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备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浅析 【摘要】电力设备的安装工程,是指工程项目逐步落实的阶段性过程,因此,此阶段对产品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电力设备工程进行严格的监控,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气设备安装的质量。本文针对如何管理把控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如何选择设备所需裁量,人员分配等相关技术及管理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电力设备;工程安装;产品质量 引言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较为复杂,对质量的把控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设计、工艺、操作、措施等多个相关层面。在电力设备安装的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任何细微的波动或差异,否则将对产品质量造成事故性的影响。此外,电气设备在安装完成后,如发现问题在进行拆卸,将会带来极大的损失,并且对电网运行、工作人员安全等方面的安全性形成危害,由此可见,电力设备安装过程的质量把控的重大意义。 1对电力安装工程形成质量影响的主要因素 1.1人为因素 人工是电力安装工程的执行安装因素,人工的工作过程,对整体工程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每一位电力安装工程中的人工环节,都对工程结果的质量有着直接、间接的影响,因此,着手提高人工素质对提高整个工程质量有重大的作用。 1.2施工材料因素 工程质量的基础,在于施工材料的质量,要求工程质量达标,首先要对施工材料质量是否达标进行严格把控。施工材料达标,才可创造出正常的施工环境。在电力安装工程中,施工材料用量大种类多,如施工材料出现质量问题,将对整体电力安装工程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质量,是有效提升、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 1.3施工方案因素 施工方案对于整体工程而言,是直决定工程进度、质量、投资三大目标控制能否实现的因素。错误的施工方案,往往会带来进度减缓、投资增大、质量不合格等相关影响。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从技术、组织、管理、操作等相关方面全面考虑,以达到经济合理、操作方便,符合工程质量等方面为目的,制定出提高进度、控制成本、施工步骤完善的施工方案。 1.4工程机具设备因素 机具设备在电气安装工程中,起到施工生产的作用,机具设备的全面质量优劣,会直接对整体工程大部分工程步骤造成影响,因此,对于机具设备质量把控,也是电力安装工程至关重要的关键点,对于机具设备质量要求,应当参考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维护修复是否简便等相关条件选择。 2电力安装工程质量把控建议 2.1对施工人员筛选及培训需严格 施工人员对施工质量、产品质量有相对的意识,对于管理流程、工程质量把控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因此,对于整个电气安装工程而言,施工人员的筛选及培养显得及其重要,因此,依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应当使施工人员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为用户考虑、社会及企业效益、预控为主、数据代表成绩。另外,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培养要着手技术操作是否熟练、可操作技术是否全面及技术更新,对于施工管理人员,应当培养工作组织,技术指导相关能力。 2.2材料质量及设备质量把控 对于材料及设备质量的把控,首先需要对采购人的产品质量认知培训,采购人员需要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便对采购物品质量有相对的坚定能力。另外,对于采购人员的全方位素质也应当培养,确保工作过程中不出现人工事故。 2.3施工阶段质量强化监控 施工阶段是实现工程设计方向的最终途径,对于工程产品质量以及工程项目价值而言,也是重要的实现阶段之一,因此,强化对施工阶段的监控,将对整体施工工程实体形成,有良好的帮助。例如:对于资源投入、条件质量、生产过程等多方面都起到垫基的作用。 2.4着手提高质量把控水平的管理 质量的控制欲技术层面的因素密切相连,而技术因素除了人工技术水平以外,还对装备、检测技术、数据等相关。作为一个工程,要保证质量,首先就要提高质量的水平,相关应当向新工艺、新技术方向着手发展。对于把控的制度,也应当严格化,对于工人的技术素质等需要不断的更新培训,以此来确保工程产品结果的质量。 2.5关于监理目标及责任制定 监理的目标、进度机会以及人员物料等计划,都应带按照工程规定来严格制定,必须使监理明确清楚自己责任以及目标。如监理必须清晰工程每个步骤、每个设备及设备部位、各阶段的质量等标准,对于验收成果也要有清晰的规范。 3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步骤及标准 3.1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准备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阶段中,首要的是施工准备,准备标准包括技术准备、材料准备、场地准备、工作人员准备、机具准备等。技术准备主要包括工作人员施工前对工程图纸审查,确保对工程意图的特点、意图及步骤清晰明了,对工程的难点与重点分析出相对应的合理解决方法,以此来确保工程整体质量结果。 3.2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材料准备 因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材料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工程中所需要的施工材料,都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标准来进行采购,并要有相关合格证书,对于材料的领取制度,也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实际工程进度能够满足期望进度。 3.3人员准备 工作人员需有合格技术水平、技术素质及人员素质,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审核,必须严格制定及执行,要求确保人员技术能够满足工作进度,人员素质能够保证工程质量是否达标。 4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设备安装标准 4.1电力相关设备安装 电力设备安装时,应当先由相关工作人员对设备开箱做好检查及记录,检查标准为:高低压开关柜是否对应工程要求型号、数量是否齐全、部件是否出现损坏等相关合格标准。设备检查完毕后,需要对设备进行运输,运输过程中,应当减低不必要的震动,如可以使用木箱等装载器具放置,减低设备受损伤的概率,搬运过程中,物件倾斜角度应当保持在15°。 4.2配电室管道安装标准 管井施工主要步骤分为土方、钢筋、模板、混凝土等工程。在实施土方工程中,应当对管井及管埋入的大小及位置,进行严格的检查;钢筋工程应当选择表面光滑且无污垢的钢筋材料,对于钢筋焊接施工人员必须要求有相关从业资格;模板工程需要确保,模板在施工完成后不会出现弯曲的现象,拼接不会出现漏浆;混凝土需要避免漏振等现象,应当注意分层下斜、分层捣实等相关步骤的实施。 5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安全质量措施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的标准控制,也是对工程整体质量有间接的影响。在繁琐且长期的工程中,工人的安全问题,也是工程质量的关键,如出现人员受伤等相关现象对财力、工期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对工程质量是存在极大的隐患,而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人员常处于高空等(如图1所示)危险条件下工作。因此,工程中的安全问题,也必须要重视,必须严格、全面的为工作人员的安全考虑,制定出合理化、符合施工现场条件的最佳安全方案,以此来确保工程的建设能够顺利开展,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结果。所以,应当有相关人员给施工人员进行安全质量措施培训,培训内容必须包括,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水平、自我保护能力、对环境安全隐患排查能力,是工人行为能够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 6结语 电力行业的发展,使整体电力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对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个电力设备安装企业,如想在行业竞争中出类拔萃,对于加强对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管理控制就是必须落实。因为,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庞杂,施工过程必须需要认真落实。对于整个工程而言材料、方案、设备、人员安全等等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当施工过程出现问题,极易导致施工中断,甚至对工作人员的生命产生威胁。所以,工程质量的达标,一套合理可执行的质量管理措施是必备步骤。 作者:张弘 单位:合肥电力安装有限公司 电力设备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浅析 【摘要】电力设备的安装工程,是指工程项目逐步落实的阶段性过程,因此,此阶段对产品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电力设备工程进行严格的监控,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气设备安装的质量。本文针对如何管理把控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如何选择设备所需裁量,人员分配等相关技术及管理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电力设备;工程安装;产品质量 引言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较为复杂,对质量的把控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设计、工艺、操作、措施等多个相关层面。在电力设备安装的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任何细微的波动或差异,否则将对产品质量造成事故性的影响。此外,电气设备在安装完成后,如发现问题在进行拆卸,将会带来极大的损失,并且对电网运行、工作人员安全等方面的安全性形成危害,由此可见,电力设备安装过程的质量把控的重大意义。 1对电力安装工程形成质量影响的主要因素 1.1人为因素 人工是电力安装工程的执行安装因素,人工的工作过程,对整体工程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每一位电力安装工程中的人工环节,都对工程结果的质量有着直接、间接的影响,因此,着手提高人工素质对提高整个工程质量有重大的作用。 1.2施工材料因素 工程质量的基础,在于施工材料的质量,要求工程质量达标,首先要对施工材料质量是否达标进行严格把控。施工材料达标,才可创造出正常的施工环境。在电力安装工程中,施工材料用量大种类多,如施工材料出现质量问题,将对整体电力安装工程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质量,是有效提升、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 1.3施工方案因素 施工方案对于整体工程而言,是直决定工程进度、质量、投资三大目标控制能否实现的因素。错误的施工方案,往往会带来进度减缓、投资增大、质量不合格等相关影响。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从技术、组织、管理、操作等相关方面全面考虑,以达到经济合理、操作方便,符合工程质量等方面为目的,制定出提高进度、控制成本、施工步骤完善的施工方案。 1.4工程机具设备因素 机具设备在电气安装工程中,起到施工生产的作用,机具设备的全面质量优劣,会直接对整体工程大部分工程步骤造成影响,因此,对于机具设备质量把控,也是电力安装工程至关重要的关键点,对于机具设备质量要求,应当参考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维护修复是否简便等相关条件选择。 2电力安装工程质量把控建议 2.1对施工人员筛选及培训需严格 施工人员对施工质量、产品质量有相对的意识,对于管理流程、工程质量把控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因此,对于整个电气安装工程而言,施工人员的筛选及培养显得及其重要,因此,依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应当使施工人员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为用户考虑、社会及企业效益、预控为主、数据代表成绩。另外,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培养要着手技术操作是否熟练、可操作技术是否全面及技术更新,对于施工管理人员,应当培养工作组织,技术指导相关能力。 2.2材料质量及设备质量把控 对于材料及设备质量的把控,首先需要对采购人的产品质量认知培训,采购人员需要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便对采购物品质量有相对的坚定能力。另外,对于采购人员的全方位素质也应当培养,确保工作过程中不出现人工事故。 2.3施工阶段质量强化监控 施工阶段是实现工程设计方向的最终途径,对于工程产品质量以及工程项目价值而言,也是重要的实现阶段之一,因此,强化对施工阶段的监控,将对整体施工工程实体形成,有良好的帮助。例如:对于资源投入、条件质量、生产过程等多方面都起到垫基的作用。 2.4着手提高质量把控水平的管理 质量的控制欲技术层面的因素密切相连,而技术因素除了人工技术水平以外,还对装备、检测技术、数据等相关。作为一个工程,要保证质量,首先就要提高质量的水平,相关应当向新工艺、新技术方向着手发展。对于把控的制度,也应当严格化,对于工人的技术素质等需要不断的更新培训,以此来确保工程产品结果的质量。 2.5关于监理目标及责任制定 监理的目标、进度机会以及人员物料等计划,都应带按照工程规定来严格制定,必须使监理明确清楚自己责任以及目标。如监理必须清晰工程每个步骤、每个设备及设备部位、各阶段的质量等标准,对于验收成果也要有清晰的规范。 3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步骤及标准 3.1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准备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阶段中,首要的是施工准备,准备标准包括技术准备、材料准备、场地准备、工作人员准备、机具准备等。技术准备主要包括工作人员施工前对工程图纸审查,确保对工程意图的特点、意图及步骤清晰明了,对工程的难点与重点分析出相对应的合理解决方法,以此来确保工程整体质量结果。 3.2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材料准备 因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材料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工程中所需要的施工材料,都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标准来进行采购,并要有相关合格证书,对于材料的领取制度,也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实际工程进度能够满足期望进度。 3.3人员准备 工作人员需有合格技术水平、技术素质及人员素质,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审核,必须严格制定及执行,要求确保人员技术能够满足工作进度,人员素质能够保证工程质量是否达标。 4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设备安装标准 4.1电力相关设备安装 电力设备安装时,应当先由相关工作人员对设备开箱做好检查及记录,检查标准为:高低压开关柜是否对应工程要求型号、数量是否齐全、部件是否出现损坏等相关合格标准。设备检查完毕后,需要对设备进行运输,运输过程中,应当减低不必要的震动,如可以使用木箱等装载器具放置,减低设备受损伤的概率,搬运过程中,物件倾斜角度应当保持在15°。 4.2配电室管道安装标准 管井施工主要步骤分为土方、钢筋、模板、混凝土等工程。在实施土方工程中,应当对管井及管埋入的大小及位置,进行严格的检查;钢筋工程应当选择表面光滑且无污垢的钢筋材料,对于钢筋焊接施工人员必须要求有相关从业资格;模板工程需要确保,模板在施工完成后不会出现弯曲的现象,拼接不会出现漏浆;混凝土需要避免漏振等现象,应当注意分层下斜、分层捣实等相关步骤的实施。 5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安全质量措施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的标准控制,也是对工程整体质量有间接的影响。在繁琐且长期的工程中,工人的安全问题,也是工程质量的关键,如出现人员受伤等相关现象对财力、工期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对工程质量是存在极大的隐患,而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人员常处于高空等(如图1所示)危险条件下工作。因此,工程中的安全问题,也必须要重视,必须严格、全面的为工作人员的安全考虑,制定出合理化、符合施工现场条件的最佳安全方案,以此来确保工程的建设能够顺利开展,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结果。所以,应当有相关人员给施工人员进行安全质量措施培训,培训内容必须包括,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水平、自我保护能力、对环境安全隐患排查能力,是工人行为能够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 6结语 电力行业的发展,使整体电力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对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个电力设备安装企业,如想在行业竞争中出类拔萃,对于加强对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管理控制就是必须落实。因为,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庞杂,施工过程必须需要认真落实。对于整个工程而言材料、方案、设备、人员安全等等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当施工过程出现问题,极易导致施工中断,甚至对工作人员的生命产生威胁。所以,工程质量的达标,一套合理可执行的质量管理措施是必备步骤。 作者:张弘 单位:合肥电力安装有限公司 电力设备施工论文:景区电力设备施工技术探析 摘要:随着国内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风景名胜的建设施工越来越多,其中电力作为最基础的设施,其施工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景区的正常运营。由于景区所处位置一般比较偏僻,气候条件特殊及生态环保要求较高,所以对于电力设备的施工技术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 关键词:电力规划 箱式变电站 电力 电缆 接地 在对景区电力设施规划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景区所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及环保要求等因素。一般情况下,景区都处于较为偏远、地理条件复杂的地区,同时环保要求高,为了使游客有更好的观感,电力设施应尽量隐蔽,不对景观、植被造成影响。在进行电力施工前,应结合景区的整体规划对电力进行规划。在下面文章里,我们简单了解景区电力规划的基本要求,并重点对电力设备的施工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1景区电力整体规划 景区电力整体规划的工作主要包括确定电源、负荷预测、变压器选择、线路敷设这几项,在实际规划过程中有如下规定: (1)确定电源。景区电力工程规划,依据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的电源,电源一般引自附近变配电站,电压等级一般为10kV,在景区内一般选用箱式变电站。根据建筑负荷分级确定供电电源数量和回路,当采用单电源、单回路供电时,一、二级负荷建筑应设置自备电源。 (2)用电负荷预测。根据景区建筑物用电、道路照明及其它用电设备的用电需求,一般采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法对用电负荷进行预测,并符合国家和当地的节能要求. (3)配变电所。低压供电半径不宜超过200m,变配电不宜超过4级,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大于1250kVA,配变电所适宜于其他建筑物合建,用电负荷小且分散时适宜选用户外箱式变电站。电容补偿按照变压器安装容量的30%考虑。 (4)线路敷设。供电线路适宜沿道路埋地敷设,最小深度不小于0.7m,使用有外护层的铠装铜芯电缆,同一路径敷设电缆数量不超过8根。在不影响景观的情况下可架空明设。 2施工技术要求 在电力设备施工过程中,应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尽量针对景区特点进行,下面我们对景区电气设备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1)箱式变的安装。针对景区的实际应用需求及维护便利,一般选用箱式变电站,箱式变电站将高压开关、铠装母线、综合自动化系统、通讯远动、电容补偿等电气单元组合在一起,在安装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位置准确,附件齐全,所有连接牢固可靠。其基础应高于室外地坪,周围排水通畅;②根据需要可以加装室温监视装置和自启动的通风冷却装置;③接地装置引出的接地干线与变压器的低压侧中性点直接连接,接地网一般在基础四角打接地桩,然后连成一体。箱式变电站与接地网必须有两处可靠的连接,箱变的非金属部分均应可靠接地。 (2)电力电缆的敷设。在景区使用架空线路,对于景区未来的发展、生态的保护及供电安全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景区内最好是使用电力电缆。同时结合景区总体规划、变配电网实际情况,注重向核心区域、缆车、宾馆、客服中心等公共设施倾斜。电缆的敷设一般是采用直接埋地敷设,具体的施工技术要求如下:①直埋地下的电缆,为保证其机械性能,应首选铠装电缆。在敷设时如需弯曲,其最小弯曲半径要符合要求,且在转弯处要设专人看护;②在挖掘埋电缆的沟槽时,沟底必须是松软的土层,否则要铺100mm的软土或细沙;同时电缆周围的泥土中不得含有伤害绝缘外皮的腐蚀性物质;③电缆敷设完毕后,要及时的在上面铺100mm的软土或细沙,然后再盖上保护板或保护砖,其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50mm。电缆沟回填土应分层填实,覆土应高于地面150-200mm,以备松土深陷;④当埋地电缆需要做中间接头时,要在接头盒外装设保护盒,若有腐蚀源、水、冰冻等可能因素时,应在保护盒内注满沥青;⑤电缆之间或与非热力管道、沟槽进行交叉时,必须穿保护管,且保护管内径不得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 (3)接地系统。接地系统是保证景区供配电系统安全稳定性的重要设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接地干线和接地极埋深均应满足设计要求;②接地网络干线间的距离不小于5m,接地体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5m,接地体与避雷针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m;③接地干线、接地引线、接地极之间采用焊接连接,并在焊接处涂沥青漆;④接地干线、接地引线之间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且焊接面不少于3面,接地极与接地干线的连接应用管箍;⑤接地体尽量利用景区内自然接地体,如埋地下的金属管道、构筑物的金属结构;接地线应尽量利用建筑物金属结构、混凝土结构内钢筋、电缆金属外皮、电缆竖井及架构。 (4)照明系统。照明系统对于景区的正常运营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覆盖全面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安全稳定。同时照明灯具应与景区的历史文化及建筑风格相适应,如可选用与景区年代相同的灯具外形,必要时可进行针对性设计。照明应选用LED灯泡,其具有安全、环保、节能寿命长等诸多特点,且外形可根据应用需求进行设计,能够更好的满足景区应用需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如下几项施工技术:①路灯要均匀布置在道路两侧,道路交叉处应加强照明范围及亮度;②路灯控制选用智能型照明控制系统,对灯具进行分相分路控制;在每组照明主干线要设置自动保护元件,对于单独的灯具应设短路、过载保护;同时要把握景区的日常照明和节日照明分控系统,把握景点建筑照明的艺术效果,如可在景点建筑外立面采用LED节能型轮廓灯饰;③路灯照明系统接地方式采用TN-S,每个路灯的基础都应设置接地极并可靠接地,接地电阻应低于4欧;④对于景区标志性建筑和重要景观节点采用照度适量,色彩相宜的照明设施,形成丰富的视觉层次感;⑤在景区内可选用太阳能、风能、风光合一的新能源灯具,在保证照明需求的同时,也能体现绿色、环保的景区运营理念。 3结束语 在景区电力设备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对施工技术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上面文章里,我们只是简单的对主要设备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景区的实际情况提前制定严格详细的规划,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施工建设。 作者:郑碧凤 单位:福建武夷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设备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要使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达到预期功能,就离不开对质量标准的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受到材料设备、施工方式、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要做好质量控制,就必须在施工前期的准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以及施工完成之后的工程验收等全过程把控,让施工过程与施工所用材料、设备都合乎质量标准,细化施工工序,让每一步都能有效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 关键词:电力设备;施工;质量控制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城市化和农村边远地区的现代化推进,包括电力设备在内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电力工程属于持久性工程,设备安装是工程项目实体形成的主要过程。近年来,面对市场需求的加大以及质量要求的提高,各施工企业必须认清做好质量管控的重要性,发现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促进我国的电力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1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材料设备的影响 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到的材料很多,包括电缆、钢管、玻璃和水泥等。材料购买需按工程设计要求来采购,材料型号和质量都要确保合格,这就需要对供应厂家严格挑选,必须采购正规厂家的产品。电力工程所用设备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和将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电力设备通常价格昂贵,需谨慎、集中购买[1]。电力工程施工所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1.2施工方式的影响 施工方式主要是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设计方案、施工流程和工程调试手段等,这些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进度和工程质量。施工图纸必须按照施工地点和电力设备安装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从整体上考虑工程方案、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等多方面的质量要求和经济效益。 1.3施工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也不例外。电力设备容易受到周边空气湿度、风力、温度和地形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施工进度和设备运行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施工地点的实际环境,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再来制订施工方案。 1.4施工人员素质的影响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会涉及到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等,他们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操作者,其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因此,要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务必配备专业的高素质人员进行相关管理和技术施工工作。 2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2.1施工前的准备措施 (1)建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开始之前,项目部门应当制订专门的施工人员的专业编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判,并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未雨绸缪的施工准备可以让工程顺利开工,不至于出现过多不可控的因素而影响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2)择优选择施工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在人员配备上,要依据工程设计所需的技术标准,择优选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增强质量控制意识,提高施工技术。要不断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时刻把客户服务放在第一位。定期在技术上和思想上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积极鼓励施工技术创新,对于能够促进施工质量提升和工期速度提升的创新给予一定的奖励。(3)对施工材料设备进行质量监控。施工企业要选派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兼优的人员进行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并针对工程要求进行专业培训。采购人员要对供货商要谨慎审查,包括材料和设备的生产许可、质量认证等指标的辨识,还要对市场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在多家对比之后选则信誉优异、价格较低、质量过硬的供货商。施工单位要安排专门的材料和设备检验人员对样品进行科学检验,确保施工准备的材料和设备质量合乎设计要求[2]。 2.2施工中的质量监管措施 (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施工技术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质量,务必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施工企业要针对设备安装工程指定相应的施工操作规范章程,施工人员务必严格安规操作,不可麻木大意、偷工减料;要践行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的同时,对技术创新也要及时给与奖励,鼓励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2)制定项目监管制度。要确保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除了充足的物质准备和技术、思想方面的准备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工程项目部可以在企业内部派选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员来担任监管人物,也可委托专业的监理公司来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违反设计要求的施工问题,要及时指出并做好整改,对于较为严重或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要在整个施工队伍中做出相应的警示。 3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设计面非常繁杂,从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和设备选购及它们的利用效率、施工工艺的选择和施工方法的选择,都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的质量少有瑕疵或施工人员稍有懈怠,都会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若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做好质量管控,待项目竣工之后再来进行针对性检修,必将耗费非常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对周边电网的运行造成影响,既不利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也会影响社会和谐。正因如此,做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培宝 单位:济南银河电气有限公司 电力设备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探讨 摘要:要使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达到预期功能,就离不开对质量标准的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受到材料设备、施工方式、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要做好质量控制,就必须在施工前期的准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以及施工完成之后的工程验收等全过程把控,让施工过程与施工所用材料、设备都合乎质量标准,细化施工工序,让每一步都能有效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 关键词:电力设备;施工;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城市化和农村边远地区的现代化推进,包括电力设备在内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电力工程属于持久性工程,设备安装是工程项目实体形成的主要过程。近年来,面对市场需求的加大以及质量要求的提高,各施工企业必须认清做好质量管控的重要性,发现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促进我国的电力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1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材料设备的影响 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到的材料很多,包括电缆、钢管、玻璃和水泥等。材料购买需按工程设计要求来采购,材料型号和质量都要确保合格,这就需要对供应厂家严格挑选,必须采购正规厂家的产品。电力工程所用设备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和将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电力设备通常价格昂贵,需谨慎、集中购买[1]。电力工程施工所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1.2施工方式的影响 施工方式主要是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设计方案、施工流程和工程调试手段等,这些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进度和工程质量。施工图纸必须按照施工地点和电力设备安装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从整体上考虑工程方案、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等多方面的质量要求和经济效益。 1.3施工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也不例外。电力设备容易受到周边空气湿度、风力、温度和地形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施工进度和设备运行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施工地点的实际环境,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再来制订施工方案。1.4施工人员素质的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会涉及到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等,他们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操作者,其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因此,要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务必配备专业的高素质人员进行相关管理和技术施工工作。 2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2.1施工前的准备措施 (1)建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开始之前,项目部门应当制订专门的施工人员的专业编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判,并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未雨绸缪的施工准备可以让工程顺利开工,不至于出现过多不可控的因素而影响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2)择优选择施工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在人员配备上,要依据工程设计所需的技术标准,择优选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增强质量控制意识,提高施工技术。要不断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时刻把客户服务放在第一位。定期在技术上和思想上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积极鼓励施工技术创新,对于能够促进施工质量提升和工期速度提升的创新给予一定的奖励。(3)对施工材料设备进行质量监控。施工企业要选派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兼优的人员进行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并针对工程要求进行专业培训。采购人员要对供货商要谨慎审查,包括材料和设备的生产许可、质量认证等指标的辨识,还要对市场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在多家对比之后选则信誉优异、价格较低、质量过硬的供货商。施工单位要安排专门的材料和设备检验人员对样品进行科学检验,确保施工准备的材料和设备质量合乎设计要求[2]。 2.2施工中的质量监管措施 (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施工技术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质量,务必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施工企业要针对设备安装工程指定相应的施工操作规范章程,施工人员务必严格安规操作,不可麻木大意、偷工减料;要践行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的同时,对技术创新也要及时给与奖励,鼓励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2)制定项目监管制度。要确保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除了充足的物质准备和技术、思想方面的准备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工程项目部可以在企业内部派选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员来担任监管人物,也可委托专业的监理公司来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违反设计要求的施工问题,要及时指出并做好整改,对于较为严重或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要在整个施工队伍中做出相应的警示。 3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设计面非常繁杂,从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和设备选购及它们的利用效率、施工工艺的选择和施工方法的选择,都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的质量少有瑕疵或施工人员稍有懈怠,都会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若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做好质量管控,待项目竣工之后再来进行针对性检修,必将耗费非常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对周边电网的运行造成影响,既不利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也会影响社会和谐。正因如此,做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培宝 单位:济南银河电气有限公司 电力设备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论文 1安装过程的影响因素 1.1人员素质 在对电力设备进行安装的过程中,主要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是工程中的操作人员,他们的素质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应提升其素质。 1.2材料和设备 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材料较多,比如水泥、电缆和钢管等,应依据施工设计图中的相关要求购买,确保材料的质量,并对供货厂家进行筛选。如果材料存在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此外,施工机械和需要安装的各种电力设备的成本较高,在选购时一定要采用集中购买的方式,谨慎选购。施工机械设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要确保施工机械与电力施工相关要求相符。 1.3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是工程施工的重要手段之一。施工方案会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等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需要依据工程的实际状况,对技术、组织、管理和操作等加以分析,在综合考虑后制订施工方案,确保其具有经济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提升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和减少成本。在制订施工方案时,应对施工工艺进行设计,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编制时,将工程质量作为重要目的,并对其进行严格控制。 1.4施工环境 施工环境包括技术环境、管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劳动环境等。施工环境复杂多变,比如湿度、温度等都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要结合工程特点和施工的具体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对各种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控制。 2解决措施 2.1施工人员方面的措施 2.1.1提升质量意识 施工人员是工程施工的主体,从实际调查情况看,因施工人员的错误操作而导致的质量问题较多,因此,必须提升其质量意识,具体可从以下5方面入手: ①施工人员在工作中要将工程质量作为核心,即使因经济等条件不足也不能影响工程质量; ②施工人员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尽可能地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因为出现质量问题后的维修和调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③施工时,施工人员要将用户的基本需要作为核心,满足客户的要求;④施工人员不应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评价设备的安装质量,要结合用户的反馈资料和相关数据判断,施工人员要有数据参照的相关意识;⑤施工人员要有全局意识,保证电力设备良好的整体质量。 2.1.2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而言,要具备专业能力,能有效执行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质量检查等工作;对于生产人员而言,要具备良好的技术技能、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能按照质量标准和相关操作规程操作;对于服务人员而言,要将技术和生活服务工作做好,确保工作质量,从而间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2.2材料和设备方面的措施 材料和设备方面的措施包括以下2方面的内容: ①为了保证采购质量,应提升采购人员的素质。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采购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从当前情况看,由于受到金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的影响,很多采购员与供应商勾结,进而影响了设备质量。因此,要对采购人员进行严格筛选,采购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可依据电力系统的具体需求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此外,还要确保采购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要坚持“为企业和人们负责”的宗旨,采购质量良好的设备,避免以权谋私的现象发生。 ②保证货源信息的充足,做到货比三家。为了确保设备的供应和货源的通畅性,采购人员要对同类设备的各个厂家的信息进行对比,比如对采购价格与产品质量、规格等之间的对比,从而选择价格低且质量有保障的厂家。同时,因生产厂家与设备安装场所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需要考虑交通运输条件。只有确保交通的便利性,才能节省运输的相关成本。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力设备市场中有很多产品,生产厂家的制造技术参差不齐,采购人员必须掌握设备的供应厂家的详细信息,并对同类产品做好对比,合理选择供应厂家,并压低价格。 2.3施工方法方面的措施 对于电力设备的相关安装工程而言,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一定要在施工方法方面实行有效的改善措施。施工企业一定要确保施工人员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能及时提取施工中的相关信息,并有效利用施工设备,从而在施工的过程中科学利用检验技术和检测技术;施工人员要在以往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在第一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工艺;在操作时,要依据施工工艺流程,顺利完成施工工序,现场的管理人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指导,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对原来的工艺进行改进;做好考核工作,利用激励机制,确保各个岗位上的员工都能实现良好的组合,发挥自身的能力;施工企业要制订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员工分工和工作职责,结合实际状况确定管理目标,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质量控制目标;企业一定要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反思,汲取教训,发挥自身的优势;要构建管理监督体系并落实,建立监督考核组,包括施工企业中的管理层和技术人员,由监督考核组定期监督施工过程,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 2.4施工环境方面的措施 可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的环境因素较多,比如湿度、温度等,因此,要利用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施工环境加以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对自然环境和文物做好保护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因施工造成的污染。施工企业一定要对施工现场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采取科学布置,确保施工现场标准化、规范化和秩序化,最终达到文明施工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电力设备的相关安装工程而言,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存在各种影响因素制约着工程质量。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严格控制,按照施工程序操作,依据建设规范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以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作者:苏志超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横沥供电分局 电力设备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探讨 摘 要:要使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达到预期功能,就离不开对质量标准的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受到材料设备、施工方式、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要做好质量控制,就必须在施工前期的准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以及施工完成之后的工程验收等全过程把控,让施工过程与施工所用材料、设备都合乎质量标准,细化施工工序,让每一步都能有效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 关键词:电力设备;施工;质量控制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城市化和农村边远地区的现代化推进,包括电力设备在内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电力工程属于持久性工程,设备安装是工程项目实体形成的主要过程。近年来,面对市场需求的加大以及质量要求的提高,各施工企业必须认清做好质量管控的重要性,发现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促进我国的电力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1 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材料设备的影响 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到的材料很多,包括电缆、钢管、玻璃和水泥等。材料购买需按工程设计要求来采购,材料型号和质量都要确保合格,这就需要对供应厂家严格挑选,必须采购正规厂家的产品。电力工程所用设备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和将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电力设备通常价格昂贵,需谨慎、集中购买[1]。电力工程施工所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1.2 施工方式的影响 施工方式主要是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设计方案、施工流程和工程调试手段等,这些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进度和工程质量。施工图纸必须按照施工地点和电力设备安装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从整体上考虑工程方案、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等多方面的质量要求和经济效益。 1.3 施工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也不例外。电力设备容易受到周边空气湿度、风力、温度和地形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施工进度和设备运行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施工地点的实际环境,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再来制订施工方案。 1.4 施工人员素质的影响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会涉及到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等,他们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操作者,其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因此,要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务必配备专业的高素质人员进行相关管理和技术施工工作。 2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2.1 施工前的准备措施 (1)建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开始之前,项目部门应当制订专门的施工人员的专业编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判,并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未雨绸缪的施工准备可以让工程顺利开工,不至于出现过多不可控的因素而影响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2)择优选择施工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在人员配备上,要依据工程设计所需的技术标准,择优选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增强质量控制意识,提高施工技术。要不断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时刻把客户服务放在第一位。定期在技术上和思想上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积极鼓励施工技术创新,对于能够促进施工质量提升和工期速度提升的创新给予一定的奖励。 (3)对施工材料设备进行质量监控。施工企业要选派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兼优的人员进行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并针对工程要求进行专业培训。采购人员要对供货商要谨慎审查,包括材料和设备的生产许可、质量认证等指标的辨识,还要对市场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在多家对比之后选则信誉异、价格较低、质量过硬的供货商。施工单位要安排专门的材料和设备检验人员对样品进行科学检验,确保施工准备的材料和设备质量合乎设计要求[2]。 2.2 施工中的质量监管措施 (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施工技术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质量,务必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施工企业要针对设备安装工程指定相应的施工操作规范章程,施工人员务必严格安规操作,不可麻木大意、偷工减料;要践行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的同时,对技术创新也要及时给与奖励,鼓励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 (2)制定项目监管制度。要确保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除了充足的物质准备和技术、思想方面的准备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工程项目部可以在企业内部派选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员来担任监管人物,也可委托专业的监理公司来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违反设计要求的施工问题,要及时指出并做好整改,对于较为严重或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要在整个施工队伍中做出相应的警示。 3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设计面非常繁杂,从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和设备选购及它们的利用效率、施工工艺的选择和施工方法的选择,都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的质量少有瑕疵或施工人员稍有懈怠,都会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若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做好质量管控,待项目竣工之后再来进行针对性检修,必将耗费非常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对周边电网的运行造成影响,既不利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也会影响社会和谐。正因如此,做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电力设备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探讨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一工程公司,辽宁 铁岭 112000) 摘 要: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力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均有所提升,对于设备安装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对于不同的电力设备具有不同的安装规则和要求,安装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问题关系着电力设备的使用情况。因此本文对电力设备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质量管理问题。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管理 0 引言 电力系统对于人们生产以及生活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的发展,电力设备的使用愈加广泛和普及。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行对于电子系统的有效运行以及用户的用电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其进行分析。 1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施工人员的素质 电力设备安装中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有诸多,其中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人员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施工管理人员,二是施工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与施工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电力设备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1.2 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 电力设备安装设计的施工材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具有种类繁杂、用量大的特点,每一种施工材料的有效利用和安装关系着整个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电力设备包括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机械设备以及需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其中机械设备作为电力设备安装中的辅助工具,其自身的使用性能、操作的特点以及生产工艺等都需要符合电力设备安装的技术要求。电力设备则直接关系着电力系统的整体质量,对于施工工程而言,如果电力设备质量不过关,则难以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无法保证生产和生活正常的供电需求。可以看出,施工材料和电力设备的质量对于施工工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1.3 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指的是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对人财物的组织、对施工方案的设计以及调试手段等,施工方法贯穿施工中的整个过程,施工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施工项目的完成、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的作用。施工工程在施工方法的制定中,首先要从本次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要求和目标出发,对施工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不仅要考虑施工方法的适当性、技术科学性,还要做到经济合理,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保证施工质量。 1.4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以及管理环境等,自然环境主要体现在气候的变化上,例如温度、湿度等,人文环境、技术环境等也具有复杂变化性。因此在具体的安装施工中,对当地的环境因素进行考量,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2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施工准备管理 施工准备阶段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准备阶段的管理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的完善: (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的各种质量问题进行提前预防,并指出相应预案,做好质量控制工作;(2)健全培训制度。首先,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在培训中注重让员工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提升服务意识和预防意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注重对施工问题的解决,提升施工工程的综合效益;另外,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对施工出现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进行及时的普及,从而提升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3)保证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在对施工材料和电力设备进行选择中,要加强对生产厂家的调查,对供货厂家的社会信誉、资金力量以及产品的质量认可、价格进行调查,货比三家,选择适合电力设备工程施工要求的,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保证经济效益。并在购货后注重对使用情况的反馈和记录。 2.2 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施工过程是对施工设计进行实践的过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最终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具有难以更改的影响。同时施工过程不仅要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控制,还要对施工具体环节和进度进行控制等,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技术管理因素。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做好技术管理工作,首先应该推动技术革新,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对新技术的应用;另外,引进技术管理人才,或者提升现有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保证相关技术问题的有效解决。最后,按照施工管理的制度和标准,并根据施工工程的特点,制定高质量的实施计划;(2)建立和完善项目监理制度。为了更好的保证电力设备的安装质量,应该委托监理公司加强对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监理。对工程的施工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的监理,保证其符合国家规定、行业规定。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记录,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要求其整改。 2.3 竣工验收质量管理 竣工验收指的是电力设备工程施工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着工程建设全面评价是否能够成功,也关系着工程能否顺利投入使用。在这个阶段应该加强对施工中资料的收集,保证有效的评价。并在验收中注重对施工问题的总结,为以后工程建设提供案例。 3 结束语 我国电力行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不断加大,对电力设备安装的质量的要求有所提升。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要想保证竞争优势,就需要提升安装质量。注重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因素的考虑,并注重在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以及竣工验收各阶段的质量管理,从而保证电力设备安装质量。 作者简介:崔晓轩(1986-),男,辽宁锦州人,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一工程公司,研究方向:锅炉本体设备安装及检修。 电力设备施工论文:加强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分析 [摘 要]目前,我国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的发展,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在市场的竞争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确保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质量,才可以有效的提升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市场竞争力,把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到最佳状态。加强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质量,充分发挥高质量的电力设备安装施工,时刻保证施工质量,推动电力设备的发展。其实,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过程中,由于安装工程比较复杂,所以,需要在安装过程中做好细节的处理,充分考虑到各个环节的施工工作,因此,加强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合理分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有效措施 一、分析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1、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安装人员 在电力设备安装这个工程中,要想使其施工质量达到最佳,最关键的人物就是安装人员,安装人员在某种程度上对施工的质量有着间接或者直接的关系,可以多多少少的对施工质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的发展阶段中,如果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的质量,保证电力设备安装的高质量,那么,关键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专业安装人员,只有工作人员能够合理的进行施工工作,才可以将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到尽善尽美。 2、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材料和设备 电力设备的安装施工比较复杂,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复杂多样,给电力设备安装的顺利进行增加了难度,例如,电缆、钢管、玻璃、水泥等,都是电力设备安装施工所需的相关材料,相关工作人员在购买这些材料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电力设备安装的规定进行购买,保证材料的各方面的质量都符合电力设备安装的要求,因为,材料的质量问题对电力工程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所以,要求工作人员在购买材料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在不同的供货商店把所要购买的材料对比,筛选,找到最好的材料,保证电力设备安装的质量。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过程中,所需设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机械设备;一种是电力设备。这些设备的价格高,不适合少量购买,需要工作人员的分析,对比,集中大量购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电力工程的需求越来越高,机械设备的质量也就要随之增高,要不断的改革创新,使机械设备尽善尽美,可是机械设备有时不能够满足电力工程的发展需要,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电力设备安装的质量和进度,因此,要提高机械设备的质量,满足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要求,其实,电力设备的质量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和机械设备一样,都是电力工程顺利施工的重要设备,如果不能保证电力设备的质量,那么,再好的施工质量也有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停工。因此,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提高施工质量的有效性。 3、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施工方法 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过程中,要想使设备的安装顺利进行,一套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避免很多施工中的麻烦,提高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一套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案不仅可以加快施工的进度,还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的质量,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在电力工程中,有很多的电力设备安装施工因为缺乏一套合理的、有效的施工方案,导致在电力设备安装过程中没有一套较为有效的、周密的安装方法,在安装上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给工程的进度造成影响,也给工程的投资带来风险。针对这些问题,施工单位要严格的按照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具体要求,制定一套严谨的、合理的、有效的施工方案,以更方便对电力设备安装的技术组织以及管理工艺进行深刻的分析探讨,提高电力设备经济的合理性,更还的控制施工的质量。 4、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环境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过程中,在很多方面还不够完善,还有一些问题阻碍着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质量控制,体现在环境因素对施工的影响,它例如,电力设备安装的技术环境,电力设备安装管理环境,电力设备安装的劳动环境以及电力设备安装的人文环境,这样复杂多样的环境因素对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些施工局限,施工人员要注意环境因素对施工的各种影响,全面的了解电力设备安装的各种特点,把握施工的环境条件,结合科学的知识,运用施工技术,控制好施工环境,也就是间接的控制施工质量。 二、分析加强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1、培训专业的电力设备安装施工人员 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过程中,专业的施工人员会给施工工作带来很多方便,优化施工质量,然而在电力工程中,专业的电力设备安装施工人员十分的稀少,很难满足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的需要,因此,施工单位要注重对施工人员的培训,首先要端正电力设备安装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保持一个良好的施工态度,把施工质量放在第一位,形成一个良好的对施工质量严格要求的意识观念;其次,还要要求施工人员有一个良好的技术修养,不管是电力设备安装的管理人员还是电力设备安装的技术人员都要有一个良好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对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开展进行恰当的指导及对施工方案的安排,有效的控制施工的质量。 2、控制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 其一,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和材料和设备的购买人员的素质修养息息相关,它关系着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购买质量,也间接的影响着电力工程的质量,因此,要选用高素质修养的采购人员采购优质的施工材料和设备,还有采购人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的职业操守,掌握关于施工材料和设备的各种信息,以方便发现最好的施工材料和设备,例如,多和供应交流,融洽厂商的友好关系,供应商愿意听给出的供应商品提出改良建议并对产品进行改进,从根本上保证材料和设备的质量问题,采购者还应该给各个供应商建立基本的资料档案,方便购买的有效性;其二,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时,要注意结合电力设备安装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基础,慎重的选择施工材料和设备,了解设备的各种细心,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采购员还要时刻关注厂家的状态,时刻了解货源状态,保证货物供求充分。 3、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环境的控制 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够顺利的施工,大大的影响施工的质量,例如,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天气的高温或者低温,空气的干湿状况,还有一些暴风雨雪等自然天气给施工控制带来的不便,根据这些自然状况,人们不可以改变自然天气条件,所以,为了避免其给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的控制造成影响,就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施工的环境,结合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特点和施工环境的因素找到一个可以不受环境影响的控制措施来有效的控制施工的质量。因此,电力设备安装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尽量的减少或者避免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而且相关的施工单位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以及施工的质量,致使施工更符合标准,更有秩序。 结束语:总之,电力设备安装的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一套严格的控制措施来有效的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以确保施工的质量。 电力设备施工论文:电力设备检修施工安全管理优化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加,面对任务重和工作环境的不定电力行业,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安全生产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基本国策之一,是生产中维护生命安全的保证。本文针对维修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设计解决方案,在创造生产的同时提高维修人员安全系数,做到安全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设施维修 违章操作 安全管理 分析 引言:从18世纪人类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100多年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又有一次重大飞跃,进入了“电气时代”。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然而电力设施维修过程中因其施工环境以及任务紧,工作复杂具有较高的危险系数。如何在电力工程建设中保障安全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分析安全权利的重要性,提出完善体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大一线职工的安全培训力度等,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减少不安全因素。 1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 1.1安全措施不达标 近些年来,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重大、特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虽然各个安全事故都存在很多不同的客观原因,然而其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没有很好的落实。很多的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将安全工作细致化,对于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工作规程等落实也很不到位。他们工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除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而是为了做给上级领导看或者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其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对于安全事故的避免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许多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还存在浮躁的思想,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平时也不注重深入到施工现场实地的考察和分析,在工作中瞎指挥、走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 1.2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达标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施工企业要以制度统一认识、以制度约束行为并以制度规范生产,要以职工健康安全为标准。然而实际上人员安全管理制度上并不健全,没有明确的管理体制。大多是表面文章,并没有贯彻落实,例如在人职前,企业应当组织好岗前培训,只有在他们完全熟悉了自己的工作任务并通过考核后,才能给他们发放项目部上岗证,才能进入施工现场。但大多企业大多草草了之,致使员工面对突发状况无法做到准确有效的防护抢救措施。因管理体制的松解,致使员工养成习惯性违章操作。习惯性违章本身并非小事,而是关系到安全生产的大事,有的员工不带安全帽,不扎安全带,甚至对严格管理产生反感,认为那是小题大做。且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反复出现,产生巨大的消极模仿,新员工有样学样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安全工作的警惕性。在工作中违反安全规章操作,而这往往是造成事故的直接诱因,不仅威胁自身安全,更有甚者危机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1.3安全培训不符合规定要求 虽然频繁发生的安全事故使我们很重视平时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但是我们的很多管理人员却忽视了对一线职工在施工检修现场的安全培训。因为不在检修施工现场的安全学习和培训,没有具体的针对性,抽象性的学习导致职工们学习后往往印象不深。只有在检修施工现场结合现场实际电力检修设备进行的安全学习教育和安全培训才能让人印象深刻,只有熟知自己所处的安全环境、学习和熟悉检修现场的安全措施的布置,才能更好的实现电力设备检修施工现场的安全。 2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过程安全性的措施 2.1提早预防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各行各业的基础方针,简单概括便是“安全生产,以人为本”。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方案,考核按月度和季度进行,考核工作坚持公开、公正原则。安全与生产是一对与生俱来的矛盾共同体,不可避免不可回避,需要正确对待。我们要对工程建设项目做好安全分析,确切落实相应的安全从事,将危险扼杀于萌芽状态,避免事故的发生。逐级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树立安全意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做好事故预想,制定好反事故措施计划与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进行一些事故演习,意识工作人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做到最好的防护措施。警钟长鸣,杜绝违规指挥,违章作业,违章操作。做好提前预防工作。 2.2充分认识安全重要性,加大安全设施投入 提高管理人员对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是消除安全隐患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为了保护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基本要求,是电力事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现在在很多企业中,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在安全设施方面偷工减料,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使得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而且使得企业得不偿失。例如2008年某电力工程,整个工程预计需要650万,工期预计为半年,而按照要求需要在安全方面投入30多万,这样才能保证各种安全设施齐全,各类安全管理人员和教育培训到位,然而公司为了减少项目的开支增大利润,只在安全方面投入了10多万,并且安全员也由质检员代替。由于在安全设施的投入过少,很多安全设施没有达到相关的要求,一名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慎从脚手架上摔下,造成重伤。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三层脚手板没有铺满,从而导致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并最终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后该项目不仅被停工,而且施工人员的医疗费用加赔偿一共40多万元,远远的超过了当时的安全预算。 2.3完善体制、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是电力工程安全施工的基本保证。为了消除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企业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安全管理体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明确项目经理是该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从源头上增强对安全生产的认知感,细分至每一个员工身上,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工作有指标,人人身上有责任。例如举行安全管理例会,建立安全管理委员会等。同时,切实加强监督和考核管理人员职责履行情况,管理失职时按协议要求追究责任,从根源上落实责任制,将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对于安全责任落实得好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发生的安全事故要认真细致查处,坚持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等原则,切实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意识。 2.4设定明确的惩处规定 现在对于安全事故的惩罚力度不够导致其不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这也是目前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大惩罚力度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应当严惩那些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企业内部也要对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组织和个人严厉处罚,从而在企业内部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安全意识。对此政府部门或者企业应当给于安检部门和安监人员足够的权利,加大在日常工作中的监管力度。安监部门和安监人员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的通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企业和政府还应当增强相关的的责任,对于中所有的安全事故必须要找出引发事故的原因,对相关的企业或单位要严厉惩罚,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安全生产已经为人们所重视。安全生产是稳定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秩序安定的基本条件。强化安全意识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安全生产已成为现代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国家高度重视和保护了劳动者生命安全。那些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带给我们的是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需注重安全管理。想要我国电力行业在一个良性的环境下进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减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大一线职工的安全培训力度、不断地优化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真正的做到经济与人身安全的双赢。 电力设备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使工程项目实现预期的使用功能和质量标准离不开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策划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具体包括施工人员的选择、施工材料设备的选购、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机械设备的有效运行、施工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施工过程中相关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等等,在行文的末尾,笔者特地强调了细化工作模式的可取性,其实细化工作本身是对整个工程施工工序的一次精密解体,它有利于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质量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体系 每一项工程的合理竣工都必须建立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策划适用于任何一项工程。电力工程是一项持久工程,同时电力安装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近年来,各安装公司面对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逐渐加大对本公司的质量控制投入,建立一整套属于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对于质量控制的内容,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质量控制整体书面框架的构建,即要建立一整套质量手册,以文件形式发出,以供公司上、下员工学习执行。其次是要将理论落实到实处,因为具体而言,施工总归属实体操作。对于施工人员的选取,施工设备材料的选购、生产安装技术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管理措施都要包含在管理体系当中,并付诸实施。在下文中,笔者将作详细论述。 一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了解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质量控制手段的必要性。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范围较大,它涉及的方面数量庞大且繁杂,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我们将遇到许许多多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比如说,关于此项工程的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的选购,机械的有效利用,施工工艺的选取,操作方法的合理选择,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指标,施工人员的素质观察以及有效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问题指标的上下浮动将带动质量的变动,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哪怕一个细小的波动,将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怠慢工作,不认真工作,所选购的施工材料质次价低,且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年久失修,或者施工人员操作方法不当等等,这种种当中一个微小的错误便会导致产生工程质量问题。如果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没有及时的予以质量监督工作,而导致在项目完成之后需要对工程进行针对性修复,也许这一修复的过程将会消耗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为首先要对缺陷进行研究观察,确认缺陷后再进行解体、拆卸,还要到市场上购买新的材料以备更换。在修复的过程中,会影响到电网的正常运行,也会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不利,甚至会发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影响社会和谐。所以,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显得极其重要。 二 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的建构 如果条件允许,公司可专门成立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建构小组,负责对理论框架体系的撰稿、修订和发文,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转换身份,变成质量监督人员,保证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进行。对于理论体系的成文,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写,要事无巨细,不能纸上谈兵,不能注重大的忽略细节,这也一定程度上对小组成员的选取提出了要求,小组成员必须熟稔整个施工过程,必须懂得包括施工工艺、施工程序、人才管理等在内的相关综合性知识,只有密切联系实际,才能保证理论体系确立的全面、有效。综合以上情况,笔者建议理论体系建构小组人员的确立必须保证一名施工人员身份,一名行政人员身份,不排除其他具备综合管理知识的人员。 对于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人员的配备,材料的选购,机械的起用,生产安装技术的运用,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过程的监督以及管理理念的提出等等。 三 紧密联系理论框架,将理论付诸实际施工过程 (一)择优选取施工人员 加强对施工人员岗前培训,增强他们的质量控制理念,提高他们的施工技术。要向施工人员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要时时想着为客户服务,树立为客户办好事是第一宗旨的观念。对于施工人员技术,要针对不同的工种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企业的管理层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要树立他们的管理监督观念,培养他们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目标管理、质量规划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能力。对于企业的生产人员,作为企业的一线工人,要努力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高超的技术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指导他们一切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服务人员,要努力加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指导他们“用心服务”,努力培养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精选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的选购的好坏还在于人,所以,要保证施工材料的物美价廉,还得从人员下手。采购人员的选取间接影响了施工材料。在选取采购人员时,要注意挑选那些负有责任心,愿意为企业办事且有一定的采购经验的人员。企业与采购人员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对于采购人员要及时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建立合格供应厂商资料档案,从而为有效采购打下基础,同时与各合格供应厂商建立质量的信息反馈系统,签订质量保证协议,规定验证方法等,以便不断改进质量,迅速解决质量事端。争取与对方厂家建立正常友好往来关系,在长期合作中互惠互利。这样,既有效控制了所选材料的质量,又降低了企业成本,一举两得。 (三)机械设备运行情况检查及选择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要根据:切合实际,实际可能,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机械设备。要对现有机械设备的性能、磨损程度、服务年限、技术进步进行了解,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若机械设备性能、精度、技术不能满足规定工艺质量要求,需进行更新设备。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有序进行。 (四)有效控制质量 质量控制结果离不开技术的参与,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到家,保证他们对施工信息的及时提取,对施工设备的有效利用,对检验和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等等。在原有知识、技术的基础上,保证他们在第一时间汲取了新知识、新技术工艺的养料。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按照施工工艺流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完成所有工序。要指导他们学习质量控制标准,敦促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改进原有工艺水平,同时要合理组织、严格考核,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各岗位员工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好的组合和充分的发挥,从而保证施工劳动主体在质量控制体系中发挥自控作用,最终确保工程质量。其次要将管理工作推向案前。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管理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目标完成,且保证完成质量。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吸取先前的教训,要将先前的优势持续极力发挥。第三,要严格落实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包括企业领导和企业技术人员在内的监督考核组,定期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 (五)细化工作 一项大的工程是由多个工序组成,而各个工序又可以细分成多个工作细节。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大的工作量细化,具体至每一个应该做哪件事,这件事应该怎样去做,做这件事正常情况下需要花多长时间,这件事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存在哪些危险,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危险及时、有效排除等等。我们将所有工作所有问题细化,落实到各个,不仅便于管理,而且即使哪一环节出了问题,我们也能迅速找出、迅速处理。当然细化工作的实施需要以长期的工作经验为基础,才具有可靠性、权威性。细化工作模式的确定和制订是一个艰巨而持久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厌其烦一丝不苟的将所有细节呈上笔端。笔者所在企业曾将细化工作模式付诸实施,并经过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所以说,细化工作值得尝试。 电力设备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探讨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实践经验就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引言 每一项工程的合理竣工都必须建立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策划适用于任何一项工程。电力工程是一项持久工程,同时电力安装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近年来,各安装公司面对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逐渐加大对本公司的质量控制投入,建立一整套属于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对于质量控制的内容,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质量控制整体书面框架的构建,即要建立一整套质量手册,以文件形式发出,以供公司上、下员工学习执行。其次是要将理论落实到实处,因为具体而言,施工总归属实体操作。对于施工人员的选取,施工设备材料的选购、生产安装技术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管理措施都要包含在管理体系当中,并付诸实施。在下文中,笔者将作详细论述。 一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了解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质量控制手段的必要性。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范围较大,它涉及的方面数量庞大且繁杂,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我们将遇到许许多多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比如说,关于此项工程的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的选购,机械的有效利用,施工工艺的选取,操作方法的合理选择,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指标,施工人员的素质观察以及有效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问题指标的上下浮动将带动质量的变动,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哪怕一个细小的波动,将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怠慢工作,不认真工作,所选购的施工材料质次价低,且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年久失修,或者施工人员操作方法不当等等,这种种当中一个微小的错误便会导致产生工程质量问题。如果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没有及时的予以质量监督工作,而导致在项目完成之后需要对工程进行针对性修复,也许这一修复的过程将会消耗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为首先要对缺陷进行研究观察,确认缺陷后再进行解体、拆卸,还要到市场上购买新的材料以备更换。在修复的过程中,会影响到电网的正常运行,也会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不利,甚至会发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影响社会和谐。所以,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显得极其重要。 二 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的建构 如果条件允许,公司可专门成立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建构小组,负责对理论框架体系的撰稿、修订和发文,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转换身份,变成质量监督人员,保证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进行。对于理论体系的成文,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写,要事无巨细,不能纸上谈兵,不能注重大的忽略细节,这也一定程度上对小组成员的选取提出了要求,小组成员必须熟稔整个施工过程,必须懂得包括施工工艺、施工程序、人才管理等在内的相关综合性知识,只有密切联系实际,才能保证理论体系确立的全面、有效。综合以上情况,笔者建议理论体系建构小组人员的确立必须保证一名施工人员身份,一名行政人员身份,不排除其他具备综合管理知识的人员。 对于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人员的配备,材料的选购,机械的起用,生产安装技术的运用,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过程的监督以及管理理念的提出等等。 三 紧密联系理论框架,将理论付诸实际施工过程 (一)择优选取施工人员 加强对施工人员岗前培训,增强他们的质量控制理念,提高他们的施工技术。要向施工人员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要时时想着为客户服务,树立为客户办好事是第一宗旨的观念。对于施工人员技术,要针对不同的工种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企业的管理层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要树立他们的管理监督观念,培养他们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目标管理、质量规划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能力。对于企业的生产人员,作为企业的一线工人,要努力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高超的技术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指导他们一切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服务人员,要努力加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指导他们“用心服务”,努力培养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精选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的选购的好坏还在于人,所以,要保证施工材料的物美价廉,还得从人员下手。采购人员的选取间接影响了施工材料。在选取采购人员时,要注意挑选那些负有责任心,愿意为企业办事且有一定的采购经验的人员。企业与采购人员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对于采购人员要及时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建立合格供应厂商资料档案,从而为有效采购打下基础,同时与各合格供应厂商建立质量的信息反馈系统,签订质量保证协议,规定验证方法等,以便不断改进质量,迅速解决质量事端。争取与对方厂家建立正常友好往来关系,在长期合作中互惠互利。这样,既有效控制了所选材料的质量,又降低了企业成本,一举两得。 (三)机械设备运行情况检查及选择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要根据:切合实际,实际可能,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机械设备。要对现有机械设备的性能、磨损程度、服务年限、技术进步进行了解,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若机械设备性能、精度、技术不能满足规定工艺质量要求,需进行更新设备。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有序进行。 (四)有效控制质量 质量控制结果离不开技术的参与,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到家,保证他们对施工信息的及时提取,对施工设备的有效利用,对检验和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等等。在原有知识、技术的基础上,保证他们在第一时间汲取了新知识、新技术工艺的养料。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按照施工工艺流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完成所有工序。要指导他们学习质量控制标准,敦促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改进原有工艺水平,同时要合理组织、严格考核,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各岗位员工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好的组合和充分的发挥,从而保证施工劳动主体在质量控制体系中发挥自控作用,最终确保工程质量。其次要将管理工作推向案前。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管理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目标完成,且保证完成质量。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吸取先前的教训,要将先前的优势持续极力发挥。第三,要严格落实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包括企业领导和企业技术人员在内的监督考核组,定期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 (五)细化工作 一项大的工程是由多个工序组成,而各个工序又可以细分成多个工作细节。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大的工作量细化,具体至每一个应该做哪件事,这件事应该怎样去做,做这件事正常情况下需要花多长时间,这件事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存在哪些危险,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危险及时、有效排除等等。我们将所有工作所有问题细化,落实到各个,不仅便于管理,而且即使哪一环节出了问题,我们也能迅速找出、迅速处理。当然细化工作的实施需要以长期的工作经验为基础,才具有可靠性、权威性。细化工作模式的确定和制订是一个艰巨而持久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厌其烦一丝不苟的将所有细节呈上笔端。笔者所在企业曾将细化工作模式付诸实施,并经过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所以说,细化工作值得尝试。 电力设备施工论文:谈如何做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摘要】在建筑电力安装工程完成之后很多已经投入使用的建筑电力安装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所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对于我们今后的建筑水电安装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 问题 质量控制 一、建筑电力安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IO管道安装的问题 在建筑电力安装工程中,涉及到很多的管道安装,只有提前对其做好计划才能够保证管道安装的质量。在管道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所选用的管道存在质量问题,例如管道壁的厚度不够,镀锌管材的表层镀锌太薄,有的采用的是冷镀管;所选用的铸铁管的外表面粗糙,管材的直径不达标;在选用PVC-U管中没有产品合格标志,或者水电安装单位偷工减料而将普通的水管在水电安装中进行使用。 (二)线路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经常出现钢管壁壁较薄,没有对PVC电管进行很好的黏接,在进入盒中的时候没有顺直。在对建筑物的吊顶中进行电缆线路的铺设过程中没有进行穿管来对线路进行保护,对于金属建槽的接地不够牢固。在建筑中没有严格的按照我国法律关于《住宅工程初装饰竣工验收办法》的有关规定只将工程配管连接到分户籍中,这就使得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电缆线路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 (三)配电箱的安装问题 在建筑水电安装中的配电箱安装时,经常存在配电箱的面板没有紧紧的与墙面相贴住;在配电箱中的排布的回路没有进行编号,没有将导线排布整齐或者导线没有捆绑好;没有对多股的导线进行压接;有些导线已经被剪开,在配电箱中的零线和地线的铰接,在总的配电箱中没有安装接地的端子等。 (四)照明灯具的安装问题 对于灯头的接线没有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导致接线错误,在一些软线吊着的灯具中没有预留出足够长的软线,在日光灯的安装中没有设置挂线盒,日光灯顶部的链条不平行等。 二、对于建筑电力安装工程中的质量控制 (一)预防管道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建筑电力安装之前要对设计图纸与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存在设计问题要与设计单位及时的沟通,保证施工质量。在管道安装的过程中要保证管道坡度的均匀,并且管道坡度在房屋的出口加大。不能够在松土中埋设管道或者支座等。对于管道以及各种建筑水电安装材料的质量要经过严格的检查,从材料质量的角度保证建筑电力安装的质量。在对管道进行焊接的过程中要根据管材以及管道壁的厚度对焊接处进行处理,将需要焊接的地方全部焊透。 (二)预防配电箱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采用丝扣进行连接的配管要求进行跨接,并且要保证圆钢的跨接接地线的直径在5毫米以上,焊接的长度也要求在圆钢直径的6倍以上。在进行焊接的时候要保证焊点的牢固性以及平整性,焊接工艺要求做的尽量精细,不能够有焊瘤、咬肉等问题的出现,在焊接工作完成之后要对杂物进行及时的处理并且在焊接处涂刷防腐漆。对于配电箱中的半硬塑料管的连接要通过套管的方式实现,如果半硬塑料管敷设在空洞内,要保证其中没有接头,不能够在穿线的时候敷设硬塑料管。 (三)预防照明灯具及开关等在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要根据设计说明以及实际的使用需求,对照明灯具的安装进行严格的控制,对同一轴线的安装中其坐标要求在5厘米以内。在一个房间中的开关设备要求高度一致,最大高度差距不能够高于15毫米。对于建筑中的插座、开关的安装要方便人们的使用习惯,开关的方向设置统一都为向上为关闭。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的照明灯具以及开关、插座等设备的安装过程中通常都需要预留出15厘米的线路。对于所有这些设备的接地线的连接过程中都不能够用串联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且还要单独的敷设接地线,对于接地线的颜色一般都要求为黄色和绿色这两种,不能够与相线和零线的颜色相混淆。 (四)做好防雷设施 在对角钢和扁钢进行焊接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扁钢弯曲成直角之后在与角钢进行焊接,在接触部位的两边都要对其进行焊接工作。焊接工作如前边所提到的一样,保证正焊接工艺,焊接完成之后对其进行防锈漆的涂刷。对于屋顶的避雷带的支持构件来说各种支持件的距离要求是均匀的,要保证其距离在1米以上,偏差范围要严格的限制在2厘米以内,根据我国的气候情况以及长期的施工经验本人以为避雷带的高度最好为15厘米。 三、结束语 在建筑电力安装工程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果想有效的保证我们建筑电力安装工程的工程质量,就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建筑电力安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以上的内容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电力安装工程经验对安装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如何才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我们未来的建筑电力安装工程有所帮助,有效的提高建筑电力安装工程的工程质量。 电力设备施工论文:电力设备检修施工安全管理优化探析 【摘 要】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施工,是保证电力设备安全有效运行的保障。因此,保证健康完好的电力设备对于维护人们正常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对电力设备安全检修施工的办法进行讨论,希望能提升电力设备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电力设备 检修施工 安全管理 电力设备在其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人为的破坏等,电力设配正常运行也受设备本身的影响,设备本身可能出现故障。因此,在电力设备运行过程中,必须要对设备的检修与维护进行管理,做好相关管理工作。电力设备的检修,要按检修的程度进行分类,依次是大修、小修与临时检修,这三种检修的范围不同,且大修与小修都是定期进行检修与维护的,而临时检修则是依据机器设备发生故障临时进行检修,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施工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手续与规程,认真对电力设备及其有关内容进行维护与检修。 1 电力设备检修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 虽然电力企业在电力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电力设备的检修与施工安全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电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遭遇许多重大安全事故,这些安全事故可能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但是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也是造成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电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将很多安全问题浮于表面,没有认真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很多安全管理制度也只是口头宣读,工程规划得不到落实,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做细。管理工作不能有效落实的原因是管理人员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管理,因此,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安全生产意识缺乏。此外,电力安全管理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整体管理队伍的素质有待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对新知识与新思想的接受能力弱,安全管理人员凭工作经验处理问题,缺乏系统平台以及系统有效的理论知识为支撑。管理体制存在误区,现阶段,电力设备检修以及安全管理体系与电力设备的整体发展不相匹配。电力设备检修施工安全管理单位缺乏对员工的培训意识,很多一线职工平时都缺少安全教育,且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在现场进行设备检修的同时宣传安全教育,具有良好的宣传效果。 2 电力设备检修施工安全管理 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采用存在专门的组织指挥机构,这是组织机构负责检修计划的设定,以及安排各项管理工作,例如人力、运输、物力等工作,安全管理工作需要贯穿于设备检修的整个过程,保证整个检修过程顺利进行。设计检修计划,是一项系统完整的工作,设定需要考虑各个部门、各个专业之间的联系,将部门之间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检修需要设定有一个全盘计划,检修工作需要明白每个专业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专业排列也有先后顺序之分,只有明确检修工作的内容,才能有效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安全教育是提升全体检修人员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的好方法,因此,在进行检修时,有必要对全体检修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保证工作人员在进行检修时严格遵照相关制度,按照电力安全工作的规程行事。进行安全检查,需要对检修现场进行巡回检查,此外还要对机具与项目进行检查。检修项目的制定需要明确检修方案,了解安全技术措施,进行有效安全的检修。检修器具时,要检修所有有用的器具,包括安全器具、起重机具等。整个检修过程,都需要安全检查人员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并解决问题。 3 电力设备检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 3.1 检修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做好电力设备检修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好检修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设备检修前,保证充足的材料的配件的供应,对配件的质量与数量进行严格检测,以此满足工程需要,且对工作负责人与工作操作员的选择要依照客观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人选。材料与配件都是按照国家指定标准,严格按照出厂顺序,选择合格产品。部分配件与材料需要长期存放,对于该类材料,需要定期进行检查,防止存放过程中的损坏。加强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的素质培训,以此满足工程管理需要。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测脚手架、栏杆、起重装置等是否牢靠。施工现场的所有装置与设备必须严格按照安全条例,以此保证施工的安全。检修前还需准备必要的工具、材料,严格对其进行检查,确定符合操作要求。工作负责人与管理人员要对工作的危险点进行分析,并认真研究与学习,了解工作程序,严格执行。检修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严格制定组织措施、制定安全检修规定、明确施工要求,确保工作人员能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层层落实分解目标,对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安全标准等进行划分。 3.2 检修的实施 状态检修(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简称为 CBM)是一种以设备实时运行状态为检修依据的检修方式。状态检修建立的基础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电力技术、在线诊断技术等多学科技术的融合,其核心是在线监测和分析诊断技术。状态检修的目的是在不影响设备正常运行或尽量减少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在线精确测量得到电力设备相关技术参数,经过状态检修专家系统的分析,提炼出设备发生故障时的早期征兆和特征,对设备发生故障时的故障点、故障深度以及发生故障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指导检修计划的制定,使得设备能够得到更好的维修以及保养。检修的实施必须要办理工作许可手续,工作许可手续需要工作许可人向工作负责人证明电力设备已进入检修状态。这一过程涉及到施工场合进行一系列的交待、证明等工作程序,工作许可人要向检修人员表明设备周围的带电部位,强调工作的相关注意事项,交待完毕,并得到工作负责人的认同之后,并可在工作票上签字。办理好工作许可手续之后,工作负责人还需向工作班成员交待具体的检修施工的情况,让检修人员明确工作范围,掌握安全技术措施,指明设备周围的带电部件。工作负责人宣读任务方案、工作票,让工作班人员明确了解工作的任务与内容,确保工作内容的有效执行。工作负责人对工作全面负责,落实安全措施,交待注意事项。因此,工作负责人要维持施工现场的安全,设置安全界,定期派专员清理施工现场,保证施工道路的通畅。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对设备的缺陷状况、检修的内容、更换附件等做好详细记录。对于电力设备检修的关键过程,相关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相关操作,工作负责人及时纠正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技术性支持。 比如,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的故障常被分为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两种。变压器运行管理人员主要关注变压器的内部故障,因此,故障诊断的重点也是针对起内部故障,内部故障主要类型有:各项绕组之间发生的相间短路、绕组的线匝之间发生的匝间短路、绕组或者引出线通过外壳发生的接地故障等。从性质上来分,内部故障一般又可以分成热故障和电故障两大类。热故障通常为变压器内部局部过热、温度升高。 4 结语 电力设备检修安全管理工作对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意义重大,为了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促进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必须要采用安全有效的方式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不断提高设备的安全管理质量与水平。 电力设备施工论文:浅谈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摘 要: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监控。本文主要介绍电力设备安装阶段质的量管理及控制,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到如何选配施工人员、选择设备材料、检验材料质量和采用先进的生产安装技术及管理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质量;工作人员 概述 电力设备安装质量的优劣关系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作。目前我国的电力设备安装质量存在诸多弊病和不足之处,不仅影响了正常的供电,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浪费,为此,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针对现状有重点、分层次的进行设备安装质量的控制,切实保证设备安装高标准完成。 1 项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设计、材料、机械、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人员素质等,均直接影响着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电气设备安装项目完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再进行拆卸、解体、更换配件,将造成更大的损失。还会直接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电气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电气设备安装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2 项目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人才培养 2.1 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 工作人员是项目施工的主体,数据调查表明:施工中工作人员的错误操作是导致施工质量诱发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应该从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出发,树立全局的安全意识。首先,施工人员应该以项目工程的质量为基本工作核心,不能因为工程质量和经济因素影响质量达标;其次,质量问题发生后的维修和调整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将质量隐患控制在最小数值之内;第三,电力设备的安装是为了满足用户基本的用电需求,所以,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以用户的基本需求为核心,全面实现用户的基本需求;第四,电力设备安装质量的优良不是凭借主观判断而形成的,需要依据用户的反馈资料以及相关数据为佐证,应该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数据参照意识;最后,电力设备的质量的实现应该全面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工作人员应该树立全局的基本概念,切实完善电力设备安装的整体质量。 2.2 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 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生产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 3 严格控制安装材料和设备质量 3.1 提高采购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采购人员的基本素质 电力安装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好坏与采购人员的基本素质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采购队伍受拜金主义、金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出现了采购员与供应商勾结,影响设备质量的现象的发生。为此,应该严格挑选采购人员,首先需要采购人员具备一定的采购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能够根据电力系统的需要选择具有质量保证且价格便宜的产品,其次,选购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质,能够本着为企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宗旨,竭尽全力为电力系统选购优良的设备,不以权谋私不中饱私囊。 3.2 掌握充足的货源信息,进行设备的详细比较 采购员应该掌握同类设备供应厂家的大量信息,以便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基本设备供应,保证货源通畅。同时,能够对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进行综合性的对比,主要包括采购价格、产品质量、产品规格等,最终选择物美价廉的供应商家。最后还要考虑到设备供应厂家与设备安装地点的交通运输,保证交通便利的条件下,还能节约运输成本。总之,目前的电力设备市场品种繁多,形式各异,生产厂家参差不齐,为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采购人员,应该对采购领域内的相关设备供应厂家的综合信息详细掌握,以便在对比中选择具有实际设备供应的厂家,还要保证有信誉的厂家能够为电力公司提供最高标准的设备器材,还能够适当的压力价格,减少电力系统的涉设备引用资金。针对电器产品质量混杂情况,还要对电器元器件和设备实行安装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4 推行科技进步,抓好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电力设备安装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管理也是生产力”,电力设备安装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安装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专业、各工种均要全面实施严格管理。在实施安装全过程管理中,首先要根据技术队伍自身情况和任务的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质量控制目标是质量控制预期应达到的结果,以及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工作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得到迅速解决。 5 推行《电力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全面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水平 为了确保和提升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水平,编制了电力工程施工的《电力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其内容主要是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具体到每一个施工工序是什么,质量标准是什么,此道工序施工中存在什么危险性,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电力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实用性强、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安全分析透彻等特点。《电力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主要运用于职工日常技术培训、安全知识学习及考核、工作现场技术规范,以增加职工技术培训途径,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加强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减少事故发生。通过现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工程施工现场忙而不乱,井井有条。职工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事故发生概率几乎为零。设备安全操作有规章可循,工程质量有标准可依,危险点有几个心中有数,如何控制心里有底,大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复杂而系统,需要从思想到技术再到制度等全面的协调工作,只有各部门做好本职工作,完善落实质量意识,才能使电力设备的安装质量得到良好的控制,这有利于扭转电力系统现状的不足,有助于我国供电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相关专业人员必须提高认识。
现代特殊教育论文:现代化特殊教育论文 一、加强管理,提升教师队伍现代化水平 随着计算机进入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教学中原本需要花费几课时才能解决的难点,在计算机辅助下,几分钟就可以解决。于是,我们设法筹措资金,为部分一线教师配备了在当时尚比较昂贵、稀少的笔记本电脑,同时定期聘请计算机专家来校进行专业辅导,为教师使用计算机提供技术帮助。在这样的形势下,全体教职员工都争先恐后地学习信息技术。一时间,认真练习打字、相互探讨和研究课件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蔚然成风,校园处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人人爱学习、个个争上游的喜人景象。在此基础上,学校强化了管理措施。 首先,确立符合教师实际的目标。为了使每一位教师都投身教育现代化,我们作出硬性规定:45岁以下的教师要学会做电子课件,35岁以下教师必须学习最新的软件技术,即使是老教师也必须掌握打字技术。为此,校长在全体教师会上郑重承诺,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带头做好。 其次,建立应用和检查机制。我们把信息技术应用引入到课堂检查之中,日常开课听课、班级教学视导都必须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每年进行的青年教师技能赛更是将其作为重要内容。这样,既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又促进了日常教学多语言平台的创设。 第三,完善激励机制。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引导和检查督促,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对于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建设十分必要。我们划出专门资金,为愿意使用计算机的教师配置笔记本电脑,以使不多的投入产生更大的价值;对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效果突出的教师,我们又从不多的奖金中列出专项,给予奖励;对于应用信息技术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的教师,还另外给予奖励。于是,信息技术很快进入了日常教学之中,多元化教育平台也就水到渠成地架设起来,并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二、全纳教育,引领“无锡特色”现代化发展之路 全纳教育理念提示我们,特殊教育担负着架设无障碍通道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为残障学生提供能够融入社会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又要向社会宣传接纳、优待残障人士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渠道是最有价值的无障碍通道之一,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让动漫走进特校”的要求,我们从实验课题出发,进行了动漫专业的探索和实践。起步阶段,没有专业教师,我们就把课程分解为两部分,由信息技术教师和美术教师分别担负专业授课任务。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发现,由于缺少必要的专门知识,教师只是凭着从书本上习得的一知半解和自己对动漫的理解组织教学,枯燥的说教影响了学生对动漫专业的兴趣。于是,我们有目的地组织研讨,多渠道、有侧重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对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使信息技术与美术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动漫有了兴趣,学习积极性开始高涨起来。如今,毕业生在单位招聘和特殊教育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中,都获得了较好的评价。 在全纳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现代化在我校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为了使每一个听障孩子都能学会聆听、读唇和说话,我们每年都投入几十万专项资金,为新生配置调频语训系统;为了帮助学生尽早全面融入主流社群,我们把校园网建设作为架设无障碍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渠道,先后投入近百万元,优化网络空间和硬件设备;为了让每一个残障学生都能感受信息技术的便捷,我们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电子白板系统,并将校园网通到班级,使学生能在课后及时理解、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我们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管理网页,便于纵向沟通、横向交流……就这样,融康复、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逐渐成为我校办学特色。 三、上下求索,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现代化教育服务 教育的现代化,最终得益的应是学生。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也在考虑教育的社会性和听障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不断调整课程和专业课的课时占比,力求使信息技术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我们将与江南大学教授合作开发的“汉字工具箱”引入小学低年级,让孩子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识别汉字、学习汉字的规范书写;在电子白板的基础上,逐步实施新一轮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推进工程———平板电脑进课堂,真正让课堂充满趣味、师生互动成为一种常态,让学习成为学生自主行为,也使教育教学与生活场景更好地融合;还在尝试借助鸿钟码进行更为简便的计算机教学……在大力建设现代化校园的基础上,我们还主动与无锡市残联携手,利用现有资源,为已经就业或行将失业的残障人士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服务,使他们能够在时代进步的大潮中驾驭自身命运。 四、总结 信息技术和数字校园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支持下,我们已经创设了一个适合听障学生的无障碍学习平台。今后,我们还要从残障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认真调研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仔细谋划、摸索和创设更多的适合听障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路径,为他们成长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提供最好的教育服务。 作者:谢骏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 现代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浅析 一、特殊教育现代化概述 1、特殊教育现代化的背景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以人为本观念深入人心,国家和政府从政策层面给予残疾人群体更多关注,包括教育部门、学校、企业在内的社会全体对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认识普遍提高,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特殊教育内涵与外延获得更新与完善,特殊教育事业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注重特殊教育的服务性、公益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2、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其实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更加重视生产实际应用的特殊教育。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特殊教育现代化将彻底改变传统特殊教育面貌,为推动整体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特殊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淤更加注重知识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突出理论教学的实践应用性,有助于残疾人群体职业生涯发展;于现代化的特殊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它更加开放、多样,强调“打开大门来办学”;盂完善考核评价标准,主动走出传统应试教育体制阴影,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社会输送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复合型人才;榆转变教学思想,丰富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创新教学内容,将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二、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模式现代化。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实施情智教育。教育是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人本主义观念深入人心,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新课程标准改革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特殊教育校园,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化教育模式要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智慧作用于学生,实施情智教育,更加强调对特殊学校学生的尊重与关心,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营造出富有浓郁人情味的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收获。 其次,完善教学设备,实现教学硬件设施现代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教学硬件设施的现代化,特殊教育现代化才有了物质保证,同时它也是衡量特殊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教育设备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为教育现代化拓展了新思路。具体来讲,特殊教育学校应积极引进多媒体电教设备,完善电教硬件设施,如多媒体电子阅览室、语音室、投影仪、摄像机等,将这些现代化的电教设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通过这些多媒体电教设备的合理运用,将音像动画融入到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刺激学生感官感受,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根据不同残疾学生群体要求,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学习新知识。此外,政府应加大对特殊教育设施建设扶持力度,推动特殊教育现代化。 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特殊教育现代化。作为特殊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特殊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尊重残疾学生,切实关心学生,其次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业务水平。学校应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训、进修,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积极主动地为教师创造深造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弥补特殊教育行业当前师资不足的情况,鼓励高校大学毕业生积极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来。通过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残疾学生实践应用技能提升,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现代化的特殊教育模式下,突出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尊重与关怀,主动与之交流沟通,发现学生的价值,挖掘他们的潜能,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因材施教,实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蔡林 单位:安顺学院 现代特殊教育论文:现代学校特殊教育论文 一、自主与开放是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依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曼教授的观点,教育的重新定位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包括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学校内部的要素以及要素本身运行的平衡。从矛盾的主次角度讲,我认为特殊教育学校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即在坚持培养学生成为尊严的人的教育目标下,寻找到特殊教育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学校办学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稳定期。这是以学校为主体形成稳定自我的时期,这时学校与环境保持平衡的状态,并保持良性互动的状态。而在变革时期,这种平衡将被打破,其实质就是外部环境对原来稳定成熟的主体发出冲击性、甚至否定性的改变要求,由良性的互动转化为刺激主体结构、功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社会评教育”符合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利益的最大可能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原来的系统就必须开放。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以原来的自我系统为基础,寻找与外界环境的对接通道,主动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并通过办学主体的自我调节,重新衡量环境关系,评估自我发展能力,确定各种资源和任务功能的定位,致力于新的平衡系统的构建。而对于新平衡系统的构建,我理解最为关键的任务就是学校办学价值系统的形成。因为人类的行动是由价值来支配、执行的。从前面对特殊教育学校定位的分析中,学校已经由原来的单一关系发展到复杂关系,每一种关系的存在都预示着其所代表的价值标准将会对关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干预影响。而且随着关系的复杂度不断增加,复杂的价值标准将纷纭而至,特别是特殊教育学校面临多立场、多角度力量共同参与对同一对象服务的局面,决定了学校主体将会受到多元化价值标准的影响。这些价值标准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对立的。面对着矛盾、对立的价值标准,我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统一”,寻找出能把这些价值标准统一起来的价值系统,才能解决问题。而要做到统一,专业化和理性是关键。立足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对各种关系进行专业定位,明确分工,界定各种服务机构的专业功能,使各系统之间围绕着特殊学生的教育能协同而不是对立,能交叉而不过分重叠;在运行过程中,要以专业化服务质量为衡量标准,避免由于对弱势群体易产生的情感倾斜而影响到科学判断。通过建立起专业化的核心价值系统,来统领各种价值标准,在主体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外界环境的平衡,进入新平衡下的稳定状态。无论什么时候,每个独立的主体都只有与外部环境要求保持平衡,才能稳定存在。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更应该在满足社会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之中服务好社会,才能实现教育者自身的价值和发展。毕竟,教育只是一个更大的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中,才能满意地理解和探讨许多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不能单靠教育体系的策略去求得解决,还需要具有涉及社会相互作用的各个部门的那些广泛的、综合的策略。 二、对现代特殊教育学校自主、开放新格局的探索 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为例来谈。该校开办于1999年,主要是承担对中度智障和听障儿童的义务教育。学校开办15年,经历了特殊教育发展的发展期、蓬勃期和变革期。在顺德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围绕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努力探索自主和开放的办学格局。 (一)以育人为核心 构建现代特殊教育学校制度体系。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认识人、培养人”,所以,该校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按育人的尺度来衡量办学效能。一是立足育人,建设学校《章程》,以《章程》引导、规范学校和教师的育人行为。在《章程》建设中,注重制度要保证学校有丰富的时间和资源别用于真正有教育性的活动上。二是建立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定期向专家、社会进行开放活动,在坚持育人的方向,听取、尊重各方的意见。三是对家长、从事特殊教育服务的人员进行引导性教育,建立他们的特殊教育专业意识,围绕着学生的教育核心,明确职责和分工。 (二)以增值为目标 研究、探索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育人有效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确保学生的教育能够增值,该校对特殊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一是丰富课上教育载体,建立多角色育人体系。立足学生关系的把握,开发角色扮演和真实角色呈现的育人形式。二是充分利用广义教育资源,建设系列课程。立足一个学生学习的丰富性、完整性、系统性,开发课下、家庭和社区课程。三是建设个别化教育课程。依据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学习的原则,制订全员课程学习计划,设计分层与分类教学内容。成立个别化教育部,建立学生缺陷补偿和专长发展机制,搭建教育与康复、艺术训练课程。四是建设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库。立足学生学习的有机性,开发各类环境育人资源,专业队伍育人资源,设计体验角色资源库。五是建设枢纽型教育服务组织架构。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加强各教育环节对接机制的建设。六是建立针对的学生多元评价系统。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增值,研究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发学生电子档案系统。 (三)以有效为导向 建立新型家校、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下,家长、社区中的组织参与学校的管理,决不是“花瓶”、“点缀”,可有可无,而应当是有效地参与。一是建立家长、社会评价办学成效的机制。学校每学期邀请家长、不定期邀请社会人士评价学生的教育效果,分析出有效建议,合理改善教学。二是建立校内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服务家长和社区。为了保证家长和社会人士面对学校教育有整体性的概念,学校专设一名副主任统筹此项工作。三是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围绕学生的教育和生活,定期召集家长、社工进行研讨,消除误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四是善用家委会资源。家委会是家长群体的代表,拥有着强大的社会能量和活动能力。在参与学校办学的基础上,集中家长的力量,重点攻克残疾人教育和生活中的难点问题。 (四)以融合为追求 发挥专业辐射,吸引民智民慧。融合是特殊教育的最高追求,它不在于空间,不在于形势,而是对残疾人从根本上的尊重。所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在学校教育中要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一是建设共建单位,让学生社会交往有载体。特殊学生的社会交往应该是丰富而稳定的。为了他们能够顺利进入社会,要有固定的交往群体,有利于育人的效益。二是建立学生劳动教育与社区、企业的对接机制。定期将经过基础课程训练,人性发展好的学生送到社区和企业,从事真实的劳动活动。三是建立学生交往体验与义工、社会志愿者的对接机制。充分引入社会资源,扩展学校交往的范围和形式。四是研究、探索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发挥特殊教育的主导作用,为其他不能到特殊学校就读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通过培训家长、普通学校教师和机构训练师来发挥辐射作用。特殊教育学校的自主和开放之路,既是时代的要求,也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启智学校还只是刚刚在这条路上践行。笔者坚信,在理性、客观对现状的分析下,围绕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特殊教育学校一定会寻找到新的平衡,实现自主发展的局面。 作者:梁敏仪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校长 现代特殊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影响 摘 要: 特殊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儿童作为特殊的受教育对象,也是社会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为促进他们的发展,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对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很有必要。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特殊教育 影响 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由定义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更加强调现代的信息技术,比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等的新的媒体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并不忽视或抵制传统媒体技术的应用[AECT04]。本文更多的是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W校教育中的影响。[1]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过程的影响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心理过程、社会化过程的复合整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但就整体而言,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学过程就增加了教学媒体这个要素。 首先它影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角色的定位。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要有爱心,这是第一位的。只有充满爱心才能真切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当中,使特殊需要儿童感受到人们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让特殊人群的心理得以正常的发展。但仅有爱心是不够的。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迫使教师必须熟悉教学软件媒体设计基本技术与制作。同时针对不同残疾类别的残疾学生开发的各种康复训练软件包,也需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去熟悉与使用。 其次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地位也有一定的影响。以前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即“人―人”系统,由于教育技术的运用使之变成了“人―机―人”系统。这是一种双向参与与沟通,平等与互助,共同受益的教学相长的系统。 再次对教学媒体作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学媒体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技术教学媒体、信息教学媒体等几个阶段。传统教学媒体语言、文字。粉笔、实物模型、文字与印刷媒体等。技术教学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电视等硬件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它对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一定的作用。而信息教学媒体是以现在正蓬勃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为起点的。在带宽动则上G的INTERNET这条高速公路上将信息教学媒体带到了新的发展高度,也给传统的教学媒体带来一定的冲击。网校、全球特教信息资源共享。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与需要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挑选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康复资源。当然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媒体之间也是相辅相成,不能厚此薄彼。 最后,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给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观念带来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角色由知识的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导演者。现代教育技术为残疾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康复训练资源、学习材料与方式。特殊教育本身发展的时间也并不长,1951年总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签署,特殊教育即已成为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也是近年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他们与残疾学生一样,同样接受新时代的挑战与洗礼。第二,学生观发生改变,过去看成是知识的接受者现在他们变成了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主体。残疾学生接受教育技术提供的信息的刺激。人机进行交互,在人的思维方式下组织教学信息的环境下学习,信息导航,残疾学生自我评价与信息反馈。第三,教学媒体观的转变,媒体以前是教师作为教学交流的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将计算机运用到课堂中。第四,教学过程也由逻辑分析与讲授转变为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残疾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深刻的影响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2]。现代教育技术的新颖性与感受性有利于激发残疾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主动性恰恰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首要特征。教学作息的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特技形象逼真生动新颖给学生带来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教育技术的可组合性与可扩充性,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很大的作用。残疾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就是一种组合扩充整合的过程。教育技术交互的特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学习内容与过程,具有个性的解决问题,这将有利于残疾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能力培养。同时INTERNET这个信息海洋里到处充满神奇,这有助于培养残疾学生的探索性。 四、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对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给特殊教育带来许多正面的影响,但也不能忽视它对学校教育带来的威胁。许多负面信息在网络上四处游荡。我们要注意虚拟世界带来的消极影响,垃圾信息,血腥暴力,色情等毒瘤要坚决抵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对不良信息的过滤与监测等等。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对改进教与学双边活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代特殊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残疾儿童是弱势群体,因此需要社会的特殊关注。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特殊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本文就特殊教育的基本现状、教育技术为特殊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具体实例以及日本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特殊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平台;仿真技术;日本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儿童的受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及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但是由于残疾人群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特殊教育过程的复杂、艰难。我们应该公平地对待残疾儿童,尊重他们的发展。因而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独特的优势为特殊教育做出贡献。 一、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必要性[1][2] (一)教育技术应用到特殊教育领域遇到的问题 1.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领域一般是在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面向的对象也是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的学习者,因此特殊教育领域成为了教育技术研究应用的盲区。 2.教育技术应用环境的制约 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在供残疾人群专用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方面投资较少。使得随班就读的残疾学习者和特教学校中的残疾学习者在学校教育技术环境中进行学习时产生较大的困难。另外,网络教育中虚拟学习环境的易访问性差也增加了残疾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的难度。 3.残疾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低 由于感官和运动功能上的限制,残疾学习者获取信息技能并参与学习的难度远比普通学习者复杂、困难,同时教育技术工作者在运用教育技术到残疾人群的学习中去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4.辅助科技手段的开发和应用的不足 残疾学习者的学习往往要借助于一定的辅助科技手段来进行,如盲文打字机、语音输入软件等。尽管我国也有在辅助科技手段的开发和应用推广,但是我国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另外,对于我国庞大的残疾人人群,我国在这方面开发的产品远远不足。 (二)教育技术应用到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不仅仅面向普通教育学习者,而且面向残疾学习者,要使残疾学习者能够很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现代教育技术应当发挥其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教育方面的优势,让残疾学习者获取信息、参与到学习中去更加容易方便。全纳的教育技术环境要求在进行学校教育技术环境设计时,既要标准化,又要满足残疾学习者的特殊需求。 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中的实例分析[3][4] (一)面向听觉障碍学生的iBaldi学习软件 iBaldi 是由加州大学开发的一款帮助听力缺陷学生学习语言的软件,它可以兼容iPhone 和iPad,可以通过拖拽、捏合等手势改变3D 人物的面部方向和大小,触屏、滑动等操作即可完成,该软件有自动朗读文本功能,对听觉或认知障碍学习者都有帮助。该软件提供“面部”和“剖面图”两种视图,使用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发音时口腔和舌头的变化。 但由于特殊群体用户狭窄,开发成本高,在人群中无法深度普及,因而现阶段在中国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 (二)基于仿真技术的聋教学平台 该教学平台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面向听障大学生的计算机语言学习。同时运用身心障碍补偿和技能训练的方法,对有听力障碍的学生进行现代技术知识的传授,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 首先,聋教学平台设计采用了屏幕机器人仿真和流程图与计算机语言对照的方式来讲解计算机高级语言,将语言的学习变成屏幕游戏的编写,用简单的图面对比来告诉聋生指令的意义和用法。 其次,聋教育仿真教学平台的教学内容在其知识内涵和组成中是根据聋生的身心特点由简单到复杂,使聋生能够挖掘出自身的能力,增强信心。 另外,聋教育仿真教学平台的使用能够让学生充当主角。聋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的水平检验学习效果。 三、教育技术在日本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一)视觉障碍者 对于视觉障碍,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视觉缺陷者补偿教育的有力手段。针对低视力者,创设低视力教室,低视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清晰地观看投影、录像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弥补了因视物模糊、不清晰而影响感知事物的缺陷。而全盲学生通过已开发出的读屏技术。另外,专门的盲用计算机除读屏技术外,还拥有语音合成技术以及6 点式盲文标注的键盘, 盲人可以凭触觉判断键位。 (二)听觉障碍者 听力残疾包括聋和重听两大类。在聋生的康复训练中,日本致力于听力补偿的软件开发。而重听者多使用助听器,但单纯依靠调大音量也不是最佳解决办法。所以,日本特殊教育领域主张利用计算机选择、设定适合于不同重听者的助听器。 (三)认知障碍者 认知障碍可能表现在听、思考、说、读、拼写、数学计算能力不完善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教育技术的利用也极大地提高了认知障碍者的康复训练效率。例如,面对有些难以理解的问题,要经过长时间的指导训练才能理解,此时,只要把事先录制好的视频或制作动画反复播放即可,不仅使认知障碍者获得感官认识,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 在我国,残疾人群不在少数,特殊教育也在不断发展扩大,但相比较于普通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投入还是较少的,尤其在教育资源方面。因此,我们要重视特殊教育资源的建设。我们也要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一些丰富经验,开发尖端技术,为残疾学习者创造无障碍学习环境,与此同时,注意特殊需要者的缺陷与硬件设施的相互适应性,丰富适应残疾学习者软件资源,促进其生涯发展,教育技术工作者也要接受相应的培训,促进教学优化。 现代特殊教育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多媒体不可能取代教师的教,那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越多越好的想法也是不正确的,很多时候,教师过多的运用了多媒体,一节课下来,却是收效甚微。这就是只重视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整合的效果,可以说是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 信息技术 技术水平 教学手段 1概念界定 对现代信息技术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现代信息技术是与传统信息技术相对而言的,强调与以印刷技术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技术的区别;二是专指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强调与一般电子媒体(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等)的区别。 我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就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具体到教育应用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技术,教师上课用到的课件,校园内信息共享的校园网,师生互动、讨论用到的论坛等等,都是现代信息技术。 特殊教育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特殊教育不等同于普通教育,它要求在贯彻普通教育之外,再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如聋幼儿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盲生的定向行走训练等等,这些都是在学校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合实际的要求。二是特殊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设计相关的课程、教材,教师准备适应特殊儿童需要的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也就是对校本教材的编排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聋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2.1存在的问题 2.1.1课件中跳动的画面往往会起到喧宾夺主的效果 一如上面举到的例子,利用多媒体确实在让学生学习认知上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学生会只是一味的对其好奇,课堂秩序会有些许的失控,特殊教育聋教育的孩子不同于普通孩子,课堂上教师的一句“同学们注意了,请看黑板”似乎起不到任何作用,教师为集中学生的精力,甚至要走到学生面前拍拍他,他才会意识到现在应该是注意力转向教师的时间了,所以,有些时候,反而会弄巧成拙,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1.2某些学科的某些内容慎用多媒体 上面的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也还算恰当,学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学习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高年级的某些教学内容就应该慎用。如聋校初三年级的数学中,对于代数式的值、一元一次方程等等内容,教师为了上课方便,在做课件的时候也将解题过程做到了课件上,这样上课的时候,鼠标一点一动,题目就讲完了,但是学生似乎并没有理解,倘若在黑板上将教学过程边讲边演示,相信学习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应慎用多媒体。 2.2原因解读 2.2.1教师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作为教师要对所带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尤其是特殊教育学生数量很少,一个班最多也就十几个学生,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该班班主任了解情况,也可以找学生谈心。从事特教工作以来,我越来越发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非常需要别人的肯定,你对他竖大拇指,他会将微笑挂在脸上,会对我们说谢谢,我每次找学生帮忙,都不忘对他们说谢谢,闲暇时间,都不忘找几个学生聊聊天,说说话,一则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再者,将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情,比如讲讲大学的故事,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学习。 2.2.2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准备一节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所准备的教学资源要完全的切合实际,这样的教学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仅是简单的会用PPT做课件是完全不够的,这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3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3.1合理选取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要求 3.2做足、做好特教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多媒体不可能取代教师的教,那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越多越好的想法也是不正确的,很多时候,教师过多的运用了多媒体,一节课下来,却是收效甚微。这就是只重视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整合的效果,可以说是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 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然要求我们有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譬如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学行为的转变,还有对教师的信息能力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我觉得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明确我们不能为了应用技术而用技术,我们的真正目的是有一个高效课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学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兼顾到方方面面,既要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3网络环境下开发适合听力与语言障碍人群使用的软件,提高特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视频一定要有字幕。现在更多的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对于我身边的这个特殊群体,他们听不到、说不出来,只能靠眼睛来看,倘若视频没有字幕,学生只是看到视频中的专家、学者嘴巴不停的一张一合,却不知道他们在表达什么意思,当然作为教师,我完全有义务将视频中的内容用手语翻译给学生,但是这样一来,浪费时间不说,学生要电脑与教师两边兼顾,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同样对于我们教师,也希望有字幕的配合。我们在听一些专家的讲座时,常常对一些很专业的术语感到困惑,听不懂,不理解,想要记下来查一下却又无法确定正确的写法,但是如果有了字幕,这些来自学生、教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网上有手语学习的相关资料,也有视频,这些是我们这些教师看的,供我们学习的,但是却没有适合我们学生的学习软件,我希望有一款软件,学生可以找到任意他想了解、知道的词语的口形,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我相信我的学生可以看懂更多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再仅仅是我们手语展示给他们的。 3.4定期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及专业技术水平 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因此要定期参加各种培训,不断给自己充电,用知识丰富大脑,以最饱满的热情来对待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 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运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正视这一发展过程对自身提出的新挑战,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将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现代特殊教育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聋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经历,重点论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聋教学中的运用。文章先对现代信息技术、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听力与语言障碍四个概念做了界定,紧接着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通过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特殊教育 聋教育 运用 一、概念界定 (一)现代信息技术 对现代信息技术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现代信息技术是与传统信息技术相对而言的,强调与以印刷技术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技术的区别;二是专指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强调与一般电子媒体(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等)的区别。 我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就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具体到教育应用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技术,教师上课用到的课件,校园内信息共享的校园网,师生互动、讨论用到的论坛等等,都是现代信息技术。 (二)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特殊教育不等同于普通教育,它要求在贯彻普通教育之外,再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如聋幼儿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盲生的定向行走训练等等,这些都是在学校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合实际的要求。二是特殊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设计相关的课程、教材,教师准备适应特殊儿童需要的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也就是对校本教材的编排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特殊儿童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包括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是沟通能力与正常情况下有明显差异的儿童。纵观中外学者对特殊儿童下的定义可以知道,所谓特殊儿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其身心特质的过分突显,二是非得借助特殊的协助,否则将无法满足其教育需要。例如,一个儿童智能特别低下,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教师在班级教学中的进度;他在学习上有特殊的需要,需要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上给予个别的考虑,那么,他就是教育上所谓的特殊儿童。本文重点研究有听力语言障碍的特殊儿童。 (四)听力语言障碍 先天因素或婴幼儿时期各种原因引起双耳重度听力障碍或全聋(没有残余听力),以致无法学习言语或巩固已掌握的言语,造成既聋又哑的状态。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聋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一)现状分析 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听力进行一定的补偿。举一堂语文课的例子来看。教师要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掌握马、牛、羊。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有美术功底的教师可能会在黑板上画出马、牛、羊的大体轮廓,然后告诉学生马的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毛色复杂,两眼距离大等等。学生一方面要认真观看教师的手语、口型,一方面要快速的思考教师所表达的意思,再一方面还要快速的将教师表达的意思与马、牛、羊结合起来,学生要做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这种高强度的思维转换会使学生感到疲惫,但是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后,这样的一节课就会很轻松,很简单。通过电脑,我们可以将马、牛、羊静态的乃至动态的图像统统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看到立体的图像,相信这种教学方式很有助于理解、记忆。教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一方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理念,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二)存在的问题 1.课件中跳动的画面往往会起到喧宾夺主的效果 一如上面举到的例子,利用多媒体确实在让学生学习认知上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学生会只是一味的对其好奇,课堂秩序会有些许的失控,特殊教育聋教育的孩子不同于普通孩子,课堂上教师的一句“同学们注意了,请看黑板”似乎起不到任何作用,教师为集中学生的精力,甚至要走到学生面前拍拍他,他才会意识到现在应该是注意力转向教师的时间了,所以,有些时候,反而会弄巧成拙,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某些学科的某些内容慎用多媒体 上面的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也还算恰当,学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学习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高年级的某些教学内容就应该慎用。如聋校初三年级的数学中,对于代数式的值、一元一次方程等等内容,教师为了上课方便,在做课件的时候也将解题过程做到了课件上,这样上课的时候,鼠标一点一动,题目就讲完了,但是学生似乎并没有理解,倘若在黑板上将教学过程边讲边演示,相信学习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应慎用多媒体。 3.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PPT制作课件,还要熟练操作FLASH等等操作软件。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竞争意识和知难而进的勇气,不安于现状,善于学习,大胆探索、创新,用新视野、新知识、新观念,构建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异想天开;大胆质疑,不因循守旧,不盲从权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求知欲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创造力得到发展的成功感。 (三)原因解读 1.教师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作为教师要对所带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尤其是特殊教育学生数量很少,一个班最多也就十几个学生,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该班班主任了解情况,也可以找学生谈心。从事特教工作以来,我越来越发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非常需要别人的肯定,你对他竖大拇指,他会将微笑挂在脸上,会对我们说谢谢,我每次找学生帮忙,都不忘对他们说谢谢,闲暇时间,都不忘找几个学生聊聊天,说说话,一则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再者,将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情,比如讲讲大学的故事,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学习。 2.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准备一节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所准备的教学资源要完全的切合实际,这样的教学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仅是简单的会用PPT做课件是完全不够的,这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一)合理选取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要求 比如说聋初三班信息技术中的一节动画课——制作蝴蝶。建议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以兼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上课之前先设计三个任务: 1.基本任务:导入蝴蝶飞翔的序列图片,修改各帧,使蝴蝶可以随意飞翔。(60分) 2.提高任务:通过复制帧、翻转帧、改变飞行方向等,使蝴蝶能飞回原位。(80分) 3.拓展任务:不同蝴蝶(或小鸟、蜻蜓等)同时运动。(100分) 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个任务完成并提交即可。 有学生选择并完成了基本任务,提交后当堂打分,如果做得很好,这时我会让他继续挑战提高任务、拓展任务;若是做得不是很好,就要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将最基本的任务完成。有学生选择并完成了拓展任务,很显然这部分学生就是程度比较好的学生,经过打分,做得很好的可推荐给全体同学,如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就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因生而异,对症下药,让所有的学生都“吃得了”“吃得饱”“吃得好”。 (二)做足、做好特教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多媒体不可能取代教师的教,那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越多越好的想法也是不正确的,很多时候,教师过多的运用了多媒体,一节课下来,却是收效甚微。这就是只重视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整合的效果,可以说是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 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然要求我们有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譬如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学行为的转变,还有对教师的信息能力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我觉得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明确我们不能为了应用技术而用技术,我们的真正目的是有一个高效课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学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兼顾到方方面面,既要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网络环境下开发适合听力与语言障碍人群使用的软件,提高特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视频一定要有字幕。现在更多的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对于我身边的这个特殊群体,他们听不到、说不出来,只能靠眼睛来看,倘若视频没有字幕,学生只是看到视频中的专家、学者嘴巴不停的一张一合,却不知道他们在表达什么意思,当然作为教师,我完全有义务将视频中的内容用手语翻译给学生,但是这样一来,浪费时间不说,学生要电脑与教师两边兼顾,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同样对于我们教师,也希望有字幕的配合。我们在听一些专家的讲座时,常常对一些很专业的术语感到困惑,听不懂,不理解,想要记下来查一下却又无法确定正确的写法,但是如果有了字幕,这些来自学生、教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网上有手语学习的相关资料,也有视频,这些是我们这些教师看的,供我们学习的,但是却没有适合我们学生的学习软件,我希望有一款软件,学生可以找到任意他想了解、知道的词语的口形,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我相信我的学生可以看懂更多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再仅仅是我们手语展示给他们的。 此外,我们知道写作是聋哑学生的弱项,通过校园论坛这一版块,学生可以留言咨询,可以向老师讲述一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可以要求老师帮忙辅导,这样,我们既了解了学生,又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写得多了,老师帮忙改得多了,暴露出来的问题自然就会越来越少。再者,我们可以在网上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精品课程,比如说老师讲的优质课,老师对教材中重、难点的解读,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定期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及专业技术水平 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因此要定期参加各种培训,不断给自己充电,用知识丰富大脑,以最饱满的热情来对待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 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运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正视这一发展过程对自身提出的新挑战,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将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现代特殊教育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与电信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而成的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和使用的一种技术。(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以锐不可挡的气势对教育进行冲击。那么,现代化教育技术究竟有什么特点。他能否很好的服务于特殊教育,促进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呢?其应用的前景又如何?本文对此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效率;途径;信息库;转换;课改整合;信息管理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聋校中的应用前景 1、建立网络学校,开设聋人网站。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量的急剧增大,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以及需要教育人群的增长,“一次性教育”已不合时宜。单纯的学校教育也远远的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现代普通教育已实现网上课堂教学并实现校校相联通,教师学生可以进行网上沟通。遗憾是专门为聋人开设的网站并不多见,更不用说聋人网上学校了。因此,有条件的聋校开通Internet后,应尽快的建立聋人网,并开设网上学校,使聋人在网上教育成为可能。这既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又便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使聋校的信息资源、师资力量得到合理的利用,并对课改带来深刻的影响。 2、设立网上优秀教师专栏,提供教育新途径。 现代是信息时代,作为一名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当在 Internet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的天地,能够把平时积累的一些好的教学经验在网上,这样既有利于进行资源共享,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进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聋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新的途径。同时,应该在专栏后面附上评论,以便随时与同行进行交流。 3、丰富教育资源,建立多媒体信息库。 现在我们国家的特殊教育主要以三种方式实现:一是特殊教育学校,二是通过学校中附设的特殊教育班,三是现在越来越广泛的随班就读。将网络引入到特殊教育则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它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海量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优秀特殊教育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指导,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 4、建立学校个人主页,增加与学生的沟通方式。 特殊学校教育工作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尤其是聋校家长的配合。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主要是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书信等方式,而且有时给家长带来诸多不便。聋校个人主页的出现为学校和家长带来了新的沟通方式,提供了一条捷径。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拥有自己的主页,以宣传特殊教育工作,提高特殊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赢得社会的支持。 二 、现代信息技术是发展特殊教育的客观需要 1、有利于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育。 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个别差异有时是多方位的,特殊儿童的个别差异则更为巨大。在传统教育中,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因为每个教师都要面对一群孩子,教师只有根据大多数孩子的发展水平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育,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能使个别化教育成为可能,学习变成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个性化的学习难以真正实现。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制定适合于他们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资源。 2、有利于促进特殊需要人群的基础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最终实现终身教育。 特殊需要人群是整个人类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他们也应该享受到合适自己的教育,为每一个具有特殊需要的公民提供合适的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仅可以改造传统教育,使其更适合特殊教育对象的需要;而且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特殊需要对象除了可以在学校,还可以在家,在工作岗位上,在其任何的时间,任何地方,自己学习。从而促进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发展,最终在特殊教育的领域实现终身教育。不仅如此,在特殊教育中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还能加快这一人群回归主流的社会速度,体现出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 3、有利于改变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特殊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平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网络的使用有助于我国特殊教育的平衡发展。我国特殊教育资源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中部和西部等边远落后地区在特殊教育的发展则极为落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这一切,他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集中最优秀的教师资源把最优质的教育内容传送到全国各地。为需要得到特殊教育指导的家庭和学校提供帮助,使每个需要特殊教育对待的儿童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安置,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有利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师已经开始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学习资源来使用。教师只有真正把计算机当工作生活的一种工具后,才能可能从所任教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中去,这就是“课程整合”的关键所在。当然,从目前的条件看,聋校工作要实现上述构想还存在一定困难。也正是具有这些困难,才需要我们每一位聋校工作者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使聋校工作冲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在新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突破,为聋校改革开创一片新天地。
高中生物论文:基于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 科学 探究是学习生物学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 规律 的领悟,应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设计一个基于探究的实验活动对于一般的实验教学来说,只要能在两方面加以改变,就可以将验证式的实验转变成开放性探究实验。一是改变实验活动在整个教学中的优先次序,不要将实验活动安排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在实验前还不知道实验的结果;第二是将以往只注重验证课本理论的一些典型实验项目,改变成比较重视探究过程的实验让学生加以探究。 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是生物教学最显着的特征,也是生物教师最常用、最擅长的手段。但是,在实践中“实验”与“探究”的结合并不象预想的那样顺畅。基于探究的实验教学策略,是在吸收已往实验教学改革中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一条有效、完整、开放的实验教学方式,以回归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证意识、思维品质、质疑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一、问题的提出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实验教学是指在使用实验仪器情景下的一种教学形态。高中生物实验与其他理科实验一样,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能高度浓缩地展示人们认识和发现某一知识、原理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认识和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但这种对实验和实验教学的认识,在本质上将它放在了知识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教学的目标只是追求一个预设的结论。虽然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注意对学生进行有关实验技能、方法和探究思维等方面的训练,但这些往往被放在次要的位置。 科学探究的提出给实验和实验教学以全新的视角。《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指出:“科学探究是生物学中不可缺少的、动态的部分”[1]。高中生物课程应该反映生物科学的“完整画面 ”,应该将科学探究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科学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生物实验作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施科学探究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具有强化学生实证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重要作用,倡导基于探究的实验教学策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打破原有学科的封闭性和课程选择的单一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实质上就是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如何在一般实验中体现探究的思想 美国学者施瓦布曾经把科学实验活动分成三个层次, [2]根据实际还可以加上一个层次,即将问题、方法步骤及答案均提供给学生,学生只要按此步骤去做实验,验证已知的结果,可称之为零层次(见表1)。 探究也是分层次的,一些学者根据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参与探究程度的不同,将探究性实验划分了不同的层次(见表2)。[3] 至此,可以清楚地表明,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基本上属于0水平探究,也就是没有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精神,随着有关实验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程序和做结论等几个方面学生参与程度的增加,探究的深度也不断增加,直至开放式的研究。由此可见,随着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核心理念,实验和实验教学的作用得到了显着的提高。 众所周知,学科教学在知识的量上有明确的任务,探究性学习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一些老师之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倾向于低水平的探究,一方面是观念的问题,视课堂的“乱”为洪水猛兽,怕失去对课堂的控制;另一方面是技能的问题,试问,从小到大,我们有多少教师有过探究性学习的经历? 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已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高层次、开放性探究实验活动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在更多的时候需要从多种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探究实验活动中学习各种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探究技能。因此,如何在一般实验中体现探究的思想是教师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探究教学的必由之路。 那么,怎样设计一个基于探究的实验活动呢? 对于一般的实验教学来说,只要能在两方面加以改变,就可以将验证式的实验转变成开放性探究实验。一是改变实验活动在整个教学中的优先次序,不要将实验活动安排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在实验前还不知道实验的结果;第二是将以往只注重验证课本理论的一些典型实验项目,改变成比较重视探究过程的实验让学生加以探究。从实际上考虑,让学生探究的必须是个难度不高而且没有危险性的实验,教师才能安心放手让学生探究,而且实验内容要能与上课内容直接相关,并且适合学生的程度,又不需额外增加太多教学时间,如此老师才易于安排和融入原来的教学进度中。所以从现有的实验项目中挑选一些单元,改变原有实验教学方式再加一些巧思即可达到目的。 三、基于探究的生物实验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酶的催化效率—过氧化氢分解”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认识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何特点?按照过去的方式,为了体现探究,教师通常把演示实验改变成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在两支编号为1号和2号的试管中分别注入3mL2%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在1号试管中加入鸡肝匀浆或马铃薯匀浆少许,在2号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少许,作为催化剂,轻轻振荡试管,观察两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多少和快慢来比较反应的速率,推理出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和无机催化剂二氧化锰催化效率的高低,从而得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这样的实验活动,场面热闹,学生不定地按照教师的指令动手做实验,实验的成功率也很高。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把鸡肝匀浆和二氧化锰分别加入到盛有3mL2%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使之产生一种预定的变化。这样做,看似在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仅仅从过氧化氢酶和二氧化锰2个催化反应实验的比较,并不能推理出生物催化剂比无机催化剂具有高效性的特点,显然,学生思维加工的投入量不够充足。 针对上述情况的改进课,如果我们对实验进行改进和拓展,实验探究的水平就会明显提高。 (一)提出问题 经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很多地方都需要催化剂,比如说:汽车尾气排放催化装置、 工业 制硫酸、合成氨、酶催化生物大分子等。并且在课堂上也已经学习了使用催化剂的几个化学反应,如氯酸钾催化受热分解、双氧水催化分解等。在理解元素周期律以后,还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催化剂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学生大多能提出如下问题:催化剂与化学反应是否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催化剂是如何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是什么?这种超学科的知识整合,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是十分有效的。 (二)猜想与假设 首先要 总结 问题,经过查阅资料、网上搜索、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催化剂与化学反应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催化剂可以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不同催化剂对同一反应的催化效果可能不一样。 (三)实验准备 1.知识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过氧化氢、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鸡肝、马铃薯等的相关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和催化剂相关的知识。 2.器材准备。试管,卫生香,火柴,过氧化氢,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鸡肝匀浆(新鲜的和不新鲜的各一份),马铃薯匀浆(生的和熟的各一份)等。 (四)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过程如表3所示。 (五)实验结论 1.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鸡肝匀浆,马铃薯匀浆,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新鲜的鸡肝匀浆和生的马铃薯匀浆,催化效率大大高于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的催化效率。 3.不新鲜的鸡肝匀浆、熟的马铃薯匀浆之所以催化效率降低,有可能是采购回来的肝脏不新鲜,或是制成的肝脏研磨液使用和存放时间过长而变质;熟的马铃薯匀浆可能是高温导致过氧化氢酶失活,说明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很多。 基于探究的生物实验教学策略是在提高学生 科学 素养课程目标指导下的实验教学改进行动,它的亮点是挖掘课本实验的内涵、拓展课堂实验的功能、提升实验教学的品质,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 新课程理念,对于推进“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生物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教材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获得发展的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生物科学日新月异,教育心理学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课程设置正从生物学科内小综合到综合理科不断发展,初中阶段正在探讨实施综合性活动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普遍推广,而现阶段高中设置综合理科课程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高中生物教材现代化,以适应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的现代化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尽可能体现出21世纪的生物学地位 1996年初,由我国170位著名科学家合作研究、集体撰写的论著《21世纪初科学发展的趋势》中指出:“生命科学因研究客体的极端重要和复杂,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又非常迫切,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革命性变化,发展成为科学革命的中心。”作为跨世纪的基础生物学教材,要充分考虑到生物学的科学地位变化,力争尽可能做到在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中科学观念具有指导性,科学原理具有基础性,科学方法具有通用性,科学思维具有普遍性。 在人们的生活中,科学印象的形成往往是通过学习生物学获得的。生物学中常用的对照实验方法、黑箱方法作为科学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自然科学;现代“老三论”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都以研究生物体和生命现象为己任;现代“新三论”中,耗散结构理论研究的系统与外界环境的边际效应,协同论研究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突变论研究的远离平衡状态的复杂体系发生质变的规律都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都不断进行着物质的交换、能量的转变、信息的传递,而物质、能量、信息则是自然科学的共同研究对象;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则属于信息论的研究内容;生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体温调节、激素调节、行为调节、生态平衡的调节等反馈调节模式均为控制论的研究实例。上述内容可以经过高度简化、形象化,有机地、隐性地渗透进入教材。 2.教材内容现代化,体现时代特点,贴近现代生活,建立能够适应新世纪的生物学知识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教材的特点是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但对科学的实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关注不够,现代科学知识的渗透速度也较慢,这样容易造成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现代技术和现代职业的多层次需求。 食用纤维虽然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可刺激消化道蠕动,具有预防便秘、痔疮、肠癌、胆石症,控制肥胖,降低血浆胆固醇等多种功能。食物成分中缺乏食用纤维的介绍,脱离了现代人注重食用精粮,“十男九痔”的生活现状,不利于矫正较为普遍的偏食现象,有悖于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从实际出发,联系日常生活,就会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为生动活泼,更易启迪思维。例如“光合作用”一节教材,若将环境因子中光和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加进去,就既联系了生态因子的作用,也突出了科学的实践性和价值观。 原核生物中的蓝藻,其名称很易联想到属于真核生物的其它藻类,这是以前依据自然标本将其列入真核生物的错误延续下来的,现在很多教材和论著均已改为蓝细菌,更能体现它属于原核生物的本质特征。 随着RNA酶(ribozyme,又译核酸酶)和抗体酶(abzyme,antibodyenzyme)在科技文献中频频出现,对于酶的化学本质和催化功能的认识已有很大改观。酶催化的“锁与钥匙学说”已被公认,它也非常符合中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特征,很多教材都有介绍。 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决定于教材的系统性,那么怎样在尽量不增加教材篇幅,不增加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将教材编得更有系统性呢?笔者认为以下处理方式值得借鉴:(1)尽可能多地编写有利于理解教材,有利于形成认知结构,富于概括性的图表。如将脊椎动物各纲的主要特征通过一个比较表体现出来。(2)抓住学科结构、生命的基本特征这两条主线,完善教材的结构。如动植物呼吸作用,本质相同,途径相似,应该综述。若将两者分开叙述,植物代谢中侧重物质变化,动物代谢侧重能量变化,增加了篇幅,也有重复之嫌,割裂了本来就密不可分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给人以只见树木、难见森林之感。 有人认为渗透现代知识会增加课业负担。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教育教学观念问题。首先,仅仅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教材,即使编得再浅显,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课业负担问题。其次,教材的系统性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渗透现代知识同时也意味着要淘汰那些过于陈旧的教学内容。 从教材编著来看,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了教材中论点的多少和深浅,而概括性的认知图表,论证性的论据,包括科学事实、生活常识、经典实验,能够促进概念、原理的消化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课业负担。当然要减轻课业负担,最值得研究的还是将现代生物学知识引入中学教材的方法和技巧,在充分研究中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认知特点、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大纲的规范而进行:1)转录按需索取,排除与大纲规定的知识项目无关或关系不密切的部分;2)概括猎取所需知识项目的思维线索;3)简化除去可能将思维引向歧途的枝节情境;4)形象化设计模式图、结构图、流程图和表格。 3.给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应有的地位,培养科学素质和科学能力生物科学发展过程中孕育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 至今仍对自然科学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巴甫洛夫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哈维以实验思维方法创立了血液循环学说;林耐科学地处理和运用知识信息创立了本质分类法。 人们惊叹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机遇,而忽视了机遇偏 爱“有准备的头脑”,留意意外之事,善于捕捉机遇,这同样是科学方法。人们高度评价科学进化论和分子生物学的伟大成就,却忽视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薛定锷的《生命是什么》所蕴藏的科学观念对于科学发展的推动远远超过了相应的科学知识本身。上述内容的渗透宜用隐性处理和显性处理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过程、科学方法宜进行显性处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宜进行隐性处理。 4.加速教材系列化进程,科学地运用教材指导教学改革,调控教材评价。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即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编著—教学过程—教学评价5个环节层层加码,导致考分逐年上升,能力难以提高,课业负担过重。作为中心环节的教材如何有效地扼制这种态势的继续发展呢? 一般认为离开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去侈谈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危险的。但是另一方面,启用新教材实施教学时,教师往往有一种惰性,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还是运用原有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去处理教材,这都显著削弱了启用新教材的意义。 鉴于以上两种情况,要尽快实施教材系列化,出版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学指导书、参考书、教师手册、练习册、教学挂图、声像出版物、多媒体软件。特别是教参,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异、南北差异、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异,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提供最优化的教学方案,有效指导,促进教学改革。通过配套练习册调控教学评价过程中试题的难度,确实做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减轻负担。 诚然,中学教材的基础性和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互相对立,而且难以统一,特别是我国现阶段,很多不发达地区教育观念和教学设施还远未得以改变,盲目追求和过分强调教材“现代化”是不可取的。但是在当代科学不断分化和再综合的进程中,还要恪守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系统性,崇尚百科全书式教材,反而将很多现代社会急需的科学知识拒于书外,并非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些都无助于教材现代化。 怎样将矛盾的双方有机统一起来,找到基础性和现代化的综合点,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取舍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高中生物论文:学好高中生物的“八字策略” 1.学会“看”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学会学习是高中学生要练就的基本功。其中自学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成分,预习是培养自己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预习呢?首先,通过看书我们要对这一节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主要讲了哪些知识点?我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知识点理解不了?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堂,那么你的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好。 2.学会“听” 听课听什么?要听老师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听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未能理解的内容;听老师对一类问题(或习题)是如何分析的;不仅要认真听,还要做好必要的笔记。笔记如何做也有一定的讲究,有些同学喜欢将老师的板书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只要将老师补充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结论或习题做一些笔记,对于习题也只需记一些主要的分析过程,课后再进行必要的完善即可;万万不可顾此失彼,因为忙着做笔记而忽略了听课。 3.学会“言” 21世纪的教育理念讲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要鼓励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不要老依靠于老师的讲。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积极思考,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好吗?那种表达更为准确?不妨将自己的思维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出来,听听大家的意见。也可以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解法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要害怕会出错,即使出错了或有些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也一定会帮你把问题纠正过来;还会帮你找到出错的原因,何乐而不为呢?高考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学会“言”才有助于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4.学会“忆” 忆即复习工作,即一堂课下来或一个章节下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较为系统地复习整理过程。此项工作将直接关系到你成绩的好坏。通过复习,一方面将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强化,另外也可以对前后知识的系统性和他们的联系有更深的理解,此即为古人所说“温故而知新”。 5.学会“思”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言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反思。其实,学习生物知识最关键的是学会其中的学科思想和答题方法,学会思维。因而,同学们在看书或做题时,要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做?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或表述?此类习题有何规律?这种方法或表述好吗?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生物思维模式和答题能力。 6.学会“练” 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和答题技能相对不多,要想熟练地掌握它,就得进行一定的训练。同学们要在练习中融会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答题技能的掌握,同时这也是提高同学们解答生物试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同学们万万不要陷入“题海”,掌握好训练的“度”。 7.学会“纠” 无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高考复习,测试总少不了,那么当老师批阅后的试卷发下来后,我们怎么办?有一些同学在看完自己的分数后就是等待,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其实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试卷中许多问题自己是完全能解决的,不少题目之所以出错,完全是因为自己在审题、提炼或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的。这些问题你完全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交流,自己发现问题之所在并予以更正,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正确的思维;又能提高自己的纠错能力,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8.学会“研” 高中生物中有许多重要的结论和规律,传统教学中,往往都是由老师直接教给学生。那么现在,我们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探索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长此以往,相信同学们的探索能力一定会增强,也为有志于对生物学科作深入研究的同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教育发展到今天,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同学们也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学习,顺应新的时代潮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教学中实现科学探究的方法实践策略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以及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阐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列举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描述植物顶端优势的现象、原因、解除方法及应用,并举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以往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教师先分析图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得出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再通过阅读资料、分析例题等形式理解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感受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却缺少学生的自主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只是被动地在听在记在做而已,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创造性强、行动能力突出将是对高端人才的重要要求。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中特别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鉴于此,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在突出生物学基本事实、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切身体会如何获得信息并进行信息转换,在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究,并养成科学精神。 一、自主绘制真实数据曲线,学会获得信息,解读信息,进行信息转换 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分析教材中的图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特性。这种形式的优点是教学过程简单、知识获取直接,但不能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并思考的能力。因此,笔者尝试指导学生首先自主分析课前准备的一系列实验数据,再绘制相应的曲线,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前笔者准备了两份数据表,第一份表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燕麦胚根的生长情况的影响”的实验数据(表1)。先请学生代表上台在黑板上绘制横坐标是生长素溶液的浓度,纵坐标是胚根的平均长度的曲线,并请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画。有了具体的数据,讲台上和座位上的学生都画得非常认真。图像绘制完成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评价黑板上的几幅曲线。在评选出“优秀作品”后,学生分析“作品内涵”,即曲线反映了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燕麦胚根的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生长素溶液的浓度与胚根的平均长度呈现正相关,超过一定浓度后,生长素溶液的浓度与胚根的平均长度呈现负相关。 之后,学生们根据第二份数据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燕麦胚芽的生长情况的影响”的实验数据(表2)在之前绘制的曲线基础上绘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胚芽的影响(图1)。绘制完成后,学生可以从曲线直观分析得出结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胚根和胚芽的影响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但不完全相同。这样,具体的数据信息就先转化成了形象的图像信息,再转化为结论。 接着,笔者提供教材上的图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根、芽和茎的相对影响”(图2),学生将其与自己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图像中包含的信息。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更能体会到理论来源于现实的道理,并提高学习的兴趣。 从获得实验数据到自主绘制图表,再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在此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充分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而且他们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进行信息转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家获取信息、科学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索过程。 二、观察身边生物学现象,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呈宝塔状的松树、修剪呈半球状的大叶黄杨,这些树形的塑造都利用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在学生了解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概念基础上,笔者以这些身边客观存在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生长素生理作用与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 首先,笔者出示课前拍摄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松树及大叶黄杨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松树一般呈宝塔状而大叶黄杨呈半球状,学生说出松树的树形没有经过修剪而大叶黄杨是经过修剪的。接着,学生取出课前实地摘取的大叶黄杨的枝条,进行分析,发现:有的大叶黄杨枝条上的顶芽保留,侧枝基本没有发育;而有的枝条,剪去顶芽,侧芽发育成侧枝(图3)。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带着问题,学生们继续探究。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学生们知道了顶端优势,即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如果摘除顶芽,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所受的抑制作用就会减弱,逐渐发育为枝条。 通过科学的探究,学生们很快就体会到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也理解了没有经过修剪的松树呈宝塔状而经过修剪的大叶黄杨呈现球状。这时,笔者启发学生说出顶端优势的应用实例,他们发散思维畅所欲言,说了很多例子:如在农业生产中,对果树进行修剪,对棉花、番茄等农作物进行摘心都是通过解除顶端优势达到增产的目的;而在林业生产中,通过维持顶端优势可以获得大量的材用树木。 身边的生物学现象随处可见,而仔细的观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科学性的探究,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原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 三、通过预实验,进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初步养成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根的影响不同,而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生产实践中十分重要。教材中设计的探究活动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体现探究活动的效果和意义,养成科学方法、态度和精神,笔者将这节课的探究活动分为两个环节:预实验和正式实验。 (1)预实验。提前两周组织了两组(每组4人)有兴趣的同学开展了探究活动的预实验。具体如下: 实验目的:探索萘乙酸促进迎春花 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提出问题:萘乙酸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是多少? 材料器具:一年生生长旺盛的生理状况基本一致的迎春花枝条28根,枝剪,蒸馏水,0.1mol/L的NaOH溶液,烧杯,量筒,玻璃棒,萘乙酸等。 实验步骤: ①配制溶液:配制2、4、6、8、10、12ppm浓度的萘乙酸溶液; ②制作插条:一年生迎春花枝条、长约10~15cm、带芽(3个)、去成熟叶,下端剪成光滑斜面,分成7组,每组4支; ③处理插条:浸泡法,使用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枝条(下端),深约1.5cm,处理24h后取出,晾干4h; ④水培观察:将处理后的六组插条,再加一组对照组(不经处理),下端浸泡在清水中; ⑤观察记录:水培9d,每天固定时间观察生根数,填写数据表(表3)并绘制曲线; ⑥结果分析:生根数最多的为适宜浓度; ⑦表达和交流讨论。 进行预实验为正式实验摸索了条件,也可以检验此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避免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的浪费。通过开展此预实验,学生们查阅很多资料,了解到配制萘乙酸溶液可以加入NaOH助溶解,制作插条时要注意尽量避免差异,此实验处理插条采取浸泡法,所以处理时间要长,如果采用蘸沾法,处理插条的时间要短,通过水培观察生根数效果较好,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观察等。 (2)正式实验。在开展正式实验之前,学生先汇报了预实验的过程及结果。结果表明:4 ppm浓度的萘乙酸为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正式实验。学生们选择0.2 ppm作为浓度梯度,利用3.0、3.2、3.4、3.6、3.8、4.0、4.2、4.4、4.6、4.8、5.0 ppm浓度的萘乙酸浸泡枝条,再按照预实验的步骤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两周后的课堂上组织小组内汇报实验情况,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讨论。 因为进行了预实验,避免了很多探索的过程,确保顺利开展正式实验,有一些组得出4.8 ppm的萘乙酸是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表4),但也有不少组得出其他不同的结论。学生也在交流时分析原因,如制作插条时有差异存在,配制的萘乙酸溶液的浓度存在问题等。 通过开展预实验、进行正式实验,学生们比较顺利地开展了课堂探究活动,获得了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并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体会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培养了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交流与合作,切身体会到探究的科学方法,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求实、创新、团队的科学精神。教书育人不是一节课的时间和过程,如果教师能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持之以恒,在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方面,一定能有所收获。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教材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获得发展的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生物科学日新月异,教育心理学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课程设置正从生物学科内小综合到综合理科不断发展,初中阶段正在探讨实施综合性活动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普遍推广,而现阶段高中设置综合理科课程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高中生物教材现代化,以适应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的现代化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尽可能体现出21世纪的生物学地位 1996年初,由我国170位著名科学家合作研究、集体撰写的论著《21世纪初科学发展的趋势》中指出:“生命科学因研究客体的极端重要和复杂,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又非常迫切,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革命性变化,发展成为科学革命的中心。”作为跨世纪的基础生物学教材,要充分考虑到生物学的科学地位变化,力争尽可能做到在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中科学观念具有指导性,科学原理具有基础性,科学方法具有通用性,科学思维具有普遍性。 在人们的生活中,科学印象的形成往往是通过学习生物学获得的。生物学中常用的对照实验方法、黑箱方法作为科学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自然科学;现代“老三论”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都以研究生物体和生命现象为己任;现代“新三论”中,耗散结构理论研究的系统与外界环境的边际效应,协同论研究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突变论研究的远离平衡状态的复杂体系发生质变的规律都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都不断进行着物质的交换、能量的转变、信息的传递,而物质、能量、信息则是自然科学的共同研究对象;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则属于信息论的研究内容;生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体温调节、激素调节、行为调节、生态平衡的调节等反馈调节模式均为控制论的研究实例。上述内容可以经过高度简化、形象化,有机地、隐性地渗透进入教材。 2.教材内容现代化,体现时代特点,贴近现代生活,建立能够适应新世纪的生物学知识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教材的特点是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但对科学的实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关注不够,现代科学知识的渗透速度也较慢,这样容易造成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现代技术和现代职业的多层次需求。 食用纤维虽然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可刺激消化道蠕动,具有预防便秘、痔疮、肠癌、胆石症,控制肥胖,降低血浆胆固醇等多种功能。食物成分中缺乏食用纤维的介绍,脱离了现代人注重食用精粮,“十男九痔”的生活现状,不利于矫正较为普遍的偏食现象,有悖于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从实际出发,联系日常生活,就会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为生动活泼,更易启迪思维。例如“光合作用”一节教材,若将环境因子中光和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加进去,就既联系了生态因子的作用,也突出了科学的实践性和价值观。 原核生物中的蓝藻,其名称很易联想到属于真核生物的其它藻类,这是以前依据自然标本将其列入真核生物的错误延续下来的,现在很多教材和论著均已改为蓝细菌,更能体现它属于原核生物的本质特征。 随着RNA酶(ribozyme,又译核酸酶)和抗体酶(abzyme,antibodyenzyme)在科技文献中频频出现,对于酶的化学本质和催化功能的认识已有很大改观。酶催化的“锁与钥匙学说”已被公认,它也非常符合中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特征,很多教材都有介绍。 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决定于教材的系统性,那么怎样在尽量不增加教材篇幅,不增加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将教材编得更有系统性呢?笔者认为以下处理方式值得借鉴:(1)尽可能多地编写有利于理解教材,有利于形成认知结构,富于概括性的图表。如将脊椎动物各纲的主要特征通过一个比较表体现出来。(2)抓住学科结构、生命的基本特征这两条主线,完善教材的结构。如动植物呼吸作用,本质相同,途径相似,应该综述。若将两者分开叙述,植物代谢中侧重物质变化,动物代谢侧重能量变化,增加了篇幅,也有重复之嫌,割裂了本来就密不可分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给人以只见树木、难见森林之感。 有人认为渗透现代知识会增加课业负担。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教育教学观念问题。首先,仅仅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教材,即使编得再浅显,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课业负担问题。其次,教材的系统性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渗透现代知识同时也意味着要淘汰那些过于陈旧的教学内容。 从教材编著来看,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了教材中论点的多少和深浅,而概括性的认知图表,论证性的论据,包括科学事实、生活常识、经典实验,能够促进概念、原理的消化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课业负担。当然要减轻课业负担,最值得研究的还是将现代生物学知识引入中学教材的方法和技巧,在充分研究中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认知特点、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大纲的规范而进行:1)转录按需索取,排除与大纲规定的知识项目无关或关系不密切的部分;2)概括猎取所需知识项目的思维线索;3)简化除去可能将思维引向歧途的枝节情境;4)形象化设计模式图、结构图、流程图和表格。 3.给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应有的地位,培养科学素质和科学能力生物科学发展过程中孕育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 至今仍对自然科学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巴甫洛夫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哈维以实验思维方法创立了血液循环学说;林耐科学地处理和运用知识信息创立了本质分类法。 人们惊叹弗 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机遇,而忽视了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留意意外之事,善于捕捉机遇,这同样是科学方法。人们高度评价科学进化论和分子生物学的伟大成就,却忽视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薛定锷的《生命是什么》所蕴藏的科学观念对于科学发展的推动远远超过了相应的科学知识本身。上述内容的渗透宜用隐性处理和显性处理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过程、科学方法宜进行显性处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宜进行隐性处理。 4.加速教材系列化进程,科学地运用教材指导教学改革,调控教材评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即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编著—教学过程—教学评价5个环节层层加码,导致考分逐年上升,能力难以提高,课业负担过重。作为中心环节的教材如何有效地扼制这种态势的继续发展呢? 一般认为离开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去侈谈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危险的。但是另一方面,启用新教材实施教学时,教师往往有一种惰性,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还是运用原有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去处理教材,这都显著削弱了启用新教材的意义。 鉴于以上两种情况,要尽快实施教材系列化,出版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学指导书、参考书、教师手册、练习册、教学挂图、声像出版物、多媒体软件。特别是教参,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异、南北差异、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异,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提供最优化的教学方案,有效指导,促进教学改革。通过配套练习册调控教学评价过程中试题的难度,确实做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减轻负担。 诚然,中学教材的基础性和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互相对立,而且难以统一,特别是我国现阶段,很多不发达地区教育观念和教学设施还远未得以改变,盲目追求和过分强调教材“现代化”是不可取的。但是在当代科学不断分化和再综合的进程中,还要恪守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系统性,崇尚百科全书式教材,反而将很多现代社会急需的科学知识拒于书外,并非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些都无助于教材现代化。 怎样将矛盾的双方有机统一起来,找到基础性和现代化的综合点,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取舍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高中生物论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着,影响广泛而深远。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它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面向全体学生 《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三、课程设计思路 高中生物课程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和要求设计的。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学生在学习了生物1的内容之后,既可以先学习生物2的内容,也可先学习生物3的内容。在修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 每个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如下。 “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有助于学生较 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本模块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适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建构的策略创新机制 如何构建核心概念是近年来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要知道一系列的科学事实,更重要的是要围绕核心概念构建知识体系和模型,并广泛运用科学概念解释自然现象”[1]。而围绕着核心概念设计和实施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澄清所学生物学事实、一般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并能在新情境中实现对概念的迁移应用;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形成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为此,《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和程序,才能帮助学生理清生物学事实、一般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相应的核心概念?本文以“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课堂教学作为案例,尝试解答上述问题。 一、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1.核心概念的界定 既然进行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具有多重教育意义,那么,什么是核心概念,目前对于这一问题尚未有统一的认识。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Erickson)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学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角,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2]。戴伊(Day)指出,核心概念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中心,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些知识,但它们却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这些知识还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费德恩(Feden)等人则认为,核心概念是一种教师希望学生理解并能在忘记其非本质信息或周边信息之后,仍然能应用的概念性知识,并且强调核心概念必须清楚地呈现给学生[3]。 生物学核心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它是人们对某一类生物学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例如“细胞是由物质分子组成的,不同的物质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就是在分析了组成细胞的不同物质分子后,概括出来的本质认识。而蛋白质之所以称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又是在分析了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原因和逐渐了解生命活动无时无刻不与蛋白质相关,以及和其他组成物质相比较后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核心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对“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本节内容中属于核心概念,而从整个单元来看却不是核心概念。因此,对某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会因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习范围而发生变化。 2.核心概念的特征 当直接甄别和界定核心概念有困难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核心概念有什么特征,我所确定的核心概念具备这些特征吗? 核心概念是在一般概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因此它可以统摄一般概念,能够揭示学科知识的本质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统整学科知识的功能。因此,生物学核心概念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居于学科知识的中心。蛋白质分子不仅参与构建了细胞这座生命大厦,而且在细胞代谢、分裂、分化、癌变、凋亡、遗传、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各项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核心概念贯穿了三个必修模块。 第二,是形成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一旦建立起“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概念,就容易形成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例如,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之所以发生了稳定性差异,是因为分化细胞中产生了组织特异性蛋白质。 第三,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多样性,使得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化多端;而蛋白质只有维持特定的空间结构才能行使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因此,空间结构的多样性赋予了蛋白质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足以承担起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可见,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在许多一般概念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来的,它的形成过程需要综合的思维能力。 二、建构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策略与程序 1.建构核心概念的策略 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有关的一般概念和事实见图1。 (1)事实和感性认识是建构概念的基础 “应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怎样的学习路径?”“哪些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建构核心概念?”笔者在研读《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找寻学生“最近发展区”,决定采取以“肽键”为线索、以实验为先导,围绕“肽键”认识蛋白质多样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尝试对“组成细胞的分子”这类比较枯燥乏味的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帮助学生在相关生物学事实和一般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核心概念。 新课伊始,用什么样的导言既能贴近学生生活又能直切主题?思前想后,笔者决定以问题“早晨大家都吃了什么?”(鸡蛋、面包、牛奶)“为什么要吃鸡蛋、喝牛奶?”(含蛋白质多)“怎么能证明鸡蛋和牛奶中含有蛋白质呢?”导入新课,然后,逐一在装有等量清水、蛋清、牛奶、豆浆和淀粉液的试管中滴加3滴双缩脲试剂,当试管中液体变色后,又问学生“哪个液体含有蛋白质?”学生脱口而出“蛋清、牛奶和豆浆”。学生的答案虽然正确,但是细致分析,它并不是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的,而是凭借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前概念)判断出来的。教师不能被这种假象所蒙蔽,于是追问“怎么知道蛋清、牛奶、豆浆中还有蛋白质?”(试管中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清水和淀粉液与双缩脲试剂结合后也有颜色变化呀!”(学生无语……) 教师利用“蛋白粉溶液+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为“标准”,解释双缩脲试剂能识别蛋白质结构中的“肽键”,并形成紫色化合物(络合物)。用这支试管的颜色与其他各试管的颜色比较,说明蛋清、牛奶和豆浆中含有蛋白质。随后,紧紧围绕“什么是‘肽键’?;“‘肽键’在哪儿?”“肽键’和蛋白质是什么关系?”开展后续的教学。 上述教学处理,既能很好地利用感性和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建构新概念,又能体现生物学科作为理科的教学特色。 (2)充分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构建相应的概念 生物课程期待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一言堂”比比皆是,且过于关注琐碎的知识内容。其实,学生 不需要记忆那些细枝末节的信息或孤立的事实,而是需要从大量事实和学习的体验中,理解其中的规律,形成相应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将这些概念和原理迁移应用于新情境中。 例如:在认识氨基酸结构特点时,先用类比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蛋白质与淀粉一样,也是由小分子物质构成的多聚体,即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而后出示三种氨基酸结构简式(见图2),请学生说出它们的异同,概括出氨基酸的通式。随后,让学生辨认四种不同类型氨基酸的氨基、羧基和R基。最后,展示20种氨基酸的结构简式,明确氨基酸的不同主要是R基不同,R基的结构特点决定着氨基酸的特性。 又如:在认识“肽键”时,先让学生观看氨基酸“脱水缩合”课件(动画),然后让他们说出“肽键”是怎样形成的,在哪里形成的以及组成。以此逐渐认识经“脱水缩合”形成二肽、三肽和多肽的概念。 还有,在认识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时,先提出问题“20种氨基酸能够合成多少种蛋白质呢?”学生在不知如何回答的情形下,出示两种“九肽”的氨基酸组成:①半胱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酰胺—天冬酰胺—半胱氨酸—脯氨酸—亮氨酸—甘氨酸;②半胱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酰胺—天冬酰胺—半胱氨酸—脯氨酸—精氨酸—甘氨酸。让学生分析这两种“九肽”的区别,并认识到虽然都是“九肽”,由于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同,其生理功能完全不同,①是催产素,②是加压素。再利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说明由570多种氨基酸组成的血红蛋白,只要有一个氨基酸发生错误,就会造成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功能也发生改变——携氧能力大大下降。在充分的事实面前,学生会逐渐认识到,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盘曲、折叠方式的不同,都是决定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进而理解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原因。 实践证明,让学生经历充分的学习体验,可以使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事实的观察和分析,逐渐体会事实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生物学原理和本质,进而顺利地建构科学概念。 (3)建构概念的意义在于新情境下的应用 概念放在一定的应用情境下才会显得生动和有意义。对于教师来说,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正确的概念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把这些概念“束之高阁”也就失去了原本意义。所以,构建概念重在应用。 例如:学生形成了“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才能有生物学功能”的基本概念后,可继续提问:“生鸡蛋含有蛋白质,煮熟的鸡蛋呢?”学生经过思考后,答出蛋白质变性问题。教师追问:“蛋白质变性后,是否还属于蛋白质[提供论文和论文的服务]呢?”教师演示:加热试管中的蛋清后用双缩脲试剂检验,结果为“紫色”,说明熟鸡蛋仍是蛋白质,因为“肽键”还在!继续比较“生蛋清”和“熟蛋清”的“紫色”,发现“熟蛋清”比“生蛋清”深。引导学生分析:加热改变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暴露更多的“肽键”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颜色加深。 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对“肽键”是蛋白质特有的结构,认识更加深刻。与此同时,还学会了在新的问题情境下,利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 2.建构核心概念的程序 掌握核心概念需要学生主动建构,而非依靠教师的机械灌输。因此需要一套有效的教学程序。北京教育学院的胡玉华教授以图解的形式作了如下页图3所示说明[4]。 笔者依据上述教学程序对“蛋白质”一节进行了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见下页图4所示。 三、建构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反思与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核心概念应成为课堂教学目标之一。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核心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核心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5]在“蛋白质”一节的教学中,虽然涉及了一些生物学事实或事实性的概念,但这还不足以使学生构建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核心概念,以及与它相关的更上位概念“细胞是由物质分子组成的,不同的物质承担不同的功能”。因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一课时一课时地理解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对核心概念的认识,也是在获得大量事实和一般概念的基础上,逐渐概括和建构起来的。 所以,要想使学生对“蛋白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还须在日后不断地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体会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不同层次概念之间的关系,为建构核心概念奠定基础。 此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单元”设计意识。要能将“单元”或核心概念拆分为若干相关的基本概念,作为该单元不同课时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对于每课时的教学,绝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简单的生物学事实的水平上,而是要关注事实背后的内涵,关注通过事实抽象出来的概念,使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能概括出某类生物学事实总体特征和规律性的东西,并以此建构合理的概念框架,进而提高在新情境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物论文:浅谈高中生物与人文学科教育的联系 1.高中生物与人文学科教育的联系 在高中阶段,人文学科教育主要包括语文、历史、政治、英语和地理等。 1.1与语文的联系 生物现象与文学作品间的联系随处可见,在一些古典诗词、成语中随处可见生物学问题的影子,前人已经作了不少总结,在此仅举几个例子予以说明。 1.1.1诗词中的生物学 1.1.1.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异曲同工,都是描写秋天的景象。这种动人的自然秋景是秋天气温渐渐降低、紫外线照射强烈等外界因素造成的。在低温的作用下,叶绿素逐渐分解,同时叶脉的运输能力逐渐减弱,叶子白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糖分不能完全运出叶子,叶子里的糖分越积越多,可溶性原糖多了,就形成了较多的花青素,同时细胞内pH值改变,呈现酸性,使花青素表现出红色,秋天红叶的种类如枫叶黄栌、槭树、柿树等。 秋天,也有些植物叶肉细胞衰老,叶绿素的合成速度低于分解速度,叶绿素含量相对减少,类胡萝卜素分子比较稳定,不容易破坏,所以叶片逐渐呈现类胡萝卜素的颜色——黄色,故而会出现“黄叶地”的景色。如银杏树,每到秋天淡黄色的小扇子型的叶片落在地上,令人不忍踩踏。 1.1.1.2《采桑子·重阳》是新高中语文收录的又一首诗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寥数语展现了深秋季节战地的壮丽景象。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也是描写重阳日的菊花。 深秋季节,霜后万木萧瑟,唯独菊花傲霜盛开。菊花为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亚灌木花卉。是短日照植物,适应性较强,喜凉,耐寒,生长适温18℃—21℃,最高32℃,最低10℃,虽然水稻、牵牛花、苍耳、大豆等,都是属于短日照植物,但它们不耐低温,中秋前后就成熟枯萎了。 短日照植物是指给予比临界暗期长的连续黑暗下的光周期时,花芽才能形成或促进花芽形成的植物。在自然界中,在日照比较短的季节里,花芽才能分化。夏至过后,日照渐短,许多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秋季开花的植物多属短日照植物,要使短日照植物,即秋天开花的植物提前开花,就要对它们进行短日照处理。在日照长的季节,进行遮光短日照处理,能促进开花,若长期给予长日照,就抑制开花。利用短日照进行促成栽培的花卉有:菊花、一品红、玉海棠和三角花等。 冬至过后,日照渐长,春夏季开花的植物多属长日照植物,指给与比临界暗光期长的连续光照下的光周期时,花芽才能形成或促进花芽形成的植物。春天开花的花卉多为长日照植物,如紫罗兰、蒲包花、天竺葵、瓜叶菊、四季报春、金鱼草、三色堇等,对它们进行长日照处理可提前开花。 利用光照处理能达到鲜花周年供应,不但能美化环境,而且能增加经济效益。 1.1.2成语中的生物学 1.1.2.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语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意思是说像燕子和麻雀这样的小鸟哪里知道鸿鹄的志向,比喻平庸的人不能了解杰出人物的远大抱负。鸿鹄就是天鹅,形状像鹅,体型较大,全身白色,脚和尾都短,脚黑色,有蹼。居住在海滨或湖边,善飞,吃植物、昆虫等,是候鸟。候鸟指随季节而变更栖息地的鸟类,如燕子、杜鹃等春夏来我国繁殖,秋季飞到印度过冬,是夏候鸟;野鸭、大雁、天鹅春季飞到较远而且较冷的地区繁殖,秋季又飞回原地区的鸟类为冬候鸟。留鸟则是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到远方去的鸟,如麻雀、画眉、喜鹊等。 1.1.2.2“良禽择木而栖”,候鸟选择适于自己生活、繁殖的地区栖息,因此,践行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存,保护环境,是我们长期的任务与责任。 1.1.2.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语出《庄子·山木》,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和刘向《说苑·正谏》。这反映了捕食(食物链)和适应的相对性。螳螂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腿呈镰刀状,活动灵敏自如,能出其不意地捕食昆虫,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然而有时螳螂却顾此失彼,在全神贯注地捕食蝉的同时,没有发现身后的黄雀,而被黄雀捕食,这正是适应相对性的最好体现。此外,螳螂吃蝉,黄雀捕食螳螂,这也反映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属于食物链的一部分。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这句成语隐含的一条食物链就是: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1.2与历史的联系 1.2.1生命科学发展史 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人整个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有积极的意义。重大科学发现过程不仅体现了科学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方法、敏锐的观察思维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进行的艰苦探索,还体现了科学家的个性、爱好,以及观点,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的学术思想上的融合、碰撞和冲突,也反映出社会和学术群体的评价给予的鼓励、包容和压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在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变异》、《稳态与环境》中引入了很多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同时还增加了较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是很好的进行生命科学史教育的材料。现将部分经典科学实验及所蕴含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汇总如下。 必修模块中部分经典实验所蕴含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一览表 1.2.2历史生物学 时间是生物的发生发展的尺度之一。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例如在不同的历史年代,有不同的生物出现,结合化石资料,就形成了古生物学,关于生物进化的很多证据就来自于化石、孢粉等;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例如在人类文明诞生以后,如研究近几千年来人口的增长、植被的破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则是历史生物学。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118页“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节,就有关于我国历年来人口增长情况的图表。 1.3与政治的联系 生物与政治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与 哲学方面的联系,如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在思维活动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基本形式,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高中生物新课标在阐述课程目的时明确指出:“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是:“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生命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首先,生命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本身就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重要前提的,生命科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其次,哲学是对科学规律的高度概括,哲学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一)生命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运动规律;(二)生命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矛盾;(三)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认识论。 以对立统一规律为例,生命现象中普遍存在着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或称做多样性与共同性等方面的对立统一。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是生命科学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这些自身结构在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激素作用的二重性等现象就是局部的对立而整体上的统一的典型实例。生命世界最常出现的就是在一般规律中的例外,是特殊的个别,因此,在教学中讲解概念、规律时要特别注意概念、原理的外延及适用范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从个别出发,归纳总结,上升到一般,从现象上升到本质,然后必然将一般作用于具体的个别,解决个别的问题。比如,含有性别决定基因的性染色体相对于其他常染色体而言是特殊的,任何杂交遗传都是两性的结合,都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XY染色体的遗传同样符合自由组合规律和分离规律,这是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的遗传共性。所以,在涉及伴性遗传的现象解题时要分析XY的行为,而不必写常染色体,同理,分析常染色体遗传时尽管也涉及父母亲代,但不必动辄写上XY。 1.4与地理的联系 生物知识与地理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人类的生活需要和生产活动,很早就接触到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问题。如早在公元前300年,“植物学之父”、古希腊Theophrastus随军记述了沿途观察到的不同植被和植物,并根据植物的经济用途或生长习性进行了分门别类。我国在公元前11世纪至几世纪的古代着作中,就有关于植物种类和分布的记述,如《诗经》中记载了200多种植物,并记载古代汾河下游,山(山地)有枢、栲、漆等树木,隰(低地)有榆、杻、栗等树木,秦岭山地多松树、竹类,还有桑、杞、栲等。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主要研究生物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两门重要的学科。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与地理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环境和生态两个方面,如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关于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例外,在地理中还有一个方面体现出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地名,一是很多地名中都包含了生物名称,如宝鸡、榆林、枣庄、龙州、梧州、桐乡、虎牢关、狼牙山,等等;二是一些地名与生物故事有关,如淝水、八公山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有关系;三是许多少数民族或国外的地名原来的意思里有生物的元素,如包头,蒙语的意思是有鹿的地方等。 1.5与英语的联系 高中生物与英语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学名词都有一个英文单词相对应,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双向记忆;(2)许多英语课文的内容与生物有关,学生如果对生物的知识了解比较多,就很有利于对英语的学习;(3)许多英文谚语描述的是生物学现象,如Love me,love my dog.与成语爱屋及乌同义,The fox preys farthest from his hole.翻译成汉语就是兔子不吃窝边草等。与英语的联系是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着力最少的方面,急需发掘,这需要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多注意,多引导 高中生物论文:分析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的创新 一、前言 传统的大班级制授课在今天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足。“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小班化教育!”开展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探究不仅是改变当前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低效的要求,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时展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挖掘学生潜能,努力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性人才。 二、小班化教学优势分析 “小班化教学强调让每个学生受到充分的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小班化教学更好的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考虑学生个体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并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学生能够占有最优学习空间与时间,享受最优教育资源,有效改善受教育条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小班化教学能够有效促进课堂师生、生生互动,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综合各种教育因素,激发每一位学生潜能,增强体验,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三、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实践 1.优化学习环境,激发学习意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意识,“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教学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情感,转变教师观念,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首先,我根据高中生物小班教学师生互动的需要,优化课桌椅排列设计,优化生物实验室布置,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便于师生课堂互动,打破空间隔离感,拉近心理距离,激发学习需求;其次,我为学生提供最优学习条件。生物课程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我在学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运用录放机、投影、计算机、校园网络等设备来改善学习条件,增强生物课堂趣味性,扩大学生视野,激发生物课程魅力等;第三,我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小班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加强课堂语言艺术研究,课堂用语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幽默,多一些激励;巧妙运用好体态语言,表达我的关爱、我的肯定等。 2.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因生施教 反思传统大班制教学,我发现大班制教学学生人数多,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导致一部分好学生学有余力,一部分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力不从心等,严重挫伤了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小班化教学规模小,教师精力集中,便于我们了解与把握每个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教学。首先,我针对学生生物素质发展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案。教学案预习板块,我主要设计了知识回顾、预习新知、预习质疑、预习自测等几个板块,帮助每一个学生梳理已有知识,预习新知并进行自我问题发现;其次,我采取恰当的课堂教学形式,成立探究问题组,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与生物实验,并优化教学策略,根据不同学生的课堂学习实际给予指导;第三,依据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类别,分层进行作业设计。通过为每一个学生设计生物学习方案,组织生物教学,使他们都能在生物学习中,学有所得,获得学习成就感。 3.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 在长期生物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小班化教学”中“小班”只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外壳,它的本质应该落实在生物“教学”。我深知高中高效生物课堂打造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优化教学策略来提升生物课堂效率:小组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个体生物科学素质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游戏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巧妙的穿插游戏,增强直观感受与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情境教学法,生物课程操作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模拟生物科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境体验,增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任何一种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特点与课程教学内容特点,要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生物科学素质。 4.实施多元评价,调整学生学习 任何一种教学评价都是为了更好的调整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与素质的提升,所以小班化教学要实施多元化学生评价,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在生物课程评价主体上,我综合教师、学生、小组等主体,将师评、互评、自评、组评相结合,使评价更全面客观;在评价内容方面,除了评价生物基础知识外,还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生物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在阶段上,综合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期中评价、期末评价等,合理安排分值比例。努力打造动态、多元、立体化生物课程评价,同时考虑学生评价的导向性与激励性。 四、结语 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探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要我们每一位高中生物教师能够本着一颗探求之心,在生物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探索,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一定能够推动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提升每一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高中生物论文:分析高中生物“图与图群”的教学应用 现行的生物教材中,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插图多为图或图群,文字是精炼版的总结。高中《生物》必修单元中图群就有200多幅,表格近40余个,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合理运用这些图群,引导学生看图、识图、分析图,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高中生物教材中如何合理运用图与图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图与图群的应用例谈 高中生物教材中,图与图群大体由生物结构模式、生理过程模式、实验才做流程、曲线坐标以及遗传类图谱组成,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几类作为分析重点。 1.生物结构模式 以结构为基础是生物体的基本功能。只有掌握了生物结构才是抓住了生物的根本。而生物的微观结构是肉眼看不到触碰不到的,一般很难让学生接受。因此,在介绍生物结构时,教材中多以图像展示出生物体微观结构,让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的观察其生物体。只有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掌握了、熟知了,才能在你脑中形成鲜活的影像记忆。 如,在学习《细胞结构》时,将植物或动物的细胞显微结构图呈献给学生,学生就能直观的了解细胞的形态以及组成结构等。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从读图入手,确定细胞中的微结构名称以及结构形态、位置、特点,让学生能主动比较其结构的异同点。同时,在读图的基础上,结合课本内容,详细分析说明细胞结构的功能就更能突出生物学观点,最后,将学到的知识整合到一张图片上,并回忆所学内容,就能起到强化知识、巩固知识的作用。让学生理解生物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一个有机结构,生物体之间的结构与功能是莫不可分的,这样一来既揭示了生物体内的本质联系,也达到了巩固记忆的目的。 2.生理过程示意图 生物教材中的难点多为复杂的生理过程,仅凭教材中的文字叙述,学生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势必造成记忆混乱,知识点混淆不清。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将这些复杂的生理过程用图群的模式表现出来,利用图群进行有效降解,这就比单纯的文字叙述要清晰很多。如在讲《有氧呼吸》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有氧呼吸的过程,学生通过读图就能了解有氧呼吸的阶段,并在每个阶段提出这样的问题:(1)该生理过程完成的场所在哪里?(2)完成所需的条件是什么?(3)该过程中物质和能量有哪些变化?影响因素有哪些?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图群并归纳每个阶段的能量和物质变化。这样学生不仅在读图的时候思考问题,也在思考中培养了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扩能力。 二、图与图群教学的应用体会 1.配好图解 插图是教材中语言文字叙述的眼神,只为说明深化基础知识,因此,只有配好图解才能让插图找到合适的落脚点。在教师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观察插图、分析插图,弄清楚插图具体要说明什么,其次,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分析能力入手,根据教学母庙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完成插图的分析和观察。 2.培养学生读图意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在阅读时过分的倚仗于文字,将插图当成普通图片,从而忽略了插图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图意识”,从看图、读图、用图入手,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并解决已有问题,让插图能发挥其在教学(学习)中的作用。 3.多元化教学手段结合 很多教师都清楚,图与图群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对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如果教师及时利用标本、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图或图群,教学效果会更加显着。如,《有氧呼吸过程》,如果在插图的基础中将静态的过程变成电子动画,学生消化相关知识的时候会更加明显。 4.彩图与黑白图片配合使用 现行教材中,插图多为模式图或显微图,相比而言,彩图增强了真实感与科学性,但彩图不易理解,这就需要黑白图片的配合,如果在习题中黑白图与彩图相配合,学生就不会有看不懂图片的情况发生。近几年的高考题目中,图像题的比例很大,同时会出现一题多图的复杂形势,这就需要学生有极强的图文转换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观察、分析图群中所提供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通过曲线、插图、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来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图与图群现在已经是生物课本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巧妙的运用不仅仅可以辅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各项综合能力,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注重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巧妙的运用这些图片,让读图变成有条理性的思维思考、探究的过程。 高中生物论文:生物教材中“客体性内容”的潜在功能 现行的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编排,知识结构,新旧知识的衔接来看,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提高和创新。新编教材的每章均以插图引出,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课外读”、“小资料”等栏目。这些内容一般不作为教学要求,只供学生课外参考,相对于教材的正文,笔者暂且将这部分内容称为“客体性内容”。然而仔细审视这些“客体性内容”,我们可从中发现它们有如下一些潜在功能。 1 承导功能 每一章的开头均有一段配有说明的插图,它具有引入新课的功能。但不是简单、生硬的“开场白”,而是以它为知识背景或实际问题引入该章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它为背景既可向学生介绍了有关生物概念,又可带着由实际问题抽象出生物概念的过程,还可给学生说明生物概念是从我们生活中逐步抽象出来而存在于生产与生活之中,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展的事实。 课本中还有一些“想一想”和“插图”具有一定的承接功能,如“第一册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内容中有一插图描绘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向导管移动的两条途径,这正是从初中学过的水分代谢这一知识入手,更进一步理解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过程。植物的矿质营养中以“想一想:初中学过程的N、P、K、B在植物生活中各自所起的作用?”引入矿质营养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从而更进一步学习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最后通过总结缺乏这些元素植物体会出现什么症状,这样既学习的新的知识又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它既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衔接初中生物的重要一环。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直接回忆什么是激素及激素的作用,来引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提升,并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由此我们发现这些内容有些既是旧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续学习的铺垫,学生从中往往会体会到其中蕴含着的生物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好每一章这些内容,使生物思想方法充分得到渗透,使学生逐渐领会,理解甚至掌握其中的生物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客体性内容的承导功能。 2 德育功能 生物学新大纲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观念态度教育,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既要克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德育的倾向,又要克服脱离学科教学内容空洞说教的倾向。”德育渗透于生物教学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翻开高中生物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古今中外无数生物学家及生物工作者和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而形成了“生物”这门科学。研读它的历史会使学生受到启迪,心灵上受到熏陶,精神上得到享受,有助于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还有许多环境保护方面的小知识与思考题,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进一步懂得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 如:教材的绪论部分对达尔文、孟德尔、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我国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新陈代谢中介绍了斯巴兰让尼的发现;教材中让学生思考臭氧层的破坏对植物和人体有什么危害?如何保护臭氧层?等等。 上述内容,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可激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积极投身保护环境的主人翁精神。 3 消化功能 高中生物新编教材设计了许多“辅助教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对新授知识点的回顾与反思,对于进一步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消化功能。 如:第一册中绪论中“想一想:将一粒石子扔进水里,水面会出现波纹。这与生物的应激性有什么不同?”对所学的应激性的概念再次检阅。教材细胞分裂中“想一想:细胞分裂间期是细胞分裂的‘间歇期’,这时的细胞处于静止状态,这种说法对吗?”对细胞周期这一知识的再次巩固。生物的个体发育中“想一想:同一植物胚和胚乳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吗?”可以检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及双受精的熟练掌握程度与准确性。等等。 从上述的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教材中所设计的这些辅助内容同样起到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功效,只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对待,可以相信,这些内容一定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新知识,甚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 拓展功能 新教材在许多章节后都增加了“课外读”、“课外科技活动”等,在正文旁也加了“小资料”,这些都是正文的拓展,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教材中安排了“细胞工程”、 “发酵工程”、 “植物性神经调节”、 “‘试管婴儿’的问世”、 “生物圈漫谈”等课外读的内容;还安排了“红螺菌”、“同位素标记研究法”“细胞识别的原理”等小资料及“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和“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等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诸如此类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高中升学考试中很好的命题素材,我们不仅应当看到这些内容的实际价值,更应该认识到它们潜在的拓展主体性知识的功效,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这部分内容,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5 探究功能 现行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体现了国内外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某些成果,特别是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能运用生物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新编生物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的“小问题”有助于将学生带上探究之路。如在光合作用中恩吉籽尔曼实验旁提出“恩吉尔曼的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讲利用生长素能获得无子番茄、黄瓜等时提出“能不能用其它方法培育无子果实?”在植物的其它激素(功能)中提出“在一箱未成熟的柿子中,放入几个成熟的梨,结果这箱柿子很快就成熟了。这是为什么?”等等,这些小问题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投入探索,从中掌握生物学研究方法,利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课本中还安排子大量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也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6 启示功能 教材中设置的小问题除了以上的功能外,还能对学生的各方面起到启示的功能。如“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海中的鲸,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是否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没有差别?”属于知识对比上的启示。“在临床上,医生常给病人点滴输入葡萄糖,这样做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属于应用意识上的启示。“将一粒石子扔进水里,水面会出现波纹。这与生物的应激性有什么不同?”属于解题方法上的启示。“在人的一生中,体内蛋白质在什么时期合成大于分解?在什么时期分解大于合成?”属于记忆方法上的启示。教材中的这些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起到启发的功能。 我们积极深入研究教材中安排的每个“客体性内容”所起到的功能,并将它们应用于课课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其潜在功能. 高中生物论文:浅谈高中生物的教学 随着我市高中段教育的发展,我市初升高的比例越来越高,从1997年50.25%上升到2002年的83.58%,2005年的93%,以及到2010年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了高中教育。但从事普通高中教学的教师可能有所体会,很多升入高中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均衡,学习主动性差,尤其是在他们心目中认为是“副科”的一些学科,学习兴趣差、无动力。那么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以下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所探索的几点体会。 一、讲好第一堂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第一节课开始时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牵住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对于第一堂课的教学,不应局限于一堂课,应是一块敲开知识大门的砖。那样即使原本是对这门学科有偏见的学生也自然而然会被你牵到身边,吸引住了他。 例如我在讲第一堂课《绪论》时,我就问同学,我国98年的洪灾、2003年的非典,2004年印度洋的海啸,2005年美国的卡里亚娜飓风以及2005至今的禽流感知道吗,了解吗,体会到了吗。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就知道这门学科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我让他们讨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匿乏、能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五大危机。然后,我总结生态学中是如何在解决这些危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展望生物科学在新世纪巨大的发展潜能,灿烂的发展前景,如脑科学、光合作用、生物因氮等,明确“生物科学将是21世纪领先学科之一”。最后要求学生,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中学生,应该而且必须认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以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会失去听众,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学会多种教学手段。针对生科学科的特点,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在教室上,更应该到野外上,如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九章《人与生物圈》中的许多内容,增强学生热爱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外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多媒体、投影仪以及许多报刊等。比如高中“细胞有丝分裂”一课,以前教师对全体学生讲课时只能从板书到挂图,即使通过实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也只是静止的分阶段的图象,无法把活的生命现象以动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无法把微观结构真实地展示出来。我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向学生播放了鹿细胞和癌细胞有丝分裂的录像,另一方面,我利用Flash制作的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把生物的图像展现在屏幕上,我根据教材、课程进展的需要,调节图像、控制图像,使其能静止或连续滚动播放,分开或合并,前进或后退,再配上文字、色彩,让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分离有一个形象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实时情景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丝分裂的有关内容,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统一和发展。 三、加强学科知识活动 各门学科之间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来就是研究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将相关学科知识渗透进教学中,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平衡发展各学科,为成为21世纪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如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正常人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是如何起到缓冲作用的?这就需结合相关化学知识(强碱弱酸盐与碳酸的性质)来理解。在计算遗传病的发展概率中,常常用到数学中的加法原则与乘法原则,数学中对该知识的学习滞后,因此,教师应结合有关实例讲明原则的实质及应用范围。光对海洋中植物分布的影响,涉及到不同波长的光在水的穿透能力不同,使之能到达的水层深度不同,这是决定水中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大棚植物栽培时,地膜颜色的选择就渗透了物理学相关知识。 四、精心设计导入语,调动学生情绪。 有人人曾经把一堂好的课比喻为“凤头、猪肚、虎尾”,即开头要像凤凰那样引人入胜,可见导入新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精心设计好引导方法,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产生热烈的情绪,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有了一个可喜的开端。生物学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题的内容中来,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课题设计得比较“新奇”,就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根据多年的教学积累,我就根据不同情况和内容及设计各种形式不同的导言。 1、引用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例如,在讲授高二生物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优美的古诗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的诗词。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成果。 2、引用成语、谚语和俗语。如我在讲提高二生物第六章《遗传和变异》时就借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样的谚语和俗语来引入。又如,在讲授高二生物第四章第五节《植物的矿质营养》时,就借用“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和“种在稼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入在于肥”来引入。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 五、搞好学法指导,变学会到会学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的学习,“授之鱼而不及渔也”的意思也表明最终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学习。只要我们能激发出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相信他们一定会对该学科着迷,最后会自己去探索去研究。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探究型实验刍议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初步学会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合理的结论”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与合作精神。”与原教材相比,在学生实验项目中增加了研究性课题,其中包括探究型实验。 实验一般可分为技能型、验证型和探究型,其中探究型实验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探究型实验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科学方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脑”“手”并用,不但可以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技能,而且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探求新知识的方法,改变机械地“照方抓药”的实验方法,使高中生物实验跃上了新台阶。 如何组织学生做好探究型实验,现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偏重于对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原生物教材的长时间使用,使实验停留在技能型和验证型阶段,通常是教师把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药品等都配备好,学生上实验课只是简单地操作、观察一下,其结果仅是学生只知道“是什么?”(部分学生没有预习实验指导,连本次做什么实验都不知道就仓促上阵)而不知道“为什么?”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实验部分有了较大的改变,对原先的三个实验作了保留与改进,又增添了12个实验,6项研究性课题,教师可以从研究性课题或其他方面组织学生做探究型实验。 组织学生做探究型实验,教师既要成为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又要和学生平等参与实验研究,不能越俎代庖,将学生的研究引向既定的结论。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引导质疑,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探究型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由于新教材实验内容的增加,有些实验(包括研究性课题、探究型实验)是教师从未接触过的,教师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让实验员准备,教师上课的老一套方法,教师应亲自动手,取得第一手材料,从准备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俗语说: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师应把实验课当作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关于探究型实验的选题 探究的一般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与验证——结论。探究型实验也应遵循这一模式。 高中生物探究型实验的选题,应紧扣大纲和教学内容来设计。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能使学生温故知新,兴趣盎然。如设计植物根的向重力性实验,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有关种子结构和种子萌发的条件等知识,并且大部学生已做过实验。因此实验应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设计,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植物根的生长具有向重力性的特点,层层推进,学生也易于领会和接受。 作为探究型实验,必须考虑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学生探索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可让学生设计一个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学习了植物的向光性,可让学生设计培育一株“S”形茎的牵牛花;学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让学生利用花盆或小块菜地设计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实验习惯。 鉴于当前高中学生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专业知识有限,所选题目应宜小不宜大,一般使学生用所学知识或收集资料后,既能探索未知的学习内容,又便于实验验证的知识为宜。 三、如何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型实验 在设计实验之前,教师应教给学生设计实验的思路。一般的程序是:确定课题——提出假设——设计对照实验——观察和记录——验证小结五个阶段。 实验前,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药品的配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一些零星的实验材料如种子、枝条、小纸盒等可让学生自己去找。很多探究型实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故可安排在课外或家中进行。有些实验还可分小组进行,如观察植物根的向重力性实验,有的可用单子叶植物种子(如玉米、小麦、水稻等),有的可用双子叶植物种子(如黄豆、花生等);观察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有的采用木本植物枝条,有的采用草本植物枝条。这样做可以起到重复实验的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观察,如实做好记录,不但要记录与预期一致的现象,还要记录与预期不一致的现象。对于实验过程中能采集的数据,应尽量多采集,对于第一手材料的记录千万不能丢失。总之,必须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教给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结果,科学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如列表、坐标等),学会写实验报告。 四、在探究型实验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呢?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可知,把问题提在被提问者的“最近发展区”,他们不必花力气就能够回答问题,这对他们的发展无所补益;而问题提得太难则会挫伤被提问者的积极性。因此提问应掌握难度,使被提问者“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把“最近发展区”转化成“现实发展区”。我认为用这一理论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确切的。 高中生做探究型实验,是一种基于学习的研究和探索,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因此,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应以学为本,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和能力,以便让他们经过适度思考便可回答,最终获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我曾经指导学生根据生态平衡的原理制作了一个生态球。完成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⑴本生态球是密封的,为什么其中的生物能较长时间生存?⑵如果把生态球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段时间后将会出现什么后果?⑶如果生态球放入过多的鱼,后果又将如何?象这些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是可以联系学过的知识加以回答的。相反,若要让学生从这个生态球计算能量流动效率,他们就无从下手了。 在探究植物根的向重 力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已明显观察到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这一现象,必然会产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求知欲望。为此我启发学生用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以及植物的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生长素溶液敏感度不同来解释这一现象,把要探究的问题变得具体,学生通过“跳一跳”的努力就能领悟其中的道理,印象便更加深刻了。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新教学大纲特点浅析 1996年5月, 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 同年8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教处主任和教研室主任 以及人教社有关负责人参加的“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方案研讨会”。会上宣布将于1997年秋季在山西、江西、 天津市开始使用新教材,进行新课程方案的试点工作。作为高中二年级开设的生物课,当前抓紧学习新大纲, 为在1998年秋季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来试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有着现实的意义。现就初学新大纲的一些体会,试 对高中生物新大纲的特点做一浅析,供同行参考。 新大纲分为五部分,即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考 查、教学评估及教学设备,内容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依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旧大纲)编写的现行高中生物(全一册·人教 版)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较强,内容与课时吻合。但更多讲述的是经典的生物学知识,较少联系 当前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仅有5 个实验,且有一实验为选做,实际只要求完成4个 实验, 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新大纲所反 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则更新了部分传统的理论性内容,如删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等 专题,代之以“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简介”内容。此外,更扩展了有关环境、营养、保健等联系实际的知识, 且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体现出了时代要求的特征。现从下列7个方面来浅析其特点。 1.知识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旧大纲对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侧重的是讲述生命科学规律,对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则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 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不仅知识体系重复,更体现出是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而学(选修教材内容系高考所划定 的考试范围)。新大纲将旧大纲的8个单元调整为10个单元, 又将“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移至“生物的生殖 和发育”之前讲述,体系略有修改,使内容顺理成章,通过各单元间内在联系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而选修内容 体系则以全新的知识为主线,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细 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纲有着适应21世纪现代化科学的特色。 2.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要求 旧大纲只是提出了教学内容,而无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新大纲则在教学目标问题上,首次从知识、思想 、能力3 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教育方面: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 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方面:要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形成生物的进化 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对保护生物资源之重要性的认识。 能力培养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较活跃,思维方式即将定型,因而一方面要重视基本技能 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 理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3.教学的知识点有所更新 新大纲对教学的知识点有较多的更新。原则是:在突出基础性,对基础知识进行精选的前题下,要体现出 知识的先进性,要加强知识的实用性,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还要重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性。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说明了高中仍应着眼于 基础教育。因此,新大纲对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选择,删去了当今学术界已经不用和使用价值不 大的,诸如原生质概念和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内容等,保留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结构的基本单位 、关于生命活动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基础性的知识,还增添了动 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加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此外,新大纲还选择了一些理论较浅且易被学生 接受的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先进知识,如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细胞的癌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物净化等 ,填补了现行生物教材在知识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不足。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新大纲选取补充的新知识点,普遍具有实用性。除重视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的联系外,更从理 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讲解某个知识点后,配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或实习。有利于实现“要使学生……知道 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这一教学目的。例如,必修课中,在讲“组成生物体的化合 物”知识点后,配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讲“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知识点 后,安排有“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习;在讲“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知识点后,配合了“调查或观 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习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在实践应用上的示例。在选修课中联系生产和生 活的新知识则更多,如“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 “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几种果蔬V[,c] 含量的测定实验”等,都是教给 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典例,体现了国际上“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现代教育思想。 5.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 旧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仅提出了关于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大纲则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培 养要求:“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在教学目标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 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对 于生物学科来说,通过实验和实习,能够兼顾多方面的科学素质培养,因而是培养科学素质的可行途径。 从数量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必修课的5 个(选修课的实验为初中生理卫生课和必修 课的重复)。新大纲的必修课则安排有25个实验和实习,选修课又安排有6个。 各种不同实验项目无疑是对各 种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的培养。 从类型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一种定性的、验证性的观察实验类型。新大纲的实验类型 除保留了观察实验, 还增加了5种新实验类型:定性分析类型(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定量分析类型(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模拟探究类型(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 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自行设计类型(植物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基 本技术类型(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必然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 养。 6.增加了灵活性 旧大纲对于每单元的知识点有较详细且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新大纲则是概括性地提出了 应讲的知识点,并未明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较大的伸缩余地。例如,“高等动 物的个体发育”问题,教材应涉及哪些卵裂阶段和有关内容,新大纲不似旧大纲有详尽规定,因而教师教到何 种程度,就有了相当的灵活性。既有利于“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实施,还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类学校和不 同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进行灵活教学。 此外,对某些难度稍大的知识点(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碳代谢类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新 大纲将之安排为选讲内容,对某些需用时较长的实验(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 等),新大纲又将之列为供学生选作的内容,充分显示出新大纲有着弹性的特点。 7.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大纲应该具有4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一是编写教材的依据; 二是进行教学的依据;三是教学质量评估 的依据;四是考试考查的依据。旧大纲在功能和作用方面的指导性较欠全面。新大纲则对课程的考试和考查做 出了具体安排,对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和项目做出了明确要求,对教学要求层次做了说明,还对教学设备的配 置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习新大纲,领会新大纲的基本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新大纲的各项要求,必然会推动高中生物教学的 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高中生物论文:“探究发现型”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摘要]: 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有效教学将是一个永不磨灭的话题。采用一种适当的教学模式进行生物复习教学活动,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教学模式、生物复习、辐射探究、创新能力 我们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于人的内在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存在。现在的高考也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1999年的第三届全教会也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那么,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课堂教学该么办?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本人通过自己多年来在高三教学的实践,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实行创新教育。我们的江总书记也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关于复习课中教学模式建立的思考 美国着名的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指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中学生物教学模式是为了解决中学生物教学问题,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发展教育教学理论。选用恰当的模式进行教学,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构成的一种心理 --社会活动。其中无论就学生的“学”还是就教师的“教”来说都是一种复杂的、自由度比较大的活动,它不应该也不能依靠某一种模式实现它的全部功能。因此,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教学又是一门科学,它应该是有规律的,并且总是受一定理论指导的。这种规律经常以这样或那样的具体教学活动方案表现出来,某种活动方案经过多次实践的检验和提炼,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结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有的是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概括和归纳出来的,也有的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先提出一种假设,经过多次试验而后形成的,所以教学模式既是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每个教师无论他自己是否意识到,实际上总是在某种教学模式的框架下来开展教学活动的。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出现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因此,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革新。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重视能力的培养。以赫尔巴特理论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在强调系统、严格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并不否定发展能力的意义;不过它把发展能力置于次要的、从属的、“兼顾的”地位。现代教育家们不再在知识与能力两方面各执一端,相互否定。人们普遍认为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是教学的双重任务。随着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终身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竞争化程度以及个人社会生活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学生的一般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在设计或归纳教学模式时,必将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二,重视学生的作用。可以说,任何一种有价值的教学模式都在某种程度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上,不过重视对学生学习研究并不等于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赫尔巴特研究学生的学习是为研究如何发挥教师权威作用服务的,在教育史上,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美国、本世纪20至30年代的苏联、期间的中国都犯有轻视教师主导作用,轻视系统严格的知识教学的错误。人们在认识到这一错误后,自然又在不同程度上向传统教育回归。在仓促的“回归”中,难免“矫枉过正”,犯轻视学生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的错误。于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当代教学模式的共同特征。除了教学基本规律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外,推行终身教育和建立“人----机”学习机制等,都要求教育者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预见,人们将由目前的普遍赞成实行“带领”学生学逐渐变成普遍赞成实行“引导”学生学。 第三,重视学生的心理。教学模式的采用无非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影响有效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奥苏伯尔在他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而且随着生理学(特别是脑科学)和生物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必能更清晰、更客观地阐明人类学习机制。从心理机制角度科学地设计和叙述教学模式,不仅是必然的,而且能够越做越好。 第四,重视信息技术的整合。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广播、电视、程序教学机器、电子计算机等正在越来越多、越来越成功地介入教学过程。其中,多媒体系统把多种媒体整合在结构化程序中,把信息源、信息管理和信息传递的功能集中在一体,改善了信息及其表达方法,把人的各种感官一起调动起来获取有关信息,从而更吸引人的注意。同时,多媒体系统可以实现传播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之间的交互性,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更主动的交流和接受。因此,多媒体技术将会是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研究教学模式的专家们将不得不考虑这一特点。 二、辐射探究式教学模式程序的设计 作为高中阶段的复习,可以说对于高中的整个生物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对于高中生物复习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根据以上的考虑,结合自己的实践,我们设计了一种辐射探究式教学模式: 确定基本点 --联想其它点--巩固知识点--得出系统点 其程序如下: 1.确定基本点 教师精心挑选有关知识部分的例题,并精心设计相关的练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步骤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主干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2.联想其它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到许多其它有关的知识点。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能主动回忆、联系所学的与之有关的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分析和理解。此步骤主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 3.巩固知识点 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教师呈现部分练习,对习题中所出现的若干知识进行巩固性训练,并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呈现的习题自行设计若干问题,相互训练,合作学习。 4.得出系统点 学生通过讨论,确立本部分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归纳和分类,建立起一定的知识系统树,从而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为了检验此模式的教学效果,我们选取了两个平行班,其人数、男女学生比例、年龄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相都似,其中 A班为实验班,采用新模式进行教学,B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先复习知识结构,再练习巩固的模式。通过对这两个班的学习比较,我们发现,实验班在对知识的掌握和系统性把握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班级。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不管是当堂测试,还是一月后的测试中,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包括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和有效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班。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效果是必然的。因为,首先此模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认真地观察或研究问题,再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以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在感性知识和学生自己实践、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因此能较快地上升为理性知识,有利于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此模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高中学生对问题的来龙去脉具有较强的研究精神,喜欢通过思考自己得出结论。知识的联系、变式的应用也给了他们创造了思考问题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再次,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虽然此模式有诸多优点,但是此模式不具有普遍性。生物学知识形式多样,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等,对于不同的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古人就强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教学模式同样是一种方法,同样 “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无论何种模式,都一定要符合学习的有效性。 三、教学案例 ----《生态系统》的复习 生态系统是第七章《生物与环境》的重点内容,尤其是牵扯到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是历年高考试卷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 2002年考了3个单选,1个多选,2个简答,总分达23分;2003年考了2个单选,1个简答,总分为9分。可见,这一部分的内容每年必考,总分可达6~10%以上。这部分的题目常以数据分析和曲线形式呈现,题目主要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新情况,内容一般,难度中等。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主要以夯实基础为基准,设计相应数据分析、曲线信息及联系实际的新情景题,加以训练,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的方法,灵活运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图表、图形和数据、曲线等信息与基础知识之间的转换能力;发展学生对问题的思维、探究和联想的能力。该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精选习题,落实基本点 在该阶段,教师精心挑选出符合生态系统部分的一个例题为落脚点,如 2003年上海卷中第36题----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传递的问题。在此题干下,精心设计若干问题,有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有关于物质循环的,有关于能量流动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通过讨论、分析,从而掌握这一部分的主干知识。 第二阶段思维辐射,联想其它点 在该习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该习题中所用到的知识进行回忆、思考、整理,并进一步联想到其它与之有联系的各种知识点,例如由碳循环联想到氮循环、硫循环;由能量流动联想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第三阶段变式训练,巩固知识点 在联想了各种知识点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分析、剖解,加深理解和认识,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所分析的知识点独立或合作的编写出相应的练习,并对这些练习进行分析,讲解,评价。 第四阶段归纳整理,得出系统点 最后引导学生在前面复习的基础上,将所用到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形成一定的图表,建立起该知识部分的知识系统树。 在该案例中,学习气氛是认真的、合作的。学生能够大胆联想、积极参与、敢于发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任务是组织、引导,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探究的能力。
