11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此次联盟大会有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相关教育协会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围绕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问题展开探讨。本次大会由领导致辞、特邀嘉宾主旨报告及经验交流等环节组成。大会凸显了富有价值的观点与概念,联盟也将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优势互补原则,共同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会员代表大会;论坛;在线教育;互联网+ 中国传媒与艺术在线教育联盟概述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加强文艺人才培养、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指示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文件精神,以传媒与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抓手,推动专业院校的校际交流和产学研合作,加快传媒与艺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中国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综合型大学二级学院和河北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山西传媒学院、辽宁传媒学院等应用型本科高校联合产业机构,于2015年7月8日在南京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传媒与艺术在线教育联盟”。 领导致辞 本次联盟大会特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廷山等相关领导出席并致辞,中国传媒与艺术在线教育联盟副会长、河北传媒学院校长李锦云主持大会开幕式。 1.致辞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致辞,他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 (1)着力促进信息技术同传媒与艺术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鼓励联盟院校积极组织相关教师,通过协同进程,建设高质量的在线开放课程,打造优质课程群。同时,还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改革,通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多种手段,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验,在线学习知识、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 (2)着力完善传媒与艺术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在线开放课程等教学资源学习认定制度。教育部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在线开创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特别是要探索建立将本校认定的在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度,学生修读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办法。 (3)着力创新传媒与艺术人才培养机制。教育创新的观念是机制创新,突破口和重中之重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联盟具备跨区域、跨行业、跨高校的属性,希望联盟高校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办学封闭、同质、低效以及优质办学资源不足等突出问题,以联盟为纽带,立足合作共赢的理念,立足优势互补的原则,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积极推动学校之间的教师互信、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2.致辞二 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廷山致辞并指出,在线教育的迅猛发展,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河北传媒学院作为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能够牵头参与发起联盟,积极承办联盟盛会,为河北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增添了一份新的力量。期待联盟在“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和更大的贡献。 3.致辞三 联盟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原副校长高福安教授致辞并强调,联盟将坚持“凝心聚力、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宗旨,进一步整合传媒与艺术学界、业界的优质资源,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吸引市场资本合作;充分发挥强大的平台整合效益,发掘各院校资源优势,真正做到“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名师荟萃、优课云集”,共同推动联盟合作互惠共赢和成果转化,为我国在线开放教育的创新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特邀专家报告 本次联盟大会邀请了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从不同视角对在线教育行业给予了解读,让我们对在线教育进入“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了全新的认识。 1.媒介融合趋势下传播教育改革的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作了题为《媒介融合趋势下传播教育改革的思考》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媒体发展演化当前大致呈现五大趋势,其中两微一端成为媒体融合的主流产品。媒体的转型与发展催生了众多的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能否和市场的需求产生一一对应的关系,需要明确三个基础问题:一是基本问题,即夯实文字基础。这是传媒人才教育的一个基础,亟待加强。二是更新语文知识。传媒教育在教材、教师观念等各方面都比较落后,跟不上传媒的行业转型。三是新技术的应用教学。全新的移动互联给人们带来的体验与冲击不言而喻,如何将这些最新的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让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充分接轨显得尤为重要。 2.互联网+慕课的高校实践现状和未来 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多媒体科教中心主任徐士进作了题为《互联网+慕课的高校实践现状和未来》的主题报告。他表示,在线教育联盟应该有一个机制模型:一是共享资源,二是服务模式。人们期待的发展趋势,就是在线教育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多样的学习场景结合教师的服务,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另一个趋势就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未来教学模式需要大数据平台评估,数据需要存储在学校本地,对教学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总结,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方案带来很大帮助。 3.跨界时代:传媒与艺术的科技连接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教授作了题为《跨界时代:传媒与艺术的科技连接》的主题报告。他提出,人才培养的机制,重大的行业变革,这些都和教学息息相关。传统的平台课程或者模块课程已经在发生变化,模块课程可能在未来会变成平台课程。那么新的内容模块课程很可能来自于慕课,来自于我们的在线教育。未来的教育学习生态环境,业内和业外的产业生态环境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不是一种教育和被教育的模式,而是共同面对难题,共同处理解决,共同学习的过程。一个人的学习是终身的,而不只是在课堂里的这一段时间。当我们进入到智能化媒体的生态时代,除了课内的时间,一定是要有更宽泛的空间,将学习和应用即时连接在一起。 经验交流 此次联盟大会参会嘉宾代表,山西传媒学院武校长、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教授、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院长、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史院长、四川传媒学院冉校长分别作了相关的经验交流。 1.打造三五式人才培养模式,助推传媒教育改革与创新 山西传媒学院校长武升平教授作了题为《打造三五式人才培养模式,助推传媒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经验发言。他谈到,山西传媒学院建校三十年以来,始终坚持能力与行业需求结合,探索形成了突出基础、突出特色、突出技术、突出应用的办学特点,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最大的办学特色是“三五式”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个平台、五个环节,既传承了业务人才培养经验,也是媒体融合形势下适合学校办学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2.MOOC与传媒高等教育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刘雪梅教授作了题为《MOOC与传媒高等教育》的经验发言。她认为,结合MOOC在高校中的应用,应重点关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慕课资源建设。MOOC对传媒高等教育的启发主要包括:前沿的课程设置,文理交融的课程布局,相对具有娱乐性的授课模式,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MOOC平台上实现互通,以及所有人都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了应对新媒体时代,学校应把重点放到学生的洞察力、好奇心、敏感度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上,希望MOOC的普及能进一步推动教学思路的转变。 3.寻找市场与公益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王勇作了题为《寻找市场与公益之间的最佳平衡点》的经验发言。他认为,三江学院在由传统型向应用型高等院校转型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联盟提倡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非常好,尤其是三江学院这类转型中的民办院校,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在线课程来补充和支持专业建设,这样的转型改革才能更加坚定,才能有底气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4.静悄悄的革命――从用资源到建资源 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史晖教授作了题为《静悄悄的革命――从用资源到建资源》的经验发言。他指出,所在传媒学院自2013年就开始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一是以提高未来传媒人的人文素养为目的,组织学生在校4年期间,自学30门大学视频公开课,观摩30部经典影片;二是在2015年尝试自建了一门结合当地文化的线上课程《西游记的历史文化解读》,该课程内容获得了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课程被爱课程精品课收录。目前,学院正在建设摄影技术的网络课程资源。 5.审时度势,用好在线教育好工具 四川传媒学院副校长冉光泽教授作了题为《审时度势,用好在线教育好工具》的经验发言。他认为,在线教育作为一个好工具,其发展趋势是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主要体现在:一是网络使得能者为师成为一个大趋势,二是教育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些变化,我们的教学模式、n程的表现形式等,势必要发生变化。 完善的在线教育,必须包含两个基本元素:一是要有互动环境的设计,二是要有教学过程和后台管理。只有具备了这两个基本元素,才能把教学和课程紧紧结合成一个体系。 结语 此次大会为期两天,与会专家和学者基于传媒与艺术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的主题,具体围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向、内容创新和互联网环境下传媒与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经验交流。会议代表一致表示,将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优势互补原则,共同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在线教育论文:在线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全面了解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使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III对CNKI数据库中与在线教育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量化分析,绘制出高被引文献网络图谱及其时序图,确定了该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献,梳理了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通过对热点图谱的分析,揭示了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热点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在线教育资源开发。 关键词:在线教育;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与学可以不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知识获取的途径也更加灵活与多样化。在线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它更倾向于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目前,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在线教育产品层出不穷,与之相关的研究也日益丰富。那么,在线教育研究的热点是什么?哪些文献能够体现这些热点?哪些文献对在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通过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等方法,旨在找出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以系统直观的图谱形式呈现出来,并进行归纳分析,为之后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辅之以定性研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引文分析等。采用CitespaceIII(4.0.R5 SE版)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这个软件包含了以上多种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将时间切片设置为一年,这样在最后生成的图谱中,既可以看到历年来所有数据的可视化结果,也可以按照年份单个观察每一年的数据,还可以按照时间线生成数据走向的图谱,方便观察并得出历年研究热点的变迁过程。另外,可以在生成图谱时,通过选择作者、机构、关键词、突现词、分类等一个或多个选项作为节点类型,并确定选择范围top N值或者top N%的值,来有效地约束生成的图谱结果的清晰度及其准确性,top值越高代表从每个切片中收集的数据越多越广泛,覆盖面大,但也会造成其中某些数据的中心性偏低,甚至为零的现象,所得结果不够准确。反之,top N%的值越小,则说明数据越精确,中心性高,但覆盖面小。我们根据获得数据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阈值来确保所得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图谱的清晰度。最后选择Pathfinder算法,Pathfinder 算法是一种对复杂网络进行剪边压缩的网络优化算法,在网络链接分析、检索界面设计、社会网络分析、认知结构表示、引文网络分析、知识可视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确定好各项参数之后即可生成图谱,随后可通过调整聚类标签、节点大小、标准范围等参数来得到最终的可视化结果。 在最终的统计结果中,频次代表各个关键节点出现的次数,频次越高的节点越有可能反映出研究热点,通常情况下,频次排名越靠前的节点在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也越高。但是,不能仅依据频次来确定研究热点,还需要参考该节点的中心性。中心性表示一个节点在网络图谱中连接作用的大小,中心性越大的节点越有可能成为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的节点),有时一个节点的频次很高,但中心性却为零,这表示该节点为孤立节点,不应被视为关键节点。为了确保所得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在研究热点问题时应注意结合高频次与高中心性的关键词进行综合分析。 2.数据收集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CNKI数据库,该数据库具有大规模集成整合知识信息资源,功能多、文献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内含丰富的在线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本研究以“在线教育”作为关键词或含“网络教育”,或“在线教育”作为关键词或含“远程教育”,或“在线教育”作为关键词或含“MOOC”,并筛选学科领域,除去不相关学科,设定时间限制为2001年1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进行高级检索,得到有效数据41879条。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1.国内在线教育研究高影响力文献分析 (1)高影响力文献的可视化呈现 对以上所得数据再次进行筛选,并按照被引次数对其排序,将前100篇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运行软件生成高被引文献关键词网络分布图,如图1所示。取高影响力文献前20篇,如表1所示。 (2)高影响力文献的分析 结合图1和表1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按照时间线(图2)对这些关于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高被引文献进行解读。 2001年,在《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一文中,作者指出,由于当时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很多高校和中小学都开设了网络课程,但效果却不理想。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表明,1995年~2004年,全世界网络教学的市场规模将以高百分比持续增长。虽然自1988年起,我国就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但相较于同期OECD国家来说,我国的网络教学仍存在着教学基础设施不达标且不够普及、适用于网络教学的课件太少、师资队伍匮乏以及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运作模式等方面的问题。2004年,文献《移动学习研究综述》表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又出现了一种作为远程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扩展的学习模式,即移动学习。同时期,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多种在线教育平台,国内也逐渐开始引进和自主研发多种在线教育平台。由此可见,在当时,我国在线教育发展已处于起步状态。 除了2010年以前的文献外,由表1可以看出,高被引文献多集中于2012年和2013年,这意味着,从这两年开始,国内在线教育研究走向高峰,且重点为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研究。《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一文中,作者指出,受互联网技术、高等教育成本攀升以及未来职业教育需要等因素的影响,MOOC对互联网产业以及在线学习、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它的兴起绝非偶然。斯坦福大学校长(John L.Hennessy)将其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Laura Pappano(《纽约时报》作者)将2012年称为“MOOC元年”。[2]2013年5月21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宣布正式加盟全球著名的MOOC平台edX,“中国在线教育MOOC元年”正式来临。当时,在线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即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模式、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模式、Flipped Class模式,其中,MOOC又分为cMOOC和xMOOC两种模式。MOOC代表的仅仅是在线教育的最初形态,经过一系列发展,现在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已处在“后 MOOC”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新的术语,如“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Meta-MOOC(超级公播课)”、“DLMOOC(Deep Learning MOOC深度学习公播课)”、 “MobiMOOC(Mobile MOOC移动公播课)”、“MOOL(Massive Open Online Labs大规模开放在线实验室)”、“DOCC(Distributed Open Collaborative Course分布式开放协作课)”、“PMOOC(Personalized MOOC个性化公播课)” 、“MOOR(Massive Open Online Research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等。这些术语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在线教学模式,不仅拓宽了在线教育的应用范畴,也形成了不同的在线学习新样式。[3]同时期,另一种以在线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在线教育模式――微课,也迅速在全国各个领域全面铺开,各个级别各种类型的微课比赛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不论是MOOC还是微课,作为在线教育的一种形式,在近年来都持续升温,被广泛接受并应用。2015年11月19日,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指出,“十二五”以来,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成绩显著,希望在“十三五”时期,能够把握“互联网+”的潮流,开放共享教育,继续大力推M教育信息化。目前,涌现的各类在线教育工具、在线教育平台、以及在线教育资源,都充分说明了国内在线教育已走向高峰,与之相关的研究会越来越多。 2.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1)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呈现 将上述所得数据按照主题进行排序,取前400篇有效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绘制出热点图谱,如图2所示。在热点图谱中,出现频次越高的关键词,该圆环就越大,其中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用紫色圆环表示,可视作关键节点。本文依照频次顺序,取前30个高频关键词,如表2所示。 (2)研究热点的分析 综合图2和表2中的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术语,将2001年至 2016年国内在线教育的研究热点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从表2中可以看出,MOOC出现的频次远远高于其他关键术语,且中心性大于0.1。这一关键术语出现的年份为2012年,当时,随着可汗学院的成功创建,作为在线教育的一种新兴形式,MOOC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同时掀动国内在线教育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潮。时至今日,MOOC的研究依然火热,并且还衍生出了SPOC等新形式,在国内的发展也日趋成熟,是目前国内在线教育研究领域最大的热点。 第二,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传统教育”、“混合学习”、“个性化学习”这几个关键术语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出了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对于在线教育来说,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混合学习是最常采用的模式。例如翻转课堂,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它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在线课程视频或阅读书籍文献来自学相关内容,可整理出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院校实施这种教学模式。除了上文提到的MOOC、SPOC等,包括微课,其实都是在线教育的几种新兴教学模式。与教育资源的建设一样,教学模式的探究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故这也将一直是在线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第三,在线教育资源开发。结合关键术语“开放教育资源”对上述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进行延伸,可以得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开发是进行各项学习活动的基础,在在线教育中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教育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新型教育资源则需要不断地设计和开发,只要在线教育仍存在,建设相关资源的工作和研究就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是在线教育研究中永恒的热点问题。 (3)研究热点变迁的可视化分析 根据上述热点分析,按时间顺序生成了热点变迁时序图,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2001~2003年,国内在线教育的研究比较笼统。这个时期,由于早期的狂热和投机而形成的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随着2003年“非典”的爆发,全国学校大面积停课,一些网校出现短期回暖,也对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契机。[4] 2004~2005年,有关移动学习的研究崭露头角,但由于技术限制,在国内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研究趋势。2006~2012年,虽然这段时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热点较少,但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并没有止步不前。到了2013年,随着MOOC研究的崛起,国内在线教育研究也走向了高峰,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新的术语,研究变得更加细化。国家着重强调教育信息化及其重要性的各项举措,也为推动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由于在线教育所依赖的互联网技术更加完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国内在线教育的资源、工具、平台以及使用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为我国在线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 四、结论与思考 本文通过对高被引文献的搜索以及对高中心性的关键节点的分析,找出了国内在线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文献,并大致梳理了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绘制出了相关表格和可视化图谱。本研究认为,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跟随早期互联网一同出现的萌芽期、早期远程教育的短暂繁荣期、2000~2010年的徘徊期、以及2010年至今的迅速发展期四个阶段。中国在线教育在20世纪末开始缓慢起步,2000 年时进入徘徊期,是一个增长比较缓慢的行业,直到2012 年国内在线教育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5]随着网络用户人数的快速增长和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在线教育行业必将持续快速发展,其相关研究也会持续升温。 采用结合关键词词频与中心性这种更具科学性的方法,本研究认为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热点集中于MOOC研究、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在线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从热点分布的时间来看,有关MOOC的研究是自2012年开始在国内兴起的,并且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研究度和关注度,现在,还出现了SPOC、DLMOOC、MOOL等一些新的研究方向。而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以及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这两个方面,将始终伴随着在线教育研究的发展而发展。 结合高影响力文献和研究热点中一些比较稳定且发展势态良好的关键词,以及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可以推断出未来我国在线教育的研究将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基础理论更加坚实,资源管理更加细化;与传统教育有机融合,实现传统课程高质量地向在线课程转化;智能学习环境下在线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线教育论文:在线教育行业盈利模式分析与发展建议 摘 要:当前,据互联网教育研究院调查显示,整体上盈利的在线教育企业不超过 5%,约有80%的在线教育项目将在1~2年内死去。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在线教育行业还没有找到可行的盈利模式,所以,积极寻找和探索可行的盈利模式是当前在线教育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文对在线教育行业产业链以及现有盈利模式特点进行了分析,为在线教育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在线教育;产业链;盈利模式;建议 自2012年起,资本市场对在线教的关注度和投资力度逐步提升。BAT巨头加速了对在线教育行业布局,传统线下教育机构新东方、好未来也加快了在线教育业务的发展,同时,各种在线教育领域的新项目也层出不穷,使在线教育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更多的企业则面临着倒闭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网民和学龄人口巨大,教育消费比重大,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超过万亿,2016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也达到了1000亿以上。根据《2015年互联网教育产业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中国在线教育领域企业数量约有9500家,包括学前教育、K12教育、职业教育、出国留学教育、高等教育和语言培训类教育领域。但就整个在线教育领域而言,真正可行的盈利模式还没有被找到。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在线教育的产业链和现有盈利模式特点。 1 在线教育行业产业链分析 在线教育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如果按照产业链架构进行划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提供方 内容提供方的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企业包括传统教育机构和在线教育机构;个人是指从事在线教育的教师等。提供的内容包括四种:一是教学视频,主要是传统的教育机构或个人将线下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内容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因此一般缺少针对性。二是文档资料,一般提供给用户无偿或有偿使用,比如百度文库、知乎等。三是教育工具,主要是指以多种形式存在的辅助类学习工具,包括背单词型产品、题库型产品、笔记型产品、早教类产品、评测与资讯工具。 (二)平台提供方 平台提供方是为在线教育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的中介平台。在线教育的提供者主要包括机构和个人,所以根据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模式:一是B2C模式,指在线教育企业向用户提供服务;二是C2C模式,指个人向用户提供服务;三是C2C+O2O模式,指个人通过“线上+线下”向用户提供服务;四是B2C+020模式,指在线教育机构通过“线上+线下” 向用户提供服务[1] (三)技术提供方 技术提供方的主要职能是为在线教育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华平股份为远程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立思辰、天喻息在政府或学校搭建教育云平台等。[2]技术提供方不提供教育内容,而是为在线教育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在线教育技术解决方案。 (四)电信运营方 宽带是实施在线教育的技术基础,而这一切技术基础恰恰是电信运营方提供的。电信运营方掌握着大量的客户资源,在4G时代下推广移动端在线教育产品具有极大优势,信运营方也可以与其他机构合作,提供在线教育类产品。 (五)渠道提供方 渠道提供方是指帮助在线教育机构或从事在线教育的个人将产品和服务推广、销售给最终用户。渠道提供方一般分为三种:一是以百度、腾讯等为代表的网络推广服务商;二是在线教育企业独立建立的推广和销售渠道[3];三是商和加盟商,专门为在线教育机构的产品做。 (六)最终用户 最终用户是指购买在线教育产品和服务的相关群体,包括企业、家长、学生和老师等。这里指的企业,主要是入驻在线教育平台的企业,这些企业会付给平台一定的佣金费,然后利用在线平台上的客户资源,销售自己的教育产品。家长和老师作为最终用户,主要是在学前教育和K12教育领域。家长是为子女选择最合适的在线教育产品,老师主要是利用在线教育产品来辅助自己的教学。 2 在线教育行业盈利模式分析 我国在线教育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一方面,其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寻找到一种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提升在线教育行业的变现能力,在线教育行业将无法持续发展。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现有的在线教育盈利模式。 (一)内容收费模式 是指针对用户购买的教学课程和资料收费。代表性的企业有梯子网、第九课堂等。采用内容收费模式的在线教育机构,往往在同行业和领域内有良好的口碑和大量的用户,收费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具有知识产权的高价值内容,一般具有原创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在线教育机构和企业通过建立网站,将这些内容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给有需求的用户。 内容收费是在线教育各细分领域的重要收益来源,内容主要以下几种来源:一是部分在线教育机构独自创作的内容,尤其是传统的线下教育机构转战线上后,将原有的具有知识产权的课程和资料上传,针对部分核心内容有偿提供给用户;二是一些在线教育机构购买线下教育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加工、再造和整合,将其上传至网络进行销售;三是一些在线教育机构购买线上个人教育内容的版权,然后在在线教育平台上销售。 从目前来看,在线教育机构和企业要想采用内容收费模式,必须保证课程和资料的质量,因为用户只会对高质量的课程和资料买单。但从在线教育领域来看,盗版以成为影响该盈利模式的重要问题,盗版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和机构的收益。 (二)增值服务模式 是指用户在享受免费学习资源后,产生了免费资源无法解决的进一步需求,在线教育机构针对用户的这些需求提供进一步的服务,但要收取一定费用。比如一些在线教育机构首先会提供给用户一些免费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用户会产生一些问题,这时一些机构会推出网络咨询服务,针对用户的问题进行在线答疑,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种盈利模式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互动性,能有效避免盗版问题,所以在在线教育的各细分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比如从事职业教育培训的中公教育推出的线上申论批改,就是针对参加申论笔试的考生希望有老师能够对其申论写作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和指导,而提出的一项增值服务。 (三)佣金费模式 佣金费模式是指一些具有大量用户资源或流量优势的在线教育机构通过开发软件或搭建平台,对入驻的教育机构或个人收取一定的费用。采用佣金费模式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淘宝同学、沪江网和YY教育。淘宝同学和沪江网搭建在线平台,通过收取教育机构的入驻费来实现盈利。因为淘宝同学和沪江网等这类在线教育平台具有流量优势和大量的客户群,所以能够吸引众多教育机构入驻,保障收益。YY教育搭建平台后,主要是吸引教师入驻。入驻的教师只要能够保证授课的质量,并且平台有足够多的用户,就能实现比较可观的收益。这些收益只需少部分提供给平台做佣金费用,剩余的收入基本上归教师自己所有。 (四)会员收费模式 会员收费模式,是指用户通过缴纳会员费,能够学习平台内部分或所有的课程和资料。这种模式比较典型的代表是华图网校,用户只要交固定额度的包月费,就能观看网校内的所有视频。但这种模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用户不可能需要网校内所有的课程,这样就会使用户感觉机构收取的会员费太贵以及内容的针对性不足。 (五)广告收费模式 广告收费模式,是指向在线教育平台上或教育工具上投放的广告进行收费。鉴于在线教育行业各细分领域用户的特点,学前教育和K12教育领域采用广告收费模式比较少,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语言培训类教育领域采用广告收费模式比较常见。从收费方式来看,广告收费模式主要包括定额收费、按业绩收费和按流量收费。比较受欢迎的是按流量(点击次数)收费,但这需要在线教育机构必须具备品牌优势、流量优势、用户数量优势和点击量优势。然而,具备这些优势的在线教育机构很少,因此,广告收入只能作为在线教育机构收入结构上的一个补充,而不能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六)软件收费模式 软件收费模式,是指向教育的移动终端或PC终端收费[4]。比如一些在线教育 APP 软件,当用户安装使用时,有一些必须先付费购买。 3 在线教育企业发展建议 在线教育企业应该选择价值链中的哪一环,选择何种盈利模式,取决于在线教育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开发能力、技g水平和资金状况。目前进入在线教育领域的企业大部分属于新创企业,资金有限,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不强,所以应结合自身最大的优势,做成小而优的企业,而非大而全的企业。比如一个企业要想进入在线教育领域,首先就要对在线教育的各个细分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评估,预测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透彻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最终选择在线教育产业链中的一环或几环,确定市场定位。 如果选择K12教育产业链中的内容提供方,接下来就要分析同类企业市场情况,确认目标人群和产品定位。K12教育可以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家长的需求,因为学生家长是最终的买单者,详细分析不同阶段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后,最终确定产品的定位,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同时,产品也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习惯,增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设计,吸引家长购买。最终通过不断完善产品的功能,形成较强的产品壁垒,增强用户粘性,进而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线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在线教育的产业链已经比较清晰和完整,但是在线教育的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而且每种盈利模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从总体情况看,内容收费、佣金费和增值服务是主要盈利模式,其他模式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在线教育领域仍需探索和发展新的盈利模式。本人认为,在线教育可以多借鉴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因为在线教育与电子商务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在线教育企业在借鉴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一定可以找到更多适合的盈利模式,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在线教育论文:在线教育理念下的数字出版教学资源优化研究 摘 要:针对在线教育理念下的数字出版资源优化展开了研究,详细阐述了在线教育理念下的数字出版教学理念,包括培养具备新式思维能力的多栖人才以及参与式互动教学理念两个方面,指出当前数字出版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在线教育理念下数字出版教学资源优化措施,例如,开发自主学习系统,教师承担教育数字出版资源的引流者与开发者,教学内容应该是基于出版流程训练的课程资源整合等,以期切实推动我国数字出版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在线教育;数字出版;教学资源;优化 处于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线教育和数字出版应运而生,不断挑战传统教育的教学体系,颠覆传统的新生事物给教育领域带来改革创新的新风。在线教育和数字出版的结合,创新推出数字化教学理念。数字化教学理念在满足市场所需,顺应时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建设与管理数字化教学资源,成为牵动教育使命的重要课题。 一、在线教育理念下的数字出版教学理念 数字出版冲击着传统印刷出版业的运行模式,传统出版印刷教育理念进一步调整与改进,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传统出版形式的变革,二是传统教育理念的变革。 1.培养具备新式思维能力的多栖人才 如今的数字出版是综合媒体多栖平台――出版物融合多种媒介平台,不再受限于单一的固定的平台,用不同的方式,如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网站媒介等,迎合不同的群众与媒体的口味[1]。这就对数字出版从业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如传统技术层面、新数字时代层面等来看待出版和发行出版。面对数字出版,有自己的解析与认识。要让数字出版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推陈出新,从业者必须自己先跳出来,不局限于以印刷传播为主的教育理论的公式,更不拘泥于工程体系的古板模式,总结归纳出全新的以传统印刷教育理论为基础,创新性结合数字化编辑、数字化传播的特点,优化传统固定单一教育理论的模式,建立出依附于多种传播渠道的新理论和新模式。与之相适应的全面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具备市场勘察能力,选题精准能力,数字化创新性能力,营销传播、发行出版成本核算等多种技能,需要用“大编辑、大文件、大媒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培养具备新式思维能力的多栖人才[2]。 2.参与式互动教学理念 在线教育可以看做现代数字出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为准确地概括二者之间的关系,数字出版是作为在线教育的母体而存在的,未来的数字出版教学活动将会向着“在线化”方向改进,通过师生共同的在线互动完成重要教学步骤及内容。数字出版教育中包含了在线教育的先进理念,其可执行性极高,例如,有关数字出版的核心课程教学,都能够以在线自主学习系统来完成[3]。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性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动性以及共享性都得以提升。在线教育理念下,用户体验被放在了首位,因此,无论是在市场的开拓中设计学习过程,还是在教育产品的研发过程都需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数字出版教育中通过对该理念的引入,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注重生生、师生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就是说,数字出版教育中应该始终贯彻参与式互动教学理念。 二、数字出版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数字出版,指的是在数字化操作平台下,编辑过程中对出版物作出数字化的呈现方式,该专业是从编辑出版学专业分离出来的,在教学资源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W资源的短缺,二是教学资源的滞后。前者主要指的是数字出版专业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和历经多年发展、技术相对成熟的其他专业相比,无论是文字、视听教材,还是CAI、网络课件等教学资源都很不完善,也没有形成专业的体系[4]。后者指的是为学生自学提供服务的网络系统环境,和互联网及多媒体环境支持下的教辅和监督系统与理想中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现代数字出版系统还很不成熟,没有体现出数字出版的专业要求。具体来讲,数字出版教学资源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教材资源仍然以纸质书刊为主,第二,课程体系采取以理论教学为主,第三,在教学方法中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以上几个问题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相比于数字出版专业,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改善,将会严重打乱人才培养计划,阻碍专业技能的发展,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在线教育理念下数字出版教学资源优化措施 1.开发在线自主学习系统 近年来,在线教育获得了迅猛发展,这充分表明在互联网支持下的在线教学系统已经脱颖而出,逐渐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最佳手段,这不得不说是对传统教学的一大冲击。发展到今日,传统印刷出版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该行业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而数字出版的出现恰好迎合了出版业的这一需求,成为其最要的发展目标[5]。在数字出版专业中,课程的设置必须始终做到把学生当做主体,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强大作用,确保学生能够对出版行业的数字化流程再造以及新型数字媒体的形式有全面的认识,而且能够在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对专业教学资源的最大运用,不仅是数字出版专业师生的手段,同时也是该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专业在线自主学习系统的研究,能够充分结合理论和实践、学校与社会等,保证学生能够轻松完成对数字出版教学内容的学习。在设计构建的自主学习系统中,综合了在线学习、评价及留言等多种功能,对于数字出版专业的学生而言,在该学习系统中,其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大幅提升。此外,对于数字出版专业的教师来讲,该系统属于效率高、应用方便的教学工具,大大提升了其工作效率。 2.教师承担教育数字出版资源的引流者与开发者 和传统的出版相比,教育数字出版在内容资源方面占据了较大优势,在我国的数字出版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我们还应该意识到教育数字出版和数字教育出版二者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类似于硬币的正反面。作为教育数字出版产品最初的体验者,高校数字出版专业的师生可谓是推动教育数字出版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想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真正丰富数字出版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对数字出版作出积极正确的引导和开发。 尽管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意识到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高校的电子图书及数据库等多种数字资源激增,但是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分析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肩负起信息和知识二次传递的责任,海量的数字资源通过教师的搜集与整理,再传递到学生。然而我们必须注意,教师的引导只是在利用优质教育数字资源进程中最初的环节。要想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交流等理念,就必须对二次传递后的资源展开重新梳理,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这些教育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地选取。现代流行的翻转课堂、慕课等在线教育模式,固然有其众多优势,例如这些教学形式能够拓展教学资源中知识的深度、广度等,然而,唯有现场授课的形式才能够解决教学资源知识的精度问题,这是因为在现场授课中,才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内容,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6]。 实际上,通过数据库技术向使用者提供完整的信息获取、存储以及查询等服务时数字出版的主要技术之一,通过这种形式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在数字出版专业中,教师对教育数字资源的引流和二次利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了为学生服务,同时也体现了一位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 3.教学内容应该是基于出版流程训练的课程资源整合 在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应用型人才的匮乏,因此,与业界发展动态紧密结合,为业界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数字出版教育最为紧迫的任务。在以往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中,往往比较注重通过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架构,比较注重形式。尽管这种教学方式逻辑性较强,但是和现实出版活动严重脱节,不利于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构建。通过“业务流程教学法”的运用,这一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在数字出版业务流程的基础之上,根据当前课程和教师资源,对其展开二次整合,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根据现行数字出版业务流程,将数字出版教学课程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安排:数字化信息采摘、编辑实务、版式设计、发排技术、出版物数字呈现技术以及数字期刊营销策略。@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必须以数字出版的业务流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分割,逐渐培养出学生的全媒体出版理念,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对数字出版的各步骤有所了解,掌握各技术要求,然后展开有针对性地学习。教师根据自身优势,以课程组的形式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这是对教师技术优势的考验,能够确保将教师最高的业务技能发挥出来。 此外,注意到数字出版属于文理兼备的应用型学科,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较高,在相应的教学评价中也应该加强对专业技能的检验。例如,在考核中,可以采取实践报告+作品的形式,根据学生报告作品的合理性、逻辑性等对其作出评价。 在线教育论文: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在线教育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大规模网络在线教育快速发展,在学历教育方面建立远程教育系统、普通高校网络教育以及非学历培训网校等,而现阶段网络技术不断升级及教育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促使网络在线教育发展长期处于瓶颈阶段。该文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在线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机遇进行分析,并对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在线教育发展对策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为提升网络教育意义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在线教育;对策 近几年来,大数据应用逐渐被社会各界重视并且得到快速发展,其自身具有多样化和大量化特点,同时也影响着网络在线教育。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并现对未来发展趋势准确预判是促进网络在线教育的关键环节。 1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在线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1.1 学习体验边际收益逐渐缩小 基于大数据时代快速发展,网络在线教育也成功跃进大数据应用的最前端,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得到极大转变,以往黑板及书本形式逐渐发展为网络在线学习,利用多媒体网络体验便捷、贴心的学习服务,促使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改善,同时网络在线教育发展空间逐渐扩宽。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不断进行更新升级,学习者要求随之提升,在积极改进学习支持服务的同时并未获得更多的认可,大量的“休眠学生”使投放的教学任务响应人数较少[1]。目前,很多网络游戏通过收集数据信息发现用户问题,当用户对游戏有放弃意向时,开发者则通过大数据对问题环节进行修改。因此,网络在线教育业也应利用大数据来满足任何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及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诉求。 网络在线教育通过大数据创造了更新的学习交互方式,通过先锋(MOOCS)学生能够在线进行作业互批,在分析过程中得出结论,通过该种方式能够达到教授批改的准确率,为大规模开展网络在线学习活动创造条件。这种情况并不意味学习者成为教授,但基于大数据的影响下,任何学习者都有成为教授、律师以及医生的可能。传统模式影响力逐渐消逝的情况下,大数据能够有效激发休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 教师胜任教学的危机感逐渐增加 传统教学对老师的要求相对轻松,只要教学思路清晰和丰富的板书内容就已向教学任务迈出一大步,现阶段教师在教学基本功的前提下还应具备课件开发能力,并且掌握一系列相关技能,否则任务环节的纰漏都会被学习受众明察秋毫。现代教师教学具备较强的竞赛性质,对可能打败自己的对手要时刻警惕。美国教育史上曾出现一个底层次院校开设一门管理学课程,短时间内引起巨大反响并占领排行榜首要位置,领先于各大院校[2]。 大数据在网络在线教育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群狼效应,强烈的竞争模式从根本上带动施教者工作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高质量课程结合网络学习优势让在线教育得到广泛推广,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1.3 学习支持服务需求空间逐渐增加 在网络在线教育中,学习者并未属于完全的自由体,而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同时自主学习和自学也属于完全不同的概念。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在于交互活动,而网络在线学习交互学习更为复杂,与面对面教学相比要求相对较高,这种现象导致传统教育与非传统教育的界限逐渐趋于模糊,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越来越少,教师对学生缺乏全面了解促使教学控制力不断被削弱,在线学习的作用被弱化。 现阶段网络在线教育逐渐加强试题库建设,然而只有极少数人认识到错题库的重要性,这种情况极易发生所应非所求的现象。恩格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著名教授,他曾发现在2500名学生同科作业中的错误都是相同的,计算过程均是选择错误的方程式,而在线系统针对此类问题则会给出“检查算法”的提示,无需教师人工检查[3]。同时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在线教育将“外部环境干扰因素少时则注意力相对集中,其中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是一对一教学,利用该种模式可将45min课堂教学内容压缩至20min”作为信息化教学前移的重要心理依据。所以,利用大数据建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人机一对一,基于该种模式,教学行为、方式以及习惯等逐渐成为课程教育的主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益迅速提升。 2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在线教育发展对策分析 2.1 重视教育数据的基础地位 一方面,在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与基点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使其时刻处于可处理和可储存的状态,从而教学活动的开展可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另一方面,数据交叉及重复利用,通过大数据对教学活动中潜在问题进行模拟预判,使更新的思维、知识以及方法及时被归纳总结,为提升教学质量及掌握教育主动权创造先提条件,该种方式是保证教学实践主动性的重要途径。大数据应用于网络在线教育还用注重理念的转变,应全局角度出发,不应局限于小区域的部分,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前提下还应提升教学内容的精准度,对相关性时刻保持百分之百的信任,突破传统因果关系的壁垒。同时应促进大数据结构化,并保证其应用的开放性和可取性,拓宽数据获取范围,针对数据建立统一标准。网络在线教育中大数据利用价值虽高,但不能形成完全依赖,重视数据错误率及成本最为关键[4]。 2.2 提升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 大量收集的数据中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准确找出价值数据是网络在线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技术超越的基础。技术超越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应用新技术,在保证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益的基础上充分解放教育生产力,对教育技术进行不断开发并建立共享机制,使其功能覆盖领域越来越广泛。另一方面,挖掘旧技术,从质量与存量角度出发,积极促进教育生产力发展,数据分析技术最为重要,其中的横向联系、纵向升级、数据活性以及数据热度是发展教育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目前,我国BAT三巨头数据技术能够为实现该目的提供借鉴,在百度用户需求数据与Web公共数据中,“深度学习”是攻关技术中的重点,通过大数据进行“机器”学习,促进多媒体搜索结果、语音、视觉以及相关智能搜索得到有效改善,对保障网络在线教育处于无监督学习模式奠定基础[5]。 2.3 突出教育思维的关键影响 大数据属于无规则生产元素,自身并不具备自发与随机转变系统性资源的能力,基于相关关系分析法对大数据思维变革进行预测是体现其制胜力量的关键所在,网络在线教育处于该种背景下,形式变革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大数据基础结合相关技术明确发展方向,充分l挥数据应用的独创性,现阶段大数据利用价值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自主开发项目,针对大数据处理、管理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且成本不高。然而创新思维缺失大数据网络在线教育中所缺少的,因此加强对数据背后价值的理解,并针对价值提取开发新技能,在网络教育中实现数据、技术以及思维有效结合。 2.4 推进精准的个性化教育 大数据是发展网络在线教育的一种工具和利用资源,利用信息通知让人们了解群体规律中的个体需求,在协助人们加深理解的同时也会发生控制性数据独裁、主观数据迷信以及局限数据障碍的现象[6]。加强教育数据识别,实行精准的个性化教育并不意味着忽略因果关系分析,应在两者间进行科学辩证及教育反思。当集成教学模型、固定教学参数成为解决网络在线各项问题的唯一途径时,则问题与答案仅仅是单线贯通,中间的无法验证,从而教育模式机械化。因此,重视网络在线教育过程,避免成为流水线式的文凭工厂是实行个性化教育的关键,也是网络在线教育改革的重点。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网络在线教育活动中,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功能,最大限度地为学习者提供便利,同时加强与大数据匹配的教育技术开发,在实践中掌握网络在线教育发展规律,使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并制定相应对策是促进网络在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线教育论文:在线教育方兴未艾 知识付费渐成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1.38亿,较2015年底增加2750万人,年增长率25%;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率18.8%,在2015年基础上增加2.7个百分点。其中,中小学阶段用户使用率最高,为53.4%,较2015年底提升15.7%,用户规模7345万人,年增长率76.9%。 2016年12月,果壳网MOOC学院、网易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和网易公开课联合发起“2016知识青年大调查”。该调查访问了30187位学习者,其中70%在2016年为在线学习付过费,这一数字在2015年为26%;75.65%的人表示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超过50%的人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本该付费获得。 知识付费为越来越多网络用户所接受,随着国内在线支付环节改善,从知识共享到教育付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线教育市场正迎来一轮新爆发。 差异化竞争细分市场 1月12日,针对婴幼儿市场,爱奇艺推出早教益智类儿歌动画《奇宝儿歌》,开播第二天播放量246.8万。 这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自2012年前后开始,互联网巨头们便纷纷瞄准在线教育市场。 网易云课堂2012年12月25日上线,截至2016年12月,累计用户数4040万。网易云课堂目前拥有近2万门课程,30门微专业,覆盖18个教学领域,100多个细致分类,近50万个课程视频,合作机构、讲师近5000家(人)。网易教育事业部战略总监孙志岗告诉《综艺报》,网易云课堂核心人群大多在18-29周岁,他们对在线学习接纳度高,愿意付费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淀。除网易云课堂外,网易在线教育还拥有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有道词典、有道精品课、有道口语大师等核心产品。 百度在2012年通过推出文库课程介入在线教育市场,2014年连续投资沪江网、传课网、智课网等教育企业。 2013年7月,阿里巴巴推出淘宝同学教育频道(后改名为淘宝教育),主打电子课堂模式。据2016年淘宝教育的《2016年度教育数据报告》,2016年淘宝教育整体业务体量为数十亿,保持120%增长;入驻品牌240余家,其中学历/考试考证成交量占总量42%。 除成立在线教育平台腾讯学堂之外,腾讯通过战略投资方式布局在线教育,先后参投新东方在线、赛道,猿辅导和疯狂老师等教育企业。 爱奇艺教育频道于2012年10月上线,爱奇艺内容部总监唐建表示,目前爱奇艺教育拥有日均用户520万,月度用户3100万,日均PV(页面浏览量)3500万,年增长率超过95%;内容涵盖幼儿、早教、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考研、职业教育、外语学习等各领域。爱奇艺教育用户主要以幼儿、家长、职场白领、中小学及大学生为主,其中,幼儿和职场白领是最主要用户群体。“2017年,我们有三大计划:首先是树立行业标杆,将与所有合作教育机构推出更多具有标杆意义的精品课程;其次,扶持300家中小教育机构,成立在线教育联盟,为这些教育精品课程提供优质的推广资源和服务。此外,我们将与教育机构联合打造明星老师,为这些老师的课程提供付费直播、付费点播等服务。”唐建表示。 在线教育平台竞争者多,做平台难;做单个产品容易,做产品矩阵难,这是业界的普遍看法。孙志岗表示,虽然竞争激烈,但互联网公司在选择进入在线教育市场时,都在寻找不同切入口,以求差异化。百度向综合型大平台发展;腾讯聚焦校园;阿里巴巴依托淘宝平台,淘宝教育延续电商基因;网易以精品课程、优秀教师、课程拓展等为主,向不同细分领域突破。“未来,我们会考虑在教育生态链上延伸,在上游和下游都会有所拓展。”孙志岗说。此外,网易也开始在K12(基础教育)领域探索,针对中小学生个性化诊断和辅导的平台产品“网易100分”已推出内测。 优质内容促进付费转化 2016年11月29日,爱奇艺与新东方在线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在内容、营销及校园活动上进行长期深入合作,共推精品课程在线上的传播与推广。“教育是天然的用户付费意愿更强的商品。”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耿聃皓说。据爱奇艺公开数据,其VIP付费会员2016年6月突破2000万。耿聃皓表示,要开放爱奇艺付费平台与教育类合作伙伴共享。“爱奇艺搭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合作伙伴只要把内容上传,后续的转码、分发、播放都不用再去费力。在商业模式上,我们的合作伙伴有更多空间,可以自主定义内容是否收费,如何收费。” 对于新东方在线等教育企业,希望拥有庞大用户尤其是付费用户的视频网站能够为教育IP运营带来新模式。“怎样通过视频的传统分发渠道去做教育内容,需要探索新方式。简单把内容放在某个平台或教育频道上,肯定是不行的。”新东方集团副总裁兼新东方在线CEO孙畅表示,“我不希望我们在视频网站上仅仅是卖课程,我们跟视频网站运营模式的逻辑一样,要卖‘教育IP’,卖我们的品牌和品牌后的内容。视频网站不应仅是上课的平台或售卖课程的平台,也应该是用户运营商的平台或学生运营商的平_。” 孙志岗透露,网易云课堂从诞生起一直在免费和收费内容间寻找平衡点,通过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化、体系化和实用化三大特点完善平台,“营收能力不错,网易自研的课程内容――微专业,半年营收超过千万元。”微专业脱胎于网易内部员工培训,为提供更专业的教学服务,网易云课堂邀请高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对一线工程师进行教学指导。 网易云课堂还拥有不少明星课程,如《和秋叶一起学PPT》(单价149元)、《和阿文一起学信息图表》(单价199元)、《跟简七学理财》(单价398元)等,并与秋叶团队、叶梓团队、简七理财团队等明星教学机构达成独家合作。在合作模式方面,网易云课堂作为平台方,为机构和讲师提供平台运营、课程服务、技术开发、市场推广、版权保护等支持,机构和讲师则提供教学内容。“我们对一些爆款课程、明星机构可以提供更多渠道与资源,包括网易新闻等兄弟产品的资源,也会与他们展开直播、系列课程等新形式合作,给他们更多曝光机会。此外,我们还有与教学配套的服务体系。”近期,网易云课堂还推出企业版,为企业搭建员工在线学习平台。 “教育是慢热又充满个性化的行业,每个人都有不同学习需求,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用户行为模式等都存在差别,如果我们只是引入好老师而未提供其他附加服务,对用户、教师、平台帮助都不大,吸引力也不会太高。”孙志岗表示。 互联网公司布局在线教育 拥有网易云课堂、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有道词典、有道精品课、有道口语大师等核心产品。截至2016年12月,网易云课堂累计用户数4040万,核心人群在8―29周岁。 2012年通过推出文库课程介入在线教育市场,2014年连续投资沪江网、传课网、智课网等教育企业。 旗下淘宝教育2016年整体业务体量为数十亿,保持120%增长;入驻品牌240余家,其中学历/考试考证成交量占总量42%。 成立腾讯学堂,并先后参投新东方在线、赛道,猿辅导和疯狂老师等教育企业。 旗下爱奇艺教育拥有日均用户520万,月度用户3100万,日均PV3500万,年增长率超过95%;幼儿和职场白领是最主要用户群体。今年推出的早教益智类儿歌动画《奇宝儿歌》,开播第二天播放量246.8万。 在线教育论文:在线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教学及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伴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实践,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线教育的发展十分迅猛,自2001年至今,已经不断持续推出在线教育的相关课程,自MOOC出现之后将在线教育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该次研究则是基于在线教育的背景下对高职教学及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找准研究切入点与关键点,为高职教学改革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在线教育;高职教学;课程改革 在线教育之所以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异,主要是其充分运用了移动设备作为基A的载体,支持课内外的有效学习,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移动设备获取信息,重新定义高职教学与课程改革实践。望充分结合近年来有关于在线教育的发展内容,拓展研究深度与广度,形成一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1 在线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学及课程改革优势 在线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学及课堂改革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为学生构建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慕课与微课的教学模式,能够从多层面做好实践工作;其二,在学习地点与学习时间方面,充分自主化革新传统的课堂模式;其三,对高职院校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作用显著。 1.1 为学生构建丰富的网络资源 在线教育背景下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慕课与微课的途径完成学习资源的具体拓展,确保在线教育所能够发挥出的价值。高职院校一门课程通常多位主讲教师,提供不同讲课风格的教师提供辅助资源,确保学生能够与高职课程之间保持较高的协调性与互动性,为课程改革提供新的环境。在线教育的出现,对我国高职教学与课程改革效用显著,能够构建一个丰富的网络资源,供学生完成自主学习[1]。 1.2 学习地点与学习时间宽松 在线教育所表现出的优势则是不拘泥于高职课堂环境之中,避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与乏味,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获取自身所需的关键性资源。学习地点不受限制,能够充分运用零散与碎片化的时间,保证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在学习时间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自愿选择时间进行课程的学习,学生支配权更自由,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去感受内在价值。 1.3 有利于终身学习习惯养成 高职教育主要是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利于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这种教学模式适应高职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形成良性的学习习惯。如充分运用零散与碎片化时间,学生高度自主性,感受在线教育所提供的便捷性。课堂时间掌握之后,课后实践巩固知识,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奠定坚实基础[2]。 2 在线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学及课程改革策略 2.1 资源库云平台建设 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设置主要是以企业不同岗位的不同职业能力为基础依据,针对性的做好高职院校的相关工作。对于资源库云平台的建设,教师应该做好积累、整理与入库工作,将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所需资源进行整理,最终将零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完成高职院校内部的共享与跨校共享。通过这种方式去真正意义上解决数学资源难以融通与共享方面的问题,做好教学资源的合理有效整合,发挥出云平台建设的基础目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形成一种互动交流的发展平台。线上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侧重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活动与互动交流,线下交流则是指师生之间的面对面指导。两者相互联系,并非处于一种独立存在的状况,具体过程更加紧密,资源库云平台建设要求更加显著。在资源库云平台建设完成之后,应该构建一个评价系统,针对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的优势与不足之处,采用质性评价、量化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多种结合方式,将其中的内在价值展现出来,保证评价内容符合资源库云平台建设要求[3]。 2.2 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与参与意识,更愿意感受生活实际当中的知识点。作为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明显增加。在线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设计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设计与构建一个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框架。在具体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资源的整理工作,将优质教学资源存储到资源库云平台当中,学生可以依托于网络环境获取相关信息,掌握专业技能,确保教学评价、教学方式等多方面发挥实效。具体课堂教学设计如下:(1)高职院校教师在针对学科内容所展现出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将内在价值展现出来,更好的诠释与解读内在指标与要求,进而针对教学目标提出针对性的职业技能相关资源,并将资源存储于数据库当中;(2)课堂教学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课堂资源做好实践工作,真正将课程的内在价值挖掘出来,课堂教学保证在有组织、有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发挥出内在价值与功效;(3)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运用上文中所提出的关键方法,做好评价工作,展现出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堂教学实效[4]。 2.3 开发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 传统教材在高职院校当中的应用显然已经无法适应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发展需求,数学教材的建设十分必要。将传统的纸质教材重新设计,编排成具有较强交互性的内容,面向平板电脑等全新的媒体设备进行UI设计,当然也同样兼容PC端与笔记本,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呈现出一个可拓展、可丰富、精致化的全新教材内容的呈现,展现出数字教材的内在价值与优势,提供全新的教学体验,整合碎片化教学时间。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能够取代传统的纸质教材的固定性。应用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对教材有所了解,进而针对数字教材设计交互性体验方式,作为开发主体应该保证数字教材内容与内涵,发挥出数字教材的便捷性。 2.4 手机进课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禁止手机进课堂,认为学生将手机带进课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鼓励学生将手机带进课堂教学当中,利用智能手机,设计充满趣味性的课堂环境。将智能手机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探索的经验与模式整理出来,保证为其他院校的建设提供经验。手机进课堂的方式并非是一种教学弊端,而是一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全新探索,手机进课堂符合在线教育的发展要求与发展目标,作为一种高职学生获取资源的载体,应该发挥出其所展现出的内在优势,引领在线教育在高职教学及课堂改革风尚[5]。 3 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挖掘在线教育的价值,设计一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本次研究与实践当中,从多角度丰富在线教育的内涵,让在线教育的价值能够展现在高职教学与课程改革当中。具体策略从资源库云平台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设计、开发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与手机进课堂等多种方式,挖掘在线教育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途径。 在线教育论文:基于Symfony的多语种在线教育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近三年,网络教育飞速发展,平台和学员数量都得到高速增长。新疆作为西北地区多民族聚居地,多种语言文字并行使用的地区,但民语化的在线教育平台,寥寥无几,平台质量就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基于新疆云教育技术资源实验室多年的研究成果,利用PHP的大型企业框架Symfony开发一套基于SAAS云模式的多语种在线教育云平台。 关键词:在线教育;多语种;PHP;Symfony;Mysql 1 背景 近三年,在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别在K12教育、企事业培训、继续教育、大中专院校等领域出现众多平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笔者在新疆,位于西北边陲之地。新疆是2013年提出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拥有2360万人口,其中维吾尔族全区人口最多达1127.19万人占48.53,网民数量达1140多万,互联网普及率近50%。笔者对比目前市面上的众多在线教育平台,存在对民语支持不足,兼容性不够,不能适应当前主流教学模式等问题,不能满足新疆在线教育推进需要,为此设计开发了本土化的多语言网络教育平台,有效利用网络实现多语种学习培训,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培育多语人才,促进区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2 远程教育系统发展现状 2.1 民语教育平台缺乏 新疆在线教育平台,受制于区域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网络教育平台较少。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少数民族语言与国家主体汉语言存在沟通问题,支持新疆少数民族语言的平台笔者没有见到大规模部署应用的系统。 2.2 设备利用率低 随着“宽带中国”战略实施,网络基础设施已大幅改善。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然而,受制于缺乏专业的维护人员,经常出现设备得不到及时解决。 2.3 教学模式落后 教学过程,比较简单,互动性差,缺乏优秀课程资源。学习课程相当一部分以文字阅读为主。教育技术在现实教育过程中,运用程度低。 2.4 优秀师资匮乏 新疆本身师资力量就缺少,据粗略统计显示,每年缺口在1万名左右。教师普遍超额代课,压缩了老师学习时间和继续教育时间,导致老师知识更新缓慢,形成恶性循环。优秀师资多集中在大城市,缺少互动机会。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目标 支持新疆主体民族汉、维语言,使各民族学员快速适应平台,简化平台使用难度;采用SaaS云模式提供服务,降低终端设备故障率;系统具备分布式部署,利于系统拆分及大规模应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过程及评价机制,确保教育质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过程,同时将名师、优秀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教育公平;深度结合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为“互联网+教育”奠定基础。 3.2 系统需求分析 在线教育平台主要满足于学校、企事业单位、职业培训等领域在线学习。系统的角色主要是学员、教师、小组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学员学习课程、在线考试、查询学习记录、查询证书。教师、小组管理员、系统管理员都继承学员的功能。教师可以管理课程、课程、管理题库、管理试卷。小组管理员可以查看本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系统管理员完成系统参数配置管理,拥有系统最高权限。系统功能用例图如图1。 在线教育论文:在线教育大资本时代 2016年互联网教育领域三大主旋律:大融资、大并购、大直播。 在线教育的投资风暴引燃了国内的互联网教育市场,过去几年国内的风险投资也在持续推动着中国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2016年以来,行业内频现数亿甚至是数十亿的融资案,融资记录不断在被刷新,但与此同时资本却由癫狂跌入冰点之后,渐渐恢复了理智。 一些布局互联网教育的上市企业开始积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和并购优质教育标,这对于商业模式成熟但面临资金匮乏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除上市公司外,一些发展成熟的互联网教育企业也开始并购同一产业链上的标的,与自身业务构成商业闭环。行业内的并购案开始增多,特别是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案,而且并购的资产规模较比以前都大得多。继在娱乐行业火热之后,在教育行业也点燃了直播热,而且很多大型教育企业也都纷纷转型做了直播。互联网教育研究院《2016互联网教育产业景气研究报告》将其总结为2016年互联网教育领域三大主旋律:大融资、大并购、大直播。 大融资 大融资指的不仅是融资金额大,更指参与投融资的企业规模都很大。回顾过去三年互联网教育风险投资市场的投资趋势,2014 年属于互联网教育的投资上升期,投资事件和投资规模为 206 次和 77.85 亿元。2015年是互联网教育投资的爆发期,投资时间一跃增长为 333 次,相比于上年增长了 50%。投资规模达到了 158 亿元,相比于上一年翻倍。 大融资是互联网教育从业者2016年最先感受到的强力信息。2月1日,v讯3.2亿元战略投资新东方在线。融资金额虽不及2015年沪江的10亿D轮融资,却也属于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大手笔。更何况参与投融资的双方都是行业内绝对的巨头型企业。巨头间的强强联合引得众人阵阵惊呼,同时也给了行业竞争者强大的压迫感。 在互联网教育的新阵营中,职业教育领域包含的子领域非常多,其中在线 IT 培训的需求也在这几年互联网大浪潮推动下越来越强。因而2016年职业教育是仅次于中小学教育的投资热门市场。投资事件为48起,投资规模也达到了 15.09 亿元。而在线语言学习领域,投资虽然没有职业教育热,但在 31 起的投资事件下,投资规模反而超过了职业教育达到了 29.02 亿元。在其他的细分领域虽然投资热度相对低一些,但仍明显感觉到某些细分领域正在快速崛起,如才艺教育、兴趣教育等。企业培训领域投资少,主要是由于这一市场的互联网模式尚处于萌发阶段,消费者习惯尚待养成。教育技术领域突破难度大,因而也处于平稳发展期,虽然陆续有投资进去,但不是很多。综合领域主要是一些相对成熟的互联网教育企业,过去一年这些企业中如虎添翼的投资确实不多,总体规模也只有 8.77亿元。 伴随新一轮互联网教育创业浪潮,各个细分领域也都出现了一大批互联网教育企业,新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思路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不同的商业模式,企业产品与服务面向的受众不同;不同的商业模式,企业市场经营策略也不同。 从商业模式看2016年互联网教育的投资规律,B2C模式的企业仍是众多资本追逐最多的对象。B2C 模式面向的是学习者课外辅导市场,用户规模和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庞大。一旦C端市场的消费习惯养成,盈利模式可谓水到渠成。风险投资的愿望自然是投资回报最大化,同时B2C模式相比于其他市场资本的操作性及市场可控性更强,因而B2C模式投资规模遥遥领先于其他市场。 步入2017,或许会有金额更高的融资新锐会刷新已有的纪录。 大并购 并购整合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常态,也是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教育行业更是如此。作为华东地区知名地产商,2016年2月29日,伟东云教育集团并购欧洲第二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德莫斯,拉开了2016年互联网教育领域大并购的序幕。2013年6月,伟东云教育平台正式上线,现已发展成为横跨基础教育服务和职业教育培训两大领域的知名教育品牌。一家仅成立4年的企业并购一家成立43年的企业,很多人说这是一场蛇吞象的并购事件,然而对伟东云有深入了解后,还会发现这是一起有着不少玄妙的强强跨国并购。 论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并购,2016年的立思辰算是最大的行动者,从360留学到百年英才再到跨学网,立思辰在四个月内先后并购三家价值数亿元的互联网教育标的,并购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布局的决心让人叹服。早年就将教育作为其主营业务之一的立思辰,近年来更是大力布局互联网教育产业,过去几年立思辰先后并购了提供商合众天恒、康邦科技、敏特昭阳三家教育信息化提供商。7月19日,立思辰宣布3.44亿元收购360教育集团,在教育行业内激起轩然大波。此次并购360教育集团是立思辰在国际教育领域的重大布局,为其补充了国际教育中留学服务的重要一环。在互联网留学领域,360教育集团虽然并不具备强力优势,但也在该领域精心耕耘了8年,已与全球30多个国家的800多家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从咨询、申请、签证、接机及住宿等留学一条龙服务。立思辰并购360教育集团的收购价虽然不高,但鉴于两者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此次并购仍可称之为互联网教育领域的重大并购案。 大直播 2016年,互联网娱乐的直播热辐射到了教育领域,多家互联网教育企业纷纷做起了直播。不只是大型的在线教育培训企业做起了直播,就连去年受到资本追捧的教育O2O项目也做起了直播,还有这几年获得多轮融资的题库和答疑项目也做起了直播。称这种现象为大直播,一来是做直播的企业都是业内影响力极大的企业;二来做直播的教育企业非常多,辐射的用户非常广。 谈到教育直播,实际上其并非始于2016年,早在2008年就有包括邢帅教育在内的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在YY教育上开设直播课,后来有了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百度传课等在线教育直播课平台,又有很多的培训机构在这些平台上开设直播课。不同的是,以前自身做直播系统的企业并不多见,多数企业还是借助别的工具或平台做直播。而从2016年开始,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直播系统。 除了教育O2O项目外,在线答疑产品也是转战教育直播的主力军。2016年5月,小猿搜题母公司贞观雨科技推出真人在线辅导品牌――猿辅导,提供在线直播课服务。6月,学霸君迅速推出在线直播独立品牌――不二课堂,提供基础教育各科专题课。7月,作业帮也快速在PC端和移动端同时上线直播课堂。三大在线答疑产品纷纷推出在线直播服务,在商业模式竞争上谁都不愿落于下风,值得一提的是,知名游戏娱乐直播平台也在近期上线了鱼教鱼乐教育频道, 直播是不是互联网教育变现之路,目前尚不明朗,但种种迹象已表明直播毅然成为了2016年互联网教育又一主旋律,也是众多教育企业投资跟随的大节奏。大型在线教育平台大力提供高体验的专业课服务,衰落的教育O2O项目纷纷转型投资教育直播模式,竞争激烈的在线答疑产品再次在直播领域展开新一轮的竞争,但仅仅靠直播模式的跟进,未必就能永立江湖。 (本文摘编自《2016互联网教育产业景气研究报告》) 在线教育论文:江苏中小学在线教育现状研究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在线教育产业达到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在线教育的形式及江苏省中小学在线教育中的问题,对如何有效推动江苏中小学在线学习提出改善建议,期望能为在线学习平台未来应用提供参考方向。 关键词 在线教育 互联网+教育 中小学 1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5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要求通过“互联网+”模式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创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全新教育体系,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政策的大力推进就意味着“互联网+教育”模式不能仅仅存在于理论与学习的层面而是要在实践中发挥效果。 在线教育作为“互联网+教育”的实践形式之一,即能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达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理想,减少城乡教学差距,帮助改善传统教育中现场教学的不足性,又能建构出独立的虚拟教室,让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加多元化的交互,更能利用大数据实时筛选、存取大量的学习资源,给学生更丰富的选择与机会接触信息社会的学习环境。 一直以来我国的在线教育推广都是靠国外总结的经验缓步前行,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不同于国外,直接照搬国外的模型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当先进的经验“水土不服”时,要想进一步推进大数据时代下的在线教育,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学生,了解我们自己的在线教育应用现状。 2当前国内在线教育的主要运营模式 2.1 B2C模式在线课堂 B2C是在线教育领域最早也是最常见的商业模式,即由在线教育机构把教学资料和视频资源等产品上传到服务器,再以会员或者学习卡的方式向学生出售权限。 B2C模式的优点在于课程稳定且成体系,课程内容有保障,企业盈利也比较稳定。 2.2 C2C模式在线课堂 C2C模式是教师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直接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即时的讨论。 其优点在于平台两端的主体都是个人,因此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完全以学生自己的兴趣取向为核心的个性化教育平台,对教师而言,C2C模式的在线课程不像B2C那样要求教师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只教授自己擅长的课程,人人都可以成为教师。 2.3 B2B2C模式在线课堂 B2B2C模式,也就是B2B模式,在线教育机构将自身服务直接提供给机构、学校或者团体。 B2B2C模式在国外运用的非常广泛,几乎90%的大中型企业都会选择这种模式进行员工培训。B2C模式的在线教育可以提供一整套制式的培训计划,更加集中稳定。对机构而言也有更强劲的现金流,通常在线教育企业会用B2B来养活自己的B2C和C2C业务,后者再通过积累客户评价反哺前者。 2.4 O2O模式在线课堂 近年来有大量学者和投资人看好O2O模式。其核心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用网络学习资源和大数据分析定制个性化的课程,再通过线下教学来保证服务的质量。既能利用现有线下培训资源,又能降低线下培训成本,有效结合PC,面授,移动三方的优势,为学习者提供最好的学习体验。 2.5其他模式在线教育 因为在线教育涵盖的范围之广,所以还有很多在线学习的方式,比较常见的比如题库模式,大多数B2C模式在线教育平台里面会包含题库模式,采取题库免费课程收费方式或者购买课程免费享用题库。也有很多单独的题库平台,能够让学生自主测验并由系统分析结果,指出学习者不足的知识点。 3江苏中小学在线教育的现状 2012年,美国三大MOOC平台的大规模融资强烈冲击着人们的心理预期,“慕课”“微课”“腾讯课堂”等不同线上教育平台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内在线教育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数以百计的新兴互联网教育企业进入这个市场,高潮的2013年全年就新增近千家在线教育机构。大量资金涌入的结果并不是线上教育质的突破反而产生了更多的泡沫。江苏省既是教育大省也是信息大省,江苏拥有着全国前列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和学生资源。理应提高在线学习的效率与普及度。使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在提高江苏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起到更大的作用,将中小学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有目的、针对性的学习。但是目前的在线教育存在众多问题。 3.1缺乏个别化、适性化的学习环境 目前的在线教育平台虽然众多,但是同质化严重,大多是各科试题的堆积,缺乏针对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平台。比如,对于初中数学中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中,有利润问题,如果学生对这类问题没有掌握,在线平台能否根据学生的问题归{总结,并推送同类例题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这类问题。目前的在线平台缺少这样的功能。 3.2缺乏与学校主流教育合作的教育平台 学生们特别是中小学的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学校,不管在线教育功能有多强大,如果在线教育平台没有跟学校教学相结合,绝大部分学生不会有条理、长期的在一个教育平台上进行系统学习。 而目前,学校的推广力度和认可制度依然有待提高。江苏各市的中小学中有部分学校开始与在线教学平台合作,老师也在进行尝试,但在线教育平台的可选择余地还是有限。就笔者所在城市而言,中小学在线平台就只有“极课”没有其他选择。而“极课”目前也只是在试运行阶段,只有一个错题的推送,内容单一。 3.3学校对教师使用在线教育平台的考核制度有待改进 推行在线教育,对于学校的教师来说是一项额外的负担,特别是,在线教育要求针对学生的个体进行个性化的私人定制,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内容和作业内容上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学校的鼓励和推广,教师很难长期坚持。而现行的中小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主要还是看课堂教育的形式,对老师在线上对学生的辅导、教学,甚至付出的创新都不予认可。这就导致老师对推广线上教学这种模式不积极。日前,北京市教委出台政策,要为每名中小学学生配备一名在校学习的教师,这就从制度上对在校教育提供了保障。而类似的政策在江苏还比较缺乏。 3.4教育投入的城乡差距,同样体现在在线教育中 在线教育的一个重要优点是可以平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使得偏远地区可以共享重点学校的优质教学名师等教育资源。但是,现实是南京、苏州等富裕城市的教育投入,不仅是政府而且家庭,教育投入都较大。而苏北地区学校与家庭都缺少在线教育的软硬件设施。硬件上缺少电脑、网络;软件上缺少使用在线软件的培训、管理甚至是维护人员。这种情况使在线教育的优势大大减弱。 4推进江苏中小学在线教育发展的建议 4.1政府教育部门主导下,整合资源减少低端重复 与国外为了学生着想的在线教育相比,国内在线教育的迅速发展是近几年资本家大量融资导致的,因此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赚钱导向,小型在线教育产品甚至存在着捞一笔金就走的情况。因此不同教育产品累积了大量相同或相近的初级资源,学生难以分辨和筛选。教育部门必须将低端资源整合起来,用多余的精力去发展深层次的课程,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全面提高资源的深度和广度。 4.2加强学校培训力度和重视力度 在线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是巨大的,但同时也是新的机遇,中小学中引入在线教育既能解决教育中存在的课堂枯燥,也能解决在线教育平台服务反馈差,互动性弱的问题,能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带来巨大的转变。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具有网络及在线教育平台的使用能力,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课堂教育中是骨干,但对于新兴的各类层次的教育平台,使用并不能得心应手。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对其进行培训,使这些有经验的教师在在线教育平台上也能成为名师,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惠。 4.3优化互动平台,提供多元化学习支持 在线教育如果仅仅把线下课程搬到线上,那么其效果可能还不如传统教育。在线教育平台既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要打破距离的限制,提供迅速的互动反馈。另外由于课程性质,学生素质的不同,不同的课堂体系应该有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互动方式,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多元化的学习支持。比如为基础较高或时间不充裕的学习者提供碎片化的教程,为基础过低或自律能力差的学习者提供系统化的课程,并按期获取学习反馈。 4.4充分发挥在线教育时间、空间优势,利用中小学生的碎片化的时间 与课堂教育规律、定时的特点不同,在线教育时间灵活,又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在线学习变成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事情。利用慕课等短小的教学形式,可以将学习变成趣味性的游戏和休息,把中小学生的课堂外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更可以将中小学生从铺天盖地的网络暴力游戏里拉回来。 但这还需要学校、家长和在线教育平台一起努力。 5总结 中小学在线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不能只依靠商业模式。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商业机构、社会团体、家庭,多方联动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在线教育运行模式。从而利用在线教育的优势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体验社会,体验自然;利用在线教育的优势让更多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小学在线教育任重道远。 在线教育论文:高校在线教育探讨 [提要] 在线教育在美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中国则刚刚起步,尚未得到各大高校足够的重视。本文对我国高校在线教育状况进行剖析,并对在线教育平台建设、课件制作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在线教育;高等教育;对策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8日 一、美国高校在线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根据清华大学朱永海的研究,美国在线教育呈稳定发展态势,注册学生数持续增长,从2002~2003学年的160万人增加到2012~2013学年的710万人,已占全美高等教育注册人数的33.5%。在线教育的质量也逐渐得到认同。大多数院校已将在线教育纳入了长期发展战略。十年间,美国提供网络学位和网络课程的院校越来越多,近九成院校提供在线课程,近六成院校提供在线学位。没有提供任何形式在线教育的院校,大多数是学生数很少的小型院校。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在线教育同时面对在职学生和全日制学生,选择的课程和最后获得的学位认证完全相同。 (二)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显示,教师群体对待网络教学的态度及认可度不容乐观,原因是制作视频课件需要投入比以往更大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而院校并没有因此给予教师更多的补偿和激励。学生的自律能力受到质疑,在线课程的保持率低,学生随时可以自己终止一门课程的学习。 二、我国高校在线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我国目前的在线教育有两种体制:一是普通高校所下属的在线教育学院,其招生、教学、考核甚至发放学位证书都独立于所属高校;二是普通高校开展的网络教学,是对传统面授教学的一种辅助和延伸。近些年,在线教育学院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和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相比之下,普通高校的网络教学仍然处于边缘状态,其作用和价值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网络教学并没有真正的进入高校课堂。虽然说一些院校已经走在了前列,比如华中科技大学使用“弹幕”技术,还有清华大学已经创建了“学堂在线”。2014年5月,由网易云课堂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与爱课程网合作推出“中国大学MOOC”在线教育平台。但是,大多数高校仍旧裹足不前。 (二)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基本上与美国类似。主要问题有:一是教师对开展网络教学积极性不高,开展网络教学的多是靠个人的兴趣或者是领导的强制要求;二是院校本身也没有重视网络教学的开展;三是网络教学平台有许多问题,教师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和研究如何使用,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只能在学校使用,家里和宿舍不能使用;四是学生能否适应面对电脑而不是老师学习,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学生能否自觉去学习;五是目前高校的职称晋升主要看科研成果,而非讲课质量,这也限制了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积极性。 三、对我国高校在线教育的建议 鉴于我国高校在线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都对在线教育的深远意义缺乏认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有关政策方面的支持。政策的支持包括国家和高校两个层面。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教育被明确提出来。那么下一步就要看高校的脚步了,高校是否愿意去开展在线教育,是否认识到在线教育的重要性,这是个问题,如果高校领导层不愿意开展,那么光靠教师是没有用的,因为没有平台,这个平台是要靠学校建设的。建设平台需要资金,这笔资金还要纳入到高校的预算当中去。教师在录制教学视频中还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的付出也要进行适度的经济补偿。职称评审也要与在线教学相挂钩,在线模式下,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变得相对容易,因为教学视频的点击率、好评差评可以一目了然的被看到。 (二)有关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在线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平台的建设,教师的教学视频要上传到这个平台,学生要在这个平台学习,所以这个平台是核心。那么平台如何建设,目前有这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教师自己录制视频,然后上传;第二种是将平台的建设外包,请专业公司制作。第一种模式显然比较粗浅,而且问题较多,不仅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录制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录制的形式也会因不同的教师而千变万化。第二种模式避免了这个问题,外包公司会帮助高校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平台,然后像录制电影一样为教师拍摄教学视频,专业的设备、统一划一的界面,让学生看起来更加的舒适。但是这种模式有个缺点,那就是不能为高校提供持续的服务。要知道在线教育是个持续的过程,不仅有平台的维护,还有视频课程的更新,那么后期外包公司会不会为高校提供更好的服务呢?通过目前的一些迹象表明,不太可能。这些公司一开始为高校安装软件的时候服务都比较好,但是一旦安装完毕,若要再请教问题,他们便有很多理由推辞。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第三种模式:由高校招聘专业人士自行建设平台。如果有的高校有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也可以聘请这方面的教师,还会省去不少费用。如果没有,则自行招聘,纳入编制。这些人员常驻学校,对教学也会越来越熟悉,与教师的关系也会更融洽,对网络教学也会提出更好的建议,而外包公司的人员显然缺乏这方面经验。 (三)有关视频课件的制作 1、画面清晰。目前各大平台的视频课件有几种模式,有教师出镜的、有不出镜的,本文认为极客学院的模式最好。极客学院号称是国内IT职业教育第一品牌,课件中看不到教师,只能看到教学内容,画面颜色搭配协调,使教学内容非常的清晰明了。为什么要推崇这种模式?因为教学无非听、看、做。对于“听”来说,只要听到老师的声音即可,无需看到老师本人。对于“看”,没有教师露面的视频,学习内容显示得更加清晰,文字更大,有利于学生学习。当然,如果有的教师长相比较美观,露一下脸也是可以的,毕竟“美女教师”、“帅哥教师”会更有吸引力。如果这样的教师不给露脸的机会,估计也会招来不少的吐槽。 2、必要的“强迫”功能。因为无人监督,无法确认学生是否已经学完了整个课程。所以应该有学习记录功能,学完前面一章才能进行下一章,学习中不能快进,避免学生根本不看,直接从头拖到尾。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听完所有的课程。但是这也并非完全可靠,因为只要学生打开电脑,任凭课件自己播放,自己去干别的,也不能保证学生观看了课件。所以,还需要设置“暂停”功能,视频播放一定时间后自动暂停,如果学生不点继续,则视频就会停止播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逃课”。 3、答题部分。每一节听完都有课后题,不做题也不能听下一节,这样可以起到巩固学习内容的效果。大连会计网有这种功能,但还是太“仁慈”,当提交后,页面会出现正确答案。这样的话,有些学生可能根本不认真答题,随便选几个选项,直接看正确答案,然后再重新答一遍提交,很容易就会通过,这也是一个漏洞。所以,本文建议不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自己找答案,直到全部答对为止。而且,大连会计网要求60分以上就可以通过,本文建议要全部答对才可通过,以保证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 (四)有关在哪儿听课的问题。在线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哪儿听课?反正都是自己看视频,还有必要去教室吗?那么,干脆在家看好了,学校也没有必要来,还可以省去住宿费、生活费等许多费用,何乐而不为。如果这样,大学这个“实体”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本文认为,在学生自律性、主动性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前,大学都有存在的必要,教室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仍需要学校的监督来完成学业,但方式会有所不同。一种方式就是目前流行的“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外通过自行观看视频课件学习,到了课堂,再与老师、学生互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了解。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的氛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保证所有学生事先都观看了课程,如果一个班级人数太多,有效的讨论也难以展开。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学生依然到教室学习,只不过携带的不再是书本,而是笔记本电脑,在教室内各自观看视频课件。学校依然监督学生是否出席,只不过不一定是任课老师。以上两种方式到底哪种好,就需要实践来检验了。 集中学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向上。除了学习之外,学生还有恋爱、交友的需求,大学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在大学,学生还能形成团队意识,进行团队合作,而这是学生步入社会所必要的一项技能。因此,大学远非仅仅为学生提供知识那么简单,大学依然有存在的必要。 在线教育论文:论在线教育的发展 在线教育即e-Learning,或称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现行概念中一般指的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与网络培训概念相似。阿里、网易、优酷、腾讯、金山词霸等传统互联网公司都已涉足在线教育领域。而在国外,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可汗学院”风靡世界。 根据教育投资机构蓝象营的研究报告,2015年中国教育科技的投资总额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近四年复合增长率达32%。科技在教育中的渗透率正在增加,教育信息化的潜力巨大,下一代 教育创业的发力点将变为来自技术和教研领先,从而创造更高的价值。在线教育作为教育产业的创新势力,2016年也亮点颇多。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K12领域的发展 K12(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指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领域蕴藏着巨大的金矿,2014年出现了题库类的产品和公司,2015年的O2O平台,2016的优秀创业公司,猿辅导,疯狂老师等机构,创新价值和成长速度成为两个关键的因素。猿辅利用猿题库积累的大量用户练习数据,以及在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上的技术积累,由系统自动生成专门的讲义,使教师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水平因材施教。疯狂老师主推明星教师,单月课耗过亿,势头凶猛。但其中发展最好的仍然为黄冈中学网校。2003年左右,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京五中、天津一中等七八十所国内知名的中学都做了网校。利用黄冈中学的名校品牌与教学资源,黄冈中学网校切入了中小学在线教育这个被汪建宏称之为“有大势”的行业。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中小学补习市场规模有2740亿元,而网络教育市场在2012年的市场规模约为700多亿元。2012年,黄冈中学网校将其所创办的学路公司以股份置换形式合并了其东家太奇公司的黄冈中学网校项目。一年内,黄冈中学网校增加了数亿元的营收,加盟分校增至200多家,有近100家直营分校。营收迈上10亿级的台阶。名师+名校+同步教学+在线辅导是中小学在线教育行业的主流路径,黄冈中学网校也毫不例外,但是它在线下设有自己的体验店,是一个“智能学习中心”,有电脑、圆桌、学习顾问、学习测评系统,家长可以和学习顾问一起类似沙龙一般地进行交流和沟通。黄冈中学网校极力想把产品、商业模式、学习做得标准化。一个教育产品并不在于有多创新,而在于其对这个行业能构成多大的颠覆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做到年收入10亿,对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语言类在线教育的发展 ABC360上半年B轮融资1亿,同样是在线外教一对一平台,同样是菲利宾外籍老师,ABC360的发力重点在于后端运营、研发,提供更切合用户的产品体验。英孚、新东方这样的传统教育巨头也开始加紧布局在线教育。 沪江模式的价值在于通过大量的专业内容获得用户,解决了在线教育流量获取的难题,降低了获客成本。过亿的用户量变现则采取C2C+B2C+B2B2C组合商业模式。从最早的论坛到在线培训,口碑和内容在在线教育中含金量颇高。 值得注意的是,简单地将课表、教材搬上互联网,对所有学生进行毫无差异性的单向填鸭式教学,或像其他电子商务网站那样卖卖“学习卡”和课程光盘,这是教育利用互联网科技的第一次勇敢尝试。遗憾的是,这种“传统”模式在“个性化为王”的时代对学习者几乎不具任何吸引力,而且容易被复制,很难构建稳定的盈利模式。然而,科技的进展为乐观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新门: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正在引发教育创新的第二波爆发,沪江网校开发了大量的APP手机软件,和ipad版本,充分的利用了碎片化时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自身也随之发展壮大。在移动式平台上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这种学习将是无时无刻和无处不在的。未来谁占据了用户的手机,谁就占据了市场。 三、职业教育类的发展 通过在线方式,灵活的,低成本的学习新的职业技能。学生可以通过直播、自适应等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并通过新的在线学位完成职业能力认证。这样的学习闭环正在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实践。专注于提供编程教育服务Udacity在去年宣布完成1.05亿美元的D轮融资,并且估值达到10亿美元,进入独角兽的行列。Udacity采取的就是以上闭环的学习方式。相比Udacity的全英文教学,国内统一赛道的极客学院则显得更接地气,二者无论从培训方向到形式都如出一辙。通过线上图书馆的形式极客学院上线2年注册用户突破了300万,线上新型大学的培训方式则让用户变现的方式更加多样。成立于2010年的CreativeLIVE主要向创业者提供摄影、商业、设计等培训课程,在全球拥有近100多万名学生。 中国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是知识的结构性欠缺,即大学生并没有学到走向社会、走向职场的必要技能,这方面的知识需求很大,所以做职业培训和考证培训是条道路。MOOC 以知识的了解和初步掌握为目的,以现视频的展示形式,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便利。但对于职业技能培训来说,其内容供给方存在问题:如果内容由传统的培训机构来提供,网络上的廉价学习将冲击其线下销售,其面临着左右手互搏,目前在 MOOC 网站上挂出免费课程的机构更多是出于营销目的―这绝不是 MOOC 网站能够存活的基础;如果内容由个人提供,则其质量堪忧,劣币最终驱逐良币,网站将逐渐没落。 随着社会的加速演变,技术的创新应用,学习模式将会从在校学习变为终身学习。未来的发展或许不仅仅是文凭的获取,更重要的技能的获取。如果得到用户的终身使用,不仅仅对于用户是及其重要的,更不止于对某一家在线教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行业的巨大推动。 四、儿童早教类的发展 儿童早教这个赛道从“鲨鱼公园”为代表的内容衍生到家园沟通软件,创新的内容和方向愈加多样化。贝聊是一款家园沟通软件,上半年宣布完成由威创股份和启迪教育领投的过亿B轮融资。专注于提供家园共育服务。接受程度高,重在启迪心灵和服务,相对K12赛道,内容知识点要求不高,VR的兴起和融入和更加细分的服务将会是新的发展热点。 互动和交流已成为在线教育的真意,其背后不乏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人的情绪会对学习产生广泛影响,比如开心的情绪有利于新创意的产生,而沮丧则使人们更关注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方式并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唯一因素,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学习者的热情与学习效果,比如学习的目的、压力和强度等。对于儿童早教,如何引起儿童的兴趣与热情,从玩乐中学习成长,吸收知识,比学习本身更加的重要。 在线教育是慢事业,财富只是教育方面的一方面,更深入的了解教育培训行业的特殊性,尊重行业的内在规律,寻找具有教育行业特色的在线道路是所有赛道选手的必修课。如果把传统学校教育称为教育1.0,2005年左右出现的网校为教育2.0,那么眼下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则是教育3.0。在线教育,特别是移动在线教育,是未来很重要的发展方向。这是一条漫长而遥远的道路,绝不适用于既往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快速奠定用户基础、快速成功法则。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引言 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医院的领导人员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医院的文书档案和实物档案,因为,这些档案室医院领导人员进行某些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因管理不当造成档案缺失,医院的领导人员以及医护人员做出错误的决策,对于医院的发展和就医人员的身体健康都会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加强档案管理是医院发展中必须要落实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医院的领导人员以及其他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医院的档案管理水平不能够定期进行查考,对于档案管理人员也没有时常进行考核。因为,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医院领导人员的重视,使得档案医院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文书档案管理、收集工作时受到严重的阻碍,甚至医院的一些部门十分排斥档案管理工作,导致档案信息内容模糊、不确定,档案管理形同虚设,没有将文书档案资源的价值良好的发挥出来。同时,对于一些实物档案缺乏管理,很多实物档案都是医院艰辛发展历程的代表,它是医院精神、文化的载体,却因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而逐渐丢失。 2.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职业素质不高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是影响医院档案管理的关键,一些医院的文书、实物档案管理人员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是身兼多职,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系统、规范的概念,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无法科学的、有效的进行。医院也没有时常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医院在不断地发展的过程中档案管理内容会不断地增加,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能够及时地吸纳外界新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使医院档案管理水平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巨大的差距。 三、加强档案管理的策略 1.提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医院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基层人员都要积极的学习档案法,要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到医院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中,特别是医院的领导人员,因为领导人员的重视与大力支持,是档案管理工作的落实、有效开展的基础。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将档案管理工作与医院的发展相融合,提升医院档案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进步发展。医院其他基层人员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积极的配合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扫除道路上的障碍。 2.提升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选用一定要慎重,一是要聘用经过专业培训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而医院聘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认识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区别[1]。二是要考虑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其中不仅仅包括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并且积极的对于外界新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理念进行吸取,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保证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真实性。 3.加强对于文书档案标准化规范要求 医院的档案管理包含的内容众多,但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医院文书档案管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时,首先要进行档案的收集工作,档案收集工作是所有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在档案收集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经过多次确定后才能够进行归档,且对于档案信息一定要准确判断,不能够存在模糊的概念[2]。收集工作进行完毕的下一步就是文书档案的整理工作,要根据档案的日期、类别将档案信息进行分类,然后根据规定的装订标准对其进行装订,最终查看归档工作是否符合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保证文书档案的标准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后续的电子档案工作提供便利。 4.加强对于文书档案归档的管理 医院的文书档案包含的内容众多,也为档案管理工作增加了许多困难,其中有关医疗方面的档案往往会占据医院整体文书档案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可以将档案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家医疗机构或是医院管理机构对医院下达的文件,比如有关医疗卫生工作的各项决定决议、各种用药规范、临床路径等等;第二部分是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管理文件、材料等;第三部分是医院的临床医疗数据;第四部分是医院所拥有的医疗设备存档,医院的基本建设资料等;第五部分就是医院的人事和财务文书档案。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应该归档和不用归档的文件的内容挑选出来,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严格的遵守档案管理规范,确保档案的完整性。 5.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机构 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档案管理机构,才能够保证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系统、有效的进行。对于医院的档案资料不仅仅包括文书档案,其中还包括一些实物档案。对于实物档案的类别进行分类,然后进行保存。例如医院所获得的荣誉奖杯等,那些实物是医院精神、文化的代表。是医院众多工作人员通过长时间努力才得来的荣誉,对于这些实物档案都必须要合理的保存,只有完善档案管理机构才能够使这些实物档案永久的保留,不会在历史中遗失。 四、结语 工作内容复杂,工作内容涉及广泛是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特征。只有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医院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规范对于档案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档案管理机构才能够使医院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才能将医院档案的价值良好的发挥出来。 作者:胡顺芳 单位: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分析 一、当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领导层对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事不到位 目前,很多医院的管理层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充分认识到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简单的认为医院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不高,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十分简单,缺乏技术性,忽略了医院人事档案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以及医疗纠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医院人事病人就诊程序一般都是先挂号,然后领取一本人事诊疗手册,在医生诊疗完成之后由病人直接带走,没有在医院留存备份,即使是医院留存了备份,也只是简单将病人档案收集起来,没能形成系统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由于人事管理的缺失,不但造成医院诊疗信息的流失,更重要的是使得医院在越来越多的医疗诉讼中处于被动地位。 2.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完善的医院管理制度是保证医院各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才能促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顺利开展。然而,当前我国很多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比较缺失,或者有些医院虽然有比较具体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特别是一些医院中甚至出现了政府分头管理、自成体系的问题,这就导致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医院管理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并不明显,最终致使医院呢的科室职责混乱、管理机构冗杂以及权利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引发科室职责不明确、管理机构繁多、人员配置过多及科室权利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3.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非专业人员出身,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培训,很多的工作人员都是行政部门、医护部门和后勤部门调岗过来的,专业素质较低,理论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很难适应医院现代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求。而且,很多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涣散,对自己要求不高,认为自己的工作可有可无,没有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导致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以人为本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1.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团队建设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院开始推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因此,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应该转变工作思维,充分的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促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为了提高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团队的综合水平,医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医院应该加强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的培训工作,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其次,医院应该积极的加强具有计算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医院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促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最后,医院应该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考核机制,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奖惩分明,促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 2.树立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落后,人事管理部门设置比较松散,机构冗杂,人事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数量过多,办事效率地下,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医院的人事管理效率,不适应医院的改革发展需求。因此,聘用制成为医院加强人事管理的重要管理模式,基于聘用制形成的岗位管理需要一种新型的用人机制,以用来弥补医院传统管理模式的漏洞,实现医院的资源优化配置。医院在实施新型的用人机制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进行,一方面,医院应该设置一套具有针对性的聘用制度,针对不同的职位和技术要求制定职工聘用和晋升的标准体系,使得职工的工作方向更加细化,并且根据员工的职位和技术能力确定员工的薪酬,真正发挥聘用制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医院应该根据不同部门的业务需求和发展需要,对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操作岗位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设置,保证每个部门每一个岗位上的每一个员工能够高效率的工作,真正提高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 3.提高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增强档案管理意识 为了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医院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必须高度重视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将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医院管理的重要事项来抓,将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纳入到医院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应该不断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充分调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积极认真的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作者:孟宪敏 单位:河北省邯郸市传染病医院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黑龙江档案杂志》2015年第一期 一、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使医院档案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医院档案管理部门要依照相关的档案法律法规,结合本医院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医院档案管理制度,从而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具体化、规范化。实行奖惩制度,使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医院档案的销毁、保密、归档、调档以及库存管理等工作都可以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良性、健康地运行。此外,建立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学习和交流制度,提高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如,定期组织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网络技术以及档案技能的培训,并定期地聘请一些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档案管理技术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及时纠正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二、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为医院档案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 医院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医院档案管理必要的办公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配备扫描仪、摄像机、计算机、打印机与照相机等现代化的管理设备,采用档案管理系统实现电子借阅、检索、立卷、统计与编排等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地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此外,依照医院档案管理建设标准,为医院档案管理提供专门的库房、办公室与借阅室,并添置一些必备的医院档案保护硬件设施,如,监控器材、空调与消防器材等,从而为医院档案管理营造有利的物质条件。医院档案合理化模式是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现代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的高标准工程,档案管理的合理化与现代化,是时代不断发展的需求,其可以确保档案管理人员选择目标管理、电子网络以及系统工程等方式开展创新工作,所以,医院档案管理机构应该选择现代化的先进技术设备,多途径与多渠道地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构建全面的档案信息网络。 三、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提高医院档案管理的效率 档案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把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等充分地应用在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处置与保存等活动中,从而有效地使其社会效益、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等得到提升。最近几年,随着医院办公信息化与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往的轻利用与重保管等工作思路以及立卷归档手工操作等工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医院档案管理的需求。因此,要求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尽早地构建医院档案数据库,以确保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地实现数字化;充分利用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与局域网,使医院档案管理实现网络化;要有计划地把光盘技术与缩微技术应用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以不断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 作者:李春 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探析 一、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化配套设施跟不上,档案管理模式还处于传统手工操作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但很多医院档案管理还处于传统手工管理阶段,未进行数字化管理,没有建立独立的医院内部档案管理局域网,医院内部各科室间不能通过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 (二)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差,档案管理整体水平受到制约。当前,各医院在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仅重视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与继续教育,而档案管理人员较少有获得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导致其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的档案管理理念与方法,档案管理仅停滞在传统手工操作阶段,档案质量较低。同时,档案管理人员中也存在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要的思想误区,工作积极性不高,很难将医院档案按照要求做到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得整个医院档案管理水平都受到了制约。 二、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医院领导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档案管理理念。医院领导作为档案管理决策与督促者,其重视与支持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关键。首先,医院领导应从思想上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把档案管理纳入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学习与借鉴其他医院先进的档案管理经验,并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与标准化。其次,医院领导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医疗技术而忽视档案管理的思想,将医疗技术管理与医院档案管理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医疗技术与档案管理工作共同成为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合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发挥医院档案的实用价值。医院档案管理是一个连续、动态、长期的管理过程,内容与形式需要不断地更新与改进。在不涉及单位机密与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医院可有针对性地向医院内部开放档案资料,通过更深层次地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内部信息流通与管理,从而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更有利于医院整体的形象。一是积极开展医院档案创效工作。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应通过对档案信息数据的采集、加工与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医院医疗活动进行跟踪与超前服务,从而有效地促进档案资料在医院工作中发挥高效能。二是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应对医院各种档案资料进行总结与汇编,并建立电子档案与医院内部局域网站,实现资源共享,为医院的科研机构改革、人事变动和职称评定等提供准确而详实的第一手材料。 (三)加快硬件建设步伐,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医院应适应时展的要求,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中必要的基础设施与办公设备的投入,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配置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打印机及扫描仪等现代化设备,并通过档案管理系统专用软件对相关档案进行电子立卷、编排、检索、统计与借阅等管理工作,促进档案管理走向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优势,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能。同时,依据档案管理规范标准,为医院档案管理配置专门的办公室、阅档室与库房,添置保护档案所必需的一些硬件设施,如空调、消防器材、监控器材等,努力为档案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四)强化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医院领导应将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业务水平培训纳入培养人才的计划之中,通过各种培训与教育手段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如定期举办各种档案技能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定期聘请档案管理方面相关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亲临医院指导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管理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应充分肯定,对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更为规范化、科学化与现代化。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也应培养大局、全局与责任意识,爱岗敬业,加强自身学习,不仅能掌握档案业务知识,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实现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努力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 作者:张文华 单位:大庆市中医医院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医院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 一、改进措施 1.宣传档案法规加强领导认识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的档案管理工作由副书记直接领导,并由信息科主任负责,为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档案员利用各种形式向领导、全院职工大力宣传《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以及科技档案的重要性,争取领导的支持和科室的配合,增强医务人员自觉归档的意识。 2.全面开放收集科技档案科技档案收集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收集的完整、准确、及时是保证科技档案有效价值的根本保证。扩大科技档案的收集视野,以档案室为中心主动“辐射”,把属于科技档案的材料全部收集到。扩大科技档案的收集范围、收集内容,档案员到各个科室、病区收集归档材料,提醒各科负责人归档时间。收集每一项完整的科研材料,收集科研项目全过程的、全方面的记录,收集成果性、总结性、鉴定性和获奖证书的归档材料。提高档案员的工作态度,明确工作责任,甚至予以奖惩,提高档案员收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科技档案收集的全面、准确、及时。 3.健全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医院档案的科学规范管理,能够为医院发展提供宝贵借鉴,对推动医院的学术、技术进步,推动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建立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结合医院实际制订了《科技档案工作制度》、《科技档案归档范围与要求》,科研档案管理纳入了管理制度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 4.科技档案工作纳入同步管理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真正实行了“三纳入”、“四同步”的管理制度。把科技档案的形成、收集、管理、归档工作纳入医院工作程序;科技档案归档纳入工作计划;把科技档案管理纳入职责范围。计划任务与要求归档同步;检查科研进度与检查科研材料同步;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档案材料同步;评审科研成果与档案室出具科研课题归档证明材料同步。各科课题从立项起,由负责人收集、保管和整理本课题科研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文件材料。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将科研文件材料整理归档。每年科研办给档案室列出本年结题需归档的课题目录,档案室出具归档证明。恰当地运用一定的经济手段,也是做好科研文件材料归档工作的有效措施。医院上报成果、申报奖励时,档案材料归档齐全、完整,档案室才能在申报材料上加盖档案章。 5.调动医务人员归档的积极性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正在改革阶段,对科技人员的业绩进行考核,重新设岗定位。2013年对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定晋升工作有新的规定,科研论文、著作、文件材料必须归档。科研人员在填写考核表、职称申报表时,发表的科研论文、出版的著作、获得的奖状必须由档案室核对,个人提供的材料与档案室核对一致才有效,否则以档案室提供的为准。医院做好离岗人员科研材料的归档。科研人员在离岗时,档案室人员检查是否有借阅档案未归还。科研办对科研档案审查工作有重要规定,科研人员在办理手续时,经手的课题所形成的文件材料是否交接完毕,如果科研人员所经手的课题已结题,必须整理归档,如果课题尚未结束,必须有本人办理课题材料交接手续。这项改进的实施,保证了科研档案的及时收集、整理,也使科研人员、课题负责人更加重视科技档案。 6.树立档案工作的效益观念医院在市场竞争中,档案员要树立效率观念,及时、准确地为利用者提供服务,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的利用价值,特别要认识到医学科技档案就是潜在的生产力,一旦发挥作用,就能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服务。 二、利用网络技术提供优质服务 1.科学管理优质服务以网络技术为平台,学习档案管理的新技术。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适应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网络化的需要。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2010年安装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文书档案数据库、基建档案数据库、科技档案数据库、科研成果档案数据库、科技论文数据库、科研著作、奖状等数据库,逐步实现了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实现了全院人员查找、利用档案时,以最便捷的方式、短时间内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科研档案既有公开的也有保密的。严格做好有密级的科研档案保密工作,只有参加课题的人员才能借阅,其他人员必须经本课题负责人批准方可借阅。在做好科技档案的保密性的基础上,为医院医务人员提供相关技术咨询、查询服务。 2.开放科技档案的利用科技档案的利用是最终目的,储存是为利用服务的。科技档案的开发性越来越高,让有现实开发价值的档案信息从档案中游离出来,促进知识的生产和流动,发挥科技档案的功能。(1)科技档案信息加工。根据医院工作需要,围绕课题对原始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筛选,计算、研究加工,形成专题汇编、专用图解、大全等,为医务人员提供实时的文献服务。(2)建立科技档案目录、检索工具,对档案中储存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新论文等以题目、简介、文摘等形式,在医院“OA”网上发表,在业务人员间进行交流宣传,医务人员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及时查到想要的档案目录信息。(3)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库一些非涉密的信息,开放在医院“OA”网上,如:医院职工,科研课题目录、科研经费查询等,以方便全院职工查询,让档案服务于民,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对一些重要的、易受损的、利用率高的纸质科技档案,利用扫描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存入计算机中。对电子形式的科技档案,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有效。医院科技档案是不可再生的的重要资源,作用越来越得到显示。档案人员在确保档案数据资源安全的基础上,提供档案的整体开放。探索新的管理和服务模式,是新时代对医院档案管理提出的一个新的命题和要求,对实现科技兴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和兴兰 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高学校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高校医院档案工作是高校各项建设事业重要环节。本文从主观认识、专业人员素职、档案收集和档案信息化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加强高校医院档案管理,对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使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医院;档案管理 高校医院档案是高校医院在医、教、研、防工作中形成的文件、簿册、图表、录音、录像等各门类及载体的文件,是高校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凭据,是医学科学研究的基础,是高校医院进行宣传教育的生动资料。高校医院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好新时期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人员目前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高校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高校医院档案工作是高校各项建设事业重要的环节。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各种流行性疾病不断发生,高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同时又是流动性比较大的场所,极容易爆发各种流行性疾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各项正常工作。因此,科学规范地管理高校医院档案工作,是现代高校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预防、预测和治疗各种流行性疾病,保障师生员工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高校医院的档案工作有了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不足和不尽人意的地方,亟待改进和完善。 二当前高校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医院档案资源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有效利用档案资源对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档案界对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但是对于高校医院档案的开发、利用却是少之又少。长期以来,高校医院处于附属地位,有意无意忽视了相关管理工作,档案部门养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和作风,使得档案归档不全面,对于教职工、学生的病历、健康档案,有的高校医院根本没有建立相应档案管理,放任自流。由于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档案资源丢失,严重束缚了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作用的发挥。 (二)高校医院档案工作人员未接受正规培训,缺乏专业素质当前高校医院人员不是通过人才引进,而是通过教师家属调入,进入档案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档案知识。档案管理人员在收集工作中不知道收集什么,影响了归档齐全率;整理时档案时不能正确地分类,档案混乱;案卷标题拟写不准确,出现案卷之间交叉等。由于高校医院缺乏专业档案工作人员,使档案工作向深层次发展缺乏潜力,影响档案工作的开展。此外,由于医院档案工作人员没有受到重视,其工作积极性也不高,这种队伍状况难以跟上现代高校医院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高校医院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的收集不够全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条规定:对国家规定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或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人不得据为已有。由于高校主要群体是大学生,学生流动性比较大,而高校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各部门档案分散管理,许多档案资料收集不够全面,已有的档案也处于长期堆放状态,没有及时整理归档,有的已腐烂发霉,更谈不上利用。由于高校医院对纳入档案管理的内容没有明确要求,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在对档案进行管理,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管理,造成档案管理混乱。 (四)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经费缺乏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传输技术的发展,以电子档案为代表的新型载体档案取代传统形式的纸质档案,将是未来档案工作发展的基本趋势。医院档案信息量大,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对医院档案进行管理,可大大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然而,由于社会历史、经济条件、管理模式、人员素质等原因,当前高校医院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明显落后。一些高校医院还停留在手工登记档案,或者只用一台计算机简单记录案档,使得高校医院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明显偏低。高校医院的人才培养中,一般只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而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没有纳入计划,使得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高校对医院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档案信息化必要的硬件设施如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缩微设备等方面投入很少,制约着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 三加强高校医院档案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确立档案管理发展理念通过对档案法的宣传,不仅可以加强高校、医院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对档案工作的了解和支持,也使医院广大职工的档案意识得到加强,使他们认识到医院档案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意识到档案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重要的信息资源。要将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与医院主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考核。因此医院档案事业要发展,必须重视医院档案工作,改革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建立起开拓进取的发展观念。 (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打造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专业队伍。一方面通过在职学习、短期培训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不断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使档案管理人员成为“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既熟悉档案现代化管理知识,又能掌握计算机、缩微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技术。另一方面医院档案管理人要深入临床第一线,调查了解医疗、教学、科研对档案的信息需求,不断总结、探索档案工作经验,增加新信息,追求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确保医院档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只有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上台阶。 (三)充分收集病历材料,为高校医院档案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高校医院档案管理主要是高校医院病历档案的管理,只有病历记录全面,才能做好病历档案管理工作。首先采取多种形式收集病历记录。病历记录浩繁复杂,既有一般的诊治记录、检验报告,也有手术治疗过程的记录,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与医护人员协调,与病人沟通,形成全员收集档案的良好氛围,把各类病历资料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起来、同时涉及到病人的隐私问题应做好保密工作。其次认真鉴定整理档案资料。档案管理人员对收集的病历档案资料要认真细致地进行整理、甄别,编排案卷,做到分类清楚、组卷合理、编目规范,确保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加大资金投入,实行高校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是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基础。现代化管理医院档案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医院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医院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可以拓展医疗科技档案及病历档案的服务领域,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使档案业务工作变得方便、快捷、高效,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总之,加强高校医院档案管理,提高医院档案资源利用率对高校的稳定与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医学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改进高校档案管理及利用方式,为人民健康事业及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如何做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医院档案是重要的医院信息资源,同时也是医院管理和科研的重要依据。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做到以达到医院现代化建设、医护人员进步、患者满意为目的的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进修学习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才能做好这份工作,将医院档案应有的价值发挥出来。档案管理工作基础性很强,管理人员必须要实际操作,甚至可以说这份工作有些枯燥,很是考验工作人员的工作严谨性和责任心。 关键词:新形势;医院;档案管理 医院档案是重要的医院信息资源,同时也是医院管理和科研的重要依据。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创新和改良才能跟上医院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在技术和理念方面落后,存在不科学、不规范、低效的现象,没有体现出档案资源应有的价值。在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体现在管理制度和手段上,使得医院档案资源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更好的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1加强宣传力度 医院档案管理相关部门做好与医疗人员的沟通工作,向各科室医疗人员宣传档案工作对医院医疗事业的重要意义,并向档案管理人员普及《档案法》,让其充分意识到相关法律法规所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任务,必须让职工人员明白做好档案工作对医院文化的建设、医院合法权益的维护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与医院领导做好汇报和沟通,得到领导的支持才能更有效地做好增强全体职工人员的档案意识工作,真正做到把档案管理工作当成关系到医院发展的工作来做,将其放到与医院业务建设的同等的地位,要从为党和国家、人民健康负责的高度上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感。 2提高管理人员专业度 档案管理工作基础性很强,管理人员必须要实际操作,甚至可以说这份工作有些枯燥,很是考验工作人员的工作严谨性和责任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相关职工人员也必须要提高自身档案管理工作能力,提高档案服务能力。一方面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此方可在面对档案工作中的分类、鉴定、整理、编辑等繁琐环节上不出差错;第二个方面是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太过死板,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一直在提升,要抓住当前机遇,改革创新工作模式,如此才能发挥出医院档案资源应有的作用;第三方面是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参加培训班,进修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新型的工作模式,以适应当前医疗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 3完善医院档案管理制度 《孟子》里曾提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岗位都必须有规范化的制度,档案管理工作也是一样的,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是档案工作开展的前提基础,医院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涵盖面非常广,比如档案收集分类制度、档案调取制度、档案归档制度、档案保管期限及调取期限制度等规定,并且将相关的规章制度纳入医院档案管理岗位考核要求之中。基于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繁多复杂、相关管理部门多而分散、管理工作要求专业技术性强、医院档案要求机密保管等特点,医院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必须要符合实际情况,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档案制度中档案收集管理条例必须要制定的符合实际情况才能有效果,因为医院的各行政部门、后勤管理部门、临床各科室、各科室的医疗技术人员、各级部门领导每一天都会产出一些各类文件档案,这类档案资料的形成不集中,且类别繁复多样不利于收集整理工作的开展,因此档案收集制度的制定必须要结合实情并要求全体医疗人员的积极配合,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才好进行。 4发挥档案应有的价值 医疗档案是医院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只有不断的参考以往的工作历史,才能对医疗体系下一步发展进行指引和修正。医疗档案的收集、调取工作有效进行能促进医院档案管理科学规范化的快速完善。以往我们总是认为档案是机要文件,不可轻易示人,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医院档案只有被良好利用才能产生价值,以往“你查档,我调档”的传统观念是不可取的,档案管理人员首先要对所藏档案类别做到充分了解,然后通过相关渠道对各科室做好宣传工作,一是去主动了解各科室的工作需求,主动送相关档案资料上门;二是当有工作人员主动上门调阅档案资料时,要做好协助工作,通过自己的专业度找到大量相关核心的资料提供给相关需求人员,协助他们完成科研需求;三是为医院各科室人员撰写论文、解决医患纠纷、提供患者医疗病例等情况提供相关资料。另外,相关人员查阅资料后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做好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将医院各级信息实现横向联系,真正意义上实现医院档案资料的共享,利用我们档案管理人员优质的专业度,来服务医疗人员、科研人员、管理者、患者等。 5将信息手段融入医院档案管理 医院档案管理要跟紧社会科技进步的步伐,医院档案的范围已经不单单是原来那些文书档案、人事档案、病历档案、照片档案等了,现在新增的病理切片档案、胶片档案、科技档案、实物档案、计算机磁盘档案、声像档案等等使得档案内容愈加繁复,要想解决这种情况就必须将现代化信息方法融入到档案管理中,医院应对这一块进行投资,购买先进的管理设备,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6结论 综上所述,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做到以达到医院现代化建设、医护人员进步、患者满意为目的的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进修学习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才能做好这份工作,将医院档案应有的价值发挥出来。医院的管理者也要意识到档案资源的潜在价值和重要性,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帮扶和投入,亿元档案管理工作就会在新形势下呈现新的生机。 作者:林勇 单位:宁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浅谈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 【摘要】医院档案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建设和医疗发展。为适应医疗改革和发展形势,推进医院工作创新,必须重视和强化医院档案管理。基于此,本文从技术创新、统筹发展、创新管理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强化医院档案管理。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 医院档案是新时期医院建设及发展的重要记录,包括党政、医疗、临床科研、设备采购、财务等管理方面的信息,对医院及上级管理部门作出经营和管理决策提供必要依据[1]。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及新医改的深入,对医院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及时、系统、完整地保存各类档案,更要求不断提升医院档案的应用率,更好的服务于医疗服务[2]。所以,医院必须重视和强化档案管理工作。 1加大投入,加快技术创新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领域有广泛应用,信息化建设是当前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文本、影像、音频等多媒体技术在医院档案管理中已有良好应用,直接改变了传统医院档案的信息编制、录入、保存、开发及利用等环节,但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尚未实施,仍以手工处理为主,而跟新阶段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发展难以适应,不能更好的满足临床医疗服务需求[3]。因而,医院应把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纳入到医院战略建设中,有计划、有步骤做好各项工作。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充分应用好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扫描、数据库等技术,推进医院档案信息存储、检索、编制及管控等数字化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引进数字化、智能化档案管理技术,创建新型档案室,实现室内温湿度控制、防火、防窃、防虫等自动化,以确保档案的安全、完整[4]。此外,还应逐步开展微机化管理,建立医院各科室、各部门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系统,对于不需纳入保密范畴的档案信息、资料数据可通过网络收集、整理,这样不仅可节省人力和物力投入,还能有效解决科室档案移交不及时等问题。 2统筹建设,兼顾协调发展 在医院档案管理中,必须正确、有效的处理内、外部各种关系,跟医院其它方面的工作能协调发展[5]。具体而言,应做好这几项工作:一是基于系统论,重视档案管理协调发展。医院档案涉及范围较广,自横向层面看,需和医院行政部门分系统密切联系;自纵向层面看,和各科室分系统要有良好联系,而各分系统又是由多个专业、专科等子系统组成。基于此种情况,因各个系统管理人员的认识、出发点及管控机制等方面有所差异,必然会产生多种矛盾。而要实现医院管理协调发展就需应用好系统论原理,一方面,应把存在矛盾产生的影响降到最小。另一方面,使矛盾产生一定积极效用,实现档案效益最大化。二是统筹规划,兼顾发展。一方面,“横向”要协调统筹,必须妥善处理档案管理科室和档案生成部门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纵向”也需要统筹,要对医院档案管理科室和各科室兼职档案人员的关系予以妥善处理[6]。 3稳定发展,推进管理创新 一是医院档案管理的创新和改进,不仅要满足于当前的工作需要,还应看到长远发展目标。医院档案是医务人员在“基于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疗中,是医院建设、创新及发展的重要信息记录。医院档案并非普通的存储性档案,而是有着挖掘历史、指导现在、促进发展的思想及创新认识的源泉[7]。换言之,医院档案管理有助于医院稳定、健康发展,是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创建有助于医院档案自主发展、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而这正是现代医院档案管理发展核心。应基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管理体制,确保医院档案管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医院档案的开发及利用是新时期医院档案管理创新和发展基础。因此,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类医院档案,尤其是临床医疗科研档案,有助于医院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而创新是医院档案管理持续改进及完善的内在动力。只有重视管理创新,才可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更好的适应并服务新时期医疗事业发展。 4以人为本,提升人员素质 医院档案管理能否与时俱进,可否发挥出最大化效益,与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有着密切关系。医院档案管理科室担负着档案保管、开发利用、服务于上级决策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责任,而要确保该项工作有效开展,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有较高的政治素养,须学习并熟练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各种信息化手段,提升医院档案管理质量及效率。所以,医院应为档案管理人员给予必要的培训、学习、交流等条件和机会,让他们的职业素养、能力得到不断提升[8]。比如:定期开展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理论研讨会、档案管理技术培训等活动;并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观学习,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医院档案管理的先进理念、方法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此外,还应不断强化道德教育,强化责任心,并要积极改善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良好的素质。同时,应采取多种路径深入宣传医院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以强化医务人员,特别是医院科室负责人、领导的档案意识,增强他们的档案法制观,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作用,明确相关原则,掌握档案的编制、归档方法,以提升全体医务人员档案管理能力[9]。 总之,医院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而意义非凡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医院建设及发展。医院管理者及医务人员要认识到医院档案管理重要性,以服务患者为理念,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以提升医院的医疗及管理水平。 作者:郭小艳 单位:日照市人民医院人事科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基层医院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思考 摘要:通常对于广大基层医院来说,需要尤其注重加强档案管理方面工作。然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档案管理方面始终存在诸多实际问题,因此,非常不利于医院对档案信息良好的管理。基于此,该文通过分析基层医院实际问题,针对如何充分落实档案管理阐述一下意见。 关键词:基层医院;办公室;档案管理 对于广大基层医院来说,实施预防保健、培训、科研、治疗过程中,普遍需要用到医院档案,医院在其有效引导之下,也才能利于各方面工作顺利实施。加强医院档案管理比较重要,能够利于医院顺利发展,在医疗技术水平方面,也能够实现较为明显的提升。然而在具体开展的各项管理中,现如今普遍面临一系列问题。 1医院档案的定义以及分类情况 目前情况下,不少基层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混乱的情况,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便是医院档案的定义含糊不清,分类界定不明。所以,要改变当前我国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必须从定义入手,对医院的档案进行严格的划分以及界定,从而提升医院档案的管理水平以及能力。医院的档案主要是在医疗、科研、教学、保健、医药管理、行政管理等过程中形成的具备保存价值的以文字、图像、声象等作为载体的记录。根据相应的要求,医院的档案具体的划分标准各不相同,一般可以分成病历档案、人事档案、设备档案、财务档案、实物档案等,在所有的这些中,病历档案是非常重要的档案,其不仅仅是医院医疗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医院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凭证。人事档案是医院选拨以及任用人才的记录,是医院考核、培养、职务晋级的重要保证。科技档案则是医院的医疗成果鉴定以及推广实施的重要的有效保障。基建档案主要是指医院在建设、管理、维修、扩建等方面的真实的记录形式,它不仅仅服务于医院的经济建设,而且有助于医院的医疗水平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所以,做好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医院的发展等尤为重要。医院的财务档案包括一些具体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个人保险的资料、奖金、津贴等,主要是以书面的形式来进行核算的资料,以及上级部门所发出的文件、法规制度的操作流程。其不仅仅反映了会计工作的有效控制,而且也为医院建立完备有效地档案管理提供了原始的、真实的数据。除了书面的表现形式,声像资料也是医院档案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主要是指医院在医疗活动、社会活动中依靠电子设备摄录的形式来完成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照片、磁盘、录音带、录像带等,其是医院医疗活动、科研活动、教学活动的真实反映,是医院众多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前基层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制度难以完善 目前档案管理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已经并非局限于查看、保密、存放和保管,并且包括电子档案方面的管理,如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共享,以及分级审查等内容。因此,如果仍然采用以往的管理制度,势必难以符合管理的迫切需求[1]。一些医院在这方面开展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实物档案等方面,普遍未予以及时有效的归档,缺乏相对完善的制度,这样往往就会容易造成存在大量档案材料,在实际进行归档的时候往往就会不齐全,另外普遍容易出现重复归档。档案一旦被整理之后,同样无法进行迅速地查找。 2.2硬件设施落后 在档案管理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就硬件设施方面来说,目前难以保障先进性,并和现代化管理有出入[2]。现阶段档案管理的具体开展阶段,存在着很多设施过于落后,陈旧和老化现象相对来说就会比较严重,一些医院甚至缺乏比较独立的办公室,这无疑不利于档案的良好保存,使用一段之后可能就会容易出现一定的破损,容易影响寿命等方面,另外对于档案保密来说,同样具有较大隐患。 2.3重视度缺乏 通常来说档案管理对于整个医院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档案管理能够实现更好地服务于医院。但是目前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在档案管理上也缺乏足够的意识,因而使档案资源没有达到预期的利用效果。另外对于档案管理队伍来说,普遍难以做到完善,因此,实际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一些原本有用的档案资源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部分档案资源甚至出现了闲置和丢弃,导致相当一部分档案资源的浪费,因此,缺乏档案重视的问题亟需解决。 2.4业务水平较差 对于档案的各项管理而言,应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团队,使其具备一定专业性。然而一些医院实际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较为完备的档案管理团队,甚至均属于部门转岗而来,因而就本质来说也就非专业了。他们一方面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另一方面未受到过培训,因此,容易认识程度不足,并且在一些具体的业务上,同样容易一知半解。 3怎样有效加强基层医院档案管理 3.1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在档案管理具体开展阶段,应改变分散模式这一方法,大力推崇集中模式。医院不同相关部门之间,需要进行较为有力的协调,在资源方面也应该进行有效的整合。就档案管理方面来说,还需要不断完善职能机构,并且充分肯定档案室的地位[3]。另外应根据档案工作具体情况,有机完善岗位责任制度,让各环节具体的工作,都能够充分实现有章可循。对各类档案文献,也应该力求予以集中式管理,档案管理的具体开展阶段,应力求实现综合性,当成一个独立整体,然后通过较为统一规范化标准,予以一定程度的系统整理。 3.2注重增加资金投入 基层医院应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且应该及时引入现代化技术。就现阶段档案数量与种类方面,已经持续得到增加,因此,档案开发利用实际阶段,如果仅仅依靠人工进行管理,普遍难以实现迅速查找档案,往往就会具有一定困难。所以,应该通过计算机等较为先进的手段,这样才能有效开展档案整理,管理能够朝着现代化步伐前进。 3.3加强开发利用 应充分重视资源的开发,这样才能充分利于后续较为良好的利用,并能够充分避免重藏轻用的实际问题。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力求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力求较为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并且还应该秉承着较为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效组织编研活动。在服务观念方面,也应该力求实现创新。另外在档案具体进行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反馈信息,应重视这方面的管控。 3.4不断提升档案人员水平 档案管理具体开展阶段,人员培养相对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应该不断提升管理人员水平。应注重加强培训规划,让档案管理方面人员,应该定期深入到实际中去进行参观,积极有效地进行有关的学习,并且彼此之间加强交流,并且应该利用继续教育手段,持续更新自我的知识,并且有效提升知识水平。 4结语 该文根据目前基层医院实际情况,就怎样落实档案管理陈述自己观点,旨在能够为同行所参考。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很多医院仍然采用人工管理这样比较传统落后的手段,无法真正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当前网络化管理的普及,更要求人们应该及时有效创建有力平台,并不断完善管理方式,这样档案管理才会达到预期目的。总之,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在思想上,医院应该首先提高重视程度,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范莹 单位:吉林省白城中心医院人事科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刍议 一、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重视 做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顺利开展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利于医院医疗事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关系到众多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然而,当前一些医院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只将档案管理看成简单的病历资料的搜集和保存,认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不大,不能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继而严重制约了医院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2.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 档案管理对于是否归档的材料信息缺乏明确的内容界定,日常监督、检查与考核很难得到落实,档案资料信息的收集不全集中于医院系统中,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了适应医院发展需要的、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各类人员的职责范畴,而关于档案管理的制度和相关职责却未加设定,同时也缺乏相关的监督、检查及考核措施。在医院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也并未将档案管理纳入目标考核的范畴,自上而下整体上存在着无视档案管理的现象,致使医院的综合管理工作呈现较为混乱的状态,不利于医院全面工作的正常开展。 3.档案管理工作软、硬件设施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各医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于医院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当前门诊、急诊及住院病房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便出现了医疗用房不足的现象,甚至档案管理库房被肆意占用,乃至达到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程度。同时,也由于缺乏资金投入,造成档案管理设备及技术手段相对滞后,一部分档案得不到合理有效保存,出现年年倒柜的耗费人力、财力的现象,也抑制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 4.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差 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医院管理专业人员队伍中,仍缺乏专业性强的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在文化程度、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方面都参差不齐。而且,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一直固守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管理观念及管理水平已经无法适应新医改发展的基本需求,档案管理缺乏活力和创新机制。 二、强化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应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档案管理意识、实现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等方面入手。 1.必须提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服务性综合管理工作,因此,应自上而下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必须认真贯彻《档案法》,调整和更新档案管理理念。档案部门也应加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力,使全院上下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杜绝各部门无视或忽视档案资料的现象,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意识。 2.将档案工作纳入医院综合管理工作之中 必须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力求做到“三纳入”和“四同时”,“三纳入”是指纳入医院规划和计划、纳入档案管理制度、纳入相关人员的职责范畴;“四同时”是指在布置、检查、总结和验收其他各项工作的同时,必须抓好档案管理的布置、检查、总结和验收工作。必须将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医院发展的核心内容来抓,与医院建设和各项业务工作同步规划和同步发展,以便更好推进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3.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要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必须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应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医院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档案管理制度,如收集制度、整理制度、归档制度、借阅登记制度、统计制度、鉴定销毁制度等,使收集有范围,整理有标准,借阅有规定,管理有措施。同时,有效构建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档案管理模式,各部门设立兼职档案员,依照档案管理制度做好本部门档案管理工作,形成完善的系统化档案管理网络。 4.加大档案管理工作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有效改善档案管理的设施及提升技术水平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条件。首先,逐渐改善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及相关保护措施,比如档案库房的空调、除湿设备,防火、灭火设备,高效灭虫、灭鼠设备,全面实现档案的现代化高效管理。其次,投入资金,全面引入和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管理效率。第三,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必须有必要的资金支持。 5.建立或完善电子档案 电子档案的建立使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为方便、快捷和高效,使以前耗时耗力的档案管理工作变得异常省时省力,使档案信息的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均能获得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医院必须建立或完善电子档案,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医院档案信息的收集、传递、保存和开发利用,将档案信息资源做好具体分类,如可分为基建管理、业务管理、行政管理、患者信息等诸方面,录入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确保档案完整、准确、真实。 6.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促使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真正掌握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综合技能,逐步形成系统化、全方位、立体化的档案管理体系,使医院档案信息资源为医院发展提供全面服务。其次,深入了解和掌握临床一线的医疗情况、科研发展对于档案信息管理的基本需求,不断总结和改进档案管理工作,以最大化推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7.开发医院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 由于医院全面工作运营开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文件、决议、方案、合同、协议等重要资料,真实反映了医院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具有很重要的查考价值。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积极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明确内容归档范畴,多渠道、多途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不断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强化服务意识,力求为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提供全面服务。组织开展各种编研活动,精心编写各类专题汇编,并在医院网站上各类信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医院争创优秀医院提供完整、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综合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要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同时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强化自身档案管理意识,全面做好档案信息的搜集、整理、分类、传递、研究和利用工作,使档案管理工作为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服务,从而推动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者:张丹工作单位: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剖析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完善渠道论文 [摘要]建设工程关系到百年大计,直接影响到子孙后代,加强基建档案资料的科学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杜绝不利于基建档案管理因素,为子孙后代积累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我们每个基建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医院基建档案管理;作用;措施 随着医院改革的进行和深入,医疗业务不断的扩大,基建档案也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当务之急是必须高度重视医院基建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杜绝不利于基建档案管理的因素,为子孙后代积累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我们每个基建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基建档案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1.1对推动医院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院基建档案是医院建设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材料,档案管理的最基本目的是记载基建在建设、改建、维修、使用过程和结果的技术状态记录。基建档案管理的关键是及时收集基建项目开工前到竣工交付使用后的各种报批文件、合同协议、洽商变更等各种类的资料,由于医院基建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环节多、内外协作关系复杂的特点,因而形成的档案有多种载体、档案数量多、保存价值高。这些档案既是医院工程建设的真实记录,也是整个医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医院的建设、维修、管理、改扩建服务,又为医院的经济建设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服务。所以,做好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推动医院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为医院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现状和历史依据 基建档案涉及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建设单位以及建设单位的主管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任何基本建设缺少基建档案,就缺少了使用和改造的依据。它不仅反映了该建筑物的变化和发展,为医院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现状和历史依据,也对医院发展和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地上地下交叉工程涉及提供周围相互关系相互要求的条件;为历史查找、产权查证、经济纠纷以及科学研究等提供素材,它不仅服务于今天,也有利于未来,所以越来越受到各级建设单位和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1.3基建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宝贵的信息资源,是医院的财富 随着医院总体规划的逐步进行,近年来我院的基本建设可以说是接连不断,而且又都是在交叉进行,这就需要办理和查阅许多相关资料。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宝贵的信息资源,是医院和社会的财富。收集、管理和保护好这种资源是每个职工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职责。例如我院基建处的老处长张乃云,他在儿童医院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十年,上对医院的每项建筑、下对全院地下的每一根管子都了如指掌,可以说闭着眼睛都能说出它们的位置。为了便于工作,张乃云在医院总平面图上仔细、认真地在每个建筑物旁都标注了建筑年代和面积,这张图纸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它包含了医院自1955年建院至今所有建筑的年代和面积,它减少了我们许多需要到档案室大量查阅资料的麻烦,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将原图保存起来,平时使用复印件,而且还将上面的数字以电子表格的形式摘抄整理出来,这就更加便于查找、保存和计算了,特别是每年向卫生局做报表时,这一表格是我们最可靠的依据。 2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政策性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在投资、管理、建设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经历了改扩建、代建、改造装修、融资、拆迁征地等建设工程,每一次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尝试、一次学习的过程,但最缺乏的是对工程政策、性质的了解和指导。对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流向提出了新的问题。 2.2档案知识缺乏 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一致,对档案的知识特别是对基建档案知识了解得不够,缺乏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 2.3全员档案意识不强 基建档案资料应该力求完整、正确、真实、严谨,在工作中发现与施工单位和相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日期有的不明确或没有写;工程的名称前后不相吻合;施工单位来函有的编号较乱,有没有编号的、有重复编号的;请示报告之类的函件有的没有标题。这些不仅给档案管理人员归档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在接收上级审查时也很麻烦。 3对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3.1建立健全基建档案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 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维修、改造、扩建,健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系列制度。医院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进行多项改革,随着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日益增多,边建设、边报批、边设计的事情常有发生。这给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应制定相应的基建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好基建档案前期的收集工作,力求后期档案的完整、真实,使基建档案资料具有真实性,从而确保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和准确率。 3.2加强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业务培训 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员档案意识是发挥档案价值作用的前提。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必须发挥全体参与人员的档案意识,一起参与档案收集,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初期,遵循项目建设和档案形成的规律,对项目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树立科学的档案观,让科室内每个工作人员都知道、了解、重视基建档案管理这项工作,各负其责,大家尽量配合把好自己的关口。这是做好基建档案和医院档案工作的有力保证。 3.3提高业务素质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 随着基建档案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方向迈进,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学习新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现代医院管理中基建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熟悉基建专业知识,掌握电子文档管理和网络技术、现代管理理论的技能。以业务素质的提高为着重点,可以争取各种机会参加有关基建政策文件、档案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不能光让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浅谈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医院档案中如实记录了医院各项医疗活动开展情况,包括病历档案、影像资料、人事信息等内容,具备较高的保存价值。在我国医疗制度深入改革的背景下,医院需要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出其服务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作用。本文将简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 医院档案内容涉及范围广,主要包括医疗、科研、教学、人事、财务、基建等内容,管理起来难度很大。尤其是随着当前就诊人数的增多,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资料,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对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应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促进医院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一、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过程中,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现阶段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来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文件资料收集、归档不及时、档案利用率不高等。而很多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档案保密意识不强,为了工作的方便,随意将档案资料堆放到档案室,这样容易造成珍贵材料的丢失与损坏,无法保证医院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此外,医院很少开展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不能及时掌握最新档案法规与制度,未能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档案的价值认识不到位,自身工作职责不明确。这些都是医院需要尽快改进的地方,通过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为医院的科研、教学和医疗等工作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提高人员意识。医院应加大宣传工作,让全院人员切实提升档案意识,清楚《档案法》中的相关规定,尤其是对医院领导干部来说,能更好地增强责任意识。档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提高重视程度。通过开展有效的宣传工作,让医院领导干部、医务人员都真正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能够自觉投入到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工作中,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提升。 (二)完善制度,明确各方职责。医院要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同时可以让各种文件、信息、资源得到及时收集与归档,避免出现破损与丢失的问题。若是制度不完善,则档案管理就无章可循,变得无序、混乱,为档案资料的利用带来不便。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充分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医院也要与时俱进,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体系,将各部门及人员的职责明确下来,统一管理医院各种门类与载体的档案,并加大考核力度,确保档案管理行为得到约束与规范。 (三)增加投入,配齐现代设备。医院要增加资金投入,将各种现代化设备配置齐全,并采取先进技术,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医院要加快档案库房建设,并购置空调、去湿器,将防火、防虫、防潮等措施做到位。同时,医院还要配置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将档案信息录入计算机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医院档案得到长久保存,还能提升今后查阅、检索的速度,提升档案资料的利用率,节省人力、物力与财力。此外,通过实F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还可以避免占有过多的存储空间,保存也更加方便、安全,避免档案资料发生遗漏问题。 (四)注重开发,体现档案价值。医院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对此,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履行好自身职责,从管理细节入手,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方便。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多层次、多渠道地做好档案资源的开发工作,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临床等提供可靠、准确的参考资料。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做好档案编研工作,将更加实效、多层次的档案信息提供给利用者。并及时反馈档案利用情况,在医院内部加强信息的横向联系,从而更好地共享信息,确保医院各项业务活动的需求得到满足,最大限度发挥出档案资料的价值,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 (五)加强培训,提升人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对医院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严峻考验。档案管理人员除了要胜任传统纸质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工作以外,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等,懂得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对此,医院要定期组织开展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学习更多先进的知识,能够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此外,档案管理人员也应主动学习,日常工作中注意积累经验,积极创新管理方法,将医院档案资料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结语 总之,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服务医院的医疗、临床、科研和教学等工作,促进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为患者的健康提供可靠保障。对此,医院方面要高度重视,增加资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与管理技术,并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让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促进医院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探析 【摘要】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医院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思想上不重视,制度不完善,管理效率低,人员素质不高等,这些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本文将简述新医改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并提出具体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档案管理 随着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医院开展的业务活动也越来越多,每天都会形成大量档案资料,这给档案管理人员带来了巨大考验。对此,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创新档案管理水平,将档案服务医疗活动的作用发挥出来。同时医院也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设施设备,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认识不足,档案利用意识不强。在新医改背景下,很多医院未能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表现在思想上的忽视。档案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缺乏较强的责任心,流失了大量档案资料。此外,很多档案管理人员还存在“重收藏、轻利用”的情况,很少站在长远角度思考问题,导致医院档案得不到有效利用。 (二)制度不完善,收集不及时。当前,很多医院只重视医疗、护理以及人事等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职责。但是从档案管理工作现状来看,还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工作职责也不够明确,忽视了日常检查与考核工作。医院目标管理考核方案,未将档案管理纳入目标考核中,这样导致很多档案收集不及时,影响了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三)投入少,信息化水平不高。一些医院受到自身规模的限制,将主要场所用于医疗服务,导致档案室非常小。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标准与规范。这样一来,档案资料容易出现发霉、虫蛀等问题,为档案的利用带来了不利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档案管理有了更多手段,但是很多医院不重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资料的收集、整理、存储以及利用方式非常落后。在查阅档案的过程中,由于还采用手工的方式,导致档案原件出现破损,字迹也变得不清晰,对档案资料的安全与齐全造成影响。 (四)档案人员素质不高。从很多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来看,还没有安排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加上人员流动比较频繁,不熟悉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利用等业务,导致很难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此外,档案管理队伍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工作经验不丰富,理论知识不扎实,也不懂得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手段。这些都影响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无法满足新医改背景下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 二、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管理,增加资金投入。医院要加大《档案法》的宣传力度,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依法开展。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能够主动执行相关法规与制度,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与完整,便于今后的利用。同时要加大投入力度,尽快购置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的各项设备。医院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快档案室建设,将防火、放盗、防潮等措施做到位,各项设施设备要配置齐全,如灭火器、去湿器、空调等。此外,医院还要配置扫描仪、计算机、打印机等现代化设备,为档案管理工作创造有力条件。 (二)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涉及事项众多,任务繁重,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方可顺利开展。医院应结合《档案法》相关规定,建立档案收集、整理、归档、查阅、销毁等相关制度,确保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此外,要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规范人员的行为,这样才能加快档案资料的开发与利用,为医院科研、医疗及教学等提供服务。 (三)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范围越来越广,档案的形成、种类、内容以及载体也更加丰富,在收集、整理、归档、查阅等方面,出现了巨大变化。对此,医院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让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减少人力与财力的浪费,并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让档案资料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医院要采用各种新技g,如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做好纸质档案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电子档案的管理,让珍贵资料信息可以得到长久保存,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更高,不仅要具备档案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计算机操作方法。对此,医院要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让他们能掌握更多现代化知识,并积极引进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的人才,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学习,跟上时展步伐,从而真正胜任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提升档案服务水平。 三、结语 总之,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需要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此外,医院还要投入更多资金,建立完善的制度,提升人员的素质,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正常开展,让档案资料的应有价值得到体现。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创新探讨 摘 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带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大多数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走上时代的前沿,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尤其针对医院档案管理这一项工作来说,必须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效率与质量。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跟上科技的脚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做好档案管理的本职工作,建立完善的医院档案服务体系,保证建立的医院档案服务体系能够持久顺利的运营下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实现服务创新。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管理模式;工作现状;创新模式 最近几年来,我国颁布的新医改政策实施范围越来越大,医疗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想要适应当今医疗界的快速发展,各个医院的档案管理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新型管理体制,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对于当前大多数医院的档案管理状况来看,尚还存在很多可以解决的问题,想要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实现医院更高的价值,必须针对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可靠性解决方案,以此帮助医疗机构可以更加妥善地管理医疗档案和相关资料。唯有调整医院档案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管理方法,才能帮助医院更好地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1 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很多医院还没有确立妥善的档案管理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大多数医院面对经济的发展浪潮,往往选择经营方面工作的发展,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理念的转变正在引导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仍然采用原来的管理方法,忽略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创新,这使得医院管理工作中这项较为重要的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较多的资金投入,导致目前大多数医院内部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够科学先进。再加上新医改的颁布致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上必须产生变革。可是,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是很多医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医院内部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和科学的管理体系,这些弊端导致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难以规范,档案资料的保存与使用都存在严重的偏差与遗漏,最终档案管理效果质量都不高。加上档案管理员整体素质并不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竞争意识,尚未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使得档案的管理结果并不理想。 (二)缺乏专业的医院档案管理人才 合理安排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医院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多医院内部隶属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专业技能不高,专业素养较低,这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仅没有充分的医院档案管理知识,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差,而且思维想法已久停留在过去,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很难适应高新科技带来的设备变革;另外这些工作人员英语水平较低,对国外先进医院档案管理思想有一定的抵触情怀,不能接受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从客观条件上来看,虽然大多是档案机构已经采用了先进的储存系统,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但是档案管理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为他们对于档案的本质内容并不了解,只能操作一些单一的低层次的服务,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他们进行约束,整体的业务能力跟不上硬件设施的更新,工作不主动缺乏危机意识。这都限制了我国医院档案管理的长远进步。同时,目前很多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数量不够稳定,离职率逐渐上升,造成医院档案管理在职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徘徊不前。 (三)医院档案管理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 随着这几年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医院档案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单纯依靠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医院的发展要求,过去的医院档案管理技术只会间接降低医院工作效率与质量,给医院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想要实现医院的长久发展和快速发展,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向全球化的互联网服务模式改进。在快稳准的设备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才会帮助医院完成预定的功能,M足人类的要求。 2 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相关工作创新的有效措施 医院档案管理可以说是一项复杂性较高的交叉工作,具备广泛的扩展性能,它对整个医院内部的各个部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一个部门必须团结一致,同时融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去。医院档案管理员也必须明确档案需求者如病人及其亲属、医院工作人员的需求,深度挖掘需求者的潜在要求,帮助需求者获取详细信息,让档案需求者少走弯路,从而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让档案需求者更有效果的使用信息。 (一)增加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健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设施设备 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形式如检索、查阅与资料整理流程已经难以满足医院工作的需求。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想要满足高质量高品质的用户需求,必须实施长期的高效管理,延展深层次的服务理念,借助计算机技术提供开放式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从而可以顺应社会发展对于医院工作的需求。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很多医院档案管理部门也由原来的纯人工服务转变成电子索引与网络查找,管理模式有了很大的突破与进展,但也给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提出了深层面的要求。首先医院相关部门要看到医院档案合理管理的重要性,增加相关先进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扩大设施设备的构建,加强硬件设施的配置,建立一个科学的、快速的网络互连体系、性能优越的服务器、海量的存储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购买一些质量较好的数据库,利用资源共享平台,做好医院档案管理理念的创新工作,方便医院工作人员的使用。 (二)培训专业的医院档案管理员,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转变他们的思维模式 医院档案管理具有它的独特之处,就是必须保证其档案的保密性。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培养有能力的带头者,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找出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确保其安全性的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模式。医院档案管理员不光要熟知相关专业知识,更要熟悉所需要的功能要求,了解学科服务、计算机技术等综合知识,具有良好的全面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熟练掌握医院内部档案信息,方便医院档案需求者的使用,能够快速获取相关信息,为多层面的医院工作付出可靠有效的努力。 (三)采用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模式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按时整合相关的医院资料,然后通过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将有用且需要保存的信息储存在档案管理系统中,在医院或者用户需要这些信息时可以及时准确地传递给需求者。能够实现传递与使用的医院档案资料不仅仅是医院档案管理内部的资源,也可以是与其他系统共享的资源,这样也加强各医院之间的交流,促进各大医院在档案共享的流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以便于我国的医疗事业可以在世界立足。唯有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实现管理模式创新,才能帮助医院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作者简介 黄思齐(1990-),广西靖西县,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 要:保障医疗机构可以稳定运行的主要信息资源之一就是医院的档案信息管理,这项工作如果能够稳定的运行,不仅对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会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如实的反映医院管理机制的完整性,医疗机构中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从侧面反映出了医院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专业上的素养水平,是医院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对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希望得出的结论可以给相关人员的工作带来具有参考性的价值。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思想;加强领导;管理机制 档案信息管理上的内容可以全面地反映医院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面貌,与此同时,这些医疗工作者的重要信息得到妥善的管理以后。整个医院的各项事物才能平稳的运行,这些文件包括文书档案、病历档案、人事档案等这些内容,包含了医院所有工作事项的开展,这项工作如果能够得到高效率的运行,才能让医院的未来发展得到稳定性的保障,基于当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加强管理、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是每个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新的医疗改革下,医院系统开始着手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努力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实现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从而真正有效的提高医院档案管理的效率。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本文就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这一问题从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高职工档案管理思想及意识、重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及领导、完善档案管理机制,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等方面展开一番论述和剖析。 1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高员工档案管理思想及意识 如何做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是新的发展形势下,改革对于我们医院管理工作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而在新的发展要求驱动下,要想有效提高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管理素养、实现管理的专业化、探究先进的工作方法,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那么首先需要有效的提高医院全体工作人员管理思想及管理意识。 提高员工档案管理思想及意识,我们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或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让医院的全体职工都能够积极参与相关的档案管理活动中,从而慢慢的提高自身的n案管理思想及管理意识。 1.1 在档案管理人员的聘用和选择上,医院着重考察相关岗位工作职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特别是档案管理思想的先进性及意识的敏锐性,只有档案管理思想及意识较强的人员选任在档案管理岗位,那么才能够保障医院档案管理的发展,并且保持档案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通过档案管理岗位职工较强的档案管理思想及意识,可以有效的规范医院档案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医院全体职工在档案管理方面的思想及意识,实现医院档案的高效管理和发展。 1.2 医院档案管理不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职工在档案知识及管理方法方面存在漏洞,因此,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按其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层次,举办各种档案专业技能培训,请档案局专家或本系统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授课,传授档案专业知识;定期实行严格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测验既可以有效的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也能够有效督促大家努力提高自身的档案管理思想及意识。 2 重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及领导 为了让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得到有效开展,只要对这项工作制定严格的管理体制,医院要安排据有经验的专属工作人员对这些信息进行归档与整理。但是,许多医院在开展工作时,对档案管理上的工作并没有认真的落实,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当然信息查找麻烦、管理分类不够明确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了工作管理效率的低下。 新时展要求下,如何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大跨度的提升,是医院管理层认识当前工作开展的重点,应该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要将档案工作规划进医院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中去。将责任落实到人,让管理人员将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行充分的认识,在档案工作管理过程中还要对工作人员的管理素质进行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准对于工作管理上的分层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只有这样,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开展相互协调一致,这样的紧密配合才能让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挥发。档案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也应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积极配合方案信息整理上的事项,尽量可以将需要存档的信息调整成统一的格式,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可以得到减轻。 3 完善档案管理机制,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处理范围非常不仅包括医院各个部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信息资料等,也包括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病历。这些资料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保管,在信息保存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差错。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会直接导致医院的工作无法以正常的秩序开展,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在工作中制定出高效的管理机制,让档案信息在管理过程中可以以标准化的形式展开工作。在对档案进行归类处理时也要制定统一的管理模式,这种方法的处理,可以让档案信息在整理于使用过程中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了让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医院管理层人员应开发出更多新型的管理手段,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管理方法。与此同时,医院也要购进相应的新型硬件设施,积极使用当代网络信息技术让档案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简单高效,这不仅可以让档案信息得到准确性的保障,也能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得到减轻,让档案信息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逐渐形成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管理模式。 4 结论 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让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被动,这些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向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模式转变。所以,工作人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将被动转换为主动,努力提升自己在管理上的素养与管理水平。积极掌握高新管理技术,让档案管理系统可以稳定的运行。医院的管理层也应该投入更多的监督力度让档案管理工作可以高效的运转,在实际工作的落实过程中,要积极完善档案管理上的体制,让档案信息可以得到妥善的保管,让这些资源在使用以及浏览过程中简化那些不必要的申请步骤,让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方便。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系统节能分析 1建筑节能措施 当前,建筑智能化系统节能的主要关注点是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如采暖、照明系统。要使照明装置节电,一方面要节约电能消耗,另一方面要减少电能浪费。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从节能的角度了解照明设备和特性,其次是采取具体的节能措施。这些节能措施主要可以归纳为采用高效光源和灯具、采用节电的镇流器、充分利用自然光、有效的控制方案。而空调系统的有效控制是主要节能措施。据统计,我国的空调和照明系统用能量近期增长速度明显增长,因此,减少建筑的空调及照明系统能耗是降低建筑能耗总量的主要内容,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 1.1提高空调系统用能效率高能效的建筑节能,首先,根据建筑的特点和使用功能要求,设计高能效的暖通空调设备系统,例如:热泵系统、蓄能系统和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等。然后,在使用中,采用建筑设备自动化监控系统对室内的舒适度、室内空气品质和能耗情况进行监控,这正是智能建筑在节能方面不应该忽视的重要内容,在使用过程中的节能问题。如世界发达国家通过传感器装置测量周边环境的温、湿度和日照强度相关参数,控制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实现真正地减少采暖、制冷能耗。 1.2新能源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这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需要我们从根本出发,不断的考虑新的方法,开发出新的科技,并使之运用于实际。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新能源的利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能源通常指非常规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有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本文主要介绍当前利用较多的太阳能技术、地热能技术。(1)太阳能技术目前,太阳能技术关键是太阳能集热器,有平板集热器、真空管集热器两种。其原理是利用太阳能集热器产生热水,夏天通过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制冷,供空调使用,系统可全年提供生活用热水,冬天可以用作采暖。实现全天候自动运行。太阳能利用和传统的电力比较,初投资较高,但一般约3年左右可收回增加的投资。但从总体而言,当前人类对太阳能利用的规模还不大,技术尚不完善,仍需要继续深入广泛地研究。使之将来实现太阳能热发电商业化。(2)地源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是随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出现并逐渐兴起的一门节能环保技术。地源热泵就是利用大地(土壤、地层、地下水)作为热源。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可以人为地制造出与周围空气温度相比更舒适的环境,地下水可以用,附近的江、河、湖、海乃至池塘水可以用,城市的排放污水可以用,其他高温用能、耗电设备的排热以及地热尾水都可以用。建筑的空调系统一般应满足冬季的供热和夏季制冷两种相反的要求。地源热泵冬季供暖时,把地表中的热量取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同时向地下蓄存冷量,以备夏用;夏季空调时,把室内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表中,向地下蓄存热量,以备冬用。因此说地源热泵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建筑空调系统由于必须有冷源(制冷机),如果让它在冬季以热泵的模式运行,则可以省去锅炉和锅炉房,不但节省了初投资,而且全年仅采用电力这种清洁能源,大大减轻了供暖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且地源热泵系统中大地起到了蓄能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空调系统全年的能源利用效率。实践表明,在建筑空调中采用热泵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效应气体CO2和其它燃烧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 2结束语 随着节能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应用,在全面考虑使用建筑节能材料的同时,充分利用太阳能、采集雨水、中水循环、冷热空气交换等方面将会有更大的突破。通过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地源热泵应用将得到较快的推广和发展。 作者:孙萍单位:长春建筑学院城建学院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项目管理研究 一、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 目前在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中,普遍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通过项目经理组织带领团队来对项目进行实施。这就需要企业把赋予相应的权力给项目经理,同时项目经理需要清楚自己在项目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利益。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人员的组建,则由项目经理自行进行组建和领导。在这一项目中,对项目经理的要求较为严格,需要项目具有广博的知识,不仅要了解弱电的相关知识,还要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比较清楚,同时还要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其作为整个项目的组织核心,需要具有非常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从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良好的沟通,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智能化项目的沟通关系 在智能化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沟通是项目进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沟通可以实现信息的收集、反馈和处理,所以在建筑智能化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与业主、监理公司、设计单位、总承包单位、施工单位、团队内部和供货方之间的良好的沟通,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1与业主的沟通。建筑智能化系系统建成之后,最后的接收者和使用者都是业主,所以业主的需求在项目中是至关重要的,其也是项目的最终目标。因此对于最终目标的确定则需要项目经理与业主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业主的需求,确定项目的最终目标。 2与建筑监理公司的沟通。建筑监理公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负责对投资、进度、质量进行控制,同时需要对合同进行管理和组织协调,虽然项目经理也在项目实施中负责一样的职责,但建筑监理公司作为业主的代表,项目经理作为承建商的代表,二者的立场不同,所以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对项目的各项关键要素进行良好的控制,从而使项目按照预期的设想顺利实施。 3与建筑设计单位的沟通。建筑的整体规划和设计都是由建筑设计单位来完成的,业主对于建筑设计的权威性非常认可。同时智能化系统是依附于建筑主体而存在的,在其实施过程中与建筑平面结构设计、暖通、给排水、供配电等系统的设计都存在着较大的联系,所以智能化系统的总承包单位需要与设计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对其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改,使智能化系统得到完善,强化建筑的整体规则水平。 4与建筑总承包单位的沟通。建筑整体项目目标的完成需要由总承包商来负全责,而建筑智能化系统作为建筑整体的一个分项工程,其在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阶段都需要符合总承包单位的整体要求,需要与整体项目管理和协调相一致来实施。 5与其它施工单位的沟通。工程中会有许多界面、接口和矛盾冲突。项目经理必须能化解工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冲突,理顺施工中的界面和接口。协同工作是与其它施工单位沟通的主要原因。 6团队内部的沟通。项目团队是一个临时性的组织,团队的凝聚力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项目经理的权威不仅仅来自企业赋予的权力,更重的是他的人格。项目经理既是团队成员的领导,也是团队的成员。 7与供货方的沟通。智能化系统通常采用成熟的、主流的产品和系统,供货方是技术信息的直接提供者。项目经理与供货方的广泛交流,能获得项目最重要的技术目标线索。 三、项目的目标 1项目的质量(功能)目标。项目的最终交付物符合预定的各项要求,提供一套满足客户预定需求的、客户满意的建筑智能化系统。 2项目的进度目标。弱电项目的进度必须符合总体进度要求。 3项目的成本目标。项目必须在规定的成本范围内完成。 四、项目的计划与控制 1项目的进度计划与控制。进度计划表能直观反映项目的进度要求,方便进度的跟踪。根据进度计划表实施进度计划的控制。首先,要建立项目管理信息制度,责任主管应及时向项目经理汇报工作执行情况,项目经理应定期向客户报告,并随时协调项目资源;其次,预测项目未来的进展情况,结合对当时情况的衡量、预测情况和当时情况的比较,及时制定实现目标、进度或预算方案的修正。 2项目的质量计划与控制。项目经理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保证项目达到客户满意。向客户明确项目质理管理的体系及项目质量控制规程,提供质量保证措施。按项目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和管理流程的规定进行项目的质量控制。注重项目过程中关键点的质量检查和工艺操作规程的执行。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管理责任,注重记录和文件管理。项目的质量计划、检验计划都围绕保证项目质量,保证客户满意这个目标进行。 3项目的预算和成本控制。项目的预算和成本控制是承建商和客户共同的内容,也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成本控制包含在项目进度计划控制之中。主要采用预算与实际发生对比,根据比对结果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 4项目的风险控制。任何项目都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智能化项目也不例外,所以在建筑智能化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从而避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的发生机率。 五、结束语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当中,智能化项目还属于一个暂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当中,需要项目管理者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的增加自身的管理水平,培养创新的意识,这样在专业知识及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共同作用下,才能使智能化项目得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积累更多更完善的智能化项目的管理经验和手段。 本文作者:许晓飞单位: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通信分公司 建筑智能化论文:论建筑智能化总承包的过程管控 一、智能化建筑设计阶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在具体施工前,应该先确定好建筑方案,在政府部门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下,结合丰富的建筑实践经验,设计出一份详细完备的计划书。总承包商应该聘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并对大型建筑的构想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全局性。在建筑方案的设计上,设计师应该先进行一个总体方向的规划,给建筑的整体施工建立一个大概的框架,然后再从各个小地方进行具体的规划,也就是在大的设计方案的前提下,再设计较为具体的小型设计方案,这样就能保证建筑施工的过程都能控制在大的前提下,而不会使得建筑竣工结果与设计方案有较大的差异。此外,设计师应该进行多次的细的技术交流,让建筑方案各个地方的缺憾和注意要点都不会被忽视。而总承包则还需要配合专业的监理企业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监控。而施工过程中的建筑设备数量、系统的结构和布局、整个工程的投资这些内容都需要在设计方案上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二、智能化建筑的投标阶段 在电气智能化建筑的总承包项目中,招标项目是积累建筑资金的主要来源,所以在投标阶段,必须先对建筑需求说明与技术要求进行彻底细致的分析,总工程师有必要与设计师进行激烈的讨论再拟稿、修改和初定稿,先对投标阶段的项目计划书有一个良好的规划。然后在招标前,电气智能化建筑的承包商应该给投标商分析说明电气智能化建筑的优势和特点,并与其它类型的建筑进行对比,让投标商对电气智能化建筑的功能、特点和适应性有细致的了解,如果投标商允许,承包商还应该带领投标商对建筑工地进行实时考察,对考察的内容要进行详细的记载,并在时候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和内容总结。具体招标时,一定要注意投标计划书应详细列出投标人对建筑项目的相关质量要点的理解及质量保证措施与建议,评标时要将这个步骤列为对投标方工程实施经验的考察内容。 三、电气智能化施工阶段 1.各责任方相互配合。在详细的工程的承包合同中,以下条款应该要标明:土建工程总承包责任方要确保电气智能化设备的质量,并及时的将工程所需要的设备技术运输到施工现场,在施工中土建责任方要严格接受承包商及监理机构的现场协调管理,便于工程施工人员能够正常作业,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的预埋线管这一步,土建施工责任方需要在施工之前与其他工程责任方进行良好的沟通,便于电气智能化工程过程中能够高效协调的进行,达到总承包商的设计方案上的设计要求。此外,装饰工程责任方主要是向其他工作人员通报建筑内的吊顶、地面、墙面装修的施工计划与进度,确保电气智能化建筑的施工在不影响内部装饰的外部构型的情况下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2.各电气智能化设备之间的相互配合。由于电气智能化设备都是具备一定科技含量的高科技产品,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相关设备时应该保证严密的科学性和必要的合理性。绝不允许出现技术人员操控机械设备随意施工的现象。在这方面,智能化建筑总承包商的项目管理人员需要注意施工工程的各个细节。如:禁止用切割机切割钢管,这样会留下许多毛刺,不利于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应该采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好钢材的性能,用电气圆锉刀来切割钢管并将毛刺处理干净。而焊接时则需要将焊接面打磨干净,避免污渍影响焊接效果。总之电气智能化设备的使用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使用,否则会起到事倍功半的反作用。 3.系统集成。在电气智能化建筑中,电力系统是主要的控制与管理枢纽,这些系统的设备按照各自的使用地点、使用性质和应用标准来进行分类,然后按照设计方案有条理的组织起来,也就是系统集成起来共同作用与电气智能化建筑。这些子系统彼此能够独立地工作,但在具体施工上,设计人员先进行具体的集成设计,再由技术人员将子系统处理为集成系统,一般包括BMS(指楼宇管理系统)与IBMS(指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其中IBMS对智能建筑功能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应用也最为广泛作用。IBMS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首先它的构成较为先进和复杂,涉及的技术主要是高科技网络技术和高新软件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IBMS在技术手段层面上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不仅包含弱电子系统,还有许多智能模式嵌入其中,如物业管理模式、企业经营模式、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的信息流与业务逻辑等。总之,在系统集成这方面务必把握好各个电气智能化设备的优势,合理运用起来,在电气智能化建筑的施工中发挥最大作用。 四、结语 总之,建筑电气智能化总承包项目实施的过程是极为复杂和难以控制的,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充足的准备的预算。电气智能化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科技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数据通讯技术的结合体,在电气智能化建筑中扮演着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换言之,建筑企业的相关人员都需要不遗余力的投身于电气智能化建筑的事业中,为总承包项目的具体施工提供宝贵的意见,使我国的建筑企业真正在电气智能化道路上蓬勃发展。(本文作者:陈浩、万旭萍单位:杭州翡翠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浙江省铁投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发展完善 1、前言 建筑智能化在不断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不断推出,智能控制水平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其实质是信息产业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其建设过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在建筑智能化建设中,前期的设计过程,显得十分重要。 智能化系统作为建筑物的“电脑”,设计原则应当是具有设备的先进性,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的可靠性和费用的经济性。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呈现的影响,我们应该对以往认真总结回顾,尽可能地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笔者仅以微不足道的工作体会,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管理角度谈些非常肤浅的认识和对策。 2、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主观设计倾向在本文的参考文献(1)中,作者归纳出四种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观设计倾向: 第一种是简单化。 例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 第二种是概念化。 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水平线缆不问情由地一律采用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甚至对所有的语音点都采用6类线缆也非常舍得; 第三种是形式化。 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 第四种是理想化。 所谓理想化设计就是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2.2重广告轻标准 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规范,便于业主、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各阶段用统一的语言交流和运作。 可是时常看到有些技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轻视标准。例如,在设计依据中罗列了不少标准文件名,设计内容却不符合标准,或者依据的仍是旧标准。 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2.3缺乏整体把握犹如设备“堆积”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然而有的设计者可能是设备集成商兼商,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许有的设计者是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3、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对建筑物日后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智能化作用。之所以存在如上所述的不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3.1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必须既要量体裁衣式设计,防止与现实脱节,又要照顾到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不要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向亮点工程看齐,而一味的参考国外,参考高档工程。 设计人员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有时候,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重视述说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或者对于系统日常运作细节的考虑,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2没有及时跟进科技进步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有始无终的科技进步过程,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应用的提高,不断有新技术加入,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设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忙碌,没有及时跟进,在设计中仍然沿用着过去不知那年那月的培训。 3.3各子系统设计缺少协调 子系统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院主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或者总体设计师没有注意在各子系统设计时对智能化系统的指导,设计上缺少协调。 4、把好设计关的对策 4.1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核心。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招标文件不应由参加投标的集成商、工程商提供,以利于公平竞争;招标文件不应设置“陷阱”。 4.2技术评审至关重要 工程前期做好对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技术评审,对以后的建设过程至关重要,因 为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技术评审意味着一种“关卡”,这种“关卡”用来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就绪状态。 5、技术评审 国内外建筑业采用的工程发包模式有多种,其设计阶段都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之分,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前进行,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后进行。 5.1基本的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评审: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不应与评标合并进行,因为投标者有多家,如果不能安排充分的时间,搞突击,就会走马观花。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施工设计评审:审定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业主和中标施工承包商则可以签署合同,便可以由中标者开始各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为采购和施工作好过渡;如果不符或由于招标后设备选型改变、采纳了优化建议等,中标施工承包商应对施工设计作出修正和深化设计,直至全部相符。 施工设计评审认可的施工设计是具体施工的依据,时间要恰当,评审之后不要过多的变动,对采购和施工准备有不利的影响;进行地过晚,则可能推迟施工进度,整个工程期将拖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进行施工交底。 5.2技术评审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2.1评审的准备 评审的准备工作,应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组织,恰当挑选设计者、专家,以最少的成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评审小组;评审组的成员应充分地掌握被评审的专业,能胜任被评审专业的评审,以便参审者之间不用在交换意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业主在评审前应准备好议事日程安排、评审项目和成套资料,以免到了评审会上措手不及;成套资料不能过多,如果超过了被评审的范围,不仅导致不必要的资料费用,而且有限的评审时间,也会导致评审质量的损失。 5.2.2评审的进行 应当保证评审组充分地审查所有的项目,并提供协调过的评论和指导;应当鼓励所有参审者采取坦率、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参审者之间应当通力协作;通过对问题正当地提出疑问,来找出设计的缺陷。 5.2.3评审的结束 应公布技术评审备忘录,备忘录应确认技术评审的记录汇编及更改项目,认可技术评审已完成。备忘录应包括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评论、结论、决策和建议的概述及理由。新晨 5.2.4评审的注意事项 要从“关卡”出发确定评审方针、议事日程、参加人员等各种评审活动; 应由总设计师负责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概要和评审进度,并由业主认可; 应当给子系统设计者提供参加评审的机会,便于对各子系统进行正确的评审; 要有施工保障方面的职能部门(例如,基建处、供应处)参与评审; 物业管理部门,也应参加系统的设计审核,看看是否符合使用需要; 只要有可能,在技术评审中应当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不能企图采用简易方法完成优良的技术评审,充足的时间、合适的评审范围、高素质的参审人员,对评审工作的成功起重大作用。并且,最好要指定每个项目的负责人。 6、结束语 更广泛、更充分的市场机遇,更激烈、更残酷的国内外竞争,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要管理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适应。笔者建议,在各省、市应当建立高水准的技术评审班子,成立相应的权威性机构。 建筑智能化论文:智能建筑智能化 摘要:文章论述了智能建筑的含义、建筑智能化各系统功能及设计要点,指出智能建筑不能和建筑智能化系统混为一谈,智能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智能化系统的简单罗列 关键字: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通信网络系统设备监控系统 智能建筑和智能化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技术也日新月异,智能建筑的概念从出现以来,在国内可以说名声四起,智能家居、3A、5A级楼宇等广告词随处可见,但真正能称为智能建筑的又凤毛麟角,往往造成投资浪废,又没达到投资目的,仅仅起到广告功能,是十分可惜的。 何谓智能建筑?在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中的定义如下摘要:“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平安、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由此可见,提供平安、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的建筑才能称之为智能建筑。但此定义还忽视了一点,“节能环保”。笔者认为,为达到上述目的做成的耗能建筑也不能称其为智能建筑。由于该标准忽视了节能环保方面的新问题,其代表能耗的供电标准“甲级标准(办公室)宜按60vA/m2以上考虑”;“乙级标准(办公室)宜按45vA/m2以上考虑”;“丙级标准(办公室)宜按30vA/m2以上考虑”,暂且不说智能建筑标准分级的合理性,智能建筑的标准越高耗能越多,显然是不科学、不经济的。当然量准越高,系统越多,但这些系统俗称弱电系统,耗电很小,利用这些系统去合理控制楼字设备是可以达到节能目的。 另外,此标准罗列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各子系统,没有强调其他专业的协调配合,这样就很轻易引起这样的误解,有了这些系统就是智能建筑,有了哪些系统就是甲级智能建筑、有了哪些系统就是乙级智能建筑等等。 因此我们应明确智能建筑的含义。建筑智能化系统(BuildingInteHigentsystem)是智能建筑中应用的电信息系统,包括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等系统以及智能化集成系统。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工程,建筑、结构、水、采暖和通风、电气等专业构成有机整体,如同人的身体,只有各个器官协调作业,才能表现为健康状态。智能建筑的“智能”,也就是要建筑像人一样,能“知冷知热”,自动调节空气、水、阳光照射等,创造既节能又平安、健康、舒适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少“楼宇综合症”的发生。 由此可见,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并不是仅仅涉及一个弱电专业,要由各专业相互配合,如建筑专业在做方案时,就应当考虑太阳光的利用和人工照明的关系以及热辐射的功能等等。不能只考虑建筑外形,连结构的合理性都不考虑,把有限的资金都放在外形上,有可能就应了那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话,就不可能做成智能建筑;再如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主要和空调系统方案有关,但也不仅仅只是通风专业的事,和建筑的合理性及电气控制是否到位都息息相关。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多技术系统的综合体,不根据最终的效果,仅仅根据智能化系统的多少或功能的多少分出个甲、乙、丙等级来是不合理的,也不利于指导设计、节约投资,往往还造成相互攀比,系统不和建筑规模及建筑形式相匹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如上所述,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必要条件,可见智能化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站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下面是智能北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l通信网络系统(CNS) 它是楼内的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同时和外部通信网络(如公用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计算机互联网、数字通信网及卫星通信网等)相联,确保信息相通。在以前也称为通信自动化系统(CAS)(CommunicationAutomationSystem)。主要包括摘要: 1.1电话通信系统 建筑或建筑群的固定电话通信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使用属性以及公用网的具体情况,可选择接人远端模块局或采用虚拟交换、自设独立的数字程控用户交换机(PABX)或综合业务程控用户交换机(ISPBX),并应和公用电话交换网连接。 1.2计算机网络系统 智能建筑本地网络的平安,应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在通信子网和高层或应用系统中采取办法。计算机网络系统应为管理和维护提供相应的网络管理系统,并应提供高密度的网络端口,满足用户容量分批增加的需求。 1.3卫星通信系统 可设置多个端站和设备机房或预留天线安装位置和设备机房位置,供用户接受和传输数据和语音业务。 1.4有线电视系统(含闭路电视系统) 提供当地多套开路电视和多套自制电视节目,并和卫星系统联通。 1.5无线通信系统 建筑物由于屏蔽效应出现移动通信盲区时,设置移动通信中继收发通信设备。 1.6公共广播系统 公共广播系统的类别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性质和功能要求确定。公共广播系统一般可分为摘要:业务性广播系统、服务性广播系统、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1.7会议系统 会议系统应是音频系统(电声、建声)、视频系统(投影、摄像、录制)等多系统的综合设计,所选用的音频、视频设备、计算机等的网络传输、语音和数字设备接口、终端等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规范。会议系统应实现计算机语音、文字、图形、图像、自动监管、多媒体实时同步网络传输、系统控制一体化功能。 1.8.同声传译系统 (1)同声传译一般可设有(3+1)或(4+1)种语种,国际会议可设有(6+1)或(8+1)种语种; (2)同声传译传输方式可采用有线同声传译和无线同声传译; (3)会议室译员间的位置应设置在主席台对面或主席台的两侧(或二层较高位置),应使译员能观察到发言者的口型。 (4)译员间的大小可参照国际IS02603推荐的尺寸高2.3m、宽2.5m、深2.4m设计。 2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行为科学等先进技术,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办公设备和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办公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摘要: 2.1物业管理运营系统 物业管理运营子系统应以高效便捷的方式来协调用户、物业管理人员、物业服务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能实现对投入使用的建筑物、附属配套设施、设备生产及场地、用户、服务、各类资料及各项费用以经营目标方式进行管理,同时对建筑的环境、清洁绿化、平安保卫、租赁业务、建筑物内各类机电设备运行和维护实一体化的专业管理。 2.2办公管理系统 办公管理子系统应能在日常办公中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协助管理人员对办公事务过程中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统计,协助领导对各项工作的分析、决策提供公文管理、会务管理、档案管理、电子账号、人员管理、领导活动布置、突发事件处理、书面意见处理等功能,应能实现电子公告、规章制度、公用电话等公共服务功能。 2.3信息采集系统 信息采集子系统应具有物业信息服务、新闻、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用户个体服务、文化娱乐且务、生活保障服务等功能以及电子显示屏信息另查询功能。 2.4网终管理系统 网络管理子系统应配置适宜、使用方便,为计算机网络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监控提供有力的保障。 2.5智能卡管理系统 智能卡管理子系统应能对各种功能的智能卡实现统一的管理,如身份识别、员工考勤、车辆停泊、持卡消费、门禁等,并进行各类计费管理。 3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 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车库等设备或系统,以集中监视、控制和售理为目的,构成综合系统。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捆个子系统。 传统上所说的3A建筑,即是上述的CAS、OAS、BAS的简称,5A建筑是3A又加上防火自动化系统FAS(FireAutomationSystem)和保安自动化系统SAS(safeAutomationSystem)。国际上,FAS和SAS通常包含在BA中,国内由于管理原因,通常把FAS、SAS和BAS分开。 4防火自动化系统FAS 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6gt;、《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6gt;、%26lt;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26gt;等有关规范的规定。火灾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按消防部门要求独立运行。可将火灾报警器输出的报警信号传送给建筑物设备监控系统或智能化集成系统的监控中心,但楼宇自控系统对消防系统只可监视不应进行控制。对于空调、风机、配电等平时由建筑物设备监控系统控制的设备,火警时应受消防系统控制,应确保火警控制的优先功能。 5保安自动化系统SAS 设计应根据被保护对象的风险等级确定相应的防范级别,满足整体纵深防护和局部纵深防护的设计要求,以达到所要求的平安防范水平。 5.l入侵报警系统 根据各类建筑平安防范部位的具体要求和环境条件,应分别或综合设置周界防护、建筑物内区域或空间防护、重点实物目标防护系统。 配电视监控系统 根据各类建筑物平安技术防范管理的需要,电视监控系统应对现场情况进行有效的监视和记录,并可提供对各类报警信号及时、迅速和可靠的复核手段。 5.3出入口控制系统 智能建筑的主要出入口、通道、财务室总出纳、金库、重要办公室等处设置出入口控制装置。出入口控制系统由出入口对象(人、物)识别装置、出人口信息处理、控制、通信装置和出入口控制执行机构等三部分组成。 5.4巡更系统 巡更点应设在主要出入口、主要通道、紧急出入口和各主要部门。安防人员的巡查报告方式可以采用在线瞳离线方式。对实时性要求高的项目应采用在线方式。 5.5汽车库(场)管理系统 在汽车库(场)的人口区应设置出票机或读卡器,并应在汽车库(场)的出口区设置验票机或读卡器。 另外,综合布线系统(GCS)GenericCablingSystem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它能使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的语音、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建筑物物业管理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系统之间彼此相联,也能使建筑物内通信网络设备和外部的通信网络相联,是为上述系统提供物理通路。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IntelligentIntegratedsystem是将建筑物内不同功能的智能化子系统在物理上、逻辑上和功能上有机连接起来,在开放标准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上,实现各有关系统之间可相互操作和资源共享,形成一个综合化的管理系统。 由上述可知,智能化系统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每个智能建筑要把所有系统都包罗进去是不可能的,因此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设总投资、管理要求等综合考虑,确定和建筑物功能相适应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设计标准,应侧重各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注重智能化系统集成,强调综合性、统一性和各子系统的关联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传统的智能化子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达到资源共享、功能得以提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技术探讨 摘要:在现代化建筑工程中,电气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在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下,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也呈现出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特点,这对工程质量提升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由于电气工程施工涉及到的细节性内容较多,因此,在具体的智能化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就要注重各个环节的应用控制,把握应用的要点,从而确保建筑智能化的安全性和高效运行。据此本文就对当前建筑工程中的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作为同行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技术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建筑工程得到了迅速发展,随之也大大提升了工程智能化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生产力,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可以为智能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满足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的要求,确保电气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从而使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提高,为建筑的各项功能发挥奠定坚实基础。在具体管理中,需要工程单位结合每一环节的工程施工特点,制定相应的施工管理策略。 1智能化管理技术 作为的智能化管理技术,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时代性和技术性很强。从它的结构构成来看,它是包含有计算机技术、GPS定位技术以及精密传感技术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形式,它是先进技术应用的一种体现。它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可以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更为有序开展,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水平。 2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优势 2.1有利于实现对建筑的全面监控 现代建筑呈现出高层化和集中化特点,这样就对建筑电气系统管理增加了难度,并且管理涉及到的面更广泛,一旦管理出现失误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缺少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就会导致事故发生后在原因排查上有很大难度,不能第一时间掌握事故的整个发生过程,但是,如果采用智能化监控系统就可以及时对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明确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这对于管理效率的提高是十分有效的[1]。 2.2对输出命令的控制 工程单位在对电气工程智能化管理技术进行应用时,需要遵循科学性和合理性原则,按照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要求,针对性开展,在实现控制的过程中要依据所需功能在最短时间对终端操作所发出的信号和控制指令,来完成一系列操作。此外,从智能建筑电气系统的自身功能来讲,它的整体性功能是初期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基于此,对于工程单位来说,就必须要保证智能化电气和建筑功能的最大化发挥,同时还要实现成本的最大化节约。 2.3强化联动性能的体现 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之间的联动性能提高,离不开对数字化智能系统的正确运用和操作。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可以将建筑中的消防和通风照明等安防设备自动化系统看作为是一个整体,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强自动化设备之间的联动性能,在此基础上资源和信息之间就可以实现共享,从而优化分析更为合理,配置更为优化。 2.4提高安全性 在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它的应用核心就是安全性。在当前建筑工程中,自动化设备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既包括安全方面,也包括运行环境对电气设备的影响,一旦这方面的防范措施做的不到位,就会导致电气工程施工陷入困境,整个施工操作过程的安全性下降,而在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下,就可以借助先进技术来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从而保证工程各个环节施工活动的顺利开展。 3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要点分析 3.1要实现绩效目标的计划和管理 在对智能化管理技术进行应用时,首先要对建筑智能化战略目标有明确把握,进而制定科学的建筑规划方案,对工程施工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有明确掌握,这样可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施工更具有针对性,为实现工程单位各部门的目标而建立科学的计划方案,同时还要对计划进行高效落实,细化分工,促进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2]。 3.2对各部门任务计划的落实和控制 一旦建筑工程施工方案确定之后,在各项施工工序开展的同时必须要有严格的控制措施作保障。对于各个部门的多个任务同时进行的状况,需要在控制作用下保证任务之间的有序性和协调性,不会出现冲突状况,保证各个部门的任务计划可以得到高效落实,与此同时,还要对每一个具体员工的绩效目标进行多角度控制。 3.3对施工流程的优化管理 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流程较为复杂,需要在事前制定完整的施工计划,在该计划下保证整个施工团队运行的有序,从而促进施工工作的积极推进。对于管理者来讲,就需要确保条理清晰,重点解决关键问题。例如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质量问题,就需要在施工材料和设备方面加大重视力度,严格控制设备和材料的进场质量,杜绝劣质材料和设备进入施工现场,从而在源头上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良好,减少质量隐患。 4电气工程管理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4.1电气系统控制方面 电气工程的施工操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点,基于此,在施工管理上就要更加注重精细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难题,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来对建筑的电气系统进行控制管理,进而实现电气系统控制的精细化,而且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施工质量,避免管理上的失误,从而大大提升工程施工速度,并以此来降低施工中故障的发生几率。此外,在对电气线路进行控制时也可以采用智能化技术,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缺陷,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完善,并为后期施工提供数据上的支持。 4.2施工故障的检测方面 在电气工程施工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通过遥感定位技术以及传感技术来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故障,进而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就目前应用实际来看,常见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有模糊网络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两种,两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及时发现发电机等电气设备中的缺陷,一旦检测出故障就可以通过检修来确保设备性能良好[3]。此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大大缩短了故障检修的时间,不会对工程施工造成时间上的延误,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检测技术的应用下,还可以有效提高故障检测的准确度,可以帮助技术人员及早定位故障的产生位置和类型,进而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完善。 4.3电气设备的优化方面 从智能化技术的自身性质来讲,它在电气设备优化方面也具有很强的优势,在它的技术体系汇总有多个系统构成部分,其中专家系统可以对电气施工工程加强质量控制[4]。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过程中,通常会把电气智能化专家系统和传统的遗传算法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可以使设备优化达到一种理想效果。除此之外,对于设备的优化还可以通过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来实现,在对电气设备的主机进行严格检查和对主机进行甄别和扩展作用下,有利于提高电气设备的运行速度,减少运行中不必要的故障产生,从而使电气设备的作用可以最大化发挥,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良好,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 5总结 随着现代建筑工程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智能化管理技术得到了更多应用,并且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电气工程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工程施工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减少施工问题的发生,提高电气设备利用率,从而确保工程质量良好。 作者:曾天海 单位:厦门中安消防安全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措施 摘要:伴随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建筑应运而生,其属于现代建筑的范畴,是对建筑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其属于新生事物,因此,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质量通病,对于建筑质量及后期使用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文章首先阐明了现阶段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通病,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施工质量;通病;控制措施 作为现代建筑工程中的有机内容之一,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确定这建筑的服务功能[1]。现阶段,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中存在许多质量通病,严重影响到建筑质量。鉴于此,文章探讨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质量通病,希望能够为有效控制施工质量提供指导和借鉴。 1现阶段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 1.1线缆类工程施工中存在材料混用问题 该类项目中存在多种系统工程,安装的时候,各系统工程使用的线缆种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部分工程甚至要使用特殊的定制线缆。然而,具体的施工环节中,由于操作人员为便于施工或重视程度不高等原因,存在比较普遍的线缆随便使用的现象。部分施工方为节省成本,选择使用劣质、低价、不合乎规格要求的线缆,利用这些低质量的材料来取代高规格材料[2]。 1.2相关电子产品的定制支架不满足要求 智能化建筑施工中,其中必须的大部分电子产品不能直接应用,必须使用支架进行安装,但具体的施工环节中,为了赶进度或偷工减料,安装过程中,或者是安装设备箱不科学,或者是支架不对应,有时候许多设备箱防腐防水设施没有做好,部分设备箱或支架型号与标准要求不符,以及未做好电子产品的外壳接地工作等问题[3]。 1.3接线箱内部接线混乱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非常复杂的工程,其中包括诸多系统内容,例如监控、门禁以及自动化系统等,安装它们的导线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往往通过中心机房的模式统一布线,在此基础上,利用中间设备对各种线缆进行点对点的输出。尽管该模式或多或少减轻了中心机房的负担,然而对于中间设备来说,其中存在大量线缆,这样非常易于导致接线混乱的问题[4]。同时,当调整系统的时候,非常易于导致中间设备的承载箱无法满足安装要求或其规格不够等问题。 1.4执行器、传感器的安装不满足相关技术要求 楼宇自动化系统其中配备了大量的执行器与传感器,这些器械都是前端设备,必须把它们配置于其他的专业工程上,这样使得施工就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安装时要是没有预先进行认真的规划,一般不会预留相应的位置,导致它们无处安装或不能根据相关标准来安装,要是安装位置不合理,则非常易于导致所采集的数据不全面,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同样将发生误差。 1.5施工中心机房的不足 中心机房之中聚集着系统工程的核心设备,其施工质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筑整体的质量。一般安装时,往往存在设计不科学,设备布设不科学,一味地注重机柜外观而不注重其实用性,线缆标识模糊等诸多问题。 2控制措施 2.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做好项目目管理前提条件。首先,做好施工图交底。项目经理在施工之前,应当组织技术负责人等有关人员来分析施工图纸,主要是分析其是不是全面、是不是有严重失误、据此施工后系统是不是可以符合设计指标要求等。审图时如果找出问题应当尽快和业主单位或者设计机构进行沟通,做好设计变更手续。在技术负责人理解图纸的基础上,还应当向施工技术人员做好交底工作,认真解答他们的问题。该环节必须进行记录,形成书面材料,然后由相关方进行签字并存档。其次,做好施工方案。制定方案的时候必须经过多方论证,充分确保其可行性与安全性,尤其是应当充分考虑交叉施工问题。再次,加强对相关有人的培训。施工中涉及到电、不同的机具,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应当对施工人员进行技能与安全培训。在提高安全意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最后,做好设备进场验收。相关设备质量优劣决定着智能化工程质量优劣,同时施工过程所使用的耗材与配件的质量,同样能够影响到施工质量。材料员在现场仓库管理工作中,必须熟悉各种材料、设备的信息,按照工程进度与库存状况尽快对库存进行调整,相关材料设备进场时,一定要根据要求进行验收,认真检查,严格把关,严禁不达标的材料设备进场。参与验收的各方包括供货方、施工方、监理方,认真进行验收并作出记录,根据相关规范保管好各种材料设备。 2.2事中控制 首先,做好基础施工。这属于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的前提,基础施工主要包括管线预埋等诸多方面内容。线管敷设环节关系着工程质量,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所用水煤气管壁厚满足相关标准,同时必须根据施工图纸选择合适的管材,防止以不达标的钢管来取代。防雷接地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到的问题是:钢管不接地或没有分析管径全都是用cp6圆钢做跨接线,这样根本不能取得应有的接地效果。施工隐蔽工程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暗敷的PVC管,因此,应当防止埋藏深度较浅、埋墙,灰层厚度不满足要求,线管裸露等问题。批灰指向必须合理固定管道,以充分确保预埋强度,要不然后期的穿线过程中非常易于破损墙面。在与建筑装饰装修专业配合交叉施工时,应当注意协调施工。根据施工图来加以检验,认真检查标高、粉刷层厚度等,必须确保预留的埋线盒位置的墙面平整。其次,做好设备安装。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这个环节是比较精细的工作,相关技术工作者必须充分掌握设备特点以及安装流程等。这些设备均非常精密,搬运的时候必须注意,必须轻拿轻放,避免由于螺丝松动等原因导致其无法顺利运行。存放地点的温湿度必须适中,做好防粉尘工作。安装的时候更应该防止各种简单粗暴行为,要是部分接口很难进行连接,必须认真分析根由,而禁止用蛮力、外力,避免不正当的强行安装等。以防止设备受力不平衡等,使其发生应力疲劳损坏。安装工作结束之后必须注意成品保护,特别是当室外设备安装未结束的时候,应当选择相应的防雨、防风策略,以避免发生意外。再次,做好调试与试运行工作。安装完智能化系统以后,一定要开展相应的调试与试运行。调试的时候必须统筹全局,对其中存在的系统问题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调试工作者必须充分掌握系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将该项工作做好。最后,切实加强安全管理。智能化工程施工与一般的建筑工程施工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两者的安全隐患点有所区别,施工的时候必须根据智能化施工实际状况,编制相应的安全施工规范,并严格执行。必须配备安全员,负责检查各种安全问题,还应当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对人员开展安全教育,通过考核以后才准许其上岗施工。 2.3事后控制 通常事后质量控制主要涉及下面几方面:验收全程的施工质量,对所上报的质量报告进行复核,对上报的竣工图进行认真审核,安排人员进行联动试车,对每一分项的验收资料进行整理,以及对技术档案完备与否进行检查。这个环节必须认真执行,严禁做表面文章,如果找出质量问题,必须及时指出,并责令相关方限期整改。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建筑系统工程在施工中存在一系列的质量通病,因此,施工时必须认真对待,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施工,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控制各种通病,提高建筑整体质量。 作者:张冬 单位:深圳华侨城都市娱乐投资公司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中的项目管理论文 1智能化建筑的新特点 智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过程十分复杂,同时也是智能建筑施工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不仅调试的内容非常的多,而且耗费时间长,质量要求也十分高,因此,智能设备的调试和安装所要耗费的时间将占据智能工程总工期的一大半,并且,就目前我国使用的智能设备而言,大部分都来源于国外进口的产品。这对技术和施工要求都非常得高,不仅需要土建方面的倾力配合,还需要调试、安装、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的共同配合,因此,就全新的智能建筑而言,其施工工作十分地繁杂。 2建筑智能化系统中项目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2.1对智能化认识不够 智能化建筑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引入可为建筑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其引入时间过短,人们对智能建筑项目管理方面的认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甚至出现错误的认识,由此导致了智能化技术相关人员的严重缺乏以及智能化系统中项目管理的不够完善。 2.2技术人员的能力缺乏 就智能化建筑的项目管理来说,目前,我国现在在智能建筑中所使用的智能化设备主要由国外引进的,而国内相关的专业性教学和专业型人才非常少,外加智能建筑人才必须具备熟识建筑、智能化和技术机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就目前我国智能化建筑行业而言,技术人员处于严重缺乏的阶段。 2.3信息量匮乏市场发展不完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身边充斥着各种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垃圾信息,而也正因为信息量的巨大,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则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信息是人们进行选择的重要基础,错误的信息往往会造成错误的选择,这一观点在智能化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同样也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导致了我国智能化建筑市场的发展的不够完善。 2.4设备技术选取的不恰当 智能化施工的专业与技术要求非常的严格,同时技术要求也非常得高,而技术的不够完善,常会导致在图纸设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错与偏差,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智能化建筑行业在技术上仍存在着不足,设备的选取也不尽完善。 3如何正确的实现智能建筑的项目管理工作 3.1培养专业型人才 面对我国目前智能化工程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努力的培养专业型人才,加大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不断地给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以继续学习深造和技术交流的机会。同时,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要订立统一的标准与规章制度,进而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有效地降低差错率。 3.2加强控制力度 就目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不足和混乱的现状,面对这一情况,我国做出相应的规定表示,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上一定要由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设计,并由该公司全权负责,同时,避免对建筑项目进行大包大揽的现象。另外,在整个智能化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的控制力度,进而促进整个智能化建筑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4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智能化建筑迅速发展起来,但由于目前正处于智能化与建筑工程相融合的初级阶段,因此,还存在着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乏、能化的发展不够发达等多种问题。因此,通过加强控制力度、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来促进我国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收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深入地分析我国目前智能化建筑所存在的不足现状、出现的新特点以及做好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的项目管理的具体措施等问题,希望能够给予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小小的帮助与启发,进而有效的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我国智能化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作者:王刚单位:安徽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施工现状及策略研究 一、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的不少地区均已经涉足于智能化建筑,而其建设管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总结起来,主要的问题存在于这样两点。首先,从智能化建筑的行业方面来讲,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没能及时跟上智能化建筑的发展以及智能化技术中的核心部分必须从国外引进,这些因素均导致我国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未能达到较高的水平。由于智能化建筑属于技术的整合,因此对集成商的技术理念和施工经验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纵观我国当先的智能建筑技术集成商,其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对我国智能化建筑的发展造成了掣肘。据统计,我国当前从事智能化建筑的公司有数千家之多。然而这些公司的业绩却乏善可陈,因此集成商的综合实力也影响了智能化建筑的行业水平。其次,智能化建筑的施工对于现场的调度和管理也是一个挑战。由于我国不少管理部门对智能化建筑的特点和规律尚不熟悉,因此在管理效率和效果上均不能尽如人意。在不少智能建筑的工程项目中,由于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失误而导致建筑质量、工期受到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造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 二、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策略 1.智能化建筑相关政策规范的健全 当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技术及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行业内的政策和规范无法跟上其发展的步伐。只有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着力进行智能化建筑相关政策及规范的健全,才能使该行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壮大。首先,政府应该牵头进行智能化建筑的技术分析与调查。通过组织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专家以及智能化建筑业界的行业人才,进行详细的软科学调研,为政策的制定能够提供客观详实的基础。其次,在积累了充足的行业技术与管理现状之后,则应加大力气抓紧完善智能化建筑的政策和规范。依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以下一些方面的规范和标准是亟待完善的:一是智能建筑涉及到的系统硬件设备,包括建筑智能控制所需的中央处理单元、系统监控和采集传感的前端单元、系统布线的管槽安装、系统通讯网络的光纤、电缆以及无线设备等,这些设备均是智能化建筑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二是保证智能建筑之内所有设备的参数指标和测试验收标准、系统设备的功能齐备,才能保证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三是在评估智能建筑系统功能与性能时,一方面要定性测量评估,另一方面也要定量评估。在规定中,对所有的技术指标予以数字化的明确,以此实现建筑技术标准的达标。 2.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提升 智能建筑是一个整体化的产品,因此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对于建筑功能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项完整的智能建筑项目,系统集成商的主要工作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系统智能化需求分析、系统智能实现策略的设计、系统硬件软件的参数计算以及匹配等。因此,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关系到智能建筑施工的最终质量以及用户满意度。为了提升其专业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1)应注重集成商人才的专业深度与广度集成商专业人员必须从业主的使用感受出发,将业主的实际需求以技术参数和设备选型的方式整理出来并最终转化为施工方案。当前,复合型的人才在智能建筑领域依旧稀缺,需要一些一方面熟知技术,另一方面又深谙市场需求的人才。(2)应该以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如果集成商的技术人员由于某些原因而离职,很容易造成建设方的设计风格与理念出现断层,影响工程质量的目标。(3)应重视技术成果的转化和重复利用,积累经验,积淀施工者的竞争力对于已经形成系统化的施工方案和技术策略,应以标准化的文档保存起来。通过转化和调整,用于其他相似的工程建设中,从而形成建设方独特的优势。 3.加强监理制度以保证施工质量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市场由于专业知识和管理方法的不足,导致效率低下,一些业主由此蒙受了损失。通过加强监理,来保证智能化建筑施工的质量是当务之急。当前在智能化建筑的监理方面,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涉及专业较广,不少监理工程师难以承担监理任务。例如,一名合格的专业建筑监理者,在涉及到智能弱电、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设备时往往束手无策。而智能建筑的监理包含了传统建筑所不存在的许多方面,如电子传感、信息网络部件、各种线缆、弱电设备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均需要监理工程师对其进行量化的测试验收与评估,这对监理人员的技术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不同的监理工程师往往由于经验的匮乏,不能具备充分能协调统筹各个专业之间的工作经验,这同样影响到了智能建筑施工的质量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推荐以专业监理队伍来进行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监理。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首先能够对工程建设方有一个合理的监督与约束,对其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等均能进行评估和干预,这可以保证智能建筑的最终质量;其次,能够从过程项目业主的角度出发,对建设方所采用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客观评价,降低业主的风险。 4.智能建筑施工管理的规范化 智能建筑涉及到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复杂的管理模式,只有严格依照技术与管理标准进行施工,才能实现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在智能建筑施工管理方面的经验,推荐以“控制+管理+监理+协调”的综合化模式进行施工管理的规范化。这里的“控制”,涵盖了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智能化建筑项目的投资控制以及具体施工周期之中的工程进度控制;而所谓的“管理”,则一方面包括对施工合同进行严格的管理,另一方面则应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与数据进行管理;“监理”则指的是应以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模式对工程进行全面的监理;而“协调”则是说,应结合行业规范和合同条文,实现施工进程中各方的协调。 三、结语 当前,城镇化发展方兴未艾,我国的许多地区正在加快建设项目的进度,加大建筑工程的规模。而在这其中,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同样处于井喷时期。工程管理人员面临的情况,一是智能建筑的建设规模空前庞大,二是智能建筑的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的复杂程度空前的高。与之对应的现实情况却是,由于技术与管理发展没能跟上智能建筑需求的步伐,导致市场的完善程度远远低于预期。而市场主体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导致工程质量参差不齐。应该正视的事实是,与欧美等一些建筑管理水平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建筑智能化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在技术的实现上还是在施工的管理上都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本文基于此现状,对于研究和阐述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管理弊端以及解决方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本文作者:陈建工作单位:重庆俊峰置业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化论文:现在建筑智能化安防可行性分析论文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中智能化大厦、酒店、小区等建筑数量将会成倍增长。智能建筑其“智能”主要表现在弱电子系统方面,智能建筑弱电子系统中,安全防范子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传统的采用模拟传输方式的安防系统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是需要大量的布线施工,视频线、控制线、电源线等;其次是随着监控点数的增加(成百上千),相应的线材的数量也非常惊人,甚至出现过弱电线缆多到无法穿过大厦弱电竖井的情况;最后,传统的模拟监控系统在远程监控、传输以及与其它系统的集成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瓶颈。越来越多的问题迫使工程商、集成商、用户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而数字化安防显然是一条必选之路。 2数字化安防 网络视频服务器是第三代全数字化视频集中监控系统的核心设备,属于最新一类的数字化监控产品,利用它可以将传统摄像机捕捉的图像进行数字化编码处理后,通过局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Internet或其它网络方式传送到网络所延伸到的任何地方,千里之外的网络终端用户通过普通电脑就可以对远程图像进行实时的监控、录像、管理。网络视频服务器基于网络实现动态图像实时传输的特点,使得以往必须局限在区域范围的图像监控系统,变得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应用网络视频服务器实现的数字化安防系统,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首先,基于大厦的千兆甚至万兆局域网传输,系统的部署更加灵活,且摆脱繁琐的布线施工;其次,由于在前端监控点就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息流,所以,无论是远程、本地监控,还是与其它系统的集成都变得易如反掌。 目前,网络视频服务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已相对比较成熟,国内有多家产品供应商已能提供单路、双路、四路等系列网络视频服务器。下面结合天地伟业公司的典型网络视频服务器,详细介绍一下数字化安防方案。 3天地伟业解决方案 3.1系统实现,前端视频、控制、告警信息,由网络视频服务器编码后,通过楼宇主干网上传到监控中心,完成实时监控,掌握楼宇整体情况。监控中心可配置监控主机、存储服务器、管理服务器、解码器等,对前端监控设备进行管理、告警信息的查询、图像浏览和控制等功能。在系统增加新的监控点时,只须将该监控点网络视频服务器接入网络并在中心做简单配置即可,系统各项功能和运行状态不受扩建影响。 整个系统部署实施非常快捷简单,每层楼可根据监控点数配置天地伟业单路、两路或四路网络视频服务器,或直接安装天地伟业网络一体球,网络视频服务器或网络一体球接入楼层交换机,通过大厦千兆局域网将图像信息传输到监控中心。系统变传统的模拟视频监控为数字化监控,使得原来的模拟图像等信息成为网络内传输的“数据流”。 3.2系统优势基于网络视频的数字化安防系统具有如下优势: (1)高性能处理系统核心设备采用高性能的嵌入式处理单元以及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OS,保障系统长时间稳定运行。 (2)内置Web服务器内置Web服务器,支持TCP/IP、UDP等相关网络协议,支持多种网络环境。 (3)安装简易、即插即用无须像传统方式那样繁琐的布线,只要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通过IP地址的标识,即可任意进行操作,并且使用时用户界面友好,安装简单。 (4)成本低廉相应于包括所有特性的其它产品,天地伟业网络视频产品提供一种可靠和低价位的网上图像设备,极大解决了“分散监控”、“集中管理”、“远程传输”之间的矛盾。通过网络化应用,大幅减少线材及人力费用,降低了成本。 (5)先进的图像压缩技术天地伟业网络视频服务器以MPEG4/H264格式生成高质量的图像文件,在提供每秒25帧的高画质图像传输的同时,存储空间大大降低。 (6)远程实时监控能够同时解决集中管理与远距离监控,能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通过网络进行远端访问。 (7)网络安全天地伟业系列网络视频产品提供用户级密码保护、特殊指定的IP地址接入保护、分级权限保护等功能。 建筑智能化论文:管理建筑智能化设计论文 1、前言 建筑智能化在不断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不断推出,智能控制水平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其实质是信息产业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其建设过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在建筑智能化建设中,前期的设计过程,显得十分重要。 智能化系统作为建筑物的“电脑”,设计原则应当是具有设备的先进性,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的可靠性和费用的经济性。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呈现的影响,我们应该对以往认真总结回顾,尽可能地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笔者仅以微不足道的工作体会,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管理角度谈些非常肤浅的认识和对策。 2、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主观设计倾向在本文的参考文献(1)中,作者归纳出四种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观设计倾向: 第一种是简单化。 例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 第二种是概念化。 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水平线缆不问情由地一律采用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甚至对所有的语音点都采用6类线缆也非常舍得; 第三种是形式化。 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 第四种是理想化。 所谓理想化设计就是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2.2重广告轻标准 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规范,便于业主、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各阶段用统一的语言交流和运作。 可是时常看到有些技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轻视标准。例如,在设计依据中罗列了不少标准文件名,设计内容却不符合标准,或者依据的仍是旧标准。 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2.3缺乏整体把握犹如设备“堆积”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然而有的设计者可能是设备集成商兼商,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许有的设计者是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3、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对建筑物日后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智能化作用。之所以存在如上所述的不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3.1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必须既要量体裁衣式设计,防止与现实脱节,又要照顾到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不要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向亮点工程看齐,而一味的参考国外,参考高档工程。 设计人员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有时候,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重视述说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或者对于系统日常运作细节的考虑,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2没有及时跟进科技进步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有始无终的科技进步过程,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应用的提高,不断有新技术加入,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设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忙碌,没有及时跟进,在设计中仍然沿用着过去不知那年那月的培训。 3.3各子系统设计缺少协调 子系统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院主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或者总体设计师没有注意在各子系统设计时对智能化系统的指导,设计上缺少协调。 4、把好设计关的对策 4.1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核心。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招标文件不应由参加投标的集成商、工程商提供,以利于公平竞争;招标文件不应设置“陷阱”。 4.2技术评审至关重要 工程前期做好对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技术评审,对以后的建设过程至关重要,因 为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技术评审意味着一种“关卡”,这种“关卡”用来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就绪状态。 5、技术评审 国内外建筑业采用的工程发包模式有多种,其设计阶段都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之分,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前进行,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后进行。 5.1基本的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评审: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不应与评标合并进行,因为投标者有多家,如果不能安排充分的时间,搞突击,就会走马观花。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施工设计评审:审定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业主和中标施工承包商则可以签署合同,便可以由中标者开始各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为采购和施工作好过渡;如果不符或由于招标后设备选型改变、采纳了优化建议等,中标施工承包商应对施工设计作出修正和深化设计,直至全部相符。 施工设计评审认可的施工设计是具体施工的依据,时间要恰当,评审之后不要过多的变动,对采购和施工准备有不利的影响;进行地过晚,则可能推迟施工进度,整个工程期将拖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进行施工交底。 5.2技术评审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2.1评审的准备 评审的准备工作,应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组织,恰当挑选设计者、专家,以最少的成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评审小组;评审组的成员应充分地掌握被评审的专业,能胜任被评审专业的评审,以便参审者之间不用在交换意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业主在评审前应准备好议事日程安排、评审项目和成套资料,以免到了评审会上措手不及;成套资料不能过多,如果超过了被评审的范围,不仅导致不必要的资料费用,而且有限的评审时间,也会导致评审质量的损失。 5.2.2评审的进行 应当保证评审组充分地审查所有的项目,并提供协调过的评论和指导;应当鼓励所有参审者采取坦率、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参审者之间应当通力协作;通过对问题正当地提出疑问,来找出设计的缺陷。 5.2.3评审的结束 应公布技术评审备忘录,备忘录应确认技术评审的记录汇编及更改项目,认可技术评审已完成。备忘录应包括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评论、结论、决策和建议的概述及理由。 5.2.4评审的注意事项 要从“关卡”出发确定评审方针、议事日程、参加人员等各种评审活动; 应由总设计师负责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概要和评审进度,并由业主认可; 应当给子系统设计者提供参加评审的机会,便于对各子系统进行正确的评审; 要有施工保障方面的职能部门(例如,基建处、供应处)参与评审; 物业管理部门,也应参加系统的设计审核,看看是否符合使用需要; 只要有可能,在技术评审中应当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不能企图采用简易方法完成优良的技术评审,充足的时间、合适的评审范围、高素质的参审人员,对评审工作的成功起重大作用。并且,最好要指定每个项目的负责人。 6、结束语 更广泛、更充分的市场机遇,更激烈、更残酷的国内外竞争,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要管理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适应。笔者建议,在各省、市应当建立高水准的技术评审班子,成立相应的权威性机构。 建筑智能化论文:管理建筑智能化设计探究论文 前言 建筑智能化在不断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不断推出,智能控制水平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其实质是信息产业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其建设过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在建筑智能化建设中,前期的设计过程,显得十分重要。 智能化系统作为建筑物的“电脑”,设计原则应当是具有设备的先进性,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的可靠性和费用的经济性。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呈现的影响,我们应该对以往认真总结回顾,尽可能地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笔者仅以微不足道的工作体会,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管理角度谈些非常肤浅的认识和对策。 2、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主观设计倾向在本文的参考文献(1)中,作者归纳出四种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观设计倾向: 第一种是简单化。 例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 第二种是概念化。 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水平线缆不问情由地一律采用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甚至对所有的语音点都采用6类线缆也非常舍得; 第三种是形式化。 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 第四种是理想化。 所谓理想化设计就是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2.2重广告轻标准 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规范,便于业主、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各阶段用统一的语言交流和运作。 可是时常看到有些技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轻视标准。例如,在设计依据中罗列了不少标准文件名,设计内容却不符合标准,或者依据的仍是旧标准。 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2.3缺乏整体把握犹如设备“堆积”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然而有的设计者可能是设备集成商兼商,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许有的设计者是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3、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对建筑物日后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智能化作用。之所以存在如上所述的不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3.1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必须既要量体裁衣式设计,防止与现实脱节,又要照顾到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不要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向亮点工程看齐,而一味的参考国外,参考高档工程。 设计人员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有时候,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重视述说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或者对于系统日常运作细节的考虑,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2没有及时跟进科技进步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有始无终的科技进步过程,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应用的提高,不断有新技术加入,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设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忙碌,没有及时跟进,在设计中仍然沿用着过去不知那年那月的培训。 3.3各子系统设计缺少协调 子系统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院主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或者总体设计师没有注意在各子系统设计时对智能化系统的指导,设计上缺少协调。 4、把好设计关的对策 4.1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核心。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招标文件不应由参加投标的集成商、工程商提供,以利于公平竞争;招标文件不应设置“陷阱”。 4.2技术评审至关重要 工程前期做好对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技术评审,对以后的建设过程至关重要,因 为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技术评审意味着一种“关卡”,这种“关卡”用来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就绪状态。 5、技术评审 国内外建筑业采用的工程发包模式有多种,其设计阶段都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之分,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前进行,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后进行。 5.1基本的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评审: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不应与评标合并进行,因为投标者有多家,如果不能安排充分的时间,搞突击,就会走马观花。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施工设计评审:审定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业主和中标施工承包商则可以签署合同,便可以由中标者开始各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为采购和施工作好过渡;如果不符或由于招标后设备选型改变、采纳了优化建议等,中标施工承包商应对施工设计作出修正和深化设计,直至全部相符。 施工设计评审认可的施工设计是具体施工的依据,时间要恰当,评审之后不要过多的变动,对采购和施工准备有不利的影响;进行地过晚,则可能推迟施工进度,整个工程期将拖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进行施工交底。 5.2技术评审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2.1评审的准备 评审的准备工作,应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组织,恰当挑选设计者、专家,以最少的成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评审小组;评审组的成员应充分地掌握被评审的专业,能胜任被评审专业的评审,以便参审者之间不用在交换意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业主在评审前应准备好议事日程安排、评审项目和成套资料,以免到了评审会上措手不及;成套资料不能过多,如果超过了被评审的范围,不仅导致不必要的资料费用,而且有限的评审时间,也会导致评审质量的损失。 5.2.2评审的进行 应当保证评审组充分地审查所有的项目,并提供协调过的评论和指导;应当鼓励所有参审者采取坦率、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参审者之间应当通力协作;通过对问题正当地提出疑问,来找出设计的缺陷。 5.2.3评审的结束 应公布技术评审备忘录,备忘录应确认技术评审的记录汇编及更改项目,认可技术评审已完成。备忘录应包括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评论、结论、决策和建议的概述及理由。 5.2.4评审的注意事项 要从“关卡”出发确定评审方针、议事日程、参加人员等各种评审活动; 应由总设计师负责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概要和评审进度,并由业主认可; 应当给子系统设计者提供参加评审的机会,便于对各子系统进行正确的评审; 要有施工保障方面的职能部门(例如,基建处、供应处)参与评审; 物业管理部门,也应参加系统的设计审核,看看是否符合使用需要; 只要有可能,在技术评审中应当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不能企图采用简易方法完成优良的技术评审,充足的时间、合适的评审范围、高素质的参审人员,对评审工作的成功起重大作用。并且,最好要指定每个项目的负责人。 6、结束语 更广泛、更充分的市场机遇,更激烈、更残酷的国内外竞争,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要管理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适应。笔者建议,在各省、市应当建立高水准的技术评审班子,成立相应的权威性机构。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系统论文 简介:本文对建筑智能化系统与给排水工程设计工作的关连作了简要介绍,还借助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实现一些新的给排水工程目标进行了理论探索。近年来“智能大厦”一词风行全国各大城市,为了加强管理,建设部1997年10月以建设【1997】290号文,了关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从国家管理的角度将此项工程的设计管理纳入了正轨。究竟给排水工程与“智能大厦”有何关连?设计中又将如何配合?这是许多设计人员想要搞清楚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提出问题的角度对此做一初步论述,以便进一步展开、深化。 关键字:建筑智能化系统给排水工程设计理论探索 1、与之有关连的给排水工程 一般来说,以下给排水工程应接入该大厦的建筑智能化系统: 1.生活水系统 1)水泵的编号、状态(工作、备用、故障);系统的压力;水池及水箱的水位; 2)变频调速泵的频率、工作压力; 3)系统的简图及主阀状态; 4)各用户水表的读数。 2.热水系统 比照生活水系统,增加所有换热器的有关参数,以及系统的温度、热媒消耗等。 3.循环冷却水系统 同生活水系统,增加冷却搭的有关参数。 4.消防水系统 将消防泵的编号、状态,所有报警讯号以及联动控制全部接入FA系统。 5.客房故障、水池、水箱缺水报警等 6.排水系统 2、设计的程序与配合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与通常的民用建筑工程在设计的程序与阶段上有较大的不同。一般应按用户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施工深化设计等3个环节,依次分步进行。 1.用户需求分析 这是整个工作的基础。同样是智能化系统,依据建筑物功能、性质、建筑资金、业主的不同表现极大的差异,最后反映在耗资规模上,差别也很大。一般来说,大型高档的公共建筑(商场、酒店、写字楼),需综合考虑各承租户的需要,尤其要重视招商本身的需要,应具备较齐全的功能。而比较单一的建筑(如银行、邮政、出版、政府机关)则多有所侧重。此阶段工作要注意把握好使用功能与实际需要这两个关键,切忌脱离实际提高标准。对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而言,吃透业主的宏观想法,然后再一起理出对给排水工程的具体要求至关重要,这也是此项工作中较为困难的一步。 2.系统设计 这要由相应专业设计人员来完成,给排水设计人员只是按常规的设计工序管理进行专业间配合(即提资、反馈的反复、交叉过程)。如果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是与上建设计同步进行的,系统设计应在初步设计阶段完成。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比主体工程滞后较为多见,导致某些工程的局部不尽人意,这虽属难免,这样的事当然少一些更好。 3.施工深化设计 与主体工程的设计不同,施工深化设计工作由系统集成商来完成。 建筑智能化系统涉及计算机、通讯、广电、公安、环保等领域,许多硬件、软件直抵发展最迅猛的那些高科技领域前沿。技术更新快,设备更新更快。一些工作的主导专业已是一种相当模糊的概念。在这些地方,许多相关的专业公司比之寻常按传统模式组建的设计院(建筑设计院或专业设计院),与科技市场的联系更密切,因而在人员、以及最新技术和信息的拥有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施上深化设计应由系统集成商来编制。但建筑智能化系统从属于主体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的形象、性能协调一致,所以系统集成商应在该上程的原设计单位的指导下进行此项工作,该设计单位对该工程总体负责。 上述三个环节中,给排水设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在第一、第二个环节。给排水设计人员应对给排水工程中的工程目标、信息采集点、联动控制点的设置及其硬件的选用、安装负责。 智能化系统另一个重要的组成是结构化布线,它担负着语音、数据、视频传输的重任。这是所有智能大厦唯一共同之处。但结构化布线并不受给排水工程所制约,给排水设计人员不必过多考虑。 3、智能化建筑对给排水设计工作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与给排水工程有关的地方并不多,但对给排水设计工作而言,有没有可能利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已具备的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网络来推进一些新的工程目标、或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传统的工程目标?且试举几例: 1.利用程序控制管理蓄水他的进、出水。 1)进水 传统的方式是用浮球阀(或液位控制网)来控制,当池内满水时自动关闭进水。此类方式有阻力大、动作频繁、易磨损、漏水量也大等弊病,频繁的维修使用户不堪其苦。 在大厦内已有BA系统的条件下,用电动阀门与水池内的液位装置来取代浮球阀,实现程序控制是合理而简单易行的(为确保工作可靠,还可再增设1个水池满水报警)。 2)水池出水 同理,水池出水也可利用程序控制来管理。生活、消防水池通常合并设置,为了保证消防水量不在平时被动用,常常用抬高生活泵吸水管的作法。此作法也有一些弊端:死水区水质容易变坏;低水位时吸水喇叭口附近形成漩涡从而带入空气,致使水泵工作失稳,以及造成气蚀;此外,在泵房的竖向布置上也带来一些麻烦。如利用程序控制来管理,使池内水位降至某一定值时生活泵自动停止,上述弊端即可根除。 2、新的给排水工程目标 1)优化变频调速供水装置的工作 作为一项节能技术产品,恒压变量变频调速供水装置在国内已得到广泛使用。由于其压力传感器设置在靠近水泵的压水管上,致使装置实际取得的节能数量大大低于节能的理论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种方式是开发、研制新一代变压变量变频调速供水装置,使水泵的工况点贴近该给水系统的管路特性曲线运行;另一种较简单的方式便是将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挪至该给水系统的最不利点,这样做系统虽则是恒压运行,实际上已扣减在非额定流量条件厂虚拟的水头损失,对水泵而言己实际变压变量供水,从而使节能效果向理论值大大靠近了一步。 在智能大厦内,利用智能化系统的网络和技术帮助上述目标的实现,同样是合理而简便的。 2)自动收费管理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多种自动收费管理的软件,我们没有理由使水费的管理置于自动收费管理之外。口前,国内如宁波水表厂已研制出LXWJ-16流量集中检测仪,可以实现远程计量。但由于微机在线动态测量和对物理过程进行监控以及图像、语音处理,都只能识别和处理数字量。因此,上述模拟量必须经过A-D转换才能实现被控对象与CPU之间的信息交换。此外,在我们所讨论的特定环境,还必须能通过信息插座,结构化布线系统将信息传输到计算机,因此,这方面还有些工作要做。 给排水专业应当重视此项工作,工程上的这种需要已趋明朗,数码远传式水表一旦推向市场。将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层建筑“水表出户”的难题(改为“抄表不必入户”)。 4、结语 建筑智能化系统,目前还只是一项新生事物,直到目前,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甚至还找不到它的专业设置。然而在许多耗资过亿的高档建筑中,一方面是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也许还作为大厦品味的一种标志,智能建筑工程正方兴未艾。主动介入这个新兴领域。有机配合、共同努力、求实创新,是有关专业、也是给排水专业应尽的职业责任。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管理论文 摘要:建筑智能化飞快发展,要全方位、全过程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理,监理人员必须掌握和提高技能,才能做好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工作。 关键词:建筑智能监理 智能建筑在我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它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建设设备的自动控制,对建筑内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并把设备的监控技术、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与建筑要求优化结合,使人们获得一个投资合理、适应、信息安全、高效、舒适、灵活、智能的建筑物变为可能。它使人们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随着现代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怎样做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摆在了广大监理人员面前。 一、建筑智能系统工程 建筑智能系统主要有楼宇自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安防报警管理系统、有线广播系统、共用电视无线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而强电系统和弱电系统在计算机的有机结合下,实现了系统集成的有机整体,各子系统在中央计算机的控制下有条不紊地工作,实现智能建筑的各种功能。 建筑智能系统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性应用领域,而且由于用途、规模不同,所需要的功能系统也不同,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含量高,业主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往往采用对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总承包以及总价合同的形式,在很多招标和合同签订中存在缺少对技术方案以及工程量清单的详细描述,概念化内容较多,技术清单部分也只是一个粗框内容的总价。例如:在设备清单中的数量、型号、预算单价许多不准确,甚至不标明或者遗漏。 建筑智能化系统从设计到施工集一家承包商,他们在设备选型、设备价格的制定、设备进场时间、工程量的测算往往偏重于自己的利益,主动权无形地转移到承包商手中,加大了业主的风险,智能化施工图纸质量不高,图纸会审不完善,也对工程产生许多不利因素,作为监理人员要维护业主的利益,必须熟悉掌握大量的相关技资料,了解智能化工程及各种设备的市场情况,同工程项目需要进行比较,推荐给业主。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 1、协助业主做好招标投标工作 招标文件是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评标定标的依据,招标文件内容要力求完整、详尽,用词准确严谨,对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应重点从技术方案上提出要求。主要包括:总体要求;设计标准和规范;系统包括的内容和功能;主要设备、元件及其技术要求;设备清单;安装调试与验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评标选择一个合格的、最适合本工程的承包商,使业主得到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交货准时、价格合理的产品。 2、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管理 监理人员在审核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服务承诺时,重点对技术方案;工程进度计划安排;保证系统能正常、安全、有效运行并达到合同约定的技术标准方法与措施;对于系统的所有设备、材料软件等的完整性和保证措施;需配合的具体事项及土建、安装的工作界面划分;用户培训计划;产品保护措施及维修保养服务计划等进行全面审核,主要看其对工程的针对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及质量管理体系和保证体系的有效性。 3、监理要从维护业主的利益出发,有利于整体建设项目的实施 根据监理规范的要求,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每一个分项工程、分部工程进行认真检查,并对施工中电气管线、设备经常与土建、给排水、消防、暖通、物流、气体等专业发生交叉、错位、碰撞的预控工作落实好。确保各系统安装到位、可靠运行。要求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操作程序作业,对进场各种繁杂的多规格、多型号的施工材料、机械设备进行检验、复试,不合格的清理出场,减少偷工减料、浑水摸鱼等不正常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并建立完整、准确、详实的工程资料。 4、工程变更 工程项目在施工中会因工程的变化产生许多变更,或承包商在施工中发生的材料代用和局部变更,都必须有书面变更通知,业主签署明确的意见,监理如实详尽地记录因工程变更而造成的工程量增减情况和质量确认工作。并根据合同把大量的电子设备、材料、计算机网络设备受市场因素影响的价格做好记录,以控制工程变更价格。 三、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筑物的增多,建筑智能化的技术等级也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迅猛增加,建筑智能正向数字化,无线网络远程化控制、人性化方向发展,监理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提高监理能力,学习方方面面的技能,把项目参加各方,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和权力,同项目团队的利益相统一,协助解决共同目标与不同利益者目标之间的矛盾,在项目目标的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取得项目的成功。 要实现项目监理目标,监理必须是高效率的。从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考虑,对人员进行培养和培训,加深专业技术知识、招标投标、概预算、有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使监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强烈的责任心,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提出要求,让其在业余时间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控制进行全面学习,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促进项目目标的实现。 提高监理人员素质,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造就和培养综合性人才,全面提高监理服务质量,全方位、全过程开展监理工作。完成工程项目,把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设计、施工和操作过程的复杂问题统筹解决。 四、结束语 质量是建筑的生命,也是企业的生命,良好的监理业绩,精诚的服务态度来自高素质的监理队伍。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经济又懂法律,既掌握理论又善于实践的复合型监理人才,不断进取,为监理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设计思考论文 1、前言 建筑智能化在不断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不断推出,智能控制水平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其实质是信息产业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其建设过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在建筑智能化建设中,前期的设计过程,显得十分重要。 智能化系统作为建筑物的“电脑”,设计原则应当是具有设备的先进性,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的可靠性和费用的经济性。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呈现的影响,我们应该对以往认真总结回顾,尽可能地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笔者仅以微不足道的工作体会,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管理角度谈些非常肤浅的认识和对策。 2、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主观设计倾向在本文的参考文献(1)中,作者归纳出四种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观设计倾向: 第一种是简单化。 例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 第二种是概念化。 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水平线缆不问情由地一律采用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甚至对所有的语音点都采用6类线缆也非常舍得; 第三种是形式化。 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 第四种是理想化。 所谓理想化设计就是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2.2重广告轻标准 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规范,便于业主、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各阶段用统一的语言交流和运作。 可是时常看到有些技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轻视标准。例如,在设计依据中罗列了不少标准文件名,设计内容却不符合标准,或者依据的仍是旧标准。 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2.3缺乏整体把握犹如设备“堆积”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然而有的设计者可能是设备集成商兼商,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许有的设计者是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3、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对建筑物日后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智能化作用。之所以存在如上所述的不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3.1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必须既要量体裁衣式设计,防止与现实脱节,又要照顾到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不要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向亮点工程看齐,而一味的参考国外,参考高档工程。 设计人员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有时候,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重视述说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或者对于系统日常运作细节的考虑,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2没有及时跟进科技进步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有始无终的科技进步过程,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应用的提高,不断有新技术加入,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设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忙碌,没有及时跟进,在设计中仍然沿用着过去不知那年那月的培训。 3.3各子系统设计缺少协调 子系统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院主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或者总体设计师没有注意在各子系统设计时对智能化系统的指导,设计上缺少协调。 4、把好设计关的对策 4.1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核心。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招标文件不应由参加投标的集成商、工程商提供,以利于公平竞争;招标文件不应设置“陷阱”。 4.2技术评审至关重要 工程前期做好对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技术评审,对以后的建设过程至关重要,因 为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技术评审意味着一种“关卡”,这种“关卡”用来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就绪状态。 5、技术评审 国内外建筑业采用的工程发包模式有多种,其设计阶段都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之分,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前进行,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后进行。 5.1基本的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评审: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不应与评标合并进行,因为投标者有多家,如果不能安排充分的时间,搞突击,就会走马观花。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施工设计评审:审定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业主和中标施工承包商则可以签署合同,便可以由中标者开始各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为采购和施工作好过渡;如果不符或由于招标后设备选型改变、采纳了优化建议等,中标施工承包商应对施工设计作出修正和深化设计,直至全部相符。 施工设计评审认可的施工设计是具体施工的依据,时间要恰当,评审之后不要过多的变动,对采购和施工准备有不利的影响;进行地过晚,则可能推迟施工进度,整个工程期将拖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进行施工交底。 5.2技术评审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2.1评审的准备 评审的准备工作,应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组织,恰当挑选设计者、专家,以最少的成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评审小组;评审组的成员应充分地掌握被评审的专业,能胜任被评审专业的评审,以便参审者之间不用在交换意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业主在评审前应准备好议事日程安排、评审项目和成套资料,以免到了评审会上措手不及;成套资料不能过多,如果超过了被评审的范围,不仅导致不必要的资料费用,而且有限的评审时间,也会导致评审质量的损失。 5.2.2评审的进行 应当保证评审组充分地审查所有的项目,并提供协调过的评论和指导;应当鼓励所有参审者采取坦率、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参审者之间应当通力协作;通过对问题正当地提出疑问,来找出设计的缺陷。 5.2.3评审的结束 应公布技术评审备忘录,备忘录应确认技术评审的记录汇编及更改项目,认可技术评审已完成。备忘录应包括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评论、结论、决策和建议的概述及理由。 5.2.4评审的注意事项 要从“关卡”出发确定评审方针、议事日程、参加人员等各种评审活动; 应由总设计师负责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概要和评审进度,并由业主认可; 应当给子系统设计者提供参加评审的机会,便于对各子系统进行正确的评审; 要有施工保障方面的职能部门(例如,基建处、供应处)参与评审; 物业管理部门,也应参加系统的设计审核,看看是否符合使用需要; 只要有可能,在技术评审中应当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不能企图采用简易方法完成优良的技术评审,充足的时间、合适的评审范围、高素质的参审人员,对评审工作的成功起重大作用。并且,最好要指定每个项目的负责人。 6、结束语 更广泛、更充分的市场机遇,更激烈、更残酷的国内外竞争,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要管理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适应。笔者建议,在各省、市应当建立高水准的技术评审班子,成立相应的权威性机构。