人文教育论文: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内容提要】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问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职业生活蕴涵了信仰、价值、态度和人性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是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面向职业生活的人文教育必须以培育主体性为核心,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上开展创新。 【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职业生活/主体性 在人文“学问”传承的人文教育领域,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传承中实现自身人文教育的创新,既是高职教育面向新时代的实践问题,又是教育理论需要给出诠释的理论问题。职业生活,作为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为高职教育如何从传统的人文教育中转变出来,提供了新的视野。 一、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缘由 “生活”是一个普通的字眼,是因为它与每一个人的日常活动紧密相联。“生活”又是一个美妙的词汇,是因为由于人们的信仰、价值与态度及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场景。美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生活”这个术语表示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经验,它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注:[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职业生活作为反映个体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同样也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一)传统的人文教育与职业生活需要之间的冲突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文明水准的不断提高,使得职业岗位和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断加深。社会和企业单位倡导的文化观念、道德思想、法律和制度要求等内容所构成的思想和制度文化体系,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结合,形成了具体的职业要求,成为职业岗位所要反映的社会文化内容。从全球范围考察,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互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中的文化含量不断增大,文化的作用愈益突出。这种特征,表现为大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表现为物质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使得文化对经济的推动力日趋重要。文化对经济的这种作用,已经在千万个职业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显现出来。 在我国,人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教育,本就是“人文教育”的意思。然而,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被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所打败,我们对自己的技术落后有了切肤之痛,认识到自己“技不如人”,即生产技术处于落后状态。但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却缺乏深刻反思,始终认为文化上优于西方,没有客观地看待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以至于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创新,对人文科学的应用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传统人文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直到现在高职人文教育还存在着抽象理论多、学科知识多,贴近职业生活的内容和课程少的现象,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职业化内涵的启示 在发达国家,企业及员工的职业化意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意识,职业化已成为劳动者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基本途径。以国际通行的概念分析,职业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二是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们的职业意识,三是以“适应市场”为基点修养人们的职业道德。对于职业资质来说,包括职业岗位需要的和任职者供给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二者的相宜(注:中国如何走向“职业化”。///xinwen-01.htin。)是职业化的基本准则,以面向职业生活为基本态度,体现了对技术与人文素质的整体要求。 职业化的要求,对我们深入理解高职人文教育的职业价值问题、人的发展性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首先,“人事相宜”的基本准则既包含了工作对象对人文素质和人文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又包含了人与这种要求的适应性问题。这种以“创造绩效”为标志的适应性是个体社会生存状况的最基本内容。第二,除了工作对象以外,人与职业情景的适应性同样也影响到人事相宜的程度。在这里,个体必须正确理解社会、企业的道德和制度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社会认知、学会行为选择。人与人的交往和合作构成了职业活动的又一种人文情景,它的水平是衡量职业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一,是个体必须学会的基本内容。第三,“人事相宜”的基本准则,既看到了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又没有把职业能力看成是职业岗位对人的静态和被动的要求,而是从人与职业的相互关系上,高度重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人对职业的社会、审美和经济及自我实现价值的体验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职业能力的发展,以至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与职业岗位的相宜程度。职业化的内涵反映了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也为高职人文教育寻求面向人的发展和职业需要相协调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三)职业生活是高职人文教育的本源和载体 陶行知先生指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教育源于生活,与社会生活保持着紧密联系。对于高素质劳动者来说,追求理想的职业生活状态是其自我实现的核心内容。职业生活状态与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事业成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个体社会生存能力的基本标志。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人们往往把职业目标的选择与社会生存状态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如,高职生在知识型、管理型“白 领”和体力型“蓝领”之间选择技术技能型的“灰领”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是高职生综合理想追求和现实可能后对生存状态的一种定位。 职业生活所拥有的体验性、互动性情景,以及对他的理解和应用,为高职人文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生动的场景,开拓了以自然渗透和情感介入等方式实现文化传承的途径,打开了高职人文教育超越于灌输式和精英贵族式教育的全新视野。职业生活又包含着丰富的默会性人文知识,对高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心灵的默会能力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在所有层次上,默会认识是人类获得和持有知识的终极能力上的优先性”。(注:郁振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__(8)。)人文知识的默会维度远比自然科学有更为深刻的介入,它不可能脱离于人的心灵而存在,不可能脱离于人与情景的互动而产生。 二、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主要涵义 (一)以适应职业生活为目标,提高高职学生的主体性水平 职业生活蕴涵了社会经济、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的价值,对这些价值的体验形成了高职学生意义学习的基本动力,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注: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第402页。)因此,高职人文教育如果离开了职业意义,或者只涉及理智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是难以促进学生自觉地发展的。另外,学生对职业意义的理解伴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加深。实施高职人文教育要以职业意义为基础,要把职业的审美性、伦理性、艺术性和社会经济意义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内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根据理解力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意义学习。 主体性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有着多种表现特征。如果从教育所期望的学习结果来衡量主体的发展水平,高职人文教育除了表现在具有情感价值的意义性学习以外,认知性的发展仍然是重要的方面。布卢姆在研究教育目标时,对认知与情感的整体性有着精辟的论述,“我们只能在思维中或在概念上对学习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加以区分,而不能把它们看成是两个独立起作用的实体”(注: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第348页。)。人文教育的认知性教育内容,表现为对人和对事两个方面。从对人的角度来说,就是要促进学生“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实现对他人、其他群体、社会角色以及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注:章志光。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31页。)这种社会认知水平的发展,要使学生在人与职业、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协调中形成面向职业生活的社会认知结构。从对事的角度来说,表现为以人文知识应用为特征的技能和方法的掌握,特别是一定职业领域的个性化表现力。 面向职业生活的这种主体性,在情感和认知的两个方面,既表现为一定的张力,又表现为相互的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为人文知识应用能力与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机制。在实践中,我校以学生社团“准社会化管理”方式,探索自主式人文教育的改革。虽然社团活动的内容可以是人文性或技术性的,但是“准社会化管理”方式本身包含了许多人文教育的实践素材。在社团登记注册、岗位聘任、资源利用、项目运行和考核办法等社会化、市场化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人际的协调与合作,进行判断与决策;在项目运行中更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自我调控和追求。通过“准社会化管理”改革,使学生在准职业生活的氛围中既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又发展了自我实现等情感的体验水平,并在认知和情感的相互促进中提高了主体性发展水平。 (二)从职业生活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知识的应用教育 从职业生活对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教育,必须提高人文教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及其教学,都要承担人文教育的任务。因为,即使是一门纯技术的课程,它也是人化的结果,更何况它的教学过程是在人与人、人与组织及制度的关系中展开的,所以,任何一门课程和它的教学都普遍地存在着人文教育的涵义。当然,就一门课程及其教学而言,有其自身的核心任务,或侧重于技术或侧重于人文或人文与技术的结合。第二,当前大众对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高职人文教育不仅只承担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还要承担人文知识应用教育的重任。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对职业价值体验的积极作用,把“包括与创造性或系统改进有关,维持整个组织工作效率的人文要素”(注:杨柳。高职院校就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__,(1),第6页。)纳入教学目标和过程之中,使得人文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面向职业生活整合技术与人文教育,还要大力加强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改革。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上,以通识性整合思想政治课程,把思想政治理论与时代的职业活动相结合,使政治理论始终与生动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以谋求特色为目标,开发集地方性、现代性、职业性和个性化优势为一体的人文课程,以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实现个性化职业素质的发展。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同样要发挥人文教育独特的功能,一方面要开发人文知识的应用性课程,如语言与交际、文化营销、生活与音乐制作设计等课程。另一方面应从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出发,在技术课程中有机地融合精神文化的内容,如计算机文化基础改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从主题上突出大学的精神力量,突出时代的先进性,从目标和内容的改革上,构建以信息技术应用目标为核心,融合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审美等目标的完整体系,把人文教育融合在技术应用之中。 (三)创建民主的教学制度文化,以提高学生对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适应性 开放、民主、公平是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普遍趋势。建立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制度文化熏陶学生,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有效途径。这种熏陶可以从学生在教学中的权利运用和责任落实中展开。从权利运用的角度看,要使学生具有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参与、建议权,教师的选择权,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权,教育教学的评价权;从学生的责任来看,要使学生落实好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责任、执行教学制度的责任。以适应和超越于当下社会企业制度文化发展状态的 学校教学制度及其良好的运行,将为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企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供范式、积累经验。因此,要把面向职业生活的高职院校教学制度文化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资源,进行教育意义上的创造性建构。 开放、民主、公平的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文化,是在民主对话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学校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与学对话的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他的自我意识已处于比较发达的状态,能够在了解职业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的收集,情感、价值、意志等人文要素的评价、判断形成自我设计和行为选择。以对话的方式使教学制度合理地介入并有效地引导,正是把这些自我设计和行为选择推向合理和成功的条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将会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我校根据学生建议,并经教师及专家的评议构建,开设了一些微型选修课程或课程教学活动,如旅游专业形成的旅游文化摄影、新闻专业的网站设计、服装专业的太湖文化与丝绸服装设计等。这种改革把独特的文化表现技能和人文教育应有的基本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的体验性、职业能力的应用性、社会需要的现代性,与教和学的对话所产生的主动性和可行性紧密结合起来。民主的教学制度文化,为学生以民主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企业制度文化作好了准备。 (四)建立与职业生活相衔接的评价方式 职业生活中的劳动者,他所开展的评价,在内容和标准上是社会化的,在方法上是以自我评价为核心的。高职的人文教育评价应与职业生活相衔接。从目标及实现的角度出发,人文教育的评价处于评价覆盖的全面性和目标实现的延缓性、主体生成性的矛盾所带来的困惑之中。因此,高职人文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除了采用笔试的方法以外,更要采用一些主动性、表现性等以自我评价为核心的评价方式。如,建立免试制度,学生可根据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申请课程免试,以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另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作品或大作业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结合社会化的作品评价要素从自己的纵向进步和横向比较这两个方面进行自我分析评价,再由教师或教师与专家组给出评语和等第。通过上述办法,从提高自我建构、自我评价能力的核心出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但更要看到的是,他仍然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价值追求。面向职业生活创新人文教育,走出了传统人文教育思维的困境,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 人文教育论文:对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探索 1加强体育文化教育 当前,大学体育教育,显然是把主要的精力与科研,用在了各种相关体育技术、体育技能以及各种竞技项目的发展上。因为,这些无论是作为教学还是科研,都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做出可以评估的成绩来,在这种功利思想的引导下,使得大学体育教育过于关注体育本身。教师专注于各种考核项目的教学,大学生们则在学习好考核项目后,就是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这种看似针对性强,专业目标明确的教育教学,却真正地忽略了体育教育的基础,就是体育基础知识、体育文化的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育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往往都融汇在基本的技术技能的教育中,教师为了简洁明了,只会去讲解那些关键的知识,其他的相关知识要么一带而过,要么根本不提,这使得大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真正成为了一桶水到一碗水的教育,越来越少,更不用说体育文化的教育了。然而,终身体育意识的确立,需要建立在大学生们对于体育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去内化自己的理念,去指挥个人的体育行为。因而,要加强体育文化的教育,这些内容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发展历史、体育科技发展史、体育事业发展史等,让大学生们对于体育有着较为全面的理解,在大学毕业后进而去做体育的传播者、创新者。 2加强体育精神教育 体育本身就是对人体的极限、长处、缺陷、潜力等方面发现、运用与突破。无论是力量、速度、耐力、毅力、柔韧度等方面的练习,都需要有一种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支撑。大学体育教育,虽然是大学生学校系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最后阶段,但还是要立足其本来身体素质基础,要实现全新的提升与突破。因而就要立足大学的实际,去加强相关体育精神教育。加强拼搏精神教育。拼搏就是对于各种困难的努力奋斗,体育拼搏就是要克服自身的各种不利因素,加强自我的教育、培养与提升,使得自己能更加适应相关的体育项目锻炼,并取得相对可惜的成绩来。加强竞争精神教育。体育不是一个人的体育,是全民的体育,因而有体育就会有竞争。这种竞争可以是正规的国际国内比赛,也可以是个人之间或者小团体之间的比赛,不管是为了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博得一个输赢,都是一种收获。加强团队精神教育。虽然体育是个人的事,但是,绝大部分体育项目都需要他人的配合下,才能完成,相互帮助,且相互提高。当然也有些体育项目,如跳绳等个人就完成了,如果没有一个体育锻炼的氛围,一个人还是难以坚持长久的。因而无论是立足哪方面而言,都需要团队精神,如篮球、足球等,都需要队员之间的默契,才能达成对于成绩的追求。激活、调动与发挥团队的力量,不仅是体育必须的,也是社会工作中必须。加强娱乐精神教育。体育就是通过身体素质的加强,来获得人生愉悦的享受。作为体育本身,就是用这种娱乐的魅力,去吸引更多的人去追求去坚持与向往。这种快乐,既来自于各种压力的释放,也来自于自我的满足,还有境界的提升等。让大学生们带着各种美好的意愿去锻炼,体育则是快乐的、和平的。 3加强生命健康教育 虽然,体育的直接作用就是强健身体。但是,相对于生命健康的教育,却没有随着体育的发展而跟进。正是生命健康教育的滞后,使得很多人虽然知道体育的重要性,却不去真正地实施,只有在疾病缠身,或者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去在医生或其他人的指导下,去开展某种针对性的锻炼。因而,首先要开展珍爱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活出质量来。就要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让自己的各种身体机能都处于和谐的状态,还能延长寿命。通过体育锻炼这种生命珍爱形式,还可以感染其他人,用这种珍爱的心态去营造珍爱的氛围,让大家都行动起来。其次要开展珍爱健康的教育。由于社会发展快,各种新的压力层出不穷,再者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很多疾病年轻化普遍化。各种所谓的职业病人群、慢性病人群,其队伍都与日壮大。出现了很多英年早“肥”、早“衰”,甚至早逝的现象。加强健康教育,不能只是一种工作,必须落实在实际,去带动更多的人动起来,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去加强锻炼,坚持锻炼,把潜伏在体内的各种疾患,通过身体的运动,在机能的强化中逐渐消除。当然,这种生命健康的教育,要以科学的知识为前提,立足自身实际,了解自己的极限,有限追求,不去盲目攀比,免得造成伤害。 4结语 加强大学体育教育的人文教育,已经是一个非常大众化的论题,然而现实的实施却不理想。从较多的学术期刊论文,就可以看出来。在理论上研究前瞻,在实践上依然是怎么省事怎么办。这也是,至今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没有得到改善的原因。当然,改善这种状况的措施还有很多,如创建人文教育的校园氛围,加强专项的活动开展教育,把人文教育纳入对于教师的考核内容,通过这些活动的丰富,与相关硬性制度的完善,完全可以把人文教育推进并提升。 人文教育论文: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做好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在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当中,人文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人文素质在不断降低。怎样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高职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阵地,因此,需要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转变观念,提高人文意识 跟普通高中教育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特色是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倘若单纯地理解高职院校就是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教育,那么就会阻碍学生以后的发展。怎样保障高职教学的质量,最为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倘若高职院校仅仅是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那么这种教学模式是经受不住时间检验的,由于学生缺少人文素养,在以后的社会实践当中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师需要清楚学生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专业课。然而,它的作用通常都是间接的、隐性的,这会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不够重视,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转变思想,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大意义。 二、教师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手段,不管学习什么内容都需要阅读,阅读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在高职语文课本当中需要阅读的部分不多,但是高职图书馆拥有大量的藏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要求。在图书馆,学生能够阅读到激励自己精神的图书,学生可以阅读名着,以了解更多人的人文精神,在人文精神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需要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语文教师不可以有浮躁的心理,要以一颗平静的心去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记忆一些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单纯地依靠灌输和说教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当中,自我感受,互相感染而实现的。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归根结底,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以素质提高素质、以灵魂提高灵魂的过程。这种教育的影响力,不应当仅仅是建立在教师所拥有的权利和权威上,而是依靠教师文秘站:积累文化素养、提高道德情操、显扬审美气质和施展高超的技艺来影响学生,这种隐性的、间接的影响超过了语文教学本身。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去除功利,保留一颗平静的心,去倾听那天籁之音,在花花绿绿的世界中,保持住心间的那份宁静,做一个至真至善的性情中人,到汨罗江和屈原共吟,到南山下和陶渊明一同劳作等,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饱读诗书,一展才华,跟学生一起谈论社会、谈论生活、谈论文化,才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到那自由的天空中翱翔。 三、挖掘语文教材当中的人文内容 语文是传承社会文明的载体,在语文教材当中具有丰富的道德因素与人文内涵,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最为理想的素材。高职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清楚语文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清楚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直接能够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发展。教师需要以认真、踏实的心态来开展语文教学。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由初中生转变为综合素质都比较高的社会专业技术人才,教师只有以此为指导思想,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于是,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所要教授的语文基础知识、写作的特点、中心思想的概括和段落大意的划分等内容减少了,而主要是指导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挖掘美、感受美和欣赏美。那些“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奔放、“渔舟唱晚”的恬静等等,使语文教学课堂变得异彩纷呈,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释放自己的情怀,提高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挖掘教材当中的道德因素,倾心尽力地教授学生,学生就可以得到熏陶、感染与震撼,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就能够形成一种动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 首先,教师要具有关爱学生的情怀。教师的这种关爱是大公无私的,是对学生的关怀、重视和尊重。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宽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重视学生的潜力与智慧,要理解学生的思想与感受,要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要指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并且牵涉多个领域,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掌握更加广博的人文知识,学习多个领域的社会文化,熟悉诸子百家,略知天文和地理。只有这样,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才可以游刃有余,旁征博引,以自身对社会、对历史和对生命的理解去启发学生形成一定的人文观念,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彰显自己的人文魅力。再次,教师要具有时代精神。教师需要紧跟时展的潮流,更深一步地观察与体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信息内容,教师要进行辩证与思考、启迪与感悟,以形成一定的审美品格。这种品格表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上,也更表现在语文教学课堂方式的选择、程序的设计和知识的呈现上,进而做到以美育人、以美立德、以美生情和以美言辞。最后,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对于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讲,自身高尚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所有的语文教材。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由外而内的,更是学生自己的领悟和感受。人文教育和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应用人文性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意义的语文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学生是被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掌握语文知识,学生不需要去探索与怀疑,因为都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培养学生怎样应对考试、怎样做笔记和怎样听讲,这样,失去了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一定要摆脱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应用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和富有情趣。这需要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用灵活多变的语文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创造美、欣赏美和感受美。具体来说,需要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可以说教无定法,比如,教师充分地应用好课堂上的前十分钟,讲一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读一些精彩的片段,或者是进行成语接龙和诗词背诵。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感悟与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与此同时,让学生得到了熏陶,当教师在讲一些感人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会大受感动,流下眼泪。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与情感素养。比如,教师在讲解散文单元的时候,选用一些适合的音乐作为背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体会到课文的人文气息。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职的语文教师,我感觉到非常庆幸。当中学教师在忙于怎样才能够把语文教学和考试结合在一起而不断思索的时候,我却具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去指导学生创设活跃、愉快、和谐的人文氛围,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使学生驰骋在语文的天地里。 人文教育论文:浅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教育功能的体现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五千年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现代,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及经济力量显着增强,财富增长迅速,政局和平稳定,社会祥和安康,国际地位日益加强。为了长期保持这种局面,公民教育责无旁贷,此重任自然主要落在了基础教育身上。基础教育对一个国家的未来负有重要的责任。在基础教育阶段,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正面的、主流的基本素养教育缺失了,负面的、世俗的教育就会乘虚而入,而一个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是很难重新构建的。因此,素养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素养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文教育实现的。 地理学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它是一门既可以开阔眼界,又传授了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方法的学科。自然地理主要介绍大千世界,古往今来地质地貌的变迁;人文地理以人地关系为核心,探讨人们在一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中,人类政治、经济、旅游、宗教、文化的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休漠说过:“一切学科对于人类或多或少地有些联系,任何科学无论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归人性。”在当前新课程实验中,新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和素材,这使得地理课成为实现素养教育的重要课堂。 一、中国传统文化、信仰和人文精神要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自我更新的文化,它是由不同地域文化,例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例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入世、重实用理性的人伦道德文化。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就含有启蒙的人地关系的合理内涵,而儒家主张“礼乐合一”“美善相乐”,又把“仁”当做审美理想的核心,强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含有更多的人伦成分和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 因而缺乏对环境、对生命的广泛关注。道家主张 “游于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试图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混沌的和谐。 (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主旨是:执着地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谋求个性解放,并坚持理性,反对迷信和盲从。如果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看,“人文精神”至少包含这样两个基本要素:第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主张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要保证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自由,维护人的尊严;第二,从个人角度来看,主张人要 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三)信仰 信仰是人的存在的无意识状态的社会性表达,是本质意义上的文化,信仰也是一个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方式,是人的理性化过程,信仰反映了最普遍的人性价值。中国民间谚语说:敬神如敬已。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即“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都是我国当今社会提倡的信仰,都属于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社会的丰富和发展。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建立一种崇高而真实的信仰后,人生境界会得到提升,胸怀会变得更加宽广,恒心与耐力会得强化,面对社会才能有一种正常的心态,受之社会,回报社会。 片面宣传财富,形成了广泛的拜金主义;不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无法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这是造成社会系列问题的根源。 基于功利信仰的教育观造成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实质上的选拔教育和淘汰教育的现实与知识无法转化为有效生产力、创新能力弱的现实间的矛盾。 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思想和素材 (一)传统文化教育 1.教育要点。孔子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博学到明辨,求知的阶段,最后笃行是实行的阶段。这种传统文化的观点对于许多复杂的地理问题有着现实的意义。 许多地理事物往往受多重因素影响,要把握好地理事物,必须分析清楚其中的若干影响因素。广泛学习是必要的基础,此外还要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辨别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掌握主要的影响因素。 2.教材中的地理原理示例。(1)人类活动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区位因素的分析(见: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第一章~ 第五章)。 (2)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 (见: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第五章)。 人类活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商业活动、交通运输、地域联系等)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内涵,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地理研究的主要问题。影响区位的因素很多,一类是自然因素,例如,地理位置、气候因素、水文因素、地形因素、自然资源状况等,另一类是人文因素,例如,文化传统、科技因素、劳动力因素、政策因素、 交通运输因素。不同的事物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区位选择不同,会造成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一般地理事物都要选择一个综合效益最佳之区位。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经济,但不容回避,许多地区在修筑道路和建设开发区问题上就有很多失败的区位选择的例子。例如,某些地方花费巨资修筑了宽敞的十车道柏油路,道路设施一应俱全,然而人们发现路上跑的主要是马车、拖拉机等;建设经济开发区也成为发展农村地方经济的一个常见行为,地方政府把大量耕地开辟出来,建立了经济开发区,进行招商引资,然而若干年后,这些开发区依然只有一个开发区大门和附近的招商办公楼,土地已经杂草丛生,偶有兔子、老鼠出没的景象……决策出现了重大误差,因而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案例]如何购置一套满意合适的商品房。 模拟购房是一次区位选择的学习过程。 影响购房的因素包括房屋的价格、付款方式、房屋的户型设计、房屋的环境、交通条件、生活便利程度、房屋小区的配套水平等,其中学校、商场、医院等设施也成为很大的影响因素。住宅位置的选择要涉及区位的原理――一般购房人群家中都有中小学生,因而也要考虑住宅附近是否有学校,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质量如何,交通状况如何,与商业区的位置远近,最好远离网吧等。具备了这些知识,就可以选择出最佳住宅。 近一年多来,全国部分城市楼市价格飞涨,排除商业因素以外,也与购房者不成熟的购房行为有关,部分购房者是二次或者三次购房,可能的原因是对原有住房有多种多样的不满意。于是不得己,在房价一片高涨声中加入购房大军,经济和精神上也由此可能会受到很大损失。房屋区位因素分析方法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二)人文精神教育 1.教育要点。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有多种体现,其中探究人类与自然界如何和谐相处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要达到“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不破坏自然环境的自我更新能力”这个目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科学的观念,而这种观念的建立就要通过人文精神教育来完成。 地理学研究的课题之一是资源、区域的开发与保护,其中区域经济的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似乎是一对矛盾,然而人类却无法回避,开发和保护将会在较长的时间内成为人们主要解决的矛盾。 2.教材中的地理原理示例。(1)区域经济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北大荒的开发与停止(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材第二章)。(2)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物公平性原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第五章)。 [案例]我国北大荒的开发与停止开发。 观点一:开发的理由。 上个世纪中叶,我国粮食曾一度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开辟新的耕地,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北大荒是我国东北三江平原的俗称,土地平坦,黑土肥沃,主要为沼泽、沼泽化土地和冻土,冰冻期长,人烟稀少。对北大荒的开发 主要是解决地下水过高问题,通过修建、疏通 地下水通道,降低了地下水水位,肥沃的土壤变得干燥,适宜大面积种植小麦,由于面积广大,地形平坦,适宜机械化耕作,北大荒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单产和总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 年产量最高达到70亿公斤。由于常住人口较少, 这里成为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观点二:停止开发的理由。 北大荒的原生态是湿地。北大荒湿地有以下作用: (1)与地下水的交流,即补充地下水或来自地下水。这个功能十分重要,如果地下水得不到 补充造成水位下降,会使地面沉降,危及人们的生命和生活安全。 (2)营养物质的沉积。流水进入湿地后,其中的营养物质会因水流缓慢而沉积,成为湿地植 物的养料。湿地植物可以被人们利用。湿地沉积的有毒物质可被分解,所以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 (3)调节气候。湿地对局部小气候有影响。 新疆博斯腾湖周边地区比其他地方的气候湿润。 人们发现,湿地是碳的大汇集,破坏湿地意味着湿地储存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造成气候变暖。 (4)生物多样性。湿地物种十分丰富,蕴藏着丰富的遗传资源。 (5)生态功能。温地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它具有自己的物种、生态环境和自然过程。它的生态功能有待深入研究。 (6)教育与科研价值。温地生态系统特别是动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 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一些湿地中保留着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在研究环境演化和古地理方面有极重要的价值。 但是,经过将近四十年的开发,北大荒的原始生态被破坏了,湿地面积缩小了一半,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他乡,植物品种也大幅度减少,曾经肥沃的黑土地日益贫瘠,旱灾水灾频频发生, 1998年发生在嫩江和松花江的大水就与北大荒的开发有关。 到上个世纪末,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基本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同时粮食进出口贸易比重增加,粮价稳定且逐渐走低。 观点三;结论――在粮食压力减少的时候,环境等综合效益成为主要问题,此时要减少甚至停止北大荒的湿地开发,使这片湿地能够得以恢复,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小环境对人类的压力。 如今,北大荒又呈现大面积水丰林美、鸟鸣鹿欢的原始风貌。一些因开荒消失的湿地已全面恢复,触目皆是监绿流翠的林草、泡沼汪汪的湿地。多年不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丹顶鹤在低空飞翔;几近绝迹的狍子、马鹿在林中奔跑;世界濒危的野生东北虎又频频出现。有关专家认为,北大荒以还林还草还湿地为内容的退耕还“荒“行动,对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三江平原湿地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的要点主要有以下两项。 1.公平性原则:国家间、人种间、民族间、 人际间、物种间等都应该是公平的。 物种间的公平主要指人类与其他生物种属都是平等的,不能为了人类的生存而剥夺了其他生物的生存权,试想,如果地球上只有人类一种生物了,那人类还能够生存吗?因此对待生物种属,人类要本着尊重、善待的原则和平相处。在中国存在的虐杀动物的现象表明了人们缺少物种平等的意识,肉类动物活体性水、活体取胆汁等行为让人愕然 ,这样的行为最终是否会演化到蔑视人类自身?因此,物种间的公平教育是必要的。 代际间的公平指人类对后代负责,为后代生存保留必要的资源和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就是种族繁衍,生生不息,把希望寄托在后代,善待后代;人类能够成为地球上的智慧生物的一个原因是对后代进行必要的教育,包括文化教育,使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可以直接被后代所接受,后人是在先辈智慧和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的,所以成为地球生物中的佼佼者。然而在当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改造能力的增强,从自然界索取物质和能源的量不断增大,对自然界的改造影响深远,自然环境的恢复时间可能要几百年或者更长,因此当代的人类必须考虑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了,要考虑人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何等深刻的影响,换言之,破坏环境会对子孙后代造成巨大影响。 公平性原则成为学生的普遍信仰,在处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问题上有理可依,有据可查,当公平性原则成为公众的普遍信仰的时候,地球生态就会成为可持续的、绿色的生态,人类也会长期和平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公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教材中的地理原理示例: 〔案例一〕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等。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东西部差异大,人口、经济、生态等发展不均衡,如何能够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南水北调”等工程建设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很好例证,调配的结果是双赢,资源缺乏地区得到了丰富的资源,使这些地区的产业和生活所需资源得了充足的供应;资源丰富地区通过输出能源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为本区的生产和生活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通过加强区际联系,区域之间出现了协调发展的局面。 产业转移是世界近二十多年来发生的主要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世界产业格局发生了大的变化,产业地域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也在调整,世界经济的整体水平在迅速提高。我国也是这次产业转移当中的受益者,从加工业到高科技信息产,我国工业从传统工业正在步入现代工业的行列。可以说,是产业转移促进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的接轨。 同理,在我国内部,也存在着产业转移的现象。我国国内的产业转移是缩小区域差距、提高整体发展水平、保持东部沿海地区与世界发达地区同步的重要举措。近年,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部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已经广泛开展,产生了宏观的效益,东西部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当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思想和素材,需要广大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不断潜心挖掘,将这些思想与教学相结合,并逐渐融入到地理教学当中,将人文精神根植于未来公民的意识当中,努力创造长久的“和谐社会” 人文教育论文:浅析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论文摘要: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最终教育目的的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着丰富的素材。在中学生物教学工作中开辟生物科学的德育论坛,发掘生物科学的人文价值理念,是生物学教育改革、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渗透人文教育有平等尊重原则、渗透原则和统一性原则。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根据其学科特点,开辟生物科学的德育论坛,发掘生物科学的人文价值理念,是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生物学教育改革、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同时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着丰富的素材: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使人们产生生活美感,追求、向往和谐科学的社会生活,生态学对生命与自然的意识是最朴素也是最震撼的环保意识的呐喊,而众多科学家身上那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更是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因此,生物科学不仅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更是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 一、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 弘扬民族个性的人文教育 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在精神上的主体性,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就会成为别人的附庸。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国家已经逐渐站到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有许多值得中国人自豪和骄傲的成就,在生物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对这些素材加以利用,进行弘扬民族个性的人文教育。例如:1965年中国在世界首次人工台成结晶牛胰岛素;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二系法杂交稻。掀起全世界水稻增产的“绿色革命”;中国作为唯一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承担了该计划的1%的工作,但是这个空前绝后的1%,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对中国人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它表明中国已有能力参与全球的高科技重大攻坚项目,通过对这1%(3000对碱基的测序)的研究,说明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已经站到了世界前沿,在21世纪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相关领域,已经有了中国人的身影;目前全球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国家就有十几个,种植面积最大的前四个国家中就有我们中国……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些有中国参加的重大生物学事件,既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发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毕竟只有1%,毕竟在四个国家中我们中国还只处于第四位…一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比起许多先进国家来,还是相对落后的,实事求是地对学生讲清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危机感激发更深的爱国情感,激发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知不足而发奋,从而能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充分地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个性。 2 提升个人素质的人文教育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还学生以人的地位。以一个真正的人的要求来教育他们,陶行知先生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对人整体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小处做起,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规范做起,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2.1学会生存和自我保健 在生物学教学中,及时渗透生理卫生和自我保健知识,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健康。例如讲解细胞内的分子这部分内容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系列讲座——《营养与健康》、《心理健康知多少》、《与不良情绪说再见》……与学校医务室共同开展展板宣传青少年时期营养要全面合理、体育锻炼对各大系统的作用与影响、青春期个人卫生与保健、优生优育等知识,让学生学会生存与自我保健,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生理。 2.2培养信心、耐心、恒心等意志品质 信心、耐心、恒心等意志品质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生物教材中涉及的许多科学家身上就集中体现了这些意志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进行生物学史、生物学家的经历和史实介绍,利用好教材中的《科技探索之路》和小字部分的阅读材料,教学中,不能把这些内容简单地只让学生作为课外阅读资料,否则会失去极好的渗透人文教育的机会。例如进化论的创始人——拉马克,一生勤奋好学、坚持真理,晚年双目失明,饱受病痛折磨,但他仍然坚持借幼女的笔录进行写作;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历时8年,在教堂一隅辛勤地做豌豆杂交实验,统计了难以记数的种子、植株,才写出《植物杂交》一文,揭示出传宗接代过程中基因传递的两大定律;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者——达尔文历时二十三年才写出《物种起源》一书……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没有人不经过千辛万苦便能获得成功的,成功需要不懈的努力、扎实的拼搏、充分地积累,成功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其次,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 设计和安排一些实验来培养学生恒心、耐心和信心等品质。例如:在讲动物行为的知识时,可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观察家养动物的一些行为并记录,让有条件的学生分组观察蚂蚁和蜜蜂的社群行为、再分组总结、完成小论文并在全班或全年级交流,这些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技术,还能使学生的恒心、耐心、信心在坚持实验观察和记录中得到培养和锻炼。2.3学会沟通、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人的本能——即人性存在于人的生命体内。不是游离于表面的教育能诱发,而是通过实践的体验、切身的感悟步步深入而生发出来的。“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呼告诉我们:教师工作就是要从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落实教育。而现实中的教育没有真正地用一种温情去贴近每个孩子的心灵,开启潜在的人性,没有深入地思考怎么教,在怎么做上没有去下苦功夫。吕型伟老先生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理,告诉我们言传身教以行为本的重要性。人文精神的培植像春风化雨需要持之以恒从各方面加以引导、启发和培育;人文教育要使每个教育活动去滋润学生的心灵。激发童心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人文精神是靠优秀文化的熏陶,是通过心灵的感悟和实践的体验发展起来。如果人文教育也采用说教的方法,脱离实际的感情,那么学生人文知识的因素接受了,心灵深处没有得到感化,人性因素越来越遮蔽,说一套,做又是一套,以后的发展是多么可怕。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避免说教式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内容中用心去感悟,得到情感的体验。例如:我在讲《胚胎发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组织学生讨论在孕育胚胎时期,从一个受精卵到呱呱坠地的婴儿,母亲的双重负担是什么?再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日常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自己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自己是如何对待父母的养育之恩的。使学生体会、感悟、认知,很多同学发自心灵深处的体验、情感的升华深深地影响着其他学生。 3 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人文教育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向科学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 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使命,人们开始探询和寻找一条既能满足当代社会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应具体体现为生态道德的培养。 所谓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求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当代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类活动对它施加的压力和破坏。工业文明的巨大力量,未能充分用于对它的保护、维持及促进它的平衡,相反,常常是过度地开发利用、干预和破坏,终于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对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因此,生态观点、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的教育和养成,已经上升到现代人应具有的基本道德行为素养的要求上来。未来公民应该建立起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观念,并付之实践,用相应的道德和法律来规范自身的行为,除思想教育外。还应伴之以遵纪守法的教育。 二、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几点原则和体会 1 平等尊重原则 人文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责任。教师更要做到言传身教,培植人文精神首先要从每位教育工作者自身做起,并不断地加以修炼,以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受体,应该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想感情的能动的主体,一个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信任学生,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可塑性。 2 渗透性原则 生物教学工作的任务重、容量大,渗透人文教育应该是一项“源远流长”的工作。教师要把人文教育的真切性、实践性、细微性融入于教育改革中,融入于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与实践人文教育的途径、方法,在完成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讲究“滴水穿石”,将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师的言行举止,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外作业中,渗透到师生交往、班级氛围营造等方面,使人文精神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动力。 3 统一性原则 学校人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对学生的关怀,但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的可塑性大,其心理和行为经常反复地变化,教育所形成的认识固定不下来;二则在学校没有形成人文教育的合力,在教育方法上,说教的多,心灵感受的少,教师自身行为感召力不强;三是较多的家长行为上做不到人文化。那么如何去改变这种现状呢?老师、家长要认真地做人做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把自己良好的形象融进学生的心田。学校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达到在人文教育上的一致。老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爱心像春风化雨一样融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从心灵深处领会人文精神。正如细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也要跟上,营造和谐校园,让“真善美”在校园蔚然成风,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统一的人文教育氛围。 最后,用爱因斯坦的话再次说明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助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人必须有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的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 人文教育论文:我对于人文教育的理解 人文教育一词现已用得十分普遍,然而,如果要问什么是人文教育,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里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关于人文教育的定位;关于人文教育的界定;关于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一、人文教育的定位:关于"成人"的教育 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①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包括大学教育中抽出的,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正因为如此,人们不断地呼吁加强人文教育。但是,对于加强什么样的人文教育,我们却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和定位。 一般来说,人们谈到的人文教育,并不是一种确定的公认的含义,而常常表达着多种含义,最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人文主义教育,二是人文学科教育,三是关于"成人"的教育。下面是这三种表达的基本含义。 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特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这是当时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从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人性论出发,冲破中世纪经院哲学和教会蒙昧主义教育的统治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提倡以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为教育理想并据此进行教育革新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其基本精神对今天的教育仍有着有益的启示。然而,由于其历史的局限和随后发展中脱离现实的倾向,以及越来越注重于知识掌握的目的,这种教育思想对当时以及以后欧洲的教育也产生过一些不利影响。 ② 关于人文学科的教育,系指以人文学科为基本内容的教育。这种教育在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和希腊的"七艺"教育传统中就已有体现。早期的人文学科教育更加重视其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的价值,不以培养专家为目的。然而,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及学科分化的日益加剧,教育的专门化日益显着,人文学科教育也走上了不断专业化的道路,脱离了它的初衷。同时人文学科教育在教育的根本目的上也常常受到文化视野的局限,仅仅囿于纯人文学科的范围,这对人文教育的开展也形成了不应有的障碍。 关于"成人"的教育。这是针对教育中无视人、把人当作工具,或者强化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而言的,它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半个人"或者"机器人",强调给人以广博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训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近代以来以人本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多次教育改革和一些大学所采取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普通教育以及文化素质教育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这一教育思想的体现。当然,这一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关于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 面对上述三种人文教育概念的表达,这里将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定位于第三种,即关于"成人"的教育。如果我们注意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统一性,树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并在价值观上确立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辩证统一观,强调基础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的一体性而不是分离性,并吸收前两种人文教育表达的基本精神,那么,人文教育就是"成人"的教育的观点则更显示出教育的意义与现代的高度。 二、人文教育的界定: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给人文教育作如下尝试性界定: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 首先,这一界定把人文教育视为人性教育,是使人"成人"的教育。事实上,关于"成人"的教育有着不同的要求,最低要求是使人成为人;较高要求是使人成为较完整的人,即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最高要求是使人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追求。夸美纽斯早就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③ 这就是一种基本要求。而孔子所说的则是一种高要求。"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④ 关于人性的善恶,历史上争论不休,实际上,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有失偏颇,人性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就此而言,也许正因为有前者,人才需要教育,需要不断改造自己,也因为有后者,人才可能教育。可以肯定的是,人性教育是必要的。通过教育抑恶扬善,以至于"止于至善",一直是教育的一种追求。也就是说,人性不仅有善和恶之分,而且其境界有高下之别,我们的教育应当把引导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作为努力的方向。 本来,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但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灵魂。我们应当把被肢解成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两部分的教育整合起来,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否则我们的专业教育很难成功,人的教育也就只能成为一件虚无的东西或一种用以点缀的装饰品。 其次,这一界定把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确定为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上,而不是培养专业工作者,是一种非职业性的非专业性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和充实人文精神,而不是停留于获得有关的人文知识。知识的获得当然是必要的,但它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同志早就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人类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人性不断提升的精神,而不是把人性降格为兽性或动物性。事实上,一旦人没有了人性,其所造成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我们今天讲人的教育,人性的教育,还不只是要求人们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还要善待自然,善待我们今天生存的环境,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并把人生意义升华和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 其三,这一界定是用整体文化的视野与知行统一观来看待人文教育的,而不 是仅就人文文化而言的,也不仅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考虑的,基于此,界定中提出了人文教育目的的达成过程,它是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而达成的。通过人文教育涵养人文精神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灵觉解、人性境界提升的内在生长和文化化成的过程,是一个 知行统一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内在生长过程,也不是纯粹的文化化成的过程,当然,更不是一个知行脱节或者知而不行的过程。 长期以来,教育认识与实践中有一种误解,以为人文教育就只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毫无疑问,人文学科教育是重要的一面,但不是全部。如果只限于此,那就不仅窄化了人文教育的内容,而且误解了教育本身,是在人的教育中置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专业教师与教育管理工作者于无所作为的地步,也把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中一些重要的文化经典着作置于阅读范围之外,致使人文教育的对象缺少了必要的滋养成分,也使人文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失去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其结果对人文教育的开展极为不利,也影响了人文教育的实效。我们必须在人文教育的实践中扩大教育的视野,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以提高教育的效果。其中,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开设必要的经典导读课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人类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文化经典中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养分。 另外,我们的人文教育常常重在课堂、重在教,而对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却予以忽略。从这个角度分析,文理科较强的综合大学有着学科文化的优势,并无声地影响其校园文化氛围,而单一的工学院、科技学院、甚至理工学院,都存在某些先天不足,以致常常花很大气力也难以营造应有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又降低了学生自我体验的文化蕴涵。更严重的是,这种缺陷还深深地印在学校传统中,深刻地影响着教职员工的心理,形成某种不利于人文教育的思维定势。 所有这些考虑,力求给现代人文教育一个合理的界定。但由于力所不及和缺乏深度的思考,其不足在所难免。也正是因为如此,这种界定是描述性的,这种描述也期待着通过人的认识的发展而加以深化,如同人文教育的多种表达一样,具有其历史和认识的流动性。 三、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文、史、哲、艺等人文类学科 诚然,这里将进行人文教育的视野放在整体文化观上,即不仅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而且涉及文化氛围与学生体验;学科上也不仅限于人文学科,而且包括人类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里所沉淀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与认识自我的思想精华,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撞击;而且所有这些,都要透过其层层外壳而深入到内核去吸取其中的精神养分。这是前面已经讨论过的。这里单列一个问题要讨论的是:从学科上讲,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是什么?答案是:哲学、文学、历史和艺术等人文类学科。也就是说,人文教育尽管涉及人类文化的广泛知识领域,实施途径也多种多样,但就学科范围而言,它仍然有自己的核心学科,这就是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类学科。这是因为: 1.人文学科有独特的研究对象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解释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文学科研究人类活动的历史并观察被人类经验和想象所塑造的对象。哲学的研究,文学和历史学的解释,对艺术、音乐及戏曲的批判,都探讨了人类精神的限度、深度及能力。" ⑤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指出:"一般认为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 ⑥从现代学科而言,人文学科主要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及具有人文主义内容或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总之,人文学科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它构成一种特殊的知识,是研究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学问。正如杜维明先生所言,"文学的真实情感、历史的集体记忆、哲学的睿智和宗教的终极关怀都是紧扣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条件和意义等方面展开的学术领域" ⑦ 。这一学术领域的成果,特别是其中的文化经典,无疑是关于人的教育的难得教材。 2.人文学科有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 人文学科的思维模式既区别于自然科学,也区别于社会科学,这是由它特定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这种特定的研究对象---人、人的价值、人的精神、人的心灵世界具有某种特殊性或个别性,它难以像自然科学那样重复地进行实验,难以采取完全量化的分析方法,因为人文社会现象包含着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具有个别性、不确切性,不可能被纯粹客观地加以描述和分析。因此,理解、阐释、反思、体验、感悟等是其根本的研究方法。也正是这种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帮助人们以正确的态度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上各种复杂问题。 3.人文学科有独特的社会批判功能和批判精神 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它的社会批判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每一学科之中,尤其是人文学科,正如杜维明先生所指出的,"人文学科具有发挥这一社会功能最大的潜力。" ⑧ 哲学揭示问题的深刻性,文学刻画人物的尖刻性,历史纪录事实的无情性,令其他学科难以比拟。因此,人文学科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对人的批判精神的形成,对人性的提升与人格的塑造,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深远。 正是上述因素,即人文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以及特别具有的批判精神,说明就学科范围来讲,人文学科特别是其中的哲学、文学、历史和艺术等,应当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家对人文学科的专业教育应予重视。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所指的人文教育是一般意义的,不是专业意义的,但却与专业意义的人文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因为专业意义下的人文学科教育能为一般意义下的人文教育提供有深度的课程,培养高水平的师资,改善人文氛围,因而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高等学校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论文:中学化学实验的人文教育功能 摘要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从化学实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结果评价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关键词 化学实验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的教育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获得并检验化学知识,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掌握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和人们对化学实验教育功能的深入研究,实验在培养学生德育和非智力品质方面的教育价值逐渐彰显出来,在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领域的教育功能也逐渐得到了体现。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结合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实验观,从而促进其观察、理解、创造等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发展。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化学实验教学目标设计---倡导人文理念 化学实验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个化学实验教学的第一步,设计恰当与否决定着实验教育功能的成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由于受到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长期以来实验只作为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操作技能的教学手段,只注意强化实验的验证作用,而忽视了实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能力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因此,目标设计要力求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重目标,最大限度的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效。可将化学实验目标归纳为: 1.帮助学生获取、验证和拓展化学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实验和总结实验的能力。 3.通过探究实验、合作实验等实验模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互相协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学习兴趣、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5.树立绿色实验思想、环保意识,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二、化学实验教学过程---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教育重在培养人文精神,在不同的领域人文精神有不同的内涵和理念,中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就是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指执着地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谋求个性解放。高尚人文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一旦形成必将影响学生的科学观、世界观。中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变化各异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解决意想不到的实验问题,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和勇于探索、刚毅顽强的实验精神。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实验以及化学实验史教育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科学探究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从课题确定到收集资料,提出假设,到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再到最终成果的呈现,都需要学生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这不仅充分考验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中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辛酸和喜悦,收获比实验成功更有价值的人生哲理。例如,某高二学生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中,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并查阅各种资料以后,精心设计了实验室以氧化亚铁为原料制取三氯化铁的方案,如下:Fe0 盐酸溶液 FeCl2 NaOH溶液 Fe(0H)2 H2O+O2 FeCl3 结晶 晶体。该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认真完成滴定、过滤、洗涤、蒸馏每一步操作,当他满怀期待的心情收获三氯化铁黄色晶体时,却出乎意料地得到了红色氧化铁粉末。他百思不得其解,仔细检查每一步操作觉得都没有问题,实验探究的热情一度低落。小组交流讨论后,他得知实验最后一步忽视了氯化铁的水解,原来加热氯化铁溶液时由于盐酸的挥发促进了它的水解,最后得到氢氧化铁,分解后变成红色氧化铁。此次实验中该同学经历了成功的期待、失败的疑惑到最后的豁然开朗,这不仅提高了他科学探究的能力,更培养了他面对困难挫折顽强进取的宝贵品质。 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分组实验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主要阵地。在实验的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提高了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露自己的想法,分享实验结果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 化学实验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运用实验方法论进行实验探索,以获取实验事实、建立科学理论的发展史。化学家们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钻研精神,既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艰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受到人文精神的教育。例如,拉瓦锡通过对硫和磷等一些物质燃烧现象的定量实验研究,否定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氧化学说,并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维勒用了四年的时间合成并论证“人工尿素”,动摇了传统的“生命力论”的基础,开辟了用无机物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新天地。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结合这些实验史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实验精神。 三、化学实验结果评价---体现人文关怀 传统化学实验评价方式有纸笔测验和实验操作两种,它们能够高效地评价学生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关注实验结果的考察,忽视了实验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某种程度上导致一些学生被动应付实验考试,即平时记实验,考试模仿教师做实验;也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化学实验评价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视评价学生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人性化方式评价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 1.表现评价 表现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结果分析后,给出恰当及时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这种评价在实验中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实验过程的体验和感受,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情感评价 化学实验中的情感评价主要包括对实验的兴趣度、对实验探究的态度、对自我操作的态度、对实验数据分析、统计的诚实态度等方面。那么,如何进行评价呢?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表述机会,让他们尽情表达化学实验中的各种情感。也可以通过在实验中,长期、仔细的行为观察,判断出他们对于化学实验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个体的情感状态做出准确的推断。通过对学生情感表现的评价,能够有效纠正“知识、技能与情感培养失衡”的现象,落实了当前评价改革的新理念,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对化学实验教育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实验的各种教育功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人文教育论文:学校教育呼唤人文教育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人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老师来到学校,他就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他在信中这样说: “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高中或大学的人们枪杀并焚烧。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的请求是:请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度教育但却像文杰曼那样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学生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学校教育不能只是机械地灌输知识,而是将知识化为修养,这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严谨的科学观和精神的体现。学校教育是对人性的全面陶冶和发掘,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因此学校教育需要与人文精神结合,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 人文这个概念,有“人的(人本的、人道的等)+文化、文明的”意思,其特点恰恰在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等价值性内容,即“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特点在于是从一定人的立场出发,一切为了现实的、具体的人。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即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正、文明、健康、祥和等社会目标的一个支撑点,也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老师应站在教育的前沿,顺应时展,以实际行动促进学校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以此寻求最佳的结合点。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人文素质教育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文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每个人的才能及其所获得的成就自然存在差异,社会需要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人才,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那他就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校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则重视不够,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切创造潜能,主动地改造环境与社会,从而使环境、社会与人处在一种充满创造的良性互动的适应状态。让因材施教成为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前提之一,要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以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只要老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人格的,人文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适应与创造的一致性,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了“人文精神”教育的行列,有的学校正在计划或已经推行了具有导向性的人格教育课程,因此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人文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 人文教育论文:论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 内容提要 潘光旦(1899-1967),江苏宝山县人,是我国着名优生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教育家。他站在生物遗产学的角度,以社会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围绕着近代教育的本质、目的、宗旨及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以“位育”观为核心、以人格培养、“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教育理念。从中表达了他对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与现代人格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 “位育” 人格 品格 通识教育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潘光旦的名字是不应当被人们遗忘的。他曾经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长达18年,不仅担任社会学系教授,而且还担任过清华、西南联大的教务长、秘书长、系主任、图书馆主任等职务;他不仅是中国现代着名的优生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学家,在他一生所涉猎广博的诸多学术领域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他以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站在现代生物学理论的独特视角,融汇中西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刻阐发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想。其中,关于社会“位育”的教育观、全人格教育的思想、“通识”教育的观点和方法构成了他整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框架。下面,仅就此略加评述。 一、基于“社会位育”观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达到“以群则和,以独则足”的理想 所谓“社会位育”(Social adjustment),是潘光旦从现代生物学理论中引申出的一个教育理念,以此奠定了它在整体教育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在美国留学期间,他深受西方社会生物学派的影响。1926年回国后,受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Bateson)观点的启发,提出“言生物演化者,动辄论生物位育(Organic adjustment),晚近治社会生物学与社会学者,亦竟相发探社会位育之说。”(1)1932年,他主编《华年》杂志期间,比较明确地阐述了这个观点。他借鉴中国传统典籍《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思想,结合西方社会生物学的观点,论述道:“位者”,是“安其所也”;“育者”,是“遂其生也”,即所谓“安所遂生”,这是“位育”观的基本涵义。(2)按生物遗传学的理论解释,在生物演化的进程中,物种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反映在“静”与“动”两个方面,所谓“静”者,是指生物在“环境里所处的地位”;所谓“动”者,是指生物“自身的发展”,因此,潘光旦认为,“这种生物现象和人类亦有相通之处”。那么,这种相通性和互动性是怎样的呢?他解释道:“社会位育”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位”,即社会秩序,这是保障任何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础;一方面是“育”,即社会进步,这是促进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这对社会成员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同异”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位”,是社会秩序,“秩序的根据是社会分子间相当的‘同’”;“育”,是指社会进步,“进步的根据是社会分子间适量的‘异’”,(3)潘光旦认为,一个社会如果“同而过量”,那么,“社会生活便日趋保守,甚至于腐朽以死”,如果“异而过量,社会生活的主心不定,甚至消失,演成一种无政府的状况。”(4)所以,过分强调哪一个方面,都是不相宜的,作为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来讲,既要重视社会的人文环境,又要根据社会的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给予社会成员充分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找到自身展示才能的地方,这是潘光旦“社会位育”思想的主要涵义。 他认为,“位育”就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成这种位育的功能”,“从每一个人的位育做起,而终于达到全人类的位育”。(5)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类本身,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而“位育”正是“一切生命的目的”,这是“百年来演化论的哲学所发见的一个最基本最综合的概念”,所以,用“教育的努力而人各得其位育,人类全部的位育是不求而自致的”。他指出“文明人类之生活要不外两大方面,曰己,曰群,或曰个人,曰社会;而教育之最大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与夫共得其相位相育之道,或相方相苞之道”。(6) 那么,如何达到“位育”的教育目标呢?他又提出了“调适”的观点,他阐述到:“人是群居的动物,人也是变异最多的动物,人也是有相当自由选择能力的动物,惟其群居,而此其所以为群,又和蜂蚁之所以不同,其分子之间,在智能、兴趣、与意向上,有极复杂的差别,”(7)因此,人类有了其特殊的“调适”功能,主要作用于三个方面,即自然、社会、人类,其结果,也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人要和自然环境调适,于是就有自然科学。要和目前的社会文化环境调适,于是就有了社会科学。又要和历史经验调适,于是就有人文科学”,这种反复调适的结果,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的演化,“终于教会人类在环境中更进一步的安所遂生的程度,安所遂生,就是调适,也就是我希望到的‘位育’”。(8)如果我们站在“社会位育”观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就会发现潘光旦所赋予的更深一层次的涵义:即教育完全不是仅仅教会人们识几个字、教会演算、甚至也不是教会人某种生活的技能,而是蕴含着另外一层意义,这就是使人在所生存的环境之中,寻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合适场所、一种人生依托,使人与自然、社会、文化这几个方面能够和谐相处。所谓“社会位育”的全部价值就体现在这里。 潘光旦提出“位育”观的重要意义在于,深化和丰富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内涵,使人们对教育观念的理解提高了一步。 二、“全人格”教育思想之精髓涵义 潘光旦提出的“位育”观,实际上是涵盖了整个的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又提出了更为关键的问题,这就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宗旨究竟是什么?他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不端在灌输智识,而在培养一个囫囵的人”,(9)“我们要承认每一个人是一个本体,是囫囵的,而不是零碎的;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囫囵的人。”(10)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就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的培 养”。(11)经过陶冶而形成的人格,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体现。 人格教育问题之所以引起他的高度关注,是他针对当时教育界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弊端,由感而发。他主要列举了二点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忽视通性与性别,而过分强调个性;二是漠视人的意志与情感的培养,过分强调智识,甚至变为“唯一的宠儿”,其结果,造成“个人全都成为畸形之人,零星片断之人,而于社会,则分工愈细,合作愈见困难”。(12)潘光旦认为“一个学生原是一个不能分割的人格,现代的学校教育却硬把这个人格凌迟处决了”,“此种教育却单单把理智的部分隔离开来,而把其余的部分,或则根本舍弃,不加存问”,这是“举一而废百”的教育。(13) 潘光旦提出的全人格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他提出了“全人格”的基本内涵,即智识、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及和谐发展。这既是实施人格培养的主要内容,又是整个教育过程不可偏废的有机整体。关于智识的教育,他认为绝非单纯的知识灌输,应以“推十合一”的科学方法加以传授,避免“泛滥无归”或“执一不化”的现象;值得强调的是,他特别重视人的情绪与意志的培养,认为这种精神力量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培养“君子”及“士”的思想元素,例如:“士不可以不弘毅”、“君子任重而道远”、“士可杀不可辱”、“君子见危受命”等等,潘光旦对此给予首肯,并赋予新意。他指出“所谓弘,指的就是情绪的培植,”“所谓毅,指的是意志的训练,持志有方法”,(14)注重这二个方面的培养,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身心的健康益处很大。看似无形却是 “桃李无言、下自成溪”。对此,潘光旦的论述是准确的,他说“治学之精神与思想之方法,貌若完全属于理智一方面之心理生活,实则与意志之坚强与情绪之稳定均有极密切之关系。治学贵谨严,思想贵不偏不蔽,要非持志坚定而用情有分寸之人不办。”(15) 其二,他提出“品格的陶冶”即是人格教育的基本过程。在人格培养中,除了需重视人的心理诸因素的协调之外,还应重视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人与文化传统的继承,这都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潘光旦认为,品格教育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通性与个性的辨识”;“二是明与恕两个标准的重申”;“三是个人的修养”与“意志与制裁能力的培植”。这三者之间,既有相互递进的关系,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对“人性”的深入理解和诠释。在他看来,实施品格教育的首要前提,是认识人性的本质特征。他认为,人格是基于人性的,而人性不是一种单纯的东西,它包括通性(人与人之间相同的部分;社会的秩序、文化的继承都与此有关)、个性(因人而异之处,潘认为:对卓越的个性如果保护周到或培植得当,“往往是文化生活跃进一大步的因缘”)、性别(男女之分,与家庭、婚姻问题关系密切)。(16)只有充分认识人的基本特性,才会对人格教育产生深刻的理解。既然“人人既有此三部分的人性”,所以“人人即不能无一种要求”,因此,教育的过程就是使“此三部分的并重与协调的发展”,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一个人的共同中的有其别异的人格”,最终,达到人与社会“以群则和,以独则足”的理想境界。 三、“通识教育”的大学教育理念 在潘光旦的教育思想中,“通识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其思想的来源,显然是吸收和借鉴了中西方学术思想,融汇中西,阐发新知。一方面,他受到英美“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iton)和“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iton)的影响,并直接将它们译成“通达教育”一词。1946年,他还翻译并出版了英国学者赫胥黎的着作《自由教育论》。但是,另一方面,他不是全盘接受西洋的学说,而是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汲取丰厚的营养,给古老的观念赋予时代之新意。他对《论语》、《大学》、《学记》等中国儒家经典古籍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一个现代学者的眼光注入全新的理解和阐发。在比较中西思想的“异同”的基础上,他说道“西洋之大学教育已有八九百年之历史,其于此种教育之目的,虽未有明白之揭橥,然试一探究,则本源所在,实为希腊之人生哲学,而希腊人生哲学之精髓无它,即为‘一己之修明’(Know thyself)是已。此与我国儒家思想之大本又何尝有分毫之差别?”(17)在他看来,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古之学者为己”、“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于止善”“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等观念,都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而且,和近代教育理论之间(主要源于西方),并不是完全相抵捂,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他的“通识”观直接吸收了《学记》的思想营养:“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潘光旦的“通识教育”观在其整个教育思想中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他认为,就大学教育而言,“毕竟与其他程度的学校教育不同,他的最大的目的原是在培植通才;文、理、法、工、等等学院所要培植的是这几个方面的通才,甚至于两个以上的综合的通才。它的最大效用,确乎是不在养成一批一批限于一种专门学术的专家或高等匠人”,(18)“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中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19)他认为是“专的过度”,造成的结果是“人格的畸形化”。“一个专家,如果没有充分的通识做承托,其实就等于一匠人,至多不过比普通的匠人细腻一些罢了。”他指出,“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20) “通识教育”的内容是哪些呢?潘光旦作了如下阐述: 首先,“通识”是指“一般生活之准备”,“专识”是指“特种事业之准备”,二者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人的一生而言,前者的作用显然大于后者。“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有通于人也”,所以,“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从社会需要而言,“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21)因为,生命的范围大于事业的范围,做人之道应大于做事之道,“事业不过为人生之一部分”,其作用是为人生这一大目标服务的,“足以辅翼人生,推进人生”。经过如此的分析,孰重孰轻,自然清楚。 其次,“通识”的内容应涵盖自然、社会、人文三大方面的知识。即“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分而言之,则对每门有充分之了解,合而言之,则于三者之间,能识其会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类之多,历史之久,文物之繁,要必有其一以贯之之道,要必有其相为因缘与依倚之理。此则所谓通也”。(22)从中可以看出,“通”者,不是让学生埋头书海中,盲目的泛观博览,也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打破人为的限制,将宇宙、自然、社会视为一个整体,客观地思考人生与世界。“通”的重点在于“识其会通之所在”、“一以贯之之道”、“因缘与依倚之理”,其实,这是指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而言的,即融汇贯通是谓也。 再次,他又提出了实施“通识教育”的具体措施。例如:大学不要过早划分院系和专业,至少延缓到第三学年;第一学年中增设“通论”类的课程,如“自然科学通论”、“社会科学通论”、“文化概论”、“宇宙与人生”。他还提出中国工业化应培养通识型的技术人才的主张。在《大学一解》中,他将工业人才分为二类,一是技术人才,二是组织人才,据此,他认为中国工科院校也应该相应地划分为二类。专科学校重点培养应用型的工业技术人员;大学工学院主要培养工业组织人才,这种组织人才的最大特点是“通才”,应该对工程与工程之间,理论与技术之间,人与之间,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 “必须添设有关通识的课程,而减少专攻技术的课程”。他强调,对工业组织人才而言,开设诸如“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致于一切的人文科学、文化背景” (23) 方面的课程是大有裨益的。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扩展,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步入室微,中国学术界正逐步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学术体系,形成了新的学术理念和方法。在这个背景下,一部分现代学者站在时代思潮的前面,不断从传统中挖掘出可资立新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中西方之间、古今之间进行着融汇贯通的艰辛探索,以期达到“会通中西”的目标,潘光旦无疑是他们中间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独具匠心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对后人的启发将会继续下去。 人文教育论文: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内容提要】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问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职业生活蕴涵了信仰、价值、态度和人性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是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面向职业生活的人文教育必须以培育主体性为核心,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上开展创新。 【关 键 词】高职/人文教育/职业生活/主体性 在人文“学问”传承的人文教育领域,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传承中实现自身人文教育的创新,既是高职教育面向新时代的实践问题,又是教育理论需要给出诠释的理论问题。职业生活,作为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为高职教育如何从传统的人文教育中转变出来,提供了新的视野。 一、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缘由 “生活”是一个普通的字眼,是因为它与每一个人的日常活动紧密相联。“生活”又是一个美妙的词汇,是因为由于人们的信仰、价值与态度及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场景。美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生活”这个术语表示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经验,它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注:[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职业生活作为反映个体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同样也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一)传统的人文教育与职业生活需要之间的冲突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文明水准的不断提高,使得职业岗位和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断加深。社会和企业单位倡导的文化观念、道德思想、法律和制度要求等内容所构成的思想和制度文化体系,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结合,形成了具体的职业要求,成为职业岗位所要反映的社会文化内容。从全球范围考察,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互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中的文化含量不断增大,文化的作用愈益突出。这种特征,表现为大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表现为物质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使得文化对经济的推动力日趋重要。文化对经济的这种作用,已经在千万个职业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显现出来。 在我国,人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教育,本就是“人文教育”的意思。然而,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被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所打败,我们对自己的技术落后有了切肤之痛,认识到自己“技不如人”,即生产技术处于落后状态。但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却缺乏深刻反思,始终认为文化上优于西方,没有客观地看待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以至于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创新,对人文科学的应用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传统人文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直到现在高职人文教育还存在着抽象理论多、学科知识多,贴近职业生活的内容和课程少的现象,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职业化内涵的启示 在发达国家,企业及员工的职业化意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意识,职业化已成为劳动者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基本途径。以国际通行的概念分析,职业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二是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们的职业意识,三是以“适应市场”为基点修养人们的职业道德。对于职业资质来说,包括职业岗位需要的和任职者供给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二者的相宜(注:中国如何走向“职业化”。///xinwen-01.htin。)是职业化的基本准则,以面向职业生活为基本态度,体现了对技术与人文素质的整体要求。 职业化的要求,对我们深入理解高职人文教育的职业价值问题、人的发展性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首先,“人事相宜”的基本准则既包含了工作对象对人文素质和人文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又包含了人与这种要求的适应性问题。这种以“创造绩效”为标志的适应性是个体社会生存状况的最基本内容。第二,除了工作对象以外,人与职业情景的适应性同样也影响到人事相宜的程度。在这里,个体必须正确理解社会、企业的道德和制度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社会认知、学会行为选择。人与人的交往和合作构成了职业活动的又一种人文情景,它的水平是衡量职业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一,是个体必须学会的基本内容。第三,“人事相宜”的基本准则,既看到了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又没有把职业能力看成是职业岗位对人的静态和被动的要求,而是从人与职业的相互关系上,高度重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人对职业的社会、审美和经济及自我实现价值的体验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职业能力的发展,以至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与职业岗位的相宜程度。职业化的内涵反映了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也为高职人文教育寻求面向人的发展和职业需要相协调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三)职业生活是高职人文教育的本源和载体 陶行知先生指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教育源于生活,与社会生活保持着紧密联系。对于高素质劳动者来说,追求理想的职业生活状态是其自我实现的核心内容。职业生活状态与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事业成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个体社会生存能力的基本标志。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人们往往把职业目标的选择与社会生存状态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如,高职生在知识型、管理型“白领”和体力型“蓝领”之间选择技术技能型的“灰领”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是高职生综合理想追求和现实可能后对生存状态的一种定位。 职业生活所拥有的体验性、互动性情景,以及对他的理解和应用,为高职人文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生动的场景,开拓了以自然渗透和情感介入等方式实现文化传承的途径,打开了高职人文教育超越于灌输式和精英贵族式教育的全新视野。职业生活又包含着丰富的默会性人文知识,对高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心灵的默会能力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在所有层次上,默会认识是人类获得和持有知识的终极能力上的优先性”。(注:郁振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8)。)人文知识的默会维度远比自然科学有更为深刻的介入,它不可能脱离于人的心灵而存在,不可能脱离于人与情景的互动而产生。 二、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主要涵义 (一)以适应职业生活为目标,提高高职学生的主体性水平 职业生活蕴涵了社会经济、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的价值,对这些价值的体验形成了高职学生意义学习的基本动力,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注: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第402页。)因此,高职人文教育如果离开了职业意义,或者只涉及理智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是难以促进学生自觉地发展的。另外,学生对职业意义的理解伴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加深。实施高职人文教育要以职业意义为基础,要把职业的审美性、伦理性、艺术性和社会经济意义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内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根据理解力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意义学习。 主体性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有着多种表现特征。如果从教育所期望的学习结果来衡量主体的发展水平,高职人文教育除了表现在具有情感价值的意义性学习以外,认知性的发展仍然是重要的方面。布卢姆在研究教育目标时,对认知与情感的整体性有着精辟的论述,“我们只能在思维中或在概念上对学习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加以区分,而不能把它们看成是两个独立起作用的实体”(注: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第348页。)。人文教育的认知性教育内容,表现为对人和对事两个方面。从对人的角度来说,就是要促进学生“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实现对他人、其他群体、社会角色以及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注:章志光。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31页。)这种社会认知水平的发展,要使学生在人与职业、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协调中形成面向职业生活的社会认知结构。从对事的角度来说,表现为以人文知识应用为特征的技能和方法的掌握,特别是一定职业领域的个性化表现力。 面向职业生活的这种主体性,在情感和认知的两个方面,既表现为一定的张力,又表现为相互的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为人文知识应用能力与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机制。在实践中,我校以学生社团“准社会化管理”方式,探索自主式人文教育的改革。虽然社团活动的内容可以是人文性或技术性的,但是“准社会化管理”方式本身包含了许多人文教育的实践素材。在社团登记注册、岗位聘任、资源利用、项目运行和考核办法等社会化、市场化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人际的协调与合作,进行判断与决策;在项目运行中更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自我调控和追求。通过“准社会化管理”改革,使学生在准职业生活的氛围中既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又发展了自我实现等情感的体验水平,并在认知和情感的相互促进中提高了主体性发展水平。 (二)从职业生活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知识的应用教育 从职业生活对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教育,必须提高人文教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及其教学,都要承担人文教育的任务。因为,即使是一门纯技术的课程,它也是人化的结果,更何况它的教学过程是在人与人、人与组织及制度的关系中展开的,所以,任何一门课程和它的教学都普遍地存在着人文教育的涵义。当然,就一门课程及其教学而言,有其自身的核心任务,或侧重于技术或侧重于人文或人文与技术的结合。第二,当前大众对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高职人文教育不仅只承担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还要承担人文知识应用教育的重任。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对职业价值体验的积极作用,把“包括与创造性或系统改进有关,维持整个组织工作效率的人文要素”(注:杨柳。高职院校就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第6页。)纳入教学目标和过程之中,使得人文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面向职业生活整合技术与人文教育,还要大力加强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改革。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上,以通识性整合思想政治课程,把思想政治理论与时代的职业活动相结合,使政治理论始终与生动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以谋求特色为目标,开发集地方性、现代性、职业性和个性化优势为一体的人文课程,以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实现个性化职业素质的发展。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同样要发挥人文教育独特的功能,一方面要开发人文知识的应用性课程,如语言与交际、文化营销、生活与音乐制作设计等课程。另一方面应从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出发,在技术课程中有机地融合精神文化的内容,如计算机文化基础改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从主题上突出大学的精神力量,突出时代的先进性,从目标和内容的改革上,构建以信息技术应用目标为核心,融合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审美等目标的完整体系,把人文教育融合在技术应用之中。 (三)创建民主的教学制度文化,以提高学生对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适应性 开放、民主、公平是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普遍趋势。建立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制度文化熏陶学生,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有效途径。这种熏陶可以从学生在教学中的权利运用和责任落实中展开。从权利运用的角度看,要使学生具有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参与、建议权,教师的选择权,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权,教育教学的评价权;从学生的责任来看,要使学生落实好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责任、执行教学制度的责任。以适应和超越于当下社会企业制度文化发展状态的学校教学制度及其良好的运行,将为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企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供范式、积累经验。因此,要把面向职业生活的高职院校教学制度文化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资源,进行教育意义上的创造性建构。 开放、民主、公平的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文化,是在民主对话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学校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与学对话的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他的自我意识已处于比较发达的状态,能够在了解职业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的收集,情感、价值、意志等人文要素的评价、判断形成自我设计和行为选择。以对话的方式使教学制度合理地介入并有效地引导,正是把这些自我设计和行为选择推向合理和成功的条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将会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我校根据学生建议,并经教师及专家的评议构建,开设了一些微型选修课程或课程教学活动,如旅游专业形成的旅游文化摄影、新闻专业的网站设计、服装专业的太湖文化与丝绸服装设计等。这种改革把独特的文化表现技能和人文教育应有的基本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的体验性、职业能力的应用性、社会需要的现代性,与教和学的对话所产生的主动性和可行性紧密结合起来。民主的教学制度文化,为学生以民主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企业制度文化作好了准备。 (四)建立与职业生活相衔接的评价方式 职业生活中的劳动者,他所开展的评价,在内容和标准上是社会化的,在方法上是以自我评价为核心的。高职的人文教育评价应与职业生活相衔接。从目标及实现的角度出发,人文教育的评价处于评价覆盖的全面性和目标实现的延缓性、主体生成性的矛盾所带来的困惑之中。因此,高职人文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除了采用笔试的方法以外,更要采用一些主动性、表现性等以自我评价为核心的评价方式。如,建立免试制度,学生可根据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申请课程免试,以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另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作品或大作业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结合社会化的作品评价要素从自己的纵向进步和横向比较这两个方面进行自我分析评价,再由教师或教师与专家组给出评语和等第。通过上述办法,从提高自我建构、自我评价能力的核心出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但更要看到的是,他仍然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价值追求。面向职业生活创新人文教育,走出了传统人文教育思维的困境,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 人文教育论文:大学人文教育的境遇与探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人文教育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大部分高校为本科生开设了"大学语文"、"文学鉴赏"、"艺术欣赏"等课程,一些理工科大学提出了加强人文教育的计划,有些还迅速采取了措施强化人文师资的配置。但从各大媒体的宣传与多数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人文教育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许多认识和提倡还停留在较低的理论层次。有人甚至将大学人文教育仅仅看成是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缺陷的补偿,将大学人文教育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变为一个技术化的命题。一方面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表现出浅薄的崇拜和赞美,另一方面对支撑于科学研究背后的科学真理精神表现出相当的隔膜和冷漠;一方面大声疾呼要重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却在教育管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依然保留着太多的教条和"规范"。总之,无论从教育理念、教学管理还是教学时间上来看,大学人文教育的处境虽然都有所改观,但从深层上看还相当尴尬和无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对大学人文教育的学科属性、学科特征和教学创新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尽抛砖引玉之力。 一 人文教育的学科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目前已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愈是如此,高等教育所面临的许多深层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大学人文教育就是其中最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要想深化高考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中国大学人文教育曾出现过的虚空和偏差,不应该只归咎于学校教育或某些人,还与我们常期缺乏对人文学科进行理论探讨和合理规划有密切关系。长期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条式理解和极"左"应用,都曾将人文学科简单化地定位成社会政治的直接表现,使人文教育的深层空间曾受到极度的扭曲和压抑,这种痛苦历史所留下的"后遗症"直到今天还会隐隐作痛。要想从深层上医治人文教育的创伤,需要我们对现代大学教育史和现代学科发展史的历史回顾。 二十世纪末以来,反省学科的历史构成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以著名学者华勒斯坦(I. Wallerstein)为首的一群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提出"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的口号。他们认为,学科并不是我们今日所见到的静态知识分类,而是一种历史化的产物,是以一定的措辞建构起来的。当前在社会科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学科体系(如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人类学等互相分割的学科),实际起因于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分化。1 在当代学者看来,以自然科学为样板对社会科学的划分实际上暗含着有利于掌权者或获利者的理论前提和意识形态,比如科学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父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等等。 随着科学让渡为非人化的利润的手段,从十九世纪起人文学科(如哲学、文学等)与科学出现了严重分裂,形成了从孔德到斯金纳将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化的潮流。"人文学科"这一名称本身就是被科学所界定的,是20世纪对那些被排拒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的学科的简便总称。现代哲学是由科学形成时清除出来的东西界定的,其他现代人文学科则首先以古典语文学的形式出现,其后衍生出历史、现代语言甚至艺术。2 这意味着,自人类开始反思自然科学和工具理性的局限性开始,大多数哲学家和教育家已经认识到,不能用简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二分法来对知识进行范围分割,因为还存在一门无法用"科学"方法囊括的学科(Discipline,注意:不是科学!):即人文学科。它之所以不是"科学",在于不能以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则和条律去局限它,在于它更多关注情感与信仰、意志与修养问题,在于它并不局限于任何一门具体的学科内部。 对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伦理学等学科来说,许多思想只能通过个体的情感体悟或道德实践才能被理解和传达;文学从不需要一种绝对正确的解释,而需要各个时代、各个国度的各位身份不同的读者进行深入地体味、思考、交流和对话。人文学科无法将人当作一个客观的冷冰冰的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允许对人进行化学分子构成式的剖析和研究,而只有通过与人的内心需求进行直接的沟通,才能促进人性的全面健康发展。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人文教育和人文学科的最高理想和使命在于它能促进人际之间对精神价值的相互理解和开放。因此,人文学科中的每一种说法和理论只能提供一种理解人类精神的视界而已,决不应该成为统辖和束缚其它思想的唯一绝对正确的话语霸权。孔子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之所以至今具有不朽的魅力,就在于他们的教育过程本身就充满对话性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们自己在老师所提供的各种思想中、依据自己对人生、对人性的理解去做认真的、与自己血肉相关的抉择。 矫正和完善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首先应从理论上搞清人文学科的定位问题,搞清人文学科的特殊运思方式和管理方式问题,而不要只想通过吸引几个顶尖人才,迅速扩大招生就可以解决。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人文学科也不能仅仅理解为几门显在的、可被命名的学科(如文、史、哲、宗教等)而已,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渗透于各学科之内,萦绕于各门学科之间,萦绕于社会交往之中,在纯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也不无它的存在。由此可见,理工科大学和综合大学开设文学教育课,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以背诵一些古典诗词,不只是为了装饰门面,而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之间的深刻贯通与渗透关系。只有从自己所从事的科学工作中感受到的人文关怀和力量,才是真实的人文素养。 二 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 由人文学科的诞生史和特征可以看出,它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恩怨情缘"。现在举国上下都已经认识到科学技术、科教兴国的至关重要性,但很少有人对科学和教育本身所体现的精神价值进行过认真的关心和讨论。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之所以高出一般的科学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对科学的理解本身就充满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关怀。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3 内心的自由感不只来自科学发现的喜悦和自由,还包含着对人生理想的审美性想象。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肯定是缺乏生活情调和创新力的。 真正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而完善的大学教育也具有真正的科学精神,因而完善的大学教育最能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完美融合。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教育的特色在于教育的科学性上,它强调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态度。为了客观的认识某一事物,应该抛弃一己成见。科学性具有实事求是、反复推敲、对相反的可能性进行不断斟酌和自我批判的特性……科学的最大特性是怀疑和质问一切的精神,对事物进行谨慎而有保留的判断,并对这一判断的界限和适用范围进行检验"4 。大学教育所具有的科学和怀疑精神与文学所具有的伟大批判与同情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学家与科学家足以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真正深刻的对话。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应用性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直接效益,对于人文教育及科学工作所具有的深刻解放性力量倒忽视了。 雅斯贝尔斯认为"目前整个世界上弥漫着对科学的错误看法。科学享受着过分的尊重,由于现实生活秩序只有通过技术才得以治理,而技术则通过科学成为可能,所以,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产生了对科学技术的信仰。但是,科学的本真意义被遮蔽,人们仅仅钦佩科学的成就,却并不明白科学的奥义,因此,这种盲目的信仰只能变成迷信。真正的科学是一种智者的知识,假如把信仰科学的焦点集中在科学技术的成果上而不去了解其方法,那么在这种错觉中,迷信就形成了真正信仰的赝品,人们就会把希望寄托在仿佛是固定不变的科学成果上。对科学的迷信导致了:对一切事物的了解都是乌托邦式的,认为科学技术无所不能,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人类从此可以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简而言之,就是把凡是理性思考的内容看成是绝对正确的信条。这种迷信的力量几乎侵蚀了所有人的心灵,包括学者在内,这种迷信在某些个别情况下似乎被克服了,但总是一再出现,并在相信这种迷信的人与本真科学的批判理性之间撕开了无底的深渊。"5 由此可知,真正的人文教育与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有内在的一致性,它并不反对科学精神,而正好反对将科学原理迷信化,反对以教条的原理判决人文教育的效用,反对向人文教育过分索要眼前的功利。同样,科学教育也不应排斥和轻视人文教育,更不能以自己的规则去随便规划人文学科的研究和教学。这一点对我国当前的大学人文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无警醒作用。我们的大学不能像一个作坊或工厂,只培养工具性"人才"(所谓笼统地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不能培养那种所谓的知识渊博的、掉书袋式的知识搬运者。相反,我们更需要培养具有独到见解的学者,"经过思考去运用一切工具和全面发展人的所有潜能,让学生在一切行动和信仰上做出自己的抉择,并通过认知让他们完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负责任的意义"6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知识经济"叫得震天响的今天,我们听到的更多是迷信科技致富的喧嚣声,而听不到这一概念真正负载的"创新性"内涵。大学人文教育不应在这个广告时代"自惭形秽",而应该寻求自己的创新之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永不停息的求知欲望,是对一切与人生情感、信仰和命运有关的事物的深入思考,而不能给他们灌输现成的思维成果。 三 人文教育的管理 明确人文学科的学科特征及其与科学精神的内在联系,将促使我们改革现有的人文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人文教育的管理要不要像管理自然科学那样的规范化、科学化?很值得我们思考。一年前各媒体披露,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因三位哲学系研究生未在其院要求的核心刊物上发表一定数目的论文而不允许他们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为此著名哲学教授邓晓芒向校方愤然提出辞呈。研究生院一面极力挽留邓教授,但同时说明这是全国各个名牌大学普遍实施的规则,不是武大单独的裁定。笔者对邓先生反形式主义、求真知重理念的精神不无钦佩,但对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更为忧虑。高校的管理部门为了实现现代化的量化管理,将人文教育成果也纳入篇目和数字化程序,根本不去真正检验一下学生所作的论文甚至习作到底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而只相信能否在所谓的一、二级公开刊物发表。我相信凡是像武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找几个知名学者来评断一篇论文是否能达到授予学位的标准,比找某些以人情、金钱为润滑剂的刊物编辑要可信的多。人文教育管理中的这种形式主义,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的人文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是几个省事的数据吗? 大学人文教育目前存在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理念的共同匮乏是导致人文教育改革落空的最大隐患。我们可以花几亿元购到先进仪器,可以招纳不同流派的、为了获得更好生活条件的急需人才,可以模仿外国大学划船、举办球赛,但这决不足以构建我们大学自己的人文教育精神和人文教育格局。我们最终需要建立自己的人文教育理念和教管方式,为此必须汲取世界上一切名牌大学人文教育的自由创新精神,必须深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理念的理解和现代转化。没有精神上的真正创新和独立,没有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随意模仿他人最易滑入媚俗的尴尬境地。蔡元培改造北大的壮举与高校教改中的屡次教训都无以例外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四 人文教育的创新性 把握了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的深刻联系,理解了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教程中就应该努力争取创新性成果。人文教育的创新性首先取决于思想观念的开放性,取决于对已有成见的大胆怀疑。既然自然科学史早已证明科学发现大都源于科学家的大胆设想、怀疑和幻想,那为什么人文学科的教学就不能培养学生怀疑、反思和探索的品质呢? 人们对人文学科的偏见可以归结为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人文学科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过分密切,反而使人文学科失去了许多应有的独立性品格;另一方面,在于人文学科缺乏向社会提出问题的能力,缺乏富有创新性和说服力的思想。如果人文学科再不能有所创新和作为,必然会继续受到冷落和轻视,这将对中国高等教育造成巨大损失。人文教育的创新,意味着必须首先怀疑和反思那些束缚人们思想的成见或定论,随后还得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改革。 这里举一个有趣的事例,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二十多年来,中学语文课本一直选用莫泊桑的《项链》这一短篇小说,而且多用"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来下结论。现在大家普遍感到这一说法太过于政治化和简单化,对终其一生辛苦去偿还他人财物的路瓦栽夫人似乎太过残酷。为了解学生对路瓦栽夫人的真实想法,笔者上课时鼓励学生们放开手脚发言,这时候听到了好几种有意思的回答。 第一种看法认为路瓦栽夫人是值得同情的。为了一夜的风光借别人的项链并没有什么太多值得指责的,但用一生年华去偿还这一夜的风光却让人不尽为之心酸。第二种则认为与当今社会上某些的虚伪和无耻相比,路瓦栽夫人是值得尊敬的,她没有拿一个假项链去冒充,说明她是极守信用的,为了这种人性的尊严,她用一辈子的生命去偿还,难道不值得尊敬吗?更多的同学持一种较为矛盾的观点,认为路瓦栽夫人既让人感到可悲与同情,同时也应该看到她有追求虚荣和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软弱性,后者是应该令今人警醒的。一位细心的学生发现,作者在小说结尾有意点明路瓦栽夫人终其一生所偿还的那个项链原本就是假的,这更说明了她一生辛苦的荒谬和可悲。 循着学生们的思路,我想起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人所面临的异化处境的揭示。在这场看似很平淡很普遍的悲剧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充当别人命运悲剧的制造者,但在虚荣世风的影响下个人的力量是如此的薄弱,似乎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把捉了小人物的命运。这也许是这个短篇经常被人们记起的原因,莫泊桑的卓越之处就在于他对人的深刻同情和对社会秩序的洞察。每一个有主见和意志力的人应该努力汲取其中的教训,在生活中不要盲目与他人攀比,应该站稳自己的脚跟,追求那些朴实的、真正能让自己生活充实的东西,不要让庸俗的社会风气裹挟了自己的去向,最终使自己陷于可悲的境地。有些学生明确提出自己对老师的看法存有疑问, 由此对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对巴黎的风俗和人情,对莫泊桑生活的时代也很想了解。于是我就鼓励他们课后再去到图书馆阅读相关书籍并告诉他们,老师并不是真理的唯一占有者,真理只存在于争论和对话当中。有些同学确实从其它学科来对《项链》进行了新的分析,还寻找机会和老师交流读书体会。 这一事实表明,只有我们能够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维角度,大学人文教育才会呈现出应有的艺术魅力。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育学生体味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文化素养,而且会让教师本人在教学中受到启发。人文教育需要以对学生信任为前提,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加强知识和人格修养。我们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去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对学生、对人性、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才可能承担起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使命。 人文教育论文:浅谈理工科专业课中的人文教育 摘要:在理工科专业课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注重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注重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试验教学以及课后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从而有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理工科专业课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是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与失衡向二者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转变的新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上看,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普遍的发展趋势。美国几所著名理工科大学,如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的研究认为:在 21世纪的教学中,对学生要重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国内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其中选择理工科方向的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显得尤为突出。他们进入大学后,往往由于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过多关注专业学习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进高校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势在必行,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有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人文教育在专业课教育中的重要性 1.人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门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人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一点必须首肯,那就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众所周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如何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现在的普遍共识是: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人才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在于人才是否具有完善的个性、良好的伦理道德、现代观念意识、高度的人文修养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面向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人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迎接新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理工科大学生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质文化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国际贸易往来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质文化之间的冲突、解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的渗透从没停止过。二是科技进步和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灾难。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而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等一系列生物技术的突破,使人类固有的生存方式和自然种群生存关系都受到了挑战。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考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人类进入了一个网络社会。理工类大学生无疑是这一虚拟社会的主要群体。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因特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汉字在因特网上并不占据强势地位,加上文化霸权主义的恣意横行,有可能导致新生代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影响到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并导致价值观念的混乱。四是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利益关系调整,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在发生调整变化!在分析、比较、判断和选择之中,由于教育的缺陷,导致大学生并未形成足够的能力来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理工科大学生更好的面对新的挑战。 二、在专业课中如何加强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人文素质与专业研究是相通的,前者是精神的支柱、追求真理的动力,后者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实践,二者相得益彰;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长,一般要占理工科大学总学时的一半或更多。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将来在工作中都要从事所学的专业。因此,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专业课的教学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使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持久、深入地进行。我认为在专业课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文教育。 1.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习专业课,与专业课老师打交道。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毕业多年后,对学校里面印象最深的老师通常是专业课老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康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是教育指导所不能替代的,它更容易使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价值的认同,而自觉培养与效仿。教师的人品、学问、胸襟、气质以及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和。 教师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处理好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既要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把行为规范,做人的准则教给学生;既要善于做经师,还要善于做人师,使学生既有学问,又有德性!其次,教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很难想象一位缺乏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的学生来。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表现出对科学的极大热情,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平等相待,并且也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由进行辩论,既要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要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等,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我们的教育的最大障碍是教师无法看到任何明确的奋斗目标,无法引领学生投身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活动中,不能把生命的生存信念注入到学生的生命和灵魂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义务和习惯。这是我们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的教学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方式,要确立一种朋友式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育动力应该来源于学生自己。 2.在课堂教学中使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 在专业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 首先我们要善于挖掘专业课本中的人文精神。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因此,担任理工科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如果能善于发掘教材,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更为深刻具体,更具说服力。例如象在《信号与系统》这门专业课中,付里叶变换是频谱分析的基础,把法国数学家付里叶的探索精神和他在数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贯穿在付里叶级数及变换的讲解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 其次,把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现今的社会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电子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使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充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傅里叶变换的性质时把频谱搬移特性和大家熟悉的调试解调器联系起来和把时频两域关系与互联网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时,不但能体会到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也能充分领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最后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时事及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我把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及时地引入到专业课课堂中来,使学生看到中国高科技技术的发展。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不但树立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形象,证明了中国是一个科技强国,同时也振奋了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默默工作的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我们的学生平时接触的更多的是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电子产品,在他们的意识里,中国的电子领域技术远远的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借此机会让大家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在试验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专业课教学中,试验教学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在试验课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实践。 首先,在实验课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实践教学使学生得到观察和操作实践方面的训练。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身处顺境,经历单纯,没有经过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因此,每一个试验的反复调试,使学生在经受失败和挫折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文素质本身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种精神。在自然科学领域,最重要的体现为一种创新精神。知识获取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教学实践是知识及时应用的前提。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在实验课程当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试验课环节种增加了创新试验内容,鼓励学生把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验中来,每学期把学生的创新试验汇编成册,作为实验成果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最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为科技的攻关,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个体素质,而且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当今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不同单位、学科、行业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完成科技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课中,采用分小组进行实验,2人一组或者四人一组,大家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荣辱与共。实验成绩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一个成绩。分组合作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认真做试验,而有的同学就在等现成的结果,而最后的成绩还是一样,而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试验报告中增加一项,得失体会。让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经历去认识在合作过程中的得与失。自己调整付出与所得之间的关系,取得很好的效果。经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处理与他人合作的关系。 4.课后继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课后答疑以及作业批改是专业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答疑及作业批改过程中给与学生适当的激励和关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对学生要给与信任和期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期待值与成功率成正比。期待的话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会在教师的期待和鼓舞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有助于学生的成功。 三、结论 通过在理工科专业课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注重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试验教学以及课后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不但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促进了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文教育论文:谈高校人文教育的再认识 [论文关键词]高校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人文素质 [论文摘要]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是21世纪人才竞争的需要,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还存在着诸如人文素质教育滞后、政治思想素质效果不佳等突出问题。因此,必须从各个层次与角度认识和反思这一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一、对高校人文教育的认识 人文教育是指通过授予受教育者以人文学科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包括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从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进行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中,我们重新认识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属于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科学教育着重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培养科学精神和开发智力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而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强调教育是人的价值的引导及创造过程。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急功近利等现象,造成部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心理脆弱,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这充分暴露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力度不够,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人文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扬叔子教授说到,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欠缺;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学术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够;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个性发展不足。无数事实证明,人才质量的差别不仅在于他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人的基本素质,其中,人文素质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科学与人文融合是人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科学与人文融合是人本身发展的需要。人的存在与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以维系自然生命力的发展,而且还必须有一定精神需求的满足,使人在情感上获得幸福体验、幸福享受。物质和精神的创造与享受能力的发展,主要途径在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因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正是人生存与发展本身的要求,两者缺少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教育,都不足以承担人的全面发展的重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没有全面的科学和人文基础知识,没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是难以有所作为的。高质量的人才需要有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但不管科技如何发展,不论知识经济如何受到人们的关注,人永远不会物化到失去自己的思维与情感的境地。总之,人的发展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需求。 2.科学与人文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的教育,客观上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工具”。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在于教育的竞争,尤其是科学教育的竞争。因此,必须有效地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首先,科学技术越发展,社会生产力越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就越需要人文精神作指导。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越发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但是,正如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因曼所说,科学这把钥匙既可开启天堂之门,也可开启地狱大门,究竟打开哪扇门,则有赖于人文指导。 其次,科技的发展不断削弱人类的道德和文化价值观念,引起人类精神和道德的危机,造成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失常。人类精神生活的贫困化,必将削弱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所受到的威胁和削弱,所潜伏的危机和隐患,将使人面临着“要么共同生存,要么共同毁灭”的严重困境。 再次,社会进步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需要人文文化、人文教育来指导和关怀。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带动了职业的迅速变换,加速了工人的全面流动。人们发现,仅靠单纯的科学技术、先进的工艺流程对生产率的提高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相反,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事业心、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态等对提高生产率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活的社会化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社会进步把人们从以往人与自然的单一、被动的关系中解放出来,扩展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更丰富、更全面的主动联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人们开始普遍感到精神生活的相对贫乏与滞后。实践证明,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科学教育是无能为力的,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更确切地说,就是要依靠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著名学者钱伟长教授指出:“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一论述十分中肯地说明了在大学生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这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三、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队伍素质。因此,要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1)加强师德建设。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体现。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作为坚强的后盾,必须时刻做好教师的师德建设和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2)加强教师的工作能力,不仅使他们授予学生以“鱼”,还必须教会学生“打鱼”的本领,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3)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将这三支教学力量有机结合,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光荣使命,使“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不仅体现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也体现在思想道德的引导上。(4)有计划地组织加强文化素质的师资讲习班、研讨班,采取各种形式来培训教师,提高现有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文化修养。 2.加强课堂教学中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渗透。科学和人文,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两条并行不悖的主脉。从理论上讲,科学强调逻辑和理性,帮助人们摆脱愚昧、认识真理,提供知识和方法,增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物质财富的增加,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科学更具有刚性,更能解答或解决实际问题。人文则强调和谐和感情,关心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追求善和美,赋予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科学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人文更具有柔韧性、渗透性、包容性和导向性。科学有人文相辅,可以更加明确其价值和意义,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创新思维上有所启迪;人文有科学支撑,可以更加严谨和厚重,避免模糊和玄虚。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即在此层面上实现“天人合一”,可以刚柔并济,相互借鉴,相辅相成,有利于彼此的健康发展,并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 自古以来,哲学、科学、艺术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正如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师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重要的是,他应该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课堂教学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素质教育,否则,二者的并举格局就不易形成。要积极寻求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巧妙结合,在学生精神发展的主线上努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首先,要尽可能地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充分体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其次,理工科教学应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文科教学应适当增加现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课程,同时充分给予学生选择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权利;第三,在教学方法上,要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上下工夫。文化素质教育课要注重师生互动,专业课要在讲清专业内容的同时,还要描述科学家们的坚毅、科学知识的严谨等科学精神。 3.重视智商开发与情商开发的结合、虚拟社会引导和现实教育的结合。正确处理好情商与智商的关系,对个体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你想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或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人,首先要考虑他人,考虑社会,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加强人文教育,既要重视智商的开发,也必须重视情商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还必须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待人接物、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为人处世。因此,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这一点,也就是说不能强迫学生怎样做,而是要启发他们从心灵深处去自悟。正如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留心你的思想,思想可以变成言语;留心你的言语,言语可以变成行动;留心你的行动,行动可以变成习惯;留心你的习惯,习惯可以变成性格;留心你的性格,因为性格可以决定命运。” 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进入一个虚拟的社会。在虚拟社会中,人们可以放松心态,现实生活中不敢做的事、不敢说的话在虚拟社会中都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但虚拟社会并不是现实社会,让学生拒绝网络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教育和引导尤为重要。虚拟社会必然需要通过人这座桥把现实社会进行延续,没有现实社会的文化养分,虚拟社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所以,要教育青年学生不要沉溺于网络,而是学会合理地利用网络,善于在网络中寻求积极的营养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突出人的核心地位、主体地位,使学生既能在虚拟社会中畅游,又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和谐相处。 4.加强对人文教育的研究。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其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筛选经验、科学论证等,可以实现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就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本身的模式也由“教书型”转向“专家型”与“学者型”。在全国高校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遇到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认真地进行研究。我们应从本校实际出发,根据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要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取得有效的成果,指导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 人文教育论文:试析探寻中职语文教育目标的终极追求—人文教育 论文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育目标 人文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论文摘要:加强人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语文教育目标的最高追求。语文教学中,必须弘扬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语文观念;运用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文学作品为有效手段;以人文情怀垂范化育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一、人文教育的背景 所谓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教育,是对非人性教育的反拨,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人道主义为核心,兼具科学精神、自由精神、宽容精神的教育价值理念。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人格上的完善与独立,而所有为此目的所进行的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能力的获得及社会生活的实践等工具性行为都必须膺服这一最高目的。要实现人作为发展手段的工具价值到作为发展目的的精神价值的飞跃,必须通过人文教育的洗礼。 目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而近些年语文教育界又掀起了有关语文人文性的大讨论,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倡导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价值理想。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到了相应的高度。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需要汲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营养,人性、美、科学是未来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而在现实教育中,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市场导向性。这种市场导向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由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教育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 二、人文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语文教育目标是整个基础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作为一种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综合学科,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性的决定作用。语文教学正是人文教育的最好载体。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育除了要完成一般学科必须共同承担的智育任务之外,还要密切关注审美教育、人生观教育与人格教育,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语文学科的这种人文关怀的功能是标示其学科独特性的根本要素,也是教育目标的最高追求。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人文教育这一责任。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人文教育贯注到整个语文教育中并达到语文教育目标的终极追求呢? 1、把人文精神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当前,素质教育深切地呼唤着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要提高质量,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步,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因为语文具备弘扬人文的特有条件,如语文本身的情感性、人文性、生命感,它所富有的灵魂与思想、精神与气度等等。语文教育是最富有人性的领域,是人性生成的天地,塑造人性、弘扬人文是语文教育的天职。因此,语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弘扬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语文观念。通过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全面渗透文化教育,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弘扬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必须不断转变传统的语文观念,要从语文教育的本质及目的、语文教材建设、教学评价与考核等方面重新构建基本价值体系,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教师实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 2、把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学人文化的重要手段,以文学教育促进人文教育的深化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个体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个体的情感获得,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思维模式、人格的形成,精神的成长,都与文学教育密切相关。这里所讲的文学教育,不是只以文学为手段的教育(语文训练),而是有情感、有意味、有生命的,能丰富学生情趣、增强学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人生境界的真正的文学教育,是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而“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人文教育与科学训练有机统一的文学审美活动,是受教育者感悟体验与科学认知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切实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积极发挥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使文学作品成为人文精神熏陶的主阵地。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接受汉语言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二要充分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养成对语言艺术的强烈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扩展到对所有艺术形式的终生不渝的爱好,塑造爱美的灵魂。三要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文学阅读中,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辛弃疾、“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的秋瑾、“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等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不期而遇,沟通交流,思考人生和生命意义,了解人道主义和人性,思索道德、社会、历史、文化问题,关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人的关系,使文学真正成为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3、培育教师宽广的人文情怀,以教师的人文情怀引导垂范化育学生 语文教师要拥有宽广的人文情怀,必须先拥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完善的个性品格。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文化素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评价语文教师文化素养高低的一个标准就是体验能力。体验能力包括文化价值体验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只有经过个体的内化积淀后才能外化为带有主体人格的文化意识,要想尊重人的发展并且促成人的发展,语文教师不但要有这种文化价值体验能力,而且还应着力培养学生个体的这种文化价值体验能力。教师要高度敬业,悟尽职守,热爱生活,接受专业的文学训练,坚持“厚基础、强能力、扬个性和重素质”的教学指导思想,积累丰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同时教师要关注人性,树立人本的观念,注意自己的个性品格修养及其完善。培养高尚的情意志趣,完善对人生、人性的态度,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用崇高的信念、深厚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染和影响学生,使教师个体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质,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传道者。 4、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独立人格 语文教育人文价值目标最终实现取决于语文教育实践的正确走向。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综合写作、与语文外延相等的生活实践,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教师要进一步拓宽语文课程视野,打破以书本为载体、以工具性训练为核心、以课堂为主渠道的旧的语文教育观,构建具有开放、鲜活的人文气息的富于生命力的语文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多元复杂的生活;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走进学生心灵,利用基础知识训练、阅读、写作、演讲、文艺活动等综合语文教学活动和一切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突出对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陶冶情操、启迪悟性的同时,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奠定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潜化养成和实践躬行,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关爱人类、追求真理以及诚实、正直的人。 人文教育论文:浅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论文关键词】科技教育 人文教育 融合 【论文摘要】讨论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问题。首先,分析说明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其次,阐明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再次,分析说明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行性;最后,分析说明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方法。 1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1.1 科技教育的目标及性质 科技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如何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进而改造客观世界,其本质是求真。科技知识是科技教育的内容,它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以人的意志和感情为转移。人们的活动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科学,就越真。科技求真但不能保证其方向正确。 科技教育只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如下五个方面的原因:(1)科技知识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生产力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科技知识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技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基础。科技思想主要是严密的逻辑思维,保持前后的一致性,连贯性。因此,它是正确思想的基础;(3)科技方法是事业成功的前提。科技方法是科技知识按照科技思想付诸行动的行为,这能保证行为是正确的,实施是成功的;(4)科技知识是反对愚昧落后、封建迷信的有力武器;(5)科技精神是求真、求实、创新、存疑、刻苦耐劳、敬业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是科学的精髓。科技精神一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科技实践的范式。离开这种科技精神的激励和导向,近现代科技获得迅速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此外,科技精神也是一种社会力量,它所揭示的真、善、美,它在活动中形成的科学共同体的精神准则和范式,科学家的人格精神力量,历来是社会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源泉。凡精神都是人文,科技精神本质上就是求真的人文精神。 1.2 人文教育的目标及性质 人文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终极关怀,其本质是求善。人文知识是人文教育的内容,它带有强烈的“终极关怀”的感情色彩。人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人文求善但不能保证其基础正确。 人文教育只所以重要是因为如下八个方面原因:(1)关系到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既取决于物质文明、科技文化的进步,又取决于精神文明、人文文化的进步。无前者,则无知、落后、野蛮;无后者,则无耻、卑鄙、下流;缺少其中任一个,灾难将至,自取灭亡;(2)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国家的强弱取决于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有三要素,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其中民族凝聚力是核心,而民族凝聚力主要取决于对人文文化的认同;(3)关系到民族的存亡。民族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没有民族的人文文化,民族也就不存在;(4)关系到人格的高低。人的思想品质一般可分为三层,底层是人格,中层是遵纪守法,顶层是政治方向。顶层是根本,方向一错,一切全错。但是人格是基础,人没有人格,不仅很难遵纪守法,而且很难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人格直接取决于人文的陶冶;(5)关系到涵养的深浅。涵养直接反映为言行的文雅、度量的大小、处置的宽严等,这也直接取决于人文的陶冶;(6)关系到思维的智愚。人文科学的功能是教化,它作用于人的感情状态,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价值观,影响人的情趣和气质,并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直觉、顿悟、灵感等的开发,主要取决于人文教育;(7)关系到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人格、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着,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等。人文精神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最重要的尺度,是人文科学的精髓;(8)关系到事业的成败。由以上的结果,必然有此结论。个人、集体、民族、国家、社会都如此。 1.3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两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以上可以看出:(1)科技毕竟是科技,人文毕竟是人文;彼此之间有明显的区别;(2)没有人文的科技是残缺的科技,科技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科技需要人文导向;同样没有科技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有科技的基础与科技的精髓,人文需要科技奠基;(3)科技文化、科技知识与人文文化、人文知识都承认和尊重客观实际,提炼和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探索和揭示客观实际规律。彼此之间有明显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2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1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科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了在全球政治经济及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不约而同的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口号,并采取了如下措施: (1)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了国际课程的地位;(2)支持并加强有关国际问题的学习与研究;(3)鼓励教师和学生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4)加强学校的外语教学。1994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份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指出教育应有四个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由此可见,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科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迫切要求。 2.2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同时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和飞跃。这样,不仅使人们盲目的追求高新技术,而且导致人们去片面的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满足,从而造成人们心理情感方面的失落。这种只重视物质追求,而忽略人文精神追求的状况,正是造成诸如战争破坏、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危机、道德滑坡等一系列世界性问题的重要原因。反映了“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对善和恶都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正因为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人们才必须研究高新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机制,探讨人类社会如何以最优方式利用高新技术。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科技教育必须与人文教育融合。 2.3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 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知识经济初现端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如下特点:(1)知识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并处于中心的位置;(2)知识制约并决定了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和水平,并且成为一种产业;(3)知识已成为权力的象征,成为能影响财富、政治权力的最重要的权力来源;(4)人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自觉的控制自身的生育和消费,保护地球的生态和环境;(5)科技与文化全球化的交流与合作。由此可以看出,为了使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迫切需要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2.4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且是培养精英的重要途径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追求。科技教育主要是培养求真,人文教育主要是培养求善,求真和求善的结合才能真正全面的为社会服务,对社会负责。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第一次高等教育大会,大会《宣言》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只有有了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有巨大的动力,才能有无比的激情,才能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有神奇的智慧,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2)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3)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思维方式。优秀的思维至少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一是具有源创性。科技思维主要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这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与人文文化有关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这是源创性思维源泉。二者缺一不可;(4)有利于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而且也需要精神生活。前者主要取决于科技,后者主要取决于人文。二者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往往精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要的。因为精神生活主要应合乎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在本质上就是脑健康,可以说脑健康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健康的身体,一般很难谈得上有大的创新;(5)有利于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科学承认外界,人文关怀外界,只有既承认外界又关怀外界,才能与外界和谐,达到与他人团结合作的目的。 (以下是对科技教育而言,讨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问题。对人文教育而言不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3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科技教育的内容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把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并不需要任课教师另找人文教育的素材,只需要开发利用科技教育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就地取材进行人文教育。问题在于,作为任课教师,是否有人文素质,是否具有开发利用科技教育内容中的人文资源的能力,并将其向学生展示。科技教育内容中的人文教育资源涵盖很广,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3.1 科技教育的内容中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 从表面上看,科技教育传授的是一些科技原理、定律、数学推理等等,但是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在这些概念和公式的后面却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是因为:(1)科技知识本身渗透着人文精神。虽然科技规律是自然界运作的客观法则,但表述这些客观规律的科技知识本身是人创造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的主观性,渗透着人文精神。因此,科技教育的内容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2)科技知识的应用渗透着人文的关怀。人文精神不仅关注研究对象本身,同样也关注其可能产生的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后果。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对于社会的作用越来越直接,影响越来越大,科学家和工程师应该是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社会人,他们必须具有社会良知、学术良知、关爱生命及生命存在的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种人文关怀,科技教育责无旁贷;(3)科技知识中渗透着艺术和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和美的,因此解释自然的语言也是美的。追求完美既是艺术的更是科技的境界,丰富的想象力既是艺术创作也是科技探索的需要;而自然界则为科技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内容与和谐对称的规律结构,正是在这方面,自然、艺术和科技达到了美的统一。如何把科技美传授给学生,如何教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实现美是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3.2 科技教育方式蕴含深刻的人文教育方法 科技教育在培养和训练方式上具有人文教育的内涵。这是因为:(1)教育学生形成“质疑”、“解惑”、“去伪”、“求真”的思维,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技态度,这既是一种科技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科技方法和科技精神同样体现着科学家和工程师关于生活、关于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关于人生的态度以及对科技本身的态度。科技教育是通过严格的科技训练方式---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反复验证、完成科技知识学习、科技能力训练和科技精神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思考、实践科技探索,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2)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意识。科技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通过对已知的辉煌和未知的神秘的认知,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实际,通过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巨大的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技的求证、求真、求实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发现的乐趣。发现问题、验证结果、推翻理论是最大的回报。因此,通过科技教育激发和引导学生探索的意识比学习科技知识本身更重要;(3)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科学信仰。怎样让学生了解和接受这种科学信仰,任课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科技知识本身并不是干巴巴的事实,而是不断修正错误、走向真理的过程。因此,科技发现、发明的过程本身是催人奋进的最好教材。 4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方法 把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并无一成不变的做法,不同的科技课程可以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传授重点、不同的传授视角和传授方式。通过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方法是,把人文教育融入科技教育,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4.1 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必要的人文科学课程 开设必要的人文科学课程是把人文教育融入科技教育的基础。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就有了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对人文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才有可能在其后的科技教育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外,开设人文课程其内容一定要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精神实质;大力宣扬表现这种精神的经典内容。加强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4.2 要把科学方法论与科技发展史纳入科技教育的设置范围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目的在于培养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把科学方法论与科技发展史纳入科技教育的设置范围可以把科技与社会、知识与责任、科技文化与历史文化联系起来。给学生更加广阔的视野,促使学生对那些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科技事件和思想,从科技起源、本质、发展及社会应用价值和由此产生的伦理及社会问题等角度进行思考。 4.3 注重在科技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科技精神 探索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把科技看作一种动态的活动,把科技活动的结果和探究科技活动的过程有机的统一起来,把科技真理和求真过程有机的统一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科技真谛,从更广泛的人类活动背景上去把握科技本质,培养科技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4 提高任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政策 首先,科技教育的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资源,并非人人都能认识到并能将其有效的开发出来。没有高的文化素质,任课教师要把人文文化融入科技文化只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目前大学中的中青年教师本身所接受的就是一种缺少人文内涵的科技教育,加之少数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没有根本改变,习惯于狭隘的科技知识教学模式,这就增加了人文教育融入科技教育的难度。最后,学校要把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重要内容,对任课教师进行必要的人文素质培养;同时,学校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自觉提高人文素质,以保证教师在科技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开展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融入科技教育。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从兰州狠抓大气污染治理看保护宁夏自然风光的极端重要性 摘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夏近年来大气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令人堪忧。文章总结兰州市狠抓大气污染治理的做法及成效,借鉴其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经验,继而提出宁夏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经验;启示 一、引言 兰州市曾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被称为无法治理的“世界性难题”,一度成为城市开放发展的制约瓶颈。2012年以来,兰州市按照“冬治燃煤春治沙,狠抓减排强管控”的思路,以“摘掉‘黑帽子’,还老百姓一片蓝天和清新空气”为目标,取得明显成效。兰州的大气污染治理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必须引起宁夏各级组织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高度重视。尤其,近年宁夏环境质量屡次出现雾霾预警信号,要保住塞上江南之名,务必警觉起来,上下联动,采取措施。 二、兰州狠抓大气污染治理的做法及成效 为从根本上改善兰州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和生态增容减污五个专项治理方案,包括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企业、启动工业污染企业“出城入园”搬迁、实现燃煤锅炉“煤改气”、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细管细分“十类土壤扬尘”、沙尘天气实行提前预警、主动应急。 兰州市最为突出的做法便是实行网格划分,建立网格污染源档案,对污染源实行“定人、定位、定责”领导包抓式管理,做到“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全覆盖”监管,同时将网格化管理与数字化监控结合起来,使网格管理信息化,便于调度、指挥和监督。网格管理执行之后一方面成立综合执法组,采取不定期突击检查方式,跟踪督办重点工作;一方面成立督查考核组,督查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并敦促整改,对工作不力的人和事进行效能责问。 经过长期探索和努力,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兰州市现已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其防治大气污染的效果得到广大市民的首肯,也引来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学习者。 三、对宁夏保护“塞上江南”自然风光的启示 宁夏素有“塞上江南”之称,2008年又被中国权威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评为十大“新天府”之一。这里气候宜人,一直以来以良好的自然环境赢得了世人的赞誉,这也是宁夏赖以发展的优势和基础。但近年隆冬季节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石嘴山老工业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高耗能发展,致使环境污染加重,如果我们不能把保护环境作为重大战略选项,必将成为宁夏今后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 (一)摒弃传统思维,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重视环境治理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的大事,国务院总理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向世人宣示:中国不愿意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宁夏利用当地资源,形成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机械等为主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体系,这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宁夏来说,无疑是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直面现实,宁夏再不能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要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路,将生态文明的理念、目标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自然、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让“塞上江南”名副其实。 (二)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巩固环境治理成果 近年来,自治区针对工业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不断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自2006年以来先后有《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污染物排放管理条例》等相继施行,为大气污染防治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其环境空气质量在总体向好的同时,出现了局地和结构性逆转的状况,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如宁东基地的空气污染绝不能小视,今年市区冬季取暖季粉尘、雾霾连续加重,环境质量屡次报响警示信号灯。对此,银川市要借鉴兰州市坚决果断取缔燃煤锅炉的做法,不留死角,尽快拆除所有中小型燃煤锅炉,确保环境空气质量。 (三)加大环境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也是百姓幸福指数的基点。倘若环境污染的问题不能得以解决,民生幸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加强环境保护、防治空气污染要打全民参与的“群体战”,除了对症下药持久治理,更需全社会携起手来共同维护。为此,要整合政府、社会、民间组织、大众传媒资源,动员和发挥公众的力量,提高公众参与水平。探索环保教育的多途径宣传,让环保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厂,让热爱环保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文明,进一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参与环境保护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关注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塞上江南”、“新天府”的亮丽名片继续保持下去,代代相传。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环保投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等我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环境污染的增加,主要的体现在大气方面各种的规定的指标的不合格以及各种污染物的增加。治理大气污染是刻不容缓的,本文主要讨论了环保投资的概念以及对大气的治理效率,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环保投资;效率;治理效率;影响因素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需要环境的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多,大气的污染就是对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的重要的代价,并且,这种代价是不可逆的。随着可持续发展以及环保的逐渐的被重视,大气的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地球村的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近年来,环保投资的出现,对大气进行一系列的治理但是治理的效率却并没有人们原来想的那样显著,下面让我们主要的分析一下: 二、什么是环保投资 首先,我们先讲解一下环保的概念,环保,主要是针对如今越来越严重的各种污染,保证人们生活的环境的健康与和谐,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基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产品以及在生活中所享受的各种服务都是需要或多或少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以,对已经发生的环境的损害在生活中要合理的注意保护。这些具体的保护手段包括各种方面,比如说行政方面,法律方面,道德方面,还有通过人们的合理宣传。而环保投资,基本的概念就是利用一系列的资金以及手段,这些手段包括上述所包括的类型。这就是环保投资的概念。 三、我国目前环保投资的现状 1、企业的审计体系不健全 随着企业的不断的发展,企业的审计的职能也在不断的扩大,在过去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监督的保证与力度是这项工作的主要当然内容,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者的要求也从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进一步的发展到对企业的各项财务信息的反应。对产物信息的反应是为了为管理者提供可以进行决策的信息。这一职能由于直接决定着管理者的决策,对企业的未来的走向具有重大的影响,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单位的不健全,正规的审计的流程应该是进行一项业务或者工程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以及事后审计,但是,很多的企业真正进行的却只有这三项的期中一项或者两项。事前审计是这些企业往往容易忽略的重要的一步。根据一些可靠的事实的反映,很多的企业的内部的审计制度是不健全的,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只进行事后的审计工作。 2、内部规章不完善 企业内部规章的概念是与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相对来说的,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是由所在的企业的专门制定相关的准则与制度的部门专门的制定的。因为是只限于企业内部通用,许多的员工,甚至管理者,从思想上就很轻视这项制度,所以,企业的规章与准则在企业内部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发展,并且,企业内部所指定的规章有很多的方面并没有设及,并不是很完善,这种企业内部的规章与制度的不平衡与不完善与执行能力差,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环保投资的力度与广度。 3、企业对审计的相关机构的设置不合理 这里对审计的内部不健全的讲述并不是针对企业的审计的制度不完善或者审计人员对企业具体的事项进行的具体的管理的流程。这里主要是指的企业的高层的管理者对待审计部门的态度,很多的企业并不是将审计的部门比较独立的看做是一个机构,而是将它与企业内部所拥有的其他的相关的部门进行合并,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简历专门负责审计的部门,这不仅仅妨碍了企业的审计的部门发挥具体的职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审计工作的某些方面的不完善,很大的一部分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者不重视企业的内部的审计,不能做到建立相关的审计的部门、相关的审计部门的独立、以及相关的审计的具体的工作人员的独立。 四、建立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的审计制度提高环保投资效率 1、什么是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简单的来说就是将一个问题根据解决问题的程序的重要性的不同,把一个问题按照这样的重要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然后集中地按照顺序去解决问题,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层次分析法层次的由来就是需要对问题进行上述的分层。 下面,我们来重点的解析一下层次分析的办法的优点,层次分析法主要的分层的依据是事物的不同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的评价指标并不只是简单的根据领导者的意愿,而是根据一定的数据的计算,得出某个事件是否重要的结论,并且分析两个事件之间的相互的影响,由于计算拥有具体的规则并且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所以,可以很广泛的应用到具体的使用的过程,并且只需要人们简单的操作计算系统就可以实现。 2、企业内部如何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环保投资 想要在企业内部成功的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进行企业的环保的投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指定一个适合企业目标。我国现如今推行的政策是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所以,指定目标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企业的财政的问题,比较重要的是,还要切实的考虑与研究企业所制定的项目对整个社会有没有好的影响,企业评价具体的投资的目标的效率问题不能单单的局限于对企业的经济与回报率的探究,具体的环保投资对于社会整个大环境的影响是否可以达到企业预先所设想的目标非常的重要。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应该对具体的投资会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深入的评析。具备了以上的条件,然后再确保企业所制定的具体的投资的目标的实现。在企业针对不同的投资事项进行具体的分层整理的时候,企业的每个事项的重要程度就会很轻易的得到体现,相关的审计部门的执行人员就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指定的层次对企业进行至上而下的排查与事前,事中与事后的预算与决算。这样,既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加大审计的效力又可以很好的促进事项的执行成度。 五、结束语 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与研究,我们初步的了解了环保投资的概念以及环保投资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的现状,环保投资是我国目前需要重点发展以及持续的进行投资的,虽然,现在我国的环保投资由于时间的发展问题以及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还不够完善,但是,随着各种措施以及国家的支持与关注,相信我们的治理大气的效率会大大的增加。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基于保定大气污染治理的环境审计工作研究 摘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逐步落实和“大保定”发展新纪元的开启,为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京津保地区展现全新形象,保定市对大气污染防治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治理。文章从保定市大气污染的治理入手,深入分析了保定环境审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环境审计工作创新方面提出强化环境审计宣传、完善环境质量量化考核制度、建立环境审计组织体系、成立环境审计人才培养和研究机构、学习省内外环境审计经验等措施,努力创出一条适合保定市情、改善京津冀环境的环境审计工作之路。 关键词:保定;大气污染;治理;环境审计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逐步落实,“大保定”发展新纪元开启。为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京津保地区联动发展中展现全新形象,保定市对大气污染防治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此进行治理。这些政策措施是否得到了贯彻落实?是否真正发挥了“惠民生”的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环境审计工作来监督检查。保定市长在2016年两会期间表示:保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治理空气污染,力争用3~5年退出全国空气污染城市后十位。“十三五”期间,保定市将重点实施“无燃煤区”等十大防治大气污染工程,从根本上改变雾霾天气频发的现状。这些工作都需要环境审计工作的跟踪落实。环境审计工作研究对保定大气环境得以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保定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审计状况 保定作为京津保“金三角”大格局中的重要一员,现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节点。面对特殊的区位和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保定选择了一条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保定在落实中央和河北关于环境治理政策的基础上,2015年4月,保定市启动大气污染防治三年(2015-2017年)攻坚行动,重点开展集中供热、扬尘污染控制等“十大攻坚行动”。为尽快扭转大气环境连续重污染的被动局面,2016年2月保定在强化现行治理措施的基础上,在全市开展了“十查行动”,严管严查,严处严治,市县联动,防治大气污染。 针对以上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保定开展的与环境相关的审计主要是政府管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审计和相关专项审计调查等合规性审计, 即主要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而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其他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对政府颁布的环境政策等进行的审计监督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由于保定仍存在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口较大、部分排污企业游离于环境保护部门有效监管之外等问题,环境治理收效不佳。总体来说, 保定环境审计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环境审计对环境管理应有的制约和促进作用还不明显。 二、保定环境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公众对环境审计的认识不足 社会媒体缺乏对环境审计工作的宣传和关注,公众对环境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缺乏良好的社会环保氛围。由于对环境审计的意义认识不够,导致企业没有对内部环境审计引起重视,许多企业对赖以存在的环境社会责任感不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缺乏深刻认识,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落实迟缓,极大地阻碍了环境审计的完善和发展。 (二)环境审计主体独立操作性有限 目前我国审计主体中国家政府审计具有很强的的独立操作性,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所审计部门的真实情况,但由于审计机构的领导人都是同级政府的组成人员,受到上一级审计机构的领导,极易受到人际关系和行政干预等外界的影响,环境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受限。内部审计由于存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独立操作性很难保证。社会组织审计理论上独立操作性较强,但由于经济利益等因素影响,若要从根本上始终保证客观公正实难做到。 (三)环境审计人员技术薄弱 随着“互联网+”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推广,环境审计人员需要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检查全部的总分类账和数据库,充分挖掘数据价值,通过检测被审计单位业务发展和风险变化的趋势,及时捕捉并揭示潜在风险,防范于未然。目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风险防范等计算机在环境审计中的运用以及计算机辅助环境审计软件的开发进展,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 (四)环境审计人力资源短缺 环境审计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它要求审计人员不但要通晓会计知识,而且还要懂得环保、工程、管理、经济、统计、计算机、法学、数学、化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环境审计的实施对审计人员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很高。目前,大多数环境审计人员是来自会计学或者经济管理专业的非审计学专业的人才,缺乏与环境管理相关的业务经验以及必要的设备、技术和手段。环境审计人力资源数量少、年轻人员比例偏低、高学历人员明显不足,专业胜任能力亟待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三、保定环境审计工作的模式创新 (一)强化环境审计宣传,提高公众环境审计的意识和监督能力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行动。针对保定市大气污染现状,政府首先要从观念和意识上抓起,调动社会各界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审计的意识和监督能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危机感,培养企业和公民的环保理念,推动市民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自觉意识;其次必须依法及时通报或公布环境审计结果,真正赋予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良好社会氛围;最后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推动和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环境审计,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审计监督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法制教育计划。 政府积极倡导公众购买环保产品,开展环保社区、环保学校、环保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公众参与讨论环境问题,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在全市形成政府倡导和公众参与的“人人自觉参与、共创绿色家园”的良好环保氛围,达到环境审计适应环境保护工作和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 (二)评估保定区域环境容量,完善环境质量量化考核制度 深入调查、科学论证,合理评估保定区域环境容量,京津保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域环境容量为基础,环境质量达标为目标,确定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把污染物排放总量分解到辖区内各级政府并落实到所有重点排污单位。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削减完成情况纳入环境审计,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环境保护量化考核指标,成为领导干部奖惩、升迁的主要依据。 严格规范企业准入,完善环境质量量化考核制度,明确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责任,加大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国土开发、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资源科技创新等方面职责的评价比重,加大对资源环境保护责任的追究力度,将生态考核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考核指标。建立领导离任“生态审计”,实行领导干部环境责任终身制。将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等列为各级政府党政“一把手”的离任审计内容,消除领导干部急功近利的思想,控制其目光短浅的行为,强化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务实的政绩观;增强其做好生态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推动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成为党政领导干部自发、自觉的政治责任。坚持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排放标准、实行严格的治理措施和考核机制,促使京津保在环境审计和环境治理方面取得创新。 (三)建立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实施的环境审计工作组织体系 发挥三大主体审计组织的基本职能,政府审计通过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合作,建立由政府环境审计、环境审计社会组织和内部环境审计共同实施的环境审计工作组织体系,各司其职,泾渭分明,在各个方面发挥不同作用,强化环境绩效审计。 环境绩效审计具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污染的治理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功效。对政府和企业开展合规性和绩效性审计,对企业内部按产品生命周期,即从产品原料的获取、产品制造与生产过程、产品使用过程、产品销售与服务过程、废弃淘汰产品的回收、重复及处理过程开展内部环境审计,促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发展,使企业充分了解内部环境审计带来的利益,使企业认识到在付出内部环境审计成本的同时也扩大了企业收益,就能使企业对内部环境审计的被动执行转变为自愿主动实施,从而有效预防环境法律风险,促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发展和完善,促使企业的运作符合政府的环境标准。建立跟踪审计制度,通过对以前的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的处理措施,可以提醒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改进措施,发现需要进一步采取跟踪审计措施的重要事项,帮助审计部门制定审计计划,巩固环境审计成果。对环保工程项目、资源环境管理政策措施要全面进行跟踪审计和审计调查,保证建设项目得到顺利实施,资源环保工作措施得到落实,促进有关部门和单位改进、完善措施和制度。 (四)成立环境审计人才培养机构,联合驻保高校开设环境审计专业,研讨环境审计工作创新 保定环境审计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环境审计的职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应协调相关部门,利用区域教育资源优势,联合驻保高等院校开设环境审计专业,成立环境审计专门人才培养机构,成立保定环境审计研究机构,针对保定市情培养环境审计人才。联合保定驻保高校研究环境审计的培养方向和工作措施,重视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工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鼓励他们取得注册环境审计师资格,完善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环境审计能力和素质,建立经常性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真正使环境审计成为一门技术,形成一种职业,推动保定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五)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学习和借鉴省内外环境审计工作经验 加强与省内外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成熟地方的联系和合作,学习和借鉴省内外环境审计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方法,聘请省内外环境工程技术专家“请进来”指导,安排专家“走出去”学习环境审计的经验和方法,借鉴省内外的先进环境审计技术,减少重复研究工作,进一步直接提高环境审计的研究和实践水平,促进保定环境审计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利用现有的环境审计技术,结合保定市情,研究具有保定特色的环境审计工作模式并迅速应用到环境审计实践中,进一步推动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要提高环境审计的水平。 推进环境审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迫切性。保定环境审计工作必须依托区域协同的帮扶,才能走出环境保护与发展困境,借“一带一路”契机,疏解过剩产能,扶持清洁能源产业,使京津保生态环境保护获得长期稳定的政策、资金、民众资源支持。通过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保定才能走出一条具有自身区位特色的环境审计之路。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对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的几点探讨 摘 要:燃煤锅炉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只有对燃煤锅炉的大气污染问题加强治理,进而改善我国的大气质量,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章对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治理对策进行了几点探讨,希望对相关工作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治理对策 1 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也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进步,但同时也造成了对煤炭等资源的消耗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燃煤的大量消耗也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酸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多个城市也被雾霭问题所困扰,而这些都给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消极因素。在这种背景形势下,对燃煤大气污染问题加强治理变得至关重要。文章以燃煤锅炉的大气污染问题为例,探讨了具体的治理对策,希望对相关工作能够有所借鉴。 2 燃煤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改变,都会对其他环节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因燃煤而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所引起的各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可忽视,我们必须就燃煤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加强研究。 2.1 大气环境污染 众所周知,煤炭燃烧会生产众多的污染物,如CO2、SO2等有害气体以及一些颗粒和粉尘污染物,而这些污染物的排放正是造成大气环境下降的主要原因。现阶段,我国虽然加强了在新能源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国家也大力投建了很多大型的水电站和核电站,但煤炭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却依然没有改变。此外,煤炭燃烧排放的SO2在空气中还会形成酸雨,而酸雨则会对陆地自然环境带来比较严重的危害。最后,煤炭燃烧排放的CO2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而温室效应又会造成极地温度升高和冰川融化,进而也会给海洋气候造成严重影响。总之,锅炉煤炭的燃烧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不仅局限在大气环境这一个层面,而是会牵连到整个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由此带来的损害十分巨大。 2.2 雾霭影响 近年来,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许多城市都遭受着雾霭的严重困扰,而且这些雾霭的发生强度和频率还在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给城市居民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另一方面还会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若想解决雾霭影响,就必须加强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工作,而燃煤锅炉作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更是治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3 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治理对策 3.1 对燃煤锅炉进行脱硫改造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或单位应在不妨碍自己日常生产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除尘等设备,对锅炉实施脱硫改造以降低燃煤大气污染(如图1所示)。现实中,考虑到脱硫原理和方法比较多,如湿法、半湿法、干法等,所以在具体选用时也应以企业或单位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湿法脱离改造为例,可以在现有锅炉的除尘后烟道上安装脱硫装置,利用碱性金属盐溶液来对SO2进行吸收,然后再通过石灰等物质对吸收了的SO2溶液进行再生操作,最后将再生的SO2吸收液进行循环利用,最终吸收液中所具有的SO2就会以石膏以及亚硫酸钙的形式被析出来。 3.2 对燃煤锅炉大气污染实行治理责任制 对于环境污染问题而言,应该实行治理责任制,严格落实“谁管理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制度。与此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还应充分认知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掌握好对相关责任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管力度,对于已造成的污染也要敦促甚至是强制责任方加强治理,以确保治理后的大气质量满足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对于那些拥有燃煤锅炉的单位与企业,更需要切实承担起大气污染的治理责任,在日常生产管理中就应通过技术和设备引进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3.3 寻找能够代替煤炭的新型能源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能源主要是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气等,我国虽然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更同时身兼着煤炭的生产大国,但我国同时也是一个煤炭资源的消耗大国,每年自产的煤炭资源数量仍然难以解决我国的煤紧张问题,这不仅会给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增加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同时还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在这种背景形式下,我们有必要寻找能够代替煤炭的新型能源。现实中,寻找新能源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加强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如加强对风能、核能、地热能以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工作。 3.4 综合治理燃煤锅炉大气污染 对于燃煤锅炉而言,应该从源头上就加强对燃料质量的控制,优选那些燃烧过程中较少产生SO2和烟尘等污染物的清洁燃料;其次,要加强对煤炭的洁净利用,可以通过洗选、加工、成型、气化、液化等方式来提高燃料的清洁程度,避免锅炉直接将高污染型的煤炭作为燃料使用;另外,对容量较小又存在严重污染问题的锅炉进行淘汰,优选那些应用了洁净燃烧技术和烟气脱硫技术的新型锅炉;再次,对于一些当前使用中的大型燃煤锅炉,要积极进行脱硫改造;最后,高校以及相关的科研单位应该与企业在大气污染的防治方面加强合作和交流,通过技术合作开发具有较高节能效益和低污染特性的新型燃煤锅炉来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4 结束语 总之,燃煤锅炉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只有对燃煤锅炉的大气污染问题加强治理,进而改善我国的大气质量,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绿色植物在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与建议 摘 要:随着大气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经济而有效的治理措施备受广泛关注。本文针对我国的煤烟型城市论述了绿色植物在治理大气污染物质粉尘和二氧化硫中的应用,并在绿色植物应用中提出绿化建议,为解决大气污染治理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绿色植物;大气污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合理能源结构的设置,导致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点是煤烟型[1]。大部分地区,粉尘浓度和二氧化硫的浓度严重超标,对人身体健康和农副产品的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防治和治理大气污染,还人类一个健康环境,不仅是提高和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需要,也是维持社会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求,因此,寻求一个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植物净化大气被受广泛推崇。植物净化主要是通过植物的茎和叶表面的气孔吸收并转化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或者通过植物根系的协同作用,去除从大气中沉降进去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物质[2]。该方法不仅能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还能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面容,具有经济、环保、生态效应多重优势。本文主要就煤烟型城市,对大气污染物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治理方面的植物应用进行论述,并对植物绿化提出建议,为解决大气污染治理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 1.绿色植物在城市中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1绿色植物在去除大气中粉尘污染方面的应用 粉尘是城市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我国大部分城市粉尘浓度出现超标现象,沙尘暴、雾霾天气屡见不鲜。同时,粉尘上还可粘附其他污染物质,产生多重危害。绿色植物滞尘主要是利用植物叶片的特性和其本身的润湿性,当含尘气流经过树冠时,较大直径的粉尘被树叶阻挡而降落[3]。由于绿色植物对尘的吸附和滞留,使得空气中粉尘减少,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陈玮[4]等人的研究表明,植物的滞尘能力与植物的叶面积、叶面粗糙度、树冠结构、枝叶密度及叶片倾角有关。一般而言,叶片较多、叶面积较大、表面粗糙、枝叶茂密、叶片倾角较小的植物,滞尘能力较强。滞尘能力较强的植物有臭椿、白杨、石楠、银杏、麻栎、海桐、珊瑚树、朴树、白榆、凤凰木、广玉兰、榉树、刺槐、榕树、冬青、构骨、皂荚、樟树、厚皮香、V树、悬铃木、女贞、槐树、青钢栎、柳树、夹竹桃等。 1.2绿色植物在去除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方面的应用 二氧化硫污染也是城市面临的大气污染问题之一,它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利用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方法不但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吸收、转化,具有生态效应和环保效应的双重作用,被受广泛关注。符气浩[5]等人发现,城市中绿色植物分布多的区域SO2浓度低。此研究表明,绿色植物具有去除大气中二氧化硫的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绿色植物对SO2都有很强的去除能力。李一川[6]等人发现,叶片中含硫高的绿色植物,其吸收、转化SO2的能力强,净化大气中SO2的能力亦强,反之亦然。对大气中SO2吸收能力较强的植物主要有女贞、构树、棕榈、沙枣、樟树、垂柳、臭椿、梧桐、国槐、广玉兰等。 2.植物绿化的建议 2.1选择适合的绿色植物 针对南北方不同的气候特点,选择不同的植物,以至于让植物在自己适应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充分发挥其去除污染物质的优势。对于不同城市及城市不同的区域,其粉尘和二氧化硫的含量不同。对于粉尘含量高的区域,如道路的两侧,枢纽地区等,应以滞尘能力较强的植物为主,如臭椿、白杨等,对于二氧化硫含量高的区域,如燃煤地区、工厂附近等,应以去除二氧化硫能力较高的植物为主,如女贞、构树、棕榈等。应考虑大气污染的特征,因地制宜选择植物,尤其是选择适应能力强、生长旺盛的植物。 2.2乔灌草本相结合植物配置形式 不同植物,滞留粉尘和去除二氧化硫的能力不同,应选择多种植物进行搭配,避免植物单一。另外,针对乔木、灌木、草本不同高度的植物去除污染的能力也不同,应建立多层次的植物空间体系,增加绿色植物用量,在垂直空间形成乔灌草本相结合植物配置形式,不仅美观,亮化城市,而且更有效地发挥生态环保效益,进行多重防治,起到更好的去除污染物质的作用。 2.3合理规划,均匀绿化 近年,各城市绿化项目逐渐增多,各种公园陆续建设,城市绿化也有所提高,但存在绿地规划不合理,绿化不均匀的现象,只是单纯的为了提高绿化率而进行绿化,并未考虑城市绿化的均匀性,如,有的城市只重视公园的绿化建设,却忽略了道路两旁的绿化,甚至有的部位几乎没有种植植物或长势极差,有些立交桥下,竟被作为停车场或被商贩占据,导致环境极差,不但起不到环境的正面效应,反而负面效应明显。因此,植物绿化应合理规划布局,重视街道边角,实现城市全面、均匀、不留死角的绿化形式。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美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事件是当时大气污染的代表性问题。美国政府分别采取了大气污染警报分级、油品升级、行政措施,经过几十年的环境治理,臭氧的最高浓度水平降低到20世纪50年代的1/3以下,为我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光化学烟雾;大气污染警报 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事件是当时大气污染的代表性问题。当时人们认为导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是化工厂排放的废气,此后政府关停了市内主要的化工厂,并且禁止居民在市内焚烧垃圾。但这些措施并未改变当地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20世纪40年代洛杉矶就拥有二百五十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一千多吨汽油并排放大量的汽车尾气。 治理经验: 为了减少光化学烟雾污染,美国重点研究改善燃料和改进汽车设备结构,并且开始试制无公害汽车和发展高效交通系统,例如采用液化天然气、氢气和无铅汽油来代替有铅汽油作为汽车燃料,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有效措施。1970年开始研究无铅汽油的技术经济问题,并制定了改善油品质量的时间表。当时美国还提出了研究无公害汽车的远期规划,如电子汽车、电动汽车和蒸汽汽车等。电动汽车方面,这些都是减少汽车尾气和防止光化学烟雾污染城市大气的重要措施。此后政府有针对地推行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议居民减少使用汽车出行,规定在汽车上安装催化转化器以解决汽油不完全燃烧的问题,鼓励开发使用甲醇和天然气替代汽油等。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治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洛杉矶大气污染控制区相继制定了100多个大气污染控制规则和条例。洛杉矶地区设有大气污染物监测站十处。1953年起通过报纸、广播每天向市民烟雾预报。内容有烟雾能否发生,若能发生程度如何,发生时植物是否会受到损害,大气能见度等。当烟雾污染恶化时,则发生警报,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臭氧的浓度规定了三级警报制度,警报制度规定如下表。 除上述预警措施外,美国的《空气污染控制法》颁行于1955年,但早在1881年,芝加哥和辛辛那提市就开始了进行保护空气质量的立法尝试。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反复修订,最终才形成了今天的美国的清洁空气法。仅在联邦政府层次上,就经历了1955年的《空气污染控制法》、1963年的《清洁空气法》、1967年的《空气质量控制法》、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以及后来的1977年修正案、1990年修正案等多次修正。 另外,为治理洛杉矶地区发生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加州建立了控制该区域空气污染的政府实体机构――南海岸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区,通过该管理区将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提高到城市群治理的层面上。根据职责,该机构有权进行立法、执法、监管、处罚,并通过强制执行手段和监控、技术改进、宣传教育等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开展工作。该管理区通过制定推行空气质量管理计划,并借助排污许可、检查、监测、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等方式实现减排目标,保障了南海岸的空气质量达标。一系列的措施很快看到了成效,洛杉矶作为当时美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臭氧的最高浓度水平降低到20世纪50年代的1/3以下,而此时的机动车数量却是当年的4倍多。 对我国的启示: (1)完善的法律体系 严格立法确定的环保标准,对美国治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起到了积极作用。美国从1955年的《空气污染控制法》到1963年的《清洁空气法》、1967年的《空气质量控制法》等,再到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以及1977年修正案、1990年修正案等,通过多次规范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大气保护法律体系。 (2)能源结构改变 从美国能源结构的演变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煤炭占美国一次能源总量的近80%,后来石油天然气的占比不断增加,与煤炭一起构成美国的主要能源物质。近几年来随着美国页岩气改革的发展,天然气在美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煤炭及石油占比开始出现下降,与此同时,新能源占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核能在美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稳定,核电占美国总发电量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在2010年美国的消费结构中,石油消耗占37%,天然气占25%,煤炭占21%,而2010年中国石油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17.6%,天然气占4.0%,煤炭占70.5%。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以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哦,导致我国严重雾霾天气出现是情理之中。 (3)汽车尾气治理 美国政府有针对地推行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议居民减少使用汽车出行、规定在汽车上安装催化转化器以解决汽油不完全燃烧的问题,鼓励开发使用甲醇和天然气替代汽油等。从洛杉矶的经验来看,炼油设施的改进和催化式排气净化器的发明很好地治理了汽车尾气,进而使当地的大气污染得到了治理。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如今的技术十分成熟,不存在技术瓶颈,因此技术问题不是阻碍我国油品升级的关键,其关键是技术升级带来的成本有谁来承担。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模式的转型分析 摘 要: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已成为该区域的焦点话题,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环境治理被认为是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突破口,而大气污染协同防治处在率先发展的位置,文章试图从环境保护治理模式进行分析,为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转型分析 大气污染治理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优先领域,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工作初见成效 1.1 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北京市政府设立环境保护督查处,承担对全市环境保护方面的督查任务,专项督查大气污染防治落实情况。天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150余次做出批示,着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河北省与各市签订目标责任状,进一步强化考核机制,各级都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1.2 区域联防联控取得积极进展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框架下,逐步形成了跨部门、跨省区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京津冀与中石油、中石化、神华集团分别签订“煤改气”保供、散煤清洁化治理协议。北京已与天津、河北廊坊和保定等城市就重污染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开展协调,在可能发生大范围空气重污染时及时通报预警信息,会商预测结果。北京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启动应急预案,加强会商和信息共享,保障了“APEC”蓝。此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平台也即将上线。 1.3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不断深入 京津冀先后开展了污染源解析工作,并公布解析结果。在PM2.5来源中,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石家庄市占比前两位的分别是:机动车(31.1%)和燃煤(22.4%)、扬尘(30%)和燃煤(27%)、燃煤(28.5%)和工业生产(25.2%)。这些解析结果为精准发力、有效治污提供了科学依据。 2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形势仍较严峻 2.1 区域联控联防联测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 京津冀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有待完善,区域排放标准尚未统一,机动车环保监管协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天津自2014年7月起将二氧化硫等4种污染物排污收费平均提高9倍。如果周边区域不实行相应政策,既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又会导致一些企业继续观望,不愿加大环保投入。北京、天津已全面供应国五标准汽柴油,而河北2014年年底才开始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汽油。 2.2 兼顾治污与发展有一定难度 2014年河北省化解产能过剩、治理大气污染影响全年经济增长约1.75个百分点、影响工业增速约3个百分点。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影响大气污染及其他环境治理的持续投入,巩固提高治污成果压力较大。 2.3 煤炭清洁利用政策相对滞后 当前,随着煤炭清洁技术的发展,燃煤发电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燃气发电排放标准。应根据我国“多煤、少气、贫油”的资源禀赋以及煤、气发电成本,研究制定支持清洁煤发电等煤炭清洁利用的相关政策,这也有利于缓解当前各地供气不足问题。此外,对煤变油、煤变气,鉴于全球范围内尚无成熟、完善的经验,且煤变气污水成分极其复杂,治理难度非常大,应进一步论证其可行性。 2.4 分散用煤污染日益严重 分散用煤占比偏高(约占50%),排放量大,且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其污染是集中发电的20倍,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目前各地主要做法是通过财政补贴更换先进炉具及使用洁净型煤替代,但成本高、执行难,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保定800万农村人口的农村炉具和型煤补贴就需要70多亿元。 3 协同推进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 3.1 加强京津冀区域大气联控联防联测协同机制建设 一是联控方面,建立由环保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区域联控机制,定期会商,各地具体负责。同时,继续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促进各地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核实性”原则,认真修编应急预案,并建立完善综合大气污染决策指挥系统。二是联防方面,重视城市规划与建设,优化空间布局,适时从大气动力学、大气化学等有关气象学的角度研究风道规律,并及时运用到区域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规划之中。重点研究和解决保定等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三是联测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加强联网联控,充分发挥各地联测技术比较先进的优势,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排放企业进行重点监控,任务分解要明确,责任对象要具体。此外,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 3.2 大力推广清洁煤发电和清洁煤燃烧技术 立足我国“多煤、少气、贫油”的资源禀赋以及目前燃煤发电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燃气发电排放标准的现状,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应用先进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对改造后达到燃气排放标准的燃煤机组和锅炉的煤炭消耗量给予折算核减,纳入区域减煤指标,视同完成改燃任务;对相关燃煤电厂给予上网电价支持,使京津冀大型电厂实现全面清洁排放并在供热方面全部运用清洁煤燃烧技术。 3.3 切实推进气、电代煤工程解决散煤燃烧问题 一是在加大天然气供给力度的同时,将更多的天然气、焦炉煤气用于中小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减少其直接用煤数量。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集中式电采暖。特别是在张北地区等清洁能源较为丰富的地方要更加重视以电代煤。一方面要加强统筹、兼顾城乡,新建与改造并举,提升清洁供暖立体化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为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建设推广集中式电采暖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财政补贴负担的基础上保障企业合理收益,简化项目审批程序,优化项目投融资环境。 3.4 重视尾气排放污染,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交通 一是解析尾气中PM2.5组成及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二是加快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尽早解决断头路问题。三是加大交通堵点治理力度,提高公共交通效能,加大城市圈地铁密度,使公共交通真正便民、快捷。四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交通工具。要从发展电动汽车是将我国建设成为汽车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为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环境。加快充电桩建设,推动公务用车、公共汽车、出租车、城市物流车、工具车、港口机械等的电气化、清洁化。鼓励天津等具有汽车工业基础、电池技术领先的地区,在产业布局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为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积累有益经验。五是尽快在京津冀区域率先共同开展区域机动车超标排放联合执法。 3.5 完善监管法规并提高执法能力 依照新《环境保护法》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环境监管和环保行政执法的精神要求,进一步加快环保队伍建设,充实各级环保队伍力量和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同时,统一规范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着装,提高环保执法的权威性和庄重性。要进一步加大对环保执法资金投入力度。 3.6 推动形成全民环保共识 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促进形成全社会环保共识。二是切实落实新《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的宣传,倡导节约、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让节能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大气污染治理在环境评价中的作用分析 [摘 要]大气环境污染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我国污染防控的重点,大气污染由城市向农村地区扩展,不断加大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气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基于对大气污染治理在环境评价中的作用分析,对大气污染治理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分析其现状以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 环境评价 作用 近年来,雾霾天气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环境热点问题,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我国部分地区酸雨、灰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对人体的危害也在逐渐显现出来。由此可见,当务之急就是做好大气污染治理的工作,其在环境评价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一、 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 如今实行的减排政策不重视大气质量管理,更重视控制一次污染物减排数量 1. 总量控制无法顾及到质量管理 从目前看来,大气污染的控制政策基本上是围绕着污染物总量控制展开的,大气污染控制的管理目标设定为污染物减排量,并不是以大气环境质量为主的排放量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不会按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标准来进行推算和管理。 2. 大气污染物额减排不重视协同减排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主要是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一次污染物。就拿燃煤电力行业来说,其主要对环境政策的作用对象都是二氧化硫,而燃煤电厂同时也是氮氧化物、细颗粒物、汞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来源,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才开始逐渐治理氮氧化物等其他的大气污染物,在前一阶段的大气污染治理中,并没有重视协同减排。 (二) 大气污染相关的排放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空气环境标准有待提高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太低 我国在1982年颁布并实施了首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经过三次修订之后,在1996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直持续使用到现在,这些标准在特定的时期中,发挥出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2. 大气污染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在1996年颁布的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沿用到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污染排放标准体系,其中包括了综合与行业两类、国家与地方两级排放标准。可是,现有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还是运用了在粉尘污染时期的大气环境评价思路,这样很难应对新型复合空气污染情况。 (三) 大气污染治理的法规不健全,执法和监管的力度不强 1. 大气污染防治法还有待完善 虽然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上的建设有着不错的成绩,但是一些相关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还不完备。 2. 大气环境监管力度有待提升 从一方面看,地方政府缺少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约束和动力,而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因为各地环境监测机构受到了经费和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对大气污染源的经常性监督监测,也就导致了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变得更弱。 (四)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有待提高,环境空气信息公开有待改进 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有待提高 大气环境监测、统计基础薄弱,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不全,大部分城市没有进行臭氧、细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质量控制薄弱,从而导致无法全面反映出当前大气污染的情况。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等没有被纳入环境统计管理体系,底数不清,现有的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还有待完善。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确定的一百十三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当中,一些城市的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子站数并没有达到计划的要求,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离要求还很远。 2. 城市空气环境信息公开有待改进 从目前看来,城市空气质量公开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公众对空气质量的知情诉求。 二、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及不足 (一) 大气环境模式体系还不完善 大气环境模式体系还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就是空气质量模式体系不完善、相关理论及方法学研究之后,缺少风险评价模式、人体健康评价模式等各方面的导则模式,从而使得无法满足日渐复杂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需求。我国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还是以粉尘污染时期的大气环境评价思路为主,已经很难以客观反映新型复合空气污染类型,尤其是细粒子污染的情况,对大气污染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臭氧层保护的研究还有所欠缺。 (二)新型污染物相关研究基础较薄弱 在我国的评价标准体系中包含了两大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目前为止,我国环境标准中规定了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的限值,可是还缺少了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的环境质量标准,在排放标准当中,缺少了对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硫化氢、苯系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从而导致很难对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最直接的控制。早在1982年就制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之后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但是没有包含PM2.5指标,所以现行各种环评技术导则和监测规范中都没有对PM2.5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提出要求,就目前,我国针对PM2.5的研究工作也局限于各科研院所以及高校当中,应用性研究比较少。 三、 大气环境评价研究展望 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的省份依旧处于二氧化硫排放的上升阶段,经济结构的重型化趋势给大气环境质量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应该增加前瞻性和宏观性,强化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及评价,对可能导致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和大气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进行分析和识别。 (一)开展战略性大气环境评价 大气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日渐凸显,这种特征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显现出了压缩性的特征。应该加强对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下大气环境污染源的识别,对重点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局地特征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对区域当中长期典型大气环境问题的生成与区域大气环境及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划分大气污染重点区域提供依据,有利于协调解决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对城市化进程的大气环境影响的关注 城市化发展提升了热岛强度和范围,城市区域风速减小,小风面积增大,也就导致了城区中大气污染物的累积,大气污染更加严重。最近几年来,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已经成为了我国大气污染主要的来源之一,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显现出来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加大了大气污染质量的难度。 (三)重视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的研究 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气污染也开始呈现出了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因为大气污染有着向外部扩散的特性,单个城市已经很难彻底解决空气质量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周边地区污染源的中远距离输送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是不可以被忽视的,外源输入极有可能让区域大气污染变得更加严重。在目前平原的条件下,扩散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对城市的研究也有不错的成果,可是还有很多工矿企业和城市都建在河谷、丘陵、海陆交界等比较复杂的地形当中,由此看出,为了能够解决这些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加强对复杂地形上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四、 结语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气污染问题开始显现出来,这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所以大气污染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大气污染质量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是一个长期又艰巨的过程,可能需要20年或是更长的时间。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述评 摘要: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是破解环境保护难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对公众参与的概念界定进行学术梳理。其次就国内外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研究方面主要涉及的领域进行述评,指出了我国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应该借鉴和学习的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积极运用。 关键词: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 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既是有效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尖锐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由之路。只有公众真正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大气污染治理中,向这场输不起的关系全人类生死存亡的战争宣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公众参与含义的不同阐述 目前,学术界对公众参与的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1969年,美国学者谢里・安斯坦(Sherry Arnstein)认为公众参与是权力再分配,提出了公众参与阶梯理论,他把公众参与从低到高分为八个阶梯:操纵、治疗、告知、咨询、展示、合作、权力转移、公民控制,为公众参与成为可操作的技术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学术界对公众参与概念的界定也存在差异。俞可平认为公众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这是非常广义的概念,认同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如贾西津认为:“公民参与在经典意义上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政治制度内的渠道,试图影响政府的活动,特别是与投票相关的一系列行为”。而注重公众参与和其它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学者,如蔡定剑认为:“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民主制度,它是公众通过直接以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互动的方式决定公共事务的过程。公众参与所强调的是决策者与受决策影响的利益相关人双向沟通和协商对话。遵循‘公开、互动、包容性、尊重民意’等基本原则”。潘岳认为它指的是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刘红梅等认为公众参与具有共同利益和兴趣的社会群体对政府设计公共利益事务的决策的介入,或者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活动。黄德林认为公众参与的本质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民主权利。显然,公众参与社会各种公共事务的政策制定、决策实施以及结果反馈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国外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述评 据史料记载,1837年2月伦敦爆发了最早的有毒烟雾事件,随后发生的世界环境污染八大公害事件中就有五件(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和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是大气污染事件,可见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巨大危害;特别是9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加速恶化使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律保障方面 在发达国家,完善的法律机制为保障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与监督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在英国,公民参与国家环境决策是公民维护自身权利的表现之一。如1985年《地方政府法》和1990年《城镇和乡村规划法》规定公众有咨询和参与的法定权利,在民事诉讼中个人起诉违背环境法的行为已成为可能;1992年颁布《环境信息条例》规定,除了某些例外,任何寻求环境信息的个人都有从任何公共机构获得环境信息的权利。工党执政后,公众参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加拿大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较好成就,也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如1999年修订《环境保护法》中体现了个人参与节能减排的渠道和形式,即是说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公众监督、举报的权利,公众有权监督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文件从草案提议到最终通过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德国在2002年颁布《节省能源法案》、2005年推行的《电器设备法案》等法律法规中均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起到了法律保障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情方面 在英国使环境法得以有效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由环保主义者和环保团体所采用的非法律和法律战略。如NGO在参与大气污染治理中表现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宣传和普及相关知识。二是通过咨询服务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三是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学者A.B.Bishop认为就公众参与方法而言,在双向沟通、公共接触程度、处理特定利益的能力等性质上有强弱之别,在告知教育、解决问题、意见反馈、评价与建立共识等目的也又不同,针对具体计划的性质作出最有效的安排选择。1964年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后,美国公众参与大气治污的环保运动推向了高潮。 3.公众参与环境评价方面 1951年,美国学者哈根・斯密特博士提出了光化学烟雾的理论,为公众参与环境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对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规则有一套较完备的做法。如通过新闻媒介或张贴广告,让公众了解建设项目情况;公布公众听证会的时间和地点,请公众按时参加等。美国公众不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且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参与其中。同时采用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在生态和环境价值评估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一种评价环境较常用的工具。 4.公众参与大气治污的宣传教育方面 发达国家以经济利益为动力,通过大力宣传教育,让公众认识到资源的重要到,提高公众对资源稀缺的敬畏,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到节能减排的队伍中。如美国比较注重培训与推广,再加上节能减排方面的鼓励政策,大大提高了公民的节能意识,从而养成公民节能的良好习惯;通过开展技能技术培训教育推广,对使用节能的家庭给予财税方面的优惠,从而普及节能运动。日本成立了节能活动推进协会,协会举办节能减排讲座,以提高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意识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5.用排污补偿政策来解决大气污染方面 美国联邦环保局创立的补偿政策是美国最早投入运行的排污权交易形式之一,要求新建或改建的污染源必须要安装最严格的污染控制设施,同时还必须提供附近污染源的有信用的减排量作为补偿,有效减少区域污染总排放量。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这种方法得到欧洲其它国家的认同和应用。1997年全球气候变化会议形成的“京都议定书”,确定了38个国家和欧盟的温室气体削减量。2005年1月1日起欧盟也开始执行大气排污权交易制度。 近几年来学者们研究的内容更加深入,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样,研究的范围也更加广泛,逐步形成了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在我国得到了较好借鉴和实践,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国内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述评 我国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主要涉及的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 1.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学术梳理 1974年兰州西固地区发生了中国的第一起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孝炎带领其团队和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对该事件开展了课题研究。1981年―1983年,中国环科院、北京大学、甘肃省环保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进行了《西固地区光化学烟雾污染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提出了具体合理化建议:“兰州钢铁厂、兰州焦化厂陆续搬走,燃煤取暖也逐渐变成燃烧天然气,而新建的工业区更慎重选址,避开了不利污染物扩散的地形。”1986年,南京大学气象系教材《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讲义)明确把兰州西固与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并列比较和区别。2005年,黄美元和徐华英编写的《大气环境学》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大气污染的种类、源、扩散和输送、物理和化学过程、危害、管理和治理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吴开亚和王玲杰则应用资产价值法估算出2002年巢湖流域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为4.3亿元,约占当年GDP的0.84%。今年2月28日,前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通过网络播映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些案例都充分体现了学者、名人以公众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行动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公众参与环保的主体性研究 刘红梅、王克强等认为“没有任何组织或者团体可以比利益相关者本身更关注和了解相关环境,与环境有关的公众是环境价值主体中不可缺少甚至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田良认为承认和重视公众的环境价值主体和环境影响评价、决策与监督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价值选择,是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其次,公众参与的不可替代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公众的评价主体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也有专家提出“空气污染预报应成为防治城市空气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空气污染预报要像天气预报一样每天在新闻媒体上”,接受公众监督。 3.公众参与大气治污的角度研究 唐孝炎认为“周边的污染会迁移”、“没有一个城市可以独善其身,必须采取联合的行动。”代伟,李克国认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度低的因素,提出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加强教育、支持环保社会组织,促进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的形成。黄岩和吴克昌从政府回应的角度来研究公众参与,他们认为听证制度是一种公众事前监督和政府事前回应,而相应的市长热线是一种事后监督模式。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增加群众的参与效用、降低参与成本,才能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4.公众参与环保的法律、制度保障研究 一方面,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3年发出《关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实行公示》,使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程序化、制度化。2003年9月1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对公众参与做出了明确规定,保障了公众的合法环境权益。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公众参与”作为环境保护五个坚持原则之一。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已经有了法律的保障。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环保的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主要通过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以及座谈会等形式,但对于普通公民来说直接参与的机会较少。如张洁就指出“没有公众参与的具体规定和具体的实施程序,且未明确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应有的地位,对公民的环境权、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利的规定具有狭隘性和不明确性。”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从制度上保障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问题也将会逐步落实和细化,正如环保部长陈吉宁所说:“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重点要攻克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着力健全立法执法、政府履职尽责、改革环境治理、完善社会共治和强化市场机制五大制度”。 因此,综上所述,进一步增强公众参与环保意识,畅通与公众沟通渠道,健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法规制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实践活动中,对完善生态环保治理体系、改善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现状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河北大气污染治理资金的筹措模式探讨 摘 要 随着空气污染的日趋严峻,大气污染治理成为各级政府的关键工作,并逐渐被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污染治理是一项投资大、收效慢的工作,因此对于治理资金的需求非常巨大。本文试图通过建立政府协同、企业和个人参与、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的大气污染治理资金模式的探讨,为该项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以便更好地、可持续的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治理 资金 筹措 近年来,河北的石家庄、邢台、衡水等一些城市频繁的登上国家级媒体,不过,曝光的原因不是因为经济发展快速等好事,而是因为雾霾严重,登上了雾霾的“黑榜”。2013至2014年,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中,河北省均占有6至7个席位。而随着不断地曝光,污染的治理工作逐渐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同时也引起了广大的企业、个人的关注。 综合分析河北省大污染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燃煤污染物排放:目前河北省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钢铁、电力、建材等方面,而这些产业对于燃煤的需求是大量的,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SO2、NO2等,因此造成大气污染严重。第二、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办公用车等车辆数量逐年上升,而燃油尾气中污染物排放对大气污染的作用也不可小看。第三、城市扬尘的影响:随着近些年国家基建投资的投入,以及城镇化进程和城市改扩建的需要,施工场地及建筑材料堆场等越来越多,在建筑运输及施工场地垃圾处理、材料堆放等环节产生大量的城市扬尘,从而影响空气质量。 为了改善河北的空气质量,近年来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治理,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扬尘治理、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等措施,以期达到改进控制质量、治理大气污染的目的。 大气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13年末,财政部表示中央财政已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2014年,中央财政又安排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00亿,比2013年的50亿又翻一倍。在中央财政资金带动下,各地方政府也积极投资资金进行大气污染治理。然而,大气污染治理牵涉层面广、涉及产业及企业众多,投入资金大,因此,污染治理资金的投入成为直接影响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 综合近年大气污染治理资金的来源和模式,参考河北省污染原因及牵涉的企业类型,在河北省的大气污染治理资金筹措方面,可以采取多渠道并重、企业参与、奖补结合、奖罚并济的多举措资金筹集模式,以缓解大气污染治理资金困局。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积极争取并合理运用各级财政资金 (一)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京津冀一体化”布局,正在积极拟定过程中,三地一体治理大气污染已经刻不容缓。要在河北建设北京后花园、水土涵养地、环北京绿化带等等环境治理目标,以及未来的三地经济布局等等,都离不开河北的大力支持。从前面的污染原因分析中看出,河北经济转型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而这项举措的实施不是短时间、小资金就能解决的,因此,河北省要利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进重污染企业尽快转型,获取中央财政的最大支持。 (二)加大河北自身财政投资力度 毕竟环境污染治理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河北人民自己,也是决定河北省自身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河北省应根据自身的产业结构情况,以及未来污染治理的目标和进度,安排足够的财政资金投入治理工作之中,以保证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争取北京市、天津市的财政资金支持 河北省环京津,北京、天津被河北省环绕,从而河北省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北京、天津的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治理效果。因此只有这三个地方政府联动,联合治理,才能在空气质量提升、污染控制、产业转型等多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在根本上改善空气质量。因此在污染治理上不能严格的划分彼此,应该在资金上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投入,以保证治理效果。 二、合理运用金融机构贷款 财政资金需要按照每年的预算情况进行安排,而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却刻不容缓,因此,各级政府在利用好财政资金的同时,还应该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安排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入到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当中。由政府主导,由金融机构向污染治理项目或污染治理企业提供专项贷款,在贷款条件、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从而保证治理资金的充足和及时。政府及贷款企业在未来用财政预算资金或企业治理转型后的盈利资金以及政府环境补贴等资金进行偿还。 三、大气污染涉及的企业及个人资金投入 (一)污染企业治理资金的投入 污染企业是大气污染治理的源头,这些企业要么按照规定直接取缔,要么按照行业规划转型生产,要么对现有的条件进行提高,自行处理污染。这些都要求企业投入污染治理资金,而这些资金投入是保证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国对企业的管理中有要求企业留存发展资金的要求,因此企业需要动用这部分资金,甚至其他资金,投入到具体的污染治理当中,从而保证企业的存续和发展。 (二)个人资金的投入 空气是每个人生命延续的必备条件,而好的空气质量可以让我们健康生活。因此大气污染治理是关系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好事,因此要每个人都投入到污染治理工作之中。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也是大气污染的制造者,比如我们驾驶的汽车产生的尾气、一日三餐过程中使用燃气、燃煤产生的排放物和油烟等。针对这些情况,政府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向个人征收大气污染治理费用,并将该部分费用专项用于空气质量的提高。比如:对机动车征收大气污染治理费。河北省可以尝试针对不同的机动车辆分标准征收大气污染治理费用。按照环保车辆、小排量、大排量、重型车等不同的环保标准,对相应种类的机动车征收不同标准的大气污染治理费用,并将这些征收上来的费用专项用于大气污染的治理。 四、建立企业大气污染治理投入奖罚制度 对于企业投入的污染治理资金,在治理完成并达标后,政府主管部门要建立长期监控机制。在监控过程中,政府对于投入资金治理并严格执行治理后标准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治理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估,并按照执行情况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严格执行并长期坚持的,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资金逐年进行奖励,以补偿企业前期治理中的资金投入,以达到鼓励和支持的目的;对于蒙混过关、虚假治理的企业,要进行重罚,并将罚没资金用于专项治理工作,直至取缔该企业。只有这样奖罚分明,才能充分调动企业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治理效果,并保持治理的长效性。 通过上述各级资金的调动以及企业、个人及金融机构资金的参与,可以达到多渠道筹措污染治理资金的目的,为大气污染治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从而使治理工作得以及时、快速的开展,并长期坚持下去!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大气污染治理中政府责任研究 【摘 要】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频频发生,严重的大气污染不仅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对公众的正常生活也产生很大威胁,政府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主要实施主体,应当承担最主要的治理责任,但现实治理活动中,由于对政府责任的规定不明确,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影响、执法力度的不足,导致政府履职效果不明显,很难应对区域性、长期性的大气污染问题,文章从政府责任出发,剖析我国政府履职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政府履行治理大气污染责任的建议。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地方政府:政府责任 一、大气污染治理现状 大气污染具有跨区域、流动性、复杂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复杂的、反复的环境治理过程。我国政府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也采取了各项措施,从法律层面到调整产业结构都作出积极的应对反应。 《大气污染防治法》自1987年9月颁布实施以来,在控制我国大气污染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又分别于1995年、2000年、2006年对该法做出了3次修改,2014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又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七章66条,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主要的法律制度、防治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以及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措施、法律责任等均做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 大气污染治理虽在某个区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全国来看,大气污染呈现了继续恶化的趋势,探究其原因很有必要。 二、政府责任 政府是大气污染治理的主体,也是中心,治理行为应当由政府指导、牵引,政府责任是否履行到位,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所在。治理大气污染需要不同层级政府的合作,大气污染的跨行政边界既要求横向的同级政府的合作,也有纵向的不同层级政府的协作,我国长期实行的行政区划体制,将各个行政区域分割开来,导致属地管理模式深深影响各地政府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当治理大气污染危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时,政府就会选择不作为,不履行治理责任,政府不作为的结果就是逼着企业继续污染环境,而得不到任何处罚。 三、地方政府在履职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不完善 地方政府的法律条文过于宽泛化,纵观我国制定的法律,其间不难看到相关部门、相关责任人的字眼,没有针对性,出现问题找不到责任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制定法律更多是强调是政府的权力,很少规定政府的责任,对行政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追究明确,但对政府的责任缺少问责。大气污染治理的实施主体是政府,对政府责任立法不明确会导致地方政府消极的治理态度,造成治理效果不明显。 (二)监督力度不足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大气污染行政程序法去约束相关的行政机关和行政行为,大气污染的治理中存在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的运用,较多的自由裁量权就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就使治理大气污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监督力度不足会大大削弱治理的成效。 (三)利益机制不完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是公民还是政府,利益是处理问题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人们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绝大部分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远大于治理大气污染,甚至可以这么认为,治理大气污染不仅不能带来经济利益,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公共选择理论将政府认定为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是以利益为目的的,因此地方政府会采取各种地方保护主义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这种自立性是普遍存在的。 四、完善政府履行治理责任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法律体系 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立法过程中,要明确政府的具体治理责任,尽量避开有关部门、相关责任这些模糊的内容,例如,政府对治理工作的不作为行为相关部门严肃处理,正确分配政府责任,大气污染传播没有墙壁,对于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的责任也不能像那样三六九等的被分开,而是处于同呼吸、共命运的状态。加强对法律的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 (二)加大政府治理信息的公开力度 公民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前提是政府将信息公布于众,很多公共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现在,公众对空气质量的诉求比较普遍,因此他们更加关注政府对此做出的反应,公民只有清楚的知道大气污染治理的具体进程,才能更好的配合政府工作,积极参与到治理大气污染工作中。 (三)树立绿色政绩观 我国特有的官员晋升制决定了地方政府官员只注重GDP,而不顾环境污染,但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要改变现在的唯GDP为尊的想法,要把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结合在一起。对官员的晋升不仅要考察GDP,还要考察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 (四)向多中心治理转变 政府虽然是治理大气污染的主体,但由于政府能力的有限,内部监督的限制,很难达到治理的目标,还需要企业、公民的共同参与。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应转变治理思路,积极引导企业、公民参与治理工作,使治理工作从单一的政府治理向多中心治理转变。 五、结语 通过建立科学的立法体系、加大政府治理信息的公开力度、树立绿色政绩观和向多中心治理转变等措施,加强政府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的责任,是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目标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地方政府亟待要提高的能力。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大气污染治理中政府责任研究 【摘 要】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频频发生,严重的大气污染不仅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对公众的正常生活也产生很大威胁,政府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主要实施主体,应当承担最主要的治理责任,但现实治理活动中,由于对政府责任的规定不明确,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影响、执法力度的不足,导致政府履职效果不明显,很难应对区域性、长期性的大气污染问题,文章从政府责任出发,剖析我国政府履职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政府履行治理大气污染责任的建议。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地方政府:政府责任 一、大气污染治理现状 大气污染具有跨区域、流动性、复杂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复杂的、反复的环境治理过程。我国政府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也采取了各项措施,从法律层面到调整产业结构都作出积极的应对反应。 《大气污染防治法》自1987年9月颁布实施以来,在控制我国大气污染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又分别于1995年、2000年、2006年对该法做出了3次修改,2014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又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七章66条,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主要的法律制度、防治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以及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措施、法律责任等均做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 大气污染治理虽在某个区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全国来看,大气污染呈现了继续恶化的趋势,探究其原因很有必要。 二、政府责任 政府是大气污染治理的主体,也是中心,治理行为应当由政府指导、牵引,政府责任是否履行到位,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所在。治理大气污染需要不同层级政府的合作,大气污染的跨行政边界既要求横向的同级政府的合作,也有纵向的不同层级政府的协作,我国长期实行的行政区划体制,将各个行政区域分割开来,导致属地管理模式深深影响各地政府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当治理大气污染危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时,政府就会选择不作为,不履行治理责任,政府不作为的结果就是逼着企业继续污染环境,而得不到任何处罚。 三、地方政府在履职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不完善 地方政府的法律条文过于宽泛化,纵观我国制定的法律,其间不难看到相关部门、相关责任人的字眼,没有针对性,出现问题找不到责任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制定法律更多是强调是政府的权力,很少规定政府的责任,对行政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追究明确,但对政府的责任缺少问责。大气污染治理的实施主体是政府,对政府责任立法不明确会导致地方政府消极的治理态度,造成治理效果不明显。 (二)监督力度不足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大气污染行政程序法去约束相关的行政机关和行政行为,大气污染的治理中存在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的运用,较多的自由裁量权就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就使治理大气污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监督力度不足会大大削弱治理的成效。 (三)利益机制不完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是公民还是政府,利益是处理问题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人们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绝大部分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远大于治理大气污染,甚至可以这么认为,治理大气污染不仅不能带来经济利益,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公共选择理论将政府认定为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是以利益为目的的,因此地方政府会采取各种地方保护主义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这种自立性是普遍存在的。 四、完善政府履行治理责任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法律体系 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立法过程中,要明确政府的具体治理责任,尽量避开有关部门、相关责任这些模糊的内容,例如,政府对治理工作的不作为行为相关部门严肃处理,正确分配政府责任,大气污染传播没有墙壁,对于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的责任也不能像那样三六九等的被分开,而是处于同呼吸、共命运的状态。加强对法律的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 (二)加大政府治理信息的公开力度 公民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前提是政府将信息公布于众,很多公共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现在,公众对空气质量的诉求比较普遍,因此他们更加关注政府对此做出的反应,公民只有清楚的知道大气污染治理的具体进程,才能更好的配合政府工作,积极参与到治理大气污染工作中。 (三)树立绿色政绩观 我国特有的官员晋升制决定了地方政府官员只注重GDP,而不顾环境污染,但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要改变现在的唯GDP为尊的想法,要把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结合在一起。对官员的晋升不仅要考察GDP,还要考察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 (四)向多中心治理转变 政府虽然是治理大气污染的主体,但由于政府能力的有限,内部监督的限制,很难达到治理的目标,还需要企业、公民的共同参与。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应转变治理思路,积极引导企业、公民参与治理工作,使治理工作从单一的政府治理向多中心治理转变。 五、结语 通过建立科学的立法体系、加大政府治理信息的公开力度、树立绿色政绩观和向多中心治理转变等措施,加强政府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的责任,是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目标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地方政府亟待要提高的能力。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制度软化、公众认同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 摘要 大气污染治理问题受到了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然而传统研究并未对政府、公众行为和大气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予以足够重视。文章构建了一个制度软化、公众认同与大气污染治理之间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说,采用SuperSBM模型对我国各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进行测算,通过构建面板分位数模型对研究假说进行经验论证,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测算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省际格局变化不大,中部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效率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其次,全国、中部及西部经验结论符合研究假说,即财政分权和晋升锦标赛引致的制度软化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具有负向冲击,公众认同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有正向影响,且公众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制度软化引致的效率下降,但东部经验与研究假说相反。最后,晋升激励使得地方政府容易忽视大气污染治理的供给;环境规制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在条件分位上具有“波特拐点”特征;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效应在东部地区并不明显,但在中西部地区显著;技术进步促进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提升在全国范围内显著;外商投资能通过技术外溢、严格的规制标准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但目前这种正向影响只存在于东部地区。故需要将环境质量指标及相关要素纳入地方政府的政治考评体系、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政分税制体制、引导公民自觉参与和监督大气污染治理、推进传统产业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等。 关键词 制度软化;公众认同;大气污染治理效率;SuperSBM模型;分位数回归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且呈现出区域性、复合型等新特点。以京津冀为代表的我国东中部地区连续经历多次重度大气污染事件,各项指标均严重超过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恶化给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随着大气环境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愈发明显,涵盖环境规制在内的政府制度与污染排放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1-2]。 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有意愿和动机执行环境规制等正式制度来提升环境绩效?特别是在中国特色政府治理模式下,经济上的财政分权和政治上的晋升激励引发地方政府激烈竞争,地方政府是否还会关注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治理?一方面,环境联邦主义认为财政分权监管环境会产生“竞次”现象,地方政府无暇顾及长远、全局利益而选择放松环境管制标准,导致环境质量下降[3-4]。另一方面,晋升锦标赛是中国官员重要的激励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晋升博弈的存在会导致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从而引致地方官员对环境、教育及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忽视。也就是说,中国式分权和经济增长的绩效考核体制引致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互攀式竞争[5],虽然能促进经济增长却使得地方政府具有了非完全执行中央环境政策的动机,使得相关制度出现“软化”现象,导致地方政府对环境治理偏好不断下降,带来了环境质量的恶化。李斌、彭星[6]847-855分析了中国特色政府治理模式下制度软约束对技术进步和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制度软化会使政府放松碳减排规制,是工业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就环境治理中颇为重要的大气污染治理而言,由于地方强势政府引致的制度软化[7]44,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供给势必不足,对大气污染规制的力度会进一步放松,从而使大气污染治理流于形式。一些学者研究在地方政府竞争条件下,正式制度的软化是否可以通过非正式约束来弥补。Qian Roland[8]的研究强调通过引入“激励相容”机制,推动 “为增长而竞争”的地方政府决策与居民意愿达成一致,由此体现公众意愿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彭星等[9]分析了文化非正式制度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认为文化非正式制度有利于经济的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 上述分析表明,尽管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地方政府行为、文化非正式制度对环境问题的影响,但针对大气环境问题的研究却十分稀缺。首先,尽管一些文献对政府制度、公众价值观以及环境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并没有深入探究政府行为、公众行为与环境治理之间的互动机理,因而无法提出严密的研究假设;其次,学者们对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的研究多停留于对策探讨层面,尽管有不少学者对我国区域或行业的环境效率进行测算[10],但鲜有文献针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进行研究;最后,在对制度软化、公众认同与环境治理的有关经验研究中,学者们多数采用均值回归法,不能有效解决因变量的条件分布问题,而准确描述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化范围及条件分布的影响能使我们得到更加精确的结论[11]。基于此,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拓展:第一,构建制度软化、公众认同与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之间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说;第二,采用SuperSBM方法测度在规模报酬可变下我国各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妥善解决传统效率测度中投入产出变量的松弛性问题;第三,建立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对核心假说进行检验,弥补相关经验研究的空白与不足。 1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说 借鉴李斌、彭星[6]的研究思想,假设有三类经济行为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S个同质的社会公众。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拥有绝对权威,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及晋升起主导作用,但中央政府本身并不参与博弈。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充分的控制力与决策权。假设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察主要有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等指标,但由于短期内中央政府不能察知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改善所做的努力,因而只能以地方GDP作为对地方官员考察的主要手段,引发地方政府之间的晋升锦标赛。社会公众的效用水平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取决于参与大气污染治理而产生的满足感。设定全社会减少大气污染排放的总数量为D=Dv+Dz,其中政府进行大气污染治理减少的排放数量为Dv,公众出于社会认同而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数量为Dz。 首先,考虑地方政府的大气污染治理行为。假设地方政府可支配的投资总量为1,且地方政府只存在经济增长和大气污染治理两个目标,其分别将份额1-λ用于经济增长和份额λ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由此构建地方政府的收益函数式(1)。 在财政分权的晋升激励模式下,地方政府认为用于经济增长的投资收益δ12是可以预期的,而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δ22收益则是不可预期的,甚至在极端条件下,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的不确定性趋于无穷大即δ22∞,此时,地方政府会将所有的投资用于经济增长,而用于治理大气污染的投资趋于零,见式(8)。由于地方政府需要参与激烈地竞争博弈,且大气污染治理收益的不确定性是明显的,则保证经济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而放弃大气污染治理将是优选。而中央政府由于在短期内无法察觉与评估地方政府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故只好选择默认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行为,从而产生制度软化。在制度软化下,地方政府将各类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忽视甚至放弃对大气污染的治理。 λ=limδ22∞(κα2β2δ12+β-αβ2)κ(α2β2δ12+δ22)0(8) 如果假设地方政府自身不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的收益,而是将其要求获得的污染治理投资收益以大气污染规制的形式转移给当地企业,由企业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目标。设定大气污染规制ER=ER(λ/β),且ER′ 0,即地方政府以期获得越高的大气污染治理收益,其对企业施加的规制力度就越强。当企业面临地方政府严苛的大气污染规制时,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支出增加,污染物排放减少。但由于制度软化的存在,造成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量λ不断下降,由于ER′ 0,则ER不断减小。因此,制度软化使得地方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漠不关心,从而放松环境规制标准以发展本地企业。结合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研究的核心假说1。 假说1: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展开激烈地晋升锦标赛,且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短期内不可察知,由此产生制度软化。制度软化使得地方政府具有非完全执行中央政府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动机,同时制度软化使得地方政府放松大气污染规制标准,从而使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制度软化将使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下降。 其次,我们分析公众认同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影响,并假设社会公众的劳动供给及收入水平为外生变量,得到同质社会公众的效用函数为(9)。 假说2:社会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认同感越强,其参与感就越强,愿意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即公众认同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由于制度软化造成的地方政府大气污染治理供给的不足,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率。 2 基于SuperSBM模型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测算 2.1 指标与数据 SuperSBM是在SBM模型基础上拓展而来的,模型允许效率值大于或等于1,既克服了传统包络分析的缺陷,又进一步解决了有效单元之间的排序及差别比较问题。本文利用SuperSBM模型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进行测算。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投入和产出指标,以准确反映大气污染治理的特征。本文选取废气治理设施数作为大气污染治理固定资产投入的表征指标,该指标间接反映了历年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在当年发挥作用的固定资产存量;选取废气治理运行费用作为大气污染治理中人力物力投入的指标,该指标包括人员工资以及治理废气的相关费用,能够反映出大气污染治理中流动要素的投入情况。同时,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直接体现为大气污染物的去除量,因此,选择二氧化硫去除量、烟尘去除量、粉尘去除量三个指标作为该系统的产出要素。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及完整性,数据样本为2002-2011年中国30个省级单位(不含西藏、港澳台)。相关统计数据来自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以及各省市有关统计年鉴。 2.2 测度结果与分析 考虑到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的边际成本递增现象,故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基于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我国各省份2002-2011年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值,在此基础上绘制效率均值图1。 根据图1,从省际维度来看,2002-2011年,各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海南、江西、吉林等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相对较高,而川渝、北京、天津等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相对较低。从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维度来看,中部地区平均治理效率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后。究其原因在于:就东部而言,伴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耗量巨大,大气污染物排放集中,排放量巨大的一次污染物在城市间输送、转化、叠加、耦合,大气环境形势进一步恶化。而且,东部地区虽然对大气污染治理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与设备,但由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目标很难协调统一,导致对大气污染治理资金与设备的使用效率较低;就中部区域而言,“十一五”以来,中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保持稳定的上升态势。由于各省市不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与设备投入,在中央鼓励和地方联控下,纷纷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探寻清洁化、绿色化增长道路,使得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同时,中部地区大气污染物相对单一,以工业废气排放为主,去除和治理较易,因此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有了显著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低下主要与地方政府的投入不足有关,但甘肃、内蒙古、贵州等省份由于近年来重视经济结构转型,推进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3 制度软约束、公众认同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影响研究 3.1 分位数回归模型设定 分位数回归是一种基于因变量y的条件分布来拟合自变量x的线性函数回归法,是对OLS均值回归的拓展。运用分位数回归,我们能更好地考察在条件分布的不同位置上,制度软化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基于此,本文建立的实证模型如(13)。 3.2 数据与变量 根据本文实证研究采用的面板分位数模型,选取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2-2011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经验估计,西藏由于数据资料缺失严重,故未纳入样本范畴。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涉及到的主要变量有: (1)大气污染治理效率(zlxl)。采用前文SuperSBM估算出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值作为分位数回归的被解释变量。 (2)制度软化(sys)。在实际研究中,由于无法直接获得制度软化的数据,故需要寻找合适的变量综合反映各省市的制度软化现象。根据本文的数理推导,由于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存在激烈地晋升博弈,导致在大气污染治理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制度软化。基于此,本文选择地方政府强势程度的综合指标作为制度软化的变量,即地方政府越强势,越有可能产生制度软化[7]。鉴于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政府强势问题时已广泛运用《中国市场化指数》[12],且市场化是形成地方政府“竞次”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本文使用该指数中“市场分配经济资源的比重”、“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程度”、“减少商品地方保护”、“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五大指数衡量地方政府的强势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增幅法将原始数据进行扩展,并构建反向指标与制度软化直接挂钩,最终通过熵权法将五大指数合并为一个综合指数。 (3)公众认同(gzrt)。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参与行动,即如果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参与动机越强,履行的监督职能越多,说明公众认同感越强。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环境污染来信数中大气污染问题的来信,以及环境污染来访人次中大气污染问题的来访人次两个指标作为衡量公众认同的变量,同样采用熵权法构建公众认同的综合指标。 (4)控制变量。jsjl代表晋升激励,采用GDP增长率作为变量;rz代表环境规制,选择各省份废气治理投资额作为变量;inr代表产业升级,关于产业升级的测度,构建产业结构升级综合系数:inr=y1・1+y2・2+y3・3,1≤inr≤3,该指数分别体现一、二、三产业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系数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越优化;js代表技术进步,采用各省市R D研发经费来衡量;ws代表外商投资,采用各省份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变量。 3.3 估计结果与分析 为验证本文的核心假说,根据分位数回归模型(13),在0.01-0.99之间设置9个主要分位点,得到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不同分位上,制度软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时,采用bootstrap重复抽样技术,在每个分位进行回归时均进行100次重复抽样,增强估计、推断效能。由此,得到全样本、东中西部分位数回归结果,见表1、表2。 表1显示,就全国而言,制度软化的分位数系数呈负向显著,且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9个分位点上,系数绝对值呈上升趋势,说明制度软化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存在稳定的负向冲击。这与研究假说1相符,即在财政分权模式下,地方强势政府之间进行激烈地晋升博弈,对中央政府大气污染治理目标具有非完全执行动机,对大气污染治理持消极态度,通过放松大气污染管制和“向底线赛跑”效应引致制度软化,从而既无法高效利用治污资源,又难以采取严格规制标准减少污染排放,进而降低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公众认同系数值在分位点上正向显著,且具有“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可见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强烈参与感,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反馈效应,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起到正向推动。同时,我们关注到公众认同的系数绝对值比制度软化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关注引起的治理效率提升能够弥补制度软化引致的治理效率下降,即二者相互作用的“净效益”为正,验证了研究假说2。同时,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特别是以下几点: ①晋升激励(jsjl)系数值均不显著,进一步说明在我国垂直型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热衷于“为增长而竞争”,诸如大气污染治理等项目的投资大且见效较慢,难以实现与GDP的有效对接,因而被地方长期忽视。②环境规制(rz)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在分位点上由正转负,一方面说明政府对大气污染的规制能够刺激出企业的“创新补偿效应”,从而实现有效的减排;另一方面,在条件分布的后期环境规制的影响为负,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资金、设备的投入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形成了不少大气污染治理的形象工程。③产业升级(inr)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并不显著,说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环境效应并不明显,④技术进步(js)的系数值表现为负向冲击,并在第6个分位上转为正向冲击。说明政府、企业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刚开始可能产生一定的成本开支,但到后期这种成本的损失将会被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治理效率的提升所弥补。⑤外商投资(ws)系数总体而言也呈现出由负向正的演变过程。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往往放松环境规制的标准,更多地从事“肮脏行业”的生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引资质量的不断提升,先进外资企业在地方所推行的国际环保标准能够促进环保技术的发展,产生污染“晕轮效应”,从而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 在全样本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探讨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层面的分位数回归结果。从表2分位数系数来看,东部地区核心变量sys、gzrt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并不支持研究假说,中部和西部地区分位数回归结果支持研究假说。东部地区与假说相反的根源在于,东部沿海省市是我国经济驱动的先行力量,财政分权体制发挥的积极作用要大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同时,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考核指标逐渐纳入了环境绩效等因素,因而东部执行中央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具有更强烈的动机,在多种因素综合之下,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有一定的提升。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财政实力明显落后,因而追逐经济效益而产生的晋升锦标赛更为激烈,制度软化引致的大气污染治理供给下降问题更为突出,中部和西部地区普遍存在排斥执行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动机,从而使得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下降。 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社会公众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是较高的,但由于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大气污染治理存在固有难题,加之新问题叠加,治理效果长期以来并不显著,因而社会公众的参与大都表现为“事后反馈”,决策的主体依然是地方强势政府,故不能对大气污染治理起到有效地促进。中西部地区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相对单一,治理难度相对较低,因而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能够较快地转变为地方政府的治理行动,在政府目标和社会目标达成有效统一时,就能够较快地增加治理投入和落实治理行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软化的负面影响,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4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如下: (1)总体而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呈现出不同的省际变化格局,中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后。其中,京津冀、上海等省市治理效率较低,而海南、江西、吉林等省市在大气污染治理中表现不俗。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东部地区应当更加重视提升大气污染治理资金和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东部各省份之间应进一步完善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区域统一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产业准入标准及污染监控网络等方式,形成联防联控合力。对中西部地区而言,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推广及普及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适用技术和成果,实现生产和产出过程的清洁化与绿色化。 (2)就全国而言,财政分权及晋升博弈下的地方强势政府具有非完全执行中央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动机从而引致制度软化,制度软化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具有负向冲击。公众认同表现为一种文化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制度软化引致的治理效率下降。分地域而言,中部及西部经验结论符合研究假说,但东部经验与研究假说相反。以上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如何规避制度软化以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首先,改革与完善地方政府的政治晋升考评体系,由较为单一的经济增长指标变成更具综合性的指标体系,特别需要将环境指标及相关要素纳入到考评范畴,而作为绿色发展重要指标之一的大气环境指标更应当在政府考核奖惩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份额。其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政分税制体制。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统一无法保障地方政府在晋升博弈之下有余力提供事关民生的大气污染治理公共服务。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形成规范化、透明化管理,同时精简财政级次,构建一个具有自律机制的能有效运行的基层财政体制。第三,引导公民自觉参与和监督大气污染治理行动。公众认同的树立,可从自身做起,培养正确、环保的生活消费模式,同时充分发挥监督职能,联合社会媒体积极宣传与披露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成绩与不足,形成公众对政府、企业履行职能的多向反馈机制。第四,对东部地区而言,应当注重利用现代的科技与管理手段,努力提升大气污染治理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固有难题,要妥善解决好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地污染“回流”问题。要在充分尊重公众意愿的基础上,切实履行大气污染治理职能。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特别是中部的能源资源大省,尽管政府治理投入的增加带来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晋升锦标赛之下的制度软化问题,因此要通过政府考核模式和财政分权体制的改革以进一步减少制度软化的负面影响,也需要政府对绿色环保项目给予更多的支持。 (3)基于各控制变量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环境规制体系。应当进一步提高政府环境规制的强度,刺激企业在治污技术和生产技术中实现创新,还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差异化的,合理的、动态的环境规制标准。东部地区应当更多地利用市场化激励与规制手段,采用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环境补贴等形式,更好地诱导企业主动承担污染减排责任。中西部应当注意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不同的行业规制标准。第二,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传统产业在现代服务业的助推下通过管理、技术、生产方法、产出目标等方面创新与升级,能有效促进污染排放的减少并实现生产与产出的高效化、清洁化、绿色化,进而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第三,加强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研发的投入,并注重引资质量的提升。要进一步增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自主研发技术能力,引导和鼓励政府与私人资本共同进入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领域。同时吸收和借鉴国外企业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的先进技术成果、管理经验、环保标准,并加以内化吸收,形成对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有利力量。对于中西部而言,要特别注重提升引资质量,避免“污染型”项目的引进,更多地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和效仿国外先进的污染治理措施,以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率。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地方政府联盟 区域大气污染的治理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合作联盟。文章运用非线性规划模型求得合作收益,利用合怍博弈Shapley值法进行分配,基于风险的角度对Shapley值法分配方案进行改进,提出加强绿色善治,促进合作网络化、平衡觉合关系,发挥合作网络的激励作用、进行适合区域性的政策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加强区域合作网络联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合作博弈;Shapley值法;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联盟 在土地城市化快速拓展、城市发展过于依赖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空气污染问题频发,其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已成为舆论焦点,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大气污染具有跨地区污染的特征,而且环境产权不明确;同时,当行政区划界限只起到政治权力的空问投影和分割标志的作用时,这条假象分割线却阻隔着跨区域环境治理。为此,在环境属地管理模式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实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模式,大力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在这一政策要求下,2014年6月江西省正式出台《昌九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规划2013-2017》,作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昌九一体化的保障,由于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保护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府,探索如何加强地方政府的合作网络治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战略联盟博弈分析地方政府之问的环境合作网络治理,实现合作共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相关文献回顾与研究思路 在污染物消减费用函数研究方面,世界银行政策研究局Dasgupta S,Wang H,Wheeler D采用污染物联合削减费用函数――简单同定弹性模型针对中国327家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进行了研究。 在运用合作博弈理论研究污染治理方面.Halkos建立欧洲酸雨静态博弈模型,Dinar等采用Shapley值法进行合作治理费用分配研究,赖苹等建立了流域污染治理成本分摊,赵来军、曹伟建立了流域各地区污染物最优削减量模型,薛俭等利用Shapley值法S02去除成本公平分配等,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Shapley值法仅仅按贡献分配合作利益,而没有考虑到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应该考虑风险和投资来综合分配合作利益。 因此,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建立污染物消减成本函数优化模型,求得合作利益;其次,运用合作博弈Shapley值法设计合作利益分配方案;再次,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设计利益分配方案对合作博弈Shapley值法的改进;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二、南昌、九江、宜春区域大气污染物去除成本优化模型 (一)模型建立 根据世界银行政策研究局Susmita Dasgup-to、曹东、郑志侠、薛俭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第k个城市的S02去除成本Ck可表达为S02年排放量W。与年去除量Pk的函数: 其中,入1、入2、入3为常量。 依照《中国环境年鉴》、《江西省环境年报》和《江西统计年鉴》关于大气污染的指标,某大气污染物的去除成本一般由废气治理投资、污染物处理设施运行成本等直接成本构成,而环境损害成本和转移成本(污染物转移去除的成本)等间接成本没算入内。 由于环境损害成本难以精确计算,统计年鉴仅记载污染物治理项目投资及其设备运行费用,则假设各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在本地区环境容量内,从而不考虑各城市的环境损害成本。再者,由于大气污染物漂移性,则各自的转移去除成本视为零,则有昌九宜区域总去除成本目标函数为: 其中,Vk指某市直接治理成本,V总指三地区的总成本。 省政府作出污染物总量分配时可能是在这一假定前提进行的:各城市的环境容量可视为省政府当年分配的污染物排放定额的一定倍数,则有: 其中,Pk0是某市k的S02年工业产生量,Pkf是省政府规定S02排放的某市k年排放分配量。 从统计年鉴看,各市工业废气设施处理能力一般有一定限域;一定存在最大废气处理能力和最小废气处理能力。这是由现实条件所决定的。则假定昌九宜的年最大废气处理能力为当年工业污染物产生量的βk倍,年最小废气处理能力为年工业污染物产生量的βk倍,则有: 借鉴美国“大泡泡”环境政策,我国“十一五”期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就有类似规定。遵照这一规定,三市污染物排放量之和不超过省级政府的分配额总量,就视为三市环境达标。按照省政府规定,各市的废气排放量之和应小于或等于省政府所分配的定额之和,则有: 所以,要达到省政府的分配要求,至少要满足: 由此可得,以(2)式为目标函数,(3)~(6)式为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并且采用非线性规划软件可求得各市的S02最优去除量 (二)模型求解 因为“十一五”期间国家下达到省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相对不变(2010年江西省S02排放分配总量为57万吨),因此,变量W可视为常量。则有式(1)的对数简化形式: 其中,θ1、θ2为参数,k=l、2、3,代表南昌、九汀、宜春三地区。 下文结合2001-2011年《江西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年鉴》的统计数据,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求出2010年各市S02的去除成本函数及相关检验(见表1): 南昌市S02去除成本函数为: 几江市S02去除成本函数为: 宜春市S02去除成本函数为: 借鉴浙江省排污权交易的经验、薛俭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取αk=1.3,βk=0.4,k=0.9,其他数据取三地市2010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并假设省政府按年排放量比例分配给三市的工业S02排放量(分别为37079吨、80869吨、104959吨),则有: 用Matlab6.5软件求得非线性规划的解,即各地市的最优去除量(见表2),由此可见,三市在合作治理污染物之下治理成本节约41361.59万元。 三、合作收益的分配方案设计 由上可知,合作收益的分配就是污染物治理节约成本的分配。合作博弈强调的是集体理性,以公正、公平来推动效率的提高。同时,地方政府领导因竞争也会考虑“政治晋升”市场的风险:他们之间的合作同样依赖于这种市场风险大小的考量。因此,设计科学、公平的分配方案是三市进行合作的关键所在。 (一)基于Shapley值的合作收益分配设计 一般地,夏普里值公理有: 公理1:对称性。它是指博弈的夏普里值与博弈方的排列次序无关,或者说各博弈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公理2:有效性。是指全体博弈方的夏普里值之和分割完相应联盟的价值,即特征函数。 公理3:可加性。两个独立的博弈方合并时,合并博弈的夏普里值是两个独立夏普利值之和。 如果满足夏普里值的这三个公理,则Shapley法就可求出合作博弈的唯一解: 其中,ψk是博弈方k的Shapley值,指博弈方k从联盟中分配到的利益;n是联盟博弈的总人数:m=|S|为联盟S的规模,即S包含的博弈方数量;v(S)表示联盟S的利益;v(S\{k}表示联盟中没有k参加时的利益;v(S)-v(S\{k}代表博弈方k参与或不参与联盟对联盟S特征函数值的影响,即对联盟的贡献;(n-m)!(m-l)!/n!表示博弈方k以随机方式参与联盟S的概率。 利用公式(8)对治理节约成本41361.59万元进行分配设计,方案如下(具体见表3): 南昌市可得合作收益(ψ1=3088.49+4150.7+755.07=7994.26(万元);同理,九江市合作收益(ψ2=3088.49+6516.07+5485.79=15090.35(万元);宜春市合作收益ψ3=4150.7+6516.07+7610.22=18276.98(万元)。 (二)基于风险的利益分配改进 上述Shapley值分配法是建立在合作方承担的风险均等的基础上的。实际上,合作方承担的风险是不相等的。对风险不同的考量,合作方会决定是否合作或者多大程度上的合作。 地方政府行政领导的晋升竞争在一定程度遵循GDP锦标赛规则,并且根据周黎安、徐现祥等、郭志仪学者研究发现,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官员具有双重特征:他们一方面是“经济参与人”:另一方面是“政治参与人”,地方经济增长与晋升、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地方政府官员在考虑环境污染合作治理的时候必定以某种风险系数来权衡合作利益的分配。 再者,结合统计年鉴上的相关指标,与环境污染相关的“政治晋升”市场风险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风险(R1)、污染治理投资风险(R2)(包括治理设施投资风险R21、治理运行投资风险R22与人力资本投资R23)、治理技术风险(R3)(包括技术相关性R31、复杂性R32与成熟度R33)、治理合作风险(R4)(信任风险R4,、沟通风险R42信息质量风险R43、道德风险R44)、制度风险(R5)等。其中只有污染治理投资风险、治理技术风险不一样,其他的对各合作方来讲都是一样的。并且污染治理投资增大相对会增加经济增长的风险,进而影响晋升风险。 根据戴建华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对Shap-ley值法求得的合作收益分配改进公式为: 其中,ψ(I)表示总的合作收益; ψ(i)表示各合作方实际分得的收益; Rj表示各合作方实际承担的风险: n为合作方数量,l/n表示风险均等化: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求得南昌市、九江市、宜春市实际承担的风险为R(1)=0.24,R(2)=0.4,R(3)=0.36,则南昌、九江、宜春实际分得的合作收益分别为: ψ(1)'=7994.26+41361.59*(0.24-1/3)=4133.84(万元) ψ(2)'=15090.35+41361.59*(0.4-1/3)=17847.79(万元) ψ(3)'=18276.98+41361.59*(0.36-1/3)=19379.96(万元) 四、结论与建议 区域合作网络治理是当前我国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新趋势。通过规划优化模型的实证,证实了区域污染治理成本差异以及治理效益的存在,表明南昌、九江、宜春三市确实能实现环境治理成本的节约,进而说明存在形成合作网络的激励要素;同时综合以基于Shapley值的按贡献的分配和基于风险的分配方案,使得分配的策略更具客观性,为合作网络提供了科学的利益分配依据以及策略选择和制度选择,从而让合作方更易于接受,合作网络运行更顺畅。鉴于我国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实际,为了充分发挥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地方政府合作网络联盟的作用和实效,完善区域大气污染网络化治理机制,作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绿色善治,促进区域大气污染网络化治理。绿色善治不仅要多方合作参与法治,而且要平衡区域发展权,实现社会成本最小化。而合作利益分配机制是网络化治理的基础。作为区域大气污染网络化治理的先导,地方政府合作网络联盟以合作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支撑条件,才能实现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具体地讲,由于污染去除量大的地方政府必定支付更多的治理成本,所以采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区域污染治理基金等措施,按照区域间的“受益者支付/补偿”原则,通过成本一收益的平衡财政,促进地方政府进行区域环境合作网络化。 第二,寻求区域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之间、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平衡点,充分发挥区域间合作网络治理的激励要素作用。因此,鉴于当前我同处于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阶段,引进一种新的竞争机制,把进人大气污染合作网络的地方官员晋升与大气污染治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内在合作激励,使得职务晋升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达到综合平衡。也就是说,以绿色GDP引领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增强合作网络“环境竞次”效应的消解作用,统一地方经济增长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的共赢。 第三,进行适合区域性的政策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加强区域大气污染合作网络联盟。一方面,在“各个区域独立的管理已经不能解决问题,通过区域间的非正式合作与协商解决也被证明是无效的”的情况下,大气污染治理需要特殊的合作网络治理方式,需要正式制度的保障,比如共同监管制度、信息透明共享制度等,这种制度安排可以减少执行或监督成本;另一方面,要把环保部以及区域内各个地方政府的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和民众代表组合起来,建立区域合作网络组织,形成网络治理中心,从而降低合作网络成员间的信息沟通成本、协商或分配成本等。 第四,建立区域大气污染合作网络治理的资源共享机制。资源共享是合作网络的前提。除了物质资源共享之外,首先要实现信息共建共享,增强政府之间的协同合作;其次是实现人才和技术的共享,形成学习机制,增强环境污染治理能力。 大气污染治理论文:论财政投资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气污染也很严重,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筹措治污所需的资金,其中,财政资金的环保投资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财政环保投资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财政支出;环保 一、引言 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都是粗放型经济增长。这种经济的跨越式增长模式一方面使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可是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由于一些炼钢、煤炭、水泥等重工业的发展以及私家车数量的快速膨胀,煤炭的燃烧等原因,造成了该地区的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非常严重。当地政府和国家筹措了大量资金用于雾霾的治理,总体上来说,我国用于大气污染的治理投资与现实的治污需求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多渠道增加环保投资,特别是需要加大财政环保投入。私人部门的环境保护投资,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率,往往取决于政府环保投入的水平和力度。政府的环保投入也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意义。在环境保护资金市场上,政府的环境保护投入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一是强制作用,通过足够的政府投入,建立环境监管能力,保证各类主体履行环保投入的职责;二是引导作用,通过政府的环保投入,创造有利条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三是平衡作用,平衡区域间的差异,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环保投资,重点在于平衡区域差异。 二、财政治理大气污染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治污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所占比重不高 近年来,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总量不断增长,但是环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依然较低,环境保护投资的总量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客观上不能满足大气治理污染巨额资金的需要。资金问题已经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瓶颈。 2.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结构不够合理 据统计京津冀的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并没有充分有效地用到环境保护最需要支持的领域,这就造成该地区治理大气污染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我国环保投资主要包括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和建设项目“三同时” 环保投资三部分。从近年来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结构的变化情况来看,城市基础设施增长率最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增长带动了整个环保投资的增长,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年均增长率最低,而且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波动较大,工业污染源和新建项目“三同时”投资均出现过负增长。 3.地方财政投入少,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 首先,大气污染的治理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风险大、回收期长的项目。这就使得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面临着投入很多但回报很少,不能立竿见影的取得收益。本来地方财政的在满足本地经济建设的前提下就捉襟见肘,环保的巨额投入更加使地方财政雪上加霜,经常出现赤字,入不敷出,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较严重的债务危机。这就一方面造成地方政府无暇顾及地方财政环保投资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保护财源,不愿意砍掉重污染项目,不愿意产业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了污染企业的保护伞,从而加剧了地方的环境污染程度。 4.治理大气污染重过程,轻结果 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还存在使用不当,治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本来治污资金的数量投入就不够,这无疑更使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缺乏治污投资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督制度,因为诸多原因,把本该用于治理污染的资金挪作他用,即便用于污染的治理,也将治污资金的绝大部分用在治污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上,而不是用在排污设施方面。其二,财政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也大多存在浪费现象。如财政每年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植树造林以净化空气,但是很多地方植树往往是“管种不管活”,只重过程,不管结果,,从而造成“年年造林不见林”,资金浪费十分严重。 三、完善环境保护公共财政政策的总体思路与建议 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大气污染,改变治污资金数量不足的状况,必须加大治污资金的财政投资力度,完善相关的财政支付制度,使环境保护切实顺利推进。 1.建立健全确保大气污染治理财政支出的制度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环境,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影响环境,所以我们要确保污染治理的财政支出中,污染治理的财政资金的增长速度要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目前的预算体制难以保证财政环保支出预算执行的监督,造成了财政环保支出缺乏必要的保证,经常被挪用,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财政环保投资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固定的经费支持,得不到有效的制度保证和监督约束。所以我们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环保经费增长机制。 2.建立环保专项资金 建立环保专项资金,环保专项资金的建立可以保证专款专用,专门用于大气污染的治理,对于加强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专项资金注重节能绿色环保和可再生资源的技术开发,从根源上杜绝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控制污染源,做好重点污染的防治,做好区域性污染的防治,做好新技术、新工艺的的开发。 3.提高大气污染治理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根据国际经验,当治理大气污染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l.5%时,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大气污染恶化的趋势;当治理污染投资的比例达到国民生产总值2%―3%时,环境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改善。所以我们要逐渐增加治污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改变过去环保范围过宽,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的局面,投资的重点放到大气污染的治理上来,打攻坚战,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我们的大气质量得到提高。
城市型农业论文:资源型城市新型农业发展论文 1淮南矿区农业生产条件评价 1.1地貌情况。 地形地貌决定农业发展面积,淮南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主要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发展,淮河以南多为丘陵地带。 1.2发展布局。 淮南城市发展布局具有明显的特点,即总面积广却分散,众多煤矿企业分割城市,严重制约城市集约型发展,但这确是新型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多个小城镇由市中心带动起来,会起到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循环效果。 1.3水资源较为充足。 水源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淮南却成为了促进因素,据统计,淮南市年降水量达到10亿立方米左右,同时淮河上游具有大量来水。 1.4拥有良好的现代农业基础。 2009年,淮南市印发《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和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并着力打造都市农业“一圈三区”新模式,即主城区都市农业圈、潘凤采煤沉陷地都市农业区、凤台加工服务型都市农业区和毛集休闲观光都市农业区。 2面临问题分析 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被称为“建在金库上的城市”,但是经过多年粗放型发展,资源匮乏,带来一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2.1塌陷区面积大。 淮南煤炭资源开采几乎都是井工开采,煤炭开采之后会形成大量采空区,随着采空区自然充填,地表会形成大面积的塌陷区,进而造成积水和沉陷湖等,导致生态坏境的破坏,众多的塌陷区也分割了耕地面积。 2.2土壤质量下降。 由于长期排矸开采,各煤矿均有大量矸石山,矸石经受雨水冲刷,有害有毒物质流经土壤,同时采空区的塌陷造成水土大量流失,进一步造成农业生态物质元素钠磷钾不平衡。 3解决途径探究 农业的发展根本问题是土地,而类似淮南这类资源型城市发展带来的最大问题正是土地破坏,因此,充填开采和土地复垦是重中之重。 3.1充填开采。 利用井下采空区处置煤矸石的充填采煤技术,既可以减少煤矿固体废弃物排放、又可以减轻开采沉陷灾害、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是实现煤矿绿色开采的理想途径和关键技术之一。充填开采可以实现地面沉陷的微变形和保障建(构)筑物安全;改变大量矸石升井占地堆放并污染环境、地表塌陷破坏环境和“三下”呆滞资源浪费的多重被动局面。对于新型农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2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 由于采空区塌陷,导致地表土壤性质差异较大,针对不同情况,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复垦措施,以保证土壤生产力的恢复。针对尚未稳定的塌陷区,积水深度和塌陷区域在动态变化,根据变化规律,在湖底进行水产养殖,已经形成的稳定边坡发展水产作物;针对塌陷稳定但盆底较浅的塌陷区,可以采取人工造田,同时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模式;针对已稳定深层塌陷区,可采用水产养殖与加工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此外,可以在矿区周围进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将矿井塌陷区建设为人工湖,围绕修建人工游乐园,同时可将废弃矿井加入游乐项目中,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4结论 本文针对淮南矿区塌陷区等不同实际生态情况,因地制宜规划发展,实现资源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态产业化的升级和创新。淮南市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将塌陷区改造发展新型农业,不仅可以实现科学系统化的产业结构,同时能够提高就业机会,增加当地收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坚持政府引导、项目带动、科学调整、技术依托的模式,必将促进淮南矿区新型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当地创造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给类似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汪颖 袁媛 单位: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城市型农业论文:发展现代农业振兴经济型城市建设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阜新的自然环境和农业资源;阜新经济转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阜新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加快发展阜新现代农业的改进建议;结语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农村土壤、河流污染少,无疫病区、阜新宜牧草场广阔,农民有从事畜牧业的传统习惯、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阜新经济转型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阜新市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取得的初步成果综观、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初具规模阜新市现已引进和培育、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总产值增幅较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专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成倍增长、经济转型试点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项目立项审批难由于阜新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缺乏金融资本的有效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建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应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应以民营为主、现代农业必须发展绿色经济、重视软硬环境建设、打造知名品牌努力打造几个知名品牌、重视生态建设把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进一步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先用之于民,再取之于民”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通过实际调查,在分析阜新经济转型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以及总结阜新发展现代农业成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阜新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理性思考,提出了促进阜新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经济转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 1阜新的自然环境和农业资源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北邻科尔沁沙地,东接辽河平原,西靠热河山地,为辽河与大凌河流域上中游浅山丘陵区域。土地总面积10316万hm2,其中耕地面积3716万hm2,林地面积约30167万hm2,草场面积约7万hm2;丘陵山地占58%,风沙地占8%,平原占23%。总人口193万,其中农业人口108万。阜新地区人均耕地约0137hm2,农村人均耕地超过014hm2,为全国人均耕地的4倍。农村土壤、河流污染少,无疫病区。该地区属于北温带亚温带亚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集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温年平均在711℃~716℃,活动积温337716℃,年日照时数282617h,是辽宁省日照时数最好的地区。正常年份年降水量在45520mm,大水面蒸发量1789mm,无霜期154d左右。阜新宜牧草场广阔,农民有从事畜牧业的传统习惯,发展畜牧业有着较好的基础。粮食年产量15亿kg左右,其中70%以上为玉米,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0亿kg,大部分可用做饲料,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阜新拥有健全的种畜繁育体系,原种猪场、关山种羊场、阜新种牛场在全国种畜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得阜新经济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阜新经济转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阜新经济转型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2001年12月8日,国务院将阜新市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历经4年的转型实践,阜新市经济转型思路渐渐清晰,即坚持“自力更生,龙头牵动,科技支撑,以民营为主,市场运作”的方针,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构筑“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经济格局,变单一经济结构为多元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重点方向,把发展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主导接续替代产业。同时培养玻璃、电子、橡胶、氟化工业等一批支柱产业。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是走出以煤为主的黑色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建设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建立起阜新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是着重发展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阜新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设一批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基地,走“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都市市场和国际市场=高附加值生态农业”的道路,努力建成为辽宁省和全国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2、阜新市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取得的初步成果综观4年实践,“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渐渐清晰,农业产业化的雏形已初步显现。农业也不再局限于第一产业,而是三种产业的搭接和融合,努力寻求一个链条式的综合式产业。阜新市大力发展了高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以及与农业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业,由种养业向现代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延伸,建设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园区和农业专业小区;大力发展了以优质牧草为主的饲料作物种植业,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3、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初具规模阜新市现已引进和培育70多家龙头企业,包括河南双汇、内蒙伊利、上海大江、草原兴发、东阿阿胶等国内有知名度的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生猪、肉鸡、乳品、肉羊、白鹅、肉兔、杂粮、食用菌、牧草、花卉等14个农业产业化链条,已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基地和食用菌加工出口企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条、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217%上升到2005年的26%,总量居阜新市第二位,基本完成了培育农产品加工业第一阶段的布局,初步构筑起接续主导产业框架[2]。 4、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总产值增幅较大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99年的265103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700531万元,增幅达264125%,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4156%,增幅较大。农业(小农业)比重由1999年的6816%下降到2005年的4710%,下降幅度2116%;林业比重由1999年的211%上升到2005年的417%,增幅达12318%;牧业比重由1999年的2819%上升到4714%,增幅达6410%。4年来,林业和牧业呈现较快增长趋势,畜牧业迅猛发展,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1213特色种植业迅速崛起经济转型给阜新市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突出表现在以高油大豆、专用玉米、杂粮、食用菌、花卉、专用马铃薯、红干椒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迅速崛起。阜新市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特点是打造绿色品牌,截至目前,阜新市已有4户企业、4个产品、约423313hm2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16户企业、3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①。特色种植业中,杂粮发展尤其突出。在转型中诞生的香香食品集团、五彩杂粮公司、化石戈谷业有限公司等杂粮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与农户签订单的形式组织杂粮生产,使杂粮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2005年种植的约4113hm2杂粮中,为上述龙头企业配套的生产基地就超过约0167hm2。龙头企业的引导和牵动,使小米乳、绿豆乳、红豆乳为代表的阜新市杂粮产品以独特的风味迅速打开了市场。 5、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专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继 2001年国家批准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后,阜新市又相继建立了29个专业小区。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已成立14家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和10个研发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专业小区配套设施相继完成。 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成倍增长仅在2003年的农村投资中,除国家和地方财政用于电网改造、水利、道路等基础性投资外,分布在乡镇的企业、基地和农户共完成7亿元的投资,是2002年的215倍,2001年的313倍。213阜新市发展现代农业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转型4年来,阜新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临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7、经济转型试点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阜新市作为国家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和辽宁省的支持多是针对具体项目,多是一事一议,缺乏一种长期有效的机制和统一的政策扶持。阜新市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社保等方面与其他城市没有特殊之处,在招商引资方面不具备优势,没有形成政策洼地效应[3]。 21312项目立项审批难由于阜新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规划上报规模不大,与国家开设的专项项目对路少,很难进入国家计划,在项目争取上处于劣势,争取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扶持项目很难。同时,国家为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政策,停止新批建设用地指标,许多转型项目因用地审批问题而搁浅,土地问题已成为阜新市招商引资的瓶颈。 8、缺乏金融资本的有效支持,项目资金筹措难由于经济发展滞后,阜新地方财政紧张,配套能力较弱,对一些重点项目很难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不利于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阜新市是信贷贷差地区,许多信贷资金靠拆借筹措,不良贷款率较高。除4家国有商业银行外,只有1家地方城市银行———阜新市商业银行,在4家国有银行中,工行、建行审贷权已经收到省行,阜新市行只有报送权,没有审批权,经济转型缺乏金融资本的有效支持。 9、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建立调查问卷显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渴望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盼望尽快建立市场信息反馈体系,能获得正确市场导向;盼望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盼望建立权威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使产品符合国际标准;盼望政府不越位,不要强迫命令;盼望健全生产资料市场的法制监管。 3阜新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 阜新市转型4年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如何在阜新这样一个资源枯竭、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尽快转变,农业发展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理性思考。 1)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就必须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整合农业资源。 2)发展现代农业应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打造特色产业链。人们对农产品加工食品的消费逐年增加,农产品加工业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当今的国际农业竞争,不再是单个产品、单个生产企业的竞争,而是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格和经营成本、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是对农业资源实行纵向整合、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应以民营为主,依靠科技支撑。民营为主是解决经济发展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在转型投入上,坚持以民营为主,地方政府应为民营经济提供便利,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向一、二产业延伸,促进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按照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公务员之家 4)现代农业必须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世界潮流,也符合阜新市情,是阜新市经济转型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所在。要以发展绿色经济为主旋律,阜新市要力争建设成中国一流的绿色食品基地。绿色不仅包括绿色食品,还包括生态、环境、政府服务、人文和消费。 4加快发展阜新现代农业的改进建议 国家应尽快建立对阜新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长期有效机制和统一政策扶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扶持项目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最终使直接投资项目转变到政策扶持项目。例如,对阜新规模较大的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国家可以通过国债资金予以扶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承包农业园区或养殖小区的下岗职工和农户,由农业发展银行提供贷款支持;对利用矿区复垦地为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而创造的企业,应少征或通过行政划拨方式免征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费用等。地方政府及其行政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是转型成败的关键,高素质和富有感召力的政府团队对经济转型具有重要作用。阜新市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建设服务型政府,清理地方性法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标准化、公开化平台,开展一站式服务。 411重视软硬环境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政府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和服务软环境,树立环境经济理念,用市场手段经营好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打造阜新市经济转型的城市品牌。对各类投资项目实行保姆式服务,对重大项目建立绿色通道,努力建设良好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舆论环境。其次,尽快建立健全包括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气象服务、政策和法律服务以及市场营销在内的相应机制。 412打造知名品牌努力打造几个知名品牌,以知名品牌宣传阜新新形象,以阜新新形象带动知名品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政府应重点扶持象福龙生物科技、比牛哥乳业、田园实业等管理科学、有发展潜力的本地企业,通过辽宁省和全国范围内新闻媒体宣传这些品牌,在打造出全国知名品牌的同时宣传阜新转型中的新形象,打造城市品牌。这样既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同时也有利于招商引。413重视生态建设把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水利、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开发利用放在首位,搞好外引水源和域内水源项目建设,抓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和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 414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努力提高就业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劳动力供给结构,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增强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能力,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水平。同时,要在农业内部进一步挖掘就业潜力,提高农业内部的吸纳能力,扩大、实现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充分就业。 415进一步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一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二是加快建设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三是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四是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输业,强化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对接,推进贸工农、产加销专业化经营一体化;五是加快建设农业生态保护体系。 416“先用之于民,再取之于民”既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型的重点方向,政府就应加大对相关企业和农民的扶持力度,实行“先用之于民,再取之于民”的政策。在扶持中,政府应注意多采用市场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应鼓励银行降低贷款门槛、提供优惠利率、延长还贷时间,考虑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贷款补贴或者提供政策性贷款,帮助解决资金问题。 5结语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需要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优势进行分析,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龙头牵动、科技支撑、民营为主,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如何实现资源枯竭城市振兴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难题,探索一条符合阜新市实际情况的资源枯竭城市的成功转型之路,不仅实现阜新可持续发展,而且将为中国118座资源城市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这对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平稳实现渐进式制度变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城市型农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基于当下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农业发展的热潮,文章对都市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梳理,着重分析北京市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北京市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都市农业 ;房山区 一、城市化与都市农业的关系 (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都市农业形成的直接原因 在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农业和农村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其后来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工业化、城市化步入中等发展水平以后,就应该用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所获得的资源和收益反哺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是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农业产业形态,都市农业产生于城市化进程中,并服务和依赖于城市化建设与发展(周春江,2011;田玉敏,2010)。 都市农业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不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城市的经济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服务于城市,城市也反哺于它;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有一定的改善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生活作用;科学化生产管理和先进农业技术对于其推动作用明显;生产、运输和销售环节高度集约化,增加了抵抗自然灾害和不稳定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冲击。 (二)发展都市农业是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客观要求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必然带来一些伴生问题。城市中生活和工作压力大、居住条件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成为了普遍现象。城市人口密度大,空间宝贵,居民生活节奏紧张,对于农产品有着极大需求量,因此都市农业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这种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农产品的供应上,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高要求使得都市农业在生态和旅游方面的贡献日益凸显(宁超乔,2006;金国峰,2004)。正是这种巨大的需求缺口,迫使都市农业在补充城市功能方面必须做出更大的调整和更重要的贡献,这也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决定的都市农业必须全方位、高标准的发展。 (三)发展都市农业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迅猛发展,乡村经济相对滞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高,且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在农村地区,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出现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农产品结构性过剩情况严重,农民只增产不增收。为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发展都市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推进已经迫在眉睫,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 1. 通过发展都市农业,能够促使农业具有与工业相同的交通、信息、电力等基础设施,并且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有力地促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侯满平,2006)。 2. 都市农业作为城市与乡村联动的最佳结合点,能便利地利用城市资本集聚科技成果,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空间利用能力,缩小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之间的差距,同时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由此看来,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的发展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有着特殊作用和特殊地位的都市农业势必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快速发展,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房山区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2011年,房山区高标准农田面积不断扩大,在全区42.11万亩的可耕地面积中,有25万亩就是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58.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能达到75%,超过国家平均水平。 (二)房山区粮食种植日益规模化 2011年,房山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5.2万吨,种粮农户为寻求更高效益,彼此融合,进行规模化生产,已有201户种粮大户的种植规模达30亩以上,总承包面积18000亩。 (三)设施农业效益最为突出 2012年上半年,房山区已发展20581亩设施农业,同比增加1065亩,增长7.4%。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2年上半年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其生产总值逐年增长迅速。但是,由于2012年7月21日发生特大暴雨灾害,使房山区都市农业下半年蒙受损失,特别是观光休闲农业受其影响严重,业绩大幅度下滑,民俗旅游、观光休闲农业这一年仅实现收入2.6亿元,与2011年相比下降13.3%。 由此可见,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但该产业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抗风险能力较差,亟需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实现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突破性飞跃。 三、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 (一)城市化发展水平较落后 近几年,虽然房山区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发展水平的限制,与北京其他区县相比,还有不少差距。2011年,房山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综合实现程度达到80.94%,在北京各远郊区县中处于第四位,落后于排名前三的平谷84.64%,门头沟81.18%和怀柔81.11%。2012年,房山区的综合排名在全市十六个区县中处于第十位。从监测结果看,房山区尚未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其城市化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耕地资源、水资源匮乏 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房山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复种指数不断下降,粮食和经济作物总产量明显降低,不利于都市农业发展,特别对种植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冲击。 在水资源方面,房山区人均水资源量为1200立方米,但人均可用水资源量仅258立方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由于连年干旱,房山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紧缺,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三)主导产业扶持力度欠缺 房山区的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但是整个产业依然缺乏规模培育,科学技术含量过少,可持续性不足,三个产业分配依然不合理等特点,导致主导作用不突出,进而影响了城市化进程和都市农业的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民俗旅游产业还缺乏规模整合、规范和档次的提升,缺乏科学化管理和经营,与真正意义上的主导产业还存有一定差距。房山的主导产业没有作为主打产业进行整合、扶持,也没有起到“火车头”的作用,其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进行整合调整。 (四)观光农业综合服务落后 当前,房山的观光农业园区发展迅速,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房山观光园区布局零星分散,大多数园区规模较小,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由于园区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宣传力度不足,缺乏科学指导,使得园区的社会知名度较低,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房山在北京属于农业大区,山区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5.7%,但是复杂多样的地质状况,严重阻碍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约都市农业发展。房山区基础设施滞后主要表现在道路和水利设施两个方面。在交通道路方面,城区道路缺乏合理规划,不同等级道路之间错综复杂,衔接不合理,不能很好地发挥整体协同效应,整个路网形态混乱,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城区中覆盖率较低,直接阻碍了农产品的流通。在水利设施方面,供水设施老化,全区供水不足,排水系统落后,不能满足全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刘伟,2009)。 四、加快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房山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 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中耕地资源短缺,为此应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机制,认真组织开展房山区土地利用普查评价工作,评估现有可利用土地,对其开发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对可供开发利用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和闲置土地的数据信息进行详细统计(刘伟,2009)。在土地市场供应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利用这一点,房山区在建立土地管理动态维护机制的基础上,可以对都市农业用地进行有计划的安排和供给,保障土地的高效利用率,避免无规划建设和无目的开发的情况发生。 (二)促进主导产业升级,打造农业示范区 首先,对于已经有一定规模的食用菌产业,应大力推进房山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引进先进技术,集中资源优势,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打造食用菌产业链,将食用菌作为房山特色品牌产品推向全国,争取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食用菌高端产业示范基地。 其次,建设现代都市型养殖业体系。养殖业一直是房山区的优势产业之一,发展都市农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生态优势和品牌产业优势,通过强化养殖业支撑保障体系,加强养殖基地建设,提升房山养殖业知名度,建立生态循环系统等各项工程措施。此外,房山区要建立一套运行良好、功能完善的现代都市型养殖体系,引进科学技术积极改良所养殖的畜禽品种,改变传统的饲养管理方式,改革对畜产品的经营流通手段,进行规范的经营管理,推动房山养殖业不断趋于规模化、专业化,使房山区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养殖产业大县。 (三)做好观光农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绿色产业成为了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房山区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休闲产业,特别是重点发展林果、花卉和生态休闲农业。房山区要实现特色观光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考虑其所处地理位置和城镇居民对观光农业的消费需求(王占锋,2010)。在房山周边地区,居民通常对休闲度假及城镇旅游具有较高的需求,所以在周边地区应该重点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园和风光型农业园。而在房山区中心集镇地区,具有农庄特色,发展农庄经济也是该区域的建设重点,所以在中心集镇地区,大多以建设休闲农庄为主,突出发展农庄式的农业休闲园区。房山区发展观光农业,不能仅注重其休闲娱乐功能,还应该着眼于农业生产,引进农业高科技品种,拓展园区功能,使观光园区成为娱乐性、科学性和文化性并存的高级休闲农业园区。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集聚农业发展力 在道路交通方面,房山区充分利用北京市建设轨道交通的机会,对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规划,实行有效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发挥每一寸土地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区内路网,加强与城市中心交通联系,方便农产品运输。 在水利灌溉设施方面,着眼房山区水资源匮乏的现状,要特别重视灌溉用水计量的精细化管理,在保证全区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采取各种节水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农业用水量,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针对农业节水灌溉,房山区正加大力度实现智能化管理,争取对全区农业用水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在应对农业自然灾害方面,重点强化公共安全设施的建设,还要特别强调防灾减灾工作的落实,在规划中注重对防灾场地的预留建设,保证有充足的空间应对突发状况;建立完善的减灾应急体系,尤其是对墒情、旱情和水情的应对,建立自动监测网络,提高农业抗旱防涝能力,增强农业的减灾水平。 (五)构筑科技支撑体系,推动规模化经营 根据房山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及定位,房山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利用首都北京的人才、科技、信息等优势,研发或引进房山农业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先进、适用技术,创建房山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房山农产品品牌。同时积极主动寻求农业技术的国际交流合作,努力跟进国外农业技术发展新趋势,全面提升房山农业科技化水平。 房山区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支撑未来本地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重点:一是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为核心力量,积极构建种源产业生产体系;二是以现代工业技术为依托,构筑农业装备产业;三是以科研院校的人才和技术为依托,构筑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城市型农业论文:人类理想型城市农业一体化方略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新型的理想化养老城市伴随理想的一体化农业,以期指导新城市内外建筑布局、农业布局和农业发展。坚持永续最佳生态原则,系统全面优化设计,生产优质绿色食品,并创造保持其必不可少的土壤养分最佳生态状态;农业各产业均以农场形式组织生产;农业教学科研农场三者一体化,务农人员培训持证上岗,按岗位操作规程从事务农工作;各农场按新城市需求订单进行生产。高科技尽可能地在农业上应用,全面实现理想新城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理想新城;一体化;优化;永续生态;顶层设计 1 理想城内农业总体规划――战略规划 高楼农业:食用菌、种菜、养鸡(下蛋期鸡、1000只/千人)、养猪(100头/千人)、养牛(高产期牛、20头/千人)等,种菜区与睡眠区相邻相通。人需要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蔬菜正相反。菜园的富氧空气输向人用、“人用”后的富二氧化碳空气再返输给蔬菜,实现人呼吸与蔬菜呼吸“互惠”。采用植物声频发生器促进植物生长和灭虫。 1.1 新城内与城外农业一体布局DD统筹规划 城市内农业:高楼农业、池塘河养鱼、果树。 城市外:高楼养牛养猪养鸡等(适者进城)、果树、种植需量大的农作物,如土豆、大白菜、花生、地瓜、甜玉米等。 规划需考虑的关键要素:固体肥料、液肥(粪水)、饲料、农机、污水处理、循环利用、土壤养分保持与实时检测、无公害农药、病虫防治、气候、地质、水源、人工增雨驱雨、道路、桥梁、储藏、运输、车辆…… 1.2 新城内外水务规划DD科学处理 A雨水-河流:城市内雨水流入河和鱼塘。 B饮洗水:无污染的水库或地下水经二级超滤成为无菌的饮洗水、游泳水。 C中水-鱼塘:洗涤水和游泳池水经一级超滤后(中水)直接用于冲厕、余水进入区内鱼塘(户外游泳池)和区外大鱼塘、其浓水排入冲厕污水管道; D冲厕水:多区集中处理,一级超滤水排入区外鱼塘或河流或浇地,浓水排污水道; E污水道-城外处理站:冲厕超滤浓水再科学处理后(除臭分解油)供浇地、干粪便发酵后制造有机肥供高楼种菜。 F有油污的涮锅洗碗水给猪和鸡饮用。无油污的冲碗水同冲厕水处理。 1.3 城市食物消耗与农业生产一体化DD订单生产 新城人口总数是固定的,每天消耗食物也就相对固定,这样就可以订制农副产品需求计划,农业生产管理部门按订单计划生产,做到农业产出与消耗平衡,杜绝每类食物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必须做到不浪费人力物力和土地。这一目标的实现,始于顶层设计。 1.4 农场与农学农研一体化DD统一管理 目前,德国农业全面实现了机械化,不需要太多的人工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更不愁销路。政府完善保险制度,使医疗、退休、工伤等保险覆盖到每个农民,从而做到老有所养,无后顾之忧。所以,在德国,想当农民十分困难,每位农民都必须参加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在德国大学,农业专业名额特别少,每10-15个申请人中才有一个被幸运录取;农民是德国最惬意的职业,是社会中最富的人群,就业率特别高,只要能毕业,就几乎不会有失业的问题。 理想城农业充分体现高度组织化、高度现代化,每个工位都有其岗位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务农人员要求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持证上岗。这样就使得农业教学机构和农业科研机构与农场、具体务农人员一体化,相当于现代国际大企业的培训部门和研发部门。每位务农人员都要学习园艺、农学、土壤、环境、畜牧、饲料、饲养、防治病等专业全面基础知识,这样,每个人可以在“知识和智慧”指导下工作。 主城区外端为从事农业工作人员居住生活区。退休之后可自愿选择居住在城内其它地方。饮食、住宿、医疗保障同城区老人和学生一样。 2 农业各产业一体化DD统一安排 2.1 有机物循环利用与工厂化无害化制肥一体化DD永续生态 遵循生态规律,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DD耕地土壤养分维持稳定最佳状态,是生产优质绿色食品必不可少的条件。加强建设土壤退化防治与障碍因子消减技术、土壤培肥与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养分精准管理与高效利用技术和新型肥料创制。 废物利用与生态保护一体化。城市污水处理与农业用水一体化。 植物吸收土壤中一些元素而生长,畜禽吃了植物和人吃了蔬果肉蛋奶,吸收有益营养成份,排泄废物,通过科技手段,将这些废物变成有机肥料返回土壤,实现人与农业大循环。 中央7台报道,湖北省鄂州谢柞豹1996年开始高楼养猪,猪粪养鱼。 中国农村“地靠粪养,苗靠粪长”的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施用有机肥料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和植物生长的作用。施用有机肥料既增加了许多有机胶体,同时借助微生物的作用把许多有机物也分解转化成有机胶体,这就大大增加了土壤吸附表面,并且产生许多胶粘物质,使土壤颗粒胶结起来变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和透气的性能,以及调节土壤温度的能力。所以尽可能地科学地施用有机肥。 有机肥原料有鸡鸭等禽类粪便、猪牛羊马等畜类粪便和人粪便;秸秆、树枝树叶、豆粕、棉粕、果壳、酒糟、醋糟、木薯渣、糖渣、糠醛渣等废弃物;屠宰场杂物等;人餐厨垃圾等;河道和下水道淤泥。这些废弃物中含有大量农作物特别需要的氮、磷等元素。 利用它们加工生产成有机肥,必须采用工厂化无害化科学方法。规划时,有机肥厂靠近各养鸡场、养猪场、养牛场等养殖场。 值得一提的是,奶牛每天都产生大量粪尿,并有大量冲洗废水,通过污水处理,有形固体可制成颗粒有机肥,污水制成肥液。乳品加工厂每天会产生大量洗刷罐废水,同样可以分离出固形物、含氮磷的水和符合排放标准的净化水。 城市生活用水分为饮用洗物优净水、冲厕中水两大类;洗物水可以经过超滤处理变成中水,用于冲厕;冲厕污水经处理后,干物质变成固体有机肥,污水变成液肥,收集于湖塘,湖塘兼有水库功能,养鱼、浇花浇地、畜禽饮用、冲洗地面。 多级循环利用十分重要。例如,牛粪用于制造有机肥(俗语称为牛鲜花)、沼气、再生燃料、生态蜂窝煤等。可实施“牛粪便-蝇蛆-鸡-猪-鱼-肥-草-牛”循环利用链条模式,即利用有机牛粪繁殖蝇蛆或蚯蚓,可作为鸡的高蛋白质饲料,鸡粪发酵后可喂猪,猪粪处理后喂鱼,鱼塘淤泥制成有机肥料,促进蔬菜牧草庄稼生长,用作牛饲料。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所有元素利用与循环,才可确保实现生态环境优化,人类与植物、动物、自然和谐共生。 2.2 鲜奶是万食之王DD突出牛业 人吃各种食物,最终进入人体内的基本营养成分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盗浚如水、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解后的小分子物。 中国俗语说“金水银水不如奶水”,因牛奶营养成分齐全又均衡、尤其含有活性免疫物质和多肽激素、容易消化吸收、食用方便,是最“接近完美的食品”,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可谓是“万食之王”、“白色血液”、“人类的保姆”,越来越受到各国民众的青睐。乳制品已成为很多国家人的当家食品。世界每年人均饮奶量达90千克,发达国家超过270千克,而中国只有零头,很多中国人一生没喝过牛奶。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谈到二战后欧洲重建问题时曾说过“没有什么投资比得上向儿童提供牛奶更重要!”。日本政府在二战后更是提出了“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使得战后一代人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改善。美国政府通过“三杯奶”运动,解决了国民钙营养的问题。印度,政府继旨在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国民吃饭问题的“绿色革命”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发起了“白色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饲养奶牛和提高牛奶产量,实现增加国民营养、改善国民体质的愿望。200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再次提议,将每年的6月1日定为牛奶日。由此,一些具有农业战略思想的学者认为“牛业是农业半壁江山”。 事实证明,世界上每一个长寿的国家、每一个健康的民族都与牛奶的人均占有量息息相关。乳品消费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之一,众多国家都已把增加国民牛奶的消费量作为改善国民营养、增强国民体质的重要举措之一。综之可说,没有好牛奶不算好生活。 3、农业发展与高科技发展一体化 3.1 成熟技术全面应用 很多方面科技的进步都与农业现代化紧密相连,诸如“克隆组培”工厂、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物联网应用技术、立体种植、人行路上空间生长结果、自动化播种流水线、电动汽车运输、绿色环保农药、基因育种、低成本高效大棚、人工增雨驱雨、卫星遥感、卫星定位农机械、高产食用菌、无土栽培、少土栽培、缓释肥料、电子灭虫、果味玉米、果味黄瓜等。 加强农业电脑软件开发,如种植软件、饲养软件、管控软件等,通过互联网传输研究中心、管控中心。 3.2 量子技术应用 众所周知,我们所见的有形物质结构是分子、原子、质子、电子等,电子以光速不停旋转,电与磁是一体两面,电子运动就产生了微弱磁场,或称为复合电磁波,有人称为量子(量子有多层概念)。每一种粒子都会发出共有一样的复合电磁波,如粒子是生物体就称为生物波。波,都具有共振特性。 3.2.1 具有检测土壤养分手机 20多年前,美国一位发明家根据波这个特性制造出了给人体体检的量子检测仪。其工作原理:先用仪器捕获各种各样生物波,将众多波编码制成数据库,检测时,选定项目,电脑程序让仪器发射相应波,如与检测棒测到的波发生共振,电脑程序可得出半定量结果,基于互联网,成了具有体检功能的手机[3],此款手机目前在调试软件。 如果捕获土壤、肥料中诸多生物波制成数据库,就成了土壤肥料检测仪DD探棒(托盘)接触样品,电脑就会自动检测,目前电脑处理能力,几秒钟就可以检测一项指标。并可通过互联网实时传到监控中心,专家们根据检测结果,实施补肥、补水等措施。同理,还可以建各类植物和各种禽畜正常生理体检项目和疾病生物波数据库。 3.2.2 量子技术培育新品种 俄籍华人姜堪政1959年开始生物场导(量子技术)实验研究,1978-1993年从事动植物以及人体生物导实验,发现小麦的生物微波能促进玉米分蘖生长增产,陆续研发出具有甜瓜味等多种水果味的黄瓜,采用该方法可以产生花生味向日葵籽等很多新品种,能适应人们多口味需求,这些新品具有传代性[4]。 城市型农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基于当下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农业发展的热潮,文章对都市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梳理,着重分析北京市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北京市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都市农业 ;房山区 一、城市化与都市农业的关系 (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都市农业形成的直接原因 在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农业和农村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其后来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工业化、城市化步入中等发展水平以后,就应该用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所获得的资源和收益反哺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是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农业产业形态,都市农业产生于城市化进程中,并服务和依赖于城市化建设与发展(周春江,2011;田玉敏,2010)。 都市农业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不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城市的经济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服务于城市,城市也反哺于它;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有一定的改善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生活作用;科学化生产管理和先进农业技术对于其推动作用明显;生产、运输和销售环节高度集约化,增加了抵抗自然灾害和不稳定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冲击。 (二)发展都市农业是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客观要求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必然带来一些伴生问题。城市中生活和工作压力大、居住条件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成为了普遍现象。城市人口密度大,空间宝贵,居民生活节奏紧张,对于农产品有着极大需求量,因此都市农业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这种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农产品的供应上,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高要求使得都市农业在生态和旅游方面的贡献日益凸显(宁超乔,2006;金国峰,2004)。正是这种巨大的需求缺口,迫使都市农业在补充城市功能方面必须做出更大的调整和更重要的贡献,这也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决定的都市农业必须全方位、高标准的发展。 (三)发展都市农业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迅猛发展,乡村经济相对滞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高,且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在农村地区,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出现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农产品结构性过剩情况严重,农民只增产不增收。为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发展都市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推进已经迫在眉睫,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 1. 通过发展都市农业,能够促使农业具有与工业相同的交通、信息、电力等基础设施,并且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有力地促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侯满平,2006)。 2. 都市农业作为城市与乡村联动的最佳结合点,能便利地利用城市资本集聚科技成果,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空间利用能力,缩小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之间的差距,同时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由此看来,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的发展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有着特殊作用和特殊地位的都市农业势必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快速发展,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房山区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2011年,房山区高标准农田面积不断扩大,在全区42.11万亩的可耕地面积中,有25万亩就是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58.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能达到75%,超过国家平均水平。 (二)房山区粮食种植日益规模化 2011年,房山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5.2万吨,种粮农户为寻求更高效益,彼此融合,进行规模化生产,已有201户种粮大户的种植规模达30亩以上,总承包面积18000亩。具体情况见表1。 (三)设施农业效益最为突出 2012年上半年,房山区已发展20581亩设施农业,同比增加1065亩,增长7.4%。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2年上半年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其生产总值逐年增长迅速。但是,由于2012年7月21日发生特大暴雨灾害,使房山区都市农业下半年蒙受损失,特别是观光休闲农业受其影响严重,业绩大幅度下滑,民俗旅游、观光休闲农业这一年仅实现收入2.6亿元,与2011年相比下降13.3%。 由此可见,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但该产业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抗风险能力较差,亟需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实现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突破性飞跃。 三、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 (一)城市化发展水平较落后 近几年,虽然房山区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发展水平的限制,与北京其他区县相比,还有不少差距。2011年,房山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综合实现程度达到80.94%,在北京各远郊区县中处于第四位,落后于排名前三的平谷84.64%,门头沟81.18%和怀柔81.11%。2012年,房山区的综合排名在全市十六个区县中处于第十位。从监测结果看,房山区尚未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其城市化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耕地资源、水资源匮乏 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房山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复种指数不断下降,粮食和经济作物总产量明显降低,不利于都市农业发展,特别对种植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冲击。 在水资源方面,房山区人均水资源量为1200立方米,但人均可用水资源量仅258立方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由于连年干旱,房山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紧缺,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三)主导产业扶持力度欠缺 房山区的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但是整个产业依然缺乏规模培育,科学技术含量过少,可持续性不足,三个产业分配依然不合理等特点,导致主导作用不突出,进而影响了城市化进程和都市农业的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民俗旅游产业还缺乏规模整合、规范和档次的提升,缺乏科学化管理和经营,与真正意义上的主导产业还存有一定差距。房山的主导产业没有作为主打产业进行整合、扶持,也没有起到“火车头”的作用,其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进行整合调整。 (四)观光农业综合服务落后 当前,房山的观光农业园区发展迅速,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房山观光园区布局零星分散,大多数园区规模较小,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由于园区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宣传力度不足,缺乏科学指导,使得园区的社会知名度较低,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房山在北京属于农业大区,山区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5.7%,但是复杂多样的地质状况,严重阻碍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约都市农业发展。房山区基础设施滞后主要表现在道路和水利设施两个方面。在交通道路方面,城区道路缺乏合理规划,不同等级道路之间错综复杂,衔接不合理,不能很好地发挥整体协同效应,整个路网形态混乱,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城区中覆盖率较低,直接阻碍了农产品的流通。在水利设施方面,供水设施老化,全区供水不足,排水系统落后,不能满足全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刘伟,2009)。 四、加快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房山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 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中耕地资源短缺,为此应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机制,认真组织开展房山区土地利用普查评价工作,评估现有可利用土地,对其开发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对可供开发利用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和闲置土地的数据信息进行详细统计(刘伟,2009)。在土地市场供应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利用这一点,房山区在建立土地管理动态维护机制的基础上,可以对都市农业用地进行有计划的安排和供给,保障土地的高效利用率,避免无规划建设和无目的开发的情况发生。 (二)促进主导产业升级,打造农业示范区 首先,对于已经有一定规模的食用菌产业,应大力推进房山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引进先进技术,集中资源优势,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打造食用菌产业链,将食用菌作为房山特色品牌产品推向全国,争取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食用菌高端产业示范基地。 其次,建设现代都市型养殖业体系。养殖业一直是房山区的优势产业之一,发展都市农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生态优势和品牌产业优势,通过强化养殖业支撑保障体系,加强养殖基地建设,提升房山养殖业知名度,建立生态循环系统等各项工程措施。此外,房山区要建立一套运行良好、功能完善的现代都市型养殖体系,引进科学技术积极改良所养殖的畜禽品种,改变传统的饲养管理方式,改革对畜产品的经营流通手段,进行规范的经营管理,推动房山养殖业不断趋于规模化、专业化,使房山区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养殖产业大县。 (三)做好观光农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绿色产业成为了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房山区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休闲产业,特别是重点发展林果、花卉和生态休闲农业。房山区要实现特色观光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考虑其所处地理位置和城镇居民对观光农业的消费需求(王占锋,2010)。在房山周边地区,居民通常对休闲度假及城镇旅游具有较高的需求,所以在周边地区应该重点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园和风光型农业园。而在房山区中心集镇地区,具有农庄特色,发展农庄经济也是该区域的建设重点,所以在中心集镇地区,大多以建设休闲农庄为主,突出发展农庄式的农业休闲园区。房山区发展观光农业,不能仅注重其休闲娱乐功能,还应该着眼于农业生产,引进农业高科技品种,拓展园区功能,使观光园区成为娱乐性、科学性和文化性并存的高级休闲农业园区。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集聚农业发展力 在道路交通方面,房山区充分利用北京市建设轨道交通的机会,对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规划,实行有效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发挥每一寸土地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区内路网,加强与城市中心交通联系,方便农产品运输。 在水利灌溉设施方面,着眼房山区水资源匮乏的现状,要特别重视灌溉用水计量的精细化管理,在保证全区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采取各种节水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农业用水量,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针对农业节水灌溉,房山区正加大力度实现智能化管理,争取对全区农业用水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在应对农业自然灾害方面,重点强化公共安全设施的建设,还要特别强调防灾减灾工作的落实,在规划中注重对防灾场地的预留建设,保证有充足的空间应对突发状况;建立完善的减灾应急体系,尤其是对墒情、旱情和水情的应对,建立自动监测网络,提高农业抗旱防涝能力,增强农业的减灾水平。 (五)构筑科技支撑体系,推动规模化经营 根据房山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及定位,房山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利用首都北京的人才、科技、信息等优势,研发或引进房山农业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先进、适用技术,创建房山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房山农产品品牌。同时积极主动寻求农业技术的国际交流合作,努力跟进国外农业技术发展新趋势,全面提升房山农业科技化水平。 房山区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支撑未来本地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重点:一是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为核心力量,积极构建种源产业生产体系;二是以现代工业技术为依托,构筑农业装备产业;三是以科研院校的人才和技术为依托,构筑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城市型农业论文:资源型城市发展现代农业路径探索 【摘 要】发展特色农业,是农业自然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实施农业由弱变强的战略决策,也是农业实现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最佳选择。本文迁安市为例,通过转变发展思路,探索出适合当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突围之路。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发展特色农业,是农业自然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实施农业由弱变强的战略决策,也是农业实现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最佳选择。作为资源型重化工业城市,迁安在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进程中,坚持把“一产抓特色”作为加快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按“旅游串线农业建点”的思路,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突围之路。先后涌现了55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惠及全市10多万农户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2011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和瓜果采摘等农业综合收入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98元,同比增长15.9%。2011年迁安被国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也是河北省内唯一一家。 一、升华思路:在城市转型中找准农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作为一个依矿而兴、依钢而起的典型资源型城市,迁安自“七五”以来依靠资源优势实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但在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费尽了脑筋,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但由于缺乏治本之策,该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矿业资源的日渐枯竭,以及国内一些资源枯竭城市发展的困境,让迁安深切认识到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不能离开农业谈转型。为此,迁安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实施“四五”转型攻坚计划,建设“魅力钢城、绿色迁安”的目标,把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产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 “两翼” 的战略构想。就是在传统产业优势和城乡建设优势的基础之上,主动引入创意思维,使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与休闲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现代特色休闲农业,将迁安创建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区”。一系列思路目标的提出,在全市上下引起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迅速成为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强大动力。 二、明析举措:在产业攻坚中创新农业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规划先行,构建科学合理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布局 按照“旅游串线农业建点”的思路,在《迁安市城市总体规划》、《迁安市城乡统筹规划》、《迁安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迁安市旅游总体规划》基础上,聘请湖南省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心专家高起点、高标准科学编制了《迁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依托市域三大主体功能区和四条绿道,将全市划分为发展以传统农业体验、农业生态景观、高科技农业示范等为主的中部南部都市农业休闲观赏区、发展以设施蔬菜、特色果品、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为主的东部北部高效农业旅游体验区和发展以矿山改造、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地质公园文化为主的西部生态农业地质文化景观区等“三个特色区”;以四条绿道周边区域为重点“顺藤结瓜”建设新三抚路沿线的物华京东水果采摘带、滦河沿岸的诗意滦河湿地景观带、万太路沿线的神韵迁安地质文化带、建彭路沿线的锦绣田园高效农业带等“四个休闲产业带”。通过四条绿道建设,实现特色景区、景点和农业生态园、采摘园的有机串联,以绿道为藤、景区为瓜,顺藤结瓜,将绿道建成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市民休闲健身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 (二)政府引导,促进现代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奖补办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施意见》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持奖励办法》,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并专门设立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项基金。近年来,迁安每年实际投入农业的资金都在2亿元以,在这种引导和鼓励下,全市民营企业家踊跃响应,九江公司、正元集团、联旺集团等纷纷“出招”,投向休闲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资金近20亿元,也吸引了香港赛伯莱船运有限公司、香港融信华创公司、北京伊萨德投资公司、中粮集团等战略投资者也纷至沓来。投资20亿元的长城国家公园、5.4亿元的红峪口10里旅游画廊等一批休闲旅游项目已经落地,塔寺峪旅游开发、挂云山度假区、山叶口旅游开发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几年来,依托绿道的带动引领,先后建设了红峪口、大龙王庙、成山等16个集农事体验、采摘、观光、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白羊峪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瑞阳生态大观园、龙泽谷葡萄农庄等8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投资20亿元正元国际养生文化村、1亿元的九江农场等一大批休闲农业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已经形成了集聚发展的态势。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 坚持特色发展理念,在建设中特别重视在农业休闲项目中挖掘、培育、提炼各自特色,以点带面,促进全市现代休闲农业实现特色发展。一是挖掘区域特色。充分利用区域特色优势资源办好休闲农业项目,让休闲服务体现区域特色,如在北部长城沿线依托长城资源、立足燕山丘陵地貌、良好生态和古朴的民风,以“绿道藤上结金瓜”模式长城沿线红峪口、白羊峪、冷口、徐流口等山村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体验农家风情”为重点的民俗农家乐项目,形成的具有独特魅力的长城山野休闲农业产业带,其中白羊峪长城旅游景区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二是培育产业特色。以村或一个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为基础,发挥优势产业特色,有序推进休闲农业生态园建设,与优势农业产业相互促进发展,培育出休闲农业产业特色。如以龙泽谷生态农业科技园为基础,通过项目与周边3000多亩的葡萄种植基地有机联,形成一个集葡萄种植、葡萄酒的生产制作、葡萄文化鉴赏、生态旅游、高端会议为一体的以葡萄为特色的现代葡萄酒农业生态庄园。三是提炼服务特色。不断扩大休闲农业服务功能,实现服务内容由常规化向多样化转变,服务形式由提供式向互动式转变,更多的策划出如贯头山酒业酿酒、弘业地毯手工织毯、李姑店手工抄纸等一批有地方风俗特色的休闲、娱乐、体验等服务项目,更多的提炼出内容丰富、别具特色、游客参与性强的地方品牌服务项目,实现特色化经营。 (四)依靠科技,为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进步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一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依托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成立了河北省首家县市级现代农业特邀院士工作站,加强了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河北、北京等华北五省市农科院合作,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累计引进示范创新成果、新技术440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二是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延伸农技推广网络。全市按照“六有”、“四统一”要求投资2800万元,建设了8个区域技术推广综合站。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加快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全市农业企业取得有机食品标识28个,绿色食品标识15个。注册正式商标24个,其中中国名牌1个,河北优质产品2个,省名优农产品28个,辐射带动全市3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四是提高农民素质。通过采用科技培训、专家讲学、农技电波等多种方式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培养现代农业经营者。几年来,已累计培训农民20万人次,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上比重达到80.5%,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比重达到83%。 三、创新机制:在现代化进程中凝聚农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优化发展现代休闲农业软环境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坚持以“四五”转型攻坚的宏伟目标统一思想,以科学的考评激发干劲,以健全的机制引领方向,在全市唱响了“清简务本、行必责实”的干事创业导向。根据三大主体功能区分类考评,将农业和生态旅游型作为单独一个类型,探索建立有利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资源配置机制、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互补性。 (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切实解决好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用地、用电等实际问题。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目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918公里,道路密度为241.6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七横八纵”的综合交通道路网体系,各景区均可乘公交快速到达。目前,投资6000万元的,30公里森林生态绿道和47公里长城山野绿道正在加快建设,年内将全部建成。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成立了迁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游客接待中心也正在加紧建设,建立健全了旅游接待制度,完善了相关设备设施,为游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三)规范市场管理 为确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安全有序,健全了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成立了成立休闲农业协会,出台《迁安市休闲农业星级划分及评定标准》。加强旅游环境保护,强化卫生管理。提同时,通过举办“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班”、“餐饮、客房服务培训班”、“农家乐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全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培训人数达到万余人次,培训率达80%以上,促进了全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服务品质的全面提升。 (四)作好品牌宣传推介 以举办成山金秋采摘节、石梯子沟观花节和杨各庄民俗文化节等各类休闲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推介平台,做好“以节促旅、以会促旅”文章,不断增强了迁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 城市型农业论文:新兴能源型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探索 【摘 要】本文以甘肃庆阳市为例,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提出在转型发展中给农业以合理地位,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能源型城市;发展;现代农业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素称“陇东”。历史上的庆阳是我国旱作农业的重要发源地,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陇东粮仓”。“十一五”时期,甘肃省根据全国发展大局、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特别是庆阳煤炭石油资源丰富的实际(见注释),确定把庆阳建设成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甘肃省新的经济增长极。这样庆阳市转型发展的历史课题就鲜明的提了出来。如何在转型发展中处理好建设能源工业基地和推动现代农业的关系?庆阳的初步探索可以概括为:在转型发展中给农业以合理地位,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 转型发展、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农业怎么办?庆阳市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最忌瞎折腾,农民最怕政策摇摆。为了在发展能源工业的起步阶段就考虑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富民与兴市的双赢,庆阳市在深入开发“红、黑、绿、黄”四大资源优势产业时,就给农业以科学、合理的地位、定位。在建设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和西电东送基地的同时,依托庆阳丰富的“绿色资源”即绿色农产品和子午岭生态旅游资源,努力把庆阳建设成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基地,使之成为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和白瓜子加工出口基地、全国品质最优、发展面积最大的黄花菜基地,争取农产品加工出口始终位居甘肃省第一。以此构筑起庆阳转型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产业体系,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中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远学近比,高起点谋划 为了避免走传统能源型城市那种资源开发城市兴盛,资源衰竭城市衰败的老路,庆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全市经济社会要“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就是要在全省各市州率先、中远期要在陕甘宁周边城市、西部城市中率先;创新发展就是要借鉴类似地区开发建设的经验教训,避免走错路、走老路;和谐发展就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兼顾各方方面,实现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统一。绿色发展就是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实现多方利益的共赢。不仅要使庆阳市成为全省“两翼齐飞”之“东翼”的核心区域,还要按照陕甘宁区域经济圈中心城市和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将我庆阳市建设成为绿色能源之都和西部经济强市。 (二)高起点开发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甘肃省对庆阳市的定位决定了庆阳率先腾飞必须依赖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尽管石油、煤炭是黑色的,但我们坚持用绿色的理念、循环经济的方式开发利用它。庆阳市不仅坚持引进大型央企开发资源,提高石油产能,形成强有力的煤炭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升值的能力;还要求各级政府着眼绿色发展,叩门招商,吸引中石油、华能、中电、中铝等大型国企进入庆阳参与资源开发,使其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头羊。 (三)按照现代农业理念,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 农业是庆阳市传统的优势产业,坚持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手段谋划、改造、发展农业,不断夯实“三农”工作的基础。按照“川变白、塬变红、山变绿”的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全力实施紫花苜蓿、肉牛、肉绒羊、生猪、全膜玉米、瓜菜、苹果等“七个百万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促进特色农产品向规模型、质量型、效益型、区域特色性转变。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坚持用产业化的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引进、培养一批大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畜产品品牌,使庆阳农业真正成为绿色的、有竞争力的农业。 (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方针,加大支农力度 坚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年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伴随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庆阳财政状况逐年好转。2011年,庆阳市财政大口径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5.2亿元,小口径收入完成4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8%、47.7%,财政运行实现了平稳快速增长。随着财力增加,“十一五”时期支农支出年均增幅40.54%。2011年仅市财政就安排三个7000万元,支持粮食增收、农村公路建设、水利与生态建设。同时积极引导协调社会资金、信贷资金向农村流动,形成了中央和省上项目投资加力、市县乡政府扶持加强、社会力量广泛投入、农民积极增加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突出农业基本建设 近年来,庆阳市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业基本建设的主要抓手,在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使农业基础有了很大改善。 (一)全力改善农业的基础条件 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利用项目综合、资金综合、措施综合的三大优势,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配套,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四大措施,大力建设方田林网化、道路砂石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的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基地,显著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仅近两年来,全市就完成改造中低产田面积6.99万亩,项目区新打(维修)机井57眼,新打小电井480眼,新建蓄水窖120眼,架设输变电线路35公里,埋设管道214公里,完成节灌850亩,营造防护林3470亩,修筑机耕路310公里,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和新品种37项(次),完成技术培训2.6万人(次)。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坚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围绕特色产业搞开发,围绕做大龙头企业搞开发,仅近两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完成产业化经营项目19个,扶持了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并不断推广新品种应用、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购置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形成了技术和市场、专家和农民有机结合的科技合力,初步走出了一条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民科技水平提升的开发之路。 (三)增强现代农业资金保障 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地方财政资金配套,同时吸引银行贷款、农民自筹和其他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近两年庆阳市共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1464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完成5600万元,地方配套完成2373万元,自筹资金完成5006.6万元,银行贷款完成1664万元。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有效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规模,从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突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带动作用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近些年庆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了良好态势。 (一)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新建、改建、扩建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性高涨,新建企业投资规模大、建设标准高、科技含量高。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234家,上半年新建农产品加工企业11家,改建、扩建农产品加工企业26家,计划总投资17.44亿元,已完成投资5.37亿元。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3家,市级龙头企业68家。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涵盖了全市草畜、苹果、瓜菜三大主导产业,有92户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66亿元,带动20.63万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843个,创建省级示范社30个,市级示范社50个。仅去年上半年,新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7个,其中示范性合作社13个,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科技服务等多个领域。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带动下,全市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达50.17万亩,较上年增加13.53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成长壮大,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大大提高了农户生产、销售行为的可预测性和有序性,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制定完成绿色食品地方标准29项,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点49个。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3个,产品认证34个;绿色食品产地认证14个,产品19个;有机食品产地认证3个,产品12个。“庆阳苹果”等6个农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登记;“早胜牛”、“陇东黑山羊”、“庆阳苹果”3个农产品证明商标成功注册。“维思特”杏制品、“古象”奶粉等11个农产品荣获甘肃省名牌产品,“新一代”等21个品牌获甘肃省著名商标;“维思特”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我市农产品申请注册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全市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知名度明显提升,品牌效应逐步凸显。 四、突出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庆阳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全市各级农牧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工作重点、完成时限和要求,使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保障地推进。 (一)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紧紧围绕“草畜、果品、瓜菜”三大产业开发,依托庆阳市农科院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源头储备和技术创新,组织实施了陇东地区日光温室棚型结构对比、瓜菜新品种引选、高原夏菜品种试验示范、黄花菜种质资源征集及特晚熟品种选育、胡麻新品种引选、小麦原原种扩繁与基地建设、冷季型草坪草引选等农业科研项目23个。 积极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计划,全市引进推广名优特瓜菜、特种芽苗菜、特种玉米新品种、立体穴盘基质育苗、有机无土栽培、膜下滴渗灌、膜面集雨、多层覆盖、全膜覆土穴播、纳米生物技术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53项(次),经过试验示范,筛选出了一批优质、高效主导品种,形成了一批综合配套适用技术,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 (二)创新农技推广方式 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市委一号文件明确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全市按照“明确职能、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按乡镇设置农业技术推广站,确保公益性职能有效履行。全市依托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项目,加强乡镇农技站业务用户、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基础条件建设,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得到效提升。 (三)深入开展农民培训 围绕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结合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全市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及农民培训机构的技术人员,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发放资料等多种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和农家院落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仅去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3.6万人次。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市、县农广校,以农村种养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人员为重点对象,完成阳光工程项目示范性培训4196人。全市各级农广校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送教下乡,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完成中专、中专后继续教育151人。 对我们庆阳市而言,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适应转型跨越发展需要,在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的背景下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我们的探索只是初步的,需要继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在工业反哺农业方面力度不大,贫困人口占比比较大。在农业综合开发也存在一些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如农业基础建设薄弱,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益低下;种植结构单一,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生产力落后,土地产出率不高等。在农业产业化方面,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区新建、改扩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数量少,投资规模小,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驻企业不集中,带动效应不明显。二是龙头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过2000万的仅33户,过亿元的仅5户。龙头企业量少质弱,“龙头”作用发挥不充分。绝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是链条不长。绝大部分农产品领域尚未形成从生产到加工、包装、储运到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特别是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绝大多数是以分拣、包装为主的初级加工,产业链条短,同质化生产现象突出,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机制不优等等。 城市型农业论文:盐城市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近年来,盐城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平台效能不高、信息资源整合不到位、信息化技术应用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强力推进服务体系、平台、信息资源、智能农业、营销平台的建设等对策,力争2018年全市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7%。 关键词 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现状;问题;对策;江苏盐城 农业信息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1-2]。盐城市提出到2018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明确了21项发展目标任务,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2018年前要达到97%,而目前全市只有76%,与目标值仍有较大差距。为此,笔者系统分析了盐城市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提升盐城市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的对策。 1 盐城市新型农业信息服务现状 近年来,盐城市认真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打造新型信息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构建了“四电一报”(即电视、电台、电话、电脑、报纸)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了“让农民天天能看到电视、让农民处处能听到电台、让农民时时能找到电话、让农民随时能点到网络、让农民随时能读到报刊”的服务目标,有力地提升了全市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总体看来,目前全市农业信息化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的提升。 2 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服务体系仍不健全 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中只有东台、大丰、阜宁等3个县(市)有单独的事业编制性质的农业信息中心,其他县(区)还未成立专门的农业信息中心,只是与其他科室合署办公,而且专职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偏少。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点比例不高,即使有标准也不高,普遍达不到“六有”(有信息服务站牌子、有上网设备、有热线电话、有农业信息大联播乡镇二级网站、有信息栏、有服务制度)的标准。 2.2 信息化人才十分缺乏 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十分缺乏,从市、县层面来看,缺少既懂农业、又懂计算机网络的复合型人才,导致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从乡镇层面来看,虽然部分地区配备了农业信息员,但多以兼职为主,除了信息收集、报送工作外,还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导致其精力不足,难以保证农业信息服务的工作质量。 2.3 信息服务平台效能不高 虽然近几年打造了一批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但从总体来看,平台的利用率不高,服务覆盖面不广泛,效能偏低。如《盐城农业信息网》等农业网站信息更新速度不快,点击率不高。三农服务热线 “12316”公众认知度有限,拨打率不足。村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刚开始示范,“一点通”视频终端数量偏少,信息服务范围有限。网上营销平台缺乏,通过网络销售的农产品比重不到3%。 2.4 信息资源整合不到位 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点不足,覆盖面不够。纵向上,市、县、乡、村4级未能真正形成信息资源的有效互通与共享;横向上,农业部门与物价、统计等部门也缺乏正常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渠道,信息采集、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3-4]。 2.5 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滞后 农业信息化工作重点仍处于信息的收集和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如“3S”(RS、GIS、GPS)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智能决策系统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近年来,通过实施江苏省农业信息化全覆盖工程项目,盐城市虽建成了一些信息技术应用示范点,但数量少,覆盖范围不广,仅是“星星之火”,未形成“燎原之势”,需进一步加强示范推广。 3 对策 今后几年,应围绕当前农业信息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紧扣农业现代化工程的目标要求,以江苏省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项目为抓手,主攻健全体系、平台、信息资源、智能农业、网上销售、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建设,力争2018年实现新型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97%的目标。 3.1 主攻服务体系建设,在健全信息工作队伍上求突破 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体系队伍是基础,人员素质是关键。要搞好信息化服务工作,必须强化体系队伍建设。一是加快组织体系建设。借助农技推广体系、事业单位改革契机,建立健全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十二五”末,县级要全面成立专门的农业信息中心,乡镇要完善提高信息服务站点,要求全部达到“六有“标准。二是加快人才队伍组建。引进、选拔一批既懂计算机网络、又懂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信息化工作队伍中来,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三是加快技能素质培训。组织信息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对基层信息服务人员在信息采集编辑、上网查询、智能农业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增强信息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3.2 主攻平台建设,在拓展信息传播渠道上求突破 在巩固提高“四电一报”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全力打造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农民调、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销,不断扩大信息服务覆盖率。一是重点打造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改版升级《盐城农业信息网》,解决栏目不全、版面不新、功能不强等问题,增强信息的集散力和用户的凝聚力,打造苏北领先、全省一流的农业门户网站。加快建设《江苏啤麦网》《华东蔬菜网》等农业特色网站,不断推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二是重点打造“12316”热线咨询平台。借助江苏省农业信息全覆盖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东台、大丰、盐都、建湖4个县(市、区)“12316”三农热线工作站,实现全市范围内“三农”热线信息服务全覆盖。同时,加强与盐城移动公司的合作,全面建设“12316”移动农业信息专家平台,实现专家与农民面对面视频交流,提高服务质量与效果。三是重点打造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按照“1处固定场所、1套信息设备、1名信息员、1套管理制度、1套长效机制”要求,加快建设村村“一点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011年,射阳县已在全省率先建成并开通运行。在此基础上,今年将再建亭湖、滨海、大丰3个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示范县。2012年后1~2年内其余5个县(市、区)也将陆续开工建设,届时将真正实现全市范围内为农信息服务“村村通”。 3.3 主攻信息资源建设,在提升信息服务效率上求突破 信息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而信息资源是这一加速器的重要粒子。必须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全力推进信息收集工作。一是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市、县、乡、村信息互通机制,强化与物价、统计、气象等部门的横向联合,整合信息资源,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标准化水平。二是强化网络内容保障。完善《盐城农业信息网》等农业网站的网络信息更新机制,健全信息采集队伍,大力采集政务信息、市场、技术信息上网,加快农业网站内容更新速度,提高农业网站为农信息服务水平。三是推进数据库建设。积极统筹农业系统内部各部门的力量,重点建设“农产品品牌及加工数据库”、“农业环境和灾害监测数据库”、“农业地理信息数据库”、“农产品品种数据库”、“农作物实用技术数据库”、“畜禽养殖技术数据库”等6大数据库系统,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为农业生产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谋助手作用。 3.4 主攻智能农业建设,在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上求突破 积极顺应物联网发展趋势,加快“3S”、自动控制等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步伐,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一是重点建设远程监测指挥系统。联合盐城移动公司,建设全市农业生产远程视频监控和指挥中心,监测点将覆盖全市各县(市、区)重点乡镇,实时掌握全市各地农产品生长发育、农业自然灾害、植物病虫害等动态信息,为及时、科学指导农业工作提供现代化手段。从县级层面来讲,2012年阜宁县和响水县将建成县级农业远程监控指挥中心,今后几年,其余各县(市、区)也将逐步建设该系统,不断提升全市电子政务水平。二是重点建设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2011年,盐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了集政府监管、基地追溯、企业诚信、信息查询于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引入政府部门、检测机构、企业基地等应用试点用户100个以上,基本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可控制、信息可查询、产品可溯源、问题可追溯等功能。2012年,重点建设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二期工程,扩大监测示范用户,改造升级平台功能,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三是重点建设“数字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借助“数字盐城”地理信息平台,联合国土部门,以高效农业为切入点,建成“数字高效设施园艺”、“数字休闲观光农业”、“数字土壤”、“数字畜禽养殖”等数字农业平台,及时农业地理信息,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3.5 主攻营销平台建设,在增加农产品网络销售率上求突破 网络销售是农产品销售的新型业态,也是目前增长速度最快的销售方式。但盐城市农产品网络销售比例偏低,必须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力争到2018年网上销售比重达到40%。一是积极打造盐城市农产品营销网。建成集产品广告、交易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网上营销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拓展盐城市农产品营销范围,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引导创建网上营销店。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在淘宝网、江苏农业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等网站上建立优质农产品营销店铺,不断提高盐城市农产品网上销售比例。三是巩固提高农产品网上交易会。在2011年成功举办盐城市首届农产品网上交易会的基础上,组织和引导更多的企业到网上交易会进行展示展销活动,力争把盐城市网上农产品交易会办成全省规模最大、名牌最响、效益最好的网上交易会。 城市型农业论文:依托城市型观光农业发展思路 摘要:文章研究的重点就是关于现代都市中发展生态农业的一系列探索,对都市生态农业的内涵、以及建设都市生态农业的基本途径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季节性;可持续发展 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近年来,我国的中心城市观光农业相继开发了许多观光农业项目,有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一、郊区观光农业项目发展现状 城市边缘区是指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土地的城市和乡村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在这一地域,城乡之间的相互影响大,城乡用地犬牙交错,乡村用地逐渐被城市线网分割,土地利用、人口和社会特征在传统村镇基础上出现城市化趋向。 以城市为依托、服务于城市,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大,不但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实力,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关注生态性、强调生产性、突出观光性、重视生活性,这是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改善和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观光农业的基本功能。 二、科学开发城市观光农业的建议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是当前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的有效举措,是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应积极从以下方面抓紧抓好: (一)项目论证需要从多角度入手 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具有不同于一般项目的特点,它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综合论证,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地区农业资源基础的分析。即农业、资源基础、自然景观系列、乡村民俗的可展示性。以山东寿光为例,其观光农业的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处于前列的,在投资建设观光农业旅游景点时也能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缺山少水就依靠自己的蔬菜种植技术做大旅游,菜博会为这个从前默默无闻的县城带来了国内国际知名度;生态观光农业使其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市场定位分析。从目前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观光农业首先是城市居民的“后花园”,其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在城市的居民,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然、传统、休闲的场所。 (3)区位选择分析。城市边缘区农业地带应为首选,这些区域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和明显的发展优势。通过发展城市边缘区、城市近郊区,带动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发展观光农业。 (二)观光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观光农业的基础是农业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的合理性。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保证旅游与生态农业的协调,对植根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护并得到充分体现: (1)必须立足现有基础进行开发,严格控制滥用耕地。 (2)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 (3)避免对环境和景观的破坏,如在旅游景点内设立不当的建筑等。 (4)控制“农业观光园”周边的工业以及城市化等对景点的不利影响。 (三)政府要积极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理顺管理体制 (1)全面规划,确保重点。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在全市郊区或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对开发项目要注意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使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具有丰富内容,才能有经常性的吸引力。 (2)理顺管理体制,加强规划和创建管理、服务体系。在旅游开发区要防止出现管理体制混乱,政出多门的现象,要分清责任,各司其职。政府有关部门应做好观光农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建立一些咨询服务机构,加强对观光农业发展的调查研究与总结,以建立农业政策信息服务体系。此外,还应制定一些优惠扶持政策,如引资、税收优惠等。 三、都市生态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都市生态农业的建设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是新世纪的巨大工程,要想使生态农业走向科学化、合理化,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绝不是一年两年的时间就可以达成的,它需要的是世世代代的努力,所以,建设都市生态农业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造福的是子孙万代。 (一)更新观念,树立新型农业环保道德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不同于现代农业,他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农业道德体系的支撑,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并且要把农业环境道德观放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去,认真对待,积极贯彻,规范各种社会行为。 (二) 转换机制,提高农业环保工作效能 第一步先建立生态农业决策系统,生态农业机构最好要有多个部门参与,而且要明确工作的职能和性质,将常规的农业生产管理改为生态农业建设管理。接下来还要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生态富民家园,并在开展生态镇和生态农业的工作中累计成功的经验。最后对国家实施的各种关于建设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等要严格执行,落实农业环保各项措施。 (三)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增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 既要抓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也要抓龙头型企业建设,按照专业化的生产要求,根据就地生产、近地加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品牌效应。除此之外还要开展国家交流与合作,吸取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落实我国的现状,然后积极招商引资,借助外部资金和人才的力量开发建设项目。 城市型农业论文:资源型城市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 摘要:通过对大冶市实地调研考察,分析了大冶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问题,根据大冶市农业主要产值数据(2004-2008)及相关资料,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农业主导产业选择评价模型。论证了大冶市发展现代农业应以农产品加工和畜禽业为主导产业,建立健全农业产业的组织形式,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农业主导产业;大冶市 1 引言 要进一步推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正确选择和培育农业主导产业是重要前提。由于农业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与资源禀赋特征,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及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出现不同层次的新问题。因此,各地区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与其经济发展及资源状况相适应的农业主导产业,才能保障农业产业化具备丰富的经济与资源基础,得到长足发展并进一步促进农业其他产业甚至其他国民经济一级产业的较好发展。 大冶市依托长江,背靠武汉,北连黄石,南毗九江,西邻咸宁,成为承接长江开发带和大中城市辐射的交汇点,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大冶市地形以平畈、丘陵、山地为主,其中丘陵地带占全市面积67%,平畈地带占全市面积15%,具备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大冶市气候特征属于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3℃,平均降雨量1 507.3mm,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雨量,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大冶市总面积1 566hm2,其中耕地面积5.015万hm2,园地面积2.259万hm2,林地面积3.63万hm2,水域面积1.467万hm2,拥有小型水库114座,总库容量1.54亿m3,有较灌溉面积3.32万hm2,丰富的水土资源、为农业牧副渔提供了先决条件。 早在大冶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国资源枯竭城市之前的2005年,大冶市政府就意识到了农业产业化对经济转型的重要影响,并将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大冶市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大政策。2007年10月,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意见》,大冶市政府确定了农业产业化的目标,即力图将大冶市建设成三个“大县”和两个“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大冶市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方向,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完善、产业集群的形成及龙头企业的引进与培育,在经济转型时期发展新农村取得了初步成果,使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产品通过产业化实现价值,使得农业产业化生产关系更为规范,确保和协调了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大冶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以畜禽养殖加工、水产休闲养殖、花卉苗木、优质粮油等为四大主导产业。以养殖和加工为主的农产企业,生态环保,资源浪费程度极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冶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乡镇企业重要的一部分,是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的重要载体,是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目前大冶市规模以上产品加工企业共327家,完成年销售收入1 567 895万元、利税22 983万元,吸纳就业4万人,极大地促进了大冶市经济发展与转型。 2 大冶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 农业主导产业对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影响。那么,本文依据(2004-2008年)大冶市农业各主要产业指标值数据,并参照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或理论模型,论证大冶市选择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促进经济转型产生的影响力及作用力。 2.1 指标选取及理论依据 (1)以经济学家钱纳里和库兹涅次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转化,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这里将社会发展的因素总结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方面,以此来分析主导产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对于三级指标的选取,这里主要从主导产业的特点及社会发展对主导产业的要求等方面加以考虑。主导产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指的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生产增长能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与影响。 (3)主导产业的生态效益主要反映产业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或改善程度,包括森林、水土资源的利用与破坏、人口承载等。 (4)主导产业的社会效益主要指产业对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改善程度,这里根据以上原则选取就业增长率和人均收入增长来解释这一问题。 2.2 样本选择及研究方法 2.2.1 样本选择 自转型以来,大冶市致力于发展新型产业以摆脱其资源依赖,并于2008年《湖北大冶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冶市将“重点扶持农业中的粮食种植,畜禽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基地的建成,”据此选取大冶市农业中的6个产业部门进行分析,其中各数据来源于《大冶市统计年鉴》(2004~2008),《湖北省统计年鉴》(2004~2008)及2008年、2009年大冶统计白皮书,与大冶市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2 研究方法 应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潜在变量作为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它既可归类于三级指标,构成合理、层次性的指标体系,也可解决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同时,通过因子分析得到有实际解释意义的公共因子。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变量的主观权重,分析系统中各因素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上下层次元素的隶属关系,然后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系上一层次的重要性进行比较,构成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内元素权重确定。一般情况下采用9级标准来反映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表1)。 注:元素i与j的重要性介于ay=zn-1与ay=zn+1之间时,其标度值zn(n=1,2,3,4) 该方法主要通过判断矩阵导出排序权重,使权重在定性的基础上得以量化。 2.3 产业评价指标及定量计算 2.3.1 理论模式的建立 根据大冶市产业发展现状及各产业部门的发展特点,选择三级评价指标包括有需求收入弹性系数x1,生产增长率系数x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x3,就业增长率系数x4,产业人员收入增长系数x5,能源消耗系数x6,排污强度x7,土地利用率x8,产业专业化率x9,产业影响力x10,产业内人均产值系数x11,人口承载力x12,森林覆盖率x13。 根据综合分析及试验,选择提取3个主因子,表2是特征值及各主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 从表2中可看出,从13个原变量中产生了3个主因子,共解释总方差的85.925%。 表3为因子载荷矩阵,显示每个因子主要由哪些变量提供信息。由表3可看到,第1因子主要与需求收入弹性、产业专业化、产业影响力、生产增长率、人均产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因素正相关,更多地是反映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第2因子主要与土地利用率、森林覆盖率、能源消耗率、人口承载、排污强度等因素正相关,更多的是反映社会发展的生态效益;第3因子主要与就业增长率、从业人员的人均收入增长系数正相关,是反映社会发展的社会民生效益。 根据表3中各变量的特征,确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大冶市产业结构评价的二级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图1)。 2.3.2 指标权重确定 主要通过判断矩阵导出排序权重,使权重在定性基础上得以量化,具体计算如下图2。 在对矩阵作出一致性检验并计算出一致性率后,即可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如表4。 得出以上数据结论后,最后计算各项产业的综合得分情况,如表5所示。 表5中所得出的结论,给出了大冶市农业各产业在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数值,以上数据是大冶市农业各产业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等各方面竞争力的数据表现形成。在表5中可以看到,各大产业中,最具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是畜禽业,其需求收入弹性值为2.082 1;而最具生产增长能力的产业则是农产品加工业,其生产增长率值为0.738 8。 2.3.3 分析结果 综合以上表中数据结果,将各产业指标值与各指标权重进行复合计算,得出评价模型: Fj=Wi Rij。(1) 其中,Fj为某地区的j产业各项指标的综合得分,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Rij为j产业下,i项指标的具体值。本文中,主要涉及到6个农业产业,因此,其中n=6。 将指标权重与数值代入模型(1)中,得出各项产业的综合得分及排名如表6。 从表6中可以得出,大冶市农业发展各产业根据其综合得分排名,依次为畜牧业(1.398 1)、农产品加工业(1.327 4)、粮食种植业(1.287 9)、水产业(1.207 3)、蔬菜种植业(1.116 7)和林业(0.879 2)。大冶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根据以上综合得分进行选择与扶持。 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需要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情况和经济发展条件作出调整与改进。对于大冶市农业主导产业的选择,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比结果,作出选择与决策以外,还需要根据城市转型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及时作出调整,以更好地促进大冶市的经济转型。 3 理论建议 目前,大冶市在发展农业主导产业过程中,要进一步健全农业产业化组织,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主体要素的发展。 (1)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使其发展壮大。大冶市市级财政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措施,通过财政倾斜、逐步抬升劲牌公司、福润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支持具有资源优势的龙头企业:如水产品加工、稻 加工和蔬菜加工等公司进行资源整合,同时还要培育后备发展力量。 (2)培育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畜禽养殖,水产品、优质水稻和花卉苗木等4大优势产业,重点推行标准化生产,扶持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 (3)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完善。完善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发展,信息传递,生产资料供给等相关链条,大力加强中间组织建设,健全农县产业化组织形式,构建一体化经营体系等措施进行促进农业产业顺利发展并推动城市最终转型。 城市型农业论文:资源枯竭型城市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 【摘要】 文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以辽宁阜新为例,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总结了阜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 农业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阜新是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故有“煤电之城”、“共和国的发电机”的美誉。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经济与环境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农业部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阜新被赋予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结合经济转型,阜新将建设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第三产业和循环型社会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资源型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为特征,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经济活动,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的原则。农业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行为原则。减量化原则――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投入量和废弃物排放量。主要形式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再利用原则――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副产品、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延伸产业链。再循环原则――农业废弃物实现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循环利用,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经济转型的需要。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70%以上的城市。随着资源枯竭,资源产业萎缩。在这种情况下,要大力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培育接续替代产业,进而破解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难题。 2001年12月,阜新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2007年11月6日,国家正式确定阜新为循环经济试点市。同年,农业部确立阜新为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阜新地区人均耕地5.6亩,农村人均耕地超过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为辽宁省人均耕地之首,是辽宁乃至东北重要的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是阜新经济转型中打造的三大产业基地之一。阜新农产品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转型前12.7%上升到27.3%,成为继煤、电之后的重要接续产业。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过程中,需要以龙头企业与农业园区为载体,坚持农业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实现农产品、畜禽产品、林产品深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由此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需要,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契机。 2、保护生态的需要。目前,农业发展中除了受到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资源瓶颈的制约,还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化肥、农药、农膜过多使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滞后,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白色污染”等。因此,要发展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为特征的农业循环经济,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阜新是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的中间过渡带,属于辽宁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区。地处亚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于资源性缺水城市,水资源相对短缺,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退化。阜新农业生产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长期滥施和偏施农药化肥、地膜回收不力、用水浪费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坚持“九节一减”的减量化原则,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增施有机肥、控制化肥用量、优化肥料结构,减少高毒农药使用量和薄膜残留量。由此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也为其发展提出了要求。 3、改善民生的需要。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根本,“三农”问题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阜新总人口1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百万农民致富增收是关系民生、“三农”问题的大事。阜新已建立起以农作物秸秆、林产品、农产品、畜产品为资源的四大循环经济体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10多个循环经济链条运行良好,带来可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农业循环经济载体的培植,“四位一体”生态户的推广,“彰武五峰模式”的典型带动,在安置农村劳力、带动农户致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由此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是改善民生的需要,同时也为其发展提出了目标。 三、阜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 2001年被确定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以来,阜新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22.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34.4亿元。其中,农业(小农业)比重由2001年的44.6%下降到2009年的40.0%,林业比重由2001年的3.9%上升到2009年的8.3%,畜牧业比重始终位居首位。2007年阜新被确定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以来,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不断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模式。 1、“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是辽宁省首创的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该工程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组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四位一体”以其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农产品无污染、无公害,节水、节能等特点,在辽宁农村发挥了重大作用。 随着阜新市猪、牛、羊、禽等畜牧业的发展,阜新通过发动农户建“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的办法,使畜禽粪便得到处理,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使农户用上清洁的能源。阜新市“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从1990年开始,2009年全市累计建设生态模式户4.5万户,年综合处理畜禽粪便约72万吨,年产沼气900万立方米,年增收节支超亿元,被评为辽宁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市。 2、秸秆综合利用模式。阜新粮食年产量15亿公斤左右,其中70%以上为玉米,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0亿公斤。2009年,阜新市农作物秸秆青(黄)贮6.5万窖,秸秆气化站6处,大中型沼气池45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一是农作物秸秆通过青(黄)贮、氨化饲料化,发展草食畜牧业;二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三是农业机械粉碎后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四是农作物秸秆通过气化炉裂解产生可燃气体供给农户。 3、种养加复合模式。阜新市彰武县五峰镇,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条件与经验,创造出一个适于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五峰模式”。一是五峰镇扩大甜玉米种植面积,为辽宁金禾实业有限公司的保鲜玉米深加工项目提供原料,打造了甜玉米种植―保鲜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二是发展黄牛饲养,为福元公司屠宰、初加工肉牛提供牛源,为清河门皮革加工基地提供牛皮原料,打造了肉牛饲养―肉牛屠宰加工产业链条;三是实现农业和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打造了甜玉米种植―秸秆青贮―肉牛饲养产业链条;四是实现清洁生产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打造了养牛―牛粪―沼气―照明(燃料)、沼肥产业链条。 4、林下种养模式。阜新在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同时,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实施了林下种养。由最初的林粮、林草等常规模式,逐渐开发出了林药、林菌、林烟、林下养殖等20多个高效、高产和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涌现出如阜蒙县太平乡林烟模式、王府镇林瓜间种、海州区林菌间种、彰武县林下养鹅等一批产业典型。2009年,阜新林下经济开发实现产值8.5亿元,农民增收由最初的200多元提高到630元。 5、农业园区模式。阜新经济转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较高科技含量和多层次的园区发展格局。以双汇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养殖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发展链条;建成了沿101公路、阜沈公路、阜锦公路、阜锦高速公路布局的线状园区带,各类农业园区和小区达322个;建成了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沿城市外环布局的环状园区带,经济转型农业园区达20个,设施农业小区达55个、各类种养棚舍达5400栋。阜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及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同时,阜新与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成了奶牛、杂粮、食用菌、蔬菜、林业等10个产业研发中心,引进推广新品种112个、新技术18项。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要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 1、加大宣传,转变观念。无论是农业增效还是农民增收,农户参与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由于农户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意识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转变农户的思想观念,强化农业循环经济意识,引导和教育农民积极参与。根据农村的特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标语、宣传车、村务公开栏、科技入户、典型示范工程等途径,开展多层次、多样式的宣传,将农业循环经济新理念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营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农业循环经济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需要具备一定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农民。然而,我国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不高。因此,需要“政府、市场、企业”多方协同,加大培训投入,建立农民技能培训网络,引导农民参与培训。发挥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农户得到科学用药、合理施肥、保护性耕作、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生态畜禽养殖、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地节水技术等应有的技术指导。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好地适应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 3、确保多渠道资金投入。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与农民收入的波动性,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使得资金问题成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瓶颈。因此,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政府财政、银行信贷、社会资本投入力度。争取国家、省级的农业投入,加大市(县)本地财力的投入。推动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增加信贷投入,重点支持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畜牧养殖、生态建设。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等投资主体参与农业循环经济项目。 4、发挥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政府应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把资源和环境作为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应加强组织领导,进行规划引导。阜新已率先成立了“农业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编制了《阜新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管理办法(暂行)》、《阜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阜新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应采取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对环境污染、农药超标、化肥过度使用的可采取限制性政策,对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沼气工程的给予鼓励性政策。 城市型农业论文:发展城市型现代农业的融资思路 摘要:城市型现代农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业,城市型现代农业的建立,需要资金的强有力支持,拓宽融资思路,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建立新的筹资方式,是解决现代城市型农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融资渠道;工商资本;信用社改制 城市型现代农业是依托城市,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目标,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形态更高的农业。城市型现代农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业,城市型现代农业的建立,需要资金的强有力支持,特别是农业自然条件较差,农业基础建设比较薄弱的地区,建立城市型的现代农业,就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如何解决融资问题,便成为发展城市现代农业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前,大多数地区农业投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农户的投入、政府的财政和各专项支农资金的投入、信贷投入。由于各种原因,上述三种渠道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为此,必须拓宽融资思路,通过对正规金融、政府财政和民间资本的整合,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建立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和筹集资金的方式,解决现代型城市农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一、以土地流转为主要形式的融资方案 从我国沿海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农业投资的回报率并不一定比工业低。例如,根据对浙江省的调查,其农业收益率一般在20%或者更高,基本接近、甚至超过工业的收益率。正是由于农业有着较高的投资收益,才吸引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吸引工商资本参与地方城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设,要以土地的流转为前提。具体做法可以有如下几种选择: (一)成立农地开发公司,通过农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实现农地经营权的集中 成立农地开发有限公司,一方面将不想种地但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户的土地,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有偿转让集中起来,另一方面将已经脱离农业生产并在非农产业就业甚至在城镇定居的农民的承包地,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让或有偿转让集中起来,统一进行管理并出租给愿意从事农业开发的工商企业。 农地开发有限公司可以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村或乡镇范围内的农地开发有限公司,其主体由村或者乡镇范围内的经济组织构成。这种公司可以是隶属于村或者乡镇政府的经济组织,也可以是不受村或者乡镇政府管辖的独立经济组织。第二种是直接由工商资本自己成立的农地开发有限公司。农户土地经营权向这两种公司的集中,可以采取间接出让的办法,即农户将承包土地的经营使用权作价,间接出让给乡村农地开发有限公司;也可以将承包土地的经营使用权作价,直接出让给工商资本自己成立的农地开发有限公司。 在现实中,出让土地经营使用权的农户,是选择间接出让土地经营使用权的方式还是选择直接出让经营使用权的方式,主要看哪种方式更有利于保护出让农地的农户利益。从出让方即农户的角度考虑,直接出让的方式更能保护农户的利益。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土地经营权出让方与受让方可以直接面对面地协商制定受让价格,提高整个受让过程的透明度。而采用间接受让的方式,由于增加了一道中间环节,即出让土地经营使用权的农户与农地开发有限公司之间的土地受让过程中,农户面对的不是工商资本而是一个中介组织。这样一来,农户土地经营使用权受让收益中的一部分将流向中介组织。受此影响,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关系就有可能演变为利益对立的关系,反映在具体的受让过程中就是,中介组织会尽可能地压低受让价格和抬高向工商资本的出让价格,从中谋取更多利益。 但是,从受让的角度考虑,工商资本如果采用一对一,即逐一向农户谈判、签约的方式获得土地的经营使用权,将大大增加谈判费用和成本。因此,出于节约费用成本的考虑,工商资本宁愿选择间接的方式取得土地的受让。转让农地经营使用权方式的选择是市场行为,应尊重市场的选择,而不应进行行政干预,更不能体现政府的意志。 (二)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形式直接与工商资本结合 除了直接和间接出让土地的经营使用权外,市场经济还为其他形式的土地经营使用权的集中创造了条件。例如,农户可采用以土地经营使用权入股的形式,直接与工商资本结合,参与城市型现代农业的开发和建设,例如与工商资本一起成立现代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与第一种融资形式不同,在这里,出让土地经营使用权的农户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他们可以直接介入公司的生产,并按照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行使自己的权力和履行自己的义务。例如,股东有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表决权,有权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股东从企业获得的收益是土地的逐年分红收益,而不是出让土地经营使用权的一次性收入。采用这种形式,既可以充分发挥股东的生产积极性,也可以减轻工商资本购买土地经营使用权的资金支付压力。这里需要提出注意的问题是:第一,入股土地的股份作价要合理,否则农民不会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转让土地的经营使用权。第二,坚持按照股份公司的规章制度办事,尤其要根据制度的安排,进行正常的股份分红和保护股东的权益。否则,土地经营权的集中就会因缺少基础而不具有可持续性。 (三)村或乡镇公共土地的经营使用权直接出让给工商资本 公共土地从产权性质来看,均属村镇所有,没有承包到户,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结构比较简单,便于流转。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从事农业开发,包括养殖业、林业、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 总之,在进行土地流转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其中最突出和重要的是,要尽量避免依靠政府动员和行政手段实现土地经营使用权的集中,更要避免一些村庄或乡镇行政组织,借土地经营使用权集中和进行流转的时机牟取私利,或者损害农民的利益。 二、推进信用社改制和建立以小额信贷为基础的融资方案 从农村信用社获取贷款,是发展城市型现代农业融资的一条重要渠道。 目前,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的小额信贷,是从国外引进并经过在国内农村地区充分实践后,被证明是有效支持农业和农户经济发展的一种金融服务形式,特别是在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它做到了信贷资金直接进村入户,使发放贷款的对象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在地方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从地方还是从全国农村的金融发展来看,信用社是农村地区主要的支农金融机构,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贷金融业务,是真正有效支农的金融业务。因此,深化信用社改革,依托信用社的小额信贷支农金融服务,通过对小额信贷制度的不断深化和创新,可以建立推动地方城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平台。具体做法如下: (一)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 地方农村信用社要想实现增资扩容和壮大资金实力,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和办法。农村信用社是目前农村地区,尤其是乡镇以下农村地区惟一向农业和农民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尽管农村信用社为地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但不能因此而忽略其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得到彻底解决。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第一,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吸收民间和社会资本,实现其增资和壮大资金实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第二,不仅可以避免地方民间资本流出地方,而且还可以吸纳大量的外地资金,为地方发展服务。第三,可以在中央和省市级政府的支持下,改善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状况,提高资产的优良率和自有资本的充足率。而在多种改革形式中,将信用社改制为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二)调整小额信贷金融服务的投向和规模 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各个地方的发展情况看,小额信贷在实践中都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形式,仍然需要在当前和今后的金融发展中继续坚持。对于地方来说,将小额信贷金融服务与城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的关键,是要根据城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相应地调整小额信贷金融服务的投向和规模。具体做法:一是小额信贷的投放要向城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倾斜,例如向设施农业和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园艺农业倾斜,重点满足这些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在资金投放的规模上,适当放宽数量限制。现代农业是资金密集的农业,对资金的需求数量要大大超过传统的种植业。如果仍然坚持小额信贷的资金投放标准,即每笔一般在2000元左右的话,很难满足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的需要。因此,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适当将每笔小额信贷的资金投放规模提高,同时扩大和推广联保贷款,以适应种植业以外的农业发展对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提高的标准视地方的发展需要来定。 三、创建农村开发投资基金 地方政府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专门建立了财政担保基金,旨在解决农户由于缺少贷款抵押而面临的贷款难问题。应该说,财政担保基金的建立,对于缓解当前普遍存在的农业贷款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财政担保基金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第一,如果财政担保基金担保的农业项目失败,金融风险就会转变成财政风险,直接威胁到政府的运转。第二,财政担保基金担保的农业项目,大多数是规模比较大的项目,而对于规模经营比较小的现代农业生产项目则很少能够照顾到,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满足绝大多数中小农业开发项目的需要。第三,财政担保基金主要由财政资金构成,不允许有其他资金进入,也不允许与民间资金结合。在地方财政实力比较弱的情况下,财政用于建立担保资金的投入将是有限的,而且,在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方面并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 鉴于财政基金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建议地方政府在现有财政担保基金的基础上,将这部分资金从财政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农村开发投资基金,并吸收民间资金入股。农村开发投资基金的主要金融活动有两个:一是对城市型现代农业的融资项目进行担保,从而使这些项目能够从农村金融机构那里获得需要的资金;二是对农业和农村的生产项目直接进行投资,用投资获取的利润来确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四、几点建议 发展城市型现代农业的融资方案和实施,不仅涉及到像土地流转这样政策性很强的问题,而且也涉及到民间金融浮出水面和农村信用社改制等深化改革的问题。因此,融资方案的制定者不仅要在战略上对包括土地和金融政策在内的农村发展政策有深入的认识,有灵活运用政策的高超技巧,有对现行体制进行改革和突破的胆略和雄心,更有建立适应未来经济发展政策和体制框架的远见卓识,而且要在战术上制定出有利于当地城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 政策和措施。为此,我们建议: (一)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创造条件吸引工商资本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进行深层次开发,对于建立地方城市型现代农业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第一,与小农相比,工商资本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再融资的能力,可以满足城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进行规模生产和开发,并取得规模经营收益。第二,工商资本,尤其是科技型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从事开发生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的过程,有利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改造和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第三,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进行开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所需要的资金,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手段。将工业化生产的管理方式引进农业生产领域,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全过程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管理效率。第四,城市型现代农业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副食品和观光、休闲服务的农业,其生产活动始终与最终消费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者进入商品市场难和渠道不畅产生的风险问题。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进行深层次开发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要能够进入土地市场进行流动。因此,地方城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首先解决土地要素流动性差的问题,要在体制和政策创新的基础上,推动和发展土地要素的流动,在土地要素的流动中,完成现代农业对传统农业的替代。根据新的土地承包法,在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农民收入中来自工资性收入占较高比重且恩格尔系数比较低的农村地区,应在体制和政策创新的基础上,鼓励土地经营权的有偿转让,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以便在土地流动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力。 (二)加快农村信用社转制步伐 在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中,通过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区域性的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吸收大量民间资本入股,达到扩充资本和壮大金融实力的目的。农村信用社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制,目的主要是解决当前信用社产权不清、经营机制不顺和资本不足、不能有效支持城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后,其运行机制和运行目标都将发生变化。商业性金融机构要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就必须在大的发展环境方面进行制度、政策和金融产品方面的创新。例如,通过建立必要的金融服务制度,规定其金融投放总量中有多少百分比的资金必须用于现代农业的建设;或者在其资金投放总量中,有多少百分比的资金必须用于小额信贷金融服务,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其对现代农业提供金融服务,如根据服务现代农业的实际情况,给予支农信贷财政贴息和专项补助等;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引导流出农业和农村的资金回流农业和农村。 (三)加紧对建立民间中小金融机构的可行性论证和筹建的前期准备工作 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深化的进程来看,国有金融机构独家垄断的格局必将打破,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会共同出现在同一个金融市场,并通过相互之间的补充,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央行已经明确表示在不远的将来,通过某种制度创新,允许民间资本通过参股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甚至在符合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组建私人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途径,允许民间资本浮出水面,给予其合法开展金融活动的空间。有些地方是否存在有组织的民间金融机构或者“地下钱庄”,不能给予一个肯定的回答,但是,从大量民间资本存在这一现象,可以肯定许多地方存在大量的民间借贷行为。如果没有这些民间借贷在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地方的民营经济也不会发展到今天。一方面存在大量的民间资本,另一方面存在大量资金需求,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并赋予其合法经营的纽带,就是金融创新。因此,地方政府应该从现在起就要高度重视民间金融的发展动向,摸清民间金融的基本情况,紧跟国家金融改革的方向,有重点地培养金融方面的一些专门人才,并对地方金融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有重点地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的借贷行为,为日后时机成熟时建立民营和私营中小型商业银行创造条件。 城市型农业论文:生态旅游农业是推进资源型城市农业产业化的可行选择 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这种新兴产业外向型强、关联度高、增长快、拉动广,是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的朝阳产业,对发挥资源型城市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巨大的现实推动作用。随着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生态旅游农业在资源型城市农业产业化上大有可为。 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打破资源型城市农业基础束缚的有效途径 受资源开采理念和技术手段限制,资源型城市开发往往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耕地、草原、植被的破坏尤为严重,这些因素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农业经济不可能走常规发展道路,必须在精细化、集约化发展上谋求新的突破。生态旅游农业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寓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可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普惠率和农副产品商品率,且其所创造的良好环境、农村特有的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比较可观的旅游经济收入,可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最大化地创造财富。 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发挥资源型城市农业比较优势的理智选择 依托资源开发和产业集聚,资源型城市往往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或副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市民人均收入较高,消费拉动力较强,这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市场空间和充足的社会开发资金。同时,资源型城市农业属于城郊型农业,大多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科技水平,交通、水电等配套设施较为完备,这也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改善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生态旅游农业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渗透,不仅可衍生出丰富的农产品,而且具备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及美化环境等综合效用。由于产业本身倡导绿色化、环保化,使其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由于过分施用化肥、农药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充分发挥其维持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协调人与自然体系的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推进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方式 生态旅游农业能够促进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建筑业等相应产业发展,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生态旅游农业强调生产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商品性的融合,在生态旅游农业推广过程中,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得到改善,大幅度增加产品附加值,而且通过示范培训,能够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科技水平、能基本运用现代技术、了解社会信息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笔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应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科学规划,优化生态旅游农业布局。要坚持高起点规划,按照“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工作思路,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开发、体现特色、有效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编制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生态农业功能区。要突出规划的科学性,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资源型城市本地可持续发展综合规划的基本框架。要突出规划的整体性和长效性,严格按规划建设。同时,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优化生态资源为开发前提,尽量保持原生态,避免对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 二是突出生态功能,彰显生态旅游农业特色。特色是生态旅游农业的魅力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竞争力。要遵循“差异产生效益”的发展原则,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利用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特殊的农业文化底蕴、特别的农业产业景观,精心做好“吃、住、行、游、娱、购”六篇文章,走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的综合配套开发之路。要注重体现休闲性和参与性,重点发展集疗养度假、观光赏鱼、采摘垂钓等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建立乡村休闲民俗农庄,让游人住农家屋、品农家菜、干农家活、采农家果,充分享受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 三是突出科技含量,打造生态旅游农业精品。生态旅游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要求经营者要富有科学文化知识,精通农业技能,善于经营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科技引导牵动作用,加大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力度,实现农业与科技双向拉动。要以“立足城市自然资源、汇聚现代农林科技、展示未来自然田园”为主题,着力打造一批高科技精品观光农业园区,使农业科技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起来,为科研工作提供农业高科技研究场所,充分展示农业科技新成果,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开阔眼界、学习参观的需求,满足农业启蒙教育、科学知识普及、亲体农耕活动的需求。 四是突出扶持培育,壮大生态旅游农业规模。政府支持和引导是资源型城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重要支撑。要建立完善“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着力培育重点基地和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优势产业规模,尽快形成生态旅游产业带和产业链。政府每年应安排若干建设用地,解决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需土地问题;金融机构应逐步把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纳入信贷支农项目,在贷款要件、贷款利率上给予一定倾斜。同时,要制定民营资本参与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其以协作、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建设,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 五是突出营销推介,叫响生态旅游农业品牌。营销是观光农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是提高生态旅游农业品牌知名度、争夺客源市场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加强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打响特色牌、生态牌、旅游牌,以高品质、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要努力拓宽对外宣传领域和渠道,通过农事节庆、节会等活动,增强对外宣传实际效果,进一步提升本地生态旅游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叫响生态旅游农业品牌。 城市型农业论文: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两型农业”的禀赋分析 [摘要]发展长株潭“两型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要积极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的现代农业建设进程,需要了解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现代农业的禀赋和基础条件。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基础、综合经济实力、科技人才基础、体制机制基础等五个方面分析了长株潭“两型农业”发展的禀赋。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 两型农业 禀赋 一、问题的提出 “两型农业”是“两型社会”的外延,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建立“两型农业”,就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损耗强度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改善环境为内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长株潭要率先发展“两型农业”,需要明确禀赋要素,发挥“两型农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早期关于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都认为,丰裕的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潜在财富,可以便利地被转化为资本,丰裕的自然资源为经济起飞提供了很好的支持。Habakkuk(1962)、wright(1990)、David(1997)、De Ferrantietal(2002)等认为,自然资源的丰裕使美国获得了更高的生产率。Gylfa-SOn Thorvaldur(2001)发现,挪威因成功管理了丰裕的自然资源而实现了经济繁荣。不过,Auty(1993)第一次提出了“资源诅咒”(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和“荷兰病”概念。Sachs Warner(1995,1997,2001)对“资源诅咒”假说进行开创性的实证检验。本文拟对从基础要素和高级要素两个层面来探讨“两型农业”的禀赋,为推动长株潭地区乃至全国“两型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建设的禀赋分析 1、长株潭城市群建设“雨型农业”的基础要素分析 (1)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是促进“两型农业”发展的载体 发展两型农业必须提升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节约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推广和普及,进一步增强了长株潭环境的承载能力。一方面减轻了农业对资源的需求压力,另一方面治理以前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环境新的破坏。 第一,长株潭城市群区位和资源禀赋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丰富优质的自然资源保障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有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反之,资源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系统。自然资源影响产业时空布局。长株潭城市群水光热生物资源是丰富的,具备发展两型产业的自然条件。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适宜于发展农业。长沙农副产品较为丰富萁中宁乡猪、浏阳黑山羊、浏阳金桔等享誉中外。长株潭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069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4.7%,具备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 第二,两型农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已上报国务院,2008年关闭、停产、退出污染企业594家;国土资源部批复了株洲35平方公里重金属污染耕地的处置方案;长沙在大河西先导区实施了“大部制”改革,开展了首批排污权交易试点;湘潭市规模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已从2007年全省第10位上升到了第2位。 (2)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经验和现实基础 第一,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长株潭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优于全省平均水平,粮食、生猪产量占全省20%以上。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产品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生猪生产为龙头,集产前种苗供应、产中饲料、兽药、疫苗供应到产后猪肉贮运加工、皮革制造、副产品利用及猪粪生产复合肥为一体的生产体系。 第二,农业结构调整有新的突破。现代农业的形态不断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如长沙的四大产业带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34%。畜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2%提高44%。据统计,2008年,仅长沙市就有各类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农家乐、度假村、休闲垂钓基地300余处,闲观光农业收入超过亿元。其经营收^占农村经济的比重逐年攀升。工厂化农业已经初具规模。工厂化种养殖面积在不断增加,产值也增长迅速。 第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市场广阔和农产品流通顺畅。农副产品资源较为丰富为长株潭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料。长株潭形成肉食品加工产业带。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不断拓展。长沙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造、新建“农家店”938家,建设村级农资服务站1450个,全市农资统销分购、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的新型农资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成。 第四,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提高。农业机械逐年增加,先进适用农机具逐步普及(见表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见表2)。2007年长株潭旱涝保收面积达403.12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126.17千公顷。 (3)长株潭城市群的综合经济实力是促进“两型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投资和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外贸进出口稳定增势,财政收入持续增收,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作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综合实力显著,发展优势突出,聚散功能强劲,为长株潭两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第一,经济实力和增长潜力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发展。近年来,长株潭经济具有显著的综合实力和较强的增长潜力。从增长方面来看,2004―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5年GDP增长速度分别为14.7%,14.0%,14.1%,15.7%,14.5%,年均增长14.6%,比全省年均12.6%的增速快了2个百分点;比全国年均10.82%的增速快了3.7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长株潭经济增长潜力巨大,目具有互补性。 第二,产业基础和结构优化有利于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发展。产业基础雄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的分工有着明显的互补性。2008年长株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562.99亿元,占全省43.8%。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8年长株潭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21:52.49:39.30(同期全省为18.01:44.19:39.00),因此,可以说,长株潭结构高级化水平较高,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保持对国民经济的有力支撑。长株潭产业一体化初见成效,具有建立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产业基础。在三次产业中,符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高新企业古有较大比重,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长株潭集中了全省大部分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五大行业增加值过百亿。“十五”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39.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1.7%。 第三,消费能力强,具备两型产业发展的基础。截至2007年。长株潭城市化水 平为50.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9%。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品质好、有利于健康的绿色食品,肉蛋奶、精品水果、蔬菜以及无公害食品在人们的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逐渐提高。两型农业可以为城市提供新鲜、卫生、无污染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消费升级和绿色消费品的基本理念已经形成,也有这样的现实需求。从消费来带动投资,带动经济发展,带动“两型社会”的建设是有非常重要的现实需求基础。 第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升高。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流动,到城市落户、经商、办企业。长株潭城镇化率为81.40%,高于全省58.61%的平均水平。长株潭地区招商引资、进出口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开放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三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占全省的60%以上,三市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80%左右。 2、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农业”的先进要素分析 (1)长株潭城市群强大的科教、智力资源是促进“两型农业”发展的支撑 第一,智力资源储备充足,能够不断运用到农业中来。长株潭拥有密集的科教和智力资源。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科研人员和80%以上的科技成果,不少科研成果达到了世界水平。在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经济增长、科技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处于领先位置。长株潭拥有59所高校,9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两院院士达45人,有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49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科教和智力资源可以为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和科研人才。同时还可以开发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也可以将工业的科技运用到农业上,促进长株潭“两型农业”的发展。 第二,科教实力雄厚,具有发展两型农业的科教条件。其一,长株潭农业科技研发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湖南农业科学院就有13个研究所(中心),以及3个国家级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各龙头企业科技资源储备丰富、人才资源雄厚。金健米业、亚华种业、隆平高科等企业还启动了“博士后流动站”。其二,农业科技服务能力迅速提高。目前,仅长沙市就有农技推广服务机构242家。科技助农直通车工程和“双百”星火科技富民工程,每年培训农民30万人次,推广农业技术150项左右,推广新品种200个以上。其三、农业科技的领先研发与快速推广不断促进长株潭农业科技进步,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高于湖南省其他地区。在2007年各市州科技进步总得分排名中,长沙市、株洲市和湘潭市分列1至3位。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各市州支出总和的70.6%,地方政府科技拨款占63.2%,R D经费支出占76.6%,大中型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56.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55.9%。随着科技环境不断改善,人才制度更加灵活有效,吸引优秀科技人才能力越发突出,科技资源的洼地效应将更加凸显。 (2)体制机制创新是促进“两型农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第一,创新城乡统筹体制。发展长株潭“两型农业”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城乡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在长株潭实施创新城乡统筹体制,有利于去除造成城乡差距的根源。通过城乡统筹工程,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力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显得非常迫切。 第二,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创新是促进“两型农业”发展的保障。例如,株洲启动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集体土地流转等试点;湘潭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债券融资、土地征转分离等试点,已经实现了长株潭1300万居民共享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长株潭城市群实施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工程,已经形成了长株潭海陆空交通网的集散畅通。 第三,其他方面的制度创新。长株潭实施了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为“两型农业”发展提供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金融服务和支撑体系。湖湘文化的底蕴深厚,也具有发展两型产业的文化基础。比如,长株潭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很具备这样的优势,湖南人非常有“敢于担当、敢于天下先”的精髓。 三、结论与政策 1、结论 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发展两型农业,具有优越的基础要素优势和部分先进要素的条件,但是这些基本要素只能提供脆弱的、转瞬即逝的发展能力,而且不能禁受要素成本、贸易和政策等方面的波动。为防止静态效率变成动态无效率,需要进一步发挥先进要素的作用。创造先进要素应当成为长株潭发展两型农业的首要任务。 2、政策建议 要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建设,应做好以下几点: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工业优势,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科教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紧紧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紧紧抓住“两型社会”改革的历史性机遇,突出建成一批农业的重大基础和产业发展项目;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化相结合,继续生态环境保护,突出“两型农业”项目,瞄准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对内对外合作步伐。
风险投资管理论文:国内企业风险投资管理探讨 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指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从运作方式来看,风险投资是指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 一、国外企业风险投资回溯及环境分析 国外对风险投资环境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为了分析和解释不同国家和地区间风险投资发展的差异性,国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各种环境因素对风险投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来看,风险投资是一种最有效的高科技自主创新企业投资机制,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走向成功的孵化器,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发动机。风险投资已成为一个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没有风险投资的支持,创新者就不可能实现创业的梦想,也就不可能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产品和技术,当然也就不可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创新的作用。 二、我国企业风险投资概述 1、风险投资管理的发展历程 由于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同时又面临着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任务,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中国风险投资所必需的配套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增加了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事业的复杂性。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1年的先期探索阶段,1991—1997年的全面兴起阶段,1998年至今的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风险投资发展曾在2000年掀起一个高潮,风险投资机构数量达249家,较1999年增长111%。2001年和2002年我国风险投资的增长速度均明显减缓。2003年、2004年机构数量出现下降。直到2005年,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出现了正增长。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家风险投资企业,总规模在400亿左右。但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影响了风险投资领域,风险投资发展逐渐减缓,这也给了风险投资行业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 2、风险投资及其基本特点 风险投资也被称为创业投资,是指由一些专业人员或专门机构向那些刚刚成立或增长迅速、潜力很大、风险也很大的未上市新兴企业提供长期股权融资和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再通过上市、兼并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撤出投资,从而取得高额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风险资本、风险投资人、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目的和投资方式构成了风险投资的六要素。典型的风险投资往往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投资对象多为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多为高新技术企业;期限至少在3.7年以上,投资方式一般为股权投资,通常占被投资企业15%~20%的股权,而不要求取得控股权,也不需要任何担保或抵押;投资决策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和程序化的基础之上;风险投资人一般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增值服务:除了种子期融资以外,风险投资人一般也对被投资企业以后各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予以满足;由于投资目的是追求超额回报,当被投资企业增值后,风险投资人会通过上市、收购兼并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撤出资本,实现增值;风险性极高,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平均在70%左右,但一旦成功,便会获得超额回报。 3、我国风险投资操作流程 风险投资操作流程包括七个部分:风险资金的筹建、寻找有潜力项目、粗略筛选、项目风险因素详细分析和评价、谈判达成合作协议、项目监控和信息反馈、风险资金成功退出。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4、上海广电SVA风险投资管理方法 广电企业理念系统体现为:超越(Surpass)、价值(Value)和行动(Action)三方面含义(也称“SVA”理念),其中“价值”是核心,“超越”是精神,“行动”是准则,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上海广电SVA风险投资方法是很成功的案例。其战略与结构主要由征集项目、项目筛选、项目建立、运作支持和退出构成。征集项目主要集中于项目流与系统的项目开发。项目筛选是指运用风险投资模式寻找、筛选项目,为广电股份作战略性投资;要经过初步筛选和专题会谈最终确定项目。项目建立后应深入调研,并进行投资条款谈判,实现双方共赢,最终确定投资决策。运作支持关系到风险投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取决于企业文化与员工凝聚力。最后股份整合广电股份并单独上市出售。上海广电SVA风险投资能够成功关键赢在其深刻的投资理念与独到的投资哲学。SVA风险投资能够认识到创业投资本质上不是对项目的投资而是对人的投资,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价值是其投资的关键。在其投资哲学的引领下,SVA风险投资注重价值网络的构建,在为投资企业构件优质成长网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公司的发展搭建一个高起点的事业拓展平台。 三、我国企业风险投资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面临的问题 (1)在风险投资的要素上重资金和技术要素,轻其他要素。风险投资方认为,只有高投入,才会有高产出,甚至认为自己资金越多越好,越多越有实力,眼睛只盯着高投入项目,而忽略了那些虽然投资少,但有发展前途的项目。实际上,风险投资方的实力既在于自身资金多少,更在于自身人员素质。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过程中,大多存在重点放在资金投入上,而忽略其他要素的投入;评估项目时,过多地注重财务和技术,而忽略市场和管理等问题。 (2)从风险投资的决策看,决策不科学。重收益,轻风险,一味地拍脑袋决策,而忽略决策前科学周密的调研工作和可行性分析,且投机心理重。风险投资是以理性决策为基本前提的,需经过各方面研究论证,以竭力降低投资为目的,不能存半点侥幸,否则,就会以失败告终。 (3)从风险投资管理过程看,重投入、轻跟踪管理。风险投资的特点之一就是操作性强。正如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家皮彻约翰逊所说:“我们不仅把骰子掷出去,我们还吹它们,使劲儿地吹。”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普遍存在投入后管理跟不上、管理不善的问题。 (4)重导入战略,忽略退出战略。在资金注入时,企业比较注意风险资金的导入战略,而忽略退出战略。一旦资金被退出,企业会因缺乏新的融资渠道,不能形成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 (5)重第一次投入,轻第二次投入。风险投资公司一旦认准一个项目,一般就会注入第一笔资金,助其创业。但当新企业扩大时,就会要求进一步提供资金以壮大企业实力,这时,风险投资公司应该为其第二次融资,以便达到风险投资资本增值的目的。 (6)缺乏长期的经营理念,只考虑短期的效益。有些风险投资企业投资后,可能一时会有比较好的业绩,但长期来看,并不能给投资者一个好的预期。长此以往,只能从根本上葬送投资者对于风险投资的热情。 2、对策 (1)投资要素要集成化,资金来源要多元化。必须有一定具有市场前景和投资价值的技术、产品或构想,风险投资公司才能据此融资投资,以期获得超常规的资本膨胀和回报。必须有一定资金做支撑,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科技产业化。 (2)投资决策要科学化。因为个人决策的风险很大,所以在投资决策上,应群体决策。要进行市场与技术调查后再决策,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使决策建立在充分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 (3)风险管理要合理化。虽然风险投资是高风险的,但仍然要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风险。因此,要明确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职能,要时常跟踪风险企业的变化,但不能过多地干涉被风险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通过对其指导的方式来控制风险。 (4)把握退出时机。风险投资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控股,而是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取得高额的回报,所以风险投资最后一般要退出被投资企业的。因此,风险投资在投资前就要规划好退出的方式与时机。 (5)风险投资管理要整体化。风险投资公司对项目的运作不能只限于项目选择的成功,还要包括风险资本介入的方式、风险企业的运作方式,以及最后成功退出的一系列连续的过程。 (6)建立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励机制。中国应努力培养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较强管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譬如在大学的教学计划中注重跨学科、宽领域的课程设置,在风险投资的实践中给予风险投资家以高薪、股权和期权,加快国内风险投资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国外相关人才的大量引进。 四、结论 中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很不成熟。针对目前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中国应借鉴其他国家风险投资发展的成功经验,采取积极稳妥的风险投资策略,大力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建立相对完善的投融资市场,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以应对激烈的全球经济的竞争。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和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高技术企业,构建风险投资业和高技术产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机制环境是中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存在风险较大、市场不成熟、制度不健全的国内诸多问题,但是中国风险企业发展的巨大潜在机遇不容忽视。中国版的google-百度在纳斯达克首次公开募股,股票首日上市交易价格就飙升了三倍以上,这毫无疑问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战略”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巨大潜力,风险投资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加速器。 风险投资管理论文:企业风险投资管理面临常见问题及策略 摘要: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生长和迅速发展,风险投资也应运而生并逐渐风行全球。风险投资作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动机,不仅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体现,更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原动力。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有太多的细节和战略需要完善,本文将对我国企业风险投资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做出更加全面的解释。 关键词:风险投资;科技;问题;对策 一、我国风险投资管理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风险投资业起源于20世纪末,在1985年,我国第一家具有风险投资性质的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经国务院成立批准。尽管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业相比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的风险投资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实现科技兴国的国家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和解决风险投资所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风险投资是指对高技术企业进行投资的一种形式,主要特点如下: (一)投资期限长、投资风险高。风险投资主要是对高新技术项目进行投资,需要经过研究和开发阶段,一般经过3-7年才能取得收益,而且成功率较低,风险比较大,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形式,但是,若研究一旦成功,投资者能够获取高额报酬率,因此能吸引很多投资者。 (二)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性投资。一般采用股权投资的形式,所有投资者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利润,投资者需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决策。如同股票的运作方式,企业若获得跳跃性的发展,能够顺利进入市场运作,投资者就能够以更高的价格转让股权,将投资收回后再投向新企业。 (三)风险投资是一种专业投资,需要高素质的人员进行协助。不仅要对科技、金融、管理等方面有熟练的掌握,在面对风险时还要求能够冷静分析局势并对当前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只有像这种具备多项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够对风险投资进行恰当的把握。 二、我国风险投资管理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一)缺少系统的法规保护 虽然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风险投资本年来就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加上国家在根本上是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国家就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对此进行保护,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一切事物得以发展的基础,就目前来看,我们应该多像西方国家学习,学习先进的法律体制,重视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将最基础的工作做好,这样才能有效的调整和规范风险投资关系,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保护。 (二)资金规模小,资本来源渠道单一 风险投资想要降低投资风险,应该重视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有关数据表明,国外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包括投资公司、退休基金、保险公司和个人投资者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并且每个来源都能够分担风险,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投资的风险,政府在资金来源中只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但是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与西方发达国家大不相同,我国的风险投资主要靠政府的支持。我国的风险投资主体主要是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且这些资金的源头大多有政府背景。现有的风险投资公司或创业基金本钱的根源是通过财政科技拨款和科技开发贷款,并且其中政府和银行性质的本钱已占70%以上,这样一来投资风险大多落在了国家头上。 (三)缺乏专业风险投资人才,对风险的认识度低 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被投资方使用投资方的资金进行研发工程,研发时间、研发是否成功都是未知的,对于这种充满未知性的研究开发进行投资,企业需要综合型的人才来应对,这种人才不光要对市场、财务等方面有相关的经验,还要对科技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像这种综合性的人才在我国的风险投资家中并不常见。由于传统的精通一门手艺的思想,我国的风险投资家多对某一领域有着专业的研究,所持的观点多数是片面的。因此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很难达到国外的水平。 (四)资金退出机制不够完善 中国的风险投资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整个运作机制还有许多漏洞。西方发达国家风险投资起步早,运作方式更加完善,我们可以对国外先进的运作方式进行学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改善。外资的运作方式主要是将资金投给成长期或接近成熟期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能够在短期内上市,股本退出进而获利变得更加简洁快速。国内的资本市场不够完善,不同层次的融资企业需要一个多层次的市场,正是因为这种多层次市场的缺失,投资者退出市场更加困难。由此可见,我们需要更加完善的交易平台来帮助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 三、如何应对风险投资中的问题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推动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根本措施,只有知识产权得到有效的保护,才能够激发科技创新的热情,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国家可以用过以国外风险投资立法经验与我国特有的风险投资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修改,企业也应该在法律的规定下制定相应的规则,对科技研发予以支持和保护。 (二)吸引风险投资主体 许多大型金融机构或集团资金力量雄厚,能够为推动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为了降低风险投资者面临的高风险,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这些金融机构进入风险投资平台,让金融机构在资金来源中占据主要地位。让政府财政资金不在主导风险投资而是在特殊情况下进行投资,引导社会进行风险投资,为高薪技术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扶植环境。 (三)大力培养风险 投资专门人才风险投资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风险投资是否能够取得高收益取决于风险投资人才的技术含量,若要进行风险投资,企业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风险资本运作主导型人才、输出企业管理主导型人才、财务分析评价主导型人才、风险控制规避主导型人才等四类人才。除了这些专业型人才企业更需要综合性人才,金融、管理、科研等方面均能娴熟应对的人才乃石中金,必须以最大的力度加以培养。由于综合型人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企业可以将专业型人才组织成为一个个的智囊团,灌输团结协作的意识。凡事要做两手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为风险投资提供智力支持。 (四)建立畅通的退出 渠道交易平台中资金的退出渠道不畅是抑制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重大原因,为了建立通畅的资金退出渠道,西方的发达国家经常采取的方式有公开上市发行股票(IPO)、股权回购和兼并与回购等,对于这种成功的方式,我们可以结合我国市场和风险投资行业的特点进行借鉴,建立更加通畅的资金退出渠道,将投资者吸引到国内市场,更加有利于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壮大。若想拥有畅通的退出渠道,最简洁有效的方法是借鉴发达国家的退出模式加上与企业本身风险投资相适应的方法。与此同时还需要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帮助,现在的法律制度中,有许多条款都限制了风险资金推出平台的方式。国家应该对这部分法律条文进行系统的修改,帮助风险投资资金更通畅的退出平台,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四、总结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风险投资行业将会有长足的发展,投入的资金也会越来越壮大。出于发展初期的我们,缺少相关法律政策的保护、专业人才的帮助、政府机构的支持,只有这些工作得到国家和企业的充分重视和规划,风险投资才能越来越壮大、科技兴国才能实现。 作者:林瑜 单位:江门市新会区财华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风险投资管理论文: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管理 摘要探讨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风险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阐述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概念、方法等入手,研究将科技评估运用于风险管理的可行性。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管理论文:资本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管理的应用 一、引言 在资本市场得到不断完善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在国内也取得了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国内风险投资管理存在着退出渠道不畅通、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和缺乏风险投资人才等问题,从而影响了金融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因此,相关人员还应加强资本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管理的研究,以便更好的促进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二、风险投资的相关研究 所谓的风险投资,其实就是创业者以知识密集和高科技为基础将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方式。在金融行业,金融风险投资又被称之为创业投资,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风险。但是,拥有较高的风险也相对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所以风险投资管理将成为高新技术行业发展资金的重要获取方式。早在1946年,发达国家就出现了风险投资,而国内的风险投资则处在起步阶段。但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就开始研究风险投资问题。依据新疆实际情况,学者张文中(1999)提出风险投资应该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地,同时加强政策优惠的利用,从而进行持续不断的投资。同时,其认为内地可以成为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渠道,但是还需要尽快完成风险投资技术交易和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在资本市场结构分析方面,郭建林(2007)指出风险投资市场需要打破行政区规划限制才能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完成由场外交易市场、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构成的资本市场结构体系的创建。此外,近年来,也有学者对风险投资退出问题进行了研究,高如券(2009)就指出,需要通过完善市场配套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实现股权协议转让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路径。 三、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的问题 (一)组织形式与退出渠道 在资本市场条件下,国内金融行业的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明显过于单一,主要包含有限合伙制、信托制和公司制。目前,发达国家主要采取有限合伙制进行风险投资管理,但是国内采取的是事业型公司制进行风险投资管理,以至于金融行业主要需要依赖政府获得风险投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投资的项目选址和资金投向都会受到政府限制,从而导致不公平竞争在资本市场出现。此外,政府寻租行为也会随时发生,继而影响民间投资发展。而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则会导致政府出现营私舞弊行为,同时造成投资懈怠问题的出现。在风险投资退出方面,国内金融行业缺少畅通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在国外发达地区,政府将通过建立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比如美国的纳斯达克。但从国内情况来看,具有可行性的退出方式仅有股权转让,需要企业通过清算、兼并和收购将股权转让给第三方[1]。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国内通常采取场外协议转让和大宗交易方式进行股权转让,从而大幅度降低了风险投资人的资本得利。 (二)体制问题与资金来源 在资本市场条件下,国内风险投资明显存在着体制障碍。目前,金融行业的风险投资制度建设仍然未能完善,以至于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无法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导致风险投资的激励和约束难以有效实施。在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方面,国外的资金来源渠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养老基金和商业银行等多个渠道获得风险资本。但从国内来看,金融行业的风险投资虽然已经注入了民间资本,而政府投入仍然为风险资本主要组成部分,以至于大多数从事风险投资的公司都是由政府主导创建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将成为金融行业的风险投资主体,以至于风险投资市场只能在行政干预下运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不仅投资决策主体的产权将以明确,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也将产生信息不对称,继而导致风险投资的风险加大。 (三)风险投资的人才缺乏 作为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行业,金融风险投资行业需要拥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才能够使投资风险和经济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国内金融风险投资行业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很多机构的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并且欠缺业务技能[2]。同时,也有一些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养,从而导致金融风险投资行业蕴含了较大的道德风险,会给金融风险投资工作的开展埋下较多的安全隐患。而从事金融风险投资行业,从业人员必将时常接触巨额资金,所以容易因无法承受优惠而挪用投资基金或收受贿赂。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投资者较容易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同时投资者的名誉也将遭到严重损害。 四、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的模式 在资本市场条件下,金融行业采取的经营模式主要有混业经营模式和分业经营模式。而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则会给风险投资模式的选择带来不同的影响。在德国,金融业采取的是混业经营模式,风险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为德国银行,而银行可以向非金融机构进行不超过总资产15%的股权投资。在这种限制下,德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受到了影响,从而导致其资本市场发展较慢,同时其风险投资退出也较为困难[3]。而美国金融业采取的分业经营模式,拥有较多种类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产融结合中占据主要地位,所以其资本市场较为发达。在风险投资方面,采取的分散决策投资模式,即投资众多高新技术小企业。目前,美国金融风险投资拥有有利的金融环境,能够通过各类基金获得投资资金,并且拥有良好的投资退出机制。从国内金融业发展情况来看,目前采取的仍然是以政府资金为主导的风险投资模式,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和国企,只有小部分资金来源于民间投资和境外投资[4]。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政府资金在风险投资中的主导地位已经开始逐步弱化,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在风险投资中的比重则在逐渐增加。因此,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内风险投资模式将转变为以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为主的管理模式。 五、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的管理 (一)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建设 针对国内资本市场风险投资问题,还应尽快加强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建设,从而加强金融业的风险投资管理。为达成这一目标,政府还要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的配套制度,并且积极引导创业板企业上市,从而建立畅通的金融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以便帮助风险投资者顺利退出资本市场。在上市融资的过程中,创业板企业可以通过找寻已上市的公司进行资产注入,也可以通过购买部分股权控股以达成上市的目的[5]。此外,政府还要进一步进行股权转让协议和产权交易机制的完善,以便建立国内风险投资的外场交易退出渠道。具体来讲,就是在实现股权转让时,既可以利用自有渠道,同时也可以借助专业机构,从而帮助风险投资者尽快退出风险投资市场。 (二)风险投资体制建设 为加强金融业风险投资管理,还要建设适合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的风险投资体制。一方面,为使风险投资的委托问题得到解决,可以利用信息传递或型号甄别功能进行外部信息的获取,从而对风险投资委托人展开客观评价。而通过建立风险投资运作机制,则能够使风险投资的逆向选择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风险投资者更加积极的参与投资项目的管理决策。所以,通过加强风险投资体制建设,能够减少委托的不规范行为,因此能够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为降低投资失败带来的损失,可以建立灵活的股权制度,从而使风险投资者进行分阶段投资[6]。而该制度的建立,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和投资方的利益得到更好的协调,所以能够使风险投资的激励约束问题得到解决。 (三)政策扶持体系建立 为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政府还应该建立扶持体系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首先,在税收方面,政府可以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比如通过减少投资者承担的税种帮助其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鼓励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从获利来源上来看,风险投资主要需要依靠资本增值,即需要通过股权转让获利。所以,政府可以调整有关税法,即通过减免资本利得所得税鼓励投资者的风险投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采取有力监管措施进行金融风险投资行业的监督管理,从而使该行业得以健康发展[7]。为此,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金融风险市场管理的主导地位,加强对投机取巧和扰乱市场秩序的风险投资者的惩处,从而确保金融风险投资行业的秩序。此外,针对规模较小的风险投资企业,政府可以通过降低银行贷款门槛扶持其发展。 六、结论 总之,通过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将能为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融资渠道,从而使我国的经济科技实力得到提升。所以,相关机构和人员还应该加强对资本市场条件下的风险投资管理问题的认识,积极寻求对策解决风险投资问题,从而使国内金融风险投资行业取得更快的发展。 作者:王祉懿 单位:民生银行太原分行 风险投资管理论文:金融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策略 我国金融风险投资准确的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1985年我国成立了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各类融资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金、科技贷款贴息基金等迅速崛起。我国金融风险投资机构和数量迅速增加并且出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我国金融风险投资主要存在的问题 虽然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我国风险投资行业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金融风险投资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缺乏完善的与风险投资相配套的法律体系。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涉及到法律和体制许多相关问题,这些都需要有完善的经济体制作为保障,才能使其顺利运行。风险投资虽然在我国已经进行了很久,但至今仍然没有相关的风险投资的基金法。立法工作严重滞后,直接影响着风险投资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合伙企业法》、《公司法》中的许多规定都和风险投资的规则相冲突,比如《公司法》第12条第2款中规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所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这个规定限定了公司对外投资的金额不可以超过一定的比例,成为风险资本供应的一个障碍。又比如,因为我国的风险投资基金法并没有出台,这样风险投资机构就不能通过公募的形式设立投资基金,却只能通过私募的形式组成股份制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才能进行运作。这样我国居民手中的储蓄不能通过基金形式合法的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2.缺少税收政策的优惠,也对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制约。从各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优惠的税收政策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强心针”。1969年,美国政府曾经将资本收益的最高税率从原来的29%提高到49%,这个政策几乎给美国的风险投资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使美国风险投资的额度从1969年的1.7l亿美元下降至1974年的0.0l亿美元,这仅仅为原来的7%。后来在美国政府不得不取消了原来的决策,把资本收益的最高税率从49%又降回到了原来的28%,这样从1978年开始美国风险投资的规模又神奇地增加到了5.8亿美元。l980年,美国国会鼓励私人的风险投资,将风险企业的税率降到了20%。这一政策的实行,使美国风险投资规模在80年代初期大约以每年47%的幅度增加。法国也在1985年颁布法案,规定风险投资公司从持有非上市公司股票中获得的收益或资本收益可以不交所得税,税费额度最高可达收益的三分之一。英国正府在1983年制定了“企业扩大计划”,即个人投资者可免税。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的专门规定。风险资金的提供者包括风险投资公司、被投资的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重复缴税的问题。 二、怎样完善我国当前金融风险投资管理 1.加速培养我国自己的风险投资人才。完善我国金融风险投资管理的关键是培养我国风险投资人才。当前我国还非常缺少通过实践证明有能力的风险投资者,因此形成了这样的问题:目前每年我国的省级科研成果大约有3万多项,但能够真正成为商品的不到25%,而进行产业化的也只有6%;科研人员虽然有创业的积极性,但是却缺乏管理及融资的实践经验;外资及民间的资金有对风险投资的想法,但是却很难找到可以信任的人。 2.完善政府对风险投资业的扶持体制,扩大风险投资的融资途径。国外风险投资的成功已经表明,风险投资的初期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安全收回本金是投资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政府支持下建立的风险投资可以为民间的投资提供相关的政府优惠贷款,而且还可以为民间风险投资的贷款提供政府担保,我国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做法扶持风险投资企业。在政府建立的风险投资体系中,还要广泛开拓融资途径,保障风险投资的资金。这样可以通过政府的引导,鼓励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的行业,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也可以适当放松保险基金投资的限定,允许一定金额的保险基金进入到风险投资产业。过可以考虑引进国外的风险资本,加大风险资金的来源。 3.企业要加强金融风险投资管理工作。企业要结合未来发展战略,认真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投资计划,遵照突出主业并且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则来选择投资项目,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而且未经国家批准省管企业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和其他金融高风险的投资项目。有关企业要对目前现有的项目进行集中检查,对经营情况已经恶化的,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资产保全,确保国家资产安全。 4.通过风险预防来规避我国金融投资的风险。我国国有企业需要设立专门的信息收集部门,提前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能够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与企业取得联系,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小损失。另外,进行分散性投资和海外投资保险也可以降低风险的发生。在好的机会面前,企业应该尽量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充足一些。将计划做的更现实和更理性,因为投资者们都是非常实际的,虚无飘渺的漂亮理念不如商业计划中精准的数字那样富有吸引力。 5.完善法律法规,使风险投资更规范。风险投资是属于那种高投入、高风险且高回报的产业,因此要求政府必须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动作环境,主要是法律环境。现有的法律和政策及法规有很多规定不适应高科技的发展与风险投资发展的要求,政府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尽早地修改并完善《证券法》、《公司法》,并且制定与之相配套的《风险投资法》,而且在政策上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和资金支持。 风险投资管理论文:风险投资管理与控制的落实发展 一、风险投资的定义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简称VC。单从投资这一行为的角度,通俗点来说是将融资得来的资本和资金投向有潜在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发领域中去,为的就是将这些高新技术尽快商品化然后将其投向市场,最后通过这一投资行为获得很高的资本收益的一种过程。但是另一方面,从运作方式讲.风险投资是指由专业人士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虽然具有高新技术但是没有资本将其市场化的企业投人资本的过程.这也是协调技术专家、投资家和风险投资家三者的关系,有风险一起担,有钱大家赚得一种投资方式。 二、风险投资的管理 风险投资的管理一般都包括调查选项、论证、决策、谈判、订合同、跟进管理和退出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要求和操作手段,同时各个环节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之间的联系。我们要想做好风险投资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做好这几项。下面依次介绍这几项: (一)调查选项 每个真正拥有自己高新技术而正等待资金的企业都会向风险投资管理人提出申请,请求投资方进行投资,但是作为投资方,他必须要考虑投资报酬率的问题,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筹资进而获得投资收益而非接济他人做慈善。所以投资方会做好前期的调查工作,慎重选择以免自己的钱打水漂。投资方应该首先分析这个团队的综合素质怎么样,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如果有好的领导人和好的工作团队.那么他们的技术也不会差到哪里。其次,从市场方面考虑,看这一技术转化为产品在市场上能不能占有一席之地,看这项产品能不能给投资方带来利益。做好前两项的调查之后,再考虑这个占核心地位的技术能力,包括将技术转化为成品的能力,将成本降到最低的能力以及后续的开发能力等。 (二)论证决策 做好前期的调查准备后,综合所有后最后做决定的还是投资决策人。投资决策人根据各项方案、调查及可行性报告等组织投资管理方征询大家意见,并最后确定投资方案,交给具体的投资管理人跟进。 (三)谈判订合同 由投资方和被投资方以及专业咨询机构的人员共同组成一个谈判组,就投资多少及投资进度、股本结构、监督和管理工作、追加资金时股本结构变化的原则以及优先退出条款等内容达成初步意向,然后交由投资方的决策人核准后签名盖章。一旦合同生效以后各项具体的工作举要展开了。 (四)跟进管理 现在我国的风险投资领域对管理的概念很淡薄.大家太过注重前期的投资却忽视了投资后的管理工作。风险投资人作为董事会的成员对企业的运行模式有知情权,只有详细了解被投资方财务管理和市场渠道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后才能随时评估这个投资行为的可行性。 (五)退出计划 风险投资方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股权转让和破产清算这三种方式退出这次的投资行为,获得投资收益。 三、风险投资的控制 在完成对被投资对象的评估、确定投资行为后.一定要对风险投资加以控制,掌握主动权不能被动的接受。风险投资方式分为直接注入资本和股权方式注入,前者应用的很少因为这要冒更大的风险。一般投资者多用的是股权方式投入资本。只有这样投资方才能够成为股东进入企业的董事会,参与对投资对象的管理和控制。在投资对象由现在的状态转化为理想状态的过程中,投资方可以运用本身的优势,为被投资者引入合适的合作伙伴或项目,多增加这以项目的优势以达到提高投资可行性的目的。四、将风险投资管理及控制工作落到实处风险投资说白了就是以高科技下的赌注,成功了可以获得利益,失败了这次的钱就没有了。如果是一项高风险的大投资项目出了问题,那可能这个投资机构就一辈子不能翻身了。所以将做好对风险投资的管理及控制工作,将风险降到最低是最好的办法,也是必须要作的工作 (一)将跟踪管理放到与投入同等的地位。 作为风险投资方不能只满足于各种报表、报告,这样不能及时发现企业管理和运行中得问题.一旦投资方失去主动权只能被动地挨打,投资失败是无法避免的。要派遣具体的投资管理人员实地深入的参与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以防不法分子趁机弄虚作假。 (二)将退出战略放到与导人战略同等的地位。 做事不能虎头蛇尾,做好了开头就要连带着做出个完美的结局。风险投资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控股,而是利用高新技术转化的过程获得利益。而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把握退出的时机。当被投资企业步人正轨,经营状况良好以及各方面都增值以后适时上市,或者进行股份转让。这样才能获得最高的利益。但是如果发现这个被投资企业在经营了一段时间后没有发展的前景,目前也不能赚钱,也看不到增值的空间,这时作为投资方就要果断地做出明智的决定,适时脱身,破产清算虽然不是最好的结局,但是这样一来能把损失降到最低。五、总结风险投资对我国经济领域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以目前来说,虽然我国的风险投资领域正处在成长阶段,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和处理.但是只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我国的风险投资领域会越来越好的,我们的经济发展也会越来越好的。当然,本文讲的只是风险投资管理和控制工作的冰山一角,它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体系,需要更多的专家进行研究。 风险投资管理论文:风险投资管理机制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对风险投资后管理机制的涵义及内容作了阐述,分析了风险投资后管理的动因,对风险投资后管理机制创新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结论,以期促进风险投资后管理机制的良好运行。 【关键词】风险投资管理机制 风险投资是通过向极具增长潜力的未上市新兴企业进行权益资本或准权益资本投资,并通过提供管理服务参与企业的发展过程,在企业创业成功后通过权益资本转让,实现高资本增值收益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金融资本运作方式。从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来看,风险投资是包括融资、投资、投资后管理和退出四个主要环节的一种循环运作过程。因此,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由风险投资的筹资机制、投入机制、投资后管理机制与退出机制构成,形成了风险投资微观机制的循环过程。由于风险企业成长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任何风险投资活动都可以说是不完全的,都不可能预见到风险企业将来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包括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将来可能发生的分歧与冲突。因此,风险投资家参与风险投资后的管理,比风险投资前评价和合同的设计更为重要。Kaplan和Stromberg(2001)认为,投资前审慎调查、签署投资协议和投资后管理是风险投资家降低成本的三项主要措施。所以,在风险投资后管理机制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风险投资后管理机制的创新之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风险投资后管理机制的涵义及内容 “机制”一词的运用十分广泛,对其涵义也有不同的理解。“机制”既可以用作描述事物构成状态,即将描述对象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并确定其子系统构成与相互关系;“机制”也可以用作描述事物运行规律,将描述对象的内在机理,包括宏观与微观的理论解释与分析;另外,更多的是“机制”可以被用来描述人们对事物运行的制度安排,并由此而形成各种功能,这体现出人们对事物运行客观规律的认识与运用。而投资后管理是风险投资家控制投资风险、实现投资收益的重要环节。在投资后,为了促使风险企业经营的成功,风险投资家在力所能及的各个方面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扶植和培育。风险投资家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常规性管理。主要指风险投资人在风险企业日常运作过程中,通过各种常规性手段把握企业的经营动态,并按照合法程序与权力,及时解决存在的各类问题。常规性管理的实质就是根据被投企业经营信息的动态反馈,对其进行监控和管理的过程。 2、决策性管理。是指风险投资人通过派出人选出任被投企业董事、监事或其他高管人员,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过程。由于风险企业的特点,决策管理过程通常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作出的,因此派出得合格人选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提供合理可行的决策建议,便于风险投资人作出正确决策。 3、增值性服务。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增值服务贯穿于常规性管理和决策性管理全过程之中,它主要包括协助组建管理团队、提供财务和融资服务、提供信息支持服务、提供法律顾问服务等内容。因而,增值服务已成为风险投资人对投资项目后续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这不仅仅是一个价值发现的过程,更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 二、风险投资后管理的动因 任何投资活动的动力都来自于对利润的追求。但是由于投资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客观存在,风险投资既有可能增值获利,也有可能遭受损失。那么,价值增值的最大化、风险的防范和人力资本的充分应用是风险投资后管理机制产生发展的主要动因。 1、价值增值最大化的要求。风险投资后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风险投资家的风险投资后管理可从三个方面创造价值增值:为创业者提供合适的投资机会;为风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或者如何最好地执行战略;为风险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源。 当风险企业在风险投资家的帮助下获得投资机会、化解企业风险以及减少不确定性和作出最佳决策时,企业就创造了最大的价值增值。 2、防范风险的要求。风险投资的对象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家不仅要承担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的商业风险,还有由于风险投资的特殊性,承担着风险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商业风险是基于风险企业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由于商业风险无法完全预测,风险投资家只能随着风险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状况来调节他们的后续管理水平。一般情况下,风险投资后管理的水平与商业风险呈正相关,与风险企业价值增值的预期呈负相关,但是当风险投资后管理的强度与水平超过了一定的界限,风险投资家就可能会改变初衷并撤回投资。 在委托框架下,风险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仅存在于签约投资前的项目评估阶段,也存在于后续投资阶段。签约前的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主要问题是逆向选择,投资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主要问题是道德风险。因此,当的风险越高,风险投资家进行风险投资后管理的程度就越多。风险投资家通过投资后管理识别风险,收集信息,加强对于投资资金的监管,增加与管理团队的沟通机会,从而帮助风险投资企业实现价值增值与风险防范。 3、人力资本充分应用的要求。在风险投资中,人力资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投资家的经验,二是风险企业家的素质,二者都极端重要,而且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首先,风险投资家的经验是决定风险投资后管理所产生的价值增值量与风险防范成效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其次,风险投资后管理对于风险企业家素质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风险企业家在风险企业中有特殊的重要性。与成熟企业相比,风险企业面临着极度不确定的市场,具备极少的创业资源,并面临高度的风险。风险企业家必须依靠自己的洞察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等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作出决策。但是,在委托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必须依靠完善的管理机制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通过风险投资后监管,对风险企业家进行激励与约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风险投资后管理机制创新性分析 1、管理对象的深化: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为核心。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不仅具有一般人力资本的特性,更具有特异性,这是风险投资后监管机制涉及的核心内容。概括而言,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异性主要包括: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低担保性;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高专用性;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强显示性;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可抵押性。由于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征和风险企业的特殊性,风险投资后管理机制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对风险企业家的激励,而且还要对其严格的约束与监控。 在风险投资后管理中,应该根据风险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基于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双方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因素的考虑,来进行机制设计。对处于早期阶段的风险企业,一方面企业家如果拥有相对较大的股权,其边际努力产生的边际收益中的较大部分将归自己所有,其将受到足够的激励;另一方面,由于早期阶段中风险企业家的担保能力相对不足,风险投资家为了减少投资风险和损失,必须持有较大的最终控制权,并使公司的利益凌驾于企业家之上,甚至在必要时有权解雇企业家。随着风险企业的发展,企业价值不断提高,风险企业家的能力逐步显现,声誉不断提高,风险企业家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与价值也在提高,使得风险企业家担保能力将不断得以提高,而风险企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则可能相应降低。与此相对应,企业家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应当增加。因此,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应具有一定的动态可调整性,即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和运营状况以及企业家的能力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权,也就是说,企业家的能力和企业的经营绩效及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谈判能力。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核心是对企业家进行良好的激励、严格的约束与监控,并体现动态可调整性。 2、管理手段的创新:对风险企业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安排。风险投资后管理机制中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实质上是风险企业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的治理机制,是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之间长期重复博弈后最终会形成的一个最优博弈结果。因此,对风险企业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安排是风险投资后管理机制中最核心的手段。Kapla和Stromberg(2000)实证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家通过合约将剩余索取权、投票权、清算权以及其他控制权的分配分开进行,而这些权力的分配取决于企业在某一个阶段的可观察或度量的指标所显示的企业经营状况,因而控制权的相机转移也是逐步的、多层次的。 为了解决风险投资中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在企业经营发展各个阶段相应的风险企业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安排问题,对风险投资中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进行了诸多创新,其手段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以可转换优先股为主要融资工具的控制权约束与激励。可转换优先股为主的融资结构实质上是对风险企业家一种控制权激励,促使风险企业家将人力资本最大限度地投入到企业中去,努力把企业经营成功,实现风险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和风险企业家个人效用最大化。 (2)分阶段投资并保留中止投资的权利。一旦风险投资家发现任何有关未来回报的负面信息,下一阶段的融资可能被终止,风险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也就无法实现,这种方式也减少了风险企业家试图对企业剩余索取权进行重新谈判的机会主义行为。 (3)以股票赠与和股票期权为主要形式的激励性报酬计划。通过上述方式,将风险企业家与企业的未来经营状况紧密联系起来,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利益实现了高度趋同,降低了委托关系中的道德风险。 (4)投资者退出权约束。当风险企业业绩低于预期目标时,风险投资家为减少损失,将其前期投资以某个事先确定的价格回售给被投资企业。这种行为不仅会导致风险企业实质运作资本数量的减少,还会通过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效应影响风险企业家的后续阶段的筹资,从而提高了风险企业家的努力程度。 3、激励方式的组合:对风险企业家的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相结合。在风险投资中,对风险企业家的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方式的运用,也是与风险企业家的人力资本特性紧密联系的。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契约的不完备性,企业内部协调总是有限的,需要市场从外部来进行推动,这种由外部竞争机制产生的对企业家的激励称为隐性激励。单纯的显性激励或隐性激励均不能够对风险企业家产生最有效的激励,二者的结合设计会取得更大激励效果,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的程度。 在风险投资的显性激励机制中,风险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以及薪酬结构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而风险投资中的报酬契约的创新在于按照经营业绩连续支付风险企业家的薪酬,而不是在风险投资退出完全时集中支付。这种连续支付激励机制对风险企业家的激励效果可以有效地提高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水平,为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双方带来更高的收益,也可以为风险投资家激励与监管风险企业家提供更多的手段。但是由于风险投资中信息的高度不对称以及风险企业成长的高度不确定性,显性激励模式对企业家特殊人力资本的激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风险投资的隐性激励机制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隐性激励机制主要包括风险企业相对业绩激励机制与声誉激励机制。在相对业绩激励机制中,由于风险投资家所关心的风险企业家的努力程度、智力因索、诚实和创新能力不易被观察到,所以企业家的报酬不能直接与这些因素挂钩,必须将报酬和可测量的工作绩效挂钩。由于使用相对业绩比较能将风险投资中对企业家不可控的经济环境变动影响进行过滤,评价出企业经营绩效水平,能使企业家的努力水平接近最优。在声誉激励机制中,由于风险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具有逐步显现性,风险企业家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其人力资本潜能挖掘出来,不断提高其人力资本价值,并提高其声誉,使其在下一轮风险融资时,可以拥有更有利的竞争位置和更强的谈判力量。所以声誉激励机制也为企业家人力资本提供了较好的隐性激励机制。这二者事实上又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在声誉激励机制下相对业绩比较有利于解决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完善投资契约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四、结论 风险投资后管理是风险投资循环过程中的核心环节,随着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成熟,风险投资后的管理支持越来越重要,对于风险投资的价值增值,风险防范和人力资本的充分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风险投资后管理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适应风险投资的特殊运作方式与管理需求,必须要对风险投资后管理机制进行创新。风险投资后管理机制创新的核心在于以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为管理核心,以对风险企业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安排为手段,通过对风险企业家的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风险投资后管理机制的良好运行。 风险投资管理论文:上市公司的风险投资管理论文 摘要:在风险投资发达的西方国家,企业是风险投资的积极参与者,而我国的风险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企业的风险投资所占比重很小,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文章就上市公司的风险投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上市公司风险投资优势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并一直保持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这一现象被众多学者和经济界人士誉为“新经济”。有研究表明,美国“新经济”的形成是与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分不开的。据估计,美国经济增长的70%来自于高新技术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是一对孪生兄弟,在风险投资贫瘠的土地上不可能出现高新技术产业的绿洲。撒切尔夫人曾说过,英国落后于美国的不在于高新技术而在于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所具有的巨大推动力是毋庸置疑的。在风险投资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企业是风险投资的积极参与者,如1996年美国企业投资者的风险资本在总的风险资本中所占的比例达到30%,英国企业投资者的风险资本在总的风险资本中也占有18%,而我国的风险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企业的风险投资所占比重很小,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文就上市公司的风险投资问题进行研究。 一、上市公司进行风险投资的必要性 有研究表明,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对称现象:一种是一些国有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存在的低技术结构、低创新能力与高筹资能力的不对称;另一种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所存在的高科技含量、高增长潜力与低融资能力的不对称。这一方面使得上市公司筹集的大量资金因没有好的投资项目而闲置,或者在原有的主营业务上进行简单的扩张,或者存放于银行以获取较低的利息收益,或者简单地投资于债券以使资金得到保值,这些都造成了资金的大量浪费;而另一方面,大量高新技术成果因资金缺乏无法实现产业化,又造成技术资源的大量浪费。据统计,我国近几年来每年都有将近3万项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20%,形成产业规模的不过5%,从而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资金和技术配置错位的情况,笔者设想:如果上市公司进行风险投资,便可以将上市公司的高筹资能力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科技含量相结合,既可为高新技术企业解决资金危机,也可使上市公司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实现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双赢。上市公司进行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为上市公司的大量资金寻求了好的出路。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具有比较高的筹资能力,可以通过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债券或从银行贷款取得大量资金。但由于我国现处于买方市场,在物质和资本丰富的买方市场下,资本要想得到较好的收益日益困难,尤其是在竞争激烈、成熟的传统投资领域,要想得到较高的投资报酬率很难,投资者必须寻找新的投资机会。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获得比传统投资高的收益,当然也要冒着较高的投资风险,所以风险投资是上市公司资本的一个好去处。 2.降低上市公司内部研发的风险,使上市公司获得新的技术创新源。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信息社会里,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技术上的竞争,企业只有科技上不断创新并处于领先地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上市公司要想获得新的技术创新源,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公司内部研发直接获得,二是通过风险投资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间接取得。上市公司如果通过内部研发直接投资于高新技术,将可能由于较高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面临投资失败;上市公司如果通过风险投资投资于具有一定技术和市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辅之以良好的运作优势,将会极大地提高投资的成功率,从而凭借高新技术企业来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使企业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而不断地发展壮大。如著名的朗讯科技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他的技术优势,其贝尔实验室拥有遍布全球25个国家的3万多位专家,曾诞生出11位诺贝尔奖得主,平均每个工作日创造4项专利,其中功不可没的便是朗讯科技全额投资设立的风险投资子公司在对朗讯科技具有战略意义的光通讯、半导体和电子商务等具有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弥补了公司内部研发的不足,使公司可以迅速地进入新的领域。 3.有利于带动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起步比较晚,相对于风险投资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来说,风险投资还不够发达,鉴于风险投资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努力地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风险投资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需要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投入,这是一般企业所无法达到的。而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中的先进代表,其在资金、人才和管理等多方面具有其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由上市公司来带动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是最合适不过了。 二、上市公司从事风险投资的优势 上市公司在从事风险投资方面具有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优势。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成长的特性,在其创立和成长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风险高,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很难从传统的融资渠道取得资金,而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或从银行贷款取得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大多是权益资本,没有还本付息的限制性约束,这些特性都非常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需求,所以在资金方面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优势。 2.运作优势。风险投资不仅是资金的投入,更有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投入。由于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中的先进代表,处于市场竞争的最前沿,其在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上市公司一般和证券公司、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些专业机构的帮助将会加大上市公司在风险投资运作方面的成功率。 3.风险资本的退出优势。任何资金都有逐利和避险的特征,风险资本也不例外。企业之所以进行风险投资也主要是因为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等到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后便可将手中持有的股权出售而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由于我国的主板市场规定的门槛比较高,风险资本的退出主要是通过二板市场,但由于我国建立二板市场较晚,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全,致使一般的风险投资发展不畅。上市公司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主板市场进行资本运作,达到风险资本的退出,从而获取收益。 三、上市公司进行风险投资的方式 上市公司进行风险投资的方式总的来说有以下两种: 1.直接投资。所谓直接投资就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兼并或参股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即直接将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企业。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委托成本,能扩大公司的规模和科技实力,但是风险比较集中,一般只适用投资于与自身产业比较接近的高新技术领域,因为风险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工程技术、市场营销、资本运营等多方面,如果介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就会缺乏相关的知识、人才和经验,这无疑会加大投资的风险。公务员之家 2.间接投资。所谓间接投资就是先投资设立风险投资公司或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然后再由风险投资公司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资。这种方式下企业的出资额可多可少,由企业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来确定,因为是集合投资,投资比较分散,另外风险投资公司具有专业的管理优势,所以投资风险相对直接投资要小得多,也不受投资领域的限制,但是,这种方式不利于上市公司全面提升主营业务的科技实力和改变业务方向,一般只使用于资金实力相对不是很雄厚的上市公司。 通过上市公司进行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和具有的优势的分析可以知道,上市公司进行风险投资将会实现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双赢。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上市公司进行风险投资并不是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虽然对外投资日益成为公司经营中的重要一环,投资收益在公司收益总额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是看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发展前景仍然是看他的主业经营得如何,所以上市公司作为风险投资者同专业风险投资者在公司资金的分配上和风险投资对象的选择上等方面应有所区别,在公司资金的分配上应以主业为主,在风险投资对象的选择上也应选择那些处于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尽量降低投资风险。我们相信,在上市公司的带动下,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将会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风险投资管理论文:剖析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管理论文 摘要探讨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风险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阐述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概念、方法等入手,研究将科技评估运用于风险管理的可行性。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公务员之家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管理论文:鉴西方风险投资管理研究我国风险投资双重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风险资本家对投资者的首重及其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风险企业对风险资本家的第二重与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风险投资及其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风险投资体系中的投资者,往往是拥有长期资金的机构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大都来自工商企业和金融界的精英、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形成了风险投资体系中的第一重委托关系、效率性集中表现为各财务主体的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风险资本家的财务目标是风险资本经营业绩最大化、资合同确保风险资本家参与风险企业管理、个人价值最终是通过对财产的占有来体现的、风险投资并不仅仅局限于高科技领域、目经理或项目小组成员必须承诺、决策人员中投赞成票者要有一个基本投资额、向全公司进行公开募集、内部募集投资总额必须达到一个基本投资额下限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投资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风险投资体系中的双重关系,探讨投资者、风险资本家与创业者之间财务目标的协调方法,研究西方风险投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风险投资;;财务目标 风险投资体系通常涉及投资者(Investor)、风险资本家(VentureCapitalist)、创业者(Inventor)三方参与者,他们是相互独立的财务主体,通过风险资本这一枢纽,构成了双重委托的关系。如图1所示。 风险资本从资本供应者——投资者,流向资金运作者——风险资本家(风险投资公司),经过后者的筛选决策,再流向资金使用者——风险企业(创业者)。通过风险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风险资本得到价值增值,再流至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将收益回馈给投资者。风险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了风险资本的周转。 一、风险资本家对投资者的首重及其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 风险投资体系中的投资者,往往是拥有长期资金的机构投资者,如养老退休基金、保险公司、银行信托基金、投资基金等,此外还有少数富有的个人和家庭。在美国,养老退休基金是最大的风险资本的来源。投资于这一行业需要非同寻常的勇气、耐心和专业投资经验,广大中小散户由于认识上的原因,而且缺乏承受高风险的能力,一般只投资于证券,而不会冒险涉足风险投资领域。 风险资本家大都来自工商企业和金融界的精英,并拥有良好的业界关系网络,他们最大的本钱莫过于自己的行业信誉和资历,这与他们所能募集的资金数额是正相关的。“对那些具有高能力而且其能力已经通过以前的成功得以展示的人们来说,当他们想扩张其经营时,会较少地受到个人财富禀赋的制约”(张维迎,1995)。同时,风险资本家还具备相当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在选择和评估投资项目、组建风险企业、物色职业经理人时游刃有余。通过预期的研究和背景审核的帮助,风险资本家利用其专业人员来评估投资的前景,但是,与成功投资项目相关的因素太复杂,而且多为主观上的判断,这些判断包括所提供的经营管理队伍的质量,再加上风险资本家先前对此行业的个人经验,有时甚至只是“勇敢的直觉”。因此,风险投资更多的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 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形成了风险投资体系中的第一重委托关系。这种关系的契约化载体就是风险投资公司。随之而来的便是由于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而引起的人问题。不论是事前的逆向选择,还是事后的道德风险,其外在表现最终都归结为财务目标的冲突。投资者的财务目标是预期投资回报最大化,风险资本家的财务目标是风险资本经营业绩最大化,最终获得最大化声誉和个人收益。那么,风险投资公司采取什么样的产权组织形式,如何构造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才能有效地克服人问题,降低成本呢? “一种能够提供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道格拉斯。诺斯,1989)。在风险投资体系中的制度安排和产权设计,其效率性集中表现为各财务主体的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也就是“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微观表现过程。换言之,需要建立能够促使各财务主体的财务目标趋同的风险投资机制。 西方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实践经验表明,有限合伙人公司(VentureCapitallimitedPartnership)是最有效率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形式。美国风险投资产业组织形式中,有限合伙人公司占80%以上。在这个制度下设立风险投资基金(风险资本),投资者是有限合伙人(LimitedPartner),风险资本家是一般合伙人(GeneralPartner),双方通过签订契约来组建风险投资公司。 有限合伙人只对所投入资金负有限责任,不能参与风险资本的具体运作,但对一些重要事项亦有表决权,如合伙人契约的修改,在期满前解散有限合伙组织,或延长基金的期限,解雇一般合伙人,投资项目的资产评估。一般要求有三分之二的有限合伙人同意,上述内容变更才会有效。 一般合伙人负有无限责任,他们投入占风险资本1%左右的自有资金,但一般不用现金,主要是作为一种管理承诺和税务优惠上的考虑。一般合伙人参与投资收益的分配,一般可拿到所有投资收益的20%,另外80%属于有限合伙人的投资回报。通常要在风险资本产生了最低的投资收益率(至少是保本)之后,一般合伙人才能兑现这20%的投资回报。 一般合伙人必须定期向有限合伙人报告所投资企业的业务进展和资产价值变化,至少每年举行一次一般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和风险企业管理层的三方联席会议。由有限合伙人或他们的代表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主要提供技术评估服务,如风险企业的资产评估,因为这是影响到最后投资者所获利润的关键。 契约同时还规定一般合伙人不能在风险基金之外用自己的资金去投资该基金所投资的风险企业,或从企业获得股票;追加募集的同名基金不能投放于一般合伙人先前所投资的风险企业,以防止他们为解决已投资企业的亏损而盲目追加投资;一般合伙人必须在用完一定比例的前期基金(如5%左右),才能再次募集下一轮基金。 上述契约条款所构造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既分散了投资风险,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风险资本家作为资金管理者(人)而非所有者(委托人)的人问题,诱使人从自己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使双方福利同时趋于最大化。 二、风险企业对风险资本家的第二重与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 创业者以其新点子、新思想、新项目,形成对风险资本家的资金和管理经验的需求,两者结合的产物就是风险企业,并且形成风险投资体系中的第二重委托关系。风险资本家(及其风险投资公司)作为投资中介,按照能否带来高投资回报这一根本标准,选择具有高成长性(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进行融资、投资,组建风险企业。这些项目多为高新技术,也可能是满足市场需求的更新换代的产品和技术、新开放的行业、新的经营服务方式等等。在信息社会,推动知识型企业发展的基本力量既不是产品,也不是市场,而是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就连IBM这样的跨国大企业也宣称自己不属于制造业,而是提供全面服务的公司。从出售产品,到出售服务,最后争取成为规则制定者,是大企业集团梦寐以求的目标。 前面已经提到,风险资本家的财务目标是风险资本经营业绩最大化,创业者的财务目标是追求货币收入的最大化,在风险企业中往往通过经理股票期权计划(ExecutiveStockOptionsPlan)来实现。同时,创业者也追求一种领导自己企业的成就感,体现了双因素(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激励效应。风险投资就是把宝押在创业者及经理人身上,对打算介入的“种子公司”的经理人和管理队伍素质反复打量、严格遵选,“一个公司最大的资产不是它的经营思想,而是站在它身后的人,包括自络在内的现代技术永远是一种工具,而管理永远是一切工具的驾驭者”(Amadeus投资公司AutonRichard),风险资本家如果拥有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投资者甚至愿意给他下跪,而没有这些条件,他转身就走。 美国IDG国际数据集团总裁麦戈文在《国际资本眼中的因特网投资》报告中,提出风险资本选择投资项目的三条标准:成长速度快、有望成为行业排头兵、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最重要的是第三条,同时,他认为当前国外风险投资进入中国有四大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法制风险、政策风险。其中,管理风险就是指中国缺乏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创业管理滞后。 风险企业仍然存在人问题,风险资本家(委托人)和创业者(人)双方利益的平衡机制同样是通过签订契约来构造的。在投资契约中,确定可转换优先股这一类复合式证券作为融资工具。风险资本家名义上是一个非执行董事,但他是最有影响力的董事,他注重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他的专长和经验使他完全有能力(也完全有必要)控制企业,对企业的发展过程充分了解,有效地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人风险。 长期持有可转换代先股的风险资本家也可以拥有普通股表决权,相当于优先股已经提前转换为普通股,并且由于利益的捆绑,不会出现“用脚投票”的退出现象。这是风险企业与一般股份有限公司的重大区别。“混合经济”概念的使用与扩散,是二十世纪对经济思想史的巨大贡献,风险企业实际上是一种混合式或边缘式的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合同确保风险资本家参与风险企业管理,并分享风险企业的成长。风险资本家与创业者通过对风险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测,来决定各自所占的股份;并根据转换比例来调整双方所持有的股份,还与风险企业经营业绩挂钩。这个转换比例是动态的,可以随风险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调整,这是对不完全契约的一种修正,是协调双方财务目标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起到了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和激励管理层等作用。事实上,这种对未来成长性的预期将比已经明晰的股权更具有激励作用。在受让资本权益的分配上采取建立于资产增量基础上的“经营者基金”模式,利用经营者自身创造的效益,通过再投入生产的价值来激励分配。经营者基金不是简单的股权量化,而是一种动态的股权分配与管理方式,经营者为公司创造更多效益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股份和利益,其效果就是让经营者永不满足。经营者基金突破了传统的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把资产量化,建立存量基础上的做法,而是把分配建立在增量的基础上,也就是在保证公司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将增量部分资产按比例分成,并以此来达到持久地激励经营者、凝聚人力资源的目的。 三、风险投资及其启示 现代商业社会中,个人价值最终是通过对财产的占有来体现的。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注入有99%来自投资者,风险资本家仅以1%的资金承诺便可获得20%的收益分配权,这付高比例利润分成的“金手铐”,表明风险资本家在风险投资公司中有直接的重大经济利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风险资本家参与收益分配所凭借的要素就是其私有股权化的智力资本,从“资本雇佣劳动”到“智力劳动雇佣资本”,既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人类精神自由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实际上,风险投资产业是投资于人(People)而不是投资于证券(Paper)。在新经济时代,公司价值的创造主要体现在知识及其创新方面,传统的资本运作时代将逐步成为历史。如果说知识代表了过去和现在,创新则意味着未来。尽管契约中有苛刻的约束条件,优秀而充满自信的风险资本家,还是愿意接受这种固定期限的合伙制基金与投资业绩挂钩的高额利润分成措施。 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有限合伙制是风险投资机构中将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完美结合,从而提高投资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有限合伙制企业尚不具有法人资格,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企业组织制度上的重大缺陷。从世界立法趋势来看,为了适应高效快捷的市场经济运作节奏,降低民事主体的交易成本,很多国家都尽可能多地赋予民事主体以法人资格。英美法系国家在法人与非法人的民事权利认定上,更是没有太大差异。 从监管的角度看,风险投资公司一般资本金较普通合伙制企业要大,业务复杂,对社会经济影响也较大,各国通常将其作为金融机构来对待,由金融监管机构统一监管。正因为法律对法人的监管比对非法人的监管要严格和有效,所以也应适时赋予有限合伙人的风险投资机构以法人资格。只有当具备法人资格的有限合伙制成为风险投资市场的主流形式,各类资金才能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规范运作,民间资金才能真正进入风险资本市场。(编辑:pulp) 风险投资并不仅仅局限于高科技领域,在成熟产业推行高附加值的服务化经营方面,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认识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部大开发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朱总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要“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加快对推动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在主要行业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调整结构、促进升级的骨干和依托”。 例如,成立于2000年6月的二十一世纪科技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深圳鼎尊投资有限公司、东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国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港机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安交大开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五家股东投资3.35亿元人民币组建的。鉴于目前中国的《公司法》中没有明确有限合伙制这一公司组织形式,而且有限合伙制中的一般合伙人仍然需要聘请职业经理人来处理投资业务,依然要控制这一层面上的道德风险并进行有效的激励,以避免创业投资中的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因此该公司从成立伊始,就考虑了如何控制人风险,采取了准合伙制(项目合伙制或内部募集制)的风险投资公司组织形式。 具体实施办法如下:项目经过必要的审查和评估程序准备投资时进行内部募集,这个环节有四个必要条件,必须同时满足项目才能获得通过。 (1)项目经理或项目小组成员必须承诺,公司如果投资,项目经理或项目小组成员也必须投资,而且根据项目的规模公司有一个基本投资额的要求; (2)在投资决策通过后,决策人员中投赞成票者要有一个基本投资额; (3)向全公司进行公开募集,对投资的总人数有一个最低的基本要求,目前是要求三个人或三人以上; (4)内部募集投资总额必须达到一个基本投资额下限。 内部募集后,员工与公司签订委托协议,说明各自承担的风险和享有的权益,确认投资自愿的原则。同时,公司将按照项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成,作为公司奖金,其中的50%发给项目人员,体现提成业绩向项目人员倾斜。 项目合伙制实际上是一种内部控制和激励制度,对于解决人问题是有效的。在我国目前有限合伙制没有被法律认可的情况下,试行项目合伙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现阶段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意义。 上述分析表明,在风险企业中产权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有趣的现象。风险资本家持有可转换优先股并参与管理,使得所有者管理者化;创业者(代表管理层)从事经营并拥有经理股票期权计划,使得管理者所有者化。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投票权)应当尽可能对应,即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险的人应当拥有控制权;或者反之,拥有控制权的人应当承担风险。“廉价的投票权”会使得不称职的经理更有可能控制企业。在风险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得到恰当的匹配,各独立经济利益主体的财务目标呈现趋同效应。如同桥牌比赛中的交叉将吃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双方协同作战的效率。 以长期持股、股权集中、智力资本股权化为特征的风险投资财务机制,在推动多元财务主体利益目标趋同的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资本市场的变革方向。 风险投资管理论文:经济增长风险投资管理论文 摘要:文章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回归等计量分析方法,对美国风险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美国风险投资业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的关系,并具体分析了美国风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提出发展我国风险投资必须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促进风险投资市场化、构建风险投资生态系统模式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风险投资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检验 经验和统计资料表明,风险投资的发展对就业、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等具有重要贡献,特别是在风险投资业比较发达的美国。风险投资加速了高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促成了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发达,并因此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娱乐和社会交往方式。本文拟以美国为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回归等计量方法对美国风险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美国风险投资发展概况 美国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源于1946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mericanResearchandDevelopmentCorporation,简称ARD)的成立,标志着风险投资进入组织化和制度化发展的新阶段。1958年,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投资法》(SBIA),授权中小企业管理局制订和实施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通过设立政府风险基金,引导和促进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风险资本市场,支持企业的早期发展并帮助创建新的企业。在该计划的鼓励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发展迅速。从1959年到1963年的5年时间内,全美就有692家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在中小企业管理局登记注册,资金总规模4.64亿美元,其中公开募集的投资公司47家,募集资金3.5亿美元。 然而,由于存在一些内在不足,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以后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到1977年,全美风险投资总额仅5000万美元。为了挽救毫无生气的风险投资行业,美国国会在1978年至1981年4年间连续通过了6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法案,分别是:1978年的收入法案,将资本增值税从原来的49.5%下降到28%;1979年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ERISA)谨慎人条款,修正了1974年制订的退休收入保障法案中有关投资指南的规定;1980年的《小企业投资促进法》,将风险投资公司重新划归为商业性开发公司;1980年的退休收入保障法案安全港条款规定,消除了其接受退休基金作为有限合伙人时所承担的巨大风险;1981年的经济复苏税务法案,进一步将资本增值税从28%降到20%;1981年的《激励股票期权法》,允许股票期权的持有者在行权以后再交税,并降低了税费标准等。正是这一系列法律与政策上的调整为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加之受70年代末风险基金投资于苹果、英特尔和联邦快递等获得了不菲业绩的激励,从80年代初开始,美国风险投资业步入复苏和快速增长时期。 1990和1991年,美国经济全面衰退,社会对风险资本需求明显减弱,大量机构投资者的资产也频频出现质量问题。但随着1992年美国经济逐步复苏并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增长时期,加上1992年以来美国政府对50年代确立的“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效地实现了小企业投资公司的复兴,经济的持续景气和企业股票上市的热潮再次推动美国风险投资业的持续增长。1992年,美国会通过《小企业股权投资促进法》,除解决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外,还提出了“参与证券计划”,即小企业管理局以政府信用基础,为那些从事股权类投资的小企业投资公司公开发行长期债券提供担保,而且长期债券自然产生的定期利息也由小企业管理局代为支付,从而大大改进了小企业投资公司的投资方式。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ationalVentureCapitalAssociation,NVCA)的统计结果表明,到2000年,美国风险投资额达到1048.274亿美元的历史记录,创造了430万个就业机会,7360亿美元的国民收入,分别占全美就业机会的3.3%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4%。1999年,美国风险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曾经达到165.3%的历史记录。但2001年以后,由于新经济泡沫破灭,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再次进入低谷,2003年后回升迹象向好。 二、美国风险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 为了充分说明风险投资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以美国为例,选择了美国1990年至2003年14年的风险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来论证分析。我们首先检验两个经济时间序列是否存在伪相关问题,因为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表明,经济意义上几乎没有联系的序列却可能计算出较大的相关系数,这对我们的实际研究结果是毫无意义的。本文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法来检验X对Y的解释程度(其中Y代表国民生产总值,X代表风险投资)。 表1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原假设F统计P值 Y不是X的格兰杰成因1.326190.38306 X不是Y的格兰杰成因2.067790.24719 注:以上分析用EVIEWS3.1软件计算得出。 可见,对于X不是Y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只有0.25,表明X不是Y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较小,拒绝原假设,表明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X是Y的格兰杰成因。同样对于Y不是X的格兰杰成因的检验概率只有0.38,也拒绝原假设,表明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Y也是X的格兰杰成因。通过分析得出,序列X和Y都能提高彼此的被解释程度,风险投资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有相互反馈关系,风险投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为风险投资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风险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列出其线性模型式表示如下:Y=AX+B,式中:Y——国内生产总值(GDP),X——风险投资额,A、B——待估计的系数。将美国1990年至2003年风险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28个样本在Eviews软件上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运算,估计结论为Y=0.158804X+14.41221,其中R2=0.818469,相关系数r=0.8824,T统计值为62.5209。从估计结论可以看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增长有严格的正相关,两者相关的概率达到0.88。通过回归方程粗略看出风险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风险投资每增加1%,国民生产总值增加0.16%,拟合系数R2为0.818469,回归效果较好,T值显著性通过检验。除了定性分析外,西方学者对风险投资的作用也进行了大量定性研究,具体来讲,风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在多个方面:(一)风险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VCA)研究报告,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保持着一个稳定的增长率。在对美国风险资本经济影响的7次年度调查中发现,创业企业在第一个营业年度平均拥有员工21人,到第八个营业年度平均员工达到184人,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一般企业。另据一份对500家受风险资本支持的创业企业的调查显示,1991-1995年,这些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每年以34%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财富500强企业每年以4%的速度在减少工作职位。[③]通过调查得知,在就业增长较快的主要行业中,几乎都得到了风险投资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当然,不同的行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上又会有所不同,计算机软件行业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由风险投资支持的软件企业雇用了88%的软件工作人员。 (二)风险投资拉动销售收入的增长。风险投资支持的各个行业中的企业在拉动企业销售收入增长方面明显优异于缺乏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1975-1995年的20年间,美国最成功的24家生物科技和信息技术公司的营业额增长了100倍,而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都曾经得到过风险资本的支持。特别明显的是软件行业,通过对2000-2003年美国软件行业销售的调查,风险资本支持的软件行业产值增长达到31%,而与此相对应的整个软件行业的增长率却只有5%。在某些风险投资特别青睐的高技术行业,风险资本的支持更是明显,而这些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也非常迅速。 (三)风险投资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兴旺。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新技术发展的高创新性、知识密集性、高风险性等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很难像其它一般成熟产业一样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投资应运而生。风险投资对R D成果的转化进行投入,提高了成果的转化率。支持创业成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在科技成果、创业人才以及资金的混合体中,风险资本投资是关键的一分子,正是这种混合体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仅1987年至1996年,美国风险资本家向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及服务、通讯等在内的信息技术产业投资就从21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48亿美元,年均增长7%,信息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2175亿美元增加到4445亿美元,年均增长6.5%。 三、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风险投资目前虽有一个旺盛的发展格局,但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产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障碍:宏观方面存在风险投资发展的制度障碍,具体表现在缺乏有效地推出渠道和退出制度、现行法律和政策不配套所形成的制度缺陷、政府定位不准、参与方式不当等;微观方面缺少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支持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高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和低成功率、缺乏真正的风险投资家、单一的风险投资企业制度等。认识到风险投资对经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大贡献,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势在必行。 (一)营造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制度环境。Bygrave和Timmons(1992)对美国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考察。他们指出,风险投资业的内核由资本、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支撑组织构成。风险投资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府环境、文化环境、智力支持、地区差异等。在营造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中,政府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要采取倾斜政策对风险投资业进行扶植,如对风险投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和政府补贴、优先采购国内高科技创业企业的产品、以出口信贷方式积极支持高科技创业企业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等;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有效的退出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大学、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撑作用,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改变凭关系进行投资的行为,由市场来决定投资的去向等。 (二)风险投资的产业化、市场化和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化、商业化紧密联系。风险投资产业化、市场化过程,客观上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风险投资在投资运作上一定要面向市场,按市场需求选择创业企业和创业投资项目,同时按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建立风险投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等。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紧密联系,可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比如受市场影响,出现热门行业投资过度,而一些有前途的技术得不到足够的资本,风险投资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可以通过合理分析受资行业的结构,对受资行业的投资进行平衡。另外,风险投资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紧密结合可以加快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三)构建我国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支持的有效模式。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环境、文化环境、智力支持、资源、市场等因素的正式和非正式约束。根据这些因素,我们从生态学发展的角度来构建一个风险投资发展对高技术产业支持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金融支持、技术专长、知识等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循环反复。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不仅仅局限在资金的投入上,风险投资家往往还肩负着为风险企业输入管理技能、知识经验、市场资讯资源、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等重任,同时通过高技术产业投资的平台和科研机构、大学保持紧密联系,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本支撑,促进知识、经验、人才等合理流动,及时了解技术、科研成果的最新动态从而进行新一轮的投资。 风险投资管理论文: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管理论文 一、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现实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国有投资增长很快。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数据计算,从1990年至2000年,全国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由34.4%上升到了49.86%;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2000年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经分别高达62.74%、59.91%和55.72%。另据业内人士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私募基金总额已经超过公募基金总额,大约在2000~5000亿元人民币之间。(注:参见刘猛:《创业投资基金可能以私募为主》,《证券时报》2000年5月21日。)与此同时,国内仍有大量的民间储蓄未转化为投资: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8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储蓄800多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正在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根据调查,截止2001年6月,浙江省可利用的民间资金量总额至少已达到5662.8亿元人民币(不包括居民证券投资、非上市公司中的非国有资本等),其中个体私营注册资本总数1715.7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947.03亿元,这些民间资金很大一部分可以进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业。此外,我国退休基金、养老基金、医疗保障基金、商业性保险基金和住房资金等所聚集的社会资金也不断增长,居民增量金融资产(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额)日趋增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成为风险资本的来源。 但是,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我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资本一直以政府资本投入为主。据浙江省风险投资协会在2001年5月对49家内资风险投资公司的问卷调查,在公司资本构成中,政府资本占42.9%,上市公司资本(主要是国有资本)占24.4%,民间资本占22.5%,金融机构资本占10.2%。政府有限的风险资本供给是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巨额权益性风险资本需求的。近些年我国每年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超过1万项,专利申请达2万多项,就因资金不足等原因而只有10%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风险资本更是面大量广,政府风险资本的支持只是杯水车薪。同时,政府投资也难以适应风险投资的要求。例如,目前政府既要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不赚钱盈利,又要不发生国有资产损失。显然,这同要以承担高风险为代价来获取高收益的风险投资性质是相悖的。如果国有资本向种子期或成长期项目投资,风险大,则国有资产就可能遭受损失(当然也可能取得高收益);如果不是主要向种子期或成长期项目投资,就达不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实践中这种“二难”往往造成国有资本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力。而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则可以克服国有资本在风险投资中的局限。在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下,民间资本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风险投资项目。现有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构,也只有通过吸收民间资本进行整合重组,才能真正符合风险投资的要求,更好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举措,个体私营经济也已在法律上定位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家和民间投资者的市场意识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增强,现有风险投资机构在风险资金筹集、项目选择、投资方式以及产权管理与交易等方面已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索,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些都为激活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构建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 从国际风险投资经验看,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是最有效率的。但我国现有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是依据《公司法》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公司法》对风险资本的筹集、运作、管理等要求与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在吸引民间资本时,需要参照国际规范构建各种风险投资组织模式。 1.现有风险投资公司与民间投资者共同出资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在现有风险投资公司已经有较大发展的条件下,其它民间投资者可以与其共同参与和发起设立各种类型的风险投资基金,如综合风险投资基金、专业风险投资基金、区域风险投资基金等。基金的资金由金融机构负责保管,风险投资公司负责具体运作。在风险投资基金有较大发展后,国有资本可以逐渐退出,并通过改革风险投资公司内部管理体制,逐步将其转变为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使基金逐步过渡到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这是现有风险投资公司特别是国有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经济具有明显区域性的特征,在地方政府协调下的在本地运作的专业性风险投资基金是较好的组织形式。即由当地政府出资一小部分作为引导资金,当地或外地的一些规模较大的与基金专业性相关的企业出资大部分,当地与外地的现有风险投资公司出资一小部分,并吸收广大的私人投资者进入,组成区域性和专业性特征相结合的风险投资基金,以后再逐步过渡到有限合伙制。当地的企业是这一基金的大股东,但由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风险投资公司负责具体的市场化运作,专门投资于当地与专业性相关的高新技术领域,促进当地专业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风险投资基金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通过组建专业性风险投资基金可以吸引一部分外地民间资金和人才进入本地区,有利于当地传统产业的改造,促进本地某一行业内高新技术的发展;二是由于向本地有专业化特色的科技型企业投资,基金大股东对资金计划投向的行业较为熟悉,最后的投资决策也由他们做出,筹集民间资金组建风险投资基金较为容易;三是参与组建风险投资基金的企业对本地专长行业的技术、市场和管理等方面都比较了解,有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增大对私人投资者的吸引力;四是因为所投项目都是同本地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如果发展良好,会有许多企业拟对其进行收购兼并,股权转让较为容易,风险资本退出不会存在大的问题。 2.境内民间资本为主体的有限合伙制基金组织形式。有限合伙制内部设立两类法律责任不同的投资主体:一类是有限合伙人,另一类是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提供风险投资基金的基本资金来源,以投资额为限对基金组织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是风险投资家,具体管理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出资一般占基金资本总额的1%,投入的主要是科技知识、管理经验、投资经验和金融专长,须对基金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1%的比例好像不大,但绝对额是相当可观的。1亿元人民币的1%就是100万元,这对风险投资家来说也是一笔大数目。在基金投资收益分配上,普通合伙人除了可以同有限合伙人一样获取基金股份收益外,还可以依据投资利润进行较高比例的分配和获得管理劳动收入。这种基金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使普通合伙人的收益和风险同整个风险资本的营运效果直接挂钩,有利于形成对有限合伙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目前我国对有限合伙制还没有法律规范,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地对此作了探索,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鉴它们的成功做法,先通过政府规章的形式对有限合伙进行管理和规范,待国家政策法规对有限合伙形式有明确规定时,再根据国家政策法规进行调整和规范。 3.境内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契约型风险投资基金形式。这种风险投资基金由民间投资者、作为风险投资家的基金管理者和作为资金保管者的金融机构组成。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信托契约基础之上,其中民间投资者为委托人,基金管理者和基金保管者为受托人,分别依据信托契约对风险投资基金进行运作和保管。 契约型风险投资基金具有以下优点:①实行资本承诺制,并引入托管人监管制度。民间投资者的资本金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承诺投入一定的数额,但要根据项目投资的进展状况分期到位。已缴付的资本金在投入项目之前由资金保管者保管,基金管理者并不直接经手收付投资者的资本金,这样可以有效地防范因基金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所引致的资金风险。②固定的管理费用避免了成本过高。基金管理者按照其管理的资金规模收取一定百分比的管理费,因而管理者民间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业务所需付出的成本是可预测和可控制的,一般不会出现公司型模式中经营者滥用经营权导致成本过高、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况。③避免投资者双重纳税。契约型基金管理者所寻找的项目,经投资决策机构批准,由投资者按照投资契约中约定的比例进行投资。由于投资主体是民间投资者而不是管理者,因此,被投资企业获取的投资收益只需要由投资者交纳一次所得税,避免了双重纳税。 4.民营企业个人和家庭单独进行风险投资。在发达国家,民营企业与个人、家庭投资者是风险投资领域非常活跃的力量。目前我国个人和家庭自身直接参与风险投资还缺乏良好的条件,除了一部分风险爱好者外,大多数个人和家庭尚不敢贸然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一般是通过向风险投资机构或科技型企业入股的方式间接参与风险投资的。但民营企业则可以直接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借鉴国外的经验,民营企业除了与其它经济主体共同参与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外,还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直接进行风险投资:一是设立企业内部的风险投资部门,具体负责企业在风险投资领域的金融性投资,以及企业与外部机构的合作。企业从事这种风险投资活动,除了可以从中获得投资收益外,还可以寻求新的产业增长点,保持对技术和市场发展的敏锐洞察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二是自身直接对风险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包括并购风险企业。风险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最具有活力及潜力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并购已是国际风险投资领域的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三是民营企业内部进行风险投资。一般的风险企业通常以独立的创业形式存在,不过也有一些新技术的发明者不愿意完全脱离原来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可以参照国外的做法,为创业活动提供内部风险资本,建立股权全部或部分归公司所属的风险企业,以此作为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繁荣的重要手段。 三、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业的政策支持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风险投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利用民间资本发展风险投资业更离不开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针对目前我国民间投本进入风险投资业的困难和障碍,同时借鉴欧美国家的成功做法,我们提出以下政策扶持措施。 1.税收政策扶持。税收政策是激活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大力度的税收优惠,会使风险投资业获取高额利润成为可能。在高收益的吸引下,资本的逐利特性决定了会有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其具体政策措施为:①风险投资机构比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税后利润再投资高新技术项目的,免除企业所得税,免征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及建设过程中的的水、气、电等增容费和供配电补贴费;购置生产经营用房的,给予有关交易税费优惠。②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来自管理费及红利部分的收入免收所得税;试行有限合伙的,允许其所得税由自然合伙人和法人合伙人分别缴纳,即自然合伙人的投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法人合伙人的投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③风险企业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减轻现行生产型增值税所形成的沉重税费;健全加速折旧制度,允许高新技术产品中所含折旧部分的增值税额予以扣除。 2.财政政策扶持。财政通过资助,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培育和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除国家现在已有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如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基金等外,政府还可采取以下优惠措施:对与政府高新技术规划目标相一致的项目,允许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在投资项目失败后,国有资本弥补其一部分损失,以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政府优惠政策可以极大地降低投资风险,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 鉴于高新技术企业种子期风险大、盈利少或不能盈利的情况,财政可给予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一定的补贴;各级政府还可以考虑将火炬计划、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金项目与对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的财政补贴结合起来,以此提高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的积极性。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将逐渐加大集中采购力度。各级政府在进行集中采购时,对风险投资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应采取相对倾斜的政策,从而为高新技术企业拓宽产品市场,间接支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此外,由财政出资设立专门的科技风险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提供信贷担保,以解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促使其把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担保机构还可以从取得担保资格或被担保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定向募集资金,从而扩大担保资金规模,更好地支持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3.风险资本撤出的政策支持。首先,积极开拓资本市场退出渠道。政府要按国际规范逐步改革和完善股票上市和流通的制度,逐步改变法人股不能流通的规定。在国内证券市场股票发行已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的条件下,各地政府可在国家现有政策法规的框架下,制定相关政策扶持一些发展较好的风险企业积极探索上市的可能性。政府还要加强与证券投资机构的配合,做好风险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准备工作。在国内二板市场尚未开出时未雨绸缪,将为高新技术风险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对于有能力在国内外证券市场“借壳上市”并已成长为巨人的企业,地方政府可以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予以扶持。其次,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为风险企业重组提供相关的政策优惠。地方政府可以对现有的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进行改造,为高新技术风险企业提供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使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及时地获得各种项目信息,降低其交易成本。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以进入产权市场交易,使风险资本顺利变现退出。政府还要积极鼓励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对大公司、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兼并有风险投资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政策及税收上的优惠,为风险投资退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对通过股权回购实现风险资本退出的企业,政府要制订相关的政策予以规范。 4.风险投资的规范管理政策。政府为风险投资业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后,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构会较快地发展起来。为了确保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政府至少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一是政府需要对享受优惠政策的风险投资机构进行资格认定,并建立定期考评制度,加强对风险投资活动的研究、指导和监督管理,杜绝考评不合格的风险投资机构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二是政府在大力扶持风险投资家成长的同时,要对风险投资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对其专业资格、执业行为规范等作出严格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的处罚,促使风险投资从业人员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维护风险投资者的利益。三是政府在制订《投资基金法》中要对私募基金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既要给私募基金以合法的地位,引导它们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又要加强风险控制,主要是严格限定私募基金的管理人资格、投资者范围,以及严格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四是政府对企业制度,特别是有限合伙制等要作出法律规范,促使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由家族制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变,使风险资本能够通过股权交换进入和退出风险投资领域。五是政府要促进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规范发展,使会计事务所忠实履行监督职能,律师事务所保证履行法规保障职能。资信评估机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和信息咨询机构等要切实帮助民间投资者克服因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及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投资障碍,使风险投资者能够正确选择技术创新投资项目,降低投资成本,提高风险资本收益。六是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与风险投资有关的各种法规,如企业破产法、企业收购与兼并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投资权益保护法等等,使风险企业的创新活动和风险投资者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护。 风险投资管理论文:风险投资管理与控制探析 摘要:对风险投资管理而言,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风险管理与控制,做好这两部分的工作是降低投资风险度的关键所在。文章就风险投资管理与控制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风险投资;风险控制;风险管理;动态控制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讲,所有的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性,风险投资的运作其实就是风险识别、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过程。通常来说,风险投资主要有这两个方面的风险:一是与风险投资公司或者风险投资基金相关的风险,比如说风险资本投资者对风险公司或基金的管理控制风险、公司或基金运作的结构风险等;二是风险资本投入风险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一般而言,风险投资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 一、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投资产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是有效的风险管理。投资者为了实现风险资本保值和增值的风险管理目标,往往会采用这几种风险管理方法。 (一)对风险投资机会的审慎选择与评估 为保证投资的风险降低最低限度,风险投资家必须要先对拟投资对象进行充分的风险识别与前期评估。通常来说,在进行风险投资之前,风险投资家将对投资企业或项目的各种影响风险资本增值与退出的风险,进行认真的分析,同时还需要设计出相应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方案。此外,风险投资家也会把风险管理的策略,转化为风险投资协议的若干条款与风险投资家的积极参与管理的实践中。 (二)全面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 1.项目组合。我们都知道所有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都很高,因此,风险资本的投资必须分散化。这也就决定了风险投资公司,会考虑在在一系列有较好前景的行业中,把管理的全部资金投向30~40个组合投资风险企业。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具体的风险企业数量通常都会随着总体风险资金额的增加而适度增加。 2.阶段组合。风险投资的企业都是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大量实践证明,投资风险的平衡与投资收益的变化与该风险企业所处的具体产业、技术与商业周期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在种子期与第一阶段,风险投资家不会投入资金总额的1/3,而是投资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如果是比较成熟的风险企业,因为其已经度过了增长阶段的危机期,能够影响其运作的风险不大,相应的权益价格要高于那些未成熟的早期风险企业。不过,早期风险企业的资本增值潜力会远远大于成熟企业。 3.产业组合。成功的风险投资家总是会专注于高增长行业。风险投资家将风险资金投向大量不同的产业,而通过这种产业分类,能够减少某产业的衰退对于风险投资组合的不利影响。 4.联合投资,通常情况下,在企业后期阶段的组合投资中,风险企业对风险资金的需求将会远远超过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额,联合投资带来大量资本,也就能够满足风险企业的后续投资的需求,同时共同参与同一个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这就是说,联合投资方式一方面分散了风险投资的固有风险,另一方面会将为快速增大的风险企业提供更为广泛的资源与技术服务。 (三)与风险企业分享管理实践经验和管理技术 为了保证投资的效益,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家都需要与风险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风险企业提供给投资专家企业战略规划、管理资本运营、管理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并且也在风险企业的董事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家积极参与投资组合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确保风险投资目标的实现。如果风险资本投入风险企业,风险资本的成功实现增值退出取决于风险投资家在风险企业中对重要的商务决策施加一个积极的影响。 在投资的过程中,联合风险投资家或者风险投资家往往会在风险企业董事会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董事会代表负责与风险投资基金、风险企业各自的管理队伍保持联系,保证能够促使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施加影响,同时也在诸如企业预算、利润目标、资本结构、融资需求、战略部署与多元化战略等方面提供管理支持。如有必要,风险投资家也会通过派遣专业咨询顾问向风险企业提供财务与管理专业服务,以便能够解决各自不同的问题。 二、风险投资的风险控制 (一)风险企业的动态控制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注资与参与管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风险投资家对风险投资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过程。更为确切地说,风险投资的运作和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的。前者主要是强调资本推动技术、设备等各种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实现经济产出的最大化;后者主要是从经济决策论的角度,强调各种风险投资管理外部与内在不确定因素对最优决策执行的结果的影响,也包括风险投资家如何处理对这些因素的不利影响。这就需要风险投资家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1.风险投资中风险控制机制的策略。与一般的企业家、传统的金融家的显著不同是风险投资家熟练驾驭和控制风险的技巧与技术。假如没有风险管理与控制技术,风险投资家将很难获得较高的回报,甚至是面临很大的失败风险。正是因为风险控制和技巧的熟练,才能保证其获得高增值和高回报。 2.技术风险的相关控制。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中,有一个技术风险必须要注意:技术的知识产权问题。通常来说,在风险投资家眼里,会把知识产权看做是风险企业的价值创造的综合反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利、交易机密、版权等都完全可能在市场上为风险企业提供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只有能够赢得超额利润,就很有可能够实现风险资本的高增值。不过,有时候即便是有了知识产权,也不能就吸引风险投资家投资。因为如果没有正确的保护措施,那前期的优势可能会被瓜分。 3.筛选风险企业家的风险转移机制。为了激励风险企业家的工作以风险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风险投资家可以通过分段投资来控制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风险投资家在风险投资协议中商订相关的雇佣合同,使企业的管理层真正成为风险资本的雇佣者,同时通过风险企业的股份期权的给予、取消作为一种约束条件,并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管理层在职与离职的某些行为作出规定。 (二)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的风险控制 风险投资者的投资人主要是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这就存在着人风险与信息不对称现象。风险投资者不能对风险投资家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就只能通过相关的投资合同来约束与激励风险投资家的运营行为,以使其不违背风险投资者的利益。 1.对风险投资家的筛选。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设定较为严格的条件来提高风险投资家的选择标准。这主要是由于好的风险投资家总是比不好的风险投资家更容易接受合伙协议的要求。而且从另一方面上看,好的风险投资家具有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与高风险相适应的高额回报的技能与强烈愿望,同时,高水平的风险投资家不会通过作出一些违背投资者的利益的行为来获取自身的利益,而是从经营成功的风险企业的增值中取得报酬。 2.与风险投资公司的合同设计。 (1)风险投资基金是有固定期限的,风险投资家不能永远保管风险资金。这与共同基金的无期限寿命是不相同的。固定期限使得风险投资者有权利对风险投资家的能力进行选择。在风险资本遭受损失后,大多数的风险投资者都可能会放弃对失败的风险投资家的支持,这其实也给风险投资家一定的约束与激励,以保证其对风险资本的运作符合投资者的根本利益。 (2)风险投资者通常会在对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初期投入一定资金,以后就按阶段投入协议资金。假如风险投资家对已经注入的资金运作并没有达到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或者已投入资金遭受损失,那投资者就会放弃原有的合同承诺。 三、结语 风险投资管理与控制是风险投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也是决定风险投资结构的关键。因此,为了保证风险投资能够获取最大的收益,就必须要在管理和控制阶段完成相关的规划和控制,这也是风险投资企业和投资家的主要工作。 风险投资管理论文: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管理的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风险投资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资本市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资本市场条件下的风险投资管理问题和模式展开了研究,并且提出了问题的解决建议,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本市场 风险投资管理 应用分析 一、引言 在资本市场得到不断完善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在国内也取得了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国内风险投资管理存在着退出渠道不畅通、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和缺乏风险投资人才等问题,从而影响了金融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因此,相关人员还应加强资本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管理的研究,以便更好的促进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二、风险投资的相关研究 所谓的风险投资,其实就是创业者以知识密集和高科技为基础将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方式。在金融行业,金融风险投资又被称之为创业投资,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风险。但是,拥有较高的风险也相对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所以风险投资管理将成为高新技术行业发展资金的重要获取方式。早在1946年,发达国家就出现了风险投资,而国内的风险投资则处在起步阶段。但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就开始研究风险投资问题。依据新疆实际情况,学者张文中(1999)提出风险投资应该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地,同时加强政策优惠的利用,从而进行持续不断的投资。同时,其认为内地可以成为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渠道,但是还需要尽快完成风险投资技术交易和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在资本市场结构分析方面,郭建林(2007)指出风险投资市场需要打破行政区规划限制才能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完成由场外交易市场、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构成的资本市场结构体系的创建。此外,近年来,也有学者对风险投资退出问题进行了研究,高如券(2009)就指出,需要通过完善市场配套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实现股权协议转让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路径。 三、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的问题 (一)组织形式与退出渠道 在资本市场条件下,国内金融行业的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明显过于单一,主要包含有限合伙制、信托制和公司制。目前,发达国家主要采取有限合伙制进行风险投资管理,但是国内采取的是事业型公司制进行风险投资管理,以至于金融行业主要需要依赖政府获得风险投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投资的项目选址和资金投向都会受到政府限制,从而导致不公平竞争在资本市场出现。此外,政府寻租行为也会随时发生,继而影响民间投资发展。而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则会导致政府出现营私舞弊行为,同时造成投资懈怠问题的出现。 在风险投资退出方面,国内金融行业缺少畅通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在国外发达地区,政府将通过建立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比如美国的纳斯达克。但从国内情况来看,具有可行性的退出方式仅有股权转让,需要企业通过清算、兼并和收购将股权转让给第三方[1]。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国内通常采取场外协议转让和大宗交易方式进行股权转让,从而大幅度降低了风险投资人的资本得利。 (二)体制问题与资金来源 在资本市场条件下,国内风险投资明显存在着体制障碍。目前,金融行业的风险投资制度建设仍然未能完善,以至于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无法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导致风险投资的激励和约束难以有效实施。 在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方面,国外的资金来源渠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养老基金和商业银行等多个渠道获得风险资本。但从国内来看,金融行业的风险投资虽然已经注入了民间资本,而政府投入仍然为风险资本主要组成部分,以至于大多数从事风险投资的公司都是由政府主导创建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将成为金融行业的风险投资主体,以至于风险投资市场只能在行政干预下运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不仅投资决策主体的产权将以明确,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也将产生信息不对称,继而导致风险投资的风险加大。 (三)风险投资的人才缺乏 作为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行业,金融风险投资行业需要拥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才能够使投资风险和经济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国内金融风险投资行业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很多机构的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并且欠缺业务技能[2]。同时,也有一些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养,从而导致金融风险投资行业蕴含了较大的道德风险,会给金融风险投资工作的开展埋下较多的安全隐患。而从事金融风险投资行业,从业人员必将时常接触巨额资金,所以容易因无法承受优惠而挪用投资基金或收受贿赂。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投资者较容易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同时投资者的名誉也将遭到严重损害。 四、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的模式 在资本市场条件下,金融行业采取的经营模式主要有混业经营模式和分业经营模式。而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则会给风险投资模式的选择带来不同的影响。在德国,金融业采取的是混业经营模式,风险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为德国银行,而银行可以向非金融机构进行不超过总资产15%的股权投资。在这种限制下,德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受到了影响,从而导致其资本市场发展较慢,同时其风险投资退出也较为困难[3]。而美国金融业采取的分业经营模式,拥有较多种类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产融结合中占据主要地位,所以其资本市场较为发达。在风险投资方面,采取的分散决策投资模式,即投资众多高新技术小企业。目前,美国金融风险投资拥有有利的金融环境,能够通过各类基金获得投资资金,并且拥有良好的投资退出机制。从国内金融业发展情况来看,目前采取的仍然是以政府资金为主导的风险投资模式,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和国企,只有小部分资金来源于民间投资和境外投资[4]。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政府资金在风险投资中的主导地位已经开始逐步弱化,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在风险投资中的比重则在逐渐增加。因此,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内风险投资模式将转变为以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为主的管理模式。 五、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的管理 (一)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建设 针对国内资本市场风险投资问题,还应尽快加强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建设,从而加强金融业的风险投资管理。为达成这一目标,政府还要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的配套制度,并且积极引导创业板企业上市,从而建立畅通的金融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以便帮助风险投资者顺利退出资本市场。在上市融资的过程中,创业板企业可以通过找寻已上市的公司进行资产注入,也可以通过购买部分股权控股以达成上市的目的[5]。此外,政府还要进一步进行股权转让协议和产权交易机制的完善,以便建立国内风险投资的外场交易退出渠道。具体来讲,就是在实现股权转让时,既可以利用自有渠道,同时也可以借助专业机构,从而帮助风险投资者尽快退出风险投资市场。 (二)风险投资体制建设 为加强金融业风险投资管理,还要建设适合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的风险投资体制。一方面,为使风险投资的委托问题得到解决,可以利用信息传递或型号甄别功能进行外部信息的获取,从而对风险投资委托人展开客观评价。而通过建立风险投资运作机制,则能够使风险投资的逆向选择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风险投资者更加积极的参与投资项目的管理决策。所以,通过加强风险投资体制建设,能够减少委托的不规范行为,因此能够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为降低投资失败带来的损失,可以建立灵活的股权制度,从而使风险投资者进行分阶段投资[6]。而该制度的建立,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和投资方的利益得到更好的协调,所以能够使风险投资的激励约束问题得到解决。 (三)政策扶持体系建立 为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政府还应该建立扶持体系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首先,在税收方面,政府可以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比如通过减少投资者承担的税种帮助其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鼓励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从获利来源上来看,风险投资主要需要依靠资本增值,即需要通过股权转让获利。所以,政府可以调整有关税法,即通过减免资本利得所得税鼓励投资者的风险投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采取有力监管措施进行金融风险投资行业的监督管理,从而使该行业得以健康发展[7]。为此,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金融风险市场管理的主导地位,加强对投机取巧和扰乱市场秩序的风险投资者的惩处,从而确保金融风险投资行业的秩序。此外,针对规模较小的风险投资企业,政府可以通过降低银行贷款门槛扶持其发展。 六、结论 总之,通过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将能为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融资渠道,从而使我国的经济科技实力得到提升。所以,相关机构和人员还应该加强对资本市场条件下的风险投资管理问题的认识,积极寻求对策解决风险投资问题,从而使国内金融风险投资行业取得更快的发展。
统计类论文:实验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统计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统计学教材中大量的公式及繁琐的计算使得对多数学统计的学生而言,统计学就是一门十分枯燥的数学学科,学习的目的不过是考试及格罢了。其实不然,因为从本质上来看,统计学属于一种方法论学科,只要是有数据的地方皆有统计学的使用之处。造成这种理解的原因可能与部分老师的教学观念有关,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方面的学习,注重公式的数理推导,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形成教师、学生两条线。 此种情形下,我们认为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完全可以实施实验教学,通过实施实验教学将有利于打破教学中长期固守的“教师讲解灌输,学生呆读死记”的陈旧模式,从而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起来,做到既发挥教师的组织、协调、引导和辅助作用,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期待也非常高。笔者对2009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征集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建议,共收集56份文字性建议,其中有35人表示目前教材中案例陈旧,而且脱离实际,老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更加贴近实际例子为主,教学效果会更好。 一、统计学实验教学法的特点 相比其他实验教学方法,统计学实验教学方法有其特点。 (一)以基本知识点为核心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进行实验并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课程中的要点和难点,并训练他们的统计分析能力才是我们的目的。因此,这要求统计学原理的实验教学要紧密结合每一个基本的知识点,一个实验要与一个或多个知识点明确对应。 (二)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 由于统计学原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使实验教学达到好的效果,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们自己搜集数据,用课堂所学的统计理论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技巧,编写案例,分析案例。 (三)运用现代化的数据分析技术 充分利用多媒体、录像、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表现统计学的实验教学案例。本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目前为止,使用较多的两个软件为excel和spss,统计教材中经常有较多的数据,利用软件可以使教材中的多数内容“还原”,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繁琐统计学公式的计算背后的“简单”软件显示。 二、实施实验教学的建议和意见 经过上述讨论,对于统计学实验教学的实施,笔者也提出了自身的建议和意见,这些也都是为了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在学院开展和进行。 (一)实验教学的内容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所在就是实验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案例质量,教学过程中实验的恰当运用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选择案例,并对拟选用的实验案例进行认真研究。 1.相关老师的课题。可以说,经管类多数课题的研究皆需要一定的调查数据资料作为支撑,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借助于专题调查,就是根据所研究问题性质,设计一个完整的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及数据的分析整理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达到“师生共享”之目的。 2.可以和相关职能部门合作。目前,经济管理学院与国家统计局安阳调查大队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调查大队的一些专项调查资料,比如2009年度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调查、以及河南省调查总队组织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电话访问的工作是由经管学院09级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的。 3.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与学生有关的、学生熟悉的问题作为实验案例。2010-2011学年第2学期,笔者首次尝试让学生分组作实验的模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是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组成学习团队,每个团队成员在5个左右,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制定一个调查方案,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要相关。在所有19个小组的调查问卷中,涉及的领域包含学生消费、旅游、手机使用、网络使用等方面的问题,这样做既锻炼的学生的组织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 当然,一个调查问卷并不能完整包含统计学原理中的所有知识点。相反,实验内容应该随着知识点的变化而改变,笔者的实践见表1。 (二)实验教学案例的质量 实验教学案例质量是实验教学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所在。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经验,甚至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观念都对实验教学案例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统计方法的选择与统计数据的类型有着紧密关系,为了了解各种不同数据类型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设计调查问卷时,教师应该对相关调查问题进行全面考虑。既要考虑到问卷的目的,也要考虑到不同数据类型的采集。 由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实验案例的形成,除了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外,还应该与其他专业课老师进行结合,不断完善,逐渐建立实验教学团队,建立案例库。 (三)传统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进行 虽然实验教学带来了教学方式上的改革,但是实验教学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由此才有了实验教学的课时比重问题。也就是说,实验教学也需要传统教学的相互配合。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而统计学原理则是统计方法的基础,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述,这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统计教学中并非每个问题都能有相应的实验,很多抽象的概念就无法用案例来展现,只能采用单向灌输的讲授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我们认为,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数量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统计学思维,统计学提供了有特色的思考方式,包括均衡思想、从数据进行推断,以及运用符号等,它们是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考方式。应用这些统计学思考的方式的经验构成了统计能力——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日益重要的一种智力,它使人们能批判地阅读,能识别谬误,能探察偏见,能估计风险,能提出变通办法。总之,统计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充满信息的世界。毫不夸张地说,过分的强调应用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会改变统计学学科的性质。 因此,统计教学中要从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出发,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理论讲授的关系,使它们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如果不顾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概用案例教学,忽视其它方法的运用,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样看来,实验教学法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方式,两者的结合才会满足教学中的全面要求。根据笔者的实践,我们认为,在课时分配比例方面,实验教学课时所占总课时的比重应该在20-30%之间。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法是一种值得在统计学教学中推广实施的方法,它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进和完善统计学教学的方法,但同时应该认识到,统计学实验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成功的实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既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因素。教师所扮演的是“导演”+“导师”的角色,需要为整个实验指引方向、控制节奏。学生应该提高对实验的认识程度、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实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统计类论文:物流类统计教学革新 作者:段春媚 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学院 目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材一般采用《统计学原理》,虽然版本不同,但内容区别不大,大多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和数据的计算,较为抽象,会计、金融、营销、物流等专业讲述的内容相差无几,缺乏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分析和对学生实际操作的培养。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众多专业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按岗位群设课,突出实践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作为专业基础课,统计学如果仍沿用教师上课讲授、课堂练习、作业批改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现代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模式或许能让学生学会怎样计算平均指标,怎样进行趋势分析,但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所起的作用很小,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统计学的考试过去一直采取以闭卷考试为主,平日考勤、课后作业为辅的形式。考试内容一般按照教学大纲,主要考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计算能力,这种形式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却忽略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学生会去背公式,背例题,而很少关注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统计学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关系 统计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研究的是随机现象的内在规律,这种工具因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只有与具体的专业相结合才有其用武之地,才能发挥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功效。我们除了强调各类统计学的理学共性,还要强调各类统计学的个性。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来说,就是强调其与经济管理学科的密切联系,按照经管类学科的特点设置课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几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实施了项目教学,统计学的定位就是为这些核心课程和项目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所以在讲授时要充分考虑到专业课程和项目教学所涉及的要点,使讲授的知识与之充分结合。根据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从事项目教学指导教师所获得的经验,现将专业核心课程和项目教学中涉及到的主要统计环节做了总结(见表1)。 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渗透到了物流专业课程的方方面面,在学生后续的企业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中也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学生社会实践答辩情况、社会实践和项目调研报告的内容分析以及个别访问,我们发现,被调查的96名学生中,93.75%的学生表示在实践岗位上需要用统计知识处理问题,比如各类订单的统计、库存情况分析等;78.13%的学生在分析报告中运用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来说明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将这些结合点用案例或实训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的认同及其应用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统计学教学改革尝试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我们对统计学课程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改革尝试。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软件应用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习统计不要求具有多高深的理论,技能操作性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将理论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根据专业的特点,我们选取最常用的最实际的知识,将重点放在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上,特别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指标的建立及分析。理论教学做到深入浅出,穿插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统计学更加科学、更加实用。考虑到实际工作中运用统计学处理问题时,手工操作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统计的需要,所以每一部分内容都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起来,不但能使数据的显示和分析变得快速简单,也能提高统计结果的准确度。在软件的选取上我们充分考虑了实用性和可行性。目前,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有SPSS、SAS、BMDP、SYSTAT等,这些软件大多为英文操作界面,其强大的功能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实用。而随处可见的Excel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其提供的统计函数、统计制图、电子表格及数据分析功能完全可以满足教学要求。[2]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学院提供的机房,假设一个工作场景,通过Excel软件操作将知识当堂消化。 (二)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团队合作 统计学是一门由实际问题驱动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配合案例和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接受新知识。 1.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课本知识转化成多个具体的任务,通过师生共同完成任务来讲解和学习所需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3]在教学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是整堂课的设计者、组织者,为学生进行学习资源的提供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讲解统计调查时,第一步先给出任务:对我院学生消费情况进行一次调查。第二步分组分析任务,确定出完成该任务需要先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包括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调查问卷,然后是调查的开展和资料的整理、分析。第三步是完成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进行探索研究,包括重温之前学过的统计工作的过程,并尝试调查问卷的设计。准备就绪后,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次小规模的统计调查实践,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析。第四步是学习效果的评价。小组将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讨论、互评。教师对大家任务完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更合理的建议,同时可以提示大家,至于怎样规范地整理资料、如何进行较为准确的数据分析才能使本次调查圆满结束,将作为以后的一个新任务。由此留下了一个悬念,让同学们期待下一个任务的开始。通过这种教学法的尝试发现:带着任务学习使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更容易进入学习情境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分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也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任务完成机会,有利于各自特长的发挥和知识、能力的互补。 2.案例教学法。统计学里的概念比较抽象,如果以这些抽象的知识点作为任务,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于是,我们精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或者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以案例作为任务的关键部分,既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综合指标时,可以先不给出公式,而是让学生假想自己为物流公司的人员,将任务设计为一个个具体的物流活动,通过物流总产值、库存周转率、车船空载率和平均采购成本等问题的分析,进而学会使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学习趋势分析时,设计为物流企业经营决策方面的案例,并结合Excel进行分析和探讨,使学生掌握其基本思想。与专业相关联的案例,学生易于接受,仿佛看到了即将发生的事情,透过这些案例也明白了学习统计的重要意义。#p#分页标题#e# 3.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借助多媒体可以将统计学中的大量统计表、统计图及案例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既节省了时间,又丰富了视觉效果。例如统计分组、分配数列的编制和统计表、统计图的设计。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要正确合理地使用好这个工具,使之为教学服务,而不是完全依赖这个工具。课件的制作要精练,不能照本宣科,要掌握好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配合一定的板书详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长处,又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时不多的情况下,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创新考核方式,合理评定成绩 考试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一种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考试的形式常常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我们一直采用传统的闭卷笔试,分为单选、多选、填空、判断、计算几个题型,这种形式比较规范,答案统一,易于操作,但是学生学习的方式比较机械。考核的结果只能看到学生是否用功学习了,却无法真正判断出学生是否具备了较强的分析能力,成绩再好也无法活学活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很难得心应手地处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尝试,将过程考核进行了细分。平日考核分别包括统计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如问卷的设计、调查活动的开展、调查结果的分析等)、课堂讨论的表现、小组作业完成的质量和面试;期末测试分为笔试和上机操作。笔试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考查学生对各类指标的综合分析能力;上机主要考查统计表和统计图的设计制作、统计函数的运用等。考核项目的增多,虽然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有助于学生成绩的全面综合判定。考核形式的多样性,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促进了学生技能的训练与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学生自然会将课程的学习延伸到课堂外,既能弥补学时的不足,又能将知识很好的内化。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突出了这门课程作为“工具”的特点,强调其在实践活动中的指导性和应用性,有助于学生统计思维的形成。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较好地实现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统计类论文:统计学类专业高等代数课程改革分析 摘要: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应用性强的学生,我们对统计学类专业的高等代数课程进行了改革,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知识的渗透、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结合诸多实例,具体阐述了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高等代数;统计学;教学改革 一、统计学类专业高等代数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1998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将统计学专业分为理科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分别授予理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前者属于数理统计方法与应用范畴。2012年9月,统计学类成为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在其下增加了应用统计专业。为了适应统计学类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的需要,统计学类专业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其课程体系中数学基础必修课包含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几何学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学类专业在应用方面的作用日渐突出,统计软件、实习、实践课程等培养统计应用能力的课程得到了强化,理论课程的课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高等代数课程也受到课时减少的影响。然而,高等代数课程是统计学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也包含理工类大部分专业的考研数学知识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影响着统计学类专业其它核心课程的教学,也影响着该专业学生的自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高等代数的教学进行改革,在有限的课时下保证高等代数课程的系统性,又能够突出重点,保证它们的高等代数知识能够满足后续课程的教学需要,使其更适合统计学类专业的需求,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二、统计类专业高等代数改革内容 (一)根据专业需求调整高等代数课程的教学内容 统计学类专业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应用性强的学生为目标。在高等代数的教学中,对重要知识点深入讲解,使学生理解其思想,并通过例题与应用加深体会;而对过于繁杂的证明可适当降低要求。目前,国内专门针对统计学类专业的高等代数教材非常少,大多数院校采用数学专业相同的教材。然而,统计学类专业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比数学类的学生薄弱,对高等代数这样高度抽象的课程学习起来倍感吃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一些高等院校中,统计学类专业开设线性代数课程替代高等代数课程,这样会使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时候感到相对轻松,但统计学类专业的后续主干课程的教学,如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建模等,会由于没有充分具备相关数学基础而受到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统计学类专业需求与学生情况,对高等代数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具体来说,高等代数中的行列式、矩阵、向量空间、线性方程组、二次型、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这些知识相互联系紧密,是高等代数的基础部分,是统计学类专业后继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研究生招生考试知识点,必须包含在教学内容中。 线性变换、欧式空间等内容不属于通常意义下线性代数知识点,不在研究生招生考试统考数学的范围内,但其思想与统计学的主要方法联系紧密,略去将对后继主干课程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这两部分内容也需要重点讲解。而高等代数课程中的多项式理论、λ-矩阵、双线性函数等内容,不属于通常意义下线性代数的知识点,与统计学类专业的主要方法也没有直接联系,不讲或者略讲这几部分内容不会对本专业的后继课程的学习造成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与课程总课时情况灵活选择。例如,大多数高等代数第一章是多项式理论,该章定义、定理多,逻辑推理强,大一新生普遍感觉抽象难懂,而这一章的内容、方法与接下来的几章几乎没有联系,只是在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这一章才会用到几个因式分解定理。我们可以在即将讲授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这一章时,简单介绍因式分解定理以及其应用方法。这样安排一方面是由于统计学类专业的学生对数学理论证明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另一方也可以避免学生在前期因繁杂的证明而失去信心和兴趣,而且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讲解更多的例题,以及高等代数知识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二)渗透高等代数知识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作为统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高等代数的方法在统计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尽量结合其实际背景,特别是统计学方面的背景,渗透高等代数知识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例如,我们可以在欧式空间后,讲解投影法在最小二乘法中的应用。最小二乘法是一种重要的求极值的方法,在统计学中求解线性模型参数估计问题的基本方法,具有鲜明的统计学背景。我们提出有实际应用背景方面的问题,如以脚长与身高的关系为背景,利用投影定理求出一元线性回归问题的最小二乘解,并结合学生的脚长与身高数据,求出身高与脚长的经验公式,并介绍该经验公式在刑事侦查等领域的应用。这一问题与统计学联系紧密,与学生紧密相关,且容易理解,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虽然统计学类专业的其他课程如数学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会再次讲授最小二乘法,但这些课程中一般是采用偏导数的工具求极值,在教学内容上没有重复。此外,我们在高等代数中讲解最小二乘法,会使学生在其他课程再次学习该方法时更容易接受,达到以旧促新的效果。在讲授“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这一部分内容后,可以通过例子讲解其在求解数列通项公式、微分方程、马尔科夫链中的应用。 特别的,数列通项公式求解问题看起来是一个初等数学问题,与学生的高中知识联系紧密,容易被学生理解,而该问题的解决却需要借助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抽象的矩阵相似对角化在分离变量中的作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高等代数的学习热情。这一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差分方程求解,是统计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时间序列分析研究的内容之一。我们此时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将这一问题做简单变换,就可以变成一个微分方程问题,采用的分离变量的方法与差分方程完全一样。而马尔科夫链中的讲解,可以以人口流动模型为背景,利用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求出人口模型的稳定状态。这三类例子背景不同,但其处理方法却是极为相似的,可以让学生体会抽象思想的魅力。在讲授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与二次型之后,我们可开设“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在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这一个专题,通过几个具有实际背景的若干个例题,如身多个学生的身高体重问题分布散点图、体会线性变换在处理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启发学生理解主成分分析的思想。通过这些渗透,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又使学生加深了对代数方法的掌握,同时为后续相关统计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等代数教学方式以板书为主,原因之一是高等代数的教学内容含有大量的计算和证明,板书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和证明过程的理解。然而,板书的书写速度较慢、信息容量小、表现等缺点,使其在高等代数教学中的局限性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技术的进步,各种教育工具不断涌现,多媒体、翻转课堂、等精彩纷呈。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新的教学工具,改革教学模式。但任何教学工具都不是万能的,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扬长避短,形成优势互补。多媒体可以极大地节约板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在一些板书量特别大的章节,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但正是由于多媒体授课效率高的特点,容易造成学生思维跟不上课堂进度,学生的思路也容易随着多媒体翻页的变化而断掉,不能对课堂有一个整体把握。这时候我们必须采取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将教学框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一些重要的定义、定理、公式等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时间,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教师采用各种途径满足于促成学生的学习,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这一模式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灵活。但现阶段地方院校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普遍较弱,翻转课堂不适合作为高等代数这类趣味性弱且高度抽象的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我们注意到一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课堂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可利用翻转课堂来实现分层教学,将一些扩展内容,以微课、电子书、论坛等形式提供给学生,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拓宽和加深知识体系。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沟通及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作为一名统计学类专业基础数学课的教师,要着力思考如何使基础课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本专业后继课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着力思考如何讲基础课的教学与本专业的背景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定义、定理方法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着力思考如何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将重要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系统化的呈现出来。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学是教师的立足之本,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戢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统计类论文: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统计学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重要课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围绕大数据时代对经管类专业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以专业特色为导向,运用“知识+能力+应用”模式进行统计学模块化、层次化课程体系构建。 关键词:大数据;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 大数据时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社会各行各业对数据分析需求大幅上升,需要借助数据分析实现数据的增值,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为其经营管理决策、投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应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攀升,也引发了对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力的更高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能够广泛应用定量分析技术,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建立相应的模型,作出最优决策。统计学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众多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以后深入学习相关定量方法类课程(诸如计量经济学、管理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的基础。因此,统计学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取有效数据和分析数据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一、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模糊。 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的最大弊端在于一直按照前苏联划分方式将其归类为一门偏重于简单数据整理课程,而将相应的统计分析所采用方法和理论归为数理统计,因此在教学中不重视对后者的学习。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学课程是同时包括这两个部分内容的,尤其是后一个部分内容是定量分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传统统计学教学定位下,学生只认识了基本理论与概念,却掌握不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这与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各领域对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与经管类专业融合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设置只涉及理论统计学这一领域,未将统计分析方法与相关经管类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安排下,学生虽然掌握了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但难以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当面临现实的经济、管理问题却无能为力,不会运用所学统计方法,结合专业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这种状况与经管类人才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目的相违背,难以实现具有创新能力的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如能结合经管类专业特点,对统计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设,势必能够培养出具有定量分析技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符合大数据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经济管理人才。 二、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 1.明确课程教学定位。 目前,统计学教学中偏重于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的理论知识学习,系统性较强,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统计学的知识体系,但是对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应用重视不够,这不仅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在自己本专业深入学习过程中不会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而在教与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源头在于教学定位不够准确。因此,本文提出新的课程教学定位: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为目标,结合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特点,通过统计学的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实验(践)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和统计应用能力,具备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管理领域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优化建设。 根据新的教学定位,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课程体系设置要强调基础知识、注重灵活应用、突出定量分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二是课程结构上,突出专业针对性,强调统计学科和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的有机结合,使课程特色化;三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实训平台;四是将统计分析软件的运用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加强统计分析软件的技能培养。因此,本文将运用模块化系统集成思想,根据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提出按专业分模块,按模块分层次,按层次定内容的改革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子系统课程模块具体内容”的递阶控制结构模型。在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中,我们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出模块化、层次化集成的课程体系在整体功能上达到了最佳状态。课程基础子系统是统计学理论基础和统计思维培养阶段,由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构成,体现了“厚基础”的功能。课程应用子系统和课程案例子系统是统计分析能力训练阶段,首先结合认知性案例模块系统介绍统计分析方法,让经管类专业学生了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其次进一步结合专业特色案例模块和统计分析软件模块,通过分专业教学方式,使不同专业学生能够体会到统计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强能力”的功能。课程实践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实践阶段,是培养大数据时代应用型经管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实践主要包括课堂实践和实验室模拟,课外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实训实习和相关竞赛,通过课程实践和课外实践两大平台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选修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扩展阶段,该阶段在学生掌握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选修统计预测与统计决策两大模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应注重强化基础理论,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做到统计知识与实例分析相结合,与软件应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根据经管类各专业特色,以“知识+能力+应用”模式进行模块化、层次化课程体系设置,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和信息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使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作者:顾剑华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统计类论文: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思考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目的是探索和挖掘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内在数量规律性,进而为宏观国民经济管理部门或微观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随着定量化研究方法在我国社会经济研究领域的普及和深入,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国家教育部规定《统计学》作为经管类大学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本文结合经管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式陈旧。 著名统计学家C.R.Rao曾说过:“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世界里,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统计学与数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统计学将抽象的数字、公式赋予了经济的含义,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处理社会经济的实际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课堂往往注重理论和方法上的讲解,大量公式的推导和数学计算使学生对统计学丧失学习兴趣,从而被动学习。 2.课程针对性不强,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 教师根据书本内容讲解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实施步骤,而对方法本身在各个领域中的实际作用未能进行详细阐述,导致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枯燥,即使学完也不知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统计学方法,无法将统计学作为定量研究的方法论指导相关专业领域的预测和决策。再者,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统计计算方法,却对所计算的变量、参数和结果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甚至忽略统计方法的前提假设条件。这种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统计就是数学的思想,从而无法起到让学生形成统计思想,学会用统计的教学目的。 3.实践教学不足。 统计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检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具体操作统计实务,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统计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可是,据目前针对武汉市各高校统计学教学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仅有理论课程的讲解,教师只注重课本例题、习题的讲授,实践教学处于缺失状态。其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统计软件应运而生,从word、excel自带的统计功能包到SPSS、SAS等专业的统计软件,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大量繁琐的数学计算,便捷地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让我们的实践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手工案例分析的阶段。但是,在实际的授课中,针对统计软件的讲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学校只讲公式运算不讲软件,学生甚至连统计静态描述中的统计图表、平均数、方差连统计图表都不会用计算机软件生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往往需要几十分钟才能算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这样的统计学学习完全脱离了统计学方法论的本质,不但不利于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带来困难,让统计学沦为有形无神的一纸公式。 4.考核方式不完善。 目前,本科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广泛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多为闭卷,比例在总成绩中占70%甚至更高。这样的考核评价方法单一片面,忽视了对学生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不利于促进学生提高统计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作,包含两种最基本的活动,一是教师的讲授,一是学生的攻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学必须在以诱导为核心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自主地探讨相关知识。比如在学习时间序列时,可以让学生站在企业经理的角度,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尽可能地搜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结合往年公司的销售额思考如何预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最大程度地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和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将平铺直述、一讲到底的课堂组织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核心、课程内容为导向、教师引导和控制组织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还应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对教材充分掌握、对各类教学策略与技术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使统计学课堂真正丰满起来。 2.突出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 统计案例教学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通过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大量实际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达到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会实际应用的目的。其次,通过案例将抽象、枯燥的理论与社会经济中的实例联系起来,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思考。并且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从不同的角度选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案例,得到不一样的解决方案,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更能促进学生对综合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在统计调查的教学中让学生调查在校大学生的月支出情况,如果向全校同学都发放问卷调查即为普查,但普查工作量大、成本高;如果随机选择同学进行调查则是抽样调查,若针对某特定年级的调查也可以分为整群调查,或选择占全校大多数学生的学院调查为重点调查等。通过案例使学生加强了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让学生学会针对具体问题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2)突出专业契合度。 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经管类许多专业均要开设。教师在备课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案例。突出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既能让学生加强对概念、公式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与本专业其他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突出统计学作为工具和方法的实用性。比如对会计专业讲解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我们结合基础会计课程中会计要素、会计账户及其金额和会计报表编制的讲解。再如,将统计学中平均指标计算与财务会计课程中存货计价方法、管理会计课程中销售预测相联系。存货成本的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就是应用统计平均指标的计算原理,即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管理会计课程的销售预测则是算术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的应用。这样,学生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专业背景理解起来会更为透彻。统计知识在专业的应用地位凸显出来了,学生有了对统计课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统计学的兴趣,统计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自然提高了。 3.加强实践性教学。 (1)课程引入实践专项训练。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书本走向实际,从理论走向实践,用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课堂上教师单纯对理论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学完后根本不具备独立定量分析处理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只有大力改进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使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打破经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只有毕业实习这个唯一实践性教学的做法,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教育体系。以专周或独立设置的统计学配套实践教学,组织学生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或参与企业管理。保证学生能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独立设计统计调查的方案、搜集数据、绘制图表、分析预测,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工作中使专业教学与统计实践密切结合。 (2)重视电算化能力的培养。 统计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但是定量分析的内容较多,计算复杂且工作量较大。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技术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物力。因此,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如Word和Excel)和统计学软件(如SAS和SPSS)的教学,培养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数据成为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明确正确操作相关软件的步骤,引导学生输出计算结果,重点阐述计算机输入和输出的数据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掌握评价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提高对数据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4.累进及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统计考试应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当中,将基本理论、统计实践和统计思维纳入考试体系中,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学生成绩由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独立思考设计完成统计方案的情况、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基本理论的水平共同决定。为此,考试模式应不拘一格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除了目前普遍采用的书面考试外,综合采用演讲与讨论让学生结合专业背景针对社会经济现象自拟选题,通过学生撰写小论文并答辩的方式考核,变单纯闭卷考试为闭卷与开卷结合,口试与笔试结合,卷面考试与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相结合等多元化测试考核及多阶段考核,积分累进考核成绩。 作者:李莎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统计类论文: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论文 一、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特点 1、学生基础知识层次差异性 大民族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民族地区服务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由于民族高校招收学生的生源大多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民族生或者是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整体水平的不均衡,使得民族高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异,同时进入大学后,由于概率统计课程特点,它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有着较高的要求,故在知识的延续和递进中使得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上有着明显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由于学习基础的差异,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层次差异性明显较大。 2、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目前 在民族高校的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部分还是使用黑板讲授加电子讲稿、教学内容比较传统,比较注重数学原理的推证、数学计算方法的讲授,即使有个别学校在概率统计课堂教学中有融入实验教学内容,但也仅仅限于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并没有将实际经济问题案例与数学知识、数据分析软件结合起来综合应用,概率统计知识的综合应用性并没有体现出来。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布置问题和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传统被动方式。 3、教学内容与学时的矛盾概率统计 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经济数学课程,它有着数学课程的典型特点,非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知识的递进性,推导证明的完整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本科教学内容中所有内容都要设计到,还要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把知识点理解和掌握,又存在学时的限制。 4、实验教学体系缺乏虽然实验教学 在我国一些重点高校教育中已引入,但整体都还是实践阶段,目前关于大学数学课程实验的教材也有一些,大学数学实验课程也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民族高校中,经管类专业的数学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缺乏,还没有形成实验教学体系。 二、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 课程引进实验教学的意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经济数学课程中实践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在后续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保障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是进行后续经济研究的必备工具。目前国外数学课程中引入实验教学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国内重点高校的部分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数学课程也在通过探索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国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也可逐步引入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可以有以下作用: 1、增强经管类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介绍常用的试验工具和软件,深化学生使用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的程度,丰富和优化了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3、借助数据分析软件、数学软件,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的概率统计知识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尤其是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实证分析能力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4、引入经济实验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理论性强而实践环节较弱的状况。 5、这种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传统讲授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可以逐步改善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数学课程在学习中的“不好学、不善用”的现象,还可以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有很强的启示性。对深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促进高校精品课建设和质量工程的发展,提高专业的优势竞争力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1、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思考 针对目前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在概率统计课程学习中呈现的情形:(1)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显现出的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方式单一呆板、轻经济应用;(2)经管类学生不知概率统计知识学了何用,学了不用、学了不知怎么用。本文探索和尝试在经济数学课程之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中引入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实验教学内容,结合传统讲授方式,探索多元化的经济数学教学方式,丰富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实践性和演示性,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学生使用经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在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大多是周3课时以内,本门课程所修的总课时数为48课时以内,在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下,受专业培养方案的限制,并且也无成熟的适合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实验教材,无法设立单独的概率统计实验课程。因此,可在目前的概率统计教学内容中融入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在课程内容的部分章节中结合经济、金融、管理实际问题,形成概率统计课程综合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综合案例,介绍它的解决思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方法的应用,在掌握数学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分析软件,简化处理过程,锻炼和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让其能够知其何用,知其怎么用。经济数学的其它课程总,在内容、方法比较成熟的条件下,可以再单独设立适合民族院校的经济数学实验课程。 2、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实践 可结合相关章节内容特点,周期性的给学生布置概率统计的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和综合案例实验报告,小组形式完成验证性的实验报告分析和经济实例的实验报告分析。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体验概率统计数学知识的理论、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及应用概率统计知识和解决简单经济实际问题能力。在有限的学时下,课堂教学中补充了实验教学内容,会使的教学内容课时较紧张,因此,建议概率统计的知识点的讲授上可以忽略一部分非重点的知识的逻辑推证,转为数据分析软件和经济实例数学化思想的讲解,如在概率统计随机变量的分布特征这一章结合均值和方差的概念计算知识点,可以补充金融学、寿险精算课程中简单金融实例;在讲协方差和相关系数时可以结合管理学、金融风险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如何数学化,如何将数学知识、数学结果反馈到实际问题中去,在大数定律这一章,可以结合寿险精算中保费的计算案例及精算起源特点的综合案例让学生深入思考大数定律的结论,从而把抽象理论具体化、应用化。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环节的补充和实践,让学生进入实际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际问题如何数学化,数学知识是怎么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较好地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化传统教学方式。通过笔者近两年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在概率统计课程中融入实验教学内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结合概率统计内容及与经济问题的联系性选择概率统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及案例。