安全工程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有助于寻找问题的根源,从根源上提高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水平。其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小康生活逐步实现,农村饮水问题开始从供水不足上升到用水安全的高度。由于农村水污染以及农村供水安全的分散性等等特点使得供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成本和难度不断增加。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资金多是由政府、省、市、地财政拨款和人民自主筹资来完成。政府财政专项拨款容易到位,但是由于农村人民的收入水平不高,乡村等基层地方政府又没有了农业税、“三提五统”等财政政策的支持,致使基层政府和人民筹资困难性比较大,从而造成了工程投资不足。毕竟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突出的地方多是我国地理位置偏远、生活条件较差的地区。而农民承担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在人均800元以上,这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并且这还只是工程基本建设的投资费用,并不包括到每户的管道费用和室内饮水设施铺设费用,当然后期的维护费用更是无从谈起。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压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自然是步履维艰、难以快速开展。 1.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一般重建设、轻管理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的绝大部分省市都已经建立了饮水安全服务设施,但是其后期的运营效果却并不理想,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从而使服务设施的设备老化严重、损坏迅速,从而失去了其最初建设的美好目的,也给政府资金和人民的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比如说鲁西南某个农村的自来水净化供水工程在投入使用2~3a的时间内,家家户户的自来水就断流了,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后期的维护管理机制跟不上,使得毛病越积越多,从而在短时间内毁坏殆尽。 1.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入不敷出,难以有效的运转 在已经修建完毕的饮水安全工程设施中,不少采取集中供水的安全工程,由于其本身的性质是一种公益事业,不能采取市场化和竞争化的发展模式。所以在经营的过程中多是依赖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运营。由于农村安全供水与城市相比存在着管道线路长、用户比较分散以及后期维修管理困难等等原因的存在,再加上安全供水工程又不能收取相应的维修费和附加费并且还需要自负盈亏,所以说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服务设施多存在着盈利微薄或者是入不敷出、难以科学运转的困难。这也是大部分工程丧失服务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1.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面临的其他问题 当前农村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需求的标准不断上升,使得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①水资源的不断污染问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初级经济发展,比如说资源开发、化工冶炼等等,再加上农村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的处理不当也给农村环境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水资源污染不断加剧,使得原本经过简单安全处理就能成为安全用水资源的处理变的更为复杂。既需要增加工程建设成本又使建设技术复杂化; ②供水设备老化,更新换代不及时。设备老化是目前安全工程建设面临的新问题,这需要从源头上延缓设备的老化速度以及过渡性的更换,保障工程的投资收益和居民的正常用水; 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技术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老龄化严重,整体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加强。 2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加强性措施 通过对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进行的分析与论述,有助于制定一些针对性的加强措施,以提高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水平,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2.1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对于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农村居民提高对饮水安全的认识,从而支持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这还将有助于解决农民自主筹资不积极、使用缴费不及时等一些不利于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象。同时,也可以吸引社会力量介入到工程建设的的活动中来,从而拓宽工程建设的融资渠道。具体的方式可以采取通过媒体宣传和相关部门的多方位宣传实施,宣传的内容应该从饮水安全的作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需要以及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等等多个方面系统的开展。通过提高全民意识和思想的途径来推动安全工程的建设。 2.2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投入 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迫切性以及工程建设的综合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单位面积内建设成本正在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此外,物价上涨导致管道、管材以及泵站等等工程建设成本呈现连年升高的现象,而在最初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并未对此作出充分的考虑。这就需要提高工程建设的单位成本标准和资金分配标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随着安全工程建设计划的不断深入,后期计划的实施成本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不断上涨的变化趋势,这也需要扩大投资,同时安全工程长期的维护工作和后期的管理工作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来付诸实施。这就要求重新评估和分配资金的使用和来源,从各大方面来提高工程的资金投入。 2.3安排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后的管理、维护资金 鉴于饮水安全工程后期维护管理难以及运营不顺畅的重大原因,需要安排专门的后期管理、维护资金,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采取预留款项和政府补贴、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的方式。而这种方案的实施要有区别性的对待,毕竟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需要并不尽相同。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市可以采取地方政府补贴为主、国家补贴为辅、人民适当缴纳费用的处理方式。而对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市就需要采取政府补贴为主、地方财政补贴为辅的处理方式。毕竟,在农民收入有限的地方,如果不能采取这些有效的措施,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将会无比艰难,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将面临资金匮乏的现象,从而根本难以切实有效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4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工程服务质量 加强监督管理首先要明确水利部门作为供水安全工程主要的负责部门,明确其责任实施责任制的管理,并且提供技术对各处工程设施进行统一管理。此外还应该加强社会监督力量的作用,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来,既要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又要加强对安全工程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监督。坚决杜绝破坏资源、破坏服务设施的现象发生, 从而确保安全工程正常、稳定、长期的为人民服务。 3结语 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本文就从以上3个大的方面进行系统地论述,具体的措施和方案还需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实地条件和发展需要来综合性的制定。同时,希望有更多的相关人士参与到这个课题的研究中来,为保障新农村的科学建设共同努力。 安全工程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也就是说,在系统中,人们的目的是使计算机及其他传感器组成的信息处理系统去尽量“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强迫人去“凑合”那些不很亲切的计算机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应用的领域 综合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笔者认为安全工程在以下方面可充分应用虚拟现实技术: 科学研究、实验及计算机模拟结果的真实化再现 安全科学的研究成果需要用直观的形式表示出来,使用技术与多媒体及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一种虚拟的真实环境,可以将孤单的研究公式、计算数值用完全真实的立体效果表示出来,并且文秘站版权所有人们可以交互式地控制这种表示结果,可以通过动态改变参数(这种改变不一定要由人输入数据,而可以由人操纵某种设备,如数据手套等进行近乎自然的交互方式)来观察计算结果。 安全性能设计 任何社会产品(也包括安全产品)都应该有其自身的安全性。而人们在产品未生产出前,是无法真实感受其安全性的,而技术可以预先为其提供一种虚拟的真实产品模型,让设计者和使用者在产品付诸生产之前就能亲身感受到该产品的安全性能,从而为设计者提供改进的依据。 救灾指挥决策 发生事故时,救灾指挥者一方面需要准确掌握事故现场的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事故可能的发展趋势,甚至有时需要进行远程指挥(如主要事故处理专家一时无法到达事故现场),这时可以应用技术与其它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此外,还可以利用技术来模拟未发生的事故,进行对人员的训练工作。 )日常安全教育与避灾训练 可以针对某些事故及一定区域建造事故模拟和训练的系统,让人们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事故预防的教育及事故抢险人员的操作训练,从而提高人们对事故的感知度及抢险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战斗力。 安全工程虚拟现实系统结构 由于安全工程涉及范围广泛,所以对不同领域的安全工程系统的侧重面就可能有所不同。本文以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为例进行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合作,针对大空间建筑火灾的特点,建立了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这是国内目前安全领域所建立的唯一系统。建筑火灾的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结构模型的真实性;二是火灾模拟的真实性。本文论述的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模型、两个接口及一套外围设备,即:建筑物真实感三维立体模型系统;火灾烟气及火焰模型系统;三维模型运动及控制接口;外围设备与两个模型的接口;虚拟现实外围设备系统;使用者通过外围设备系统经由主计算机系统使用外围设备,例如:计算机鼠标、数据手套等操作设备,通过三维模型运动控制接口程序控制建筑物及火灾的运动。建筑物模型及火灾模型本身由专用三维处理程序建立,具有真实三维立体感。经过控制运动的两个模型,通过外围设备与模型接口程序,将结果显示输出到外围设备,例如:计算机显示器、立体眼睛等。操作者可以根据这一循环的结果,决定下一个循环的操作过程。从而经过不停地循环,达到真实模拟和实时控制的操作环境。 用户可以使用鼠标,控制人员在建筑物中漫游,例如:按动鼠标左键,然后移动鼠标可以沿各个方向运动;按动鼠标右键,左右移动鼠标,可以实现建筑物的左右旋转用上下光标键,可以上下移动建筑物。用户也可以使用数据手套拾取灭火器并对其进行开启操作,以实现灭火的操作;可以用大拇指按动模拟人对灭火器开关的操作,从而使人感觉到似乎是在真实地操作灭火器。而用户若通过立体眼睛观察时所得到的三维模型为具有极强的深度感的三维物体,即两个有前后距离的物体,看起来其间有一段真实的距离前边的物体似乎是在计算机屏幕外边。 系统软件支撑环境和硬件设备的选择 系统软件支撑环境选择是建立真实感模型及控制的关键。选择时,要考虑程序的使用范围。硬件设备的选择应根据经济条件来决定。 模型的建立,可采用专用的软件系统,例如:×、等,然后再使用专用的转换软件转换到所使用的三维开发环境中;还可以直接用三维开发环境进行开发,例如:、×及虚拟现实专用软件开发系统等。本系统采用开发语言,调用三维立体图形接口建立模型。是公司开发的三维图形绘制接口,它可以运行在多种系统中,因而具有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 选择计算机主系统时,应考虑系统的运行速度、显示卡的性能等指标。专业的系统可以采用专用的工作站。本系统采用机系统,系统为Ⅱ,内存为,显示卡采用,显示内存为。所采用的输入设备应考虑人员操作的方便及功能的多样性。如果只要完成基本的漫游功能,则普通的鼠标即可完成。若需要人员对操作的物体如门、消防器材等有真实感知,则需配备数据手套等设备。本系统的输入设备选择了罗技鼠标及数据手套。选择输出设备时,需考虑应用者想达到的真实感程度,如只需普通的漫游,可以使用大屏幕即可,若想操作人员能够达到沉浸感,则需配备有立体眼镜及高性能立体显示头盔等外围设备。本系统使用普通的显示器及立体眼镜作为输出设备。文秘站版权所有 结论 笔者论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应用的原理和技术路线。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虚拟现实系统能够真实再现客观环境,使人能充分沉浸由其年所创造的人工环境中实现感知模拟的现实,因而对于安全工程中的培训、指挥以及性能设计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计算机图形学、体视化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将在模型及设备方面越来越能适应这些系统的要求。 安全工程可以在科学研究成果真实化再现、安全产品性能设计、事故救灾指挥、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多个方面应用系统。 安全工程应用技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文中所论述的建筑火灾系统可以为构建其他安全工程系统所借鉴。 安全工程系统可以采用高、中、低各种档次,所选择的硬件和软件也有所不同。初步研究时可以采用比较廉价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例如:硬件采用普通鼠标、普通立体眼镜;软件采用、×等免费开发程序等。 要达到真实模拟环境系统,如山川、河流、人、火焰、烟流、树木等高度复杂的自然体,还需要将技术与体视化等技术结合才能完成。 安全工程论文:谈独立学院安全工程的人才培养 一、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1.依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依托母体,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发展。安全工程专业属于“母体”学校河南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有明显的矿业特色,而作为独立学院的万方科技学院在参照母体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特点实行差别化发展,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特色建设上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特色,在课内、课外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推进“文理融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就业、转岗和创业等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展“五项素质工程”,包括思想品德提升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写作与口才训练工程、身心素质工程、社会实践工程。通过这些训练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原来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和“母体”学校实现差异化培养,拓宽就业面,提升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竞争力。 2.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的质量。安全工程专业应在继续坚持矿业行业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拓宽专业领域。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化工、建筑、机械、电气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选修课。应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按照课程需要设置不同形式的实践课程,可以是实验、参观,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实习,也可以将第七个学期设置成专业实习学期,让学生到企业真正加入到生产过程当中去,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同时为后期就业做好铺垫。 3.加大实习经费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实习经费是影响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原因。由于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很多“母体”院校的兼职老师不愿意带学生实习,也不能为实习基地的建设奉献力量。增加实习经费投入,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人力、关系等资源,建立与学生规模适当、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和企事业单位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保障实习基地的稳定性与连贯性,可以聘请实习基地的技术骨干或工程师来做学生的兼职指导教师,一方面增加学院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和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的联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聘请优秀兼职教师为专职教师,给予较高的津贴待遇,充实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企业单位聘请有经验的人员为兼职教师长期任教,不仅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同时也可以使企业更加了解独立学院的学生,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进修,减少专职教师的教课任务量,培养专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使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加强与“母体”学校的沟通,建立一套完善的兼职教师管理体系,加强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在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建立科研团队,提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带动专职教师的发展,满足学生教学方面的要求。 二、结束语 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要按照自身的特点,在充分利用“母体”学校资源的同时实现差别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安全工程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摘要分析了淮南市潘集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现状,以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机制的建议,以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长效机制;淮南潘集区 目前,淮南市各地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全面有序地推进,一大批饮水安全工程已建成投产,一大批尚在建设中。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工程良性运行,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巨大投入真正形成巨大的产出,长期稳定地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迫在眉睫。为此,淮南水利局组织了调研,对一些县(区)进行调研,通过现场查看、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征求有关县(区)的书面意见,初步了解该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情况,现以该市潘集区为例介绍如下。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现状和评价 淮南市潘集区从2006年到2009年底,已建成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40处,日供水能力达9 332 t,可解决27 368户104 687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涉及全区11个乡镇(街道)的49个行政村,工程总投资达4 079万元。其中饮水不安全类型主要为水质不达标(包括苦咸水、污染水、氟超标水、砷超标水等)。潘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投入的机遇,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为潘集区12项民生工程之一,同时,计划用4年时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解决全区13.4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以来,潘集区工程总体进展顺利,工程质量良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这些工程运行以来,为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被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广大受益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这项工程促进了社会和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建立权责明晰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问题 由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文件都对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理主体有明确规定。因此,在工程产权和管护主体方面问题不大,但小型供水工程则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机制不灵活,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此外,还普遍缺乏懂技术,会维修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当部分水厂的技术管理人员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饮水卫生意识和知识相对欠缺,业务素质低,不能适应日常的运行管理工作[1-2]。 2.2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水质检测问题 根据2008年公布的全国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显示,我国超过4成的农村饮用水未达到卫生指标,主要是微生物指标不达标。淮南市情况也不容乐观,经卫生部门检测,大部分水厂水质不达标。造成水质不达标的原因:一是有的地区水资源紧缺,而农村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遏止,增加了水资源保护的难度,成为威胁农村水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二是农村小型水厂处理设施落后,采用集中供水的农村供水工程大多数设施较为简陋,只有2成左右的供水工程有消毒设备,多数供水工程只有水源、管网和简单的沉淀过滤设施。分散式供水工程多为户管和联户管,普遍缺少水处理设施。三是缺少水质监测设备和人员,不能进行经常监测,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除城市管网延伸和规模较大水厂有检测设备和人员,水质检测不成问题外,广大农村中小水厂由于规模小,管理人员少,没有水质监测设备,更谈不上专职检验人员,目前也没有条件建立水质检验试验室,直接影响了水质的日常监测[3-4]。 2.3合理确定水价,实行计量收费的问题 不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于水厂规模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承受能力有限和支付意愿不强,水费收交有困难,喝“福利水”、“大锅水”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农村饮水工程不能按全成本收费,地方物价部门批准的水价普遍低于供水成本,一般不计折旧费和大修费,使水厂该维修的工程无法维修,该更换的设备无法更换,工程使用寿命到期后也无力更新,难以保证工程持续运行。 在调研中发现,凡是农村原有压水井和靠近河流的村庄,农民用水都用河水和浅层地下水,水厂供水只用来烧饭和烧开水,水厂供水量很小;有个别村因有企业收入,因此实行不收水费,造成用水浪费;在含氟高的地区,农村水压井可以出水,由于祖祖辈辈喝高氟水,看不出什么后果,因此饮水安全意识不高,不愿意接自来水;很多农民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一些村成空壳村,接用自来水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影响了水厂的效益。 2.4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设计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4年刚开始实施时为一个新的课题,无章可循且当时国家投资较小,造成实施的饮水安全供水工程多为单村式集中供水;点多面广,粗散式供水,水厂小利润空间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管理,为今后的运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2.5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涉及的有关收费比照实行扶持政策的通知》,省水利厅与省物价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明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用电价格的通知》,以降低农村水厂的建设和运行成本,还惠于民,根据各地落实优惠政策的情况看,总体上是好的,但仍有部分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尚未落实,特别是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由于涉及电力部门,协调难度大,执行效果差[5-6]。调研中发现,有的县区2007年以来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电价格可以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而2007年之前的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及乡镇自来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则不享受电价优惠政策,加重了水厂的负担。 3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议 3.1建立权责明晰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 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明晰产权,落实产权和管理主体。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兴建的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或乡镇授权的项目法人负责管理,以国家投资为主兴建的规模较小的跨村或单村供水工程,形成的资产归受益群众集体所有,由村民委员会或工程受益范围内的用水合作组织负责管理。由社会投资者投资兴建的集中供水工程,由业主负责管理。分散供水工程由受益户负责管理。 3.2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水质检测 要抓好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严禁进行各项开发活动和排污行为,以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威胁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的污染源,应坚决搬迁或关闭,严禁新建、扩建影响饮用水安全的建设项目。加强对农村自来水水源和水质检测管理工作,定期对水源水质,制水水质、配水水质等进行必要的检测,保证生活饮水达到《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确保农村饮水安全[7-8]。 3.3合理确定水价,实行计量收费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融资、企业经营、依法合理定价、计量收费、群众参与的运营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3.4加大农村饮水工程扶持、服务和监管 3.4.1乡镇政府尽快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2004年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出台《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试行以来,对已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同时,在试行中,也发现一些不足,有必要对前段工作进行总结,对照省试行办法,结合乡镇的特点,由乡镇完善该《办法》,并由乡镇实施,以规范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保障供水工程的长期效益。 3.4.2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安徽省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没有完全到位的,如电价,建议所有向农民供水的饮水工程,电价一律按农业生产电价执行。 3.4.3对困难小水厂给予适当扶持。建议在一段时期内,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农村亏损小水厂,及时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包括对大修和折旧经费的补贴,或者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的农村供水工程基金,对工程进行大修或更新改造,并在更新改造中引导向规模化供水发展,使水厂走向良性循环。同时,也可以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形式,解决管网维修和设备更新的资金。 3.4.4建立农村供水工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供水工程量大面广,特别是相当多的单村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其专业化管理水平低,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向供水单位和用水户提供服务。 3.4.5加强管理人员培训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应组织农村水厂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实际应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起一支熟悉供水工程的相关技术,能熟练地使用和正确维护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专业化队伍。 3.4.6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供科学技术保障。应针对我国农村目前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的特点,重点加强符合农村特点的简便、高效、低廉的水处理和水质检测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促进农村供水领域的技术进步。 安全工程论文: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的几点思考 摘 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文与自然的复合系统, 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要素高度密集的地理综合体。本文结合基本要求、设计原则、设计提示三个层次,来谈谈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交通;安全;工程;设计。 城市作为社会文明进步标志之一, 在国家政治、经济及文化诸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可以说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达的重要参数所以大力发展城镇建设, 对城市进行合理而健康的规划和管理极为重要,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贯穿于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设计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造与安全运营的首要环节,设计单位及其广大设计人员,应如何面对轨道交通“安全问题”?本文就此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概念 1.1 定义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造与安全运营的全部工作的总称。 1.2 安全工程的设计范围 安全工程贯穿于各设计研究阶段,这包括: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后续服务阶段。 1.3安全工程的设计内容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设计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导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和运营中发生安全事故,这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内容。对于下述安全事故,在设计时就应给予充分考虑,以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 1.3.1火灾 在火灾情况下,人员的伤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烧死烧伤;高温灼伤;缺氧窒息;烟气中毒;踩踏;不正确逃生方式造成的摔死、摔伤;引发其他并发症等。 1.3.2撞击 撞击事故,包括:车撞车;车撞物;车撞人。 车撞车:追尾事故或乘客列车与其他车辆相撞(当线路不封闭时)。 车撞物:列车与永久性物体相碰,如:在永久性建筑物及构筑物变形、断裂、松动、脱落时,侵入限界,未能及时处理,而导致与列车碰撞或剐蹭;列车与临时性物体相碰。 车撞人:列车与工作人员、乘客、闯入或穿越行车线路者、平交道口抢行者等相碰。 1.3.3电击 产生电击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触及电气设备的带电体(裸露或绝缘破坏);触及漏电电气设备的外壳(接触电位差超标);电缆金属屏蔽层感应电压超标等。 1.3.4踩踏 在发生突发客流、突发事件、自动扶梯失控等情形下,处理不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踩踏事故。产生突发客流的因素有:节假日(如北京清明节)、大型群众活动、恶劣气象等。 1.3.5人为袭击等 爆炸、纵火、毒气等。 1.3.6 建筑物垮塌 运营期间,车站、隧道、其他建筑物或构筑物发生垮塌 1.3.7 其他灾害 针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透水、洪水、雨雪风雾、沙尘等,设计应考虑防震、防淹、防洪、防雷、防风等。 1.4 施工期间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安装期间,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如:结构开裂、坍塌以及建设项目周边环境出现沉降或坍塌等。施工不当或设计失误会导致这些事故的发生。 1.5设计期间 项目前期决策失误,虽不会直接威胁到人身安全,但会给项目带来财产损失或影响项目经济效益。 二、安全工程的设计原则 主要原则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应以下述要求为目标,在正常使用时: 必须防止因乘客使用系统而造成对乘客的伤害与危险;必须防止系统对运营人员及其他人员的伤害与危险;必须防止运营设施及车辆遭受损害与损失。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运营设备的选择,必须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满足功能、维修方便、经济合理。乘客使用或操作的设备,必须易于识别,设置在便于触及的地方,并保证不当的操作或使用也不会导致系统发生危险。必须为残疾人、老人、孕妇及带领儿童的人在使用该系统时提供安全舒适的措施。应当在轨道线路、隧道及车站站台、站厅、疏散通道、出入口、通风亭、列车车厢内及其他运营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各类发光导向、疏散、提示、警告、限制、禁止等安全标志。对于起火风险大的设施必须加以围护,减少可能的火情蔓延;在对火情及有害燃烧气体与热量控制的基础上,应保障有效疏散措施;铺设在地下车站、隧道及车辆上的电缆应不含卤化物,并避免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一旦发生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应能进入火灾运行模式,以保障人员疏散或灭火。 三、防火设计的重点提示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各种灾害中,火灾是首位的。所谓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3.1火源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引起火灾的火源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了解这些火源,将有利于防火设计。 电气火灾:绝缘老化、违反用电规定、电气设备设计或安装不当、过负荷、电气短路等,都可能导致火灾;生活用火引燃:如烟头等引燃可燃物;生产用火引燃:如施工中由电焊、气割、打磨、切割等的火花或其他火种引燃可燃物;人为破坏纵火。 3.2火灾应急处置预案的编制 在系统投入试运行前,设计单位应协助业主单位编制火灾应急处置预案。 3.3建筑防火的设计要素 疏散通道、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用楼梯及自动扶梯、隧道联络通道的设置;疏散能力;设备及管理用房的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 3.4消防给水与灭火装置的设计要素 消防给水系统、灭火器配置、自动喷水(或喷雾)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 3.5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系统的设计要素 机械防烟、排烟设施的设置、防烟、排烟系统与事故通风的功能、防烟分区的划分、设备的排烟能力、排烟设备的耐热能力、送风量的要求 3.6防灾用电、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的设计要素 消防用电的要求、应急照明的连续供电时间、应急照明的设置、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 四、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工作,需要给与重点关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设计的重要性,使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更加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为实现这个目的,只研究设计导则还不够,还应该建立一套安全工程的设计评价体系。 安全工程论文:浅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长效机制 [摘要]本文就结合天津海河的改造、治理探讨城市与河流之间如何共同发展,既能维护城市自然生态平衡、又能满足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 生态平衡 一、城市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急剧增多,产生的生活污水也在增多。以天津为例,2009年,天津污水总处理能力149万吨/日,计划2010年日处理能力超过169万吨,没有数据能够准确统计出天津每天能够产生多少生活污水,但是400多万户家庭和数量庞大的企事业单位日常用水产生的污水数量远远大于目前的处理能力也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还有很大量的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掉了,如果不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会严重影响河道生态环境,甚至会污染地下水源。类似这种情况在很多城市都普遍存在。目前,各种洗涤用品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洁净,同时所排放的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如果这类污水不经处理,仅靠河流自身的清洁能力结果只能是变成一条条污水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2.城市河流管理所涉及部门众多,而且又根据区划涉及到各个区的分局,管理权责不明确,普通百姓对职责划分不了解,发现了问题也不清楚该由哪个部门管理,造成了由“都管到都不管”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一些占用河道、违法捕鱼、随意排污等现象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严重的损害了河道生态环境。 3.对景观效果盲目追求,破坏了河道自然形态。这也是目前一些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经济发展了,人们对美化环境的要求极为迫切,部分政府部门也开始重视城市形象,一时间,河道景观建设大兴土木,原本原始的城市河流两岸变成了钢筋水泥平台,原生树木也被换成景观树木、草坪等等,一些城市经过改造河道后却造成地面下降,原因是钢筋水泥的河堤破坏了地下水和河流之间的水循环所引发的系列问题等等。 4.城市居民的素质有待提高,经过改造的城市河道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但也有一些现象是屡禁不止的,如随意网鱼、钓鱼、随便丢弃的垃圾等等,这不仅破坏了水质,同时也破坏了花了高昂价钱才取得的景观效果。天津每年都组织相关部门根据海河的特点向河流中放养各类鱼类,以改善河道水质,可仍有部分人员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利用管理部门管理漏洞,公然捕鱼,甚至破坏了公共设施。这里体现在管理部门的是管理漏洞,体现在违法捕鱼者身上就是道德漏洞,一些地方居民素质很高,这与严格执法、处罚力度高分不开,我们的城市管理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经济上的处罚可以改变一部分违法者的行为,提高其公共素质。 5.工业企业污水排放依然是城市河道治理的难点。虽然国家有统一的污水排放标准,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大型的工厂如棉纺厂、造纸厂都是沿河而建的,有直通河道的排污管道,时常会有新闻曝光,一些工厂违规排放污水,造成河流污染的报告,工业污水对河道的生态的损害是毁灭性的,工业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属、有害化学品如果进入河道,就直接进入自然循环中,河流水用于灌溉等农作物或动物吸收,最终会被人类本身所吸收,危害到人们的生存。 二、解决城市河流治理问题的措施 1.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城市排污管网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争取达到污水处理率100%。积极拓展筹资渠道,科学规划市政排水管网建设,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增加污水处理能力。各个城市实际情况不完全一样,如果有条件,如天津市利用海河改造的契机,封堵了所有通向海河的直排管道,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的问题,使所有的生活污水都通过市政管网流向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2.明确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杜绝互相推诿现象,对各部门管理职责通过媒体向全社会进行公布,开展建立相应的热线服务业务,鼓励居民提供线索,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有价值的线索进行物质奖励。希望管理部门能够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反映的问题立即着手解决,这样和老百姓形成互动,会极大的调动老百姓的参与积极性。 3.科学论证,科学施工,发挥城市河道的综合性功能。因地制宜的分析每个地方河流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施工方案,避免出现“政绩工程”现象。天津海河改造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天津对市内河流进行综合治理,以河流治理带动城市发展,今天的海河波光粼粼,河水清澈,已经成为天津的城市名片,这条古老的河流已经不再只起到防洪、排洪的作用了,更是一条天津经济腾飞的引擎。这些成绩都是与建设者科学的施工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分不开的。 4.加大立法级次,使城市管理有法可依。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认为,法律不是用来惩罚错误的,而是树立一个规则,一个大家都知道、都遵守的规则。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河流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巡查执法力度,逐步的纠正个别违反规则的人的行为,使其被处罚中认识到保护城市河流生态也是自己的一份责任。 5.重点治理工业污水排放,这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只有认识到工业污水随意排放的危害性,才能真正的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治理之。本文认为,使工厂的排污与经营相分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将排污的环境问题与企业的效益剥离才能使国家排污保准得以贯彻执行。即封堵所有的直排管道,所有工厂所排污水经过一次处理后均进入到市政管网到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次处理,这样能有效杜绝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所采取的违法行为。每条大的河流都是由众多的支流组成,会涉及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城市,地方政府之间建立起协同机制,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是解决排污问题的有效方法。对于查出问题的企业通过媒体曝光,同时追究其法人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治理已经不单是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城市的事情,它是全社会所关注的一件大事,21世纪全球都强调科学发展观,人类社会都认识到生态不能复制只有维护,这就为今后城市河道治理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和思想认识基础。我国政府的科技兴国战略国策也对城市河道管理明确的了思路,那就是科学建设、实事求是、建立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城市河流与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安全工程论文:工程教育下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 【摘要】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下,各行各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样的发展状况使得我国重视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精神文明。论文对工程教育下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创新模式进行分析,通过阐述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现状,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现今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质量。 【关键词】工程教育;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创新 1引言 生产实习是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形成工程思维,获得工程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对安全方面的工作刚刚有初步的认识,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后就业情况不佳,且在实习阶段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成为现今较热的话题,而如何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成为相关人员应深思的问题。 2工程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工程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传统教育的继承,保留教育理论及实验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利用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新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工程教育理念的提出一开始只是针对一些理工方面的专业,近些年来,随着工程教育应用取得巨大成绩,使它成为全科系的教育理念。工程教育的意义有三个点:一是不断丰富现代产业竞争的手段,未来产业发展,单一的产业结构已经无法满足,产业融合越来越重要,而工程教育对于安全工程这类综合性专业的应用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二是科技化的必然方向,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而工程教育就是把两种技术相结合的桥梁,它不仅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转型还影响着科技发展的归宿。三是国情的需要,具有工程意识的高科技、应用型人才,管理协同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都会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也是国家经济繁荣的必经之路[1]。 3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现状 3.1生产实习的教育环节缺失 教师对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把握有偏差,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点,让学生在进行实习学习时,再对这一知识点进行理解,可是从现在看来,这种方法似乎并没有显著效果。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企业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因为没有针对课本知识以及教师自身对生产模式的不熟悉等原因,使教师也不能全面地对生产过程中的环节进行意义讲解,安全专业生产实习与其他专业的实习情况不同,因为高危险性,通常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集中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多以参观为主,没有专业的人员讲解,学生无法对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环节、危险因素、安全应对措施等情况进行了解,实习常常流于形式。 3.2生产实习场所的缺失 由于受高校扩招和企业转型等方面的影响,造成了专业学生较多,而对口单位较少的状况,尤其是传统的工矿企业,因为安全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够大量接受实习学生,再加之有的企业的生产方面涉及大量易燃易爆炸的危险品[2],实习生很有可能因为经验不足,为企业带来危害,因此,企业接受实习生的态度消极。即使有企业愿意接受实习学生的学习考察,也会因为核心技术保密、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谢绝实习团队进行工厂核心区域的实习,这就很难保证学生在实习阶段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3.3生产实习模式不完善 生产实习学习模式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管理困难,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也会因为场地较大,人员较多,学生活动性强等特点有所打折,教师还要估计到学生安全不能全身心投入讲解,而实习后的论文,由于学生在实习中并没有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导致学生之间相互抄袭。另一方面是生产实习经费不足,高校的实习经费都是有限的,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在为学生制定实习计划的时候,会根据经费适当减少一些环节的设计,这就难以保证学生全面地对知识进行学习。企业收取的实习费用越来越多,更加使得学生的活动经费捉襟见肘。 4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策略 4.1实行教学实习一体化 将学校课堂理论知识与生产实习结合起来,近些年来有学者研究表明,让学生身处于生产实习环境中的教学比传统的先教学后实习的学习方式,能更快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应打破“参观制”的实习方式,学校聘请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和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并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走进生产车间,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详细了解生产环节的每一个步骤。充分利用合理资源,如多媒体设备等进行图、文、视频并茂的教学讲解,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问题地进行生产实习,从生产实习中寻求答案,在实习中,让学生寻求问题答案[3]。 4.2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可以和相关企业进行战略的产学合作,为企业长期输送大量优秀人才,使学校和企业成为利益的共同体,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对于生产环节易燃易爆炸的危险操作,如果无法近距离操作和观察就无法开展安全工作。因此,学校要组织力量对其进行仿真再现,建立一个仿真基地,将学生的实习分成实际工厂实习和仿真场地实习两个部分,对于基础的、安全的部分让学生到真正的工厂中学习,通过仿真工厂,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失误、泄漏事故、安全管理等情况分析,对安全管理知识进行应用。让学生把在现场实习考察中所学习的工作流程与仿真实习中地内容相结合,用实际流程辅助实践操作,再用实践操作检验实际流程,从而达到真正意义的生产实习[4]。 4.3完善生产实习模式 在管理上,不能依靠一个教师的单薄力量,全专业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投身生产实习的活动中去,教师们进行合理分工,将学生的安全、食宿、考评、教学等几方面的工作分别指派到相对应的教师身上,做到责任有人。在结束实习后,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检查,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报告质量为学生评定成绩。在活动经费上,安全工程专业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与社会上相关的企业公司合作,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吸引企业的教育注资,为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在仿真工厂建设阶段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将仿真工厂打造成学校的实习基地和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让学校和企业都能从中获利[5]。 5结论 在此次研究中,主要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下,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几点改革建议:实行教学实习一体化、建立实习基地、完善生产实习模式,本文研究中提出的几点建议,主要围绕工程教育,注重对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生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提升其综合素质,这对新时期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望此次研究的内容能为实际实习提供帮助。 作者:牛美玲 单位:湖南工学院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为适应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需求,依托校企联合在人才培养、技术合作等领域的合作,以服务雄安新区和“京津冀”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方式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等实现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一套具有河北科技大学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校企共建人才培养的办学新模式。 关键词:安全工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建设 1.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化工、建筑安全为专业教学方向,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为重点,以实习实践课程由校、企共同指导考核为特色。”培养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具备扎实安全工程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2.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通识培养+联合培养”课程设置方案;通识培养阶段为第1~6学期,包括德育、外语、身心素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系列;联合培养阶段(与企业联合培养)为第7~8学期,包括应用专业类、技术研究类、创新创业类和国际拓展类四个方向。其中,通识培养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系列分为应用专业、技术研究、创新创业和国际拓展四类(第5~6学期),学生可以对这四类进行选择,但必须与联合培养阶段的方向一致。通识培养阶段主要为理论课,联合培养阶段主要是实践课程。(1)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首先,收集国家安全行业的最新法律、法规及相关研究单位的最新技术研究成果。然后到化工、建筑类企业进行调研,与往届在相关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访谈,分析企业现场工作急需的安全知识及技能;为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及应重点讲解的内容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例如,了解当前化工企业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关于企业选址、布局及生产中的隐患问题等,有针对性地调整化工安全等相关课程内容,删除与当前规定不符的内容,由董文庚老师等与企业合作开发编写《化工安全原理与应用》《安全检测》等教材。(2)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专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与形式,优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实践与理论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功能。首先,积极向学校争取实验室建设资金,完善本科实验条件。其次,实习的教学要求在合作企业中进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个性化教育和毕业设计都要求与企业导师结合。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选取“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技术主要由企业导师负责,进度及格式等由专职导师负责,实现学生技能方面的零距离就业。3.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思路以及校企资源优化整合的建设目标,与石药集团、河北诚信化工、河北电力建设集团、河北道桥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争取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食宿的经费。与安监局、企业合作,共建“河北科技大学安全培训中心”,获得住建部“一级机电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资质,成为集教学、实习、培训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型综合实践基地。 二、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方式改革 1.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知识、技术共享的“双师双能型”专兼职教师队伍。首先,以共建的实习基地为基础,安排专职教师进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大学为企业人才进行理论提升,企业为青年教师进行工程实践培养”的目标。另外,建立强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聘请行业内具有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或高级工程师资格的技术人员;二是在实习阶段聘请企业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为校外实习导师。学校还出台“双师双能型”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鼓励政策,如青年教师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评职称时优秀考虑。学校还每年定期组织部分教师去国内其他高校进行短期访学,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调动兼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2.教学方式的改革。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声情并茂与视听相结合,使传统教学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直观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校企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理论教学内容以学校教师为主,案例及实践教学内容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 三、教学效果考核体系的构建 1.加大理论课课上讨论、回答问题、作业成绩比例,占总成绩的30%~50%,每次课程结束后评出成绩交给授课教师;实现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规范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实践课程采取答辩与作业相结合的形式考核,加强对学生理解、分析和综合解决能力的考核。答辩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组成。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挥了学校理论教学、企业工程实践有机融合的特长。通过共建校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培养的课程内容、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提升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能力,不但推动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学以致产”的步伐,还锻炼了青年专业课教师、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工程教育、实践能力。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摘要:本文根据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以农业院校安全工程的特色以及专业发展方向为指导,综合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现有培养方案的问题以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经过教研室的探讨及修订,介绍了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的修订情况。 关键词:安全工程;培养方案;修订 安全工程专业最早是从煤炭行业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安全工程专业逐渐发展到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地质冶金、电子电工、铁道交通、环境生态、核能源、建筑等行业。但未有一所院校的安全工程涉及三农(农村环境安全、农业生产及产品安全、农村公共安全)安全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中各种安全事故不断发生:(1)农业机械化生产迅猛发展,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有机户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农机事故的增加;(2)镉米事件引发的各种农产品安全问题;(3)城市的迅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和幼童的数量加大,因此产生一系列的公共安全问题;(4)农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扩大,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是国内第一所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农业院校,专业依托学校农业的背景,以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依靠,拟发展化工安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安全、农村公共安全以及环境生态安全等四个方向。拟在培养能够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人才,解决农村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虽然国内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逐年增加,但是我国目前的安全工程专业尚处于逐步发展的过程,各高校在大安全基础上发展不同方向。因此全国各个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存在差异。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刚刚起步,在培养方案设置及优化上处于探索阶段,根据现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对湖南农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及修订进行探讨。 1现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毕业生反馈信息 从现有的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没有明显的侧重方向,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均属于“大安全”,跟开办专业时拟发展的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安全、化工安全、环境生态安全以及农村公共安全方向相差太远。因此,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根据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校现有资源,增开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实验、农产品安全与清洁生产、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等课程。另外,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课程偏少,安全工程是工学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此次修订,增加了化工安全工程课程设计课时,将实验课程模块化,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根据我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毕业生工作中所需知识的反馈情况,我校培养方案中选修课中的一些课程及课时设置不合理。如: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辐射防护与保健物理与环境工程中部分内容有大量重复,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与安全管理学、安全评价等课程重复率较高,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也与安全管理学中部分内容重复。增加了安全管理学的课时数,调整了相应教学内容,将安全评价与预测设置为必修课程,增加课时量,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课程去掉。增设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2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修订 众所周知,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专业建设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1]。培养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了本专业的发展。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实施手段、内容、评判标准等内容,也决定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更决定了人才成长、发展的方向[2]。为了培养出懂农业与安全学科知识的安全人才,建设具有农业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合适的培养方案在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起着很重要作用。培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课程体系的修订及设置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设置合适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懂农业与安全学科知识的安全人才,以现有的教学基础和经验为出发点,对现有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修改。经过探索和讨论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包含四大模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教学以及素质拓展。其中公共课和专业课都包含了两部分,选修课和必修课,实验课程包含在必修课程中。实践教学模块是必修课,包括了设计、实习等。素质拓展为课外选修课。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意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3.1课程设置 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必修)根据国家要求进行设置,包括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政治、外语、物理、化学和军体类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政治类课程缩短了理论教学,增加了实践部分。专业必修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是学生掌握安全基础知识理论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课程有安全管理学、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检测技术、工业通风与防尘、职业安全与健康、化工安全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安全评价与预测、环境工程学。另外,为了扩大学生的安全知识面,有更广的就业面,开设的选修课包括安全法律法规、燃烧与爆炸学、安全心理学、危险化学品管理、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消防工程、建筑安全工程、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安全信息与数据库、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选修课来充实自己。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培养方案中将实验进行综合模块化,并增加了部分实验的课时。主要专业实验:现代工程制图实验、安全工程基础实验、安全管理实验、安全技术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实验等,实验中包含了各个专业课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综合性实验。在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程制图课程设计、化工安全课程设计、工艺通风与防尘课程设计、安全人机工程设计的基础上,还开设了社会安全教学实习、工业安全教学实习、农业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社会调查、金工实习等多个实习课程,意在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3.2课时设置及学分要求 在安全工程所有的课程中,公共课程根据国家要求,设置18学时为1个学分,公共课必修课程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设定学分为84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公共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方案要求至少选11.5个学分。专业必修课程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及特色,以及每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适当的学时,24学时为1学分,总的学分为39学分。专业选修课设置12学分的课程,学生选择9学分的专业选修课进行学习。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环节,有28.5个学分,素质拓展不计入总的学分要求中。综上,本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学分要求总计172个学分。 4小结 总之,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其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安全工程师[3]。我校安全工程开办不久,培养方案还在探索过程中,需要不断改革更新。但改革是困难的也是必需的,在专业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方面需要长时间的探讨与研究[4]。如果不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其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必然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也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从而辜负社会期望[3]。本文根据学校专业特设及现有安全培养方案存在问题、毕业生的反馈等介绍了本校农业特设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修订情况。 作者:卢丽丽 魏祥东 廖婵娟 蒋娇莲 苏龙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课程体系优化 摘要:我国煤炭和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煤层气资源开发受限。瓦斯地质研究是煤矿瓦斯治理和煤层气开发的前提和基础,进行瓦斯地质方向本科人才培养为煤矿减灾抗灾、煤层气规模性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结合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基于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和目标,对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构建了以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公共课程模块、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为框架的瓦斯地质方向合理的课程体系,增强了课程之间内在逻辑,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与脱漏。 关键词:瓦斯地质;安全工程;课程体系;优化 1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煤炭和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较少。[1]煤层瓦斯是地质成因的,受地质条件的控制,为了解决煤矿瓦斯灾害和煤层气资源开发技术瓶颈,河南理工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展瓦斯地质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开创了瓦斯地质学科,首创了瓦斯地质理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瓦斯地质理论体系,为我国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瓦斯地质学科逐步完善的历程中,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研究生班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等各种形式培养了大批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如1985年经煤炭部教育司批准我校招收瓦斯地质研究生班,培养了一批瓦斯地质专家;1982年原煤炭工业部组织开展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和2009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新一轮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培训班,对工程技术人员普及了瓦斯地质专业知识;研究生学位教育方面,招收少量的瓦斯地质理论与应用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了较高层次的瓦斯地质人才;但在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属于空白。河南理工大学为了满足煤矿安全生产实际需要,使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瓦斯地质基本知识,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瓦斯地质学课程。尽管如此,很长一段时间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培养仍主要停留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层次上。这样的培养层次,一是瓦斯地质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二是由于缺失本科阶段瓦斯地质知识结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使得博士、硕士研究生层次瓦斯地质方向人才培养困难和生源不足。因此,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为了满足我国煤矿急需培养大量的瓦斯地质人才的实际和我校瓦斯地质学科的未来发展,河南理工大学从2011级开始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本科班,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目前已毕业两届。 2瓦斯地质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意义 课程体系是一所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安排合理的课程内容既能反映出学科的主要知识,又要符合知识发展的规律、时代的要求与前沿;合理安排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调整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促使各门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其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素质。[2]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5]瓦斯地质学科是河南理工大学的旗帜和标杆,进行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加强瓦斯地质专业的建设对保持瓦斯地质学科领先地位和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为了瓦斯地质学科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2011年,河南理工大学在本科层次上依托安全工程专业专门新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为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方向开设初期,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主要基于国内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勘探开发需求以及参考安全、地质、采矿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设置。瓦斯地质方向经过6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反馈信息和相关高校的调研发现,本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专业课程特色不鲜明、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衔接不合理、部分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部分课程出现内容重复等突出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优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建设合理的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对培养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继续保持河南理工大学在瓦斯地质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3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思路、目标 以“素质是前提、能力是关键、知识是载体”的新型人才观为指导,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和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瓦斯地质学科特色,采用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用人单位对瓦斯地质方向人才要求,探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和能力,从教育学、人才学和瓦斯地质发展的角度系统分析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的基本特征,建立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相对应的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以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为基础,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与瓦斯地质相关专业(主要包括采矿、地质、安全)有关专家、学者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会议交流、讨论,确定专业特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工程实践内容、教学实验内容等,并与现场积极联系,建立瓦斯地质工程实习基地;以理论课程和实习内容、实验内容为主题,根据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与瓦斯地质的相关度,讨论分析各门课程的衔接关系和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确定各课程的开设时间、开设学时等。最终构建瓦斯地质方向的课程体系,优化瓦斯地质方向培养方案,实现如下培养目标:(1)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矿井开采、岩石力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煤地质学、瓦斯地质学、矿井瓦斯抽采、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勘探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2)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适应国内外能源矿山、煤层气、页岩气发展需求,具备到能源矿山、煤层气和页岩气等相关单位进行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地面勘探开发,煤矿瓦斯地质、瓦斯抽采、瓦斯灾害防治等各类设计、施工及安全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具备从事其他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监察以及教育培训等工作。(3)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的良好匹配,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整体优化的要求,提升新形势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优势,设立了瓦斯地质等4个专业方向。按照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思路和目标,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整体要求和瓦斯地质方向的优势、特色,构建了以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公共课程模块、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为框架的瓦斯地质方向合理的课程体系(图1),优化了课程之间内在逻辑性,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与脱漏。该方向课程体系总学分194,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总学分98.5,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26.5,方向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38(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总学分31(不含课内实验)。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是传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长效性作用的课程。[5]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下设的4个方向设置相同的通识课程,总学分98.5,包括思想政治类、军训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数学类、理化类等[6],以必修课为主。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是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所设立4个专业方向都要求开设的专业课程模块,是使学生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及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备的课程,同时体现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共设置11门课程,课时256,学分26.5,全为必修课程。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方向专业课程。方向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该方向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科学技术、发展个人能力的坚实基础,是提高学生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的一类课程,该类课程对于后续方向专业课程的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的设置的好坏,对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影响较大,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15学分,其中必修课4门,学时144,学分9,选修课6门,学时192,学分12,限选6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有直接联系的,是学生适应未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环境所必须学习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23,其中必修课程3门,学时128,学分8,选修课11门,学时336,学分21,限选15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设置来看,方向专业基础课以必修课程为主,目的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方向专业课程增加了较多的选修课程,目的是为了能适应未来需求和多元的工作环境(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高校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6]通过实践教学,可促进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7]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军训、工程基础实训与实践、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课程外,结合本专业方向特点,特别增设了地质基础实习、煤矿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生产实习,并建立了登封地质实习、鹤壁生产实习等实践实习基地;并针对本方向专业特色,开设了瓦斯地质、矿井瓦斯防治技术和矿井通风与除尘等特色课程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对专业方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结合现场实际和科研项目,对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设计优化,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结合现场实际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科研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在毕业设计内容的选择上,要求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学分为31个,学时为33周,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每个学期。 5结束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应以现代大学理念和新型人才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坚持专业特色,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培养高素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为煤矿减灾抗灾、煤层气规模性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作者:闫江伟 张明杰 单位:安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摘要:我们根据青岛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及优势学科群和社会的需要,形成了土木建筑施工安全为主的特色培养方向。我们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为土木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制造等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由于政策环境好,社会需求大,毕业生就业前景乐观,就业单位以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为主。文章介绍了土木施工安全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和实践能力培养,并对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安全工程;办学特色;学科建设;培养体系 一、引言 自设立“安全工程”专业以来,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都带有一定的行业特性,涉及如能源、化工、建筑、机械等诸多行业[1,2]。国内外高校安全工程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个是强调行业特点而忽略了安全科学的共性,另一个是过分强调安全科学的共性而忽略了各自行业的特殊性[3]。安全科学与工程成功申报一级学科对安全工程的定位和发展以及高校安全专业办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拓宽了思路。青岛理工大学为编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深入全国10余所代表性高校、工矿企业进行了大量前期调研和探讨,为构建凸显青岛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分析 (一)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优势学科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建筑、环境市政、能源机械等学科特色鲜明,依托优势学科群,学校大力发展安全相关类学科,其中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安全工程专业依托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城市灾变预防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能源与环境装备重点实验室等良好的实验和工作条件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土木建筑施工安全、工业生产安全等特色培养方向。 (二)安全工程专业目标及定位 胶东半岛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还有以油气安全为主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煤矿安全为主的山东科技大学、以化工安全为主的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依托学校及自身优势形成了土木建筑施工安全为主的特色培养方向,与上述高校形成错位培养。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立足为土木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加工及制造业等行业输送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安全工程设计、风险评估与咨询、安全监管、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和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人才。1.社会需求及政策要求。(1)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安全生产事故易发多发,总体形势依然严峻。(2)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除矿山、建筑、危险物品等高危险行业外,一般工业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3)国家《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为安全生产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就业情况分析。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历年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毕业生几乎全部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每年约1/3以上的毕业生考取国家“211工程”等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学生就业单位多以中建、中铁建、中交、华润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涉及土木建筑、石油化工、机械、船舶、安全生产服务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由于历届毕业生在单位的优良表现,就业单位(如中建八局等公司)优先招聘本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3.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一定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必须配备专门的安全工作人员,这给毕业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市场,此外,国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愈发乐观,就业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 三、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特色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1.课程设置情况。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和知识划分层次,课程分为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模块。每个模块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专业课模块是建立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胜任未来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安全工程专业概论、火灾爆炸预防控制技术、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机电安全工程、安全评价、工业通风与除尘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建筑安全、工业安全、公共安全三个方向,其中以建筑安全方向为主。2.第二课堂。本专业设有外聘专家委员会,包括政府安全管理部门人员、企业安全管理者等,专业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为学生做讲座,从不同角度讲述实践中的安全管理知识或经验,丰富学生课堂外的专业知识。本专业有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进行实习。自大学一年级实施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成立科研小组,协助导师完成科研工作,锻炼学生科研能力。 (二)土木施工安全特色的体现 土木施工领域主要包括房地产及商业地产、地下工程以及道路桥梁、码头等。相关的作业种类包括建筑施工、机械加工、电气作业、爆破等。在学科基础和专业课模块中设置了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概论、工程测量、地下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及安全、机电安全工程、建筑消防工程、建筑安全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等课程,构建土木工程与安全工程基础理论、土木工程(含地下工程)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建筑消防工程等安全工程技术与管理课程体系。 (三)大安全多学科能力的补充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跨学科课程、跨门类课程、专业选修课选择相应的课程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补充。 四、土木工程施工安全实践能力培养 (一)开展实践教学情况 安全工程系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定期召开由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参与的专业建设研讨会和产学研座谈会,并成立了外聘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已与中建八局等十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就业实践和产学研平台。学生可以在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进入这些企业,既有利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也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平台。 (二)创新创业教育 每年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召开会议,联系企业到校园内举行招聘会。创业方面,为学生讲解最新的政策,提供专业技术支持。鼓励学生申报专利。另外,青岛理工大学有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帮助。 (三)科技竞赛 本学科教风和学风严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挑战杯、科技创新、创业设计等各类大赛。 五、结论及展望 强化建筑安全特色,同时根据需要在建筑安全方向注重建筑施工与建筑消防并进,一旦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建筑施工安全方向的就业机会势必会减少,而另一方面消防人才开始紧缺,我专业近两届也有毕业生开始进入消防部门工作。同时加强发展建筑施工涉及的工业生产安全方向,如建筑施工涉及的机电安全、特种作业安全等。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已经列出了多门消防安全和工业生产安全的选修课,做到未雨绸缪。 作者:谭清磊 撒占友 王春源 张永亮 刘杰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探讨 摘要:在经济趋于世界一体化的同时,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设计国际化教育模式,从而培养适应时展的国际型人才。安全工程专业作为越来越受重视的工科专业,其全英文教学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大学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度。文章针对煤矿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探讨建设全英文教学体系,从授课形式、教材建设、测试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致力于建设具有教学优势,能够打造本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全英文教学体系。 关键词:本科生;煤矿安全工程;全英文教学 在经济趋于全球化的当代,全英文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与国际接轨、适应教育国际化方面做出的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重大举措[1]。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根据本校学科、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全英文教学[2-5]。如何规划建立重要学科的全英文教学与授课体系,培养适应时代潮流的国际化人才,以及在建立过程中所应注意的问题,成为高校教育改革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所以要大力发展全英文授课体系,有以下几个原因。1.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我国学生英语能力普遍只体现在读、写,由于环境造成学生在沟通方面听不懂、不敢说。全英文体系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使得学生摒弃只是以参加国家等级考试为目的而学习英语的思想。让学生在双语环境下学习英语,通过听、说来大大提高学生英语沟通能力。另一方面,扩大毕业生的国际视野,开阔眼界,从中学习前沿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2.提高学校竞争力。学校通过全英文课程的建设,引进国际化教学方式,与国际教育进行接轨,教学面向国际,既宣扬了本身特色,也从国际当中学到了知识。学生提升了竞争力,从而学校的就业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就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力。3.吸引国际留学生,面向国际进行招收[6]。随着全英文课程体系的全面建设,使得一些国际留学生在选择学校时,不用过多在乎语言方面上的障碍,并且能够更多地了解本学校的专业特色,使得更多的留学生有意向来本校学习。非英语国家的高校都开始或有意向进行全英文教学体系的建设,这对学校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提高有较大的意义。“矿井粉尘防治”作为矿业安全领域的导论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中国矿业大学的特色专业。因此该门课程的全英文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一、授课形式 传统的授课形式注重将知识条例按照灌输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这种形式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以通过考试为目的,使得学生不能发现学习的乐趣。全英文教学的授课过程是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以专业典型的课程为原型,使学生除了有一定的英语能力的提高外,还促使其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传统的授课形式与全英文授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语言氛围、思维方式以及知识获取途径等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应在授课过程中做出一些改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安全工程专业“矿井粉尘防治”课程的全英文授课过程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分别尝试了以下改进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开拓思路。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的形式,多向学生抛出比较发散、回答面广的问题,开动头脑风暴,凡是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均应该鼓励、启发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互动式教学 在实验课上,除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其动手能力外,还应采取讲课与练习不同的结合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通过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提问、思考,再提问、再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讨论式教学 在课程安排中,应在教学课程过程中穿插两到三次讨论试教学。在讨论式教学的课堂上,老师会在这节课之前一段时间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应涉及之前所学的知识,然后给学生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也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然后在讨论式课程中,对该问题给出一个理性的回答。另外,也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作为该课程的上课形式。针对之前的学习,提出一个可讨论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通过辩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通过辩证分析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案例教学 选取比较经典、发生时间较近的煤矿事故案例,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预防措施、责任人以及从中应吸取的教训,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对课程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掌握事故分析方法。并且,通过分析使学生加强安全意识,为以后的就业提供经验,防止有同类型的错误发生,或在发生事故时做出正确的决定。以上是在教学课堂上做出的改进,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加深学习内容理解的效果。 二、教材建设 为了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型人才,使学生真正走在时代前沿,了解本专业先进技术,在课堂上了解一定的知识往往是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引入一个领域,而真正要对这个领域有着深刻认知还需要自己在这方面的大量阅读与学习。因此,除了改进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方式外,为学生提供一本既涵盖当今先进技术,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本门课程,又可以使学生轻松带入的教材尤为重要。全英文教材的编写要兼顾专业与语言两个方面。例如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矿井粉尘防治”,在课程改革之前,本门课程的中文教材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粉尘防治理论及技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通过调研、收集国内外同类课程教材选用情况,从中选取出几本能够很好地将本门课程的知识网络涵盖,并将其中较为基础的内容截取出来,结合优秀的学术期刊论文重新整合成一本适合国内本科学生阅读,能够在书中既学习到基础知识,也了解到学科前沿技术的教材。此外,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电子形式传播知识的途径成为一个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就为一些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记清楚或者有些小疑问提供了方便,。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会将上课全过程录成视频,经过剪辑后放到网上,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使得学生带着新问题在新的一节课中与教师进行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本门课程专门设计了网页,学生可以根据网址登录到矿井粉尘控制这门课的网页中,这个网页涵盖上课视频、讲义、幻灯片以及教案等学习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学习。除此之外,如果学生仍旧有一些问题,可以在网页上留言提问,有专门的人员定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将传统课堂与网上课堂相结合,使学生在课上听讲提问,课下反复观看复习,完美地将课本与电子相结合,大大提高授课效率。 三、测试形式 传统教学中考试一直是作为鉴定学生最后成绩的标准,在全英文教学中也应当是重要的环节,但是怎样的测试形式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该门课程主要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教学过程中的分布式考核形式,摒弃之前的一次考试就可断定学生成绩的形式,即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次不同形式进行考核,最终成绩应为几次考核按照一定比例的综合作为评定标准,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考核情况对之后的课程进行调整,尽量使更多的学生达到理想的状态。在考核上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在授课期间增加几次随堂测验。随堂测验通常在授课结束后剩余的一小段时间进行,所出题目比较简单,往往是这节课或上节课的一些重点,学生只要认真听就可以记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此过程不允许相互讨论,独立式完成。2.安排课程论文大作业。教师在授课初期即将作业布置下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学生可在今后的授课中认真听讲,从中去找资料,或者在之后的课余时间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安排时间进行汇报,学生要将准备的内容转换成幻灯片上台汇报,在汇报结束后老师会针对汇报的内容进行提问。其中,老师布置的问题可以是多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中选取一道题进行发挥。汇报形式可以为单人汇报或小组汇报,若为小组汇报,其在课余时间需要找出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最终选取一名代表上台汇报,而老师提出的问题需要整个小组进行回答。老师根据幻灯片制作、汇报内容、表现状态等内容进行打分。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测试,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两次测试的得分进行整合,得出该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之后的最终成绩。通过上面对测试环节的改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摆脱“高分低能”这种不良现象,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全英文教学是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重要改革课题,教学体系的合理建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学校竞争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型人才。矿业安全工程专业“矿井粉尘防治”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全英文体系建设这一方面进行了探索,对授课形式、教材建设、测试形式进行了改革,以期能够培养出适合本专业的面向国际的人才,并在全英文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更正一些错误,完善考核措施,优化教学理念与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程健维 张西西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安全工程论文:食品安全工程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不断创新和进步的科学的技术,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生活水平得到相应提高,人们也就对食品的要求和需求会逐渐的增加。不仅要对食品使用性的方便、卫生的清洁和无毒害以及食品的安全提出了相关的要求的同时,也就逐渐的对食品的色、香和味以及营养提出了比较合理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必须要能够适应生活节奏快和不同消费的人群。 关键词:食品安全工程;措施;分析 保障食品安全就要使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从采购原材料到生产,严格控制每一个程序,同时加大检测力度,使食品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重视产品生产加工以及运输过程;其二,食品的原材料涉及很多农副产品,这样食品安全就与农业生产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必须要添加大量的激素或者农药化肥,要对相关类别的药物进行全方面的科学合理的利用,还要随质量控制进行合理的把关,对食品安全存在的各个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态度。并且还要从基础上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掌握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从源头上对食品安全进行合理的预防,我们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抓好。 1完善制度,加大惩治力度 生产、检疫和销售三个方面是食品安全问题中涉及最多的方面,只有配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才能够保障食品安全,使食品安全能够有法可依,食品安全无小事,用法律保障食品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法律的手段和要求,来对违法销售进行相应的惩处。在农产品种植的过程当中,就会经常的出现化肥和农药以及有害的残留物等现象,激素类农药以及劣质的原料和有毒的物质进行制造食品时,要对那些违法者加大力度整治,对于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也必须要痛下决心,从而对广大人们群众的消费和饮食进行有效的保证,最终能够从实质有效规避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全面进程,国内食品安全领域的相关规定也趋于完善,不过因为利益等因素,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举例说明,国内的三鹿奶以及皮革奶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显示了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还要监管力度持续增加。对违反规定的现象要依法制裁,同时针对食品的安全也一定要从下述几点予以有效的治理。特别是一定要第一时间的构建完善的信用审查机制,针对信用存在问题的企业,若发生严重的质量问题,那么就要提高监管力度。 2不定期的举办技术培训班,讲解农药安全使用制度 针对使用农药的有效方式予以安全培训,在此基础上激发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因此实施合理且有效的养殖举措。开展培训班,培训班要以教育授课为基点,在此基础上依附于经济的角度,为农民对农药使用安全的重要性予以全面探究。针对农药的贩卖人员,要建议其了解农药的一般使用方法,因此可以有效的辅助农民对田地的农药予以整合。针对乡镇的上级领导,让其掌握农药的主要危害,同时要严格遵守农药的使用原则。 3农药执法工作加强,联合执法网的组建 一是加强立法。调查材料说明,过量或违规使用化肥农药,与一些农民急功近利,种植操作随意有直接关系;动物饲料屡出问题,与一些黑心企业,为降低成本,胡乱加入添加剂有直接关系。饲料管理,目前仅有相应的指标,不过还未出台“饲料法”。若存在问题,无法予以惩罚。所以一定深化法律法规的总深度,让农民遵循操作规程,饲料生产单位要依附于法规。同时要深化行政监管力度。上级主管系统要以实际作为切入点,肩负责任,根据法规予以奖惩,全程予以监管,在此基础上依附于农业系统规定的等级指标,和上下级系统深化检测、检验以及审查,做到公开、公正且透明。下乡蹲点和扶贫干部也要把帮助当地群众致富与强化其食品安全意识、规范种植操作统一起来,避免顾此失彼。三是加强科技指导。应当看到,过量或违规使用化肥农药,也与土壤日渐老化、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逐渐提高的问题存在内质关联。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化科技研发力度,遵循合理种田理念,避免土壤老化以及害虫抗药性问题;一定深化对农民的专业培训工作,侧重于构建一支专业技能达标的职业农民队伍。 4相关职能系统要深化监管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的监管系统要参照国内目前的实际情况与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监管的层面深化食品安全相关规定,对前沿的监管模式予以持续的完善,此举措为治本之策,切实用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工作者也要遵循次理念,要有担当。同时要构建问责制,将问责制渗透至食品监管系统,同时将其纳入至《食品安全法》。也要建议有关的系统分类出台食品领域具体准入规定,将其视为从事此行业的先决条件。 5加快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过程管控 围绕建立广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防控体系,抓住食品源头、高风险品种和重点环节先行试点,大力度推进以信息化为支撑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水平。5.1抓食品源头可追溯。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试点,建立涵盖部门监管、主体生产、消费服务等多项功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目前已有500多家认证生产主体纳入追溯系统管理,实现了认证农产品可查询追溯。5.2抓高风险品种可追溯。以安全风险高的肉制品、乳制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白酒、食醋为重点,在食品生产加工聚集区率先推动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5.3抓重点环节可追溯。抓住食品安全重点环节,积极探索食品安全全链条可追溯,真正实现过程全覆盖,质量可追溯。在食品流通环节,实行了“电子一票通”,把企业销货单据、索证索票、台账记录纳入信息化管理,生成随货通行的电子台账,做到产品流向可查询、可追溯。在餐饮环节,建立了餐饮服务电子监管平台,将大型餐饮和学校食堂纳入动态监管,实现了原料购进、索证索票、添加剂使用、餐厨废弃物管理、食品留样等关键环节可追溯。5.4抓监管过程可追溯。把执法过程管理、痕迹管理纳入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了综合监管信息平台,采用卫星定位和二维码识别技术,对执法人员准确定位,实时反映执法过程,上传执法记录。执法人员随身携带移动执法终端,随时可以查询辖区内全部行政相对人基础数据信息,并将现场检查情况实时回传监管平台,实现高效处置、层级监督。5.5加重处罚,对法违纪行为及时曝光严惩。立即立法,严格把关进口转基因主粮种子、粮食的审核,禁止有毒转基因主粮种子、粮食的进口。对现有有毒转基因主粮严禁种植、销售,把有毒转基因主粮种子、粮食、食品集中销毁。对制造、销售有毒粮食、食品、鱼肉、蔬果、进口和推广美国有毒转基因主粮种子、粮食者,判以重刑并罚其倾家荡产。(重罚违规食品生产企业,有效遏制食品污染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对涉及粮食、食品、蔬果、鱼肉等种植、养植、加工、销售企业取消私有化,一律有政府组建集体企业经营,所得利润,除工资、福利、合理再生产提留外,一律上交国家财政。综合上文所述,因为新的食品安全的问题会不断的出现。因此对食品安全进行控制也不是一项权宜之计,并且也不是一个单独的部门就能搞好的,而是一项需要多个政府部门进行共同负责的一个长期的任务。目前我国已经积极的对食品安全的力度不断的加强了监督和解决相关的问题,并且在一些领域当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因此,在政府以及社会各个阶段的共同努力之下,食品的安全也得到了更好的解决。 作者:龚慧英 单位:大庆市让胡路区北湖社区工作站 安全工程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初探 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有效改善我国小康生活分布不均的情况、实现小康生活的平均化是当下主要任务。在饮用水方面,城市的饮用水净化程度较好,是高品质的生活用水。与城市相比,农村的饮水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当下需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设计,让农村居民喝上干净放心的水。本文主要介绍了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该工程主要建筑物占用土地很小,地下引水廊道和输水管道在块石砌筑与输水管线铺设后即进行回填,不永久性占用耕地,也保障了农牧民群众的日常饮用水。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 1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供水规模34.95m3/d、12.91m3/d,该工程主要建设任务是:新建水源引水廊道2处(各15m),铺设输供水管道20.15km,10m3清水池2座、30m清水池1座。修建各类控制(分水)、检查、消防井10座。依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表1.0.3集中式供水工程类型划分,本工程的供水规模在200m3/d~1~000m3/d之间,因此本工程类型为Ⅳ型;根据我国的防洪标准,本工程的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工程的结构设计依据《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以及有关规范进行。地下引水廊道和输水管道在块石砌筑与输水管敷设后即进行回填,不永久性占用耕地。工程主要建筑物占用土地很小。 2调节建筑物设计 2.1分水、检查井设计 为了使得方便管理线路的配水、分水以及调水,要在主、支管道的分水处建立分水井,同时如果两个分水井之间的距离已经大于800m,就要在中间设置检查井,共设分水、检查井10座,为圆形,井口内径1.0m,深度2.2m,井壁为M10浆砌石砌筑,顶宽0.3m,底宽0.5m,井底用0.1m厚C15砼浇筑(无水)或用0.3m厚砾石铺筑,距井底0.2m处接PE管,井内设爬梯,井盖用钢制保温盖板,厚度10cm。 2.2清水池设计 清水池设计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输水管道和设备等维修时不能满足基本生活用水需要Ⅲ型工程,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1~150.42m3/d,调节构筑物的有效容积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40%计算,取40%。经计算,参考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圆形钢筋混凝土清水池》04S803型,有效容积为500m3圆形钢筋砼清水池1座,池内径14.0m,池深3.5m,池底埋设C15砼垫层,池体全部采用C25现浇钢筋砼。排污井设计设计为钢筋砼矩形结构,池长2.32m,池宽2.1m,深3.1m,池体全部采用C25现浇钢筋砼。 3防洪和抗震 对于防洪的设计,本工程的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1997,本工程所在区域的地震烈度不小于8度区,从GB18306—2001图A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上查得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g,相应的地震烈度为8度。 4水质处理 常规处理工艺即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是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净水工艺,主要去除水中的浊度、悬浮物、胶体、色度、微生物,该工艺使介水传染病流行得到控制。一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调查结果显示,农村集中供水规模较小,完全处理工艺所占比例较低,水处理设施不够完善,运行管理不到位导致水质合格率较低。膜处理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水处理技术,以压力为推动力、利用不同孔径的膜进行水与水中颗粒物质如离子、分子、病毒、细菌、黏土、沙粒等筛除分离的技术。常用的膜技术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与传统的水处理工艺相比,膜处理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环保、对原水水质变化适应性强、分离范围广以及分离效果高等优点。针对农村不同的水源水质,选用不同的膜技术进行分离、截滤、去除水中的有害污染物。在本工程的地下水源中含有高毒性或有害的离子如氟、砷仍然普遍和严重;纳滤能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离子,特别是高价态离子,纳滤系统可除去大约67%氟化物,砷的去除率大于93%。经净化后的水样,各项检验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G/T5750~-2006,产水口感好。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在不断的深化,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是我国政府尤为重视的一个项目,随着中央财政补助的不断加大,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于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但是由于农村饮水工程量比较大,因此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设计尤为重要。 作者:马力强 单位:渭源县水务局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摘要: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进步环境下,为培养的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提高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以目前的教学现状,从多角度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并提出提升教学质量的“多元化”改革措施。对安全工程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网络 一、引言 安全工程的发展是以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事故为基础,借助相关学科知识,对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辨识与预测,进而防止或减轻事故损失。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世纪安全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的前沿动态,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很有必要培养具有掌握一定专业英语词汇,能熟练翻译并阅读专业英语材料的专业人才,及时了解专业学科在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然而,由于安全工程所可涉及到矿山、建筑、化工、交通等领域,且各个领域均具有其各自的生产特殊性,使得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目前,在网络发达的新环境下,学生往往借助网络媒介对专业英语进行翻译查询,若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很有必要针对安全工程英语的特殊性,结合网络发达的新环境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出能提高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措施。 二、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 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是将专业知识与英语工具相结合的一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应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但通过多方研究调查可知,大多数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差。教师若不重视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环节,很容易出现教师在课堂上长独角戏的现象。最终,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仍会收获甚少。经分析,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参考教材匮乏 目前,在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授课过程中,主要使用是樊运晓或司鹄主编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前者偏重安全学科的基本理论,涉及面广,重点不突出。而后者虽在内容上考虑到了理论介绍和行业应用,但由于很多篇章直接摘取自英文科技论文,在教学实践中难度偏大,学生接受度不高。此外,教材所采用的模块基本上以“词汇”、“阅读”“翻译”“写作”等形式为基础,忽视了对一些专业方面的常识引导。学生觉得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大学英语的学习差异不大,对书本的文字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师应具有高标准 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背景,还应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才能将安全专业课和英语课的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由于安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涉及多个领域的安全知识,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范围较广。要上好一门安全工程专业英语,任课教师除了掌握安全学科的基本理论外,对于不同行业的安全问题,也应有一定的掌握,否则,会出现由于专任教师在科研上的研究重心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过程中,对教师极少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掌握程度。此外,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讲授时,若仅采取传统阅读与翻译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以翻译、阅读为主,听说为辅,则会使得课堂中的互动性不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尤其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环境下,学生在枯燥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集中精力听课,采用低头玩弄手机等方式以消磨课堂时间。 3.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不足 部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目标性不强,若不准备考研,或去国外及外企工作,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中英语的学习就是为了考证及应付毕业找工作。且目前用人单位较重视英语四六级,他们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尤其是面临专业英语的词汇生僻难懂,词汇量大且涉及面广,复杂长句较多时,这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积极性更低,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课文翻译,也通过网络翻译不加思考的敷衍完成,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更难达到要求。 三、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部分现象,若要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目的性,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应让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能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利用查阅工具书及运用语言传递的方式,及时了解新知识、新动态。(1)专业英语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多元化。即任课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专业英语授课,如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看录像听录音,写报告等多种形式教学手段。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可采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2)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应多元化。在平时学习上,为使学生们了解安全专业的前沿性发展动态与实况分析,英语知识的学习,除了课本中讲解的内容外,还应加入时事英语,即及时分析当前最新的国际前沿专业情况和国内动态安全分析,让学生多元化获得本专业的知识与信息。(3)专业英语的任课老师可由一名教师为主,多名教师为辅,共同完成专业英语的授课。如,可根据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在授课过程中涉及的不同行业,结合教师的研究领域进行专业英语专题讲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4)考试方式应多元化。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等笔试或其与口试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笔试主要涉及课程论文、平时作业、课堂问答等考核内容。开卷笔试时,允许自备词典和其相关工具书,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免出现考前突击背书就能通过考试的情况。口试可以小演讲的形式,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题目,通过查阅资料对相关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制作PPT进行演讲,老师和学生们针对学生的演讲内容,随机、及时向演讲者提问,要求演讲学生做口头解答。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30%、演讲成绩10%,及考试成绩60%组成。(5)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应多元化。教师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布置开放性作业,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此外,授课老师可公开QQ、微信、也可建立网络群,将课件和教学重难点在网络中共享,便于学生网上查阅,也可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 四、总结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进步环境下,为培养的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提高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以目前的教学现状,从多角度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并提出提升教学质量的“多元化”改革措施。(1)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去思考。(2)专业英语的任课老师可由一名教师为主,多名教师为辅,结合教师不同的研究领域设置专业英语专题,共同完成专业英语的授课。(3)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等笔试或其与口试相结合等方法进行。(4)教师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性。 作者:吝曼卿 周德红 张民波 贾沛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探析 摘要:近年来,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明显,不仅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对农村地区各种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饮水工程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地区水资源匮乏、污水排放量大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所以必须要通过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等方式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章以目前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为基础,讨论日常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性评估模式,为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饮水工程;安全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可持续评估 1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1.1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区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日常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许多影响工程管理质量的问题。不论是工程项目法人管理、乡镇水利站管理或者是农户自行管理,都存在欠缺。 1.2提升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质量的方式 必须要先认识到饮水安全管理工程的基本性质,因为饮水质量直接影响当地人们日常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所以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属于准公益性质的工程,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特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政府必须要从财政等方面加以扶持。从政府的角度,为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必要条件。因为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属于准公共性产品,具有行业垄断性质,所以政府必须加以监管。政府的监管目标较多,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保证供水工程日后运营的正常进行,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还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来提升工作效率,利用相同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目前常见的政府监督管理工作内容集中在市场准入、项目建设价格监督、水质监管等方面。农村地区供水市场化模式建设的选择,离不开不同地区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资源背景等。所以各地区的政府可以通过私营机构运营的方式来减少失业部门的工作压力,提升事业部门日常生产效率。作为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发展速度不如发达国家,所以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的方式来优化供水系统经营权,这也是目前国家改革的重心之一。工程项目产权,是目前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要点之一,以为与改革相关的法律条款正在不断的完善当中,各种政策以及配套政策也更适合农村地区,所以更要看紧产权,放开经营权。 2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可持续评估 2.1构建可持续性评估体系指标 以当前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性评估指标发展情况为基础,针对工程项目存在的基本意义(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分别提出不同的构建目标以及构建环节;首先要先选定目标层的代表项目可持续性,分别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大方面提出可持续性评估模式,并构建专业化的评估体系准则层。其次要选择一些经济性比较强、社会性、环境性良好的细性指标,利用这些细性指标来构建专业化的评估体系指标层,并且还要从项目的综合评估等角度出发,提升持续性效益收入。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长效建设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细节较多,且所有的环节都集中在环境、社会以及经济这3个方面[1]。 2.2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可持续性评估模型构件方式 以PPP模式为基础,融入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以及社会因素3种必要因素,提出如何构件可持续效益模型。工程可持续性效益影响要素较多,投资回收期、投资就业系数、项目环境影响、工程建设资金保障率、脱贫人口变化、污染物排放量、供水增长率、科教文卫效益、对周边生态影响、经济内部收益率、收入分配效益、可持续发展效益、经济净现值、群众满意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建设都是常见的要素。因为PPP模式当中,所有的项目投资主体的日常投资期望是不同的,所以工作人员可以自行对私人投资方在工程项目总投资中占到的份额进行设定。假定公共政府部门在项目投资中所占的比例,结合私人投资期望经济以及社会、环境效益所占权重,明确公共政府期望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值权重,从根本上反映出不同工程项目建设,不同角度的期望值。以上文提出的可持续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可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为研究基础,通过层次分析的方式,将其分成目标层、标准层、指标层等。首先要将可持续性评估模型的总目标分解成不同的目标层、准则层以及项目指标层。之后使用标度法计算模式,对不同层之间的因子指标进行评价,计算出相应的判断矩阵。对矩阵特征以及矩阵的向量特征等进行计算,得出对应的本层指标针,并计算相应元素权重。除此之外,还要计算矩阵一致性标准模式,对矩阵的可靠性以及矩阵一致性等进行验证,一致性检验指标数值越低,代表结果越理想。针对目前农村地域饮水安全工程指标评估发展的情况,通过专家打分法等模式,对指标进行分级处理。还可以将专家赋分和不同项目日常建设细分指标的权重融合,求二者的乘积。汇总不同隶属曾指标,将不同隶属曾指标的分数进行求和处理,并汇总,得出最终的经济效益值、社会效益值以及环境效益值[2]。 3实例分析 该工程贵州省某市,辖区内有经济开发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工程项目建设总经费投资6000余万元,财政补贴超过总投资数量的66%,其余项目建设资金由私人出资。该项目采用PPP模式筹集到的私人资金约为2000万元,占到项目总工程款的33%。对工程项目各方面的参与方进行调查发现,私人投资方和公共政府部门的投资,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按照上文所提出的计算方式以及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的方法以及专家打分法等,明确不同指标权重,对最大特征向量一致性进行检验,保证归一化处理效果。通过对各种项目建设数据以及参数进行计算,并分析计算结果发现,该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经济效益评估值、环境效益评估值以及社会效益评估值分别为77.121、78.321、71.08,整体综合评价为75.507.按照近年来沿用的划分等级标准,对比项目效益发现,项目不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环境效益,都已经达到了2级水准。从整体上来看,该地区开展PPP模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对农村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起到了正面的影响,项目建设可持续性比较理想。不同分数代表等级如表1所示。 4结语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上文以贵州省某地区的项目建设实际情况为基础,分别阐述了应如何对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管理,并提出可持续性评估方法,希望可以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提升工作质量。 作者:刘海燕 单位:安顺市平坝区水务局
项目整体管理论文:浅谈实现建筑施工整体项目管理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如何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事关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建筑工程 ; 质量管理;进度管理 1、前言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在,建筑市场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以建筑企业应树立成本、进度、质量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进度、质量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进度、质量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实现管理的创新,在安全、质量、工期保证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工程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项目管理企业应当根据委托项目管理合同约定,选派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担任项目经理,组建项目管理机构,建立与管理业务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配备满足工程项目管理需要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制定各专业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履行委托项目管理合同。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受工程项目业主方委托,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或分阶段进行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活动。工程项目管理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不得同时在两个及以上工程项目中从事项目管理工作[1]。 2、目前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 2.1.1制约因素多,管理不到位 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影响进度的因素很多,诸如:施工现场环境、劳动力需求状况、物资供应问题以及其他建设相关方的影响等等,并且工程承包商对这此问题并没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措施,在管理组织上不能够保证进度目标的实施,导致执行能力很差,成员只关心自己是否得利,对进度目标漠然,而不管项目目标是否顺利实现,缺乏有效的监督,以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表现的事进度目标一直不能按期完成。 2.1.2 没有把握好进度、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 工程进度与成本、质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加快进度就要增加成本,加快进度就会影响工程质量,很多承包商们并没有没有综合考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均衡,要么重质量要么抓成本,要么赶进度,导致工程建设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不一致。 2.2 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 项目人力资源不足 很多施工项目,为了降低昂贵的人力资源成本面对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的局面,大多数施工期采用矩阵管理模式配备项目施工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项目间频繁流动,造成许多项目没有配备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对项目质量开工至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2.2 项目质量控制不严[3] 由于在项目控制中没有合理地设置控制点,部分过程存在失控现象。其中对设计过程缺乏控制,造成项目设计的变更比比皆是,在项目的进度、费用和质量的控制中,往往忽视对项目质量的控制,没有指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质量计划,降低了项目质量,增加了项目成本。 2.3 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3.1 没有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 在工程管理活动中,要建立责任与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而现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任与权利结合起来,甚至有些项目经理部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成本管理主管,不利于项目部更进一步的技术开发,也不利于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2.3.2 忽视成本管理和控制 在工程建设阶段,质量成本、工期成本都属于成本管理。保证质量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但不能因此把质量与成本对立起来,另外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三大主要目标之一,我国施工企业对工期成本的重视也不够,特别是项目经理部虽然对工期有明确的要求,但对工期与成本的关系也很少进行深入研究,有时会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 3、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 对于不同时期的施工项目,是施工人员与管理者必须要把握的重点。这就需要我们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全过程科学管理[5]。 3.1 完善施工前的准备工作[4] 施工方案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指引,在施工方案编制时需要关系到的内容包含全部施工环节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策略、质量检测等等,在编制设计方案时必须把技术作为重点参考,对于存在的施工难题、经济效益等问题,需在方案设计环节给予正确控制,全面实施有效的技术、工艺、操作、管理、经济等措施外维持良好的工程质量。 3.2 完善施工中的各项管理 完善工序的质量控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控制措施则需要坚持把工序质量控制当成核心,对每项施工工序积极完善的原则,而各道工序的组成结构都涉及到了人员、设备、材料、方案、环境等等,控制施工质量、进度、成本时也必须要围绕这些因素开展工作,从而准确把握好质量的控制点,结合工程的实际需要来加强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并且参照科学的质量体系、检查制度,对不同项目的施工工序给予改善,特别是针对工序中的关键的结果与位置重点改进。对于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我们必须要预想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时判断分析后实施预防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问题得到解决,维持每个工序之间的持续结合。施工时需保证良好的工序交接,对程序内容及时讲述清楚,从根本上加强质量控制。 3.3 加大检查力度[5] 鉴于建筑工程施工的复杂性,在施工前期采取必要的准备措施能够保证操作秩序的顺利进行。工程技术、作业人员应该尽早达到施工现场,熟悉周围的环境,仔细研究工程图纸后,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布置准备。而检查工作则是针对违章操作、设计违规、规范缺缺失、治疗过差等问题的提早发现,一旦检查出存在这类问题后在必须要及时告知处理,避免给整个建筑施工造成质量损坏的影响。而对于工程的核心环节,则需定期实施检查审核处理,尽早发现建筑质量存在的问题,维持施工质量处于标准状态。 3.4 完善事后验收 当建筑工程施工结束后,需要对整个工程的进行验收,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工程验收包括了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以及单位工程的验收。建筑工程施工结束后要安排检验员对建筑内部的各个位置情况审查,如:结构形式、材料安装、墙体构造等方面都是检查的重点工作,是保证建筑正常使用的要点。另外,在建筑工程验收时要坚持按照竣工标准。由于建设工程项目门类很多,性能、条件和要求各异,因此土建工程、人防工程、桥梁工程、铁路建筑安装工程等都有相应的竣工标准。达不到竣工标准的工程,不能算竣工,也不能报请竣工质量核定和竣工验收。例如土建工程的竣工标准规定,凡生产性工程辅助公用设施及生活设施按照设计图纸、技术说明书、验收规范进行验收,工程质量符合各项要求,在工程内容上按规定全部施工完毕做完,内外抹灰完毕;建筑物、构筑物周围2米以内场地平整,障碍物清除,道路及水道畅通。对生活设施和住宅等工程除上述要求外,还要求水通、电通、道路通[6]。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建设工程招标为主要特征的建筑市场已经形成,行业市场的竞争突出体现在造价竞争上,施工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的是在项目施工中以尽量少的物化消耗和劳动力消耗来降低企业成本,做好质量、工期控制,采取相应的策略,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建筑水平,保证施工项目顺利进行,建筑工程单位应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等各个环节里采取必要的措施,为整个建筑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项目管理,以实现企业的最大利润。 项目整体管理论文:从时空上与气质上实现项目管理的整体性 摘要:本文就在两大领域内实现项目的整体性地管理进行了论述。这就是时空论与气质论。时空论是客观地议论项目组织管理,包括了“现场管理要立足在全局上”,“立足在预见性”上两大含义 。全局强调了服从大局,及空间上的协调;预见性强调了工作安排上瞻前顾后,保证流水均匀地施工。而气质论是从人性化的角度议论现场管理,气质论包含了“亮剑精神”与“沟通精神”。 关键词:项目部管理的整体性;时空论;气质论 1、现场管理要立足在全局上: ①服从大局 A、个人目标自觉服从集体目标 一个项目不是一个人做的,应该是一个团体做的,这个团体给予人格化,那么这个团体也是一个人。怎样做到一个团体像一个人呢,只有把团体目标当做大家的目标,每个人行动上保持协调一致。也就是劲往一处使才能做成事情。 这里可以举例解释:放线施工可以有几种方案:用线垂吊,把下层轴线引到上层楼面。或用经纬仪打,在建筑物外面打定位桩,瞄准下面轴线,然后扫到上层楼面。其中,用线垂吊细分为从楼边缘吊与楼面预留孔吊。 哪种都行,都有各自的长处与弱点,如果施工人员单凭各自的喜好互相争论不休,等于为了鸡毛蒜皮的差别延误了战机,造成了同事合作之间的间隙。倒不如统一意见,一致按一种方案施工,这就是劲往一处使。 B、班组利益不得凌驾于整个项目利益。 现在班组老板是自负盈亏,具有最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当然这个无可厚非,但是觉不能因此放纵班组而损害了整个项目的利益。下面举例说明: 现在都是商品混凝土泵送施工,泵送效率高。相应地,瓦工班组浇筑现浇面时至少要两台震动泵、两把锹、加上两个人刮平。这样一算:每台泵两个人操作,两个人拿锹、两个人刮平,至少要八个人,要付八个人的钱。 由于最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瓦工老板可能减少震动泵,只用一台,少了两个人工,这样震动跟不上浇筑速度,就会导致混凝土震动不密实,个别地方出现蜂窝甚至孔洞。这样到最后承担责任埋单的还是项目部。 因此要从大局出发,施工人员不能被班组长的各种狡辩与借口所迷惑,坚持原则,防止让个别班组小利益凌驾于项目整体利益之上。 C、时间上要放眼长远,项目利益自觉服从公司长远利益。 项目相对公司来说,项目的周期很短,是临时的,一个项目结束,还有下一个项目,但公司恒在。所以为了一个项目个别利益损害了公司形象是不划算的、不明智的。 特别是当前项目经理承包制环境下,项目部自负盈亏。在这个前提下要求项目部处处维护公司形象,不计成本地为公司树立招牌,公司管理人员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比如为项目经理在投标中改变以前的管理观念,提高公司服务意识,显示公司竞争力;从为项目经理打保证金,材料上面赊账、通融资金等提供优惠,增加对项目经理的吸引力与及其对公司的归属感。靠这些软实力来保证项目处于受控之中。 ②、工作面、工作任务上的协调 A、准备的材料工作面与班组劳动力相协调。 比如现场可以植筋了,通知了植筋队伍,等第二天一到场却发现,植筋工人来了四五个,钢筋工配的拉墙筋只够一个人用的,四五个只要一会就用完了,最后,来的队伍又全部回去了。 B、准备的工作任务与劳动力数量的协调 又比如现场可以拆模板了,同时钢筋工正在板上绑扎钢筋。这时候木工不会仅仅为了拆模板而来,因为相对于一个班组来说,拆模板只需要几个人就行了,或者整个班组一会工夫就行了。最好的安排是等板筋扎结束后拆模板与吊模一起做。 2、现场管理要立足在预见性上 预见性体现在时间上要詹前顾后,流水、均匀的安排施工任务,尽量地减少加班、与窝工。 ①时间上的协调: 有些当前可以做的,但不是必须的,应该放在任务量比较少的时候完成。比如楼层清理好了,可以弹门窗线了,但是门窗线可以在主体验收后砌墙前弹出来都不迟。因此,可以推后完成。既避免了当前事情过于集中,又不会造成后期人浮于事。 又比如当前木工班组有两件任务:1、拆除辅楼模板支撑2、支现浇面模板。应该怎么安排呢?如果做任务1既影响了下个工序钢筋工的绑扎,又导致钢筋工窝工,因而催促木工完成任务2导致木工任务过紧。等木工完成任务2,下步工序是钢筋工,再下一步是混凝土工又形成木工窝工的状态。 那么,现在从时间上调换一下,先完成任务2,交给钢筋工施工,与此同时木工做任务1,这样实现了流水、均匀地安排施工任务,减少了加班、与窝工。 ②班组调动的协调 现在由于施工队伍专业化、市场化,这些专业班组、专业公司,比如一些电渣压力焊班组、植筋专业班组、钢管租赁公司、商品混凝土站等,都是靠自己找活,在社会上生存,独立性很强,有自己客户群与日程最佳安排。 独立性很强,原因在于他们从项目分离出去,是独立的实体,靠自己需找业务,不像项目管理人员那样随叫随到。现在项目部跟班组之间的关系是你情我愿,他感觉利润少或者活难做就可以不跟你合作。因此,项目管理难度比之以前加大很多。 比如今天下午现浇面即将结束之时,就要通知电渣压力焊明天到场,为什么1、等你明天早上通知,他可能预定到其他项目部了,甚至已经正在别的工地干活了,那么明天上午肯定就耽误了。同样,通知早了也不行,为什么,万一由于天气、瓦工班组没空挡、商品混凝土公司没泵车,混凝土就打不了。第二天电渣压力焊班组如约而来,却浪费了人家的车旅费、时间,甚至引发想项目部索赔人工的后果。 气质论: 沟通精神是人性化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怎样才能做到有意义的沟通,首先不要骄傲,要看到团队里每个人的优点。 每个人都要看着对方的优点,那么你就会谦虚,就会低姿态,与人为善、那么别人也会与你为善。而不是互相挑刺,直到把对方跳的千疮百孔, 每个人都要看着对方的优点,那么你就会谦虚,就会学习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你就不断地进步了。进步是这样来的,而不是塞上长城空自许,应该领会低头便见水中天,退步原来是向前的意思。 项目整体管理论文:论医院整体改建工程项目现场管理 摘 要:医院在原地整体改建比新建工程更为复杂、困难,项目的现场管理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医院整体改建项目要在项目管理水平上得到提升,必须做好进度、质量、安全和投资成本控制4个方面的现场管理工作,并进行了具体论述。 关键词:医院 整体改建项目 现场管理 柳州市工人医院在原地进行整体改造建设,规划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分三期建设,是柳州市政府的重点工程。一期工程2.9万平方米,16层,484张床位,项目完成后可缓解医院住院难,改善住院环境。医院要求在2年内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由于该项目属改扩建工程,场地狭窄且时间紧、任务重,如何能够安全、保质、保量、保期的完成一期工程又不能影响医院的正常业务成为医院的首要任务。作为业主项目管理主要负责人,根据本人以往建设经验及本项目开工至今的施工情况,认为施工阶段协助、督促承建方抓好现场管理至关重要,必须在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本控制4个方面加强现场管理。 一、进度管理 一般来讲,医院建设项目越早投入使用,越能体现出社会效益。施工进度的合理安排,对保证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成本有直接影响。因此,在项目实施之前,首要任务是根据招标文件及施工合同的约定,要求施工单位在熟悉图纸基础上,结合实际施工条件,制定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总进度计划表,作为整个工程建设进度目标。 (一)编制阶段进度计划 为了确保总工期目标实现,必须实行工期的分段控制。根据总进度计划,要求施工方制订月计划、周计划,用周计划保月计划,用月计划保总计划,同时还要根据具体施工条件协助、督促施工方对进度计划及时进行调整、优化。医院一期工程在支护桩和基础桩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场地和地质条件影响,我们会同施工单位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不断调整施工方案和工期计划,克服了施工场地狭窄、运输困难及地表水丰富,岩层变化大的不利因素,并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工期滞后部位的作业力量,施工进度得到了保障。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积极督促和协助总承包方要及时,和安装、装饰等配套施工单位一起制订配套专业施工计划和建设时序,尽量避免交叉作业的“碰撞”,保证了整个项目的施工顺利。 (二)及时采购材料设备 根据工程进度,要敦促施工单位提前做好材料设备的采购工作,并会同监理做好材料设备的进场检验。做到即保证工程所需的材料设备符合质量需求,又符合施工进度的需要。 (三)做好项目配套工作 医院建筑配套项目众多,除了水电、消防、暖通、电梯、供配电等配套专业外,还有智能化、医用气体、手术室净化等专业配套工程。作为业主方根据工程总体进度我们制订了详细的招标采购计划,及时地完成各配套专业的方案设计和招标工作。越是提前介入,越能减少返工损失和施工进度需要。如电梯、手术室设备、信息总机房,设计必须提前介入,在结构施工阶段就要考虑好预留、预埋及屏蔽工作,以保证安装顺利而不耽误工期。 (四)按时支付工程进度款 建设资金不到位,会影响施工单位的材料、设备供应乃至施工人员的及时到场,因此建设资金及时到位是保证工程工期的重要前提。除了要求施工单位按合同要求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建设单位也要筹措资金严格按合同要求及时支付工程进度款,否则施工单位可能因资金周转困难发生停工、怠工,从而影响工期进度。 二、质量管理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为确保工程质量创“优”目标,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抓重点,攻难点,使质量控制和管理力度有了很大提高。 (一)做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 医院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施工方在技术交底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技术方案缺乏针对性,技术交底走形式,不落实,跟踪检查少,发现问题不及时,造成返工较多,严重影响了工期和施工质量,这无疑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求施工各专业在开工前均要组织好图纸会审和设计技术交底,交待清设计意图,做到专业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心中有数。同时施工项目部要对班组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使工人心中明白所进行工作必须达到的质量要求和必须把握好的技术要点、难点。还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跟踪管理,尽量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 (二)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除了要求施工单位做到三级质量控制管理外,医院项目管理班子也采取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包括设计、招标、施工、验收、变更洽商等全程指挥、管理、协调的新模式,对工程实行全面质量监督和控制。尤其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定期组织质量检查,针对工程主体施工过程中出现底板防水、地下室剪力墙防水没有按规范要求施工,木工模板加固不牢,缝隙过大,多次发生胀模、漏浆、爆模现象等质量问题,定期召开专题质量分析会,及时对现场质量进行讲评和处理,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并形成制度,使施工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提高。 (三)严把材料质量关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发现施工单位消防材料没有按照图纸设计要求,用pvc阻燃塑料管代替阻燃可绕金属管,为此我们会同监理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除我们加强对进场材料质量监控外,还要求监理严格执行材料进场验收制度,对于外观不合格或检测不合格的材料,坚决清退出场。另外,随着科技进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我们积极使用广西建设领域重点推广的节能、环保新技术,如:空调节电技术、自隔热混凝土砌块技术、新Ⅲ级钢技术、照明节电技术等。 (四)样板引路和材料封样 为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我们在对项目施工管理中坚持实行样板开路,要求专业施工队伍对每一个分项工程都要按照设计要求做好样板,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确认后,再以此为参照进行大面积施工,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同时对选用的施工用材均编号封样,指派专人负责,每批材料进场,均要组织抽样比对,杜绝以次充好。 三、安全管理 医院整体改造一期工程施工场地狭小,北临医院外科北楼(南楼已拆除作为一期工程用地),西临柳石路人行道路,东、南面紧临学校市一中的围墙仅4米,给施工带来极大的难度和存在安全隐患。工期要求又紧,但我们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反复强调“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督促参建单位均给予了高度重视。整个施工过程中未有事故发生。 (一)明确安全目标,健全安保体系 本项目的安全目标是工程施工结束无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发生。要求总包单位严格按《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安保体系,应急预案;其他参建单位的安保工作,统一纳入到总包单位的管理之下。 (二)配备专职安全员,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以创建平安工地为契机,要求各参建单位严格按有关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班组要配备兼职安全员。认真做好安全三级教育,用好“三宝”,管好“四口”。我们配合监理经常进行督促检查,以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力争把各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施工安全。 (三)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 要求施工单位按要求配置安全网、安全帽、安全绳、围栏、灭火器等安全设施。不断提醒施工方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要比安全投入的费用大得多,而且造成的影响也很坏。同时还要搞好文明工地,定期组织检查,使工人有一个心情舒畅的安全施工环境。 四、投资成本控制 投资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全过程,必须从项目决策、设计及实施阶段进行控制。我院整体改造一期工程为了控制施工成本,聘请了专业咨询公司全程跟踪审计,把合同履行、施工进度、工程签证、设计变更等方面作为成本控制管理的重点内容,将投资规模有效地控制在项目总概算内,节约了建设资金。 (一)制定投资总额 由于医院建筑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配套项目众多,同时又具有医用专业特殊要求。我们通过走访兄弟医疗单位,对国内几家医院工程项目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并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投资额度,并报发改委批准,为投资控制奠定了基础。 (二)工程款的审定 按照合同约定,我院根据施工进度制定了科学的工程款支付审批流程。首先由施工单位根据工程完成情况申报当月进度款,再由建设监理负责现场工程计量,并根据中标的清单报价核定工程款,再由咨询公司负责工程完成情况和报量是否符合清单报价的复审以及价款的审定,杜绝弄虚作假情况发生,以保证建设资金合理使用。 (三)主要材料的采购管理 在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中材料价格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材料费在工程中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占预算费用的70%,因此必须在施工阶段要严格按照合同中的材料种类、用量来控制。对于主要材料、设备以及大宗材料,我们进行较大范围的询价、比价,在同等质量条件下,选用质优价廉的材料,能有效节约建设资金投入,达到控制投资成本的目的。 (四)优化设计方案 设计变更一般会引起投资的变更,而且往往是增加投资。由于我院在前期方案设计时,形势发展需要,急于动工,施工图设计无法满足医疗流程需要及与实际情况不符而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施工过程中,医院会同设计院、监理单位、施工方进行专项论证,根据场地、地质以及使用功能等情况优化设计。如:取消止水帷幕施工;深基坑支护原设计方案为四周均采用排桩支护,变更东面为放坡+锚杆支护;原基础形式为CFG桩基础处理+筏板基础形式,后变更为桩基底板基础形式等,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将建设投资金额降至最低,从而达到质量和资金双赢的目的,为医院节约了100多万的建设成本。 (五)严格执行工程签证 大型基建项目量大面广,且根据实际需要要进行适当优化变更,故工程签证在所难免。工程签证必须有据可查,要明确签证的原因。如设计变更的要附设计变更通知单,招标范围外或需增加的工程量,事先要出具工程联系单,书面报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同意,才能作为签证的依据,有效地控制了成本的增减。 众所周知,医院基建工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特别是整体改建工程更具特殊性,如何能做得更好需要广大基建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入研究、认真总结,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实现建设目标,确保工程投资效益。 项目整体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的整体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获得了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建筑施工企业、单位要想更上一层,就必须及时的、积极的加强自身的现场施工整体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提高施工的质量以及效率,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本文以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整体管理的基本原则作为切入点,简单的探讨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整体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整体管理;有效措施 经济的腾飞,带动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市场发展空间在获得拓展的同时,我国建筑企业、单位也同样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我国建筑企业、单位必须及时的、积极的探讨出有效的发展对策,这样才能够脱颖而出,也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获得发展。从建筑企业、单位所开展的施工活动本质来分析,要想促进自身企业、单位的发展,就必须及时的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单位,最为关键的就是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这样既能够确保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以及成本,又能够保证施工的规范性、有序性,从而推动建筑施工企业、单位的良性发展,使其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出。 一、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整体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建筑施工现场是一个动态的、多变的大环境,而在这样的环境里,确保所有施工的标准化以及规范化可以说是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因为只有确保了标准化、规范化,才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施工,也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施工的质量,保证施工的进度以及安全,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规范的、有序的现场作业秩序,最终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合理原则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施工步骤、施工环节以及施工工序,而这些看似单一的项目只有从根本上确保了科学、合理,才能够有机的贯穿整个工程的施工,比如说施工步骤与施工步骤的衔接、施工工艺的科学以及操作方法与作业流程的合理安排等等,否则不仅仅难以满足建筑工程项目生产的客观性,更会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 (三)经济效益原则 尽管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关键在于工程的质量、安全,但是经济效益却关系到施工企业、单位的生存以及发展,所以在开展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整体管理的过程中,还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原则,否则就会反过来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单位,从而难以实现预期的发展目的。比如说在进行材料管理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材料的质量也要着重考虑材料的价格。 二、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整体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材料,既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又关系到整个工程的造价,而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整体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做好对材料的管理,这样才能够全面的推动工程的发展,保证施工企业、单位的利益。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做好材料的采购工作,既要保证质量也要保证价格的合理性;第二,做好材料的仓储、保管工作,这样才能够确保材料的性能不会因为仓储、保管而改变;第三,做好材料的使用工作,比如说在施工前再一次检验材料的质量、性能,不仅如此,还必须杜绝材料使用浪费的现象发生,以保障施工企业、单位的经济利益。 (二)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 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过程的管理,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是建筑的灵魂,提高了施工的质量,不仅仅能够满足社会、国家发展的需求,更能够提高自身施工企业、单位的形象以及声誉,从而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第二,加强安全管理。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了任何的安全事故,不仅仅会损坏施工企业、单位的经济利益,更会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严重的甚至会对社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安全是现场施工的必要前提,也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管理内容;第三,加强成本管理。成本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单位的利益,从而影响到其生存、发展,所以必须做好对成本的管理工作;第三,加强进度管理。施工的进度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比如说施工气候、环境,施工企业、单位会不会因为延期而受到合同索赔等等,而只有保证了施工的进度,才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施工的科学性、有序性。 (三)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 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直接操作者,而施工人员自身的能力高低、素质高低,又会直接的作用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发展,正是因为这样,必须及时的加强对自身施工人员的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以人的能力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保证施工企业、单位的利益。具体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加强施工人员的施工意识。比如说施工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以及成本意识等等,因为意识是决定后续工作的先决条件,只有强化了意识,才能够强化工作;第二,加强施工人员的施工能力。施工人员的施工能力是施工现场的关键因素,正是因为这样,建筑施工企业、单位必须积极的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教育,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不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能力,使其能够符合工程开展的需求,并最终以个人的能力推动建筑工程的发展,从而实现预期的施工目标,完成施工任务。 三、总结 总而言之,建筑业的发展使得整个建筑市场的竞争也越加激烈,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施工企业、单位要想能够脱颖而出,要想获得生存、发展,就必须及时的做好建筑现场施工的整体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强化自身施工的质量、效率,才能够确保整个施工有序的、科学的、合理的展开,最终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符合预期的要求,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项目整体管理论文:强化园林工程的管理制度提高项目整体质量 摘 要:本文结合了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简单的谈一下园林单位在进行绿化施工时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质量管控。 关键词: 园林工程;质量管控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时候,同时也对身边的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园林行业从而崛起,在园林建设工程的施工中,施工质量管理是决定整个工程施工建设成败的关键。由于园林绿化涉及美学、艺术、文学等相关领域,此外由于施工方法不一、质量要求不一、季节性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加上园林工程质量的复杂性、以及内容的多元化,致使园林绿化工程与土木、建筑、市政、及其他建设部门协同作业日趋增多,因而质量管理难以控制。因此,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必须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执行、有检查、有总结,才能使整个管理工作循序渐进,保证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1 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特点 园林绿化工程与土建工程有非常相似的一面,如景观小品、园林建筑、景桥、驳岸等,所使用的材料与土建工程相同,所套用的设计与施工规范相同。园林绿化工程中包含着土建部分,但又与土建工程有很大的不同。其特点如下: (1)实施对象大部分是活体。 (2)养护管理的长期性。 (3)营造工程的艺术美。 (4)工程建设的广泛性与附属性。 (5)建设材料市场价格的不可定性。 2 园林绿化工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10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和工业企业过度集中,严重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城市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对现有绿地的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目前,园林绿化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广场绿地、城市景观大道、高速路景观大道、小游园、生态园、生态社区、生态城、公园、花园小区等园林工程项目应运而生。但是,在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由于当前绿化建设投资主体(业主)的多元化,政府主管部门无法控制,致使一些小区内的绿化多是为了应付规划部门绿地率≮30%的要求,往往只是简单地栽上几棵树,铺一点草坪,而不是由专业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导致景观效果差,品位较低。 (2)绿化施工队伍参差不齐,无法体现设计理 念。在绿化施工行业存在许多不懂技术的个体队伍,只能机械地照搬图纸,不懂得结合实地进行营造,因而也无法准确体现设计思想。所谓“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有创意、有艺术性的设计,必须通过业务技术精良的施工队伍来实现。 (3)园林工程基本上未引入监理制度,导致施工阶段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实际工程中,常有施工单位利用投资者的信息弱势以次充好,使用病残苗、小规格苗及相近品种的替代苗;通过缩小种植坑径、省略种植工序、加大种植间距等方法偷工减料,只管种、不管养,已植绿地“一年绿,二年黄”的现象屡见不鲜。 3 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 3. 1 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 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土建部分投入了各种原材料、产品、半成品、构配件和机械设备,绿化部分投入了大量的土方、苗木、支架等工程材料,而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如果投入材料的质量如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不符合要求,工程就不可能达到质量标准和要求。因此,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对投入材料的订货、采购、检查、验收、取样、试验等均应进行全面控制,从组织货源到使用认证,要做到层层把关,对所采用的施工方案要进行充分论证,做到施工方法先进、技术合理、安全文明施工。 3. 2 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苗木栽植时间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很大关系,园林绿化工程中投入的苗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化植物,不同的绿化苗木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其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也有差别,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提高苗木成活率的关键。因此,必须遵循苗木的生长规律,在苗木最适宜的时间内栽植,确保苗木成活率。 3. 3 全面控制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 综合性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是由若干个分项、分部工程组成的,为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使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均符合质量标准,而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又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由此可见,工程质量是在工序中实现的,要确保工程质量就必须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对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都必须严格检查。当上一道工序的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决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只要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都符合要求,则整个工程的质量就能得到保证。 4 其他措施 4. 1 依托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园林绿化施工的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园林产品的质量上。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及工艺水平,以确保工程质量。 4. 2 贯彻“预防为主”的质量方针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要通过对施工单位各个施工阶段定期的检查评比,有的放矢地对重点工序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质监部门要以书面形式通知施工单位,尽量把质量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预防为主就是要加强对影响质量的因素的控制,做好质量的事前、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和对中间产品质量的检查。 4. 3 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 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不可或缺的内容。竣工验收是施工阶段的最后环节,也是提高质量水平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竣工验收,可以全面考察工程质量,保证竣工项目符合设计标准、规范等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竣工验收必须要有完整的工程技术资料和经签署的工程保修书。因此,项目经理部必须重视园林绿化工程竣工资料的整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验收合格。 4. 4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管理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证。目前,一般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期不超过半年,但绿化养护期一般需要一至两年,其目的就是确保绿化苗木成活,生长良好。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如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优良,但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的景观效果,影响工程质量。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如浇水不及时,会导致树木成活率低;打药治虫不及时,会导致病虫害严重等质量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5 结语 从上述所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园林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工程项目能否正常实施的的核心因素,是决定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成败的关键所在。 项目整体管理论文:建筑工程如何提高项目管理的整体效果 摘要:从目前建筑工程的实际开展来看,项目管理成为保证工程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只有对项目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开展项目管理,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管理取得积极效果,满足建筑工程管理需要。基于这一考虑,我们认真研究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特点,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际,分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保证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取得积极效果,促进建筑工程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建筑工程在质量和安全上满足施工要求,达到提高项目管理整体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 项目管理; 整体效果 一、前言 从建筑工程的实际开展来看,项目管理是提高建筑工程建设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只有对项目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项目管理质量,才能达到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目的。基于这一考虑,在建筑工程中,应对项目管理的目的和作用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应认真分析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积极开展项目管理,满足建筑工程的实际需要。为此,我应正确分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积极作用,根据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满足建筑工程管理的现实要求,保证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来看,项目管理的作用得到了初步的认可,项目管理工作得到了开展,项目管理机构和项目管理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但是考虑到项目管理的难度及复杂性,目前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距离预期目标还有一段距离。经过分析可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项目管理观念滞后 我国刚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久,一些施工企业经营者对项目管理的认识不深,观念滞后, 许多施工企业甚至还未建立起项目管理的概念,对于项目管理缺乏必要的认识,在建筑施工中没有有效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导致项目管理的作用和效果大打折扣。考虑到建筑工程管理实际,施工单位要想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就要对项目管理的概念有正确的认识,应及时更新项目管理理念。 2、 项目管理不规范 缺乏高质量的管理人员 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企业与项目的职责、权限不清,导致经营监控不到位,常使得某些个人获得大量利益而牺牲了企业的整体利益。 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际来看,目前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还不够规范,在项目管理制度、人员和管理手段上还比较欠缺,导致了项目管理在实际实施中难以发挥预期作用,降低了项目管理的整体效果,制约了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为此,应从规范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提高项目管理的整体效果。 3、 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很多施工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施工企业控制了项目管理机构的财权,但由于施工企业大多具有点多线长、高度分散的特点,难以准确预料,导致了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未得到有效开展,影响了建筑工程的管理质量。从这一角度来看,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应从制度建设入手,从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满足项目管理需要。 4 、项目部职能不明,责任分工不明确,利益分配不合理 施工企业的各项目部职能不明确,有的职能部门对项目部放任不管,有的又越权多加干涉,使得一些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体制受到旧体制的干扰。从目前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实际来看,项目部的定位不准确、职责不分明成为了制约项目管理取得积极效果的重要因素。要想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效果,就要从项目管理的定位入手,进一步明确项目管理的职责和权限,保证项目管理得到有效实施。 三、建筑工程提高项目管理整体效果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实际,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应认真分析项目管理存在问题,从项目管理观念、项目管理的机制和管理方法、项目管理机构建设、项目管理人员水平的提高等几个方面,积极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1 、更新项目管理观念 为提高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水平,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现代的企业管理理念,应从管理理念对项目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应正确分析项目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并认识到项目管理的积极效果,使项目管理成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手段,保证建筑工程管理达到预期目的。基于这一考虑,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及时更新项目管理观念,充分发掘项目管理内涵,保证项目管理得到有效开展,提高项目管理的整体效果和水平。 2、建立完整的项目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 为更好地执行工程项目的管理,施工企业应建立完整的项目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应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际出发,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开展情况,对现有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进行补充和完善,并积极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使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满足项目管理的实际需要。为此,我们应从项目管理的机制创新和管理方法完善的角度出发,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 3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提高组织机构效率 当前大多数施工企业施工项目地域分布广、管理跨度大,为更好地实现对项目的有效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机构设置实际,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中,将项目管理机构作为重要的管理部门来看待,对项目管理机构的目标、权利和责任进一步明确,保证项目管理的整体效果,有效提高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效率,全面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效果,达到促进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发展,提高项目管理效果的目的。 4 、加强对高水平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人才是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施工企业要想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而言,要想保证项目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在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应分析施工企业目前项目管理的人才结构,采取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和完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入手,全面提高项目管理人才水平,使项目管理人才成为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整体效果的重要保证。为此,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中,应注重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想有效提高施工管理质量,就要对项目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认真分析项目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并积极开展项目管理,从项目管理观念、项目管理的机制和管理方法、项目管理机构建设、项目管理人员水平的提高等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项目管理的整体效果,满足项目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需要。 项目整体管理论文:项目整体管理方法在通信代维管理平台实施中的应用 【摘要】为了更好地为通信运营商进行代维服务,在通信代维管理平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科学地运用项目整体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科学地编制完整的活动清单;合理地估算项目工作量及技术难度;有效地识别关键任务;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监控,做好偏差控制;在项目的各个阶段注重与项目干系人计划进度情况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通过这些方法,有效的控制了项目实施进度,成功地完成项目,得到各级用户的好评。但在和最终用户的沟通和内部团队的人才储备等不足之处还有待改进。 【关键词】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计划整体变更控制沟通人才储备 XX通信代维公司员工有五千多人,下属有十一个分公司,公司各级管理人员都配备有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所有人员均配有手机,并由公司提供相应的话费补助。主要业务是为通信运营商进行代维服务,目前的信息传递方法主要为电话、电子邮件、纸质文件等,管理手段落后,急需建立对代维业务进行全面管理的信息系统。 在此背景下,公司决定建设“通信代维管理平台”。该平台的主要目的是在公司总部与分布在十一个城市的下属子公司之间,搭建一个涵盖维护管理、设备管理、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车辆租赁管理、办公管理等内容的综合管理平台,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集中服务并降低成本,全面提高公司的信息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由于项目涉及到数千人的信息化管理,项目实施难度很大,为了保证该项目可以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我和项目组成员采用项目整体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经过与各级的管理人员用户反复确认系统功能要求,仔细讨论软件功能实现方案,详细规划项目实施进度,订制了可行的风险管理预案。下面从项目启动、项目管理计划编制、项目计划实施、项目监控及整体变更控制几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制订项目章程,项目正式启动 项目章程是正式批准一个项目的文档。在项目章程中对项目经理进行授权,以便他可以使用组织资源执行项目。 因为该项目涉及到省、市、县区三级人员数千人之多,项目难度大,内容多,历史经验少,项目时间要求紧。公司领导对项目的成功十分关注,召开了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启动会议,授权项目组可以调配与公司总部及各分公司与项目有关的资源,为日后本项目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二、项目管理计划编制 项目计划是项目管理的基础,制订一份科学合理、可以指导项目实施和监控的计划文件,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成功的关键。[1] 针对本项目的实际情况,项目组对项目各个过程的规模、工作量、成本、工期、资源等进行了估算,在估算数据的基础上编制了科学、合理、周密的项目总体计划与项目进度表,并定义了各里程碑的完成时间点及主要交付物。项目干系人是保证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制订了干系人管理计划。在项目计划初稿完成后,提交至公司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共同确认,使所制订的项目计划得到各关键干系人的正式承诺。 三、项目计划实施及监控 项目计划实施是指对项目计划中所规定的工作进行管理和实施,以达成最终项目目标的过程。项目产品主要在项目实施阶段产生出来,所以项目的大部时间和预算都花在这一阶段,实施中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项目失败。[2]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周例会、项目周报方式,定期与各部门用户、公司高层领导、项目第三方厂商等干系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在实施过程中充分重视对项目进行定期跟踪,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如项目的规划、工作量、成本、质量等是否存在偏差,及时分析偏差原因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实际案例:在公司远程网络视频会议的实施阶段,通过项目成员的工作日志和里程碑分析,发现项目进度延误13天。在与项目组成员开会讨论后,确认是因为服务器的专线带宽10M不足以支撑全省巨大的视频流数据,同时项目第三方厂商的产品存在等多个技术问题所致。 项目组从项目整体考虑出发,与项目第三方厂商有效的沟通交流,采取合理有效的纠正措施;并将服务器的带宽扩展专线100M。经过多次测试,远程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功能完全满足用户要求,顺利完成项目实施验收工作。 四、整体变更控制 整体变更控制是指在项目生命周期内对项目变更进行识别、评价和管理的工作,这也是项目经理及项目团队的一项重要工作。项目组对项目进行整体变更控制,避免了随意变更,需求蔓延的情况,保证了项目可以按计划如期完成。[3] 实际案例:基站基本信息在设计完成并试运行一段时间后,有多个地市的分公司维护部负责人提出异议,主要情况为一个基站原来只有2G设备,输入一套电源、空调信息即可,现在因为3G手机开始普及,很多基站加入3G设备,配有多套电源、空调,但目前系统中的信息录入模块不能支持多套电源和空调信息的录入。 在接收到《变更申请表》并由维护部负责人签字后,项目组首先组织人员进行组内评审,评审通过后,记录归档,更新相应项目计划。通知项目组人员进行变更实施,在保证原有数据完整的情况,对数据库进行表信息的扩充,并修改相应代码。项目组完成变更实施后,经多次测试,可以满足要求。 由于本项目事务繁杂,涉及人员较多,虽然采取了大量的项目管理措施,在项目进行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与不同部门沟通时,项目组人员有时出现沟通不到位的情况,甚至引起误解。 通过做好干系人分析,调研需求,协调资源冲突,培养团结的气氛,并针对不同沟通需求和风格的人员组合设置不同的沟通方式,组织多次协调会议,反复沟通。 此外,因为工作压力大,有的项目小组人员会提出辞职。项目人员流失会对项目造成很大的影响。 “通信代维管理平台”经过全体项目成员九个多月的努力,得以顺利完成,在项目验收会上得到各级用户和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回顾而言,项目的成功很大程序上归功于项目组在阶段启动前就引入了项目整体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项目进行科学、规范的整体管理。使项目所有组成要素在适当的时间充分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大提高了项目实施的效率,保证了项目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求。 项目管理需要在以后进行改进的地方,就是要不断增强和最终用户的沟通,同时加大内部团队的人才储备力度。平时多注意资源和知识的积累,通过多人培训,同一岗位配备A角和B角,在招聘网站建立付费帐户,常年招聘软件工程师等。加强团队建设,争取一专多能。和公司领导沟通,明确关键资源的保障机制,制定有效的项目考核奖励制度。 项目整体管理论文:论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 摘要:文章以本人所主持的某别墅小区地源热泵项目为实例,探讨了整体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分别论述了项目计划编制、项目计划实施,以及项目综合变更控制等项目管理过程,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所起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项目;整体管理;作用 引言: 整体管理是成功完成项目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项目的整体管理,才可确保项目中所有组成要素在施工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确保整个项目顺利完成。这一点在本人所负责的某别墅小区地源热泵的项目在期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该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从技术实现角度讲,它主要涉及到技术有:现场勘察生产工艺、建筑冷热负荷估算技术、热泵和建筑物内分配系统设计技术、土壤热交换器、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系统安装技术等;从相关利益者角度讲,它涉及到建设方、物流设备供应商,以及施工承建方等。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程度高、涉及面较广、实施周期长的综合项目。 面对这样一个项目,施工方科学地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统领全局,统筹项目所需的人员、计划和工作,最终带领整个团队顺利的完成该项目。另外,除了本项目内部的各个组成要素之外,来自于外部的各方因素也不容忽视。一方面是施工方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独立性,同时也离不开勘探队的整体组织环境。另一方面,该项目是建设方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其进度、质量和成本等受到上级部门和当地主管部门的严格要求和控制。此外,还涉及物流设备和供应商等单位。综上所述,本项目的整体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关于项目计划编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该工程在初始阶段,更应该注重全局的统筹规划,并制定出周详的控制条例,以指导该项目的顺利实施,进而顺利完工。项目文件的制定,主要记录了计划的假设条件和方案选择,这可以为各方的相互沟通提供参照,同时明确了关键管理审查的内容、范围和时间,更为进度评测和项目控制提供了一个基线。 在项目过程中,施工方结合工程项目的各方面实际情况,着重在项目介绍、项目组织、管理过程、技术过程和进度预算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管理。在科学、合理、全面、周详的原则指导下,与建设方、勘探队上层、其他设备(主、付机)供应商、项目团队各技术和管理小组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协调,明确了项目相关内容。如项目可交付成果、技术方法工具、组织结构、各工作包、资源要求、预算分配、进度计划等事项。 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顺利保质量的完工,达到各方的需求和期望,因此在项目计划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也应考虑到。但应注意,这部分考虑内容不宜作为项目整体计划的一部分,而应作为内部使用的一个项目计划附件。该项分析的内容可以包含各方的所属组织、角色、利益、影响程度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建议等。对于项目经理来说,对于这些信息关注和利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项目遇到困难的时候,对这些问题分析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项目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也必须考虑到它的动态性和灵活性。综合性项目更是如此。由于综合项目复杂程度高、涉及面广、实施周期长,其中的变更在所难免。比如在实施过程中,业主方对其局部提出一些修改方案;使原项目计划内容变更,而这种修改的次数不止一次。因此将要根据实施过程中的需求,进行动态、灵活的修订,以不变应万变,满足甲方要求。 2 项目计划实施 项目计划实施是指对项目计划中所规定的工作进行的管理和实施。项目所需要材料主要在项目实施阶段生产出来,而项目的大多时间和预算都花在这一阶段。如对地源热泵的系统选择,应与建设方技术人员、设备供应商进行交流,阶段性调试,对全套热泵和内部分配系统的进行安装等。 该项目涉及到对水环境系统热泵的评价、不同地源热泵系统选择,地源热泵的收益分析,典型暖通空调系统的经济比较等。项目经理不仅要熟知的地质勘探设计工作,还要了解热泵和建筑物内分配系统设计,学习建筑冷热负荷的原理、节能理念和常识、土壤热交换器,地下水系统和地表水系统的安装知识和管理。并按照预先制定的项目计划,领导项目团队开展各项工作,管理和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以便顺利的完成该项目。 项目计划和项目实施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在该项目的实施中,对于项目计划编制和实施之间的协调改进工作主要采取谁实施,谁计划的原则。虽然项目经理负责整体项目计划,但编制该计划的大量基础信息均来源与各技术组和技术人员。事实证明,按照这一原则,项目计划编制更加合理、可行,实施起来更加顺利。 3对工程质量的控制 要达到工程建设项目的目标,取得一个高质量的工程,必须对整个工程项目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 ① 项目的质量过程控制 由于项目是个渐进的过程,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后期的质量控制,进而影响工程的质量目标。所以,从现场勘察,系统选择,到热泵和内部分配系统的安装调试每个阶段都要强调过程控制。 ② 工程各个生产要素的质量控制 工程建设,是通过人工、材料、设备、施工工艺来实现分项工程,进而完成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单项工程,以致整个工程的。质量控制必须着眼于各个要素、各个分项工程的施工,深入到材料的采购、供应、储存和使用过程中。 ③ 对生产者、各层次管理人员的控制 工程建设是通过各个项目参加单位的参与进行的,质量控制必须重视对人及人员操作的控制。这是由于项目的参加者是通过工程施工而组织起来的临时施工队伍,各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和目标,专业技能也参差不齐,这都会对质量管理造成影响。因此,项目经理在开工前,应组织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各种技术规范标准,进行技术交底;对施工生产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技能水平。 该工程造价四百五十万元,几乎每一道工序都需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施工前期应根据合同制订的项目质量总目标,进行逐层分解,到单位、分部,落实到分项目工程上,及时进行质量验评。 根据施工工序的重要性,进行分级质量控制,实行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点的分层次划分。首先按工作环节分为采购质量控制点、施工质量控制点、试车质量控制点等,并做好相关确认记录;其次是在各工作环节内的单位工程划分,如地质勘探工程、水井施工工程、设备安装工程等质量控制点;再次是在各单位工程内按分部、分项工程划分质量控制点;最后是对重要工序设置质量控制点,如关键工序、特殊工序等。质量控制点划分的结果由项目经理部以质量控制点明细表的形式反映在项目规划和施工组织设计中。采用分级控制的办法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关于综合变更控制 综合变更控制是指在项目生命周期内对项目变更进行识别、评价和管理的工作,这也是项目经理及其项目团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当有变更要求提出时,应召集项目团队相关人员,进行协商讨论和工作安排。 主要内容有:① 对变更因素加以影响。通过在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等关键项目尺度的促使变更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对策,确保变更对项目有利;② 确定变更是否发生。在最终确定变更发生前,项目经理必须了解项目几个关键方面的状态。对于重大变更,项目经理必须与建设单位及其各方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③ 对变更加以管理。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行事,尽量避免或减少变更的发生。但变更不可避免发生时,更重要的是对变更进行管理。按照项目整体管理的指导方法,在变更发生时,必须输入项目计划、变更申请和绩效报告等重要内容,输出更新后的计划、纠正措施和经验性教训记录等。使我们的变项目变更控制与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结语 该项目通过整体管理,使所有的组成要素在适当的时间充分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保质保量的按设计要求圆满的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项目控制目标,无论是工期、质量、效率、投资还是运行成本和效果得到了建设方的肯定和认可,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整体管理论文:论信息系统项目的整体管理 摘要:2010年我公司承接了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委托的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内网办公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了公路局电子公文的网上流转与公文交换,实现交通政务电子化和无纸化办公,提高了公路局的工作效率,取得良好效益。我担任该项目的项目经理。负责对项目进行整体管理,在充分分析了该项目的特点后,主要从制定项目章程,制定项目范围说明书,制定项目管理计划,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监督和控制项目工作、整体变更控制及项目收尾几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在整体管理过程中我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也经受住了考验,总结了教训。 关键词:项目整体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以下简称公路局)长期以来面临公文数量大,纸质办公,催办困难,办公效率低下等问题,为推广交通电子政务,解决公路局面临的种种问题,我公司承接开发了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内网办公系统(以下简称公路局内网办公系统),不仅实现了公路局所有纸质公文的电子化,还实现了各地市交通局对厅公路局的远程公文上报,并且和厅电子公文系统实现了对接。系统运行后,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我担任该项目的项目经理,项目整体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具有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特点,从始至终需要密切关注。全局把握项目各个过程的执行,才能正确引领项目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项目整体管理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制定项目章程、制定项目初始范围说明书、制定项目管理计划、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项目监督与控制、整体变更控制以及项目收尾。下面将就这几个环节介绍在该项目中的实践经验。 1 制定项目章程 项目章程是正式批准项目的文件,记录项目干系人初步的期望与要求[1]。项目章程对项目经理进行授权,以便他可以使用组织资源执行项目[2],项目章程的批准标志着项目的正式启动。合同签订后,公司首先确定项目管理团队及项目主要前期成员,包括项目经理和需求分析人员,我作为项目经理,参与了项目章程的制定。在了解项目基本需求后,我还研究了公司的项目库文件,在项目档案中查找到了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内网办公系统,其在需求和流程上与本系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其项目文件如:项目章程、项目计划、项目管理说明书、项目代码和项目文档对本项目都有借鉴作用。在做完上述工作后,公司颁布了项目章程,项目正式启动。 2 制定项目范围说明书 项目范围说明书要明确项目的范围,明确要做和不要做的工作。首先确定该项目的项目干系人,了解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和期望并积极进行沟通,推进需求分析的进展。该项目的主要干系人为公路局办公室主任,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将公路局各科室的主要负责人和文件管理员召集开会,让大家畅谈对系统要求的设想,每次座谈会做出需求报告,请办公室主任签字,并在此基础上在此召开座谈会,进行下一轮的需求讨论。在经过四版需求报告的修订后,最终将需求确定下来。需求确定后可以明确项目范围。从后继的执行来看这种方式做出的需求是比较明确的,通过多次讨论,使得客户明确了对项目的期望和要求。 3 制定项目管理计划 项目管理计划是开展项目管理的依据,用于指导项目团队实施项目,是全体项目干系人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根据项目目标和已有的历史项目模板,我对系统的需求和业务很快熟悉起来,选择生命周期为瀑布模型,将项目划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六个阶段,并且制定详细的阶段实施计划。 抽调原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内网办公系统项目组的成员加入项目团队,以提高编程效率,降低项目风险。根据历史模板,编写项目管理计划,并编写范围管理、质量管理、进度预算等分析计划。将编写的项目管理计划提交公司的项目管理办公室评审通过后正式。 4 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 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过程是指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执行项目管理计划上的行动以完成项目范围说明书所定义的工作[3]。组织需求人员在已确定的需求报告基础上做出概要设计方案和详细设计方案。由开发组长负责各模块的开发工作。由于程序员具有以往项目的开发经验,所以对系统的业务逻辑都相对熟悉,项目进度和项目只送得到保障。测试人员依照测试计划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对源代码进行测试。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我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项目,主要涉及工作报告,变更管理、绩效分析的管理。我要求所有项目组成员提交阶段计划,阶段计划完成情况、周工作计划及周计划完成情况;测试人员需提交测试计划和测试报告。通过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分析项目绩效,掌握项目进度、质量和成本进行控制,定期出具项目绩效报告、月报告作为项目监督与控制、项目整体变更控制和项目收尾的重要依据。 5 项目监督与控制 监督和控制项目工作就是对项目的启动、规划、执行和收尾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过程,是跟踪、审查和调整项目进展,以实现项目管理计划中确定的绩效目标的过程[4]。我的主要工作是将项目管理计划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产生的工作绩效信息进行比较、分析。评估项目绩效,看当前的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等重要指标是否在可控的范围内。若存在项目延迟、成本溢出、质量不合格等问题。要及时做出反应,提出预防措施。 在监控项目工作时,我主要采用正规和非正规的控制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项目团队有每周例会,要求所有项目组成员参加,主要是讨论项目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平时作为技术人员出身的我还经常和开发组长、程序员和测试人员进行私下交流,可以了解项目的真实情况,而这些情况有时是不写入工作报告中的,协调项目组各成员关系,帮助项目成员解决问题,是我对项目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 6 整体变更控制 整体变更控制过程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贯彻始终,并且应用于项目的各个阶段。项目需求的变化、进度的变化、成本的变化都会导致变更。一个项目能够成功与能否对变更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息息相关。 在本阶段,我制定了严格规范的变更控制流程,成立了项目变更控制委员会。所有变更必须先提出变更申请、对变更进行初审,论证变更方案,接受项目变更委员会的审查,发出变更通知并实施,监控变更实施的结果,并对变更结果进行评估。所有步骤均由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变更管理模块来完成,实现对变更的规范管理。 在变更控制工作中,我尤其注重需求变更的管理,因为需求的变更可能导致进度、成本的相应变化,从而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情况。用户可能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对我们提出需求变更,对于这些要求,不能一味的接收,也不能全盘拒绝,应该首先召开需求变更会议,请用户代表和我方项目组相关人员共同讨论需要变更的需求。会议结束后提出需求报告申请文件。进入变更程序对这些变更进行评审和实施。如本系统在项目开发后期提出开发公文上报模块,采用VPN技术方便各地市向公路局上报电子公文。这一需求的变更经评审通过,但是相应的进度和成本都有变化,有变更了合同,补签了公文上报模块的子协议,追加了工期和合同款项。 7 项目收尾 当系统各个模块均已开发完成后,系统进入项目收尾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系统测试、试运行、培训、回款和整理文档。 测试和培训都进展顺利,在试运行阶段用户提出新的需求变更,按照变更控制程序进行处理也没有造成工期延误。随后我开始整理项目的相关文档包括:项目章程、项目计划、项目管理说明书、需求文档、开发文档(包括技术文档和数据库文档)、测试文档、项目源代码、数据库、项目工作报告、项目绩效报告、项目变更文档、项目合同等。需要给客户的文档将作为交付物一起交给客户。其余全部文档提交到公司的项目库中备案。 在公路局内网办公系统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全面应用了项目整体管理的方法,使得项目最终顺利完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主中还存在不足。 一是项目管理计划的制定对时间和成本的预测不够准确,没有给突发的变更预留足够的应对时间,面对用户的需求变更,开发团队有长达2个月的加班期,虽然最终没有拖延进度,却增加了项目成本,最后只好补签了合同附本,追加了项目款项。 二是在整体变更控制工作中,虽然制定了变更控制流程,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出现差错。客户对需求的办公是今天提一点,明天提一点,需求经理为了搞好客户关系,什么样的需求都满口答应,我了解情况后,对需求经理做出了批评,规定有变更要求先记下来,在攒到一个阶段后,统计召开需求变更研讨会进行讨论。 项目整体管理论文:浅谈信息系统项目的整体管理 摘要:2006年1月,我参加了我们单位的机车检修管理系统项目的开发管理工作,在项目中担任项目主管,全面负责项目组整体管理、控制工作。项目历经1年多,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本项目通过我们单位检修车间实际运用,全面提升了机车检修工作效率,大大了简化了机车日常检修流程,彻底解决了机车检修现场管理混乱、职责不一、信息不统一规范等问题,全面提升了机车检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我同项目组成员首先从项目整理管理的方面,全面整体把握项目,制定详尽完善的项目管理计划,对不可避免的变更进行变更控制管理,并科学地制订项目进度计划,严格按计划进行。由于对项目整体管理的方方面面关注,实时分析风险、纠正偏差,保证了项目进度、成本、质量按计划执行,有效地满足了单位的要求和期望。 关键词:检修管理系统;信息化;项目;整体管理;变更控制 我们单位的检修车间现行的管理比较落后,采取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在检修日常工作了,先由火车司机保修所开机车故障情况,填写机车报修单,然后将报修单交给外勤,由外勤收集后交给检修车间,检修车间根据机车故障情况进行维修工作分类,并下达给检修车间各班组,班组长接到机车保修单后,指派班组人员对机车故障进行查看并维修,同时填写维修记录,最后再由检修车间质检员对机车检修情况进行验收,合格后盖章。由于以上都是通过人工填写纸质信息单,经常出现干活人填写潦草,字迹不清楚,而且填写不规范等情况,对机车检修人员造成一定的困难,而且经常出现检修车间班组互相推卸责任、不能很好对机车质量进行跟踪等问题,所以其单位把机车检修管理信息化提上了日程,并于2006年1月对机车检修管理系统进行开发。 由于系统比较复杂,对项目主管来说,掌握管理技术能够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从而能够使项目高质量、低成本,按期限地完成,还可以有效地预防、缓减风险。通过切实有效地管理,可使得项目成本得以控制。同时也能让单位整体效益得以提高,机车检修效率得以提升,达到最终提高本单位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 项目整理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一项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管理,从始至终要我密切关注,在全局把握项目的各个过程的执行,才可正确引领项目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才能使得项目团队齐心协力。我主要从项目整体管理的项目章程、项目初始范围说明书、项目计划、项目执行、项目监控、项目整体变更以及项目收尾等环节,介绍我在该项目中的管理实践。 项目开始后,按照惯例召开项目启动大会,正式向主要干系人介绍项目管理管理团队及项目主要前期参与成员。同时颁布项目章程,对项目正式授权,明确了项目的人事安排后,项目具体工作随即展开。作为项目主管,首先依据项目工作说明书,会同分析人员确定初步范围,形成正式文档,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 未雨绸缪,使得项目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完成,实现干系人所关注的需求,满足干系人的期望,同样需要详尽而完善的管理计划。机车检修管理系统项目,涉及其单位高层、检修车间管理层、检修车间班组、质检员、火车司机等部门的人员。该项目是我们单位的2006年度的重点工程,项目的成败影响巨大。因此在团队成员及部分专家共同参与下,识别出如质检员需要技术方面更多的交流、班组成员不同工种的关注也不同等细节,制订详细的沟通计划。复杂的参与者、项目干系人对项目都会有不同的影响,为此,我们详细识别了干系人不同的影响。 由于我们以前开发过类似的系统,因此此次项目组成员也是原类似系统开发的人员,对系统的基础业务较为熟悉。根据这些特征,选择生命周期模型为瀑布模型,制定了阶段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明确了各阶段的交付物。我依据CMMI三级所裁剪后的模板,制定各类管理计划,重点从范围、时间、成本、质量这几个方面确定了项目计划;并同时类比以往类似项目所积累的经验,加以鉴别制订了有针对性的风险计划,比如风险记录里列出机车检修管理系统同时在线多、实时性强、反馈速度要求快速、造成对系统性能压力大的方法等。 有了完善的管理计划,更应按计划贯彻执行。我依据进度计划安排,执行项目各项活动。为了掌控项目执行情况,在全项目生命周期内,要求项目成员通过内网的项目管理系统填写工作周报,并不定期地抽检以获取具体、真实的绩效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将项目各阶段收集到的数据,定期形成进度、质量成本等绩效信息文档,并与管理计划对比,利用挣值分析等项目管理工具技术,对当前的项目的成本效益、进度快慢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以利于采取纠正措施,或进行缺陷改正与补救。 对进度、成本进行有效保证,也不能疏忽质量,要求项目开发人员、测试人员与本项目的1名质量保证人员及1名配置人员,积极协调配合,质量人员对评审过程全程参与监控,同时对各成员问题修改进行跟踪、询问,保证按质及时完成;项目成员所提交的交付物及时提交配置管理员,以利于纳入配置库,便于项目组其他成员的使用。 变更存在于项目的各个阶段,但无序、随意的变更,会使项目进程发生突变,轻者项目超时超预算,重者项目失败。如何有效地应对变更、接受变更,将不利的变更转变成为有序的活动,处在项目主管的我,对此尤为重视。我们的项目团队,通过应用各种工具、技术,使得项目中的变更也变得并不可怕。如需求跟踪表、变更操作申请表等一系列模板的采用;变更控制系统、配置管理软件的有效支持;还有变更评审、完备的变更跟踪流程等的制度保证。为保证变更的不随意性,对不同干系人提出的变更,通过咨询单的形式来确认,并让责任人签名,是我们的变更变得有条不紊,让变更纳入正常的流程中。对于较大变更,必须有包括部门级领导的CCB参加的评审会通过后才能正式作为一项变更进行实施,对所有已发生的变更,记录Source Safe系统,同时修改配置管理系统基线中的相关计划及相关文档,也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及人员。 项目的整体管理,是对项目各项活动全面、整体的把握。项目完成后,要进行收尾工作,首先内部要整理总结,及时将项目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形成文档,以利于今后的借鉴。 回顾1年多来的工作,项目整体管理的理念一直伴随着项目的各个阶段,对项目顺利高效的完成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通过项目整体管理,使项目所有的组成要素在适当的时间充分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实施效率。 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我及团队成员反思: (1)项目在人力资源计划中,为能明确划定出角色的边界,致使项目中公用功能部分出现了人员互相推诿的现象;同时也对新加入的团队成员的能力估计不足。这些都使得项目工作进展受到了影响。 (2)对人员变动估计不足,风险应对计划未能有效识别。由于人员变动,造成需求经常改动,导致大范围的变更,不得以采取了临时加班才化解了问题。 纵观项目的全程,项目整体管理的理论在我的项目实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在实践中对整体管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为应对复杂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项目整体管理论文: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训课程整体构建与实践 摘 要:文章基于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课程改革需要,阐述了实践课程构建与实践过程,可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项目管理;沙盘实训 工程管理专业是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全面的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够真正从事工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针对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而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绝大数教学机构都沿用传统、静态教学模式, 学生仅在课堂听讲,课堂自主复习,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培养工程管理人员具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强的应用能力和适应性。首先要求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非常合理性;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要更强;专业培养的特色要更突出。因此,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构建其实践和理论的比例设置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促使企业培养人才的时间不断压缩,从而导致企业对于用人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都希望找到可以直接投入使用的人才。输送人才的高校,提升教育质量去适应社会需求是发展之本,而在这其中,实践类教学成为重中之重。通过充分的调研和学习,我院建筑工程系立足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实训条件,精心设置实训课程整体构建;加强与校外企业的深度合作,努力开发、完善工程项目管理,将“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落到实处。 从事项目管理工作无论是在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单位或是政府部门,项目管理的实践涵盖技术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产品定位、规划设计管理、客服管理、物业管理等多个阶段或领域。实践课程的整体构建必然要考虑到后期的应用方向,通过系统化梳理,一定的理论支撑,精炼出项目管理科学而有效的工具和理论支撑,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思路和模式,并把这种模式应用于在实践沙盘课程项目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与收获。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训是模拟某个具体工程让项目负责人与项目的主要参与者用直观的沙盘教具模拟项目执行与开采过程。从项目的全过程运行当中掌握人才开发、沟通管理、决策能力,也具备创新理解项目运作流程。现代项目管理更趋向于从建设到投产到营销的全过程管理,因此实训课程的构建需要突破传统的项目管理课程授课方式,讲解概念、举例说明、课程复习等过程,而是通过具体项目的实际运作模拟管理和经营的全流程,迎接风险,来拓宽贯穿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增强以市场为导向的项目决策意识。 实践证明非常逼真的模拟环境、项目组成员的认真参与能让学生完全进入项目管理状态。每一次课程学生再通过对项目建设的盘点与总结,暴露自身误区,反思决策成败,解析得失,梳理管理思路,随着课程的深入开展多次调整与改进的练习,切实提高综合管理素质。 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训课程整体构建 1.1 项目团队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训课程是通过让学生在实训室里模拟不同的工作岗位,每5~6人组成一个模拟的项目部,并且在模拟的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中,体验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实践模拟课程。 1.2 项目研究目标 沙盘课程融入先进的项目管理思想,结合最佳的管理实践,再借助于军士兵棋推演这种方式,最终使学生可以有三个方面的收获,体验项目管理角色和流程、掌握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建立项目管理系统认识。基于PMBOK知识体系,在项目实践之余讲授《项目项目管理规划(计划)》如何编制应用,也体现工程管理中规划对于项目实施的指导性、预判性,大大降低了项目过程的风险和无序性,为规范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目标实现能奠定基础。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基本内容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通常将整个学科分为若干理论课程,这些课程独立授课,培养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使其具有一定广度的理论基础和深度的专业课程体系,具备可塑性。但由于所有课程授课时间跨度较大,学生的知识链并不是牢固且完整的,因此走向工作岗位,如何运用理论知识来处理实践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应届学生的工作瓶颈就凸显出来。 根据《国家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 GB/T 50326-2006》中所划分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自检,构建的沙盘课程中所涉及到知识体系包括:合同管理、采购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项目收尾。 项目管理沙盘实训课程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上,涵盖本专业实际项目运作过程中12个方面:①理解“项目”、“项目管理”②掌握项目特征;③项目团队的构成和设计;④影响团队有效运行的障碍分析;⑤项目可行性分析;⑥项目生命周期体验;⑦风险识别(风险分析)、确定风险优先级;⑧风险监控与缓解策略、应急计划的调用;⑨如何制定成本计划;⑩项目控制措施运用;11项目团队决策检察;12项目调整和总结评估。 1.3.2 研究基本方法 工程项目模拟沙盘各职能中心涵盖了建筑项目运营的所有关键环节,研究基本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主要针对战略规划、资金筹集、项目研发、物资采购、生产建设、财务核算与管理、设备投资与改造等几个部分为设计主线,组建相互竞争的工程团队,把工程建设项目开发所处的内外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在模拟环境下开发不同工程建设项目。实践构建环节包括:学生参与沙盘载体模拟建设对抗演练教师评析学生感悟。在一系列活动中,参悟科学管理的规律,同时也对建设资源的管理过程有一个实际的体验。运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沙盘课程融入先进的项目管理思想,结合最佳的管理实践,再借助于军士兵棋推演这种方式,最终使学生可以有三个方面的收获,体验项目管理角色和流程、掌握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深化项目管理系统认识。 1.3.3 设备条件 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训课程整体构建效果 综合运用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理论知识,更灵活掌握工程项目管理9大知识体系。 学习单元从个人转变成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互相帮助学习的氛围。 每个组之间形成竞争氛围,提高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摒弃灌输式教学,以互动交流的方式教学,首先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悟,然后老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点评讲解,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训课程能够让学生坐在课堂里,在紧张有序的气氛中,体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本质;学生对与理论知识如何实践应用加深理解。从最终的应用效果来看,增强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从而最终能够更容易地融入社会建筑企业的管理运作。 项目整体管理论文:论项目的整体管理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分析了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了项目的整体管理工作,在项目的整体管理中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通过这些办法,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控制项目的范围和进度,保证了项目的质量。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整体管理;项目管理;整体管理 一、项目概述 该平台项目经过两个月的整体规划和可行性分析之后,于XXXX年9月正式立项建设,经过政府采购招投标,于次年5月底开始实施。该平台项目涉及到网络平台及在该平台之上运行的应用系统的建设,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严格遵守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开展,研发与试点同步推进。因此,项目实施分为网络平台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两期工程来进行。 (一)一期工程 一期工程主要为网络平台建设,即依托XXX信息中心现有的网络平台,采用内、外网相互独立的接入方式,搭建社区内、外网络平台,以满足劳动、社保、医保、民政等各部门与社区之间的应用需求。目前一期工程完成了基础网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门户网站建设、核心应用系统及个人基础数据库框架搭建任务,于第二年7月通过专家验收。投入使用,运行状况良好,受到一致好评。 (二)二期工程 二期工程重点为应用系统建设,目前还在建设中。 此项目通过公开招标,明确了项目范围、时间、成本和采购,因此我把整体管理工作重点放在了项目的质量、人力资源、沟通和风险管理上,目的是保证实现计划的功能并按时投入运行。在该项目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灵活的工作方法,使用RUP软件工程方法对项目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使用microsoft project 2003 作为辅助工具,并通过在计划阶段制定完整的项目管理计划,实施阶段对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进行跟踪和控制,力求三大目标的统一,正确处理变革等方法和策略对项目进行整体管理。 二、项目在整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此项目涉及到机关很多部门、合同金额大、实施周期长、业务不成熟、需求变化频繁、并且涉及到多种复杂的技术手段的应用,因此参与此项目实施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为数众多,相关业务部门与合作伙伴也错综复杂,开发的难度和风险较大。项目实施初期,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曾一度暴露出了人力资源匮乏、工作效率低下、团队组织松散、异地办公、沟通不畅等严重问题。采用何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将问题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对我们而言是一种挑战,在整体管理方面,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上面面临的问题。 三、采取的措施 下面分别从项目计划编制、项目计划实施,以及项目综合变更控制等方面对项目的整体管理过程加以简要论述。 1、关于项目计划编制 在该项目中,对项目计划具体内容的确定,结合项目的各方面实际情况,主要参照ieee1058.1中“软件项目管理计划”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项目介绍、项目组织、管理过程、技术过程和进度预算等五个部分。在坚持科学、合理、全面、周详的原则基础上,还视部分具体的计划条款,详略得当。但所有的计划内容都必须是正确的、明确的、易理解的和可执行的,切忌未经确认、含糊不清、容易误解、难以执行的项目计划描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制定计划之前或在制定过程中,与需方烟厂、公司上层、其他设备供应商、项目团队各技术和管理小组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商,明确确定项目有关内容,如项目可交付成果、技术方法工具、组织结构、各工作包、资源要求、预算分配、进度计划等。 另外,因为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或超越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在项目计划过程中考虑利益相关者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但不宜将其作为项目整体计划的一个部分,最好把它作为公司内部使用的一个项目计划附件。该项分析的内容可以包含各利益相关者的所属组织、所处角色、项目利益、影响程度及管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合适建议等。对于项目经理来说,花点时间来关注和利用这些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该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感觉是,在项目的日常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项目陷入某些困难的时候,这些分析结果常常会帮助我起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作用。 当然,项目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也必须考虑和注意它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对于综合性的项目而言更加重要。由于项目复杂程度高、涉及面较广、实施周期长,所以其中的变更是在所难免的。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医保项目局部需求的修改,或由于各方交流的失误等,曾经导致了部分项目内容的变更从而致使了项目计划人员和进度的变化和调整等。而且这种计划动态修订的次数还不止一次。所以项目计划制定以后并非一劳永逸,它与项目实施过程相互渗透,有一个动态的、灵活的修订过程。 2、关于项目计划实施 项目计划实施是指对项目计划中所规定的工作进行管理和实施的过程。项目产品主要都在项目实施阶段生产出来,所以项目的大部分时间和预算都花在这一阶段。在该项目中,我们的软件编程、与需方社区服务有关技术人员的具体沟通、与有关设备供应商的具体交流、阶段性调试,直至全套系统软件和技术文件的完成等,都发生在这一阶段。为了能够成功地完成项目产品,项目团队进行了大量反复的具体编程、学习、沟通、修改、软硬件安装和调试工作。 如前所述,该项目涉及到的主要技术领域包括医保、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等,我们项目团队不仅要从事熟知的信息技术工作,还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了解医保的细节性的需求,以及反复地和医保、相关设备供应商、公司上层等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作为项目经理, 在此阶段主要的工作是要按照预先制定的项目计划,利用项目团队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领导项目团队开展各项工作,管理和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成功地将项目计划投入实施。 项目计划和项目实施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活动。在该项目的实施中,我们对于项目计划编制和实施之间的协调改进工作主要采取谁实施谁计划的原则。虽然项目经理负责整体项目计划,但编制该计划的大量基础信息均来源与各技术组和技术人员。事实证明,按照这一原则,项目计划的编制更加合理、可行,实施起来更加顺利。 3、关于综合变更控制 综合变更控制是指在项目生命周期内对项目变更进行识别、评价和管理的工作,这也是项目经理及其项目团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如前所述,该项目的复杂程度高、涉及面较广、实施周期长,所以其中的变更是在所难免的。当有变更要求提出的时候,作为项目经理,我都会召集项目团队相关人员,进行协商讨论和工作安排。 按照项目整体管理的指导方法,我们在变更发生时,要求必须输入项目计划、变更申请和绩效报告等重要内容,输出更新后的项目计划、纠正行措施和经验性教训记录等。通过这些做法,使我们的项目变更控制与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该项目顺利成功地实施完毕已经有两年多了。回顾起来而言,应该得益于我们在项目进行的最初期阶段就引入了项目整体管理理念和方法,对项目进行了科学、规范的整体管理。通过项目整体管理,使项目所有的组成要素在适当的时间充分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实施效率。 项目整体管理论文:关于项目整体管理的思考 摘要:项目整体管理是一个计划指导实施的过程,只有作出详细的计划和有步骤地实施,才能形成有用的成果。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和工具最终达到项目干系人和相关人员的要求。 关键词:统一管理;变更控制;协调管理、整体管理 项目整体管理主要指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局性管理、综合性管理。生命周期主要指项目启动到项目结束的周期,全局性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工作、技术工作和商务工作等。综合性管理主要包括项目需求、范围、进度、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采购。 项目整体管理主要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物力和财力达到最优配置,通过一系列措施成功地完成干系人的需求满足以及实现对他们更好的管理。项目管理人员要按照项目整体计划执行并监督其实施,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项目完成为最理想的结果。 下面主要通过项目整体管理方法进一步分析: 一、首先对项目整体管理活动和流程作如下介绍: 1.项目整体管理的主要活动包括: (1)分析项目所包括的范围,对项目干系人和其他人员所要达到的需求所涉及的影响因素进行最优管理和协调。 (2)对产品期望和相关标准显示在文档中。 (3)通过计划过程组联系具体实施项目编制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 (4)把项目大的工作分为小的实施性比较强的工作。 (5)针对特定的工作按照详细的计划对项目展开实施。 (6)监控项目实施过程及产品质量。 (7)预测项目风险。 2.项目管理的流程: (1)项目启动。制定相关章程开始项目实施。 (2)编制开始项目计划书。 (3)编制项目管理计划及协调分计划。 (4)指导项目实施实现项目计划中所要达到的目标。 (5)监控项目的启动、计划、实施和结束完成项目所要达到最终效果。 (6)整体变更及时控制。 (7)项目结束。完成项目所有活动。 二、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对项目整体管理的看法 从项目整体管理过程来看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项目计划制定、项目过程执行、总体变更控制。 项目计划制定。所谓项目计划是指通过分析由专业人员制定并形成一定结果的文件。综合考虑各分计划之间关系制定出整体计划用来指导项目如何执行、监督控制及结束项目。 1.项目计划整体的综合分析 对项目计划整体分析是制定项目计划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前期准备的数据,结合现场环境分析难度系数认真、科学地作好全面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对项目三要素进度、成本和质量结合。进度影响成本的增加与减少。好的质量也要有成本投入。三者只有做到完美结合才能制定更好的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计划。 2.项目计划的初步方案 通过对项目整体分析才能更好地制定出项目计划的初步方案。项目计划的初步方案是从项目各种时间资源出发编制的。对项目相关人员综合考虑,对项目计划的进一步优化。项目计划初步方案也可以按照整体计划思路去分析,充分考虑三要素之间关系。为下一步方案的进行作好更好的基础指导。 3.项目计划的全面分析 项目初步方案完成后运用项目编制的基本原则,对项目方案进行分析变更,使所有干系人满意。把握好三要素的关系,使干系人至少分别满足自己的三要素中突出点之一。权衡各方利弊,达到统一管理,尽可能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求。项目各个管理过程对项目生命周期都有影响,每个过程至少出现一次,有的甚至多次循环出现。以时间顺序协调管理技术和管理工作,将分计划纳入项目计划统一管理。各种要素达到平衡后,由项目相关主体对项目方案进行综合评审。 4.项目计划最终方案编制 接下来就是可以编制项目计划方案了,计划方案是项目实施的主要依据。计划方案必须符合正规的格式,最终项目最高决策方要审核通过。 项目计划文件是很重要的文件,它的内容一定要有血有肉,它应该包括项目的批准及与特许描述性说明、项目范围管理、项目管理方法、WBS的描述说明、项目关键用户、内部顾问及所需人员描述、项目成本进度绩效说明、项目重要里程碑和目标日期描述。已有问题和尚未决策问题的描述。 三、项目计划实施 项目计划实施这一过程就是比较重要和关键的过程,体现成果与风险并存的过程,各分计划在这个过程里体现。大量的资源和成本的消耗,直接反映计划编制的执行力及项目组成人员的控制力。 1.项目计划实施所需要的技术信息 在完成项目编制计划所需信息后,我们就开始按照项目计划进行实施。在实施期间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要及时收集相关纠正问题的数据,为下一步更好的运行,直到项目结束,使项目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及时收集重要信息。 2.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方法与原则 项目实施中的管理方法是按照项目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作更细化的安排。包括:作业计划、项目任务书、计划报告、调度、控制、计划管理和计划修订工作等。 我们执行的项目是一个整体的项目,在执行的过程中要考虑整体性,运用系统管理和技术管理从项目整体目标出发。使项目组成员能够按照计划实施的有机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现状和相应的管理方法和工具更好地完成项目。 3.项目实施结果与变更要求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所生成的项目产出物即项目的输出结果及相关的资料文件。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结果判断哪些完成,哪些没有完成。项目团体要根据情况判断出哪些计划需要变更,及时作出处理。 四、项目变动的总体控制 项目的总体控制是相对于单项控制而言。项目总体控制就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有问题的地方多检查、如有变动的地方及时与项目干系人沟通。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某一项如质量、进度、目标、成本等在这些方面发生变更。可以通过专项的控制中解决。项目总体控制是对项目各要素更高一层控制。 综上所述关于项目整体管理,我们要把握好整体的最优配置。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运用恰当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各环节要素去实施,更好地满足项目相关人员的需求和期望。 项目整体管理论文:强化园林工程的管理制度提高项目整体质量 摘 要:本文结合了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简单的谈一下园林单位在进行绿化施工时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质量管控。 关键词: 园林工程;质量管控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时候,同时也对身边的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园林行业从而崛起,在园林建设工程的施工中,施工质量管理是决定整个工程施工建设成败的关键。由于园林绿化涉及美学、艺术、文学等相关领域,此外由于施工方法不一、质量要求不一、季节性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加上园林工程质量的复杂性、以及内容的多元化,致使园林绿化工程与土木、建筑、市政、及其他建设部门协同作业日趋增多,因而质量管理难以控制。因此,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必须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执行、有检查、有总结,才能使整个管理工作循序渐进,保证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1 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特点 园林绿化工程与土建工程有非常相似的一面,如景观小品、园林建筑、景桥、驳岸等,所使用的材料与土建工程相同,所套用的设计与施工规范相同。园林绿化工程中包含着土建部分,但又与土建工程有很大的不同。其特点如下: 1.1 实施对象大部分是活体。 1.2 养护管理的长期性。 1.3 营造工程的艺术美。 1.4 工程建设的广泛性与附属性。 1.5 建设材料市场价格的不可定性。 2 园林绿化工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10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和工业企业过度集中,严重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城市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对现有绿地的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目前,园林绿化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广场绿地、城市景观大道、高速路景观大道、小游园、生态园、生态社区、生态城、公园、花园小区等园林工程项目应运而生。但是,在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2.1 由于当前绿化建设投资主体(业主)的多元化,政府主管部门无法控制,致使一些小区内的绿化多是为了应付规划部门绿地率≮30%的要求,往往只是简单地栽上几棵树,铺一点草坪,而不是由专业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导致景观效果差,品位较低。 2.2 绿化施工队伍参差不齐,无法体现设计理 念。在绿化施工行业存在许多不懂技术的个体队伍,只能机械地照搬图纸,不懂得结合实地进行营造,因而也无法准确体现设计思想。所谓“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有创意、有艺术性的设计,必须通过业务技术精良的施工队伍来实现。 2.3 园林工程基本上未引入监理制度,导致施工阶段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实际工程中,常有施工单位利用投资者的信息弱势以次充好,使用病残苗、小规格苗及相近品种的替代苗;通过缩小种植坑径、省略种植工序、加大种植间距等方法偷工减料,只管种、不管养,已植绿地“一年绿,二年黄”的现象屡见不鲜。 3 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 3. 1 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 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土建部分投入了各种原材料、产品、半成品、构配件和机械设备,绿化部分投入了大量的土方、苗木、支架等工程材料,而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如果投入材料的质量如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不符合要求,工程就不可能达到质量标准和要求。因此,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对投入材料的订货、采购、检查、验收、取样、试验等均应进行全面控制,从组织货源到使用认证,要做到层层把关,对所采用的施工方案要进行充分论证,做到施工方法先进、技术合理、安全文明施工。 3. 2 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苗木栽植时间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很大关系,园林绿化工程中投入的苗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化植物,不同的绿化苗木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其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也有差别,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提高苗木成活率的关键。因此,必须遵循苗木的生长规律,在苗木最适宜的时间内栽植,确保苗木成活率。 3. 3 全面控制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 综合性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是由若干个分项、分部工程组成的,为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使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均符合质量标准,而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又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由此可见,工程质量是在工序中实现的,要确保工程质量就必须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对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都必须严格检查。当上一道工序的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决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只要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都符合要求,则整个工程的质量就能得到保证。 4 其他措施 4. 1 依托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园林绿化施工的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园林产品的质量上。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及工艺水平,以确保工程质量。 4. 2 贯彻“预防为主”的质量方针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要通过对施工单位各个施工阶段定期的检查评比,有的放矢地对重点工序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质监部门要以书面形式通知施工单位,尽量把质量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预防为主就是要加强对影响质量的因素的控制,做好质量的事前、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和对中间产品质量的检查。 4. 3 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 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不可或缺的内容。竣工验收是施工阶段的最后环节,也是提高质量水平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竣工验收,可以全面考察工程质量,保证竣工项目符合设计标准、规范等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竣工验收必须要有完整的工程技术资料和经签署的工程保修书。因此,项目经理部必须重视园林绿化工程竣工资料的整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验收合格。 4. 4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管理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证。目前,一般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期不超过半年,但绿化养护期一般需要一至两年,其目的就是确保绿化苗木成活,生长良好。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如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优良,但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的景观效果,影响工程质量。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如浇水不及时,会导致树木成活率低;打药治虫不及时,会导致病虫害严重等质量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5 结语 从上述所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园林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工程项目能否正常实施的的核心因素,是决定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成败的关键所在。 项目整体管理论文:建筑施工项目整体管理之我见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如何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事关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范围、项目时间、项目成本、项目质量、人力资源、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等方面,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行科学化管理,才能使整个项目中满足项目要求,降低项目成本、缩短项目工期、确保项目质量,实现项目整体管理。 关键词:建筑工程 ; 质量管理; 进度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受工程项目业主方委托,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或分阶段进行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活动。建筑企业应树立成本、进度、质量的系统管理观念,将建设施工项目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建筑成本、进度、质量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实现管理的创新,在安全、质量、工期保证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实现项目整体管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下谈谈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对建筑施工项目整体管理的几点体会。 一、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制约因素多,管理不到位。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影响进度的因素很多,诸如:施工现场环境、劳动力需求状况、物资供应问题以及其他建设相关方的影响等等,并且工程承包商对这此问题并没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措施,在管理组织上不能够保证进度目标的实施,导致执行能力很差,成员只关心自己是否得利,对进度目标漠然,而不管项目目标是否顺利实现,缺乏有效的监督,以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表现的事进度目标一直不能按期完成。二是没有把握好进度、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工程进度与成本、质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加快进度就要增加成本,加快进度就会影响工程质量,很多承包商们并没有没有综合考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均衡,要么重质量要么抓成本,要么赶进度,导致工程建设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不一致。 2、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项目人力资源不足。很多施工项目,为了降低昂贵的人力资源成本面对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的局面,大多数施工期采用矩阵管理模式配备项目施工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项目间频繁流动,造成许多项目没有配备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对项目质量开工至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项目质量控制不严。由于在项目控制中没有合理地设置控制点,部分过程存在失控现象。其中对设计过程缺乏控制,造成项目设计的变更比比皆是,在项目的进度、费用和质量的控制中,往往忽视对项目质量的控制,没有指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质量计划,降低了项目质量,增加了项目成本。 3、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有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在工程管理活动中,要建立责任与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而现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任与权利结合起来,甚至有些项目经理部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成本管理主管,不利于项目部更进一步的技术开发,也不利于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二是忽视成本管理和控制。在工程建设阶段,质量成本、工期成本都属于成本管理。保证质量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但不能因此把质量与成本对立起来,另外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三大主要目标之一,我国施工企业对工期成本的重视也不够,特别是项目经理部虽然对工期有明确的要求,但对工期与成本的关系也很少进行深入研究,有时会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 二、项目整体管理的相关对策 1、改革管理模式。管理模式主要由三种管理要素构成的,分辨为管理观念、管理技巧和管理体制组成。改革企业的管理模式就是要改革建筑企业的这三种管理要素。 管理观念的改革,市场体制下的企业经营及管理观念与传统以往的体制不同,以往是企业是以完成上级下达的打算任务,寻求产值为目标,以行政指令管理为特点;而现在是利润观念,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寻求盈利为目标,以科学决策管理、寻求创新求发展为特点。经营观念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只有经营观念转变过来,适应新的经济情势的要求,企业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具有弹性生产力、刚性产业结构和贴近市场等特点和科学合理的组织系统,使我国建筑业的生产力组织方法符合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具体包含:总承包人的施工管理与作业职能分离,用工制度弹性化;总公司可以跨地区经营并能直接与业主签定承包合同。总公司下设的专业化劳务公司不能流动,只能从总承包人手中分包施工作业任务;总公司组织机构的设置应符合贴进市场的请求,权利要适当下放到项目部,以此建立集权和分权相联合的机动灵活的组织机构等。 管理技术的改革,采用先进的、科学的和量化的管理技术。例如利用网络计划技术来编制建筑工程项目进度打算,以便于工程管理,保证工期进度;利用数据统计技巧对工程的资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程度进行分作,以节俭把持成本;建立绩效评价指标系统来知晓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哪有收获,哪有差距,总结规律,积累经验,断定奖赏,为以后的工作起借鉴和领导作用等。 2、提高人员素质。虽然我国的工程施工业现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但是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刻不容缓的。建筑企业管理部门人员的配备都要以专业化为标准,必须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管理部门人员才能有能力依据项目总体目标对所承揽的工程进行进度和质量控制,以便使工程项目的工期和质量得到保证。 基于一线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低的现状,建筑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人员素质培训部,专门对一线的操作工作进行技能和安全工作培训,并且在基层管理中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策略,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标准进行奖罚,促使基层操作工人自觉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3、加强沟通管理。为了建筑工程的质量的保证,方方面面都要做好沟通工作,要提高大家对沟通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各方主要领导人对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对沟通工作给予必须的人员、经费和时间支持,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以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沟通方式,对内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适用的前提下,采用灵活、经济的沟通方式,比如:对一般的小问题或只是简单的问题进行电话沟通,复杂一些的开碰头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能拖拖拉拉。在保证顺利的前提下,规定项目组成员把当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内部沟通,第二天改进,较紧急的问题召开临时会议。对外把必要的、重要的工组计划形成书面的会议记要,有必要的情况下要由相关单位加盖公章确认。通过以上方法,基本上实现了有关各方及项目组内部的有效沟通。 4、进行风险评估,在质量与进度之间进行权衡,争取最佳平衡点。由于项目资金已经到位,就要再进度和质量上找平衡点,力争把风险降到最底。要在进度和质量上,首先要考虑质量,同时考虑项目的计划,把项目目标具体分解,项目前期涉及业务经办的部分要紧凑,在不影响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尽快完成工作,有利于后期工程的进行。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建设工程招标为主要特征的建筑市场已经形成,行业市场的竞争突出体现在造价竞争上,施工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的是在项目施工中以尽量少的物化消耗和劳动力消耗来降低企业成本,做好质量、工期控制,采取相应的策略,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建筑水平,保证施工项目顺利进行,建筑工程单位应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等各个环节里采取必要的措施,为整个建筑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项目管理,以实现企业的最大利润。