(2)结合已有资料,与信息技术老师、实验室老师沟通在实验室里配备合适的数据软件如Matlab及Excel数据分析软件包、Spss数据分析软件。在这一步可结合各民族学校学生的整体层次进行选择,由于课时的限制,对经管类学生使用软件以熟练应用数据分析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使用计算软件为辅。因此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选择了Matlab和Excel数据分析软件包。学生反映效果也较好。(3)讲授理论教学时也建议在多媒体教室中,理论教学中可以融入一部分计算机数据分析的实现过程,让学生直观的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 四、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的瓶颈 1、部分学生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过分依赖数据分析软件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引入了实验教学的内容,激发一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也比较明显,通过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使得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较强。但在实验教学中也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依赖思想,认为反正有软件,对概率统计知识的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原理很忽视,以后会不会都可以靠数据分析软件求出结果来。因此也伴生了这种不注重数学理论、数学计算知识的学习,过分依赖数据分析软件的现象了。 2、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缺乏 在概率统计教学中融入实验教学的内容,这就使得承担概率统计课程的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数学原理和方法、数学的体系框架,还要具备熟悉操作多种数据分析软件的能力,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综合经济案例来给学生引导,还需具备一定的经济、金融、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这就对承担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数学老师必须向复合型的专业数学老师转变。而目前在民族院校中承担这一基础课程的老师普遍教学任务较重,师资紧张,典型现象就是教师忙于代课,对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的提高和学习上缺乏时间和精力,复合型的课程实验教学人才和师资紧缺。 3、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的取舍 在现有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要想在有限课时中完成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补充的内容,只能将已有的教学内容中的部分知识点简化了,如何合理安排概率统计课程的数学原理、数学方法的讲授、实验教学内容的补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适当的取舍,这也是目前制约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式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 课程实施实验教学的建议以上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已经在实践中有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知识、数学思维品质的养成、数学知识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加大对概率统计课程复合型 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探索过程中,要求老师具备以下:数学知识的积淀、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适时变化、经济类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及数学化能力,这都对概率统计课程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加快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实验教学的进程,必须要加大对课程复合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培训和队伍的建设。 2、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 由于在课程内容中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所以学生的概率统计作业不仅仅是传统的数学习题的计算及推证,还需要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些验证型实验报告、综合型经济实例报告的分析。对概率统计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加大小组报告成绩、平时考核比重,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创新素质的具备、数学知识应用性的能力。 3、依据专业特点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充实实验教学案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由于概率统计课程大多是在大二开设,专业课程也已开设了一些,可依据专业课程内容,适时补充经济问题实例,充实实验教学案例,丰富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作者:杨晓荣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统计类论文:类比法教学概率统计论文 1类比法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匈牙利数学家玻利亚说:“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类比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其侧重的不是逻辑性、确定性、严格性,而是创造性、猜测性、灵活性。概率统计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通过类比引出并揭示其本质。此外,我们可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借助类比法,有效地掌握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有机系统地统一起来。 1.1随机事件的关系运算与集合的关系运算的类比由于事件可以看成由某些样本点构成的集合,因此可将二者类比学习。例如:集合A∪B表示其中任意一个元素x仅属于A或者仅属于B或者属于A和B的公共部分,我们可以形象地用韦氏图来表示。此时若将A和B看作是事件,则事件A∪B表示“事件A和事件B至少有一个发生”,记作A+B,即概率论中事件的和等同于集合论中集合的并集。同样的类比方法,我们可将集合论中集合的交集类比到概率论中事件的积中去。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回顾集合之间的各种关系运算,随之再引出相应的事件间的关系运算,最后归纳总结。此外,事件运算的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均可对照集合的相应性质进行类比学习。 1.2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类比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学生感觉较容易,但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往往学生感觉抽象难理解。由于分布列在离散型随机变量中的地位与密度函数在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地位等同,因此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中的边缘分布列与联合分布列的关系可以过渡到连续型随机变量中边缘密度函数与联合密度函数的关系中去,此外诸如随机变量的独立性的充要条件以及期望与方差的计算均可轻松过渡。具体我们可通过“把连续的问题离散化”这种方法,实际是将对离散型随机变量中对分布列的求和变成对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密度函数求积分即可。表1我们将对其中的部分性质及计算作一个简要的类比。 1.3一维随机变量与二维随机变量的降维类比任何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一般来说低维空间的知识相对简单,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从低维空间向高维空间过渡学习。降维类比法是将高维空间中的数学对象降低到低维空间中去观察,利用低维空间中数学对象的性质类比归纳出高维数学对象的性质。我们知道一维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分别为:在研究二维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时,我们可用降维类比法得到其联合分布函数分别为:通过上面的类比得知抽象的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与一维随机变量有着一致的表达式,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此外,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列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的性质与计算均可借助一维随机变量的相关知识引入。 2类比法在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法是解题的有力工具。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若常引导学生用类比思维去寻找解题的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首先可以利用条件、结论或者结构形式上的类似,联想与之类似的概念性质从中得到启发。例如,在概率统计中有这样一题:已知连续型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x∪=ae-3xx>00x≤≤0,求a。分析:此题若由密度函数的性质,通过积分可求得a=3。但是我们若通过与指数分布的密度函数f≤x∪=λe-λxx>00x≤≤0进行对比,可知a=3。这样在解题中不需要计算便可得到结果。 3、总结 总之,类比法是创造性地表达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有其特有的地位和作用。在概率论的类比法教学中,不仅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供恰当的类比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类比中去发现目标对象与类比对象的本质区别,从而真正地认识和理解目标对象,否则则可能导致错误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类比法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远不止于上述几个方面,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在概率论教学中若恰当应用类比法,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作者:李燕楠何建营单位:中原工学院理学院 统计类论文: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办法探索 本文提出的快递地址自动分类方法以基于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模型为核心,该地址分类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快递地址中所有最小地址要素对应取送点的概率分布情况,综合评价出该快递地址对应各个取送点的可能性,最终对快递地址应分类到的取送点做出判别。在模型的训练阶段,以人工标记出取送点分类结果的快递地址作为训练数据,首先过滤训练数据中的停用字符,然后对快递地址进行分词得到其包含的最小地址要素,最后统计出最小地址要素对应取送点的频率分布及概率分布,并计算最小地址要素的区分度系数d。基于概率统计分类模型进行快递地址分类时,首先过滤待分类地址中的停用字符,然后对地址进行分词得到其包含的最小地址要素,最后由基于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模型判断出待分类地址所属的取送点,完成快递地址的自动分类。 快递网络中的中转点和取送点以不同大小的地域范围为服务对象,各级中转点以各级中心城市为基本单位,取送点以各中心城市辐射的周边市、县、中心城市内的社区为基本单位。中文地址采用地域范围由大到小的层级嵌套方式书写,地址中不同地域范围大小的地名在取送点分类时提供的信息量是不同的。以北京市地址和快递取送点的分布情况为例,北京中转点下辖几十个取送点,分布在北京市各个区、县、社区内。“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这类地域范围广阔的地名,其所指代地域范围内的取送点数量众多,对取送点的分类判断帮助不大。详细的楼(门)牌号地名,如“9号楼”、“A座”、“204室”,其所指代的地域范围远小于取送点的基本服务单位,在取送点的分类判别时也不需要关注这类地名。在快递地址的分类判别中,将这2类地域范围过大和过小的地名定义为停用字符,从地址中过滤清除出去。物流地址中的特殊字符,如括号、空格、破折号等,对取送点的分类判别也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也定义为停用字符,在地址中予以过滤清除。 中文地址采用连续字符串的形式书写,词与词之间没有明确的分隔符。在地理地址编码领域,中文地址的分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中文地址分词,是将一个中文地址文本拆分为多个最小地址要素[9]的过程。最小地址要素是不可继续拆分的地址要素,具有最小的地址意义。如对中文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京邮电大学”进行分词,可以拆分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京邮电大学”5个最小地址要素。依据利用信息的不同,目前的中文地址分词方法主要有2种:基于地名词典的方法[1011]和基于地址特征字的方法[12]。基于地址词典的方法维护一个尽可能完备的地名词典,通过串匹配技术在地名词典中查找最小地址要素进行分词,主要采用最大正向匹配方式和最大逆向匹配方式。基于地名词典的方法准确率完全依赖地名词典的完备性,但实际操作中地名词典的更新维护存在很大难度,地名词典的完备性难以保障。各类最小地址要素包含一些相同的字符串作为后缀,这样的后缀字符段称为地址特征字或地址通名,如“北京市”中的“市”、“海淀区”中的“区”就都是地址特征字。基于地址特征字的方法为各类最小地址要素定义特征字并制定相应的拆分规则,通过对特征字和拆分规则的匹配完成对地址的分词。这类方法摆脱了对地名词典的依赖,但特征字和拆分规则的合理选择存在一定难度。本文采用地名词典和特征字相结合的方式对中文地址进行分词。采用某物流公司提供的北京市地名词典作为中文分词的地名词典,该词典共计包括10151个北京市地名。本文依据国家测绘局颁布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及编码规定(CH/Z90022007)》[13]中对最小地址要素的分类方法,将最小地址要素划分为行政区划地名、小区名、街巷名、标志物名、兴趣点名、门(楼)址6个大类。中文地址表示为字符串T=t1t2…tn,n为字符串T的长度。地名词典表示为字符串集合Pd={p1,p2,…,pr},特征字词典表示为字符串集合Pf={p1,p2,…,pm}。中文地址分词后得到的是一组最小地址要素,表示为字符串集合Pr,Pr初始状态为空集。本文采用的地名字典与特征字结合的中文地址分词方法步骤如下:步步步骤骤骤1如果字符串T为空,转到步骤3;否则,查找T的前缀能否匹配地名词典Pd中的元素,如果匹配成功,即存在(1,2,,)idp∈Pi=r,使t1,t2,…,tk=pi,其中,k为pi的长度,则将t1,t2,…,tk放入Pr,并将T置为tk+1,tk+2,…,tn,转到步骤1;如果匹配失败,转到步骤2。步步步骤骤骤2查找T的子串能否匹配特征字词典Pf中的元素,如果匹配成功,即存在(1,2,,)ifp∈Pi=m,使tj,tj+1,…,tj+k1=pi,其中k为pi的长度,则将t1,t2,…,tj+k+1放入Pr,并将T置为tj+k,tj+k+1,…,tn,转到步骤1;如果不存在,则将则将T放入Pr,转到步骤3。步步步骤骤骤3返回Pr,算法结束。 基于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模型以人工标记出所属取送点的快递地址作为训练数据。随机选取5条训练数作为示例,说明该模型的训练方法,随机选取的示例训练数据如表2所示。首先以2.1节和2.2节介绍的方法过滤掉快递地址中的停用字符并对地址进行分词,每条标记数据得出一组最小地址要素及其对应的取送点,结果如表3所示。例如“朝阳区建国路乙118号京汇大厦三层人事部”这个快递地址,过滤停用字符并地址分词后,得到最小地址要素集合{建国路,京汇大厦},这组最小地址要素对应的取送点为990060。然后,统计出最小地址要素对应各取送点的总次数,得出每个最小地址要素对应到各取送点的频率分布情况,结果如表4所示。在示例标记数据中,“建国路”这个最小地址要素对应取送点990060的总次数为3,对应取送点990030的总次数为2。训练数据中所有快递地址提取出的最小地址要素总数为m,取送点的总数为n,那么最小地址要素对应到各取送点的频率分布情况可以用一个m×n的矩阵F表示,F中第i行第j列元素fij为最小地址要素i对应取送点j的总次数。同时,统计出每个最小地址要素对应到的取送点的总数,本文将其称为最小地址要素的区分度系数d。根据示例训练数据求得的最小地址要素对应取送点的概率分布和区分度系数分别如表5、表6所示。“建国路”对应取送点990060的概率=3/(3+2)=0.6,对应取送点990030的概率=2/(3+2)=0.4。由于“建国路”既对应取送点990060,也对应取送点990030,因此它的区分度系数d=2。至此,基于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模型训练完成。2.4地地地址址址的的的分分分类类类方方方法法法应用基于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模型对快递地址进行分类时,先过滤掉待分类快递地址中的停用字符并对其进行地址分词,得到一组最小地址要素,表示为字符串集合Pr={p1,p2,…,pk},k为最小地址要素的总数。 本节通过实验对本文提出的基于概率统计分类模型的快递地址自动分类方法进行性能评估,选取训练用时、分类用时、准确率和拒绝率作为评价指标。其中,本文对地址自动分类的准确率和拒绝率的定义如下:拒绝率=无法分类的地址总数/待分类地址总数准确率=正确分类的地址总数/(待分类地址总数无法分类的地址总数) 本文选取某快递公司提供的已人工标记取送点分类结果的北京地区快递地址作为实验数据,从中随机选取63535条作为训练数据,2000条作为测试数据。通过本文提出的基于概率统计分类模型的快递地址自动分类方法对2000条测试数据完成自动分类后,将自动分类结果与原始的人工标记结果进行对比,对本文提出的快递地址自动分类方法的性能做出评价。实验的软硬件环境如下:CPU:IntelCorei52400,3.10GHz,双核;内存:4.0GB;Cache:一级数据缓存128KB,一级指令缓存128KB,二级缓存1MB;操作系统:Windows7专业版,32位;编译平台:VisualStudio2010;编程语言:C++。3.2实实实验验验结结结果果果与与与分分分析析析本文测试了应用基于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模型进行快递地址自动分类的效果,测试结果如表7和图2所示,由测试结果可以看出:(1)基于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模型的训练速度快,对快递地址进行自动分类的分类用时短。采用63535条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的平均训练用时约为5.19s,对2000条待分类地址的分类用时平均约为0.85s,分类速度达到每条0.43ms。(2)置信阈值S(定义详见2.4节)决定了地址自动分类的准确率和拒绝率。S值越大,地址自动分类的准确率越高,拒绝率也越高;反之,S值越小,地址自动分类的准确率越低,拒绝率也会相应越低。应用本文提出的快递地址自动分类方法时,应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S值,在自动分类的准确率和效率间合理权衡。(3)置信阈值S为0.75时地址自动分类的准确率为99%,拒绝率为9.3%,可以满足大多数应用场合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我国的电子商务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作为电子商务的支撑行业,快递行业必然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介绍的基于概率统计分类模型的快递地址自动分类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快递地址所属的取送点做出分类判别,提高包裹分拣中的自动化程度,加快分拣速度,降低人力和包裹存储的成本。本文的快递地址自动分类方法以基于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模型为核心,通过统计出的最小地址要素与取送点的概率分布关系对快递地址进行分类。该方法适应性强,对人工标记的训练数据规模要求低,几万条训练数据就可以满足模型训练的要求。因此,即使运营时间较短、人工分拣的快递地址历史数据较少的快递公司也能应用本文的方法。本文的研究工作针对北京地区的快递分拣配送数据,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继续扩充训练数据集,扩大概率统计分类模型的适用范围。 作者:邵妍单位: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统计类论文:多元统计聚类应用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做出准确、及时的分析并制定正确的决策,已成为企业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元统计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应用 1、引言 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在国外,从20世纪30年代起,已开始在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社会和经济等领域拉开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的帷幕,20多年来在多元统计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 在商业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需要对诸如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产品销售利润、管理费用、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变量进行分析和研究,如何同时对多个变量的观测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这就需要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通过对多个变量观察数据分析,来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揭示这些变量之间内在的变化规律。实践证明:多元统计分析是实现定量分析的有效工具。 2、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当前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国民经济许多领域中,特别是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只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是不够的,为提高科学性、可靠性,通常需要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如果说一元统计方法是研究一个随机变量统计科学的规律,那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研究多个随机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内在统计规律性的一门统计学科。同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不同的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和简化。 多元统计分析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 3、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商业企业中的应用 在这里,重点研究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及其在商业企业中的应用。 3.1聚类分析随着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认识不断加深,分类越来越细,要求也越来越高,光凭经验和专业知识是不能确切分类的,往往需要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结合起来去分类,于是数学工具逐渐被引进分类学中,形成了数值分类学。后来随着多元分析的引进,聚类分析逐渐从数值分类学中脱离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它是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所谓类,通俗地说,就是指相似元素的集合。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将每个样本当作一类,然后根据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并类,并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距离,再选择近似者并类,每合并一次减少一类,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样本都合并成为一类为止。所以,聚类分析依赖于对观测间的接近程度或相似程度的理解,定义不同的距离量度和相似性量度就可以产生不同的聚类结果,聚类分析内容非常丰富,有系统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图论聚类法、聚类预报法等。 在企业销售领域,销售商需要考虑对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同名称商品的分类问题。例如:某商场对销售的20种啤酒进行分类,以便对不同的类别的啤酒采用不同的销售策略,变量包括啤酒名称、热量卡路里、钠含量、酒精含量、价格。根据以上指标,利用聚类分析可以实现把同一类型的啤酒企业归到同一类别。再如商业企业制定商品销售价格时,需要对某个大城市的物价指数进行考察,而物价指数很多,有农用生产物价指数、服务项目物价指数、食品消费物价指数、零售价格指数等,因而要先对这些价格指数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 3.2判别分析在生产、科研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根据观测到的数据资料,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判别分析是判断样品所属类型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对已知分类的数据建立由数值指标构成的分类规则,然后把这样的规则应用到未知分类的样本中去分类。 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不同,判别分析是已知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型并取得各种类型的一批已知样品的观测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某些准则建立判别式,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品进行判别分析。判别分析按判别的组数来区分,有两组判别分析和多组判别分析;按区分不同总体所用的模型来分,有线性判别和非线性判别;按判别式所处理的变量方法不同,分逐步判别和序贯判别等。判别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因此有不同的判别准则,如马氏距离最小准则、Fisher准则、平均损失最小准则、最小平方准则、最大似然准则、最大概率准则等。 商业企业在市场预测中,往往根据以往所调查的种种指标,用判别分析方法判断下季度是畅销、平销或滞销。当然,判别分析经常与聚类分析联合起来使用。在聚类分析中,某商场对销售的20种啤酒进行分类,假定分类结果为一级品、二级品和三级品,现在判断新商标的啤酒属于哪个级别的产品就需要用判别分析。 3.3主成分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研究多指标(变量)问题是经常遇到的,然而在多数情况下,不同指标之间有一定相关性,由于指标较多,再加上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势必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主成分分析就是设法将原来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可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这种将多个指标化为少数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的统计方法,叫做主成分分析或主分量分析。超级秘书网 在商业经济中用主成分分析可以将一些复杂的数据指标综合成几个商业指数形式,如物价指数、生活费用指数、商业活动指数等。在市场研究中,常常需要分析顾客的偏好和当前市场的产品与顾客之间的差别,从而提供给生产企业新产品开发方向的信息。顾客偏好分析时常常用到主成分分析。例如:某汽车销售商在商业竞争对手中选择了销售的17种车型,访问了25位顾客,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偏好对17种车型打分,打分范围0~9.9,9.9分表示最高程度的偏好, 3.4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形成和发展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用以研究解决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问题,由于计算量大,又缺少高速计算的设备,使因子分析的应用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甚至停滞了很长时间。后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才使因子分析的理论研究和计算问题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这一方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各个学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应用,它是将错综复杂的随机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再现原始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认为因子分析是将指标按原始数据的内在结构分类,使类似指标相关程度高,不同类的相关程度低。因子分析分R型因子分析(从相关系数矩阵出发)和Q型因子分析(从相似系数矩阵出发)。 例如:某销售企业对100名招聘人员的销售策略知识和能力进行测试,出了50道题的试卷,其内容包括的面较广,但总的来说,通过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事物的敏锐和果断程度、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生活常识等,我们将每一个方面称为因子。显然,这里所说的因子不同于回归分析中的因素,因为前者是比较抽象的一种概念,而后者有极为明确的实际意义。因子分析在市场调查分析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对30个调查区的商业网点数、人口数、金融机构服务数、收入情况等20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如果按照一般的分析方法,我们就需要处理20个指标,并给它们以不同的权重,这样不仅工作量变大,而且由于指标之间存在比较高的相关性,会给分析结果带来偏差。另外,给具有较高相关性的众多指标设置权重系数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于是可以考虑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而减少分析变量的个数,然后再给它们以不同的权数,从而计算出各个调查区平均综合实力得分,以便决定在某个调查区拟建何种类型的销售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均需借助统计分析软件,目前较多使用的有SAS、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均提供了多元统计分析功能。 统计类论文:股票市场数据的统计聚类分析 摘要: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研究股票价格的一般方法,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考察并确定上市公司与股票价格相关的基本因素,利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两种分析方法来进行实例研究,并判断出各公司股票质量特征,为投资者的投资提供科学严谨的建议. 关键词: 聚类分析;因子分析;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是对已经发行的股票进行转让、买卖和流通的场所.股份公司通过对股票的全面发行,可以迅速集中大量资金,实现生产的规模经营;而社会上分散的资金盈余者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投资股份公司,谋求财富的增值.当今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股票市场的行情,将自己的资产投入到股票行业中以期得到丰厚的回报,为了促进股票合理化,产生了对股票市场价格变动的分析和预测,对上市公司股票业绩进行综合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多元统计分析是研究股票价格的新型方法,我们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考察并且确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之间的基本关键因素,利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两种分析方法来进行实例研究,判断出股票价格的基本变动趋势,为股票投资者的投资提供科学的建议.国外学者Serpil[1]将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相结合,对早期综合预警模型进行估计.AprilKerby和JamesLawrence[2]利用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来作为选择质量好或不好股票的依据.NewtonDaCosta等人[3]提出了一种根据风险回报准则的基于聚类分析方法对现货市场中的股票分组的技术.Anderon[4]利用判别分析来对资本市场作进一步的研究.国内许多专家学者[5~10]根据证劵报告中的信息,选择每股收益、投资收益、净收益率等财务指标,对一些公司或企业的这些指标数据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试图将这些公司和企业进行分类,为股票的选择和分析提供依据进行实例研究.本文应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对30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投资者提供科学依据. 1股票市场数据的统计分析 1.1数据的选取 统计分析方法是处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有效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了研究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股票市场中的应用,需要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任意选取了巨潮资讯网2014年度报告数据中的30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总资产、净利润、净资产、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共7项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实例研究.每股收益,通常被用来反映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以及投资风险,是投资者等其信息使用者据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预测企业成长潜力进而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重要财务指标之一.净利润为最终经营业绩,净利润越多,就代表企业的经营效益越好;净利润越少,则企业的经营效益就越差,它是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衡量指标.每股净资产是指股东权益与股本总额的比率.每股净资产越高,则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就越多;每股净资产越少,则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就越少.净资产收益率,是指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的百分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股东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财务指标.总资产指的是某一经济实体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够为自身带来经济利益的全部资产.净资产是属企业所有并且可以自由支配的资产,即所有者权益.企业的净资产,是指企业的资产总额减去负债以后的净额.营业收入指的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它业务收入.由巨潮资讯网年度报告数据中选取3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数据见表1(股票名称略去,以编号代替).总资产、净资产以及营业收入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这3者是股票是否有购买价值的基础,只有基础越好,股票才越具有购买价值.所以这3者是人们在购买股票时需要长期关注的. 1.2聚类分析 图1是运用SPSS软件对3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后得到的树枝状联结图,选取的聚类指标是30家上市公司2014年度的财务数据,包括: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总资产、净利润、净资产、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共7项财务指标.根据图1,可以依据股票的财务状况将这30支股票分为3组.第1组:25号股票;第2组:3号股票和4号股票;第3组:剩下的其它27支股票.从分组情况看,第1组股票归为第一类.这支股票总资产、净利润、净资产、营业收入的财务指标都很高,且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的财务指标也都不低,说明这支股票的获利能力高,并且股票的数量庞大,使总资产和营业收入等均很高.总体来说25号股票作为第一类股票有很大的投资价值,投资者可根据个人的投资理念和即时的市场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对此类绩优企业进行投资.将第2组股票归为第二类.这两支股票的7项财务指标均很高,特别是每股收益是最高的,说明股票的质量很好,数量也够庞大.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前景也都比较可观,投资者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其它情况以辅助自己做出投资的决策对第二类企业进行投资.剩下的27支股票归为第三类.这些股票的财务状况不如第一类和第二类好了,其中,有几支股票的每股收益甚至是负的,由此可见,这类企业显然是不适合投资者对它们进行投资的.当然在实际情况中,投资者可以结合企业的具体的其它财务指标对股票进行分析,辅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这样既实现了投资者的资本增值目的,又满足了整个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 1.3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数据降维,如果原始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那么因子分析的意义并不大.为了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判定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是研究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量.从相关系数结果表2来看,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达到0.700,即每股收益越高,则净资产收益也就越高.总资产和净利润、净资产、营业收入的相关性都很大,相关系数均超过0.900.接下来,判断是否可以应用因子分析来进行数据降维,判断的方法为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方法.结果(表3)显示,KMO检验结果为0.706.球形度检验统计量为571.392,p值为0.000,检验结果是显著的,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下面计算各变量共同度,每个变量之间的共同度越高,就说明提取的公因子越能反映原来的7个指标的变化,结果如表4,所有变量的共同度全都超过了0.700,就说明了公因子能够很好地反映原来的7个指标的变化.应用SPSS软件的计算特征值以及方差贡献率得到表5数据,由表5可看出:只有前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前两个因子的特征值之和占特征值总和的92.772%,也就是说只需要前两个因子就已经能够解释这7个财务指标信息的92.772%,所以本文仅采用前两个因子对股票进行综合评价. 进行因子旋转,得到效果比较好的因子.表6中的系数为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系数估计值.表6中的2,3列分别是两个特征值的特征向量.载荷程度越大说明该指标在因子中的影响程度就越大,越小则说明该指标在因子中的影响程度就越小.把7个指标归为总体财务状况因子和股票质量因子这两类主要因子:因子1在总资产、净利润、净资产、营业收入这4个指标上有较高的正载荷,可以将这4个指标定义为总体财务状况因子;因子2在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这3个指标上具有较高的正载荷,可以将这3个指标定义为股票质量因子.将成分矩阵表中所显示的数据代入因子得分模型,可得到旋转后的因子得分函数如下:Factor1=0.045Z每股收益+0.980总资产+0.998净利润+0.996净资产-0.037每股净资产-0.008净资产收益率+0.982营业收入;Factor2=0.876Z每股收益+0.077总资产+0.035净利润-0.035净资产+0.953每股净资产+0.942净资产收益率-0.073营业收入. 计算不同股票的两个因子得分,如表7所示.在因子1中总体财务状况因子的排名中包揽前3名的分别是25号、3号、4号股票,说明这3支股票的综合财务状况较高.因子2中排名较前的是18号、3号、15号股票,说明这3支股票的质量较好,每股获利较高.注意到18号股票的因子1排在最后而因子2排在第一,这是因为该公司的总资产额在30家公司中相对较少,营业收入也相对低,导致因子1排名在后面,但其每股收益达百分之四十多,与其它公司比遥遥领先,因而因子2排名领先. 综合聚类分析的树枝状联结图1所得出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类的股票可以被称为蓝筹股,这类股票发展前景好,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是十分可观的.这表明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投资,投资于公司财务状况较好公司的股票可以获得更好的投资效果.第二类股票可以称为绩优股,这类股票不论是在综合财务状况方面还是在股票盈利方面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人们购买这类股票时需考虑即时的市场情况,分析公司即时的财务状况.第三类股票可以称为劣质股,这类股票总体财务状况则表现较差,投资于财务状况较差的股票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却不能获得更高的期望收益率,人们在购买这类股票时则需要慎重考虑. 2结论 本文运用了描述统计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随机选取的3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把3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分为3大类,体现了各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结果与各上市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相符合.聚类分析综合了选取的7项财务指标反映各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和发展水平.因子分析将文中所选取的上市公司的7项财务指标综合为总体财务状况因子和股票质量因子两个综合变量,为分类和评估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的优劣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除此之外,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建立的综合评价函数评价上市公司的业绩,避免单指标评价的片面性.也可通过各因子的得分,了解财务状况的具体发展情况和经营管理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使得对公司的经营业绩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实例证明,本文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为股民选择和分析股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实例支持. 作者:黄玉洁 钱丽丽 陶凤梅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聚龙股份有限公司 统计类论文: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改研究 摘要: 大数据时代给统计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方面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适应大数据的需要,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给出了相应的教改思路。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教学;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部规定,统计学是高等院校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其处理技术的日益更新,影响着当前各行各业、相关领域及学科的发展,尤其对统计学的影响更为深刻。统计学原有的结构架构、理论体系等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提高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应用统计学的理论方法解决大数据时代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是目前统计学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大数据对统计学的影响 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依旧是数据。大数据对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数据对数据收集的影响。以往统计数据主要是由统计调查和实验获得的。在大数据时代,统计数据的产生方式呈现多样化,如由网站浏览痕迹、GPS系统、监控视频等方式产生,由此数据量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使海量数据很容易获得。在大数据时代,很多数据在收集的时候不像以往的统计调查那样首先要确定收集数据的目的和用途,而是漫无目的地收集数据,事先并没有确定性的用途,因此数据的价值密度很小。例如大街小巷布满了监控录像设备,几乎公共场所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被摄录下来形成了视频数据,但如果想从中获取某事件的线索,却是大海捞针。不过大数据由于其数据量很大,通过各种统计分析后最终可能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价值和效果。这对大数据的整理、分析、解释和应用等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大数据对数据整理的影响。以往通过统计实验和调查得到的数据都是结构化数据,如时间数列等,可以很方便地用二维表格表示。而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除少部分数据具有结构化特征外,更多的是非结构化数据,很难直接转换成二维表格,例如文本、图片、所有格式的办公文档、各类图像和音频/视频数据、HTML等等。这些复杂结构的数据使得数据的整理过程要有所调整。传统的统计数据整理包括数据的审核、筛选、排序等预处理,数据的分组、汇总与显示等。大数据的获取,使数据整理步骤更加复杂,需要应用更多的技术,例如数据的甄别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等。 3.大数据对数据分析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是海量的,使数据具有样本即为总体的特征。因此,数据分析不再总是对样本分析,有些是直接进行总体分析。传统统计学的样本分析方法,例如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等方法,有的已不再适用。还应加入一些新的分析技术,例如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二、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改思路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主要包括统计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内容。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可以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 1.统计学理论教学改革大数据相对于统计学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夯实统计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讲清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结合大数据的特点,对统计学的基本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把已学过的统计学基本方法和原理应用于大数据处理过程中,例如在大数据下怎样完成进行数据的获取、选择与辨别、保存与处理加工等,怎样确定可能的数据范围与来源,怎样建立指标体系并分类数据,怎样调整或制定相应的统计参考标准,以及怎样把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再统计分析等。另外,统计学教学,应该结合各专业的特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量都会增加。《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要探究与经管专业学科的交叉性,使统计学基础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能有效地结合,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金融、国际贸易等专业,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结出能为本专业服务的可行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和内容。例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同学,通过解读财务数据背后隐藏的内容引起学生对数据统计的兴趣,在指标分析内容上着重讲解财务分析指标以及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再如进入网购时代后,电子商务日益壮大,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则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从身边的同学入手收集自己所关注的数据,从中获取专业信息。因此,一定要结合各专业的特征,以及“大数据”的特征,着力加强统计学的拓展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 2.统计学案例教学改革大数据产生和发展于规模经济,每个大数据问题都与实际经济或社会问题有紧密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时,要突出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慢慢引入大数据的定义和相关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增强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把学生引入具体事件,使学生直接认知和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趋势,从现实问题出发,寻找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并进行最优选择。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题目,给出要求,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完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等。案例教学比课堂习题更接近“实战”,能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也利于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在案例教学中,同学们掌握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方法,需要进一步到相关领域中去实践,如电商、企业、金融、营销等需要决策的领域。实践教学能考核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把学过的基础知识与相关行业联系起来,面对大量数据辨别出有用的数据,深入处理,进行行业分析做出最优决策,最终完成行业分析报告。此外,还要加强统计软件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使用Excel,SPSS,SAS等统计软件,让学生运用软件来加工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在讲授理论内容时,与统计软件操作同步讲解,使学生能够上机实现所有操作。给学生增加实践机会和拓展的机会,满足统计学实践教学目的,让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不断地进行实践操作,并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充分的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三、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抓住机遇,在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统计学的发展。同时对统计学课程教学上,进行统计学理论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作者:王宏 单位: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统计类论文:手术无菌切口分类统计分析 医院的手术切口分类统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评价该院手术质量的客观性指标,也是手术科室考评的质控指标,同时还是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审统计学指标[1]。近年来,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还导致药物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升高。为了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在临床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中的规范用药,医院的管理者和医师要熟练掌握医院手术患者的无菌切口分类的标准和统计方法,保证相关统计报表的准确性。本研究分析我院手术患者无菌切口分类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2014年于我院进行手术后出院的住院病历首页数据,筛选病历中记录使用无菌手术及无菌切口操作的病例。 1.2研究方法根据解放军后勤部卫生部编撰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卫生管理部门颁发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编撰的《医院医疗统计使用手册》等,对筛选的病历进行逐一对照检查,找出不属于Ⅰ类无菌切口手术误计入无菌切口的病例,按照手术解剖部位分类统计,计算其构成比和误记率。 2结果与分析 分析我院2012—2014年手术后出院患者12654份,其中病历首页记录有进行无菌手术无菌切口的病历8734份,经过对照检查,其中不属于Ⅰ类无菌切口手术误计入无菌切口的病历916份,误记率为10.5%。从表1中可以看出,将不属于Ⅰ类无菌手术切口误计入无菌手术切口比例最大的是子宫、输卵管相关的妇产科手术,主要包括剖宫产术、子宫切除术、输卵管结扎或切除术、宫颈切除术等;其次是肾、膀胱管和输尿相关手术,主要包括输尿管切开、肾脏移植术、膀胱造口术等。此外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会阴部手术、包皮环切术等相关手术的误记比例也较高。 3讨论 3.1手术切口分类标准解放军后勤部卫生部编撰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对手术切口的分类做出明确规定,将手术切口可分为3类:①无菌切口,又称Ⅰ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的手术,手术部位不涉及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如呼吸道、口咽部位、泌尿生殖道、消化道等,且手术局部无损伤或炎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则无需使用抗菌药物。如颅脑手术、四肢和躯干手术、视觉器官手术等切口均属于Ⅰ类切口。②可能污染的切口,称为Ⅱ类切口。该类手术有3种情况,一是术中需要离断或切开人体与外界相通以及可能沾染的空腔脏器的切口,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手术;还有胃大部分切除术、肺切除术、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等。二是手术中需要切开某些难以彻底消毒灭菌的体表皮肤,如会阴部、阴囊手术等。三是需要重新切开近期愈合的伤口,如初期外科处理缝合的切口、6h内的创伤切口、Ⅱ期胸廓成形术的切口等。此类手术需酌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③污染切口,称为Ⅲ类切口,是指手术切口部位暴露于感染物,以及接近感染区域或感染组织。例如各种脓肿切开引流术、阑尾穿孔腹膜炎手术、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缝合术等,还有唇腭裂手术等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切口,肠梗阻手术和胆道手术等个别腹内手术也属于该类切口。这类手术感染危险性大,需要严格按照要求使用抗菌药物。 3.2手术切口分类界定误区虽然《手术学全集总论卷》《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对于手术切口的分类都有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各医院、医师对标准的认识和学习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手术切口分类的界定会出现分歧和错误,给医院手术切口统计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手术切口分类中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①将Ⅰ类切口误记为Ⅱ类切口。比如卵巢手术、剖腹探查术、非外伤性的开颅手术、甲状腺切除术、乳腺部分切除术、白内障切除术等内眼手术、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单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虽符合Ⅱ类污染切口,但实际均需执行无菌准备及操作,手术部位完全可以做到无污染。②将Ⅱ类切口误记为Ⅰ类切口。如胃大部分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肾切除术等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到切开空腔脏器内容物的污染,所以即使术前有充分的无菌准备,也不能计入Ⅰ类无菌切口。另外还有会阴侧切、剖宫产术、阴道手术等都应属于Ⅱ类切口。③将Ⅲ类切口误记为Ⅱ类切口,例如窦道切除缝合术、化脓性阑尾切除术等不能计入Ⅱ类切口,因为这些手术的部位与感染物邻近或是直接暴露于感染物中,所以应列为Ⅲ类污染切口。 3.3应对手术切口分类界定问题的建议①首先,要及时更新和调整手术切口的分类标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中的分类标准进行统计。由于医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目前的手术种类和术式越来越多样化,例如内镜微创手术、介入诊断治疗手术、干细胞移植术、射频消融术等新型手术,而传统的手术切口分类标准并未收录这些手术。当前,有很多医院直接将这些手术切口计入Ⅰ类无菌切口,或计为0类切口,未明确规定的标准对手术切口分类统计带来了误差。因此,医院需及时更新手术切口的分类标准,并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对一些容易造成分歧和偏差的手术切口类型进行准确定位,形成一个全面统一的统计标准,以便医师和统计工作人员可以准确、有效地进行手术切口分类和统计工作。②其次,要加强对医师和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鉴于目前手术种类越来越繁多,手术切口分类也越来越复杂,给临床医师和统计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较为新型的血管介入手术、微创手术等的分类,或者因为实际操作不够熟练,在病历首页或电子病历上的填写不准确等。因此,建议医院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培训,特别是对于新上岗的住院医师、研究生、实习生等加强培训,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保证病案的书写质量,还要定期进行督查和考评,将考评结果反馈到每一个科室以便及时改进。此外,要对统计人员进行专业性培训,增加其医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好手术切口分类统计报表;并严格把关无菌手术切口分类情况,发现有不合理或错误的情况及时将其反馈给临床医师进行修改,不断提高手术切口统计的准确性。 总之,医院要加强对手术切口分类统计的管理,规范手术切口分类标准,加强医生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病案填写质量和切口分类统计报表的准确性,为抗菌药物的管理提供准确数据。 作者:叶小群 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坪地人民医院 统计类论文:财经类院校数理统计论文 1一题多解教学法 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懂书本知识,会做统计题目,而是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其问题.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光靠书本的固定公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道题目为例,采用不同思路、不同方法求解,即一题多解,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联系,而且还能培养其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如介绍假设检验的接收域时,通过一道具体应用题,分别用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知识构造检验统计量和枢轴量,发现,所谓的接收域与区间估计中的置信区间是一一对应的,通过分析,使学生对统计中两个重要的内容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的联系上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2因材施教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理解知识的情况,应根据不同班级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手段采取适当调整,可使得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开课之前应通过不同途径了解该班学生的情况,通过所得信息制订总体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主动与学生交流,得到学生的反馈意见,课下也应该对作业情况进行适当总结,调整课时进度.比如应用数学专业学生,专业性质要求在教学中适当加强难度,多安排一些理论推导,强调概念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其他专业学生,应注重实际运用,特别是与统计相关软件的应用,使得其能尽快处理实际问题. 3“辩误”教学法 数理统计的大部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上容易产生困难,因而会出现一些常规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可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数理统计中的概念,提高教学效果.如介绍检验的P值概念,教材的定义是“利用观测值能够做出拒绝原假设的最小显著性水平”.就可以选择书中具体例子,通过选择不同显著性水平ɑ,得出接受原假设还是拒绝原假设的结论.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辩误教学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比较问题,正确理解其概念,而不仅仅是对概念的死记硬背. 4结语 数理统计课程虽然概念抽象,方法难以掌握,但作为教师,只要认真探索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实例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推理形象化,加强师生的互动,灵活有效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理统计课程学习变得很容易。 作者:丁华丁宁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统计类论文:基于类比法的概率统计教学论文 1类比法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1.1随机事件的关系运算与集合的关系运算的类比由于事件可以看成由某些样本点构成的集合,因此可将二者类比学习。例如:集合A∪B表示其中任意一个元素x仅属于A或者仅属于B或者属于A和B的公共部分,我们可以形象地用韦氏图来表示。此时若将A和B看作是事件,则事件A∪B表示“事件A和事件B至少有一个发生”,记作A+B,即概率论中事件的和等同于集合论中集合的并集。同样的类比方法,我们可将集合论中集合的交集类比到概率论中事件的积中去。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回顾集合之间的各种关系运算,随之再引出相应的事件间的关系运算,最后归纳总结。此外,事件运算的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均可对照集合的相应性质进行类比学习。 1.2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类比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学生感觉较容易,但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往往学生感觉抽象难理解。由于分布列在离散型随机变量中的地位与密度函数在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地位等同,因此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中的边缘分布列与联合分布列的关系可以过渡到连续型随机变量中边缘密度函数与联合密度函数的关系中去,此外诸如随机变量的独立性的充要条件以及期望与方差的计算均可轻松过渡。具体我们可通过“把连续的问题离散化”这种方法,实际是将对离散型随机变量中对分布列的求和变成对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密度函数求积分即可。表1我们将对其中的部分性质及计算作一个简要的类比。 1.3一维随机变量与二维随机变量的降维类比任何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一般来说低维空间的知识相对简单,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从低维空间向高维空间过渡学习。降维类比法是将高维空间中的数学对象降低到低维空间中去观察,利用低维空间中数学对象的性质类比归纳出高维数学对象的性质。通过上面的类比得知抽象的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与一维随机变量有着一致的表达式,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此外,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列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的性质与计算均可借助一维随机变量的相关知识引入。 2类比法在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法是解题的有力工具。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若常引导学生用类比思维去寻找解题的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首先可以利用条件、结论或者结构形式上的类似,联想与之类似的概念性质从中得到启发。例如,在概率统计中有这样一题:总之,类比法是创造性地表达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有其特有的地位和作用。在概率论的类比法教学中,不仅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供恰当的类比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类比中去发现目标对象与类比对象的本质区别,从而真正地认识和理解目标对象,否则则可能导致错误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类比法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远不止于上述几个方面,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在概率论教学中若恰当应用类比法,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作者:李燕楠何建营单位:中原工学院理学院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推进县级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思考 县级人民银行在经历职能转换后的一段适应过渡期后,已逐步适应央行履职要求,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当前县支行队伍的实际状况与履职需求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之处,如何整合现有人力资源,积极应对岗多人少等突出矛盾,提高人员工作效率,保证县支行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县支行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层央行人力资源现状及分析 (一)人员结构老化,非业务人员占比偏高,人员进出机制不畅,影响县支行履职 以富民县支行为例,该行现有员工20人,其中:行政管理、党群纪检、后勤服务、档案文秘、人事总务、科技信息管理等综合类人员10人,占比50%,业务人员10人,占比50%,其中基础业务类人员7人,综合业务类人员3人,部分业务人员还兼负党群工作;40周岁(含)以上13人,占比65%,40周岁以下7人,占比35%,员工平均年龄42周岁,最低年龄28周岁;具备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人员5人,其中1人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25%,其中4人为2002年后招录的应届毕业生,1人为98年从农行调入。自2002年来支行共有3人调出,调动均在人民银行系统内,其中2人为主要领导调整,1人调入昆明中心支行。人员缺少资源的更新流入,更缺乏流出的代谢渠道,队伍犹如缺乏流动的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人才的匮乏更是使县支行只好从“矮个”中选择“人才”使用,不利于县支行提高履职能力。 (二)发展空间有限,员工进取心不强 如,富民支行股级(含)以下干部中,具备中级职称8人,占比40%,2002年以来,由股级干部提拔为科级干部仅4人,且其中2人为非领导职数,而对于多数员工而言,能提拔为1名正股长已是县支行职业生涯中较高的目标了。县级支行领导职数、职称职数受指标限制的现状使部份员工缺乏上进的动力,认为工作保平安、名次不落伍即达到目标了。 (三)职工收入水平相对递减,员工积极性难于调动 近年来,经过2006年工资改革、2008年规范津补贴和2011年工资完善和改进三次较大规模的工资制度调整后,县支行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2002年均有较大程度提高,但由于县支行人员经费与工资计划的不匹配,费用总额逐年减少,形成了有工资政策无经费指标的尴尬,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又不断推高了县支行的行政成本和职工个人的生活成本,导致了职工的相对总收入实际下降。目前县支行员工收入与当地金融机构同级别员工相比已是末位,特别是中层以上干部与各金融机构同级别员工收入相差更大,作为人民银行员工的优越感降低了,员工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 (四)岗位苦乐不均,但薪资差异不明显,薪酬制度的不完善,以至于工资的激励功能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随着县支行的岗位整合的不断深入,业务调整和人员结构出现较大矛盾,加上县支行人员老化问题,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岗位苦乐不均、忙闲不均的问题,工作技能要求高的工作岗位往往无人愿意承担,更多的时候需要组织做工作。按照现行的工资制度,员工工资主要与工龄、职称、职务有关,对于不同岗位工作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干好干坏等因素则没有给予充分体现,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发挥。绩效工资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工作成效,同样也存在着以职务和职称为主的考核,只要是同样的职务和职称,绩效工资就是同样的标准,而不论其所在的岗位和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以及为之所付出的工作量。这样的工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完全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首先从职务上来说,同样的职务,员工基本倾向于工作量和风险较小的岗位。如中支机关的科长和县支行的行长同样为正科级别,但是工作性质、工作量和承担的风险存在着很大差别,但是绩效工资反而是县支行行长处于较低水平。不同级别的职务,工作量和风险责任也没有与之相对应。如县支行任非领导职务的科级干部与担任部门负责人的中层干部,其工作量和风险责任与工资水平反而成负相关。其次从职称上来说,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也没有与其工作岗位要求和工作量水平对应。如一个股室长工资甚至低于一个不任行政职务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而两个岗位相比而言,显然是股室长工作量和担当的风险都较为很多。 (五)员工教育培训机制适应性不强 县支行限于自身师资力量的不足,自行组织的培训较少,而上级行组织的综合培训主要集中于行领导,且次数也不多,对一线人员的往往都是业务部门关于是系统业务操作上的培训,对于员工综合素质的培训基本上没有,近几年开展的岗位任职资格培训与考试与实际工作关联度不高,员工花了不少时间学习考试,但对业务工作的促进作用不大。 (六)内部管理不科学,不利于提高履职能力 一是信息调研工作过多过烂,如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应的反馈等,办公室、货币信贷、调查统计等部门均须上报,有时造成重复劳动;二是内部管理工作占比偏重,不堪重负。县支行的人员除去行领导外,工作人员数在20人左右,部分行甚至更少。须设置纪检监察联络员、工会小组长、党小组长、文明创建联络员、科技安全员、法律事务联络员等岗位,部份业务人员还兼任党、工、团工作。以富民县支行为例,除去3位行领导外,全行在职职工17人,大都一人多岗,最少兼任1项,最多兼任5项。另外,业务部门也要开展“文明集体”、“职工小家”等创建活动,要开展内控制度自查工作、党群及廉政知识学习、廉政建设等,分散了业务部门的精力。三是部份业务工作无相关法律支持,超出县支行能力范围。如现积极推动的农户信用档案收集和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主要是为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提供信息共享平台,但金融机构并未将信息档案作为信贷决策的参考依据。这里面有信息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在体系建设方面缺乏硬性的法规和制度支撑,金融机构的配合更多的是在行政要求下的应付。又如,县支行支付结算推广工作任务也很繁重,然而,县域企业如果没有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等支付结算工具的“需求”,人民银行结算工具的“供给”只是无效“供给”而已。 二、推进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若干建议 (一)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心,提升基层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简单说就是人事管理,其实包含了人力资源工作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以及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内容。就人民银行基层行实际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招募与配置。首先要改变目前县支行员工招录基本上由中心支行组织完成,县支行根本无权参与的局面,让县支行能够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实现所进为所需,真正为县支行配备其所需的人才。其次改变片面追求高学历的招录理念。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部分高学历的工作人员不能适应基层行工作实际,县支行中不乏对高学历人员是眼高手低的评价。县支行的大部分工作岗位其实要求的是具备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注重的是实际动手能力,不需要很高的理论素养。而将综合理论素质较高的高学历人才放到这样岗位,其结果就是岗位与人员的错位。二是薪酬管理方面。要改进现行工资制度,逐步改变以职务、职称为主的工资模式,积极推进岗位分类管理工作,科学划分岗位类别,以事设岗、以岗用人、按岗定薪,真正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解决县支行发展动力不足问题。中层干部作为县支行工作开展的中坚力量,应给予更大的重视力度,要加大对中层干部补贴,完善激励机制,严格奖惩制度,拉开奖励档次,加大力度鼓励对县支行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员工,把奖励与晋升晋级挂钩,真正实现“奖励奖该奖之人,晋升晋该晋之士”。三是培训与开发方面。根据县支行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实用技能的培训,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的培训,开展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促进员工知识和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使其劳动能力得到增强和发挥。物质的激励作用是短暂的,个人价值得到体现才是一个人工作的主要动因,让工作带给员工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才能长久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帮助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使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协调,达到员工个人和央行共同成长的目的。 (二)加大对县级支行的支持力度,明确县级支行职能定位,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强化金融服务 首先应明确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县域金融核心部门,在配合地方政府组织、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应加大对县支行的费用扶持力度,特别是在人员经费方面应当给予更多的倾斜力度。其次建议中心支行将县级支行的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职能上收,简化对县支行工会、党支部、团支部的考评工作,不硬性要求县支行职能股室开展“文明集体”、“职工小家”等务虚性工作,既解决了“同级监督”乏力的问题,又减少了留于形式的文字报告,便于支行集中优势兵力开展“主业”工作。最后建议中心支行根据县域经济金融特点、县支行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等情况,对县支行实行业务授权制度,并根据职能任务分配相关配套人员费用和工作经费等,保证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坚持“有需要才分配”的原则,不普遍撒网式地下达工作任务,应根据各行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是否参与,避免县支行为完成一些不合理任务而胡乱编造,应付了事。 (三)改革人事制度,优化人员配置 一是实行能进能退的用人机制,鼓励提前退休、实行竞争上岗、绩效考评等多种配套措施和多种途径使不适应或拒绝履行工作职责的人员退出现任岗位,出现人员不足问题时可以用合同工代替,腾出位子招录一批精通金融、计算机、法律等方面的优秀年轻人才充实到县支行,注入新鲜血液,焕发生机和活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力度,改变后备干部的长期备而不用的实际状况,给予后备干部更大的成长空间。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全面推行岗位轮换,突破干部管理体制上“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建立中心支行与县级支行人员“下派上挂”的双向流动机制,参照国家公务员录用改革思路,上级机关的人员应基本从基层行选拔,给予县支行人才向上的流动渠道,让县支行的员工能看到自己发展的广阔前景。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我国建筑企业的数量开始呈集合数倍向上攀升,本文通过对我国建筑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开发,及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弊端进行探析,再结合现今我国人力资源中的管理论,进一步提出有关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中开发与创新的办法和对策,从而进一步加强及推进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建筑企业 人力资管 开发与创新 对策与建议 现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看成是企业间综合实力的竞争,也可以看成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目前,由于我国大多建筑企业长时间受到计划体制的制约,导致相关建筑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及管理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使得企业在进行其他资源管理时受到极大的制约。本文以我国建筑业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创新为重点分析问题,主要对开发与创新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 1、许多建筑企业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时由于其领导部门的思想陈旧,管理技术不到位,再加上领导部门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从而使得领导部门忽视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许多建筑企业只是看重了企业发展中的效益与利益,常常忽视了人才的重要,只把人力资源部门当成了一个普通的事务性小部门来看待,并且常常把一些日常工作交给一些工作能力不高的人员去完成,这便使得很多基本工作无法被灵活完成,而是只能被人依靠死板的条条框框去处理,这便直接导致了企业在人才管理上缺乏了人性化。 2、在对工作人员进行测评、考核等工作时,很多企业都缺乏专业性、科学性的管理模式,而且由于这些企业一般都不具备准确性较高、定量性较强的有机性工作指标,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无法起到应尽的作用;由于企业在进行业务工作时流动性比较大,使得一些工作人员在接受考核时得不到准确的发挥;一些企业在招收工作人员时,很多新人都是通过关系进入企业的,这便直接导致了企业技术人员工作能力的参差不齐。 3、通常情况下,许多建筑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都会造成人力资源总量超于预计总量,从而出现人力资源浪费或是人力资源结构互相矛盾的情况。而在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在进行分工后,经常会出现工作量大但劳动生产量低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多工作人员心态浮躁,经常对工作应付了事,而工作能力高的人员又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这便使得工作结构矛盾差异大,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频频发生。 二、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的对策 1、对人力资源管理做出明确且完善的规划。人力资源部门是建筑企业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门,它的地位和其他部门一样,需要相关的负责人拟定严格的管理规划,特别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这便需要负责人结合现今建筑业的实际行情来对管理政策给予全新的规划,同时再将国际的建筑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与我国建筑企业所具备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有机结合与创新,创造出更加符合我国现今形式的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 2、树立好良好的企业文化。一个建筑企业想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以优秀的管理方式和优秀的技术为前提才能办得到,而所谓的企业文化则是一个企业奋飞时所需要的翅膀,它的重要性并不低于管理模式与技术手段;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工作人员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归属感,也能调动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在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能让企业走向一个新的高度。所以,这便需要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对于企业文化给予一定的重视,在符合企业规模与员工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做出一定的创新与改革,通过现今网络的庞大消息库拟定出更加符合企业的文化方案。 3、建设完善的福利待遇。对于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因为无论是何种企业,只有最大程度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个企业才能更好更健康地向前发展,所以及时对员工福利做出变革与创新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必须经历的道路;而从企业发展中的管理模式以及经济能力来考虑,可以给予不同阶级不同能力的员工相应的福利待遇和薪水补助等,让员工能够充分调动起自己的工作热情;而在进行薪酬制度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岗位与不同工作阶层的特殊性和技术性等,让工作环境变成一个竞争的环境。 4、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积极提高相关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能力,依照实际情况给予工作人员一定的教育培训,让工作人员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而一个建筑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的要求同样很高,因为建筑行业不同于销售行业,它对技术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 5、提高对人才的重视。提高对人才的重视度,建立并巩固人才观,积极做到人才观的创新。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只有在树立良好的人才观同时,抓住人才,懂得运用人才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作为我国不可或缺的企业之一的建筑企业,在其进行发展的同时应该及时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对于企业内部工作能力高,业务效率强的人员给予一定的重视与运用。 6、积极带动人力资源部门的发展,努力做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创新。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依然延续着老一套的模式,这便使得其管理模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从而出现诸多的弊端。而对于人力资源部门能做到及时创新、及时改革则可以更好地带动人力资源部门的发展,从而推动管理与技术的双发展。 结束语:在我国建筑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资源,同时也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具备的工作体系。一个企业只有在合理地运用人才,懂得分辨人才时才能更好地将企业做大,并延续发展下去。而如何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做好,这便是管理者需要不断分析的一大问题,如何做到管理中的创新更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基于GERT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时间和费用风险管理 摘 要: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受重视,开发的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利用随机网络技术建立该开发过程的GERT网络模型,并对其仿真求解,获得该培训开发过程中的时间和费用概率分布和各种统计特征值,随后计算这些参数的期望和风险度等,从而提供时间和费用定量化分析,以期为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开发计划和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开发;GERT网络模型;模型求解 一、图示测评技术的理论介绍 (一)GERT方法概述 这种方法是在PERT(计划评审技术)的基础上,增加决策节点,不仅将活动的各个参数,如时间和费用等设为随机性分布,而且其各个活动环节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也具有随机性,即活动按一定概率可能发生或者不发生,相应地反应在活动开始或结束的节点或枝线也可能发生或不发生。在网络的表现形式上,增加了决策节点,并且节点之间具有回路和自环存在。 随机网络的建模要素是活动(弧)和节点,其仿真过程可以想象成一定的时间流、费用流和性能流。通过各项活动,并受到节点逻辑的控制流向相应的活动中。每次仿真运行,就相当于这些流从源节点出发,经过相应的节点和活动,执行相应的事件,最后到达网络的终节点。由于网络中可以选用具有各种逻辑功能不同的节点,可能导致三种流只经过网络中的部分节点和弧,并到达某个终止节点。网络中活动和节点都有时间、费用和性能三种参数。每个活动上既可赋给弧本身所具有的三种参数,即该项活动本身所需要的时间周期、消耗的费用及经过本活动所产生的性能参数。同时,每项活动上还具有累积的三种参数。 根据活动在网络中的位置,从源节点开始,时间流、费用流和性能流经过一定的路径,到达该活动时,所有途经活动上三项参数的累计总和。例如,在网络中某项活动完成时,在该活动上可以得到从软件项目开始到此活动完成时刻的周期、累计费用和到此时已达到的性能值。 (二)GERT网络的解析算法原理 从理论上讲,把信号图原理和矩母函数的特征结合起来就形成了GERT网络的解析算法的基础。 信号流图是以网络图形式表示所研究系统(或问题)中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线性系统的建模和分析工具。由于信号流图的特性的存在,可以利用解信号流图的拓扑方程的方法,得到信号图中任意两个节点的等价传递系数。在GERT网络模型中,任意两个节点的枝线实现是有概率的,且完成该枝线所需要的参数有着自己的概率密度或概率分布,分别对这些概率密度(或分布)求积分从而得到该参数相应的矩母函数。 GERT网络解析法的基本思路就是先对各项工作定义其自有函数,再求出其等价传递系数,接着结合矩母函数的基本性质,即可繁衍得到网络的所有参数。 二、运用GERT技术进行开发活动成本费用和时间的分析 (一)开发活动成本费用和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 现在对于时间和成本的研究,已经将成本和时间均视为一种资源投入,其两类资源的投入在供应链、研发、流程运作中具有替代性。例如,在研发中,若是企业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既可以节约研发时间,当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时,则可用时间来代替,即延长项目的完成时间,正因为这种替代关系的存在,在一定范围内,会存在一个最佳的成本和时间值。同时随着时间的压缩,需要投入的物质资源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造成的。本文在后面的研究中将假定时间对成本的边际替代率为常数k(k>0,为常数),上述情况如图1所示。 实际生活中,完成某项活动的时间t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把它视为一个随机变量,相应的成本费用也能看成一个随机变量。这样就可以根据其中一个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来得到另一个的密度函数。 首先来回顾高等数学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设随机变量T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t),且C=c(t),其中c(t)为单调可导函数,则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g(c)为: 其中,h(t)是c(t)的反函数, 现在假设人力开发培训过程完成时间T具有概率密度函数f(t),成本费用为时间的线性函数c=a+b+t,根据以上定理,成本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a) (二)关于时间、费用因素的GRET模型的解析 1、推导互斥性GERT模型的解析算法 结合上述所得概率函数,根据矩母函数的定义,成本费用的矩母函数为 将(a)代入上式,并令t=■ ,从而计算得: 结合GERT算法的相关规律,含有时间和成本费用两个参数的矩母函数为: 2、定义GERT模型中的各个支线的传递函数如下: 3、求出互斥型GERT模型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传递函数 通过信号流图理论中的梅森公式,还可以求出互斥型GERT模型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传递函数Wij(s)。 4、求得项目实现概率 由始节点至终结点的传递函数为WE(s1,s2),根据矩母函数的性质,则终结点实现的概率PE为: 则始节点至终结点的等价矩母函数为: 5、根据矩母函数来求相关指标 求得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过程完成时间和费用的均值、方差和风险度分别为: (三)GERT解析算法在战略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意义 本文针对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的开发策略,来进行分析其培训计划所需要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从而在开发前能合理估算人力资源开发完成时间和费用,从而根据分析结果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适的安排。例如:某企业需要一批营销策划者,则需从已有的人员中进行筛选和培训,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实施计划前,应该考虑企业需要此岗位的迫切程度、人员工作时间的空闲适宜度、流动资金的周转情况等等,鉴于GERT技术所含的时间和费用参数的分析,笔者认为该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测算人力资源开发过程完成时间和费用的估算的,以下将结合GERT解析法的原理和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特征进行数据分析。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首先分析企业对员工能力的需求,即设置岗位(终节点),既可以在已有员工中选中合适的员工,进行岗位调离,又可以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再通过考核。若考核合格,则进入相对应的岗位进行工作;若为不合格,则再进行修改方案进行再培养。这些步骤的进行可以采用GERT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其解析法来求得这项培训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的概率,也能求出实现其目的的预期期望值和风险度,从而能帮助企业合理安排时间和预算支出。 三、建立模型,实际运用 设XX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过程GERT模型如图2所示,各活动参数如表1所示。假设完成培训开发活动所需要的成本费用和时间的线性函数。现在通过GERT模型的解析算法来求实现节点4时所需要的时间、费用的均值、方差以及他们各自的风险度。 解:该培训开发过程中的费用为时间的线性函数,可得其活动完成时间的剧目函数MT(s1)和费用的矩母函数MC(s2)如表1所示,由此可得其对应的传递函数W1、W2、W3、W4和W5。 该GERT模型中有两个路径可以从节点1到达节点4:1234和14,有一个一阶回路232,?驻=1-W2W3。 路径一:P1=W1W2W5,?驻1=1-0=1 路径二:P2=W4,?驻2=1-W2W3 由梅森公式 由上式可求得节点4实现的概率PE和等价矩母函数WE(s1,s2)分别为: PE=WE(0,0)=1 计算出的这些指标表示:该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计划肯定会实现,无论是直接换岗或是培训后再上岗,均能保证公司有符合资格的人匹配相应的岗位;整个筛选和培训的过程最佳估计数大约为64天,离散程度即风险天数大约为22天,风险程度为34.5675%;达到目标最佳期望值会花费114785.7元,离散程度即风险花费为6538.3484元,风险程度为5.6%。 说明该种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活动的风险偏小,如果企业在时间和金钱方面能控制在风险范围内,是可以通过这种模式进行培训开发的,关键需要将这些参数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如对该岗位人员的需求迫切程度、近阶段公司的经营情况、员工是否有时间和精力来接受培训、同期可控培训花费的流动资金的具体情况等,选择合理的时间段进行该项开发活动,从而能够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情况下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提高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摘 要] 一般来说,商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应始终围绕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来开展。一是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二是实行公平竞争的聘任用人制度;三是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五是创建学习型企业。 [关键词] 商业企业 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 对大多数商业企业来说,人才缺乏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但与其说缺乏人才,不如说更缺乏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应建立人才机制,重视吸引人才、开发人才、激励人才。商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应始终围绕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来开展。 1.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对员工的招聘、培训、考核、使用、调动、升降、薪酬、福利、退休等,实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提高员工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规范人员流动,防止无序跳槽。 2.实行公平竞争的聘任用人制度。聘任用人要通过公平竞争,使用各类人才应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引进企业急需的掌握现代商业管理理论知识和具有实际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注重不要机械地制定用人标准,不能单纯地用年龄、学历、经历作为招聘人才、使用人才的惟一依据,应大胆使用各种确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3.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培训的目标是让每个员工对企业的总体服务战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增强为顾客服务的自觉性,提高服务技巧。因为,在制定培训方案时,应把企业经营服务理念贯穿培训的始终。这种经营服务理念需要在日常具体服务中加以体现,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要根椐不同类型的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职责作用不同,来进行不同的培训。应特别重视一线服务人员的培训,因为他们不仅直接和顾客交流,而且直接参与服务活动,他们的素质和心理状态也直接影响到业务的进行,企业的形象和服务水平主要通过他们体现出来。对一线员工要加强素质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业务技能训练教育,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提高服务水平,为满足顾客需求的愿望为己任去经营,并在长期的工作中,锻炼成为专家型服务人员。同时,由于企业内部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应注意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管理、操作队伍。 4.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体制。一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商业企业要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全体员工贡献聪明才智,就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商业企业要设计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将员工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业绩相挂钩,激励的方式可采用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要加大对一线员工的激励力度,使他们意识到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相反的,他们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励,他们对顾客的服务态度就会变得消极,并将这种态度传递给顾客,对企业形象造成损害。二是建立有力的约束监督机制。激励和约束如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乏约束的激励是无法达到激励目的的。将企业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人员都严密有序地协调起来,形成一整套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衡监督机制。同时,要教育广大员工关心和监督企业的重大决策及企业的发展状况,敢于对企业的不良现象和重大决策失误进行揭发斗争。 5.创建学习型企业。营造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将企业培养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学习型组织”。通过这个“学习型组织”,员工之间进行广泛深入有效地沟通,相互学习和交流,以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能被清晰地理解、认同和接受,并转化为企业员工自觉的行动,不断交流与总结中形成企业的独有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进而将这些知识、技能运用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个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中去。相反,如果没有一个“学习型组织”,就不能够进行持续学习,不会有知识积累,那么不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通过内部开发还是外部获取,都是难以实现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先导,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然过程。核心竞争力处于不断演变的状态,在一定情况下它的领先地位会丧失。因此,企业必须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保持持久的核心竞争力。而实现创新必须依靠一个“学习型组织”来支持和保障。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需要一个支持其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组织机制,一是有一个扁平化组织结构,以使决策权的下移和平等的信息交流;二是组织具有开放性,信息与资源在企业组织内部共享;三是组织具有亲密合作的关系,团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方法探析 摘要:本文以提高基层央行履职能力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的改革措施和完善方法。 关键词: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一、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存在的矛盾与不足 基层央行人力资源是指在基层央行从事金融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的人员所具有的体力、智力和心力的总和,是基层中央银行中最重要的资源。虽然职能调整以后,基层央行根据履职特点采取多种措施,使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历史、体制、外部环境变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基层央行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结构性矛盾。(1)人员结构欠合理。整个央行系统人员分布成“正金字塔”型,总行人员数仅占人员总量的1%,县级央行员工占央行总人数的47.2%,而业务量的分配自上而下成“倒金字塔”型。(2)职称结构欠合理。高级职称的人员量偏低,2006年末地市中支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仅2.5%,县级支行仅占1%,远低于总行规定的10%的水平。而基层央行初、中级职称人员总量偏多,地市中支的中级职称人员占比高达61.1%,已超出总行规定的50%的占比水平。(3)专业结构欠合理。专业人员比较集中在经济金融专业,中级职称人员中研究、会计、工程类比例不足15%,既懂经济金融、又懂现代公共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4)知识生产力不足。虽然近几年招聘了一批大学毕业生,由于高校的专业划分过于细化,也偏向理论,使得这部分人员入行后的“培养期”越来越长。此外,专业知识基础较弱的员工,由于学习能力不强,自我开发能力较差,更新知识的动力不强。导致基层央行难以跟上新形势、应对新挑战。 二是人员配置矛盾。(1)高素质人才引进渠道还不畅通。由于机会多、信息密集的大城市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到中小型城市,导致地市以下基层央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引入渠道有枯竭趋势。(2)人员编制矛盾突出。随着央行业务的发展,岗位越分越细,具体操作人员紧缺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以县(市)支行来说,国库2.0版本的运行将原来3个岗位细化成为了11个岗位,由于县市支行多年没有引入新鲜“血液”,使支行人员紧缺的程度进一步加剧,不少支行无法按照要求配置人员。(3)各部门间人员配置还不平衡。如某沿海发达地区中心支行下辖的6个县(市)支行中,从事行政管理、党团工作、纪检监察、货币发行、保卫等工作人员占总人数的46.2%,比重过高,对“研究型”央行的建设造成一定影响。(4)人才配置还比较粗放。由于没有科学的职位说明书,导致“错位”使用还时常发生,如:有的统计、研究方面的人才长期在操作型的岗位上,人才“浪费”现象还不能完全杜绝。 三是管理理念矛盾。(1)基层央行现有人事管理执行的是行员管理制度,既不同于公务员制度,也不同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具有定位不准、制度不稳定的特点,与现代人力资源理念差距较大。(2)现有的人员流动管理仍然比较传统,基本遵循“要人―分配―使用―退休”的程序,没有开发人力资源的要素,人的潜力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激励。(3)基层央行员工培训不够系统,与金融行业的实际联系紧密性不够,培训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学与不学无明显差别。(4)员工职业生涯理念比较淡薄,长期抱着“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想法,直接影响工作主观能动性。(5)基层央行按部就班意识浓厚,创新能力不强,履职能力的提高还跟不上央行业务发展的步伐。(6)绩效评估不够合理、科学,职位分类不够明确,工作忙闲不均,“水煮青蛙”效应明显。 二、影响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 人民银行成立以来,基层央行人员变化具有一定的历史特点。一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军队复转退人员是基层央行主要的新鲜“血液”,尤其在八十年代初期和这之前,基本没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央行工作;二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由于人行和工行两行分设,一批有经验的业务骨干随着业务划分流向工商银行;三是2003年银监会成立后,按照“人随业务走”的原则,一部分年轻、高学历的专业人员划拨到银监会。这些都给基层央行的人力资源建设造成了一定影响和压力,客观上造成了基层央行的员工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技术职务偏低、传统业务人员偏多的局面。 (二)制度原因 一是基层央行体制不明确。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分,人民银行存在着“一行两制”的局面。总行属于公务员管理体制,其他分支机构既“比照”公务员又参照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实行的是行员管理制度。由于国家对此种管理体制并无法律或政策上的规定和说明,基层央行定位具有不确定性,增加了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难度,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二是基层央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传统色彩”浓重。基层央行人事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是总行1996年7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员管理暂行办法》,在内容和形式上较多地参照了国家公务员管理模式,体现的是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其特点是重监管、轻开发、轻引导,习惯于使用组织行政命令形式对员工进行管理调配并加以监督,而对员工自身潜能的发现与开发缺乏理性引导和教育培训。 (三)组织文化原因 组织文化决定了员工的地位,员工的职业生涯很大程度上是被其所在的组织文化左右的。由于长期而又浓重的行政管理模式,不少基层央行存在“家长制”的管理模式和“家族系”的员工组织结构。这种发展滞后的组织文化给予员工发展的机会比较有限,使员工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才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积极开拓的带头示范效应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四)个人素质原因 个人的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发展起来的、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由于中央银行在金融领域具有天然权威性,不少基层央行的员工养成了养尊处优、居高临下的思想,缺乏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志向,其自我完善、自我投资的动力明显不足。这就必然使基层央行难以承担起员工知识更新与素质提高的任务。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原因的束缚,基层央行的教育培训主要由总行统一规划、统一内容,其对象也多是中层以上领导,培训需求最强烈的普通干部职工很少有充电的机会。随着央行职能的不断深化,基层央行员工,特别是学历低、年龄大的人员素质与时代的要求矛盾会更加突出。 三、提升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满足基层央行不断发展的需要,在综合考虑组织发展目标和人员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依据现有条件,通过各种方法、途径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使工作人员能胜任本职工作并不断有所创新。作为央行一线的基层机构,要结合自身特点,加快人民银行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步伐,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达到人和事的恰当配合,全面提升人员智力和激发组织活力,从而提高组织效能。 第一,积极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实施人才兴行战略。基层央行要充分认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投身于央行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坚决杜绝“只做改革被动接受者”的思想。在研究和探索中,要树立人力资源是具有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活”资源的理念,以基层央行独特的视角来研究央行人事制度改革问题。 第二,合理整合内设机构及岗位,实现人员优化配置。一是要进一步合理整合内设机构。对于职责相近或交叉的内设机构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政出多门的弊病,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合理整合岗位。通过撤、并、兼岗位,对任务不够“满”、工作量相对“少”、工作职责相对比较“轻”的岗位进行有效重组,有效解决基层央行人手紧缺的问题。三是要大力引进竞争上岗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要积极引入竞争上岗机制,做好规划和宣传,实现竞争上岗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员工的职业上升通道。四是开展双向聘任,优化人员配置。按照“因事设岗、能兼则兼”的原则,建立配套的绩效考核机制,引入末位淘汰制,实行由行长聘任中层干部、中层干部聘任一般干部的制度。 第三,实施职位分类制度,探索“以岗定酬”机制。首先,进行职位分类,编制职位说明书。(1)开展职位调查,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内容、饱和度、程序、权限和重要性等。(2)按照岗位性质不同,将基层央行的岗位分为分析研究类、外汇管理类、金融服务类、综合管理类、党群机构类等五个职组,将各个职位细分为关键、重点、一般三个职级。(3)科学地编制职位说明书,明确各职位的职责和权限,规范工作流程,实现科学管理。其次,实行以岗聘人、以岗定酬、岗变酬变的制度。逐步建立符合不同岗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分级分类薪酬管理制度,形成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实现优效优酬、特岗特酬,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约束功能。 第四,改进约束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基层央行要将物质激励与感情激励相结 合,对工作表现突出,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给予嘉奖;各级领导要身体力行,努力贴近基层员工,贴近他们的内心生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其次,以职位分类和岗位说明为基础,明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相应的主要业绩指标,避免“大一统”考核指标,对每位员工进行客观、公正的业绩评价与绩效考核。要以考评结果作为晋升、奖惩的主要依据之一,从制度上遏制寻租现象,实现人员晋升、奖惩的公开和公正。 第五,加强人员流动管理,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流动机制僵化是行政机关普遍存在的缺陷,容易导致人才知识的单一化,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增加部门、岗位和任务之间的流动性,有利于开拓员工的视野、积累经验,有利于提高基层央行员工的岗位适任能力和工作能力。为此,基层央行可通过细化干部交流制度,努力实现交流对象、交流方式的规范化。干部交流中,要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注重对四十岁以下的优秀业务骨干和后备干部的“复合型”能力、全面主持工作能力的培养。 第六,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基层央行应按照新形势下的履职要求,及时调整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和任务,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的需求分析,积极探索适合基层央行的教育培训工作模式。无论是长远规划,还是短期培训目标,都要以提高央行履职能力为中心,遵守“高低搭配、长短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坚持骨干培养与全员培训相结合、业务培训与综合教育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远程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强化培训效果,提高鼓励员工自学成才,加大在职学历学位教育培训奖励制度,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和舆论向导。 第七,培育团队精神,努力打造央行特色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基层央行要结合地方特点,引导全体员工使之形成具有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步伐的整体,努力打造和谐的央行文化,引导员工树立风雨同舟的团队精神。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基于德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常用手段和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构想 摘 要 企业发展,人才先行。德国企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中保持先锋地位,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功不可没。作者于2016年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下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resden)访学,在此期间深入了解了德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常用手段和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本文深入探讨德国企业相关成功经验在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移植,对如何孵化、招募和保留酒店人才,推动酒店长久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德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手段 德国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开发手段 (一)研讨并达成协定 Agreement 德企组织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关于未来发展规划的研讨(企业全体人员参与的研讨每年需至少开展一次),研讨结果需以文件形式记录。该手段需投入较大的精力和时间设计讨论议题,协调参与人员时间以及组织讨论(通常持续两小时)。有鉴于此,中国酒店可于每年年底或开年之际,一方面由决策层(高层管理人员如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助理等)召集酒店质检部、人力资源行政部、财务部、市场销售部、工程部、房务部、餐饮部等各个业务部门的管理层(中层管理人员)、执行层(基层管理岗位员工)和操作层(一线服务人员)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就酒店新一年度重要发展方向、目标、战略和实施计划展开探讨,并于会后就探讨共识形成纲领性文件。另一方面各业务部门在酒店代表会议结束后召开部门全员会议,就酒店年度发展纲要结合本部门具体实际开展筹议,细化本部门工作目标和执行要求,制定相应年度工作计划,并于计划执行过程中定期常态性召开会议了解实施进度、实施困难和其他相关意见,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扎实高效推进。 (二)工作丰富化和授权 Job Enrichment and Job Enlargement 德企在资深员工寻求工作的一些变化时会考虑给予员工一些新的工作任务或者工作职责(权力),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效。汲取德企经验,中国酒店一方面可合理增加资深员工岗位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可给予优秀员工其相应上一层级职位的某些岗位权限。如酒店总机话务员的工作任务通常为负责酒店电话的接线工作,保证准确、迅速地转接所有来电至相关业务部门,而其岗位工作任务鲜少直接涉及酒店业务处理内容,长期大量重复基本的电话转接工作会令话务员对工作产生倦怠。因此针对对酒店业务运转非常熟悉的话务员可让其在基本的转接线工作任务中增加酒店客源市场拓展以及酒店客房、会议、餐饮、宴会销售等内容,并对其工作成效给予相关工作评价、职位晋升和薪资提升等激励措施。又如针对工作表现优异的餐饮部服务员在考虑将其职位晋升为上一层级的餐饮部主管前就可增加其部分工作权限,如授予编制服务员排班表,监督服务员出勤情况、仪容仪表和工作规范,以及向厨师长提出有关餐饮制作、销售建议等的工作职权。 (三)岗位轮换 Job Rotaiton 德企运用轮流转换员工在企业内部岗位的方式降低员工对工作的厌倦,使之全方位认知企业各部门运作情况,培养企业多面人才。中国酒店在培养酒店人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才(决策层和业务部门管理层)时可考虑借鉴吸收此方式。如酒店在计划提拔相关人员为人力资源总监前,可安排其进入各业务部门(质检部、财务部、市场销售部、工程部、房务部和餐饮部等)轮岗工作,使其更清晰了解酒店组织架构,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工作任务、工作规范及技能要求,以及员工的培训需求、薪资和晋升诉求,使其在晋升后能够更准确地制定人员编制、晋升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工资福利制度、奖惩制度,更容易把握处理人事投诉、劳动争议等问题。 (四)导师及同伴指导 Coaching and Mentoring 德企业经常会采用导师及同伴指导等手段处理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企业邀请经验丰富、高资质、可信赖的外部专家入驻企业协助处理管理问题,另一方面也会从企业内部发掘高水平员工,委派其与其他员工一起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帮助、指导其他员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中国酒店在餐厅管理改革过程中可积极采用导师指导方式。现阶段中国酒店餐饮存在的共同问题在于餐厅特色和餐厅品牌不突出。众多传统的中国酒店经营者过多注重酒店客房的经营和销售,而对酒店餐饮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认为酒店只需为客人提供足够种类的用餐选择和用餐分量即可,并且无需做过多相关宣传,所以导致酒店餐饮不够精细化、特色化、没有广告效应,造成酒店客人更多选择外出酒店就餐,而酒店外客人因缺乏对酒店餐饮的认知亦不会将酒店餐厅作为用餐选择。为解决此问题,酒店可考虑邀请明星厨师入驻酒店餐厅,一方面请明星厨师考察餐厅运作,并在此基础上融合酒店和酒店所在地特色,研发招牌菜品,改造餐厅外观和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请酒店公关销售部门就明星厨师入驻酒店餐厅及时做广泛媒介宣传,打造具知名度和个性化的酒店餐厅。 同伴指导则可作为提升员工英语水平的手段。目前酒店员工总体英语水平偏低,不能自信自如地与外宾交流,影响外宾对于员工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的评价,继而影响酒店声誉和形象。鉴于此,酒店可从内部发掘英语水平较高的员工,委派其与水平薄弱的员工于同岗位工作,亲身示范使用英语进行对客服务,分享英语学习经验,监督同伴英语学习。此种同伴分享激励式的学习方式可较大提高员工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学习效果。 二、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德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具体路径,可划分为企业项目内晋升(Project Career Pathway ),技术专家(Expertizing)和管理培训生(Management Trainee)发展通道。管理培训生制目前已在中国酒店业广泛应用,以下着重探讨中国酒店如何借鉴采用企业项目内晋升和技术专家发展路径。 (一)企业项目内晋升(Project Career Pathway ) 企业项目内晋升是指人才参与企业制造特定产品的临时项目,通过项目助理、项目统筹、管理助理、项目经理的路径进行职业晋升,临时项目实现预期目标结束后,项目人员有可能进入企业正式岗位,此种路径深受应届高校毕业生欢迎。中国酒店业目前针对应届高校毕业生通常采用管理培训生的培养方式,此种方式通常针对某个具体管理岗位,为培养全面型管理人才,酒店可吸收毕业生参与运营项目。如酒店与各大社会团体、企业合作举办各类活动项目,可招收高校毕业生进入项目工作,进行创造性策划,协调部门内部及与其它部门合作。待其工作能力达到职业经理人标准、建立业界良好的关系网络后委任其为项目经理,主持整体策划,监督计划实施,发现潜在和现实的危机向酒店决策层及时提出预防和消除意见。通过项目操作管理的实践,毕业生能够迅速熟悉酒店各部门运作,拥有庞大的行业资源网络,具备统筹掌控能力,能够胜任酒店正式业务管理岗位工作。 (二)技术专家(Expertizing) 德国企业重视技术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对具有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的人才专门设置专家岗。中国酒店行业正面临激烈的竞争,为使酒店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急需熟悉酒店各方面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指导企业提升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目前中国酒店总体薪资水平较低,难以吸引高水平人才进驻。鉴于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薪资水平,可考虑运用德国模式特设指导酒店运营的专家岗位,并给予此岗位受聘人员丰厚薪资,以此可极大地解决酒店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 企业发展,人才先行。将德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常用手段和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成功经验在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移植,能够孵化、招募和保留酒店人才,推动酒店长久可持续性发展壮大。 (注:本论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职工教育培训管理探讨 [摘 要]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的竞争也逐渐成为企业之间最为关键的竞争环节之一。加强员工的培训和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员工自身的素质,促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和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教育培训 引言 电力企业要想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要改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传统落后的工作方式,增加重视程度,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对人才的集约化管理,从而提高最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要建立起完善的职工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重要性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将企业需要的高端人才吸引到企业中,通过完善的管理策略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以此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用人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根据相关统计表明,企业的创新活动涉及众多技术领域,进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变用人理念,这给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已经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因此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实施。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有利于控制人力资源成本,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要求。现阶段,企业员工具有非常强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具有流动性的职业生涯,显然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难度,为了留住更多的人才和激发其潜能,企业不仅应该和员工签订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契约,还应该与员工建立稳定的心理契约,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2、创新培训理念,奠定培训的思想基础 培训是职工更新知识、获得信息、开阔思路、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电力企业是一个智能型、知识型以及高新技术型的企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运用到电力生产过程当中。生产技能岗位的培训应与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并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前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以简单易懂、科学实用为培训准则。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员工自身的素质,促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电网企业一定高度重视这种培训活动,学习和制定各种有效的培训方法。因此,必须把满足企业发展对员工品质、能力、素质的需求作为员工培训的目标,把员工的教育培训与企业的长h发展结合起来,前者服务于后者,从而通过人才的培养,智力成本的投入加大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3、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职工教育培训策略 3.1 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要制定严格完善的制度规章,给员工一个行为准则。在管理过程中,纪律与秩序是管理的最重要的。只有员工服从管理,才能安排其进行各项工作。首先,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做到精简化和高效能的原则,低企业内部岗位的职责任务以及绩效都要做好详细的说明,从而让每个职工和部门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应该承担的义务,避免工作开展的盲目性和低效率。其次,需要完善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不能够照搬其它企业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其管理办法,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运行情况和员工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在当前的管理模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建立起合理的岗位晋升制度,这个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在后期的管理过程中,要提升企业内部的晋升快空间,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晋升机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 3.2 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制度 将合适的人才安排在适当的岗位,才能够实现人尽其才,充分的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同时,通过创建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能够充分的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不遗余力的为企业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人力资源的创新开发管理制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加强对电力企业薪酬福利制度的创新;第二个是对绩效考核制度的创新。在薪酬鼓励方面,首先要对电力企业内部当前的实行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与公司绩效考核紧密联系的员工激励机制,建立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出职工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不同薪酬。其次,要不断探索薪酬制度的激励模式,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在企业实行按劳分配、按岗位分配的年薪制,对企业的管理者也要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再次,也要相应的加大对企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企业要根据员工的能力、资质、岗位、绩效等因素,实行不同的福利待遇,从而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有效留住优秀人才。最后,电力企业要根据各个部门职工、各级岗位职工职能的不同,实行不同的性质的考核,全面创新电力企业绩效考核制度,让电力企业的职工都参与到绩效考核体系中来,得到公平合理的评价。 3.3 制定合理的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实施多样化的培训手段 培训和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电力企业在员工技能培训时,应该围绕企业的产品结构、产品升级、技术引进以及技术革新进行,针对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职业发展一体化的培训工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工教育培训计划是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前提和基础。在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之前,需要详细了解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然后以此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同时,在培训之前,电力企业还要制定起系统的培训计划,制定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培训计划。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要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首先,对于新员工,可以采取以老带新的培训模式,然后定期对其学期情况进行检验。其次,提升员工的主动学习意识,并采用激励机制提高其学习热情。最后,电力企业可以聘请外来有技术的人员对职工实施培训,增强职工的知识技能。在培训内容上要进行创新,充分向职工传达现代化的电力企业工作方法和理念,提升他们在后期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在培训的过程中,对成绩优异的员工可进行适当的鼓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加员工的动力,使被动变为主动,让员工愿意参加培训,愿意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4、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管理的开展,更能够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因此,提高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并完善各项改进策略,才能够保证在新时期下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关于电子政务视阈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研究 摘要:政府部门作为储存和具备大量人力资源的社会公共组织,加强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在简要介绍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在坚持市场化、法制化、民主化原则基础上,结合蕉城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具体实践和案例,就政府部门在推进电子政务进程中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方面的参考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府部门 人力资源 开发 管理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政府服务能力与需求期望的提高,大量的应用软件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政府部门,我国政府部门服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化、标准化快速提升,早已全面进入了电子政务时代。电子政务时代,人力资源作为政府部门第一资源的重要地位,不但没有动摇,反而更加明显和突出。因此,在新时代和新阶段,加强电子政务视阈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 一、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 1.市场化原则 在推进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坚持市场化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行政事业单位等政府部门人才管理与开发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价格机制和“成本-收益”原则理念,具体来讲就是在确定公务员和行政管理人才的规模以及实现内部协调的过程中,要确保管理成本符合或小于市场交易成本。为此,一方面要努力精简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的规模与数量,实现人事匹配和精简优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改革和打破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垄断性供给机制,在政府部门供给侧引入市场竞争,从而最大可能地降低政府部门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官僚化、形式化作风。 2.法制化原则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按照法律依据进行。在推进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坚持法制化原则,就是要努力做到:一是把政府部门公务人员的开发和管理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增强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行为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从而确保公务员制度等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制度的完整与尊严。二是要切实通过明确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政府部门公务人员的权利和地位,使得政府部门公务人员合法的权益和经济、政治、工作、生活福利待遇得到有效保证。三是要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理清政府部门公务人员与政府部门、管理服务对象、管理服务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电子政务背景下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更好地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提供法律依据。 3.民主化原则 由传统官僚体制向民主行政体制发展,从而通过广泛参与和授权来克服官僚行政异化现象,是现代公共管理的一大特点和重要趋势。因此,在推进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坚持民主化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积极转变传统行政上存在的“人大于法”、“潜规则大于明规则”等观念和现象,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部门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和民主做法,一方面,要充分信任和支持政府公务人员,通过参与、授权等方式给予公务人员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法纪来明确公务人员的行为边界和底线,防止公务人员滥用权力和贪污腐败。 二、电子政务视阈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 1.高度重视技术人才 电子政务时代,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应突出对技术型人才的高度重视。在重视电子政务技术人才方面,蕉城区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蕉城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不断为技术型人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一是在工作经费保障上,按照省、市文件要求,所需的工作经费全部列入区本级财政预算,对专项开支,区委、区政府都召开专题会议给予研究解决,有效解决了建设经费、机构人员等问题。二是有效整合机构和人力资源,形成管委会统一领导,区联动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加大电子设备投入,仅2015年,新中心工程装修、设备配备、智能化系统建设等各项费用就达620万元。四是在电子化建设方面,建立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三个平台(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平台、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蕉城分厅、行政服务中心微信平台)和四个系统(网上审批系统、电子监察系统、监控系统、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叫号预约、自助查询、服务评价、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等智能化功能,使得中心的软硬件设施都得到了全面改善。 2.努力激发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积极性 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就是要努力激发政府部门人才的工作潜能和积极性。电子政务方面的技术管理人才,离不开深度的智力参与和全力的精神跟进,因此必须努力建立健全技术管理人才的激励机制。一是要对政府部门技术管理人才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时间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和科学绩效考核,使其工作待遇与工作成绩、表现挂钩。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将政府部门技术管理人才的薪酬收益与岗位、职责、级别等挂钩,并设置一定的津补贴和奖金激励制度。三是要积极通过自主权授予、精神鼓励、专业培训、环境改善、职务晋升等方式对政府部门技术管理人才实现有效激励。例如:蕉城区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各入驻单位根据区政府要求统一制作授权书,对入驻中心办事窗口进行授权,做到人员、职能、授权、监管到位。对每一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办理规程进行规范,办事指南要求许可单位、许可依据、许可条件、申请材料、许可程序、法定时限、承诺时限、收费标准依据、联系电话、联系地址等“十公开”,做到详细具体、简单明了。同时,先后制定出台《进驻单位窗口及其工作人员管理与考核办法》、《中心窗口及其工作人员月绩效考评办法》等管理制度。采取“日值班巡查、周例会点评、月考核评比、季度评选流动红旗、年度绩效评估”等方式,打造中心标准管理模式。强化考评成果运用,给予中心窗口及工作人员每月平均400元的绩效津贴,季度获“流动红旗”给予1500元的奖励,年度考核心单列20%的优秀指标给中心窗口工作人员,产生了良好的激励和促进效果。 3.严把关口,为政府部门招聘多元复合人才 随着电子政务和发展和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政府部门对多元复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政府部门在进行电子政务人才招聘过程中,要努力筛选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现代多元复合人才。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招聘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应聘人员的信息技术基础、信息管理能力、综合行政能力、依法治理能力、创新服务意识等因素,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录用和选拔专业性的技术型人才充实政府部门力量。当然,在人员的管理上还需要落实岗位职责,强化人员岗位意识,如蕉城区切实落实“一岗双责”,进一步明确了管委会主任为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各自分管工作,为各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强化了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 三、结语 现实已经证明,在电子政务的新环境和新视阈下,政府部门应更加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为政府部门中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加强制度管理和约束的前提下,高度重视电子政务技能培训工作,持续提高现有技术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电子政务背景下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水平,积极为建设“规范、便民、高效、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现代人力资源保障。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当前加强会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对策 【摘要】会计人力资源指的是企业内部会计从业人员所应当具备的技能,具体包括职业技能、道德素养、知识框架等等,因此加强会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具备丰富的显示意义,本文从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出发,探讨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具体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会计 人力资源 管理 开发 一、会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会计人才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为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契机,会计在经济发展中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工作,但是又会受到文化、地域、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从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也只有全民认识到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和影响,才能够为会计从业人员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更多的人服务,这样会计工作才能够持续开展和发展下去。 其次,会计人力资源的管理是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主题,知识经济时代,专业知识与技能成为会计人才在社会生存与成长的重要条件,因此通过扎实的专业知识为自身创造汇报,利用自己的劳动来说创造财富是社会的重要主题。 再次,随着新《会计法》的颁布,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被提到了新的重要程度上,新《会计法》全面规范了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与法律约束,它是从业人员的法律保障,也为会计工作者提供了详实的参考与行为准则要求。 最后,市场对信息的需求催生会计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这来源于:市场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在知识经济的市场主旋律下,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使得投资者与企业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表现出更多的重视,也就是说会计从业人员的质量与水平也要随之形成匹配,符合市场需求;企业管理的要求,会计工作者在会计岗位上是工作的主体,其专业素质、地位和工作条件对工作质量及信息的提取供应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国家的需求,会计人员对于企业信息的整体提取可以帮助国家政府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人力资源工作开展情况,还能够使用多种方式来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程度,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所以说不仅仅是社会进步的需求,新《会计法》的出台也同样对会计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会计行业非常重要的改进方向。 二、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措施 当前我国企业内的会计从业人员状况并不稳定,这不仅仅表现在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不足,也包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会计技能培训,更不具备从业资质证书,因此普遍对于会计知识的掌握不足。此种现状最终在工作质量上表现出几点不足:会计账目数字模糊、内容混乱;费用开支、财务收发等内容手续签办严重执行不足;各类费用和开支项目混乱,不符合常规内容,认为篡改严重,管理混乱;业务素质较低,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求执行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多数企业中都普遍存在,究其原因较多,因此有必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此类状况,这对于会计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是有益的。 (一)学习财经法规,熟悉财会知识 在日新月异的政策形势中,会计从业人员需要不断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因此更应当不断学习国家最新的会计方针政策,学习业务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够始终减持会计工作的基本原则与规范,做到不在工作中迷失自己,严格按照工作的规范要求自己,这样才能避免在事业中走弯路,清楚自己的方向。 (二)根植职业道德,提升道德素养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处理个人、企业和国家质检利益冲突的行为规范,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角度而言,主要需要从五个方面对会计从业人员加以约束: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对岗位保持忠诚,热爱工作并努力钻研以适应社会要求;守法办事,公平公正,严格按照法律规范办事,保证所有工作内容都符合规范,信息准确详实;自尊自爱,公正廉洁,会计人员要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和社会地位,在市场经济中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与原则,绝不徇私舞弊;细心决算,保证服务,即坚持朴素的生活与工作作风,以勤俭持家的理念管理自己的工作,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与业务状况,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管理财务工作,提高管理效率;胸怀大局,创新进步,会计人员应当统筹全局,正确处理利益冲突,坚持个人服从整体,随着社会大局的不断变化随时调整自己适应社会节奏发展。 (三)坚持继续教育,改善业务素质 会计工作专业性较强,设计的内容繁杂,需要财务、理论等各类专业知识,业务技能上应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在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想展现出高水平的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就应当不断对其开展继续教育,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执行:首先开展在职培训,对会计人员定期进行短期业务训练和考核,在学习中保证工作质量;其次对会计人员开展脱产进修,使其在高校或单位中开展长期的专项培训提升业务技能;最后鼓励参加职业技能资质考试,鼓励不具备会计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再学习,以科学的专业培训考取从业资质,确保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素养。 三、总结 总的来说,会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适应时代形势的重要工作,也是保证我国企业内部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与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只有认清当前的实际现状,充分意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读个方面着手进行强化,才能够真正实现会计工作在我国市场经济形势下的与时俱进与创新性同步。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从人力资本角度浅谈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本文从人力资本角度进行了分析,从多个策略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专家将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给构建了起来,推动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讲,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用人力资本来转化人力资源,且科学运营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管理概述 在《管理人力资本》一书中将人力资本管理的概念给明确提了出来,传统的人事管理涉及的范围十分狭窄,结合某个特定的问题来开展人事管理活动,没有确定统一的目标,这样就无法充分发挥人事管理职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管理协会集中探讨了如何借助于人力资本管理,将人力资本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促使生产水平得到提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也开始研究如何用人力资本来转化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框架 人力资源要想转化为人力资本,需要进行科学的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分别相当于输入和输出;企业生产中,和物质资本类似,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创造价值。除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会影响到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之外,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也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人力资本角度下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一)科学选择员工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基础的一个环节是选人,要结合企业战略目标来科学选择人才;不同的发展阶段内,战略规划也是不同的,那么在人才选择时,就需要匹配战略目标,科学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结合行业环境来科学选择,不同的行业环境,也会对企业选人造成影响,因此,就需要对行业环境综合分析,结合企业定位,选择适当层次的人才,将人才选拔策略给科学制定下来,避免滥用或者流失人才。要充分考虑人才市场供应情况,企业无法操纵人才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但是要充分依据市场供求现状来选择人才,结合具体情况,对人才招聘计划科学调整;市场状况较好时,对人才招聘数量适当增加,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而状况不良时,则对招聘人数适当减少。此外,为了促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行,还需要将长期、短期的人才需求给纳入考虑范围,结合人才战略,来对人才科学选择和储备,以便促使人才需求得到满足,做好合理优化的储备和配置。 (二)精心培育人才 通过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实施,需要对员工的知识技能方面的能力水平大力提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更新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以便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所适应;因此,就需要大力培训员工,促使员工的责任感得到强化,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首先,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将以人为本理念给贯彻落实下去,增强员工的集体责任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每个员工都能够依据企业规章制度来约束自身行为,遵纪守法,共同为了企业目标而奋斗。 其次,科学分析员工能力现状;只有科学分析员工能力现状,方可以针对性的开展员工培训工作,结合员工的水平差异,来分类培训。可以将能力测验以及工作态度调查等方法给运用过来,以便调查员工的水平是否符合于企业目标要求。 然后,培训内容;企业有着多样化的岗位,这些岗位对员工有着差异化的要求,那么企业就需要结合岗位情况,按照专业化的原则来对培训内容科学制定,保证每一个员工都能够适应自己的岗位。对于企业来讲,通才、全才并不是其最需要的,而是培养出较多的专业人才,这样方可以创造出最大的岗位价值。要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结合具体人员和状况,来选择针对性的培训方式;一般采用自主培训的模式,这样更好的实现培训目标,还可以结合发现的问题,来对培训方案及时调整。 (三)合理使用人才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员工的聪明才智给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企业就需要将用人机制给科学构建起来;因材适用是用人机制的主要理念,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安排最合适的员工。将一系列人力资源开发手段给运用过来,包括学习、培训、激励等,促使潜在的人力资源得到形成,然后借助于用人机制,将其转化为人力资本,促使企业正常稳定的生产和运营。 首先,要因事设岗;部分人才有着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学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可以适合。如果在不合适的岗位上安排人才,就会浪费资源。因此,在对人才素质进行关注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人才拟任职岗位和团队特点充分考虑,将团队成员的学历、年龄等因素充分纳入考虑范围。保证人才能够匹配于拟任职位,以便有效发挥人才能力。 其次,工作目标需要富有挑战性。尽量设置合理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并且给予相应的挑战,这样方可以将员工的工作热情给激发出来。如果设置了过高的目标,员工努力也无法完成,那么员工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而过低的目标,员工可以很容易完成,也会产生懈怠心理。因此,工作目标的制定十分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来讲,要借助于一系列开发、管理手段,将人才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合理选人、用人,提高人才专业技能水平,匹配于企业发展战略,以便推动企业稳定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中小企业作为我国企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家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小企业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较多,基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中小企业必须要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长久以来都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它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 管理系统 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企业的成败,很长时间以来中小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都不够重视。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本的构成核心是劳动者的价值观念、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是自然投资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人力资源的目的是教育与发展,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若是能有效处理好对于企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当前,我们从人力资源与中小企业的特点出发,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1中小企业特性 中小企业是相当于资产的规模、经营的规模以及人员规模的经济单位。若是从定量标准而言,企业的资金、公司人员、公司盈利都是决定因素。而就定性标准而言,欧美国家中英国、法国、美国、德国都遵行的是此类标准,定性的标准是:独立经营权、市场份额。国际上的定量标准与定性结合,考虑了行业特点,兼顾标准的简洁性,明确划分了企业的规模与标准,有利于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指导,有利于部门间的情况掌握。 中小企业有着几方面的显著特征:其一是投资的主体与所有制的多元化,其二是高密集度的劳动化,其三是优势地区的集中化导致了不平衡的发展,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在企业规模上东部地区的生产产值高于西部地区。 1.2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发展、生存、振兴就必须要参与国内国际的竞争,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地位。我国基于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国际竞争力较弱,在企业冲击下发展更为困难。企业的发展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才能使得企业可持续化发展。人力资源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标准以及财富准则,而承载着技能的人力资源决定着企业的市场价值。人力资源战略保证着中小企业的战略实施,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与人力资源战略息息相关,人力资源的系统化管理保证了企业的合理激励政策。 1.3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问题 中小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机构的发展达不到人员的配备水平,一些家族化的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的配置大力任用亲人,人才的合理选拔削减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阻碍了人才发展,员工晋升机会小导致了人才的流失。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以及员工的培训意识不强。在人力资源体系的构建中,绩效考核以及薪酬激励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需要以可持续的发展目光,积极评价工作平台的高效性,推动员工的技能与自办的增值。 2如何改善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环境 2.1建立人才吸引机制 小企业在人才吸引方面有着各种困扰,与大企业比,中小企业体制灵活,发展潜力较大。人才在企业中的发展机会较大,在人才的吸引方法上应当扬长避短,建立有效的人才机制。由于历史的发展以及社会原因,中小企业认为自身的人才缺乏,导致技术方面对人才有着格外的依赖,人才的管理机制方面很难稳步发展。中小企业可以从薪资福利、企业文化、股权等方面构建人才机制。中小企业可以建立底薪加奖金的模式,能者多得,鼓励人才能够更多的为企业服务。企业应当建立社会福利改革建设,按照自身条件构建人才体系,帮助个人解决就业、子女的上学与就业,以人性化的管理增强企业的归属感。 在人才的吸引中,企业应当顺应潮流,建立有吸引力的股权政策。中小企业长久以来都缺乏重要的文化建设认知,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激励会远超物质的激励效果。良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2转变人才使用观念 很多中小企业本质上是家族制的企业,由于都是家族成员的加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纵然举贤不避亲,但是所有的人才的培养若都是论亲疏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所以说需要多方面进行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从企业的内部选择人才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才市场、当地政府、同行业等地方进行外部人才选聘。 2.3建立人才激励政策 首先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鼓励员工的工作,其主要表现为工资的奖励以及罚款方面的惩罚措施。企业需要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体系,确定精准公平的激励制度,发挥人的潜力,提现科学性,制定相应政策。 人才的激励同样包含政策激励、情感激励以及信任激励、竞争激励等。所谓政策激励是鞭策企业的员工朝着公司的大方向稳步前进,情感激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旨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信任激励是企业、领导对于员工给予信任,对其委以重任,最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以及信任心。激励措施存在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就性别比例而言,女性更看重的是当前的薪资,更吸引男性员工的是企业的发展。企业应当考虑员工的差异性以及各方面的需求,最大化的发挥激励作用。 2.4优化与变革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团队工作中的规范,是企业员工必备的涵养以及素质,是指导员工待事接物的宗旨与准则。中小企业往往对于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员工之间缺乏应有的向上力。新时代的发展中应当重视文化管理与思想管理,员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才能拥有充足的竞争力,这必须要充分优化组织结构与规章制度。企业文化指的是员工在经营活动中的信念、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融合的作用,根据企业的自身性质,判断企业的文化类型,同时考虑企业的构成人员、外部环境等,这些都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体现了企业的特征。 3结语 在人力资源的需求期,更多的企业发展的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发展,自然而然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更加严格。经分析知晓,人才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企业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未能真正丰富人力资源。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小企业必须要完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机制,争取早日步入正轨。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企业资源,在生产力要素中居于首位。近些年来,为了与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与业务发展要求相适应,各地区农村信用社都在加强建设人力资源。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意义,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势必形成了人的竞争。也可以认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具有一群高素质水平的员工队伍。随着我国目前全面开放的金融业,在金融机构中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并且这一情况已经蔓延至农村。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正在历经着重要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便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 一、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需求 (1)社会环境的要求。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深入进行改革,传统思想理念出现了重大转变,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改革不会遭遇较大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众望所归。 (2)农信社自身向商业银行的改革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改革阶段,不可避免的需要付出改革代价。但是,假如无法对人力资源问题有效解决,不仅不能确保改革成功,还会在今后的改革中付出巨大代价。 (二)完成农村信用社社会使命的需要 党和国家赋予了农村信用社新的使命就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党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便是农业,困难集中在农村,焦点为农民。农村信用社是为三农服务支持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力量,组成了中国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缺乏高水平的学习型、复合型人才,就无法完成国家赋予其的重要使命。 二、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人员结构矛盾,部分员工素质较低 当前农村信用社人员总数较多,长时间能进不能出,造成由于人多而增加机构,员工队伍臃肿;并且员工年龄体现出老化特点,综合素质较低,年轻且有活力的员工比例很小。同时,拥有一定技术、善于经营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造成发展业务速度缓慢,创新能力极差。随着金融发展中很多新业务、新产品的大量应用,以及对应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使得人员结构矛盾。 (二)不够完善的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制度 缺少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对激励的导向推动作用进行了扭曲与削弱。在绩效考评与薪酬制度方面,近些年虽然农村信用社制定了很多绩效考评制度,增加了考核力度,但是分配收入还是无法与员工个体需求差异的激励方式相适应,员工缺乏提高自我能力的热情,考评无法有效激励约束员工。 (三)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水平不高 (1)员工缺乏培训意识。组织壮大发展的主要力量便是员工,组织发展的重要方法便是加强员工培训。但是,对于目前农村信用社员工来说,并没有彻底肯定培训的真正意义,对自己来说培训是一种负担,无法联系自身状况从客观角度理解培训的价值,针对组织培训,仅重视有考试的培训,缺乏全局理念,这样就影响了培训效果。 (2)需要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评估效果。农村信用社在培训时,往往仅注重形式,过分强调统一的培训课程以及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忽略了评估培训效果。在培训实际过程中,不同的员工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知识能力,他们所理解的培训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农村信用社在培训内容上一味重视培训技能以及一些专业短期培训,相对很少培训员工素质以及开发潜能,不能站在员工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这样阻碍了扩展员工的积极性。针对培训效果,更加重视考核,评估员工培训以后能够对其自身和组织发展起到重要意义,培训内容还有哪些问题,这些都是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可是,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培训过程中,建设培训内容、评估效果和反馈制度方面缺乏较强力度,评估培训效果的唯一方法就是考试,很少对员工培训后采取必要地跟踪考察,阻碍了实施员工培训计划。 三、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对策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想从战略角度对农村信用社人才问题进行审视,积极培养人才,提高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应当确定什么是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问题。农村信用社人员应当清楚认识到金融业的最大财富并不是资产规模,也不是当前的客户资源,而是人才。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的主要内容便是构建人才第一的理念,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关注人的能动作用,把培养与应用人才作为工作的重点。构建科学的人才观,管理者应当扩展人才选择范围,形成选人的新思路。转变培养人才的传统理念,打破选择人才的旧方式,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帮助农村信用社成为一个学习型团队。 (二)尽快改革劳动用工制度 构建一个干部可上可下、员工可进可出、充满活力的管理制度,把劳动人事传统管理转化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有效保证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是分级定岗,竞争上岗,建立效率较高的用工系统,具体按照管理干部的权限。二是按岗定资,根据工作成绩晋级,构建合理的提高工资机制。农村信用社根据岗位不同责任明确不同的岗位工资目标。三是按需定编,依效计酬,构建科学的分配收入机制。在实际操作中,按照人均存、贷款等数据对人员编制积极核定,并定期更新数据,科学、及时配置人员。 (三)增加培训力度 当前,农村信用社拥有较大规模的系统人员,整体队伍素质水平低下,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对这一情况有效转变,必须调整队伍以及培训系统的方法,一方面将一些素质低,与岗位不适应的工作人员进行淘汰,尽快引入一些高素质人才,利用调节人员增量进而转变整体素质较低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已经形成的农村信用社主体队伍,需要联系实际,借助系统性的培训逐渐提升人员素质。有针对性地对银行知识、管理学理论和金融法律法规积极培训。 (四)制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引用人才要勇于打破常规,不拘泥既定格式,广泛吸纳人才,为人才创造展示才华的舞台。管理者需要拥有广阔的胸怀,在农村信用社系统中产生尊重知识、重视人才,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良氛围,最大程度体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升农村信用社管理水平。虽然新员工在工作中容易出现问题,但是思想活跃,精力充沛;老员工在思想上形成了限制,但是却拥有丰富的经验。按照新老员工的特点,合理对二者进行搭配。积极组织不同侧重点的培训,鼓励员工积极学习,把员工培训与再学习,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投资,把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作为企业发展的引擎。 四、结束语 随着不断深入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以及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越加突出了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结构矛盾,对其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断对人力资源积极完善,希望对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浅议招标人员队伍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摘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对企业的招标人员队伍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经营管理,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组织及利用。在企业的众多资源中,招标人员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其重要性越来越引起重视,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招标人才,如何发掘招标人才、留住人才并发展人才,从而为组织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招标;人力资源;管理 招标是应用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和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有组织地开展择优成交的一种相对成熟、高级和规范化的交易方式。它是招标人在依法进行某项适宜于竞争性活动过程中事先公布招标条件邀请投标人投标,并从中择优选定中标人以实现投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经济行为。 招标是由少数核心员工所控制的,他们每个人都能为公司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若无法对这些核心员工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激励,不仅无法提高这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反而会造成人心浮动人员流失的现象。当前如何通过加强和改进招标队伍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核心员工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绩效、留住人才,这是整个行业均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及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是建立在经济学以及人本思想指导之下,贯穿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力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同时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成为每个企业管理者必修的课题。 随着人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人才的数量是客观有限的,因而如何吸引人才,如何保留人才,如何发挥人才的最高效用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人力资源的主要原则如下:第一,灵活性原则。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必须要灵活,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第二,激励原则。激励理论是目前比较新的理论,激励原则主要是以精神以及物质鼓励为主,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第三,科学合理原则。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其他的物质管理不同,因而需要一个较完整的科学合理体系,需要一定的人性化,要考虑人的心理变化特点。 二、招标人员队伍的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招标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在企业中专业从事招标及相关专业的工作的人员,包括了企业的招标人员、招标师,造价师(员)、投资咨询师等业务队伍。招标行业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不同。这个行业更需要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招标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门槛的服务型行业,而且更多的是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娴热的专业技巧、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道德品质。对于该行业来说,优秀的人才、优秀的团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良好的人才队伍和人才结构意味着招标服务的业务质量和业务品质。所以招标这类行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发展,招标行业的人才资源是招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招标行业的人员的专业来自各种专业。但是在行业的职业资格方面有较严格的准入考试,比如招标师的考试、注册造价师考试等等。而且在工作当中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和职业培训,以及经验的积累和沟通能力的培井。才能逐步胜任本职工作,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招标人员。招标行业本身也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拥有稳定的专业的招标队伍,是招标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实施有效的招标队伍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招标企业涉及的行业广泛,包括有房建、市政、公路交通、水利、水电、电子信息等等,基本涵盖了所有的行业,招标专业类型又包括了设计、勘查、监理、施工、可行性研究、造价咨询等,涉及面非常广,要求招标人员具有较为全面的业务知识和经验积累,保证招标服务的质量。因此,招标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比较广阔的知识面才能够胜任。招标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和思考,如何培养高综合素质的高端型的复合型人才,非常有必要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出一批符合行业特点的优秀招标人员。 四、加强对招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 1.建立公平、效率的企业薪酬激励和约束机制 以人力资源为主的招标工作,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应当建立起符合人力资源发展的全面薪酬战略,按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分配原则,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首先管理层或者领导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极推动企业薪酬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企业将改变稳定的、传统的薪酬体系,将没有激励效果、没有绩效考核的薪酬转向相对浮动的、基于绩效的薪酬战略,使薪酬福利与绩效紧密挂钩。全面的薪酬可以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薪酬两大类。外在薪酬主要是指可以量化的物质性激励。而内在的薪酬是指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型的精神性激励。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企业,都应当在内外激励上寻求符合自身公司特点的薪酬体系,民营企业可以在外部薪酬体现优势,而国有企业薪酬在内在薪酬、精神激励上可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除了建立体现按贡献取酬的内外公平薪酬制度外,在招标工作中,还应当考虑个人绩效考核和团队绩效考核有机结合,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合理搭配。只有这样,薪酬才能真正发挥激励与约束的功能。 2.优化人才培训机制 优化人才的培训机制,是招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点问题。由于技术的更迭速度快,企业的设备以及生产方式也不断地革新,由此所带来的重要问题即是如何提高招标员工的能力以及素质,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招标人才培训机制便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方法。企业需要重视招标人才的入职前培训,设立专业的部门分管人才的入职前培训工作,在员工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之后,在将其安排至具体岗位,从事相应的工作。规范化的人职前招标培训,不仅仅可以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基本了解,也有利于员工快速地掌握招标职位的工作内容,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 3.完善运行机制,促进管理的全程监督 企业要建立并完善招标采购的相关运行机制,注重建章立制,坚持制度为先,制度管人的宗旨,使招标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和企业实际,招标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尤其要高度重视监督工作,要承担起对招标进行监督的相应责任,绝不能出现监督的真空。各监督部门要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要深入招标采购的全过程。形成相互分离同时又相互牵制的管理流程,努力形成内外结合、分工合理、职责明晰、大力推进招标工作的公开、透明运行、制约有效的招标工作。 4.规范招标文件,提高招标质量 招标质量的关键是招标文件编制。招标项目管理部门领导要重视招标招标文件的编制质量,本着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制定公平合理、客观的评标标准,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评标中的不公正和少数人的主观臆断,避免出现歧视性与排他性条款,给所有符合条件的潜在投标人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使其享有同等的权利。确定合理报价范围,应通过市场调研,进行询价,拟定一个合理的参考价,设置合理价的下限和上限。最低价以货物成本价加合理利润为限,最高价以预算价为限,通过控制合理报价,在评标前去除不合理的超低价竞标和避免恶意串标行为。招标的目的是公开、公平、公正,不应违背市场形成价格的规律去强行压缩投标单位合理利润,过低设置控制价,导致投标人无利或少利可图。 5.拓展信息渠道,建立投标单位信息库 企业招标信息除主要通过企业招标网进行外,还要增加和同类型企业交流,扩大投标单位信息量。招标单位要不断拓展信息的内容和渠道,应用网络平台,对涉及招标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增加投标单位的竞争力,以避免围标、串标,串通、陪标等现象,提高招标的竞争性。 6.加强对业务骨干、领军人才的培养 企业要及时发现业务的好苗子,选拔出一批并可以大力培养的业务骨干,造就高素质人才。选派一批政治思想强、职业道德好、业务水平高的有潜力的人才参加行业领军人才培训,主要是敏捷的思维,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等方面的培养,甚至对企业管理方面的学习。充分挖掘高素质人才的潜能,培养出一批业务骨干又能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做出成绩的人才。 五、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类型企业的发展,招标人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人才的数量是客观有限的,因而如何吸引招标人才,保留人才,如何发挥人才的最高效用成为企业招标人力资源管理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企业招标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者可以通过完善招标人才招聘体系、优化招标人才培训机制、重视薪酬设计以及招标人才合理布局等途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地发挥以及利用员工的智慧,从而促进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招标人力资源配置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地更新,不仅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要兼顾企业员工的能力以及心理状态。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员工的能力以及付出,因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变成为企业的核心环节,只有真正做好了招标队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地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以及企业的长足发展。
公共关系学课程论文:浅谈《公共关系学》课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当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后,应该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方面都需要大学生们去提高和完善自己,《公共关系学》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对于自己能力的认识,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很自信地步入今后的工作岗位,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改变了学生的心理状态,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的机遇。 【关键词】大学生 公共关系 就业能力 形象意识 创新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端正自己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态度,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社会,提高自身的素质。《公共关系学》从多方面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帮助学生学习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及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了要塑造自己的形象,要有服务公众的意识,要有很强的沟通交流能力,要有创新审美的意识和立足长远的意识,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公关能力,使自己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一名专门教授《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的大学教师,本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对于公共关系知识的认识和学习,下面谈一下本人对于《公关关系学》这门课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的一些初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公共关系学》对大学生形象意识的培养 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大学生首先要在形象上给用人单位耳目一新的感觉,使用人单位在看到毕业生的时候能够眼前一亮。公关关系学教会了学生要注意个人的穿着打扮,塑造自身的完美形象。注重形象是公关的核心,所以,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用微笑、尊重、真诚的态度去展现个人风采。学生个人卫生的整洁,着装的规范和风格,发型的设计,表情和举止都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就业时需要关注的细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这些细小的方面都会决定着学生是否会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而这些良好细节的养成全都需要平时的培养。通过《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会改变自己对“形象”一词的认识,用恰当的方式去展现自己的个人形象,尽量做到尽善尽美。 二、《公共关系学》丰富大学生的社交礼仪知识 在今后的职场生涯中,总有很多的礼貌和礼节性的知识是需要学生们掌握的,这既是一名大学生的的基本素养,也是一名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公共关系学》为学生们介绍了见面礼仪、接待礼仪、乘车礼仪、拜访礼仪、电话礼仪、名片礼仪等多方面的礼仪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正确的待人接物的知识。例如在接待客人的时候,学生需要知道如何请客人入坐、奉茶烟;面对客人,出于礼貌,学生需要放下手里正在做的事来陪同客人;在陪同客人的时候学生需要注意谁的客人由谁陪,其余的人问候后可回避……这些都是学生在今后职场工作中会经常遇到的情况。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可以做到胸有成足,面对一些实际情况的时候也能够沉着应对,运筹帷幄。 三、《公共关系学》促进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社会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也不是一个人在单打独拼。合作和竞争仍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而《公共关系学》就其宗旨来说,就是实现组织和公众的“双赢”。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不仅要学会竞争,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要具有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尤其是在组织内部,这种团队意识是需要强化的,以促进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协调。任何组织内部和谐关系的营造,是需要每一名员工的真诚合作,并且互帮互助的。只有所有的员工都具有了主人翁意识后,组织才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认识和方向,让学生们具有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从而积极参与组织的工作,为组织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公共关系学》教会大学生危机处理的知识 在生活以及职场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危机事件,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该知道面对危机事件该如何处理,以期能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很好地处理和解决危机;把“危”转变为组织发展的机遇,这便是《公共关系学》在危机处理中的最高境界。但是,危机事件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会严重损害组织形象,甚至造成人、财、物的重大损失。面对危机事件时,大学生首先要懂得积极预防,做到防患未然。如果危机事件已经发生,大学生要能够正视危机、认真对待、及时处理、争取主动。在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公共关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学生应该学会在危机阶段,任何公关决策都应该是以向公众负责的原则为基础的,采取坦诚的态度来面对危机。公共关系教会了学生面对危机事件的正确方法,有利于学生们在面对危机的时候采取恰当的方式来解决危机。 五、《公共关系学》提高大学生创新策划的能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落后就会被淘汰。大学生也要与时俱进,用新的理念和观点来武装自己,完善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公共关系学》中学生学习了企业公关策划的模式,例如维系型公共关系,这样的关系可以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巩固企业的形象。企业可以采取多种传播活动,使公众能够保持对企业的记忆,给公众提供一些优惠服务。还有就是针对组织发展的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公关发展目标。例如经典的“三菱娃娃”案例:1988年元旦,上海三菱电梯公司成立一周年,寻找1987年1月1日出生的上海市区婴儿,称为“三菱娃娃”。给他们拍照留念,举办“三菱娃娃”健、优、美评比活动,促进了公众对它的记忆,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公共关系学》中还有建设型公共关系、进攻型公共关系、防御型公共关系、宣传型公共关系……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的公共关系策划,并且结合时展的元素,不断地进行创新,使自己成为一个受用人单位青睐的人才。 总之,《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开设,为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提高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具备了形象意识、组织意识、公众意识等,使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懂得尊重、平等和真诚,让学生具备了就业的基本技能和素质,从而让学生可以顺利地融入社会,走向成功的人生之路。 公共关系学课程论文:基于“行动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 行动导向是职业教育教学普遍遵循的教学理念。《公共关系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对行动导向教学有较强的诉求。基于“行动导向”改革《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其关键是精心选择和设计可操作性活动项目,制定严密的行动方案或策略,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建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践平台。 关键词 行动导向;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 一、《公共关系学》课程性质及其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诉求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公共关系的本质体现为以利益诉求为动力,以有效沟通为手段,以协调利益为条件,以利益共赢为目标。公共关系中利益的诉求表达及沟通通过具体的公共关系活动体现出来,而任何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和公共关系能力,便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理性诉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课程,一般定位为专业基础课。由于公共关系学科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与管理学、营销学、传播学、广告学、心理学、社会学、礼仪学、逻辑学、美学、演讲学、谈判学、商品学等诸多学科形成交叉综合的性质,因此《公共关系学》课程体现出交叉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且较难驾驭的特点。 基于公共关系学学科特点及高职教育目标,一般将《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目标定位为: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提高学生实际的公共关系能力。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问题,公共关系在组织管理中的职能;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方法和技巧。由于《公共关系学》课程指在培养现代职业人在各种职业情境中都具有的普遍适应性能力,因此其课程实施更适合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法。 “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最初源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引导法、头脑风暴法、模拟(仿真)教学法、卡片展示法、思维导图法、角色扮演法等。其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是“用心+用手+用脑(职业活动)”[1]。基于职业情境和主体意识的行动导向教学观认为,职业教育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强调行动即学习。职业教育的特有属性要求教育的各个教学过程应尽量与职业状态的工作过程保持一致,因此,专业学习过程需要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来展开,这样才能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 二、“行动导向”教学在本土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教师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实施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如头脑风暴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法等,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但同时,行动导向教学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其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困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进程难以控制 为了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大量减少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在实践中发现,“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以学生工作为主,教学进程往往很慢,耗费的时间要比传统模式多,正常的教学进度难以完成,需要花费课下时间去完成。以《公共关系学》第九章的“CIS策划”为例,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大煎饼营销策划”案例,结果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所用学时是传统教学方式所用学时的2倍。 (二)后进学生潜伏“搭车”现象普遍 在传统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被动学习的学生。在“行动导向”教学中,这些学生仍然如此,他们“潜伏”在小组中,等待“共享”小组其他成员的劳动成果。如果教师放纵学生的这种行为,就会形成负面的连锁反应,会传染其他“抵抗力”较弱的学生,最终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师资亟待转型 “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要求非常高。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了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历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能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担任实训的教师必须通过“师傅”考试取得师傅资格。而我国有些教师由于没有实践工作经历,对实际领域比较陌生,在教学中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在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和指导学生技能训练时往往难以有效开展教学。 (四)教学条件支撑不足 “行动导向”教学过程是“教学做”一体化,先会后懂,在做中学,要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必须建立符合条件的“教学情境[2]。德国规模较大的企业都设有专门的培训中心,教学车间配备生产设备。从企业内课堂到实训车间再到生产岗位,是每个学员必须跨越的三步。商科类专业的实训更是面临困境,所设计的教学情境绝大多数是虚拟性的,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以《公共关系学》为例,当进行第六章“策划公关专题活动的技巧”教学时,由于没有真实的教学情境,教师只能让学生看多媒体来感受各种公关专题活动,然后让学生去模仿。因为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对公关知识及能力应用感受不深,无法真正形成公关策划能力。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精心选择和设计可操作性活动项目 活动是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公共关系学》课程内容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其活动设计应以项目和任务的形式来组织,集成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培养,实现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对接。 在项目设计中,要注意项目的设计与任务相匹配。从《公共关系学》课程实训要求来看,在其项目和任务设计时,可将公关领域常见的事务性活动进行教学改造,使之成为具备教学价值、可操作的活动项目。一般而言,设计的活动项目应具备以下六个要点[3]:一是有清晰的任务,完整的工作过程,可展示的成果;二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教学项目应能聚焦知识,突出能力训练,渗透态度情感、职业素养、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的培养;三是活动项目要有一定难度,不仅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还要能引领学生构建新知识,获得新经验,学会新技能;四是学生拥有在一定范围内自己组织项目活动、评价项目完成质量的机会;五是项目小组内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和工作计划,确保每个人都能真实地参与其中;六是项目任务贯通课内课外,不仅涉及课内教学,还需要在课外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来完成,由于项目完成费时耗力,因此需要对项目的课内课外活动进行统筹设计,充分考虑到教学项目的时间因素。 此外,项目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智力含量,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是“智慧+技能”的智能化项目,以此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 (二)制定严密的行动方案或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需要在课前做好整个教学的周密计划,包括确定项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同时还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即必须在师生同时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才能实施“行动导向”教学。 制定一个行动方案或策略是整个行动导向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认识问题、搜集资料、具体说明问题及限制条件后,学生小组将协商制定一个系统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实施方案。该过程至少包括以下环节:将备择方案具体化,预测每个备择方案的结果,深思熟虑,选择行动路线。其中,在备择方案具体化过程中,学生在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范围内不可能考虑所有备择方案,而且制定一套备择方案往往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此环节教师要告诫学生主观上少作非此即彼的判断,要运用开放的、创造性的思维模式[4]。 此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策略性知识,这也是《公共关系学》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策略性知识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必须经历陈述性知识表征阶段,该阶段要领悟到所要学习的策略是什么,并且要能清晰地陈述。然后,经过变式练习,作为策略的规则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并支配学习者的认知活动。策略性知识要转化为自我控制的能力,同一般智慧技能学习一样,不但需要进行变式练习,而且在学习的初期需要外部的信息反馈和纠正。策略性知识训练要取得成功,教师必须及时检查学生的练习材料并与个别学生访谈,了解学生任务完成进展情况[5]。在实践中,学生的感悟和反省认知尤为重要。因此,整个活动项目设计及行动方案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策略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及具体活动实践中获得策略性知识。 启动和实施方案。行动方案启动至少包括以下步骤:计划、沟通、监控和评估。计划:即要将实施方案的机制和细节具体化,包括一系列具体的、详细的操作过程,如要明确谁该拥有计划的信息,需要采取什么行动,由谁实施,参加行动的人需要做些什么准备等,这要求计划的实施必须具有现实性和操作性。沟通:要使每一个参与者都应意识到自己在任务中所承担的责任及计划中其他人的责任。教师必须关注个体之间的沟通渠道和全方位沟通的机会,否则,就会事倍功半,难以取得实效。监控:教师对行动方案实施的监督过程。执行计划过程中,学生有时会懈怠或产生畏难情绪,此时教师需要时刻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采取奖励、激励、劝诱、指导等技巧,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评估:组织决策产生于变革的环境之中,在历经计划、沟通和监控之后,仍需要对决策结果进行评估,以判断其成功与否。 (三)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 本课程宜采用结构式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可设计成六个部分:基本原理、写作、案例分析、网络操作、课堂演示和策划实务。其中,后2项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 学生成绩由学生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教师评分三部分组成。其中,学生自评占20%,小组内学生互评占20%,教师评分占60%。每次的项目任务都要评出一个优秀小组,优秀小组组长期末总成绩加2分,每个小组成员期末总成绩加1分。当教师把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后,要对各工作小组进行检查、控制,消灭潜伏在小组中的后进学生“搭车”现象,观察各小组每个成员的表现,包括担当的工作量、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对项目的贡献度、个人观点等,据此给出学生该次项目任务的一部分成绩。项目任务完成后,通过学生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及教师评分得出该次项目任务的总成绩。这种及时激励的考评方式能起到鞭策先进、督促后进的作用。 (四)建立贴近生活实际的实践平台 在项目选择和设计时,聘请公关公司或策划公司人员参与,听取其合理化建议,并与其企业公关项目或策划项目结合起来,以便于后期学生能参与其中。 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企业服务。如,组织学生到省内高级商场、宾馆参观,并与商场、宾馆的领导及管理人员座谈,收集资料,为商场、宾馆周年馆庆或店庆活动提供策划方案;吉林省每年举办的汽车展、农博会、技能大赛等都是综合性较强的实战项目,学校可与负责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跟随展会、参与展会,在工学交替中提升学生策略性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 学校、系部自身的各项活动也是学生实践的平台。高职院校每年都会举办技能节、文化月、文明风采大赛等活动,教师可结合学校实际设计若干公关项目任务,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公共关系学课程论文:提高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路 摘要: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教学中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之中,充满魅力的课堂教学,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本文笔者将结合近几年来公共关系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公共关系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了提高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思路,论述了提高公共关系教学效果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公共关系;精心打造;改革思路;实践教学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交叉性、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开设《公共关系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正确理解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性质和重要作用。但是,部分学校在公共关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却难如人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提高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充满期待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习兴趣,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下面的主体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就如于猗所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吸引住,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一方面,以赏识教育方式肯定与鼓励学生。因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点,作为教师,应善于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肯定与赞扬,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另一方面,用问题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讲某一个专题时,先征询学生的意见,学生就这一专题提出自己想了解的环节,教师将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在课堂上就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解答。学生所提的问题有:如此众多的参展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要作哪些准备工作?如何布置、设计展览展销会内外场地?如何制定展览展销会经费预算等等。教师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组织和解答,并作了一些补充。比如,展览展销会的效果预测问题,企业参展商应该注意的问题,工作人员的培训问题,参展商的接待等等问题进行了补充。这样,课堂气氛生动而热烈,学生听课时饶有兴趣。因为,他们所听的都是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这些披着神秘面纱的问题被老师在课堂上一一揭开了面纱,而且还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补充,学生觉得颇有收获。 二、运用案例,丰富知识拓展视野 用案例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针对教材相对比较单薄的特点,我们充分利用教师精选的案例作为教学辅助资料,以加强教学的趣味性。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具有典型示范作用,能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顺应社会潮流、把握瞬息万变市场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所以,在案例的选择上并不局限于教材,并始终坚持案例的“真实性、现实性、实践性、典型性、可读性、系统性”的原则,同时还重视学生的参与,既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切磋讨论,又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持有不同看法和意见的学生,鼓励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辩论,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新性,使其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精选的案例如麦当劳的CIS、制造重大活动公关在公关策划中的应用案例、沃尔玛博客公关——舆论公关案例、肯德基应对“禽流感”的危机公关案例、蒙牛赞助超女案例、高露洁牙膏致癌风波——制造舆论公关案例、吴士宏加盟奥克斯事件——流言公关案例等;另外也提醒同学们注意每年的十大公共关系事件,如十大公关事件为:“快乐男声”闪亮选秀(娱乐传播)、“神州九号”探月卫星发射(国家形象)、联想奥运火炬手选拔(企业形象)、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网络公关)、“倡导文明 传递爱心”公益短信大赛(社会公益)、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典(大型活动)、阿里巴巴香港上市(财经公关)、“好运北京”奥运测试赛(奥运公关)、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政府公关)、“中国制造”舆论管理重塑声誉(国际公关)等“年度十大公关事件”。教学中我们经常提醒同学们关注中国公关网(www.省略)、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网(www.省略.cn )、中国传播学术网(a-cademic.省略)等,进行实时跟踪分析,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原来更好。 三、模拟策划,实践教学提高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重要活动和基础工作,但公共关系是务实性较强的学科,实践环节犹为重要与突出。实践是公共关系理论教学的落脚点,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公共关系的真谛。有效地组织公共关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保证公共关系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笔者在这几年的公共关系教学中,总是配合教学内容,创造一切条件、利用一切机会协调好各方关系,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公关操作。这些年我们先后参加过长治市多项大型活动,在实践中,学生全方位进入角色,领悟了理论知识并升华了课堂理论教学内涵。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公共关系课堂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都有种种困难。一是比较难找到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十分恰当相宜的结合点; 二是在校大学生实践时间有限,现实工作中一次大型活动的筹备与组织实施有时需要少则半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学生不可能停课去进行全方位的投入实践; 三是由教师带领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群体,一二个单位较难接待,尤其是难以结合践进行指导和教学; 四是教学经费的限制; 五是不可能各种专题都实践。这是长期困扰我们的现实问题。而模拟策划正好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模拟策划在操作中可以将学生分小组进行公关活动模拟策划,有时可安排小组间的比赛。它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和练习的场所。 有效提高公共关系学的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枚不胜举,如情景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总之,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新生的学科,其教学模式还有待于公共关系教学者不断地求新、探索、总结,可谓任重而道远。正因为如此,也给了我们一片广阔的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将努力探索,为开创公关新天地面共同努力。 公共关系学课程论文:从美国《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看国内高校公共关系类课程教学的改进 摘 要:《公共关系学》是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对于养成学生的公关能力至关重要。根据在国内高校任教的经历经验,结合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大学进行的学术交流,认为美国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有六大优点:师生角色分明、成绩考核侧重过程和能力倾向、学生学习自主性得以有效激发、教学内容新颖,具有时代感、教学手段高度信息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适应性、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以及师生角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国内高校学习借鉴美国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经验,改进自身教学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美国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国内高校;改进 笔者受学校选派,于2010年至2011年间赴美国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大学(简称UB)进行学术交流,期间到访了一些美国的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深入美国大学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课堂,零距离地观察并参与了美国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与学术研讨,就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教学与研究方面,与美国的大学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走出中国公共关系类课程教学的课堂,进入美国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的课堂,两相比较之下,发现了美国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的很多特点和优点,同时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的经验,认识到了国内高校公共关系类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很多改进国内高校公共关系类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美国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特点 美国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可圈可点之处非常多,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师生角色分明。在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课堂上,教师完全是一个指导者和答疑者,是一个指路人的角色,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主要是:重点和难点,学习方法及相关学习资料的指导以及答疑解惑。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由于在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师都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自学。学生一般都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课外阅读和作业,完成各项课外任务,而学生为何能有如此高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这又与美国大学独特的学生考核方式分不开。 第二,成绩考核侧重过程和能力导向。 美国大学的学生成绩的考核极具个性:不仅不同的课程考核方式不同,而且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和具体标准也不同。考核形式灵活多样,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考核:PPT演讲、考试及考勤。三种考核在总评分中所占比例为:632;另外,考试的次数灵活,考试的方式丰富又独特,每次考试所考核的内容都不同。 考核全面,因为每一种考核方法所注重考核的素质和能力各有不同。三种考核方式中,考核过程的演讲与考勤所占学生总成绩的比重与考核结果的考试所占学生总成绩的比重相比,是83,能力考核与知识考核在学生总成绩考核中所占比重的比例是:83。 第三,学生学习自主性得以有效激发。 美国大学生的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分别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小组内成员间的相互学习,通过自己在课外时间内进行自助学习,听从教师的课堂讲解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每一种学习方法都能够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 第四,教学内容新颖,具有时代感。 美国的大学课堂非常讲究差异性与个性化,表现在很多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及教材的选择方面也可以窥豹一斑,美国康州布里奇波特大学的公共关系学教授所选用的教材并不是标准教材,而是一本很时尚流行的最新出版的彩色插页图书《THINK PUBLIC RELATIONS》,这本书尽管不是规范标准的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却紧扣公共关系学,介绍了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很多核心内容,同时又增添了很多最新的案例、研究方法、最新的调查研究数据等新的内容,使这本不是教材的教材既能够胜任教材的角色,又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第五,教学手段高度信息化。 美国大学有完善的硬件配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便捷的因特网,为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提供最新的新闻、案例等信息素材,供学生进行分析、调查、讨论等。 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公共关系学教师为学生推荐了一些很好的公共关系学相关网站,如IPRA、Monkeysurvey等供学生在课内课外学习浏览。此外,还从网上搜索了大量的公共关系学视频资料,如优秀的广告视频、与最新的突发事件相关的网页及新闻视频等,在课堂上在线搜索,然后给学生观看,随即进行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 第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美国大学的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方法相当灵活,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使用,包括用实验法,借助互联网、电脑等软硬件,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如何真正成为公共关系人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教学以及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自助学习;用问答法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积极思维;用设疑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用讲授法介绍重点难点的知识等。 二、改进国内高校公共关系类课程教学的建议 比较中美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的全部过程之后,结合中国大学的实际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改进国内高校公共关系类课程的教学。 (一)更新教学目标 大学课堂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场所,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注重于公共关系人员能力的培养,而不能仅仅定位于公共关系相关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管理科学,实践性很强,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上急需大量的公共关系人才,公关已经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十大职业之一,因此,大学生公共关系能力的培养显得迫在眉睫。 公共关系学课程论文:“公共关系学”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结合“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实践,介绍了行动导向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几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并详细阐述了每种教学方法的实际操作步骤。 [关键词]行动导向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思维导图角色模拟 行动导向是以行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方式方法。通过行动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追求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可以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案例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中最关键的环节。在案例分析时,要让学生站在当事人和公关部总经理两个立场上。当事人的视角有利于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体验和观察问题;总经理的角色有利于学生做到既从公关角度追求最优的公关效果,更从全局角度追求整体最优。在案例讨论时,先让学生阅读案例,形成总体印象;然后,发现关键问题,确定理论依据;再选择分析方法,确定分析类型(公共关系案例分析的类型有综合型、专题型、信息型、先锋型等);最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如在讲到公共关系危机处理时,我们选择公共关系专家林景新教授总结的2009年的十大企业管理危机,让学生讨论、领会公关危机对企业形象所造成的影响。我们要求学生站在两个视角,来分析危机产生的缘由是什么,当以上危机发生时我们做出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然后讨论危机给组织带来了哪些影响,案例中组织危机的处理给我们哪些启示与教训,分析讨论完成后学生提交完整的案例分析报告。在教学中我们还让学生自己动手,就某一个公共关系专题进行案例的搜集交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 所谓的任务驱动法,即在教学中首先为学生下达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并创设一个背景信息充足的工作情境,学生接受任务后以小组或独立的方式思考任务的完成步骤与方法。受其知识的局限,教师有必要先对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作介绍,拓展学生的思路。所需知识具备后,学生以小组或独立的方式去执行任务。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起到沟通、协调、指导、解疑的作用。在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工作下,学生不仅完成任务,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且体验工作的方法与程序,锻炼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合作及创新等社会能力。 如我们在完成“公共关系策划”这一任务时,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工作情境:邢台市家乐园集团面临一系列公共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美誉度但知名度低,需要拓展消费者群体同时还要维系老客户。学生需策划一个或一系列公共关系活动来解决以上某个问题,并有相应的活动策划及成果展示。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活动方式后,小组合作完成规范的策划书的写作,策划书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独立或小组协作解决。在这一过程中,面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集中讲解或提示;而小组或个人的特殊问题则可以组内解决。任务完成后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任务成果,交流任务完成的心得体验,最后教师作出相应的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法从下达任务开始到评价任务完成结束,整个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任务的计划、实施与成果展示者,他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不断探索,从中体验了工作的方法与程序,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对于自身综合职业技能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任务的提出者、设计者、培训者则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为学生做知识上的铺垫、方向上的指引,并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三、思维导图和张贴板教学法 思维导图是开发人类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的一种工具,它的应用极其广泛,既可用于制订计划,也可用于记忆、总结、复习。在公共关系的实际工作中,这种工作方法和头脑风暴配合使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公共关系教学中,思维导图普遍运用于公共关系策划、内外部传播计划策划、公共关系沟通协调。在给学生介绍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及适用环境的基础上,教师应让学生围绕一个核心的议题展开想象,发散思维,通过小组讨论,最终完成一份制作精细的思维导图。如在内部公众关系协调方法中,围绕这一核心内容,同学们想到了利用物质刺激,画上了钱的符号;提供旅行机会,画上了飞机的图像;提供各种社会保障,画上了保护伞的图像等。运用这种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构图来表达思考成果的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运用这种方法任务完成的成果易于展示,小组之间可相互借鉴。 张贴板的方法是将写有文字的卡片或图表钉在硬泡沫塑料或软木板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可由师生共同构建的教学媒体”。利用这种“媒体”,教师和学生围绕某个话题来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添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张贴版上的卡片,最终得到讨论的结果。张贴板教学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克服谈话法不能记录交谈信息和传统的黑板上文字内容难以更改、归类和加工整理的缺点,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信息。张贴板上的内容既有讨论的过程,又有讨论的结果;既是学生集思广益和系统思维的过程,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结果。这种方法在完成很多公共关系任务时都可以用到,比如怎样处理服务质量的投诉,学生们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通过张贴版展示,并随着学生思考广度的增加,内容也随之丰富,其中一些不恰当的处理方法则有可能被移掉,通过粘贴内容的不断变化,最终得到师生共同认可的结论。 四、角色模拟法 由于受环境所限,公共关系很多的实践难以在真实场景中完成,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虽然课堂不能代替真实场景,但是通过角色模拟,可以让学生对事件进行想象,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尽可能呈现事实的原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创意能力,同时通过不同角色的分配与表演,学生能够深刻地体验公共关系的思想与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可以从上文中提到的家乐园公共关系活动中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的活动进行课堂模拟。比如客户答谢会、消费知识讲座都是可以用这种方法的。 以模拟家乐园集团客户答谢会为例,设计如下: 题目:邢台家乐园集团客户答谢会 第一,知识点提示。答谢会的含义、召开时机、答谢会的组织(会前准备、会议程序、会后评估)。 第二,任务与要求。(1)拟出具体的客户答谢会方案,由原策划此活动的小组负责。(2)发出记者和重要客户的邀请函。(3)写好相关的演讲稿件。(4)做好会场布置,包含座位安排、使用到的音响设备、现场氛围布置、坐签的摆放。(5)做好主持人、公司领导、接待人员、重要领导、来宾、记者等人员角色的安排。 第三,活动实施:学生按预定计划进行,除了按照会议程序严谨进行外,主持人还可以根据情境的设计,进行创意与延伸,增加现场的欢乐气氛,增进客户的参与性,增强活动的互动性。 这种模拟活动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及表演的积极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公关的直观感悟,使教学与未来学生工作实际相接轨。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从中受益匪浅,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工作过程的模拟完成,加深了学生对公关工作程序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与态度,有助于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以上教学方法并不能涵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全部,是笔者认为公共关系教学中比较适用的方法,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以上方法进行不同的策略组合与运用。 公共关系学课程论文:公关理念下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公共关系活动是社会组织为提升组织的社会形象而开展的有目的、有意识的信息传播活动。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应被看做公关活动。教师在对公选课学生讲授公共关系学时,要注意在分析教学对象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有效地进行公关理念和情商教育的讲授与互动,创造性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公共关系;公关理念;公选课;教学改革 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以内容的广泛性、针对性、社会性和应用性受到众多大学生的关注和欢迎。我国的公共关系教育可分为专业的公关职业教育和非专业的公关教育,专业的公关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高校还不多见;非专业的公关教育由于学科设置不同,可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校级公选课。 我国高校开设的公共关系课大多属于非专业普及性公关教育下的专业课或公选课。开设公共关系专业课的学校往往有自己的专业教师和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而公选课教学往往是由相关专业课教师担任。同一个教师在同一学期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课时设置开展教学工作,这对专业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对公选课学生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公关活动,改变传统的公选课学生专业化公关教学模式,是公共关系专业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分析教学对象,开展教学公关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满足公众需要而使公众满足自身需要的一个信息传播过程。通俗地讲,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公关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自觉的、真实的信息传播过程。开展公共关系活动要首先明确组织的公众对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也首先要了解、认知教学对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公关。对公选课学生讲授公共关系学更应如此。 在对公选课学生讲授公共关系学时不能像对待公关专业学生那样过多地讲授公共关系的活动模式和工作技能。对于公选课学生来说,公共关系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素质教育。也就是说,这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来认知并接受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并用这种理念去指导自身的思想和行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 二、传播关系理念,强化公关意识 公共关系的本质是改善关系,具体地讲就是改善社会组织和与其相关的公众之间的关系。不重视改善关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公共关系学中的改善关系注重主动、真实、公正、双赢和互动,与传统社会实践中庸俗的人际关系改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选修公共关系学公选课的学生尤其是个别理科学生社会文化观念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正常关系的交往现象不够重视,甚至有的学生还会从低级、庸俗的角度去看待、分析和尝试。因此,在这些学生中进行客观的关系理念引导、教育,帮助他们尽快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关系交往理念,就显得很有必要。 公关意识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服务意识、传播意识、协调意识和危机意识等,教师要重视公关意识在公共关系学中的教学地位,因为公关意识是公共关系所特有的理念,是公共关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是整个公共关系学科理论的精髓和灵魂。没有强烈的公关意识,就没有对公关现象的敏感;没有对公共现象的敏感,即使公关理论掌握再多,遇到实际问题时也很难从公关的角度去认识和处理。因此,在对公共关系学公选课学生开展教学时,应重点强化公关意识,使学生具有一种系统、客观的公关理念,进而去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三、优化教学内容,重视情商教育 公共关系学以塑造组织良好的社会形象贯穿学科始终,在实践上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组织领域。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公关意识的组织不可能成为优秀组织,没有公关能力的组织也不可能赢得公众的认可和信赖。同样,没有公关意识和不重视公关活动的个人也很难在社会组织中脱颖而出。在公关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公关理念的教学,还要针对大学生的需要开展情商教育。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或情绪商数,是指一种情绪的智慧,是一系列与人的素质有关的情感心理素质和处理情绪的能力。情商的提出既是对传统智商理论的挑战,也是对“聪明”和“人才”全新的诠释。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业领域不同,对世界、社会、人生等相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就会有所不同。同样,不同的情商也能造就不同的人生,甚至“情商决定命运”。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除了讲授公关理念,还应重点强化学生个人的情商教育,以提高学生在自我认知、情绪管理、自我激励、认知他人、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教师要重视情商教育,就应重点从以人为本、交往技能和交往礼仪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对国学思想进行总结,以自己的感悟影响学生,同时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知识渊博的良好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 在进行交往技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正确、有效的处世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前根据不同的专题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深入开展讨论,然后教师再对这些讨论进行总结和引导。 教师在讲授礼仪知识时要有针对性,对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礼仪知识,要做好总结性互动教学。 一般来说,公选课的学时设置都比较少,因此教师在开展情商教育时针对性要强,教学内容设计要合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要引导学生重视自身修养和交往技巧。 四、丰富教学方式,追求互动教学 公共关系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也是一个双向循环的持续传播过程。因此,公共关系课的教学也应重视互动教学。目前,高校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十分融洽,课后任课教师与学生互不相识的现象非常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与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缺乏关系的改善。 公共关系课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教学公关过程,如果教师不主动创造条件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积极、团结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就很难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师也就是一个不称职的公关工作者。因此,丰富这门课的教学方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1.案例教学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案例的选择和更新,还要明白案例分析不是案例故事介绍,而是要通过介绍案例让学生分析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对公关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具体实践中,教师可按照“阐述理论――导入案例――激发思考――讨论分析――提出结论――总结归纳”的步骤开展教学。 2.分组PK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例如:教师可策划一次模拟公关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选出组长、设计团队名称和标志、安排工作、进行公关策划。 3.角色扮演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自己的情感,了解自己的情绪。 4.情境教学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组织学生模拟公关角色解决“实际问题”,并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和交往问题展开专题讨论。 公共关系学课程论文: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共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组织如何与公众进行双向传播与沟通的一门应用性综合学科。它涉及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新闻、广告等学科的知识。本文主要从《公共关系学》的课程体系及其特点、《公共关系学》的教学策略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公共关系学 课程教学 研究 独立学院开设《公共关系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正确理解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性质和重要作用,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学生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的公关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的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公共关系学》课程体系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公共关系基础理论部分,二是公共关系实务部分。基础理论部分体系结构如下:公共关系概述,包括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科学范畴、基本特征、历史与现状总结;根据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分别从公共关系的运作主体、客体、手段、目的、职能与原则、程序详细展开与论述。二是公共关系实务部分,具体包括:人际沟通技巧,包括公关语言基本原理、口语和书面表达技巧、人际吸引、人际沟通、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及障碍排除等;公关礼仪,包括仪表、仪容、仪态、及礼仪基本规范等内容;公关策划与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如公共关系主题策划、新闻会策划、庆典活动策划、展览会策划、赞助活动策划、开放参观活动策划等。公共关系具有实践、专业和社会管理三个维度,其本质属性是沟通与协调。实践的公共关系主要在于公共关系实务的服务、行动和问题操作,形成良好的公众环境;专业的公共关系主要在于公共关系专业的知识、价值和技能,密切组织与公众的关系,赢得组织良好的信誉;社会管理的公共关系借助于社会传播、社会规范、社会秩序建立组织与公众的良好合作关系,以确保组织的社会信誉,更好地发挥组织形象力的作用,保证组织自身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课程体系应注重第二大部分,即实务部分,第一部分的教学是为第二部分服务的。 二、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的教学策略 1.影像学习 影像学习是指借助视频的教学手段来学习《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影像学习可增加公共关系教学的趣味性。由于课时的有限性,所以不允许大量观看教学视频,所以我们特别介绍同学们在课外自学过程中可以观看教学视频,重点理解公共关系礼仪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技巧。此外,介绍广告策划方面的教学视频以增加自主学习的趣味性。介绍公共关系教学电影给同学们也是可行的办法。通过影像学增加了《公共关系学》教学的趣味性,调查发现同学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很高。 2.案例教学 用案例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针对教材相对比较单薄的特点,我们充分利用教师精选的案例作为教学辅助资料,以加强教学的趣味性。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具有典型示范作用,能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顺应社会潮流、把握瞬息万变市场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在案例的选择上并不局限于教材,并始终坚持案例的“真实性、现实性、实践性、典型性、可读性、系统性”的原则,同时还重视学生的参与,既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切磋讨论,又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学中我们经常提醒同学们关注中国公关网、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网、中国传播学术网等,进行实时跟踪分析,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原来更好。 3.实战策划 在探索有特色的公共关系教学和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思考和实践。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和学科,它需要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着重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解决现实中所存在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这就需要我们在配置教学资源和确定发展方向的时候,确立科研与教学互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思路,并且找到一个能够把知识传授和能力锻炼相结合的公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授课中,我们有目的地增加实战策划作业,使同学们的公关策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今后走向社会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浙江理工大学110周年校庆公关策划书》、《杭州市志愿者协会高校巡回慰问演出》、《藤王阁茶楼的公关策划》等案例的策划等,都是相当不错的策划案例。我们还把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具有成长性的产业或行业相结合,针对2008年奥运商机和体育产业的繁荣,我们开展“大型赛事公关活动策划研究”项目,引导师生关注目前或即将出现的热点行业。通过实践策划,同学们的策划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教学过程让学生品味到《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的趣味性非常重要,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非常重要。几年来我们选择的北京大学《实用公共关系学》教材,由于内容太陈旧,从前年开始我们选取了复旦大学的公共关系学教材,因为复旦大学的教材内容更新颖实践性也较强。今年我们主编的教材《公共关系学》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里面增加了大量的实战训练题,以提高独立学院同学们的实战策划分析能力。 三、结语 人为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实战演练平台。如模拟策划“金牌秘书大赛”、“杭州电子科大校庆庆典”、处理“突发性公关危机”等,鼓励学生之间为完成学习任务,自由组合成若干专题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沟通,拿出活动策划方案,并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相互尊重、互相协调与合作。通过对学生的大量访谈发现,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所增加,对社会对企业、各类组织的公共关系认识有所增加,对他们以后的社会工作大有帮助。 公共关系学课程论文:高职高专“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公共关系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式。作者从高职高专学校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改革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为培养掌握公共关系操作技能与技巧的应用性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共关系学教学 教学改革 实践性 一、公共关系教学现状 在高校开设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是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公共事务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英语、市场营销、中文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由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基本沿用本科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不够明确,理论内容太多,基础相对薄弱的专科层次学生难以听懂讲授内容,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方法单调,过多的理论讲解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考试形式单一,大多数学校以最后考试成绩为主,或者考试的方式不够科学,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不能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不能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为了与人才市场需求相接轨,有必要对这门课程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公共关系学教学方法比较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使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落到实处,公共关系教学应根据其课程的特点,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教学法、实地观摩教学法和理论联系实际法,主要措施如下。 (一)案例教学法 精彩的公关案例好比一部精彩的电影或一部小说的精彩的片段,能够更切实、更生动、更深入地了解、认识和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和技巧,不断丰富学生的公共关系知识底蕴,从中学到很多富有启发性的知识。 案例的选择应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典型性。实践证明,适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是明显的。从学生角度来看,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从教师角度来看,运用案例教学能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专业知识,把握本领域的新动向,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角色扮演法 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公共关系事件,在参与中领悟公共关系的真谛。如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新闻会、商务谈判、演讲辩论等。一般采用学生自由混合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包括课前准备和课堂演示,任课老师最后进行点评。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挑战意识。 (三)多媒体教学法 在公共关系的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方面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大了信息量,有效地将学生的课堂精力集中于听课和思考上。另一方面减轻了老师板书和学生做笔记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实地观摩教学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侧重给学生以鱼的话,那么实地观摩教学法的目的则是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学校和当地的相关单位共同建立教学参观基地,在授课过程中,将学生带出校门,实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把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过程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相关单位的员工也是学生的兼职老师,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时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快地学会相关公关活动的组织和策划。 (五)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 多列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案例和正在发生的公关事件,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解和掌握,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公关意识和学习兴趣。公共关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公共课程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学校作为一个公关主体有大量的公关活动需要开展,如进行专项调查、策划新闻宣传、组织专题讲座等,这些活动可安排学生参加。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扩大交际圈,通过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达到锻炼自身、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课程评价方法主要采取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形式,期末课程考核大多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题型也基本上选用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构建和掌握情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可以更科学地评测学生的能力。平时成绩和期考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评分主要依据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发言及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如公关调查和策划、演讲辩论、自我推销训练等。这些活动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参考队员参与团队工作的情况给每个队员打分。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公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改变了过去松散教学、考试背书的现象。平时的实训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期末考试内容也更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综合评分由教师一人评定改为教师、学生、团队互评,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学会了正确地评价他人和自己。 培养学生技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需要领导、老师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沟通,才能使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成为符合社会与行业需求的人才,这才是进行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 公共关系学课程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思考 【摘要】 公共关系学是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由于课程开设较晚、配套教材不完善、师资队伍缺乏等多种因素,教学效果很难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便成为迫切之需。 【关键词】 酒店管理;公共关系学;改革;实践;思考 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公共关系对于饭店行业运用信息的传播手段,与公众建立起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信誉,提高饭店管理和处理问题能力和饭店员工的凝聚力,以促进企业目标实现等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从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对公共关系系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什么是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一词源于英文Public Relations。Public意为“公共的”、“公开的”、“公众的”;Relations即“关系”之谓,两词合起来用中文表述便是“公众关系”、“公共关系”。自从公共关系诞生以来,人们给其下一个准确定义的努力就没有停止过。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莱克斯・哈洛(Rex Harlow)博士就搜集到47个公共关系的定义。美国学者H.弗雷齐尔・穆尔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用政策和实际做法表示的社会管理哲学,它争取在双向沟通基础上通过与公众的敏感的交流活动,得到相互理解和好感。 在我国,公共关系一般是指社会组织机构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它通过社会组织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同时与各种社会公众协调好利益关系,塑造出良好的形象并传播出去开赢得良好的赞誉和较高的知名度。公共关系不能等同于商业广告,也不能等同一般的推销活动,它是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各种关系的整体表现,是一种通过塑造形象、传播形象、管理社会组织来增强公众对社会组织的信任,使其向有利于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寻求自身发展,通过形象塑造、传播管理、利益协调等方式与公众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从上面的概念看,公共关系不是“拉关系”、“走后门”,不等于人际关系,不等于新闻宣传,不等于市场营销,不等于广告,不等于CI(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企业识别系统和企业形象战略)。它的目的就是为社会组织营造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 二、开设课程的必要性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公共关系课程不仅对学生个人还对其以后从事的酒店行业都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公共关系课程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利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公共关系学课程涉及到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秘书学、经济学等很多学科,既吸收了相关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也吸收了自然科学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的最新成果。在高校学习公共关系课程,可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管理、策划、传播和礼仪知识,掌握公共关系能力,有助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2)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桥梁与纽带 双向传播沟通交流是公关工作的基本模式,是社会组织与公众建立联系并保持良好关系状态的基本手段。对于涉世之初的大学生,只有掌握人际交往的常识与一般技能,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公共关系学的传播沟通观念和实践技能将使大学生确立起自觉与外界建立联系的意识,在内外信息互动中,调整自身行为,保持身心平衡,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同步。 (3)具备良好的形象意识是实现大学生与社会全面、和谐、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 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工作的目标与宗旨。懂得珍视自己的存在状态,并积极追求良好的存在状态,已经成为现代个人的基本生存观念之一。公关形象塑造讲求内外双修,表里如一,即通过提高产品与服务品质,提升文化内涵,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修为来增加自身的品牌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说塑造个人良好形象是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与良好修养的有机结合,通过形象教育确立形象意识,将有助于社会个体提高道德修养与文化品味,遵守社会信誉,珍惜个人名誉,推动社会和谐、文明发展。 对于学生以后工作从事酒店行业的来说,公共关系课程的开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1)有利于树立酒店良好形象 酒店的形象是社会公众和饭店员工对饭店整体性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它是公众对饭店发展历史、物质条件、服务产品、管理人员、工作环境等总体认识,反映了公众对饭店整体的特点的了解和倾向。公共关系活动开展的目的就是通过具体工作树立与发展饭店的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信誉,以取得公众理解和接受,进而赢的信任和支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商业的竞争,对于产品和服务不再是质量,价格的竞争,更多的是公众对于组织的认可程度。 这就需要提高酒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公众知道、了解酒店并对其有良好的印象,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发挥公众的舆论作用。在此过程中就需要酒店每位员工在和公众沟通过程中展现良好的形象。接受过公共关系学课程培训的员工能更自动自觉并有效的维护组织的良好形象。 (2)有利于酒店对外公共关系活动的展开 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需要组织内部每一位成员的努力,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标。接受过公共关系学课程培训的员工具备相互合作的意识,能主动地、自觉地将自己的言行和工作内容、工作任务与组织的目标相结合,从而更好地配合组织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 (3)有利于协调饭店内外关系 饭店不仅要为顾客服务,也要让员工感到家的温暖。只有让每位职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凝心聚力,以主人的身份将工作做好,全体上下团结一心,饭店才能健康发展。 (4)提高饭店经济和社会效益 酒店经营的主要目的是取得效益。效益来自顾客,只有顾客光顾才会达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而公共关系正是要让更多的顾客了解饭店,光顾饭店,在提高饭店效益方面起着不可缺少的地位。饭店公共关系在提高饭店效益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处理好就会给饭店带来良好的收益。 三、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教材少。目前虽然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材很多,但专门针对酒店管理专业而设置的教材来说,版本很少,只有姜华主编的《酒店管理公共关系》和梁东梅主编《旅游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寥寥几本,教材内容也不够全面和完善,不能完全满足对于学生相关理论和技能培训的要求。 2.师资队伍较弱。由于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学科还很年轻,公共关系学课程在前几年的其它专业课程设置里可有可无,如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很多任课教师上学期间自己根本就没有学过这门课程。如今,为适应专业培养方案与市场接轨的需要,一些老师转行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从师资队伍整体上看,还没有形成一个团队,教学和科研能力还较弱。 3.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但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学生的实践,难以顾及学生的兴趣及需要上的个体差异,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4.考核评价体系陈旧。目前,公共关系课程的教学效果考核大多数采用的是一次性闭卷笔试的考核方法,考试的内容上侧重基础理论知识,忽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显然这种考核评定的方式方法已不适应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加大对公共关系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当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及社会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求真务实、大胆创新,积极推行教学改革,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几点思考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国外企业经营管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在高等院校中被广泛采用,在酒店管理专业中亦是如此。公共关系案例,是对某一特定公共关系活动的内容、情景及过程进行的客观描述,其内容包括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公共关系活动的目标与策划、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与方式方法、公共关系活动的效果等。公共关系案例是公共关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座由“知”通向“行”的桥梁。实践证明,利用公共关系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探索,揭示公关活动的规律,可增强学生对公共关系理论的理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互动教学法。多元互动教学就是把教学过程作为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它是通过优化选择互动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性,提高教学效果,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多元”的“元”则指“要素”或者“手段”,即与教学和学习相关的各种教学因素和手段。多元互动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多元沟通和动态影响的过程和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有关的教学要素,调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和谐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 3.课堂模拟法。由于受环境所限,公共关系很多实训课内容很难在社会实践中完成,更多的则是在课堂上模拟。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模拟宾客、迎宾、接待、餐饮客房工作人员等不同角色进行模拟。虽然课堂不能代替真实场景,但是通过角色模拟,让学生对事件进行还原和演示,再加上自己想象的语言与情节,使事件变得有血有肉,学生在表演中体会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公关意识。这种模拟活动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及表演的积极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公关工作的感性认识,使教学尽量与酒店实际工作相接轨。 总之,酒店管理专业公共关系是一门集理论、实践、谋略、技巧为一体的极富创造色彩和可操作性的应用行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舍弃了教师的传授环节就不能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深人实际,积极探索,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多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能力着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注重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进行技能训练,掌握公关实务,培养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公共关系能力的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 公共关系学课程论文:《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要】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作为公共关系的教学人员,在教学中应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配合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为培养掌握公共关系实物操作技能与技巧的应用型人才作出努力。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教学改革 技能训练 高校“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紧随时代、注重应用的课程。但是如何向学生讲授,使学生乐于学习、自觉学习,掌握其中的精华,并学以致用,这需要教师花大力气进行探索和尝试。本文在“公共关系学”的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进行了探索和改革。 一、教学观念的改革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学生“学”的程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与模式已经不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予以打破和抛弃。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的《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公共关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中,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以“扎实理论,兼顾实用,重在意识”为教学理念,配合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特点,我在教学工作上做了一些改革的尝试,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现有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教学内容笼统。由于受课时限制,高校的《公共关系学》只能开设公共关系概论。“概论”是一个学科的导论部分,它对进一步学习起引导作用,在整体上明确学科内容和学习方向与方法,具体内容要在分支学科里体现。因此,以概论课方式开设《公共关系学》,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了解什么是“公共关系学”而已,真正的公共关系理论和技巧并没有掌握。第二,教学内容混杂。“概论”实际上包括“公关原理”、“公关实务”和“公关礼仪”等几个方面,在有限的课时(一般为32学时)中讲授如此多的内容,教师面临着内容一定讲不完的难堪局面,给授课和学习带来一定困难。第三,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概论”部分的教学,主要局限在学科和分支学科的原理、原则、内容、学科历史、学习方法等理论方面,实践环节严重缺乏,分支学科的实践性无法得以体现,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技巧。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探索。 1、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中把繁杂的内容归纳为四章,使教学内容整齐、清晰,具体为: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主要回答什么是公共关系”;第二章“公共关系组织机构和人员――主要回答谁来做公关”;第三章“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主要回答如何做公关”;第四章“公共关系实物操作技能――主要回答公关做什么”。 2、注重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培养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注重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培养实践能力,积极探索符合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讲授教学理论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加大各章节的实践力度、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在教学中增加公共关系各类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设计调查问卷,制定公关方案等;组织学生上台讲述最感人的沟通故事,组织学生做沟通游戏;模拟谈判,举行记者招待会,举办展览会,开展演讲或辩论比赛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说服技巧和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更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从公共关系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特别强的课程。如果按一般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学生记住教师讲授的内容,能回答所提问题即是收益者。公共关系则不然,学生即使能百分之百地回答出教师讲授的知识,也算不上受益,还可能是高分低能、纸上谈兵的空架子。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分析问题、处理突发事件、及时处理协调上下级、内外部关系,才算是真正的受益。这就要求教学方式必须要进行改革,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方法现已普遍运用到教学当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法:一是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中穿插案例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难点和重点的理解;二是在课程内容讲授完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大型的公共关系案例讨论,加深学生对本课程全部知识的认识。案例讨论包括课后小组讨论和课堂上全班讨论两种形式。三是组织学生到周边企业收集公共关系案例,掌握案例分析方法。通过这种案例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应用公共关系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形成了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模拟教学。模拟教学就是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公共关系事件,让学生在参与中领悟公共关系的真谛。如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新闻会;演讲辩论;商务谈判等。一般采用学生自由混合编组的形式进行对抗竞争,课前准备,课堂演示,任课教师最后进行点评。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挑战意识、协作意识和成就意识。这种方法的不足是,学生课下需要作大量的准备。 3、SKIP教学法。这是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熊江鹏老师设计的“SKIP教学法”。“SKIP教学法”改变了公共关系课程的传统讲述方式,每次课围绕一个主题,把要讲述的内容分解成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为story(中文意为“故事”)。主要通过几个公关故事案例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相关问题产生兴趣。第二步为knowledge(中文意为“知识”)。将第一步讲述的故事进行提炼,概括出其中体现出的相关知识点和应当掌握的公关知识。第三步为idea(中文意为“主意、想法”)。由前面两个步骤,总结出一些普遍的、给人以启迪的公关思想和理念。第四步为problem(中文意为“问题”),提出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公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根据需要把以上四个次序进行调整、变动。“SKIP教学法”,将相对抽象的概念、原则都揉进生动直观、具体可感的事例中。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有机组合,使得学生对某一主题有深入、细致的理解,不仅潜移默化地获得一些理论知识,学习到许多间接经验、公关技巧,同时也引发其联想与思考,拓展个人的思维空间。 4、多媒体教学。在《公共关系学》的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过程使用多媒体教学及视频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一方面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大了信息量,有效将学生的课堂精力集中于听课和思考上;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学生记录和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测试教学。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增加了自我测试的环节,如《公关人员素质自我测试》、《沟通能力的测试》、《人际关系的测试》、《处理危机事件能力的测试》等。通过测试使学生清楚自身能力的现状,找出不足,明确改进和努力的方向。测试教学受到学生的好评。 四、考试形式的改革 采用平时成绩和和期末考试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讨论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平时成绩占总分数30%。期末考试成绩。主要考实践操作技能,这部分是考试改革的重点。期末考试成绩占总分数70%。 基本做法:第一,学生自愿组成小组。(一般为4―7人)。第二,学生选择实践操作技能。包括:办公共关系报纸、公共关系社案会调查、模拟策划公关方案,策划新闻传播活动,处理危机公关案例、编写案例等。这种实践操作技能的考试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培养学生技能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需要同行老师、领导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协调沟通,才能使我们的教改工作顺利进行。面对教育产业化,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胆改革,才能符合二十一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才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公共关系学课程论文:实践性教学方式在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这门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积极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本文就实践性教学方式在高职学院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有效探讨,提出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实践性教学 公共关系学 教学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培养目标的专门教育,它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可见,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因此,对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学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一、实践性教学方式在高职公关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1、实践性教学方式在高职公关课程中的应用是市场、社会的要求 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且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应用性学科。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曾明确指出,“21世纪的大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无疑都应具备较好的公关能力和素质,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由此可见,《公共关系学》在提高大学生公关意识、协调沟通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各类组织对公关人才的需求非常巨大,并且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公关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顺利就业为目标,加强实践性教学,积极探索培养符合社会、市场需要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现实劳动力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选择不再仅凭一张文凭,而要看他是否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是否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灵活运用能力。 2、实践性教学方式在高职公关课程中的应用是教学目的的要求 由于公共关系在传播信息、协调关系、塑造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学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创新审美意识和热情、自信、开朗、乐观的性格;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宣传推广能力。换句话说,公共关系课程就是培养“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跑出去能干”的应用型人才。 3、实践性教学方式在高职公关课程中的应用是学生认知心理的要求 人类对知识的感悟和认识是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而作为高职生,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不满足被动地接受,愿意并能主动去探求相关的知识,他们的强项是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理论学习是我们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的弱项,如果我们按精英教育的方法课堂上理论过多,他们是很难接受的。因此,我们要挖掘这些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因材施教,要根据生源特点,着力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 二、实践性教学方式的内涵及原则 1、实践性教学方式的内涵 实践性教学方式是指以诱导学生参与、吸收学生进入实际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是通过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来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方式。 2、实践性教学方式在高职公关课程应用时的注意原则 (1)实践性教学应用必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吻合。岗位需要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将来职业继续发展的基础,公关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忽视专业知识体系将会阻碍公关专业人才的成长,因此,实践教学方式的应用不能忽视对公关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2)实践教学方式的应用必须尽可能地满足市场对岗位技能的需求。这一原则要求该体系能随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并经常对该方式自身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学生的素质及技能能够满足市场动态的需求。 (3)实践教学方式的应用要具备有效性。实践教学必须注意有效性,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因此,必须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可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使学生学有动力,做有目标。考核标准应明确、具体,考核方法应量化、可行。 三、实践性教学方式在高职公关课程应用中的具体做法 实践性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在公共关系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能将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通过案例的解析变成生动的事实或现象,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在理论阐述前将案例的背景资料先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或方案,从案例中引出理论。当然,教师必须精心挑选案例,太偏、太陈旧的案例都不是最好的。如可以从近期报纸、电视、网站上寻找案例,也可以让学生寻找案例在课上进行交流。实践证明,案例分析法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2、演讲 演讲是一种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态势语言表达为辅,通过面向听众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以达到感染人、说服人、教育人为目的的艺术化的语言交际艺术。演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增长,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及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公共关系人员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言语表达能力。基于这样一个考虑,教师教学可在教学组织中设置课前五分钟演讲环节,一是可以调动课堂气氛,缓解学生上课的紧张感和疲劳感;二是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三是可以传承真理、启迪人心、唤起行动。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重视藉由实际的体会及行动达到认知情感、了解情绪,从而创造自主、自发的效果。在公众关系协调、公关礼仪及公关危机管理三大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了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创新教学方法,由同学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公共关系事件,在参与中领悟公共关系。比如,在公众关系协调模块中,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公众关系情景扮演角色,培养公众关系协调能力;在公关危机管理模块中,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危机事件情景扮演角色,进而处理危机事件;在公关礼仪模块中,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如扮演公司前台如何接听电话,扮演政府办公室主任如何在会议和宴会中安排座位等等。让学生切身表演礼仪,引人发醒,教育意义颇深。 4、情景模拟 模拟教学法即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模拟公关角色,解决“实际问题”。可尽可能设置具体周密的模拟情境,有时甚至可以利用大家都熟悉的真实场景。我们在本课程设计了四个模拟专题活动,包括企业VI 设计展示会、公关知识竞赛活动、校园参观活动、新闻会。具体的做法:首先,根据学生分成的小组来进行思考与策划,撰写并提交策划书;其次,按策划书的要求进行组织实施,包括准备道具及场景布置,安排成员分别进行模拟、演示;最后,由参与组织的学生、观众学生及教师就各学习小组的设计方案及模拟演示中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并组织评比。通过模拟教学,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辛苦,从而提高公共关系实战能力。 5、小组讨论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传统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陷入“奉送真理”的漩涡,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没精打采地听,已经是很多课堂的常态。而小组讨论就是一种“教人发现”的教学方法。所谓小组讨论就是指教师针对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知识、观点拟出问题,让学生分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大家在开放式的教学中轻松掌握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讨论可以是协作式的,也可以是对抗式的,课堂辩论就是引导学生参与的一种最好形式。对于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如公共关系概念辨析:何谓公共关系?何谓庸俗关系?可让大家展开辩论。辩论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也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自学式教学 教育专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探求知识,学会自主学习。“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安排学生自学部分,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其实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通过大量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了公关作用与公关意识,掌握了公关活动操作实务技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 公共关系学课程论文: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公共关系学》课程实践教学探究 摘 要: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综合应用学科,该门课程应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公关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教师在授课中应加强对学生公关实践操作的指导,本文通过案例教学法、课堂模拟、游戏体验、企业参观体验策划创意等方式,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公关实践能力的锻炼。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 应用能力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综合应用学科,该门课程主要是研究社会组织的管理行为、社会组织的管理职能、社会组织的传播活动,通过社会组织一系列公共关系活动,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良好的关系,以塑造和提升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所以该门课程应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公关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笔者通过几年的公共关系教学工作,总结出几点实践教学方式以供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巧妙的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应不仅仅局限于阅读和分析文字,同时,它还可以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并用,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真实性。 我院开设公共关系课程的班级都是非公共关系专业,这样的专业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公共关系咨询专家,而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激发创意思维,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环境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掌握公共关系调查、策划、传播的基本方法及技巧,能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并喜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也有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1.课堂模拟融入案例教学 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的学习机会。在播音主持专业及公共管理专业的公关教学中,笔者经常在课堂上将模拟带入案例教学中。 如讲公关礼仪之前,请同学们先演示这样些简单的镜头:1.某工商局长去某企业视察工作,安排工商局长、董事长、秘书等角色;2.两个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参观交流,安排A公司总经理、公关部长,B公司公关部长等角色……请同学们现场发挥,并做介绍、握手、引领、端茶水、参观等环节演示。讲课之前让学生参与,在互动环节中,各项礼仪规矩会有一些偏差。老师再结合演示进行讲解,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会客、介绍握手、交谈等礼仪,尤其是学生示范有偏差的地方,更能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这种方法一个突出的优势是能营造出一种逼真的公关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气氛极其活跃。 2.小组讨论,案例教学启迪策划创意 公共关系实务流程中的“形象塑造”是需要创意和策划才能高质量完成的。但公共关系创意和策划不会凭空产生,经典案例的创意策划过程及实战经历剖析,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和策划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先后精选了“举世欢腾合家团圆――中华团圆饺子宴”、“褚橙的故事”、“史上最牛车”、“同一个亿,不同的王石王老吉”等多个经典公关关系案例,作为常用案例讲解,并结合社会上最新热点事件和品牌策划案例讲解,这些案例都比较有代表性,且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富有说服力。 在这些案例讲解中,讨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形式,既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还能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集思广益,便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自我解惑,自我提高。 3.“查、找、讲”,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同样,它不再只是对学生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的地方,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究知识以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打破传统的灌输和接受模式,把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为“学”服务,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变教师的主体为主导,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以5-7个人一组,通过“查、找、讲”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查”就是通过教材、参考书籍、网络媒体等平台查询学习公关策划、危机管理、公关礼仪等章节的相关知识及公关热点事件等案例;“找”就是找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或小组找出各章节的案例和热点事件出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讲”就是分享案例,同学们通过小组的学习、查找等结果,制作PPT,每堂课前十分钟抽取一到两个组派代表到课堂与其他同学分享,讲解案例中相关的知识、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措施等。 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意灵感,更好地理解了危机处理,掌握了公关礼仪等知识;相比传统的学习和接受,学生们参与了“教”的过程,受益匪浅。 二、游戏体验激发潜能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加入一些室内拓展小游戏,进行创意启发。比如通过头脑风暴式的互动讨论甚至争论,请同学们结合我院验收转设后的具体情况,进行我院的品牌策划宣传、品牌校园文化建设等,很多同学们提出了一些新奇的点子,对同学们的思维是创造性的开发;连城环的游戏,同学们通过匿名的方式提出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也通过头脑风暴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方案,解决了某些同学的燃眉之急;明七暗七和零零七等游戏,锻炼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和辨别能力,在紧张有趣的氛围中思考问题,更能激发大家的潜能。 问题严肃紧张,游戏体验轻松有趣,让同学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思考,不断的激发潜能,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柯林斯在其著作《基业长青》中指出,每一家能成就百年基业的卓越企业,无一不是沟通上的高手。沟通是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必备技巧,也是公共关系的重要观念。沟通对组织的长远发展来说意义深远,对个人的成长和成功也大有助益。在“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呼吁教育界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许多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很少花时间与人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沟通障碍。 因此在公关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交谈和说服技巧外,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沟通在学习、生活、工作及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重要性。考虑到很多学生即将毕业踏上工作岗位,我们加入了毕业求职的模拟练习。通过主考官的问,求职人员的答,锻炼同学们的沟通交流、临场反应等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企业创意体验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曾带领2013级公共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走进绵阳市126文化产业园,参观学习了小雅书屋、氧吧、抟泥社等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策划创意。这里主要介绍下同学们在小雅书房的学习感受。 小雅的营销策划给同学们介绍了小雅三层楼的格局及功能,一楼是小雅有机餐厅;二楼是小雅书房及咖啡;三楼是小雅空间。小雅书房的创始人认为开书店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跟客户打交道,所以,小雅书房里的书都是不归类的,让读者在里面有淘书的感觉,自己喜欢什么书,自己去寻找,找到后有意外惊喜的感觉。小雅在看书和购书基础上,在这三个空间里赋予了更多的形式和内容:读者见面会、新书会、同学会、手工课、以旧换新、亲子游戏活动、周六免费电影、周日有声绘本等等,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健康生活的平台,让有需要的人能够有地方去交流,去学习,去互动。通过对小雅微信的关注更多了解了小雅的策划创意,小雅通过这些活动的创意策划吸引了众多的公众慕名前往。 同学们通过参观学习,开拓了视野,并了解了一些企业的公关策划创意,同时,他们对其中的一些创意环节很感兴趣,并有意融入进去,比如小雅的手工课、以旧换新、有声绘本等,抟泥社的自制陶泥作品、陶泥培训课等环节,很多同学都表示很喜欢这样的创意,想参与实践,将自己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带到这些活动中体验。 五、结语 我们学院现在《公共关系学》教学仍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同时也缺乏对公共关系基础理论的实证研究,以及对公共关系技术的深入研究培养,培养的学生不能真正满足专业公关公司或企业在公共关系技能方面的要求。对于公共关系学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只是做了一些浅显的尝试,在实践教学中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情景教学方面还有欠缺、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等,希望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注意方式方法,多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我们能够通过夯实理论教学并加强实践教学来锻炼同学们的应用能力,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公关传播、公关策划、公关危机管理等应用人才。 公共关系学课程论文: 关于《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公共关系是门旨在研究社会组织与公众间怎样建立良好社会关系,如何塑造组织良好形象的应用科学。自改革开放后被引入我国,经半个世纪发展,公共关系理论已日趋成熟,增强了对现代社会实际指导作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提出几点探讨性意见。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课程教学 思考 公共关系学是门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型学科,教学目的是通过公共关系学基础理论、公共关系学结构特点、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等一系列专业知识教学,让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并掌握现代公共关系学专业知识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为更好适应现实需要,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致力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能适应现实需要的人才。 一、选用适应专业需求的教材 教学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是以教材为基础,学生最主要的专业知识来源也是教材,因此在《公共关系学》教学中,选择教材很重要。大学教育突出实用性、操作性,致力于培养中高级人才,因此选择教材应难易程度适中,内容应当公关理论与公关实例并重。具体选择则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1处理好公共关系学与其他学科间关系 公共关系学科特点有交叉性与边缘性。这两大特点可从它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体现出。作为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体系包含社会学、管理学、广告传播学等其他学科相关知识。选择教材时应据所授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这种取舍不是说舍弃其他学科的知识,只选用包含纯粹公共关系学知识的教材,而是“舍”和“取”度的问题。对非公共关系学内容的其他学科知识,一般会另设专门学科,因此应在它们相互间有机联系基础上,做出取舍,选择合适教材。 1.2教材自身内容和体系应科学、合理 教材内容是教材主体,结构是灵魂,合理体系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材内容不应只要求涵盖广,还应注重科学性,教材内容不能寥寥无几、空有其表,但也不能包罗万象、五花八门。内容太过空泛或繁杂都会使学生对重点把握不准,理解不到位。 二、采用创新教学方法 2.1因材施教 孔子最早在中国兴起私学,他的很多教育理念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孔子最大特点是因材施教,我们可借鉴其因材施教方法。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来说,一个班常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教师也常因学生太多而不能对每个学生优势、劣势多加了解,很多教学方法开展起来较难。对此,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团队,每组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并要求小组成员集中就坐。一方面教师在上课时就有可能注意到更多学生,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学生长处和不足,并在今后教学活动中鼓励和发扬他们长处,帮助他们克服弱势。另一方面可据内容引入更多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案例和情境中集中学习,从讨论中思想碰撞,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2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课堂角色主要是教师、学生、课本和三尺讲台。而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也不能停留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多样化教学方式更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将传统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理论内容的形式转变为精美PPT,不仅图文并茂,且嵌入动画效果充分展示知识体系化。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经实践教学,现总结出以下三种主要教学方法,即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以及任务驱动法。第一种案例分析法指选用中外成功公关案例,对其中蕴含知识进行解读,在增加课堂生动性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同时适当选择些失败案例,让同学分析其中的问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出一个可行、合理的公关方案;第二是情景模拟法,结合知识点设定一定情景,抽取小组代表进行情景模拟,其余学生在场观摩,最后由教师结合知识点进行点评和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更加深入和深刻;第三是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课堂开始之初抛出要解决的问题,带问题进入书本知识点学习。通常这样学习目的性很强,通过带着问题找答案,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点;除以上介绍设计精美课件、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外,教师还可结合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学习,要求学生对实地学习作出简单学习汇报;结合公共关系实务要求,邀请业内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做相关专题讲座等。 三、借鉴国外教学和考核方式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基于文化基础不同,中西教育理念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比较了中国与美国各自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特点后,笔者总结出美国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可供借鉴。 3.1明确师生角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讲解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也没有这种必要。教师只需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讲解,给学生答疑解惑并布置课后任务,推荐其他相关课外读物,培养学生课外自学习惯和能力。 3.2转变成绩考核观念 中国传统成绩考核一般遵循平时成绩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原理,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比重因任课教师要求不同而有细微差别,但无一例外都是考试成绩占大头。教育目的不应是为提高学生考试能力,而应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高等教育更不能例外。考得好不代表学得好,因此,对《公共关系学》这种重实务操作课程宜转变成绩考核观念,将原来的“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将原来总成绩的构成中各要素占比调整,设置平时成绩占比多于期末考试成绩占比。 以上两点是相互促进的,如教师只要求学生课外自学,而没有“监督机制”,可能有很多学生都无法做到,也就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重过程考核机制正好充当“监督机制”角色,学生为获得好成绩,不得不认真做好课下自主学习,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自主学习习惯,即使没有监督,也能自觉学习。 四、结合实际需要,与时俱进 公共关系学是门随时展而发展起来的学科,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运用身边鲜活例子,既更新和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又能以此鼓励学生多与外面世界接触。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学生在了解外界局势变化同时,要积极寻找实践机会,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为今后步入社会处理纷繁复杂公共关系积累经验。 公共关系学课程论文: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本文从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出发,对案例教学在公共关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案例教学;公共关系学;实践能力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学科,涉及到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具有极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不容乐观的是目前在公共关系案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对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意义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公共关系学的理论性很强,教师如果仅以讲授为主,学生只是掌握理论的基本内涵,而不能深入的理解。而案例教学法则可以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学生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例如,在讲述公关调查时,为说明公关调研的重要性,我以案例“先回答这几个问题,然后再开展你的公关工作”为例,使学生对公关调研的重要性形成了深刻印象;再如在讲述服务型公共关系活动时,以小天鹅的“1、2、3、4、5”特色公关和海尔售后服务公关为例说明服务型公共关系的意义。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使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性,也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灵活、更牢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凭教师讲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例如在讲述公共关系职能问题时,以蒙牛集团的“超级”公关之旅为例,结合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感受,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当前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进行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然而目前高校的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尤其是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一些高校也大规模招聘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为应届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理论根底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这样在案例教学中很难有效地指导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 2.教学中所选案例质量不高。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的选择最为重要,所选取的案例的质量会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效果。目前高校从事公共关系教学的专业教师大多数以前是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没有在公关领域从业的经历,缺乏公共关系的工作经验。在案例选取的过程中,目前教师主要通过查找书籍、杂志、互联网等方式加以获取。而且案例一经确定多年不变,经常是一个案例不断地重复,这样就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 3.案例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大多数教师把案例作为常用的教学工具使用,但在讲述不同案例时套用相同的模式,将案例教学等同于模式教学,教学过程程式化。教学过程不够新颖,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使教学效果降低。 4.案例教学基础设施薄弱。案例教学的一些形式的运用需要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而必要的硬件基础设施支持可以有效提升案例教学的效果。目前国内的很多学校对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投入还远远不够,缺乏案例教学所需的专门的教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 三、提高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建议 1.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对于高校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高等学校应有计划的开展此项工作,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对于参与的教师应在待遇上优厚、政策上放宽,对于表现优秀者,学校应给予奖励。这样既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又能锻炼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2.提高所选案例的质量。首先,应选择那些经久不衰,公关史上有名的案例。这种案例既能体现公共关系理论价值,又有公共关系实践意义的典型案例,如美国经典案例“鸽子事件”、世界经典案例“只有一位乘客的航班”等这些案例以公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从正面提供了公共关系实践的经验,学生学习这些案例,既能够掌握公共关系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提高公共关系实践能力;其次,要注意选取内容新颖、具有创新性的案例。如案例“法国碧绿液的眼泪”描述了法国碧绿液公司为了消费者的利益就地销毁世界各地1.6亿瓶矿泉水;爱德曼公司为宝洁公司推出碧浪洗衣粉策划的“清洗全球最大的衬衣”的案例;华立集团以“关心下一代成长”为主题策划了“太一”工程活动案例等。 3.案例教学形式的选择。在案例教学中可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根据课堂人数的不同,每组控制在6~8人左右,在布置案例时可以让各小组随机抽选,提高公平性和趣味性。为保证案例分析的质量,案例应提前布置,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包括案例的背景、发生发展的过程、理论知识结合点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根据讨论题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好课堂发言提纲。要求每组尽量安排所有成员都参与,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锻炼的机会,可以把成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行案例讲述,另一部分进行案例分析。案例讲述环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案例表演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例如在讲述公关人员素质问题时,以“你会做吗”为例,学生自行设计了一个招聘现场让学生分别扮演考官和应聘者,应聘者的各种表演,使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个轻松的讨论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案例进行讨论和探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每组完成案例表演之后,可安排另一组作点评,其他组也可以作补充。最后,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整个案例分析作总结,指出案例分析过程中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 4.加大对案例教学所需基础设施的投入。营造良好的课堂沟通氛围对于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非常重要,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必要条件,因此高等学校应不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公共关系案例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可以专门安排公共关系课程的大型活动室,活动室内应备有各种讨论用桌椅,教师可以根据每次上课的需要摆放成不同形状;还应购置与课程有关的设备如:话筒、摄像机、投影仪等,同时为保证案例教学的可持续性,学校要有计划的添置和更新相应的教学设备,保持与其他院校同步或保持领先,这样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会大有益处。 公共关系学课程论文:独立学院《旅游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独立学院是国家三本院校,在学生培养上更加强调素质和应用。如何实现独立学院和国家统招学校在学生培养上的区别,相关专家做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改革。本文针对《旅游公共关系学》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考核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教学改革思路以及相应的方法措施,指出了此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独立院校 旅游公共关系学 课程改革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日益繁荣以及带来的竞争白热化,旅游营销和旅游公共关系也快速发展,各种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公关策划、旅游组织的形象宣传、传播以机危机处理的活动层出不穷,因此,对相应的专业人才和管理岗位人才的需求更大,要求也更高,这为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旅游管理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契机,也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和塑造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的模式显然完全不适应日益发展的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笔者拟从教授几年的《旅游公共关系学》入手,从能够适应社会和旅游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精神为课程的主导和核心,从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考核改革等方面谈谈对于此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实践,以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于旅游公关专门人才的要求以及探讨独立学院(三本院校)的教学改革之路。 二、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一)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结合选用的《旅游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教材,进行了重组和修订,结构如下:首先用一章的篇幅介绍公共关系以及旅游业公共关系的相关理论,即公关概述。二至四章分别讨论旅游公关三要素,分别是旅游组织的公关机构、公关对象和传播沟通。五至七章主要讲述四步工作法,即公关调查、策划、实施与评估。第八章用一个专题介绍旅游公关专题活动的组织与技能,技能侧重在公关谈判的运用。最后一章是旅游公共关系危机管理,修订后的课程体系清晰实用,更符合教学目标以及实际需要。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具体内容有什么是公共关系;公关的发展历程;公关与相关概念的辨析;公共关系的职能以及旅游业公共关系的相应特征和职能。二至四章的具体内容有旅游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安排、人员素质要求以及培养模式;旅游业公众的特征与类型、旅游组织内外公共关系的协调的技巧;旅游公共关系传播方式的选择和应用,旅游公关广告的设计以及旅游组织网络公关的传播手段。公关调查的内容主要有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旅游公共关系策划一是关于公关活动策划方案的编制,另外一个主要内容是近几年很受关注的旅游CIS与TDIS策划;旅游公共关系实施与评估一方面强调掌握旅游公共关系实施方案的编制,另外是旅游公共关系评估报告的撰写。 旅游公关专题活动的组织主要对于公关常用的几种类型活动要能够实际操作和参与,以及了解相应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任务组织都不能完全离开危机公关,旅游企业也不例外,第九章主要内容是危机公关的预警和处理,也包括处理过程中的沟通技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最大的改革即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入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方法。旅游公共关系的实践性非常强,通过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味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种情境或事件,从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经验。为了达到能力训练的目标, 我们在每一章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旅游业公众与公众协调的教学单元,要求学生课前看电影《生命的火花》以团队作业(5-6人一组)的形式完成三个具体任务:通过回答电影涉及的公众有哪些?不同内外部公众的想法和反应举措是什么和小组对电影进行点评。以通过电影分析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旅游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公众含义和特征,以及更清查地了解主体的内外部公众策略。再比如第四章公关传播,结合教学任务,以情景引入的形式提出五个具体任务:一是为为某酒店制造一次新闻事件。二是为扩大某酒店的知名度,撰写公关新闻稿。三是为H酒店编制一份对外宣传册,四是为H酒店设计一则公关广告,五是如何运用网络公关的手段塑造H酒店的形象。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它体现了体验式学习法的目标,具体来讲,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一)领受任务 指导教师介绍任务的内容、要求,关键点及注意事项明确传达给学生。小组提问,指导教师答疑,各小组正确理解任务,完成任务领受。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领会项目任务的意图,明确项目的要求,并体味如何更好地将一项指令明确化、简单化以提高工作效率。 (二)分析任务 接受任务的小组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分析任务的内容,阅读知识链接,制定完成任务的工作程序及任务分配,补充查阅其他相关资料。这个阶段完全由学生自己进行。学生这时要做的事情包括团队成员的分工和组织、行动计划和时间安排。而制定计划的过程首先是团队成员信息交流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任务模拟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学会如何清楚地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如何倾听他人的观点,最后如何达到共识。 (三) 实施任务 各小组具体完成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写成发言稿,要求做成PPT,并做好预演,准备汇报。学生这时要做的事情包括团队成员的分工和组织、行动计划和时间安排。然后学生分工通过上网搜阅资料、“头脑风暴”式的自由讨论、综合分析信息、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期间老师负责回答学生的提问,进行启发和指导。 (四)任务汇报 各小组根据任务的要求,在教室中汇报,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讨论。指导教师及时控制汇报进程,最后进行点评与总结。展示时发言人最好将任务完成的过程、即计划、实施、团队成员的分工以及做事的理念和方法也进行阐述,如果可能,小组中成员轮流进行展示。 (五) 任务总结 各小组对本次汇报及时进行总结,形成文字材料,作为作业上交指导教师。在此阶段,教师要根据自己在学生行动过程中的观察对各团队进行点评,用建设性语言和方式鼓励他们处理好正负两个方面的反馈。同时也可以请其他组参与点评。团队与团队之间的比赛通常使学生的活动得到更有效的激励。这一阶段是将实际的学习心得加以分析、巩固并与实践环节相联系,也是衡量教师对该方法的使用效果和能力的阶段,因此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了配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该课程教学中我们还灵活运用了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情境。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方法不再是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而是在确定了一个学习内容和解决具体任务之后,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而老师也不再是作为无所不能的角色,而是由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变为配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线索、思路和支持,因材施教地启发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这样,课程的能力目标在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中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四、课程考核改革 本课程平时考核(占40%-50%),期末理论考试(占50%-60%),由任课老师自主把握。为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项目任务的自主学习和实操中,笔者在《旅游公共关系学》课程中打破单一的知识考核、笔试等传统考核方式,期末试卷以开卷的形式,其中知识类试题占20%,分析型试题占40%,能力型试题占40%,来突出能力考核、专业技能考核等科学的新型考核方式。 期末考核采用开卷形式和新型考核方式相结合,既加强了检验课程任务驱动教学的实际效果,也加强了学生对上课的重视和主动。另外,平时考核除了常规的考勤和课堂表现,分组任务完成的情况也占很大比重,避免学生轻视任务完成。 五、课程教学改革小结 有人说,公共关系是少数聪明的才能做的工作,它对于传播、沟通、等都有较高的要求,通过《旅游公共关系学》课程,根据旅游业公共关系专业人才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对工作的要求,设计设计教学内容和顺序、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完成任务,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在以后的课程中,我们拟对课程考核进一步进行修改,将实训过程表现和考核实训效果(成果)或测试实操能力来做出综合性的评价,例如,和酒店结合策划公关活动的实施,以考查学生在实施或设计中的表现。另外,在把握好项目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和考核中,应聘请该有行业企业的专家和岗位一线的能工巧匠参与,这样才能使课程得到科学地设计、高效地实施,同时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保证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 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软件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出发,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软件质量管理经验,对现有软件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提出了软件开发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具体改进方法,并将全面质量管理观念融汇于实际软件质量管理日常事务之中。 [关键词] 软件质量管理体系 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 持续发展 一个开发团队要提高效率,就需要思考目前的管理活动中有哪些要素是可以改进的:如何把一些事务性的操作变得自动化,从而节约人力;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让开发过程更为合理,更注重软件的质量;如何在团队中传播优秀的思想,让团队成员不断地学习和进取,自发地改进过程。这些美好的愿望几乎是所有方法论和各种认证的共同心声,但要完全做到可就太难了。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优秀的实践,优秀实践均是来源于软件开发界中的一些新思路和新理论,它们能够为以上愿望的达成起到正面的作用。在组织中引用这些实践决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它们确实非常有效。这些实践包括:建立日创建、测试驱动开发、建立核心框架和面向组件进行编程。 一、软件开发的有效管理:日创建 一个组织应当拥有一个有效的工作流程,这个工作流程能够指导软件开发的进行。这个流程应当是具体的、可操作的。随意的计划和从来不遵循的进度决不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流程。日创建实践提出了一种对开发过程进行精细管理的方法,它是量化软件管理的基础。有了日创建,你会发现计划的制定和进度的监控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 我们传统开发软件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理解领域问题,然后分配任务,由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软件部件,在开发完成之后,再把各人的部件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软件。这个思路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却问题多多。 首先,这种方式适合开发人员之间工作彼此没有交集的情况,以前这种现象很常见,但是现在,随着软件规模的扩大、分工合作的加深,开发人员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清晰的职责划分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 其次,在软件集成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却很难发现到底问题在哪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的代码都没有问题,结合到一起就出现大量的问题。 所以日构建就将平时难得一见的集成工作转换成频繁进行的一件工作,从而使得原先如同噩梦般的集成变成了一件简单的工作。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集成工作几个月才进行一次,谁能够记起几个月前的细节呢?但是如果集成以天,甚至以分钟为单位进行,排除bug就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 二、测试驱动开发 软件质量的根源来源于测试,测试做好了,软件质量就会好。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做测试,才能保证测试的投入能够带来软件质量的有效提升。测试驱动开发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现的。它不是一个完整的方法论,可以和任何一种开发流程进行融合。测试驱动开发不但能够改善测试效果,还能够改进软件的设计。 测试驱动开发起源于XP法中提倡的测试优先实践。测试优先实践重视单元测试,强调程序员除了编写代码,还应该编写单元测试代码。在开发的顺序上,它改变了以往先编写代码,再编写测试的过程,而采用先编写测试,再编写代码来满足测试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中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使得测试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测试,而成为设计的一部分。 在编写程序之前,每个人都会先进行设计工作。可能有些人的设计比较正式,绘制模型,编写文档。有些人的设计只是存在于脑海之中。且不论设计是精细还是粗糙,你都为随后的编码活动制定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明确程度和你的设计的细致程度有关。但应该承认,这个标准是不够细化的。因为你的设计不可能精细到代码级的程度。而标准不够明确则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你还可能会发现原先的设计出现问题,从而中途改变代码的编写思路。这将会导致成果难以检验,进度难以度量。 既然以设计为导向的标准不够明确、不够具体。那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合适的呢?只能是代码。因为代码是最明确、最具体的。所以测试优先的本质其实是目标管理。编写测试代码其实是在制定一个小目标。这个小目标非常明确,它规定了你需要设计的类、方法,以及方法需要满足的结果。这些目标制定完成之后,你才开始编写代码来达成该目标。测试的目标要比设计的目标粒度更小,但是成本上却更为经济。 测试优先是软件开发中一种细粒度的目标管理方法,通过明确的目标,推动软件开发的进行。 三、建立核心框架 框架是一种具有高度重用性的软件,这个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成为软件组织积累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传统的知识积累的方法是文档,但是文档容易产生歧异,开发人员往往也不愿意去阅读和理解文档。框架提供的是一种综合的手段,包括文档、模型和代码。更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开发人员必须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框架,这使得他们对框架中的知识非常熟悉,并根据工作的需要来改进框架。 四、面向组件编程 有效的组织在于有效的分工。体力活动容易进行分工,脑力劳动则比较难,而软件开发似乎就更难了。所以,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采用以功能块为单位的粗粒度划分方式。面向组件编程采用更加细密的划分方式,并以服务作为组件之间相互依赖的契约,不但定义了组件和组件之间的关系,也规定了组件开发者、组件使用者、组件测试者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能够进行软件开发工作的分配、管理、QA等工作。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软件质量管理6大最佳实践 软件形式上是产品,本质上是服务,是高科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人类创新智慧的结合。在软件产品的研发过程中,软件质量一直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ISO9001标准和CMM原则被誉为软件质量管理的圣经,是当今国际上最推崇的软件质量改进方法和保证措施。然而,很多实施ISO9001、CMM3级的企业过于强调过程管理,忽略了“人比过程更重要”这一原则,形式重于实质,这一做法在国外已受到猛烈抨击。如何更好地将质量管理理论和企业经营生存之道密切融合,走出一条独辟蹊径、立竿见影的“质量革命”之路,是摆在诸多企业高管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这里总结了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6大最佳实践,供同行参考。 全面管理,塑造质量文化 全面质量管理即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全员:质量控制从少数质量保证人员扩展到企业的所有人员。质量控制管理不是质量保证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员的大力支持、准确理解、精确执行。 2.全过程:将质量控制、质量检验、质量统计延伸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3.全方位:全面运用一切有效方法,全面控制质量因素,如软件开发成本、进度、可靠性、安全性等。 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归纳为两大基本原则: 首先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不断改善,最终实现顾客的全面满足;其次是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理论认为,“质量出自计划,而非出自检查”。软件前期的质量保证主要依靠设计、生产、研发,后期的质量保证则主要依靠测试、完善、改进。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依靠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这种观点强调运用确定性、过程化的管理制度、程序、体制来控制管理潜在诸多不确定性、多变性因素的软件质量品质。事实上,影响软件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的三大因素分别是人、过程、技术,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人永远比过程更重要,人是影响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只有在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过程的和谐,塑造以人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文化,才能让质量管理的成效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分级管理,把握 质量目标的层次性 ISO9001体系认为,建立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必经之路。事实上,现代软件的架构是层次化的,这一点尤其重要,软件质量也应按照层次从里到外、功能由轻到重、地位从低到高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对于不同的软件层面和需求制定不同的质量目标。例如:对于一个大型网络游戏而言,大气炫丽、细腻仿真的3D动画操作界面是非常必要的;但对于一个小型超市仓库管理软件而言,只要能满足出库、入库、损益、盘点的基本需求就可以了,简单粗糙的操作界面反而更容易上手。 在进行软件工程的质量控制时,应把握关键层面,抓住质量控制的瓶颈。一般来说,越是靠近底层、核心区域(如平台、框架、引擎、关键业务等)的代码质量要求越高,开发人员的素质要求越高,质量检测及保证工作代价开销越大。精益求精只适用于靠近核心的代码层;而对于外围代码层, 可酌情适当降低代码质量,放松测试条件。 验证确认,全程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确定项目结果与质量标准是否相符,并及时纠正产品缺陷的过程。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验证与确认:验证是从开发者的视角来检查是否正确地构造了产品,而确认则是以用户的视角来检查是否构造了正确的产品。 事实证明,具有清晰开发模式及过程管理规范的软件产品,在质量上要明显超过那些没有明确过程模型及规范指导的软件产品。软件工程理论提出了诸多开发模型,如瀑布模型、喷泉模型、增量模型、快速原型模型、螺旋模型、迭代模型等,当前最常用的大型软件开发模式是螺旋式的增量开发方式(如图1所示)。 图中1〜7 是各阶段的输出点,也是质量控制点,有相应的输出文档和阶段性成果,均需要得到质量保证部门的确认。软件项目中最常用的质量控制工具手段,包括评审(技术评审、代码评审、设计评审、同行评审等)、审查、测试验证(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等)、抽查、调查、走查、旁站、缺陷跟踪等。 技术评审最初是由IBM公司为了提高软件质量和提高程序员生产率而倡导的,分为正式技术评审(FTR)和非正式技术评审(ITR)两种,该方法已经被业界广泛采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它被普遍认为是软件开发的最佳实践之一。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同行评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技术评审,由与产品开发人员具有同等背景和能力的人员对产品进行技术评审,非常有利于发现产品中潜在的问题。成功的同行评审是提高质量和生产率的重要手段,评审的对象应该包括所有软件开发的中间和最终工作产品。 引入工具,复用成功模式 质量管理是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量化的,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例如:Bugzilla是Mozilla公司提供的一个开源的缺陷跟踪工具,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用户。它能够为软件组织建立一个完善的缺陷跟踪体系,包括报告缺陷、查询缺陷记录并产生报表、处理解决缺陷等。 质量和缺陷是一对无法化解的矛盾,想要提高质量必须千方百计地减少缺陷。有三种方法可以减少缺陷产生的频率、数量、规模等级。 1.事前预防:在开发过程中始终要考虑工作成果可能产生缺陷,将高质量内建于开发过程之中。主要措施包括提高技术水平和规范化水平,也就是练内功,通称为“软件过程改进”。 2.事中控制:及时对各个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质量检查,找出并消除其中的缺陷。这种方式实践效果较好,已经被企业广泛采用,主要措施是技术评审、软件测试和过程检查。 3.事后补救:当软件产品正式交付到用户手中投入生产经营时发现了重大缺陷(如系统常常崩溃、运行速度极慢、报表统计错误等),然后再进行修改维护。这实质上反映出软件项目管理中存在较大的缺失和漏洞,建设单位、承建单位、监理单位三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规避这类水平低级、后果严重、影响恶劣的失误再次发生。 复用是在软件开发领域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被复用的对象往往是经过反复使用验证的,自身具有较高的质量,因此,合理化复用有利于提高质量、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技术开发活动与管理活动中的任何成果都应尽量被复用,如思想方法、经验、程序、文档等。软件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除了能够不断持续改进之外,还在于形成有特色、有成效、可操作的质量管理模式,并最大程度地复用。 协同合作,三权分立 由于软件质量管理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软件项目组织建设上应实行“设计、检验、监管”三权分离、鼎足而立的原则:设计部门专攻软件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系统研发工作;检验部门从事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回归测试等);质量监管部门制定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对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指导建议,跟踪、内审、改进质量体系的运行。 技术评审、测试和质量保证是提高软件质量的三个重要法宝,但三者在作用上各不相同。技术评审与测试关注的是产品质量而不是过程质量,两者的技术强度比质量保证要高得多。技术评审和测试能弥补质量保证的不足,三者是相辅相承的质量管理方法。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将质量保证、技术评审和测试混为一谈,也不能把三者孤立起来执行。建议让质量保证人员参加并监督重要的技术评审和测试工作(大约占其工作量的30%左右),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软件的质量问题,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三位一体,全方位堵住质量缺陷的漏洞。在部门职能规划上,质量保证部门具有充分的权力,可以对质量不合格的工作成果做出处理,只有这样质量保证工作才不会被轻视,才更有助于加强全员的质量意识(质量保证过程域的主要活动如下图2所示)。 和谐管理,做好一把手工程 当前很多软件企业都组建了质量保证部门,出台了质量保证制度,然而软件质量并未得到实质性突破,质量保证人员也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造成这种情况的常见原因有两个:一是软件开发团队管理过程不够规范;二是企业领导者,尤其是最高领导者(即“一把手”)重视程度不足,措施不到位。 调查结果表明,在软件项目中,质量保证人员往往是最“吃力不讨好”的一族,通常没有实质性权力,项目成功功劳属于别人,自己缺乏成就感,项目失败却担负最多的责任。鉴于这种情况,领导层一定要从根本上重视、爱护、支持质量保证工作,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体现人文关怀,运用管理艺术,构建和谐团队,让每一个项目组成员都树立较强的责任感、归属感和大局意识。事实上,软件开发工程是典型的“全员参与工程”、“一把手工程”,没有企业“一把手”的知情、重视、认可和支持,软件项目顺利实施和取得实效根本无从谈起。有时候企业领导层对于软件质量保证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这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链接 软件质量管理常见误区 误区一:软件质量是可以精确测量的。 软件的质量属性很多,如正确性、健壮性、可靠性等,但在大多数用户看来,实用、适用、好用的软件就是成功的。成功的软件通常都会在功能、性能、界面、操作等方面,以最简捷有效的方式满足用户的最紧迫、最直接的需求。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软件产品质量没有国际通用的评价标准,质量目标的弹性较大,没有绝对合格或不合格的界限,软件不可能做到“零缺陷”,有缺陷的软件仍然可以使用。 误区二:企业软件的质量越高越好,最好是“零缺陷”。 商业目标决定了软件的质量目标。软件的质量评价也不能从纯粹的软件工程、软件商品、软件技术的角度去考量。理想的软件质量目标不是“零缺陷”,而是恰好能够满足应用需求、生存发展、市场竞争需要,并且将提高质量所付出的代价控制在预算之内。一味追求高质量代码,把质量目标凌驾于赢利目标之上,是多数技术人员所犯的常见错误。 误区三:通过ISO9001、CMM3级认证就意味着软件质量一定有保证。 当前很多通过CMM3或者ISO9001质量认证的软件企业在软件项目管理上的确更加规范了,但代表核心竞争力的软件质量驾驭能力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产品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通常好的过程产生好的产品,而差的过程将产生差的产品。实践证明,软件质量保证并不能绝对保证软件质量,质量保证只能检测出哪些不符合既定程序规范、肤浅的软件缺陷,对于潜藏在软件深处符合既定设计规范的缺陷却显得无能为力。仅靠制度、规范、流程是无法全面识别出软件中的潜在缺陷的,质量保证对于保证质量而言只是必要的手段,而不是充分的手段。 误区四: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软件质量就有保障。 软件开发并不一定是人多力量大,相反,人力资源配置不当反而会延误工期。不同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差异较大,软件项目增加新人可能会增加新的缺陷,无益于软件质量提升。软件开发是一种智力创新活动,任何程序员都无法避免缺陷的发生,缺陷发生是必然的,程序员首先必须了解决定软件质量的各个关键因素(如成本、进度、可靠性、安全性等),搞清楚质量控制的目标和计划,然后才可以在进行需求开发、系统设计、编程测试时确保交付软件的高质量。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软件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软件开发过程的影响。为了提高竞争力、改进质量以及提高效率,软件企业就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过程上,通过过程控制其结果。本文对软件质量管理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过程性能基线和过程性能模型分析和管理质量,提出了一个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关键词: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性能基线过程性能模型 1 引言 随着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软件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体现在质量、成本和交付工期上,而质量是最显著影响其它两方面的因素。对软件企业来说,质量不再只是争夺市场的一个有利因素,而变成了公司在竞争中成功的必要条件。然而,随着软件规模和复杂度的增加,软件开发过程越来越难以控制,导致开发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和过程质量处于失控状态。 过去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观点,认为先进的工具和方法可以神奇地解决软件开发中的质量问题。目前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有的企业由于缺乏对开发过程的控制,往往很难平衡客户和公司在质量、成本和交付工期的要求,成功的项目比例很小。 面对如前所述的现状,软件质量管理一定要面向预测式管理。一个软件产品的质量主要是由它的开发、采购和维护过程决定的,为了改进软件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竞争力,就要把焦点放在能够稳定地开发优质产品所需的过程上[1],通过过程数据预测和控制结果。 过程性能模型重点强调过程和产品度量对结果的重要性,分析和建立过程和产品度量与结果的关系。其通过过程性能基线控制过程的关键因子,分析过程的性能偏差,进而预测并控制最终结果。由此可以看出,过程性能模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将关注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 本文首先归纳了软件质量和软件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现有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所存在的问题;随后引入了过程性能基线和过程性能模型,提出了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阐述了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在质量计划、质量活动、质量度量和分析、质量预测和控制、质量评价和改进等五个质量管理子过程中的应用;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组织过程资产库,过程支持和软件质量管理三个子系统。 2 软件质量及管理 当前业界已将交付软件的缺陷密度作为软件产品的质量的衡量关键标准。即,已交付软件中每个单位规模的缺陷数,简称为交付缺陷密度。因此,软件质量管理通常围绕缺陷而展开,软件项目的目标是使交付的软件存在尽可能少的缺陷[2]。 质量管理的任务是计划恰当的质量活动,然后正确执行和控制这些活动,以便可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即在软件交付以前)检测到大多数缺陷[2]。 质量管理包括确定软件的质量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并监控和调整软件计划、软件工作产品、活动和质量目标,以满足客户和最终用户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和愿望。 质量管理基于机构、客户和最终用户的需求建立软件产品的质量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机构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计划,项目则为实现这些质量目标对其定义的软件过程进行具体调整[3]。 在软件质量管理过程和方法上,传统的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是一套能控制质量、提高质量的方法;在PMBOK[4]中,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是指保证项目满足其目标要求所需要的过程,包括质量计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个过程域;著名的“Juran三部曲”[5]――TQM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的主要基石――包含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三个步骤,突出了对过程改进的支持。最有成效的要属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其理念是通过排除和预防缺陷来提高客户满意度,进而提高企业的收益率,包括过程性能度量集、多种改进框架和分析工具,尤以DMAIC框架(定义-度量-分析-改进-控制)最常用[6]。将六西格玛与CMMI实施相结合将是更有效的过程改进途径。 在软件质量管理工具方面,Ishikawa提出了质量控制的七种基本统计工具[7],包括因果图[8]、Pareto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运行图、检查单。目前也有许多有关预测模型的论著,如:Rayleigh模型。 现有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和方法提供了质量管理的高层指导,主要关注于实施步骤以及最终结果,质量管理工具也着力于解决质量管理中的具体的某“点”的质量问题和控制,但在如何通过过程控制其结果,业界正在寻求有效的途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制定低风险且切实可行的质量计划、如何在开发过程不同的影响因素下确保项目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等。这些正是本文致力于研究的主题。 3 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 过程性能模型是解决通过过程控制其结果的有效方法,具体定义如下。 过程性能基线(Process Performance Baseline, PPB)是对遵循过程所达到的实际结果的文档化刻画,用于比较实际过程性能和预期过程性能的基准[9]。 过程性能模型(Process Performance Model, PPM)是对过程属性和过程工作产品之间关系的描述,基于历史过程性能数据而建立,并使用项目中收集的过程度量和产品度量进行校准,最终用于预测遵循过程将能达到的结果[9]。 过程性能基线可用于组织内任何独立的项目,通过分析所收集的度量,建立结果的分布和极差,其刻画了所选过程的预期性能[10]。过程性能模型基于其他过程和产品的度量来估算或者预测某一过程性能的度量,刻画了过去的和当前的过程性能,对过程将来的性能进行预测。过程性能基线控制子过程的能力;过程性能模型预测过程的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通过过程控制结果,在子过程结束时进行调整和预测,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 基于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方法及其DMAIC框架(定义-度量-分析-改进-控制),以及过程管理的四个核心职责(定义过程、度量过程、控制过程、改进过程),并结合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的原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该模型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增加了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的指导、统计管理以及预测和控制,提供了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框架,如图1所示。模型主要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活动、质量度量和分析、质量预测和控制、质量评价和改进。接下来将详细阐述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在上述五个质量管理子过程中的应用。 图1 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 3.1 质量计划 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首先必须制定质量计划。质量计划作为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的一个核心环节,简言之,就是怎样以及何时将质量活动和质量材料应用到一个项目中。质量计划中必须明确定义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应如何进行质量活动。制定质量计划的前提是项目已完成任务计划、进度计划和规模估算,故在制定质量计划之前必须进行入口准则的验证。 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要充分发挥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在质量计划制定时的指导作用。团队软件过程(Team Software Process, TSP)质量计划是一个最佳范例,本节将介绍如何使用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指导质量计划的制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1.1 TSP质量计划 团队软件过程(TSP)制定的质量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系统无缺陷比率、各阶段排除缺陷密度、质检过失比、阶段收益、过程收益、缺陷引入率和缺陷排除率,可划分为过程质量度量和产品质量度量两大类。 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首要解决的就是降低交付缺陷密度,即验收测试过程中发现的缺陷密度。团队在制定质量计划时,首先估算可能会引入的缺陷数,其中估算每个过程阶段所引入的缺陷数的方法有许多种,TSP质量计划使用的是缺陷引入率;然后就是估算排除的缺陷数,这里TSP质量计划使用了阶段收益。一旦团队按阶段估算了引入和排除的缺陷,那么结合项目的规模估算与任务和进度计划,就可以估算出每个阶段将会排除的缺陷密度,然后检查所估算的交付缺陷密度是否满足项目的质量目标,进而通过局部调整以完成质量计划。 3.1.2 使用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指导质量计划制定 在使用缺陷引入率和阶段收益估算缺陷的引入与排除时,传统的做法是“拍脑袋”或者基于业界数据,有经验的组织会基于历史数据,但是实际实施表明:上述情况中绝大多数的估算都是徒劳的。原因如下:一是因为对阶段缺陷引入率和阶段收益的估计值没有准确地反映缺陷引入与排除过程的能力,不应只是单个值,而应该是一个区间,包括均值和上下限;二是因为没有对缺陷引入与排除的过程进行计划,尤其是某些关键度量,例如评审速度、测试覆盖度、人员技能、经验等级、检查单条目数等,从而无法通过缺陷引入与排除的过程控制过程的执行结果(缺陷引入率和阶段收益),使得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变得不可预测和控制。 为解决上述问题,这里使用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从四个环节提供支持: (1)建立项目的质量目标,制定交付缺陷密度的计划值。 (2)基于组织的历史数据,建立阶段缺陷引入率和阶段收益的过程性能基线,参照过程性能基线计划阶段缺陷引入率和阶段收益,以“上限,均值,下限”的三元组形式。 (3)基于组织的历史数据,构建缺陷引入过程和缺陷排除过程内部的过程性能模型,建立子过程结果(也即中间目标)与子过程因子(包括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之间的关系,以及子过程可控因子的过程性能基线,参考所建立的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制定子过程的质量计划。同时在质量预测和控制时,需要对这些子过程进行统计管理。例如设计评审,代码评审,单元测试。 (4)在分别计划好项目的质量目标、缺陷引入和排除过程的中间目标、缺陷引入和排除过程因子之后,使用统计方法(例如蒙特卡洛模拟)对项目质量目标达成情况进行预测[12],通过置信度与置信区间评估目标达成情况的风险,必要时调整计划。 若软件组织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足够的历史数据,质量计划的制定可参考TSP质量准则[13]。 3.2 质量活动 质量活动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项必要且非常重要的活动,负责排除开发过程中所引入的缺陷。其作为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常分为两大类:评审和测试。评审不但可以识别存在于可执行系统中的缺陷,而且可用于文档。评审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主要的类型有审查、走查和个人评审。审查和走查是同行评审[14]。测试则旨在发现尽可能多的缺陷。测试有七种类型,分别是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外部功能测试、回归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以及安装测试[15]。常用的有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以及系统测试等项。 以TSP为例,其任务计划中所涉及的质量活动按执行的先后顺序排列有需求审查、高层测试审查、详细设计评审、详细设计审查、代码评审、编译、代码审查、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项目的质量经理根据进度计划,按期组织任务计划中所安排的质量活动,基于既定的质量计划,具体由质量保证人员按计划实施。 3.3 质量度量和分析 在质量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软件质量保证人员应收集质量度量的实际数据,包括基本度量和派生度量。以软件审查为例,基本度量包括规模、评审准备时间、评审会时间、参与审查人数以及所发现的不同类型的缺陷数;派生度量包括总的审查时间、准备速度、审查速度、总的审查速度、缺陷密度、每小时发现缺陷数、评审准备时间与评审会时间之比、审查有效性。个体软件过程(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PSP)[14]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度量和分析。 与此同时,质量人员可对收集的质量度量数据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性分析,为进一步的质量预测和控制打下基础。数据分析的切入点可以为缺陷的引入、排除以及泄漏,与评审有关的准备速度、评审速度、缺陷密度、审查有效性等,以及与测试有关的测试用例密度、测试覆盖度、测试用例有效性等。数据分析的方法包括如下: (1)推测,支持工具有Pareto图、运行图、直方图、箱线图、多变异图等; (2)提出原因的假设,支持工具有因果图和关系图等; (3)证实或排除原因,这主要是由能提供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分析等方法的高级分析工具所支持。 3.4 质量预测和控制 为了有效地跟踪并控制质量活动的实施,实现质量计划中对各质量活动所设定的预期目标,进而确保项目质量目标的达成,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所包含的另一个核心环节就是质量预测和控制,主要涉及到统计管理子过程性能和预测项目质量目标达成两方面。具体而言就是使用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对质量计划中标注的关键子过程实施统计管理,在每一个子过程结束时使用过程性能模型预测项目质量目标达成的置信度,必要时对质量计划进行调整。 3.4.1 统计管理子过程性能 统计管理的过程[9](Statistically Managed Process)即使用基于统计的方法进行管理的过程,其中,对该过程进行了分析,过程偏差的特殊原因得以识别,过程性能也被控制在已定义的范围内。对子过程实施统计管理,可以使子过程的性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从而确保实现子过程的预期质量目标。适于统计管理的度量必须是可控的,对子过程来说是关键的,可以为人员属性、环境因子、技术因子、工具或硬件条件、过程因子、客户以及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例如人员经验等级、人员可用性、同行评审相关度量、测试覆盖度、编程语言等[16]。 根据对相关材料的研究,本文归纳并提炼出了一个统计管理子过程性能的流程,大体将统计管理子过程划分为过程稳定性评估和过程能力评估两部分,如图2所示。 图2 统计管理子过程性能 (1)过程稳定性评估 过程稳定性评估[17]需要用到统计过程控制方法(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SPC)。SPC主要用来测量一个过程的稳定性并识别过程的各个执行情况是否超出所预期的变化范围和控制界限。控制图是实现统计过程控制强有力的工具,常用的为XmR图和U图。通常情况下,适于统计管理的度量其取值都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对于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况,可以使用箱线图。 对于不稳定的过程(子过程中出现了性能偏差),需要识别偏差的特殊原因,集中分析并采取矫正措施排除特殊原因。检测不稳定性除了Western Electric提出的4种有效测试 [17] 外,还可参考Minitab等统计软件中提供的其他测试规则。必要时可采用分组的方法。 (2)过程能力评估 在子过程执行即将结束时,需要分析子过程的能力,进行过程能力评估。过程能力[17]评估的前提是过程是稳定的或统计受控的。有能力的过程首先是稳定的,且其能力的上下限必须在规格界限之内。过程能力可以通过过程能力指数Cp和Cpk来衡量,使用控制图或直方图进行图形化展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过程能力指数Cp是我们描述过程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但由于Cp的计算与过程输出的均值µ无关,它是假定过程输出的均值与规格中值M重合时的过程能力。因此,Cp指数只是反映了过程的潜在能力。为此引入了过程能力指数Cpk,其被称为实际过程能力指数[18]。 合理考虑Cp和Cpk两个指数,对整个过程的状况就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不应单独使用这两个之中的一个。 当Cp和Cpk都较小且二者差别不大时,说明过程的主要问题是σ太大,改进过程应首先着眼于降低过程的波动。 若Cp较大,而Cpk很小,二者差别较大,说明过程的主要问题是µ偏离M太多,改进过程应首先着眼于移动µ值,使之更接近M。 如果Cp本身不够好,Cpk更小,二者差别较大时,说明过程的µ和σ都有问题,通常改进过程应首先移动µ值,使之更接近M,然后设法降低过程的波动,减小σ。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Cp和Cpk是由处于统计受控状态下的过程波动的大小和均值偏离决定的。因此首先要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统计受控状态。 3.4.2 预测项目质量目标达成 在每一个子过程结束时,应使用子过程中间目标与项目质量目标之间的过程性能模型预测项目质量目标达成的置信度。 3.5 质量评价和改进 项目到达结项阶段时,软件质量管理也进入了最后一个环节:质量评价和改进。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质量评价和改进除了进行传统的质量总结报告之外,还包括基于正交缺陷分类[19](Orthogonal Defect Classification, ODC)的Pareto缺陷类型分析、过程性能基线和过程性能模型的分析评价。 质量总结报告提供了项目质量目标达成情况,质量活动的过程度量和结果度量实际数据,以及缺陷的引入排除情况汇总等。 考虑到ODC的缺陷类型与特定的软件开发阶段相联系,将Pareto缺陷类型分析与ODC结合起来,有利于识别最普遍的缺陷类型。而且通过Pareto分析找出缺陷数最多的缺陷类型,然后找出与该缺陷类型相关的开发阶段,从而对该阶段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质量评价和改进环节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对整个质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过程性能基线和过程性能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过程性能基线是否需要更新、过程性能模型的评价以及过程性能模型是否需要更新等。 3.5.1 过程性能基线更新决策 过程性能基线的建立过程是增量或迭代的,在获得新项目的实际度量数据后,要评估数据质量,然后将数据纳入已有基线的分析,确定是建立一个新基线还是使用已有基线。 判断将新的项目数据纳入已有过程性能基线是否合适的一个方法是:执行假设检验来判断新数据与已有基线是否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如果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我们需要使用新的项目数据建立新基线;如果假设检验的结果表明没有显著差异,则继续使用已有基线。 此外,在综合考虑项目和项目组之间的内在区别及组织业务变更的基础上,应定期评审组织过程性能基线集,以确定是否需要建立新的基线,或者是否需要合并、修订或放弃已有基线。组织过程性能基线需要合并、修订或放弃的情况如下: (1)当子过程改变时; (2)当组织的结果改变时(例如,由于过程偏移); (3)当组织的需要改变时。 3.5.2 过程性能模型评价与更新决策 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是否能真正奏效,过程性能模型自身的好坏至关重要,其是否能有效且准确地对目标进行预测和控制、其可理解程度及其可用性等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价。 通过对可靠性增长模型、质量管理模型等模型的评价标准进行调研[20],本文归纳了四条过程性能模型的评价标准,如下所示: (1)预测有效性。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偏差大不大,直接关系到模型的好坏。 (2)及时性。模型能够越早地发现问题或提高的征兆,就有越多的时间提前进行计划。 (3)开发过程的覆盖程度。开发过程的所有阶段的模型覆盖度是很重要的。每个开发阶段必须得到管理,并且应当实施适当的措施。往往需要建立模型集。 (4)简单性。数据采集简单并且代价不高;概念简单,用户不需要很多的数学基础就能理解。 过程性能模型的更新包括对模型的校准(Calibration)和修订(Revision)。 量化管理项目时,从统计管理选择的子过程中获取关键属性度量,通过使用所获得的这些实际性能数据,校准有关过程的过程性能模型,判断项目是否能够实现其目标,包括中期和最终目标(此时这些目标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后面阶段才可以度量)。 需要修订过程性能模型的情况总结如下: (1)当子过程改变时; (2)当组织的结果改变时; (3)当组织的需要改变时。 4 质量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在对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的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了质量管理系统,其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该系统建立了组织过程资产库,并提供两大功能:过程支持和软件质量管理。 图3 质量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4.1 组织过程资产库 一个组织应该拥有自己的过程资产库,包括组织的标准过程集、度量库、过程性能基线库以及过程性能模型库,分别为过程、度量、PPB和PPM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字典。其中,标准过程集支持过程定义和裁剪,度量库包括过程度量和产品度量,过程性能基线库以“上限、均值、下限”的方式存储,过程性能模型库中涵盖基本的统计预测模型和高级预测模型。 4.2 过程支持 过程支持提供了从软件度量到过程性能基线直至过程性能模型的建立与维护功能。随着度量数据的不断积累,过程性能基线的控制限在建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修订。开发过程性能模型也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不断的选择一个或多个适当的统计建模方法,并用过去的性能数据对模型进行评估,直到得到适当的模型预测值。 过程性能基线建立的统计方法为控制图理论,支持过程性能模型建立的统计方法包括回归、方差分析、虚拟变量回归、卡方检验、逻辑斯蒂回归,以及蒙特卡洛模拟,贝叶斯信念网络(Bayesian Belief Networks, BBN)。 4.3 软件质量管理 (1)质量计划模块支持入口准则验证、质量计划概要、项目质量目标的建立、各阶段质量活动其质量目标的建立、各阶段质量活动的属性及其度量的详细计划、项目质量目标达成情况预测及结果报告。 (2)质量活动模块支持评审过程、测试过程的实施。前者包括评审计划、评审会、缺陷修复、评审总结,后者包含测试用例管理、测试报告、缺陷管理。 (3)质量度量和分析模块负责从过程中进行质量度量数据(特别是缺陷数据)的收集、分析、评价并生成质量状态报告,质量数据分析包括按阶段和项目划分的缺陷引入和排除情况分析等。 (4)质量预测和控制支持统计管理子过程性能和目标达成情况预测,为质量活动反馈偏差原因和建议的矫正措施,必要时提供质量计划调整的相关决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质量评价和改进模块基于项目质量目标实际达成情况和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数据,生成质量总结报告,并支持基于ODC的Pareto缺陷类型分析,重点提供过程性能基线和过程性能模型更新的决策和相关评价。 5 结语 本文对软件质量管理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包括如何使用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指导质量计划的制定、进行质量预测和控制等,解决了质量目标无法有效预测和控制的问题。基于研究,构建了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下一步将深入研究通过开发过程控制缺陷的引入,从而全方位地实现软件质量管理。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军用软件质量管理浅析 摘 要:通过对目前军用软件系统开发的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利用CMM原理来改进军用软件过程、提升软件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并对提高装备软件的质量管理水平给出了若干建议,为不断深化装备软件质量意识和完善装备软件质量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软件质量,质量管理,CMM 随着国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军用软件作为信息化装备系统的神经中枢已经成为武器装备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新武器装备中由软件实现的功能有时甚至会超过硬件,乃至软件本身就可以看作一类重要的装备,系统中软件性能的好坏、可靠性的高低、安全性的优劣决定着整个武器装备系统效能的发挥。目前如何提高军用软件的质量已经成为提升整个武器装备系统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一、军用软件的特点 软件是用计算机语言表示的与计算机操作有关的程序、进程和数据的集合,具有零磨损特性,其质量完全取决于开发过程。ANSI/IEEE Std 729-1983定义软件质量为:软件产品满足规定的和隐含的需求的能力有关的特征或特性的全体。该定义表明如果软件本身设计出来的质量特性能高度满足软件各项功能、性能需求,则其质量的优秀等级较高。 对于军用软件而言,还存在一些特殊性,表现在:①开发过程受严格的软硬件条件制约,且很难制定具体的、量化的质量标准。②规模巨大,大系统软件源代码往往会超过一千万行。③军用软件用于军事目的,要求无差错运行,对可靠性、实时性、安全性、保密性、互操作性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④成系统的大型军用软件面对装备情况复杂,研制参与人员较多,这些因素会造成高风险、长周期,高成本。 二、军用软件开发中的问题 随着对软件开发规律和军用软件质量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软件承制单位开始建立基本的软件过程,按照软件开发规律进行开发,但还有相当多单位,依然沿用“手工作坊”式的开发方式,全过程由软件开发设计人员“自行设计,自行编码,自行测试,自行包维护”。这种方式无法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一旦软件产品出现故障,只能由开发者自行维护,其它人员难以介入,软件质量就会处于失控状态下,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除了国内软件开发整体水平较低外,限制软件的质量的原因还有:①目前相当多的军用软件是当作硬件的附件而不是独立的产品,没有按照基本的软件过程模型进行软件开发。②在研制过程中软件的评审力度不够。③软件开发文档及编制过程不规范,文档对开发过程的没有起到指导作用,软件验收和维护也没有依据。④软件测试非独立过程,软件的测试软件、测试工具缺乏,标准、规范不健全,软件检验与硬件合并进行,使得测试过程难以发现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⑤部队使用装备投入对软件维护的力度不够。 三、CMM原理和作用 为有效针对军用软件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保证软件产品质量,应清晰和完善的软件过程。我国于2001年基于SW2CMM1.1版的理念,制定了GJB5000―2003《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并于08年在原标准基础上修改了若干内容,了GJB5000A-2008作为替代原文件版本,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军用软件开发管理已经进入规范化管理阶段。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主要用于软件过程评估和软件能力评价。其中软件过程评估用于确定当前软件过程的状态,发现与软件过程有关的嗜待解决的问题,进而有步骤地对软件过程实施改进,提高组织的软件过程能力。 CMM模型为软件开发组织设计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改进过程,帮助开发组织按模型进行对照检查,找出自身的强项和弱点,制定改进计划,逐步提升软件过程能力。同时也为软件委托方或采办者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可以为对软件承包商进行软件过程能力评估,对风险进行控制。软件能力成熟度越高,软件过程越透明,软件性能越稳定,软件质量越高。 CMM将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分为5级,从1级到5级软件能力成熟度逐步提高,每个等级有其软件过程特点,1级不含关键过程域,2级以上每一等级包含一组关键过程域,每一关键过程域中包含一组目标,当这组目标全部实现时该关键过程域相应的要求得到稳定。当一个等级及其以下所有等级的各关键过程域的全部目标实现时,就表明达到了该等级的成熟度。 四、利用CMM对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评估 我国目前军用软件研制受整体水平的制约,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引入并实施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时,可以从可重复级(2级)做起,帮助软件开发组织的过程能力按阶段逐步建立,逐级提高成熟度等级。可重复级共有需求管理、软件项目策划、软件项目跟踪与监督、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子合同管理等6个关键过程域。为实现6个过程域的满足,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高层管理者应确定软件工程化方针,以CMM模型为蓝本,要求软件项目组按照软件工程要求实施软件开发,对项目进行阶段性分割,推进文档化交流方式,以便对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②对原有组织进行适当调整,依据CMM过程域实现要求进行必要的人员配备和准备,建立软件工程过程组、系统测试组、软件质量保证组、软件配置管理组与软件配置控制委员会。③ 在全组织内进行动员、学习和培训CMM相关知识和理论;将本单位的组织、角色和术语与CMM中的相对应,完成软件开发CMM模型本地化改造;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软件组成员尽快地接受CMM的理念和实践推进。 五、对于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实施的几点建议 军用软件成熟度模型CMM是评估软件过程和评价软件能力的重要工具,对规范军用软件承制单位按照软件开发规律进行软件开发,提高研制开发能力,保证软件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军用软件能力水平目前大部分处在CMM初始级或可重复级阶段,GJB5000A-2008《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军用标准要求全军各部队和全国所有军用软件承制单位贯彻执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军用软件过程能力的提高,但在短期内想要提升软件成熟度等级还具有一定困难。所以我们应本着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逐步完善实施过程。 此外,我们还应结合更多的管理方法对军用软件质量管理进行完善。如加强对军用软件研制单位质量水平的审核。通过二方(顾客方,如军方)或第三方(如独立的认证机构)严格审核,可以提高军用软件研制单位对软件质量的重视;及时更新软件工程理论技术,如软件开发过程模型,软件产品的评价模型方法、质量保证方法、软件工程集成环境和工具,可靠性和安全性技术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软件测试检验队伍,保证软件测试人员的技术水平等级不低于软件开发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坚持开展软件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设计理念,提高软件模块复用率,用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提高军用软件质量管理水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应用系统工程,军用软件承制单位中各部门各专业只有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使我军电子装备软件系统开发的整体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软件质量管理的优化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软件技术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但同时我国软件技术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软件质量管理,不断完善软件质量管理体系,促进软件快速交付。文章研究表明,通过软件质量管理,不仅可以促进软件开发,还可以确保软件质量。 关键词:软件;质量管理;优化对策 0引言 在软件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软件复杂性也不断提升。在当前的很多软件开发企业中,软件质量管理问题开始成了关注的焦点。 1软件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需求模糊问题 结合软件工程来说的话,软件产品的生产主要包括多个过程:第一是系统需求研究过程;第二是系统设计过程;第三是系统实现过程。但对于软件系统需求来说,往往描述不够完善,相应的软件需求调研以及研究也不够深入,没有加强对软件质量需求的管理,这样不仅会使得研发以及测试设计工作落实不到位,还会明显提升沟通成本,导致产品实现与用户需求不一致[1]。 1.2立项管理不到位问题 大量实践结果表明,通过加强立项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质量管理项目风险的产生,赋予软件项目开发深刻的意义。(1)软件项目开展。不加强深入的立项调查,以及加强项目可行性分析,落实好立项评审,则可能会导致产品需求获取不到位,软件开发产品规划出现很多问题,无法保证软件研发工作的有效开展,致使项目研发功能明显减弱,不但会导致资源浪费,还会阻碍新产品的正常[2]。(2)软件项目。如果没有加强立项管理,可能会导致成员行为涣散问题的出现。工作人员只顾自己,不顾团队利益,无法全面了解项目产品的实际开发要求与背景,也不能从根本上明确项目开发的最终目标,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软件开发需求,最终使得软件开发计划无法按期实施以及软件开发费用超支等问题出现。 1.3软件质量保证体系尚待完善 针对我国很多软件开发企业来说,往往都处于“软件质量管理”实施的最初阶段,甚至是试行阶段,很多科研制作部门对应的标准化软件质量管理体系还都不完善,甚至有一些科研部门对应的软件质量管理制度和体系还没有形成[3]。另外,一些企业虽然设立了软件质量管理的专有部门,但相应的体系文件却还不完善,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来完善。在软件开发项目研制部门质量管理普通较低的情况下,软件开发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低下,也会影响软件产品的最终质量。 2软件质量管理的优化对策分析 2.1加强需求工程有效管理 在实际的软件开发当中,如果相应需求模糊,会出现需求随意变更的现象,导致时间被白白浪费。对于该问题来说,必须针对相关需求活动,加强统一化的需求管理。要在落实好软件需求开发工作的基础上加强需求管理,这样不但能够限制需求变更的实际次数,还能促进工程师对质量管理需求的深入理解。总之,软件需求开发与软件需求管理的重要性同等重要,必须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2.2加强软件测试流程有效管理 在软件测试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必须不断优化软件测试流程,加强对软件测试流程的有效管理。具体来说:(1)软件测试相关部门人员,必须加强需求知识学习,开展深入的需求探讨。(2)对有疑虑的需求者,研发设计工作者要做出及时而准确的解答。对于研发设计工作者也不能有效解答的问题,要让他们联系用户来有效解答。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根据软件系统的作用以及性能,专门的测试工程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软件测试测用例,具体要结合两大方面的内容来设计:第一,针对测试工程师来说,必须结合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编写测试用例;第二,针对测试工程师来说,要在结合实际用户反馈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分析汇总工作[4]。要大力引入和合理应用QC功能测试设备以及工具,加强对软件以及实际操作系统兼容性能的合理性测试,才能充分发挥软件测试工具使用的功能与作用,落实好软件兼容性测试工作。此外,要加强自由软件测试,适当补充软件测试用例,了解软件测试用例没有涉及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要采取定期研究和分析的方法,明确缺陷库里面存在的问题,并深入研究问题成因,进而利用测试用例来解决问题[5]。 2.3加强项目进度质量有效管理 要保证软件开发项目的顺利完成,首先必须保证软件项目质量足够好。在软件项目开始实施之前,必须保证项目开发计划足够科学、合理。如果软件开发项目计划设计人员相关工作经验足够丰富、设计能力足够强,往往可以有效保证软件开发计划的合理性与完善性,有效预见软件开发计划当中的问题,消除相关阻碍和影响因素。在软件开发项目计划设计的开始,相关人应及时组织软件质量管理人员,开展软件项目计划讨论会与评审会,并请相关技术专家、真实用户等,针对软件项目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探讨,分享个人意见和看法,由专门的记录人员总结相关意见,最终形成系统化的质量记录,再以书面或者文档的形式传送给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意见修改整合,确保软件项目计划的完善性。 2.4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软件开发和质量管理过程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核心主体。因此,要想有效保证软件质量管理有效性,必须保证管理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足够高。让员工全面地了解企业,正确理解自身的工作性质和要求,并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即使工作人员已经对工作内容很熟悉,也可能没有深入理解企业经营战略以及相应的发展规划。企业外部环境条件变化幅度比较大,企业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内部战略和规划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和方法。对于软件质量管理人员来说,不但要主动参与到企业发展规划设计工作中,还必须及时将相关信息传达给各个部门。通常来说,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例会,介绍企业近期情况和之后的发展规划。在掌握全体例会内容的基础上,各个部门负责人员应当再次开展部门会议,根据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做好后期工作规划调整工作,使得每位员工都掌握企业发展动态,进行自身科学合理的工作调整与规划。软件质量管理者还必须基于企业内部软件质量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提出可以有效解决软件质量问题的措施。 3结语 综上所述,软件开发成本管理不到位、软件质量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管理不到位,如:软件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随意性较强。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完善的软件质量管理体系为依据,加强软件开发的全过程监控。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软件质量管理,根据影响系统质量的属性,建立了质量管理和分析模型,并根据模型给出了系统实现的初步方案。该系统的实施,能够有效的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 关键词:软件质量管理;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关联规则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软件越来越深入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一些关键领域,软件的规模也随之日益增大,软件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2]。软件的质量不过关,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目前中国软件业尚未形成规模,全国的软件企业数量不少,但是大规模软件企业聊聊无几。我国软件业竞争力低下固然有产业规模小,资金投入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各方面原因,但软件产品质量不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及其在市场上的信誉,进而影响到其生产需求,使企业存在潜在的生存危机。 目前,对于软件质量控制一般都采用ISO9000或者是CMM,通过对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来控制开发质量[3-5]。本文研究了数据挖掘技术在软件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设计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系统通过软件缺陷的数据,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关于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有关人员素质、开发和管理过程的信息以及软件属性、开发机构资质和经验、目标用户评价等资料的数据库,来建立质量预测模型,发现制约质量和过程的规律,从而采取预防缺陷措施。那么就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开发维护的费用,大大降低软件故障和失败的可能。 2 影响软件质量的各种因素 软件的设计开发、营销、服务与支持活动,涉及投资者、管理者、销售者、软件产品用户等各类人员及其组织。因此,需要从全面的软件质量观出发,深入分析与软件生产有关的组织、人员、活动,对软件生产过程进行模块划分,建立通用的模块化的软件生产过程模型,以识别影响软件质量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架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体系结构,提供构成软件质量系统的通用概念框架,这就在高层次上找到了满足用户的要求,使定量质量管理成为可能。同时建立通过模块化过程的质量保证以及过程网络协同运作的质量保证系统,来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而建立完善软件过程质量的质量评价体系,用软件过程能力指数评价过程质量的高低,以过程的稳定受控来保证软件产品满足规定的质量特性要求。 2.1 质量属性 软件的质量属性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可在运行软件并观察其结果的时候进行度量,例如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和功能性等都属于这一类。第二类不能够在运行软件并观察其结果的时候进行度量,但可通过对开发或维护过程的观察进行度量,这一类的质量属性包括可移植性、适应性、可复用性等。 2.2 软件体系结构对软件质量的影响 软件需求确定后,软件体系架构在软件质量中会起重要作用[3],有合理的软件体系架构,可以使需求变更产生的影响变得更小。如果没有合理的体系结构,先进的编程技巧也不一定能弥补体系架构对质量的影响。 软件体系结构问题包括软件系统总体组织和全局控制、通讯协议、同步、数据存取、给设计元素分配特定功能,设计元素的组织、规模和性能,在各个设计方案间进行选择。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是从问题域到软件解空间的第一步。一些体系结构方面的问题对软件的质量属性有重大的影响。比如,模块的层次可能影响系统的可修改性;功能的划分和封装可能影响系统的可扩展;构件间的通信协议可能影响系统的效率等。从另一方面看,良好的软件体系架构并不能确保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及质量需求。后阶段的设计、实现等同样可以使系统的质量发生变化甚至损坏。毕竟,软件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都对软件质量有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好的软件体系结构是良好系统质量的基础。 2.3 软件过程对软件质量的影响 从质量管理模式来看,软件企业按照某种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来组织软件项目或软件产品的开发。目前比较流行的有瀑布型和迭代式开发方法。瀑布型的开发方法适合小型的、需求明确的软件项目,这种模型有个根本缺陷就是没有把用户需求反映在在整个项目当中。迭代式开发方法强调软件风险管理,把项目分成一个个的开发提交阶段,把里程碑处提交的产品提交用户反馈,并将反馈信息加入到下一个阶段的软件开发当中,其本质是基于产品开发的组织方式。 长期以来,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的变化,特别是软件使用后需求的变化,一直是制约软件质量提高的“瓶颈”[4]。随着软件产品或项目规模的扩大,软件产业的兴起,软件生产的组织方式也要从面向产品的生产组织转向面向过程的组织方式,面向过程的生产是软件产品生产的主流方向,必须以面向过程的生产组织方式,对软件需求获取、设计、开发、维护服务与支持的各过程进行预防为主的过程质量控制,对产品及过程的质量全部量化。 3 数据挖掘技术 3.1 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 数据挖掘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其目的在于发现大型数据集中隐含的、不为我们所知的潜在有用信息,受到了数据库、人工智能、统计学和数学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成为继Internet之后的技术热点[5]。目前,数据挖掘在销售、金融、电信、保险、教育、政府决策和基因工程研究等许多领域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数据挖掘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数据准备、数据挖掘和知识分析和获取。数据准备用于选择相关数据用于预处理,包括消除数据噪声、弥补数据缺失和解决数据冲突,然后转换成适合挖掘的形式;数据挖掘则是采用有关算法对经过清洗的数据进行分析,其结果是大量的规则;知识分析和获取用于对产生的一系列规则进行评价,并从中抽取有用的知识,以辅助决策,如图1所示。数据挖掘有分类规则挖掘、聚类规则挖掘、关联规则挖掘、转移规则挖掘、例外模式挖掘、序列模式挖掘、Web挖掘、正文挖掘、多媒体数据挖掘、空间数据挖掘和时态数据挖掘等。 联机分析处理OLAP使用多维数据模型,在数据仓库中进行一系列统计操作,使分析人员、管理人员或执行人员能够从多角度对信息进行快速、一致、交互地存取,从而获得对数据的更深入了解的一类软件技术。OLAP的目标是满足决策支持或者满足在多维环境下特定的查询和报表需求。在企业当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浅谈军用软件质量管理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军用软件特性,从软件分级管理、软件配置管理、SFRACAS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军用软件的质量管理,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军用软件 质量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 SFRACAS 随着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军用软件产品在武器装备上得以广泛应用,军用软件质量已经成为影响武器装备质量与安全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军用软件的质量管理。 1 军用软件特性 军用软件是指应用于军事用途的软件。军用软件的特殊性使其开发和质量保障难度较大,具有以下特性: (1)军用软件通常要面临复杂的作战环境,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高; (2)军用软件一般为嵌入式软件,对操作性要求较高; (3)大部分军用软件规模巨大,研制周期较长,成本较高,风险较大; (4)应用于军事用途,对开发人员、开发工具等提出较高的保密性要求。 2 军用软件质量管理措施 2.1 开展软件分级管理 军用软件应按照GJB/Z 102《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准则》要求进行分级管理,按照软件失效的危险严重性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B级软件失效可能导致人员死亡或严重受伤、系统报废或严重损坏,因此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必须开展危险性分析,降低风险。同时A级软件可能导致人员死亡或系统报废,因此必须对A级软件开展第三方测试,确保测试结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由于军用软件的特殊性,如专业化程度更高,保密性要求高,使得第三方独立测试存在一定困难,可以考虑由军用软件承制单位进行测试,但必须由第三方组织和全程监督,必要时让军用软件用户参与进来,使测试结果更加准确有效。 2.2 开展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的对象是软件配置项。软件配置项就是在软件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文档、程序、数据。软件配置管理目的是利用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报告和配置审核建立和维护配置项的完整性,通过自定义三库管理策略,建立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对软件配置项进行入库、访问、出库、维护、更改、等活动实施管理,以确保软件产品的正确性、完整性、可控性、可追溯性,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2.2.1 配置标识 配置标识主要包括三方面工作,一是定义项目生存周期中所建立的基线,二是识别和选择要管理的配置项,三是维护配置项标识。 2.2.2 配置控制 配置控制包括版本控制和变更控制两方面工作。软件产品为了适应不同的运行环境、不同的平台、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导致同一软件产生或演化出不同的版本,必须进行版本控制。版本控制的目的在于对软件开发进程中文件或目录的发展过程提供有效的追踪手段,保证在需要时可回到旧版本,避免文件的丢失、修改的丢失和相互覆盖。版本控制是实现团队并行开发、提高开发效率的基础。变更管理是配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需求变更及软件代码变更的高效管理。变更必须履行审批手续,首先由软件配置项负责人提交变更申请至配置管理员,再由配置管理员提交软件配置控制管理委员会进行评审,如批准及时修改并指定修改人,配置管理员将配置项检出至修改人员的开发库中进行修改,修改后经评审或确认批准后,由配置管理员将修改批准后的配置项重新入受控库(要求有版本升级记录),更新受控库状态报告;如没有批准修改或批准延后修改,配置管理员应向问题提出者提供未批准及批准延后修改的原因。当软件产品经过最终验收或交付后应提交配置管理员,入产品库。 2.2.3 配置状态报告 配置管理员通过配置管理系统收集当前基线配置项的状态,汇总形成配置状态报告,定期提交项目负责人审阅。 2.2.4 配置审核 配置审核主要是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审核,确保软件配置项正确可控,一般由质量保证人员单独执行。 2.3 建立SFRACAS SFRACAS即软件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建立该系统的目的是及时报告软件发生的故障,分析软件故障产生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验证其有效性,防止故障再次发生。军用软件承制单位应从软件研制开始建立SFRACAS,对故障实行闭环控制,有效地消除软件缺陷、故障,提升软件研制工作的质量。 建立SFRACAS应遵循PDCA原则,P代表计划(PLAN),D代表执行(DO),C代表检查(CHECK),A代表处理(ACTION),这四个过程循环执行,周而复始,促使军用软件质量不断改进。SFRACAS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2.3.1 故障报告 软件在研制和使用阶段发生的故障,应由相关部门负责信息收集的人员予以及时、完整的收集,编制故障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规定的管理组织报告。 2.3.2 故障核实 质量保证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对报告的故障内容都应按发生故障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实,故障核实可通过重现故障模式或依靠故障证据来完成。对缺乏证据的应给予说明。 2.3.3 故障分析 在软件的故障得到核实后,故障责任单位应尽快组织相关人员对故障进行分析,以确定故障原因,并编制故障分析报告。 2.3.4 故障纠正 故障原因确定后,故障责任单位的有关部门应根据对故障的分析结论,研究并制定纠正措施,编制纠正措施实施报告,并提交规定的管理组织审批确认,再下发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2.3.5 纠正措施效果的验证 纠正措施实施后,有关部门应通过试验、试用等方法证实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如达不到预期效果,则需复查故障的原因或进一步采取其它的纠正措施,直至故障彻底解决。最终,将确定的纠正措施及其实施效果提交给规定的管理组织。 2.3.6 故障信息管理 故障解决后,软件承制单位应统一管理保存全部故障信息报告及有关文档资料,并建立故障信息库,供有关人员查询。 3 结束语 对军用软件的质量管理,是当今武器装备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介绍了军用软件特性,从软件分级管理、软件配置管理、SFRACAS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军用软件的质量管理,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软件工程与软件质量管理浅析 【摘要】本文首先从面向对象技术和重用的角度对软件工程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现有的软件工程开发技术及管理成果,对提高软件生产效率的开发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软件工程 软件质量 质量管理 目前我国软件开发行业中拥有大量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虽然如此,但是我国企业的软件开发管理却始终处于一种比较低的水平上,近年来随着国内工业企业逐渐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纷纷进行国际标准化质量体系认证,多数软件开发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软件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开始进行有关软件质量体系的标准化认证等工作,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软件工程与软件质量管理领域的一些问题展开分析。 一、软件工程分析 (一)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最终产品的特性与结构主要由开发方法所决定,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将软件工程技术纳入到规模化生产中,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过渡变得更加平滑,系统模型也更容易维护,已有成果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重用,这些目标的实现皆得益于对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很多问题的存在利用传统的功能/数据方法根本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首先,可以利用功能/数据将系统分解成数据和功能两部分,功能部分体现出主动的色彩,伴随着相应的行为,数据部分则体现出了被动的色彩,被其不同的行为所利用;其次,人们利用功能/数据方法开发系统和软件时,不同系统和不同软件之间始终存在一些差异,一般来说是不能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体建立系统模型的,需要将实体中的功能及数据提取出来;最后,继承是面向对象技术的主要特点之一,从最大程度上利用现有的软件产品。因此,在一些大型系统开发过程中应对面向对象的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 (二)重用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都希望可以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尽可能的应用,重用可以使生产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软件工程中解决危机问题通常会使用重用的方法,但是传统软件工程开发方法并不能对已有软件产品进行尽可能的应用。重用软件代码在工作中比较常见,对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非常有用,但是从软件工程领域来看,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唯一,从软件开发的角度上来看,会从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对重用技术进行应用。此外,文档的重用也比较常见,不管是开发阶段还是维护阶段,通常重用文档的方式存在很多不便,加上格式的重用率比较高,因此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可以为其提供较大帮助,为重用事务的分配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法。 二、软件质量管理分析 软件质量管理领域已经提出了质量工作的相关特征,在全公司范围内展开质量控制及监督等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教育,从全国范围内促进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说起其内容主要涉及到与人、机构有关的内容,要想提高质量就要与人发生关系,质量管理不能脱离人而存在。现阶段很多企业都专门设置了质量管理部门,这意味着现在很多企业领导者开始意识到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但是这些企业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也只停留在了这些部门上,企业中其他部门的人员都认为质量管理就是这些部门的事情,跟自己无关。而事实上质量的提高与企业中所有员工都有着必然的联系,企业中所有的员工都会对质量的提高起到或多或少的作用,而质量管理部门设置的目的在于针对质量的提高进行审查与监督,并展开质量培训,特别是最高管理者,只有这些人了解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对质量管理措施进行贯彻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保证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应将质量作为主要目标,所有企业活动都要围绕质量的提高进行。 现在我国多数企业已经将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的主要管理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管理等方面,体现了效率性、科学性等一系列特点。之所以要在企业中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其主要目的在于将生产中存在的缺陷消除,这些缺陷主要是由人工和管理两方面原因导致的,其中,由于人工引起的缺陷比较容易消除,只要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加以注意就能使质量得到提高,并注意工人的培训,认识到缺陷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因为管理而产生的缺陷往往是不容易解决的,因为这些缺陷往往是不易察觉的,在管理上形成了交叠,加上软件产品测试很难将方方面面考虑到,其中难免存在着一些隐藏的缺陷,所以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消除这些缺陷具有重要意义,以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开始不断扩大,这种情况下软件系统开发也显得越来越复杂,很容易出现出现“软件危机”,为了对软件可维护性差、无法完成软件进度等问题进行解决,软件工程学科由此产生。然而开始时人们因为过分重视软件工程技术,忽视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所以有关软件工程管理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主要基于这一方向展开了分析,供大家参考。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浅谈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过程的三性 摘要:通过参与机载软件研制项目的研发过程,并对机载软件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中提炼出机载软件在其生命周期过程(本文开发生命周期过程指从计划,到需求捕获和确认,经设计,到编码集成直至交付的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三个基本特性(完整性、符合性和可追溯性),同时通过对实际状态的对比分析和研究,针对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在其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强调使用过程方法进行机载软件质量管理工作,以确保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系统性、根本性地全面可持续开展,继而确保机载软件在开发生命周期过程中满足相关要求,最终确保按照生命周期过程开发和生产的航空机载产品满足客户和适航的要求,最终确保产品的交付和盈利,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质量管理;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适航;机载软件 一、前言 目前中国国内航空机载软件的自主研发起步比较晚,而大部分参与的公司/人员,由于之前质量管理的经验,形成一些固定的质量管理思维。随着国内民用航空产品市场的增加和国家对民用航空产品的重视,以及机载软件的技术日益发展成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研究和分析,确保航空机载软件满足客户和适航的要求。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相关的基础和标准,不管是国际航空标准AS9100,还是一些工业标准(包括DO-178B),以及一些已经的适航标准(包括Order8110.49)等等,更加关注产品在计划、设计、生产直至交付的所有节点中的每个过程,注重质量管理过程体系和程序的建立;按照建立的体系和程序执行相关过程,强调所有过程进行记录并保证可追溯性。笔者通过对航空机载软件生命周期研发过程质量管理的研究,包括AS9100、适航法规、先进的工业标准等进行研究,对实际质量管理状态进行总结,提炼出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就航空机载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如何贯彻和应用这三个基本特性进行了浅显的分析,确保航空机载软件的交付满足客户及适航要求。以下内容是个人就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的概念及应用进行浅显的论述。 二、质量管理三个基本特性的概念 要想在机载软件的生命周期内贯彻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首先需要了解三个特性的基本概念,只有对其概念和意义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在生命周期过程中应用和贯彻这三个基本特性。 1.完整性,指应确保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覆盖。完整性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如果质量管理体系不能完全覆盖所有操作过程,也就谈不上质量管理。完整性也可以总结为“写我所做”; 2.符合性,指在设计和制造以及交付过程的所有操作应符合相应的文件/程序、符合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以及产品符合经批准的设计和工艺。符合性是质量管理的主体,也是质量管理的执行过程。符合性可以总结为“做我所写”; 3.可追溯性,即应将所有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记录,确保在发生不符合时,能获得相应的数据分析的支持。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的反馈,也是质量管理过程中持续改进的必备。可追溯性可以总结为“记我所做”。 三、理解和应用 可以将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总结为质量管理中的三句话: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也通过这三句话,可以清晰的发现这个三个基本特性涵盖了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和要点。以下内容就笔者在现有质量管理状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就这三个特性如何应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1.完整性 完整性,作为质量管理的基础,首要任务是是建立完整覆盖顾客要求、法律法规的质量管理体系。如何建立?民航产业有自己行业的质量标准――AS9100,按AS9100的条款,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对于航空机载软件来说,仅仅满足AS9100的要求是不够的。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必须同时要考虑适航规章的相关要求,包括DO-178B、Order8110.49。笔者认为以下图形象地形容AS9100和适航标准之于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图1 质量管理体系和AS9100及适航要求三者间的关系图 根据实际参与项目预投产质量管理体系的适航审定经验以及实际参与项目的开发经验,可以使用符合性矩阵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程序和AS/9100及适航标准三者之间的符合性矩阵,一方面明确AS9100和相关适航标准的各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在矩阵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当前质量管理体系完整性状态。下表为方法中采用的简易的矩阵表: 注1:由于篇幅有限,只能简单列出表头,其中横行中可以列出AS9100条款号;左侧纵列可以列出相关适航条款要求,在表的右侧某一栏中可以列出体系程序的名称。表格可以根据条款的详细程度进行调整;表格因人而异,可调整以适合本企业的相关要求。 注2:对应矩阵中,可以采用标志方式,如完全满足,用表示;如果AS9100条例满足,但是不满足适航要求,用表示;如AS9100条例不满足,但是适航要求满足,用表示; 随着适航标准不断更新以及产品研发经验的积累,公司同样需要不断改善和持续改进体系文件以切实满足质量管理的完整性要求,如DO-178B升级为DO-178C,则公司应针对升级前后版本识别,确保质量管理的动态完整性。完整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基础,也是前提,只有确保质量管理中体系文件/程序的完整覆盖,才能有效保证质量管理的实施,才能确保企业有效率、有组织的进行。 2.符合性 符合性,之于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来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确保符合性,首要任务是建立满足符合性的方法。日本质量大师石川馨认为:“当引进某种做事的方法时,很自然要考虑这种方法是否合适。通常我们根据过去的结果与经验或传统的方法做出决策。适当的评估将使这种决策变得更加有效,同时工作过程中的数据对于评估工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对应质量行业中老话“不是最先进的方法就是最佳的方法,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才是最佳的方法”。对于一个企业的质量人来说,应该清晰自身企业所处的规模、阶段,并选择相应的方法以确保符合性。符合性,是PDCA过程方法最重要的环节。笔者个人觉得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简要的操作流程可以按照如下流程进行: 图2 符合性实施流程图 注:对于任何产品来说,数据的积累是产品优化,行业的发展的基础。 结合上述流程图,以机载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研发过程为例,具体操作可以参考如下: 针对机载软件研发过程,利用电子检查单(peer review)方式进行过程把关。 对各个层次的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方面培训,要言明使用检查单的意义和作用。 建立每个过程作业指导书,找出每个过程的关键要素,将关键要素导入到电子数据库中。 依据检查单内容,对实际项目研发过程进行评审和检查,将每个关键要素的检查结果导入数据库。 以数据库为基础,针对检查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进行相关管理过程和/或相关产品设计构型进行改正和/或预防。 注:实现数据库与检查单相连接,通过在数据库中输入关键字,使其自动生成检查单;一方面减少不同素质的人员造成检查单内容的差异,另一方面有利于人员更专注于产品检查和改进的本身,提高执行效率。 符合性,是一个持续改进螺旋过程,是建立在公司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逐步的改善,根据机载软件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方法以确保符合性。 3.可追溯性 对于机载软件来说,可追溯性的意义在于验证完整性和符合性,另外也在于后续过程的软件维护和升级,以及航线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排查出问题所在,找到根本原因。机载软件的配置管理过程是确保可追溯性的前提。在DO-178B和AS9100中可以查询有关配置管理的规定,根据AS9100要求和适航要求以及DO-178B建立配置管理程序。在机载软件的配置管理过程中, 首先需要针对机载软件相关阶段建立配置基线,包括需求基线,设计基线; 针对所有需求、源代码、目标代码建立追溯矩阵; 如果机载软件已经建立配置基线,其中的任何更改,都需要按照配置管理程序(计划)的更改控制流程实施更改; 按要求定期进行配置审核,并编制配置管理报告; 按照加载规程实施机载软件加载前环境确认,并填写加载记录。 现如今各个企业更加重视信息化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引进新的工具软件,如对于机载软件需求的管理,一般会采用DOORs软件进行管理。未来的信息化系统应该更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简单输入自动实现,容易检索等等,给员工工作带来很大的便捷性,降低了人为错误,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而所谓高度化集成的信息平台,个人觉得可以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块,然后在模块后台实现数据库支持。以航空机载软件的几大过程为例,包括计划过程,,需求过程,设计过程,编码过程过程,供应商管理过程,建立相应的模块,在各个模块之间共享同一个数据库;对于每个模块之间再细分子过程,为每个子过程建立窗口。高度集成化信息平台能够将一个机载软件完整生命周期所有信息记录在同一平台上实施分类保存,可以通过菜单拉取机载软件配置项,了解其当前状态,链接到供应商管理,进一步了解供应商的需求和编码状态。 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体现,只有实际工作中进行了相应的记录和标识,才能确保机载软件的可追溯性。也才能真正确保机载软件产品满足初始适航和持续适航能力。可追溯性确保了质量管理真正的实现。 四、三个基本特性之间的关联 三性,用综合性的话语来描述:针对航空机载软件的每个过程,按照AS9100/适航要求建立完善的机载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程序和方法以及计划;每个过程的操作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做好相关记录。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用三句话概括他们的关系: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实际质量管理过程中,却不能将这三个特性割裂开来对待。在实际操作中,完整性是质量管理的必备因素,充分条件,只有满足了完整性,才能确保符合性和可追溯性的实现;符合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主体,满足了符合性,才能体现了质量管理完整性的同时能确保质量管理的可追溯性;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的必要条件,可追溯性的实现才能体现完整性和符合性的实现。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环环相扣。当三性中有一点不满足要求,其他两性也就不能满足要求,进一步说明质量管理失控。 在实际机载软件的需求和设计编码中,只有确保各项活动满足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才能实现质量的过程方法管理,才能充分说明质量管理的完善有效,才能真正确保航空机载软件满足系统功能和适航要求,最终确保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 五、结语 对于机载软件来说,实现其功能和运行已非难事,难点是如何使航空机载软件在满足安全的情况,实现成本降低,技术性能提高,以持续满足客户和适航要求,最终获得更高市场份额。相信通过满足质量管理的三性:从小处来看,可以培训企业所有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航空机载软件研发生命周期中更注重过程的输入和输出以及过程活动,降低了研发的成本;从大处来看,也使得缩小与国际先进航空研发企业的思想和流程上的差距,使企业有更多精力投入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过程,以进一步缩小与其之间的技术差距。 笔者清楚,就单单质量管理本身来说,要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过程管理方法,并实际应用于企业,为企业带来益处,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笔者更清楚,质量管理,受制于产品研发技术,单单发展好质量管理流程,并不能带来根本性地变化。要想真正实现中国自主研发的民航产品进入市场,甚至走出国门,需要从技术、管理、人才等各个方面着手进行循序渐进的改善。套用屈原前辈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基于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的气象水文软件质量控制方法浅析 摘 要:论文针对气象水文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外常用的软件质量控制方法以及它们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相结合的质量控制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软件质量控制模型,为全面提升气象水文软件的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软件质量;质量管理体系;CMMI;GJB9001B-2009;质量控制模型 软件在装备系统的研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软件产品的质量已逐步成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软件质量关系到武器装备系统的生命,关系到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旦软件失效,就可能导致整套装备系统的失效,甚至导致战争的失败。目前,软件在研发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远不如人意,特别是与硬件的可靠性相比,软件的可靠性一般要低一个数量级[1]。 1 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装备系统研发软硬件管理不均衡,过分强调硬件。武器装备的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和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且其各个因素又是相互关联和制约,不均衡的过分强调某几个方面都是不科学的。而现状是系统的研发过分强调硬件的重要性,软件只是被当做硬件的一个附件来对待,未作为产品列入装备系统计划和技术配套表。 (2)总体单位不抓配套单位分系统软件的质量,监控力度不够。在软件产品的开发中不遵循软件工程的要求,而且武器装备系统的总体单位只抓本单位开发的软件质量,对配套单位分系统软件的开发过程监控不力,对配套单位交付给总体单位的软件普遍不进行软件验收测试和软件验收评审。 (3)软件设计文档的编制不规范,不符合国军标要求。编制时缺少文档化的过程描述,尤其是缺少工作文档、风险管理文档和工作量统计文档,而且文档编制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特别严重的是大多数单位的文档是在软件编程完成后补写的,失去了以文档指导软件实现的作用。 (4)高层管理者对软件管理不够重视,软件配置管理不到位。管理要从高层做起,但是多数高层却忽略了管理的重要性,有的软件开发组未设配置管理员,有的单位对配置管理的概念(如对基线标识和配置控制等)模糊,对软件开发库、受控库的设置与管理不当,致使软件在出厂前基本不受控。 (5)对软件测试的概念和方法认识模糊,缺乏对过程和产品进行测试。软件开发测试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之间缺乏对对方工作的基本认知,双方难以沟通,阻碍了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部分单位对第三方测试存有疑虑:担心泄密,难以保护知识产权,或担心经费不足和增加工作量延误工程进度。 上述问题是装备研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亟待改进。国内外的经验说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一条是必须“树立软件产品的观念”和“用软件工程方法组织软件开发”[2],并按照软件工程方法的基本原则不断改进软件开发过程。现在国内比较常用的控制软件质量的方法是质量管理体系法,而国外比较流行的是运用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即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来控制软件的质量。 2 软件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及缺陷 2.1 军用软件研制质量控制的一般做法及缺陷 我国一直采用质量管理体系中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来控制军用软件的质量。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产品质量是设计、生产出来的”,关注软件开发、研制的过程,通过强调过程模式,将组织内所有的工作定义为一个个明确的过程来进行质量保证和评估,使影响软件产品质量的因素在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以此来提高其使用的可靠性、安全性,突出的把持续改进的过程作为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水平的重要手段。 目前,军用软件研制质量控制的整套模型源于GJB9001B-2009,该国军标适用面广,可面向于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和服务四大产品[3],主要强调的是硬件产品的质量控制,对军用软件的适用性稍弱,没有针对软件产品及其研发的特点展开说明,尤其是在型号的不断改进,装备状态的多次更改之后,对军用软件的配置管理等方面的更高层次的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实施该标准时无法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没有对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忽略了该标准反复强调的“质量管理必须坚持持续进行质量改进”,导致研制单位无法拥有一套适用的质量管理体系。 2.2 国外软件研制质量控制的一般做法及缺陷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即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是对组织软件过程能力的描述[4]。CMM 中最为核心的思想是:只有好的过程才能造就好的结果。它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软件工程能力的改进与评估,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标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用户满意度。CMMI是CMM模型的最新版本,它把软件开发视为一个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软件的研发和维护进行过程监管,以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CMMI项目为军工界和政府部门提供了一个集成的产品集,其主要目的是消除不同模型之间的不一致和重复性,降低基于模型的改善成本。CMMI将以更加系统和一致的框架来指导组织改善软件过程,提高软件产品的研发、获取和维护能力。 CMMI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最实用的一种软件质量控制模型,强调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注重基于模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改进,可以帮助软件企业有效地管理软件过程,但是CMMI也存在缺陷,CMMI本身是国外的体系,是基于法治的体系,而我国强调的是人治的氛围,这种文化性问题是CMMI能否适用于我军的关键;实施该体系时单位对于软件研发人员缺少必要的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导致软件研制人员与质量管理人员难以沟通,阻碍了研发工作的进度;CMMI只强调关键过程域,无法保证软件产品能被成功的研制出来。 3 基于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的气象水文软件质量控制方法 3.1 质量管理体系与CMMI的共同性 质量管理体系与CMMI面向的都是组织和软件产品的质量问题,都是以现代质量管理理念为基础,充分体现了质量管理、质量保证、全面质量控制、全面质量检验等思想。它们都非常关注产品的质量,都以相同的质量原理为基础,都强调通过良好的过程来保证产品的质量,都在强调外部沟通的同时强调内部沟通,都以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作为最关键的成功条件,都采用PCDA方法,都重视规范化、活动规程和必要的文档与记录。 3.2 质量管理体系与CMMI的差异性 作为质量管理的标准性文件,CMMI与GJB 9001B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GJB 9001B是一个适用于各类产品的通用型标准,主要是针对制造业制定的,而CMMI是专门针对软件开发设计的,可以帮助软件企业有效地管理软件过程;GJB 9001B强调完整的组织体系,可以用来建立符合ISO9000管理的组织管理,而CMMI本身对管理体系没有明确要求,默认组织体系是有效的、健全的;GJB 9001B评估的目的是要认证组织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为此给出比较简明、科学、原则性的要求,评估出结论合格与否,而CMMI则用于评估组织的软件能力的改善,确定采购风险,或找出软件过程的强项和弱项,明确改进途径,为此给出良好软件过程的详细描述和能力提高的简明科学途径。 3.3 基于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的气象水文软件质量控制模型的建立 GJB 9001B鼓励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而CMMI的本质是通过对软件研制过程中关键过程域的精确定义,来使软件研制从一个不确定的“黑箱”操作过程,变成一个各步骤可视的、可对偏差随时控制的“透明”操作过程。根据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的相关理念和技术要求设计出适用于气象水文软件的质量控制模型。 质量控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该模型将质量控制归纳成七个阶段:(1)明确准备目标、项目范围和资源需求,依据CMMI的相关标准对软件的现状进行评估,定义相应的目标和指导原则,为下一阶段准备好相应的评估资料;(2)根据客户的要求和技术指标制定软件的开发流程,该阶段表达了组织层上下同心、拟定目标和愿望的状态,这是对将来有一个共同思考的过程;(3)在新的开发流程下引入GJB 9001B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对组织当前的状态进行判决,及时向组织传达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并根据GJB 9001B的要求,确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向;(4)根据上述要求拟定软件管理流程,确定关键业务主题、各团队的角色和职责、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改进进度安排;(5)在此流程的基础上导入成熟的开发和管理理论及方法,并根据客户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规则、度量方法、模板,作为改进和实施的基础;(6)按层次和相关要求编写各层次文件,根据国军标的要求编写相应的工作文档、风险管理文档以及工作量统计文档;(7)依据软件运行的实际情况改进流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的所有人员确定需要改进的目标,分析现有的工作步骤、客户需求和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方案,验证并更新实施流程,在提高技能、绩效的同时,也提高软件的质量。质量控制是一个总结、再学习和提高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改进建立下一轮工作的更高目标,制定组织进一步工作的计划,只有通过这种反复的评估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软件质量。 4 结束语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发出复杂的大型软件系统已不再是单个质量控制方法所能完成的任务,只有通过融合多种方法的优点推出一种新的质量控制模型,才能保证气象水文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本模型旨在GJB 9001B的基础上结合CMMI的理念和技术要求,把GJB 9001B作为CMMI的保障,而把CMMI作为GJB 9001B的“使能器”,两者相互促进,全面提升气象水文软件的质量及服务能力,进而提高武器装备软件的质量。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中的“三库”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 要 为了加强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状态变化的控制,针对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建立“三库”,并通过“三库”的有效管理实现配置管理的部分功能,达到提高仿真训练软件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仿真训练 软件 质量管理 三库 1 引言 我国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便捷。无论是在学校、军营,还是机关、农村,信息化覆盖率越来越高,让人们真切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独特魅力,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科技给予我们的全新的感受。科技让我们距离世界很近;科技让我们工作或生活更加轻松;科技让我们颠覆过去的思维及工作、生活方式。 信息化建设如火似荼地发展,同时也催生了仿真训练软件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软件质量对仿真训练软件可靠性的制约也日益凸显。为了满足日益提高的仿真训练软件质量要求,确保软件质量和可靠性,做好软件质量管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软件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配置管理是可以控制软件变化的科学管理。软件配置管理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软件的版本控制、变更控制和过程支持。其中,设立“三库”,即开发库、受控库、产品库,对软件技术状态变更和版本控制的管理更是其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也是配置管理的重点。在军用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通过对软件“三库”的有效管理来达到控制状态的变化和标识的情况,并严格履行软件产品的出入库规定,从而实现对软件的质量监督。 2 “三库”的含义 “三库”是指软件开发库、软件受控库和软件产品库。“三库”的建立是配置管理当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不仅可以对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状态的变化进行控制,还可以对软件配置项进行有效的标识,同时又可以避免复杂的配置管理技术给开发成本造成太大的影响。 GJB 5000A《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GJB 5235《军用软件配置管理》和GJB5716-2006《军用软件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通用要求》都有对“三库”建设的相关要求,其中,GJB5716-2006中给出“三库”的定义分别是: (1)软件开发库(software development library)是指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存放软件配置项的集合。 (2)软件受控库(software controlled library)是指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存放已通过测试或评审且作为阶段性产品的软件配置项的集合。 (3)软件产品库(software product library)是指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存放已定型(鉴定)且供交付、生产、检验验收的软件配置项的集合。 通俗一点的解释“三库”的含义是: 软件开发库就是在软件生存周期的某一个阶段期间,存放于该阶段软件开发工作有关的计算机可读信息和人工可读信息的库;在软件生存周期的某一个阶段结束时,开发库内的内容经过评审通过后,就可以进入到软件受控库中;在软件生存周期的组装与系统测试阶段结束后,形成的可以直接交付给用户的最终产品或可以在现场安装的软件就存放在产品库中。 3 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仿真训练软件的质量管理工作还没有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措施,软件质量还远不能满足软件开发的要求,软件开发成本与进度计划难以准确估计,对软件产品质量的评价还缺乏标准和手段。归纳起来,军用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3.1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意识不强 现阶段,大部分仿真训练软件开发研制单位质量管理意识不强,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没有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缺少质量保证大纲等质量保证文件和阶段性的评审制度,软件的质量保证工作基本上是由软件开发者自身完成的,而实践已经证明,采用这种方法开发的软件是无法保证软件的质量的。 3.2 缺乏软件技术状态管理和控制 在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的技术状态非常多,软件的一条语句或一个函数的修改都可能造成软件部分功能无法正常运行,甚至整个软件瘫痪。所以,一旦软件出现故障,由于没有对软件的技术状态实施管理和控制,很难快速准确的找出故障原因,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更大的损失,直接影响整个军用仿真训练软件的质量。 3.3 软件测试不够充分 大多数仿真训练软件开发单位没有设立独立的软件测试部门和专门的软件测试人员,而是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由开发人员采取自己设计、自己编程、自己测试、自己维护的方式来完成的。由于软件开发人员任务重,他们在测试上不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很容易把软件测试环节变成只是走过场、讲形式,导致测试的作用和可信度大大降低,一些隐含的错误和缺陷被遗留到软件交付之后的运行阶段。 3.4 对软件文档的重视程度不够 软件文档是软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软件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关系着整个软件的有效运行和维护。在军用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文档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所以导致开发人员对文档编制不感兴趣,编制不及时;软件文档内容不完整,与开发过程不一致,格式不规范;文档审核和管理不够严格,未经审批可随意更改文档内容等问题,最后造成软件的透明度低,软件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不好,给软件研制和维护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 4 “三库”在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在仿真训练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软件的技术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的,软件在各个阶段的配置项内容是不相同的,软件的版本也是存在更新的情况。因此,对软件技术状态的管理和控制是保证军用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的关键。“三库”质量管理是软件质量保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软件产品形成过程技术状态管理的核心任务。 4.1 建立“三库” 按照相应国军标的要求,在仿真训练软件生存周期中,要建立软件“三库”,通过对“三库”的集中管理,实现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状态变化的控制和对软件配置项的正确有效的标识,以确保仿真训练软件产品的正确性、完整性、可控性、可追溯性。 4.1.1 开发库 从技术状态形成过程、有效控制和管理的角度看,在仿真训练软件完成详细设计阶段工作之后建立软件开发库。此时将未进行测试和评审的软件和软件相关设计文档等软件配置项存放到开发库中进行集中管理,并由软件开发项目组或分系统负责。 4.1.2 受控库 软件受控库反映的是软件研制开发过程的轨迹。在仿真训练软件形成过程初、中期等阶段建立软件受控库,对通过测试和评审,确认正确的软件版本、完整的软件文档材料,以及其它相关软件配置项,采用软件受控库管理,由系统总体负责管理。 4.1.3 产品库 在仿真训练软件研制开发的末期建立软件产品库,对通过综合测试(验收)的软件、完整的软件文档材料、软件生命周期更改的版本,以及开发研制该软件产品的相关的成套软件(包括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集中控制管理,由研制单位质量管理部门负责。 4.2 软件开发库的管理 软件开发库建立在承担仿真训练软件开发任务的项目组,由项目组质量管理人员或分系统负责人(无分系统的由项目负责人)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软件开发库中管理的内容包括软件开发、测试阶段对应的文档和“初始阶段”的软件。 4.2.1软件开发库入库的内容 (1)按照对应国军标要求,软件在开发过程中规定的所有系统的和阶段设计文档,包括:软件开发计划、软件技术规格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接口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详细设计说明、接口设计文档、软件测试计划、软件测试说明、软件测试报告、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等。 (2)软件开发过程中各阶段所产生的计算机软件部件、计算机软件单元及其源程序代码、目标代码和数据定义文档,软件开发过程中各阶段进行软件测试的测试用例和测试结果等。 4.2.2 软件开发库的控制要求 项目组首先根据开发软件的规模,将符合项目标识、版本等软件配置要求的软件配置项入库控制,在此基础上对开发库的每一项内容(配置项)进行标识,由专人负责记录开发库中每一个配置项的位置、标识和入库时间。如果有某个配置项需要进行修改,则需要按权限实施更改,并必须通过项目负责人的审批。在进行更改操作的同时还下需要填写《软件开发库更改记录表》以记录开发库中的有关更改信息,并保存更改前的软件或文档的标识和版本。出库控制应按规定的权限出库,记录有关出库的出库项、软件提取人和出库时间等信息。 4.3 软件受控库的管理 在仿真训练软件测试工作开始之前需要对开发库中的软件配置项进行确认工作,然后从中提取被测软件和相应文档进行测试。通过认可的测试或评审的软件配置项就可以转库到软件受控库。 4.3.1 软件受控库入库的内容 软件受控库入库的内容必须是通过测评或评审的软件配置项,以及是仿真训练软件开发单位或用户认可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开发计划、软件需求说明、概要设计说明、详细设计说明数据库设计说明、软件测试计划、软件测试分析报告、用户手册、操作手册、软件维护手册、项目总结报告、项目验收报告、质量要求文档(质量保证大纲、标准化大纲、可靠性和维修性保证大纲等)、软件(源程序、目标代码、编译成目标代码的详细步骤、可执行程序和写入可编程器件的程序等)、软件设计更改报告及审核文档,以及所有文档的电子版本。 4.3.2 受控库的控制要求 仿真训练软件的受控库控制要求要比开发库更为严格,受控库的管理控制由承研单位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软件开发人员受控使用。 软件开发库中通过测评和审核的软件配置项必须转入到受控库进行管理,每次访问需按权限,并要通过项目负责人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联合审批才可获得批准,同时还要记录访问人 、访问时间、访问项、访问批准人等信息。出库控制时,软件提取人的申请,项目负责人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并进行出库信息登记。更改控制时,软件开发人员先提出更改申请,质量管理部门向有关人员更改信息,并且组织评审,待更改内容通过评审后方可按要求办理出库,转入到开发库中进行更改;完成更改后按相关要求重新入库,并及时向有关人员更改信息。 4.4 产品库的管理 软件在通过综合测试或验收之后,其配置项应转入软件产品库进行管理。而其它项应纳入承研单位的档案管理。 4.4.1 产品库的内容 软件产品库入库内容应是已经完成了综合测试等待交付给用户运行或者是现场安装的最终的软件产品,具体包括可执行程序、系统配置文件、数据文件、安装文件以及电子文档和书面文档。 4.4.2 产品库的控制要求 产品库的管理控制直接由军用仿真训练软件承研单位的科研部负责。对软件产品库须按相关要求进行入库、访问、出库、更改、配置状态报告、配置审核等的控制。 产品软件版本必须与设计文件及其电子版同步归档,软件档案必须与其纸质软件文档相符。产品软件归档媒体一式两套,一套为基准盘封存保管,一套为工作盘提供利用。 5 “三库”应用的效果分析 在仿真训练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应用“三库”,对软件的变化状态和有效的标识实施管理,使得软件的开发过程变得可控,杜绝了软件开发和使用的随意性,软件质量得到了保证。“三库”应用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应用“三库”进行有效的标识,减少了项目开发因为版本错乱、标识不清等低级错误,导致整个软件产品质量下降,保证了软件的开发周期及阶段性取得的成果。 (2)在仿真训练软件的开发各个阶段中,软件和其它软件配置项不可避免会发生更改,通过“三库”的应用,强化对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更改的审批控制,使软件的所有的技术状态都处于可控的范围内。 (3)在仿真训练软件的开发中应用软件“三库”实施管理,不仅可以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清晰、准确的把握软件开发的每一个阶段和流程,而且通过软件“三库”的管理还可以让软件开发人员发现并避免一些重复性、阶段性的错误,使软件开发人员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6 结束语 随着仿真训练软件的发展,软件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软件的质量管理工作就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中的“三库”概念和建设方法,并在软件开发过程引用“三库”实施管理类,从软件开发阶段开始提高软件质量,建立和维护军用仿真训练软件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各个阶段产品(包括各个文档、程序及其数据等)的完整性,确保对仿真训练软件形成过程的质量实现可追溯性,使软件开发、技术状态管理和维护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最终提高仿真训练软件质量。 作者单位 海军潜艇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042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加强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若干思考 [摘 要] 随着军队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军用软件在武器装备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质量已成为影响武器装备作战性能的关键因素。分析了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发展和现状,并从突出地位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加快系统建设、提高建设水平四个方面对如何加强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军用软件;质量管理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装备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软件在现代武器装备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在武器装备系统中的地位逐渐由硬件的配套产品上升为独立的产品,成为武器装备系统和自动化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器系统功能的生成和发挥对软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军用软件的质量关系着装备系统功能的强弱和成败,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武器装备的质量。 一、军用软件 军用软件(Military Software)是指用于保障军事装备及其配套系统正常工作,经正式立项研制并交付军方使用的特殊的专用软件产品。与常用软件相比,它实时性、时序性、精度性、安全可靠性要求更高,并具有嵌入式软件多、能适应各种恶劣军事应用环境的特点。 军用软件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武器系统软件,包括为武器系统专门设计或专用的嵌入式软件,指挥、控制和通信软件;对武器系统及其完成军事任务进行保障的其他软件。另一类是自动化信息系统软件,主要是指执行与武器系统无关的系统使用和保障功能的软件。 二、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发展 同国外相比,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起步较晚。1996年,原航天工业总公司颁发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软件质量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了软件也是产品,必须和硬件一样纳入型号配套管理,列入产品配套表和技术配套表,实施产品管理。2000年3月,国防科工委颁布了《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工作问题的若干决定》,并于2001年9月颁布了《军工产品软件质量管理规定》。2002年,国防科工委专门组织软件调研组,对重点型号的软件承制单位进行了调研,并对加强软件质量与可靠性工作进行了现场指导。在2002年9月召开的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工作会上指出,软件质量是当前比较薄弱的环节,应充分重视软件质量问题,积极借鉴国外软件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内部各单位的交流,促进软件质量控制和可靠性工作。 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基本上是以软件开发项目为中心,以软件工程化带动和推进软件质量管理,其具体方法如下: 1.依据软件工程原理,按照一定的软件开发方法学,确定适当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分阶段实施了软件质量管理和控制。 2.型号软件纳入了产品配套表,对软件产品的研制进行了严格的质量管理。 3.根据软件的规模和安全关键性等级,对软件进行了分级分类管理。 4.落实型号研制人员的岗位职责,软件研制人员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5.制定并实施了大型项目的软件规范。 6.建立并完善了软件独立测试机构,提出并实施了软件仿真测试,加强了软件开发项目组内的软件测试力量,对A、B级软件开展了独立的确认测试。 7.为总结型号软件开发方面的教训,编写了型号软件故障启示录;为总结型号软件测试经验,编写了软件评测文集与案例,建立了测试实例库。 三、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现状 随着军事装备体系化、复杂化、高技术化趋势逐渐显著,各类军用软件的使用日趋广泛,结构日益复杂,军用软件已不再是硬件的附属物,已经成为与硬件并列的、独立的技术状态管理项目。军用软件要求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整体作战效能。因此,军用软件开发中必须采用有效的手段和工具进行软件的质量保证活动,以支持开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小的费用开发高质量的软件,满足应用需求,同时减少维护费用。 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军用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软件在开发、设计阶段缺乏严格的需求分析和评审;在调试、验收阶段,由于缺乏科学的测试手段也无法对软件进行必要的测试;在使用、维护阶段,不能严格按照软件配置进行管理,造成软件在生存周期中,存在着更改随意性大、质量难控制的问题。这些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软件的技术状态混乱,给用户的使用和维护工作带来了困难,影响了战斗力的提高。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存在的一些不足如下: (一)承制方尚未建立完善的软件质量保证体系 目前,虽然已经建立基本的军用软件质量体系标准,如GJB9001B-2009等,但是实施程度较差。在现阶段,军事科研软件的开发大多集中于军队直属单位中,大多是院校、科研所及相关部门。参与软件开发单位一般较多,但单位内部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软件质量保证体系。由于质量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软件开发过程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软件的质量保证工作基本上是由软件开发者自身完成的。 (二)军方尚未有效参与软件需求定义 软件需求是度量软件质量的基础,不符合需求的软件就不具备质量。但当前的型号研制中,军用软件需求定义阶段缺少军方的有效参与,设计人员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定义装备的作战使用需求,同时对军用软件隐含的需求(如软件的可维护性)重视不够,导致在后续工作中软件修改、返工频繁,不但影响了软件研制进度,而且一些质量问题和缺陷也带进了后面阶段的工作中,软件质量难以保证。 (三)软件测试不够充分 目前,军用软件承制方多数没有建立专门的软件测试组,而是在软件开发的各阶段主要由开发人员采取自测和互测相结合的方式。由于软件开发人员任务重,他们在测试上不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容易走过场,致使测试的作用和可信度大大降低,一些隐含的错误和缺陷被遗留到软件产品交付投入运行阶段。 (四)文档在软件质量保证中的作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软件文档是计算机软件产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关系到系统能否有效运行、开发和维护,是保证软件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主要体现在文档本身的可追溯性和可改进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文档的形成过程是一项艰苦、枯燥的劳动,人们常常忽视它,致使文档的编制和管理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软件开发人员对文档编制不感兴趣,编制不及时;二是软件文档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完整,可读性差;三是文档审核、管理把关不严,未经许可随意更改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问题导致了软件透明度低、可维护性差。 四、加强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要突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地位作用 随着军用软件在作战、训练、战备、管理等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必须充分认识到软件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努力提高军用软件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必须针对军用软件研制及使用保障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软件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质量管理能力。 (二)要加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 军用软件在研制开发过程中,对质量管理理论具有明显的依赖性。针对目前对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理论研究较少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 1.加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特点、要求和原则,以及面对当前软件开发和使用保障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措施和研究重点,以便系统地研究和解决。 2.加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基本规律研究。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基本规律是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基本遵循和依据。应根据军用软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借鉴质量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从军用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定型与鉴定、质量监督、项目管理、验收、配置以及维护等不同活动的特点出发,来研究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基本规律。 3.加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方法手段研究。要紧贴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实际,区分不同活动的特殊要求,围绕军用软件质量形成的全过程,深入开展质量管理方法手段的研究。 (三)要加快军用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现代高技术武器大量采用计算机系统,军用软件为完成智能化的任务,也越来越复杂,外军已经把军用软件作为装备纳入了管理体系。我军新一代武器陆续装备,指挥自动化系统也初具规模,软件的成分大大增加。但军用软件在设计、开发、测试、维护、使用管理上还很薄弱。因此,针对军用软件的特殊性,建立系统化、正规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十分重要。 1.建立军用软件质量管理部门。有必要在总部一级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软件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用以规范和指导军用软件发展的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在总体上规范和指导各军兵种的软件开发与采办;在各军兵种成立相应的部门,负责指导、规范本军兵种的软件开发与采办工作。 2.健全军用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在准确把握军用软件质量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层次、各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责,提高质量管理的保障能力和水平。 3.健全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健全完善的法规和技术标准是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前提。为保证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体系结构的总体规划,建立满足军事需求的、统一的软件体系,结构和标准规范,解决好软件的发展同步、功能配套、兼容匹配。 (四)要提高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建设水平 1.运用全寿命管理的思想提高质量。对军用软件从需求分析到新系统替代的整个生存周期过程中各阶段及各环节的活动,实施前后衔接、持续不断、首尾响应、协调统一的管理,明确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部门的管理任务和目标。 2.用软件工程的原则与方法研制、开发、维护军用软件。军用软件系统复杂,软件度量、工作量估计、需求变化和风险管理难度大,开发进度和质量难以保证。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加强软件开发,有助于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开发效率,减少维护的困难。 3.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与职权,使软件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软件开发时间周期长,参与人员、部门多,在整个生存周期内,软件的开发环境、运行环境都会发生变化。通过建立一套评估、控制和实施软件质量管理的机制,有利于实现软件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经常化。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的不断进步,在积极性软件质量管理中,基于过程方法的软件开发与生产质量管理等,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信息化发展中,软件质量管理应用的标志性管理技术方法。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对于软件的开发利用来讲具有高质量保证与高可信度的优势。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原理的分析论述,并结合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软件质量管理的问题,对于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论述。以提高过程方法在软件开发设计与管理中的应用,推进现代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过程方法;软件质量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分析 在软件技术开发与软件设计应用中,最为关键并且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对于开发设计软件以及软件技术质量的保障与成本控制实现。近年来,随着软件技术与软件开发设计应用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于软件工程的研究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软件技术质量保证与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方法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与需求下,逐渐在信息化发展实际中进行应用实现的。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最早是由美国软件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进行提出并应用的,它实际上就是将软件技术的改进发展与软件开发设计过程的改进之间同步进行与实现,通过对于软件技术开发与设计过程的控制,实现对于软件技术质量的管理控制,这样一来不仅对于软件技术和软件应用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步。 1.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与技术概述 1.1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含义分析 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通常也被称为是过程管理方法,对于软件质量的过程管理提出与实现,最早是由美国软件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以进入以过程为中心的软件技术以及软件产品的开发利用时代为标志。随着美国软件行业中以过程为中心的软件产品、技术的开发利用发展,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平台在实际开发应用中越来受到欢迎,并且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平台开发设计的相关要求准则等,也随之出现并发展起来。在对于基于过程的软件管理平台设计建立要求准则中,以美国CMM以及PSP、TSP管理平台的设计应用实现最具有代表性和意义。 通常情况下,对于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平台与方法中,过程一词多被解释为将输入方式转化为输出方式的一组相互关联或者是相互作用的活动。对于软件产品以及技术的设计实现以及管理过程,又被按照一定的规律关联分解为软件工程过程以及软件管理过程、软件支持过程等三大过程类型。其中,软件工程过程主要是指软件产品以及技术的开发、生产、设计实现过程,包含对于软件技术与产品的需求分析以及编码设计、系统测试等过程步骤;而软件管理过程主要是指对于软件工程的管理维护过程,包含对于软件产品、技术的开发、生产、设计应用等的管理以及维护实施等,比如对于软件开发项目的策划、跟踪监控以及质量保证管理过程等;最后,软件过程中的支持过程主要是指对于软件技术以及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利用进行支持的过程行为,包括对于软件产品与技术的评审以及培训、度量等过程。在软件工程开发设计以及应用管理过程中,建立相关系统平台,实现对于软件工程系统化与自动化管理控制实现,是在现代信息化发展情况下,进行软件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措施。 1.2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技术概述 在应用过程管理方法,对于软件质量进行管理实现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的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有CMM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以及PSP、TSP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等,此外,还包含ISO9000系列的软件过程质量管理应用技术,以及IEC15504要求标准下的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 其中,CMM、PSP以及TSP软件过程质量管理应用技术,是由一家软件工程研究机构研究提出的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系统模型平台。CMM软件过程质量管理系统模型平台主要是在对于CMMI系统模型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理念、以及软件开发生产技术、产品相互融合的情况下,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CMM管理系统与体系,实现对于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人与技术、管理过程三个方面的管理控制实现。而ISO9000标准系列的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一种由国际标准化研究组织研究提出的通过过程方法实现对于软件工程质量管理的技术方法,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中有广泛以及普遍的应用实现,尤其是在政府以及工业发展、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应用实现更为突出。 2.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2.1信息化过程中的软件质量管理问题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各自为政、信息化重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成果垄断等问题,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突出。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部分,软件的开发利用以及发展不仅对于社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更是对于国家生产力水平以及综合实力情况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根据社会信息化发展与软件质量管理的情况来看,目前,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软件质量的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对于软件质量管理的意识比较缺乏,软件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在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对于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利用过程中,过分重视对于软件技术产品以及项目的开发设计进度、数量等问题,而忽视对于软件产品质量以及软件开发设计过程的控制管理。再次,在进行软件技术以及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软件产品与技术的开发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相对比较落后,并且对于同一个软件产品与技术的开发设计转包现象比较严重,通常存在有多个软件开发方,这对于软件质量的管理以及软件开发的发展进步都十分不利。最后,在进行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软件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也是信息化发展中软件开发设计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如下图1所示。 2.2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 在社会信息化发展中,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方法,就是通过对于软件需求过程以及软件设计过程等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实现,同时对于软件的编码以及测试、维护等,基于过程质量控制管理的方式,实现对于软件质量的控制管理实现。具体质量控制管理方式如上图2所示。 首先,在基于软件质量控制管理的软件需求过程的质量管理中,应注意从对于客户管理以及目标控制、需求范围的控制、需求筛选等方面,进行软件需求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实现,保证软件技术与产品的质量。其次,对于软件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控制,主要就是根据软件需求分析情况,对于软件总体结构的设计过程与质量进行控制管理,以实现软件过程设计的目标。再次,对于软件编码过程中质量控制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于软件编码的过程进行规范,以及做好相应的软件编码代码审查、单元测试的控制与管理;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做好软件的单元测试以及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三个部分的测试,并对于测试过程进行控制管理,保证软件测试过程质量符合要求。最后,在进行软件产品以及技术的维护过程中,应注意针对不同的软件维护类别,对于软件技术与产品进行改进,以满足客户对于软件产品的需求。总之,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就是要结合软件技术以及产品开发设计实现的过程,对于过程方法进行控制管理实施,从而实现对于软件产品的质量管理。 3.结束语 总之,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与重要内容部分。而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更是现代软件质量管理的重要趋势方向,进行方面的应用分析,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意义。
摘要: 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是汽车工业必须面对的两大挑战,电动汽车因其绿色环保的独特优势迎合了时代的发展;电池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关乎车辆安全性和续航里程性能。通过分析电动汽车不同种类电池的发展使用情况,对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电动汽车;电池;使用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目前,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关注焦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的出台,各行各业都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开发新的清洁能源,电动汽车这一新型汽车应运而生。由于电动汽车绿色环保的独特优势迎合了时代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众所周知,当前电池性能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和普及推广的“瓶颈”,由于技术、材料、工艺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的限制,电动汽车电池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过长等不足,难以完全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延缓了电动汽车发展和普及的步伐。因此,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应当重视电池应用的现存问题,切实提高电动汽车电池性能,为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1电动汽车的发展过程 电动汽车最早诞生于19世纪初叶,由于当时技术不够成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96年利用铅酸电池技术研发电动汽车,1999年着手电动汽车电池的生产,但也因很多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行业的认可[1]。21世纪初,电动汽车得到进一步发展,此时的汽车主要动力电池升级为镍氢电池,该电池显著提高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同一时期,日本丰田公司也利用镍氢电池技术开发了新一代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是把电动机与内燃机相结合,称为混合动力汽车[2],HEV电动车能根据汽车运行的实际情况,利用转换动力能源而达到减少燃油消耗的目的。2006年锂离子电池出现,使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得到了丰富和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最大优势是提高了电动汽车电池的安全性,成为了镍氢电池的有力竞争对手,镍氢电池失去了部分优势[1]。锂离子电池因其良好的安全性能,被广泛应用在纯电动或者混合动力车中。 2电动汽车电池的使用现状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高性能电池是电动汽车稳定运行的前提和基础。电动汽车电池存在续航历程较短、单次充电所需时间较长、易发生自燃甚至爆炸的安全隐患等问题,难以满足长途出行的需要。电动汽车是以电能作为动力源的机械,电能仅通过汽车的蓄电池供给,电池占整车成本的30%左右,电池和芯片是电动汽车两项最关键技术,而电池性能将直接影响车辆续航里程。面对2020年北方地区40年难遇的极寒天气考验,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表现着实让车主们大跌眼镜,交出了一份不合格的“答卷”。目前,电动汽车可用的电池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化学电池。化学电池可分为蓄电池和燃料电池两类[3]。在电动汽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车企曾经尝试采用多种不同类型的蓄电池,但出于对成本,技术和可靠性的考虑,目前绝大多数蓄电池已经被市场淘汰,如铅酸蓄电池、锰酸锂电池等。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蓄电池主要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少数车企采用镍氢电池,如丰田公司。 2.1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史并不算长,但40多年前诞生之初,就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使用寿命长的优势,成为了目前电动汽车上最常用的电池。现在,电动汽车领域普遍配备的锂电池主要有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镍氢电池等,不同车用电池的特点也各不相同。 2.1.1磷酸铁锂电池 目前,磷酸铁锂电池已在国内电动汽车中普遍使用,其优势是安全可靠、循环充电次数多,标准充电条件下循环寿命达到1800次以上,并且使用成本低。良好的安全性可使其在390℃的高温下保持稳定;现已经过严格的安全测试,不易因过充、温度过高、短路或在恶劣的交通事故中产生爆炸或燃烧。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比亚迪和戴姆勒集团共同生产的腾势500电动车,用等供电性能下,磷酸铁锂的数量相对于锂电池更少。例如腾势汽车采用了144节磷酸铁锂电池,比起锂电池来说,电池的数量上少了很多,对于BMS电池管理系统负担要小一些。 2.1.2刀片电池 刀片电池又称为超级磷酸铁锂电池,由于它的排布方式就像刀片一样插入电池包内,所以称为刀片电池。该电池将动力电池的电芯加长,使单个电芯形状扁平、窄小,可通过多个“刀片”捆扎形成模组,通过技术改进,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显著提高电池能量密度。但刀片电池的难点在于生产环节,要求在制造过程中保持极高的精度和速度,对极片的涂布和辊压工艺提出了很高要求。刀片电池利用电芯直接组成电池包,减少了模组结构和单体连接线束,提升了封装效率,进一步实现集成化。此外,由于刀片电池形状的特殊性和材料的稳定性,密集排布的刀片电池可以充当简单的结构件,进一步提升空间利用率。通过该技术,刀片电池的空间利用率由原来传统电池的40%提升到60%,其续航达到600km,而且同时具备高安全、长寿命的优势。 2.1.3三元锂电池 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很多电动汽车普遍使用了三元锂电池,主要是因为三元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较高、体重轻、低温充电性能好和续航里程更长的优势;其能量密度为200Wh·kg-1,即在相同条件下,三元锂电池的续航里程要比磷酸铁锂电池更长。同时三元锂电池还具有低温性能好、放电倍率高的特点。但三元锂电池的不足之处是稳定性较差。 2.1.4镍氢电池 采用镍氢电池的车型往往为混合动力汽车,其中典型的代表为丰田凯美瑞混动。镍氢电池的一大优势是稳定性比三元锂电池更高,其能量密度大约为70~100Wh·kg-1,电池单体电压通常为1.2V,仅为锂电池的1/3左右。因此在系统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其电池组的体积要比锂电池大很多。而且镍氢电池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容量会出现衰减,所以镍氢电池在控制系统设定上应主动避免过度充放电。 2.2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该类电池是一种把燃料所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装置。其原理是将燃料和空气分别送进燃料电池,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能,驱动车辆。而且,燃料电池用燃料和氧气作为原料进行反应的过程,尾气排放中的有害气体极少。但在实际应用中,燃料电池汽车很多技术亟待解决,目前,燃料电池汽车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该电池存在的缺点是燃料电池在与化学电池同样能量下,体积要大出几倍,即使像丰田公司,作为燃料电池技术走在行业尖端的车企,其量产出的乘用车Mirai的功率也仅为115kW,国内的燃料电池堆如果做到115kW,体积将会非常大,普通乘用车的空间难以容纳下。所以局限于我国目前的燃料电池技术,还是主要应用于商用车。 3电动汽车电池的未来发展趋势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汽车工业更是在不断创新和超越中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就已成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新趋势。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2011年的不到1万辆增长到了2021年的603万辆。目前,大多数汽车企业也纷纷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并尽力为消费者打造优于燃油车的新能源产品。作为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也在急速扩张。而目前,充电时间长、电池能量密度小、续航里程短、低温续航衰减快,仍然是用户使用电动车担心和焦虑的问题。如何突破制约电动汽车电池发展的“瓶颈”,已成为业界不断开发和研究的重点。电池制造商也在着力让电池在不减少电能储备的情况下变得更轻小。 3.1超级电容器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新型的存储装置,也称为双电层电容器。该电容器可以实现电场能与电能的相互自由转换[3]。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活性炭材料制作成的多孔电极,两个电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当在电极两端施加电压,可以使电解质溶液形成集电层,相当于串联的两个电容器。另外,活性炭表面积比较大,电解质之间的距离小,致使超级电容器产生很大的电容量。该装置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工作温限宽、免维护、绿色环保等优势,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3.2石墨烯电池 石墨烯电池被业界普遍认为最有可能取代三元锂电池的未来主力电池,是利用锂离子在石墨烯表面和电极之间的活动特征,研发出的新一代电池。石墨烯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导电性能好、重量轻、强度和韧性好,是非常好的特种新材料。在充电效率方面,石墨烯电池比传统电池提高了几十倍以上;使用寿命是锂电池的两倍,氢化电池的四倍;重量仅有传统电池的50%左右。华为在这个领域宣布过一项电池快充的技术,仅仅5min就能将3000mAh的石墨烯电池充满。由于其使用成本过高,目前难以推广使用。 3.3叠片工艺提升性能 汽车动力电池将朝着长电芯、大模组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卷绕方式电芯已经不能满足车规级动力电芯的形态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叠片工艺特征的电芯,由于叠片电芯尺寸灵活,不受卷绕卷针结构的限制,层叠使极片的界面平整度更高。叠片电池相比同类型卷绕工艺电池,能量密度能提升5%,循环寿命提升10%,成本降低15%,适合在动力电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国家科技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电动汽车领域实现了不断开发应用,未来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必能突破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性能不稳定等短板,迎来电动汽车产业的绚丽春天。 参考文献: [1]张美迪.电动汽车电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内燃机与配件,2019(15):230-231. [2]李雅菲.电动汽车电池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内燃机与配件,2018(24):176-178. [3]郭艳.新规正式公布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能否开启“蓝海”时代?(上)[J].资源再生,2018(7):16-23. 作者:李镢贵 韩民义 单位: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培养方案改革实践 【摘要】通信工程职业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应当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通信工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职业应用领域清晰,有4个主要方向:“现代交换设备与技术”、“光传输设备与技术”、“移动通信设备与技术”和“数据通信设备与技术”等方向。将其引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其与项目教学的动手研发能力培养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研发能力和职业技能两方面发展,以适应职业教育工作和相应的技术领域的要求。 【关键词】通信工程 职业技术师范 培养方案 一、引言 通信工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本科层次的教学人才。它具有本科和职业师资的两个特征,因此,在学制不变的(仍为4年)的情况下,本科教育和职业师资技能的培养这对矛盾显得更加突出。在本科教育所要求的厚基础的理论教育不能动摇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我校的培养目标上来看,该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通信类的职业师资和高技术的应用人才。由职业师资的培养出发,其培养的难点应当是职业技能,而理论知识的培养在传统的本科教育中已经不是问题。为了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就需要认真在本专业领域中详细地探讨究竟哪些职业技能是当前社会最需要的,总结出主要的职业应用领域,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只强调动手能力的全才培养,虽然学生的动手研发能力提高了,但是对职业领域中的工程问题仍然是一无所知,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直接胜任职业技术的教学工作的。因此,在校期间有选择性地开展重点的职业领域的工程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三、专业现状和改革思路 参考多所学校通信工程(师范)专业的培养计划,该专业课程结构的比例:公共基础理论课程(马列、数学、物理、英语等)比重很大,约占全部课程学时数的40%;学科基础课程(理、电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等)比重也很大,约占总课程的20%;师范技能约占8%而专业课程的比例仅约占20%。不难看出专业方面的培养比例很小,从现有的教学体制上来看,有些占了很大比例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不能压缩的,只能在有限的课程时间中,提高课程的有效性,要多开一些课程,只能减少各门课程的学时数,让学生尽量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在实践环节上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成为唯一的途径,也就是说充分利用集中实践环节,“开展项目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 “项目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是本次改革培养计划的着力点。 “项目教学”成功的例子是新加坡的“南阳理工学院”,基本方法是学生参与教师的真实的项目或虚拟的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项目研发,提高动手能力和研发能力。但是,动手和研发能力不等于职业技能,学生仍然无法系统和清楚地了解本专业在社会生产中的主要职业领域的情况,还是无法直接适应职业领域的需要。研发仅仅是职业领域中的一小部分,并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基本不涉及在该领域的就业,即使是高职的学生也很少涉及。培养面向中职和高职的职业教育教师,除具有研发能力,还应当基本掌握本专业职业领域中的基本技能。 “职业技能培训”就是针对除研发外的本专业的社会的职业需求开展的集中技能培养的一种方法。通信工程专业的职业技能主要有两个方面:电信运营、维护和施工的职业技能和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的职业技能。电信运营、维护和施工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现代交换技术、光传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几个模块,分别对以上几个模块进行培训即可以达到目的。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的职业技能相对复杂,涉及的技术种类多,理论要求高,但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该方面培养的最佳途径。 四、培养方案 通信工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采取在两大模块中进行改革的方法,即在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中进行(如图1、图2所示)。 专业基础模块以通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为该模块的核心,包括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专业技能模块由教师技能教育模块、专业核心技术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模块构成,由现代交换技术、移 通信、光纤通信、微波通信和eda技术等课程构成。在课程设置上,每门课的学时数都不多,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于重点课程增加学时数。 表1 职业技能模块和项目教学模块开设情况 实践教学模块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特色,引入项目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考证。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技能培养考证对电信运营企业和维护施工企业所需要人才的技能进行培训,具体到通信设备的调试和安装、故障处理和项目管理等内容。 集中实践教学为两周的停课实训,在1~6学期的后两周和第8学期中进行。采取每学期周数相等的方法即每学期20周,1~16周上课,17~18周实训,19~20周考试。 项目教学模块分为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见表1)。学期项目共3个,每学年1个(第4学年为毕业项目),安排在每学年的下学期,要求1学期内完成。学期项目是与本学年所学的课程和本学年之前所学课程的内容相关的综合课题。项目可视为一项特定的任务,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一(组)人(协作)完成。将项目与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熟悉开发流程与管理机制。学期项目、毕业项目与企业实习都是项目与教学结合实例。其中,学期项目最系统化地整合该学期的课程。课程教学和学期项目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课程的内容服务于学期项目,而学期项目反过来深化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理解。 职业技能模块包括“现代交换设备与技术”、“光传输设备与技术”、“移动通信设备与技术”和“数据通信设备与技术”等4个模块(见表1)。职业技能模块是针对当前正在应用于电信企业的通信设备在工程中的安装、调试、维护、运管的技术技能的培训。培训方法为每个模块集中实训两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共三个,即在其4个模块中选取三个。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在培训中,引入考证机制。学生可以在模块训练的同时参加有设备厂家认证工程师等资格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实际上已经拿到了该厂家设备的上岗证,对就业和将来的教学工作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存在的问题 我校实施了上述培养计划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师资问题;二是实践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和其它环境。项目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新事物,如何进行,需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要求,同时教师自身的研发和应用能力也需要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所需要的实训设备的投入较大,学校很难一次性投入。鉴于以上情况,采取了分步建设和结合软件仿真的方法解决。广泛的校企合作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在购买部分实训设备的同时,与设备厂家建立一定的协作关系,更重要的是建立与企业培训机构的紧密合作关系。校企合作也可以较好地解决设备投入不足的问题。由企业出资建设实训室,在学校内部建立企业的培训学院,通过订单班、考证培训收回企业投入的资金,短期内可以解决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六、结论 通信工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职业应用领域清晰,有4个主要方向。在校期间对其主要应用方向进行培训,使学生拥有在该专业领域中的职业技术,可以直接适应通信类的职业技术教学工作,同时也适合于社会的需要,提高了就业能力。项目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适合于通信产品研发等生产领域,对师资的综合能力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综上所述,在通信工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培养过程中,使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和项目教学培养模块相结合,切合该专业的职业师资培养的特点,符合实际需要。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试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论文摘要:通信工程专业是涵盖了电信网、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以及各种通信it的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介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并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进行了比较。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新疆;塔里木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1所,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即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211工程”本科院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塔里木大学是排位仅次于这两所大学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本科院校,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创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5人,副高以上职称占17%,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4%。学院包括5个教研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以及1个计算机实验室。目前该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每届两个班,每班30余人,该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7人。 一、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现代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论与编码技术、单片机与外围电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 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版)相比,其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中央民族大学生源较好,因此没必要开设该门课程)。中央民族大学按照专业选修课开设、塔里木大学按照专业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由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按照两个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即无线通信和通信网络,因此这种设置是合理的)。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未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机械制图、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网理论基础等。 2.专业选修课 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大二?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据库原理。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仿真技术eda。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matlab及仿真应用、综合布线技术。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web系统与开发技术、现代传输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多媒体通信技术、前沿技术专题讲座、宽带无线通信、图像处理与通信。四学年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计13门。 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分布如下: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3门,大三上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5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8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16门(由于大部分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前三学年已选够,且到了大四很多学生要考研究生、找工作、忙着联系出国等,故大四上学期能够真正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寥寥无几)。四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共计32门。 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远远多于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但在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也不乏颇具特色的课程,如综合布线技术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二、其他专业教学环节 1.实验与实践教学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拥有10个多媒体教室、10个公共机房和8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通信工程、数学建模、计算机创新)。通信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实验课有:电路分析实验、现代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单片机与外围电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matlab及应用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通信仿真技术实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现代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计算机网络实习等。 2.专业实习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进行,时间为8周(4学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为学生联系了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通信工程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如新疆阿克苏移动通信公司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实验通信机房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支持。为了保证专业实习的效果及真实性,每个实习点都有学院专业教师带队,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保持和学院的经常联系。这种保质保量的专业实习为学生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并尽快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 塔里木大学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为12周(6学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严把开题关,提倡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相联系,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弄虚作假。为了鼓励教师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带一个本科生毕业设计给10个课时的工作量;若所带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秀,则工作量加倍。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公平、公正,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程序与标准。 4.学科竞赛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通信工程专业有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国家的二等奖,一名同学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等奖,三名同学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的二等奖,还有两名同学获得了自治区的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创办时间很短的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能在这样的大赛上取得如此成绩实为不易。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所从事职业有所认知并做好就业准备,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学生还安排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三、结论 塔里木大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疆,其办学目标为“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建综合性大学”,并着力培养具有兵团精神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开拓型人才。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则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坚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涵的胡杨精神育人,以资源与条件利用最大化、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最优化为学院发展方向,正在把学院建成南疆地区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虽然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建立时间还很短,但塔里木大学势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独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探索 独立学院是采用新模式新机制办学的本科院校,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体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如何确立区别于学术型本科院校及技能型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体系,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独立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自开办以来,大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构建了符合学院实际、特色鲜明的基于“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并对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了一系列教改举措,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培养质量。其目的是根据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院校,如何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创办之初,通信工程专业作为其母体高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其教学规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均依附母体高校,培养体系基本沿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在不断发展中不断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有效针对实际情况调整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同时注意到,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急需大量能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融技术与服务为一身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工程应用服务型”人才,以达到教育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各专业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的精神,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学院构建了符合学院实际、特色鲜明的基于“平台+模块”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模块是指专业能力模块。为实现“工程应用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体现以能力为主线、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的裁并、整合和内容更新,将学生应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其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实践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立体式学习成长环境。 (一)通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主要包括传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学、就业指导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规划职业生涯能力。 (二)学科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电子及计算机基础课程,我们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三门课合成一门统称为“工程数学”,着重强化数学的工程应用;增加企业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三)专业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通信工程专业基础及专业必修课程,注意培养应用能力的基本支撑要求;注意课程间知识内容的渗透和融合,注意课程之间衔接。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减少课程门数和提高课程群综合化程度的目的。通信工程专业由10门左右的主干课程串成专业主干知识和专业必须具备的应用能力培养的主线。 (四)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模块是为适应市场和就业的需求,在学习和掌握通信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着重于通信领域某一专业能力的培养,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有射频技术和通信网络两个专业能力培养方向,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射频技术方向开设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无线通信的射频技术、射频电路设计实训等课程,依托射频通信实验室,配置了射频通信实验系统及频谱分析仪、矢量网络分析仪等射频测量分析专用设备,用于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射频方向专业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通信网络方向依托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开设了信息网络集成、通信网络组建维护与管理及其实验、实训等课程。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是按照电信运营机房的标准,采用华为公司的sdh通信网络商用设备建立起来的,拥有涵盖程控交换、sdh光传输、宽带接入三大通信网络综合实验平台,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网络方向的相关课程和实验,毕业后从事通信网络的运营、维护、管理等工作很快就可以上手。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从学生的就业来看,通信工程专业两个方向的毕业生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年来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根据“工程应用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两个结合”指的是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竞赛、工程实践相结合;“三个层次”是指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综合教育实践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是指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加强学生电子制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实践性环节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5%,本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做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一)探索理论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电子线路cad及仿真、c语言程序设计、eda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内验证性实验采用理论与实验合一教学方式,即学生在实验室上课,主讲教师同时负责理论与实验教学,在同一课堂上主讲教师讲完某个理论知识点后,学生马上动手做相关实验,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改善了教学效果。 (二)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对于专业基础及专业方向核心课程,除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外,还安排了诸如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电子技能实训、模拟电子技术实训、数字逻辑电路实训、eda技术及应用实训、单片机应用技术实训、通信网络综合实训、射频电路设计实训、通信网络维护管理实训、通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等课程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课程设计采用课题或项目的形式,可以是毕业设计的一部分。通过实训,学生的电子制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有力的训练。 (三)采用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目前,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和现代通信原理等课程实验均采用开放式教学,以学生预习、自选时间和自主做实验为主,教师讲解示范为辅。为此,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实验指导书,并且将示波器等重点仪器的使用方法印成卡片,每个实验位置放一份。学生做好预习才能准许进实验室,老师不讲解只辅导答疑和检查结果,学生基本都能完成实验内容。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了提高。 (四)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建设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通过整合通信电路实验室、射频实验室、通信网络实验室的设备资源,成立了大学生通信技术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制作和竞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近年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全国和广西大学生电子制作竞赛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专业学生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为广西独立学院首次夺得全国一等奖。 以上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紧密围绕“工程应用服务型人才”的培育理念,逐步构建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结构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为独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参考模式。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怎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不断改革完善,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教育工作者长期努力的方向。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引言 通信工程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个重要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国防工业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从事设计开发、制造运营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1]。而随着以苹果、三星、华为、htc等品牌智能机的迅猛发展,用户对数据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移动通信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国内的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迅速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同时,在大力开发第四代移动通信(4g)标准。这就要求国内的高校为之提供更多的具备创新性的通信人才。通信工程主要是研究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通信工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所以在创新性方面可分为: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这也必然要求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两方面创新能力就成为一项有意义的研究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平台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以智能汽车竞赛为平台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 数学建模竞赛培养理论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就是应用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即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可以说数学建模是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桥梁。数学建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问题重述、模型假设、问题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型分析、模型的评价与推广。即: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抽象和简化,明确实际问题中重要的变量和参数,根据某些“规律”或“定律”,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一个明确数学关系,即数学模型;再解析地或近似地求解该数学问题,然后把数学的结果转换成人类能理解的方法与策略,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一般来源于实际问题,有部分题目与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紧密相关,解决此类问题有很强的社会与现实意义。如:2003年的“sars的传播”是源于2003上半年我国爆发的非典疫情;2004年的“奥运会临时超市网点设计”是为了解决奥运会期间比赛主场馆的周边地区临时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问题;2007年的“乘公交,看奥运”是帮助解决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市内交通问题。参赛者获得题目后,应在三天内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和求解、计算方法的设计和计算机实现、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通信工程专业的理论创新能力相一致。 多数工科博士生在博士期间都会修读《数学建模》课,这说明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在工科科研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的工科课程都是基于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在以前的工科生课程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随着数学建模竞赛在我国的普及与工科教师参与指导数学建模竞赛,起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将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引入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近几年的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中,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我们通过鼓励通信工程专业学生选修《数学建模》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另外,我们积极引导通信工程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省二等奖12项,省三等奖10项,“science word”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三等奖2项,苏北数学建模联赛二等奖4项,苏北数学建模联赛三等奖3项。 而在近年的课程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们发现:相比于没有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对如《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这类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领悟能力要好,而且这些学生能够在这类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提出一些自己独特的观点。同时,从毕业去向来看,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绝大多数选择了继续深造,即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他们录取的学校有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通信专业名校,在他们读研、读博期间,数学建模竞赛给他们培养的思维方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更积极地参与创新。 所以,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平台可以很好地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 2 智能汽车竞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以智能汽车为研究对象,是一种具有探索性工程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3]。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过程包括理论设计、实际制作、整车调试、现场比赛等环节,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协同工作,初步体会一个工程性的研究开发项目从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3]。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公布次年竞赛的题目和组织方式,并开始接受报名,次年的3月份进行相关技术培训,7月份进行分赛区竞赛,8月份进行全国总决赛。竞赛持续的周期长,将近一年时间。这就要求参加竞赛的三名学生,能够长期有默契地分工协作,这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们的耐心与毅力。在竞赛过程中,小车的选择、零部件的购置、跑道的选择与布置都需要由学生们自己完成,这就培养了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们还要独立地思考与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程序错误的解决,跑道识别算法的设计与调整等,这同样培养了学生们独立解决电子工程设计中的实际问题。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相一致。 在近几年的专业培养中,我们特地引入《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通信电子线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同时利用“大学生创新中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然后积极引导学生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由于本专业于近几年才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智能汽车竞赛,所以取得的成果有限,共获得省三等奖2项。但是学生们在参加智能汽车竞赛过程中发现,该项竞赛与通信专业紧密相关,如其中的图像信号处理技术、电路板的制作、单片机的编程等。 而在近年的课程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们发现参加过智能汽车竞赛的学生对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这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从毕业去向来看,参加过竞赛的这些学生大多直接参加工作,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所以,以智能汽车竞赛为平台可以很好地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 结论 随着社会对通信专业学生提出新的需求,即理论创新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需求,提出了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平台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以智能汽车竞赛为平台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引言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高等学校到底能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三点[1]: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知识陈旧,转化率低;现行教育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缺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远高于高校专业培养人才培养速度,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2]。只有在国家教委的有效指导、调控才能缓解此矛盾。青岛农业大学自2004年开始了全校性的实践教学改革活动,2007年,进入“强化实践技能,和市场接轨”的实践教学改革的第二阶段。 1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学校要求把实践教学落实到每一个学院、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经过第一阶段的改革,我校实践教学安排已经达到教育部在高校评估中规定的优良标准。 通信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课中有85%以上的课程开设了实验课,专业选修课的实验课开设率近80%。理论课学时和实验课学时之比约为6:1。课内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设备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综合性实验强化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较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及调试方法,拓宽知识面。通信专业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的比例≥85%。根据专业课的学习要求和应用性不同,部分课程除了开始课内实验,还设置了相关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目综合性强,所用的知识是课堂所学理论的延伸,促进了学生培养自学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训练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重要环节。通过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需求分析、功能设计到具体实现,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 2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不足 虽然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的实验和实习安排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利保障,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 通信工程专业的硬件实验较多,绝大多数硬件实验利用实验箱完成。用实验箱做实验有以下缺点[4]:一、大多数实验箱开发厂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家都能根据授课的重点设计实验内容,但是实验箱把功能模块都集成封闭起来,让学生不能接触信号处理的各个环节;二、实验箱比较适合验证性实验,由于实验箱的功能模块固定,所以能作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比较有限,不利于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三、利用实验箱所作的实验内容较陈旧,与生产脱节大,不能达到注重实践和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部分专业课之间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目前在实验、实践课程中体现的还远远不够。一门课中学到的原理可能应用在多门课中。例如《信号与系统》中讲到的著名的nyquist采样定理是《数据压缩》、《通信原理》中数据采用基本依据,采样电路的硬件实现方法又在《微机原理》、《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有不同的实现方案。让专业课的知识融合贯通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 3 改革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3.1 继续推进课程内实验教学改革 课程内实验主要分为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在保证一定学时的验证性实验以促进学生对课堂上传授的基础理论的掌握之外,改革部分实验中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使之于实际应用结合地更加紧密。例如《程控交换原理》中设计性实验是数字时分接线器编程,实验目的是了解数字时分接线器的编程方法,熟悉t接线器的工作方式,其它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可以调整实验安排,加上“程控交换机电话用户开户”、“分别用1号信令或7号信令传输话务”、“对比建立局内呼叫和局间呼叫的不同”等在电信局业务中实际用到的各种操作作为选做实验。 3.2 增加综合多门知识的实践教学环节 通信工程主要学习通信系统中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识。通信系统主要解决信息如何从信源端经信道传到信宿端。扩展高低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内容,加入《通信原理》、《信息论》的内容,把信源编码、无线信号的传输、信宿解码实验综合在一起。结合信息传输的实际过程,加设多平台通信综合实习。该实习主要内容是利用程控交换机、光纤通信设备、综合业务数字平台和无线基站实现模拟电话业务、计算机网络业务、无线通业务的传输。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涉及到了程控交换、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多学科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这些业务在实际生活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通过了解、学习此类业务,能够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 3.3 加快实习基地的建设 虽然通信工程专业配有校内专用的实训中心,在实训中心可以模拟一些简单的通信业务,但是由于资金和规模限制,学校的设备比使用中的设备要简单,处理的业务类型也不够丰富。学生通过到工作现场考察,能够学习通信运营的常见业务。目前,通信工程的实习基地还很少,不能满足学生熟悉生产的需要,所以加快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生产技能的重要途径。 4 总结 本次改革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加强产学合作教育,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校企、校所之间的合作。实践教学改革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探索 摘要: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毕业实习过程的质量,哈尔滨工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毕业实习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与挑战,利用中兴NC实验室进行毕业实习探索,这对整个过程中的实习项目、内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实际的实习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 关键词:毕业实习;通信工程;NC实验室 毕业实习是通信工程专业必修的实践环节之一,通过毕业实习,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与系统开发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实习作为本科生临近毕业前的实践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根据学生在毕业实习中面临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条件,开展了利用中兴通讯NC实验室进行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探索。 一、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为了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主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如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与此同时,学校、学院也不断地加强本科生各个环节教学质量的跟踪、监控、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毕业实习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增强专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工程管理经验,促进学生工程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1]。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哈尔滨工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的环境也出现了变化,对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的进行提出了新的问题[2]。(一)联系实习单位困难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的就业去向是通信运营商、设备商,由于企业治理机制的完善,国内的主流运营商、设备商担心接收学生毕业实习会耽误工作、妨碍生产,影响产经济效益和声誉,因此一般不太愿意接待学生进行实习。而中小企业面临行业的竞争压力,往往没有能力也无暇去承担毕业实习这样的社会责任。(二)缺少高质量的实习单位社会上也有一些面向高校毕业实习的企业,但费用相对较高,学校对实习经费投入的增长相对缓慢,不足以承担专业学生全部选择这样的实习单位。(三)企业实习项目不能满足毕业实习要求通信工程专业与电视台、通信运营商等一些行业内的单位也建立了一些实习基地,到这些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这些单位由于行业的特点,其核心生产部门业务集中,影响巨大,管理严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很少。因此实习在绝大多数实习时间内主要采取听讲座和参观的形式进行[3]。虽然保证了实习的有效天数,但也是走马观花。由于毕业实习实践操作环节相对较少,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不足。而且,由于主要是参观走访形式的实习,难以对学生的实际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导致一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够认真,实习过程容易流于形式[4]。 二、中兴通讯NC实验室状况 哈尔滨工程大学NC实验室面积300平方米,是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中兴通讯公司联合建设项目,于2009年底建成。实验室从中国电信行业运营商网络的应用现状出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现网运营模拟方案。实验室采用中国电信行业主流的通信设备,满足专业在电信领域科研、实训、培训的要求。哈尔滨工程大学NC实验室分为机房和学生实验室两部分。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包括数字程控交换平台、SDH光传输平台、数据通信网络平台、TD-SCDMA3G无线移动平台,2.5G/3G综合移动核心网,能够模拟网络运行。学生实验室有30台电脑终端,能够完成对每种设备平台的实训与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中兴通讯公司开展了全方位深度的合作。从实验室设备的选取,到平台结构的设计;从实验课程的建设,到通信工程专业相应师资培训,都由中兴通讯公司参与完成。通信工程专业共有10余名教师参与了中兴通讯学院的相关培训,获得了中兴通讯学院培训讲师的资格。 三、基于NC实验室的专业毕业实习探索 学院、专业针对本科毕业实习环节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条件,开展了利用中兴通讯NC实验室进行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探索。 (一)实习项目 根据毕业实纲的要求,结合中兴NC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实习为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开局维护项目实训。之所以选定这个项目,一方面是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涉及无线、传输、交换、信令等各方面的技术,内容比较全面;另外这方面的技术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技术,学生也比较熟悉,容易接受。 (二)实习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实习内容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于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的要求,由通信工程专业负责人、实习指导教师,深圳中兴通讯学院的专家共同确定的。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纲一方面要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在通信工程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训练;还要求学生在专业职业素养、综合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为此,内容设置须能够满足上面两方面的要求。实习的内容包括授课和实训两部分。授课内容包括移动通信发展概述;TD-SCDMA基本原理、关键技术;接口协议与软硬件系统平台;核心网的相关技术及设备;无线接入网技术介绍、TD-SCDMA无线网络勘察技术、移动天线原理及选型。授课内容使学生对相关的技术原理有所了解,进行实训时就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同时,实习内容还包括技术发展、网络勘察、天线选型等通信行业发展状况、通信工程现场实用技术,目的在于学使学生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实训内容包括核心网网元MSCS业务开通以及配置实训;核心网网元MGW业务开通以及配置实训;无线网络控制器RNC业务开通以及配置实训;B326基站的开通及配置。实习学生完成网元的开局及配置,并将配置数据上传到实际网元,最后测试手机上的实际的话音、数据业务来验证配置、开局是否正确。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信令跟踪查看通信业务过程中信令在各网元中传递、响应状况,进行故障调试,加深对通信业务流程及各接口协议的认识。 (三)实习管理 为了保证毕业实习的质量,在毕业实习进行过程中,有着严格的教学管理。首先,毕业实习教师都是具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或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获得了中兴通讯学院培训讲师资格。由参与毕业实习的教师组成实习小组,熟悉实习内容、调试实习设备、制订实习计划。实习小组根据毕业实纲中对各个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各部分分解到实训、授课等各个具体环节中去,并确定实训环节、实习专题报告、实结报告等各部分的考核比重、评分标准,明确实习重点。在实习考核过程中,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实训的考核分为过程成绩、结果验收;实习专题报告、总结报告不仅给出分数,而且根据评分标准给出相应的文字评价,考核过程做到评分有据;保留各部分考核的相应资料,做到有据可查。 四、实习效果分析 经过3年的实习,专业和实习教师对中兴NC实验室的毕业实习效果也进行了分析总结。1.由于整个实习过程各个阶段的目标明确,因此学生没有参观式实习的松散、懈怠,对待毕业实习与一门实验课程一样,实习的效果比较好,事后实习报告的内容也比较充实。2.从实习教师来看,实习教师都经过了中兴通讯学院的培训,同时参与了实纲、实习计划的撰写,对实习内容熟悉;另外由于实习教师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对实习重点、实习过程把握要比一般企业工程师更好,因而毕业实习目标更容易实现。3.NC实验室的设备从规模到细节和运营商生产机房相比,还有差距;同时虽然教师都有企业工作经验,但对于工程师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理解还是不如在企业工作多年的老工程师。因而,如果能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安排一些参观运营商、电台等企业生产过程,或者请企业资深工程师来对生产过程进行一定的讲解,将实训实习和参观实习相结合,学生的工程师综合素质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安澄全 薛伟 李北明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MATLAB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 摘要:本文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MATLAB软件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在保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能够为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MATLAB应用 伴随着我国全面进入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在这种形势下,通信工程的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通信工程行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技能掌握情况有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当前新形势环境下通信工程行业对于人才的整体需求,需要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将MATLAB软件应用其中。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保证教学效果达到良好的水平,从根本上提高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MATLAB软件概念介绍 MATLAB软件的最初是由美国一家公司推出的,这种软件主要是将数据结构、编成特性以及图形用户界面进行有效的融合,能够促使这几种功能相互作用,发挥出更多的作用和价值。MATLAB为软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自身具有非常强大的数学计算功能以及图形化显示功能,能够将一些复杂性比较强的内容转换成为简单式的方式方法。其自身当中含有丰富的教学系统、统计系统以及工程计算函数,能够针对不同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解决和分析,从根本上为各个领域提供一定的措施[1]。现如今,在社会经济的带动下,我国通信工程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在这种形势下,对于专业性的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要为当前通信工程行业市场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人才,促使通信工程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针对通信原理课程来说,由于其自身的理论性比较强、数学推导比较复杂的特点,将MATLAB软件应用其中,能够简化一些操作步骤和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以一种简单便捷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从而保证最终的学习质量和效果[2]。 二、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MATLAB的具体应用 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以及学习意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由于其自身对于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兴趣度不够,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不能够保持精力高度集中,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其自身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MATLAB课程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专业主干的核心课程,而且学生对于MATLAB课程的认识比较浅薄,仍然局限在实验辅助的工具上。因此,针对当前存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渐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出来,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能够逐渐成为课堂互动和学习的主体[3]。在所有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以及学习目标进行了解和分析,这样能够促使教师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2.分级教学。当前很多学校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MATLAB课程应用其中,大多数都是在基础设施运用的解答上,一般情况下,将其应用到一些大班授课的环节当中,其自身的效果就会非常有局限性。学生之间存在非常严重的差异性,即使是在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解答方式,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也大不相同,最后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激情,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不专注。这样不仅不会在课堂上真正地实现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而且很多学生不能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因此,在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分级教学来展开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4]。分级教学可以说是因材施教教学方式当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学生按照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是在不方便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级的时候,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利用层次化的设计方式,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知识点或者是学习项目,让学生自行来选择。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将基础性的知识全部掌握清楚,而且能够适当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整体学习质量和水平能够有所提升[5]。 三、MATLAB软件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数字扩频通信技术具有非常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其自身的信号发送功率比较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同时实现多个用户在同一个频道内传输信号等,这些都是其自身的优势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复杂,理论的数学推导也比较难懂,特性的显示并不能够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对整个直扩系统的抗干扰特性比较明显,因此,学生在理解和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在这种形势下,将MATLAB软件应用到其中,利用其自身的仿真系统来对直扩系统抑制正弦干扰的特性进行演示和分析,能够让学生以一种简单、直观的方式来学习。首先,根据直扩原理,先对于加入正弦干扰的直扩系统进行模型的建设,针对原理模型,将MATLAB软件应用其中,对已经建好的模型进行仿真。对其自身的干扰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正弦干扰下的误码率来对其进行计算,将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整个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要根据模型做一个计算其自身系统的误码率函数文件ss_Pe.m,根据不同的正弦干扰情况,对该函数分别用计算误码率对其进行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误码率自身的计算方式方法比较复杂,计算出的数据也超过了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对于不同正弦自身的干扰特性也不能够以一种比较直观简便的方式呈现出来[6]。但是在这种形势下,将MATLAB软件应用其中,不仅能够将这一计算以函数化的方式进行,而且能够再次调用函数,将不同正弦干扰的误码率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以一种直观、简单的方式来进行观察和分析,而且能够将两者进行切实有效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能够简单明了地对直扩系统的干扰特性进行学习和了解。这样在保证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同时,能够以一种简单化的方式将难点知识传输给学生,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达到良好标准的同时,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形势下,通信工程行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人才自身的水平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学生来说,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MATLAB软件应用到通信工程的专业课程教学当中。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利用MATLAB软件当中的仿真系统,能够将一些复杂难懂的知识以一种简单、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MATLAB软件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从而保证其自身的学习效果。 作者:何海浪 林峰 单位:邵阳学院信息工程系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 摘要目前国内对于通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了提高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作者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研究与实践,主要表现在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MOOC等),建设实验平台等三个方面,通过研究与实践,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对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通信;培养方案;质量 1前言 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迅猛发展,不仅使得人们之间的通信越来越方便,而且也使得通信工程这一实用型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在培养通信工程人才方面都做了很多探索,为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法、德、美、英、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的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方案取得成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培养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同时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及自我评估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但在国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从数量上看供需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表现为毕业生的实际能力距离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1].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点:1)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对培养目标的设定不尽合理,导致培养方向偏离产业实际需求.许多高校在开办该专业的办学思路、培养方案、市场定位、办学特色等方面模糊不清,造成了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本身建设和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培养方向偏离产业的实际需求.2)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方法陈旧,不能适应产业的发展和快速演进.通信产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类型的,但是当前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雷同、单一,造成以研究或设计人才的培养为定位的学校过多,形成通信人才供需结构不平衡.各个学校的条件不同,与业界沟通不畅,也造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合理和培养方法的落后.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践能力的锻炼缺乏,对创新型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不足.在目前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实验课程主要是验证性的,设计性创新性不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验证性的实验课程设计思路导致实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不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实践教学的资源支持不足,很难开发完整的、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不利于提升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水平.4)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和知识经济的兴起,高校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加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变得越来越重要.通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对通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通信工程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2].因此,培养方案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方面(见图1). 2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应用和创新能力 1)改革课程体系,建立面向产业人才需求的课程群,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认真分析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主动吸纳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设计,进行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建立面向产业人才需求的课程群,强化能力培养,形成充分反映行业、职业要求,对同类专业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课程体系.研究制定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制定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与研究机构、行业、产业领域的合作共建,突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2)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创业课程.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可采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实践课程可分为基本技能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综合实践创新模块.基本技能实践模块主要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计算机课的课程实验,通过课程实验、上机等实践环节,加深理论学习和提高实践技能;专业技能实践模块是专业课及一些选修课的实验,其实践可在校内或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可采取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进行基本的工程设计、调测、维护运行的初步能力;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模块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自主选择,可采取成立科技创新实验室,参加综合项目实训,参加企业工程实践,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方式,通过综合社会实践、职业技能认证和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整体设计实践课程与教学体系,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与学时.确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体现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3)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有一支能够培养创新人才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要全面提高培养人才的创新性,首先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如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定期轮流选派教师到国内外优秀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并形成一种长期的制度;发挥以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及教学团队的表率作用,鼓励他们多上讲台,多开讲座;要求青年专业教师同时参与教学、科研、实验工作进行锻炼培养,倡导学术科研一线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并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利用科研和实践的背景使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改善专业教师成长环境,建立健全专业教师激励与竞争机制,充分挖掘教师的最大潜能;重视对专业教师的人文关怀,增强教学团队的协作能力等. 3教学方法的改进 根据相关企业对本科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培养方案.目前,一方面企业找不到他们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产生了培养和需求的脱节.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用技术方面,首先需要理清企业需要哪方面的知识.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要找出他们的共性,找出我们的培养方案与企业的结合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1)创新创业课程的灵活教学方法.创新创业课程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时间上不局限哪个学期,也不局限几个学期.方式上可以是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校内老师的课题、校外导师的项目或专业方面的大赛等.学分获得不是通过考试,而是通过提交作品和报告.2)组织校级专业竞赛,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毕竟是只有少数同学获得国家级大赛和省级大赛的奖项,为了调动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组织校级院级专业竞赛,可以使更多的同学获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加学生自信心.除此之外,硬件方面要培养学生,在相应课程的基础上,具有电路系统创新设计、PCB设计布线、电路焊接、系统调试等的能力.具有FPGA及嵌入式系统的创新设计、开发、编程及调试的能力.软件方面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模式、智能算法设计、语言编程调试,能完成软件设计任务的能力.3)针对目前在校学生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引入慕课(MOOC)等新型教学方式.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知识面广,接触的新事物多,思维敏捷,独立性强,但往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为此,需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引入慕课(MOOC)等新型教学方式,使用推动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学会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基于行业与职业能力的要求学习. 4建设创新实验平台 优秀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专业的创新实验平台,创新实验平台应包括先进的实验条件、创新的实验教材、实训基地建设、科学的考试及评价体系.图2创新实验平台建设1)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先进的实验条件[3].通信专业建有电路分析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交换技术实验室、网络实验室、视频实验室、EDA技术实验室、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电子通信综合实训实验室、Web技术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等.下一步的重点是强化实验课教学,结合教改课题,编写实验案例,促进实验课教学改革,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为培养通信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提供好的实验条件.2)编写专业创新实验教材,提高教学效果.通信专业课程均选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教材和各类获奖教材,这些教材在体系结构、内容深度以及例题习题配置上,质量较高,在教学中反映较好.但是这些教材为了顾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在风格和特色及内容取舍上往往缺乏针对性,通信专业鼓励教师根据学科的发展、结合本专业实际教学情况,编写新教材,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高质量的教材.在鼓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编写创新型实验教材的同时,还加强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图书资料的建设,丰富专业的资料建设,丰富国外原版教材的积累.3)加强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就业实习场所,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接.与专业的通信研究中心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设教育实训基地,建立紧密地联系,合作编写部分教学案例,聘请企业专家讲课,指导毕业实习与设计,开拓学生的就业渠道,与企业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分类培养,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4)构建科学的考试平台及评价体系.通信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工程性较强的专业,目前高校对于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评价主要采用理论课考试及实验测试的方法,能够较好的评价学生理论掌握水平,但是不利于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需要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搭建更加科学的考试平台,构建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而更加全面的评价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理论水平、基本技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语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校不断追求和探索的永恒主题[4].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逐步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终身学习意识的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的充分发展,把学生看作充满活力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杨峰 白荣鑫 孙淑娴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通信工程属于一项领域跨度大、实用功能强的专业,同时还具备着服务水平高的特点,具有着各类通信IT技术的优势,算是中国最新的支柱型产业之一。通信工程专业拥有足够的资格参与国际产业的竞争活动。面对现阶段全球科技竞相发展的趋势,国家通信产业的结构模式与规划目标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使之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将着重分析国家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生存现状,从客观的角度评价当前国家此类行业的发展趋向,并积极寻求全新的途径以便迎合阶段性目标的整改与模式变迁,推动国家该产业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模式;发展状况;实践过程;改进举措 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发展脚步越来越快,智能信息网络技术也日渐发达,在给高科技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部动力时也满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高等教育部门的重视,开始了深入改革的过程。通信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科的项目之一,算是最具代表性的课程,了解通信工程专业的最终出发点是培养学生们的通信环境改造的技能,同时学会维护通信网络与内部的系统,成为通信工程基础建设中的支撑力量,随着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够在整个领域中完善创新项目的设计与更新,同时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维持相关企业运营的实力水平。通信工程人员还可以被应用于国防工业中,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赶超外国先进设备更新的步调,避免由于技术的传统与落后形成工作过程中的阻碍,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是巩固先进事业单位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 一、通信工程专业简要概述 通信工程专业属于一项应用型的学科,它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息息相关。通信工程专业中的产生信号、传输信息以及交换处理是本专业着重研究的问题。通信工程获取信息的时效性极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对不同的需求,通信工程专业人员就会寻找合适的途径设计出相应的通信工程。例如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还有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等都属于通信工程专业人员的工作领域,在我国属于较为前沿的技术。国家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就是技术,导向则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出相应的技术型人才与工程人员,在不同的领域与专业实现存在的价值。当前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方面的基础理论与组成原理、设计方式等属于通信工程专业最主要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在实践方面更应该重视通信系统网站的开发与测试技术的培养。 二、通信工程应用技术的发展现状 通信工程专业是经过了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交替而提炼总结出的结果,从国家教育部门提出规范本科教育专业范围起,通信工程专业就开始了广阔的发展远景,改造的空间与实效潜力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它还涉及到一些相关联的体制结构,因为内部覆盖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很多设立了电子信息应用与工程开发课程的学校积攒了众多关于通信工程专业的经济实力与实践基础,它们共同见证了国家在这项应用活动中的能力与素质。特定的专业内容经过了多次变革,总体来说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姿态,但是就目前的办学模式分析,内容较为单一,在培养大批学生的过程中,仍有一部分毕业人员无法尽快适应现代通信产业的标准要求,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不强,可以完全胜任队伍趋势的人选比较有限,因此在产业中心的人才动力相对匮乏,给后期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施加了待业困境压力。 三、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家始终处于宏观经济良好的状态,通信工程产业的发展也会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为通信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电信体制改革活动逐渐渗透于通信制造企业的格局中,整个商业的契机局势十分明朗,特别是伴随着高增长领域的需求,如移动通信领域逐渐摆脱了垄断经营传统与行业间的控制,使得科学通信产业有了足够的发展空间,也为此种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国家大力提倡西部开发,设计通信制备企业的市场渗透力也逐渐增强,当前西部地区已然过渡到一个全新的投资热点角色,很多行业开始加大对本地区的投资力度,使得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也逐渐迈上新的台阶。 四、通信工程专业改革与发展的计划 国家倡导“信息化带动工业”的战略,因此为通信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在体制规模与核心竞争力上也梳理了明确的目标,例如在小康社会全面建设起动力与电信强国的标榜,通信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肩负着重担,这对于专业高等院校的改革与建设标准提出了更加深刻的要求,同时国家的通信产业逐渐迈向了新的时期,配合着网络世界的步步推进,移动网络已经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上网途径,同时国家也积极配合全新的网络试点开展相应的投入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光通信终端实力加以稳固,开辟出通信IT产业的发展新道路。 五、结语 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也应该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发扬通信产业的基础,将人文素质培养与综合技术开发应用于通信工程发展中,可以对同类型行业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作者:李嘉慧 单位: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实践学习方法 【摘要】在我们即将进入大学生活前,对于如何改变高中的学习习惯,适用大学专业学习的方法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如何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如何做好理论知识学习”、“如何做好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如何做好职业实习”等活动可能是我更快适应大学专业学习的最好方法,也可以为学习质量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支持。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主要问题;理论学习;实践学习 1以实践学习为目标,制定自身学习计划 在当前的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如何合理的制定学习计划,利用学习计划的目标性特点做好学习引导工作,一直是我们学习中的重要问题。在实际的学习计划制定过程中,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确立是我们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要因素。在学习计划制定中,我们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如何保证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同于高中的学习过程,通信工程专业学习中实践学习特别是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所以在学习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培养好我们的实践能力,并以此为学习重点开展专业学习,应该是计划的重要内容。在计划的制定中我认为,这种专业实践能力包括了理论能力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我们应着重重视的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这也是我们参加职业性学习的主要原因。二是以实践发展眼光制定学习计划。在通信工程技术学习过程中,其技术发展是较快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在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中,需要以通信工程技术进步发展实践内容,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中预留学习位置。如在学习计划中,除了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专业类期刊等形象,很好的开展新型工程技术学习工作,为自身技术实践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三是以实践学习为中心确立学习模式。在学习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认为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两个学习内容间,建立起以实践学习为中心,理论学习围绕实践学习开展的学习模式,应该是我们学习计划制定的重点。利用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理顺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是我们通信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支持性工作。 2以课堂学习重点,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 在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虽然是为实践学习服务的,但是做好理论学习工作,提高我们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对于工程工作的实际开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因如此,我认为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需要很好的以课堂学习内容为重点,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这种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在课堂学习中,需要利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性,保证通信工程理论知识学习质量的提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我们发现的一些教学问题以及较为难解决的知识内容,我们可以进行总结与归纳,再与老师进行沟通工作,利用协调沟通的方式共同提高专业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二是自主的参与辅助教学。在专业教育工作中,我认为辅助教学的开展可以对于课堂学习中的知识漏洞或不足之处,有着很好的辅助性作用。如在专业教学知识难点的教育过程中,微课教学模式主要就是针对课堂理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开展的辅助教学工作,这种高中学习模式的开展也同样在专业学习发挥出应用的作用。三是多渠道的获取理论知识。在当前的理论知识学习中,我们对于课堂知识中简要介绍但是自身想要深入了解的理论内容,需要我们利用多渠道的方式,获取知识内容。如利用图书馆、期刊以及网络渠道获取理论知识内容,都是我们在下一步学习中应采用的主要方式。 3以专业学习为核心,做好社会实践工作 与其他学习模式不同,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是较为重视的,这也是专业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特别是我对通信工程专业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学习内容较为专业,容易造成学生与社会隔离的情况出现,这不符合我们成为社会实用性人才的目标。所以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在保证专业学习水平提高,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我们认为主要的社会实践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校内的社会实践工作。在我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利用校内的社会实践工作,培养同学间的默契与交流工作。这些工作包括了在学校内担任干部工作、参与学校志愿活动、在学校内的通信设备、电脑室等设备改造中利用专业知识提供服务等内容。这些社会实践的开展可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我与同学间的协作与交流意识,同时利用实践工作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二是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实践工作而言,进入社会利用志愿活动或社会服务工作形式,利用专业特点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社会实践方式,是我们即将进入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内容。但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实践工作应与专业特点有关,这样可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能力。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职业实习工作不同,不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而是以社会能力、交往能力等社会属性培养为主,专业水平与能力的培养处于次要地位。 4以职业实习模式,提高自身职业工作能力 在当前的通信工程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是我们参与专业的学习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基础。所以我们认为,专业教育体系中的职业实习工作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职业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起以下学习理念:一是以自身职业工作能力提升为目的。在我们参加职业实习过程中,需要确立的学习目标就是以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实习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提高自身职业工作能力的方法包括了以下几点:将实践学习内容融入到实现工作过程中、利用实习工作机会验证理论学习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都是有效地学习方式。这种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进入社会职业环境,参与职业工作的重要保障。二是在实习过程中适应职业工作环境。在通信工程职业实习过程中,其工作环境与学校课堂以及实践教育环境具有很大区别。这种区别包括了以下内容:人际交往的区别、学习与工作氛围间的区别、实际工作环境的复杂性等。而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工作环境的逐步适应,为职业环境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参加职业实习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5结语 在当前的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我们为了改变高中学习方式,适应专业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质量,针对当前这一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实践性学习研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们以学习计划制定、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工作以及职业实习工作的开展中的实践内容,开展了实践性学习模式研究,为学习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者:李奉真 单位:重庆市第一中学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变革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其中通信工程专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本文就浅谈一下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与现状。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1.前言 如今不断发展的通信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通信网络的技术和水准也在不断拔高的过程中,致力于让顾客体会到最安心舒适的通信服务。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如今我国的网络的应用由原来的2G网络到后来的3G网络再发展成了4G网络,如今的通信领域变革非常让人津津乐道。下面我们就浅谈一下通信工程专业的概况。 2.通信工程专业简介 通信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引用密切相关。其中产生信号、传输信息以及交换的处理是通信工程专业主要研究的问题。从上面我们可以得知信息的传播时效性非常强,如果说通信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的地步,那么电报等技术必须要跟上时代步伐,否则就会面临消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需求,而通信工程专业就是探寻到这种需求再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从而设计出更适合的通信工程。比如信息处理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等都是通信工程专业在研究的非常前沿的技术。同时我国的通行工程专业的基础是技术,导向则是社会市场,这样培养出的技术人才和工程人员才能在不同的专业和领域上有所发展。如今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组成的原理以及设计的方法是当前通信工程专业主要学生的内容,而实践方面则是对于通信系统网站开发、测试等的方面的培养。 3.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左右着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因为以前我国主要是实践性的教育,多是综合类的没有系科和专业的院校,所以基本所以的知识都会教授使其在便于寻找不同的就业岗位。到了后来我国才开始从综合转向专业性的教育,而我国的最开始电机系电机工程专业就是如今通信工程专业的最早衍变体,它包括有线电、无线通信和电子技术等。新中国没有成立之前,最早是设立了“无线电门”这个学科,地点是上海交通大学。而清华大学杂事在1921年设立了“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门”。再到1930年浙江大学出现了最早的通信工程形式,它被称为电信组。 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培养干部训练班在山东建立,到了五十年代,出现了南京邮电学院和北京两所著名高校成立无线电工系。这段时期的发展主要是基础性的,是通信工程发展的雏形和起源,具有不可埋没的意义。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通信工程教育又有所发展。比如1952年的时候就借鉴苏联的教育方式逐步建立起专业教育的教育方式。在后来的一年开设了与通信工程专业有关的三个专业,就是为了方便服务国家各个方面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但是这时通信工程的所学习和服务的内容还非常的狭隘,主要是在如今落后于时代的电报和邮电两个方面。到后来的十一届三中全提出了教育的改革,这时候有关领导便不断的召开有关会议从而进行专业的调整。并在后来的两年中相继颁布一系列促进通行工程教育改革的章程,比如《关于做好修订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目录工作的通知》,以及《高等学校工科本科通用专业目录》,也是直到1983年通信工程专业也被正式的作为一个专业名称从而命名。而在这段时间之前这个专业就有出现,比如同济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都会设置名称虽不同但是实质一样的通信工程专业。到后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社会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则是提出了通信工程专业将会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门独立的学科包括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等等。又到了后来的教育改革则是将工学中划分出了两个大分类,分别是“电工”和“电子与信息”。而第二种就包括了通信工程,而且通信工程的划分有所有改变,其中多出了多路通信和计算机通信等。后来的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开始改革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从而将以前教育改革的两类内容进行合并,统称为“电子与信息类”。 这几年来我国的通信工程专业教育发展的非常快速,而且其本科专业院校也飞速增长,招生规模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国家对于可持续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如今的通信技术的也在不断的发展,而且如今通信工程的专业性也有所提高。21世纪是一个数字时代,所以通信工程更是发展十分猛烈,很多非常重点的院校也相继的开设了通信工程专业,比如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等等。而以前的就开设通信工程专业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更是持续不懈的起着带头作用,不断的推出高端而优秀的人才。对于未来的发展,我国对于通信工程的重视只会有增不减,将会不断的培养和筛选出高端的人才。如今到了2010年8月,已经有345所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屹立在中国国土上,而且社会对于通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大,这就使得各个院校的招生数量在逐年的递增。现在的每个学校的招生数量可以达到150-300人区间,每年的招生人数也达到了五万人。其地域分布在各个省份,较多分布的有北京、山东、湖北、湖南、陕西和辽宁等地。 4.小结 如今的通信技术已经走入千家万户,逐渐的普及化。人们对于通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提醒了政府培养优质而专业的通信人才迫在眉睫。而想要真正的培养出通信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方法论的实践,初始就应该定位好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是改革教学体系并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最后是加强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机会和能力。只有这样,通信工程专业才能不断的培养出人才从而服务社会。 作者:王略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训室建设研究 摘要:从培养应用型通信人才的角度出发,该文论述了基于先进的实际商用通信设备构建的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训平台。通过建设一套完整电信运营网络微型化的现代网络通信实验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SDH光传输;EPON光接入;软交换;电信业务开发 通信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偏向理论讲授和验证性、仿真性实验,这使得学生常常有“学了不知道做什么?”“实际到底怎么实现?”等疑惑,为适应迅速发展的通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现有的通信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紧跟通信行业发展的新型综合实训室就成为当务之急[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通信大网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掌握最新的通信技术,真正实现实验实训教学由“知识储备”到“技能转化”的飞跃,建设一套完整电信运营网络微型化的综合通信实训平台对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2]。基于以上思路,湖南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以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为契机,建立了通信技术与通信网络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1实验中心建设总体设想与拓扑图 中心主要由EPON光接入平台、SDH光传输平台、企业级软交换平台、视讯业务平台和电信业务开发平台构成,每个平台均为实际的商用设备,既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以组成整个现代通信固网系统,整网拓扑图如图1所示。建设平台横向涵盖了通信大网中接入层、传输层、交换层以及业务层等层面;纵向覆盖了应用平台和开发平台,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实验中心分平台介绍 2.1EPON光接入平台 EPON光接入平台采用行业领先技术的华为MA5680T光接入一体化机,MA5680T通过EPON接入,利用单根光纤提供多种接入方式,并支持多种组网方式,适应电信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大容量高速率高宽带的多业务接入,实现光接入数据业务实验。为了满足教学实验要求将光纤接入技术更形象地展现在教学平台,为满足多学生终端实验操作的要求,此次特配置1∶16分光器。通过此平台,可让学生掌握新一代宽带接入网的技术与原理,并且能够在现网中对其熟练应用,深入学习EPON基本原理、FTTX解决方案及宽带接入网的发展方向等。 2.2SDH光传输平台 SDH光传输实验平台采用华为公司的1台OSN2000和4台Metro1000传输设备,速率等级为STM-4(622M),用SDH光传输网络可传输语音信号和IP信号,该平台还可以提供基于MSTP技术的IP、ATM等多业务接入形式[3],可以实现单向通道保护环和复用段保护环等多种业务需要。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上完成链型、环型、环带链和相切环等多种组网实验,体现了通信大网SDH传输模型。 2.3软交换平台 企业级软交换实验平台以华为的SoftCo9500作为接入主设备,该设备是一个小型的NGN设备。SoftCo9500整合了SoftSwitch、TMG、SG、MRS功能,可以与IAD综合接入设备、QuidwayAR系列路由器混合组网,提供全面的IP语音通信解决方案[4],也可以直接下接普通电话机进行VOIP呼叫。与视讯平台融合可以实现局内普通电话、视频电话接入到视频会议中,进而实现整个通信实验平台系统实验的综合性实验开设。 2.4视讯平台 基于NGN的视讯方案终端采用MC850视频电话,使用华为ViewPoint8650C作为接入设备,支持完整的会议控制、多画面、标清/高清电视墙及宽频语音,可以配合新一代的业务平台,提供更完善、更易用的会议管理与预约调度功能。通过IP承载网连接到企业级软交换设备,可完成相关视讯实验项目。并与光传输平台有机融合,开设相关综合性实验项目。 2.5电信业务开发平台 电信业务开发平台是在基于NGN软交换平台的基础上建设的,该平台提供商用电信增值业务开发的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包(SDK),能够完成对视频、音频及数据流的处理。 3建设项目驱动型实训课程体系 实训课程以在当今市场占主流的华为通信设备和技术为依托,以生产过程作为特点而设计出的学习情境项目为载体,设置教学训练项目,每一个训练项目力图接近最真实的实际工作过程,按着认识设备—利用设备组网—进行相关参数配置—故障分析排除这样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渐进的过程进行。现以SDH光传输平台实训教学为例讲解以工学结合为特点的项目驱动的实训课程教学体系。SDH光传输平台共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项目,教学项目平台设计如图2所示。项目分工如图3所示。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6名),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现以二纤双向复用段保护环组建实验为例讲解项目的分解与实施过程。 4各平台融合实现通信全网的实训 为了让学生对电信网络有全程全网的大局观,对接入网、传输网、交换网和业务网之间有更深的理解。在实训中,以SDH传输设备组成的传输网为核心,分别接入EPON光接入设备、NGN软交换设备、视讯设备,形成一个多网络综合的业务通信网。中心利用先进的SDH传输承载技术和EPON接入技术将传统电信固网、因特网进行融合,同时引入软交换、视讯等业务平台为例建立整网运行机制,从而提供一张模拟电信运营商环境的整体通信网。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训中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7名学生,先分别完成接入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和业务平台的数据配置;然后通过FE、E1和光纤将这4个平台进行对接,将通信网中的接入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融入一体,并在整网中完成语音信号和数据信号的联调测试,完成综合实训的学习任务[5]。1)接入层。采用EPON光接入技术,组网过程中全面采用FTTX技术。电话机和PC机接入到HG813e设备(ONT),HG813e经过分光器通过光纤连接到MA5680T(OLT)的业务接口。在MA5680T上完成EPON宽带、语音业务的开通和配置。2)传输承载层。采用3台SDH设备组成环型组网结构,同时为EPON光接入平台、软交换平台提供网络接口。MA5680T的上行接口通过网线接入到SDH设备的以太网接口,在SDH设备上完成环型以太网配置实验,用SDH光传输网络来传输IP信号。3)业务交换平台。ViewPoint8650CMCU视讯平台设备和Soft-Co9500软交换设备通过以太网对接,利用SM/RM管理平台软件对SoftCo9500进行放号操作,实现视频终端的可视电话互通功能。SDH设备与软交换设备通过交换机在一个局域网内,从SDH设备下的2M业务经过软交换设备交换,可与软交换设备下挂的电话机完成语音通信。 5结束语 该实训中心是在校园网环境下模拟完整的电信运营商环境,实现商业运营环境中各项业务需求的在校实训,学生通过在此环境下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认识整网的运行环境,并进行各种设备调试,实现各种平台环境下的业务需求,达到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同时对于高年级有研发能力的学生,还可以提供电信业务研发平台和视讯业务开发平台,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一些业务级的开发,提高研发能力。 作者:胡瑛 王迎旭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解放军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 (设计)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 3.5科技创新 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作者:张妍 孟娟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校企合作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适应国家需求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教学途径,是产学研的重要载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目标。而“卓越工程师项目”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施的具体项目,该项目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和能力培养入手开展教学研究。为此,教育部提出企业参与培养过程、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教师企业经验、优先支持海外实习和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专业标准等政策性建议。不难看出,以上政策措施是以“校企合作”为核心,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锻炼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加强和改进社会实践,不仅有利于避免以往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抽象的说教,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新鲜生动的事物和事迹,使其在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接触、了解社会和自然,培养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能及时了解社会各行业对学生的需求状态,从而明确专业建设、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方向,从而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搭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的实践平台、素质平台。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地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既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促进了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校企合作拓展了学校的办学视野。地方院校由于区域位置、资源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其必须以服务地方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把专业发展与行业、企业融合起来,积极寻找专业的社会土壤,不断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是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出路。 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共建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是校企合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校企共建实验室须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自身的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的工业环境和人才需求、合作发展战略、实验平台建设、师资力量等因素。我校在校企实验室共建上就与中兴通讯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长期以来,中兴通讯致力于与高校开展专业共建项目,向高校输出中兴通讯学院的企业培训资源,实现在大学校园里的企业化训练过程。中兴通讯以程控交换、光网络传输、移动通讯、智能网和GSM等设备为主构筑了局运行通信网实验平台。这个平台依托先进的通讯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够模拟近于真实的局运行环境,实现以工程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通信专业工程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实践环境。正是基于这种良好的实践条件,结合实验室建设规划和现状,我们与中兴通讯合作共建了程控交换实验平台和移动通讯实验平台,并以此获得了中兴通讯在设备上的优惠政策和教育资源。通过实践教学证明,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能将所学知识融合在实习过程中,在提升能力的同时对专业技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初步具备在本领域岗位的工作能力。为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二)合作制定教材内容 合作制定教材是为充分借鉴知名通信企业在培训资源方面的巨大优势,包括技术培训课程、教学方法、实验方式,以及在考核、评价、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上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以此提升实验教学总体水平。在与中兴通讯合作中,秉持教材开发的针对性和职业性,中兴的NC教育充分吸收高校教师加入NC课程开发团队,开展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材编写合作,竭力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中为学生提供有较强针对性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训练。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秉持的是“以实验为主、理论够用”的原则;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在知识内容上及时追踪新技术与前沿技术,保持教材内容的新颖性和可读性,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2007年开始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字信号处理、程控交换等课程教学中试用中兴通讯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我校在光纤通信和移动通信课程上全部采用了中兴的课程教材。对学生来说,不仅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中兴通讯的NC认证,这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敲门砖,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建设是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议题。在校企合作中,我们与中兴通讯在师资力量上采取的是互补的形式。大学教师拥有企业培训师不具备的理论知识素养和课堂经验,而企业培训师拥有大学教师不具备的特质,包括教学内容的工程化、教学方式的互动化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在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中,师资力量和实验平台是工程教育的两大核心要素,大学里的企业训练要取得良好效果,没有具备实际工程技术的教师,是无法开展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也无法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平台的最大效用。可以说,与平台建设相比,师资力量投入的产出比是高的。我校通信工程专业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尤其是在与知名企业的合作中积极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2009年派出2名教师参加中兴通讯的督导师培训;2010年派出3名教师参加思科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培训;2012年受中兴通讯邀请派出3名教师到中兴通讯学习3G移动通信技术;2013年又有2名教师到中兴通讯学院学习光传输与程控交换技术。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引进企业高级工程师进校园,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企业工程实践环境,提高学生参与工程技术实践的积极性。 (四)校外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是专业实习的质量保证,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教学培养目标,采取大工程、大实践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工程教育、实践教育,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模式的校企合作,实现实践教学的跨越式发展。2013年我们与省内的移动和联通通信公司签订了长期的毕业实习协定,实现了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的机会,并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态势,学生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与中兴通讯合作建立了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通信工程实验室,在获得企业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得到了企业的优质培养资源,不仅丰富了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形式,而且完善和优化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通过实践基地建设,教师也成了真正的“双师型”,现本专业已有多名教师获得中兴通讯的NC认证,师资力量也因此获得较大提升。知名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各种教学要素,而所有的要素都是为提高学生的市场岗位适应能力。 三、结语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学生的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入手,创新校企合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培养模式。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通信工程校企合作还需不断深化,在已有成绩基础上不断强化校企合作的内容,不断用实践教学成果推动理论教学的改革,把校企合作理念不断融入理论教学的方法、手段中,为培养通信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张文祥 刘建霞 张洪全 刘鑫 张小清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电信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高职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一、高职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实践教学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上如何进行改革,才能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充分发挥本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特色,在这方面大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特色不足的问题。 二、高职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通信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根本变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层次、数量、乃至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上,都与其他本科院校存在很大差别,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突出其应用性。高职教育应更加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探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新模式,从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培养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推动我国通信工程产业的发展。 (1)课程内容。首先对专业基础课程要重新进行组合,合理安排教学课时,通过课程内容的研讨合并基础课程,把陈旧知识作为简短的历史回顾以短时间在课堂上讲授完成,对于实践性不强的经典理论要在课时上进行压缩和重组,能结合实践教学讲解的内容一定要结合。同时对于能够利用项目式教学法授课的尽量利用项目式教学法。按照兼顾基础、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力争通过校企合作或订单式培养,强化校—企—校联合,走出一条培养“知识十能力”的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之路,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够用、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 (2)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就实验教学来说,目前基本上附属于理论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环境。(3)课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从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是一个专业知识由浅至深的综合运用的实践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系统地体会项目实现过程中从方案论证、项目仿真、具体实现、项目落地、总结报告、文档整理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实践教学除了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施环节外,还应当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校设立创新基金,它主要资助对于通信专业学有余力、勇于创新的学生。毕业设计是系统地理解本专业知识体系,熟悉专业生产设备,掌握操作技能和研发产品的必要的实践环节,要确保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满、高质量地完成,必须对各个环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制度。在目前高职院校择业时间普遍提前的背景下,毕业设计内容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如果片面要求即将毕业的学生完成指导教师指定的设计题目是不现实的,指导教师应该和毕业生一起在选定毕业设计题目时进行充分沟通,多从毕业生角度出发,以毕业生自主选择题目为主,结合毕业生感兴趣的专业知识点和签约单位的研究开发项目,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在通信工程领域所需要的综合实践技能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 当前从国内高职开设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看,大多数还存在基础课程分解过细,理论深度过深的问题,大多数学校仍然囿于传统课堂知识传授,对能力特别是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很欠缺。随着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通信产业的多样化发展,通信工程专业应更加重视与企业的联合培养,研究探讨高职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模式,对培养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推动我国通信工程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吉李满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 随着网络应用普及率的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将人类的生活方式推向了智能化,还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创新和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阐述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当代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首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持续性和动态性进行分析,然后论述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当代经济发展中应用的有效措施,以期为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当代经济的协同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人才培养;有效措施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知识信息正以高速传播的态势席卷全球经济。在工业革命发生后,各类充斥人类智慧的高科技、智慧化的发明逐渐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科技产品,如电话、铁路以及电脑等等。现阶段,社会经济、人们的生活观念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一方面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需求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另一方面在新的社会背景和知识体系的作用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更加先进和智能,由此会促使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体制的创新。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当代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当代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分析 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催生了网络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在当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自21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以飞快的速度席卷各大经济领域和经济中心,因此各行各业都开始致力于研究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计算机技术与营销理论的结合以及计算机技术与商务合作模式的结合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入普及和应用,网络经济由此而诞生,由于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的紧密结合,汇集虚拟交易、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网络企业、银行的大型网络服务系统应运而生,从而为开启当代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机会。 2.当代经济发展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持续完善提供了契机。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靠、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但是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和电子政府的出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较大的难度和挑战,一方面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漏洞,提升网络交易安全系数,另一方面要依据广大群众的新需求积极进行功能拓展和产品研发,从而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奠定基础。 3.当代经济发展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互为依靠、密不可分。当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明显,信息传播速度快,经济交易模式多样,且经济业务处理水平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些经济发展特点的形成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息息相关,甚至是以计算机网络基础为核心依托的,因此,不能将当代经济发展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独立的割裂开来,而是要寻找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二者的高度匹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持续性和动态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突破了地域限制和经济壁垒限制,从而实现了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轻松完成相关经济交易。在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仍将发挥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以持续性、动态性的发展态势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将整个地球系比喻为人类的大脑,那么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是延伸到该大脑各个部位的神经中枢。经探究分析发现,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呈现持续性和动态性的原因包括:首先,半导体芯片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核心构成要件,其在未来时间节点上的更新速度将呈现出翻倍式更新的趋势,这就意味着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其次,信息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上将发挥重要力量,这一推论能够通过现阶段电子网络产品的使用频率和广度得以验证;最后,互联网用户的持续增长以及电子商务产业的成熟化发展,将使越来越多的人群接触到网络业务,从而促进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计算机网络技术加速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变更和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从而实现了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和转变,而且对现代经济结构和经济理论的完善起到了补充作用。在网络技术的作用下,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完全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当代经济的发展急需一套全新的经济增长理论予以指导和规范。20世纪80年代所产生的经济新增长理论明确指出,信息、知识对投资收益有改善作用,而投资收益又能不断实现信息和知识的积累。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技术加速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变更和完善,从而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构建全新的经济管理模式和企业组织机构提供了理论指导。 2.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网络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对国民经济结构的完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方面,网络经济的出现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信息化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全面应用,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对接和融合,为切实有效地推进传统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了企业发展的规范化和专业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对企业自身发展而言,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压缩和控制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从而扩大企业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产品优势的塑造上和重点业务的开发上,从而增加企业在垂直生产链中的数量,以更好地提高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稳定性。 4.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了网络经济和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加速了服务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一方面,网络服务模式的创新优化了整个服务模式的流程,从而使服务变得更加高效、快速和及时;另一方面,加速了传统行业服务模式与网络服务模式的融合,从而为传统行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另外,基于网络信息系统的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不仅降低了购买流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和费用,提高了交易速度,而且还加速了产品流通的整体效率,从而为实现跨地区、跨国家的国际贸易交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支撑。 四、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当代经济发展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1.强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强计算机技术与经济增长需求的对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已经覆盖各行各业,且正式走向千家万户,由此对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全面融合,一系列的网上交易、网上银行以及电子商务企业应运而生,从而在对传统经济结构进行改变的同时,推进了经济发展渠道的多样化,但是由此而衍生的诸多网络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网络交易的安全问题、网络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更能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更能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2.提高企业自身的网络化建设水平,积极创新和运用网络营销手段。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效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依托,因此也为经济发展中营销渠道的拓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理念。随着企业办公设施的先进化,各大企业深刻认识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强大,由此很多企业都十分注重自身的网络建设,以凭借特有的网络优势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目前,很多企业在进行网络建设时,都将网络建设的重点放在了企业内部系统的运营和使用上,从而来强化各部门间的协同度和配合度,进而加速数据信息的内部共享和传播。此外,针对企业市场营销模块而言,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基于网络技术下的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进行营销方案的实施,从而克服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 3.加强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建立必要的人才支撑保障机制。计算机网络的开发、运用和维护都离不开专业的计算机人才的支撑,因此加强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和开发,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提高经济发展的可靠性。当代经济发展中,网络经济所占的比重十分庞大,由于网络经济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想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势必要加强多领域人才的培养与建设,特别是网络信息基础建设人才、技术研发人才、技术维护人才、网络数据处理人才以及网络经济与贸易处理人才等。总之,网络经济的运行和发展需要集经济业务与网络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的支撑。另外,在人才培养与引进上,要积极出台相关的人才激励政策和人才保障机制,从而为降低人才流失创造条件。 4.健全网络经济法律法规,构建网络经济安全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随着网络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网络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开始暴露出来,如资金安全问题、企业商业机密和客户隐私泄露问题、产品质量问题以及网络数据准确性和安全性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的规范和处理,一方面需要健全的网络经济法律法规的约束,另一方面需要科学、合理的网络安全制度体系和监督体系的管制,从而为促进当代经济有条不紊地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石化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石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然而,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又是提升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了让石化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则需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其中,在石化企业员工的培训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石化企业员工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员工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深入探究石化企业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的重要意义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一、石化企业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有效结合的产物。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网络设备和网络技术开展相关业务联系,甚至还借助网络平台展开商务交易。因此,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石化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员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工作,并根据石化企业的发展情况构建完善的计算机培训体系,以便能够有效提升石化企业员工的信息技能。 二、石化企业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策略 1.充分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石化企业管理者应该合理将员工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工作全面纳入到企业年度工作计划中,逐步形成分工明晰、责任明确和相互协调的培训机制,并根据石化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完善的员工培训计划,优化员工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流程,并为石化企业员工参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提供更多政策方面的支持,从而促使石化企业的员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工作中,为提升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新培训方式,有效解决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在当前石化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网络培训方式,组织员工积极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在线培训,合理地将网络学习课程上传到石化企业的共享网络平台,或者联系专门的培训公司设计员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线学习资源库,并由员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由进行学习。这样,石化企业的员工便能够随时随地参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以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 3.设计科学的培训方案,以确保方案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在石化企业开展员工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工作之前,应该结合自身的业务范围、员工作息时间安排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合理选取培训内容,设计科学的培训方案。同时,在员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过程中,还可以针对动态生成的情况及时调整培训方案,从而确保培训方案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4.强化培训的应用性,提高员工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石化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实践性。因此,在进行石化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强调石化企业员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并指导员工积极参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工作,以便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三、结语 总之,随着石化企业不断发展,在开展员工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石化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系统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设计合理的员工培训方案,有效提升石化企业员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全面增强石化企业的整体实力。 作者:陈曦 孟姝秀 单位:兰州石化公司员工职业教育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经济管理发展研究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在各行业中;计算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工作模式,将其应用在经济管理中,效果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对此,笔者根据个人观点,就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经济管理,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创新;经济管理 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下,计算机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其应用在经济管理中,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也能够实现企业透明化经济管理;计算机技术引领时代潮流已经成为发展共识,是企业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保障。 一、现阶段经济管理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科学成就举世瞩目,时展迅速。但是从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情况看,企业经济管理存在较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传统观念影响 21世纪发展下,计算机得到了发展并应用在各行业中。特别在经济管理上,计算机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现阶段经济管理观念上看,经济管理观念较为落后,有待转变。新形势发展下,企业想要在竞争中长存,首先需要打破传统观念,创新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下赢得主动权。 (二)经济管理方法滞后 经济管理模式的增长,需要有创新型的工作方法;但是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中,相对国外经济管理模式,我国经济管理较为单一,缺少创新;企业管理意识不足;管理概念模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管理方法的落后必将会对企业发展造成制约。由此可见,经济管理方法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根据当前企业经济管理情况,想要实现彻底创新具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要从根本问题上入手,打破传统管理方法限制,尝试新的方法。 (三)管理制度不足 现代企业管理中,制度缺少完善造成经济管理各项工作不能有效的展开,进而造成经济管理方法的落后;管理制度的不足甚至会造成企业破产。 二、搭乘计算机技术网络发展下的经济管理优势 (一)驱动经济管理走向规范化 新形势下经济管理中,计算机得到了应用,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经济管理的动态跟踪,达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利用计算机技术也可以对企业经济状况进行调整,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可行性方法,提升经济管理质量,推动经济管理走向规范化发展模式,使经济管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二)实现经济管理的运程控制 计算机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发展,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大数据时代,同时也推动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经济管理扩大了办公业务范围,实现了远程监控。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技术管理模式更为规范化、科学化、准确化。 (三)经济管理趋向透明化 计算机网络发展下的经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解决管理人员提升工作效率,更准确的了解企业资源发展形势;在经济活动中实现信息资源的分享,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更为模式化、透明化。 (四)提升工作效率 日常管理是现代化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经济管理的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提升工作效率,缓解工作人员工作压力;能够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实际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将经济管理风险降到最低,确保日常经济管理的正常进行, 三、计算机网络发展下的经济管理方法 (一)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经济管理服务 随着现阶段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成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在现代经济管理中,计算机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企业想要在计算机网络发展下实现经济管理,还需要主动融入计算机技术,加大应用力度,实现创新管理技术。 (二)利用计算机构建数据库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经济管理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从现阶段来看计算机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经济管理水平,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而言,我国还需要加大应用力度,构建数据库为基层部门工作提供前提保障,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科学合理化分配;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进而推动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 (三)实现计算机与经济管理的融合 计算机发展模式下,企业经济管理想要实现创新发展,需要将经济管理与计算机相融合,相互协调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弥补传统经济管理的不足;制定科学完善的统筹计划,总结经验,创新发展,跟上现代化发展步伐,确保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进行。 四、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下,对现代经济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经济管理的重要方法。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应当运用一切手段积极进行计算机学习,掌握足够的知识,进而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作者:耿笠博 单位:邢台一中 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一体化人才培养 【摘要】 本文以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结合实践,针对当前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建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途径。 【关键词】 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总产值也在持续上升,伴随而来的是企业发展对于人才的极度需求。“五年一贯制”是指以五年为教学培养周期,前三年学习中职课程,后两年学习高职课程,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为目标,是中高等职业院校改革的重要形式之一。“五年一贯制”的教育培养模式,是以企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岗位优势为资源导向,密切结合就业趋势,从而建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我院作为柳州唯一面向初中招生的高职院校,2013年开始招收“五年一贯制”中高职学生,通过探索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技能基础,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平滑过度的方式实现中高职人才的衔接,使学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人才一体化培养的实践分析 (一)持续推进中高职招生体制革新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招生体制改革中,开展了以“技能高考”为考试模式的招生体制,并在实际的技能考试中,以学生技能水平为重点。成批技能水平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能大的考生,以“技能高考”的形式考入本专业。促使本专业学生的总体素质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显著提高了本校生源的总体水平,对本校招生体制革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专业组织了调研小组,对中职学校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进行走访调查,以及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研究,选择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相关专业开展招生工作。考试形式和内容要本着“适合”和“发展”的原则,在内容上要与中职考试内容相贴近,同时也有所提升和发展。为避免在内容设置上“一意孤行”,需要与中职建立联系,组织座谈会,共同探讨考试内容的设置。同时,考试设备和环境也要与中职院校相贴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技能考核离不开互联网计算机。因此,在考核前要先带领中职教师与考生参观本院的考试设备,避免学生因对环境和操作设备的不熟悉而影响考试正常发挥。 (二)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创新试点工作 伴随教育体制的改革,本专业开展了“3+2”试点工作,与中职学校联合办学,学生需要在中职接受三年的中职教育,待结业后,对通过技能和专业考核的学生进行筛选,考试合格的学生方可进入本专业接受两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待学业完成后,颁发国家认可的高等职业毕业证书。 (三)实现中、高职教育教学的科学融合 中职与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从内容上看,中职的理论基础环节的教学与部分高职教学相互重叠。在课程设置上,中职更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而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将中高职院校教学以最为科学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将内容的重叠简洁化、职业能力贯穿化、专业知识系统化、培养目标统一化,从而实现中高职教学的有效衔接,避免教学的断裂和脱节现象发生。此外,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动向,以企业需要为导向,校企联合,并引进先进的中高职结合办学经验,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制定符合本专业发展的中高职教学准则,并在实践中勇于尝试。 (四)对接企业需求,联合办学 根据本专业特点,联合各大企事业单位在本专业中开展联合办学试点,从而组建国家、学校、企业联合办学的多元化教学团队。在教学的实践中,能达到教学理念、人才输出、技能培训、专业考核、员工上岗、生产实践、科技研发为一体的联合办学体系,以此体系辅助教学的展开,达到企业技能与院校专业的结合统一。 (五)在课程设置上结合企业需求 课程设置上要更具时展前瞻性,把握洞察市场敏锐性特点,与时展相接轨,与企业发展相融合。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定期组织以“优秀企业家”“专业领域行家”为主题的讲座,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在专业的理论讲解和技能培养中融入企业实操的课程,根据企业动态变化,适当调节课程内容,让教学内容更具时效性。这种课程设置比较灵活,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计划,并使教学的内容和专业特点有效发挥。 二、“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关于该培养模式的法规还不健全 当前,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还没有关于“五年一贯制”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相关规定,仅依靠出台多年的《职业教育法》的成文规定,来指导“五年一贯制”教学显然不合时宜。对于国家扶持、企业参与、中高职并进的联合办学,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尚未建立专门的人才一体化培养的相关机制、机构,在教学实际的环节,对于教学的步骤、流程还没有明确的规范。在教学环境的规范中,没有制度的约束,导致教学环境参差不齐,影响教学的开展。同时,联合办学缺少交流平台,国家、学校、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所处地位不同,信息的流动仅靠到学校座谈、走访的方式远远不够,信息渠道的狭窄,会导致教学信息资源的闭塞,丧失时效性,应积极建立联合办学的媒介平台,并不断完善服务机制,为学校办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二)人才一体化教学模式尚未完善 人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离不开国家、学校、企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当前“五年一贯制”教学模式的开展与实施,指导和促进教学发展的作用并不明显,“五年一贯制”教学的实际作用难以发挥。学校和企业联合仅依靠浅层的活动实践,难以发挥其真正价值。此外国家相关规定的不健全,对于联合办学中责任、义务、权利的划分不明确,分工混乱,定位缺失,致使在教学实践中资源利用不合理,甚至产生纠纷和矛盾。“双赢”的局面难以形成,致使教学陷入僵局。 三、“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人才一体化培养实现的途径分析 (一)实现主体结构双向性 人才培养一体化,主要是指学校和企业这两大主体机构达到有机统一的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实际效果上,它能实现制度的融合、组织的融合、实践的融合、发展的融合,从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利益出发,达到两者之间的“双赢”。过去的职业院校专业的办学宗旨,仅仅以学校作为教学主体,受到国家教育监管制度的管辖制约,其他领域无法参与学校教学,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在与社会接轨时明显脱节,“闭门造车”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五年一贯制”的人才一体化培养方式,无论是在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实践上都要以学校与企业联合的方式,避免教学与实践的背离,实现“校企”联合办学的教学革新,从根本上实现人才发展“量的提升”“质的飞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始终以企业的发展需求趋势作为教学指向,将企业的文化、理念、价值观渗透在教学理念中,将企业的技能需求、生产方式渗透在教学方式中,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校内了解企业发展动态的目的,进而在未来的社会实践环节中将所学技能与企业生产更好地融合,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能得到显著提高。 (二)在课程设置上突出灵活性 人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课程环节的设置要更为灵活,教学的方式方法也要多体现多样化的特点,尤其是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是一个时刻变化的复杂计划体系。在保持以提升学生综合竞争能力为教学核心的基础上,在课程的设置上需要与时俱进,迎合社会和企业发展所需,以市场的实时变化为导向,在过去的单一教学模式基础之上,与企业有机结合,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体系。五年一贯制学生在完成前两学年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不愿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者,可进入企业完成半年的顶岗实习,成绩合格者,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表1是“五年一贯制”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 (三)实现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人才一体化教学的开展,是以企业的参与为依托的,离开企业的“一体化”,教学是无法“生产”的。企业在参与教学的实践中,会将企业的文化带入到校园,而这种企业文化带有明显的社会性,这也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最为本质的区别。企业文化走入校园的过程,无可避免会与校园文化产生碰撞。校园文化存有明显的单纯性,这种单纯是国家教育关怀所独有的精神内涵,而企业文化更强调以物质需求和企业价值观作为文化精神的内涵。在人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要将二者有效统一,从而实现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作者:封旭 卢志玲 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右江民族医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反思 【摘要】 现阶段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比较迅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也愈来愈广泛,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科学化应用,就能有助于提高应用领域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但是在具体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发展中,还存在着不足,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其加强研究分析,就能有助于实际的进步。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现状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在人们对信息处理的要求提高下,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就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通过从理论上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就能起到促进作用。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以及技术应用作用分析 1.1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在微型化阶段,对微处理器的芯片应用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微型化发展就比较突出。计算机芯片的更新速度比较迅速,价格相对比较便宜,计算机芯片集成度高的情况下,在微型化的发展功能上也逐渐的丰富化,在应用方面也愈来愈广泛[1]。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在网络化的进程方面有着加快。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应用,促进了计算机网络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比较迅速,主要在政府领域的应用比较突出。应用中在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下,能将不同区域及计算机有机联系,在资源上就能有效共享,这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就有着促进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的阶段以及智能化发展方面,都有着很大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长期发展后就实现了无线传感器的应用技术,在功能消耗低的特征上表现的比较突出。而智能化的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应用中比较突出,对时展的需求也比较符合,在技术应用的人性化方面更为突出。 1.2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作用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方面有着诸多积极作用,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对信息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持[2]。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对新的传输协议有着提供,对信息系统的传输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能有效的促进信息系统的数据更新,在信息存储的要求上也能得以满足。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信息系统的建设质量有着保障。对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实施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就能在技术支持上有效提供,这样就能将信息系统的传输性能有效提高,在信息的传输性能上能有效提高,这对信息系统的整体建设质量也能有效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信息系统的优化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下,在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优化方面就有着很大保障。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具体应用探究 2.1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遵循的原则分析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注重遵循相应的原则,将规范性的原则能充分遵循。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中,在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上要得以有效保障,将技术人才的优势要充分发挥,避免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能有效提高。只有注重在技术上规范性的应用,才能发挥计算机应用作用。再者,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便捷性原则要遵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方面要以便捷性为基础进行应用,提高技术应用的整体效率水平。 2.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探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局域网中的应用比较常见,局域网在投资上会相对较少,有着比较高的效率。在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在局域网中,就能对网络结构的灵活性充分展示,在实际的应用管理水平上也能有效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对分组交换基础上,对令牌方式的应用,对光纤容量的共享目标就能有效实现[3]。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科学应用下,对网络传输的速率也能有效提高。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方面也表现的比较突出。在虚拟网技术的应用下,能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企业单位的应用中比较突出。企业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就能构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在进行动态化的交流沟通目标上就能有效实现。虚拟网技术应用下,在虚拟网背景下构建有效网络链接,在密码的加密情况下,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能得以保障。虚拟网技术的应用对信息的传递速率提高有着保障作用,这样就能有助于信息传播的成本有效降低,这样就能在经济效益上有效保障。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就能方便人们的信息阅读以及查阅资料。这对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就能起到促进作用[4]。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科学化应用,对社会的发展繁荣的促进比较有利。在社会的各领域发展背景下,只有充分重视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才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生产水平,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多样化应用,在技术的升级优化下,未来将有更好的发展。 作者:赵颖 单位: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研究 摘要: 计算机和网络目前已经在我国社会得到普及化应用,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各项工作的开展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巨大影响。但是,也不得不看到目前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性应用和开发的不足;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应用仍然局限于一些较浅层次等。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前景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就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探究,并结合高中生学习生活提出高中生如何以行动融入互联网时代。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互联网 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计算机和网络目前已经在我国社会得到普及化应用,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各项工作的开展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巨大影响。自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应用群体,应用领域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进入21世纪以来,以上领域更是飞速发展。对我国互联网的现状的分析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互联网的相关基础,互联网的基础条件主要指网民的IP地址、网站、域名等软资源,还有网络设备、网络光缆等硬件资源。我国互联网软资源自2007年后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国家政策支持,目前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处于世界首位,但网民地域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在网络应用方面,CNNIC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集中在音乐、影视等娱乐方面,互联网办公、学习、开发等方面的应用有所不足,但在持续上升之中。同时,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相较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层次整体比较浅层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性应用和开发不足、计算机网络技术秩序还不够规范等等。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的互联网整体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第一,我国互联网开放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随着监管机制的不断健全,国家将有能力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提高互联网开放水平,互联网信息来源进一步丰富,与国际同步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二,互联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电子办公将成为主流。随着互联网资源的丰富,年青一代互联网技术教育的普及,未来互联网应用水平和应用领域都将较现在有较大改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层次将得到极大深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第三,互联网应用门槛降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互联网操作将更加简便化、人性化,更多的人将能够享受互联网福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目前网络购票日益成为铁路主要购票方式;第四,网络秩序进一步改善,互联网进一步规范化,随着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必须以制度化设计保障互联网秩序;第五,网络信息的舆论影响进一步加强,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网络信息的舆论影响力将超越传统媒体信息。最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性人才培养将获得更大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发展动力更加充足。 2高中生如何以行动融入互联网时代 2.1培养自己的技术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纵观人类技术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无不是从一个个问题开始的。可以说,好奇是发现问题的第一步,人生而便拥有很强的好奇心,学生时期更是一个人好奇心较重的时期。所以在日常学习特别是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技术问题意识,在计算机课堂上遇到问题要敢于大胆发问,大胆质疑。对于发现的技术问题,我们除了向老师请教之外,还要学会自主学习,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特别是计算机领域,技术创新速度更是加快,我们如果不能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将难以跟上时展。所以我们必须培养自己自主发现技术问题、自主解决技术问题、合作探究技术问题的能力。 2.2在实践性中展开创新 计算机网络知识最终价值在于服务现实,实践运用是高中生获取创新思维的宝贵渠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例如我就曾自主了解计算机安全加密技术,了解到使用特定的计算机算法对计算机数据信息进行加密是维护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渠道,相比防火墙的简单防护,计算机数据信息加密的防范能力更强,即使信息失窃可能也不会造成严重损失,但计算机信息加密使用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所以我也掌握了相关知识。 2.3自觉学习技术伦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更是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双重性影响也更加明显,诸如“木马病毒”等计算机网络技术灾难也让全人类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问题有了全新思考,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旦脱离人类理性的道德,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也是难以估量的,因此高中生也必须自觉接受技术伦理教育,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道德价值进行思考,使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社会,合格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不仅需要拥有丰厚的知识技能储备,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而这种高尚的职业道德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个人的工程伦理素养。 3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必然极大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为此我们高中生必须从现在做起,培养自己的技术问题意识,在现实中培养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计算机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作者:靳成才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双江中学 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图书馆网站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网站的建设有助于信息的收集、整合和传播。为了提高图书馆网站的服务水平,本文举例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网站中的应用。 【关键词】 图书馆网站计算机网络应用 1前言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中心,与新闻性网站和娱乐性网站相比,其具有能动性、互动性、多样性、统一性、服务个性化、人工智能化等特征。同时,图书馆又是面向用户的主要窗口,而其作为校园网网站的建设内容之一,应将其建设与校园网统一起来,继而提高其为用户的服务水平。为了满足图书馆网站对共享、质量和速率等的要求,应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其中。 2图书馆网站建设 图书馆网站建设的任务是为用户查阅图书资源等提供方便,因此其属于综合性的服务网站,应具备以下功能:(1)WWW网站服务功能。图书馆网站的建设应突出其公益性的特征,则应可在网站上检索到一切与对应图书馆相关的超链接,并在次链接层的查询功能块上显示详细的查询内容。(2)电子信息资源服务功能。图书馆网站建设的最大目的是为用户阅览图书资源提供方便,则应在网站上共享广大用户所需的电子信息资源,以方便用户自行完成远程下载。图书馆网站的建设步骤如下:网站规划→制作网站内容→网站,其中网站的制作与均会应用到计算机网络技术,比如ASP技术、PHP技术、ASP•NET技术、Java技术等。其中,SAP技术是一种编辑动态服务器页面的技术,其在动态网站制作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具有便捷、简单等优点。PHP语言是一种易学、便捷的服务器脚本语言,其在Web网页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体可采用HTML的常规编辑方法来加以编写。ASP•NET技术的速度和执行效果远超ASP技术,其可运行于服务器上,且在初次运行中便可完成全部的编译工作,从而提高了图书馆网站的编译和运行速度。Java技术是一种通用、高效且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其目前在移动电话、互联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常用来编写图书馆网页,且支持跨平台编写,或支持在不同网页之间完成代码的编写。 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网站中的应用 在图书馆建设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其实现了在图书馆网页中加入大量的超链接及次链接,且其中包含了数量庞大的电子信息资源,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总体来讲,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网站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3.1网上书目检索 以上海图书馆为例。在上海图书馆中,IPAC书目查询系统囊括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及上海图书馆的书目信息。据2005年的数据显示,这一系统拥有的特藏文献书目数据及中英文书刊共计147万条,馆藏复本信息共计443万条。同时,其将Webpac网上查询系统及上海图书馆中OPAC公共查询系统融为一体,继而提升了上海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如此一来,用户便可从互联网上或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中直接查阅所需书目的馆藏及数据信息。另外,中国知网提供的查询系统中囊括了硕博论文、各类期刊及报纸等数据库,用户仅需在查询栏中输入所需的文献或图书,便可直接获得对应的书目,同时这一网站也为用户提供个人定制、下载及在线阅读等服务。 3.2电子资源提供 电子资源提供的范围非常广泛,用户经图书馆网站便可直接获取学位论文、电子报刊、电子图书及电子期刊等数据。上海图书馆收纳了多家出版社提供的各类电子图书共计7000多种,且网站为用户提供了下载服务。另外,中国知网收纳了各类国内外文献,比如古籍、会议和报纸等,用户可自行查阅或下载所需的资料,但部分资源要求收费。 3.3网上参考查询 网上参考查询实现了图书馆员参考咨询的网络化,用户仅需以网络留言板或E-mail等形式将自身诉求传给参考馆员,馆员便可在网络上完成对用户的知识导航。在上海图书馆中,网上联合知识导航是在上海地区图书馆和各类馆藏资源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提供的搜寻技术,为用户提供非常专业的网上虚拟的参考咨询服务。换而言之,在这一虚拟的参考咨询平台上,用户仅需以邮件咨询、在线咨询等形式将自身的诉求经网络告知客服,便可获得专业的参考咨询。 3.4网络视频点播 网络视频点播主要基于Web平台进行设计,并与互联网接入实现有效地结合。在图书馆网站中,各类培训、学术讲座等视频节目也需在Web平台上。比如,上海图书馆网站便采用ASF流媒体技术将上海图书馆的讲座视频提供给用户,其中ASF流媒体技术具有占用空间少、影视播放效果好等优点。另外,在中国知网中,用户采用网络视频点播的形式便可自行下载讲座、会议等视频文献。 3.5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海量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库群,其拥有数量庞大的电子图书资源,且可经网络实现资源的传递。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应用了多种计算机网络技术,比如超文本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总之,数字图书馆提高了跨库图书资源的共享程度,拓宽了信息检索的范围,同时其具有省时、高效的优点,即用户仅需在检索栏输入检索点,便可获取所需的资源,且这一操作不受图书馆地点的限制,继而实现了对图书馆群进行分布式管理。 综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网站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其对图书馆的特色建设与个性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图书馆网站囊括了海量的电子资源,且可为用户提供目录检索、视频点播及数字图书馆等服务,继而提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作者:王阳明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体系建设初探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知识的大爆炸,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社会需要更多领域的更多人才,这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是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必由之路。为了顺应来自各方面的发展需要,中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就业;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面对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以就业为向导,以发展为宗旨,学校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输送和历练高技能人才,以契合日益进步的新科技时代,对于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他们为社会为市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科技人才,也为今后的职业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加快构建教育体系,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将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对接,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充分调动学校办学机制的活力,为完成和实现学生幸福的职业人生出谋划策。 一、概况与历程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秉承为学生的就业为本,向四海宾朋的青年学生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它让社会的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是一种最具有中国国情的新型产业化教育。 1.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学校为迎合社会与市场的需要,以学生就业为目的,面向大众招纳贤士,力求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术人才,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幸福求职的美好愿景。 2.学生与发展 学院实现开放式办学,全方位育人,以就业为向导,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不掉队,不落伍,以信息网络为依托,现实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让学习不枯燥乏味,师生互动的方式实现教学相长,寓教于乐,把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也给活跃起来。 二、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在地域性与经济因素的影响下,许多孩子都来自贫困地区,有的弱势家庭对上学来说是种渴望而不可即的梦,而高等职业学校就以良好的人文关怀,发起爱心公益活动,为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的幸福人生提供平台。 三、学校与改革 古语说“穷则思变”,高等职业学校也是如此。为了兼顾与均衡各个地区的发展,学校开设帮助边远地区的学生入学跟完成学业。走产学研一起的发展道路,目的是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的学校具有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建立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 四、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教学 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他们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在这个信息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又是最缺乏的。他们提倡师生互动,民主、合作的教育氛围在学校里如沐春风。 五、计算机网络的应运而生 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信息非常发达,这给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我们教给学生制作网页,进行一些程序设计,或是教师进行远程教育,建立宏大的网络体系,把学生的学习程度与教师的教育水平进行良好的评估,在科技中畅想信息时代的魅力。把以往的“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变成现在的网络微机授课,灵活又多变,交互式视听教室让学生感到学习原来如此轻松。既提高学习的兴趣,又活泼学习的氛围,这样先进又时尚的教学模式得益于信息时代下的馈赠。信息与科技给人们带来如此丰厚的礼物,这就是新型时代下的产物,让人们认为一切都是美丽的梦,在娱乐中就学到本领,为了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抛开计算机专业不讲,单是原有的高等职业学校就给我们带来就业的希望与未来,现在又随着科技的发展,冉冉升起一个朝阳行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它可以说是所有行业里面的皇冠行业,科技的含量是最高的,也是最稀缺的人才领域。作为朝阳行业的信息化产业,它有义务作为领头羊带领众多行业的佼佼者们一同前行,为实现自己每一个的职业梦想而奋斗。然而,作为中国特色的教育行业里面,高等职业学校是创办这一伟大专业的策划者。他们有必要做得更好,做得更多,把各种领域里面的行业人才输送给社会跟市场,把拥有非常优越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带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高等职业学校立足为青年学生提供以邮政、电信、移动、银行、证券、保险、地铁、政府机关等单位培养一流的技术服务人才,每年的就业率在上升,每年的社会好评在如雨而来。他们强调以专业贴近行业,课程贴近企业,技能靠近岗位等,实施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多元化、集团化发展模式,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而努力。学校构建数字信息网络模式教学,带动师生互动的积极模式,为社会与市场输送大批的专业型新世纪人才。很多硬件设施齐全,大力发展科技信息专业的教学体系,实现与行业、企业、公司、集团紧紧相连,实现一对一的产学研发展道路。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高等职业学校不会放松跟懈怠,会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为祖国、为人民、为美好的明天而不断探索下去。沿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而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作者:李玉林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摘要】 在我国的科技发展领域,人工智能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动力。伴随着科技大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在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开始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尝试性应用,通过实践应用表明,人工智能确实发挥了巨大的技术推动作用。本文从人工智能的概念入手,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和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对人工智能的科技发展措施进行了完整总结。 【关键词】 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 引言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很多领域都已经开始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实现了生产和服务领域的革新和进步,对我国整体的科技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人工智能简介 1.1概念 人工智能是在近些年逐步兴起和开始被大家熟知的技术名词,人工智能主要应用在人工模拟操控以及实现人的智能性扩展和延伸,人工智能综合了相关领域的智能性技术、智能操作方法以及智能技术应用,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类应用科学。属于一门独立的新型技术学科。人工智能主要的应用载体为计算机,通过技术研究尝试实现计算机实体发挥出人的智能,实现对人的智能性模拟应用,智能性延伸和扩展。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寻求高应用技能的计算机,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新型的建造方式实现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高智能水平发挥。人工智能的概念是以人类智能为参考的,主要的应用方法是利用人工技术,通过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机开发和引入,综合性研究的科学载体。近些年来,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更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计算机的实际应用速度和效率不断提高、实际的资源存储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实际的网络技术普及促使电子类产品价格不断下降,许多人工无法短时间内快速完成的任务通过计算机已经可以轻松搞定,人工智能也由此拥有了更多的现实应用能力和基础。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重要领域,其中包括了智能化的接口设计、智能化的数据搜索以及智能化的主体系统研究[1]。 1.2接口技术研究 为了实现更加便捷自然的人工智能交流技术应用,智能接口技术的研究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数据的提炼和有效信息的挖掘技术需要从大量模糊和随机的数据中进行有效信息提取,从而实现对潜在和隐含信息中有价值数据的搜索和提炼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就需要搜索的主体具有一定的意念、选择性能力以及辨识方法,属于一个智能化的概念主体。同时具有明显的自主性特征。通过对人类大脑智能化识别以及模糊数据处理功能模仿,实现智能化计算机的应用。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在人工神经网络中进一步应用和普及,成为未来可具发展潜力的全新领域。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包含了语言信息自动处理、定理化的自动证明以及智能化信息检索和问题解答等等。所以,人工智能应用中人机关系的变化将会进一步对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模式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整体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人工智能也将拥有新的应用领域需要出现[2]。 2人工智能在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在网络安全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也逐步广泛发展起来。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们的交流和联系日益密切起来。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因此大为便捷。但是,信息交流沟通的便利性加大的同时也必然引起网络信息的安全系数降低,网络安全隐患多种多样。所以,人工智能技术的网络安全维护应用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大大提高网络安全系数,同时实现网络安全性能的提高,对用户的信息安全进行充分保护。人工智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于不确定性信息以及不可知性信息的理解以及整合能力较高,这些都是可利用在网络安全维护中的重要技术优势。能够很好的对入网访问者进行智能识别,提高信息的安全和稳定性[3]。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很好的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领域中,一般被称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通过这一技术的融合可以有效提高人工智能的个性化任务设置,丰富实用方式,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在软件方面,各类新型开发工具都在不断应用,人工智能的领域化拓展速度不断加快,在硬件方面,技术革新带来了性能的不断提高,同时价格也在不断降低。 3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在很多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突破,科学技术与计算机网络都是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得到自身应用拓展的重要组成。通过以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式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研究和参考价值。 作者:谷世红 毕然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管理优化 摘要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将人与人以及整个世界都连接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日益成熟,云计算、物联网将人与人以及整个世界的连接更加方便、简单、快捷、高效,高校教学管理也不例外,在其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比之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更加完善、快捷及高效,对于国家对高校的深化改革,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完善高校教学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字 计算机网络技术;高校教学管理;优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对高校教学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更对高校的教学管理也提供了先进便利的技术手段,不仅改变了传统高校教学管理那种臃肿、低效,也极大的扩大了高校的规模,使得高校教学管理不再有时间、空间以及地域的限制,因为高校改革正从精英式的教育向大众式教育转变,高校的陆续扩招,使得高校的教职工以及学生人数大幅度提高,能在如此庞大的人数上进行管理这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所在,如何利用如此发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化高校的教学管理,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计算机网络技术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好处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是高校教学管理适应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的必要步骤,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管理的前提与关键,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先进、高效、快捷、便利和可靠的技术平台,为高校教学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提供了必要的支撑。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和处理各种教务教学条件信息,以及对教学档案的整理,学生、教师以及课程的各种安排信息,这些信息的建设必须合理安排、统一规划,因为高校的年年扩招,高校里面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多,各种档案信息也急剧增加,传统的人力收集整合就显得极其的缓慢,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加入就使得各种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更加的迅速,极大的减轻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和计算,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最终推动高校的快速发展。 2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概况 由于中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的比国外要慢许多,因此导致许多年纪偏大的高校教师以及管理人员接触的时间较短,因为其思想观念陈旧,受到传统的高校管理影响太深,对于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还有就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许多年龄偏大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愿意使用。另一方面由计算机网络技术研发出的教学管理软件使用起来过于繁琐,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认为还不如传统的教学管理,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管理中应用不开。还有一方面就是对各种不同的教学管理软件的维护与升级不力,现在很多高校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引入了先进教学管理系统,但由于外界的各种技术、信息更新过快,而高校对这套系统的更新和维护过慢,导致这套系统许多内容陈旧缺少时效性,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并没有产生人们所预想的那种效果。最后一方面就是由于各学院及各部门存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差异,由此采用了很多不同的教学管理软件,这使得学校方面对各学院各部门的管理产生了极大的难度,所以虽然现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引入了大量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但实际上只是各自为政,并不能有机有效的联合起来。因此,虽然现在的高校都引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教学管理,但由于上述各种原因,造成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教学管理的优化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3如何真正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对高校的教学管理进行优化 3.1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的观念,营造出推广计算机网络技 术的环境 改变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观念,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这种技术极大的提升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对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尤其是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上面,它既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提高对各种信息的处理速度和准确度,又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对各种课程安排,可以做到有条不紊,简单高效,所以改变观念适应发展是必然的。而且也要对国外先进高校的教学管理实行“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因为国外优秀的高校存在的时间有的甚至长达数百年,但到了现代依然能够抛弃陈旧的管理加入到信息化里面,这种勇气和方法就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需要根据高校的自身情况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化高校教学管理。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不是一两个管理人员的事情,它需要全校教师、学生以及所有职工的共同努力,因为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学管理的结合,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并不是将它引入进来就行,需要将它引入到各个基层建设当中,学校领导就需要对本校的管理提供全新的发展模式,鼓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并且建立奖惩机制,推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发展,营造出人人参与,人人使用并且乐于使用的大环境。 3.2培养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以及信息管理水平能力 由于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很快,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与时俱进,这就对管理人员的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就是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熟练高效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教学管理中间,还要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主动学习各种新知识、新能力,也要熟练的掌握多种教学管理软件,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能够迅速有效的发现跟教学管理相关的信息,并且将它提炼出来。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使得信息量极大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工作效率,从各种杂乱的信息中选出对教学有利的信息,这就需要学校为不同的管理人员提供不同方面的培养,使他们熟悉本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从而提升教学团队的素养,所以高校一方面要从内部培养,另一方面就需要从外面招聘,从社会上招聘高水平的信息管理人员,既能提供新鲜血液,也能促进其他教学管理人员的素养提升。另外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一是创新意识,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将这种意识应用到教学管理之中,还需要具备服务意识,教学管理工作是一种服务工作,既然是服务工作,就需要做到以人为本,树立起尽职尽责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原则,做到细致入微,第三就是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因为管理工作是一种协作性的工作,这就需要各方面互助互利,紧密合作,使得管理质量不断的提高,最后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决策应变能力,能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科学决策,对于突发事件能够果断、正确的处理。因此教学管理人员要善于积累经验,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 3.3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深化高校的教育改革 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是为传统的方法服务的,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入必将影响整个教学管理,因此现在的高校教学管理必须要进行变革以适应新的技术,以前的那种封闭式、独立式和僵硬教条式的管理必须变得更加的开放、合作以及人性化。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高校都有校园网,于是校园内部与外部的交流将更加的流畅和紧密,这就使得整个教学管理更加的开放。由于网络的便利性,这就使得校内各部门、学生、教师联系的更加频繁,校外的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也连续不断,这样就使得传统的各高校、各院系、各班级的那种独立变得更加脆弱,各种各样的合作也会更加的顺畅,而且以前的那种教条式的管理可以更加的人性化,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将每一个单独的学生联系起来,实时交流情况,上通下达更加的顺畅,出现错误的情况也会极大的减少。 3.4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和制度 高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规划应该是高校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保证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政策,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还需要不断创新的工程,所以高校领导层应该从更高方面制定发展规划,负责从各个方面进行决策、管理以及调度,合理的对校内资源进行分配,加快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步伐,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同一个标准和制度,在这个标准制度下面进行同意的管理,让各个部门、各院系与信息化中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全校的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努力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更有创新的道路。 3.5建立更高效、便捷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 现在虽然高校已经引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的各种系统,但由于这些系统的参差不齐,导致系统对高校的教学管理也出现差异,但往往这种系统都是理想化的,有些时候并不能完善的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或者一些没有引人注意的细节。而且由于高校各部门各院系各专业的不同,使得各个管理系统存在各种差异,各部门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另外一个系统,各种系统不能统一的联合在一起,造成了各种信息的不对称,对学校的统一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这就需要高校既要从外界引进,也需要内部进行开发,因为外界引入的系统往往不能针对实际情况,而自己独立开发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太大,所以可以从外界引进最基本的核心的系统,然后从这套系统开发出能适应各部门、各院系以及最基层人员使用的子系统,然后通过串联式的连接将母系统和子系统连接起来,做到完美配合。这套系统对于教学管理的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机制都要适应,拿教务处为例,教务处的只要职能是负责教学运行、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以及教学监管,因为职能较多,事务繁多,需要处理的事情也就很多,普通的教学管理系统因为信息的不对称,经常对于教学监管疏忽不力,因为教学基层缺乏教学管理的自主权力,往往就需要反馈到教务处,而由于系统的不匹配,造成基层系统的数据经常送不到或者送到的不够及时,严重的影响了教学管理,以至于教学管理效率底下,这就需要一套匹配的教学管理系统,系统不仅适应管理人员的使用,更要适应基层人员和被管理人员的使用。这就需要开发教学管理系统的人员能够有效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不能仅仅高屋建瓴,还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人性化是对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最基本也是最苛刻的要求,想要做到这点需要靠一个又一个的小细节不断的积累和改进,这就需要不断的对这套系统进行及时的维护和更新。我们就拿美国的一些大学为例,尽管美国大学有充足的经费,但他们十分注重投资效益,并不刻意追求设备的先进,而是注重应用来推动系统建设,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国内大学学习,比如美国大学的校园卡本身还多采用较老条形码、磁条等技术,但应用面已经很广。而我国大学在卡本身上已经开始采用非接触的IC芯片卡,具有电子钱包和身份认证两种功能,应该说在技术上是超过美国各大学的,然而应用面对相对非常狭窄。 3.6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奖惩系统 一套再完美的系统也需要人去运行,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估奖惩系统,还有就是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以及学生学习的评估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一套完善的评估奖惩系统既能发挥出人的积极主动,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才是一个完善的高校教学管理所必备的能力。 3.7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加需要注意的就是安全性 由于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很快,学习计算机的人也是越来越多,精通网络的一些不良分子(俗称黑客)也是越来越多,而且技术水平也是越来越高,为了防止高校内部各种信息资源的泄漏,这就需要高校对于高校内部的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提高重视,最基本的就是安装防火墙,这样既能防御外面的攻击,也能过滤掉一些不好的信息,再一个就是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使用人员注意自己的操作习惯,服务器管理员也需要对防火墙进行及时的升级和维护,通过严密的监管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维护系统的安全,另外也要培养自身的安全意识,从各个方面减小信息泄漏的风险。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带了极大的优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技术和水平,改善了高校教学的条件和效益,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高校教学管理全方位的结合起来,使得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合理化以及国际化,更好为高校培养人才,为高校的现代化做出贡献,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柴功昊 郑权震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建制发展研究 摘要: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工作、生活。从计算机技术建制的角度来讲,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技术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双方互为前提。因此,本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技术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技术建制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极大的改变了社会环境。在此背景下,企业想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国家想要实现国家富强则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转变自己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匹配的技术机制。技术建制将知识、人以及物三方面结合在一起的系统化结构,具体来说,技术建制是技术的制度化结构,其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的技术习惯。 1技术建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 技术建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建制是制度与技术的结合体。所谓技术是指根据人类的需求重新组合科学标示物的过程,科学认知物的秩序性是其主要的秩序化基础。例如,作为人类计算机网络技术研发历史上的重要的发明,分组交换技术的出现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其发明的过程却让人大跌眼镜,其是排队论秩序范式与传统通信技术秩序范式相结合的结果。作为一种技术建制,在20世纪60年代欧洲已经有了最初的设计思路。最初的设计理论是将话音小片化,而后借助相应的路径,将其转送到相应的目的节点,最后组合所有小片还原成原有话音传递给收话人。在整个过程中,单个的小片无法形成最初的话音,所以其保密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过不同的传输路径进行传输则极大的降低了网络故障和网络破坏带来的影响。随后,在此思路下,世界上第一台分组交换技术应用而生,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技术建制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技术建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助推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三次工业革命均与新技术有着重要的关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实质是当前制度与原有制度之间相互创新、相互适应的结果,近些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主要缘由在于技术制式化和技术建制化相互作用的结构。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不仅仅是因为技术上的创新,更重要的在于建立健全了与现代生产技术相匹配的技术建制,新技术的产生都是新建制与旧建制的完美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因此,技术创新并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真正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的因素在于与计算机相匹配的组织制度机构,即是技术建制。美国硅谷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源的重要区域,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高科技中心,其主要根源在于优越的组织制度,专家认为,之所以美国硅谷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主要原因在于硅谷的组织制度环境。美国硅谷极大的转变了传统企业模式,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其通过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将众多中小企业构建成无差别的社会共同体为目的。在美国硅谷,企业可以获得其他地方不具备的政策优惠,可以建立随心所欲的工作制度。在美国硅谷,公司之间大门都是开着的,各个公司之间可相互借用、分享人才和主意。在硅谷,合作是其发展的主体,在此技术建构下,硅谷成就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全球高科技技术中心,而且更重要的建立了符合地区特色的技术建构,实现了硅谷的长久发展。 3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科学技术建制的建设 近些年,计算机技术与技术建制之间相互作用更加明显,如今,技术建制的功能愈加明显,只有在灵活和全面的组织范围内,技术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复杂”的组织为“复杂”的技术服务就是这个道理。当今社会已经已经是信息化时代,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带来的科技革命我们应该积极接受,并适应其发展需要,重新构建原有技术建制。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改变整个社会环境,当前,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而知识信息均在各种数据库中储存,最后通过网络流向各种管理系统,因此,在计算机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建制意义重大。 4结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促使我们要不断改变完善原有技术建制,反之,技术建制的完善则进一步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总之,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技术建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创新成果需要不断的建制化为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制与已有的技术建制有机融合在一起,为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打下基础。 作者:黄鹤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应用 [摘要]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实现信息传递的基础上更大程度的实现了资源共享,不仅拓宽了人们的生活视野,更是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深刻阐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应用;应用前景;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整体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网络技术更加趋于系统化与规范化,更使得人们的日常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可以促使计算机更进一步的发展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 1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规范 1.1计算机网络的划分 计算机网络包括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有计算机、终端、节点以及连接节点的线路组成。计算机网络按照网络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域域网、广域网。局域网一般是在几千米的范围内且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通常会通过网络传输的外部装置和介质,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功能;域域网通常会覆盖几十到上百千米的范围,其规模通常大于局域网;广域网所涉及的地理范围更广,通常会包含一个国家,其网络交换方式也涉及电路、报文和分组三种。 1.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规范 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规范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得以充分应用的前提就是具备规范的应用环境,只有处在规范的应用环境下,其科学性与系统性才能得以实现,以此提高整个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效率和性能,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提供给人们便捷的服务使得其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计算机网络必须进行一定的规范,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尽可能的发挥设备的自身功能,在对网络环境优化的同时,更好地完成计划内的任务。但在实际应用中,任何小的故障都会使得整个网络系统崩溃,因此,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规范性,不断将复杂的内容进行检验、更新和提高,以时刻应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可能遇到的隐患。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可靠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可靠性得以保证,不仅能够保护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学习,而且能够使得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提高以及人们对此的高度重视,对网络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检阅问题并进行相应处理,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便捷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基于人们的需求来决定的。人们大部分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都需借助互联网,因此,在选择相应的软件配备系统时,一定要尽可能的方便简洁,全面考虑到计算机以及其网络系统本身的特殊性,以保证人们的实际需要能够得以满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时,坚持便捷性能够帮助相关的计算机网络产品轻易的完成换代、维修、维护设备以及故障排除等一系列行为,只有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才能够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提高实际的应用效率。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2.1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 虚拟网络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的网络技术一直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现已逐渐应用到私人网络以及共用网络的构建中来。虚拟网络技术主要就是进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确保信息整合的同时也保证其严密性。与之前租用网路线路来进行信息传输相比,这种技术成本较低且安全性能较好,方便打造内部工作和学习平台。例如可以为企业或团体工作者设置内部工作平台,内部人员可以自由传递和分享站内资源;或是创建网站,但对工作人员和访客设置不同的浏览权限。对用户来说,其和以往的网络相比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只是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私人专用的网络,在保证其本身的独立性的同时还必须保证网络本身的安全性,确保网络内部的重要信息不被干扰以及侵略。在进行身份认证时,根据提供信息的完整和合法性,确定用户身份,或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对信息加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网络技术主要利用现有的公共网络,通过网络协议传输数据,且对其进行合理配置之后再形成计算机续集网络,从而使传递的信息更加安全。 2.2虚拟专用拨号技术的实际应用 彩票发行中心实质上就是采用了虚拟专用拨号技术,在虚拟专用拨号技术还未采用之前,通常是采用准热线法的销售方式,其主要运作方式就是利用了数据数字专线,利用拨号的方式来进行市级服务器连接的模拟投注。但一般投注站的拨号时间会选择早晨和晚上,首先将市中心的服务器进行连接,以便能够将本机上的全部数据与市中心服务器连接传递,以此类推,市中心服务器再到省中心。一旦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网络连接,在中继线模拟的数量极少的同时又投入了更多的费用成本。由于彩票的数量极多,传统的数据传输不仅会导致系统奔溃更是会导致数据的丢失,困难程度不言而喻。2.3其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业务的需求决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方向,例如视频、录音等这些常见的应用都可通过网络技术得以实现。但实质上,更高一级的网络需要辅之以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对接功能,加上一些通用的技术手段,才能使得网络信息的以安全传递。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备份处理、加强管理以及数据上传验证和反馈等方式来确保信息的安全。 3计算机网络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突破传统的局限,朝向更安全、便捷的方向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期待其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只有将其便捷性和实用性得以发挥出来,才能给与人们更好的服务,才能完全利用计算机网络。现下,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网络庞大的需求量,使得之前所提到虚拟专用拨号技术以及虚拟网络技术发展前景广阔。正因为如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就更偏向于快速和稳定,即更好的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提升信息处理系统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降低网络办公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涉及人们财产和隐私的安全问题即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升级,尽力减少办公需要投入的成本,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 4结语 为了进一步给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网络环境,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需要我们充分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必须时刻研究和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创新,从而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科技含量,努力为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许葵元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营销浅谈 摘要: 主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网络营销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计算机技术在网络营销中所具有的作用及解决措施,对中国网络营销发展提供参考及借鉴价值。 关键词: 网络营销 计算机 网络技术 应用 分析 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发展,网络营销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不仅带动网络消费群体日益增多,同时也使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便可以满足购物需要,对产品销量进行大幅度提升。所以,网络营销对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创造出良好的网络营销环境,同时也对用户消费体验给予提高,带动中国企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1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网络营销的关系 现阶段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很好地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网络营销也得到不断进步,并且存在密切关系,首先,计算机网络技术自身优势能够更好展现在网络营销中,特别计算机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进行有效处理的能力,为各种网络营销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其次,通过根据计算机作为基础的网络交易平台,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采购以及销售成本,带动企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网络营销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网络营销也进一步推动计算网络技术发展,为计算机网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带动计算技术水平全面提高。最后,网络营销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在营销平台基础上,为用户以及商家提供不同功能需要,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营销相互协调,促进发展,与此同时也为不同交易行为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1]。 2计算机技术在网络营销中所具有的作用 2.1虚拟产品创立分析 在网络营销中,主要把一部分产品根据虚拟的形式呈现到用户视野中,为网络消费提供便利条件。通过打开网络营销平台后就能发现,一些虚拟产品的出现,不仅丰富网络营销平台内容,同时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因此在网络营销平台中,虚拟产品有着重要作用。由于网络平台营销不会受到时间限制,所以虚拟产品能够对用户实际需求情况进行掌握,对用户消费规律进行分析,掌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网络营销平台优化,提高网络营销的整体利润,与此同时也能够带动中国社会经济水平全面的发展。 2.2为用户检索提供方便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营销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检索方式,一方面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用户在进行网络平台购物中可以对所需产品进行搜索,直接跳转到该产品详细的介绍页面下,提高用户选购时间,同时加强交易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是,部分商家可以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借助,在互联网上对自身产品投放广告,达到吸引用户的目的。用户在进行交易中需要和商家进行交流,使用户对商品更加了解,这种交流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实现,使网络营销交易成功概率得到提高。 2.3网络商城进行建设及管理 网络营销平台主要根据商城形式存在,因此商城建设和管理必须由计算机作为技术支持。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可以建设各个种类商城,并且也可以通过网站后台实现商城管理,保障商城良好运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使商城满足用户搜索以及审美需要,提高商城人气以及商城交易量,带动企业更好发展,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经济水平全面的提升[2]。 3网络营销过程中计算技术应用分析 3.1建立大型网络营销平台 现阶段,计算机发展的同时,网络营销平台应用已经十分成熟,并且也增加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营销应用。它将计算机网络作为技术基础,通过聘请一些有名软件公司开发出更加符合用户审美习惯和购物习惯的网络营销平台。大型数据库技术发展,具有强大的存储功能,在大型网络营销平台中,每天会存在大量交易信息,而强大的数据库技术便可以提供有力支持,避免在交易高峰中导致后台出现垮台风险。现阶段中国网络营销发展已经累积一些网络平台构件和运营经验,能够不断地完善网络营销平台上存在的问题,对网络营销平台内容进行不断丰富。 3.2对互联网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现阶段互联网发展十分快速,并且已经覆盖大量人群,成为现阶段人类生活中必可不少的工具。所以互联网已经成为众多商家的必争之地,同时也促进网络营销寻找应用策略,网络营销通过调整战略,通过计算机技术利用,实现互联网营销发展的重要方向。网络营销平台通过计算机技术利用,能实现移动通信工具衔接。计算技术应用能定期和定时向用户推送网络营销平台上商家所举办的优惠活动。通过采用智能算法分析,成功提高消费的概率,引导用户购物,使其能够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带动中国社会经济水平提高。 3.3对用户投诉及时作出响应 网络营销平台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更加及时对用户投诉进行响应,对不良商家进行清除,净化网络营销平台环境,不断促进网络营销平台发展。计算技术应用可以组建投诉中心,通过和用户进行交流来搜集一些不良商家的信息,在不良信息累计到一定程度后,给予商家做出惩罚。通过处理计算网络技术对网络营销平台中的交易信息,对用户购买行为分析以及掌握商家和用户交流情况,为日后制定出战略提供技术支持。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将增加用户对网络平台信任程度,使用户充分认识到交易中的实际情况,增加网络营销平台中的用户消费信息[3]。 4结语 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了不断发展,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促进其应用得到不断提高,在各个行业中生产效率以及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升。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网络营销随之出现,对人们消费习惯给以改善,因此网络营销以及计算机网络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对计算技术应用研究,促进中国网络营销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 作者:欧阳玉峰 周莹莹 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研究 1电子信息工程中的信息传递 当前人们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数据,这些信息同样对人们有着重要的价值。在这种形势下,电子信息工程进行海量数据信息传递的功能同样可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应用。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递时,安全性更高,这在电子信息工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持续创新,可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的构建与发展,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意义重大。 2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安全问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在电子信息工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相关统计显示,电子信息工程存在多种安全问题,该现状会对社会其他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网络安全问题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相关技术人员需要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并进行有效解决,避免这些问题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网络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网络信息系统缺陷与网络传输线路等,黑客会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攻击电子信息工程中存在的漏洞,这种攻击有着巨大的危害,不仅会对用户利益产生危害,还会借助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给信息工程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而确保电子信息工程系统远离各种形式的危险,即使部分计算机用户的网络安全受到危害,也可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受到的危害降到最低,并利用防火墙技术防止危害再传播。例如在电子工程中,技术人员需要积极做好电子信息工程的安全防护工作,通过建立计算机防火墙等形式,建立起保护屏。通常安全问题需要在外部网与内部网之间来维护,应在公共网络与专用网络之间建立安全、有效的防护网。确保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其软、硬件通过符合安全要求的网络管口,持续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3电子信息工程中的技术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为广域网技术,服务范围非常广,可实现不同城市与企业网络间通信网络的连接。就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广域网使用者的数量持续增多,该现象对带宽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缆与同轴电缆可实现广域网通信传输,而各频段的微波中继线可经由卫星、地面传输与微波中继线对微波信道进行转发。结合当前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现状,光纤介质所具有的高宽带可对干扰进行有效抵抗,传输质量非常高,基本没有噪音,且可进行远距离传输。因此在铺设广域网主要线路时需要以光缆主体。再者,卫星通信有着自身的优势,可安装地面收发站,并且比较易于拆卸,因此可在边远山区或未铺设光缆的区域应用该技术,由此使广域通信得到延伸。为有效应对水灾、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可为其提供有效的应急通信方式。 4结语 整体而言,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电子信息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可实现多种有效信息的传递,并共享资源。计算机网络技术能有效推动电子信息工程的进一步发展,相关单位可通过通信技术实现信息流通,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科学应用可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电子信息工程可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智能电话作用巨大,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会对智能电话进行优化,从而更加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相关技术人员需要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其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科学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恽凯 单位:常州交通技师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1我国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弊端 1.1教学方法落后、缺乏教育实践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以职业规划为基础,但由于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职业院校在教学工作中往往偏重于理论研究,教师本身也忽略了这一问题,在主要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但在课下或实践课程中,一方面所占的时间很少,另一方面,在操作管理上一带而过,学生很难搞明白;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文化课成绩方面原本水平较差,在学完一门课程缺乏实践,会陷入不知为何学、为何用的境地,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不良影响。 1.2知识体系陈旧、教育设备缺乏 职业院校在我国受到一定的学历歧视,因此在教育投资方面有很大的困难。我国的教育体系目前被划分为三类,其中一类教育是全日制统招模式,二类教育是职业教育模式,三类教育是成人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模式的学历歧视源于招生过程中的审核限制,但这一判断明显缺乏科学性。而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对硬件设备的要求很高,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才能维持。同时,教学内容却相对陈旧,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一些早已经淘汰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知识还在继续教学,不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明显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导致所培养出的人才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变化、新要求。较为典型的如一些职业院校中还教授frontpage、VB等落后技术,却只是为了匹配教材和计算机设备。 1.3教学过程孤立、缺乏有效组织 教学过程是基于所学教材进行安排的,一般情况下,要求知识点在前后衔接,确保整体性。但由于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种种漏洞,教材联系较为疏散,知识点较为孤立,学生只能在一定的知识范围内进行掌握,却依然不知道学习后有什么用途,缺乏工程化的整体思维,大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 2我国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策略 2.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并以市场为风向标具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本质上说,人才培养的目的不是适应于学校,而是适应于社会、职场。因此,职业院校教育培养实践型人才,与其他教育模式下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存在很大的区别,所以在人才培养上,职业院校要维持特色,照搬照抄经验模式、盲目跟风。 2.2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和普通高等教育机构目标不同,主要的区别在于职业院校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而普通高等教育则要求掌握更多的研究型理论。要提高的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环境的建设。 2.3培养创新学习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变化很快,硬件、软件的升级换代更加频繁,仅靠职业学校所传授的知识远不够用,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通过计算机技术的科学思维锻炼,学会举一反三,并将其应用在实践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体现在职场方面,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多需要团队协作,必须学会融入团队,构建和谐的同事关系。 3结语 总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实践教学是一种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改革,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中,可以培养出素质较高的实践性人才,发挥专业素质作用。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更是为全社会网络化建设奠定基础,对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乌日娜 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科本位下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这一要求,需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中全面采用任务驱动、仿真模拟、现场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能力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大有益处。 关键词:课程体系;任务驱动;仿真模拟;现场教学;信息化教学 一、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倡导培养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知识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台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构建这一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 二、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方法,它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为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定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1]。在任务驱动法中,任务是根据课本知识设置的,目标要明确,内容要合理,并为任务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专业基础课《建筑材料》的学习过程中,将学习内容分解为分析混泥土的优缺点、认识混泥土的组成材料、设计混泥土的配合比等任务。在《建筑工程法律法规》学习过程中,设计制作规范的合同文本、分析工程案例事故等级和处理方法、解读仲裁协议等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知识,锻炼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实践精神,形成独立探索和创新精神。 三、仿真模拟教学 每项任务的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协调者,引导和激励学生完成实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做”为一体的仿真教学方法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强调给学习者尽量多的模拟机会,让他们在模拟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才干。