煤矿安全论文: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贵州省乡镇煤矿经过1998年以来的“关井压产”和多次整改,安全生产设备投入明显增强,大多数煤矿已形成了正规的壁式采煤方法,煤矿生产规模和安全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有的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通过向社会招考或向国有大矿招聘录用了一批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充实了煤炭安全生产队伍,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但是,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二十条)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乡镇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通过对全省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调查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相应解决的办法及对策。 1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 全省除六盘水、毕节2个地区(州、市)有独立的煤炭管理局外,其它6个地区(州、市)、县(区、市)、乡(镇)大多数均无专门的煤炭管理部门,地、县两级煤矿管理部门均由乡镇企业局兼管,多数只有煤炭管理科,没有安全监察科,全省产煤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大多数乡(镇)煤管站已撤销,由乡(镇)社会事务管理站兼管。在三级煤炭管理部门人员中,大多数为聘请临时的管理人员,少数为事业编制人员,煤炭管理人员一般1~3人。 1.2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缺乏 地(州、市),县(区、市)、乡(镇)三级煤炭行政管理部门大多数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在聘请的管理人员中,虽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近年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仅有书本知识,没有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是全省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最大隐患,也是管理严不起来和安全事故隐患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在聘请的管理人员中,以前的工作均从煤矿管理费中开资(含事业编制人员),现今上级部门已不允许收取煤炭管理费。由于有的煤炭管理部门财政紧张,工资待遇低,工资发放不能按时到位,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人员不安心、缺乏积极性,缺乏创新热情,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煤矿安全检查责任心不强,有的安全检查人员不懂,查不出问题。有的未尽心、未尽责,煤矿 安全检查工作存在死角。 1.3对如何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心中无数 全省地、县、乡三级煤炭管理部门的领导大多数均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说他们也想把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搞好,管理的力度也比较大,但没有人知道怎样才能把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搞好,没有长期打算和远期目标,对如何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心中无数。有的煤炭管理部门的领导对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混乱,流于形式,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责任意识从上至下呈现层层衰减,逐级弱化趋势。 1.4领导调动频繁 1998年“关井压产”以来,全省地、县、乡三级煤炭管理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调动频繁,至今,大多数均全部更换。由于煤矿是地下作业,技术性强,危险性大,工作环境差,煤矿井下作业点受水、火、瓦斯、煤尘、顶板、运输、有害气体等灾害的危害,新领导又不是专业技术人员,难以胜任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对乡镇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只停留在一般工作布置上,管理、监督和责任制也只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会议上。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1.5煤矿安全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落实不到位 有的煤炭管理部门未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对煤矿检查到位,有的只有检查,没有落实,有的未建立安全隐患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跟踪落实档案。没有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要求找差距,抓整改。煤矿安全意识淡薄,存在着“侥幸的心理”等。 2对策及建议 2.1从人的因素上消灭安全隐患 从全省乡镇煤矿发生的安全事故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来看,可以说都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到位和人为造成的。这就充分说明了决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好坏因素是人。所以,要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首先要从人的安全因素上消灭安全隐患。根据全省各级(地、县、乡)煤炭管理部门安全技术管理人员较少和无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实际,建议各级煤炭管理部门配备1名主管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技术管理的工程师,负责指挥和指导本辖区内的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对目前所有不是安全技术管理的人员全部组织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煤矿安全执法证书者方可从事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只有消除人的安全隐患,才能消除煤矿安全事故隐患,才能有效地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2.2建立健全煤炭管理机构 建议地、县级设立煤炭管理机构和煤炭监察机构,重点产煤乡(镇)设立煤炭管理站。根据本辖区内乡镇煤矿的实际,配备足够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从事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并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层层分解,处处落实和把关,变领导负责为全员负责,变领导关心为大家关心,真正的形成一级向一级负责的良好局面。地、县级煤矿管理部门和重点产煤乡(镇)配备一名主管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总工程师,负责指挥和指导本辖区内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煤矿安全生产才有保障。 2.3聘用合格的领导干部 作为煤炭安全生产管事部门的总工程师或主要分管领导是各级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指挥者,必须具备丰富的采矿工程专业理论和独立解决采矿工程专业技术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采矿工程专业相关科学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的技能,有丰富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在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能撰写有重要价值的技术报告或提出重要价值的建议和意见。熟悉国家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规程、规范、法律、法规、以及方针政策,并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实践中去。要从指导方针上、措施对策上有“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飞跃,要知道如何扭转该辖区内煤炭工业的投资环境和提高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要知道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外商家的投资环境和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制政策环境 。要能够为今后该辖区内煤炭工业的发展和推广介绍引进国内外商家的煤矿建设项目、煤炭深加工利用项目、煤炭洁净技术(选煤、型煤、水煤浆、煤炭高效燃烧、煤电、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炭脱硫等技术)项目,要能够为将来煤炭工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2.4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国家对乡镇煤矿开采技术要求的提高,那些传统的煤炭开采方法将被先进的符合现代化的开采技术所取代,先进的煤炭开采技术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来管理,因此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专业化。所以提高各级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全省各级煤炭管理部门今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依靠科学的进步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把煤矿安全事故降下来。 2.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煤炭安全管理队伍 针对全省各级(地、县、乡)煤炭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各级主管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领导要深刻地认识到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思想认识到位,领导表率作用到位,安全意识到位,安全教育到位,技术管理到位,监督检查到位,齐抓共管到位。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措施落实不到位不生产、隐患不排除不生产”的原则,真正做到煤矿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煤矿安全论文:浅析三违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威胁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煤矿企业员工“三违”心理的成因分析,进一步论证了煤矿企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家庭美满与幸福的作用;阐述了“三违”行为对“生命价值”的锁链关系,并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和防范对策。 关键词:“三违”心理威胁防范生命价值 正文:众所周知,“三违”是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简称。就煤矿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治理“三违”是最头痛的一件事情,寝食难安,百事不解。为了整治这三种“不规范安全行为”,遏制因此引发的事故,确保一方和谐平安,他们不仅绞尽脑汁,任劳任怨,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诸如:《煤矿三大规程》、《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而且警示后人,贴近实际,探索编制了一些事故教训案例,来启发人的要安全良知,诸如:《煤矿安全教训——历史上的今天》、《企业安全事故案例过程分析及防范措施》和《企业管理人员不安全履职行为及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界定标准》等等。殊不知,他们的所作是为了谁?所为又图什么呢?在此,我要坚定地告诉大家,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维护职工的生存权益,为了员工家庭的美满幸福,为了捍卫企业的稳定发展,为了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可是,对煤矿企业的员工来说,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三违”行为的屡禁不止,让人揪心,痛恨之极;“三违”现象的环生连发,让人胆颤,汗毛耸立;“安全”教育的瞬间进出,让人叹息,使人悲哀! 从近年来的我国煤矿事故调查分析报告中,不难看出: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大多是由于职工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三违”现象已成为严重威胁职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影响企业形象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顽症”。“三违”整治,也就成为了煤矿企业抓安全生产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三违”现象概述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三违”现象已成为长期的井下行为的积淀,存在于较多员工的工作过程中,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它不仅伤害自己、而且伤害别人,甚至被别人所伤害。严重影响着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究其原因,人们常常将其概括为“图省事、闯大胆、碰侥幸”。实践证明,“三违”是一种过错:首先,它要遭受制度、章程的制裁,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其次,要受到良心亦即“本我”的谴责;第三,可能要出现事故,使身体遭受痛苦,甚至可能要丢掉生命。 二、“三违”心理分析 煤矿企业要想实现本质安全目标,杜绝违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违章:违章就是违反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及章程,违反安全技术措施及所从事工作的规范。违章包括:作业违章,指挥违章,失职违章。作业违章是指员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章行为;指挥违章是指各级承担管理职能的人员,在引领、导向中出现的违章指挥行为;失职违章是指承担安全管理、监督职责的人员,在行为过程控制中,不履行安全管理责任而出现失职、渎职行为。那么,滋生“三违”行为的心理有哪些呢?笔者认为,突出的有: ㈠作业人员部分。 1、侥幸型心理。人们所以存在着侥幸心理,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也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人们都希望顺利,或者是获得成功。然而,现实生活工作中,事物的纷繁复杂、变幻莫测,总有许多的不如人意的想象和曲折,有一部分人在几次违章未发生事故后,慢慢地就滋生了侥幸心理,混淆了几次违章没发生事故的偶然性和长期违章迟早要发生事故的必然性。 2、习惯性心理。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习惯性心理是人们在习以为常的境中逐渐形成的心理状态。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部分人员一旦掌握了某一客观规律,或者是用某种方法和定律操作取得了成功,这部分人就把它视为财富,也就逐渐形成了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凡类似情况出现,他们就千遍一律,机械操作,而不去考虑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等,以致酿成事故,无法自拔。 3、从众型心理。别人做了没事,我福大命大造化大,肯定更没事。尤其是一个安全秩序不好,管理混乱的场所,这种心理向瘟疫一样,严重威胁着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平时不注重对煤矿安全规程的学习,安全知识的积累,缺乏工作经验,在遇到类似操作工序或独立作业时,不去考虑和分析现场情景,没有自己的意志和见解,头脑简单,而是“随波逐流”,效仿操作,盲从执行,最终反受其害。 4、麻痹型心理。一些职工安全意识薄弱,缺乏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在生产过程中疏忽大意,放松了安全警惕,干活“毛三斧、马虎、凑乎、不在乎”。还有一些职工对违章行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认为以前这样干过也未出过事,心里就满不在乎,上岗后草率从事,图省事,怕麻烦,投机取巧。 ㈡指挥人员部分。 1、逞强型心理。有的人自以为技术好,有经验,常满不在乎,虽说能预见到有危险,但是轻信能避免,用冒险蛮干当作表现自己的技能。还有的人管理能力缺乏,文化水平不高,技术经验稀少,凭借自己是(管理人员)班组长,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急于表现自己,急于多拿“荣誉”(泛指煤矿异军队伍),以便于完成留转硬件指标,在安全与生产相抵触的情况下,只要产量,不要安全,只求短期效应,违章指挥,以自己或他人的痛苦来验证安全制度的重要性,用鲜血和生命来证实安全规程的科学性。 2、放纵型心理。例如:20__年6月21日某矿某掘进单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后面的矸石没有出完,前面迎头空顶5、6m(表面看顶板坚硬,无脱落现象),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打眼工张某急匆匆扛着风锤来到迎头,实施打眼操作工序,时隔近两小时(已经打好9个眼),这时班长李某到了现场,不但未制止,而是停留了约半小时,就溜之大吉了。事不凑巧,在打第11个眼时,因空顶时间长,造成伪顶脱层,一块 长约60cm、宽约50cm、厚约30cm的矸石将打眼工张某撂倒,砸在他的腿上,撕心的呻吟和直流的鲜血,迫使工友们只有停工将其送上井抢救,但是张某的右小腿至下部分却永远脱离了他的身躯,让他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瘸子。从上面的事故教训中,我们看出:作为一名煤矿企业的现场指挥员,不管是对员工,或者是对自己的放纵型心里、行为,是要付出沉痛的代价的,这样的指挥员将会成为和谐社会创建工作的罪魁祸首,严重阻碍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型目标实现,我们也应该将他驱逐出伍。㈢监察人员部分。 1、同情型心理。说起人的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的共鸣并表示关心支持的情感。但是,煤矿企业的安全监察人员,对于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三违”人员、行为的遏制与处理,决不能心存“同情心”,因为同情违章行为、同情隐患的存在,等同于同情冻僵的毒蛇,所以,这样的“同情心”是对煤矿企业的安全十分有害的,不仅会滋长“三违”人员的恶习,“三违”现象的蔓延,而且会殃及国家、企业,祸害他人、家庭。 2、避重型心理。目前,在煤矿企业的安全监察人员队伍中,在处理“三违”人员,整治“三违”现象,遏制“三违”行为时,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而不见、见而不管,总认为职工干活也不容易,存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想法,造成考核上的“心慈手软”、“点到为止”,甚至背道而驰,替“三违”人员说情。其次是在执行企业安全规章制度上不严,有避重就轻的想法,总认为处罚严了,会不会遭来报复、黑杠,罚款多了,反而适得其反,职工不上班给劳动力紧张带来更多的矛盾,我不如好人做到底,免除处罚最好,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惯性“三违”的蔓延。 三、消除“三违”的对策 通过对“三违”心理分析,笔者认为,反“三违”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单凭严处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此,“三违”整治还要推行人本管理,积极探讨安全管理的多样化。 一是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要坚持“以人为本、从我做起”的理念,以完善“三项制度”为核心,以杜绝“三违”行为为重点,以实现“三个转变”为标准,以形成先进安全文化为目的。 二是要加大宣传,狠抓基础。要通过各种形式,如用形象生动的事故录相片、典型的事故案例或发生在身边的违章事故,经常对班员进行教育,使全体员工认识到,违章就是走向事故,靠近伤害,甚至断送生命;事故的后果是,“一害个人、二害家庭、三害集体、四害企业、五害国家”。另外,要明确反“三违”的工作方法。着眼于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要环节,全方位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预控、可控、在控。要在活动期间进行监督检查,使员工认识到:制止“三违”是对违章者最大的关心和爱护,是对工作、对集体极其负责的表现。处理“三违”人员时,要公平、公正、公开,做到“处理一个人,教育一大片”,人人警钟长鸣。相关部门要建立职工个人安全档案,针对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超前防范。同时,安全宣传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不能因安全形势稳定,宣传工作就要喘息,而遗忘盲区、盲点、,盲时。 三是要因人而宜、有的放矢地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安全教育的方式,不能仅仅满足于“文件发了、会开了、精神传达了”,而应与时俱进,讲究方法,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如新职工安全知识匮乏,就要对新职工注重加强基本安全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相关安全常识的教育;对惯性“三违”就要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采取包保帮促、现场监控相结合的方法,促其转变;对全员就要经常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采取“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用惨痛的事故时刻警醒职工:关注安全、珍爱生命,提高职工自觉保安全的认识。 四是要重视和抓好职工的责任心教育。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每一件事故的背后都伴随着一系列“三违”作业的发生,因此我们只有时刻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抓起,抓小防大,防微杜渐,不断增强职工的责任意识,使职工自觉严格地按标准化作业,才能有效地杜绝“三违”的发生,这样事故这只人见人烦的苍蝇也就无处下口了。 五是要借鉴同行业的成功经验,建立“安全罚款”之外的配套机制,诸如:安全担保、风险抵押、安全帮教、安全陪护、安全学习、常规军训、拓展训练等多种“处罚”方式,并赋予职工权利,让其自主选择一种处罚方式。这样做让职工既能体会到处罚的痛心,又能感受到企业的关爱,还能够从内心深处触动其“安全神经”。假设让“三违”人员自主选择“安全陪护”处罚方式,我想他们会通过看到伤者的痛苦表情,家人的焦急神情,孩子的期盼眼神,良知启发:一定会按章作业,再也不违章蛮干的。 六是要严格落实“逐级负责”的安全管理和考核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严不起来、落不下去”的现象。“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式的管理与考核,只会使规章制度丧失应有的权威性和警示作用,更会使职工产生“违章亦不过如此”的错觉,导致“三违”的屡禁不止。由此可见,管理人员要切实负起责任,“依法”大胆管理,这样“落实”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管理上的官僚主义、检查中的形式主义、考核上的好人主义,彻底解决“严不起来、落不下去”的痼疾。 总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它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同时人也是脆弱的,我们应该把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行动起来吧!为了你,为了她,为了家庭,为了社会,请你克服各种违章行为,尤其是各种“三违”心理,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做好“本身无违章”和“身边无事故”,我想,煤矿企业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辉煌的,充满活力的。 煤矿安全论文:浅析煤矿安全心理的科学应用 摘要:本文指出了安全心理和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分析了安全心理各要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提示了人们心理活动与安全工作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运用安全心理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反映了煤矿综合素质的高低。煤矿安全与否决定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环境,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换句话说,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应由事后追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这个手段更好的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具体讲,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行过程就是指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知觉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知觉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知觉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矿工们在井下作业,要做到高效和安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事物和特殊环境的感知、记忆、理解,达到人与性格、事物与环境、生产与安全的适应和协调。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知觉出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要按照感知规律来认识和观察井下环境,具体运用知觉的方法有: ——运用强度性,增强刺激感。被知觉的事物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知觉的清晰。一般来说强烈刺激容易被知觉;微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井下安全管理中,适当运用知觉对强度的敏感特征,多搞一些安全标志,搞一些相对强度如静与动、白与黑等,提示矿工们注意,增强知觉效果。总之,煤矿安全管理应充分利用知觉对强度的反映规律,改进和完善矿井的安全标志,以此自觉提高矿工的安全警惕性。 ——运用对比性,增强印象感。为了突出不安全的隐患,提高员工对安全的重视,在管理中要自觉地运用不同事物的对比,以增强人的知觉印象。不同的颜色对比、不同的形状对比、不同的声音对比、不同的环境对比等等,这些都可以增强安全知觉印象,达到观察安全隐患的能力。 ——运用协同性,增强有效感。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运用协同性原理,调动各种感官,参加知觉运动,使人的知觉达到更加有效的程度。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听的东西只能记住15,而看的东西则可以记住25。所以,搞安全教育应做到形式多样化,达到耳听、眼看、手到,特别是对新设备的操作和新技术的掌握,要进行试操作以及岗前培训。 安全行为中的动机激励 安全动机是推动着矿工进行安全生产的一种内部动因,推动着员工积极注意安全,对安全精力达到高度集中,使之成为一种定向力量。安全动机是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动机?真正把安全当作生产的第一需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矛盾。这就要求在生产操作的每个环节中,都必须坚持执行好安全生产制度。从煤矿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说,通过预测矿工的动机来培养提高矿工安全动机的行为,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强化目标的吸引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开展“百日安全生产整顿”、“无事故季”、“安全生产月”活动。按工种不同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如对机械工种类开展“安全运转1000天”,对个人提出“安全标兵”、“十佳安全能手”、“安全红旗手”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推行的目标一定要有强度,对员工要产生吸引力,使人产生积极的、强烈的反应和情感。 ——增强安全动机的外界压力。开展“安全家庭”、“安全帮教”活动,家属对矿工要做到“敲安全钟、吹安全风”、“亲友提安全希望”等,对矿工安全动机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效应。 安全行为中的个性培养 安全管理是以具体的人作为对象的,因此,对员工个人特征的掌握,对员工性格特征的了解,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必要前提。从性格上看,煤矿工人憨厚朴实,不拘小节。煤矿生产中“愣头青”发生的惨祸比例也很高。从心理过程、特征和状态看,普遍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这是安全生产的大敌。 矿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决不能凭想象去改变矿工的个性。但是,就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来说,我们却有必要引导矿工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这个总目标,在安全管理上应发挥人的个性。因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根据矿工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矿工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处理安全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在方法上要讲究,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性格的作用,做好各项工作。 ——根据性格在社会倾向上的优劣,要把性格引导到有利于安全工作的轨道上来。这就要求管理者摸透每个矿工的性格,哪些是内向型的?哪些是外向型的?哪些是冷静的?哪些是急躁的?最好让工作岗位与性格协调起来。比如看守工、机车司机、电工等,最好安排沉着冷静的职工担任。 ——根据性格的相对稳定性,我们管理者要有耐心,因势利导,不要激化矛盾。比如对急躁和有冒险性格的人,不要简单的批评,要让他们干自己适当的工作,随时提醒他们遵守《安全规程》,以利于他们发挥热情和积极性。 注重安全心理培训 我们常常提出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矿工的素质,但往往强调他们的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素质,虽然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不可少,但它们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必须要以心理素质作为共同基础。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就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员工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处理好险情,保证安全生产。因此,我们务必对矿工开展好安全心理培训。矿工安全心理和安全态度的形成,不是自发产生的,可以说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要运用心理学这个手段,建立矿工安全心理模型,形[:请记住我站域名/]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员工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反应,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矿工安全心理培训是一个新内容、新任务。培训工作要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内容从简到繁,方式由易到难,做到经常化、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通过培训,使员工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指导好自己的工作行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结论: 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是人,人又有心理活动, 因此,在煤矿安全上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才能抓住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人及其心理,才能使安全工作做到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达到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真正把安全生产纳入到科学的轨道。 煤矿安全论文:浅议煤矿安全文化 安全事故是制约我国煤炭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始终是煤炭企业头等重要的工作任务。因此,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坚持以安全生产为前提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是企业全体员工对安全工作集体形成的一种共识,是实现安全长治久安的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实施安全文化工程,坚持“以安全塑文化、用文化保安全”的原则,突出加强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建设,真正用文化铸造安全盾牌,从而可以保证和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稳定的发展。 一、加强观念文化建设是提升职工安全思想境界的前提 安全文化的培养,要从思想观念转变着手,更需要从陈旧的思想禁锢中解脱出来,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思维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如,“煤矿条件差,出现事故是必然的,不出事故是偶然的”和“违章不一定出事故,按章作业事故不一定不出”等思想观念,就是错误的。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难以推进,安全生产就没有保证。 山东曹庄矿坚持以职工为核心,把“人本”管理作为安全工作的灵魂主线,推行人性化安全管理,从抓思想、提认识、转观念入手,突出“安全”主题,不断丰富和提升安全文化,构建起以“从安全意识强,家家幸福欢乐多”、“抓安全就是抓效益”、“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等为内容的安全文化体系。为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该矿充分利用安全活动日、班前班后会等时间,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宣传工具,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为安全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他们精心组织团员青年进行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在全矿职工中开展安全生产大讨论,唱响了“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主旋律。另外,组织伤亡职工家属到井下区队现身说法,并将矿井历年来发生的事故案例编印成册,发放到职工手中,起到了警钟长鸣的教育效果。 该矿还美化了矿工业广场,从矿大门口到采掘楼建起了安全灯箱“一条街”;在新福利楼内,设置矿长安全指令、矿长书记安全寄语、安全警句等牌板,形成了安全教育的“走廊”;在井口候罐大厅,安装了大型电子显示屏幕,滚动播放安全警语、安全信息、安全电教片;工、团、妇、少等群众组织在井口不间断开展安全活动,建成了安全教育的“阵地”;在井下主要巷道设置安全标语警示,在采掘头面安装了安全灯箱,形成了安全教育“一条龙”;由工会系统分工负责矿工业广场宣传栏、黑板报,更新了基层区队学习室的设施,健全了安全教育的“园地”。 这些工作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超前安全防范意识,形成了“安全无小事,小事当大事,确保不出事”和“安全是企业的第一政治、煤矿的第一效益、职工的第一福利、干部的第一责任”的安全理念,使“我要安全”成为干部职工抓好安全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是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关键 人的素质是决定煤矿的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人的素质对安全生产尤为重要,必须不断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培训。 曹庄矿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牢固树立“安全培训是职工最大的福利”的思想,加强对全矿职工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的系统培训。针对当前安全生产任务繁重、职工人员紧张的实际,他们采取以会带训、半脱产培训等简单实用、灵活方便的学习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在技术培训上,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具体的培训计划。一般工种侧重于岗位技能的应知应会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及要害工种的培训,侧重于安全法律法规、操作技能和安全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事故的处理能力和对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对特殊岗位职工、新职工、劳务工、转岗工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进行安全培训,明确规定“培训学习达不到考核要求的不准上岗”,切实增强了培训学习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对薄弱人员及时开展安全预防性教育,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培训和帮教,从而使职工能够干标准活、干放心活。基层区队还坚持利用安全活动、技术学习等时间组织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程等有关现场安全生产的知识,进一步促使职工提高素质,打牢安全生产的思想根基。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健全安全管理机制的根本 将加强人的管理贯穿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必须抓好管理机制,使安全管理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曹庄矿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了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一是安全风险押金制,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把安全管理和个人利益挂钩,增强了各级安全管理的责任心。 二是安全检查拉网制,加大安全检查的力度,建立安全检查盲区排查制度,实行纵到底、横到边和盯住式的检查办法,不留死角,使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得以真正落实。 三是安全隐患排查制,狠抓安全隐患的治理,把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事故的超前防范上,健全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实行跟踪制,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进行整改。 四是安全信息公示制,严格安全信息管理,推行安全信息卡公示制度,开展评选优秀班组长活动,对当月无事故、无“三违”、无重大安全隐患的班组长,在安全例会上进行公开表扬。 五是安全生产联责制,严格执行职级管理、干部工人双向监督、 安监部门主管和生产技术科室业务保安等责任制的落实,做到管理到现场、措施落实到现场、解决问题到现场。 六是安全生产检查制,制定“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充分发挥安监员、专业技术人员、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保安全的作用,对井下各生产头面、边远岗点进行不定期的巡回检查,做到各类检查时时有、不断线。 七是区队干部盯班制,使干部切实把100%的精力和100%的时间放在抓现场安全生产上,做到职工三班倒、班班见领导。 八是工程质量挂牌制,在工程质量上,严把工程质量关,推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质量事故行政追究制、工程质量留名挂牌制、工程质量验收监督制等多项安全质量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管理,凡事有监督考核,凡事有奖有罚”。 四、加强物态文化建设是创造企业良好安全环境的保证 良好的安全环境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和保障,先进的技术装备是营造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和避免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该矿始终坚持科技兴矿的原则,不断加大安全投入,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只要安全生产需要,都积极筹措资金保证投入。 该矿主井提升一直是制约该矿产量提高的“瓶径”,过去企业都是盯住缩短每钩提升时间、增大箕斗提升量做文章,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潜力越来越小。该矿党政班子抓住了问题关键,做出了改造老副井、实行双井提升的决策,得到了集团公司大力支持。同时还组织开展了《新副井马头门加固技术》、《分层同采工作面通风系统解决方案》等科研课题攻关活动,从根本上改善作业环境,保证了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生产中计算机的运用 文章重点从人员精确定位。瓦斯气体检测等安全生产监测系统、计算机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系统、计算机煤矿安全生产自动检测系统几个方面对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展开论述。 开发科学、高效的煤矿安全生产检查系统,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做好对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进行精确定位、对井下瓦斯状况进行精密测度。(1)计算机对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精确位置检测技术分析“煤矿井下工作环境复杂,是安全生产事故易发地区。一旦井下作业发生安全事故,其最大的原则就是保证人员在第一时间升井或组织自救,将伤亡数量降至最低。”[2]实现这一目标,对井下人工作人员的数量及其所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开展安全营救的重要参考标准。计算机对井下工作人员精确定位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流程如下:工作原理:在矿井下布设网关以及参考节点,(需要指出的是:所布设的这些网关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布设好节点之后,需要再进一步设定一些位置已经固定的参考节点,通过该方法以保证每一个移动的节点都处于多个参考节点的射频信号范围之内。对井下工作人员精确定位技术通过利用集中定位的方法,能够将人员具体位置、数量、活动情况等详细信息及时发送到地面,为开展营救赢得时间、提高效率。(2)计算机对井下瓦斯气体监测检查技术分析煤矿井下瓦斯气体浓度直接关系到矿工工作环境、甚至是矿工的生命安全。基于计算机对于井下瓦斯气体检测技术是充分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工作原理;计算机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于瓦斯浓度的检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这项技术的逐步成熟,更加显示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此项技术主要涵盖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计算机网络监测应用系统。工作原理:通过计算机监测技术实现对瓦斯气体浓度实时监测,将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及时传输,通过远程服务器的高性能处理器对检测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进一步处理,通过无线电传播技术将处理结果反馈给一线员工,为现场安全生产提供必要的参考。计算机对井下瓦斯气体监测检查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长距离的传输、高可靠的性能、低消耗的功率,能适应煤矿井下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由于该项技术对计算机传感器要求比较高,所以在设计与应用该项技术时,要在网络节点的硬件设计上实现低功耗、确保工作稳定性,并按照节点的特征对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裁减、实施功能优化措施,在占有最小CPU的基础上实现对节点的全面控制。 计算机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该项技术工作原理是: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由计算机底层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实际生产过程实施调度、监控,以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对煤矿井下管理者及员工的工作效能、规章制度执行状况、采煤质量、井下运输状况进行及时反馈,在此基础上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绩效汇报;再次,对煤矿生产中各个环节的设备设施状况进行有效监控,为实现设备安全运转提供有效保障。通过计算机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不难发现,该项技术具有强大的实际应用功能,具体体现在:(1)对煤矿生产管理者、员工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周密检测,实现对事故隐患的实现预警与排查;(2)对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调度实施有效管理,充分实现在第一时间排查安全隐患、启动应急处理机制;(3)对煤矿生产设备工作状况进行全方位监测,通过建立设备电子档案的管理办法,详细记录设备运转状况;(4)对煤矿生产计划实施有效管理,实现生产过程全环节的持续性计划管理监测。 计算机煤矿安全生产自动检测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最大,本身具有科学技术含量高、研发难度大,目前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构成该项系统的主要子系统及其主要功能:中心站点、井下分站、传感器集群、通信接口的终端设施。(1)在整个系统中,中心站点始终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发挥着全程操控的作用;(2)井下分站作为中心站点的子站点,分布于煤矿生产的各个区域和各个工作流程,主要任务是收集相关信息,并将信息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中心站点,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煤矿生产区域广泛、作业环境复杂,需要对子站点的自动智能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目前这一技术还有很大的欠缺性,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同时,井下分站要充分发挥灵活、智能的优势,当出现故障时可以实现即时查修、及时调整;(3)在整个系统中,传感器处于系统的神经感应地位,主要功能是将各项信息实现无干扰化、高质量化传递。传感器自身具有的特殊功能,对传感器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整个系统中的造价也相对较高。 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1)计算机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信息孤岛"现象依然严重存在。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供应商相对较多,应用系统繁多,型号、性能很不规范;煤矿安全生产实现有效联动,就需要检测系统、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而现实是,一些信息不能共享,系统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2)重建设、轻维护现象依然严重。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需要及时维护,避免出现各种隐患,毕竟煤炭生产直接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一旦计算机检测系统自身出现故障,为整个煤炭生产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因此,要对煤炭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计算机检测设备进行 经常性检修,要有相应的制度、相应的人员进行专门维护。 煤矿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只有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煤炭安全生产过程中,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加快计算机与煤矿安全生产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力度,才能充分实现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安全生产服务,实现煤矿生产安全化、人性化、效益化。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和通信技术探究 引言 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是煤炭开采大国,同时,煤炭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煤矿行业在展过程中一直存在安全问题。 一、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的现状 我国相关部门针对煤矿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电气防爆、传输距离远、电网电压波动范围大、工作环境恶劣、传感器宜采用远程供电、不宜采用中继器、抗故障能力强等特点,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安全生产方法。包括CAN等现场总线本质安全防爆方法,煤矿监控信息传输方法,煤矿监控数据处理方法,断电控制方法,馈电状态监测方法,开关电源本质安全防爆方法,矿用本质安全防爆电源与备用电源连接方法等方法。并根据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主要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装备要求等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与监控技术标准。特别是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成为了在煤矿生产中起到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方案的有效的管理与监控系统。 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采用的是信号采集、计算机监控和数据通信的系统,以模板化设计思想来对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的各个子系统进行设计。由于简便线路连接的硬件系统,使安全监控系统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工作,并以良好的通用性,广泛地应用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 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不仅仅是对煤矿生产活动进行了监督,也是通信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中予以运用的表现。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运用了专门的软件作为技术支撑。具体来说,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通过数据编码和数据通信技术对数据进行计算、判定并及时对安全隐患进行预警,并在非本质安全电路的情况下进行断电控制,从而保证煤矿生产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特别是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整个煤矿生产活动进行记录,帮助相关管理者从中发现在煤矿生产中存在的不足,也能对曾经出现的安全隐患或者安全生产事故进行记录,便于之后对事故原因的寻查。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将煤炭的生产由视频记录转化为更为直观与理性的数据,让相关管理者能够更为直接的掌握煤炭生产工作的进程,也能从中找出煤炭生产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的手段。 二、煤矿安全生产监控、通信技术与方向 我国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控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值得完善的地方。首先,可以更巧妙的开发与利用矿用物联网技术。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煤炭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资进行整合,并将各种物资的质量、价格、特点等进行比较,给煤炭生产者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从而可以通过矿用物联网根据本煤矿的实际情况,选取最优的物资,不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矿用物联网技术还可以为煤矿行业提供安全生产技术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也能够方便国家相关部门对煤矿行业的整个生产流程进行监督。 其次,要建立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这一系统是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典范。这一系统需要具有生产调度、报警联动、应急扩音通信、紧急呼叫、避险与逃生声光提示、位置监测等功能。从而为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的实现予以技术支持,全方位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监控。还需要具备语音、视频、短信等通信功能,这样能够使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的负责人和煤矿生产者随时进行交流,对其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予以指导纠正。这一通信功能还可以让相关管理者与上级管理人员进行联系,将上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规划进行落实,成为高层管理者与基层工人沟通交流的桥梁。通信功能使相关人员在发现安全生产问题时能够及时与救援人员进行沟通,及时解除安全隐患,并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问题带来的人身与财产损失。 最后,需要引入无人地面遥控技术。采掘工作面是煤矿事故多发地点。因此,要通过煤矿监控、通信与机械化,减少煤矿采掘工作面作业人员。将工作人员集中在更为安全的施工地点进行人工作业,一些较为危险的工作地点和工种可以由无人地面遥控技术来完成。目前,采煤工作面能够做到工作面有人巡视条件下的回采巷道遥控和记忆割煤,但不能自动识别煤岩,不能实现工作面无人控制。因此,需要研究煤岩分界识别技术和仪器,研究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精确定位技术,进一步提高监控的可靠性。无人地面遥控技术节省了人力资源,也减少了煤矿生产事故的发生,极大程度上保证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值得相关人员进行不断探索与完善从而推动其不断发展的。但煤矿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需要引起更广泛的重视。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煤炭安全生产监控与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巧妙的开发与利用矿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引入无人地面遥控技术,不断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实现对煤矿生产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煤矿行业的安全监管体系,推动其科学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探析 摘要: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将对全区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员工风险意识淡薄、监管不力等因素,煤矿事故严重影响了我区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结合我区煤矿事故,对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加以论述。 关键词: 安全成本煤矿事故预警机制 一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截至2001年,全区共发现煤田318处,累计探明保有储量2232.4亿吨,仅次于山西省,居全国第2位。经初步测算,我区煤炭资源的潜在价值为11.2万亿元。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为我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区已经形成了以煤炭生产为主,洗选加工、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和地质勘探、设计、科研、施工等配套的较为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形成了乌达、包头、平庄、神东等10个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矿区;宝日希勒、万利、胜利、白音华等4个国家重点建设矿区;神华集团神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等20户自治区重点煤炭生产企业。2001~2004年,我区共生产原煤5.55亿吨,向区外输出煤炭2.95亿吨,占总量的53%。 “十五”期间,我区煤炭产量大幅增长,特别是2002年突破亿吨大关之后,以5000万吨的速度逐年递增,2005年底原煤产量已达2.55亿吨。全区煤炭工业总产值也快速增长,以每年平均增长50%以上的速度递增,“十五”期间实现总产值911.35亿元。仅2005年,全区煤炭工业总产值就达到365亿元。随着煤炭开采量的增加和煤炭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我区煤炭转换、深加工产业方兴未艾,煤炭产业链条逐渐形成。除传统煤电项目外,神华集团煤制油和煤制烯烃项目、新奥集团60万吨煤制甲醇及40万吨二甲醚项目、多伦大唐160万吨甲醇及46万吨烯烃项目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煤化工项目相继落地,这些项目将极大地提高我区煤炭资源的就地加工转化能力。 二 我区煤炭工业持续发展的同时,煤矿事故时有发生,重特大事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十五”时期,在全区11个产煤盟市中,除巴彦淖尔市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煤矿事故外,其他10个产煤盟市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重特大事故,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5个盟市是事故的重灾区。这个时期,全区煤矿发生事故406起,死亡701人。其中,重特大事故44起,死亡275人。 煤矿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员工的生命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会影响到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煤炭行业的生产效率。煤炭企业一旦发生了由管理不善或违规操作导致的瓦斯爆炸、透水、火灾、冒顶、供电、运输、爆破等事故并造成了人员伤亡,企业的内部失效成本将会随着伤亡人员的经济补偿以及停工损失和修理费用的产生而大幅增长,并最终导致企业安全成本的上升。在企业生产能力和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安全成本的上升势必影响企业的成本收益比,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 我区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煤炭行业的良性发展。煤炭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又取决于煤矿事故能否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能够及时消除事故风险因素,防止煤矿事故的发生。因此,构建科学的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极为必要和重要。 首先,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前提 风险意识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具有的一种思维方法和生存态度,它要求人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在行动上努力减少风险。我区发生的一些重特大煤矿生产事故与企业员工淡薄的风险意识直接相关。2000年11月25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雁煤业公司二矿发生了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51人。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事故调查处的专家认为“11·25”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大雁矿务局属于低瓦斯矿井,长期以来个别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瓦斯危害缺乏足够认识,瓦斯管理水平低,措施不到位。” 2003 年,牙克石市牙克石煤矿一号井也发生了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2人死亡。该事故也是“由于牙克石煤矿属于低瓦斯矿井,长期以来个别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瓦斯危害缺乏足够认识”所致。 其次,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及其维护管理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物质保障 国外在应用先进安全生产技术预防煤矿事故方面有比较好的经验。2004年美国产煤接近10亿吨,但煤矿事故中总共只死亡27人,2005年这一数字又降到22人。美国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的煤矿安全生产数字,主要原因就是在预防活动成本上多投入,购置先进的安全设备。比如计算机模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既可以大幅度减少煤矿挖掘过程中的意外险情,也可以帮助制定抢险预案;推广安全性较高的长墙法,取代传统形式的坑道采掘;推广新型通风设备、坑道加固材料、电器设备等。在国内,河北省沙河市煤矿2003 年安装了先进的井下监控系统和地面图像系统。由全市煤矿根据生产能力和实际监控范围共同筹集资金安装。系统建成后,共监测出了将近900 起瓦斯和一氧化碳超限现象,及时排除了12 起重大隐患。 2001~2005年9月,我区煤矿发生死亡事故393起,死亡664人,其中瓦斯事故51起,死亡218 人,分别占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13%和33%。如果发生事故的煤矿能在事故发生之前多投入些预防活动成本,装备先进的瓦斯监控系统,也不会付出惨重的安全成本。此外,对安全生产设备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旦缺乏及时的维护,安全生产设备将无法在预防煤矿安全事故中充分发挥作用。2005年5月5日,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万隆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该矿本来安装有瓦斯监测仪,但由于线路接错了,没有和电源闭锁装置相连接,瓦斯超限后虽然发出了警报,但电源没有切断,引起瓦斯爆炸。 再次,政府监管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必须以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行为作为制度保障,严厉的监管措施可以对煤矿企业产生预警作用,促使企业及时发现、消除事故隐患。2001~2005年10月,自治区煤矿安全监察局监察人员入井监察5.11万人次,查处不安全隐患11.01万条,并向地方人民政府提出加强和改善安全管理建议书489份。 行政部门对煤矿企业的监管不力往往使诱发事故灾难的风险因素得不到及时处理,以至于一些已经得到安全预警信息的煤矿企业发生了可以避免的事故灾难。2004年4月30日,乌海市海南区鑫源煤矿发生一起特大透水事故,造成13人死亡,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87.5万元。这起特别重大事故告诫煤炭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对煤矿生产企业的预警和监管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事故风险因素就是责任所在,风险因素的最终消除才意味着具体责任的结束。“监管没有止境”不是要塑造全能的政府监管部门,而是要求行政监管部门以公共权力人的身份改变煤矿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的状况,做到事故风险所在之处就是煤矿监管所到之处。另外,煤矿安全生产的实现,不能仅靠安全生产监察部门的监管。因为这是一个多行政部门共同参与的过程,国土资源部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安全培训部门、公安和电力等部门都要参与其中。 最后,科技专家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技术保障 在我区,若将“十五”时期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按事故类别划分,重特大突发事故中以瓦斯事故居多,占到71%。瓦斯作为一种主要的煤矿事故风险因素严重地影响到我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煤炭生产必须发挥科技专家的作用,控制瓦斯的危害程度和范围,避免事故发生。2005年5月,国家煤矿安全专家组对神华集团所属的乌达矿业公司、包头矿业公司、赤峰平庄煤业集团、呼伦贝尔大雁煤业公司4个国有重点煤矿进行安全专家会诊,4个重点煤矿普遍存在重大安全问题:一是生产条件复杂、生产成本高、安全投入欠账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二是各矿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瓦斯灾害隐患;三是高瓦斯矿井瓦斯抽放系统未建立,或者不够完善;四是各类重大灾害防治技术装备和手段薄弱;五是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和事故预防处理计划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六是普遍存在灾害监测监控系统功能不全,装备数量不足等问题。可以看出,专家“会诊”为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提供了技术保障。科技专家不同于煤矿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一般技术人员和监察人员,他们对煤矿安全问题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能够发现其他技术人员和监察人员无法察觉的煤矿事故风险因素和安全漏洞。应该通过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编织一张覆盖范围更广阔、应急反应更灵敏、技术水平更雄厚、预测预警更准确的煤炭企业安全预警网络。 煤矿安全论文:试论煤矿安全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论文摘要]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效的安全思想教育,能够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使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自主保安的能力,促进安全生产的实现。本文论述了煤矿安全思想教育必须注重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煤矿企业 安全生产 思想教育 安全生产是煤矿永恒的主题,也是制约煤矿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安全思想宣传教育则是煤矿各级党团组织的重头戏,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安全思想教育,能够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使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自主保安的能力,促进安全生产的实现。所以,煤矿安全思想教育必须注重实效性。 煤矿工人井下作业,时刻面临顶板、瓦斯、煤尘、水、火等五大自然灾害的威胁,同时又具有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易疲劳、事故频发等特点。因此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不考虑煤矿安全生产危险的众多因素,不考虑客观实际,不去探讨适应职工心里需要的方式方法,只是高喊口号,泛泛要求,就解决不了教育入脑入耳的问题,也谈不上实效性。解决实效性问题,在安全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突出五个重点: 一、安全教育要以情感人,发挥舆论影响效应,形成“安全第一”的氛围 目前,煤矿在安全教育中注入人性化色彩,倡导“亲情化”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五个一”安全教育工程:从井口到井下运输大巷安全灯箱“一条龙”;地面工业广场安全牌板“一条街”;广播、电视、板报安全宣传“一阵地”;采掘地面安全“一条线”;区队换班室走廊安全标语“一园地”。生动的图片配上温馨的叮咛,从井下运输大巷到每个工作面,亲切温馨安全牌板、灯箱和标语随处可见,这触动了员工的心弦。这种“亲情化”安全工作法,营造了浓郁的安全亲情文化氛围,使安全思想深入人心,迫使职工在安全的强大舆论氛围中形成共识,自主保安。 二、要掌握职工心理活动规律,把握职工的思想苗头,做到对症下药,抓住重点 从目前看,不安全的心理大致可归纳为七种:1.撞大运的侥幸心理;2.凭老经验干活的习惯心理;3.抢任务、想多挣钱的冒险心理;4.环境影响的烦闷负担心理;5.耍小聪明的心理;6.逞能心理;7.“三违”难免的顽愚心理。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往往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心理的人要进行不同的教育,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比如:对具有撞大运有侥幸心理和凭老经验干活的习惯心理的职工。重点应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科学性;对抢收任务,想多挣钱的冒险心理的职工进行摆“关系”教育,使他们认清安全生产的辩证关系;对环境影响烦闷负担心理的职工及时进行个别谈心式的思想疏通,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对耍小聪明的逞能心理的职工尽量采取一些事故案例来启发开到他们,必要时可以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给他们暴光;对认为“三违”难免,有顽愚心理的职工进行“三讲清”教育,即讲清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讲清预防事故的重要性,讲清“三违”的危害性。 三、灵活多样,入耳入脑 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是安全思想教育的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以下两点:一是抓住影响面大、教育面广的事故案例,进行反思教育。要把一个个事故案例,变成生活的安全法规和安全知识教育内容,用大量事实给人以深刻印象,这种方法适用于班前会后。结合安全规程“对号入座”,反思一下我该怎样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是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民主性有机结合,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8种:1.安全知识抢答竞赛;2.安全知识演讲;3.安全图片展览;4.安全文艺表演;5.安全工作大家谈;6.读安全书;7.送安全“警报”和“喜报”;8.建立安全暴光台。 四、抓好对职工的自主保安教育,树立本质安全型文化理念 安全生产是每个职工的希望所在,所以安全生产教育必须提倡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广大职工自觉的学习党的安全生产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安全知识和规章制度,并结合岗位工作实际经常不断地查隐患,查不足,自觉遵守纪律,反“三违”。简单的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规范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煤矿安全分工细密,工作环境和地质条件千变万化。改善工作环境固然有助于安全,但适应突发性变化就要靠自己,自己把安全这根弦绷紧,提高对突变事件的反应能力。安全在煤矿生产中的特殊地位把安全思想教育提高到特殊的高度。安全思想教育能不能促进安全生产,关键在于安全思想教育有没有实效性。 五、安全管理要以理服人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领导干部应自觉为员工搞好安全成产做好表率。如矿级领导工作面蹲点、区队干部跟班下井和机关干部安全联点制度,把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井下和工作面现场,及时排查处理现场隐患。针对安全工作中出现的四种不放心人(懒人、马虎人、鲁莽人、糊涂人),要联合社会、家庭和单位的力量,精心设置六道安全关口,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管理。一是上岗关,高质量的开好班前会,严格执行下井前的各项检查制度;二是现场关,跟班干部做好现场安全生产的督促指导工作,时刻提醒员工不能违章冒险蛮干;三是帮教关,由社区组织人员对他们进行帮教,使其认识到违章蛮干的危险性;四是休息关,家属要当好贤内助,保证工人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五是娱乐关,家属要提醒员工掌握好娱乐时间;六是守纪关,告诫亲人不要无故迟到或早退,一定要正规作业,杜绝事故发生。 煤矿安全论文:浅析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论文关键词:煤矿企业 安全文化建设 内容 论文摘要: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是我国新兴的安全体系,也是煤矿企业势在必行的体系建设之一,构建一套完善的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可以有效的避免事故发生的同时,大力发展煤矿企业的生产。目前,煤矿企业已具备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大体上是在增加物态文化的同时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在完善的制度下,提高员工的责任心。 近年来,煤矿产业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体系越来越被重视,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各煤矿企业都形成一种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独特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一套完善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长治久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人文和自然相结合方面,即在一个安全的自然条件下进行安全的生产,其本质是在煤矿企业大力发展的同时,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来消除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达到和谐发展。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珍惜生命、珍惜健康为前提来实现人类的价值。安全文化包涵:安全意识、安全素养、安全责任、安全制度、安全设备、安全技术、安全监管等。排除自然隐患,人的行为是煤矿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及安全意识是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据调查显示,我国的煤矿行业事故大部分是人的违章作业和人的违章指挥造成的。例如2011年11月18日凌晨,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塬林煤矿发生顶板塌方事故,7人获救,5人遇难,1人逃生。此次事故是由于煤矿老顶空顶距离超过规程标准,造成采空区大面积垮落,摧毁工作面的责任事故,如果管理人员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不会出现如此的惨剧,5条生命就此付出惨痛代价。发生塌方事故时,井下作业13人,其中1人逃离,12人被困。在被困的12名员工中获救7名,5名遇难。由此,我们可以深思:同样被困,为什么有的活下来而有的遇难?当然不排除个人自身的体质原因,但是,在同样遭遇,结果却不同。在此临危时刻才凸显出人类是渺小的,连基本的急救措施都不了解那只能是等着死亡的来临。这就需要管理者应在岗前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结合实例去引导员工怎样才能在危险中求生。而管理者应时刻的注意工作现场的设备是否正常运转、环境是否适合作业等等。管理者在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可以通过海报宣传、广播宣传、讲座以及电视宣传,让安全意识稳扎员工的心中,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高效的工作以及完善的安全制度。 三、增强职工的责任心 增强职工的责任心是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而要想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就必须要有一套制度去约束员工,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特别是对于管理者,其责任心应比普通员工都强,自己有这样才能在作业时及时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逞一时之利而造成不良后果。企业管理者一方面是对企业不负责;另一方面是对生命不负责。煤矿企业本身的不安全因素复杂,基于本身行业的自身特点,更应实施一套完善的安全制度以培养员工的责任心。在各个岗位设立安全标准操作规程,以随时提醒操作者按照标准操作。严格遵守国家安监局的规定,实施领导带班子下井,及时排除隐患,整改不良作业习惯。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在对待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上,鼓励员工主动汇报以解决,只有这样,职工在满怀责任心的状态下,才能对安全隐患发现的早、整治的早。 四、增强物态文化建设 在职工的人文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增强作业环境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要为员工创造一个稳定的、良好的工作环境。没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即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再强,事故发生的几率也是相当大的,可以说,在不安全的环境下工作,活着就是侥幸。好的工作环境是安全生产的保障,只有全方位质量达标,才能保证井下作业的安全生产。基于煤矿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其安全文化建设的开展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企业员工的学历、文化修养、专业水平、性格品质各不相同,管理起来确实不易。所以,安全文化建设的开展,对于煤矿企业来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使之成为安全与生产、安全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安全文化建设在树立员工的自信心、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及时排除事故隐患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煤矿安全论文:关于视觉环境与煤矿安全生产关系探讨 论文摘要:视觉环境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视觉生态理论,阐述了煤炭企业改善视觉生态环境,稳定矿工情绪,规范上岗行为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视觉生态环境;视觉信息;颜色;安全生产 0 引言 最近,环保专家提出了一个长期被忽略,但却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新课题——视觉生态。俄罗斯《独立报》曾刊登一篇文章指出:“一提到生态,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污浊的空气、肮脏的水源、嘈杂的声音和可怕的辐射,从来不会想到视觉环境。其实,恶劣的视觉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甚至比上述因素更大”。这里所指的人体健康,除生理的完善外,还包括心里的平衡。恶劣的视觉环境既会损害人得身体,也会使人的注意力涣散,心情烦躁,警觉丧失。多年来的实践证明,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精力不集中造成的。恶劣的视觉环境不仅关系到矿工身心健康,而且对工作效率和安全生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 视觉生态理论的提出 多年来,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系数不高的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根据煤矿事故统计,绝大多数煤矿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目前对于防止煤矿事故的对策,已从主要着眼于检查、监督转向管理、装备与培训并重,以及强化矿工的安全意识方面来了。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提出了多种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都起到过有益的作用,但它们仅仅是以改善和提高矿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操作两方面,却较少注意到情绪这个重要因素。该因素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偶然的情绪反常也会使安全意识正常的人因一时冲动而酿成事故。 远在视觉生态理论提出之前,人类就已知道利用视觉呈现取得各种期待的心理效果。然而,视觉影响情绪的理论,直到实验心理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才被人们从科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和认识。 原来,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80%以上的信息要依靠视觉来完成;而视觉信息来自视觉呈现的光度、色度、形状、大小、远近等时空变化,是通过大脑处理加工后才被认知的。如果视野中没有上述变化,就得不到任何信息。因此,我们的眼睛总是要通过自动的生理机制,不停地搜索事物变化,比如眨眼,就是这种自动机制之一,目的是使射进眼里的光线至少有瞬间的强度变化,以维持眼睛处于工作状态。生态学家认为,像呼吸需要空气一样,人的视野中也必须有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否则,单调而静止的“单质视野”会造成视觉饥渴,使人精神涣散、心情烦躁。 以上由视觉生态学得出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视觉环境的判断,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缺乏时空变动的单调或重复。它的理论依据在于:有害的视觉环境与人类作为一种动物而形成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大不相同,破坏了自然的视觉生态。 2 改善视觉生态理论的应用 煤矿井下的视觉环境显然是不健康的,因此,必须在可行性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尽量减少由于井上、下有害的视觉环境给矿工带来的烦躁情绪。 2.1 消除不健康的直接视觉画面 (1)井下大巷中的光线较差,巷道中的主要色调是黑色和灰色,色彩十分单调。这对于进入工作面从事艰苦工作的矿工来说,无疑会产生“与世隔绝”的禁闭感觉。为此,应把工程心理学布置工作场所的有关成熟经验尽量加以利用,如:把巷道粉刷成鲜艳明快的蓝色或明快的白色,就会使人心情舒畅起来;在漫长的巷道两侧布置一些用发光材料制成或人工照明的假窗户,并饰以自然风光,使井下工作人员感觉不到自己置身在条件艰苦的作业场所。这些对于调节井下矿工的情绪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对井下大巷的污水坑,按照设计要求开挖排水沟,并加上盖板或箅子,使人看不到肮脏的污水。同时,把附近的排水管线吊挂起来,并加以整理和美化。这些对于改善井下的视觉生态坏境,无疑是很有益的。 (3)加强井下大巷和采掘头(面)文明生产的管理,使之达到视觉上的美观效果。一是管线管理,把井下巷道中的压风管路、供水管路、排水管路、高低压电缆、信号线等悬挂起来,排列整齐,并涂成不同的鲜艳颜色(如:红色、橘黄色、绿色、白色等);二是做到整洁美观,无淤泥积水、无悬煤危岩、无浮矸杂物;三是整齐划一,做到管线、牌版规格及吊挂高度、间距一致,设备材料存放间距一致,设备材料存放整齐划一。确保人们身临其境时感到心情愉快,至少不致产生厌烦心理。 (4)对于大巷中的设备及运输车辆,综采工作面及掘进头的大量装备,如液压支架、输送机、采煤机及电器开关等,按照以前的做法,这些设备都会被涂以黑色,这对于长时间在井下工作的矿工们来说,难免会感到单调、枯燥,产生窒息、压抑的感觉,心情往往会变得烦躁不安。为此,把这些设备都涂以不同而且鲜艳的颜色,这对于改善井下视觉环境、调节矿工们的情绪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5)矿工的宿舍应该建筑在一个空气新鲜、绿化良好、安静无哗的自然环境中。矿工们在井下从事艰苦劳动后,回到宿舍,要充分休息。如果矿工宿舍四周的环境不能给他们提供健康生态的营养,以致上次在井下形成的烦躁情绪尚未康复,就又下井工作,那么,他们在井下的情绪就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容易酿成不自觉的失误。楼房的设计可采取小范围多变化、大范围循环的构思,以改变目前视觉生态学称之为“有害视野”的单调或重复的外观。这样,矿工们在工作之余,能够充分吸取自然生态的视、听营养,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2.2 用音响引发美好的视觉环境 把井下的视觉环境装扮成大自然的景象,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然而,通过人的不同感觉渠道相互作用,使井下呈现某些自然生态的假象,从而取得有益的心理效果却是既经济又实用的。神经心理学实验发现,听到的声音或语言暗示可以在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引发电效应和视觉感受。虽然视野中并没有这种实物呈现,但声音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引出视觉图形。人们经常用视觉感受来形容听到的声音,如形容声音经常用“大小”、“高低”、“粗细”、“宽窄”、“尖‘、”圆“等。音响还可以引发某种视觉境界,使人产生特定的心理感受,如电影中山野的鸟叫声和流水声使人舒畅,夜晚的风声使人紧张等。我国古代诗人已知道利用这种效果使诗句发出奇妙的魅力。例如唐代诗人钱起,在渲染鼓瑟的高超艺术时,曾用“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来渲染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随着曲子的终结,一瞬间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湘江的山山水水。对于井下的恶劣工作环境,为什么不可以用人造的美妙声音来加以改善呢? (1)在井下工作的电机车及绞车司机,特别是调度绞车司机,工作环境较差,在暂时停机时,四周一片寂静,往往会使人产生困倦和烦躁不安。可以在他们工作的地方配置音响,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趋于平和,心情变得舒畅起来。 (2)对于在采掘头(面)工作的矿工们,人们常用“四块砖头,一块肉”来形容他们工作环境的艰苦、危险。对于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矿工们,除了经常向他们讲明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外,在班中休息吃饭时可以播放美妙的音乐、好听的歌曲等,借以调节矿工们在恶劣工作环境中的情绪,使他们得情绪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从而更有利于他们的安全操作,主动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在井下从事了8~9h艰苦劳动后的矿工们,挤在井下候车(罐)室里候车(罐)时,经常会感到疲劳、饥饿,在这种心态下,往往心情不好,遇到稍不如意的事,就会勃然大怒。可以在候车(罐)室里播放轻松、悦耳的轻音乐,如展现出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或莺歌燕舞、潺潺流水的秀丽山水画面,同时张贴一些相似内容的图画或照片,矿工们在拥挤的候车(罐)室里听着美妙动听的音乐,欣赏着美丽的图画,情绪自然会放松,心情也会随之好起来。 3 结语 重视视觉生态环境的改善,决不意味着可以削弱矿工们的安全意识或放弃其他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它们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群策群力,多管齐下,互相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才能够实现。 煤矿安全论文:浅析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防护措施浅析 论文关键词:煤炭;安全;精细化管理;体系 论文摘要:本文着眼于煤炭安全生产中如何强化安全文化建设,论述了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及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突出了要强化精细化管理,筑牢安全生产防线,要进一步加强对人的管理。提出了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要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订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分析方法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我国从进入wto后为适应国际形势更好地发展壮大。党中央人民政府把安全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阶,“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成为安全生产的主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亲自到煤炭安全生产的第一线视察指导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视,同时也看出煤炭安全生产也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我认为煤炭安全生产最主要的环节是现代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应由事后追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订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这个手段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1 煤矿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煤矿安全与生产是相互依存关系,安全是伴随着生产而言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就不能更好地生产。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还比较普遍,造成事故几率也会增加。在当前煤炭市场较好的形势下,煤矿的各级领导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一切为安全工作让路,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坚持安全第一,把安全生产的方针落到实处,落实到现场,才能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生产运行过程是指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2 安全意识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安全意识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对自已所处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方式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认识;其次,对于隐患有一定的防范措施;最后,这些意识始终在人的大脑里跟随。在进入工作场所后,这些意识就不断地提醒自己,从而消除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安全意识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要让安全驻足于人的意识中,必须依靠安全教育培训和对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意识到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3 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 “安全文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安全行为及员工安全行为的价值理念。首先,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控制和最大化降低安全事故,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目标应定位于“使人们牢固树立安全观”。其次,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根据实践经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应确定为“以人为本、坚持和树立安全发展思想观、将安全文化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指标”。最后,构建煤矿安全文化的运行机制和落实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对安全文化的内容、目标、重点、原则、方针及其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有系统的了解。制订安全文化的建设规划,不断总结,逐步形成有煤矿特色的安全准则、安全理念和安全管理模式。把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有形与无形的安全氛围的影响,达到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控制。 4 推行精细化管理 推行精细化管理,进而提高职工的质量标准化意识、管理人员科学管理意识。这样一来职工与管理人员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增大,学标准、干标准活的思想意识普遍形成,职工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逐步提高,促进企业的发展。 首先,在生产管理上推行精细化管理矿及各基层单位制订精细化管理文件,在全矿范围内形成精细化管理体系。精细化体系文件的建立是管理控制体系形成的体现,是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方法、活动、程序等内容的体系整理和总结,使安全生产管理的所有活动,都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控制。科学的体系文件建立,使基层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生产中“有法可依”有了工作的标准,减少了以往在安全生产中的随意性,杜绝盲目蛮干,做到正规上岗,上标准岗。精细化管理的推行在管理上实现层次化、制度化,做到安全生产工作人人有责,使各项工作协调配合,实现预定的目标。 其次,在环境上推行精细化管理对生产环境特别是井下生产环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狠抓工程质量管理,狠惩“三违”,切实有效地落实煤矿安全生产的“安全第一,不安全不生产”方针,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最后,在外部环境上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教育宣传力度,以粘贴标语、广播、电视、座谈、走访等各种形式大力广泛地唱响安全文化,为企业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要安全”的安全氛围。 5 加强安全心理培训 通过培训来提高矿工的素质,但强调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往往忽视了心理素质。虽然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不可少,但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必须要以心理素质作为共同基础。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员工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地发挥,处理好险情,保证安全生产。 矿工安全心理和安全态度的形成,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要运用心理学这个手段,建立矿工安全心理模型,形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员工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反应,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矿工安全心理培训是一个新内容、新任务。培训工作要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内容从简到繁,方式由易到难,做到经常化、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通过培训使员工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指导好自己的工作行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采掘工艺和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更是非常必要的。总之,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长治久安,任重而道远,只有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和安全意识,煤矿的安全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建立安全生产的管理机制,以人为本,营造安全生产氛围,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煤矿安全论文:浅谈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摘 要】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创造安全生产环境和建立有效安全事故预防机制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安全生产科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引导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发展方向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需要长期抓、反复抓。 【关键词】煤矿 安全文化 以人为本 法制观念 一、以人为本,构建安全文化主体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主体是职工,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安全观念、安全行为等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以人为本,构建安全文化主体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要把“安全第一”当作首要的价值取向,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提出明确的要求,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并作为确定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的中心环节,精心安排各项活动,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主体。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特别要把过去安全管理方面的一些好做法和经验上升到文化理论高度来认识,以人为核心,突出员工的安全意识、思维、哲学和价值观,增加职工全员培训、质量标准化、安全生产等活动经费,做到全员激励与重点激励相结合。针对安全事故“血的教训”采用“反弹琵琶”的形式教育职工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抓住“访、谈、办”的形式,使安全生产深入人心:“访”就是深入职工家庭、岗位、宿舍、医院,把企业的关怀送到职工的心坎上,使“一人安全、全家幸福”成为每个职工的共识。“谈”就是对“三违”人员谈心交友,摸清思想脉搏,用“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三违”人员的转化工作。“办”就是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实际困难,调动职工管安全、保安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围绕安全生产实际,营造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教育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系统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态度三部分,缺一不可。安全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于“知”,安全技能的目的在于“会”,安全态度的目的在于“行”,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围绕安全生产实际,营造浓郁安全文化氛围的关键,对于能否实现安全教育的最大效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教育网络至关重要。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争当安全生产的模范。二要发挥安监员、群监员、青岗员和协管员的作用,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督检查和宣传教育,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三要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和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鼓励职工争当“安全文化标兵”,班组争创“安全示范岗”,增强职工自保互保能力。努力在实践中形成“六员八网”的安全文化氛围,即:抓党员,发挥党组织的保证作用;抓团员,发挥突击队作用;抓岗员,发挥骨干作用;抓网员,发挥监督作用;抓安检员,发挥对现场事故的控制作用;抓协管员,发挥宣传和规劝作用。以各种媒体为中心的宣传教育覆盖网;以安全展室为中心的阵地教育网;以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安全活动为中心的寓教于乐网;以区队(车间)和班组为中心的安全知识学习网;以强化领导干部转变抓安全工作作风为中心的公开透明监督网;以各单位工业广场为中心的安全环境氛围网;以职工之家活动室为中心的渗透网;以职工家属和青少年学生为中心的吹风劝心网。 三、遵循环境效应规律,优化安全文化环境 共同的生活群体能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追求,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有利于强化安全生产,提高安全水平。 1.强化生产现场管理,消除隐患,优化安全生产的“硬环境”。生产现场既是干部职工的劳动作业场所,也是容易出事故的地方,实行现场管理的标准化,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作业环境,增大安全系数,提高安全生产的质量。既可以通过创建文明生产,创造整洁文明的劳动环境,使职工产生舒适感,保持良好的劳动情绪,提高作业环境的安全系数,又可以通过加强作业环境的巡查和督察,并与考核奖惩结合起来,及时消除现场安全隐患,来保障安全生产。 2.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优化安全生产的“软环境”。一是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运用人格的力量感召职工讲安全,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指令,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二是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做到安全生产时时事事敲警钟,绷紧生产这根弦,增强安全意识教育不断线。三是要建立互相监督与约束机制,职工与职工之间按照“三不伤害”原则生产,及时制止职工违章作业,形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和谐稳定的生产环境。 3.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职工收入的利益关系,优化职工内心的“小环境”,使职工的积极性沿着正确的取向发展。实践表明,物质利益的诱惑也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利益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安全生产系数。鉴于煤矿职工收入与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安全罚款与安全奖励差距失衡等,都不利于安全生产系数的提高。因此,要把收入与安全生产严格依人、依事挂钩,处罚的力度要达到警醒的目的,奖励的幅度要达到令人心动的目的,确保职工内心“小环境”的平衡。 四、强化法制观念,保障安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既是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使安全文化建设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安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武器。一是要根据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需要,重点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夯实依法抓好安全工作的基础,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岗位的法律责任、行为准则和工作标准,把自身的个人行为变为社会的法律责任行为,求效益、求进尺、求产量、求省时都只能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二是要经常组织“违章”就是“违法”、“安全与法”知识竞赛或讨论等活动,让职工在活动中受到浸染,得到释疑解惑,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明确“章”与“法”的内在联系,尤其要结合在安全方面的正反事例进行分析,弄清违章与违法的关系,树立法制观念,提高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三是要对各类事故一查到底,进行严肃处理,不手软、不姑息、不迁就,并将处理结果广而告之,做到惩戒前人,警示后人,使职工深刻懂得依法搞好安全生产、自觉守法来不得半点马虎。 煤矿安全论文: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针对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煤矿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一盘棋”的思想,将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注重安全生产的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煤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管理;煤矿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就是人的生命第一,也就是“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一切工作是为人的根本利益,当人生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安全发展冲突要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其二是一切工作是靠人去完成的,要充分调动安生产全管理中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人为本”,抓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是一个全员、全方位的管理过程,既是贯彻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生产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 1.“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人既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又是事故发生的受害者,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对安全工作的认识问题,也就是能否从思想上真正地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放在其它一切工作的首位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已认识到安全是最重要的,就是思想不牢固。道理很明显,每个人一出生到懂事后就想安康长寿,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安全需要是人类最根本的本能需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或者是因为“见利忘命”,或者是为了“省时省力”等原因,不顾客观条件,不顾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约束,忘记了“安全”的重要性,冒险蛮干,结果酿成终身遗憾,事故一出现,“安全”这两个字又拿到了第一重要位置去思考,但已经晚了,前者悔之已晚,但后者不鉴教训,仍然重走旧路,这样就造成“安全第一”的思想不牢固。那么怎样才算真正地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呢?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首先想到安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就是要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企业要树立起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巩固“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拓宽宣传教育形式,建立起整体性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全员的安全环境。 2.“以人为本”,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全员素质 现阶段煤矿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工人素质低,不能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现在煤矿井下作业工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必备的文化程度、安全知识和技术素质,这既拖了煤矿发展的后腿,也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有必要对国有煤矿现有全民合同工、农民轮换工和副业工进行一次文化考试,达不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全民合同工要进行文化知识补习,农民轮换工按合同,期满的予以辞退,末满期的,必须补习文化知识并辞退各类副业工;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必须按工种分期分批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脱产安全技术培训,以提高国有煤矿作业工人的素质。乡镇和个体煤矿的作业工人流动性大,人员成分复杂。因此,该部分作业工人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授权的安全培训中心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安全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否则不许上岗作业。政府煤矿安全监督部门对此要从严管理,发现未经培训或不符合培训规定的工人上岗作业,要对煤矿经营者或个体矿主从严处罚。 在抓煤矿安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对职工的安全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以提高全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如果只抓前者,而不抓后者,即使有了很高的安全意识,但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不懂、不会,必然是凭经验去做,违章冒险蛮干,其结果不出事是侥幸,出事是必然,这只是一个时间长短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没有保证安全,那么安全思想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安全第一”的思想等于空谈,没有体现“安全第一”思想的真正内涵。 3.“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才能发展、发展必须安全的思想,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和政府行政首长两个负责制,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及政府的安全监管两个主体责任,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第一的位置,由“第一把手”负总责,用第一的决心、第一的力度、第一的措施,一心一意、一如既往、一以贯之地抓紧、抓细、抓实、抓好。安全工作人命关天,责任重于泰山。煤矿工作条件差,实现安全生产的难度大,这是一个公认的问题,但为什么在同等的条件下,有的煤矿能够实现安全生产,而有的煤矿却事故频发?在同一个矿井中,为什么有的区队能实现安全生产,而有的区队却屡次发生安全事故?同样是矿工,为什么有的人下了一辈子井都平平安安,而有的人却是经常出问题?关键的一点就是思想认识高低和工作责任是否落实、工作是否到位的问题,只要思想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实现安全生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工人没有安全意识,施工没有相关措施,也没有正确到位的安全监督,整天靠自以为是、靠运气、靠侥幸干工作,早晚都要出问题、出事故。安全工作不是老大难,和生产一样,安全仅仅是煤矿企业的一项本职工作而已,不具备多大的特殊性,只要肯抓,就能管好。抓与不抓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决不能有丝毫马虎。国务院《转发劳动部关于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1997]36号) 规定,要按照“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和劳动者遵章守纪”的总要求,以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我们将“谁主管谁负责”作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原则,企业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谁负责什么工作,就要对其所负责的工作内容所涉及的人员、机械、材料、操作方法、作业环境、监测监督、操作过程等所有方面负全面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各方面的安全责任和保障安全的措施。全面落实好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通过责任制的落实,可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必须做到为官一任,既要发展一方经济,更要保一方平安,不能以发展经济为由,不顾安全生产或放松安全生产管理。否则一旦发生事故,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坚持“谁办矿、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和“谁审批、谁发证、谁负责安全”的原则,落实企业和行政部门的安全责任,进行严肃处理,不能不了了之。 4.“以人为本”,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 要努力改善职工的劳动和文化生活条件,大力提倡文明生产,营造煤矿安全生产文化氛围。要全面落实“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规划,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科技创新与进步工作。搞好产、学、研结合,围绕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原始创新、消化创新,力求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并搞好科研成果的转化。着重狠抓科学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努力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现有煤矿的技术改造,推行一个矿井一个工作面的新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发展适合于中小型煤矿的机械化装备,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体系,新建中小型煤矿必须采用机械化开采,现有煤矿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尽快提升中小型煤矿技术装备水平。完善煤矿“一通三防”、防治水等防灾系统。建立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重点煤矿实现企业内部监测监控联网,其他煤矿实现县(区)范围内联网。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型矿井。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及使用、风险抵押金、企业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等制度。 5.“以人为本”,搞好质量标准化工作 质量标准化工作实质上就是现场管理问题,是工程质量,工作质量,规范操作及文明生产的一些问题。一些局、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总结多年来的事故教训,并将每次事故发生时的工程质量,工作质量及以操作行为进行对照,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煤矿的事故几乎都与之有关,如果大家都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事故就会杜绝或大量减少。从而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工作质量,工程质量搞不好,安全就搞不好。生产也就搞不好,安全就搞不好。生产也无法保证,效益也好不了。从1987年开始,国有重点煤矿开始了质量标准、安全创水平活动,真正铺开这项活动是1988年,通过方方面面的质量标准化,使安全状况有了好转,1986年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99,1989年下降到1.74。随着标准化的深入,1990-1999年10年间,国有重点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在1左右。仅此每年少死600人左右。 要抓质量标准化,确保安全生产,首先要破除3种错误思想:一是矿井基础差,标准化工作搞不好的认识。正因为底子薄,基础差,才需要从抓基础建设开始。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工作的基础,抓住了标准化才抓住了根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安全被动的局面。二是破除财力紧张搞不好标准化的思想。通过算事故损失账认识到,把钱用在标准化建设上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同矿务局的“5.9”事故和“9.5”事故导致的两矿提前破产就能说明安全的负效应。三是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认为用以往几十年总结的老经验、旧套路办事省力能多出煤,没必要按照标准要求束手束脚地去做。其实,不出事则已,事故一出就懂得了仅靠经验型管理难以适应煤矿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实践紧密地合起来,在实践上寻找管理的捷径,那就是“搞质量标准化建设”。 搞标准化建设,要从严从细抓管理,高标准,严要求,从每个干部到工人,从井上到井下,从机关到基层,从生产到经营,从思想政治工作到职工生活,全部制定严格的工作标准,使项项工作有标准,件件事故有要求,并要一丝不苟,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搞标准化建设,要严格制度不放松,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应该“班班有验收,旬旬有检查,随时抽查”,执行制度不迁就,不讲人情。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只有树立并真正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用其统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把握安全生产工作的大局;才能抓住安全生产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夺取工作的主动权;才能理清思路、周密部署,强化措施、完善对策,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不断推进、取得实效。我们必须学习好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其内涵,尤其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实践好科学发展观,用以统领和指导煤炭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明显成效。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生产自动监测系统的探究 【摘要】本文提出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和实现方法,重点讨论了系统开发中涉及到的数据传输技术、链表的使用等主要技术。本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将大大改善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 监测 数据传输 链表 一、引言 煤矿安全生产是指通过改善劳动环境,减少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安全生产中,安全是前提;生产是目的,是维系安全的物质基础。但是二者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投入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投入安全中的资源增加,意味着投入生产中的资源减少;另外,许多企业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为了追求短期的高效益,往往会以牺牲人员或设备的安全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利润。而且,煤矿生产本身具有特殊的作业环境,加上地质和环境的复杂性,致使煤矿生产具有更多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安全管理不善而引发各类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从而影响了煤矿的生产经营秩序,企业总体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由此可见,煤矿安全管理己成为煤矿生产经营的“瓶颈”,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条件下产生的。该系统是以煤矿企业预警管理理论为指导,针对煤矿企业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创造意义的研究课题。它通过及时反馈安全事故信息,提出一种能够监测、预控安全事故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旨在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一种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安全管理新模式。 二、系统的总体设计 1.系统结构概述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采用以b/s(browse/server)与c/s(client/server)相结合的方式来架构整个系统。b/s方式用于查询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c/s方式用于实现各矿动态图形的上传和维护管理。 在设计上,本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三层结构的特点是在传统两层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一个业务逻辑层。它将c/s体系结构中原本运行于客户端的应用程序移到了中间件层,客户端只负责显示与用户交互的界面及少量的数据处理(如数据合法性检验)工作。客户端将收集到的信息(请求)提交给中间层服务器,中间层服务器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包括对数据库的操作),再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客户机。这样减轻了中心服务器的负担,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2.系统总体设计结构图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如下图2-1所示: 3.服务器程序的详细介绍 在图2-1中,体现出服务程序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各矿点的数据是通过它来中转的。 各个矿点通过tcp传送数据时,服务程序为各矿点开辟了一个实时连接线程,进行实时数据的传输。然后将数据排入缓冲池,缓冲池的设计防止了数据因为同时的发送,而造成数据接收时的冲突,解决数据收发的速率匹配问题,防止从监控程序接收的数据直接发送至客户端而带来的延时及数据丢失。 数据通过两路前行,一路是数据存入数据库,这是一个后台的操作。另一路是数据流向安全客户端,同样安全监控客户端也与服务程序的客户端连接及管理开辟连接线程,通过tcp接收数据。 从总体上来说,安全监控客户端和各矿点的监控程序与服务程序采用了c/s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但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保证数据的实时性。 三、功能实现中的主要技术 1.数据传输代码的实现 服务端的监控部分和客户端的访问部分都用到了数据的传输,有两个关于数据传输的基类,分别是连接类和连接管理类,这两个基类分别用了microsoft的socket类和tcplistener类。 (1)socket类 socket类为网络通信提供了一套丰富的方法和属性。socket类允许您使用protocoltype枚举中所列出的任何一种协议执行异步和同步数据传输。socket类遵循异步方法的.net framework命名模式;例如,同步receive方法对应于异步beginreceive和endreceive方法。 (2)tcplistener类 tcplistener类提供一些简单方法,用于在阻塞同步模式下侦听和接受传入连接请求。使用tcpclient或socket来连接tcplistener,使用ipendpoint、本地ip地址及端口号或者仅使用端口号,来创建tcplistener。可以将本地ip地址指定为any,将本地端口号指定为0(希望基础服务提供程序分配这些值)。如果选择这样做,使用localendpoint来标识已指定的信息。 start方法用来开始侦听传入的连接请求。start将对传入连接进行排队,直至您调用stop方法或它已经完成maxconnections排队为止。可使用acceptsocket或accepttcpclient从传入连接请求队列提取连接。这两种方法将阻塞。如果要避免阻塞,可首先使用pending方法来确定队列中是否有可用的连接请求。 调用stop方法来关闭tcplistener。stop方法不会关闭任何已接受的连接。需要用户负责分别关闭这些连接。 2. 程序所用链表的代码实现 在程序中我们经常会用到链表这样一种数据结构。很幸运microsoft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数组类arraylist,用起来很方便,如同在用一个链表。 arraylist类提供在大多数collections类中提供但不在array类中提供的一些功能。例如: array的容量是固定的,而arraylist的容量是根据需要自动扩展的。如果更改了arraylist.capacity属性的值,则自动进行内存重新分配和元素复制。arraylist提供添加、插入或移除某一范围元素的方法。在array中,您只能一次获取或设置一个元素的值。arraylist提供将只读和固定大小包装返回到集合的方法。而array不提供。另一方面,array提供arraylist所不具有的某些灵活性。 四、总结 本系统希望在以后能投入使用,各煤矿企业将实现井上下探测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实时监测警报,井上下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采掘动态位置显示,隐患整改督察,调度指挥,故障、事故调查分析“黑匣子”功能。 煤矿安全论文: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摘 要 煤炭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能源。随着煤矿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各种各样的自动化监控以及信息系统在矿井生产中的普遍应用。本文就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 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煤炭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能源。2011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高达70.5%,预计到2050年还将占到5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煤炭工业的发展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的水平,确保煤炭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当前乃至未来一个时期内煤矿安全生产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安全生产的历史和各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来看,目前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煤炭生产向深部水平延伸,各种灾害威胁日益严重。 2)技术装备维护管理比较差,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3)安全管理工作计划性较差,安全监管工作不规范。 4)重大事故预防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动态监管手段。 5)员工安全操作行为不规范,未能及时有效得到纠正。 6)查出安全隐患处理不及时,不能有效杜绝事故发生。 7)各级管理者履职缺乏监管,安全职责未能落到实处。 8)考核奖罚未细化量化及时化,安全责任落实不具体。 9)应急预案与现场结合不紧密,指导应急处置作用差。 10)各级领导不能实时全面掌握安全体系运行动态情况。 从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人、机、环三要素考察,以上存在问题的核心因素就是——人,即除了煤炭生产环境条件恶劣、自然灾害严重这个客观因素以外,其余问题的存在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要逐步减少乃至杜绝煤矿生产事故的发生,解决人的问题是关键。 2 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目标 2.1 建设目标 1)建设完整的人员分工、职责明确的煤矿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2)建成煤矿安全工作计划、实施、监督和总结动态管理系统。 3)实现隐患采集、五定、整改、复查验收的无纸化闭环管理。 4)建设三违查处、员工计分、事故责任全员安全行为动态档案。 5)实现重点工程、隐患管理、工作进程等实时短信提示和报警。 6)建成责任明确并细化量化的全员安全绩效自动化考核系统。 7)实现矿井五证一照、三项人员持证等安全资质的实时管理。 8)实现领导下井、管理层履职、队干跟班等重点人群的管理。 9)实现重点头面挂牌、现场安全确认等安全节点的实时监控。 10)建成安全法规、规范标准、制度文件、规程措施动态知识库。 11)实现隐患分类、三违人员、监督检查等业务数据图形化显示。 12)实现煤矿安全管理记录、台账、报表、分析图表自动生成。 13)实现煤矿安全评估、预警等图、文资料的实时实施。 14)建成煤矿井下安全监督检查辅助设备及相关网络支持系统。 3 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3.1 系统的构成 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方案主要包括系统硬件和系统管理软件两大部分。 3.1.1 系统硬件 系统硬件主要由井下工业环网、井下工作平台、井下无线基站、井下无源地址卡、指示牌、地面计算机中心站、系统应用服务器(兼做数据库服务器)、各科队应用计算机终端、打印机及其他配套辅件组成。 3.1.2 井下工作平台 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井下工作平台的载体是安全监察仪,在安全监察仪上设置了常用操作模块操作页面,通过井下工业环网和井下无线基站与地面系统进行实时信息同步运行,实现了井下现场检查、三违查处和井下现场办公。 3.2 系统软件 3.2.1 主要功能模块 按照编制的系统建设规划,开发形成了组织体系、管理规定、资质许可、员工安全行为、计划任务、安全评估、监督检查、安全工程、隐患闭环管理、矿井质量标准化、违章管理、事故管理及预测、安全培训、应急救援辅助系统、绩效考 核、安全信息综合分析、图形化系统业务数据展示、数据集成及分析展示、安全管理信息门户、统一消息预警及用户权限管理等20多个功能模块。 3.2.2 软件分层及专业功能 系统软件分四层,即运行支持层、管理体系构建层、管理控制层和安全效果评估层。主要功能分述如下: 系统运行支持层包括: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数据集成管理、统一消息预警、数据图形显示及系统运行安全管理。 管理体系构建层包括:组织体系、岗位职责、管理规定、资质许可、安全工程和计划任务的管理。 安全管理控制层(人、机、环)包括:任务执行、违章管理、隐患管理、质量标准化、规程措施、安全培训、应急救援辅助。 效果评估层包括:员工履职、绩效考核、安全评估和综合分析。 从效果评估层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通过调整系统运行层,使得新的管理模式及时实施,促进了系统的良性循环、自我提高。 4 系统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简介 4.1 隐患闭环管理模块 4.1.1 构建隐患基元库 为了方便隐患的识别与确认,实时动态跟踪每一条隐患的闭环管理进程,实现隐患100%及时整改及量化的隐患买断和责任人处罚,根据安全生产实际建立了隐患基元库。 隐患基元库是对矿井可能存在隐患的标准化界定,是目前已知隐患及隐患处理经验的集成,该库按专业及隐患的危险度等级进行了分类,从而方便了操作人员正确地识别不同隐患。 系统内设置的隐患基元库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功能。 4.1.2 隐患处理流程 系统建立了隐患处理的标准流程,检查人员通过使用矿用安全监察仪,在实现从井下发现并确认隐患、登记隐患、现场五定隐患、区域隐患查询、指导处理隐患和现场隐患整改复查、确认的全过程。 系统在隐患处理流程的每个环节都指定了责任部门或者责任人员,负责及时处理流程中规定的隐患管理环节,从而增强了隐患相关单位及业务科室的协同处理能力,减少了隐患处理各环节所需要的时间,实现了隐患整改的及时化和管理规范化。 4.1.3 隐患统计分析 通过不同的统计方式如:隐患图表分析、隐患处理超时或重复隐患分析,以及对查出的隐患按照专业分类、隐患级别、发生地点、隐患状态(未五定、已五定、未复查、已闭合)责任单位、隐患检查人、检查类别、处理周期等来进行分析。根据统计发现规律性的结果,可以对隐患管理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整改措施和决策依据。 4.2 违章管理模块 4.2.1 违章处理流程 系统建立了发现、确认、帮教、处罚和审核违章的闭环管理流程,即发现人员违章后首先进行确认,确认后进入说服帮教流程,并按照违章严重程度和违章者对错误行为的认识态度,进行适当的处罚从而警告其下次不再违章。 对违章人员的管理涉及到矿井多个部门及人员,一旦违章信息进入系统,系统就对违章处理流程进行自动监控,凡相关部门对违章没有及时处理的,系统就一直处于提醒状态,直到处理完成闭环为止。从而确保对每起违章都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帮教或处罚,杜绝了违章处理不及时或不按照流程处理的情况。 4.2.2 违章信息查询 有关领导或部门人员在需要了解或查询违章情况时,可以随时进入违章综合查询页面和违章详情页面,很方便地查询到违章人员姓名、所在连队、违章内容、违章性质、违章处理等基本情况。选择具体的违章人姓名,可查看违章的基本信息,包括违章地点、违章内容、录入时间、录入人和当前处理状态等 4.3 动态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块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煤炭行业经多年发展完善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涵盖了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防治水等主要生产环节的安全质量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规定,并持续达到和动态保持这一状况,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动态、持续处于良好、稳定、安全的状态。 4.3.1 建立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模型 系统按照各专业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中的必备条件、工程质量检查评分表内容,建立起检查数据、信息与计分考核评级方法相关联的数学模型。 4.3.2 动态的质量标准化检查和结果确认 检查人员携带矿用安全监察仪下井检查质量标准化,首先对检查的质量标准化专业、组织检查人、参与检查人、受检部 门连队以及检查头面、区域进行确认,然后将现场采集的数据信息输入系统,立即传输至地面工作站,地面系统自动完成以报表、图形的方式形式展示考核的结果。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因素影响检查考核结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检查、动态反映了现场的实际情况和结果。 4.4 员工安全行为管理模块 4.4.1 员工安全行为信息库 系统围绕员工安全行为管理的内容,建立了全体员工安全行为信息库,在库中存储了如下信息: 1)基本信息:包括员工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参加工作时间、职务、工种、持证情况、家庭住址、电话、配偶姓名、联系电话等,方便日常安全管理中掌握员工基本情况。 2)安全行为:主要存储了员工受伤、违章、事故责任等信息,可以随时掌握员工安全履职和安全操作情况。 3)安全奖罚:主要存储了员工受到奖励表彰、处分处罚和安全计分等信息,可以随时掌握员工安全工作态度及业绩情况。 4.4.2 员工安全行为动态管理 与员工安全行为信息库相关联,建立了员工安全行为动态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如下: 1)严重三违、多次重复三违和安全积分超限人员预警。提示有关部门立即对其采取停止工作、组织学习、帮助教育等强制性的专门措施。防止此类人员继续违章作业造成事故等严重后果。 2)三项岗位人员持证自动化管理。对矿井主要领导、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一旦发现所持证件快到期,系统立即提示有关部门及时安排参加复训,防止证件过期出现未持有效证件上岗情况发生。 通过建立全员安全行为档案,全面反映了员工的安全行为信息,十分有利于煤矿安全工作的细化和量化,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 4.5 计划任务管理模块 4.5.1 工作计划 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系统管理,才能把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系统首先将煤矿定期召开的安全办公会、防突专题会、防止瓦斯事故专业会等安全会议决定文件或纪要,通过任务文件页面形成安全工作计划,通过系统网络向各终端用户即时,避免了公文流转时间长、基层科队不能及时了解上级会议精神和工作开展滞后的弊端。 4.5.2 任务执行 模块具有任务、跟踪、提示、监督、考核和处罚功能,即根据会议决定或文件安排将工作计划分解成任务向各科室、连队下达。同时,通过消息预警功能提示各科、队及时开展工作并按时完成任务。对超时限开展工作或未按时完成任务的,系统自动进入考核处罚流程,按照考核扣分或处罚标准自动执行。 使各科队做到任务明确、时限清楚、心中有数、考核有据。形成了严格的计划、实施、检查和考核闭路安全管理循环,对于提高安全工作的实效性、规范性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 4.6 安全绩效考核管理模块 按照本矿安全奖惩办法和安全绩效考核标准,系统建有安全绩效考核管理模块,该模块根据当月员工的安全工资指标、下井次数、查隐患条数、隐患买断、抓违章及违章处罚、事故处罚、任务完成及其他处罚考核情况,自动进行考核、计算和汇总后得出全员安全绩效工资。即免去了人员手工汇总的辛劳,也杜绝了人为因素影响考核的客观公正,还具有快速、准确、动态的特点。 4.7 人员考勤以及领导下井公示 通过给每位下井管理员工配备一台安全监察仪,用来记录巡查地点及其时间,系统按照不同工作内容的下井时限要求,自动判断本次下井是否为有效考勤,并自动统计该员工的入井情况,矿领导的下井情况通过安设在井口的led进行公示,随时接收上级连队和群众的监督。 4.8 多种消息、任务的预警提示 系统具有隐患整改、三违帮教、工作任务和资格证到期超时限预警:员工安全积分超限报警;以及事故紧急报警三种预警类别。同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方式的提醒或者预警如:声音、弹出消息、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督促有关部门、人员开展工作、办理事务或处理事故等紧急情况,确保各项工作的全面、有序、规范开展。 随着煤矿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各种各样的自动化监控以及信息系统在矿井生产中的普遍应用。系统开发了可视化井下安全信息的图形显示,可以方便、实时采集井下各主要现场生产的相关参数如:瓦斯浓度、风速、电流强度,风机的开停状态等,为 级领导、专业管理部门实时、动态掌握井下的安全生产情况提供了便利条件,使矿井的安全管理工作进入动态管理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为矿井实现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档、设备无隐患、系统无死角、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黎建(1975-),籍贯:重庆市綦江县,毕业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助理工程师。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对企业经营管理离不开战略决策 美国着名决策大师赫伯特·西蒙说过:“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企业的命脉所在。在关键时刻,一个正确的决策能使公司起死回生,而一个错误、不切实际的决策会使公司濒于破产。 战略决策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其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败和企业的兴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决策。 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 对于决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说法不同。一种简单的定义是:“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就是决策”。一种较具体的定义是:“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路易斯、古德曼和范特则将决策定义为“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对于这一定义,可这样来理解: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企业领导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这就要求领导人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领导者在决定收集什么样的信息、收集多少信息以及从何处收集信息等问题时,要进行成本——收益分配。只有在收集的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超过付出的成本时,才应该收集信息。 因此,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量过大固然有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但对组织而言可能不经济,而信息过少则使管理者无从决策或导致决策失误。 决策的几种类型 一般情况下,决策有下列几种类型: 1、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按决策影响的时间划分,决策可分为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长期决策是指有关组织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又称长期战略决策,如投资的选择、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组织规模的确定等。 短期决策是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又称短期战术决策,如企业日常营销、物资储备以及生产中资源配置等问题的决策都属于短期决策。 2、战略、战术与业务决策 依据决策的重要性,可把决策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战略决策对组织最重要,通常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这些决策牵涉组织的方方面面,具有长期性和方向性的特点。 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是在组织内贯彻的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战术决策旨在实现组织中各环节的高度协调和资源的合理使用,企业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制订、设备的更新、新产品的定价以及资金的筹措等,都属于战术决策的范畴。 业务决策又称执行性决策,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属于业务决策范畴的主要有:工作任务的日常分配和检查、工作日程的安排和监督、岗位责任制的制订和执行、库存的控制以及材料的采购等。 3、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按决策的主体划分,决策可分为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集体决策是指多个人共同作出的决策,个人决策则是指单个人作出的决策。 4、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按决策的起点划分,决策可分为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初始决策是零起点决策,它是在有关活动尚未进行、环境未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 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组织环境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决策就是追踪决策。因此,追踪决策是非零起点决策。 5、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 按决策所涉及的问题划分,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组织中的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问题,另一类是例外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如管理者日常遇到的产品质量、设备故障、现金短缺、供货单位未按时履行合同等问题。例外问题则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如组织结构变化、重大投资、开发新产品或开拓新市场、长期存在的产品质量隐患、重要的人事任免以及重大政策的制订等问题。 6、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按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序划分,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指在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确切知道自然状态的发生,每个方案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最终选择哪个方案取决于对各个方案结果的直接比较。 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不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即便知道,也不能知道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目标指导着决策过程 一般情况下,决策的过程可以分为七个方面: 1、发现并诊断问题 决策者必须知道从哪里开始着手,从而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不失时机地发现问题并诊断问题。管理者通常密切关注与其责任范围有关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外部的信息和报告以及组织内的信息。识别机会和问题并不总是简单的,因为要考虑组织中人的行为。有些问题可能根植于个人的经验、组织的复杂结构或个人和组织因素的某种混合。因此,管理要尽可能精确地评估问题和机会。 2、认真识别目标 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是通过目标来体现的。所以,想要获得的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下来,因为目标的这两个方面都最终指导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 根据时间的长短,可把目标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战术决策,短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业务政策。无论时间的长短,目标总指导着随后的决策过程。 3、提出备选方案 当机会或问题被正确地识别出来后,管理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管理者常常根据个人经验、经历和对有关情况的把握来提出方案。为了提出更多、更好的方案,需要从多种角度审视问题,还要善于征询他人的意见。 4、评估备选方案 确定所拟订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即确定最优的方案。为此,管理者起码要具备评价每种方案的价值或相 对优势/劣势的能力。在评估过程中,要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以及比对每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 5、慎重作出决定 管理者作最后选择时必须要慎重,但作出决定仅是决策过程中的一个步骤。由于最好的决定通常建立在仔细判断的基础上,所以管理者要想作出一个好的决定,必须仔细考察全部事实,确定是否可以获取足够的信息并最终作出选择。 6、组织实施战略 方案的实施是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方案选定以后,管理者就要制订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7、进行监督和评估 由于一个方案涉及的时间可能较长,在这段时间,形势可能发生变化,而初步分析建立在对问题或机会的初步估计上,因此,管理者要不断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伦理道德 摘要:现代经营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企业把伦理道德意识普及到经营管理之中,伦理道德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的写作在于唤醒企业及整个社会对企业伦理道德的关注,树立“利润与道德并重”的新观念。文章通过对伦理道德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于企业中的典型伦理道德问题的分析,明确关注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强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企业 经营管理 伦理道德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运行及经济目标的实现,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的意识及其伦理道德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因素,它参与着经济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人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在进行经营管理,又是针对人的经营管理,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是现代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进步,伦理道德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企业伦理道德是指活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规则、道德行动的总和。企业伦理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内涵于企业活动之中,包括管理伦理、经营伦理、竞争伦理、质量伦理和职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1. 企业经营管理中伦理道德问题的形成 经济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是体现人类素质 ,尤其是精神素质 和劳动水平及劳动态度的活动,其实质是人类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问题。企业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细胞,主要是由人和物组成,其中人是主要因素,是生产力中的活的因素。一个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精神面貌,实际上就是其员工的素质、精神面貌的体现。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已经是人格化的企业,构成企业主体的人是有伦理道德的,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也要注重伦理道德。 道德是依靠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系、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意识,而伦理是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结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任何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都要与他人交往,发生联系,影响他人或社会,也会与他人或社会发生矛盾,而道德就在其间起着按一定的社会要求调整个人行为方向以及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同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得到自身的肯定和发展,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特殊意识的表现形式,又是人肯定自己、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因此其行为自然要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人类整体素质提高很快。对为人类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和组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近代社会,许多企业的行为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上往往带有轻视社会性和人性的倾向,甚至有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干出了许多伤天害理的勾当。而且因为众多企业的发展具有短期性,造成现在全球性的污染,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物种灭绝,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后果,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严重威胁到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现在人们开始关注的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就是要制止这种传统的利益第一主义和企业至上主义倾向,清除并防止由此而造成的各种弊端,使企业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一个企业或组织的行为,首先要受到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制约,国家政策对企业的发展起导向作用,而法律、法规等制约着企业的行为。但是,人们制定的法律条文、规章不能涵盖人类全部生活内容,约束人的所有行为,其所制约的行为是人的基本行为,其标准也往往是最低标准,有时法律、法规的制定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许多企业经常钻法律的空子,或仅仅达到不违法,这样的行为是不利于人类总体利益和长期发展的。 伦理道德作为非强制性的社会约束机制,与法律的“硬约束”相比,是一种“软约束”,但正是这种特点使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主动而无形地对人们施加广泛影响,起到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通过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可以使人们的行为从“他律”转向“自律”。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伦理道德深入贯彻于它的每一行动中,那么它会自觉地按照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发展更符合人类长期生存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管理理论也在不断更新。20世纪初期,管理理论处于经验管理阶段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远远落后于科技水平的发展,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都很低。为解决这一矛盾,美国的泰罗最先提出了科学管理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该理论以“经济人”假说为依据,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人们进行工作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报酬,忽视了人的情感需要,缺乏伦理性研究,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仅看成是物质关系,而忽略了心理上、道德上的关系。这一理论很快被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所代替。梅奥通过“ 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是“社会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只有次要的作用,员工更注重在工作中与周围人的友好相处和受到尊重,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生产积极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一理论增加了对人性的研究,重视被管理者的心理、道德等因素对人的激励作用。后来,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进一步发掘了人的内在因素,尤其是强调伦理道德因素的重要性,指出人的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归根到底是一种内在价值-----伦理道德的需要,它反映的正是人们的一种价值观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对人际关系、道德关系和谐的愿望。道德要求的满足是属于高层次的激励因素。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威廉.大内所提出的“Z理论”进一步肯定了道德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他提出:“信任、微妙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如果缺少上述三点,没有哪一个社会的人能够获得成功。” Z理论强调尽力在企业内营造一种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充分体现出从性价值是管理的最高体现的思想。 总之,无论从企业的内部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都迫切需要企业进行伦理道德建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2.伦理道德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伦理道德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对企业发展施以影响。在企业内部,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校正人们行为及人际关系的软约束,它能使企业人员明确善良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等一系列相互对立的道德范畴和道德界限,从而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善恶观,提高工作效率道德水准。伦理道德以其规范力量,有助于企业确立整体价值观和发扬企业精神,有助于群体行为合理化,提高群体绩效。没有伦理道德素质的普遍加强,最终将防碍企业发展的力度和速度,甚至将企业的发展引上歧路。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伦理道德方根发挥着以下作用:1.崇高的企业目标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以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崇高的目标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赋予了企业一种庄严的使命感,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配置。3.管理者运用伦理手段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4.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可以增加企业的内聚力。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主要由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决定,它能产生威信,使管理者赢得员工的信任,有助于二者之间的沟通,它能产生感染力和号召力,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责任感,并进一步转化为对企业的忠诚,产生强大的内聚力。5.产品伦理道德内涵是企业立足社会的保证。产品质量、企业信益和服务是一个企业立足社会的三大要素,产品伦理道德内涵意味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一流的产品意识,坚持信益高于一切和坚持一流的服务意识和行动。6.注重社会效益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企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而且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履行社会的义务和完成社会的使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7.高尚的道德觉悟是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伦理道德作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非经济因素,日益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和不 可替代性。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的存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3.1 传统道德观新道德观的冲突问题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会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一些沿袭下来的传统道德观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但其影响还会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存在,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如果此时与时代相适应的新道德观还未形成或其影响力还不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处于一种矛盾与迷茫的状态。 这种情况如果在企业内部发生,也会使管理者陷入困境。如果继续沿用旧的道德观,因其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符合,对企业法的发展不利,采纳新的道德观,又会引起那些依旧遵循旧道德观的员工的抑制甚至反对,对作好工作同样是个阻力。此时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坚决克服这种阻力。首先,管理者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只有自己的立场坚定了,才有可能影响别人。其次,对那些坚持旧观念的员工,一方面要因势利导,比如请一些员工比较信任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公开发表新道德观的讲话,或是让员工通过适当途径了解施行新的道德观给企业及个人带来好处,让员工在认识上有一个转变:另一方面要采取必要的奖惩手段强制推行新道德观,但需要注意,这些奖惩的后果必需与奖惩对象的直接利益密切相关。在使用奖惩手段对,可多用奖励手段,因为若使用惩罚手段的措施不当容易引起抵触和反对。此外,奖惩手段的使用,在员工能够自觉遵循新道德准则时,可以逐步淡化,直至取消使用。 3.2 因地区差异造成的道德观念不同形成的道德困境 道德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会影响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道德观的形成。 现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企业管理者来,不能不面对众多的国际化问题,当然也包括伦理道德问题。对于一家跨国公司来说,其下属子公司分布于许多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道德准则又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中国公司要在一个文化风俗迥异的地方开设企业,是坚持入乡随俗不是采用本国的处理方式,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事实表明,竟是入乡随俗或没用本土作法都不可行。 对跨国公司来说,若有可能制定通行世界的,有一定普遍性的伦理行动基准,那么企业行动就更容易展开只要遵守它就可超越不同国家的法律,有助于实现一致的社会公正。但问题在于这种想法的现实性,目前的世界潮流是普遍性与多劳多得并行,一方面是从各种国际组织大量涌现上看到的统一趋势,另一方面是尊重民族、地域、宗教、不同产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待的多元化趋势。不经协商由单方面自以为是地强加给对方的普遍性是不受欢迎的,而一味的强调多元化又有陷入文化相对主义的危险。现实情况是,在一国被认为是正确的事物在他国未必是正确,同时因各国的伦理规范不同而引起摩擦和麻烦时,又问题以某些共同点为基础找出共同的伦理规范。一般来说,任何一国的首先观念中都存在一些糟粕,对于这部分应放弃,对一些违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的观念应进行改造。总之,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不应拘泥于任何一方的固定模式,而应站在一个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取长补短,并逐步地在全球范围内将一些普遍行为规范化、制度化、令参与国际活动的团体或国家队有所依从。 3.3道德与法律的要求高度不同而造的管理困境 对于企业的行为,法律与道德都起着制约作用。法律起着最基本的强制作用,但一些法律要求不如道德要求更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另外,用法律约束也有百密一疏时,加强伦理道德约束对法律约束有补充作用。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标,而为达此目的,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没有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社会的道德规范对一些企业及管理者来说形同虚设。企业中有些就是合法不合理,更不符合道德要求。在20世纪年代,佛罗里达州国际血浆公司经常从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收购血浆,然后高价转卖,当尼加拉瓜发生大地震时,公司该立即从非洲低价买入一批血浆,然后高价卖到尼加拉瓜,从中获得了高额利润。该公司的行为没有违法,也?了利润最大化,但却违背了最基本的人道主义,违背了道德。该公司的行为受到了美国公众的一致谴责,并被该公司所在地政府吊销了商业牌照。 随着公众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企业那种违背道德却不违背法律的行为不会再坐视不理。目前针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西方理论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即:企业社会责任论“不仅要求企业追求利润,更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其行为不公要合法,更要合理,合乎道德。即使一个企业在短期内获得了高额利润,但其行为如果缺乏道德性而不被公众认可,最后损失的还是自己。只求利润不讲责任,遵守法律但违背道德的作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作为管理者应高瞻远瞩,为了企业的长期利益和发展,即使牺牲一些眼前利益也值得。只要能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企业的业务必定会蒸蒸日上,利润不会成问题。 3.4如何对待员工的合法权益问题 员工作为企业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法权益的维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环。在有的企业中,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重视与保障,比如言论自由权、隐私权以及工作环境的安全权利。有关资料表明,有的美国公司以保证企业的商业秘密为由,私自拆阅员工信件,窃听员工私人电话。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外资企业中员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在我国的一些外交企业,外文管理者对我国员工随意打骂处罚,为防偷窃搜身等事件屡有发生,这种现象在其它不发达国家也屡见不鲜。甚至,有的连员工基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1999年4月,广东番禺一台资企业发生火灾,因平时为防工人私自外出,紧锁车间大门,并且未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致使几十名工人丧身于火海之中。员工作为企业法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服从企业合理的规章制度,但象上述那样员工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只会令员工对企业伤心\失望,甚至公开抵制,作为管理者,不仅要关心企业的发展,更要注意对员工的关怀。这些关怀不仅包括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使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只有这样都会使员工有安全感、归属感,都会真心实意的为企业作贡献,有利于企业凝聚力、向心力气提高。 3.5 如何正确对待消费者的问题 消费者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最后享用者,有权利对其所需进行选择,“消费者是上帝”这 一口号日益深入人心。作为提供新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则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上学的问题。 目前,一些企业坚信,生产不仅可以满足消费,也可以创造消费。首先谈生产满足消费中的问题。许多企业为了达到销售自己产品或服务台的目的,采用欺骗或蒙蔽消费者的手段。比如对商品的性能夸大其辞,对商品本身潜在的危险性避而不谈,使得消费者不能做出明确的选择。可以说,消费者不能理智地选择商品或服务,其中最主要的负面原因就是企业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或信息失真。西方有些国家正在进行的消费者运动,提出了“消费者有权知”的口号,我国的一些服务行业也提出了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的承诺,并且世界各国消费者维护自己消费权利的意识也逐步加强,这给企业脉管理提出一个新的思考是在题,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了解自己的产品或服务。 在创造需求方面同样值得企业的管理者深思。人的需求有的是合理的,而有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如吸烟问题,吸烟有害健康已是人所皆知的常识,但仍有许多烟草公司为了扩大市场,在宣传上引诱人们吸烟,特别是青少年和妇女。这样创造出来的需求我们宁可不要。随着人类处我保护意识及辨别能力的提高,这些所谓创造出来的危害人类健康安全甚至人类生存的需求,只会遭到谴责、抑制,而这样的企业最终只能走向灭亡。据报道,1999年美国因吸烟受害的消费者向法院起诉烟草商,烟草商败诉向消费者赔偿约达4000亿美元的损失。如何开发人类合理、健康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摆在生产者面前的道德问题。 3.6如何处理与其它企业的关系问题 企业自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者绞尽脑汁,有的甚至采取非法或合法不合理的手段。从短期看,有时采用一些不公平的竞争手段会给企业带来一时的盈利,但随着法制的健全,以及社会对公平竞争的重视,这些手段会失去用武之地。即使在目前,彩不公平手段也未必凑效,如果大家都参与了不公平竞争,到头来只会两败俱伤。比如在工程招标中,投标方都向招标方负责人进行贿赂,使得中标值超过招标方的最终承受能力招标方只能放弃他们,从而使第三者得利。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水平与能力上下功夫,同时还要为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各个企业都这样做了,才能真正的使社会处于一种良性的竞争状态。 3.7 企业管理者自身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中的决策者和行为带头人,其自身伦理道德问题不容忽视,。在企业人员的招聘和内部人员的提拔问题上,有些管理者往往以个人情感为出发点,用人唯亲、优先照顾自己的亲人朋友等,完全不顾其能力是否与其所要从事的工作相当,结果造成企业中一些人员素质低下,身在其位而不能谋其政。这样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以及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在企业管理中,有的管理者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处处为个人的私利着想,因此,贪污受贿、损公肥私、腐化堕落等现象在一些人身上屡见不鲜。管理者的个人作风会影响到企业风气,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3.8企业员工的道德问题 企业员工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他们的道德状况对企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缺乏职业道德、损害企业形象的行为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员工身上的问题。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企业形象作保障。企业形象是全体企业成员共同塑造的,员工的职业道德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目前一些企业形象不佳,正是由于个别员工缺乏最起码的职业道德造成的。对待消费者态度生硬、行为粗暴,甚至发生伤害消费者的行为,此外还有大量拒绝服务等现象,这些都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犯和蔑视。由于这些人的职业道德素质低下,而最终损害的是企业形象和利益。 另外,现在许多员工对企业无感情,责任意识淡薄,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物质利益,对企业的发展不感兴趣,有的员工为个人私利的获得故意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影响到正当利益的获得。 4.强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 在企业法的经营管理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加强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来完成,而伦理道德建设要从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同时入手考验做到更全面,更彻底。企业内部,企业管理者在思想上要澄清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企业伦理道德建房与盈利的辩证关系,认真处理好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与道德的关系,同时企业加强对员工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境界。 4.1加强社会监督,约束企业的行为。 企业作为社会的成员,其行为也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对企业的监督应是一个全方位的监督,可以从法律监督、环境监督和自我监督三个方面来考虑。 法律手段作为国家的一种强制性手段,具有到高无尚的权威。以法律监督为手段促进道德建设,首先可以提高道德的权威性。道德只是对人们行为(包括企业行为)的一种软约束,而将一些道德观念上升为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来执行,可以使其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提高权威性,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公认不违的原则。其次可以增强道德的规范性。道德具有明显的社会效力,不能只是抽象的原则,必须使其变为具体明确的行为准则,而法律条文的制定,将一些道德要求条文化,制度化,做到有章可循。通过法律形式对企业行为加以具体的限制,也可使其行为规范化。第三,可以强化道德的监督性。道德固然以扬善为基本特征,但惩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法律监督以强制为特征,是更严厉的治恶性手段,以此来监督企业的行为,对各种非道德行为必定会起到震慑作用。法律监督手段可以强制性地为企业行为确定价值取向,有助于迅速扭转企业行为失范的状态。 环境监督是检验企业是否履行道德义务必一种不可少的手段。如果道德环境过于宽松,没有约束力,会有损道德行为的施行,严格的环境监督则能够防患于未然,时时监督企业弃恶性从善,加速道德风气的改善。环境监督包括三种方式:第一,传播监督,即大众传播媒体对企业善行的褒扬和恶性行的谴责。这种监督无疑会产生巨大的社会舆论效力,使善行者受到社会的尊重,恶性行者受到鄙视,从而提醒企业时时检查自己的行为。第二,人际监督。在道德环境空间增大,变动增加的情况下,企业的人际关系流动性与陌生性也相应增加,此时更须加强人际监督。现在,企业的竞争者、合作者、服务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广,企业行为更加社会化,通过彼此的监督,才可以使各企业的行为进一步符合道德规范,这样有利于企业间扩大交往,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第三,组织监督。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如官方的、行业的、民间的)对企业行迷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使企业的非道德行为无处藏身,从而能有效促进企业日常行为的改善。 道德行业最终要靠具体的行为个体来完成,如果个体的道德行为是在监督和强迫之下完成的,就算不上真正的道德行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每个道德主体需要将社会的道德要求要求内在的道德义务,用健全的道德性来指导其社会行为,从而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其中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磨炼、道德修养的积累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自我监督是贯穿于其中的不可必少的环节。企业只有在自我不断的对照、反省、提示、监督下道德境界才可能不断提高,成为一个有高度道德觉悟的个体。 4.2企业管理者提高认识,处理好各种关系。 4.2.1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 企业讲利,既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也是发展国民经济之需。如果一个国家大部分企业都亏损,那么,整个国民经济就会陷入困境。因此,企业“言利”、“求利”是正当、符合道德的。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是否 “言利”与“求利”,而在于如何“求利”。如果把企业求利看作是企业活动的最终目的,那么在企业利益实现的过程中,企业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就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企业“求利”,必须坚持目的与手段在道德上的统一性,即善的目的必须要用善的手段来实现,对利益的获取必须“取之有道”“以义取利”。这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一条重要道德原则。 4.2.2处理好国家利益与企业自身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它既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独立实体,又是社会国民经济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每个企业时刻都面临着国家利益与企业自身利益的矛盾。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兼顾国家利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兼顾国家利益是我们判定一个企业形象的客观标准。企业应该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为指导,自觉维护和兼顾国家利益,处理好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另外,在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中,还必须处理好企业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一些企业为了当前的蝇头小利,不顾国家法律、法规,不讲社会功德,损人利已,唯利是图,这种行为最终必定会葬送企业法自己的发展前程。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没有长远远光,只顾眼前利益,利欲熏心,不顾企业长远利益,实质上是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极不负责.这种得不偿失的企业短期行为,是每个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该杜绝的. 4.2.3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竞争给每个企业以压力,又给每个企业以动力,它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不断努力奋斗,积极进取:不断的在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完善自身,增强实力,经求在竞争中不败,在竞争中争先。企业与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客观上要求我们每个企业都要处理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企业在市场中是地位平等的竞争对手,因此,企业之间竞争必须坚持“公平竞争”的道德原则;其次,企业之间作为竞争对手不是战场上的敌手,因此市场竞争反对尔愚我诈,不择手段;再次,市场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的,这就要求企业在竞争中要讲协作,要处理好竞争能力与协作的关系。“尊德守法、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实力求胜”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市场有序进行的保障。 4.2.4处理好企业行为与企业行为责任的关系 任何一个正常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这是个体道德行为中的一条重要伦理法则。如果我们把一个企业看作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那么这条法则同样适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行为若触犯法律,企业就要承担法律责任;企业的行为若违背社会道德,企业就应承担其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自身的行为与责任的关系,不能只顾赚钱、不顾行为后果。企业只有明确了自身行为及其行为责任的关系,才能认识到哪些事情该做,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从而极大提高企业尊德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同时,加强企业自身行为责任的认识,还有利于企业培养产品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那些采用违法乱纪手段进行经营活动的企业,那些靠欺诈哄骗获得暴利的企业,要加大打击力度,追究其行为责任,依法严惩。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就是要从企业的行为责任意识入手,才能最终达到实效。 4.3加强企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道德境界 企业道德教育是企业道德得以转化为员工的内在品质,对企业管理实践发生作用的必备环节。在日本企业界,员工的道德教育始终是和企业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许多企业悬挂着“伦理进入企业,心灵进入工作场所”,“在企业中要有伦理,职业上要有心”的口号,他们以“明朗、爱和、喜劳”为中心内容普遍开展伦理道德教育,启迪和培养员工的心灵。可以说,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员工的业务素质,更取决于其道德潜力。 企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人生观、责任观和良心观的教育。通过对员工在这方面的综合教育,使员工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把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陶冶员工的道德情感、营造以情侍人的道德风尚,教养员工的同情心和仁爱心;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员工全心全意地为企业服务、作贡献,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论策略性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效用 策略性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是于90年代兴起的一种最新潮的,具有全面性与前瞻性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倍受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管理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在现代企业求生存谋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是现代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一招。其特点是当企业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逐渐重视整体的策略规划已成为现代管理的一大趋势,成本管理与企业策略的相结合,势必使企业跨出内部控制的单一角色,迎接外部分析的新领域,以巩固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的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白炽化,企业经营的策略规划与管理( STRATEGY PLANNING MANAGEMENT)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最佳策略并付诸实施,无疑是企业决策者必须面对的最重要问题,尤其是我们这种外向型企业(注本公司的产品100%外销)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冲击更大。正因如此,我们针对企业的现状和特点,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出发点,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实行这种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经过3年多的实践检验,有力地证明了当初的决策是非常明智而理性的,选择是正确而有效的。它使公司走上了一条质量效益型之路,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电子元器件百强行列(2002年排名20位,2003年跃居第15位)。 一、项目选择的理由 由于连续多年受到全球电子行业萧条及印制电路板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致使公司的产品──双面板及多层板成本偏高,消耗过大,交货期较长(与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缺乏有效的竞争,增加了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其负面效应表现为客户投诉多、抱怨大,公司订单剧减,生产任务不饱满,生产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企业生产不景气、大量裁员,士气低落的恶性循环(未达到公司的设计能力和投资的预期效果)。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深知企业内外环境是会快速变迁,未来将面临高科技、高竞争的动态环境和强大压力,为有效地评估企业经营绩效,预测企业所处的优势与劣势,以求在危机发生之前加以消除,从而推动企业蓬勃发展,策略性绩效评估制度之发展则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而成本管理正为策略性绩效评估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基此,二者之结合应用,相辅相成,将有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摆脱困境,扭转局面,我们紧紧围绕确保交货期、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和服务这个中心主题,从确立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入手,展开一系列的大胆改革和管理创新活动,使之富有成效。 二、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 何谓策略性成本管理呢?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导向,一定的目标利润为中心,运用量、本、利分析原理,反算企业各项目标成本或控制指标,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最终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将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企业的内在动力,从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发展良策的一种管理方法。 策略性成本管理流程图如下: 策略性成本管理主要包括: 1、竞争策略之研究──从成本策略及差异化中加以选择,并针对成本计划,期望能对营业及组织上有所突破。 2、实施竞争者分析及标竿制度──藉此在成本基础上协助目标之设定,同时了解并掌握营业与组织等作业流程的差异性。 3、经由策略性成本管理,了解企业自身所处的位置,同时知晓同行业挑战者能力的强弱及企业欲进入的产业状况。 4、确定、了解并控制关键性成本动因,注重企业长期与短期绩效并重、竞争优势和发展良策并重。 5、在兼顾财务面和竞争面的情况下,依据企业策略规划,将成本管理目标化,并评估组织转型的可能性和企业发展策略随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当然实行策略性成本仍有其它许多工具,诸如分析成本活动,以了解价值链与成本之间的变动;以较低的成本重新设计营运或组织的各项活动,期望能提高其价值。不过,在运作策略性成本管理时,应有下列认识: 1、策略性成本管理是一项富有实效的管理技巧,它绝不是一种流行新潮的花架子。 2、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提供企业达成财务与竞争优势的重要阶梯。 3、当管理者积极学习并有效地使用策略性成本管理工具,将可产生独特的效果。 4、经由策略性成本管理,除使成本能够下降外,亦同时可以提高品质、改善服务、确保交货期(JIT),从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5、策略性成本管理是组织迎接新挑战与绩效评估的锐利武器。 三、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方法步骤 以往,绩效评估多以企业的财务绩效为主,但时至今日,我们深切了解企业欲长期高效发展,必须能准确推测客户有哪些要求和期望,企业能满足客户期望的成功率如何,交货期的准确率多高,市场竞争价格多少,品质或服务水准怎样等,上述事项均应经常性或定期评估,以增强我们的管理水平、提高警觉,及时发现问题,在客户抱怨甚至取消订单之前即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这一点对我们这类以接单为本的企业尤为重要。 针对印制电路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情况,我们于2001年2月起开始采用策略性绩效评估方式,以求增强市场竞争力。首先,对公司的主要客户,如加拿大北方电讯(NORTEL)、美国电报电话(AT T)、德国西门子(SIEMENS)、瑞典爱立信(ERICSSON)等跨国公司咨询其有关产品交货期、品质、服务和可信赖性状况,以及其他约定事项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解。经调查的信息反馈得知客户并非十分在意本公司引以自豪的卓越工业技术,反较关切成本(COST)、品质(QUALITY)、服务(SERVICE)、准时交货(JUST IN TIME)四个方面之绩效,但是客户对此四项绩效并不满意,因此我们特别成立了改进小组加以检讨,经反复比较和广泛讨论,确立把满足客户期望放在首位,视客户意见为最高的命令,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主题而全面展开。其次,鼓励和支持中层管理人员依各职能领域找出影响其绩效的重要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为配合策略目标将评估指标定为:准时送货、产品制作周期、产品成本,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亦以客户关切点为中心,掌握客户通常关心的事项是:1.有订单时,能否满足交货期(JIT)?2.品质是否达到水准?3.服务是否满意?4.成本多少、是否合理?与此同时,亦应考虑公司:1.是否有能力满足客户的期望?2.有无合理利润可获得?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必须把自己置身于顾客和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努力拼搏,才能做到相对优势的动态发展。 在实施策略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是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以达形成共识,把市场机制、目标责任和成本考核引入企业内部,在全厂员工中树立“三个意识”教育,即忧患意识,成本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二是确立客观现实的“成本目标体系”,规定纵横有序的“成本责任体系”和建立严格完善的“成本考核体系”。具体表现为全面把握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前提,以总成本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目标体系分解为公司总目标、部门子目标、班组小目标及个人具体目标。突出“四性”,即指标的合理性、手段的全面性、管理的严密性、政策的激励性,大力贯彻“四”字方针,即“算细帐、查漏洞、找原因、订措施”,做到“三个结合”,即策略性成本管理与达标升级相结合,策略性成本管理与开展自主管理、合理化建议活动相结合,策略性成本管理与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小改小革相结合,较好地体现了“基础管理扎实、目标分解明确、系统管理协调、考评体系科学”的原则。 四、策略性成本管理的经济技术效果评价 为了全面、客观、有效和准确地评价我们所采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的实际收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和完善的,能从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企业经济技术效果的指标体系,唯有如此,才最有说服力,基于这一原则,我们力求从定性与定量、长期与眼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评价。 反映我公司经营绩效的硬性指标是从定量、短期和经济效益方面加以衡量。由表一和表二可见,从2002年至2003年,公司的产值、销售和出口创汇分别以年均65%、65%和46.5%的速度递增;盈利则以年均约1.5倍的速度猛增;人均产值、人均创利、人均创汇和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也实现高速增长,分别以年均36.44%、101.27%、21.8%和68.12%的幅度增长。特别是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含量不断增大,即多层板的年均增幅高达1.6倍。与此同时,全员劳动生产率也不断提高,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递增;成本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逐年上升,分别以年均6.7%、4.9%的速度增长;准时交货率和成品合格率有明显提高,分别以年均3.17%、1.89%的速度攀升;双面板单位生产成本、多层板单位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平均每年分别以32.83元/m2、23.6 3元/m2的幅度下降,仅节约成本一项3年累计高达134 1.41万元,平均每年为447.14万元(7.29×17.36+0.55×17.3+12.07×75.1+ 3.36×41.71+18.51×6.03+3.97×11.87=1341.42万元)。在2003年度印制行业协会的统计报表中,我公司双面板产量、实现利税为第一位,完成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为第二位。全员劳动生产率、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人均产值、人均创利、人均创汇等多项指标也是居全国领先水平。而从软性指标(定性、长期和社会效益)方面来评估,可知公司的信誉和知名度大有提高, 与客户建立了长期、友好和稳定的合作关系,得到客户的信赖和青睐,赢得大批订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之基础。这属于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难以定量评估。由此表明,公司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收到令人可喜的成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增强了我们推行管理现代化的信心。 五、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创新特点和推广价值 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 把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市场竞争的压力自觉地化解和转变成企业管理的推动力。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较大突破:1.在准时交货(JIT)方面实现了突破。 它以第一时间全面满足客户期望为最终目的,根据客户的需要和约订,准时提供优质、实用和经济的产品,其导向模式的重点在于竞争策略,核心是讲究全球最流行的准时交货。2.在价格方面实现了突破。以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为起点,它的公式是价格-利润=成本。即价格决定成本,改变了传统的“成本+利润=价格”的成本价格定论。策略性成本管理法认为,市场价格是企业生产的客观尺度,应根据市场价格来选择、确定成本,成本以不能突破市场价格的规定为限,达到增加盈利和增强竞争的目的。3.在成本理论方面实现了突破。策略性成本管理系统包括产品成本与作业成本、战略成本与短期成本、数量成本与质量成本,具有全面性、预见性和动态性,其目标是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较现行成本管理的适用性更强、范围更广、效果更好。正是遵循这个法则,3年多来,我们一直把按时交货、品质、成本和服务放在首位,经过多方努力,成效尤为突出和显著,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加拿大北方电讯和德国西门子等客户对我公司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商誉,赢得大批订单。我们的这种做法包括目前流行的准时交货(JIT)、总成本控制和灵活地应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最明显的优势是运用了管理会计,它不仅要求用精确的成本数据、变化数据和利润数据提供资深的管理,还要求利用策略性成本管理体系去陶冶磨练员工的行为,使之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策略相吻合,力求在这方面为国内企业树立一个成功的典范! 综观我们率先运用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得出一个结论:企业只要在管理现代化方面积极探索,就能走出一条改革创新之路。正是按照这个准则,我们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所建立起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模式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好的收益性,是对传统管理体制的全面挑战和彻底反思,强有力地推进企业向高产、优质、低耗和高效方向发展。这种新型的管理技术手段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竞争能力,是现代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制胜法宝。从整体的环境来看,大家都处于同种外部环境,为何我公司能在短短几年里,使企业走上了低投入、高产出、大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这其中的经验确实值得许多企业学习、借鉴和推广。我们所使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和针对性。在实际操作上,SCM 模式要求企业必须在较高层次上实现科学管理与灵活创新的同步增长。现在,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就不能再沿用过去老一套的做法,完全需要靠企业自己,因此,学习推广现代化的管理科学和手段就显得非常必要与极为紧迫,它是增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走向市场经济的一条非常现实有效的途径。现把策略性成本管理与现行成本管理列表进行比较,从中可见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创新特点明显强于现行成本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科学的升化和提高。 表三、现行成本管理与策略性成本管理差异比较 管理与技术一起,被称为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因而,我们历来都非常重视和强化企业管理工作,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实践体会到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方能实现。以管理为主线、向管理要效益、靠管理求发展,这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永恒真理! 六、对巩固和发展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打算 在运用策略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虽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过程,决不会停止不前,因而、我们希望在继续巩固和运用该管理方法的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实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以求有所进展、有所创新和有所突破,积极为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作出较大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致力于在当今管理理论的前沿大胆探索,不懈努力追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现代化道路。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对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探讨 论文摘要: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要改变国企经营者由政府指派的传统做法,使经营者脱离干部系列,逐步形成一个以经营管理企业,使企业效率增大为职业的独立的企业家。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营管理者 激励与约束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建立,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国际化又是大势所趋。我国的企业要生存,就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足之处,其中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改革,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 1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监督机制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由于受旧管理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大多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监督机制,尽管一些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也实行了年薪制,但机制并没有根本上改变。受旧的传统意识的影响,激励约束监督强度非常微弱,致使企业经营不能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1.1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缺陷的分析 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对经营者并没有完全的激励机制。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激励为主,适当的物质刺激为辅;二是隐性的控制权收益。 第一种,片面的强调精神作用,忽视了物质刺激的作用,这对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经营者,在短期内会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但对长期在位的经营者来说,物质的需求和欲望往往成为其行为的决定力量。如红塔集团董事长楮时健,1978年出任厂长,经过l7年的努力,使红塔集团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现代化烟草行业。17年企业上交利税1000亿,而他个人合法收入只有几十万,仅相当于一名歌星一场演出或一次广告的收入。褚时健走向犯罪的原因有很多,他对企业的贡献未能得到合理回报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激励约束机制看,激励不足约束不力,必然导致一部分经营者由功臣变为罪人。 1.2国有企业约束机制缺陷的分析 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也有约束机制,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国有企业的监督还是比较“完善”的。既有来自政府、上级机关的监督,也有来自党委、纪委、监察部门的监督,还有来自职代会的监督等。但没有一种监督能真正的落实到位。当前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监督约束职能不到位。监督法律条文不具体不完善。二是企业监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企业的监事会由于其主管部门明确,监事主席一般由公司上级领导或政府官员兼任。公司内的副监事长,职务比董事长、经理低,他们的工资、职务升级等均由其“监督”对象来确定,并且都是兼职,因而形同虚设。其三,企业外部、内部的约束监督主体政出多门,缺乏合力。 2构建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要解决矛盾 2.1要解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矛盾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生产要素分配,要承认企业家才能和贡献的特殊性,把它从劳动要素中分离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要素参与分配。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发展劳动价值论,接受要素价值论相对科学的一面,把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和劳动等同起来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 2.2要解决企业家市场化与党管干部原则的矛盾 发挥作用。优秀的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它的流动配置必须遵循价值规律以市场为基础,这是建立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必要条件。为使两者相协调,可以:(1)企业家是否可以在企业家市场应聘,要有一种自愿申请和资格认定程序,这可以同党管干部组合起来,由党委组织对申请人进行全面严格的审查,对合格者由组织部门发证书,准予持证进市场应聘;(2)持证者进入市场,可以由企业董事会或上一级主管部门代表所有者通过双向选择条件协商后签定聘用合同,党委组织部门不再干预。而对于上岗后实践证明不合格者,组织部门有权收回其应聘书,迫使其另谋职业,从而真正做到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同政府部门的干部和公务员制度彻底脱勾,从能上能下变成一个既有可能获得高收入,又有可能承担下岗失业风险的真正的经营者。 2.3要解决国有企业所有权主体非人格化与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约束的矛盾 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通过三权分离、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强化董事会、监事会对高层经理的监督,但现代企业制度的这种优越性却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在:采用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必须以产权清晰为基础,法人治理结构才能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缺乏具体的最终所有者,这是由国有企业产权本身的特点和性质所决定的。因此,以人身份进入企业董事会的国有资产代表并不一定有约束经营者的内在动力。 3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的配套措施 3.1建立企业家的市场选拔制度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要改变国企经营者由政府管理的传统作法,使经营者脱离干部系列,逐步形成一个以经营管理企业,使企业效率增大为职业的独立的企业家,而企业家的市场选拔制度包括: ①经营者的产生和选拔市场化;②经营者的收入市场化;③经营者业绩评价市场化;④经营者流动市场化。 3.2完善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对经营者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单一是实行年薪制的障碍,也造成经营者短期行为,所有的激励机制的竞争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科学的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上,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要尽量采用能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客观指标,也要采用能对企业未来发展有贡献的指标,如研究与开发费用及其占销售收人的比例,新产品对销售收人及利润的贡献等等。 3.3完善企业内部机制 建立健全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离不开广大职工的支持和监督,在企业未改制,企业内部组织制度、人事制度、用工制度、财务制度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实行年薪制等激励措施既不能发挥经营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得到职工的支持,因此必须健全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 3.4完善法律监督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对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实施法律制约与监督是适应市场要求的必需手段,除了明确经营者权利、义务、责任以外,要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惩处原则。 国有企业内部要完善法人结构来约束和削弱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收益。 4结语 所有的激励机制的竞争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科学的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上。建立健全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离不开广大职工的支持和监督,因此必须健全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试析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构 论文关健词:国有企业 经营管理者 激励约束机制 论文摘要:在我国,建立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已成为企业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阐述了激励和约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总体思路;对如何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出了建议。 现代企业经理激励约束机制的核心是协调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利益,尽最大可能减少成本,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完善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已经成为公司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效率。一套有效的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在保证现代企业组织享有企业家职能分工产生的高效率的同时,避免因职业经理人员和企业所有者的目标利益不一致而产生损失的必然要求。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激励不足,约束不够。在激励机制方面,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职业经理人利益阶层,其收人和企业业绩相关性不大;收人构成不合理,名义工资偏低,灰色收人多,更缺少激励经营管理者追求企业长期利益的股权制度。这极大地影响了国有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积极性。在约束机制方面,没有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所有者约束机制空缺。由于经理市场不存在,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不完善,市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竞争约束也难以实现。这导致所谓“内部人控制”、过度的“在职消费”、难以控制的隐性收人、"5,岁现象”等问题的出现,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一切表明,建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十分必要和紧迫。 2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总体思路 纵观世界各国的国有企业,其目标大致可分为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社会政策目标和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效率目标两大类。对于以社会政策目标为主的国有企业,其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价、激励约束就不应该以效率为导向,而应以类似于公务员的标准进行考核、选拔和奖惩。对于追求效率目标的国有企业,则应该按照现代公司制企业要求去运作,建立与现代企业一样的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以保证这类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其利润目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目标是社会目标和利润目标兼有,使得国有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甚为复杂。双重目标下,不仅无法确定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指标和行为标准,甚至无法找到对企业高层经理人员进行激励约束的真正主体。因此,建立有效的国有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必须与国有企业目标的定位和分类相结合。 具体而言,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推进,现有的国有企业最终应该形成两类。一类以承担国家政策目标为主,主要以国有独资形式存在,可以认为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这类企业的数量很少,包括少数大型和特大型国有骨干企业以及承担特殊政策目标的国有企业。另一类不承担政策目标,以市场效率取向为主,主要以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形式存在,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将改为这类公司制企业。 对于第一类企业,政府是所有者,也是企业高层经理的激励约束主体,有权利和义务加强对企业高层经理的监督约束。这类企业的经理人员应该是准公务员,其激励与约束机制可参照公务员标准,考虑一定的效率要求而进行设计。在报酬方面,不强调以高报酬、高风险收入追求强激励作用,而是保证其在完成一定的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得到职位升迁和相当水平的保险收入,尤其是保证其在退休后能够具有相当高的收入水平和终身的体面生活。在约束方面,政府对企业的财政或财务预算约束以及行政纪律约束,对此类企业的高层经理人员的行为应具有重要的监督约束作用。 第二类企业具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关,股东大会委托董事会选择企业高层经理人员并对其进行激励和约束。企业高层经理人员属于职业经理人阶层,是由董事会据其能力和业绩聘任的,企业高层经理的报酬数量和结构也是由董事会据其经营业绩动态确定的。为了调动经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励其长期行为,高层经理的报酬结构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固定收入(如固定工资),也包括不固定或风险收入(如奖金、股票等);既含有现期收入,也含有远期收入(如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等)。在这类企业中,一方面董事会授予高层经理经营控制权,发挥其经营才能;另一方面,董事会、监事会对企业高层经理的控制权的形式进行直接监督约束。在企业外部,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声誉机制、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和信息显示机制等,也对高层经理人员起着重要的激励约束作用。这些报酬机制、控制权机制、声誉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对现代公司制企业的高层经理人员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3改革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措施 3. 1建立有效的、结构多元化的报酬激励制度 管理者报酬是一种激励机制,更是一种重要的治理机制,它由三部分组成:①基本的工资、福利与津贴;②短期激励收入,根据一年期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加以确定的收入,如年薪;③长期激励收入,按更长的时期,如3-10年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确定的收入。主要有股票期权、认股权、虚拟股票、股票溢价权、后配股、业绩股份等。 以上各种管理者报酬的目标都是更好地激励经营管理者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努力,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其中,短期激励报酬一般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公司特定的年度目标的完成情况,其表现形式通常为年终奖金或者年终红利;长期激励报酬则由企业管理者对组织长期持续发展的贡献程度所决定。从激励效果来看,基本工资可起到保险作用,但激励力度不足;短期激励报酬有利于激励管理者,较快提高企业经济绩效,但同时容易导致管理者的短期行为,而长期激励报酬则能向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市场评价机制和灵活的选择机制,将管理层利益和股东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更注重股东价值和公司的长远发展,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在许多国家,长期激励收入已经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报酬激励机制。 管理者报酬的应用有其特有的复杂性,每一种报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在设计管理者的报酬时不能单纯地只依赖于某一种激励报酬形式。在实践中,其设计应该依据的经济原则是生产力原则和公平原则,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结构多元化的报酬制度。较好的报酬设计应是几种不同形式的最优组合,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方法的优点。 3. 2建设促使报酬激励机制有效运作的配套机制 工资、奖金、股票及股票期权等形式的管理者报酬激励机制并不能取代其他激励约束机制,仍然需要配套机制提供支持和补充。这些机制主要包括:独立的董事会、债务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和产品市场。如果报酬激励机制可以取代这些机制,那么在报酬机制建立后,这些机制应该削弱或者消亡。但是,过去60年以来,上述各种机制不但没有削弱,不少反而强化了,其原因是: (1)由于报酬激励只能对经营管理者的报酬发生直接影响,不能有效选择和更换经营管理者,因此,需要独立的董事会、外部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作为补充。 (2)公司的经营业绩往往不能通过具体的指标得到充分的反应。同时,由于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化经常受到国家经济和整个股票市场状况的影响,也不能反映一个公司的业绩或者某个经营管理者的表现,而在商品或服务市场与同行的竞争优劣,却可以作为公司或者高级管理人员经营业绩的尺度。 (3)在以股票期权为主的报酬激励机制中,高级管理人员存在采取不适当风险战略的动机,这时,通过债务市场可以约束其过度冒险行为。因为,在存在债务融资时,如果经营者不能按照事先签订的债务契约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债权人可以强迫他们放弃控制权。 因此,应该加速报酬激励机制有效运作的配套机制建设,进一步推进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以便企业更有效地使经营管理者报酬与公司的经营业绩挂钩。其重点是: (1)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有条件的企业要发展为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现代公司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是核心。 (2)通过《公司法》、《税法》、《证券法》对公司实行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报酬激励机制进行规范,并通过税收减免、融资优惠等手段,扶持报酬激励机制的发展。 (3)通过健全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发展各类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继续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即公司控制权市场)、劳动力市场,尤其要大力发展和完善股票市场,使股票价格变化能够真正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成为经济的“晴雨表”。 3. 3建立对经理人业绩指标考核的审核制度 加强市场信用建设,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行为,防止企业、政府工作人员和中介机构联手作弊,提供虚假信息。其具体做法为: (1)为了保证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指标考核的真实性,设立中介组织资源库,并设计科学的审核程序,依靠会计、审计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审核。 (2)为了更为有效地利用监督约束力量,防止企业、政府工作人员和中介机构“合谋”,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可设立中介机构资源库,由所有愿意参加本地区国有企业财务审计或会计报表验证的中介机构(包括外地区的中介机构)组成,设立初审和复审程序,再由政府相关部门在中介机构资源库中随机选取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审核;之后,在经过初审的企业中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企业进行复审,承担复审任务的中介机构同样在中介机构资源库中随机选取。同时,要建立企业对审核结果的申诉程序,如果企业对初审或复审的结果有异议,可以申诉,以保证其公正性。如果企业业绩指标的数据和第一、二次审核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要追查问题并追究有问题一方的责任。如果某中介机构出现问题,该中介机构就会因承担无限责任和声誉问题而结束其职业生涯。 3.4发挥商业银行债务约束作用 从业务关系角度看,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掌握得最为全面、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银行的信贷可能比政府委派的财务总监掌握有关对象企业更多更完全的信息,再加上要求企业还本付息的动机,使得银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积极性对企业经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约束。但长期以来,这种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随着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银行的商业化行为日趋规范,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债务约束也由“软”变“硬”,政府应该充分利用银行对企业经营者的债务约束机制。 根据《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只能选择一家银行作为基本开户银行,从而为我国银行拥有公司更多的财务信息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我国还规定了主办银行制度,从这个角度讲,优先利用信息生产能力并将银行作为公司法人的治理主体,在我国已具备了相应的法律基础,鉴于银行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所具有的较强的监控能力,可以在国有银行产业化改造措施逐步到位后,适时地修改现行产业银行法和证券法的有关条款,让银行参与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来。 3. 5尝试建立两种责任制度 一是国有企业经理人经营责任终身追偿制度;二是政府部门主要责任人任命国有企业经理人责任制度。建立国有企业经理人责任终生追偿制度,是为了保证经理人的长期行为,对于给企业造成经营性亏损的,不能因为退休或转换工作就不承担责任。如果触犯法律,更应追查到底。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命国有企业经营者责任制度,是指履行所有者职能的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承担选择、任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风险和责任,如同私人所有者要承担选错总经理会使自己的企业和财产遭受损失的风险一样。对由于经营者选择不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企业破产的,要追究直接领导或相关决策者政治、经济责任,后果严重的应追究法律责任。 3. 6规范经理人市场的运行机制 从长远看,培育职业经理人阶层,形成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市场竞争选聘产生机制,是建立有效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推进国有企业经理人的职业化、市场化,尤其要注意两点: (1)各地建立的经营管理人才中心,要严格定位于中介机构,不应有任何行政管理色彩,其职责应该是专司收集、提供经营管理人才信息,为供需双方相互选择提供服务,促进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尤其是在现阶段各项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还相对滞后、原有的各项制度不利于经营管理人才流动的状况下,经营管理人才中介机构要着重承担人才流动中的人事及相关服务活动,包括人事档案委托管理、行政关系挂靠、党组织关系管理、集体户籍挂靠、办理出国政审手续、代办养老保险、代办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 (1)在建立和规范经理市场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声誉机制的建立。经理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机制是信誉机制,职业声誉是企业经理人可以作为一种职业的重要前提。着重要求对进入经理市场的每一位经理人员建立全面、真实、连续、公开的业绩档案记录和信用记录。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多元统计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做出准确、及时的分析并制定正确的决策,已成为企业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元统计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应用 1、引言 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在国外,从20世纪30年代起,已开始在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社会和经济等领域拉开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的帷幕,20多年来在多元统计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 在商业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需要对诸如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产品销售利润、管理费用、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变量进行分析和研究,如何同时对多个变量的观测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这就需要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通过对多个变量观察数据分析,来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揭示这些变量之间内在的变化规律。实践证明:多元统计分析是实现定量分析的有效工具。 2、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当前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国民经济许多领域中,特别是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只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是不够的,为提高科学性、可靠性,通常需要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如果说一元统计方法是研究一个随机变量统计科学的规律,那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研究多个随机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内在统计规律性的一门统计学科。同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不同的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和简化。 多元统计分析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 3、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商业企业中的应用 在这里,重点研究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及其在商业企业中的应用。 3.1聚类分析 随着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认识不断加深,分类越来越细,要求也越来越高,光凭经验和专业知识是不能确切分类的,往往需要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结合起来去分类,于是数学工具逐渐被引进分类学中,形成了数值分类学。后来随着多元分析的引进,聚类分析逐渐从数值分类学中脱离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它是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所谓类,通俗地说,就是指相似元素的集合。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将每个样本当作一类,然后根据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并类,并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距离,再选择近似者并类,每合并一次减少一类,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样本都合并成为一类为止。所以,聚类分析依赖于对观测间的接近程度或相似程度的理解,定义不同的距离量度和相似性量度就可以产生不同的聚类结果,聚类分析内容非常丰富,有系统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图论聚类法、聚类预报法等。 在企业销售领域,销售商需要考虑对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同名称商品的分类问题。例如:某商场对销售的20种啤酒进行分类,以便对不同的类别的啤酒采用不同的销售策略,变量包括啤酒名称、热量卡路里、钠含量、酒精含量、价格。根据以上指标,利用聚类分析可以实现把同一类型的啤酒企业归到同一类别。再如商业企业制定商品销售价格时,需要对某个大城市的物价指数进行考察,而物价指数很多,有农用生产物价指数、服务项目物价指数、食品消费物价指数、零售价格指数等,因而要先对这些价格指数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 3.2判别分析 在生产、科研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根据观测到的数据资料,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判别分析是判断样品所属类型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对已知分类的数据建立由数值指标构成的分类规则,然后把这样的规则应用到未知分类的样本中去分类。 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不同,判别分析是已知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型并取得各种类型的一批已知样品的观测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某些准则建立判别式,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品进行判别分析。判别分析按判别 的组数来区分,有两组判别分析和多组判别分析;按区分不同总体所用的模型来分,有线性判别和非线性判别;按判别式所处理的变量方法不同,分逐步判别和序贯判别等。判别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因此有不同的判别准则,如马氏距离最小准则、Fisher准则、平均损失最小准则、最小平方准则、最大似然准则、最大概率准则等。 商业企业在市场预测中,往往根据以往所调查的种种指标,用判别分析方法判断下季度是畅销、平销或滞销。当然,判别分析经常与聚类分析联合起来使用。在聚类分析中,某商场对销售的20种啤酒进行分类,假定分类结果为一级品、二级品和三级品,现在判断新商标的啤酒属于哪个级别的产品就需要用判别分析。 3.3主成分分析 在实际问题中,研究多指标(变量)问题是经常遇到的,然而在多数情况下,不同指标之间有一定相关性,由于指标较多,再加上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势必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主成分分析就是设法将原来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可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这种将多个指标化为少数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的统计方法,叫做主成分分析或主分量分析。 在商业经济中用主成分分析可以将一些复杂的数据指标综合成几个商业指数形式,如物价指数、生活费用指数、商业活动指数等。在市场研究中,常常需要分析顾客的偏好和当前市场的产品与顾客之间的差别,从而提供给生产企业新产品开发方向的信息。顾客偏好分析时常常用到主成分分析。例如:某汽车销售商在商业竞争对手中选择了销售的17种车型,访问了25位顾客,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偏好对17种车型打分,打分范围0~9.9,9.9分表示最高程度的偏好, 3.4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形成和发展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用以研究解决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问题,由于计算量大,又缺少高速计算的设备,使因子分析的应用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甚至停滞了很长时间。后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才使因子分析的理论研究和计算问题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这一方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各个学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应用,它是将错综复杂的随机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再现原始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认为因子分析是将指标按原始数据的内在结构分类,使类似指标相关程度高,不同类的相关程度低。因子分析分R型因子分析(从相关系数矩阵出发)和Q型因子分析(从相似系数矩阵出发)。 例如:某销售企业对100名招聘人员的销售策略知识和能力进行测试,出了50道题的试卷,其内容包括的面较广,但总的来说,通过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事物的敏锐和果断程度、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生活常识等,我们将每一个方面称为因子。显然,这里所说的因子不同于回归分析中的因素,因为前者是比较抽象的一种概念,而后者有极为明确的实际意义。因子分析在市场调查分析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对30个调查区的商业网点数、人口数、金融机构服务数、收入情况等20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如果按照一般的分析方法,我们就需要处理20个指标,并给它们以不同的权重,这样不仅工作量变大,而且由于指标之间存在比较高的相关性,会给分析结果带来偏差。另外,给具有较高相关性的众多指标设置权重系数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于是可以考虑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而减少分析变量的个数,然后再给它们以不同的权数,从而计算出各个调查区平均综合实力得分,以便决定在某个调查区拟建何种类型的销售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均需借助统计分析软件,目前较多使用的有SAS、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均提供了多元统计分析功能。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税收筹划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不可忽视 税收与我们每个人以及每个企业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以及我国作为WTO成员享有权利和义务逐步的兑现,如何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税收政策法规资源,发展和壮大企业的实力,通过合理的税收筹划来最大限度的减少税收成本,谋求合法的经济利益,以达到企业、国家和社会多赢的目的,是我们每个纳税人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举一个最普遍的、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某企业年终决算时应纳税所得额为10.10万元,根据税法规定,10万元以上的所得税率为33%,那么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为101000X33%=33330元。假如企业决算前通过境内非营业性社团组织公益性捐赠1000元,那么应纳税所得额就变成了101000-1000=100000元。根据税法规定,3万元至10万元的所得税率为27%,因此,该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为:100000X27%=27000元。 这时,1000元=6330元。由此,税收筹划的作用可见一斑。那么,何谓税收筹划? 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LBFD)《国际税收词汇》下的定义是:“税收筹划是指通过纳税人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实现缴纳最低的税收。”印度税务专家E·A·史林瓦斯在其编著《公司税收筹划手册》中说道:“税收筹划是经营管理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税收已成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对企业既是机遇,也是威胁。”美国南加州大学W·B·梅格斯博士在《会计学》中,则作了如下阐述:“人们合理又合法地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使之缴纳可能最低的税收。他们使用的方法可称之为税收筹划……。少缴税和递延缴纳税收是税收筹划的目标所在。”他还认为“美国联邦所得税已变得如此之复杂,这使为企业提供详尽的税收筹划,成为谋生的职业。”、“在纳税发生之前,有系统地对企业经营或投资行为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尽量减少缴纳所得税,这个过程就是筹划。主要如选择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资本结构,投资采用租用还是够入的方式,以及交易的时间。”而国内税务专家唐腾翔则认为“税收筹划是指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可见,国内外对税收筹划概念的描述不尽相同,观点各异,但基本的要髓大致相同,那就是,税收筹划是指在现行国家政策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利用不违法的手段,通过对企业经营、投资、理财等各个方面进行事先安排和运筹,尽量减少税收成本,增加税后收益的活动。 我国税收筹划的兴起和发展,是纳税人观念更新的产物,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同国际接轨的产物。税收筹划正由过去的“暗箱操作”逐渐变为“阳光作业”,正式走上经济的前台,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充分认识税收筹划给企业带来的增值效应 税收筹划虽然引起有识之士、业界和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但尚未引起企业普遍的重视,具体自觉实践者则凤毛麟角。其中关键的因素之一,是企业对税收筹划作用的认识不够,对税收筹划给企业带来的增值效应没有足够的预见。 第一,税收筹划是法律和社会赋予企业的基本权利。在西方国家,税收筹划家喻户晓,被视为企业经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被视为“智慧者的文明行为”。税收筹划是在经营中寻求企业行为与政府政策意图的最佳结合点。企业在不违背税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通过积极的筹划和安排,降低税负的成本,增加企业的权益,是法律和社会赋予企业的基本权利,合法的税收筹划则是对这一权利的正当行使。成功的税收筹划往往既能使经营者承担的税收负担最轻,又能使政府赋予税收的政策意图得以实现,对政府、对企业、对社会都有利。企业节税----利润增加----扩大再生产----国家税收增加。据报载,世界传媒大王鲁珀特·莫克多在英国的主要控股公司—新闻投资公司,在2000年前的11年中,共获利近14亿英镑(约21亿美元),但其在英国缴纳的公司所得税净额竟然是零。可见,默克多既精于经营,也精于纳税,他正是靠着独特的“扩张和避税手段创造着超级利润”。 第二,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有着本质的差别。偷税、漏税是指纳税人违反税收政策法规规定,故意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明显是一种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其行为的后果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而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税收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利用税收政策法规做文章,以达到减轻或消除税收负担,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既不属于违法行为,更不是犯罪行为。从行为发生的时间看,偷税、漏税是在应税行为发生以后所进行的,是对已确立的纳税义务予以隐瞒、造假、遗漏和故意延误,具有明显的事后性和欺诈性特征,而税收筹划是纳税义务发生之前所作的经营、投资、理财的事先筹划与安排,具有事前筹划性特征。税收筹划是一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得到国家鼓励的经济行为,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正当经营手段,是以税法为准绳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合理、合情、合法的行为。可见,二者有着本质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 第三,税收筹划有利于规避风险,提升企业形象。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经济占统治地位,国有企业统支统付,“大锅饭”效应较为普遍,经济主体法制观念不强,使企业和个人不关心税制,对其中条例不闻、不问、不懂;或全凭人情关系,以言代法,以言代税,税收意识淡薄。一些企业在纳税上往往想走“关系税”、“人情税”之路,逃税之风盛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开始建立并得到迅速发展,税收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企业通过违法或者不规范的手段来降低税收成本付出的代价将越来越大,甚至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失,而税收筹划则能有效地规避纳税人相关的一些不必要纳税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筹划,可以使纳税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回报社会,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对企业产品或服务市场份额的抢占无疑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有利于企业良性的循环和发展。正所谓:“野蛮者抗税、愚昧者偷税、糊涂者漏税、精明者进行税收筹划”。据报载,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计划捐出其微软20%资产---1000亿美元,协助世界各国解决爱滋病等疾病问题。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一笔以个人名义的慈善捐赠。据述此善举,将使他在美国享有大笔的免税权。可见,富人捐赠既有其想做“好人”的一面,也多与税收有关,真可谓是“名利双收”。 第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税收筹划是一种高智商的增值活动,为进行税收筹划而起用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必然为企业经营管理更上一层楼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所谓发达国家纳税人纳税意识强也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其纳税人看重的还是“不多缴一分钱”、“不早缴一分钱”。税收筹划要求企业守法经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核算管理程序,精打细算、节约支出、减少浪费,从而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良性互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用足、用活好国内、国际税收政策资源 我国加入WTO 后,市场化改革急剧推进,面对更加开放、公平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将更多的同台竞争。内资企业应积极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国内、国际间各种自然资源和政策法规资源,发展和壮大自己,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在税收筹划方面,方式和途径很多,不妨从以下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选择适宜的投资地点。世界各国一般都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符合其利益的税收制度,因而在税收制度上各国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跨国、跨地区企业可利用这些差异如选择低税地经营等进行有效的税收筹划。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地区)的企业争相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来投资经营,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受这些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低税和税收优惠的吸引。企业在投资经营中,除了要考虑投资地区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金融环境、外汇管制、技术和劳动力供应等常规因素外,不同地区的税制差别也应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要充分运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税制差异或区域性税收倾斜政策,选择整体税负较低的地区或税区投资。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外资提供了低税或免税优惠,而发达国家则一般实行内外资同等的税收待遇。所以,进行跨国、跨地区投资时,企业可以选择国际避税港、避税地和自由港,也可以选择与本国签订双边税收协定的国家。在我国国内一般可以考虑以下重点区域: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沿海经济开放区;“老、少、边、穷”地区;西部大开发地区等七大地区。 第二,选择适宜的投资产业。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的开发、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上,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如发达国家那么集中,税收优惠的范围相对广泛,为了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往往对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给予普遍优惠,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较多。目前,我国对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范围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利用“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企业,解决社会性就业及福利性企业,西部大开发地区国家鼓励投资的产业如交通、电力、水利、邮政等基础设施,以及为农业、科研、高新技术服务的一些产业;而对外商投资企业减免税优惠适用范围则相对较广,其主要产业包括生产性企业、产品出口企业、先进技术企业以及从事能源、交通、港口、码头建设的企业。随着我国对WTO成员权利和义务承诺的兑现,原有的很多行业及产业,比如电信、金融、商业、服务、汽车等传统性垄断行业,将逐步对外开放。除了国家限制性的产业或行业外,外资亦将享受更多的国民待遇。此外,目前我国对内资企业的减免税期限较短,一般为1—3年;而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期限一般为5年或5年以上。 第三,选择适宜的投资组织形式。内资还是外资,全资还是合资,法人还是非法人,公司制还是合伙制,企业选择的投资组织形式不同,企业享有的税收优惠往往也千差万别。各个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实行不同的征税优惠。 一般来说,内资企业的税率,税收优惠政策和操作的灵活程度小于外资企业,外资企业一般有大量的税收优惠。公司制企业的营业利润一般要先课征公司税,投资者以股息形式分得的税后利润,又需缴纳一次个人所得税;而合伙制企业的营业利润一般不交公司税,只缴纳各合伙人分得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子公司一般承担全部纳税义务,分公司则需承担有限的纳税义务。对于低税国、低税地区,当地可能对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投资者免税或只征较低的公司税。若签定了国际税收协定,税后利润的预提税可能少征或免征。跨国公司常常可以在此建立子公司甚至信箱公司(只挂名称无实际业务)用来转移高税区相关公司的利润,达到国际避税的效果,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此外,分公司不是独立的纳税人,一般流转税在注册地交,所得税同总公司汇总缴纳。所以,对于初创阶段时无法赢利的行业,一般应设置为分公司,这样能利用合并损益,抵冲总公司的利润,从而减轻税负;对于能够迅速实现赢利的行业,一般应设置为子公司,这样就能享受独立公司的许多优惠,在优惠期内减轻税负;对于规模庞大的集团公司,可以根据不同分支机构的不同情况,宜用子公司的设为子公司,宜用分公司的设为分公司,从而实现整体经济利益的最佳。 第四,选择适宜的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相关的税收筹划主要是缩小税基和延期纳税。在具体会计实务中,主要涉及四个大的方面,即存货的计价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费用列支方法的选择,以及收入确认方法的选择。企业应根据具体经营环境选择适宜的会计核算方法,用足、用活好税收优惠政策。 一般来说,当物价逐渐下降时,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存货成本较高,应纳所得税相应较少,而当物价持续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可相对减轻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假如企业各年的所得税率不变,宜采用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初年份多提折旧,后面的年份少提,这样可以使企业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相当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企业有许多费用开支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其规定的范围或限额。因此,准确掌握税法和财务准则中费用列支的规定对于税收筹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我国税法目前不允许企业税前向境内外关联企业支付管理费,而在一些西方国家,税法规定,企业向关联企业支付的管理费如果符合“受益原则”,即关联企业从事的管理活动已经使本企业受益,则可以在税前列支这种费用。正是由于这种规定,国外企业可以通过向低税区或避税区的关联企业大量支付管理费的办法从事避税活动。此外,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内部企业交易占有很大比例,因而可能通过利用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高低税收差异,借助转移价格实现利润,减轻企业的整体税负,从而保证了整体集团系统利润的最大化。 三、系统筹划,规范实施,与时俱进 第一,税收筹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决策应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理财、营销、管理等所有活动。在具体到某一个产品、某一个税种、某一项决策时,要考虑整体的影响作用和合理性。进行税收筹划时,不仅要深刻理解和掌握税法,领会并顺应税收政策导向,更应关注经营中一些相关的政府配套政策。要注意把握宏观,着眼微观,不管大小,只要有利,都应认真分析研究。眼睛不能只盯住单个税种、单个项目或单个环节,因为有时一种税少缴,另一种税可能要多缴。因此决策时要系统筹划,考虑税收筹划的风险和成本,要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轻重,从中税收优惠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否则,顾此失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税收筹划是一项政策强、业务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筹划得当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否则,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筹划人员不仅需要了解税收、会计、审计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更需要要了解国际惯例,需要娴熟的会计处理技巧和丰富的税收经验。企业除了要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邀请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加入筹划团队外,企业更需要按照税收政策法规的要求,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加强企业的财务核算管理。企业要克服传统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税收筹划是在和税收部门兜圈子,或者认为仅仅是会计人员的事,与经营无关,类似的想法是十分有害的。企业应遵纪守法,诚信自律。不能期望走捷径,更不能急功近利,期望立竿见影。 第三,不能忽略税收政策、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等外部因素的变化,不要期望某一税收筹划方案“放之四海而皆准”,更不能期望一劳永逸。任何一种方案都是针对特定的对象、特点的时间、特定的空间而设计的。同一税种,在同一国度,针对不同的纳税对象往往也有不同的纳税义务,不同的税收优惠。即使同一税种,在同一国度,针对同一纳税对象,在不同纳税期限往往纳税义务也不近相同。税收筹划方案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的法律环境下,以一定的企业经营活动为背景来制定的,随着外部因素的变化,企业必须对原有的税收筹划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变化的条件。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该系统尽可能真实地模拟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企业竞争与经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综合应用管理类知识的教育和实战环境。 关键词 CAI课件 Web技术 浏览器/服务器 动态服务器网页(ASP) 1. 引言 以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一场知识和信息的革命。现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Web的网络多媒体CAI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绝大多数CAI课件都是针对某一门具体课程来进行教育和培训,它主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与网络平台上实现了音频和视频的简单结合,其交互性较差,与电视教学区别不大。此类CAI课件系统由于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因而当其应用于理工科课程的知识讲解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然而,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学科。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学习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在一个实际的环境中综合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但是,我国现行的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老师们照本宣科地讲述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学生们则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这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根本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更谈不上综合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前面讲述的CAI课件系统由于只能讲解知识而无法让学生综合运用 知识,因而不能满足管理类学生的实践需要。为了使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他们的实际能力,我们在大量教学实践与CAI探索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该系统提供给学习者一个综合应用管理类必要知识的教育和实战环境。 2. 系统分析与设计 2.1 系统目标 该系统的目标是要实现一个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网络模拟工业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配合课堂教学,形象具体地掌握企业中管理信息的运动和决策过程的规律,以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信息观念、竞争意识和企业经营管理综合决策的能力。 2.2 总体方案 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划分为两个大的子系统:企业子系统和外部环境子系统。企业子系统模拟了若干生产经营型工业企业在设定的外部环境中进行生产、销售、产品开发、筹资和投资等活动,这些企业互为竞争对手,每个企业由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一个客户机进行模拟。外部环境子系统由服务器进行模拟,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经销商、银行、证券市场、技术开发公司、咨询公司和评估委员会等,它们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活动的环境,为企业的活动提供服务、执行监督职能。该系统的模拟环境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的模拟环境 根据前面所述,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可以划分为以下九个主要模块: (1)参赛企业模块 该模块主要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生产、销售、产品开发、筹资和投资活动:生产活动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原材料投产、产成品入库、生产线改造;销售活动主要包括开发新市场、进行销售投资、参加定货会议、根据企业获得的定单发货;产品开发活动包括自行开发和技术引进;筹资活动主要包括向银行申请短期或长期贷款、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投资活动主要包括购买新的厂房和生产设备、购买国债和公司债券等。 (2)政府部门模块 该模块主要根据各个企业的市场开发情况来授予市场许可证、根据企业在各个市场上的销售投资情况收回企业的市场许可证。市场许可证是企业进行销售活动的凭证,企业必须拥有某个市场的市场许可证才能够在该市场销售产品。 该系统中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信息来模拟,该模块可以随机一系列宏观信息并修改相应的运行参数。 (3)原材料供应商模块 该模块的功能是模拟一定的机制为各个企业提供各种原材料并接受企业出售的多余原材料。 (4)产品经销商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各个市场上各种产品的定单,并模拟一定的机制使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如市场占有率、产品报价和赊销期限等)来争抢定单。 该模块的另一项功能是根据各企业获得的定单接受参赛企业的产品发货并付给企业货款,当企业发货误期时,系统将给予一定的惩罚;接受企业出售的多余产品。 (5)银行模块 该模块将模拟银行的业务,主要包括如下几项:1)接受企业的活期存款,每年计息一次;2)根据企业申请发放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按期收息;3)根据企业的申请进行应收票据贴现业务;4)企业厂房的购买和出售业务;5)生产设备的购买和出售业务;6)厂房和生产设备的租赁业务;7)厂房的出租业务;8)代收税金。 (6)技术开发公司模块 该模块将模拟技术开发公司定期向市场推出新技术,企业向技术开发公司支付技术转让费后,就可以使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 (7)咨询公司模块 该模块将模拟咨询公司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企业支付一定的咨询费用后,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信息,包括产品需求曲线、产品价格范围、市场占有率信息等。 (8)证券市场模块 该模块将模拟证券市场的业务,主要包括如下几项:1)发行国债;2)根据企业的申请和经营状况的好坏发行企业债券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3)根据企业的申请和经营状况的好坏发行企业股票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4)国债和企业债券的转让业务。 (9)评估委员会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两项功能:1)每年年底对各参赛企业的生产、财务、营销等经营活动状况进行一次综合评比;2)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当企业达到破产条件时宣告企业破产,并负责对企业的财产进行评估和清算。 3 系统实现 3.1 系统结构 该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具有许多优点:1)系统所有的应用程序都放在服务器端执行,浏览器只接收服务器返回的结果,这样大大减少了网络中数据的传输量,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2)系统非常容易使用,只要掌握了浏览器的使用,几乎不需要再学习其他软件,用户几乎不用培训就可以有效地使用系统,大大降低了培训费用。3)系统比较容易维护,客户端除了安装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外,不需要安装任何为客户端开发的软件,客户端的表示逻辑都是从Web服务器上下载,因此客户端几乎无需维护。4)系统比较容易开发和实施,基于Web的B/S系统开发一般分为Web页面制作和Web应用开发。Web页面制作入手容易甚至无须编程,而Web应用开发有大量成熟和商品化软件可供采用,这就能加快开发速度,降低开发难度。5)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由于它采用了Internet技术,因而具备Internet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 3.2 关键技术 (1)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HTML是第一个通用的页面描述语言,它遵循国际标准,常用的各种浏览器(如IE、Netscape等)均可以对其进行很好的解释;HTML可以跨平台使用,在Windows、Mac、Unix等环境中均可得到相同的效果;HTML又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和强大的超媒体支持能力,易于构建复杂的超媒体信息网;HTML还支持多种媒体种类,如GIF/JPG、WAV/AU、AVI/MOV/MPG等,适合网络传输;HTML的创造工具很多,如FrontPage、HotDog等,并可以根据需要加入JavaScript、JavaApplet等,使其更为丰富。 (2)ASP技术 ASP(Active Server Pages,动态服务器网页)是Microsoft公司在IIS3.0中推出的一种WWW应用开发工具,可以用来构造复杂的WWW应用。ASP是一种动态设计Web站点的技术,在对数据库的访问方面尤为方便。Microsoft公司在ASP中实现了两种脚本语言:VBScript和Javascript。这两种脚本语言可以嵌入在标准的HTML语言中,由IIS服务器执行。ASP利用ADO(ActiveX Data Object)数据库接口控件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通过建立对象把访问数据库的细节高度抽象,而ADO本身又具有高速、简便和低内存开销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基于Browser/Server的瘦客户端模式以及其它Web应用的开发。 3.3 开发环境 (1)硬件条件 服务器两台,一台为数据库服务器,一台为Web服务器;客户端计算机若干;网络通讯设备,主要包括交换机、网卡、集线器、MODEM 等。 (2)系统平台 采用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服务器端采用Microsoft Windows NT4.0作为网络操作系统,Web服务器软件采用IIS3.0(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客户端软件,包括单机操作系统和浏览器软件,分别选用Windows 98和Internet Explorer,数据库系统采用SQL Server6.5。 (3)开发工具 基于Web的系统开发工具应使开发者使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来创建动态的Web应用程序,并且应是一个可视化的工具。我们采用了Microsoft Visual InterDev6.0进行开发,它是用来快速创建数据驱动Web应用程序的基于团队的开发环境,支持ASP,以ODBC连接数据库,脚本语言为简单易学的JavaScript或VBScript。 4 结束语 基于Web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步取代传统教育,21世纪它将成为构筑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而基于Web的多媒体CAI系统则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因此,基于Web的多媒体CAI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已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该系统尽可能真实地模拟了实际企业运作的内、外部环境,使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企业经营管理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概念。激烈的竞争机制使该系统类似于一种战略型游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乐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浅谈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产权 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 激励与约束机制 论文摘要:论述了传统的物质资本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关系。针对怎样激发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潜能,约束“搭便车”和“偷懒”行为,避免频繁发生的公司造假与欺诈丑闻等问题,从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结合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特点,按照“为什么要激励和约束与怎样激励和约束”的思路,对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理及机制进行了研究。 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子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出现了全球化、知识化的趋势,整个经济形态由物质资本主导向“知识资本”经济转变。企业也从传统的资本运营转向知识资本管理,许多知识型企业应运而生。所谓知识型企业,是指主要依靠智力资源的开发与投人,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来获取经济效益的微观经济组织。在知识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因地位的提升应该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而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的产权模式仍影响巨大。这种状况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产生的委托问题仍较突出,具体表现为“公司会计造假与欺诈丑闻”、“59岁现象”等频繁发生,一些企业出现了诚信危机和生存危机。这些都说明,传统的物质资本所有者独享企业所有权的制度安排和传统的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重新审视并开展新的探索。 1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特征分析 人力资本产权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的产权,是人们围绕或通过人力资本而形成的经济权利关系,包括人力资本处分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本产权有其特殊性: (l)人力资本所有权的高度专有性。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既具有某些专门知识、技术、技巧或拥有某些特定信息,又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果敢的决策经营能力,融知识与管理于一身,被称为“特型人力资本”或“复合型人力资本”。“特型人力资本”正是当今时代所需要而又紧缺的,其拥有的知识具有高专用性,从而使人力资本更是与“特定身份”的载体密不可分。 (2)人力资本使用权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知识型企业创业和发展的主动因素是知识和技术,而知识和技术具有很强的时效风险;同时因对风险资本的依赖性较高,存在投资的风险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与管理水平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虽然在与企业签定契约时,经营管理者让渡了人力资本使用权,但使用权的行使仍由经营管理者自己实施,实际上人力资本的控制权都掌握在所有者手中。因此人力资本实际运用量与运用程度存在不确定性,也即是人力资本使用权仍然不确定。若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本作用发挥的程度不够,即偷懒或存在败德行为,则很可能会延误企业的发展时机,甚至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3)人力资本收益权的共享性。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特型人力资本具有高专用性,只有与知识型企业捆绑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效用。知识型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风险资本家共享企业所有权,经营管理者与专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构成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的人力资本收益由经营管理者与专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创造,很难在他们之间明确划分各自的贡献份额。另外,知识型企业民主管理的氛围浓厚,往往实行的是团队管理模式,这更表明了知识型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本收益权的共享性。 2激励与约束机理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知识型企业的物质资本从属于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但在实际中,由于知识型企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投资的高风险性,在创办企业时离不开风险资本融资,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地位仍举足轻重。在投资选择时,风险资本家对企业的资格审查十分严格,投资后派驻代表进人董事会,他们对企业运营情况密切关注,一旦发现问题,或者停止注人资金或有权更换企业高层管理者。因此从本质上看,进行了风险融资的知识型企业仍然采取的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享企业所有权的企业组织形式。事实上,大多数知识型企业(除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完全由人力资本控制外)仍然是一种共享企业所有权的联合产权的制度安排。人力资本所有者在知识型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风险资本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视,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知识型企业各产权主体产权分享模式见图1。 由图1可见,从理论上看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以人力资本的优势享有较大份额的企业所有权,同时享有企业的经营权,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享有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企业所有权份额。在这里,企业所有权是一种联合产权的形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了部分分离。但在实际操作中,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人力资本所有权往往混同于专业人力资本所有权,难以体现经营管理者的人力资本产权特性,出现经营管理者地位的弱化甚至是形同虚设,从而会导致管理不到位或“三个和尚无水吃”的大锅饭现象。这正是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之处。因此,建立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关键是要使之真正分享企业的所有权,从根本上解决所有权与经营者的分离所造成的“委托问题”。 3激励与约束机制选择 3.1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一方面,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本产权具有所有权的高度专有性、使用权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收益权的共享性等特征;另一方面,大多数知识型企业仍然采取共享企业所有权的联合产权制度,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地位仍举足轻重,有时甚至占支配地位。这种格局必然会挫伤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使其不愿意为企业100%效力,有时甚至将自己的人力资本隐藏起来,企业就不能从实质上得到这种高度专有的人力资本。在各产权主体分享产权模式下,为解决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问题,应从产权的制度上扩大经营管理者的所有权份额,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 3. 2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机制 3. 2. 1精神激励 (1)企业文化激励。优良的企业文化能够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能够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如果一个组织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那么它内部的小环境就比较和谐,经营管理者身处其中不仅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成就感,就能自觉地把企业的发展与自己的成就密切连在一起,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荣誉感和责任心,以良好的心态开展工作,工作绩效自然高。 (2)权力激励。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更在意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在责权利三者对等的前提下,给经营管理者合理授权,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的人力资本所有权能真正发挥最大效用。 (3)荣誉激励。知识型经营管理者对职位的需要往往更关注职位所带来的荣誉而非职位所带来的收益,因此在充分肯定他们工作业绩的同时,适当授予相应荣誉,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参政议政,提高他们的社会声望。这样可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使之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性,从而把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与对组织的忠诚感。 3.2.2物质激励 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物质激励主要是要建立一种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 (1)短期激励。短期激励主要包括:①结构性报酬制度。企业经营者的报酬包括基本薪酬与风险薪酬两部分。基本薪酬与当期的经营业绩不直接挂钩,风险薪酬是以基本薪酬为基础,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直接挂钩的部分。对于优秀经营者可通过年度红利、股票期权予以激励。②与岗位相联系的财务开支制度。职务消费是指经营管理者在执行公司业务工作中的办公费、交通费、招待费、培训费和信息费等。为了有效激励,一方面要在金额上本着节约的原则留有余地,实行定额包干;另一方面要适当放宽使用范围,使开支方便化。③与职务相配套的福利制度。企业经营者的福利除了一般员工所享有的医疗保险、带薪休假、福利住房以及为解决家庭后顾之忧的一些福利待遇外,还应包括与职务相配套的特殊福利,如补充人寿保险、额外补贴(“经理优待”)、离职补偿(金色降落伞计划)等。 (2)长期激励。经营管理者长期激励的主要方式是人力资本股权化。它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经理层收购(MBO),另一类是经理层期股权安排。长期激励的目的是将经营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在更长远的利益纽带下联系在一起,以激发经营管理者通过提升企业长期价值来增加自己的财富。 3. 3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约束机制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要以激励为主,但针对委托一关系中发生的一些“败德行为、偷懒行为”要进行必要的约束,可采取“软硬兼施”、“内外结合”的约束机制。 3. 3. 1内部约束 内部约束主要通过经营管理者的选拔机制、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来实现。 (1)选拔机制。在联合产权制度下,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拔主要由董事会在企业家市场上选聘,也有少数是从企业内部提拔的,在选拔时一定要把好人口点。 (2)考核机制。应采取包括任前考核、届中考核、届满考核以及年度考核等多时段动态性的考核方式,在业绩考核中综合考虑其德、能、勤、绩、廉等方面。 (3)监督机制。企业经营者在企业内部要接受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企业员工的监督,必要时要设立财务总监监督经营者的经济行为。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经营者管理制度,用制度实行硬约束,还要发挥伦理道德等软约束的作用。 3. 3. 2外部约束 外部约束可采取的机制有市场机制、声誉机制和审计机制等。 (1)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实行的是“优胜劣汰”,企业经营者只有拥有良好的声誉,非凡的工作业绩与管理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人力资本价值才会升值。 (2)声誉机制。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更关注的是职位所带来的荣誉、声誉和工作成就感等高层次的需求,良好的声誉是他们宝贵的无形资产,规范的声誉评价可以约束失信和败德的行为。 (3)审计机制。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和人力资源审计等。它主要是对经营者任期内经济责任、企业战略、企业计划与非财务指标等进行综合审计,一方面公正客观地评价经营者的经营绩效,另一方面使经营者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引导经营者进行自我约束。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透视零售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误区 内容摘要:本文对零售及零售企业进行了定义,对传统零售定义进行了一些突破研究,认为零售活动不仅存在于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中满足人们生产需要的一些销售活动也属于零售。重点分析了零售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三个误区,即零售是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优质服务就是主动热情、促销活动就是营销,并针对以上误区指出了企业应采取的正确做法。 关键词:零售 零售企业 经营管理误区 对策 在流通领域,零售是和批发相对应的销售活动。一般认为批发是针对再销售者及产业用户的销售活动,而零售则是针对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因此,按照传统的流通理论,零售企业就是指向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销售商品的组织。这里所指的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是进行生活消费的消费者,他们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生活消费,而不是为了生产或再销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实中所说的零售概念并不一定和流通理论所界定的零售概念完全一致,零售企业的销售行为也不一定完全符合流通理论所规定的行为。比如,农民到农用生产资料超市购买种子、农药,到农机商店购买农用机械,理发美容师到正规超市购买美发美容用品等,他们购买商品不是为了生活消费,而是为了生产消费,这种针对个别消费者进行的零散销售活动能说不是零售而是批发?再比如,现在很多流通企业实行多元经营,批发兼零售,这类企业就很难说是批发企业还是零售企业,而且这类企业对前来购物的消费者是采取批发行为还是零售行为,完全是根据消费者购买数量的多少而定,达到一定数量就批发,低于这个数量就零售。他们并不看消费者购物是为了生产或再销售,还是为了生活消费。比如在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有的服装商场规定,购买满5件按批发价,不足5件按零售价。有的前来批发服装的个体户因资金有限不能买5件以上,只能按零售价进货。之所以按零售价进货还能进行再销售,是因为他们来自外地,空间距离所造成的价差使他们还可以在异地高价赚钱。而本地自我消费的消费者很多亲戚朋友联合起来进行团购,满5件便可以享受批发价。现实中这种情况还很多,国外一些跨国零售企业最初进入中国时,就是利用介于批发与零售之间的业态打“擦边球”,进入当时我国开放限制还很严格的批发业。如世界第三大零售商德国麦德龙以配销名义在国内注册,其在我国开办的仓储式商场的会员顾客既有中小零售商、企事业单位等专业客户,也有普通消费者。 理论来自实践,理应反映实践的发展。本文所论述的零售企业既包括向最终消费者销售商品满足其生活消费的组织,也包括部分向生产者或再销售者销售商品满足其生产或经营需要的组织。这类流通组织的共同特点是:面对的是众多而分散的个体消费者,实质上分布在两个市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他们购买的商品既包括生活消费品,也包括生产要素商品;平均而言消费者购买频率较大而每笔交易量较小;拥有销售商品的店堂、柜台、货架以及展示商品的橱窗等;不仅提供商品,而且提供服务,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满足其心理需求,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零售企业不一定非得需要店铺,如网上商店,也不一定非得有营业员,如无人商店或自动售货店铺等。虽然这种销售活动也是零售,这类组织也是零售企业,但这类活动和企业不在本文论述的范围内。本文主要论述具备一定规模的零售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与现代经营理念相悖的一些误区。这类零售企业若按业态分,包括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仓储超市以及折扣店、专业店等。 认识误区:零售业是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尽管中外经济学界对产业划分的方法和标准并不一致,各个行业在归类上也不尽相同,但都基本上把包括零售业在内的商业划分为第三产业。最早提出第三产业概念并确立三次产业分类法的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指出,第三产业的本质在于提供服务。配第-克拉克定理进一步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业人口具有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最后向第三产业移动的规律。之所以如此,关键是由第三产业作为服务业的特点决定的。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他产业产品的边际需求在下降,而对服务的边际需求却不断上升。由于服务具有人对人的人性化特点,决定了服务业是难以大规模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的行业,使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幅度要慢于社会经济生活对服务业各部门需求的增长幅度,最终导致包括零售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成为就业密度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对于商品生产和商业批发行业,零售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如此,即使未来无人售货店铺和网上虚拟商店成为主流零售方式,零售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性质也不一定改变,因为仍需要大量人员从事软件开发、网站维护、数据搜集、广告营销、商品保管、分拣配送等工作。虽然与消费者直接打交道的“前台”人员减少了,但幕后支持人员却大大增加。从这个角度看,未来的零售业应该还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只是对这个行业的硬件技术与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更高。 目前而言,零售业是否就属于低技术行业呢?即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否一定就是低技术行业,这是本文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经典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在论述产业结构问题时都要涉及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认为5种技术结构与5种产业结构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以手工技术为主体的技术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的,以智能技术为主体的技术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是知识密集型的。由于存在这种对应关系,一般人就会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特征就是以手工技术为主的低智能性。这种“反之亦然”的推理方式不仅在逻辑上而且在实际中都是不完全正确的。 零售业的本质是服务,服务的特性决定了零售业的技术要求不仅是手工技术,更是智能技术。零售人员不仅要和各类商品打交道,而且直接与需求各异的人打交道。因此零售人员的劳动过程既是手工技术操作过程(商品搬运上架、卫生清扫、传递商品),又是高智能技术操作过程(熟悉商品性能、把握消费心理、交流感情、沟通信息)。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同质化,使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产品质量之争越来越转向服务质量之争,而现代消费者越来越明显的理性化、个性化与多样化需求倾向,使零售业对服务的技术层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零售服务已完全不是短缺经济时代简单的零售服务概念了。 所以零售企业首先要在认识上澄清这一误区。零售企业的员工是和世界上最复杂的具有七情六欲的“机器”——人打交道,而企业员工又同样具有复杂的七情六欲。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是摆在零售企业经理面前的一大课题。美国的沃尔玛的员工在顾客第一次购物后就会记录其购物的时间、种类,在其第二次购物时营业员就会像熟人般和他打招呼,并推荐与之第一次购物相关的产品,多次购物后就可大致掌握顾客的购物习惯,从而成为产品营销的基础。中国的零售企业是否也能做到这一步?中国零售企业有些也配备了先进的硬件技术,但缺乏与硬件技术相匹配的可以熟练驾御使用硬件技术的人的技术和能力。 服务误区:优质服务就是主动热情 以上用较多内容论述了零售业的性质以及人们对这一行业技术结构的认识误区,由此可知,零售业的本质就是提供服务,而服务不是简单地提供商品,而是商品、情感、信息、便利、舒适、放心等的统一体。随着现代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增强,优质服务的标准可以用“使消费者满意”这句话来概括,但对服务形式的要求却不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服务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境界,虽无固定的模式,却能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适时提供最适合其本人的服务。 然而现实中却把优质服务简单地等同为热情服务。很多零售企业都制定了服务规范,以企业规章的形式对营业员的服务提出了统一要求。服务规范几乎都少不了“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内容,并在实际营业过程中要求营业员对待顾客“来有迎声、走有送声”,微笑服务,并把是否主动向顾客打招呼、是否热情为顾客介绍商品,作为营业员奖惩的标准。由于零售企业管理层对热情服务的认同及内部激励机制的存在,很多自选超市本来应突出自选的特点,给顾客更大的自我选择的自由与空间,但还是有营业员热情地迎向前,为顾客介绍商品。一些品牌促销员由于其报酬与销售挂钩,在利益的驱动下更是不放过经过货架的每一位顾客,但其热情度却让一般的顾客不敢在商品前驻足。 实际上这种片面的、生硬的、千人一面的服务方式是服务上的一个很大误区。首先,优质服务不仅体现在销售中,更体现在售前及售后。如备货是否做了市场细分,货源是否正宗;售后服务是否真的和承诺的那样到位,顾客退货是否能真的和沃尔玛那样“无条件退货”,对待退货的顾客是否还能像顾客购买时热情。其次,即使在销售中,服务也不是一味地自始至终主动热情。走进商场的顾客其心态千差万别。如果一味热情,就会增加顾客的心理负担,干扰顾客的休闲欲、欣赏欲、求知欲,顾客好奇心得不到满足,自然就不能激发其购买欲。 就售中服务而言,零售企业提供给顾客的最佳服务应该是“顾客需要时招之即来,顾客不需要时感觉不到”。从理论上讲,顾客进店购买商品大致经过7个阶段,即感到有兴趣、引起注意、联想、产生欲望、比较、决策、购买。不管在哪个阶段,如果顾客招呼,营业员都要上前热情服务,但要客观“中立”,不能让顾客为难。如果顾客不招呼,就不能让顾客感觉到身边有营业员存在,特别是在第二阶段到第五阶段,即顾客在商品前驻足观察思考阶段。有的营业员虽没有说话,但其形体语言却让顾客感到不自在,如尾随顾客或远远用眼盯住顾客,也许这是为了等待回应顾客,也许是怕顾客弄坏商品甚至偷窃,不管什么原因,这都是不到位的服务。 零售企业之所以会出现片面强调热情服务的情况,一是因为企业特别是国有零售企业大多经历过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卖方市场商品不愁卖但服务质量差,在向买方市场转换过程中,企业销售下滑经营困难,于是把出路放在提高服务质量上,认为解决了服务质量差的问题企业的销售又会上去,于是热情服务就延续至今,实质上企业的观念还是停留在卖方市场阶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顾客进店正如朋友到家,如果不热情就觉得是对顾客不敬,没认识到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正在使中国快速进入理性社会;三是中国长期缺乏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这既是计划体制下供给约束而非需求约束的表现,又是官本位社会中对长官意志崇拜而对个体人性漠视的结果。 本文并非反对热情服务,而是认为“热情”应适时适中。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零售企业的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差异化服务,同时体现在小处和细节,强调顾客的参与和体验。日本的收银员找顾客一分钱都鞠躬含笑双手递到顾客手中;宜家(IKEA)家居超市的顾客逛累了不仅可以在其陈列的高档沙发上坐着休息,还可以在其高档的样品床上盖上被褥睡一觉,如果不是到下班时间就绝不会有营业员“打扰”,讲求热情服务的中国商家是否也做到了?所以优质服务不是简单地主动热情就能做到的,而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服务。 营销误区:组织促销活动就是营销 营销观念是相对于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的一种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其基本内容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应首先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消费需求,然后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营销观念的有效实践需要做好四个环节的工作:明确目标市场,即企业应以市场为出发点,确定自己要进入的领域或经营重点;确定顾客需求,即企业应发现顾客的内在需要和欲望,为顾客提供价值;进行组合营销,即企业所有部门都协调一致,为满足目标市场的顾客利益服务;提高盈利能力,即企业通过使顾客满意获得持续利润,而不是单纯通过促销获得短期利润。 现实中很多零售企业会在重要节假日或其他认为有意义的时间,组织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这些促销活动有的虽然也可以称为营销活动,但有些还不能称上真正意义上的营销,原因是:促销活动并不是以市场和顾客需求为出发点,具体表现就是活动期间组织的货源并不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市场、明确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有些促销商品源于进货人员的主观判断,有些属于关系货、人情货,有些则为库存积压商品,所以以这样的商品进行促销,至多是产品观念或推销观念在经营中的集中体现。只注重外部营销,而不进行内部营销。有的促销活动虽然也对消费者需求进行了一些分析和了解,但在活动进行期间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组合营销。企业只对外部顾客进行营销,投入资金进行店堂布置、广告宣传、打折回报等,而对内部员工缺乏现代服务技能培训,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员工更好地为顾客服务。有的企业甚至不尊重员工的合法权益,随意让员工加班加点而不给任何补偿。企业认为员工应当有奉献精神,而员工却身心疲惫,怨声载道。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说过:“内部营销必须先于外部营销。在公司打算提供优质服务之前促销是没有意义的。”促销活动的效果是短期的,企业盈利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由于很多企业的促销方式是价格促销,不同商品的价格弹性不同,所以销售额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利润的大幅增加。另外,由于许多零售企业在促销活动中存在着虚假成分,如商品以次充好、虚假打折等,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损害了企业形象,所以从长远看,这样的促销活动反而会使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而真正意义上的营销却不是这样。 营销不是简单的促销,甚至也不只是一时的活动,而是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现代经营理念。零售企业只有对此有正确而全面的理解,才能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获得长远的发展。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论策略性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效用 策略性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是于90年代兴起的一种最新潮的,具有全面性与前瞻性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倍受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管理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在现代企业求生存谋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是现代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一招。其特点是当企业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逐渐重视整体的策略规划已成为现代管理的一大趋势,成本管理与企业策略的相结合,势必使企业跨出内部控制的单一角色,迎接外部分析的新领域,以巩固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的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白炽化,企业经营的策略规划与管理( STRATEGY PLANNING MANAGEMENT)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最佳策略并付诸实施,无疑是企业决策者必须面对的最重要问题,尤其是我们这种外向型企业(注本公司的产品100%外销)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冲击更大。正因如此,我们针对企业的现状和特点,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出发点,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实行这种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经过3年多的实践检验,有力地证明了当初的决策是非常明智而理性的,选择是正确而有效的。它使公司走上了一条质量效益型之路,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电子元器件百强行列(2002年排名20位,2003年跃居第15位)。 一、项目选择的理由 由于连续多年受到全球电子行业萧条及印制电路板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致使公司的产品──双面板及多层板成本偏高,消耗过大,交货期较长(与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缺乏有效的竞争,增加了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其负面效应表现为客户投诉多、抱怨大,公司订单剧减,生产任务不饱满,生产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企业生产不景气、大量裁员,士气低落的恶性循环(未达到公司的设计能力和投资的预期效果)。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深知企业内外环境是会快速变迁,未来将面临高科技、高竞争的动态环境和强大压力,为有效地评估企业经营绩效,预测企业所处的优势与劣势,以求在危机发生之前加以消除,从而推动企业蓬勃发展,策略性绩效评估制度之发展则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而成本管理正为策略性绩效评估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基此,二者之结合应用,相辅相成,将有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摆脱困境,扭转局面,我们紧紧围绕确保交货期、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和服务这个中心主题,从确立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入手,展开一系列的大胆改革和管理创新活动,使之富有成效。 二、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 何谓策略性成本管理呢?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导向,一定的目标利润为中心,运用量、本、利分析原理,反算企业各项目标成本或控制指标,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最终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将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企业的内在动力,从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发展良策的一种管理方法。 策略性成本管理流程图如下: 策略性成本管理主要包括: 1、竞争策略之研究──从成本策略及差异化中加以选择,并针对成本计划,期望能对营业及组织上有所突破。 2、实施竞争者分析及标竿制度──藉此在成本基础上协助目标之设定,同时了解并掌握营业与组织等作业流程的差异性。 3、经由策略性成本管理,了解企业自身所处的位置,同时知晓同行业挑战者能力的强弱及企业欲进入的产业状况。 4、确定、了解并控制关键性成本动因,注重企业长期与短期绩效并重、竞争优势和发展良策并重。 5、在兼顾财务面和竞争面的情况下,依据企业策略规划,将成本管理目标化,并评估组织转型的可能性和企业发展策略随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当然实行策略性成本仍有其它许多工具,诸如分析成本活动,以了解价值链与成本之间的变动;以较低的成本重新设计营运或组织的各项活动,期望能提高其价值。不过,在运作策略性成本管理时,应有下列认识: 1、策略性成本管理是一项富有实效的管理技巧,它绝不是一种流行新潮的花架子。 2、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提供企业达成财务与竞争优势的重要阶梯。 3、当管理者积极学习并有效地使用策略性成本管理工具,将可产生独特的效果。 4、经由策略性成本管理,除使成本能够下降外,亦同时可以提高品质、改善服务、确保交货期(JIT),从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5、策略性成本管理是组织迎接新挑战与绩效评估的锐利武器。 三、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方法步骤 以往,绩效评估多以企业的财务绩效为主,但时至今日,我们深切了解企业欲长期高效发展,必须能准确推测客户有哪些要求和期望,企业能满足客户期望的成功率如何,交货期的准确率多高,市场竞争价格多少,品质或服务水准怎样等,上述事项均应经常性或定期评估,以增强我们的管理水平、提高警觉,及时发现问题,在客户抱怨甚至取消订单之前即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这一点对我们这类以接单为本的企业尤为重要。 针对印制电路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情况,我们于2001年2月起开始采用策略性绩效评估方式,以求增强市场竞争力。首先,对公司的主要客户,如加拿大北方电讯(NORTEL)、美国电报电话(AT T)、德国西门子(SIEMENS)、瑞典爱立信(ERICSSON)等跨国公司咨询其有关产品交货期、品质、服务和可信赖性状况,以及其他约定事项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解。经调查的信息反馈得知客户并非十分在意本公司引以自豪的卓越工业技术,反较关切成本(COST)、品质(QUALITY)、服务(SERVICE)、准时交货(JUST IN TIME)四个方面之绩效,但是客户对此四项绩效并不满意,因此我们特别成立了改进小组加以检讨,经反复比较和广泛讨论,确立把满足客户期望放在首位,视客户意见为最高的命令,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主题而全面展开。其次,鼓励和支持中层管理人员依各职能领域找出影响其绩效的重要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为配合策略目标将评估指标定为:准时送货、产品制作周期、产品成本,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亦以客户关切点为中心,掌握客户通常关心的事项是:1.有订单时,能否满足交货期(JIT)?2.品质是否达到水准?3.服务是否满意?4.成本多少、是否合理?与此同时,亦应考虑公司:1.是否有能力满足客户的期望?2.有无合理利润可获得?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必须把自己置身于顾客和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努力拼搏,才能做到相对优势的动态发展。 在实施策略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是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以达形成共识,把市场机制、目标责任和成本考核引入企业内部,在全厂员工中树立“三个意识”教育,即忧患意识,成本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二是确立客观现实的“成本目标体系”,规定纵横有序的“成本责任体系”和建立严格完善的“成本考核体系”。具体表现为全面把握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前提,以总成本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目标体系分解为公司总目标、部门子目标、班组小目标及个人具体目标。突出“四性”,即指标的合理性、手段的全面性、管理的严密性、政策的激励性,大力贯彻“四”字方针,即“算细帐、查漏洞、找原因、订措施”,做到“三个结合”,即策略性成本管理与达标升级相结合,策略性成本管理与开展自主管理、合理化建议活动相结合,策略性成本管理与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小改小革相结合,较好地体现了“基础管理扎实、目标分解明确、系统管理协调、考评体系科学”的原则。 四、策略性成本管理的经济技术效果评价 为了全面、客观、有效和准确地评价我们所采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的实际收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和完善的,能从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企业经济技术效果的指标体系,唯有如此,才最有说服力,基于这一原则,我们力求从定性与定量、长期与眼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评价。 反映我公司经营绩效的硬性指标是从定量、短期和经济效益方面加以衡量。由表一和表二可见,从2002年至2003年,公司的产值、销售和出口创汇分别以年均65%、65%和46.5%的速度递增;盈利则以年均约1.5倍的速度猛增;人均产值、人均创利、人均创汇和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也实现高速增长,分别以年均36.44%、101.27%、21.8%和68.12%的幅度增长。特别是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含量不断增大,即多层板的年均增幅高达1.6倍。与此同时,全员劳动生产率也不断提高,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递增;成本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逐年上升,分别以年均6.7%、4.9%的速度增长;准时交货率和成品合格率有明显提高,分别以年均3.17%、1.89%的速度攀升;双面板单位生产成本、多层板单位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平均每年分别以32.83元/m2、23.6 3元/m2的幅度下降,仅节约成本一项3年累计高达134 1.41万元,平均每年为447.14万元(7.29×17.36+0.55×17.3+12.07×75.1+ 3.36×41.71+18.51×6.03+3.97×11.87=1341.42万元)。在2003年度印制行业协会的统计报表中,我公司双面板产量、实现利税为第一位,完成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为第二位。全员劳动生产率、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人均产值、人均创利、人均创汇等多项指标也是居全国领先水平。而从软性指标(定性、长期和社会效益)方面来评估,可知公司的信誉和知名度大有提高, 与客户建立了长期、友好和稳定的合作关系,得到客户的信赖和青睐,赢得大批订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之基础。这属于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难以定量评估。由此表明,公司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收到令人可喜的成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增强了我们推行管理现代化的信心。 五、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创新特点和推广价值 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 把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市场竞争的压力自觉地化解和转变成企业管理的推动力。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较大突破:1.在准时交货(JIT)方面实现了突破。 它以第一时间全面满足客户期望为最终目的,根据客户的需要和约订,准时提供优质、实用和经济的产品,其导向模式的重点在于竞争策略,核心是讲究全球最流行的准时交货。2.在价格方面实现了突破。以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为起点,它的公式是价格-利润=成本。即价格决定成本,改变了传统的“成本+利润=价格”的成本价格定论。策略性成本管理法认为,市场价格是企业生产的客观尺度,应根据市场价格来选择、确定成本,成本以不能突破市场价格的规定为限,达到增加盈利和增强竞争的目的。3.在成本理论方面实现了突破。策略性成本管理系统包括产品成本与作业成本、战略成本与短期成本、数量成本与质量成本,具有全面性、预见性和动态性,其目标是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较现行成本管理的适用性更强、范围更广、效果更好。正是遵循这个法则,3年多来,我们一直把按时交货、品质、成本和服务放在首位,经过多方努力,成效尤为突出和显著,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加拿大北方电讯和德国西门子等客户对我公司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商誉,赢得大批订单。我们的这种做法包括目前流行的准时交货(JIT)、总成本控制和灵活地应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最明显的优势是运用了管理会计,它不仅要求用精确的成本数据、变化数据和利润数据提供资深的管理,还要求利用策略性成本管理体系去陶冶磨练员工的行为,使之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策略相吻合,力求在这方面为国内企业树立一个成功的典范! 综观我们率先运用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得出一个结论:企业只要在管理现代化方面积极探索,就能走出一条改革创新之路。正是按照这个准则,我们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所建立起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模式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好的收益性,是对传统管理体制的全面挑战和彻底反思,强有力地推进企业向高产、优质、低耗和高效方向发展。这种新型的管理技术手段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竞争能力,是现代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制胜法宝。从整体的环境来看,大家都处于同种外部环境,为何我公司能在短短几年里,使企业走上了低投入、高产出、大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这其中的经验确实值得许多企业学习、借鉴和推广。我们所使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和针对性。在实际操作上,SCM 模式要求企业必须在较高层次上实现科学管理与灵活创新的同步增长。现在,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就不能再沿用过去老一套的做法,完全需要靠企业自己,因此,学习推广现代化的管理科学和手段就显得非常必要与极为紧迫,它是增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走向市场经济的一条非常现实有效的途径。现把策略性成本管理与现行成本管理列表进行比较,从中可见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创新特点明显强于现行成本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科学的升化和提高。 表三、现行成本管理与策略性成本管理差异比较 管理与技术一起,被称为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因而,我们历来都非常重视和强化企业管理工作,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实践体会到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方能实现。以管理为主线、向管理要效益、靠管理求发展,这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永恒真理! 六、对巩固和发展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打算 在运用策略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虽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过程,决不会停止不前,因而、我们希望在继续巩固和运用该管理方法的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实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以求有所进展、有所创新和有所突破,积极为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作出较大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致力于在当今管理理论的前沿大胆探索,不懈努力追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现代化道路。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论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加速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为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运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创造最佳经济效益的过程。本文从经营管理思想、经营管理组织、经营管理方法、经营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现代化 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是指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要符合现代企业的经济功能赋予的经营观念。现代企业的经营观念主要有: 1.战略观念。战略观念就是要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战略观念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全面系统的观点,即全局的观点。二是面向企业未来的发展观点。面向企业的未来,包括市场的未来、产品的未来、技术的未来、企业组织的未来、企业人员的未来,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目标与对策。 2.市场观念。市场观念就是企业必须根据社会及用户的需要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市场是企业存在的前提。要具有市场观念,首先要求企业了解市场。其次,要确定对策去占有市场,赢得市场。 3.用户观念。市场是由实行交换的供需双方构成的,用户是构成市场的主要一方。所谓用户观念,就是企业要树立一切为了用户的观念,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把对国家的责任建立在对用户负责的基础上。 4.效益观念。社会主义企业的效益观念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综合效益观念。在经济效益上要注意微观经济效益服从宏观经济效益。在保证宏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企业讲求经济效益,着重在经济上的收益。企业要获得经济上的收益,关键在于:对外如何赢得市场,多承包工程,多完成工程任务;对内如何降低成本。 5.竞争观念。竞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施工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质量以优取胜,价格以廉取胜,服务以好取胜。企业要通过竞争去获得工程任务,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所以,树立竞争观念是当前企业指导思想中最为深刻的转变。企业在竞争中必须牢记“质量是核心,价格是关键,信誉是基础”。 6.时间观念。即“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企业赢得了时间,就赢得了效益。为此,首先企业经营决策要把握时机。即使是正确的决策,如贻误了时机也是没有效果的。其次,要努力缩短施工或生产周期,加快资金的周转,减少资金的占用和利息的支出。此外,在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中要讲求效率,这是企业赢得时间的最为重要的途径。 7.变革观念。变革观念就是要求企业保持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没有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模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采用的方针、策略、组织形式、制度措施和方法,都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整和变革。对此,事前要有预测,环境变化时要有对策,领导人也要不时修正自己的想法。 8.创新观念。变革观念的发展和深化就是创新观念。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创新。为此,企业要在市场上努力发现新的需求、新的用户、新的机会;在生产上要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在经营管理上要出新点子、新路子,反对因循守旧,努力开创经营管理新局面。 二、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现代化 经营管理组织是指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人们之间的协作体系。经营管理组织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效率。经营管理组织现代化主要体现在: 1.管理体制方面。包括国家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管理和企业内部各层次的管理。要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及权、责、利的关系,使各级具有主动关心其经济成果的能动性。 2.生产组织形式方面。企业应能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具有不同程度的专业化和联合化形式。 3.组织结构方面。根据系统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如二级管理或三级管理,采取项目法施工,直线职能制结构或矩阵制结构等,以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 三、企业经营管理方法现代化 所谓经营管理方法,就是用以达到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法。经营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就是在管理方法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其中心问题是方法的有效性。只有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方法,也才能实现经营管理的目的。根据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起作用的规律不同,经营管理方法有以下几类: 1.经济规律所制约的管理方法。即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的方法。例如企业内部以经济责任制为内容,以经济利益为动力,经济控制为手段的管理方法等。 2.反映生产组织和生产技术规律的管理方法。属于这一类的管理方法有:技术管理、定额管理、工程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方法等。 3.反映有关人的活动规律的管理方法等。如利用行为科学理论进行管理的方法。 4.反映行政和政治工作规律的管理方法。如行政手段、民主管理、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在实践中,一项管理方法往往反映几方面客观规律的要求,如全面计划管理的方法、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等。管理方法也是有层次的。通常可分为组织方法、具体的工作方法和更具体的业务技术方法等几个层次,从而形成一个管理方法体系。 经营管理方法现代化有以下特点:标准化,指管理工作的内容、程序做到条理化和规范化;定量化,指管理方法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从单凭经验发展到“让数据说话”;系统化,指各项管理方法综合作用,以获得综合效应;民主化,指在管理中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实行专业与群众相结合、全员参与的管理方法等。管理方法的上述特点,体现了现代管理方法的系统性、最优性、综合性和民主性,最终反映在方法的有效性上。 四、企业经营管理手段现代化 这是指为适应经营管理工作高效率的要求而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 1.信息传输、收集手段的现代化。为了文字、图表、信号、语言等管理信息的传输、收集,而采用的电传设备、工业电视、自动显示装置、自动收录记录装置以及电脑控制系统等。 2.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主要是电子计算机或系统的应用。 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应该协调发展。其中,经营管理思想现代化是核心;经营管理组织现代化是保证;经营管理方法现代化是措施;经营管理手段现代化是工具。 经营管理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化,建设高度物质文明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国外,把科学、技术、管理看成现代文明的三足鼎。可见,管理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当前,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科学技术方面的差距固然很大,但经营管理方面的差距更大。我们在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的同时,必须强调经营管理现代化,实行两者同时并举,不可偏废的方针。一些企业的实践证明,实行经营管理现代化,并不需要花很多投资就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可以把经营管理现代化看成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我们一定要克服重技术、轻经营管理的思想,开发和利用好这一资源。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税收筹划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不可忽视 税收与我们每个人以及每个企业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以及我国作为WTO成员享有权利和义务逐步的兑现,如何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税收政策法规资源,发展和壮大企业的实力,通过合理的税收筹划来最大限度的减少税收成本,谋求合法的经济利益,以达到企业、国家和社会多赢的目的,是我们每个纳税人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举一个最普遍的、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某企业年终决算时应纳税所得额为10.10万元,根据税法规定,10万元以上的所得税率为33%,那么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为101000X33%=33330元。假如企业决算前通过境内非营业性社团组织公益性捐赠1000元,那么应纳税所得额就变成了101000-1000=100000元。根据税法规定,3万元至10万元的所得税率为27%,因此,该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为:100000X27%=27000元。 这时,1000元=6330元。由此,税收筹划的作用可见一斑。那么,何谓税收筹划? 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LBFD)《国际税收词汇》下的定义是:“税收筹划是指通过纳税人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实现缴纳最低的税收。”印度税务专家E·A·史林瓦斯在其编著《公司税收筹划手册》中说道:“税收筹划是经营管理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税收已成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对企业既是机遇,也是威胁。”美国南加州大学W·B·梅格斯博士在《会计学》中,则作了如下阐述:“人们合理又合法地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使之缴纳可能最低的税收。他们使用的方法可称之为税收筹划。少缴税和递延缴纳税收是税收筹划的目标所在。”他还认为“美国联邦所得税已变得如此之复杂,这使为企业提供详尽的税收筹划,成为谋生的职业。”、“在纳税发生之前,有系统地对企业经营或投资行为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尽量减少缴纳所得税,这个过程就是筹划。主要如选择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资本结构,投资采用租用还是够入的方式,以及交易的时间。”而国内税务专家唐腾翔则认为“税收筹划是指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可见,国内外对税收筹划概念的描述不尽相同,观点各异,但基本的要髓大致相同,那就是,税收筹划是指在现行国家政策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利用不违法的手段,通过对企业经营、投资、理财等各个方面进行事先安排和运筹,尽量减少税收成本,增加税后收益的活动。 我国税收筹划的兴起和发展,是纳税人观念更新的产物,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同国际接轨的产物。税收筹划正由过去的“暗箱操作”逐渐变为“阳光作业”,正式走上经济的前台,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充分认识税收筹划给企业带来的增值效应 税收筹划虽然引起有识之士、业界和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但尚未引起企业普遍的重视,具体自觉实践者则凤毛麟角。其中关键的因素之一,是企业对税收筹划作用的认识不够,对税收筹划给企业带来的增值效应没有足够的预见。 第一,税收筹划是法律和社会赋予企业的基本权利。在西方国家,税收筹划家喻户晓,被视为企业经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被视为“智慧者的文明行为”。税收筹划是在经营中寻求企业行为与政府政策意图的最佳结合点。企业在不违背税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通过积极的筹划和安排,降低税负的成本,增加企业的权益,是法律和社会赋予企业的基本权利,合法的税收筹划则是对这一权利的正当行使。成功的税收筹划往往既能使经营者承担的税收负担最轻,又能使政府赋予税收的政策意图得以实现,对政府、对企业、对社会都有利。企业节税----利润增加----扩大再生产----国家税收增加。据报载,世界传媒大王鲁珀特·莫克多在英国的主要控股公司—新闻投资公司,在2000年前的11年中,共获利近14亿英镑(约21亿美元),但其在英国缴纳的公司所得税净额竟然是零。可见,默克多既精于经营,也精于纳税,他正是靠着独特的“扩张和避税手段创造着超级利润”。 第二,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有着本质的差别。偷税、漏税是指纳税人违反税收政策法规规定,故意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明显是一种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其行为的后果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而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税收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利用税收政策法规做文章,以达到减轻或消除税收负担,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既不属于违法行为,更不是犯罪行为。从行为发生的时间看,偷税、漏税是在应税行为发生以后所进行的,是对已确立的纳税义务予以隐瞒、造假、遗漏和故意延误,具有明显的事后性和欺诈性特征,而税收筹划是纳税义务发生之前所作的经营、投资、理财的事先筹划与安排,具有事前筹划性特征。税收筹划是一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得到国家鼓励的经济行为,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正当经营手段,是以税法为准绳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合理、合情、合法的行为。可见,二者有着本质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 第三,税收筹划有利于规避风险,提升企业形象。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经济占统治地位,国有企业统支统付,“大锅饭”效应较为普遍,经济主体法制观念不强,使企业和个人不关心税制,对其中条例不闻、不问、不懂;或全凭人情关系,以言代法,以言代税,税收意识淡薄。一些企业在纳税上往往想走“关系税”、“人情税”之路,逃税之风盛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开始建立并得到迅速发展,税收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企业通过违法或者不规范的手段来降低税收成本付出的代价将越来越大,甚至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失,而税收筹划则能有效地规避纳税人相关的一些不必要纳税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筹划,可以使纳税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回报社会,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对企业产品或服务市场份额的抢占无疑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有利于企业良性的循环和发展。正所谓:“野蛮者抗税、愚昧者偷税、糊涂者漏税、精明者进行税收筹划”。据报载,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计划捐出其微软20%资产---1000亿美元,协助世界各国解决爱滋病等疾病问题。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一笔以个人名义的慈善捐赠。据述此善举,将使他在美国享有大笔的免税权。可见,富人捐赠既有其想做“好人”的一面,也多与税收有关,真可谓是“名利双收”。 第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税收筹划是一种高智商的增值活动,为进行税收筹划而起用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必然为企业经营管理更上一层楼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所谓发达国家纳税人纳税意识强也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其纳税人看重的还是“不多缴一分钱”、“不早缴一分钱”。税收筹划要求企业守法经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核算管理程序,精打细算、节约支出、减少浪费,从而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良性互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用足、用活好国内、国际税收政策资源 我国加入WTO 后,市场化改革急剧推进,面对更加开放、公平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将更多的同台竞争。内资企业应积极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国内、国际间各种自然资源和政策法规资源,发展和壮大自己,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在税收筹划方面,方式和途径很多,不妨从以下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选择适宜的投资地点。世界各国一般都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符合其利益的税收制度,因而在税收制度上各国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跨国、跨地区企业可利用这些差异如选择低税地经营等进行有效的税收筹划。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地区)的企业争相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来投资经营,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受这些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低税和税收优惠的吸引。