组织仿真模拟教学,要以科学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依托。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既可包括虚拟工程项目的模拟,如公寓外墙项目,也可包括虚拟中心的模拟,如工程检测中心[2]。在《建筑施工技术》学习过程中,把课本知识转化成多个模块,教师通过仿真模拟来讲解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在仿真实训基地完成砌墙砌筑施工模拟、模板工程施工模拟、钢筋工程施工模拟等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展示才干。在《建筑工程概预算》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习中,将“教、学、做”贯穿于理论教学、单项实训、工程实训、工程软件实训四个环节。将BIM技术融入课程,形成以工程项目为载体,“BIM项目仿真模拟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职业和岗位技术技能要求,设置施工管理综合实训周,安排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技能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四、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使将教学地点从教室转移到生产现场、管理服务一线、施工一线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按照工作现场的情况,分解成为一个个独立的项目或任务,以任务或项目为中心,展开理论与实践教学,是典型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也是教学做一体化的体现。《建筑制图与识图》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主旨是结合实践操作的训练,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识读及绘制建筑设计图纸的基本能力。课程内容包括识图和构造两部分,介绍建筑制图、识图的基本知识和房屋的构造组成等知识。利用直观的实务模型,结合施工现场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3]。在教学中,提供与施工现场相应的建筑施工图纸,学生结合现场,观察工程图纸实例,在真情实境中读懂图纸,增加感性认识。 五、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及建筑工程领域应用的不断扩大,计算机信息管理及应用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信息化教学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双边活动,既有教育内容和模式的变化,更伴随了教育观念的变化[4]。Examcoo软件的应用。Examcoo软件在课程学习的作业和理论考试环节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可推送教学资源,布置作业,从题库当中随机抽取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提供指导和反馈;学生不受时空限制,进行自主学习、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互动。系统既能有效改善学生抄作业和考试抄袭现象,还能测试后马上看到答案和解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监控教学。由于某些实验的持续时间长,两节课堂教学时间不能满足要求,学生可在课后空闲时间在实验员指导下继续进行实验。教师可在手机或者通过办公室电脑实时查看学生实验的操作情况,并对其进行指导,并不需教师时时在现场跟进,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世界大学城是一座网络虚拟城市,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社区平台,是全民终生学习的校园。教师可利用世界大学城开展辅助教学,如建立课程导航及时更新教学资料,与学生进行互动。 作者:贾湘琳 单位: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群视阈下的专业教学团队的优化研究 摘要: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群面向建筑业全产业链的工程项目咨询和经营服务领域而建立,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群教学改革中的关键内容之一,是专业群竞争力的最集中体现。 关键词:专业群;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重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特别强调了要保证双师结构。因为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技能型人才,需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才人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所以同时具备较强教育教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保证工学结合才人培养模式顺序实施的关键因素。 1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 1.1素质目标 “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应基本符合两点要求: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三是根据以上两方面要求,在理论性教学过程中达到“能讲会做”,在实践性教学中达到“能做会讲”。 1.2结构目标 专业教学团队在年龄、职称、学历、专业等方面要呈现梯队型结构,通过内培外引、专兼联合的手段达到合理的结构形式。根据中共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职工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青年教师在组成教学团队时,应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高、中、初级职称比例2:4:4,90%的专业课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每名教师至少具备一项与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根据建筑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必然会使学生就业岗位同步变化,专业教学团队势必结合行业与企业实际需要,随时进行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适应特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变化的要求。 1.3职业目标 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了高职教育是学生在上岗前直接学习职业技能的教育。按照这一基本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团队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要考虑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就职岗位的变化和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次,教学团队应具备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随时做好知识及能力储备的能力,师资的能力储备要具有职业性和前沿性。 2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重点内容 2.1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 专业带头人作为教学团队的灵魂核心人物,是确保团队的共同目标能得以实现的基础。 2.1.1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为了加大优秀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可为其在专业领域新技术培训、海外研修访学、带薪下企业、境内外培训学习等提供机会,拓宽视野,提高专业带头人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增强专业规划及资源整合能力,建设一支专业实践能力强、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学专家和掌握前沿技术、技术服务能力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现场专家组成的校企双带头人。 2.1.2专业带头人的引进 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2.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采取内培外引、重点培养现有教师的方式,打造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资源共享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提升骨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为骨干教师学历提升、境内外访学、培训学习、专业技术职称提升等提供更多机会;鼓励骨干教师下企业,提高实践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科研等途径培养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使专业群内具备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人数比例达50%以上。 2.3专业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 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其核心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建立稳健的“传帮带”机制,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经验丰富的教师与青年教师互相听课,“老”教师传授授课方法给青年教师,“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老”教师带着青年教师一起进步;二是支持教师搞好个人基本建设,鼓励专职教师进行教研教改、课题申报和教材编写,提高和优化职称结构层次,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三是以教研室为单位,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室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相互促进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四是根据师生比例调整教师个人师资培养方向,固定其教学研究的擅长领域,实行专能结合;五是落实中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在武汉、北京、上海等高校聚集地进行学习培训,开阔教师视野。 2.4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遵循群内教学资源充分共享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构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群内共享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析职业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研究岗位基本能力,基于学生知识获取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动态调整群内课程和教学内容,以满足项目化、模块化教学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需求。基于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基础能力一专业能力一拓展能力一运用实践”的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 2.5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依托“湖南建工培训中心”,构建“省内卓越、国内领先”的专业师资及社会培训基地。我院依托合作企业湖南建工集团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本专业群的师资、设备、行业资源等优势,进行社会培训团队建设,建立社会培训资源库。为企业完成新职工岗前培训、在岗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考证培训;为各类中高职院校教师及社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个性化的培训;为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提供赛前培训;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BIM技能培训、实习实训培训等服务。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浅究其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对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完善教学方法。下面文章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希望能够有效提升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 1前言 对于国内外各大高校理科学生来说,高等数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科目,并且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比较重要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为理科学生的后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还能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不仅如此,还能不断提升理科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效果更加明显。该文针对高等数学教学的这些状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通过设计相关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职业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的深层次原因,并给出相应改革建议。 2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上文中已经提到,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基础科目,特别是针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设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出优秀的、多元化、综合素质较强的建筑人才,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建筑施工第一线需要,具有建筑施工、组织、管理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等数学课程作为文化基础课,不仅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高等数学课程更是其学习专业课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高等数学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工程思维方法,为学生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提供理论方法保障;而工程管理专业课能扩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是理论方法的延展,二者相互补充,必不可缺。 然而,经过实际调查我们不难发现,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依然较为落后,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数学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关公式、定律的由来,并没有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忽略数学是源于生活的,数学中的很多公式、定理、模型在实际生活中都是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学生们不理解数学课程学习的作用,更不知道数学和专业课程、数学和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所在。可以说,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让数学与所学专业挂钩,不能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生活中。 3探析引发问题的因素 在理科专业的所有学科中,高等数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为何会出现高等数学与专业知识的断层现象呢?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去指导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我们从学校、教师、学生这三个层面去分析与了解高职数学的教学问题,通过与工程系的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深层次、多角度分析了解,以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老师与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相应的问卷调查表,得出了以下的问题存在如下原因。 第一,经过与建筑专业的领导人员沟通得知,尽管领导们非常重视学生高等数学的教学,但是并不了解高等数学与建筑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而造成了教师对高等数学实践教学的忽视。 第二,经过与建筑专业的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得知,身为数学教师他们非常重视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希望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了解运用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比如,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水准、角度测量、经纬仪、全站仪的使用都要用到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此外,《建筑工程造价》、《概预算》等课程的教学更是与数学息息相关,一些操作软件也是需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 第三,通过随机调查建筑专业的部分学生得知,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高等数学的课程设置,明白高等数学课程的重要性。设计的调查问卷表的主要内容包括:你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你希望高等数学的学习给你带来哪方面的帮助或者提升、你希望如下那种方式的教学方式会更好等等。 在进行调查工作时,调查人员主要针对建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按照8:2的比例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和教师配合调查,最终得出调查结果:(1)在高职院校85%的师生均认为高等数学很重要;(2)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不一;(3)学生对学习高等数学的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帮助认识还不到位,甚至有部分认为学习高等数学毫无意义;(4)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学习对理解高等数学抽象问题有帮助,甚至有学生认为没有;(5)部分学生对学习高等数学对他们能力的培养,选择无所谓;(6)建筑类的学生普遍学习高等数学的方法还是来自于老师的讲授;(8)学生喜欢的高等数学的授课方式,普遍喜欢从工程技术、应用的角度讲授。 4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对策分析 根据上面提到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4.1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创新对策 首先,身为学校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摆正态度,重视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充分认识到学生综合素质与高等数学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当然学好高等数学还能够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 其次,学校有关教师还应该合理安排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还应该重视数学教学软件及模型的开发与学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比如开设《大学数学实验》、《数学模型》等课程,并配合相关软件的学习。 第三,学校负责排课的部门需要按照不同专业的不同特征进行科学排课,针对同一个专业可以安排几个固定的老师进行教课。还要结合实际需求定期对数学老师进行培训,让这些老师更深入的了解所教授学生的专业知识,以便能更好的把专业知识与数学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数学在专业和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第四,学校还可以根据相关要求创建科学的数学建模队伍,鼓励其积极参加一些数学建模比赛,另外,创建数学建模队伍还能有效培养实践型的综合性人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学校需要尽快的成立数学建模团队,报名参加各种数学建模比赛,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来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 4.2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创新对策 首先,数学老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其教学水平,因此一定要提升数学老师的专业素质,只有不断丰富数学老师的知识面,才能让数学老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导学生,让学生系统的、全面的去学习数学知识。 其次,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老师,要给学生做好表率,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跟不同专业的老师交流教学经验。数学老师还要把自己培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型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数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要懂得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三,数学老师还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以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引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高等数学课程作为文化基础课,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够重视,学习态度欠佳,因此把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来做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来让学生积极的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真正的学懂数学。 4.3从学生角度分析创新对策 从学生角度来分析相应的创新对策,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数学建模比赛,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这是因为数学建模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计算的能力。参与数学建模是最有效、最快捷的把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途径,能让学生的能力、素质、心智在比赛过程中得到较强的提高,熟练掌握一些基础的数学教学软件,把自身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5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本文中在阐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高等数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创新对策,希望能够提升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效率。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基于BIM背景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转型的必要性研究 摘要: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的出现,建筑施工装配式模式的到来,都使得建筑行业不得不发生一次质的变革,在这种情形下建设部对各建筑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均提出了一个变革的时间点,对于高校来说,该如何应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变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比较深入的探讨了此问题,就建筑信息化技术(BIM)对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领域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举证。 关键词:BIM技术 人才培养 转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时期,经济学家称之为"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发展要从过去依靠规模扩张、低价劳动成本、低价土地政策、低价环保成本发展向依靠质量提高效益型转变。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上近几年建筑类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的迅猛下降。我们如何应对,建筑业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真正把"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升级"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继续保持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给各大专院校提出了一个需要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人才培养往哪里走? 一、新常态下建筑市场的需求 我们必须要转变思路。建筑业"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要坚持节能减排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建筑信息化技术的简称建筑模型技术(BIM)引入到建筑领域,是建筑业的一次质的颠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它的重要性。BIM技术对工程建设领域的作用和价值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业界认可,并在建设工程项目上得到快速应用与发展,BIM技术已成为继CAD技术之后行业内的又一个最重要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对于我国建筑设计行业,施工行业而言,BIM技术在设计阶段对于各专业的交互检查;施工阶段应用对于节约成本、加快进度、保证质量等方面均可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建设部已经在认识上起到了导向作用,认识到了BIM技术潜在的价值,已发文给全国的建设行业,重点是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树立大建筑业的概念,从注重承揽大型公建向包括基础设施、第三产业服务、再造城镇文化的"建城"转变。思路转变了就要把握时机,人才培养是关键,各建设类高校要认识到新常态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经济减速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克服依靠扩张规模发展、做好结构调整的空间和时间,使我们有机会从先期人才培养抓起,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从实用技能入手。所以,我们每个学校一定要超前谋划,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建好配套的实训场、室,把经济下滑带来的各种不利就业因素降到最低程度。加强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咨询公司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交流会、研讨会、大师工作室等搭建平台,尽快地分享各单位的实战经验,凝聚实践智慧,尽快保质的在2020年到来之前把BIM人才培养好,以促使企业能正常在应对新常态挑战。 二、BIM技术在建筑行业应用的必要性 应用BIM技术可以支持建筑设计、造价、施工工艺等多方面的分析和模拟,实现虚拟的设计、虚拟的建造、虚拟的施工现场管理以及全生命期、全方位的预测和控制。例如,施工企业在正式开工前如果设计单位利用BIM审图功能进行了各专业设计的碰撞检查,提前发现了各专业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就可以避免后续的设计变更问题出现。 BIM技术可有效提高施工建造阶段的各专业、工种之间的协同工作效率。所有对建设项目不同阶段的有效设计、方案和技术措施都是以项目参与人员对项目全面、快速、准确理解为基础上展开的。BIM技术不仅基于三维数字化参数模型,其核心是在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各参与方共同的资源平台共享。它改变了原来所有专业间靠蓝图进行协作的方式,改变了单纯依靠设计人员用抽象的符号和文字表达的施工图纸为依据的管理方式。降低了项目参与人员对结构、构件难重点的理解难度,提升了不同专业间、不同参与方对项目的协同能力。 利用BIM技术创建的数字化模型,相当于对建设工程项目从设计、建造和运营全过程进行管理进行了优化和方案预演。 三、BIM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一)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应用。BIM技术可与项目管理集成应用并为项目管理提供技术和专业数据的支持。BIM技术应用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可供深加工和再利用的数据信息,是信息生产者;项目管理系统解决了企业之间、企业到项目、项目之间的协同管理问题,在协同过程中,成为业务数据的使用者。二者相结合,可有效形成业务数据产生、存储、使用、再存储的一个封闭环路,可以有效提高业务数据准确性和使用率。这样的模式,将会对传统的项目管理机制和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工程建造方面的应用。目前我国大力推行建筑产业装配式施工,目的是减少建筑垃圾,实行绿色建造。BIM技术能够将建筑全寿命期内不同阶段的数据、资源等连接起来,形成行业产业链的贯通,为工业化进程提供技术的保障。核心之一就是推进建筑预制装配化,而推进建筑预制装配化必须实现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化、项目管理信息化等。采用BIM技术就能比较容易实现模块化设计和构件的"部品化",可以说在建筑工业化的应用中有天然的优势。,如基于BIM技术实现设计过程中的空间优化、专业工种之间的碰撞检查;施工过程中的深化设计、施工工艺的模拟和优化、成本控制等;这些是预制装配化建造过程中对BIM技术的实际需求。 四、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以BIM模型为核心,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发挥双方更大的价值,支持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实现智慧建造。目前,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被普遍应用,为BIM技术的深度应用提供了更多技术支撑和应用手段。BIM技术基于几何模型,可附加建造过程大量的业务信息,前端可集成物联网、移动应用等,动态掌控工程建造现场及建筑物运行状况;后端可利用云计算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特性,形成稳定的BIM模型数据库,支持基于BIM技术的业务协同。在这种状况下,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那么我们高校培养的学生本身就是要求与施工一线零距离接轨的,那么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型就是势在必行的事了,怎么转,以哪一种方式与企业接轨,课程如何架构都是我们在近一到二年必须快速解决的问题,2020年就要来了,我们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春天也要来了,我们每一个高校都应该抓住机遇,不放过每一秒钟,保持和党中央的高度一致,最终实现智慧建造。把基于BIM技术综合集成各种信息技术,可以系统地管控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项目成本、进度、质量和材料等不同业务,提升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和控制水平, 总之,在新常态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要建造绿色的建筑、智能的建筑、智慧的建筑、舒适的建筑,首先要有合格的建设人才,合格建设人才的培养必须引进BIM技术,一个科学合理的将BIM技术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就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认识实习的课程改革 摘 要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是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识图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完善建筑工程认识实践的课程内容,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将基于GMT土建建模软件的应用与学生识图和现场认识有机结合起来,是对工程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识图能力 软件建模 认识实习 1 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方式 1.1 建筑工程认识的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在学习建筑制图(画法几何)和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的基础上,在即将学习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等其它专业知识时所进行的为期两周的一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识读工程建筑施工图纸、结构施工图纸,并进行现场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识读工程图的能力,通过参观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只是教师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以及在教室里看图纸图集。 1.2 当前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所面临的困境 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模式中,学生的积极性持续时间短、安全问题突出、识图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具体操作起来有诸多的不足: (1)安全问题突出是认识实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每届120人的规模,实习之前往往认真讲解施工现场安全知识,但是学生数量过多,安全问题始终是最令人担心的事情,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是建筑企业不情愿接纳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的理由。 (2)联系施工现场是学生认识实习中指导教师面临的又一困难,虽然我院与诸多建筑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但是协议企业施工现场距离学校较远,学校附近施工现场较少,给建筑工程认识实习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3)缺少现场指导教师也是建筑工程认识实习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指导老师数量少,120名学生只拥有5个指导教师,致使指导教师的压力较大;二是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更少,现在学校通过专业课教师工程实践岗位培训等方式来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4)对学生识图能力无考核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少,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很不利。 2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实现途径 2.1 课程改革的实现途径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主要分三个内容:识读施工图纸、建模软件绘制土建模型及参观已建成或正在施工的各类建筑工程。各部分安排的情况如下: (1)指导教师下达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任务书,并安排发放图纸,讲解实习的方案、目的、意义和任务,共2个学时; (2)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并将图纸中工程概况信息、梁板柱、墙、过梁、圈梁、构造柱、基础、楼梯、台阶等构件数量、类型的信息制表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识读图纸,共10学时; (3)采用GMT三维土建建模软件完成所识读图纸的土建建模部分,用先期培养的六名同学分别指导两个小组学生学习软件建模,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成果发送到指导老师信箱完成成果提交,共12个学时; (4)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软件建模和图纸的识读,对之前所做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房屋建筑学知识加以深入理解,巩固已学专业知识,指导老师对学生问题进行答疑,同时为学生到现场进行认识实习打下理论基础,共4个学时; (5)指导教师安排现场认识实习工作,主要针对学生在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和现场重点关注的内容进行讲解,采用PPT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安全教育内容和关注点,共2个学时; (6)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选择现场时,要考虑住宅、工业厂房、教学楼、酒店、市政设施等,丰富教学内容,一般上午安排去现场、下午安排学生写实习日记并加以总结,共30学时。 2.2 课程改革的成效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安排内容较多,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始至终都很高;其次,通过将识图、软件建模、现场实习的有机结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最后,改革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是种挑战,但改革效果明显,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很高。回顾整个过程,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有几点可以借鉴: (1)考核形式多样,学生收获很大。改革后学生要提交的资料除以往要求提交的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外,还应提交识读施工图过程中识读的梁、板、柱、雨棚、台阶等构件数量、类型的信息表,还要提交由广联达土建建模软件建立的项目三维模型。整个过程做到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任务,每个阶段都要提交成果,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虽然工作量较大,但学生普遍反映他们的收获很大,实习过程很充实。 (2)基于GMT软件的BIM技术得到应用是我们在改革中的一个创新。以往学生在识读施工图过程中对二维图纸到三维实体的理解存在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GMT土建建模软件将二维图纸转换成三维模型,学生在识图后根据图纸内容建模能加深对图纸的理解,看到自己建立的三维模型有很大的成就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将三维模型与在现场中看到的实体建筑相比较时,会有很大的收获,实践表明这是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另外,随着BIM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基于GMT的BIM应用是建筑技术发展应用的必然需要。 (3)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采用全班同学一套图纸,识图和软件建模一套图纸,目的也是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就这样一套图纸,在大二时作为建筑工程认识实习的识读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在大三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中使用该图纸进行土建算量和钢筋算量,在大四中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中使用该图纸进行安装算量。另外,GMT土建建模软件是BIM土建算量软件的建模部分,教师在讲授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上机部分时,可直接讲解套做法部分就可以,也为工程管理专业开展项目化教学奠定基础。 3 课程改革的优化 3.1 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尽管这次改革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收获都比较大,但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还需要改进。在内容上,图纸既要有公共建筑、住宅,还要有工业建筑、道路桥梁工程、市政工程,并鼓励学生在完成一套图纸(一个项目)的任务量后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套不同用途的图纸,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在形式上,如在提交软件建模成果过程中可以分两次提交,可以在第一次定时提交后,让学生在经过软件的学习,将自己最好的成果以指导教师为单位提交刻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软件。在建模软件的使用上,除采用现有广联达土建建模软件GMT外,还应该采用Revit、ARCHICAD等建模软件,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 3.2 积极参加专业比赛,以赛促学 针对目前以住建部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为代表主办,由软件企业联合高等学校承办的各类BIM应用比赛为契机,加强学生BIM团队建设,通过“以老带新、以赛促学、以学利改”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BIM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本次改革以学生提交的成果作为校内选拔依据,再由老师针对比赛内容进行专业培训练习,学生在第一届识图建模大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学院不断加大学生团队建设的投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专业比赛,以“以老带新”的形式促进学生团队的建设,以赛促学,这种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专业素质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3.3 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是我们在这一次课程改革中的深切体会。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对指导教师的识图能力、钢筋平法、BIM软件操作及相关理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钢筋混凝土等的知识要求较高,特别在软件操作、施工现场经验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用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和鲜活的案例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目前,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岗位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丰富教学内容。 3.4 加强学生BIM团队建设,做好校企合作 学生BIM团队在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中起到很大作用,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也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不断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需要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团队,学生通过参加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和住建部专业指导委员会等主办的BIM应用技能比赛,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学生BIM团队将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也为企业“量身打造”BIM专业人才,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4 结语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是实践环节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起点,是将传统教学模式、BIM技术及后续学习课程相结合,知识内容承前启后,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断加强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教学的课程改革,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断增强,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以致用,通过以赛促学,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标准的创新研究 摘 要:实践教学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化,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操作规程。作为实践教学过程的执行规范,本文主要在描述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实施建议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实践教学;课程标准 课题名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LZY15561 实践教学课程标准是为组织和实施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实践教学实施的依据,它对实践教学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任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也提出了明确要求。经过对用人单位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调查分析后,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依据编制的,强调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构建并实施实践教学课程标准,有利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 1.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主要写实习实训课程的性质及实习实训的目的,在本专业课程体系及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指明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或本门课程的先行课与后续课程。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主要是说明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实践后,学生能掌握哪些知识、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主要以“能”、“会”、“应具有某某能力”的文字来描述。 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课程内容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的需要设计的具体的实习实训模块;教学要求是指在各实习实训项目的训练中,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具体要求。给出本课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 4.时间安排与学时分配。时间安排与学时分配主要是对实习实训各模块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统一安排和分配。 5.考核。考核主要是确定考核标准和成绩评定方法,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岗位知识和岗位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法应多元化,考核过程应贯穿实习实训全过程。 6.课程实施的建议。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教学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7.实例分析――《工种实训》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工种实训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次实践性教学,学生到工种实训现场,以实际操作为主,掌握各工种的施工操作步骤、施工方法、施工质量检验标准,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一方面能将施工理论与施工现场紧密结合,为即将学习的土建预算、安装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以劳动者的身份,参加各种生产工艺劳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课程目标:通过参加工种操作实训,使学生掌握主要工种的操作要领和质量、安全知识;熟悉这些工种的工艺过程,与其它工序的搭接、穿插状况。同时,使学生在实训中得到了锻炼,增加劳动观念和分工协作精神,培养职业技能。 1)提高学生对建筑施工工艺、建筑施工方法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施工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2)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及工艺技术方法。训练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所必须的各种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3)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岗位观念,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形成。 (3)实习岗位及岗位工作任务与内容 (4)时间安排与学时分配:本实训课程的学时共计60学时,具体时间安排见下表所示: (5)成绩考核标准与评定方法:工种实训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以学生现场实际从事的各个工种操作的质量技术水平而定,同时参考劳动态度,遵守纪律,实训日记,实习报告等方面的情况综合评定,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评定,应单独记录成绩册。 (6)课程实施建议 1)实习组织:由专业教师负责工种实训环节的组织和现场教学;根据工种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2)指导教师必须熟悉工种实训课程标准,做好实训准备工作。实训中要按实训教学要求和进度计划指导学生实训。每天实训结束后,应对当天的实训情况进行小结,并对次日的实训作好安排。 3)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记实训日记。实训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写工种实训报告,并组织学生搞好实训总结。 4)进入实训场地后,主要以带动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条件允许时,可聘请施工现场工人师傅或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操作要领指导,进行现场讲解指导实训,进行具体训练。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 1998年颁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建筑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工程管理专业中设置了四大平台课程,即技术平台课、管理平台课、经济平台课与法律平台课。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其作用就是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知识。由于传统的教学受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比较注重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而忽视了学生思维创新、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善于利用所学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问题;措施 工程施工教学如何改革,已探讨了多年然而教学改革收效甚微,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即在于该课程实践性太强,传统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适应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结合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做了一些尝试性工作 , 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施工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过时,部分内容详略不当从目前施工教材的内容看,多是传统施工工艺,有的甚至已过时,即使最新的施工教材,也很少介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一些已经成熟而且应用广泛的技术也未能在教材中加以反映,如砌体工程中各种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在教材中就很少讲述,而国家限制使用甚至禁止使用的粘土砖施工工艺,在教材中却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又如在模板工程一节中, 目前应用广泛的胶合木模板施工技术也是空白,而对于目前已很少使用的组合钢模却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课堂讲授与工程实践相脱节,教学手段落后工程施工是一门技术发展较快、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量的施工工艺过程和技术构造,完全通过课堂讲授,学生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必须结合工程实际, 通过现代的教育技术进行传授。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 , 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 “黑板 +粉笔 ”, 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 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 , 它的优点是 :节约了板书时间, 加大了信息量 , 开阔知识面, 并能挖掘出课本文字达不到的直观、 动态效果, 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 生动化, 并将学生带入模拟场景, 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认真备课、精心遴选讲授内容 认真备课、精心遴选讲授内容,大胆舍弃过时的、不实用的旧知识,结合专业特点,增加先进的及实用性较强的相关知识;还应针对学生的特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工艺和基本原理,可以采取让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 , 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 , 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 ,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工程施工应用型强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 注意收集工程实践中的实例, 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 , 利用多媒体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工程活动 , 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课堂讲解生动清晰,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 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 。案例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看问题 , 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分析问题, 使工程施工知识在现实项目管理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采用三阶段教学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土木工程的许多施工工艺、施工原理都是施工技术人员在长期的施工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及对学生的考查内容,却往往只局限于课堂中讲授的书本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使得学生常感到有些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为此笔者认为,采用分段教学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目标实现的质量和效率。 三阶段教学法: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总结深化阶段。具体为: 1、感性认识阶段,即观看录像、现场参观。先观看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过程录像短片,并及时联系施工现场进行参观,让学生对本次课中所涉及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方法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理性思考阶段,即课堂提问、课后阅读作业。结合工程实例,精心设计问题,采取学生提问、教师提问及课后大量的阅读作业等途径,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教学互动。 3、总结深化阶段,即理论教学过程。介绍书本内容, 通过板书、框图、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掌握必要的概念和基本理论。重点介绍典型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施工验收等内容,使学生在全面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对典型结构的施工从感性到理性地进一步升华。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服务社会经济、提高学生与就业岗位的接应能力为主要目的。如今,高等院校在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上大都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实施,不仅是教学模式改革的结果,也是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转变的表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工学结合的模式则为培养高素质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优势进行分析,探究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 关键词:工学结合;建筑工程管理;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尤其以建筑业的发展最为显著。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房地产企业、建筑安装公司等。这些行业对建筑工程的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也对相关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融建筑工程与管理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这一专业。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教学主要包括:土木工程、工程经济学、建筑施工组织与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有: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施工、工程的投资与造价等,可以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覆盖面很宽,学生们的就业范围也比较广,社会需求也很大。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要求比较高。所以从业人员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学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应该定位在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能够全面发展,具备建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同时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并且能够获得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的,能在相关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项目决策的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由此也可以看出,学校在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双重训练,使学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就业形势的需要,为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优势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主体包括学生、学校以及企业,通过学生的专业就业方向为主要导向,从分的利用学校和校外的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其形式非常多样化,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还要进行一定的工作实践,也就是半工半读。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这种工作实践,应该是带有一定报酬的。 在我国,工学结合这种模式很早就已经产生,但是受到我国高校教学课程设置和企业用人理念的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很顺畅。但是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的优势还是切实存在的。 2.1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从事职业的认知 工学结合的模式是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学生们通过在学校期间的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不仅可以指导学生们更好的在工作岗位中进行社会实践,也能够有助于学生们获得相应的证书。目前,技能考核的证书还是很多的,比如: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房产评估师等。这些证书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是学生们敲开工作岗位大门的一块敲门砖。而工学结合的模式则会考虑到该专业的特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获得相关执业证书。 另外,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当中,会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在工作中会看到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出适当的合适的调整。 2.2 工学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培养综合能力 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锻炼自己,培养出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社交能力。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为明白的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喜好,从而选择理想的职位,单位也可以对学生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从而选择适合工作岗位的学生。这一过程促进了单位和学生的良性沟通,也建立起学生和企业的良好的双向选择的机会和条件。 2.3 工学结合的模式减轻了学生们的经济负担 学生们在企业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企业还会支付一部分劳动报酬。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解决了一些学生的经济问题。 2.4 工学结合模式为学生接触社会搭建了桥梁 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最终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更多的价值。然而,学校的环境和社会环境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工学结合的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条件,使得学生们能够提前感受到社会工作环境中的氛围,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好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各种准备。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及效果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推进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基本上以就业方向为导向,进行教学和专业建设。通过学校的理论集中教学,使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比如:CAD制图、建筑力学、建筑工程造价、建筑测量与方法等。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能有一个基本的理论为实训做指导。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对课堂上学习到的测量等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实地运用,指导老师可以在现场给学生进行讲解和示范。这样子的做法可以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就能进行实践,课堂氛围也比较轻松,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单一的在课堂内学习高的多,而且时间安排也非常灵活,老师们可以根据学习的难度、学习的内容等做出适当的调整,将较难的内容安排较长的时间进行实训。另外,许多学校还和一些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的教师们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安排学生们在假期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相关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工作实践的示范和规范化指导。 这样的实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而且在过程中也比较自觉,都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相关实训要求。由于是进行实际的现场操作,所以学生们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得到了巩固,学生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另外,在实训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作,也提升了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结语 工学结合的模式将高等院校的教育、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改革当中,而学校也会更加了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更能够促进校内部实训基地的建设,达到了学校和企业合作双赢的目的,也一定程度的解决了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 所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的推进高等院校的教育和发展,应该更好的实行。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圈的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教学改革 摘要:城乡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市场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现有工程管理培养体系与行业现状仍存在一定距离。如何对专业进行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市场对口率,满足需求是该专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 建筑工程管理 技术 管理 经济 造价 一、 专业背景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圈城市形态的形成,从而带动城乡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市场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 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顺应了建筑市场的需求而衍生的一个专业。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但现有的工程管理培养模式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行业现状仍存在一定距离。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算是较为年轻的专业,目前在我国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但基本上以工程技术为依托,兼顾管理、造价、经济,不同的院校虽然侧重不同,但都是培养土木工程技术、造价、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算是一个建筑“全能”专业。 可是,这样的“全能”专业真的能让建筑工程管理的毕业生们全能的胜任建筑行业中各岗位的工作吗? 二、专业改革现状分析 现下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的用人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咨询单位等。这些公司对建筑管理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是市场的迫切需求了。从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水平来看,多数的学历水平较低,但是基层相关的施工技术工作经验丰富,良好的专业技术是保证其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就是要培养具有工程、建筑、施工、生产等相关专业技能,而且具备了相关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通过以下行业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看出,行业当下的现实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尽契合,导致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尴尬。 而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领域过泛,什么都想抓,什么工作岗位都想能胜任,虽然愿望是好的,但由于知识技能多而不精,反而有“小刀很多把,把把都不利”的无力感。相比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术型毕业生来说,感觉更显弱势。如何把高职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建筑类教育中的极强专业,并具有竞争力,已成了呼之跃出必须的改革。 三、已有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但由于是新兴的专业,存在着专业实践基础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理论研究还欠缺、实验室及设备不完善的缺陷等,在专业实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如何进行专业定位、形成特色职业发展模式,既需要把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规律,又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和学院发展实际出发,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系统研究职业化、特色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问题。 四、改革目标和内容 如何能提升我们高职院校工程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本次主要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具体包括: 1、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 从技术、造价、管理、经济、这四个核心大方向出发,四手都抓,但可以根据专业的历年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出偏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在摸索和跟随市场的脚步中前进,分出不同侧重点的培养方向。从现下行业需求情况和我院综合办学能力来看,主抓土木施工技术和造价两个方面,兼顾经济和管理,既可满足市场对建筑行业大批量施工技术和造价人员这两块的需求,使我们的毕业生在施工和造价两个方向做到知识结构和技能虽少而精,又能兼顾胜任管理类和经济类的工作领域,为就业拓宽方向,提高竞争力。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因工程管理行业的实践性要求较高,除了内部教师需继续进修及提高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外,加强企业工程师来担任课程教学的模式是我们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这一方面我们学院可以说较有优势,利用学院自有建筑产业中的资源,聘请项目中现场施工和预结算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进行实践教学,将项目带进课堂,课堂融入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枯燥的理论知识“填鸭式”灌输模式。 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材改革研究。 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要求等领域的知识根据政策要求和市场情况不断在改进和调整,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材因内容陈旧和更新不及时等原因与实践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同时对于最新的相关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理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针对拓宽专业,应把合理应用教育技术,开阔学生知识领域作为首要问题考虑,而不应再死守教材理论。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吸收传统知识外,更多地还要吸收先进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仅用加法和减法修改教学计划无法体现教学内容的改革。 4、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根据专业侧重方向,完善核心课程,修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增加贴近当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知识需求的课程,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5、建筑工程管理的教学模式建设研究。把课堂移步至实验室、企业、工地现场,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等。 五、改革的创新之处 1、不盲从部分高校较极端的课程教学体系,偏“土木”,或偏“管理”。根据各类建筑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向,建议按主抓技术、造价,兼顾经济、管理开办专业。 2、利用本学院自有产业项目的优势,加重和加大学生实践课程,让学生把课堂搬到工地更为便捷,提前角色带入,为市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3、重视和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让我们的毕业生能进入就业岗位直接就业,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力。 七、结语 总之,广西北部湾经济商圈和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坐落广西南宁为房地产行业带来的无限商机,使得建筑等相关行业还在蓬勃发展,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还有较大的人才空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招生与教学就还将继续下去。我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的课程设置、教学研究、教学方式探索,都有待于专业教师的进一步完善与丰富,以越来越娴熟的步伐顺应市场和时代的发展,以越来越饱满的姿态填补市场的空缺,为该专业的人才输出和提高就业竞争力补充更完善的力量。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浅析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摘 要: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担负起向建筑生产一线输送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懂管理的高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任务。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本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与教学实践,对本专业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内容、方向、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高职 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办学思想与观念的改革是先导,教学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核心。对于办学时间不长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应当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思路已经不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及实践谈几点浅略的看法。 1 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建筑工程管理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建筑工程管理技能基本训练,能胜任工程管理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高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2 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 首先,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并结合本校的实际,调整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根据南通地区实际情况,考虑对现有的学生培养目标作如下调整:(1)从培养只能懂建筑工程技术的人才,转变为培养懂建筑工程技术、懂管理、懂法律、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2)要考虑到工程的实践性,而不是光注重其的理论知识。考虑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其次,进一步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改革。我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原有教学计划基本是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管理方面的课程,这样的教学计划相当于是课程门数的叠加,知识结构并没有实质性转变。而在建筑工程管理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中,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及法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成为工程管理行业和学科的四个重要支撑平台[1]。由此,本专业在新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中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以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法律平台为核心,采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拓展性课程加集中性实践环节的组合模式。 再次,逐步对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对专业平台课的改革与建设的重点是管理基础课程和工程技术基础课。该类课程的内容反映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工程法规与合同管理、建筑制图、工程测量、房屋建筑构造、施工成本控制、工程资料管理等方面比较成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且学生毕业的后的很长时期内都能应用到,甚至终生受益。所以必须把基础打扎实。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要兼顾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更为了使在更大的范围内择业,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一些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专业方向拓展性比较强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推行“双证书”制度。在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中,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双证书制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毕业时既有毕业证书,又有职业技能证书[1]。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合理设置课程和实验实训项目,使学历教育与职能技能培训相融合。使在专业教学中,能够完成或基本完成职业培训任务,达到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学生在跨入社会岗位时,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直接上岗,实现“无缝对接”。 3 构建专业实训教学体系 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培训要求,实践与实训教学体系对于专业核心能力培训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实训教学现状 (1)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合理化。①该专业学生文理兼招的现象,对课堂教学与课程学习都造成一些影响;②传统课程体系所含课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重叠现象;③课程教学学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2)专业实训项目内容有待进一步开发,实训条件尚需进一步改善。实验设备、实训教学内容与现代建筑工程发展不相适应,学生从现有实训项目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训练已不参适应现代施工技术的要求;实训设备的利用率较低。 (3)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紧密度不高。现阶段学生学习多数尚限在教室里进行,与实际工程联系比较小,以致专业核心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4)集中性实训环节过程控制未得到有效监督。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集中性实践主要是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此类课程缺乏过程辅导,学生自己盲目地做,最后最基本的知识都未能有效掌握。综合实训名存实亡,处于瘫痪状态,无人管理,放羊式管理使集中性实训的实施效果差,岗位核心能力未能得到锻炼,走入工作岗位之后还是无头苍蝇一只。 3.2 教学改革方向 注重工程实践与实训教学,改革教学课程和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多到工地上去实习,让学生多去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性实习,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找差距;改革专业平台课的纯理论教学,引入当今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尤其是信息管理技术,并开发相关实训教材,立求实习与实践内容与建筑工程管理实际接轨;开设开放性实训室、加强适应性、综合性、可设计性,扩展实验实训的时间、空间,实现资源充分利用,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 3.3 教学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1)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修订与改革:在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的原则下,调整教学大纲,编写和出版特色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逐步细化为专项能力和分项能力目标,在实践教学要求制订时,将其分解为各具体目标,确定其内容、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和能力考核办法。将实践性较强的边讲边做的课程,真正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建立开放性实验实训室[2],开发新的实验实训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习根据实训项目的内容及要求,自己拟订实训(验)目的、方法、步骤、标准、要求、并提出所需要仪器、工具、设备、材料等,向实训部门申请实训时间、批准后在实训(验)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进行实训,最后写出实训报告,并进行实训(验)能力测评,根据实训(验)过程和测评结果综合评定成绩。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学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合二为一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应该在选题、质量监控等方面加强管理。毕业设计时间一般在8~10周,目前毕业设计的方式学生大多都是在学校完成的,缺乏实践事实,普遍都是互相抄袭。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让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实习,让学生将亲身经历体现到毕业设计或撰写论文中,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双导师制”,以加强对学生的过程监控,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4)扩大学生专业视野,极力推行“双证制”。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学时,聘请工程界、实业界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使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动态,扩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支持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岗位培训,推行“双证制”,提高学生获取岗位证书(如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试验员)的意识。 4 结语 通过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使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成为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懂法律的高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试论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应用 摘要 一体化实践教学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将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和理念贯穿应用于高职高专院校中所设置的专业。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分析了在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意义与实施。 关键词 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 “一体化”实践教学 应用 一、引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革新,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逐渐崛起。高等职业院校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实践型人才设为主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应该注重把握教学理念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教学。同时,要深入调研岗位对人才专业和技能的实际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岗位的人才提供相对应的职业培训需求,建设一个与岗位职业技能需求相匹配的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育体系,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职业教育改革综述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难题,高等职业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在课程安排和教育水平上都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化的职业技能教育、创新型的职业教育改革、现代化的岗位服务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这主要体现在:学院设置的教学课程与实际行业所需的技术要求不匹配,学院毕业生的职业技能素质难以适应岗位工作内容。专业课程设计的不合理,会忽略专业间不同课程的内在联系,过于注重单门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理论性,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专业课程设计的不合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缩减了学生的闲暇时间;其次,它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最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混乱,没有系统化掌握。而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能够将师资力量、教学理论课程以及实践教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的联系各个教育环节,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任务大纲和实践教学规划,将实践综合型人才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确保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主要采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将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作为主要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设置任务给每门课程,依此来设计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依照之前课程为之后课程做铺垫的准则,将各个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实践方案,利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高素质的、高技能的实践人才。针对大多数高等院校所设计“三年完成四年的教学任务”,高等院校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利用,加紧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实践教学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将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和理念贯穿应用于高职高专院校中所设置的专业。因此,对于一体化教学性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从培养目标方面来看,合理的设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内容,紧密联系专业课程知识。首先,它能够使紧密的联系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和内容,避免出现课程模块独立;其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理解,融会贯通整个专业知识体系;最后,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学生重复学习的时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完成教学任务。第二,从理论方面来看,一体化教学能够有效的减少实践教学对学习时间的重复使用,增加学生专业学习的实践。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体系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资源的管理能力,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构建一个学习型校园。第三,从实践方面来看,合理的将建筑工程管理的一些专业课程联系在一起,设计适应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体化实践教学。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够减少以往教学课程设计重复的弊端,缩减学生教学实践的时间,还能够有效地提高高等职业学院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第四,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实施,利用先学教后学的原则,借助学生传授知识,合理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建筑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四、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应用在一体化实践教学中,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主要目标,以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程序为主,利用计算机等其他高科技手段,将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设计一体化教学课程,紧密联系专业课程间的知识内容。同时,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合理的兼顾课程的主体以及各门课程的核心知识,避免出现重复的内容。从使用步骤来看,一体化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践教学准备阶段。(1)设计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任务大纲,以培养建筑工程人才为目标设定专业化教学课程体系。(2)设定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施方案,以培养专业和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设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第二阶段,实践教学实施阶段。(1)实施第一阶段的第二方面,即实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构建一个建筑工程实践教学兴趣爱好小组,挑选小组组长,与小组成员一起开展实践教学,推广并扩大实践教学应用。(2)搜集整理实践所需材料,利用传统分析和计算机分析调研教学实践中的难题,找寻解决方案,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第三阶段,后评价阶段。通过对比参与一体化教学的学生和未参与一体化教学的学生的不同,分析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探讨一体化实践教学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影响并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改进。 五、结语综上所述,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促进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实践教学过程与施工过程对接,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安排的整合。它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分层级,培养内容模块化,同时资源利用最大化、评价机制科学化,形成目标、内容、资源、评价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和优化,缩短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之间的距离,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水平和毕业生的产业服务能力,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色对比分析 摘 要:文章对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异同点进行分析,从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要求等方面,提出如何形成各自不同的专业特色。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色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有土建类专业,最常见的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出于专业群建设壮大、资源共享、平台共用的需要,同时开设两个专业。但若问起两个专业的区别,大家往往只能大概说一个侧重技术,一个侧重管理。但做过现场的人都知道,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是不可能完全分隔清楚的。如果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势必影响到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再多的教改举措都只是无用功。同时开设有两个专业的院校,必须认真分析两个专业的不同,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抓准专业人才的不同特点,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 1 专业现状对比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同属于建筑大类,前者属于其中的工程管理类,代号560501,后者属于其中的土建施工类,代号560301。2011年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该文件对于两个专业的主要区别建议见表1。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土建教指委认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专业的初始岗位是建造员,工程技术专业的初始岗位是施工员,但我们国家很多省市并没有建造员这一实际岗位,大部分都只有施工员这一职业岗位,或是建造师这一注册执业资格。从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初始就业岗位上也没有很大区别。 2 专业特色分析 要办出不同专业各自的特色,关键在于抓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正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方能办出专业特色。两个专业的不同特色分析如下: ①就业面向不同。工程项目参与各方包括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材料供应方、工程咨询服务方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一般为面向施工单位的一线施工员,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则面向包括建设方、施工方等各方在内,从事如建设单位项目报建、招标工作;施工单位内业、投标及合同管理工作;工程咨询服务公司招投标、工程项目管理、造价咨询等工作。 ②培养目标不同。如表1所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建筑工程施工环节,侧重培养施工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培养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需的项目投资策划、招投标及合同管理、造价管理、施工管理等人员。 ③专业核心能力不同。一个专业的核心能力应该由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组成,以循序渐进、逐层递增的方式形成。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对比见表2。 从上述分析可得,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侧重经济类、管理类能力的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侧重施工技术类、施工组织类能力的培养。 ④专业课程体系不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许多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则有所区别,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等各类施工课程,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房地产开发等经济管理类课程。 ⑤实践教学体系不同。不同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手段――实践教学体系是不同的,两个专业的主要实训项目对比见表3。 两个专业开设有许多相同实训项目,但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实训项目的侧重点、深度及广度要求是不同的。以建筑工程测量实训为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同学只要求掌握测量仪器基本使用方法、完成工程测量简单任务即可,而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同学来说,他们除了掌握测量仪器基本使用方法外,还必须模拟完成施工现场的实际测量放线任务,满足工程建设过程测量需求。实践体系的不同,正是不同人才培养需求、不同人才能力要求的体现。 3 不同专业和谐发展 在同一所高职院校里同时开设多个相近专业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主要是出于扩大专业队伍、提升专业群影响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考虑。但如果没有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能力进行深思熟虑后的准确定位,就会出现专业概念模糊、专业特色混淆、专业建设重复的现象,要不然就是出现专业建设各自为政、教学总量过剩、专业资源浪费的现象。 要使得同一所院校里的相近专业各自健康发展,必须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结合院校所在地的人才需求特征,结合本校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充分论证不同专业的人才定位,准确把握不同专业的人才核心能力,构建各具特色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建设专业群,才能实现教学资源利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效益最佳化。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提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承载着培养建筑市场懂施工、会管理的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以提升该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应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实施项目化教学、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共建利用共同体等途径,达到提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社会服务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业,特别是最近几年建筑业一直持续稳定发展,在专业技术人才招聘数量上建筑工程管理技术人才一直稳居前10位,这在给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一大批精通工程管理业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2004年国家教育部、建设部联合确定我院为“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1年我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发展产业发展能力”的建设专业,经过为期两年的建设,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完善产学研机制等方面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示范引领作用,在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为皖江城市带及安徽省乃至长江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笔者通过我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所取得一些成效,分析如何提升该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成效显著 1.“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院校主体”四方联动、协作办学,共同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社会服务平台。我院与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产学研、人才培训、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以芜湖市住建委主导,芜湖市建筑业协会、芜湖市建筑工程管理处、芜湖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指导,建筑企业参与,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互动机制和长效机制。 2.依托行业,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形式,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双融机制,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我院与芜湖市建昌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建筑节能与能效测评中心,并成功申报获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取得安徽省省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资质;与芜湖市建筑业协会签署“芜湖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合作协议”,重新修订职业能力培养标准,面向企业在职专业人员开展施工员、资料员、监理员等建筑专业人员岗位资格培训,每年面向社会培训2000余人;协助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承办“徽匠技能大赛”――芜湖市建筑业技能大赛;与安徽省建设干部学校建立长效合作关系,协助该校组织制定“安徽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培训试题库”,推荐培训教师加入师资库;与芜湖市门窗协会合作,开展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培训,为芜湖市建筑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此外,我们还广泛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监理、造价咨询等服务,积极参与企业的应用技术推广与研发等工作,扩大专业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3.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确保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有序实施。按照“校内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校外实训基地长期稳定”的要求,通过自建、校企合作共建、企业捐赠等形式建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在合作企业内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三十多处。2010年,我院与安徽宝翔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署了双方合作协议,形成了校企双方合作的产学研技术研发中心,并与2012年共建了建材实验室,已正式投入运营中,并且运行效果良好。另外,在建筑工程施工工法研制、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合作,已完成两项工法研制(正申报省级工法)。 二、提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 1.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已成功举办两届校企合作恳谈会,成立了由芜湖市建筑行业协会、建筑企业资深专家和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与几十家建筑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开展实质性合作。为实现“安徽省向建筑业大省、强省转变”,以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跨江发展为契机,由学校牵头,联合芜湖市住建委、芜湖市建筑业协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材料企业、社会咨询机构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研讨,最终形成了一套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组建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业联合理事会,共同研讨如何将专业建设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服务。在学院建筑业联合理事会的领导下,由行业专家和专业课教师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进行大量毕业生工作趋向分析,确定以懂施工、会管理作为建筑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工学结合、分层递进、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建筑工程施工的阶段产品作为任务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与构建。在企业的支持配合下,按照“贴近项目、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在对岗位(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确定课程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2.实行项目化教学,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改革方法上,构建由《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施工组织与设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专业核心课程组成的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群,实现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交叉融通对接。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校内教育期间主要采取模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仿真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历练,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实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方法有:①通过现场教学由专门的技师在实训车间内直观演示动态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施工技术质量要点、工种操作过程等;②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典型建筑工程的构造、组成、施工程序与方法、安装运输、质量检验等;③在实训室和实训车间内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在建筑材料实训室,学生可以真刀实枪地按照规范检测材料性能;在专业微机实训室借助预算软件进行工程计量与计价,编制工程造价文件;在实训车间,学生可以动手进行钢筋绑扎、模版安拆、墙面抹灰等多项工种操作等。 3.依托行业,联合企业,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引进与稳定并举,培养与补充并重。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重点,通过参加行业培训、外地考察、深入企业学习、技术服务以及科研活动等方式,将教师培养成理、实能够融合贯通的双师型队伍。截至2012年底,我院该专业中级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中双师型达到85%。依托行业,联合企业,进一步建设好教师校外实践基地,为专任教师能“真刀实枪”地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实践平台;鼓励教师在完成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参与企业实际工程建设,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和技术服务能力;并聘请一批在建筑类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建成了15人以上的兼职教师库,形成稳定的校内外兼职教师队伍。 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我院已与40多家芜湖市地方施工企业、监理公司、造价事务所、建材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了几十个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这些实训基地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我院还与多家合作签约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双方各自的责任,待学生毕业之时,这些企业可以优先选择录用优秀毕业生的权利。这样有效的保障了学生能顺利参与企业的生产实习任务。 5.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高职院校能够依托企业进行办学的保障机制就是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是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能够长期、稳定、深入发展合作关系的基础和前提。作为我院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构建行业、企业、业内教育专家、毕业生、专业教师等“多方论证”的“多方合作、多元建设”的办学体制,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专兼职教学团队专业能力;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是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探讨 【文章摘要】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其任务的途径是结合专业设置的课程教学尤为重要。课程是连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学实现了课程的具体连接,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座“桥梁”的质量,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探讨其专业必修课程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从经济的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包括工程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通过分析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课程在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属于核心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事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资评估、项目财务及环境评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论证、企业经营决策等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课程教学是将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集于一体的过程。课程若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起到关键的作用。鉴于,当前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受到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工程经济学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改善现状、如何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 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经济学立足工程项目,运用技术经济的方法,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工程经济学,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侧重于理论灌输、实验与实训,而疏忽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 教学“形式化”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拘泥于传统教学,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做题”、教师再“批改”,教师“出卷”、学生“考试”、教师再“阅卷“。虽然目前的教学逐步由课堂讲授辅以板书的形式向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的形式转变,其实质依旧是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并没有改变学生被动听讲,一问一答模式的传统的课堂上的抽象互动,学生对这门应用型课程的相关知识依旧缺乏内涵性的理解,从而使教学成为流于教学设施改善而教学实质未变的教学形式,导致现代化教学设施应用下的教学依旧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体现于从业资格证考试之中。随着国家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的逐渐规范化,从业或是执业资格证成为从业或上岗的必备条件。从建筑行业的从业角度而言,工程经济学是取得相关从业或执业资格证书的必考科目或是相关知识科目,更加凸显这门课程在各种从业证或执业证考试中的重要性。比如,造价员、监理员、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等考试中成为相关知识科目或是直接成为一门考试科目。工程经济学在这些考试中的重要性,导致其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设置中,成为一门应试型课程,从而使其教学侧重于应试,而使工程经济学教学流于结合从业证或执业证的应试型教学形式,忽略了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技术方法解决工程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不尽合理 教学依托于教材,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的教学过程,因而教材的选择对于教学而言尤为重要,所选教材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在教学中使用的工程经济学的教材,有一部分是本科使用的版本,侧重于经济技术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有一部分是混拼版本,这类教材将本科版本的工程经济学中的主要几章经济技术方法的内容摘选,再配以相关的案例分析、实训任务,或者是把本科使用的版本进行逻辑重组后辅以相关的案例、实训任务。这些教材没有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没有根据建筑企业对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没有根据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要求,组织课程的逻辑结构级内容。因而,这些教材本身就脱离了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更加脱离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缺少可读性、针对性、实践性。选择这些教材必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十分重要而又必要的问题。 1.3 传统的考核方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评价 传统的课程考核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主要是考学生。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完成的课堂内与课堂外作业情况、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的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二是期末考试部分,通常采用卷面考试形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应试反应情况。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看到教学中的“学”,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这个主要面;而忽视了教学中的“教”,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次要的、辅助面。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方式是传统教学下的产物,遵循了传统教学的教师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并通过平常的学习表现和期末的考试,这样的方式来来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即考核。因而,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考核作为一种压力,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将这种压力变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考核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三是通过考核使教师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1.4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通常来自于两类教师群体:一是经济类专业的教师群体;二是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群体。这两类教师的知识结构,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只注重了某个方面,如工程技术方面或经济管理方面,而缺乏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 同时,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有极少数是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人才。这类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知识全面,但是为数极少。因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强劲的发展趋势,加大了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使得这类人才炙手可热,从而出现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急需这类人才却留不住或者聘请不起的状况。所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老师只能由相关专业的主要是上述两类教师担任。 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中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因为,这些教师基本是没有工程管理的实践经验,而是从高校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这些缺乏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必然不可能很好的实现通过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来在工作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目的。 教师作为教学这个系统过程的“中枢”,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必然会造成教学这个系统过程无法很好地运行或者无法有效地运行,其表现出的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佳。 2 针对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教学改革 2.1 针对专业培养目的、课程教学目的选择教材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经济技术方法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工程经济学的教材应满足实现这两个目的的相关要求。 目前,高职高专教材市场没有完全满足上述两个目的工的程经济学教材,这种状况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体现出“综合性”。第一,选择某一版本教材作为主导教材,辅以一至两个版本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主导教材的逻辑结构必须符合高职高专规划系列教材的要求,而且理论知识部分和理论实际应用部分应逻辑明晰。辅导教材,主要是提供相应理论知识应用的案例分析、实训内容及课程设计等,以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选定主导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同时,应配备合适的体现相关理论知识应用的习题、案例、实训,供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第二,教师在应用主、辅教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及时将工程建设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带到课堂上,以弥补教材不可能快速更新的缺陷,尽量做到所选教材不滞后或者少滞后于工程建设实践。 只有在选择了合适教材的前提下,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达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及该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这样的双重目的。 2.2 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教育设备实施的应用,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训教学,以期提高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作为研究对象,供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在其中的应用,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系统的、专业相关的、典型的案例分析,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并把枯燥的经济技术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可以达到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案例的选用,项目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案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案例分析、项目建成后的后评价的相关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应用工程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将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即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是模拟未来学生从事建筑行业的相关工作,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模拟实训立足于案例教学,是对案例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分析跃升到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因而,模拟实训的质量依赖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模拟实训的内容依托于其之前的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选择类似的实际问题作为实训对象,然后,根据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再次进行类似问题实训,如果不需要再次进行,可以考虑进行拓展训练即加大实训难度、扩大实训范围,以进一步巩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进考核方式需要立足于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模拟实训的开展情况,应将其作为考核对象之一。因而,考核方式中应加入实践考核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运用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的部分。改进后的考核方式应包括三个部分,即平时考核部分、实践考核部分和期末考核部分。 2.3 强化师资队伍 强化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需要针对上述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其中极少数的属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鼓励他们或者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进修,实现专业知识的不断补充、更新;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相关的职业证、执业证的培训及考试,使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例如,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监理员、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及执业资格的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后,给机会让他们到建筑企业以挂职的形式参与工程建设实践活动,将这类教师培养为既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其次,顺应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提高此类专业的授课教师的待遇。或者,加大师资培养投入,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的经济类专业和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培养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教师,并不断给他们参加工程管理类各种培训的机会,将这个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的主体部分培养成为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有赖于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改进、完善,有赖于教学软件和硬件的不断完善。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措施思考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况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主要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企业或者单位,在收到建筑工程项目委托人的托付之后,对整个的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的全过程以及全部的管理活动的统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环节主要包括建筑工程项目的规划、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建筑工程项目材料购进、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的竣工等,在这些环节内必须加强管理工作强度,从而尽可能的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与经济效益。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环节相对较多,这就决定了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的地位,因为管理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建筑工程最终的整体质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增加,也会带动其他一些附属产业的快速发展,如新材料、新设备等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 二、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不能够忽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当前我们国家内部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建筑工程的后期开发价值,因此必须要充分的重视。(1)建筑工程项目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前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猛,社会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要求越来越多,建筑工程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而且许多建筑工程项目同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在目前的社会条件和经济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建筑事业单位为了谋得建筑项目的被委托权利纷纷开展竞标活动。虽然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活动是公开的,但是其合理性与公平性有待商榷。因为在招标和投标的过程中,受委托方的能力以及其建筑水平和报价方案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这就大大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2)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在管理过程中会存在成本预测失误以及过度开支的情况。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不能够按照既定的成本方案实施,在某些环节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3)建筑工程项目质量以及安全方面存在着问题。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严格的根据既定的方案实施,同时也能够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稍加修改。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无法完全依照计划进行,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就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与预期不符合。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的安全问题,尤其是某些不可控因素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 三、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 (1)明确规定建筑项目工程的责任体制。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工作的时候,就必须明确建筑工程责任机制,明确委托方与受委托方的责任。同时也要明确各项环节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避免出现职权不明、工作职责不清的现象。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建筑工程项目人员之间的和谐,还能够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2)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力度。逐渐提高项目成本核算工作的精确度,而且也要严格的控制项目环节实行过程中的成本开支。在原材料购进方面要详细的比较各供应商的产品价格和质量,选择最优方案,这样不仅仅能够合理控制工程成本,还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工程的质量。不仅如此,相关工作部门也要向外界公开财务工作信息,这样能够较好的监督建筑工程实施工作,从而实现信息透明化。(3)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督机制和安全管理机制。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必须明确各个环节的施工标准和施工原则,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符合预期的目标。项目实施工作者要不断完善相关方面的工作内容,提高建筑工程技术水平,这样就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如此,相关部门也要建立事故预防机制以及解决措施,有效的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要积极预防各项事故的发生,做到防范于未然。 四、结语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氛围下,建筑工程的质量严重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发展,而且随着市场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许多市场主体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方面也越来越难。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质量,逐渐满足市场的发展需要,为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作者:杨玲 单位:新疆天恒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论文: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问题探究 一、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项目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成功的房屋建筑管理团队依靠的不仅仅只有团队成员的聪明才智,还包括该团队成员素质的高低。这种素质不仅仅只是指学历的高低,还包括交际能力。据保守估计,我国现阶段从事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大约有5500人,其中农民工占了将近75%,剩下只有25%的人员部分是从专业的房屋建筑院校毕业,整个行业的中坚力量是农民工,但是,农民工在自身知识储备,修养,素质方面存在许多的不足,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整个行业的素质水平不高。另外造成房屋建筑管理行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就是即使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工作人员,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知识培训。 (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无规矩不成方圆”说明的主要问题就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必须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制度的主要作用就是约束行业工作人员的行为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样,在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健全施工管理体系,在施工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是保证房屋建筑工程实现最终目标的必要条件。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的施工企业在工程管理制度上存在很大的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1)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够完善;(2)施工企业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执行力度不够,整个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三)缺少科学的管理手段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越来越多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为顺应时展的步伐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同样,在建筑行业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创新。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房屋企业依然使用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没能很好的与时俱进,使得房屋建筑行业项目管理的水平偏低,不能够取得很好的管理效果。传统的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在很多的管理上都表现出不合时宜,不合规范等情况,因而很难使房屋建筑工程实现规范化,统一化的管理目标。因此,固步自封,不采用先进科学的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导致项目管理效果不佳的一项重要原因。 二、相关完善措施 (一)引进和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 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引进和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提高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项目施工过程前,运用科学化的风险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作业模式,将项目风险降到最低。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并不意味着摒弃以前的管理模式,恰巧相反的是,引进先进管理模式的目的是改良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其更加的方便使用。是对传统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是传统和先进的完美融合。同时,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要注意企业的规模,量力而行,切勿操之过急,因噎废食。 (二)健全管理制度 健全房屋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对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加快项目施工进度,节约工程造价,提高管理人员工作质量,明确建筑工程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全管理制度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对遵守建设规则,遵循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要求的企业予以奖励,对于违背相关制度和规范的团队严惩不贷;(2)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相对较长,工程质量要求较高,因此,通常情况下会将整个工程划分为若干的小工程,那么就需要我们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制度,明确每一名工作人员的任务,促使每一个人从完成任务的角度出发,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效率。(3)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力求做到每一个规章制度都不会形同虚设,切实的起到约束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行为的作用。 (三)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如上所述,现阶段从事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人员大多是农民工,在很多的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同时缺乏相关专业毕业的高校工作人员。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加强对在职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农民工从事该行业的人数偏多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没有办法改变,我们能做的不是不用农民工而是通过讲座,专业培训,技能培训,素质培训等等提高农民工的专业素质(2)注重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给已经参加管理工作但是不具有相关实践经验的高校毕业人员提高相应的培训基地,提高他们的实战应变能力。 三、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在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无法有效的发挥管理的职能,导致很难实现房屋建筑工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解决这种情况就应当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实施责任制的管理方式,实施科学化的安全管理等以此来提高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职能,才能有效的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促进其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作者:陈新生 单位:新疆天恒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原则 1.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应当顺应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也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模式,反过来,生产关系影响着生产力,项目管理的模式也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当代,项目管理水平也应当随之提高,适当的创新是保证项目管理与生产力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应当牢记促进生产力三要素协调配合,使之科学发展的原则。 1.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应当顺应市场需要 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但也是有迹可循的,在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创新的时候,应当时刻观察市场的需要。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赚钱,只有根据市场需要来经营,才能从市场中赚钱。项目来自于市场,施工也应当遵循市场的需要,项目的管理更应当顺应市场的需要,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做出最科学正确的创新,实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策略 2.1项目管理理念创新 思想的指导作用往往比冷冰冰的指令更为有效,项目管理创新的第一步就是实现理念的创新。因此,在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之前,首先应当对项目的所有管理人员进行思想理念上的培训,让他们牢固树立生产力、市场、竞争力等观念,从心里接受项目管理创新的理念,从而自觉地去实现创新管理,甚至主动地从实践中获取信息,为实现项目管理创新提供新一轮的实践数据。 2.2项目管理责任制创新 建筑工程项目往往规模非常庞大,分支也非常多,各项工作纷繁复杂,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往往推卸责任,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施工的管理,因此,建立科学缜密的责任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项目管理责任制与成本核算制一直以来都是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施工的甲方乙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政府的责任关系能否处理妥当,往往会严重影响到施工的进度与质量。因此,项目管理的创新必须要明确建立良好的管理责任制度,将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管理责任都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应当出台相应的规范制度对管理行为进行规范,保证管理责任制的有效实行。 2.3人员管理层面创新 在施工展开之前,应当首先确定项目组织的核心目标,然后对目标的实现进行详细的分解,细化成有层次有条理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分配到各个管理部门,并对每个部分都实行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同时定期进行管理工作的考核,保证每个目标都能够顺利有效的完成。人员管理层面的创新除了要加强责任监督,还要提升人员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一个项目的完成靠的是整个施工队伍的共同努力,管理部门之间应当协调一致,熟悉整个施工的进程,在整个项目的管理有共同的认识,才能在工作当中避免产生摩擦,才能有助于整个项目积极有效的完成。 2.4成本控制管理创新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赚钱,所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施工的成本。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需要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出考虑,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在负责人、法人以及施工人员三部分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也是为了尽量控制产品的价格,提高价格水平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最低的价格最优的品质收获客户的认可。此外,成本的控制需要考察企业的真实运营状况,然后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试计算,按照不同作业层次的费用展开评估,最终找出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平衡,计算出预算。可以说,成本控制管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收益情况。 2.5安全文明施工 所有项目的施工主体是人,所以在整个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等进程中,都应当牢记以人为本的准则。“安全第一”应当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首要原则,一个合格的企业应当将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一直以来,施工人员发生安全事故的案例屡见不见,其中缘由不仅包括技术水平的低下,也包括管理工作的落实不到位。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创新也应当秉承着安全文明施工的宗旨,为施工人员谋取最安全的保障。管理创新应当在安全部门的设置方面做好工作,在施工过程中随时配备好医护人员,一旦发生施工,及时进行救护。同时,管理创新应当设置安全健康评估检测的部门,为施工队员提供健康保障。 3总结 通过项目管理的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质量,为施工的进度按照预期的计划顺利进行提供保证,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李维国 张妍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华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法的应用 1项目管理法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 工程质量与进度,要求项目部对业主与其上级单位负责。一般来说,经理部的决策层包括:经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生产副经理和质量安全副经理。根据各自的部门职能,可以把管理层分为7个科室:(1)工程技术部门,主要职责是负责工程现场和技术交底等方面,实施过程监控,编制施工的进度计划,对临时设施进行设计,管理施工现场的一些技术活动,,并协调各方面生产、计划和统计人员配置等。(2)施工管理部门,它的主要作用是贯彻落实项目经理的指令,根据工程计划实施工程现场安排、组织与协调。(3)经营核算部门,它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索赔、成本核算、合同、资金情况、成本管理、内部的经营管理、统计和报销结算等。(4)机电物资部门,它的主要作用是采购建筑材料、物资和设备并采取措施对它们进行较好的管理。(5)安全监察部门,它以项目部安全目标为基准开展工作,对工程内容制定有关的安全管理规划,对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综合管理,发挥好该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安全管理方面该部门有一票否决权。(6)质量管理部门,它以项目部目标和质量为依据,来制定质量管理的规划,还要对工程质量进行综合管理,其职能是质量监察,该部门在管理上有一票否决权。(7)财务部门,其主要作用是负责工程上的财务管理,做好成本核算等其它方面财务工作。 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安全管理时,要以“五无”和“一创建”为目标,“五无”是没有机械设备事故、较大交通事故、重大工伤事故、火灾和洪灾事故、重大治安事故;“一创建”主要指建立一流的安全施工场地。另外,安全管理系统还要求尽可能注重教育,奖罚分明和以人为本,做好事故防范措施,达到安全管理目的。安全管理时,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合理的经济责任制,有效利用安全工程理念。在项目部从领导到基层管理人员,建立纵向和横向都较为完善的机构,确保该机构能有效进行安全管理,确保建筑工程和网络安全。建立文明的管理体系,文明工程对提升企业的建筑水平有较大作用,它能增大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进入现代管理新阶段,文明建筑要求以较高安全性和高质量为基础,这能够减少浪费和节省投资,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量,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外,选择文明工程可以改善工程的面貌,给员工提供较好的施工环境,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效率。 过程控制。(1)投资控制,在工程施工时,企业要发挥好自身优势,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益来使利润最大化。施工时还要做好资金筹措、投入量和分配等,达到合理投资的目的。对项目中的相关部门,要对建筑工程单价和总价做出深入了解,以此控制资金流动。但是要注意,建筑工程中资金流动不是简单的周转循环,在施工中,资金会有价值形态的变化,也会有价值量的改变,可能从成品资金转变为货币。流动资金在转变形态时,分离出来利润,增强工程施工,从而在全过程中获得收益。(2)质量控制,也是指控制施工质量,以便确保建筑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规范与合同标准。同时,施工质量在各个环节和因素中都有反应,工程质量有工序质量所决定。(3)进度控制,周密与合理的计划对于控制施工进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进度控制对工程进度有跟踪检查的作用,进行相应的调整、分析与控制。它把项目花费时间当成控制目标,为确保工程计划性,要编制一些进度计划并根据其来施工。计划是个人、组织为达到预期目标制定方案的过程,控制是建筑进展中,比较计划和实际两种进度,发现偏离兵进行纠正。 2加大项目管理措施 加大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程质量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是重要的前提,管理者要重视工程质量管理。首先加大人员的质量管理观念,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工程企业要定期培训人员,使他们学习有关的项目管理知识,增强他们在这方面的意识、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增强管理水平。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质量监控体制,运用合理的方法对工程管理和质量进行控制,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再次,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加大控制力度。工程企业通过内部的自检制度和外部的质量监督进行有效结合,对材料、设备、工艺和技术等实施检查和监督,使施工通过技术指导,结合工程情况做出因地制宜分析,以提高工程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3总结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项目管理法是较重要的管理措施,给建筑行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工程管理者要多多积累经验,学习较实用的管理技能,最终实现工程管理科学化。项目管理法在工程管理中运用,使工程建设在工期内能够高效和高质量的完成,在工程管理中,项目管理法针对工程本身进行管理,像施工质量、成本和进度方面的控制,还有各个部门的协调和调整等。 作者:罗璐 单位:重庆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论文:医院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分析 一、医院建筑施工工程的项目管理 由于医院有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性,那么在对医院建筑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对其管理机制进行积极的探索,以期能够将医院的建设工程进行合理优化。从而保证医院向着规范化、程序化、合法化的方向发展。建立施工项目管理层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医院建筑的工程,在施工之前对医院施工的特点和要求做出详细的总结。应该在医院内部建立起不同职能的管理层,对项目管理中的主要事项进行商讨与决策。例如,当出现确定方案、运用资金等问题的时候,应该由这个建立起来的领导层进行商议并且做出定夺。选择工程项目负责人工程项目负责人是要根据医院建筑工程的特殊性需要所形成的,为此,他必须要对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十分了解,更需要有综合协调的能力。例如,当各个建筑工程项目承办单位之间出现分歧或问题时,作为项目负责人则需要对这类事情进行积极的协调。故,选择合适的项目负责人是医院建筑施工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部分。了解建筑施工项目的制度在此部分,应该注意了解国家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并且能够制定相应的适合医院建筑施工的规章制度。例如,工程实施、设备采购的招标和投标以及管理办法等。 二、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施工准备阶段在医院建筑施工工程开始之前,需要对前期准备阶段的具体内容十分清楚。一方面,需要对项目审批过程中的审批证书进行了解;另外一方面,也需要掌握整个医院建筑工程的功能特点。在施工开始之前,应该对施工图纸进行商讨,可以安排医院建筑施工的项目负责人与医院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沟通,以此得出一个最佳的施工方案。并且,要在施工图纸确定之后再进行仔细、认真的审查,如有问题及时向对方反馈。由于医院建筑需要根据其具体应用而制定,因而一定要对医院中的实验室和其他有特殊需要的房间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施工进行阶段经历了施工准备阶段,在各个施工部分便应当进行督促与管理,一定要让之前成立的施工项目负责人发挥其作用。将前期图纸审查过程中的设计意图以及重点难点,均向施工方面进行传达。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协调各类专业施工队的关系,以此来推动施工的保质保量,以及加快施工后的医院投入使用。加强建立机构的管理这是医院建筑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方面,需要监理单位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监督与提高,也要保障在工程项目中监理制度的正常运行,需要明确详细的工作内容。记录工程进度在施工过程中,建设方与医院均需做好详细的工程记录。不单单是通过对数字数据方面的纸上记录,适当的也可以通过拍照或者其他多媒体方式进行实时记录。控制工程变更在施工的工程中,如若发生工程变更的情况,需要认真考察其变更是否有必要。在确定非改不可的部分,必须要详细说明变更原因;如若是其他的主观因素,则需要项目负责人对该问题进行妥善的沟通与交涉。适应市场形势组织成立医院建筑施工工程小组,对设备和原材料的价格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及统计。以保证随时向医院管理层汇报市场形势的变化,使领导层有相关的数据参考,以此做出更加及时和正确的决策。 三、施工竣工阶段 在整个医院建筑施工步入竣工阶段后,较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工程的结算。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引起医院建筑工程方的重视。核对竣工效果核对竣工的效果,主要是指核对竣工工程的内容是否符合之前拟定的约定条件,核对最后的结算是否符合之前约定的结算细则。另外,还需要对洁净检测与放射性检测等相关检测是否符合医院要求进行详尽的验收。务必要杜绝出现建筑质量合格,但是医疗指标不合格的矛盾情况。核对工程验收记录要注意对工程验收合格的认真核对,而且诸如此类文件需要经过监理工程师的签字确认。落实变更签证在医院建筑施工过程中,如若有计划变更的情况,则需要有原设计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进行签字确认。与此同时,也需要医院建筑工程相关负责人的签字确认。其中,如若有对较为重要的设计部分有所更改时,则需要原设计审批通过的部门进行重新审批。 四、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故而医疗保健等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医疗科技水平正在日渐发展,医院建筑方面的系统性以及技术型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医院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全面项目管理模式的科学合理性便凸显出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全面项目管理能够紧密围绕医院建筑工程的特点,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正是这样,才能达到对工程中所出现的设计、实施、监理的合理整合。最后,全面项目管理在医院建筑施工方面的应用,保证了技术、质量和进度管理的落实,也从根本上保证了工程的成功完成。 作者:翟丽华 单位:邯郸市中心医院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论文: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成本优化 1工程项目管理成本优化的必要性 任何一项工程项目的建设都离不开促进工程展开的关键因素——资金。实际上,成本管理是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成本控制的好坏影响着建筑施工企业能否在更广阔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立足的有利条件,它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影响、制约或是推动者各项专业管理活动,并与管理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关系。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在保证质量达标、安全达标的前提下,节约成本投入,使建设效果达到最大化,完成用企业信誉和能力赢得的每一项施工项目,为施工企业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 2成本控制体系 就成本工作的完整工作过程而言,一般地成本工作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以及成本考核等,而且有关成本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彼此之间是互相牵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尤其是对成本进行控制的关键环节。成本控制主要是对与施工项目相关的所有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情况进行监督、指导、限制和调节,从而保证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如此施工项目的管理才有现实意义。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从控制时间和控制层次两方面考虑,可将其分为以下两大体系: 2.1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是对产品整个寿命周期成本的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一些因素在影响企业成本以前,通过成本预测将其挖掘出来,并采用一些控制措施,防止成本的超支。事中控制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部分,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务必处理好每一环节的成本控制,确保费用的消耗控制在成本预测的范围内。事后控制往往易被建筑施工企业所忽略,事后控制以成本的形成、使用系统作为受控对象,主要目的是要达到原定成本目标。相比较而言,事前控制的效果要大于事后控制的效果,事前控制极具前瞻性,大大增强了整个成本控制系统的决策功能。 2.2全系统成本控制 全系统控制要求采取分级控制与分责任单位控制相结合,将各个层次子系统都控制在各自的目标范围内,各级责任中心要相互联系,上级责任中心与下一级责任中心要不断沟通信息,从而使各级与各责任单位在行动上和整个系统的控制目标保持一致。 3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3.1制定科学的成本控制目标 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往往忽视施工准备,缺乏科学的计划组织。在人员的组织、材料的看管、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护方面相关部门管理不够严格,施工现场普遍存在人员窝工、材料不合理使用、机械设备闲置等现象。材料进场后,验收、领用制度不健全,导致材料大量浪费。至于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一些单位只看重先进的机械设备,对于已使用过的尚且完好的设备利用率不高,甚至不再使用,造成了设备资源的浪费。这些因素的存在皆会增加工程项目的费用支出。而科学的成本控制系统囊括了工程项目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将各项成本控制在日常的各项活动中。各个职能部门对于成本控制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发现实际费用消耗脱离预计目标时,需及时做出反应,采取科学的措施纠正错误,确保成本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3.2加强组织机构和内部制度建设 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项目的成本控制缺乏统一的领导,从项目经理到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都只在意自己分内的工作,认为成本控制主要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联系不大;而财务部认为自己主要负责的是日常的成本核算,没有权利对其他部门“指手画脚”,自己也仅仅与其他职能部门是同一级别的,无权指导和管理其他部门。然而,事实上,无论是项目经理、财务人员、技术人员还是施工人员,每一个人的工作都涉及到了成本控制,却未意识到自己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因而,要加强组织机构和内部制度建设,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权利,设计符合成本控制要求的组织机构并配置相应的成本管理人员,完善成本控制激励机制,赏罚分明,提高成本控制的准确性及其效率。 3.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建立成本管理意识 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关键是提高成本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使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明确各管理人员成本组织的目标和责任,便于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企业上下级成本管理组织之间需要密切地联系,下级管理组织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指示执行操作,相互之间配合默契才能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4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代表着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施工企业在保证项目质量及安全的前提下,对项目成本进行高效控制,才能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预期目标,使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为施工企业未来的发展拓展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作者:程璐 单位:九江学院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分析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概述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由成本预算、实际支配、成本核算、成本报告等组成。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时,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首先应该由项目经济、造价人员等人进行成本预算,然后制定成本,备案成册,然后各个部门以成本为依据,进行支出规划,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控制成本。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建筑企业的成本投入,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这样一来,使得成本控制的重点工作就在于落实。建筑企业应该建立有效控制成本的监督制度,按部就班的进行管理,必须按章程办事,有效地控制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环节,实施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相关人员身上,严守成本控制防线。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力,建筑企业只有在保证工程安全和进度的前提下,有效的控制成本投入,才能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工作却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建筑企业的发展,下面就对建筑工程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2.1成本控制管理问题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分工明确才能使此项工作做得更好。但是目前在成本控制中,相关人员的分工不明确,没有落实工程施工中的成本管理责任,管理程序也不能按照计划要求进行,甚至有的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对管理程序进行随意更改,破坏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有序进行,使每个环节都处于脱节的状态。这些问题不仅会使工程质量存在安全隐患,企业的形象也会付诸东流,获得的利润也会少之甚少。 2.2成本控制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由于施工人员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施工理念比较保守,对先进的技术和施工方案,都不能很好的理解掌握,既费财力又费人力。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无非就是想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但是由于缺乏创新精神,使的成本控制的过程增加了难度。项目管理人员往往只是从施工图纸、概预算上对项目的支出加以控制,对于每个施工环节的实际情况,明知道会存在偏差,仍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做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3成本控制人员问题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过程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因此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人员和参与成本控制人员对有效的成本控制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工作经验偏少,对成本控制的意识严重不够。时常会有管理人员边施工边计算的现象发生,最后工程竣工后才发现支出严重超标,那时候进行补救就晚了。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工作性质,使得建筑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大,在工作的交接上,会出现很多遗漏,导致各个部门的沟通不到位。刚刚接手的管理人员也可能会因为工作的繁杂,忽略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最终导致成本投入增加,企业利益受损。 3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重点措施 从以上对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成本控制工作对一个建筑企业的重要性。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据作者多年的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的经验,提出几个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重点工作的措施,以方便和大家进行探讨分析: 3.1灵活的确定目标成本 从整个项目的高度确定目标的成本,可以从根本上有效的控制成本。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把确定的目标成本细分到每个单项工程的部门中,并签订相关的责任合同,实现责任制管理。建筑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对每个单项项目的成本进行分析,审查目标成本和实际费用有无差异,再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成本进行不断地调整。 3.2加强成本控制的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成本控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建筑企业的利益与形象。因此这需要项目管理人员细心的经营,加强建筑工程成本管控。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健全规范的成本管理系统,使各个部门认真的贯彻落实。同时,建筑工程企业领导应该引导各级各个部门进行交流沟通,使得各个工作环节更好的衔接,从管理上使成本控制工作有序的进行。当然,还应该对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系统不断的优化,把责任公平的分配到每个员工头上,宏观的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费用,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3.3提高建筑工程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际行业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技术的竞争。对建筑工程项目技术进行改革,对成本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技术人员应该从项目质量、施工进度以及人员的调配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和市场的需求,建立规范的技术管理模式。同时,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施工效率,监督各个项目按时按质的完成工程,使建筑工程技术为工程的成本控制创造更完善便捷的管理之路。(本文来自于《管理科学》杂志。《管理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3.4培养成本控制高素质人才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控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在专业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必须严格要求。建筑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财务和管理方面的理论实践双培训,加强成本控制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同时,成本管控人员应该时刻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对工程成本进行预算,根据实际情况,协助项目经理不断的改进降低成本的措施,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及时的学习交流,提高自身在同行中的竞争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必须根据建筑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市场发展需求,加强成本控制的管理,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为企业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成本控制人才,全方面有针对性的实现成本投入最低化,效益获取最大化的目标,使建筑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推动我国建筑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谢锋 单位:陕西建工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探讨 1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概述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中,项目管理工作的运用,主要是在为了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得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满足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工程项目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通过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还可以及时的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 2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企业与项目经理部之间的定位错乱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管理部门都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效益为中心,来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管理。这就使得工程施工的质量被忽视,从而使得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而且企业的项目经理部门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体系也存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使得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无法得到很好的控制。 2.2重视项目承揽,轻视项目管理 在建筑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建筑施工企业都把承揽建筑施工项目作为企业工作的重心,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项目的承揽力度,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施工项目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建筑施工企业施工质量不高,施工成本剧增,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急剧下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3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追求施工进度进而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些施工环节的施工方法和工艺重视不够,并且一些施工人员质量意识不高、业务素质不过关、习惯沿用传统的施工工艺与方法或者是施工人员的违规操作,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工程的质量。甚至有的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选用建筑材料是以次充好,施工时偷工减料,这就使建筑工程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不仅仅会威胁到建筑工程的使用者,还会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名誉建设。 2.4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基本上都缺乏一个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对项目管理行为进行专业性的指导与规范,进而造成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多管理工作都比较难以落实,使项目管理水平并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同时还有的施工项目管理措施和办法不是很具体,甚至于在有的地方管理制度建立的不是很科学,进而导致施工项目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落实起来难度比较大。 3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对策 3.1正确处理企业与项目之间的定位关系 在实际的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中,施工项目经理部应该是由建筑施工企业亲自授权承担施工任务,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建筑施工公司履行合同责任的一个部门,企业应该赋予施工项目经理部在施工管理中的最大权利,完全具有对建筑施工中对建筑材料、施工人员的调配权,企业仅仅对资金进行高度的集权化管理,把项目管理权利下放于施工项目经理部。 3.2把项目承揽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把工程的承揽与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建筑施工企业的良好形象是建立在长期的工程承接、施工和管理之上,只有把项目承接与管理连接起来,企业再能靠着高水平的施工项目管理来承揽更多的建筑项目,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形象,推动企业的发展。 3.3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首先应该强化施工企业管理者的质量意识,用思想来指导建筑施工,建立于健全工程质量行政领导人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领导人责任制,并且有效落实这些制度。其次就是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应该保证材料的质量,材料在进施工现场之前必须要经过仔细的验收,只有合格后才允许进入施工现场,坚决禁止不合格的材料。最后还要加强工程监理的监督力度,通过现场质量检验、落实检验方法等措施来控制工程建设质量,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由参建各方人员参加的工程质量联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总结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其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不仅使得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保障,还提高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不过从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就对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就要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成本进行控制管理,进而满足建筑工程设计的相关要求。 作者:赵艳群 单位:牡丹江市天成燃气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一、施工项目质量控制 1.主要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就是主要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起到发现工序质量偏差和分析造成该工序质量偏差的影响因素,制定方案消除不良影响,使工序质量处于受控状态,确保主要工序的施工质量。建筑工程的特点是工程量大,交叉作业多,工序繁杂,工序具有先后顺序,为使得施工项目可以有序地连续顺利地进行,要做好工序交接会签手续,严格控制每道工序的施工质量,要坚持“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加强对工作面的监督力度,并采取相关检测检验的方法来确保工序的质量。 2.成品保护的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长,交叉作业繁多,所以对成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多巡视,多交底,并对成品按照成品保护制度进行相关的防护,切实保障成品的质量。 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其目的主要是降低施工项目成本,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从项目施工的开始持续到结束整个过程的控制,是全企业、全员、全过程的“三全”控制,要遵循成本最低化的原则,各个阶段全面控制成本,项目部要定期进行成本分析,成本分析要贯穿整个施工项目的全过程。对成本要及时进行动态控制,及时进行校正偏差,使其在成本控制目标的范围内。 1.人工费控制 尽量减少管理人员,选用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多面手,实行一人多岗制度,严格控制成本;多招熟练工,提高生产效率,严格按照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对比较大规模的劳务尽量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统筹安排,合理控制成本。 2.材料费控制 实践证明,施工项目中材料费占整个项目成本费用中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60%以上,所以,对材料费的控制是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要做好材料供应商的审核,做到“货比三家”;严格领料用料制度;对钢筋、水泥等主要材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机械费控制 根据工程的进度和设备使用性质,正确地选配和合理运用设备,对长期或经常使用的设备建议采用采购的方法,采购前要“货比三家”;对短期或者少量使用的设备建议采用租赁的方法;对是否购置还是租赁要作对比方案和计划;做好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 三、施工项目进度控制 施工项目能否在施工合同约定的时间内交付使用,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又很多,比如:气候因素、资金因素、材料设备供应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等等,编制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再细分为月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要找出关键线路,对关键线路上的工作要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施工,资源优先配置,要认真做好分区管理、节点控制等工作,做好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的对比工作,若进度滞后要找出偏差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对进度计划调整和补充,保证施工项目在合同的工期内竣工。 四、施工项目安全管理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说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要做好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其次要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和“三级安全教育”,切实贯彻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再次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有需要的还要专家论证,要根据工程实际进度落实好阶段性安全工作重点:(1)地基基础施工阶段要重点抓好基坑支护和围护;(2)主体施工阶段要重点抓好脚手架搭设安全、塔吊运作安全、“三宝四口”临边等防护、模板支撑的安全;(3)装修阶段要重点抓好防火安全;(4)施工全过程要抓好临时用电的安全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施工项目合同和信息管理 工程项目施工合同在项目管理的作用十分重要,不仅仅是合同对双方的约束作用,很多费用问题都要根据合同进行确认。除了施工合同,项目部一般还有采购合同、分包合同、租赁合同等,项目部要认真细致地学习合同,这样能更好地提高管理水平。项目部还要建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加强和各施工班组、监理、甲方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建立沟通反馈机制,这有助于决策层做出科学决策。 六、施工项目协调 协调主要分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主要是项目部和作业班组之间的协调,外部主要是项目部和监理、甲方、设计、政府部门等之间的协调;要坚持加强沟通、多协商少争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各种制度进行动态管理,讲究协调艺术和技巧,定期开协调会,努力搞好协调,确保工程顺利开展。 七、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个系统、全过程的工程,要切实做好施工项目的质量、成本、进度的控制,加强安全、合同、信息的管理,加强与建设各方的协调,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项目顺利进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利益。 作者:吴鹏琪 单位:泉州市丰泽区建筑安全监督站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改革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是建筑市场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对我国经济影响比例越来越大。建筑行业市场也越来越规范,施工企业要想取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工作,保证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工作,是提升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方法。这要求施工企业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企业发展方向,寻找合乎企业需求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办法,保证企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保证企业的不断发展。 1.项目管理理念创新分析 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理念创新需要建立在全体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相互交流上。施工企业需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宽层次以及多角度的任务和形式的教育,树立项目管理人员的市场理念、人本思想以及科学管理理念。项目工程管理人员需不断进行市场规律分析,掌握市场变动命脉,积极创新,保证项目管理方法满足市场变化需求,让企业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不败地位。项目管理究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管理,人是项目管理的实施者和接受者。项目工程管理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积极发掘工作人员的内在潜力,为项目顺利进行贡献力量,促进企业不断发展。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其涉及的元素众多,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理顺相互之间的联系,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项目管理责任制创新分析 建筑施工项目涉及的工程量较大,其时间跨度也相对较大,涉及的人员、材料、环境、安全因素众多,其管理控制难度也极大。施工企业在实施项目管理时,需要进行相关的生产关系的精简,减少项目管理层次,将传统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创新成新型扁平管理模式。根据项目工程管理的侧重点进行多方面的要素管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要求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和责任制控制,保证扁平管理模式的顺利进行。施工企业内部需建立健全经理责任制,落实项目经理职责,并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保证项目经理的权责,保证项目工程责任的明晰。 3.人员管理的创新分析 管理最终是需要人来进行操作,施工企业在确立人本思想的前提下,还需积极进行人员管理的创新。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明确项目组织目标。对项目工程进行管理目标的分解,建立层次化的项目目标管理责任。设立完善的目标考核体系,保证项目责任的落实,保证项目工程质量。(2)提升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项目管理人员在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基础上,还需加强自身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这可以保证管理人员对整个项目工程施工情况的了解,有利于管理人员与各方人员进行沟通,化解矛盾,达成一致共识,保证整个项目参与人员的工作效率。(3)加强法制教育工作。研究发现,很多项目施工事故是工程参与人员法制意识淡薄导致的。施工事故一旦发生,对现场人员伤害和工程进度都有严重的威胁。加强对施工参与人员的发展教育,形成人人知法,人人执法的局面,可以有效降低施工事故发生几率,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对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工程项目创新管理工作将会取得进一步革新和创举,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如何跟紧时代的脚步,将现代科技充分融入到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对项目的施工进度、工程质量以及工程造价会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关乎了建筑企业的根本利益。总之,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创新是建筑项目工程管理工作不断进取的目标。施工企业以及工程项目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加大对项目管理理念的创新、项目管理责任制的创新以及人员管理方法的创新,为建筑工程项目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祝礼 单位: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论文:小议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难题与办法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成本管理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建筑企业如何通过良好的成本管理以增收节支,并获取最佳利润,将成为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当前建筑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预算执行不力。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和建设周期中,预算的执行环节是其中的重点,然而在预算环节却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企业没有从投资回报率、资金运作和征地成本等各方面进行细致的财务分析;预算工作仅做到表面部分,没有将预算管理与工程项目实际相结合统一,与市场脱节,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等等。以上情况的发生不仅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果,也降低了成本管理的水平。(2)成本控制不当。成本控制需要对人工费用、材料费用、机械费用、措施费用和管理费用等发生的所有工程费用进行管理。在实际的成本控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成本控制不当的现象发生,既影响到了以成本为基础的建筑价格,也对企业自身效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1.2进度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为了有效实现工程承包合同所确定的工期,通过对项目实施季度、月份、周、日的计划安排来实现工程项目总体进度计划制定的阶段性目标,而进行的控制、组织、指挥和协调等活动。进度管理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进度管理执行不力。一方面,某些建筑企业忽视了项目管理的前期策划,简化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技术经济论证,甚至没有编制完整、系统的施工组织设计,造成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源配置上的不足或浪费,严重影响了施工正常进度。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在项目管理中,没有把握好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项目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只是单纯追求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缺乏对自身施工技术能力和施工工期的合理分析,造成进度管理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及合理性,也容易使得进度管理和控制处于被动,甚至会导致进度管理的失控。(2)在工程项目全过程的进度管理不当。在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中的进度管理工作,因没有及时对总包单位与各分包单位,以及各专业,工序之间进行系统的组织,指挥,监督,控制,沟通,协调等工作,缺乏全局观念,导致了施工建设的缓慢,总体进度计划目标没有按计划实现。 1.3合同管理问题 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与重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等因素都在以承包合同为纽带,来完成合同所规定的义务。随着我国建筑行业逐步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变的过程中,合同管理已然成为了建筑工程项目中约束和协调经济行为与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合同内容存在缺陷。例如合同责任不清、缺乏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处理方式等方面的明确描述和全面定义。(2)管理不当。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合同管理始终贯穿于工程全过程中,然而在实际合同管理中,因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管理不到位等等,都容易导致工程项目管理失去控制,加大工程成本和资金的投入压力。 2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 2.1质量管理对策 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应成为一个全员、全过程以及全方位的管理过程。建筑企业需树立“质量第一”的管理理念,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并提出有效的质量预防控制措施,做到对项目工程质量的事先控制。(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为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能全面落实,应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①建筑企业应根据工程项目实际特点,建立质量保证系统;②还应有针对性的制定质量方针以及编写质量控制手册,使质量保证体系能更具有协调性、系统性以及可操作性。(2)加强技术的控制力度①应坚持以技术措施先行和预先控制为主的质量管理方法,将工程中所遇到的重难点技术问题进行集中攻关,并对常见质量问题制定有效的预先控制方案。②加强对当前建筑工程中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实现在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上的进一步提高。(3)加强工程人员素质的培养①可通过业务培训与理论学习的方式,使所有工程人员能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不断锻炼,以提高工程人员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判断能力,推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水平的全面提高;②应建立完善的企业人才机制,不断将综合素质优秀和富有责任心的的高素质人才引入到建筑企业的管理队伍当中,以保持建筑企业人才队伍的良性循环,带动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2.2成本管理对策 (1)强化预算管理,实施全面性预算良好的预算管理不仅能够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对资金进行合理化分配,而且能使成本管理目标得以良好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是将现金流预算作为基础,以项目预算、财务预算和筹资预算作为重点所建立的现代化预算管理体系,能有助于建筑企业经营计划的细分,并可切实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水平。建筑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的过程中,应设置专业机构和人员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并可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而推动全面预算管理更好的实行。(2)加强成本控制建筑企业应注重自身成本的控制,通过合理的对项目各阶段成本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实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其中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是整个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是签证、变更以及支付方面的管理。成本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合理使用外部造价咨询单位;建立完善的资料管理;使用信息化系统和台账月报对工程项目动态进行成本监控;做好材料以及设备的核价;做好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的管理;做好工程预结算方面的管理;良好处理工程纠纷、索赔和反索赔;阶段性总结近期的成本管理工作;成本管理人员应定期进入现场检查监督,及时做好记录等等。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该阶段的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对索赔和结算处理的管理。具体的成本控制内容包括:负责工程项目的结算审查;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索赔处理;对项目成本控制进行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设计阶段、施工阶段所定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偏差并分析找出原因)等等。 2.3进度管理对策 (1)加强进度管理的执行情况应严格执行建筑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并通过加大奖罚力度,层层落实责任,促使所有员工群策群力,克服困难,确保工期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进度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应加强可行性研究与技术经济的论证,并实施良好施工组织设计,通过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对安全、质量、成本等各项指标进行预控,同时与设计部门、监管部门共同配合,协调一致,对工程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2)加强工程过程中的进度管理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工程进度总体目标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编制计划并付诸实施,并严格检查实际进度实施情况,如出现偏差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和调整,直至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在加强进度管理的过程中,应尤其提高对施工和竣工这两个阶段的重视。①加快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一旦中标,项目部人员应立即进场,加快布置用水用电线路、材料设备准备进程、定位测量等工作的完成,将开工前的准备时间压缩到最短;②竣工收尾阶段应加大控制与协调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止各个分项工程同时施工有可能出现的混乱,使工程各个工序都能井然有序的进行。 2.4合同管理对策 (1)完善合同管理内容要确保合同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应:①确保合同签订过程中的合法性和规范性,确保其法律效力,避免可能产生的纠纷。②因合同内容的价款调整条件将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因此在确定合同条款时,应根据工程实际特点确定适宜的价款调整条件。③合同文本的内容必须对签订双方权责、违约处理方式、验收标准等重要内容进行严谨的文字表达,能够准确的表达合同签订双方的真实意愿,避免出现合同内容上的缺陷或隐患。(2)加强工程全过程中的合同管理对工程全过程中的合同管理和执行情况,都应派设专人进行检查和监督,对违法行为、不符合合同规定和相应要规范要求的操作均应坚决制止,同时还应注重对材料设备的价差调整,以及严格执行结算支付程序等等,以确保工程全过程中合同管理的良好、有效。 3结束语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随着多年的发展,以形成了具有现代管理意义的项目管理机制,但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与不足。建筑企业应重视自身项目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各个环节出发,以切实提高自身工程项目中的控制能力,降低企业在项目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隐患,进而提升企业在建筑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施文明 单位:云南城投置业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论文: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地方在施工,建筑工程项目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经济的重要部分。现在建筑施工企业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必须管理好工程项目,以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文章就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略作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管理 ;成本控制体系;质量保证体系; 施工 一、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 随着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中逐步推广和普及,项目的成本管理也逐渐被人民所重视,并且已经得到应用,可以说,项目成本管理正成为施工项目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建立一个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 工程中标后在开工前,应由专门人员对项目进行分阶段的实行,造价编制和相关管理人员应指导项目确定整个工程的责任成本,并将整个工程的责任成本分散成各阶段的成本控制,各部门有各部门自己的责任成本,并且由项目经理实施起,由项目经理对各分部经理的工程进行监督,分部经理则对所管部下进行监督,这样的分类管理,让全部门都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对成本控制有着强烈的意识,以避免施工过程造成的疏忽引起复工而浪费一定的人力、物力。 (二)对持有资源的成本管理 在人员安排上能够根据工程的进度来进行安排,固定人员能够落实到位,抓紧的工程需增添人手也可外请,最好是能避免则少请,以免增加人力成本。建筑公司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培养一批专业多技能的技术人员,便于调节各工序的松紧情况,以防人手紧缺,这样既能够节约人工费用成本,同时能够加快工期进度。材料采购中,采购部应该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直接从厂家拿货,同时应该做好市场调查,对性价比进行比较。施工机械费则要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并且做好维护和保养,尽量减少各个环节的费用支出。 (三) 做好其他成本控制工作 在现行招标项目中,最低中标原则已经让企业在建设中盈利很少,而大部分的利益来源于对建筑工程中的成本控制,还有凭借费用的索赔,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所以,建筑企业应该对这方面更加了解,收集相关资料,争取更大利益的索赔和签证。处理好进度和成本关系的控制,避免生产人员倒工,或者赶工期而增加施工人员和机器等等现象。 二、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可用以下几句概况:确定目标,明确责任;分解落实;针对难点,组织攻关;样板示范,摸索经验;跟踪控制,严格把关。 (一)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把质量工作落实到处,必须建立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企业依照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是为了覆盖工程的全部质量有效的在全过程实施。企业和项目是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企业要不断加强各层次领导的质量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作用,建立一个以项目经理为责任总工程师,全面负责、技术部门及质量监督部门实施监管体系,培养一支专门管理和监督的专家队伍。项目经理作为管理层也是执行层,在保证公司质量方针的同时还必须对保证建设业质量。成立以项目经理为中心、技术负责人为主、质量监督员、各班长等对现场施工质量进行合理分配,完善及落实各质量管理制度,形成职责分明的执行机制。 (二)控制施工环境与施工工序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质量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工程技术环境,如本地地质状况等;所以应根据具体的项目对影响质量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施工工序是最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把事后控制转向以预防为主。应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施工各工序进行统计分析,以判断质量是否合格。 三、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 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就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活动,通过对生产因素的具体控制,使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事故,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运行。 (一)坚持安全管理原则 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抓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效果也不会明显。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性参与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产活动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二)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分析事故的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物的管理方面,去分析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三)制定安全管理措施 加强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制定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它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生产各因素状态的约束和控制,根据施工生产特点,安全管理也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要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例行安全检查。 四、充实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软件的迅速发展,目前已开发出不少用于项目管理的软件以及专门用于成本控制及管理的软件,这不仅可大大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在辅助管理人员进行设计、决策管理等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有效措施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分析 我国建筑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工程项目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逐渐丰富。以前我国工程管理工作主要是由项目投资方进行,因此项目投资方所参与的工作众多,工作效率不高。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逐渐丰富,已经出现了项目管理服务模式、阶段发包管理模式以及代建管理模式等多种管理模式。第二,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犯过很多错误,走过很多弯路,所幸的是项目管理单位一直在总结过去的经验以及教训,因此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第三,建筑监理行业以及咨询服务行业有了长足进步。一直以来我国建筑市场都十分重视建筑监理以及咨询服务的发展,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建筑监理机制,同时市场中也出现了较为专业的建筑咨询服务机构,这些都为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单位企业管理意识薄弱。对工程项目管理没有充分认识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市场项目业主与施工企业的通病。部分业主没有认清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在委托代建单位以及签订合同时并不重视代建单位的管理能力水平高低,以致工程施工过程中事故频发,工程造价偏高,从而造成投资资金的浪费。代建单位在施工管理中过分重视工程的技术、资金等问题,而对工程管理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因而导致工程施工混乱,施工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第二,工程管理单位管理水平不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到工程规划决策、手续办理、施工方案设计、施工企业招标、工程验收等方方面面,因此工程项目管理单位必须具备丰富的建筑专业知识和工程管理经验,同时还要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只有这样管理单位才能够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然而现阶段建筑市场的工程管理单位大多是由一些建筑咨询机构或者监理机构发展而来的,虽然这些机构拥有丰富的建筑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对一些简单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大型施工项目却力所不逮,从而导致工程管理混乱,施工很难顺利进行。第三,工程项目管理单位管理团队构成不完善。目前一些工程项目管理团体的构成十分不合理,团队管理人员与实际工作人员的比例极不科学,甚至一些项目经理只挂名并不参与实际管理工作。以上这些不但阻碍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也不利于管理团队的凝聚力,给工程管理单位的日常工作带来很大隐患。第四,项目资金管理存在问题,项目投资资金利用率不高。目前,部分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处于失控状态,工程造价并不能反映实际工程成本。有时施工资金遇到困难时,项目方只是盲目追加资金,而并没有对缺口原因、缺口资金数量等进行严格分析,从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影响工程经济效益。 3改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提高工程项目管理单位的管理水平是建筑行业以及众多工程项目管理单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本文以工程质量管理为例对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措施进行分析。 3.1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意识 第一,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宣传力度,要在建筑行业内形成浓郁的项目管理氛围,从而极大地提高项目业主的工程管理意识,促使业主能够主动考察委托代建单位的工程管理能力。第二,工程管理单位要将高质量的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单位工作的准则之一,要使单位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认识到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3.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建筑施工单位要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且将它贯穿到施工全过程中,从根本上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对此施工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第一,施工企业要控制施工材料质量。施工企业要制定严格的材料采购制度,并且将质量作为材料采购工作的唯一标准。另外施工企业要建一套材料质量溯源机制,一旦材料出现质量问题施工企业便可以迅速将质量责任具体到个人,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材料采购人员的责任心,最大限度避免材料质量问题。第二,施工企业要选择正确的施工技术工艺。施工企业还要制定严格的建筑工程施工标准,并且将其作为一种制度,要求施工人员必须采用规定的技术以及工艺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水平。 3.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因人员失误而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占全部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施工方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定期对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另外,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或者管理人员的培训不能局限于某一专业,而是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知识培养,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有效避免施工质量事故的出现。 3.4完善工程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工程监督管理机制是提高工程质量水平的重要举措,建立质量监督体制应该从施工企业自身以及社会监管部门两方面入手。第一,施工企业应该建立工程监督管理的领导责任制,将工程质量责任具体到个人,从而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第二,社会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完善工程监理机制,要监督管理项目审批到竣工验收整个过程。同时监管部门还要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工作水平,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隐患并督促施工企业进行改正,从而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总而言之,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建筑行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要针对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从而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4结束语 在代建工程管理逐渐取代传统工程管理方式的今天,工程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工程管理单位务必要提高自身的工程管理水平。本文首先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特征以及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然后对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针对问题指出了完善工程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作者:戚惠峰 单位:上海汇众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计算机研究论文:浅论创新教育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技师学院培养学生基础计算机素养的关键课程,因此做好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处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尤为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面对当今信息爆炸、计算机迅速普及的局面,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滞后于现代化的需要了。为改变现状,必须将创新教育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在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技师学院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个国家的方针政策被提出,可见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国家的重视程度。而钱学森老先生临终前的一问,也说明了我们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匮乏以及我们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技师学院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更加需要与应用的结合,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发现其中的不足,改革弊端,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知识陈旧,应用价值低 作为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可谓是瞬息万变,与此相对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本应该紧跟其步伐和学科的更新保持一致,然而实际教学中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我发现在很多技师学院中,使用的教材都是几年前的,学生学的知识很多已经被更为先进的所取代。即使学校更新了教材,而有的老师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按自己的老一套讲,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多都是已经被淘汰掉了的。试想这样的现状我们怎么能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2.理论储备滞后于实践 在技师学院中我们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我们更加看重的,但这并不是说理论教学就不重要。现实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技师学院的同学文化水平偏低,对复杂、乏味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掌握的并不够好,常常是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只是机械的记住操作的流程,对于原理就没有那么得心应手了。没有科学的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不明白其中的原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被严重限制的。 3.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在很多学科的教学领域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埋头苦学,考试得到高分以为这样就是学好了,心存这种观念的学生很多,老师也不在少数。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更多的应该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而不是引导学生埋头故纸堆的死读书。能力更重要,我们应坚决避免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学生满腹经纶却一点用处都没有,这绝不是教育的宗旨。这样的教育不会培养出人才,更不会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二、创新教育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的创新 首先,学校应根据计算机学科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在选择教材上紧跟学科前沿。选当下时新、实用的课本,果断淘汰一些内容,避免学生学到陈旧的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和技术。其次,多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创新,善于发现和肯定他们的奇思妙想,创造一个尊重创新,敢于创新的氛围。再次,多安排学生的相互交流,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看有没有解决的办法。自己看到的新的技术、知识、想法都可以拿来分享,这样同学们更容易受到启发,增强创新的意识。 2.分不同层次因材施教 智育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创新教育更不能单从智育方面下手。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创新主要来自学生的兴趣。老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把不同潜质的学生培养成具有不同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于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们就着重让他做一些实践性强的工作;而对于逻辑思维方面存在优势的学生,注重对他的理论教育,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取长补短,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可能的团队。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质和需求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团队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3.创新的教学理念 老师作为一个教授者,在教育中的责任是教授知识,培养兴趣,积极引导。在创新教学理念方面教师更处于主导的地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理念决定老师的行为,科学的理念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观念的创新更要先于其他工作。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尤其在技师学院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能只重理论、分数,忽略实践、能力。让学生了解应用是计算机学习的真正意义,在教授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的教学任务要具有实际意义,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学到的东西是有用的。另外,老师不要只看重学生的考核成绩,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把在课程外的兴趣、优势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为创新技能的培养提供基础。 计算机研究论文: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研究 一、MIDI的基本概念 MIDI的全称是Musical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也就是数字化乐器接口的意思,在1983年8月,各国主要的电子乐器制造商举办了一个划时代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各大制造商讨论了长年以来互相纷争的问题,最后终于商讨出了一个结论,统一制定了世界性的电子乐器的技术规范,就是MIDI1.0技术标准,它是处理电子乐器与电子乐器之间数据发送或者接收的一个信号标准化的协议,即MIDI协议。举一个例子说明,在MIDI协议没有出来之前,两个电子乐器制造商制作出来的产品信号是不同的,一个合成器上001号是钢琴的音色,另外一个制造商的合成器显示的001号是小提琴,这样就会导致作曲家在一个合成器做好的音乐,拿到另外一个合成器上播放的时候产生混乱,本来做的是钢琴,播放的时候却变成了小提琴,这种结果让作曲家们甚是头疼,但是MIDI协议出来之后,标准得到了统一,所有的电子乐器上001号都是钢琴音色,就不会出现之前的混乱情况。所以,MIDI标准的统一使所有的软硬件乐器都能够互相兼容,大大方便了作曲家们的创作。MIDI协议的出现和推广,推动了电子计算机音乐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二、MIDI的制作原理 (1)MIDI的基本设备。在进行计算机音乐创作时,我们首先所需要的设备就是计算机,而且想要很好的运行音乐软件及效果插件,就对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出要求,所以计算机的配置越高,内存量越大,在运行多个软件音源的时候就会越快;除了计算机之外,我们还需要其他的周边设备,比如音频卡、MIDI键盘、硬件音源、MIDI接口等相关的连接线。 (2)MIDI设备的工作模式。前文中介绍了MIDI的基本设备以及各个设备的主要功能,但是这些设备是不能单独进行操作的,需要把这些基本的设备连接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音乐制作体系。主要的硬件设备有:计算机、MIDI键盘、硬件音源、声卡、扩声器。在进行计算机音乐创作时,作曲家先在计算机上选择音色,然后再演奏MIDI键盘,把弹奏出来的乐音转化成MIDI信号,通过专用的MIDI连接线将这个信息传送到计算机,计算机再利用音乐软件把传送来的信息记录下来,作曲家可以把记录下来的信息进行编辑和修改,完成后,计算机再把相关的音乐信息记录发送给音源,音源接收到MIDI信号指令后发出声音,并将这些声音信号再发送到外部的扩音器,这样我们就能听到最终完成的计算机音乐了。 (3)软件音源的使用及优势。进入2000年之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软件音源的音色品质提高,软音源盛行,逐渐代替了硬件音源,在软音源的推动下,作曲家们使用的设备规模越来越小,甚至只使用一台计算机就能完成绝大部分的音乐创作。现时最常使用的软音源可以分为六大类:a.综合类;b.节奏类;c.管弦乐类;d.吉他类;e.电子风格类;f.软件采样器。a.综合类的软音源。音色的种类比较多,覆盖了大多数类别的常用音色。很多作曲家喜欢用笔记本来完成音乐的创作,这样使用这类型的音源就能完成制作,因为这类音源的音色比较齐全。就是因为音色种类多,所以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各种音色的的演奏技法太单调,不够丰富,音色品质也不如大型的专门的音源好。综合类的软件音源有Hypersonic、CakewalkTTS-1等。b.节奏类软音源。这类软音源常用的有AddictiveDrums、StylusRMX、BFD。c.管弦乐类软音源,常用的有EdirolHQOchestral和EastWestQuantumLeapPlatinumEdition。d.吉他类软件音源。如RealGuitar,这款音源是由Mu-sicalAB公司推出的木吉他音源,它的音色极其接近真实的吉他声音,不仅可以在任何支持VST2.0的音序器上作为插件来使用,而且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吉他音乐制作软件来使用。RealGuitar的三种技术功能尤为突出:多通道分层技术、品味挪移技术、原始吉他触摸技术。e.电子风格类软件音源。这类型的音源非常多,由于电子类的音色没有真实声音的对比,所以也就没有好坏评判的标准,经常使用的有两款:Absynth和FM。f.软件采样器。这类软件采样器除了前面讲的软件音源外,也是经常被使用的,是专门用来抓取和调用一些特定格式的音色来使用的软件,现在常用的音色格式有SF2、GIGA、AKAI、WAVE等,至今开发商还在不断研究出新的采样器支持的音色文件,所以,软件采样器用的音色是无穷无尽的。常用的软件采样器有Gigastudio和Kontakt。 三、结语 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而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连的计算机音乐技术也将不断向前进步,两者是密切相关、同步发展的,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可以说,在未来的数字世界中,计算机音乐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它将会带给我们全新的音乐音响的独特体验。所以,计算机音乐技术的不断进步,使音乐创作的技术手段越来越丰富,音乐制作的技术将更加信息化和数字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很好地把握这个趋势,利用更先进的数字技术来进行音乐的创作。 计算机研究论文:信息和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技术研究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而且这也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的便捷,所以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很多时候都是路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的,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所以必须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的提高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1 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及其成因 1.1 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通信网络通常是对信息进行搜集和、传输和处理以及利用。它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安全性非常强的信息传输通道。如果站在理论的角度上来说,它主要是通过防止网络运行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来提高信息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性是保证信息安全处理安全传输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其中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是保证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的通信网络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资源共享的波及范围更广,但是人类也面临着非常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及对其予以处理,防止信息安全问题对人们生产和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少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受到较为严重的安全威胁,而出现被恶意篡改或者是损坏的现象,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保密性。 1.2 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主观原因。网络软硬件设施在网络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由于在设计的时候为了给用户的使用提供更多的便利,在设计的过程中会留下一定的窗口,这样攻击者就可以使用某些软件的漏洞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攻击,从而使得网络通信系统当中的重要信息受到破坏或者是丢失。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充分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安全意识相对较为淡薄,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很多人出现了违规操作的情况,有些通道并没有设置一个有效的屏蔽措施,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会向外发射信号,。所以攻击者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利用一些专业的工具和设备对数据进行接收和传输,从而实现破坏或者是盗取信息的目的。 其次是可观原因。计算机通讯网络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特点,这样也就使得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会频繁的遭到攻击,而且现在操作系统的补丁频率越来越高,但是这也从某一个侧面说明了操作系统当中确实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安全问题,通信网络在运行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强的开放性和联结性,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更容易发生网络攻击的现象。通信网络当中会存在一些木马病毒,这样也就使得这些病毒有机会广泛的传播,如果计算机系统一旦感染了这些病毒,就可能会给系统造成十分严重的威胁,甚至还会使得整个系统都面临崩溃的现象,从而也给其他的安全隐患留下了可能。网络传输通道中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设计上存在着一些缺陷,此外还没有设置一定的防护措施,这样也就使得计算机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会将信息源向外传输,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想要窃取和破坏信息的人员就会使用一些专业的设备对其予以处理,给系统和信息都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信息通讯系统的安全性受到了非常大的威胁。 2 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相关技术 基于以上对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成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自身的性能 在计算机通信网络设计的管理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只考虑其实效,而是应当将其安全性因素考虑进去。通信软件系统,数据的保密难度和完善通信协议等在网络系统的初步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必要的安全等级鉴别和防护措施在使用网络通信的过程中逐步制定,减少软件系统漏洞,防止攻击者利用系统漏洞直接侵人网络系统,破坏或窃取数据。 2.2 加强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教育及其内部管理 要真正认识到计算机通信网安全的重要性,广泛开展网络安全的研究和讨论,在技术层次上面应该加强研究和交流,培养和选拔高级网络技术人员。各部门应该加强协作,达到有效的防护网设。当然管理人员是网络安全的关键之一,所以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管理中,网络管理人才所具备的实践经验应该重视。 2.3 进一步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技术 2.3.1 防火墙 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门槛,一般包括数据包过滤技术,应用网关和技术。它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入、出一个网络的权限,并迫使操作所有连接都要接受它的检查,因此它具有对外来数据流的鉴别和限制从而达到对通信内网的一种安全保护。 2.3.2 密码技术 密码技术的基本思想是伪装信息,它包括对称加密和不对称加密。其密码类型一般有三种,即代替密码、乘积密码和移位密码,代替密码是一种用其它字符或代码代替明码字符后获得的密码。 2.3.3 鉴别技术 为了避免出现非法传送、复制或篡改数据等不安全现象,保证信息在交换过程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真实性,此时就需要通过鉴别技术来证实。常有的技术有报文鉴别、身份鉴别和数字签名。 2.3.4 计算机通信网络内部协议与入侵检测技术 此协议的安全性主要通过数据的认证和完整性鉴别技术来实现协议的安全变异和重构。如果在安全协议的设计过程中,对一个完整的信令过程加密,则能保证其安全性。当存在入侵网络的行为时,这种技术会及时给出报警,并采取安全的措施来制止这种行为。它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安全技术。 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它需要全体网民的共同参与。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建立起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过滤与防护系统,才能保障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安全性,才能全面保证计算机网络的畅通运行。 计算机研究论文:高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之一在于:中医药领域的信息获取、整理、存储、积累、利用、共享及知识发现的意识欠缺与能力不足。“如何增强中医药领域人才对信息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信息资源获取、处理及其开发利用水平,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应有的使用价值”,应是今后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更应是中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文认为:新时期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怀疑性”思维能力、“开拓性”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性”实践能力。综上所述,新形势下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及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摒弃“生搬硬套”,突出面向中医药院校的研究生教育特色。 该文围绕“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现状”,以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为主题,从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三个角度设计调查表,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级国家统招硕士研究生、本硕连读生毕业学位论文为数据源开展调研工作。 1总体情况 排除应用软件使用的情况,94.6%的学生能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解决毕业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成为学生毕业课题研究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生的基本科研思路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果解析形成结论。总体而言,在研究生毕业课题研究过程中,技术应用水平不容乐观,严重影响研究成果的整体水平和论文的整体质量,“专业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互融合”的创新思维与意识不强,相应的创新能力与科研素养亟待提高。 2具体分析 首先,在数据管理方面。“数据库系统设计”理论知识短缺,“数据库基本概念与设计原理”不清,“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如MSAccess)应用率高。部分学生错误地运用数据库基本概念,将SPSS数据文件(或Excel文件)误称为数据库,或将单一的关系表称为数据库系统。从学生科研数据资源建设角度,高质量、可持久的资源管理意识严重不足,无法有效地为学科未来科研工作服务,无益于提高科研数据再利用价值以及毕业课题进一步研究价值。其次,在数据分析方面。借助软件工具(如SPSS软件)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居多(如频数分布、t检验、卡方检验等),缺少系统、科学地运用数据分析方法的意识,如利用多维度、多层次数据分析技术,获取更为丰富、有价值的数据处理结果,尚无一例。第三,在数据挖掘方面。学生缺少“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未知的规律与知识”的科研意识,即欠缺“数据深度利用”意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过于“单一化”(如仅限聚类分析),“结合数据量特点,恰当地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力不足。数据挖掘基本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严重欠缺,存在“仅知技术、不明原理”,“仅见结果、不懂解析”等不良现象。最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着“从众”现象,即受到上届(或同届)学生的影响,跟从大众的科研思路和行为。例如研究目标与方法雷同、研究题目类似,导致批判与创新精神不足,严重影响课题研究的创新性。上述情况反映出学生在与自身科研领域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理论基础及其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适应新形势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以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根本,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应以“专业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互融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适合新形势要求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法与途径,探寻当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 1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和中医药现代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中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中的关键部分。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应为:通过与专业领域相融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和能力教育,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怀疑性”思维能力、“开拓性”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性”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的“专业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互融合”创新型人才。上述培养目标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其他改革内容的基准。 2课程设置 中医药院校应依据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特点[8],形成地位明确、特色突出、内容实用的课程,完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培养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首先,在课程地位方面。中医药院校必须积极加大该类课程的重视度,确立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将其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这是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其次,在课程名称方面。该类课程名称应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和培养目标。如中医药信息分析与数据挖掘(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formationanalysisanddatamining)。由此可知,该课程旨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中医药信息意识与素养,培养学生对专业领域数据信息进行获取、整理、存储、积累、利用以及知识发现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拓宽学生的未来科研思路。第三,在课程教学目标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明确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数据管理、分析与挖掘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在中医药应用领域中关键技术的基本实践技能,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专业领域数据进行整理、存储、分析和再利用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3教材建设 目前,面向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类教材甚少。现有教材存在内容系统性较差、基本知识点短缺、实践案例特色不明显等缺陷,难以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在未来教材建设过程中,此类教材编写应树立“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培养”基本理 念,紧密围绕中医药信息分析与数据挖掘的核心技术,具备内容精炼、实用性强、难度适宜、案例丰富、特色鲜明等特点,不仅要适合作为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也要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阅读。 4教学改革 目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依然延续本科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培养”,难以适应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资源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注重研究性教学。课程教学须适应研究生的学习特征,采用恰当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教学。通过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展“个体与团队融合、学习与研究并存”教学,培养学生批判和创新精神。挑战性研究课题应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怀疑性”思维能力、“开拓性”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性”实践能力。教学设计应注重质疑性教学环节。如以问题和案例为引导,结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剖析问题的实质和案例的研究目标、方法及其结果,并利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方法,提炼研究缺陷,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9]。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积极注重丰富、系统的相关研究文献和科研数据积累及运用,建设开放式、软硬件完善、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信息实验室,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5师资队伍建设 中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始终不容乐观。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不强,造成“无水之源、无根之木”教学现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新形势下,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而且更要注重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尤其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能力,为教学质量提供基本保障。(本文作者:闫朝升、李丹、张洋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计算机研究论文: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这一高科技产物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当然也不例外,随着计算机的日趋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的使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能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并能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一、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作用 1、探求创新,再现知识发现过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站在世纪之交,展望世界,国际竞争,表面上看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国民素质、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的源泉则是人的创造力,这就为现代的教育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显然,仅以记忆储存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在数学教学中发现,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和增强自信心,也有助于锻炼学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毅力。如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0”的定理的讲解过程中,不是直接证明定理,而是结合《几何画板》中的角的度量的功能,先让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每一个角的大小,求出三个角的和,猜想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0这一命题,再让学生自己去证明。这样,首先学生情感上容易接受这一知识点,其次体现了数学前后知识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并使每位同学都富有成就感。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先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0入手,在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和(计算机图形演示: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提问五边形内角和的求法。在这儿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的求法的回顾与进一步的思考,可知用同样的方法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那么,六边形,七边形呢?适当的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就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证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其它科目相比较抽象,再加上有些内容的传统教学手段不得力,所以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而教学重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在讲“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用教具进行比划演示,这很难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0后的图象与原来的图象的关系说清楚,进而学生很难掌握。而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可让图象绕着一个点旋转1800后的运动过程和结果都保留在屏幕上,使学生清楚的观察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得以丰富和加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建立起“中心对称”的概念。 二、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思考 1、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解决难点教学问题,因而应让计算机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而且,每一节课不要非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可,这样容易进入用计算机代替黑板的误区,至于什么内容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讲清楚的内容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比较合适”,具体的说有以下几方面:1、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如:函数;2、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如:三角函数,点的轨迹;3、从平面图形向空间图形的过渡,如:柱、锥、台;4、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如:数形结合;5、教学资料的汇总,如:图片、声音、录象的合成,6、探索性问题,如:多边形的内角和,等方面 2、上面已讲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辅助教师授课、解决教学难点的手段,在课堂上,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和黑板、粉笔一样,只不过现代化水平高一点,因而,教师在讲课中不要完全依赖计算机,不要把课堂变为课件展示。所以,任课教师在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除了在课件上下大工夫,让课件尽量符合本节课的要求,能解决教学难点之外,还应在教学基本功上多钻研,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自己的课在教学水平方面上一个大的台阶,而让计算机课件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另外,计算机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学习新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此难点内容的实质所在,彻底掌握此知识点,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脱离课件后仍然能解决问题。 3、现阶段,能直接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成的CAI课件很少,虽然有一部分的课件,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更谈不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课件了。因此,要找到适合本节课的内容,适合该教师的讲课风格,适合该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课件可算是难上加难了。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所用的CAI课件几乎都是任课教师自己编制的,这样的课件肯定适合本节课的内容,因为是针对这节课而制作的;也肯定适合教师的讲课风格,因为是授课教师亲自编写的;而且既然是该班授课教师编写的,肯定适合该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但是,由于任课教师都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因而要求他们用计算机编制CAI课件,困难可想而知。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不同软件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有用Powerpoint97制作课件,可以加入动画,声音;有用Frontpage98这个网页编辑软件制作课件,简单、明了,可以制作动画,链接到其它文本,链接到因特网上事先准备好的网页,充分的使用网上资源;有用“几何画板”、Authorware 制作课件,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比较出色的课件,理科教师经常使用它;更有用编程工具:C、VB等制作课件,这样的课件随心所欲,比较完美,保存的时间较长,但显然对教师的要求太高。教师在制作课件中,所选择的软件不拘泥于一种,但都遵循一个原则:能突破教学难点,对课堂教学有用。 计算机研究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三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 引言 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信息管理工作已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并逐步将业务放到网络上进行。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的是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强劲需求。据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权威专家预测,信息技术人才被列入我国今后几年乃至10年急需八大类人才之一。同时,预计随着以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必将产生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更大需求。 然而,面对持续旺盛的人才需求市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确遭遇了“滑铁卢”,曾经的热门专业变得“门前冷落”。一时间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系为了生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被迫”改名、停招、撤销。如此现象令人费解同时,也不得不让人对IT职业教育者不自信乃至不能坚守的深思。其实,稍加分析、稍加调研,便知问题根本不在于专业本身,而在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异,也就是人才的“产销不对路”。贴近所需,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技能需求同步,则是专业新生的解决之道。本文结合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实践,构建“三化人才培养模式”。 2、 “三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中国的IT产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以“专注行业应用,提供行业定制服务”为特征的细分市场时代。教育服务无差别化的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个人的职业发展以及企业、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个性化、职业化的培养模式呼之欲出。为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在保证学生较为扎实的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专业基础上,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产业和教学相结合、认证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按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专业建设模式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岗位化、方向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三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如下: 岗位化:也称职业培养岗位化。人才培养以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为要求,实施职业化人才培养,同时将职业资格认证(行业认证)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打造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方向化:也称专业培养方向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依赖职业岗位群理念,结合专业人才需要,选取“数据库运维与应用开发、网站建设与WEB应用开发、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支持”三个职业岗位群,作为专业的学习方向,实施小班授课。 个性化:也称人才培养个性化。依赖于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以及知识积累,有区别加以方向定置选择,达到因材施教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专业方向选择放在第四学期。 3、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三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对威海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产业细分市场区及人才需求反复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办学思路、各发展目标以及专业服务面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就业面向等方面进行了准确的定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威海,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辐射山东,以服务海洋产业信息化为主,服务于海洋业、商业、工业、农业、金融、政府、通信、教育、医疗和卫生等领域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与应用,助力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培养目标定位:立足威海、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IT产业链中的数据库运维与应用、网站建设与WEB应用开发、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支持等岗位(群)需求的技术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目标定位准确。 职业岗位定位:主要任职于以海洋业、商业、工业、农业、政府、通信、教育、医疗和卫生等领域,从事数据库管理员(DBA)、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和二次开发程序员、信息管理系统产品销售和技术支持员等岗位的工作。 3.2 面向工作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 3.2.1 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我们淡化专业意识,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高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把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原则,组建模块化、专业方向化的课程结构,创造性地构建高职教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结构。 针对该专业三类岗位群涉及的核心技术岗位二十几种能力及课程的整体性原则,设计对应能力的课程模块。 3.2.2 教学环节的重构 通过“学训学训”分段递进式教学过程,使得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逐步提高,形成职业技能的螺旋进阶。纵坐标方向上课程体系表现为从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到职业素质培养的逐步成长。 3.2.3 专业方向的课程组织 第1、2、3学期,不分专业方向,集中学习“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课程。 从4学期开始,第4、5学期进行专业分方向培养。专业方向的选择依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并编班,实施数据库应用与开发、WEB应用开发、信息技术支持专业方向小班教学。第6学期是顶岗实习。由校企合作单位安排学生实岗实习,并由企业按企业员工标准进行工作安排与考核。岗位实习尽可能按照专业方向对口实施。 4、 结语 应对行业细分化时代要求,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寻专业培养特色,以特色求发展,是专业建设不变的法则。文章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规划与设计,以期寻求专业发展新的突破口。 计算机研究论文: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也已同步发展,但是由于一些现实因素,教育信息化的成果并不令人满意。由于地域、经济的差距,很多农村小学的中老年教师群体对于信息化教学知之甚少,没有使用信息化多媒体上课的经历和经验,对于最基本的计算的使用都有难度。在省教育现代化创建进行的关键时期,如何解决快速提升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所以研究如何让提升这部分群体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办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 农村小学 中老年教师 计算机应该能力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__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计划纲要》出台以后,信息技术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化教学迅速席卷校园,来势汹汹。这是一次信息技术由上到下的普及,是信息化教学的全面覆盖。为响应此趋势,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自2013年初正式步入省教育现代化创建的高潮阶段,从市区实验学校到偏远农村学校所有多媒体硬件设备配备都一步到位,那么应用多媒体主要是计算机进行信息化教学就成了当前摆在中老年教师面前的最大的任务。众所周知,电脑自普及开来真正用于教育教学的时间也仅仅不到二十年,而且是从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从高学段到低学段缓慢过度的。而由于经济教学条件落后,农村小学多数是中老年教师留守,所以在省教育现代化正式延伸至农村小学的今天,中老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将彻底面临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一台电脑,一件投影机”的本质转变。所以如何提升农村小学中老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成为教育现代化普及所要解决的首大问题。 二、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1. 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知识 我国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年龄主要集中在45-53岁,第一学历主要集中在中师和大专层次,还有一些是非专业的代课老师出身。调查表明,我校中老年教师群体中,第一学历专科的教师占69.2%,有30.8%的老师曾是代课老师;目前这个教师群体中通过函授学习获得本科学历的老师占92.3%。 这部分教师的学历层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只有利用完善的知识结构,把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技术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有效结合,才能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的艺术性、科学性和严谨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教学设备现代化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变,都让农村小学教师意识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信息化教学对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性。但是,偏远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条件落后,中老年缺少与年轻教师同等的学习机会,再加上本身安于现状的惰性心理,导致他们逐渐脱离新形势下的新教学,难以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 2. 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就是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创新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在经过新课程改革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渐转变,我校84.6%的中老年教师已经认识到终身学习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只有23.0%的中老年教师能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并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其余15.4%中老年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转变,而传统的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形式也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或者确切的说行为表现普遍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3. 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调查显示,92.3%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就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能力,84.6%的中老年对于信息化教学最核心的设备——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极度匮乏,尽管部分农村教师能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只是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制作与教学相关的文档课件资源;甚至有23.1%的农村中老年教师连基本的开关电脑都有问题。尤其又缺乏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再加上农村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缺乏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高能力、高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师,因此,在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的信息化教学时代,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进度令人堪忧。 4. 农村小学中来年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科研状况 信息化教学的大面积开展和新课程改革贯彻实施使得基础教育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农村小学教师应不断反思并提升自身研究教学实践的能力,从而改善提升教学效果。调查表明,30.8%的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认为教师应针对信息化教学实践开展教育科研,但仅有7.7%的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能够针对自己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建立教学案例,并对之进行反思和研究;30.8%的农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反思和研究信息化教学实践对提高现代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性,认为教师是否开展教育科研并不重要。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已经从思想上意识到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科研是为了解决现代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但实际上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一直处在低水平层次上,无法保证信息化教学的全面高效开展。 三、提升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策略 农村小学种种现实因素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村小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低则是首大障碍。几乎100%的村小老师都反映:现在不会电脑是关键,过了这一关,什么都好说。所以针对阻碍教育信息化的这个主要矛盾,我校经过一段时期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和受培训教师的问题反馈分析,初步 总结了提升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 硬件配备必须到位 其实,到20__年为止,江苏省基所有的村级小学也只能说配备有电脑机房,基本上没有用于正常学科教学的多媒体教室,而且即便是机房的电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得到保证,有的村小根本不足以为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就我自己所在的学校来说,20__年是建校之初,曾经的旧电脑基本已全部作废,新电脑迟迟没有配备到位,所以,一学年学生没法上信息技术课,而正常学科教师的教学仅仅是凭借一本手写教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2013年我区正式进入如火如荼的省教育现代化创建时期,村级小学的教室多媒体、机房设备和校园网络等一系列教学相关信息化设备全部配备到位,为响应创建工作,老师也每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用于现代化教学。 2. 注重培养村小教师信息化素养 如果说农村小学信息化设备短缺是阻碍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性因素,那么教师信息化素养则决定信息化进程的关键性因素。信息素养的定义包括以下几点: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的人;能清楚的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2]。现在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已经被全世界接受和重视,并逐步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性思想。而拥有信息化素养正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问卷调查显示,我校中老年教师群体13人中仅有1人具备这样的信息素养,能够独立自主学习,将网络上有用的信息筛选、整合、并应用与教学和正常的交流中。其他教师根本缺乏独立自主、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多数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信息面窄,缺乏对信息的敏感意识和处理能力,而且心理还对现代信息化教学极度不适应;二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精。他们缺乏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的不断发展,这部分教师群体越来越停滞不前。所以在校园网络也已通行的今天,首先要对这部分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这就需要各校跟军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制度,从心理层面到能力方面逐步接受信息化教学模式。 3. 加快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要想快速应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并熟练应用,需要专业人员的专业性指导,信息技术教师不可或缺。当前国内偏远地区农村小学有的不具备信息化教学条件,有的即使达到要求,也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在各学科当中,计算机学科无疑被认为是所谓的“副科”,需求不高,不受重视,在条件落后的农村小学更是如此。基本上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主科教师中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的兼职,所以缺乏专业性指导。当前要想带动整个教师群体的信息化发展,就必须先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以小群体带动大群体,系统的提升整个教师群体的家算计应用教学能力。 我校目前教师总数23人,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仅有1人,为响应省教育现代化创建,信息技术既要教师要负责现代化档案材料创建、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各学科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等任务。目前我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多数集中在城市初、高级中学,农村小学本科计算机教师微乎其微。所以,政府领导应该为农村小学大力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并积极鼓励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相关专业的在职研究生,以达到不断提高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技术教学能力,真正实现个人发展带动群体发展。 4. 加强信息化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指导 目前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所面临的是首要问题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太低,满足不了实际 的教学需要,这无疑需要制定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培训计划,由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牵头,进行系统的实践培训教学。但是,实践教学过程中也不能缺乏理论指导。缺乏实践操作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3]。当然,农村小学的中老年教师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他们所进行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也并非完全盲目,但就他们第一阶段计算机培训实践操作效果来看,仅注重技术的学习和使用却没能掌握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也是影响他们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一个更为主要的原因。 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来看,就三大办公软件,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迫切需要学习的是课件(ppt)制作技术,因此有必要在进行计算机全面操作技能培训的同时,给他们更详细地提供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根据这批教师专业成长及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情况,信息化教学理论扎实与否,既影响教师学习相关技术的态度、动机以及应用技术的能力、方法,也将反过来影响中老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影响他们信息化教学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因此培训、研究人员认为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信息化教学理论的培训。 5. 互帮互助,相互影响,创造整体性发展趋势 为了快速提升村级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首先通过让他们观摩和研讨现代信息化教学的案例,提高农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其次,针对农村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低的状况,结合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创建的实际及其教育教学实践,精心制定中老年教师计算机技能培训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基于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校本培训体系,使农村小学教师在电脑知识培训的过程中体会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学习的同时,结合他们自己的教学实际,引导老教师在学习、自我反思、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农村教师要主动应用和反思信息化教学,并针对教学实际问题不断进行学习,在懂得使用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案例交流、网上论坛发帖、互动交流研讨、课题研究讨论等多种方式与其他教师进行切磋合作,提高自身利用电脑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及有效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能力,真正促进自身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针对培训,还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反馈机制,因为培训也是出于摸索阶段,我们要不断为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供指导和服务,不断提升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群体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日常教学的能力。 6. 实施奖励机制,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村小中老年教师很少有展示自己教学技能的机会,而92.3%的老教师认为针对中老年教师这个特定的群体开展的多媒体赛课活动将能大大激发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产生动力。外在设施到位了,教师的内在需求也就产生了。我区经常会有学校教师到其它学校参加各种校际交流活动,而且校内也会定期举办多媒体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等赛课活动,但以年轻教师教师居多,少数中老年教师参与也都相对处于劣势,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学习发展。目前我们迫切需要为村小中老年教师群体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借助这个平台展示自己,可以让他们的所学尽力发挥展现。从我们周身边的环境来说,集体备课,教师间课程的互动交流,校本培训,继续教育学习,学校的的学科教学研讨会,示范课,公开课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完成展示自我的平台;对外来说,校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更能激发他们拼搏的斗志,创造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共同和整体发展。而伴以一定的奖励机制,将能都大大催生这些教师心中的积极正能量,这些教师们在这些活动 能够中互相学习,分享成功教学的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研究结论及展望 省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已逐步接近尾声,正面临全面验收,对于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这个群体应如何快速提升计算机教学应用能力,以彻底实现我区教育现代化,通过对我校中老年教师群体计算机应用能力现状分析、制定培训方案、培训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反馈得出如下研究结论:首先要保证基础信息化硬件设备配备到位,这是保障和前提,其次再针对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短缺不足的地方进行填补,最主要的是计算机实用技能培训,最后针对中老年教师心理发展特征提出采取有效学习竞争方式,整体上对于提升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很大提升促进作用。 对于农村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前人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我区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这个群体,抓住特殊地区特殊时候影响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因素——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策略进行有效研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地方法。在接下来的教育现代化验收工作中,我区村级小学的中老年教师群体将会以新的姿态展示自己! 计算机研究论文:计算机环境下审计风险的特征与对策研究 会计系统电脑化的趋势,促使传统审计方法和技术作出相应的变革,但由于目前注册会计师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认识有限,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往往仍然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实施审计,这无疑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本文讨论计算机环境下审计风险的特征,并提出控制风险的相应对策。 一、计算机环境下审计风险的特征 根据198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SAS47),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x控制风险CRx检查风险DR。 审计风险可能因客户的会计系统使用计算机和内部控制电脑化而呈现出新的特征,审计师就应重新规划审计程序,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辅助审计软件进行审计。 1.固有风险的特征。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 (1)电子化会计数据存在被滥用、篡改和丢失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中,纸质介质上的信息易于辨认、追溯。而在计算机系统中,由于存贮介质的改变,一旦用户非法透过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极易破坏和修改电子数据,且不留蛛丝马迹;计算机病毒、电源故障、操作失误、程序处理错误和网络传输故障也会造成实际数据与电子帐面数据不相符,增加了固有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2)电子数据存在易于减少或消失审计线索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中,会计处理的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和经手人签名,审计线索清晰;但在计算机系统中,从原始数据的录入到报表的自动生成,几乎勿需人工千预,传统的审计线索不复存在,为审计师追查审计线索带来了极大困难。 (3)原始数据的录入存在错漏的可能性。计算机系统下,大量的记帐凭证仍靠人工录入,表面上机制帐、证、表的相互平衡,可能掩盖了人工录入的错漏。 2.控制风险的特征。控制风险是指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 (1)有意或无意使设置权限密码实现职责分工的约束机制有失效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通过建立岗位责任中心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在计算机系统下,一是通过划分操作员的责任范围,设置权限和密码实现人员分工;二是通过软件设计划分若干子系统或功能模块设置不同的责任中心。由于权限设置的重叠或跨责任中心越权设置,使这一控制措施有可能形同虚设。 (2)网络传输和数据存贮故障或软件的不完善,有便会计数据出现异常错误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在计算机系统下,这种可能性难以通过有效的内控制度消除,必须靠先进的硬、软件平台以及会计软件本身的自我保护,减少出现异常错误的机率。就多数会计软件看,对数据录入的一致性和正确性控制,会计数据处理的安全性和连续性控制,软件设计还是比较慎密的。但对集成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级管理软件,数据的共享性和一致性还不尽人意。另外某些网络平台在实际应用中问题还是不少。 (3)会计软件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缺乏实时有效的控制手段。对于企业内部发生的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多数软件是通过人工填制记帐凭证,从帐各系统人口录入到电脑,部分软件虽通过出纳系统实时地录入,但可能与凭证数据不同步;对于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不仅数据难以实时同步,而且存在双方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 3.检查风险的特征。检查风险是指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 (1)会计软件的更新换代,增加了历史文件难以提取的可能性。对帐户或交易的重大实质性测试往往离不开企业的历史数据。由于软件版本的更新、平台的迁移,难以从往年帐套里提取这些历史数据,迫使审计师不得不从浩如烟海的文档申收集整理历史数据。这不仅降低了审计效率,而且带来了更多的检查风险。 (2)内部控制主要依赖软件本身,增加了难以全面检查测试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对内部控制的测试看得见、摸得着;而在计算机系统下,内部控制融汇于软件之中,肉眼无法觉察,这就要求审计师有必要设计一些正常有效的业务数据和一些例外业务数据(不完整的、无效的、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来检查测试软件的控制能力。由于多数审计师不是电脑专家,要在有限的审计时间里设计面面俱到的测试数据是不现实的。为此,笔者认为对软件本身的审计检查可纳人软件开发或评审之中,审计师在审计实务中,重点是测试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操作权限的分配和应用情况; 根据以上讨论,计算机系统下审计风险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注册会计师面临着新的风险。然而审计环境的变化并不能改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仍应保持应有的执业谨慎,并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 二、降低审计风险的对策 1.降低固有风险的对策。可以通过加强内外部安全机制、完善软件功能、改进数据录入技术,降低审计固有风险。 (1)加强内外部安全控制机制,降低会计数据被滥用、篡改和丢失的可能性。首先是配备可靠的硬件设备,如增加防火墙设备,增加数据加密及路由加密设备,增加备份硬盘等;其次,获取后续支持软件,如会计软件版本更新的支持、加密算法更新的支持等;再次,建立安全的运行环境,为会计系统建立一个相对开放且安全级别较高的专用局域网,合理设置多层加密关口和防火墙;最后是完善管理制度。 (2)完善软件的设计,降低减少或消失审计线索的可能性。一是完善操作日记的设计,只有打印存档后才允许删除;二是设置强制备份,如跨期操作必须做备份;三是取消反过帐、反结帐功能,设计报表与帐套数据的关联,并记录报表已打印的次数;四是非经授权不可擅自修改报表的取数公式。 (3)改进数据录入技术,降低数据录入错误的可能性。一是设计磁性单据,尽量采取扫描录入;二是对重要的原始凭证,利用多媒体技术扫描压缩存盘,便于事后谰阅;三是尽旦使用自动转帐功能,保持数据的工确完整。 2.降低控制风险的对策。一般来说,控制措施包括制度控制和程序控制,这里主要就权限密码、降低数据异常锗误和联网传输问题,谈一些具体措施。 (1)分配设置责任中心和操作权限密码,降低约束机制失效可能性。首先是系统管理员为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和口令;其次是经授权后的各用户应定期修改自己的密码;最后是严格控制跨责任中心设置操作权限。 (2)提高网络 通信效率和效果,降低软件出现异常错误的可能性。一是选取性能优良的网络操作平台和网络传输配套设备;二是选择基于优良数据库开发平台的会计软件;三是提高软件使用者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3)建立企此与银行之间的网络连接,降低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对企业内部的收付业务借助磁性单据扫描录入,依靠软件的智能化同步自动生成记帐凭证;对与银行间的业务,建立广域网连接,实时传送,保证数据同步和一致。 3.降低检查风险的对策。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看,应主动与审计师沟通,统一历史文件的存贮格式;从审计者的角度看,面对新的审计环境,应采取更有效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1)统一文件存贮的格式,降低历史文件难以打开阅读的可能性。一是对不同时期版本的会计软件,采取统一的文件格式存贮,以便于审计师使用辅助审计软件打开审查;二是制定会计软件行业标准,统一数据格式和外部接口。 (2)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审计检查程序,使检查风险降到最低。一是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权限设置,审查操作日志,发现疑点;二是检查被审单位的报表取数公式,重新生成一次并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比较;三是查阅销售的原始合同,或利用辅助审计软件整理汇总,并与电子帐面数据核对;四是检查帐实是否相符,这里既指传统意义上的帐实相符,也指计算机系统下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相符;五是检查凭证记录的真实性、资产及负债的合理性、期末交易的归属期、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完备性和会计政策的一贯性。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朱文 ) 计算机研究论文:计算机审计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揭示会计电算化给审计带来了风险与挑战,分析对给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开展计算机审计不仅能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同时还促使会计电算化及审计办公自动化向更高目标迈进。本文还结合审计软件开发的实践提出审计软件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并对计算机审计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计算机 审计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活动记录的处理技术已经向电子化、集成化、广域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工作的技术手段能够跟随着信息化的步伐,许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而审计的技术手段却相对滞后,绝大多数的审计仍然是“绕过计算机审计”。这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作为审计人员,如果不懂计算机审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失去审计的资格。同时,也给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促使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会计电算化给审计带来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一)开展审计工作的紧迫性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更为复杂,审计人员面临诸多难题,审计人员如果仅靠原有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是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必须改进审计方法,拓宽审计内容。 1 、审计对象的扩展化,给审计提出了新课题。 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对象,除手工环境下的审计对象以外,信息的载体得以扩展,出现了新的信息载体,如磁带、磁盘等。另外,审计人员还要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本身进行审计,其中包括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等进行审计,是些都是审计人员面临的新课题。 2 、绕过电算化系统的审计,很难有效地发挥审计职能。 随着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高,如果审计人员不懂得计算机,不了解电算系统,只能依赖被审单位提供打印的账页进行审计。这样审计人员可能得不到被审单位的尊重,甚至还可能被不老实的人所愚弄。所以,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审电算化系统,面对比较复杂的会计信息系统就变得无能为力了,这就很难有效地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 3 、审计内容的复杂化,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手工系统中,审计的内容主要是对其财政收支活动及有关的经济活动的审查。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加密的会计软件把以往肉眼可见的线索掩盖了起来,使得审计内容变得复杂化。加上人们往往过分相信计算机输出的结果,容易忽视了计算机也是由人来操作的这一关键环节,表面上账、证、表的相互平衡,可能掩盖了人工录入的错漏。例如,某工厂财务处从工资单到工资汇总表都是计算机计算打印出来的,历经检查都没发现问题。在一次审计本来要结束时,有一位老会计随手用算盘打了一张工资汇总凭证,发现汇总结果不对,经详细核对,查出一个工资核算员利用工资汇总表贪污公款 70 多万元的大案。案件的查出并不令人乐观,如果让审计人员凭算盘来检验计算机的结果,审计时间、审计成本都是不允许的,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4 、计算机环境下的舞弊更具有隐蔽性,给审计带来了新的风险。 计算机的应用,使会计作弊由手工操作变成了由机器完成,计算机作弊不留痕迹,更具有隐蔽性。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的调查表明,该国计算机舞弊犯罪的损失平均每起为 45 万美元,最高的一次曾达到 50 亿美元,全世界每年通过计算机被盗走的资金高达数百亿美元。这无疑给审计增加了查处的难度和风险,正如国际会计联合会会长罗伯特梅尔指出的:“会计师将不得不对实际上通过计算机报告的财务信息承担责任”。 5 、传统审计的信息反馈能力弱,与信息化的时代要求不适应。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纸质账本将为电子数据所代替,传统的手工审计将遭遇无情的冲击。而审计要行使高层次的监督,不仅需要微观的监督,而且要参与宏观的调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单位领导希望审计能及时反映和提供财务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宏观控制所需要的信息。面对这样的形势,审计工作者必须尽快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以较少的人力和时间消耗,完成更多的审计任务。要做到这一点,开展计算机审计必不可少。 (二)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必要性 会计的电算化的发展不仅是向审计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审计人员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为审计带来发展的新机遇。开展计算机审计,能够使得审计技术更加先进,审计领域更加宽广,审计信息更加及时,使审计真正成为高层次的监督。 1 、拓宽审计范围,全面开展审计监督。 审计人员借助于审计软件,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程序输入必要的条件进行样本抽取,对异常项目进行调查测试,以确定审计重点,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逐笔审计,使得审计内容更加广泛,审计人员可以不再由于时间和工作量的原因而缩小审计范围。 在手工条件下,由于审计方法与技术的限制,对手工信息系统的审计往往以财务审计和事后审计为主,在计算机审计的条件下,利用计算机快速、准确的特点,积极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效益审计,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减少审计风险。所以,计算机审计使得全面审计成为可能。 2 、科学统计与抽样,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会计电算化提供的电子账是肉眼不可见的,对不懂计算机的审计人员来说是个风险,但对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查账的审计人员来说是一个有利条件。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既快速又准确的特点,使得审计资料的审查与分析工作主要由计算机完成,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效益审计一般比财务审计、法纪审计需要进行更多的经济定量分析和经济效益指标的计算,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使得审计人员能挤出时间和精力开展效益审计,更能显示出计算机审计所特有的优势。 3 、查错防弊,促使会计电算化向更高目标迈进。 会计电算化后,内部控制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内部控制变为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在控制上有漏洞,就会造成比手工记账更严重的失 误和损失。而开展计算机审计可以找出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促进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达到间接防弊的目的。 人工查找输入错误十分繁琐,而计算机则可按照指令查找有关事项,并将可疑数据提取出来。所以,与传统的手工审计相比,计算机审计可以方便迅速地查找错误和舞弊,既直观又高效。 在电算系统不规范的情况下,要实现审计软件的通用性只能安排层层提示和大量的人机对话,这必定降低软件的运行速度和效率。要有效地开展计算机审计,首先做到电算会计系统的规范化。再则,深层次的计算机审计,是要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本身进行审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通过打开电算化信息系统这个“黑箱”,探索和测试信息系统的处理逻辑,对它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合法性等方面进行监督,从而揭露问题、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促使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4 、加强信息反馈,促进信息化建设。 在手工审计条件下信息的整理、反馈以及灵敏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不足,而计算机审计则给审计信息的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优势。例如,审计电算化后,大量的审计信息、审计法规、被审单位基本情况都存储在计算机内,需要时可随时查阅,使资料的索取更加及时;利用计算机对审计的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将会大大加快信息的反馈,增强审计系统信息的反馈能力,这将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更的、多及时的有用信息,能有效地发挥审计对宏观调控的作用。 5 、推动审计工作规范化、办公自动化。 手工条件下审计人员在各自负责的项目范围内开展工作,资料搜集、核对、计算、编制工作底稿、编写审计报告等工作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在计算机审计的情况下,每个审计人员工作的中间结果可由大家共享,对某一项目的各个部分可根据专业分工同时开展工作,然后把结果汇集到一起,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成果,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还极大的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和进度。同时,通过计算机辅助管理,将文字处理、审计程序及审计工作底稿、电子表格等建立规范的模板,使审计工作实现规范化,审计手段实现现代化,审计工作迈向高科技领域。 上述情况表明,再不进行计算机审计,审计人员将失去审计资格;而开展计算机审计则可以使得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研制开发一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功能性强、通用性强的审计软件,则是实施计算机审计的关键。 二、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 (一)软件开发的原则 会计核算软件的多样性和保密性,造成审计数据的难以取得,是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最大障碍。但是,在国际上许多国家的计算机审计已相当普遍,为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必须尽快实施审计工作的电算化,否则很难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所以,计算机审计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审计人员有信心,只要审计人员能提出需求,计算机专业人员就能够将审计需求变为审计软件。 在软件开发中,应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原则,实现审计全过程的电子化,并逐步向自动化、智能化和远程审计发展。已《金审审计软件》开发的实践与体会,审计软件应具备以下功能: 1 、审计软件要独立使用。 如果将审计软件直接插入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在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审计软件不会对其财务数据造成损害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会提出反对意见。为了避免出现财务数据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审计软件只能脱离电算化系统独立使用。 2 、建立审计软件平台。 审计软件平台主要包括: ①审计项目管理子系统。其功能根据审计组成员的个人特长和审计组的需要进行分工,灵活安排审计进度。同时提供审计通知书、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表、审计报告等各种模板,并具备汇总各个审计人员完成子项目的成果形成完整审计文档的功能。审计项目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将审计工作由原来的个体性很强的工作方式连接成为群体化的工作方式,使每一个审计人员的工作互相关联,互相协助; ②财务数据查询子系统。其功能是将财务数据通过数据接口转换为审计查询的数据,审计人员可以随心所欲地查询、分析财务数据,并生产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表; ③财经审计法律法规查询子系统。其功能是输入、检索、查询、浏览及打印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涉及到的国家、地方和单位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适用性文件,并具备网上升级的功能; ④审计公文管理子系统。其功能是处理各项目审计过程中的文件。 3 、加速开发通用性接口软件的步伐。 审计数据接口是计算机审计的一个瓶颈,加大力度、加快研究和开发审计数据接口的进度,是推动计算机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会计应用程序的纷繁复杂,采用的数据库系统种类繁多,开发面向不同对象信息系统的审计数据接口,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繁重的任务,因为会计软件纷繁复杂,也不可能逐一编制接口程序,所以通用的数据接口软件亟待开发。 (二)计算机审计展望 1 、由聘请计算机专家审计为主向审计人员独立审计发展。 目前,由于我国审计人员大多数还不能独立地进行信息系统的审计工作,在进行计算机审计时往往是聘请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助进行。但由于计算机技术人员一般都不懂审计业务,而审计人员又不懂计算机程序,所以,两者之间的沟通比较困难,审计目的难以达到。因此,从长远观点看,培养新一代的计算机审计人员,有既懂审计业务,又懂计算机,能够独立开展计算机审计,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计算机审计问题。 2 、由定期审计向实时审计方向发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未来的计算机审计人员可以将自己的计算机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联网,通过在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中嵌入为执行特定审计功能而设计的程序段,收集审计人员感兴趣的资料,并通过网络系统将这些资料及时传送到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中,进行实时审计。实时审计可以弥补事后审计线索不充分的缺陷。 3 、审计软件将由查账型向分析型和专家系统方向发展 . 目前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其主要功能是对存贮在磁性介质或光介质上的数据文件进行查询、抽样、复核、核对等,执行查账的功能。但是,随着计算机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仅仅具有查账功能的审计软件是远远不能满足计算机审计要求的。未来开发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将由查账型向分析型方向发展,并进一步发展为审计专家系统。分析型审计软件是在对磁性数据文件内容进行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适当的审计模型,对各种经济指标进行定量的计算、分析与评价;审计专家系统则是模拟审计专家在审计中所作的思维和推理,代替审计人员完成部分审计任务的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研究论文: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引言 作为多科性的农业院校,我校又被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批准为拔尖创新性、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高校。围绕“四型”人才培养目标,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近年来,高校尽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诸多积极探索,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比较突出,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围绕实现“四型”(拔尖型、创新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从根本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必然。高等学校计算机及相关学科担负着为全社会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重任,计算机实验教学又是学生强化基础、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所以,构建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我校多科性的特点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创建开放式、研究型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两个互通体系、激发科研兴趣、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计算机实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探索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推进创新研究 在多年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与培养本科生的各个环节中,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计算机实验教学不仅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而且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方法的学科,因此,在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针对多科性大学的特点,更新教学理念,将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技能训练作为一个系统进行了整体优化。 1.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方向。围绕人才培养方向,我们对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不懈探讨和优化,合理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模块、组织管理体系模块、技术管理体系模块、毕业生就业应考模块。 同时,科学设置学时比例,合理安排课程顺序,确保计算机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紧密衔接,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使课程安置有理有据,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为专业学生全方位就业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师结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通过引进高起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壮大教师队伍,搭建合理的教学和科研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全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为客座教授,开讲座,增强师资力量,通过教师座谈和交流,群力群策,实现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专家教学的良性联动,确保计算机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有效的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带动学生搞科研,推进科学创新和技术推广。让教师队伍中既有引领学术前沿的科研人员,又有带领学生深入生产实践、服务社会的技术推广型人才,使教师队伍既能在学术上领先,又能在生产实践中“立地”。 3.完善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新搭桥铺路。传统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要内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内容。将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型、综合型、研究设计型三个层次,增加创新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突出创新思维培养,加强创新实践锻炼。授课教师的作用也从以往的“讲授灌输”变成“引导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有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积极与老师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在创新锻炼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好的点子,使其科研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4.强化实践环节,突出教学特色。为社会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我们的任务,学生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社会对我们的认可。因此,必须从学生实践锻炼上下工夫,引导学生认真研究专业特色,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进而立足实际,敢于想象,善于思考,着力提升专业能力。突破校内教学“虚拟性”,改变“学用两张皮”现象,走出校园,到企业真实体验和锻炼。根据学生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实践环节来实现。注重选择学生实习的方式方法,实行专业教师和实习点领导、高工现场指导的方式,强化实习内容和实习目的。指导学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在突破中形成优势和特色,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现场参观、访问和调研,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全方位了解社会,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社会,才会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 培养,抓住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在认真抓好计算机专业学生课堂教学的同时,结合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部门的联动。将教学活动与学生课外活动巧妙对接,形成“开放式”学习模式,使课堂教学与课下锻炼同步推进。对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坚持专业教师与院团委联合组织、共同指导,实现教师课堂教授与课后学生管理的“一体化”联动,形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二是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的联动。精心组织课外学术活动。举办计算机专业专题论坛。三是实现专业教学与创新的联动。强化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利用各种有效渠道,切实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把认识实习、业务实习、毕业实习延展到课下,充分利用周末和休息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1.我校是多科性的农业院校,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建立了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实践站和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有利的教学平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区。聘请专家开展各种专题讲座,举办专业学术论坛———“创业大讲堂”和“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成立各种创新团队:启航计划、数学建模、ACM软件设计等,加强“SRT”计划及大学生创新研究的管理和实施,结合本地实际,设立专业创新基金,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大赛,通过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为了竞赛需要系统学习基础知识,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并在设计中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同时,在竞赛方案的实施中,学生不仅需要自己动手得到结果,还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类科技竞赛,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制定奖励机制。通过竞赛找出差距和不足,取长补短,更改新的教学方案,力争教学上新的台阶。 五、创造良好人文环境,注重文化育人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的养成密不可分。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态度能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尤为重要,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人向上,嘈杂、混乱的环境使人颓废。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创造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自由、开放和进取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个性,分类培养,努力发展个性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重视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创新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六、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教育功能越来越明显,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快的专业型人才更能得到社会认可。高校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做了深刻研究,目地是为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善现有教学条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更有价值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计算机研究论文:对计算机技术与园林绿化研究 1、人工智能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园林绿化工作中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形势,很好的将园林绿化与计算机相结合,以自控喷泉为例子,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电、光、声融入到喷泉技术中,以产生多彩变换的水景。LED显示屏利用的也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继杂志、电视、广播之后的一种新型户外宣传手段,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车站、广场、机场等公众场所。此种形势打破了传统的园林绿化,将高科技融入到园林绿化中,推动了园林绿化工作的发展。 2、3S技术 3S技术是指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的集成,构成了对空间数据的实时更新、分析、采集、处理及为其他学科提供咨询决策的技术系统。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利用3S技术可以对园林绿化进行自然灾害监测、自然资源调查和森林中植被的分布情况等。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地表信息转换为数字编码,为测绘部门提供准确的地图资料,通过计算机所接受到的数字信息,并将数字信息转换为需要的测绘地图。现在3S技术在园林工作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成为我国园林绿化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技术。 3、计算机技术在园林绿化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城市中园林绿化要求也提出了更高标准,同时也增加了园林绿化工作的难度,高科技已经深入到多个行业中,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设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设计工作中使用CAD可以将工程预算、方案设计等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在设计工作中通过使用计算机可以有效降低制图的损耗、节省图纸、设计师的劳动强度,同时,在检验和核算方案时具有不破坏原始方案、客观性好和修改方便等特点。设计人员每做完一项工程的设计时都可以选择其中实用的图形制作成模块,存入图库作为园林设计的素材,如果有类似需求时,可以在图库中选用素材而不用再重画,不但减轻了设计者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加快了工程设计的进度。在园林绿化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分工协作,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设计师与建筑师、道路水电专业人员互相协调,紧密配合。传统的手工绘制图纸方法不仅占用大量空间而且浪费时间,并随着时间的变化,很容易发生一些无法预测的后果。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更科学的管理设计图纸,将完成的资料存放在软盘或硬盘上,这样不仅便于查找,还可以进行备份,大大提高了园林绿化工作的安全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园林绿化工作中,为传统的园林绿化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随着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需要进一步推动计算机技术在园林绿化工作中普及,以实现园林绿化的资源共享,将计算机技术更加细化的融入到园林绿化工作中,把市场经济、宏观决策和生产经营管理三者相互配合,实现园林绿化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其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手段,大大降低重复劳动和材料的消耗,缩短设计的时间,从而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园林绿化工作的繁荣发展。 计算机研究论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从课程的教学形式、实践操作训练、评价方式转变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最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达到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推陈出新,使得计算机在各种行业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推广与普及,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目前中职学校各个专业必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既能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不仅符合计算机技术发展规律的要求,也符合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形式 (一)传统的教学形式 以前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多数采取“板书+讲解+适当的上机练习”的授课方法,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没有直观的演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基本上以自身为主体,从课前备课到上课讲授,对学生的反应关注得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按教学要求进行练习操作,在上课时难免有画饼充饥的感觉,从而导致听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不感兴趣。课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效果难免不佳。 (二)现代的教学形式 当前,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上普及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各种软件,多数以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系统支持,这种可视窗的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人机对话功能,使得计算机的很多复杂操作能够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而变得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使用传统的黑板上课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换言之,就是现在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了“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实践教学证明,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由于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可以对老师讲授的知识当堂进行操作练习,在师生的互动中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三)改革思路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应加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改善硬件环境,充分利用投影仪或一些教学控制软件演示以进行直观教学;另一方面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研究一种崭新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将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变学生,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目前,建构具有中职学校特点的“创设问题情境一师生互动设计问题一师生互动探究问题”三步走的计算机课堂,就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实效。具体步骤如下:(1)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艺术作品”和“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2)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发现、设计问题。问题可以来自教师自主发现、设计,也可以来自学生互动,在相互启发、交流中发现、设计问题。(3)通过师生互动探究问题。把问题作为主线,在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相互探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方式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从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出发,充分考虑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做到内容上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语言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避免空洞说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习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创造性,产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也收到了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选用合适的教材 一方面,应选择合适的教材。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的更新显得相对滞后。由于中职教育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市面上适合中职学校的教材很少,选择余地不大。中职学校以前曾选用过专科院校的教材,但由于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差别,前者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后者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研究。中职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压力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正因为如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材选择上应考虑选择由中职学校编写的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特点的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这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实用的校本教材。 (二)甄选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 讲解。例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字处理软件、表处理软件、演示文稿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是计算机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 (三)注重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注重实例教学,以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作为每个教学模块的开始,让学生从“可视化”的实例教学开始,对模块的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完成目标任务需要哪些知识。随后,再以实例为主辐射到相关的知识、技能。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教学直观性、目的性更强,普遍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安排一些易于自学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学的内容应该从简单人手,再逐步加大自学的难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而且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自学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带着自学的习惯,就会在平常的自学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讲解、答疑及自己的练习去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训课为重点,实训内容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训任务之中。在实训过程中借助教学课件,采用讲、看、练一体化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在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从而更直观地掌握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切实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方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 (二)通过竞赛来促进技能 学校每年定期举行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竞赛,内容包括打字,编辑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图表制、幻灯片制作等。通过竞赛,促进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操作技能,并积极应用到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各项任务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评价方式 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这就使得我们要去寻找一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既不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又能从一定程度上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应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一种是:评价分为过程评价、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三个部分。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态度,以课堂出勤率、课堂纪律和平时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训作业成绩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30%,实验成绩考试占70%。另一种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证书的成绩来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拿到等级证书后增加了就业的筹码,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的;另一方面它也推动着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更新,是值得去探究的。 综上,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性强。作为这门前沿学校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改革,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其次就应该结合计算机学科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运用专业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中职学生的教材;再者就应该全面掌握教材,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最终得到提高,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计算机研究论文: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我们这个时代。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在国外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我国有关CMI的研究刚刚起步,而对CAI的研究已进入推广和使用阶段,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又一次飞跃。 CAI教学的发展,在国外始于6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程序教学法,即根据刺激反应—强化原则,及时获取教学信息的反馈,有效地实行个别化教学。由于当时的计算机发展刚刚起步,软件开发价格昂贵,操作难度大,并未受到广泛关注。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CAI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使CAI软件开发更侧重于应用,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与学习者已有的认识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近几年,由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日益成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选择。CAI的发展趋势,正顺应了现代化教学的两个基本趋势,即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目前,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即通过个体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具备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而要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必须立足于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不仅要有雄厚的知识基础,还必须掌握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形成自学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 CAI教学的主要特点,为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帮助。首先,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其次,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而教师的设问和强化刺激手段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有意注意,消除学习的疲劳和紧张。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又使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三,CAI可以提供培养自学能力的条件。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构建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独立地上机学习,并辅之以必要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CAI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进行全面即时性辅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还具有很好的功能。 CAI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在化学教学中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虽然很多学校在计算机硬件的配置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在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上明显滞后于硬件的配置。而且,相当多的教师对CAI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认识不足,参与不够,对CAI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更鲜为人知。为此,结合我校CAI化学教学的开发和实践,我们对CAI化学教学模式提几点看法。 二、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几种模式 (一)计算机模拟教学模式 CAI的模拟功能,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较早开发和利用的一种功能。目前,很多学校的软件应用是这种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利用CAI的模拟功能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或不易观察清楚、危险性较大、难于操作的实验内容,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图像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模拟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比传统的挂图、模型或录像都更真实地接近于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且可反复播放,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CAI在化学教学中的模拟教学,主要适用于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内容:如原子核组成、电子云、核外电子运动、化学键中离子键、共价键形成、溶解和结晶、原电池、电解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NH3分子结构、有机官能团的结构等。另一方面适用于实验难以操作、危险性大而观察不明显的内容,例如,溴苯制备、氢气还原氧化铜、氨氧化、乙酸乙醋水解等。此外,工业生产知识内容,如硫酸、硝酸工业制法,炼铁也可制成CAI课件进行教学。 (二)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 计算机可以控制多种教学媒体,这是其优于其它教学媒体的特殊功能。实际上,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中,教师上课也有声音、形象、板书、文字、挂图和实物等,教师也可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来调整教学策略。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有二层含义,其一是把微机与其它教学媒体相互连接,赋于其它媒体交互性,同时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手段,使多种媒体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二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即“利用计算机交互式地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使它们建立起逻辑连接,成为一个系统”,使之具有综合性,即一机多用,同时又可形成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90年代在法国首先提出和使用的,我国高中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学校不多。因此,主要的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还是指前一种,但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平台,设计课件,操作使用鼠标,简单易行,而且教师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际上,进行CAI教学,应当逐渐从单纯的CAI向多媒体组合的CAI发展。例如,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我们把原电池中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内容讲授,让学生从微观本质理解原电池的形成,不仅采用了传统的分组实验教学,利用投影给出原电池实验要求、观察步骤,指导学生实 验,并利用微机模拟原电池所形成的闭合回路,通过电子转移的流动过程和声响,及两极不同颜色的Zn2+离解,H+析出标示出内外电路所构成的闭合回路,使学生认识原电池本质;最后利用录像播放不同新型原电池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最终形成对原电池比较深刻和全面的理解。这种多媒体组合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生认识的时空限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参与信息的收集过程,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发挥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计算机个别辅导教学模式 我们目前采用的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很难在全班实现个别化教学,而实现个别化教学,又是化学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途径。由于CAI的课件,主要强调人机交互功能,因此实现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个别辅导模式,主要是用计算机部分地代替教师,按照程序教学的原则,设计不同的层次递进的教学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程序,提出需要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可向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给出高质量的反馈,如遇困难,还可以适当降低学习坡度,使学生循序渐进,得到知识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个别辅导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自学的个别化教学方式。如果程序设计的分支越多,预想情况越丰富,越能帮助反复学习,克服障碍,共同达到教学目标,优化学习过程。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程序,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学方法,真正实现个别化教育的目标。 个别辅导教学模式,由于受CAI课件的限制及学生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而现有的软件局限性又较多,因此可尝试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当课件使用比较成熟时再做推广应用。 以上我们只对现有的常用教学模式进行了归类,除此之外,CAI的问题解决、教学游戏及查询和问话等多种基本模式,在个别化教学的课件中都有所表现,在此我们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和体会我校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时间较长,不仅在化学学科,在其它各科教学中,都设计过丰富的CAI课件,这主要源于计算机硬件的配置和得力于一批对软件开发兴趣浓厚的中青年教师群体。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也在无形中推动了CAI化学教学的开发和应用。 在CAI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主要是CAI课件设计比较困难。现在市售的课件,模式单一,价格较高,教师个人的教学设计和风格不同,课件使教师选择余地较小;教师本人又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设计程序,而要编程序,难度更大,由此需要有一个CAI教师备课系统,使教师便于选择、存储、检索加工组成课件。 在进行CAI化学教学,要注意展示的应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一味地追求使用媒体,整个课堂教学变成视频图像,或频繁地更换媒体,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因素。因此,传统的教学媒体也无需都被电脑取代。 最后,既要注意画面的设计,不追求过分刺激而忽视教学效果;同时又要注意,表象不能代替经验,不能片面追求化难为易,而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敏捷和深刻性的培养,应在丰富的计算机表象基础上,给学生思维设置一些坡度,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计算机研究论文:云计算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研究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时展的先驱力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互联网也在成为了连接国际的一道桥梁,大量的资源与数据通过网络实现了共享。云计算的出现更是加快了数据处理与共享的进程。然而,新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所以,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了。 1.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顾名思义是一种基于网络基础的新型的计算方式。与传统的计算方式不同,云计算是分布式的网络计算,它通过互联网先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拆分子程序,再对这些较小的子程序进行计算分析,最终将分析结果传输给相应的用户。比起传统的计算方式,云计算对用户终端设备的要求较低,可以更快捷、更方便的进行信息的处理,更好地进行资源的共享。一般来讲,云计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云计算具有数据存储功能,能较为安全的进行数据的存储,有着良好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第二,云计算的分布式计算使得数据的处理更加方便快捷。第三,云计算为用户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可以更好地进行资源的交互。在云计算环境下,数据的存储较为安全,能够避免一些意外或者故意因素造成的数据丢失、窃取、损坏,能够较好地保存数据的完整性。但是,云计算毕竟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式的网络会降低云计算的安全性,所以,还是要注意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并利用有效的防范措施来提高安全性。 2.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2.1存在技术隐患 虽然现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针对于普通的用户,端口或网络有时会不稳定,会发生服务器故障,服务器连接中断等现象,由这些原因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过程中断,或是数据存储过程中断,或是其他服务中断,都会导致数据出现问题,可能发生数据无法进行处理,甚至是无法获取,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计算失败。目前针对这种状况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措施,一旦发生这种状况,用户只能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状态。除此之外,虚假地址、虚假标签等问题也影响着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有些计算机无法正确识别就会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因此,加强技术的研发十分必要,只有加强相应技术的研发,才能更好的维护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 2.2病毒攻击 病毒和黑客一直是威胁互联网安全的大问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也面临着这样的威胁。虽然相较于传统方法,云计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但这只是相对的,依照目前的技术,云计算无法实现完全的保密。因此,出现了一些云计算环境遭受黑客或病毒恶意攻击的现象。这是用户终端设备,也就是用户的计算机安全性低导致的。现如今,病毒技术也在不断地变化,固有的防护系统不能很好地应对软件或邮件带来的病毒,计算机被入侵,信息和数据被盗取,使得用户信息泄露甚至遭受损失。因此,用户终端应针对病毒,及时更新和下载相应的防护系统,来保护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 2.3云计算内部的安全隐患 对于云计算环境的安全现状来讲,不单单有外患,还有内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互联网也逐渐跨越了国界、时区,这种开放的机制导致了安全性的降低,更加广阔的范围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利用网络漏洞做一些违法犯罪、侵犯他人权益的事情。虽然云计算可以较好地对数据进行保存,并具备一定的隐秘性,能够保障一些商业信息、资料、文件,但是信息的传输是有相应的过程的,如果在进行传输中被人截取,就会发生信息的泄露,这就是云计算存在的内部安全隐患。用户信息的保密性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用户外的其他用户,但是内部人员可以轻而易举的使用和得到资料,这时,保密性就完全消失了。如果企业或者机构的内部人员进行一些操作,云计算环境中储存的信息、数据就会泄露出去,就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或者是信誉方面的损失。法律法规问题也严重的威胁了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由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我国并未出台完善的针对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尤其是网络安全这一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法条,导致出现问题没有相应的法条可以参照,不能很好地执法。立法问题是目前威胁云计算环境中网络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解决这个问题,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定有效地、严格地措施和方法,才能更好的维护云计算环境下互联网的安全。 3.加强安全性的措施 3.1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对于加强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最主要的便是要提高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由于云计算环境下用户面临的问题是多元素的、多领域的、多方面的问题,如果用户没有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再坚固的防火墙、技术再高超的服务商也无法防护用户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为此,用户应学习并了解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充分地认识网络,了解安全漏洞,增强安全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用户的主观能动性,用户才能自觉地更新系统,下载安全软件,增强计算机的网络安全性能,才能从终端进行防护,抵御病毒和黑客的攻击,才能维护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身份认证是保护用户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的主要手段。通过身份认证可以加强计算机的网络安全性,也能维护平台云计算环境的安全。因此,相关平台应严格监管身份认证的过程,加强验证技术,保证用户的信息以及数据的安全,避免人为操作或者管理原因带来的安全隐患。用户也应该加强防范意识,不将密码泄露给他人,保护好自己的信息。用户在操作云平台和进行云计算时,也要保持安全意识,并了解相应的安全知识,按照步骤进行缜密的操作,这样做可以更好地提升平台数据的安全性能。比如,在进行操作和计算时,尽量不要使用公共网络或是公共计算机,而是使用安全系数更高的家庭网络、工作网络进行操作。还要使用较为复杂的、安全系数高的密码,避免同一密码长期使用的状态,定期更换相应的密码,这样就能提升操作中的安全系数。 3.2加强技术研发 现阶段出现的安全问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技术水平不到位,防护技术不够强,因此,加强技术研发迫在眉睫。由于服务器出现问题导致用户信息或数据丢失受损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应该加强研发保持服务器通讯的技术,更好地为用户提供稳定的服务,并研发数据追回技术,即便服务中断,相关数据也能继续保持完整性,实现计算的断点续传。加强网络系统的甄别技术,及时发现并阻止虚假网址等,保护用户网络安全。同时,针对黑客迭生,新型病毒出现等现象,防护技术也应该进行革新,针对新的技术,做出更好的应对措施,及时进行防护系统的更新。计算机自身的防火墙也应该被充分运用,这些安全工具都是防御黑客、病毒袭击的有效措施。用户应该及时更新系统防火墙,不要因为无法浏览部分网址而关闭防火墙。还应该定期地对防火墙和其他安全组件进行组合,实现资源系统的优化配置,更好地保护计算机的网络安全。同时,数字签名技术等新型的认证手段也可以用来提升安全系数,更好地解决网络安全漏洞,保护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 3.3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除了上述的几种方法外,用户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技术措施来提升数据的安全性。第一,使用数据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提升数据安全性能的方法。通过数据加密技术,可以保证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无论是云端与终端之间、云端管理、云端储存,只要采用数据加密技术,进行加密,都可以大大提升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还可以用两种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多重保护,客户端与存储服务器之间进行RSA非对称加密算法,同时,用DES对称加密算法来加强数据进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这样用户在使用云计算数据库时,就可以进行多重验证,大大的增强了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第二,使用过滤器技术。可以通过使用websense和vericept这些过滤器来更好地管理和监控相应的数据,还可以拦截一些较为敏感的数据。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云计算环境的安全性。第三,使用数据认证技术。在建立和维护云计算环境时,构建信任关系并确立安全服务等级。并定期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根据相应的 安全等级设置权限,建立有制度的、低风险的云计算环境。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提升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只有技术层面完善了,云计算环境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3.4建立以及完善相应的法规 目前出现的各类侵犯隐私以及盗用、窃取个人信息的状况,究其根本,是我国没有针对网络数据的法规政策,无法从法律的层面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心以及数据信息的安全。为了更好地维护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国家也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处理互联网问题的法律和政策,针对现时段出现的问题,做出有效的回应以及解决措施,加大执法力度。让互联网的世界也能有法可依,使网络环境更加和谐,更加安全。 4.总结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近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云计算技术的出现更是方便了人们的互联网生活。然而,云计算环境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却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困扰。为此,文章分析了云计算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并针对这些安全漏洞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来方便用户更好、更安全地用云计算进行网络数据处理和资源的分享。
医院药品管理模式探讨:中医院中药局药品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在大量使用中药的中医院的中药局中,药品的实际管理面临着一些问题,就这些可能的问题提出其应对措施。 在中医医院,中药的使用量和使用频率在药品使用上占有很大的份额,并且中药的使用也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医院具有使用类型多样,使用途径多样,药品周转率高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使得中药的相应管理也面对着诸多问题,下面就本人在中药局药品管理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综述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 1中药工作分区及人员轮换调配的问题 中医院中中药局的药品类型主要有中成药、草药和中药颗粒剂。中成药和草药是传统的中药使用剂型,中药颗粒剂则因其使用便捷,剂量规范成为新的使用趋势。同时中成药还分为外服与内用两种剂型。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这几种使用剂型在同时并行应用。在人员一定的情况下,剂型分型的增加无形中增加了中药药剂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药剂人员的频繁轮换调配也容易造成调剂错误的发生。因此我在中药局中实行根据各个剂型进行工作分区,分为中成药区,草药区和中药颗粒剂区,各个分区互不干扰,独立使用。同时根据分区的药剂使用量配置药剂调剂人员,并实行人员定岗与轮转制度相结合。即主管以上药师按照各剂型使用量分配各剂型应配备人数,并专门定岗,而初级药师则实行一定周期内的轮转制度。在药品调剂上主要依靠定岗的主管药师进行调剂质量的把控,同时指导岗内初级药师的调剂工作和学习。这样既锻炼了初级药师的工作技能又避免了工作分区频繁轮换带来的质量隐患。 2中草药的保存问题 中草药的贮存和养护一直是中药管理中非常重要但又存在许多问题的方面。中草药虽然不像西药剂型那样对贮存条件具有严格的要求,但很多的品种由于其有效成分的特殊性对温度,湿度,通风都有一定的要求。富含挥发性有效成分的草药,如果一味按照普通草药的通风要求进行通风干燥可能会对其挥发成分造成损失;而某些极易生虫的草药又对温度湿度要求严格。所以对待草药的贮存不仅仅要按照其使用类型和分类进行管理,还要考虑其有无特殊性,从而在温度、湿度,通风方面进行特殊管理。我的管理经验是对本药局中所有正在使用的草药按贮存条件进行整理归类,将需要特殊贮存的品种,按照其贮存要求单独贮存。因此在草药分区内也进行了温度和湿度的专门分区,利用人工条件控制贮存条件。例如湿度,由专门人员记录管理,当湿度小于贮存要求时进行外部的喷湿工作,若大于贮存要求则使用专区的除湿设备进行除湿。温度也按照这个模式控制。 3中药质量回访的问题 在中药的管理中一直是秉承着“先入先出”,“严格检查药品的外标生产日期,有效期,产地”的原则。但在管理中却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中成药和中药颗粒剂在单独使用的小包装上,标有相应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生产产地,因此出现使用问题时能够很快地进行质量回访,但中草药只是在大的外包装上标注着这些质量回访的资料,在分拆进入草药柜后就无法进行质量回访了。所以在中草药的管理中,我坚持中草药柜一定要在草药最后留存量小于最小使用量时才可以将新批次的草药放入草药柜进行投药。这样防止了前后批号的混堆,有利于质量的控制和回访。同时,对于每次草药的补药,在补药前对新开封的草药大包装都最先留存最小检测剂量,封包留存,并将留存草药样品按批号单独摆放好,以备出现临床使用问题时的质量回访。 中药的管理随着国家对中药使用率的要求和民众对中医治疗手段要求的提高也需要逐渐规范化。我们要对传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摸索,以能够适应中药国际化的趋势。 医院药品管理模式探讨:医院药品管理中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浅析 【摘 要】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快速发展。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医院药品管理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展开研究,通过状况分析、内涵探讨,制定了医院药品管理中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科学策略,对提升医院药品管理工作水平,创设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医院;药品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 0 前言 新时期,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快速发展,同医学工作的联系更加紧密。科学选择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对于医院药品管理作出科学规划,成为当前医院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标志。有效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可令医院医疗服务工作更加系统化,并向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快速发展。 1 医院药品管理中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状况 医院药品管理工作具体的流程为,在医院内药剂科药品库作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第一个管理中心,形成了综合全面的数据库,负责药品进入医院、管理审核、信息汇总等工作。医院各个药品均源于药品库房,门诊以及住院部,药房则承担二级管理任务,面向患者满足其用药需求。例如医嘱摆药、库房领药、提出采购药品申请、窗口用药以及退药服务等。上述工作均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完成登记,同时信息在不同部门中依据相应要求完成交换应用以及传输。该工作流程之中各类药品均完成动态盘点,不但可更加便捷快速的工作,同时体现了科学性以及现代化特色。 在门诊以及急诊药房进行药品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窗口发药服务工作、进行退药处理,完成处方划价。在住院部需要承担更丰富的服务业务,完成出院带药等工作。库房管理工作中需要完成药品申领相关工作,进行入库、出库药品的管理,并作出申请调拨,有效的做好盘点录入以及处理工作,对于特殊药品应进行日报处理。进行统计查询工作中,需要做好发药、处方药、价格查询等工作。同时应有效的做好系统维护处理,确保药品信息合理设置、领药模式以及窗口服务的有效规划。住院部管理药品工作中需要完成相应的清单打印工作、服务管理、退药工作,明细查询服务、库房领用药品、入库出库管理等工作。 2 医院药品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科学作用 医院药品管理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可确保患者应有利益,升华服务质量。就医患者可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搜索所用药品并查询相关费用。同时医院可针对患者需要打印其住院阶段的各类收费票据,提升医院医疗收费的清晰度以及透明性,还可对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医院一方则可通过对患者用药动态信息以及合理性展开汇总分析,利于医生全面深入临床,确保合理进行用药,真正将患者作为核心提供人性化服务。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可实现良好的信息共享,完成监督管理。各类药房借助网络节点可同西药总库服务器完成互联,药房药品以及一类药品信息将更加快速精准的传输至中西药总库设备中,令各个药房可全面明确药品应用以及具体的流向状况,完成动态化的信息查询、研究并获取有关报表,预防药品的不良滥用问题,促进各个药房互相有效的监督管理。 引入计算机网络系统,药房将进一步更新工作模式,将处方取缔,避免了重复性的人工劳动,并可避免人工繁重工作导致误差率大大增减,可减少劳动强度,全面提升实践效率以及工作精准性。 医院药品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可提供更为清晰的帐目、信息数据报表,做好日处方以及月处方的全面分析统计,完成自动化的处理结算,并可实时了解应用药品以及具体库存状况。令申领药品体现合理性,杜绝药品积压导致浪费资源问题,并可降低资金风险,避免药品信息不足影响申领工作进而陷入到被动的局面之中。开放透明的网络系统应用,还可避免发药环节暗箱操作问题,令领用药品更为清晰透明,预防药品的不良流失。 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后,药房工作人员不必划价,令工作量大与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实践效率显著提升。系统安全保密层面,通过分级工作方式,采用设定程序以及工作权限,针对各个级别用户进行相应权限的划分处理。 3 医院药品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策略 针对药品进货途径实施网络化管理工作中针对医院业务往来的各个医药企业应创建档案,这样方便实时查询各个单位购药状况,提升采购药品工作透明性。对于不同的药品供货方,可借助对比论证有效分析,合理的比选明确更为可靠安全、更加有效且患者较易接受的商家进行供货。实践工作中应进一步丰富药品信息,确保网络系统的充分应用。应对决实践应用阶段中的重叠问题,确保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协调配置。应创建有效的药物作用系统数据库。例如,不同药物互相作用、具体的毒性状况以及不良反应信息等。应依据前沿科技手段的快速发展有效的充实丰富数据库内容,利于系统更良好的辅助临床药师评估管理药物科学应用实践工作。 为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监督药品工作的更加科学有效,提供更优质的医疗行业服务,应创建清晰的责任机制,保证日常监督管理措施全面落实到位。参照有关文件,监督工作中应清晰不同层级的工作全责,依据权责一致的标准落实各个环节工作、不同岗位以及层级的职责,构成封闭性、优质性的责任链条,确保处处有人负责、各项事项均合理监管。另外,应将监督责任体制同过错追究体制有效的集成融合,针对无法科学履行职能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进而推进各类日常监督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预防形成监管盲点,出现工作盲区。还应将问题合理的管控在最初的萌芽状态。 另外,应强化有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医护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进行医院药品网络系统监督管理阶段中,医护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以及综合工作水平发挥了重要影响作用。应强化专项培养教育,提升其综合技能水平。进而利于网络药品管理监督工作环境的顺畅有序,科学实施,降低失误几率,为医院网络化的药品管理监督提供一道安全保障。管理监督网络不但涵盖内部监督管理,还包含社会管理监督网络。应依据外部呈现出的社会反映,进一步优化药品网络系统监督管理系统结构,令其更为高效科学的服务于医院医疗救治工作。实践工作中应确保正确科学的应用计算机,强化网络系统维护管理。日常阶段中应培养形成良好科学的应用计算机习惯,并定期做好系统管理维护控制,快速的进行更新与有效扩展,完善备份管理。 对于外界风险因素应注重防范处理,提升网络系统综合防御水平,合理的安装正版杀毒软件以及反间谍工具系统,装设防火墙系统,树立防患于未然的安全管理意识,确保医院药品管理中计算机网络系统发挥良好的应用价值,体现优势功能。 4 结语 计算机网网络系统的应用有效的改善了以往医院药品管理工作相对滞后的局面,完成了标准化的工作、系统化的处理,实现了数字化、质控化模式,可显著提升医院合理应用药品的工作水平,确保患者就医的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促进现代医疗事业的快速全面发展。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势必在医院药品管理工作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进而真正实现全面升华。 医院药品管理模式探讨:对医院药品管理问题的探讨 摘要:医院药品是为开展医疗服务而储存的物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药品占医院流动资金比重较大,因此,从财务角度加强药品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医院药品管理存在的风险,然后找出医院药品管理存在风险的原因,最后给出加强医院药品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药品 药品管理 风险 建议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医疗业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资保证。医院药品具有品种繁多、数量较大、价格经常变动、领用次数多等特点。因此,加强对医院的药品管理,保证药品的质量,减少积压、浪费,提高药品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药品管理制度,是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 一、医院药品管理存在的风险 医院药品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药品业务违反国家相关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可能遭受来至外部的处罚、经济损失和医疗信誉损失。 (二)药品业务未经适当审批或越权审批,可能因重大错误、舞弊而导致药品资产的损失。 (三)药品请购依据不充分,采购批量、采购时间点不合理、请购审批程序不规范,可能导致医院药品资产损失、药品资源浪费或发生相关舞弊。 (四)药品验收程序不规范,可能导致药品资产账实不符和药品资产损失。 (五)药品保管不善,可能导致药品损坏、过期变质、丢失等。 (六)药品盘点工作不规范,不能发现账实不符现象,导致财务信息不准确。 二、医院药品管理存在风险的原因分析 药品在医院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医院的单位领导、部门负责人不够重视药品管理,使得药品管理存在风险,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钱轻物。重视货币资金的管理,忽视药品的管理。 (二)没有建立完全的药品管理责任制,药品管理责任不够清晰和明确。 (三)药品的请购、采购、验收及保管环节的管理制度不系统,难以形成有效的控制。 (四)药品的领用及发出环节管理不力,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五)财务部门监管不到位。过多的注重账账是否相符,而对于账实不符不够关注,账实不符情况不作深层次的反馈与查实。 (六)药品的管理方法不科学。药品管理不分主次,对于重点药品管理不够,对于一般药品管理过细。另外,药品会计信息的管理不系统,难以提供及时、准确的药品会计信息。 三、加强医院药品管理的建议 加强和创新药品管理,是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课题。针对医院药品管理中客观存在的上述风险,如何总结医院已有的有效做法,不断设计执行更有效的药品管理制度,变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 医院院长应当注重文化建设,其中包含药品的文化建设,应当建立一种全员重视药品管理的文化,医院领导还应当重视宣传药品管理文化。 (二)医院应当建立药品业务的岗位责任制 药品业务各项职责分工、权限范围设置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确保办理药品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药品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药品的请购、审批与执行;药品的采购、验收与付款;药品的保管与相关记录;药品发出的申请、审批与记录;药品处置的申请、审批与记录。 (三)医院应当对药品的请购与采购进行控制 1、医院应当建立药品采购申请管理制度,明确请购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序。 2、医院自行生产的药品应当按照成本费用有关规定,合理计算药品成本。 3、医院应当根据仓储计划、资金筹措计划、药品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制定采购计划,对药品的采购实行预算管理。 4、医院药品要制定科学的储备定额,这是按照计划采购的基础,当达到订货点后,才向供应商提交订单,使药品的采购按照计划、最佳订购量来执行,既能使药品供应满足实际需要,又能节约药品占用的资金,提高药品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医院应当对药品的验收与保管进行控制 1、医院应当对入库药品的质量、数量、效期等方面进行检查与验收,保证药品符合采购要求。 2、外购药品入库前一般应经过下列验收程序:检查订货合同、入库通知单、供货药品经销商提供的药品质检合格证等原始单据与待检验药品之间是否相符;对拟入库药品的交货期进行检验,确定外购药品的实际交货期与订购单中的交货期是否一致;对待验药品进行数量复核和质量检验;对验收后数量相符、质量合格的药品办理相关入库手续,对经验收不符合要求的药品,应及时办理退货、换货手续;拟入库的自制药品,药剂科应组织专人对其进行检验,只有检验合格的药品才可以办理入库手续。 3、医院应当对入库药品妥善保管,仓储部门应当定期对药品进行检查,加强药品的日常保管工作,并注意药品的效期。 4、因业务需要分设药库的情形,应当对不同药库之间的药品流动办理出入库手续。 5、应当按仓储药品所要求的储存条件贮存,并建立和健全防火、防潮、防鼠、防盗和防变质等措施。 6、药品管理部门对入库的药品应当建立药品辅助账,详细登记药品类别、编号、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计量单位等内容,并定期与财会部门就药品品种、数量、金额等进行核对,入库记录不得随意修改,如确需修改入库记录,应当经有效授权批准。 7、药品的存放和管理应指定专人负责,严格限制其他无关人员接触药品。 8、对毒、麻、精神药品及毒性中药应当实行更加严格的保管制度,建卡建册,并实行“四专”:即专人保管、专柜加锁、专用处方、专册登记管理。 (五)医院应当对药品的领用与发出进行控制 1、药库应当根据经审批的各科室请药单发出药品,并定期将发药记录同各个请药科室和财会部门核对。 2、药品发出的责任人应当及时核对有关票据凭证,确保其与药品品名、规格、数量及价格一致。 3、医院财会部门应当针对药品种类繁多、出入库发生频率高等特点,加强与药库经常性账实核对工作,避免出现已入库药品不入账或已发出药品不销账的情形。 4、毒、麻、精神药品在标签显著位置上分别注明“毒”或“麻”的字样,定期检查以防失效、过期,其用量必须严格按处方限量执行,外出执行临时任务,确需携带毒、麻、精神药品时,需经医务处同意,可预领一定基数,并填写登记清楚,完成任务后,凭处方报销。 (六)医院应当对药品的盘点与处置进行控制 1、医院应当制定并选择适当的药品盘点制度,明确盘点范围、方法、人员、频率、时间等,保证账实相符。 2、医院应当制定详细的盘点计划,合理安排人员、有序摆放药品、保持盘点记录的完整,及时处理盘盈、盘亏,对于特殊药品,可以聘请专家采用特定方法进行盘点。 3、药品盘点应当及时编制盘点表,盘盈、盘亏情况要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 (七)医院应当对药品建立ABC分类管理方法 医院药品品种多、价格高低差距大、存量不一,使用ABC分类管理方法可以使医院对重点药品进行重点管理,对于其他药品可以适当简化管理。ABC分类管理方法实施步骤如下: 1、为医院的药品编制余额明细表。表中应设置药品名称、实物数量、单价、总价及分类级别等专栏。填表时,应将医院的所有药品列入,每种药品填写一行。 2、确定分类级别。A类是指药品品种少、实物数量也少,但是价格较高的药品,其总价金额约占全部药品总价金额的70%,而实物数量不超过全部药品实物数量的20%(例如:人体血制品);C类是指药品品种多、实物数量也多,但是价格较低的药品,其总价金额约占全部药品总价金额的10%,而实物数量不低于全部药品实物数量的50%(例如:普通药品);B类是指介于A类药品和C类药品之间,其总价金额约占全部药品总价金额的20%,而实物数量不超过全部药品实物数量的30%。 3、分类管理。采用ABC分类管理方法就是要对A类药品重点管理,C类药品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适当简化管理,B类药品的管理介于A类药品和C类药品之间。 (八)加强药品会计信息的系统化管理 药品会计信息是重要的经济来源,没有药品会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医院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就无法落实。目前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电子计算机也引入了医院药品会计工作中,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医院的药品流动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储存、加工处理、传输、汇总等生成各种信息。运用电子计算机,我们对药品的采购、调价、日常存储、收发等操作随时都可以进行,从而对药品实行实时、准确的动态管理,增加了药品管理的精细度和透明度,有利于实现药品管理的科学化。 四、结语 目前,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也日趋规范,药品作为医疗服务过程中的重要物资,其有效管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要适应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药品管理要时刻关注国家医疗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药品管理的相关规范等,跟紧时代的步伐,在医院的不断发展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 医院药品管理模式探讨:浅析医院的中西药房药品管理 对于药品的管理,我国《药品管理法》和一些医院自己的规章制度中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可是由于药剂工作人员对药品的把握以及对文件的领会深浅,造成药品管理的混乱时有发生。文章提出中中西药房要想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药师必须做到加强药学职业道德,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刻苦学习业务知识,熟练掌握中药饮片处方的调剂、审方、复核、发药等操作技能,对于重要,要熟练掌握中药饮片的煎煮方法等.要做好临床药学患者咨询服务工作,更好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本人就是从多年的工作经验中,就我院中西药房药房的药品管理作一下初步探讨。 1 中西药房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药剂科和财务科的药品账单不一致。这种情况在中西药房中都频繁出现。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每月入库的药品量,其中不需要当月付款的但是没有把发票和验收单及时上报给财务科。另外,药剂科不能按时结账等等。 1.2 没有药品会计。药品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自身的特点,特别是计算机管理在药房应用后,就很大程度上忽视人的作用。但是,在药品流通过程出现的一些非人为抗拒因素,完全靠计算机管理是不科学的,例如药品的价格波动、正常损坏、药房退货等,这些都超出《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所能核算的内容。另外药房管理工作人员不懂的财务制度,而财务人员又不懂的药品流程,这样就造成两部门孤立,不能及时进行沟通,这样很容易就会造成财务上一些漏洞。 1.3 计算机管理软件不能适应医院控制制度的需求。没有建立一套与财务核算相统一的数据接口,使财务科获取数据比较困难。在计算机使用上,往往也是局限于手工操作的水平上,没有根据医院的变化而变化,虽然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轻了,但是没有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1.4 药房药品存放量过大,导致占了医院的大量资金,影响医院其它方面的开支,从整体上降低了医院资金使用率。很多贵重中药都不能有效利用,存在存放过量问题,影响医院资金流通。 2 药房管理方法 2.1 财务管理方面: 2.1.1 财务科和药剂科的账目要吻合。要根据医院的管理制度科学地对药品进行核算,要及时准确地报给财务科入账,不能缓报、瞒报甚至是不报;要按时结账,摸清药房药品库存量,要科学高效适用现代科技,做到账目精细准确。 2.1.2 要设立药品会计。药房要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平衡和自我完善。要解决药品在流通过程中非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损失,还要处理在财务科不能处理的核算问题。 2.1.3 药房处方的消耗量与财务科的药品收入量相符合。第一,要确保每项收入都要入账。第二,如果有药品价格调整,要及时对药房药品制定调价单,并上报财务科。第三,要运用计算机程序对药品进行跟踪管理。总之,一定要做到能对药品全程监控,强化管理,精确管理。 2.2 药品管理方面 2.2.1 普通药品的管理。药房要按药品的属性分为片剂柜、针剂柜和贵重药品柜等摆放,摆放时要整齐干净,要区分在名称上相近的药品,便于取拿,以免混淆。药剂人员在工作中一定要保持干净清洁,尤其是中药,严禁手抓,以免交叉感染,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2.2.2 贵重药品的管理。贵重药品要专人负责,要按照处方准确发放。要建立交接制度。并且一些贵重药品需要患者在处方上签字才能发放。另外,药房自身也要定期清查,了解贵重药品的数量和种类。 2.2.3 麻醉药品的管理。麻醉药品的管理要严格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执行。做到“五专”:专人负责、专用账簿、专册登记、专用处方和专柜加锁。要根据门诊日平均用药情况,制定一个基数,谁发放的药品,要按品种、数量和日期进行登记,交接的人在准确核算无误后收回处方进行补充。另外对麻醉瓶回收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总之,就是要绝对保证麻醉药品的正常使用,防止由于疏忽而引起医疗事故的发生。 2.2.4 药品的存放。药品的存放要严格按照药品包装上的储存方法来进行。受热容易变质和变形的药品,要低温科学地存放,要有专人检查冰柜内的温度,还要避免温度过低使药品冰冻,从而降低药品的药性。对那些需要避光的药品,应放在阴暗不易见光的柜子中存放。 2.2.5 效期药品的管理。药房对效期药品要加强管理,对那些效期近的药品要摆放在前面,并登记造册,对那些滞销的而效期又快临近的药品要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加快流通,以免由于挤压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总之,医院的药品管理,各个医院中西药房都有存在一定的问题。各个医院药品管理之所以存在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院重视医疗性而忽视药品的经济属性。门诊只需要交很少的挂号费就能收到价值数倍的药品。因此,在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领导人眼中药品不具有价值,最终导致了药品的流失和浪费。所以,搞好医院中西门诊药房的药品管理还任重道远,还需要我们这些药物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医院药品管理模式探讨:关于社区医院药品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对策解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这也带动了我国的医疗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在社区医院药品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根据药品管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社区医院;药品管理;问题;对策 药品管理工作在社区医院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只有药品管理工作做好了,社区医院才能有条有序的进行[1]。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医疗事业有了极大的进步,但是在社区医院的药品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对社区医院的总体质量带来影响,这些问题不容小视,必须予以重视,以下文章重点描述了药品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1药品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1.1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 时代在不断的前进,人的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要想在这个时代中是立足,就必须不断创新。在社区医院的药品管理工作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缺乏状况极为明显。例如:在药品使用完之后,相关的管理人员没有及时的将药品规放到原位,也没有进行交班工作,对药品的管理,普遍都是疏忽大意,根本就不被重视。 1.2缺乏规范的登记管理 经相关学者对社区医院药品管理工作的探究发现,药品的登记内容极其见简单,只是对药品中的以下内容进行了登记,分别是:①药品名称、②药品数量、③药品剂量等,药品的登记工作过于的简单,根本就无法详细反映出药品详细信息,建议登记的内容可以再具体一些,例如可以加入药品的使用年限、具体的保质期、药品批号等。把药品的各类信息都登记完善,让药品的主要性能都能在登记册中查到。从以上所描述的社区医院药品管理工作中可以发现,登记工作的重要性,如果在药品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登记管理,那么,整个药品管理也将一片混乱。 1.3缺乏合理的药品保管 合理的药品保管是提高药品管理效率的关键,因为只有把药品合理的保管,才能让管理人员快速的找到相关药品,这样就可以极大的提高办事效率[2]。但是,在实际的药品保管工作中,并没有对药品做到合理的保管,在药品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具体的有以下几种问题,分别是:①对药品的摆放毫无规律、②在用完药品以后,随意堆放、③药品的包装字模糊不清、④对过了保质期的药品没有及时的处理、⑤药品没有使用原包装来包装,而是使用其他药品包装盒来进行包装,而且在其他包装盒上也没有著名和标示。以上所描述的是五种药品保管工作中常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医护人员在获得相关药品时,不能得心应手,甚至一些急类用药常常出现无法及时获取和药品类取等问题,导致发生医疗纠纷[3]。 2解决措施 2.1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在社区医院从业的人员,从整体来说,素质普遍较低。部分社区医疗人员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着怠慢和轻视的心理,这种思想极不利于药品的管理工作,那么,就必须让医疗人员的思想发生改变。建议可以对管理人员和医疗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不光拥有专业的知识,还拥有管理知识,在培训中,要重点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都认识到自己的使命。 2.2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 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能够为社区的药品管理工作带来许多的好处,具体的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①能够有效减少药品的损耗、②能够防止伪劣药品入库等。那么,要实际的制定药品管理制度,可以根据《药品管理法》和《医院药剂管理法》来制定,对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分别是:①药品采购、②验收保管、③调批发货、④药品调剂、⑤效期药品警示催销等,还要制定奖罚制度,在实际的药品管理工作中,做到赏罚分明。奖罚的具体内容要在月考核中体现,要不断的加大管理力度,要加大管理力度就要做好是中心药库入库前的验收,可在药品刚入库时把好质量关和数量关,杜绝假劣药品流入医院。 2.3实施药品规范管理 要实现药品的规范管理,就必须先对药品分类,药品的分类一共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分别是:①呼吸系统、②消化系统、③内分泌系统、④心脑血系统、⑤泌尿系统、⑥维生素、⑦抗生素、⑧其他类别,把药品就按照以上八种类别进行分类,把分类好的药品有顺序的放在治疗室的抽屉中,并在抽屉外贴上相应的标签进行注明。需要注意的是,每种药品都要尽量使用原来的包装,如果是使用的是其他包装的话,就一定要在包装外面标注,包装盒内的药品要按药品失效时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具体的顺序是由左向右,包装盒的侧面要标注药物名称、剂量、数量,还需要用铅笔著名最近的批号及有效期,用铅笔标注方便换批号变更时的修改[4]。建立药品兑换制度,有效期在最近3个月之内的,要做出标示,可以用胶布在瓶子上标注"先用"。 3结论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在社区医院的药品管理工作中有哪些不足之处,并根据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望能对社区医院的药品管理工作带来帮助。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试析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思考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善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提高人才竞争优势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问题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薪酬管理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企业薪酬管理的本质及构成 1、薪酬的本质 薪酬是员工因向其所在的单位提供劳动或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或答谢。其实质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或交换关系,是员工在向单位让渡其劳动或劳务使用权后获得的报偿。在这个交换关系中,单位承担的是劳动或劳务出卖者的角色,薪酬是劳动或劳务的价格的表现。 2、薪酬的构成 薪酬是一种价格表现,所以人们常常将其与货币划等号。实际上,薪酬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工资、奖金、福利、津贴与补贴、股权等具体形式,支付方式除了货币形式和可间接转化为货币的其他形式之外,还包括终生雇佣的承诺(职业保障)、安全舒适的办公条件、免费的午餐、参与决策的机会、反映个人兴趣和爱好的工作内容、学习成长的机会和条件、引人注目的头衔和荣誉、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工作平台等等。可见,薪酬的外在表现是十分广泛的,如果将薪酬狭义的理解为货币,势必影响薪酬管理激励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薪酬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平衡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文明的重要元素。薪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薪酬具有维持和保障作用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员工通过脑力或体力劳动的付出,为组织创造价值,组织给员工支付报酬作为回报。那么,员工为什么会为组织工作呢?原因就在于获得这些回报对员工来说很重要:首先,员工必须购买必要的生活资料以维持生活需要,比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支出;其次,为了满足技术进步以及生产发展的需要,员工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以免被组织淘汰,这样在学习、培训、进修等方面的支出就不可缺少了;最后,员工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在娱乐、社交等方面也会有大量支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薪酬对于员工是非常必要的,对员工而言意味着保障;而对于组织而言,薪酬也是必要的,因为它是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 2、薪酬具有激励作用 绩效管理要获得良性循环,以下三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目标管理环节,绩效考核环节,激励控制环节。 3、薪酬具有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功能 对于社会,薪酬具有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功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薪酬不一样,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在劳动力价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薪酬分配存在平均主义 目前,我国企业在薪酬管理中仍然存在平均主义倾向,尤其是在一些国有企业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国有企业中虽然平均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市场水平,但工资差距是很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要职位薪酬水平偏低,二是高管薪酬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较小。这种做法可以使企业支付较高的人力成本,但是员工收入状况满意度不高,不能摆脱企业内部公平感不高的状况,从而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想分流的人分流不出去,并且重要和关键职位上的人员出现大量流失的现象。这对于企业吸引人才非常不利。 2、薪酬设计缺乏战略思考 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企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对地位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对企业的定位和发展理念上多认为利润增长是目前重要的发展目标,因而会从成本控制的角度考虑薪酬安排,但是极少能意识到薪酬是企业长期战略实施的手段和杠杆,更缺乏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观念。 3、薪酬管理的激励性缺乏 企业员工觉得绩效考核缺乏公平合理性,不能反映出来员工自身的价值,虽然企业也针对这样的问题,对岗位编制进行了考核,但是应该看到很多企业的考核体系关不健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考核缺乏科学性。使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的对策 1、建立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实现薪酬和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的重要环节。准确评估考核业绩,适当拉开不同级别的岗位工资,使薪酬管理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2、制定合理的薪酬策略和原则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制定合理的薪酬策略和原则十分重要。企业的薪酬设计和政策首先应与组织的战略发展及中长期经营目标一致,组织的战略发展决定了要引优秀人才,开发人力资源,因此薪酬政策必须符合这一根本要求。 3、实施团队薪酬,创新薪酬制度结构 要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团队,需要在保证团队成员流动性的同时,不影响队伍的士气,从招聘、培训、绩效回馈和薪酬激励四个环节一起入手,防止给员工带来太多的负担。保证新的员工薪酬激励政策顺利执行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保证公司政策适当向工作在一线的人员倾斜,建立正确的营销效益理念和企业文化;第二;为了使下级能够理解支持新政策,要注意及时对新政策的进行沟通;第三;要保证业务指标设计科学合理,容易操作和可以实现,确保期指标可控。 五、结束语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企业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激励职工工作热情和吸引优秀人才非常有效地方法,是企业进行长远规划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我国企业薪酬管理战略研究 提要随着企业组织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薪酬战略对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薪酬战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是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薪酬战略又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薪酬战略进行论述,对我国企业薪酬战略现状研究,进而进行战略对策分析,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薪酬战略;薪酬;战略 一、我国企业薪酬战略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类型的企业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给我国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带来了新的薪酬战略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思维、方法带入我国,给我国企业的薪酬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开始探索如何通过薪酬战略的制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由于我国企业受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及企业自身的外部市场环境、内部条件、员工个人等因素的影响,传统薪酬战略具有以下特征: 1、政府调控。在传统工资制度实行结构性改革之前,企业工资制度还没有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相脱钩,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由国家制定并在国家的监督下执行。即使此后实行“工效挂钩”,政府仍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2、激励机制形式化。奖金和奖励的提供与企业的效益、个人的业绩脱钩,使得它们只流于形式,起不到实质性的激励作用。虽然“工效挂钩”以及此后的浮动工资、等级工资、股份工资等工资形式相继出现,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的奖励机制仍不完善。 3、激励机制缺乏层次性。企业在薪酬方案设计上,没有将员工的工作责任、知识技能、劳动强度及工作环境等因素考虑在内,只是在形式上满足大家的生存需求,工资制定上激励效果不明显。 二、我国企业薪酬战略中的问题 我国企业薪酬战略在内容、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改进,企业的分配主体地位也基本确立。但针对企业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不到位、约束作用不明显、平均主义和分配行为不规范等弊端,企业已经开始在各个不同层面、不同深度尝试进行薪酬改革。但受传统薪酬战略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薪酬战略仍存在以下问题: 1、工资实行“一刀切”管理模式。现有薪酬制度缺乏公平性,部分岗位的薪酬拉不开差距。不同岗位的工资基本相同,使得能力比较强的员工工作积极性受挫。 2、激励不够具体。通过薪酬系统来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是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然而,目前企业采用相同的工资结构、工资制度,且工资制度与岗位性质的结合度也不够,没有其他的激励方式承认员工的工作成就和贡献大小,激励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各个层次员工需要。 3、工作相同工资待遇却不同。现有的薪酬制度针对公司的正式员工和外聘员工制定了不同的工资标准,正式员工在同一岗位工资相差也很大,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严重挫伤了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与公司的短期合同期满后,很多员工都选择离开公司。 4、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结构是指薪酬体系的各种薪酬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比例结构,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薪酬结构设计上不够合理。由于固定工资的比例偏高,员工收入差距拉不开;浮动薪酬长期不动,水平过低;对薪酬形式只关注外在薪酬而忽视内在薪酬等方面。 5、薪酬制度的制定存在短视行为。薪酬制度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制度,就像企业的一部法律,一旦制定就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稳定地、切实有效地加以执行,而我国一些企业的薪酬制度朝令夕改,让员工感觉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而且我国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不够系统化,各种制度强调的导向分散或者都强调一种导向,使各项制度的综合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三、我国企业薪酬战略对策分析 (一)企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必须在保证自己优势的同时,积极地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完善组织结构,积极开拓市场。企业自身应具有适应不同环境变化的能力,避免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上过多地依赖于某个创业人员或者企业家,应积极地强调企业的普通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所以在制定本企业薪酬战略中应充分考虑到普通员工的切身利益,关注长期的战略制定,避免出现短视行为。 (二)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制定与其相匹配的薪酬战略。我国企业选择薪酬战略时,不但要依据其经营战略,还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实行不同的薪酬战略:一是企业成长阶段,薪酬战略应具有较强的激励性;二是企业成熟阶段,薪酬战略应以奖励市场开拓和新技术开发及管理技巧为主;三是企业衰退阶段,要以注重成本控制为主。 (三)针对员工特征制定薪酬结构,以实现有效激励 1、年薪制:适用于管理人员。薪酬结构为月度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季度/年度)+年度效益奖金,其中月度基本工资每月固定发放,绩效工资(季度/年度)由员工的绩效考核成绩确定发放,年度效益奖金根据员工所在分支机构的效益确定。集团总部员工以整个集团的效益确定。 2、岗位绩效工资制。主要分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效益奖金,基本工资每月固定发放,绩效工资按月由员工个人的绩效考评成绩确定,集团职能部门的效益奖金由公司整体业绩完成情况确定;各分支机构的效益奖金根据各分支机构的业绩完成情况确定。 3、岗位技能工资制。适用于研究开发序列的岗位。薪酬主要分为技能工资+绩效工资+项目奖金+效益奖金;技能工资每月固定发放,绩效工资由员工个人的绩效考评成绩确定,项目奖金根据项目总奖金和考核结果按周期发放,效益奖金根据公司整体的业绩效益确定。 4、业绩提成工资制。主要分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销售提成奖金+效益奖金;其中,基本工资每月固定发放,绩效工资由员工月度绩效考评成绩确定,销售提成奖金依据企业销售激励方案确定,效益奖金根据公司经营业绩确定。 5、计件(时)工资制。主要针对生产一线员工,计件(时)工资依据员工工作量和工时确定,对违反相关规定(如质量、流程、工艺等)做相应扣减。 (四)建立健全与企业竞争战略相匹配的薪酬战略。一般来说,成本领先战略强调将成本控制至最低点,注重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工作专业化的设计。那么,在薪酬体系设计时更应注重考虑竞争对手的劳动力成本、强调生产效率、重视系统控制和工作要求等因素。差异化战略是以产品和创新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为导向,强调奖励缩短产品设计到投放市场时间的新生产过程中的创新,重视风险意识与行为。那么,在薪酬体系设计时更注重考虑奖励生产和流程中的创新、基于市场的薪酬、灵活变通的工作描述等因素。专业化的经营战略强调让顾客满意,其薪酬战略则注重回报员工在使顾客满意上所做的工作。那么,在薪酬体系设计时更应注重考虑奖励让顾客满意的行为和表现以及由订单来评价员工的工作及能力。 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对薪酬战略的研究确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领域,企业所有者和高层领导人员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其对企业未来运行的巨大影响,都有可能左右薪酬战略的制定。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国外已远远走在了前面。结合目前我国研究现状,提出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首先,从薪酬契约的微观特征入手,结合相关数据,探讨我国目前企业绩效对薪酬战略的具体作用机制,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来指导实证研究;其次,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不断分析和完善企业所有者和高层领导人员之间这一特殊的委托关系,全面认识薪酬战略的决定因素及功能;最后,不仅限于对薪酬战略进行实证研究,还要从这些结论出发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一些与原有理论相悖的结论,使我们对现实有更深刻的把握。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论析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对策 论文摘要: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薪酬结构失衡、中高层人才薪酬偏低突出、薪酬制度不完善、员工薪酬晋升通道单一、忽视运用非经济性报酬等问题。其产生原因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陈旧、人力资本观念缺乏、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管理方法不足、缺乏有效沟通与家族式管理等。其对策包括实行以岗位和技能为基础的结构薪酬体系、提高薪酬整体水平、提升薪酬体系效能、建立团队薪酬制度、保持薪酬体系适度弹性、进行有效沟通、注重过程与内容激励相结合、突出外在薪酬为主与内在薪酬为辅等。 薪酬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是实现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宜春市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与此同时,宜春市中小企业在实践中存在薪酬管理不够规范、薪酬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宜春市中小企业的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函待进一步改善,以构建规范合理、操作性强的中小企业薪酬管理模式,全面促进宜春市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宜春市中少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宜春市部分中小企业的现行薪酬体系及相关情况调查发现,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薪酬结构失衡。薪酬结构一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薪酬结构失衡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薪酬结构残缺,二是比例失调。多数企业现有薪酬体系中存在结构残缺和比例失调情况,例如福利设计考虑较少、部分企业没有“五险一金”的法定福利,存在结构残缺;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之间比例不合适等。薪酬结构残缺会致使企业的薪酬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无法满足多数员工在薪酬方面有不同需求。而薪酬结构比例失调,固定工资比例过高,绩效工资比例过低则将导致薪酬的激励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2.偏离薪酬设计原则。这主要包括:(1)缺乏战略性;薪酬设计上的战略导向原则,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或薪酬计划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较多的中小企业因成立时间不长,高层管理者对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因此在制定薪酬时,没有战略指导,比较茫然,只考虑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和相对的市场水平。因此使薪酬不能很好的为企业发展目标服务。(2)缺乏激励性;工资级差没有拉开,中层经理级工资等级只相差100-200元,没有体现出重要与次要、简单与繁重等区别。例如生产部门经理与销售经理现有工资没有较大差异,技术岗位与一般管理岗位相同,没有体现技术岗位的重要。(3)缺乏公平感;与外部同行业比较,薪酬整体水平偏低,形成外部不公平感,例如:总经理年收人也不过4万元左右,部门经理年收入只有2. 2万元。在企业内部比较,虽然各岗位进行了一定的价值评估,但由于受多方因素的限制,但各岗位间仍有偏差,类似职位有不同酬现象,导致各级员工均有不满情绪。此外企业在薪酬执行过程中的严格性、公平性也较差。 3.中高层人才薪酬偏低突出。中小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经常出现“格雷欣法则”,即“劣质”(素质较低)的人力资源驱逐“优质”(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企业高素质人力资源(中高层人才)的薪酬水平明显低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该现象导致的后果是企业中高层人才及整体员工素质下降,企业效益受到严重影响。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利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虽然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现有整体薪资水平都不高,但宜春市的中小企业的的薪资在本省内处于中下游水平。公司一般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800-1000元左右,中层管理人员的工资为1800元左右,而同行业一般员工的月平均工资现为1000—1200元左右,中层管理人员的工资为2500元左右,高层管理员工工资更是明显低于市场水平,总经理年收入也不过4万元左右。宜春市中小企业的现有工资水平,造成优秀员工留不住,高素质员工招不进来。其结果是多数公司不断的招聘新员工来满足要求,老员工不断的离职,这对人力资源造成较大浪费。 4.薪酬制度不够完善。现有的多数企业现有只考虑了行政管理和生产体系及销售体系的的薪酬体系,缺乏对销售人员、技术人员分配机制的考虑。而较多的中小企业公司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一般都有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等职能。虽然都是年轻企业,成立时间不长,目前发展规模还比较小,但从企业长期发展需要来看,就现在仅有的薪酬体系是不能够满足公司发展需要的。作为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其企业要发展的动力应该在两头即是研发和销售。可公司在现有的薪酬体系中恰恰没有对其建立完整的体系,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技术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积极性提不起,不能更好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 5.员工的薪酬攀升通道单一。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发展情况不是太好,较浓的“官本位”意识也影响到企业,反映到企业员工相对价值定位上,人们一般依“官阶”的大小,认定他们对企业贡献的多少。因此,企业内的管理岗位成为各级各类员工和生涯发展目标。企业的薪酬等级也在不知不觉中带有了“官本位的色彩”。企业战略性员工的质量和数量,往往可以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境况。单一的“官本位”或管理“职业锚”通道,必然会使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大受约束和限制,会诱导企业多数颇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不利于公司发展。部分中小企业现有的员工发展通道单一,也存在这种现象。 6、忽视运用非经济性报酬。很多中小型企业在设计薪酬方案时往往不够重视员工的非经济性报酬,有的甚至是完全忽略。非经济性的报酬包括参与决策、学习与进步的机会、挑战性工作、就业的保障性、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等。经济性报酬被看成是对员工付出劳动的回报,而非经济性报酬则是对员工的关怀,是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有些企业的薪酬待遇虽然不低,但员工呆久了之后普遍都有工作没有精力、缺乏激情的现象,这就是企业没有重视非经济性报酬的运用,员工缺乏精神激励的原因造成的。 二、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缺乏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目前较多的中个企业是一种家族式的管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对现代管理理念虽然有一定了解,受传统思想影响,但对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缺乏正确认识。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同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此外,多数企业因成立时间不长,处于成长阶段,公司各项制度有待逐渐完善,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较大缺失。 2.薪酬管理缺乏人力资本观念。多数企业高层因为缺乏人力资本观念,将员工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因此在确定薪酬定位时,定位较低,这样与外部同行业比较,薪酬整体水平偏低,形成外部不公平感,缺乏激励性。该现象容易导致是企业核心及整体员工素质下降,企业效益受影响。 3.薪酬管理方法与技术不足。企业在薪酬设计中因薪酬管理理念缺失、方法与技术的不足,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薪酬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因此薪酬结构方面以及包括在其中的奖金、福利的设计缺乏科学性。薪酬结构残缺会使企业的薪酬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无法满足多数员工在薪酬方面有不同需求。 4.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由民营企业构成。民营企业一般由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单个业主绝对控制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创业初期,具有企业家人力资本权威的“家族站首领”在非人力资本的影子中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企业发展,仍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必然会导致企业内部人员的不和与薪酬体系的不公,使引进人才和企业员工很难排解“打工”心态和情结而与企业核心层凝聚在一起,也就很难形成“命运共同体”,出现“火不过三年,富不过三代”的现象。 5.缺乏薪酬的有效沟通。大多中小企业是有自己的一套薪酬制度的,但是为了对薪酬进行保密而不愿与员工进行交流,多采用秘薪制,使得员工很难判断在报酬与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其实许多中小企业的主管人员知道薪酬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但是不愿意进行沟通,担心进行薪酬沟通会在员工之间产生混乱和争执,增加员工的猜疑,造成员工心态的不满和抱怨。 三、改善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 根据薪酬调查结果,依据现代企业发展薪酬设计原则,结合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改进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对策如下: 1.实行以岗位和技能为基础的结构薪酬体系。对任何企业而言,单一的薪酬体系很难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二八法则”,企业80%的业绩有赖于20%的优秀人才。因此,管理并激励企业中的关键人才、优秀人才便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建立持续激励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根据这一原则,分析薪酬体系发展趋势和企业现有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与分析,参照国内相关企业现行的薪酬制度,建议目前部分企业要进行重新设计。新设计的薪酬体系将应该考虑到不同类型岗位的特点,为不同类型岗位设计不同的薪酬激励模式,建立起以岗位和技能为基础的结构薪酬体系。例如:以岗位和技能为基础的结构薪酬体系主要包括:以常规性工作为特征的管理人员薪酬体系;以技术研发和改造为主的技术人员薪酬体系;与销售业绩相关的销售人员薪酬体系;适用于计件工人和计时工人的操作序列薪酬体系等。新的薪酬体系将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传递给员工,员工将从自己的薪酬收人中切实感受到企业的市场经营变化,并因此提高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关注,增强对组织的责任意识,新的薪酬体系将更富有弹性。 2.开辟多通道生涯发展路径,提升企业薪酬体系效能。薪酬效能提升,能有效地激励员工创新意识,提高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更大价值。单一的生涯发展通道,很难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合力达到双赢。企业中员工的生涯发展“职业锚”往往不只一个,一般可设为管理职业锚、技术职业锚、业务职业锚等多条生涯发展(通道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几种阶梯层级结构是平等的,技术等级与管理等级对应。在这种多通道生涯发展的前景下,企业的各级各类员工能够上升到企业高层岗位的人员数量大为增加,避免了“挤独木桥”的情况,使各个岗位上的员工有了更多发展的机会。这无疑会激发从事非管理岗位工作的员工积极性,薪酬效能可大为提高。因此,有多种职能的中小企业在员工生涯发展通道中可为员工发展生涯多设几条通道。 3.提高薪酬整体水平,适应企业经营战略发展。处在企业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要迅速成长起来,经营战略应该是以投资促进企业成长。为了与这个经营战略保持一致,薪酬战略应该具有较强的激励性。通过薪资调查,宜春市的中小企业现在的薪酬状况是低于同行业水平的。在行业内要具有吸引人才的工资水平,才可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优秀人才,但由于多数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目前的经济实力有限,只能采取市场跟随战略,整体薪酬水平将提高到市场平均工资水平。 4.建立团队薪酬制度,提高企业凝聚力。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hebert.semen)曾指出“组织中的人是相互依赖的,因此组织的成果是集体行为和表现的结果。如果你能轻易、准确、可靠的度量和奖励个人贡献的话,那么你可能就完全不需要一个组织”。人们可以非常准确的说出一个组织、一个下属子公司在销售、利润、生产率等方面的情况如何,但要明确区分究竟谁负责了多少生产率、质量和销售额,通常是很困难的,或者说几乎是不可能。纳人绩效衡量的单位越多,评价的绩效也就越可靠。因此,为了抵消有关个人绩效工资可以改进工作绩效的神话,我们薪酬设计中要考虑组织的集体行为;在典型的以个人绩效为基础的薪酬制度下,经营管理者决定加薪、确定薪资增长预算在本单位兑薪资预算中的比例,必然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过程。组织中所有人为固定的奖金额而竞争,这种竞争阻止人们分享最佳经验,阻止人们向组织中的其它成员学习。因此,我们将建立团队薪酬制度,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例如在技术研发岗位、组装生产岗位等岗位就可以采用团队激励。 5.注重过程激励与内容激励相结合。内容激励是采用根据人的生理安全需要设计薪酬激励具体项目的,这种激励方式就是把具有吸引力的高额薪酬直接支付给员工以求激励员工,却不强调薪酬在支付程序中对员工心理需要的满足,而过程激励就是把薪酬的支付过程作为激励员工的一个环节,使员工在领取工资的行为进行中感受到心理上的满足,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薪酬激励方式。员工只有从两方面都得到满足,才能体现薪酬激励的原则。在企业里面有很多岗位,例如总经理和打字员,这两个不同岗位薪酬肯定不同,薪酬不一样是因为工作难度、承担压力的不同,最重要还有对企业的贡献不同。同一岗位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对企业的贡献也不一样,这也就是要体现公司薪酬激励性的原因。要体现薪酬的激励性,就要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必须采用内容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针对不同员工,企业制定不同的薪酬结构。目前企业采取的薪酬支付方式主要是现金支付、工资卡支付、红包薪酬等几种形式,企业现有的薪酬支付方式只注重内容激励而忽视过程激励。 6.注重外在薪酬为主与内在薪酬为辅相协调。现代企业在薪酬体系设计中重点关注外在薪酬,但同时要把“内在薪酬”作为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做到外在薪酬为主,内在薪酬为辅。提升内在薪酬是薪酬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员工内在薪酬方面我们要从二方面人手,第一,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建立的前提是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倡导团队学习、系统思考,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创造思维能力,建立起一种扁平的、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样的组织才是一个具有持久创新能力去创造未来的组织。第二,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塑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才能真正长大、变强,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薪酬体系变革的方向性、渗透性、创新性,形成目标性、全局性强势群体,以促进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增长。 7.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国内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为了使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有合理的差距,企业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正确评估每个岗位的价值并对全体员工确定合理的层级。不同层级和不同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需要企业在市场薪酬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同时员工个人的薪酬水平也应有所变化起伏,这种变化的依据是一个考核周期内员工的工作量多少、完成工作的质量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效益情况等。 8.进行有效的薪酬沟通。企业设计出来的薪酬体系能否起到应有的留人作用,不仅取决于薪酬设计的是否科学,还取决于在设计过程中应与员工进行适当的沟通,好的薪酬体系只有员工接受,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正所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时通过以上设计的薪酬体系,不仅要企业员工理解,而且也应该成为企业招聘宣传册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吸引人和保留人的目的。据资料显示,对薪酬的沟通越开放,员工保持率就越大,保密和封锁只会滋生猜疑,而猜疑则会导致员工离职。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某企业的薪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摘要] 本文从某 企业 现有薪酬状况入手,对薪资构成进行了 分析 ,并就员工对现行薪酬制度的总体感觉、对付薪因素在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的满意程度等多个方面就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员工对现有薪酬制度不满意,原因在于现有制度存在平均主义、激励不够、未实现业绩薪酬观、同工不同酬等多方面 问题 ,需要对企业现有薪酬制度重新设计。 [关键词] 薪酬管理现状 满意度分析 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薪酬管理现状 1.企业现行薪酬状况。某企业是一大型集团集团的分公司,在管理 方法 上完全依照集团公司的管理方法和模式,自主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较少,缺少自己的特点,薪酬管理就更是如此。集团公司对薪酬的管理,是建立在对各个企业薪酬总量及结构设计上的控制来进行的,各个直属部门、和分公司均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操作,每年年末制定下一年度的工资总额预算,报集团公司审批,下年初按集团公司统一制定的工资总额发放目标,确定各月的发放额度。 2.薪酬构成。企业 目前 薪酬主要由工资、规定的 社会 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及其他的福利项目构成。 (1)工资。工资是企业为员工支薪酬的主体,为薪酬的其它部分(如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及其他福利)提供 计算 基础,也是员工能够最直接了解的部分,分为基础工资、年功工资、效益贡献工资及补贴等,每部分各有其独立的确定办法,为满足不同的要求而设计。 (2)年终奖金。年终奖金该企业薪酬分配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根据集团公司的利润情况,该企业按比例提取奖金,对员工进行分配。 (3)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险和住房公积金组成。这是国家 法律 规定必须为职工办理的基本保险项目。 (4)其他福利。包括企业对员工的非工作时间报酬、津贴和服务。非工作时间报酬,包括假日、节日、带薪休假、事假,以及探亲假等;津贴,包括 交通 津贴、节日津贴或实物、住房津贴、购物补助,以及子女升学补助等;服务,包括班车、工作服、 体育 锻炼设施、娱乐设施、集体 旅游 、食堂与卫生设施及节日慰问等。 3.企业员工对现有薪酬满意度分析。通过对企业内部员工发放问卷获得原始数据(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2份,回收率为98.5%;其中有效问卷459份,有效率为91.8%,有效回收率为93.3%),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确保数据的有效与可靠性。 第一,对现行薪酬制度的总体感觉。只有4%的员工表示非常满意,而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员工比例达到了53%。此外,从公平性、激励性、对人才吸引性三个纬度进行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各个纬度的满意度均较低。满意度调查说明现行薪酬制度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重新设计薪酬制度。 第二,对付薪因素在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的满意程度。员工对各类付薪因素在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的满意程度不高,对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个人绩效、岗位价值、个人技能的不满意的为58%~63%,满意度较高的仅为8%~14%,反映出现行薪酬制度以职务、工龄等作为主要付薪因素,缺乏考核、奖金固化,以及忽略岗位价值和个人技能差异。 第三,其他方面。在对现行薪酬的结构态度、对现行福利政策的态度、岗位 分析 与评价和竞聘上岗的态度、对现行薪酬公平感的感受、竞争淘汰机制、对待薪酬改革的态度等方面的分析结果,满意度均在10%左右或者更低,多数员工要求对现有薪酬制度进行改革,重新设计 企业 的薪酬体系。 二、存在 问题 及成因分析 结合现有薪酬状况和薪酬制度,可 总结 该企业主要不足之处在于: 1.平均主义。现有薪酬制度缺乏公平性,部分岗位的薪酬拉不开差距,相同岗位的工资差异较大也让员工感到不满。 (1)企业未进行 科学 的工作评价。工作评价是薪酬设计的基础,评价的结果会成为确定薪酬的有力依据。工作评价的 内容 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和责任、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工作对组织整体目标实现的相对价值的大小、工作环境和风险等。该企业没有进行详尽、科学、合理的工作分析,因而也无法进行工作评价。 (2)决策过程和程序不透明。现有工资登记对员工完全保密,透明度较低,另外,绩效考核虽然与员工薪酬挂钩,但考核分数不公开也使员工感到不公平。并且员工工资等级的确定随意性较大,并且一旦确定,长时间难以更改,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 2.激励不够。通过薪酬系统来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是最常见、最有效也是最常运用的 方法 。而 目前 企业采用相同的工资制度、工资结构,工资制度与岗位性质的结合度也不够,没有其他的激励方式来承认员工的工作成就和贡献大小,激励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各种层次员工的需要。 3.未实现业绩薪酬观。在薪酬支付方面依然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津贴薪酬观,即一般情况下,尤其对中高层管理者每年都会受到加薪待遇,由于工龄工资和级别的增长,不论企业和 经济 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又干了一年的员工基本都有权力增加基本工资。这种倾向不符合 现代 企业对薪酬的设计。现有的津贴薪酬观严重 影响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工作表现的好与坏在薪酬奖励中得不到体现。应逐步由津贴薪酬观向业绩薪酬观转变,使工薪和奖励主要以工作表现为依据。 4.同工不同酬。现有的薪酬制度针对公司的正式员工和外聘员工制定了不同的工资标准,正式员工在同一岗位工资相差也很大,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严重挫伤了这些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也影响了他们工作积极性,在与公司的短期合同期满后,很多员工都选择离开公司。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有企业薪酬管理竞争力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利用多元化薪酬结构,充分发挥激励的组合作用,探索各种激励方式有机结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激励;绩效 一、我国国有企业薪酬激励存在的问题 (一)薪酬水平偏低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和他们的付出、承担的责任及做出的贡献相比,明显偏低。国企经营者不但承担获利的经济责任,更要承担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但是他们得到的仅仅是高于职工平均工资3倍-5倍的收入。企业之间的差距小,不管企业的规模怎样,效益如何,经营者的收入都相差无几,企业界还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现象。与国外的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水平相比,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水平更低,由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付出与获得的利益极不对称,有位企业家形象地说明这一现象:“我们有天下最便宜的企业家——工资最低,我们又有天下最贵的企业制度——大量亏损”。据了解,在以前的工资体系和分配制度下,国有企业技术人员的薪资比普通员工的工资高不了多少。 (二)薪酬激励方式单一 多数国有企业经营者是低工资加少量奖金。有的地方政府在年终根据经营业绩给予一次性奖励,少数企业近年开始试行年薪制,但也还不够完善。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广泛采用的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仅在部分地区的少数企业中进行探索,单一的激励方式限制了经营者作用的全面发挥。企业原有的优厚福利待遇诸如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就业等,以前由单位发放和实施,现在随着改革的推进而逐步消失,技术人才虽有一技之长,但也趋同于普通员工,吃的是“大锅饭”,拿的是平均工资,基本上没有什么多元的激励形式可言。而对经营管理者,比较好的激励形式主要有三种:年薪制、股权制、职务消费货币化。就目前我国试行的情况来看,年薪制试点比较受重视,也比较成功,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的大多数国有企业推广。但其他如股票激励推广度远不及年薪制,此外,职务消费货币化的试点更是少有试行。至于社会保障方面如退休金计划、医疗保险、职务补贴等的激励措施,一方面面临着改革的调整,另一方面,也严重不足,达不到激励经营管理者的目的。 (三)经营者收入分配不规范 经营者收入分配的具体办法尚不健全,以致不少经营者,特别是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贡献较大的经营者,在收入分配上未得到应有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经营者的奖励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政府部门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收入的非货币化。 (四)薪酬激励缺乏长期性 在我国经营者的收入大都由工资加奖金构成,或者年薪制。激励的重点是当期的经营业绩。但是企业并购、重组及长期投资等给企业的影响是长期的,其效果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当年表现出来的是费用多收益少。如果没有相应的长期激励,就可能诱发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而损害出资人的根本利益。 二、我国国有企业薪酬激励的建议和对策 (一)探索各种激励方式有机结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 1、年薪制与期权制的有机结合。即从调整年薪制中基薪与风险薪的比例入手,适当加大风险年薪的比重,在此基础上引入期权概念,将风险年薪的兑现与经营者任期目标责任以及企业资产增值指标挂钩。 2、年薪制与股权制的有机结合。可以采取将年薪制中的风险薪部分以股权方式兑现,也可以采取股东在经营者经营绩效实现的基础上,以奖励股权的方式使经营者成为公司股东来实现。 3、股权制与期权制的有机结合。经营者持股的来源可以从公司发行新股、增资扩股、原股东转让等渠道获得。其持股的取得可以一次性以现金购买,也可以引入期权概念,采取定价认购、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 4、年薪制、股权制与期权制的有机结合。即根据经营者实现绩效的情况,适当提高其风险基薪的比例,并将净增加的风险基薪以股份和期权的方式支付,即一部分折合成企业股份,另一部分则以期权方式支付。 (二)实行激励与约束相统一 1、建立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经营管理是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不应当由政府部门指派或直接从政府部门中产生,而应当在经理人市场上由企业和经理人双向选择产生,这样才能使稀缺的经理人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同时研究一套严格的经理人资格、资质评鉴制度。 2、控制经理人职务消费,由于国家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力,经营者事实上掌握着国有企业的控制权,从而导致了经营者庞大的职务消费,这事实上形成了经营者的“隐性收入”。在实现企业经营者报酬结构多元化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强监事会对经营者监督约束、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对经营者行为制约,并进一步严肃财务纪律,健全财务制度,以抑制不公平、不合理的经营者职务消费。 3、改变股权结构,加强对经营者的内部监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把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权,下放给代表企业所有者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通过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的激励监督作用,使经营者的行为服务于所有者的利益。从而在当前外部监督较弱的情况下,通过加强内部监督解决经营者约束问题。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者多元化薪酬结构 现代公司制企业的经营者薪酬结构应体现多元化的特点,既要包括固定收入(如固定工资),也包括不固定或风险收入(如奖励、股票)等;既含有现期收入,也含有远期收入(如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等)。总的说来,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较完整的物质报酬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1、基本薪金。由于企业家相对于其他员工而言是一种最为稀缺的人力资本,所以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其薪金应高于普通员工,但同时也由于经营者的基本薪金在其所得的整个物质报酬中占的比重较小,而且作为经营者的固定收入,与一般员工的差别不宜太大,所以合理的企业家基本薪金体现为普通员工的3倍-6倍。 2、剩余索取。为了能对企业经营者提供足够的激励,合理的薪酬契约安排应包含企业经营者对剩余索取权的部分拥有。这可采取年薪制的安排方式,也可采取股权、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排除经营者人力资本供给的不确定性。其中,薪酬激励的方式又可分为经营管理者的薪酬激励和技术人才的薪酬激励。 (1)经营管理者薪酬激励:一是年薪制。年薪制一般包括基本工资和风险收入。基本工资是对经营者的经营知识、管理能力和经验的积累和承担的岗位职责的基本肯定,基本工资标准依据当地普通员工的基本平均工资水平和企业规模大小等因素来确定;风险收入也叫效益工资是对经营者超额完成当期经济效益指标而提供的一种奖励。二是股票期权激励。一些研究者认为,期权是现代企业拥有的使管理者们按保证公司的长期兴旺及为了工人和股东的福利的方式行事的最佳薪酬机制。我国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如金蝶国际、长源电力、中国石化、深高速等相继采用了股票期权或类似于股票期权的激励形式,如股票增值权、业绩股票等。 (2)技术人才薪酬福利。国有企业相对其他性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很大,因此,对技术人员的薪酬福利激励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技术人员的薪酬福利。对技术人员的薪酬模型设计主要有两种方法:职称评定法,即按照技术人员获得的技术职称和资质等级给予相应的薪酬;评聘分离法,打破职称等级制度,建立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内部层级关系的聘用制度。二是技术人员的股票激励。企业对技术人才特别是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可采取股权共享计划,即将企业盈利的一定比例以技术股的名义划归技术人员(究竟是多少比例目前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只能根据企业和技术人员的综合情况进行权衡,确定技术的入股价格)。 三、结论 企业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就要进一步试行和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与的年薪制、股权制和期权制等。利用多元化薪酬结构,充分发挥激励约束的组合作用,探索各种激励方式有机结合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本文对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所存在的薪酬管理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指出阻碍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薪酬管理问题主要在于薪酬理念的落后,薪酬机制的不健全,薪酬结构的片面性以及盲目跟风,套用不适合自身企业现状的薪酬模式这几个方面。文章全面地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论证,并对解决这些民营企业薪酬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文章认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只有在转变薪酬理念,打造薪酬战略的同时建立起完整、有效与可执行的薪酬制度,多角度、多层次的设置与完善薪酬结构,并且选择与实施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薪酬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本、薪酬、薪酬管理 企业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经济核算与效益、股东的收益水平上,更与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成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手段。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不仅能够促使员工努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且能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吸引和保留住一支素质良好且具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但是,必须承认在当今大多数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薪酬管理工作还相当薄弱,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积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薪酬与薪酬管理的概念与目的 薪酬是指用人单位以现金或现金等值品的任何方式付出的报酬,包括员工从事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奖金、提成、津贴以及其他形式的各项利益回报的总和。(注1)薪酬管理就是企业工资的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控制的工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在职工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过程。(注2)薪酬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根据“劳”来确定职工的薪酬差别,即制定公平、公开、公正的薪酬制度。薪酬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薪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的同时,充分激励、发挥员工的能力,实现企业战略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挥将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为薪酬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最近几年,国家在法律、政策上给予了民营企业更多的扶持和帮助,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猛。残酷的市场竞争使得它们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环境的要求。而它们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更是空前的,但是由于其历史条件和自身环境所限,这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尤其是薪酬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薪酬理念问题 忽视人力资本合理增长的薪酬理念,薪酬应当体现员工价值的理念尚未完全建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知识的存量,它是通过教育、培训、保健等投资而形成。(注3)这就说明人力不仅是被作为生产力来使用,更是一种可持续增长的资本表现。我们说90年代制定薪酬是从劳动成本角度出发,而现在制定薪酬则是一种投资,这是我们在理念上的根本改变。相对于自然资源而言,人力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挖掘潜能,人力资源的发展必然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然而,事实上很多刚刚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仍是货币资本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资本雇佣劳动仍是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真实写照。人力资本观念并未深入人心,企业家仍把人力资源仅仅作为生产要素来使用,只考虑劳动力成本,而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的真正价值所在,当然也不可能站到战略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支付与员工为企业贡献价值明显不相称的薪酬,强调薪酬投入的即刻产出性等方面。据报载:“我国制造业的龙头之一广东省2005年民工短缺数量预计超过100万人”之所以造成这一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地的大量企业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来谋求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一再压低工人工资,最终使得劳动力大量流失,企业生产难以维继。 我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从传统作坊、乡镇企业或者改制企业发展而来,无论是从领导者本身,还是企业的中层、基层员工所表现出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都不是很高。企业主们总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想尽办法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却没有真正意识到,企业发展壮大的标志之一就是员工能力和素质水平的提升与薪酬水平提升两者之间的互动式良性循环,所以更不可能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思考人力资源发展这一关键性问题。企业的老总们只看到了机器、材料、货币资本等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却忽视了人作为唯一的能动性资源所产生的巨大价值,因而他们舍得在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上进行投资,却不愿意为员工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好的薪酬福利待遇,其结果便是企业员工的薪酬满意度下降,员工劳动投入积极性降低,员工流失率加大。人力资源在这种环境下不可能体现出其本身应有的价值。我们还应认识到这一薪酬理念的潜在后果可能是高素质员工流出而低素质员工充斥企业的现象。长此以往,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下降。另外中小型民营企业本身规模就不是很大,实力就不是很强,如果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佳,就无法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造成企业高素质人才匮乏,企业也就缺乏根本的发展推动力,这一恶性循环将最终使得企业淘汰出局。 我并不认同现在很多地方报纸杂志对于一些经济效益好、发展势头猛的民营企业的盲目吹捧。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其中有很多企业只是遇到并抓住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并通过迅速的资本扩张而获得了企业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源发展这一企业核心战略问题,他们远未充分认识,并提高到一个应有的高度来进行思考。我想他们还称不上企业家,称呼他们为企业主更为合适。 (二) 薪酬机制问题 1、薪酬决定与调整机制 目前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薪酬的确定基本上还是老板拍脑袋的结果,老板根据对市场行情的大致估计来决定员工的薪酬水平,企业内部缺乏完整的薪酬制度与标准,没有公平付薪的依据,因而在面对定薪、加薪等薪酬调整政策时,无以为据,随意性很大,不能正确反映员工合理的收入水平。大多数企业在决定薪酬或制订、调整薪酬标准时只是跟着感觉走,没有进行有效的岗位分析和评估,更不能根据岗位评估的结果给出合理的薪酬等级,而对于企业内部各岗位分析与评估的正确与否是保证企业薪酬分配内部公平性的关键所在。在企业中,人们关心薪酬差别的程度有时甚于关心薪酬水平,这就必然要求薪酬分配必须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企业中不同部门之间或者同一个部门不同人之间,个人的薪酬水平必须反映岗位职责的区别和个人能力的大小。如果公司内部薪酬不公平,容易造成员工心态失衡,严重影响士气,也打击了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另外一方面企业没有明确的薪酬决定标准,也会使员工感觉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薪酬是如何来决定的,决定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加薪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会在员工的头脑中划上一个个大大的问号,容易造成员工的不满,企业的凝聚力也随之下降,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害。 同时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对外的薪酬调查机制,使得本企业的薪酬水平很难与外界实际相挂钩,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产生定位偏低的结果,造成人员流失。因此企业在确定薪酬水平时,需要参考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有效解决薪酬的对外竞争力问题。根据统计,引起跳槽的原因依次是薪酬、工作前途和工作满足感等,一个内部合理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是留住人才的首要条件。企业的薪酬水平合理,相比整个市场和同行业的薪酬状况具有吸引力,企业的薪酬才具备竞争力,才能吸引住优秀的人才。如果公司薪酬较市场水平明显偏低,一方面会造成员工的严重流失,不利于企业内部的稳定,另一方面那些教育水平高、素质好的人才很容易在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跳槽到其他公司,外部的优秀人才也不会愿意加盟进来,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当然企业在参考市场和同行业水平制订薪酬标准时,也要从企业成本角度来考虑薪酬水平。薪酬水平也要在企业能够负担的水平之内。 2、薪酬补充机制 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中的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而言,应当给予更多的优厚薪酬福利待遇,因为他们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相比较于大型的、上规模的企业而言,往往会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最明显、最突出的就是企业核心技术和市场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旦他们离开,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典型的例子是: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都是老总控制住产品的主要市场,然后聘请一些高级的、资深的工程师负责企业的技术工作。如何留住这些关键技术人才,很多民营企业采用了高额年薪制的模式。其实单纯的年薪制并不能很好的把个人利益紧密的与企业利益相结合,会使关键员工更多的考虑即得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民营企业家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利润分享的重要性,不能以家族观、个企观来局限住企业的发展,应当放弃短视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三)薪酬结构问题 薪酬结构问题也是困扰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主要问题之一。薪酬结构是指员工薪酬的各构成项目及各自所占的比例。一般的构成薪酬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其中,外在薪酬又可以具体分为基础工资、奖金、津贴、提成等直接薪酬和福利开支、带薪休假等间接薪酬,以及舒适办公环境、良好辅助设施等非财务报酬。(注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企业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各种分配形式比例结构不合理,造成企业发的钱不少,但员工的工作热情并没有被真正地激发出来。还有的企业在薪酬结构上往往过于简单、过于单一,基础工资加上绩效工资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选择,没有更好地运用薪酬这一工具。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种薪酬构成因素,有效地对员工进行激励。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比以前更多的关注员工的薪酬水平,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正如上面所述,薪酬不仅只关系着“钱”的问题,还有很多其它因素也对员工的工作态度、积极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民企老总们一般理解的薪酬就是货币薪酬,而往往忽视内在薪酬和其它外在薪酬表现形式。正是在这种狭隘思想的指导下,很多时候我们民企的老总们对员工人格尊重不够,限制过多、过严,甚至有些企业连员工基本的养老、医疗保险都不缴纳。此类种种行为导致的后果是员工的内在薪酬为负数,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极低,劳资关系紧张,员工离职率大大增加,企业的发展支撑力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如何运用好各种不同的薪酬形式和激励方式是放在民营企业家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在市场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就必须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且要拿出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四)盲目套用和追求先进的、新式的薪酬模式 我们发现,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虽然在管理上还比较粗放、比较初级,却喜欢跟风似地追求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在薪酬管理这一方面当然也不例外。殊不知,根基尚未稳,怎么可以造大楼呢?其结果一般都是失败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许多先进的、新式的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像宽带薪酬、战略平衡式薪酬等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给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很容易使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产生一种对旧有事物的怀疑和对新事物追求的渴望,其结果往往就会变成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照搬照抄一些事实上根本就不适合自己企业当前所处阶段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他们错误的把错误的模式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用在错误的地方,最终只可能得到一个错误的结果。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企业战略都未明确的企业,如何来使用战略平衡式薪酬管理模式,就算套用上了吧,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也许在使我们的企业更加迷茫的同时,企业中的员工们也会更加迷茫吧。我并不否认这些管理模式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是要使用它们,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现实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情况,只有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才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转变传统的薪酬理念,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实际的薪酬机制、薪酬结构与薪酬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转变薪酬理念,打造薪酬战略 民营企业家们要转变薪酬理念,造就注重人力资本增长的薪酬战略导向观。在正确的企业战略指导下,确定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乃至薪酬战略。薪酬战略导向原则,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或薪酬计划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要为企业总体战略服务,企业的薪酬制度应着力体现企业的战略意图,放弃成本观念,着眼投资理念。企业应认识到提升员工人力资本所起到的巨大杠杆作用,应当注重塑造一种关注人力资本增长的企业文化,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应当有三大方面的转变:第一是把薪酬管理上升到战略的角度来考虑,薪酬战略要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要能最大化的为企业战略服务。在制定薪酬战略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阶段、经营战略和自身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长处与短处分别是什么。与此相对应,我们应当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等因素,决定企业应当采用什么样的薪酬激励措施,风险度有多大,回报率有多高。然后就可以决定需要多少人、什么样的人才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薪酬战略。其次是从以前只注重员工使用,转变到现在的注重员工能力的开发与提高上来,把员工的职业发展、培训机会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形成注重员工价值,强调员工参与管理,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最后是形成企业经营客户、服务客户、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价值观。改变以往的以产品为中心的价值观,把客户至上的观念深入到企业文化中去,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明白客户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客户是企业的生存基础。如果我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能够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转变思维,将企业的管理理念从以前的“以物为本”、“以市场为本”,转变到 “以人为本”,实现薪酬的战略化管理,那么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薪酬的不合理状况。 (二)建立起完整、有效与可执行的薪酬制度 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建立起完整的薪酬制度,从岗位分析到评估、从薪酬等级设计到薪酬标准的设定都要建立和健全起来,既要体现企业内部的公平与公正,又要使薪酬标准与市场行情相吻合,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薪酬待遇。对于一些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核心价值的人才,企业要舍得投入,为这些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使他们愿意留下来和企业一起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起点不是很高,原有的薪酬管理工作基本是空白,这就要求这些企业首先要分析清楚企业的各个岗位工作的内容是什么,工作方法和特点是什么,工作所需要的工具是什么,该工作与其它人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等等问题,在弄清楚这些具体问题之后,要对每个岗位进行合理的评估,这个岗位难易程度如何,责任大小如何,需要什么才能的人来担任这个岗位,通过岗位评估可以比较企业内部各个职位的相对重要性,得出职位等级序列,从而为薪酬设计建立统一的职位评估标准。当我们有了完整的岗位等级后,我们就可以确定与之对应的薪酬等级,做到薪级与职等的统一,确保了薪酬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其次对于薪酬标准的确定,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也是“拍脑袋”的结果,没有充分的依据和理由。对此问题,我们可以先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和同行业的薪酬情况,这样在制定薪酬标准时,就能结合竞争者的情况给出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当然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所限,中小型民营企业可能没有实力去请一些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来做这些事,但是仍然可以通过人才中介、行业公会、专业网站等媒介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民营企业在充分掌握了市场薪酬行情之后,就可以按照公平和公正的原则,结合公司实际的情况给每个岗位定一个合理的薪酬,这样就避免了薪酬决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后我们要根据员工实际贡献的大小分配薪酬,适当拉开差距,避免平均主义现象。与此同时,对于企业核心的、关键的员工,我们的企业家要舍得投入,一流的人才应有一流的回报,使他们的劳动与收入相平衡,不仅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更要为他们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空间,用企业文化来吸引住他们,留住他们。有条件的一些企业可以使用股票、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等长期激励手段,把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参与公司的利润分享。这种做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管理文化,即强调以“公司大家庭的成员关系”为基础的参与,它创造一种强调绩效和所有权的文化氛围。著名的微软公司自1975年成立以来,始终以超常规的速度向前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拥有以盖茨为代表的一大批精通最新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注5)我们必须认识并且承认知识型人才的价值和对企业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中小型民营企业应当把留住核心人才提高到关系企业生存问题的高度来看待。只有努力留住人才,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多角度、多层次的设置与完善薪酬结构 民营企业要合理设置薪酬结构,充分利用多种薪酬构成因素,有效激励员工。单就外在薪酬而言,我们应该根据岗位性质和重要程度,考虑到薪酬各个部分之间的合理组合。企业要根据自己所处的阶段情况平衡好薪酬结构中固定薪酬与可变薪酬的比例,寻找适合各阶段的平衡点,让薪酬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我们可以按照薪酬各部分所表现的刚性和差异性,分别采用高弹性、高稳定性和折中三种模式。高弹性模式一般奖金和津贴比重大,而福利、保险比重较小。而且基本薪酬实行绩效薪酬形式。这种方式虽然有较强的激励功能,但稳定性较差。高稳定模式则是基本薪酬占主要部分,福利水平较高。这种模式有较强的安全感,但缺乏激励功能,而且公司人力成本增长较快,企业负担比较大。折中模式则界于两者之间,需要依据公司具体特点来合理搭配。虽然我们强调外在薪酬,但也要注意不要把它完全和内在薪酬割裂开来。公司还要为员工们提供诸如带薪休假、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旅游度假等福利待遇,这会有助于增加员工的满意度,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我们应主动让员工在工作中参与决策过程,给他们较大的工作自由度,注重他们的成长过程。这类员工心理需求的内容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高层次的需求,体现的是员工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和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相关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中华英才网首届中国大学生心目中最佳雇主企业评选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人择业时最心仪“培训和发展机会”。16%的人选择薪资和福利,10%的人选择工作的开放环境。这次调查共回收了18万份有效问卷,涉及600多个高等院校,有一定的代表性(注6)。可惜的是,从整体看,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报酬,而对员工的行为考虑的较少。如果我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可以充分运用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相结合的综合手段,通过其不同组成部分对员工心理回报产生的不同作用,达到薪酬激励的最大效用,以使得员工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努力地、自觉地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最终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些企业未来的远景,必然是光辉灿烂的。 (四)适合自己的薪酬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 中小型民营企业要稳步发展,信守适合企业当前发展要求的就是好的的理念,避免盲目套用那些新式的、创新的薪酬模式。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千万不能好高骛远,就象房屋打地基一样,一定要把地基打深打好了,才能最终“宝塔结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非唯一的部分,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单独取决于人力资源部门,它是与企业的整个管理水平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企业总体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的民营企业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的现实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情况,科学合理地运用人力资源策略和手段来逐步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整个管理水平的提高。我们以前很容易有这样的观念,就是什么事情都有‘对’和‘不对’两种答案,但现在企业变化很快,没有什么对和不对,只有适合和不适合之分,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我们要时时反思薪酬政策,不断地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建立适当的薪酬制度,这样才能让薪酬作为一个好的管理工具,真正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当然,我们都应该辨证的看待问题,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也不能完全局限于目前的管理水平,不去突破、不去实践。企业的发展,有时必须得忍受阵痛之苦,但是也许换来的会是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的“春天”,这一点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小型民营企业虽然存在着很多薪酬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且有些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只要我们积极面对,并且能够站在战略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薪酬结构、薪酬机制、薪酬制度等各个方面努力改进,积极引进相关的管理人才,努力探求适合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薪酬解决之道,中小型民营企业必定能够跨越发展瓶颈,稳步的向前发展。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国有企业精益薪酬管理初探 摘要:精益薪酬管理就是指以员工需求为动力,用科学精细的薪酬管理手段和工具,通过薪酬管理的流程优化,实现人力资本的低投入高产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 精益薪酬管理 精益的概念最初源自于日本,从生产制造系统演变而来,即精益生产管理。它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拉动,以消灭浪费和不断改善为核心,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成本和运作效益显著改善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因为“精益”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效率,故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理的各个层面,如5s精益管理、精益六西格玛等等。在这里,我想借用“精益”的概念到薪酬管理中,即提出精益薪酬管理。所谓精益薪酬管理就是指以员工需求为动力,用科学精细的薪酬管理手段和工具,通过薪酬管理的流程优化,实现人力资本的低投入高产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的薪酬管理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的管理状态,缺乏对核心员工有效的激励与管理作用,无法强调员工价值的要求,形成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很大的内耗。因此,我们必须精益薪酬管理,以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增值活力,使其能达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实现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发展的协同。 一、精益薪酬管理的前提要素 1.薪酬管理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统一 不同的战略发展阶段需要与之匹配的薪酬模式,薪酬管理与战略管理之间的统一程度通常决定了战略是否能够有效实施。在企业成长阶段,经营战略以投资促进企业成长,薪酬战略应该具有较强的激励性,着重将高额报酬与中高程度奖励相结合。当企业处于成熟阶段,经营战略基本上以保持利润和保护市场为目标,薪酬战略应以奖励市场开拓和新技术开发及管理创新为主,须以平均水平的报酬与中等的奖励相结合。对于处于衰退阶段的企业,恰当的经营战略则应回收利润并转移目标,转向新的投资点,与此对应的薪酬战略是实行中等水平的基本工资标准的福利水平,同时采用适当的刺激与鼓励措施与成本控制相联系,避免提供过高薪酬。总之,要化战略为行动必须抓好薪酬管理的每一个细节。 2.以工效挂钩为基点统筹年度薪酬 工效挂钩是国家对国有企业工资总额进行管理的一种形式。工效挂钩是指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应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选择能够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指标,作为与工资总额挂钩的指标,认真编报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方案,报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批准下达执行。以工效挂钩为基点统筹年度薪酬,切忌宏观管理与微观执行“两张皮”。 3.突破传统的薪金支付理念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未满足的需要产生他们工作的动机,也是激励他们工作的因素。在福利日益社会化的今天,国有企业应突破传统的薪酬管理观念,注入更多柔性化的理念,如带薪年假、福利计划等多元薪金支付理念,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 4.更新薪酬管理模式 一是岗位制与绩效制的应用,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的结合;二是计时制和计件制的应用,一线工人与二线职员的分类。三是年薪制和月薪制的应用,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考虑。四是分红制和股权制的应用,单项激励与长期激励的结合。 二、国有企业精益薪酬管理的对策 如何更加有效地对国有企业实行精益薪酬管理,我们必须专注国有企业的特点,去优化流程设计,以达到精益薪酬管理的目标。 1.优化薪酬管理的流程设计 (1)职位分析与职位评价。职位分析是确定薪酬的基础,企业管理层要在业务分析和人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目标,明确业务职能和职位关系,编写职位说明书,通过综合评价各方面因素,得出工资级别,进行岗位评价,形成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系。 (2)薪酬调查与目标。国有企业在确定全体员工的工资水平时,需要参考周边劳动力市场和行业内兄弟单位的工资水平。薪酬调查的数据,要有上年度的薪资增长状况、不同薪酬结构对比、不同职位和不同级别的职位薪酬数据、奖金和福利状况、长期激励措施以及未来薪酬走势分析等。薪酬调在解决薪酬所激励的人群和调控目标。 (3)精益薪酬结构设计。薪酬管理系统是对企业工资水平、工资结构、工资制度、工资形式、工资待遇的管理系统,旨在监督它们是否达到了组织与个人的目标。由于工资管理中包含很多内容,因此它是最困难和最具挑战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之一。在确定员工工资时,往往要综合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其岗位等级;二是个人的技能水平;三是个人资历(学历、工龄、职称等);四是个人绩效。在工资结构上与其相对应的,分别是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各类津补贴和绩效工资。岗位工资由岗位等级决定,它是一个人薪资高低的主要决定因素。岗位工资可以是一个区间,也可以是一个点。企业可以从薪酬调查中选择一些数据作为这个区间的抽样数据,然后确定每一岗位等级的上限和下限。 (4)薪酬体系的实施和调整。为保证薪酬制度的适用性,规范化的公司应对职工薪酬的定期调整做出规定。企业吸引、激励和留住有能力的员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企业的报酬机制实现的。如何处理好既吸引人才又降低成本这对矛盾,是薪酬管理系统的焦点和难点。薪酬管理系统的首要任务是报酬公平,以效率促公平,继而通过相关政策的调整不断完善薪酬体系,以满足整个管理系统的需要。 2.精益薪酬管理系统 一是要加强薪酬管理的基础工作。精益薪酬在此强调的是薪酬的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分析。二是完善现有的奖金和津贴项目。伴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及时调整企业的奖金项目和津贴类型,规避企业风险。三是在薪酬改革的同时,配套进行绩效考核制度的改革。精益的概念强调企业绩效与部门绩效同员工绩效的绝对关联和协同一致。在新一轮的国企改制中企业更多面临的是公司制理改造、上市和重组,这也为薪酬改革创造了新的契机,我们要结合薪酬改革实施绩效改革。四是完善年薪制。精益薪酬管理更注重在核心员工中推行年薪制。五是探索长期激励机制,尝试股份、股票期权。 3.精益薪酬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是要为核心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使员工满意的薪酬并不单纯意味着高额的收入,还包括金钱以外的许多内容,尤其是一些掌握核心能力的员工他们关心更多的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即非金钱因素在他们的需求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二是把收入和能力挂钩。建立个人能力评估制度,以员工的能力为基础确定其薪水,工资标准由技能最低直到最高划分出不同级别。三是调薪方式应透明公开,形成规范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四是要重视工资体系外的福利体系的设置与管理。 总之,在对薪酬制度的探索中,我们必须具体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在科学评估职位价值和能力价值的基础上,精益薪酬管理。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纵深发展,精益薪酬管理的内涵将更加深远,我们也需要在更多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去摸索和实践。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试论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工作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薪酬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需考虑的各种因素,并引入体现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的概念——绩效工资,最后,建立了基于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的薪酬管理体系。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绩效工资;经济报酬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竞争已由产品竞争、技术竞争发展到人才竞争,而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优劣是决定人才走向的关键。所谓企业的薪酬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员工报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其基本立足点要公平、公正、合理,即根据员工为企业提供的劳务和贡献,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合理的回报。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1薪酬制度贯彻的基本原则 薪酬制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公平性、竞争性、激励性等。 公平性主要包括:外部公平性,即同行业或同地区或同规模的不同企业中,类似职务的工资应基本相同;内部公平性为同一企业中不同职务所得工资与其贡献应呈正比;个人公平性,同一企业中占据相同岗位的个人所得工资因其表现不同而不同。 竞争性,指制定工资标准要有吸引力,促使员工朝既定目标努力,最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也为公司取得更大的利益。 激励性,即根据岗位特点,逐步加大物质激励制度;同时增强精神激励,为员工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2薪酬制度综合考虑的因素 薪酬制度的制定,要考虑众多的因素,协调好各种因素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薪酬制度。 薪酬制度考虑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与法律、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等宏观因素,以及居民生活费用、当地本行业的收入等,其产生的影响是次要的。考虑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支付能力、工作本身差别、员工本身差别等,其产生的影响是主要的。 3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 3.1绩效工资的引入 绩效工资即是综合考虑了薪酬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各种因素,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 3.2绩效工资的基本特点 与传统工资制相比,绩效工资制的主要特点;一是有利于员工工资与可量化的业绩挂钩,将激励机制融于企业目标和个人业绩的联系之中;二是有利于工资向业绩优秀者倾斜,提高企业效率和节省工资成本;三是有利于突出团队精神和企业形象,增大激励力度和员工的凝聚力。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将个人的收入同其本人的工作绩效直接挂钩,会鼓励员工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又不增加企业的固定成本。 (2)严格的、长期的绩效工资体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公司不断改进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提高员工绩效。 (3)这种方法使绩效好的员工得到了奖励,同时也能获取、保留绩效好的员工。 (4)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虽然没有奖金了,但是由于工资成本较低,公司也可以不炒人、少炒人,让员工有安全感,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当经济复苏时,公司也有充足的人才储备。 但是,任何规定制度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绩效工资体系的不完善和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容易导致对绩优者的奖励有方,对绩劣者约束欠缺的现象,而且在对绩优者奖励幅度过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一些员工瞒报业绩的行为。因此,建立完善的评估标准和有效监督措施是绩效工资实施的关键。 4薪酬管理制度的建立 薪酬制度的建立,保证了企业员工得到合理公正的回报,这种回报包括了直接的经济回报和间接的非经济回报,直接的经济回报是以物质形式体现,问接的非经济回报以非经济报酬的精神奖励为主。 4.1经济报酬 以物质形式体现的经济报酬综合考虑了员工的职务、学历、工龄、能力等各种因素,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评定一个员工的绩效工资,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基本工资。综合考虑了职务与学历的影响。根据从高原则,将职务对小时工资率的影响与学历对小时工资率的影响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如表1。 基本工资=8×max(学历,职务)×20 (2)工龄工资(12元/年,结合工龄系数)。设置一个基准再结合个人升职情况,设计一个系数,因为在一定时间内未升职,相对来说,在这段时间内就没有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因而其系数不完全为1,如表2。 工龄工资=4×工龄×工龄系数/12 (3)职务津贴(按不同职务设置)。根据政策及以往经验数据和称职与否设置不同系数,如表3。 职务津贴=基数×职务系数 (4)能力工资。考虑能力因素。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其在基本工资设置中已体现,而在能力工资中将逐渐淡化其影响。随着工作时问增加,由于新员工的进入,学历存在可替代性。 能力工资=基数×(学历系数/12+职务系数+工龄系数/12),其中:基数根据企业当月效益订。 (5)其他。当然,一个员工实际发到手的工资还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扣除各种税后进行计算。 上述分析的基本工资、工龄工资、职务津贴、能力工资等都综合考虑了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其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因此是绩效工资的体现。也就是说,员工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即是企业为其提供的绩效工资。 4.2非经济报酬 非经济报酬可以体现在: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具有挑战性、有趣的工作,工作的成就感、满意感和恰当的社会地位、吸引人的企业文化,弹性的工作时间以及企业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 许多员工在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后,更关心个人的事业发展。企业应根据员工的意愿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并根据岗位特点和专业特长,为员工提供职务序列、职称序列、技能序列等多种成长道路,使员工都能找到自己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为公司员工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为员工提供多种跑道,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注重员工的培训,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开发培训力度,如提供奖学金、助学金、留学深造和出国培训等。为员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人员配置时要做好职位分析工作,尽量使工作内容丰富化,使岗位本身对员工有吸引力,有挑战性。要建立健全岗位轮换制度,规范轮换竞争上岗制度,使员工有机会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5结语 本文对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讨论。其实,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工作,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来套现,应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所在地的地方特色等具体情况展开,才能找到企业与员工很好的结合点,才能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浅谈关于改善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绩效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薪酬管理;考核体系;岗位测量;目标分解;多维评价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与考核作为国有企业评价单位及员工业绩状况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对实施企业管理战略、建立员工归属感、完善员工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合理有效的薪酬机制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共同促成企业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运行绩效。本文针对当前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以促进企业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涉及企业的经济核算与效益,而且与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员工努力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效益。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模式应当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改革发展的状况不断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一、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模式与运行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薪酬管理考核体系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分离。国有企业常常采取层层分解目标的办法,进行责任和任务的分解。在薪酬考核体系中,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是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目标分解常常在减法的指导思想下成为目标肢解,分解后的目标之间缺乏相互支持,分目标之和往往小于1。各单位追求各自的目标,各自目标达成后,企业的战略总目标却无法达到。按照责任体系分解后的薪酬体系在运行中常常不能够作为实现企业战略的有力支撑。 (二)薪酬考核内容单一,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薪酬考核的内容一般包括岗位员工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和出勤情况等内容,至于工作态度、意见和建议、创造力等方面的考核全靠主观意想和定性评价进行,员工对企业做出的真正的贡献并没有完全在员工的收人中得到体现。考核内容多年一贯制,缺乏创新和变革,不能够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三)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薪酬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为达到同一目标而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强调沟通、辅导及员工能力的提高。从薪酬管理实施的目前情况看,员工的薪酬考核只是一个单向过程。大多数公司员工完全是考核指标的被动接受者。另外,由于管理者本身素质参差不齐,信息不能够得到及时沟通,造成员工不了解任务全貌和企业总体目标,公司无法让员工融人形成凝聚力。许多公司员工对薪酬管理制度缺少了解,员工不知道公司的考核政策、考核结果、自己在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等等。 二、优化薪酬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科学的进行岗位工作分析和测量,建立系统公正的薪酬考核体系。工作分析是薪酬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工作分析可以是薪酬考核的前提,也可以说是薪酬考核体系的一部分。要确保薪酬与业绩挂钩,将职工工资增长状况作为经营者业绩考核的基本内容,并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同时只有公平合理的差别才能使薪酬发挥其既鼓励先进又能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作用,过大或过小都能引起员工不满。薪酬水平涉及外部公平问题,即员工将自己在公司所得与社会上同类工作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较的过程,比较的结果也会影响到员工今后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去留。 (二)加强薪酬调研分析,合理控制薪酬差距。收人差距是影响企业稳定的重要方面。要在企业内部确定合适的收人差距比例,更好的维护企业整体稳定。特别是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时,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深人基层进行薪酬调研,切实解决员工群众反映的薪酬管理方面的问题,真正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合理调控收人差距,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人,确定管理者与员工收人合理比例。根据不同层次的职责承担风险,按不同的比例兑现考核收人的结果,尽量减少普通员工减薪幅度甚至不减薪,稳定职工队伍,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三)建立有效途径和渠道及时沟通薪酬,加强薪酬体系运行的监督。通过薪酬调查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确定一个合理的薪资水平,同时引人监督机制以便有效地避免薪酬系统运行中的不合理。工资分配应做到公开化、透明化,经营者收人考核办法应以适当的方式向职工公开,实现职工对经营者薪酬的监督,保障公正的薪酬制度得以公正的执行。 (四)注重整体目标分解的科学性。当企业总目标分解后,各个目标要有关联和相互支持性,各部门的目标实现才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以及各个部门的成员是否能积极的工作,要看目标是否正确,是否量化,是否具有挑战性,企业的目标确立以后,各个部门和各部门员工才可以根据目标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使整个企业高效地运转。与整体目标相一致,薪酬体系的建立也应当充分考虑关联度和支持性,体现收人分配的总体思想和科学性。 (五)努力实现薪酬的全方位考核评价。薪酬考核是按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员工的品德、工作绩效、能力和态度等进行综合的检查和评定以确定其工作成绩和潜力的管理方法。薪酬考核是员工薪酬管理系统中的关键环节。企业如何准确考核评价业绩,如何进行奖惩是改进工作、实行激励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如何向员工引导价值标准。在考核时要根据考核目的、对象等具体情况的不同,选择有效的考评方法。对工作表现、态度行为等的考核采用指标性、客观性、行为性描述,全面地对员工表现、工作内容、工作性质进行考核,避免评价性描述的主观性。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国有企业的薪酬管理分析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薪酬管理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薪酬管理制度科学合理与否,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市场竞争力紧密相连。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薪酬管理削度,对于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至荚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现阶段企业薪酬的管理制度,如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不断完善增资机制,引入薪酬系数、薪点削技术工具等。 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处于高强度竞争的状态中。企业无论是应对竞争,还是壮大发展,最终依靠的都是——人。因此,企业间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成为焦点。企业家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人才竟争中的一类关键要素群——薪酬以及薪酬关联因素。 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现代化建设和人民政权的物质基础;国有企业能否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是每个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逐步转换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内部的工资分配制度逐渐由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的自身行为。因此,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薪酬管理制度与分配方案,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便成为每个国有企业当前的重要课题。 1当前国企薪酬制度及管理的主要问题 薪酬总额管理机制不合理,薪酬增长具有很强的刚性。尤其是基本薪酬,基本上是和工龄挂钩,只能增、不能降,致使薪酬总额的缺口和成本的承受能力矛盾日益突出。 薪酬结构复杂,标准设置不合理。员工往往不清楚自己的薪酬包括哪几部分,也不清楚各个部分相应的标准,这就导致薪酬的各个部分不能充分、有效地对员工进行激励。 薪酬分配关系不合理。向一线苦、脏、累、险岗位倾斜的同时,向技术岗位和重要管理岗位倾斜力度不够(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薪酬不能体现他们的价值),难以把薪酬同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联系起来。同时,同工不同酬,不同工同酬现象严重,致使素质低的员工不愿离开,高素质的员工不安心工作,企业整体生产效率不高。 薪酬作为劳动力价格,和劳动力市场平均水平有较大差异。从事简单劳动的员工薪酬要比劳动力市场平均水平高,从事复杂劳动的员工薪酬要比劳动力市场平均水平低,企业内部薪酬平均化倾向明显。由此造成减员增效难度增大,企业想留的技术、营销和管理人才留不住,企业冗员减不下来,出现了企业冗员多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 2加强薪酬管理、较好的运用薪酬制度.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薪酬是驱动员工敬业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薪酬管理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薪酬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增值功能。薪酬本身不直接带来效益,但可以通过有效的薪酬战略及其实践,将薪酬交换劳动者的活劳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企业财富和经济效益。这样,薪酬就对企业具有增值功能。同时应理顺职工追求个人报酬最大化和企业迫求利润最大化这一对立统一的关系。 激励功能。管理者可以通过有效的薪酬战略及其实践,促进员工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保护和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资占全部报酬的比例,一般而言,基本工资应占全部报酬的40%一50%,如果基本工资偏低,对于员工利益会有损害,影响工作积极性,属激励性报酬的奖金和股权部分要明确发放方式和标淮,如果绩效是由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则可用股权及分红的方式让员工共享。 配置和协调功能。企业可以发挥薪酬战略的导向功能,合理配置和协调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并将企业目标传递给员工,促使员工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相融合。 3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策略 薪酬体系设计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是靠文字堆砌而成的方案就能完成的,而是企业全体都参与的过程,是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部分紧密结合的过程。 3.1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薪酬体系 所谓岗位工资制,是首先对岗位本身的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然后根据这种评估的结果赋予任职者与其岗位价值相当的薪酬。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薪酬体系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是薪酬管理的基础。进行工作分析必须以公司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为大前提,在流程分析和人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职位的职责、工作关系、任职资格及考核标准,最后形成岗位说明书。 第二步:岗位评价。岗位评价职位评估是一套“因素提取”并给予评分的岗位价值测量工具。它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进行评价,以确定岗位相对价值的过程。 岗位评价重在解决企业内部公平性问题。它有两个目的,一是比较各个岗位相对价值的大小,得出岗位等级序列;岗位等级常常被企业作为划分工资级别、福利标准、出差待遇、行政权限等的依据,甚至被作为内部股权分配的依据,而岗位评估则是确定岗位等级的最佳手段。但国有企业仅仅依靠行政级别高低来划分岗位等级,而不是依据岗位评估,这样有失准确和公平。 3.2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 确定薪酬外部竞争性的过程其实就是给内部岗位等级进行定价的过程,这主要是通过把岗位的内部价值与岗位的外部价值进行的系统的比较来完成。现实情况下,国有企业面临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可能会采取混和策略也就是以各类岗位的社会平均工资为基础,对供过求的人员相应降低工资水平;而对社会紧缺人才采取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政策,也就是说,在保持一般员工薪酬水平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可以想办法使核心员工的薪酬水平也高于市场水平。 3 .3根据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建立企业的薪酬制度 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和企业问题建立自己的薪酬制度。比如企业文化鼓励创新,则实际工资的组合就不能只根据职位、资历而定。又如创新型企业应该允许犯错误,则不能实行犯错扣分制度,导致经常创新的人被罚,打击了勇于创新的员工的积极性。 3 .4完善企业薪酬分配方式 完善企业分配方式可以从提高企业薪酬分配的合理性,便于企业在不同的时期或对不同的部门采用不同的薪金分配制度。从而保证企业的薪金制度能时刻对其员工起到激励作用。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浅析新形势下中央企业薪酬管理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薪酬 管理 论文摘要:介绍了企业薪酬制度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央企业薪酬管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通过思考,提出坚持依法治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加强内部薪酬管控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管理,强化企业内部压力专递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薪酬管理成效的具体对策。 0引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薪酬作为激励劳动效率的主要杠杆,是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紧密联系的管理要素,薪酬管理是企业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构成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企业必须及时制定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沟通,对薪酬系统进行有效性评价并持续改进。薪酬管理问题是关系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科学的薪酬管理能够合理运用薪酬传递企业价值导向,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是企业吸纳、激励、使用、保留人才,增强组织赢利能力进而提高竞争力,实现企业目标最大化的有力工具。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截至zoog年底,中央企业拥有国有资产总量超过5.5万亿元,中央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主力军、排头兵,是国有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干力量,中央企业能否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目前我国大力进行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推进国民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创新的时期,中央企业作为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有责任、有义务做出表率。如何认识和解决薪酬管理问题,从战略高度对中央企业薪酬管理工作进行规范,逐步确立现代薪酬分配思想和制度体系,更有效地发挥薪酬的激励导向作用,是当前中央企业薪酬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薪酬制度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中央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1985年起国家对传统的等级工资制实行结构性改革,推行工资与效益挂钩的工资制度,引人再分配调节手段,开征了工资调节税、个人收人调节税,对企业工资总量实行控制,不再统一规定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企业内部分配形式逐渐灵活多样。到1988年,约40%的企业进行了浮动工资制、结构工资制、岗位工资制等基木工资制度改革。1993年开始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试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运用法律和经济等手段调节工资收人分配的力度,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制度。2000年以来,工资分配制度进人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中央提出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许多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的基础上,部分企业试行了股权激励办法、企业年金制度,并规范职位消费,中央企业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部分企业开展了企业内部职工持股、技术要素入股等试点,全面建立最低工资制度。 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标志着我国已进人全面改革的新阶段。据此展望,在中央企业薪酬管理这个重要领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化和主客观条件的逐步具备,劳动计量市场化和工资形成市场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薪酬管理模式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成立以后,陆续制定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业绩考核、股权激励、职务消费、兼职取酬等若干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以对企业负责人普遍实行了以业绩为导向的年度薪酬制度。企业负责人基薪根据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结合企业经济规模和收入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绩效薪金与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根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级别及考核分数确定。同时,按照“规范起步、循序渐进、总结完善、逐步到位”的工作思路,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进行了探索。中央企业内部分别采用岗位薪酬制、技能薪酬制、结构薪酬制、绩效薪酬制等薪酬制度。2010年起,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实现了从岗位等级工资制、岗位结构工资制向企业经济增加值(eva)评价方法和薪酬激励制度的转变。 目前中央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改革试验阶段,与现代科学、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分析 3.1收入分配问题引发强烈争议 (1)劳动报酬比重逐步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总产值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二,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预测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报酬在国民收人初次分配总额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后持续下降,2005年为36.7%,连降22年,而从1978年至2005年,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 (2)收人分配差距未能有效缓解。职工平均工资地区差距仍在拉大,2000年,在陕西省内各地市中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的商洛市与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西安市差距为1848元,到2008年,这一差距扩大到12687元。行业间工资收人差距依然较大,199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与最高行业的差距为2.35倍。到2005年,行业工资差距扩大到4.88倍。 (3)各个阶层收人增长速度有差异。按照国际通用的社会平均工资法,月最低工资标准一般是月平均工资的40%~60%,目前中国所有地区的最低工资上限仅为平均工资的43%左右,平均水平则明显低于40%的下限,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法,没有一个省份达到了最低工资标准水平。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居民收人基尼系数1994年突破警戒临界点,目前已超过0.45,收人分配已走到了函需调整的“十字路口”。 3.2国家收入分配监管力度不断增强 收人分配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收人分配的状况不仅会影响生产的效率,而且会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社会的协调与稳定。国家领导把“收人分配不公”作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三大因素之一进行了重点强调,总理发文指出:“当前,收人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理顺收人分配关系,改革收人分配制度,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作出了明确要求,国资委下发《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内部收人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行实施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控”预算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将出台工资支付条例。从近期国资委监事会对中央企业的检查以及各类外部审计来看,收人分配是检查和审计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收人分配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3.3绩效管理在企业二次分配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员工中“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依然存在,绩效管理在体现“效益优先、按劳分配”的激励约束作用不够明显,助力员工发展方面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有些企业过度崇尚薪酬的激励效能,把薪酬看作是激励员工工作热情的万能钥匙,把激励简单等同于现金奖罚,忽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社会需要;与此相对应,有些企业则轻视薪酬制度功能,过于依赖“狼性理论”、“大公无私”文化,忽视员工“经济人”的属性,不注意调整薪酬制度以适应企业外部的市场大环境,从而导致了员工积极性的丧失,甚至使核心员工外流、企业竞争力下降。 3.4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依然薄弱 主要体现科学的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制度尚未建立,在劳动差别和岗位价值缺乏定量的依据,即对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劳动条件等4要素没有进行较规范的评价,导致工作环境艰苦、技能要求高的岗位与一般岗位收人未能合理拉开差距。由于体制原因,大多数中央企业还存在着总体超员、部分专业工种缺员现象,历史包袱较重,适应企业特点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和岗位管理体系有待完善,薪酬管理对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未能充分盘活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力度不强。 4薪酬管理的对策 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收人分配问题成为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热点,薪酬管理工作既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企业的工资总额由政府有关部门核定,企业薪酬管理的根本任务在于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依法治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加强内部薪酬管控力度,规范收人分配管理,强化企业内部压力传递机制和激励机制,夯实薪酬管理基础工作,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1完善薪酬分配制度 坚持收人分配改革“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间收人群体收人,提高低收人群体收人水平”的大方向,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个人收入岗位责任、贡献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相衔接、能增能减的分配调控机制。积极探索管理、技术、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人分配的办法,参照行业劳动力市场,根据人工成本比重等要素合理设置便于增长统计、宏观调控、自我约束的分配指数,深化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探索引人职级、岗位绩效工资制,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生产一线职上倾斜,合理确定上_资差距,接受国家和公众监督,使每位员工能够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 4.2制定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 根据企业成长期制定适应企业发展的薪酬战略。在企业迅速成长时,经营战略以投资促进成长,薪酬战略应当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将高额报酬与中高程度的奖励相结合。企业进人成熟阶段,其经营战略主要以保持利润和保护市场,薪酬战略应以奖励市场开拓和新技术开发及管理技巧为主,把平均水平的报酬与中等的奖励相结合。企业处在衰退阶段,其经营战略是收获利润并转向新的投资点,薪酬战略应实行略低于中等水平的基本工资和福利。 4.3规范收入分配管理 (1)建立健全收人分配重大事项审核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收人分配宏观调控政策,推行收人报告制度,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方案、股权期权激励方案、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等涉及收入分配的重大事项,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履行申报审批程序。 (2)严格控制人工成本增长。健全人工成本管理调控制度,加强人工成本的统计、分析和管理,推行薪酬管理信息化应用,建立人工成本监控、预警机制,全面实施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薪酬发放遵循“两低于”原则,严格执行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厘清各类奖金和津补贴,规范薪酬列支项目和渠道。企业执行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和调整完善薪酬福利体系,均应充分考虑企业效益、工资水平、人工成本承受能力和市场竞争的要求,持续提高人工成本投人产出效率,优化人工成本结构。 (3)加强收入分配的管理和监督。坚持工资内收人监督检查,执行国家宏严格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健全内部分配民主管理程序和制度,企业收人分配重要大项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加强企业风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能力。 4.4完善企业内部压力传递机制和激励机制 (1)规范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管理。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重点工作的部署,加强业绩考核指标提取和目标设置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推行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使企业负责人薪酬与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联动,促进企业负责人收人分配公正、合理、规范。 (2)深化全员绩效管理。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全员绩效管理规划目标,以规划引领绩效管理深人开展,健全岗位绩效指标库,逐步提高员工薪酬收人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工作能力等指标挂钩力度,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薪酬制度,以此激励员工干事创业激情。 (3)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把薪酬制度改革放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进行系统思考,综合考虑员工发展愿景和精神激励因素,注重同步健全完善配套的劳动用工、劳动合同管理、职业发展、人才培养、干部选拔任用等相关制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合理拉开关键岗位、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与一般操作岗位的收人差距,拓展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空间,让对企业贡献较大的人才通过不同激励方式同样得到实惠,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使薪酬管理效能最大化。 4.5加强薪酬管理基础工作 (1)分析参与收人分配的各要素在企业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提高收人分配透明度,进一步对“按劳分配”进行新的探索,对“劳动价值”赋予新的内涵,对“劳动”参与分配提供新的思路。 (2)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分析、评价制度。以组织机构规范和劳动定员贯标为契机,以岗位分析为基准,编写岗位说明书,评价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建立胜任模型,确认相应岗位价值,为确定薪酬标准提供量化依据。 (3)逐步建立竞争性的岗位管理机制。《职工奖惩条例》于2008年废止,新《劳动合同法》和《实施条例》细化了现行劳动合同制度,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用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强政策研究,抓紧完善企业内部奖惩规定,积极开展清理和规范用工工作,研究依法调整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用工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人员编制,合理设置岗位,加强人员配置管理,为建立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人能高能低的良好格局提供制度保证。 5结语 薪酬管理问题涉及企业每一名员工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正和稳定,十分敏感和复杂。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公正、公平、高效、和谐的薪酬管理体系,加强薪酬管控力度,充分发挥薪酬分配的杠杆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盘活人力资源,使员工价值得到更好体现,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有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浅议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现状与对策 论文关健词:薪酬制度 业绩评估 自助餐(自选)式的福利制度 论文摘要:薪酬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报叫制度那样咦起人们如此多的情感和讨论。本文通过我国现阶段各企业的报酬制度的分析,找出了现有薪酬制度的不合理方面,在此基拙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我国的企业能够充分重视薪酬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职工提供较好的待遇,从而也使职工能够对企业充满热情和忠诚。 当今时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只有留住高能力的人力资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才能求生存求发展。如何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合理配置使用人才与激发员工潜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已成为每个中国企业当前的重要课题。薪酬制度在任何公司都是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一个企业需要有一定竞争能力的薪酬吸引人才,同时需要有效的薪酬政策来留住人才。 薪酬是指员工因对组织(主要指企业)提供劳动或劳务而得到的报酬,是员工因完成工作而得到的内在和外在的奖励。它不但包括直接的货币形式(直接薪酬)和可转化为货币的其他形式(间接薪酬),还包括较舒适的办公室,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较多地参与决策,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及较好的发展机会等难以用货币来衡量的形式。从市场角度来看,薪酬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市场形式,或称“人力资源价格”;从分配的角度来看,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人力资本要素贡献的回报。 我国的薪酬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薪酬制度相比有其固有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发,在薪酬管理制度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我国的薪酬管理上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有待改善的环节。 1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薪酬支付缺乏公平性 薪酬制度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在不公平性。二是外部不公平性。 内在不公平性,可分为纵向不公平和横行不公平。纵向不公平,主要指不同级别的企业员工之间薪酬的差距过大。一般情况下,企业对管理层都很重视,给高层管理者的工资高于中层管理者的好多倍,又给予了他们很多职务消费的权力,灰色收人远远高于其他层次职工的所有收人。大大挫伤了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感。企业当中不满、不服的情况随处可见。还有给中层管理者高于基层主管数倍的工资,而基层主管作为技术骨干与一般员工差别不大,但是基层主管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生产当中出现问题的话,负责任的是基层主管而不是普通职工。这种职责与收人的不对等导致了企业技术骨干的流失。横向不公平主要是指不同部门同级职位在薪酬上存在“一刀切’,现象。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同部门的员工,其专业技能和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虽然是出于同一等级,其薪酬水平也应该有所差距,这才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外部不公平性,本文也把外部不公平性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不同地区的相同行业之间的薪酬水平差距过大。我国是典型的地区发展不均衡国家,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收入水平差距很大。内陆城市的农村和城镇也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地区的不公平性导致的人才跨地区流动。山东省菏泽地区作为内陆地区,因为薪酬水平的地区差距,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的外流。作为国家公务员的教师和警察人员,也存在外流的情况。很多教师和部分警察外流到广州.因为在广州年薪能够超过10万,而在当地一年能挣到1万就很不错了。这种高水平人员的流动,给当地的教育和治安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收人稳定的公务员还存在流动性,更何况没有保证的普通企业员工呢。其次,是同行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薪酬差距过大。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还不规范,没有完善的薪酬规划制度,职工的养老和医疗及失业保险,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规范文件。在部分民营企业中还存在剥削劳动力的情况,更有甚者还雇用童工。在制度较规范的地区,可能名誉收人和同行业的国有企业相同,但是实际收人则大打折扣。因为各种医疗和保险制度的不完备性使民营企业的职工实际收人大大减少。 1.2奖金奖励和福利保险计划缺乏柔性,起不到激励作用 奖金和福利保险等形式的外在报酬,已成为薪酬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在的薪酬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外部报酬的分配及策划上,我国企业严重缺乏柔性,导致外在报酬的激励作用很小。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奖金和奖励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奖励的意义,变成了固定的附加工资。在福利保险管理上,企业承袭传统的福利保险计划,提供统一的福利保险。忽略了员工需要的差异性,对此,企业往往陷人两难境地。福利保险计划要提供,但提供后又起不到明显的激励作用。最终,这些计划只流于形式,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实施成本,另一方面员工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提高。 2薪酬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急需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薪酬制度,对现有的薪酬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更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此,企业在制定薪酬政策时应主要从内、外环境考虑,既保证薪酬的公平性又能显现其效率。 2.1提高企业员工薪酬水平的公平性 薪酬制度的公平性是建立在一系列的数据比较基础上得出的。企业要确保薪酬制度的公平,就必须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薪酬调查,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薪酬水平。现从两方面来阐述薪酬调查。一是外部调查:了解业务相近企业在薪酬方面的数据,较详细的掌握竞争对手在各个岗位和层级上的薪酬水平。以此为参数,调整企业本年度的薪酬政策。在进行外部调查的过程中要注意调查方式的选择,应在友好的基础上进行调查,防止错误信息的出现。如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也许会引起对方企业的不满,从而提供虚假信息,给企业的决策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内部调查即业绩评估:业绩评估无疑是使薪酬更公平最有效的方式,但一定要做得更加合理、科学、公正。首先应该从思想上,着力于更新员工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加强责任意识,塑造职业行为,努力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的薪酬管理平台。营造一个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工作环境,激励员工规划好自身的职业生涯。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其次,应考虑不同岗位的职工应用不同的业绩评估方法及标准。因为任何岗位都有其特殊性,企业应该制定多种业绩评估方法,对处于不同职务的员工进行评估。从而为制定与提升、解雇、临时解雇和绩效加薪有关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再次,在业绩评估中应尽量避免晕轮效应的存在,所谓晕轮效应,是指评价者让员工某一方面的显著特征,影响了自己对绩效评估中每一项单独内容的判断。结果使员工在每一项目上得到大体相同的评价。最近流行的一种业绩评估法方法,360度反馈法,能够较系统、全面地反映员工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表现。360度反馈法,在上级、下级、客户、同部门同事、跨部门同事,之间互相测评,将评估结果公开,提高评估的透明度。评估内容更具体、全面,从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评估。避免了评估目标的过于单一。但这种评估方法,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窄。我国企业要想和其他跨国企业相抗衡,就必须充分重视业绩评估,不能使其流于形式。尽量缩短评估时段,及时掌握员工的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真正地给优秀职工提供晋升平台,反映出薪酬制度的公平性。 2.2提高薪酬制度的激励功能 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体,经过博弈达到的均衡状态,才能够使二者达到帕累托最优。一味地追求公平可能会牺牲效率,而只追求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可能会伤害了普通职工的工作热忱和积极性。所以在提高薪酬制度激励作用上,应该掌握一种度,过犹不及。如何把握这种度呢?应该持具体单位具体对待的态度。跨国企业由于其所处的环境竞争激烈,那么应该加强激励的程度,鼓励优秀员工的创新精神,给与他们较优厚的待遇,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更应该加强激励的因素。 目前,国际上最普遍的就是,以股票性期权为代表的激励性薪酬管理制度。股票期权通常是指给以管理人员,按某一事先确定对固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选择权。如果股票价格上涨,并获得利润。股票期权能引导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自觉关心企业的利润,而不是只关心一时一事,因为通常情况下,股票的选购期期限比较长,这大大的刺激了管理者工作的热情,如果经营管理出色,他们将有一笔非常丰厚的奖励。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大公司实行管理人员和总经理奖励制度;另一项调查显示,70%的小企业有类似的计划,其中50%的公司对经营者实行增股权。 另一种比较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就是自助餐式的福利制度。在当今社会,作为外在报酬的福利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不再仅仅关注基本的工资是多少了,一些创新性福利的措施更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比如:自助餐(自选)式的福利制度。公司列示出一系列的福利方式,员工按照他所应该享有的级别和其意愿选择其所最需要的福利方式,然后提出申请。这样就打破了福利制度的单一性。虽然和以前所享有的福利水平的货币价值是一样的,但是这种体验式选择能够产生很强的激励作用,也能增加员工的满意度。这种理念的福利系统,虽然可能会增加人事单位一些工作,但人事单位本着服务员工的立场,还是应该多多推广“自选式的福利制度”。 总之,企业薪酬制度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只有对薪酬制度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设计,才能保证薪酬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薪酬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使薪酬成为一种完成组织目标的强有力工具。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浅谈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薪酬 结构工资体系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薪酬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与不科学的地方,它们正阻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其中的常见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小企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薪酬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与不科学的地方,它们正阻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希望在建设中小企业薪酬制度有效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探讨。 一、现行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薪酬设计缺乏战略思考。企业在进行薪酬设计的过程中较多考虑的是公平原则、补偿性原则、透明原则等,而对整个薪酬的界定缺乏理性的战略思考。薪酬设计上的战略导向原则,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或薪酬计划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该原则具有“天然”的动态性,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战略管理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管理 2.对薪酬设计的程序公平关注不够。一般地说,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会注意到薪酬管理中公平的诸层次.但他们往往只注重了薪酬设计结果的公平,而忽视了对薪酬设计的程序公平的关注。在他们看来只要使员工得到的薪酬与他们的相对工作价值相当,或与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相当,员工自然心里有数,薪酬体系的设计是黑箱操作还是白箱操作并不重要因此在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相当一部分企业把精力放在研发产品,抢占市场上,而对薪酬框架选择了黑箱操作。 3.忽视薪酬体系中的“内在薪酬”厂义的薪酬可以分为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两个部分。前者是员工从工作本身得到的满足它一般无需企业耗费什么经济资源。后者则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实质性东西.它需要企业在经济资源方面付出相应的代价。当员工在企业得到的内在薪酬较低时,客观上要求以相对较高的外在薪酬做出补偿。这暗示着当企业外在薪酬的竞争力较差时,企业可在内在薪酬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偿。中小企业管理者一般理解的薪酬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在薪酬“而忽视“内在薪酬”。 4薪酬计量的方法陈旧。中小企业在其薪酬管理上一般根据员工所处的工作岗位、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工作年限等因素.把所有员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薪酬的计量就以此等级作为主要依据。薪酬管理中普遍缺乏与员工薪酬计量直接相关的绩效考核,即使某些企业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也往往只是走走形式不注重过程。也就是说,薪酬体系对高绩效员工和低绩效员工不能通过薪酬的调高或降低来达到激励和警示的作用 5.员工的薪酬晋升途径单一。中国的“官本位”思想对民众的影响由来已久。人们一般以员工所在管理岗位的高低判断他们对企业贡献的多寡.员工也只有在高层的管理岗位才能获得施展个人才华的必备资源。因此,企业内的中、高级管理岗位成为各类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单一的’官本位‘或管理岗位通道.必然会使企业高素质技术类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大受约束和限制会诱导企业所有颇具发展潜力的技术型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无法安心科研技术领域的经验积累,为企业产品技术的升级、改进带来隐患 6忽视薪酬体系的‘沟通作用”。现在许多中小企业都采用秘密工资制提薪或奖金发放的不公开,使得员工很难判断在报酬与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同时,信任的问题也一样的存在。人们既看不到别人的报酬,也不了解自己对公司的贡献价值的倾向,自然会削弱这些制度的激励和满足功能。薪酬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薪酬就是沟通”这种封闭式制度是不会起到沟通和激励的作用的。因此,管理层只有与员工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各自的意图开放相关的薪资信息,才能使报酬制度变得更加有效。 二、中小企业薪酬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特殊历史条件决定其有更多的家族式管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由民营企业构成一般是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单个业主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身,形成了家族制的企业治理结构不重视企业制度建设,缺乏对决策层的有效约束机制企业内外的大小事务都由企业主一人当家作主,这在创业初期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当企业走上了发展之路规模逐渐扩大时,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便会诱发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管理上.都必须从家族以外引进外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否则难以应付局面。但是,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反对这种人力资本的引进。 2薪酬管理理念滞后l不少中小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颇高.对员工薪酬水平提高却心有不甘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薪酬管理理念相当滞后。一些管理者认识不到现代薪酬管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互动的良性循环,而这也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3现代薪酬管理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在企业创业阶段,那时企业初创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薪酬单一,作为企业家的业主可以事必躬亲、游刃有余地监控企业运作掌握每个员工的思想动态.划分员工绩效等级对于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在“随意“中合情合理。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管理者们要管理、监督成倍的员工,面对瞬息万变、难以琢磨的复杂市场,加上他们平日事物缠身及对管理培训的偏见自身素质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代薪酬管理方法和技术的把握上更显无奈急需专业人士为其出谋划策提供系统的现代薪酬设计方案。 以上是我们简要分析的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对薪酬管理的重要性还是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很不规范,希望本文能对中小企业规范薪酬管理提供一定帮助。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浅析现代企业中的薪酬管理 论文关健词:人力资源管理 薪酬管理 企业战略 论文章摘要: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老内容,但同时也是其现展中的新课题,如何提高薪酬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合理的实现企业薪酬管理,是激励员工工作热情、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 现今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的经济时代。企业因内、外部环境不断地变化而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矛盾和特点。随着企业战略重点的转移,其薪酬战略的重心也有所不同,采取的措施也有所变化,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二。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不断地解决这些矛盾,采取不同的薪酬战略,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薪酬的含义 l、薪酬是指员工从事企业所需要的劳动而得到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福利、服务和待遇。它是给员工的劳动回报的一部分,是劳动者应得的劳动报酬。 2、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讲,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其功能是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功能相一致的,也就是吸引、保留和激励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胜和创造性,使他们愿意并努力为企业工作。从员工的角度来看,薪酬的多少影响着员工自身生活水平,它常常被看作是一个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员工很容易把薪酬看作是个人的才能、积极吐和贡献大小的标志,是企业对自己工作或贡献的评价。 二、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的内容 薪酬管理就是为了能够发挥员工的积极吐并促进其发展,将员工的薪酬与组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是企业工资的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控制的工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在职工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过程。 1、 薪酬管理的主要形式 (1)货币形式支付的报酬,可分为基本薪酬、补偿薪酬和激励薪酬。一般来说,企业是根据员工所承担的工作的重要性、难度和其对企业的价值来确定员工的基本薪酬基本薪酬是员工工作收人的主要部分,也是其他薪酬设置或变动的主要依据;补偿薪酬是企业对员工非正常工作时间、特殊或困难工作条件下额外的劳动付出和承担工作风险所给予的报酬,主要包括加班费、津贴、补贴等形式,补偿薪酬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收人;激励薪酬是企业为激励员工更有成效地劳动或愿意为企提供更长时间的服务支付给员工的报酬,主要指奖金、员工持股、员工分红、经营者年薪制与股权激励等形式。相对于基本薪酬和补偿薪酬的稳定性特点而言,激励薪酬,特别是其中的奖金,具有可变和浮动的特点。 (2)间接性报酬。企业中的服务和福利,能让员工感受到大家庭式的温暖,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企业为员工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免费体检、带薪休假等。这种不直接以货币形式发放,但可以转化为货币或可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福利、待遇、服务和消费活动称为间接薪酬。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过去每个企业的福利几乎相同,而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和企业发展的不同水平,福利开始出现分化,人才竞争越发起激烈,现在企业已开始把福利作为吸引员工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3)非经济性薪酬。是指无法用货币等手段衡量的由企业的工作特征、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带给员工的’渝晚的心理效用。如工作本身的趣味险和挑战性、个人才能的发挥和发展的可能、团体的表扬、舒适的工作条件以及团结和谐的同事关系等。非经济性薪酬之所以成为薪酬,是因为这些非经济胜的心理效用也是影响人们职业选择和进行工作的重要因素,并和经济性薪酬结合在一起成为企业吸引人才、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 2、企业职工薪酬支付的依据 (1)薪酬对企业员工很重要,但薪酬并不是员工满意度唯一的因素,人的价值是动态的,假如薪酬对某个人的某一阶段很重要,他就会在某一特定阶段很看重薪酬,比如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员工,物质的需求、成家育儿需要钱,他会对薪酬比较看重,而到了另一阶段,他会更看重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对薪酬会是另一态度。企业要想根据员工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选择不同的薪闯(制度作为支付依据。 (2)一般来说,企业会对不同人才在薪酬上区别对待,要把最优秀的人才和其他人划分开来,提高他们的敬业度,要做得最好,避免被其他企业挖走。企业为一员工付薪,在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应认识到员工个体产生的影响。薪酬关系到具有哪些素质的员工会被吸引到企业中来并被留住,关系到是否能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来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对不同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 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基础,企业应按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使之达到最大的激励效用。具体来说按岗位性质的不同,将企业员工分为三大类,分别进行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 1、一般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 一般员工,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的一线工人。薪酬收人是绝大一般员工的主要收人来源,它对一般员工及其家庭的保障作用是其他任何保障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薪酬对一般员工的保障不仅体现在它要满足员工及其家庭的吃、穿、住、用等各方面的基本生存需要,同时还体现在它要满足一般员工及其家庭的娱乐、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发展需要。一般而言,一般员工比较注重稳定感,希望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希望生活稳定,免遭痛苦和疾病的威胁,在这些基本需要未满足前,他们是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的。所以,对一般员工的绩效考核主要是看他们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从而确定奖金的分配。 2、科技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 科技人员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是指那些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企业的发展解决问题或是从事专业技术研究的员工,主要是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级别。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薪酬是个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这种契约通过员工对于薪酬状况的感知而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绩效。现实生活中,员工一方面要追求实在的利益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还重视追求自身的价值、主人翁感和认同感。所以薪酬不仅仅是科技岗位员工的种获取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而且还是满足员工的价值实现和被尊重的需要的手段。因此,对专业技术人员除了用奖金支付、利润分红以及企业股票认购等形式进行激励之外,不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提供多种学习和培训等机会。 3、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 管理人员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组织整体发展战略,他们的作用和领导风格还会对组织的工作气氛、人际关系等方面起着主要的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对管理人员实施有效的激励计划,激励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又寸整个企业是很重要的。从长远来看,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激励与业绩考核结果相挂钩,如高管人员的薪酬结构,可变薪酬的比例增加,这既便于薪酬与绩效挂钩,又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而且对高管人员也有好处。再有,目光长远的企业应当考虑将高管人员相当一部分的薪酬作为未来的报酬,既能满足高管人员风险回报的要求,又能刺激高管人员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进行考虑,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 四、企业薪酬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薪酬标准公平合理 企业员工在评价自己的薪酬时,不仅关注其薪酬本身价值的大小,而且还会与同一行业、同一地区、同等规模企业中类似职务的薪酬以及自己以往的薪酬相比。只有当认为比较公平台理时,激励机制才能持续有效。另外,企业忌为高管人员制定“旱涝保收”薪酬制度,应体现高管人员获取薪酬的多少与其所实现的业绩密切相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薪酬标准的公平性。 2、物质薪酬与精神薪酬相结合 企业往往将物质薪酬当成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或至少是最重要的手段,想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认为只要支付了足够的薪水,便能更容易地招聘到一流的员工,员工也不会轻易离职。然而,对于企业中的高素质人才,“金钱不是万能的”,加薪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同样遵循边际收益递增后必存在递减规律。只有物质报酬与精神报酬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最有效的激励效用。 3、薪酬管理适应企业战略 企业通常强调的是人才吸引、保留、激励以及开发,但是吸引、保留、激励以及开发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长远规划。因此,薪酬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以及远景目标进行。 4、薪酬管理与企业文化关系 薪酬管理与企业文化是紧密联系的,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支撑,而薪酬则要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相协调,必须随企业文化的改变而进行变革,不能自行其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薪酬问题变得越来越敏感而又难以管理,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尽可能的满足每个员工最迫切的需求,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晴,创造出更大的企业价值。
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探析: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提升思路 摘要: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升,空中的交通活动也在日益增加,就我国现阶段的空中交通管理现状来看,我们发现,我国的空中交通管理事业的运行还不够科学有效,无法满足目前的实际航班运输要求,因此,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有效的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从而满足不同的航空乘坐者的需求。本文主要探究了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途径,结合现阶段空中交通管理面对的困境进行整体的分析。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理;途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民航的运输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民航内部的秩序协调管理水平仍然没有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从空中交通事业的改革现状出发,提出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希望对促进民航内部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1我国空中交通管理事业面临的创新挑战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调控后,不断致力于完善民航空中管理系统的建设,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保证了空中交通秩序的稳定。随着国家相关的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在不同的省区管制中心内构建了自动化的处理系统,同时又在飞机上安装了警告装置,以便于在飞行出现冲突或是地高度时发出警报在近几年内利用了雷达技术进行管制上的集中规划,但是从现下的民航机场建设形势看,民航的相关管理机制仍然面临了新的挑战。首先,我国的民航事业是目前我国的新型结构产业,帮助实现一线城市与小型地域之间的频繁交流,支线机场能够带动民航实现飞速发展。但是,在细节上的安全处理还不够成熟,由于新开设的线路在开发时的连接不是很稳定,民航飞行的动作又是连续的,所以就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问题,这些问题在管理系统中是无法完全做到预测的。因此,我国在空中交通的管理方面需要做到高度警惕,发挥出自身管理机制的潜在能力,提高相关管理工作的安全管理水平。其次,群众对于民航的机场飞行是否能够准点出发和到达有质疑,对于机上的服务优化素质也不是很满意,并且,在航班的一切任务布置之下,飞机有许多的任务积压,难以掌控单次的飞行旅程是否准点到达以及机上的服务质量。针对以上的情况,空中交通管理部门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新颖的方案,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促进空中交通管理事业的准点率的提高。 2如何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途径 2.1合理的制定出科学的航班时间安排表 在空中交通管制的细节上的各个环节中,航班准点的效率作为必要的指标,能够鉴定空中交通管制事业的水平。从上述的特征来看,实际的空中交通管理需要制定出科学的航班时间安排表格,并且结合细节中的路线跨越,来拓展航空的技术应用,提高航空运行通道的使用效率,从而满足了后期航班连续出行环境需求。只有不断的分析空中交通内的阶段性管理资料,才能够做到规划航班时间准确,辅助整体的民航事业稳定而长远的发展。在对航班时间安排表的科学拆解下,保证相关的机场出行动作,是符合科学的规划体系的,从而布置出正确的航班进港活动,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状态。 2.2合理的制定出应对各类突发状况的措施 变化多端的天气能够经常性的影响到航班的飞行活动,也是导致航班到达时间延误的主要原因,不停的冲击着相关的制定航班时间的部门,在技术冲击下,民航机场由于单个的飞机延误而导致后续的航班时间规划表格的安排全部打乱,使得航班的正点率降低,乘客也容易出现不满的情绪,导致整个交通的秩序管理受到不小的压力。为了有效的解决此类的问题隐患,相关的技术设计人员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应急控制措施,以便于在空中交通管理事物中发挥中应有的作用,达到原有的航班准点控制的目标,实现整体航班时间富有弹性。在进行机制疏导的一系列过程中,民航飞机只要在此过程中接触到非人为的因素,便可以对民航飞机进行高层次的安全质量保护,有利于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 2.3主动的对雷达引导设备进行先进格式的研发 我国的民航事业在探索的技术方面不断的强化,并且研发创新的设备和相关的应用活动的频率逐渐增加,而在空中交通管理中,利用先进的雷达设备所能达到的成效最大,对于整个航空事业的管理控制的力度十分大,有效的将科学航空线路导入到民航的起飞架次和路线的追踪中,实现标准化的管理,优化航班的时刻校验工具,并不断的调整。在分析现阶段的民航事业内部情况后,我们发现,民航事业的内部在雷达装备的运用绩效上要维持足够的优越,塑造出细致的网络监控模型,有利于稳固当前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的科学技术含量,满足现实的顾客对航空事业发展的需求。 2.4要高度的结合民航机场的实际管理 在进行空中交通的管理时,要充分的对管理体系中的细节环节进行细化的协调。要想实现技术指标架构就要结合民航机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同步的校验后,才能够清晰的梳理出管理制度内部的秩序隐患问题,与此同时,要对管理手段进行有效的创新,这样才能够应用新型的管理手段清除旧的民航事业归控原则,从而维持好相关的动力掌控力度创新,突破原有的空中交通事业管理水平的层面,满足实际顾客的需要。从目前的实际民航机场建设情况看,观察机场内部的管理状况,不断的协调处理民航机场内部的航班时间,以及相关的飞行路线,要结合相关的交通管理的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的规范化,降低内部细化事物,和实际的飞行疏通环节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科学有序的延展长时间的管理控制活动,达到实际的应对标准,提高民航内部的系统性能的速率。从我国现有的空中交通管理现状看,我国要想落实现代的管理机制,就要让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对空中交通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走上维护管理水平的道路,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是研究了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途径,但是从我国现阶段的现代化航空事业发展情况看,改革的成效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为了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相关的管理维护人员要备好相关的应急方案,不断的改进技术,为解决现阶段的空中交通隐患做出努力。 作者:尹凯单位:民航华北空管局 北京空管中心 北京区域管制中心 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探析:制约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因素分析 [摘要]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了航空业的发展,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问题成为近几年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高效、合理的交管体制可有效促进民航业的发展,并确保航运安全。本文根据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现状,对制约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的几点因素进行分析,当前民航空中交管制度还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 [关键词]民航交通管理;人为因素;管制改革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航空运输业不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航空市场,航空安全问题被提升为国际关注问题。良好的航空交通管理是确保航空安全飞行的重要前提,可以使飞行员按照管理规范要求飞行,使地面系统与空中人员取得联系,安全有效使用空域,确保每一次的飞行效率和安全。但从目前航空业的空中交通管理来看,空中交管发展面临新时期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必须解决当前空中交管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才有利于我国航空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1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现状 民航交通管理是通过借助科技力量对飞机的全程飞行状态进行掌控,规范飞行路程、遵守空中交规,确保航班良好安全飞行,使管理体制与国际标准相符。随着综合国力不断上涨,地方航空业发展加快了步伐,空中交管制度的实施可有效促进了民航事业的发展。当前民航交管部门主要采取三点措施实施航空管制。首先通过采购国外先进、完善的交通管理设备,协助我国航空业更好进步发展;然后学习国外先进交管制度措施,利用国外成功管制经验和成果,来完善当前我国民航的不足,提高我国民航的实际空中管理能力;最后依靠国家技术力量,由政府各方面大力扶持,提高民航自身管理技术水平,成立科研小组,组建优质管理团队,对交管所需的管理技术进行研发和应用。 2制约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因素 2.1人为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交通管理的制定和制定者主体是人,人的心理变化、技术能力和其他因素都会影响到交管的性质。若飞行中管理人员受外界或自身影响发生不安、紧张等心理变化,此时管理人员只能依靠工作经验对问题进行处理,从而缺乏对当前问题的有效判断和分析,以至于出现恐慌状态。我国航空业的进步,其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使大多员工短时间无法从理论或实践上得到较好掌握,由于技术不足,对设备运行中的问题难以察觉,对突发事件没有应对能力。另外航空业的发展,业务量不断增多,工作人员除了白天工作还需要晚上加班,过量的任务量使身体产生疲劳,不能全心投入工作,从而影响到工作情绪,可能产生焦躁等负面情绪影响正常工作。以上种种人为因素都时刻影响着交管的有序、规范及安全性。 2.2设备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大部分航空公司的设备管理制度较落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民航业发展有上涨趋势,随着电子技术的应用,新设备管理缺乏适用的管理细则;在设备设施使用上,重要是技术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关键技术掌握仍在国外,部分设备陈旧,存在潜在危险;民航管理人员结构分布中年轻人占有比例大、知识层次高,而自身具有的艰苦创业、积极奉献、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还有待培养提升;另外民航空管对突发故障的应急能力有限,来自民航系统外的非设备因素对设备安全管理能力影响严重,周边环境恶化,对管理设备使用的干扰现象普遍存在。民航交管设备自改革开放以来,使用的通信、导航、雷达等多种设备都引进国外,通过我国航空业几十年的发展,其整体技术水平得到完善和改进,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部分设备没有充足的冗余配置,对交管的运营带来风险。因此根据航空设备配置资源量大、科技含量高、设备投入资金大、设备更新换代快等特点,对航空交管设备实现“一主、二备、三应急”的配置要求还需一段路程。另外不同民航企业的特殊性,设备使用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技术要求也有新的标准。 2.3管理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在当前民航管理体制中,并没有一套完善和健全的安全组织体系,难以保障系统运营的安全性。在空中管理体系中,安全的技术和高稳定设备是保障运行安全性的前提关键,也是实现民航管理系统运营控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实现其技术和设备功能,并保障其安全性,还需要有一套相辅的管理制度,将安全管理深入落实到管理体系建设中,实现民航管理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而目前我国民航在空中管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管理出现实效性差、反馈程度低等不利因素,还有待制定与自身相符的高效、安全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协助交管安全管理。 3新时期民航空中交管面临的挑战和发展 3.1民航交通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实施统一管制、分别指挥的体制,空军和民航在各自划分的管制区内行驶管制权,这种管制体系存在自身弊端,区域划分不统一、结构不合理,民航区域划分较少,使得我国丰富的空域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不利于当前快速发展的民航经济效益;飞行指挥的不统一,可能导致在同一空域由多个指挥,需要临时改变飞行状态的需要请示多层指挥,容易误事,出现事故。而根据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已远远超出了民航运输业增长的速度,在空中交通量和飞行运力上,中国航空运输业位居前列,预计2020年在册飞机运输增至4360架。因此,以目前的情况看,仅20%的民航空域远远不足以满足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必须重新合理配置空域资源,促进民航业未来发展。 3.2民航交通管理新时期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航空业务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航空运输业将面临庞大的市场需求,预计未来20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保持10%以上的增速,航空运输载运人均年乘机次数为0.57次。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航空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航空运输业地位越来越重要,为国际航空市场带来巨大需求。落后的航空管制导致空中交通拥堵,空域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应抓住当前形势和机遇,进行合理空改制,进一步优化空域资源,实施相对集中管理,统一规划,优化飞行路线,推广区域导航技术应用,提高航空运输保障力。确保出行畅通,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确保空中交通安全。 作者简介:周田,1982年生,男,汉族,浙江杭州江干区人,大学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空中交通机场塔台管制工作。 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探析:空中交通管理复杂性分析 自动化空中交通管制(AirTrafficControl,ATC)系统经过近70年的应用和发展已成为技术成熟的管控系统。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航空运输成为我国运输业同时支撑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交通方式,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机场航班量每年持续增长,已经步入世界繁忙机场的行列。航空运输业的飞速发展,给空中交通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空中交通行为也越来越复杂。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发现70%左右的航空事故均有空中交通管理的复杂交通行为导致的,复杂的空中交通行为成为了影响航空交通安全的关键因素。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深入分析复杂交通行为的涵义、生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为我国空管部门协调、疏导空中交通,避免拥塞和交通事故提供参考和借鉴。 1空中交通管理中的交通行为复杂性的研究背景与必要性 空中交通管理就是航空管理部门及时有效地疏导协调空中交通,保障空中交通秩序,保证空中交通畅通,从而维护空中交通安全。空中交通管理主要通过空中交通服务、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这三个方面采用规范的管理、健全的机制以及先进的技术建立一个科学安全可靠良好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来有效地进行管理空中交通秩序、维护空中交通安全。合理把握有关复杂性研究的核心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分析空中交通管理中的空中复杂交通行为,空中交通管理复杂性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管制复杂性、扇区复杂性、空域复杂性、动态密度复杂性、交通复杂性、交通流复杂性、认知复杂性、感觉复杂性,经过相关研究人员40多年的努力,难以以上8方面复杂性给出明确统一的定义。文章从管制员的角度进行分析复杂交通行为,主要与管制复杂性、认知复杂性、交通复杂性有关。首先了解管制员的工作负荷概念,它是因管制交通而产生的脑力和体力活动。管制复杂性定量描述空中交通管制员为了维护空中交通安全,保障空中交通秩序,对当前空中交通态势认知产生体力或脑力过程中有影响的要素或事件;认知复杂性就是描述在正常或非正常条件下航空管制员进行维持空中交通安全正常运行的产生认知过程的困难程度和相关影响要素。影响空中交通管理中交通行为复杂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管制员身心状况是否正常:航空事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管制员的身体状况是否正常会直接影响空中交通的有效管理和疏导,同时飞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丧失,同时管制员也会承担经济和刑事的惩罚,因此管制员在工作过程中也会承受心理上的巨大负担;第二,管制员违规操作,这里要分为两种情况讨论:首先是管制员自身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热情不高,不能积极主动工作,有可能会酿成交通事故;其次,有长期工作经验的管制员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通过一些非常熟悉的工作不去有用意识的思考和判断是否有问题发生,采取了错误的反应行动。 2空中交通管理中的交通行为复杂性的机理研究 空中交通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文章基于简单行为规则、空域、交通量等要素对空中交通管理中的交通行为复杂性的影响,探讨空中交通复杂行为的生成机理。 2.1排队行为机理 空中排队应当是是空中交通行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引起的航班延误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如何解决好空中排队问题自然成为当前业界内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从运动学角度独立地进行分析航空器和航行服务资源,空中交通系统中的所有航空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和运行时间均遵循客观确定的自然规律,同时航行服务资源的运行规则也同样是确定的、符合自然规律的。但由于航空器与航行服务资源之间的匹配对应关系存在着一定随机性,也就是说所有航空器进入每个预定航路段的时间是不确定的,这就导致了空中交通系统中交通行为从有序变成了无需,呈现了难以预测的复杂性。 2.2飞行冲突规避行为机理 飞行冲突有别于碰撞概念虽然并不常见,但潜在的飞行冲突是常见的,因此避免潜在的飞行冲突现象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多架航空器同时占用同一航空段就会导致飞行冲突,影响空中交通秩序,造成复杂的交通排队。当前的自动化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能够自动检索识别潜在的飞行冲突,对空中交通管制有着很好的帮助。 2.3非对称情势信息分布行为机理 在当前以人(管制员)为中心的自动化空中交通管里系统中,不应忽略人因要素,这也不符合广义复杂性的定义。空中交通的状态信息决策核心是管制员和机组,该行为机理主要关注人为要素对空中交通系统正常运行的影响。 3空中交通管理中的交通行为复杂性的管理措施 文章从管制员的角度提出复杂交通行为的有效管理措施,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强身心素质良好的身心素质是管制员岗位选择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管制员应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灵敏的应变能力,这会直接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效率。第二,提高记忆心算和数字识别能力良好的记忆是管制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比如航空器飞行的性能参数、航向、高度、速度等参数以及空中交通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第三,合理安排班组搭配人为因素是空中交通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合理搭配班组应充分考虑到管制员的能力互补、性格互补、年龄搭配、工龄搭配等等。 4结语 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空中交通系统中的交通行为越来越复杂,努力做好空中交通的安全管理,保证我国空中交通事业的安全平稳运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叶林 单位:四川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交通运输系 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探析:空中交通管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新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众多行业带来技术支持。根据社会的广泛需要,计算机领域延伸出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基因工程和纳米科学被称为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进步完善,对我国航空业带来了非常大的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扩展,现代航空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带来空中交通流量的飞速增长。但是随着航空业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航空业经常出现交通堵塞、拥挤等情况的发生,这就要求我国对航空业的改革加大支持力度,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予支持,在有限的空间内提升利用价值,改善空中交通技术,不断的对空中交通进行严格的管理,最大限度的提升空间利用率。本文就针对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合理运用到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做出系统性的分析,有效地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加强空中交通业的发展,使得空中交通变得更加有序,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空中交通环境。 1人工智能技术概述阐述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也可以简单的称之为机器智能,是通过计算机操控技术对一整套的系统进行合理的控制,将众多的理念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升某项领域的技术。如果单单从计算机领域去理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则是主要依靠科学的手段对某项技术或者某个系统进行电脑控制,将人造机器进行智能控制,达到人们想要的技术水平。通过智能水平按照时能技术手段进行控制,这样能够使得机器或者系统按照人们智能活动的能力,从而延伸人们智能的一门科学。 2空中交通管理人工智能系统构成简述 在空中交通管理中,通过合理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的帮助科学家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建立新的空中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空中的空间利用效率,特别是在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技术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拓展空中交通管理模式,并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使得空中交通合理、安全、有序的进行工作,有助于空中交通飞行冲突的解决。空中交通管理的核心就是帮助科学合理安排空中的交通流量。空中交通管理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能够实现空中模块之间系统的实施,这样有利于帮助空中飞行相互辅助,最终形成智能飞行流量管理、智能冲突探测和解脱模块系统,这样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向空中管理员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辅助空中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有效的减轻空中管理员的工作负担。经过长时间的实验,能够有效的提高空中管理的质量的同时提升了空中飞行的安全性和有序性。 3空中交通管理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实现方式 3.1飞行流量管理辅助决策的实现 在我国专家学者的努力研究下,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发展,从理论、专家研究、语言等众多的项目展开研究,不断的扩展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范围,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飞行管理方面,飞行流量管理系统应该通过辅助决策系统相结合,构成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的飞行流量管理模块,避免飞行流量的冲突。随着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这就进一步的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能够使得人工智能技术为空中交通管理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建立准确客观的飞行流量管理数据库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够保持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因为它能够直接影响到辅助决策的有效性,能够保证空中交通依据数据库的准确信息,合理的安排飞行路线,这样有效地提高了空中空间的利用效率,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合理的安排飞机的飞行时间,合理的列出飞行冲突时间和地点,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空中交通堵塞的现象。同时,空中管理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航空的航班时间做出调整,确保航空通道的畅通无阻。 3.2飞行冲突探测与解脱辅助决策的实现 航空飞行的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在安全上还需要我国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侦测,在航空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对飞行冲突进行检测,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在空中出现两机相撞的事件。这需要在空中交通管理员进行检测的基础上,通过飞行冲突检测和解脱辅助决策两种方案进行帮助空中管理员工作,及时地找出空中飞行过程中的不足,通过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提升飞行的安全。这两个方面主要是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应用到飞行当中,将空中航空器进行评估工作,制定合理的方案设计避撞方案,加强管理力度,提升我国航空检测技术,帮助航空交通管理工作高效的运行。从以往的空中交通管理的相关资料来看,在空中交通管理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引起了我国的足够重视,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在人工技术中的人工网络管理以及飞行间隔控制技术、飞行冲突智能调配等方面都对空中交通管理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所以,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空中交通管理中,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空中交通管理辅助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空中交通业更加繁荣昌盛。人工智能技术保证了系统推理的有效性,管制人员需要在平时做好知识库系统的更新和维护,保证系统推理的有效性,顺利的进行飞机航班的排序工作。 4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帮助空中交通管理高效有序的进行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空中领域的利用效率,随着我国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将在今后的众多领域得到运用,以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作者:唐新春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 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探析:空中交通管理中全球定位系统应用 1全球定位系统特点分析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以卫星及通讯发展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由GPS星座、地面监控系统和GPS信号接收机三部分组成。在全球范围内任何位置,不管是任何天气条件,都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获得GPS定位到的准确的几何图像。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分布和运转的轨道与地球相距约11000海里,通过GPS信号接收机就可以获得传回用户设备的导航信息。全球定位系统有着相比于以往的雷达定位系统更加高精度、全天候、自动化和高速度的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诸如交通、航空、测绘、勘察等多领域多学科。虽然全球定位系统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作为军用,但当它研制成功之后,人们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了这个早期军用系统的专属产品其实在民用领域同样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人们甚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导航。 2空中交通管理重点介绍 民用航空的空中交通管理,顾名思义是为了对民用航空所进行的飞机飞行活动提供飞行支持和维护,同时由于民用航空的逐渐发达,空中交通管理还会对空中交通流量进行和陆地类似的交通秩序维护。总而言之,空中交通管理是为了保证民用航空有序飞行和旅客安全到达目的地的一系列管理措施。空中交通管理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空中交通服务管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 2.1空中交通服务管理 空中交通服务管理应该提供的服务有:空中交通管制服务、飞行信息服务和危险警告服务。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主要目标是防止航空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和其他飞机相撞,同时要防止飞机在机场或附近空域内与其他飞机或障碍物相撞,保证空中飞行活动的安全和良好的交通秩序。飞行信息服务可以为处于起飞、飞行、降落状态的飞机提供实时的飞行信息,并适当地提出一些操作性高的可避开危险和加速飞机飞行的建议。危险警告服务主要是为了解决飞机飞行中遇到问题需要救援的问题,帮助定位待救援飞机的位置和所遇到的情况,协助搜救工作。 2.2空中交通流量管理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ATFM)可以监控空中交通的当前情况,管理的目标是帮助飞行中的飞机之间进行高效的沟通,科学地预测和控制交通流量,在保证所有航线、空域的交通流量不超过航空运输局规定的最大安全容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大交通流量。提高空中交通管理的能力可以帮助空管部门更加有效地利用空域和地面等多种资源。 2.3空域管理 空域的划分应在国家安全和飞行需要的基础上,结合空中交通管理和通信、全球定位系统、地面基础设施及机场周边环境等进行。我国空中交通管理发展的目标是由国家使用先进的空中交管系统进行统一的空域管理。 3全球定位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3.1全球定位系统帮助维护空中交通秩序 城市的陆地有纵横交错的公路、高架桥等,公路有交通规则才能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而空中的各种航线更为复杂,不仅有平面间隔还有垂直间隔。飞机在飞行中相比陆地车辆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诸如气流和气压的影响,因此需要一套航空适用的更加严格缜密的交通规则。飞机的大小和性能决定了它可被允许飞行的高度。小型飞机的活动范围在3000米以下,大中型飞机可以活动在3000米高空以上。1000到7000米之间属于中空飞行,7000到12000米之间属于高空飞行,更高的距离属于平流层飞行。不同飞机,不同的高空距离时飞机之间的垂直间隔都在交通秩序规范之内,而实际飞行中具体如何确保飞机都遵守了这些交通规则,就需要全球定位系统的帮助,让空域中所有飞机之间实时的精确间隔都在空中交通管理的监测之内。 3.2安装全球定位系统有效缩短航线成本 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业的迅速发展,大多数民航公司都开始安装全球定位系统来达到有效缩短航线总体成本的目标。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对于航程较短的航线和直达航线的成本改进效果尤为明显。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大幅地减少飞机在高空中原有的大部分多余的盘旋,用合理的小程序间隔指挥引导飞机少绕弯路到达目标。 3.3全球定位系统与数据传输相结合的ADS系统 在海洋上、地面HF无线电通信和雷达都无法覆盖的区域,飞机要想与地面空中交管系统取得联系,离不开全球定位系统的协助。这是全球定位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另一应用。因为全球定位系统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定位信号的,因此在这些情况下它依然能全面地控制飞机的飞行。当飞机飞过无线电和雷达无法覆盖的区域上空时,以前的方法是增大飞行程序间隔,因此飞机必须遵循较远的安全航线,虽然确保了飞行安全也增加了航线的成本。而全球定位系统与数据传输数据相结合的ADS系统,使空中交通管理中心不再依靠地面警戒雷达来控制飞机,这样空中交通管理的指挥就不再是不确定或者未知的,ADS系统会将正在海洋上空飞行的飞机的位置准确地反映给空管中心,表现为飞机把自身定位自动汇报给地面而不再需要加大航线距离来飞过未知区域。 3.4民用计算机卫星通信系统正逐步发展 我国通过对比和研究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正在自主研制和开通一系列民用计算机卫星通信系统。目前民航总局的卫星数据通信网已大幅度覆盖全国重要省份和城市,尤其是客运量较大的主要通航城市,未来这一通信网还会继续扩大面积,使空中交通管理更加高效。我国民用航空业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将全球定位系统最大化地利用起来,提高了空中交通管理的效率,保证了民用航空的安全性,同时也促进了空中交通管理的发展。总而言之,全球定位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是我国民用航空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需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使得民用航空技术更加完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更加高效,确保了空中交通更加畅通和安全,这对于我国在公路、铁路、港口、运河和勘探导航等其他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朱星磊 单位:民航华北空管局北京区域管制中心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体系建设 摘要: 对于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亟待跟上时代化信息发展潮流,积极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强化教育中的实践教学能力。以下本篇探讨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体系建设问题,并为之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会计专业;高职;建设;实践体系 一、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情况 1.缺乏实践支持高职会计专业中,其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很难直接参与实际财务工作,校外实训基地名存实亡,严重影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中,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中,专职教师实践技能薄弱,实践教学质量较低;并且,在会计专业实训中,多处在单项实训层面,部分高职学校没有建立独立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手段缺乏会计理论教学经验,忽视会计案例教学,没有开展综合模拟实训,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少,学生职业胜任力差,单位满意度低。 2.体系不完善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体系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专业实践技能差。经过调查发现,在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体系设置中,基本为单项实训转化为综合模拟实训的体系,然而在校企之间,不仅缺乏政府政策的扶持,且校外的顶岗实习会计单位不多,专业对口率极低。在高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学生不仅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其实训技能也偏低,使得学生很难在社会中适应其相关工作岗位,使高职学生不能满足社会中会计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的意义 对于高职会计教学中,建设专业的实践体系,不仅有助于开展校企合作,也可以积极落实校外实训基地,达到预期实习锻炼目的。高职实训中,建设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体系,可以整合模拟实训室系统,提升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为国家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建设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体系,还可以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会计实践能力。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转变我国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方法,注重会计专业实践体系构建工作,对于会计信息汇总、处理方法,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并且编制财务报表,注重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上需要,培养高素质会计人员,培养出新型的高职会计人才。 三、改进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的措施 1.强化实践教学设备及技术支持针对高职中,切实加强会计实践中校企之间的合作,搞好多方向的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对于校内会计教学实验室中,能够安装先进DEERP软件,并且可以从会计预算、金融市场、企业融资、日常会计事务运转等方面,加深高职学生对实践会计工作的认知,增强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切实的去加大校企会计实践合作力度,以便可以实现产学资源方面的互助互补。并且,与此同时,可以落实高职实践教学,加大学生在企业会计岗位、仓库、财务部门的参观见习频次,引导高职学生接受会计相关知识,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高职会计教学中,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分析学生具体情况,调整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对于高职会计教学之中,直观展现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提升学生会计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巩固高职会计理论教学,增强高职学生的会计职能认知。基于会计实践教育模式之下,会计教师应在会计教学重视学生的思想意识,运用职业会计专业知识,通过对会计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可以使学生拥有在实际工作中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仅有助于养成学会计思维习惯,还可以培养提升学生会计实践技能。 2.完善教学实践体系对于高职会计教学中,构建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突出会计专业教学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原则。在具体实践中,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能够在会计实践职业领域,对会计专业所对应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解、分析、归纳,使学生掌握综合会计职业技能与操作能力;并且,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中,可以梳理技术、操作能力知识点、技能点,重构职业行动领域,构成高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提升教学水平。并且,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能够结合会计工作任务的特点,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如会计电算化、企业进存销会计实训等教学内容,优化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系统化进行高职会计教学,对于实训基地中,学生需要进行全天上岗操作,并适当对其进行实践培训,使学生可以在上岗操作中学会做人、做事,并能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更能增强高职学生会计实践能力。 3.提升实践监管执行在目前高职的会计专业教学之中,可以针对其存在的相关弊端问题,优化构建新的会计专业实践体系,不仅可有效避免会计教学弊端,避免学生实践环节断档,确保高职会计教学职能高可以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会计实践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制定科学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对于高职会计教学中,建设会计专业实践体系,积极建立科学的、易行的实验考核体系,由分项实训、模拟综合实训等因素,考核高职学生完成学业情况,对每一个学生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考核评定。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和谐有序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会计专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有教师系统性地对学生会计专业进行引导教学,能够以学生为主,采取网络教学、动漫、网络视频等方法,突出学生的能力本位,倡导学生在高职会计实践中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会计专业中,建设专业实践体系,能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具体会计岗位工作升华为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不仅可以重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课程,还可以缩小高职教育与实际会计工作之间的差距,为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作者:杨继秀 单位:湖南省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随着我院示范校建设的步伐,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也随之要做相应的调整,会计电算化课程必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岗位技能为核心,改革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科学构建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按具体会计职业岗位设置核心专业课程,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关键词] 职业能力;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建设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符合人才市场需要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从事会计岗位工作,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达到初级会计师的技能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1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1.1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实践技能差调查发现,在目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基本上是理论—单项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体系,校企之间缺乏政策的扶持和契约的约束,校外顶岗实习的单位不多,专业对口率极低。一些学校仅仅停留在单项实训层面,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集中地开展综合模拟实训,学生实践操作系统性差。专业技能训练少,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尚未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用人单位的需要,灵活性差,学生职业胜任力差,单位满意度低。尚未建立突出实践技能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评价考核仍以笔试理论文化知识为主,没有突出行业职业技能训练的企业考核,没有把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能力纳入评价体系。 1.2校企合作开展不力,校外实训基地难以落实,实习锻炼达不到预期目的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会计电算化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很难实施,大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即使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签署了“友情式”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但该专业学生到单位顶岗实习往往不可能,顶多是实习基地参观实习,时间在半天到一天。原因是由于学生业务不熟,既不能给公司增效,又增加单位的负担,加之公司财务人员不愿意学生接触他们的财务机密,更不愿意主动培养学生与自己竞争。即便部分学生自己联系了实习单位,但很难直接参与实际财务工作。顶岗实习流于形式,校外实训基地名存实亡,校企合作只是纸上谈兵,使得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落不到实处,达不到预期的实践锻炼目的,这严重影响了其实践教学质量。 1.3理论课比例大,模拟实训室缺乏仿真性与系统整合性通过调查,现阶段90%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会计实训室及电算化实训室,但70%未能达到仿真要求和学生实验需要,只不过是一些电脑加几个软件,缺乏会计工作环境,这样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达到分组轮岗轮训的目的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与锻炼。更何况手工记账资料与电算化资料截然分开,缺乏系统整合性,这样手工实训结果不能得到计算机的验证,学生也就无从体验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更谈不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了。 1.4专职教师技能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便考取了会计师以上职业资格,获得了“双师”职称,但是不具备双能力,实践技能薄弱,由于没有到企业从事一定年限的会计工作,缺乏一线的实践经验,很难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再者一些老师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会计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技能,但缺乏会计工作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和相关问题的处置能力,指导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解答不了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复杂问题,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的提高,各高校财会专业也更加重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但是,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2.1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对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将它上成软件培训课,要么上成程序编写课或计算机基础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应该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典型通用会计软件的实践性操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想讲授理论知识又想讲授软件操作,结果往往都是点到为止。 2.2课程内容设置落后由于处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比如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了,而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 2.3课程讲授方式、方法不完善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落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讲课方式,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程序化,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创造性思维能力被忽略了。 2.4实训教程质量不高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所以本课程需要有高质量的配套实训教程。到目前为止,会计电算化教材质量普遍不高,教材中所举软件严重落后于企业实际应用软件,或者教材中是对各个会计软件泛泛地讲,没有针对哪一个软件详细讲。会计电算化教材本身质量尚且不高,实训教程的质量便可想而知。 3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既然把“就业导向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 3.1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通用标准与具有职业针对的专项标准相结合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大多是单项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岗位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故实践考核要突出实践应用性,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一套科学易行的实验考核体系。 3.2课程体系结构应服务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目标是建立课程体系结构的依据。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应通过相应的课程教学得以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构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时,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形成以能力为核心、同时兼顾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原则上,各门能力技能课程内容都应设计相对独立的学时,体现职业岗位性。 3.3切实加大加强校企合作,搞好多方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切实加大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教产合作,实现产学资源的互补,达到校企双赢、校企互动的良性循环。努力改变校企合作难以落实的局面,与多种企业多方向开展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建立比较固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实际经验。重点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为突破口建立实训基地,采用记账方式,学生一方面了解真实的企业的经济业务往来账款的会计处理等,另一方面给别的公司做账,大大提高了其实践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职业胜任力。 3.4课程体系建设与证书衔接,突出技能培养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等都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就业的“绿卡”。在基础会计之后应安排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之后应安排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之后应安排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应每周两节理论讲授,四节上机实训;在学生到单位进行会计实践之前应进行一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进行融合,这既是对学生以前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一次综合实训,又是对学生进行一次上岗前的培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深化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 4结语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只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方向,以岗位工作实践为方法”课程体系改革,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作者:刘佳 单位: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摘 要: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各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就高职会计专业人万培养而言,单一企业就业岗位的人数限制和职业能力需求差异束缚了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工作的推进,订单、定向培养已成为馋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课程体系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企业根据其对未来不同规格人才需求的情况,与有关学校签订培养协议(订单),然后由学校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要求进行培养,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就是校企双方通过签订合作“订单”这种形式,密切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实现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高职会计专业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性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生源质量、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学校的生存靠按学生人头的财政拨款,导致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连最基本的出纳工作都干不了,让教育者感到悲哀。为此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我们认为,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会计专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会计专业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打破了三段式的学科课程体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不再沿用传统模式,摒弃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分,将所有的课程内容融为一体,按照工作过程分解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再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通过项目或情境来实现教学。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开发结果不是形成职业培训 目前,有人认为,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将公共基础课等不直接影响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全部删除。学生只需在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开展实际操作即可。笔者认为不妥,因为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不是对原有学科性课程的全盘否定,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按前述的方式去架构课程体系,那“职业教育”就变成了“职业培训”职业院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 “能力本位”早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不过对“能力”的理解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按照英语对能力的理解强调结果,看重通过考核鉴定确定的技能和绩效;有的采用德国概念强调能力的形成过程,不同的理解影响了我们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即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认为,若是职业培训,则培养目标是前者;若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当为后者。它当然也包括前者,姜大源教授把综合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关键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根据这种分类,我们可以制定出由“会计核算基础――业务核算――模拟实训――会计顶岗实习”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只有在项目教学中来锻炼和体现学生的这种能力,这也是要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会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关键是要遵循:确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设置过程中,要从专业服务的岗位(群)调研入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相应的能力要求,然后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要求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使其构成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的开发 1.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课程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对会计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使课程设置满足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学者、骨干教师到用人单位进行岗位调研,如“目前各单位设置的会计岗位有哪些”、“每个岗位都需要做什么工作”、“每个工作需具备哪些能力”、“ 在会计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等,这些调查结果为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2.进行会计工作分析,确定专业课程 以会计专业调研为基础,确定主企业所需会计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执行。首先,分析和确定会计工作岗位;其次,分析和确定每个工作岗位所包含的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最后,把相关的职业能力归类并最终转化为课程。 (二)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结构设计要基于职业生涯设计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刚开始时,都是从事低级、简单的工作,经历一段时间的锤炼后,再被安排到高级、复杂、综合性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基础性工作到综合性工作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技能型会计工作。技能型会计工作是会计职业活动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会计人员主要从事简单的、重复操作性的工作,类似的岗位有出纳、记账、会计档案管理、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等。 2.技术型会计工作。技术型会计工作是会计职业发展历程的中间层次。这个阶段的工作相对复杂,按部就班的工作中穿插着会计人员的创造性,职业判断能力越发显得重要。 3.管理型会计工作。管理型会计工作是会计职业发展历的最高层次,该阶段的工作愈加复杂,需要会计人员处理企业内外部全局性的财务工作,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风险管控等工作。 根据会计职业生涯各阶段对知识、能力和任职资格的要求,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浅析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突出人才的“应用型”,鉴于这种需求,会计专业教学注重实践教学。而会计实训教学又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分析现有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现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会计实训,现状 高职的教育强调的就是职业教育,高职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培养人才的为“应用型”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因此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开设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显得非常重要。 一、构建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意义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而处于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构建会计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具有非常的重要意义。 1、建立会计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帮助学生掌握会计理论基础知识。会计是一个博而杂的岗位,该岗位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专业的知识,还要求学生知道相关课程的内容,如财政与税收,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但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记忆不深,相关联系了解不透。因此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训操作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融会贯通,深切体会各学科在工作岗位之间的穿插。比如会计在每月完成报表编制之后,还要完成相关税费的申报缴纳。 2、建立会计专业课程实训体系,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灌入式”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对学习枯燥的专业知识毫无兴趣,不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会计专业实习体系的构建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分工任务,通过岗位角色的模拟演练,进入实际的工作角色,以工作任务来完成学习。不仅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分工角色中,也强化了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 3、建立会计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学生通过专业实训,完成相关工作,最根本的目标还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系统的掌握各个实践环节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专业实训,模拟岗位工作,使学生在学校以员工的角色进行生产实践,参与接受工作环境和分工协作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实践由“学生”向“员工”的身份转变,有利于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现状 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是以相应的理论课程为基础,不同的高职院校在开设理论课程存在差异,相应的会计实训课程也会有所不同。但大部分理论课程是相同。 1、校外实训。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一般放在大三毕业前,常称为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参加实习工程,完成学业,取得学分。这阶段的实训室要求学生确确实实参加进入工作岗位。但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这阶段的实训并不能非常完美的完成,因此校内的实训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实训内容 2、校内实训。校内实训的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三个实训阶段内容并不是并列的,而是由简单技能逐渐过渡到综合技能。呈阶梯式,基本技能是基础,专业技能是专门化方向,综合技能职是整合完成最终实训。 基础阶段要求学生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在实训课程中安排了会计基本技能的实训。这一阶段的实训,要求要求学生消化理论基础知识,简单的会熟悉会计业务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手工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装订记账凭证等。 专业阶段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大量学习和掌握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所学的内容多而杂,相对应的实训内容侧重点也不同。主要的实训课程有:财务会计的实训,财务会计实训在基础会计实训的内容上增加了业务量和业务难度。其次是成本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突出强调了成本和核算,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掌握企业成本核算流程和方法。然后是税务的实训,税务的实训侧重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税务会计的核算等。 综合阶段是在完成了整个知识内容的学习后,进行最后一个阶段的会计综合实训,在会计综合实训完成工业企业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是对前面专业阶段实训内容的一个整合。从原始凭证收集和编制,到记账凭证的填列,会计报表的编制,增值税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报表分析等等。在会计综合实训里都有涉及。 三、校内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建议 1、实训教学内容和过程有待完善。很多学校的在实训过程中,使用的实训教材五花八门,实训教材不具备真实性。同学们拿到实训教材,分不清与普通理论教材有什么区别。学生们拿到实训教材,仍然当成一个作业来完成,对业务发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完好的理解。比如成本的计算,大部分学生当成是一道复杂的计算题进行处理,而对产品的生产流程未有清晰的认识。其次角色分工不存在,一个学生包揽实训全过程,不同角色间单据的传递无法实现;有的完成的角色分工,但是在实训过程中,仍强调会计的核算职能而忽视了监督职能。 2、师资力量有待完善。学生在实训期间不可避免的会碰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上的各类问题。需要指导老师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而现阶段的指导老师对于理论知识已经足够,但是缺少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当前许多会计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类型的教师。使得理论教师对会计实际岗位操作不熟甚至不解,造成教学误区。让大型企业财务总监、财务经理、内审部经理、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业务主管、注册会计师等业务一线会计人员为学生讲课并指导实训又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双师型”教师。 3、实训环境有待完善。为了使实训更有真实性,建立仿真的实训基地和实训室成为外在的必要条件。实训基地的建立,设立相关银行,税务,工商,企业一体化的实训室。实训过程中,按照培养方案设立的角色分工,进行实训。同时将校内实训和校外参加结合,在实训过程中参加企业,让学生对经济管理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 要 文章以会计专业的岗位需要及特点为依据,指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当前状况,提出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途径,并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和管理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为会计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做了新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 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途径 思考 随着高考人数的逐年下降,怎样保证学生生源就成了各个高职院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保证学生生源最主要还是要提高学生就业率,而提高就业率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要让教学质量得到一个质的提高和飞跃,主要是要对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做深入的改革和突破。而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是学生获得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基本会计技能,尽快适应会计岗位工作需要的关键环节。笔者根据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作了一些探索。 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现状 实践教学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就业的关键一环。但是以往的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实际需要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拿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来说,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训环境 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训课程都是在普通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训中没有真实的企业环境,不能让学生体会真实的会计工作流程。因此,这种流于形式的会计实训,效果自然是很差的。 (二)教学方法 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训只采用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就是在实训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分工,由学生一人担任所有的会计角色。这种方法虽然让学生体验了所有的会计岗位工作,但是没有办法体会企业的会计分工和内部管理制度,这样教学质量自然很难有保证。 (三)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属于岗前练兵,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会计实务操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也是对校内实践教学的补充。但是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实习单位接纳的学生数量非常有限。即使学生进入了实习单位,但真正从事会计专业岗位的很少,所以顶岗实习的预期效果比较差。 二、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途径 (一)会计专业分析和调研 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就开始对会计专业进行分析,可以安排经验丰富、有实际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新生“专业分析”的主讲教师,让学生了解自己三年中将要学的知识和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岗位。这样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机会,为以后的教学活动做准备。 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析以后还要带着学生进行本专业的调研,可以带学生去校内外实训基地去参观,让学生对本专业所要了解的知识、从事的岗位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专业分析和调研完成之后,可以通过一个考察报告或者专业总结的形式让学生去展示,最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和分析,这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展示的一个过程。 (二)校内实训环境的强化 校内实训基地强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学生在获得会计专业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同时,可以在学校实训基地里进行与所学课程内容相符的实践项目的训练。同时学院应当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仿真的实训资料,在实训室里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让学生体会企业的内部流程和内部的管理制度,所以实训效果就打打提高了。 (三)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 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平台,通过校企联手,积极拓展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融合,而且通过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会计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岗位意识。另外,通过这个平台来提升学院和企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更好的企业主动加入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中去,打造校企合作的“示范”平台。 三、高职实践教学的评价与管理 (一)实践教学的评价 结合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注意对实践教育过程的控制与调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不仅要重视实践最后的结果还要关心实践的过程,要科学的制定过程并和结果同时进行、相互渗透的评价体系。 对会计专业实践教育的评价还应该把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融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去,要与用人单位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学习反馈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实践教学的管理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完善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保障校内外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必要成立实践教学组。这个小组的应当由会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辅导员和校外实训指导老师组成,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来协调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其次,要制定各项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校外实习的管理、考核等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为了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应该在高职院校中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同时我们相信,在广大高职会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全新之路,为社会输出大批能力强、技术硬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地质勘查论文:矿业院校地质勘查课程改革实践 1问题的提出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地质勘查则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煤炭部属院校归属地方,归属地方的煤炭高等院校已更名、合并或升格;原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归并为地质工程专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3年前后,煤炭工业低潮,煤炭地质勘查队伍缩减。由上述因素导致煤田地质勘查类课程停开,部分院校仍开设矿产地质勘查类课程,但内容转为一般性矿产地质勘查,对于煤炭地质勘查而言没有针对性。因此,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强劲需求,煤炭工业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煤炭地质勘查工作蓬勃发展,对煤炭资源勘查与评价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煤炭资源勘查类课程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近年来,各原矿业类高校地质类专业相继不同程度地对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加强了煤田地质和资源勘查方面的比重,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使矿业类高校的传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课程目标定位 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基础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等当代地质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钻探、物探等先进技术手段为核心,同时还涉及矿产资源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矿产地质勘查体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发展,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对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矿产勘查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样化和逐步走向市场化,煤炭地质勘查人员不仅需要坚实的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知识,从而必然促使煤炭地质勘查学科内容的调整和拓宽。当前,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从技术型发展为技术-经济型,“煤炭地质勘查”课程的培养目标也从原有的纯地质技术人才拓宽到以地质技术为基础、掌握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3课程内容体系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较广泛,主要涉及煤田地质学、煤田普查与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它们各有独立的科学体系,而又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煤田地质学是研究煤、煤层以及含煤岩系成因、性质和其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煤炭地质勘查的理论基础。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门来自生产而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学科,其目的是为煤矿设计与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煤炭资源合理而顺利的开发。其主要任务是运用煤田地质理论及其相关地质理论,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经过一定阶段的工作,寻找和探明煤矿床,对煤田的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进行研究;并结合当前我国技术经济政策的有关规定,对煤矿床做出正确的工业评价。可行性研究属于工业技术经济学的范畴,是煤炭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行性研究的核心是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其任务是应用经济学的原理,根据煤矿床地质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料,选取合理的技术经济参数,预估煤矿床未来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煤矿床地质勘查项目取舍和矿山开发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矿产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矿产资源管理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以矿产资源所有权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和矿业权管理等。煤田地质学是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的理论依据。煤炭地质勘查不仅是一项地质工作,而且又是一项经济活动,勘查工程的实施要符合经济原则,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地质成果勘查成果和最佳经济效益,技术经济评价是煤炭地质勘查的重要主要任务之一。矿产资源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体现国家的意志、维护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在矿产勘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煤田地质学、煤田勘查、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逐步形成与走向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的新学科框架体系。 4教学实施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课程,其内容较广泛,所涉及的煤田地质学、煤田普查与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等四门学科,在以前都是独立的课程。为了适应专业改革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它们综合为一门课程。为了保持各分支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又突出重点、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构成统一的学科框架,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注重突出以下三方面特点:(1)系统性:由基础地质理论、勘查技术手段、可行性研究和矿产资源管理构成的完整工作框架体系;(2)规范性:由相关标准、规范构成的煤炭地质勘查标准体系;(3)实用性:由理论、方法、规范、实例构成煤炭地质勘查教学体系。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针对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其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生产实习等环节。 4.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对地质勘查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讲解。针对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具有内容广泛、实践性强的特点,课堂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教材为基础,以收集的大量地质勘查报告、图件和表格为素材,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采用“案例—理论和概念”模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大量勘查实例分析讲解地质勘查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实施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尽可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每章开始均有本章要点提示,结束时有本章思考题,通过课堂讨论和布置课外作业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和自我学习。本课程第一章“煤田地质学基础”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学过,本门课程安排一次学生以寝室为单位,自己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讲台讲授。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一安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同时也使同学们在课程学习前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4.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实践环节,也是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的基础和前提。在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以具体的地质勘查为例,设置了读报告、读图和岩心编录实验,使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具体实例分析相结合。通过煤炭地质勘查报告和煤炭地质勘查设计报告的阅读,使学生了解勘查设计和地质报告的作用和基本内容,了解矿产资源勘查地质成果的使用,地质勘查报告的组成和煤层综合成果表的基本内容等。通过地层综合柱状图、钻孔柱状图、煤岩层对比图、勘探线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及储量估算图的阅读,使学生了解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有哪些主要地质图件以及这些图件的相互关系,掌握各种主要地质图件的内容和读图方法,以及它们的用途,培养学生对各种主要地质图件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岩心编录实验,使学生熟悉煤炭地质勘查钻孔岩心描述和地质编录的内容,掌握钻探工程地质编录和岩心描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的能力。 4.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综合训练,也是生产实习的基础和前提。课程设计采用手工编图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设计中,设置了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编制、勘查图件的绘制和资源储量估算,通过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编制,使学生掌握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方法。通过地质图件的编制和资源储量估算,使学生掌握地质图件编制的一般步骤与具体方法和资源/储量估算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从地质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4毕业生产实习 毕业生产实习是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实践应用。为了把地质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积极与煤炭行业的相关单位建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我院已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河北煤炭地质局等煤炭行业建立地质工程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在生产实习中,为学生提供了煤炭地质勘查现场实习的平台。在本科毕业设计中,根据学生意愿并结合单位用人需求,直接将学生送到煤炭地质勘查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学习,为地质工程本科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实习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毕业生去煤炭地质部门就业搭建了通畅的桥梁。这些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同时也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新鲜动力及选拔优秀人才的机会,达到了双方共赢的目的。 5结束语 由于我国矿产地质勘查体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发展,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对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的人员提出新的要求。“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是矿业类院校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本文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实施等方面对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构建了由课堂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教学-课程设计-毕业生产实习四位一体的地质勘查课程综合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复合型和研究发展型人才提供了的保障,取得良好效果。作为具有行业特色的学校,在最后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前三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实践奠定了基础。 作者:魏迎春 曹代勇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内部评审项目管理 1内部评审的意义 1.1内部评审是保证地质工作质量的重要基础 内部评审是地勘单位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矿产勘查属于风险投资,矿产勘查项目成功率极低,其工作内容繁杂,工作方法手段多样,参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需要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技术人员对立项论证报告、项目设计、原始资料、成果报告进行内部评审,对一些关键性的地质问题做出科学合理评判,并严格按照质量管理要求,把好质量关,确保项目成果的质量。如果立项不把关,可能造成选区选点的重大失误;设计不把关,可能致使工程布置不合理、工作方法手段不当,造成投资巨大浪费,同时也延误找矿成果的显现。只有加强内部评审,才能明晰找矿思路,明确找矿方向,保证地质工作质量。 1.2内部评审是地质找矿综合研究的重要方法 综合研究是实现地质找矿突破的关键环节,对认识矿床成因,研究控矿规律,破解勘查技术难题,指导找矿突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地质工作程度的提高,找矿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勘查深度的增加,地、物、化、遥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综合研究可有效调整勘查工作思路,指导工程部署。内部评审往往要聘请地质、物化探和水工环等专业的专家,组成专家组,针对同一个问题,与会人员和专家一起集中讨论,综合研究,各自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引导项目人员多角度、全方位综合分析,更为“立体”地看问题,更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地质现象、物化探异常。通过专家对矿区“庖丁解牛”式的剖析,使项目技术人员对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与矿化蚀变之间的关系等有更深入的理解。这种内部评审过程就是沟通交流、综合研究的过程;是汇集各专业特长、集思广益的过程,更是深化地质认识、明确找矿方向的过程,是进行地质找矿综合研究的重要方法。 1.3内部评审是技术业务培训的重要途径 参加内部评审的专家,对自己所涉及专业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规范规程理解较深,对矿种、矿床及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内部评审的过程中,技术人员通过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建议和点评,多方面受益。一是发现立项、设计和报告中存在的不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的做法,据此进一步学习规范、规程,并通过举一反三,深化对规范规程的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从而达到培训技术规范的目的;二是可以通过聆听专家发言,学习他们处理技术问题的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处理某些技术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参加内部评审,可以了解更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达到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的目的;四是借助评审这个平台学习专家,特别是老专家的严谨工作作风和勤奋执着的敬业精神。因此,内部评审是参会人员,尤其是被评审者在专业理论、实践经验、规范规程方面的一次有的放矢的专业培训,是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1.4内部评审是创新找矿思路的有利平台 一是内部评审人员涉及的专业比较齐全,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各类信息综合在一起,可能会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二是可以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一个矿区地质物化探等方面的信息,经验找矿、理论找矿、信息找矿三者交融,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找矿方向,不同的找矿思路,通过讨论和集思广益,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成更加切合实际的找矿思路。内部评审集诸多专家的经验智慧与特长,是分析、研究、总结、创新的过程,因此,是创新找矿思路的有利平台。 1.5内部评审是规避投资风险的重要措施 地质勘查工作是一个高风险的经济活动,规避风险是决策者不懈的追求,如何防范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经常研究的重要课题。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5.1政治风险 特别是境外工作,政权的更迭、领导人的更换,对项目的实施、协议的执行都将产生很大影响。 1.5.2法律风险 是指由于经营中不懂法、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而对企业造成的负面法律后果。法律风险存在于地勘单位经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如投资不做法律可行性论证,项目运作缺少法定决策程序,勘查合同缺乏可操作性等。加强地勘项目内部评审,就是深入研判项目主要法律风险因素,评价项目潜在的法律风险,预先制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进一步完善项目有关法律手续,降低地勘项目法律风险。 1.5.3经营风险 地勘项目的经营目标,尤其是地质找矿项目的经营目标,就是提升矿权价值。因此,加强内部评审,可以较好地评估地质资源的经济意义,掌握项目的运作前景,了解项目潜在的风险,确定矿权进一步投资升值的空间和下一步运作的合适方式,从而有效控制项目的经营风险。 1.5.4技术风险 由于地质的复杂性,地质工作手段的局限性,地质成果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增大了技术风险。内部评审就是对地勘项目的立项、设计、成果报告等主要环节把关,从而达到规避选区失误、纠正不合理设计、更正不当技术方法、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总之,内部评审可不同程度地化解地勘项目在政治、法律、经营、技术等方面的风险。 2内部评审的主要职能 (1)评价职能。 通过内部评审可以全面了解各单位各项目的真实工作状况和管理状况,并以此来评价立项、设计和报告的优劣,为经营业绩考核提供基础资料。 (2)指导职能。 内部评审不仅是要查错纠错,防范风险,同时可以对项目人员技术业务加以指导、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履职能力,使之更加适应岗位工作,为单位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地质产品”。 (3)监督职能。 内部评审首先是单位内部的一种质量监督检查活动。是对被审查的立项、设计、野外原始资料、成果报告进行的监督检查,从而督促技术人员严格遵守规范、规程,提高技术工作质量。 (4)控制职能。 内部评审对不同阶段地质成果的质量进行把关,对评审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因此,其具有控制地质工作质量的重要职能。 3做好内部评审工作的几个方面 当前,地质工作质量存在下滑现象,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 (1)重深部工程施工,轻地表地质工作。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是地质工作的基本原则。可是一些项目,在地表填图、槽探和物化探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匆忙开始深部工程验证,致使钻探工程完成了,但是地表工作才开始。更有甚者,有些项目工作多年,地表地质物化探资料还十分零散,深部工程倒是完成不少,既没找到矿,也无法根据现有资料明确找矿方向和潜力。 (2)重专业分工,轻综合研究。 地质工作是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需要专业分工,以及地、物、化、遥各专业的合作和成果的相互印证,尤其需要对各专业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目前,地质、物化探都是按专业分别施工,分别提交报告,地质与物化探经常脱节。综合研究工作由于时间、人员、经费等原因,往往被搁置一边,致使资料利用不完全,找矿信息挖掘不充分,找矿工作无进展。 (3)重点轻面。 找矿突破主要有两个方向:①遵循从区域到局部的原则,在完成区域工作的基础上,迅速实现点上的突破;②通过点上典型矿床解剖,指导外围找矿,从而发现新矿床,实现面上的突破。前者是面中求点,后者是由点及面。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但是实际工作中,在面上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紧盯一些矿(化)点上,盲人摸象,结果“只见星星,不见月亮”,难有突破。 (4)重形式,轻内容。 一些立项、设计、成果报告的审查,历经院、分院二级审查,最后交到局里的报告,还是错漏百出,审查意见却非常肯定;一些审查会,“花架子”搭得很好,但只安排主审看半天的报告,就匆匆开会讨论,草草提意见、下结论,浮光掠影,不到一个小时就解决一个项目,至于所提意见是否符合实际,所下结论是否正确,也未见事后评价总结;一些质量检查,特别是自检、互检,制度更是形同虚设,等等,这些忙于应付,流于形式,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审查、研讨、检查,既劳民伤财,又无法改进工作。 (5)质量管理和经济管理脱节。 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片面追求质量,造成质量过剩,增大项目成本,造成投资浪费;另一种是片面追求所谓效率,造成质量缺陷,表面上看降低了项目成本,实际上得不偿失,隐含更大的投资风险。上述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单位,只不过表现形式、严重程度、影响范围不同而已。为了切实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提高地质工作质量,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好内部评审工作。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做好内部评审工作,首先要提高认识,只有思想认识到位,内审工作才能得到重视并落实到位,尤其是技术领导要亲自抓这项工作;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选拔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聘请资深专家成立由各级总工程师牵头负责的相关专业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评审工作。 3.2分级管理,监督落实 内部评审特别是重点项目、重大事项的评审要实行分级管理制度:一是分院、院、局三级管理部门,把评审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各负其责,层层把关。评审前首先检查下一级审查情况,并做好评价和记载以便考核,每个层次审点要有大致的分工;二是要根据评审的内容合理安排相关人员参加,既要利用好“内脑”,更要利用好“外脑”。三是高度关注内审后续工作的具体落实和检查督促。四是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坚决杜绝内部评审做样子,走过场。 3.3全面覆盖,突出重点 内部评审必须全面覆盖项目的各关键节点,不留死角,其内容涉及经济、技术、质量,甚至施工安全、环保等方方面面,既不能挂一漏万,更不能以时间仓促为由省去部分审查工作。同时,对重点矿带、重点项目、重点章节,要重点安排、专门会审。 3.4纳入考核,规范管理 内部评审的要求、程序、过程控制在每个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执行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修订关键环节,使内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常态化。另外,内审结果要纳入绩效考核,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对未经评审或对评审意见贯彻不力造成的工作失误,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评审工作到位、评审出质量好的立项书、优秀设计、成果报告要给予奖励,并对质量好坏情况及时通报。 3.5及时总结,持续改进 内部评审,其质量追求永无止境,其工作可持续改进,其方法可不断创新。因此,地勘单位每次对一些重要项目、重要事项、复杂课题评审,特别是一些会议评审提出的有益意见和建议,都应该及时进行全面总结;对评审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处置意见;对评审存在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提出改进建议。 作者:李朗田 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单位档案管理论文 一、地质勘查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健全。 主要表现为档案管理职责分散、不明确,不同单位的档案管理可谓是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存在着严重的档案资料重复保存且利用率低下问题,需从制度上加以解决。 2)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部分地质勘查单位的档案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人工收集、整理与检索阶段,可接触和获取的信息量较小,非常不利于档案的二次开发和利用。 3)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欠缺协调、合作。 部分地质勘测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与同单位负责其他工作人员之间欠缺协调、合作,没有更好的利用协调、合作支持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变成了单位里的一块“世外桃源”,档案管理工作效果始终不甚明为。 4)档案管理工作未与地勘行业建设实现同步规划、发展。 任意一个地勘单位都有自己的近期、远期规划,规划涉及地勘单位的未来规模、发展技术水平、形成何种人员结构等都会做出详细规划;而这些规划中却很少涉及单位的档案管理,导致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落后于地勘事业发展,势必会影响地勘单位整体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5)监督、指导工作不到位问题。 本级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离不开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起到把关下属单位档案管理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欠缺上级部门的监督、指导,本级档案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本级档案管理部门工作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6)管理经费不足问题。 部分地勘单位由于经济效益不高影响,可用于档案管理的经费严重不足,这样用于档案管理的设施、设备就难以及时得到更新,严重限制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7)工作人员队伍素质问题。 较高的地勘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离不开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特别是工作人员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支持。存在部分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由其他工作人员兼职现象,这些“兼职”人员的档案管理专业素质势必不高,加之这些人员的频繁调动、调整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 8)不能得到有效开放和利用问题。 新时期的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档案及其管理工作作用,使档案能真正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开放恰恰是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短板,原因一方面是数字化档案工作相对滞后,不能很好支持档案开入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受到管理观念落后影响不能大胆进行档案开放、利用工作。 二、地质勘查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拓展档案归档范围 通过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来进一步健全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是提高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关键。伴随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必须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必须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管理体系。比如,在地勘单位内部建立专门的档案科室,明确档案管理工作职能,以及将档案管理工作与单位其他工作共同纳入到单位发展规划、制度制定和考核范围之中。 (二)做好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文件收集是档案归档的重要环节,收集人员要与各部门定期进行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做到重要文件、材料不分散、遗失,能够完好无缺的归档。 (三)促进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为保证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首先要增强地勘单位领导、职工的档案管理工作意识,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工作意识尤为重要。因为领导重视是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视作为地勘单位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同样重要,同样需要制定相关发展规划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四)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上级档案管理部门有责任、有必要对下级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首先,在做好本级档案管理工作基础上,要加强对下级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效果的坚决予以表彰,不符合相关要求、规范的坚决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其次,逐步扩大对下级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范围,除对工作进行成果监督外,还要尝试监督其工作过程,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操作。 (五)加大档案管理投入,保证管理质量 各级地勘单位都应该有计划的加大档案管理工作经费投入,目的在于确保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水平的顺利提高。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条件都需要一定经费的投入。档案管理专用设施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条件,例如档案消毒灭菌机、防磁声像柜、除湿机、移动密集架等对档案具有极强的保护作用,而档案管理系统则是软件条件,它也是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信息化的关键条件。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档案管理事业发展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鉴于此,有必要将专业培训、进修学习纳入地勘单位档案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之中,旨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地勘单位档案管理人才队伍,为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我国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特别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档案开放、利用需求在产生,要求档案管理必须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借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为更多人提供服务,这些都离不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支持,特别是较高信息技术素质的支持,因此必须加大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及尝试招聘正规高等院校、专业的档案管理毕业生来充实档案管理人才队伍;总之,多措并举加强地勘单位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高水平的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者:金丽双 单位: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行业中成本核算论文 一、地质勘查行业成本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参与性低 地质勘查成本核算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项目,影响到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及物资管理等多个方面,需要大家积极参与到实践管理中。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积极性差,在工作中没有树立责任意识,导致成本核算管理体系衔接不当,收集的资料失真,限制了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缺乏必要的控制体系 地质勘查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涉及到施工准备、工程施工及竣工检查等方面,对每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由于缺乏必要的控制体系,致使管理体系衔接出错,某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会增加项目的总施工成本。其次很多工作人员没有按照既定的管理原则进行管理,存在漏管和越界管理的情况,进而导致责任不明确,管理效果差强人意。 (三)财务管理模式不完善 成本核算管理隶属于财务管理,要根据管理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体系。但是在地质勘查成本管理中由于财务管理系统不健全,导致管理模式不完善,很多财务信息失真,无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增加了财务管理隐患。 二、地质勘查行业成本核算管理的改进措施分析 地质工程勘查涉及到多个手段和方式,为了对其实现统一性管理,要从实践出发,了解成本核算管理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下将对地质勘查行业成本核算管理的改进措施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加强对各项费用支出的管理 在勘查实践中涉及到很多费用的支出,包括:材料支出、设备支出、人力支出等,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起到控制成本的目的。控制材料的支出要从工程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编制一套完善的支出计划,保证控制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其次要对材料数量进行筛查,不同工序应使用什么材料要提前准确好,达到控制施工质量的目的。相关工作人员要了解市场行情,按照工程投标的材料报价为控制依据,根据采购价格和运输费用进行精细化管理。其次是人工费用管理,业主和勘查企业之间签订合同后,勘查队伍要根据勘查工程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范围确定承包方式,根据工程规模不投入适当的人力资源。在设备管理中,要从工程建设实际出发,不同的设备适用于不同的工程阶段,在控制时要按照时间、使用数量及应用价格进行单项管理,达到降低目标成本管理费用的目的。 (二)提升管理水平 针对当前缺乏必要的管理体系的管理现状,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联系实际情况,采用引进作业成本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所谓作业成本管理法是指成本对象消耗作业,将作业管理作为成本管理的核心,最终的成本管理就是作业管理的总和,也是资源消耗量的总和。在实际管理中要对各项资金支出进行精细化计算,按照成本控制和地质勘查信息要求,以此为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将生产部门实施的项目作为考核对象,进而计算出作业成本。工作人员要根据成本动因明确成本确认的依据,结合成本投入和成本支出计算出作业成本的价格,最终将地质勘查项目涉及到生产手段归纳到地质项目成本管理中。 (三)建立有效的核算方式 针对当前核算模式不完善的现状,为了保证成本核算的真实性,要结合工程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核算方式。作业的认定是勘查项目有全面的认识后制定的,因此需要根据动因的类型,在勘查过程中确定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为了保证核算结果的真实性,要按照地质勘察单位的实际要求,制定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核算方式,解决当前核算体系不健全,应用方式不合理的现状。其次将成本计算融合在作业管理中,改善原有的会计应用体系,包括动因分析、成本链接等,财务工作人员要具备责任意识,了解成本核算流程的同时,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客观的反应成本管理内容,将其作为指导性工具应用到管理中,能达到降低成本投入,提升管理效率的目的。 (四)明确财务管理流程 在勘查行业中涉及到成本核算管理,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体系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为了加强管理,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按照既定的管理方式,明确财务管理流程。在实践中涉及到“地质项目成本费用管理”,要将其转化为生产单位认定的模式进行管理,在地质生产中涉及到成本明细管理、地质工程检测项目等方面内容,可以将作业成本纳入辅助管理项目中,借助财务核算体系实现核算管理的有效性。通过核算管理流程可以借助财务核算软件对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核算管理流程为成本考核机制提供了完整的成本依据。在财务管理中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指导性作用。信息的传递满足了成本精细化管理对成本信息传递时效性的管理,网络化办公条件为管理提供了便捷,代替了原有的人工管理方式,满足精细化管理对成本信息传递时效性的要求,使其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有效的计算出勘查成本。 三、结束语 由于地质勘查行业成本预算管理涉及到多个管理体系,在本次研究中分别列举了责任不明确、工作人员参与性低、缺乏必要的控制体系、财务管理模式不完善等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各项费用支出的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建立有效的核算方式、明确财务管理流程等方面入手,逐渐推动勘查单位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管理。 作者:刘剑华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四地质队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单位廉政文化论文 一、地质勘查单位的现有问题 事业单位作为由国家以国有资产举办的社会服务单位,政府即是“出资者”又是工作事务的“管理者”和工作成绩的“审核者”,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职权不明、“越位”、“缺位”频繁的现象。同时,监督管理的职能与提供资金的职能都归于政府,无形之中为管理的混乱和舞弊提供了方便,当事业单位的管理不善时容易滋生政治腐败与工作失职。 二、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式 地质勘查单位下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其工作人员虽然并非是公务员,但对行政机关所任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参照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在反腐倡廉的问题上也应向“人民公仆”看齐。在防治腐败的措施和力度上,地质勘查事业机关应该比照国家行政机关,加强思想建设、行政管理,并对贪污腐败问题严肃处理。 1.加强思想建设 归根到底,腐败仍是人的问题和思想问题,是少数“人民公仆”思想觉悟不足的结果。廉政工作应该重视对人的教育,强化治本意识,将加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防腐廉政教育放到首位,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作为防腐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来做。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确保廉政文化工作的有效性,以最小的成本开展思想工作并发挥出最好的效果。针对地质勘查事业单位中的腐败问题,广大地质勘查单位可以结合现有事例和模范典型,组成“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小组”,深入各单位、各部门,开展普法教育和廉政教育,积极提倡廉洁自律的风范和自我监督自我纠察的行为,使廉洁思想深入大脑、渗入生活,以达到广大“人民公仆”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抵制诱惑、主动反腐倡廉的作用。考虑到廉政文化建设应起到警示、预警的作用,事业单位应积极宣传贪腐的后果。在方法上,各事业单位可以组织工作人员旁听受贿、渎职等贪腐案件的审理现场,亲身体会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贪腐分子的唾弃,组织阅读小组积极讨论落马贪官的日记、回忆录、忏悔录等反腐倡廉的第一手材料,定期参观廉政文化基地和反腐倡廉博物馆。通过这些方式,各单位可以有效地将贪污腐败的后果深入人心,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预防贪腐问题的发生。 2.加强组织管理 从已有贪腐案件中可见,在腐败问题的重灾区常能找到制度建设上的漏洞和管理体系上的混乱。针对这一问题,加强管理监督职能是反腐倡廉工作的有力保障和政策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地质勘查事业单位应该理清各个部门、各个职位的确切职务,明了各个工作人员的责任范围,做到有人负责、有人问责,杜绝“三不管”、“踢皮球”的现象。事业单位也应加强互相监督,在部门之内、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广泛开展行风评议工作,以民主形式积极进行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力图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将贪腐现象扼杀在萌芽之中。 3.严肃惩处腐败问题 有些事业单位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为避免单位名誉受损,在发现贪腐问题时选择知情不报甚至主动遮掩,在问题曝光后尽力阻挠上级调查和新闻调查,当问题实在无法遮掩时也会极力缩小问题规模,将解决贪腐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内部警告等私下处理的方式。这种态度虽然出于保护单位名誉的好心,却忽视了组织原则和单位对国家和人民的职责,处理方式也由于打击力度过小无法起到惩处腐败、防治腐败的效果。在发现问题之后,事业单位应该坚持原则,杜绝对腐败现象的隐瞒不告或互相包庇现象,坚决对腐败问题严肃处理、透明处理、公开处理,将腐败的污泥暴露于阳光之下,保证贪腐分子受到公正、应有的惩罚。这种严肃处理贪腐的行为也能有效规范事业单位的纪律,成功地震慑住潜在的贪腐分子,避免侥幸心理的滋生。 三、结语 贪污腐败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恶瘤,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为了贯彻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的精神,切实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和廉政文化建设,在地质勘查单位中积极采取措施防治腐败有其现实意义与必要性。通过分析当前地质勘查单位的廉政文化建设现状,各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指导廉政事业的开展,有效地打击贪腐分子的嚣张气焰,对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实现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王猛 单位:河北省地矿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分析 一、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的存在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我国地质勘查单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显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本管理延用的是90年代的核算机制,落后的方法与国外成本核算信息技术化形成鲜明对比。 二、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的策略 (一)原则 对于需要进行地质勘查工作的企业或单位来讲,其成本管理紧紧围绕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展开,项目经理处于中心地位,必须拥有大局意识,站在全局高度上进行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主要遵循的原则的五个,一是成本最低化原则、二是全面成本控制原则、三是动态控制原则、四是目标管理原则、五是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二)策略 一是健全目标责任成本管理体制,实现责任、权力及利益的有机结合。要想使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朝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就必要坚持责任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达到三者的有机结合。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关市场经济条件企业的生死存亡。它不能单纯看做是财务部门及财务人员的工作范畴,而是需要企业管理层、项目执行层、劳务作业层共同承担责任的大体系。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部为核心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确定项目经理的主体地位,然后层层分解项目目标成本责任,逐级分配,逐级落实,逐级负责。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除了明确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外,还要给予他们相对等的权利,才能确保职责充分有效的得到履行。另外,建立激励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用一定的奖励去激励员工的工作热忱,可以有效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有效完成成本的预测工作。成本预测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费用预测和成本失控的风险预测。通过有效的成本预测,可以提供贴合项目实际的最佳成本方案,从而加强了项目的薄弱环节,克服了工程盲目性,确保施工项目成本的有效形成。加强成本管理,就是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成本做出科学预测,结合地质勘查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方面情况,运用科学的评估体系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从而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三是强化成本管理方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的唯一出路就是实现信息技术管理,只有依靠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才能有效清除业务关联部门间的信息沟通障碍,快速有效的反映成本相关信息。这就需要在项目施工以前,公司和项目部完成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保证施工过程中均衡的使用资源。施工现场状况极其复杂,需要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及时准确的对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建立信息化平台可以使业务处理起来更加规范,透明的工程成本信息为管理层制定决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四是建立施工项目成本动态管理体制,有效实施动态控制。动态控制的对象包括人工费、工程材料费和机械设备管理控制。项目部要依据市场的活动变化,考虑有可能发生的风险,科学测定人工费包干,减少费用开支。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公司制度,定额发放,严格执行采购计划,加强工地保管。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选用机械设备要科学合理,以最大限度发挥机械的功能和效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勘查项目管理体系当中的重点是项目成本管理。只有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降低成本的问题,从而有效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扩大经济效益,顺应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 作者:杨雪莉 单位:福建省197地质大队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工程施工管理 一、地质勘查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 第一,地质勘查工程施工管理还要做到合理的组织、安排各阶段的施工情况,及时跟踪勘察各项施工指标的信息传递与处理,监督施工工程是按照要求进行的,从而实现目=标的最优化。第二,地质勘查工程施工管理也要注意在工程完工后必须做好验收工作,包括提前的准备工作和施工工程的交工验收。第三,对客户进行适当的回访,并对施工的建筑项目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 二、地质勘查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地质勘查工程施工管理对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工程施工管理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在管理过程中,由于领导人员的相关认识不到位,整体管理水平不高,造成工作过程中对某些重要问题的决策错误、计划漏洞、协调不足等影响。除领导人员外,其某些工作人员态度散漫,不认真、不负责,并存在某些麻痹、侥幸和事故难免的思想,从而导致有些本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第二,工程施工的管理存在某些漏洞。尤其是安全管理薄弱、责任落实不足,缺乏约束力;某些企业目光短浅,只追求片面的短期的经济效益,主观随意性大,造成管理混乱。第三,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或不适合本单位,工程与实际联系不密切等,使作业人员对违章操作现象的存在习以为常,也会导致事故隐患得不到及时治理。第四,此外,由于管理不善或管理疏忽造成材料供应不及时、不准确、不充足,企业的资金不到位、调拨款不及时或资金不足,机械设备挑选不当、供应不足、操作生疏、机械故障、维修不利、使用机会少、更新慢等问题的产生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进度,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和工程事故的发生。 三、地质考察工程管理的新思路 现在市场竞争地日趋激烈,企业必须尽快增强自身竞争实力。企业管理必须有所改进和创新,必须不断探索其新的思路。第一,企业首先应从思想上重视管理,努力从领导层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注重培养企业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地质勘查企业能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除要增强对管理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外,还要注重加强各部门彼此间的合作。第二,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尽可能地做到计划、控制和分析三步并重。现在我国大多企业的管理没有全面的系统性的管理观念,过程控制不足,因而全面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对工程施工的全面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要加强地质勘查工程施工管理,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对施工工程进行检验、分析和总结,以提高施工工程的效益。第四,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责任考核制度。将施工工程的各个环节负责人及负责的任务在管理中具体化、细致化,并对员工进行有效的考核奖惩。第五,建立一套切合企业本身实际情况的企业管理制度。以企业自身的现状为出发点,不断加强管理力度和管理效果。第六,加强员工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要对员工进行适当的学习和培训计划,从而增强员工的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改进管理方法,升华管理理念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地质勘探施工工程管理内容繁多细致,管理面覆盖的范围较广。而现实中的管理制度地往往存在较多不良问题,加强管理势在必行。所以,探索地质勘查施工工程的管理的新思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细化管理内容,出台并完善责任奖惩制度等,为企业的不断发展谋求新的契机。 作者:刘鹏 陈延启 单位:青海省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及成本 一、地质勘查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成本控制意识薄弱以前,地勘单位数量较少,以公益性地质勘查为主,工程项目主要由国家直接下达任务,其经费也是由中央财政部门直接转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成本支出控制意识差。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地勘单位日益增多,竞争日益激烈,地勘单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对项目进行成本控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当今社会,很多地勘单位的管理者、项目负责及管理人员对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成本控制意识不强,成本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成本控制措施执行不力。 (二)项目成本控制力度有待加强地勘单位成本管理力度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成本控制时间不对。很多地勘单位成本控制时间局限在项目开工到完工阶段的成本管理,但是地质勘查项目的成本管理不应只包括上述时段的成本控制,还应包括项目前期的市场调查、项目信息跟踪、投标成本以及质量保修成本等。 2.成本控制方法较为落后。目前很多地勘单位均没有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项目成本进行分析,无法找出项目成本的影响因素,降低成本管理的效率。 3.成本控制动态管理效果差。很多地勘单位成本控制没能跟上成本发生步伐,普遍都是成本发生过后才对成本进行控制,无法对成本目标进行动态管理,成本控制效果差。 (三)缺乏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 缺乏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地质勘查工作较为艰苦,队员每年大部分工作时间在野外,导致其家属安顿工作做不好,使得地质勘查人员的流失严重,造成了沉重的人力资源负担。 2.地质勘查技术的专业性很强,而一些地质勘查单位在上世纪军转民过程中产业转向,在前几年才又逐步恢复,使得专业人才出现青黄不接,再加上新引进的地勘人才缺乏后续系统性、针对性培养,使得地质勘查人员综合素质提升速度不快。而地勘单位的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会影响到单位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也对成本管理造成严重影响。 二、对地勘单位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 企业的宗旨是为了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有效地控制企业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又是地勘单位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如何加强地勘单位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方面较多,涉及到的控制点也较多,因此,地勘单位的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制度,用制度约束人、管理人,用制度控制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 (一)准确编制工程预算书,慎重承接业务 由于地勘单位工程施工项目不可预期的支出因素较多,所以地勘单位在决定承揽各项工程施工业务时,应当组织专业技术和工程预算小组,对所承接业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风险评估;同时,要预先做好项目实施踏勘工作,充分考察了解各项可能发生的各项重大支出项目,认真编制项目考察和风险评估报告和工程预算书,并按照单位制定的项目承接工作流程,决定工程施工项目的承接,尽可能做到准确无误,避免造成各项重大预期支出因素的遗漏,慎重承接每一项业务,以保证每个项目均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对于决定并签约的工程施工项目,单位要结合国家统一的预算定额和单位自行制订的各项成本定额,与项目经理签订项目成本预算管理责任书,推行工程施工项目支出的全面预算管理,由项目经理对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全面负责,做到责任、权利与义务的相结合。工程项目完工后,要由财务部门认真考核计算每一个工程施工项目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并按照项目成本预算管理责任书的相关奖罚条款认真执行。 (三)做好工程结算工作 由于地勘单位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预期的支出因素较多,同时,与委托方结算全部价款的工作应当同时纳入项目负责人的管理责任书,作为对项目负责人全面考核制度的内容之一,以增强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心,避免给单位造成坏账损失。其次,因为地质勘查工作是以智力投入为主、工程投入为辅的专业性工作,这就要求地勘单位平时注重员工培训,一方面加强缺什么补什么的快速补给培训,另一方面是注重员工长期规划发展的系统培训,使技术队伍整体水平快速提升,为项目实施提供足够的智力资本,也为项目施工过程中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和创新可行性提供保障,从而有效控制施工成本。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勘查的定额标准是地勘单位生产技术水平的表现,因此,要实现成本优化控制目标,必须要制定适应单位自身发展需求的定额标准。地勘单位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对资料、数据等进行整理、研究、分析,制定出最优的定额标准,所制定的定额标准应能反映地质勘查行业的特点,同时也要反映出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在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预算定额标准时,要及时将各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成本信息、数据等详细记录下来,为定额标准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中矿区水文地质技术问题 摘要:现如今,我国经济的发展已逐步跻身世界各国前列,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水平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国内的地质勘查行业迎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格局,很多水文地质的高新技术开始被研发或引进过来。众所周知,水文地质是开展地质勘查的基础,随着地质勘查技术的不断优化,水文地质在地质勘察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然而在地质勘查的具体实践中,水文地质却是极易埋下隐患的薄弱环节,这无疑会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威胁地质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简析了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案例指出了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的相关技术。 关键词:地质勘查;水文地质;技术问题;工程 在地质勘察中,应用合理的水文地质技术对于推进勘察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得天独厚的重要意义。先进的水文地质技术是地质勘查工程开展的先决条件。我国的地质勘查行业发展至今,其中的水文地质相关技术问题已得到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相应的研发资金和科研流程都在顺利推进,这也表明了没有先进的水文地质技术做后盾,是很难提高地质勘查工程的效率的。然而从目前看来,我国的个别地质勘查工程对水文地质技术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多工作没有切实落到实处。在地质勘察中,必须围绕工程的实际情况,认真核算从勘查场地中所获取到的数据,积极应用水文地质相关技术手段,让水文地质相关技术在地质勘察中得以大显身手,从而不断促进地质勘察质量的提高[1-3]。 1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的重要性 水文地质相关技术是完成地质勘探施工的重要手段,在具体操作中会涉及到一些水文地质测绘方面的工作,其目的是勘测并确定较高深度的水文地质特点。在地质勘测工程的具体施工中,要依照施工场地的具体水文地质条件,综合考虑地缘因素,谨慎选择勘探技术,从而明确地质勘查区域的水文地质特点。水文地质技术所涉及到的工作范围比较广泛:首先是关于地下水的种类和含水层的辐射区域;其次是地下水的静止高度和变化规律;再次是探究主客观因素对地下水位的制约作用。 2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的相关技术 2.1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技术在地质勘察设计的初期应用的概率较大,测绘的大体范围涉及到勘察探测地下水的类别、规模并探究水循环体系,详细来看就包括在指定地质图的帮助下开展探测与核算工作。水文地质测绘技术发展至今,又引入了其他先进技术,如遥感影像技术等,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测绘效率和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水文地质测绘还受到季节的制约,通常在旱季开展溪沟探测工作,针对特殊井、泉的核查工作大多安排在降水较多的月份进行,以便于取得更为精确的地下水的宏观流动频率。 2.2钻孔透视仪测量岩溶 钻孔无线电波透视法,是根据无线电波传输的原理而研发出来的一种水文地质技术,现如今在地质勘探工作中也有了用武之地。隐藏在地表下的岩石实际上是有电磁波在流动的,其流动速度和透视长度均会因岩石的特质不同而有所变化。受到这一现象的启发,技术人员把无线电发射机放在一个钻孔内,在一定懂得范围外又设置一个钻孔并安置接收机,如此一来,只要无线电发射机有电波进行传播,接受机就能感知到讯号。 2.3物探技术 在水文地质的各项技术手段中,物探的技术含量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该技术主要用于探测岩溶萌发期的扩散范围、地下水的坐标、断裂含水层的坐标和咸水与淡水的交界处等内容。在地质勘查的具体工程施工中,通常不单一应用某种技术手段,而是根据需要适时地应用多种技术联合操作,从而不断提高水文地质勘察的实效性。从地质勘测的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出,物探测井技术与钻探技术是一对很好默契的搭档,在具体操作中大可放心地把二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不断提高明确水文地质特征的准确率。东方物探249队提前精细踏勘、优化设计,在实践中积极应用物探技术,特别是在井震联合项目施工中,考虑到英北三维工区海拔最高3400米,天气条件差,山地地势复杂,沙漠区沙层巨厚,车辆通行困难,施工队结合天气变化合理调整计划,见缝插针组织生产,将恶劣天气对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而这其中物探技术功不可没。 2.4钻探技术 从一定层面上来讲,钻探的垫脚石当属测绘与物探,接下来还要依靠钻孔技术来明确地质水文条件的详细数据。钻探技术的关键环节是勘探线与点的选择,一定要严谨科学,同时钻孔的构造同抽水实验以及成井不能有丝毫差异。如果想探测出边界的准确坐标和详细的特性,钻孔位置就要选在地下水层的边缘处。钻孔的位置要随着取水工程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探测费用,另一方面也便于把个别钻孔用来进行后期的开采使用。与其他发电方式相比,干热岩发电的单位成本低,而且基本不污染大气。但由于深处地下几千米,开采难度超过页岩气。江钻股份力克时艰,积极应用钻探技术,在青海省共和县地下2230米处勘查到了干热岩,温度达到153度,成为我国首次发现的可大规模利用干热岩资源。 2.5抽水测试 钻孔抽水试验作为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测试的一项核心技术,在开展探测地下水水量等方面的工作中功不可没,特别是在含水量较多的地层更是可以大显身手一番。然而即便如此,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关键环节需要进行特殊把控:在设计抽水试验孔的过程中要参照勘探孔的设计,二者的差异要尽可能地降到最低值;抽水井与生产井是一对“小伙伴”,在设计中要保持一致性;抽水的能力要以所预期的取水量当作执行依据;观测孔要辐射全部观测范围,以避免信息的局限性;抽水时间通常安排在旱季,以便于实现降深数值的提升、探究水位变化规律的精确,提升探测的科学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抽水试验的周期较长,通常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地质勘查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地质勘查行业中的水文地质技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让水文地质相关技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日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作者:马文国 单位: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 地质勘查论文:水文地质勘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摘要∶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地表水资源较为匮乏,人们生活生产用水大都由地下水资源提供。因此,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勘察、开发利用是当地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以此为主要研究方向,希望通过对地区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对一个地区的地下水位分布状况进行更为准确合理的评价、判断。本文全面论述了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原理,并对水文地质的遥感技术勘察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遥感技术;水文地质;应用探索 本文利用新兴的综合性遥感技术作为探测数据来源,其原理主要是依据遥感器对地表物体进行探测,利用波谱的不同反应来识别地面上的各类地物。利用遥感技术对地下水勘察相关因素信息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判断。通过对地表含水断层、线性构造、裂隙、地面湿度等信息,准确地评价一个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同时,微波遥感还能够直观的对地下潜水层进行探测,使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为全面、科学。 1.遥感技术应用概述 1.1遥感技术概念及特征 目前,人们对于遥感技术的普遍定义为从远处探测和感知事物和物体的技术的统称。因此遥感技术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遥感技术相较于其他探测技术来说,探测的覆盖范围较大。其次,遥感技术获取的探测数据,信息种类众多,手段多样,技术也相对先进。最后,探测信息表现大多是通过图像的形式来表现,获取探测数据信息方式更为直接、快速。同时整个探测用时也相对较短。 1.2遥感技术体系概述 遥感技术的应用体系一般为探测信息的获取、传输、解译和应用。其中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对地表物体波谱进行探测。通过专业的遥感探测数据传播设备和软件对初步信息进行传输,然后再对原始探测信息进行对比统计处理。信息的解译则是主要通过模式识别、模拟实验和地物分析等方法进行信息的细化。最后对这些经过解译的系统性数据信息进一步的应用加工。 1.3遥感技术水文勘察中具体应用流程概述 在水文勘察中,遥感技术的具体应用重视对地下水位有关的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同时注重对遥感图像数据的处理方法。具体应用流程如下∶首先,对勘察地区背景进行必要了解,同时,确立明确的水文勘察目标。根据目标收集相关原始资料。其次,围绕勘察目标对遥感技术的相关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对各遥感资料信息进行细致的遥感图像信息处理。同时,根据各类信息不同的遥感图像波段,进行合成波段的合理选择。以此对各类遥感探测图像信息进行解译。然后,再加工各类相关资料信息的解译结果。综合分析地下水位的分布情况,根据土壤的水分、反射率、像元关系等原理,构建科学合理的地下水位分布模型。根据土壤水分以及地下水位分布模型,对单波段以及多波段地下水位进行详细估算。把估算结果和地区背景资料、历史勘察资料等进行对比,检验勘察结果。最后,构建更为全面合理的地下水位分布模型,进行详尽专业的勘察结论以及勘察土建制作。 2.水文气象条件概述 水文气候条件是影响地下水资源最为直接的环境条件。其主要包括地表水文条件以及气象环境条件。地表水文条件包括地区的河流、湖泊等地表水系环境,以及这些地表水系分布位置地表蓄水量。地区地表水系条件的优劣对判断地下水资源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气象环境条件包括地区降雨量、地区季节温度、风速等气候条件。降雨量也是判断地区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参考依据。温度包括日照时长日照强度等,通过这些条件能够准确地判断地区水分蒸发情况。同样道理,也要对地区风速进行详细定量侦测。这些气候环境条件的数据获取首先要以年为单位,判断地区长期所处的气候环境。同时还要获取地区短期的气候环境数据。通过当前气候环境的变量来判断地区所处的水文气象条件。 3.地下水资源遥感勘察具体应用方法概述 遥感技术对地下水资源的勘察主要依赖于卫星拍摄的当地地形变化以及气候特征等因素信息,然后通过地质学解译标志进行处理。解译标志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解译标志,一种为间接解译标志。本文采用的是人机交互式的间接解译标志中的人机交互式解译方式。首先,应该对地下水资源相关的地形地貌遥感图像、以及岩性构造、土壤植被、地表水系特征等进行遥感特征分析。其次,通过对遥感图像中光谱信息的提取分析,判断地层岩性情况。确定地区是否存在潜水含水层以及易存水性地层岩性构造。最后,通过数学统计学技巧以及模型学技巧等信息处理方法,对地下水位进行单波段和多波段的评估模型构建。同时,对评估结果进行进一步实测印证,确保遥感技术勘察数据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 4.遥感信息分析方法概述 本次所采用的信息数据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再结合地区水质气象环境条件的探测以及对地区地形地貌的判断,对地层岩性以及具体位置信息的判断,最后,通过综合多波段模型呈现的水文数据的变化规律等信息,分析地下含水层分布情况。从而能从多个角度对影响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各个因素进行具体判断。更加准确的对地区的地下水含水层数量、地下水储存量、地下水深度、水质、形成年代等进行分析,为开发利用当地地下水资源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勘察数据。 5.遥感图像数据处理以及水文地质信息提取方法分析 5.1遥感数据类型的选取 由于不间断的遥感影像成像方式以及独特的对地物的表现方式,遥感图像数据也有明显的特征。因此,在进行遥感图像解析之前应该选择更为适合的遥感图像类型,然后再根据不同图像类型的地物波谱特性曲线来选择合适的解译波段。例如对于水体多采用TM1波段进行解译,岩性识别则一般会用TM5或TM1波段进行,而对于植被则采用TM2波段进行。影响遥感数据类型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以及解译目标等影响。首先,环境因素包括,遥感探测时间以及地形特点等。如对于地质、地貌等遥感数据的解译一般选择在冬天进行遥感影像探测。而对于植被的遥感探测多选择在春季和秋季。另外,考虑解译目标的面积大小以及时间跨度等因素的不同,所选择的遥感影像尺寸以及波段变化组合等也要符合解译目标的实际需求。 5.2遥感数据的处理 在遥感数据处理中,由于遥感数据特殊的传输处理方式,很容易对遥感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或软件工具处理过程中出现对比度下降、几何变形等失真现象。因此,首先要对出现失真现象的遥感图像进行科学的误差校正,而误差校正要分两个部分进行。首先,对遥感数据辐射量的校正。遥感图像的辐射量主要是指图像的光谱辐射特征。光谱辐射特征会在经过大气层或传感设备本身是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出现辐射量误差。因此,应该根据具体的数据对比、数据分析等手段确定误差的范围。然后通过对传感器的工作参数进行微调来校正这种误差。其次,遥感图像几何位置的误差。对于遥感图像像元位置的误差,可以通过以一个典型的准确的地物作为空间位置的控制点,根据控制点对地表坐标和遥感图像坐标进行统一校正。 5.3图像合成波段的选择 大多数勘察对象的地物组成成分都较为复杂,不同地质结构的遥感波段参数也不同,其表现出的光谱特征也有差异。同时,同样的地物在不同波段上所表现出来的光谱特征也不一样。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都要选择遥感图像合成波段对地区地物组合进行全面分析。我们可以依据地区水文地质勘察结果以及图像数据提取目标、各种岩层光谱效应以及各个波段光谱信息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更为合适的遥感图像合成波段。 6.结论 本文通过对遥感技术的应用特征以及应用技巧入手,对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流程进行了进一步说明。本文认为在进行复杂地质环境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时,可以应用遥感技术把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通过对地物遥感图像的定量分析,对影响水文地质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科学评析。继而更加准确客观的全面判定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状况。由于本人能力有限,缺乏遥感技术实际应用经验,对于遥感技术的应用知识系统和实践经验不足。可能会对遥感数据的解译过程出现一些不够严谨的理解。对于这方面的欠缺,希望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得到补充。 作者:吴延明 单位: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地质勘查论文:GIS在地质勘查找矿应用中的关键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勘察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信息采集效率,并且保障了数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GIS系统的本质就是一种空间信息系统,在现代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该系统可完成对部分或整个地球表层空间内相关数据的采集、管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操作。作者从地质勘察入手,就GIS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应用过程中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GIS;地质勘察;找矿应用;关键问题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也被称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或地学信息系统。GIS系统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空间信息采集、整理方面的重要应用,可以完成对一定空间内相关地理分布数据的采集、管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操作,将其应用于地质勘查找矿,可有效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数据质量,对于优化地质勘察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GIS系统的应用而言,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关键性问题,限制了GIS系统效用的发挥。本文即从地质勘察找矿入手,就GIS系统的应用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地质勘察领域中GIS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土资源的重要地位越发突出,作为人们生活、生产重要的基础资源,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地质勘察过程中,加强GIS系统的实际应用,借助其空间信息数据采集优势,可以更好地满足地质信息化发展的实际要求,提高地质勘察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此外,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地质调查数据库对应的信息系统也得到了相应的优化和升级,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数据的采集效率和科学性,同时实现集数据处理、绘图、解释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这样的综合性服务也体现出GIS系统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特征。就当前的地质勘察找矿工作而言,GIS系统应用较为广泛,对于我国矿产行业,甚至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地质勘察领域应用GIS系统的关键问题分析 就地质勘察找矿工作而言,GIS系统是其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主要手段,在地质信息采集、数据信息分析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通过对矿产资源与地质信息间关系的科学分析,可以帮助提高矿产生产的科学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地质找矿工作的实际发展需求。为进一步提高GIS系统应用的实效性,地质勘查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重点控制以下几点内容。 2.1注意提高数据信息的综合质量就目前的地质勘察找矿工作而言,GIS系统在其中的实践应用效果,直接受其基础数据库建设效果影响。为提高数据库建设的科学性,保障数据库质量,相关工作人员在数据库建设实施过程中,必须遵照相关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操作,并注重对于数据库信息精度、比例尺等条件的精准控制,进而为GIS系统的有效应用奠定扎实的基础。地质勘察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在地质信息采集工作过程中,涉及物理性质、地质矿产以及遥感地质等多方面的地学信息。不同种类的地质信息在表现形式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差异,为提高信息采集的工作效率和数据信息质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要求工作人员依据相应的规范要求,对复杂的地质信息进行科学的划分和管理,从而降低数据信息采集难度,提高数据信息综合治理,实现GIS系统真实效用的有效发挥。针对地质信息元数据而言,在其整理利用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从内容和基本特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实现基础应用范围上的优化处理,提高元数据信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数据信息作为数据库的基础组成,其真实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数据库的建设效果,相关工作人员在数据采集阶段,需重点把握上述几点控制内容,以满足数据库建设的实际需求,确保数据信息质量,为GIS系统的后续应用,创建良好条件。 2.2注意保持信息标准的统一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GIS系统可以实现有效地信息共享功能,因此在地质勘察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国家资源部规定的行业信息标准进行操作。目前,我国国土资源部已经具有了1:500000信息标准,同时正在建立1:200000的数字化空间数据库。应用统一化信息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信息数据的共享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基础劳动。另外,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超出规范范围内的特殊信息,即可实现对标准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2.3注重对空间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就GIS系统在地质勘察领域的应用体系而言,空间数据库占据核心地位,是综合分析多源地学信息和各类信息查询检索功能实现的重要基础,只有工作人员不断完善空间数据库,提高空间数据库的综合质量,才能为GIS系统的实践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撑,发挥出GIS系统的实际效用,提高地质勘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数据采集阶段,应根据相应的标准对基础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根据数据信息基础特征完成对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以满足空间数据库的建设需求,提高空间数据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4注意选择合理的综合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模型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GIS系统在矿产资源预测中的应用效果,通常情况下,空间分析模型越合理,矿产资源预测的成功率越高。在GIS系统实践应用过程中,空间分析系统可实现多种基础数据操作功能,具体包括属性分析、空间分析、二位模型分析、数据检索、以及三维模型分析等,工作人员应在综合考虑应用需求差异、矿种差异以及矿床类型差异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空间分析方法,并相应完成空间预测模型的建立工作,以优化GIS系统应用效果。 2.5注意相关专家的经验积累GIS系统的实践应用,为地质勘查专家提供了更加先进、高效的评价工具和信息处理手段。因此,相关专家应充分认识到GIS系统的工具性,应用其现代化技术优势实现对多源地学数据集成化管理,降低模型建立难度,提高空间数据分析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科学取舍、设计空间数据库、以及建立和优化空间模型等实践操作环节,不断积累自身专业经验,从而实现GIS系统的有效应用。 3GIS系统应用注意事项分析 GIS系统的实践应用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具有基础性、持续性、多学科性特征,为进一步提高GIS系统的应用效用,相关工作人员在正式系统开发前,应对系统的目标用户、开发目的以及具体功能进行确认,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对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和完善。此外,地质勘察人员应优先在地学资料丰富、成矿地质良好的区带进行GIS系统试点应用,不断积累GIS系统的应用经验,以建立系统、完善的GIS系统应用标准,促进GIS系统更加广泛的应用发展。综上所述,GIS系统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地质勘察找矿工作,可有效提高数据信息采集效率和数据质量,从而优化地质勘察找矿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相关单位应全面重视GIS系统的实践应用,从数据质量控制、空间数据库优化设计等方面入手,规范GIS系统应用行为,以提高GIS系统的应用效用,促进GIS系统的进一步应用发展。 作者:路明亮 单位: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大队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措施 摘要: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易于被忽视的问题。因此,为提高工程勘察质量,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研究 实践证明,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至于容易被忽视,是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在勘探成果内因为很少直接涉及水文参数的利用,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工程勘察中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影响,更要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议,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1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 1.1自然地理情况 这方面的主要有地形、地貌以及气象水文特征等等内容。 1.2地质环境情况 这个内容包含了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构造,包括地质基地构造,包括对第四系厚度的控制,还包括地质的岩层和新构造运动等等方面。 1.3地下水的水位情况 这一情况包括最近2~5年以来地下水水位的变化情况,包括地下水的补充供给和排泄的条件,还有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补排关系,加上这些关系和条件对地下水位造成的影响等等。其中地下水位的变化是工程勘察的重点。 1.4含、隔水层情况含、隔水层情况 包括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流向和变化的幅度,含、隔水层的埋藏条件;主要的含水层分布、埋深、厚度情况。此外,还应凭借现场的勘探试验,通过测定地层的水位传导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等等水文地质参数,准确判断此处的地质条件是否会影响地下水的渗流状态。 2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由于缺少结合基础设计和施工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今后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2)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3)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分析预测在人为工程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反作用。 (4)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 3岩土的水理性质岩 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土重要的工程地质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3.1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地下水按其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可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三种,其中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种。 3.2岩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质及其测试办法 (1)软化性,是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土层、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 (2)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松散岩土的颗粒愈细、愈不均匀,其透水性便愈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愈发育,其透水性就愈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岩土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渗水试验和压水试验求取。 (3)崩解性,是指岩土浸水湿化后,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土体崩散、解体的特性。岩土的崩解性与土的颗粒成分、矿物成分、结构等关系极大,以蒙脱石、水云母、高岭土为主的残积土以散开方式崩解,而以石英为主的残积土多以裂开状崩解为主。 (4)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含水层的一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也影响场地疏干时间。给水度一般采用实验室方法测定。 (5)胀缩性,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的胀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失水变薄造成的。 4地下水的地质危害 水位上升引起的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含水层结构、气温、降雨量、总体岩性产状及人为因素如施工、灌溉等影响,潜水位上升会使岩土体盐渍化或沼泽化,从而导致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增强,还会使河岸、斜坡等岩土体产生崩塌、滑移等不良地质现象。 5结束语 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地下水和岩土体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两者结合产生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和建筑的稳定性、安全性。所以准确查清楚地下水的情况,可以为工程提供第一手的安全材料,消除隐患 作者:丛洋 单位:承德市地质大队 地质勘查论文:水文地质勘查在环境地质勘查的运用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虽然得到不断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比如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威胁。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使得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因此,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了水文地质在环境地质检测勘察中的作用以及内容,使得环境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得到了重要参数信息和依据的提供。 关键词: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应用 社会不断得到发展的情况下,资源的的被开采和利用程度逐渐上升,对环境的破坏也逐渐加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近些年,我国的环境地质灾害逐渐增多所以,为了减小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加强对环境地质灾害的监测和调查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造成我国环境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自然因素主要指由于地球自身的变化引发的地质灾害,比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地下水的污染、地表的沉降、水质被破坏程度严重、沙漠化的形成等。在上述所说的地质灾害中,可以看出,由于水的问题引发的地质灾害在所有地质灾害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不仅在城市、经济区域的建设当中,而且在矿区的开采、重要交通干线的建设中,水的因素作用在建设全程中,对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时刻都有影响。所以,为了更好的对地质灾害进行控制和预防,加强水文地质的勘查和监控势在必行。 1进行水文地质勘查的作用分析 所有的地质灾害不难发现,都和地下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地下水和岩土体间的相互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一般都具有复杂、多样、广泛和严重等的性质特点,主要表现在其的类型以及分布等方面。现阶段,我国对于由地下水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关注程度和研究投入及其匮乏,尤其对地下水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还处在起步的阶段,其中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仍旧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所以,要重视在环境地质勘查、监测过程中对地下水引发的地质灾害,并提升对该方面的认识,对水文地质方面问题的投入要加大。事实证明,在环境地质勘查监测中水文地质问题仍旧是一个及其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另外,可以从影响范围、评价内容上对水文地质进行判断和分析,使得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环境的恶化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预防和控制。 2对不同区域进行环境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的评价 区域条件不同,对环境地质勘查的内容也有相同之处,即在对环境地质勘查时对地下水的危害评价不充分,从而引发了环境地质灾害。所以,为了使地质灾害勘查检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提高,可以通过对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从而为水文地质评价提供出依据。以下内容对不同区域水文地质的评价需要考虑的问题的总结。 (1)由于城市建设使地下水被污染以及资源的过量开采导致地表出现沉降的问题。虽然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工厂经营造成了大量水资源的污染,使其无法正常使用,这种问题有待研究解决。例如,工业三废未按规定清理外排以及生活垃圾的乱丢乱倒致使重金属元素的渗出,然后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进入到地下和地表水中,使土壤质量逐渐恶化,一旦被作物吸收,一旦被人们误食日积月累便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另外,还要对地下水位的变化进行监测,以便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进行预防。地表沉降也属于环境地质灾害的一种,对地下水的过量抽取,会导致地下含水层的收缩、固结和挤压密实,最终导致地表下沉现象的发生。因此,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C根据实际情况,对城市建设的区域开展专门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及其重要。 (2)对矿区水文地质的评价。因为地下水不断的侵蚀,导致在开发矿产资源的过程中矿产不断被水侵蚀,形成类似于空隙的传递,随着时间的累积空隙逐渐发育到地表。对于这种环境地质灾害的水文地质勘察,适宜对其安排长期的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从而得到对地下水侵蚀变化的规律。 (3)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工程的地质问题。比如城市改造工程、兴建开发区等。在地质环境资料缺乏的地区,若进行的工程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要求过高(例如对工程地基的评价、基础抗浮和工程降水等),则应该对该地区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查。综上所述,地下水的水位、类型、变化的幅度、各种含水层与各隔水层的厚度、分部组合关系以及承受压力层的水头等组成了不同区域的水文地质勘查内容,因此,要提高环境地质勘查质量,必须深度了解地下水对环境地质灾害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还要监测地质水文各项标准,针对不同区域的地质环境进行不同方针的对待,提供专门的水文资料。 3对地下水存在的形式和引起地质灾害的研究 由地下水和岩土间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被称为岩土水理性质,对岩土体的强度有一定的影响。对地下水存在的形式和引起地质灾害的研究进行以下分析。地下水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地下水的升降变化引发的;另一种是因为动水压力引发的。因为地下水的升降变化造成的危害一般分为水位上升造成的危害、水位下降造成的危害、水位频繁的升降变化所造成的危害三种。地下水位的上升容易使土壤被盐碱化和沼泽化,腐蚀程度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最终会导致地面的沉降,地出现裂缝等灾害,随之而来的还有水质恶化情况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的枯竭等的出现。地下水位的频繁升降使稳定岩土体层的岩体膨胀出现伸缩最终整体性被破坏。 作者:石琳,李龙 单位:内蒙古赤峰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地质勘查论文: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危害研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的工程地质勘查技术也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就。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造成制约的主要因素就是水文地质危害,所以,要想切实提升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就必须对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深入的了解及掌握,确保工作人员在施工作业时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并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措施,以对水文地质灾害予以有效避免。该文旨在对现阶段我国工程地质勘查中与水文地质灾害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行业人员借鉴与指正。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危害 1引言 作为建筑施工的前期准备阶段,工程地质勘查对于工程项目整体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反观我国现阶段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依然存在着对水文地质危害不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水文地质危害对于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预先制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才可实现对此类危害的有效控制,由此可大幅度提升工程质量水平。 2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水文地质评价概述 在进行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工程项目所处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对于周边地下水可能会对建筑物与岩土体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考量,由此精确判断地下水能否对工程造成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勘查工作开始后,需要对建筑物的地基基础种类进行详细了解,并结合工程类型着手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探究,除了要对各类水文地质影响进行科学评价之外,还要为之后的工程施工提供扎实、可信的水文地质参考资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建设整体进度和质量受到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需要注意的是,水文地质危害有可能出现于地基基础下方的承压含水层,因此工程技术人员要估算和判断基坑底板被承压水突破的可能性,尤其是要考虑到岩土因水位升降而发生的不均匀涨缩以及地下水位所处的状态等指标。此外,在开展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还要测量和记录地表水与地下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危害分析石晓青 3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危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3.1地下水位升降 工程地质勘查中的水文地质危害后果极为严重,若不加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一旦发生危害后果将不堪设想。就工程项目来说,水文地质危害主要来源无疑是地下水,不管地下水位是受到人为因素还是自然环境因素的干扰,也不管水位是上升还是下降,都将会对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若将其的变化幅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建筑物将不会受到威胁,但如果其超越了临界值,就将会对建筑产生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举例而言,地下水位的上升可能会引发基础土壤的盐渍化、沼泽化等问题,还有可能引发建筑物的倾斜或断裂,甚至导致建筑物地基稳定性的下降和地下室被水淹没等等。而地下水位的下降则很容易造成地面沉降等危害,这将对建筑物周边的土体结构产生负面制约,不仅影响到建筑物整体的稳定性,也会大大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从总体上看,引发地下水位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人为因素,对此,施工人员务必要高度重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相应防范工作,否则将很容易导致地下水水位沉降的多发,进而对周边岩土体的结构和膨胀收缩度产生较大影响,导致岩土的不均匀膨胀,最终影响到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致使建筑物地基土承载力的不断下降。 3.2地下水压力变化 一般而言,地下水有着相对较小的作用力,地下水的状态如果始终正常,就不会对工程项目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工程人员如果未能在施工过程中足够重视地下水压力问题,就很有可能导致地下水压力平衡被打破,诱发地下水压力危害。在地下水的压力作用下,将有可能发生流沙与基坑突涌,对建筑物地基基础的稳定程度破坏极大。而如果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出现问题,那么建筑物的质量和寿命都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说,工程技术人员实时关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地下水压力的变化情况,从根本上防范地下水压力危害的发生。 3.3地下水位的升高 地下水位的升高也会对建筑物造成诸多影响,而地下水位的升降会受到周边水库、河流、湖泊等水体的制约。同时,排水管道的铺设、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灌溉工程的渗透作用都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总体水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予以分析: 1)地下水位的升高可软化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加大周边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使土壤强度的降低和压缩性的增强,这样便会引发工程项目的沉降和变形; 2)地基易受到地下水位的影响而发生侧移,并且地基也容易出现隆起造成建筑物稳定性的破坏。 4水文地质危害的解决策略分析 4.1调整和规范地质勘查工序 就工程项目而言,前期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非常重要,这不仅决定了建筑物的质量,也会对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产生极大影响。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不仅复杂程度高,系统性和专业性也很强。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逐渐出台和颁行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地质勘查工作的科学性将得到有效地保障,同时工程施工的合理性也有着大幅度的提升。可以说,工程地质勘查规章制度应涵盖勘查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对诸如勘查的目的、任务、评价等每一个工序和环节都进行详细规定,这对于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效果和进程都有着极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此外,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工程地质勘查人员都未能对相应规章制度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更依赖于自身经验,这也会造成勘查工作的效果不甚理想。所以,工程地质勘查人员必须对自己工作和职责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来要求自己,确保勘查工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从根本上为工程项目的质量提供保障。 4.2深入调查地下水实时状态 施工人员应在工程前期调查地下水的埋藏状况,确保工程项目不会受到水文地质危害的影响。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1)确定调查目的,设置相应的调查指标;2)了解当地的地下水类型,确定地下水位埋深,进而对水位的变化规律以及水质腐蚀性有了深入的了解。以上因素只有先经过认真、细致的调研,才能够为之后的工程施工提供坚实的第一手资料。在选材时,工程人员应根据勘查结果确定选用的材料以及施工方案,并在动工之前预先做好应急预案,并通过基坑深度的控制、水压力与地水位的降低等手段来避免水文地质危害的发生。 4.3将地下水控制 在正常范围内若建筑物下方地下水位有变动,其质量和寿命将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地下水位的上升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从引水渠管道和地下给排水管道两方面予以支持。地下水位的下降也会造成类似后果,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增强地下水的抽取工作,一旦出现地下水水位的失控,必须尽快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对工程项目总体质量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5结语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危害将会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所以,为了保障工程施工作业安全及日后的使用安全,相关人员就必须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严抓每一个细节,高度重视地下水的调查及分析,将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水文地质危害的治理和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大幅度提升建筑的稳定与安全性能,从而在推动工程事业向前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石晓青 单位:山西省勘查设计研究院 地质勘查论文:煤炭地质勘查风险管理探究 1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概念 由于煤炭地质勘查自身的特点,其风险来自于方方面面,整体可以分为技术风险与非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可以进一步分为设计技术方面的风险、施工手段的风险和工艺方面的风险等。非技术风险包含的方面较广,例如自然环境带来的风险、施工设备潜在的风险等。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在进行时将会面临着各种各样不可预测的风险,相关单位需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在煤炭地质勘查项目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研究人员要正确地识别项目风险的类型,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相关的研究、评价,选择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一方面可以减少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已发生的风险可以将其损失控制到最低的程度。 2煤炭地质勘查项目主要风险的分类及其特点 2.1政治经济风险 目前,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央和地方均加大了找矿的力度,同时社会的投资力度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对于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并没有取得完全的一致,地方上的政府官员有着不同的政绩观,这势必会导致赋煤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时会有一定的差异,在煤炭勘查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则表现为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因素。例如:整装勘查跨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对地质项目实施的支持态度明显的有所不同,执行的税收、金融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也不一样。对于地质勘查项目,其特点之一即是施工地域较为分散,前面所述的不一致将会带来很多政治经济的风险。 2.2经营和管理风险 目前,我国对资源勘探和开发政策进行的重大的改革,我国各类大中型的国有企业均可以作为投资方投资于煤炭地质勘查行业,对于投资的主体和业主均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些势必会提高项目实施的资金供需风险、合同违约和守约风险等。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在地域上的特点是具有分散性,在时间上的特点是具有阶段性,这些项目特点均使得在进行项目的管理时佷难有效地对人、财、物等方面进行灵活的调控,同时伴随着物价因素和劳动力供给因素的影响,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具有很大的经营和管理风险。 2.3技术性风险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具有典型的阶段性和隐蔽性。在进行地质勘查项目时,整体可以明确地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准确地分析其风险性。另外,地质勘查工作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地质的变化在不断的探查中应力求精准。所以,勘察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对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十分重要。设计技术存在缺陷、施工工艺存在漏洞、施工经验不充足等都会对地质勘查带来极大的风险。 2.4自然和人文风险 在进行煤炭地质勘查时,周围的环境往往是偏僻落后、人迹罕见的地区,而且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加之当地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都会增加项目的难度和风险性。 3煤炭地质勘查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 结合地勘项目风险的内容及特点,进行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工作对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3.1提高风险意识 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而言,自身需要具有风险意识,明确煤炭地质勘查的风险性和可能的后果;对于煤炭地勘单位而言,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功能,科学、合理地构建风险管理的计划。 3.2建立风险识别系统 3.2.1分解煤炭地勘项目的风险,对已有的风险进行正确、有效的识别,建立全面的风险识别系统。 例如:以时间或者阶段为根据,可以分解为项目获得探矿权阶段的风险、普查阶段的风险、详查阶段的风险和勘探阶段的风险;以目标关系为根据,可以分解为费用风险、进度风险、质量风险和安全风险等;以因素关系为根据,可以分解为材料设备风险、人员风险、合同风险、施工工艺风险和设备选型风险等。如果一个信息可以作为潜在问题的识别,则可以用来进行风险识别。这样的信息包括已经备案项目中的经验记录和当前项目的有关文件,同时还有该行业专家的经验判断。 3.2.2准确的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分析和制定相应措施的基础,在进行风险的识别之后,需要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 在分析项目的风险时,主要的内容是推测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并且量化风险的出现概率及其产生的影响,确定该风险在社会和经济层面上的意义,并分析其处理费用和效益。笔者根据已有资料和经验,总结了以下方面的应对经验:首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变更勘查项目的具体方案,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消除其产生的条件,尽可能地避免风险的出现。在煤炭地质勘查项目进行的早期,可以通过获取信息、加强交流、寻求相关专家意见等渠道,避免风险的出现。虽然避免所有风险的发生是不现实的,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风险还是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其发生的。其次,可以将可能的风险结果及应对风险的权利转交给第三方,实现分析策略的转移。在这个方面最典型的方法是,煤炭地质勘察项目可以购买相关的保险或类似的方法,将风险的后果降到最低,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对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产生的影响。对于不可避免的风险,其中一个很好的应对措施是对风险进行缓解,根据经验或者专家建议等手段降低风险事件的概率或者将风险事件的后果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当然在初期尽可能降低项目风险是最科学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总而言之,在进行项目的实施时,风险管理是必备的环节,而且这一环节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对于项目风险,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定性,随着周围的环境或者条件的改变,项目的风险也随之变化,对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这方面的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在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相关单位应具备高度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制,积极积累风险管理经验,以便于在之后的项目进行中可以科学、有效地防范风险和管理风险,为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4结语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重头项目,在新时期我国提出地质找矿突破战略。煤炭地质行业具有极大的风险性,且其风险会随着周围的环境和外界条件不断变化,因此,对于风险的管理尤为重要,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保证煤炭地质勘查项目顺利开展和完成的基础和前提。 作者:潘强 单位:山西省地质矿产研究院