企业在投资经营中,除了要考虑投资地区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金融环境、外汇管制、技术和劳动力供应等常规因素外,不同地区的税制差别也应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要充分运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税制差异或区域性税收倾斜政策,选择整体税负较低的地区或税区投资。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外资提供了低税或免税优惠,而发达国家则一般实行内外资同等的税收待遇。所以,进行跨国、跨地区投资时,企业可以选择国际避税港、避税地和自由港,也可以选择与本国签订双边税收协定的国家。在我国国内一般可以考虑以下重点区域: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沿海经济开放区;“老、少、边、穷”地区;西部大开发地区等七大地区。 第二,选择适宜的投资产业。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的开发、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上,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如发达国家那么集中,税收优惠的范围相对广泛,为了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往往对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给予普遍优惠,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较多。目前,我国对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范围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利用“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企业,解决社会性就业及福利性企业,西部大开发地区国家鼓励投资的产业如交通、电力、水利、邮政等基础设施,以及为农业、科研、高新技术服务的一些产业;而对外商投资企业减免税优惠适用范围则相对较广,其主要产业包括生产性企业、产品出口企业、先进技术企业以及从事能源、交通、港口、码头建设的企业。随着我国对WTO成员权利和义务承诺的兑现,原有的很多行业及产业,比如电信、金融、商业、服务、汽车等传统性垄断行业,将逐步对外开放。除了国家限制性的产业或行业外,外资亦将享受更多的国民待遇。此外,目前我国对内资企业的减免税期限较短,一般为1—3年;而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期限一般为5年或5年以上。 第三,选择适宜的投资组织形式。内资还是外资,全资还是合资,法人还是非法人,公司制还是合伙制,企业选择的投资组织形式不同,企业享有的税收优惠往往也千差万别。各个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实行不同的征税优惠。 一般来说,内资企业的税率,税收优惠政策和操作的灵活程度小于外资企业,外资企业一般有大量的税收优惠。公司制企业的营业利润一般要先课征公司税,投资者以股息形式分得的税后利润,又需缴纳一次个人所得税;而合伙制企业的营业利润一般不交公司税,只缴纳各合伙人分得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子公司一般承担全部纳税义务,分公司则需承担有限的纳税义务。对于低税国、低税地区,当地可能对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投资者免税或只征较低的公司税。若签定了国际税收协定,税后利润的预提税可能少征或免征。跨国公司常常可以在此建立子公司甚至信箱公司(只挂名称无实际业务)用来转移高税区相关公司的利润,达到国际避税的效果,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此外,分公司不是独立的纳税人,一般流转税在注册地交,所得税同总公司汇总缴纳。所以,对于初创阶段时无法赢利的行业,一般应设置为分公司,这样能利用合并损益,抵冲总公司的利润,从而减轻税负;对于能够迅速实现赢利的行业,一般应设置为子公司,这样就能享受独立公司的许多优惠,在优惠期内减轻税负;对于规模庞大的集团公司,可以根据不同分支机构的不同情况,宜用子公司的设为子公司,宜用分公司的设为分公司,从而实现整体经济利益的最佳。 第四,选择适宜的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相关的税收筹划主要是缩小税基和延期纳税。在具体会计实务中,主要涉及四个大的方面,即存货的计价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费用列支方法的选择,以及收入确认方法的选择。企业应根据具体经营环境选择适宜的会计核算方法,用足、用活好税收优惠政策。 一般来说,当物价逐渐下降时,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存货成本较高,应纳所得税相应较少,而当物价持续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可相对减轻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假如企业各年的所得税率不变,宜采用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初年份多提折旧,后面的年份少提,这样可以使企业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相当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企业有许多费用开支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其规定的范围或限额。因此,准确掌握税法和财务准则中费用列支的规定对于税收筹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我国税法目前不允许企业税前向境内外关联企业支付管理费,而在一些西方国家,税法规定,企业向关联企业支付的管理费如果符合“受益原则”,即关联企业从事的管理活动已经使本企业受益,则可以在税前列支这种费用。正是由于这种规定,国外企业可以通过向低税区或避税区的关联企业大量支付管理费的办法从事避税活动。此外,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内部企业交易占有很大比例,因而可能通过利用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高低税收差异,借助转移价格实现利润,减轻企业的整体税负,从而保证了整体集团系统利润的最大化。 三、系统筹划,规范实施,与时俱进 第一,税收筹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决策应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理财、营销、管理等所有活动。在具体到某一个产品、某一个税种、某一项决策时,要考虑整体的影响作用和合理性。进行税收筹划时,不仅要深刻理解和掌握税法,领会并顺应税收政策导向,更应关注经营中一些相关的政府配套政策。要注意把握宏观,着眼微观,不管大小,只要有利,都应认真分析研究。眼睛不能只盯住单个税种、单个项目或单个环节,因为有时一种税少缴,另一种税可能要多缴。因此决策时要系统筹划,考虑税收筹划的风险和成本,要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轻重,从中税收优惠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否则,顾此失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税收筹划是一项政策强、业务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筹划得当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否则,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筹划人员不仅需要了解税收、会计、审计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更需要要了解国际惯例,需要娴熟的会计处理技巧和丰富的税收经验。企业除了要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邀请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加入筹划团队外,企业更需要按照税收政策法规的要求,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加强企业的财务核算管理。企业要克服传统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税收筹划是在和税收部门兜圈子,或者认为仅仅是会计人员的事,与经营无关,类似的想法是十分有害的。企业应遵纪守法,诚信自律。不能期望走捷径,更不能急功近利,期望立竿见影。 第三,不能忽略税收政策、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等外部因素的变化,不要期望某一税收筹划方案“放之四海而皆准”,更不能期望一劳永逸。任何一种方案都是针对特定的对象、特点的时间、特定的空间而设计的。同一税种,在同一国度,针对不同的纳税对象往往也有不同的纳税义务,不同的税收优惠。即使同一税种,在同一国度,针对同一纳税对象,在不同纳税期限往往纳税义务也不近相同。税收筹划方案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的法律环境下,以一定的企业经营活动为背景来制定的,随着外部因素的变化,企业必须对原有的税收筹划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变化的条件。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该系统尽可能真实地模拟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企业竞争与经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综合应用管理类知识的教育和实战环境。 关键词 CAI课件 Web技术 浏览器/服务器 动态服务器网页(ASP) 1. 引言 以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一场知识和信息的革命。现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Web的网络多媒体CAI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绝大多数CAI课件都是针对某一门具体课程来进行教育和培训,它主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与网络平台上实现了音频和视频的简单结合,其交互性较差,与电视教学区别不大。此类CAI课件系统由于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因而当其应用于理工科课程的知识讲解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然而,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学科。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学习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在一个实际的环境中综合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但是,我国现行的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老师们照本宣科地讲述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学生们则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这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根本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更谈不上综合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前面讲述的CAI课件系统由于只能讲解知识而无法让学生综合运用 知识,因而不能满足管理类学生的实践需要。为了使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他们的实际能力,我们在大量教学实践与CAI探索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该系统提供给学习者一个综合应用管理类必要知识的教育和实战环境。 2. 系统分析与设计 2.1 系统目标 该系统的目标是要实现一个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网络模拟工业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配合课堂教学,形象具体地掌握企业中管理信息的运动和决策过程的规律,以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信息观念、竞争意识和企业经营管理综合决策的能力。 2.2 总体方案 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划分为两个大的子系统:企业子系统和外部环境子系统。企业子系统模拟了若干生产经营型工业企业在设定的外部环境中进行生产、销售、产品开发、筹资和投资等活动,这些企业互为竞争对手,每个企业由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一个客户机进行模拟。外部环境子系统由服务器进行模拟,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经销商、银行、证券市场、技术开发公司、咨询公司和评估委员会等,它们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活动的环境,为企业的活动提供服务、执行监督职能。该系统的模拟环境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的模拟环境 根据前面所述,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可以划分为以下九个主要模块: (1)参赛企业模块 该模块主要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生产、销售、产品开发、筹资和投资活动:生产活动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原材料投产、产成品入库、生产线改造;销售活动主要包括开发新市场、进行销售投资、参加定货会议、根据企业获得的定单发货;产品开发活动包括自行开发和技术引进;筹资活动主要包括向银行申请短期或长期贷款、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投资活动主要包括购买新的厂房和生产设备、购买国债和公司债券等。 (2)政府部门模块 该模块主要根据各个企业的市场开发情况来授予市场许可证、根据企业在各个市场上的销售投资情况收回企业的市场许可证。市场许可证是企业进行销售活动的凭证,企业必须拥有某个市场的市场许可证才能够在该市场销售产品。 该系统中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信息来模拟,该模块可以随机一系列宏观信息并修改相应的运行参数。 (3)原材料供应商模块 该模块的功能是模拟一定的机制为各个企业提供各种原材料并接受企业出售的多余原材料。 (4)产品经销商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各个市场上各种产品的定单,并模拟一定的机制使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如市场占有率、产品报价和赊销期限等)来争抢定单。 该模块的另一项功能是根据各企业获得的定单接受参赛企业的产品发货并付给企业货款,当企业发货误期时,系统将给予一定的惩罚;接受企业出售的多余产品。 (5)银行模块 该模块将模拟银行的业务,主要包括如下几项:1)接受企业的活期存款,每年计息一次;2)根据企业申请发放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按期收息;3)根据企业的申请进行应收票据贴现业务;4)企业厂房的购买和出售业务;5)生产设备的购买和出售业务;6)厂房和生产设备的租赁业务;7)厂房的出租业务;8)代收税金。 (6)技术开发公司模块 该模块将模拟技术开发公司定期向市场推出新技术,企业向技术开发公司支付技术转让费后,就可以使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 (7)咨询公司模块 该模块将模拟咨询公司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企业支付一定的咨询费用后,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信息,包括产品需求曲线、产品价格范围、市场占有率信息等。 (8)证券市场模块 该模块将模拟证券市场的业务,主要包括如下几项:1)发行国债;2)根据企业的申请和经营状况的好坏发行企业债券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3)根据企业的申请和经营状况的好坏发行企业股票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4)国债和企业债券的转让业务。 (9)评估委员会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两项功能:1)每年年底对各参赛企业的生产、财务、营销等经营活动状况进行一次综合评比;2)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当企业达到破产条件时宣告企业破产,并负责对企业的财产进行评估和清算。 3 系统实现 3.1 系统结构 该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具有许多优点:1)系统所有的应用程序都放在服务器端执行,浏览器只接收服务器返回的结果,这样大大减少了网络中数据的传输量,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2)系统非常容易使用,只要掌握了浏览器的使用,几乎不需要再学习其他软件,用户几乎不用培训就可以有效地使用系统,大大降低了培训费用。3)系统比较容易维护,客户端除了安装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外,不需要安装任何为客户端开发的软件,客户端的表示逻辑都是从Web服务器上下载,因此客户端几乎无需维护。4)系统比较容易开发和实施,基于Web的B/S系统开发一般分为Web页面制作和Web应用开发。Web页面制作入手容易甚至无须编程,而Web应用开发有大量成熟和商品化软件可供采用,这就能加快开发速度,降低开发难度。5)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由于它采用了Internet技术,因而具备Internet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 3.2 关键技术 (1)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HTML是第一个通用的页面描述语言,它遵循国际标准,常用的各种浏览器(如IE、Netscape等)均可以对其进行很好的解释;HTML可以跨平台使用,在Windows、Mac、Unix等环境中均可得到相同的效果;HTML又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和强大的超媒体支持能力,易于构建复杂的超媒体信息网;HTML还支持多种媒体种类,如GIF/JPG、WAV/AU、AVI/MOV/MPG等,适合网络传输;HTML的创造工具很多,如FrontPage、HotDog等,并可以根据需要加入JavaScript、JavaApplet等,使其更为丰富。 (2)ASP技术 ASP(Active Server Pages,动态服务器网页)是Microsoft公司在IIS3.0中推出的一种WWW应用开发工具,可以用来构造复杂的WWW应用。ASP是一种动态设计Web站点的技术,在对数据库的访问方面尤为方便。Microsoft公司在ASP中实现了两种脚本语言:VBScript和Javascript。这两种脚本语言可以嵌入在标准的HTML语言中,由IIS服务器执行。ASP利用ADO(ActiveX Data Object)数据库接口控件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通过建立对象把访问数据库的细节高度抽象,而ADO本身又具有高速、简便和低内存开销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基于Browser/Server的瘦客户端模式以及其它Web应用的开发。 3.3 开发环境 (1)硬件条件 服务器两台,一台为数据库服务器,一台为Web服务器;客户端计算机若干;网络通讯设备,主要包括交换机、网卡、集线器、MODEM 等。 (2)系统平台 采用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服务器端采用Microsoft Windows NT4.0作为网络操作系统,Web服务器软件采用IIS3.0(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客户端软件,包括单机操作系统和浏览器软件,分别选用Windows 98和Internet Explorer,数据库系统采用SQL Server6.5。 (3)开发工具 基于Web的系统开发工具应使开发者使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来创建动态的Web应用程序,并且应是一个可视化的工具。我们采用了Microsoft Visual InterDev6.0进行开发,它是用来快速创建数据驱动Web应用程序的基于团队的开发环境,支持ASP,以ODBC连接数据库,脚本语言为简单易学的JavaScript或VBScript。 4 结束语 基于Web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步取代传统教育,21世纪它将成为构筑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而基于Web的多媒体CAI系统则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因此,基于Web的多媒体CAI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已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企业经营管理CAI系统,该系统尽可能真实地模拟了实际企业运作的内、外部环境,使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企业经营管理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概念。激烈的竞争机制使该系统类似于一种战略型游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乐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论策略性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效用 策略性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是于90年代兴起的一种最新潮的,具有全面性与前瞻性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倍受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管理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在现代企业求生存谋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是现代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一招。其特点是当企业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逐渐重视整体的策略规划已成为现代管理的一大趋势,成本管理与企业策略的相结合,势必使企业跨出内部控制的单一角色,迎接外部分析的新领域,以巩固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的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白炽化,企业经营的策略规划与管理( strategy planning management)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最佳策略并付诸实施,无疑是企业决策者必须面对的最重要问题,尤其是我们这种外向型企业(注本公司的产品100%外销)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冲击更大。正因如此,我们针对企业的现状和特点,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出发点,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实行这种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经过3年多的实践检验,有力地证明了当初的决策是非常明智而理性的,选择是正确而有效的。它使公司走上了一条质量效益型之路,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电子元器件百强行列(2002年排名20位,2003年跃居第15位)。 一、项目选择的理由 由于连续多年受到全球电子行业萧条及印制电路板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致使公司的产品──双面板及多层板成本偏高,消耗过大,交货期较长(与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缺乏有效的竞争,增加了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其负面效应表现为客户投诉多、抱怨大,公司订单剧减,生产任务不饱满,生产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企业生产不景气、大量裁员,士气低落的恶性循环(未达到公司的设计能力和投资的预期效果)。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深知企业内外环境是会快速变迁,未来将面临高科技、高竞争的动态环境和强大压力,为有效地评估企业经营绩效,预测企业所处的优势与劣势,以求在危机发生之前加以消除,从而推动企业蓬勃发展,策略性绩效评估制度之发展则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而成本管理正为策略性绩效评估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基此,二者之结合应用,相辅相成,将有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摆脱困境,扭转局面,我们紧紧围绕确保交货期、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和服务这个中心主题,从确立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入手,展开一系列的大胆改革和管理创新活动,使之富有成效。 二、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 何谓策略性成本管理呢?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导向,一定的目标利润为中心,运用量、本、利分析原理,反算企业各项目标成本或控制指标,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最终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将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企业的内在动力,从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发展良策的一种管理方法。 策略性成本管理流程图如下: 策略性成本管理主要包括: 1、竞争策略之研究──从成本策略及差异化中加以选择,并针对成本计划,期望能对营业及组织上有所突破。 2、实施竞争者分析及标竿制度──藉此在成本基础上协助目标之设定,同时了解并掌握营业与组织等作业流程的差异性。 3、经由策略性成本管理,了解企业自身所处的位置,同时知晓同行业挑战者能力的强弱及企业欲进入的产业状况。 4、确定、了解并控制关键性成本动因,注重企业长期与短期绩效并重、竞争优势和发展良策并重。 5、在兼顾财务面和竞争面的情况下,依据企业策略规划,将成本管理目标化,并评估组织转型的可能性和企业发展策略随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当然实行策略性成本仍有其它许多工具,诸如分析成本活动,以了解价值链与成本之间的变动;以较低的成本重新设计营运或组织的各项活动,期望能提高其价值。不过,在运作策略性成本管理时,应有下列认识: 1、策略性成本管理是一项富有实效的管理技巧,它绝不是一种流行新潮的花架子。 2、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提供企业达成财务与竞争优势的重要阶梯。 3、当管理者积极学习并有效地使用策略性成本管理工具,将可产生独特的效果。 4、经由策略性成本管理,除使成本能够下降外,亦同时可以提高品质、改善服务、确保交货期(jit),从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5、策略性成本管理是组织迎接新挑战与绩效评估的锐利武器。 三、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方法步骤 以往,绩效评估多以企业的财务绩效为主,但时至今日,我们深切了解企业欲长期高效发展,必须能准确推测客户有哪些要求和期望,企业能满足客户期望的成功率如何,交货期的准确率多高,市场竞争价格多少,品质或服务水准怎样等,上述事项均应经常性或定期评估,以增强我们的管理水平、提高警觉,及时发现问题,在客户抱怨甚至取消订单之前即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这一点对我们这类以接单为本的企业尤为重要。 针对印制电路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情况,我们于2001年2月起开始采用策略性绩效评估方式,以求增强市场竞争力。首先,对公司的主要客户,如加拿大北方电讯(nortel)、美国电报电话(at t)、德国西门子(siemens)、瑞典爱立信(ericsson)等跨国公司咨询其有关产品交货期、品质、服务和可信赖性状况,以及其他约定事项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解。经调查的信息反馈得知客户并非十分在意本公司引以自豪的卓越工业技术,反较关切成本(cost)、品质(quality)、服务(service)、准时交货(just in time)四个方面之绩效,但是客户对此四项绩效并不满意,因此我们特别成立了改进小组加以检讨,经反复比较和广泛讨论,确立把满足客户期望放在首位,视客户意见为最高的命令,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主题而全面展开。其次,鼓励和支持中层管理人员依各职能领域找出影响其绩效的重要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为配合策略目标将评估指标定为:准时送货、产品制作周期、产品成本,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亦以客户关切点为中心,掌握客户通常关心的事项是:1.有订单时,能否满足交货期(jit)?2.品质是否达到水准?3.服务是否满意?4.成本多少、是否合理?与此同时,亦应考虑公司:1.是否有能力满足客户的期望?2.有无合理利润可获得?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必须把自己置身于顾客和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努力拼搏,才能做到相对优势的动态发展。 在实施策略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是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以达形成共识,把市场机制、目标责任和成本考核引入企业内部,在全厂员工中树立“三个意识”教育,即忧患意识,成本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二是确立客观现实的“成本目标体系”,规定纵横有序的“成本责任体系”和建立严格完善的“成本考核体系”。具体表现为全面把握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前提,以总成本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目标体系分解为公司总目标、部门子目标、班组小目标及个人具体目标。突出“四性”,即指标的合理性、手段的全面性、管理的严密性、政策的激励性,大力贯彻“四”字方针,即“算细帐、查漏洞、找原因、订措施”,做到“三个结合”,即策略性成本管理与达标升级相结合,策略性成本管理与开展自主管理、合理化建议活动相结合,策略性成本管理与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小改小革相结合,较好地体现了“基础管理扎实、目标分解明确、系统管理协调、考评体系科学”的原则。 四、策略性成本管理的经济技术效果评价 为了全面、客观、有效和准确地评价我们所采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的实际收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和完善的,能从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企业经济技术效果的指标体系,唯有如此,才最有说服力,基于这一原则,我们力求从定性与定量、长期与眼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评价。 反映我公司经营绩效的硬性指标是从定量、短期和经济效益方面加以衡量。由表一和表二可见,从2002年至2003年,公司的产值、销售和出口创汇分别以年均65%、65%和46.5%的速度递增;盈利则以年均约1.5倍的速度猛增;人均产值、人均创利、人均创汇和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也实现高速增长,分别以年均36.44%、101.27%、21.8%和68.12%的幅度增长。特别是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含量不断增大,即多层板的年均增幅高达1.6倍。与此同时,全员劳动生产率也不断提高,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递增;成本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逐年上升,分别以年均6.7%、4.9%的速度增长;准时交货率和成品合格率有明显提高,分别以年均3.17%、1.89%的速度攀升;双面板单位生产成本、多层板单位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平均每年分别以32.83元/m2、23.6 3元/m2的幅度下降,仅节约成本一项3年累计高达134 1.41万元,平均每年为447.14万元(7.29×17.36+0.55×17.3+12.07×75.1+ 3.36×41.71+18.51×6.03+3.97×11.87=1341.42万元)。在2003年度印制行业协会的统计报表中,我公司双面板产量、实现利税为第一位,完成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为第二位。全员劳动生产率、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人均产值、人均创利、人均创汇等多项指标也是居全国领先水平。而从软性指标(定性、长期和社会效益)方面来评估,可知公司的信誉和知名度大有提高, 与客户建立了长期、友好和稳定的合作关系,得到客户的信赖和青睐,赢得大批订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之基础。这属于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难以定量评估。由此表明,公司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收到令人可喜的成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增强了我们推行管理现代化的信心。 五、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创新特点和推广价值 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 把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市场竞争的压力自觉地化解和转变成企业管理的推动力。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较大突破:1.在准时交货(jit)方面实现了突破。 它以第一时间全面满足客户期望为最终目的,根据客户的需要和约订,准时提供优质、实用和经济的产品,其导向模式的重点在于竞争策略,核心是讲究全球最流行的准时交货。2.在价格方面实现了突破。以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为起点,它的公式是价格-利润=成本。即价格决定成本,改变了传统的“成本+利润=价格”的成本价格定论。策略性成本管理法认为,市场价格是企业生产的客观尺度,应根据市场价格来选择、确定成本,成本以不能突破市场价格的规定为限,达到增加盈利和增强竞争的目的。3.在成本理论方面实现了突破。策略性成本管理系统包括产品成本与作业成本、战略成本与短期成本、数量成本与质量成本,具有全面性、预见性和动态性,其目标是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较现行成本管理的适用性更强、范围更广、效果更好。正是遵循这个法则,3年多来,我们一直把按时交货、品质、成本和服务放在首位,经过多方努力,成效尤为突出和显著,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加拿大北方电讯和德国西门子等客户对我公司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商誉,赢得大批订单。我们的这种做法包括目前流行的准时交货(jit)、总成本控制和灵活地应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最明显的优势是运用了管理会计,它不仅要求用精确的成本数据、变化数据和利润数据提供资深的管理,还要求利用策略性成本管理体系去陶冶磨练员工的行为,使之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策略相吻合,力求在这方面为国内企业树立一个成功的典范! 综观我们率先运用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得出一个结论:企业只要在管理现代化方面积极探索,就能走出一条改革创新之路。正是按照这个准则,我们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所建立起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模式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好的收益性,是对传统管理体制的全面挑战和彻底反思,强有力地推进企业向高产、优质、低耗和高效方向发展。这种新型的管理技术手段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竞争能力,是现代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制胜法宝。从整体的环境来看,大家都处于同种外部环境,为何我公司能在短短几年里,使企业走上了低投入、高产出、大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这其中的经验确实值得许多企业学习、借鉴和推广。我们所使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和针对性。在实际操作上,scm 模式要求企业必须在较高层次上实现科学管理与灵活创新的同步增长。现在,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就不能再沿用过去老一套的做法,完全需要靠企业自己,因此,学习推广现代化的管理科学和手段就显得非常必要与极为紧迫,它是增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走向市场经济的一条非常现实有效的途径。现把策略性成本管理与现行成本管理列表进行比较,从中可见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创新特点明显强于现行成本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科学的升化和提高。 表三、现行成本管理与策略性成本管理差异比较 管理与技术一起,被称为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因而,我们历来都非常重视和强化企业管理工作,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实践体会到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方能实现。以管理为主线、向管理要效益、靠管理求发展,这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永恒真理! 六、对巩固和发展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打算 在运用策略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虽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过程,决不会停止不前,因而、我们希望在继续巩固和运用该管理方法的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实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以求有所进展、有所创新和有所突破,积极为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作出较大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致力于在当今管理理论的前沿大胆探索,不懈努力追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现代化道路。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科技的高速发展,计算机也进入了“云计算”时代,在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的功能得到了拓展,使得计算机效率发幅度提高。云计算背景下,虽然计算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其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是当前计算机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进一步深究和探讨。就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云计算;计算机;安全问题;对策 1云计算的概述 云计算是继代谢能够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端的一种转变,是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以及交付模式。云计算有着容量大、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等特点,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需要[1]。 2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问题 2.1计算机数据安全问题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数据存储和处理都实现了虚拟化操作,这种虚拟化的操作使得数据的物理存储位置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云计算下资源的共享,计算机所存储的数据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利用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恶意攻击,从而造成计算机数据的丢失、被篡改等,从而损害终端用户的利益。2.2隐私信息被窃取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利用计算机来存储信息,尤其是隐私信息。而在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隐私信息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由于我国云计算机技术缺乏相关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许多不法分子肆意妄为的窃取、拦截云计算消费者终端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隐私信息,不法分子在窃取他人隐私信息后往往会以高价出售给有需要的人,从而损害用户的利益。2.3云服务端易受攻击在云计算技术普及的当下,云计算终端能够自主的访问多种软件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云计算技术中运用的系统数量也会增加,而云计算服务端计算机数量的增加使得那些不法分子看中了云计算中各种漏洞价值,从而出现攻击云服务端的不法行为。 3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对策 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面临着众多安全隐患,一旦计算机出现安全问题,就会损耗计算机用户的利益。随机云计算的发展,计算机安全问题也受到了高度关注,积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是保证用户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利益不受损害的保障。3.1建立云计算安全协议云计算安全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监理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2]。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云计算安全协议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云计算安全协议可以有效地弥补云计算机术在安全性规范缺失方面的问题,只有结合我国当前计算机安全现状,建立符合计算机发展的安全协议,就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更加具体的规范或限制,从而为计算机用户在使用云计算服务端的时候提供安全保障。3.2信息加密加密技术就是利用技术手段把重要的数据变为乱码加密传送,达到目的地后再通过相同的手段还原[3]。信息加密处理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措施,在利用计算机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的时候,可以通过数据加密技术来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从而提高信息的安全性,避免信息受到攻击、篡改以及窃取等。3.3数据备份数据备份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数据被窃取、篡改、删除。在这个爆炸性的数据时代里,人们利用计算机存储数据大大的提高了数据的处理效率。人们在利用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时候,将重要的数据进行多样备份,一旦数据被窃取、篡改或者删除后,用户可以根据备份的数据进行恢复,从而保障数据的完整性。3.4控制用户的访问权限云计算背景下,云端访问的自由性使得云计算用户的隐私信息受到了巨大的安全威胁,而访问权限的设置有效地保护云服务端数据信息安全,为云计算用户的利益提供保障。云计算运营商应当加强云端访问的管理,要严格控制云端访问,给每个云端用户一个密码口令,凭借密码口令来访问云端,并定期更换口令,实施动态口令,从而避免黑客攻击云端,保证用户信息资料安全。3.5加强云端管理和维护定期的对云端基进行维护,加强云端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计算机安全问题的发生。对于云计算运营商而言,要定期对云服务端进行系统整顿,利用先进的科技来对云端进行安全检测,保证整个云端的安全;对于计算机用户,要定期杀毒,避免潜在安全隐患威胁到计算机云端,从而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4]。3.6加强计算机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犯罪行为也越来越猖獗,给我国当代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了为广大计算机用户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相关部门应当加快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要结合云计算发展进程以及业务模式入手,制定健全的法律,如云数据保护法、供应商信息安全管理责任等[5],同时,要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那些违法犯罪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和惩处。 4结论 综上,云计算背景下,虽然计算机功能得到了拓展,但是计算机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计算机安全问题的存在给用户的利益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做好安全工作格外重要。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国云计算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解决计算机安全的措施,从而使云计算更好地服务用户,保证用户在使用云服务的时候免受信息安全威胁的困扰。 作者:朱齐开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与防火墙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防火墙技术进行探讨,通过叙述防火墙技术的含义及分类,进一步分析防火墙技术对于计算机安全的作用,以阐释防火墙技术对计算机安全所起到的作用,以期大众对防火墙技术的认知加深,并对防火墙技术的未来进行展望。防火墙技术又是守护计算机安全的核心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防火墙技术信息时代 如果人类的历史是按照科技进行分类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工业革命之前的阶段,是人力的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时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时代。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而每个人都是巨大网络空间中的一员,全世界都是一个整体,在计算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透明的,我们的信息被大量输入进网站,在计算机中随便搜索一个代码,就是我们的代号,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地位至关重要。防火墙技术又是守护计算机安全的核心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1什么是防火墙技术 1.1防火墙技术的含义 防火墙技术就是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的计算机保护系统,一般情况下,根据作用会被整体划分为网络防火墙和计算机防火墙。网络防火墙主要是针对网络,起到阻隔外网与内网的作用;计算机防火墙是针对计算机,能将计算机与外部网络有效地进行隔离。总之,防火墙技术就是为计算机设置一道隐形的安全门,能够将内网与外网,计算机内部与外部进行阻隔,既防止内部信息流出,也能够防止外部不符合要求的信息流入。 1.2防火墙的分类 1.2.1网址转化型防火墙 这种防火墙的功能就是网址转化,又称之为NAT技术,网址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验证和伪装的过程。对于外来申请访问的网址,防火墙会进行一个审核,对于符合设置标准的才准许访问内网,与内网交流;私有IP对因特网进行访问,本就是没有权限的,只是如果发射访问请求出去,该IP地址就会被暴露;网址转化型防火墙在此的作用就是当访问请求经过防火墙时,会被伪装成一个统一的地址,进行网络的访问,有效地保护了私人IP的隐私。 1.2.2包过滤型防火墙 包过滤防火墙是防火墙系统中最高效低价的防火墙,是对数据包进行过滤的安全防护措施,现在多用于路由器上。这里的“包”是网络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因此包过滤过滤的实质上是网络数据。对于网络数据的过滤,防火墙会根据数据包的一些信息进行判断,对于判断后那些来源可疑或不符合标准的将会被过滤,剩下的才能通过防火墙被我们接收到。当然,包过滤型防火墙本身存在缺陷,就是仅能凭借数据包的来源、端口等判断数据是否安全,却不能对于某些恶意程序进行阻拦,因此即使有防火墙的存在,也会有病毒侵入我们的计算机。 1.2.3型防火墙 防火墙能够管理网络应用层,较之包过滤型防火墙,防火墙的安全性进一步提升,简单来说,型防火墙就是介于服务器和用户机之间的信息转换器。通过防火墙,用户机的信息被有效隐藏起来,服务器发送进来的信息是经过过滤的,这样能够有效防止不良信息的入侵。生活中最常见的过滤就是在我们打开网页时能够成功将广告过滤掉。 1.2.4监测型防火墙 监测型防火墙相较于其它防火墙的作用又进一步,不仅能够阻拦信息,对于已经放入的信息能够进行实时监测,确保信息安全。不过监测型防火墙的成本一般偏高,不能被有效的普及。 2防火墙技术对计算机安全的作用 2.1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2.1.1安全服务配置 安全服务配置是指能将系统管理机群和安全服务器机群隔离开的安全服务隔离区。这个安全服务隔离区既属于内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单独划分出来的局域网,相对独立。这样的划分目的就是进一步加强对服务器上数据的保护和运行。 2.1.2配置访问策略 访问策略是防火墙的核心安全策略。所谓的配置访问策略,就是指经过详细的信息统计,对允许访问的目的地地址、源地址和端口进行详细的设定。这个设定过程相当精确,需要我们对单位内、外的相关应用信息了如指掌,且防火墙的规则查找是按顺序进行的。 2.1.3日志监控 管理员提供信息筛选的关键词,防火墙会自动生成日志监控,对于一些信息日志系统会自动发出警告。管理员只要针对这些警告进行处理,就可以轻松查看这些不良信息,对于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日志监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2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2.2.1防止内部信息泄露 防火墙技术的出现,能够很好的隐藏计算机的IP地址,在访问外部网站时能够很好的隐藏自身,保证自身安全。且对内部网络进行进一步划分,保证了信息内部流转的安全性,保证了机主信息不外露。 2.2.2保护网络免受攻击 当前,网络的主要攻击来自路由攻击,防火墙技术的出现,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网络,减少这种攻击。并且防火墙可以对进出信息进行审核把关,既防止隐私的流出,也防止身份不明的信息流入。 2.2.3可集中安全管理 防火墙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计算机安全系统只能保护主机的限制,能够有效保障每一台普通计算机的安全,一旦失去防火墙,计算机内隐私被泄露的可能性就极大。综上所述,在当前情况下,计算机安全有赖于防火墙,防火墙技术仍然是计算机安全最可靠的守护者。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都依赖于信息的传递,保护计算机隐私应该作为一场持久战进行,不可以稍有松懈。在这样的背景下,计算机防火墙技术一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另一方面也承载着向前发展的动力。计算机防火墙设备并非没有缺陷,面对防火墙的缺陷,应该及时进行休整。日后防火墙的作用也不仅限于计算机网络运用,更可运用于移动设备中,这是一项长远的道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作者:张伟成 单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通信安全要求也不断的提升。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的安全保障显得十分重要,不仅涉及到了内部的资料安全,同时也涉及到了其他方面的运行安全问题。数据加密技术是当前提升计算机安全的有效方式,本文主要对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计算机安全保障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数据加密计算机安全应用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时刻的感受到自己所处环境的安全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有人说QQ被盗了、账号被盗了,这些情况都足以说明当下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数据加密技术作为计算机安全保障中的重要部分,是当前对计算机安全问题控制的关键所在。下面将对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1计算机当中的安全威胁 计算机的处于互联网的运行环境中,会受到来自于网络的各种影响和安全威胁。首先,最为明显的计算机安全威胁就是黑客的非法攻击。黑客以非法的手段来直接的进行用户资料盗取,并采取攻击的手段来对计算机内部保护程序进行破坏,导致计算机丧失保护能力,最终无法抵御外部的攻击。同时在现代网络环境中木马病毒也是比较常见的安全威胁内容。木马的病毒入侵不仅会导致计算机内部的资料和安全受到威胁,同时还可能令系统处于一种瘫痪的状态,促使计算机无法进行自我保护,甚至出现程序上的失效。此外,计算机当中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漏洞问题。由于计算机的系统运行是建立在数据包基础上的,使得数据包暴露在外,这就有着被攻击的可能性。长时间以来这种暴露的问题会逐渐的演变成为系统漏洞,使得攻击者能够轻易的进行攻击。由于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中受到来自多个不同方面的威胁,使得安全保护能力降低,这不仅给正常的计算机运行带来了麻烦,更重要的是还会导致受到外部的一序列攻击,最终使计算机的安全保护受到严重威胁,随时面临不良的侵害。 2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2.1网络数据库加密 网络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平台一般都为WindowsNT或者Unix,这种系统的平台使得计算机的存储系统和数据传输的公共信道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信息数据侵扰或者发生篡改的现象[1]。对于这种问题采取计算机数据安全加密技术主要应当采取权限的设置,同时设定口令等方式,以便于对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当中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密保护。 2.2软件加密 密钥作为现代数据加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对现代化的网络数据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信用卡购物的过程中,厂家所具有的公共密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信用卡的信息解读。因此对使用的信用卡进行密钥设置能够进一步的提升数据的安全保护,对信用卡的使用权限产生限制。对计算机内部使用的加密技术主要强加的措施有:首先对需要进行加密的文件进行检查。并对杀毒软件或者计算机中的反病毒软件进行加密,促使计算机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安全保障。 2.3电子商务中应用 AES加密技术当前来看具有比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在电子商务当中被应用的十分广泛。电子商务的兴起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加快了我的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并对金融机构的稳定起到了帮助。计算机加密技术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有:SSL\SET协议、数字证书、数字签名等数据加密技术,以此来保障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过程中双方的信息能得到安全保障,不出现泄露的情况,同时也对电子商品交易平台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此外,各大银行普遍使用的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将数据流的信息传入到安全设备当中去,并由交换机来进行环境分析,实现精确端口关闭,从而保证数据内容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3数据加密工具的使用 3.1硬件加密 当前阶段计算机USB及并行口的数据交换是比较频繁的,对计算机进行保护数据内容并不会从接口处流失,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就是对这些数据的接口采取加密的形式。当对此进行加密以后只有通过了密钥口令才能对设计进行读取,否则无效,从而实现对数据内容的保护[3]。 3.2光盘加密 光盘加密形式采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光盘中的内容被盗取。现代社会中很多的人都会将重要的资料刻录到光盘当中去,以便于保存。但这样的保存方式很容易造成文件的丢失,对此就可以采取光盘加密的形式来进行保护。当对光盘采取了加密保护以后,需要通过密钥来读取光盘中的内容,这是对光盘进行安全保护的最佳方式。 3.3压缩包加密 压缩包加密是当前最为常见的一种加密形式。通过对压缩文件的加密并自行设置密码,在解密时只要将正确的密码输入就能得到压缩文件的内容。对文件采取压缩的形式主要是因为压缩文件所占空间下,传输方便,同时在加密的过程中不容易被盗取,能最大限度的提升计算机的空间使用率。 3.4解密工具 解密工具事实上就是加密工具的一种逆向算法,当中所采取的方式基本一致,但密钥却是不同的。因此在解密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对密钥获取。通常一般人在进行解密的过程会利用软件不停进行猜测,试图进行解密。解密与加密之间并没有相互之间的影响,是相互发展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 4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不断完善,相应的信息加密技术也逐渐的提升。计算机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计算机数据安全提供了保障,同时也避免了其他方面受到外界的侵扰。因此,当前阶段一定要重视起加密技术的应用,促使计算机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作者:马明 单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帮助人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人们也开始重视自身信息和企业重要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并且对于数据保密有了更高的要求和需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计算机应用中影响数据安全的因素,并且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能够更好的使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应用。 关键词:数据加密技术;计算机安全;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不断的享受计算机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同样使生活完全暴露在互联网世界中。我们的生活因为互联网的存在,方便了朋友亲人之间的联系,方便了我们的购物娱乐等。但是我们也常常听说我们的电脑中病毒了,QQ号被盗了,信用卡和银行卡被破解了密码。我们在遇到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就说明我们在享受的时候,并没有重视互联网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当下互联网的发展状态表明计算机的系统安全不容乐观,还没有达到一个可以让使用者放心的状态。因此,数据的加密技术就作为互联网安全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如何的将数据加密技术很好的应用到计算机安全中也是我们现阶段应该作为重点的研究课题。 1影响计算机数据安全的因素 1.1计算机本身操作的安全隐患 现阶段的大部分计算机系统都是windows系统,它的受众面广,使用起来便捷简单。但是在windows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同样为计算机黑客提供了便利条件。很多的计算机黑客通过研究掌握了windows系统的弱点并进行攻击,在网络中欺骗消费者以谋取暴利为目的。但是windows系统的漏洞是无法避免的,每一个操作系统都会涉及到很多的研究方面,无法从其中一个步骤上所更改,因此,这也就表明了计算机系统操作本身就是具有安全隐患的,我们只有在外因上找到突破口,进行有效的规避风险和隐患,才能达到安全上网的目的。 1.2数据库的安全隐患 很多的个人和企业单位都习惯用网络数据库来存储数据和资料,但是我们所忽视了数据库本身就是具有安全隐患的。数据库所存在的漏洞很容易经过黑客的破解然后盗取和复制数据,实施对数据的盗窃。造成企事业单位的数据丢失导致很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会造成个人数据被黑客盗取,然后使用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进行犯罪等的不法使用。 1.3网络的漏洞 现阶段网络的使用已经发展到支持多个程序同时应用,甚至可以多个程序同时传输数据,但是在大量传输数据的同时,也使得网络信息完全暴露在整个计算机网络中,很容易吸引黑客的注意,导致数据丢失。众所周知,计算机具有开放性和互联性的特点。黑客往往会利用监视或者窃取的手段进行互联网数据的偷窃。并且善于利用合法的IP地址来改变自己的非法IP地址,导致有关部门查处时存在很大的困难。 2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2.1数据加密技术的分析 数据加密技术作为一种网络安全技术,在计算机应用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阻止黑客的入侵,保护互联网中的重要数据和资料。数据加密技术是通过对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信息数据进行加密,来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保密性,减少黑客入侵系统对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影响。现有的数据加密技术已经可以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不同的加密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也对黑客的入侵增加了难度。例如,数据加密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一般通过AES加密法进行无线互联网的加密,从而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人们对于数据加密技术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2.2数据加密技术密钥的应用 密钥是数据加密技术的核心应用,不同的密钥可以实现不同的数据加密,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现阶段,密钥一般存在两种。一种是私人的密钥,一种是公用的密钥。具体来说,私人密钥是指只能应用于两台计算机的互相访问。其他人无法获取到任何的信息。总的来说,私人密钥的安全性是非常高的。但是也同样存在着弱点,那就是它无法根据不同的需要获取不同的密钥,而公用密钥在这个时候就有很大的存在感了,公用密钥可以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需要进行多个密钥加密,然后进行数据的传送,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在我看来,如何更好的使用密钥所带给我们的方便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可以利用公用密钥进行数据的加密,然后再用私人密钥进行数据解码然后进行存档。以确保密钥在计算机的数据安全使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2.3数据加密工具的使用 在我们对数据加密工作的分析过程中,一直是围绕着计算机系统本身的漏洞和缺点进行讨论的。但是,我们要知道,数据加密的方法不仅仅在于计算机系统本身的防范,还要合理的运用一些数据加密工具,使得我们的加密工作事半功倍。首先,我们先要对硬件进行加密,就是要将计算机USB进行数据加密,要保证只有获取密钥才能够进行USB的数据读取。其次,要进行光盘的加密,市场上的盗版光盘琳琅满目,这些光盘大多不安全,我们只有对光盘数据进行加密,才能保证不在读取光盘的时候使电脑染上病毒,也在一定程度上警戒大家,购买正版光盘,杜绝盗版。最后要对压缩包进行加密,对于压缩包这种读取数据的解压工具,我们要在工具设置中设置密码作为保护,保证压缩文件的安全性,也同样能够保证计算机空间使用率的增加。 3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在给予我们方便的同时,也使得我们面临着许多的安全隐患,我们只有在不断找寻安全方法中规避隐患的发生和发展。数据加密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计算机安全保障技术,在计算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数据加密技术只有在不断的应用和试验当中,找到更合适计算机安全的方法,不断升级,提高计算机的安全可靠性,才能够保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使用的安全。 作者:张延承 单位:江西传媒职业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 摘要:在当下的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电子商务在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作用之下,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方式。而且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消费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公民消费方式当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由于信息交互性较强、价格、仓储等优势逐步显现出来,电子商务对于满足当下社会消费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之下,随之伴随的一系列计算机安全技术问题接踵而来,如何在快速有效安全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同时能够使得计算机安全技术得到保障就成为当下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笔者从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入手,通过研究分析电子商务中存在的主要安全技术隐患,来更进一步的全面有效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更好的促进当下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技术;电子商务;应用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全新的商务活动载体,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实现,近年来,由于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要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各类需求,因此快速发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商务交易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下商业活动当中,重要的一个商业领域范畴。从互联网形成至今,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主要问题,而在电子商务当中,计算机安全问题也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电商交易当中,涉及到的个人信息、数据以及银行卡安全等问题都普遍存在。一旦电子商务当中的安全隐患存在,不仅仅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对于消费者的损失以及消费者的信任、品牌的公信力等等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预计的。因此,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当中,必须要重视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提升计算机安全风险控制能力,不仅仅是更好的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安全、稳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环境的必然要求。 一、电子商务中计算机安全技术瓶颈 (一)信息窃取 在当下电子商务当中,计算机安全技术隐患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用户信息窃取。由于一些电子商务的用户在交易过程当中,对于交易信息的加密工作不到位,从而使得黑客对于电子商务用户拥有了攻击点,通过对于专业技术的应用,根据掌握的已知信息,借助编程和编译手段找到信息的规律,从而使得信息能够被黑客部分或者绝大部分被解读和掌握。从而使得电子商务在交易当中的信息能够被更加快捷的窃取,直接影响到交易的安全。 (二)信息篡改 在电子商务当中,用户信息窃取通常只是黑客的手段和方式,他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篡改来实现最终的目的。在掌握大量的信息之后,对于后台的漏洞能够更加系统的认识,从而获取更多的权限之后,对于信息进行篡改,从而最终实现他们的最终目的,比如通过篡改用户的个人信息,导致交易内容发生变化,掌握客户信息之后,再实施一系列的其他犯罪活动。借助合法的电子商务中的卖家身份,来骗取消费者更多权益等,从事的违法犯罪行为都是借助信息篡改实现的。 (三)计算机病毒 在计算机的安全技术当中,计算机病毒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因为计算机病毒通常是在人为或非人为的情况下产生的、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批准下,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编制的一组指令集或程序代码,能自我复制或运行的电脑程序的一个过程,这样,对于电脑中的整个程序操作都会带来较大的破坏。 二、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一)智能化防火墙技术 在提升计算机安全技术过程当中,借助智能化防火墙技术是当下一个较为普遍的方式。智能防火墙是指于正常程序和准确判定病毒的程序,利用统计、记忆、概率、决策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识别,这样便能够大大增加其对于计算机安全技术的风险控制能力。 (二)数据加密技术 在电子商务当中,智能防火墙技术虽然能够提升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安全性。但是它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对于防攻击具有较高的能力,但是如果要想使得防火墙的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个更好的保障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需要用数据加密技术,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智能防火墙的技术,也能够使得在对于病毒防御体系构建当中更加完善。这样才能够使得其在应用当中,风险控制能力能够大大增强。数据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中采取的主要安全措施,贸易双方可根据具体需求在信息的初步交换阶段使用数据加密技术。 (三)数字签名技术 要想使得电子商务当中计算机安全技术能够更加的兼顾,就需要借助数字签名技术来更好的实现信息的安全保护。在对于数字签名技术应用中,通过对于计算机信息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密来更加有效的实现对于各个数据之间的监控。在各个单元数据当中,借助签名技术来实现数字化的多样化监控,通过排列组合以及单元之间的交互,从而大大增强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数据之间的完整性、联系性和安全性。 三、总结 只有通过科学的操作学习,同时引进全新的计算机安全技术,对于漏洞及时的修复,对于木马能够及时的监测清理,同时加强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监管,才能够使得在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当中,拥有更好的发展和上升空间。 作者:翟魏欣 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农业学校 计算机安全论文:云计算下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当前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处在云计算的发展背景下,加强对计算机的安全保障就比较重要,本文主要就云计算的特征体现和计算机安全问题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云计算下的计算机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云计算计算机安全防护措施 云计算背景下的计算机在功能上有了拓展,在计算机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信息安全风险。解决这些方面的安全问题就成为云计算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当前的计算机安全问题上还相对比较突出,要能从实际出发,对这些安全问题加以针对性的解决。 一.云计算的特征体现和计算机安全问题分析 1.1云计算的特征体现分析 云计算的技术应用是在近几年开始的,其主要是依靠着互联网技术作为依托,进而来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在交互模式的作用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云计算技术在当前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就是因为其自身有着鲜明的优势发展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1]。由于云计算是多种资源的结合体,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满足其实际的需求。另外,云计算自身的收缩性以及扩展性的特征也有着比较鲜明的呈现,在对云计算应用过程中,能有效结合实际进行资源的再分配,这样就对云计算资源配置效率能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云计算的按需付费以及访问多样化的特征也比较突出,能够通过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进行多样化的访问,还能有效实现按需付费的目标,能够对用户的使用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1.2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的安全问题分析 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安全层面。在云计算背景下数据的传输以及存储的过程中,由于其存储空间比较大,在信息的实际传输过程中,就比较容易受到黑客的拦截,或者是病毒的传播等,对信息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对信息数据存储过程中,也会存在着信息的存储以及共享等方面的安全风险[2]。这些都是在云计算环境下面临的比较主要的安全风险问题。再者,云计算下计算机的用户访问权限的管理安全问题方面。对云程序的软件进行应用下,能有效实现检索以及浏览的功能,但在进入权限方面有着相应的设置,但不管是哪种方式管理,都会给黑客带来很大的诱惑,这就比较容易让黑客利用相关的漏洞来对资料进行访问,对信息造成破坏等。另外,从计算机的网络取证的安全问题上也比较突出。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并且短时期内不能有效解决,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就比较容易造成网络安全的取证较为困难。对于这些方面的问题要能充分重视,从多方面对安全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二、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安全防护措施 第一,从元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安全进行保障,就要注重多种措施的实施。要对云计算的业务定位加以明确化,并要从法律层面进行严格的规范。云计算所包含的业务类型比较多样化,这就需要对云计算的业务有明确化的定位,将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以及监管制度进行构建,对云服务的发展进行保障。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进行加强和完善,对云计算下的计算机业务进行防护。第二,加强对计算机稳定数据安全的保护,这就需要对云计算的运营商在数据的加密保护工作上进行加强和完善。在对数据的读取过程中,通过密码的加密处理,就能将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再有是对计算机的数据存储安全性得到充分加强,通过虚拟存储的方式以及在实名注册的方式上进行加强防护,这些措施的实施都能对计算机的安全性得到保证。第三,对云计算下的计算机用户权限的管理进行加强,以及从网络取证的措施上进行优化。要能通过多种验证方式加以应用,避免系统的漏洞出现,通过设置安全措施对用户权限要加强检测,对比较敏感的操作要充分注重按照规范进行操作[3]。而在网络取证方面,云计算服务提供方以及用户要能在相关的义务方面有详细的了解。只有在这些基础工作上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利于计算机安全的保障。第四,加强云计算下的计算机安全还要能将技术监控的水平不断提升,要能在相关业务的分析能力上进行强化,构建完善有效的技术监控体系,对审计系统以及定位系统的建设,为计算机的安全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为网络的安全性提供良好保障。再有就是从制度的建立上进行完善化,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保障计算机的安全。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安全保证措施的实施,要从实际出发,保证措施实施的科学有效性。只有在计算机的安全上得到了保证,才能真正的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实际的需求才能得到有效满足。此次主要从多方面对计算机安全问题和措施进行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张光芳 党同青 单位: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枣庄市分公司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常见问题及防御对策探析 摘要:加强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防御,能够提升计算机设备使用期间的存储资料安全性。针对计算机设备使用中常见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引发原因后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对计算机系统安全性维护提供了一些有效建议,为计算机使用安全提供稳定保障。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问题;预防对策;软件和硬件 计算机是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设施,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运行安全也成为了技术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连接网络接点后遭受病毒入侵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如果计算机系统中存在漏洞还会因病毒导致内部文件信息丢失。针对常见计算机安全问题要加大防御措施研究,提升客户的使用满意度,运行安全性也能得到提升,这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建设安全防御体系来解决病毒入侵的问题,避免因病毒入侵造成文件损坏。 1计算机的硬件安全问题及预防对策 1.1芯片的安全问题 芯片中集成了计算机的控制线路,是设备运行的重要操控模块,使用期间计算机黑客在芯片中存储病毒,投入使用后病毒会进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影响使用安全。芯片部分很容携带病毒,如果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也很难了解到其中的安全隐患,因具备存储功能,为病毒植入创造了空间,使用期间病毒会在网络环境下向其他计算机出传播,最终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并入侵的计算机会出现死机、内部资料丢失等现象,使用也会遇到异常,个人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同样都会受到芯片病毒的威胁。部分用户会选择自己动手组装计算机,在选择芯片时没有去正规厂商购买,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其中很容易被植入病毒,使用期间个人隐私安全得不到保障。使用后连接网络病毒会被激活,也会通过网络平台感染其他的计算机设备。在计算机硬件中,如在芯片的使用中就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在芯片等硬件设施中,国外一些技术人员植入了较多的病毒和指令,能够入侵使用者的电脑程序,造成个人资料,甚至是国家的建设信息泄漏,甚至由于其携带的病毒,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瘫痪,严重影响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 1.2计算机电磁波信息泄露问题。 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接收与发出信息也是由磁波形式进行的,一些技术人员没能合理运行专业知识,通过电磁波破解来盗取个人信息,对用户个人设备使用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受到侵入的计算机在信息保存能力上会有明显的下降,计算机所浏览过的信息也会被剽窃。电磁波分散传递是计算机使用必须要进行的环节,能够实现网络信息的浏览,因此造成的安全隐患也十分常见,要求工作人员不断的探讨解决方法,提升运行使用期间的稳定性。与计算机连接的设备愈多,其电磁波的辐射能力愈强,愈容易被人接受和剽取。除了无形的电磁波能造成计算机信息的泄漏外,还会通过计算机连接的电源线和网线造成安全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在信息的传递中,都是通过电磁波来实现的,电线和网线中都有电磁信号的传播。 1.3具体的解决措施。 对于硬件部分的安全隐患,可以通过增加硬盘数量来解决,当芯片因病毒问题导致无法运行使用时,另一侧的安全硬盘会自动导通来完成信息存储任务。在硬件安装前要进行基础的安全监测,如果发现可使用内存与标记的内存存在差异时,要针对存储部分进行清理,要考虑是否是因病毒存在造成内部减小。针对电磁波泄漏个人信息的问题,可以采用屏蔽技术来解决,屏蔽后黑客不能再继续搜索到电磁波信号,这样的运行使用环境下,工作人员也能更高效的完成计算机维护任务,也不会因入侵问题造成内部资料泄漏或者损坏。要定期对硬盘运行安全进行检测,发现有硬盘损坏要及时替换,确保运行使用阶段备用硬盘处于安全状态下。 2计算机软件上的网络安全问题及防御对策 2.1计算机软件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软件上的信息泄露问题比较严重,也是造成计算机安全问题的主要体现。由于计算机在使用中接触到的软件、视频、网站和文档的机会较多,一些恶性病毒和木马等就会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进行入侵,造成信息资料的破坏。例如,计算机没有进行完善的安全防火墙和病毒查杀软件的使用时,一些顽固性的病毒和木马就会对计算机程序进行恶意的篡改,造成信息资料的流失,重要文档资料的篡改和破坏等。在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引起的。在一些钓鱼网站中,不法人员通过网站注册、链接点击等,对使用者的计算机进行个人信息的采集,得到相关资料后,还会伪造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实施网络诈骗等行为。另外,在一些机密企业中,还存在计算机窃听和黑客入侵等问题,这主要通过相关设备和高端的技术操作完成,相关单位要做好信息安全的维护。 2.2具体的防御措施。 计算机设备连接网络后要对自身系统进行加密处理,解决漏洞问题后受病毒入侵的可能性也会减小。信息传递是最容易感染病毒的环节,可以采用加密技术来保障传递的安全性,接收方需要密钥才能够解开文件进行查阅,黑客不了解密码自然也很难破解。加密文件传输需要更多的时间,并且处理过程的难度也比较大,应用在小数量的信息传递加密中有很好的效果,如果需要传输的信息资料较多,此类技术并不适用。针对这一现象,在信息传输期间会采用部分加密的形式来进行,仅仅针对传输部分的文件来加密,节省了大量系统分析运算的时间,并且安全程度不会因此而降低。传输设备与被传输设备仅仅在部分文件上达成一致,系统内的其他资料仍然采用不共享的方法来加密。能够解决计算机之间病毒相互传输感染的问题。在一些机密的企业和个人电脑中,进行加密处理,预防计算机软件的信息泄露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达到进一步的安全性保障,可以通过认证技术进行防御。所谓认证技术就是对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进行双重的保护措施。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缺失的情况。这种认证技术的类型有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其中数字签名也就是电子签名,即在文本中自动生成一个散列值,再以私钥的方式对散列值进行加密处理,最后将这个数字签名发送给接收方;报文的接收方首先从接收到的原始报文中计算出散列值,接着再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来对报文附加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如果这两个散列值相同,那么接收方就能确认该数字签名是发送方的。 结束语 计算机的应用是以技术为前提的,相应的,在安全问题的预防对策中,也应从技术方面进行探讨。相关技术人员要对引起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对电磁波辐射和软件网络引起的信息安全进行重点研究,加强电磁屏蔽技术和密钥加密技术的运用,在生活和生产中宣传计算机安全建设的重要性,普及相关的技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实施。 作者:梁鑫 单位:北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保障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基于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的诞生与应用给社会各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促进社会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注入了动力,同时还为人们的工作与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开放性与共享性特点下,致使计算机安全问题随之凸显,并严重威胁到了信息的安全。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安全面临的常见问题,其次为如何实现对计算机安全威胁隐患问题的有效防御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问题;预防与管理;对策;探讨 当前,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领域中,成为了社会生产与人们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安全隐患问题随之暴露在使用者面前。计算机病毒的入侵、黑客的攻击以及硬件系统出现运行故障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并使得相应信息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对于使用者甚至国家而言,信息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将直接给其带来严重的影响与损失。因此,这就需要针对计算机所存在的安全问题来实现相应防御对策的落实。 1计算机安全面临的常见问题分析 1.1在硬件上 在计算机硬件上,常见的安全问题有3个方面。第一,芯片陷阱。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一般需要以联网的方式来实现相应使用功能的提供,而基于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硬件系统则就会因网络开放环境而受到木马病毒的入侵与黑客的攻击。当芯片存在漏洞时,如果不做联网处理,虽然无法实现对安全风险的抵御,但是能够为相应使用者提供基本的功能需求,但是如果进行联网,对于黑客而言,则就能够根据芯片漏洞来入侵到计算机数据库之中,同时也给病毒木马的入侵提供了途径,此时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威胁,且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也难以得到保障。第二,电磁泄露。这是黑客攻击计算机系统、盗取用户信息的另一途径,对于黑客而言,其能够通过对计算机电磁传输信号的定位来截取信号,并通过对传输程序的破译或者重新编写来入侵到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盗取、破坏数据信息的目的。而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与管理人员而言,通常对该项问题给予的重视程度不足,进而致使相应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而给计算机的运行埋下了安全隐患。第三,硬件系统发生故障问题。一般情况下,当计算机系统受到病毒入侵以及黑客攻击时,首先被破坏的是软件系统,而基于病毒本身具有的传染性,其扩展范围的不断增加致使硬件系统的运行因此而受到影响,尤其是当计算机硬件本身就存在漏洞,则会因这一问题而直接致使硬件所存储的信息遭受到影响,轻则会致使计算机运行变缓,重则会导致硬件故障发生而造成计算机设备无法运行,硬件存储信息因此而丢失。同时,在计算机硬件发生故障问题时,通常修复难度较大,而且及时能够修复也会影响到计算机运行的能力以及使用功能的发挥。 1.2在软件上 第一,非法窃听并盗取信息。当计算机软件系统存在安全漏洞隐患时,在实际传输信息的过程中,黑客则能够借助这一漏洞来实现对信息的窃听与盗取,这不仅使得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受到了威胁,同时,黑客这一攻击行为下也会影响到系统本身运行的可靠性,进而给使用者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与损失。第二,病毒的入侵与网络钓鱼。网络病毒的入侵行为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而言威胁极大,且病毒具备的传染性,加上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病毒种类也随之不断增加,一旦入侵到软件系统中,将直接威胁到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而网络钓鱼指的是一些黑客等怀有不良企图之人,以情色网站等为媒介来诱惑网页浏览者点击或者下载等,进而来获取计算机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内容,甚至还会给使用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三,身份伪装与垃圾邮件。首先,身份伪装,此种行为主要是一些不良企图之人以非法的技术手段来进行身份的伪装,作为合法用户来进入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而达成自身的目的。在侵入系统后,其不仅能够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料与用户信息等,同时还能够对信息进行篡改以及删除等,进而直接威胁到信息的安全。其次,垃圾邮件,垃圾邮件的传播也会通过占用网络磁盘空间等方式影响到系统的运行速度,对于收件人而言,也侵犯其个人隐私。 2针对计算机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落实完善防御措施的对策 2.1加固技术 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通过对文件进行加固处理后,能够为提高文件的安全性奠定基础。在实际落实这一技术的过程中,可在使用期间对端口进行连接来实现,同时通过对硬件进行加固处理后,能够在明确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发生安全故障隐患的部位来提升防护性能。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网络线路老化问题的发生会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运行,所以,需要加强线路维护,确保计算机硬件设备具备良好的运行环境,强化安全管理力度。 2.2加密与认证技术 第一,加密技术。通过加密技术的应用,能够以防火墙等的设置来实现对计算机木马病毒的有效抵御,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相应使用者可通过登录账号密码的设置来限制使用权限,同时要提高密码的安全等级,并经常更换,以避免被轻易破解与盗用,确保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第二,认证技术。以认证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在进行数据访问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异常访问行为并加以阻止,避免使用者因非法与不安全访问行为而给计算机系统带来安全威胁隐患。一般是以相应控件的安装来实现认证功能的。电子签名以及数字证书的应用能够为实现对对方身份的确认提供保障,进而保障信息的安全可靠性。 2.3垃圾邮件的禁止以及病毒木马的防御 针对垃圾邮件,为了避免垃圾邮件发送到自己的邮箱中,就需要提高使用者自身的安全意识,在上网浏览信息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填写个人的信息,同时实现垃圾邮件过滤设置,并避免使用自动回复功能。对于一些陌生且可疑性较大的邮件不要轻易打开,以避免其中所包含的病毒等入侵到计算机系统中。同时要实现相应病毒木马查杀软件的安装,实现对软件的定期检测以及时查杀病毒与木马,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2.4加强安全防护意识,建立相应安全管理机制 在当前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在运行的过程中极为容易受到病毒的入侵以及恶意攻击,进而使得信息安全隐患问题加剧。因此,要想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首先就需要提高安全防护意识理念,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以相应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来确保实现对计算机系统的有效管理,强化对系统运行健康状态的防护力度,从计算机软硬件2方面着手来实现对计算机安全问题的有效防御。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针对当前计算机软硬件面临的安全隐患问题,就需要实现相应防御措施的完善落实。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以加固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安装病毒木马查杀软件并规避垃圾邮件,同时强化安全防护意识,针对计算机安全隐患问题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为确保计算机实现安全可靠运行提供相应的基础。 作者:李强 陈琳 陈武 单位: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浅谈 【摘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计算机已经得到了普及,在计算机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一旦计算机出现安全问题,就会使得计算机系统面临崩溃的威胁,使得计算机系统内重要的信息被窃取,造成巨大的损失。针对计算机安全问题,必须加大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才能有效地确保计算机系统安全。本文就计算机安全技术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技术 1前言 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然而在计算机普及的同时,计算机安全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一旦计算机出现安全隐患,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计算机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了计算机用户的利益,为了保障用户的利益,保证计算机安全,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加大安全技术的应用,避免计算机受到恶意攻击。 2计算机安全技术的重要性 计算机作为一种设备,它最突出的功能就是存储功能,而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利用计算机来存储各种数据,极大了方便了人们的需要。然而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各种恶意攻击,如计算机病毒、非法访问等,一旦计算机受到恶意攻击,就会造成计算机系统崩溃,使得数据被窃取或篡改,影响到计算机用户的利益。近年来,各种网络犯罪行为也在不断发生,计算机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计算机安全技术作为计算机安全运行的保障,常见的计算机安全技术就有防火墙技术、杀毒软件、身份认证技术、加密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计算机的安全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为了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人们就应当认识到计算机安全技术的重要性,加大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进而避免计算机遭受到恶意攻击和破坏,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性[1]。 3计算机完全技术 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已经得到了普及,有效地满足了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安全作为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加大计算机安全问题的研究是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了更好地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就必须重视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以技术为依托,来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 3.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作为一种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它是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计算机网络中,在网络边界上建立相应的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以阻挡来自外部的网络入侵。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网络具有开放性,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计算机很容易遭受到非法访问,如果计算机系统缺乏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就很容易遭受到攻击。而防火墙技术的出现,在Internet和内部网络之间设一个防火墙,当计算机遭受到非法访问时,防火墙可以自动的进行拦截,进而阻挡该访问,确保计算机的安全性。 3.2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就是给计算机用户一个特定的身份,用户通过输入相关信息,得到系统认可后方可进行计算机操作一种安全措施。就目前来看,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匿名ID访问网络系统,如果用户稍微不注意,这些行为就会进入到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中,进而肆意的盗取用户计算机系统中有用的信息,损害用户的利益。而身份认证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安全技术,通过对用户拟定数字身份,如动态口令、指纹、智能卡等,当用户在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时,通过输入相对应的身份指令,才可以进行网络操作,当有人非法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时,系统就会自动阻止非法访问和操作,进而确保用户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2]。 3.3加密技术 计算机作为一种设备,人们使用计算机的频率也越来越大,如数据的存储,网上交易等,然而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易的时候,很容易受到黑客攻击,泄露重要的信息,造成财产损失。而加密技术作为一种安全防护技术,当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对传输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将明文转换成密文,进而提高数据的机密性,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篡改。 3.4杀毒软件 针对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缺乏有效的杀毒软件,由于计算机网络系统没有杀毒软件,计算机病毒就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肆意蔓延和破坏,影响到计算机的正常运行[1]。杀毒软件是针对计算机病毒而设计的一款有效安全软件。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安装杀毒软件,如当有病毒入侵计算机网络系统时,杀毒软件可以拦截病毒,并给用户发出警示,同时杀毒软件还可自行的杀毒,将计算机病毒扼杀在摇篮里,从而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3]。 3.5跟踪技术 网络跟踪技术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利用网络跟踪技术,可以确定追踪对象的位置。同时,网络跟踪提供对与托管应用程序生成的方法调用和网络通信量有关的信息的访问。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在启用网络跟踪前,必须选择用于跟踪输出的目标,并将网络跟踪配置设置添加到应用程序或计算机配置文件中,当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安全攻击是,系统就会根据已经设置好的追踪目标进行实时追踪并锁定目标,极大的提高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 3.6自动扫描技术 自动扫描技术就是利用扫描设备对TCP/IP各种服务的端口进行检测,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通过自动扫描技术,可以在胶圈时间内查处现存的安全问题,并将这些安全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并以统计的格式输出,便于参考和分析。在计算机中应用自动扫描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避免安全漏洞的存在。 4结语 在计算机普及的同时,计算机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计算机安全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计算机安全技术作为计算机安全运行的保障,为了更好地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性,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就必须加大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技术为依托,不断深化和研究,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作者:张泰柱 单位:邵阳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学习中应用计算机,而计算机安全一直都是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我国科研人员对日益复杂的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研究,研发出数据加密技术,这是目前保证计算机安全最为先进的技术。笔者针对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阐述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数据加密技术;计算机安全;实际应用 计算机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转变思想观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享受其带来的福利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目前,我国计算机安全现状不容乐观,提高计算机安全技术已刻不容缓。如何在现有的计算机安全技术水平下增强保密性能,以保护计算机的安全,成为当前科研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难题。 1影响计算机安全的因素 1.1操作系统 目前,我国大多数计算机使用者都安装了微软的windows系统,它已成为黑客攻克的主要目标。随着人们对计算机要求的增多,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漏洞也逐渐曝光,成为目前计算机安全的最大威胁。一旦黑客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植入病毒,就能直接掌控整台计算机,如果遇到别有用心的黑客,或许会通过计算机获取用户的银行卡密码或其他重要密码,从而获取经济利益。windows操作系统是一个涉及汇编、反汇编等多项内容的庞大系统,无论技术水平多高都难免会存在一些技术漏洞,即便该操作系统的安全隐患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但并不代表计算机是安全的。 1.2互联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逐渐普及,目前许多个人、家庭以及事业单位等多个主体都拥有计算机,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等。互联网在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目前许多计算机安全隐患都是通过互联网这种途径被无形放大的。如果互联网的协议出现漏洞,黑客很容易通过这些漏洞将病毒或木马跟随正常文件植入到计算机当中,用户一旦触发就会使计算机被病毒感染,给计算机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 1.3数据仓库系统 一方面,我国许多单位和企业在存储信息时都会使用到数据仓库系统,而它本身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例如:如果SQL存在漏洞,黑客就会通过漏洞找到数据库的位置并复制数据库的数据,给我国单位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如果电商网站平台对数据仓库系统没有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没有对账号信息进行加密,数据仓库系统的信息就会泄露,给用户的使用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2数据加密技术概述 2.1数据加密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现在,人们对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并开始寻找提高信息安全的有效途径。信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计算机领域中的信息主要是由各种各样的数据构成,即在计算机领域中保护信息安全的核心任务就是保护数据安全。就目前计算机发展的情况来看,数据安全出现问题主要是下述几种情况。第一,数据被窃取。数据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如果不进行加密处理,黑客可以在途中截获数据信息;第二,数据被篡改。网络环境是开放的,如果不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黑客在获取数据信息后就可以随意篡改;第三,假冒授权用户。黑客利用一定的手段获取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修改,在修改完成以后就可以冒用用户身份进入到系统中;第四种,数据信息被恶意破坏。一些非法用户在进入到系统以后会随意破坏数据信息,从而使其变得不完整。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效果最好的一种就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如果对数据信息进行了加密处理,黑客在获取数据信息以后是无法打开的,从而无法对数据信息进行编辑。因此,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必须要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这样才能防止数据信息泄露。 2.2数据加密技术的基本概念 简而言之,,数据加密技术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普通的明文变成密文,这样在没有密钥的情况下,人们是无法获取数据信息的。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称加密技术,另一种是非对称加密技术。现在出现的算法比较多,无法准确判断数据加密过程中采用的标准好坏,但是只要能起到加密处理的作用就可以将其称之为一个好的标准。数据加密的原理比较简单,就是通过一定的算法将明文变换为密文,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加密。发送方先要对明文进行加密处理使之成为密文,并将其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在接收到密文以后要使用密钥才能将密文转化为明文。 2.3数据加密的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两种加密方法,一种是对称密钥加密,即在整个过程中采用的密钥不会发生变化,所有人均使用同一个密钥,该密钥既可以进行加密处理,也可以进行解密处理。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不可以将密钥公开。该种加密技术比较简单,在使用过程中运算的速度比较快,但是密钥的保密工作比较难做,随着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多,密钥的保密性会越来越差,从而会影响到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另一种是非对称密钥加密,该种加密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对称密钥加密方法存在的问题。所谓的非对称密钥加密方法就是指在加密处理的过程中采用公开密钥,所有人都可以获得,不存在保密性问题,但在密文解密的过程中采用的却是私有密钥,这样就可以有效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3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3.1数据加密技术 如上文所述,所谓的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加密算法将大家都知道的明文通过密钥转化成密文的技术,黑客无法对这些加密数据进行破解,从而达到保护计算机安全的目的。目前,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链路层加密、节点加密以及端对端的加密。目前我国应用该项加密技术最为广泛的是电子网银行业,使用的加密技术也最为先进,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从客户端到服务端都实现了层层加密,即便黑客窃取到了数据,也无法将加密的数据破译出来。为了充分保障电子银行数据的安全,目前各大银行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与网络交换设备协同防御的方式,真正实现了数据加密。 3.2数据加密技术密钥 密钥是数据加密技术的核心,加密算法可以固定,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产生多个密钥,从而形成不同的秘文,对数据进行层层加密。我国密钥主要分为两种:私人密钥和公共密钥。两种方式相比,私人密钥安全性更高,但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满足目的不同的需要,这时就会使用到公共密钥。为了充分发挥两种密钥方式的优势,现我国主要采取公共密钥和私人密钥相结合的方式,在私人密钥的外层包裹一层公共密钥,一旦私人密钥在数据传输时被解密或泄露,公共密钥会进行相应的补救,从而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 3.3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 目前,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在电子银行系统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能对客户身份信息进行核实,实际上核实过程相当于加解密的过程。与数据加密技术密钥相对应,我国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基于私人密钥的数字签名,二是基于公共密钥的数字签名。与密钥应用方式类似,目前主要采取私人密钥的数字签名与公共密钥的数字签名相结合的方式,如果用户在使用私人密钥后仍担心信息被解密或泄漏,可以在私人密钥的数字签名外层包裹一层公共密钥的数字签名。两种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的安全性,保证了计算机的安全。 4结语 数据加密技术只能暂时延缓计算机被黑客攻克的时间,不能从根本上阻止黑客获取计算机信息。如果计算机操作系统仍然存在诸多漏洞,黑客就可以通过技术解密获取密文后的明文。要想真正实现计算机的安全,就要从影响计算机安全的多种因素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用户也要做到绿色上网、安全上网,并及时对计算机进行维护杀毒,通过多方努力真正实现计算机的安全运行。 作者:韩从梅 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现状及防御对策 摘要: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下,计算机技术涉及的领域和行业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当前时展的一种重要保证,现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计算机。但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的发展,一些安全性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针对了目前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面临防御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已不再只是时展的一种象征,更多的成为了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种必需品,购置计算机产品的人数都在逐年的上升,这也说明人们搜集所需的信息和资料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但随着人们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大,计算机安全问题越来越明朗化,如果没有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会造成计算机内部文件丧失,很容易让将计算机用户的隐私暴露出来,直接影响到了用户的账户安全。所以,做好计算机安全防御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运用防御技术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的时代下,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更加的多元化,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真正的实现了人与人沟通的自由。人们可以在相隔千里互见不着面的情况下嘘寒问暖,可以运用微信、qq等其他通讯软件向对方发送文字信息,运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这也说明计算机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功能多,操作简便等特征。但计算机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安全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计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就为显著,硬件问题比较好解决,只要更换一些计算机的设备,但软件问题却比较刺手,软件的安全问题不仅会阻碍计算机正常的运行,还会给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2计算机安全常见问题分析 2.1芯片陷阱 计算机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其运行的主要依据是芯片,芯片虽然体积与占存空间较小,但其储存的信息量非常的强大,功能较多[1]。在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计算机中的中央处理器可以接受外界病毒的指领,这也给计算机用户的使用埋下安全的隐患。一些黑客会在用户用无限代码激活指领后,盗取用户计算机内部的文件和相关的账户信息。 2.2窃听 在计算机结构中,软件设备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要保持正常的运行离不开这些软件设备,而且在信息传递中,软件设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软件设备出现问题,计算机内的重要信息会被第三方窃听,很容易造成计算机数据全部流失。从企业的角度分析,软件设备出现安全性的问题,不仅会将企业内部重要的数据和信息流露出去,还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3病毒 阻碍电脑正常运行一部分的因素是源于病毒,加上电脑病毒具有可以直接复制的特征,给电脑或多台电脑的用户的账户安全带来极大地威胁。另外,由于计算机软件中的一些病毒还可以不用人操作,自动地将电脑中的文件信息进行篡改或删除。 3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防御对策 3.1加固技术 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设置加固技术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计算机内部的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加固技术的形式较为多样化,如密封加固、温度环境、防腐加固等。在加固类型中,防腐蚀加固不仅是如今一种新型的加固技术,还是运用范围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运用防腐蚀加固可以对计算机硬盘结果和芯片进行屏蔽,保障芯片不受到外界病毒的指领,进而可以有效地避免硬件设备受到严重地损坏。计算机技术人员在将加固技术运用到计算机硬件设备中,确保了计算机用户保存的文档和数据不受到影响。 3.2加密技术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加固技术,加密技术也是一种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技术类型。为了防止不法人员篡改或删除计算机内部重要的文件信息,很多计算机用户会运用到加密技术。加密技术从整个可以分文两个方面:(1)对称加密处理,也是私钥加密。对称加密处理主要是信息的收发双方都可以共同使用一个密钥对一些重要文件进行加密或解密。由于其加密和加密的速度较快,在小批量的数据处理中属于常用的一种加密方法。(2)非对称加密,也被称为公钥加密,这种加密方式与对称加密相对于复杂,且步骤较多,但由于安全性高,是目前很多企业、单位运营过程中常采用的一种加密手段。非对称加密是由乙方用公钥来,另外一方用私钥来保存。信息交换的过程是:甲方在完成文件或数据的保存后,会专门设置一对密钥,并将其中的一把交于乙方使用,公钥主要是企业或单位在进行其它交易时公开使用,得到公钥的一方在使用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后,需还回甲方。甲方再用自己保存的私钥对加密信息进行解密。 3.3认证技术 认证技术主要是通过电子技术,向接受者证明发送者身份的一种技术,认证技术还可以辨识文件的完整性。对于计算机内保存的文件,可以立即辨识出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有篡改或非法存储[2]。认证技术主要归分为两类(1)数字签名,有被称作电子签名,主要是发送者利用数字签名来获得接送者认可的一种形式。(2)数字证书,是将教育各方的身份信息一一的标识出来,进一步提高出验证各种身份的方法,让电脑用户可以使用这种验证的方法对对方身份进行有效的识别。从计算机用户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安全可靠的方法向相关部门提交资金的公钥,进而达到获取证书的目的,赋予用户具备公开此项证书和合法权益。对于需要使用用户公钥的人,都可以获取这项证书,并且通过相关合法协议签订,进而提高了公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结语 总之,要确保计算机正常的运行,计算机用户的账户安全和文件数据的完整性,可以运用加固技术对计算机硬盘结果和芯片进行屏蔽,保障芯片不受到外界病毒的指领,避免硬件设备受到严重地损坏,还可以运用认证技术,确保用户不受到没有必要额感染,保障患者用户信息安全的通俗,也提高了计算机的安全性。 作者:孙莎莎 单位:河南省商务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常见问题及防御对策 摘要:计算机的应用对于生产和生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如果没有计算机就会造成经济和技术的脱节。但是,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已给人们制造了一些麻烦,信息泄露等计算机安全问题值得我们的注意,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来说,信息资源安全才有利于未来的建设。文章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安全问题和防御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强调了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问题;预防对策;软件和硬件 计算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计算机在各个行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企业的管理中还是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中,计算机软件都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在人们的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也是无处不在。但是,计算机由于其开放性的特点,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隐患,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安全建设带来困扰,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的安全性建设问题。 1计算机的硬件安全问题及预防对策 1.1芯片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是由芯片、主机、显卡等硬件组成的。目前,市场上的计算机品牌较多,国外的计算机技术和高科技水平比较先进,在我国的一些高端人才和企业中,使用进口计算机的群体较多。在计算机硬件中,如在芯片的使用中就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在芯片等硬件设施中,国外一些技术人员植入了较多的病毒和指令,能够入侵使用者的电脑程序,造成个人资料、企业信息、甚至是国家的建设信息泄漏,甚至由于其携带的病毒,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瘫痪,严重影响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另外,在一些网卡和显卡中同样会携带木马。一些电脑爱好者,喜欢自己购买计算机硬件进行组装,如果没有到有保障的场所购买,很容易造成计算机硬件的信息安全问题,一些干扰程序通过激活后,会给计算机带来严重的后果,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安全使用。 1.2计算机电磁波信息泄露问题 计算机在运行中存在一定的辐射,这种电磁波的辐射实质上是一种信息的储存。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高尖技术人才对于计算机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得十分透彻,在市场环境中,相应的预防措施还不能赶超计算机信息剽窃人员的相关技术。通过相关设备的使用,剽窃者通过电磁波的频率就能够对计算机的信息进行复原。另外,与计算机连接的设备愈多,其电磁波的辐射能力愈强,愈容易被人接受和剽取。除了无形的电磁波能造成计算机信息的泄漏外,还会通过计算机连接的电源线和网线造成安全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在信息的传递中,都是通过电磁波来实现的,电线和网线中都有电磁信号的传播。 1.3具体的解决措施 在解决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问题中,相关工作者要对芯片等硬件部件和电磁波辐射两个方面进行预防。在硬件的防御对策中,相关人员可以进行备份贮存。例如可以使用双硬盘与计算机进行连接,当一个贮存硬盘发生程序故障时,可以及时断开,另一个硬盘还可以持续工作,在不延误工作执行的过程中,完成信息资料的保护。在电磁波的辐射问题上,相关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屏蔽设备的连接,减少电磁波的扩散,并可以进行电磁波干扰技术的实施,干扰剽窃者的接收情况,致使信息资料无法复原。 2计算机软件上的网络安全问题及防御对策 2.1计算机软件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软件上的信息泄露问题比较严重,也是造成计算机安全问题的主要体现。由于计算机在使用中接触到的软件、视频、网站和文档的机会较多,一些恶性病毒和木马等就会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进行入侵,造成信息资料的破坏。例如,计算机没有进行完善的安全防火墙和病毒查杀软件的使用时,一些顽固性的病毒和木马就会对计算机程序进行恶意的篡改,造成信息资料的流失,重要文档资料的篡改和破坏等。在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引起的。在一些钓鱼网站中,不法人员通过网站注册、链接点击等,对使用者的计算机进行个人信息的采集,得到相关资料后,还会伪造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实施网络诈骗等行为。另外,在一些机密企业中,还存在计算机窃听和黑客入侵等问题,这主要通过相关设备和高端的技术操作完成,相关单位要做好信息安全的维护。 2.2具体的防御措施 加密处理是实现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对称加密处理,即私钥加密,是信息的收发双方都使用同一个密钥去加密文件和解密文件。其主要的优势就是加密和解密的速度快捷,但是这适合小批量的数据处理。其二,就是非对称加密,又被称作公钥加密,基于此种加密措施处理的加密和解密,一方用公钥来,另外一方用私钥来保存。信息交换的过程是:甲方生成一对密钥并将其中的一把作为公钥向其他交易方公开,得到该公钥的乙方使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后再发送给甲方,甲方再用自己保存的私钥对加密信息进行解密。在一些机密的企业和个人电脑中,进行加密处理,预防计算机软件的信息泄露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达到进一步的安全性保障,可以通过认证技术进行防御。所谓认证技术就是对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进行双重的保护措施。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缺失的情况。这种认证技术的类型有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其中数字签名也就是电子签名,即在文本中自动生成一个散列值,再以私钥的方式对散列值进行加密处理,最后将这个数字签名发送给接收方;报文的接收方首先从接收到的原始报文中计算出散列值,接着再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来对报文附加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如果这两个散列值相同,那么接收方就能确认该数字签名是发送方的。 3结语 计算机的应用是以技术为前提的,相应的,在安全问题的预防对策中,也应从技术方面进行探讨。相关技术人员要对引起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对电磁波辐射和软件网络引起的信息安全进行重点研究,加强电磁屏蔽技术和密钥加密技术的运用,在生活和生产中宣传计算机安全建设的重要性,普及相关的技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实施。 作者:卜伶俐 单位: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问题及防御对策 0引言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在网络管理控制等技术措施的保证下,实现的网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使用性,保证计算机不会因为自身的偶然因素或是外部的恶意因素的破坏而造成信息的泄露和更改等情况。计算机网络安全不仅指的是计算机的系统设备以及相关设施的物理属性得到保护,还指的是计算机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用性等逻辑属性的安全。 1计算机安全面临的问题 1.1网络的脆弱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与国际性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互联网的特点也给计算机网络得安全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1)开放性 计算机网络是面向全球亿万用户的,它的开放性给计算机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隐患。因为全球的用户都可以直接使用计算机,这就使得计算机面临的威胁是来自全球各地的。这种威胁包括对网络通信协议造成的冲击、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漏洞实施的攻击等方面。 (2)国际性 计算机网络连接着全球的用户,它是没有国界的,国际的通用性意味着它不仅会受到本国黑客的攻击,同时其他国家的黑客也会对本国的计算机网络造成巨大威胁。同时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也是无国界的,一个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存在病毒的话,可能会给世界各国的网络都带来病毒的威胁。 (3)自由性 计算机一般对使用者的技术和素质没有明确的要求,这就表明计算机的使用权的自由的,各种层次、各种需求的用户都可以自由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和获取各类信息。无论是那些健康的安全的信息,或是对计算机安全造成一定威胁的不安全信息用户都可以自由的获取和共享。 1.2操作系统的缺陷 操作系统是保证运用系统正常运行的支撑软件,同时它起着管理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的功能,然而操作系统自身的缺陷也使得计算机安全面临一定的威胁。 (1)结构体系的缺陷 操作系统的管理功能包括自身内存的管理、CPU的管理以及系统外设的管理,这些管理系统又同时包括很多模块和程序,如果这些程序出现问题,比如内存管理遭遇故障,外部网络接入的是有问题的模块,就可能使得计算机程序崩溃。因此,黑客常常针对存在问题的管理程序进攻,以此实现电脑的瘫痪来完成自己的攻击任务。 (2)文件传输存在的不安全隐患 操作系统支持通过网络加载安装程序,也支持用户通过网络共享文件,就单说网络的文件传输功能就存在很大隐患。比如,FTP安装程序的时候还会附带一些可运行的文件,但这些文件可能蕴含某些不安全的隐患,导致在电脑运行时被这些文件所携带的病毒侵入,毁坏或是窃取电脑储存的文件和资料,严重的还会造成整个电脑程序崩溃,给用户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 (3)可创建进程的功能 支持进程的远程创建和激活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一定便利,不过这一功能的存在也使得计算机操作系统出现一些不安全隐患。比如远程服务器可以通过远程创建或是激活用户给计算机传播一些病毒软件或是间谍程序,让计算机的安全系统崩溃。由于间谍程序一般会附加在合法用户上,计算机不易察觉,当间谍软件或黑客已经破坏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时计算机才会采取一定措施,然而这时已经为时已晚。 1.3数据库存储的内容存在的问题 数据库存储着大量的信息,它包括计算机联网以后可看到的所有信息内容,所以一般的数据库存储必须同时具备安全存储、科学管理以及合理利用等特性,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少有计算机能够同时具备这些功能,计算机存储的安全性常常得不到保证。计算机经常会出现一些非法用户绕过安全内核窃取计算机数据库存储数据的情况,还有授权用户进行超出访问权限的更改活动,这些情况的出现给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造成了一定损害。 1.4防火墙的脆弱性 防火墙是设置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专用网和公共网之间,由软件和硬件组合而成,保证计算机安全性的保护屏障。它的存在对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但防火墙自身的脆弱性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的绝对安全,防火墙只能保护计算机免于受一种攻击的威胁,对于计算机内部的威胁和病毒的侵犯却无法防范。如果内部人员和外来危害联合起来对抗计算机的话,防火墙是抵抗不住的。如果防火墙不断的受到攻击的话,它自身的防御功能也会下降,甚至会连一些能检测到的攻击都防御不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得同时,破解防火墙的技术也在发展,这给防火墙的防御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计算机安全的防御对策 2.1技术层面的对策 (1)建立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 建立一个全面的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制度保障。成立一个相对专业的管理团队,定期组织一些培训和评估测试对管理团队成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做好严格控制。同时对重要部门和信息做好定期的查毒和备份工作,为计算机安全提供技术层面的保障。 (2)应用密码安全技术 应用密码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高级技术,密码技术的应用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应用密码安全技术的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设置对当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还可以在基础密码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革新,增加密码解锁的复杂性和安全性,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证。 (3)提高网络的反病毒技术水平 计算机一般都安装有病毒防火墙,定期对防火墙内的病毒进行更新,提高防火墙的病毒防御能力;定期对防火墙查杀的病毒要进行过滤,为了网络运行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用户定期的检测计算机内文件的安全性也是十分必要的;防病毒卡的使用可以确保访问权限设置的安全性,没有经过服务器的允许一些文件是不可以运行的,这样也避免了远程客户端控制计算机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2.2管理层面的对策 计算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当然相应管理措施的执行也是具有一定效力的,将这两者有力的结合起来能够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提高最大程度的保证。同时,提高计算机用户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也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必要前提。应该加强对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教育,包括对计算机安全法、犯罪法、保密法以及数据保护法的普及,让用户明确意识到使用计算机应该履行的权利和义务,这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用户个人计算机使用环境的安全性。对计算机使用原则的了解也能够激起用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和防范不安全事故的意识。成立专门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技术。定期的病毒查杀和系统修护也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人员应该具备超强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同时必要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管理人员应该贯彻落实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给计算机的运行和网络的使用提供法律支持。2.3物理安全层面的对策 (1)计算机系统的环境条件 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环境是否符合运行要求也是影响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温度、湿度、振动和冲击以及电气干扰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是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环境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条件的数据出现一点偏差,都会对计算机的运行安全造成威胁。因此,要对计算机系统的环境做一个明确的规定,每一个环境条件都必须按照规定严格执行。 (2)机房场地的选择 机房场地的选择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会造成影响。机房一定要设置在外部环境安全和地质稳定的场所,在此基础上在考虑抗磁干扰性、振动源和噪声源的属性等,要特别注意机房不能选择在建筑物的高层以及用水设备的周围,以免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3)机房的安全防护 机房安全防护是电脑物理安全防护层面的重要手段,机房安全防护主要是应对可能出现的物理灾害、未授权的个人或团体蓄意破坏网络信息以及重要数据的泄露或损害等安全隐患。首先要加强身份验证制度的执行力度,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其次,要对访问用户的活动范围严格限制,规定用户的安全活动范围;再者,设置计算机系统需要多添加几层安全防护圈,增强计算机程序抵御病毒入侵的能力;最后,在机房周围建筑物的构造上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机房提供物理保护。 3结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御工作是一项集技术、管理、制度以及设施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再加上计算机网络的国际性、安全性、自由性的特性,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着较大的威胁。因此,计算机的安全防御技术必须依靠国际的通力合作来共同应对。希望社会群体好专家学者能够关注这一课题,为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使用环境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任继涛 单位: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逐渐的广泛,从而更好的推动各个行业的发展;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给我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像漏洞、病毒的存在,不仅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同时也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本文就计算机安全技术,结合安全的指标和安全防护的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见解,希望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 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也逐渐增加,主要来自人员的操作、系统的漏洞、病毒的存在以及防火墙设计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计算机的信息不被保密和完整;对此合理的利用防火墙、加密技术、密钥技术以及生物识别技术等,从而更好的保证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应用,保证社会群众的财产利益不受侵犯。 一、计算机安全的标准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标准主要是指信息的完整性,尤其是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传输的速度、质量以及完整都应该不被延迟和破坏;其次是信息必须是可用的,同时用户在使用信息时,必须是进过授权且保密的;而用户在使用信息时,该信息都是由授权机构及时进行操控的。最后当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的情况下,会为网络事故提供一系列的依据;对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1、操作系统。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的研发,以及技术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大,对于系统操作的安全却忽视,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和系统漏洞,从而直接影响计算机信息的安全。但是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加,也相继的设计出了防火墙等安全程序,但是由于影响操作系统的安全因素有很多,一但安全防护程序自身存在漏洞,导致其不能发挥很好的安全防护作用。 2、病毒。 网络病毒主要是指在计算机程序中,编制特殊的指令;这个指令不仅会破坏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库,同时也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复制。而目前长常见的指令,主要是指一系列的非法入侵的代码,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漏洞进行攻击,但是这些病毒常常是隐蔽不被发现,且传播快速快破坏程度大,一旦结合黑客技术,对于计算机会起到控制和破坏的作用。 3、操作问题。 虽然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手必备的上网工具,但是对于计算机技术灵活操作的用户却非常得少,一旦用户的失误操作,会造成很大的安全威胁;加上用户对于防护技术应用的意识缺乏,导致计算机很容易受到病毒或是木马的侵害,直接威胁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置于外部与内部网络之间的网络安全体系,防火墙的安装,可以有效的检查数据包,并根据自身检查的结果,有效的提醒用户及时的进行过滤和清理,给自身的计算机系统加以保护。 2、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的研发,对电子商务以及网络信息交易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而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对称与非对称两种,其中对称加密技术,主要是指基于口令,将加密与解密运算提供想相同的密钥;而非对称加密技术,也是以口令为基础,但是加密与解密预算所使用的密钥不同,同时解密密钥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而其他人是不知道的。 3、智能卡技术。 挂技术与密钥技术相似,同时也是基于密钥方式的一种按群操作程序;该用户的智能卡被赋予了指定的口令之后,当用户使用该只能卡时,输入的口令与网络服务器上的密码相同,从而用户在利用网络技术时,对以用户的信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此技术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数据加密技术并不能适合于所有的服务器,或是操作得系统使用。 4、生物识别技术。 其生物识别技术,起初是机械密钥的使用发展,然后是数字密钥的应用和发展,最后经过优化发展到了生物识别技术,它是利用人体独特的身体特征,在利用网络系统操作时,对于其进行身份验证;尤其是指纹识别、声音识别等身体特征验证,是有效的通过外设,获得身体体征的数字图像,然后再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当用户进行系统操作时,就会对于信息以及数据库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国生物识别技术,已经从指纹发展到了视网膜、骨架等身份识别技术,从而更好的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安全性。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分析,发现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防护,主要是对于病毒、木马、漏洞以及黑客技术的预防,对此结合计算机网络完全的标准,合理的利用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智能卡技术、生物识别技术,与此同时,最主要的还是要有效的提升计算机用户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通过灵活的应用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正确操作计算机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从而更好的保证自身的财产利益不受到侵害。 作者:倪鑫 单位:天津国土资源测绘和房屋测量中心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最就是信息的产生、处理和变换越来越频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进发展,电子商务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电子商务中的交易行为大多数都是在网上完成的,因此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是影响趸易双方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何有效地保护电子商务的安全,是电子商务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信息;计算机;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应用 0引言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购物方式和生活模式,但是安全问题仍是电子商务的关键问题,制约着人们的网上交易,因此,保证交易信息的安全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所在。 1概述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国网络营销网"Tinlu相关文章指出,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一般可分为企业对企业(Business-to-Business),或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to-Consumer)两种。伴随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是影响其成败的一个关健因素。从电子商务系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商务交易安全性出发,本文结合分析了当前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问题,介绍利用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安全问题的方法。 2电子商务网络的安全隐患 2.1操作系统没有相关的安全配置 只有对操作系统进行相关和严格的安全配置,才能提高其安全程度,如果操作系统缺省安装,可能会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 2.2CGI程序没有进行代码审计 如果网站或者是软件的CGI程序存在严重的问题,就会出现冒用他人的账号信息网上购物的情况,导致比较严重的经济后果。 2.3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的案件时常发生,黑客可以利用网页存在的漏洞,修改网页,非法入侵别人的主机,盗取别人的信息,黑客攻击严重威胁了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2.4病毒攻击 病毒是一段传染性的程序,能够破坏计算机系统,病毒在互联网上传播的速度很快,入侵网络,破坏资源,严重威胁着电子商务的安全。 2.5身份识别 电子商务的交易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易的双方互不相识,在交易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身份伪造问题。 2.6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缺失 网站和局域网需要完善的安全制度进行保障,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并着手实施是网络安全的保障。 3电子商务交易中应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3.1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可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数字签名技术主要包括数字摘要、签名和时间戳技术。 3.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一道防御设施,主要是隔离本地网络和外界,对本地网络起到保护的作用,限制他人随意进入,限制对特殊站点的访问,目前最安全的就是利用双防火墙双服务器的方式。配置防火墙安全方案,防火墙更容易集中管理且更经济。 3.3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就是交易双方知道对方真实的身份信息,这是授权和审计的必须过程,也是实现授权和审计的访问控制过程运行的前提,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4审查能力 根据系统机密和完整性的要求,数据审查的结果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审查能力是指每个经授权的用户的活动的唯一标识和监控,以便对其所使用的操作内容进行审计和跟踪。 3.5网络安全协议。 网络协议是指网络上所有设备全部的通信规则的集合,在网络的各个层次中存在着很多的协议,而网络的安全协议采用了加密技术和认证技术,七层网络模型的每一层都已经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加密协议,在这些所有的协议中,与电子商务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会话层的SSL和应用层的SET。目前,电子商务中的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和安全套阶层SSL协议,这两种安全协议被广泛应用,SET协议位于应用层,这项协议可以充分保证互联网交易支付的安全性,是为持卡消费和网上购物消费服务的,SSL协议的服务对象一般为银行对企业或者是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 3.6信息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 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中,信息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保障通信双方的信息完整性以及不可抵赖性,在电子交易的过程中,双方能够确认对方接收或者发送了某些信息,还要保证接收信息的完整性,确保这些信息没有被修改或者是替换。 3.7虚拟专用网技术 虚拟专用网技术即VPN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网络技术,它的信息传输媒介为不可靠的公用联网络,重要信息的传输主要通过附加的安全隧道以及用户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此项网络新兴技术的运用,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 3.8制定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制度 电子商务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指用文字的形式规定的各项安全要求,这些制度应该包括保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跟踪审计制度、数据备份制度、系统维护制度以及病毒定期清理制度等六项制度。3.9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电子商务的交易抵赖和否认问题以及对个人隐私的破坏,归根到底还是个人的诚信问题,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我们应能加强诚信体系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4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电子商务商务安全问题是其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解决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能够保证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是电子商务能够成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然,任何一个安全技术都不会提供永远和绝对的安全,因为网络在变化,应用在变化,入侵和破坏的手段也在变化,只有技术的不断进步才是真正的安全保障。 作者:闫世伟 单位:同济大学
煤矿综掘机论文:煤矿综掘机的选型与改进探析 [摘要] 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的运用是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的标志。要保证安全生产、高效生产必须根据实际条件合理选择综掘工作面和综采工作面机械设备。要实现工作面高产、高效采煤,需要作好掘进工作面设备的选型、设计、配套、使用和科学管理。 [关键词] 煤矿;综采设备;选型;改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机械工业也在不断发展和革新,随之,综合机械化掘进设备需要不断升级改造,综掘设备的适应范围需要不断扩展,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款综掘机械能完全适应所有的地质条件。这就需要对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内相关设备进行合理选择,以实现最佳综掘工作面效果。如果选型超高会造成机械设备生产能力的浪费;如果选型不足就会达不到综掘工作面的掘进速度的预定期望值。因此,根据各煤矿、各采区和各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各种型号的煤巷、岩巷、半煤岩巷综掘设备,是工作面高产、高效,保质保量保时完成任务的根本保证。 一、根据矿井的具体地质条件,合理选择综掘机的类型 作为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内最重要的机械设备——综掘机。综掘机的高效运转是综掘工作面高产高效的重要保证。根据矿井的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综掘机,才能发挥综掘工作面的最大生产能力,实现安全生产。 掘进设备的“破、装、运”三大功能与支护系统的支护功能互不干涉,刮扳机与装载机构分开控制,避免装载机构和刮扳运输负荷过大造成死机现象。掘进机的检修方面,液压系统必须密封,以防止液压油的污染,给液压系统造成堵塞、泄露。掘进机加油方式应尽量采用自吸式。装载机构如果采用三爪转盘,每个转盘都应用单独的马达驱动。为解决液压油的过热现象,掘进机的冷却系统必须实时运转,而且掘进的油箱内必须加装冷却器。各油缸的外露部分及液压件应加防护装置。可实现各油缸动作速度及行走速度的手工元级调速。在重载情况(如遇到硬岩)时可通过慢速进给降低切割载荷,以切断硬岩,减少停机。截割头采用国际一流技术,设计单刀力大,截齿布置合理,破岩过断层能力强。选用具备伸缩性能的切割头,便于挑顶、刷帮和挖柱窝,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多进一个循环,整个机器的灵活性也能得以提高。安全方面,必须有预警装置和照明装置及机载式瓦斯断电仪。另外综掘机上还必须具备内外喷雾装置,掘进机两侧必须有急停按钮等安全保护设施。 二、综采设备配套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综采设备的采煤效率是炮采和普采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如果设计和使用操作不当,可能出现很多问题,如液压支架护帮板开焊、液压支架调向困难、支架与刮板输送机互为依托移动困难、采煤滚筒进刀困难和三角煤不能尽采等。 1.原因分析 第一,设计方面:运输机:运输机的机头架与过渡槽采用螺栓连接,形成不了一个钢性整体。运输机的中部槽与底板有一定的空隙。液压支架:液压支架的工作阻力均是较大,但是没有底侧护,前梁和护帮的总厚度太厚,护帮板、伸缩前梁与推移千斤顶没有实现连动。采煤机:采煤机的行星头太大,煤机的加油方式是人工加油。 第二,机械设备配套方面:液压支架的前梁与采煤机行星头相互干涉,滞后支架不能实现超前移架。采煤机配套的原运输机的中部槽宽度与运输机配套,煤机行星头与运输机的铲煤板间隙过小,跟机推溜时,煤机的行星头与运输机的铲煤板相互干涉,造成煤机行星头磨损和割铲煤板。机械设备使用方面采煤机用的是镐型截齿(u92)割底板,底板很容易出现凸凹状态,铲煤板和挡煤板将整个采煤机抬起,铲煤板扎底,中部槽变形。液压支架进回液高压胶管过长,移架时常挤断。煤机的加油、检修不力,抗磨液压油污染,操纵阀堵塞,牵引系统常出故障。支架工操作时,经常不按照正规程序操作。移加过程中支护之大忌,如高射炮、拉弓等。更有甚者,前梁顶梁与顶板不能保持平行支护,整架受力不均,而各千斤顶安全阀的开启压力是一样的,由此造成液压支柱窜液、结构件从局部开始疲劳,进而造成整个液压支架的损毁。 2.改进措施 另行加装一套自吸泵,改为自吸式采煤机加油方式。当移架时,护帮板、伸缩前梁收回;当推溜时,护帮板、伸缩梁打开。护帮板、伸缩前梁与推移千斤顶实现互动。重新核定液压支架护帮千斤顶安全阀开启压力,支架与互帮办的连杆销轴更换为刚度更大的连接件。运输机的过渡槽采用哑铃销一节连接。液压支架四联杆底部增加一套侧推装置,防止液压支架侧滑。在煤机的加油布棚增加滤网。煤机滚筒尽量少割底板,以减轻铲煤板的负荷。如果因此而造成刮板输送机推进困难,立即停止工作查看原因,解决问题后再推溜。将液压支架的进回液高压胶管吊起并绑缚在固定位置加以保护。移架时,没有特殊情况均采取滞后支护。三架液压支架联合作用保证同步推溜。 三、结论 综采、综掘工作面是现代化高效矿井的标志。可行性强、高性能的综和机械化设备是安全生产、高效生产的根本。综掘设备的选型、设计、配套、使用和科学的管理是顺利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的保证。我们要积极主动的采用各种手段发现并解决综采系统的各种问题,发挥综采设备的潜能,实现综采工作面的高产高效目标。 煤矿综掘机论文: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分析 摘要:简述了煤矿机电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意义,分析了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现状,并对如何做好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 引言 煤矿安全关系着群众财产与生命安全,怎样解决煤矿生产安全问题成了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大多数煤矿事故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尤其是煤矿机械技术与管理方面。快速掘进技术作为矿井作业的常用设施,在煤矿机械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生产力不断改善的当下,各种新产品、新设施的出现,对提高机电技术管理和综合应用至关重要。 1煤矿机电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意义 1.1提高机电设施安全性很多煤矿企业为了节省开支,超负荷使用老化设施,让已经有安全隐患的机械频繁出现故障,严重时会发生事故。将机械设施技术安全管理应用到煤矿生产中,能最大程度改善机械设施的应用效率,进而提高生产的安全性。1.2改变机电技术煤矿企业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或技术管理的问题,利用煤矿机械进行管理有助于工作人员加强知识学习,提高专业素养,然后再利用竞争机制,帮助工作人员提高责任意识与危机意识,以形成规范的工作模式,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机械能力与安全生产[1]。 2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现状 2.1管理机制不健全规章制度对推进企业安全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就国内煤矿企业的总体发展来看,大部分矿井制度与建设过程都存在问题,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不科学,虽然少数大型国有煤矿企业在体系建设上有了较大进步,但仍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直接影响着煤矿企业的管理水准。当前,各煤矿企业的管理水准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小煤矿为得到高额利润,完全不顾及相关制度,造成安全隐患[2]。2.2机电设施维护不科学除管理制度外,很多煤矿企业在机电设施的应用与维护上都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机电设施升级过程中需要投资,从当前的形式来看,中小型煤矿企业根本不愿意在机电设施的升级上投入资金,使得很多老旧的机电设施依然处于运作状态,必然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很多无证经营的小煤矿,主系统都面临着更新换代的要求,同时安全设施不齐全,生产规模与系统能力不匹配。在机电设施应用中,没有依照规范使用,存在超负荷运作的情况。更有少数煤矿企业为了赢得黄金期,对再生产缺乏限制,没有综合分析机电设施实际承担的负荷,让主机器长时间处在超负荷状态中,对机电设施带来严重危害,也可能带来安全事故。2.3机电设施管理水平不完善许多中小型煤矿机电管理水平欠缺,与生产规模存在差距。具体体现在煤矿机械设施管理不均、缺乏涵盖领域、过于注重排水与通风管理、忽略了综掘区域设施管理等,在缺乏重视度的情况下,让综掘区域始终存在问题,这些都对一线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危害。机电设施管理落后,尤其是基础领域,机械设施的图纸根本得不到良好的保护,资料图纸与技术档案始终存在问题,一旦机电设施发生问题,参考资料就会陷入困局。机电设施管理欠缺,或者杂乱无章,让很多检测仅限于应付上级工作。机电质量标准化不够,设施问题严重,一旦管线吊挂、安全间距存在问题,就会严重影响正常生产[3]。2.4管理人才不充足在煤矿企业的不断发展中,一切竞争最终都归结为人才竞争,特别是在建设企业时,企业经营与管理水平都受管理人才综合素养的影响。煤矿企业在进行专场招聘中,不能给予毕业生很好的待遇和工作条件,缺乏吸引力,虽然有的企业招聘工作做的很好,但毁约情况依然存在,这都是煤矿机械管理人才缺少的根本原因。很多管理人员都是培训期间临时提拔的,缺少相关管理知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都是纸上谈兵,缺乏冷静思考,为煤矿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3做好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的措施 3.1优化煤矿机电管理体系拟定煤矿机电管理体系作为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的条件,同时也是依法治国、有法可依的条件,要严格控制相关制度,而不是让制度仅限于表层和形式。在优化机械配置管理人才的同时,处理好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此外,机电设施的管理工作要做到责任到人,执行问责制度并和绩效考评挂钩。3.2增加资金投入投资必定有回报,煤矿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从全局出发,做好机电设施的保养与升级工作。将先进技术设施应用到煤矿企业中,尤其是机械化的瓦斯监控与采煤设施,能在扩充生产方面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如:瓦斯浓度超标造成的爆炸。另外,各地政府还必须做好中小型煤矿的资金扶持工作,在保障中小煤矿生产条件的同时,确保生产安全与竞争体系相符合。煤矿企业必须定期做好保养维护与安全检查工作,让安全监察以动态的形式展现[4]。3.3做好煤矿机电设施安全建设生产安全必须以制度与体系为依据,在优化和完善安全责任的同时,将责任落到具体人员上,这样才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在不断落实与贯彻的同时,还必须增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促进安全管理向崭新的台阶递进。针对当前煤矿企业生产中潜在的问题与情况,必须做好分析工作,在确保实施效果的同时,避免各种新问题的出现。另外,必须采用有效方针,以增强绩效考核机制与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3.4做好人才培养与技术岗管理在煤矿机械化运作力度逐渐增强的情况下,机电设施安全运行逐渐成为煤矿生产安全的保障,机电设施安全由煤矿综掘机管理与技术人员掌控。因此,煤矿企业必须掌握机电设施安全操作与安全知识,把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基础管理中,以保障生产安全,通过强化机电技术档案资料审核与编制,做好设施报废与改造记录,其他职员除了要做好更新记录与检修工作外,还必须结合实情进行登记,让履历表更加完善,保障生产顺利完成[5]。 4结语 在各种新设施、新技术的应用中,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出现不配套、管理缺乏实效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煤矿企业发展。机电技术作为煤矿机械生产的关键指标,关系着煤矿机电设施正常进行。因此,必须针对煤矿机电设施运行存在问题,及时解决煤矿综掘机电设施在技术管理中的不足,并且使用有效方法优化和改善综掘机电技术的管理工作。 作者:冯磊 单位:阳煤集团三矿机电工区 煤矿综掘机论文: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研究 0前言 目前,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效、自动的煤矿综掘机械设备在煤矿生产系统中广泛应用,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问题,逐渐成为煤矿企业高效生产的一种制约因素。如何进行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分析,使之不会影响煤矿企业的正常生产非常重要。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状况,在应用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时候,重视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煤矿企业生产工作高效、稳定的进行下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1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的内涵 在煤矿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中,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的方式,主要分为预防性维修、事后维修、预知性维修等方式。通常情况下,故障诊断技术的适用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各类维修方式。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来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其次,在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构建数据模型技术、信息收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整理分析分析等综合运行,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故障问题,保障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正常的运行。 2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分析 2.1振动诊断技术 在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中,诊断技术的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组成内容。在对煤矿综掘机械设备进行故障检测及维修的环节,经常需要用应用振动诊断技术,利用振动信号中含有的丰富的故障信息,综合振动曲线的频谱进行分析,进而得到直观的分析数据,帮助维修人员确定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是否存在故障或者发生故障的类型。其次,在采集和分析振动信息和声信号的时候,要注意在诊断过程中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尽量确保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2无损检测技术 在进行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故障维修的过程中,无损技术始终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无损检测技术主要是指在不破坏零件表面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渗透的检测方式对零件表面、零件内部轻微损伤进行检测,以确保设备运行是否存在故障。无损检测技术应用的方式,通常分为渗透检测、涡流检测、超声检测、声发射检测、光全息检测等方式。通过这些检测方式,进行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故障的检测,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的任务,促进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3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为了更好将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应用到煤矿生产的具体环节中,结合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状况,分析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促进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在现有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下,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故障诊断技术的有效融合、多元传感器信息的融合及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等方面。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分析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有利于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煤矿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生产已经逐渐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但是煤矿生产的稳定性,离不开煤矿机械设备的高效、正常运行,其中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尤其重要。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问题,成为煤矿综掘机械设备运行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结合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问题,在现有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问题。 作者:闫丽丽 单位:河南省义马市煤炭高级技工学校 煤矿综掘机论文: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及研究 摘 要:当前我国的煤矿开采主要以井下为主,为了提高煤矿的生产水平,在矿井作业中一般采用快速掘进技术,技术管理也就成了煤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设备和产品不断研发,将机电技术和综掘技术结合起来,加强机电技术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该文首先分析了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一体化系统的特点,重点论述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综掘技术 机电技术管理 高效掘进 因为国内的煤层条件比较复杂,所以不少煤矿企业都要求开掘煤岩巷道,从而开展煤矿的生产工作。结合有关资料显示,在2005年之前国内的煤矿企业开采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原煤,其中综掘设备的应用占据较小的比重。鉴于此,人们逐步地明确了传统的采煤装置与方法不但消耗很多的物力、人力、财力,而且难以提高煤矿开采质量与效率。基于煤矿科研机构与煤矿企业逐步研发综掘机械技术的影响下,出现了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结合实际应用证实,煤矿综掘技术有利于减小煤矿开采成本以及提高煤矿生产质量和效率。下面,笔者对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研究。 1 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一体化系统的特点分析 当今,在逐步地提升煤矿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影响下,应当逐步地完善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工作。煤矿企业需要具备健全的技术管理系统,且在机电部门设置电气技术、电管技术、设备小件等专门的管理技术工作者,以及在采掘单位设置机电管理技术工作者,机电技术责任人能够借助网络管理机电技术系统。健全的机电技术管理系统还要求定期地举行机电技术管理工作会议,对培训工作人员的要求进行科学地制定,且认真地记录检修机电的状况。另外,还应当优化矿井的条件,建构矿井数据库系统,进而便于检修和检查大型煤矿机电装置。 作为一种计算机技术的机电一体化有着非常强的综合性,其不仅牵涉到机械技术,而且还涵盖信息技术,其通过先进计算机处理和检测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煤矿综掘机械的发展。随着煤矿综掘技术的不断进步,跟外负荷的实际现钕嗤骋唬综掘机电技术能够自动地调节功率,从而提高了电动机的应用效率,最终大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将机电技术应用于综掘机械中与开展自动化的操作,从而简化了操作和实现了工作者劳动负荷的降低,以及大大地提高了安全性。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还可以对综掘的电动机和传动系统进行在线监控,倘若故障出现在运行的过程中,那么监控系统可以准确地指示存在故障的位置,从而方便维修工作者可以迅速地进行维修事项,最终保障机器运行的顺利。当今,业已将电子控制器安装在一些综掘机上,这样不但使自动化操作实现,而且能够更加稳定地进行操作。 2 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的措施研究 2.1 煤矿机电装置管理制度的完善 首先,需要根据实际现状来完善工艺流程和工作岗位指标,且清楚所有员工的工作职责。能够以专人包机责任制的形式管理机电装置,以及健全煤矿综掘机的管理系统;所有的班次都安排专门的员工维修和检查机电装置;需要实现机电设备检修工作者专业知识能力的不断提升与更新,从而增强其实践能力;操作人员需要积极地配合检修工作者,如果出现故障问题,那么需要迅速地进行处理,避免因为装置故障问题而出现事故。其次,定位地检修和维护机电设备,以及保障真正地执行每一次的检修工作,如果出现故障,那么检修工作者应当担负职责,从而保证机电装置可以顺利工作,实现装置故障率的大大减小,保障煤矿生产的高效开展。再次,需要有效地配合各个岗位与工作环节,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保障机电装置的有序运行。在完成每一次的任务之后,综掘机的维修工作者和操作人员都需要认真地记录其运行状况,且在交接班的时候予以说明,倘若发生故障问题,那么务必迅速地进行处理,以保障综掘机的高效化运行。除此之外,需要定期地检查和整理煤矿机电技术资料,实时地记录机电装置的改造和停用状况,防止装置存在超负荷运行的现象,从而实现煤矿机电设备可靠性与稳定性的大大提升。最后,规范综掘机的操作流程,最大程度地减小故障出现率。 2.2 煤矿机电装置应用的规范性 务必确保煤矿机电装置有着优良的防爆性能、防触电性能、较高的强度,如此才可以保证装置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在机电装置运行的过程中,应当避免漏电故障的出现,这是由于漏电故障使雷管的保障时间大大地缩短,以及还会出现煤矿瓦斯爆炸的情况。不但这样,过于陈旧的机电装置也会造成事故的出现。为此,务必实时地更换报废或者是陈旧的机电装置,对于机电装置的选用,需要保障其有着良好的保护装置,以及具备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而最大程度地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2.3 有效地管理综掘机电技术岗位工作者 直接应用综掘机电技术的工作者是综掘机电技术岗位人员,而严格地管理综掘机电技术岗位人员是保障有效地应用该技术的关键所在。因此,煤矿企业需要立足于下面几点:首先,建设和健全综掘机电技术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这就需要煤矿企业在制定有关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密切联系该工作岗位的生产需要与实际工作事项,且借助奖励和惩罚等对策有效地贯彻实施该制度。其次,制定标准的综掘机电技术岗位的操作规程。除合理与科学的管理制度之外,确保有效应用该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标准的操作规程。因此,煤矿企业需要有效地统一自身的应用实践、操作该技术的方法等资料,一一地规范有关的操作规程,最后整合为一套健全、标准的综掘机电技术岗位操作规程,然后实施有效地对策认真地执行岗位操作规程。 2.4 注重培训综掘机岗位技术工作者的专业技能 针对综掘机电技术而言,技术工作者的专业水平高低与技能强弱会严重地制约该技术的应用。为此,这就需要煤矿企业在培训技术工作者,从而实现其专门水平与技能的提高。首先,煤矿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应用的综掘机电技术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的培训与教育内容,然后定期地培训技术工作者。另外,为了保证技术工作者结合培训实现专门水平和技能的提升,煤矿企业需要结合培训的知识实施考核上岗机制,也就是考核完成培训的技术工作者,只有合格者才可以进行上岗操作,而对于不合格的人群,需要继续进行培训。其次,除培训和教育之外,煤矿企业需要聘请企业和行业的优秀人才、专家进行交流,从而使煤矿企业技术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与技能获得提升。 3 结语 总而言之,综掘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企业中是十分关键的一项工作,其密切联系煤矿企业机电装置的稳定与安全运行。为此,煤矿企业务必注重煤矿机电装置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煤矿机电装置应用的规范性,有效地管理综掘机电技术岗位工作者,以及注重培训综掘机岗位技术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的大大提升。 煤矿综掘机论文:综掘机在煤矿岩巷掘进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煤的作用,煤炭是赋存于地下的非再生性化石能源资源,素有“工业粮食”之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我国仍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煤为主要能源,在进行煤矿岩巷施工过程中要使用综掘机进行开采。本文就综掘机的工作原则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综掘机;煤矿;岩巷;应用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推进,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煤炭企业的竞争,如何有效的、高效率的开采煤炭,是每一个煤炭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设备、方法,同时引进先进的、高端的开采设备,才能更好地促进煤炭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1 综掘机的构成 综掘机又称为掘进机,综掘机是用于开凿平直地下巷道的机器。主要由五部一机四系统组成。五部包括截割部、铲板部、本体部、行走部和后支撑部,一机是中心运输机,四系统包括润滑系统、液压系统、水系统和电控系统。机器也是既有利也有弊。它的优点是安全、高效和成巷质量好;它的缺点是造价大、构造复杂和损耗大。由于我国是产煤大国,所以煤矿综掘机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1 “五部”的构成和作用 综掘机中的五部包括截割部、铲板部、本体部、行走部和后支撑部。其中本体部是综掘机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本体部由小零件组成整体采用的是焊接的联接方式,因为焊接这种联接方式能将各个部分有效地结合,使它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起整个综掘机。本体部由回转台、回转支承、本体架等组成,而它们之间不能使用焊接,只能通过螺栓进行联接。回转台的耳孔分别与截割电机和截割升降油缸进行联接,铲板和本体架之间的联接也是通过耳孔联接进而完成铲板的升降任务。截割部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截割头,截割臂和两个截割减速机。在综掘机在使用过程中,综掘机的截割臂与截割头相连,截割臂与截割减速机相连,截割减速机又与截割减速机相连,截割部四部分的连接是用螺栓进行联接。铲板部是在截割部把煤炭截割下来之后将煤炭放入第一输送机,然后在液压马达的驱动作用下,实现星轮转动,进而完成装载作用。铲板使用高强度的螺栓将侧铲与本部进行联接,而油缸则为铲板的上下运动提供动力。行走部主要功能是实现行走功能,综掘机的行走全靠行走部,而行走部主要依靠减速器来实现综掘机的行走功能,另外还要使用制动气弹簧来停止岩巷综掘机的运动。 1.2 “四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综掘机中的四系统包括液压系统、水系统、电控系统和润滑系统。润滑系统由集中型润滑泵、递进式分配器、专用加注设备、高压油管和管路附件组成。润滑系统就是把这些摩擦所需要的润滑脂通过一个封闭的系统定时、定量地加注到这些部位,从而保证摩擦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使摩擦程度降到最低,摩擦副可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车辆运行效率,也可以延长综掘机的使用年限。液压系统由液压油箱、多路阀、液压先导操作台、冷却器等组成。它主要是通过控制液压油箱对油进行推压作用为主泵、马达、油缸等提供工作所需要的油,以此为综掘机提供运动所需的动力。水系统由外喷雾和内喷雾组成,主要是对综掘机进行降温作用。外喷雾安装在截割部一来可以降低烟尘,二来可以冷却截齿;而内喷雾主要是完成综掘机内部零件的降温工作。电控系统是为岩巷综掘机提供动力的系统,并且在电路保护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遇到故障时也可以根据电控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故障分析。 2 岩巷综掘机的工作原理 我国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煤炭,原来人们挖掘煤炭主要采取打眼放炮的挖掘技术,但其挖掘速度较慢,产煤量少,导致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其无法满足市场对煤的需要。自综掘机出现后,它的出现将掘进的速度大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煤炭的生产效率。例如EBZ160纵轴式悬臂综掘机作为综掘机中运用较广的设备,它主要由铲板部、截割部、本体部、运输部和行走部组成。铲板部的作用是将挖掘下来的煤炭进行装载;截割部的作用是将大块的煤炭截割为小块煤炭方便装载;本体部的作用是将各个承载部件联接起来;运输部将截割部截割好的煤炭进行装载和运输;行走部的作用是控制综掘机的移动。EBZ160设备的作业体系主要由液压系统、水系统,电控系统等组成,电控系统中1140V/660V的交流电源为其提供动力源,90kw油泵电机为其提供电力。 3 综掘机的应用分析 综掘机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了现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展开。另外也改变了传统炮掘打眼爆破的程序,综掘机振动较小,对周围的煤岩的作用力小,有力的消除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进一步保障了掘进工作的顺利展开。行走部可以控制综掘机的前进,但是不能控制它的后退,所以在设备的后退问题上,我们需要改进设备。阻碍综掘机后退的是综掘机后方安装的带式输送机,所以在后退时我们需要将带式输送机拆下来。由于综掘机工作时是在不通空气的环境里进行,粉尘对工作人员和机械的影响非常大。由于综掘机作业时粉尘多,我们采用了安装除尘风机但效果并不明显或者说并没有起到作用,所以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的除尘措施,会使作业的危险系数增大,不管是对人员还是机械都会造成极大的威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安全,“质量为本,安全第一”。在没有采用C掘机之前我国采用人工挖掘岩层时,设备极易损坏;且倾斜状态下的煤层会在重力作用下垮落,给施工带来困难。利用综掘机挖掘岩层时,可以将煤层撇在底部,其余掘顶板岩石。安全问题大大减少。 4 总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机械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新机械的出现,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掘机在煤炭开采中作用最为明显,它能直接的提高煤炭的生产量,间接的增加企业的利润,进而促进我国GDP的增长。 煤矿综掘机论文:综掘机在东保卫煤矿大倾角煤层掘进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掘机;施工工艺;实施效果 传统的炮掘工艺施工,工艺简单、容易掌握,但专业性不强,施工安全可靠性差、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单进水平较低。综掘施工工艺优于传统炮掘工艺,减少了打眼、放炮等工序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隐患,巷道成型好,对围岩扰动小,有利于支护,工人劳动强度低,单进水平高,同时对施工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迫使项目施工单位要加强对各种岗位的技能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提升项目施工单位整体适应能力。东保卫36层、41层煤层倾角平均40°。掘进施工困难,单进低,安全系数低,榱伺ぷ局面,提高掘进单进,改善工人劳动环境,引进综掘机为建立安全高效矿井做好准备工作。 1 工作面地质概况 工作面位于二水平一采区-425标高,拉门点一采区36层-425回风巷e3点前94米1号点处施工半煤岩巷道,坡度沿煤顶板,施工长度660米,预计工期3个月,巷道方位304°00′00″。为一采区36层-500右面形成回风、下料系统。 2 巷道参数 巷道断面:毛宽3.7米,净宽3.6米,中线至左帮1.8米,中线至右帮1.8米;巷道净高:2.8米。 顶板选取预应力螺纹锚杆,沿中线呈矩形布置,四排管理,间排距1.0m×1.0m。 巷道右帮(上帮)护帮,前进右帮护帮采用W型钢带。规格:3000mm×250mm×3mm,将钢带上部压弯后,钢带紧贴煤壁上部眼,压在顶板上打设一根螺纹钢锚杆,铅垂方向配合3套树脂锚杆下压塑钢网紧锁煤壁高。间距1.0米的方式管理前进右帮煤壁。见附图1-1。 3 施工工艺 采用EBZ-150A型综掘机割煤,打眼放震动炮拉三角岩石底,综掘机装货,经SPJ-80型带式输送机出货装载到一采区-425煤仓。 综掘机刨头全断面割煤一刀0.55m,综掘机割煤一循环为三刀,即1.65m。综掘机刨头全断面割煤三刀(详见刨头割煤行走路线拉底炮布置图2-2),出货后,放震动炮拉三角岩石底,即一循环施工完成。 施工顺序:安全检查(检查顶帮、瓦斯、工程质量、探头位置)――上临时支护――综掘机载割出货――完善临时支护――敲帮问顶――打眼――放震动炮――打设永久支护――出货及收尾整理工程质量。 放炮前必须将综掘机退后20米,防止放炮崩坏。 综掘机割煤后,在临时支护下打设顶板锚杆,再放炮拉三角底,之后护帮。 4 拉底爆破方式 使用煤矿三号许用乳化炸药、毫秒延期电雷管。正向偶和装药,串联联线。见附图3-3 5 实施效果 综掘技术在大倾角煤层半煤岩巷道应用,有效解决了打眼、放炮等工序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隐患,巷道成型好,对围岩扰动小,有利于支护,工人劳动强度低,单进水平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东保卫矿自投入EBZ-150A型综掘机后,大倾角综掘半煤岩巷道月进尺达350m,掘进巷道断面11m2,相当于两个炮掘工作面。 更好的保证了采煤接续,大大降低了掘进成本,减少了工人劳动强度,促进了安全高效生产。 6 结束语 掘进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直接关系到煤矿的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和安全状况,随着我国综合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综合机械化掘进程度已成为我国煤炭生产和安全高效矿井建设的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随着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发展,成功经验的推广和示范,使矿井开拓、巷道布置,采煤工艺、设备配置、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功率、高可靠的采掘技术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矿井功效。 综掘机推广使用,实现了我矿综掘机械化程度“零”的突破,有力地推动了双鸭山煤炭系统掘进机械化的发展进程,综掘机械化的探索和成功实践。 煤矿综掘机论文: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综掘机掘进技术应用 摘 要:随着煤矿井工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开采难度不断加大,复杂的地质构造成为制约煤矿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造成的采掘接替问题日趋严重。煤矿企业的煤巷掘进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煤巷已经基本采用了综合机械化掘进。但较长时间以来,综掘工作面单产和效率水平较低,巷道掘进正在成为煤矿高效安全集约化生产的技术瓶颈。本文主要针对黄玉川煤矿掘进6上煤层大坡度巷道时产生的掘进机下滑、支护作业困难、采取了人工造底、并根据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实践表明,该实践有效提高了掘进设备适应性、生产安全性。 关键词:大坡度巷道;掘进;安全 工作面辅运输巷,施工坡度较大,势必影响掘进速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影响矿井正常生产接续。如何实现大坡度快速、安全掘进,称为摆在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技术难题。 一、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单位简介 黄玉川井田位于准格尔煤田中西部。行政区划隶属于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管辖。井田东西长约8.9km,南北宽约5.5km,面积42.68km2,煤炭资源量15亿t,可采储量9.3亿t。核定生产能力1000万吨/年。井田内可采煤层自上而下有五层,即4、5、6上、6、9号煤层。主采煤层为4#和6上煤层。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立井”联合开拓。主要采煤方法为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掘进面采用掘锚机、综掘机掘进。 二、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综掘机掘进技术工程概况 神华神东黄玉川煤矿6上煤层位于太原组上部,为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煤厚2.45m~20.25m,平均12.37m,6上煤老顶为粉砂岩,厚8.22m,暗灰色、灰色,坚硬;直接顶为细砂岩,厚8.12m,浅灰色、灰白色,坚硬;直接底为泥岩,厚6.45m,灰黑色、暗灰色,半坚硬。按设计大体上沿底板掘进,216上02辅运顺槽程上下起伏倾角3°~20°,在3°~12°时可正常掘进,但在掘进至1520m处时突然倾角突然增大至+18°,最大倾角达+20°~+22°,而EBZ200综掘机最大掘进倾角为14°。具体顶底板情况见表1,巷道断面为矩形,巷道断面基本参数见表2。 依据地质资料和巷道设计图,根据黄玉川煤矿相邻巷道的支护经验和本巷道的用途及服务年限,确定顶板采用“螺纹钢锚杆+钢筋网+锚索+“π”型钢带”联合支护;副帮采用“螺纹钢锚杆+铅丝网+梯形钢带”联合支护;正帮采用“玻璃钢锚杆+塑料网”联合支护。 黄玉川煤矿综掘综掘工作面使用EBZ200岩巷掘进机,目前对掘进的使用已经较为成熟,坡度较大的上山施工和过断层、陷落柱等难地质构造段采取一定措施后均已成功使用。现以黄玉川矿216上02辅运顺槽大坡度段掘进工艺为例进行简要说明。216上02辅运顺槽掘进采用三一重工生产的EBZ200岩巷掘进机,掘进机主要技术特征参数见表1,在巷道坡度超过+14°时,面临施工困难、安全性较差等问题。 三、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综掘机掘进工艺 生产工艺:检查工作面迎头及支护情况开机前准备割煤运煤调机支护下个循环。 四、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综掘机掘进技术面临的问题 大坡度巷道掘进主要面临如下难题: (1)巷道上山坡度较大时综掘机受自身重力影响易下滑生产下滑力。 (2)综掘机截割进刀时,会产生进刀阻力,当下滑力与进刀阻力叠加,增大了综掘机下滑趋势,使进刀更加困难。 (3)巷道支护作业困难,锚杆机受自身重力影响下滑,巷道综掘施工流程一般为掘进机截割完毕后,后撤一定距离,然后在锚杆机到掘进机前方进行支护作业,这导致很难掘进机和锚杆机的相互调机。 五、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综掘机掘进技术存在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采取措施: (1)EBZ200岩巷掘进机爬坡能力为±14°,当巷道坡度大于14°时很难保证正常掘进。为此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在截割前将铲板前方适当落底,在铲板行至此落底段时将后支撑支起,用枕木将履带后半部垫实,可以防止掘进机下滑的阻车器。通过此方式来保证掘进机的前行截割等操作的正常完成。 (2)针对大坡度巷道支护作业困难,提出如下技术措施:掘进机截割后退机,将截割头摆向巷道一侧然后落地并停电闭锁,锚杆采用与掘进机相同办法进如工作面进行支护施工。大坡度巷道截割完毕后,迎头煤层易片帮,在进行巷道两帮支护时,人身安全威胁较大。采取截割的迎头上部超前下部拖后、两帮支护拖后顶板支护一排的措施,并每隔10min由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敲帮问顶,及时摘松、敲落离层煤矸。 六、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综掘机掘进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黄玉川综掘九队现已成功施工坡度大于20°的巷道超过2000m,其中坡度最大段达到20°。采用上述方法施工保证了综掘机在大坡度掘进工作面的的正常掘进,并且保持了每班至少4排的掘进速度,提高了经济效益、保证采掘接续,实现了安全生产。这充分说明了上述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是安全可靠的,是值得推广的。该技术实践增强了掘进机爬坡适应能力,使EBZ200掘进机能够适应20°以内的坡度,拓展了掘进机的使用范围,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现场施工的安全系数,确保了人员安全,并为类似条件下巷道施工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先例。 结语 通过对以上情况的简单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采用上述方法施工保证了综掘机在大坡度掘进工作面的的正常掘进,并且保持了每班至少4排的掘进速度,提高了经济效益、保证采掘接续,实现了安全生产。此工艺不仅能满足一般掘进巷道使用的要求,且操作方法比较方便,为施工节省巨大的开资,更重要的是为采面的接续赢得宝贵的时间,可在同类工程中借鉴和推广。 煤矿综掘机论文:煤矿综掘机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煤矿生产事业中开始注重大规模运用大型机械设备,对此,对大型机械设备的维护与检修就成为了当务之急的事,以及对大型机械的故障诊断也变得同等重要。在此,通过充分分析掘进机中常见或者可能出现的的电气系统故障问题,及其掘进机中常见或者可能出现的液压系统故障问题,进而尝试提出相应的故障问题诊断方式,分析、思考其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煤矿;掘进机;故障;分析 近十多年来,我们目睹着我国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在煤矿生产事业中开始注重大规模运用大型机械设备,各类大型机械设备产品在煤矿事业矿山井下作业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掘进机在检修与维护中存在着诸多难题,本文通过对掘进机常见故障的分析来提出对专家系统构建的理论依据,通过合理、科学地构建专家系统,煤矿事业煤炭生产效率能够得到更好地提高,也能够更合理地指导煤矿事业现场工作。 1 掘进机常见故障及分析 1.1 电气系统问题及解决方案 电气系统理论伴随科技发展有着逐步的完善,电气系统技术也有着不断地进步,而作为煤矿开采领域最重要的掘进机电气系统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长足的进步,目前绝大部分矿井的综合掘进机均采用集中控制和保护的电气元件,使得掘进机的系统结构大大的简化,系统出现故障的概率也大大减小。另外采用的PLC控制系统来控制掘进机电气系统的启动、开停等状态的变动,保护系统的回路电流可防止出现过载过流等问题。 (1)PLC输出异常 。PLC状态警示灯的状态可以直观的反映出PLC输出情况,综合掘进机常常会出现PLC输出不正常的故障,根据现场经验可以得知,主要原因有综合保护器出现问题、损坏了控制按钮、破坏了自动保护节点以及有关线路接触不良等情况。如果掘进工作面现场出现PLC输出异常情况,需要加强对PLC状态灯的观察,分析判断电流输入状态,或通过试验短接输入端的方法来分析PLC输入端是否仍然在正常工作,进而确定系统故障的真正原因。 (2)接触器及继电器线圈导通异常。接触线圈回路常常会导致电气系统导通异常故障,现场经验总结原因如下,第一,接触线圈过热被烧毁,第二,电气系统电源接入异常,第三,继电器被损坏。 对于以上对掘进机电气系统所造成的故障问题,采用万用表对掘进机电气系统中继电器线圈回路进行检测,找到其不能导通的原因。 1.2 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及分析 由于煤矿事业中长期工作环境的恶劣,过大的负荷、过强的冲击均影响综掘机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出现系统故障。[4]动力装置、控制装置、执行装置、辅助装置及液压动力油五个元素构成了一个完善的液压系统。综合掘进机液压系统温度过高,液压油纯度不达标等均容易造成综合掘进机的故障。 (1)液压油温过高 。掘进机液压系统中液压油的温度一般不超过60℃,超过60℃将会损坏掘进机液压系统,可能会出现一系列故障问题,从而对液压系统的密封性等造成不良的影响。由于掘进机液压系统中液压油油温在不断地升高,从而增大了液压油经过节流小孔或者阀芯的流量,之前正常运行部件的运行速度因此会变得缓慢,进一步影响掘进机液压系统。 (2)液压油纯度不达标。综掘机元件之间极其精良精密的的配合表面使得各个零件与零件之间存在相当狭小的间隙,液压油中的杂质进而极有可能进入阀体与阀芯之间的间隙中。基于其精良精密的配合表面,可能由此会对配合表面造成划痕,这将会破坏配合表面的精度,甚至会卡住阀芯,使各元件失去相关功能。如果液压油内存在过多的杂质,其进而会造成液压系统中油泵吸油口处阻塞过滤装置,使吸收液压油的阻力变大,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损坏油泵。 2 综合掘进机专家智能诊断分析系统的构建 一个掘进机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就能够尝试构建完成。基于人类专家长久以来形成的知识体系,及其人类专家在日常、历史诊断中的故障判断的相关经验,这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于此同时专家系统还能够在一定程度缩减流程,使效率大大提升。专家系统能采集综掘机电气系统关键参数的变化情况、液压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包括压力、温度等的数值变化情况,并能通过软件智能判断,分析整个目标系统的工作状况,对掘进机既有故障分析上传等诸多功能。综合掘进机专家智能诊断分析系统功能齐全,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其开发也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在智能分析判断模型的研究上,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本文预先提出初步的构想,后续具体的完善及实现需要煤矿工作者共同实现。 3 结 论 通过对煤矿综掘机电气、液压系统等常见故障的分析,提出了对PLC故障,接触器故障等的解决方案,以及液压系统油温异常及辅助元件故障的解决方案,为现场煤矿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煤矿综掘机论文:全岩综掘机在新铁煤矿中的应用 【摘 要】介绍了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在新铁煤矿的应用情况,详细说明了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结构及工作原理,实践应用中效果良好,降低了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 【关键词】全岩综掘机;工作原理;应用问题 0.前言 新铁煤矿隶属于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t/a,服务年限60a。现在一水平生产,一水平标高为-100m,开拓方式为斜―立井综合开拓,大巷分区石门,架线机车牵引3t底卸矿车运煤,1t矿车通过立井排矸。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在新铁煤矿的应用降低了设备故障率,从而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了使用成本,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对以后类似的设备应用提出了建议。 1.EBZ260H全岩综掘机的工作原理 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主要由截割部、铲板部、本体部、行走部、运输部组成,行走部实现掘进机的移动,截割部实现对被采掘对象实施截割,铲斗部实现对被采掘下来的物料实施铲装,装运部实现对截割物料的装载与运输,本体部为连接各个部件的主要承载构件。 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主要工作系统由电气系统和液压系统主成。主要动力源由1140V交流电源提供,132KW的油泵电机提供动力。电气系统由电控箱及各电气回路组成,分别对各电器部件实施控制。液压系统主要由液压泵站、液压马达、液压回路及液压操作系统组成,油泵电机提供主泵的动力,主泵产生高压油源,通过液压阀的控制来完成各油缸的伸缩和马达的转动。截割电机通过截割减速机减速后驱动截割头转动。 机器工作时,首先启动油泵电机,打开喷雾装置,并开动第一运输机与铲板部,将截割部处于水平和机器中心位置,启动截割电机,然后开动履带行走机构,让机器慢速推进,使截割头逐渐插入岩石,插入深度300-400mm。推动截割部回转油缸操作手柄,使截割部向左向右横扫,再推动升降油缸,使截割部向上向下截割。利用截割头上下、左右移动截割,可截割出初步断面形状,如此截割断面与实际所需要的形状和尺寸有一定的差别,可进行二次修整,以达到断面尺寸要求。 2.安装及试用情况 2008年8月8日到货,然后下井安装,经过9d主机便安装完毕,再安装二运、除尘风机,于2008年8月15日开始试割,9月份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正式在新铁煤矿进入试运行阶段。巷道掘进采用全断面截割,月进尺为890m,11月10日遇到构造后,该巷道岩性发生变化,岩石硬度f=14.2,由于掘进机最大能截割,f=11的岩石,根据实际情况改为配合松动炮进行掘进。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掘进进尺数据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的投入使用为该矿提高单进和掘进速度、缓解采区接替紧张局面、稳定矿井产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3.EBZ260H全岩综掘机的应用效果 单进有明显提高,扣除安装调试时间,月进在500m以上,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的成功应用,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中的噪音,降低了设备故障率,而且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了使用成本,从而达到了提高单进的目的。 4.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由于综掘机截割的矸石块小、碎末多,碎末与皮带不能有效的脱离,造成二运皮带往二运横梁后方带货,在皮带出料口处增设了一道与皮带紧密接触的刮货板,实践证明刮货效果很好。 (2)截割齿旋转工作时冷却不充分磨损量大,设计时需在截割头的截割齿座上增加一个专门的冷却水出口。这样就可以减少更换截割齿的次数。 (3)综掘机与二运皮带架连接在一起出货移动时,矿车不能随着移动,建议设计时在二运皮带架立柱处增设卡车器。这样矿车与综掘机、二运皮带架就能同时移动,从而增加工作效率。 (4)综掘机防炮崩挡板采用液压缓冲装置,挡板进行打孔对放炮产生的冲击波可卸压缓冲。 5.可行性分析 5.1 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可靠性高 (1)以可靠为第一目标:液压泵、专用控制器、所有轴承、主要液压阀及附件、密封件、电气元器件均采用国际品牌产品,并与供方共同开发设计。 (2)行走部采用国际品牌的液压马达和减速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可提高两倍以上。 (3)液压系统具备低压自动部分卸载功能,既减少了能耗,又杜绝了系统发热失效的可能性。 (4)行走部采用抽缸张紧,既保证了张紧效果,又方便快捷,减少了故障点。 (5)第一运输机部和铲板部均采用进口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直接驱动,无需减速箱,减少故障环节。 (6)切割震动小,有提高机器稳定性的支撑装置,工作稳定性好,使得整机可靠性提高。 (7)回旋升降油缸为40MPa密封结构,其它油缸为34MPa密封结构。 (8)采用全封闭油箱,确保了油液清洁度,增加了液压系统的可靠性。 (9)采用负载敏感多路阀,液压系统发热量少。 (10)主要电机均埋设PTl00热敏电阻。 (11)采用进、回油及高压管路三级油滤,可有效降低液压元器件磨损。 (12)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管理模式以及检验手段,从多个层面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13)内外喷雾系统能最大程度降尘及避免火花。除尘效果明显,用水量少、操作维护方便、除尘效率高,能将粉尘基本控制在操作手前侧,操作手因此可不带口罩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矿工的身体健康。 5.2作业效率高 (1)可实现各油缸动作速度及行走速度的手工无级调速。在重载情况(如遇到硬岩)时可通过慢速进给降低切割载荷,以切断硬岩,减少停机。 (2)可选配独立的锚杆动力接口单元,为2台锚杆钻机提供动力,提高了锚固作业效率。 (3)截割头采用国际一流技术,设计单刀力大,截齿布置合理,破岩过断层能力强。 (4)智能化程度高。 (5)电气系统具有过滤、过载、断压、欠压和失压保护功能,提高了安全保护能力。 (6)具备齐全的保护、故障诊断和排故方法显示。 (7)可维修性好,如可从履带架侧面小窗口取出张紧缸等。 (8)降尘效果好。 6.结束语 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的成功应用,填补了新铁煤矿全岩巷道由打眼放炮掘进的一块空白,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必将引领该矿全岩巷道施工工艺实现跨越式发展。 煤矿综掘机论文: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及保养研究 [摘 要]综掘机械设备是煤矿企业生产运营的重要机械设备,在长时间使用中,容易出现各种故障,严重影响综掘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稳定性,因此必须做好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使综掘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减少煤矿事故发生率和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和保养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和保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保养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其埋藏深度比较深,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需要使用综掘机械设备,而综掘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和使用性能直接关系着煤矿生产运营效益和安全高效生产。由于煤矿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综掘机械设备的运行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应结合当前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养护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维修保养手段,提高综掘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一、当前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和保养存在的问题 1、维修养护方法不合理 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维修多是事后维修,在综掘机械设备出现故障之前没有科学的预防性计划,当综掘机械设备出现运行故障后才进行维修,工作人员需要分析综掘机械设备故障原因,准备维修工具,再采取有效方法进行维修,整个维修过程耗费较长时间,增加了综掘机械设备维修费用。 2、 维修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维修养护多是企业安排专门维修人员进行自行维修,由于维修人员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使得综掘机械设备维修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并且在对综掘机械设备进行维修时,维修人员主要通过观察、听、看等方式以及自身经验进行维修,经常出现不检、错检、漏检等问题[1],无法保障综掘机械设备维修质量。 二、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和保养策略 1、预防性检修 预防性检修是通过全面监控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使用频率和运行周期,准确计量机械设备的相关数据[2],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进行解决。对于综掘机械设备进行预防性检修,煤矿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机械设备检修部门,针对综掘机械设备的运行特点和使用情况,制定多种维修养护计划,确保综掘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避免在煤矿生产运营过程中突然发生运行故障造成机械设备停机,影响煤矿的安全、连续开采,保障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预防性检修,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状态维修和定期维修,可有效降低综掘机械设备的故障发生率,确保综掘机械设备始终处于安全、稳定运行状态。 2、 事后维修 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事后维修必须采用先进的维修技术和手段,针对综掘机械设备的故障情况,仔细分析故障原因,找出故障源,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综掘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避免影响煤矿企业的正常生产开采。事后维修对于维修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因此煤矿企业应加强对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鼓励维修人员学习先进的维修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维修技能。 3、 改善维修 改善维修是指结合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采用先进的维修方法和技术,不断改善综掘机械设备的一些小问题和缺陷[3],逐渐提高综掘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和先进性,延长综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随着煤矿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维修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煤矿生产需求和综掘机械设备应用要求,应积极推广综掘机械设备的改善维修方法,不断提升煤矿生产效益。 4、 采用先进的故障检测方法 (1) 噪声和振动检测 当煤矿综掘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时,采用噪声和振动检测方法,以综掘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为特点,分析机械设备的故障情况,及时找出故障源,采取有效的维修措施,提高综掘机械设备运行稳定性。 (2) 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是检测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故障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在保持综掘机械设备不损坏的情况下,检测机械设备内部故障。无损检测常见的有超声波检测法、渗透检测法等[4],通过射线、微波等检测综掘机械设备内部零部件是否出现故障。对综掘机械设备使用无损检测技术,应仔细分析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材质,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并且还可采用湿度检测、电气检测等检测方法。近年来,集成电路技术、微电子技术快速发展,远程协作检测技术和小波分析检测技术在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故障检测方面表现出重要优势,并且有助于延长综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3)运行检测 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故障主要分为软故障和硬故障,硬故障是指综掘机械设备固定参数发生变化或者不正常而导致的设备故障;软故障是指综掘机械设备的运行参数比较复杂,包含多种变量,故障检测要求较高。综掘机械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煤矿顺利开采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综掘机械设备的检测诊断水平,科技人员为综掘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开发了检测系统,如ASCC控制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测综掘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可快速处理综掘机械设备的超速、制动失灵等故障,有效提高综掘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4) 油液磨屑检测技术 油液磨屑检测技术是指提取综掘机械设备润滑和液压系统的油液,通过铁谱分析、光谱分析等技术,根据油液微粒和磨屑的变化,诊断综掘机械设备故障,有针对性地采取故障维修保养措施。 5、 做好机械设备养护 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结束后,应做好养护工作,对容易出现摩擦的零部件添加润滑油,合理调节安全保护设备的配合间隙,及时记录综掘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注意检查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性。同时,煤矿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机械设备维修保养部门,配置完善的维修保养工具,提高维修保养人员的责任意识,高度重视综掘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并且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规范自己的操作和使用,避免综掘机械设备受到人为的损坏,使操作人员和维修保养人员共同协作,做好日常的养护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对综掘机械设备停机率和完好率进行考核,落实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和养护责任制,提高综掘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另外,煤矿企业应结合综掘机械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保养计划,使综掘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化、规范化,定期对综掘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使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个领域对于煤矿资源的需求量大幅上涨,综掘机械设备在煤矿开采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综掘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应加强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保养,采取有效的故障检测和维修方法,提高综掘机械设备的稳定性和使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推动我国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矿综掘机论文:石壕煤矿综掘机防尘系统改造与应用 [摘 要]针对石壕煤矿综掘工作面粉尘较大的现状,对综掘机防尘系统使用效果较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现场地质条件,提出综掘机防尘系统改进方案。即通过在原外喷雾系统中加入压风的方式,增加防尘水压力使外喷雾效果得到明显提升。改造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防尘系统比原系统降低工作面含尘量达到57.02%。通过实践中不断总结,石壕煤矿形成了一套效果较好的综掘机防尘系统,对类似条件下综掘防尘系统改造优化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综掘机 喷雾 防尘系统 前言 综掘机主要应用于井下掘进巷道的施工,截割头切割煤体产生的粉尘是综掘工作面的主要尘源[1]。石壕煤矿综掘机使用过程中,综掘机喷雾降尘系统效果差,严重的恶化作业环境、制约综掘机的截割效率[2]。经现场实测,掘进工作面时产生呼吸性粉尘达26.6mg/m3,全尘达545.25mg/m3,严重影响了掘进作业及员工身体健康。因此,本文展开对综掘机防尘系统的分析和改造,以充分发挥综掘机效率的同时改善劳动作业环境。 1、综掘机防尘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地质概况 石壕煤矿主要开采M6-3、M7-2、M8煤层,其中M6-3、M7-2为薄煤层,M8煤层为中厚煤层。综掘机大部分用于煤巷或半煤岩巷掘进施工(M6-3、M7-2煤层巷道为半煤岩巷,M8煤层巷道为煤巷),综掘机在半煤岩巷施工时需要截割1m左右的泥岩及30cm左右泥质灰岩。此泥岩遇水易泥化,易产生粘附作用。 石壕煤矿使用综掘机型号为EBZ-132CZ,装机功率为214.5KW,倾角8°下山掘进,截割电机132KW(132/75KW-4/8P隔爆,双速切换,水冷方式)。 1.2 综掘机防尘系统存在的问题 1.2.1 综掘机原防尘系统简介 综掘机原有喷雾防尘系统采用内外喷雾综合降尘,内喷雾系统由地面供水,经过综掘机伸缩部外筒、特殊密封、截割头轴,最后通过截割头上的内喷雾齿座到达内喷雾喷嘴,形成内喷雾;外喷雾水源由地面供水,分别经油冷却器和截割电机冷却器后,到达外喷雾喷嘴,形成外喷雾,外喷雾分为侧喷雾和环形喷雾。如图1所示。 1.2.2综掘机防尘系统存在的问题 综掘机截割煤体过程产生大量粉尘,防尘系统使用效果直接决定了工作面作业环境的优劣程度。原防尘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内喷雾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内喷雾系统由于故障点多;旋转水密封不好,易漏水;内喷雾齿座中水道加工复杂;内喷雾喷嘴孔径小,在井下水源不洁、粉尘大的情况下,极易堵塞等原因,一般在巷道开掘200m~300m之后,内喷雾系统基本失效。 (2)、受巷道地质条件影响,喷雾水量不宜过大 综掘机喷雾系统水量较小时降尘效果较差。若增大喷雾水量,易造成底板积水,导致截割的矸石装载效果差、综掘机行走困难。石壕煤矿使用综掘机的巷道中含有一层吸水性较强的泥岩,泥岩遇到喷雾水泥化,易粘结在截割头、刮板输送机溜槽上,降低综掘机截割效率、增大刮板输送机负荷易造成刮板断链等事故,影响工作面正常生产。 (3)、喷雾水压受限 由于综掘机油冷却器和截割电机设计耐压限制最高不得超过3Mpa,综掘机设定的喷雾水压力为2Mpa左右,喷雾水压力的不足,使外喷雾不能直接作用于喷雾对象。若人为的增加喷雾水的压力,容易导致综掘机油冷却器和电机冷却器被水击穿,致使综掘机油箱和电机内部进水,损坏整个液压系统原件和切割电机。因此在受地质影响的条件下控制水量,且喷雾水的压力又不能满足现场需要的前提下,导致喷雾效果差。 2、综掘机喷雾防尘系统改造 根据现场综掘机使用时喷雾系统实际存在问题,由于技术力量的限制,对综掘机内喷雾改造难度太大,因此石壕煤矿对综掘机外喷雾防尘系统展开研讨分析,并进行了如下改造。 2.1、改进外喷雾系统管路布置 根据综掘机喷雾防尘系统存在问题的分析结果,外喷雾主要存在问题为喷雾水压力不够致使喷雾雾化效果较差,因此对喷雾防尘系统增压改造的同时不能增加喷雾水量。石壕煤矿经多次研讨,将喷雾水的增压点设置在冷却器与喷嘴之间,选取压风为喷雾水的增压动力来源,保证外喷雾系统供水对水压的要求。此改进既解决了冷却水的压力不得超过3Mpa限制,又使喷雾水的压力满足了降尘要求,实现防尘水增压不增量的目的,改造后防尘系统图2所示。 外喷雾系统将原综掘机上的侧喷雾取消,直接采用四组喷嘴配合环形喷雾对截割进行降尘处理。外喷雾供水一路由地面来水经油冷却器经三通加压截割部下方两个喷嘴;另一路由地面来水经截割电机冷却器经三通加压截割部下方两个喷嘴和环形喷雾。 而对外喷雾的管路将原来的原装管更改成普通钢编管,各管接头采用快速接头的形式,方便了井下的维修、更换。同时也降低了维修成本(同等长度的原装管价格是钢编管的3倍)。 2.2、改进喷嘴结构 综掘机防尘系统加入压风增压后,根据现场使用情况,原喷嘴孔径较小,不能满足喷雾需求。经过反复试验,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使用效果较好的一种喷嘴结构如图3所示,其具有雾化质量好;喷射范围大;耗水量小;尺寸小;不易堵塞;拆装方便等优点。 2.3、气动降尘增压装置的设计 经过反复试验、多次改进优化,石壕煤矿自行设计加工的气动降尘增压装置设计如图4所示。 3、综掘机防尘系统改造后使用效果 石壕煤矿在N1631回风巷掘进碛头改进降尘系统后,运行结果表明,该装置运行正常,降尘效果如表1所示。目前我矿推广应用气动降尘系统至各个综掘碛头。 综掘机防尘系统改造以后,喷雾水不但起到了降尘的作用,而且对截齿起到了的冷却作用,同时由于压力高,使喷雾水对综掘机的截齿和截齿座结合处产生冲击作用,减少了截齿和截齿座结合处煤矸的积存,使综掘机截割头旋叶上的截齿能转动灵活、均匀磨损,大大增加了截齿的使用寿命。以N1631北回风使用气动降尘装置前后截齿消耗为例,未使用气动降尘装置前的截齿消耗为0.25颗/米。而使用气动降尘装置后,截齿的消耗降到0.16颗/米。以此计算,仅一个综掘碛头因改进喷雾系统每年能节约截齿消耗费用近30000余元,为企业生产经营节约了成本。 综掘机防尘系统经改造后,巷道的粉尘大幅度的下降,现场操作员工的可视度大大增加。极大的改善了劳动作业环境,降低了员工职业病的发病率。 4、结论 (1)、通过在原喷雾系统中加入压风增压装置的方式,增加喷雾水压力,使喷雾雾化效果得到较大提升。 (2)、现场使用结果表明,综掘机防尘系统改造后粉尘降低了45.25%,大大提高了机器作业的喷雾除尘效果,较大改善了现场劳动作业环境,同时降低了综掘机截齿消耗,该技术的改进推广为综合机械化掘进和安全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效应。 煤矿综掘机论文:煤矿综掘机的控尘技术探讨 【摘要】在现代煤矿的开采技术应用中,我国的除尘技术,大多借鉴国外的除尘技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地方煤矿的煤质特点,进一步提高对采煤工作面的合理调配,实现干净生产。本文针对综掘机的控尘技术进行探讨分析,为井巷掘进采煤提供一个优质的工作环境。 【关键词】煤矿综掘机;控尘技术;井巷掘进 伴随着现代化机械采煤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开采上,通过采煤工艺的发展情况来看,传统的生产工艺,在生产形式上,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规模。因此需要大力开发机械综合采技术,而在这样的生产环境下,综掘机的防尘技术,就需要放入重点研究之中。下面我们对如何在煤矿综掘机的环境保持进行简要分析讨论。 一、局部通风系统 就拿我们蒲白矿务局控股的建新煤矿除尘来说,其除尘系统根本就是建立在通风系统上,而为满足巷道掘进的环境,就需要加强局部通风系统的有效性。建新煤矿通风系统主要采取的是压入式通风,其原因就在于这一类通风体系,设备投入少,管理简便,能够及时的完成通风任务。而局部通风工作,也能够更便捷的完成工作面的防尘应用,通过尘面的安全瓦斯(建新瓦斯浓度为0.10到0.14)使用规范,从根本上实现对工作巷道面上的有效管理。确保工作面的粉尘在拒不通风环境下,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而在进行局部通风系统的管理应用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局部通风方式的选择。在进行通风方式的选择上,应根据我国煤矿综掘工作面安全规范要求进行合理的分配调整,并采取有效的通风方式,改善对各项设施通风条件的有效调整,并根据实际的除尘情况,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而在传统的通风方式上,主要有抽出式、长压短抽式、长压短抽式和压入式通风四大类,在选择上,应根据除尘风力需求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避免因局部风压不足而导致尘面无法控制,影响正常生产。第二,通风机选择。选择合适的通风机是保证井下工作面循环风系统安全性的根本所在。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的使用功率进行风流供应能力上的选择。对于井下风量的选择,主要针对的问题就在于工人的呼吸风量,瓦斯气体稀释能力等方面的空气需求。因此做好局部通风机选型,即可有效的完成对主通风机实际使用规范上的有效利用。第三,风巷布置。在进行井巷通风系统的设置过程中,巷道的布置是保证工作面安全性的重点,而在进行布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还有两地单,一是煤炭落地点,二是截割头,只有克服了在这两个地点的重点巷道布置,才能够确保井下除尘风的合理性,并保证井下巷道的载风能力。第四,挡尘帘布置作用。对于井下的行车操作,需要在车辆安置合理的挡尘帘,以保证行车四季的实现不受影响。在进行设置时,就应考虑到实际流动的具体操作,并结合其扩散的形式,完成对不同状态组合的实际应用,这对于合理的使用形式等,都能够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二、喷雾降尘技术的使用 在井下综掘工作面的施工中,现在主要运用的除尘技术中喷雾降尘是应用最广的,其主要的形式分为风流净化水幕和转载喷雾两大类。风流净化水幕:通常在3Mpa的环境下完成喷嘴的测定检测,同时根据实际的实验数据分析实现对不锈钢材料的锥形喷嘴形式上的有效控制,并结合孔径的实际使用,完成对不同环境下的合理应用。而在孔径的选择上则应当根据实际的使用规范进行合理的选择。转载喷雾:这种形式主要通过常压小于1Mpa的压力雾流形式来完成对形状内的低压操作,其作用可供圆锥形的煤尘防护,通过的选择模式以重力操作为主要操作形式。在使用雾滴的使用过程中,应保证有效的水流操作,并以此完成对煤尘的有效检测。 三、实例应用分析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岩层环境下的使用操作环境进行合理选择。在本次的研究中,以建新煤矿5309采煤工作面防尘操作应用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针对回采区域内防尘操作机械的使用情况进行类比分析。其使用情况如下。首先,在轨道顺槽的掘进工作中,粉尘分散度的检测中,经实际检测,其分散度小于2μm,2~5μm,5~10μm和大于10μm的范围内的除尘工作,均得到了实现,并在合理的排布过程中,完成了对粉尘分散度形式上的合理安排。然后,在检测实际应用效果上,工作面现场的防尘措施设备布置,也符合验收标准,其现场制作的尘性分布情况,如下图2所示。 最后,经综合对比,通过水雾喷洒形式结合拒不通风管理,能够有效的实现空气净化,并实现对巷道整体防尘操作的有效控制,并通过这一防护作用,为井下工作提供安全的生产条件。 总结 经现场检测分析,在进行工作面的通风检测中,通过局部通风方式上的认证分析,采取综合防尘操作,可有效完成对规程内的安全防护,并保证矿井的安全,在这一使用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防尘操作,可为井下工作空气提供质量保障。 作者简介 关歆:学历:大专,后(专升本),职务:掘进队技术员。 煤矿综掘机论文:有关故障诊断技术于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的应用研究 【摘 要】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对煤矿生产质量和效率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做好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围绕故障诊断技术于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研究,首先阐述了做好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工作的意义,其次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故障诊断技术(矿井提升机检测技术、振动与噪声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油液磨屑分析检测技术),最后讨论了煤矿综掘机械设备诊断专家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关键词】故障诊断技术 煤矿综掘机械设备 维修 应用 1做好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工作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煤炭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然而煤炭大部分深埋地下,其开采工作往往需要借助各种煤矿机械设备,由此可见,煤矿机械设备是保障煤炭开采工作顺利进行和安全进行的重要条件[1]。现如今,我国煤矿开采工作已经由传统的人工方式渐渐过渡到更为先进的机械化方式,然而在实际开采工作中,煤矿机械全天运转情况相当常见,普遍处于超负荷状态,这将会给煤矿机械的工作性能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埋下安全隐患,因此,重视和做好煤矿挖掘机械设备维修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2常用的故障诊断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煤矿行业普遍迈入了机电一体化行列,煤矿综掘机械设备在煤矿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该类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给相应的故障诊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主要有矿井提升机检测技术、振动与噪声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油液磨屑分析检测技术等[2]。下面一一进行详细介绍。 2.1矿井提升机检测技术 矿井提升机故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硬故障,另一种是软故障。硬故障指的是由固定参数异常而导致的故障,一般借助相应保护装置即可解决;软故障检测工作需要借助专业的分析软件,然而受成因多样的影响,其诊断准确率有待提高。由软故障可对硬故障进行相应的预测,所以,重视设备的软故障诊断工作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在煤矿开采中,提升机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应尽可能地保障提升机的运行安全系数,这也是相关科研人员主要攻关的部分,为该设备的故障诊断设计了一系列设备装置,如ASCC控制系统装置便是其中的代表[3],该装置能够对提升机的各项运行参数展开全天候的实时监控,同时提供预警服务,另外,当提升机出现制动失灵等故障时可快速对其保护,效果较为理想。 2.2振动与噪声检测技术 所谓振动与噪声检测技术指的是,将检测设备安装在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适当位置,对其工作状态下的振动以及噪声信息加以收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设备工作状态的有效评价以及相关故障的及时有效预警。振动与噪声检测技术原理简单且比较实用,因而在煤矿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 2.3无损检测技术 无损检测技术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在多个行业获得了良好应用,其突出优势在于能够在不破坏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对其内部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对设备的表面故障进行诊断时,一般采用渗透检测法或超声波检测法;对设备的内在故障进行诊断时,一般采用微波检测法或射线检测法。在运用无损检测技术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明确选择哪一种无损检测技术,所以,应对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制作材料进行仔细分析和准确确定。除此之外,其他比较常见和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还包括电气检测技术以及湿度检测技术等。随着微电子技术和大(超)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小波分析诊断技术和计算机远程协作诊断技术凭借自身优异性能在煤矿综掘机械设备诊断领域得以广泛应用[4],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该类设备的工作性能和延长了该类设备的使用寿命。 2.4油液磨屑分析检测技术 油液磨屑分析检测技术的原理是,从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液压系统或润滑系统中抽取一定量的油液,借助以光谱分析为代表的油液分析技术对油液中含有的微粒变化进行精准确定,进而找出故障,最终实现对整台设备的健康状态的科学判断和确定。 3煤矿综掘机械设备诊断专家系统的构建 专家系统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且具有一定智能化特点的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系统,凭借知识以及推理过程,对那些高难度问题进行快速且准确的求解[5]。 煤矿综掘机械设备诊断专家系统指的是,借助不同类型的诊断知识对监测装置收集到的一系列信息予以分析和处理,从而实现对设备当前工作状态进行科学判断和严谨推理的软件系统。当设备出现不正常状况时,诊断专家系统便会根据相关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确定故障原因,并确定故障的具体位置,最终提供诊断过程的关键解释以及故障解决措施,在设备故障萌芽阶段进行主动地预防式维修。诊断专家系统的应用能够为设备的安全运行、稳定运行、长周期运行、全性能运行以及优质运行提供坚实的技术以及管理保障。某煤业公司综掘机械设备诊断专家系统以设备工作状态以及计算机网络构成为基础依据,同时将数据库技术以及.NET技术用作设计开发手段,采用常规的C/S架构模式[6],能够实现对所有在役机械设备的有效覆盖,主要由设备综合管理模块、故障诊断模块、维修助手模块以及预警提醒模块等组成。 3.1设备综合管理模块 设备故障诊断工作需要足够的关于设备状态的准确数据,换而言之,需要获得充足的数据以供分析和决策,这就是所谓的设备数据综合管理。这一模块系统管理和存储机械设备的如下信息:(1)设备资产清单;(2)设备台账图纸;(3)设备设计数据;(4)设备安装状况及系统图;(5)维修历史数据;(6)设备变更与维修记录;(7)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数据;(8)事故及异常记录;(9)测点设置;(10)设备可靠性状态统计分析等。 3.2故障诊断模块 故障诊断模块的功能主要包括两大方面:(1)专家库维护。维护专家库内收集的各种知识以及经验,即有效维护选定设备所对应的征兆库、故障库以及二者之间所对应的逻辑关联;(2)诊断推理。对选定设备展开相应的故障诊断,推理方式主要包括三种,一是正向推理,二是反向推理,三是正反向混合推理,最终立足于推理结果提供针对性的维修措施。 3.3维修助手模块 维修助手模块中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科学存放了设备信息、维修信息、专家信息以及应急预案在内的所有信息和数据,肩负着规范统一管理设备全部信息的重任。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该模块及时且准确地找到相关资料,主要包括:(1)设备说明书;(2)设备性能参数;(3)设备图片;(4)设备图纸;(5)设备视频;(6)维修作业标准;(7)维修技术标准;(8)维修方法;(9)专家资料;(10)应急预案的能够。维修助手模块为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安装工作、维护工作、调试工作以及检修工作等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以及操作帮助。 3.4预警提醒模块 预警提醒模块的功能主要包括两大方面:(1)故障预警。结合在线监测设备提供的一系列性能数据对选定设备发生的故障予以及时且准确的预警,以便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2)维修提醒。结合选定设备所对应的维修周期,提醒相关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设备进行相应的维护或维修。对单一设备进行维修时,应在参考其运行方式以及维修方式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对维修费用等进行综合评估,形成和提供最合理的维修决策报告[7]。 4煤矿综掘机械设备诊断专家系统的应用与分析 煤矿综掘机械设备诊断专家系统在该煤业公司得以实践应用,能够对所有设备资源以及技术资源予以统一集成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既有的综掘机械设备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精简了综掘机械设备的管理以及维护过程,并实现了对故障的智能化诊断,如此一来,大幅提高了综掘机械设备管理质量,使得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企业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智能诊断专家系统在取得不错应用成绩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故障诊断的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知识库中的专家知识丰富程度以及专家知识水平高低[8];(2)知识库的建立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经验很难甚至无法采用形式化的方式进行描述;(3)当系统规模扩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将会面临以“组合爆炸”为代表的一系列问题;(4)推理效率不高,自学功能以及自适应功能还有待加强。 5结语 对于煤矿企业而言,煤矿综掘机械设备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煤矿企业应关注该类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运行,换而言之,应积极采用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以实现对该类设备的及时有效维修。只有如此,才能发挥该类机械设备的最大效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煤矿综掘机论文:综掘工作面机载式液压临时支护在煤矿的应用 【 摘要 】 综掘巷道采用锚杆、锚索、网片支护时, 临时支护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临时支护的可靠与否直接影响到支护作业的安全。针对目前煤矿锚杆支护巷道使用的临时前探梁所存在的缺点以及目前临时支护现状时常发生伤亡事故,新型的机载式液压临时支护机在煤矿巷道支护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种新型巷道支护机的结构、参数及工作原理及其试验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使用该设备可以大大提高巷道的掘进速度并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本文介绍了我矿采用综掘机机载液压式前探梁临时支护系统,由掘进机油泵进行液压控制,通过安装液压阀对机载液压油缸进行压力调节。在我矿的实际运用的结果表明了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支护安全可靠,实用方便等特点。 关键词:掘进机临时支护液压式机载前探梁护顶机 一、液压式机载前探梁在综掘巷道中应用的意义 推广煤巷锚杆 (网 ) 支护是我国煤炭工业继综采后的第二次支护技术革命, 锚杆 ( 网 ) 支护的应用范围和应用量在各类井巷支护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而目前综掘锚杆 ( 网 ) 支护巷道普遍采用掘进机切割工作完成后对空顶区进行临时支护,再行锚网支护的工艺方式,其空顶区采用多条前探梁 ( 钢管或方钢 ) 沿巷道方向悬挂在顶板上探至空顶区,对顶板起到临时支护作用。但这种 临时支护的缺点有:前探梁对空顶区的支护没有初撑力,安全可靠性差;前探梁与顶板为点接触,不能对空顶区顶板进行有效保护;操作过程复杂, 其移动靠手工作业,支护作业时间长, 劳动强度大,相对减少了掘进作业时间。针对目前煤矿锚杆支护巷道使用的临时前探梁所存在的缺陷,研究应用安全、可靠、快速的机载式空顶区临时支护设备势在必行。 随着煤炭行业的迅速发展,机械化程度的飞跃提高,采掘速度突飞猛进,这就要求必须有一套安全的设备保障掘进时作业人员的安全,这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中尤为重要,所以机载式液压前探梁在煤矿综掘巷道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机载液压式空顶区临时支护设备在我矿应用概况 1、主要技术要求 采用与掘进机叠加的配套方式, 掘锚交叉作业, 当掘进作业时将其退至掘进机的中部, 不影响掘进机切割、装载作业, 不干扰司机的操作视线;由油缸提供支撑力支护空顶区; 顶板支护时必须适应倾斜巷道; 必须考虑护网与钢带的托举固定方式; 结构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使用寿命;要求支 护系统机械化 程度高, 动作 快捷, 操作方便, 安全可靠, 便于井下安装使用。 机载式临时支护机主要折叠机构设置在掘进机升架上部, 收拢后不影响司机操作。主折叠油缸尾部铰耳与掘进机叉升架铰轴同轴固定, 主折叠架铰接耳座与叉升架固定连接。液压系统的双向锁、安全阀、节流阀、截止阀安装在各自油缸体外, 由掘进机提供高压液体通过操纵阀组进入各个油缸。 2、适用范围 适用我矿高度在2.5米-4.5米的矩形和拱形巷道,根据掘进机型号的不同配置了相应型号的液压式机载前探梁。工作压力在10至16MPa,实验压力可达21MPa。可在-5摄氏度到40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而且改装量很小,对掘进机正常工作无影响。 三、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 机载液压式临时护顶前探梁( 以下简称护顶机) 主要由伸缩架、护顶梁、主臂架、连接器四大部件及油缸、泵站、油箱、伸缩油缸、高压油路过滤器、插装双向锁、高压油管路、分流集流阀、溢流阀、操作阀等液压系统组成。依靠掘进机本身的液压系统改装,采用全液压传动。 主臂采用双层套筒式伸缩结构, 并受支臂油缸的支撑, 支臂油缸可使主臂伸缩变幅。主臂后端与掘进机机身铰接, 可实现上下运动。主臂前端安装仰俯油缸并与护顶梁铰接。仰俯油缸用以调整护顶梁的仰俯角, 使护顶梁始终平行于巷道顶板。护顶梁由延伸油缸、斜撑油缸、里外双层护板、左右两侧护板及导向杆等组成。工作时,用掘进机的原站供油通过二位三通阀,进入高压油路过滤器,经溢流阀到操作阀,进入双向锁,双向锁打开进入油缸,实现主臂伸缩与护顶梁伸展的联动。可通过斜撑油缸调节角度,保证护顶梁中心线与巷道中心线平行。延伸油缸和导向杆用以推动里层护板向前伸长1m, 使护顶长度增到3.1 m。斜撑油缸用以展开两侧铰接的侧护板, 使护顶宽度增至3.4 m。该护顶机能与 MRH、ELMB、EBJ、EBZ系列机型配套使用。 如图所示: 四、 机载式临时护顶机的结构特点 ( 1) 该护顶机采用机载式配装在掘进机的中上部, 选位合理、配套简便, 对掘进机的改制量很小, 不干扰掘进机的运动、截割和装载作业。 ( 2) 该护顶机工作时, 采用长滑道整体推进及主臂变幅伸长的两级推进机构, 使主臂将护顶梁托起并紧贴在空顶区顶板, 及时支护。不工作时, 整体退至掘进机中后部, 不影响其截割作业。 ( 3) 该护顶机以护为主, 护顶梁的承载力大于40 kN, 满足临时支护的要求。护顶梁配置延伸油缸和斜撑油缸, 可使护顶面积达到3.4 m * 3.4 m。在顶板条件允许时, 可实现一掘多锚, 而护顶机收拢时体积小, 不干扰掘进作业。 ( 4) 护顶梁的中护板与侧护板采用铰接方式连接, 能够满足矩形和拱形等不同断面巷道的使用要求。 ( 5) 该护顶机设有液压平行摆动机构, 在掘进机停放位置偏离巷道中心线时, 可使护顶梁仍然对准巷道中心线, 有利于加宽掘进机一侧通道, 便于移动锚杆机具。 ( 6) 主臂采用方形套筒式伸缩结构, 伸缩距离大, 承载力大。主臂油缸前后端头铰接,使油缸横向不受力, 有效改善油缸的工作状况。 五、 主要技术参数 适用巷道尺寸: 六、 井下试验概况 前探梁型号ZLJ-10/21、综掘机型号EBZ-200,使用该设备完成掘进进尺 800 m。在掘进机不出故障的情况下, 采用该机临时支护, 每天三班最快完成 180 根锚杆及 18 根锚索,最快日进尺为22 m。考虑工人熟练程度的影响, 在掘进机不出故障的情况下, 采用该临时支护方式, 每天三完成锚杆支护进度稳定在 150 根锚杆及15 根锚索,正常日进尺为 都能保证在15 m以上。 2203顶抽巷机组前探梁临时支护试验结果表明, 两机配置基本合理, 联接可靠。采用该护顶机进行临时支护, 护顶速度快, 并能实现一掘三锚, 加快掘进速度。这种临时支护方式安全可靠, 能主动支护顶板, 其护顶面积大,最大程度地避免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采用这种临时支护还能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七、两种临时支护方式在我矿的使用对比分析 目前我国煤矿的综掘巷道普遍采用窜管式作为临时支护。在同样条件下的巷道中, 采用机载式临时护顶机和采用窜管式进行临时支护方式的对比结果如表:(按照日进尺支护最好记录结果比对) 此外, 采用窜管式临时支护护顶, 需要多名工人向前窜管, 需要支架或者梯子才能配合完成支护,支护速度慢, 导致迎头空顶时间过长, 增加顶板冒落的几率。再者, 这种临时支护方式是依靠已锚固的锚杆作为其生根点, 一旦发生冒落势必加大冒顶面积, 造成大事故。而采用机组前探梁护顶能提高临时支护速度, 及时支护空顶区; 且护顶机的受力生根点为掘进机, 生根有力, 支护的可靠性大。最大程度地避免迎头发生安全事故。 八、结语 通过井下实践试验结果表明, 机载式临时前探梁支护实行两机配套, 其综合性能、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基本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设备运行可靠。该护顶机不仅为机掘巷道锚杆支护作业提供安全保障, 而且可以加快掘进速度, 缓解采掘紧张的矛盾。此外, 该护顶机还具有以下性能特点: ( 1) 与掘进机配套独特新颖, 总体布局合理, 结构巧妙,活动机构的液压管路全部采用高压管; ( 2) 机械化程度高, 能快速 将护顶梁送入空顶区, 速度快, 实现快速临时支护,大幅度的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明显提高劳动效率,使锚护工作的安全提到了有效的保障。 ( 3) 两机配套方便, 掘进机仅为其提供生根点,不损坏掘进机的任何部件, 基本不影响掘进机的作业,利用掘进机的泵站做动力,全液压控制,操作平稳,展开迅速,有利于对机器实现自我保护。 ( 4) 改变了传统的临时支护的工作方式, 使被动 护顶变主动护顶, 且护顶力大,支持面积大,初撑力和工作阻力较大,可在低顶板巷道的工况下,顺利反转打开和收拢。 煤矿综掘机论文:浅谈煤矿综掘机液压系统故障处理及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快速掘进是保证矿井采区接替的重要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对综掘机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故障,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以期降低设备的故障几率,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奠定基础,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煤矿;掘机;故障处理 1 前沿: 煤矿综掘机上使用了液压系统作为主传动系统,其结构也变得紧凑、工作 平稳、操作简便了,并且省力。但是,它既带了了方便,也带了许多麻烦。如果操作、检修、维护不当,故障率也会大大提高,并严重影响综掘机的使用可靠性和寿命,也给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影响。所以,规范操作综掘机液压系统和提高检修、维护质量很重要,这对提高综掘机的开机率,提高综掘工作面生产效率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和影响的,对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EBZ120掘进机在我矿的实际运用,不但要正确知道设备使用的范围,更重要的是要保养和检修,特别是液压系统最容易出现故障的地方,现在根据多年的经验,对该设备的常见故障部分进行探讨。 EBZ120掘进机主要适用于煤岩硬度≤60Mpa煤巷、半煤岩巷道的掘进,也可适用于条件类似的其它矿床及工程巷道的掘进。该机机身矮,适用于具有中小断面的巷道掘进。通过第二运输机,可与自卸车、梭车、皮带运输机等配套,实现掘进、运输连续作业。 2 技术特点 (1)液压系统具有恒功率、压力切断、负载敏感控制功能,高效节能。采用比例先导控制,操作方便。 (2)传动箱中所有齿轮均采用适用于低速重载、耐冲击、芯部硬度高的优质合金材料。 (3)电气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操作箱具有液晶汉字动态显示故障自诊断功能,智能化程度高。可配置无线遥控装置,实现离机控制。 3 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及处理 (1)故障现象:四联阀单片滑阀卡槽定位失效。分析原因:滑阀后部轴用挡圈损坏。解决方法:更换轴用挡圈。 (2)故障现象:执行机构工作正常,但测压力为0。分析原因:压力表损坏。解决方法:更换压力表。 (3)故障现象:阀杆操作不灵敏,有卡滞、不复位现象。分析原因:内部油液不清洁或外部杂质堆积太多。解决方法:清洗阀杆或清理外部灰尘杂质。 (4)故障现象:执行元件达不到最大压力。分析原因:限压阀设定压力低;漏油。解决方法:重新调整限压阀设定压力。 (5)故障现象:某一油路上的执行元件不能达到最高压力。分析原因:梭阀泄漏。解决方法:清洗杂质。 (6)故障现象:执行元件动作太慢。分析原因:阀芯的流量小。解决方法:调整手柄座处限制流量挡块。 (7)故障现象:当第二个功能动作时,执行元件(第一个功能)迅速减速分析原因:泵的流量太小。解决方法:核对泵的流量。 (8)故障现象:当阀芯朝一个或两个方向移动时,执行元件没有响应。分析原因:LS采集处堵塞。解决方法:清理节流嘴处污物。 (9)故障现象:冷却器芯子鼓了(往里)。分析原因:水减压阀失效,水压过高。解决方法:维修或更换水减压阀。 (10)油箱的油温过高:分析原因:(1)液压油量不够(2)液压油质不良(3)系统压力过高(4)油冷却器冷却水量不足(5)油冷却器内部堵塞解决方法:1)补加油量。2)换油。3)调整油泵输出压力。4)调整水量。5)清理内部。 1)油泵有异常音响: 分析原因:(1)油箱的油量不足(2)吸油过滤器堵塞(3)油泵内部损坏解决方法:①加油。②清洗。③检查内部或更换。 2)油压达不到规定压力: 分析原因:(1)油泵内部损坏。(2)压力控制阀出现故障解决方法:(1)更换。(2)检查 压力控制阀内部。 3)换向阀杆不动作: 分析原因:(1)阀杆研伤,或有异物。(2)阀杆联接件过紧或损坏解决方法:(1)检修。(2)调整或更换。 4)换向阀动作不良: 分析原因:(1)钢球定位弹性挡圈损坏(四联阀)。(2)弹簧损坏。(3)弹簧锁紧螺栓松动解决方法:(1)分解检查更换(2)更换弹簧。(3)分解检查调整 5)换向阀,卸荷压力始终保持20bar以上分析原因LS回油箱背压高,解决方法:(1)检查中位时的LS油口压力。(2)检查回油口(E1终端板)是否直接和油箱连接。 分析原因(二)卸荷口被堵(LS回油箱口堵住) 解决方法: (1)对阀芯上1mm的孔用压缩空气清理。(2)更换阻尼螺钉。(3)对于PSL…U型检查低压卸荷阀。 4 液压系统用油的选择 4.1 我们通常选用液压系统用油分析: 造成液压系统故障的原因,其70%是由于液压油管理不善,如能充分的注意管理,则可减少液压系统故障的发生。有关液压油的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杂物混入液压油内; (2)当发现油质不良时,应尽快更换新油; (3)按要求更换过滤器; (4)油箱油量应符合要求; (5)油冷却器内保证有足够的冷却水通过,以防止油温的异常上升。 4.2 液压油的检查 (1)按一定时间(一个月)从油箱内抽取约一升的油样,注入清洁的试管内(数个试管),在分别保管十天后和一个月后与新油相比较,观察其颜色、透明度、杂物的混入程度及沉淀物等的外观检查。由于人眼的能见度下限为40μm,这样可初步确定油液清洁度。然后用滤纸过滤液压油,滤出其不纯物,再根据滤纸颜色来判断油液的清洁度,这要求观测者有丰富的经验; (2)更严格的检查,则是依据厂家的标准,对粘度、抗氧化、水分的含量、沉淀物、色相、比重、闪点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抽取油样的时间,来决定更换液压油的时间,则更为有利。 停止位置,然后改为后退。操作其它手柄也应如此 4.3 液压系统用油的选定标准 所用液压油,必须是适合于高压系统的油类,要选用具有耐磨耗性、抗氧化性、润滑性等特性良好的油类。 当使用环境在零下五度以上时,作为所选用的液压油应该是抗磨液压油或极压抗磨液压油YB-N68。 其 质 量 指 标 如 下 : 运 动 粘 度 : 3 7 ~43mm2/S(50℃) 凝点:≤-25℃粘度指数:≥90 5正确操作综掘机 在综掘机的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止粗暴与随意操控、操作。在进行截割、装料、行走、等作业的操作时,其每个动作一定要平稳准确.要经过中间位置,收放操纵杆及时,避免过猛过快,以免突然打开或关闭液压缸和液压马达等执行机构进、出油口时,产生压力冲击,导致各部油封加速损坏、高压软管起泡破裂、管接头处松动渗漏,甚至还有可能使溢流阀因瞬时开启过大而使阀芯卡死,发生内漏,以致造成作业无力,工作效率降低,使用寿命缩短等。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煤炭事业的迅猛发展,为适应矿井高产高效的要求,采用综掘机进行煤矿巷道掘进能实现连续切割、装载、运输作业,提高掘进进度,降低劳动强度,保障高产高效矿井生产接替的连续,所以综掘机在煤矿中将得到更大的发展。随着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使国内掘进机在井下使用越来越可靠。为了使综掘机在淮南矿区使用好,发展更加健康有序。
铁路论文: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论文 1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1必要性 随着我国铁路系统改制的完成,我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高铁技术的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铁路运输速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而且铁路运行周期更加紧密,这样一来就会给铁路工务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铁路运输速度的提升、运行周期的缩短,导致工务人员的检修、维修工作量会增加,工作难度也会提升。基于国内外工务管理的经验教训可知:传统的铁路工务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铁路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此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借助先进的管理设备以及工具,实现工务信息的统一管理,工务信息的科学分析与传递。而所有的信息统一管理与分析就需要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因此在铁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对实现铁路工务信息共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现实意义 铁路工务工程是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工务工作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既要负责铁路沿线设备的安全、铁路基础设施的检测,还要负责铁路安全隐含的维修与上报。铁路工务直接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输,如果在铁路工务中出现了检修不及时的现象,就会导致铁路在运行的时候发生安全事故。同时铁路工务所消耗的费用要占到整个铁路运行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而铁路维修则几乎占到整个铁路工务成本的二分之一,因此为提高铁路运输安全,延长铁路设备使用寿命,需要对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铁路工务的信息化管理。铁路信息化管理可以对铁路工务设备的性能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以及对铁路的维修与保养等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规划,保证铁路工务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降低铁路建设与运营成本,实现铁路的安全运输、提高其经济效益。 2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工务工程应用计算机管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主要表现在:原铁道部电子中心开发的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包含了铁道工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其主要采用Mapstreme作为GIS作为平台,其已经在我国很多铁路线路中得到应用;北京铁路局采用的“北京铁路局工务地理信息查询系统”其主要由工务设备地理信息、工务防洪地理信息查询以及工务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构成。其主要利用GeoGraphicsGis软件和DB2大型数据库对铁路的地形、切面、配线图等病害进行查询、分析、管理等;上海铁路局利用的“沪宁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搜索铁路地形以及图像的功能,实现对铁路分段信息的查询,以及播放相关铁路活动图像的功能。但是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①工务人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铁路工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必须要求铁路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但是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还不高,虽然铁路工务工程实现了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工务工程中应用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但是管理者还是缺乏信息共享意识,他们对工务工程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而没有将这些单独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信息整合,实现工务工程信息的共享。②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以GIS为基础,其对工务设备的技术状态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来,但是其只能反映静态的技术,而不能提供具有动态化、主观性的数据情况,比如在发生山体滑坡或者地震等地质灾害时,不能将直观的相关数据反馈出来,不利于铁路便利快捷的维修。③对于大型机械设备的作业质量没有办法进行有效辨别。由于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建设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率也越来越普遍,但是目前的工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大型机械设备作业的质量不能进行有效地辨别,结果导致大型机械设备做出的结果不能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导致因为大型设备而进行质量检测所造成的隐患遗漏,信息系统不能辨别。 3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系统关键技术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建立在铁路部门对各种数据的收集、积累以及共享的基础上,因此铁路工务信息化管理贯穿于铁路建设的整个过程,从铁路勘测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因此构建铁路工务工程数字数据库是信息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3.1铁路工务工程数据库系统结构设计 为统一管理与分析铁路工务工程信息,需要将铁路工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以此实现相关数据的自动处理,铁路工务工程数据库系统是将铁路工务设备的各种数据进行录入、管理以及打印等功能为一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3.2系统模块功能和处理过程设计 3.2.1线路地理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存储和管理线路地理信息数据资料,可以为线路检测维修人员提供该方面的数据资料,为工务设备、病害等的定位提供依据。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和输入输出操作。 3.2.2工务设备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了工务设备的各种属性信息,如桥梁、隧道、钢轨、路基等设备信息以及曲线、坡度等的信息。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为线路检测维修人员提供设备的基础信息和统计信息,是工务部门技改、维修等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除了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外,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输出到或者输出到打印机。 3.2.3线路秋检资料模块 主要功能是为养护维修人员提供线路秋检信息,包括正线、站线、道盆等的秋检资料,使养护维修人员能更好更方便的了解线路情况,线路病害等问题,并据此制定线路养护维修计划。除了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外,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报表功能。 3.2.4铁路动检资料模块 该模块的功能是保存线路的各级超限资料和动检数据,为养护维修人员提供超限类型、超限等级等指标,从而制定应对措施和维修计划。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报表功能。 3.2.5轨道质量状态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保存轨道质量指数(TQI)资料、TQI综合统计信息和钢轨磨耗信息。为各级工务管理部门对轨道质量状态的宏观管理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支持养护维修人员编制维修计划,指导轨道养护维修作业。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3.2.6轨道质量状态汇总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保存轨道不平顺公里小结数据、TGM综合统计数据、钢轨检测区段汇总数据,提供综合反映轨道质量好坏的指标,工务管理部门可以据此提出针对性的维修方案,指导相关养护维修作业。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3.2.7设备养护维修资料模块 设备养护维修资料模块主要功能是保存高速铁路工务设备各种维修规则、维修计划、工务设备维修情况等数据,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相关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3.2.8线路养护维修机械信息 该模块的功能是保存各种养路机械作业情况、机械的定期检查情况、制定的机械维修计划等。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4铁路工务工程应用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 4.1加快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实现标准化管理 一是稳扎稳打,做好信息拓展优化。要求宏观布局,思维意识超前,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信息资源的规划是整个信息系统建立的核心。信息资源的规划是指对于铁路工务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到使用(包含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的全面规划。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信息的产生、流动和使用。要使工程建设的每个部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单位之间的频繁和复杂的信息交流畅通,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不进行统一、全面的规划是不可能实现的;二是铁路工务工程建设信息化应认真贯彻中国铁路总公司对建设工程信息化的要求,把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作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手段,纳入标准化管理体系,统筹加快推进。以市场化为手段,以建设项目为载体,坚持植根现场,自下而上,广泛发掘,开放推广,鼓励参建单位自主创新,广泛开展工程实践。 4.2规范管理工作,加快信息管理建设和应用 一是在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过程中,要配套工作,分步进行,坚决执行实施—培训—应用推进这一工作程序,发挥建设单位的领导作用,合理调控考察施工、监理等部门单位的工作,增强其主观能动性;二是建设单位核心地位的应用发挥,推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把握工作的进程,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在内部建设施工中总结经验,带头实现系统的全覆盖。建设单位是整个铁路工程工作的核心,保证建设单位工作的有序进行,可以加快整个工程进度。 4.3铁路工务工程建设信息化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当今世界,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中心、云技术、物联网等正在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同时以BIM技术为代表的工程建设信息化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正在改变一些传统的思维模式。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一定不能受传统思维的禁锢,应充分地把社会先进的信息化处理手段运用到铁路建设工程上来,不断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先进的铁路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4.4对系统运营进行专业的维护,确保系统正常有效的工作 对系统的运营进行长期不间断的维护,才能保证系统准确高效地工作,尤其是在施工前线的信息系统,系统运行的环境比较复杂,更需要专业的系统维护队伍来确保系统的正常工作。要建立维护工作的框架,通过设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权威的维护机构,加强维护队伍的建设,规范信息化系统运营的维护管理系统。对系统的维护类似于产品的售后,但又有所不同,对系统的维护需要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的持续有效工作。 坐着:李建华 单位: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原平分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信号机检修课程改革论文 1研究目的 1.1为铁路输送合格的电务工作人员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面向铁路,为铁路运输系统各个技术部门提供专业技术人员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也主要是面向全国18个铁路局(公司)的各个技术领域,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专业,主要为铁路运输系统电务维护部门培养信号工作人员。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铁路运输电务维护部门的工作要求,让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一定是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能够使学生在短期内适应铁路运输电务维护部门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氛围。 1.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一定的文化知识,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本身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否全部或者大部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否愿意并且真正学习到教师教授的所有知识,这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方面,但是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将教师所教转化为自己所有,那么着两者之间就又是相互矛盾的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高职学生,那么如何将学生从发呆、玩手机或者睡觉之中解脱出来,去踏实的学习教师所讲就是每一名专业教师必须去研究探索的问题。教学改革的最初目的也应该在此,就是改变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方法,用一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的喜爱的方式去教学。当学生们心甘情愿的放下手机、不再对老师讲的内容昏昏欲睡,那么教学改革的目的应该就基本达到了。当学生能够充满激情的去学习每一节课教师所教,教师和学生之间达到了一定的和谐程度,那么教师就不用再为了组织课堂教学而发愁了。 1.3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笔者认为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情感交流。如果一个学生喜爱一名教师,那么他对这名教师所讲的课程也会感兴趣,反之,如果一名教师没有得到学生的肯定,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也应该不甚乐观。在高等职业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名教师的教学改革水平也是衡量一名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依据。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我们不仅应该具备坚实的专业能力,如何将自己的知识能力传授给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为铁路输送人才,也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更是为了教师自身。 2研究内容 本次教学改革主要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在上一学年,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戴世宏教授的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讲座,在讲座中,戴教授系统的介绍了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意义与方法,使笔者收获颇丰。为这一年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思考,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效果验证理论,使笔者教学改革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1课程标准的确定。 课程标准简单来说是一门的课程的大纲,在课程标准中应确立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讲授法,教学目标以记忆性内容为主,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如要进行课程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改变教学方法,那么教学手段就需要革新,教学目标就要从传统的知识目标变为能力技能目标,考核方式也要向多元化发展。 2.2课程的整体设计。 在本轮教学改革中,将教材内容进行了更加系统详细的整合,形成“一个目标,两条主线”的教学线索。一个目标:是指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改革主要突出能力目标的培养,最终的能力目标就是能够对信号机进行维护和简单的故障处理。这一目标其实还包括了信号机的识别等相关的简单能力目标,这是说在单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小目标都是为了这一个最终目标的服务的。两条主线:一条是指信号机的识别与维护,另一条则是指信号机的设置。前者侧重于技能的培养,后者则侧重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3单元课程设计。 一门课程包含数量不等的学时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整门课程按照教学内容或认知结构的不同分成多个教学单元,将每个教学单元进行合理的设计,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考虑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通过教学和练习能够让学生练就某种专业技能,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首要目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手段,尽可能贴近铁路电务工作实际,如果有信号机设备,尽可能利用实景教学,若没有实际设备则尽可能使用图片或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直观上了解自己所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内容为载体的讲授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使用任务驱动、头脑风暴等先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学习和练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专业技能。 2.4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就是“一纸定江山”,学生在考试前一周甚至更短的时间突击背题,就可以通过考试甚至获取较高的分数,通过期末考试试卷决定一门课程的成绩,这是极不客观公正的考核方式,在课程改革中如果不改革考核方式,那么过程的改革将失去意义。针对《信号机检修》课程,制定如下考核方法:课程考核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学生成绩由学习过程成绩、实作考核成绩和记忆性考核成绩组成。过程考核包括教师教学过程监测考核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核两部分。教学过程监测占比较少量的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成绩综合给出,大约为总成绩的10%左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核是在期中进行,考核方式是一张试卷,但是试卷内容不包括记忆内容考核,均为主观题目,题目内容包括信号机的设置等内容,题目没有统一答案,符合信号机设置原则均可获得相应分数,此项考核约占总成绩的10%左右。期末考核包括实践技能考核和记忆能力考核。其中,记忆能力考核为机考,事先将已经做好的题库写入计算机,学生在考试时直接进行机考即可,考试完毕即可知晓自己的分数,这样的考核方式既不需要教师阅卷,又增加了公平性,基本不会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此项内容成绩约占总成绩的40%左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那么教学改革的目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那么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期末考试就要包括专业实践技能考核,本门课程名为《信号机检修》,那么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就要能够对信号机进行检修,期末考核的实践技能考核部分就要考核学生对信号机的点灯参数进行测试,对信号机的故障进行处理,教师根据学生是否按照铁路电务维修标准操作进行评分,此过程要全程录像,以达到公平公正的目的。此项内容成绩约占总成绩的40%左右。考核方式的改革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形成一条线,使得教学改革不会虎头蛇尾。 3结论 此次课程改革是自开始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以来最深入彻底的一次教学改革,跟以往喊口号式的改革不同,是真正将学到过的理论纳入到教学实践当中,虽然只是系级的课程改革课题,但是从教师自身的感觉来说,教学过程是令人享受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欣慰的,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总结时,感觉自己是有发言权的,不再像以前的教学总结,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课程改革的确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能够改善目前全国大学生客观存在的一些不良的课堂状态,对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自信培养有很大益处,还能让学生从手机和发呆中解脱出来,真正学到一些技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为以后在工作中的良好表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专业乃至一个学科体系的课程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才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 作者:白玉娟 单位: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论文:铁路物流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1物流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物流是一种极具风险的行业,我国每年在物流运输、物流包装、物流储存等方面的损失高达700亿元。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物流风险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傅冬兰、任蓉等从物流风险与保险的角度探讨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规避风险的问题;Fearne、欧阳明慧、岳文彤等分别探讨了食品供应链、冷链物流、农业物流中的风险,提出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的方法;刘永胜、王燕等探讨了物流风险预警的机制,建立了物流风险预警的指标和模型;Giaglis等认为高效率的路线规划系统能够有效地实施物流风险管理;云虹等围绕物流风险成本识别与计量展开研究,提出物流风险成本概念框架,建立物流风险成本计量模型。以上成果对物流风险的进一步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从供应链整体安全的角度出发,依据ISO28000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探讨铁路企业物流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等问题。 2ISO28000与铁路物流风险问题 ISO28000系列国际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应运输和物流行业对共同安全管理标准的需求而制定的管理规范。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人身、货物、信息、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安全,最终目标是改进供应链的全面安全,适用于任何参与本地、国内和国际供应链业务的组织。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说,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着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纽带。供应链环境下,铁路物流企业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供应链上的一个连接点。铁路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同时,其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对供应链中企业的有效运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其风险管理关系着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因此,对铁路物流的风险管理应立足于供应链的整体安全需求,不仅对铁路企业自身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样也要将可能对供应链伙伴及供应链整体运作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纳入铁路物流风险管理当中。对于铁路物流企业而言,ISO28000管理体系规范首次为操作或依赖供应链中某一环节的组织提供了安全管理的框架,能够帮助铁路物流企业系统地识别和审核安全风险,并实施控制和减轻安全风险,从而管理供应链潜在的安全威胁,减少对其下游供应链作业者的安全影响,提升铁路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运作的能力。 3铁路物流风险识别 3.1风险识别的范围 根据ISO28000系列标准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应考虑八个方面:①客观失效的威胁和风险,如功能失效、伴随发生的损害、恶意的破坏行为、恐怖主义行为或犯罪行为;②作业的威胁和风险,包括安全控制,人为因素以及其他影响组织绩效、状况或安全性的活动;③自然环境事件可能导致安全设施和设备失效的风险,如暴雨、洪水等;④组织控制范围以外的风险,如外部提供的设备和服务失效;⑤利益相关方的威胁和风险,如未能满足法规要求、对名誉或品牌的影响;⑥安全设备的设计和安装风险,包括更换,维修保养等;⑦信息、数据管理及沟通风险,包括对信息及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的威胁以及数据篡改和丢失等;⑧对运行持续性的某种威胁。 3.2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的位置 ISO28000标准对于潜在安全漏洞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归纳和建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货物在被装于一个运输单元、托盘或以其他方式以备运输之前,所在的制造、加工或处理的场所;②备运货物在运输前,所在的储存或包装场所;③货物被运输过程中所处的场所;④货物从运输工具装上或卸下的场所;⑤货物保管权交接的场所;⑥与正在运输的货物有关的文档或信息被处理、生成或访问的场所;⑦用于多式联运的内陆运输线路和运输方式等。 3.3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识别 根据铁路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所承担的主要功能,以及ISO28000系列标准的指导,建立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识别模型。模型表示,针对ISO28000提出的每一种与供应链安全有关的风险类型,企业应根据其发生的具体位置,逐一分析和识别可能发生的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例如,当“信息、数据管理和沟通的风险”发生在“铁路货物到发交接车间”时,其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可能有:数据丢失导致的无法交付、单据误审导致的错误交付等;当“客观失效的威胁与风险”发生在“铁路仓库和堆场”时,其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可能有:仓库漏雨导致货物不能完整交付、仓库大门防盗系统失灵导致货物失窃等。该风险识别模型为铁路物流企业提供了一个依据ISO28000标准系统地识别风险的方法。其中的安全风险类型涵盖了来自于供应链内、外的可能的安全威胁。铁路企业对其所有的物流活动若都能按照标准要求分析安全威胁情景,则可以将企业运作过程中涉及的风险系统地识别出来。 4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评估 根据ISO28000标准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的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对之前识别出的安全威胁情景逐一评估其后果及可能性。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被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高等级后果包括:一定规模的生命损失;资产或基础设施的重大损失;大面积生态系统在多方面的彻底毁灭等重大环境影响。中等级后果包括:失去生命;需要修理的资产或基础设施的损害;生态系统某部分的长期破坏。低等级后果包括:人员受伤,但没有生命损失;资产或基础设施的最小损害;一些环境破坏等。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出现的可能性也被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当安全措施能够对后果的发生提供实质性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低。当安全措施对后果的发生提供中等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中。当安全措施对后果的发生只能提供较小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高。根据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级别和发生可能性,对安全威胁情景进行逐一评价并讨论采取相应措施。当后果和可能性的级别都比较高时,意味着目前的安全措施不足以防范风险,因此应制定额外的对策;当后果和可能性其中之一较高,另一个较低时,应将其作为潜在安全事故考虑;当后果和可能性级别都比较低时,意味着当前的安全措施可以防范风险,只需对运作情况进行正常记录。在风险评估过程中,ISO28000还提出了一种绩效审查表,以便于企业自身、供应链伙伴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当前的安全措施进行评价和审查。安全绩效审查表根据企业的风险评估需求量身定做。例如,对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安全措施,设计其安全绩效审查项目。安全绩效审查表“项目”栏中列出了能够有效规避相应安全风险或减轻安全风险后果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引导铁路物流企业逐步改善其安全管理水平。企业还可以根据这些措施对降低安全风险及其后果的重要性大小,对这些措施的重要性赋权值,并对措施的实施情况量化评分,进而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等评价方法对其安全管理水平进行量化评价。 5结论 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不断开放,国外物流企业纷纷涌入。铁路物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公路、水路等运输企业的竞争,还要面对国外大型物流企业的挑战。物流风险问题给铁路物流企业的运营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铁路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安全信用水平以及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都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正在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推进铁路货运改革。但不容忽视的是,铁路物流的作业过程和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装卸、搬运等作业基本靠人力完成,管理工作中存在大量人治的行为。这些行为在给企业自身造成安全隐患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供应链的整体安全。通过引入ISO28000系列标准,为铁路物流企业提供一整套安全管理规范,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作业流程的标准化控制,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ISO28000也适用于第二方或第三方单位对铁路物流企业实施评估和审核,提高供应链伙伴对铁路物流企业的信任度,提升铁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嵇莉莉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论文:铁路运输全面预算管理论文 一、全面预算管理在铁路运输企业中的作用分析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涵义 关于全面预算管理起源于上世纪初期,主要就是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及控制得到加强的一种管理手段,从而提高自身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对市场风险的低于能力,进而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在经过了不断发展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了具有现代化特色的管理模式,最为本质的就是对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分解以及实施和控制实现的管理过程。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作用分析 在铁路运输企业方面进行全面预算的管理实施,是建立铁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要求,也是对铁路企业协调管理的内在需求。在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对市场的发展要求得到满足,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也能够对基层站段以及班组和铁路局等方面的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从而更好的满足铁路以及和谐发展的需求。对现代的铁路运输管理的基础性的管理制度的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 二、当前铁路运输企业的预算管理现状与解决措施 (一)铁路运输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铁路运输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首先就是预算的机构在设置方面的不足,虽然在预算管理委员会方面已经成立但在实际的履行效果不是很好,没能够在系统目标上明确确立及检查等,在财务管理工作的投入方面不是很充足。预算管理组织缺乏相对稳定全面预算管理队伍。另外就是在预算目标上还有着缺陷,在铁路运输企业对年度预算以及发展的规划两者的衔接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而使得预算的目标和企业的中长期的发展目标不相协调。在预算的认识上出现偏差,对预算的编制方面比较的单一,从而导致对企业的资金监控不能有效进行。在预算的审核方便不规范,缺乏完整的预算监控体系,缺乏规范操作的标准,预算的结果没有进行考核,在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方面还没有得到完善。最后就是在信息现代化的水平还不够,这样就对全面预算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差距。 (二)解决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及成本控制的措施 在针对以上的相关问题笔者进行了分析,对其全面预算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方面首先要能够对预算成本的目标制定要合理,成本预算只有在和实际相符合的情况下才能够得以实现,才能够促使各个责任后主体进行对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进行改善。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相关的财政部门要能够将成本目标进行分解,逐个的实现。要能够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成本控制当中,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来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盈利进行实现,从而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另外,要能够对全面预算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强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强化。首先就是在全面预算的编制流程方面进行强化,对其要能够严格的按照资本预算以及筹资预算等进行实施。在后财务预算的流程要能够按照各预算执行的单位承担的经济业务类型的责任权限进行实施。其次就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要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要能够将全面预算的可控性进行充分的发挥,在执行的责任体系的建设上要进行完善,对单位以及部门的责任要能够明确,在实时监控方面也要进行加强。最后就是要能够在铁路行业高度集中以及管理的模式下,通过对先进的技术进行应用,以及对固化编制的流程以及减少人为控制预算的编制模型进行适时设计,能够使得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以及前瞻性。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指标方面也要能够得到完善,不同的预算责任的主体由于在权责的不同所以就会有着不同的目标以及责任。在考核指标方面主要可以分为预算编制以及执行过程和调整、执行结果这几个类型,其中最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执行结果。所以在对人员考核的过程中要能够结合铁路局的全面预算管理指标进行,还要能够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这也是对成本控制进行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综合考评而对指标体系的建设要能够客观科学的得以体现。同时,还要能够结合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各项的考核办法,在全面预算完成的情况以及审计情况的依据下,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要能够与各单位的奖惩得到有效的联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进行优化要能够多层面多角度的进行,由于在总体上的基础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在实际的过程中在这一方面要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在经验上多做总结,从而创造出适合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策略。 作者:酒琳 单位:北京铁路局石家庄土地房产管理所 铁路大中修施工计划管理论文 1铁路大中修计划制定的重要性分析 1.1铁路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 由于我国铁路交通系统承担了经济建设的大部分能源输送需求以及满足近些年来不断增长的客运量运输要求,铁路线路设备长期处于满负荷运行甚至是超负荷运行。铁路线路设备的日常维修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设备的疲劳程度,安全风险逐渐增加。此时就需要制定中长期维修计划并进行施工,通过封闭路段来加强施工安全的管理,以保障封闭铁路线能够及时得到修复,提高铁路运输的能力,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1.2大中修计划制定实施能够有效弥补日常维修工作的不足 铁路的维修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日常的维护工作存在比较严重的不足,即使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也不能进行线路的封闭来及时维修,导致了线路设备问题进一步发展,给正常的铁路运输带来了较大程度上的风险。为了满足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对能源的需求,我国主要的能源输送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线路设备超期服役以及过载运输等问题,单靠日常的维护工作已经不可能有效解决。为了弥补日常维护工作的不足,就需要相应地制定大中修计划并且根据计划进行实施和管理,保证整条铁路线能够处在正常运转状态中。大中修计划的制定以及施工计划的管理是目前铁路管理部门采取的主要维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铁路运输维修工作的有序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大中修计划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维修管理流程没有按照规范执行 大中修在制定实施过程中由于采取了封闭维修的方式导致了工作人员在维修以及施工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标准来执行,出现了违规操作以及不按流程进行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中修以及施工计划的执行,对维修的效果和质量无法做到有效的保障。同时没有按照规范执行,也为实际的施工计划实施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整体工作进展缓慢,严重影响了铁路的维修和正常运转的需求,需要重点关注。 2.2人员维修技能较低,影响了施工进度 由于铁路的大中修需要众多的工作人员来进行维修工作,虽然机械化维修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维修人员技能水平低的不足,然而由于工作量巨大,还是不可避免地运用了大量的工作人员来进行人工操作。由于工作人员总体的维修技能参差不齐,导致了维修的质量和水平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影响了总体的进度,降低了施工管理所能取得的维修效果,维修工作需要重复进行的现象。 3维修施工计划的制定管理 3.1年度施工计划制定管理 铁路线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来进行年度维修计划的制定工作,同时对维修计划进行施工的制定以及管理工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铁路枢纽采取的年度维修计划制定实施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份,在上一年就需要针对维修的部分和内容进行制定工作,以保证时间上的科学合理以及施工计划安排能够符合实际铁路运输的需求。 3.2月度维修施工计划的制定管理 月度维修施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弥补时间跨度过长导致铁路线路设备出现较为明显的安全问题从而影响铁路整体的运输计划。通常在每个月的中旬将维修的部位和内容以及施工计划上报给上级部门审批,得到批准后以铁路局的名义下发到各个铁路部门。月度计划具有实效性、周期性以及偶然性等特点,因此月度维修施工计划的实施并没有固定的时间,需要根据铁路的实际运输情况以及路线设备的疲劳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4推动大中修计划以及施工计划管理的具体措施 4.1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施工维修计划制定后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设备使用的规范,杜绝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的设备使用风险以及人身安全风险,保证整个施工维修管理能够处在有序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对现场的安全施工标准和规范进行严格的审查,防止违规操作的发生,为取得良好的维修效果打下坚实的保障基础。 4.2科学安排、周密布置 大机施工作业牵扯面广、涉及单位多,在没有固定的经验模式可鉴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内外部之间的联系,保证工作的有序规范运行。每次施工前一天,由现场指挥所和施工管理人员对次日施工线路进行全面调查后,从人员、进度、安全、质量等角度考虑,科学合理地确定次日的施工计划,利用每天交班会进行安排、布置。当日清筛地段于次日进行捣固作业之前,撤掉轨下全部木垫片,整正扣件和胶垫位置,更换失效扣件,进行站螺丝涂油,并全面拧紧扣件,防止维修部位受到外力因素导致变形的状况发生。 5结语 综上所述,铁路路线设备的维修施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铁路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其在制定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参照铁路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在不影响铁路运输的情况下提高维修的质量和效果,推动铁路维修事业向前稳步发展。 作者:刘峰 公超 陈文义 单位:济南工务机械段清筛三车间 铁路论文: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论文 1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政企不分 铁路物资管理部门属于政企合一的部门,也正是因为如此,铁路物资管理部门既有权利行使政权,例如颁发相关的政策、文件等;同时其还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这就极有可能使得铁路物资管理部门由于过分追求利益,而滥用职权从而谋取一己私利,因此物资管理这方面就会被忽视。铁路部门政企合一的特殊性,使得铁路部门政企不分,将牟利摆在首位而减少对铁路物资的管理工作。 1.2重采购、轻管理 由于市场上有关铁路供电段的物资较为丰富,铁路部门在物资的采购缺少经验导致在选择上无从下手。加上因为市场监管存在的漏洞产生的大量伪劣假冒产品,其仍流动于市场之间,这就会造成铁路物资部门购买的物资质量不能的都保证。物资管理部门之所以会重采购而轻管理,这是因为采购物资是一项可以获取利益的工作,很多铁路部门的人员为了谋取个人利益滥用权力。 1.3管理基础薄弱 物资管理的基础工作一直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这是由于铁路物资管理部门缺少明确的定位,进而对物资管理这方面的重视力度也不够。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实务无利益可图,许多从事物资管理的人员都不愿意去浪费精力对物资进行管理,这也就造成了铁路供电段物资无人管理的局面。再加上铁路的物资管理,包括设备以及材料的管理,在管理方面的工作较为繁琐,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部门的人员没有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二是从事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的工作人员,其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对于管理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作为辅助。 2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措施 2.1电子商务的物资购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部门也应与时俱进,对物资采购采用电子商务技术。所谓的电子商务就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远程通讯技术为基础,进而在因特网上完成交易和买卖的整个过程。铁路部门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在网络上选择物资设备或是材料,进而完成物资的购买,物流的配送以及安全付款等流程。网上交易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加快铁路供电段物资的购买速度,同时其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物资的质量可以得到保障。铁路部门也可以选择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网站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铁路部门宣传自己,同时也可以将购买物资的相关信息到网上,实行招标。这样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物资购买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能获取比较合适的价格,这有利于减少企业的开支。 2.2加强供电段现场的物资管理 2.2.1加强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的管理 铁路供电段设备管理是铁路物资管理的子系统之一,其对于铁路现场物资的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的管理,就要做好其分支的细小工作。例如设备需求的计划设定、设备购买计划的设定、设备招标、设备合同的管理、设备的监督制造、设备的入库检验、设备的仓库管理等。这一系列都属于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的管理内容,而且每一个流程都需要专门的人来进行管理。并且设备的管理要实行责任到人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设备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也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2.2.2加强铁路供电段现场材料的管理 铁路供电段现场材料管理是铁路物资管理的另一个子系统,对于铁路物资现场的管理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铁路供电段现场材料的管理内容与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的管理内容大致相同,包括了材料的需求设定、材料购买计划的设定、材料的招标、材料合同的管理、材料的入库检验、材料的仓库管理等。对于铁路供电段现场材料的管理或是设备的管理,对于铁路物资的管理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需要加强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以及材料的管理,将大大促进铁路物资管理力度的提高。 2.3完善物资管理机制 2.3.1规范物资采购行为 要想加强铁路物资的管理力度,首先要规范物资的采购行为。我们知道物资采购不当,很可能造成权力的滥用和物资的剩余。对于铁路物资采购的行为,铁路部门应当严格进行规范。所有的物资应最终归铁路物资管理部门的管理,铁路物资管理部门对物资管理应做到公开公正。各级业务部门以及领导应该遵守自己的职责,对物资的价格、质量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物资管理的部门应将最新的管理理论应用在实际的物资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物资的科学管理。物资的购买还要做到分类管理、分级管理,没有管理资格的人员或是部门没有权利进行越级管理,但是具有提出建议的权利。 2.3.2强化物资管理的基础工作 如果要实现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的强化,在进行物资管理人员管理观念提高的同时也需要其素质提高。首先物资管理人员需要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科学知识,做到管理理念与时代相接轨;同时铁路物资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物资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于素质较高的人员可以引入到物资管理部门,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铁路物资管理部门的水平;除此之外,物资的采购工作需要做到责任到人,这样出现问题时,才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负责人,从某种角度上看,这对于物资质量也是很好的保障。 2.3.3应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成果 除了上述的管理办法外,还需要铁路物资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成果。市场经济的发展,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提高铁路供电段物资现场管理的水平,加大对先进管理成果的应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应用较为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这一方面有助于可以物资管理时间的缩短,另一方面有助于物资管理质量的提高。不断提高物资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应用现代化先进的管理成果显得尤为重要。 3总结 通过本文对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的研究,我们对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目前我国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为了更大程度上提高对铁路供电段物资的使用效率,本文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管理、铁路供电段设备、铁路供电段材料以及完善物资管理机制。这些措施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对铁路供电段物资的管理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运营环境,铁路部门应格外重视供电段现场物资的管理研究。 作者:邱会 单位:郑州铁路局郑州供电段 铁路论文:铁路企业廉政文化论文 1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铁路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铁路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城际列车、快速列车、重载铁路、高速铁路的发展,中国铁路成为引领世界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发展方向的作用。由于铁路网遍布全国,铁路新线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在物资采购、招标投标、工程建设、车皮管理、运输领域等环节存在滋生腐败、权钱交易的风险。铁路企业要和谐快速的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铁路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 2)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铁路行风、路风建设的现实需要 铁路企业作为公众关注度较高的行业,铁路职工的一言一行代表着铁路企业的良好形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旅客货主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满足社会对铁路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铁路企业一定要加强铁路职工的廉政文化教育,杜绝“以票谋私、以车谋私、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旅客货主的监督,把旅客货主的意见看做铁路服务质量的“晴雨表”和“温度计”,牢固树立“路风就是形象,路风就是效益”的服务理念。铁路企业要树立良好的行风路风,迫切需要加强铁路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 2开拓创新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 当前,铁路企业对廉政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廉政文化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廉政文化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有可无;有的党员认为自己无权无位,不会产生腐败,廉政文化教育是领导干部的事情,与己无关;有的职工对廉政文化的概念与内涵认识模糊,认为那是机关部门的事情,与基层一线不沾边,与职工没有多大关系。由于认识上的理解偏差,铁路企业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廉政文化教育的对象不全面、不普及,廉政文化教育的形式不活泼、不新颖,廉政文化教育的氛围不浓厚、不热烈,以至于铁路企业开展的廉政文化建设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铁路企业廉政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 要开拓创新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充分利用铁路现有的庞大的众多的铁路车站、列车、高铁、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微信等各种各样的资源和一切有效载体,让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得到启迪。要积极拓展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市场,延伸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触角,整合各种有利有用的社会资源,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样化的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格局,营造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欣欣向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对促进铁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1)要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主体责任制度 铁路企业领导班子要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从严管党的要求,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铁路企业基层党委要切实把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党委主要负责人是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必须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铁路企业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不抓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严重失职、抓不好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2)要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监督责任制度 铁路企业基层单位纪委要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根据铁路总公司纪委的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向党委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建议;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反腐败组织协调作用,整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各项工作;协助党委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党委要支持纪委深入落实“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要求,集中精力严党纪、抓监督、反腐败。 3)要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责任考核制度 对开展企业廉政文化建设重视程度高、工作有创新、实际效果好的,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那些不履行责任、完不成任务的或因疏于教育而导致单位问题较多、群众意见较大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必要时进行通报批评;严格按照廉政文化责任制考核制度,对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存在领导不负责、落实不到位的进行考核,追究相关人员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先、干部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有效破解“抓长效”的问题。通过廉政文化奖惩激励制度,激发铁路企业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持续、长久、有效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4总结 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铁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永恒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铁路企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开创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为铁路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守仁 单位:太原铁路局大同站 铁路论文:铁路建设工程投资管理论文 1投资“三超”现象严重,投资计划失控现象普遍 所谓投资“三超”现象,指的是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现象。甬台温铁路项目可行性研究,铁道部于2004年批复投资估算总额为155.3亿元,其中静态投资149.8亿元,建设期投资贷款利息5.2亿元,铺底流动资金0.3亿元;铁道部于2005年批复初步设计概算总额为162.84亿元,其中静态投资157.3亿元(站前工程概算总额为141.98亿元),建设期投资贷款利息5.2亿元,铺底流动资金0.34亿元;站前工程投资检算总额为149.26亿元,较初步设计批复站前概算总额超7.27亿元;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配套工程正在建设,结算价尚未出来,但目前已至少发生I类变更达100多项,据预计竣工决算总额高达270多亿元,其中静态投资达260多亿元,建设期贷款利息达10多亿元。虽然预计的竣工决算静态投资较初步设计概算增加高达100多亿元,但施工单位还是叫苦不迭,各施工单位还是亏损严重,主要原因就是建设条件不具备(如,征地拆迁、跨路、跨河手续尚未与地方谈妥甚至根本就未协商;“三边”工程等)施工时及停工待料筹款造成的人员、设备窝工引起的固定支出增加及“三边”工程引起的废弃工程增加和环保费用、地质条件变化引起的费用增加、地材水电价格成几何级上涨、II类变更引起的费用增加等尚未预计在竣工决算价格内。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多方利益均受损的局面,主要原因是概算未一次性打足,造成了参与建设的各方工作被动的局面。笔者敢断言若是本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批复为270多亿元,则会造成参与的建设各方均赢的格局。据统计大部分铁路项目均有超概算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国家决策部门以及经办的项目咨询单位及建设单位,设计周期短致设计深度不够造成的项目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建设过程中随意扩大建筑规模和提高建筑标准或其它不可告人的因素,此文不予以详细分析。 2招标控制价控制不力,招标控制价不能反映实际造价水平 在铁路建设项目中,招标控制价往往是以设计单位的设计概算为依据,在设计概算的基础上下降一定百分比就成了招标控制价。一是招标控制价的水平就依赖于设计概算的水平,而设计概算又由于设计深度不够和设计概算编制精度不够及国家决策部门掺杂的主观意见等原因不能反映实际的造价水平;二是招标控制价未合理反映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等措施费;三是招标控制价不能反映合同管理的水平,未反映合同风险程度。因此,在铁路建设项目中的招标控制价往往不能反映市场行情,不利于推动市场竞争,使建设管理单位不能准确选择施工队伍。 3铁路建设施工合同文本不规范,合同风险分配严重失衡 建设单位根据供需不均衡,存在买方市场的现象,铁路建设施工合同文本未根据国家九部委颁发的《建设工程标准施工合同》(范本)起草、签定,一是规定施工承包方基本上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建设方除了支付工程款义务外,均为权利条款,简直成了霸王条款,成了“以包代管”。工程实施过程中,凭借施工承包单位力量无法完成的任务,可建设方积极性不高,管理被动,造成工程项目实施效率低下、施工成本费用大额增加的不良现象;二是建设项目完全不具备签订固定总承包价的任何合同条件,建设方凭借买方市场的优势,强行施工承包单位签订,导致施工单位成本缺口巨大(成本缺口的主要原因笔者已在2009年第1~2期《工程经济》杂志发表的《浅谈在建沿海铁路工程造价缺口的主要原因》中已论述),参与建设各方负债现象严重、欠付职工、民工工资现象普遍,扰乱了建筑市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及造成了社会不和谐等不良现象。 4建设程序不规范,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与整个项目实施相脱节 工程投资全过程管理就是确保铁路建设工程投资效益的,对工程建设从可研开始到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竣工投产、决算等整个过程。根据建设程序,我国工程投资控制也是相应分阶段计价与控制,即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决算阶段。铁路建设工程的多次计价与建设程序是对应关系,各计价环节之间相互衔接,前者制约后者,后者补充前者。可能是由于铁路项目的特殊性,使一部分项目没有按规定进行批准及勘察设计等工作就匆忙上马,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属典型的多边工程,如甬台温铁路于2005年10月要求施工单位开工,但不具备《建筑法》规定的开工条件(没施工图纸、没地施工、没拆迁等),施工单位只好按建设单位要求履行合同,带足劳力、机具设备跑步进场,到现场根本无法施工,只好根据设计草图见缝施工,致使施工区域不连续,施工单位窝工较长且路地关系矛盾突出,增加施工单位协调难度和大额费用。因甬台温铁路尚未办理任何用地手续,致使路地矛盾激化,于2006年10月,浙江省发改委等6部门对甬台温铁路联合下发要求停建整改的通知,要求“暂定建设,限期整改,履行完相关审批手续后方可复工”。因为审批手续不全,导致征地、拆迁难,费用高,防洪及海事、跨高速公路施工协调难度大,并使建设投资增加。 5铁路建设工程变更程序执行不规范,索赔制度严厉 由于甬台温铁路项目匆忙上马,设计周期短,设计前期工作很不充分,跨路、地下管线等调查不细,设计不符合现场实际;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工艺无法周密考虑,导致存在的量差、漏项较多,产生的变更较多,某些施工措施明显与现场不符或根本无法实施。现场实施过程中,只好对设计的差、错、漏项目按《变更设计管理办法》规定办理I类变更。按《变更设计管理办法》规定“先批准,后变更;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但甬台温铁路已通车,至今还有涉及金额高达10多亿元的I类变更文件堆在铁道部尚未批复,致使施工单位资金营运困难,带资、垫资、负债施工,违反建筑法律法规。再就是铁路项目基本上为政府投资项目,为了单方面保护投资者利益,单方面规避投资者风险,铁路项目实施严格的工程合同管理,对承包单位提出的索赔采取了严厉的管制,使得承包单位提出的索赔要求很难取得成功,工程造价不能反映施工实际,不利于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高。 6清单计价不规范,“量价”未分离 铁路项目近期推出工程量清单招标与计价,但实际仍采用定额招标与计价。前面已提及了招标控制价就是建立在定额计价模式下编制确定的。铁路项目的工程量清单实际上就是由“综合概算表”改头换面来的,非常粗略,如,框架特大桥,清单工程量仅为桥面平方米,比概算指标还粗。再说工程量清单尚未制订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只有工程量清单计价指南,尚不完善,不能指导工程量清单的报价与计价工作,铁路项目业主往往还是采用定额计价模式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变更项目不采用变更工程量乘以中标清单单价,还是套用定额计取费用,完全背离了合同单价,不按合同办理,影响了施工单位的今后投标报价编制的积极性,失去了投标报价讲究技巧性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时代,再根据这种“量价合一”的定额来确定造价,使造价不具有差异性而不能体现造价优势,不仅不利于竞争,而且造价也不能完全体现市场化的水平。再说,采用定额计价模式,会由于定额的修订跟不上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导致定额水平不能符合实际,使造价控制无法与市场的发展同步。如,现在的客运专线项目,大量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没有修编定额,仍采用在普通线路施工基础上测算的定额,导致各项目的成本缺口较大,由此反映出客运专线工程造价的确定存在一定问题。 7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的铁路工程投资管理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投资方及参建各方的积极性,不利于铁路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不断地深化改革,严格规范建设程序,完善清单计价模式,采用标准合同文本,采用标准化管理办法,通过提高管理水平的方式防止索赔与开展反索赔,形成与国内建筑市场(建筑、公路领域)及国际市场接轨的工程造价管理新体制。 作者:陈洪军 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基层站段物资管理论文 1系统开发 1.1设计理念 针对铁路检修车间物资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实现物资的全过程控制设计,将物资管理延伸到生产班组,将班组用料纳入监督,实现物资从采购到使用的全过程控制,形成物资管理的闭环。 1.2确定系统控制的流程 一是检修车间各班组到材料科领料时,管库员查询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如果该班组有所领物资的库存,则拒绝发料,没有则按正常手续办理发料;二是材料科进行发料作业后,信息中心将发料单导出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导入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形成班组的库存料;三是物资上车使用时,班组物资管理人员要根据用料情况输入所用车号,以及具体的品名、数量,系统根据输入信息自动核减班组库存料数量;四是班组库存料不足时,由班组提报用料计划报送材料科;五是材料科计划员接到计划,应首先查询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查询该班组是否缺料。如果缺料,结合材料科库存情况编制物资申请计划,组织采购。 1.3系统模块 1.3.1检修物资领取模块。利用“铁路基层站段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导出功能,将相关数据导出至“检修物资管理系统”,保持两者数据一致且同步。 1.3.2系统登录人员信息维护模块。利用目前已在全段统一建立的“人员基础信息库”,共享相关数据。 1.3.3机车信息维护模块。利用目前在全段统一建立的“地勤系统”机车信息数据,共享相关数据。 1.3.4检修物资输入模块。检修人员输入时,输入相关配件名称的拼音简码,以及检修日期、机型、机车号、检修物资种类选择、检修物资消耗数量等信息。 1.3.5数据校验模块。对检修人员输入数据进行严格的逻辑校验,有效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1.3.6数据查询模块。按相关功能需求,提供可按机型、机车、修程、班组等各种条件下的扩充查询功能。 1.3.7数据输出模块。按相关功能需求,提供可按机型、机车、修程、班组等可扩充的数据输出功能,生成各种报单和账表。 1.3.8数据分析模块。按机型、机车、修程、班组等条件实现物耗相关数据分析功能,满足各管理部门利用该系统及时掌握不同机型、不同修程检修成本使用情况,用于指导检修配件的发放管理及盘查检修配件的合理库存。 1.3.9配件索赔模块。由技术科负责,依据和谐机车各制造、二年检厂与原铁道部签订的购车合同规定,建立和谐型机车重要部件索赔库数据(阈值)。并纳入到索赔控制程序中,实现自动鉴定索赔配件。 2系统的应用 2.1进料环节的应用 材料员在编制物资申请计划时,要参照“检修物资管理系统”,结合材料科库存、车间班组库存、机车修车等信息,全面、准确地编制物资申请计划。在保证物资供应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民用料零库存、机车配件小批量采购、加强零小配件的采购,达到减少物资库存、提高物资周转率的效果。 2.2发料环节的应用 材料科收到班组用料请领单后,管库员先进入“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查看班组物资库存情况,若班组库存能够满足其需要,则拒绝发料。不能满足时,将其转为发料单,检查物资品名及数量,待班组实地领料时进行实物核对。同时,发料信息实时进入班组库存信息,确保班组库存信息和实物同步。 2.3用料环节的应用 班组录入用料记录时,需分3步操作:一是选择用料机车及其修程。在修机车车号及修程纳入一个下拉菜单,操作人员通过点选即可完成用料机车及其修程的选择;二是录入用料品名;三是输入所用数量。基层站段车间物资管理员通过“用料输入”模块,直接查询各班组库存配件情况,随时掌握机车配件在什么时间用在哪一台机车上及用了多少。 2.4调料环节的应用 部分综合性物资集中由综合组请领,其他班组使用时,进行班组间调料,提高物资使用的效率,缓解班组的资金压力。 2.5索赔环节的应用 由技术科负责,依据和谐机车各制造、二年检厂与原铁道部签订的购车合同规定,建立和谐型机车重要部件索赔库数据(阈值)。将依此文件中设定的应索赔范围内40种主要部件及对应的质量保证期限(走行公里或运用时间)规定(阈值)纳入到索赔控制程序中。系统根据索赔条件自动进行筛选,符合索赔条件的物资由技术科与相关大厂联系、尽快将赔付良好的配件送达机务段。索赔配件到段后,由技术科通知材料科、检修车间及专业工程师(三方)对索赔回配件进行开箱检验、验收,并及时将索赔情况输入到“检修物资管理系统”,使索赔配件实现从“随机性”、“糊涂账”到“及时性”、“明白账”的转变。 3效果分析 3.1提高了物资采购效率,减少了物资在库的积压 实行“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前,因为对班组存料和具体用料情况不掌握,所以材料员只是把保证物资的及时供应当做工作重心来抓,班组报什么材料科进什么。“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投入运用后,这一情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材料员经常查看班组物资的领用情况,及时掌握物资上车和班组备料的库存情况,有甄别性、选择性地去完成物资的供应,避免了物资沉淀在个别班组,提高了物资和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率。 3.2促进物资部门合理发料,减少浪费 物资部门根据“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可以对各机型各修程的台次进行检索分析,准确掌握各机型各修程的物资消耗,对重复领料或不按需领料的班组坚决说“NO”。例如,材料科在一次发料时发现,三门峡西行修组领用油脂,但该行修组的业务无需领用油脂,随即通知三门峡西整备油房不得向其发放油脂,杜绝了班组随意领料的现象。 3.3物资计划准确率显著提高 铁路物资计划是物资管理的首要环节,计划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站段的成本控制。运行“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后,材料员能够掌握详实而具体的资料,结合库存情况、车间班组库存、机车更新改造情况及物资消耗规律全面、准确地编制物资申请计划,大大提高了物资采购的科学性,为准确编制物资采购预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4加强了物资的动态管理,让库存物资动起来活起来 例如,一次由财务、物资、检修车间相关人员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对各班组库存配件进行盘查时,发现制动组库存列车管等配件较多,因列车管是橡胶制品,存在使用有效期,于是就通过“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合理调配到所需班组使用,有效防止了该配件过期失效,充分利用了物资的使用价值。 3.5及时发现配件的质量问题,加大了索赔的力度 通过“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材料科与检修车间实行了无缝对接,材料员随时可以查看检修用料的支出情况,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发现物资的质量问题,从而促进物资的索赔工作。例如,2012年,计划员通过“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发现6K机车闸瓦季度更换量较以往增加很多,后经数据分析和与技术部门的联合调研,发现闸瓦普遍存在气泡和夹渣现象,材料科派出专人到厂家,督促厂家针对问题进行整改,提高闸瓦质量,同时,还索赔回相同数量的闸瓦。不但对机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还节省了生产成本。 4总结 “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是铁路基层站段在物资管理上的一种延伸,是将管理的触角延伸到车间班组,通过将班组用料纳入系统监督,实现了物资从采购到上车使用的全过程控制,为做到科学进料、合理发料,降低支出、节约成本做出了贡献。 作者:马宁 单位:郑州铁路局洛阳机务段 铁路论文: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一、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经营管理理念淡薄思想观念陈旧。 大部分的铁路施工企业只注重施工进度的完成情况和工程质量的提高,却忽视了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其实没有有效的管理,铁路施工项目就很难在统一的管理下有序的进行。铁路施工企业长期以铁路建设为生,垄断性的行业性质深入企业思想,致使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足,企业也因此实行粗放式的经营,精细化经营管理的程度很低,使经济效益一直得到不到有效的提高。 2.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 健全的制度是一切工作有序展开的基础,没有有效监督的工作都无法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制度是行为的标尺,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也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大部分的铁路施工企业其管理制度单一,没有对成本控制、材料预算、资金管理、人员管理等内容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制度监督体系,管理权力的集中也导致决策管理得不到监督,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一定的损失。 3.项目核算不严谨。 许多铁路施工企业在进行项目核算时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长期将成本挂在存货项目中,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利润指标没有完成,成本结转不及时或者建设方的工程款结算不积极等。有些超出合同范围的工程项目结算发生在工程结束之后,导致建设方对该部分工程的核实结算一拖再拖,成本在存货项目中无法进行正常的资金流动。成本滞留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企业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项目核算制度,导致工程完工后无法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项目资金核算,滞留成本不断累积。 4.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不高。 施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要求铁路施工企业对经营手段、人才培养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都进行现代化的综合管理。当前许多铁路施工企业的经营理念在思想、组织上仍存在许多差异,片面的追求产值和效率,在以经济效益为管理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在管理组织上人员机构杂乱无序,外包工得不到有效管理,在进行市场预测与项目决策时管理效率低下。从管理手段上来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尤其是在施工预算以及材料运输时,还是依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二、提高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1.提高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 提高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根本方法就是提高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级领导彻底改变观念,向日常管理要效益,对企业的计划、决策、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激励员工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只有做到以点带面,才能逐渐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系。 2.健全管理制度实现有效监督。 铁路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就需要使经营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次,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监管手段可以实现对企业全方位的监控监督,加大过程控制力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避免权力过度集中,需要对重大事项交由全体会议决定研究。 3.建立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项目部的运营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铁路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加强完善整个项目部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促使项目管理人员积极实现预期利润,对未能实现利润计划的项目管理人员给予扣减工资减少福利的惩罚。项目部的盈利状况还要与项目领导的年薪挂钩,真正做到惩罚分明。对项目经理的考核尤其重要,考核机制不到位必然导致有效管理的缺席,因此,铁路施工企业要根据项目部的实际运行情况制订合理的措施,开源节流,有奖有罚,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4.提高项目核算的风险意识。 施工企业经济指标的实现需要依靠项目资金的及时结算,因此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就需要项目部加强项目核算的管理,提高项目结算人员的风险意识,首先就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项目核算组织,明确各个责任人,划分管理级别,实现岗位职责的分工明确。其次,要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保证项目核算的真实完整。 三、创新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强烈要求深化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中铁系统下的铁路施工企业,需要以当前的机制转换为契机,紧紧围绕“企业创新、结构调整、提升效益、创立品牌”为根本目标,改革经营管理制度,在改革中求突破,努力将企业做大做强。 1.思想观念的创新。 思路决定企业的发展出路,因此铁路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项目开发方式,优化人事资源配制,时刻关注国内外的铁路市场趋势,面对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发展战略,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企业的主要业务做精,附属产业做大。 2.管理体制创新。 施工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对铁路施工企业的发展壮大尤其重要。铁路施工企业要正确定位企业和项目之间的关系,确定企业本身的主导地位,将工程项目交由项目部管理,具体的施工作业交给现场的施工队伍,合理看待三个主体之间的层次关系。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管理层的决策都主导着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管理层对整个项目更是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企业本身规章制度实现对企业整体的管理。项目管理层直接指挥着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和人员组织,并对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以期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3.管理方法创新。 管理方法创新的前提是推进信息技术在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对经营计划、工程质量、项目成本、人力资源等的信息化管理,将人事档案的管理和各项应用报表的使用等基础工作纳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并在此基础上,推进财务审计和监督的线上运行,对企业内部和工程项目实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四、结语 针对当前形势下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管理者充分发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指导地位,针对当前铁路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健全各项监督管理制度,通过考核业绩评价体系来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项目核算风险的防范意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郑红喜 单位:通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客运施工企业档案管理论文 1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和档案管理特点 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与一般的铁路工程建设,有着明显的区别。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对于施工企业资质要求严格,建设技术难度大,工作接口繁杂且数量庞大。如果按照普通铁路建设施工,不仅难以保证施工质量,对铁路客运专线未来的管理维护,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会增加铁路客运专线的管理难度,提高客运专线的维护成本。所以,在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要求,以及未来运行维护的相关特点,完成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在施工过程中,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应用适宜的管理体系,保证铁路客运专线施工的质量。加强铁路客运专线施工质量的管理,建立健全好铁路施工项目的档案管理,是一条重要手段。根据我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项目建设从设计筹划到竣工验收,所有的相关资料都要进行收集、整理,最后经过挑选、审核、补充等程序,将资料保存归档。铁路客运专线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来讲,参与建设的单位数量多,工程建设周期长,相关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国家都有严格要求。在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实施中,会产生大量的文档资料,做好这些文档资料的整理和归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因为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涉及广泛,参与单位和人员数目庞大,持久复杂的建设过程,会产生内容繁杂、联系紧密的文档资料,造就了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所产生的项目档案来源分散、内容广泛、资料价值大等特点。所以,在铁路客运工程最终的竣工验收中,项目档案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铁路客运专线未来的运行发展中,项目档案是一项重要的凭证和依据。同时,如果铁路客运专线,在未来要进行扩建改造,项目档案也是必须的技术资料之一。因此,铁路客运专线的项目档案的收集管理,需要相关施工企业认真负责的完成,保证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档案的质量。收集、整理和保存好铁路客运专线项目档案,不仅对建设企业未来的发展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对于铁路客运专线管理水平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2铁路客运专线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档案资料的收集,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因为建设单位所负责的具体项目不同,参与时间存在差异,相关资料的的标准规范并不统一。项目档案整理不规范,甚至会出现有关资料缺失的现象。这给项目档案的整理工作,带来了包括资料收集分散、收集的资料与相关工程的建设实施脱节,资料难以归纳整理等直接影响。铁路客运专线项目的档案管理,还存在档案制度不够健全,档案管理工作滞后于项目工程建设。虽然,我国铁路管理部门对铁路工程建设的档案管理,制定了制度标准,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前老旧的制度标准,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的铁路工程建设。一些铁路工程施工企业,没有建立起企业自己的工程档案管理部门,在铁路工程的项目建设中,也没有将项目档案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到企业建设项目中去,严重影响了企业建设工程与项目档案的进度同步。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对施工档案进行管理,造成档案收集管理缺失,等到项目竣工的时候,才对项目施工档案进行突击补充。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缺乏保证,难以在铁路工程后续的维护建设中,发挥作用。 3加强铁路客运专线施工企业项目档案管理的措施 要加强施工企业项目档案管理,首先要从思想上,对项目档案重视起来。施工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改变员工对于项目档案不重视的看法。施工企业要在项目实施建设初期,就要开始筹建专门的档案收集管理部门,如项目资料室。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为以后的归档做准备。利用好企业内部档案管理部门的资源,将以往工程结束后“赶”档案现状,转变为工程前期介入对档案进行收集管理的过程,避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突击补充档案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企业内部,对于档案的收集管理,施工企业要投人相关的办公设备,要安排专人对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进行负责。在档案的收集管理中,根据项目档案的来源,做好项目档案的归类整理,明确好档案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企业负责人要对项目档案的收集编制的进度,有一定了解。对重要的项目档案,要做好备份工作。在项目档案完成之后,及时移交给对应接收档案管理部门,保证档案安全。施工企业的项目档案,内容繁杂,档案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按照档案归纳的相关规范,做好档案条目的细化工作,便于后续的查验利用。因为铁路建设周期长,如果一直等到铁路建设完成之后,才开始对铁路建设所产生的各种文档进行整理归档,工作量巨大,而且也容易出现差错。所以,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中所产生的项目文档,可以按照一个个分项目进行整理归档。当一个分项目建设完工之后,对其在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进行整理归档,不仅容易发现档案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项目档案的建设质量,也能大大提供竣工验收时,对项目档案验收的效率。 4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的持续深入,旅游、物流等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我国道路运输能力,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对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发展,是一次重要机遇。这个机遇,对于任何施工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如果想要抓住这次机遇,就必须重视好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保证工程项目按时验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王秋红 单位:中铁一局集团物资工贸有限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一、《管理条例》出台的背景 (一)铁路企业科学发展需要法律规范 随着铁路企业不断发展,中国铁路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截止2013年底止,中国高铁通车里程为11152km。铁路企业的不断发展满足了人们运用现代化交通工具安全、快速、便捷的出行需求,同时带来了铁路安全施工、维护、信息技术等技术难题,对铁路企业提出了新要求。要想破解这些难题的就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然而过去的《安保条例》并未对高铁建设、技术、安全等进行规定,不能满足高铁发展和人们出行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铁路建设施工,如何进一步提高铁路安全系数,如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多样化,这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运用法律规范,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确保铁路企业健康长久发展。因此,《管理条例》的颁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铁路实际工作需要法律规范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前进。近年来,《安保条例》在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铁路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对点到点的铁路运输的要求变为多元的运输需求,正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是供给与需求被满足的客观过程。因此,我们发现《安保条例》对铁路线路与营运安全保护不足,对铁路建设、设备质量规定不明等问题日渐突出,它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铁路运输发展的新形势。可见,这就需要一部操作性强的法律来严格把控铁路建设发展诸多环节中容易凸显的问题,为铁路发展保驾护航,因此《管理条例》应运而生。 二、《管理条例》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责任主体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政企分开必然带来权职责的分离,形成了权、职、责相统一。此次的《管理条例》取消了《安保条例》中设定的部分行政许可项目,如:设置或者拓宽铁路道口、人行过道审批,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认定,铁路危险货物承运人资质许可,铁路危险货物托运人资质许可,超限、超长、超重、集重货物承运审批等。《管理条例》在法律责任一章,明确了进行行政处罚的主体:铁路监管机构也就是国家铁路总局和7个铁路监管分局等部门;同时,作为企业,各个铁路局会以市场主体,即法人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活动之中,独立承担相应的民事权利义务。此外,《管理条例》进一步规定了社会公众的权利义务等。 (二)关于规范质量安全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安全是铁路的饭碗工程,机车在线路上运行离不开安全。《管理条例》共八章108条,其中涉及安全字眼169处之多,可见,安全在《管理条例》中的重要地位。首先从划分的章节来看,安全包括了铁路建设质量安全、铁路专用设备质量安全、铁路线路安全、铁路运营安全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此次《管理条例》增加了关于铁路建设质量安全的一章,增加了召回、许可、认可制度等,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从保障安全主体划分来看,明确提出与铁路安全相关的主体。一方面包含了铁路施工建设者,铁路运营维护者,另一方面包括了乘车旅客、货主、利益相关人等;再次从管理维护安全行为上划分,《管理条例》规定了国家机关、铁路企业和乘客、货主以及利益相关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尺度。可见,此次《管理条例》与之前的《安保条例》相比,突出了重者恒重的安全理念,为铁路安全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三)关于规定公众义务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保障铁路安全不是铁路企业单方面的行为,而是社会公众合力作为的结果。在铁路运输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铁路企业担当起安全的责任,而且也需要政府部门和广大旅客、货主和铁路运输参与人的通力合作。此次《管理条例》保留修改了有些《安保条例》中关于铁路运输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增加了列车内吸烟、火车票实名购买查验制度,对干扰铁路运用指挥调度无线电频率的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明确了违反《管理条例》行为的责任。同时出台了《违反<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增强了《管理条例》的约束力。 三、落实《管理条例》规范行为安全 (一)质量安全意识先导 行为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行为。意识是人们关于客观行为在脑海里的反应,正确的安全意识反映出安全的行为方式。《管理条例》中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提高铁路专业技术岗位和主要行车工种岗位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纵观整部《管理条例》,我们知道,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一方面要了解静态设备的安全管理和动态的铁路营运安全管理,规范铁路安全行为,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纠纷矛盾,树立法律意识,规范市场行为。近年来,郑州局以“安全大检查”、“安全大家谈”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安全意识,使职工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保障了铁路运输安全,恰恰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二)研判风险树牢安全 树牢安全的重点就是要研判风险,关键是要明析研判风险、树牢安全的思路。从整体来看,《管理条例》是以安全风险管理的辩证思维为基础,找出安全风险点,提出安全风险存在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明确了安全风险管理的最底线,强调了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相结合,将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以法律的形式固化,形成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辩证思维模式,确保铁力安全畅通。近年来,郑州局树立“安全大如天”的理念,结合《管理条例》的具体规定,一方面从安全风险管理风险理论出发,找出安全风险点,例如设备质量、工程建设、运营安全等风险点,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从辩证思维出发,在遵循安全风险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摆正影响安全因素之间的关系,确保铁路运行的安全因素大于风险因素,把控安全风险,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因此,《管理条例》为研判安全风险提供了思路,为铁路通常有序的运营、树牢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规范行为和谐出行 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按照一定规则、准则而表现出来的外部活动。规范行为是和谐出行的基础,和谐出行是规范行为的目标。近几年,铁路部门一面为了解决群众买票难的问题,优化售票方式,实行网上售票,铁路部门为了遏制不法份子倒卖车票,相继出台了实名制购票、实名制退票等一系列措施,同时,郑州局实行送票上门、开通“双微”平台等服务措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许;另一方面,铁路企业将《管理条例》与具体工作相结合,精心组织旅客乘降、规范铁路运输企业服务人员的行为,为旅客出行打造了更加温馨、和谐的出行环境。和谐出行不仅仅是铁路企业或政府单方面事情,也需要铁路运输的参与者的配合,共同遵守铁路运输安全的规定,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出行的环境。 作者:李宁 单位:郑州铁路局党校基本理论教研室 铁路论文: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论文 1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 1.1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的做好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施工人员必须从制度、方案等方面着手。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现场管理制度,为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确保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另一方面,施工人员必须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准确的施工方案,选择好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 1.2工程技术管理 施工技术是铁路工程开展的关键内容。工程技术管理主要包括技术的培训、方案的筛选和设计的变更。此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对施工图纸进行深入研究,弄清设计图纸中存在的细节问题,熟悉每个控制点的工作进程,确保现场工作准确进行。 1.3施工设备管理 铁路工程施工中,所需的设备种类全,数量多,必须加强管理。为了减少设备的闲置,提高工作效率和设备利用率,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样,就能进一步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并能在设备出现问题时做到及时有效地检修,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 1.4施工材料管理 为了确保铁路工程施工有效进展,必须确保材料的有效供应,为此,必须根据施工进度的变化及时调整人财物的分配,同时做到施工过程中不断进行材料的储备,做到各种施工材料的统一管理和科学合理配置。 2铁路施工工程的特点 铁路工程施工现场条件复杂多变,给整个施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必须结合铁路施工工程的具体特点,妥善安排施工工作。 2.1工作的复杂性 铁路是在土地上建造的,所以决定了铁路施工具有复杂性,而且,在整个过程中,生产施工具有较大流动性,导致整个施工工作工程量大,也加剧了铁路施工的难度。 2.2施工机构的多样性 铁路工程根据具体的设计来开展,而建造铁路的每个工程会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采取相应的办法,通常情况下各个工程具有不跳的结构,造成铁路施工工程机构的多样性。那么,在铁路施工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施工对象,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 2.3施工任务的艰巨性 在我国,铁路线路少则几百公里,多则数千公里,整个施工规模浩大,建设周期较长,这就决定了施工工作具有艰巨性。规模大,就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建设周期较长,就需要考虑每个工程之间的衔接问题。 2.4施工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铁路施工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所以,施工工程不能持续进行。而且,必须根据季节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而且遇到雨雪天气,施工进程就会中断。例如,在修建青藏铁路时,就充分考虑了冻土因素,根据冻土的特性采取具体方法,既保证了施工安全又确保了工程质量。因此,在铁路施工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自然因素,避免因自然条件的影响对施工工作造成阻碍。 3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 “文明施工,安全生产”是铁路施工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施工现场管理不善,就会造成现场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影响施工的进程,阻碍铁路工程的有序发展。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设备管理不专业、技术管理经验不足 使用生产设备的过程中,很多操作人员对设备性能不熟悉,而且保养意识不强,设备的利用率和功能被大大降低。在技术方面,很多人员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和学习,经验不足。随着时代的推移,原来的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加上各项工作没有落实到人,严重影响了铁路工程施工的进程。 3.2工程事故频发,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铁路工程对于安全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铁路安全事故依然频繁发生。2011年10月29日兰渝铁路施工车辆翻车事故发生,遇难人数高达24人,成为近几年较大的铁路安全事故之一,也为铁路安全施工敲响了警钟。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安全制度条例不完善造成的。 3.3材料供应不足,影响施工进程 在材料供应方面,部分工作人员不能根据施工需求合理配备必需材料,而且有时候材料价格波动起伏,工作人员不能根据市场变动及时做出调整,就造成了成本的增加。材料供应不足,质量不高,不仅不能满足铁路施工的需求,影响铁路施工进程,而且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4.1强化施工管理认识,促进管理水平提升 在铁路工程施工建设中,传统的施工管理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必须强化施工企业的管理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要注重管理水平的提升。强化责任意识,改进管理方法才能从根本上预防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出现。 4.2因地制宜,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系 现代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加快管理体系的创新。结合铁路工程的特点,亟需建立健全铁路施工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健全,防止问题的发生,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根据铁路施工特点对现场管理进行系统的测评,了解铁路施工的进程。 4.3培养技术人员,加强设备管理 作为铁路工程的施工人员,必须掌握最新技术,对施工图纸内容进行深入了解。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促进他们掌握最新工程技术,同时做好技术交流,让员工掌握新本领,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另外,在施工中必须合理安排机械设备,既保证没有设备闲置,又要保证现有设备满足工程需要,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4.4强化进度管理,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更是关乎企业长远发展。在铁路施工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赶进度而忽略了工程质量,造成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为了避免此事情的发生,必须对铁路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跟进,对各个阶段的内容和时间等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5结语 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不仅影响力铁路行业的发展,还带来了很多安全问题。因此必须结合现代铁路施工的特点,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铁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朱明杰 单位:中铁二十一局电务电化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项目合同管理论文 1铁路项目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未能做到全员、全过程动态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工作是全体参建人员共同的职责,管理合同的前提是对合同内容的掌握,遗憾的是许多参建人员并不了解合同内容,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合同外的事项并不能敏感地察觉,遇到可以索赔的事项并不能及时主张权益。合同管理应是全过程的管理,但实际工作中往往更侧重合同的签订环节,缺少对合同履行情况的实时监控,没有发挥合同应有的作用。 1.2合同管理脱节 一般情况下,在施工单位内部负责铁路工程投标工作的人员与工程实施人员是相对独立的,即一部分人员专门负责投标,中标后由另一批人负责实施。由于人员的更换,常常会造成投标阶段与实施阶段工作衔接不到位,这种现象对合同管理工作的影响尤为明显。 1.3对总价承包合同的解读不够透彻 铁路工程中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的总价承包合同内容冗杂,涉及的点多面广,实际工作中相关人员对合同条款的解读不够透彻。比如负责征地拆迁的人员对合同内与合同外的征拆内容划分不清;对于总承包风险费,哪些费用能纳入哪些费用不能纳入认定不清等等。 1.4缺乏严格按照合同办事的精神和勇气,合同条款形同虚设 铁路工程中协作单位违约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合同中设有违约条款,但很少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执行,特别是当协作单位工期违约时,很少追究其违约责任,这不但助长了协作单位的不良风气,而且增加了项目的潜在风险。铁路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违约的情况也时常存在,按规定当工程进度款支付严重不到位时,施工单位有权采取停工措施,但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很少这样做。虽然合同中规定了纠纷解决措施,但当纠纷真的发生时,施工单位很少按合同规定的途径维护自身的利益。 1.5施工单位内部合同示范文本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合同示范文本,施工单位也大力推广使用合同示范文本,但在施工单位内部合同示范文本的体系还不够健全。由于施工单位缺少相关的合同示范文本,在与这类单位签订合同时往往采用对方提供的合同文本,对于施工单位而言这是极其不利的。 2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建筑市场大环境向建设单位倾斜 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许多施工单位为了承揽到工程项目,明知合同中存在不利于自己的条款,也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这种现象在自身经营出现困难的施工单位尤其明显。在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中建设单位处于强势地位,特别是在铁路项目中,许多施工单位在自身经营、发展过程中对铁路项目产生深深的依赖,为了维护和建设单位的良好关系、为了日后能顺利中标其他铁路项目,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往往缺少通过仲裁或诉讼途径维权的勇气。 2.2用人机制不健全 在合同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所用之人与所在岗位不匹配。合同管理是一项对人员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但实际上从事合同管理工作的人员往往不具备相关能力。 2.3工作中更注重工程进度,向管理要效益变成了口号 如今施工单位都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在行动上落实地还不够。在实际工作中项目决策者往往更注重工程进度,在进度面前其他工作都可以让步,在这种思想引领下,虽然项目部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但这些制度和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经常疏于对细节的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变成了口号。 2.4“软件”储备与“硬件”扩张不匹配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了谋求生存,施工单位纷纷延伸自己的业务范围,将触角伸向新的建设领域。此举的本意是扩张业务版图、壮大企业实力,但有些企业盲目扩张,不了解新领域的环境和规则,没有针对新的环境作相应的准备,这样难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 3完善合同管理工作的措施 3.1将管理落到实处 管理既是项目平稳运行的前提,也是项目取得效益的保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而且要把工作重心放到管理上来,真正把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3.2完善合同管理机制 首先要完善用人机制,任命掌握合同相关知识、熟悉合同管理流程、具备合同操作技能的人员从事合同管理工作,此外对于施工单位而言,合同管理人员还应对工程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完善培训机制,一是要适时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培训,确保业务能力跟得上、思想认识不松懈;二是合同管理人员要对项目参建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合同意识、解读合同条款、解答合同疑惑。再次要完善奖惩机制,合同管理工作应实行岗位责任制,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要予以奖励,对于存在明显过失的人员要予以惩罚。要坚决杜绝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现象发生。 3.3做好合同交底工作 一是投标人员要向实施人员交底,投标人员应将投标阶段采取的策略、相关数据取值的考虑、施工组织及其他情况向实施人员进行说明;二是合同管理人员要向全体参建人员交底,介绍合同内容、明确合同范围,将责任分解到部门并指定负责人。 3.4建立信息平台 施工单位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单位内部使用的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包含各类合同范本、信誉良好的协作单位及物资供应商等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整合内部资源,实现单位内部资源共享。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平台曝光一些信誉不佳的协作单位及物资供应商,起到预警作用。 3.5立足本职,做好工程建设工作 “打铁还需自身硬”,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主张权益的前提是把自身的工作做好,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与建设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取得建设单位的同情和理解,这样获得额外补偿的机会才更大。 4结束语 在建设工程中,合同是确立各方关系的纽带,也是平衡各方利益的纲领,更是规范各方行为的准绳。对于铁路施工单位而言,在纷繁复杂的不确定因素面前,一定要管理好合同、利用好合同,把合同视作“圣经”,充分发挥合同的作用。 作者:郗云彪 单位:中交一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论文 1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现状 1.1铁路工程项目现状 铁路工程项目施工周期紧、质量要求高、成本控制严、专业性强、责任重大,因此,采购的物资品种与其他类工程项目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物资种类需求较多。一般铁路工程项目采购物资大概有700多种,涉及2000多个规格,如果遇到特殊的施工情况,还需要其他特殊物资品种。同时,因工程质量要求高,部分物资除了必须满足现行的国家标准外,一些重要指标还须满足铁路行业标准。目前,铁路工程项目单个标段标的额巨大,经常达到十几亿元、几十亿元,因此,对于占整个工程造价50%左右份额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尤为重要,铁路施工企业要实现合理的经济效益,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尤为关键。铁路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和加强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提高物资采购效率,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节约采购资金,降低施工成本,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2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模式 铁路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模式仍执行原铁道部印发的《铁路建设项目物资设备管理办法》(铁建设『2012216号文)的规定,建设单位采购的物资称为甲供物资,承包方采购的物资称为自购物资,管理办法对甲供物资和自购物资类别进行了详细划分。自购物资的采购范围较以往扩大了很多,对进入工程实体的物资几乎都交由施工企业自行采购。采购物资范围的重新划分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施工企业的采购权限增大了,很多物资可以自主进行招标采购,施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优质的产品和诚信的供应商;另一方面施工企业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风险也增大了,物资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也要由施工企业自己承担。铁路施工企业根据原铁道部《铁路建设项目物资设备管理办法》,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物资管理办法,要求所有铁路项目的主要物资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的方式,并对采购物资的范围和权限进行细分。钢材、水泥、钢绞线、粉煤灰、外加剂、矿渣粉、土工材料等大宗物资以公司总部的名义进行公开招标采购,地材、二三项材料、辅料等物资由项目经理部进行招标采购。 1.3物资采购定标模式 目前,铁路项目的定标模式均为低价中标,即通过资格审查的投标人价格最低的为中标人。当然,从控制施工成本的角度出发,采购低价物资无疑是降低成本最好的方式。但是,低价中标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供应商采取不平衡报价方式,对单个包件物资进行拆分报价,部分高部分低,整体价格综合后总价较低;或者是两家单位联合,采取不平衡报价方式分别中标。二是供应商以低价的方式中标,但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正常履约,部分不良供应商甚至采取供应劣质物资以次充好,例如供应“瘦身”钢筋、更换钢筋吊牌、更换材质书等。低价中标的结果,一是供应商价格低导致无利或亏损,供货积极性不高,或供应劣质材料。二是虽然签订了总价较低的合同,但因报价的不平衡性,实际操作下来反而是采购高价物资。因此,低价中标从表面上看是给施工企业降低了采购成本,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影响整体施工工期,带来了施工成本的增加。 2影响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 2.1物资采购招标计划不准确、不严谨 大宗物资是以铁路施工企业总部的名义进行公开招标采购,但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的项目经理部应该有更大的发言权,因为他们更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所在地资源的分布、物资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的走势及潜在供应商资质等因素。实际情况是,很多项目部物资人员到达一个新项目后,在短时间内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不能及时和全面地掌握当地资源的分布、价格行情、市场供求关系、供应商的情况等。铁路项目存在进场后建设单位要求抓紧开工和施工企业抢进度,以及施工图纸不能完全到位等情况,为赶进度而抓紧进行物资招标,因此,项目物资人员只能凭仅有的部分施工图纸和以往的施工经验提报物资的采购计划,差错漏的情况在所难免。计划的不准确、不严谨会造成以下问题:一是因招标物资的规格型号不全、技术参数不明确、数量不准确、交货期及交货地点不清楚,供应商就会在投标过程中钻空子,采取非常规的手段获取中标资格后,在供应过程中对描述不清、或未提及的物资采取拖延、耍赖等方式,漫天要价,项目部由于施工急需和政策原因不能自行采购,只能与供应商通过谈判方式签订补充协议,导致物资价格大幅提高。二是因招标物资的规格型号、数量不准确,供应商在实际供应过程中不能严格兑现合同,若供应商有利润还好说,若供应商出现亏损,很容易引起供应商提出索赔或法律诉讼的情况。三是因招标物资规格型号、数量不准确,在实际供应过程中容易造成不常用物资的积压。 2.2规章制度健全,但在执行中走样 有些施工企业关于项目物资管理的规章制度非常健全,对于物资的采购管理、供应管理、仓储管理、限额发料管理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大宗物资,比如钢材、水泥、钢绞线等能够做到公开挂网招标,严格按照招标采购程序规范操作,对地材、二三项材料及辅料等物资,因物资金额较小,项目部出于考虑与地方关系的融洽等因素,很少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采购,一般是采取邀请或询价采购,邀请当地供应商或熟悉的供应商参与投标和报价,评审过程不透明,签订的合同也不报上级单位审批。项目现场供应和管理工作混乱,各项规章制度仅仅是停留在墙上而已,计划提报随意性大,经常采取电话形式通知发货,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资料。没有按照规定设置库房或料场,没有对进场物资进行抽检,没有按照规定对物资进行分类整齐堆放,没有按照物资消耗定额进行发放等。 2.3采购与技术部门沟通不充分 物资部门作为物资管理部门,其职责是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物资的组织、供应,掌握施工进度和各项物资的使用情况,根据施工组织的进度安排,做好各项物资收、发、存的合理安排,保证施工生产顺利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项目物资部门与技术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物资供应工作不流畅。主要表现为技术部门主要考虑工程技术问题,缺乏对物资管理整个工作流程的认识,很多技术人员的惯性思维是工程今天需要什么物资,供应商就应该今天或在最短时间内将物资送到工地,对物资的生产、组织、物流、资金等整体情况缺乏了解。物资部门没能及时掌握施工进度安排和物资的使用计划,采购工作安排不到位,导致急用物资供应不到位而临时采购,不常用物资积压库房,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 2.4降本意识薄弱,凭经验办事 目前,很多项目物资人员只是把采购当作例行工作来完成,没有对项目所在地资源分布、价格行情、市场供求关系、供应商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分析,没有意识到物资采购工作是施工企业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意识到物资采购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贡献。再加上内部管理制度、个人观念、采购流程和设计上的一些因素,导致企业采购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绩效。物资采购人员不对施工图纸进行认真核对,凭经验提报采购计划,造成物资的积压和短缺,出现停工待料影响工期的情况。在物资到达现场后,凭经验判断物资的型号、数量和质量,疏于检验,导致不合格的物资进入工程实体中,造成返工,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企业信誉,增加了项目施工成本。 2.5工作流于形式,忽视限额发料 物资的消耗对工程成本影响非常大,限额发料工作是现场物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控制成本的重要的手段。物资人员应该根据工程量清单、物资消耗定额、施工组织安排做好分阶段的物资使用计划,并严格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项目部物资人员不能严格执行限额发料制度,对各分部或作业队提报的计划不做认真的分析和审核,仅仅停留在统计汇总层面。只要各分部或作业队提报物资计划,并不按照工程实际进度认真核实,计划提报多少就通知供应商供应多少,不对物资的总量进行把关,造成物资的浪费,增加成本。很多项目的部分工程是以总价包干的方式分包出去的,但主材由合同单位提供,若疏于控制限额发料工作,一方面会导致分包单位超出预算总量使用物资,加大了项目自身的施工成本,另一方面将导致分包单位拿到多余的物资后在当地以低价的方式销售,势必扰乱当地市场价格,引起生产厂家的不满,甚至出现对簿公堂的情况。 3控制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对策 物资采购成本管理作为铁路施工企业全面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促进企业施工生产、节约物资消耗、降低施工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以上提及的影响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应通过规范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达到降低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作用。 3.1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的审核 项目物资部门与技术部门应加强联动,确保物资采购计划的准确性。技术部门应根据施工图纸进行认真核对,包括物资的规格型号、数量、技术要求等重要资料,不能出现大的偏差。核对完成后提供详细的《物资需求情况表》,物资部门根据《物资需求情况表》制定详细的总体物资采购计划,该计划可以作为招标采购的依据。在总体物资采购计划下,根据施工工期的进度安排、具体工程量、物资消耗定额、内部任务的划分对总计划进行分解,制定详细的各分类工程量对应的物资需求计划,以及各分部年度需求计划、月度需求计划。总体采购计划、各分部年度和月度需求计划须明确各类物资的规格型号、数量、技术要求、交货地点、交货时间、交货方式等,交由技术部门复核,总工程师审核,审核无误后交由项目经理审批。经过对各分类工程量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分解,加上各部门的交叉审核、复核,计划的准确性得以更大的保障。 3.2制定切实可行的价格调整机制 对于钢材、水泥,由于需求量大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而且市场价格的波动也较大,因此可采取结算价格浮动调整的方式。对于二三项材料和其他物资,由于需求量相对较小且市场价格波动不大,因此可采取在一定时间段内固定价格结算的方式。对价格波动较大的物资实行结算价格浮动调整的方式,可以形成供需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供应商有稳定合理的利润,能够保质保量及时供应物资,不会出现停工待料和供应劣质材料的情况。以水泥采购为例,可利用《数字水泥网》,该网站对每个大中城市每周公布1次市场价格,比较贴近实际的市场成交价格。可以选择开标前一个月公布的项目所在城市水泥所有价格的算术平均价作为基准价,供应当月公布的项目所在城市水泥的所有价格的算术平均价作为比较价,结算单价=合同单价+(比较价-基准价)。根据水泥自身的价值和价格波动频繁与幅度,可以考虑采取正负值10~20元/t价格不做调整,但也要根据项目所在地水泥的资源情况而定。 3.3规范招标工作,加强合同审批制度 大宗物资的采购必须实行公开挂网招标方式,不能采取化整为零或其他原因规避招标。招标文件条款必须明确,不能设置带倾向性的条款,对交货方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价格调整模式、结算方式、产品的技术要求等影响报价的重要因素必须明确,不能产生歧义。为防止投标人围标、串标、不平衡报价、低价中标后不履约等情况,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经评委会认定属实的将扣取投标保证金或列入供应商黑名单目录,对签约后不履行的招标人有权扣取履约保证金,并选择其他供应商。招标文件应提交相关部门评审,对提出的意见建议沟通完善后开始实施。公开开标和评审工作应在监督部门的全程监督下完成,确保开标工作合法有效和评委能够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独立开展工作。地材及二三项材料必须按照上级单位的要求采取公开或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行,项目物资人员应对招标物资做充分的市场调查,掌握资源分布情况、市场价格情况、供应商资质情况等。对于招标计划、招标方案、招标文件等资料,必须报上级单位审查或备案,由上级单位派员参与评标工作。对于采取邀请招标的物资,一定要选择有实力、有资质、信誉良好的投标人参与,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科学择优”的原则进行,杜绝暗箱操作和个人决断。大宗物资的合同签订工作由公司总部进行评审,地材及二三项材料应先由项目部组织合同评审,物资、技术、财务、合同、总工程师、分管领导和项目经理签署意见,报上级单位审核同意后签订合同。 3.4强化物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检查 物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检查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项目部日常的自查,二是上级单位的不定期检查。日常的自查主要是检查物资采购招标行为是否规范,合同签订是否按照规定执行,合同的执行情况是否正常和可控,计划的提报是否准确,现场管理是否规范,物资的堆码是否整齐并建有明显的标识牌,仓储管理中账卡物是否相符,限额发料工作是否可控,内业资料是否完备等。由于项目物资人员长期在基层工作,容易滋生惰性,对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疏于执行,一切按自己的惯性方式开展工作。因此,上级物资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到项目进行检查,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各项工作是否规范运行。同时,上级物资管理部门应对公司物资管理工作新的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进行宣贯,让基层单位人员及时掌握公司物资管理工作的动态,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检查工作必须落到实处,形成常态化检查,对项目部物资人员形成一种无形的威慑力,势必在某些关键环节上不敢违规操作。常态化的检查,可以将问题暴露出来及时加以改进,不至于积重难返,出现严重违规违纪的情况,对单位和个人都造成损失。 3.5有效加强限额发料工作 限额发料在现场物资管理中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控制物资使用,不至于出现物资超额使用,能够对施工总成本进行控制。指标下放到各分部后,各分部必须按照指标进行物资的领用,以有效地控制物资浪费现象,以及防止各分部超额领用物资后挪用和倒卖。若对限额发料工作不加强管理,任由各分部想用多少就领多少,按整个工程造价物资占50%左右的份额计算,即便是超额1‰都是非常大的数额,对项目整体的盈利影响非常大。物资部门根据各分部以及分工程量计算的物资年度需求计划和月度需求计划,建立各类物资的需求台账。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工程量变更或其他情况,导致物资需求发生变化的,应及时更新台账。各分部根据施工需要进行物资的领取,物资的领取须要求各分部物资、技术人员及分管领导签字确认,对领取的物资当天必须登记入账,做到日清月结。每月底对各分部实际使用情况与台账进行对比,对出现的偏差应要求各分部说明原因。若实际消耗数量与计划数量不符合,且不能说明原因的,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查实。 3.6建立物资供应应急保障机制 在物资供应过程中,由于供应商资金、资源,以及生产厂家设备检查、检修,或者道路运输中断和限行,或者其他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物资不能及时送达施工现场。作为项目物资人员,应有未雨绸缪的意识,认真考虑各类不可控因素,防患于未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应急保障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比如:钢材、水泥等大宗物资,在招标时应考虑选择两家或以上的供应商和生产厂。物资人员在供应过程中要多观察、勤思考,及时掌握天气、道路或其他非人为因素,与供应商加强沟通,掌握工厂生产、检修情况。根据掌握的信息,结合施工进度、物资需求和库存情况,调整物资供应计划,加大现场库存,或要求供应商加大库存量。 4结语 当然,在应急保障预案中,对资金的到位情况也应该做详细的分析,结合项目资金情况和施工进度安排,合理安排项目物资供应工作。在项目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应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不能采取只供货不付款的方式,此举会引发很多的后续问题和矛盾。供应商垫资肯定会存在资金成本,很多项目物资人员惯性的思维认为供应商垫资天经地义,没有进行换位思考。在2009、2010年铁路建设资金紧张期间,供应商因资金问题与施工方对簿公堂的事情层出不穷。作为供应商,采取法律途径解决资金问题也是迫不得已,但问题的出现是因为项目物资人员在问题出现的初期没有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问题和矛盾不断地积累放大,最终爆发。 作者:刘军 单位:中铁二局集团物资有限公司
网络销售论文:处方药品网络销售的前途和方向 一、处方药品网络销售存在的隐患 (一)执业医师的缺口将会增大 随着《互联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有意做医药电商网上销售处方药品的人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药品的网上销售总额仅占到药品整体销售规模的不到0.5%,这说明我国网上销售药品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意见稿明确指出凡在网络上销售处方药品的,必须配有执业医师进行在线药事服务,指导消费者合理用药。在线执业医师匮乏是处方药品开始网络销售后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药企和医生之间的不当利益会更加隐蔽 网上执业药师在工作过程中能否避免在处方药品中加入和自己利益有关的相关企业的药,产生不正当交易,是网络销售处方药品存在的问题。比如消费者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在网上买药时,网上的服务人员看到执业医师的签名时,会直接找执业医师本人,与其达成共识。为改善这一点,就需要保险的加入。保险公司和消费者本人签约,保险公司根据处方药品目录划分出不同的险种。比如某种药品过了保护期价格依然很高,有的医生还会继续开给消费者,但遵照保险公司的险种不同,某个药品不在目录里,但其仿制药品有的话,执业医师就需要和消费者进行沟通,消费者采取自愿进行选择。 (三)网上售药O2O运营模式存疑 O2O模式,即将线下商务机会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对于药企来说,怎样协调药品网上销售和线下实体经销商的利益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总体而言,处方药品在网络上的销售价格往往低于线下实体经销商的价位,网上销售处方药品的政策落实实施后,如何保持实体经销商的积极性是参与医药电商的药企老板必须面对的问题。要实现医药电商业的O2O,就要建立相关的功能体系,物流、服务、跟踪一定要到位,实现线上销售和线下配送的资源整合。但在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经营模式,这就需要经营者的进一步思考研究。 二、处方药品网络销售的前途和方向 (一)加强推广,降低网销对执业医师的需求量 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可购买及使用,事实上医生成为了“第一消费者”,而在处方药网络销售的初期,执业医师的缺乏成为了限制其发展步伐的一大要素,为此,企业可与各医院或制药厂建立联合的网上咨询平台,开展网上会诊等活动来指导消费者合理用药,与此同时,加强对医生的宣传推广,拓宽处方药网络销售的市场及影响。 (二)医药分家,减少医生和药企间的不当利益 开放处方药品网络销售,充分体现了“医药分家”的政策向导,对经营者和消费者来说是双赢的举动。网络销售的最大特点就是竞争透明,所以药品的价格相对应实体店会明显下降。处方药品网络销售政策一旦落地,处方药品网络上的需求就会得到大量释放,医院对处方药品多年来的垄断被破坏,消费者得到实惠,经营者也有了更多的销售机会,在破除多年形成的“以药养医”这个怪圈上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降低成本,增加处方药品的网络销售 药品的成本有很大一部分都在于店面费用,有调查显示店面租金占到药品销售额的30%左右。网络销售可以大大减低成本,提高药品的销售效率。专业人士表示处方药品网络销售开始实施后,网上的价格最低会比传统渠道的便宜20%-40%。某些处方药品价格奇高的原因就在于出厂价和流通环节不透明,网络销售处方药品实现以后,出厂价、销售价等都将一目了然。处方药品网络销售大大方便了消费者,消费者既可以不用花费时间去医院排队购买,又可以低价买到自己需要的处方药品,更多人会越来越倾向于网上购买处方药品。 (四)建立自己的网上销售平台,实现O2O模式 各药企或线下实体经营店建立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结合网络咨询,扩大自身发展,实现O2O模式。调查显示,沪深两市已有多家医药上市公司在积极备战医药网络销售市场。传统的制药企业进行网络销售都要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证,才能在互联网上销售企业生产的药品。目前,O2O模式在九州通旗下的电商平台“好药师网”运行已初见成效。好药师网在之后又开启了微信购药平台,配合公司“药急送”项目进行探索,结果也是相当可观。 (五)接轨世界,增大我国医药行业的规模 国外医药行业数据显示,美国目前网上药店的销售规模已经占到整体规模的30%之多,欧洲为23%,相比之下,我国调查显示,2013年的药品网络销售占比还不到0.5%,还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国外网上药店业务不断成熟,我国如果还不尽快发展,就会在医药电商领域失去大好时机。我国的药品网络销售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处方药品网络销售的实施将会大大促进我国医药电商领域的发展,力争与世界接轨,达到国际水准。 目前,我国《互联网食品药品交易管理办法》已正式定稿,预示着处方药品放开网售的时代即将到来,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优惠。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处方药品网络销售的监督管理,以保证处方药品网络销售保质保量的进行,在给消费者带来方便与优惠的同时,促进我国医药电商行业的发展。 作者:李拯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销售论文:网络销售服装产品设计论文 一、网络销售的发展特征 1.资讯绑定销售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全球化和透明化,网销、网购的电子交易平台日趋成熟,由原有的单一买卖置换到信息、交流、服务的白热化竞争。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根植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从衣、食、住、行、用衍生出来的各个行业,都借助于发展迅猛的互联网咨询咨询拓展自己现有和潜在的消费群体,并推广各类电子化支付方式,二力并行将网络销售进行全民化普及。如:借助微博、微信等热点信息平台传递文化、知识信息和高品质生活方式的同时,寻找赞助和合作厂商将产品进行隐形推广;以返利的方式鼓励手机绑定支付;扫二维码和关注微信换取产品折扣等。在现今国内消费市场中,电子资讯传播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报刊、书籍、电视等传统模式,造就了网络交易繁荣发展的客观环境。 2.销售平台完善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造就了无数商机,国内各大网络交易平台已经在兼并、竞争的发展过程中完成资金积累,并将国内的网络交易市场瓜分天下,各具特色。“淘宝网”从简单的电子交易平台发展到渗透各行各业产品的网商大鳄;“京东网”从书籍和电子产品入手,成为保证品牌质量,价格透明化的高品质品牌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当当网”和“卓越网”致力于书籍,成为文化产品的专业交易平台;“聚美优品”成为购买高级正品化妆品的适龄女性的主要采购选择。网络电子商务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购买空间,更加透明化的信息比较,更加专项的服务技术。中国国内网络交易市场已经多元化、特色化;从简单交易转变为产品品质、价格、购买方式、服务的细分定位,完成了网络交易平台发展的飞跃性质变。 3.网络市场低龄化以服装市场为例,网络销售市场以青年消费者居多,据统计:20岁—30岁的城市人群中,90%以上经常性网上购物;30岁——40岁的城市人群中,80%的人群有网络消费经验,约60%有长期网上购物的习惯;40岁—50岁的城市人群中,只有20%的人有网上购物经验。由此可见,网络销售市场中,低龄人群是消费主力军。年轻消费者是电子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年轻人群总是新颖奇特事物的首批尝试者。电子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让信息传播模式变得日趋低龄化,时尚度高、款式新颖、价廉物美商品成为主要消费宗旨。 二、服装销售方式的比较 1.商品印象 传统市场和消费模式中,消费者能到商品店铺或商场中,通过视觉、触觉来直接接触商品,得到最直观的商品印象。网络销售中,通过消费者可以通过商品说明将同类型产品进行价格比较,将消费者评论和网络店铺信誉将商品品质做比较,缺点是无法触摸到商品实物的品质,无法试穿。网络销售中完善的退换货服务体系、便捷的物流都能弥补网络购物的商品印象缺憾。 2.价格比较 在传统消费模式中,消费者要货比三家需要消耗不少时间和精力,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销售场所,不同的折扣活动中具有较大的价格差异,如同样一件商品在批发市场和高端商场或者艺术区间里的零售价格完全不同,消费者往往无法购买到高性价比的商品;网络销售中的搜索引擎和同类型产品搜索能横向比较价格和品质,甚至部分电商平台有专门的BBS讨论专区会对同类型产品进行筛选。 3.卖场投入 传统商业模式中的卖场布置是商品零售终端的重要环节,商家和企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本对卖场进行更新和维护,如:商场店租、卖场装修、仓库管理、导购培训等。相对而言,网络销售在卖场上的投入要小很多,如:向网络店铺向网商缴纳一定额度搜索引擎优化服务费用,即可增大浏览量和搜索几率;向交易平台以年度为单位,支付少额管理费用或信誉抵押金;网络卖家自己设置或借助专业网页设计团队来装修虚拟的网络店铺等。成本的压缩使同样的商品在网络市场中占有较大价格优势。 4.消费品质 消费者在传统销售模式中能直接体验到商品外观,商品零售价格中的部分附加值也包含商家提供的服务,如:卖场环境、零售导购、商品讲解等内容。在消费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也会导致过度消费和盲目型冲动消费。网络销售提供的性价比比较和非即时消费环境,能让消费者在理性思考中避免以上消费误区,从而提高消费品质。 5.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是品牌服装销售中的重要环节,包括退换、维修、回访等。网络销售中的售后服务往往依赖于店铺的电子客服人员和第三方监控。网络店铺中的退换货服务随着物流业的发展日趋便利,一般由于服装货品质量或尺寸引发的退换货问题在一周之内就能解决。对于商品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有网络店铺预先支付的押金作为保证;网络店铺的信誉指数同比率能有效监控店铺交易行为;消费者的评价详情能如实反映商品质量;第三方支付平台能有效解决退款和退货问题;运费保险也能同期降低退换货附加的物流费用。可见,网络交易平台提供的第三方服务日趋完善,逐渐减少和改善了网络售后的不足。 三、针对网络销售的服装产品设计研发 1.适应低龄化市场 低龄化人群是服装网络销售中的主要消费者,年轻人注重自身外观形象、求新求变、勇于尝试新事物、消费观念超前、购买力不强导致偏好物美价廉的服装产品等。(1)快速反应时尚: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季节性强,消费快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年轻消费者每年每季都会跟随最新的时尚潮流,添置衣物及装饰品。服装在年轻消费者心中是一种标注自我、强调个性的方式,服装和服饰能充分反映年轻消费者的生活哲学和理念。因此,针对网络销售的服装设计研发要在第一时间反映时尚潮流。(2)时尚偶像的社会效应:低龄化消费者的共性是倾向于追逐时尚偶像,应充分利用时尚名人、明星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了解低龄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增加名人明星同款和类似款式的开发。(3)降低运营成本:年轻人群多为在校大学生和刚踏入社会的青年,经济上尚未完全摆脱家庭资助,社会工作经验不多、薪资不高,导致他们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会倾向于购买物美价廉的服装服饰产品。这要求网络服装设计研发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来满足价格竞争的需要。款式新颖、时尚度高,在保证服装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零售价格定位,这需要减少服装产品的附加值,薄利多销,最大限度提高服装产品的性价比。 2.调整产品结构 (1)抓住季节性热销时尚单品:服装产品作为季节性快速消费品,每一季都有很强的时尚特征。在产品结构中加大季节性热销时尚单品的比重,要求设计研发中有目的的设计调整侧重点:抓单品款式,生产同款多色,以单品冲击销售额,如:连身裤、及膝小A字连衣裙、小西服外套、热裤、印花半裙等热销时尚单品。(2)产品的自由搭配:传统销售模式中的搭配方式会限制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审美和自我表达,网络销售的服装产品设计应给予年轻消费者多样化的搭配选择。如:雪纺连衣裙既可以搭配传统的小西服外套,也可以搭配朋克风格的皮夹克;衬衫裙既能单穿,又可以搭配小脚裤;小西装外套即可以搭配衬衫,又能搭配无袖连身裤…… 3.强化产品展示 (1)产品图片说明:产品图片说明应寻求专业摄影团队,进行多角度拍摄,在还原服装产品的现实视觉效果基础上,做适当的美化和修饰。尽可能从整体到局部将产品的整体廓形、裁剪细节、穿着效果反应出来,让消费者能更全面的了解产品外观信息。(2)产品文字说明:产品文字说明需要详尽地标注出产品的面料成分、辅料材质、服装不同号型的尺寸等必要信息。同时搭配符合产品风格和固定消费群体消费心理的感性文字描述,要求高水准的文案设计来打动消费者。 4.完善售后服务 (1)尽心解答:网络店铺的客服人员多半借助网商聊天工具和顾客消费者进行沟通,在文字沟通过程中注意字眼、字义的准确表达,礼貌沟通回复,详尽耐心解答顾客提问,使买卖双方在愉快的氛围中达成交易。(2)宽松退换:购买者退换商品有多重原因,因为质量和尺寸问题、电脑屏幕显示造成的色差、实物和顾客期望值不符、购买比质比价等因素造成的退换货问题都应予以积极的解决,在最大范围内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舍小利赢口碑。(3)统筹物流:为降低网络销售的仓储物流成本,尽量不要囤积大量货品,采取分流仓储、工厂代销、异地发货等模式来统筹物流和仓储。(4)跟踪回访:顾客跟踪回访和新品上柜通知是网络销售的隐形售后服务,能增强买卖双方的信任度,并能促进循环连带销售。 综上所述,网络销售中的服装产品设计应该针对网络销售特点,适应网络消费者的需求、用快速反应市场的时尚设计、合理利用生产和销售资源、降低成本、保质保量地提高设计研发效率,才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服装产品在网络销售中的经济价值。 作者:夏妍 单位: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教师 网络销售论文: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发展论文 1生鲜农产品C2C网络销售的文化内涵 在对C2C网络销售进行阐述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生鲜农产品的涵义,根据刘沛对生鲜农产品的理解,即主要指由农业部门生产出来的,不含任何加工程序,在常温下不能够长期保存的初级产品,一般包括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从定义可以看出,生鲜农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新鲜度很高,但是很容易出现腐蚀变质问题,不易保存,带有很强的季节性、周期性和区域性特点。从当前的销售方式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仍以传统物流模式为主,具体而言,也就是以批发商的需求为中心,进而依托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生鲜物流模式。C2C作为一种电子商务模式,是消费者对消费者的交易模式。其主要是为买卖双方建立一个在线交易平台,卖方能够把商品放在网上进行交易,而买者可以通过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商品,进而达成买卖双方的交易。将C2C电子商务模式运用到生鲜农产品的销售上,其具体的工作流程表现为:生鲜农产品供应者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注册一个网上店铺,随后将生鲜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到网站上,包括生鲜农产品的生长状况,质量检测报告等。而消费者通过对网站生鲜农产品信息进行阅读和浏览,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进而通过网上预订或者直接购买的方式将资金打入到第三方支付平台,而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将在第一时间联系物流把客户所需要的农产品送到客户的手上。 2生鲜农产品C2C网络销售得以发展的背景 传统的生鲜农产品销售主要以现场交易为主,这种销售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致使生鲜农产品销路狭窄。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关注到以电子商务模式为基础的网络销售对于生鲜农产品销售的巨大优势。因此,以网络零售为主要形式的C2C电子商务模式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其得以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网络销售为主的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找到了新的途径,使生鲜农产品的信息能够及时地传递出去,进而买卖双方通过网上交流达成共识,完成农产品交易。另一方面由于生鲜农产品自身的特点给销售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通过电子商务快捷的物流可以有效解决传统销售中的不足。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更愿意在网上进行购物,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时间,也具有更大的选择权,从而购买到令自己满意的商品。从当前网上购物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网络购物每年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长,这就为生鲜农产品的C2C网络销售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我国主要以小规模、分散性的农业生产为主。使用C2C的网络销售模式可以为小型农户提供全新的销售模式,通过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直接网上交流,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降低市场风险,减少人为炒作行为,从而使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利益都能得到最大保护。 3生鲜农产品C2C网络销售的发展现状 3.1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我国也加大了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区域间存在很大差异,发展不平衡。农村网络设施比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很少具备上网条件,即使该地具有网络设施,其设备也相当落后,工作效率低下,导致农户网络销售受损,大大降低他们的使用积极性。 3.2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缺乏专业人才 要想做好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农产品供应商除了要掌握必备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还需要有收集和分析农产品市场信息的能力,从而根据市场动态,制定有效的销售策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是从销售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农户对电子商务相关知识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一些农户根本没有听说过电子商务这个概念,更不用说去使用它进行网络销售。 3.3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在传统的生鲜农产品的交易中,买卖双方能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消费者能够对农产品的质量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而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在线交易,消费者无法掌控产品的质量,因而农产品的质量也是网上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此外,使用C2C电子商务模式进行网络销售的生鲜农产品大多是农户自产自销,造成产品质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且一些商家还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也致使C2C网络销售发展缓慢。 3.4缺乏完善的物流体系 大多数生鲜农产品保质期短、易腐烂、不宜保存,这就大大提高了运输的难度和成本,也使生鲜农产品不宜进行远距离的流通,否则随着时间与距离的逐渐加长,将会给农产品物流带来巨大的损耗。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这也严重制约了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其主要表现为配送时间过长,物流覆盖面较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保证等等。 3.5政府没有建立相关的保护制度 以B2B、B2C为基础的商务电子模式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来支持其发展。而对于当下比较热门的C2C网络销售模式,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发展,对于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消费者以及销售者权益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保证,当权益受到损害时,受害者只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这对于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久而久之就会给生鲜农产品的长远发展带来危害。 4提高生鲜农产品C2C网络销售的重要途径 4.1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网络基础设备落后是制约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实现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良好发展,首先,要保证网络销售的硬件设施能够满足生鲜农产品销售的发展需要。所以,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网络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村网络的正常运行。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站,为农民提供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以生产出高质量的生鲜农产品。此外,农民还可以利用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站来掌握市场信息,分析市场动态,从而把握最佳销售时机,更好地参与市场销售,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 4.2加强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人才的培养 网络技术的操作对象是人,只有专业人才才能够把网络技术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加强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人才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政府需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尤其是对农民网络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技术运用水平以及C2C电子商务水平。其次,还要重视农民网络销售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学习,使他们认识网络销售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网络销售,在不断地实践工作中,提高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水平。最后,政府还要及时主动地观察本地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情况,对于农民出现的困难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同时还要定期举行交流会,加强网络销售的沟通与交流,互相分享销售心得,同时共同讨论出解决网络销售问题的办法,以保证网络销售的稳定发展。 4.3提高网络销售生鲜农产品的质量 网络消费者在进行购物时,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质量,只有高质量的生鲜农产品,才能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才能够保证网络销售步入正轨,并越走越远。首先,国家和政府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标准的产品质量准则和质量检测流程,同时有质检部门对其进行严格检测,以为网络销售提供产品认证服务,从而提高网络销售的信誉度。其次,生鲜农产品销售者要有品牌意识,在网络销售中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品牌效应,从而迎来大量的客源,为网络销售垫下坚实的基础。最后,C2C网站作为买卖双方的中间者,要建议相应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一定的保障制度,保证买卖双方都能够诚信办事。 4.4改进和完善物流体系 生鲜农产品的网上销售,离不开物流业的稳定发展,良好的物流体系能够为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带来巨大的效益。因此,政府与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前物流业的发展特点,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物流体系。同时,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者要与高水平的物流公司进行合作,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物流损耗,同时还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以更好地促进生鲜农产品C2C网络销售的发展。 4.5政府要重视C2C网络销售相关制度的建立 生鲜农产品的C2C网络销售离不开政府相关制度的有力支持,只有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销售环境,才能够促进其更好地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制定一个比较完善和健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同时要做好网上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保证他们的信息安全和网络维权工作,要有必要的执法监督手段,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网络行为要严惩不贷,从而为生鲜农产品销售做好制度上的保障工作。 5结语 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已经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促进销售上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者在网络销售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销售质量和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从而为生鲜农产品的C2C网络销售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郭影 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网络销售论文:刍议图书网络市场销售形式 一、利用个性化物品营销 网络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追求个性化的可能,我们可以考虑在图书正式发售之前先行制作一批精美的壁纸,放到各大壁纸资源站上供大家下载,或者制作一些具有提示宣传作用的铃声放到相应资源网站上供大家使用。这样,不仅使用这一壁纸或者铃声的读者能不断的受到冲击刺激其购买欲望,同时在其进行社交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把图书出版的信息带给了他人,而每个人的交往圈里均以同类人群为主,因此在无意识中增加了图书的知名度。另外,一些短小精彩的FLASH动画也往往起到了难以想象的营销效果,比如春风文艺出版社在出版《幻城》前,曾要求社内会FLASH动画的人员制作了一个长约1分钟的宣传动画,并将其以广告链接的形式到各大门户网站上,通过点击使读者感性的接触到《幻城》中所描绘的世界。在的第一天,在各大网站的点击率就达到了2000多次,并呈现出指数递增的趋势,被各大论坛转载,在图书未上市前就培育出一批忠实的“幻迷”。出版社敏锐地发现这一营销模式带来的商机,因此立刻在网络上聘请FLASH制作高手按照“幻迷”的意见重新制作了一个更为精良的FLASH动画,在新的FLASH动画中加入了交互模式,允许使用者选择相应的角色身临其境的体验《幻城》中的场景。同时,出版社在广泛收集读者反馈中发现其大量的受众主要是学生,因此在《幻城》首发及后续推广中主打了学生市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无论是壁纸、铃声还是FLASH动画,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而且扩散面非常广,如果营销渠道到位可以使图书未正式发售前跃上广大网民的屏幕,甚至可以使图书一日成名,笔者认为这种营销手段对于科普类图书特别适用。 二、利用搜索引擎营销 目前,国内各大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狗、搜搜、谷歌等)均有自己的搜索机制,特别是搜索引擎将图书数字化后,允许读者通过搜索“关键词”直接匹配到相应的图书,甚至阅读部分相关片段。目前,国外允许搜索引擎通过向读者提供“翻阅”图书的方式收取版权费,该项费用由搜索引擎公司和出版社之间协商分成,但国内版权保护法律法规还有欠缺,目前看来短期内实现这一方式的可能性不大。通过搜索引擎提高销量的另一途径是利用其竞价排名机制,通过提高自身出版图书的质量,在通过搜索引擎公司审查的情况下,付出一部分宣传费用,使客户在搜索相关“关键词”或术语时更易链接到本出版社的图书中(如“百度推广”或“搜狗推广”等),这样势必会增加读者的关注度,通过反复的刺激进而诱导客户进行购买全书。笔者认为这一营销模式对专业图书较为适用,因为专业图书的受众一般均为专业内人士,该类人士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专业“关键词”搜索时大部分时候是受困于某一专业问题而需要求解,如果链接到图书能很好地诠释客户的疑问,则会显著增加客户的好感,从而刺激客户去实体店购买全书。 三、利用即时通讯营销 目前国内常用的即时通讯软件主要有QQ、微信、SKYPE、MSN等,这些软件针对终端客户几乎都是免费的,客户可以非常方便地借助此类软件进行沟通交流,因此这类软件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群,而且这个用户群里包括各种类型的受众。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成熟,通过分析用户平时联络的人群可以较为准确的分析出该用户的兴趣爱好和交际网络范围,同时通过开发“朋友圈”或“私密圈”等功能,可以使用户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进行更为密切的沟通,增加了客户的粘性。图书出版社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庞大的潜在客户群。首先分析图书的市场定位,和软件公司合作寻找可能的目标客户,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投入,使用户在无意间变为出版社的客户。如果某一客户购买图书后发现其特别实用,该客户也可通过简单的发帖方式将图书信息推广到他的“朋友圈”当中,从而增加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关注度,拉动他们进行消费。笔者认为,这一营销模式对于科普类图书较为实用,但对于专业图书的推广是否实用还需要经过市场的考验。 四、结语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曾经说过:“水手自救的方法,是研究漩涡,并与之合作,从研究中得到乐趣同时给予他逃脱迷宫的线索。”网络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图书出版业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漩涡,与之抗拒不如好好研究并与之合作,在网络的冲击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寻找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不足,通过与网络资源进行完美的整合,才能创造出适应网络时代的营销方式,有利于出版业更好更快发展。出版网络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将会共存,因此只有提升网络营销能力,提高传统出版的销量,才能在这一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做好图书的营销工作,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探索过程。 作者:林强庆 单位: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网络销售论文:特产网络销售物流解决方案探索 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地区物流不统一,运输效率过低。而当前亟待解决的是电子商务这一瓶颈问题,丽水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四面环山的地理位置,特色产品都分布在各个县市区,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其他地区落后,交通不发达,不能形成规模,运量需求量有限。随着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的不断发展,其运输效率低,成本过高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2.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滞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这就影响了整个物流行业工作效率。产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物流设施设备落后、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户特定需要,且管理水平低,仓储环境比较差,东西乱堆乱放,并没有考虑到货物的性质、条件、温度等,制约着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物流的发展。3.物流信息不顺畅,滞后现象严重。由于没有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难以得到实际应用。新型的物流技术,例如条形码、DEI技术等都没有涉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丽水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物流的发展。供应商和网店店主不能实时做到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给供应商、网店店主和消费者三者带来了不少的损失。4.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不健全。丽水物流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税收、海关、服务、与运输标准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管理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和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使丽水网络化物流服务企业的成长变得相当困难。5.物流人才匮乏。相应的培养体系不够成熟和健全,开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高等院校仅一家,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物流专业人才及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物流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符合丽水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对于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物流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运输整合,降低运输成本。优化运输资源的配置,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提高车辆的实载率,追求组织效益、规模效益。成立丽水网店服务中心这样一个公共交易平台,大家分工明确地做自己的事,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利润。丽水网店服务中心的模式值得推广,其利用网络平台将一定数量货物运至第三方物流公司储存,网店店主下订单发货,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物流、配送,统一将货物运至消费者手中。2.改善各种设施设备,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形成和完善服务于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的物流技术体系,提高其机械化、自动化运作效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改善设施设备。对于生鲜货物配备专门冷链运输车辆,叉车提高装卸搬运的作业效率,托盘可以实现物品包装的单元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保护物品,方便物流和商流,货架充分利用仓库空间,存取方便,减少货物的损耗等。3.提高物流信息系统标准化的水平。建立流畅的物流信息网络,加强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扩大条码技术、EDI技术、射频识别技术、GIS和GPS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物流信息技术在网络销售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网站布局技术、Wap网站平台应用技术和短信平台应用技术德国网络服务技术通过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物流管理软件与网络销售平台对接,对信息、资源、行为、存货和分销运作进行更完美地管理,实现无缝集成。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在物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现代物流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行业企业的自律和协调等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行业协会组织要积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政府服务的观念,以自己的出色工作,增强凝聚力和权威性。各行业协会应打破门户之见,加强联合与合作,形成推动丽水特色产品物流发展的合力,发挥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5.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对于丽水农产品网络销售物流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在农产品物流中一定要注意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与知识普及以及专业性。充分利用当地高校资源,同他们进行校企合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强化职业技能教育,通过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和相关的大型培训来传播物流知识;通过从业资格认证来激励人们投身于物流行业,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只有全面提高人才储备,才能从根本上加快丽水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在丽水农产品物流的应用。 作者:王灵红 刘建军 陈娟 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销售论文:服饰网络销售的竞争释解 网络销售的劣势 网络销售的可信度有待提高由于电子数据具有无形化的特征,网络营销的运作,如网上支付等,涉及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秘密等。目前网上安全技术及其认证机制尚不完善,这也是普通消费者对网络消费持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此外,网络经济还涉及与金融相关的立法。比如:网上支付必须承认数字签名的法律有效性,还有税收监督、质量保证等。只有尽快制订和完善这些相关的网络经济法规,才能保障网络商务活动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监督环节不够完善,虚假的网络广告时有发生,实收商品与网络介绍不符,使得有些消费者对网际购物存在一定的偏见。所以网络营销还需要以法规来约束。产品展示形式、营销手段、物流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其中电子商务技术起着决定性作用,能帮助在线零售商吸引广大的移动设备用户网购。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销售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间内进行复制并批量生产,这将导致S尸A的品牌形象和销售业绩受到严重影响,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网络消费者覆盖面不够广由于网络销售的高科技特性,网络消费者目前主要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阶层为主,尚不能完全覆盖其他层面的广大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操作环境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使用起来依然比较复杂,另外,相当多的消费者还无法接受采用电子在线方式购物的观念,在线方式无法提供逛商场所带给人们的真实享受。网上销售的商品展示存在局限性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特征和目前的技术局限,很多需要现场感知的商品,如服装、香水、工艺品等,消费者不能够完全领略商品的品质特征,不会完全信赖网络销售。特别是服装产品,需要消费者对产品的进一步接触才能了解货品的真实感。由于网络销售时,消费者看不到实物只能是看介绍和图片,其面料的色彩、质感、穿着效果、合体度及服装本身的质量都了解不到,这也制约了服装网络销售的发展。 网络销售的机会 市场环境的多变性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和需求日趋个性化,尤其是中低端市场对服饰的时尚化、品牌化需求不断提升,使得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同时,伴随国际各品牌的激励角逐,市场竞争环境越发激烈。此时,SPA品牌通过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增强品牌经营意识,通过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和品牌形象塑造,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时尚,不断迎合中、低端消费需求。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SpA品牌通过实体和网络店铺直击消费者,掌握最新市场需求动态,以快速反应迎合市场。3.2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SpA网络销售提供平台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所重视。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到网络销售,电子商务已成为推动互联网发展的主动力。与传统零售相比,网络零售消费者订货方式、产品展示形式、营销手段、物流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其中电子商务技术起着决定性作用,能帮助在线零售商吸引广大的移动设备用户网购。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销售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网民数量、网购投入的不断增加,为SpA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企业支付服务提供商WorldPay于2012年5月了对用户网购态度的全球性调查报告显示,平均而言,全球网购用户将可支配收入的22%用于网购,36%的用户表示会将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用于网购。这意味着,互联网存在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只要进行必要的引导,这些用户将为网购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同时,随着网民数量增多和对网络购物投入增加,也为S尸八品牌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充足的资金。图2为ZA只A中国官网页面截图。3.4网络人际关系加速品牌的销售推广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通过网络这样一个遍及全球的交往手段,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每次购物体验和对商品的评价进行传播,与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分享,当然,所有信息也将被互联网记录在案。在虚拟社会中,消费者可以利用各种信息互动平台分享关于产品和品牌的信息,也可以发表自己对产品和品牌的评论。企业如果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将有利于品牌的快速推广和传播,能使品牌以较传统方式更快速、便捷传递给消费者;有利于促进消费群体对产品和品牌的认识,提高品牌美誉度。 网络销售的威胁 SPA产品容易被复制为了提升企业形象,扩大产品宣传,拓宽销售渠道,SpA公司往往会将产品制成图片在网上进行,这时产品的设计就容易被复制或者抄袭。此时,原创设计和畅销品都很容易成为仿冒者关注的对象,并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复制并批量生产,这将导致S尸A的品牌形象和销售业绩受到严重影响,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网络销售进入门槛过低,同类商品竞争激烈互联网降低办公费用,减少了降低人工费用,减轻了降低企业管理等财务费用,使得网络销售入市成本较低,企业不论规模大小、资金能力强弱,都可以快速抢占网络市场,使得S户A在网络化过程中遭遇到来自同类商品的激烈竞争。这就需要S尸A品牌不断完善网络销售能力、提高网络营销水平,在产品和销售上具有独创性,以创新吸引消费者,角逐于激烈的“虚拟市场”。网络上负面信息的散播会使品牌遭受致命打击原始的“口口相传”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口碑传播”,人们总会下意识地受到它的影响,从而选择具有良好口碑的商品和服务。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数据表明,高达90%的美国人认为,口碑营销的重要性比广告或编辑性宣传内容高出两倍;一项在英国进行的调查也发现,当消费者被问到哪些因素令他们在购买产品时更觉放心时,超过3/4的人回答“朋友推荐”。互联网销售中,口碑也显得异常重要,多数网民在买东西之前,都会查阅下这件商品的用户评价,还会主动去论坛发帖,征集更多网友的意见。这时,良好的品牌口碑自然能吸引到越多的消费者,同样,个别网民不好的评论也会影响到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这就需要S尸A企业在网络销售时注重良好口碑的传播,做到有效利用口碑传播和推广品牌。 结论 只有了解了SPA网络销售的优缺点和所面临的机会、威胁,才能知道SpA网络销售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需从几个方面入手:、尽快制订和完善相关的网络经济法规,保障网络商务活动的健康发展。2、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采用电子在线方式购物的观念。3、加强网络销售图片的真实性,让产品介绍更加详细。4、完善网络销售能力、提高网络营销水平,在产品和销售上具有独创性,以创新吸引消费者。5、注重良好口碑的传播,做到有效利用口碑传播和推广品牌。6、网购物流要跟得上销售速度。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S尸A网络销售的不足,让S尸A型服装品牌网络销售更好地发展下去。 作者:冒绮 网络销售论文:网络在煤业销售中的适用性 作者:葛瑞芳 米晋芳 单位:潞安余吾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领导和调度室根据权限和进入系统的密码对销售结果进行浏览和查询,软件设计客户端软件基于BOS平台设计,具有业务配置灵活性、高效的集成开发等特点,可以对大宗产成品销售科学有效管理,软件自动从电子衡器仪表中采集车辆毛重、皮重数据,并自动计算出净重,自动打印过磅单。系统不允许司磅员修改计量数据,同时系统自动监控称量数据是否达到最大稳定值,如未达到最大值,系统禁止保存数据与打印过磅单,从而完全达到了对磅房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后期要实现的功能基于过磅称重中司机惯用的作弊手段为前后轮不完全上磅,解决办法:在磅体两端各安装一对红外对射仪,红外线设备通过信号线连接到磅房上位机。当光束被阻挡时,红外对射仪将信号发送到上位机,软件从开关量输入卡提取信号,当检测到报警信号后,系统禁止称重系统数据保存,称重流程终止。 铁路销售快速定量装车系统 可实现对输煤系统、液压系统、装车系统、称重系统的监测和控制,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实现远程监测和控制,并安装了铁路车号识别接收天线。通过接收每节车皮底部预装的电子标签信息,自动生成车号等相关信息,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将接收的车皮信息上传至装车调度上位机,并将联入快速定量装车站的配煤系统,实现自动配煤,大幅提高装车效率,减少装车误差,杜绝亏、涨吨现象的发生。实时数据上传至公司调度及销售科办公室,更加便于及时了解掌握现场装车情况、长北交接场空车、品种煤流向等一系列重要信息,使该公司运销工作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快速定量系统“斤斤计较”由于车皮在生产时标记自重的准确度要求不高,加上长期运行中零件丢失、更换、磨损等原因,绝大部分车皮自重误差较大,经实际检测,车皮实际自重较标记自重小0.5t左右,最大甚至达到2t左右,传统的轨道衡装车方式必须用煤来弥补自重误差,这样就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但快速定量系统可以有效杜绝这一现象,采用定量装车,基于大型料斗秤的工作原理,预先在定量仓中按车皮标重装载,通过闸门和卸料溜槽控制,向行进中的车厢快速卸载,实现一次连续动态行进中快速准确装车,杜绝了车皮自重误差造成的经济损失。按单节误差-0.5t、每年外运200万品种煤、均价800元计算,直接避免自重误差损失达千万余元。 票据管理 基金票由于该公司自主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将公路销售磅房的数据实时读取至基金票系统,基金票工作人员只需认真核对数据信息后,打印出票据即可,这样既减轻了工作量,也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错误,更提升了工作质效。该技术已得到集团范围内的推广。销售票由于基金票和销售票隶属不同的管理单位,暂时没有实现联网,但销售票也已摆脱了前期手工票的历史,全部实现了机制票,并且通过设置在销售科办公室的管理机对票控机进行管理和维护,该公司已经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反映,上级部门也高度重视,正在筹措基金票和销售票系统联网事宜。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与煤炭销售票的实行大大减少了煤炭在加工、购买、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中的损失、漏洞,因此必须做好管理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与煤炭销售票的具体工作。所以计算机网络应用到票据管理工作中更是一项重大课题。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控制已普及到社会经济诸多领域,但要把先进的技术和传统的工艺完美结合,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根据实际工作,大胆创新,从“为什么要这样做”,到“为什么不这样做”的转变,最大限度发挥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控制的潜能。 网络销售论文:电子邮件网络销售利弊 作者:黄兴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 电子邮件营销的缺点分析 第一,垃圾邮件监管缺失,致使垃圾邮件泛滥。由于许可电子邮件营销意识薄弱、电子邮件地址信息不准确、更新不及时、产品宣传的市场定位不准确等原因,致使许多消费者收到太多的无价值商业性的电子邮件,往往给消费者一种滥寄垃圾邮件的印象,从而损坏了电子邮件营销的形象。大量垃圾邮件的存在,显然已经影响了用户的信心,人们对于正规的邮件广告同样产生拒绝心理,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危害了电子邮件营销的发展。第二,电子邮件的可信度低下。这是由于电子邮件的发送十分便利,只要有邮箱就能发送电子邮件,这种传播者多元化的状况导致了网上虚假广告越来越多,假新闻流传、色情泛滥、垃圾信息成灾,从而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可信度,降低了网络广告的促销效果。美国学者托马斯!约翰逊和邑邑拉!凯在《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的比较》一文中指出:“多数分析家指出,互联网为任何人发表其意见开辟了一个无拘无束、不受限制的空间的事实可能会削弱已作为有信度的信源价值。第三,电子邮件营销的效果难以测量。尽管从理论上说可以对电子邮件的送达率、开信率、阅读率、转发率等给予详细跟踪记录,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因为这种测量的基本原理需要在网页HTML代码中加入一段跟踪代码,但这些代码往往容易被邮件系统屏蔽,而对于纯文本格式的电子邮件,根本无法进行跟踪,因此实际上很难知道究竟有多少邮件被送达和被打开更不能确定有多少邮件接收者被营销邮件打动最终实施购买行为,从而也就很难准确地说明电子邮件营销的效果。 电子邮件营销的发展机遇分析 首先,庞大的用户规模为电子邮件营销带来来巨大的目标客户群。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我国网民规模目前已超过5亿,年新增网民5580万人。这为电子邮件营销提供了海量的客户群。其次,针对电子邮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也被提上议事日程,随着电子邮件法规的建立及各种监督机制的完善,电子邮件营销也将越来越规范,非法甚至违法的电子邮件营销者将会收到法律的惩罚,电子邮件营销市场将越来越成熟。这为电子邮件营销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发展机遇。 企业开展电子邮件营销面临的威胁 分析首先,用户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用户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商家不可能一个营销邮件模版打天下,必须根据特定的用户制定特定的营销方案,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其次,垃圾邮件把有价值的邮件淹没。当个人邮箱每日都充斥这各种各样的垃圾邮件,而有价值的邮件混在其中,使你很难分辨出那些是有用的电子邮件的时候,用户早已厌倦了邮箱中出现的各种公司发来的邮件,往往看也不会看,轻易就将邮件删除。综上所述,通过对电子邮件营销的优缺点以及面临的形势分析,可知,电子邮件营销的应用具有诸多有点,但同时存在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但从总体上来看,开展电子邮件营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商业价值,虽然,国内电子邮件营销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国内电子邮件营销的推广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随着新的互联网应用和新技术的不断发现,电子邮件营销对于企业丰富营销策略和企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网络销售论文:销售网络设计及信息安全综述 作者:刘浩 单位:山西忻州神达能源集团煤炭运销有限公司 要与公司的内部系统实现集成,如公司的决策支持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处理和应用,实现公司的内部业务的的协同工作;要保证公司内部的各种销售信息能够得到良好的共享,让销售管理的相关人员根据各自的权限提取相关有用的数据;实现公司销售运营的快速度,高质量,低成本,优化公司的销售营运;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网络系统必须操作简便,能够满足各种计算机技能层次的人员对数据进行调用,从而保障整个系统的顺利实施。公司销售管理网络所需遵循的原则销售管理网络系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满足销售管理的要求。公司销售管理网络必须标准化,整个系统的结构体系必须要要遵循行业标准;系统应当实行构件化,整个系统应该由构件库和构件模型作为支撑;采用多层框架和层次结构来实现系统可扩展性。煤炭运销有限公司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图根据山西忻州神达能源集团煤炭运销有限公司销售管理的实际要求,销售管理系统能够要求以及销售管理网络所遵循原则的要求建立一个完整的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其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图。整个框架结构图中表示层作为系统和用户之间的接口,系统的用户是整个销售供应中各个环节人员,如销售业务员、仓库管理员、配送业务员和财务人员等,通过Web浏览器对系统进行访问;业务模型层主要是针对业务处理过程进行建模工作;服务层是通过业务要求来对系统提出相关的服务请求,系统在收到请求后驱动相关的技术来实现服务,根据业务的具体要求来对系统进行一个动态配置,实现系统的业务功能;企业组件层是由销售管理要求的各个组件构成,组件和组件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而系统软件层是包括整个系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商业智能、ERP等异构系统,这些系统是整个系统能够运行的基础,也是各种功能能够实现的前提;而安全性和监控等也是整个系统框架结构的组成部分,对于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分为系统设计和数据库的的设计,系统的设计要根据信息管理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对应的模块,每一个模块来实现每一个模块的功能;而数据库设计则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以及物理设计,每一个环节对于整个数据库的应用都有着重要意义。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销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要建立各种模块,每一个模块都对应着系统相应的功能,系统设计也就是每一个模块的设计,通过每一个模块设计来满足销售过程对于销售管理系统的要求,系统功能模块图(图略)对于合同管理模块就是销售人员和客户达成合同协议,然后销售人员将合同录入、修改和进行业务审核,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同的变更、结案等操作,合同管理模块是销售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现实销售目的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仓库管理模块主要就是对煤炭进行入库管理、移驳管理、销售出库管理和报表管理,山西忻州神达能源集团煤炭运销有限公司的仓库管理是对11个销售点的煤炭进行统一管理,对管理的库存煤炭进行统一的运销调度,通过良好的仓库管理,了解公司煤炭的库存量公司的计划管理就是了解公司每天的运销情况以及公司每年的运销量,根据销售统计来制定日计划、月计划、年计划进行统一的管理,为公司长远的发展提供依据。计划管理是一个企业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价格变动的功能,如图8。结算管理模块就是对货款、运费等进行结算功能,并对货款和运费进行统计和查询。提单制作模块式根据合同和库存来制定相应的提货通知单,将图纸单下达到各个销售点,销售点根据提货单进行发货系统维护模块就是对系统中的所有的代码和数据进行维护,同时还要做好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系统管理维护主要做到的就是对基础数据的修改、添加和删除等工作,如图11。销售管理系统设计就是将各个模块的功能细化,并对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设计,通过设计来实现功能的实现,达到销售信息管理的目的。山西忻州神达能源集团煤炭运销有限公司具有11个销售点,通过系统设计将各个销售点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的销售管理,实现库存的统一调度,使公司建立一个全方位的销售网络,对公司的财务和价格实施统一管理,使销售管理更加的统一化和系统化。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公司数据库的设计时公司信息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公司信息系统各个功能都会涉及到相应的数据库,要根据各个功能模块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数据库,根据实际的需求来确定数据库的数据范围和各项数据的具体特征,要根据各个功能模块的实际要求来建立相应的E-R图,最后根据E-R图来建立来确定相应的记录组成、字段名称、类型以及宽度,建立索引关系,实现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进行数据库的设计的时候要注意数据库的设置能够满足公司的发展要求,信息的存储方式有利于对信息数据的实用和维护,要尽量做到数据库设计的的精炼化,避免不必要的数据库设计给管理系统的使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里我们以仓库管理类表为例,仓库管理类表主要包括的事就入库信息表、煤炭出库存表、出库信息表和移库信息表,而入库信息表主要记录的就是产品入库时间、入库批次、入库数量以及所在的仓库编号等信息,在对于仓库管理类表的设计的时候,要根据不同表的不同信息要求来制定表的名称、数据类型和数据宽度。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公司的销售管理设计到公司的销售量、上煤量、买价、售价、资金周转等商业秘密,所以在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安全系统的设计,因为系统设计有不同的模板,不同的模板所设计到的人员不同,所以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设计主要就是依靠为每一个销售人员设定一个独立的账户,每一个销售人员依靠账户登录管理系统,每一个账户都有相应的权限,一个模块的程序功能只有对应权限的销售业务人员能够使用,其他的销售人员和外来人员无权限使用其模块的相应功能。这需要在数据库中建立一个用户组,用户组索引一个组任务表表,通过用户组的管理功能,可以对用户组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山西忻州神达能源集团煤炭运销有限公司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对于整个公司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将各个地方的销售点进行联网管理,实现公司的整体控制,通过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管理,实现了公司内部的信息共享,能够将公司的销售量、上煤量、买价、售价和资金周转等问题进行统一管理,减少了销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消耗,同时通过安全系统的设计让公司的销售管理信息更加具有保密性,能够有效地进行商业保密。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对公司各个方面进行具体了解,从而提出相应的功能设计和数据库建设,销售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和改进,有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网络销售论文:小众教辅资料网络销售趋向 近年来,教辅图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行的折扣不断下降,竞争的程度甚至可以用“惨烈”二字形容。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出版社毅然决然地采取“断腕”之策,缩减同步教辅而转向非同步教辅,或者采取合作的方式来降低风险。在教辅市场特别是非同步教辅中,有一类读者群规模较小、分布相对分散,如自主招生读物、奥赛读物,由于读者多为各重点中学中的优秀学生,人数较少,图书发行如果走常规的教辅通道,极易造成大规模退货。这类图书目前有不少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营销的探索。笔者认为,网络营销的核心是利用互联网信息传递的速度快这一特点,将产品信息快速传递给目标客户,并形成购买行为。其实不管是网络营销还是常用的营销手段,都要求读者需求定位准确、图书信息传递通畅、产品送达经济快速,只不过对小众类教辅图书而言,对信息传递的准确、快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准确的需求定位 对小众教辅图书来说,如何在众多学生中找出真正需要此类产品的那么几个或者那部分读者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真实需求,既指有真实需求的读者,也指有真实需求读者的实际购买心理与购买的方法。哪些是有真实需求的读者,这是在图书策划阶段就需要确定好的,而购买心理与购买的方法,比如奥赛或自主招生,虽然针对的都是学业优秀的学生,但是自主招生辅导图书使用的时间段较奥赛更为局限,基本就在10月份到当年的年底,不少考生在7、8月份都还不太清楚自主招生是怎么会事儿,到9月、10月份就发现自己也可以参加,便到处寻求相关资料,到学校门口书店,没有;到新华书店,还是没有,怎么办?向出版社邮购,上当当网、卓越亚马逊,上淘宝网,甚至请身边的人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出版社购买家长是决不会让孩子失去任何一次可能的机会的,这种需求在10月份前后呈现出明显的突发性。对这样的需求,需要策划编辑与营销人员通过出版社的邮购窗口、网购窗口、经销商反馈及时加以捕捉,并建立进一步优化的需求捕捉平台。如,对自主招生图书,由于现有品种较少,再加上一些地区经济欠发达导致文化产品销售市场开发不足,读者在当地很难便捷地寻找到这类图书,这时他们往往会到网络上进行搜索,这时如果能建立便捷平台或通道让读者可以方便地搜索到该书的信息,那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将读者的需求引向出版社或其经销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开发自主招生产品时,尝试建立了提供自主招生资讯的“中国自主招生网”,日浏览量达到1万IP,由于该网站只针对自主招生,也没有做过推广,因此这些浏览量基本真实有效,为自主招生图书信息及时传递给真正需要的读者、为后续购买行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在这个网站上,有访问者的来源与地域显示,可以查看其兴趣关键词,还可以直接了解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信息对后续制定图书销售重点区域、经销商选择、图书加印数量与时间节点,乃至读者对内容质量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吸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通畅的信息传递 宣传产品目前比较盛行搜索推广,但是对图书特别是小众教辅图书这样附加值不是太高的产品,成本比较高,在经济性上不一定适合。由于百度搜索在国内的龙头地位,有人利用“百度有啊”商城(目前已经停止服务)展示产品,取得在搜索结果中的靠前优势,但是由于百度的支付目前使用少,用起来不是太方便,于是在“有啊”展示页中添加引向其他支付页面的链接,以此减少宣传推广的投入,据部分卖家反映效果不错。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推广的技巧,也可以进行探索。有了这些网络平台,像自主招生这样的小众图书信息就可能做到一定程度地向最终读者及时传递。如果再配合一些针对有潜在购买行为对象的推广,将立体化地发挥效果。南师大社在开发自主招生图书过程中,了解到某专业委员会在南京召开了高中校长年会,到会人数也只有80多人,但是这些校长都来自重点高中,而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这些重点高中,各重点高中也正开始重视自主招生,并将能通过自主招生预录取到名牌大学作为宣传学校的手段,我们向参会的每位校长随机发了一本样书,结果会后即有不少学校集体性地订购了该套图书。对小众教辅图书,如果按照常规销售渠道铺货,将难以精确击中真实需求,最后造成退货。对此,策划编辑前期需要和营销人员进行沟通,确定真实的购买人群及购买行为发生时机、方式;营销人员向经销商宣传该书内容、特色的同时,要向经销商介绍该书的购买群体,需求时间,销售高峰阶段,图书折扣这些信息将促使经销商在宣传图书、销售图书、图书补货过程中形成有效销售,减少图书退货。 三、快捷的送达服务 要让小众教辅图书得以快速地送达读者手中,特别是对新开发的产品,必须首先考虑渠道的效率。只有首先将一定数量的产品销售到终端读者,才能口耳相传,放大图书的影响,这在常规销售渠道还不能针对该书的特定群体进行选择优化时显得尤为必要。南师大社在开发自主招生图书过程中,为了让首批图书能迅速到达读者手里,邮购部不仅提供常规邮局挂号发书,还提供快递服务,并做到两日内发货。当时出版社还没有提供网购服务,我们便与有网购业务的经销商合作,在图书印刷前两个月进行宣传,接收预订,图书到货后做到当日下午5点前付款即日发货。这种高效的网络销售,使得首批图书在三天内到达读者手中。经销商反馈,后来约30%的该品种图书网购是首批购买者的再次购买。对出版社而言,网购是传统营销的补充,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图书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消费者手中,既提高了服务效率,又使得“一传十”式临近宣传得以实现。出版社在网络销售中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网络销售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图书而非自己销售图书;二是销售的折扣不能影响经销商链的折扣体系;三是网络销售要有效率意识。前面两个问题一般在出版社设定网络销售职能及岗位时都会明确,并会注意避免,而第三个问题不太容易解决,因为在传统的出版社工作流程与节奏中,要做到5点前付款当天发货是很难的,但网购者除了看重价格外,最为考虑的就是发货的速度。所以出版社在设置网络销售职能时,应考虑到提高网络销售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可能对传统渠道造成的影响,对网络销售可以采取约束销售折扣、促销宣传事先申报、读者需求反馈纳入考核等办法。为了提高产品传递的经济性,在通过网店等模式形成第一波宣传性销售后,进行传统渠道优化,以扩大销量。传统渠道优化,主要是传统渠道中选择适合销售该图书的经销商,然后对遴选后的经销商进行销售指导,如图书内容、图书特色、销售时段、销售折扣建议等。为了更好地调动提高经销商的积极性,可以在通过网络宣传图书内容、特色时,附带出版社不同地区的经销商地址及联系方式,以便读者可以就近购买,这种将终端读者直接导引给经销商的宣传,有利于以倒逼的方式提高经销商的积极性,促进后续发行。 网络营销小众教辅图书,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网络这一高信息化手段,解决传统销售渠道终端读者定位不准、信息传递不够通畅问题,并通过渠道优化来提高销售的有效性。其他行业中网络营销的成功案例,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点击的只是网络营销小众教辅图书中的几个点,希望能引来更多更为精彩的思想与做法,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 网络销售论文:汽车网络销售策略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汽车行业网络销售的环境并结合我国汽车行业市场销售的现状及特点做一个由内而外的分析,从我国汽车市场的特点、汽车制造商网络销售的现状出发,论述了以社交网络销售为基础的汽车网络销售策略,除此之外,汽车企业通过互联网为顾客在售前、售中、售后的个个环节为客户提供一系列周到服务以及大量相关车辆的信息,这也使企业实现全程渠道销售管理成为可能。同时还提出了汽车行业基于社交网络的网络销售策略。 关键词:汽车销售;网络销售;策略研究 0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消费者的行为模式,绝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都会选择网络搜索加进店了解的模式,而传统的实地考察已经被取代。消费者在购买汽车之后,会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对自己购买汽车的使用心得进行分享,而这些内容,将会影响下一个潜在的消费者。因此,汽车网络销售规模的扩大,会大大降低汽车销售渠道的成本,并且可以减少车辆库存,使得整个汽车行业的生产和销售效率大大提高。现在的汽车行业在网络方面的成绩已经引起整个行业的关注。所以,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主要发展内容就是积极开拓汽车行业网络销售新方法,探寻汽车网络销售的新途径。国外的网络销售相较于国内的网络销售研究起步早,国外企业销售的方法与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得以取得长足的进步。随着人们步入网络时代,国外企业为了做好网络时代下的销售,对网络时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奇的看法,企业在它的帮助下找到了网络时代销售的定位。对于实施网络销售的企业来说,网站不仅仅是企业形象的象征,更是其对外进行信息交流和交易的平台。要想实现企业汽车网络销售和传统销售的有效整合,则企业在虚拟网络中的形象就应该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保持一致。现在,企业的汽车网络销售渠道中主要有网络广告和网站销售两种手段,以其他网络销售手段为辅。但是无论是哪种销售手段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销售理念、经营模式等巧妙的组合起来,从而得到最理想的经营效果。例如现在汽车行业特别欢迎的社交网络销售和互动销售、视频销售、精准销售等形式结合起来,采取“拉战略”来吸引客户注意力,同时扩大影响范围,从而保持并且扩大市场份额。而网络广告是运用“推战略”先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再将企业产品推向市场,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1产品策略 互联网作为新型媒体,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会冲击传统的产品销售策略,因为就像不同的产品适合采用不同的销售渠道一样,网络销售也有其适用的产品范围和策略。 2价格策略 价格问题不论是对于汽车企业还是消费者甚至是中间商来说都是很敏感的问题,然而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信息将产品的价格信息事先进行比较充分的了解。 3促销策略 网络促销是指让客户参加汽车企业的网络销售活动,汽车企业就可以对网站的点击率进行分析,就能对消费者的需要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就可以有目的地实施销售。 4渠道策略 网络销售是隔时空进行销售的,是一对一的分销渠道,客户通可以过网络随时随地购买相关产品,所以方便客户就是汽车企业的产品分销的主要目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点:①在网络上虚拟实体店的销售环境,使顾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设立网络会员制,网络会员制是指在汽车企业建立虚拟组织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团体,增强消费者与汽车企业交流。③组织相关产业公司,共同在网络上展开互联网商业展览。 5销售集成策略 销售集成策略是对传统业务关系网络的整合。汽车企业根据顾客的需求来生产产品,使得汽车产品对于消费者更加方便适用。中国汽车企业应积极利用互联网进行汽车销售,扩大国内外客户的购买汽车的渠道。网络销售虽然有方便快捷的优势,但是网络销售运行良好、网络销售效果达到预期,是网络销售效果评价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参与网络部和销售部的销售效果评价,网络销售效果评价可以使企业充分掌握企业网络销售的推广平台,找到最适合企业网络销售的方法,这是一个后续的网络销售的过程,更是总结了推出一个广告之后的效应。网络具有消费者多样性和消费者多变性的特点,因此网络销售人员需要不定期对不同类型的广告、场地选择、调试和修改的销售工具,来全面了解获得的最佳网络销售效果。当前,企业更加注重广告宣传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导致汽车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当今社会,社会分工的细化,逐渐变得更加清晰。许多西方国家的汽车制造企业将物流外包,汽车的网络销售使我们能够降低成本,减少投资,这可以用来提高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新品牌的发展以及提高汽车产品质量的。相对而言,物流企业在我国作为第三方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其中,很大比例是民营企业,由于受资金的限制而得不到发展,规模小、设施差,联网少,同时受到许多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第三方物流运输的发展步伐缓慢。 作者:冯莉;石文超 单位:沈阳工学院机械与运载学院 网络销售论文:网络食品销售安全监管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 随着消费者在食品消费方面对便捷消费、健康消费、放心消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销售食品应运而生。网络食品销售是一种重要的电子商务模式。由于网络食品销售方式的特殊性,虽然我国修改并颁布了新的《食品安全法》,但在实践中自制食品、土特产、订餐平台等网络食品的安全认定、销售监管及责任承担存在复杂性,导致网络销售的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威胁食品安全。要促进网络食品销售模式的发展,又要保障网络销售食品的安全,就要从法律制度和责任承担入手,探索完善网络食品销售行为规范法律,健全网络食品销售主体资格认定制度;实现销售者和消费者网络环境下共盈。 关键词: 网络经济;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社会责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互联网+”模式,提出解决发展要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以此破解国内经济下行与产业升级难题。为了规范和引导网络食品销售和消费行为的发展,为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我国在2015年10月1日修改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网络食品销售纳入了法律监管,明确了从事网络食品经营主体必须办理经营许可证,同时必须在第三方交易台实名登记,第三方平台负有审查经营许可证责任和义务。可是,根据调查,在淘宝网等多家网络交易平台上还有无厂名、厂址、生产许可证等“三无”产品在销售,同时,随着互联网交流平台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利用交友平台(微信、微博)等在朋友圈推销食品或者网络食品的行为不断增多。 一、互联网经济背景下食品销售及监管的现状 笔者在某网上搜索有关“无添加”、“自制”、“纯天然”等食品的店铺就累计出现6万多个搜索结果,而且他们普 遍有较好的营业额。但是,某些排名靠前销售自制食品的网上卖家,根本没有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号及厂名、厂址等信息。可以说,这些食品是典型的“三无”食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新的《食品安全法》对于网售食品的规定,要办证和实名登记,有些消费者表示,食品安全责任重大,支持有关部门对于食品安全从严处理的态度。新法已实施近半年,淘宝网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已针对食品类店铺发出了通知,要求其提供食品经营许可证进行备案。同时,阿里巴巴集团也要求经营者须上传营业执照等资质证明,相关工作人员会对其进行审核备案,会对通过审核的商家予以认证标志,并对没有通过认证的食品商家在新商品时会予以限制,如长期不能通过验证,可能面临无法继续从业的危机。2016年的“3•15晚会”上,“饿了么”订餐平台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在线经营多年的诸多商家没有经营执照和卫生许可证,而“饿了么”不但不进行有效监管反而还帮助无证无照商家进行隐瞒,帮助这些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该新闻播出不到一小时,其CEO张旭豪就发表了致歉信,表示一定严查此事,并且表达了愿意承担责任的态度。然而,消费者看到的最直接的效果和决心却是自己在“饿了么”的订单记录被清空,换言之,如果消费者因订餐食物出现身体问题已无证据可寻。 二、网络销售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食品质量安全无保证由于网购有别于传统的经销模式,无法和消费者进行面对面沟通来鉴别和确认商品,消费者对食品过期变质、包装破损、图货不符等问题的出现承担较大的风险。另外,有些商家的自制食品或当地的土特产(如干果、地方时令水果、小杂粮等),图片上诱人的美食,可能是在居民区的家庭厨房、临时搭建的板房,甚至脏乱的环境中做出来的,而网购特产出现发霉变质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商家为了彰显其产品质量和较高的信誉口碑,会在网络平台列出自己的销售记录和消费者的好评记录,尤其是一些自制食品的卖家,还会录制食品制作的视频,但是这种记录并不可信,卖家通过花钱雇人的方式“刷信誉”,“好评师”已在网络上形成产业,专门为卖家提供好评服务以蒙骗消费者。而在自制食品制作视频的掩盖下为一些不法商家偷工减料、违法添加提供了便利。消费者网购食品仅靠卖家提供的图片去“看图说话”风险太大,质量保障全凭卖家的道德水平。一旦出现侵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情况,卖家往往以“退款”了事。尤其以“饿了么”为首的订餐平台,出现问题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而是先删除客户的订餐信息以毁灭证据。与新食品安全法规定商家须建立电子台账的规定背道而驰。 (二)假冒伪劣等欺诈行为客观存在有些网络食品商家通常会利用网络虚拟性的这一特点,在网上虚假宣传,如某些食品有药用功能、改善身体状况等,后经食药监部门调查发现,其食品中大量添加西药或激素,长期食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添加剂的违法使用,目前仍是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障碍。消费者手中的食品往往出现“货不对版”、“三无产品”等。一些“海外购”食品的身份真假困扰了众多消费者,归根结底,这都是消费者在网络虚拟环境下对商品信息的不了解造成的。2014年至今,食品添加剂甜蜜素被大量违规添加在蜂蜜、酒类中,以价格低廉的工业胶代替食用胶更是屡禁不止,尤其是网络上的自制食品,如制作蛋糕、蜜饯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完全依据个人的掌控,没有任何标准可言。违法添加或过量添加都会对消费者身体造成损害。作为普通消费者,一旦出现问题,想要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成为不切实际的奢望。 (三)食品无标识或标识异常现象突出网上出售的零售散装食品及自制食品,除了可能会涉及添加剂的违法、过量使用外,为数不少的商家还涉及不具备的消毒卫生检测手段。这些网络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一般都无法达到卫生、环保部门要求的条件,自制程序简单、包装简易、无保存条件,缺乏基本的标签和注意事项介绍。尤其是进口食品大量的涌入,他们当中大多都没有相应的标签,绝大多数不具备合格的中文标识,没有任何关于检疫的相关标志。预包装食品网络销售问题日益突出,预包装食品普遍存在着标签不明确的情况,这与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禁止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的规定背道而驰。在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中列出了八类致敏物质,要求厂家必须在标签上注明致敏物质,以方便消费者自主选择,因此这些食品不适于预包装形式。然而,八类致敏食品中鱼类、坚果类和甲壳纲类(如大虾、龙虾和蟹)在网络食品销量中的位置可谓举足轻重,但是这些网络食品商家普遍采用预包装形式。没有必要的安全卫生检疫,没有明确的标签标注,没有严格的程序监管,消费者的安全健康隐患可想而知。 (四)维权成本过大网络食品销售违法成本比较低,相关部门查处打击难度比较大。因准入门槛低,网上食品商家的销售多数以家庭厨房为“厂房”,没有实体店者居多数,无证无照经营现象普遍,无法提供购物发票。一旦出现危害身体健康的纠纷,消费者举证困难,而虚拟、易篡改的电子数据使消费者的举证雪上加霜,因此承担了不必要的购物风险。网络商家遍布全国,因此食品网购多为异地购买,一旦发生纠纷,按照我国属地管辖的法律规定,工商部门没有异地处罚的权利,现实中,即便投诉到商家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寻找卖家也极其困难。就算能够找到,由于食品本身的特殊性,一些商家会以买家保存不当等理由拒绝赔偿。消费者维权费时费力。 三、网络食品销售安全监管解决对策 (一)严格的个人信息网上登记备案制度新食品安全法强调,负有监管责任的第三方平台须对入网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和许可证的审查,其个人信息必须详细,如: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地址、联系方式等等。如果消费者因食品质量以及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索赔的,平台如果不能提供致害食品经营者详细信息的,须承担先行赔偿责任。因此,自新法实施以来,平台方将商家实名认证等信息的审查工作当成首要工作。但是,新法对网络上销售食品的进货、仓储、制作、销售和运输等环节仍无法进行系统、有效的监管。没有明确针对网络食品销售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监督措施,虽然网络食品销售已纳入新法,但是网络对进口生鲜食品和自制食品的制作和销售监管仍属空白,须加强立法,对进口食品须提供检验检疫许可,提供进口食品证明;对于网络自制食品的销售者,笔者以为,必须取得当地的营业执照,且须提供消毒、检疫等卫生检测的证明,当地工商等部门除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外,还应对其是否使用不当添加剂进行抽查化验。这些内容都应被囊括在详细的个人信息当中,实现食品制作、销售、运输等环节的全程可追溯。 (二)强化网上食品销售行为的行政许可在新《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前,根据《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建议,除一些初级产品(如水果、蔬菜、海产品、粮油等)外,对于一般的食品生产和销售的网络商家,都需办理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或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证件。笔者认为,新法中没有涉及关于行政许可的严格规定,这必然造成法律漏洞。网络食品买卖如果不能取得厂家的权或许可,消费者仅凭网络图片和个人经验很难鉴别,为消费者买到假货留下隐患。 (三)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技术水平笔者认为,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制定统一权威的技术法规。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标准,比起国外还有一定差距,我国对食品安全监管和生产标准的实施起步较晚,食品安全标准都是通过行政部门的技术法规、指令等强制执行。要想实现食品市场的安全,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就必须与国际接轨,检测水平的提高就必须具备专业性较强的检测机构和素质较高的检测人员。而我国食品安全的技术、设施装备尚不能满足食品安全检测的基本需求,尤其是我国急需一批高素质的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才,这与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尚无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管理方法。 (四)严查网络销售食品信息的新法全面禁止食品信息夸大、虚假宣传的,网络食品信息的必须合法,内容真实,杜绝虚假宣传行为,食品和保健品不得涉及治疗功能更不能涉及疾病预防的功能。另外,网络食品经营者进货时,应尽量采用直供方式,并对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予以核对,并在网络页面公示该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位置应当醒目。如实记录食品的规格、数量、批号及保质期等。 (五)保障和扩大消费者的无理由退货权网络食品退货难问题目前较为普遍,尤其以生鲜农产品为甚。据了解,某知名作家曾从某大型电商平台入驻商家购买到已经发生腐烂变质的水果,其退货过程可谓坎坷。新法规定,网络食品经营者如果没有根据所销售食品的特性,与消费者达成是否无理由退货的协议,消费者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进行无理由退货。对于网络食品经营者以及第三方平台来说,新《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无疑会带来不少约束,但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网购食品时有了更多的保障。 四、加强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的方法与对策 (一)加强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的监管和引导为加强监管,首先应当强制网络食品商家必须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技术手段,建立网络电子监管台账;其次,对自制食品或散装的食品必须提供相关证照,不允许预包装食品的网上销售,食品添加剂的购买渠道、使用剂量以及贮藏等环节必须在网页上予以公示必要的说明书和相关检测信息;再次,规范网络食品信息内容合法化;最后,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票据。在经营者所售食品的相关页面上,必须根据法律的规定如实标明:厂名、厂址、电话、保质期、许可证号等,食品标签标识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对含有致敏物的食品也必须明示。散装的食品须提供许可证件、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质检合格证明等质检证书,否则不予网上销售。赔付基金为网上食品消费纠纷的解决提供可能。笔者认为,可以试行网上食品消费纠纷先行赔付的赔偿程序,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网上先行赔偿制度,即通过建立先行赔付基金,有效保障网络交易平台纠纷的及时解决,网站经营者可以通过协议方式,根据营业额向依托的网缴纳一定比例的先行赔偿金,并将赔偿金存入平台预先建立的专项赔付金账户。一旦网站平台的食品因质量等问题对消费者造成损害,而该平台食品的经营者又拒不履行赔偿义务的,由网站先行预支赔付,替商户履行应尽的赔偿义务,而平台预支的款项就是从先行赔偿专项账户中提取的。而后网站经营者可以向具体的侵权商家进行追偿,先行赔偿制度可以很好地解决消费者合法权益确实受损,但却无法通过调解解决问题的情况。这样一来可以降低消费者的诉讼成本,减小追索侵害商家的难度,很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与方法教育消费者在进行网购食品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有意识地保留自己网购食品的电子证据,如:聊天记录等。要求商家提供发票或其他证明材料。建议消费者到具备经营资格、取得正规厂家经营许可权或代销权的网络商家购物,或者信誉度高的网上与实体相结合大型商场购买,如:屈臣氏等。即便购买自己熟悉或大众熟知的食品,也要留意食品包装上的相关标识是否正常,与惯常购买食品是否一样,避免购买预包装食品和假冒食品。同时,消费者应当保留一切与网络食品交易过程有关的记录,如:聊天记录、订单信息等,纠纷一旦出现,消费者可及时举证,维护合法权益,寻求合理赔偿。 (三)加强诚信建设,完善自律机制经过连续五届的国际食品安全大会的经验交流和全民科普,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果。食品打假已成为食品安全议事日程重中之重。在国际上,食品的假冒伪劣行为早被明确定义为犯罪,在各国也会被处以较重的刑事处罚。重视打假是政府公信力的体现。网络食品经营者作为普通的市场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一种本能。发达国家能够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达到约束经营者行为的目的,在充分认识和利用生产经营者的经济理性的基础上,实现利益与约束的完美共存。如:提高违法违规行为被惩罚的成本;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等让经营者知道违法的成本巨大,不敢以身试法。食品网络经营者自愿地遵守规则,按照法律要求积极配合第三方平台的登记和认证工作。并且要联合众多部门,而不仅仅是相关部门,如:银行贷款、税务、许可证办理和更换等方面采取惩戒措施,使网络食品经营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 五、结语: 笔者以为,我国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有效全程监控。作为世界公认的最佳食品安全防控模式,已被诸多发达国家接受并实施。我国对食品安全监管起步较晚,还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有良好的规范和全面的监控体制。但是我国也可以对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对涉及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饲料等,进行有效的安全监管,制定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贴近国际标准的食品卫生标准和具体行业操作规范。严格程序全程监管,提高食品安全应急处理能力,能够预先评估和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对问题食品进行召回,对于造成严重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而不仅仅是禁入食品行业这样的较轻的处罚。鼓励守信经营,严惩失信行为。“饿了么”订餐平台出现的问题并非个案,而至今没有受到任何处罚的相关信息。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处理机制还有缺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的新食品安全法处罚力度不足。只有强化网上销售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大网上非法食品销售处罚责任,才能增强网络食品经营者的责任感,维护网络食品销售的安全。 作者:钟晓玲 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网络销售论文: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 一、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中服务的重要性 (一)服务是吸引顾客的关键因素随着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关注产品的服务,越好的服务越能吸引顾客,从而提高产品的购买率,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网购消费顾客调查发现,服务质量对顾客的实际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提高服务质量可以提高顾客的黏性;反过来,顾客的服务需求也不断推动着企业创新,实现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服务是提升需求的有力保障提升产品服务水平是挖掘顾客需求的一种有力手段,特别是针对于服务敏感性顾客。尽管服务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成本作为保障,但由于提高了服务水平会增加实际需求,从而保证了一定的利润水平。海尔公司根据顾客需求,将服务质量作为家电产品的竞争策略,设计了七星服务,让消费者体验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服务,增加销量的同时收获了良好的口碑。 (三)服务是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随着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服务将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可以通过比价网、一淘网等对比产品的价格,基于价格的差异化优势正在不断缩小,企业须在质量或服务等成本之外寻求盈利增长点;另一方面,基于服务的差异化战略能够以顾客为中心建立和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打造快速的市场占有通道,营造企业与顾客双赢的局面。 二、线上服务水平对引入网络销售渠道的策略分析 目前,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成功的必然选择。然而,企业建立自营的网络零售渠道就必须考虑到服务对线上零售的影响,做到与传统的销售渠道服务“零距离”的优势互补,实现企业实体和虚拟商品销售的密切结合,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对网络销售渠道引入之后会获得关于产品销售的时间、地域和成本等优势,但是网上产品的销售无法通过与顾客一对一直接交流来实现,不能为顾客提供直观现实的产品介绍和咨询服务,从而增加顾客购买产品的搜寻成本,因此一旦企业不能为顾客提供合理产品信息,就会造成企业和顾客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交易扭曲。基于此,本文从制造商网络销售服务水平为依据来分析服务对制造商是否会引入网络销售渠道,假设网络销售渠道的服务水平低于传统渠道的服务水平,且为了便于分析服务对网络销售渠道引入策略的影响,设定网络销售渠道的服务水平为0,即网络销售渠道不提供相应的渠道服务。容易证明,当制造商处于主导地位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能够提高零售商的服务水平,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利润,但不意味着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会有所上升,利润的变化情况以及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的选择策略如图1所示。图1中的t1、t2、t3表示网络销售渠道的服务水平处于0到1之间,与产品的价格、质量、生产信息、售前咨询、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年限等相关,区间左侧的或表示加入网络销售渠道之后,制造商与单一传统渠道下利润的增减变化,右侧则表示传统销售渠道下零售商的利润变化情况。 (一)Ⅰ区间的网络销售渠道选择策略制造商服务水平处于Ⅰ区间时,引入网络销售渠道后制造商利润会下降,传统销售渠道下零售商利润会上升,顾客对制造商的网络销售渠道的接受程度较低,也就是说企业能够为线上产品销售提供一些基础性服务,但是并没有为网上顾客提供多样化和差别化的产品服务,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提供的服务水平低于传统销售渠道提供的服务水平。对于传统销售渠道下的零售商而言,可以通过向顾客提供零距离的产品咨询和售后保障等服务来减缓网络渠道对传统渠道的冲击,提升零售商利润,从而间接提高制造商利润,此时制造商就不会引入网络销售渠道。比如蔬菜、水果、海鲜等生鲜类产品制造商开通网上渠道不能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此时就会选择传统销售渠道而放弃引入网络销售渠道。 (二)Ⅱ区间的网络销售渠道选择策略处于Ⅱ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之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会有所上升。在此区间,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与传统销售渠道下零售商的服务水平较为接近,顾客对产品的购买需求由传统销售渠道和网络销售渠道共同满足,使得制造商和零售商都有利可图。因此,制造商的最优决策是选择引入网络销售渠道,使得企业能够获得线上和线下产品销售的利润,实现供应链渠道的整体优化,这种情况适用于家具、餐具、纸巾、清洁等家居用品。互联网与手机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顾客的网购趋势,越来越多年轻顾客倾向于去网上购买这些产品,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此时仍有一些顾客忠诚于传统渠道购买,再加上传统渠道服务水平的提高,顾客更不愿意转移自己的购买渠道,最后导致制造商能够获得线上和线下产品销售利润的双赢局面。 (三)Ⅲ区间的网络销售渠道选择策略处于Ⅲ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之后,制造商的利润有所上升,而零售商的利润则下降。此区间内的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由于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需求得到显著提升,使得制造商提供的网络销售服务比传统销售服务更为完善,此时顾客就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购买,制造商开通网络销售渠道正好能够满足顾客对网络销售产品的购买。对于传统渠道下的零售商而言,尽管可以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刺激顾客购买,但网络渠道的便利性占有优势地位,使得传统渠道的购买人数不断减少,从而降低了零售商的利润。因此,制造商的最优决策是选择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这种情况适用于个性化的服装产品,网络渠道的服装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能够满足需求日益个性化的顾客需求,使得顾客越来越倾向于在网上购买自己心仪的服装,也有助于提高制造商的利润。 (四)Ⅳ区间的网络销售渠道选择策略处于Ⅳ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之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有所上升。在这个区间内的制造商往往通过提供一些专业化权威机构的产品检验结果和完善的售后服务等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细致化要求。因此,制造商开通网络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的普及率和覆盖率,方便顾客进行购买,增加了产品的需求量,而零售商的服务水平也有助于吸引客源、留住顾客,从而提升自身的利润。此时,制造商的最优决策是选择加入网络销售渠道,促进二者利润的提升,这种情况适用于书本、食品、饮料等用途明确、差异化较小的产品,顾客对这些产品的渠道偏好无显著差异,因此开通网络销售渠道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消费者购买,同时零售商可以为顾客提供产品退货、换货、咨询等服务,有利于提高顾客满意度,使得产品的整体需求有所上升,从而提升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利润。 三、结论 服务对传统销售和网络销售渠道各有影响,然而网络销售会借助信息化优势不断结合传统销售渠道中产品直观的服务优势为顾客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针对不同行业中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的高低,制造商结合行业特点以企业能够提供给顾客的网络服务水平和传统服务水平为标准,从而确定线上销售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利润,之后选择是否引入网络销售渠道。本文认为,第一,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较低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后,制造商的利润下降,零售商的利润有所提高;第二,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有所提高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有所上升;第三,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超过传统销售渠道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后,制造商的利润有所上升,而零售商的利润则下降;第四,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较高时,通过加强传统销售渠道的服务水平,实行更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此时制造商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有所提高。因此,只有第一种情况下,即在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提供的服务比传统服务水平低时,制造商的最优决策是选择单一渠道,即不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其余情况下,制造商的最优决策是选择加入网络销售渠道。 作者:王玲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经贸教研室 网络销售论文:化工销售公司网络舆情论文 1化工销售企业易发生网络舆情的原因 化工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化销公司)作为中国石化的全资子公司,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化工品销售企业。由于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所处的化工行业特性和贸易公司特点,其面临的舆情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运输的风险性。化工产品销售运输过程中由于意外或责任事故等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容易引发舆情风险。如“7.23中海集装箱坠落海”事件中,部分包装袋及颗粒被海潮冲到香港海域和离岛沙滩,引起舆论关注和民众担忧。在未确定货物权属的情况下,网络舆情汹涌,质疑、指责中国石化,甚至指向中资国有企业,指向香港特区政府。二是经营品种的特殊性。化销公司经营的产品主要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原料、合成纤维和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苯、二甲苯等)、化肥、天然橡胶等,这些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舆情危机。三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公司的规模和实力造就了巨大社会影响力,也带来了“明星”般的聚光效应。公司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社会公众和媒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形成舆论的燎原之势。四是化工行业的敏感性。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加上一些媒体对化工行业的片面宣传误导,化工行业容易成为社会公众重点讨伐的对象。如果在化工产品销售运输、储存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或责任事故等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将引发不可估量的社会负面影响。五是营销领域的高风险。由于目前国内的商业氛围,贸易经营领域是容易出现腐败问题的高风险区。如果监管不到位,营销人员利用监管漏洞实施损害公司或客户利益的不当行为,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炒作的对象,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2化销公司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 目前,化销公司建立了相关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快捷、准确、合理应对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角度看,尚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完善。未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网络设施保障,对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突发性重大事件处置预案不完善,也未对预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检验,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只能上报集团公司,等待母公司出面解决,难以及时消除负面影响。二是舆情危机收集和分析滞后。化销公司还没有建立由专人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追踪汇总、登记和总结的制度,这就很难通过跟踪分析和研判来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一旦发生舆情危机,难以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导致舆情处理滞后。三是舆情危机处理的方法滞后。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开始异军突起,我们主要还依靠传统的新闻管理办法,常常处于被动局面。 3完善化销公司网络舆情处置的对策 为提高公司的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掌握舆情处置的话语权、主动权,正确引导舆论,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维护公司形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增强舆情观念。舆情是民意的综合反映,正确对待网络舆情,敢于接受、乐于接受民众的监督。积极应对和疏导网络舆情中的“民怨”,关注和引导网络舆情中的“民议”。要有正确的舆情观念,堵不如疏、盖不如开、被动不如主动、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对于舆情危机事件,要更新观念,不能采用过激的方式解决问题,要争分夺秒抢发突发事件新闻稿,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后详报,占领网上发言主动权和主导权,进行正面引导疏通。二是统一领导,统筹组织。将重大舆情处置工作纳入公司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处置工作涉及的相应单位(部门)应服从指挥、积极配合。三是分级负责,依法处置。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各区域分公司分别成立舆情处置工作组织,分级制定应急预案,分级负责应急处置。按照区域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依规组织实施重大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系统级突发事件由公司组织应对;单位级突发事件由区域分公司组织应对,并向公司报告。四是及时应对,积极引导。当公司发生舆情事件时,必须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进入现场,掌握突发事件的最新情况。第一时间准确的权威信息,客观全面地通报突发公共事件动态及处置进程,把舆论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对于不准确的新闻报道或负面报道,要主动迅速了解实情,积极信息,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疑,掌握新闻舆论主动权。五是正确引导,注重效果。按照“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党和政府的工作方针、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中国石化良好企业形象的维护、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的要求,及时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稳定公众情绪。六是公开透明,开放有序。除涉及国家安全和企业重要商业机密外,对于舆情事件,要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准确地信息,并坚持开放有序的原则安排和接待媒体采访,切实做好媒体服务引导工作。未经授权不得蓄意封锁或随意散布与处置相关的工作信息。七是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舆情处置与新闻披露同步安排、同步推进。在集团公司的指导下,协调地方宣传主管部门和当地媒体,分享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对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事件时密切配合信息工作,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新的消息,正确引导舆论。八是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及时发现和掌握舆情动态性、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九是服务发展,防止危机。立足于服务发展、维护稳定,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重大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效防止危机发生。统筹内部通联队伍和外宣力量,发挥新闻发言人和网络评论员队伍的作用,统筹培训资源和规划,做到战训结合。 作者:奚延虎单位: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网络销售论文:小议图书网络市场销售形式 一、利用个性化物品营销 网络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追求个性化的可能,我们可以考虑在图书正式发售之前先行制作一批精美的壁纸,放到各大壁纸资源站上供大家下载,或者制作一些具有提示宣传作用的铃声放到相应资源网站上供大家使用。这样,不仅使用这一壁纸或者铃声的读者能不断的受到冲击刺激其购买欲望,同时在其进行社交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把图书出版的信息带给了他人,而每个人的交往圈里均以同类人群为主,因此在无意识中增加了图书的知名度。另外,一些短小精彩的FLASH动画也往往起到了难以想象的营销效果,比如春风文艺出版社在出版《幻城》前,曾要求社内会FLASH动画的人员制作了一个长约1分钟的宣传动画,并将其以广告链接的形式到各大门户网站上,通过点击使读者感性的接触到《幻城》中所描绘的世界。在的第一天,在各大网站的点击率就达到了2000多次,并呈现出指数递增的趋势,被各大论坛转载,在图书未上市前就培育出一批忠实的“幻迷”。出版社敏锐地发现这一营销模式带来的商机,因此立刻在网络上聘请FLASH制作高手按照“幻迷”的意见重新制作了一个更为精良的FLASH动画,在新的FLASH动画中加入了交互模式,允许使用者选择相应的角色身临其境的体验《幻城》中的场景。同时,出版社在广泛收集读者反馈中发现其大量的受众主要是学生,因此在《幻城》首发及后续推广中主打了学生市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无论是壁纸、铃声还是FLASH动画,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而且扩散面非常广,如果营销渠道到位可以使图书未正式发售前跃上广大网民的屏幕,甚至可以使图书一日成名,笔者认为这种营销手段对于科普类图书特别适用。 二、利用搜索引擎营销 目前,国内各大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狗、搜搜、谷歌等)均有自己的搜索机制,特别是搜索引擎将图书数字化后,允许读者通过搜索“关键词”直接匹配到相应的图书,甚至阅读部分相关片段。目前,国外允许搜索引擎通过向读者提供“翻阅”图书的方式收取版权费,该项费用由搜索引擎公司和出版社之间协商分成,但国内版权保护法律法规还有欠缺,目前看来短期内实现这一方式的可能性不大。通过搜索引擎提高销量的另一途径是利用其竞价排名机制,通过提高自身出版图书的质量,在通过搜索引擎公司审查的情况下,付出一部分宣传费用,使客户在搜索相关“关键词”或术语时更易链接到本出版社的图书中(如“百度推广”或“搜狗推广”等),这样势必会增加读者的关注度,通过反复的刺激进而诱导客户进行购买全书。笔者认为这一营销模式对专业图书较为适用,因为专业图书的受众一般均为专业内人士,该类人士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专业“关键词”搜索时大部分时候是受困于某一专业问题而需要求解,如果链接到图书能很好地诠释客户的疑问,则会显著增加客户的好感,从而刺激客户去实体店购买全书。 三、利用即时通讯营销 目前国内常用的即时通讯软件主要有QQ、微信、SKYPE、MSN等,这些软件针对终端客户几乎都是免费的,客户可以非常方便地借助此类软件进行沟通交流,因此这类软件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群,而且这个用户群里包括各种类型的受众。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成熟,通过分析用户平时联络的人群可以较为准确的分析出该用户的兴趣爱好和交际网络范围,同时通过开发“朋友圈”或“私密圈”等功能,可以使用户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进行更为密切的沟通,增加了客户的粘性。图书出版社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庞大的潜在客户群。首先分析图书的市场定位,和软件公司合作寻找可能的目标客户,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投入,使用户在无意间变为出版社的客户。如果某一客户购买图书后发现其特别实用,该客户也可通过简单的发帖方式将图书信息推广到他的“朋友圈”当中,从而增加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关注度,拉动他们进行消费。笔者认为,这一营销模式对于科普类图书较为实用,但对于专业图书的推广是否实用还需要经过市场的考验。 四、结语 网络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图书出版业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漩涡,与之抗拒不如好好研究并与之合作,在网络的冲击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寻找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不足,通过与网络资源进行完美的整合,才能创造出适应网络时代的营销方式,有利于出版业更好更快发展。出版网络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将会共存,因此只有提升网络营销能力,提高传统出版的销量,才能在这一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做好图书的营销工作,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探索过程。 作者:林强庆单位: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网络销售论文:服装的网络销售与网络曝光 网络不只是巨大的“奶酪” 优衣库在2008年创造了财富神话,作为后来中国的外籍服装品牌,在定位上它睿智地选择了网络渠道来突破实体拓展的困局(优衣库在中国的传统营销模式和市场拓展一直不理想)。优衣库与淘宝合作短短10天,销售额就突破了50万元,2009年度优衣库的网上销售额已经超过亿元,远远领先于实体渠道的创造价值,在中国飞速成名,并奠定“江湖”地位。 2009年11月11日淘宝网与杰克琼斯联合推出的全场五折促销活动中,杰克琼斯淘宝商城店创造了单店单天522万元的销售业绩,相当于50家线下专卖店一天的销量。但是从运营成本来说,当天网络销售的运营成本不到线下运营成本的十分之一。 “今年3月8日面市的阿里巴巴1688批发商城,上架440款衣服,88秒内全部抢光。”阿里巴巴服装市场发展部资深经理陈智铭向记者介绍了两个案例:网上经营小小链钩、链锁的经销商李堂华一年可以做1000多万元。就像陈智铭经理说的那样,电子商务对于认知尚处于萌芽状态的鞋服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金矿”,低成本、永不休息的营业模式和超强的客层覆盖能力,是强悍的挖掘机。 不过,网络也像带刺的玫瑰,传统营销模式的鞋服企业、百货,乃至网络鞋服品牌PPG、VANCL等都出现过大小不同的水土不服,“是否能以产业高度和市场战略高度来规划网络市场,以企业变革和产业创新的心态来运营网络市场是企业涉足网络市场的关键,此外还有到位的产品定位、研发和价格体系等,不过,即使这些你都做到了还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内部的,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核能,而口碑是网络的主要传播渠道,也就是在顾客的感应和识别上我们能不能树立坚实的、领先的品质形象是货品流动的根本。” 陈智铭经理说。 VANCL的“产品升级关” 作为网络服装品牌的代表之一,近年来,我们在看到VANCL多元化触角快速伸展、服务逐步提升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VANCL在品牌升级上的艰于突破。如果把市场比喻成大饼,VANCL在抢了PPG的风头后,实现了金融危机以来的反增长,大饼在口,当下正处于意气风发之时,在团队建设、平台服务及多元化战略上卓有成效,但靠风投起家的不稳定、生产链条的平衡不力仍是VANCL的隐形炸弹,这是品牌的根基。今后,提升设计能力,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无疑将是企业竞争的重要筹码。VANCL已经实施通过“抄底”国际高端设计人才,来增强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提升自身品牌价值,这对其意义非凡,我们也期待着VANCL有实质突破。 在网上,“VANCL盗版”“VANCL质量差”“VANCL尺码不统一”……这些点评或为网友的一时泄愤,但并非空穴来风。 9月4日早上9点左右记者拨通了VANCL的全国客服电话:400-650-7099,目的是配合此次组稿测试一下VANCL的终端服务,有两点:一是终端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二是投诉的密集度。电话在第二次拨通后,服务人员报完工号,问记者需要哪方面帮助,记者假装气愤地说:“衣服有质量问题,线扎歪了,我想退货。”服务人员一副司空见惯的口吻说:“请把手机号或订单号报一下。”记者回答:“是我姐订的我还不知道号,要了再给你吧。”服务人员说:“好的。”然后就挂了电话。记者手握电话迟疑了良久,这是客服人员还是记录投诉电话的人员呢?既然与服务相关,考虑到品牌的影响力,也要细节了解一下原因,附带平复顾客的一些怨气以便为下次合作打基础吧! 之后记者连续拨了十通都没有打进去,至中午11点多,记者再次拨通电话,打进去后,接待的服务人员依然要手机号或订单号,没有问询原因和过多语言。 两通电话的背后隐含了什么?投诉的问题的确不少,服务的意识有待加强。据悉5月VANCL已经在14个城市实现到货试衣服务,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投诉需要处理,值得思考。 李宁的“投诉门” 李宁抢滩网上商城首月就实现了开门红,当日销售5万元。但接下来,就被投诉牵扯了精力。只要在网络上键入“李宁、网上、投诉”字样,投诉的信息有N多条,排在前面的都是登记在315网上的,这动静也着实太大了一点。 其中315热线网上有两条投诉信息这样写道:“我买了两双鞋,结果快递到后打开一看就一双,我怀疑被骗了,于是让快递员作证把鞋退了回去,结果卖家却拒绝签收,还拒绝退货(是快递公司给我打电话告诉我的),声称是没有收到货,我觉得这就是诈骗!我希望有关部门能给我一个公道,本来网上购物就是应该互相信任的,但是总是出现这样的骗局,怎么才能让消费者信任。不知道有没有相关部门能尽快给我一个答复,我已经等了将近20天了,实在是太无奈了。”面对着疑似的骗子嚣张跋扈,消费者的上帝形象灰飞烟灭! 朋友转给我的一条投诉信息是:“3月6日在李宁官方网上商城,网上银行支付购买3BDC635-1000李宁包类通用休闲LOGO肩背包,可是销售方取消了该订单,另外在7日重新开了一个订单,附送一个化妆品包,并确定了付款。可是过了几天,到3月11日在出库时间一栏他们一直什么都没填。打公布电话:4006760086,一直不接,要不就是无应答,要不就是正忙,我想了解货的信息也无法了解,退货也无法退,找一个解释也没地方。”顾客真是有苦难言! 李宁公司仅仅从线下覆盖到线上就突显了这样多的服务问题!业内专家对此认为,网络就像一个放大镜,在网络渠道这个直通车上一下把事物的本质放大了很多倍。如果我们是一个以服务为主导的企业,那么,在网络平台的建设中我们就会把服务建设得相对很完善;如果我们是一个营销策划能力和商品组合能力比较强的企业,我们就会最大限度避免活动流产给顾客造成的不便;如果我们是以顾客为导向的企业,我们就不会漠视消费者的需求和投诉。 网络成了“曝光台” 在采访中,记者记住一句话,网络是一面镜子。很经典。诚然,专业化的网络市场管理团队和货品流通、物流体系的安全建设是网络市场启动的基础,这些对于大多数经销商来说还比较陌生,需要磨合的时间。而轻公司化的运营并非朝夕之功,它需要企业逐步去塑造哑铃型的产业链架构,且在轻重之间做好平衡。但值得深思的是,在网络这样巨大的蛋糕前我们做好准备了吗?在渠道垂直、口碑一日千里的信息平台上我们想要获得的是交易额还是市场?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今年上半年全国消费投诉情况分析结果显示,上半年,全国各级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300346件。其中,针对服装鞋帽商品的投诉超过2.5万件,居各类投诉首位,而互联网服务投诉量同比增长74.6%,居投诉增幅第四位。鞋服类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有:服装断丝、断线、破损、掉色、缩水;鞋类商品开胶、开线,断底、断面、脱色。其实,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质量和服务都已经成为制约鞋服品牌发展的绊脚石。 监管机制缺失 “网络投诉居高不下,主要是监管缺失,往往投诉了也会白投诉。”在北京朝阳建外SOHO上班的张女士说,8月5日,她在网上买了一款黑色的韩版晚礼裙,棉质的,售价180元,对方表示不缩水,结果过一遍水就短了一截,裙子本来就不太长,这一短裙子直接变成了中长款上衣,协调退换无果后,张女士在网上和博客上狂发一周的投诉信,结果石沉大海。“这样的事情很多,我的同事都碰到过,没办法,只能把眼睛擦亮了,要不就费时费力到实体店去买。” 据悉,淘宝、阿里巴巴正在加强平台监控自治,网络也正在酝酿推行实名制,这些或许能缓冲一下监管缺失带来的消费伤害。其实,网络市场的“大”是建立在良性发展情况下的预估,市场被破坏自然会萎缩,真正的大发展靠的是企业个体的自律自爱。 网络销售论文:“互联网+”时代下保险网络销售模式探析 【摘要】“互联网+”保险网络销售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但目前要正视矛盾,整合资源,探索“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的有效途径,在改善网络营销环境、创建营销平台、打造网络保险品牌、开拓网络保险新产品、新旧模式相结合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网络营销;保险;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保险网络销售正在保险业内逐步拓展,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应用可以支持保险业细分风险,提供更精准的保险定价,提高行业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技术,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可以准确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实现精准的“场景营销”,改变传统保险依靠人海战术、效率低下的现象。虽然互联网保险的兴起给保险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行业的发展空间,但保险业在“互联网+”保险创新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要特别关注新业务带来的诸多问题,与时俱进,整合资源,顺势而上,促使“互联网+”适时融入保险业,迎来业务拓展的新飞跃,为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一、“互联网+”网络保险营销的优势 “互联网+”时代下保险网络销售是指保险企业利用计算机系统、在线网络和相互作用的数字媒介进行市场调查、产品推销等一系列经营活动,从而更有效地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的实现,以达到保险企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互联网+”网络保险营销的优势主要是: (一)降低经营成本 保险公司通过“互网+”网络销售保单,可以省去花费在分支机构网点及营销员方面的费用,保险险种、公司评价等方面信息电子化后可以节省印刷费、保管费,保险公司经营成本具有大幅度降低的潜力。 (二)增添销售机会 由于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传统的保险销售模式只能与部分客户接触,互联网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交易,随时随地为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群提供24小时服务的特点,使得保险人不易联系到的一些崇尚快节奏高效率而又不喜欢经常被陌生人打扰的人群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为其服务。因此,网络保险营销使更多的人成为保险新客户,大大增添了保险新的销售机会。网络作为有效销售渠道拓宽了保险业务的时间和空间。互联网特点使得保险业务可以延伸至全球任何地区、任何一台上网电脑,实现全天候24小时作业,促使保险市场进一步向国际化、全球化方向发展。这种随时随地的、富有灵活性与应变能力的服务理念可以有效推动保险商品的销售。 (三)普及保险业务 在“互联网+”环境下,保险公司可以用公司网站、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全球电子广告,向顾客有关保险动态、防灾防损咨询等信息,既能扩大保险宣传,又能提高服务水平,还能克服传统营销中借助报纸、印刷宣传小册子所固有的信息量小或成本高、时效差的不足。 (四)强化便捷服务 “互联网+”保险营销具有互动性,可以通过有效互动大幅度提升保险公司服务质量。由于网络的在线服务可以是全天候的,所以网络营销有即时与快捷的优势,能与客户保持长久、及时的信息沟通,网络成为了客户与保险公司双方双向沟通的最佳媒介。一方面,客户可以在网上比较多家保险公司的险种和报价,方便快捷地选取一个最适合的险种,保险经营者也能迅速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意向:另一方面,客户们也能通过网络更直接地了解保险经营者的情况。同时,网络还可以为客户提供许多相关内容的“一站式”方便快捷的服务。 (五)提高服务效率 在产品管理方面,对于保单变更、声明、批单及失效复效处理等事项,网络保险因其是一种“凝固服务”(frozen se rv ice)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无纸化的保单为业务管理节省大量的空间:其次,客户提出保单变更、复效等要求时,可以通过网络向保险公司提出,双方在网上进行洽谈,并将最终结果在网上实现。对于客户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双方都在网络营销中获益。另外,“互联网+”网络保险营销对于保险公司招募员工、与业务员之间的业务往来、加强业务员与客户及准客户的联系和加强母子公司的联系、数据传递等方面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互联网+”保险营销的现状 当前,全球“互联网+”保险营销方兴未艾,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一)欧美国家网络保险发展现状 网络保险营销最早出现在美国,随着产品、渠道和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保险公司在利用网络进行内部管理的同时,更着重发展网络保险营销,网络保险在西方国家已经普遍被人们所接受。2009年以来,美国有93%的保险公司至少设立了一个公司网站,其中,有一部分的保险公司甚至设立多达4个网址,并且网站的设立都比较规范和健全。超过43%的保险公司把发展互联网业务作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有高达890万的消费者通过网络选购保险产品。欧洲各国的网络保险发展也很迅速。英国建立的“屏幕网站”提供7家本国保险商的汽车和旅游保险产品,用户数量每月以70%的速度递增。在英国,个人财产保险总保费中网络营销的比例从2000年的29%增加到目前的50%,法国安盛保险集团自1996年在德国试行网上直销,目前,这个集团约10%的新单业务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的。 (二)中国网络保险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保险业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2000年以来,各保险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网站,很多第三方保险电子商务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网络保险历程。中国人保财险、太平洋保险、中国人寿保险、金盛人寿、泰康人寿等保险的电子商务网站先后正式开启:国内首家集证券、保险、银行及个人理财于一体的个人综合理财服务网站 平安公司的PA18在京正式向外界亮相,“网险”、“e家保险”、“买保险网”等第三方网上保险超市也陆续开始上线运营。 从各大保险公司近几年的信息化动作来看,网上保险直接渠道、网上保险间接渠道、手机保险均得到快速发展。中国人寿、平安保险、泰康人寿、太平洋保险、中国人保财险的电子商务系统和手机投保系统,以及易保网、中国保险网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均在近几年有较大投入:中科软、尚洋信德、新保软件等保险行业软件和服务厂商也纷纷推出相应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2015年以来我国互联网保险业经营主体大幅增加,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有110家保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比2014年增加25家:2016年以来又有新的发展,全国保险行业已经有近八成保险公司通过自建网站、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等不同的经营模式开展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目前,互联网保险已步入迅猛发展快车道。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日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整个“十二五”期间,互联网保费规模从2011年的32亿元飙升至2015年的2234亿元,增长了约69倍,在保险业总保费中的比重从0.2%攀升至9.2%。此外,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试点不断增多。目前中国市场上共有4家全国性互联网保险公司,分别是:保监会2013年批准成立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6月批准成立的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心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互联网保险蓬勃发展,也引来了各路资本的积极参与。《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7月,已有35家互联网保险领域的公司获得融资,在多元资本的参与下极大地丰富了保险行业生态。 三、当前“互联网+”网络营销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正在快速成长之中,众多保险企业已经从中受益,发展势头不减。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我国网络环境有待改善,网络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网络在我国的普及率还比较低,广大客户的网络投保意识不强。网络的普及与网络保险的发展息息相关,从我国网络的发展来看,只是在个别大中城市网络普及率较高,国民上网率较低,而且网络的硬、软环境不佳。诸如上网资费较高、网络信息传递速率极低等,业已成为网络经济的“瓶颈”,自然也是网络保险的制约因素:其次,网络的安全、“认证”问题。网络保险是在开放的网络上实现,网络交易及款项支付,最重要的无疑是安全问题。目前,关于网上支付有一系列可以遵从的安全标准。国际上大致有两种:SET和SSL。SSL协议使用方便,造价低,SET比SSL协议复杂,在理论上安全性也更高。安全和便捷,网上支付二者都要兼顾。当前网络安全尚未稳妥解决,网络安全协议亟待确立。实现安全的网络保险,重要的一点是要解决网上身份认证的问题。因此,实现交易各方身份的确认和不可否认,建立安全认证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二)网络保险的法律环境有待健全完善 按照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合同签订或变更,必须有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亲笔签名确认,不得由他人代签。这一规定虽可维护保险市场的秩序,但无法适应发展迅猛的网络经济要求。同时,就网络支付而言,涉及电子签单和电子支付等方面内容也相对滞后,需加以完善,确保支付安全。1999年10月,我国开始实施的新《合同法》也在合同中引入了数据电文形式,从而在法律上确认了电子合同的合法性。但我国《合同法》关于电子合同的规定还只是粗线条的,并且缺乏具体而详细的内容,实际操作起来还比较困难,所以我国《合同法》关于这方面的规定与国际立法趋势有相当大的差距。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电子签名法》,这标志着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正式诞生,但仅此一部《电子签名法》是远远不够的,缺少其他有关电子合同的法律配套规定必将构成阻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法律障碍。对于保险业而言,它除了受常规法律的约束外,还受《保险法》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因此针对保险网络营销的相关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更为复杂与滞后,不仅牵涉到进一步完善问题,也牵涉到保险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与配套问题。 (三)保险业对发展网络保险的准备不足 网络经济刚刚起步、保险业发展尚不充分,发展网络保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周密计划和精心准备。但目前情况是,无论是保险企业,还是保险监管部门对发展网络保险都未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就保险企业而言,首先,公司的管理、组织结构和服务体系的调整不够。主要表现在保险企业对互联网缺乏深刻的认识,公司尚未按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进行调整与转型。同时,公司服务及管理水平不完善,网络与保险的结合不仅不能提升公司的服务水平与形象,使得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得到全面升级,反而有可能放大公司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缺陷。其次,网上核保问题仍未解决。网上核保是制约我国网络保险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核保需要考虑的风险非常多,它需要考虑被保险人的年龄、职业、健康状况、财务状况、家庭背景等等许多因素,在现行的社会信用体系下,通过网络实现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沟通难度较大。不解决这个问题,网络保险经营的品种、范围就受到极大的限制。此外,我国保险业尚未做好网络保险与现有营销渠道如何接轨的方案及技术准备。就保险监管部门而言,网络保险的操作规则的制定、运作过程及结果的监控方法、手段和技术等问题尚未作充分的研究和规划。加强对网络保险运行机制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监管体系,防范网络保险人虚假信息、投保人的个人信息不实以及网上索赔欺诈等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的产生,是保险监管部门应当立即着手处理的问题。 (四)互联网+保险营销实践的不足 互联网保险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和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部分销售保险产品的第三方平台存在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充分、弱化保险产品性质、缺少风险提示等问题,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此外,支撑互联网金融的大稻荨⒃萍扑愕刃录际醴⒄够共怀墒欤安全机制尚不完善,而互联网保险的业务数据和客户个人信息全部电子化,信息安全若得不到有效保障,将有可能酿成业务数据和客户信息丢失、泄露的重大风险。据CYBER-DIA LOGUE数据行销公司调查表明,在“互联网+”保险网络销售具体操作过程中,尽管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保险信息和报价,但是,在最终作出购买决定时,至少有80%的在线保险申请者需要有专门人员当面提供服务并协助整个购买过程。因此,合理的选择是将保险网络营销与传统展业模式有机联系,实现保险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 四、“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模式探析 “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前景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正视矛盾、解决问题,适时拓展“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范围,积极探索“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的有效途径,是当前保险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加快网络基础建设 要紧跟时代步伐,为开展“互联网+”网络营销奠定物质基础。政府可以直接投资,也可以间接引导企业投资即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及收等政策方面的扶持,扩大网络覆盖面,加快与计算机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善服务质量,调低收费标准,使网络消费在人们的承受能力之内,为网络营销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 (二)创建良好营销环境 由于保险产品的无形性、保险条款的繁杂性、保险服务的互动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险的网络营销。因此,需要保监会和保险行业协会等相应机构制定有关网络保险的管理办法,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办法、电子保险合同管理办法等,使网络保险的业务运作和风险防范有法可依,为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打造网络保险品牌 保险公司网站是一扇保险公司与客户交流之门,要创建“互联网+”网站域名,网站包含了丰富的保险公司信息,它可引导客户上网,通过网络动态、及时、全面向顾客传递信息,方便客户浏览和及时沟通。 (四)提升网络服务质量 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是进行网上直销的保险公司战胜竞争对手的法宝。众所周知:服务贯穿于电子商务的全过程,保险本身是一种分散和转移风险的金融服务,把两者叠加在一起的保险电子商务,必然以向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为目标。保险客户服务根据其功能分为两个层次:基础服务,高附加值的服务。基础服务就是保险公司利用电子商务系统的互动优势,为客户提供服务来实现保险产品的市场价值。保单售前,客户点击保险公司网站了解公司的背景、险种条款、投保流程、既往赔付案例等信息,之后可能向保险公司发出投保意向信息:保单售后,保险公司在线提供保单信息查询、保全变更、续期交费、理赔报案和给付。 (五)开发网络保险产品 大力开展险种创新,开发适于网络的保险产品,既是对保险网络营销的要求,也是保险营销创新发展的契机。网上保险产品既要从技术上适合网上销售,又要从市场上满足客户的保险需求,如果能取得这两者的交集,推出的网上专用保险产品必然会取得产品竞争优势。像戴尔计算机公司网上直销电脑一样,戴尔公司会按客户的电脑设计方案为其组装产品,电子商务时代的网上保险产品也可按保障范围拆散成一个个零件,由网上客户自行选择,保险公司即时将众多零件组合成客户所需要的整机。多元化、个性化的组合险种必将成为最受欢迎的网上产品。 (六)营造网络营销平台 保险网络营销的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网络平台作为技术支持。美国市场的保险网络营销中,仅有20%是通过保险公司专属网站进行的,而第三方网站却占到了80%,后一种模式往往是由独立的商家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即中立的网上超市,提供来自不同保险公司的产品和价格,不受时间、空间和品牌的限制。相比之下国内保险公司各自为政,网络保险市场严重分割,造成了目前的网络营销一直难以形成合力,无法在总体上获得足够规模的客户群体。国内第三方网络平台基本上只扮演“二传手”的角色,接到业务还是转向保险公司传统渠道。因此,国内网络营销可以通过同业公会牵头的方式,制定电子商务经营规则,建立完善统一的网络平台。 (七)提高保险员工素质 “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业务客观上要求保险业员工素质的整体提高,适应网络时代的新需求。一是对于老员工,要促使他们尽快更新知识,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要严格考核,进行网络知识考试,不及格者予以清退:二是对于新员工,要把好进入关。新员工至少应该具备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且熟练网络操作:三是要在员工中确立诚信观念,对于有意无意曲解保险条款造成公司和客户损失的业务员要严加处理:四是要结合网络营销,适时对员工进行网络知识培训,促使员工精通网络,在“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八)探索营销互补模式 根据当今中外保险业发展的现实,保险业的整合营销思路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三种方式”并举。“两条腿”是指保险营销中,既要使用传统展业模式,也要利用现代网络推销保险商品。“三种方式”是指传统模式销售、网络销售以及传统与网络结合的保险销售方式。 第一,对于条款比较复杂、投保人难以理解的保险品种,宜采用传统模式销售。为降低保险传统营销模式存在的道德风险,必须改革保险服务交易的环境。在保险服务的社会环境中,除了要提高保险中介人的业务能力、工作态度、服务水平以及处理同顾客关系的技巧外,重点要通过培训与考核提高保险中介人对公司忠诚度以及对投保人的责任感。同时为保险服务交易提供一个适宜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投保人对保险服务的满意度。 第二,对于条款比较简单、投保人又需要快捷服务的保险品种,如航空险、旅游险等则直接在网上销售。这实际上是一种现代直销制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建立公司网站为客户提供完全电子化保单,业务实现全过程网络化。其提供的服务包括网上投保、保户服务、人天地、在线认证中心、互动式的个性化服务和保险知识库等。首先,在网上投保环节,通过实时认证、实时核保和在线支付,实现网上投保。投保人可以通过索引、客户向导及其他互动方式选定保险产品,然后直接通过In te rnet填写投保单并提交,提交后可进入网上界面,并通过互联网支付保费成功,即已完成了所有投保手续。可下载的保单表格方便、可靠、科学。其次,在保户服务方面,保险公司通过网络提供便捷的保单查询,自动生成的提醒通知书;网上变更保单信息;续缴保费;申请保单贷款:进行网上理赔和网上投诉等。保险公司为保户提供了完全电子化服务系统,实现真正的全天候服务。另外,在保险人天地,保险公司通过网站为公司人提供个性化主页,以增进人荣誉感和对公司的忠诚度,方便客户与明星人联系。同时为人提供其名下保险业务的智能查询、佣金结算,向人提供在线培训、核保要求、公司最新动态和通知通告,使人业务管理走向网络化。 第三,传统展业与网络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一般适合网上销售,但其条款又相对复杂、保额较大、需要现场核保、现场收费的险种。其一般步骤为:先通过网络获取准客户,然后公司分派业务人员拜访投保人,最后签订保险合同。具体为:1、保险公司进行网站宣传,发出投保信息。通过网站宣传公司的品牌形象,介绍险种、预估费率及服务,同时分险种设计投保意向书。通过投保意向书反映客户的信息,细分客户的需求,对客户进行分类,并转入相应系统。2、业务人员通过网上阅读邮件或通过相关服务电话或传真机接收邮件,了解投保人的资料,并尽快致电投保人,安排时间拜访投保人。3、业务人员携带笔记本电脑、投保单、保险单等有关单证拜访投保人,在进入现场核保后,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在投保人交纳保险费后,业务人员用笔记本电脑进入本公司的网站,在业务员专区输入自己特有的密码后,登录公司的In te rnet完成本笔业务的录入。通过传统展业与网络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实现保险业务的新飞跃。
广播电视论文:提高基层广播电视编辑的业务水平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整档新闻依据重要程度或内容的组合而产生的编辑活动。主要职能是通过编缉活动,使整个广播电视传播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使整个广播电视传播活动质量更高,效果更好。其任务就是把纷繁复杂、各种各样,表面上看都以其个体的形态存在着,但其间诸新闻必然存在着某种相似,关联及相互作用的新闻稿件按其规律编辑成一档完整的新闻。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素质在整个电视传播活动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广播电视新闻作为可观其形、闻其声的传播形式,决定了其分工多样性的特殊性,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不仅要看重多条新闻的排列和组合,还要在考虑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尊重大家创作意愿的同时,最后把握整组新闻的形象、内容、精神状态和新闻指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舆论导向和社会导向。新闻的指向性往往综合体现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政治敏感性、党性、社会责任感和个人道德情操、思想修养及受众的心理反映等,直接关系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个人素质和编辑质量。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首先应充分认识编辑能力、编辑知识、编辑技能的互动性规律。 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三种类型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一种是就稿件编稿件的编辑。这类编辑往往是就案头的稿件信手拿来,只注重单篇稿件的文字修改,再按顺序排列成组,但节目制作出来后,稿件与稿件之间缺乏互动性和连续性,社会导向表现不明显;一种是生拉活扯,牵强附会,任何稿件都要与当时的政治活动相挂钩。还有一类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一味的追求收视率,只注重“卖点”,缺乏主流新闻。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编辑把编辑能力、编辑知识、编辑技能独立地区别开来,缺乏互动性,影响了电视新闻编辑的质量和效率。本人在从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中感悟到:能力和知识、技能既是紧密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一方面,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能力是掌握知识和编辑技能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编辑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在学习和编辑实践中获得的,离开了学习和培训,能力、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三、加强学习和训练 1.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是做好广播电视编辑的基本功,也是发现记者人才的关键,又是把握新闻方向和增强广播电视宣传力度的重要保障。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编辑记者只有在“为什么”上下功夫,在激活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上作文章。如果缺乏了这两个意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使受众和记者难以判断和选择,最后成为党委、政府、社会及受众的垃圾新闻。 2.良好的思维品质。一是思维有广阔性。二是思维要有纵深性。三是思维要有敏捷性,对新闻的反应要快。四是思维要有逻辑性。五是思维要有独立性。六是思维要有宏观性。要做到对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心中有数,对稿件内容的选择能审时度势,抓住“热点”,把握舆论导向。 3.强有力的组织指导。应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包括开办栏目,制定方案、采访策划、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开展讨论等,同时要与记者、通讯员形成鱼水关系,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形成整体宣传合力,打造品牌栏目。 4.灵活的文字表达。广播电视新闻与其它媒介的传播方式不同,对文字的修改、标题的拟定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如何使它们灵活地搭配、使用,都需要花一番功夫。特别是文字的表达特别重要,应当有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言之有情,言之有物,承上启下,力求整体美,给受众以简洁、明快的感觉呈现生活化、平民化、故事化、情节化、人物化的编辑风格,拉近新闻事件与受众的距离。 5.隐没的“坐骑”素养。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具有为他人“坐骑”,为他人做嫁衣而默默无闻不图回报的精神,使编辑与记者、与受众具有相容性。编辑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作支撑,时常激励自己发挥“镙丝钉”精神和培养“心境无私天地宽”的素养。 总之,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素质,不是单一的追求什么,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培训、总结中一点点提升,才可以在电视媒介中赢得发展的空间,在主动适应中寻求拓展,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表者,成为海量信息的过滤者。 作者:闫风帆(河南项城电视台,河南 周口 466200) 广播电视论文:乡镇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 乡镇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 一、概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广播电视产业是整个信息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体。广播电视业集各种信息的采集、生产加工与传播为一体,每时每刻向全社会民众提供新闻、文化、经济、娱乐等各种节目信息,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镇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始于1998年。发展至今,区、镇、村、组广播电视实现光缆联网,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覆盖率由当时的20%提高到现在的69%。装拉线共320条,立水泥柱1280根,吊线62公里,光缆长度79公里。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把无形资源变为有形资产,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迅速地传遍千家万户,送去了党的政策,送去了科技致富信息,也送去了丰富的文化大餐。镇广电站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区广电中心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整改线路,整合网络,统一管理。增强了竞争实力,把产业做强做大。该站创新机制,确保有线电视村村通、长期通、户户通。对专职维护人员实行动态管理,签订用工合同,择优录用。有线电视线路一律按标准化施工,对以前架设的线路全部升级改造。在优化服务,塑造广电新形象的同时,为服务好用户,制订了《服务承诺》,公示了服务、举报电话。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城区2小时服务到位,村里12小时服务到位。站里还从镇人大代表、村居干部、执法执纪部门、社会知名人士中聘请了10名行风监督员,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实践证明,只有广播电视网络畅通了,电视节目办好了,服务质量提高了,电视用户才能不断增加,党和政府的声音才能真正传遍千家万户,网络发展的后劲才能凸现,群众才会真切感受到广播电视带给他们的诸多实惠,广播电视才能拥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二、我镇广播电视产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现状: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我镇的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1、广播的人口覆盖率 我镇的无线广播覆盖是以fm为主,中央、省、市办节目三级混合覆盖,人口覆盖率为100%。有线广播近年来出现了下坡现象,但高架的高音喇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无线的广播网络,我镇还保留许多用户,每天播放新闻、地方文艺与生活节目,深受听众欢迎。 2、有线电视入户率 到目前止,全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3000户,占总户数的69%,丰富的荧屏,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3、事业基础 (1)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镇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已初步建成宽带信息多功能业务网。有线广播电视已发展成为镇信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经济状况目 前我们的经营收入来源大体是有线电视维护费,有线电视的初装费是28.26万元,维护费达205万元,共计233.26万元。 5、人才队伍情况 全镇广电队伍总人数为9人,其中大专以上5人,中级职称以上1人。 (二)存在问题 但从我镇运行的情况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发下四点: 一是收费方式落后。这种收费方式落后,主要是采取站里工作人员先填写好通知书,然后挨家挨户上门发放,用户再将维护费送交到镇里。这样的收费方法一是耗费精力太大。 二是资金回笼不齐,尚有2%的滞留维护费。不象电话用户,一过欠费期就自行停机。 三是台风季节多,线路受损大。我镇地处沿海,台风多。光是就经历了5次的台风,线路刚整修又重刮台风,重复损失,对我们的打击很大。其次,这两年道路工程、农民住房拆建工程加大,线杆转移量增多,也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还有在工程施工当中,许多群众要出来干预,对我们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阻碍了工程的如期进行。 四是人力紧缺。目前我镇有线电视站干部职工共9人,正式编制的3人,职工6人。地域广大,因人手少,在抢修服务方面有时造成衔接不上。 五是没有执法权,打击偷接、私接现象力度不够。这种现象,在我们这里每年都要发生10多次,偷接、私接者大都是外来民工,他们租住在简易房内,用针戮的方法将线引进,破坏了光线,大大地降低了清晰度。而基层广电干部没有执法权,对此事只能采取当事人赔偿的手段,这种缺乏力度的方法不能使当事人慑服,偷接、私接现象重蹈旧轨。如果上报上级部门来处理,外来民工一是居无定所,发生事情后当夜出走,二是本人经济力量有限,根本不认处罚结果。 六是广播趋向滑坡。有线广播在90年代以前是红极一时,自从有线电视和调频调幅的收音机的普及,有线广播一路下滑。目前我镇镇级有线广播全部通到村里,但因各村的经济承担力有限,几乎所有的村(居)没能将广播线路引进农户。但有20个村(居)架设了高音喇叭,基本上能开展一般的宣传工作。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重要精神为指针,以“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保证,以“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广播电视宣传为中心,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线,以更好地为宣传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服务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把广播电视搞强搞大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广播电视科技开发和应用,使我镇广播电视发展总体水平在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指导原则 1、服 务推动原则。广播电视是一项政治原则性很强的服务业,肩负着传达政令、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推动和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托。精办各类节目、打造优质品牌栏目、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娱乐与信息需求服务,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本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广播电视宣传和技术队伍,使广播电视事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科技创新原则。科技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是科技的生命之源。 3、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准确把握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力争规划既有近期与长期的指导作用,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协调发展原则。本规划应兼顾广播与电视、无线与有线、卫星与地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协调发展。 5、资源共享原则。通过广播电视专用网与其它网络,实现本地和外地区的广播电视节目与信息内容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质量。 四、广播电视的发展环境 (一)地理环境 我镇位于经济发达的路桥区东部,与滨海工业新城相比邻,属于台州高速经济圈,具备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经济与相关产业基础。全镇总面积为44.4平方公里,辖51个村(居),东方大道、疏港大道纵横而过,水、陆、空交通十分发达。 (二)社会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使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在调整中持续稳定增长,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生产总值14.62亿元,是的1.92倍,年均递增17.7%;财政总收入570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51万元,分别是的1.91倍和1.51倍,年均递增17.6%和10.9%;工业总产值49.35亿元,是的1.42倍,年均递增9.2%;农民人均纯收入8152元,年均递增12%;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7.48亿元,是的3倍多;招商引资累计完成近1800万美元,年均递增49.2%;外贸出口完成交货值3.5亿元,是的8.94倍,年均递增72.9%,自营出口企业自实现零的突破后已经增加到9家;标准厂房建设累计完成13万多平方米。 (三)人口情况 到底,全镇共有常住人口64000人,18900户。由于工农业发展需要,还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他们同样是广播电视业的服务对象。 五、发展目标 随着广播电视产业的体制由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战略性转变,行业服务于社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人们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广播电视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多,服务手段也要朝着“广播”、“窄播”、“点播”的方向全面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需要。本规划的发展目标如下: 1、广播传媒 继续提高有线广播的接入率,保持传统广播手段的阶段性优势。 2、电视传媒 提高服务质量,扩展入户率,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为人民群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节目。 (1)电视节目点播,安排两大类,一是标准清晰度节目,通过网络汇集成千上万部影视片供观众选择。二是高清晰度节目,为观众提供数字影院级的若干大片,辅以多声道,让赏心悦目的影视大作走入家庭,使观众真正感受到家庭影院的魅力。 (2)音频节目除广播各类信息外,通过点播手段为听众提供多种“发烧”级曲目,把消费者带入梦幻世界。 (3)广播式的因特网,利用广播电视的采、编、播优势,通过广电宽带网络与视音频多媒体网站开展广播式因特网业务,向用户提供实时视频新闻、下载影视剧目、音乐娱乐节目、图文信息和游戏节目等。 (4)继续发展宽带互联网业务:利用以太网技术继续开通个人用户宽带上网业务,为增强吸引力扩展用户群,要在提高速率、降低成本、扩展内容上下功夫。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视音频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都需要有各自的专网。如:政府办公网、公安网、税务网、教育网、金融网、卫生网、社保网等等。我们路桥有线广播电视网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络资源与优势,通过专网与虚拟专网为这些部门与行业提供联网服务。 六、实现规划的对策与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抓住创建滨海工业城的难得机遇,大气魄、大手笔、大动作发展我镇广播电视事业。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不断树立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推动机制创新,理顺内部关系 机制创新包括广电内部组织机构的创新、用人机制创新和运营与维护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定的战略需要一定的战略组织配套。在广播电视发展规划的实施方面,同样要有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来研究行业动态与科技发展,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正确组织领导规划的实施。 用技术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理顺内部关系,整合系统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三)加快建立广播电视科技新体系 建立广播电视科技新体系应沿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进行 。按照“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积极推进、分步实施”的方针,加快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建立覆盖全镇的网络体系,节目生产与交换体系、技术维护与管理体系。 (四)实施联盟经营战略 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越来越开放,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行业,闭关自守就意味着落后和被抛弃。在行业资金、人才和科技能力都还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努力与国内外同行和相关的信息界建立事业与科技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争取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的大力支持,实现社会资源行业化和广播电视事业跨越式发展。特别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镇的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目前已具有相当实力,已经成为当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于我有利”、“为我所用”的前提下,吸收民营资本投入我们的基础性建设,对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我们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广播电视人才结构体系。全面开展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行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胆使用、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先导性作用。 (1)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的先决条件。而要使各级政府对乡镇广电站给予高度重视,就必须舆论先行,积极引导。 (2)加快区镇网络的延伸,目前我镇极有个别偏僻的地段还没有拉上线网,造成入户率偏低。 (3)增加重要道口高音喇叭的架设。有线广播目前仍是一种有效的宣传工具,在进户不利的情况下,可有针对地架上高音喇叭,充实听众的听觉空间。 广播电视论文:浅析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摘要]本文探讨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收集途径和方法,着重分析了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重点提出了收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广播电视视听资源,以满足用户对民族地区视听资源的利用,促进民族地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1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的发展 数字化是21世纪广播电视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随着数字、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广播电视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并孕育着新的内涵和契机。WTO、西部大开发、广播电视集团化、"西新工程"、"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以及"211"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和实施,给地方民族广播电视带来了新的发展和变革,促使地方民族广播电视信息资源更加趋于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抓住机遇、注重和加快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是我们从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和建设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充分有效地发挥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资源的作用,将有助于地方民族广播电视事业的特色化发展,有利于地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满足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保护地方民族文化数字遗产和民族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民族地区网络化资源的建设,弘扬民族先进文化,推动世界间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都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资源的收集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56个民族,各民族有着丰富、浓郁、深邃和璀璨的地方民族广播电视信息资源,以其独特的神韵,丰富和影响着世界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白族是大理的主体民族,其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资源极为丰富。如电视录像专题片:《大理古塔》(获1985年中央台国际交流节目奖)、《古城大理》(获1988年第二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绿星"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民族体育大观"栏目推出的白族专辑片(30多分钟),其展现了大理白族的霸王鞭、双飞燕、绕三灵等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以及苍洱风光;云南省电视台、大理州电视台多次播出的音乐电视民俗片《石宝山歌会》,以及大理白族一年一度的"三月街民族节"开幕式文艺节目电视实况转播等重大喜庆节日和民俗风情专题广播电视片,我们都应从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整理这些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使之有序化、特色化和数字化,以便更好地满足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 1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资源 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资源,均指通过广播电视和地方有线电视节目播出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民族旅游等有地方民族研究价值的广播电视信息,其代表着各地方民族的先进文化,代表着它们的崛起和腾飞,将这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视频信息资源,通过声像多媒体技术、现代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和存贮(光盘存贮、镜像存贮和磁盘阵列存贮),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族广播电视数字化信息资源。 2 2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节目的采集 通过电视报刊杂志,声像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信息资源,来预知广播电视节目和采集所需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视听信息资源,使之磁性化存储和数字化存储。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其方法有: 2 2 1 电视导航iTV随着各种传输网络的开发和建设,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如何在众多的节目中看到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内容,是件令人十分关心的问题。电视导航iTV作为国人开发的电视节目下载工具软件,属绿色软件,可从网上下载。它利用了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数据库的强大查询功能,可方便地下载最近一周的电视节目,收听网上直播电台,同步显示影视剧的剧情、电视栏目的简介,并可选定所需的节目内容,在节目开演前15分钟内本软件会用声音和闪动的图标通知你注意收看。还可按分类和各种组合条件查询电视节目,选定电视节目,收视采集所需音视频视听资料。 2 2 2 电视+录像机的采集录像机的全称为磁带录像机,是利用磁性录放原理记录和重放图像信号与声音信号的机电设备。录像机用于记录时可以记录图像和声音信号,用于重放就成为电视节目源。重放的视音频信号可用于传输显示,也可用于复制和编辑录像。在现代电视技术中,存储电视节目的手段目前主要有录像机录像和激光视盘录像。它们将随时间分布的电视信号转变成以空间形式分布的磁信号或光信号,从而实现了电视节目的记录、存贮和延时播放。我们收集地方民族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信息源,可用其方法和设备进行采集。 2 2 3 电视视频采集卡我们可以利用最新的应用电视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来收集、整理和保存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如电视视频采集卡:具有独特的电视节目录像功能。可接收、显示、动静态捕获来自外部摄像机、录像机的标准音/视频信号,并按照高质量、高压缩率的MPEG-4格式保存,以供我们作后期处理。可接收全频段(包括CATV增补频道)电视信号,将普通PC机变为操作方便、高性能、多功能的电视机。结合视频捕获及MPEG-4压缩编码功能,我们还可以用多种方式将所需的电视节目录制在硬盘中,刻录制成光盘,以便保存和利用。 电视视频采集卡,还可完成定时电视节目录制任务。自动下载全国各大电视台的电视节目表(电子电视节目单EPG),极大地方便了我们选择电视台或电视节目,并可依照电视节目表上的时间安排进行定时录像,以及完成高质量的电视、录像、音视频的捕获任务。 2 2 4视频点播系统的采集视频点播就是VOD(VideoonDemand),也称交互式电视点播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讯技术的进步,使我们主动、方便、快捷地选择和收集所需广播电视视听信息。视频点播系统分为:影视点播、KTV点播、有线电视台电话互动点歌和视频广播。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等节目,就是提供网上直播。这部分节目有其很好的视听资源可采集。 2 3地方民族广播电视光盘资料的收集 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的特色栏目和节目多数已趋于光盘数字化,并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我们应注重这些资料的收集。其收集方法和途径有: 2 3 1出版社收集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出版社征集音像出版信息,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光盘资料进行订购或邮购。如云南音像出版社、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西藏音像出版社、西海民族音像出版社、太平洋影音公司、上海新文化广播电视制作公司、上海音像公司、广东音像出版社、陕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九州音像出版公司、 国际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都出版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族光盘资料,应重点收集。如由宾川县广播电视台录制,云南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面介绍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东南亚著名佛教圣地鸡足山的《灵山佛都---鸡足山》VCD光盘。该光碟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鸡足山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和奇秀的自然风光,展现了鸡足山独有的风土人情、素食风味、原始植被,具有较好的观赏性、知识性和资料性。2 3 2市场购买随着地方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和音像出版周期的加快,好的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节目很快就制作成光盘资料,我们应留心走访,及时购买。如云南广播电视公司制作出版的《云南少数民族揭秘》、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东巴文化之灵》、《摩梭母系风情》、《白族三道茶》、《大理兰花》、和大型电视专题片《梅乡风情》,以及云南广播电视公司发行的《白族传统民间舞蹈精选》等,都是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光盘资料,应设立专项资金,重点购买,形成特色,使之成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一个亮点。 2 3 3广播电视台的采访收集大理人民广播电台苍洱调频节目多次受到各级表彰和奖励,先后有一个节目获国家级政府奖二等奖,三个节目获国家级政府奖三等奖,三十多个节目获省级一、二、三等奖,一百多个节目获州级奖等,都是值得收集的广播资料。云南电视台的《民族与旅游》、大理电视台的《风、花、雪、月》等频道节目,有其丰富的地方民族视听资源,我们应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合作,同心协力,共同构建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库。 可见,地方民族广播电视信息网即广播电视台,有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拍摄和制作出许多优秀的电视专题片,这些资料片有其较好的观赏性、知识性和历史性。如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家电视台的《名城摄影》中播出的,同时又通过黄河台,在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播出的大理电视台拍摄的《大理三月好风光》、《大青树下的故事》、《古镇上的古乐团》三部专题片,《五朵金花的儿女》(二集电视剧,白族音乐轻喜剧片)、《大理白族的名胜古迹》、《大理白族的建筑艺术》、《大理白族的本主崇拜》,以及由大理州人民政府与中影公司影视片分公司联合摄制的歌舞电视片《苍山歌声洱海情》等等,都是值得收集的资料片。对于促进地方民族文化建设,推动地方民族旅游和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2 3 4 文化系统和私人的走访收集地方民族文化系统的文化局、民族研究所、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民族歌舞剧团,以及民间私人,通过长期的民族艺术文化活动,自制、保存和收藏了及其丰富的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料,我们可采取信函、走访等方式,对这部分资料进行收集。 3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开发利用 抓住广播电视建设和发展的契机,搜寻地方民族广播电视信息网和具有多民族文化特点的人文资源,利用现代声像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挖掘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广播电视视听资源,充分有效地揭示其资源的价值,使之更好地丰富地方民族文化,并朝着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推进,为丰富深邃的世界民族文化,拓展新的视野,构建新的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信息库。以此促进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民族文化信息的需求,推动民族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世界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的繁荣;有助于各民族先进文化的传播,为地方文献工作拓展了新的视野。其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趋于视频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快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顺应民族地区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建立"入世"后与国际间交流的、具有特色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多媒体数据库,拓宽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民族地区先进文化、经济和民族风情旅游,乃至世界民族文化的建设,都将展示出独特的韵律。建立具有特色的地方民族各类型多媒体数据库,增添地方民族网络化和虚拟化站点的视频资源,以及多媒体数字图书馆;加快区域性、地方性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特色化建设,构建地方民族文献数据库信息中心,都将推动着地方民族文化、民族旅游和民族经济的腾飞。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广播电视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广告经营、节目生产经营、网络经营、网站经营等业务。近几年来,宜昌市区不断加快广电产业发展步伐,产业功能和良好的开发前景正日益显露出来。从总的发展状况来看,该区广电产业仍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机遇与挑战、优势与瓶颈并存。如何适应新形势,做大做强广电产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加快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特色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广电产业的优势分析 总的来说,区广电产业具有以下四大方面的优势: (一)产业资源丰。广播电视拥有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网、丰富的频率资源和完善的节目系统等优质、充裕的产业资源,具备发展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广电行业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遍布城乡进入千家万户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网具备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络资源和内容资源优势。在内容服务方面,广播电视系统拥有最完整的信息搜集、加工体系。它的基本信息功能决定了它能不断汇集着各方面、各层次的政治经济信息,形成庞大的信息库,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还有一个方面的优势,是广电传媒长期以来在受众心目中形成的公信力和品牌效应,国家对文化市场的保护政策和扶持力度等。 (二)市场需求大。区幅员辽阔,人口多,区域面积3424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多,农村人口39万多,城市人口12万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区域文化资源丰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发展广电产业市场广阔,前景良好。首先,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会极大地解放文化生产力。其次,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民的收入会出现大幅度增长。再次,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场馆建设等公共文化建设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前广播电视已成为受众最广泛的传播媒体,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空间,广大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三)工作基础好。一是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近年,区广电部门顺应文化体制改革大潮,在内部运行机制、人事分配机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激活了运行机制,增强了综合实力,为广电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拥有一张优质的广电网络。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建成了有线、无线、卫星多技术、多层次混合覆盖的广电网络,其中有线网路覆盖12个乡镇(街办)、100个行政村,终端用户达4.1万户,已形成全区一张网的格局。三是拥有不菲的综合效益。区广电部门坚持品牌战略和传媒经营理念,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经营创收达1136万元。 (四)发展空间广。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区广电产业功能的开发相对薄弱,除了广告经营、网络经营以外,可以说大部分的功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更不要说实现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了。广电网路产业收入达900万元,而作为广播影视的龙头产业—电视收入却不足300万元,且大多集中在广告这一块,节目制作与交换几乎未涉及。数字电视经营主要集中在城区,用户很少,农村市场尚未启动。宽带数据业务虽已正式启动,但相对电信、移动、网通、铁通来说,市场占有份额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ip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产业远未涉足。正因为如此,区发展广电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发展广电产业的劣势分析 虽然区广电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比拟的发展优势,但要真正形成产业,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面临体制、资金、人才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体制不顺。一直以来,广电体制属于行政事业型体制,存在三大缺陷。一是资源的垄断性。广播电视资源属于单一的国有国营体制,没有民营,拒绝外资,行政职能与宣传职能、经营职能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以行政权力为基础的高度垄断型资源占有。二是市场的封闭性。由于四级办广播电视的历史的原因,广电基本上是以行政区划为中心的自我封闭体系,壁垒森严,画地为牢,各自为营,闭关自守。三是结构的分散性。广电传媒之间诸侯分割,独处一方,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广电传媒内部,机构设置多,管理松散。广电体制的三大缺陷,导致广电资源浪费、管理粗放和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效率低下。 (二)政策不优。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如《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等。但我区地方性文化产业政策不够系统和具体,如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配套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或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等尚未制定出台。关于广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基本没有,而且部分政策文件还限制广电产业的发展。政策不优,导致广电产业发展环境不宽松,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投入不够。如今,重装备、高消耗的广播电视已越来越成为资本密集型行业,投入大、产出大,投入小、产出小。由于没有政府的帮助和产业政策指导,银行不敢贸然贷款给广电发展产业。相对其他产业,广电产业起步晚,基本没有原始积累。近年,政府在广电公益性事业建设方面投入多,在广电产业发展方面投入几乎没有。虽被业界视为朝阳产业,没有金融资本、也没有原始积累、更没有政府对广电产业的资金支持,广电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由于投入的不足,导致广电设施不完善,装备不佳,无法开展数字电视和多功 能业务,再好的广播剧、电视纪录片题材等也只能等待,无法投入生产制作。 (四)人才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广电媒体在用人上没有严格执行标准,近亲繁殖严重,造成从业人员急剧膨胀,人才寥若晨星。一些人才由于不能满足市县的收入水平和发展环境,在条件成熟时会跳到更高的发展平台,市县广电往往被动地成为上级媒体的人才输出基地。目前我区广电从业人员182人,专业技术人员仅有80人,占总人数的44%,专业技术人员中仅有26人取得中级职称,无一人取得高级职称。广电人才紧缺由此可见一斑,不仅缺乏高素质的名主持人、名编辑、名记者等拔尖人才,就是一般的专业技术人才也难以满足,更不用说高层次的既懂广播电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了。 三、加快区广电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广电行业未来的“两化”方向即传输数字化、节目市场化,结合区实际,要切实加强市场运作,不断拓展经营空间,逐步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广电产业健康发展,推动广电产业跃上新台阶。 (一)改革体制增活力。要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不断深化广电体制和机构改革。一是把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从目前的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面向市场进行企业转制和重组,使经营性业务逐步走上产业化轨道。二是根据广电特点,探索实行制播分离制度,除新闻类、社会访谈类节目外,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类节目和其他栏目可逐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行节目的招标采购,收入按市场机制分配。三是鼓励民营资本以参股、合作等形式,大胆尝试组建民营有限责任公司、[:请记住我站域名/]广告制作公司、民间节目制作公司,将部分电视节目特别是广告经营等业务要全面推向市场实行民办民营。四是深化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破用人制度上的“铁交椅”,实行全员聘用制、干部竞争上岗、职工双向选择、栏目制片人竞聘制;打破分配制度上的“铁饭碗”,推行“买新闻”制、制片人制和效益工资制。 (二)开发产品求市场。发挥广电资源和品牌优势,开发更多的广播电视产品进入市场、占领市场,推动市场繁荣和产业发展。一是打造本土化的文艺品牌节目。通过举办才艺展示、歌咏比赛、玫瑰之约等大型文化活动,推进《走近》等系列专题片和重点题材影视剧的生产制作,提高本地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可看性,扩大广播电视的品牌影响。二是丰富有线电视节目频道。尤其是提供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丰富多彩的专业频道,实现频道专业化、节目窄播化,凸显频道性,形成固定的用户群。三是开发多功能服务产品。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改造,在传输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节目基础上,推出诸如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政务、网上证券交易、高速因特网接入、会议电视等多功能服务产品。 (三)多方出击拓空间。发挥广播电视的资源、人才优势,多方出击,积极拓展广电产业发展领域。一是可以利用有线网络资源,开设在线互动游戏。二是利用人才优势,开发计算机软件和提供互联网技术服务。三是可以利用现有丰富的库存视听资料,加以开发,实现二次利用。四是可根据广播电视传播信息的特点和优势,开发相应的衍生经营,如成立电视产品专卖店,开办电视红娘和房产等信息中介服务等。五是密切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适时开展ip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业务,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六是可适时介入社会优势产业,拓展产业发展的跨度,如旅游、演出、证券等产业,这些产业市场利润丰厚,是广播电视不可轻言放弃的一块大蛋糕。 (四)联姻联动谋发展。一是巧借平台。对于资金投入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如数字电视,我区可以借助宜昌搭建的数字电视平台,并借鉴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发展我区的数字电视业务。二是与周边地区联动。利用本地广电的资源优势,与周边发达地区广电进行联合,实行区域联合与优势互补,拓展产业发展的地域跨度。在影视剧、专题片的制作生产上,立足,走出,加大与有实力有影响的传媒机构的合作,提升内容生产的产业度。加强与周边网通、联通等相关信息产业部门的强强联合,积极推进宽带信息业务的开发,以广电的内容优势抢占信息产业市场。三是与其他媒介联姻。广电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与互联网联婚,孵化催生广电网站,如三峡传媒网。并借助广电同行和其他纸质媒体的优势,实行跨媒体合作,比如联办广播电视报刊。还有影视剧和图书出版的“联姻”等。 (五)规范管理优环境。要使还处于襁褓中的广电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政府的推动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一要优化政策。给予广播电视积极优惠的经济政策,减轻税负,如免征所得税、政府调控资金等;鼓励、支持广电部门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制定新的资费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吸引、鼓励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广电产业发展。二要加强监管。出台广电产业宏观调控的政策法规,如制订有线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影视剧和纪录片的题材规划等;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节目制作公司和广电产业经营项目,要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搞好配套服务;加强市场建设和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对非法传送广播电视节目、非法生产制作影视剧等开展专项整治,确保广电产业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加大投入。对广电综合大楼、发射台、转播车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政府投入为主,以完善广电设施,为广电产业发展夯实基础。对广电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如有线网络双向改造、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等,政府要给予资金补助和信贷贴息等方面的扶持,推动广电产业做大做强。 广播电视论文:谈广播电视对道德建设的作用 一、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 广播电视要坚持“实事求是、正面报道、服务公众”的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先进事迹鼓舞人,以模范人物引领人,以高尚情操感召人,以饱满的热情报道符合时代精神的新事迹、新典型,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并对社会较为关注的热点事例给予正确的引导、公正的评价。 (一)以歌颂时代精神为主旋律 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精品栏目《感动中国》,它以感人的事迹、震撼人心的精神,鼓舞着公众在坎坷中前行。还有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对于身边普通人先进事例的报道,一次次唱响着时代的主旋律: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去保他人安全,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在社会经济转型、道德观多元化的今天尤为重要。广播电视要大力宣扬此类先进事例的报道,为社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正确的评价标准,引导公众的行为,引领道德风尚,倡导时代精神。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 广播电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秉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歌颂世间的真善美,批判社会的假恶丑,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如,中央电视台二套播出的《2012中国年度经济/:请记住我站域名/人物》终身成就奖的获奖者郭鹤年,他将爱国主义与人生价值密切结合起来,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令人敬佩,是社会公众学习的楷模;黑龙江卫视的《帮助》栏目,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中央电视台三套《温暖中国—我身旁的好人》栏目,通过讲述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展现人间真爱,传递爱心,将希望撒向人间,歌颂了人间的真善美,引导了公众的道德行为。 二、发挥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作用 随着广播电视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新的时期媒体的监督职能日益凸显出来。舆论监督的特点是使社会舆情群众心声得以公开、充分表达,以求得社会成员的心理平衡,并及时化解矛盾,取得很好的监督效果和社会反响。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和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通过人们内心的信念、外在的舆论压力来规范人的行为,广播电视作为舆论引导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时评、社论、连续报道、记者走访调查等形式实施舆论监督,对于社会上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错误行为、丑陋现象给予批判及加以纠正,可进一步完善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现今,不论是中央电视广播还是地方电视广播,都高度重视道德舆论监督,纷纷通过开设栏目、专题、系列报道等形式,通过对一些不道德行为的批判教育公众。中央电视台的《道德观察》将观察的视角放在百姓身边发生的事上,贴近生活,取材真实,对生活中违反道德、有悖情理的事情进行评论,效果良好。黑龙江卫视的《说和》,关注农村生活,通过对婆媳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发生的矛盾进行调和,倡导“仁义礼悌孝”传统美德,以情理动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发挥广播电视文化的影响作用 现阶段,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时期,文化处于多元包容的发展阶段,广播电视节目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公众的日常生活、道德水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些影视广播作品粗制滥造、哗众取宠,内容消极、低级趣味,为了吸引眼球以错误的价值观颠覆传统、践踏道德,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例如,一些娱乐节目为了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以所谓的犀利语言恶意攻击他人,宣扬扭曲了的价值观,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污染了社会环境,败坏道德,影响恶劣。广播电视工作者要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从大局出发,本着对工作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时代负责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为指导,制作更多优秀的广播电视作品,激励人民群众开拓进取,不断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新风尚,谱写道德新篇章,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广播电视局狠抓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 广播电视局狠抓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 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广播电视局认真贯彻落实峄城区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提高生产力”的观念,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为全区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一、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广电局领导班子通过认真学习并身体力行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对照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严格要求自己。 广电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反腐倡廉工作要求,准确把握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总体思路,坚持做到“三个更加注重”,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把反腐倡廉工作落到实处。 二、抓队伍建设,特别是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和新的目标岗位管理制度建设 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全员岗位目标考核奖惩责任制,并将其作为作为评先树优、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该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和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把岗位责任制分解落实到人。广播电视宣传中如果由于人为原因影响宣传工作正常进行,或出现失实报道,轻者给予批评教育,取消评优评奖资格,重者给予纪律处分。对违反规定搞有偿新闻的,立即调离原岗位,并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同时还要追究部门领导责任。 三、抓好有线电视对外服务工作 在有线电视对外服务方面,按照机关效能的要求,建设了综合服务大厅,做到制度上墙制、一次性办结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六项服务承诺制度。为经济园区架设了6.3公里的光缆线路,开设光点6个。现根据园区发展情况开通光点4个,基本上满足了园区开发商看上有线电视的需求。同时在服务上做到有求必应,收费人员如有违反规定乱收费的,根据其收费数额大小及其影响程度,给予警告、记过直至开除处分,同时还要追究部门领导的责任。有线电视维修人员无故拖延时间,使维修不及时,影响用户收视,轻者批评教育,扣发奖金,重者停止工作、停发工资、做待岗处理。切实把优化经济软环境的要求落到 ! 二〇〇七年九月十四日 广播电视论文:对市广播电视局开展舆论监督的几点探索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权利,也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反腐工作需要舆论监督,党的十三大至十六大政治报告中也都明确提出重视和发挥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名扬中外的“四大民主”:即“保证人民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而实现实现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就是舆论监督,新闻媒介作为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广电总局最近下发文件,要求各市级以上广播电视部门要在黄金时间开设舆论监督性栏目,其中监督性报道不能少于50%。 近年来,我局相继开办一批舆论监督性栏目,并对充分发挥广电媒体的优势开展舆论监督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行风热线》《新闻快报》《邢台广播电视报行风评议专版》等栏目,其中《行风热线》栏目是近年来我局着力打造的拳头栏目,该栏目以“三贴近”为宗旨,上为政府解忧,下为百姓解难,自推出以来,倍受社会各界、国内媒体的关注,一位邢台的市委书记评价该栏目是党和群众的“民主线、连心桥、监督岗、服务处”,20__年,该栏目还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地市级电台荣获全国新闻名专栏奖。该栏目的主要运作机制是每天早起半个小时时间,邀请市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在直播间直接通过热线电话和群众交流,答复和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年四月,按照市委制度,市级领导相继走进了直播间,进一步加强了群众问题的解决深度和广度。舆论认为:市级领导走进直播室与群众直接对话并能形成制度,这是邢台市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名牌栏目“行风热线”的一个重大创新,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截止到20__年6月10日,“行风热线”共开办2100期,接听热线电话18000个,接待群众来访20__人次,解决热点难点问题14000多件,解答政策咨询5000多项。其中,为农民挽回因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210多万元;退还学生教育不合理收费70多万元;解决医疗乱收费,退还患者200多万元;认真解决群众因办理各种证件而遇到的乱收费问题,退还群众不合理收费280多万元。受到群众的好评和市领导的赞扬。两年来,接听群众电话4000多个,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热点难点问题,受到群众的好评和市领导的赞扬。《新闻快报》是20__年4月我局新推出的舆论监督性电视栏目,这个栏目是电视台对全台节目大改版的一个重大成果,从近一年的运行状况看,栏目定位、风格、形式和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等诸多方面都很成功,很快被广大观众认可。截止目前,该栏目共播发224期,新闻报道826条,其中监督类报道672条,接到的来函来电达4000多件次,还有的为表示感谢,向栏目组送来了锦旗,沙河市留客村的3位村民代表,将一面写有“党的好助手、群众贴心人”的锦旗送到电视台,感谢《新闻快报》栏目客观报道了他们因纠纷而影响浇地的问题,促使存在多年的老问题得到解决。市领导也很看重这个栏目,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市委副书记石玉春同志多次勉励我们把《新闻快报》办成贴近实际、注重实效的名栏目。该栏目不负重望,被评为20__年全市名栏目,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 总之,舆论监督栏目在邢台广播电视领域落地开花,让人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对栏目为何如此受到领导重视、媒体关注、群众欢迎的现象进行了积极研讨,一致认为: 一、作为党和政府功能的拓展与延伸,舆论监督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好结合点。开展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选择那些“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把握好党和人民利益的结合点。舆论监督影响面大,它不仅涉及到被监督的部门和个人,而且还涉及到舆论导向的问题,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就是要“帮忙不添乱,敢言不越位”,关键是要选准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事件和问题,同时,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是舆论监督的根本出发点,应着眼于改进工作,心中时刻想着大局,切切实实把度把握好。去年非典期间,针对城市角落存在的不良环境以及部分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的有悖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展开报道,受到领导重视和各界关注,问题得到迅速解决。又如今年2月15日,家住园东小区的居民们向《行风热线》反映他们已经有两个星期享受不到物业管理服务了。接到反映后,记者来到园东小区深入采访,并以《小区居民不满物业收费,物业公司停止提供服务,园东小区居民被垃圾困扰》为题报道了此事,消息播发后,负责园东小区物业管理的市城建开发物业公司高度重视,他们挨家挨户上门征求意见,并于3月13日晚召开业主大会重新协商小区物业收费价格。这家物业公司的经理表示,即使业主不交服务费,他们也要坚持服务,他们将以更加优质的服务赢得住户的满意。3月15日,记者再次来到园东小区采访时,发现堆积在楼前的垃圾已被清扫一空,小区内的环境焕然一新。 二、搞好舆论监督,在制度层面上还要加强完善和创新。搞好舆论监督,一方面要确保其导向和实效,使之切实代表党和人民的利益,体现“三贴近”,避免经济利益驱动和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急功近利的不良现象,维护广播电视的权威媒体形象,另一方面也要从大局出发,充分尊重和激励采编人员的劳动积极性,抵制来自各方的压力。这就需要从制度层面上加以考虑和完善,建立有利于舆论监督生存的内部良好机制。近年来,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制度建设。一是重播重审制度,确保万无一失。二是节目审查制度,建立了由 局长任组长、主管宣传的副局长任副组长、各媒体负责人为成员的编委会,从政治和大局出发,加强节目的审查把关。三是建立全局每周节目ABC评审制度,加强节目的评议、评比。四是完善奖惩制度,对采编人员的稿件提供数量、质量进行量化考核。五是出台全局《舆论监督性节目播出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舆论监督性节目的运作机制。 三、队伍素质是搞好舆论监督的基础条件。舆论监督直面社会现象的是与非,因此,搞好舆论监督,对采编队伍素质提出了高要求。为此,我局着力通过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业务素质培训等措施,强化了采编队伍政治责任意识、法制意识、角色意识、质量意识,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道德观的培养,要求栏目组及其采编人员时刻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目标提高自身素质。在具体报道中,要坚持客观的原则,不把个人恩怨、好恶色彩带入报道,不充当个别利益冲突的工具,努力树立关怀弱势的人文精神和不阿权贵的独立品格;要树立法制观念,充分重视发挥法律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在舆论监督中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树立角色观念,作为舆论监督的主体,作为推动舆论监督工作的内因,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强修养,在自身的思想深处真正树立起搞好舆论监督工作所必需的角色观念,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争得社会各方面、各部门的理解和配合,使舆论监督工作充分展现其原动力,确保舆论监督健康、顺利、有效、正确地进行。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对新闻线索的高度敏锐性,以高效到位的舆论监督引起公众的关注,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重视,有效的引领舆论导向,促进矛盾的缓和和解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我局在积极总结开办舆论监督性栏目,实施有效监督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了舆论监督性栏目的创新和升华。 一是充分整和广播电视媒体资源,加强媒体联动,力求形成合力。针对局属各广播电视媒体、传输网络等单位在业务上相对独立,没有形成巨大合力,充分发挥出广播电视的整体优势,我局进一步提出了对广电资源重新整合,形成媒体联动优势,并首先在《行风热线》实现电视播出上进行可行性尝试。即通过《行风热线》节目同时在有线电视频道直播,并配合该栏目系列跟踪、反馈性栏目《热线追踪》《热线回音》实现电台、电视台有线频道同时运作的方式,进一步扩大《行风热线》节目的影响,增强监督实效。 二是扩大监督面。随着“行风热线”工作的发展和知晓范围的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为满足群众的需要,从20__年起,“行风热线”在原来参与部门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林业局、文化局等8个职能部门,参与部门由28个增加到36个,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新闻快报》则随着其运作方式的逐步完善和成熟,正在尝试加大政法系统的报道力度,特别是对案例的报道,力促使执行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完善各项制度。1、市级领导走进直播间实现制度化播出。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有关文件,并对市领导走进直播间的时间作出具体安排,保证了市领导走进直播间的经常化。2月12日,在防止禽流感时期,副市长任保伦走进直播间就我市防止禽流感的形势和措施同听众进行沟通交流,为群众解疑释惑。3月30日,正值农村春耕备播时节,任保伦再次到直播间就农民十分关心的“三农”问题及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同听众进行对话,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2、实行回访反馈制度。“行风热线”旨在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办事实、办好事。为使群众问题真正得到解决,对部门热线中接听问题的处理情况实行反馈制度,定期反馈处理结果,加大监督力度,并根据反馈情况,回访听众,听取听众对问题处理的意见和满意程度,对部门实施二次监督,使群众问题得到解决。3、为保证节目质量和问题解决落实效果,“行风热线”对参与部门实行考核考评机制。节目组聘请20名热心听众,坚持每天对上线领导的业务水平、服务态度及部门对“行风热线”工作的重视情况进行评定打分,节目组也每月对部门作出综合评定,测评结果每季一公布,从而有力促进职能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 四是创新报道形式。1、增强报道的现场感、突出时效优势。《新闻快报》努力突出“快”的优势,如接到线索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有时还赶到了110、120之前到现场,不仅增强了报道的场效应,也进一步赢得了群众信任,西崇礼街居民回迁楼因楼房质量纠纷,打电话给栏目反映,记者10分钟内赶到了现场,早已等在那里的居民高兴地喊道,“电视台的《新闻快报》来了”。在了解情况后,欲留下电话号码再联系,院内的群众却异口同声地说:“不用留了,我们都知道,7301057。”“快”的优势还体现在播出时效上,采拍节目严格实现了当日播出。2、进一步增大跟踪报道、连续报道的比例。跟踪报道、连续报道是增强监督实效的有力形式,也容易引起群众持续关注,从而督促问题的改进和落实。 五是加强服务措施。1、各监督性栏目纷纷开辟服务热线,受理群众举报,接受群众咨询。2、坚持“走出去”,为各有关部门主动服务和接受监督牵线搭桥。为落实市委领导提出的“行风热线”直播间服务与深入基层服务相结合的指示精神,“行风热线”积极策划、筹备走出直播间活动,坚持每两个月走出直播间一次,深入到市区、厂矿、 社区、学校、农村。今年3月15日,“行风热线”同工商局、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局一起,开展了3.15大型咨询服务活动,现场接受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5月16日,“行风热线”冒雨深入到临城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向农民进行了宣传,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对两次活动“行风热线”都进行了现场直播。 广播电视论文:论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摘 要:浙江广播电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许多创新之举。渠道、内容和资金是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着力点。 关键词: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引 言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与生俱来就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又因其传播迅速、受众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使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广播电视产业属性的不断强化,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受到极大冲击。因此,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是当前广播电视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任。 相对于文艺演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而言,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节目制作、播出、传输、覆盖、接受等多个环节,涉及技术、内容、管理等多个层面[1]。因此,在总结和评价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时需进行多环节、多层次考察。浙江广播电视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有许多创新之举,尤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渠道、内容和资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保障,这也是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着力点。 二、渠道建设:覆盖全,技术新 以功能划分,渠道建设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技术平台集成创新两个层面。[2]基础设施建设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目标,保证所有公众都享有广播电视的视听权。新技术平台的集成创新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更高目标,满足公众对广播电视视听效果的需求。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效显着。自1998年开始,浙江省按照中央部署先后实施了三轮“村村通”工程,至2012年5月底,全省所有乡镇和99.9%以上行政村实现了有线电视联网,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1343万户,农村有线电视实际入户率提高到90.7%。在巩固“村村通”工程成果的基础上,浙江大力实施“户户通”工程,计划到2015年,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此外,浙江省还推出了农村广播“村村响”、“广电低保”、“广电进渔船”和乡镇广电站设施改造等一系列配套工程。至2012年底,将达到100%乡镇建立广播站,95%以上行政村(社区)建立广播室。对农村“低保户”实行有线电视入网费和收视费全免政策,使全省城乡“低保户”群众都能收听收看到有线数字广播电视节目。2012年将完成3000艘渔船卫星接收设施安装任务,完成200个乡镇广电站设施更新改造的目标任务。 数字化浪潮推动着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技术的不断更新。近年来,浙江广播电视在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了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了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电视发展平台。截至2012年6月底,全省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到97.1%,大中城市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率达到98.5%,其他城市达到90.8%。同时,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全省农村地区整体转换完成率和双向化改造完成率分别达到66%和47%。 由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等投资组建的华数数字传媒集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浙江省有线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发展的省级主体,信息化的主平台和全国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内容应用服务的重要平台。2003年,华数率先在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转换过程中推出双向互动模式,将“数字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业务进行了融合,开创了跨网、跨屏、跨媒体的“全媒体”模式。2010年华数承建的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通过国家广电总局验收,成为全国首家可以正式商用的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同时,华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数字节目内容库,储备了数百万小时的精彩视频内容,为三网融合业务提供重要支撑。 三、内容生产:公益性节目比重持续增加 播出内容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落脚点,内容的优劣决定着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多个领域,内容本身难以衡量和取舍,但内容所表达的价值观、功能定位应该是可以把关和把握的,广播电视的播出内容应该传达健康、积极、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体现信息传播、社会教育、舆论监督、文化娱乐等功能。 浙江广播电视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创新,无论是省级广播电视媒体还是市县级广播电视媒体,节目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公益性节目的比重持续增加。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旗下的12个电视频道和7个广播频道,有影响力的名牌栏目和精品栏目基本上都以公益性节目为主,如浙江卫视举办的大型新闻行动《五洲四海看浙江》、《创业创新在基层》、《走向蓝海》,荣获“全国10大创新创优栏目”的《我爱记歌词》、《江南》,以及关注弱势群体的《范大姐帮忙》、《小强热线》、《1818黄金眼》、《钱塘老娘舅》等民生栏目。广播的《阳光行动》、《浙江第一线》,分别开设了“厅长在线”、“向人民报告”等系列专栏,邀请省市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走进直播室,与全省民众开展在线交流,发挥了通达民意、沟通社会、化解矛盾的积极效果[3]。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还创新举办了中国电视观众节,开创了广播电视“为观众办节”的先河,每年吸引2000多万人次观众参与,被称为“电视的榜样”、“观众的节日”。此外,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举办的“风云浙商”、“浙江骄傲”、“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省十大民生工程”等年度评选活动,影响也比较广泛。 2002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专门开播了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立足全省、面向城镇、服务基层,体现了地方性、联办 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点。2007年9月,浙江广电集团实行浙江教育科技频道和浙江公共频道的整合运营,改版后的浙江公共频道收视率不断攀升,形成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节目。比如浙江最前沿的创新致富资讯杂志节目《新山海经》,浙江首创的电视流动舞台形式的平民草根互动竞技节目《流动大舞台》,浙江唯一一档房产装修舆论监督服务节目《房产装修我来说》,超大容量的新闻资讯节目《雪倩说新闻》,以及浙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评选、浙江新农村“创业创富”大赛、“新农村冲击播”浙江特色乡镇全方位电视助推行动等品牌活动。 四、资金投入:多管齐下,兼顾效率与公平 浙江作为一个经济强省,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资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一的公共财政供给难以保证其可持续性发展。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依靠浙江省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资金优势,并综合运用多种财税优惠政策。资金在投入与使用过程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与水平,并向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 浙江省建立了对农节目服务专项扶持资金,从2008到2011年,用于对农节目服务工程建设专项资金1500万元。乡镇广电站设施改造工程已纳入浙江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政府每年投入2000万元予以保障。“户户通”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建设的资金主要由各广播电视台及网络公司负责承担,省级财政原则上不再另行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所需资金由省财政及用户个人共同承担。“户户通”直播卫星设备购置费由用户个人支付100元,其它由省财政补助。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省直播卫星服务管理机构,承担了全省直播卫星设备的采购、发放、维修、服务等工作。 同时,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浙江广电有线网络的运营主体,对已加入到浙江华数公司的市、县(市、区),主动承担其所属自然村、行政村有线联网任务的相关建设经费。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运用市场机制,不断增强经营实力,全力推进技术装备的改造提升,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优质平台。2001年以来先后投入20多亿元,引进配置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16讯道高清电视卫星转播车和各类卫星转播车11辆,建成规模不一、功能各异的数字化广播电视演播厅21个,完成电视制作楼整体改造、广播5.1环绕声录音棚、卫视高清新闻演播厅和非编网改造等重大技改项目。计划投资启用50亿元,用5年时间建成“浙江广电传媒大厦”和“浙江国际影视中心”两大省重点文化工程项目,成为迄今浙江省投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现代化广播电视建设项目。 浙江广播电视紧紧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建设、内容生产和资金投入三大支柱,彰显了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势,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较好地满足了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广播电视论文:对广播电视档案的管制和利用探索 单位领导层面的人员要转变观念,从自身做起,明确单位领导者是进行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单位的领导力度。结合单位档案管理的实际和需求,制定适用于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员工工作行为。单位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要经常性地对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更正问题。建立档案管理责任制,将管理责任落到实处。并依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和规范标准,对单位内的档案进行归档范围和管理职责的划分,将重要声像档案的管理作为档案管理的重点,对日常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指导。针对比较有专业特色的档案资料构建按照专业划分的归档管理制度,这为及时归档和保证档案的完整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出同时掌握广播电视业务知识和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和利用能力的高端人才。定时定期筹集一定资金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从点滴积累起来,使档案管理设施和技术越来越完善。转变观念,增强档案管理和开发意识广播电视档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重要知识资源,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播电视媒体工作人员,从电视台办公室的档案管理人员到电视台领导层领导,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要对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重新塑造档案管理与服务的良好形象,让档案资料信息作为重要的服务公众生活的手段。可以加强与广播电视用户的交流与沟通,积极收集用户反馈信息,作为今后自身工作方向的指导,从多个层面满足社会公众对广播电视档案的信息需求。还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他们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耐心和责任心,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信息化程度为了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信息化程度,首先要对广电单位内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做出合理准备和规划,在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新闻信息数据收集是基础,要搜集各种类的档案信息资料,并加以整理和归档。要确定选用何种应用软件,确定进行信息化系统管理和维护的方法;其次要在广播电视单位内建立和完善广播电视档案网络数字平台,将其重点放在功能性和互动性上。根据我国广播电视目前的状况,现阶段至少应该对在线咨询与答疑、档案查询与参考、杂志邮件及个性化页面等具有互动功能栏目进行开放和管理;实现信息化的重点是在档案管理多媒体信息系统中建立档案管理数据库,实现处理相关的文字和多媒体信息。在数据库中,相比简单的文字文件来说,图像和视频数据的存放、管理和使用等相对比较复杂和困难,所以要重点对数据库进行选择和建设,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和利用程度,真正体现信息化给档案管理带来的好处。 广电档案中声像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声像档案种类多、涉及范围广,是广播电视档案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部分,由于其以旨像录制技术为基础,以传递丰富多彩的画面和声音为特点,一直是最具有史料鉴赏和文献收藏价值的档案,是电视节目中记录效果最好的载体,所以,对声像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档案管理人员首先要做到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要积极了解当前形势下广播电视工作的各种新闻、政策和要求,培养自己开阔的思路和敏捷的思维,掌握当前广播电视大局,并建立服务大局的意识;要努力学习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知识经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和利用档案资源,充分了解各类档案信息,结合当时广播电视工作重点,敢于抢抓热、难点问题。对档案资料进行合理编研,使声像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和真实,也就是说要提高音像档案的利用率,在原有档案基础上创造性地挖掘出更多、质量更好的电视音像资源。广播电视档案是广播电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广播电视事业得以向前发展的有利信息支撑。声像档案本身不仅具有重要的保存收藏价值,还能够很大程度地促进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加强广播电视档案中声像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主持人的情感控制的策略分析 1.前言 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即使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作为一个传统媒体,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承担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节目的丰富性和不断的推陈出新,节目内容越来越新颖,所以节目主持人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一些主持人也被人们所熟知,比如白岩松、崔永元、王小丫、欧阳夏丹、孟非等一大批主持人。 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除了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在节目过程中与观众互动,有效组织,还要具备较高的驾驭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是在直播过程中,更是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主持人的概念 节目主持人,是指在广播或者电视节目中,为听众护着观众主持节目的人。主持人不同于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处于主导地位,他或者她利用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个性,在直接面对观众的同时,要负责好组织节目的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有关联的整体。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是积极主动的,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能够有效的掌握节目,控制节目。 主持人的概念具有多层含义,一,是真实的个人身份;二,代表社会公众形象, 其一言一行要为全社会负责;三,在节目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第一人称;四,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起到积极主导作用。 3.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3.1语言组织能力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要通过语言传递信息和组织整个节目,所以说,具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是一个主持人尤其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但是,主持人不是说的越多越好,而是要会说。所谓会说,就是指在恰当的时间和时机说恰当的话,这不同于能说,主持人其实很多时候是倾听。一句话概括,就是指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3.2广博的知识结构 由于主持人可能主持不同本文转自的节目,而不同的节目就涉及到不同的知识面,比如天文、地理、自然、政治、历史等都有可能涉猎,所以说,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应付自如。 3.3驾驭能力和组织能力 判断一个节目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主持人是否很好的驾驭和完成节目的内容,能否淋漓尽致的表达节目的主题和意义。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就相当于一个导演,现场节目的控制,节奏的控制,气氛的调动都依赖于主持人。例如最近比较火的节目《职来职往》,节目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以来节目主持人。当应聘者紧张时,主持人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调动了现场气氛,缓解了应聘者的紧张心理。 3.4专业素质 每个主持人都有自己的主持风格。白岩松曾直言他就不太适合主持娱乐类节目,而比较庄重的节目,比如,“感动中国人物”这类节目就非白岩松莫属。像这种新闻评论性节目就要求主持人机智大方,而像“非常6+1”这样的娱乐节目,则要求主持人清闲活泼。一个节目的主持人可以说是节目的代言人,其风格和形象要符合栏目的风格和定位。主持人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节目,同时,也要根据不同节目的特点,调整自己。 3.5语言技巧 主持人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语言跟观众交流,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应该使用口语。而且口语应当亲切自然、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同时具备生活化。与此同时,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使用第一人称。在语言的运用上常常采用“我认为”、“我是这样想的”等这样的语言。 4.主持人的情感控制技巧 4.1建立情感联系 在节目主持过程中,要想有效建立情感联系,就要采用有效手段来提高建立情感联系的技巧。一个完整的节目,就要有起点,高潮和落情点。高潮应该是一个节目最核心的部分,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对高潮节奏的控制。作为主持人,要事先了解节目的过程和节奏安排,才能在节目的过程中因时而异采用有效的手段。只有如此,才能赢得广泛的认同和赞扬。 4.2掌握诉求艺术 主持人只有对观众充满真情实感,能够深入了解和熟悉观众的艺术趣味和求美求乐的具体要求,才能够掌握高潮的情感诉求艺术。节目主持人必须在对节目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品位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观众的情感体验,丰富其创造性,从而为节目增添光彩,从而增加自己的情感控制。 4.3有效把握情感 节目主持人在提高自我文化修养的同时,还要提高政治判断能力和把握情感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做到个人情感服从大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5.结语 随着各种媒体的快速发展,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需要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主持人。而优秀的主持人就要做到具备良好的语言控制技巧、较强的主持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作为主持人,就要充分了解节目的要求,全面提高情感控制的能力,一方面流淌出真情,一方面又要抑制住真情,努力调整自己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在节目过程中做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局民主评议行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省市县对民主评议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县广播电视工作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县关于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力解决妨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推动广电行业加强作风建设,加快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根据文件要求,我局行风评议的重点内容是: (一)加快职能转变,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以推动科学发展为着力点,转变职能,转变作风,真正实现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自己的职能出发,积极主动地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坚决纠正不讲标准效率低下、不守规矩乱作为等突出问题,提高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办理效率和质量。坚决纠正吃拿卡要、态度冷漠等不正之风。建立健全公开承诺制、首问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考核评议等制度,加强对公务人员履行文的约束,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三)积极改善民生,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惠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自身职能出发,积极为群众、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抓机关带基层,加强政风行风建设。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领导机关带头狠抓工作整改,形成抓班子带队伍、抓机关带基层,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良好局面,切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全面提升部门和行业的社会形象。 (五)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行政权力监控机制建设。积极建设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抓好实施重大决策措施、处理重大社会问题的政务公开,加大办事公开力度。重审职权目录,优化工作流程,制作部门的职权目录和流程图;查找廉政风险点,划定风险等级,形成风险等级和防范措施目录,形成股级以上干部廉政档案,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三、重点工作 一是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和管理工作。凡省已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立即停止审批,防止出现管理漏洞。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针对我局行政审批事项的性质和特点,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审批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监督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是开展行政权力廉政风险评估监控工作。 1、明确单位和岗位的权力。参照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清理出的权力,结合我局所担负的职责,进一步细化权力项目; 2、查找廉政风险点。对所行使的全部行政权力,采取自已查找、组织审定等方式,找出每一项行政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腐败的风险点; 3、确定风险等级。依据廉政风险点的多少和权力的重要程度、权力行使的频率、腐败现象发生的几率等内容对行政权力进行廉政风险评估,按照风险大小确定为a、b、c三个等级,制定出我局“行政权力廉政风险等级目录”; 4、提出风险预警防范措施。要采取保廉承诺、警示教育、风险提示、廉政谈话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家的防范和自律意识。 5、加强廉政风险管理。通过实行廉政风险公开,建立廉政档案等形式,加强对廉政风险的管理,促进我局行政权利运行监控机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 1、是优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根据我局修订后的《行政权利廉政风险等级及防范措施目录》,按照县委文件要求对流程图进行修订,方便群众监督。 2、认真抓好动态公开。严格执行重要行政权利运行登记备案制度,规范填报内容。 3、建立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化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加强领导。局领导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支部书**担任,副组长由支部副书记**担任,局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的具体工作。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制度融入到权利行使的全过程,促进各项工作健康、规范、有序开展。 三是统筹推进。把“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与“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干部作风建设年”、“机关效 能建设”、“民主评议行风”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际效果。 四是加强督导。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局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广播电视论文:陕西广播电视台调频广播FM99.9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本文通过陕西广播电视台调频广播fm99.9发展过程中广播、电视、网络深度融合的具体事例和创新做法,分析其在跨界传播、媒体融合方面的成功实践成果,引发在当下全媒体视域下融合创新、跨界创新的深层次思考。 关键词:全媒体;品牌平移;跨界传播;融合创新 毫无疑问,信息传播已进入全媒体传播时代,诸如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能否取代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是否消亡这样的争论尽管还在,但是人们显然更多地关注媒体之间能否跨界,不同媒体能否发挥各自的媒体特性,在全媒体传播中如何形成功能互补的问题,从而满足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和细分,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在全媒体的背景下,传播已经成为一种服务,受众则变成了用户,传统媒体的升级在本系统内已经无法完成,媒介需要从内容到终端的全方位融合,将自己所控制的内容资源跨越本系统进行跨界增值传播才是真正的发展机遇。 一、传统媒体遭遇黑色星期五,fm99.9顺势而生 《都市快报》是陕西广播电视台有着10年历史的品牌节目,收视份额和美誉度一直位居西安市场之首。但对其日常的收视率进行分析时,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到星期五,收视率总会出现缩水。不是因为节目内容发生了变化,而是受众消费媒介的习惯变了。综合各方的数据,可以发现,每到周末,都市的人群外出比例大幅增加,周末的媒介消费习惯完全和工作日不同,受众是按照自己方便的时间接触媒体。另一方面,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城市的扩张、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情趣的丰富,“在路上”成为人们新的生活形态。这说明,受众的移动化让信息碎片化,媒介空间化,如果一个媒介不能在某个空间中满足受众的某个移动的时间,媒介将很难准确的到达受众。 在这种情况下,电视传播需要考虑在全媒体的视域下如何实施跨界传播,用不同的媒介形式覆盖不同的人群。从“在同一个时段能够覆盖更多的受众”的传统思路中跳出来,力争实现“在不同时段覆盖更多的受众”。于是,就有了以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都市快报》的广播版为主打的调频广播fm99.9的诞生。他的开播标志着当时的陕西电视台进入全媒体融合传播的新时代。其最大特点是跨界传播,跨媒体运作。fm99.9整合了以《都市快报》为首的电视新闻资源,以“最快的连线新闻,最范儿的心情音乐”为节目定位,全天24小时无缝播出。来自赛立信收听率调查数据显示:刚刚开播一个月的fm99.9迅速跻身西安上空近30个频率中的第8位,最新的数据显示,这个位次已提至第6位。fm99.9以其鲜明的节目特色成为全国第一个广播电视深度融合的广播频率。 二、最强dna打造的金蛋——fm99.9实现的创新实践 1.最快的连线新闻,n方通话的有效运用,让fm99.9迅速成为第一新闻广播。电视办广播,其本身就具有先天的优势。首先,电视的资源,特别是对一档品牌节目来说,进行品牌的跨界移植和传播,天生的亲近感会让一个新的广播频率迅速成长。fm99.9的新闻节目基于电视版《都市快报》的资源优势,主打“最快的连线新闻”。《都市快报》的新闻热线83145678,每天有近两千条新闻线索,这对任何一档电视栏目来说,都是无法消化的新闻资源,fm99.9则通过整合现有线索资源和采编队伍,充分发挥广播做连线报道快速传播的优势,让fm99.9迅速成长为第一新闻广播。广播节目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又有转瞬即逝的传播特点,如何在第一时间尽可能把新闻事件的原声原貌客观真实的展示给听众,如何透过表象对新闻事件抽丝剥茧、进行深层次挖掘,让广播新闻连线更生动、情节更富有戏剧性,fm99.9将n方通话的模式引入广播新闻连线报道,凡节目中遇到有新闻点可挖的热线,编辑、主持人都会大胆尝试这一新鲜模式,对新闻进行进行式报道和延伸式链接。实践证明,n方通话系统模型是一种符合广播新闻规律,使广播新闻变得立体起来的全新模式。列举几个事例阐述n方通话在广播传播方面的优势。 2010年7月13日15时40分,接到新闻热线西安北郊有人持枪抢劫。fm99.9立即启动新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打破栏目界限,及时跟进、实时连线,以最快的速度,多层次多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长达6小时的现场直播,直至案件告破。在前方记者发回现场报道的同时,fm99.9还通过新浪微博及时传递抓捕抢匪进程。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腾讯网、网易新闻、西部网等19家知名网络媒体纷纷转载fm99.9的新闻内容,使fm99.9成功实现全国范围的网络传播宣传。2010年7月29日凌晨0?13分,一名从甘肃天水赶往西安治病的女婴被堵在西宝高速上,生命垂危。接到热线后,在fm99.9主持人的调度下,一场护送天水宝宝的“爱心大接力”在凌晨展开,西咸两地广大出租车司机、私家车主、医生、警察、120救护车听着广播将天水宝宝从高速公路一路护送到西京医院接受救治。这场连续四个小时的独家直播报道第二天就被全国各地30余家门户网站转载,西安晚报以整版篇幅对fm99.9此次报道进行追踪,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专程赴西安就这一事件制作专题节目。在fm99.9对新闻事件进行跟进是报道的同时,行业内又在对fm99.9的报道展开跨媒体转载,从而进一步扩大了fm99.9的影响力,报道的成功也进一步验证了fm99.9在广大出租车群体、私家车群体中的广泛号召力与影响力,体现了n方通话这一广播新闻报道新模型的威力。2011年11月14日早7?40左右,西安太白路与科创路十字西南角嘉天国际公寓一层店铺发生爆炸,冲击波伤及路边公交站侯车人员和行人。fm99.9接到线索后立即启动突发事件报道应急预案,派出多路记者赶赴事发现场、医院进行采访报道。在最先做出广播连线报道的同时,通过fm99.9官方微博、西部网等媒体第一时间发出文字消息。全国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fm99.9的第一手消息,一时间使fm99.9成为该事件官方消息的渠道。fm99.9再次成功实现大范围的网络传播宣传。 2.最范儿的心情音乐,谁在听广播。谁在听广播?最主要有三大群体,一是出租车司机,二是有车族,三是学生。从听众的角度,fm99.9专门设置了一档《夜班taxi》节目,从晚间0点一直到凌晨6点,6小时大时段无主题节目,在其他广播频率轻视夜间节目,甚至放弃夜间节目之时,fm99.9看准夜间市场和机会,用频率主力团队强势开辟夜间收听市场,节目主动引导出租司机参与节目,节目中为出租司机解答政策、法律疑难问题,倾听出租司机讲述生活不易,化解听众愁苦,引导出租司机在节目中互相点歌、唱歌,成为一个有用、有趣的夜间听觉盛宴。现在fm99.9已经全国第一个夜间六小时大时段全时直播的广播频率。以《宿舍飙歌会》为代表的音乐娱乐节目在西咸两地的高校间引发参与热潮,《宿舍飙歌会》、《都市狂欢夜》等品牌节目的主持人微博每期节目的参与量突破千人大关,1个半小时的节目短信参与每期高达300条以上。其外场活动“全城热唱”、“校园歌喉战”听众参与热情高涨,活动现场高潮迭起。 3.经济类节目全新经营模式。fm99.9的各档经济类节目表现也甚为抢眼。《美食娱乐天地》送出了数千张白吃卡,每周一次“白吃团”活动运行。到目前,越来越多的听众表示愿意以“掏钱来陪吃”的方式参与节目的线下活动!房产类节目《都市新家园》在房产业界赢得广泛关注,节目嘉宾很重视参与节目的机会,每次前来做客直播间的嘉宾都要求保存节目资料,而节目与嘉宾的良好沟通也使得这档节目目前积累了丰富的房产产业链资源,对进一步开拓节目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4.频率活动、策划独具创新,吸引商家高度关注。开播以来,fm99.9还针对不同发展时期的目标受众的特点,策划实施了一场场特色明晰、受众参与度强的外场活动,深得目标受众——出租车司机及私家车主的广泛关注。 2010年2月8日、12月23日、2011年12月27日,fm99.9成功举办了三届“taxi新年联欢晚会”,共有约5000名的哥的姐现场观看了晚会的盛况。节目实况不但在fm99.9节目中播出,并且通过fm99.9官方网站,以及陕西广播电视台二套都市青春频道广泛传播,在出租车行业引起热烈反响,现在,出租车司机已成为fm99.9最坚定的支持者,fm99.9“taxi新年联欢晚会”也成为了出租行业的品牌活动。 2010年 “3·18”的哥王涛遇害案发生后,fm99.9专门印制了上万份安全提示车贴向出租司机发放。联合《都市热线——周姐帮忙节目》在广电中心门前举行了为的哥募捐活动,发动全城的的哥的姐和私家车车主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得到出租车司机及私家车主的广泛参与,活动现场频现感人场面.2010年、2011年6月,陕西广播电视台调频广播fm99.9两次主办 “爱心世园齐参与,爱心送考暖人心”西安世园会爱心送考活动。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单位,频率开通热线接受需要送考服务的考生报名,将报名考生与参与送考的广大私家车主及出租车司机进行配对,并在高考当天派出15路记者,全方位报道高考信息及送考活动。2011年7月开始策划并实施的宿舍飙歌会全城热唱之校园歌喉战,在西安八所高校举行针对西安高校的线下活动,选取每所学校的飙歌达人进行年度大pk,组成全新本地歌唱天团“玖立方”。在这些针对目标受众所设计的活动中,f99.9在稳固出租车收听人群的前提下,在私家车车主和学生中获得良好口碑及广泛关注。 fm99.9的创新之举,带来的跨界传播的受益也非同一般。它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内容上的支出成本,全天24小时开播的调频fm99.9员工不到30人,在岗位设置上fm99.9没有设置记者,一线岗位只有编辑、导播和主持人,所有记者都是电视版《都市快报》的记者,这样最大限度的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技术优势,发挥不同媒体的协同效应,fm99.9把同样的内容根据不同媒体受众的不同需求多次利用,争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三,跨界传播也为广告客户拓展多元化的盈利渠道, 一次售卖,多次传播,使得跨媒体集团在价值评估方面比单一媒体公司更受投资者追捧。开播后第一年的收益就比原先翻了5倍,今年继续以20%的速度上涨。收听率也稳居西安地区广播频率第一阵营。 fm99.9在电视、广播、网络这三网合一方面的积极探索和优秀表现,在第三届中国品牌媒体高峰论坛上,陕西广播电视台调频广播fm99.9以跨界传播、融合创新的成功实践;n方通话打造最快连线新闻的独特报道模型以及开播以来的快速成长表现,被评为“2009—2010中国最具品牌创新力的广播频率”。 两年来我们的感受是,身处全媒体的时代,每种媒介都必须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功能互补,融合创新、跨界创新,最终成为全媒体产业格局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台实施业务通道建设的关键环节 为了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的环境,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于2008年下半年着手全面推进实施员工多通道职业发展的建设工作。两年多来,在广播、电视的绝大多数部门中普遍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给员工提供了业务方向的职业发展通道,为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重视业务能力的学习和提高,淡化官本位思想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结合2010年在江苏广电总台广播传媒中心开展的业务通道推进工作,谈谈开展业务多通道建设的一点体会。 一、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明确业务通道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首先,认真学习《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业务通道员工管理暂行办法》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2009年度业务通道启动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这项工作开展的各项细节。 其次,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分四步走:1.准备工作;2.沟通和调研;3.制定实施细则;4.报批和实施。 第三,梳理核对人员信息,为多通道人员模拟进岗创造条件。 第四,开展多通道工作培训。请人力资源咨询公司针对多通道的认识、多通道体系设计思路和典型案例三个方面,对中心100多名科以上干部进行了培训。 二、反复沟通,找准各部门实施的难点 2010年3月到5月,广播人事分部先后两次深入部门进行沟通调研。 第一次沟通,围绕5个话题展开:1.为什么要进行业务多通道建设;2.广播实施多通道建设步骤;3.总台专业通道设置;4.员工多通道进岗模拟;5.需要人事部门和实施部门共同完成的工作。通过第一次沟通,让部门进一步明确了为什么要实施,怎么实施,以及人事部门和实施部门的工作分工。 第二次沟通,就各部门在拟定的实施细则和人员模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深入进行讨论。就新闻广播部如何解决历史遗留的老人安排问题和实施时间问题,各频率导播和行政岗位是否进入业务通道问题,广播技术部实施范围问题,形成初步共识,个别难题形成建议意见报中心领导和总台人力资源部研究决定。 三、将多通道建设作为促进员工业务能力提高的抓手 广播传媒中心员工行为短期化倾向较为明显,比较重视收听率、收听排名等指标,不太重视支撑这一数据背后的业务能力的学习和提高。为扭转这一不利于业务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趋势,我们在多通道上岗条件上强化了对持证上岗和专业技术职务的要求。 四、通过多通道的实施,提高一线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 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广播各部门在人才业务建设方面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像新闻广播部和生活广播部无论是各项管理制度建设、播音员主持人和记者编辑队伍持证上岗率都很高,说明该部门领导重视管理和业务能力建设。也有一些部门的员工对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和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视程度不够,需要该部门领导进一步督促推进。 五、条件设置上,岗位安排上要照顾好两个年龄段员工的积极性 广播新闻部和广播技术部有较多的在编老体制员工,一些老同志的能力体力已跟不上现在工作岗位的要求,一些老同志只愿承担他们份内的工作,对部门安排的其他或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不愿多承担。但他们毕竟还在工作岗位,且占据一定的高级岗位。由于指标所限,如果他们不让岗位,表现优秀的年轻人就没有机会。还有一些现在还未进入高级岗位的老同志,他们工作态度积极,业绩较好,一直对进入高级岗位满怀期待。如何实施才能正确处理好两个年龄段员工积极性的调动问题?我们在条件设置上,既安排了年龄条件,又给符合一定业绩条件的超龄人员安排了破格条件。对指标超标的部门建议为改革付出一定的成本,将已在岗的老同志作为存量保留。 六、坚持绩效导向和薪酬挂钩原则 让具备什么条件的员工岗位晋升?如何让上岗的员工永葆工作动力?坚持绩效导向的原则。以往职称与待遇挂钩的年代里,职称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业务通道。职称评聘基本上以学历、资历、获奖、论文等硬条件为导向,且一旦上岗就要一直聘下去。发展成为职称评聘只与过去做的好有关,将来做的好不好无所谓。业绩不好的人,只要硬条件符合,要想晋升,单位还没有太多的约束手段。造成忙事的人没有时间准备材料评职称,评上去的相当一部分人是业绩不太好的人。所以,不论是上岗,还是续岗,都要以绩效为导向,以业绩论英雄。 此外,业务通道与薪酬挂钩也是必须坚持的。一方面,在什么岗就拿什么薪(目标薪酬标准和基本薪酬),一方面,业绩达标的员工一定要拿到与同一行政职务相当的薪酬水平。这样才能淡化官本位思想,才有可能让业务好的人在业务岗位上大放异彩。 业务通道建设是一项长期坚持才能见效的工作,它的成功实施还需要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管理制度的配合,政策和制度还需要不断探索优化。 广播电视论文:浅析三网融合的推广与广播电视传媒体制内含革新 摘要 2010年是中国推进三网融合的关键之年。国家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对广电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传统、新兴媒体而言,是博弈也是合作。借三网融合的东风,广电将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之中。以融合为契机,广电应加速体制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转变运营模式和经营理念,适应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以融合为平台,推动事企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链形成、“大媒体”产业融合。广电传媒正面临着革新开放的新纪元。 关键词 融合 多元 集约 分权 法制监管 市场化 融万物之钟灵,合天地之毓秀。宋朝陈亮于《书赵永丰训之行录后》有言,“天人报应,尚堕渺茫;上下融合,实关激劝。”融合,调和、和洽之意。融合与分离若即若离,影形相继,于多维空间内交错相织,架构而成多元世界。信息融合、文化融合、产业融合、人才融合、资源融合,“融合”一词已经融合入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生活等众多领域。传统媒体日趋向“大媒体”产业转变,时至今日,三网融合逐渐被人们熟知。所谓“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在全球化语境中,三网融合的稳步推进将改革信息、文化的传播形式及传输渠道,更对社会价值观的重组及整合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也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百花齐放搭建了平台。 三网融合是全球信息产生发展的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西方发达国家把它作为新一轮it技术竞争的重要内容。1996年,美国公布了《新电信法》为三网融合扫清了法律障碍,此法允许长话、市话、广播、有线电视、影视服务等业务向渗透,整个电信市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竞争性准入许可。我国也较早提出了三网融合,2001年3月15日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2006年3月14日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再度提出“三网融合”,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的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201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并审议通过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 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三网融合工作将分两个阶段进行。2010年至2012年为试点阶段,以推进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阶段性进入为重点,制定三网融合试点方案,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不断扩大试点广度和范围;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升级改造,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基本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915年为推广阶段,要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0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主持召开了国家三网融合协调小组会议,会上通过了三网融合试点方案,明确了试点阶段主要任务和试点区域应有的技术管理条件。在试点方案中,广电总局独家负责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包括epg计费管理、通过有线网开展完整的互联网接入、数据传送和ip电话业务。对于广电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一 大时代融合氛围中广电节目内涵的延伸与发展 河道交错,孕育人类文明;历史纵横,文化源远流长。智慧的火光照亮中世纪的漫漫黑夜。现代性在社会、文化领域复苏,引领着时代的变迁——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如先贤有言“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于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 ”。自由、民主、平等、法制思潮相互冲击,汇成河流,洗去蒙昧的泥淖,启示的浪花跃于历史的长河,短暂的一瞬,折射出万丈光芒。世纪的更替,轮回的流转,文化的交融始终贯穿其中。丝绸之路绵延于无垠沙漠,交汇亚欧文明;茶马古道辗转于平原沟壑,通达古今。文化如溪水,潺潺涓涓,流淌至今,万物生。文化交流最浅白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是信息的互换,媒介是传输信息的桥梁。鸿雁传书,古道驿马,信息交互穿越时空,跨越国界,在波折与撞击中,文明之光普照时代。21世纪信息高速公路快速发展,为民族沟通,经济融合,民主全球化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奇异的思想、先锋的理念在这“新时期”交汇,这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饕餮聚餐。合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原则,理性解放,呼吁创新是目的。作为信息传播的“前沿阵地”,广电在融合浪潮中的地位攸关重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与信息产业和其他一些优势行业企业相比,广电在开放的程度、市场化的程度、思想观念解放的程度都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缘于制度、政策、社会环境的制约,但关键的是观念的滞后。笔者认为滞后与先进本是相对而言,并没有精确的界限,滞后向先进的演化是历史选择的过程。人类的发展历史也是文明的演进历史,新世纪以融合为原点而推进的时代变迁,也是再文明的过程。在此再文明的过程中,广电的社会功能、传播功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广电媒介既是向导,也是引领“解放”的先驱。【1】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51座,电视台272座,3985套开路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网络400多万公里,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6.31%、97.23%。广电媒介在全国范围内的高覆盖率为新时期的再文明提供了物质性的保障,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域、跨风俗融合还有赖于三网融合的普及。 全球化一词最早出现在经济领域,表现为惊人规模的“金融资本”流动。此外,今天的全球化还体现为由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引起的互联网的兴旺普及。全球化的过程对于不同民族而言是兼容、吸纳、创新的过程。近一步而言,全球化导致的“趋同”是浅薄的,而导致的“逐异”却是深刻的。趋同逐异的后果是社会变迁,是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甚至会引起民族国家间的冲突。举例而言,【2】当新自由主义成了新的世界主流思潮。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追求“平等和公正”不再是国际政治生活的主流。什么新殖民主义,什么南北谈判等等,统统让位于全球化,让位于各国间的自由竞争。表面上看这种信仰提倡每个人和每个国家,无论贫富,都必须自己帮助自己,自己拯救自己。实际上这种信仰提倡的是强者对弱者的“自由竞争”,资本对劳动的“自由竞争”,强国对弱国的“自由竞争”。“选择”与取舍是化冲突为融合的有效途径。让新自由主义成为符合本民族特质的自由主义。互联网的普及是文化全球化的载体,正确把握经济需求和社会责任,促进虚拟与现实的共生在于取舍。广电传媒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低级趣味与雅致新颖的界定基于选择。对于不同文化内容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体系。反向来看,有利于社会价值体系发展创新的文化内容是正确的选择,笔者认为,这是广电传媒在融合浪潮中履行“守门人”职责的要义所在。在日益视像化的人类生活中,广播电视充斥着喧嚣和肤浅,价值探求的淡化,深层思考的缺失。价值体系的完善和构建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更是广电传媒自身在多元价值取向环境下取舍标准的要求。民主与法制为历代有识之士追求,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公民意识的觉醒是民主思想传播的表现。自20世纪90年代起,民生类节目兴起,互动的形式,平民化的视角让此类节目广受社会各界好评,百姓享有话语权,民愿民生得以反映。在多角度反映人们生活的基础之上,培养公民主动参与社会建设,解决社会问题是民生节目发展的新方向。客体与主体地位的转换才真正是民生利益的所在。 20世纪的中国文化界,阴霾密布,万马齐喑。帝国主义的侵略,北洋军阀的独裁,压制进步势力,禁锢人们思想。新文化运动如一夜春风,吹皱死寂的湖面。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轰轰烈烈展开。自由主义,民主科学的思想广泛传播,开启民智。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思潮可以在这次运动中找到源头。创新是民族得以延续的源泉,创新是交融后的扬弃和发展。多元是融合的延伸。介于跨国界文化交流活动的展开,世博会、亚运会的举办,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正逐渐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体系。不同的文化之间虽有撞击和冲突,但正是在“逐异”的过程中新锐的思想萌生。作为国家宣传机构的广播电视传媒,担负着文化外交、国际讯息交流的重要职能,在多元化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应为多边交流搭建宽广平台。以客观中立的视角剖析时事风云,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前沿思想,拓宽广度,吐故纳新。在中央台的引领下,积极开设国际频道,互换优秀专题节目、影视作品,可谓新时期的开启民智。如何在“文化壁垒”和“文化桥梁”的角色中自如转换是“新时期”广电面临的挑战。由于中国广电业高度的行政依附性,广电业的格局是按行政区划和级别建台,各自为政、分散发展。这种带有地方保护性质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多元文化的传播。作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喉舌,广电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捍卫者,但是不能因为少数有反动倾向的激进思想而因噎废食。相反,提高政策容忍度,减少跨地域跨国界信息传播障碍,也许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途径。时期先进的西方理念、白话文运动对思想解放、清除封建落后礼教起到重要的作用。广播电视业的根本职能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是广电传媒发展的内涵和准则,不能与“喉舌“作用等量齐观。有朝一日,当民主与平等遍及世界的每一角落,文化法制也许可以和政权机构分庭抗礼。文化领域的自由平等主要体现在话语权和知情权得以保障,政策管制的放松与法律条文的完善是由封闭到开放的过渡。【3】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出现一股政府对媒体特别是电子媒体放松管制的潮流。1996年,美国颁布《联邦电信法》,将放松规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法制的完善对于广电和政府而言应是“双赢”的,法律、法规比政策的透明度要高,法律、法规使我国文化政策规范化、具体化,更具稳定性,也给予了广电更大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与交互,它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现代通信和传播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由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电子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手段形成了微波、光纤通信网络,克服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将世界更进一步地联结为一体。人们在享受信息资源的同时,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信息缺乏管理或管理不善,信息的、传播失去控制,产生了大量虚假信息、无用信息,造成信息环境的污染和“信息垃圾”的产生。繁杂的信息干扰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降低决策效率,甚至导致决策失误或是难以作出最佳决策。近些年日益兴起的“快餐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学者认为【4】快餐文化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社会生活的激越节奏和激烈的竞争态势使得每个回到家中的人唯一的愿望就是让脑子和身体同时得到休息,让思维去放松,让情绪在最简单最直白的状态里获得愉悦,因此,社会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必然形成文化的大众化、平民化。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方式增多,文化的“快餐化”势所必然。当然也不能否定快餐文化的实质就是文化含量稀薄,蓄意炒作、相互复制、膨化发泡的观点。笔者认为,把握“取舍”原则是广电传媒在一片喧嚣中紧跟时代节奏,稳步发展的关键。信息的利用价值应该成为取舍的标准。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文化传播应具有教化和普世的影响力。因此广电节目选材的锲子应当精准,内容应更有深度、针对性。避免全国电视节目盲目跟风,同质化低质化现象泛滥。凤凰县有线台在此方面有先见之明。《凤凰民营之窗》、《凤凰旅游产业》等一系列节目紧扣重大经济决策,对各类经济动态信息进行准确、及时、深层次的报道,使得经济信息能够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领域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信息服务才刚刚开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产业开发价值,有助于节目经营,推动广播电视产业改革。合理的重组整合信息、趋长避短、化庸俗为雅致应该在取舍过程中得以体现。“多元”的含义是丰富的也是值得把玩的,信息的繁冗未必是多元;文化形态的多样未必是多元。笔者认为,多元在由“广”到“精”再到“广”的融合演化过程中产生,是创新的源泉,是集约的精粹。因此选择、整合、延伸的理念对于信息时代的广电传媒而言是值得秉承的。快餐文化是多数人的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或许也可以成为少数人的“简约文化”。 二 三网融合环境里广电传媒内外管理体制革新 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对外开放在上层建筑领域的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传播观念的改变,给传播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广电传媒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以体制改革、数字化和产业化发展为标志,以体制上从计划事业型向事业产业转型,技术上以模拟技术体系向数字技术体系转换,功能上以传统传媒向现代传媒转变为主要内容。广电体制改革在整体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电体制就是指广播电视的组织制度和体系建设;广播电视制度,是指由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决定的,由广播电视所有权、广播电视基本性质、广播电视基本目标等方面所构成的体系。【5】有学者认为,广电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广电生产力是信息生产力。与之相应,广播电视体制就以一种生产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研究广播电视体制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体制研究,寻找能够合理促进广电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广电体制凸显了广电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与中国的行政区划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制度相适应。体制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壮大,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问题。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格局基本上是与行政区划向对应的。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和计划体制色彩,现行广电体制特点如下:首先是国家所有,政府主办;其次是管办结合,二位一体。各级政府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办”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职能,又是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监管者,承担着“管”的职能,集宣传、事业、管理三种职能于一体,对三个方面的工作全面负责;再次是四级办、分级管,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市)。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管理上实行“条块结合,以快为主”。即省本级及省级以下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接受上级政府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与本级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以地方领导为主体;最后是公益性、各级各类广播讨电视台是以实现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的事业单位,不是营利性组织。不难看出,我国广电机构格局基本上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别设立,管理高度集中,部门旁多,就目前来看,形成了以省级广电集团为基本单位的“诸侯林立”格局。走过80年风风雨雨的中国广电体制有其传统的优势。四级办、分管的模式促使广电能够比较有效地完成党和政府的宣传工作,实现广电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功能,保障意识形态的安全,保障人们享受公益型信息服务的权利。换言之,中国目前的广电体制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广电媒体作为事业机关和宣传机构的功能。强有力的具有高度行政依附性的广播电视体制,在实施大的事业项目时有利于统一认识、集中精力、快速有效的推行和完成计划。当然,弊端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从广播电视格局上看,广播机构不能突破行政壁垒,散滥现象无法根治,发展空间饱和,层级矛盾突出。“做大做强”是我国广电业的一个梦想,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对外开放环境下发展广电业的必然要求。从管理体制上看,政事不分、管办不分、多头管理;电视管理机构的数量也十分庞大,这就使得广电管理的权限过于分散,层级过多,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低下。我国的广电体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正在从原来适应广电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转向不适应广电生产力的发展甚至是阻碍广电生产力的发展。广电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任何一种改革或改良都与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广电体制改革亦然。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技术力量是广电体制形成演变的主要推动力。中国广电业的格局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由政治需求决定的。中国广电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关系是政治体制决定了广电体制的面貌和结构,广电体制为政治体制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广电体制是政治体制的一部分。计划体制下的高度行政化管理体制有利于党和政府对广电机构的直接控制,有利于保证宣传效果和意识形态安全。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调动地方资源,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有利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快速推进我国广电事业建设。在“新时期”里,各行各业在技术、理念、管理体系等方面全面升级。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和广电产业的发展,行政壁垒不利于广电节目的流通、体制内部的更新。虽然广电集团也通过各种形式尝试进行跨地域运作,但是行政壁垒依然难以逾越。各行政区划内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发展空间区域饱和,层级矛盾突出。高新技术,特便是信息技术支撑的新广播媒介在节目制作、传输模式、覆盖范围、商业模式上都有很多异于传统的地方,轻松逾越行政关卡,因此新媒介从经营、管理、运作多方面向广电提出挑战。笔者认为,职能集约转变、机构精简是广电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建构法制化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可以说是对政府职能的“分权”。严格准确的执法,对相同的管理事项、同类的管理对象进行普遍调整。减轻政府对广电体制的监管职能,凸显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即可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亦可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壁垒,为广电提供更宽阔的发展空间。媒体集团化背景下的新两级办电视是广电传媒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的举措。两级管理体制是广电业发展初期,对应于大行政区划逐步建立起来的;多级管理体制对应于中央、省、市、县四级行政体制;新两级体制加强了中央和省(区)两级管理权力,减弱了市县广电局的管理权力,以期提高管理效率,给广电产业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具体阐述,两级模式对于各地方广电来说,可能意味着堵上了一扇进入新媒体运营的大门。因为即使地方广电可以建设播控分平台,但分平台必须使用总平台的管理体系、用户服务体系,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广电的权限。两级模式,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和各地方广电合作的机会。iptv、3g手机视频牌照的机构往往很强势,而在两级模式下,各地方广电自建播控平台的热情受阻。这样,电信运营商可以绕开iptv、3g手机视频牌照商,而与各省级地方广电开展合作,出钱出力建设分平台,开展相关视频业务。这是符合大媒体融合需求的。笔者认为,不仅仅是地方广电局,地方政府、地方党委宣传部的权限也应受到一定限制。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可以由逐渐完善的法制部门承担,宣传文化部门、机构与地方广电机构形成地域性的媒体集团,直接受控于。精简机构,缩短节目融资、制播、审核的过程,以节目的社会公益性为内在尺度,积极面对市场,强调节目的使用价值和“使用率”是广电在转型时期应注意的方面。此外,笔者认为,随着全球文化产业的形成,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媒体传播业的立法进程迫在眉睫,应争取把行之有效的政策提升到法律高度,保障文化事企业的发展。 三 三网融合浪潮中广电传媒运营体制的挑战和创新 电视业务是广电企业的传统业务,也是核心业务,是广电企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国内iptv用户数迅速增长,截止到2009年底已经达到460万,其中中国电信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给有线电视运营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随着三网融合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电信运营商将正式获得经营iptv的牌照,同时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这进一步威胁广电企业的电视业务,使广电企业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由于广电运营商是政府事业单位体制,广电传媒缺少相应的市场化运作经验,全国只有少数广电运营商完成了“政转企”的转型,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我国的电信运营商经过多次改革与重组,积累了丰富的市场化运作经验,在业务运营、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具备比广电运营商更强的能力。此外,广电网络的整和程度较低,基本是省网层面的网络整合,大量的有线电视用户仍归尚未完成整合的县级的有线网络公司所有,进一步整合有较大难度。这无疑也增添了广电在三网融合后市场化运营体制改革的障碍。笔者认为广电运营的市场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制播方式的市场化,融资、传输的市场化。 制播分离是广播电视体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制播体制并不是单一的孤立体制,它本身就是广播电视体制中产业体制的一部分。我国广播体制正在从制播合一向制播分离的阶段过渡,民营电视制作机构不断增长,节目交换初具规模,制播体制改革的主体是制播分离,但是制播分离并不是制播体制改革的全部分。“制播分离”概念最早于20世纪初提出,是指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与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分别由不同单位负责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制播分离在封闭的电视发展模式上打开一个缺口。其先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学者研究指出,制播体制改革牵涉到的电视市场有资本市场、生产市场、播出市场、流通市场、消费市场、调查市场等。制播分离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制作效率,节约制作成本,减少浪费现象,并且能够考虑到受众多元化需求。对于电视台来说,与制作公司合作,采用外包、委托制作、交换、贴片广告等方式从社会制作公司获得更为专业、成本更低的节目,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与制作公司合作,同时也有利于节目市场的成熟,制播关系市场化程度提高。有学者提出,在学界一片“节目多元化、社会化”的呼声中,也应区分“制播分离和制播分立”的含义。笔者认为,对于“制播分立”和制播“分离”的探讨不能妄下评论,必须在传媒产业化的环境中结合整个广电传媒的运作体制分析,多头管理模式是现行广电管理体制的特点。新两级制度,一定程度上是对原有体制的革新。“事企分离”也许将成为广电发展的主流趋势。审核监管体系的完善应与“事企分离”同时进行。加强与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合作,进而与之融合,促进广电事业单位和传媒企业集团的分离,事业单位逐步向审核监管、宣传、舆论调控的方向发展。简而言之,也就是“制播分立、事业分离”。制播分离促进了电视产业进程,为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电视领域打开了一条通道。从根本上改变了在节目制作和发行领域由政府和电视台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机制开始起作用,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全国性的节目市场和发行、销售网络。在节目领域率先打破地域与行政分割,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同时,引入分离模式,也有利于我国电视业与国际接轨,与国外的资本融通和节目交流将变得更加容易。制播分离首先在节目制播领域形成产业链,而这一链条也是整合电视产业链中的开始部分和最重要的部分。 四 三网融合后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和广电集团的发展 【6】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传媒市场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传媒领域内部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还是十分僵化的,资金严重短缺和资产闲置共存。一方面难以利用闲置资产调剂收入、增加收入、扩大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难以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广电为例,环节壁垒森严,条块分割、条条分割困局严重,难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我国自主创新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建立、设备产业化、规模试验、运营体系建立等工作,初步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民族工业为支撑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以产业化为方向,服务社会为任务,广泛融纳社会资金,反哺体制是移动多媒体占据优势的措施,值得广电借鉴。 经历了大致150年的历史进程,电信业和传媒业终于从各自分立的产业状态经过产业融合演变为新的产业形态大媒体产业。【7】大媒体产业现象并不是孤立的个别的产业现象,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产业现象,信息传播领域的产业融合是大媒体产业形成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在“三网融合”的条件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融合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大媒体产业是一个跨越国家地区边界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运作,市场竞争和企业管理的产业体系。三网融合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显现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场比特引发的技术革命把“地球村”全面带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生存成为“村民”未来生活之一。其二,跨媒介,即大媒体产业涵盖了多种媒介形式,而且不同的媒介形式之间还正在发生并进行着相互之间的媒介融合。三网融合最终将成为三屏融合,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排名前五的广告大国。自1978年到2007年底,我国出版社从105家发展到578家期刊,从930种增加到9468种。图书产品从1.5万种增加到24.8万种。印数从3..5亿册增加到62.93亿册。近些年,先后建立近100家传媒集团分属报业系统、出版系统、期刊系统和广电系统。再次为跨产业,即指大媒体产业突破了原有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边界,打破了原有的相分立的格局,跨越了原先不同的产业范围和领域。 传媒集团的形成是大媒体产业业形成的必经环节。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广电集团化建设的市场环境仍未形成。【8】广电集团是指一个实力(或少数几个)实力雄厚的广电媒体为核心,以产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以及资产、产品技术、契约等多种形式链接在一起的媒体联合组织或利益共同体。广电集团化就是若干广电实体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广电集团的过程。也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得手”实现频道、节目、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有效合理配置,加强分工、协作,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过程。“四级办”虽然促进了我国广电初期的大发展,但是它也造成了我国电视格局过度行政化的现象。行政区划和级别的壁垒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经营管理,集团化恰恰是一种通过企业间的联合而形成群集经营效果的过程。它们可以打破企业之间的封闭状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自中国加入wto后,外国广电传媒进入中国的方式将倾向电视节目和频道落地,与中方合作进行本土化节目制作等,直接和我国广电传媒业展开竞争。而我国的广电机构普遍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高,竞争力不强,和国外的广电传媒企业比起来,实力相差甚远。集团化的形成有利于整体实力的提高,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为集团跨媒体、跨地域经营创造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中国广电产业的格局。举例而言,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的《第一财经日报》,就是先在集团内部形成“第一财经频道”和“第一财经频道”品牌后再与广州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推出。三大强势媒体合作,铸就了中国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地域报纸。“第一财经日报”的成功运营值得广电借鉴。截至2009年,我国付费电视节目达148套,节目市场化的大气候逐渐形成。有学者呼吁,付费电视节目应以内容为核心,资源的匮乏是付费节目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付费节目的推广,推进广电与互联网的融合。付费节目除具有鲜明的特色外,还应为受众提供实用、有价值的信息。互联网便捷、高效,渗透性强,做为多种信息呈现形式的载体更符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具有着广电和传统媒体难以匹敌的优势。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前提下,广电若与互联网合作,将付费节目以网络电视的形式制播,或许可以获多的盈利。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新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育与探索 摘要:在探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综合改革,建立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本专业的特色化发展探索新路。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学 人才培养模式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不仅老牌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开办了该专业,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加入了竞争的行列。在红火的办学热潮中,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却不太令人满意。重庆文理学院于2003年在文学与传媒学院设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近几年来,文学与传媒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的指导下,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拓展实践培养途径、优化学生能力评价机制等方式,建立起较完整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该专业的发展摸索出一条新路。 一、课程改革:从补充到融合 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建设之初,学院通过调研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和收集学生的意见,增开了部分基础课程。但实际效果不理想,理论课开得越来越全面,面对市场多样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变动的能力太低,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时量的增加还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为此,学院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毕业实习的管理。希望把社会生产实践作为专业教学和课程学习的补充和延伸。2008年初,配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举措,学院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采取了变补充为融合的思路,充分肯定社会生产实践本身的重要地位,从一种相互融合的思路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 1.课程类型多元化,行业专家进课堂。学院通过特定考核机制,遴选部分课程,聘请了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进入课堂。由于学校远离省会主城办学,学院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见,在该专业灵活开设短课程、微课程和学术讲座,让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昕来自社会生产一线的经验知识。 2.试行顶岗实习,培养双师型教师。为进一步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良性机制,学院在二年级、三年级试行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制。实践基地或者用人单位可以通过项目报批的方式,申请一定数量的学生直接到相关工作岗位去顶岗工作,由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在工作岗位上,学生基本能尽快熟悉业务。有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学校和学院各拿出一部分资金,要求该专业教师进入传媒机构或者传媒企业学习或顶岗工作。如2010年暑期,该专业有3名教师分别进入《重庆晨报》和重庆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学习,时间为30天至40天。教师不仅熟悉了业务,也提升了能力,更新了知识。 3.整合院校两级课程,增强课程的广泛性。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选课自由。学院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又进行了3次微调,一是在总量上压缩了学时学分,增加部分课程的实践环节;二是在保证该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将专业选修课分为播音主持、报刊编辑、网络编辑三个模块,让学生根据兴趣与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三是增大了选修课的范围,在学科专业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提供为公共选修课平台。 二、培养途径:从多渠道到全方位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改革初期,学院把重心放在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上。在强调理论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拓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内涵,多渠道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于此同时,除了专业教师,邀请学生管理人员、校外专业人士参与指导学生,将校园媒体和校外媒体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舞台,构建出一套学生大实践教学体系,力求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灵活开展多种实践形式。通过教研室研讨,对《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纪录片创作》等传统理论课程明确要求拆分出理论教学课和实训教学课时,分别制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期末以项目制的形式交出作品。学院组织学生集中参加校内外重大活动期间的短期实践,例如如学校所在地重庆永川区的近几年的房交会、旅游艺术节和学院艺术节等重大活动,都由该专业学生承担了摄影摄像、新闻采写、网页制作与维护等相关工作。此外,学院成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提升领导小组,由专业教师牵头成立了“新闻采写与选题策划”、“新闻摄影与摄像”、“电视纪录片创作”、“电视节目制作”等多个兴趣小组,一至三年级学生每学期参加一至二个小组。指导教师督促小组成员每学期独立或合作完成至少l件作品。 2.拓宽专业能力培育平台。学院以学生社团星湖写作社主办的报纸《星湖》、学生刊物《清风》、星湖网站以及校园电视台为基地,建立固定的校内实习点。经与其他学校和其他院系联系,把该专业的学生以学生通讯员的形式配备到学校各部门和其他院系,承担摄影摄像以及新闻采写工作。学生通讯员所采写的新闻稿件,经相关部门教师指导并经领导审核后。发表于校内外各媒体,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建立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和改革前该专业学生指导队伍主要由该专业任课教师构成不同。经过学院的组织和挑选,建立了由一支稳定的学生能力培养指导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兴趣小组和工作室的指导,学生管理人员协助指导学生报刊、网站和重大活动报道。负责学生专业技能比赛的指导,学校兄弟院系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相关教师负责对学生通讯员进行指导,校外专业人士根据项目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各指导教师都能尽职尽责,学生的积极性也较高,学习效果良好。 三、责任主体:从管理者到执行者 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因为压缩教学课时等问题涉及到教师的具体利益,曾遇到很大阻力,甚至学生也不理解,觉得额外增加了很多任务。一方面要实现改革目标,一方面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学院主张全员参与改革,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层层落实;逐步引导指导教师的角色转变。 1.提高改革参与者积极性 学院在压缩原有课程课时的同时,让教师全面参与改革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参与到学生能力培养指导体系中。讲授课程仍然按照讲授时数来计算工作量,学生能力培养指导和训练则按照项目制,以作品、成果和质量来计算学习成果。在每项新的措施执行之前,学院组织相关师生召开说明会,阐明具体目标和做法,兴趣小组的有效运行和项目制的实施,以及校内外灵活的实践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具体的管理中,改革方案的目标指标都分解到具体的个人,学院对系、教研室、兴趣小组、项目小组和工作室,对每一层级分别考核。 2.引导指导教师角色转变 该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注重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不够。学院有意识地引导专业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成为理论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外出培训、组建工作室、参加项目等方式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在课程改革中,学院也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在《电视纪录片创作》等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就以pbl教学模式为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师针对这门课程的具体情况,将基本的创作流程分为确定选题、进行拍摄、后期制作、成果交流、成绩考核五个阶段,将全班进行小组划分,按照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一般情况进行分工,分为编导、摄像、后期、场记、撰稿等。教师从讲授者变为学生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对每一个阶段和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评价机制:从考试到考核 1.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配合学校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工作,学院选择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部分课程作为改革的试点。在课程评价方式上,改变原来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改革成绩构成比例,构建以项目操作效果为主的期末综合成绩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方式的变化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平时的知识运用,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例如《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改革前期末综合成绩的构成比例为:课堂讨论5%、平时作业5%、期中作业20%、书面考试70%,改革后为课堂讨论10%、实训10%、期中作业20%、影片评价60%。 2.推行成果评价方式 对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以及课程学习以外的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项目的效果检验,学院变教师评语的评价方式为成果评价方式。学生的一部分成果直接接受社会评价,如校内外重大活动项目的成果、学生通讯员的实践成果、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成果以及工作室所承接任务产生的作品。一部分成果接受师生评价,这种评价是柔性的,通过受众信息反馈和受众调查获得。这部分成果主要是社团报刊、网站和校园电视台节目。另一部分成果由学院专门组织教师进行考核评价。这部分成果主要是兴趣小组、技能训练、学生项目产生的作品以及学生的课外作品。 学院组织成果评价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项目验收、作品评分。学生需要激励,学生成果展示,学院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安排。调整课时,将每学期的17周设为“学生技能训练展示周”,在这一周,通过技能比赛、成果展示、成果汇报、成果交流等形式,对学生作品和训练成果集中评价和验收。 当然,在改革的过程当中,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教师,都曾碰到了很多新的问题,遇到了新的困难,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年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思路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在借鉴其他院校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实践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现状和规范研究 摘要 本文以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中不规范现象为例,分析主持人语言失范的自面效应,并提出提高主持人语言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 广播电视 节目主持人 语言 规范 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在国务院随后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普通话的内涵得到完整的表述:“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1994年启动普通话水平测试,是语言文字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国家广电总局将普通话水平达标列入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上岗条件。2000年lo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首次确定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广播电视如需使用方言,必须经过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的批准。 普通话得到空前推广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水准的提高以及广播、电视等有声传媒的普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水平代表了传媒语言的规范程度,应该成为推动全社会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窗口,并担负起重要的示范责任。时下主持人的语言总体上较为规范,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语言中频频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的错误,另外还出现了外语化、方言化、杂交化、扩大化等语言问题,不能不引起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失范 现代汉语由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构成。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失范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1 语音错误和缺陷 (1)容易混淆的字词 汉语言文字中存在着大量的多音多义字,有些因词性不同而发音不同,有些是因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而发音不同,如,《新闻快报》的主持人将“载(zai)重”读成了“载(zai)重”,将“应(ying)届”读成了“应(ying)届”,将“参与(yu)”读成了“参与(yu)”;《财经早8点》主持人将“悄(qiao)然”错读成“悄(qiao)然”,“拖累(lei)”错读成“拖累(lei)”;《1818黄金眼》主持人将“粘(zhan)贴”念成“粘(nian)贴”;《玩物创智》中把“头箍(gu)”的“箍”念成“ku”;浙江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快报》主持人将“绯(fei)闻”读成“绯(fei)闻”。 (2)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 南方人说普通话常见的错误就是平翘舌音不分,如z、c、s、与zh、ch、sh经常混淆,这些会影响听众对词义的把握。如《城市之声》广告中把好吃(chi)读成好吃(ci);《旅游之声》的主持人将“路况综述(shu)”读成“综述(su)”、“迅速(su)”读成“迅速(shu)”等;《社区发言人》栏目中女主持人把“沧桑”的“桑”念成(shang);《浙江房产报道》的主持人将“陈”读成了后鼻音;《整点新闻在线》主持人将“氛围”的“氛”读成了后鼻音。 (3)音变错误 这里所说的音变是指语流音变,即在实际语流中,前后的因素或音节相互影响,从而产生语音的音变,常见的有“一”“不”的变调以及轻声、儿化。如《小智热线》“一模(mo)一样”应该为“一模(mu)一样”;《旅游之声》:“一辆”读成了第一声。 2 词汇使用不当 词汇方面的错误和不规范使用主要体现在词语、成语的错用以及方言词语、网络词语的滥用误用。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具有稳定与演变两重特性。基于这两重特性,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也具有坚持与调整两重特性。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规范标准要以坚持为主调整为辅,要全局坚持局部调整。为了推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要妥善处理:哪些规范标准要坚持不变,哪些要做出调整;如果要调整,什么时候调整。而广播节目中出现的词汇应该反映了语言文字稳定、规范化的一面,应该是积极向上、正确常用的词汇。但由于收听压力或直播节目等各方面的客观因素,主持人在使用词汇时还是出现了种种错误。 (1)词语、成语的错用 有个别主持人在使用成语时往往望文生义,词语、成语的规范化使用还有待改进。比如《新闻快报》的主持人想表达不太令人满意的意思,结果用了“差强人意”(“差强人意”是说还能令人满意);想表达某一阶层首先接受试验的,结果用了“首当其冲”(“首当其冲”的意思是最先受到攻击和遭受灾难);想表达说话人理由充足、自信满满。却用了成语“信誓旦旦”(“信誓且旦”意谓誓言诚恳可信);《早间新闻在线》主持人在结束节目时说“感激您的收听”,“感激”一词使用不当;《发靥发靥》栏目女主持人说:“不是关系所在”,应改为“不是关键所在”;《拨拨就灵,就灵就灵》“让那个贼有了威慑力”中“威慑力”用在贼身上显然错误。 (2)方言、口头禅以及网络用语的不规范使用 广播电视频道的一些自办栏目,因为要迎合普通大众的口味,或是本身节目的需要,出现了大量的网络用语、方言和口头禅。虽然语言是开放的,跟随时代潮流的,但是过度泛滥的不规范用语也是需要广播节目重视并加以改进的。例如《快乐晚高峰》主持人经常夹带方言主持,在10月28日16:30——17:30一小时中共出现了9次方言,其中如“藏藏好”等方言语用法,城市之声主持人用“小姑娘家”、文艺频道主持人用“听拎清”等方言。 主持人的网络用词也非常泛滥,如《私家车下班路上》主持人用“够牛的”、“咪咪小”、“拉风”,另外还有“我觉得你在找抽”、“比较雷人的观点”等等。这会让部分听众听得丈二摸不着头脑,影响了广播语言通俗易懂作用的发挥。 同时,很多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多次出现“这个”、“那个”、“然后”等口头禅或是句子拖长尾音,直接影响了节目的流畅性和整体性。 3 语法不规范 广播电视中因为有很多是直播节目,主持人都是临场发挥串词,因此存在很多语法的错误和不规范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搭配不当。 大部分搭配不当的情况是动宾搭配不当,如《私家车下班路上》主持人说“大家一起将问题和困扰一起探讨与沟通”,问题可以探讨,困扰不能沟通。浙江新闻综合频道的主持人说“提高沟通艺术”搭配不当,应是“提高……水平”。其次还有中心语和修饰语的搭配不当,如《整点新闻在线》主持人说“有效地停放和管理,“有效”与“停放”搭配不当。《浙江房产报道》中出现“出台的政策更加激烈”这样的搭配错误,城市旅游之声主持人说“这绝对不是一件安全的选择”,量词用错。 (2)重复累赘 重复累赘是主持人在广播节目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不仅说的人拗口,听的人也是百般别扭,对节目的流畅性有很大影响。例如“一起共同来关注”、“逐渐离我们远离”、“步伐不断停步”等等。 (3)缺少成分 由于某些句子较长,主持人在播音时忘记了定语的中心语,如《新闻快报》中主持人说:“针对部分产品中含有甲醛,……”句子中显然缺少了“的事件”这个中心语;浙江新何综合频道主持人说“探讨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应为“探讨解决金融危机的措施”。这是考验主持人综合素质的,也给主持人“说好普通话”增强了难度。 二、主持人语言失范的负面效应 1 影响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 据对“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的调查研究,虽然媒体及受众对主持人群体的社会关注多于对其的职业关注,但是造成主持人负面影响最多的却是节目主持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如针对主持人语言能力的庸俗、方言(语言不规范)、口误,指向主持人气质风格的低俗、煽情、娱乐化等关键词占了60%,这说明主持人群体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更容易破坏主持人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为什么有时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稍有纰漏,如直播时的一次口误、一个哈欠会立即影响到主持人的媒介形象。 2 影响传媒在受众心目中规范使用语言的榜样作用 1998年印发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宣传提纲》中对推广普通话工作思路做了这样的表述:“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传媒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标识,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语音是媒介的声音形象,在全国人民中发挥着榜样和示范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受众如何正确使用规范语言。如果出现了过多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问题,将严重影响传媒在受众心目中规范使用语言的榜样作用以及普通话长期以来形成的声望。 3 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语言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的体现。播音员主持人语言因广播电视媒体无可比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社会上、在群众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期的青少年而言。节目主持人的言语失范行为,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为了在竞争中求胜,提高收视率,一些主持人放弃职业的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甚而将这种低俗之风蔓延到了儿童节目中,已严重污染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4 滋长方言优越感 用方言播放节目,滋长了方言优越感,获全国百佳栏目的《阿六头说新闻》调查数据清晰地显示:观看该节目的人群结构25岁-55岁占有55%的比例,而这个年龄群体往往是社会中最活跃、最具消费能力、最有决策权的人,也是广告商最青睐的目标客户人群。媒体宣扬的这种语言上的优越感,使城市的外来人口和非方言区人口,相对地就会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泛方言化的媒体节目在无形中不断提醒非方言区的人口:你不懂本地方言,你融不进当地社会,你无法平等分享公共信息资源和其他资源,从而导致本地域受众文化上的优越感。 5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节目主持语言中“农民工”、“丐帮”、“城市寄生虫”这一类带有歧视性的称谓,既不符合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平等原则,也不符合国际上的通行原则,人为地强化了不平等的意识,伤害了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的尊严。随着人们的权利意识和平等观念的觉醒,由主持人语言失范引起的这类负面效应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提高主持人语言素养的建议性策略 1 实施问责制,规范传媒语言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确立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2006年12月2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通过《浙江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办法,并于2007年4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九条规定: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达到一级甲等,其他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达到一级乙等。2007年3月22日,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印发《认真做好我省首部语言文字法规章宣传贯彻工作》的文件,对如何宣传贯彻《实施办法》提出了要求。 现在的社会普遍浮躁,传媒人员、播音员对自己的业务刻苦钻研不够,主持人的语言素质没有多大的提高和长进,而且缺少配套的业务培训制度。实施问责制在现阶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责任到人、严格落实的监督机制,对于减少差错、提高传媒的传播质量有着较好的作用。另外对于懒散懈怠不够敬业的传媒从业人员批评教育是必要的,必要时可以辅以相应的惩罚措施和经济手段。 2 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主持人语言文化素质 许多广播电台、电视台选择主持人只要有一张漂亮脸蛋、一个好听的“声线”就可以了,大多数主持人没有经过规范的语言训练,他们对语言在传播中重要性的认识还很肤浅。 从业务特性来说,主持人是语言工作者,他们的言语状态是业务水准高低的标尺。主持人的语音、语气、语调以及用词造句,不仅表现为外部形态。而且能反映出他的文化、思想、智慧、情操、审美等内涵,是主持人传达节目内容、体现个性和才学的重要窗口。主持人的语用方式比“照本宣科”的播音创作困难很多,不仅受内容、时间、环境的严格制约,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思维与表达同时起步。面对话筒、面对观众,一张口说话即抵达信息输出的“终端”,完全脱离控制。却又要对每句话负责。 主持人若要获得较高的言语技能,必须把练口才和练笔才看作同步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工作之余,进行积极有效的业务培训成为提高主持人语齐文化素质的必要途径。 3 辩证地处理直播言语与生活言语的关系 目前的节目主持中,主持人要正确处理直播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关系,不仅不能回到书面化、主持腔的老路上去,而且要树立播出用语口语化、生活化的观念,在剔除自然形态的生活语言不规范成分的前提下;注意汲取日常生活口语的营养。在坚持语用规范的前提下,对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状态的语言既有积极的吸收,也要有坚决的扬弃,做到不媚俗、不奉迎低俗的视听需求,这是广播电视主持人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也是广播电视节目最起码的审美要求。 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是国家语言文字发展的必然,是中华千年文化发展的呈现,更是时代赋予广播电视工作者的重任。在节目主持中出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的现象警示着每个传媒人:优秀传媒人之路漫漫,其修远,还需上下而求索。广电节目主持人只有潜心学习文化历史知识,了解语言文字的渊源,提高语言文化素质,在文化的土壤中扎根,才能从根本上说好普通话,办好广电节目。 广播电视论文:谈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的维护措施 摘要:广播电视节目的优质传输,最终目的是要带给观众精神上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本文结合实际,详细阐述了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日常维护与sdh设备的重点维护措施。关键词:广播电视;传输;维护 广播电视节目的优质传输,最终目的是要带给观众精神上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因此广播电视节目的技术质量就相当于是每个电视台的生命线,制作出高技术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固然不易,但是如果节目的传输质量不高,再好的节目也会大打折扣,严重影响节目的收看效果。以下从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日常维护与sdh设备的维护两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广播电视信息传输方面的管理。 一、传输系统的日常维护措施 1.传输设备日常维护的特点 先导性 宜防微杜渐,毋亡羊补牢。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在线安全性 传输设备都是在线设备,而各电视台的播出时间越来越长,很少有维修、维护时间。这就要求在日常维护、维修前要做好周详的计划,考虑好应急措施,这样才能对在线设备进行维护,以确保安全传输。 群众性 调动每一个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提高预防意识,补漏拾遗。 平凡性 日常的技术维护工作无名无利,琐碎、繁杂,往往感到麻烦、生厌,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把个人名利置之度外,默默无闻地做好日常技术维护工作,细微之处见精神,平凡小事寓于伟大精神。 2.加强日常技术维护,以确保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 日常管理中,要坚持开好每周一次部门安全传输例会,对上一周安全传输情况通报及点评,其中对故障处理的方式进行详细的点评及总结,不断改进应急预案。同时,为确保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各部门要制定技术维护检修规程,并提出要求如下: (1)维护检修工作实行日常值班巡检与定期专业检修维护相结合的方式。 (2)技术维护人员应熟练掌握系统框图及信号流程,遇到问题能迅速查出故障点,进行维护检修。 (3)在检修中如需要调整设备,改动线路,应由分管同志仔细确认,并做好详细记录。 (4)维护检修完毕在机房工作日志上做好详细记录。 (5)机房维护检修工作实行日巡检、周检、月检、季检、年检制度。 (6)每逢节假日或重大播出时间,需提前做好系统和设备的维护检修,确保系统和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7)检修配电机柜等电源时,一定要至少两个人配合进行,确保人身设备安全。 机房根据其工作特点制定有关专门的维护检修规程,都有具体的日巡检、周检、月检、季检、年检内容。按照维护检修规程,机房认真做好传输系统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及系统指标的测试,及时掌握系统信号通道情况,确保通道指标在规定范围内,使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以确保传输质量。不断总结完善数字传输的维护检修规程、应急防范措施,从而加强维护检修工作的条理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3.完善的设备维护工作是安全传输和高质量技术指标的保障 在日常使用中,要遵循科学规律,对传输系统进行维护,力争把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环境,以及各种设备的技术要求,制定了详细的设备维护计划。对在用设备采取定期清理维护的措施,制定了各种相关设备运行状态、时间、维护情况的一览表,使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一目了然。 为了确保传输质量,传输系统要注重技术改造工作。随着电视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设备不断涌现,其技术指标随之不断提高。要定期对传输系统进行测试,认真分析测试结果,同时做好老系统和新系统的维护工作。 二、sdh设备的维护 sdh光同步数字传输设备是构成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特别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规范的接口,灵活的复用方式,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维护,很强的兼容性,而普遍应用于高速、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系统中。sdh设备的维护可以分为例行维护和故障处理两部分,以下重点介绍故障处理的维护方法。 sdh设备的维护可以分为两类:在网管中心使用网管计算机的网络维护和传输机房内的设备维护(网元维护)。 1.网元维护人员的故障分析方法 网元维护人员故障分析的基础是设备告警指示灯反馈上来的告警信息,由于设备和单板反馈上来的信息较少,分析、定位告警的难度相对来说较大,因此要牢记各告警灯闪烁所代表的含义,在日常维护中要时刻关注告警灯的闪烁情况。 首先从整体上观察设备是否有高级别(危急和主要)告警,这一步可观察机柜顶的告警指示灯。不过注意,只通过机柜顶的告警指示灯,可能会漏过设备的次要告警(次要告警机柜项指示灯不亮),而次要告警往往预示着本端设备的故障隐患,或对端设备存在看故障,这时还需要通过观察各单板告警灯的闪烁情况,以分析、定位故障点。 在设备故障时,往往是设备的很多单板都是红灯闪烁,这时为避免混乱,分析的原则是:先分析线路板,再分析支路板;先分析告警级别高的单板,再分析告警级别低的单板。 2. 网络维护人员的故障分析方法 用网管计算机对设备进行监控,可以看到很多细节性的信息,包括告警和性能,并能对全网络有一个整体的观察。这对于告警分析、定位是极有利的。但又面临告警、性能信息太多,无从着手分析的局面。对于这一点还要遵循前面讲过的分析原则:先观察分析高速部分(线路单元),再分析低速部分(支路单元);先分析高级别告警,再分析低级别告警。因为设备出现故障时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告警、性能事件,但只有其中几个告警是基本告警,与故障息息相关,可通过这些基本告警直接定位出故障点。还有一些告警是由这些基本告警衍生出来的,不能通过它们定位出故障点。 3.常用的故障处理方法 通过单板告警指示灯的状态,或从网管计算机上观察到的告警信息,再结合告警信号流程图,就可大致定位出故障点。这时就可采用具体的方法来精确定位和排除故障。常用的故障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自环 对sdh传输设备而言,维护设备最常用的一个手段就是自环。设备的自环有多种。设备外自环:检查对站端及光纤链路是否有故障。设备内自环:检查设备内部是否有故障。设备内自环又可分为:线路板自环;支路板自环;外围设备自环,分别检查各自的单元是否有故障。通过设备各种不同的自环,就可层层分离出故障点来,从而排除故障。不过自环时须注意:不要使接收过载,有时须用衰减器。 替换法 “替换法”也是一种常用的sdh设备故障处理方法。“替换法”就是使用一个工作正常的物件替换一个怀疑工作不正常的物件,从而达到定位故障、排除故障的目的。这里的物件,可以是一段线缆、一个设备、一块单板、一块模块或一个芯片。“替换法”适用于排除传输外部设备的问题,如光纤、中继电缆、交换机、供电设备等,或故障定位到单站后,用于排除单站内单板或模块的问题。 仪表测试法 “仪表测试法”指采用各种仪表(如误码仪、万用表、光功率计、otdr等)检查传输故障。 三、结论 安全传输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考虑传输工作不仅要考虑技术因素,而且还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节目制作、存储、播出和传输的安全管理体系,最终安全优质地传送到广大观众的屏幕上,在这些方面还有大量工作亟待完成。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企业信息化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推广,我国的社会生产、生活获得长足的发展,并改变了社会发展的方式,实现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的信息化作业也逐步开展,为企业的发展谋求更多的便利性以及经济利润。本文基于此,着重分析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寄望由此为我国企业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信息化;实际应用 1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近年来,为了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以及运营成本的降低,企业加强了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并科学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关于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工程中发挥的功效,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伴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企业的自动化办公水平逐步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能够借助各类智能设备及时、有效的更新企业运营数据信息,规避了企业因为市场信息搜集落后而导致的发展战略制定错误的出现,提高了经管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障了企业运营策略的科学性。此外,这种自动化办公的发展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压力,并进一步实现无纸化、自动化办公,降低了企业的运营、管理成本。作为智能性能较高的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工程中的运用还能优化企业的工作流程,有助于对企业合理调度人力、物力资源,带动企业工作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最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融入还能带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并为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打下坚实的信息基础,并为远程、移动办公提供技术支持,增强了企业运营的灵活性。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实践 2.1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实践 企业在日常生产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引入计算机高新技术能够促进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并为企业自动化流水线式生产作业方式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了企业生产效率及质量。总体而言,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兼顾使用微电子、模拟仿真、自动控制等技术,从而由此实现了对于企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并构建起对企业流水生产线的实时、动态监控管理体系,进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生产效率及质量的提升。在进行企业产品、工艺流程的创新、研发工作时,企业的技术人员需要注重使用CAD、CAPP等计算机应用技术,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 2.2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实践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摆脱了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的束缚,而借助开放式管理方式进行经营策略的制定,而这也就导致企业容易受到市场经济体制与信息化趋势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利润,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其需要把控企业供应链的发展状况,并对原材料购进、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科学的管理以及优化。为此,企业的有关部门在这一环节中引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借助局域网、数据库、互联网等技术开展企业管理活动,从而实现了对于供应商、生产者以及服务商提供服务信息的协调,确保企业能够及时的了解到科学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供应、销售、服务环节的整合,确保其产品的有效性,促进各项作业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以及市场份额。 2.3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完善,企业也开展了自身发展结构的变革以及优化作业,并促使企业管理朝着复杂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市场经济的完善,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往往出现了信息复杂、工作量大的特点。为了规避这类问题的出现,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以及质量,作业人员引入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并由此对企业管理处理的信息进行收集、整合、筛选、组织处理,从而确保企业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目前,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工作人员逐步构建起企业资源计划、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以及合理化。以安徽第一快餐品牌——老乡鸡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为例。该企业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以及口碑,在省内的所有连锁店面中安装了监控摄像,并借助网络系统确保企业的管理层能够随时调取门面的实时监控画面,从而实现了对于门店状况的掌握以及总结,并能够实现对于门店经营状况的监督管理,确保门店经营正常、有序的开展。关于视频监控的系统图,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 3结语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状况,为了确保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实现更高效益的取得,企业加强了对信息化工程体系的构建。本文基于此,主要分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并就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实践(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实践、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实践、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贯彻落实以及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工程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而企业也会因此而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实现了生产管理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 作者:廖冰峰 单位:湖南红宇耐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谈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的平面设计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本文介绍了这类课程实践教学现状,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多种设计软件的综合运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几方面对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 1.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专业都开设了平面设计类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图像设计与创作能力,是一类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创造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平面设计相关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更无可替代,它能提升学生自主参与的精神和合作创新的意识,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表达的能力,而这些职业素质也是用人单位普遍看重的。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前参与到实际的设计情景之中,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并与将来的就业岗位相衔接,使学生获得实际的操作经验和技巧,积累就业时的宝贵经验,以便快速适应岗位工作。而如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是我们专业教师必须深入探究的问题。 2.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以本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在入学的第二至第四学期分别开设了《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平面设计实训》等专业课程。全部采用实训教学,使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平面设计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迎合了本地区人才培养需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忽视、实训条件和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完善、审美水平有待提高等。因此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3.1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能力目标,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但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忽略了此点,只教会学生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图形处理技巧,学生提交的作品中设计美观、质量较高的教师会给与较高的评价分数,但这些往往是参考他人作品或复制其它作品获得的,这就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无疑会降低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教学,要重视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应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起引导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在作品设计中的创意、创新思维。对设计相对粗糙,但比较有创意性、有创新性的作品要鼓励和赞赏,给予较高的分数,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意热情和创新兴趣。 3.2多款设计软件的结合和综合运用 平面设计是以平面为载体进行视觉信息传达的方式,随着设计软件的研发和版本更新,单一软件已无法满足用户的设计需求,更需依靠多个设计软件来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将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等多种平面设计软件的优缺点融入到实践项目中加以介绍,并利用具体任务体现多种软件相结合进行设计的优势,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不同软件功能上的互补,以及在图像处理、文字处理等方面的综合运用,从而使作品设计更加艺术化、风格化,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新年贺卡的设计任务中,利用Illustrator软件可以很好地完成特效文字的设计和图形的绘制和编辑,但在图片编辑方面效果却不如Photoshop,这时我们可以先使用Photoshop进行图片处理,再将处理好的图片导入到Illustrator中进行文字制作和图形的编辑,使得每种元素的处理上都取得最佳的效果。教师在授课中应加强对这两种设计软件优点和缺点的把握,以便让学生结合各类软件的优点进行发挥,从而更好地完成作品的设计。 3.3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 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加强合作,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导入课堂教学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聘请企业工作人员做专题讲座和交流,分享设计经验和心得。专业课教师和企业设计人员共同进行教材编写、项目开发等。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体验企业管理模式和工作模式、工作氛围。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训基地和设计公司实习,或完成威客网站上的真实项目,不为刻意追求工资和报酬,而是可以学习到专业技能、积累设计经验,了解最新的平面设计趋势和思路,更早进入岗位角色,同时提高职业素质,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校外实训基地应配备打印机、扫描仪、激光打样机、塑封机等专业设备,制作软件也要定期更新升级,这样学生提交的作品可以直接通过印刷输出设备实现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操作能力,此外,本校也利用创新创业工作室的模式在校内外承接各类平面设计的实际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完成项目,服务了本校师生和社会,校企合作取得成效。 3.4迎合市场需求,提高审美能力 教师在项目案例的选取上可选择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文化气息的专业优秀案例作为项目训练任务,因为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市场的了解和定位不够清晰和全面,有一定局限性,在实践操作中不顾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而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设计里,这样的作品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在设计前应充分了解需求,在周密的调研和分析基础上再开展设计实施,让学生明白创新和变化应该是为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和市场服务的,如果不被市场接受和支持,那会是失败的作品、失败的尝试。例如在中国联通的标志设计案例中,教师可以引入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红色跟中国结这样的传统文化元素来设计,而没有使用科技感十足的元素来设计呢?”,并提供一些其他企业的标志设计图形进行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标志的色彩、图案、构图元素等特点,深入探究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从而得出结论:由中国红颜色编织成的“中国结”图案代表着活力、热情、奔放;象征着幸福、吉祥、团圆,体现了一个活力十足的创新型企业形象;而由水墨黑色书写的“中国联通”四个字,体现了企业的包容力与凝聚力;而“Chinauni-com”的英文又为标志融入了潮流、时尚、高端的现代感,亮丽的中国红和传统的水墨黑的搭配,给人以稳定、和谐且具有张力的视觉美感。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的结合更符合国民的审美眼光,也体现了企业的文化和内涵,这样的设计是符合市场需求的、被广泛认同的成功的作品。由此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社会的需求,什么是好的设计作品,明确设计要能够长期经受住市场的考验,给学生多提供一些优秀作品去鉴赏和交流,鼓励学生不断更新设计思维,做迎合市场需求的原创设计。 作者:刘辉 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现状及改善思路 【摘要】现如今,计算机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在各行各业企业发展生产中,都成为了一种最为普及的应用技术,但是,在计算机技术高速成长发展的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增多了起来,本文就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现状进行了简述,并将常见的一些问题列举了出来,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希望可以对相关的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改变措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正式步入到了现代化,而计算机应用作为现代化时代的一个重要路标,它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企业发展的重要核心,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企业都在日常工作当中使用了计算机技术,这充分的显示了计算机技术对于人们的影响力,但在人们越加离不开它的时候,它也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相关问题,为了使其健康发展,需要相关的工作者解决掉计算机技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1]。 1.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现状 1.1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广阔 事实上,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普及到了社会的各种行业当中,同时也普及到了每一个人的手中,尤其是在一些年轻人的生活当中,随处都可以看见关于计算机的相关产品。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来说,计算机已经是无处不在的了,尤其是一些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例如淘宝、京东等,它们因为便利和优惠的价格等优势,在销售市场上占了非常大的比额。同时还有网上银行的出现,它大大减少了人们过去在银行柜台所浪费的时间与流程,在一些学校当中,多媒体教学更成为了一种极为常见的教学手段。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出现,真正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与日常生活水平[2]。 1.2计算机技术功能强大多元化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从从过去单一的数值计算功能,扩展到了现如今更为广阔的应用领域,在日常生活当中,计算机可以是一种娱乐工具,通过计算机上的娱乐软件,人们可以放松心境,舒缓压力,还可以把它当做一种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社交工具,同时在工作上,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产物,计算机拥有一定的智能,它可以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当中充当一种辅助工具,有效的帮助人们进行相关的作业,提升工作效率。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功能是无穷的,它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计算机应用技术现存的问题 2.1计算机应用技术需要创新 任何一样事物,不管是人、国家,如果想要变得更好,就必须要不停的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有所进步,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是,它的发展与我国国家人民的发展和生活有着不可切断的联系,但在现如今的时代,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事实上并没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有非常多的计算机软件和应用程序等都依靠于一些外国国家,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我国提高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研发,力求可以满足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它们的进步,也让我国迈向世界强国之列[3]。 2.2计算机技术还未真正达到全普及 目前就我国而言,虽然计算机的用户在不断增加,呈上升的趋势,但是,这些用户大部分都是我国的年轻人,一些年龄稍大的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还是处于陌生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这些人很少使用到计算机,也就会对计算机网络生活的各个方面缺少相应的理解,对此没有正确的认知,甚至会出现一些误会。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到计算机技术的下一步普及,同时碍于我国一些个别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些人更是对计算机一窍不通。 2.3计算机应用技术安全问题 计算机是一种人造的智慧结晶,在日常的使用过程当中,计算机是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运作,而我国因为缺少计算机方面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经常会出现很多计算机程序上的漏洞,如果不进行及时的修复,会让一些私人信息泄露出去,给人们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损失,而如果是企业的一些机密信息因为计算机系统漏洞的原因遭到泄露,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所以,计算机技术的安全问题迫在眉睫,这是需要人们通过时间不断去更显和改善的。同时,计算机作为一种电器设备,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老化,这需要计算机进行部分系统的更新。 2.4相关的计算机人才匮乏 由于我国在计算机方面的行业起步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起来有些落后,所以致使在一些高校当中,计算机技术专业无论是在课堂教授,还是教学方案中,都显得不够成熟,有非常多的地区都只看重书本上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忘记了对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再加上我国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滞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出时代的特点,也就做不到与时俱进,因为以上种种这些原因,让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不一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 3.改善措施 3.1积极开发和创新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现在已经普及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同时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计算机的相关技术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需要有相应的专业计算机人才,为此,相关的高校要努力培养创新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企业也应该加强对计算机技术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踊跃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做好基础。 3.2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大部分接触计算机的都是一些青少年,有非常多年纪较大的人都不怎么接触计算机的相关应用,要想全面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就要推动计算机技术,应该让更多年龄稍大的人对计算机技术有所了解,并且加入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当中,有关部门可以开发出一些适合多种年龄段的软件,让无论是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可以接触到计算机技术。而对于一些经济发展不好的地区,政府可以与一些企业进行联合,对一些困难地区提供计算机设备,普及计算机知识,在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确保计算机应用技术健康、全面的发展。 3.3修补计算机技术出现的安全漏洞 为了保证计算机的正常使用,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该加快对计算机技术运行工作时出现的一些系统漏洞和安全问题的修补速度,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维修以及更新,保证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安全缺陷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让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服务。另外,计算机的使用人群也要强加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确保自己能够完美的驾驭住这把双刃剑。 4.结束语 时代在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如日中天,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因为云计算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加强了数据的处理模式,也加快了数据的处理速度,计算机技术为科学家们钻研复杂的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计算机的未来发展和应用,也必然是加强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技术之一。 作者:兰汉卿 单位:安徽省颍上第一中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现在计算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越来越依赖它,鉴于其重要性,很多中职院校都增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笔者从现在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特点出发,阐述了该课程的相关内容,然后分析了提出其课程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科技水平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计算机顺应时展,被应用的也越来越多。多数中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这门课,而且是作为必修课来学习,由此可见其重要性。虽然该课程属于重点课程、热门课程,但是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很多中职学校只是重视教授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正式的实践操作能力却较很少,这和现在中职教育的初衷相违背,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失去了意义,应该做好教学改革工作,解决类似问题 1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简述 计算机技术应用不但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体现,其也受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青睐与关注,所以,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一门课程应运而生。作为中职教育的基础课,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通向该门课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也是想要学习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前提条件。学习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既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又需要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做支撑。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学生的思想比较受约束,在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比较欠缺,而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需要灵活的思想和创新的思想,这就令该门课程教师教学面临一定的困难,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在中职教育教学中实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能够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有效性,更能使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 2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现在,我国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方面的教育上,面铺的广,但是在教学层次上表现出良莠不齐,很多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已经参加了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发展得到推广。但消极方面是,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参加工作的时间越久,得到的反馈信息就是,其在工作岗位也就会遇到更多问题,因此,需要抓紧解决。很多中职学校在教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时,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重技术效果而轻该课程的本质内涵。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这一课程成为热门,受人追捧时,中职院校只考虑到赶紧抓住市场需求,而没有考虑这也需要很强的师资力量,如果仅是为了填补该专业在中职学校的空白,而聘请资历和水平较低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那么只会影响到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校名誉、生源、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当前中职学校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重点只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原理和运用上,而在实际操作方面比较少,甚至没有提及,使得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实践。随着计算机专业的快速发展,该专业的教学也改革较大,同时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断增多,比如新添加的计算机软件原理、计算机操作和运用等,为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学会灵活运用,达到融汇贯通,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抓住重视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术不等同抓住其教学本质,现在该专业教学中计算机应用还是较少。 3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措施研究 3.1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需要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做基础,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改革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而且做到理论和实践相互联系,因此,中职学校在教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时分成两部分内容,第一是基础教育,第二是专业核心能力训练教育,在这两方面的教课中,都要融入实践教学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教授要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夯实计算机基础方面的实用知识,更能够使其理论和实践能力增强。 3.2改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方法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时代的快速发展,加上中职学生观念的转变,以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方式已经和当前社会需求不相符,而且学生对以往教学方式也不认可,因此,需要对此进行改革。中职学校应该采用科学合适的先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比如可以通过情景教学,为学生营造一定的氛围,令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更便于理解;通过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内在潜力,使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动力更强;通过案例教学法,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更能接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有很多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然后适当引入到专业教学中。 3.3改变中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理念 该专业教学理念一定要改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不同其他专业,其更新比较快,教师的思想一定要跟上,把之前的重理论轻技术的思想去除掉,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不要尽信书。可以通过打字比赛、网页制作比赛、组织装机比赛等形式来使学生的应用技能得以提升,摒弃之前光学习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的观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灌输职业素养的理念,让学生从点滴中体现中职生应有的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此外,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科要能够做到定位准确,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当成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培养的人才被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 作者:陈其昱 单位: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整合反思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如今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整合在一起。本文首先阐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然后分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特点和优势,最后提出相关的整合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 现如今由于我国诸多行业的信息管理都引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提高了信息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还大大提升了工作的准确度。由于当前正处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可以从大量的信息资讯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内容,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所获得的大量信息资源,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特点和优势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特点分析。现如今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让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无论是哪一种行业,都将应用到信息管理技术。把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还能够使混乱的管理工作恢复到稳定状态,大大减少了工作中出现的错误[1]。当前,我国大多数教育行业都引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还对相关的信息内容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从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出,只要应用了计算机技术,都获得了较好的评价。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仅可以将一系列繁琐的工作进行简化,帮助信息管理人员从大量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还提高了工作质量。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引进了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引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仅可以使图书管理人员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来查找所需要的书籍,并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内容,还大大节约了时间。如果大学生需要借阅图书,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操作就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这也大大提升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准确性[2]。从我国经济和技术角度来看,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大,信息内容的逐渐繁多,种类不断增加等等,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必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同时,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时刻了解当前时代的信息动态。在工作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各种应用技能。信息管理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方式,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相关的资料。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信息准确度,进一步确保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优势。有关资料分析表明,在我国的诸多行业中只要是引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评价非常高[3]。一是无论哪个行业只要在信息管理中引进了计算机技术,就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二是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使信息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信息的增长速度和数量非常快,人们被困在海量信息内容当中,就会给信息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就必须要求信息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样才能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保证信息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整合措施 (一)不断提高信息管理意识。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应打破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信息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识。因此,充分提升信息管理意识在信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是进一步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整合的重中之重。在信息管理工作中,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信息管理中的领导对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掌握程度,从而深刻了解其相结合的意义,不断提高自身对信息管理的理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在信息管理中投入更多的资金[4],让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到信息管理工作中。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大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以及学习新技能,进一步提升信息管理人员对信息管理的深刻意识。 (二)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如果要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整合,就需要借助强大的信息资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计算机的便利性,提高工作效率。我们把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效引入到信息管理工作中,这就要求信息管理人员需要熟练操作计算机来进行管理,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才能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样就可以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信息的准确度。但由于我国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具有数据库、网络技术、多媒体这几方面内容,如图1所示。信息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不断给数据库充实更多的内容,然后把人们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有序的储存,这样比较方便以后的查找。从网络科技角度来看,信息管理工作必然是从不同方面进行应用的,而对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来讲,则应该熟练操作计算机应用系统,从而确保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服务其他方面的工作,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和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及时更新和丰富库存信息。要不断丰富数据库内容,并确保信息库有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另外,还需要不断更新信息库内容[4],不断积累相关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如果信息库资源较少,很难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四)不断提高信息的准确率。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不仅可以使信息管理人员用最短的时间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提高工作质量,这都是由于智能化计算机的参与,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度,而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在对信息内容进行管理的时候,只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然后把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有序的分类和存储,从而方便以后工作人员的查询,确保所查询信息内容的准确性。 (五)拓宽信息搜索渠道。当前社会正处于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海量的信息资讯,种类繁多,很容易给信息管理工作人员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对于所获得的信息渠道必须要能够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还需要信息管理人员开发新渠道,通过这样所获取的信息才能更加准确、质量较高。例如需要搜索企业信息的时候,可以把企业内部的信息作为基础,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内部信息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信息管理人员在搜索外部信息的时候,不仅需要搜索相关的纸质信息材料,还需要收集电子版本的信息资料,然后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审核,对人们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归类存储,这样比较方便人们查询。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由于信息管理工作比较复杂,且工作量也很大,这就需要更高的人工成本,也是当前我国许多领域很难完成的一项工作。然而一旦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整合,就能充分体现出这两者之间相互结合所存在的优缺点,从而促使信息管理工作更为高效、准确,不仅大大提升了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信息质量,节约成本,确保信息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作者:李韶希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信息系统安全方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探讨 [摘要]在社会大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可替代,正是因为计算机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才能如此方便。同时,社会的发展也推动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革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网络信息环境的安全,阻止了一部分存在与网络信息系统的不和谐因素的发展壮大。因此,本文就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保护信息系统安全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大发展出现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更新,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也逐渐的深入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为社会的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信息化时代下信息系统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社会到方方面面,如:网络黑客的恶意攻击、网络设备配置中出现的漏洞以及恶意代码病毒的袭击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危害了社会的信息安全以及公民的隐私安全。因此,本文就当前信息系统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系统安全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1由于网络黑客的恶意攻击产生的问题 当今世界,信息系统的不安全因素中,黑客对网络安全造成的损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由于黑客的存在,我们社会的信息安全,公民的隐私安全以及等等方面都遭受着其潜在的威胁。计算机网络高手如果站在为人民服务的角度上就能够为我们社会的系统安全,信息安全保驾护航,但是,如果这种技术被心术不正的人掌握,那我们的全体社会都将处在一种“透明”的状态之下,毫无安全和隐私可言。近年来出现的各种事件门就是因此而出现的。 1.2由于网络设备的配置不全而导致的问题 计算机信息系统不仅仅是需要软件上的更新,同时也需要我们硬件设施上的同步更新才能保证我们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位。但是,当今很多信息部门没有意识到这中软硬件同步发展才能保证安全,导致相关的软硬件设施配置出现或多或少的缺陷,无法正常的满足信息系统安全所需要具备的配置条件,这也就无形中增加了我们信息系统安全收到威胁的机率。 1.3由于恶意代码病毒的袭击造成的问题 纵观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历次大规模的网络信息安全遭受攻击的事件,都是由于恶意代码的肆意传播导致的。这种恶意代码具有相当高的隐蔽性,能够通过邮件、网页、信息以及各种可以想像的途径进行传播。这种危害有时会是全球性的,有时会是区域性的,这也就足以看出其对社会信息系统的危害程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有足够的网络信息系统维护安全师的存在来保证安全,同时运用具有高效杀毒软件进行深度清理,解决隐藏在电脑中的威胁。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解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方面的应用 2.1IP技术的出现让不安全因素的游踪可循 IP技术就是每一个计算机用户所使用的对应设备电子地址。在IP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经过两个阶段,首先,每一位用户设备都具有唯一的不可变更的IP地址,实现所有用户设备相对独立,实现个人的相对控制,保证信息系统的自检功能良好实现;其次,IP技术需要采用QoS协议和实时性协议,只有采用这种协议才能保证信息通讯过程的顺畅;最后,IP技术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中的应用必须就要让用户设备的数据的上传和下载形成一定的点封,保证数据流量是通过数据包的形式实现的,这样有助于信息和数据的管理。 2.2密钥技术让病毒或其他形式的攻击无法破门而入 当今,我们生活的信息时代可以说是由很多密钥组成的信息网,一种密钥只能打开一种信息。密钥技术的存在使得信息系统中的不同用户的信息得以独立,让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传送,资料保存得以准确无误。这种技术的出现极大的保证了用户信息被非本人破取的低可能性。当前信息系统中普遍使用的是量子密钥技术,这种技术是目前为止最为先进的保密技术,其准确的保证了信息数据流量的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使攻击者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准确攻破。 2.3防火墙技术的应用让个人信息更加的“忠诚于他的主人” 防火墙技术是当前计算机技术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主要通过过滤作用以及信息的筛选作用把没有的到防火墙认证的用户排除在外,只保留认证后的用户信息,同时,也就是只允许认证过的用户可以顺畅的进入到系统信息界面获取数据资源。防火墙技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不仅仅保证了用户信息的安全,还保证了网络的相对洁净,为安全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创造出一个安全、畅通的运行环境。 3结论 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安全需要多方面的保护,即需要在软件上下足功夫,同时,还需要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设备上下足功夫,保证软件和硬件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安全可控。因此,本文倡导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革新来保证信息系统的运行具有一个安全高效的环境。 作者:李韶希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社会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求也更为严格。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率及质量,从而保证企业信息化管理处于正常运转状态,进而为企业节约更多成本,便有必要在综述信息化管理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就提出具体的应用措施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企业信息化;应用;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顺应时展潮流,满足企业信息化的管理需求,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应用计算机技术转变。其中,信息化管理指以信息化技术为指导实现企业管理工业化及现代化的过程[1]。相较于其他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势显著,将现代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改变企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业务流程、经营方式及生产方式,合理整合企业内外资源,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及行业竞争力。鉴于此,本文针对应用计算机对企业信息化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影响 1.1信息准确及时 企业运转流程复杂,涉及业务信息、财务信息及人事信息等方面内容,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不仅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还为企业决策发挥辅助作用[2]。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以计算机技术为切入点,不仅能准确及时获取企业的业务信息、财务信息及人事信息等内容,还能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数据库,实现自动化数据管理,进一步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辅助,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1.2优化管理流程 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帮助企业优化管理流程,涵盖优化人员结构及优化办公流程两个方面内容。从现阶段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来看,仍停留于粗放型阶段,一部分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方法单一,管理效率低下,存在“人浮于事”的问题,不仅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还浪费企业资源,加大企业运行成本[3]。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定岗定责,便于组织一系列在岗培训,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符合岗位要求,并且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实现办公自动化,进一步简化办公流程,满足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需求,确保工作效率及质量。 1.3增强员工素质 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帮助企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带头作用,还能增强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首先,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能保证员工明确岗位职责,树立岗位责任意识,有利于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其次,企业运转离不开竞争机制,员工主动转变传统理念,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引进科学的工作理念及成果,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奠定夯实基础;最后,计算机技术为企业间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便于员工开展内外交流,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企业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措施 2.1生产过程信息化 作为企业运作的重要环节,生产过程的要求严格,例如:技术参数等。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主动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原则,以计算机技术为切入点,将模拟仿真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实现全面监测、控制及调整生产过程,以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4]。同时,信息化管理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为质量检验、车间现场管理、生产流程及产品开发等,例如: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工艺设计、复杂工程结构设计、辅助制造及辅助设计技术等。 2.2内部流程信息化 作为企业运作的主要环节,信息化管理内部流程的难度大,涉及环节复杂,涉及范围广,是建设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以计算机技术为立足点,落实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做好基础工作的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业务环节,逐步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信息集成应用系统,整合、组织、加工及收集业务信息、财务信息及人事信息等内容,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决策发挥数据辅助作用,例如: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重大事务处理系统等。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目标,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发展概况,选择适宜的应用领域。 2.3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局面日益严峻,企业生产不再处于孤立及封闭的条件。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原则,以计算机技术为突破点,实现供应链管理,做好客户、第三方服务商、供应商与电子商务技术、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企业局域网技术间的协调工作,促使企业内外部的服务环节、销售环节及供应环节相结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中,供应链指原材料、原设备及零部件的销售环节、加工环节、制造环节、储存环节、运输环节、采购环节所形成由销售客户、第三方服务商、生产方、供应方共同组成最终服务于客户的链式结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过程直接影响及阻碍企业生产及管理环节。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成熟,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变革,综述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分析应用计算机计算对企业信息化的隐性,提出具体的应用措施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作者:刘建军 单位:河北科怡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信息化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 摘要:在当前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的大环境下,计算机的网络应用也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态势。信息化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许多便利,特别是在工作中,企业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由此提升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信息化实际可认为是培养和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工具,并借此造福社会的历史过程。基于此,现对信息化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化;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与国际经济进行接轨,更多的企业管理均向现代化和正规化方向靠拢,且逐步实现信息化程度。信息化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将信息资源全部收集起来,然后进行深层的开发和大范围应用,由此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经营决策的智能化、商业运作的电子化等,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所以信息化的核心可认为是对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应用。 1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两方面的含义:若站在狭义的角度理解,则表示能够借助每一种计算机软件中的每一种功能为使用者提供需要的服务。若站在广义的角度理解,则表示能够对各种软件中的所有功能和设置属性熟练掌握,不但能够在任何环境下利用计算机进行高效的工作,而且可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其需要的服务内容。企业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在针对业务流程优化与重构的前提下,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据技术,对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控制和实行集成化管理,从而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及有效利用,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由此能够看出,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若能够使两者在有效协作的情况下共同发展,则会给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带来客观成效。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准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在加快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开发的同时,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其自身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自身也以独特的方式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按照最新的统计数据,当前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突破7亿,互联网的普及率已达到53%,而中小企业的互联网接入率为90%以上,大型企业的互联网接入率达到了100%,我国企业中拥有独立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占到43%,利用互联网与客户进行沟通的企业占到57%。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现阶段的我国企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然而,其在各方面还有待提升。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化应用中的优势 2.1有利于企业实现对信息化交流的调控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但给企业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而且构建了极为快捷的交流平台,从而有效避免了企业信息交流不畅问题的出现。利用企业内部的交流与互动,使企业员工间的关系被有效拉近,此不但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而且提高了企业凝聚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使企业的各种资源得到快速和有效的整合,从而促进了企业在信息化交流过程中对资源的合理化利用。 2.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但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还促进了所有电商行业的高速发展,同时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使企业在实现远程办公的同时,还使其办公模式的调控性和灵活性等不断提高,同时使企业的无纸化办公成为可能,此将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此外,简化的工作流程也可让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效率呈现较为显著的提升,进而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3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3.1计算机技术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应用 企业中拥有的人力资源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极大的比例,而企业的人力资源也会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此可知,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背景下,借助计算机编程形成的既定程序,完成对企业职工的工作分配。另外,借助计算机技术更能够实现企业职工个人能力的提升。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风险和问题,但是借助计算机技术,能够确保企业职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风险进行防范,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合理解决方案。此外,倘若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够对企业职工的信息进行准确统计和分析,继而帮助企业选拔出更为优秀的人才,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2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现代企业中较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都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应用来完成,如人事的管理、档案的登记、人才库的盘点、招聘信息、进行网站信息的维护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人事管理中,借助计算机可使工作人员很便利地实现信息的统计和对比分析等内容。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和通知方面,可利用网络中的OA功能轻松信息通知,从而便于全员学习与关注。借助现代通讯软件能够使企业的内部和对外工作交流更加简便。在技术创新领域,计算机技术能够随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模拟实验,同时对有些程序的可行性进行验证,还能够及时发现其中的缺陷。在生产工艺环节,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图纸的绘制、打印等工作。借助计算机进行大数据的计算,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速度,而且精准度更高。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可召开远程视频会议,这样一来,当企业高层想要了解基层员工的工作状态和现场实况时,就可利用远程会议的形式与所有部门负责人进行互动,此与传统的将各部门人员召集在同一会议室议事的形式相比,即节省了成本,同时更便于开展业务沟通。 3.3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财务工作之中 倘若将计算机技术使用到企业的财务数据监控过程中,能够有效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对于财务部门来说,其自身属于企业的核心部门,因此对于财务部门的管理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技术自身的集成性能够实现对于企业财务数据的全面性监控,确保企业管理层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最终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企业的财务分析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保证了企业财务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由于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因此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企业财务分析时,所分析的结果会更科学,由此使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实现科学化,有效避免了人工误差的出现,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正确把握方向。 4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方法 4.1完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企业在应用信息化系统的时候会存在一些风险,系统管理属于整个系统应用周期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中包括数据的备份制度、系统的维护管理制度以及数据的加密制度等。数据备份包括日常备份与双备份两方面,系统的维护管理制度包含软件的维护管理、硬件的维护管理两方面内容,其会涉及系统功能的调换、扩展与改善。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是为了防范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盗取或者遗失,而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可有效实现数据的安全性。 4.2打造企业信息化的安全机制 实现企业信息化安全机制的构建与管理是需要一个漫长和持久过程的工作,相对于企业来说,风险控制与信息化安全的经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拥有。所以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应首先在思想上提高对各种风险危害性的认识,然后加强风险控制与管理,最后建立具有可行性的信息化安全机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安全机制。具体方法:建立安全数据通信协议、采用安全性能相对更强的数据加密技术等,此外,还要健全针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机制、网络漏洞的检测机制和计算机安全应急预案,唯有此才能使企业信息化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得以保证,进而推动企业的稳步发展。 5结语 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有效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日常管理。在当前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已经由传统模式下封闭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外延供应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实现了极大地延伸。在此背景下,企业的流程控制已经由单一的流程控制转变为企业供应链的整体管理,该重大性的突破主要受益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其也能够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郭卫兵 单位:南通大学保卫处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 摘要:计算机技术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了方便和快捷,在生活和工作当中离不开它发挥出来的作用,计算机技术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实现,真正实现了当今信息化时代的梦想。如今在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当中,传授的知识只是单纯对当前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不能让学生学习到更为全面的计算机技术,促进学生综合计算机水平的提高。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分析,对目前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剖析,为未来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提高提出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对策 一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我国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我国人才结构的丰富,提高了人群专业文化素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1]。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输送专业职业人才,促进人才能够很好发挥自己的作用到社会当中去。高职院校教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设施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学生可以在学校学到很多专业性很强的知识,让学生在自身职业素养上得到显著提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加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未来进入到社会职业当中奠定坚实的基础。于此同时,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学生教学手段单一,仍旧采用“老师—学生”教学模式,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只能通过教师的传授。同时,教学中课程没有很好与实际结合在一起,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造成学生在未来社会当中避免不了的遇到困难和问题,造成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到社会当中去,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课程紧密地与实际社会需求来结合,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实际的需求。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对一些信息工程类的基础设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但是由于学校硬件社会不够完善,没有资金和设施让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这就造成高职院校计算机技术教学改革产生障碍,没有促进其生根发芽的土壤,避免不了造成学生教学仍旧采取以往的手段来进行,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获取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偏低的尴尬局面。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的影响 (一)可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获取知识的全面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获取知识更多方式来自于教师的传授,而教师课堂上的知识讲解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高职院校针对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来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容。从而可以让我们老师和学生获得更加开阔的学习空间,高职院校通过自己的网站建立网络课堂,获得关于自己学校专业的知识材料,这大大方便了学生和老师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总结分析,对不会的知识可以在学校官网上进行二次学习和教学,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地印象。同时,学校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从网络上寻找最为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知识内容和视频,不仅可以日常教学当中给学生进行视频教学,同时可以上传到学校官网上,让学生下载学习,让学生学习不再局限在课上学习的过程,同时可以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做到时时刻刻能让学生学习到最为优秀的专业知识。于此同时,我们学生还可以在学校网络课堂当中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通过下载学习让学生丰富自己的内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具备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会主动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二)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计算机应用技术 以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单纯通过PPT等形式,对当前计算机相关的技术进行讲解,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计算机应用技术这门课程。这就造成以往那种教学手段内容比较单一,形式简陋,学生在课堂当中获得知识的有限[2],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学习。于此同时,计算机教学中不能与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造成学生听课效率低下,获取知识能力不足。只有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改革,可以促进教师能够有明确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思路,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这门课程的精髓所在,促进计算机专业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更加宽广,学生可以在课堂之上获取更多关于专业知识的内容,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最为先进的专业文化知识。同时我们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清晰和不明白时,及时反馈给老师,让教师清晰知道这节课程学生听课的效率,让教师教学能够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这种互动模式,大大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当中,使他们专业技能更加扎实,学生能够在课堂当中充分提高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改革的提高。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 学校教学管理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我们教学管理老师对每一门课都有清晰的认识,同时要为学生排课时间和上课节数有综合的把握。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专业课程需要投入较大精力和课程,这就会造成学生很多人共同来上同一门课程。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真正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知识,并且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管理产生加大程度的挑战。这就需要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改革,合理安排学生的排课节数和上课时间。通过综合安排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思路,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可以学习到更为全面的计算机技术,保证培养出来学生能够胜任社会当中的任务。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改革具体实施 (一)增加信息管理和信息分析的教学,丰富完善计算机技术的内容 计算机应用技术不单单是对计算机操作、计算机编程、软件设计等内容的教学,同时它还要求学生能够对计算机信息管理和信息分析有充分把握,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当前,我国很多IT企业开始重视信息获取和处理,他们对丰富的客户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来探究用户的需求,这样可以靶向性去满足用户的要求,提高用户对于客户端和自己网站的认可程度。例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都开始涉足到信息处理和信息分析上来,最大化保证客户数量的稳定。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信息处理方面还是相对欠缺的,只是注重编程语言和基础知识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狭窄化,没有能够让计算机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造成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当中处于劣势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这就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改革加大对信息获取、信息分析的教学培训,让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计算机的基本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去进行信息分析,能够让学生在海量数据面前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保证最大化的反映出数据的内涵,从而得出最为科学合理的结论。 (二)培养学生具备管理、设计的综合素质,能够策划更好的工作方案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生,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实践当中来,能够统筹考虑设计方案和工作内容,让每个工作成员都可以参与到软件设计和信息处理工作当中。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信息管理、设计的综合素质,能够根据目标独立的设计实施方案,保证能够在生活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于此同时,编写一个完善的工作方案需要加强团队合作协调,让每个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其作用,统筹协调成员的工作,保证最大化的发挥团队的优势。 (三)增大资金、技术投入到学生教学改革当中,为信息化教学开辟道路 目前,我们高职院校硬件设备满足不了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投入资金和技术到教学改革当中去。拥有计算机硬件设施,我们教学才能朝着更高水平去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积极增添现代化教学设施,创建信息化教学教室,购买一批具有高技术化的设备,让我们教学硬件更上一个层次。同时,我们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到教学当中去,能够让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学校网站进行技术革新,对我们高职院校的专业知识资料可以在我们官网上面可以搜寻得到,方便学生在课下利用我们学校的官网进行学习,大大促进我们学生学习效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改革,不仅可以让我们学生学习到更为广阔的知识,同时我们的教师也可以在教学改革中获得成长,能够清晰的知道我们未来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习到更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促进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未来职业生活中任务和挑战。 作者:夏正荣 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 摘要:现阶段,计算机应用技术已在我国多个行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计算机应用技术已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而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笔者首先概述了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而探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以通过提出相应的策略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信息化;提高办公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已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与服务。当前,随着企业市场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大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并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加强了对该技术的研究。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密切联系,该技术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信息化改革,且还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为企业的综合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计算机应用技术概述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一个程度上已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与发展,当前其已在多个行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定义如下,该技术主要是运用计算机软件的任何一种功能,从而为人们提供有效的服务,其能够掌握和应用各款软件的功能、属性等,进而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当前,为了有效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人们大力开发与推广计算机应用技术,旨在使其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总体上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 2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中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而为了有效提升企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在市场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需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给予重视与关注。其中,企业信息化主要是指企业本身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架构实行相应的整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经营环节。如此一来,其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率,且还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今,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已逐渐进入信息化的发展时代,而建设企业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各大企业也早已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3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3.1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不仅来源广泛,且大多数信息都较为复杂多样,而众多的繁琐信息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且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扰。在此前提下,传统的办公方式已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各大企业开始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有效的办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其不仅改变了传统式纸质管理的模式,且还将企业工作方式转变为自动化管理,如此一来,其不仅将大量复杂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归类,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有效的信息,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还增强了办公的灵活性,其使网络平台也成为商务活动的形式之一。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大大地减少了企业人力、物力的支出,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2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 在经济市场中,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而为了有效提升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地位,其首先需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综合发展。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益处。对于企业来说,其综合实力主要包括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市场份额、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可以使企业内部信息的流动更为顺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员工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与此同时,该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凝聚力,提升了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可以使企业的信息得到最大程度使用,这对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3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利于企业的综合发展。首先,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将员工的基本信息进行相应的统计与分析,进而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结合员工的综合信息可以对员工进行合适的岗位安排,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做到人尽其才,并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且这对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此外,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有效实现企业信息共享,如此一来员工不仅可以掌握到企业的相关信息知识,且其还能分享自身的工作经验,在此过程中,其可以实现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利于员工之间的互相学习,这对提高员工的综合水平具有一定的作用。 4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通过分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相关人员对此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便成为各大企业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探讨。 4.1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运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其主要是发挥科学技术的功能来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控制自动化水平。在企业发展中,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流线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在该过程中其就是运用了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使企业生产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并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益。但是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企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控制自动化,企业还需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应用,例如在产品开发、工艺流程、质量检测等多方面内容中加强分析与研究,并通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对企业生产的监督与控制,从而也可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 4.2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运用于企业内部管理中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的内部管理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由于企业信息的复杂多样化,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便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在该实际作业中,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运用于企业内部管理中,则其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企业信息的管理,且其还能高效地对企业内部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并进一步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如此一来,其不仅对企业内部管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且还能保证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企业管理人员仍需加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以通过开发多种管理模式来进一步实现企业内部的有效管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因此相关人员需加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以将其充分应用于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中,并可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势与功能,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冯迪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时代信息化的影响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一直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且被实际地运用到了当前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生活状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也伴随时代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完善,本文探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对当前时代信息化的影响,并与现如今的教育领域相联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以期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时代 信息化发展 策略 相对而言,计算机应用属于教育领域中的边缘学科,并未被作为教学的主导内容,但是,随着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视,教育界普遍认为有必要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人才培育中的分量,并实时展开了一些相关的教学课程,如基础的access数据库运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教学等,全面而有效地提升了新时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伴随教育领域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时代信息化的促进更加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时代的变革提供了扎实的科技技术支持,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面对这样的状况,教育领域更加有必要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水平,与时代的发展进行最有效的接轨。 1计算机应用技术对当前时代信息化的影响 1.1加快了经济产业的转型 当前的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更是加快了经济产业的转型,如阿里巴巴、腾讯等依赖网络兴起的行业,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活力,同时,为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明确了切实可行的走向。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虽然还不甚完善,但是其在社会行业的应用广度还是十分大的,而且其能够将大量的数据信息集中储存于网络,科学有效地进行信息资源共享,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产业的信息化发展。 1.2强化简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步推广以来,人们可以自发利用网络上的聊天交友软件进行信息交流沟通,大大简化了交流的过程,即使距离再远也能实现便捷有效的交流,同时拓宽了人们的交友范围,可以在网上自由寻找拥有共同爱好的人群。传统的交流都是利用书信,不仅时间耗费较长,而且很容易造成部分信息的丢失,导致最终信息的不完整,为社会的信息交流产生了较大的阻碍。在信息化时代的落实下,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简单的交流沟通还能便捷地发送信息文件,其安全性也相对较高,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1.3实现了许多信息化的高新功能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随之诞生了很多的网络行业,便利了社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需要,比如淘宝的健全,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享受购物的乐趣;快递的普及,人们可以更加简单地传输物品;网络课程的建设,人们可以在网上找到想要学习的课程,进一步充实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应用技术带来的功效是巨大的,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同时也使得信息化的功能更加完善,为社会的进步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础。 2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策略及人才的培养方针 2.1制定对应的发展方针 为了促使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获得进一步的完善,教育领域必须迎合时代的需求,制定合理的计算机领域发展方针,比如,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宽,加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育,合理设置对应的教学课程,给予学生较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机会。同时,教育领域必须与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行接轨,发现相应岗位的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提高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培养出最合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2.2为人才的培育创设较多的实践机会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不应该停留在基础的理论教学上,作为综合人才培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必须逐步加强学生的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到社会实习当中,并通过与校外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习机会,从而全面性地提高教育的科学性,为社会打造最高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 2.3科学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 当前的教育领域,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并不完善,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并且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输,严重忽视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操作水平。现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材,也停留在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学生仅仅能够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学会简单的计算机办公操作,而其他的功能则未被发展,为此,学校必须科学地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体系的专业性,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改善。 3结语 总而言之,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领域必须结合时代的需求,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加以完善和改革,培育出最优秀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以进一步加快信息化的脚步,推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同时,面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带来的影响,社会必须以最大程度的支持和适应,实现深层次的经济发展。 作者:哈森格日乐 单位:内蒙古电大兴安盟分校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探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是现代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文章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提高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整合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信息管理 整合 信息管理是企业、学校等单位和机构的重要管理内容,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现代,如何把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的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计算机技术发展简述 第一代(1946~1957年)是电子计算机,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等。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运算速度只是每秒几千次~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仅几千个字。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体管计算机。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10年后晶体管取代了计算机中的电子管,诞生了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晶体管,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存储器。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1958年夏,美国德克萨斯公司制成了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在几平方毫米的基片,集中了几十个或上百个电子元件组成的逻辑电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磁芯存储器进一步发展,并开始采用性能更好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第四代(1971年~日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集成了上千甚至上万个电子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计算机发展进入了第四代。第四代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替代了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基本运算。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特点和优势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便利性和快捷性,把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进行整合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信息管理的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繁琐性,借助机计算机的帮助可以让工作有序而稳定的开展,避免信息的管理工作出现混乱。总的来说,计算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管理者的工作更加有序和方便;另一方面,信息管理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让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质量得到提高,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目前很多行业中计算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都进行了整合,有关资料显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科学应用对各项工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例如,在高校图书馆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图书管理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很方便地对图书资源进行管理,学生和教师也可以很方便地通俗计算机来查阅大量的资料。 3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质量的措施 3.1充分提升信息管理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管理也要打破传统的模式,传统的信息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识也要得到改变。管理人员要充分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信息管理中的重要性,这也是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关键。信息管理相关部门领导要重点关注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工作,深入理解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融合的重要意义,强化自身对信息管理的认同和理解,根据实际情况在信息管理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让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应用于信息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强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提高信息管理团队的意识。 3.2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 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是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整合的基础,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可以信息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计算机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需要计算机的技术的支持要求管理人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信息管理,熟悉计算机的应用才能保证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科学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包含网络技术、数据库以及多媒体等部分,管理人员需要熟悉计算机的操作以及各种设备的使用,有效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另外,信息管理者还需要检查信息库中的信息,及时发现缺失和不完整的信息,并进行补充;并把信息进行分类,为以后的信息查询和检索工作提供便利。因此,完善信息管理体系对计算机在信息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3提升信息质量信息管理中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以后,经常会有信息重复的情况出现,不仅为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同时也为信息的查阅个检索带来了不便。因此,需要对信息进行管理和优化,对信息库中重复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精简信息,及时去除重复的信息,保留有价值的信息,节省储存空间,为信息的管理和用户的查阅提供方便。在高校的信息管理方面,信息管理者想要使计算机技术全面应用到管理工作中,对于不同类型的信息,要制定预期相应的标准,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来处理信息。同时,信息管理者也要不断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提升使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的适应信息管理工作需要。3.4丰富库存信息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各种信息的变化都很大,信息的更新速度也很快,保证信息更加的完整和具有时效性,要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和增加新的信息,丰富库存信息。丰富的库存信息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资源,给用户更多的选择,信息还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避免出现库存缺乏足够的信息,无法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的情况出现。丰富信息库存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归档、交换以及购买等。可以进行收集的信息的内容也很广泛,广泛的内容可以使信息更加多元化。例如企业的信息管理方面,可以收集企业工作中的内部信息资料,也可以收集企业外部与本企业或者行业相关的信息等。信息的收集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如电子形式的资料以及纸质资料等。信息管理者只有采取有效的方式,并合理选择具有价值的资料才能得到丰富信息的目的,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计算机的使用为信息的收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信息库存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从各种渠道收集的信息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虚假或者错误的信息,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甄别,使用计算机可以快速、有效对信息进行处理,为工作人员节省大量的时间,同时确保了信息的真实可靠。4结束语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特点主要快捷性和便利性,其优势是是可以让信息管理工作更加有序进行和提升信息的服务质量。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质量的主要措施有充分提升信息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提升信息质量,丰富库存信息。对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有还需要更深入的探索,促进信息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参考文献[1]艾云.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J].无线互联科技,2014(10):189-189.[2]马丽艳,崔琳.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思路刍议[J].河南科技,2014(08信息的管理工作出现混乱。总的来说,计算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管理者的工作更加有序和方便;另一方面,信息管理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让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质量得到提高,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目前很多行业中计算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都进行了整合,有关资料显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科学应用对各项工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例如,在高校图书馆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图书管理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很方便地对图书资源进行管理,学生和教师也可以很方便地通俗计算机来查阅大量的资料。3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质量的措施3.1充分提升信息管理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管理也要打破传统的模式,传统的信息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识也要得到改变。管理人员要充分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信息管理中的重要性,这也是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关键。信息管理相关部门领导要重点关注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工作,深入理解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融合的重要意义,强化自身对信息管理的认同和理解,根据实际情况在信息管理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让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应用于信息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强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提高信息管理团队的意识。3.2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是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整合的基础,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可以信息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计算机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需要计算机的技术的支持要求管理人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信息管理,熟悉计算机的应用才能保证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科学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包含网络技术、数据库以及多媒体等部分,管理人员需要熟悉计算机的操作以及各种设备的使用,有效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另外,信息管理者还需要检查信息库中的信息,及时发现缺失和不完整的信息,并进行补充;并把信息进行分类,为以后的信息查询和检索工作提供便利。因此,完善信息管理体系对计算机在信息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3提升信息质量 信息管理中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以后,经常会有信息重复的情况出现,不仅为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同时也为信息的查阅个检索带来了不便。因此,需要对信息进行管理和优化,对信息库中重复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精简信息,及时去除重复的信息,保留有价值的信息,节省储存空间,为信息的管理和用户的查阅提供方便。在高校的信息管理方面,信息管理者想要使计算机技术全面应用到管理工作中,对于不同类型的信息,要制定预期相应的标准,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来处理信息。同时,信息管理者也要不断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提升使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的适应信息管理工作需要。 3.4丰富库存信息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各种信息的变化都很大,信息的更新速度也很快,保证信息更加的完整和具有时效性,要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和增加新的信息,丰富库存信息。丰富的库存信息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资源,给用户更多的选择,信息还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避免出现库存缺乏足够的信息,无法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的情况出现。丰富信息库存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归档、交换以及购买等。可以进行收集的信息的内容也很广泛,广泛的内容可以使信息更加多元化。例如企业的信息管理方面,可以收集企业工作中的内部信息资料,也可以收集企业外部与本企业或者行业相关的信息等。信息的收集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如电子形式的资料以及纸质资料等。信息管理者只有采取有效的方式,并合理选择具有价值的资料才能得到丰富信息的目的,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计算机的使用为信息的收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信息库存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从各种渠道收集的信息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虚假或者错误的信息,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甄别,使用计算机可以快速、有效对信息进行处理,为工作人员节省大量的时间,同时确保了信息的真实可靠。 4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特点主要快捷性和便利性,其优势是是可以让信息管理工作更加有序进行和提升信息的服务质量。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质量的主要措施有充分提升信息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提升信息质量,丰富库存信息。对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有还需要更深入的探索,促进信息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张书铱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教学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探讨 摘要:简单的分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特点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教学的意义,同时介绍了在现代教学中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发挥出其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特点;意义;应用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信息化、系统化、现代化与丰富化,这些都使得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现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已经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网上教学或者是远程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有的学校可以更好地使用计算机技术,还为在校教师们开设了相关的培训班对老师们进行教育和考核。虽然计算机并不能代表典型的教学方法,但是计算机的应用却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它的应用不仅减轻了老师上课的工作量,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教师对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没有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也出现了许多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特点 1.1直观的展现知识。 在现代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可以把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用其他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对这些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学习。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些教学软件利用起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让教学的形式也更加的丰富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展和学生的需要,很多抽象的概念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学生听起来或者学起来也会模模糊糊,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和期望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很好地直观的展现知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知识。 1.2方便与学生的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会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是学生通过图像和声音对抽象的知识能够更加的理解,学习的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之前,对上课的内容事先规划好,通过计算机技术将这些知识用大屏幕放映出来,老师也可以在上课之前给同学讲一下上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同学们上课时对重点的把握。同时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延伸书本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 2.1寻找课程和计算机技术的可结合点。 教师在进行某一课程教学时,可以先找出这类课程的特点,然后将计算机作为工具,重点找到课程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点,开设相对应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课程。由于语言信息是应用计算技术最早的领域,因此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并不小。目前我国有大量的专家对此进行研究,开发了大量的汉语分析智能系统,其主要是通过文字处理软件解决文字的问题,并且通过对语音数据的处理或者是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系统,分析处理语音问题,将声母、韵母进行有效地统计和列表,真正有效地解决好自然语言的理解问题。 2.2从教学角度开设基础课程。 要想真正找到适合教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课程,需要从课程和计算机的结合点出发,并及时的开设这一课程。例如在计算机中的文件管理和处理网上资源的寻找等软件的处理方式,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所以,对于这样的如何进行文件管理和幻灯片制作的课程,可以开设一门这样的课程,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2.3改革教学课程的进程。 现在的学生都是通过网上提交作业的形式来写作业的,这也就突出了计算机学生和老师的教学的提升,显示出了它的方便快捷的优势。如果一味的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这也是行不通的,需要对教学的课门有针对性的整合,对于教材中不太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查找,来找出教学点的真正含义。同学和同学之间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和学习,网上讨论自己不会的地方,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或者发送电子邮件给教师,请求老师给自己解答,如果学生有一些什么想法,也可以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提升学习效率。 3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意义 3.1教学内容更加的信息化。 传统的教学采取的是单科的学习,在各个学科之间都没有很大的联系。因为教学资源有限,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只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延伸更多的学习知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扩展,并且理论也没有联系实际,使学生联系实际的意识很弱。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会使教学更加的人性化,学习的模块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不仅是教师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也使得学生有很大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学习的要求。 3.2教学过程更加的系统化。 我国的传统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都是在被动的学习,学生们的主动性很差。并且这种教学方式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将学生作为中心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可以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传授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所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不仅摆脱的传统的束缚,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更加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3教学手段更加的现代化。 计算机技术通过生动的实验教学,给学生创造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只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忽略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就使整个学习领域都变得很松散。所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强调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也提升了整体的学习水平。同时还利用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帮助,提升了学生对此阶段学习知识的理解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使教学达到最大的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教育也呈现着越来越快速发展的趋势,这也就促进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必须广泛使用的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是这个时代的趋势,更是进行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准,并且合理的使用计算机在教学程中的应用技术,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刘双业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创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计算机技术创新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计算机应用技术很难实现进一步发展。文章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团队的综合素养,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安全性能和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提出策略,对于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问题;创新策略 1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这门学科的技术性很强,对应用者的素养要求很高,但计算机技术产生后,其对社会发展及其他领域的技术创新,还有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计算机应用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计算机应用技术指的是,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能够在社会不同行业中,不同生活层面中得到应用,其功能在社会中得到有效地发挥,其价值和意义得以突出。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其必修课程,但如果要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仅仅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是不够的。对学生而言,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不仅要掌握计算机应用相关知识技能,同时还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将计算机专业知识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才能真正应用计算机技术手段解决相关专业内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价值,推动其他行业产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相关价值才能得到有效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数值型,一种是非数值型。数值型和非数值型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与长处,其应用功效和价值都很突出,这两种类型应用于其他学科能够促进其他学科的不断创新发展。 2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开发团队的支持,没有人才力量的支持,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就不能实现。但目前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人才。虽然目前社会上懂得计算机的人员并不少,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数量也很充分,但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丰富,综合素养不高,他们仅仅掌握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欠缺,也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些都影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需要开发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高的专业素养,同时也需要相关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特点,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使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与专业领域知识技能进行融合,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价值。但这类人才的缺乏影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也需要高校的有效支持,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虽然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但高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开发方面、教学模式规划方面、授课方法选择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过分突出理论知识点的教学,对计算机应用的重视不够。在技术开发方面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撑,计算机应用技术授课方式也较为老套,实际授课效果不是很好,这样,就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存在一定问题,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的需求,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其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这也制约了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深化发展。不仅如此,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程度不是很高,在全社会范围内,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群面不广。熟悉计算机应用的多是年轻人,但大部分年轻人都只是懂得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皮毛”,只能对相关开发软件进行应用,计算机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年长者多不懂得计算机应用,不能进行计算机的简单操作,这样,更谈不上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开发和创新了。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这也影响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3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的策略 3.1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团队的综合素养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必须要依靠开发团队的力量。目前,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多是由相关公司承担的,但公司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团队人员的综合素养不是很高,技术创新开发能力明显不足,这样,就影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其实,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公司而言,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之前,公司要有足够的计算机应用人员,并且这些开发者计算机专业应用知识应该非常丰富,能够关注社会计算机发展情况,关注国内外计算机领域的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具有创新发展意识,开拓意识,综合素养要高,这样,才能保障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同时公司还需要能够与一些高校实现合作,能够使一些高校计算机教师或者是一些计算机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学生加入到公司的计算机技术开发团队中去,解决团队在人力资源方面不足的问题。另外,针对计算机开发团队人员专业知识掌握不充分,综合素养不高的情况,公司也需要定期开展一些培训活动,或者是外派部分员工到外面进行学习,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己员工的综合素养,开发员工潜能。企业也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计算机教育专家到企业中讲解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技能,解答员工在计算机技术开发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开展交流活动,主题讨论活动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团队员工的综合素养。以这种方式解决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中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司,要能够重视人才储备与人才培养,建立强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团队,以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3.2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安全性能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创新发展中存在着安全性能不理想问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解决安全性能不理想的问题。因此,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安全性能是很关键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人员要做好计算机安全软件的开发工作,要多探索,多实践,能够开发出一些安全应用软件。通过软件开发与应用保障计算机在联网状态下能够安全运行,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提升计算机安全性能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第一要改进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手段是保障计算机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人员,要不断提升防火墙技术水平,通过这种手段,提升各网段之间信息交流的安全性,提升网络访问的安全性。第二,要实现网关技术的多样化,要多开发集中网关技术,根据职能情况明确分工,通过网络技术多样化实现计算机的信息安全。 3.3普及计算机技术 要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就必须要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技术,要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计算机技术,能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自己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在普及计算机技术方面,既要向年轻人普及,同时还需要关注中老年群体。普及计算机技术既需要在一些发达地区普及,同时还需要在一些西部偏远地区进行普及。在普及计算机技术方面要讲究一些策略,比如,可以向一些没有计算机基础的中老年人推荐使用一些比较简单的软件,根据他们的喜好,开发一些网络应用技术,使他们能够便捷地应用一些软件为自己的生活工作服务,中老年人能够在实用软件的过程中,体验到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这样能够提升一些中老年朋友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要实现计算机技术普及的目标,国家就需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整合社会力量,为一些偏远地区发送计算机,使偏远地区的孩子能够接触到计算机,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到计算机。这样,便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另外,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关键还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要能够突出计算机的应用,能够把计算机应用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实现计算机应用的常态化。要开设专门的计算机应用课程,通过课程教育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技能,这对于储备计算机技术开发人才,实现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对于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4加强技术创新 纳米技术应用于计算机元件中能够提升计算机元件的性能,纳米技术应用能够发展生物计算机甚至可以发展量子计算机,可以推动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实现计算机性能质的飞跃。因此,加强这方面的技术创新是很重要的。另外,计算机技术开发者要关注新的计算机类型的研发,能够应用纳米技术提升计算机应用价值,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深化发展。在网络技术方面,也需要实现创新突破。未来计算机发展需要依托网络技术,进行相关软件的技术创新,完善数据库是很重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者要能够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网络技术方面的问题,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 作者:万波 邱晨涵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企业信息化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影响思考 摘要: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任何企业若想在这种环境之中取得优势,就必须结合信息化技术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和质量,以获取更为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实力。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关联极为密切,所以,要在大力强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实效基础上,关注信息化建设进程。基于此,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具体措施、日后企业信息化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系统化解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信息化 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工程,可直接推动企业可持续改革发展进程,可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实际生产效率。要想有效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实力,就必须深入化探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1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1.1计算机应用技术 熟练操作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程序,同时系统化掌握相关软件性能、设置、性质等应用知识,在不同环境下保证较为理想的计算机操作实效,这便是所谓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该技术可以为不同人群提供多元化且富有针对性的服务。 1.2企业信息化建设 在针对特定企业进行实际管理环节中,信息化即各类高端的管理方式和操作技术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此种环境之下,涉及科学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才能得以顺利执行,完成企业整体框架管理的整合使命,使企业时刻彰显自身配置的合理性。总的来说,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工程,不单单能够有机协调自身生产经济管理流程,同时更可以大幅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 2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在此种环境下,作为企业务必要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这对于今后在市场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着重要作用。经过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融合之后,企业才能够持续获取多元且可靠的资源,保证后续资源重复性开放和应用的便利性,辅助企业吸纳更多适当的合作伙伴和项目,最终顺利增加商机并获得理想成就。 2.1提供给企业更为强大的信息化革新发展动力 经过合理程度的改革之后,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实力会上升,这是企业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革新和信息化建设活动的根本宗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持续推进,各类企业开始改变以往封闭且单一的发展状态,日渐朝着向外延展的模式过渡,实际上就是实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改革计划,无形中激发出企业更多的革新拓展活力。 2.2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自身科技水平 在企业之中大力推广应用创新型信息技术并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对于提升企业自身科技水平十分有利。一旦企业拥有技术优势,便可以动态化地调查和掌握市场状况,保证在后期竞争局势中处于有利地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就是说企业在处理原材料购置、存储、运输、制造、加工、销售等业务内容过程中,需要尽量凸显客户服务的中心地位,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顺利延展出由上游供应商、中间生产者、第三方服务商和下游销售机构融合而成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2.3优化企业信息化生产组织结构,提升生产效率 在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效的过程中,企业综合实力势必得到提升,这对于企业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企业供应链管理工序流程对于企业生产组织结构有着深刻影响,所以,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供应链管理融为一体,是现代企业业务管理和发展的主流方向,重点就是借助互联和局域网、电子商务、数据库等创新型信息资源管理技术,针对上游供应商、中间生产主体、第三方服务商等进行信息化调控。经过各类主体整合之后,提升企业在激励市场竞争中的综合应变潜能。 2.4提升企业信息化组织内部的凝聚力,解决各类信息流通问题 如若企业内部信息化组织业务人员能够长期进行有效沟通,便有助于强化员工彼此之间的联系。在企业之中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进一步加快信息资源共享进程,使得许多优质信息资源尽快整合成为企业内部发展需求的资源。 3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工序流程中融入的具体方式 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企业管理活动之中,实质上就是进行既定业务流程数字化操作,该类改革活动包括以下细节。 3.1业务的处理、现金的流动、客户交易的信息化 经过计算机技术和数据信息有机整合之后,保证结合实际状况制定和实施完善的业务运作方案,提高企业内部各类机构工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实力,使得整体效能提升。在企业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旨在实现企业业务管理自动化,是企业开展远程控制的必要手段。企业最为关键的业务流程即生产,在该类流程之中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要素,能够愈加可靠地保障企业既有产品质量和操作实效。在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之下,为了尽力迎合市场经济变化细节,第一要务便是整改以往单纯追求完美的价值观念,循序渐进地挖掘梳理出创新型产业管理方法,即在凸显企业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使得不同工序流程更加灵活,最终顺利衍生出现代完善的企业供应管理架构。企业在持续完善自身供应链的过程中,要重视当中涉及的各类细节,如若发现任何环节存在隐患,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建设途径予以消除,避免如以往般制约企业实际生产和管理实效。 3.2产品和辅助工艺设计的信息化 在企业实际运营管理过程中,研究怎样科学地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今后企业基础性业务流程完善的影响极为深刻。在整个改革项目之中,核心结构单元就是信息集成化应用系统,在此类环境之下,可以更加高效地收集高端的信息资源,供应更为精准的管理信息,为今后企业业务管理实效提高奠定基础。在管理过程中务必要把握重点,之后完成企业管理的改革指标,尽量使企业的不同工序流程都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并且在提升日常业务处理效率的基础上,使企业可以在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获得有利地位。另外,企业在开展业务管理信息化改革工作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诸多非正常化的信息内容,这就是所谓的非结构化信息。非结构化信息和结构化信息相对立而存在,非结构化信息可以细化为电子文档、视频文件、电子邮件、多媒体技术设施等要素。在如今过于繁琐冗杂的社会事务之中,则更加需要将计算机网络应用功能和实际的办公需求等进行有机融合,这样才可以不断适应如今这个社会的变化发展规则。综上所述,任何企业想要掌握零件采购-销售一体化流程管理策略,必须要熟知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推广的现实意义,这是今后企业多元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还须知信息化管理的核心特征,便是借助企业局域、互联网络以及电子商务和数据库等技术资源,加以协调化监督和管制,旨在尽快使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供应得以有机融合,进一步彰显出现代企业随机应变的高超潜质。 4日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前景 首先,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之后,可以愈加合理地提升基础数据信息的载入实效,使得企业经济基础信息管理的精准和时效性得以同步彰显,在整个工序流程之中,对于企业尤其是内部领导层来讲,更加有助于做出满足企业经济发展需求的战略规划。其次,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提升企业办公的自动化水平,其间沿用的流程都保留合理程度的简化特性。在此基础上,特别是在今后企业处理相关业务环节中,便可以尽量转变以往的工作方式,真正完成无纸化、自动化办公等挑战性指标,辅助企业节约合理数量的生产成本,最终成功提升企业业务管理实效。再次,企业整理工作流程的绩效将会进一步提升,同时消除以往诸多不完善的环节,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实效。归结来讲,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之后,可以更为灵活且可靠地将员工的实践经验融入进去,保证各类优质化信息资源能够借此实现互补,之后方便企业工作人员相互借鉴和学习,最终顺利提高职工的学习和创新技能。最后,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信息化双重作用下,不同机构配置得到前所未有的调试控制,包括企业既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有效性资源,如此便可以在原本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获得最为优良的效果,最终大幅度提升企业实际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绩效。 5结语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持续创新、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日渐加深等作用之下,企业内部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范畴变得更为广阔,包括以往的业务流程等都发生本质性变化。长此以往,计算机应用技术势必贯穿于企业信息化操作的全过程之中,这对于现代企业信息化改革建设等,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作者:毛国林 单位: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会计论文:浅谈施工企业中责任会计的应用 摘要:由于施工企业的特殊性,责任会计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非常重要。推行责任会计,实行责任成本核算可以控制企业生产经营耗费和贯彻企业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有利于将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同各责任层的经营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达到挖潜降耗,控制耗费,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责任会计;施工企业;责任成本核算 推行责任会计,实行责任成本核算不仅有利于控制企业生产经营耗费和贯彻企业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而且有利于将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同各责任层的经营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达到挖潜降耗,控制耗费,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正是因为施工企业具有上述与其它行业不同的特殊性,因此责任会计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更为重要,现试从下述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首先,应该依据职权范围,来建立责任中心 划分责任层次,确定责任会计单位,是建立责任会计系统的关键。所谓责任中心,就是企业内部有专人承担规定责任和行使相应职权的内部单位,其划分的标准是管理上可分,责任可辩认。施工企业应依据责任会计原则,结合行业特点,采用成本分解法,对各职能部门或责任人职权范围内的可控成本分别建立收入中心、成本中心、安全质量中心、效益中心。其各自的责任范围为: 1.1 计划经营部门。这类部门应对本企业的施工任务承揽、变更设计的费用追加、调整索赔、生产经营投入计划安排等项工作负责。对下列因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负直接责任: (1)因任务不足和工程投标报价严重偏低造成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对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不能如期完成和影响产值收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2)因基础资料积累不全或准备不充分,形成变更设计、费用追加、调整索赔工作不及时或额度不足造成的经济损失;因对建设单位的验工计价不及时而影响拨款、产值收入所造成的损失。 1.2 计划调度、技术、劳资、物资、机运、财务部门,对工程的各地实际成本超支或损失负直接责任。其中: (1)计划调度部门为综合成本控制中心,对下列因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负直接责任;①在下达施工计划时,因没有计算出各项定额耗用数量,或工序分包预算编制不合理导致施工单位造成工、料、机超耗的损失;②因验工计价不及时、不准确,人为地造成多支付费用或潜亏损失;③因对内对外签订的承发包结算合同不规范、条款不清不严谨,导致经济纠纷所造成的损失。(2)施工技术部门为技术质量成本控制中心,对下列因素造成的损失负直接责任:①因拟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不切合实际或不符合规范要求而造成的各项经济损失;②因技术指导保障不力和出现技术失误而造成的窝工、返工浪费损失;③因各种资料、数据(工程数量、材料消耗数量)提供不准或不及时所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3)劳资部门为人工费成本控制中心,对下列因素造成的损失或成本增支负有直接责任:①因单位编制配备和定额套用不合理形成的人浮于事或影响工作、影响单位利益和职工生产积极性所造成的损失;②因工资管理制度不落实、工资控制不严造成的人工费用成本超支或增支。(4)物资供应部门为材料费成本控制中心,对材料费节超负控制责任,对下列因素所造成的损失负直接责任:①对自购、自制材料的价格控制不力而造成的损失或材料费超支;②在材料采购、运输、保管过程中出现选择料源不经济、运输方式不当、材料短缺、质次价高、损坏等而造成的经济损失;③因计划不周导致工程停工待料或库存材料积压向造成的经济损失。(5)财务部门为弹性费用控制中心,对本单位弹性费用的节超负控制责任。对因自身责任因素,没有及时保证资金供应而造成的各项损失或成本超支负直接责任: 1.3 安全质量监察部门及人员为安全质量事故控制中心,对本单位的安全质量损失负控制责任。对下列责任因素造成的各类安全质量事故损失负直接责任; (1)因安全教育或监督检查不够、安全措施不力发生违章作业所造成的各类安全事故损失;(2)因对贯彻标准质量体系检查监督力度不够而出现工程质量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3)在工程施工中,因对各工序交接的质量检查不彻底、不到位,对隐蔽工程及分项工程无检验评定报告而出现工程质量不合格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1.4 企业内部的第一行政领导和各级领导组织为效益中心,对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负决策、管理责任,对收入、成本、安全质量监察中心负指挥、指导责任。对责任因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负直接责任。 2 根据责任分工编制责任预算 在责任中心建立以后,就要编制责任预算,确定各责任中心的责任目标、实行目标成本管理,进行责任成本包干核算,工资奖金与责任指标挂钩。应该依据本单位历年经济核算资料,结合施工企业特点以及各工程项目所处地理环境、施工条件。采用成本分解法来编制责任成本预算,分别确定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指标。 对收入中心的责任指标有:承揽任务中标志;承揽任务成本率;费用索赔率。 (1)对成本中心的责任指标有:成本降低率;工资利润率;返工损失率;设备完好率;设备利用率;设备闲置率。(2)对安全质量中心的责任指标有:工程质量优良率;事故损失率;人员重伤率;人员死亡率。(3)对效益中心的考核指标有:产值利润率;资金利润率。 3 编制业绩相告,对各责任中心进行业绩考核 依据经济活动原始记录台账和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指标,编制业绩报告,用实际完成数值与指标比较,对各类责任中心进行业绩考评。 4 建立跟踪反馈控制系统 为各个责任中心建立一套监控责任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系统,它包括日常记录、计算和积累有关数据,并在规定时间编制“业绩报告”,用实际完成数与指标比较,对各类责任中心进行业绩考评。同时召开有关人员和各责任中心负责人参加的经济活动分析会,讨论分析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指标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及其影响的因素,制定整改措施,完善责任制度,从而达到责任指标所确定的目标。 5 结语 总之,建立施工企业责任会计是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内在需求,是施工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它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不可能一蹴而就,各个企业只有根据本企业特点,采取先易后难,分步到位,逐步过渡的办法并紧紧的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结合。 责任会计论文:刍论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然性 社会责任会计在社会上出现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至今尚未建立。笔者通过走访几十个企业,从掌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第一手材料中,深感我国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已刻不容缓。本文从本世纪末世界上出现的企业新概念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出发,论述我国企业建市科会吉休会计的必然性。 一、企业新概念的提出必然要来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 企业一人道主义论坛协会会长约翰·马雷斯卡在其所著《企业新概念》一文中说:“今天世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企业新概念,即企业已不再被看作只是为拥有者创造利润和财富的工具,它还必须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负责。这种企业新概念注定会改变人们对企业的看法,企业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企业在对世纪社会中的位置。” 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它是探讨、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社会公众的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的决策提供特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其直接目的是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众提供企业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它最终的目的是讲求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因此可以说,社会责任会计应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其实质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 (一)企业新概念的提出,使企业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转移到开始重视社会效益上来。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是正确衡量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基础。在社会责任会计中,社会效益主要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及其他效益。而社会成本则主要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源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传统会计对效益和成本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对企业的要求,而且单纯以交易价格作为前提,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的会计计量方法,也难以担当对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计量任务。 而社会责任会计却能以会计特有的技术和方法对各企业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和发生的社会成本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但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则以一定的公认标准为基础采用科学的估计法,通过对各企业经营行业所带来影响的核算和管理,使其经营行为在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达到均衡。即各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要通盘考虑,自觉地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最后以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核算和监督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整个社会做出的总贡献和总消耗,从而使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得到充分反应。 (二)企业新概念的提出,要求企业不仅要对所有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而且还应对员工、政府、社区、社团等提供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这正是社会责任会计比传统会计提供更加丰富的会计信息的所在:即社会责任会计不仅要求企业提供一些经济上的会计信息,而且还要求提供社会性的会计信息,如对人力资源状态与贡献的揭示,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破坏的揭示,对这些以社会成本为代价获得经济效益的现象的充分揭示,迫使企业为维护企业声誉而必须向一般公众、地区居民及整个社会提供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三)企业新概念使企业责任开始向社会扩展,因而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也成为一种必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公众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值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世界各国人民期望环境能得到保护,期望自己享受到作为人和劳动者的某些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企业新概念,不再被看作只是为拥有者创造财富的工具,企业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未来有着重要关系,并且还关系到和平、稳定和全世界人民的安康。从这点来看,企业应对更多的公众而不只是对它们的拥有者和股东负责,且它与其所在地的社区,与国际社区和世界环境有着直接关系。 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宗旨是要求企业在生产新产品的同时,还应无条件履行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就业条件等并定期报告企业为社会所创造的效益和业绩。由此可见,企业通过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可以促使其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并能切实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四)企业新概念的提出,使有远见的和开明的企业家认识到一个安全和繁荣的社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获利。前已述及,企业的社会作用新概念的发展趋势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今天,这种新概念可以通过对话和建设性合作而不是通过对抗,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新的态度呢?答案在于,过去所信奉的信条已经发生变化,已经有了新的价值观。过去,企业家认为政府干预是一件坏事。现在他们认为,大多数法律实际上对他们是有利的。同样,过去企业赞同“货物出门概不退换”的教条。现代的企业家态度则不同,大多数认为企业的目标应该有利于社会,而不是“损害社会”。企业帮助社会,实际上也是帮助它自己。企业家利用社会责任会计来检查公司业绩,评估公司社会工作的成果,找出公司应做的社会工作,教育公司中的管理人员,使其能从社会角度来思考问题。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信誉,得到社会的青睐。 (五)企业新概念的提出,使各国组织颁布了一系列原则、协定、准则,迫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就成为必然。如1999年11月在一些跨国大公司(包括壳牌国际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等50多家公司)高级代表的合作下,由利昂·h·沙利文教立起草了一套旨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原则,这个原则被称为“沙利文原则”。该原则要求:“对社会负责的公司,无论大小,都可以作为目标来调整内部政策和惯例以符合参照标准。”如联合国提倡的公司与联合国之间签署的包括人权行为、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全球协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制定的公司自愿执行的关于职业标准、行业关系、环境、竞争和税收的“跨国公司准则”。这些原则、协定、准则的颁布,迫使参加签约的企业密切关注本公司业绩,履行社会责任,并且就义务的实施情况发表年度报告。 (六)企业新概念的提出,要求企业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从而能更好地合理分配资源和满足人类长久生存的需要,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正能顺应这一客观要求,它有助于企业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众所周知,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目前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正受到严重破坏。企业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细胞,大量生产、大量消耗也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企业生产的无限扩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致使环境危机不断加剧,而企业对这一危机的造成显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而防治和根除危机也就理所当然。生产在扩大,自然界中的资源却在锐减,并且很多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保全这有限的资源和节约资源,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限制,很显然需要社会各企业提供必要的社会报告,从而也促使了社会责任会计在企业内部建立的必然性,它能正确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持生态平衡。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对传统会计产生了新的挑战,它必然要来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就是指代际间发展机会的平等性。根据1982年4月由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加告提出:“可持续发展能满足现在的需要,但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它的直接含义是:在包括资源在内的广义财富的传递上,每一代留给下一代的都应该是平等的,即代际间的交换应当是平等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三个子系统理论,即:(l)生态持续理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之上;(2)经济持续理论:鼓励经济增长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应重视质量。优化资源配置、节耗增收;(3)社会持续理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满足需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 会计提供的信息对于衡量和监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会计仅仅是经济效益的维护者,还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追求比较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是传统会计的最大目标。至于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会计还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这是传统会计的普遍现象。并且从另一个方面看,传统会计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局部的、短期的利益,它阻碍着高生态效率的实现。可见,传统会计要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具体讲,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会计带来的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会计目标。传统会计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会计应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企业的局部利益与社会全局利益,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二者存在矛盾时,应当把后者放在一个较高的地位,使前者服从后者。(2)会计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各种精确的计量方法。如折旧的方法、存贷计价的方法等。衡量可持续性的许多指标,如生态的破坏和恢复,环境的污染和治理等,是无法精确地计量其成本和效益的,这些指标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评估方法来确定。(3)会计报告。传统会计报告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我们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会计目标,补充和完善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新的招标体系是在原有的会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有关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根据需要,也可以单独编制有关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的会计报告,并向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布。(4)会计监督。传统会计在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上基本上处于旁观者的地位。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会计应承担社会道义的责任,自觉监督企业的行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三、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客观必然性。 (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求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建立良好的、有秩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与实践作为其保障措施之一。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该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社会效益。讲求社会效益,必须依靠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以反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以弥补传统会计的不足。所以,正在建立并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培育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社会责任会计也必将为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二)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既是会计发展、改革的需要,又是实现企业会计财务的要求。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尚属超前性事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会计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会计改革的深化。虽然会计也要履行其社会职能,以实现企业的社会目标。但是要真正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及有关方面的需要,诸如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环境保护、社区贡献等,必须借助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作为补充。可见,企业社会责任是传统会计的逻辑拓展,特别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已势在必行。 (三)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国际化发展的要求。由于国家之间经济交往的增多,增强了不同国家会计趋向协调的要求。中国要走向世界,世界要了解中国,中国就要建立自己的社会责任会计。 因此,在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它反映了企业经济运行方式以及价值判断标准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传统会计中只重利润的观念,有助于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它的产生和发展扩大了报表和信息的使用范围,为会计理论的深化提供了广阔前景。 责任会计论文:浅析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体系 [摘要] 社会责任会计产生20多年来,西方一些会计学者对其理论体系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加深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解,本文从建立体系的角度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了分析。? [关健词]社会责任会计 体系 对策 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它是探讨如何创建和谐社会,为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社会公众的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的决策提供特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其直接目的是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众提供企业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它最终的目的是讲求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因此社会责任会计是从宏观经济视角,是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对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进行计量、确认和报告的,而并不是局限在某个企业本身的范围内。 1999年11月在一些跨国大公司(包括壳牌国际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等50多家公司)高级代表的合作下,由利昂·h·沙利文起草了一套针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原则,要求“对社会负责的公司,无论大小,都可以作为目标来调整内部政策和惯例以符合参照标准”。这些原则、协定和准则的颁布,迫使参加签约的企业密切关注本公司业绩,履行社会责任,并且就义务的实施情况发表年度报告。我国加入wto后,企业自然也应遵守国际法规,逐步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监督。 一、推广应用社会责任会计的可行性分析 1.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广应用社会责任会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应当是公平的,也就是说,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应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同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之所以效益较低,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即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过多。应该让企业卸下过多的理应由政府和社会承担的责任,使国有企业轻装前进,该由社会办的事应还给社会。但从另一方面讲,企业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只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也是一个极端,长期下去,必然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当承担适度的社会责任,不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应该是平等的,而这种平等,又应以所有企业经济地位和法律地位的平等为前提。 2.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依据。目前条件下能不能推广社会责任会计还要看企业到底应履行哪些社会责任,在法律上有没有规定。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一直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各项法律制度日趋完善。财政部颁发的《2002年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专门增设了“综合社会贡献”指标,主要考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会相继出台,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法律保障。 3.企业对自身社会形象的重视也为推广应用社会责任会计创造了内部条件。随着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我国企业特别是大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社会形象,因为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对投资者和顾客会产生积极影响,这些为推广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便利。社会责任会计要提供企业的社会性的会计信息,如对质量效益和外援效益的揭示,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破坏的揭示。对这些以社会成本为代价获得经济效益的现象的充分揭示和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充分披露,无疑对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的逐步提高和计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推广应用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首先,我国高等会计教育飞速发展,为企业输送了一大批既懂会计又懂管理的专业人才;其次,随着会计职称制度的改革,一些在职的会计人员参加资格考试,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理论和实务能力;再次,会计管理部门非常重视会计的后续教育,经常性地会计职业培训对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施带来了便利。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计量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大部分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在处理数据的速度和准确程度上前进了一大步,并且从大量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原来手工操作条件下不能实现的设计,在计算机的运用中成为了现实。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的日臻完善把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结合起来,为我国计量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可喜的前景。可以说,社会责任会计在许多计量方面的难题,随着计算机的应用都会得到解决。 二、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 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其理论和实务尚欠完善,尤其是我国会计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又有自己特殊的国情,要在目前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全面、系统地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存在诸多障碍,主要是: 1.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障碍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整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10月30日又了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但是未能颁布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准则。由于缺乏社会责任会计行为规范标准,无法统一规范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形式,致使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差。同时,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一些,也无相关标准去衡量其信息质量,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影响披露效果。 2.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计量方面的障碍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完善,尤其是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使得需用货币计量、披露的社会资产与负债,社会成本与收益等信息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法。如何突破计量障碍,避免会计计量单位的多元性或披露信息的多元性所造成的信息不可比,是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急需解决的问题。 3.社会责任成本合理分配方面的障碍 尽管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等经济原则,人们会接受“社会(环境)成本是企业相关成本的一部分”的观念,企业应对所耗用的自然资源价值和破坏的生态环境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实务上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分配标准,将环境成本在使用同一环境资源的不同企业、单位、部门之间予以分配。 4.环保立法方面的障碍 尽管我们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但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企业不会自觉地转化为行动,即企业不会主动牺牲自身经济利益而去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大多数企业目前将不会为减轻生态环境破坏而自觉增加支出。目前我国已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但环保立法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执法的力度都需进一步明确和加强。 三、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对策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社会责任会计是在对社会责任观念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推广应用社会责任会计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全新的社会责任观念。新的社会责任观念就是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既要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又要考虑社会的整体效益,使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避免把二者对立化。另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考评,也不应仅仅局限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完成情况,还应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考核,促使企业自觉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企业作为市场独立经营的主体,需要通过合法、公平的经济活动获取必要的利润,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用浮躁、短期的眼光来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似乎是同企业的经济利益对立的,但是如果用长远的、可持续的视角来观察,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转变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关键在于转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如环保意识、人本意识等。在目前社会矛盾较突出,国家财力顾及不到,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的条件下,促使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协调一致就更具有现实意义。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履行社会责任已经不是企业可做、可不做的“善举”,而是企业要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2.健全会计法规,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借鉴西方国家推广应用社会责任会计的经验,建立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必须由政府统一立法,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强制企业执行。我国应针对社会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的现状,今后应加大立法力度。会计管理部门应从我国现实出发,尽快制定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准则,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做出规定,以指导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践。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社会责任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社会责任会计有法可依,使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与统一性,避免各行其是。具体做法是: (1)修改《会计法》。将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它的地位和作用,这也是将它付诸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2)健全会计准则。将涉及社会责任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防止有关部门和企业的短期行为。 3.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的社会和政府监督 社会责任会计主要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地进行披露,因此,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包括行政管理与监督和专项社会责任审计。其中,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可强化对社会责任会计的再监督,有助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创建和不断完善。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全面性、合法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评,以取信于社会公众,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并促使企业加强社会意识,使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改善职工福利和工作、生活条件的同时,积极承担了社会责任,这也为推行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责任会计论文: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摘 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一门新兴会计学科,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和实际业务体系。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 信息披露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一直受到关注,最初的企业社会责任其实就是指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责任的内涵发生中重大变化。但是,从广义上讲,普遍能接受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是决策制定者在促进自身利益的同时,采取措施保护和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义务。具体地说,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所有者权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障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和保护弱势群体等。因此,本文仅拟就我国企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等问题进行初步探究。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发展滞后,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还处于开始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开始以积极态度看待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如财政部1995年公布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包括“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两项指标。虽然在过去的几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缺乏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规范,有了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不同企业可以使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量,并使用相同的格式对会计结果进行报告。这使得信息使用者可以对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我国目前企业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主要是包含在企业年度报告中,信息量小,而且缺少定量的信息,难以进行分析和对比。而有的企业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由于缺乏统一的格式规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难以发现有用的信息。有了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让企业披露的信息格式统一起来,便于使用者比较和分析。 2、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范围界定不清 现代企业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依存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企业在必须考虑与相关的各种利益团体(投资者、政府、消费者等)的关系的同时,又受到政治、法律、经济政策、技术水平、社会文化及道德规范等诸多条件的约束和限制。虽然企业应对社会承担责任,但是企业毕竟是社会中的经济组织,其职能是有限的。社会责任会计的职能包括有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数据收集、计量以及将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人员、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所以,界定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即确认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范围就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这导致了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不完整,不规范。 3、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审计机制 我国当前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自愿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差的企业通常不进行披露,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好的企业虽然披露了,除了在提升企业形象上有些效果以外,不但不能获得其他的利益,反而需要支出大量的费用,长此以往,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和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积极性被打消,要想再推进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就更加艰难了。要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和审计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机制,对认真执行信息披露工作的企业给与奖励,而对于虚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要给与惩罚。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机制,可以确保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认真执行信息披露工作的企业的积极性,体现出公平原则;另一方面也间接的保护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三、完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1、建立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对于会计计量和报告而言,会计准则是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准绳和规范,有了统一的会计准则,不同企业可以使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量,并使用相同的格式对会计结果进行报告。这使得信息使用者可以对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自然和财务会计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建立和财务会计准则相似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披露准则也就自然成为建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因此,若没有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来约束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工作,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 2、合理界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范围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伦理的重要范畴,对那些不应由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则不纳入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范围,否则会加重企业的负担,所以应合理界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范围。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1)对职工的责任。对职工人权、报酬及福利、劳动条件、健康及教育培训的保障等;(2)对消费者的责任。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优质的产品及服务,向消费者赔付由于产品本身缺陷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3)对投资者的责任。对投资者提供真实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便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4)对政府的责任。为市政建设提供财务支持和捐赠;(5)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在财务上反映防止“三废”对环境的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公共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情况。 3、建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和审计机制 一方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评价机制,对认真执行信息披露工作的企业给与奖励,而对于虚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要给与惩罚。具体而言,相关政府部门要协商出台规定,比如:针对上市公司而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可以出台规定,对认真执行信息披露工作的企业,在发行新股和发行债券等融资方面给与优先考虑;而对于虚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暂停其发行新股或发行债券。另一方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机制,通过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对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审计,以保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通过分析我国现有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审计制度,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另外建立一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体系,只需在原有财务会计信息审计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即可。 责任会计论文:我省农垦企业推行责任会计的作法、问题和对策(1) 几年来,我省农垦企业结合实行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积极推行责任会计,使多数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使责任会计这一"机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农垦企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现就农垦企业推行责任会计的作法、问题和对策分述如下,供商榷。 一、作法 几年来,全省各农牧场按照各自的产业优势,行业特点和管理模式,在推行责任会计方面逐步摸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作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确定责任实体实行原则性、实践性相结合。 1.原则性主要是指: (1) 能促进企业内部层层关心"总体效益",层层承担经济责任。 (2) 有利于改革企业的经营机制,给予责任单位一定的管理自主权。 (3) 有利于将市场经济的概念引进企业,有正确的责任行为、准则、规范。 2.实践性主要是指: (1)被确定的责任实体,必须能够"相对独立"的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拥有一定的管理控制权。 (2)确定的责任实体,必须能够创造规定要求的经济效益和业绩,做到能核算、能考核能操作。 根据上述要求,各农牧场在推行责任会计过程中,实行了"逐级承包"、"层次核算"。逐级承包是指:总场把直属工厂或分场确定为责任实体,直属工厂或分场再把所属的车间、或工副业单位定为责任实体,层层承担经济责任。层次核算是指:农牧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后,没有搞逐级(总场、分场、生产队、家庭农场)责任核算,而是把责任核算有重点的落实在确有核算任务的场属工厂和分场属工副业。这样不仅不影响总场和分场财务汇总,且有利于总场、分场两级财务部门制定政策,调查研究,加强对责任实体的管理,控制和监督。 (二)合理划分经营权,实行集权、分权相结合。 权力是履行责任的条件和保证。在逐级承包,层次核算中,应体现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分权制"。各场根据企业法的规定和农场实际,对场级和责任实体的经营权限,大体做了如下划分: 1.场级(含分场)的经营权。凡是涉及企业总体和宏观调控的权力,仍应集中, 如制定企业总体规划和责任目标的计划;制定工资调整和资金分配方案;决定企业行政机构的设置;提请任免副厂级和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审定计划价格、核定资金、费用定额,控制产品质量,审核财务决算等。 2.责任实体的权力。凡是不触及企业总体和有利于微观搞活的权力, 可以下放到责任实体,如:责任实体在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前提下,可承揽对外加工任务和开发社会需要的小商品;确定在总额内的职工岗位工资等级和奖金分配形式;确定内部专业人员的设置和生产组织形式;对职工给予记大功以下的奖励和开除厂籍以下的处分(实施中向场备案);调度使用企业核拨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确定对外加工小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按照农场财会制度办理具体的财务结算业务等。 几年来,各场通过实行分级分权管理,对落实承包经营,推行责任核算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三)在核算经营成果上,实行两种目标相结合。 两种目标系指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内部单位的"责任目标",实现结合的特点是: 1.首先企业会计(财务会计、责任会计)要搞好协调, 互相配合,通过预测、分析、选择、决策、制定出企业的"总体目标"。 2.企业的"总体目标"经场(厂)务会研究确定后, 按责任归属和管理层次分解下达,形成责任单位的责任目标。 3.责任会计对已下达的责任目标进行核算跟踪,实施过程控制,包括"定额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资金费用"控制。 4.定期对责任单位的工作实际与预定的目标相比较,并通过约束、调节、激励等手段,促使责任单位达到目标,进而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四) 在核算总体上,实行两种管理相结合。 两种管理系指企业的"目标管理"和"基础管理",两种管理同步加强。 1."目标管理" 。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综合性管理,它以预定最优的最佳效果为目标,促使企业的各项管理都围绕的"目标值"的实现而统筹运动。 2."基础管理"。只有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才能使目标管理有准确的数据来源。 为了实行目标管理,确保企业(各级)目标值的实现,应重视发挥企业会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调节的功能。同时还要跟上基础工作,包括加强计量、整顿原始记录、完善定额管理,修定计划价格、及健全与此相配套的制度、措施等。同时为了实施责任会计核算,企业财会部门应及时制定出分级核算方案,对各级核算的方法、内容、程序、凭证和结转手续,都做出具体规定,严格制定统计、计量、检测、验收、考核等制度,并把企业计划指标、目标成本指标、定额管理指标、经济责任制指标归纳成统一指标体系,综合下达,同时制定出奖惩考核办法,做到奖惩严明。 (五)在核算体制上,实行两种会计相结合。 两种会计,是指企业的财务会计和责任会计。实现结合的特点是: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和责任会计核算,是在企业同一厂长或总会计师领导下进行;是在企业同一财会部门进行或在同一财会部门监督指导下进行;是在逐步加强和完善厂部(部门)车间、班组同一核算系统中进行;使用的是同一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账簿;使用的是同一结账时间、同一结转方向和同一结转程序。 (六)在核算技能上,实行多种方法相结合。 多种方法,通常包括量本利分析、厂内银行、目标成本、标准成本、质量成本等,其中,与责任会计结合最多的是"目标成本"和"厂内银行"。 1.责任会计与目标成本的结合。 为了加强对责任成本的控制,企业要首先制定出车间目标成本和产品目标成本。基本程序和作法是: (1)首先要严格制定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耗用各种材料,各种工时的计划单价(基础计划价格)。 (2)按"工序"和"部件"计算出产品生产中各种材料,各种工时的标准耗用量。 (3)按工时、材料的耗用量乘以计划价格,组成产品的"工序单价"和"部件单价"。 (4)各工序或部件定额单价相加之和, 组成产品的计划单价(注:各工序定额单价相加之和等于产品) 计划单价:各部件定额单价和总装工时费相加之和也等于产品的计划单价,也是产品的车间成本。 (5)产品的车间成本加上责任核算与财务核算的价格差异,即是产品的工厂成本(目标成本)。 制定产品的目标成本,是为了定期检查生产部门的绩效,实际成本比目标成本增加即为超支,比目标成本降低即为盈利(或节约)。 2.责任会计与内部银行的结合。为了加强对责任成本的控制,扭转到月末才知道经营结果的被动局面,一些企业把责任核算,事中控制的重点放在内部银行,并采取了以下步骤: (1)制定标准成本。根据目标成本的分解指标,按产品的工艺步骤(责任单位), 单位产品工时,材料的耗用量,各种计划价格和有关单耗定额,首先核定出单位产品的"工序标准成本"作为核拔定额资金的依据。 (2)核拨定额资金。月初, 按照厂下达的产量计划和工序标准成本, 核定出各责任实体的月份"资金定额",通过内部银行划拨、控制,对非生产部门核定"限额费用",通过费用限额卡加以控制。 (3)控制产、耗进度。内部银行通过内部结算、划转,随时观察各责任实体定额资金的"耗费值"和"产出值",促其产耗平衡,争取资金增值(盈利或节约)。 (4)调整执行差异。 通过日清日结,如发现某责任实体消耗高、产出低,出现了责任预算的执行差异,内部银行要随时汇报,并通过领导迅速采取措施,调整差异,限期达到目标,并对超耗的资金进行罚款加息。 (5)做好上下勾通。每到月底(规定的对账日), 内部银行要及时与财会部门、责任实体核对财务,使三方账目(内部银行账、财会部门账、责任实体账)相关指标达到一致,而后,填制有关的责任报表。 通过上述控制,对各责任实体提高产量、质量,降低消耗、成本,节约费用、资金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在核算对象上,实行两种成本相结合。 所谓两种成本,系指内部单位的责任成本和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实现结合的做法是: 1.填制双项凭证。即以同一原始凭证填制同一记账凭证,在同一记账凭证中, 既反映上级统一的会计科目和费用项目,又要反映经济业务的责任单位和责任指标。从而既满足上级按统一会计科目、费用项目的检查汇总,又要满足企业内部的"责任跟踪"和"业绩考核"。 2.进行双项记账。双项记账就是在相关账户中(如应付工资、制造费用), 分别汇集各项费用,使双项凭证所反映的内容如实按"责任单位"、"费用要素"同步记载。 3.开展分户核算。分户核算就是在"基本生产"一级账户下, 按各责任单位名称(也是产品的生产步骤)设置二级账户,按责任单位核算责任成本,并与车间核算员的成本明细账同增,同减,以便上下监督。 4.实行逐步结转。逐步结转即采用逐步分项结转法。 将第一步骤(第一工序车间)发生的半成品成本,按照成本项目,分项转入第二步骤(第二工序车间)的基本生产账户,依次下转,直至产品入库。以分别计算各车间的责任成本。 5.认真调整差异。逐步结转的责任成本, 到最后工序车间,便可计算出产品的车间成本。但为了计算产品的工厂成本,还需调整各项差异。这是因为:在责任成本核算中,为了消除各责任单位的不可控因素,车间领用的材料、燃料、自制半成品,以及耗用的水、电、气和机修工时等,都是按计划价格计算的。因此,在产品车间成本的基础上,再加减各项价格差异,进而核算出产品的工厂成本。 6.显示双项功能,每一计算期结束后,分别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和"责任会计报表"以显示"财务核算"、"责任核算"两个功能,以满足上级的指标汇总和内部的业绩考核。 (八)在业绩考核上,实行两个文明结合。 各农牧场在对责任实体的业绩考核中,不仅考核产量、产值、增加值、质量、成本、利润、设备、资金等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同时还要考核班子建设,企业形象、党群活动、民主管理、治安普法、职教培训、计划生育、财经纪律等执行情况。其目的是促使责任单位不仅完成预定的经济目标,同时还要增强社会效益和法治观念,从而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进取。 二、问题 当前,在推行责任会计中,有些单位违背推行责任会计的原理和原则,出现了一些不应出现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划分责任实体中,搞假分立。 调查发现,有的资产负债率偏高的企业,不从改革着手,优化资本结构,盘活存量资产,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总体效益,反而搞"假分立",将企业划分成若干个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法人,名曰:大船搁浅、小船放生;划小独立、切块经营;主辅分离、分段搞活;其目的是逃避企业债务。结果各二级单位各行其是,不能正确执行企业的经营方针,打乱了现在工业大生产中专业化、科学分工及协作精神,内部管理混乱,完不成厂下达的目标计划,削弱了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甚至原来效益尚好的企业,目前却造成停产或破产。 (二) 在分级行使权力中,侧重下放财权。 有的在分级行使权力过程中,不是合理划分经营权力,使企业经营者和内部责任者协调行使生产经营指挥权,而是侧重下放财权。 对企业内部责任实体实行分立(各立门户), 分账(财务分割、单独立账)、分户(各自到外部银行开户)经营,从而助长了各二级法人弄虚作假,攀比消费,乱开口子及其它不正之风,结果形成企业资金分散、沉淀,财务管理失控,国有资产流失,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出现经营者连任"年年盈",经营者变更大窟窿。 (三)在制定分级目标中,不按规范办事 有的企业在制定分级目标中,不是模拟市场,优化方案,先制定总体目标,后分解责任指标,作到责任保指标,指标保目标。而是不搞科学测算,盲目地定指标、形成以包代管、以分代定,造成财务预算与责任预算的分离,总体目标与责任指标的脱节,甚至不签置内部合同、协议,年初宣布,年底翻车,使企业经营目标全部落空。 (四)实施责任核算,失去财务会计监督 有的企业在实施责任核算中,不执行与财务会计统一的会计科目和费用项目,记账规则和结转程序,违背有关开支范围、标准和计价方法,基础工作薄弱,没有严格的标准、定额、计量、检测、验收、考核等制度,没有统一的计划价格体系,缺少统一的原始记录的填写、签署、传递、汇集、稽核等制度,使责任核算失去了财务会计的监督。形成两种核算(财务核算、责任核算)各忙各的账、各出各的数,致使个别责任单位出现了应提未提、应摊未摊、应列未列、应转未转、直至其它方面潜亏。 (五) 有的在考核责任效果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在考核责任效果上,有的企业领导只注重产量、产值、成本、利润及相关经济指标的完成,甚至为完成经济指标,拼资源、拼设备。而不重视班子建设、党群活动、民主管理、治安普法、计划生育等精神文明指标,同时在兑现绩效奖惩上、重物质奖励、轻精神鼓励、更忽视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和社会效益,造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滑坡。 上述错误倾向,虽然发生在少数企业,但也不可忽视,应认真加以解决。 三、对策 为了使责任会计的"机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 进行综合治理,强化领导责任。 推行责任会计出现的问题,责任首先在于领导。因此,应以多种方式,特别应以法制宣传、行政督导等手段,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1.增强法制观念。我们说,责任会计也是会计, 各级领导要增强会计法制观念,以身作则,严格守法、执法。要认真学习会计法规和会计知识,变外行为内行。要重视和支持各级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并在领导企业财会工作中,坚持做到不做假、不投机、不失控。如实反映责任状况和经营成果。 2.提高领导水平。针对部分企业领导对责任会计比较生疏的问题, 要以培训、帮扶、督导等手段,促其在健全、完善财务会计管理的基础上,学习、掌握、熟悉责任会计知识,并在划分责任实体、分解经营权力、制定总体目标、分解责任指标、实施责任跟踪、考核责任绩效等项目工作中,作出正确决策。作好财务会计与责任会计的结合,财务指标与责任指标的衔接。 3.加强综合治理。据了解,责任会计出现的问题和财务会计虚假密切相关,因此,要把纠正责任会计问题和财务会计打假结合起来,实行综合治理。会计管理工作(财务会计、责任会计)涉及面广、且情况复杂,实施综合治理单靠财政部门是不行的,要充分发挥企业主管、纪检、监察、审计、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作用,互相勾通,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如发现问题,要根据具体情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二)实施"系统"管理,加强制度监控。 系统管理即从专业角度,推行"系统"责任会计,强化对企业,企业经营者和企业责任会计制度的监控,以补充财政部门仅以财务会计制度约束的不足。 系统责任会计是指:在各农牧场的行业或企业主管机关,推行责任会计,这属于初级的"社会责任会计",它是根据国家下达的经济目标,在一个农牧场范围内,按照"管理系统"确定责任会计层次,以企业为主体建立责任会计单位,依据责任归属,对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和考核的一种会计制度。 系统责任会计,可借助主管机关综合、协调、调度、激励、任免等行手段;可通过制定总体目标,分解责任指标、谋化经营政策、规范经营形式、明确经营纪律、控制工资总额,实施考核核算,加强专业督导,实施审计监督,兑现绩效奖惩等专业手段,强化对企业(经营者、责任者)的监控。同时指导、帮助、督导企业会计人员建立、完善责任会计制度, 把住责任关口,严格责任考核,规范责任核算。 作到既正确记录、评价经营者(责任者)的业绩,又及时制止纠正其不正当的财务行为和责任行为。从而形成社会责任会计,企业责任会计同时并存,相互制约、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 构造新型会计机制,严格程序管理。 为了更好地推行企业责任会计,企业应该建立"以决策会计为主导, 以财务会计为核心,以责任会计为重点,以内部银行为调控"的新型会计机制, 以突出发挥决策会计对财务会计、责任会计、内部银行会计全方位管理与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的自我约束机制。并严格实施以下工作程序: 1.根据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由决策会计(总会计师或财务厂长)统一谋划总体方案、制定总体目标、确定责任实体、划分经营权力。进而做好企业责任会计关键环节的把关定向。 2.由财务会计(一般由财务科长主持)根据企业总体目标, 编制财务预算和责任预算,把企业的目标值定量化、具体化、细分化。所编制的责任预算必须与财务预算紧密挂钩。 3.由责任会计(可由财务副科长代表),按照责任预算进行指标分解, 制定管理措施,核算方案及报表体系,实施对责任实体责、权、利、效的监督与考核。 4.由内部银行会计按责任归属,进行核算跟踪, 实施对责任实体成本、费用、资金的核算控制与监督,并通过日清日结,发现问题,立即汇报,及时处理。从而使"会计机制"一环紧扣一环地强化责任会计监控。 (四) 提高会计素质,把握工作要领。 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会计人员提高素质,增强执法意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核算质量,尽快改变会计人员只忙于记账、算账、报账和只善于财务核算的传统习惯,从而步入参与管理、预测、决策和善于责任核算的新境界。 (五)要把推行、完善责任会计和学习邯钢经验结合起来。 要学习邯钢关于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成本管理,资金成本管理的核心是内部责任管理的经验。大力推行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狠抓突出"效"字定目标,落实"责"字搞分解,划分"权"字保运转,注重"质"字提品级,深化"改"字激活力,对准"实"字搞核算,把握"严"字来考核等工作要领,真正作到企业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完成指标保目标。促使企业以最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六)实施审计检查,严格责任约束 年终,企业主管部门要协调财政、审计等等部门, 在对企业进行年度决策审计的同时,延伸进行"责任效益"检查。其重点是: 1.查实施方案。即查企业年初制定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实施方案, 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得以落实;责、权、利、效的划分、监控是否规范; 财务预算与责任预算是否衔接; 对下分解的责任指标是否签署了合同协议。 2.查制度落实。即查企业是否制定、执行了严格的责任会计制度; 其会计科目、费用项目、记账规则、结转程序、开支范围、开支标准、计价方法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应交纳的利、费是否及时上缴。 3.查指标衔接。 各责任实体的资产、负债、权益分项指标相加之和(抵销内部往来)是否与企业总体资产负债表分项指标相一致;累计各责任实体的生产经营成果(收入、收益抵减成本、费用和厂部支出)是否与企业总体的经营成果相吻合;企业的财会报表和责任报表是否能综合反映企业总体和责任实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查领导责任。对责任核算出现的差异和问题,要按管理归属查明责任, 对完不成责任指标,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故意弄虚作假,伪造数据、骗取荣誉、乱发奖金的经营者、责任者,要按规定做出处理;对超额完成指标任务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级领导,要给予表扬和奖励。 总而言之,通过采取上述五个方面的措施,即综合治理抓领导,系统管理抓监控,健全机制抓管理,提高素质抓要领,审计检查抓落实,进而使问题得到纠正,使责任会计在搞好企业、搞活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任会计论文: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 【摘 要】 目前,国际上提出把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作为约束和衡量 企业 行为的评估体系,而我国在坚持 科学 发展 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于企业来说,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为此,作为 会计 工作者有必要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实现会计理论的创新。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社会责任会计;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我国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作为主要战略思想,建设和谐社会为主要目标,要更好地为 经济 和社会发展服务,迫切需要会计发展创新。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使企业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转移到开始重视社会效益上来,促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自觉地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企业的利益是同社会中其他市场主体利益紧密相连的,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它占有和处置了社会的大部分资源,理应对其他市场主体承担与其能力相当的责任。 负担社会责任所需的费用,却可在未来获得巨大回报:政府的支持与公众的认可,势必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有利于股东利益的最终实现。jasonscott(2005)研究得出的结论证明,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为股东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且通过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商品和劳务而得到更多的回报,昂贵的社会责任成本对社会和股东而言就是提供好的商品。 二、科学发展观与社会责任会计建立的关系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实现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时,必须掌握运用 现代 化建设的基本 规律 ,企业发展,应该协调发展,更要求和谐发展。在近年来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我国的企业可以说是挣得了很多的超额利润,创造了辉煌的 工业 文明。但是,在这些“辉煌”的背后自己付出了多少还没计入成本和潜在支出呢?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自身的经济利益放在了首位,忽略了在环境保护,劳工福利等方面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们用国家的资源创造着自己的利润。作为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学和会计学的统一。正是通过采用会计所特有的计量方法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活动,促使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因此, 四、社会责任 会计 的建立应与我国国情相适应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 水平依旧比较落后。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 发展 ,必须同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在借鉴吸收国外会计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时,应建立起具有 责任会计论文:我省农垦企业推行责任会计的作法、问题和对策 几年来,我省农垦企业结合实行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积极推行责任会计,使多数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使责任会计这一"机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农垦企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现就农垦企业推行责任会计的作法、问题和对策分述如下,供商榷。 一、作法 几年来,全省各农牧场按照各自的产业优势,行业特点和管理模式,在推行责任会计方面逐步摸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作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确定责任实体实行原则性、实践性相结合。 1.原则性主要是指: (1) 能促进企业内部层层关心"总体效益",层层承担经济责任。 (2) 有利于改革企业的经营机制,给予责任单位一定的管理自主权。 (3) 有利于将市场经济的概念引进企业,有正确的责任行为、准则、规范。 2.实践性主要是指: (1)被确定的责任实体,必须能够"相对独立"的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拥有一定的管理控制权。 (2)确定的责任实体,必须能够创造规定要求的经济效益和业绩,做到能核算、能考核能操作。 根据上述要求,各农牧场在推行责任会计过程中,实行了"逐级承包"、"层次核算"。逐级承包是指:总场把直属工厂或分场确定为责任实体,直属工厂或分场再把所属的车间、或工副业单位定为责任实体,层层承担经济责任。层次核算是指:农牧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后,没有搞逐级(总场、分场、生产队、家庭农场)责任核算,而是把责任核算有重点的落实在确有核算任务的场属工厂和分场属工副业。这样不仅不影响总场和分场财务汇总,且有利于总场、分场两级财务部门制定政策,调查研究,加强对责任实体的管理,控制和监督。 (二)合理划分经营权,实行集权、分权相结合。 权力是履行责任的条件和保证。在逐级承包,层次核算中,应体现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分权制"。各场根据企业法的规定和农场实际,对场级和责任实体的经营权限,大体做了如下划分: 1.场级(含分场)的经营权。凡是涉及企业总体和宏观调控的权力,仍应集中, 如制定企业总体规划和责任目标的计划;制定工资调整和资金分配方案;决定企业行政机构的设置;提请任免副厂级和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审定计划价格、核定资金、费用定额,控制产品质量,审核财务决算等。 2.责任实体的权力。凡是不触及企业总体和有利于微观搞活的权力, 可以下放到责任实体,如:责任实体在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前提下,可承揽对外加工任务和开发社会需要的小商品;确定在总额内的职工岗位工资等级和奖金分配形式;确定内部专业人员的设置和生产组织形式;对职工给予记大功以下的奖励和开除厂籍以下的处分(实施中向场备案);调度使用企业核拨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确定对外加工小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按照农场财会制度办理具体的财务结算业务等。 几年来,各场通过实行分级分权管理,对落实承包经营,推行责任核算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三)在核算经营成果上,实行两种目标相结合。 两种目标系指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内部单位的"责任目标",实现结合的特点是: 1.首先企业会计(财务会计、责任会计)要搞好协调, 互相配合,通过预测、分析、选择、决策、制定出企业的"总体目标"。 2.企业的"总体目标"经场(厂)务会研究确定后, 按责任归属和管理层次分解下达,形成责任单位的责任目标。 3.责任会计对已下达的责任目标进行核算跟踪,实施过程控制,包括"定额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资金费用"控制。 4.定期对责任单位的工作实际与预定的目标相比较,并通过约束、调节、激励等手段,促使责任单位达到目标,进而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四) 在核算总体上,实行两种管理相结合。 两种管理系指企业的"目标管理"和"基础管理",两种管理同步加强。 1."目标管理" 。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综合性管理,它以预定最优的最佳效果为目标,促使企业的各项管理都围绕的"目标值"的实现而统筹运动。 2."基础管理"。只有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才能使目标管理有准确的数据来源。 为了实行目标管理,确保企业(各级)目标值的实现,应重视发挥企业会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调节的功能。同时还要跟上基础工作,包括加强计量、整顿原始记录、完善定额管理,修定计划价格、及健全与此相配套的制度、措施等。同时为了实施责任会计核算,企业财会部门应及时制定出分级核算方案,对各级核算的方法、内容、程序、凭证和结转手续,都做出具体规定,严格制定统计、计量、检测、验收、考核等制度,并把企业计划指标、目标成本指标、定额管理指标、经济责任制指标归纳成统一指标体系,综合下达,同时制定出奖惩考核办法,做到奖惩严明。 (五)在核算体制上,实行两种会计相结合。 两种会计,是指企业的财务会计和责任会计。实现结合的特点是: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和责任会计核算,是在企业同一厂长或总会计师领导下进行;是在企业同一财会部门进行或在同一财会部门监督指导下进行;是在逐步加强和完善厂部(部门)车间、班组同一核算系统中进行;使用的是同一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账簿;使用的是同一结账时间、同一结转方向和同一结转程序。 (六)在核算技能上,实行多种方法相结合。 多种方法,通常包括量本利分析、厂内银行、目标成本、标准成本、质量成本等,其中,与责任会计结合最多的是"目标成本"和"厂内银行"。 1.责任会计与目标成本的结合。 为了加强对责任成本的控制,企业要首先制定出车间目标成本和产品目标成本。基本程序和作法是: (1)首先要严格制定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耗用各种材料,各种工时的计划单价(基础计划价格)。 (2)按"工序"和"部件"计算出产品生产中各种材料,各种工时的标准耗用量。 (3)按工时、材料的耗用量乘以计划价格,组成产品的"工序单价"和"部件单价"。 (4)各工序或部件定额单价相加之和, 组成产品的计划单价(注:各工序定额单价相加之和等于产品) 计划单价:各部件定额单价和总装工时费相加之和也等于产品的计划单价,也是产品的车间成本。 (5)产品的车间成本加上责任核算与财务核算的价格差异,即是产品的工厂成本(目标成本)。 制定产品的目标成本,是为了定期检查生产部门的绩效,实际成本比目标成本增加即为超支,比目标成本降低即为盈利(或节约)。 2.责任会计与内部银行的结合。为了加强对责任成本的控制,扭转到月末才知道经营结果的被动局面,一些企业把责任核算,事中控制的重点放在内部银行,并采取了以下步骤: (1)制定标准成本。根据目标成本的分解指标,按产品的工艺步骤(责任单位), 单位产品工时,材料的耗用量,各种计划价格和有关单耗定额,首先核定出单位产品的"工序标准成本"作为核拔定额资金的依据。 (2)核拨定额资金。月初, 按照厂下达的产量计划和工序标准成本, 核定出各责任实体的月份"资金定额",通过内部银行划拨、控制,对非生产部门核定"限额费用",通过费用限额卡加以控制。 (3)控制产、耗进度。内部银行通过内部结算、划转,随时观察各责任实体定额资金的"耗费值"和"产出值",促其产耗平衡,争取资金增值(盈利或节约)。 (4)调整执行差异。 通过日清日结,如发现某责任实体消耗高、产出低,出现了责任预算的执行差异,内部银行要随时汇报,并通过领导迅速采取措施,调整差异,限期达到目标,并对超耗的资金进行罚款加息。 (5)做好上下勾通。每到月底(规定的对账日), 内部银行要及时与财会部门、责任实体核对财务,使三方账目(内部银行账、财会部门账、责任实体账)相关指标达到一致,而后,填制有关的责任报表。 通过上述控制,对各责任实体提高产量、质量,降低消耗、成本,节约费用、资金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在核算对象上,实行两种成本相结合。 所谓两种成本,系指内部单位的责任成本和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实现结合的做法是: 1.填制双项凭证。即以同一原始凭证填制同一记账凭证,在同一记账凭证中, 既反映上级统一的会计科目和费用项目,又要反映经济业务的责任单位和责任指标。从而既满足上级按统一会计科目、费用项目的检查汇总,又要满足企业内部的"责任跟踪"和"业绩考核"。 2.进行双项记账。双项记账就是在相关账户中(如应付工资、制造费用), 分别汇集各项费用,使双项凭证所反映的内容如实按"责任单位"、"费用要素"同步记载。 3.开展分户核算。分户核算就是在"基本生产"一级账户下, 按各责任单位名称(也是产品的生产步骤)设置二级账户,按责任单位核算责任成本,并与车间核算员的成本明细账同增,同减,以便上下监督。 4.实行逐步结转。逐步结转即采用逐步分项结转法。 将第一步骤(第一工序车间)发生的半成品成本,按照成本项目,分项转入第二步骤(第二工序车间)的基本生产账户,依次下转,直至产品入库。以分别计算各车间的责任成本。 5.认真调整差异。逐步结转的责任成本, 到最后工序车间,便可计算出产品的车间成本。但为了计算产品的工厂成本,还需调整各项差异。这是因为:在责任成本核算中,为了消除各责任单位的不可控因素,车间领用的材料、燃料、自制半成品,以及耗用的水、电、气和机修工时等,都是按计划价格计算的。因此,在产品车间成本的基础上,再加减各项价格差异,进而核算出产品的工厂成本。 6.显示双项功能,每一计算期结束后,分别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和"责任会计报表"以显示"财务核算"、"责任核算"两个功能,以满足上级的指标汇总和内部的业绩考核。 (八)在业绩考核上,实行两个文明结合。 各农牧场在对责任实体的业绩考核中,不仅考核产量、产值、增加值、质量、成本、利润、设备、资金等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同时还要考核班子建设,企业形象、党群活动、民主管理、治安普法、职教培训、计划生育、财经纪律等执行情况。其目的是促使责任单位不仅完成预定的经济目标,同时还要增强社会效益和法治观念,从而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进取。 二、问题 当前,在推行责任会计中,有些单位违背推行责任会计的原理和原则,出现了一些不应出现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划分责任实体中,搞假分立。 调查发现,有的资产负债率偏高的企业,不从改革着手,优化资本结构,盘活存量资产,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总体效益,反而搞"假分立",将企业划分成若干个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法人,名曰:大船搁浅、小船放生;划小独立、切块经营;主辅分离、分段搞活;其目的是逃避企业债务。结果各二级单位各行其是,不能正确执行企业的经营方针,打乱了现在工业大生产中专业化、科学分工及协作精神,内部管理混乱,完不成厂下达的目标计划,削弱了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甚至原来效益尚好的企业,目前却造成停产或破产。 (二) 在分级行使权力中,侧重下放财权。 有的在分级行使权力过程中,不是合理划分经营权力,使企业经营者和内部责任者协调行使生产经营指挥权,而是侧重下放财权。 对企业内部责任实体实行分立(各立门户), 分账(财务分割、单独立账)、分户(各自到外部银行开户)经营,从而助长了各二级法人弄虚作假,攀比消费,乱开口子及其它不正之风,结果形成企业资金分散、沉淀,财务管理失控,国有资产流失,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出现经营者连任"年年盈",经营者变更大窟窿。 (三)在制定分级目标中,不按规范办事 有的企业在制定分级目标中,不是模拟市场,优化方案,先制定总体目标,后分解责任指标,作到责任保指标,指标保目标。而是不搞科学测算,盲目地定指标、形成以包代管、以分代定,造成财务预算与责任预算的分离,总体目标与责任指标的脱节,甚至不签置内部合同、协议,年初宣布,年底翻车,使企业经营目标全部落空。 (四)实施责任核算,失去财务会计监督 有的企业在实施责任核算中,不执行与财务会计统一的会计科目和费用项目,记账规则和结转程序,违背有关开支范围、标准和计价方法,基础工作薄弱,没有严格的标准、定额、计量、检测、验收、考核等制度,没有统一的计划价格体系,缺少统一的原始记录的填写、签署、传递、汇集、稽核等制度,使责任核算失去了财务会计的监督。形成两种核算(财务核算、责任核算)各忙各的账、各出各的数,致使个别责任单位出现了应提未提、应摊未摊、应列未列、应转未转、直至其它方面潜亏。 (五) 有的在考核责任效果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在考核责任效果上,有的企业领导只注重产量、产值、成本、利润及相关经济指标的完成,甚至为完成经济指标,拼资源、拼设备。而不重视班子建设、党群活动、民主管理、治安普法、计划生育等精神文明指标,同时在兑现绩效奖惩上、重物质奖励、轻精神鼓励、更忽视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和社会效益,造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滑坡。 上述错误倾向,虽然发生在少数企业,但也不可忽视,应认真加以解决。 三、对策 为了使责任会计的"机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 进行综合治理,强化领导责任。 推行责任会计出现的问题,责任首先在于领导。因此,应以多种方式,特别应以法制宣传、行政督导等手段,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1.增强法制观念。我们说,责任会计也是会计, 各级领导要增强会计法制观念,以身作则,严格守法、执法。要认真学习会计法规和会计知识,变外行为内行。要重视和支持各级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并在领导企业财会工作中,坚持做到不做假、不投机、不失控。如实反映责任状况和经营成果。 2.提高领导水平。针对部分企业领导对责任会计比较生疏的问题, 要以培训、帮扶、督导等手段,促其在健全、完善财务会计管理的基础上,学习、掌握、熟悉责任会计知识,并在划分责任实体、分解经营权力、制定总体目标、分解责任指标、实施责任跟踪、考核责任绩效等项目工作中,作出正确决策。作好财务会计与责任会计的结合,财务指标与责任指标的衔接。 3.加强综合治理。据了解,责任会计出现的问题和财务会计虚假密切相关,因此,要把纠正责任会计问题和财务会计打假结合起来,实行综合治理。会计管理工作(财务会计、责任会计)涉及面广、且情况复杂,实施综合治理单靠财政部门是不行的,要充分发挥企业主管、纪检、监察、审计、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作用,互相勾通,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如发现问题,要根据具体情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二)实施"系统"管理,加强制度监控。 系统管理即从专业角度,推行"系统"责任会计,强化对企业,企业经营者和企业责任会计制度的监控,以补充财政部门仅以财务会计制度约束的不足。 系统责任会计是指:在各农牧场的行业或企业主管机关,推行责任会计,这属于初级的"社会责任会计",它是根据国家下达的经济目标,在一个农牧场范围内,按照"管理系统"确定责任会计层次,以企业为主体建立责任会计单位,依据责任归属,对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和考核的一种会计制度。 系统责任会计,可借助主管机关综合、协调、调度、激励、任免等行手段;可通过制定总体目标,分解责任指标、谋化经营政策、规范经营形式、明确经营纪律、控制工资总额,实施考核核算,加强专业督导,实施审计监督,兑现绩效奖惩等专业手段,强化对企业(经营者、责任者)的监控。同时指导、帮助、督导企业会计人员建立、完善责任会计制度, 把住责任关口,严格责任考核,规范责任核算。 作到既正确记录、评价经营者(责任者)的业绩,又及时制止纠正其不正当的财务行为和责任行为。从而形成社会责任会计,企业责任会计同时并存,相互制约、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 构造新型会计机制,严格程序管理。 为了更好地推行企业责任会计,企业应该建立"以决策会计为主导, 以财务会计为核心,以责任会计为重点,以内部银行为调控"的新型会计机制, 以突出发挥决策会计对财务会计、责任会计、内部银行会计全方位管理与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的自我约束机制。并严格实施以下工作程序: 1.根据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由决策会计(总会计师或财务厂长)统一谋划总体方案、制定总体目标、确定责任实体、划分经营权力。进而做好企业责任会计关键环节的把关定向。 2.由财务会计(一般由财务科长主持)根据企业总体目标, 编制财务预算和责任预算,把企业的目标值定量化、具体化、细分化。所编制的责任预算必须与财务预算紧密挂钩。 3.由责任会计(可由财务副科长代表),按照责任预算进行指标分解, 制定管理措施,核算方案及报表体系,实施对责任实体责、权、利、效的监督与考核。 4.由内部银行会计按责任归属,进行核算跟踪, 实施对责任实体成本、费用、资金的核算控制与监督,并通过日清日结,发现问题,立即汇报,及时处理。从而使"会计机制"一环紧扣一环地强化责任会计监控。 (四) 提高会计素质,把握工作要领。 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会计人员提高素质,增强执法意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核算质量,尽快改变会计人员只忙于记账、算账、报账和只善于财务核算的传统习惯,从而步入参与管理、预测、决策和善于责任核算的新境界。 (五)要把推行、完善责任会计和学习邯钢经验结合起来。 要学习邯钢关于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成本管理,资金成本管理的核心是内部责任管理的经验。大力推行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狠抓突出"效"字定目标,落实"责"字搞分解,划分"权"字保运转,注重"质"字提品级,深化"改"字激活力,对准"实"字搞核算,把握"严"字来考核等工作要领,真正作到企业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完成指标保目标。促使企业以最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六)实施审计检查,严格责任约束 年终,企业主管部门要协调财政、审计等等部门, 在对企业进行年度决策审计的同时,延伸进行"责任效益"检查。其重点是: 1.查实施方案。即查企业年初制定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实施方案, 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得以落实;责、权、利、效的划分、监控是否规范; 财务预算与责任预算是否衔接; 对下分解的责任指标是否签署了合同协议。 2.查制度落实。即查企业是否制定、执行了严格的责任会计制度; 其会计科目、费用项目、记账规则、结转程序、开支范围、开支标准、计价方法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应交纳的利、费是否及时上缴。 3.查指标衔接。 各责任实体的资产、负债、权益分项指标相加之和(抵销内部往来)是否与企业总体资产负债表分项指标相一致;累计各责任实体的生产经营成果(收入、收益抵减成本、费用和厂部支出)是否与企业总体的经营成果相吻合;企业的财会报表和责任报表是否能综合反映企业总体和责任实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查领导责任。对责任核算出现的差异和问题,要按管理归属查明责任, 对完不成责任指标,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故意弄虚作假,伪造数据、骗取荣誉、乱发奖金的经营者、责任者,要按规定做出处理;对超额完成指标任务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级领导,要给予表扬和奖励。 总而言之,通过采取上述五个方面的措施,即综合治理抓领导,系统管理抓监控,健全机制抓管理,提高素质抓要领,审计检查抓落实,进而使问题得到纠正,使责任会计在搞好企业、搞活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任会计论文:试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摘 要]近年来,我国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选择典型企业为样本并结合国内专家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和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建议 一、引言 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在《会计杂志》第11期上发表了《社会经济会计》一文,首次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社会学中的运用”,从而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社会责任会计是探讨、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其任务在于测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效益和损耗,并提供经济、社会指标,以利于企业决定其经营方针,评价其经营成果,揭示其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在国外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我国来说,社会责任会计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与实务都相对落后,现有的会计报表体系无法充分反映企业的社会贡献及社会损害情况,无法满足有关各方对企业信息的需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指通过运用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向企业内部和外部利害关系人反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等信息的过程。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为了比较直观地了解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状况,本文选取宝山钢铁、中远集团和中石化为研究对象,对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分析。,通过搜集案例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公司网站、招股说明书等资料中关于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信息,可以看出三个企业都在其网站设有社会责任专栏,并编制有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介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在其年度报表中也零星披露了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信息,已经初步具有了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意识。但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披露内容不全面 中石化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社会的奉献,宝钢则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员工、环境等信息,在报告中,基本都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正面信息的披露;几乎没有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披露,企业报喜不报忧,只披露其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很少提及其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或忽略其应该承担而未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以定性信息披露为主 宝钢、中石化、中远的会计报表定量信息中仅涉及企业对职工的责任、对政府税收的责任等,在其相关社会责任报告中,定量信息更少;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时,大部分企业采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介绍,而没有通过运用具体的会计方法加以量化披露,且没有纳入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中。 (三)会计核算中没有设置相关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 例如,案例企业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赞助和捐赠等均列入“营业外支出”科目予以披露,这样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企业虽然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但是相关的信息却无法在会计报告中体现。 (四)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动机 会计信息披露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社会责任会计相对传统会计比较复杂,社会责任会计不能像传统企业会计那样单纯地使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它采用多种计量单位而且对社会责任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企业往往不愿单独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发展滞后,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正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也是众说纷纭,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通过财务会计体系,采取自愿的原则进行披露,披露内容零散分布于企业财务报告内,而且很不规范、 三、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一)美国 美国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源地,无论是政府机构、民间组织还是会计实务界都比较重视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和实践。其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都对社会责任会计起到了较好的规范作用,如美国会计协会先后成立了社会项目的效果计量委员会、组织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委员会、社会成本委员会等各种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委员会,加强对社会责任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研究,推动了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在会计实务方面,社会责任会计也取得了公司管理当局的重视,美国法律规定每个公司必须披露环境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关于土壤污染以及其他可能造成直接财务后果的问题,包括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费用、环境法规及遵守情况等信息。 (二)法国 法国被认为是对社会责任会计最为重视的国家。早在1975年,法国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即“社会报告”。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规定雇员超过250人的组织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其主要内容侧重于职工福利等方面七大类项目实施情况。从1984年起,该表必须列示三年的数据,并按整个公司和所属行业分别编制,要求提供的信息更加具体。法国受宏观经济导向和社会福利主义影响,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作为其主要会计报表之一,其规定是世界上最完整也是最有特色的。法国的社会资产负债表应披露以下七方面内容:雇员人数、工资及福利、健康和安全保护、其他工作条件、雇员培训、行业关系、企业为雇员提供的房屋和交通条件。在具体披露时,这些项目还需要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具体的报表指标,而且指标的内容十分详尽。 (三)英国 英国公司普遍对社会受托责任比较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大型公司的年报中就出现了自愿披露的有关社会和环境方面的信息。自1975年起,一些大型企业编制了增值表,其目的在于改进公司的态度、精神和行为。近年来,在英国,具有特定规模的公司被强迫报告有关他们慈善捐赠情况等具有社会责任性质的信息,并提供有关职员条件和就业实践的可靠信息。英国财务报告准则建议企业除了编制传统的财务报表外,还应当编制增值表、雇员报告、企业与政府之间货币往来报表、外币交易报表、未来前景报表、公司目标报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企业外部投资者、债权人、职工、政府等不同利益集团的信息需要。 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一)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 息披露的内容 通过对西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借鉴,结合我国国情及会计现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它主要反映各利益集团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从企业获得的报酬。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又是种社会目标。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信息。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保护环境方面的贡献。它是对传统信息披露的有效补充, 3.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如职工结构、技术培训、职务轮换、工资报酬、福利待遇、劳动保护、企业文化等。 4.产品或服务的性能与安全方面的信息。产品的使用效能、使用年限、产品的安全信息、产品的售后服务、公众对产品满意度、产品受罚额等,在信息披露中强化产品的服务性能与安全指标,将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的信息。 5.企业对社会福利贡献方面的信息。比如支援灾区,扶贫助学,对下岗失业、老弱病残人员提供服务等等,这既是企业的责任,同时也是企业树立自己良好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建立和完善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 社会责任会计实务与社会责任法规之间联系密切,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大多数企业将不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因此,要推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建立与完善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构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 会计实务界与理论界都应当充分认识到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共同努力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政府部门应当聘请专家对不同企业、地区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调研,及时制定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准则和指南,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模式、原则等予以明确界定,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依据。 (四)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能否披露,披露是否全面的问题。作为企业,不只是个别领导者和管理决策部门要具备社会责任意识,更依赖于企业全体员工很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五)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制度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树立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有赖于严格的约束机制,没有经过审核的社会责任报告,比广告好不了多少。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通过审计确立公信力。目前我国企业审计主要侧重于财务收支方面的审计,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所以各级政府审计机构应主动承担起监督职能,加紧研究和实施社会责任审计制度,借鉴国际已有标准,建立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使社会责任审计有据可依。 (六)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规模分别采用不同的披露模式。 1.对于小型企业可以采用叙述性的披露模式,这是报告企业社会经济活动最简单的方法,以非正规的形式或文字说明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这种方法虽然没有用货币计量,但仍能向公众提供有关以上几方面的信息。 2.对于中型和大型企业可以在现有的四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项目或者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例如在固定资产科目下设置“社会责任固定资产”明细科目,用来核算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而购建的固定资产;在“其他应交款”下设“应交排污费”、“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应交矿产资源占用费”等明细科目,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环境治理等费用,这种形式可以与传统会计报表相衔接。 3.对于上市公司应当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可包括:“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因为社会责任问题拥有多少资产存量,背负了多少债务以及它们各自的构成情况;“社会责任利润表”用以反映会计主体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发生的收支情况以及利润的形成情况;“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动态地反映了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使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发生变动的情况。除上述三大报表以外,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部分,企业可以编制“社会影响报告表”等辅助报表。 责任会计论文:浅谈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制度设计 【摘要】 文章根据项目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设计实证检验模型、筛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项目之后,从三个方面设计了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制度,包括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原则和分类;各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会计报告设想。 【关键词】 北京市;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制度设计 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原则和分类 (一)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有两类定义,一是广义社会责任,例如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archie b. carroll(1979,1991)提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乃公司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另一种是狭义社会责任,1948年,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戴维·普卡德提出“企业不仅要赢利,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赢利之外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 本制度设计采用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认为本制度涉及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 (二)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术语是美国戴利教授在1972年的学位论文中首创的,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一般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角度,利用会计核算形式衡量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中有关社会性质的经济活动,从而揭示和测定这些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在于指导经济资源的最佳分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提高社会的总体资产。 根据社会责任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可以将社会责任会计也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完成其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狭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所承担的、除经济责任(赢利责任)之外的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本制度设计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其对象是企业,属于微观会计。 (三)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指标的原则 1.构建 二、各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一)企业经济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企业经济责任定义 企业经济责任最早仅仅被界定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变化,企业经济责任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将企业经济责任定位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部分是近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的一种新观念。本报告采用国际经济伦理学会主席、美国圣母大学多萨商学院国际商务伦理学教授乔治·恩德勒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1)赢利或利润的最大化:短期的和长期的;(2)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生产过程的质量、产品和服务质量;(3)所有者与投资人的财富的保值和增值;(4)尊重供应商;(5)公平对待竞争者;(6)保护雇员利益,包括保留和增加工作岗位、公平支付工资和社会福利、对雇员进行再教育并向雇员授权;(7)服务消费者。 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以使投资者满意并维持企业运行的价格,按社会需求高效率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2.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中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经济责任报告与传统的财务报告在内容方面有着重叠之处,但在原有通过披露企业财务数据来反映经营绩效的基础上,经济责任报告还应侧重于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资源配置、产业优化、管控能力、风险防范、客户服务、核心竞争力等信息的披露,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及时反映、评价和预测企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合理决策的目的。 3.经济责任的指标分解 根据上述分析,本报告将经济责任分为以下6类:经营理念类指标、经营目标类指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类指标、强化经营管理类指标、完善客户服务类指标和经营绩效指标。 (二)企业人力资源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人力资源责任定义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的责任是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人力资源是企业一项不可或缺的发展资源,员工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具体说,人力资源责任包括:维护劳资雇佣关系,保护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素质进行培训,人才的晋升,关爱弱势员工和家庭。企业有责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利益攸关者地位,维护好劳资、雇佣关系;企业有责任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落实员工的保险保障权益,给员工提供归属感;充分发展员工的潜力,提供再培训再晋升通道;企业有责任关爱贫困员工及其家庭。 2.人力资源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社会责任会计中报告企业对人力资源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其中通过支付员工工资、激励机制等完成其承担的依法支付现金或股权等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通过员工培训、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等,完成企业对员工的道德伦理责任。 3.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分解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可以划分为:工会与业主的劳资关系、个人与企业的雇佣关系、职工保障、工伤率、职工素质、培训、人才晋升通道、贫困救助等8项。 (三)企业社区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社区责任定义 社区责任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自身盈利目的的过程中,对其所在社区应尽的义务,或企业对所在社区整体繁荣发展的责任。具体表现在企业带动所在地区的发展,为所在地区政府贡献财税收入,为当地居民谋福祉,促进当地经济整体均衡良性发展等。 2.社区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区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对所在社区所负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伦理责任的成本和效益情况。企业发展源于社会,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企业应该把促进社会创造繁荣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承诺,以自身发展影响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和地区,作为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上承担的一种责任,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以期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3.社区责任的指标分解 考核企业社区责任完成情况的指标包括:贡献地方发展和公益事业捐款两个方面。 (四)企业环境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环境责任定义 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指在追求股东最大利益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使公司的行为最大可能地符合环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是公司的一种社会责任,其产生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企业目的实现的客观性、公司权利的社会性及股东利益的相对性。 2.环境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环境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社会环境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通过建立环境保护理念和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通过环境保护设备、环境保护技术、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企业三废的治理等,努力减少对企业周边生态环境、百姓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履行企业的环境责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完善环保管理及监督制度,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使环保设施与主机同步高效运行。同时,积极探索企业与周边环境友好发展、和谐共赢的有效途径,力争实现和谐共赢、共享共生的发展模式。 报告公司环境责任的情况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在环境责任方面所做的成绩以及不足之处,有利于各方监督企业的环境责任实施现状,通过报告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监督,有利于达到企业环境责任目标,实现环境、社会和企业三者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3.环境责任的指标分解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环境责任指标可以分解为:环境保护理念、环境治理目标、环保设备投入、环保技术投入、“三废”治理情况、厂区环保投入等。企业可以根据特殊情况设定特殊指标。 (五)企业安全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安全责任定义 安全责任是企业对其安全生产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包括应做好分内之事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以及未做好分内之事应受到的惩罚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某个岗位上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时,根据个人社会角色的不同而承担相应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不同岗位的人员履行相应的安全生产义务,即职责;另一方面是对未能按照安全规范作出相应行为的安全主体给予相应的批评、惩罚。安全职责包括:(1)安全职位和安全职责,即一定岗位上的人员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义务;(2)职业道德定位,即安全生产责任的存在可以避免利用职务之便的徇私行为;(3)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2.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安全责任的成本和效益。通过落实安全责任的理念,制定安全生产总目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通过对职工的安全生产培训,通过安全监查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等落实责任,检查安全责任履行情况,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3.安全责任的指标分解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安全理念、年度安全生产总目标、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安全文化、安全绩效等。 (六)企业创新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创新责任定义 企业的创新责任是承担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生产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等责任。企业的生产创新可以通过进行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创新储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等实现;企业的经营创新可以通过采用新的运营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取得结构优化等;企业的管理创新可以通过建立新的管理理念、创造新的管理流程、管理系统、管理方法等实现。 企业的创新责任,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技术上和应用技术上的创新,例如产品的设计、在组合功能方面的创新等;另一面创新就是企业的经营体制、管理体制、业务流程的创新,这个创新也是集中在如何提高效率、提高速度、提高竞争力方面。 2.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公布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成本和效益。 3.创新责任的指标分解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技术创新、设备创新、项目创新、财务创新、管理创新等。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会计报告设想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企业对投资者、债权人的责任,对职工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周围社会的责任,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披露的主要内容。 (一)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格式设想 本制度将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分为六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责任。具体应当披露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等。这是传统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基本内容,经济责任是一种基础责任,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目标。 2.人力资源责任。披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的信息,如劳资关系、企业职工结构、技术培训、劳动小时、薪酬水平、福利待遇、人才晋升通道等。 3.社区责任。披露企业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对公益事业投入以及企业的公益捐赠等。 4.环境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影响,如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沙漠化等,以及企业为优化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等活动。 5.安全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安全培训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和安全绩效。 6.创新责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也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二)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的披露 1.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多渠道采集数据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实际付出代价,可以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社会责任相关指标的投入金额、成本费用以及实际收益可以从企业财务部门所掌握的财务数据中进行分离整理,因此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财务数据;而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数据,也可以采用实物量或者相对数指标进行披露;同时,财务部也不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唯一信息来源,一些财务部门难以掌握的指标数据,可以从企业的其他相关部门获得。例如,人力资源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人事部门提供,创新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技术部门提供等等。 2.兼用数据分析、文字说明等方法进行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要由数据指标构成,但对于无法用数据计量的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方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定性说明。例如,环保责任指标中,某企业“环保先行,绿色生产”的环保理念,以及多年来将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共完成绿化面积87.33公顷,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良好,达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目标值,并获得了“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等,需要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说明。 3.特殊指标的计算公式说明 本文所提出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除了要求企业披露各项指标的上年数据和本年数据外,还单独设立了“贡献率”这个报表项目,用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各项指标的投入产出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此外,由于企业组织形式和所处行业等方面的差异,还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增加专业性较强的指标,对于这些指标的计算公式与数据来源,应在报告中予以独立说明。 (1)履行经济责任的指标 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缴利税等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产总额、净资产及总资产报酬率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主要产品产量、生产动力、工作效率、计划完成度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产品销量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5)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2)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 1)技术人员比例对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 2)人均培训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3)累计培训人数与违章作业的次数的影响。 4)高级工的人数对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气废水减排的影响。 5)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3)履行环境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源节约对企业生产能力、产品产量、销量的影响。 3)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水废气的减排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4)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4)履行社区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指标对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企业修建城乡公路对当地区的社会贡献。 3)为当地建设消防站、防疫站、希望小学等公益事业投入对地区的贡献。 4)企业履行社区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5)履行安全责任的指标 1)企业安全检查机制和安全事故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安检次数对企业的年生产能力的影响。 3)违章作业的次数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4)专职安全管理队的规模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5)工伤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6)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6)履行创新责任的指标 1)创新责任指标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创新项目开发成本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创新项目开发收益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1.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 为了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必须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必要的科目收集汇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数据。这些账户可以在企业财务会计账外单独设账户进行会计信息的归集。 根据以上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表的结构,分别设计: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成本、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安全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创新责任成本。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贡献、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社区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安全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创新责任贡献。 账户格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和贡献账户可以采用棋盘式格式。在账簿中,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项目的详略情况分类设置栏目,根据企业经营范围和管理的特点设置项目,分别累计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计量基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账户的数据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账户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或贴现值进行会计计量。 企业定期随财务报告对外公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及时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财务部门应随时更新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具体指标项目,使报告可以同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保持同步。 2.非财务类指标数据与本企业其他部门数据的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标数据不仅来源于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各职能部门的生产经营和产出成果也息息相关。因此,财务部门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编制时,应注意各种非财务数据的日常积累,并且与其他数据来源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做到数据共享,从而保证所披露的数据可以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各方面情况。 责任会计论文: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责任会计制度的探讨 一、国有商业银行会计现行管理制度的缺陷 第一,内部职能部门的经济责任不明确,管理行没有用经济手段调节部门行为。 第二,测定业绩的“会计”与经营管理上的“责任”没有做到有机结合,影响了会计管理效能的发挥。 第三,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目前仍使用财务会计,结算会计方式,为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责任核算体系不健全。 二、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责任会计制度的难点 责任会计制度包括设置责任中心,明确责权范围,编制责任预算,确定考核标准;提交责任报告,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评价经营业绩实施奖惩制度。这些内容在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起来,确有难度。 第一,管理体系庞大,在一级法人与分级管理的体制下合理划分责任中心和对责任中心用同一标准进行考核和管理是有难度的。无论是专业银行时期的统一领导,还是转制以后的一级法人,其核心都是强调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在垂直领导的体制下,由总行统负盈亏、统一对外的这一体制貌似全国集中统一,全行上下形成合力,但实质上隐蔽着不少矛盾。同一个制度,同一宏观调控措施,怎么样考评东西南北中各类分,支行的业绩?这些问题统一到一点就是统与分的矛盾,即如何把握统与分之间的度。 第二,指标考核多元化,同责任会计提出的以利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不一致。从而加大了推行的难度,降低了责任会计的管理效能。国有商业银行总、分行制的体制,从客观上决定了管理行必须借助于若干指标对分、支行进行业绩考核。利用指标考核业绩无可非议,但指标体系的综合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尤为重要,各家银行绞尽脑汁,试图在“三性”结合上有所突破,结果一直不尽人意,综合各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管理中指标的制定与考核,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即时点指标多,时期指标少;数量指标少,质量指标少;绝对指标多相对指标少。在这种指标体系和考核方法下,各种弊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是重量轻质,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挖潜。二是为完成指标,重视单一的最后账面结果,事实上忽视了对经营全过程负责任的控制,忽视了对经营效率的关注,因而管理行与下级行之间,常常为争取更有利的计划指标而陷于无休止的讨价还价。本文关注的核心是计划完成与否,而不是效率和真正的效率。三是倚重于绝对指标的考核和管理。指标单一而又缺乏科学性,无法准确地衡量各行的创利能力和经营效率,最终对管理水平的促进作用甚微,反复考核之下,被考核的只是指标,而不是经营管理本身,与责任会计思想背道而驰。 第三,受现有体制下的财务制度制约,经营效益不能同利益分配切实挂钩,有效激励难以实现。现有的挂钩只能是拿出职工工资的一部分进行挂钩,而在目前工资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难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现有体制下财务制度由财政部门制定,工资计划受上级行计划控制、费用总额、费用分配、工资分配的自主权很少,难解决超利润分配的问题,对经营效果差的也没有相应的有效制约和管理办法。 三、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责任会计制度的对策 第一,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通过对经营要素的组织整合,使总、分、支行的职责各有侧重,为合理划分和建立责任中心创造必要的条件。按照责任会计制度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的思路应该是:总行侧重于强化市场研究、政策制定、电子信息技术应用、风险控制、大宗产品开发、监督检查等职能;一级分行侧重于强化政策落实、市场调查、营销策略、员工培训、发展特包服务等职能;一级分行营业部,二级分行重点强化直接面向客户的市场营销、公关宣传等职能;支行集中精力做好零售和部分批发业务。通过经营要素的组织整合,能够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明确职责权限,为实行责任会计制度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二,建立依托于责任中心的指标考核体系,使业绩考核与指标考核有机结合起来。管理行对其辖属实行责任会计制度或指标考核,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如果两者相互割裂,都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两者有机结合,结果一定是相得益彰。使业绩考核与指标考核有机结合的关键在于:指标考核体系必须依托于责任中心,做到责任明确;专业指标要服从于效益指标,保证目标一致;指标考核与业绩考核合二为一。以贯穿于业务经营全过程的责任会计的考核体系,取代传统的指标考核,使被考核者更注重业绩、效益。 第三,构建奖惩机制时,将干部任免、机构撤并、人员分流等与责任目标挂钩,以弥补因财务制度限制所造成的有效激励不足。划分责任中心,对责任中心的责任予以确认、计量、记录并形成责任报告,这些都是责任会计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如果会计工作到此为止,则全部责任会计工作都将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意义。所以商业银行实行责任会计制度,必须构建奖惩机制,对责任中心进行责任考核和责任奖罚。主要的奖罚方式应该是以责任中心的业绩决定每个人的经济利益。但是,在现有体制下,业绩与利益的完全挂钩很难实现,为弥补有效激励不足,将干部任免、机构撤并、人员分流、费用管理等同利润的实现密切挂钩,使责任成本核算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从而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责任会计的最终目的。 第四,与科技部门配合,开发简便易行的核算程序,提高责任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开发以常规会计核算为基础,信息资源共享的,独立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原始资料由常规会计核算体系中读入,形成与责任会计报告期相一致,不定期的普通会计报表,为责任会计中责任预算的编制,内部计价和业绩考核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文纲.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m].辽宁民族出版,2008. 2、沈如军.国有商业银行支源配置[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李明,黄金旺.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释疑[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责任会计论文:工程建设责任会计成本管理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对财务工作方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会计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现代会计管理已不仅仅只限于对会计核算、监督的管理,越来越趋对会计责任的管理,因而就产生了新的会计制度,即责任会计。责任会计能够对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权责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开展企业相关的预算、记录执行以及考核评价等活动的管理,其本质是经济与会计的结合。基于此,本文对责任会计在工程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中的相关应用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工程建设项目成本管理水平,进而促进我国建设事业的不断壮大。 关键词: 责任会计;工程建设项目;成本管理;责任成本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而言,成本管理贯穿于整个建设项目的始终,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是建设企业管理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我国建筑事业发展十分迅猛,随着工程建设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其成本管理也日趋复杂化,同时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以及经济效益方面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一、必要性分析 对任何企业来说,追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其经营的最大目标最求。然而想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很好的把控。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采购、结算等经济活动十分频繁,如果企业的成本管理机制不健全或者执行力度不强,那么就很难将成本管理机制的优势发挥出来,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得不到提升。为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以及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借助责任会计这一经济制度来不断完善现有的成本管理机制。责任会计能够很好的明确经济责任,并且能够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成本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与分析,这是当前工程建设项目成本管理所缺的。例如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材料设备、设计方案、施工单位以及竣工结算等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对工程的工程造价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还有如果施工的材料供应不及时就会延误工期,间接的增加施工的成本,然而应用责任会计对这些环节进行管理控制,就会很大程度地提升成本管理机制的运行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是工程本,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实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责任会计在工程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的应用 1.明确责任会计的主体以及内容。任何制度的执行主体都是单位的各个部门,这对于责任会计的执行主体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单位的各个部门的划分都是根据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来进行的,对建筑企业而言,在建设工程项目开始之前,就应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例如施工技术管理部门,其主要责任就是制定出最优化的施工方案,其使工程预算成本不超过目标成本,并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协助其他部门一起做好成本的管理工作。材料采购成本,主要职责是对当前的市场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优化的材料采购计划,对材料的价格进行很好的把控,此外,还要确保材料的供给能够及时以及做好材料的管理工作。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其主要的职责是确保各个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并做好施工安全方面的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对于设备管理部门而言,主要职责是确保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行,并做好设备日常的维护工作,本着成本效益原则,尽量减少企业的支出。企业的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出优化的资金筹集方案,资金的流出一定控制好让资金用到实处,对施工的成本要严格进行控制,对企业面临的财务方面的风险要进行分析、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企业财务方面的风险。除此以外,企业财务部门应对各个部门的人员成本与管理方面的成本进行监督,从整体上把握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 2.编制责任会计的成本预算。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预算是在施工之前就应该完成的。责任会计成本预算的编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对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所涉及的成本费用都要进行充分的考虑,这就需要结合施工设计方案、材料的报价以及设备的报价以及人员的施工成本等资料进行编制。主要的步骤是:一是对整个项目的成本进行分类,通常会计中所说的成本包括料、工、费,也可以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财务成本以及税金,但责任会计中的成本还应加入责任成本。这里所涉及的各项费用指出都有项目经理全面负责;二是编制人员工资的成本,为了提高编制人员工资成本的准确性,应当结合上年度企业员工的工资、绩效、津贴以及奖金等数据来对不同岗位的工资进行预算;三是编制材料责任成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项目的数量与规模都在不断增加,所涉及材料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市场运行规律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导致材料的价格不断波动,因此想要掌握材料的第一手市场资料,企业应派专业的人员对市场做详细的调查,并结合专家的相关建议,对各种材料的价格趋势进行分析,然后找出价格昂贵的材料,看是否能够使用其他功能性质相同且价格更合理的材料来代替,从而达到降低材料采购成本的目的;四是编制机械设备成本的预算。对于工程建设项目而言,机械设备成本所占整个项目成本的比例是最大的,因此,在施工之前,就要对所需用的机械设备的租赁市场或者买卖市场进行充分的考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机械设备的采购与租赁,尽可能地降低机械设备的采购或者租赁成本。 3.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责任会计成本管理。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项目耗时最长且支出最大、不确定因素最多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成本控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过程,整个工程项目的大部分成本都是在施工环节产生的,所以我们应把责任会计成本控制的核心放在施工环节中。对整个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应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对成本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严格、仔细、认真地记录。公司的各个部门应根据本部门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的方法,同时还要积极配合其他部门的责任成本管理,用实际行动来提高工程成本的管理水平。材料的管理负责人应根据编制好的材料成本预算进行材料的采购,严格控制材料的验收与领用,并对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杜绝材料浪费的情况,做到每份材料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对于间接费用的控制,建立规范的报销审核制度进而对差旅费、招待费等相关费用进行控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项目想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就必须使用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以前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是粗放式的,这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使用责任会计的手段能够有效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管理水平,从企业的各部门着手,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工程的成本,提高项目建设工程的整体经济效益水平。 作者:解晓阳 单位:六盘水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会计论文:责任会计制度下公路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一、责任会计制度在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概述 (一)公路企业责任会计制度的内容 1.设置责任中心,对其权责范围进行明确。 严格遵循公路各部门运营活动的特征,将其进行多个责任中心的划分,对其职责范围进行明确,确保其能在权限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履行自身职责。 2.编制预算责任,确定考核标准。 层层分解公路企业的整体目标,将每个责任中心进行具体落实,作为企业运营活动开展及工作效率评价的重要依据。 3.建立跟踪系统,控制反馈情况。 对每一个责任中心进行预算执行情况跟踪系统的建立,将实际数和预算数进行定期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并进行分析,对运营活动进行控制及调节。 4.分析评价企业业绩,建立奖罚制度。 利用业绩报告定期地编制,分析和评价各责任中心的工作成果,将实际成果作为奖罚的标准,对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最大限度地调动,从而起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二)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中责任会计制度的设计原则 第一,责任主体原则。确保公路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充分享有运营决策权的同时,也要对其运营管理的有效性进行相应经济责任的承担。遵循公路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进行责任中心的设置并进行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第二,可控性原则。考核、评价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中各责任中心的业绩,将责任中心的自我控制为原则。如责任中心自身控制力度不足,其项目建设或经营管理中产生的费用将无法对实际工作业绩进行真实、合理地反映,进而影响到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及成本核算的真实性。第三,目标一致原则。在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中,必须确定统一目标,也就是将企业整体目标向各责任中心具体目标的方向进行分解。但各个责任中心的具体目标必须和企业整体目标具有一致性,防止因过分追求局部利益使企业整体利益受损。第四,激励原则。要求确立合理有效的各责任中心的责任目标、责任预算。主要含有两项内容:首先,合理确定目标,确保其可行性。其次,确保目标完成后的奖惩与其业绩相符合。第五,反馈原则。向各个责任中心进行财务信息反馈,确保企业财务人员能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掌握,进而有利于采用相应地措施进行目标及预算的调整。 二、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中责任会计的核算形式及方式 (一)核算形式 为防止工作的重复性、降低核算的工作量,进而起到完善和巩固责任会计制度的作用,在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中,必须将责任会计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进行有效结合,进行责任中心的建立,对各责任中心进行责任成本明细核算。严格按照现行公路企业会计制度并与责任会计要求相结合,确保其核算内容、依据等资源的一致性,确保报表等统一性,这种情况下,公路企业责任会计的核算形式不仅要满足责任会计制度的要求,还要充分满足成本核算及会计报表编制的要求。 (二)核算方式 作为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方式,现行财务会计制度是各个企业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责任会计制度的应用可以对其经济效益进行有效提升。公路工程核算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费用及机械使用费和其他费用等,由此可见,在各项成本费用中其核算的内容、依据具有一致性,这就为统一核算奠定了基础。公路企业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的前提下,进行成本类科目的设置及增设,其增设内容有主要基本生产等。 三、责任会计在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制定目标成本 公路工程建设主要通过招投标的形式获取,企业财务管理中主要依据会计主体进行责任层次划分,在责任会计组织体系建立过程中,可以根据公路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责任划分。在责任会计中心确立时必须依据现行管理制度进行,公路企业的劳动成果主要包含公路建设,健全责任会计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投资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公路企业的社会效益。依据公路企业的施工定额及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其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费用的预测及进行成本控制,确保责任目标成本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二)划分责任中心 对责任中心进行科学划分是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合理构建的重要问题,对公路各部门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对各责任中心之间的权责进行划分,防止责任推诿情况的出现。设置责任中心必须遵循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及单位现有机构编制、内部管理层次和劳动组织进行确定。按照公路财务管理的特点,并与具体项目情况进行有效结合,进行责任中心的准确划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可以将公路责任中心划分为几个部分,如:项目部责任中心、工程队责任划分等。在各个项目管理中,责任成本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活动,为提高公路工程项目责任管理水平,必须对其进行明确的责任中心划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公路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保证。 (三)责任成本的预算和分解 在确保工程工期、质量及安全的情况下,责任成本预算是核定给项目部的成本限额,责任成本预算不仅是各成本中心的发展目标,也是考核责任中心业绩的重要依据。分解工程预算价,应按照市场经济对企业工程总成本构成的各项成本要素进行科学、有效地分开,为成本管理、控制及财务人员业务考核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按照公路工程总成本的构成,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分解,如:项目部责任成本、项目部上级机构成本等。其中项目部责任成本也就是项目部无额定利润的工程成本,主要有项目部自身的开支和项目部所属施工队的各项直接费用。另一个部分项目部上级机构成本主要是指上缴税金、间接费用及财务费用。这两部分主要掌控机构为项目经理部和其上级机构,在责任成本限额内项目经理进行施工组织施工,公路企业在控制及管理项目部成本时,必须确保在成本限额内将指导项目部的任务完成。 (四)责任成本控制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其主要特点为大规模投资额、建设具有较长周期及施工难度大等。在建设中所使用的原料、机械设备及人工等费用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工程进度等。因此,在下达责任指标后,目标责任成本完成与否,不能仅仅依靠指标对施工主体进行约束,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多采用责任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公路企业的经济效益。如必须统一进行大量原料的采购,防止分散采购权,造成成本控制难度加大等,在目标成本管理实施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月度、季度或年度的施工计划,采购部门对公路工程选用的材料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主要进行各种材料的质量、价格及规格等方面的调查,对材料价格趋势进行及时有效地分析,遵循材料的使用情况及工期长短等进行有效应用,才能有效地降低实际成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提高公路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应结合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选用与之相适合的责任会计制度,并将责任成本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作者:王卫芳 单位:信阳市平桥区公路管理局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浅析全球化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 管理科学与工程 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西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经济的全球化直接推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用全球化的视角分析教育领域是全球化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高教研究的一种新兴学术研究范式。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旨在通过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为经济组织运行达到最佳状态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方案,必须也必然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个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人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不仅表现在人才定义与观念、使用与流动、竞争与评价、环境与待遇的国际化,更突出地表现在人才素质与培养的国际化。本文着重探究全球化理念在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理论与实践。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我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管理能力与国际视野的新型管理人才。人类社会需要管理,管理需要科学,管理科学业已成为信息社会促进经济优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定量研究组织的决策、运营与管理模式规律,其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工具性两个特点,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院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经济全球化亚需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其一人才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必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其二树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是高教领域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现实选择;其三全球化管理理念是适应管理革命和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和培养价值由均衡、渐进、学术型向复合、应用、创新型转变的客观需要。 人才队伍靠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素质由培养模式决定。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培塑全球化战略理念、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略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强我国现代化建设、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意义重大。 二、全球化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征与面临实际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给该专业的受教育者制定一个培养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该专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且规定了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征,其实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一)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特征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为管理型人才。具有综合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相比专业型人才,要求具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具有更高的管理、组织、执行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拓展能力。 二是人才素质要求与国际社会趋同。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高信息敏感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学习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国际化的运作水平与能力等,这业已成为国际通行的高素质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标准。 三是人才培养方式要求走向国际化。具体体现在:目标认同国际化,能否适应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体制的多样化,例如方兴未艾的国内外联合办学模式正成为拔尖人才的成才渠道;课程设置综合化,更着眼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手段现代化。另外,还有学生来源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人才培训的国际化等。 (二)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根源 当前,在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问题。总体而言,一是专业设置与分类不规范,二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三是培养模式“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具体而言:一是以学术标准设置的课程模式应对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矛盾。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多是“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模式。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对学生毕业后的多元社会工作环境和角色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管理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下原则和方向: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二是工科主导的培养取向与管理型研究生实用价值要求的矛盾。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横跨经济、管理、数学、系统、信息、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专业。但诸多院校把它截然列为工科专业或文科专业,而不是回归管理学这一社会科学的学科本质,单方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实践平台和浓厚的管理实践环境氛围。管理实践、实习环节少,实施困难.管理型人才对研究生能力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有较多的管理实践活动,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课时、经费、场所等因素的限制,造成管理人才以课程式的学习和考试型的评价为主,造成与管理实践相脱离、理论学习多、管理实践少甚至缺乏的局面,管理学硕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科化,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本科教育某种程度上只是时间上的延续和理论层次的简单提升。 四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高与院校符合要求的导师少的矛盾。管理型人才需要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双重核心素质,其培养对导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导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导师具有丰富的社会管理经历和经验,但现实中这种学、管兼修的“双师型”导师十分匾乏。 三、全球化视野中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战略实施 (一)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内涵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针对国际化视野下现代化建设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管理型应用人才。具体要求是;一是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二是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本领域内有较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基础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三是要具有综合的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可从事专门管理工作,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或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运作、评价和咨询等工作;四是具有扎实的创新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不仅要求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更需要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二)模式选择 一是确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创新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成当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体系。“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注重能力”主要体现了培养人才的内容和重点。在培养对象上,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以应用性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创新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上。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相适应的开放的、灵活多样的“两主三多”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多种互动方式、多种导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是构建“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平台.注重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专业、专业大类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的结构:在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上,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坚持学术标准和应用标准的统一。“综合性”是指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能力与素质构成的综合性,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分析能力,掌握系统思维与分析能力。“学习型”指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意识与技能.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是辨证统一的,倡导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变化中的管理实践的进行互动。 三是实施“学习+管理+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借鉴“双元制”模式,即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社会和院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这种模式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亦可借鉴CBE模式,即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管理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四是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优化。首先是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是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为核心,重点突出信息社会管理特色。要用全新的观点重新审视课堂理论、具体实践与人员素质的关系,对培训教材按照社会实际需要进行结构和内容上的调整。其次是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索,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研究生培养统一标准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系统理论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实现从“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方法的转变。再次是学习方式改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改变被动式接受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建立以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同时积极参与到各种部队管理实践中,实现学与用的互动。 五是注重“三大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训练体系包括科技竞赛、社会调查、学术活动、组织管理、科学研究等。一是社会实践。深人企业、社会,进行同本专业方向有关的调查、分析与实践活动;二是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要求研究生担任1 ~2门课程的助教或主讲任务,并规定一定的学时数。这是培养研究生、提高业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三是科学研究实践。培养和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内容。包括参加学术报告、文献检索、撰写学术论文和参加导师课题或项目等。尤其要实施以学位论文为中心的质量监控。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研能力解决管理实际间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着力把握四个阶段:一是开题报告,二是实证研究或现场实习,三是论文撰写,四是组织答辩。 六是打造高素质的“学管型”师资队伍。要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必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型导师队伍。要求导师既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换言之,既能做导师教授,又能做高层次的管理者,避免“理论型人才培养管理型人才”的现象。为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方式上可以采取“送、下、带、引”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导师出国或到兄弟院校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管理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导师;“下”就是让部分导师下到社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重点是有理论基础而社会管理经验相对缺乏的导师;“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其它实力较强的院校、社会机构引进优秀人才,或直接从社会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实践领域聘请既有丰富管理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专家担任兼职导师。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浅析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 论文关键词: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功能 论文摘要:本文从认知、生产力、社会变革、生态调节和经济五个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发挥的有利作用加以阐述,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因之——科学技术,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然而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认知功能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认知功能的体现。 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生产力功能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产力功能。 (三)社会变革功能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变革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它还是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当然,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这里,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在于给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再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日益巩固。 (四)生态调节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使用这些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加强社会的改造和管理、严格立法、执法,实行综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决。 (五)经济功能 在当代,科学技术作为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自身的功能为社会服务并影响社会,最主要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科技进步不仅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及资源和资金的配置,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中最主要部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还是由劳动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约式经济形态及其结构的转变,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促成的。 基于上述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简称为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防止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可以说,科学技术在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具有广泛性,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制约和促进。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个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深刻的影响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浅析全球化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 管理科学与工程 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西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经济的全球化直接推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用全球化的视角分析教育领域是全球化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高教研究的一种新兴学术研究范式。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旨在通过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为经济组织运行达到最佳状态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方案,必须也必然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个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人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不仅表现在人才定义与观念、使用与流动、竞争与评价、环境与待遇的国际化,更突出地表现在人才素质与培养的国际化。本文着重探究全球化理念在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理论与实践。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我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管理能力与国际视野的新型管理人才。人类社会需要管理,管理需要科学,管理科学业已成为信息社会促进经济优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定量研究组织的决策、运营与管理模式规律,其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工具性两个特点,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院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经济全球化亚需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其一人才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必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其二树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是高教领域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现实选择;其三全球化管理理念是适应管理革命和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和培养价值由均衡、渐进、学术型向复合、应用、创新型转变的客观需要。 人才队伍靠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素质由培养模式决定。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培塑全球化战略理念、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略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强我国现代化建设、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意义重大。 二、全球化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征与面临实际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给该专业的受教育者制定一个培养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该专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且规定了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征,其实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一)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特征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为管理型人才。具有综合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相比专业型人才,要求具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具有更高的管理、组织、执行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拓展能力。 二是人才素质要求与国际社会趋同。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高信息敏感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学习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国际化的运作水平与能力等,这业已成为国际通行的高素质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标准。 三是人才培养方式要求走向国际化。具体体现在:目标认同国际化,能否适应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体制的多样化,例如方兴未艾的国内外联合办学模式正成为拔尖人才的成才渠道;课程设置综合化,更着眼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手段现代化。另外,还有学生来源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人才培训的国际化等。 (二)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根源 当前,在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问题。总体而言,一是专业设置与分类不规范,二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三是培养模式“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具体而言:一是以学术标准设置的课程模式应对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矛盾。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多是“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模式。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对学生毕业后的多元社会工作环境和角色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管理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下原则和方向: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二是工科主导的培养取向与管理型研究生实用价值要求的矛盾。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横跨经济、管理、数学、系统、信息、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专业。但诸多院校把它截然列为工科专业或文科专业,而不是回归管理学这一社会科学的学科本质,单方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实践平台和浓厚的管理实践环境氛围。管理实践、实习环节少,实施困难.管理型人才对研究生能力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有较多的管理实践活动,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课时、经费、场所等因素的限制,造成管理人才以课程式的学习和考试型的评价为主,造成与管理实践相脱离、理论学习多、管理实践少甚至缺乏的局面,管理学硕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科化,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本科教育某种程度上只是时间上的延续和理论层次的简单提升。 四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高与院校符合要求的导师少的矛盾。管理型人才需要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双重核心素质,其培养对导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导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导师具有丰富的社会管理经历和经验,但现实中这种学、管兼修的“双师型”导师十分匾乏。 三、全球化视野中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战略实施 (一)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内涵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针对国际化视野下现代化建设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管理型应用人才。具体要求是;一是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二是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本领域内有较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基础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三是要具有综合的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可从事专门管理工作,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或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运作、评价和咨询等工作;四是具有扎实的创新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不仅要求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更需要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二)模式选择 一是确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创新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成当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体系。“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注重能力”主要体现了培养人才的内容和重点。在培养对象上,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以应用性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创新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上。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相适应的开放的、灵活多样的“两主三多”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多种互动方式、多种导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是构建“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平台.注重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专业、专业大类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的结构:在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上,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坚持学术标准和应用标准的统一。“综合性”是指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能力与素质构成的综合性,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分析能力,掌握系统思维与分析能力。“学习型”指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意识与技能.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是辨证统一的,倡导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变化中的管理实践的进行互动。 三是实施“学习+管理+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借鉴“双元制”模式,即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社会和院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这种模式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亦可借鉴CBE模式,即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管理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四是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优化。首先是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是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为核心,重点突出信息社会管理特色。要用全新的观点重新审视课堂理论、具体实践与人员素质的关系,对培训教材按照社会实际需要进行结构和内容上的调整。其次是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索,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研究生培养统一标准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系统理论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实现从“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方法的转变。再次是学习方式改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改变被动式接受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建立以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同时积极参与到各种部队管理实践中,实现学与用的互动。 五是注重“三大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训练体系包括科技竞赛、社会调查、学术活动、组织管理、科学研究等。一是社会实践。深人企业、社会,进行同本专业方向有关的调查、分析与实践活动;二是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要求研究生担任1 ~2门课程的助教或主讲任务,并规定一定的学时数。这是培养研究生、提高业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三是科学研究实践。培养和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内容。包括参加学术报告、文献检索、撰写学术论文和参加导师课题或项目等。尤其要实施以学位论文为中心的质量监控。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研能力解决管理实际间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着力把握四个阶段:一是开题报告,二是实证研究或现场实习,三是论文撰写,四是组织答辩。 六是打造高素质的“学管型”师资队伍。要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必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型导师队伍。要求导师既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换言之,既能做导师教授,又能做高层次的管理者,避免“理论型人才培养管理型人才”的现象。为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方式上可以采取“送、下、带、引”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导师出国或到兄弟院校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管理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导师;“下”就是让部分导师下到社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重点是有理论基础而社会管理经验相对缺乏的导师;“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其它实力较强的院校、社会机构引进优秀人才,或直接从社会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实践领域聘请既有丰富管理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专家担任兼职导师。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浅析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 论文关键词: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功能 论文摘要:本文从认知、生产力、社会变革、生态调节和经济五个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发挥的有利作用加以阐述,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因之——科学技术,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然而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认知功能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认知功能的体现。 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生产力功能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产力功能。 (三)社会变革功能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变革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它还是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当然,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这里,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在于给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再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日益巩固。 (四)生态调节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使用这些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加强社会的改造和管理、严格立法、执法,实行综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决。 (五)经济功能 在当代,科学技术作为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自身的功能为社会服务并影响社会,最主要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科技进步不仅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及资源和资金的配置,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中最主要部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还是由劳动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约式经济形态及其结构的转变,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促成的。 基于上述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简称为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防止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可以说,科学技术在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具有广泛性,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制约和促进。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个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深刻的影响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分析 摘 要:本文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为基础,以1990~2000年各领域发表文章的关键词检索统计为依据,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的阅读与比较,回顾了20世纪最后十年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和特征,对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重点就热点问题的形成、热点问题内容的异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它将对我国21世纪初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主体及资助主体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比较分析 一般认为,国外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丛林,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是初创、重建发展和繁荣三个不同阶段。二者的起止时间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却有很大差异。时间上,国内研究要比国外晚20-50年;内容上,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并带来管理方式新的变革,给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而许多新的领域已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出现时间、热点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 1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可以看出国外对管理科学的理解与我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解比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它学科如运筹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管理科学其它两个领域提供合适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关资料,选定了有代表性的59种国外期刊;然后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统计了1990年-2000年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5]。 从总量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等领域论文数量相对少得多(见图1)。出现上述研究格局是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如果得不到新的学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则会逐渐变弱。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论文数量增长最快,随后就进入一个平均量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有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和运筹与管理。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仍将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图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1.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在考察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时,本文综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认定的18种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重要管理学术期刊进行的调查结果;三是200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四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44种专业性学术期刊。 本文通过关键词检索,对所有这44种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6]。 从总量来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和复杂性研究则在20篇以下,尚未成为主流(见图2)。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的产生在国外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在与管理问题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持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在解决新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得到了检验和新的发展。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评估技术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组织理论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此外,大部分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都不是很平稳,落差比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诸如政府政策、资助环境的影响太大,这对于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剔除掉这些影响,我们还发现,1996年和1999年分别是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的波峰期。由此在没有更长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实证的情况下,推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周期大体上是3年。这也提醒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资助机构,在制定资助计划时应该最少覆盖3年以上。 2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的比较分析 “研究热点”反映着某一个时段内,学术界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领域的关注程度。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一关注程度指标同样可以用这一领域内的情况或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反映。热点问题是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变迁的。 根据热点问题形成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来源于实践的热点和理论发展自身形成的热点;根据热点持续的时间长短,热点问题可以分为持续的研究热点、前一段的研究热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根据热点问题的地域差异,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国外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共同的热点问题。 图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2.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有惊人的同一性。 领域 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 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 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 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 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 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 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 复杂性研究 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和复杂策略的模仿 2.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来,并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国理论界与决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我国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论文和最近3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的全部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热点见表2。 表2: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 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 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 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 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 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 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 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 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 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复杂性研究 灰色系统、集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非线性复杂经济系统 2.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通过分别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见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和运筹与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是国外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大量出现。 表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内容的比较 国外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我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决策与对策理论 信息技术与管理 组织理论 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 预测技术 信息技术与管理 评估技术 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差异比较大,即使是共同的热点问题,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如线性规划,国外的重点是随机多目标优化问题[9],而国内的重点是传统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和应用;此外,在热点问题的形成来源来看,国外基本上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启示上,而国内则更多的是应用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来解决管理问题(见表4)。 表4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类型 问题 特征说明 国内外共同的热点问题 线性规划、优化理论、决策模型组织结构、组织学习、系统分析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并行工程、电子商务[10]、数据挖掘 经典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在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共同重视。 国外热点问题,国内尚未成为热点问题 复杂性研究[11]、供应链与价值链、知识管理、虚拟组织、绩效评估技术、复杂决策问题的博弈分析、风险管理 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国内要落后于国外。 国外非研究热点,国内为研究热点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敏捷制造、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评估指标体系 国外前些时候的研究热点,在国内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所以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还包括: (1)知识管理、复杂性研究[12]等国外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则引入的时间不长,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13]。 (2)对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为理论、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等国内外研究成果日益减少的领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将难以继续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 (3)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 (4)在信息技术与管理、决策与对策理论等领域,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比较的启示 (1) 研究的主流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或者说,这些新技术、新的时代特征给管理研究主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2) 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有些研究领域要逐渐被淘汰,像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同时也会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如复杂性研究和电子商务等。这就要求国内研究主体要跟踪最新研究动向,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 (3) 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来自管理实践的需要,即问题导向,注重技术和可操作性。这要求国内研究主体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 国内的研究热点普遍地落后于国外,但也有自己领先的领域,如工业工程。 (5) 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 国内研究热点的形成,基本上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外已经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主体加以介绍和引入,结合国内实际,形成研究热点,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二是国内出于国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研究热点,如复杂性研究。 (7) 从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管理科学基本上处在借鉴应用的阶段,根据中国的管理实践提炼出自成一体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浅析全球化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 管理科学与工程 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西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经济的全球化直接推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用全球化的视角分析教育领域是全球化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高教研究的一种新兴学术研究范式。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旨在通过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为经济组织运行达到最佳状态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方案,必须也必然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个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人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不仅表现在人才定义与观念、使用与流动、竞争与评价、环境与待遇的国际化,更突出地表现在人才素质与培养的国际化。本文着重探究全球化理念在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理论与实践。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我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管理能力与国际视野的新型管理人才。人类社会需要管理,管理需要科学,管理科学业已成为信息社会促进经济优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定量研究组织的决策、运营与管理模式规律,其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工具性两个特点,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院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经济全球化亚需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其一人才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必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其二树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是高教领域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现实选择;其三全球化管理理念是适应管理革命和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和培养价值由均衡、渐进、学术型向复合、应用、创新型转变的客观需要。 人才队伍靠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素质由培养模式决定。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培塑全球化战略理念、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略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强我国现代化建设、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意义重大。 二、全球化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征与面临实际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给该专业的受教育者制定一个培养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该专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且规定了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征,其实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一)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特征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为管理型人才。具有综合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相比专业型人才,要求具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具有更高的管理、组织、执行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拓展能力。 二是人才素质要求与国际社会趋同。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高信息敏感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学习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国际化的运作水平与能力等,这业已成为国际通行的高素质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标准。 三是人才培养方式要求走向国际化。具体体现在:目标认同国际化,能否适应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体制的多样化,例如方兴未艾的国内外联合办学模式正成为拔尖人才的成才渠道;课程设置综合化,更着眼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手段现代化。另外,还有学生来源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人才培训的国际化等。 (二)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根源 当前,在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问题。总体而言,一是专业设置与分类不规范,二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三是培养模式“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具体而言:一是以学术标准设置的课程模式应对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矛盾。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多是“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模式。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对学生毕业后的多元社会工作环境和角色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管理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下原则和方向: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二是工科主导的培养取向与管理型研究生实用价值要求的矛盾。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横跨经济、管理、数学、系统、信息、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专业。但诸多院校把它截然列为工科专业或文科专业,而不是回归管理学这一社会科学的学科本质,单方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实践平台和浓厚的管理实践环境氛围。管理实践、实习环节少,实施困难.管理型人才对研究生能力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有较多的管理实践活动,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课时、经费、场所等因素的限制,造成管理人才以课程式的学习和考试型的评价为主,造成与管理实践相脱离、理论学习多、管理实践少甚至缺乏的局面,管理学硕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科化,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本科教育某种程度上只是时间上的延续和理论层次的简单提升。 四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高与院校符合要求的导师少的矛盾。管理型人才需要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双重核心素质,其培养对导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导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导师具有丰富的社会管理经历和经验,但现实中这种学、管兼修的“双师型”导师十分匾乏。 三、全球化视野中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战略实施 (一)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内涵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针对国际化视野下现代化建设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管理型应用人才。具体要求是;一是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二是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本领域内有较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基础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三是要具有综合的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可从事专门管理工作,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或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运作、评价和咨询等工作;四是具有扎实的创新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不仅要求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更需要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二)模式选择 一是确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创新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成当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体系。“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注重能力”主要体现了培养人才的内容和重点。在培养对象上,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以应用性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创新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上。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相适应的开放的、灵活多样的“两主三多”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多种互动方式、多种导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是构建“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平台.注重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专业、专业大类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的结构:在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上,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坚持学术标准和应用标准的统一。“综合性”是指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能力与素质构成的综合性,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分析能力,掌握系统思维与分析能力。“学习型”指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意识与技能.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是辨证统一的,倡导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变化中的管理实践的进行互动。 三是实施“学习+管理+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借鉴“双元制”模式,即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社会和院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这种模式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亦可借鉴cbe模式,即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管理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四是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优化。首先是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是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为核心,重点突出信息社会管理特色。要用全新的观点重新审视课堂理论、具体实践与人员素质的关系,对培训教材按照社会实际需要进行结构和内容上的调整。其次是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索,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研究生培养统一标准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系统理论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实现从“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方法的转变。再次是学习方式改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改变被动式接受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建立以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同时积极参与到各种部队管理实践中,实现学与用的互动。 五是注重“三大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训练体系包括科技竞赛、社会调查、学术活动、组织管理、科学研究等。一是社会实践。深人企业、社会,进行同本专业方向有关的调查、分析与实践活动;二是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要求研究生担任1 ~2门课程的助教或主讲任务,并规定一定的学时数。这是培养研究生、提高业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三是科学研究实践。培养和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内容。包括参加学术报告、文献检索、撰写学术论文和参加导师课题或项目等。尤其要实施以学位论文为中心的质量监控。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研能力解决管理实际间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着力把握四个阶段:一是开题报告,二是实证研究或现场实习,三是论文撰写,四是组织答辩。 六是打造高素质的“学管型”师资队伍。要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必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型导师队伍。要求导师既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换言之,既能做导师教授,又能做高层次的管理者,避免“理论型人才培养管理型人才”的现象。为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方式上可以采取“送、下、带、引”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导师出国或到兄弟院校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管理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导师;“下”就是让部分导师下到社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重点是有理论基础而社会管理经验相对缺乏的导师;“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其它实力较强的院校、社会机构引进优秀人才,或直接从社会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实践领域聘请既有丰富管理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专家担任兼职导师。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浅析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 论文关键词: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功能 论文摘要:本文从认知、生产力、社会变革、生态调节和经济五个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发挥的有利作用加以阐述,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因之——科学技术,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然而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认知功能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认知功能的体现。 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生产力功能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产力功能。 (三)社会变革功能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变革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它还是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当然,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这里,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在于给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再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日益巩固。 (四)生态调节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使用这些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加强社会的改造和管理、严格立法、执法,实行综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决。 (五)经济功能 在当代,科学技术作为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自身的功能为社会服务并影响社会,最主要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科技进步不仅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及资源和资金的配置,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中最主要部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还是由劳动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约式经济形态及其结构的转变,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促成的。 基于上述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简称为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防止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可以说,科学技术在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具有广泛性,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制约和促进。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个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深刻的影响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关于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国内高校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就业技能成为我校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为了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校发展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结合国内高校的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管)专业建设中的普遍问题,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协调发展的几点方案。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信管;协调发展;学科建设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国家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国家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国家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密切。 2.2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国家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专业建设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其灵活性,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动态反馈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因此,新的培养模式应侧重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基础,扩大口径,同时还应有地域特色。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是否合理是反映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指标,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师资队伍看,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还不很合理,还应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合理的人才流动引进外校高学历人才调整学缘结构,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③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跟随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关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硼究生论文选题方向与研奔趋势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检索并统计,根据检索结果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归集出当前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的方向,并指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研究未来发展趋势。探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与研究趋势,有利于了解管理科学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追溯学科前沿与研究动态,为推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随着新型电能、智能交通、公共交通更多的投入,居民的日用出行等成本会随之增加,低碳产品意味着制造业低碳制造、农业低碳种植等也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低碳成本增加终会作用在消费者身上。这说明受低碳经济的影响,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将会选择低碳管理作为研究方向。通过研究,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综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迅速,研究热点不断涌现,现今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同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研究热点和趋势与专业设置有待进一步协调,科研与实践的结合还很薄弱,社会效益有待研究等。此外,基于主题词榆索对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分析尚存在一定的局限,特别是针对特定的研究领域,选用不同的主题词会现不同的论文数量,统计结果会有一定的偏差。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剖析 [摘 要]管理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其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去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外,还需要与社会经济相适应和协调。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措施,来达到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综合素质 一、改革背景 现如今,人才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我国国家如今也在实施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可以说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作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和能力,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现阶段,我们国家基本完成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然而,在教育特色和人才特点上仍不具备鲜明的特点,并不符合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程中,需要明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针对社会的服务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树立自身的特色来发展教育。作为省部共建的地方性大学,其服务的宗旨和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因而,大学就应当以发展地区经济,服务地方社会为己任。面对全球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如何才能够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可以说,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的战略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科学与工程”作为具备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其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上具备着较高的需求,为我们国家的经济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后备人才。在新形势的发展需求下,该专业不能够满足过去仅仅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还需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自身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计算机技术以及数理能力等进行提升和扩展。 二、研究现状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一级学科,其自身具有着独特的学科特色和研究价值,为此,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和研究机构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针对其人才培养和学科的长远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研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 林敏、熊向阳(2008)认为,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其学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以及包括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因此,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课程体系之后,需要对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创造能力进行剖析和具体的实践,来丰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具体的实践能力。他们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型本科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所处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有效的提升当前学生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实践操作来解决其在实践能力中所存在的不足。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进度同科研进度的相互统一,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同时对教师的能力进行提升,扩展教师的能力,丰富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优秀的教师资源从而教育出更多优秀学生。在提升教师能力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素养,使得学生的教育能够立足与地区经济的发展基础上,加强丰富社会经营和实践。 2.教学质量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而教师则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教师需要切实关注由于入学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学生成绩差异,并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更为科学的教学计划。首先,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从多元成才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对学生成才抱有信心,尤其是注重精英技能人才的培养,其次,在课程设计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再次,高校要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充分发掘企业在学科教学中的资源优势,在课程设计中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实现学科与企业的良好合作,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企业实践,而企业有经验工作人员可也以到高校进行讲解。 3.学校需要针对学生能力不同、特长不同制定更为灵活的课程规划,教育者需要客观认识到不同入学方式下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客观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正。在教师引导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将全面贯彻成才教育理念,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良好的优秀人才。 4.同时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学习成绩差异,并根据教学实际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优化,增加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丰富教学内容,在成绩评价、专业能力评估中不断创新,从而使人才培养机制更为完善。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与未来的社会发展改革方向一致,突出应用型人才特点,深化素质教育理念,增加实践类课程,以此突出教学特色,形成“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生分类发展、错位竞争的新形式,使人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方面注重因材施教,尤其以分类培养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源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进一步创新教育模式,塑造优秀教育的品牌效应。 5.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能力和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和举办一定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活动,例如学术讲座以及社团活动等,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和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多渠道的扩充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国内高校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就业技能成为我校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为了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校发展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结合国内高校的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管)专业建设中的普遍问题,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协调发展的几点方案。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信管;协调发展;学科建设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一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 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国家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国家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国家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系不密切。 2.2 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 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国家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 专业建设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其灵活性,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动态反馈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因此,新的培养模式应侧重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基础,扩大口径,同时还应有地域特色。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是否合理是反映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指标,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师资队伍看,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还不很合理,还应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合理的人才流动引进外校高学历人才调整学缘结构,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③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跟随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面向BI A3.0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摘 要: 管理类研究生的分析能力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分类和非线性预测与决策问题的解决能力。本文研究了管理类研究生支持向量机预测与决策实验教学的设计、实验课题的选择,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BI A3.0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研究生培养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商务智能与分析(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BI A)与大数据相关的分析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在工业界及学术界变得越来越重要。来自于Bloomberg商业周刊的报道(2011)显示,97%的超过1亿市值的公司使用了商务分析技术。据麦肯锡全球机构预测,到2018年,仅美国一年就会面临14到1万人的深度分析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约有150万数据分析经理的缺口[1]。 “智能”一词自20世纪50年代被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人员提出并沿用至今。而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被企业界和学术界熟知。自2008年大数据的一系列论文在NATURE上发表,大数据分析技术已被应用到从文本、计算机日志、传感器、社交媒体等产生的大量非结构化、体量巨大、类型繁多、价值低密度、要求快速处理的大数据。BI A经历了BI A1.0,BI A2.0和BI A3.0的演进。他们分别对应面向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基于web的非结构化数据、基于移动及传感器的非结构化大数据。因此,BI A3.0是面向大数据分析的新兴领域。 BI A3.0面向大数据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它涵盖了电子商务及营销智能、电子政务及政治2.0、科学与技术、智慧健康、安全及公共安保等方面。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大数据分析,例如统计学习、序列及暂时挖局、空间挖掘、过程挖掘、网络挖掘、web挖掘、基于列的数据库挖掘、内存数据库、并行数据库、云计算、Hadoop、Mapreduce,文本分析,例如静态NLP信息抽取、主题模型、问答系统、选项挖掘、情绪及影响分析等。除此之外,还包括web分析、网络分析、移动分析等大的技术分析方面。因此,BI A3.0是未来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和研究热点。 BI A3.0的发展和应用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I A聚焦于理解、解释、战略并服务于组织。一些学科对BI A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例如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 然而,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对于商务分析技术及大数据的发展来说较滞后。虽然大部分学校针对学生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一些BI A课程,例如复杂系统分析与决策、随机过程、应用统计学、矩阵分析、Matlab、现代管理分析技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面向大数据的BI A3.0的研究及应用来说尚有差距,缺乏系统性和前沿性。因此,面向BI A3.0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急迫性。 1.教学研究的内容及实践内容 围绕如何培养面向大数据及BI A3.0数据分析及研究能力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借鉴国际国内针对从BI A1.0到BI A3.0的知识体系及技能相关的教学改革,注重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内涵。 (1)教学研究的内容 ①对国内和国际当前的面向BI A3.0大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及技能进行梳理。 ②对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进行梳理,调研面向BI A3.0大数据分析的具体能力和层次要求。 ③结合国际国内面向BI A3.0的知识及技能体系与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的研究方向,提出面向BI 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目的与要求。 (2)实践内容 通过设计与理论相配套的课程实验、研讨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及时追踪研究热点,使得实践环节成为提高研究生BI A3.0创新和研究的推动器,同时也提高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2.教学及实践改革的目标 (1)教学目标。通过建立面向BI 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使得研究生掌握BI A3.0的基本知识体系、知识网络、基本研究能力,并最终培养研究生掌握面向BI A3.0的创新能力。 (2)实践目标。通过培养学生面向BI A3.0的实践技能,培养研究生面向BI A3.0的实践能力,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借助计算机的分析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据收集能力。 3.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围绕面向BI 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本课题将要解决如下问题: (1)如何划定面向BI A3.0的分析及计算机技能。面向BI A3.0的分析及计算机技能涵盖的面十分广泛,本校管理类研究生所依附的学科方向及研究重点决定了这些技能需有选择地纳入。因此,需要解决具体纳入哪些分析及计算机技能的培养。 (2)如何结合研究方向与BI A3.0的应用。培养面向BI A3.0大数据分析能力的目的是将BI A3.0大数据分析应用到具体的研究方向。物流、市场营销、工程管理、运营管理等方向的研究需要将这些领域的知识和BI A3.0的应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培养的目的。 4.拟采取的方法 (1)借鉴国内外先进的BI A3.0教学教改经验。对国际和国内BI A3.0相关的教学教改文献进行分析,并参加相关的国际国内会议,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学习。 (2)对本校管理类研究生现状及改革反馈进行调研。通过以往教学实践的总结、专家学者的讨论、课题组集体研究的方式,调研适合本课程体系服务学科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目标、方法与手段。 (3)对企业界进行调研发掘BI A3.0实际应用能力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界进行调研,发现潜在的BI A3.0应用方向。通过这些方向的发掘弥补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 自2008年NATURE发表的一系列大数据相关论文,到2012年,美国《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成立“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再到2015年,我国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针对大数据分析的BI A3.0是十分前沿的。本项目将本校管理类研究生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和BI A3.0发展的大趋势结合起来,具有前沿性、现实性和急迫性。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国内外高校现行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以国内外部分高校为情报源,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现状,采用比较研究方法、逻辑推演方法等从多方面分析国内外各高校现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点、异同点及存在问题,借鉴西方国家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经验,提出适于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自国内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首次招收从事管理科学研究的硕士研究生以来,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逐步发展与完善,截至2015年,全国设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已多达289所。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集管理、经济和、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多科学交叉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但现今社会仍面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质量和数量上的需求不对称的“尴尬”状况,所以,让管理科与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实践相一致变得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期望进一步揭示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统一性,对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2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划分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为了实现管理目标,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工程方法及社会科学知识,结合信息技术,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此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体系划分在国内外略有不同,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3国内外典型高校现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3.1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比较 通过查阅国内外高校官网资料及相关文献,整理综合得出表1所示的国内外典型高校现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近年来,国内外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均趋向于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据学校综合实力或院校特色的不同,致力于培养全面或专业人才,课程特征总体都贴近现实,考虑到社会需求,注重社会实践,但国内高校仍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子;在考核方式上,国外高校较之国内高校更加多元化,国内高校对学生考试成绩较为看重。故国内高校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仍有很大完善和发展空间。 3.2国内一般院校与“985”、“211"高校的比较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各高校官网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表2所示的国内一般院校与“985”、“211”高校关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比较,“985”、“211”高校在经费投入、教学设备、学术交流等方面较普通高校有着较大优势,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对普通高校起着引领的作用。“985”、“211”高校放眼于国外高校,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经验,为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积极探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3国内重点综合类大学与同层次财经类高校的比较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的专业类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国内一般偏理工类大学多把管理科学与工程划为工科,对于财经类院校或偏管理类一般把管理科学与工程划为管理学门类。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国内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学科培养模式有两个显著特点:(1)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更注重编程技术的教学,偏工程应用,重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以此为发展重点方向;(2)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更注重管理类知识的教学,偏财经应用。此外,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会略有不同。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注重农林信息的教学,偏农林信息应用。 4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分析 4.1学科范围广,但不深入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管、农、工、理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交叉性的学科特征导致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概念及其关系没有明确的界定,像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情况,外加教学时间的限制,导致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出现“范围广,不精”的误区。 4.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离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猛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社会需求对其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通过我国部分高校现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大多数学校与企业缺乏一定的交流与沟通。社会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的需求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我国高校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实践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校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以致人才市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供需”不等,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 4.3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平台建设起步较国外晚,由于教学经费及师资、学术交流上的限制,导致大多数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设备不齐全,或存在功能单一、运行封闭、低效性等诸多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4教学模式单一 通过与国外高校对比,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课程较国外高校更为看重传授理论知识,教学模式较单一,不能很好地践行实施“多元化”目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一定力度。而国外高校大多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设置实践课时和课外实践课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5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认知度、认可度不高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学科,即该学科学生既学习管理类知识,又学习计算机技术。这是一个学科优势,然而,却也形成了一个“误导”疑惑,不同的高校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专业根据学校侧重点不同设置在不同的学院,有的设置在管理学院,有的设置在信息学院,还有的设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故导致大家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认识存在一个普遍的困惑,到底它是属于管理还是属于技术呢?再者,企业招聘时,也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产生了疑惑,有的企业甚至没听说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在社会上很低,很不利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5关于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5.1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应以社会需求为基准,结合发展环境,科学定位,加强学生对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故建议各高校加强管理科学与工程下所属专业特色,打造不同的专业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科的知识创新与科学定位。例如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可以医学信息系统或企业信息管理等为特色,培养具备管理与专业知识的实践性人才。同时,各高校应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要求其阅读一定数量的相关课外专业书籍,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5.2与时俱进 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及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起步慢,使得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一直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其研究问题和研究背景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在不断变化与发展。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称问题也需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故建议各高校积极与社会企业、业内专家及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多举办一些学术交流会或实训讲座,把握最新研究进展,用最新的知识与技术来进行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与应用,不断完善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校方,要想拓展学生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视野,就得不断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与经验,引进新思想、新理念。 5.3加大教学平台建设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知识涉及计算机技术,因此很多课程要求我们实际上机操作,并要求设置一定时间的实践课时,因此加大教学平台建设,保障教学设备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故建议如下:(1)作为校方,学校须得积极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国外高校进修,或参加相关培训课程并为其提供一定补助;再者,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本职工作时,继续进修博士学位或者积极参与实践项目。(2)作为学院或者相关负责人,须得积极争取政府和学校资金,建立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室,像沙盘模拟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高质的教师资源和优质的教学设备。 5.4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网络信息一体化,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要求,故建议各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发展MOOC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优化教学模式。实现网络化教学与课堂式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共享教学资源,还可以节省老师的备课时间,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甚至,还通过MOOC网络资源实现学生在宿舍也可以上课。其次,建议各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构建校内平台与校外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同时不断跟进企业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的需求,进而培养出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最后,不断加强师资建设,通过企业调研丰富教学经验,充实教学内容。 5.5脚踏实地,注重宣传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科学体系不断完善,培养出来众多优秀的管理人才,但现今国内高校普遍上存在一些共有的问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国内知名度不算高,最近几年就业竞争激烈,但政府和各大高校对外交流时,积极宣传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正确阐述该学科下各专业的定位和该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公众和各企业提供正确的视听,尽量消除之前的“误导”疑惑。同时,也建议各高校积极设立该学科相关比赛,通过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打开一定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6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全球化,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将有很大的需求,但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现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欠缺之处,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较不明确、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略有偏离、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加强、教学模式较单一等方面,不论在外部环境还是各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研究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因之――科学技术,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然而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重要;我们将从认知,生产力、社会变革、生态调节和经济五个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阐述科学技术在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技术;管理科学;功能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认知功能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认知功能的体现。 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生产力功能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产力功能。 三、社会变革功能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变革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它还是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当然,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这里,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在于给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再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日益巩固。 四、生态调节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使用这些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加强社会的改造和管理、严格立法、执法,实行综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决。 五、经济功能 在当代,科学技术作为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自身的功能为社会服务并影响社会,最主要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科技进步不仅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及资源和资金的配置,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中最主要部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还是由劳动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约式经济形态及其结构的转变,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促成的。 基于上述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简称为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防止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可以说,科学技术在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具有广泛性,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制约和促进。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个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深刻的影响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变生产面貌和人的生活条件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令人信服地为客观实践所证明。“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两句名言已成为人们所日益能够接受的真理。我们看到人类如何跨入浩瀚的宇宙,又如何探索微观世界的奥妙,创造宝贵的人造物质,改变大自然的雄伟创举和成百倍地提高社会生产力。这一切都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应重视“系统观”培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后PC时代计算机专业人才“系统观”培养的重要性;通过与美国几所一流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教学的对比,指出了我国大学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系统观”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介绍了国内大学特别是南京大学,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系统能力培养方面的改革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系统观;能力培养;教学改革;计算机系统 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诞生到现在,计算机的发展经过了大型机时代(Mainframe Era: 1950s-1960s)、小型机时代(Minicomputer Era: 1970s)、个人计算机时代(PC Era: Mid 1980s-Mid 2000s)和后PC时代(PostPC Era: Late 2000s)。计算机教学模型机也经历了从大型机、小型机到PC的过程。通常,课堂教学内容比业界技术要滞后几年。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以IBM 360/370或DJS 200系列等大型系列机为模型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则以VAX 11/780等小型机为模型机,并同时开设以IBM PC为模型机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到21世纪开始,基本上都转入了以Intel x86或PowerPC或MIPS等微处理器为模型的教学模式。 随着多核/众核处理器、嵌入式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大规模数据中心(WSC)的建立和个人移动设备(PMD)的大量普及使用,计算机发展进入了后PC时代。呈现出“人与信息世界及物理世界融合”的趋势和网络化、服务化、普适化和智能化的鲜明特征[1]。 那么,后PC时代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如何改革?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什么?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这些都是我们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大学老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南京大学在学生系统能力培养方面的新举措等几个方面阐述笔者的思考及初步探索。 一、计算机专业人才“系统观”培养的重要性 图1描述了计算机系统抽象层的转换。从图1可以看出,计算机系统由不同的抽象层构成,“计算”的过程就是不同抽象层转换的过程,上层是下层的抽象,而下层则是上层的具体实现。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计算机系统各个不同抽象层的实现及其相互转换的机制,计算机学科培养的应该主要是在计算机系统或在系统某些层次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 计算机系统由各种硬件和各类软件采用层次化方式构建,不同用户工作在不同的系统结构层,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看出,计算机用户有最终用户、系统管理员、应用程序员和系统程序员。显然,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主要应该是设计和研制计算机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系统程序员、应用程序员和系统管理员。不管培养哪个层面的计算机技术人才,计算机专业教育都要重视学生“系统观”的培养。 所谓“系统观”,笔者认为,就是指对计算机系统的深刻理解。具有“系统观”的人才,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考虑和解决应用问题,具有系统层面的认知和设计能力,包括对软、硬件功能进行合理划分、对系统不同层次进行抽象和封装、对系统整体性能进行分析和调优、对系统各层面的错误进行调试和修正、对用户程序进行准确的性能评估和优化,以及根据不同的应用要求合理构建系统框架等能力。 图2 计算机各类用户所在层次 特别是在后PC时代,并行成为重要主题,培养具有系统观的、能够进行软/硬件协同设计的软/硬件贯通人才是关键。而且,后PC时代对于大量从事应用开发的应用程序员的要求也变得更高。首先,后PC时代的应用问题更复杂、应用领域更广泛;其次,要想编写出适合各类不同平台的高效程序,应用开发人员必须对计算机系统具有全面的认识,必须了解不同系统平台的底层结构,并掌握并行程序设计技术和工具。 只有具备“系统观”,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才能够设计研制出性价比高的适合特定应用需求或通用的计算机,系统程序员才能编写出适合于底层硬件架构的易于上层应用程序员或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软件,应用程序员才能最合理地利用底层硬件实现机制和系统软件提供的相应功能编写出性能最优的应用软件,系统管理员才能配置出最佳的系统环境并提供最好的系统维护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二、我国大学计算机人才“系统观”培养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笔者对MIT、UC Berkeley、Stanford和CMU等4所美国一流大学在相关课程方面教学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2]。我们发现,中美大学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教学方面存在许多不同。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来说,上述美国四校在学完编程语言及其程序设计课程后都开设了一门关于计算机系统的基础课程,而且在课程内容上特别注重在计算机系统各个抽象层上的纵向关联,沿着一条主线,把每个抽象层都串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概念。而国内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进行横向切分,自下而上分解成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程序设计等课程,而且每门课程都仅局限在本抽象层,相互之间几乎没有关联,学生对整个计算机系统的认识过程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很难形成一个对完整计算机系统的全面认识。虽然国内高校也有计算机系统概论、计算机系统入门或导论之类的课程,但内容广而不深,什么都讲一点,什么都讲不透,基本上是计算机课程概论,而不是计算机系统概论。 其次,美国四校都采用了分流培养模式,都设置了偏硬件或计算机系统的专业或方向。例如,有电子工程(EE)、电子与计算机工程(ECE)、计算机工程(CE)和计算机系统等专业或方向。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只有一个专业,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门分出ECE、CE和计算机系统方向进行人才培养的学校很少。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只能培养应用程序员,而且是对计算机系统底层知之甚少的应用程序员。 最后,美国四校在计算机系统入门课后面都开设了关于数字系统设计的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数字逻辑电路和组成原理两门课的基本内容,并要求学生用EDA方式设计相对完整的流水线CPU,而且都是由EE(ECE)部门开设,但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学,通常是偏硬件类的EE、ECE、CE和计算机系统方向的学生必学,其他方向学生选修。反观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基本上都是先上数字逻辑电路(有些合并了一些模电内容)课程,然后上组成原理课程(有些组成原理课程上的是微机原理与接口的内容),而且这两门课程基本上都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并没有考虑不同方向学生对于计算机底层硬件知识和硬件设计能力的不同需求。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的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停留在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构成和基本设计原理层面,既不像国外的数字系统设计那种硬件设计课程,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如何用硬件描述语言通过FPGA来设计现代计算机硬件系统;也不是一门关于计算机系统的入门课程,能够让学生全面地理解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实现机理。因此,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既没能达到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实际硬件设计的能力,也没有让学生学会运用机器底层硬件和系统结构知识来增强高效软件开发和程序调试的能力,更没有通过该课程让学生建立起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整体概念。 总之,国内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在“系统观”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点从近五年来全国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抽样结果可以得到印证。2009年开始,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采用全国统考方式,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统考科目包括数据结构、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网络四门课程,总分为150分。五年来的抽样结果显示,全卷平均分每年仅在60~78之间,试题统计难度(单选题的试题难度指答对人数/总人数,综合应用题的试题难度指样本平均分/该题总分,最终难度为加权平均值)仅在0.41~0.52之间,其中组成原理最低,特别是其综合应用题的难度仅在0.181~0.440之间,五年共10个综合应用题,只有两题的难度达到了0.4以上,说明所有考生平均仅掌握所考内容的大约30%左右,有的方面只有20%不到,也即考生们对绝大部分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内容都没有掌握。从抽样省份来看,前三年抽样的大多是高等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可想而知,全国的抽样数据应该更差。近五年的综合应用题抽样数据表明,试题统计难度与解题涉及的知识点个数相关性较大,通常涉及的知识点越多得分越差,说明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平时缺乏对相关知识和概念关联性的思考。 根据近年来对全国研究生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统考科目考试成绩的抽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存在“轻应用、缺关联、少综合、无系统观”的问题[3]。 三、国内大学相关教学改革概况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发现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开始注重学生的系统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系统观”。 目前为止,已经有一些高校以MIPS为模型机,对数字系统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和实践,也有一些高校同时把CPU设计与操作系统和编译的内容融合起来进行实验课程的开设。浙江大学多年来每年在暑假都会开设有关CPU及其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选修课;东南大学也专门开设了面向所有学生的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2006年开始筹划,花了5年时间实现了突破,在相关的数电和组原、OS及编译原理课程中逐步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清华大学目前也已经完成了计算机综合实验平台的所有软、硬件部分的开发,准备在所有本科生中开设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课程。此外,中科大和国防科大等高校也一直在实施本科生的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培养计划。可喜的是,一些非重点高校的任课老师也在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及其相关实验中,引入了以MIPS为模型机的 CPU设计的教学和实验内容。 另一方面,像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和上海交大软件学院等则开设了与CMU的CS 213类似的课程[4],北京大学也在去年全盘引入了CMU的CS 213课程教学内容。但是,总的来说,目前在国内全面开展像CMU的CS 213那样的课程教学困难还不小,对任课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南京大学相关教学改革思路和做法 根据对计算机相关领域目前发展情况的分析以及对国外一流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情况的调查,我系在新的2013版教学计划中,实施分流培养机制,提供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和信息安全五个方向。 在“系统观”培养方面,其基本培养目标为:建立计算机系统完整概念,深刻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化结构。包括:理解计算机系统中各个抽象层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了解计算机指令集体系结构的设计原则和设计原理,具备使用HDL进行计算机硬件设计的基本能力,深刻理解OS和硬件之间的分工和衔接关系,理解掌握从硬件角度出发进行编译优化的基本技术,深刻理解从硬件角度出发编制高效程序的基本原理,提高利用硬件知识进行程序调试的能力。特别对于计算机系统方向的学生,在系统能力方面则要求更高,在CPU设计、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技术和并行处理技术等方面都有相应的实践要求。 在2013版教学计划中,重新规划了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并采用以下思路对相关课程进行重新建设:(1)根据系统能力培养总体目标,规划好相关课程各自涵盖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体系,合理定位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把每个知识点落实到具体课程中。(2)根据相关知识点总体框架,拟定各个相关课程之间知识点衔接方案,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各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3)根据规划分头编写或修订教材及教案,并在统一的框架下建设相关课程。(4)在保留各课程独立实验平台的同时,构建一个公共实验平台,使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按照一定的关系有机联系起来。 2013版教学计划中有一组课程是所有方向学生都必修的学科平台准入和学科平台准出课程。学科平台准入课程是指转系学生只有选读并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转入我系学习的最低门槛课程;学科平台准出课程是指学生只有修读合格后才能从我系毕业的最低门槛课程。 与系统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准入课程是“程序设计基础”和“数字逻辑电路”;而与系统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准出课程是“计算机系统基础”、“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 每个方向有几门方向必修课程和方向指选课程。方向必修课程是该方向学生必选的方向基础课程,方向指选课程是为该方向学生指定的选课范围内的方向相关课程。例如,对于计算机系统方向,其方向必修课程是“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编译原理”;而在方向指选课程中,与系统能力密切相关有“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并行处理技术”、“LINUX分析”、“微机原理与接口”和“嵌入式系统”等课程,也即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必须在这些课程中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 图3给出了整个教学计划中与“系统观”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设置,图中箭头描述了课程的先后依赖关系。 从图3可看出,所有相关课程中,“计算机系统基础”是最核心的课程,其先行课程是“程序设计基础”和“数字逻辑电路”,与其相关的后续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原理”、“并行处理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嵌入式系统”、“LINUX分析”和“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 课程设置基本思路是“从两头到中间、从框架到细节”,即先开设顶层的程序设计课程和最底层的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然后再在“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中,从两头到中间,把顶层程序设计的内容和底层电路的内容,按照程序员视角串起来,以形成对计算机系统的全面的和系统的框架性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分别在其他后续课程中,介绍计算机系统底层的硬件以及操作系统和编译器等层次的实现细节。 围绕系统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确立了各课程定位如下: (1)程序设计基础。该课程是学科平台准入课程,所有学生必修。它主要介绍高级语言编程技术的基础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高级语言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涉及的概念,初步理解图1所示的计算机系统中最上面三个抽象层(问题、算法和程序)及其相互转换关系。学完该课程后,学生能够了解到计算机解决应用问题首先必须将其转换为算法,然后用某种编程语言将算法编写成程序才能在计算机上运行。因而,学完本课程后,应该希望进一步了解为什么计算机能够执行程序、计算机如何执行程序等问题。 (2)数字逻辑电路。该课程是学科平台准入课程,所有学生必修。它主要围绕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两大核心内容,在逻辑门到功能部件这两个层次展开,以后续课程中用到的功能部件(如半加器、全加器、加法器、比较器、编码器、译码器、触发器、寄存器、移位器、内存储器等)作为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实例进行介绍,初步掌握图1所示的计算机系统中最下面的三层(功能部件、门电路和器件)相关内容。学完该课程后,学生能够了解到目前主流计算机解决所有问题的最根本的基础是布尔代数和数字逻辑电路,并了解到利用数字逻辑电路可以构建执行程序所需的所有功能部件。 (3)计算机系统基础。该课程是学科平台准出课程,所有学生必修。它是一门新开设课程,主要介绍高级语言程序中的数据类型及其运算、语句和过程调用等是如何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从宏观上介绍计算机系统涉及的各个层次,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计算机系统全貌和相关知识体系,初步理解图1所示的计算机系统中的每一个抽象层及其相互转换关系。学完该课程后,学生能从程序员角度认识计算机系统;能够建立高级语言程序、ISA、OS、编译器、链接器等之间的相互关联;对指令在硬件上的执行过程和指令的底层硬件执行机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在程序调试、性能提升、程序移植和健壮性等方面的能力,并为后续的“计算机组成与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等课程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该课程可以作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深入内容,能起到为其解惑答疑的作用,学完该课程,学生完全应该能够回答为何计算机能够执行程序以及计算机如何执行程序等问题。 (4)操作系统。该课程是学科平台准出课程,所有学生必修。它将系统地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处理器管理,同步、通信和死锁,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操作系统安全和保护,分布式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既阐述经典内容,又以当代主流操作系统作为实例介绍最新发展;既注重操作系统的理论知识,又重视操作系统的实践和应用。操作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必须动手实践。实验将配合原理教学同步进行,课程实验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进行模拟类操作系统实验,要求学生能够基于虚拟机环境,实现一个可运行的操作系统。实验通过对操作系统原理的剖析,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抽象原理,强化学生对操作系统总体结构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帮助学生对操作系统建立起理性、全面、完整和准确的概念。 (5)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主要从寄存器传送级以上层次介绍单处理器计算机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细节,重点在CPU设计和存储器设计方面,使学生在理解高级语言程序与机器级代码之间对应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机器级代码如何在具体硬件系统中执行的过程以及如何构造计算机硬件系统。因而,该课程主要涉及图1中的第5层(指令集体系结构)和第6层(微体系结构),并通过实现细节介绍这两个层次与上层的操作系统/虚拟机以及与下层的功能部件/RTL之间的关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硬件描述语言和FPGA开发板来设计基本的功能部件以及单周期CPU和流水线CPU。因而,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应该细化通用寄存器组、ALU和桶形移位器等功能部件设计的内容,细化单周期CPU和流水线CPU设计的内容,并讲透流水线CPU设计中的各种冒险处理机制和基本的指令级并行处理的内容。 (6)计算机体系结构。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在完成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相关技术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该课程进行多核处理器、众核处理器、多处理机系统、集群系统等不同粒度和规模的并行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实现方式及其应用方面的深入学习。因为学生已经建立了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因而该课程重点应该更多地转移到超标量流水线、多核/众核系统、多处理器系统、多计算机系统等并行处理系统方面。此外,该课程还涵盖了数据中心、云计算系统和虚拟机/虚拟化方面的部分内容。 (7)编译原理。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掌握了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编译器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它主要包括有限状态自动机理论、形式语言分类以及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中间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的作用和方法,还介绍属性文法的基本概念和半形式化的中间代码生成方法。该课程的各个知识模块综合起来对应的培养目标,是使每位学生掌握和编译器设计相关的形式语言理论基础、了解编译器生成工具的使用方式以及实践一个简单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过程。该课程的学习能为后续的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等课程以及在软件工程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8)并行处理技术。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指选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并行环境、并行算法、并行程序设计、并行性能评价等部分的内容。课程总目标是通过并行计算和并行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基本知识的讲授与实践,为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打下并行算法与并行处理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基础。通过简单介绍并行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并行计算模型与并行算法的性能评价方法,掌握并行算法设计、编程实现与性能评价时涉及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通过介绍任务分解、任务调度、负载平衡、设计模式、设计技巧等知识,掌握并行算法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术;通过对MPI与OpenMP等编程语言或编程模型的简单介绍,使学生掌握并行算法程序实现的基本知识;通过几类典型的数值与非数值并行算法介绍,加深学生对并行算法设计基本原理与常用方法的理解,并为实际应用问题的并行算法设计与并行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9)微机原理与接口。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指选课程。主要定位为在PC上的实例化教学课程,以目前流行的基于IA-32体系结构的PC为实例,主要介绍IA-32提供的存储管理机制、异常/中断机制以及总线和接口技术。实验重点内容在PC的I/O接口技术,包括在FPGA实验板上利用CPU软核进行总线、中断和DMA实验,利用硬件描述语言(HDL)进行UART等I/O接口设计的实验等。 (10)嵌入式系统。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指选课程。主要定位为在嵌入式系统方面的实例化教学课程。主要介绍嵌入式系统概论、嵌入式处理器、存储器及其总线互连,嵌入式系统集成接口,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硬件与软件协同设计方法与工具,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及其工具,嵌入式系统功耗分析与优化设计等。实验重点内容是基于ARM处理器和μCOS-Ⅱ操作系统的简单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 (11)LINUX分析。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指选课程。它是操作系统的后续课程,以剖析Linux内核实现技术为切入点,结合Linux内核代码,从用户层及内核层两个层面,围绕“原理、技术、应用”三个角度剖析Linux的内部结构与内核实现机制,帮助学生从系统实现角度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系统架构、实现机理及关键技术。课程以“技术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每个专题由知识讲授与课程实验组成。核心知识模块包括进程管理、进程调度、进程通信、存储管理、系统调用与中断处理、文件管理。每个知识模块按“原理设计基本思想―实现相关技术问题―Linux内核实现途径―用户系统编程体验”为主线组织具体内容。 (12)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指选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将本科计算机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如程序设计、数字逻辑电路、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等课程融会贯通,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对整个计算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够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本综合实验区别于一般的基础实验课程从单个层面出发的设计局限性,它要求学生把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相结合,并强调各个基础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实验要求学生能够对于从高级程序语言开发到程序的系统管理、编译与代码转换以及硬件运行的选择与实现等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实验还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系统的设计能力,培养能够独立开发一套简单系统并能对整个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的能力。 当然,除了上述课程以外,其他课程对学生系统能力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除了学科平台准入和准出课程以外,其他方向的学生还可以选修上述其他课程,有些课程还可能是某个方向的必修课和方向指选课,而计算机系统方向的学生除了上述给出的必修课和指选课以外,也还可以选择一些偏理论或偏应用的课程进行修读。 后PC时代WSC、PMD和PC等共存,使得原先基于PC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反映现代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原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强调“程序”设计也变为更强调“系统”设计。这需要我们重新规划教学体系,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系统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计算机系统整体概念,更好地掌握软/硬件协同设计和程序开发技术,从而更多地培养出满足业界需求的各类计算机专业人才。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与职业规划并行教学模式 【摘 要】在当前的知识经济下,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更加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指导措施,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关键词】就业 大学 计算机 伴随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尤其是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入了其他学科和大学专业课的教学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很多院系均开设有与各自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如地理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经济类的电子商务、SPSS等。电子类的电子CAD,文科类的办公自动化,艺术类的电脑音乐基础、电脑美术等等。所以在大学教育中,更加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科学、教学模式更加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更加灵活多变,教学效果要凸显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应该时刻以就业作为重点,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按照社会对人才是实际需求出发,从而在课堂的教学中进行有效改革,突出就业导向。 一在大学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就业目标之间存在脱轨 当前的高等院校教学当中,对于计算机的教育目的不纯,有很多的弊端,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从而使得学校的培养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出现了一定的脱节。当前的市场经济主要是知识经济,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要求非常高。因此高等院校在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重对操作能力的培养。当前的高等院校中,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方便缺乏对岗位和专业方面的有效结合,培养的目标和质量之间不匹配,从而使得学生无法掌握过硬的技术,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二)课堂教学和学生就业之后的实际应用背道而驰 当前的高等院校教学中,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因此学生只能掌握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而不能对实际的应用技能很好的掌握,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只能以低知识、低技能的水平步入社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出现严重的脱节,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对高应用能力、高创造能力人才的需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校的一些老师更加偏向于机械的教学,方法上比较传统,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只为了向学生灌输知识,不会考虑对学生主体思维能力的培养。至于学生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是否愿意主动学习,所有的这些都不会考虑,从而将计算机课程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还有一些老师,他们本身就没有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经验,长期的执教只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并不注重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和当前社会、企业的具体工作需求相联系,从而导致教学模式更加单一、呆板,无法真正适应当前社会的就业发展需求。 二、在实际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突出就业导向目标 (一)课堂教学设置要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联系 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设置方面,应该紧密联系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针对性,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真正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要和当前的市场需求相一致。同时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设置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给予充分考虑,从而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将自己的个性真正体现,在计算机的专业特色下满足学生的升学愿望,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更好掌握,并培养学生继续深造的兴趣。对那些需要就业的学生,多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学好必要的基础课程的同时,把某一两门应用课程学精,增加就业资本。还可让他们选学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课程, 以便于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的关系,强化技能训练。对于理论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实际的操作需求,按照具体的就业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强化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高等院校的具体培养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最终目标,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作为首要目的,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有更多的优势。综上所述,学校在课程设置方卖弄,市场需求、就业导向是最终的引导。同时在对计算机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政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条件,将学校的设备和资源充分利用,为学生的培养设置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彰显任务驱动特点 “精讲多练”中“练”是最重要的部分。而“任务驱动”实现“练”的最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任务驱动”分为两个部分,目的驱动和实用技能驱动: 目的驱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知到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使之明确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其专业的影响。 实用技能驱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知识点划分,每个知识点提供具体的任务,而且这些任务结合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用性。让学生在完成各个任务中完成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 (三)构建功能完善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平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及时的掌握各知识点,也可以帮助老师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做出教学调整。《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平台”包括应该以下功能:学习资源下载、各学习阶段的任务、作业上传、及时评分、在线练习、师生互动、学习论坛等。 三、结论 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是社会中多种能力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中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以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学措施。只有在就业的导向下,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才能为社会提供应用型的人才。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摘 要:信息技术领域新的理论与技术不断涌现,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拓展。而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却相对滞后,存在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就业市场对毕业生信息技术能力需求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探讨,针对学生和市场的需求,提出了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分块,并提出应增加数据统计和处理、高级文档处理、信息设备维护等新的内容,并对教学内容改革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非计算机专业 1 当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微信、云计算[1]以及移动计算等各种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发展迅猛。而我国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却相对滞后,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落后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就业市场对毕业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目前各个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教学主要教授信息技术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与网络应用技术。第二层次的教学主要教授计算机程序设计,主要开设的课程为C、Visual Basic 、Visual Foxpro和Fortran等程序设计语言[2]。这些程序设计语言大都较为陈旧,很多已不是当前IT行业的主流程序设计语言和技术。 目前在中学阶段,大部分中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甚至一些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对计算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比较熟练。因此不宜再将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要有所取舍,突出重点,对于大部分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的操作部分只作上机考试,这部分内容学生只要通过上机考试即可,不再详细讲授。在目前的第二层次的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试图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具备简单的程序设计能力,为将来利用程序设计来解决自己专业和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打好基础。但实际情况是学生无论是在毕业前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毕业以后的工作中,都少有能将学会的程序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机会,造成学非所用的结果,同时,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却没有对应的课程。 1.2 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上课方式采用的是理论+实验的方式,即老师通过大屏幕演示的方式讲授教材内容,再由学生通过上机实验题来熟悉课程内容[3]。由于讲授方式大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再加上教学内容的落后,导致很多同学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失去了兴趣,充满热情而来,却失望而归,最终大部分学生只是将它作为一门学校的必修课来上,或只是抱着考等级考试证书的目的来学习。这显然没有达到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2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加上当前移动网络和便携手持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和智能手表等)的快速发展,学生所面对的信息技术产品不再局限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讲的PC。同时,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不再是仅限于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办公应用。用人单位对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工作中的实际的问题人材有很强烈的需求。因此,应该从课程模块的划分和课程的设置方面,以及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方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2.1 将第一层次的教学设置为信息技术基础课。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理论、信息技术基础应用、程序设计理论和实践。这一层次的内容作为一学期的课程。 由于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偏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不注重对信息技术整体理论体系的学习,在知识结构中,并没有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对信息技术给自己所学习专业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于信息技术的整体理论框架没有总体的认识。因此信息技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注重对信息技术理论的总体框架、基本知识和概念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基础应用部分主要讲授办公软件和网页设计与服务器管理等内容,但其中办公软件部分应精讲、少讲,而将这部分内容在考试时通过上机考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作为一种条件性的考核,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督促其自学补强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再根据这部分学生的情况适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教师应该将讲授的内容重点放在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和应用部分。 由于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无论是在自己的专业上,或在将来的工作中,都甚少有机会去自己编写程序,工作中需要的更多的是计算软件硬件的应用和维护工作。因此,程序设计理论和实践部分只是要求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对程序设计的过程和基本技术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而不深入到程序设计的理论和技术中。在内容上,理论和实践部分简略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选择一种程序设计语言,介绍程序的三种基础结构,并通过少量简单的程序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流程。这一层次的内容作为一学期的课程。 2.2 将第二层次的教学设置为信息技术应用课程。这一部分的内容应根据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学生的兴趣和将来工作的需求设计多个可选课程模块,供学生从其中选择至少一个模块进行学习。每一个模块设置为一个学期的课程。 如根据专业特点,可以设置CAD、Flash、Photo Shop和视频编辑等课程。在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改变了以前给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上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做法,将大学计算基础课程的第二层次教学内容设置为Flash动画设计或Photo Shop图形处理。这样的课程设计为学生以后从事自己专业相关的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视频编辑等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将来工作的需求或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设置数据统计和处理、高级文档处理、信息设备维护等课程模块。如在数据统计和处理课程中,主要讲解数据的各种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对结果的解释和推论,以及常用的数据统计软件(如SAS和SPSS等)的应用,这样学生在到用人单位工作后,就可以利用掌握的数据统计理论和数据分析工具软件来对工作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将分析出来的有价值的结果通过合适的媒体形式进行展示。而在高级文档处理课程中,可以主讲Excel的高级功能和高级PPT的制作技术,Excel的很多高级功能在实际应用当中非常有用,如除了学生接触的常用函数以外,可以将一些统计功能的函数通过案例进行讲解,而在高级PPT的制作中应侧重设计的理念和其它辅助工具的应用,能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后,能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准和具有鲜明特色的演示文稿。在我校部分教师的课堂中加入的高级PPT的制作内容后,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以上的教学内容改革方案,即能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有利于案例驱动等新教学方法的应用。部分新增加的教学内容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实验,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根据当前IT技术的最新发展变化,面向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达到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 作者简介:张泽华(1975.7-),男,白族,云南洱源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云计算、复杂系统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路 【摘 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的要求。目前各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人数众多、生源复杂、基础条件不足。学生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基础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学习兴趣也有明显差别。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三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高等院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需要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同学们毕业之后找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计算机操作能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早已应用于各行各业;二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快速、精确、大容量和智能等优势无限放大,计算机技术取代了传统的运行与管理模式;三是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肩负着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任务。所以当代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知识是当务之急,下面就将分析下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 二、目前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旧”且“浅”。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有两部分:Windows XP和Office 2003两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反馈一些信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相关的教材较为缺乏,计算机基础内容涵盖不广泛,学生掌握的知识肤浅且陈旧。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理论层出不穷,软硬件更新换代频繁,单一的教学内容总是无法跟上技术的发展,无法适合实践的需求,引入一些Internet 基本且实用的知识是必要的;二是由于课时的限制,课程不可能讲授更多新的内容当今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三是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能很好地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 (二)上机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学习效率差。有些班级在上机课程中,一次上机时间过长,甚至有4节课连上的情况,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反而不高,同学们身心疲惫,不易接受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已完成任务,就离开机房,出现早退现象。 (三)教学设备过于陈旧。学校一些多媒体教室,投影器材过于陈旧,投射的图像模糊,颜色偏差很大,学生接受知识不方便,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失去了兴趣。还有些机房中一些陈旧的电脑总是在维修中,不得以的有些时候总要两位同学共用一台电脑。 (四)过于偏向考级。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将面临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面对这样的压力,不仅是学生,老师们也都将重心转移到了考试内容的重点上,从而导致学生只局限于考试内容要点的知识上,其它非考试内容要点知识常常被忽视,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非常不利。 (五)教师的个人知识提升。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更新也十分迅速,所以教师个人知识也需要不断地得到升华,及时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学生才可以掌握到与时俱进的科技知识。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应包涵计算机初步入门的相关知识,除了原有传授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还应加入编程语言、网络知识、硬件组装和一些Internet 常用软件,接近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所学计算机基础知识也要尽可能地解决本专业的相关问题,或自己正在处理的事情。例如期末考试成绩单的生成和各种排名的统计等,由此可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中引入与本专业特色的实例进行讲解分析,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学以致用,同时也拓展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思路。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由于各省市对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不同,同学们进入大学后在计算机操作水平上也显示出“参差不齐”的现象。对于计算机等级考试而言,是每位非计算机专业同学必须要面对的“敌人”,我们可以先鼓励水平层次好的同学在大一时就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其他同学学习计算机也是一种鼓励;水平中低等的大一同学需要参加学校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期结束后,方才允许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从而分批分拨的完成计算机等级考试,有对比,有竞争,有压力,提高了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 还有些同学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兴趣,不爱学习的同学,老师应该以鼓励,引导,不放弃的精神来教学,例如我们以平时成绩作为“诱饵”,每次提问或做题都以鼓励的语气引导这些同学回答问题,如果回答对了我们应该给予加分等措施让这些同学觉得计算机也是不难的,也是有用的,从而诱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和创新潜力。 (三)教学环境改革的思路。逐渐“告别”讲台教学,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是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动手能力的关键。计算机应用的核心是“动手”,如果长时间的在教室用多媒体器材传授知识的话,那我们的同学在计算机操作的水平上一定止步不前,甚至履步维艰。我们需要定时淘汰一些废旧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购买适合学生上机所使用的比较新的计算机及其它周边设备。教师应更好地利用实验室局域网的优势,利用远程教学软件,控制并演示学生电脑,“手把手”地传授学生知识。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于个别同学没有掌握知识情况并给予及时帮助,使学生的学习不断得到提升。 四、总结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自身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操作技能。本文通过我校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和思路。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与实践 摘 要:《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类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组成,其主要的特点在于应用性强。本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特点和学分制改革的需要,从当前职业院校教学现状入手,探讨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教学 在现代化教学体系中,职业院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当今教学体系中一个格外重视的内容。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成为各行各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也是现代化办公、生产和制造的核心设备。因此,做好计算机应用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就业情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当今职业教学工作的重点环节。 1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在新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中,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种条件背景下,做好《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显得尤为关键。目前,我们正面临着社会飞速变革的新时期,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转折要求:首先,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都离不开熟悉本专业知识且精通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其次,新世纪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崭新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职能。再次,伴随着国内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理念的落实,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不再是零起点,也具备着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生源,为此掌握和学习好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显得十分的关键。《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的主要课程,做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熟悉计算机知识、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非凡的意义。 2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在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日新月异。当前的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因为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中存在问题较为明显,其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水平层次不齐 通过有关部门对职业院校入学新生的调查统计得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都未曾学习过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对计算机毫无所知。就算是了解计算机知识,那也是相当的粗浅,仅仅是会上网聊QQ,打游戏或者打几个字而已,这样的调查结果使得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进行计算机学习就变得十分困难。由于学生本身水平的层次不齐,给教师教学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另外,我们还发现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时候错误的认为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使得部分学生忽视这一课程的重要性。 2.2 教材内容不符实际 现阶段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中,《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多的数不胜数,版本繁杂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真正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却又寥寥无几。很多的教材由于编写时间过早而其中内容已经与当今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发展脱节。另外,也有一些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其中内容过于趋向计算机本职专业的学生,而忽视了其他专业特色要求,这就造成了计算机知识与学生所学习的重点专业出现背离,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2.3 学习主客体颠倒 长期以来,在计算机教学中大多都是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来进行的,是通过多媒体讲解给学生听,并给学生演示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经过几天教学之后在进行上机实践和操作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采用使得学生基本上在学习中不存在任何的主动性,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感觉上都是机械地、被动的接受着老师讲解的各种理论知识,对于学习可谓是毫无自主性、主动性可言。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措施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学会计算机的操作与维修,其次是掌握一定计算机程序的应用能力。基于这两方面的要求,在职业院校开展《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其通常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研究和归纳: 3.1 制动合理的教学计划 根据当前现行的教学大纲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在教学计划制定的时候包含了教学课程整体课时、学生自学学时、实践课时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自我研究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在教学计划制定的时候还需要包括所涉及到的每一节、每一章的实践内容,并且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实验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3.2 课程设置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要着眼于学生信 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包括通识素养和能力与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通识素养和能力是对所有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在信息技术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例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信息表述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搜索能力等。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是指学生能自主学习,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能力,能灵活自如地把计算机技术用于专业研究领域。实践证明,许多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有成就的人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既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术,跨学科的人才知识面宽,富有创造精神。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和培养。在研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和教学时应当充分围绕这两个层次素质与能力。为此我们提出“3+1+X”(3门通识课+1门限选课+X门任选课)的分层课程设置方案,开设8门核心课程 。 3.3 做好教材建设 为了应对现阶段发展挑战,及时的跟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时展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得不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更新,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应用性和实际性。在教学工作中逐渐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目前的教学内容中,并且使得学生能够基本上熟练电脑操作要求,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自我学习和认识能力。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总结,在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已经增添了许多以前未曾涉及到的新内容,如网页的制作、使用,多媒体制作等,这些内容的添加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是吸引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动力。 3.4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可谓是衡量一个教学流程的关键,在教学的时候采取科学、经济的态度来鼓励教师积极性对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而言有着极为关键和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的时候组织好教师积极参与到目前的教学研讨中,要求年轻教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体系研究中。同时,还需要不时的对教师进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培训,使得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身知识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4 结束语 总之,教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要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当今企业招人的标准来培养我们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浅谈大学计算机专业英语双语教学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抵触、教师理解不足和教法单一等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英语双语教学;教育 2001年,教育部对双语教学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从此,中国的双语教学在快速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着本专业的学习对英语有很大程度的依赖,这就要求我们在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应该多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与此同时,我国的双语教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有一定的不足,这也必然导致了很多大学开设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双语课程并不是十分理想。这就意味着在计算机双语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计算机与英语密不可分 从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的那一天起,计算机就和英语有着不解之缘。此后,计算机的每一步发展都可以看到英语的身影。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软件大约每一年半就会更新一次,硬件则更加迅速——每三个月就会提升一级。伴随着这样快速的发展,新词汇、新术语更是层出不穷。这些新词汇、新术语以转化词、合成词为主。在转化和合成的基础上,这些新词汇、新术语又派生出许多原来并未曾在计算机领域内使用过的新词。许多原本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日常英语词汇在计算机专业内变成了专业术语,衍生出了它们在计算机专业中特有的意思。计算机网络的突飞猛进使得缩略词大量的出现,无论是在程序语句中,还是在软件文档或者网络信息中,缩略语常常作为标识、名称出现。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许多的原版计算机教材、论文和文献都是用英文写成的。这些文章中科学性客观性更强,更有利于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者理解本专业的知识。因此,英语和计算机是密不可分的,计算机双语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对英语双语教学的强烈抵触。计算机专业是公认的理工科专业。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认为学习计算机,主要就是学习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英语双语教学对计算机专业技术和本专业知识的加强没有任何帮助。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把精力的重心放在程序设计、系统研发等专业性强的方面上,而忽视了英语在计算机专业中的作用,就更会忽视了英语对于他们未来知识更新所起到的作用。他们认为所谓的双语教学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们提高英语,而与计算机本身无关,尤其是英语本来就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对此的抵触情绪更大,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2.教师对英语双语教学的理解不足。与学生类似的是,许多教师也认为英语双语教学对于计算机教学没有任何帮助。他们并不注重英语的文化背景,忽略生活英语转化成专业术语的原因,更不愿意去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共识。备课时,他们只是在把上课要讲的知识和课堂语言翻译成英语;授课时,他们只是在给学生讲解专业术语的表面词义,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样就造成了双语教学枯燥无味的结果,反而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降低,更加不愿意坐在双语计算机课的教室里。 3.英语双语教学手段的单一泛化。在计算机专业英语双语教学中,许多大学里进行的还是老师拿着教案(或者是翻译稿)讲,学生拿着笔记本记的模式。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还能勉强跟得上老师的步骤,英语基础差的就只能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英语理解上,从而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的结果。即使有的教师在使用课件,课件的内容也主要是单一的计算机知识或者英语知识的讲解,而看不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干脆将计算机课变成了英语课,完全以讲解英语为主。 三、改进的办法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度。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说,授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如果学生对双语教学进行抵触,那么双语教学必然失败。所以,教师应该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们明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编程语言的实验环境讲授英语知识。这样的话,一方面能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在计算机中无处不在,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向学生讲解了计算机知识,一方面还能高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重视度,从而促进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 2.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他们的引导才是课堂学习效果的来源。同时,教师的个人能力也决定着教师的个人魅力,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双语教学的认可。根据素质教育的规定,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学生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和发展自身。作为计算机双语教师应该认清计算机与英语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对于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了解,同时也要不断更新并掌握计算机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备课时,他们应该不仅把重心放在课堂英语语言的使用上,还要更加注意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讲解。一方面不断更新自己的计算机专业内的知识,保证课堂知识传授的信息量和手段的多样性。 3.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授课时,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充分的利用课堂上的资源。教师应该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用自己的情感之火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亲其师,传其道,学其道”的效果,同时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能够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双语教学中也应该充分的使用多媒体设备,提供大量灵活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一方面锻炼英语,一方面学习计算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挑战项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用英语对问题进行挑战。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不要忽视了英语对于计算机教学的作用,但也不要把计算机课变成英语课,完全以英语教学为主,本末倒置。 在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双语教学中,双语教学不应该变成让学生死记硬背专业术语的课堂,也不能成为让学生脱离开英语专学计算机的课堂。它应该是一个围绕着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这一目标,利用英语为媒介,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内涵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理解的一个教室。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教师开展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的研究 【摘要】中国加入WTO,为大学计算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大学计算机教师不仅要求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理论,而且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掌握如双语教学的新教学模式和理念。本文通过当前的教育形式,讨论大学计算机教师开展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及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水平的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双语教学;大学计算机教师 1.引言 当前,社会的信息化与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的使用将成为人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和互连网的广泛应用,使我们面临大量用英文书写的计算机信息,并要求我们将专业信息用英文形式表达出来以进行国际间交流。据统计,就计算机等电子类专业而言,85%以上的专业资料都是以英文形式出现的。 2001年11月10日,我国正式加入了WTO,以此为标志,中国的经济活动(含教育服务)将逐渐纳入WTO轨道并按照WTO的规则运行;同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在200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中,第十二条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双语教学”;2007年1月30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大学部分课程将会采取双语教学。 作为机遇和挑战,计算机教师必须开展计算机英语的学习。同时,计算机专业英语作为计算机领城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主导计算机教学过程的大学教师,就应该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时代的需要。 2.大学计算机教师开展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2.1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计算机从诞生之日起便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其软硬件以几何级数更新换代,相关专业领域的术语也在日新月异。我国的计算机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还相对落后,这首先由于计算机本身是舶来品,而且最初计算机是以英语为开发平台的,所以现如今计算机科技比较发达的都是用英语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印度等。中国人学习计算机首当其冲的是英语水平问题。不可否认,由于语言的障碍,中国人学习计算机需要克服的困难比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要多得多。虽然现在中国计算机硬件的制造业在蓬勃发展,国人也自主开发了许多的计算机软件工具(或称为中文版的软件开发工具),但其内部的编码始终是以英语语言为基础的。而且,要学习国外高精尖的计算机科技(引入计算机英文原版书籍)也要进行语言的转换。 对于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员面临的任务是要阅读手册、说明书、Readme及Help信息。因此,首先,应该从这方面考虑选取一些关于计算机硬件介绍、安装说明、软件安装方法、用户须知等方面的题材。通过对这些方面材料的学习,有助于掌握正确使用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方法,提高学习前沿技术、掌握探索专业领域高新知识的能力;其次,通常一本外文版计算机图书获得版权到翻译出版通常要经历一年的时间,就算原作者消化技术和写作最短为一年,那么加起来这已经超过通常软件版本的更新周期,这就意味着当你阅读翻译资料并掌握这一版本的软件时,可能该版本已经淘汰或至少面临着淘汰的危险。 2.2 计算机专业英语精确理解的需要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专业性体现在它的特殊专业内容和特殊专业词汇。词汇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对词汇含义不能确定,就很难理解句子内容,甚至得出可笑的、相反的结果。很多公共英语在专业领域内被赋予了专业含义,这就要求我们熟悉所学专业。例如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采用了大量的缩略词作为标识符、名称等。缩略词开始出现时,通常在其后跟有原形单词,久而久之,随着缩略词地位的确认,人们的接受和认可,作为注释性的后者也就消失了。通过将普通公共英语词汇演变成专业词意而实现。有的则是将原来已经有的词汇赋予新的含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约定俗成的网络缩略语。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语法特点是对客观规律和过程、概念的描述,并不关心个人的心理情绪,因此专业英语具有客观性和无人称性,这必然要反映到语法结构上。专业英语的语法可以归纳为客观性、准确性和简洁性。1)客观性计算机英语具有客观性,反映在时态上则较多使用一般现在时,在语态上因并不关心动作的执行者,而着重强调动作本身,所以被动语态占了绝大部分;2)精确性。计算机英语最基本的要求是表达准确。首先用词上要求准确,其次为了准确描述事物过程,经常使用长句,有些甚至一个段落就是一句话,因为长句能准确反映客观事物中的复杂关系;3)简洁性。计算机英语要求表达形式简洁,用尽可能少的单词来清晰地表达原意。因而广泛地使用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动名词等形式。 2.3 双语教学的需要 所谓“双语教学”,《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了定义: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教学外,同时再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课堂外语是英语。具体可理解为在教学中使用母语时,还视不同情况,使用另一种通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进行的教学。以英语教学为例,包括使用英语教材、用英语板书、用英语布置作业、用英语命题考试以及使用英语口授等课堂教学形式。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双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 2007年1月30日《北京晨报》消息,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大学部分课程将会采取双语教学。《意见》称,教育部将鼓励和支持校内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学校的竞争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计算机课程属于信息技术范畴,对计算机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自然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开展计算机双语教学,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英语,更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使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之间学会用两种语言思考与应用,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对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2.4 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国外软件基地向国内的转移对软件开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具备较高的软件开发能力,又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软件人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才能获得进人跨国软件公司的钥匙,才能在彼此的交流中发挥所长,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许多人认为,阅读别人翻译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捷径。但实际上阅读别人的译文存在很大的风险。首先,软件开发中的技术文档和资料大多来源于英文,但翻译质量往往差参不齐,有时看译文比看原文还难懂。特别是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由于初次引人,许多词汇的译法往往是五花八门,使得相关参考书之间的参照性下降,也增加了阅读、学习的负担;另外,翻译存在时滞,译者需要专业领域的知识背景,还需要翻译时间,加上引进时间和出版时间,与读者见面的周期会拉长;其次,阅读译文往往使读者失去了最好的学习、锻炼机会。这种机会不仅包括英语水平的提高,还包括专业思维的交流与提高。最后,阅读原汁原味的文献资料,往往能获悉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对学习计算机技术是极为有益的,因为计算机技术正是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3.大学计算机教师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手段和方法 3.1 合理组织教材 要系统地学习计算机英语,必须选择一本好的教材,一本好的计算机英语教材对系统学习计算机英语帮助极大。通常应遵循四个原则:1)教材的难易程度适中;2)教材的专业侧重,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计算机英语教材;3)教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语法体系结构还是计算机体系结构;4)教材的易用性。指教材的编排是否符合自己的习惯。建议选择“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入门教材。因为,一方面该门课程相对而言,实践性较强,有大量的实例和实验,可以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弄清楚原理,进而弄清楚原理的一般性英文表述获得阅读英文理论书籍的能力。 3.2 使用网络平台 网络正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手段和活动,在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通过网络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训练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特别是大量泛读,掌握专业语言结构,通过网络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运用专业英语技能,更好利用网络获取计算机专业信息的方法和策略。上网尽量访问英文的网站和技术论坛不使用汉化的版本。注册英文的电子邮件hotmail,加入网上英语聊天室,下载英文版的软件进行安装、使用,运用新的网络技术。 为了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在平时就应该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有助于教学的网络资源。1)使用英文在线工具;2)在线英文计算机教程;3)专业网站;4)网络英文教程;5)大学校园网资源。 3.3 经常阅读相关英文资料,提高对专业术语的感悟能力 英文资料来自于报刊、杂志、书籍和电视等途径。在日常工作中大量阅读英文书籍和资料是提高计算机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原版计算机书读多了,就会找到很有规律的东西、获得一种英语定向的思维方式。 所谓阅读,实际上就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智力的综合运用。在阅读过程中,这三方面的作用是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是阅读所具备的语言知识;但仅此是难以进行有效阅读的,还要具备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即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准确词义和猜测生词词义的能力,辨认主题和细节的能力,正确理解连贯的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能力;以及记忆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因为阅读计算机英语文章常常需要领悟文章言外之意和作者的态度倾向等。 3.4 参加培训在短期内实现其快速的提高 任何教学中老师的业务水平是关键因素。在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普遍感到师资不足能流利自如地使用双语教学的不多,外语教师专业知识不足学科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但英语功底不深尤其是口语水平差,大学双语教学需要英语水平高且专业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因此,学校一方面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国外留学人员来校任教或邀请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专家学者承担部分双语教学课程通过双向交流提高师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的性质和英语教学课程的比例,1)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外语学院进修或选择部分专业方向,强化英语教学,如以工程硕士研究生级别培养的学校,培养教师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水平;2)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国外语言专家进行师资口语训练,提高其英语水平和英语授课水平;3)创造条件把教师送到国外培训。 4.结论 英语和计算机知识是21世纪人才的两大基本技能,而这两种技能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就不能透彻理解许多计算机的语句和命令、不能通过计算机网络了解更多的新信息、就不能把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地利用起来;若能较好地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就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还能帮助人们学习英语。 在众多专业中,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较快,特别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及与计算机相关的产业蓬勃迅速,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同时,很多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出现在国外,更快获取前沿知识的方法是阅读英文资料,用英文同国外同行交流。因此,具有良好英语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可以更快地占据国际竞争的前沿。而作为高校的计算机教师肩负了掌握前沿知识的重任,提高自身,并育之于人。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摘 要: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充分认识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立足自身教学,从教学观念、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进行 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目前各大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开展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笔者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三年来,切实地认识到了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大高校的计算机基础实验课通常安排在理论课后,其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对其中需要动手操作的部分进行实践操作,通常课时比例是1∶1。笔者综合三年来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体会,认为目前实验教学在教学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模式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实验教学认识的不足 实验课与理论课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师生普遍都认为实验课是理论课的补充,很多教师都认为实验课不用备课,只要布置几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练习即可。这导致学生认为实验课是很随意的,只需要做完老师布置的题目,就可以做别的事情,这样就使实验课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 养了。 2.教学教材陈旧 目前实验课教材都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教材,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如目前学生个人机普遍使用的是2007版的Word,而我们的实验教材仍然是2003版的Word,因为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导致学生上实验课就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任务,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教学模式单一 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很多新生在入学前已经有了一些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而教师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一律采用统一实验内容、统一讲授的方式,结果导致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能完成实验任务而无事可做,而另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却什么都不会。加上实验课时间短,教师指导时间有限,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根本完不成实验任务而产生挫败感。 二、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实验教学的改革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加深认识,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学者甚至认为可以将实验课与理论课合二为一,让其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师生都应该认识到实验教学的意义与重要性,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实验思想,将实验课提高到与理论课同等重要的高度,积极备课,同时可以将新的教学思想引进到实验课教学中,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满足不同需求 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基础需求也不同。将实验与实际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对实验课内容进行分类实验,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采用分级实验,将计算机技术的新知识融入实验教学中。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注重设计性、综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我院非计算机专业为例,我们首先根据理论课的内容,选择实验内容;然后将实验内容按照理工类、经济类、文科类进行分类,编成不同的实验内容;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级,比如设置全体学生都要做的和一部分优秀学生要做的实验内容。 3.完善实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实验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验态度和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实验方法,采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将建构主义的小组协同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到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不能直接将实验结果呈现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尽量少讲,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去探究。同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加强个别指导,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上机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4.完善教学评价 将实验结果作为课程结业评价的一部分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但是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通常都是大班教学,学生众多,加上计算机基础知识点繁多的课程性质,教师不可能做到每次实验课都给出评价。笔者认为可将计算机基础按照课程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给出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制定出评分标准,并将评分标准公布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根据评价标准自测自己的实验结果。将自测与他测统一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保证实验质量的提高。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基础的应用教学在培养信息化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经深入人心。全面推进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扎实工作,为进一步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计算机基础课教研室)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面向计算思维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现状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结合计算思维,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关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思路。从教学目标、教改指导思想、新的教学模式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改革,力争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适应创新型社会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计算思维 非计算机专业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改革 引言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 电子 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己向我们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 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但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很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出现了颇多问题,无法真正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实力。 一、出现的问题 (一)基础不同,学习需求各有差异的问题 本科院校的生源通常来自不同地方,使得学生间的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连续三年在昆明理工大学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已经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目前我校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是,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感觉课堂内容简单重复,学习兴趣降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同学往往从零学起,希望能放慢授课进度。 (二)内容繁杂,兴趣不大逃课率大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名称很多,诸如入门、文化等等,都被认为是计算机基础课的教材。内容基本上是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Internet基础知识、数据库基本知识等有关领域的浓缩版。教学突出了实用性,但给学生有操作培训的感觉。教学内容也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区分,让学生觉得和后续本专业的课程没有太大关联,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对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兴趣不大,逃课率较高。 (三)教学滞后,教学目的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不以学习纯理论的课程为目的,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因此教师在讲授内容时大都结合具体软件,注重训练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尽管学生掌握了几款软件的使用方法,但在毕业后进入各自行业工作中,学生将面对不得不学习新的版本的境况;同时不同行业对信息或数据处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不是使用几款软件的经验就可以胜任的。 二、计算思维的思想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清晰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思维,201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倡议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后,计算思维得到了国内计算机基础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既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又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殊性。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大学生学会用计算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培养卓越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有关文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计算思维,但是贯穿了计算思维思想。《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提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简单地说,是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方法处理问题,这是计算思维的目标。 三、改革措施 (一)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实施教学 首先,我们应当探索实施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方案。原则上分类实施:分为理工类、综合类和人文艺术类。主要区别是前两者增加程序设计算法要求,后者增加办公软件高级应用。 理工类、综合类的专业的教学方案如下:弱化Office软件课堂讲解,强化实践和自主学习;保持原来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基本要求,精简了在后继课程中涉及的多媒体制作;腾出6周时间开展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算法教学。其中: ①利用1周(2学时)开展计算思维基础知识专题教学。主要内容包括; 科学思维;三大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思维的作用。 计算理论;冯·诺依曼计算机、存储程序,图灵机、停机问题、图灵猜想,可计算性问题、计算复杂性、P NP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因此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有别于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专业中,某些知识点就是一门课程,如可计算性理论。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开展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教学要注意:对三大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思维的作用、冯·诺依曼计算机、存储程序等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停机问题、图灵猜想、可计算性问题、P NP问题等本身没有答案,仅仅是像公理一样的命题,只需要简单举例提出并说清楚即可,不需展开。 ②利用5周(10学时)讲授程序设计基本知识和训练算法基本功。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抽象、自动执行的道理,掌握基本编程的能力。更有利的是学生根据各自情况,利用假期可更深入地自主学习程序设计内容,拓展第二课堂的学习渠道。 (二)引入计算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充满着大量的计算思维案例。例如,全面展示计算机的应用,实质上起了培养计算思维意识的作用;从算盘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是计算思维内容不断拓展的过程:计算机系统是用抽象和分解来控制庞杂的任务和设计复杂的系统;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是表示问题的方法;操作系统是用计算思维思想解决了计算机自身问题的案例;使用办公软件是一种基本的、低级的计算思维;网上检索、网上购物、网上开店是典型有别传统思维的计算思维活动;设计一个数据库就是抽象和分解的过程;设计一个动画,可以看成是一个建模和仿真的问题。 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讲解计算机基础概念和原理知识。例如;通过展示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成果,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思考计算科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什么事计算机比人做得好,什么事人比计算机做得好?计算机有没有智能?从而培养计算思维意识。讲授操作系统基础时首先提出“车辆追尾问题所在?正常情况下公交车不来,责任在谁”等问题,说明操作系统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思想。又如Cache是一个预置和缓存问题,其思想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思维案例。以前,可能仅仅讲解Cache起什么作用;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说,则需要讲解如何起作用。 (三)实施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按1:1:1的比例来组织教学,在安排与理论课学时相当的课内上机学时的基础上,还为学生无偿提供了同样多的课外免费机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 很多同学都是在入学后的第一门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开始对计算机产生兴趣的,因此我们加强了应用和实践这个环节,除了要求学生在上机时间完成作业外,还布置了大量的课外大型作业,另外还为学生创造了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比如指导学生参与我校“数字化校园网”的设计和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等一系列的实践任务。通过亲自动手,同学们尝到了“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滋味,也提高了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计算机技术的内容浩瀚无比,学生的兴趣又各不相同,按步就班地统一教学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为此,针对不同的专业,我们引入了一些具体的运用,如:“Unix操作系统在金融业中的应用”、“存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最新进展”、“数字信号传输规范发展的新趋势—由并行到串行”、“Oracle系统分析”、“超级计算机现状和发展趋势”、“信息安全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等,以扩充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在线教育平台,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在线教育平台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课堂教学录像、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五)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六)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白皮书和蓝皮书大纲的要求。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设置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七)建立促进学生参与的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创新教育项目,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凡是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云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得等级证书,可按学校的规定获得“课外教育学分”;凡参加全国、省级计算机竞赛获奖的都给以表彰并记“课外教育学分”。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本科学生,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触到有关计算思维的第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和体系仍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中科院院士陈国良教授在2011年7月举办的计算机科学前沿高端学术论坛(HPC China2011)上呼吁:要提倡计算思维,要提倡计算思维在教育和科学中的作用,要把这种思维普适化、大众化,真正融入到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学的模式、手段和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使所培养的学生能适应行业发展新需要。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计算中心 云南昆明)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 摘要: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课程,它面临着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和教学课程研究的不断开拓。教学课程的改进越来越趋向于与科技的结合,同时显示出教学效益的人性回归。教学的生命在于与教育人,育人与理,引导教学,因材施教。针对计算机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对大学生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教学方案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案 1 教学目的明确,思路清晰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内容、技术和方法,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具备实用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建立必要的保障。以理论为基础,目标为导向,实践为依托,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理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与工作原理;理解计算机的软件组成与其中一些重要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 2 教学内容充分,因材施教 老师应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编写不同方案的教材,分门别类讲授,避免死板的“一锅出”。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频繁的今天,必须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才能适合学生实际,激发学习热情,并保持其持续性。通过对计算机基本理论的讲解,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能力;通过对计算机编程的讲解,使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计算机信息工程的讲解,使学生具有信息素养;通过对计算机相关软件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针对新生计算机基础不同的问题,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必须有层次、目的明确。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是为了把它当作工具来使用,只要求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简单操作能力即可。但是目前的教程内容偏多,一本书讲了很多的内容,同时课时还少,一学期就几节课,对教与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教材中过于着重理论讲解,稍微有深度的东西都只是泛泛叙述,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自学阻力也很大。同时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课时较少,学生将枯燥的理论转换为实践专业课程中的应用难度很大,因此需紧密结合专业应用实际才能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3 革新教学观念,有的放矢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忽视,认为可学可不学,缺乏学习原动力,同时老师也对这部分学生不够重视,课件老套,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始终在沿用,造成无的放矢。这应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重视,要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引领我们进入更高领域的地基,基础不牢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将受到影响和威胁。计算机的普及要求高校学生必须掌握这门基本技能。教学不应仅仅是理论基础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需要的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拓展欲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需要转换角色,课堂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同时课件内容也不应该守旧,要随时更新,要建立一个轻松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应把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生协作学习、主动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明确教师不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工具,而是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 4 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 4.1 增设网络平台。针对我国贫富差距仍较大的基本国情,大学招生区域的扩大,教师在编写教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入学基础层次,可以根据知识基础编制网络综合基础教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知识量进行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就不必在课堂上浪费学习时间。对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说如果从非常简单的知识开始学起,很可能造成学生厌学或听课不积极的现象。网络平台的出现,使学生不再被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可在网络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学习。如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在线辅导,既解决了学生知识构架层次不一的问题,也解决了时间调配问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网络平台内容需随时更新,保证知识和信息的先进性和准确性;网络平台可设自主考评系统,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以后对自己的接收情况进行检测,以完善知识结构;网络平台还可以增设论坛,让老师明确教学的重点与深度,从而保持问题交流的持续性;促进学生的知识交流,提高学研互动时效性;拓展学生的知识维度和挖掘知识深度;增强老师与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反思意识;使学研内容公开化、共享知识成果,促进知识的良性有效交流,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4.2 多媒体软件的教学应用。多媒体软件教学具有模拟性、互动性、针对性、重复性和高效性等特点。按“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实施课程的教学、编写教材,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制作学生们感兴趣的“精讲”和“多练”的数字资源,从而获得显著的教学效益。可以把教学课件的内容做出Flash等动画形式,模拟操作程序,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本专业课程进行课程重组,例如机械学院的学生,可以穿插一些如UG、CAD等绘图软件,把绘制成功的工程图作为课件,顺应专业方向,教导合一,大胆实施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专研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从而发挥计算机作为基础学科在专业课程中的辅助作用。 4.3 增加互动环节。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致使了学生课堂出勤率低、听课率低和听不懂等问题始终严重,为此,教师就应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性和学习的可持续性。教师可以增加课堂和课下互动环节。课堂上要打破死钻课本的现象,避免只听讲不积极思考的被动接受模式,在学生端正态度,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的同时,也需要讲授与接收的一种自主互动。课堂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分析原理,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制教学模板等形式。老师再不是机械的传播手,而是与学生互相学习探讨进步的学者,求知的欲望使教师变得更加多元化,向全面型教师发展;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机体,享有课堂上的主动权,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共赢的目的。 4.4 建立课外活动平台。高校可设立计算机创新学习知识平台,定期举行计算机新技术、新概念的讲座;设立研发基金或奖金,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基础保障,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定期组织与大企业间的合作,让学生感受计算机在实践中的地位,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5 变革考试机制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各高校均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考核评分可由原来的理论七分、实操3分的模式改为五五分制,毕竟学习的目的就是实际应用。考核系统需将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创建以能力主导型课程考核机制,破除“一张试卷死记硬背就过关”的传统模式,不断升级“机考系统”版本,丰富考试内容,并自主研制适应新的教学内容的“机考系统”,不断更新题库,融入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试题,增加创新试题。同时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积极参与计算能力水平等级考试。 6 结束语 就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具备简单使用技能、专业应用能力和创造革新能力。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提升非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效益,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的改革,深化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实用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与学相承,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辅的目的。 [作者简介]胡靖(1977-),男,河南内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而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如何迎接它对专业教育形成的挑战,这是每一所大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许多教师在工作中发现原有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存在着不少问题,普遍认为需要对计算机专业进行教学改革。 一 对当前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意见分歧 由于每个教师所在的学校不同,学校所处的学术地位不同,个人所从事的学科方向不同,对计算机科学的整体认识以及对教育学的认识也不同,因此,对教学改革的意见很不一致。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意见认为,过去的教学计划与方式主要是一种培养精英人才和科学家的方式,是以淘汰不可能成为科学家的大部分学生为代价的人才培养方式。其课程偏难、基础理论知识所占的比重偏大、课程设置多年不变、教学内容陈旧、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知识太少、实验动手能力培养较差,这些都使毕业生与社会需要相脱节。 另一种意见认为,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正在日益深化,新方向、新知识层出不穷。如果按一级学科组织教学,其教学改革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教学的重点应该更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的传授,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减少课程科目、学时数和适当增加课程的深度、难度,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从过去以听课为主、自习为辅转移到听课与自习并重的方式上来,并通过将实验课程单列的方式,强化实验教学。 以上意见分歧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计算机学科的基本认识和学科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二是对数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三是对实验教学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四是对教育的基本功能的再认识。 二 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如何更好地将书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本人通过长期研究与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改善教学环境,网络覆盖整个校园,每一门课都有自己的网站。学生选课、通知、课程要求、课件资源、成绩查询等所有的信息都放在网上。任何一座教学楼内除教学专用教室、实验室及科研专用研究室之外,应该设有专门的学习区域。每个座位都有电源和网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免费上网。所有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所有的实验室都是全天免费开放的,学生可以随时去验证自己的各种想法,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第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高校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应该都具有博士学历,这样丰富的科研经历使他们对专业课程的驾驭游刃有余,并能及时将前沿技术介绍给学生。各院系的教授岗位经常会由外籍知名学者任职,多举办学术讲座。所有的授课教师都应该配备一定数量的助教,某些程序设计类课程还应该从高年级选拔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辅助助教工作。从教授到助教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工作严谨。 第三,丰富授课方式。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授课方式应该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板书教学,也有现代多媒体教学。大学应该重视基础理论,在教学课程中间穿插众多大大小小的考试、课堂测验、课后回顾总结、家庭作业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科研素质的培养应该更为重视,在开课之初主讲教师应该要求4~5名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每周都会有一次讨论。这种讨论通常由助教主持,围绕课程、实验及一切有关该领域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时间一般在90分钟左右。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组织一些与该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参观某些技术中心等。 第四,活跃课堂氛围。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授课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比较随意,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可以随时举手打断教师授课进行提问,对于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个学生参与讨论,应该培养大学生对问题“刨根问底”的意识。应该培养学生适应教师点到为止的教学思路,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造学生的参与机会,讨论式教学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上应该注重实践。即使是课堂教学,只要条件允许,教师应带着实物,通过投影机展示给学生。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还应将实物传递给学生观看。 第五,改革课程设置。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分段完成学业。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应要求选修课程的成绩至少在一定分数以上才有权利选修后续课程,如果学生没能达到要求只能重修。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以及课程的选择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 第六,改革课程考核。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对一门课程的考核应该实行累加制,包括课堂参与、作业、课堂测试、实验、期中考试、大作业、期末考试等几项。期末考试所占的比例基本上不应该超过50%,以40% 最为适宜。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对作业的要求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内容要求不局限于理解,而应有学生自己的想法。学生上交作业不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与教师、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尤其应该鼓励原创性工作,使学生乐于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 摘要:为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根据学科特点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了一些新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实践证明这些新的探索,不仅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涉及了全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领域的工作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同时也要求现代大学生要有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知识,有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使计算机技术更有效的服务于各个专业领域。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从而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实用性与先进性。 1明确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课。其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与信息论、操作系统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计算机语言与常用工具软件。实践部分强调WINDOWS系统、OFFICE及网络技术基础。 该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掌握常用操作系统、常用工具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使用;具有多媒体技术;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包括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 2根据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前的全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由于专业的不同,各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学老师必须认真备课,能够准确把握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努力实现“基础教学为专业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实践服务”的教学目标。 3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热情 由于地域性的原因,有些同学从中学就开始上微机课,认为计算机基础课无非就是打打字,画画图,思想上“先入为主”,认为该课程自己都会了,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因此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热情。其原因有二,第一、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中学的“计算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淡化了office等的基础操作,避免了与中学课程的重叠,同时增加了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软件工程、信息素养和多媒体等相关知识。第二:分析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设置可以看到:计算机类的课程(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工程制图等)已成为我校很多专业本科培养目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计算机基础课作为计算机的入门课,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信息社会中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教学意义可以体现为以下几点: 1)通过讲授一些相对稳定、基础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通过讲授数据信息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 3)通过讲授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的课程,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利用计算机设计和研发专业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提供方便条件; 4)通过正确地引导学生对软件的认识,有重点地强调相关软件的学习和运用在该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其他计算机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的其他计算机类课程奠定基础; 5)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基础课程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 信息社会“因材施教”、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显得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1)充分利用多种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本门课程除了使用板书、投影仪等教学手段,还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辅以多样的教学媒体。例如:在讲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辅以实物(如计算机主板、CPU、声卡、显卡、软盘、硬盘、U盘等)教学,既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积极进行思路引导。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多,更新快。同时,任何专业都是一个发展着专业,要想在该专业中有所建树,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使学生不但能够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同样具有学好其它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3)注意课堂师生互动。课堂上穿插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不全部给学生留“。”号,而是适当的留下一些“?”号;在批改作业时,“批而不改”,即在出现错误的地方,通过批语点出问题,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4)联系实际对比讲授。本门课程中所涉及的操作系统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对概念的把握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将一些专业性的概念和定理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对比讲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很多后续课程的教学,相关专业产品、专业系统的设计和研发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有目的的拓宽教学内容,以充分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该专业其它课程的密切联系,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该专业其它课程的整体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6)改变优化考核手段。考核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的考核手段都是希望能够准确的反映教学质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为了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针对本门课的特点,优化判定学生水平能力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计算机硬件部分的考核,可以采取实物组装法,以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于专业性很强的部分章节,可以采用半开卷的形式进行等。 5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如何理解专业内涵,如何“因地制宜”,按各专业的特点开展教学是基础课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通过笔者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根据专业特色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计算机技术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是我们应该共同面对而且是应该解决好的一项课题。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受科技快速发展而成的全新技术手段,它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它与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契合。本文通过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体现其科学技术的教学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进行完美的应用,解决传统教学方式直观性差,交互能力弱的问题。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教学;直观性;交互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受科技快速发展而成的全新技术手段,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生活中也不断被应用,在教学方面,这种模式也随着新的课改需求不断地被推广。虚拟现实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它与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契合,通过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体现其科学技术的教学特点。 国家开放大学是在教育部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共同进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通过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1]。它以建立面向地区的高等学府为目的,将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相联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国家开放大学实行普职成渗透、职前职后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人才培养。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以下简称VR)具有多感官、可视化、三维立体空间和可交互等重要特征[2]。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家开放教学过程中VR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探索,以期为相关教育学者提供一定的研究资料。 1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述 1.1虚拟现实技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技术也应运而生。作为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面世,但是受到当下计算机技术和产品应用场景的局限,VR技术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才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已经作为热门技术成为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教育中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VR是一门综合技术学科,它涉及计算算法、计算机图形图像、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和物联网等技术以及人类行为学和工程学等关键技术。综合这些技术后向更高层次的渗透和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加逼真的体验,克服了传统视觉技术不能直接观察事物和它们运动变化规律的问题,这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一直以来,人们在感知事物进行学习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现实世界的实践和知识资源的学习。前者通过现实社会的接触进行感知获取信息资源,后者通过他人的经验间接的了解知识。VR技术从发展至今能够为人类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觉概念,即虚拟世界,它能够通过一定比例完全模拟现实社会的状态,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的接触和感知世界。 VR技术能够通过三维建模功能创建多感知的虚拟世界,虚拟世界包含人体视觉、听觉、感觉、触觉等多重感知,通过相应比例模拟现实,从而让人们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产生同等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让人处在“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环境中。VR的交互设计需要人们VR技术能够具有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和实时的人机交互环境,通过这些技术保证用户的沉浸感。 1.2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美国作为VR技术的发源地,从起源至今不断的技术发展使得他们在虚拟空间领域获得了遥遥领先的成绩。虚拟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在虚拟校园、虚拟游戏和虚拟购物等多个领域。在教育方面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斯坦福大学很早就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了虚拟校园的教学方式,通过远程技术实现在线教学,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在我国虚拟现实技术在航空航天技术、军事科技和建筑设计等专业方向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一批虚拟高校的教学教程。同样的在虚拟校园的建设中,通过虚拟漫游技术创建了多所虚拟图书馆的应用。研究这些VR技术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可以帮助VR技术在目前大学教学中的使用,加速和促进VR技术在学校教学的普及。 1.3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Internet互联网环境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化特征使普通用户的使用越来越方便,在此基础上加入VR技术,可以使其更加的具有可视化和交互性的能力,增加数字图书馆的在功能上的服务特色。数字图书馆没有传统图书馆的馆舍场地的限制。将图书馆与VR的人机交互、生成虚拟空间技术相结合并引入到数字图书馆中,让读者能够亲临其中[3]。VR技术能够模拟模拟虚拟的图书馆馆舍,使数字图书馆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更通过三维虚拟技术增加互动,给读者带了数字传统图书馆的亲近感。 在教学课程的过程中一个功能完善的虚拟漫游系统,不仅可以使用户通过平台在虚拟教室中学习,还可以获得直观的进行学习互动,了解教学内容的推进过程,充分体现数字课堂超越传统视频教学的优势。这也恰到好处地弥补了视频教学在描述教学课程时真实性、形象性的缺点,目前采用的视频技术来对教学内容和关键知识点进行展示,既存在片面性,又缺乏连续性。 2 国家开放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2.1国家开放大学的计算机教学特点 传统教学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目前计算机技能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开放大学也认识到其专业的重要性,基于计算机课程特点,采取合理的方式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课程特点: 1)计算机课程具有实时性,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 2)计算机课程具有工具性。作为一个工具,方便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3)计算机课程具有应用性。在军事、经济高学科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学科会与其他专业进行结合。 2.2国家开放大学的计算机教学的不足 在国家开放大学中,学生的来源是相对来说参差不齐,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知识储备具有明显的差距[4],这些差异性导致教学过程的可塑性较差。另外,计算机在很多国家开放大学使用普适度较低,理论基础相当薄弱。这就给学生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畏惧感,认为计算机的学习非常困难,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学生的特点。 另一方面计算机教学很多内容非常的抽象,理论知识较多,学生无法具体的理解学习的内容,在理解和接受知识的时候存在困难。传统的专业课教学,通过模拟软件展示传授计算机专业知识,对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但是这些认识是片段的,只能通过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不存在整体的实践印象[5]。 3虚拟现实技术在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3.1虚拟现实与信息资源建设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提供具有实操性基础文化知识,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演示作为大学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是教学过程的业务工作重点。而教学资源的演示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虚拟现实教学是创建了网络环境下新的教育行业形态,VR技术教学利用科学技术,对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形式化以及教学资源进行分布式存储和管理,利用VR技术友好、可交互的服务特点,让人们能够真实感官的获取信息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的建设一样,在三维立体信息资源建设也是VR教学的基础,缺乏信息资源的建设,VR技术的服务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3.2虚拟现实技术再现计算机教学的信息资源 教学资源的本质是将信息原始化,它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方面,内容的原始性基于形式的原始性来证实和表达,尤其是理论性的知识,文字成为两种原始性的重要方式。而对于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资源,虽然具有便于可操作性直观的特点,但其抽象化还是难以克服。目前已有一些技术可通过视频演示来还原内容的原始性,但需要学习教学资源方便的同时,希望能够提高资源形式的可交互性,使参与者能够身临其境复,与实体操作毫无两样。VR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三维建模实现仿真方便参与者交互。VR不仅可以在教学课程实现三维信息资源的建设,还可以与其他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一些实践练习提供方便的机会。从而将信息资源的内涵再现,开拓新的教学方式。 3.3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了计算机教学的实验效果 人类感知的主要来源是视觉,可视化技术将人类的感知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可视化在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就是提高主体与用户之间的交互能力。计算机将可视化技术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现如今计算机利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复杂的可视化和虚拟化展示,VR技术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多媒体、网络、分布式存储等技术,将人类带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改变了计算机教学生硬、枯燥、被动的状态。目前在部分的高校中已经在进行了教学尝试,通过VR技术可以在学科教学、练习等方面进行利用,实现了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可视化能力。 4总结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以下简称VR)具有多视感性、可视化、三维立体和可交互性等重要特征,是一门已应用于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技术。VR技术能够通过三维建模功能创建接近现实的虚拟世界,结合人体视据、听觉、触觉等多重感知。虚拟世界按照相应的比例再现现实世界,从而让人们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产生同等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让人处在“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环境中。使人身临其境,改变传统计算机教学中生硬、枯燥和被动的学习状态。VR技术在学科教学、学科练习等领域的应用,将信息资源再现,实现了计算机教学的可视化。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摘要:在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大多数三本高校正经历教育教学改革的阵痛期。针对目前此类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面临的窘境,提出辩证地引入高职高专倡导的“工学交替”模式。针对本科与专科对基础知识体系、尤其是理论知识体系的不同需求,改进了现有“工学交替”模式。通过在三本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先行探索了本模式的实施过程,剖析了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工学交替;教学改革与实践;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 1.概述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该文第二条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指导性意见,并明确表明应“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等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国家更是加快了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的步伐,本次改革面向的主要是一些地方院校,包括高考后扩招后升格为本科的高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等,据统计目前有600余所高校将会将培养重点转向应用技术型人才。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充分表明国家将实施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分类培养的重大转变。 长久以来,大多数三本院校深陷究竟应该向社会输送何种人才的窘境。众所周知,教育领域对本科生培养有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尤其对本科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有很明确的规定。作为本科人才的培养基地,三本院校只能参照重点大学或名牌高校的培养方案来制定自身的培养目标和方案。然而,三本院校的生源和师资力量又不足以与重点大学相抗衡,这导致三本院校的毕业生理论素养比不过重点高校毕业生,而动手实践能力又不如将培养重点放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职业院校和专科生。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三本高校的生存问题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而如今,国家出台的“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宏观导向很可能成为这一类院校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的指路明灯。 与目前高校毕业生大多面临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艰难环境不同,这两年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这主要归因于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电子商务的极大发展。作为世界电子商务的核心地和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杭州,目前杭州市场上对手机app开发、网站制作、软件测试和现场实施等技术岗位存在着大量的人才需求。然而,调查数据显示,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IT企业后仍然需要很长的过渡期、通过参与企业培训才能达到岗位需求,这使得反思目前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成为迫切需求。 “工学交替”(亦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指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高年级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学生课堂之外的工作也作为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有严格的过程管理、阶段考核和学分认定。这种方式通过让学生学习的同时走向社会、参与实际社会生产活动,帮助学生更快融入社会、成为有用人才。 “工学交替”教育理念在高职高专教育体制改革中并不鲜见,然而将其原理应用于本科院校(主要指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却是首创。“工学交替”在保证本科生理论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施加“学中做、做中学”的情境不断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就业能力。而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具有极强实践性、知识更新迅速的计算机专业。然而本科教育与专科有着很大的不同,包括知识体系、课程设置、学科门类等,需要对现有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按照应用技术型本科的要求进行修正,使其扬长避短,发挥最大效益。在传统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中,“学”主要指课堂理论教学,而“工”则指真正的企业生产实践。在此,我们拓展了“工”的范畴,认为带有明确项目目标的校企合作课程、跨专业综合实训环节、“类沙盘”项目实施过程,以及传统意义上实际进入企业实习均视为“工”的组成部分。通过“工”的延伸,进一步模糊了“学”与“工”的界限,增加了本科生获得学分的方式、延长了建构完整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 2.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先行探索 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课题组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先行探索,以下简要介绍本项目的实施过程。 2.1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多层次产学合作平台 2.1.1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部分课程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专职教师缺乏足够的企业实战经验无法很好地进行能力引导等弊端,我们选择了部分课程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导师进课堂的试点。 1)学科导论 学科导论是本科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承担起既要完成专业认识的普及教育,又要完成向学生勾勒未来四年学科知识体系的任务。然而传统的计算机学科导论往往无法顺利完成上述两种使命,其或者退化成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课,或者演变成后续专业课程的精简版大杂烩,根本无法引导学生正确深入认识本专业,很难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也没有很好地起到职业规划的作用。引入校企共建学科导论课程之后,我们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课程变成了由企业导师引导的多个专题的宣讲,将企业工作经验、社会需求和最新技术以鲜活的形式展现给大一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2)语言类课程 语言类课程既是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课程,也是操作性和实践性最强的课程。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语言类课程主要包括: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等。传统的语言类课程教学偏重于单个知识点的呈现,存在实验课与工程实践脱节的缺点。为此,我们在保留传统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包括c和Java)的基础上,引人校企共建机制,引进企业导师开设企业级框架、Object C、windows高级开发等高级课程,通过学校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等形式分类分级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走进软件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参与简单外包软件开发等,让学生更多感受和参与企业实战,提高就业能力。 3)项目开发类课程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软件产品的开发、测试和维护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相关技能,我们同样引进了一系列的企业课程,主要包括:项目原型设计、网站设计与制作、Oracle等。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学生在大型软件设计大赛、服务外包大赛和多媒体大赛上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也充分证明校企共建课程的有效性。 2.1.2校企合作校内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目前就业市场对手机app开发人才的巨大需求,我校与北京千峰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共建了手机app开发的校内实训基地,包括ios和android两个方向。去年参与培训的学生被IT企业一抢而空,薪资大大高于同期就业的其他同学。目前大三学生中又有70名左右参加了新一期的校内实训,同时我们也有几个专职教师跟进学习,有望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加强自有专任教师的能力。 2.1.2知名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早在几年前就提出1.5+1.5+1的本科四年培养规划,其中前两个1.5年分别表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而最后的“1”就是主要以学生校外实践为主。计算机专业更是率先进行了更加大胆的尝试,打通了原有的实训和实习环节,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习来获得综合实训的10个学分。近几年来,我们跟杭州市的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包括:华信设计研究院、亚信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慧优科技有限公司、浙大网新科技有限股份公司、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学生在校修满在校课程学分后,在企业直接参与多个项目的开发、测试、实施和运维工作。不少学生甚至将企业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的课题,取得了优异的毕设成绩。 2.2培养方案和现有课程跟进式改革 2.2.1面向“工学交替”模式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过程改革 为了迎合新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计算机专业教研组多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必须以“需求为导向”的方向。通过邀请企业与我们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去掉了不在学科必修课程内同时与实践脱钩的课程,同时加入了能够反映当前市场需求或最新技术方向的课程,比如新增的项目原型设计、移动互联网开发和云计算技术等课程。这种校企共建培养方案的方式,便于我们及时掌握企业最新人才需求资讯、真正做到了从纯粹“学校教育模式”到“校企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教学设计中,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强调任课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加强与企业对接,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挖掘理论教学、实验和校内实训与企业实战项目的联系,培养学生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2.2“类沙盘”和跨专业综合实训改革模式 在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还同步进行了多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涉及的课程包括:数据库课程群、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等,取得了不少有益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提出了“类沙盘”的创新概念,实现了多层次项目驱动、虚拟软件公司运营等改革措施,以及跨专业综合实训项目,获得了师生的一致肯定。 3.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1加强“工”的过程管理 在第一年实施“工学交替”模式、打通实训实习环节时,经过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存在少数只想应付了事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是自己找了某个公司,而该公司并非IT企业,或者找的是IT公司,然而学生自身并没有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甚至个别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企业实习,完成“工”的过程,而只是找熟悉的公司签字盖章完成阶段考核以骗取学分。为此,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加大了对实训基地的考察和考核,只有与专业培养目标吻合、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公司才能成为我们的合作企业。同时,我们加大了对学生在“工”环节的过程管理,通过带队老师频繁下企业、与企业定期沟通,学生回访等方式,杜绝了之前存在的纰漏。 3.2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持续顺利发展,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合作企业和企业导师,而是需要我们自己拥有一支了解行业规范、熟悉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岗位职责,熟练掌握企业相关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或鼓励教师进入企业挂职。希望自有教师在企业实战环境中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校企共建课程、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求有相关专业教师全程跟进学习,以便在未来更好地胜任对应课程的教学任务。 4.结论 “工学交替”教育改革模式为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提供了一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然而鉴于本科的培养目标有别于职业教育,需要在实施“工学交替”模式时,引人自身的机制。为此,本文拓展了传统“工学交替”概念中的“工”的范畴,通过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诠释了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中如何实施这一教育模式。通过项目实施,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理顺了教学环节,深化了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同性,将修正后的“工学交替”原理应用于正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实现“教”与“学”,“学”与“工”的有机结合,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根据本科计算机专业的独特性、在教育改革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工学交替”模型,同时将成果推广至相近的电子、机械等专业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改革 摘要: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已不再符合学生的需求,而且不能达到学生步入社会的实践性要求,这会给学生步入社会带来困难。另外企业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具有实践性的高要求。但是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不合理等。针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教学现状等改革,提出了一些有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MOOC;分级教学 1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由于地域与经济的差异,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差别很大,在进入大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不在少数,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或多或少地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在之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得不熟练,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所以,大学计算机传统的“从零开始”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了。因此,必须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而且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上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 1.2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内容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完全脱节,目前的现状是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用同一本教材,制定同样的大纲、教案和讲义,由此可见,眼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注重学生在所学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单纯是传授课本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产生怀疑。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使用一些软件时,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软件,也不了解这些软件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程度,因此,学生以“与所学专业没关系、所学的专业课完全不会用到”等等为由,不注重培养自己的计算机技能。 1.3 教学方法单一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验相配合的模式。理论授课仍以多媒体演示为主要手段,依然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演示”的时间相对于来说还是很快,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充分考虑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仅仅是记住了解题的操作步骤。因此,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习惯在 “演示”的引导下学习,不能满足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1.4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仅仅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与标准来组织教学,各大高等院校过分地追求等级考试的合格率,学生为了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到与考试相关的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应试学习中,这样往往就会导致教学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非常高,表面来看学生的计算机成绩普遍很好,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却并不高,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排版、求职简历书等都不能自己通过计算机做出来,这是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2 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思考与建议 2.1采用分级教学 采用新生入学分级教学的办法,针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进行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根据能力测试成绩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进行分级教学,然后可以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开设难度不一的教学内容。比如,将计算机水平差不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各有收获。 2.2 优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否则没有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教材内容,学生将会很难入门。 对于那些“零基础”的学生,还是要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而对于那些能掌握一些简单操作和能够熟练炒作的学生来说,可以给予适当的加深难度和教学的多样化,致使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样化,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改名为《大学计算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CDA、Photoshop、网页制作、等一些兴趣爱好的学习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来。 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 例如:EXCEL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的应用等,与专业课相关的软件教学可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各个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案、大纲进行授课。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 完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 2.3.1 引入MOOC教学方式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学生多数情况下都记忆的是操作的步骤,没有时间考虑解题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引入眼下最火的MOOC教学方式,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MOOC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很容易想起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 2.3.2 提高实验课动手能力,加强课外实践 在实验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给出几项任务后,学生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探索解决任务的各种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任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整个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鼓励。 课堂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复习、熟练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成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室、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辅导班、引导参加计算机基础方面技能大赛和计算机知识抢答赛等形式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4 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考试 目前,大学计算机的考核方式,一直按照国家等级计算机考试一级、二级考试水平来组织考核方式,导致教师们一味追求国家等级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国家的等级证书,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到与国家等级考试相关的应试学习中,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为了使普通高校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践技能,可以采取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是精心挑选的各章节知识点与各个专业内容相关的综合案例,综合案例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针对计算机基础案例的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中,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突出以案例综合项目训练为主的考核方式。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具备更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转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不断地改革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改革方案完善、推向深入,从而全面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成本管理相关论文: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建筑业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程度、质量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建筑工程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对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概念,然后归纳了当前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详细探讨了加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成本;材料费;目标成本;质量成本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概念 建筑工程成本是成本的一种具体形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是指完成该工程任务所耗费的所有费用的总和,包括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设备租赁费等。广义的成本控制就是运用合理适当的技术和手段对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所有费用进行有计划的实施、监督、调节和指导,进而保证此项目成本得以实现的过程。控制成本的最主要关键在于监督和调整。狭义的建筑工程成本定义仅局限于施工阶段的工程成本,有一定的片面性。 当前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公司级管什么,项目部管什么,责任不明确,虽然企业要求项目部要做到先算后做,但实际经常是干了后算或边干边算。虽然项目部都配有预结算人员,但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财务、材料、合同、计划统计等部门工作脱节,有预算无核算,大部分无项目经济分析比较,没有具体的节超建议和措施,即使能从结算上反映项目盈亏,但弄不清盈亏原因。 (二)材料管理不严,浪费现象严重 材料费用占整个工程造价的60%,材料费用的盈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盈亏。有些项目部无严格执行领料用料制度,从仓库领料有数,但余料无回收,失窃浪费严重,尤其是计件承包只包工不包料,工人班组只顾出产值,材料、物资过量消耗,机械设备过度磨损,小型手动工具更无人爱护,有时借出有手续,返还无验收;或下料计算不准确,损耗率超标,出了问题往往追不到责任人,这也造成成本失控的主要原因。 (三)成本核算流于形式 许多施工企业的领导、项目经理及企业员工都认为:成本管理是财务或计划部门的任务,与自己关系不大,不愿投入精力去研究。使得成本核算流于形式,缺乏可操控的核算依据。虽然大多数的建筑工程项目都配备有预结算员,但核算员只是根据设计图纸按施工现场指令进行成本的核算。在施工的过程中,项目管理没有按照施工阶段、施工工序、实际成本进行成本比较和修正,致使成本超支现象发生。由于没有跟个人的收入直接挂钩,导致奖惩办法无法落实实施,管理人员对成本的不够重视,也导致成本核算流于形式,对成本管理的指导意义不大。 (四)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 有部分具有施工管理和组织经验的人,成本管理能力有限,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具有理论知识水平的大学生经验又不足,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成本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尤其是项目没有责任制、没有目标成本分解、责权利落实不到人,则更滋长了项目部人员的消极怠工情绪。加上现场人员流动较频繁,工作不连续,干多于少收人差不多,责任心不强。 (五)忽视施工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施工项目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项目质量而形成的所有必要的费用,以及由于不能达到质量要求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它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对于质量和成本的关系,大多数施工企业都认为两者是对立的,为保证项目质量必然要增加其成本,并没有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实际施工过程中,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加快项目建设周期必将带来项目成本的增加,但是忽视或是降低对工期和质量的重视,会导致因为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或是为赶工期而投入更多的设备和人力,造成成本的增加。同时,质量问题或是延误工期,会对建筑工程公司的信誉度造成巨大影响,直接导致公司的管理成本的几何级增长。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确立成本控制目标 建立健全成本责任制。完企业立法成本通常可分为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可变成本是与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成本,在建筑行业中,它是劳动力、机械、材料的直接成本以及现场间接成本之和,这些成本可变是因为他们是所进行的工程量的函数。固定成本是指一般管理成本,它的发生与所进行的工程量无关,而保持一个较稳定的比例。 根据每个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具体情况,确立成本控制目标;把目标建立在项目上,使成本控制目标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落实目标成本的责任并使目标成本有效控制的关键是明确承包人的责、权、利,企业在与项目经理签订经济承包合同时,必须确立目标成本和责任,落实承包人的责任和权利。要建立完整的目标成本控制体系,完善企业经营、施工技术、质量、安全、材料、定额、核算、财务等各项管理制度和有关实施考核细则。 (二)完善成本控制管理的机制和制约体制 就目前我国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机制上看,很多施工单位都没有统一的权责成本控制机制,甚至没有建立这种机制的意识。权责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机制应遵循民主集中制、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原则进行建立。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应形成一个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体系。建筑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形成的各种费用分别进行全额细化和量化,并将成本控制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对成本控制体系中的部门、个人的工作职责和成本责任进行明确的界定。同时也要在保证相关人员有效的履行职责时,给予一定的权利,确保其职责和权利对等。 (三)从质量成本管理上要效益 对施工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4类质量成本的综合达到最低值。一般来说,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损失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三者交叉的作用,必须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 (四)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 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成本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但这种方法不可能使成本一直降低,因此,企业管理者为了降低施工项目成本,就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技术水平。我们应该看到市场明天的需求,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先进的施工工艺,先进的设备,加强对员工的技术、技能及道德品质的培训,让员工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兴衰与自己是密切相关的。 (五)加强人工费管理,做好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 施工操作人员要择优筛选技术好、素质高、工作稳定、作风顽强的成建制的劳务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合理安排好施工作业面,提高定额水平和全员劳动生产力,严格按定额任务考核计量和结算,实行多劳多得。在施工中,要做好工种之间、工序之间的衔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资费用。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工程的用工减少,单位时间内完成工程数量增加,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成本中的人工费,而且还相应地降低其他费用。 (六)加强成本预算工作,认真履行经济合同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应对施工总成本预算进行合理、详细的规划。而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成本预算工作,对项目成本进行分阶段、分部分、分环节的进行控制,并结合实际成本、预算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距,及时进行调整。 结语 综上,随着建筑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对建筑工程的管理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攀升,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工程管理中的核心。然而项目成本的控制优势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因此,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可以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最终实现建筑工程成本的有效、优化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成本管理相关论文:关于工程项目目标成本管理相关问题分析与探讨 摘要: 本文主要就工程项目目标成本管理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目标成本管理是一项贯穿于施工组织与管理全过程的系统工程, 它一般包括成本策划、目标测算、目标下达和分解、过程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核查、效益评估和考核等七大环节。实施目标成本管理是消化市场压价让利因素, 实现企业创效创牌的重要手段, 是控制消耗、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本文就此谈了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可与同行工作人员共同探讨。 关键词: 工程项目; 目标成本; 管理 一、目标成本管理概述 目标成本管理是一项贯穿于施工组织与管理全过程的系统工程, 它一般包括成本策划、目标测算、目标下达和分解、过程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核查、效益评估和考核等七大环节。实施目标成本管理是消化市场压价让利因素, 实现企业创效创牌的重要手段, 是控制消耗、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目标成本管理已推行多年, 但并不尽人意,主要原因: 一是目标成本的测算方式与施工现场实际的施工组织形式相分离, 设定的成本目标与施工管理的分工不一致, 无法真正落实到实施人和控制人身上; 二是目标成本测算没有明确成本责任区域, 使成本责任无法传递, 成本目标无法分解, 测算资料形同虚设, 只能作为项目最终盈亏分析的参考资料, 而无法体现目标成本管理最重要的环节-- 过程控制。因此, 在吸取大量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 构筑了现在推行的这套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在建立这个体系的过程中, 我们主要把握三条原则: 一是遵循谁实施、谁受控、谁负责的原则,将设定的分项成本与施工管理的基本分工一致起来, 力求实现谁组织施工, 谁控制消耗, 谁对受控内容的结果负责; 二是遵循建立成本责任区域原则, 设定了项目成本 12 个成本责任区域, 力求做到在责任区域内, 生产管理、消耗控制、成本核算三位一体, 实施集成管理; 三是遵循目标成本可分解原则, 对构成实物量的责任区域明确测算到分部、分项、分层、分栋, 便于项目部相关人员将局部控制和总体控制统一起来。目前实施的这套方法, 对项目成本的过程控制很有用, 真正做到了项目成本事前有目标, 过程控制有依据, 成本分析较直观, 而且成本责任区域明晰后便于落实分项成本的责任人和考核责任人的工作绩效。最重要的是, 面对压价让利白热化的市场环境, 推行目标成本管理, 有利于增强全体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 有利于把握项目投入产出的全局, 有利于从机制上保证项目成本在过程中受控, 这对于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从目前推行的效果看, 尽管还刚开始, 最终结果有待于实践来检验, 但精打细算控成本的氛围已在试行项目班子中形成, 且势头良好, 推行目标成本管理的目的之一已经实现。 二、目标成本的测算和下达问题分析 目标成本的测算和下达的基本流程是: 项目部提供图纸实物量, 公司对项目提供的实物量进行抽样核对, 公司目标成本工作小组在数量和内容无异议的情况下按市场价或公司设定的消耗参数配价, 形成的目标成本由公司下达给工经部, 由工经部下达给项目部。为统一图纸实物量计算规则, 公司颁布了操作指南。整个测算过程, 按照施工组织的一般规律, 将工程项目的成本划分为 12 个责任区域, 即:大临设施、成型钢筋、预拌砼、模板、脚手、机械费、结构件、砖墙和粉刷、楼地和屋面、分建工程、管理费用、其他( 主要指总体部分中或其他实际发生的成本项中无法归入上述区域的成本) 。对每一个责任区域均按批准的施工方案计算出相应的允许消耗量, 对构成实物量的责任区域测算到分部分项,以便于过程中的控制。 三、目标成本的控制问题分析 目标成本落实后, 相关项目部要按公司规定的 11 个责任区域要求, 将目标成本分解并落实到相关责任人身上。总体上责任人落实要按公司规定的要求实施, 细步分工可以结合项目自身的特点自行寻找合适的方法, 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 推行目标成本管理的项目, 均要形成书面的责任人名单明确责任传递的方法。成本目标如果不能及时落实到责任人身上, 过程控制就没有依据, 就不可能有效展开。成本责任区域责任分配表项目部收到目标成本任务后, 按设定的成本责任区域, 对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并落实相关责任人。同时为保证目标成本下达后, 项目的成本核算和控制能围绕目标的实现来运作, 公司对实行目标成本管理项目的台帐、报表体系作了调整, 通过台帐、报表等管理工具的重新设定, 从流程和制度上强制性地将项目管理部消耗核算和控制纳入目标成本管理的轨道, 以保证目标成本管理的有效推进。 四、目标成本的分析和评估问题分析 1、凡新开工程均需实行目标成本管理下的效益评估和考核制度, 未经效益评估和考核的项目管理部, 除核发规定的责任预发工资外, 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其他奖励。对某一具体项目而言, 当划定的施工阶段或合同标的规定的工程内容结束( 包括工程竣工) 后 1 个月内, 公司、工经部相关部门应对项目管理部的阶段效益进行评估。当评估资料完成后, 实施经济和管理责任的考核。 2、效益评估和考核的主要依据是:一是公司和工经部下达的目标成本;二是项目管理部的各类基础管理资料( 主要指台帐、报表、凭证) ;三是公司、工经部相关部门对该项目过程检查中形成的检查结论。 3、效益评估的目的是对公司、工经部相关部门对该项目过程检查中形成的检查结论。 4、效益评估的目的是对项目管理部前一施工阶段目标成本控制情况作一评价, 以分析项目管理部对公司、工经部 下达的目标成本完成情况及水准, 为项目管理部的分阶段考核提供完整、真实、可靠的依据。 5、业绩评估的工作步骤如下:一是当项目管理部分阶段施工或合同标的规定的工程内容结束后两周内, 由项目经理牵头, 组织项目管理部相关人员填写《XX项目部 XX阶段业绩评估表》, 报工经部。二是工经部在收到项目管理部"评估表"的一周内应对该项目的目标成本完成情况作出评价, 且评价人应在"评估表"上签字。工经部评估结束后应立即将"评估表"送公司。三是公司在收到工经部初审的"评估表"后的两周内, 组织公司相关部门对项目管理部目标成本完成情况进行复审并形成最终评估意见及考核意见送公司经理室。考核意见经公司经理室批准后作为对项目管理部阶段兑现的主要依据。 6、 对项目管理部的考核。一是公司对所属。项目管理部的考核, 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考核。当项目管理部实现了公司和工经部下达的成本目标和其他经营管理目标, 或在公司和工经部的过程检查中确认成本处于受控状态时, 每月核发责任预发工资; 当目标完成后经效益评估和考核, 确认在目标成本下有降本事实的给予超利奖励。二是对各项目管理部的分配采取月度预发、阶段考核、竣工清核、超利奖励、责任到位的办法。阶段考核分目标责任考核和盈利评估( 审计) 两个方面, 目标责任考核主要考核对公司、工经部下达目标的达成程度和运作质量, 盈利评估( 审计) 主要指在公司下达的目标成本下, 是否有降本事实, 对实现的目标成本下的降本, 原则上按 4:6 分成, 即公司( 工经部) 提取超利部分的 40%, 项目管理部提取超利部分的 60%。 成本管理相关论文:关于企业成本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 【摘要】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企业想要生存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加强成本管理。然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早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成本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工作划不容缓。可以说企业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 体系建设探讨 一、企业成本管理内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产耗费是通过生产成果即销售收入来补偿的,而成本就是衡量生产耗费补偿的尺度。企业通过生产、商品销售取得收入,提取成本消耗的份额,用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消耗,维持再生产持续进行。所以,成本作为补偿生产消耗的尺度,对企业经营起着关键作用。 企业竞争求生存以成本控制为基础。企业通过降低成本进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当企业经营处于困境时,降低成本对企业的继续生存尤为重要。 企业的经营决策以降低成本为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进行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 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控制理念认识不够。 煤炭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突出体现为以下情况,一是不能正确处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企业的成本管理机构形同虚设,导致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存在诸多弊病。二是部分煤炭企业虽然注意加强了其成本管理,但往往只是将成本控制当做权宜之计,而没有以完全市场化,归根到底是成本的竞争,没有将成本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水恒主题在当企业效益不好时才会想到成水控制。三是还存在煤炭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认识肤浅,认为成本管理的目的仅限于降低成本,降低消耗、节约费用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 (二)造成会计成本核算不实的原因。企业核算人员轻视了成本核算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实现某个特定目的,对成本数字进行人为的调节,企业效率不高。近年来,企业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尚未得到全面的完善,企业短期行为严重,企业仅包利润、不包成本,企业的短期行为较为泛滥,采取以包代管的方式进行管理,成本管理效率不好,企业监管力度较弱、不严格。企业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较为薄弱。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对企业市场经济条件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成本就是竞争力,市场竞争就是企业间的成本较量。 (三)成本管理还比较传统,尚未形成一套现代化的成本管理理念。成本从众多方面体现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它是企业产出与投入的对比关系的体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就意味着以最低最少的生产资料的投入,获得更高的效益回报或是更高价值的服务,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并不一定会获得高额的市场利润。 (四)成本管理传统化严重,成本管理水平满足不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要求。由于计划经济观念的长期熏陶严重,企业的成本管理仅重视对生产成本的管理,对于企业的材料供应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于忽略,这种老套的成本管理观念和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理念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理念的创新十分重要。成本管理理念的创新,就是要排除过去那种上级下达成本指标计划,企业落实、分解、完成指标任务的陈旧做法,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激发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成本管理新理念,并将先进的成本理念融入到具体的管理过程以及员工思想意识中。 (二)建立健全成本管理控制体系 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与企业组织机构相适应,即企业预算是由若干部门的层层预算组成的,企业的成本控制须由决策层负责决定、管理层负责控制、执行层负责落实这三个层面形成完整的成本控制组织系统。 (1)决策层。企业要组建公司层面成本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成本分项管理部门参加,负责不断完善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组织制定和修订生产过程各个环节消耗等定额标准,并负责在外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测试基础上,进行成本决策。 (2)管理层,要组建以董事长、总经理为首,由技术、质量、企管、计划、物资供应和|财务等职能管理部门人员组成高级层面的成本管理组织,负责拟定供成本决策使用的最佳成本备选方案,分解成本目标制定和落实成本控制的技术组织措施以及监督、考核成本控制计划执行情况,并负责按消耗分析成本控制目标偏差的原因,并提出纠偏意见。 (3)执行层。组建以基层车间等核算单位的贯彻执行成本目标的组织体系,吸收成术核算员、材料员等参加。负责分解到本核算单位的成本控制子目标,制订贯彻落实组织措施。在保证安全生产、完成计划生产任务前提下,努力完成或超额完成各自的成本控制目标。 (三)建立成本控制信息系统 成本控制信息系统是责任会计基于信息技术下的负责计量、传送报告成本控制使用的相关信息的成本责任会计信息系统。 (1)健全责任会计体系。责任会计体系是企业会计体系的一部分,是实施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编制责任预算、核算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物价和报告、业绩多个组成部分,企业预算通常是由各职能部门分别编制的,要形成企业的总预算,在企业总的目标要求下,加以统筹平衡。 (2)实现成本信息化实时控制。通过再造会计流程和健全责任会计体系,打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将业务流程、会计流程、管理流程有机融合并嵌入信息技术环境。 (3)建立企业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为了使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当前市场变幻莫测的情况下,企业能否抓住机遇、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驾驭市场的能力。企业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可以有效的化解并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公司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增加经济收入、节约产品成本。 四、结束语 总之,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应等投身到现代化的成本管理建设中来。将成本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企业始终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成本管理相关论文:国有钢铁企业中物流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相关问题探究 [摘 要]本文对国有钢铁企业中物流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为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国有钢铁企业;物流供应链;成本管理;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对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国有钢铁企业的结构性转型,提高了企业对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然而,很多国有钢铁企业的成本管理仍旧停留在传统意义的成本控制上,对物流供应链成本管理缺乏足够深入的认识,制约了钢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1 物流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主要特征 1.1 以物流供应链总成本最低为根本目标 在企业的物流管理活动中,“效益背反”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在供应链环境下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企业物流供应链中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企业分工以及物流服务水平等都会对物流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与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的联系也是不可分割的,企业在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如果只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追求局部物流成本的降低,则很有可能影响到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效率以及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物流供应链的成本管理,是以物流供应链总成本最低为根本目标的,企业应当站在供应链的角度,与上下游企业以及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建立战略联盟和合作关系,进而实现物流成本降低的重要目标,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1.2 以供应链上全部物流活动为管理对象 在传统的企业物流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主要是局限在企业从工厂到客户之间的商品流动领域,即所谓的销售物流和企业内物流,这显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也难以适应企业在新形势下物流成本控制工作的各种要求。物流供应链下的成本管理,除了传统的企业物流管理内容外,成本核算的内容更加广泛,已经涵盖企业供应链上与上下游企业相关的全部物流活动,尤其是将回收物流成本、供应物流成本、废弃物物流成本等纳入到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后,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和成本核算能力将会得到明显提升。 1.3 更加重视物流总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 由于企业的物流成本投入与物流服务水平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性,高水平的物流服务虽然可以带来收入和业务量上的增加,往往需要有更高水平的物流成本投入,但两者并非呈线性关系。因此,物流供应链下的成本管理工作需要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全局出发,在全面分析企业物流流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企业在各个物流环节物流成本的投入和物流效率、物流效益之间的关系,以求实现整个供应链上物流服务的最优化和综合效益的最高化。 2 影响国有钢铁企业物流供应链成本的主要因素2.1 国有钢铁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不高 对于国有钢铁企业的物流而言,主要涉及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原材料进厂,储存、加工、包装,直到成品出厂等各个环节,包括物料在车间与车间之间、车间与仓库之间以及各个生产工序之间的流转等活动。当前国有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主要是针对运输、包装、库存、装卸、搬运等传统物流作业环节进行局部的管理与控制,加上企业物流组织机构的建设不够完善,物流供应链上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与协调,导致国有钢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本位主义比较严重,割裂了物流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效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钢铁企业物流运行效率的低下。例如,有的国有钢铁企业单纯为了降低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多采取批量采购、集并运输的物流方式,却同时带来了库存成本上升的问题,违背了企业物流系统的“效率背反”关系,从而导致了钢铁企业物流总成本的上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 2.2 国有钢铁企业物流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整体性、协调性不强 长期以来,由于国有钢铁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过程中,缺乏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意识,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很多物流成本管理人员只知道从自身所处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对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效益不够重视。但是,钢铁企业的物流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一体化的供需系统,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不重视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容易带来国有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出现高库存、低保障度、物流资源利用效力低下等问题,这对国有钢铁企业成本控制目标以及整体经济效益的实现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2.3 国有钢铁企业物流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较低 物流管理的标准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物流业务的难度,减少企业的物流损失,提高作业速度和服务质量,加强钢铁企业对物流作业现场的管理,对钢铁企业在整体上实现物流成本的节约,而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促进物流信息在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有助于企业作业效率、快速响应和物流速度的提升。但是国有钢铁企业受制于传统物流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明显偏少,物流管理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使得企业在物流信息的收集、传递与应用方面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降低企业物流效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 2.4 对物流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价值认识不足,组织设置不合理 近年来,物流成本管理虽然在钢铁行业得到了部分企业的重视,但是国有钢铁企业很少基于供应链角度对物流成本管理工作进行重视,很难从整体上实现物流成本的节约。这主要是因为国有钢铁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物流供应链物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价值,影响了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完善以及物流组织管理机构的合理设置,导致企业物流供应链成本管理徒有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职能。 3 加强国有钢铁企业物流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3.1 树立物流供应链总成本最低的成本管理理念 对于国有钢铁企业而言,局部范围以及单个企业的物流成本最低并不代表能够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上实现成本最低的目标。国有钢铁企业只有充分树立物流供应链总成本最低的理念,在物流成本控制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各个物流成本控制环节与其他环节之间的联系,将各个物流成本控制的节点有效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在整个供应链成本管理上的优势,实现企业物流成本的最大化节约。 3.2 加大信息技术的利用,提高物流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为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能够实现国有钢铁企业与批发商、供应商之间的有效联结,大大提高物流成本的控制水平。计算机网络可以将高科技的信息沟通和传送系统整合起来,并充分利用因特网的优势,在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建立一个信息畅通传递的桥梁,以期提高供应链物流成本的管理效率。 3.3 加强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通常情况下,物流供应链上每个环节物流成本的上升都有可能带来整个供应链上企业竞争力的降低,最终损害到国有钢铁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国有钢铁企业一定要在整个供应链上加强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以最高的效率、最低的供应链物流成本,提供最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水平,从只关注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转变到关注企业内部成本的同时,从企业的单个物流职能部门扩展到整条供应链上所有的物流职能部门,也关注整个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成本,加强整个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彼此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进而对物流供应链成本进行最有效的管理。 3.4 建立适用于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 国有钢铁企业以单个企业和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为对象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导致了企业只是盲目追求自身利益或内部职能部门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甚至损害了供应链上合作伙伴企业的利益,导致整条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下降,最终损害国有钢铁企业的自身利益。因此,国有钢铁企业应建立一个以整个供应链为对象的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以期持续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提升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的优势。企业在对物流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价时,要查看物流活动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以使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并制定考核标准来评价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以及节点企业本身的运营绩效。 4 结 论 综上所述,随着国有钢铁企业所处竞争环境的不断恶化,国有钢铁企业只有对物流管理给予更高的重视,加强物流供应链下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以及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以整个供应链为对象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促进国有钢铁企业物流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流成本的持续节约,才能持续提高国有钢铁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成本管理相关论文:对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成本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房地产业受到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的深刻影响,房地产企业需要加强成本管理以应对市场调控、提升企业竞争力。而房地产成本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对成本管理工作影响重大,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解决。本文总结了房地产成本管理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系统地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 房地产开发 成本管理 问题 解决 一、房地产开发成本管理概述及意义 1.1 房地产开发成本管理概述 房地产成本管理是主要指房地产项目的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子集,房地产成本管理是房地产公司生产经营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管理控制对象是成本,然后凭借管理会计的形式对成本信息进行管理的一种形式。包括确定项目可执行的成本指标,并采取相关手段保证在批准的成本成本指标内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各个阶段。 1.2 房地产开发成本管理的意义 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绝对不是单纯的为了节约,更不是刻意地降低成本,主要是为了提高房地产公司在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保持一定的竞争力而采用的一种管理措施。而成本控制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内功,加强成本管理有利于适应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让房企有下调房价的主动权。从宏观上讲,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控制进行研究,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减少国民经济损失有着一定的意义。 二、房地产开发成本管理中主要问题 2.1 成本核算对象的设立不规范。 在成本的管理中要实现有效的管理,首先就要确定其管理的目的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作为。房地产企业成本的核算对象应根据项目的核算内容来确定相应的核算对象。实际工作中部分房地产公司往往将原本属于同一个个工程的项目分成了若干个成本核算对象,不仅增加了核算人员的工作量也导致了成本项目费用的管理不能真实反映项目资金投入的实际情况,使所提供的成本资料缺乏真实性和科学性,以至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失去了可靠依据。 2.2 成本费用分摊不合理。 房地产成本的支出有着诸多方面,对其具体的支出如果缺乏合理的规划和规定就容易造成成本的叠加,形成资金的无形浪费。成本费用分摊的随意致使房地产企业的工程成本的核算脱离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就难以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成本资料。 2.3 对房地产成本管理认识上的误区 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是指在整个建设项目实施工程中,为确保项目的成本控制,在批准的成本预算内所进行的一切管理。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组织和直接生产人员,而不是财务会计人员。生产组织人员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必然会导致窝工现象发生而浪费人工费;技术人员现场数据不精确,必然会导致材料二次倒运费的增加;而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采用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必然也使成本增大。由此可见,财务人员是成本管理的组织者,而不是成本管理的主体,不走出这个认识上的误区,就不可能搞好成本管理。 2.4 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普遍存在着重事后轻事前、重静态轻动态、重短期轻长远、重数量轻质量、重局部轻全局、重具体轻宏观、重现象轻本质、重内部轻外部、重战术轻战略的弊病。有的房地产企业受“成本无法再降低”的思维定式束缚,习惯于按传统思想观念想问题、办事情,靠完成产值、扩大投资、谋求高利润来实现成本盈利,忽视了房地产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及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追求极限的基本特征。 2.5 成本核算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传统的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主要是根据财务部门的决算报告,这种核算体制经常因业务人员提出报告的时效性滞后而无法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由于缺乏成本管理中的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只能靠制度被动地“卡”。一旦反映在财务帐面上成本失控,已是既成事实,无可挽回。这种管理模式,与现代房地产企业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 2.6 成本管理的方法落后,管理理念陈旧。 目前,有不少房地产企业工程干完后成本才被反映出来。这种成本管理方法不能及时收集、传递、处理、储存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数据信息,无法对成本信息做到正确的选择与使用;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及原因,难以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使效益大量流失。 三、加强成本控制管理的措施 1.加强成本管理的意识,实行全员项目成本控制 成本管理的全员控制,是指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体系,按照成本管理责任制进行职责分工,将成本目标分解落实到部门、班组及个人,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而人人不管。成本全员控制主要应建立项目经理、技术主管、施工员、预算员、财务及成本人员、材料员、机械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的成本控制责任等。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房地产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和管理者应尽快树立起成本管理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真正树立起全员成本控制的观念。 2.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目标责任成本管理体制 房地产企业的管理层,应当制定和完善本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责任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在下达承包任务时,不仅将质量、工期、安全等控制指标写入任务书中,而且将成本控制指标也写入其中。对于完成任务较好的项目部给予合同额一定百分比的奖励;反之,对于未完成任务的项目部,应查明原因,总结教训,给予一定的处罚。这样不仅在房地产企业内部有效地引入竞争机制,而且有利于房地产企业搜集、积累成本管理的资料,为房地产企业定额的编制及今后的成本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风险预估意识,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清单模式下承包人要承担价格风险,所以房地产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制定成本管理措施,尽快形成自己的房地产企业定额。清单报价体现的是房地产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其中分部分项反映出生产者(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消耗成本,而不再是定额模式下的预算成本;措施项目反映出生产者(房地产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应对清单环境,最根本的是要加强项目的成本管理,这也是房地产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之路。 4.必须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 房地产企业从工程信息跟踪、投标中标开始,经过组织施工生产到全部工程完工、项目解体为止,整个运行过程都将影响成本的变化。而现代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由生产经营决定成本,逐渐向成本干预生产经营的开拓型成本管理方向发展;向房地产企业的预测决策领域渗透;向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扩展。成本管理对象除生产成本外,已逐步扩展到预测决策成本、技术成本、质量成本、安全生产成本、方案设计成本、体制机制成本、人才培养成本等。既有事前、事中的成本管理,又有事后的成本管理;既有对已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又有对未发生的成本或可能发生的成本进行预测;既有以财务收支数据为依据的成本报告,又有以方案、工期、质量、安全、技术、无形资产等数据为依据的成本报告。 结束语 房地产开发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项重量级项目。然而,房地产开发的成本管理控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操作体系,在整个项目周期它贯穿于始终。所以,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每一个成本的管理控制环节都不能忽视,充分分析每项成本的特征和在总成本中的作用和可控性,针对各自的特点进行管理控制,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总成本。 成本管理相关论文:对园林施工成本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对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施工中各阶段成本管理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保障对策进行阐述。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项目管理 园林绿化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是工程项目经理部,因为工程项目是园林绿化施工企业效益的源头。不管园林绿化施工企业的规模、管理层次如何,完善企业责权利相结合的目标责任成本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处理好对项目经理部的责权利关系,这是园林绿化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 1.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园林绿化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园林绿化施工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优、工期短、成本低的产品,而企业能否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其成本是否低廉。目前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对项目成本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1对成本管理认识不足 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组织和直接生产人员。长期以来,有些企业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项目成本管理主管或财务人员。其结果是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施工组织人员只负责生产和工程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发放工作。这样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但忽略了成本管理责任。 1.2缺乏可操作的成本控制依据 工程作为园林绿化施工企业的产品,由于其结构、规模和施工环境各不相同,各工程成本之间缺乏可比性。有些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对于工程目标成本的制定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只是简单地按照经验工程成本降低率确定一个目标成本,而忽略了该工程的具体实际情况。在项目成本管理措施方面,只有简单的规章制度,但没有明确具体职责和程序。目标成本可操作性差,起不到控制作用,更无法分析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 1.3缺乏完善的权责利相结合的奖励机制 坚持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奖罚分明,是促进园林绿化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动力,是实施低成本管理的保障。有些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因为各部门、岗位责权利不相对应,以至于无法考核其优劣,从而导致出现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奖罚不明,这样不仅严重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且给成本管理工作带来损失。 2.施工各阶段项目成本管理对策 2.1投标阶段 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编制施工预算,为最终确定投标价格提供依据。根据施工现场的踏勘情况,提出施工技术措施、施工组织方案和设备配备规模、工种结构和人员规模;结合招标文件规定的材料供应方式确定出施工中各种消耗材料价格;根据工程所在地与现驻地距离及需要调遣的人员和设备数量计算出动和遣散费用;根据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数量、交通工具及检验工具等配备情况计算出现场管理费用。最后根据招标文件规定的工期要求,按上述各方案计算出工程的总体施工费用预算。然后根据规定计算工程应交税金,再加上投标费用(购标书、差旅费、公务费用等)、预计发生的交工后保修服务费等费用构成了园林绿化施工企业承揽该项工程的全部直接支出,并依此可作为投标的最低报价(既保本价)。 在投标中,使用有效报价技巧,以保证报价在具有竞争力的条件下,最终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如在执行单价合同时,实用“不平衡报价”的技巧,通过对工程数量变化趋势的分析,在维持总价不变的前提下,相对于正常报价水平,策略地降低实际施工时数量可能减少的分项工程单价,以便在验工计价时获得可观的额外收入;同时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适当提高前期费用的报价,降低后期费用的报价,以便达到尽早收回建设资金,加强资金的周转。做到“早收多收”,大大减少可预见的风险损失。 2.2施工准备阶段 工程中标后开工之前,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应确定项目经理部的目标责任成本;项目经理部应根据目标责任成本编制实施责任预算。可分为2点: 第一是目标成本的确定。第二是实施责任预算的制度。2.3工程结算阶段 园林绿化施工企业按照图纸要求完成施工并经业主验收后,进入工程结算阶段,直到该工程项目的所有款项收回结束。在结算之前,工程财务人员要计算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直接成本并与预算成本对比,查清是否存在中标合同外需要业主签认的费用,如因业主原因导致的费用增加、设计变更等。一般来说,工程最终结算额=合同价格+合同外现场签证费用。在向业主提出最终结算额前,预算人员必须与财务人员进行认真全面地核对,互相补正以免漏项,确保取得足额结算收入。 3.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保障对策 明确了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要真正把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还要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目标责任成本管理体制,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3.1分清管理层次,明确考核指标 企业对本管理机关费用实施控制外,对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应分为2个层次:一是公司对项目经理的管理;二是项目经理对所属施工队和班组的管理。分清层次后,还应明确各层次的考核指标,即逐级地下达任务。要本着先进合理的原则,实行成本倒算,所下达的指标必须在相应各层次可控制的范围,各层次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指标下达后,应赋予各级成本管理充分的权利,上级仅对其进行监督,而不干涉其正常管理工作,以保证各级成本管理能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对各级成本管理的奖罚比例政策要掌握在确实足以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的程度,起到奖优罚劣、多劳多得、职工与企业双赢的作用。此外,应将上述内容通过内部经济合同的形式加以确定,逐级签约,落实到具体人。 3.2适时考核,奖罚到位 责权利明确之后,为了调动各责任者的积极性,还要与成本分析结合,做到分阶段考核。考核时间的选择方法有2种:一是按日历时间分月度、季度和竣工考核;二是按分部分项工程的形象进度,即各分部分项工程结束、总体工程竣工考核。企业应结合管理特点对工程项目考核的时间设定方法作出规定,期间费用的考核应以日历期间划分。在考核的基础上应及时兑现。首先,要强调奖罚兑现的及时性,决不能延期兑现;其次,要突出政策的刚性原则,该奖多少或罚多少,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合同规定。 成本管理相关论文:对房地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房地产得到众多企业家的重视,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产业之一。要想保证房地产企业长兴不衰,盈利不减,就要提高企业的实力、增强竞争力、完善管理体制。而财务管理又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通过对房地产企业财务成本的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财务成本 成本管理 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分析来看,它不仅资金密集、金额巨大,而且风险高。一旦对于财务的管理不善,很容易将企业带入万劫不复之地,严重者导致破产。房地产的成本管理是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某种程度上它是决定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标尺。而我国房地产企业众多,企业实力良莠不齐,其中众多在财务成本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全面分析,找出问题根源、不断完善才能促进其发展。本文通过房地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进行分析,找出其特征和财务成本管理现存问题,并提出房地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对策与改进。 一、 房地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特征与问题分析 房地产作为商品在市场流动有别与其他商品具有本身特性,因此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很多特殊性。对其进行分析才有利于找出问题,下面就房地产财务成本管理的特征和问题进行浅析。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特征 房地产的财务成本管理特征都是因其行业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房地产作为商品来说流动性很差,不能像其他商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区域调动。一旦进行经营开发就被“滞留不动”。其前期更是需要众多人力、物力以及大量资金。开发运营起来设计更是涉及范围广、业务繁琐复杂。房地产业务除房屋开发外,还囊括土地征用、旧房屋的拆迁、实地的勘察、设计施工、售楼和售后等业务。该过程更是涉及各行各业,与建筑材料相关供应行业,工程招标、工程施工等单位还有房屋销售等委托商都有所涉及。 可以说房地产企业的成本主要特征包括: 1、土地、土建、设备费用。这项费用是房地产开发经营的主要经营成本,可占总成本的80%左右。 2、配套及其他费用支出。主要包括小区绿化,配套设施以及水电设备,该项费用可变性较强,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标准,但是一般占总成本的10%~15%左右。 3、管理为用以及筹集成本。房地产迁延时间久,资金回笼周期长,投资数目大、风险高。很多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融资问题。因此管理费用、融资消耗以及银行利息成为了成本费用中不可小觑的一笔。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问题举隅 纵观国内地产业兴盛,如火如荼,各类房地产企业犹如雨后春笋,遍布各地。但是发展却不尽相同,有些企业蒸蒸日上,有些企业勉强度日,甚至有些企业关门大吉,深究其原因,不难看出,对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是重要原因之一。下面就具体几项成本管理现存重要问题进行浅析。 1、房地产企业管理层对财务成本管理没有较强意识 国内房地产业虽说众多,却良莠不齐。部分房地产企业在财务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把财务成本管理管理的重点放是在设计阶段,而忽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财务成本控制。还有部分房地产企业认为财务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材料和设备,只要把材料和设备管理好就能很好的控制项目成本。这些观点都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计划、决策、预测、控制、核算、考核、分析等,对费用、成本管理采取科学性的策略和措施,力求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很多企业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只注重实际施工过程,忽视财务成本管理,因此对成本管理粗放,造成企业盈利下降、亏损不断。 2、房地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 目前看来,管理体系问题是影响财务成本管理的重要问题。没有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管理者对众多事物无处下手,不知从何做起,忙了这边忘了那边,无法顾全大局。有些企业虽说有财务成本管理,但是对其了解不深,管理不到位,如同虚设。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的现象,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的普遍现象。 3、房地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方式不当 很多房地产企业缺乏正确的管理方式的指导。例如很多企业偏向局部管理,并不注重鸟瞰全局整体系统管理;不能从根本上意识房地产与其他商品的特殊性,倾向对成本静态的控制管理,不注重对成本动态观察;按照一般商品模式进行预算、核算等,并不能将成本预算和成本核算有机结合、阶段成本与部分成本有机结合、实际成本与预算相对比。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对策与改进 根据分析的问题,对房地产的成本管理问题进行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促进房地产企业的繁荣。下面就解决问题对策和成本管理改进内容进行探讨。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一些对策探讨 1、房地产企业在财务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管理意识 对经营不善的房地产企业分析,其原因为没有树立良好的成本管理意识。多向成功的企业学习,查缺补漏找出不足,方为上策。改变思想,把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力求从全局和整体角度出发,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规范的成本管理。从市场竞争的实际出发,对成本管理不仅考虑物质成本,也要考虑非物质成本,企业一般所涉及到的成本主要包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等。对各个成本规范管理,保证管理的实效性。 对房地产的成本管理不仅仅是管理层的工作,要想落实任务,则需要全体员工的配合,只有这样再能保证财务成本管理工作有效顺利展开。 2、严格把关,步步为营,把管理措施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阶段 (1)前期调研阶段。前期调研阶段对建筑地点的选址,建筑工艺的选择等对以后资金的周转,以及赢利大小都息息相关。前期的决策决定以后的每一步。因此在确立项目之前就要开展市场调查并进行系统的财务成本估算,了解预期收入和风险。减少资金的无效投入,有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资金回拢。 (2)工程设计阶段。工程的合理设计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成本开支,还能吸引消费者购房欲望为日后房屋销售做有利铺垫。工程设计阶段成本包括:土地的征用成本,测量、设计、设施等费用,建材成本,环境成本,其他成本。因此为合理分配资金,优化成本管理,我们提出以下方案:首先,通过招标,聘请专业人士从各个方面全面分析,综合评定出符合企业标准的设计单位。这样既可控制成本,又可选择优良设计方案,有利于财务成本管理。其次,根据投资预算、设计任务,成本估算,进行限额设计,这样可以很好地控制设计、优化设计,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设计与预算结合,使日后的施工与期限预算不至于有较大出入。最后,强化设计审核工作。对“出炉”的设计,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减少失误,对于错误及不足能及时解决,不至施工才发现问题措手不及。 3、招标阶段。认真撰写标书,标书条款要依附工程而定,严谨细致,不可疏漏一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对于施工单位必须严格审查,不仅不能过分追求降低成本而草草了事,而且要选择合适的不一定是选择最好的。防止徇私现象出现,对工程要有安全质量保证。定标后,签署的合同一定要详尽而规范,条款内容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防止日后他人对合同的疏漏之处加以利用而造成损失。 4、施工阶段。施工阶段很是重要,需要大量资金的注入。一旦资金周转不及时,工程无法进展下去,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更要注重对财务成本的管理,我们既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又要减少额外支出,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将财务成本尽可能降低。 上述两则对策是通过提高业内人士的成本管理意识和企业进展的步骤出发而提出的,具有普遍性。 (二)成本管理改进的内容探议 成本管理一直是企业日常经营的核心任务。随着房地产企业发展步伐的加速,企业更应该立足战略管理角度,全局出发,对成本管理进行改进。首先,要明确房地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意义。其次,扩大财务成本管理的范围,在财务成本管理过程中应该树立系统管理意识。然后,企业间取长补短,并借鉴国内外优良的管理技术和方式,去除现存的不良做法。最后,房地产企业因其特殊性,更应该依据不同做出合理规划和改进。 三、结语 国内房地产经济发展迅速,而且房地产与很多行业息息相关,与很多产业的兴衰有着密切联系,更是与银行、政府、消费者等有着关系紧密。因此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有着重要意义。要想切实的改进和完善成本管理还需要房地产企业各个部门各尽其职,这样才能稳固房地产业在经济大潮中的发展。 成本管理相关论文: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 【摘要】通过对我国施工企业当前成本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工程实际,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解决措施。 【关键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局限性 1 前言 施工企业成本是指施工企业或项目部为取得并完成某项工程所支付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成本的范畴发生了改变。对成本的范畴应从准备投标开始,直至工程项目保修期结束,收到全部工程款期间所发生的费用总和。 2 我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控制对象与决策对象不匹配 施工企业在承建工程项目时只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预算定额和收费标准决定工程造价。在项目成本控制中只把工程项目所消耗的直接费用作为成本考核对象,与项目直接相关的经营费、管理费等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使项目核算的成本与预算费用无法对比,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了解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真实情况。 2.2 控制范围狭窄 成本控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财务成本等项目上,未能将与工程项目有直接关系的期间费用、风险成本、安全成本和质量成本纳入项目成本控制的范围。使企业将管理费在工程项目上随意列支,歪曲了工程项目的实际盈亏状况,不利于企业在宏观上对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水平进行考核与控制。 2.3 控制手段落后 目前的成本控制对象只限对产品的直接成本进行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要控制工程项目的成本,只采用财务预算、成本预测等方法是不够的,企业可以预计在施工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综合考虑采取有效技术方案和施工部署,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2.4 责任部门范围太窄 成本控制的职责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和项目部,未能充分发挥包括技术部门、安全部门、经营部门等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是技术上的、安全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影响到企业生产成本。因此,在成本控制中,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2.5 时间跨度的局限性 目前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只从项目开工到项目竣工这一时间范围内。但工程项目成本的内涵不仅是项目的直接成本,还包括企业在承接工程项目之前所投入的经营费用、评估咨询费用、工程开工前费用、及项目竣工后对工程进行质量保修的服务费用。因此,企业成本控制的时间跨度应包括:投标报价―材料采购―施工生产―竣工验收―质量保修等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 2.6未建立灵活的成本控制体系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原先所采取的控制方法和控制标准有可能不太适应,企业应当不断地对目前所采用的各种标准进行可行性和符合性评审,以确保这些标准保持合理有效。 3 加强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3.1投标工作 经分析研究对有把握的工程才能投标,对投标费用,要进行与标价相关联的总额控制,规范开支范围和数额。为了考核投标费用开支情况,应单列科目并按费用性质进行核算,按费用性质转入管理费用有关科目。 3.2中标后的责任分解 对中标工程,要对中标价格进行复核分析,编制内部预算,将工程价款分成两部分:1、是项目部的直接开支,包括项目部开支和完成工程需要的工、料、机和其他直接费;2、是施工队及其以上各级机关管理费用,各项税费和利润等。这一分解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项目责任成本考核是否合理、公平。 3.3项目责任成本的管理 项目责任成本,在执行时,利润越多,说明项目管理越好;亏损越大,说明项目管理就差。现行的施工方式,分成三部分:1、是项目部本级的现场管理费用开支,包括项目部开支的间接费用和不能并入间接费的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2、是自己队伍施工自行完成工作量;3、是协作队伍完成的分包工作量。 对项目部本级开支的现场费用,应根据项目的人员、车辆等情况按费用项目编制开支计划,对重点费用要核定标准,总额控制。 对自己队伍施工的工程,要按分部分项工程编制工、料、机成本开支计划,按月核算检查。这部分成本控制,关键是:1、是材料费用,包括主材和地材,要有金额控制计划,数量、价格控制计划,防止超耗和损失;2、是机械使用费,要充分发挥自有施工机械、车辆的作用,避免机械闲置情况的发生。 对分包工程,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分包工程价格,实行如合同的签订、工程款的支付、质保金的扣留等一系列的管理办法。随着分包工程比例加大,总公司要加强对其监督检查:1、是要参与选择和审批协作队伍;2、是要监督审查合同的内容,特别是分包工程总量和价格;3、是监督质量、进度和工程款的支付。项目部财务部门对分包工程要建立台账,按合同号、分包单位、工程总价及时记录结算情况。 3.4施工中期的成本检查 从两方面出发:1、是要求项目部定期报送财务报表,对发生的差异原因作出分析和说明;2、是上级财务部门要定期对项目部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内容为: 3.4.1 项目部本级开支情况,按费用项目与计划比较差异。 3.4.2 材料消耗情况,包括: (1)采购是否按计划,防止领导和业务人员盲目购入材料造成积压; (2)出入库手续是否健全、库存与实物是否一致,防止库存材料账面数虚假; (3)赊欠材料是否及时入账,未办理入库手续而直接送工地使用,造成成本不实的情况发生。 3.4.3 分包工程清算情况。1、主要检查分包工程结算手续是否齐全,有无超付情况发生;2、因资金紧张,未给分包单位及时办理结算;3、在向甲方办理工程款结算时,把分包队伍完成的工程量已结算,出现收入与成本不一致的问题。因此,检查时要认真核对有无此种情况发生。 3.4.4 各种往来款项情况和现金、银行存款情况。由于资金紧张和市场机制的不规范,在工程款结算、材料购买、机械修理及内部借款等方面拖欠情况经常发生,在进行成本检查时,这些方面不可忽略。 3.4.5 检查在建工程和预提、待摊费用情况。对在建工程成本检查时,应要求提交在建工程盘点清单,核实其真实性。预提、待摊费用必须符合会计制度规定。公司应加强对项目成本的检查,并对各项目成本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掌握各项目成本执行情况。 3.5完工后的成本考核 3.5.1 项目工程总收入,应以甲方签认的工程价款结算单为准。甲方未签认的凭证,不得入账。对预收和应收工程款,与甲方核对应一致,防止在预收、应收工程款、在建工程等项目中隐藏问题。 3.5.2 各种材料,要做到工完料清,没有库存。项目部对未使用完的材料作价处理,损益列入项目成本。 3.5.3 分包工程,按合同逐一清算,对超合同付款必须查明原因,落实责任。 3.5.4 清理各种往来款项,分清性质进行处理。内部借款,必须清理完毕。外部单位往来,如不能清算的,落实责任人员清理。 3.6 项目主管会计实行委派制 企业成本管理的好坏,项目成本管理是基础、是关键。对项目主管会计应实行由公司委派,一方面对派出单位负责,完成派出单位交待的各项任务,包括执行财务制度,保证会计数字的真实性等。另一方面,又要为派驻单位服务,及时记账、算账,提供会计信息,参与和做好成本管理的各项工作。 4 结束语 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政策的倾斜,近年来,青海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作为青海各建筑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立足与生存,更加需要有系统的成本概念。施工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施工项目的特点,突破以前成本管理中的局限性,采用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成本管理对策,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使企业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成本管理相关论文:浅析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问题 摘要: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之一,但房地产产业链价值实现的终端,处于产业链下游,其资金链受制于上游――房地产开发商。目前,房价受到国家政策严格管控,房地产商的资金严重吃紧,势必对建筑企业资金的给付产生极大影响;同时,长期作为建筑企业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农村,其剩余劳动力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对劳动条件要求提高、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不断落实和完善推动农民工工资不断提高;建筑企业体制改革深化、管理信息化提升、新技术新工艺设备和人才引进等,也将大幅增加企业成本。本文从分析建筑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入手,针对解决现存问题、应对生存危机提出了转“危”为“机”的思路。 关键词:建筑业成本管控风险项目农民工 一、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建筑企业曾经是一个长期利用廉价农民工获取高额利润的行业,正因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成为最早开始市场化的领域,并由于行业特点,形成了建筑企业与包工头特殊的合作关系;也正因如此,形成了建筑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鲜明特点。其项目管理对象具有单一性,可以是一个建设项目、一个单项工程,或一个单位工程,建设工程产品的生产具有单件性、流动性、地域性、周期长和生产方式多样性、不均衡性,成本管理因项目而宜;管理工作具有一次性,从基础施工、主体封顶到装修竣工循序渐进没有重复,并在施工现场进行,与施工过程的质量、工期等各项管理同步,成本范围受施工场所及管理阶段约束,如疏于管理,代价巨大;成本管控具有超前性,必须做到事前管理和事中控制,不能事后算账。 对建筑业成本管理的挑战,始于2003年开始的“民工荒”。从那时起,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上涨已成为大势所趋。自2002年起,农民工工资增长率明显提高。2002-2008年,农民工实际工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2.3%、5.6%、7.6%、8.6%、8.2%、7.2%和19.6%。多数建筑企业没有自己的劳务队伍,建筑农民工占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0%。加之,新生代务工人员(出生于1980年后、16周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更愿意从事一些有知识有技术含量的作业种类,而建筑行业流动性强,野外作业,工作、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大多数农民工只有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才会暂时从事建筑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就业岗位的机会,而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执行以及快速发展的教育事业也使更多的农民子女进入学校学习,25岁以下建筑农民工显著减少,“民工荒”问题尤其明显;国家逐步加强对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关注和保护,一些关系到农民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关系到改善农民工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法律法规正逐步建立,这些都将进一步助推了建筑成本上升。以河北省为例,2011年1-9月,建筑企业人工费就上涨了15%-30%。即便如此,我国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中的人工费比重仍较低,仅介于6.27%-32.81%之间,平均为13.67%,而发达国家达50%以上,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成本今后仍会有较大上涨空间。 另一严峻挑战来自国家,2010年4月份以来实施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因商品房价格已达到多数人无法承担的水平,保障性住房市场的需求空前加大。在商品房市场繁荣时期对开发商而言的鸡肋,如今已成为销售有保障的香饽饽。保障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棚户区安置房等多个类别,共同特点是由政府直接负责供应,其建设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预算、住房公积金净收益、土地使用税净收入的10%、中央政府拨款及廉租房所得净收入,以及银行贷款、房地产发展商注资及发行债券等。其中,廉租房建设面临的资金困境最严峻。鉴于土地销售放缓,且中央继续对地方政府投资工具的借贷实施限制,一些新的融资模式开始试水,其中在建设-移交协议模式下,建筑企业负责垫付项目资金,但有机会承担项目开发,且设计标准化并相对简单、政府包销整个项目,项目所有人(一般为政府)将于项目竣工后2-3年偿还建筑费用和利息,或可为建筑企业渡过房地产市场“寒冬”季节送来一件御寒冬衣。 建筑行业也迎来一些利好消息。国家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包括建筑行业在内,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营业税为价内税,而增值税为价外税,营业税改革后,在企业无法将税负转嫁的情况下,行业收入将下降9.9%-14.5%(增值税率假设为11%-17%),若可抵扣成本占收入的50%时,增值税率定为11%,整体行业即可减税,以减税为前提的营业税改革将对建筑企业整体构成利好。 二、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建筑项目成本管理划分为六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即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只管干,不管算”的传统惯性依然存在。建筑行业在计划经济的时候利润比较高,建筑企业只需完成指令性任务就能拿到钱,很少考虑和核算项目投资的节超问题。建筑行业市场化,特别是近几年竞争日益激烈,开始注重加强项目成本管控,但传统观念和做法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在具体的项目管理管控工作中仍存在思想上的不重视现象,造成企业利润点下降。 项目成本的管控渠道不顺,权责利不对等。缺少拥有权力、可以承担责任的成本管理部门,通行做法是委托给财务部门,但财务部门更多是成本核算,有关成本管控方面主要是通过制度被动来“卡”,一旦发生成本失控,财务部却难以承担失控责任;缺少系统管理和对项目施工各个阶段成本支出的系统管控,在降低成本方面,有的注意材料费用的节约,但不注意时间利用,有的想方设法使用新材料、新工艺,但不注意降低材料库损耗、材料采购成本等。 项目成本管控乏力。有些项目缺乏必要的成本管控环节,不进行成本预测和计划,管控存在随意性;有些项目成本的计划和实施“两张皮”,没有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管控,或因成本计划编制质量不高而无法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管控,使成本管理走向形式化;项目成本管控范围狭窄,项目核算的成本与预算费用不能相互对比,成本管控手段落后,偏重于事中管控,对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重视不够,项目成本管控的时间跨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给项目成本管控带来一定难度。 环节管控不到位,或形同虚设。如竞标阶段,面对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僧多粥少的局面,为了有项目可干,许多工程是压价中标,有些甚至低于成本价,从接活之日起就是亏损项目,再抓成本管控工作也难以实行盈利;制订施工方案上,不少工程项目不进行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比较,即使比较也只是在技术上进行比较或者是根据经验在局部方案上进行比较,工程预算滞后,开工无概算、竣工无决算,工程竣工二、三年决算未定案是家常便饭,严重影响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主要建筑材料价格频繁上下波动,对项目的成本影响很大,给项目成本管控工作带来不稳定性。 农民工工资管理发放以包代管,建筑企业在管控中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发生问题,最终导致建筑企业经济、社会形象受损。客观上,建筑施工存在季节性、流动性、时间性,造成临时用工、周转用工、项目包工等为主的用工形式和农民工为主的用工渠道。为回避难以规范用工制度的矛盾,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简单地以包代管,易发生违法违规分包和层层转包的现象,把参与施工的包工队的利润空间逼到底线,包工队在施工组织、工序、方案等工作节点上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工费的亏损。 三、建筑企业加强成本管控,转“危”为“机”的应对之策 面对以上挑战和机遇,针对建筑企业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厘清和认真加以解决,不要说企业的发展,就是生存都成问题。只有坚定“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的信念,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敢于抓住主要矛盾,勇于直面风险考验,才能化危为机,赢得辉煌的未来。 强化项目成本管控意识,建立项目成本管控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本核算、监督、稽核等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系统的职责范围,正确处理好企业、项目和劳务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形成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企业管理体制,完善内部劳务市场,周转材料及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内部资金市场等生产要素,通过改变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理顺企业内部关系,有利于加强成本管理,使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达到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 制定落实责任成本,搞好施工前的成本预测。为保证项目成本真实准确,保证项目责任人的利益,必须正确合理地界定项目的责任成本范围,根据施工预算,划分公司、分公司、项目组的责任成本,坚持“以收定支,分灶吃饭,累计核算”原则,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管理的有效化;在推行项目承包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测算项目承包基数,保证国家、企业利益,并有利于调动项目积极性,使项目向技术和管理要效益。 加强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控。在施工准备阶段,做出多种施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比较,在此基础上确定有利于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最佳方案;在施工过程中,鼓励研究、执行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在竣工验收阶段,注意经济、技术的处理,缩短验收时间,提高交付使用效率。 加强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与考核工作。以财务部门为主,定期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协助项目组分析成本升降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完善考核制度,制定成本考核办法,统一考核标准;理顺考核程序,建立由总会计师或总经济师为首,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成本考核领导小组,进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考核;规范考核办法,采取分季度、分工程部位的考核办法,应与事前预测、事中管控结合起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要建立考核档案,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 完善制度建设及相应配套措施。加强项目成本管控的制度建设,制定配套的细化措施,增强制度的操作性;围绕责任成本管控,强化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制定固定资产、存货、货币资金、担保、对外投资等会计内部管控规范;完善预算管理、资金账户管理、效绩考核、项目部财务管理,使项目成本管控具有可行性。 实行动态管控、重点管控和全程管控。在投标、签约环节重点做好标前成本预测,科学合理的计算投标价格,对投标费用,要进行与标价相关联的总额管控,规范开支范围和数额,并落实到责任人进行管理,提高中标率、节约投标费用开支;施工准备环节重点是根据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对施工方法、施工程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选型、技术组织措施等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制定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重点做好人工、材料、机械及其它间接费管控,加强施工组织,合理使用资源,保证工期,降低工期成本,加强安全、质量管理,管控安全和质量成本,科学、合理地确定分包工程价格,严格为分包队伍代办材料、出租机械等费用扣还手续,防止对分包队伍工程款超付和质量、进度不合要求等问题发生;竣工验收环节,精心安排,力争把竣工扫尾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降低竣工阶段成本支出,落实项目责任,认真做到按期完工、及时清理、严格考核,从而明确责任,管控项目成本。 加强风险管理,管控意外支出。随着建筑市场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建筑企业经营除了要面对价格、需求、技术变化等市场风险,还要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法律、政治和社会风险。要高度重视项目风险管控,要将风险成本纳入项目成本管理范畴,以及时识别、规避、管控和化解风险。 妥善解决农民工工资发放的管控。要从政治和法律层面提高认识,农民工进城务工,与用人单位或雇主形成劳动关系时,即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全部劳动权利,工资是用人单位或者雇主使用劳动者的劳动力所必须支付的报酬,解决农民工工资发放问题应是义不容辞的社会和法律责任;要强化项目经理的管理责任,加强农民工工资的管理力度,把对农民工的管理列入建筑施工项目经理经济责任书加以考核;在银行开设工资专户,实行农民工工资专款专用,建立工资固定发放制度,每月按工程款的工费比例提取款额,在银行为农民工办理个人工资账户,由银行,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先行支付基础工资,然后根据施工进度及工程量的完成情况,按农民工实际完成工作量再支付超出部分,既稳定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生产顺利进行,又符合国家提出的“按月向农民工支付工资”的要求,还理顺了企业与包工头、包工头与农民工关系,及时、完善、清晰地进行工程量结算,避免因包工头而产生的劳务经济风险,实现了对农民工工资发放环节的有效管控。 成本管理相关论文: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相关问题分析 摘要: 通过对目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对施工企业今后的项目成本管理提出了切合实际的经验和建议,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进一步加以改进,以推动行业整体的成本管理水平。 关键字:成本管理;质量成本;工期成本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市场对企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建设项目而言,关键在于能否提供质量优、工期短、成本低的产品,这样就迫使企业不断地改进管理,进行成本控制。而实际上,企业工程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成本行为软化的现象,致使成本失控日益严重,成本水平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企业效益的提高,影响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成本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组织和管理意识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采用的是三级成本管理体制,即总公司――分公司――项目部三个管理层级。项目部只是分公司下属的一个临时性单位,由各个分公司负责日常的具体管理,这样总公司就难以接触到一线的项目部,与项目部之间缺乏直接沟通渠道,导致总部对项目的成本情况以及施工进度等掌握不多,不利于总公司从总体上把握各项目的施工情况及成本管理情况,总部与各项目部之间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沟通,遇到问题难以及时解决。同时,由于增设分公司一级管理机构,导致管理人员增加,增加了管理层级,降低了管理效率,加大了公司的管理成本。 工程项目部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组织,工程项目部的成本管理人员只有三人,各级管理人员没有明确成本管理的分工和职责,主要原因如下: 管理机构缺乏成本控制意识:整个工程项目部对于项目的成本管理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成本管理组织,部分项目经理甚至认为成本管理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花架子制度,制定好的制度在实际管理中得不到应用。 部分工程项目部问题较为严重,项目管理人员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在具体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缺乏计划性,事先没有做好预算,而是在工程进行中计算成本,甚至是结束后计算成本,项目部内各部门职责不清,有预算而没有核算,有权利而没有职责,有部门而没有分工,有责任而没有落实,有工作而没有到位,导致了项目成本发生超支问题以后,超支原因难以查找,工程预算人员形同虚设。 在个别项目部内部,各个部门的技术人员缺乏协同合作的成本管理意识,各自打扫门前雪,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工程人员只负责施工和工程进展,采购人员只负责采购及材料进场工作。由于缺乏统一的成本管理意识,导致各个部门、各类人员均从各自角度出发进行成本管理,缺乏互相的沟通机制,产生诸如技术高成本高、材料好成本高、工期长成本高等类型的成本管理方案,不愿意转变思路,建立统一协作的成本管理思想,导致在实际的成本管理中项目成本严重超支。 二、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手段 各个项目部虽然均配备成本预算核算人员,但主要的工作任务只是在施工现场计算工程量,以记录工程结算的依据,没有将项目的成本预算和结算有机结合起来,由于项目缺乏阶段成本分析,缺乏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分析比较,缺乏分部工程成本分解,因此没有对项目施工进行有效的指导。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成本管理情况与员工个人收入没有关联,因此,公司的项目管理人员并不关心项目的成本管理情况,只要没有耽误施工工期,就算是完成了本职工作。此外,个别项目受人员配备限制,工程预算人员身兼多职,没有时间进行施工预算,施工材料领用制度不健全,致使材料进场后浪费严重,材料失窃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对材料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工程项目部目前使用的成本管理办法,只有简单的计划成本分析和事后的实际成本核算,缺乏科学的计划成本预测,缺乏严格的施工控制和施工成本考核等执行手段。此外,对于成本管理资料的操作记录仍然是手工操作为主,计算机管理软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使得成本管理基础资料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处理难以实现及时准确的要求,难以对施工成本发生的原因进行有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难以有效减低施工成本。 三、质量和工期管理得不到重视 “质量成本”是指在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的过程中而发生的成本费用,以及因质量问题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质量成本”主要包括内部故障成本(如返工、停工等引起的费用)、外部故障成本(如保修、索赔等引起的费用)、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等。 目前,工程项目部对于施工质量与施工成本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不够,不能够统筹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总是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有时过于重视工程质量,而忽略了工程成本管理,虽然提高了工程质量,但施工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或者,片面追求工期的完成,忽视了对于工程质量的严格控制,在竣工验收时,因达不到质量标准,造成返工,形成施工材料的浪费,最终依然提高了项目的施工成本。 “工期成本”是指施工企业为实现合同工期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每个工程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工期要求,延误工期必然会导致施工成本的上升。但红太公司的个别工程项目部对工期成本缺乏重视,在施工安排上没有做到统筹兼顾,没有从整体上考虑施工工期对于施工项目成本的影响作用,对于突发事件应对不及时,导致施工工期拖延,提高了施工工期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施工项目的总成本。 四、缺乏成本信息管理系统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是一切有关于工程项目成本特征、状态及其变动消息的综合。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对相关成本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储存、传递与应用等一系列工作的动态过程。 工程项目部没有建立原始成本资料的管理信息系统。原始记录是经营活动的第一次直接记载,是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是编制成本计划、制定各项定额的主要依据,也是统计和成本管理的基础。工程项目部没有在施工中对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费用开支等做好及时的、完整的、准确的原始记录。仅有的原始记录不符合成本管理要求,记录格式内容和计算方法虽然统一,但是填写、签署、报送、传递、保管等制度不健全,没有专人负责。没有对项目经理部有关人员进行训练,以掌握原始记录的填制、统计、分析和计算方法,做到及时准确地反映施工活动情况,没有充分发挥原始凭证的作用。 工程项目部没有对统计的基础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没有形成相应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没有运用先进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软件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致使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不够,控制滞后,措施不当,成本超支后果严重。 五、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项目必须以先进的管理思想作为指导。作为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心任务,要想实现项目成本管理的目标,首先要在企业内部贯彻现代成本管理的观念,倡导各部门和职工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强化成本意识,在公司的管理上要倡导以人为本,鼓励创新,实施全面成本管理。 (二)项目成本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科学的管理制度、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等软硬件保障,才能实现有效的项目成本管理。 (三)项目成本管理需要做好工程质量和施工工期的统筹管理。在实际的项目成本管理中,应该做好二者的统筹兼顾,不能因为保证工程质量而忽略工期和施工成本,也不能因为片面保证工期而牺牲施工质量,不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难以实现对于施工项目成本的动态控制。 成本管理相关论文:新医院财务制度支出管理与成本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在现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医院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经济规律来发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现行医院财务制度的改革优化。于是,新医院财务制度便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产生了。我国的新医院财务制度是利用科学的管理来指导医院的财务活动,解决医院财务制度中的缺陷并且改进。新医院财务制度是时展、社会进步的产物,是我国医疗服务行业进行改革的重要参考标准。文章主要针对新医院财务制度支出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和成本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两大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关键词:新医院财务制度;支出管理;成本管理;现状;改进措施 目前我国针对医院的支出做出了详细的解释:支出就是指医院在进行其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也就是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医院的财产和资金的损耗。医院的支出包括使用的药物用品、医院员工的工资、无形资产的摊销、固定资产的折旧等等。我国现行医院财务制度关于成本管理又是这么解释的:医院通过成本核算分析,制定出控制成本的措施,降低医院医疗成本的活动过程。在新医院财务制度中,支出管理和成本管理都是很重要的,两者都是现代社会中医院进行财务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医院要想将经济效益最大化就需要在支出管理和成本管理上花大力气。 一、新医院财务制度支出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一)新医院财务制度支出管理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新医院财务制度在改革进行中,但是我国医院的支出管理现状还不是很乐观。我国新医院财务制度支出管理的大致现状:医疗物品的使用损耗费用过大,目前医院中对于医疗药品的支出管理是医院支出中的最大一部分;医务人员的工资支出过于庞大。大多数医院的医务人员多且复杂,医院支付于各种医务人员的薪酬数目是很庞大的;无形资产的摊销大。对于无形资产的支出是看不见的,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医院的自主科室研究开发,其成果研发的过程需投入大量资金,摊销过大;固定资产的折旧程度大。在医院里,医疗设备的损耗就需要及时更新或是要与时俱进地更换设备保障患者受到最先进、最有效的治疗。设备和设施的更换是医院固定资产的折旧,固定资产的折旧也会给医院财务支出管理带来很大的负担。 (二)新医院财务制度支出管理的改进措施 我国新医院财务制度支出管理是实现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部分,因此支出管理的现状急需解决,解决措施大致如下。准确预算和严格控制财务支出。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执行支出。对于各项资金的运用都要有一个准确的预算,预算可以使医院详细了解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同时资金的使用情况要详细地列支,使支出项目一目了然,不漏一个死角,在后期审核中有一个严格的标准,还可以反思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进的,进而改进;对于医院各员工的薪酬标准依照工作质量的考核来制定,避免医院人员有拿工资不干活的现象出现,也大大降低了在薪酬发放上的支出浪费;对于科室的研究投入资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资金投入后,科室工作人员需要自觉节约,可以避免的浪费尽量不要使其出现。还有科室人员在申请经费时,各部门需要严格审核,确定其项目所需费用的真实。在研究经费发放下来的使用过程中也要详细地列表上报;对于大型贵重的医疗设备和设施的购置和更换,要先进行科学数据的考核和专家的建议,再提出方案来上报相关部门申请费用。在费用发放后还要有相关领导和部门专门监督,使资金落实到位,用在刀刃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二、新医院财务制度成本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一)新医院财务制度成本管理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新医院财务制度成本管理的现状也不是很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成本核算的数目不完整和精确。相关规定中要求医院核算的成本有药品成本和医疗设施成本,但是对于卫生材料的成本核算没有明确规定,医院各部门容易忽视卫生材料的成本核算,卫生材料的资金也是很大的成本;医院对于成本的核算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定和规定。目前大部分医院对于支出有预算,但是对于成本的预算,对于科室研究成本及各项项目的成本都没有核算,这对于医院成本的管理是有很大阻碍的,使医院在成本管理上无法前进;成本中的浪费现象严重,医疗效果和成本的运用不成正比。往往成本很大,取得的医疗效果却很一般。还有医院人员在工作时没有节约意识,对于在不影响卫生的前提下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当一次性用品或是设施设备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频繁更换设备,资源浪费的同时还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往往造成了医院医疗成本的数目过于庞大,使医院的经济负担过重;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相关部门没有认真监督,对于资源浪费这种增加成本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成本无法降低。 (二)新医院财务制度成本管理的改进措施 在新医院财务制度成本上的改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探讨:对于成本的核算一定要全面准确。对于在医院里所有医疗过程中产生的各项物品的使用费用一定要准确详细地上报上级部门,不可忽视或漏掉一个细节,细节也是很重要的,任何一个小的支出积少成多都可能是一笔很庞大的成本费用。同时成本核算的准备全面使上级部门有参考依据,可以作为考察医院效益的一部分,制定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完善医院成本核算的体系。医院可以采用单、科、院三级的成本核算体系,对于成本有一个相对明朗的规定制度,采用先进的、准确的、科学的核算方法。严格按照规定来制定管理,落实制定的要求,达到新医院财务制度改革的相关要求,加快财务改革的进程;坚持勤俭节约,为医院整体的经济效益考虑,减轻医院庞大的成本经济负担。医院实行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成本核算来制定相应措施,降低医疗成本。对医务人员要进行职业道德和节约意识的培养,培养医务人员勤俭节约,能够主动地为医院效益考虑,节约医疗成本;加大财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监管作用,严格控制医疗成本。对于医疗或科研中的成本浪费行为,医院各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减少成本浪费的行为,最大地发挥各监管部门的作用。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医院在财务制度管理上存在着很多问题,新医院财务制度的实行在大部分医院里都很有难度。尽管新财务制度的实行在现阶段不是很简单的任务,但是各医院都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自主进行医院内部的财务改革来维护医院的经济效益。优化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能够更好地发展医院的各项机能结构,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同时发展自身经济,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医院财务制度的改革将会取得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吉林省肝胆病医院) 成本管理相关论文: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相关理论探讨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如何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价值已经成为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现实中企业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将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链理论相结合,着重探讨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价值链;成本管理 价值链会计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价值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通过收集、加工、存贮、提供以及利用价值信息,对企业的价值链或价值流进行规划、控制和评价,以保证其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实现最大化价值增值。也就是说,价值链会计是将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服务商、顾客等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联盟,以市场和顾客需求为导向,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增值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价值链竞争力、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具体目标,以协同商务、竞争和多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对价值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从而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低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真正实现“双赢”乃至“多赢”。从动态上看,价值链管理是一个围绕价值增值,不断协调和优化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链会计管理的目标就在于实现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在价值链上传递的除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外,更根本的是增值流,价值链上每一环节增值与否,增值多少都会成为影响价值链竞争力的关键,所以要增加价值链的竞争力,就要求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在价值链上每一环节作到价值增值。 一、企业价值链的构成 大部分企业的价值链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外层部分(企业基础结构,信息,人力资源,财务管理)是支持作业,内层部分(材料采购,设计开发,生产加工,安装运输,售后服务等)是基本作业,支持作业是基本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同时支持作业必须以基本作业为内涵,只有基本作业活动才赋予整个企业真正存在的价值。基本作业在作业各个环节上的活动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前后作业间存在着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产品价值伴随着作业活动的发生和转移而在企业内部流动。 价值链把某项商品到达最终消费者之前所经历的总流程描述为一个环环相扣的作业链。这些作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对接,原因在于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有效集成,物流是因,从上游流向下游;资金流是果,从下游流向上游;信息流则是二者的载体,它向上游提供需求信息,向下游提供供给信息,因而是一个双向过程。但归总,应该是一个INTERNET驱动的企业价值链。 同时我们知道,价值链中各成员具有不同的地位,有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之分。在每一个价值链内,各成员企业由于规模、讨价还价的力量及竞争能力不同,其所处地位也不相同,规模较大、力量较强的企业往往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在价值链中起着核心企业的作用,其他企业则是围绕核心企业共同创造价值。核心企业或最贴近顾客的企业应根据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提出战略目标及预算。本文研究是基于大部分企业是以制造商企业为核心而组成企业价值链的。 二、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内容 关于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内容,其可以根据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分别以事前管理的计划分析,事中管理的核算控制以及事后管理的考核评价为内容,广泛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其中事前管理属于静态管理,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管理,对成本的预算是其主要技术手段;事中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实时性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是对经营主体的运作过程所做的一种量化性描述,又是对各种经营活动的合规性、有效性进行的一种实质性干预,它既是事前管理的延伸和拓展,又是事后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在整个会计管理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会计的事后管理既为实现事前管理所确定的目标服务,又为以后的事前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管理视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管理,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混合型管理。 1 企业价值链事前成本管理――计划分析 通过企业价值链的分析,描述企业价值链所包含的作业、作业之间的关系、作业的执行情况(成本、时间、质量),区分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高效作业与低效作业,进行价值链规划;通过对成本的预算进行预测分析,帮助企业确定价值链管理的各项长期、短期目标;参与拟订价值链,包括作业、流程的改善、创新方案,并对设计方案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进行经济、财务方面的可行性评价;在价值链最佳方案确定后编制作业基础成本、费用预算以及其他作业方面的计划、标准,用以控制、评价作业流程以及整个价值链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2 企业价值链事中成本管理――核算控制 从企业内部来看,要优化业务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流程,协调供应商,需求商和核心企业价值链之间各环节的关系,要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模式,实时、高效地生成会计信息,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策略,能够使财务人员从繁杂劳动中解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管理、控制和决策工作。控制是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所要实现的核心职能,要做到会计控制的实时性、动态性,计算机和网络是主要的支撑技术,也可以说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是实现了信息化的会计控制。 3 企业价值链事后成本管理-考核评价 对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属于企业价值链的事后管理过程,是指定期对企业及其内部各责任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价值创造的贡献程度进行考核、分析和评估,并为各种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提供科学依据。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的产生直至消亡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期间,从社会角度看,任何产品都要经过研发、制造、营销、顾客使用和产品废弃等几个阶段。在价值链成本管理中,我们不仅要注重事中的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更要注重事前、事后的供应商、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应树立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思想,不仅要降低成本,而且要提高企业战略地位,获取超过平均水平的报酬。进行成本管理之时,不仅要事后研究产品成本构成,挖掘降低产品成本的潜力,更重要的是进行实时的成本控制,以达到不发生多余的成本,节约成本的目的。 总之,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要求价值链企业以时间管理为中心,通过对关键资源的有效管理,不断提高系统整体的产出速度和物流流转速度,从而使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之间所组成整体价值链成本得到优化,而各环节之间保持信息共享、运作同步、响应敏捷、交货及时、合作互利,实现价值链的整体性、协作性和一致性,获得整体优势。 成本管理相关论文:精益生产方式下成本管理的相关问题及对策 摘要: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只有建立了良好的成本管理制度,企业才能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保持成本的竞争优势。精益成本管理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可以作为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精益生产;目标成本;作业成本法;质量成本 引言 精益生产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的的生产方式。它是以目标成本控制为核心,以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运用平衡计分卡考查和评估业绩;是以实现目标成本为目的,兼顾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成本管理模式。 一、实施精益生产方式下的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实施与目标出现偏差 市场的多变势必导致在预算实施过程中出现与目标的偏差。精益生产方式所采用的目标成本管理作为一种预算管理,是在企业预算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测定目标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目标成本的分解、控制分析、考核、评价的一系列成本管理工作。既然如此,实施精益生产方式的企业往往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以及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和利润,因此由市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风险以及资源的稀缺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增加了难度。 2、质量问题导致增加质量成本 忽视质量问题必然会增加质量成本,这是任何一家生产企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应当将企业中质量预防和鉴定成本费用与产品质量不符合企业自身和顾客要求所造成的损失一并考虑。而实施“零库存”模式的企业大多都与供应商有着长期的生意往来,供应商对企业的生产零部件的属性和数量了如指掌,像日本丰田对产品追求舒适、美观,往往对零部件是量身订造的,在丰田迅速扩展的同时,对零部件的需求大幅增加,原有的供应商无法提供足够数量的零部件,使得丰田必须与之前所不熟悉的供应商合作,此时又没有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才会导致丰田召回事件的发生,造成一大笔在质量方面的成本。质量成本是实施精益生产的企业所必须注意的问题,无论是在平缓发展阶段,还是在快速扩展阶段,都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把关。 3、缺少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 国内很多企业对精益生产方式认识不到位,仅仅学到表面的看板管理和零存货模式,而没有制定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成本管理模式,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偏向对成本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归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不能揭示与各生产步骤有关的成本动因,也就无法对产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辨别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精益生产方式是从产品研发时期开始对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进行跟踪,从而对成本进行有效的事前控制,如果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法对产品成本进行计算,将难以达到对产品的事前控制。 二、精益成本管理方法体系的构建 1、目标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管理的概念是很清楚的,它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标准,目标成本=市场价格-目标利润。但是在对目标成本范围的认识上,传统成本管理与精益成本管理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目标成本指的是产品的制造成本,而精益成本管理模式下的目标成本指的是产品的价值链成本,是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并与企业战略相联系的。在精益成本模式下,市场价格指的是顾客能够接受的竞争性价格。由于售价是由消费者决定的,企业要想确保利润,只能降低成本。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用的目标成本是不一样的。例如,在新产品开发阶段可以采用价值工程法,通过产品功能与成本的对比分析,寻求降低成本的措施,使产品的设计成本不超过目标成本,然后再将产品级目标成本分解和挤压到零部件级目标成本上,再挤压到供应商身上;在产品的生产阶段,则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识别增值与非增值作业,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2、价值链成本管理 精益成本管理以根除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浪费为核心。企业的价值活动包括采购、生产、储运营销和计划、财务、人事、研发、设计等,产品在经过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是都耗费了一定的成本,将这些耗费加起来即为产品的总成本。 三、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管 质量成本等于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之和。预防成本主要是为预防不合格品与故障发生所产生的成本,鉴定成本则是用于评估产品是否满足规定所付出的相关费用,内部损失成本主要是由返工、停工、故障处理等方面导致的支出,外部损失成本则主要是由售后服务方面支付的相关费用。这几项质量成本方面的支出本身就是紧密相连的,随着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增加,能够有效地减少将来内部损失与外部损失的相关成本。精益生产方式下采用适时制生产,订单要求按时、按量完成,由返修、故障处理带来的生产线变更和生产线停滞都对生产企业有着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要想通过实施质量成本管理降低质量成本,必须强化企业内部的质量监督体系,制定成本目标,把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各个生产工序,在质量问题产生的源头了解情况、收集数据、做相应的分析,每一个产成品经检验后必须由质检员签字,以减少由质量问题带来的各种不必要的支出,同时减少内部损失成本和相关售后服务的支出。 四、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精益生产方式的目的是消除浪费,那么作业成本法作为实施其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相对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更能对成本动因及各项作业进行分析考核。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量,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 随着当前众多企业实现高度自动化,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下降,制造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增加,作业成本法把企业当成为满足客户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形成了一条由内向外的作业链。每完成一项作业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到下一项作业,以此类推,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客户,这个最终产品作为企业所做的一系列作业的总产出,凝聚了各个作业上的价值,最终转移给客户。一般而言,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对目标的分解,对这个最终产品的产出有意义的资源耗费称为“有效资源耗费”,能增加转移给客户价值的作业称为“增值作业”,其它的则当作无效作业、无效资源耗费,精益生产方式所提倡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消除“浪费”。那么,在归集资源费用的时候,企业应该要特别注意生产过程中价值高的资源消耗。比如在制造企业的制造费用的比例高,就应该把研究重点放在制造费用发生的源头上;在归集人工成本的时候,就要通过分析各项作业所花费的工时及人工级别确定相关作业的人工成本,而如果企业机械化程度高,则应把重点放在制造费用上;接下来就是分别计算机器设备、水电等方面的消耗。在作业实施的同时,应当根据企业生产的现状,对每一道工序的实际消耗与之前制定的目标成本规划相比较,从而进一步评价该生产流程与预算是否有偏差,与现行的市场价格相差多少,这些都影响着生产线上的产品是否能够顺利按照原先的规划上市,如果偏差太大,则需要再分析哪些资源是必须的,哪些是可以减少的,哪些是可以改进的,进而适当作出调整,从而完善精益生产方式的实施。 结束语 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否顺利实施是决定企业能否降低产品成本的关键。精益生产方式下的成本管理模式集各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方法于一体,能够帮助企业分析成本动因、比较各项作业对产品增值的贡献、对未来成本进行预测和规划,这一套成本管理模式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成本管理相关论文:浅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相关问题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措施加强成本的控制和管理,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成本的控制管理十分关键,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从成本管理的现状出发,并在分析成本管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成本管理的措施。 关键字: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管理特点;管理措施 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根据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在施工成本管理的过程之中对各种影响施工成本的因素进行预防,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解决,以保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剧对于成本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下面本文就从我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现状、管理的特点以及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现状 经济的发展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建筑业依然处于发展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成就与问题并存,是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现状,其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的房屋建筑行业的定价主要是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的,即预算定额,但是要想对预算定额进行有效的管理,就需要结合房建施工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施工成本的费用和利润,并且要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这种经营的模式没有进入到市场竞争中,加之企业施工者受到经济利益的趋势,对成本管理所采取的经济措施不精细,呈现出一种粗放的管理模式,导致房建施工成本的管理功效不能够充分发挥。 其次,房建施工成本的管理工作需要有健全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够对于施工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方面的管理真正的贯彻到位,并且从整体上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综合和有效的控制。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房建施工中成本管理工作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对于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影响了整个成本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缺乏对房建施工方案的比对工作,不能够选出针对性较强的成本管理方案,有效的成本管理工作不能够顺利开展。 最后,房建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除了要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监督模式之外,还需要管理者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以保证成本管理的顺利进行。但是经过调查发现,管理者中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很少,很多人的学历较低,对于施工成本管理工作的认识缺乏深度,管理不到位。 二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特点 上文中从三个方面简单的分析了当前我国房建施工成本管理的现状,主要针对问题进行了论述,在实际的管理中,要想顺利的完成管理的任务,除了要了解管理的现状之外,还需要了解管理的特点,下面本文就对特点进行分析。 首先,房建施工成本管理中,需要协调的关系繁多。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来说,这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程,施工内容多、项目多、单位多,这是突出的特点,这就需要在成本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协调好这三方面之间的关系,并且需要将这种复杂的关系协调控制到每个行业和部门之间。同时,对于施工项目的参加者来说,他们为了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在进行协调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矛盾,所以说这种协调更为重要。 其次,施工的高难度加剧了成本管理的难度。通常情况下,房屋建筑工程都处在城市的繁华地带,这些地区的价格较高,这样将会给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如何能够正确的处理好价格和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把握好施工和成本管理之间的关系十分关键。施工企业在相当有限的时间内布置施工现场,并且需要有效的开展施工作业,这样会给施工带来难度,施工的难度同样也会加大了成本管理的难度,加上施工中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到工期,这样也会加大工程的投资,影响了成本的管理。 最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工期较为紧张,对于成本的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城市区域内车辆的数目越来越多,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施工给交通带来的影响,一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工期,面对进度的压力,施工企业往往会增加施工速度,这样就需要比预期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费用增加,给成本管理工作带来麻烦。 三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措施研究 上文中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出发进行了论述,指出了目前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并且尽量的降低施工成本,需要将成本管理工作贯穿到施工的全过程,要从施工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竣工结算阶段加强成本管理工作,下面本文就对具体的措施进行分析。 (一)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管理措施 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管理工作是整个管理的前提,这个阶段的管理措施行之有效,就能够为接下来的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的成本管理措施,首先需要在投资项目中标之后,由项目经理对工程量进行一定程度的预算编制,并且要在预算的基础上尽量全面的考虑到可变因素对于成本的影响,之后再结合设计图纸和设计的相关技术资料对施工项目的措施进行有效和科学的研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经济性的成本管理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将成本和经济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在充分结合成本管理目标的基础上编制具体的管理计划措施。其次,需要严格的按照合同进行成本管理,并且在合同签订之前要对设计图进行全面和周全的审查,要综合的考虑到各种可能会影响成本的因素,并且要做好细致的记录。 (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的措施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注重更多的细节,避免出现各种问题。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工程的材料和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要在充分的研究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恰当有效的价格控制范围,之后在采购的过程中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尽量压低价格,对材料和设备进行优化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施工的工艺进行改进,通过引进新技术,更新原有技术的方式降低损耗,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施工现场的成本管理也十分关键,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对施工现场进行行之有效的布置,并且要对材料的损耗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以此来实现对成本的有效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严格劳务分包结算,对劳务分包任务单和结算单进行严格的审查,对相关的费用进行及时的结算,还需要对结算台账进行有效的建立,并且要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工作还要求管理者具有风险意识,能够正确的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要加强成本变更索赔管理。 (三)房屋建筑工程竣工结算阶段成本管理的措施 工程竣工之后并没有完成,管理者还需要加强这一阶段的成本管理。在这个阶段,需要认真地分析之前阶段的管理内容,并且不能够忽视该阶段的各种管理细节。加强这个阶段的成本管理,首先需要建立起工程量清单核对备案制度,以制度的性质保证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需要完善内部的复核制度,提升成本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素质。 结束语: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工作能够为施工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加强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就以成本管理工作为核心,从成本管理现状、管理特点以及管理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够促进今后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成本管理相关论文: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与体系制定 【摘要】在现代制度下进行成本管理时,必须要对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以此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因此,在本文中,可以对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 成本管理 相关理论 制定体系 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各型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在我国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现代企业必须要加强成本管理。现代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建立了相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此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中,必须要加强对企业成本的核算水平,对成本进行有效的预算、决算、控制和分析。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现代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可以对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相关理论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要对成本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现代制度下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 (1)作业成本管理模式。作业成本管理模式主要是集合企业内部一系列工作流程,并按照市场需求,根据客户的要求,将企业所需要消耗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本进行计算。同时将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进行有效的分析,并科学合理的管理成本动因、生产作业,降低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出现大量积压的货物和资金,以此提高公司经营效益。企业在进行作业成本管理时,要明确企业进行生产作业时所耗费的资源和成本。首先要对客户有价值的商品各项作业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积累,相应的建立作业中心;其次要对各企业相对有限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归类和总结,并将各项生产作业配置合理资源;另外要合理的汇总生产经营的最终商品和劳务,并将成本对象进行有效的明确。最后要将成本动因进行全面的发掘,提高成本控制水平。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全业绩评价体系,提高对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加强成本管理绩效考核。 (2)战略成本管理。现代企业在进行战略成本管理时,要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作为管理基础条件,并要将管理问题进行根本性解决,从而在制定相关规定时,合理有效的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这样可以保证企业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可以有效的实现公司制定的目标。在分析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思想时,主要是对企业成本源流管理思想、融入成本管理方法措施思想和提高员工成本思想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战略成本管理在采取企业战略管理方法时,所保证制定的方法措施要符合企业的基本战略,并要符合企业的发展阶段,同时战略方法要相互配合。在制定成本管理方法措施和体系时,要将管理过程和业务活动能够有效的融入管理措施方法和体系,以此充分发挥出战略成本管理的巨大作用。在控制企业成本管理时,需要企业所有的工作人员能够共同参加到成本管理中,并要积极的培养工作员工的成本意识。 (3)全面成本管理。在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进行全面成本管理时,要在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时,一直到产品的销售服务等环节,都需要对整个过程实现全面的成本管理、预测、决策和控制,以此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在全面成本管理过程中,在企业产品开发设计进行全面成本管理时,要加强产品开发设计的成本核算水平。在企业产品生产进行全面成本管理时,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费用。另外,要对企业产品销售成本进行全面管理控制。企业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必须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要保证产品质量的过关,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品价格,有着优质的产品售后服务,以此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前景,提高企业产品的经济效益。 在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时,主要是站在经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通常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企业产品的成本准确的呈现出来,决策人员在进行企业决策时,也为决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但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对成本管理理论进行不断完善。 现代制度下成本管理体系的特点 (1)成本管理体系具备着革新化思想。在成本管理体系思想中,必须要将传统思想进行有效的革新,树立一定的竞争观念,并要增强产品效益观念、经营观念和法制观念,同时要将思想观念进行全面的开拓。 (2)优化成本管理组织体系,保证成本组织体系具备着科学性和合理性。在优化成本管理组织体系时,必须要进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为了保证能够顺利实现企业的目标成本,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成本责任管理制度。另外,要对成本管理职能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体系。 (3)成本管理方法具备着科学性。在我国成本管理方法中要与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提高成本管理方法水平。在成本管理方法中主要包括:目标成本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预测、决策和控制等管理方法。 (4)成本管理手段实现电子化。在成本管理中实现电子化,利用计算机可以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的做出相应对策。另外,要有效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检测和监控手段,以此科学合理的控制产品流向和相应物质消耗,从而对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 (5)培养专业化的成本管理人才。为了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确保成本管理符合现代化发展,企业必须要保证管理人员具备着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为了推动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必须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加强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培训工作。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以保证成本管理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现代制度下成本管理调控体系 通常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建立成本管理的调控体系,要站在成本宏观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建立。 (1)建立完善的成本法规体系,以此确保成本管理具备着较高的规范性。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成本法规体系,提高成本管理水平。针对我国现有的成本管理制度,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完善有效改革措施,将成本管理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改善,保证在进行企业成本管理时能够有完善的法律可以遵循。在建立成本法规体系时,要保证法规体系具备着制度性和规范性。 (2)加强社会审计,避免出现不正确的计算和虚假行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中出现不准确的成本计算,以及没有严格的财经法纪等现象,会对成本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建立成本管理体系时,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财务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审计等诸多维度的经济监督体系。在检查成本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时,要由相应的注册会计师进行检查。要将成本管理中存在着不良现象进行纠正和解决。 (3)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布局,配置有效的资源。各地区企业的资源条件都不相同,同时经济发展也呈现着不平衡现象,因此,必须要构建合理的经济布局,有效利用当地的可用资源,降低不合理的资源和成本浪费。另外,要对各地区企业的生产专业化和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 (4)合理调整的企业生产结构,提高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化水平。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企业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同时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也比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另外,有些企业在发展的生产过程中,没有根据自身的生产情况和技术水平合理调整的企业生产结构,使企业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本身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要对企业生产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企业生产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其次要提高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化水平,推动企业的发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5)构建市场体系,增强各个企业的竞争力。在构建市场经济体系时,企业要大力拓宽产品市场前景,同时要推动各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比如资本、劳动力等。同时要建立合理的市场规则,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另外,要鼓励各个企业能公平竞争,合理配置资源,减少物资的消耗,提高产品成本效益。 (6)改善经济体制,构建良好的企业成本管理环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有效的分离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提高了企业生产的自主性,便于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时,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随着市场价格和产品流通等体制的改革,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难度。市场竞争力日益激烈,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和机遇。这就需要企业能够有效的规避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及时抓住市场机遇。因此,必须要对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全面落实市场经济体制政策和措施。 四、总结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必须要对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制定完善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加强社会审计、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布局、合理调整的企业生产结构、构建完整的市场体系、改善经济体制,以此从各个方面推动企业的生产效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问题分析 摘要:在整个电力系统中,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用户供电安全存在直接的联系。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10kV配电网的可靠性,这样才能保证供电系统输配电的安全性,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 关键词: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问题;施工安全 10kV配电网作为我国主要配电网络之一,其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直接关系到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纵观当前我国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的建设情况,其中始终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面笔者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保证施工安全的措施。 1当前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力破坏。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配电网问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配电网施工及使用的安全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原有10kV配电网中存在很多问题,电力供应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老城区网络结构缺乏合理性[1]。原来的电力网络主要由单电源供电,用户在用电过程中不会对接线进行处理,经常会出现任意摆放的问题。加上用户用电量的逐渐增多,加上缺少安全用电意识,直接导致了配电网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缺乏,不能很好的满足电力供应需求。 2)闪络放电。 在长期配电过程中,配电网经常会出现闪络放电问题,这是由于线路长期暴露在户外,加上受到环境的污染,这种情况下配电线路绝缘层很容易会出现粉尘,进而对线路绝缘性造成影响。雷雨冲击线路以后,配电线路可能会出现闪络放电的问题,闪络放电形成以后,线路会出现单方面接地的问题,这时两相电压会明显增加,进而使暂态电压增长。通常情况下,单纯电压升高是不会破坏绝缘设备的,然而在运行环境比较糟糕的条件下,设备绝缘性将会大大降低,进而对电路稳定性及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 3)过电压作用。 实际上以前我国供电设备的总体形成不是很高,因此电力系统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尤其是在不良环境之下,供电设备长时间运转很容易会出现线路绝缘性差等问题[2]。同时长时间运行期间,供电设备需要对内部过电压作用起到承受作用,进而破坏电力系统。此外,弧光接地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过电压作用,其电压值非常高,成为损坏设备的重要原因。在线路电流非常大时,如果不能选择有效的防护性措施,就会出现弧光接地的问题,进而严重影响电力系统。 4)人为因素的影响。 当前很多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在配网施工过程中,人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人为因素直接影响了施工质量。在10kV电力配网工程中,施工人员的管理很容易会被忽视。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其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就不能形成。此外,当前管理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知识结构陈旧,这一切都埋下了安全隐患。 2保证配电网工程施工安全性的措施 2.1将施工前的设计规划工作做好 在10kV配电网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将一个地区电力负荷增长的情况考虑好,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情况,根据有关供电可靠性的意见展开规划与设计,通过归纳和分析这些问题,为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性提供有效保证[3]。 2.2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结合配网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施工技术措施。同时,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培训,并仔细解答施工人员提出的问题,将施工技术控制重点交代清楚,让每个施工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对人力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进一步明确权利和义务。 2.3增强施工安全管理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按照施工要求展开施工,因此在配网工程建造过程中,应不断增强对架空线、杆塔及配电设备等的管理。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做好电力传输环境的规划工作,定期检测线路,以降低不必要的电路耗损。除此之外,在杆塔施工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展开加固作业,充分保证施工安全。在配电线路运行过程中,变压器是很容易被烧坏的,进而使变电操作不能正常进行。因此,在安装变压器之前,应确定供电系统载荷以后才能实施变电操作,充分保证变压器的正常运转,最终保证电路配电的安全性。 2.4强化配网工程流程管理 10kV配网施工需要由人来完成,施工人员素质会直接关系施工技术的应用。因此,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施工流程的监控,在开始施工之前拟定施工计划。对“签订合同———提出设计方案———竣工验收——结算”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并对以下流程进行严格控制:审查项目设计方案;管理施工工程,探索出更好的的方法,保证工程按期完成;科学管理工程造价,对设计、预结算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有效提升投资效益;将安全生产理念贯彻施工全过程中;完善物资管理,保证物资供应。 2.5科学制定安全施工方案 应结合配电网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安全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制定。在配电网电力工程开始施工之前,应该将施工范围内线路考察工作做好,对于工程中每个施工环节都要进行周密考虑,并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此外,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施工过程中停电问题的发生,即使必须要停电,也要对停电时间进行严格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停电对用户生产及生活造成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的程度。 3结语 综上所述,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施工困难,必须结合这些问题选择施工技术,同时保证施工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为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虽然当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但是由于受到技术及施工领域还在不断扩展,因此必须对这方面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深入挖掘新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以提升电力工程的管理效益,最终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李倩 周国战 吕蓓蕾 单位:朝阳电力实业开发总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 摘要:电网在整个电力系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性作用。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完成人工到智能的转变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引入电力工程技术,从根本上促进电力工程技术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文章针对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智能电网建设;电力工程技术;应用策略 随着当今我国智能电网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电力工程技术逐渐发展成为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这种情况下对电力工程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1]。电力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电力工程技术水平,就应该针对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结合以后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对电力工程技术进行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1智能电网建设的特征 当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体现出了以下几方面特征。 1)电网绿色环保。 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同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得到了极大的降低,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电网结构牢固可靠。 和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整体结构都得到了完善,可以更好的与各种环境和气候相适应,充分保证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3)电网经济性。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也面临着很多严峻的资源问题,为了能够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应该综合对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从全局开始出发,对工程建设成本进行控制,在保证能源质量的基础上,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实现[2]; 4)电网交互性。 在能源供应的过程中,应该基于用户与市场建立起有效的交流模式,从用户的根本需求开始出发,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服务,以提升服务的整体质量,从而保证能源市场可以得到持续的发展。 2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对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 2.1电力工程技术在发电工程中的应用 电力工程技术的科学技术含量非常高,通过电子设备可以实现对电能的转化与控制,电能的消耗及机电设备的损耗均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降低,有效提高了发电机及相关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随着电容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市场上使用的半导体功率元件其容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3],并逐渐朝着高压方向发展。此外,电力工程技术中还出现了大批的高精尖技术,例如全控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等,其中具体有有源滤波器(APF)、动态电压恢复器(DVR)等,符合当今电力系统运作要求,并在现代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2.2电力工程技术在电源部分的应用 为了充分满足用户不同电器元件及电子设备的用电需求,电力工程技术可以为智能电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电源供应,例如交流电源、直流电源以及恒定频率交流电源等。例如,蓄电池充电通常应利用直流充电技术,但是变电所可以利用交流与直流的充电方式,大型电子技术也可以利用高频开关电源等等。 2.3电力工程技术在输电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当前电力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电网建设的完善,很多新型装置开始大量涌现,例如薄型交流变换器等。在遇到输电工程输电容量较大、电路较长时,一些国家利用直流电输电方式,我国通常会利用晶闸管变流装置作为受电、送电两端的逆变阀装置。我国对晶闸管变流装置等设备的应用,不仅使电网输送容量得到了提升,同时极端天气状态下输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均得到了解决,例如智能调度技术该技术是智能电网中最关键的技术,可以全面配置优化资源,实现大面积连锁故障的预防,实现调度的智能化。 3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应用的相关注意事项 3.1保证网络结构的灵活性 保证网络结构的灵活性是智能电网建设最为基础的一个要求,具体来说应该对以下几方面问题加以注意:首先,应改正高压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其次,应该充分加强对我国电网基本架构的建设,第三,进一步完善区域性电网建设,第四,对配电网结构进行改进,有效增强配网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总之,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采用最佳的策略,有效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步伐。 3.2对通信系统进行完善 为了可以使智能电网的整体自动化建设水平得到提高,应该将通信技术引入到智能电网中,与此同时,通过对通信系统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信息传输过程可以更加全面,具体来说通信系统建设过程中应该对以下几方面问题加以注意:首先,应改正通信平台使用性能的灵活性,其次,应该对信息的层次进行明确划分,第三,应对信息技术与电力业务进行融合,第四,对信息操作步骤进行简化,第五,保证信息平台可以具有比较好的保密性能,第六,保证信息平台的自我保护性能良好,第七,适当增加通信技术的种类,对通信功能进行完善。 3.3对电力设备进行完善 为了使电能的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增加电量,对能源进行转变,需要利用比较精良的电力设备,由此来看,对电力设备进行完善很有必要。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常用的电力设备主要有动态电压恢复器、可控硅并联电抗器等。为了有效提高智能电网建设水平,工作人员还应该在以后的工作加大研究力度,进行不断的探索,进而研制出更多更好的电力设备。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力工程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在我国现代电网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当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针对电力工程技术在建设智能电网过程中的应用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对于提升输电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作者:周国战 吕蓓蕾 李倩 单位:朝阳电力实业开发总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运用 【摘要】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电力工程技术是智能电网建设的技术基础,通过电力工程技术的运用能有效的保证智能电网的环保效果,提高智能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电力单位要加强电力工程技术的研究,提高能源转换,电能优化,电网架构,电力通信,柔性交流输电以及高压直流输电等技术的运用效果,从而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本文对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智能电网建设;运用分析 伴随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电力工程技术是智能电网建设的技术基础,通过电力工程技术的运用能有效的保证智能电网的环保效果,提高智能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科学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电力企业要对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引起重视,积极探索加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电力工程技术,切实提高智能电网建设的水平,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 1智能电网概述 智能电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提出的,如今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体来说,智能电网是一种电力体系,该体系主要由多个配电和输电体系共同组成。同时,智能电网可以更好的适应当前电力市场的要求,提高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稳定性,在保证电力工程质量同时加入了节能环保的概念,是我国未来电网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从我国情况出发,智能电网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具有较强的环保节能特性。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对于环保理念越来越重视,因此在进行智能电网建设时,电力企业要对节能环保问题更加关注,采取先进的施工工艺来加强电网的环保性能。②电网架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提高电网架设的稳定性非常重要,而智能电网对于架构的稳定性非常重视。③对资源进行优化。目前,我国电网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这给我国环境造成严重的负担,而智能电网能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④较好的经济性。智能电网建设不仅能够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同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⑤良好的交互性。智能电网能够在后续的能源供给中建设良好的市场协调机制,从而有效的掌握客户对于电网建设的要求,提高智能电网的市场化程度[1]。 2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总体应用分析 2.1电力工程技术在电源领域的应用分析 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能够在电源领域得到较好的应用,包括直流、恒频以及变频的交流电源都有电力工程技术应用的效果。例如,在进行蓄电池充电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应用直流电源进行,而变电所进行相关操作时,不仅可以应用直流电源,同时也可以应用交流电源。 2.2电力工程技术在输电领域的应用分析 对于智能电网来说,对电网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而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智能电网在输电环节的稳定性。这主要是通过谐波抑制技术和无功补偿技术的结合使用发挥的作用,而这两种技术是电力工程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两种技术。同时,以电力工程技术为基础的超导无功补偿等先进设施的应用,对提高智能电网的无功补偿等具有很好的帮助,提高了电能的质量[2]。 2.3电力工程技术在发电领域的应用分析 电力工程技术在发电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对于智能电网来说,发电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功能,而伴随电力改革的深入展开,应用电力工程技术可以有效的增强电能转换效率,提高管理和操控的水平,减小对机电设施的依赖,进而减少了电量的耗费情况。 3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3.1能源转换技术 伴随能源的日渐紧张,智能电网的建设中也要加入环保理念。而未来的智能电网将主要以环保型的低碳能源作为主要的能源供给,并通过科学的能源转换技术,在保证电力规模的前提下,增强电能的远程运输能力。当前智能电网的能源应用主要有分布式和可再生式,而分布式则可以再进行细分,分成分布式储能和分布式发电。其中,分布式储能主要通过蓄电池、飞轮以及超导储能等方式实现能源储藏目的,而分布式发电主要通过潮汐能、风能以及燃料电池等进行发电。可再生能源是新型的能源,具有无污染,可再生的特点,能够有效的改善当前传统能源给环境造成的压力。可见,可再生能源能有效的满足智能电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而应用电子工程技术对于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3.2电能优化技术 如今,人们对于电能的质量要求也更高,而优化电能质量也是当前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目标。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通过对电子工程技术的应用,对电能等级的合理划分,以及先进的评估方法,可以建立健全的质量体系,保证电能的优化效果。另外,电力单位可以对电网运行的经济性进行分析,从而明确接口方式,在客户中形成有效的客户评估体系,从而在保证智能电网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同时,达到经济性的相关要求。 3.3电网架构技术 电网机构的稳定性也是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电力单位可以通过电子工程技术提高电网机构的稳定性。在进行电网建设时,电力单位可以通过科学的电网结构,例如针对能源分布不均的现象,通过点对点的送电方式或者特高压送电方式等来提高能源和生产力的均衡程度,从而有效的增强智能电网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性,提高电网架构的稳定性。 3.4电力通信技术 对于智能电网来说,电信通信技术也非常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电力通信技术要保证能够对智能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同时,还可以对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对实时干扰做出有效应对,并制定对策对电力故障进行排除,从而保证智能电网的平稳运行。同时,电力单位要加强电力通信系统的有效性,要提高电网的监控力度,保证电网建设的自动化水平,而上述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电子工程技术的作用。 3.5柔性交流输电技术 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柔性交流输电能够有效的提高对供电环节的控制力度,提高供电精度,因此是未来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柔性交流输电技术主要是在电子工程技术中的电子、电力以及微电子等技术的发展下而出现的。通过该技术的使用,在供电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降低电能的损耗,增强电能的使用效率。另外,电力单位可以通过在该技术中融入低污染的能源技术,从而对电网参数进行科学调整,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3]。 3.6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通过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能够较高的提高换流器的应用效率,提高电能的转换效果,从而从整体角度提高直流运行电力的质量。另外,该技术不仅能够担负长距离供电的任务,在短距离的直流供电当中,例如对我国边远地区的供电任务中,应用该技术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较快,在未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此目前已经开始了比较广泛的使用。 4结束语 在电力网络建设中,智能电网是我国电力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仅能提高供电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具有较好的节能环保效果。而电力工程技术作为重要的基础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发挥这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电力单位要对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运用引起重视,加强对电力工程技术的研究,提高能源转换,电能优化,电网架构,电力通信,柔性交流输电以及高压直流输电等技术的运用效果,从而有效的提高智能电网的建设水平。 作者:柯洋 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安康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浅谈 [摘要]时代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科学及技术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电力工程虽然只是基础建设,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在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电力工程建设中工程技术管理进行阐述,分析了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管理内容;问题及解决措施 电力企业应深刻地认识到工程技术对于电力工程质量的保障,对于提高其安全性的重要意义,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保证工程建设的水平。 1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简析 在最初的电力工程阶段,对于管理大纲的编制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是要立足于电力工程的规划以及设计的重点的,要以实际的工程建设作为技术管理的依据,以便进行科学的管理。此外,要由大纲产生相应的管理文件,并把大纲和监理文件进行整理,形成体系,应用于工程建设。其次是对工程施工前的管理。要对施工的单位进行技术方面的考核,这个考核的依据将会形成投标的文件以及所签的合同,从而判断出施工单位的技术能力能否满足电力工程建设的需要。要求施工单位所进行的施工组织以及在方案的设计中,都要以工程的要求和目标特点为依据,对施工单位进行高效的技术方面的监督管理。再次,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对于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对技术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技术管理依然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以施工的环境为参考,抓好技术管理的工作。在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上,需要更全面,更具科学性,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实现,如进行技术监理等,从而达到保质保量的目的。 2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阻碍电力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管理人员对自身认识不清,缺乏责任感,并且管理经验比较缺乏,使得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无法真正有效的开展。在现实的工作情况中,往往会出现工程造价不稳定、无法控制工程的投资成本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管理人员的错误决定,而且会导致一些重复采购和施工的现象出现,对工程造成不利的影响。 2)管理流程需待加强。 电力工程建设是一项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的工程。其需要多个机构和部门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努力来完成,从而对工程的质量给予有效保证。但是,每个部门又都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形成了繁琐的程序,大大降低了工程施工的效率,出现延误工期的现象,导致工程技术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出它自身的作用。 3)管过实施细节有待细化。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实施的环节缺乏注重细节,缺乏严谨的态度。如,对于施工单位的考核,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的质量是否完全达到所要求的标准等;又如,对于责任的追究不到位,工程责任分配不是很明确,不够细致,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就无法找到相应的责任承担者,这些现象都是导致工程的经济效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方面,注重整体管理的情况下,也要考虑到对于细节的管理,以更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 3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3.1提升管理人员技术管理意识 电力工程管理对于电力工程这一项目来说具有很大的影响,它将影响电力工程的施工情况等,进而影响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保证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所以要加强对该工程的管理。首先,需要加强管理人员技术管理的意识,在有了较高的管理意识之后,才可以更好实施管理。当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以后,管理制度也就会不断地完善,促进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优化。 3.2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这一工程中,除了管理人员的素质满足工作水平需要以外,还需要对施工的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开展也是有重要影响的,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但影响着施工,也体现在接受管理的程度上。在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上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引进人才。就是不断吸引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为企业带来新鲜的学业,改善现有的施工模式以及促进技术人员对于工程技术管理的接受,使管理大纲充分高效实施。二是对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使管理制度能够顺利深入实施,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促进电力工程的发展。 3.3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 在电力工程管理中,流程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们需要在每一个流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如对于开始施工之前的管理,我们只有在充分准备好一切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施工,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原料的预算、机器设备的预算等,并保证相关的会议正常展开。必须要保证原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完全符合标准之后才可以展开施工。再如,工程完成后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工程的质量达标。 3.4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的制定 实现更好地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那么就需要制定技术管理制度,所有的电力工程施工人员必须是合格的,具有足够的水平可以进行工作的,而且应当针对现实的情况进行一些特殊技术的培训,还要对施工人员的操作资格证明进行考察,保证施工人员具有较强的安全施工意识以及较高的工作水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旦发现非专业的人员,应当立即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在不能进行培训的时候应当调离其他岗位。在面对处理一些棘手的电力工程项目时,一定不能凭自己的一己之见坚持进行继续施工,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需要对电力工程的一些工作做出相应的标准化规定,对具体问题建立明确工程施工的责任制,将责任细化,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避免出现推卸责任的现象,同时可以降低相应的经济损失。制定出责任制度后,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规范电力施工的过程。 3.5监督技术实施过程 对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要落实到电力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而这些环节中技术的实施过程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于技术实施过程的监督。电力工程建设,是一种非常重视安全的工程建设,所以它对于工程的质量要求就特别高,而质量是由施工技术决定的,由此可见,加强技术实施过程的监督也是提高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一个重要手段。 4结语 是电力工程建设在当下时代必不可少的,要想使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立足实际是最重要的条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要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提高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水平,确保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的水平。 作者:姚东 单位:广东电网汕尾陆河供电局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供电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传统的电网建设已经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供电需求,需要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进化,而智能化电网就是再这样环境下诞生的产物,它具有现代化、信息化的特点,在输电供电方面更加快捷安全。而电力工程技术作为智能化电网中最重要的技术,其建设与发展对于建设智能化电网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其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而分析智能化电网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电力工程,智能电网,应用研究 人口的增加和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得全球进入了能源时代,对能源的争夺成为世界各国的主流,尤其是在经济危机过后,能源与生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为了解决能源危机,智能电网的建设势在必行,国家应将建设智能电网项目作为重点项目,结合我国国情,颁布条例,加大智能电网的建设速度。智能电网之所以被广为看好,不仅因为其发展符合现在流行的可持续发展,更因为其兼有实用性与经济性的特点。而电力工程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输电的稳定性,且能加快电网的建设速度,在节省能源方面上也起着很大作用。本文从智能电网所具有的特点说起,再分析电力工程技术早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一、智能电网的概述及其特征 作为一个领土和人口都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我国的资源分配却很不平衡,根据地区差异的不同而不同。在几次经济危机过后,人们为了解决电能上的问题开始建设智能电网,最早使用这项观念的是美国,其为了缓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与能源紧张的局面,尽快恢复经济进而推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开始大力布置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体系,而是多种配电输电体系共存,相互作用。而在我国的智能电网构建中,为了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匹配,一般都要履行绿色环保的概念,保护生态环境,最大程度上减少污染;智能电网还具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坚固耐用,考虑到我国电能的输送环境,智能电网的架构特别牢固,在一些自然灾害发生时不会中断电能的传输,也就使大规模停电额概率降到最小,反之要是网架不合格,就会造成输电中断甚至更为恶劣的情况;智能电网之所以智能,是因为其高度自动化,在发生问题时可以自我医疗不会发生事故,而且智能电网也避免了传统电网建设中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最大化地使用资源,较传统电网无论是成本还是收益都远远升高;除此之外,智能电网的交互性也比传统电网高很多,所谓交互性,就是改变以往的单向传输模式,根据客户的意见来修改,服务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整体应用 基于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电力工程技术主要应用在电源、发电、输电三个环节。 1.电源部分。 在电流的分类里面,把其分为直流电和交流电,交流又分为变频和衡频两种,电力工程技术因为可以支持所有电网中的电源设备如直流电源、交流电源,所以它可以把两种类型的电流输送到智能电网体系内。 2.发电部分。 电力工程技术通过控制电子设备进而控制电能的转化与控制,先进的工程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发电设备的效率并且减少发电过程中的损耗。而随着近些年来技术的不断革新,一些设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半导体元件的容量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而像智能开关,高压直流输电、高压变频等尖端技术也层出不穷。 3.输电部分。 电力工程技术中有两项技术谐波管控技术和无功补偿技术是保证电能质量和电网工作状态稳定的关键技术,其可以使电能在输送过程中也具有较高的质量并且不会被环境因素所影响到。在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大规模输电和输电线路较长的情况,我们一般采用直流输电的方法来保证输电的快捷稳定。而在高压线路输电中,多使用晶闸管变流装置,这项设备的使用可有效提高线路的稳定性,也使得可以输送的电量大大增加,在一些极端天气发生时,这项装置就可以保证不断电或者是电压的稳定。晶闸管变流装置一般是安装在输电和受电两端,作为整流阀和逆变阀使用。由此可见新技术和新装备的使用对于提升电网输电稳定和效率有着极大的提升。 三、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具体应用 上述分析是基于电网整个而言的,本节是依据电力工程的具体作用而言的。 1.质量的优化和能源的转换。 电能的质量优化技术首先要将电能质量分等级,再建立完整的质量评估体系。供电接口的类型要通过分析经济的方向来确定,而分析经济也要建立用户经济性和技术质量两种评估方式,通过规范市场和满足用户需求来建设高质量的智能电网。在实现上述前提的条件下,产生了以下几种技术:源滤波器、自适应静止无功补偿、连续调谐滤波器等,这些技术在提升电能的质量上具有相当高的作用。根据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这些技术在提升质量的同时也会较少对周边环境的损害,在节约成本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在能源的转化上,低碳能源将会是以后主流的能源发展方向,无论是在降低消耗方面还是在节省成本方面,低碳能源都比现有的能源高出较多。能源的转化实质上就是实用技术来改善能源的转化方式,多转化为自然类型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尤其是太阳能,在采光较好的地区太阳能的使用比较广泛,成本相对于效益来说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其对环境无污染也是促使其广泛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2.柔性交流输电技术。 电子工程技术的主要使用是在高压变电输电过程中,输送并且隔离清洁能源。而这项技术在控制输电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性能,其使用微电子、电子技术等结合通信、控制技术来灵活地控制输电,把清洁能源输入电网中。因此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符合整体的电力工程技术,与我国电网的发展相辅相成,保证电网稳定性的发展,与此同时其在降低输电损耗、提高输电能力方面也有较大的作用。 3.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在我国现行的高压输电技术体系中,绝大部分是直流输电体系,但是在实际状况中很多环节使用的却是交流电,因此在控制换流器的方面要细致,保证输入的电流是直流电,其中换流器大多有一些管段元件构成来保证输电的稳定性。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就满足上述所说的实现电流的转变,而且除了上述优点之外,高压输电技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可以向偏远地区供电,像一些地处偏僻的海岛和新疆西藏地区。由于这项特性,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必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获得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四、其他关键技术 在智能电网的构建中,除了电子工程技术之外,其他的技术也必不可少。像信息管理技术,主要负责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并且其采集范围再大的方面要扩张到整个产业链,小的方面要贯穿整个企业内部;智能调度技术则是调节所有人员技术的技术,但这项技术目前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在自动化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采用大量的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上运行,改变了以往单向的运行格局,在管理系统的调度下这些电源协调运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智能电网中的通信技术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其对于数据的获取、保护、控制都保证可靠性,这项技术的存在对于提升服务质量有着质的提升。 五、结语 智能电网作为我国发展项目的基础项目之一,由于近些年来人们对于供电量和供电安全的需求量增加,使其成为最重要的项目之一。通过上述对电网的概述和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的分析,可以认识到电力工程技术可以提高输电效率降低输电成本等优势,并且其应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在以后的智能电网建设工作中,要加大对于电力工程的研究与优化力度,使用低碳能源,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提升我们自身技术。 作者:冯镜昌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肇庆供电局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分析 1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基本内容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其包括的基本内容较为丰富,不仅需要编写工程项目管理大纲,而且还包括施工计划和设计文件的审核工作。尽管内容较为丰富,但由一条主线将其串联起来。 1.1编写工程项目管理大纲 工程项目管理大纲的编写都会在工程施工前完成,大纲通过后则需要工程进行施工时进行监理合同的签订。严格按照监理合同的要求及管理大纲的规定编写工程监理规划和实施细则,确保在电力工程中得到全面的落实和执行。 1.2施工计划 按照合同的要求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施工计划进行制定,确保所制定的计划工期与工程特点相符。然后根据施工的资质和要求来明确施工单位所需要具备的条件,选择适宜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对于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及实际进度来对施工技术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确保能够与实际施工的需要相符合。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机械振动和搅拌方式在施工过程中使用较多,而且在一些特殊线路上还存在人工作业的方式,但无论是机械作业还是人工作业,都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交底作业,而且要做好记录工作。 1.3设计的文件必须要有签字与批准 对于设计文件在通过审核后才能够进行使用,需要由指挥中心、设计商、承包商和物资供应商共同参加施工图会审,做好会审的记录工作。对于需要变更设计文件时,需要由设计商递交变更通知单,明确变更的原因、新的技术方案、工程量和预算费用,而且需要由监理和指挥中心签定后才能实施。当电力工程竣工后,设计文件需要与承包商编制的竣工图相符合,同时还需要由监理和指挥中心审核签字后才能通过。 2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主要问题 2.1电力工程项目组织在整体上缺乏综合素质 当前电力企业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程技术人员都缺乏投资效益观念,施工合同和造价控制知识不足,这就导致设备控制在概算内的订货价格存在假象,同时在合同中也没有将一些附属设备进行明确注明,从而存在需要重新进行采购的情况,而且采购价格往往存在失控现象,给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在电力工程项目安装工程中,由于安装不同其所带来的影响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变电站风电流传感器的安装要选择在开关线路侧或是在母线侧进行安装。通常情况下,变电站内进线侧和母线侧下来便是开关,然后是电流互感器,如果在安装时两者存在装反的情况,则会给检修工作带来较大的麻烦,需要扩大停电检修的范围。但对于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当发现电流互感器本身的一次装反了的情况下,只需要确保电流互感器上二次端子跟着一次接反就不会给检修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对人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 2.2供电技术公司的技术管理问题 电力工程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涉及众多的程序,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各项工作具有繁杂性。供电技术管理工作可能将众多部门进行有效的连接,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发生。但当前在供电技术公司的技术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其重要的纽带作用,各个部门之间联系和沟通不顺畅,这就导致施工进度缓慢,给电力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3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在当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对于各项工作都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流程进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违反规划性操作的行为,不仅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制约,而且不利于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 3加强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培养电力工程管理与施工技术等人员的综合的素质 运用现代的技术管理方式对电力工程进行管理。从各方面招收电力工程技术的人才,将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把握好。利用专业的管理软件,满足工程要求。加强对职工工作技能的培养,为在职人员提供良好的培养和再教育机会,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和条件,强化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造价费用的有效控制,确保工程成本的降低,使电力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得以增加。 3.2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流程进行优化 通过优化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流程,并建立完善的电力工程规章制度、责任机制以及电力工作的程序。当招标流程完成后,要将招投标结果、落实的情况以及图纸,由市场管理中心将其公布给电力技术工程公司的业务部,同时也对其进行存档。先与各相关单位召开工程前的准备会议,对预算进行审查,确保各项工程技术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 3.3要严格遵守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只有在保证安全管理制度得到安全的许可,后才能够对工程进行施工。所有的电力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要经过安全资格考察和安全教育,以及签订合同。其中特殊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才能正式施工。在发现安全隐患的时候要做到定整修改措施和修改责任人、定整修改完成的时间和完成人,以及定熬修改验收这五种要求。把握好电力工程教育和施工、交底和文明、防护和验收,以及检查的七个标准,制定安全的工程值班制度,并且执行国家电网及电力公司规定的方针和政策,以及法律和法规等。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对施工个人和团队的整体成绩进行评定,并给予一定的奖罚。 4结束语 电力企业建设工程属于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周期性长及复杂性的特点。而且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因素也较多,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性,相互影响,这就需要加强电力企业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特别是在当前电力企业体制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需要加快电力施工技术改革的力度,因此需要不断的强化电力企业施工技术管理,进一步对技术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确保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从而确保电力工程任务能够顺利、优质的完成,为电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维君 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果洛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问题分析 前言 当前电力工程建设发展迅速,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单位工程较多,需要多种专业工种,而且平面穿插施工较为频繁,这就需要做好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从而更好的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确保实现对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有效管理。 1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基本内容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其包括的基本内容较为丰富,不仅需要编写工程项目管理大纲,而且还包括施工计划和设计文件的审核工作。尽管内容较为丰富,但由一条主线将其串联起来。 1.1编写工程项目管理大纲 工程项目管理大纲的编写都会在工程施工前完成,大纲通过后则需要工程进行施工时进行监理合同的签订。严格按照监理合同的要求及管理大纲的规定编写工程监理规划和实施细则,确保在电力工程中得到全面的落实和执行。 1.2施工计划 按照合同的要求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施工计划进行制定,确保所制定的计划工期与工程特点相符。然后根据施工的资质和要求来明确施工单位所需要具备的条件,选择适宜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对于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及实际进度来对施工技术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确保能够与实际施工的需要相符合。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机械振动和搅拌方式在施工过程中使用较多,而且在一些特殊线路上还存在人工作业的方式,但无论是机械作业还是人工作业,都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交底作业,而且要做好记录工作。 1.3设计的文件必须要有签字与批准 对于设计文件在通过审核后才能够进行使用,需要由指挥中心、设计商、承包商和物资供应商共同参加施工图会审,做好会审的记录工作。对于需要变更设计文件时,需要由设计商递交变更通知单,明确变更的原因、新的技术方案、工程量和预算费用,而且需要由监理和指挥中心签定后才能实施。当电力工程竣工后,设计文件需要与承包商编制的竣工图相符合,同时还需要由监理和指挥中心审核签字后才能通过。 2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主要问题 2.1电力工程项目组织在整体上缺乏综合素质 当前电力企业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程技术人员都缺乏投资效益观念,施工合同和造价控制知识不足,这就导致设备控制在概算内的订货价格存在假象,同时在合同中也没有将一些附属设备进行明确注明,从而存在需要重新进行采购的情况,而且采购价格往往存在失控现象,给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在电力工程项目安装工程中,由于安装不同其所带来的影响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变电站风电流传感器的安装要选择在开关线路侧或是在母线侧进行安装。通常情况下,变电站内进线侧和母线侧下来便是开关,然后是电流互感器,如果在安装时两者存在装反的情况,则会给检修工作带来较大的麻烦,需要扩大停电检修的范围。但对于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当发现电流互感器本身的一次装反了的情况下,只需要确保电流互感器上二次端子跟着一次接反就不会给检修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对人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 2.2供电技术公司的技术管理问题 电力工程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涉及众多的程序,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各项工作具有繁杂性。供电技术管理工作可能将众多部门进行有效的连接,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发生。但当前在供电技术公司的技术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其重要的纽带作用,各个部门之间联系和沟通不顺畅,这就导致施工进度缓慢,给电力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3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在当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对于各项工作都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流程进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违反规划性操作的行为,不仅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制约,而且不利于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 3加强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培养电力工程管理与施工技术等人员的综合的素质 运用现代的技术管理方式对电力工程进行管理。从各方面招收电力工程技术的人才,将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把握好。利用专业的管理软件,满足工程要求。加强对职工工作技能的培养,为在职人员提供良好的培养和再教育机会,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和条件,强化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造价费用的有效控制,确保工程成本的降低,使电力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得以增加。 3.2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流程进行优化 通过优化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流程,并建立完善的电力工程规章制度、责任机制以及电力工作的程序。当招标流程完成后,要将招投标结果、落实的情况以及图纸,由市场管理中心将其公布给电力技术工程公司的业务部,同时也对其进行存档。先与各相关单位召开工程前的准备会议,对预算进行审查,确保各项工程技术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 3.3要严格遵守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只有在保证安全管理制度得到安全的许可,后才能够对工程进行施工。所有的电力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要经过安全资格考察和安全教育,以及签订合同。其中特殊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才能正式施工。在发现安全隐患的时候要做到定整修改措施和修改责任人、定整修改完成的时间和完成人,以及定熬修改验收这五种要求。把握好电力工程教育和施工、交底和文明、防护和验收,以及检查的七个标准,制定安全的工程值班制度,并且执行国家电网及电力公司规定的方针和政策,以及法律和法规等。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对施工个人和团队的整体成绩进行评定,并给予一定的奖罚。 4结束语 电力企业建设工程属于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周期性长及复杂性的特点。而且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因素也较多,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性,相互影响,这就需要加强电力企业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特别是在当前电力企业体制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需要加快电力施工技术改革的力度,因此需要不断的强化电力企业施工技术管理,进一步对技术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确保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从而确保电力工程任务能够顺利、优质的完成,为电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维君 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果洛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工程技术智能电网建设电力工程论文 一、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总体运用 1、发电过程中的运用 电力工程技术得技术含量很高,它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实现电能的转化和控制,大大降低电能的消耗和机电设备的损耗,极大的提高了发电机和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当前,电力工程技术中还涌现出同步开断技术的智能开关、新型超高压输变电技术的高压直流输电、电气传动技术的高压变频等一大批高精尖技术。 2、电源领域的运用 不同用户,尤其是大用户往往采用不同的电子设备和电器元件,为了满足各类用户的用电需求,电力工程技术为接入智能电网的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电源供应,如直流电源、交流电源、恒定频率的交流电源等等。 3、输电过程中的运用 因为智能电网的运营需要具备电能质量高、电网工作状稳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的满足需要电力工程技术中的谐波抑制技术和无功补偿技术作为支撑。随着电力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完善,大批适应智能电网发展需求的新型装置应运而生,比如超导无功补偿装置和薄型交流变换器。对于线路较长、输电容量较大的输电工程,一些国家通常采用直流电的输电方式。而我国则在此基础上,采用晶闸管变流装置来作为送电和受电两端的整流阀和逆变阀装置,对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极大的提高的电网输送的容量,同时在极端天气下还增强了输电网络的稳定性。这些装置技术含量高,有效地解决了电力输送过程中电网突然断电和电压的不稳定等现象,极大的提高了输电网络的可靠性。因此,高技术含量和高效率的电力工程技术和相关的配套装置是我国新型智能电网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具体应用 1、电能质量优化技术 该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运用,需要建立在电能的质量等级划分以及评估方法体系的完善的基础上,对供用电的接口所具备的经济性能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用户经济性以及技术等级这两个评估体系,并借助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来促使智能电网的建设向经济且优质的方向发展。电能的质量优化技术的运用,具体涵盖了直流有源滤波器相关技术、自适应静止无功补偿技术、电气化铁道平衡供电技术、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以及连续调谐滤波器关键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使得电能的质量大大提高,并且降低了其使用的成本,从而具有较大的运用市场。 2、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首先,线路造价低,节省电缆费用。其次,运行电能损耗小,传输节能效果显著。直流输电导线根数少,电阻发热损耗小,没有感抗和容抗的无功损耗,且传输功率的增加使单位损耗降低,大大提高了电力传输中的节能效果。最后,线路走廊窄,其节约的土地量是很可观的。除了经济性,直流输电调节速度快,运行可靠。在正常情况下能保证稳定输出,在事故情况下可实现紧急支援,因为直流输电可通过可控硅换流器快速调整功率、实现潮流翻转。此外,直流输电线路无电容充电电流,直流线路无电容充电电流,电压分布平稳,负载大小不发生电压异常不需并联电抗。 3、能源转换技术 目前国家下大力度整治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到2020年较2005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40%,而我国发电系统仍主要依赖于热力发电。因此大力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使用先进技术进行能源的转换和高效利用已经成为了现代低碳经济能源利用的核心。目前,我国着重开发大规模电厂并网技术。电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范围大、运行可靠的光伏发电技术等。但是,我国的能源转换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高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加大相关的技术和资金投入,进一步研发能源转换的核心技术。比如智能电网建设中能量转换技术的发展方向就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和各种并网技术的效率等。 三、总结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工业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电力利用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还出于起步阶段,电力工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与成果已成为支撑我国智能电网取得突破性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者:万小彬李鹏飞单位:天津天大求实电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微探电力工程技术施工安全 一、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基本准则 1.1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的施工应该将城市规划作为施工的主要依据,配电网的规划建设应该采用分区规划的方式来开展。在对配电网进行规划时,应该根据实际的负荷情况来开展规划工作,并且保证在主干道中需要一条架空线路,并在主、次干道预留电缆位置。 1.2为了使配电线路防污闪能力能够到达预期的目标,可以将配电网中的10kv架空线路按照20kv的标准进行绝缘设计,这样不仅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还能够减少线路检修的工作量。 1.3在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中,应该采用“井”型“、T”型或者开环运行的单环网络,并且在每隔2500kVA处进行分段,使用带电压互感器带电动合分闸的分段开关和线路开关。 1.4增加线路的绝缘强度。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绝缘导线应该全部使用专用的绝缘金具,这样才能满足线路绝缘的目的。在对绝缘导线的裸露接头部分进行处理时,应该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例如加设绝缘罩,然后在绝缘线路的一定距离内加设绝缘接地线夹。 1.5配电网络的安全准则:在供电系统中,如果有比较重要的用电用户,就应该使用功能双电源的供电方式,这样就能提高配电网供电的稳定性。对于特级用户来说,供电系统除了应该对其采用双电源供电以外,还应该增加紧急电源,这样就能够满足特殊用户的特殊要求。在应急电源中,经常用到的一般包括蓄电池、发电机组和干电池等。 1.6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随着电网中环网应用数量的增多,不同环网应该使用功能不同的变电站,或者使用同一变电站来作为电源点。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由于变电站的数量较少,并且存在不均匀的状况,可以使用开闭作为电源点。相邻变电站之间的10kv主干线应该使用单环网络,这样就能在检修时起到降低负荷的作用,从而减少因施工引起停电的时间。 二、保证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主要措施 2.1做好施工前的设计规划工作。在对10kv配电网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地区规划中电力负荷增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应该根据当地的人文地理状况和有关供电可靠性的一系列意见进行规划和设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纳和分析,就能够为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 2.2定期使用先进的技术对配电网进行维护。 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时,应该对已经完成施工的环节进行仔细检查,查看线路中是否出现异常现象,并做好线路的后期维护工作,由于在施工中没有完成全部的工程任务,所以在施工中,应该对已经完工的线路进行保养和维护,这样才能为整个工程质量打好基础。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挑选比较先进的技术和施工设备进行施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也能够使工程的安全系数提高。在工程具有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带电检测设备来检测施工的具体情况。例如在对电网进行实时监控时,如果施工中出现施工故障,就能够自动对故障进行处理,从而保证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2.3对施工环境进行妥善处理。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时,需要施工的配电网一般都会安装在比较偏僻的地点,并且多处于户外,由于这些地点的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众多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防止人为因素对配电网造成的破坏。在对配电网的杆塔进行布置时,应该合理的选择杆塔的位置,尽量让杆塔远离道路,并且减少不利因素对配电网造成的影响。如果没有条件来预防配电网的破坏,就应该适当采取保护措施,例如在配电网的杆塔附近增设标志,或者涂上反光漆等进行提示,这样既能够引起驾驶人员的注意,也能够有效的避免意外事故对配电设备所产生的损坏; 2.做好防雷工作。由于配电网一般都位于户外的空旷地区,这就使线路遭受雷击的概率有所上升,所以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当的防雷措施。例如安装避雷器、增设支柱式的绝缘子、开展地线铺设等,从而起到防雷的作用。如果配电网电力工程的线路经过城区,就需要对路线所需要经过的环境进行考察,避免线路附近出现树枝或者其他障碍物,如果存在这类问题,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然后再架设线路,避免线路出现遭受雷击等情况; 3.对施工中使用的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在开展配电网电力工程的区域内,应该查看施工区域内是否存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区,这些污染会给电气设备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对供电设备进行防腐处理,例如使用绝缘导线,或者采用防污能力较强的绝缘子,还应该定期对配电网电力工程中的线路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位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也有利于电力系统的顺利运行。 2.4根据配电网电力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安全施工方案。在对配电网电力工程进行施工前,应该在需要施工的范围内做好线路的考察工作,对于工程中需要施工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做好周密的考虑,并做出科学的施工方案。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中,应该尽量减少施工中停电的情况,即使必须要停电进行施工,也应该严格控制停电的时间,这样才能尽量减小停电对用户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 三、总结 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施工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要选择适当的施工技术,并且保证施工的安全性,这样才能保证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虽然我国在配电网电力工程的施工方面已经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但由于技术和施工领域在不断扩展。所以在配电网电力工程的施工中,仍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努力发掘更多的技术和施工方法,这样才能使电力工程的管理效益提高,同时也能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作者:李星云单位:佛山禅城供电局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摘要:现阶段经济技术发展迅速,电力行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电力的要求,电力行业增加了电力系统的配网建设。配网建设可以有效的保证电能的安全与使用,还可以提升供电质量。国家和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配网的建设,从而保障电网的顺利使用。文章主要讲述了配网建设中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这些都会对配电网造成影响,要加强对配电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与教育,这样有利于整个配网的建设。 关键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 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而配网电力工程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可抗力、工程管理制度的中的漏洞,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因此国家加强配网工程的研究与分析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技术改革可以使配网电力工程更好更快的发展。 1配网系统电力技术应用特点 在我国的整个电力系统中配网系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监督、控制整个电力系统,还可以支持电力的离线操控。配网电力系统可以把用户的使用信息、实施的动态和之前的数据进行结合,通过电网接线和地理图形的形式完美结合的合理配置。除此之外,配网系统的安全性能也很好,在计算机技术中的软件和硬件相结合并与其他的信息系统相隔离。通过这样的管理就可以使配网电力系统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包括通讯汇总的方法和广域网的使用,利用光纤和配电线的截波等方式为无线的通讯方式提供使用的基础。即使是开放式的连接方法,依然可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使用性。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所以技术人员应加强对配网电力系统的研究,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 2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情况与可靠性的分析 2.1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管理 必须保证配网电力的安全及可靠性,它是整个电力系统的关键。要对计算机的登录和操作人员进行设置,不能让任何人都随意的进入该系统,主站只有系统的调度员、系统的维修保养人员等可以进入;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在软件上的设局也是不一样的,在通过管理人员的指挥,针对该用户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设置,从而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使用。在对系统里关于数据实行作业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根据实际信息的使用有利于提升系统的运转更迅速,而系统的后台信息就是在机械设备的信息和历史信息的双方面条件下形成的,两者可以对系统信息进行维护,这就是信息数据库的有点。新世纪以来全球的经济及技术水平在飞速的发展,也对配电的网络的技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系统的工作人员和系统的操作与系统的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对系统的运行人员就必须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有一定的了解和对该系统的问题进行维修、保养和意见规划进行统一总结。 2.2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中的停电管理的分析 电力系统在运行中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也必定会造成断电的情况发生,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操作人员要随时保持警惕,做好停电的措施。目前停电的出现可能会有以下情况:①计划断电。操作人员在月底了解本月的用电情况后对下一个月的用电和停电的计划进行上报;②临时停电。由于电力系统的维护人员在对系统进行维护检修的时候可能出现的临时断电情况,对这一情况进行上报;③夜间停电。晚上人们出于休息的时间,在电量的需求不大,在这个时间段进行维护、检查有利于减少损失,并且安全性能也大大提高了。发现问题线路及时修理,这些方法的缺陷就是不能很好的保证电网使用的安全性,优点是减少对电力的耗损,这样有利于社会效益的提高。 2.3综合停电主要内容的分析 整个电力系统在使用的时候,难免会发生系统中软件或硬件的问题出现,如果操作人员工作中存在失误会漏洞,就会使问题处理不及时,造成系统问题的处理时间很长。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系统控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主战机房,它也是工作的中心。在实际的工作中就要设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管理制度,对操作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根据程序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处理,对电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维护与处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出现断电会有两种情况:操作人员对停电的情况要及时的上报和各班组之间的变动。操作人员根据停电情况的进行申报进行变动,可以考虑在一天之内进行一起作业。也可以安排一个调度室对具体的停电情况向相关的工种进行提醒。对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需要可以及时的进行调整。 3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策略分析 3.1加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 根据上面的分析得知,配电网工程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可以控制的最主要的就是人为因素。操作人员是整个系统的主观影响,对于配电网的一切操作包括建立、使用、维护与保养都需要操作人员的参与,整个电力系统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系统的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这一影响很重要,因此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整个技术的培训,这样可以为电网的配电系统正常的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根据配电网的具体情况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进行培训并进行适时的改变;其次,针对目前所有的操作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还要保证定期的课程要求,在培训的过程中要结合配电网工程的实际状况,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状况进行不同的培训;最后,对配电网的考核制度进行全面的完善,这样可以方便对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评价,保证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水平,而且做到每一位技术人员都要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还要考核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的效果,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就要给于适当的处罚,并表现良好的员工给予奖励,这样有利于整个配电网工程的发展与稳定。 3.2对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进行优化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配电网的线路非常多见,特别是大的城市中各个建筑中线路想蜘蛛网一样繁杂,这些配电网线路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由于线路的复杂与繁多就会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会对整个配线网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其原因是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引起的,所以要对配线网的整个工程进行合理的优化。优化措施:①将配网电力工程进行分段,分好段之后再对每条线路进行多个电源节点的设立,节点的设立有利于发生问题的时候只对故障的线路进行维修,而不会干扰到其他线路的正常工作,从而提高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运行;②完善配网电力工程的同时还要对配网电力工程的检查、探究、维护等进行优化,有利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专业的解决;③要对配网线路进行积极的管理,针对临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减少对整个工程的安全与稳定造成影响。 3.3加强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 要想保证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安全,主要是在管理方面,因此加强实际工作中的配网工程的管理制度是很重要的。首先,对停电情况的管理,根据独体的停电情况结合工程的具体状况进行处理;其次,加强配电网的运营维护的管理,在我国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我国结合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整个工程的运营与维护,还能对配网工程中的问题做到及时的发现与处理,减少这个问题对配网电力工程的技术的安全性能带来干扰。 4结束语 在经济技术发展快速的当前社会,关于电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所以面对强大的需求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完善的配套系统。目前我国的配网电力系统安全性能还不完善,对电力企业整个未来发展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根据我国目前情况的的缺陷和限时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规划找到解决的办法,有效帮助公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并针对这一情况不断的优化我国配网电力工程的实用性。文章主要针对配网电力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并不断提高专业的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有助于在实际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对整个配网电力的技术水平的发展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 作者:卞许兴 苏达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五峰县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企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力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要进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产业,所以,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在逐步加快节能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样就能够实现对电力企业的有效管理。在我国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建筑行业,在建筑工程的应用生产过程中,建筑工程的基础就是要保证质量。所以,在实际的配网系统过程中,电电力工程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对整个建筑工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就对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配网系统;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分析 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配网建设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发展的问题,在城市配网建设及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城市建设及发展过程中配网建设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学习,并保证其质量控制能够有效地得到解决。想要解决城市配网建设及规划存在问题,就需要保证在对配网建设及规划的各个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智能配电网建设中的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进行提升。 1.目前我国配网系统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极大进步,我国电网也逐渐走向了智能化。对于配网系统来说,逐渐的走向了智能化,其主要的功能特点就是保证了能源的使用时间得到了增长,同时能够实现对能源消耗的降低。智能电网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所应用到的是智能科技技术,智能科技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实现传统能源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这样就能够按照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进行工作,进而实现了对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2.当前配网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网络结构不合理 其一,配电线路方面有5点缺陷:(1)电网线路的不合理的布局,导致近电远供,迂回供电等。(2)不合理的电网规划,电源点距离负荷中心太远,导致电能输送过程太长。(3)配电线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破损、污秽、老化,导致线路不够绝缘,阻抗,泄露等情况也频繁发生。(4)电线导线截面过大,过小导致线路长期运行状态不佳。(5)线路的耗损情况居高不下,跟影响电网流动的无功功率不无关系。其二,需要改进的还有配电设备:①配电变压器与负荷中心之间的路程太远;②着重利用低耗能的配电电压器;③配电电压器的容量要与负荷相匹配。 2.2负荷增长过快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在城市用地一定的情况下城市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就造成了城市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而在进行城市配网规划过程中,管理措施的不当也是引起高负荷的重要原因:(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日常生活中的用电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对于供电企业来说,供电流程也在不断增加。当供电系统中供电流程数量较多时,供电企业的供电系统就会承载越来越多的负荷,此时,电表出现故障的情况也更频繁。(2)没有及时治理供电用户的违章用电,窃电等现象,也加重了用电负荷的提高。 2.3线路故障 在实际的城市配电网规划建设过程中,因为其会应用到各个方面的技术,这就造成城市配网规划及建设会受到外界环境及技术的极大影响,进而导致城市配网建设发生的线路故障也大大增加,在实际的配网工作过程中就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例如,当城市配网建设遇到外界恶劣环境影响时,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为我国在城市配网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大多为架空线的方式,这对于正常情况来说,架空线的应用能够具有非常大的安全优势,但是当架空线遇到恶劣天气时,例如暴风雨天气,就会造成城市电路线路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而相应的修复工作也非常困难,这样就不能够保证线路具有良好的安全稳定性。 3.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分析 3.1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供电企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想要实现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提升,就需要相关的基层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素质,而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高低与供电服务质量的高低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两者是成正比发展的。所以,城市配网建设规划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对相关专业电力工程技术进行学习,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在进行培训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培训目标及培训计划的制定,保证参加培训的人员能够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补充学习,尽可能实现对整体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3.2优化供电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配网建设规模并不相同,有的地区配网建设较为密集,而有的地方建设则不完善,电网布设也较为混乱。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就需要分别对各个地区有针对性的进行配网建设,并实现对传统供电模式的优化。优化过后的供电模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这就需要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协调,为以后工作进行简化。由此就能够实现对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提升。 3.3进行配网检查 了解居民的用电情况,经常进行用电检查。一方面开展用电大普查,及时了解掌握居民的用电状况,所以建议供电所要定期检查用户是否合理用电,杜绝偷电漏电等行为,让居民用电更符合规定,也更安全;另一方面是加强用电大检查,降低电损率,解决输电线路存在的问题,输电线路若有线路短路、互感器烧毁等情况存在的话,不仅是安全隐患,也大大降低了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及时发现并早日的进行修复、更换,既保证了居民用电安全,也降低了电损率,同时也实现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增强。 3.4简化电压等级 当前,我国所采用的降低电压的方式还比较传统,对于降压工作还需要逐级逐步的进行,并进行不断的调试,并在调试的过程中实现对电压的满足。在此过程中,想要实现对电压的有效降低,就需要加强对电力设备的有效使用,这就大大降低了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还需要对人力物力进行消费,所以,就需要实现对电压等级的简化,进而实现对降压的改善,从根本上实现了对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提高。 3.5重视停电管理与分析 在实际配网系统建设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停电原因进行确定,当出现大面积停电时,就需要提前进行停电通知的下达,并快速有效的进行安排维修,例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将维修时间安排在白天,保证晚上用电的可靠性,在维修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对周边用户的影响,最大限度的提高配网系统可靠性。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配网规划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电网建设规划就需要具有自身的规划建设特点,并针对实际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进而实现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增强。 作者:邹玮平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靖安县供电分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摘要: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与人们日常用电安全息息相关,而当前我国的电力工程技术管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问题;措施 正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急剧攀升,电力工程项目逐步增多,且在社会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相关单位必须要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管理。技术管理是电力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用电安全息息相关,一旦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出现了漏洞,将会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造成巨大的隐患,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严肃对待当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积极研究解决对策,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 1.电力工程土建施工中的技术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1.1技术问题分析 电力工程土建施工中的技术问题主要包括混凝土技术、钢筋连接技术及防水技术三个方面。1.1.1混凝土技术。混凝土技术是土建工程施工中经常用到的技术,对土建工程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混凝土结构常见问题有裂缝、钢筋锈蚀等,在具体的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不到位便会产生上述问题,严重危及混凝土的结构强度,比如,因施工技术问题而产生的混凝土干缩效应、放热效应产生的拉力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破坏。1.1.2钢筋连接技术。在土建项目施工中经常会需要以绑扎、焊接的形式对钢筋材料进行连接,钢筋连接的质量会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具体的施工中,由于钢筋连接技术问题经常会造成接连状态不佳、焊接达不到规定标准等问题,严重影响土建项目施工质量。1.1.3防水技术。防水技术在土建工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对一些结构处实施防水处理,且该技术是衡量土建项目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防水技术问题会造成防水结构出现裂缝、空隙等,并对土建工程的下部结构造成损害,影响土建工程的整体质量。 1.2技术管理措施 加强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2.1做好技术准备工作。电力工程技术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与电力工程土建施工中的材料、设备、机械等因素息息相关,特别是材料质量,对电力工程的施工技术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要做好技术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设备、机械、材料的准备工作,确保施工中的各项因素均能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避免因准备工作不足而造成电力工程技术问题。1.2.2加强对技术的控制。电力工程施工需要用到多种技术,而不同的技术有着不同的操作规范,因此,管理人员必须要根据不同技术的操作规范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的控制。以混凝土施工技术为例,在土木工程施工前必要对各项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查,防止劣质材料流入现场;根据施工方案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正确配比,确保混凝土结构强度能够达到规定的要求。钢筋连接技术的控制要点主要包括检查钢筋型号和质量是否符合施工标准,检查连接点是否存在连接问题。防水技术的控制要点主要包括检查防水布的完好性及防水材料的特性。 2.电力设备安装与调试过程中技术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2.1技术问题分析 2.1.1安装和调试配合问题。电气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进行电气设备安装时,调试工作也要同步进行,以确保安装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被及时的发现和解决,然而,一些企业将安装与调试工作进行了割裂,这样的操作方式可能会造成电气设备出现接口死区,从而对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不良影响。2.1.2工作管理方面的问题。当前,只注重电气设备的安装质量而忽视了调试工作的质量是我国许多企业的通病,由于企业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仅对安装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只将安装质量作为衡量安装人员工作好坏的依据,致使许多安装人员认为只需要将安装工作做好即可,没有必要进行调试,加之部分安装操作人员对电气安装和调试工作的技术要领掌握不熟练,给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不利影响。 2.2技术管理措施 2.2.1细化安装调试步骤。现如今,先进的电气设备技术对安装调试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操作人员必须要充分把握每一个细节的技术要领才能确保安装调试工作的质量。为了避免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出现漏洞,可对安装调试过程进行细化,并规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在操作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防止给后期的安装调试工作造成不利影响。2.2.2做好安装调试管理。做好安装调试管理是确保安装调试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企业必须要督促安装人员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程序进行规范性操作,以确保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的科学性及规范性。2.2.3注重电气设备的调试工作。设备调试是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中经常会被忽略的环节,且设备调试存在较大的技术难点。企业需要从两个方面对设备调试工作质量进行控制:一方面,供电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设备调试工作的重要性,避免因设备调试不到位而给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聘请专业的调试技术人员对电气设备的运行进行检测和调试。此外,供电企业要逐步完善维护制度,制定维护检修作业,通过常态化的维护检修工作来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 3.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需要用到的技术种类较多,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给电力工程的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相关单位和部门必须要加强电力工程的技术管理,积极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以确保电力工程的顺利实施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 作者:冯继文 单位:国网新疆疆南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难点对策分析 摘要:电力工程建设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而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所以为了促进电力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对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从当前电力工程的管理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难以突破,进而对电力工程施工造成影响。本文主要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难点;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电力事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来看,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并且逐渐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而电力工程建设的增加,也使得电力工程管理的作用凸显出来,当前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上仍然存在很多的难点问题,使得电力工程建设的工期难以加快,质量难以提升。所以为了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还需要加强对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保证所有的环节都得到有效的规范,进而使得电力工程可以得到良性的发展,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一)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不足 电力工程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所以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质量,进而使得电力工程建设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电力工程建设的规划、指挥、协调、统筹等。但是在实际的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中,部分工作人员对技术管理并没有投入更多的重视,导致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流于形式,进而使得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水平无法提升,对电力工程的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导致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难以符合要求。 (二)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监督力度不足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内容比较复杂,范围比较广,贯穿于整个工程,包括施工图的审核、施工测量、工程技术交底以及电力技术保护等。但是在实际的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部分技术管理人员由于职责以及技术水平有限,导致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和监督不完善。进而使得电力工程技术中存在很多的漏洞和不足,由于监督不力,管理人员又难以及时发现这些漏洞和不足之处,进而导致电力工程的施工受阻。 (三)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制度完善,管理水平的提升,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管理能够切实落实,进而使得电力工程更顺利的完成,所以说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对技术管理的落实。但是从当前的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来看,很多电力企业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认识,为了降低工程的成本、减少工程的开支,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阶段采取一些不利的手段进行成本控制,进而使得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的落实,导致电力工程的开展受到影响。 二、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对策 (一)提升综合管理的水平 电力工程技术综合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所以为了更好的推进电力工程的发展,必须要提升综合管理的水平。在工程管理中需要通过改进电力工程管理流程的方式不断的优化管理体系标准,进而使得工程技术管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得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能够有据可依,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综合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完善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流程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电力工程管理制度和责任机制,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和工序进行规范。在电力工程招标流程结束后,市场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将招标的结果以及具体的施工图纸等给技术工程公司,并由技术工程公司对图纸进行内审,审核通过后进行存档管理;其次,在电力工程施工前,还需要召集各个相关单位对施工的事宜等进行进一步的商讨和确认,对工程的预算方案进行再一次的审核,并向业务部门收取一定的预付款,签署施工委托书和责任书,最后为施工企业以及材料供应商拨款。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技术管理人员需要对施工的材料和设备等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确认,保证所有的材料和设备都满足施工的要求。最后,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制定技术标准体系,提升技术管理的能力和意识,保证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都能够按照流程逐一进行。 (三)落实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最关键的环节是管理的落实,因此电力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在扎实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实践,通过实践来不断的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不断的对技术管理内容进行改进和开发。同时技术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管理落实的重要性,了解技术管理对电力工程的意义,保证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序的管理内容都落到实处,并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对于落实不到位的环节需要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而实现提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对电力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电力企业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影响电力工程的顺利开展,进而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所以还需要针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的问题,不断的提升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流程、落实管理工作,进而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作者:陈建新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达州市蒲城供电分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中电网应用解析 摘要: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电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智能电网及其特点,分析了电力工程技术对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性,最后对电力工程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智能电网;应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特别是如今人们对电能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国家对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也愈加的重视,对电网建设中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在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应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提高电网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进电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智能电网的概述 1.1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智能电网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智能型新型电网,它提高了传统的物理电网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水平,在电网的控制系统中将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融入其中,这些技术的融合不仅仅能够使智能电网满足电力用户对电能的强大需求,还可以保证电能在输送的过程中更加的高效、稳定,做到经济环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作为电力资源和科技资源的融合产物,对社会的进行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1.2智能电网的特点 1.2.1节能环保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幅员辽阔,国民的人均资源占有率非常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合理利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传统的物理电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占地面积较大,资源浪费较多,智能电网的建设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它具有较强的节能环保能力,比较适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1.2.2智能化 智能电网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它是顺应时代进步的产物,在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这不仅仅能够减少电网运行过程中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还可以在电网发生故障的时候实现自我诊断和自我修复,节约电网维护的有效时间,降低电网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运行成本,保证电网在运行的过程中更加的安全、稳定。 1.2.3耐久性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比较高,自然灾害对电网的影响非常巨大,将会使得电力资源无法正常的输送,智能电网的架构强度相对较大,在面对恶劣的天气变化或者自然灾害的时候都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够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避免出现由于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停止运行的情况,保障电力资源能够稳定持久的进行。智能电网的建设是一项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较大且技术难度较高的综合性工程,近年来,为了实现我国产业技术的升级,推动社会经济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在电网建设上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我国于2016年在电网建设方面基本投资完成额累计达5426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7.88%. 2电力工程技术对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性 2.1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提高电网的建设质量 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显著的提高电网的建设质量。应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使实现智能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自动化,在对电力用户的用电控制和用电检查等工作中,可以利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处理手段来完成对电力用户相关数据的手机和分析处理,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反馈控制信号。因此,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在传统技术中由于人为因素而对电网运行产生的影响,提高电网的控制效率,使电网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2.2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够强化电力数据采集的能力 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改变传统物理电网在电力信息数据采集方面存在的缺陷,提高电网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程度,进而提高电网对电力信息数据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按照各种电气设备的类别和功能将其进行自动分组,根据分组创建数据收集档案,这不仅仅可以给电力工程中的各类电气设备在运行和维护工作提供完善的数据支持,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来对电力系统进行优化,进而提高整个智能断网的运行水平,保证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3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3.1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物理电网中,电能的输送都是采用交流电输送的形式来进行,而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能够利用相关的电气设备实现电能的直流输送和逆流输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流的稳定性,相较于传统的交流电和直流电混用的模式来说,高压直流输送更加的经济合理,而且,这种技术还能被应用于一些偏远山区或者比较落后的地区进行电能的输送和供应,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具有非常广阔的适用范围,是未来输电技术发展的基础。 3.2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 柔性交流输电技术采用微电子技术、电子技术以及电力技术等多种技术相融合,展现了电力工程技术中的控制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能够有效的控制交流供电的整个过程,对供电网络进行及时的控制和调整,提高智能电网的稳定性,此外,柔性交流输电技术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电能在输送过程中的电损,提升电力系统输送电能的水平。 3.3能源转换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在我国,能源和资源都是需要被保护的对象,电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他可以通过能源转换技术从传统的高耗能、污染型能源转变为节能环保的低碳能源,电力工程技术能够对能量配比进行优化,尽可能的在碳排量最低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对能量进行有效的转换,实现能源的低碳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电力工程技术在能源转换技术方面还处在发展阶段,需要广大科研技术工作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3.4电力能源质量优化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 电能质量优化是指在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将电能分为多个级别,通过对电能进行评估判定,完善电网体系。在电能输送的工程中,通过对各个供电地区的经济条件以及电力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电能进行选择性供给,提高电网的运行质量,降低成本,使智能电网更加的经济化和优质化。 4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的提高,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各个活动都无法离开电能的支持,人们对于电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智能电网的建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智能电网的技术水平,是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技术保障,能够帮助智能电网实现其应用价值,而且,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对电力能源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实现对电力能源的节约,能够促进我国能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彦希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常德供电分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浅探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人类对电力资源提出的更高的要去,而且需求量也在不断地上升,因此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是会出现各种故障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为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严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更好的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本文将会分析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可靠性的影响因素,然后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探究 前言 电力系统可靠性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较低,那么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停电,会严重影响到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现阶段,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会受到外力破坏、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就需要从上述方面着手。 1影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可靠性的因素 1.1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影响 对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而言,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将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才参与到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革新中。但是,大部分配网电力工作人员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比较低,无法更好的满足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需要,所以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造成了阻碍。造成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达标的原因是电力企业没有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给予专门的培训和管理,从而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外力破坏带来的影响 实际上,配网电力工程属于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因此配网电力工程存在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一些配网电力工程处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也有很多的配网线路分布在树林、山川之内。因为配网电力工程的复杂性,所以配网电力工程经常会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人会在配网架空线上悬挂东西,还存在临时接电的现象,这些外力的作用均对配网电力工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受到外力的破坏,将会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还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停电,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1.3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管理的影响 要想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就需要根据配网运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但是事实上却是很难做到,很多环节并没有做到位,尤其是在配网电力工程发生故障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进行处理,当然还很难做到对故障问题的预测,所以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策略 要想更好的确保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可以从配网电力工程工作人员、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以及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方面展开叙述。 2.1提高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上 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的,配网电力工作人员是配网电力工程运行的重要参与者,无论是配网电力工程的正常运行还是工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或者是对故障的处理,均是由相关的工作人员来发现并且进行处理的。有时候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能无法满足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基本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运行的可靠性,此时就采取措施加强电力工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从下述三个方面开展:①电力企业应当对配网电力工程中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一定的了解,结合企业自身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实际对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工作人员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使工作人员能够真正处理所在岗位中电力工程出现的故障问题。②需要电力企业对其配网电力工程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系统发展迅速,技术也在不断的得到优化,所以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另一方面也会使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到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对于一些新的技术有清晰的认识。③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应当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对于那些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而对于表现不是很好的工作人员可以做出一定的惩罚。电力企业应当制定出完善的评价制度,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满足相应岗位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胜任此项工作。 2.2优化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 配网电力工程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配网电力工程是随处都可以见到的,无论是城市中,还是乡村,配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电能,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正因为配网电力工程的庞大,所以配网电力会遭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对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而这些不良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不合理所致,因此对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进行优化能够很好的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通常情况下,优化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首先可以对配网电力工程进行分段处理,在分区域时每一条线路上需要配备多个电源节点,虽然某一个节点发生故障,但是不会对其他的线路造成影响,其他线路还是能够正常运行的,所以配网电力工程的可靠性就有了保证。其次,对配网电力工程的检测、探索、维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检测、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配网电力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在维护的工作中,能够使配网电力工程更加正常的运行,进而提高了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最后还应当对那些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发展中具有影响作用的外力因素进行控制,例如对于那些仍旧将物品悬挂在配网线路上的现象进行严肃的处理,从而保证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2.3加强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 通过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进行系统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的可靠性。因此,最好按照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实际情况来做好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停电是最常见的一种故障问题,所以应当注意对停电问题的处理,通常来说,配网电力工程停电可以划分为计划性停电和临时停电两大类。计划性停电通常是指在配网电力工程规划过程中,会对配网电力工程制定一套有计划的停电方案,这样一来可以对用电企业或者用电居民造成比较小的影响。临时停电通常是指配网电力出现故障而使用的停电模式,其主要是对配网的停电区域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在短时间内查明故障点及诱发因素,以确保停电区域的最小化,尽可能的缩短停电的时间。现在多数的家庭或者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是离不开电力的,即使是短暂的停电阶段也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所以降低这种影响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线路进行检查和清理作业,尽量不要选择“三主”供电模式,从而有效避免供电效率低下问题的出现,而“手拉手”的环网供电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其供电效率,对于一些重要客户可以为其提供“双电源”的供电方式,并对其供电线路的半径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控制,从而有效控制停电范围。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被运用到了很多的行业中,电力行业也是如此,所以完全可以将一些合适的新的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加强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运维管理,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运维管理过程中,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及时发现配网电力工程技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从而有效降低风险故障对整个配网电力工程的影响程度。 3总结 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可以确保配网电力的高效、稳定运行,为企业及居民的生活、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已经不能够离开电力了,电力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所以只有做好电力的工作,保证配网电力工程系统能够正常运行,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得到保证,才能够真正为广大电力的使用者提供优质的电力。本文分别介绍了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影响因素,然后制定了一套有效的解决策略,从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供电模式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展开了叙述,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将一些先进的技术运用到配网电力工程中,不断地完善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提高其可靠性。 作者:蓝品 单位:广西广信电力建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