市场研究论文:浅议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研究 论文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中小企业 国际市场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模式以及开拓国际市场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背景中,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对策。 一、引言 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中小企业已逾1亿户,占中国企业总数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60%,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50%,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全国出口总额60%来源于中小企业,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拉动民间投资,带动地区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正在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新一轮大发展积极做准备,而我国经济也步入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占我国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危机阴影,抓住机遇迎接新一轮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的中小企业处于生死边缘,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选择恰当的进入方式,制定合理的国际化经营策略,是中小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立足的前提条件。 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模式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背景中,面对新的国际营销环境和发展目标,中小企业必须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对国际市场开拓模式进行大胆创新,选择正确的进入方式才能达到拓展国际市场的目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贸易式进入方式 国际贸易是目前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最主要的进入方式,但由于对国际贸易环境的熟悉不够,外贸信息渠道不畅,企业自身资源有限,缺少专业外贸人才,出口产品结构雷同,缺少和国际大客户的交往,这些问题如不彻底解决,中小企业将很难走出国门而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 (二)契约式进入方式 契约式进入方式主要有许可证贸易、管理合同、特许经营、交钥匙工程、合同生产等。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且又有独特经营优势的企业,比较倾向于契约式进入,因为这些企业由于缺乏国际经营人才和经营渠道,尤其是资金的缺乏,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转而采取契约式进入来发挥其技术优势或适用优势,进行其跨国经营业务的拓展。契约方式可能是国际扩张的成本最低的方式,但中小企业公司对其产品在其他国家的制造和营销控制权很小,提供的潜在回报也最少。 (三)投资式进入方式 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设厂,可以绕过各种贸易保护壁垒,将产品和服务成功地输出到东道国,提高了全球市场占有率。在对外投资的方式上,一般是先合资,后独资,在对外投资的产业上,先劳动密集型产业,后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还只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成海外直接投资的当地化,大部分直接投资简单的将国内员工转移到海外。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分散程度高,对外投资项目较小,投资收益占总收益的比例也比较小。 (四)其他方式 1、贴牌生产 中小企业利用自身绝对低成本优势与世界知名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通过贴牌生产或技术合作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知名度。企业从事贴牌生产既可以利用现有竞争优势如成本低、规模大,也可以弥补其产品知名度低的不足,充分利用国际品牌的利润空间,迅速占有市场份额。而且,贴牌生产不涉及市场开拓,不承担产品销售风险。因此,在我国产品在国外频遭反倾销的情况下,贴牌生产模式仍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可选择的重要方式之一。 2、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各中小企业的优势也各异,建立战略联盟,形成集团优势,可以增强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从事同一生产链上的不同生产活动的中小企业建立联盟关系,在不同工序的加工活动中发挥优势,在生产组织与产品质量方面更有保障,提升了产品的竞争能力,也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减少障碍。 3、建立合资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资金、技术、设备等要素往往成为企业的“瓶颈”,但我国中小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中小企业通过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资与合作,不但可以获得资金、引进技术设备,而且能通过利用当地合作伙伴与当地供货商、顾客、银行和政府官员的关系,利用合作伙伴在当地的信誉和经营渠道,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自己构建起一系列供需网络,将自己的产品通过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网络打入国际市场,推进了其开拓国际市场的进程。 4、电子商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管理和营销,形成了一个电子商务的经营和市场环境,这是一个全新的竞争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电子商务是全球商务操作模式发展的长期趋势,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对大企业的规模成本优势以及地域通路的局限性,电子商务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虽然具有优势,但是也有很多劣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造成沉重打击,大批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充分暴露出我国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竞争力不足,抵御风险能力弱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短,或是由家族式手工作坊演变而来,或是原有国有企业改制分化而来,产品品种往往拘泥于给大型企业加工零部件或加工简单产品。不少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产品本身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二)缺乏资金,融资困难 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金融危机的爆发又为这一难题增加了新的影响因素,使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无法扩展市场,甚至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这既有企业自身素质、资产规模、信用水平等内在原因,也有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不完善如金融信贷条件高、创新产品少、上市直接融资门槛高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三)匮乏专业性人才 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拥有一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与惯例和国际企业经营管理的外语、外经贸、金融、营销、企管、财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人才缺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忽略了对专业性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加之多数中小企业用人制度不健全,人才观念淡薄,缺乏相应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致使许多人才流失,这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四)信息资源问题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主动独立与国外客户联系的能力较弱,往往被动地等待外商或商上门联系。因此,由于企业本身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中小企业对国际市场及本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中的地位,根本不了解者居多,信息的缺失或流通不畅,形成了企业一个自我封闭的状况。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对策 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小企业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现在是恢复发展的最佳时机,本文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要努力增强自身实力,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中小企业要从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内部管理、人才结构等方面增加自身实力和提高自身抵御风险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要在国际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中小企业必须改变目前产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的现状,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产业优化提升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中小企业可采取联合、参与、合作等手段,改善投资质量,加强技术创新,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回避国际市场的经营风险。 (二)积极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 建立和完善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银行和第三方机构共同搭建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例的规定和国家关于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的政策,尽力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加大资金支持和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积极挖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密切银企合作,加快构建和完善银企对接平台,健全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互通渠道和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扩大银企合作成果。 (三)健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配套服务体系 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明确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及权利义务,以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动员外经贸部、进出口商会及驻外经商参处等对外工作机构,为中小企业收集国际市场信息,并协助它们开办一些招商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国际交流活动,以使中小企业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市场动向,顺利开展跨国经营。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努力发展电子商务 中小企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商业信息系统网络,把握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直接进行贸易,可以大大节省传统业务中人员的花费,运用电子商务还能够使企业向用户提供全天侯的产品信息和服务,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是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最快、最灵活、接触面最广而且最节省的办法。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应注意信息交易安全问题以及法律问题。 市场研究论文: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购物在中国的蓬勃发展,网民急需一种新的支付方式解决交易中出现的信用缺失问题,第三方网上支付应运而生。第三方网上支付服务机构的不断涌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但在新形势下其市场将面临新的竞争格局,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电子商务;第三方网上支付;网络购物 第三方网上支付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该方式的出现解决了网络购物的支付问题,使电子商务能够顺利进行。因此,第三方支付被广大的网民消费者接受并使用。目前,我国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已达50多家,交易规模达到10105亿元(2010年的统计数据),同比2009年增长100.1%,实现全年翻番。在2008—2010年短短的三年间,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翻了近4翻。由此可见,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了电子商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1 第三方网上支付概述 第一,第三方网上支付的定义。第三方网上支付,简称“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商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该账户中的钱需由银行卡账户划拨而来),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由以上可以看出,这里的“第三方”是相对于买方和卖方而言的,它既不属于买方也不属于卖方,不参与交易,而只是作为一个中介,暂时为两者保存货款,一旦商品到达买者手中,第三方就会把货款汇入卖方账户。 第二,我国第三方网上支付的分类。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非独立的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如支付宝、财付通等,支付宝的依托平台是淘宝网,而财付通的依托平台是腾讯;第二类是独立的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如快钱、银联电子支付,它们是专门为网上交易提供支付中介,主攻技术路线;第三类是新兴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即由互联网巨头推出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其中,第一类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由于其良好的用户基础占据市场上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第三类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由于其发展较晚在市场上占据的市场份额最少,但由于是互联网巨头推出的支付平台,其发展潜力巨大。 2 第三方网上支付的市场现状 目前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已达50家,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20家。2010年我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0105亿元。细分市场方面,支付宝以50.02%的市场份额大幅领先于其他支付企业,财付通和快钱分列第二位、第三位。有机构预测,2011年我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7200亿元,至2014年,整体市场将有望突破4万亿元大关,达到41000亿元。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交易规模上来看,我国的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都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第一,竞争现状。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发展状况方面,2010年全年,支付宝以50.02%的市场份额领军各支付企业,占据网上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财付通以20.31%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位;快钱和汇付天下分别以6.23%和6.12%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其余的上海银联电子支付4.06%,易宝支付3.89%,广州银联电子支付3.76%,环讯支付3.55%,剩下的2.06%的市场份额由其他的小型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占有。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呈现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主,其他的几十家第三方支付平台被远远的被甩在后面。支付宝自2004年推出以来占有的市场份额一直在50%以上,究其原因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依然是支付宝发展的重要优势,截至2010年12月底,支付宝注册用户数为5.5亿户,单日交易笔数峰值高达1261万笔。由此可见,只要淘宝网正常运行,其他的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很难撼动支付宝老大的地位。此外,在实现主流网购平台的基本覆盖之后,支付宝推出开放平台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支付平台的应用外延。而财付通在原有的业务体系之外,大力拓展信用卡还款、大额支付和公共事业缴费等领域,采取了差异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并注重对物流、直销和电信等行业提供支付服务解决方案,保持了稳健的行业地位。此外,快钱也在积极拓展航空和保险等应用服务领域,并大力推进对线下支付市场的渗透;汇付天下自2000年4月起开展了基金的销售业务,至2010年年底已初具规模;易宝支付在2000年也开创性地推出“易宝车险理赔通”产品,开始涉足车险市场。从以上可以看出,如今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业务已经不再主要局限于实物商品的网上支付,其支付范围越来越广泛。 第二,赢利模式分析。以2010年交易规模排名前三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例进行分析: (1)支付宝。支付宝是2003年10月由阿里巴巴公司创办,2009年1月1号0点开始进行收费,在此之前对所有的用户均是免费,收费之后针对的对象仍然不包括买方,而是只针对商家收费。商户集成服务费标准600元,1年内合作交易流量42000元,超量后单笔费率1.5%。 (2)财付通。财付通是腾讯公司于2005年9月正式推出专业在线支付平台,业务覆盖b2b、b2c和c2c各领域,与拍拍网、腾讯qq有着很好的融合。针对个人用户,财付通提供了包括在线充值、提现、支付、交易管理等丰富功能;针对企业用户,财付通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支付清算服务和极富特色的qq营销资源支持。目前财付通提供的服务完全免费。 (3)快钱。快钱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领先的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旨在为各类企业及个人提供安全、便捷和保密的综合电子支付服务。目前,快钱是支付产品最丰富、覆盖人群最广泛的电子支付企业,其推出的支付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人民币支付,外卡支付,神州行卡支付,联通充值卡支付,vpos支付等众多支付产品,支持互联网、手机、电话和 pos等多种终端,满足各类企业和个人的不同支付需求。个人高级用户使用快钱网关和快钱链,快钱收取1%的服务费,其他服务免费。 综上所述,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的赢利模式比较单一,就是收取服务费。就目前而言,这项收入相对于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所承担的成本而言是入不敷出,但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很多第三方支付机构甚至免费为客户提供服务,企业若想发展下去,显然这种单一的赢利模式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对于大部分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而言,寻找新的赢利模式是当务之急。 3 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存在的问题 目前第三方支付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 (1)从事资金吸储而形成的资金沉淀问题。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每天都有大量的交易通过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完成交易,但是在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货款是滞留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那么,在货款到达商家手中之前货款由第三方支付机构保管。据粗略估算,每天滞留在第三方平台上的资金至少有数百万元。根据结算周期不同,第三方支付公司将能取得一笔定期存款或短期存款的利息,而利息的分配就成为一个大问题。 (2)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大量资金沉淀,如缺乏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则可能存在资金安全隐患,并可能引发支付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曾经上海一家小型第三方支付公司“卷款而逃”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针对这一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即通过颁发牌照把市场上资质不好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过滤掉,把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留在市场上,从而大大降低交易资金的风险。 (3)客户隐私泄露风险。消费者在使用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时,其信用卡信息不可避免的被暴露,如果这个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用度或者保密手段欠佳,那么将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风险。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6月,由于一家第三方支付数据处理公司的安全缺陷,使得约4000万张各种品牌的信用卡资料被泄露,甚至有人在网上公开出售信用卡信息。 (4)由于网络交易的匿名性、隐蔽性,利用支付平台的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出现,其造成的危害也令人堪忧。第三方支付平台很难辨别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使得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资金的非法转移、洗钱、贿赂、诈骗、赌博以及逃税漏税等活动有了可乘之机。 ①洗钱犯罪风险。在网上购物时,买方可以在网上匿名注册支付账户,利用网上银行将资金转移进去,通过第三方支付账户完成购物过程。由于不直接通过网上银行账户购买商品,金融机构进行反洗钱监测时,无法掌握这些网上交易是否是正常的商业活动,使得黑钱洗白,而追踪这些钱财的来源以及惩治洗钱犯罪分子则变得越来越困难。目前,通过第三方支付工具进行洗钱已经成为一股汹涌的暗流,不仅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更是挑战了我国金融监管的底线。如果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不断发展,当其业务范围扩展到跨国交易支付时,不仅国外黑钱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洗钱进出入我国,国外热钱也可以通过它畅通无阻地投资于我国资本市场,那么,我国的金融市场将面临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②逃税漏税、信用卡套现、赌博等非法活动风险。由于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交易的匿名性、隐蔽性以及信息的不完备性,很难辨别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因此,利用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进行贿赂、赌博以及逃税漏税等活动很难查得到,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信用卡套现则是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一个新难题。对于信用卡的提现,我国的商业银行有一套完整的控制制度,一般会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当然这个比例一般远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所以,一般情况下信用卡持有人不会贸然取现。但是,如果刷卡消费或通过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付款,只要在信用期内还款,银行不收任何利息。如利用第三方支付账户,通过虚假交易,使用信用卡支付以后,钱进入了支付平台的账户,通过账户转移到了银行,然后再从银行取现,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套取现金,已经影响到银行资金的安全。 4 第三方网上支付的发展趋势 (1)第三方网上支付将呈现新的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在这个市场上,支付宝以先发优势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其他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跟随其后,支付宝的垄断地位很难被撼动,所以剩下的市场份额第三方支付平台竞争的很激烈。但是,随着支付牌照的发放,在全国数百个规模参差不齐的第三方支付服务企业中,将会有一大批不符合相关资质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支付行业将面临优胜劣汰。同时牌照的发放,将促使具备一定实力的潜在竞争者进入第三方支付市场(其中包括外资背景的相关企业),支付行业或将面临新的市场竞争格局。 (2)第三方网上支付的赢利模式将更加清晰和多样化。目前,很多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用户,向其收取很低的服务费甚至免费,所以,很多企业一直处于亏本经营状态。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开拓新的赢利模式。如结合开放平台、手机支付、线下网点和预付费卡等支付手段和应用场景,第三方支付企业将与行业企业(包括金融服务企业和开发者)探索更多的新型赢利模式,各种与应用场景和应用行业紧密结合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和产品,将不断涌现。 (3)为了保证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的健康发展,制定和完善监管的法律和政策是必然的趋势。严厉打击利用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进行的犯罪活动,营造良好市场交易环境。依托高科技手段和风险控制文本,建立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风险防范监测机制和预警预报系统,对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进行监督管理。 市场研究论文:深圳地区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研究 [摘要]深圳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由于经济发展水于和居民消费观念与国内其他地区有显著差异,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呈现出了极其明显的地区特征,如客户需求旺盛,对服务要求较高;外来劳务工形成了巨大市场空间;市区医疗网络比较成熟,有利于搭建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地区发展不均衡,关内关外市场差异较大。要推动深圳地区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必须大胆进行营销渠道创新;注重产品设计和开发;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有效的促销方式快速占领声场,形成先入优势;针对不同目标客户群、不同产品、不同市场定位进行区别定价。 [关键词]健康保险,市场特征,客户需求,服务网络,营销渠道,产品开发 深圳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远远高于国内其它地区。在商业健康保险市场领域,由于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观念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显著差异,呈现出了极其明显的地区特征。 一、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的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 深圳市自建市以来,一直把建设现代金融中心城市作为发展方向,保险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都受到了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推出了一系列鼓励保险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2004年12月,深圳市政府出台了《推动保险业创新发展若干意见》,提出了五年建成全国“保险中心城市”,使深圳成为六个中心,即保险机构聚集中心、保险市场辐射中心、保险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创新中心、保险产品研发中心、保险人才交流培训中心、保险资金运用中心。同时,深圳市政府借助地理优势,加强深港保险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多种措施吸引保险公司在深圳设立保险机构,这些措施包括对新设立的全国性总公司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对新设立保险机构地区总部的一次性奖励200万元等等。除此之外,深圳对吸引优秀保险人才也非常关注,出台很多针对境内外保险人才的优待条件,比如优先解决户口、提高待遇水平、解决家属就业等等。 (二)经济环境 深圳市是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发达程度居全国前列,全年gdp由1979年的1.9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3422.80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59271元。2004年末深圳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25.39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5935.84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9960.32元,人均医疗保健类支出1162.32元,远远高于国内其它地区。同时,深圳市私营企业发达,已发展到8.5万家,注册资金1407多亿元,上缴税金额200多亿元,从业人员已近150万人,占全市就业总数的45%以上,这就给团体健康保险市场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社会环境 深圳地区居民的消费观念比较超前,由于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比较高,因此健康投入意识强,对健康产品、健康服务需求特别强烈,摆脱了“看病靠政府,报销找单位”的原有传统观念,而向“看病靠保险”的消费观念转变。从深圳地区的城市文化氛围看,深圳属于移民城市,年轻人很多,拥有兼容并蓄的多元化移民文化,同时,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也增加了深圳的国际化氛围。深圳的社会医疗保障情况发展滞后,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深圳常年平均人口已达到1200万人,其中能享受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口总数为231万人,仅占人口总数的19.25%。职工家属、部分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职工,城市流动人口、自由职业者、中小学生等均不能充分享受基本社会医疗保障。 二、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状况 2004年深圳市人均保费约15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5倍,保险深度2.75%,居全国首位。但健康保险覆盖面低,据深圳保监局2004年度对全市保费收入的统计显示,商业健康保险提供保障的人群只占深圳人口的3%,提供的医疗费用支出只占全部医疗费用支出的6%,而这两个数字在美国分别为60%和50%以上,在法国有80%以上的家庭拥有商业保险公司等机构提供的医疗保障。 (一)市场总体状况 截至2004年底,深圳保险业总资产为2496.98亿元,累计实现保费收入781.71亿元,保费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深圳地区对健康保险的需求非常旺盛,呈现出按照收入水平划分的层次化需求结构,2004年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2.16亿元,企业和居民的购买能力很强,对健康险产品的选择和服务要求也比较高。 由于深圳的保险市场相对比较成熟,竞争也比较激烈,费率水平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较低。一些团体客户往往从自身需要出发,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不断压缩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在各家经营主体的竞争方式上,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价格竞争,尚不能通过服务和产品优势取得竞争优势。 (二)市场经营主体 截止2004年底,深圳市场上共有保险法人机构6家,保险分支机构270家,外资保险机构代表处8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4家,保险兼业机构2515家,从业人员约19400人。深圳市场上的主要寿险公司都开办了健康保险,主要包括平安、中国人寿、太平洋、友邦等公司。自2003年1月修订的《保险法》开始实施以来,财产险公司也可以经营意外伤害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深圳市场上经营健康保险的市场主体日益增多。2005年11月,国内第一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人保健康深圳分公司开业,推出了“健康保障 健康管理”的创新理念,为深圳地区的健康保险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市场上主要的健康险产品 深圳市场上的健康保险产品,只有人保健康、平安、国寿等少数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和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拥有以主险形式的住院费用和住院补贴个险产品,一般都对这些主险辅之附加型的住院类、手术类和意外医疗类产品。其他一些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险产品大多属于附加型产品。相对来说,团体健康保险产品类型比较灵活,目前主要有团体门急诊费用医疗保险,团体住院费用医疗保险、团体住院补贴医疗保险、团体重大疾病保险和团体疾病医疗保险、女性和生育健康保险等。高额补充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或第三方管理这些险种虽然较多公司已经开发,但实际操作中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是市场中的主要产品。 三、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的特征 (一)客户需求旺盛,对服务要求较高 深圳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居全国前列,对个人健康状况的问题更为关注。通过对一些居民的访谈,发现他们对健康保险的需求非常旺盛,特别是高端客户,希望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深圳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大多数居民对待工作的态度不是追求稳定,而是追求工作的挑战性,造成他们换工作的频率也较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保险意识,特别是商业健康保险的购买意识。同样,由于深圳的商业氛围,人们拥有成熟的经济头脑和理财观念,愿意投资买健康保险,特别对储金型产品感兴趣。深圳发达的服务业使得客户对服务的要求较高,这就要求保险公司能够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和优良的服务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二)外来劳务工形成了巨大市场空间 深圳有500多万外来劳务工,这些劳务人员缺少基本的医疗保障,合作医疗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劳务工就医难”在“移民之城”深圳表现非常突出,也最为典型。这个市场特点对于深圳的健康保险经营主体来说,既是机会也是很大的挑战。外来劳务工具有流动性大、收入低的特点,如何针对这一特殊市场设计出健康保障方案,对于取得深圳政府支持、占领深圳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三)市区医疗网络比较成熟,有利于搭建健康管理服务网络 作为新兴城市,深圳市的社区规划非常完善,整个城市可以按照社区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深圳市卫生局利用这一优势,根据地理位置划分医院辖区,由各医院在所属辖区内建立了若干“社康中心”,负责社区内居民的医疗和卫生保健。截止到目前,深圳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856家,其中医院87家(不合妇幼保健院),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5069张,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2.29万人,建立健全了市、区、镇及社区级的疾控中心、健康服务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市、区及较大型医院医疗急救中心或医疗急救组织。”这一特点非常有利于保险公司搭建健康管理服务网络,搜集客户信息,最大限度地贴近客户。 (四)地区发展不均衡,关内关外市场差异较大 由于特区设置的历史原因,深圳地区被划分为关内和关外两个地区,关内包括罗湖、福田、盐田、南山四个区,关外有龙岗和宝安两个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规划定位的不同,各地区的发展不均衡,关内关外的健康保险市场区别较大。关内市场比较类似于内地发达城市的市场,而关外的小型民营企业很多,这些小型团体客户对服务和保障拥有与关内客户不同的要求,比如更倾向于基本的医疗保障、需求的层次性更突出等等。同时,由于关外地区本地人较多,大多讲客家话,性格、风俗习惯上都具有明显的客家人特征,因此,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过程中,需要结合客户的购买偏好进行策略研究。 四、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的营销策略建议 (一)营销渠道 综合深圳地区的特点,健康保险的营销渠道除了传统的渠道类型以外,应大胆进行渠道创新,重点关注一些新型渠道。首先,要重点发展门店销售渠道。健康险业务具有理赔次数频繁、单笔业务金额较小等特点,而深圳地区的社区医疗、社区管理、社区文化活动等发展比较成熟,居民对服务的要求比较高,因此,门店销售渠道比较能够适应深圳地区健康险的特点,使渠道触角往纵深发展。其次,要重视职团开拓渠道模式。深圳市的企业比较密集,针对这些大型客户,通过开展职团开拓,能够充分开发团体客户的资源,拓展个险市场。第三,要探索延伸渠道模式。针对劳务工市场,保险公司可以积极与政府合作,推进与国家医疗保障政策配套、受政府委托的健康保险业务,参照“深圳市工伤意外补充保险”的销售模式,与社保机构开展深层次合作,利用社保网点等代办外来劳务工医疗保险。 (二)产品设计 根据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的需求特色,保险公司一方面要注重针对高端客户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包括社保补充型、老年护理型、收入损失补贴类和保障类产品等。另一方面,要针对特定客户群开发与之相对应的产品。比如针对建筑业客户开发建工类产品,针对关外小型民营企业开发不同保障层次的医疗费用补贴保险等。 (三)服务策略 服务是实现产品差异化的关键途径,同时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根据深圳市民需求的现状,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建设以医院、社康中心为网点的服务网络,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为客户提供预约专家、陪同检查、慢性病管理、健康体检、住院预约等服务项目。在服务品质上,要建设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服务绩效监督考核制度、客户投诉制度、服务过程跟踪制度等一系列控制手段提高服务质量。 (四)促销方式 健康保险在深圳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有很多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通过有效的促销方式可以快速占领市场,形成先人优势。在促销方式选择上,保险公司可以针对深圳市居民重视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的特点,采取“买产品、送服务”、“产品服务优惠套餐”等方式拓展市场,既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服务增强客户对新型健康管理内容的体验,为进一步开拓市场打好基础。 (五)价格策略 深圳市的高收入人群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较多,同时也存在收入较低的劳务工群体。因此,在健康保险产品的定价策略上应深入分析客户群的心理因素、消费偏好,针对不同目标客户群、不同产品、不同市场定位进行区别定价。 五、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 在建设现代金融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深圳地区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无论是从服务水平还是保障能力,都无法适应当前构建深圳金融中心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广大深圳居民的需求。目前,大多数市场主体对健康保险的管理还停留在寿险的管理模式,没有构建专业化管理的队伍和机制,随着专业健康保险经营主体的进入和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的逐步成熟,以及保险公司对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必将更加激烈,竞争模式将从简单的规模和价格竞争转向产品、价格、服务、管理能力的多重竞争,健康保险产品也会在市场进一步细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优化。未来深圳地区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一定会更加规范、更加完善,为深圳的发展繁荣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市场研究论文:试论四川人境旅游市场研究 论文摘要:四川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国内旅游市场发育良好,但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缓慢,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中,摧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旅游竟争优势。本文以四川省2000年到2005年的入境旅游市场相关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四川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分布情凡,并根据入境旅游者在四川旅游的时空分布和消费特点,系统研究了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的特征,提出了开发四川入境旅游市场的思路和营梢战略,以增强四川旅游业的竟争实力,促进四川国际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四川旅游;入境旅游;市场特征;营梢战略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西部是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数亿年的地质运动,沧桑巨变,造就了四川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色;四川省历史文化悠远,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堪与古埃及的金字塔文化媲美;四川也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四方游客来到天府之国旅游。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四川在中国旅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旅游资源多样性、品味高的形象闻名中外,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号称“风景省”。但是作为全国资源大省的四川,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发展不平衡,人境旅游市场尤其薄弱,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因此,研究四川国际旅游市场,特别是各国政府列为优先发展战略的人境旅游市场,并制定相应的市场规划和营销战略,是发展四川旅游、提高四川旅游竞争力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一、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一)外汇收人比重小 与全国旅游市场相比,四川省人境旅游外汇收人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很小。2005年,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总收人721. 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4%。但是四川省旅游外汇收人仅有3.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24%亿元,占总收人的3.46%。而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05年全国人境旅游外汇收人293亿美元,占旅游总收人30.5 %,由此可见,四川国际旅游收人在其旅游总收人的比重很小,国际旅游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二)国内外游客比重失衡 四川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次数与人境旅游人次数比例也存在严重失衡的现象。2005年四川省接待游客总量1. 3亿多人次,比上年增长15%,但接待人境旅游者仅有106. 28万人次,占四川省游客总人次的0.8%;而全国国内旅游人次数与人境旅游人次数比例约为10:l,四川省的比例高达124;1,悬殊之大,可见一斑。 以上数据表明,四川作为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旅游资源役有得到充分利用,拥有的旅游资源数量和品质与其应有的旅游市场容量远远不符,旅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四川省人境旅游不仅不能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国际旅游强市、强省相比,而且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了四川旅游的综合竞争实力。这种情况已经引起四川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1月,四川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人境旅游发展的通知”,并制定了发展四川人境旅游市场的相关政策,要求四川省、市、地、州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加强四川人境旅游市场的研究和市场营销的力度。 二、四川省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分析 四川省人境旅游市场可分为香港、台湾市场、周边国家旅游市场和远距离国际旅游市场三部分。其中,周边国家的东北亚市场主要有日本和韩国,东南亚市场则有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泰国等。远距离国际旅游市场主要是欧美客源市场,美国是四川最重要的远距离国际旅游市场。其他国际客源市场有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但人数较少,暂时还未能成为四川省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 (一)香港、台湾市场分析 在我国的旅游统计中,港、澳、台虽然是我国的省和特别行政区,但由于其办理相关旅行手续符合国际游客的特征,港、澳、台来大陆旅行的游客,习惯上被统计为国际游客中的人境旅游者,其旅游消费记人外汇收人,因此我国将港、澳、台地区定位为人境旅游市场或国际旅游客源地区。 香港是四川省重要的人境旅游市场。2001年来川旅游的香港游客人次数为8. 0万,较2000年增长了113.3%,涨幅很大,但2002年下降了31.3%,_ 2003年,香港来川的旅游人次数并没有受到“非典”的影响,反而上涨29.3%,来川旅游人次数为7. 1万。2004年,香港游客来川人次数继续增涨,旅游人次数为13. 0万,涨幅高达82.5 % 0 2005年,来川人数较2004年有所下降,下降了2. 6%,但来川旅游者人数仍然有12.7万之多。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香港来川旅游人流呈不稳定态势,起伏较大,但总体来讲,香港来川游客流量仍然呈增长上升趋势。从历史文化渊源和区位分析来看,香港居民多为广东人后裔,加上广东距离香港很近,区位优势明显,因此多数香港居民将广东作为首要的旅游目的地。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四川省观光型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与广东省相比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四川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对香港居民仍然有很大的吸引力,实际上,四川已经成为香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香港则是四川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在四川人境旅游市场中,香港旅游人次数名第二。 台湾是四川省另一个重要的客源市场。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5年五年间,台湾来川旅游的人数呈波动增长态势。2001年台湾来川旅游人次数为20. 5万,2002年旅游人次数为19. 4万,2003年“非典,,期间降至最低,为13.1万。“非典”之后,台湾来川旅游的人数迅速回升,2004年旅游人数达到25. 4万人。2005年来川台湾游客较2004年的旅游人数有所下降,增长率为一5.5%,但仍有24. 0万之多。总的来说,除“非典”影响外,台湾来川旅游的人数相对比较稳定。2000年到2005年,台湾来川旅游人次数总计达124.2万人次。台湾地区经济发达,人均收人高,与大陆经济文化关系密切。台湾同胞在四川有大量投资,建有海峡两岸科技园,解放前有不少的四川人和其他地区的人从四川前往台湾谋生。因此四川省与台湾的经济文化关系较为密切,许多台湾人怀念故土,将四川省作为在大陆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四川省旅游局统计表明,台湾地区已经成为四川省最大的人境旅游客源市场,多年来来川旅游人次数名列第一,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二)外国客源市场分析 国外游客是四川省重要的客源。四川省客源国市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我国周边国家,主要是由东北亚和东南亚构成的国际近距离客源市场;二是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国际远距离客源市场。四川国际近距离客源国主要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拉西亚、泰国等国;国际远距离客源国主要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我国周边国家是四川省主要的国际人境旅游客源国,市场规模相对较大,总体增长趋势明显。 日本是四川省最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日本是亚洲唯一的经济发达国家,居民可自由支配收人和可自由支配时间多,出行能力较强,与中国不仅距离近,两国之间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和丰富多村、品位很高的自然景观符合日本人的旅游偏好。长期以来,日本始终是四川省重要的人境旅游客源市场。2000年到2002年三年间,日本游客来川数量一直持续上涨0 2003年受“非典”影响,日本来川游客为6. 5万,下降了57.7%,但是数量仍然较远远超过其他国家。2004年“非典”过后,日本来川的人数迅速上涨,有15. 0万来川旅游,比上年增长了131.2% 0。2005年,日本来川旅游人数达到15.5万人次,高出排名第二的新加坡的100% 。 韩国自1991年同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便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客源市场之一。除1998年韩国由于金融危机而导致出国旅游人数大幅度减少外,韩国到中国旅游的人次数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1991年韩国旅华人数近8. 1万人,2005年达到了354. 5万人次,增加了43倍之多,超过了日本。但是,韩国来川旅游人次数与日本相比差距较大。2005年,韩国到四川旅游人次数为6. 3万人次,仅相当于日本来川旅游人次数的40.8 %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韩国人境旅游市场,因为韩国游客来川旅游的增长速度增幅很快,超过日本,同比增长了66.0%。随着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韩国无疑将成为四川最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之一,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除了日本和韩国而外,东盟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也是四川重要的客源市场。新加坡2005年来川旅游人次数为7. 4万人次,同比增长巧8%,是四川省第二大客源市场。马来西亚2005年来川旅游人次数为6. 8万,但增长率很快,增长速度为40.8%,近期很有可能超过新加坡,成为四川省在东盟国家中最大的客源市场。泰国2005年来川旅游的人次数为5. 8万,不及马来西亚,而且增长速度仅为5. 8%,这主要是泰国政治和经济动荡对出境旅游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泰国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加之泰国距离四川较近,泰国游客人数将会不断增加。东盟国家与我国交通便利,有大量华侨和华人,与中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联系。他们的收人较高,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很强的追溯和认同感。除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外,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盟国家游客来川的旅游次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东盟国家是四川省不可忽视的新兴国际游客客源市场。 在国际远距离客源市场中,美国是四川最重要的人境旅游市场。2000年到2005年间,美国市场比较稳定,除受“非典”影响之外,基本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2005年,美国到四川观光旅游的人次数为7.0万人次,居四川外国客源国第三位,而且增长速度较快,同比增长23.0%。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来川旅游人次数不多,各国约有2万人次数到四川观光旅游,但同比增长率较高(英国增长率为14.4%,加拿大为39.0%,法国为32.6%,德国为63.4%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欧洲国家人境旅游市场含金量较高,欧美游客可自由支配收人高,购买力强,超过亚洲其他国家.对四川省旅游创汇有重要意义,与美国旅游市场一样,也是四川发展入境旅游的重要目标市场。 三、入境旅游者在川旅游时空分布和消费分析 (一)境外游客时间分布 通常情况下,每年的一月、二月、三月到四川观光旅游的人境旅游者人数相对较少,是四川人境旅游的淡季。从四月份开始,人境人数逐渐增多。从八月到十月,人境人数增长率较高,十月份人数达到顶峰。.2005年,十月份来川人境人数占全年总人数的19.1%,而一月份仅占1.4%,与广东等沿海地区省相比,作为内陆省份的四川人境旅游,旅游的季节性更为明显。人境旅游季节性的产生通常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旅游者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假期以及客源地的自然环境对游客的旅游倾向性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旅游者出游会付出时间和经济成本,国际旅游,尤其是远距离国际旅游,可自由支配时间更是至关重要的川。(表3) (二)境外游客地域分布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来川旅游的入境游客主要分布在成都市、阿坝州、绵阳市、乐山市、甘孜州,其中成都市和阿坝州是香港、台湾和外国游客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2005年成都接待人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接待总人次数的46.6%,阿坝州接待的人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总接待人次数的30.4%,两地共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接待量的77.0% 0 2005年,乐山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的11.2% ;绵阳市接待人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的4.3%;甘孜州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的占5. 4%。三个地市州共接待人境旅游人数占全省的20.9%,其余城市所占比例仅为2.1 %。由此可见,四川省人境旅游者在省内的分布情况的特点是旅游流的空间流向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成都口岸城市、成都一乐山旅游黄金通道和成都一九寨沟旅游环线景区。这些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形成了人境旅游流的聚集效应”。 (三)境外游客消费特点 四川省人境旅游人均消费高于全国人均消费,但是从2001年到2005年增长速度较慢,而全国的人均消费由2000年的137美元人增长到2005年的154. 2美元人,增长速度较快。四川人境旅游者人均停留时间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差距很大。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从2001年开始,四川境外游客人均停留天数始终保持在1.8天左右,而全国的平均停留天数在6天左右。影响国际游客停留时间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游客的出行目的、游客的经济收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旅游接待能力、旅游服务质量等。四川国际游客在川停留时间较短,说明来川旅游的游客多为观光客,而不是度假旅游者。旅游者停留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旅游者在目的地活动规模的大小,也决定了消费支出的多少,这就是为什么国际游客在川消费虽然高于全国水平,但旅游创汇却远不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市,仅名列全国第11位的原因。 四、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的营销战略 (一)人境旅游客源市场目标定位 首先,四川人境旅游市场应当巩固传统的香港和台湾市场。由于香港和台湾在四川人境旅游市场中占的份额很大,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是四川省重要而稳定的人境旅游市场,也是重要的出境旅游市场,市场联动关系很强。 其次,应当加强韩国、日本、东盟国家市场的营销。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较快,居民出行能力不断增强,来川旅游增长速度很快,优越的地缘优势使这些国家成为四川省人境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这也符合近距离出国旅游先于远程出国旅游发展的国际旅游一般规律。 第三,在巩固和发展香港和台湾市场和周边国家市场的同时,四川省也应当加强距离较远的欧洲国家和北美洲国家市场的开发力度,包括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美国和加拿大。这些国家是世界主要的旅游支出国,旅游的含金量较高。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大大削减境外游客长距离旅行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四川省相对于其他省份不利的距离劣势会逐渐弱化。 (二)调整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四川省旅游产品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国外游客基础消费所占比例较高,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高低是反映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显性指标。国际上规定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最低警戒线为30%,低于30%表明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研究表明,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比例一般都在60%以上,而四川省2005年人境旅游者的非基础消费所占比例仅29. 4%,这表明四川人境旅游消费结构比例严重失调。针对境外游客在川消费结构不合理这一弱点,四川省应该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引导游客消费,使国际游客在旅游的消费结构有利于四川省外汇收人的增长。现代旅游者越来越追求旅游消费方式的娱乐性、趣味性、综合性,娱乐的个性化越来越突出。因此,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四川省,要根据国际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发展适合国际游客需求的新产品。 (三)西南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 四川省位于祖国的西部地区,与云南、贵州、西藏、陕西接壤。我国西部地区高山峡谷,植被丰富,自然景观多姿多彩。西部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极具民族民族风情。由于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易于树立一个整体的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吸引力,吸引境外游客到四川和西部其他省区旅游。我囚西部各省区应当利用西部大发展的契机,积极对外发展西部旅游的的整体形象,大力发展具有中国西部特色的旅游。当然,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同质性也可能寻致各省区之间的客源竞争,因此西部各省区在树立整体形象的基础上的同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旅游资源特质,做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尽量使西部各省市的旅游竞争成为互补性的旅游竞争,共同形成中国西部旅游的整体形象,实现西部地区区域旅游的共赢和可持续性发展。 市场研究论文:银行竞争农村信用贷款市场研究论文 摘要:银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因素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信贷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从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结构以及市场竞争主体所采取的竞争战略与城市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同。根据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行业竞争理论,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1]对于各个金融机构而言,要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深刻理解行业竞争的决定因素。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动力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一农村信贷市场及竞争力量分析 (一)农村信贷及信贷市场的概念界定 信贷市场是指运用借贷方式,以信贷合同为工具融通资金的金融市场。农村信贷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农村票据市场农村同业拆借市场农村证券市场以及农村外汇市场一同构成了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本文分析的信贷是指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不包括民间金融等其他信贷融资方式。本文分析的金融产品是农村一般性的信贷业务,不包括对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以及粮棉油收购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部分的分析。一般的信贷业务包括农户为满足生产需求而产生的贷款需求,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而产生的贷款需求。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力量分析 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他们是潜在的行业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2] 1.现有企业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农村市场最大的正规金融机构,其队伍庞大点多面广,最接近农村基层群众,其信贷规模约占全国信贷总量的11%左右。[3]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成立了信用社,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得到迅速发展,到1956年,农村基本实现了信用合作化。从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信用社几经改革,但至今仍没有就其组织性质形成明确的结论。 (2)商业银行。除农村信用社之外,农村市场还存在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是目前农村地区从事金融业务的唯一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成立和撤销。1996年,与信用社分离后,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了收缩乡镇巩固县城拓展城区的经营战略,大量分支机构从农村撤出,仅仅保留部分营业网点。但是农业银行仍保留了一些农村的优质客户,比如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资信状况好的个人客户。 2.潜在进入者 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首先,目前农村借贷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资金需求者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另外,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村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出现新的竞争主体。 (1)民间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各种民间金融机构和融资形式如基金会私人钱庄企业集资农民互助合作社等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甚至打压。据估计,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在7000亿元至8000亿元之间。央行有的官员也多次表示:要解决小额信贷和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放宽民间金融活动空间。民间金融的许多优点是国有银行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有着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等特点,在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态度由一味的打击开始向规范转变,管理部门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解禁”信息,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2)外资银行金融机构。2006年是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年底过后,我国的金融业将会全面开放。同时,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银行来讲,具有一个非常好的进入我国市场的机会。原来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一方面会进一步对我国的各类金融企业扩大投资份额和加强各项业务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农村金融。据悉,澳新银行计划投入2亿澳元换取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约20%的股份,荷兰合作银行可能入股浙江省和辽宁省的农村信用社。[4] (3)其他商业银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市民化,我国农村的机会增加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风险会相应降低,从而具备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显现出来。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关注,一些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入到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中来。 (4)邮政储蓄。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介绍,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得到国务院批准,这家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性服务的金融机构。虽然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暂不经营信贷业务,但随着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管理的逐渐规范,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会不断扩大资金自主运用范围,极有可能涉足农村信贷,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 3.替代品 (1)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间接融资的替代品,直接融资市场相对于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融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而且募集的资金是作为股权资本使用,相对于银行信贷,没有还本付息的要求。山东省目前共有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4家,通过发行股票累计发行融资近12亿元。[5]同时,上市融资在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还可以使企业在获取资金的同时理顺内部关系,完善治理结构,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些优势都是银行信贷融资所没有的。另外,正在探索中的企业债券也会对银行信贷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 (2)民间借贷。虽然民间借贷目前尚未以合法的企业形式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但农村大量的信贷资金还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以及私人借贷,民间借贷凭借其获取信息以及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的服务特点,已经构成农村借贷市场的重要互补因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调查,2003年全国民间金融融资规模已达8000亿元左右。[6] 4.储户和贷款者 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各类型的储户,既包括农民及个体工商户,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和乡镇政府。因此,对储户资源的争夺就成为各个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资金的重要保证。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融入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有着高度的重合,因为金融机构就是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组织,他们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影响到了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强度,所以也成为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重要竞争因素。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分析 以上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强度分析 目前,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绝大多数信贷业务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中国农业银行仅仅占据少量比较大的客户,二者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处于一种垄断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信贷市场竞争者数量少且二者存在一定的产品差异,即农业银行只注重一些相对规模较大的优质企业或项目;二是农业银行正在逐渐寻求退出农村市场;三是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进入障碍的存在使目前尚没有或者很少有竞争者进入这一领域。 (二)进入威胁强度分析 农村信贷市场之所以竞争强度有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种种进入障碍。但一些障碍正在逐渐降低,尤其是政策的限制。 (1)规模和成本限制。这是阻碍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均衡,农业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从资本逐利的角度来说,社会资金是不会向农村流动的。即使一些地方或者一些部门利润水平达到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由于农村需求主体过于分散,且缺乏统一有效的征信体系,信息获取成本高昂,所以,进入这一市场的金融机构就很难扩大经营规模以确保盈利,规模的扩大会使经营成本上升速度提高。几大银行由于追求大市场大银行的发展目标和降低成本考虑也逐渐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这样,农村信贷市场仅仅有农村信用社发挥自己信息成本优势在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下经营着农村信贷业务。 (2)政策限制。虽然经营农村信贷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巨大的农村信贷市场需求催生了各种民间融资形式,它们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的资金需求。但是,他们一直没有走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前台,因为我国没有出台正式的法规允许民间金融的经营,甚至将它们混同为高利贷等加以打击。但为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随着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在放宽进入这一市场的限制,目前民营小额信贷机构和外资小额金融机构的进入试点等措施证实了这一点。在政策不断放宽的情况下,新进入者的威胁不断增强,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机制将逐渐形成,从而打破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 (3)其他因素制约。除了受规模成本和政策的影响外,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基于客户转换成本信贷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也是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制约因素。 (三)替代强度分析 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位给其他的融资形式创造了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条件。作为与间接融资同样重要的融资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已逐渐被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经济组织所接受。《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如果说上市融资距大多数农村融资主体还较远的话,那么农业保险融资租赁等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则更加被农村融资主体所接受。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会比较低,因为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市场,不仅是直接融资需求较少,难以形成成熟的直接融资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直接融资还不会对农村信贷市场产生太大的替代作用。 尽管作为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存在很大障碍,但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形式在满足农村信贷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区,民间借贷的总量远远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额。民间借贷有着天然的信息获取优势,信息成本大大低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同时,民间借贷具有方便灵活,手续简便等优势,所以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市场的借贷具有相当强的替代作用。 (四)储户及贷款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储户作为农村信贷产品提供者的资金来源,其谈判能力并不是很强,首先因为利率水平相对储户来说是外生的,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即使储户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他们的选择也很少,能够吸收存款的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邮政储蓄机构,况且地理上相对分散的农村储户,资金也相对比较分散,吸收他们的存款本身成本就比较高。另外,农村存款主体的储蓄率比较高,缺乏其他的资金融出渠道。这一切导致了他们在金融机构面前出于弱势地位。 在贷款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谈判能力要区别看待。农村一部分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且借贷成本比较低,享受着较低的贷款利息,因为他们资信状况好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盈利水平比较高,从而具有的谈判能力比较强。但个体的农户就不具备这样的谈判能力,他们往往成为金融机构“惜贷”的对象,正常的资金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缺乏担保人或抵押物,而且要求的资金数量少,周期灵活,金融机构贷款的单位成本高,所以面对金融机构,农户在贷款方面出于弱势地位。另外,利率的管制使对农户的贷款利率达不到弥补风险的水平,也是金融机构“惜贷”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 就以上分析看来,我国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并不大,现有的两类金融机构按实力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细分市场。竞争意识的缺乏降低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和落脚点。 市场研究论文:我国烟草营销渠道市场研究论文 摘要:未来的烟草大战将以渠道为王,品牌为王,渠道靠实力扩展,有一定的调控因素,而品牌的竞争力和品牌内涵却不是烟草寡头们所能够一厢情愿的。因此,能够洞悉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性,并以此构建卷烟品牌属性,构建畅通渠道的烟草巨头将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胜出。 关键词:烟草市场;市场隐患;维护市场稳定;新举措 1烟草行业背景情况 烟草行业是国家专卖保护下的垄断行业,所有烟草公司(包括工业和商业)均隶属国家烟草专卖局。目前,全国烟草行业实行工商分离,即全国共有18家工业公司(一般以省为单位,部分是跨省整合),山东中烟工业公司为其中之一;其外全国每个省均有一家商业公司,如山东省烟草商业公司。其中,工业公司为烟草产品生产单位,其产品仅可销售给商业公司;而商业公司为烟草产品销售单位,其产品仅可通过其地市分公司销售给具有烟草专卖证的零售户。工业公司生产的烟草产品可以销售给全国所有的商业公司,而商业公司仅可销售给其下辖地市的烟草分公司。例如,山东烟草商业公司仅可销售给山东省内17个地市级烟草分公司,然后通过地市分公司销售给烟草经销户。 2山东省烟草市场现实状况 2.1行业情况 随着国家关闭年产10万箱以下的小烟厂,推进年产10万至30万箱的中型企业的兼并重组,对剩余的大企业进行再优化,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资源集中的大型烟草企业。就山东企业而言,本省真正的同行或者是竞争对手为18家,即全国的18家工业公司。其中,云南红塔烟草、上海烟草、湖南烟草三个烟草集团在国内销量名列前茅,是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竞争对手。 2.2相关数据分析 近三年来,烟草行业发展态势较好,山东烟草工业公司在国家烟草局严格控制下均达到产销指标。 从销售地区方面来看,近三年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以“哈德门”品牌为例,覆盖了全国26家省级(直辖市)公司,其中江北地区市场覆盖面要大于江南。可见,山东中烟集团在最近三年实现着稳定增长,但增长幅度小于全国烟草行业增长幅度。原因在于山东中烟集团市场主要集中于山东省内,在外省市影响力偏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山东烟草集团的增长速度。在省内,山东烟草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包括现在占据着大片江山的三大烟草集团,在山东省内份额也占较小比例。笔者在济南、青岛两地对烟草零售摊点的随即调查中发现,山东中烟集团生产香烟占据摊位销售产品的80%以上,而在剩余不到20%的其他品牌产品中,万宝路、555等国外香烟也占据着一定的比例。但在省外,山东中烟集团的产品则相对竞争力不强,像红塔山、云烟、芙蓉王、中华等品牌占据着各个价位产品的主导,山东中烟集团影响力的局限性较大。 3烟草市场隐患 3.1内部隐患:烟草专卖垄断制度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目前山东中烟市场地域局限性较大。这主要因为目前我国实行烟草专卖垄断制度,该种制度的形成,是烟草制品自身特点、烟草行业行政利益、我国财税体制、审批制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长期产物。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WTO入世所带来的政策变化,以及国外烟草公司的进入,专卖制度对市场交易规则、公众合法利益的损坏等方面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这对我国烟草市场的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阻碍,其具体危害可概括如下: (1)行政垄断违背了自愿、平等的市场交易原则,破坏了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秩序,从而直接阻碍全国统一、开放大市场的形成。烟草专卖体制下的行政垄断狭义上就是指地方行政垄断。例如,据统计2002年湖北省烟草业共上缴工商利税49.9亿元,比前一年增加11.5亿元,占到全省财政收入的10%左右。面对这样的一个利税大户,湖北政府采取了各种限制外省烟进入的措施,在湖北的卷烟市场上,本省产卷烟的销量占到将近90%。 (2)烟草专卖体制下的行政垄断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整个社会财富的积累和提高。对烟草行业经营者来说,行政垄断形成的市场准则、行政审批等壁垒,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公平竞争权;对于烟农来说,烟叶种植收购环节的“统吃”政策(其实是地方行政垄断)剥夺了广大烟农对市场和价格的选择,使他们无缘分享烟草专卖所产生的垄断利润;对于消费者来说,行政垄断也直接侵害消费者的经济权益。 (3)形成了特殊利益集团,助长以权谋私的不良社会风气。在行政垄断中,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常常扭合在一起,行政人员在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同时,也借行政权力为地方或部门谋利,甚至为个人谋取私利,使以权谋私的土壤得以滋润。受害者众必然会导致受益者寡。 (4)烟草专卖体制下的行政垄断降低了烟草企业的生产效率,导致企业经营机制落后,改革动力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烟草行业对建立在“专卖保护”基础上的“垄断经营”的制度依赖性越来越强,从根本上制约了全国烟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规模效益的有效发挥,从而使行业盈利水平不断下滑,行业竞争力也因此而呈现出日益下降的趋势。 (5)与WTO规则相违背。中国人世使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组织,同时意味着中国将按人世前的承诺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力度。烟草行业要求降低关税壁垒和撤除非关税壁垒,要求取消许可证和配额。可见中国烟草专卖体制下的行政垄断是与WTO原则水火不相容的。 3.2外部压力:国际竞争对手强势推入 虽然我国近些年来烟草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国外烟草巨头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2002年,国内卷烟单一品牌销量第一的“白沙”为85.4万箱,第二名“红河”为82万箱,第三“红梅”为60万箱。2001年,菲莫公司(PM)、英美烟草公司(BAT)、日本烟草公司(JT)销量分别为1800万箱、1650万箱、900万箱,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7%、15.3%、8.3%,合计占全球市场40.6%,仅仅“万宝路”单个品牌的销量也超过900万箱。而即使将“白沙”、“红河”、“红梅”的全部销量都加起来,也只占到“万宝路”的1/4。 4维护烟草市场稳定新举措 就目前状况来说,我认为:宏观方面,烟草市场首要任务即是逐渐放开市场,加强市场化运作,加强营销网络的构建,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以打破垄断情况;在微观方面,企业应切实努力提升自身营业能力,加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做好外资烟草巨头来华冲击的准备。据此,我将从以上两个方面做出分析。 4.1渠道拓展 (1)合理布局。 合理的网点布局是销售网络健康运行的基本前提,采取合理的方式,我们应该按照“便利消费,成本最佳”原则,对卷烟零售市场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商户布局按照合理布局的要求,实行动态控制,做到出一进一,即总数不变,个别调整。 (2)委托代办。 委托代办是网络建设的关键,具体办法就是烟草公司委托代办户卷烟零售业务,并以劳务部门为中介,给代办户发放劳动报酬,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统一实行最低的建议零售价供货,对以往零散的卷烟零售市场资源和卷烟经营利润进行了集中。利用批零差价,由烟草公司每月按时兑现折让金的方式进行二次分配,这样就解决了以往卷烟零售商户经营效益差,零售市场混乱等不规范经营现象。烟草公司和零售商户以诚为本,逐渐实现双赢,保护了双方的权益。 (3)网络管理。 通过与零售商户签订协议,明确责、权、利关系,实行网络化正常运行,真正建立卷烟网络新体系。达到协调统一,把握满足消费、规范行为、提高素质三个重点,对入网商户实行协调统一管理。鼓励社会大众对不规范经营的网络店举报等,使烟草公司的政策透明化。 国家烟草专卖局姜成康局长曾说:“谁拥有了零售户,谁就拥有了市场”。构建卷烟销售网络是对中国卷烟流通体制的一次大改革,不但会引起烟草企业经营机制方向性的变化,使得企业机构设置、硬件配置、经营方式等方面焕然一新,更为关键的是引发了烟草人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服务观念实实在在地树立了起来。 4.2品牌战略 渠道拓展是宏观企业策略,而在微观战略中,品牌才是企业的核心,中国烟草的营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都将通过自己的名牌产品来体现。在加入WTO之时,国家已经做出了整合烟草品牌、做强势名牌的策略,随着中国品牌扩张和整合的推进,中国烟草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市场资源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对于具有品牌扩张能力的企业,要抢占市场,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强化品牌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扩张能力,努力维护品牌的信誉,谨慎实施品牌扩张。如果一个企业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品牌实力,盲目进行市场扩张,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对于实力稍弱的企业,要切实转变观念,以行业可持续发展大局为重,积极寻求与优势企业的合作。只要能遵循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工业生产规律,以树立中国烟草大品牌、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力为己任,共同推进中国烟草的优胜劣汰,就能使强的做大、大的更强,从根本上提高行业的总体竞争实力,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5总结 未来的烟草大战必将以渠道为王、品牌为王。渠道靠实力扩展,有一定的调控因素,而品牌的竞争力和品牌内涵却不是烟草寡头们所能够一厢情愿的。因此,能够洞悉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性,并以此构建卷烟品牌属性,构建畅通渠道的烟草巨头将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胜出。而面对原有的垄断制度,面对入世后政策改变的冲击,面对国外烟草巨头来华压力,唯有宏观上加强市场化运作,加强营销渠道的拓展;微观上加强企业竞争力,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才可以让中国烟草市场不断健康发展,继续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为我国财政收入做出自己的贡献。 市场研究论文:中秋节营销策划礼品市场研究论文 摘要:按照传统习惯该是月饼唱主角的时候了,各大商场最显眼的销售场上,月饼们都已整装待发,精装的、散装的、套装的,一应俱全,品种不下几十个,价格从十几元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一切和往常一样。 外来品牌像好利来等和本土品牌 在食品和礼品市场丰富的今天,越来越理性和趋向于实惠的消费者,对月饼只是应景性地品尝一下,厂家一贯重视的团购也转向其他更为实惠的时尚礼品,月饼的主角地位已经被动摇。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需求是市场动力的源泉,当需求下降时,市场萎缩也就不可避免了,所谓的月饼危机早在几年前已经出现,月饼传统的工艺和华而不实的包装不仅桎梏了月饼市场的发展,传统月饼消费观念以及“冠生园”事件等引发的信任危机,直接导致月饼经济的逐渐衰退。 所以现在很多厂家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情况,生产采取的是定量保守策略,避免因盲目生产而造成的损失。 但是,月饼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百姓中有着深厚的基础,人们很注重节日文化,月饼已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说白了,中秋毕竟是一个有关月亮的节日,而月饼毕竟是一个有关月亮的产物,并且它是在多少年文化积累下才形成的,所以在越来越多的“另类”礼品一点点分食中秋礼品市场的同时,月饼销售的短期限内,还是依然带动了包括商业、包装、农产品深加工、印刷、广告在内等相关行业发展,成就了上亿元的市场消费额。 从中秋礼品市场的构成角度来看,呈现出“情趣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趋势。 从呈送者和收受者来说,如今的丰衣足食已经使得人们不再把月饼当作是稀罕的美食,虽说有古语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礼品的价格未必高,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秋礼品的无形要求也在无形中提升,比方说,一定要和中秋节本身一样,有供咀嚼回味的内涵,一定要有值得反复赏玩的情趣,一定要能体现馈赠者的个性和受礼者的品位,等等,足以证明礼品市场越来越倾向个性化与情趣化。 于是,按照这样的发展需求,自然就出现了不少符合潮流的礼品。 从06年流行的普洱茶也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首选,既有类似月饼一样团圆象征的外形,也是流行趋势所至。我公司以厂价推出的最新中秋礼品普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价位,不同口感的需求,有特殊需要的还可以定制。 比方说,从实际情况看,随着科技消费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电脑、手机、数码产品等科技产品成为人们追逐的时尚潮流,尤其是在礼品选购上,让人们又多了一种选择。 钧瓷自从登上两届博鳌论坛之后,其知名度与美誉度又重新塑造了一个高峰,对于中秋节这个除去春节外中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钧瓷在文化和市场的接轨上,又作了一次尝试,这次进行中秋礼品市场尝试的荣昌钧瓷坊打造的“中秋团圆瓶”,应该是给中原的中秋礼品市场增添了另外一种颜色。 中秋月亮是圆的,月饼是圆的,这个同样是圆形的钧瓷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内涵上,都继承了博鳌论坛国礼的路子,结合钧瓷让人浮想联翩的特点,体现了中秋的民俗文化。 参与设计的大师介绍,实际上,这样的结合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商品实用消费的心理,这样的一个把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相结合的产物,其实也是把艺术作为市场,把市场艺术化的同时完成与传统文化的接轨。 这样的尝试对于钧瓷来说,应该算是又一个商业上的突破,就算脱离了中秋节的时间主题,由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可以独立存在。 保健品是有着明显淡旺季的 快速消费品,由于中秋节送礼风气盛行,为保健品注入了强心剂,成就了保健品的一个销售旺季。 另外像糖果、副食品等等,都可以被商家贴上一个“恭贺中秋愉快”的标签,针对中秋节大做文章。 餐饮也是一个消费的高峰期,在中秋节期间,不少在外忙碌的人都会选择和家里人团聚作为最好的礼物,某商家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往年的预定情况,多数都是十几个人的大圆桌,基本上是一家老小,祖孙同堂来享用团圆饭的居多,今年马上就要迎来又一个中秋节预定高峰了,合家前往饭店吃“中秋团圆饭”,已经成为中秋一景。 另外,注重生活品位、追求幸福感、崇尚文化和仪式,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从“物质时代”迈向“后物质时代”,手机短信、互联网、速递公司、邮局已经成为中秋市场的“新宠”,大大地“火”了一把。 短信有望为运营商和网站“掘金”掀起又一大热潮,许多网站都像往常一样推出了“月饼贺卡”。看得见,吃不到,虚拟世界带来的可都是实实在在的价值。 “只有淡季观念,没有淡季市场”,产品由于受到人口流动、购买力、购买周期的影响,常常会在某一时段出现销售持续低迷,这个阶段内销售额有一定程度降低,我们通常就称其为“淡季”,许多产品的淡旺季现象是十分明显的。 中秋礼品市场不少商品生存的状况也成了营销教学中的案例,不管是正反哪方面的,毕竟在这个季节性的消费区间里,还是会创造大量的附加价值,所以像一些季节性很强或是政策面影响很大的领域,除了对淡旺季的规律要有一定的认识,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有些条件甚至是很难靠企业的力量发生变化的。即使看到一些产品或领域在“淡季旺销”工作上做得还可以,也不可不考虑你自己所在行业及产品的特殊性。 例如在中国特定节日里的一些特定消费,如中秋节、端午节等,月饼、粽子等食品的销售,就是带有很强的季节性的,但随着礼品市场日益丰富多彩,许多非季节性的商品也进入了这个领域,对于它们来说就不存在淡旺季带来的巨大差异,而只会掀起一个消费高潮。 市场研究论文: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研究论文 摘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1994年以来,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并且这一市场基本上保持了持续稳定运行。但是,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同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外汇市场还很不规范,离真正意义上的外汇市场即国际规范化的外汇市场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进一步发展、完善和规范外汇市场特别是银行间外汇市场,已成为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本文拟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模式选择 随着人们对我国目前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统一和准确把握,关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模式选择的讨论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来选择外汇市场的模式:当前我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属于有形外汇市场,从近期来看,我国应当选择这种市场模式;从中期来看,我国应选择有形外汇市场与无形外汇市场相结合的市场模式;从远期来看,无形外汇市场是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的最终目标。 在现阶段,我国之所以要选择有形外汇市场模式,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首先,有形外汇市场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由于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成熟,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也都还比较低,因此外汇市场模式的选择决不可脱离我国的基本国情、超越阶段。有形外汇市场与我国现阶段经济金融环境以及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外汇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外汇市场模式的选择决定于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外汇市场的发展大多都经历了一个由有形外汇市场逐渐演变成为无形外汇市场的过程。 其次,有形外汇市场可与我国转轨时期的金融体制相适应。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金融体制还具有明显的过渡性,金融体制改革的非均衡性较为严重。例如,在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市场机制和市场监管制度的建设却明显滞后,金融机构违规违章现象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治理,金融秩序很不稳定;在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同时,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却相对缓慢,如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转轨进展缓慢,相当数量的金融机构尚未建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除个别外汇指定银行外,大多数外汇指定银行缺乏外汇交易的经验,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建立起真正的无形外汇市场。与无形外汇市场相比,尽管有形外汇市场存在着交易效率较低和交易成本较高的缺点,但是在现阶段发展有形外汇市场则有利于开展公平竞争、促进银行间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也有利于外汇市场的稳定。 再次,有形外汇市场有利于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运行的调控。外汇交易集中在有形外汇市场上进行,便于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监管和调控,至少有这样一些好处,如保障外汇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平稳运行,防范和减少外汇市场风险,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保证国际收支政策目标的实现。 讨论我国外汇市场模式的选择问题,其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明确我国外汇市场发展的阶段性,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这种阶段性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发展、完善和规范我国的外汇市场。 二、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市场结构与交易方式调整 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交易的产生在于弥补银行与客户交易出现的差额的需要,在整个世界外汇市场上,银行间的交易占全部外汇交易的90%以上,通常将这一市场称为批发市场。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交易主体、形成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从而具有相当的交易规模。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活跃的外汇市场,也就不可能生成合理的市场汇率。 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交易主体数量较少、市场结构比较简单,与这种状况相对应,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交易活动还不十分活跃,交易规模明显偏小。据统计,1996年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成交额为628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口额的45.24%;1997年上半年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成交额为318.8亿美元,占同期进口额的50.56%。因此,需要对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市场结构和交易方式进行调整,这是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重要内容。当前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适当扩大市场交易主体 为了增加外汇市场的参与者,活跃银行间外汇市场,需要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在这方面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允许外汇指定银行具备条件的分行机构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引入外汇经纪人制度;增加外资金融机构入市;增加资信比较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入市交易。 我国理论界和金融界在关于外汇指定银行分行入市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从理论上来看,由外汇指定银行总行统一入市,便于集中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外汇交易的效率;而且外汇指定银行总行统一入市与我国现行的总分行制的银行体制较为适应,特别是近年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加快了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加强内部管理,强化一级法人体制和总行对分支机构业务活动的统一调控,因此原则上应当坚持由外汇指定银行总行统一入市的方向。但是,从目前来看,分行入市又有其合理性,如果限制外汇指定银行分行入市,则会产生一些问题,一是不利于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竞争程度,影响这一市场的发展;二是当外汇指定银行总分行之间资金调拨不畅时,限制分行入市就会影响分行的业务经营活动能力,例如由于缺乏周转头寸而影响其结售汇的顺利进行。显而易见,在分行入市问题上存在着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路是:中央银行不必规定限制或不限制外汇指定银行分行入市,而应将分行入市的决定权交给外汇指定银行总行,由其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自行决定具备条件的分行入市;中央银行应加快健全和完善银行间外汇交易法规,规范交易主体和市场交易行为。 当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市场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形成了由中央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起主导作用的市场格局。国内外对此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具有“垄断性”,即中央银行是最大的买汇者,国有大银行(主要是中国银行)是最大的卖汇者,因此造成了外汇市场的“不平衡”或“严重扭曲”。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带有一定的片面性。首先,这种格局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作为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在外汇业务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和竞争优势,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其结果导致了这种格局的形成,所以在分析市场结构时不应割裂历史。其次,这种格局的形成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目前我国外汇市场正处于初级发育阶段,存在着明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大多数交易主体还很不成熟,而一些国有大银行特别是中国银行不仅具有在外汇市场运作的丰富经验,而且以其规范的运作为培养市场交易主体发挥了积极作用。正是这些国有大银行在外汇市场运行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并承担了市场的绝大部分风险(在外汇市场上,市场份额与风险成正比,即市场份额越大则可能承担的风险就越大),才使得银行间外汇市场有稳定的发展。在现阶段,中央银行为了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发展、防范和控制风险,也需要国有大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作为外汇交易主渠道而发挥其积极作用。再次,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国有大银行与其他各交易主体一样都是市场汇率的接受者,都处于同样的平等地位,只有中央银行才对市场汇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中央银行的这种调控作用在外汇市场发育的初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二)增加交易品种、健全交易方式 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的状况对外汇交易量有重要的影响。毫无疑问,交易品种稀少和交易方式单调是制约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扩大的重要因素。为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可增加市场交易的币种,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交易的币种仅限于美元、港币和日元,应在此基础上增加我国对外经贸中的其他常用币种如马克、英镑等的交易;另外还可考虑增加外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即主要西方国家货币之间的交易,如美元兑日元、马克等货币的交易,以满足外汇指定银行以及客户的不同需要。 其次,逐步开展远期外汇交易。从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体制来看,远期外汇交易是一种较为合适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而且开展远期外汇交易对于增强外汇市场供求的灵活性、改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都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现阶段我国开展远期外汇交易的许多基本条件如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汇率合理化以及银行同业外币拆借市场的建立等尚待实现,因此远期外汇交易只能稳步推进,而且只限于用于保值,不允许用于投机。 再次,改革清算方式。为了利于我国外汇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接轨,可考虑将目前的成交后一个营业日交割改为第二个营业日成交,即由T1的清算变为T2的清算。 三、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形成机制 在我国现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生成人民币市场汇率,即由中央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主要外币的汇率。具体来说,人民币汇率是这样形成的:中央银行根据全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对美元、日元和港币的汇率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由此得到的汇率作为次日人民币对这三种货币交易的中间汇率即基准汇率,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则由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来套算。中央银行还对外汇指定银行的报价作出规定,对美元和港币的每笔报价范围为上下100点,对日元报价范围为上下1000点;并对每宗交易进行范围限制,规定一美元兑人民币为前一日收市价上下3‰。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是: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允许市场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围绕基准汇率上下浮动。 从三年来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实际运行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当前人民币汇率决定是一种完全受外汇市场供求变动支配的被动形成机制,人民币的基准汇率是在中央银行规定了一系列参数的条件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前一日的市场汇率计算出今日的人民币基准汇率,而今日的市场汇率又来确定次日的基准汇率,在计算汇率时根本没有考虑宏观经济整体目标和运行状况,因此人民币外汇市场难以与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的需要相适应。其次,由于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盈余,外汇市场始终保持供大于求的状态之中,人民币汇率水平不能充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的均衡汇率,市场上形成的汇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代表了中央银行对合理价位的看法,并不能反映真正的供求关系。再次,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实际操作性不强。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变化是影响和决定汇率形成的关键,但是影响外汇供求的因素众多,中央银行根本不可能全部加以控制,因而通过管理外汇供求来影响汇率的形成,操作难度极大;另外,如果对外汇供求的管理出现偏差,将会导致外汇供求盲目变化而引起汇率盲目变化,最终造成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衡。 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目前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第一,改变仅仅依靠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被动确定人民币基准汇率的方法,应按照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来确定基准汇率,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供求来确定市场汇率。改进后的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既能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变化,又体现出“有管理”的内涵。第二,适当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使市场交易主体能够比较自由地根据汇率信号作出反映,使汇率能够比较真实地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第三,逐步放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会员最高持汇规模的限制,以增强其头寸限额弹性,以利于提高其在外汇市场业务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第四,逐步放宽对企业持汇的限制,对于具备一定条件的大企业、企业集团允许其一定的持汇规模使其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的间接参与者,以加快完善外汇市场运作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四、中央银行对银行间外汇市场的调控 当前人民币汇率调节机制存在着被动性,而且管理性和可操作性较差,这种状况不利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的合理水平和稳定。改进的方法是,对汇率的短期和中期波动的调节,主要通过外汇市场来进行,即依靠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影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实现调节的目标;而对于汇率的长期水平及其走向,则主要依靠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基准汇率(或直接改变,或通过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来间接改变)来实现调节的目标。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调控,其目标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维护外汇市场的秩序;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和汇率的合理水平。我国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但汇率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弹性。实际上,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指在一定幅度内的相对稳定,即要使汇率具有灵活性或弹性。这是因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平衡,不仅要求汇率稳定,而且要求汇率具有一定的弹性。这个幅度应根据国民经济的一系列指标科学地加以确定,中央银行可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另外,我国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否保持了合理性,还值得探讨。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调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但调控手段应规范。中央银行主要利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也应辅之于行政手段对外汇市场进行管理,以维护外汇市场秩序。从目前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方式来看,市场操作的被动性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另外,中央银行的干预方式仍显单调,目前仅限于直接干预方式,而象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汇率、信号宣示效应等间接干预方式至今还未见采用。为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和合理水平,中央银行应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同时应建立人民币汇率监测系统,形成市场基准汇率制度,以提高干预的有效性;还应加快推进外汇市场同货币市场和国债市场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各种调控手段。 对外汇市场的风险进行控制,避免或降低风险,这也是中央银行调控外汇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风险和清算风险。进行远期外汇交易,是控制人民币汇率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发展银行间的远期外汇市场势在必行。为控制外汇市场清算风险,应尽快建立会员清算基金、会员基金以及清算基金。 市场研究论文:文化圈目前文化市场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泛北部湾;文化圈;自我建构 论文摘要:我国与东盟各国在发展经济合作同时,必须积极推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基础上,构建北部湾文化圈。文章论述泛北部湾文化圈构建中四个主要的理论问题,以期为文化圈构建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参照。 一、经济合作呼唤文化圈建构 我国与泛北部湾东盟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正蓬勃开展,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必须紧跟其后,积极推进。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呼唤,也是国际潮流所使然。 (一)经济与文化既各自独立,又交互作用。共同发展 人们往往受认识上片面性的影响,认为经济与文化是互不相连结的、分属两个领域的社会活动与社会现象;加上传统观念中有重文化而轻经济的倾向,遂使这种观点长期以来颇有市场。这其实是错误的。经济是文化得以产生的基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命题已无需证明,而文化则是推动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实,经济对于文化的产生并不是漠不关心的,它作为基础需要产生自己的文化。能不能产生文化以及产生什么样的文化,对经济而言都至关重要。社会的经济行为归根到底都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物质需要才发生的;而就经济行为本身而言,任何一次发生,无论其规模之大小或结果之成败,都是人类的本质向社会的诉求;因而都可以也必然产生文化。譬如商人在市场条件下从事产品的销售活动,必然会催生包括广告文化在内的商业文化。如果某一商业运作过程纯然是经济性的,与文化毫不相干,也没有催生商业文化;那么,不仅意味着此经济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经济,甚至其作为经济活动能否得以进行下去都值得怀疑。因此,可以说经济行为与行为进行中文化的介入和新的经济文化的产生,彼此之间具有必然性。 (二)经济要求产生属于它自己的文化,即能为它服务的文化 人类的文化有不同的内容,如政治的、军事的、科技的等等;其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产生途径和产生目的。经济所要求产生的文化必须具备为经济服务的功能。 首先,要能为经济的发展呜锣开道。社会生活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突然间就实现的(突然间实现的事物往往就是突发事件,它是灾难性的而不是正常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正常的经济发展必须是过程性的发展,即有开端、成长、成熟、转型等等必经的阶段。这里说的“鸣锣开道”,就是要求文化为这个发展过程的起步阶段造舆论、酿氛围,使人们对经济发展帷幕的正式拉开有个心理准备,甚至产生期待。那么,由谁来担当这一角色呢?由文化,也只能由文化。譬如常见做法之一是在某具体的经济项目正式运行之前,要做市场调查,要做广告宣传,而这些都是文化行为。缺少了文化和文化媒体,就不能把这个“势”造 其次,要能为经济发展拓宽市场。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但文化对经济市场拓展所起的作用,就不是每个人都懂得了。一般人会认为经济市场得靠经济的力量去拓展,其实并不尽然,也得靠文化的力量拓展。譬如美国的百货店沃尔玛打人中国市场时,中国市场里并不缺乏这类商店。甚至恰恰相反,我国国营的百货商店遍布全国大中小城市,牢牢占据着日用商品零售市场的最高份额。但太平洋彼岸的沃尔玛毕竟进来了,并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消费者的青睐。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是洋人开设的店,消费者有崇洋心理吗?个别消费者可能是这样,但绝大多数并不然,或者说人们第一、二次进此店消费时可能怀着此心理,以后的多次进店消费就不然了。那么,是否它出售的商品特别适销、价格特别相宜吗?也不完全是这样。其他的百货商店这些方面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主要是因为沃尔玛在带来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同时,也带来了讲卫生、重文明、着力营造人性化购物环境的西方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正是我国目前城市众多百货商店所欠缺的。我国城市中的百货店铺店面狭小,货架充塞其中,室内空气流通不畅,与沃尔玛的冬暖夏凉相反,是冬冷夏热。顾客虽也能买到所需的东西,但毫无精神上的愉悦可言。沃尔玛店内整洁、舒适的环境和便利顾客的设施体现了购物的文明。正是这一企业文化理念吸引了广大的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它几乎每天都顾客盈门,所谓的文化招徕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再次,文化通过价值观念,推动经济的发展。文化为经济服务,诚如上文所论述,可以做的事不少;但从深层次看,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的培育。即通过文化使经济体的所有成员形成一定的价值态度和价值取向,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制造这样的企业,曾以文化养成职工,使其把积极劳动、节约成本、以厂为家、以厂为荣等等理念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这样的团队其高度的凝聚力和生产热情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它对发展生产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三)就泛北部湾经济圈而言,除了自身的发展需要构建相应的文化圈之外,国际潮流也在推动着这泛北部湾文化圈的建构 所谓的国际潮流,就是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任何国家的经济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地发展,必须置身于国际大格局中。像世界五百强之类的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投资经营,办厂开店就是很好的证明,也是很现实的挑战。即不仅要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还要有文化储备,要能够“入乡随俗”。而“入乡随俗”就是文化认同。此外,在国内,它也还必须与社会中的其他力量相配合。而这“其他力量”可以是科学技术,可以是政治军事,但最重要的还是文化。 总之,文化通过自身的跨国家、跨民族的传播可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例如早在我国汉唐时日本人就学会了喝茶,相应地推动了我国茶文化向日本民族的传播。时间一长,日本民众也兴起了“茶道”这样一种充满东方情调的文化生活方式,至今仍长盛不衰。这一中日间的文化生活交流对中日间茶叶贸易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又如泛北部湾各国由于早就接受了我国汉文化的影响,使这些国家在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上与我国有许多接近之处,这就有利于彼此间经贸人员的往来和贸易的开展。尤其是农副产品、中医药材的贸易和旅游业的开展,更是明显地得到文化之协助,获益良多。 二、“自我构建”三原则 建构泛北部湾文化圈的意义已如上述,但泛北部湾文化圈将如何建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解释“文化圈”。 “文化圈”是一个文化学的概念。所谓“圈”指的是一定的地理范围;生活在这个一定范围内的人民群众,在文化上表现出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特征;尤其是在物质文化上,其共同性特征十分稳定,世代相传,且不会逸出这一既定的地理范围——这就是“文化圈”这个概念初期被赋予的内涵。它一开始并非被用于文化学,而是一个人类学的概念。在人类学者看来,“文化圈”与文化的传播行为分不开,是传播的文化与接受者的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后来此概念移用于文化人类学、文化史学和文化学等学科领域,其内涵也有所扩展,即不仅仅限于物质文化及其特征,更重要的是指这一地域内的文化在品味上的独特性和文化构成要素关系间的紧密性与制约性等。它是文化现象存在的一种基本结构,具有持续、联结、发展和整合文化的作用。文化人类学家斯宾格勒把全世界的文化分为八大文化圈,历史学家汤因比把全世界的文化分为三十七个文明圈(其实就是文化圈),都是对这一范畴的具体应用。本文所论述的文化圈问题不属于这一类的为世界文化划范围的宏大问题,而是针对泛北部湾经济圈的构建所作的有关文化问题的思考。 如何建构泛北部湾文化圈?本文提出“自我建构”的原则。所谓“自我建构”,它包含以下三个内容:遵循文化传承的规律建构,遵循文化传播的规律建构和遵循经济与文化互动的规律建构。 (一)按文化传承的规律建构 文化传承的规律要求面对历史和尊重历史,历史上在泛北部湾国际区间的文化生成,是今天构建泛北部湾文化圈的基础。 泛北部湾诸国文化圈的建构固然是今天建构泛北部湾诸国经济圈建构的必然要求,但同时也应该理解为是该区域各国历史上生成的文化在当代延伸与发展的结果。我国与泛北部湾诸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其中一次最具影响力的交流活动,当推明朝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五年(1430)这二十五年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八次下西洋。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苏丹、东帝汶、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是船队多次停泊与访问的地方。如今在这些国家中,尚流传与“三宝太监”(即郑和)相关的习俗和民间故事,记载相关内容的文献、古迹、文物等也很多。此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大批的中国民众移居海外,其中在东南亚各国侨居的占多数。他们的移居或为了谋生,或为了避祸、避战乱,即主观上并未具有传播文化的初衷;但到了这些国家之后,也都同时把华夏的文明带了过去。如现今柬埔寨的语言中,借用了许多中国潮洲话的词汇,泰国的语言中也有不少汉语的借用词。又如外国的考古专家发现,老挝的石斧文化来源于中国,老挝民间的葫芦文化,深受中国原始葫芦文化的影响。再如早在公元802年,当时的缅甸王朝就派谴歌舞团到中国来,学习唐朝宫廷的音乐和舞蹈。如今缅甸的许多传统乐器,就是那时传过去的。又再如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泰国的文学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三国演义》就曾被泰国作家译成泰文,在泰国文学界广为传播;并由此而影响了泰国作家的创作风格,形成一种新的流行文体叫“三国文体”。 我国传统文化对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影响面更广。越南李朝时(约公元10世纪)把汉字定为全国通用的文字。李朝的最高统治者李公蕴把国都迁往河内(当时此城市叫升尤)时,向全国人民的一个文告《迁都诏》就是用汉字写的。这篇诏书也是越南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之一。阮朝时,明命帝于1839年奏请中国道光帝颁发《康熙字典》,以便越南人学习汉文。1867年,越南的嗣德皇帝曾说过:“我越文明自士燮以后,盖上至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丧、祭、理政、医术,无一不用汉字。” 在新加坡,华人占人口总数的76%,中华文化在这里深深扎根,传承延续。尤其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道德理念,更是有力地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发展。1982年8月至9月,新加坡邀请海外38名着名儒学专家来讲学,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就如何进行儒家伦理思想教育进行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确认了儒家伦理为国民的核心价值。他们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确定为新加坡人必须保持和发扬的“八种美德”,并结合新加坡今天的实际情况予以新的阐释,赋予新的内容。 在马来西亚,华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以上,是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族群。因此,汉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里的影响相当大。仅以它的新闻传媒报纸为例,在全国50家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中,华文报就有24家,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以着名侨领陈嘉庚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创办的《南洋商报》,着名华商胡文虎在同期创办的《星洲日报》、在30年代末创办的《星槟日报》等三家报纸影响最大。这些报纸不仅在为马来民众与岛外世界沟通信息上起了重要作用,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按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建构 泛北部湾区域各国、各民族间的跨文化传播,是建构泛北部湾文化圈的逻辑中介与必经过程。作为逻辑中介,一头连结着泛北部湾地区各国、各民族文化体,另一头通向泛北部湾文化圈;作为必经过程,要解决好共同话语空间和文化形态可塑性这两个问题。 1.泛北部湾文化圈的建构离不开文化传播,但这种传播的性质不是某一种强势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而是不同的文化体在不同的地域间的传播,即跨文化的传播。历史上不乏强势文化传播导致文化强行认同的例子,但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传播,因为它的本质是文化殖民。文化殖民是错误的,是霸权主义者之所为;而跨文化传播则是以承认各文化体的相对价值为前提的。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无一不烙上了这个国家、民族独特的思想和情感的印记。为什么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是独特的?因为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所面临的历史命运、所走过的生活道路以及他们文化的传承等等都是与别人不同的,而且就他们自己而言,则是不可重复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文化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圈,就应该包容这些有独特价值的文化。换言之,就是跨文化传播以各文化体的独立与平等为前提。独立是指该文化体已然发育成熟,拥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平等就是指国家或民族无论大小,也无论其发展水平高低,其文化的地位和价值是一样的。 2.跨文化传播必须在不同的文化体中寻找能够彼此认同的文化平台和话语空间。首先要论证的一个问题是能否找到这样的平台和空间,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地域的接近、自然环境的类似以及历史上和平地与非和平地交往(后者指战争、劫掠之类),都能促成文化认同和共同的地域心理的形成。以泛北部湾各国为例,我国华南沿海、西南的部分省份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由于自然环境的类似(如地形、地貌、土质、气候、植被等等),形成以水稻种植为基本内容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了稻作文化——又称“那文化”。毫无疑问,在泛北部湾文化圈的建构中,这将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和空间。围绕着这个核心内容,可以进行从科学技术到民间文化的广泛交流与认同。 3.在跨文化传播中,各参与传播的文化体,必须具备文化形态的可塑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本土涵养、发育的;因而任何一次跨文化的传播,都是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碰撞的结果不外两种:一是外来的文化被拒斥,二是经过磨合,外来文化被接纳。这时,那被接纳的外来文化已不复是原来的形态,但文化中的基质却得以保留。两千多年前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的过程,是个很好的例子。东汉后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而这时在人们的精种生活中,已经形了以天帝和祖先崇拜为特征的信仰,其内容包括阴阳、五行、五德、五帝、鬼神、谶纬等多种观念。早期的一些佛教僧人如佛图澄、慧思等,为了迎合中国社会文化,也采取了流行的阴阳、五行等概念,附会宣传。史书曾记载后赵的名僧佛图澄,用道术感化过后赵的统治者石勒,阻止了他对老百姓的残酷杀戮行为,吸引了众多信徒。又如印度佛塔作为佛教高僧逝世后的墓,通常由方形台基和其上的半圆形墓身组成;传人中国后,受秦汉时流行的神仙思想影响,所谓“仙人好高楼”,于是与我国重方形的传统的阁楼建筑文化相结合,成为楼阁形的塔:下部为我国固有的楼阁,上部保持印度的样式。南北朝时代的木塔基本是这样建筑的。到了唐代,把印度的半圆形与我国的方形进一步融合,成了八角形。这之后,遂成为最常见的中国佛塔造型。 (三)按经济与文化互动的规律建构 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已如上文所论,因此,在文化圈的建构中,不能脱离经济去进行单一的文化圈建构。但是,这里所论的结合经济进行的文化圈建构却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类的举措。因为如果文化的作用仅限于搭台、造势,以此为经济招徕顾客,那还是停留在“经济、文化两张皮”这一肤浅的理解上。只有深入认识经济与文化在本质上的关联性,才能理解它们之间的互动性以及互补共赢的建构意义。 经贸活动中的物质对象(产品),就是社会的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本体结构来看,这些物质产品是处于整个文化的最外层。它们一方面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负载着文化体的思想观念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活跃的个性,随时准备着迁移到其他的文化体中,成为被消费的对象。而后者恰恰是使这一层面的文化成为可以通过经济手段互相交换,并且在互相交换中实现文化交流的本质原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贸上的往来促成文化上的交流,结果实现经济、文化的互补共赢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八十年代初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技文化以高端消费品的形式进入我国市场,其受欢迎的程度用“热销”二字来形容一点不过分。西方产品“热销”过后就是西学的“热播(传播)”,紧接着的就是学英语热;于是又引发了对西方物质产品的消费热——从可口可乐、汉堡包到电讯器材、“空中客车”飞机等。 这个过程生动地表明,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而这种不可分并不如某些人所理解的那样:一个搭台,一个唱戏。若一定要用“台”和“戏”来比喻的话,那么就是共建平台,轮番唱戏:你在前台时我则在幕后,反之亦如此。你方唱罢我登场,互补共赢。因此,我们对泛北部湾文化圈的建构,应该这样去理解:一是不能离开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建构过程,单一地去进行文化圈的建构;二是在文化圈的建构上与经济圈的建构相匹配并不意味着要依附于经济圈。在时间上或许可以稍放后一步,但在性质与功能上却是相对独立,在发展态势上则是齐头并进。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优化生物制药专业免疫学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制药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在不断推进,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交叉学科,免疫学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系统、全面且有趣味地讲授这门课程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免疫学课堂教学经验,对本专业免疫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以供各位同行参考。 关键词:生物制药;免疫学;体验式教学 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交叉学科,免疫学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生物学、医学、药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具备相当的免疫学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免疫学研究技术,将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院2011年建立的生物制药系将《免疫学》设为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知识点更新快且与医学联系紧密等特点,而我们生物制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与医学专业不一样,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这使免疫学成为难学课程之一,因此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个免疫学教师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1]。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尝试使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期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规律,针对某一知识点创造教学情境,可通过一些游戏和环境模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教学方法很多,常见方法有主题游戏、情景还原、分小组讨论及案例讨论等[2]。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可深切感知并领悟知识,并在获得乐趣的同时可验证知识的可靠性,这种教学氛围既能愉悦学生心情,又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我们所采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为多元化教学,包括案例分析、主题游戏、论文导读以及小组讨论等,使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习中开放心灵,从而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其具体实施包括4个环节(见图1)。 1.通过案例分析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免疫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如果单独介绍书本知识,而没有医院、病例和医药公司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学生就会感觉学习起来干巴巴的,没有实际意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甚微。我们在课堂上导入为当今社会所熟知的艾滋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让学生思考如何针对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进行药物设计。也可以针对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运用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于乙肝病毒HBsAg诊断的原理和过程,以启发学生思维。这些举措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寓教于乐,漫画、主题游戏体验式教学。传统的免疫学课堂教学,多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大量枯燥的免疫学知识,不但让学生无所适从,还会对本科程产生“厌学”心理[3]。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拟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选用大量图片、漫画、视频等教学工具,采用图片启示法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形象地掌握所教内容。例如,讲B淋巴细胞时,我们选择“B细胞的一生”这组漫画,使得学生的课堂气氛骤升,课后学生也对这组漫画记忆犹新,明显加强了对B淋巴细胞的认识和记忆。此外,针对免疫学名词概念多且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免疫学名词猜猜看游戏,即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背对黑板,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免疫学名词,下面同学给他描述这个名词的功能和行为,讲台上的同学根据大家的描述来猜,在热烈的游戏气氛中,大家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显著加深,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学习的过程,通过体验将老师讲授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 3.通过论文导读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兴趣。在工科院校,免疫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免疫相关问题。基于此目的,我们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免疫学论文导读,例如讲授完树突状细胞后,教师以题为“DC-CIK细胞体外抗淋巴瘤细胞的免疫效应研究[4]”进行导读,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形式,有如剥笋般层层深入阅读文献,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DC、CIK细胞、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等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造力。 4.以专题讲座和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演示免疫学新技术。建立伊始,我院就成立了本科生导师制这种“2+2”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免疫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如果不了解这些技术和方法,学生在阅读文献时会遇到很多障碍,也很难建立自己的科研思路。针对这些问题,利用本院现有资源,我们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现场演示免疫学新技术,例如流式细胞仪技术、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等,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可激发对免疫学有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这样一种教学实践,不但加深了师生之间的联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我们成立的科研小组曾以“抗LDL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题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并取得三等奖。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实践,我们随机抽取了2010级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两个专业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体验式课堂教学效果优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帮助。 总之,免疫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尤其当面对生物专业的学生时,教学更是困难,因此我们调整教学模式,使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当然,这些措施尚在探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符合现代生物科技的高速发展,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完善。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统计学课程开设的思考 摘要:统计学在生物制药专业本科学生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我院统计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有关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希望对生物制药专业统计学课程本科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制药专业;统计学课 一、统计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现状 生物制药是指以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份为原料,综合利用生物学、物理化学、现代药学的原理和方法,生产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该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应能熟练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基本原理,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某种生物药品的药效。当今制药领域对药效评价的经典方法是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其对统计学知识的掌握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能否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并灵活运用,对学生毕业以后能否胜任制药专业相关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对统计学知识的掌握也成为衡量一个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专业技能水准的重要标准。目前,虽然包括生物制药专业在内的大部分药学相关专业都已开设统计学课程,但是生物制药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存在令人担忧的状况。一方面,统计学都是作为专业选修课甚至公共选修课程来开设,导致教师轻视该课程的教学;同时,讲授统计学课程的教师基本只具有生命科学专业背景,授课教师统计学专业知识的欠缺导致难以取得让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统计学课程本身枯燥乏味、公式繁多,推导过程复杂,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使得统计学成为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及格率最低的课程,让学生完全掌握统计学原理的教学目的成为泡影。 二、统计学课程需采用合适、科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完全不能适应21世纪大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复杂、枯燥、专业性极强的统计学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如何采用适合统计学本身的教学模式是个耐人深思的课题,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感受,提出几点自己的认识。 1.注重对统计思想的培养和传递。重视统计学方法的讲解,特别是统计学公式的推导,而忽视统计学思维的培养,是现在国内统计学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端。大多数主讲老师认为统计学的核心是数理统计,是建立在数学模型的推导和应用上。不可否认,数学是统计学的基础,其在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不同于统计专业学生,因为他们毕业后并不需要提出新的统计模型与验证,而只需运用统计学思想来分析制药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一个类似、形象的比喻,学习统计学就像使用手机,我们只需要掌握手机的操作与应用,而无需了解诸如手机制造过程中如何完成电信号与声音信号转换的具体机理。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统计思想的挖掘和传递,注重对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当学生具有了统计思维能力,自然就加强了对统计方法学习和利用的主动性。 2.突出基本原理,强调应用。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不同,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重点是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制药领域的应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授课教师应该避开统计学复杂公式及其纷繁芜杂的推导过程,重点突出基本原理的介绍,以及常采用的统计检验方法(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在生物制药领域应用的具体前提。 3.加大案例教学比重,选取合适的生活统计案例。案例教学是指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如今案例教学法已在中国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但是目前在生物制药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晦涩难懂的药学或者医学案例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一见到就失去学习的兴趣。国外经典的统计学教材均采用平实、生动的生活案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更有利于激发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促使学生课后主动学习统计学知识在自身专业中的应用。因此,适当增多生活中统计学案例应用的讲解,或者在介绍一个深奥医学案例使用统计学具体某种方法之前,讲解一个与之类似的生活案例的应用,会让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4.重视现代统计软件的应用。现代统计区别于传统统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先进统计软件的广泛应用。与此相适应,统计课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学生至少能熟练操作一种统计软件。现代统计软件的应用是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指导学生进行统计实践最主要的途径,充分体现了统计课重方法重实用的特点,并能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分析处理问题。因此,在生物制药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可以将统计理论课程与统计软件应用课程同时进行,每讲解完一个统计方法,便可进行统计软件中相对应使用操作的讲授,让学生在统计软件的操作中深刻理解统计方法的原理与精髓。 5.选取国外优秀的统计学教材。国内统计学教材大多具有趣味性差、案例匮乏、实用性不强的特点,国外教材非常注重实际应用,每一部分都引入大量的生活中常见实例,不知不觉地把读者引入统计专业知识的殿堂。这些教材几乎都摒弃了烦琐的数学推导,大部分只介绍基本公式,少数则采用纯文字描述的形式来介绍统计学,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统计学;而且它们都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利用统计软件来进行操作,课后也有大量配套的习题让读者自己去练习,以加深对统计学方法的理解。因此,在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统计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国内优秀教材与国外优秀教材结合与并重的方式,会大大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若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多数学生不高的英文水平可能是个障碍,因此采用经典的翻译教材是个好的选择。根据本人教学的经验及感受,如下几本优秀的国外教材可作为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统计学课程的参考教材:《统计学的世界》(戴维斯・穆尔 编)、《统计学》(David Freedman)、《爱上统计学》(尼尔・萨尔金德)。 6.改革考试方式――加强统计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和考核。传统题型有利于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但也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统计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在平时的训练和最终考核中,应该加大对统计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和考核,具体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教师平时应多注意收集不同应用领域的相关案例,同时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提示和约束,尽量避免出现像传统计算题的解题要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去选择和应用统计方法,分析结论也不一定是唯一的,以充分地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可分为阶段性测试、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三种形式。阶段性测试和平时测试主要以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以某一种统计学方法讲解为中心完成一篇论文,并在课堂上以PPT形式向大家汇报其论文内容,完成课堂提问、回答的环节后,对其论文计分。期末考试则采取A、B卷分卷命题、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分主观性命题和客观性命题两种形式,主观性命题有简答、辨析、论述和材料分析题,试卷评阅采取流水作业的方式进行;客观性命题主要是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同时应建成习题库,以备同学们练习。 三、结语与展望 本文结合作者所在广东药学院生物制药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际情况,提出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可以进行改进的几点个人思考。当然,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其他环节可以进一步挖掘和优化。只要我们教师针对统计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不断摸索适合生物制药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规律,相信对于生物制药专业本科学生来说,统计学虽晦涩,但也可做到易理解、好运用。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探索构建创新型多层次的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 摘要:按照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设计思路,从实验课程教学目标、实验课程设置和实验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大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的比重,从而使实验项目多层次,注重实验考核,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确保学生真正思考、真正的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生物制药:专业实验;改革 做为工科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以实验教学改革为主线,以构建新型的多层次实验教学项目为内容,要对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进行深入的改革。 一、生物制药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工科高校制药等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种种弊端,很难担当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主要表现为:(1)实验目的上,实验教学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实验技能得训练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忽视实验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2)在实验安排上,实验课程依附理论课程设置,导致各门实验相互独立、互相分割,重复内容多;(3)在实验内容上,缺乏创新,验证和演示性实验占的比重很大,学生只是机械的按照指导书或老师的吩咐去做,这根本不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主动性。为此,我们要对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 二、生物制药专业实验及其教学目标的改革 生物制药专业培养的人才应面向新兴制药的主战场,具有医药产品的生产、科研及过程开发设计能力。为适应上述总要求,我们必须对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程从实验课程教学目标、实验课程设置和实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一是确立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创新能力。二是围绕目标,系统的整合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三是根据实验课程设置,改革优化实验课程内容,通过开设综合性、创新性专业实验,训练学生理性与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分析决绝问题的能力。 针对实验课程按课分设的弊端,我们可以进行实验课程内容设置的整合改革,将药剂学实验验证的部分整合到药物分析当中去,药剂学实验就只是单一制剂的制备可以纵向化,而药物分析可以横向化发挥每一个学科的优势。同时我们也可以制定一整套与理论教学独立平行的实验教学文件,包括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训练,培养他们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顺利毕业尽快的找到好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依照增强素质、训练技能的科学理念,我们可以对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革的思路是循序渐进将单一的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提升为综合、设计、研究型实验及科研能力的训练。改革的方法是整合调整,删旧补新。既选择反应步骤、操作难度适中,所涉及反应类型在药物合成中具有共性的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为实验课程内容,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药物的合成操作技能、学习有效控制中间体及药物质量的方法,掌握药物的分离、纯化工艺、结构鉴定方法及技术。我们可以构建多层次专业实验项目,将专业实验项目分为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 1.专业基础型实验教学内容 专业基础型实验主要是利用合成简单药物及其中间体学习有机药物合成的基本原理、特殊反应类型及实验操作技能。它是“四大化学”基本操作技能得巩固与延伸,它强调的是化学基础性技能得培养,专业基础型实验是以学习药物合成的特殊反应及常用实验技能训练为主,主要内容:氮酮的制备、甲基硫氧嘧啶的制备等。 2.综合型实验教学内容 综合型实验主要使学生学习复杂药物成、反应终点监控和产品结构鉴定和质量分析方法,强调对学生能力与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强化是基础,培养的是能力,实验教学要点是放开、收拢。 3.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内容 研究创新型实验则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力,实验内容与教师研究项目结合,进行实验方案及工艺设计,参与研究工作全过程,研究创新型实验是生物制药工程专业多层次实验项目中的关键,这一实验是专业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的结合,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一种突破,其教学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它要着力解决的是“因材施教”培养高层次创新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从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大纲到实验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形成一种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新方法。 四、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学生为实践主体的特点尤为突出。为使专业实验课达到既定目标,我们以实验报告与实验过程在线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加强对实验课程的监督和管理,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动脑、动手完成实验课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风。对于专业基础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管理及实践教学方式。 1.规范实验报告 规范实验报告是提高实验质量的可靠保障。为培养学生严谨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我们强调实验报告做到“三性”,即:一是报告内容书写的科学规范性。二是实验数据记录的原始完整性。三是实验结果分析的理论正确性。报告规范的具体内容有:a实验日期;b实验标题c实验目的d反应式及反应原理;e原料规格及配比;f实验结果g结果分析h思考题解答。通过在实验报告中要求有详细实事求是得实验记录,异常实验现象的理论分析,使学生真正知晓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既要求学生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更重要是逐步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素质。 2.实验课程考核 实验成绩考核是对学生能力进行的综合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机制。除常规考核内容外,实验思考题是积极鼓励学生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论的分析,考查的是学生的动脑能力。而实验改进则是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通过提出不同的实验思路及见解来考查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在实验中的创新思维,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新型实验的教学改革 创新型专业实验的实施通过把握两个关键点来保证实验质量。一是实验必须和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贴近实站,真题真做。二是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可行的考核验收机制。经考核合格后记学分,并进行优秀评选,获奖的给予适当奖励,以资鼓励。 五、结语 生物制药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研究与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重构与优化现行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推动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和生物制药产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海南科技职业学院571126)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浅谈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程构建的探讨及研究 摘要:按照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设计思路,从实验课程教学目标、实验课程设置和实验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大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的比重,从而使实验项目多层次,注重实验考核,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确保学生真正思考、真正的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生物制药:专业实验;改革 引言 做为工科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以实验教学改革为主线,以构建新型的多层次实验教学项目为内容,要对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进行深入的改革。 1.生物制药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工科高校制药等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种种弊端,很难担当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主要表现为:(1)实验目的上,实验教学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实验技能得训练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忽视实验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2)在实验安排上,实验课程依附理论课程设置,导致各门实验相互独立、互相分割,重复内容多;(3)在实验内容上,缺乏创新,验证和演示性实验占的比重很大,学生只是机械的按照指导书或老师的吩咐去做,这根本不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主动性。为此,我们要对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 2.生物制药专业实验及其教学目标的改革 生物制药专业培养的人才应面向新兴制药的主战场,具有医药产品的生产、科研及过程开发设计能力。为适应上述总要求,我们必须对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程从实验课程教学目标、实验课程设置和实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一是确立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创新能力。二是围绕目标,系统的整合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三是根据实验课程设置,改革优化实验课程内容,通过开设综合性、创新性专业实验,训练学生理性与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分析决绝问题的能力。 3.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依照增强素质、训练技能的科学理念,我们可以对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革的思路是循序渐进将单一的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提升为综合、设计、研究型实验及科研能力的训练。改革的方法是整合调整,删旧补新。既选择反应步骤、操作难度适中,所涉及反应类型在药物合成中具有共性的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为实验课程内容,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药物的合成操作技能、学习有效控制中间体及药物质量的方法,掌握药物的分离、纯化工艺、结构鉴定方法及技术。我们可以构建多层次专业实验项目,将专业实验项目分为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 3.1 专业基础型实验教学内容。专业基础型实验主要是利用合成简单药物及其中间体学习有机药物合成的基本原理、特殊反应类型及实验操作技能。它是"四大化学"基本操作技能得巩固与延伸,它强调的是化学基础性技能得培养,专业基础型实验是以学习药物合成的特殊反应及常用实验技能训练为主,主要内容:氮酮的制备、甲基硫氧嘧啶的制备等。 3.2 综合型实验教学内容。综合型实验主要使学生学习复杂药物成、反应终点监控和产品结构鉴定和质量分析方法,强调对学生能力与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强化是基础,培养的是能力,实验教学要点是放开、收拢。 3.3 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内容。研究创新型实验则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力,实验内容与教师研究项目结合,进行实验方案及工艺设计,参与研究工作全过程,研究创新型实验是生物制药工程专业多层次实验项目中的关键,这一实验是专业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的结合,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一种突破,其教学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它要着力解决的是"因材施教"培养高层次创新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从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大纲到实验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形成一种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新方法。 4.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学生为实践主体的特点尤为突出。为使专业实验课达到既定目标,我们以2实验报告与实验过程在线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加强对实验课程的监督和管理,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动脑、动手完成实验课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风。对于专业基础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管理及实践教学方式。 4.1 规范实验报告。规范实验报告是提高实验质量的可靠保障。为培养学生严谨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我们强调实验报告做到"三性",即:一是报告内容书写的科学规范性。二是实验数据记录的原始完整性。三是实验结果分析的理论正确性。报告规范的具体内容有:a实验日期;b实验标题c实验目的d反应式及反应原理;e原料规格及配比;f实验结果g结果分析h思考题解答。通过在实验报告中要求有详细实事求是得实验记录,异常实验现象的理论分析,使学生真正知晓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既要求学生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更重要是逐步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素质。 4.2 实验课程考核。实验成绩考核是对学生能力进行的综合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机制。除常规考核内容外,实验思考题是积极鼓励学生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论的分析,考查的是学生的动脑能力。而实验改进则是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通过提出不同的实验思路及见解来考查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在实验中的创新思维,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语 生物制药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研究与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重构与优化现行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推动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和生物制药产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开展生物制药专业实验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摘 要:生物制药大专学历是不同于本科压缩层次的,它本身所具有培养计划应区别与本科专业但是存在内在联系,如果简单把本科计划压缩用在专科上是不合适的。再者,现在的学生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只有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完善,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所以我们的研究正是基于我们向职高专院校的现实情况:设备较少,器材不多,学生起点较低。如何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开发出一套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使用的实验教材,其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物制药;实验教材;研究与开发 1 项目提出的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既和本科课程有相似的地方,也有自身的特点。高职高专生物制药专业实验教材建设就是要在研究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建立起高职高专本身所特有的实验教材,区别于其他教育层次。高职高专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发展前途,也不意味着他们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会重蹈文化学习的覆辙。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每一位学生都可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对他们而言,语言和数理化方面是其智力弱势领域,但动手能力等方面可能是他们的智力优势领域。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他们的文化基础水平不一定成正比。发展学生的智力优势领域,这样既符合高职高专学校的培养目标,也符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在理论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活动,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和扩展专业学习。实验教学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在这样的前提下,适用于高职高专的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实验教材的编写就势在必行了[1]。 2 项目建设的目标与意义 研究目标:编写出一套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实验教学的教材。 研究意义: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实际现状,如何来开发实验教材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是事关实验教材研究和编写成败的关键,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增加学生的信心,提高兴趣,是实验教材开发必须要考虑的根本所在。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开设座谈会,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薄弱,所以教材内容不能太复杂,首先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逐步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开发一套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教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内在实力。提升人才的实际附加值,为将来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3 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实际现状,如何来开发实验教材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是事关本课题成败的关键,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增加学生的信心,提高兴趣,是实验教材开发必须要考虑的根本所在。 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开设座谈会,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部分学生的基础较薄弱,所以教材内容不能太复杂,首先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逐步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和实验数据的收集,不断调整实验项目,部分实施细节做细微调整。方法总结就是:使用--反馈--修改--使用,不断循环,逐渐完善。 4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总目标,对照教学计划,确立实验教材编写体系;另一方面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教学具体目标和学科特点,编写实验教材内容。 4.1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总目标,对照教学计划,确立实验教材编写体系 生物制药专业是一个生物、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类专业。 ⑴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具备生物制药和微生物制药学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2]。所培养学生能在制药企业、化工企业、生物企业以及相关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医药公司、医药部门、服务行业等部门从事药物、生物制剂和煞费苦心工类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生产、教学、经营和管理、药物检验、医药工程设计以及外贸、医药代表、药品及医疗器材的营销等工作。 ⑵生物制药专业培养教学内容: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基本和综合人文素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领导潜质的未来学术新秀和管理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制药基本原理和基本生产工艺操作,培养能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本专业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a、掌握生物制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b、掌握常用和典型生物药物生产工艺与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操作方法;c、具有对生物药物的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d、熟悉国家关于药品及生物制剂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经营、使用以及原材料种植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e、了解生物制药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f、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⑶生物制药专业学制为三年,毕业最低学分为139,课程体系由通识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三大模块组成,专业核心课程有:无机用分析化学、无机用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化工原理、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基础实验、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理学实验、生物制药工艺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发酵工艺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其中理论课时1072学时,实验学时192学时,实践教学学时11周。 ⑷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学习状况。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因招生层次为三年制专科,所以高中学习成绩普遍不是很好,特别是公共课如英语、数学的学习成绩较差,但生物制药的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勤奋,在同年级中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同时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也表现出课堂教学不够活跃、动手实践欠缺(主要表现在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去动手操作)。 4.2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教学具体目标和学科特点,编写实验教材内容 因传统实验教材对高职高专类的学生而言在内容上与理念教学有所脱节,侧重于理论研究,而对于高职高专类学生而言理论知识较之本科学习有所欠缺,实验教学应该更多的侧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进行实验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在分析了学生特药专业学习学习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学科特点,在经过长期的实践教学的检验不断修改完善最终确定了各实验教材的教材内容。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高职生物制药专业“三段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摘 要】为了更好地支撑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双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配备完善的实训基地,形成“三段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出适应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 0 前言 自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以及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企业要适应知识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挑战,高职院校要建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力度[1-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在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关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并尽可能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工作。”《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也指出“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基于此,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充分体现了基于“社会生活过程”和基于“工作过程” 的双基导向理念,邀请了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家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并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三段渐进式”培养等途径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 1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1.1 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背景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政策支持下,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中提出,我省将着力打造泰州医药高新区,构建形成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中心,南京、苏州、南通、连云港等地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产业发展布局。至2012年,泰州已形成5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成为引领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加速器”。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行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制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到2012年实现倍增,成为江苏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这种行业发展趋势使生物制药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之一。专业调研中发现,全省现有药品研究机构800多家,生产企业670余家,已初步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医药板块”。南京南的苏锡常医药产业群、南京“药谷”,苏中的泰州中国医药城,苏北的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培育了扬子江药业集团、恒瑞医药、正大天晴集团、豪森药业、先声药业、康缘药业、江山制药、奥赛康药业等众多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 1.2 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工人现状与培养目标的确定 目前一线岗位从业人员以高中学历为主,专业素质普遍较低,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急需生物药物发酵、分离提取、质检和品控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学院立足南通、面向江苏、服务大中原长三角的办学定位,在面向行业、企业广泛进行人才培养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南通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制药行业生产一线需要的,具备较强的从事药物生产、药物分析与检测、药物制剂、药品营销等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2.1 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课程开发理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以系统论方法为指导,构建本专业“文化素质养成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为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专业兴趣发展需要,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通过专业调研及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提炼出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遵循学生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而适应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需要。 2.2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通过企业专家实践访谈,凝炼分析形成适应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其次,专业教师通过找寻合适的平台或载体,整合所需要知识、技能训练内容,设计形成相应的课程;最后,对专业课程,按照材料的复杂程度、评价的综合要求、团队合作的组织要求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实现课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复合的有序编排。 2.3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组织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成立建设团队,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和进行职业资格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形成了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课程)一览表 以上典型工作任务立足于生物制药专业教育,同时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促使学生横向发展,拓展企业生产岗位能力。 3 生物制药技术“三段渐进式”培养模式 3.1 “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目的 工学交替的安排与实施,就是要为学习者在学习与工作间架设无缝桥梁,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该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泛指学校外)两种教育资源与环境,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的有序交替,使学生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获得一定的工作经历,能够胜任未来从业岗位、独立开展工作并承担社会责任。 3.2 “三段渐进式”培养模式的构架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前提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主要有“行业感知”、“专业体验”、“职业定位”三个环节构成,以提升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目标。 第一学年,通过《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使新生对该专业的发展和职业定位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理实一体化课程《基础化学》,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内完成简单、单一的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及第三学年的一段时间,通过工学结合,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内进行生产性实训,完成复杂、综合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第三学年,通过在生产企业的顶岗实习,使毕业生完成由“新手”到“熟手”,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3.3 “三段渐进式”培养模式的教学保障 3.3.1 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以我校为例,现有专职教师27人,在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3人,副高职称11人,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占教师总数51.9%,中级职称8人,占教师总数29.6%,双师型教师24人,占总数的88.%;在学历结构上,博士研究生1人,占教师总数3.7%,硕士研究生17人,占教师总数62.9%。专职从事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5人,专职教师在外从事技术兼职的有5人。 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已与南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通精华制药有限公司、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公司、南通优尼科有限公司、百益制药、塞奥生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组建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3.3.2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我校校内实践基地主要有无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训室、有机化学实训室、传质与分离实训室、物质成分分析实训室、流体输送实训室、物质物性分析实训室、高压灭菌锅、生化培养与检测实训室、无菌接种室、生物发酵实训室、气相色谱分析室、液相色谱分析室、原子吸收分析室、红外色谱分析室、紫外分光光度计实验室、气质联用分析室等专业实验室和分析室共17个,1个制药仿真实训室,5个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实验室为完成“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3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满足学生职业岗位与技能培养要求,本专业在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一直关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社会服务中,已与南通精华制药、江山农化、南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通百益制药有限公司、海慈药业等单位展开深入合作,为学生工学交替的生产性实习和实训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 要:微生物课程是很多理工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从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对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生物制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生物制药专业发展及微生物课程建设概况 1.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2.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教学目标及概况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然而,一方面由于微生物本身个体极其微小,肉眼难以看见,其生命活动规律不易被人们所知;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微生物学领域中的内容日益丰富,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这样的客观情况势必给《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提出更高的 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选用、编写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本,它是联系师生教与学的纽带。教师据此讲解课程,传授知识;学生以它发展能力,吸收知识。因此教材建设也一直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微生物学》课程建设的配套教材,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入选为“21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出版后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推荐和众多读者的欢迎。教材中的这些改革尝试主要表现在: (1)在以往的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教学中,微生物课程往往使用医学类教材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医用”而忽视了“药用”相关微生物学知识的教学。因此课程的学习与专业培养目标联系不够紧密,而本教材依据药学类专业岗位群的需要,重新梳理与添加了课程内容,如:以“微生物与药学”为一个篇章,讲述微生物与药物生产和微生物与药物质量控制等内容。(2)十分突出实际应用。基本理论和基础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应用性、职业性和继续教育的特点,教材较多地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在医药产业、行业中的应用以及医药用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内容比较实用,范围比较广泛,总结比较有针对性。 2.授课时对教材内容的“取”“舍” 一本优秀的教材可以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大多数学生,而对于教师授课来讲,还要注意对其内容的“取”和“舍”。“取”指的是教师平时要密切关注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前沿以及在生物制药行业中的应用,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一些当前的新技术、新问题、新知识,补充更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课程的原理来解释的,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如:SARS、禽流感病毒等,这些病毒的结构和致病性教材上不可能介绍得很详细,需要及时给学生介绍,使学生了解它们致病性和防治原则;讲解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验时,列举几起因微生物引起药物变质引起的医疗事故;又如,在讲授抗生素知识时,让学生了解当前生物制药的主要产品之一就是抗生素,简单介绍一些国内外知名制药企业及相关产品,分析当前抗生素滥用危机。“舍”指的是对教材的内容适当地舍其枝叶,抓住主干。由于微生物学课程内容多,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的限制,对本课安排的课时相对较少,对于已经在前面课程中讲授过的或者后续课程将重点讲述的内容,为了避免重复,教师授课时要适当精简,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总结,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对于理论知识,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把整体内容的“主线化”,有些知识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挖掘出主干线外的分支线,至于相关内容可简单讲述,侧重其联系性。如微生物各论部分,与其对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每一个章节进行详细讲授,不如用列表的方式,对其形态、大小、培养特征等进行横向对比,抓住异同点;讲授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时,部分知识在《生物化学》《基因工程制药》等课程中有系统介绍,可将重点放在如何利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开展菌种选育、弱毒株制造菌苗等方面。这样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也能帮助学生养成横向联系看问题的思维模式和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技巧,由于《微生物学》课程讲授的内容是在微观世界下生活的生物,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较为特殊的手段,遵循“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创新”的原则,通过教师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PBL教学法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创立的。PBL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法运用于《微生物学》教学,特别是对某些概念纷杂枯燥、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教学,可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加 强自我指导性学习和问题解决技巧等能力等。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提前一周发给每位同学,同时提供给学生参考书目和网址让学生课下准备,上课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让每一组推举代表回答问题,该组其他同学补充,然后,组织学生对某些有争议的结论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对该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问题作出明确的解答,并进行简要的串讲和总结。如:提出问题“防腐、消毒、灭菌有何区别?常用的防腐、消毒、灭菌方式有哪些?生物制药产业中防腐、消毒、灭菌的应用领域有哪些?”从专业的角度去解读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易混淆词汇,让学生掌握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又如,“历史上造成较大影响的真菌毒素药物中毒事件有哪些?常见的真菌毒素有哪些种类?各自的中毒机制是什么?容易污染哪些药品?怎样对其进行预防?”以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霉菌的产毒特点和危害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高度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高度整合所学相关课程知识的作用,这个过程同时对教师的综合理论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并且也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课堂主持和时间控制能力。 2.现代化教学手段 《微生物学》经常涉及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描述性的内容,要在“微”字上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必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强大优势,搜索相关电子图片及影像资料,并且制作成具有较高保真性的微生物学图片及影像资料库,供制作课堂讲授课件时调用。江苏省兽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建在笔者所在单位,拥有荧光定量PCR仪、荧光倒置显微镜等精密仪器设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从书本平面、死板的黑白世界转变为立体、鲜活的多彩世界,实现微观世界宏观化、文字叙述图片化、平面内容立体化、彩色内容真实化、静态模式动态化、复杂过程简单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的目的,增强微生物的可视性、可感性。 3.典故史料法 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凝聚着无数微生物学家的心血,许多流传的经典佳话构成了微生物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适时介绍令人难以忘怀的有关背景史料典故以及他们为微生物学发展忘我劳动的献身精神,展示他们不惧失败、百折不挠的拼搏风格,不仅可以渲染、活跃课堂气氛,还会激励学生为微生物学发展作贡献。如:列文虎克勤于观察,首先看到微生物的个体、科赫反复试验找到优良的凝固剂琼脂、巴斯德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实际应用难题、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过程与之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卡尔梅特和介兰受到农场主启发,足足花了13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培育了第230代被驯服的结核杆菌,作为人工疫苗、张仲景遭遇了家族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的悲剧,但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等,都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增添了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喜爱和期待。 4.多样化的教学技巧 如:形象比喻法,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中,有些要点既抽象又深奥,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如能恰到好处地打个比方,能使复杂问题顿时变得简单、形象、生动,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用稍加修饰的鸡蛋比作细菌复杂的细胞构造,其要点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又如,图表演示法,有些教学内容用文字叙述,既嗦,又不易表达清楚,或者就很难进行表达,如果经过加工制成图表,可使繁琐的内容变得简单清晰,一目了然,帮助理解,便于学习,如: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比较、G+与G-细菌细胞壁结构成分比较等。再如,分门别类法,微生物学名词概念多,容易混淆,不便记忆,如能依据某种相近关系把它们分门别类放在一起,分析比较,寻找异同点,便于理解,如:内毒素、外毒素、类毒素等。 四、实践课程的改革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首先,要引导学生注重实验课,只有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才能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加深理解,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要通过“理”“实”结合、集中技能训练等方式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其次,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规范的操作技能,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理念。第三,要注重实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岗位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实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生物制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微生物知识与技能的需要。 几年来,笔者和同事在高职教育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广泛、发展迅速、更新周期短的学科,社会的进步使得生物制药高职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大,因此,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要结合社会需求、专业特色、高职教育特点继续深入地开展,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争取把《微生物学》课程建设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生物制药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 【摘 要】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领头学科,也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内容繁多,理论抽象,代谢反应复杂,学生难以掌握。因此生物化学教学需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重视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本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提升教学效果为目标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进行改革尝试。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近年来,生物技术制药产业发展的突飞猛进,使得社会对生物制药技术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多。针对这一现象,怎样提高生物制药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成为广大职校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之一。生物化学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能为相关专业课程如生物制药技术、发酵工程等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因其在生物领域的重要性,而使内容日渐增加,不断涌现新知识,需要记忆和思考的内容逐渐增加,理论抽象,代谢反应复杂,学生难以掌握,使之成为生物制药专业较为难学的课程之一。因此,将这些深奥难懂的理论以及错综复杂的代谢反应转变成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使他们主动学习,从而牢固、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成为需要广大生物化学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同时,传统的教育理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此,在改进生物化学的教法方面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提升教学效果。 一 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在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多媒体技术教学已成为各学科教学辅助手段的首选,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日益进步。加之,近年来我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课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中,为课堂教学呈现丰富的教学方式和多维的教学空间。以图文声像并茂的传播方式把各种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融为一体,生动、形象、直观、逼真地把教学内容表达出来,极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与教条,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可以说,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职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物化学是当代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涌现。然而,目前实训技能操作课时在陆续增加,职业院校教学理论授课时数却在不断缩减。难免有“老师赶课时进度、学生赶笔记”的现象,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而多媒体具有广阔的空间,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可将搜集的大量资料和教学内容设计成课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必要的信息、扩大知识的密度。学生也可以将课件拷贝到自己的计算机上查阅,节省了记笔记的时间,以利于理解、记忆。还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参照课件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梳理重难点,在头脑中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只有在自身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二 互动式教学 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平等、民主、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其个性发展。在讲述“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基础”时,通过对经典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条件后,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过程来证实DNA是遗传物质。如此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经典实验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如在讲授“基因的复制、转录和蛋白质的翻译”时,首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观看有关基因的相关影像视频;其次,请学生依据查阅和观看的资料阐述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及疑惑;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给予肯定,对理解错误或有偏颇的问题,请学生思考讨论,并亲身参与学生的讨论,抓住重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对所探讨的内容进行理论升华。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师生在平等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交流沟通、积极探讨、深入研究、双向输入,极大地调动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促进了教学相长,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 自学讨论式教学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而书本及网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所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教材中学生能独立看懂的内容可采取自主、合作方式学习,辅以教师指导。”具体教法为,首先,教师给出章节的要求及与内容息息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小组带着问题预习,在合作中寻求答案,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答相关问题。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如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维生素与辅酶”这一章内容,通过课堂知识竞答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维生素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维生素缺乏症等基础知识能熟练掌握,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一般情况下,自学——提问——讨论——总结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 关注学科最新动态 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生物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最新成果。如科幻电影《逃出克隆岛》里描述的,提供新鲜健康器官给自体的克隆人,绝对是违反道德伦理的。在介绍“核酸”这一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列举若干个转基因植物带来巨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潜在应用价值的例子,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基因公司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的一种转基因抗冻番茄,因不会产生会引起自身腐烂的聚半乳糖醛酸酶,故这种西红柿不易腐烂,较长时间保持鲜美的风味。因此可以预言,在未来某个时期,人们可以用基因工程技术,把动物的基因转给植物,如把猪的基因转给红薯,把鸭的基因转移给西红柿,那么可能培育出具有猪肉味的红薯、具有鸭肉味的西红柿等诸多新奇的蔬菜,未来餐桌将是丰富多彩的。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生物化学技术发展的新进展和新成就,并对生物化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领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了逐步认识。 五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 任何一门学科所讲授的理论都是为实践服务的。阐述生命现象的学科——生物化学也不例外,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职校生物化学教学中,联系相关生活的实例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复杂的原理,又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如在讲到“蛋白质的变性”时,就可以联系生活中他们非常熟悉的鸡蛋煮熟这一蛋白质变性永久凝固的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运用职校生物化学教学的适宜教学方法,尽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本身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因此职校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寻找课堂讲授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如在讲“超氧离子的危害”时,联系护肤品大宝SOD蜜中含有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一些能预防皮肤衰老的美容护肤品的作用机制。在讲到“脂质”时,联系社会上一些人为了减肥盲目拒绝脂肪的摄入,而对身体产生一系列的危害,因此强调脂肪在人体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没有脂肪,就没有人的生命”,使学生站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交汇点上,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提高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方法初探 [摘要] 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是一门综合性、前沿性及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制药已经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制药人才,对推动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拓展生物制药本科生创新思维为目标,从生物制药专业的特点入手,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五种方法,并结合实例对方法的具体形式、特点进行了阐述,从而提高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生物制药;创新能力;教学改革;本科生 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学、医学等理论知识,综合利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技术和方法,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制造预防、治疗和诊断药物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前沿性及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制药已经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生物制药制品不断推陈出新,广泛应用于保健、医疗等行业,对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制药行业的发展,对生物制药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特别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制药人才,对推动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传统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前沿创新性教育为支撑,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对培养高素质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发挥关键作用。开展生物制药专业的创新性教育应该循序渐进,本文将结合生物制药专业的特点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开展创新性教育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学生兴趣、获取并且规范化应用专业领域前沿信息的能力,旨在培养具有创新力的生物制药人才。 1 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基础理论知识是专业学习的根本,也是快速理解和应用课本外知识的工具[2]。基本理论、概念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打好基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选择教材、备课及上课过程中清晰、准确对基本理论进行讲授,突出重点难点,阐明逻辑关系,结合课堂测验,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使学生能够确切理解知识内涵。如在酶工程制药的学习中,应重点强调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可以高效催化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具有高效性、专一性、温和性、易变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就引出了酶生物转化过程中,涉及其活性定义、活性测定方法、反应特殊性等一系列概念,并结合实例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解为苷元黄芩素进行讲解,此外课后让学生参与搜集酶催化反应的资料,帮助学生清晰掌握酶催化反应这一小节中所涉及的重点概念。总之,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创新性教育的前提,对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开展相关创新性教育大有裨益。通过选择合适的教材并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可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效率,具体如下: 1.1 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生物制药是一门前沿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显著加快,也许在大学阶段学的知识或者技术,毕业后可能会发生新的甚至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一本优秀的教材不仅应侧重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技能的描述,还应突出“新”知识及发展方向。例如酶的概念随着20世纪90年代核酶的发现已不再是过去“酶就是蛋白质”的概念,抗体概念的出现,赋予抗体和酶以新的内容。随着1996年完成的第一个古生菌(Archaea)全基因组序列和rRNA序列比较测定的完全吻合,整个生命界已不是原来的二界,而是三界,即真细菌、古生菌和真核生物。随着学科的发展应添加新的内容,而去除陈旧的内容[3]。然而面对繁杂的生物制药的学习内容及有限的学时,选择内容精炼、重点突出的教材具有重要意义。本教研室选用吴梧桐主编的《生物技术药物学》及《生物制药工艺学》两本教材,这两本教材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教材与时俱进,能反映国内外生物制药工业的最新进展,基本上与国际同类教材接轨。教材强调了各类生物技术药物的来源、组成、结构、性状、临床用途与用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也介绍了生物技术药物学发展的新动向。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掌握核心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科的发展趋势有了延伸了解,使初学者对生物制药有了初步地了解。 1.2 “启发式”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即多媒体组合教学,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的特点,适当的引进现代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等),通过借助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展开教学活动过程[4]。多媒体教学整合了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信息量大,并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由于多媒体教学上课更容易产生“满堂灌”、“一言堂”的单向教学,信息量大容易造成学生对所讲知识不能充分理解,思维跟不上,课后一片茫然。所以如何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率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挑战。在上课前,教师应根据讲授内容收集相关素材,循序渐进、动静结合、主次分明、脉络清晰地将基本内容、实例等制作在课件中,为“启发式”课堂教学做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度”,根据课程进度和实际需要,结合板书与多媒体教学,在课件页面转换时必须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与消化时间,可以分层次、实例加讨论的方式来调整讲课节奏,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有助于拓展学生思路,更好地理解、记忆教学内容。例如在制药工艺学中电泳分离技术时,可以按照表1的方式进行备课及讲解,这样符合教学规律、效果也很好。 2 开展针对性文献学习,开阔学生视野 学术论文是深入了解本学科前沿领域的一扇窗,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3]。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本领域文献学习,特别是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学习,对开阔学生视野非常重要,特别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毕业论文大有裨益。理论授课的一大优势是知识点集中,缺点是学生接受知识被动,学生容易失去兴趣,而文献学习是对理论授课的有机补充,指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的内涵,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样更利于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文献学习,是提高学生文献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引经据典,也可以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为学生多呈现一些实例,并为学生留下一些拓展空间,引导学生查阅文献。例如,在讲发酵工程制药时,笔者联系自身科研经历,进行了发酵制备α-糖苷酶抑制剂实例的讲解,并提出问题“如何建立α-糖苷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不同的α-糖苷酶抑制剂是否存在结构-活性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CNKI、pubmed、Elesiver、Springlink等数据库查阅文献,学生对α-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蛋白-抑制剂模型及菌种培养等表现出了广泛兴趣,进一步加深了对α-糖苷酶及发酵制备α-糖苷酶抑制剂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取得了很好的反馈效果。同时,可从文献查找、阅读及记录三方面来提高生物制药本科生的文献阅读能力。 2.1 文献查找 纸质版文献、电子期刊、互联网是学生获取文献的三大主要途径。纸质版的文献检索方法简单,借阅方便,适合长时间阅读,纸质文献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但是纸质文献更新不及时。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百度”、“谷歌”等也可以获取专业文献,但是某些文献受期刊授权的影响,难以获取全文。随着网络的发展,学校购买了期刊丰富的电子期刊数据库,电子期刊具有省时、快捷、种类齐全,易于保存,及时更新等优点,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在“pubmed”、“Elsevier”、“CNKI”、“CA”等专业数据库中,输入检索条件可以获得专业文献。 2.2 文献阅读 学生进行文献阅读时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应对本领域内或研究方向有代表性的较新的中英文文献综述进行反复认真的阅读,掌握专业术语、基本理论与观点、学术动态与前沿等;然后阅读相关研究性论文,特别是文章摘要,通过摘要可对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基本了解,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重点阅读;阅读本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文献,即影响力较高、引用次数较多的文献,这类文献往往是研究的新发现,有利于学生了解专业领域前沿动态。通过大量阅读文献,积累多了,会由量变发展为质变,比较研究方法的优劣,会对今后开展研究工作大有帮助。此外,在文献积累的基础上,批判地评价文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懂得提炼思想,学习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实验结合,找到技术突破口。 2.3 文献阅读记录 看文献时应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如对文章的前言(研究进展)、实验方法及研究结果进行批注。对于电子版文献,可充分利用相应的软件标记功能,如在Adobe Acrobat Reader中设置标签、作批注等。对文献上重点、难点特别是感兴趣的地方及时做好记录,总结文献基本内容及主题。 3 进行多层次讨论,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生物制药是一门创新性非常强的学科,广泛开展学术讨论,有利于巩固、加深和综合运用课程内容,并且开拓思路[4]。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指出:“学术讨论常有助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讨论最大的作用就在于激励学生在思想交流中深入思考。本科生往往不重视学术报告,更无从谈起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这也是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如何开展学术讨论,是教学中较难实现的环节。如果盲目性开展,学生理解能力达不到,导致形式化,并且也不易使学生产生兴趣。针对本科生的学术讨论应该循序渐进、有针对性、持续性、层次性,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力,讨论问题时,必须集中精力,讲自己的基本思路和观点,而不能含含糊糊,似是而非。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如对“细胞培养及免疫荧光技术”的讲授时,由实验操作视频入手导入课题,结合文献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总结出细胞培养及免疫染色的基本方法,并概括了细胞冻存和复苏的基本操作要领为“慢冻快融” 、免疫荧光染色时用的抗体标记及量子点标记等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这一重要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独立研究课题的兴趣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力。 4 开展创新性实验,培养科学素养 生物制药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创新性实验,并且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实验中,提高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5-6]。创新性实验与常规课程实验不同,应综合多学科内容,并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科研训练,学会撰写科研报告和有关论证报告,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笔者结合“α-糖苷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研究”科研课题,确立了3个适合本科生进行的实验子课题:“α-糖苷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产α-糖苷酶抑制剂菌株筛选、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α-糖苷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以这3个课题为中心,本科学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筛选到了一株产α-糖苷酶抑制剂的菌株,并对酶进行了分离纯化。学生在子课题的完成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同时培养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5 规范论文写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实验性科学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培养创新性高素质生物制药人才的关键[7]。养成规范性的论文写作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方法。在大三、大四阶段,课程学习相对减少,学生开始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完成毕业论文。学生需要进行文献调研、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其整个实验过程。笔者发现,学生重视做实验及实验结果,而轻视实验结果讨论,忽视论文写作的规范表达。小到字母及单位的统一表示,大到逻辑关系的表述,而这往往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使学生养成规范性表述的习惯,在书写论文时,应强调逻辑表达、学术词汇的书写、图表制作等细节,反复修改,使学生意识到规范性书写的重要性,也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特别是本科生毕业论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 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就是在研究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确定学术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目标,选择并确定课题。找到一个合适的论题是写好课程论文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往往不指定论文题目。适合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的选题应符合:创新性强,选题简单,可操作性强,即“小题大做”。选题不要太大,问题集中,难易要适度,同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尽量做得全面,深入。通过选题以及之后的文献综述帮助学生了解到课题的意义,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为以后的科研打好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2 实验态度 生物制药是一门实验学科,学生应树立端正、严谨的实验态度。学生在文献调研、选题立项之后开始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和方法的建立,指导教师根据具体条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课题进行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培养客观、认真的态度,进行详实、准确的实验记录,能够反映实验过程,寻找方法去解决困难。在课题完成中,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5.3 论文写作 论文是课题完成的体现形式,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能够明显提高论文写作的能力。学生应仔细阅读学校毕业论文写作的格式要求,分析论文的结构,教师指导学生对摘要(中英文)、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及参考文献的写作,帮助学生用科技语言完成毕业论文,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之,生物制药是一门综合性、前沿性非常强的学科,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制药人才,对推动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尝试,可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交流能力,拓展创新思维,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对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生物制药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30)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专业的基础课程。结合作者的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作为生物制药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应该有其专业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重点上应强调基本应用型知识的掌握;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药学知识的实践;在实验课程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规范性的实验操作技术;在课程知识之外还应结合当前的医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教学;探索;实践 引言 生物制药专业作为药学院或综合性大学的新兴专业, 正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成为培养具备生物学、药学基础理论的生物制药专门人才的急需专业。医学微生物学作为本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要为后续的生物制药工艺学等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要能够使同学们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为学生们今后走向药学事业创造契机。但由于课程内容较多、基础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不易掌握。因此,笔者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探讨和实践,为生物制药学科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结合专业特点,精心选择教材,精炼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出版社的《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版本较多,大多为医学出版社出版,与临床医学的结合性较强。为选择适合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教材,笔者从众多的教材版本中选定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黄汉菊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发现该教材的基础部分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再根据所安排的课时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各论部分内容进行精简和综合,在教学时发现既要注重“三基”知识的讲授,还要据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增加公认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充分体现医学微生物学与药学的联系。 (一)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应一成不变,应随微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做出相应补充与完善。目前,各国都在致力于开发出抗微生物医药新型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工艺,需要学生及时掌握这些内容。同时,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为此,在教学内容上做以下调整。 1.优化教学内容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按分章节的形式介绍各类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在每一章节中,着重介绍微生物种属的基础知识,尤其微生物的抗原特性、微生物学诊断以及免疫防治等,针对微生物的诊断和防治技术进行系统的阐述。这种结构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共性,利于学生理解和灵活应用。同时,还须做好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联系,以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 2. 突出教学重点。由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应紧密结合医学致病微生物的各个领域。例如,在讲授流感病毒的基础知识时,应着重掌握病毒粒子的结构,基因组的组成、编码蛋白的种类及其功能,其主要抗原的类型,抗原容易发生变异的机制及在病毒防治中遇到的关键问题。 3.教学内容要体现新颖性 作为生物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医学微生物学中尤其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的一些高发病原的新的科学进展时时在更新。在教学中,要随时查阅最新的科研动态,更新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把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科学知识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充实于给学生的讲授环节,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如把最新的抗HIV药物充实到反转录病毒的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除讲清基本理论外,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要领的严格掌握是本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以配合理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加强综合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内容除一些验证性实验外,增加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增强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针对细菌学实验开设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在混合菌种中分离克隆出纯的菌种,并鉴定到属,使学生的实验具有连贯性,有利于培养其综合实验技能。 2.增加设计性实验。设计性试验给学生开放了更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并鉴定,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领域到认识到微生物的无处不在,加深其对微生物的认识,并对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有更明确的认识,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在系统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与实践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要搞好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备课环节。备课时要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各章节的目的、要求,确定重点;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课程特点,确定难点。这是在备课时的首要明确的内容。要用自己的语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之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1];考虑清楚采用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提出什么样的思考问题及进一步学习的自学参考题纲。备课时对相关问题作充分地考虑和安排,教学中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果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尽可能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就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的医学微生物学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众多病原微生物的分离、诊断技术均研究的较为清晰。将这些已有的科研成果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配以相应的解释,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教学中只是让学生翻看书本,而书本上没有的图表不得不画草图,因此,教学节奏无法掌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使教学生动、直观、形象,我们除了组织教学参观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地展现畜产品副产品的形状、生产设备以及作用原理图,更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课程内容,这样,学生们兴趣非常浓厚,上课效果非常好。 (三)采取PBL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能否牢固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在学习上我们常说“主动产生效率,态度决定一切。”也即要想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应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师,不但要准备好教学需要的内容,而且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教学的第一节课尤为重要。在课程的绪言中,要给学生引出问题:人为什么会生病,生病可能与什么有关?进而给出致病因素与医学(病原)微生物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的指出作为生物制药专业的研究方向可能之一就是要针对某些具体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其有效的生物技术药剂。通过这些实例的讲解,学生们会明白医学微生物学中要学的内容与生活和生物技术制药生产密切相关,是一门实践性与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并非枯燥的理论。 采取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2],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教学新理念的机会,同时也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讲授过程中,不时地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已学过的知识,也可以是即将讲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难度不应很大,学生只须短暂思考就可以回答。通过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跟得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帮助学生去思考的问题。基于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有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以求使学生完全理解并记忆。选择一些常见病原微生物部分则进行PBL教学,要求结合疫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PBL教学的方法是:课前由教师将讨论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布置给同学。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通常是要求同学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们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通过图书馆、网络、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相应的信息,经归纳、整理,并做出讨论预案,再返回到课堂大家在一起进行讨论。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把握方向、布置任务、组织讨论和进行总结的作用[3]。课堂上学生充分进行讨论、辩论,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辩论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利用信息资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人类诊治疾病的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新问题的出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争取做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功能。我们还会继续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培养出新世纪优秀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而努力。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中医药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实验教学之思考 [摘要] 针对中医药院校中药与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相对普遍的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强化中药学与生物技术基础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综合实验设计与研究创新的能力培养;注重加强实验室配套仪器设备建设;注重实行实验室开放机制;注重开展虚拟实验教学;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中药与生物技术结合研究的训练与培养。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适应我国中药与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的“研究型”、“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 [关键词] 中药与生物技术;基本技能;综合创新与应用能力;实验室开放;虚拟实验室;仪器建设 我国生物制药业虽然起步较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以基因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具备一定规模,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更加迅速发展。同样,我国传统中医中药事业也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伴随生物医药和中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尤其是相关的研发人才的短缺,因此近年来全国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药学专业相继开设了生物制药学专业,我们学校的生物制药学专业在本世纪之初设立,为社会培养与输送了数届生物制药毕业生,应该说社会反馈总体还不错。但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即无论从学生的中药学基本实验技能,还是他们的生物制药学基本技能,无论动手能力,还是科研设计与研发创新能力等,与老牌综合性院校相比较,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现今对综合素质高、研发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大量需求之时代,我们必须要转变教育模式,包括变革实验教学模式。高等教育就是要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做为根本指导思想之一。我们务必有清醒认识,从我们教学实验的教育思路、自我特色、重视程度等等方面认真研究查找问题,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探索新形势下实验教学的新理念、新体系、新模式,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存在的问题,培养出过硬的技能优秀的具有中药与生物制药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以下是我们的一些设想与建议: 1、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也是由理论过渡到生产实践的桥梁。要重视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在中药学诸如基础、专业化学、分析、药理学、制剂等的基础实验技能的锻炼,即基本的提取、分析、配制、仪器使用等等。同时我们务必要加强生物技术基本技能,比如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等方面的基础训练,一直以来,我发现我们的一部分学生直到实习阶段、甚至毕业前,连最基本的试剂配制、生物学无菌操作技术及意识都过不了关,更不要说其它。这些务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改革试验培养方案,严格实验考核,创造一切条件,开展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让学生从思想深处明白实验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们明白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实验课,为何要重视实验技能训练,改变他们消极被动的学习,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治学上严格要求,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包括规范性以及熟练度等等,这些是保障试验教学成功的基本。实验教师要在实验课上反复强调、严格把关,细心指导,同时又要鼓励学生们大胆动手,课后,要认真检查学生们的实验报告以及他们对试验中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要在平时建立基本技能训练与综合能力训练、基础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课内与课外、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这一系列手段,可以在促进学生综合研究能力的培养时,不断锻炼与强化他们的基本实验技能。 2、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思维,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综合设计能力、重点是勇于研究与创新的能力;变革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模式 2.1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蓬勃发展的中药与生物药产业市场迫切需求的是来之即可担当的,具有很强动手能力,具备综合创新能力的研究应用型人才。面对这种需求,如果我们仍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那么我们我们培养的只能是死读书的人才,而不是当今我国急需要的中药与生物医药研究与创新人才。我们必须大胆改革、实践、创新,要探索实施研究式、启发式试验教学。这实际上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我们要有一支具有更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教师不仅自己要擅长创新研究,还要擅长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技能。我们的教师应采取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地组织培养,加大对学生创新的指导和支持,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努力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改变我院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除开设基本实验内容外,更加注重增设提高型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应用性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的实验项目。目前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已开始在发生变化,正从“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从“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我们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模式,改变灌输式实验教学,多些启发式教学,增设与加强学生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训练。培养动手、动脑、设计能力与创新精神。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迪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拿我们学院的生物制药来说,我们务必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创造更好的条件与空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探究欲望,锻炼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许多研究成果都表明,变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创新的思维与能力一定可以培养出大量优秀合格的创新人才。 2.2 我们的生物制药专业,在试验技能考核这方面,虽然平时也有实验课堂检查、实验报告、学期考核、实习考核、毕业考核等,但从根本上重视还是不够,一些还流于形式,结果学生多是应付了事,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太大改观,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必须大力改革实验考核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多元考核以及全过程考核,可以大大促进学生实验课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在平时成绩中应考虑实验的预习、技能操作、实验态度、实验报告等,特别是要考察在开放实验和科研创新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素养等因素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改变过去只看实验课出席率和实验报告的评分标准。随着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自主创新能力逐渐被广泛重视和挖掘,我们在评价考核体系中应逐步增加自主性指标内容的比重。在实验教学的考核中应注重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特别重视与评价学生的自主创见和研究与创新能力。我们认为科学化、创新化、使命化、公平化、规范化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应用,可以显著促进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建立教学实验室开放机制,重视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套与建设 3.1 我们实验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一些学生提出想利用课余时间多做实验的要求,要满足与鼓励他们探索与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就有必要实行开放实验室机制,使同学们能随时带着兴趣和问题去投入实验。这种机制同时也为实验教学改革后的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提供了弹性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实验教学改革的求真务实落到实处,有效地保证了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实验室的开放也为学生与各门实验课教师之间提供了更多相互交流的空间,可以说,开放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改革后,我们的实验室是全天开放的,针对某个实验研究内容,学生自己社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自己做实验,这样学生动手、动脑机会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操作技能。实践中,可以组成几人学习兴趣合作小组,进入开放实验室,为了一个研究方向或问题大家共同动手动脑。这种开放实验室的机制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规范化、灵活化管理(比如通过建立一种网上预约系统,学生可以网上预约),鼓励我们的学生课余积极进入,培养一种自主的积极活跃的研究氛围,学院可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或某种激励措施,同时协调好教师给予学生技术上的适当指导,让他们自主的动手、分析、设计与研究,一定会对我们的学生在综合实验与研究能力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真正实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2 实验教学设备及各种仪器是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载体之一,要适应现代培养人才的需求,在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增加软件投入的同时,必须加大经费投入,持续不断地改善我们中药学生物制药教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这是更好地提高我们的实验教学水平、适应现代实验教学质量需求的根本保证。 4、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虚拟实验教学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实验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实验技术越来越受重视。它可以通过仿真模拟实验过程,采取交互式教学方法实现实验过程的教学。虚拟实验作为传统实验的一个必要的有益补充,既能节约大量的教育经费,弥补我们由于试验场地不足、时间安排不足、仪器不足,减少器材、试验动物、耗材的投入,使实验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有效的延伸。虚拟实验网络最大优点是可以共享资源,学生通过它也可以不断了解国内外中药与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便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互动学习;便于学生锻炼自学能力;学生们可以远程学习、预习、试验、数据分析、提交实验报告、试验资源的下载等等。这种实验教学工程可以成为创设学习环境与手段,学生主动探索与求知的过程,实验教学方法灵活。网上虚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辅助实验教学手段的新教学模式,创造一种先进、灵活的手段与氛围,可以激发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我们的实验教学效果将产生非常好的积极带动作用。拿我们的实验室来说,一直也存在着经费不足、仪器老化、仪器数量不足、试验时间受限等条件制约,如果能逐步采用以上虚拟实验教学手段作为中药生物制药实验室教学的有力补充,相信对于提高我们生物制药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对我们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5、高度重视在学生实验中开展中药与生物技术结合的应用研究的路线、方法与技能训练。利用各种途径定期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学习与应用 中药生物制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与其他一些基础学科不同,中药生物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实践教学人手,在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生物工程和技术方法在中药学中的应用技术,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方法。把生物技术应用于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这也是我们的中药发展方向之一与特色。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改革与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新的培养计划方案,让我们的学生明白自己的学科方向,将来能做什么,该如何去做。对于我们中药学专业培养的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要求他们具有扎实全面的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技能知识以及生物制药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还要让他们掌握如何把所学的生物制药学知识、技能与中药学传统研究技术有机结合,拓宽中药研究思路。中药生物制药技术实验具有应用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的显著特点。学生也通过一系列具有设计性的、系统性的、完整的实验可以全面了解某一中药生物技术产品或某一综合技术方法的特点与关键环节,可以逐渐加强学生对中药生物技术原理与技术的全面、深刻理解。 我们要充分利用各方面优势资源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中药与生物人才。诸如多增设一些与专业前沿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课,建立一些相关的中药与生物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定期参观与学习相关的科研院所,现代化工厂基地等,使学生们不断从实践中得到学习、影响与锻炼。引导他们在校期间多进行中药生物技术的兴趣小组、生产见习、相关网络学习、科学研究等等,加强实验与科研训练,开阔学科视野,拓宽思维空间;尽可能增加应用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科研水平。此外,利用我们的高校研究优势,可以把我们的系列产学研平台与学生的实践训练相结合,给学生不断提供科研和生产实践的机会,可以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与研究能力,显著地提高他们的执业素质,造就大批实用性人才,促进科研创新,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中药技术与生物制药技术的强劲、健康与蓬勃发展。 6、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实行“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式实验”的实验教育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医药企业、开放(自主)实验、虚拟与仿真实验等手段为教学模式,大力培养我们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实验设计、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最终目的是适应时代的需求,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综合实验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加大中药与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促进我国中药事业以及中药生物制药技术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高职生物制药专业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内涵,总结目前本专业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途径,并提出实现此种教学模式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生物制药;工作岗位为导向 生物制药技术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利用生物体作为生物反应器,按照人们的要求来生产所需的医药产品的一门高新技术。高职生物制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生物药物研制、生产和工艺设计以及药品市场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高职生物制药专业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内涵:高职生物制药专业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学校与生物制药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产”:指与生物制药相关的企业、工厂,即为能够进行生产或生产性实习与科技转化实验性生产以及能够使科技成果物化的生物制药产业。“产”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技能,而且还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弥补生物制药专业教学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购置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等起到积极作用。“学”:指在高职院校发生的教学活动,即教师与学生为学生掌握生物制药相关知识与技能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学”在产学研中属于基础和中心地位。“研”:指从事生物制药科学研究科研院所。为针对当前生物制药技术与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要求的研究,让学生参与整个研究实施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并着眼于地方经济发展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研”对高职学校的教育有促进作用。 二、高职生物制药专业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培养途径:国外各个发达国家都有与自己国情相适应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最成功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我国目前较为成功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有“2+1”、“定单式”、“工学结合”、“双定生”等。不同的职业可选择不同的合作教育模式以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我国高职生物制药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迎合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而设立的,其产学研人才培养途径主要有“2+1”、“工学结合”两种方式。(一)“2+1”模式。本模式以生物制药技术相关职业岗位的需求主导专业教学内容的组织。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具体分析,明确各个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然后确定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具体教学内容。按照“必需够用管用”的原则,整合课程体系,确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此种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第三年学生有选择性的到企业或者相关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此模式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主体是学生。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不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专业的理论、实训学时分配大体上各占50%,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校外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模式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又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各个学校“工学结合”的具体做法有所不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校采“1.5+0.5+0.5+0.5”学制,即入学后一年半在校学习,半年在企业或校内共建基地顶岗实习,再回到学校学习半年,最后到企业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顶岗实习。有的学校则采取每年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学期方式,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一半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训。 三、实现高职生物制药专业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需解决的问题:(一)政府应大力支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激励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虽受到了重视,但政府并没有出台具体政策来推动高职与企业联手教育。目前,高职产学研合作主要是由高职院校积极推动,企业往往采取观望态度,热情不高。而生物制药类企业在技术难题的解决方面更信赖更高层次的技术力量,而不是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对于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相当重要。(二)高职院校生物专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要切实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放到本专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及时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障碍,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高效进行。高职院校还应建立起一套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在人力、财力等方面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倾斜。鼓励专业教师主动和企业联系,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去,了解最新产业发展情况,对于教师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作出的努力应在职称评聘等方面优先考虑。(三)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应以工作岗位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高职生物制药专业不应当是本科此专业的压缩饼干,而是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要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全方位的考虑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课程的设置既要体现生物制药专业的特点,也要考虑现有的条件;既要找到与地方经济的切入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多方需求。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生产有利于解决教学方面存在的各种滞后问题。同时建立由学院专业带头人、企业经理、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委员会研讨教学改革方案、专业的开发设置、教学计划的调整修订等内容。让企业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院根据企业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便推进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 产学研合作教育给高职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但一个新事物的发展壮大总会经受磨练,困难是不可避免的。高职院校如何通过产学研道路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生物专业人才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作者单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生物制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摘 要:国家教育部对近10a来新升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作出了重大调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多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由过去的高级人才培养定位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该文以大庆师范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地方示范实习基地的建立、省外实习就业基地的开拓、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在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成绩和做法。 关键词:生物制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1 引言 2011年,广东省中山市的调查显示,在所有行业中,生物制药行业人才最为紧缺,特别是新药研发工程师和生产管理经理。2012年,生物制药被列入成都、天津、苏州、无锡等多个城市的人才紧缺行业目录。2012年1月,科技部了《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涵盖生物制药在内的人才培养计划。到2020年,要培养和造就3~5名国际顶尖科学家、领军人才300~500名、学科骨干3万~5万名、30万名生物产业人才、3 000~5 000名生物技术高级管理人才。 大庆师范学院生物科学学院自2006年恢复招生至今已走过10多个年头,共招收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专业。2012年始我校正式开始转型,大幅度调整各学院专业设置,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院结合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与201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并与同年停止招收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目前生物制药专业是我校大力扶持的一个重点建设专业,和大庆市地方的生物制药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部门的相关行业均可对接。 然而,目前国内的生物制药行业人才培养不足,尤其是本科教育偏向理论教育,学生实践能力水平有限,不符合企业的生产岗位需求。为了探索生物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合格应用型人才我院进行了为期4a的实践研究。现将已经取得的经验、成绩和做法总结如下,以期与各位同行共勉。 2 生物制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改革 根据教育部批使娑ǖ淖ㄒ刀ㄎ唬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通过去相关企业及高校实地考查,详细研究国内现有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生物制药专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文献发表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在初步构建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探讨了我院生物制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式,目前已经探索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能够与生产企业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1]。 3 校级示范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应用 2012年开始与地方最大的制药企业福瑞邦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业务联系。福瑞邦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地处大庆市、“十三五”规划哈大生物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最大规模产业园之一。占地15万m2,建筑面积20万m2,注册资金4.15亿元,现运行四大产业模块:生物医药产业、中医药产业、医药商业和服务业等。通过校企双方的多次互访、考察、座谈、协商初步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同年开始向企业输送实习学生。2014年7月,我院与福瑞邦集团公司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订单班签约仪式隆重举行,开始订单式培养。经过双向互选在2013级生物制药专业选拔学员35人成立了第一届“福瑞邦订单班”。通过“企业家讲坛”、“企业员工培训”、“专业见习”等多种形式逐步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和范围。2015年双方成功共同建成校级示范实习基地。基地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主要职能是在教学方面为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本科毕业论文及就业提供平台和便利条件,在科研方面与我院专业教师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目前基地已接纳实习学生累计40余人次、完成本科毕业论文40余篇,毕业后留在企业就业的学生累计20余人次。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把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切实体会到专业知识的用武之地。通过“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方式切实实现了抽象学习与生产实践应用的实体结合。直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业务技能和行业就业竞争力。此外,优秀实习生还可获得相应的岗位工资,对提高学生参加生产实习的积极性,以“持之以恒”的心态对待实习任务,稳定和发展本学院的实习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和稳定作用[2]。 示范实习基地的管理任务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参加专业实习的学生同时兼有双重身份,即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为了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物质利益、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性,稳定人才队伍,在实习教学开始前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正式签订实习协议书并严格履行。学生按照协议在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到所在生产车间既定岗位完成实习任务,日常遵守企业和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实习学生主要由在企业实践锻炼的在校“双师型”教师指导和管理[3]。 4 省外实习就业基地的开拓 2016年10月由学院书记亲自带队考查了杭州、德清、苏州、常州和上海等5个城市的多家生物制药企业旨在拓展我院实习就业基地,为我院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年12月第二次走访青岛、上海、杭州、台州、广州等地的制药企业和生物公司。通过与多家企业如青岛汉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汉恒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博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杭州中肽生化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朗华制药有限公司、深圳市傲基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哈佛赛尔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等的有效沟通,新建实习就业基地3个,包括青岛三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祥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取学生就业信息100余条;回访实习生30余人次,包括在阿里巴巴、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石药集团、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地的制药和技术专业学生。 5 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成果 自2013年生物制药专业首次招生以来,本专业教师即开始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实验室开放、第二课堂、专业学科竞赛等多种科研活动。2014年累计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2015年累计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2016年累计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3a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项项目成果参加 “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奖。 6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生物制药专业是我院新办专业,14名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有11人,占师资队伍总人数的79%。大多数教师在执教前并不具有行业工作经验,因此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改善师资:(1)直接引进医院药房专业药师担任专任教师职务,从事药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2)积极响应学校关于要求专业教师赴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的号召,多次派遣专任教师深入福瑞邦、阜丰等联合单位的生产一线进行企业挂职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运行方式、与本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生产需求岗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具体要求、为企业员工开展技术理论培训、结合自己的专业业务特长为企业生产实际解决技术问题、以科研立项的形式帮助企业克服技术瓶颈。(3)派遣由原生物科学专业转入本专业的专任教师赴沈阳药科大学等兄弟院校进行至少6个月的进修学习,主要涉及《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整合等。(4)鼓励专任教师参加各种国家级资格认证,成功建议学校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条例中添加了对国家级资质认证的认可和优先的相关文件内容,迅速提升了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双师”素质的重视程度,目前已有2位青年专任教师获得了国家级职业药师专业资格证书。(5)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车间主任、分公司技术人员到学院来担任兼职教师、实验、实训指导教师,通过企I指导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及时了解生产一线与纯理论学习之间的巨大差距、学以致用、实时更新专业知识、坚定“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提高学生行业就业竞争力[4-5]。(6)在学院领导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本专业于2015年已孵育建成学院级生物制药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该团队由14名专任教师组成,高级职称2人,副高2人,讲师8人,助教2人;博士2人,硕士8人。 7 结语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无论对国家、地区还是学校的未来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国内大多数转型院校都处于艰难的摸索阶段。4a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以及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积极开展。但上述几点只是摸索的开端,只有全方位推进专业转型变革,才能为国家输出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责编:徐焕斗)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生物制药专业药理学双语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药理学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主干课之一,采用双语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打好基础。我们通过两年的双语教学实践,已形成了较好的教学和考核模式,教学效果良好,显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专业英语水平和自学能力。为其他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生物制药;药理学;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在教学中使用除母语以外的第二种语言进行授课,在国内主要指采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教学,包括但不限于在教材,讲课,课件,作业和考试等多个环节使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专业课的教学,最终达到使学生既提高语言能力又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培养一批既精通英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部高教司于2001年9月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在本科教育方面20%以上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必须进行双语教学,特别是在金融、法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1,2]。 生物制药专业是建立在药学、生物学、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上的新兴交叉应用学科,要求培养一批同时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并能与国际前沿接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因此在该专业的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势在必行。药理学作为跨越药学与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双重桥梁学科,在生物制药专业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近年来发展迅速,很多专业术语和药物名称都来源于英文。为了使本专业的学生能准确掌握药理学的核心知识,拓宽学生视野,了解最新前沿信息,我们学院从2014年起在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中,开展药理学的中英双语教学。本文针对药理学双语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就本学院初步开展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谈谈开展生物制药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体会。 一、生物制药专业课进行药理学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1.双语教学有利于人才培养作为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生物技术制药领域需要大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大国间的生物技术人才竞争已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重点之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高水平的复合型生物技术人才,实现由生物技术大国向生物技术强国的转变。由于生物制药领域的特殊性,作为专业人员,只有具备与国际同行切磋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新的技术和理论,为药物的研发做出应有的贡献。英语是国际主要流行语言,是重要的交流和学习工具,专业英语更是体现知识水平的重要佐证。通过药理学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学生学会了自己查找第一手英文文献,并及时阅读掌握全球生物制药的发展现状、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应用前景,提高自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正是生物制药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所在。 2.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科发展《药理学》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而生物制药,也叫生物技术制药,是20世纪末人类科技史中最令人瞩目的高新技术,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利用生物体产生人类所需医药产品的高新制药方式,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制药行业的方向与未来。近年来新兴的抗体药物、基因工程干扰素、重组疫苗、免疫细胞、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等,都是生物制药的杰出成果[3]。目前生物技术制药产业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4]。自1986年实施国家“863”计划以来,各种研究计划不断加强生物技术领域的投入,使我国近年来在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目前国内综合研发能力与国际现代生物制药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开展药理学的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 二、生物制药专业药理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1.师资力量的准备优秀教师队伍的建立是双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均为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还包括一名外籍教师。教师本身英语水平较高,在国外学习的过程中接受的就是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学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而且所学专业均为生物制药相关课程,因此,在师资力量上具有优势。在授课期间,这些教师还相继参加学校组织的口语课程,全程旁听外教授课等强化训练。教师间实行试讲制,互相听课。定期与外校本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课的英语教学能力。 2.双语教材的准备教材的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基石,没有好的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英文原版教材当然是最权威最规范的,例如国际上通用的一些药理学教材[5]。但是,考虑到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首次接触原版教材,难度比较大,价格也比较昂贵,不符合现实情况。因此,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的是参考国外主要药理学教程的自编教材,同时推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文药理学教材,中英对照的学习。 除此之外,参考国外药理学主要期刊杂志,我们还自编了一套药理学案例,结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分类的药物抽取代表药进行英文的案例教学。 3.制订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双语教学尤其要注重灵活多样,避免枯燥。生物制药专业的药理学教学安排在大三,大部分同学都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另外在大一、大二两年,已经学习了生理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也有部分学生参加了课外科研活动,为学习药理学打下了很好的专业基础。所以,在这个时候开展药理学的双语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度、支持度高。 授课方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制作图文并茂的全英课件,采用英文讲解为主,重点难点用中文重复解释,并借助视频、Flash等手段加深印象。 理学是科学性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国外的发展远远快于我国。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我们还开展了以诺贝尔奖得主和其主要获奖成果为例子,给学生介绍药理学的发展进程。由于都是国外的案例,适合用英语讲解,内容又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印象。 对药理学本身的特殊性,每类药物我们选取了代表药,作案例分析。首先请学生用英文介绍案例,然后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对于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布置学生课外查阅英语文献,该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建立生物制药双语教学的评估体系。药理学双语教学课程我们采用了平时作业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办法。在教学过程中不定时安排随堂小测,小组讨论并汇报,课堂提问等方式,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平时成绩占30%比例。药理学考试为闭卷考试,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几种题型。采用百分制,部分题型(主要是主观题)采用英文试题形式出现。经过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努力,采用双语教学以来,药理学考试成绩优秀率达20.2%。学生对教师的教评分普遍为优良。 三、生物制药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的心得与展望 经过两年的药理学双语教学,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也总结了不足之处。师生英语水平的欠缺仍是双语教学的主要瓶颈。尤其是教师,应加强课堂用语的训练,提高英语交流的能力,表达多样化。在教学安排上,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比如许多英文药名都有相似的前缀或者后缀,通过构词法的讲解,启发学生寻找规律,快速记忆。 总之,药理学双语教学作为生物制药专业双语教学的试点,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同时也有待提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生物制药作为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旺盛,传统的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本文探讨了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生物制药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信息化背景 生物制药 教学改革 课题:本文系校级教改课题,项目名称樾畔⒒视屏下生物制药专业教学攻略。 一、高职生物制药专业课程的特点 生物制药是医药产业与高新生物技术结合而形成的高技术产业。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课程具有如下特点:知识面广、内容抽象复杂,学生理解有难度;课程涉及设备价格高、体积大、难维护;仪器设备型号多,通用性、兼容性差;实训过程涉及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废气、废水等;教师示范操作覆盖面小。长期以来,生物制药类课程大多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 二、高职生物制药信息化教学策略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师生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信息化教学过程具体体现在教材多媒体化、教学个性化、教学资源全球化、学习自主化、教学环境虚拟化等方面。 1.教材多媒体化 生物制药专业教材多媒体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理论趣味化、静止的事物动态化,变微观为宏观,化复杂为简捷。例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专业课程大多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传统教学大多通过语音描述、空间想象来讲授,无法直观展示。信息化教学逐步将教材多媒体化,呈现出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三维模拟的景象,恰当地表现和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开拓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视觉通道,丰富了学生的空间知觉表象,同时提供了多种记忆编码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制药知识的记忆。 例如,细胞工程中的细胞培养,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挂图、教学模型等手段讲授知识,效率低、效果差。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动物细胞或者组织的获得、培养过程、注意事项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并配有解说和动画,点击相应的操作步骤,电脑会语音提示并演示相应的操作。还可以动态的形式伴随动听的音乐,反复播放操作要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个性化 教学个性化就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能力及需要有针对性地施教,以达到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目的。但现有的班级授课制使教师的因材施教很难落实到每位学生。目前,生物制药专业根据专业需要安排了几门必选的专业课程,除此之外,学生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些相关课程,甚至跨学院选课。另外,在选课时,学生可上网浏览课程简介、授课内容、开课时间、授课教师等信息,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学长对该课程评价也可供选课参考。在课程学习上,学生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学校的网络平台,自学完成教师布置的习题,测评系统可以进行批改并反馈。对于答错的题目,如果学生不能自行解惑,可以在线交流讨论。教师、学生借助交流平台实现互动。教师还可根据反馈的学情,有针对性地录制微课,重点解决突出的疑难点。例如生理学实验课程,许多实验仪器的操作和动物解剖过程需要教师示范,但是由于学生数偏多及课时数有限,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录制相应的微课,详细示范,在操作过程中讲清楚注意事项,并将微课上传至校园网络课程,在实验前让学生观看学习、领会掌握。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通过信息化网络技术,先学后教,学生从被动接收、理解、掌握知识转向主动获取、运用知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教学。 3.教学资源全球化 信息化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全球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例如专业网站、公开课、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等。网上教育资源虽然较多,但适合本专业的高职高专的中文信息资源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学校开发了各专业的专题网站,针对生物制药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发建立了微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等课程的网上学习资源。同时,注重吸收学科发展的前沿内容,用更直观、浅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新内容。在教学中,要及时关注教学信息反馈,针对情况修改和完善相应的课件。开发网上教育资源,需要教师、社会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 4.学习自主化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个性化、智能化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学习主体转变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学生自主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而不是“演员”。 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团队同心协力在一起学习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可通过请教教师、同学或小组互助学习等多种途径解决。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在信息化时代学生的自我更新与自身培养,最终会让学生认识到“鱼”与“渔”的区别。自主化教学对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都大有裨益。 5.教学环境虚拟化 传统教学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而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特征是通过教育环境的虚拟化,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在生物制药专业教学中,由于药物生产原理、工艺都不尽相同,生产设备型号多,通用性差、兼容性差,更新换代快,资金的相对紧缺使得学校很难投入巨额的仪器设备更新资金。一些实验实训原料、中间过程及终产物是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废气、废水等危害人体健康,教学中,教师示范操作覆盖面小,影响教学效果。在制药企业进行的实验实训,由于环境、卫生和安全等要求,学生能实操的机会较少,更多是听讲座或参观,很难对工程实践环节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可见,生物制药专业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很难完全落实。仿真实验仪器和虚拟仿真实验室是将计算机技术、虚拟仪器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实验方式方法。仿真实验能替代部分实际实验项目。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对实验教学进行观察、分析,并且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特别是人机交互功能,几乎能够完全呈现出真实的实验氛围。这对生物制药专业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办学成本有着重要意义。例如,生理学实验课程中的许多实验操作要求和难度非常大,没有医学基础的高职学生很难做到。仿真软件可模拟一些高难实验,例如,蛙心灌流实验可以通过软件轻而易举地模拟蛙心的离体、引流管的插入、体液循环、各种药物的输入影响等。通过操作青霉素发酵仿真实习系统,土霉素发酵仿真实习系统,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全自动小型发酵罐等模拟系统,学生学习了一般实验室中很难接触到的仪器设备,达到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模拟演示能够避免实际操作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和环境,学生能够大胆探索,通过模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解决实践环节教学资源短缺、实践经费不足、设备更新困难等问题。 三、小结 生物制药专业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生物制药专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需求,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生物制药专业教师不仅要钻研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要提高掌握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包括课件设计、信息整合、信息化教学的课堂管理等能力,以实现生物制药专业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
微信营销论文:旅游企业微信营销策略探讨 一、前言 微信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它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迅速,已经有上万家企业都建立了微信营销公众号,用微信这个平台对自己旗下的产品进行营销。而旅游也因为为了发展客源,提升自己企业的品牌力,也建立微信营销号,但是用微信进行营销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而且微信营销需要专业的营销团队来进行营销管理工作,如果没有专业的团队,那么微信营销的效果也不会理想,所以如何正确的利用微信进行营销就成了一个问题。 二、微信营销 微信是腾讯公司旗下的一款能够进行即时通讯服务的APP,微信现在在全球已经有六亿的用户在使用,其中海外用户超过一亿,国内用户超过四亿,而且使用者年龄跨度比较大,只要使用智能手机下载了微信的客户端,就能进行语音聊天、短信聊天,朋友圈还可以发送文字、图片和视频,还可以建立讨论组进行群聊,而微信营销也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微信营销是网络普及化时代的产物,它是一种新的网络营销模式。而且微信是不受地域距离的限制,因此只要是注册了微信的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微信,商家只要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进行商品信息的推送和,再结合微信会员卡展示商家微官网微支付、微活动,形成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 三、微信营销对旅游企业的作用 (一)有利于优化旅游企业的形象 很多的旅游企业之前都是通过广告或者网站进行营销的,但是这种方式不够灵活,信息更新速度慢,不利于企业整体形象的建立。但是微信与这些营销模式不一样,微信的灵活性大,信息更新速度快,运营成本也不高,还可以通过个性化设置为自己的公司量身定做一个微信的主页,并且根据自己公司的特色和公司主要的客户全体进行标签设置。在进行自己公司的介绍和产品的介绍时,可以用一些有趣的语言文字来凸显自身的优势。进行微信营销之后,公司的宣传也由以往的单方面营销转变为多方面的沟通型营销,改变了公司内部以往的工作机制,微信营销有助于旅游企业提高自身对客户需求信息的反馈能力,这样旅游企业就能将微信打造成一个集在线客服、信息提供、互动营销、形象展示以及关系维护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营销平台,从而优化旅游企业的整体形象。 (二)有利于加强企业与客户的互动 旅游企业要想用微信营销取得好的营销效果,那就必须要和客户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与客户经常进行互动,这样才能达到长期发展客源的目标。旅游企业在微信上对自己的一些业务进行推广,客户在体验过这些业务后会对直观的对自己体验的效果进行反馈,而长期与客户保持紧密的联系,可以使客户有更加深的体验,客户体验的感受好,就会在他们自己的朋友圈进行推荐,旅游企业面对营销范围就会进一步的扩大。因此,旅游企业使用微信进行营销,能够提高营销的实际效果,促进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四、旅游企业微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单向沟通 在一般的情况下,都是旅游企业单方面的发送信息,客户也只是单方面的接受信息。尽管微信公众账号可以设置自定义回复,但是这种自定义回复很多时候都会回复一些与提问无关的事,客户也许在一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挺有趣的,但是次数多了之后,客户就会觉得很烦躁,该答的问题不答,尽回些没有的东西,而使用人工客服对客户的问题进行回复,就会使旅游企业投入的成本增加,而且这些年我国的旅游业投诉率都比较高,如果旅游企业的客服做得不到位,客户就会进行负面评价,这种负面评价累积多了,反而会拖累旅游企业的声誉,导致旅游企业不能更好的发展。 (二)旅游企业难以真的获得回报 在微信这种单向关注的服务平台上,旅游企业可以给客户一些优惠,客户在消费后,觉得你的旅游服务非常好,那么旅游企业服务态度好的名声就会传出去,相反的话,如果旅游企业的在微信上推广的服务,在实际的运行中并没有达到的话,那么旅游企业信誉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害。而且在微信上,信息的传播是1VS1的,因此它的传播范围就会比较小,尽管微信上的信息可以分享到其它地方,但是影响力还是没有微博等社交平台大。而且一些客户为了获取一些只要关注就可以得到的利益,他们就会先关注再取消,取消了之后再关注,但是实际上他们没有进行任何的消费,只是为了获得一点小利益,如果这种关注的人群多,那么积少成多,旅游企业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无法真正的获得利益回报。 (三)容易造成监管缺失 旅游企业使用微信,不仅仅是用来营销而已,它也是用来塑造企业形象的,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专业进行微信营销的人才几乎没有,旅游公司管理微信时,也是让原有的宣传营销人员进行管理,因此在进行消息时,使用的方式和语言也都是比较传统式的,而且旅游企业的客户会对旅游企业微信平台上的信息非常重视,如果不是专业人才进行管理,那么旅游企业就无法从客户的要求中发现新的问题,使企业在出现危机是时失去预警的先机,陷入尴尬的局面。 五、微信营销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微信内容应该图文并茂,适当增加视频和声音 进行微信营销,那么微信发送的内容就是整个营销的核心,因此微信发送的内容应该要丰富一点,可以采用图文并茂,和增加视频、声音的形式。因为微信的信息传送能力大,因此它基本上都包括了视频营销和软文营销的所有功能,而且微信传送的内容字数不多,但是趣味性强,因此客户更加容易接受,所以在拥有了固定的客户群之后,就是要对如何创新微信内容进行思考,比如产品的营销,就必须要更加凸显产品所具有的功能,以及产品的优势,而且每个产品其实都不是全然没有缺点的,因此,在进行营销时,也要把产品的一些小缺点写出来。因为在微信上进行购物,购物的体验没有那么直观,因此对产品进行直观的语言文字和图片介绍就变得非常的重要,不过幸好微信具有极高的媒体展现力,因此能够让营销广告获得更好的客户体验,除了这些以外,因为微信的拥有广播功能,因此用微信进行营销,会使旅游企业的品牌更具有知名度,使旅游企业获得更多的客户。 (二)培养专业管理人员 旅游企业在进行微信营销之后,企业应该培养一些专门管理微信营销的人员,这些人员必须要对如何使用微信了如指掌,而且要有强大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服务态度,比如在遇到客户投诉时,要能够正确的安抚好客户,了解客户投诉的原因,帮助客户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客户对产品不了解,那么就要对客户存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解答,让客户感受到这个企业实在认真回答自己的问题,也是认真地在服务自己,因为在微信进行交流基本都是一些朋友和亲人,因此客户如果对产品有怨言,就会在朋友圈里流传,所以微信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微信管理人员在发现有不利于本旅游企业的言论时,要及时对这些言论进行正面的引导,尽量的消除或者弱化这些负面言论对企业的影响。 (三)根据不同需求建立兴趣群 因为客户的旅游爱好地点之类的都不一样,因此旅游企业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在微信中建立一些不同客服群和旅游兴趣群,了解客户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和对旅游服务的意见,建好群之后,可是在不同的群里发对应这个群的旅游信息,如最新的优惠、打折、旅游线路、线路报价等方面的。推送用的语言文字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不能太死板,如果推送的内容太正式无趣,顾客就会觉得有距离感,没有消费的欲望,但是如果推送的内容丰富有趣,客户觉得贴近他们,这样就能吸引客户进行旅游消费,从而提高企业的销售额,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六、结论 总之,从上文中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使用微信进行营销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如何做好微信的营销需要慎重的思考。进行微信营销时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特别是旅游企业,旅游企业很多时候都是靠客户的口碑发展客户的,如果一家旅游企业的口碑不好,那么这家旅游企业的客户就会很少,那么旅游企业也就得不到发展了,有时候不要说发展,就是正常的运营都会成为问题,所以在进行微信营销时,旅游企业要建立一个专业微信营销管理团队,对微信营销进行专业的管理,要为客户提供真实有用的旅游信息,认真的为客户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以上仅为笔者的个人的观点,如果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能够见谅。 作者:郭秀峰 单位:晋城职业技术学院 微信营销论文:实体书店中微信营销策略论文 一、实体书店应用微信开展营销活动中的问题 1.微信功能尚未充分挖掘当大多数书店仅仅将微信营销作为为关注者书店信息的一种营销方式时,微信功能还没有充分挖掘,微信平台的价值尚未充分开发,书店从微信应用的过程中获益有限。微信被当做一种信息宣传工具,从书店向顾客发送信息,宣传型导向的书店即如此;在信息到达率得到基本保证的情况下,接收方的反馈率却是一个问题。在信息高速传递的社会,消息回馈全凭对方的时间和看到消息时的心态,有用的消息很可能也只是看看,完全无法预想到对方的反馈点会在什么地方。图书查询、微信支付等功能是在便利型导向和网店型导向微信营销中的重要功能。此外,还有值得挖掘的功能。尤其对于一些缺乏专业微信营销团队的中小型书店来说,利用第三方开发平台探索微信功能的做法值得探索。 2.短期效益与长期目标不协调书店在应用微信平台开展营销活动时,多数书店选择以书讯和活动为主的宣传型导向。当微信平台的功能聚焦于书店及图书信息时,其工作重点在于尽可能多地吸引潜在顾客(粉丝)关注书店的公众号,使信息尽可能多地传递出去。除了书店自身品牌吸引顾客外,还需设计多种微信活动吸引潜在顾客参与,如购书优惠、抢书抽奖等活动。利用折扣、抽奖等活动吸引顾客关注书店公众号,能够在短期内扩大粉丝队伍,或使短期内进店消费的顾客增多,但与书店获得忠诚顾客的长期发展目标无直接的必然联系。 3.营销的根本目的易忽视微信是一种应用工具,书店营销中应用微信的根本目的,应是吸引更多的顾客进店消费,并培养忠诚型顾客。而微信公众号在大量使用其宣传功能时,很有可能出现对图书内容详细介绍的情况,使潜在顾客了解该图书,在服务于潜在顾客的同时,易使顾客转向折扣较多的网上书店购买,销售目标未能实现。另外,一些书店开通了微店,在微信平台销售时,如果是以高折扣、低价格吸引顾客,看似增加了销售渠道,事实上则可能改变顾客的实体书店购书习惯,与书店微信营销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看,微信使用者大多是熟悉网络、善于网购的人,吸引这些顾客进店消费更需要在顾客体验、顾客参与等方面制定措施,始终坚持微信营销的根本目的,才不易出现偏颇。 4.重微信营销而忽视其他媒体应用随着对微信营销关注度的提升,对微信营销优势的认同甚至达到了一种极致,使“弃微博重微信,成为书业新媒体营销中的常态化现象”。微博关注度降低、对微博维护少、偏重微信平台推广等情况在多家书店都有出现。对微信营销的优势过于依赖进而夸大微信的作用,忽视多种媒体联动的综合效果,也是微信应用中的一个问题。 二、实体书店应用微信的营销策略建议 1.顾客策略满足顾客需求,注重顾客体验。满足顾客需求的根本前提是选择优秀的图书和与书店定位符合的图书,对于中小型实体书店来说,尤其如此。在使用微信传递书店活动或图书的相关信息时,要根据目标顾客的特征选择形式和语言,同时注意的时间、频率等。不同类型顾客的阅读习惯和关注点不同,语言无需一味追求新、奇、特。微信用户多在午餐、晚餐、下班后、睡前等休息时间较为活跃,且有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推送信息频率两三天一次为宜,可选择这些时间段和两三天一次的频率信息,突出重点信息。通过微信获取信息,顾客希望得到的是平等交流的体验和主动参与的自觉感受,“@三个好友并转发”“集十个赞获得小礼品”等形式容易使顾客反感,即使能得到短期关注也不能赢得长期顾客。书店也可在顾客体验方面创新,优化微信线上体验。如沈阳市新华书店在微信上虚拟了一个卡通人物“书姗”,并开通“‘书姗’陪你过暑假”系列微信营销推广,深受读者喜欢。拓展微信功能,丰富产品内涵。对实体书店来说,其提供的产品不仅仅是图书,而应是以图书为基础的整体服务,包括图书查询、图书销售、阅读活动、讲座等。每个实体书店的整体服务包括哪些,要以其目标顾客的需求为依据。应用微信平台后,满足顾客需求的措施更为具体,产品的内涵得以丰富。传递图书和阅读活动等信息,是微信功能在实体书店的基本应用。此外,微信会员服务、微信图书查询服务、微店销售服务、微信支付服务等,是微信功能的拓展,这些服务也是实体书店提供的整体产品的组成部分。如新华书店在2014年7月启动的第九期“远离网吧,走进书店,明德修身”中小学生假期道德实践活动,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前期宣传、报名等,形成良性互动,广受好评。 2.成本策略实现服务差异化,降低顾客成本。利用微信,根据顾客需求差异,以微信公众号提供的互动功能实现服务差异化。如顾客可点击“西西弗书店”微信公众号的“文化活动”栏目,查看该书店近期在多个城市举办的文化活动,对感兴趣的活动可提前报名参与。通过服务差异化吸引顾客,也能降低顾客成本。一方面,通过图书信息、提供图书查询服务等活动,针对性强,降低顾客搜索成本,弥补实体书店在顾客信息搜索方面的劣势;另一方面,微信会员服务为会员顾客提供购书折扣,也降低了顾客经济成本。整合优化资源,提高顾客价值。降低成本只是提高顾客价值的一个方面,每家实体书店都能做到,无法形成竞争优势;而充分挖掘并整合优化资源,提高顾客的感知利得,才是留住顾客、培养忠诚顾客的根本途径。一方面,可结合实体书店提供的多重服务挖掘资源。如在签名售书活动中留一些名家签名的图书,形成差异化产品,名家签名为图书本身增加了价值,也提升了顾客价值。另一方面,在书店外拓展资源,用会员卡的形式使顾客享受到增值服务,提高顾客价值。如大众书局借助于书店微信平台开展第三方支付模式,持读书卡的会员可以消费书店的产品,还可消费除书店以外的联盟商的产品,目前的联盟商户已达1000家,这种资源会变成会员的增值服务,提升顾客价值。 3.便利性策略合理利用微店,重视技术开发。为让顾客购买更方便,一些书店开设了微店直接销售,如“青岛微书城”。其依托于青岛出版集团公司的图书品牌以及青岛市新华书店的数十万种图书,提供个性化定制及预售服务,开展多样化营销活动。该微信服务号开通了商户功能、微信支付功能,还自主开发了功能全面实用的后台。开设微店要合理利用,一方面,要帮助顾客购买便捷化,但又不能远离应用微信平台的初衷——吸引更多顾客进店消费,培养忠诚型顾客。因此,不提倡以低价策略吸引顾客,不能带来实体书店与微店此消彼长的不利结果。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开发完善微店功能,提高顾客购买的便利程度,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宗旨来提高微店销售能力和水平。如微信平台和青岛出版集团青少年期刊合作,在“青岛微书城”上开辟了“全国首家少儿期刊移动营销平台”,方便家长给孩子订阅期刊;还将和腾讯合作,在微信电子会员卡、微信线下支付方面进行合作,让微信发挥更大的作用。线上线下整合,微博微信有效联动。在应用微信时,提高顾客购买的便利程度可以有多种形式。一方面是线上整合,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微信平台同时开通书店的服务号和订阅号,服务号以满足顾客需求、解决顾客问题为主要工作,订阅号以提供书店活动及图书信息、其他文化资讯等为主要工作,二者可相互引导和转介顾客,如广州购书中心就是这样做的。二是微信与微博等新媒体联动,突破重复信息的局限,使二者互为补充。从功能上说,微博消息,微信做营销推广;从使用者角度说,微博是人们对事件信息发表的感悟,引发他人关注,而微信使人们掌握第一时间的信息来互动参与。另一方面是线上线下整合,微信公众号对顾客在实体书店购书给予指引,顾客在实体书店也能轻松地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号,线上线下信息联动。实体书店的环境布置,给予顾客的感官体验以及阅读会、讲座等活动,都可以事先通过微信公众号相关信息或预告,让更多读者参与互动。 三、沟通策略开展精准营销 提高顾客满意度。微信营销具有点对点精准营销的特点,这种特点决定其能够以互动的形式将普通关系拉近成为紧密联系,进而产生较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借由大数据平台的优势,可以通过微信将顾客进行细分,发现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更容易实现实体书店的精准营销,提高顾客满意度。此外,微信也成为图书销售的购后服务和顾客反馈的平台。通过关注书店公众号,顾客购买后可以与书店进行交流;当顾客购后满意时,顾客也易于将其满意的感受发到朋友圈中,朋友圈的信任感能使更多的潜在顾客了解并相信相关信息。联合第三方平台,提高专业水平。尽管大部分书店都在应用或准备应用微信平台,但其中的部分书店缺乏专业的微信营销团队,甚至只有1~2个人专门负责或兼职负责,专业化水平较低,微信管理和工作流程等还不规范,因此,微信在书店营销中的应用水平需要提高,与顾客的沟通有效性需要提升。受书店自身资源等的限制,一些中小型书店可尝试联合第三方平台来提高微信应用的专业水平,提高服务顾客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微信第三方服务公司,第三方机构根据客户书店的特点,为其制订合适的推广方案,提供全套产品和服务,而书店在微信应用方面只需专注于自己的产品、客户和服务即可,这也是一种提升与顾客沟通效果及专业化程度的途径。 作者:谢巍 微信营销论文:微信营销电子商务论文 一、微信与微信营销 (一)什么是微信。微信,一种新起的网络社交软件,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是一款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无偿应用程序,包括语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功能。另外还支持多人群聊。 (二)什么是微信营销。微信营销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伴随着微信的发展而发展。是商家利用微信平台通过文字、图片等对产品进行描述,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及销售的过程。 二、如何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微信营销 (一)利用微信特色功能 1、朋友圈。朋友圈是微信上的一个互动平台,微信加入好友后,在朋友圈的消息均可被朋友获取,朋友圈是互动与增进感情的极好平台。所以,微信营销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与自己产品有关的图片及文字信息,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宣传,同时可附上自家店铺的链接,如果有消费者想购买或者多了解产品的信息可以直接点击链接进入商店,方便且节省时间,不用再另找店铺网址。利用朋友圈进行营销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口碑宣传。在营销中,口碑是营销过程中很重要的部分,朋友圈内一般都是常联络常互动的好友,因此朋友圈可以充分发挥用户稳定性这一优势增加人气,扩大对产品的宣传范围及影响力。 2、摇一摇和扫一扫。微信与其他交际软件相比,多了摇一摇和扫一扫功能。摇一摇是指在同一时间摇手机便可有机会加为好友,不局限于认识的人和地点的约束,扩大了交际圈,有助于扩大产品宣传范围。扫一扫主要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商家通过网店等将线下商品信息到网上,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得到商家的商品信息,再进行商品交易。扫一扫的O2O模式让用户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且可以对多加商品进行反复比较,避免在实体店反复比较的尴尬。并且使商家的信息在网上可以范围更广、时间更快地传播。 3、附近的人。微信的“查看附近的人”主要是指微信用户可根据自己所在地域位置,查找其方圆两公里范围内的开启同样功能的用户。商家可以利用这一独特的功能通过建立自己的微信账号,并且用独特的语言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简洁的描述,就可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只要商家24小时登录微信并且开启“查找附近的人”这一功能,就可以使自己的微信账号随时被用户查找到。因为微信是基于移动通信的,只要商家有可移动上网设备,就能随时随地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使自己成为活体广告牌。同时,这种营销方式特别适合刚到新地方的外来人员,最高效便捷的满足自己的需求。 4、公众账号。由于微信具有高质量性和高度活跃性的特质,因此微信的公众账户功能可以实现与用户的点对点营销,增加营销的准确性,提高营销的效率。微信用户通过添加商家的公众账户关注该商家,商家获得关注后,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基本信息,有目标地进行产品营销。另外,商家要特殊注意消息发送的频率,发送消息过少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发送消息过多会使用户产生抵触情绪,对商品的推广不利。因此推送消息发送频率很重要,一般是一天一条推送消息即可。商家还可以设计一些特色环节,随时随地的与用户互动,随着发送信息的增加,用户的习惯也会随之有些变化,这些变化是随时间的增长才会显现出来。 (二)注重产品的选择和质量。无论是否进行微信营销,产品的选择都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先选择一个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产品,如果选择产品很大众化,那么竞争势必很激烈,造成一部分客户的流失。其次,要注重产品的质量。一个产品想要有长期稳定的发展,就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产品质量,口碑对一个品牌发展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当一位顾客认可了产品的质量,才会再次购买和主动向朋友推荐,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建立一个好的口碑。 (三)诚信。因为微信是基于网络存在的,在网络中会有一些虚假信息来影响消费者。因此,诚信是营销的前提。诚信包含很多方面,例如商品的介绍、商家组织的产品促销活动信息,商家的信息以及与客户交流时的态度,等等。微信营销只限于网络,客户见不到实物,对产品的感觉完全靠商家的描述,如果商家在介绍商品时夸大了其优点,当客户看到实物与网上不符时势必会引起纠纷。商家为了扩大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会采取一定的宣传方式,如促销时也要注意符合产品事实,不能欺骗消费者。客户与商家交流主要通过文字、图片,有时可能会有语音交流,但始终不如面对面真实,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商家要用最真诚的态度去解决客户的需求,不能只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一味地介绍产品而忽略了客户的反馈。 三、微信营销的优势 (一)群众基础庞大。微信自从被推出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截至2013年7月25日,在国内,已有超过四亿的用户注册了微信账号;2013年11月突破了6亿,成为亚洲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的用户组。之所以用户这么多,主要基于腾讯公司的庞大用户基础,微信好友可以来自于QQ好友,手机通讯录以及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等等多渠道,不局限于时间地点和交际圈,也不局限于认识与否,因此微信的好友具有稳定性和广泛性。微信中的人大多是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力,自我认知与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比较强。对于新事物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购买欲望,并且也有一定的购买能力。商家要有一定的洞察力,洞察到背后的巨大商机,利用微信进行产品推销。 (二)发挥空间大。2011年微信推出了1.0测试版本,到2014年1月28日,微信升级为5.2版本,微信三年来经历了多次升级。目前,微信不单单支持文字功能,还包括图片、视频、位置、名片、表情、实时对讲、视频聊天、语音输入等多功能。这就为微信营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商家可以用图片、表情对产品进行形象的描述,避免造成对单一文字描述的阅读疲劳,消除商家与顾客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的距离。另外,视频聊天和实时对讲功能更能表现出产品的性质和功能,增加立体感。只要策划人员有足够的想象力,就能将微信的功能发挥到最大,达到最佳的营销效果。 (三)灵活性增强。微信的另一大特色就是灵活性强。在智能手机推出之前,台式电脑是人们上网的唯一工具,智能手机微信手机客户端的出现,使微信有了发挥的平台,只要有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无论你在哪,只要在信号覆盖的范围内,就能发送和接收信息。商家可以随时随地的发送商品信息,用户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到商品信息,不用担心地域和时间问题。与传统的营销方式,例如电视等相比,具有时间的优势。当然,商家要特别注意消息推送的时间和频率,避免引起用户的反感情绪。 (四)用户积极性高。随着微信的不断发展,版本的不断更新,微信所具备的功能不仅仅是跟朋友沟通联络感情工具,还是集阅读、音乐、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平台。微信功能的不断增加和完善,微信的用户也随之急剧增长,使用频率也不断增高,活跃度增加,积极性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对于电商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一个电商企业想要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要有较高的用户活跃度来支撑,有活跃度才能获得更多关注,获得更多的收益。有一些电商企业利用商品打折促销的方式昙花一现,活动结束不久就没有了音讯,就是因为他没有持续的用户活跃度。一个企业不可能一直用打折促销来维持用户的关注,还应该采取一些其他方式,例如折扣优惠、增值服务等。在2014年3月,微信推出手机支付功能后,使整个购物过程都能在微信中完成,更加促进电商企业的发展。 四、微信营销的不足及其解决方法 (一)微信营销现状 1、微信本身存在的问题。微信现处于刚发展阶段,由于发展速度较快,其功能有一些跟不上其发展,因此微信软件本身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发送表情闪退问题、部分通讯录好友查找不到等问题。随着微信的不断更新与改进,这些问题已经解决。但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2、安全问题。微信基于互联网而存在,而网络又存在一定的虚拟性。首先,无法确定微信信息是否真实,用户身份和买家身份都无法保证真实,身份认证方面存在一定漏洞,用户在社交过程中个人信息可能在不经意间泄漏出去,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其次,用户无法确定商家的信息是否真实,存在商家夸大其商品优点的可能性,造成用户上当受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支付的安全性。目前,微信还没有完整的支付安全平台和法律保障体系,虽然在微信上可以实现交易的封闭性,但支付安全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支付的安全性有保障,才能更好地进行微信营销。 3、二维码形式单一。目前,商家利用微信营销主要依赖于O2O模式,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商家公众账号,再通过商家描述和推送的消息了解商品信息。这种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对于商家来说过于被动,形式太过单一,不具有普遍性,如果用户不扫描该商家的二维码,那么就算该商家的策划做得再好、再有特色,用户也看不到,也就没有了意义。 4、信息传播单方向。微信营销现在局限于商家单方向的向用户发送商品信息,而忽略了用户向商家的反馈信息,商家与客户之间没有及时的沟通。商家不知道客户想要什么,一味地根据自己的判断推送信息,与此同时客户也不知道商家到底有怎样的商品。虽然有些商家会在自己的微信平台上设置自动回复等,但如果真的是用户提出一些建议,不是自动回复中涉及的内容,就无法得到回答,自动回复也就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5、得不到商家的重视。微信在2011年推出,虽然发展速度较快,用户量增加也迅速,但作为营销方式来说,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微信营销还是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许多商家对此还不太了解,他们大多持观望态度。有些商家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宁愿采用传统营销方式,其实他们不是不想重视,只是他们还不了解微信营销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收益,有怎样的好处,对微信营销方式还在摸索之中。 6、品牌推广效果不明显。让消费者与商家达到共赢效果的营销形式才是成功的营销方式。显然,以现在微信发展的水平来说,还达不到这种效果。现在的微信公众账号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类,不是一个成熟的系统,用户想关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公众账号,要自己检索查找,相对于成熟的微博营销来说比较麻烦,除非商家的二维码出现在明显的位置,扫一下就可以。这就造成一部分客户流失,降低了推广的效果。 (二)应对对策 1、完善微信平台。现阶段的微信平台主要解决以下这几个问题:一是微信系统的操作方便性,微信平台操作繁琐是影响用户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将商家分门别类,使用户可以轻松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商家,避免用户像大海捞针一样;二是解决支付安全问题,支付安全问题一直是让用户望而却步的原因。支付安全问题不解决,微信营销不可能持久发展,可以采用第三方支付方式或直接与银行建立关系,降低支付存在的风险,解决支付安全问题;三是提供用户想要的信息,商家不能只凭着自己的意愿,毫无调查地发送信息。应该足够了解用户的需求,知道各类用户需要什么产品,有根据、有目标的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产品信息。 2、提高商家对微信营销的重视程度。在互联网时代,微信已经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所以商家应重视起微信营销在网络营销中的作用。一是把微信营销加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把它当作企业营销的一部分。二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微信营销体系,加强对微信营销人才的培养,企业从员工到领导都应对微信营销有所了解。三是注意信息推送的频率,在不引起用户反感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对产品进行描述与推销。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则会使用户取消关注,适得其反。 3、完善法律法规。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微信平台,这就对管理增加了难度,所以应该推出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微信,使其在日后能长期健康地发展。 作者:金晶晶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微信营销论文:微信营销企业品牌论文 1研究背景 2011年微信诞生,历经三年后,中国500强企业建立公众账号来信息的高达95%以上,随着微信不断更新,它的即时通信功能逐步强大,除了能发送语音、图片、文字,现在已经可以发送微视频了,随着微信功能的强大,微信营销打造品牌的方法成为企业微信营销人员关注的问题。目前,企业重视微信营销带给顾客的信息传递功能、品牌塑造功能,因此如何利用微信营销打造品牌形象有着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研究意义。 2微信营销打造企业品牌的方法 微信营销打造企业品牌的方法有很多,目前多数企业利用优惠卷、抽奖、新产品、二维码扫一扫、运营公众账号等方法开展营销活动,本人认为微信营销打造品牌重要的是要适合企业的形象,重视目标受众需求,具体内容如下: 2.1利用微信的目标受众调研功能挖掘目标受众的需求,打造适合企业的微信营销。当企业微信公众账号聚集了一些粉丝后,我们发现很多粉丝变成了僵尸粉丝,他们不经常关注企业微信公众账号,他们其实不是企业需要挖掘的目标受众。那么怎么让僵尸粉丝变成活跃的目标受众呢?当目标受众客户加了企业微信后,客户是对企业有着浓厚兴趣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客户最想要的是什么?客户要的是物美价廉的产品,还是优质的服务,只有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更好的抓住目标客户。很多企业做了一些有意思的测试,测试客户的心理特点、测试客户的性格、测试客户的购买习惯,其实不如开展一次目标受众调研。大多数企业认为,粉丝一到就开展调研,粉丝会被吓跑,其实则不然。粉丝加入那一刻对企业的好奇是最大的,如果这个时候你能了解目标受众的想法,等于了解了整个市场的需求,因此,企业可以进行简单的调研,用2-3道题了解客户需求,在给客户送上一些优惠,例如优惠券、折扣券等,让客户迅速转化成为目标客户,趁热打铁利用好的产品稳定成为忠诚客户,就能打造企业品牌,提升客户忠诚度。 2.2利用微信互动功能,了解目标受众的真实需求。企业利用微信开展互动活动,例如信息实时推送、个性化互动服务、机器人24小时在线客户服务。但是客户真的想和一个24小时的机器人互动吗?我们需要的是有思想有深度的互动体验,这样才能抓住客户的心。因此微信互动功能体现的是了解目标受众的真实需求,根据不同需求开展不同的互动活动。要权衡企业的目标受众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开展互动活动,提升客户对企业的依赖性和品牌忠诚度。 2.3利用微信地理位置定位功能,开展线上线下结合活动。微信可以定位地理位置,这个功能为企业根据地域开展不同的营销活动打下了基础。目前一线大城市的微信会员偏多,很多连锁型的餐饮服务行业都在开展微信营销。如果我们去某餐馆吃饭,扫描二维码成为微信会员,分享美食图片后可以得到很多优惠,这个时候餐饮企业等于把一桌子的美食分享到了很多人手上,随着粉丝增多就具备了滚雪球的效应,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因此,利用微信的地理地位功能,企业可以更好的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利用线上推广,利用线下实施营销活动,提升企业的利润。 2.4做好内容营销,把企业品牌推广到实处。内容营销能让微信传播品牌,最终做到病毒式营销的效果。客户关注公众账号和朋友圈,等于关注了品牌,深深记住了品牌LOGO。好的内容可以让客户传播和转发,达到内容推送的效果,这样微信的信息就成了企业推广品牌的利器。好的内容应该是客户需要的、客户乐于看到的、客户感兴趣的,然后在这些内容中添加一些品牌忠诚度推广的内容,例如企业的公益活动、企业产品的优质性等内容,这样让客户在微信中找到乐趣、兴趣和感动,那么企业品牌推广就做到了实处。 2.5打造特殊的品牌特色产品,让企业微信营销与众不同,提升品牌知名度。很多大的知名品牌有特供网络的产品,例如coach有网络专供款的包包、倩碧有网络专供的套装和价格,那么微信营销的传播广泛,如果有定制产品或者个性化产品,更能提升品牌知名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打造特殊的微信特供产品,不仅仅满足个性化需求,还滋润了微信传播的环境,这样的特殊产品会刺激购买者在购买后分享产品,他们分享的产品在朋友圈里的效应等于名人效应,也就是得到特色产品的顾客变成了广告代言人,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微信朋友圈爱分享爱扩散的特点,开展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 3结束语 本论文研究了微信营销打造品牌的方法,得出如下结论:①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利用微信的互动和调研功能,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②做好微信营销中的内容营销可以让企业的品牌得到广泛的推广;③打造特色微信特供产品、利用地理定位功能,可以进一步了解需求、促进推广、提升品牌,最终达到品牌忠诚的效果。 作者:李瑶伊新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微信营销论文:微信平台企业营销方式分析 摘要:微信平台具有提升企业公信力、增强营销手段丰富性、加强营销传播过程互动性、实现对营销目标的聚合以及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方面的营销价值,由此为企业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营销传播渠道。然而,要想顺利地实现其营销价值,企业则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从而制定和实施系统的营销策略。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微信平台媒体特征,系统探讨了其营销实施策略,由此为当前的微信营销策划与实施活动提供必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微信;媒体平台;营销策略 从国外的Facebook到国内的微博,信息流营销依然是目前移动社交产品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而微信营销的出现不仅为微信媒体增添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同时也为企业主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流营销形式。这对媒体运营商和营销实施者来说自然大有裨益,但如何使各种广告行为获得微信用户的理解、接受和认可,则是此“生态圈”能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有必要对微信媒体平台营销实施策略进行深入、系统探讨。 一、增强营销活动与目标对象的利益相关性 营销作为一种商业信息传播活动,与目标消费者天然存在一种利益相关性特征,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竞争的营销环境下,如何增强营销活动对目标对象的价值诉求成为各个企业主思考的关键问题。传统媒介营销大都倾向于传播营销产品的功能价值,也即购买、消费该产品给目标消费者对象所带来的利益。这虽然能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但在当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环境下,当所有的产品都以此为手段进行营销活动时,其实际的促销价值就变得十分有限。微信平台营销活动则可以借助微信平台个性化的媒介特征,创造出一种更具个性化和吸引力的利益相关性策略。腾讯旗下的“企鹅智酷”对6215名微信朋友圈用户所进行的调查显示:23.8%的人认为只要微信朋友圈营销与自己相关,便可以接受各类营销活动;23.3%的人认为比较倾向于接受“可参与优惠的活动营销”,22.7%的人认为比较倾向于接受“可领微信红包的福利营销”,还有13.1%和5.2%的人倾向于接受“生活服务类O2O营销”和“购物指导类电商营销”。这不仅说明利益相关性是微信朋友圈广告吸引目标对象最有效的策略,诸如活动型活动、福利营销、服务类营销则是建构此种利益相关性最有效的手段,理应受到各个企业的足够重视,以此为基础来策划和实施各类微信营销活动。 二、增强营销形式与内容的美感与趣味性 追求轻松愉悦的生活状态是人的天性,而以信息传播、刺激需求、促进消费为核心目标的商业营销活动则更需要迎合目标对象此种心理与情感特征,由此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微博、微信中的信息流营销表现出明显的受众选择性强、主体意识高的特征,从而更需要企业在提高营销内容利益相关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增强营销形式视听觉美感、提高营销内容趣味性的角度进行营销策划、设计与实施活动,从而弱化目标对象对营销活动的排斥心理与抵触意识,使其在轻松愉悦、赏心悦目的情境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营销信息,并对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生良好的认知度与美誉度等。事实上,“企鹅智酷”对微信用户的调查结果也充分反映了微信广告这一特征,即37.1%的人认为无法接受微信营销的原因是“营销手段太烂”,21.5%的人认为无法接受微信营销的原因是“其中广告突兀僵硬”,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有48.5%和31.4%的人希望微信营销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能“提升营销内容的幽默性与亲和力”和“提高营销作品品质,使其更加漂亮美观,便于接受”。在此种选择性强、自主性高的自媒体平台上,用户对营销形式与内容的评价情况不仅直接影响其对营销内容的理解、接受与评价方式,甚至还直接决定其对营销作品的选择行为,无法在第一时间吸引目标对象眼球并使其产生良好兴趣的营销也就无法对目标对象进行深度诉求,从而也就无法实现更深层次的营销效果。营销形式与内容的美感和趣味性决定着广大消费者的第一印象,是企业在策划和实施微信营销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三、实施精准化营销设计与投放 如何根据目标对象特征进行精准化营销设计与投放活动一直都是诸多企业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由此既可以提升营销传播的针对性,提高营销传播效果;同时也可以避免媒介资源的浪费,节省大量的营销费用等。传统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媒体只能借助于特定频道以及特定节目的目标对象特征,进行“精准化”的营销设计与投放活动;网络媒体环境下,企业则是依靠特定媒介平台的用户对象特征进行“精准化”的营销设计与投放活动,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则使网络媒体“精准化”营销设计与投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然而,由于所获取的对象信息十分有限,这些广告活动的精准化程度也就只能停留在相对的基础上,实际的精准化设计与投放效果非常低。微信平台是一个包括社交、新闻、广告、购物在内的综合性媒介平台,任何一个用户在账户注册和实际应用过程中都会或明或隐地留下大量的个人信息,包括用户的姓名、年龄、职业、手机类型、聊天关键词、检索和购买的商品信息等。这为企业进行精准化的广告设计与投放活动提供了有效的价值。基于此,在策划和实施微信营销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借助微信媒体的智能分析模型,加强对目标对象的分析、筛选与定位活动;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对大数据技术、LBS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对目标对象的分析,据此进行精准化的营销设计与投放活动,由此提高营销活动效果。这是企业在未来策划和实施微信广告过程中必然要采取的一项策略。 四、实施系统化的营销传播活动 正如上文所说,微信是一个综合性的媒介平台,不仅可以营销信息、展开营销活动;还可以进行产品展示、产品销售与产品使用评价活动等,由此很好地实现了特定情境下或是在特定营销氛围中“刺激需求”与“促进购买”的完美统一。这由此成就了微信媒体个性化的营销方式,极大地方便了目标对象的信息认知与产品购买行为等,从而也大大提升了此媒体平台中的营销效果。基于此,企业应准确把握微信朋友圈的这一优势特征,通过广告链接、企业公众号,甚至是通过用户个人推销的方式进行系统化的营销活动。这样,一方面,通过特定的营销信息和营销活动创造出特定的情境氛围,最大程度地深化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理解和认识,刺激其消费欲望;另一方面,能提供产品展示、产品推销、产品购买、产品邮寄与用后评价服务,由此顺利完成产品的销售活动,避免出现“营销”与“销售”分离所带来的产品信息遗忘、消费欲望弱化、购买对象变更方面的问题等。如2015年1月25日,微信朋友圈的首条广告“宝马中国”,采用图片配文字的方式,宣传了“越是期待已久,悦是如期而至”的活动理念。该广告的最大特征在于一是图片右上角有一个“推广”按钮,用户可以对其中各个文字图片广告作品进行点赞、评论,或是点击不感兴趣,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提高广告效果;二是在图片左上角有一个“查看详情”的链接按钮,向用户展示包括5系、X5、M3、i8在内的各类车型,甚至还配有详细的车型说明、性价比介绍、订购引导等信息。这是其他信息流广告不曾提供的服务,将广告与销售进行完美融合,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这也正体现了微信朋友圈所倡导的“不是广告太可恶,而是广告不懂用户”的广告理念。总体来说,微信作为当前最受欢迎的智能终端即时通讯服务,在短时间内所聚集起的庞大用户群体也成就了其潜在的巨大营销价值。然而,在策划和实施微信营销过程中,各企业一定要准确把握微信媒体特征,据此增强营销与目标对象的利益相关性,增强营销形式与内容的美感与趣味性,实施精准化营销设计与投放以及实施系统化的营销活动等,由此才能获得目标对象的理解、接受和认可,从而实现“营销”“口碑”与“销售”的多重活动效果。 作者:郑春武 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微信营销论文:微信公众号图书营销模式研究 摘要微信公众号从一开始的以单纯的传播信息为主,迈向了以营销为主的个人及公司公众号的转变。因为受众较多,一部分读书类公众号开始走向了以卖书为主的道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以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深度阅读越来越难以坚持,喜爱图书的读者们开始回归经典。经典类阅读类图书大多从哲学、历史等两个大方面进行。目前国内以“单读”公众号为代表的一系列读书类公众号开始崛起。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图书;营销模式 1“单读”公众号简介 “单读”公众号是单向空间下的一个品牌,单向空间初名为“单向街书店”,是2005年包括许知远在内的6个年轻的媒体人创办。此后,这家书店成为顶级作家、导演、艺术家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频频光顾的场所。①2015年,单向街书店更名为“单向空间”,由单谈(沙龙品牌)、单读(出版物)、单厨(餐饮品牌)、单选(原创设计品牌)4个板块组成。单读就是其中的一个品牌,并且有其自己的公众号和App。 2《佩拉宫的午夜:现代伊斯坦布尔的诞生》一书的微信营销流程 2016年12月1日,“单读”公众号了一篇名为《这是我们十年来最想做的事,你要一起吗?|单读》一文,文章开头介绍了单向街的发展历程,其次表达了他们对这个做了长达10年准备的项目的效果和准备,最后说明了他们需要招募1000个同行者和他们一起参与这个项目,并在文末左下角设置了“阅读原文”链接,点击进去即是单向空间的微店里的这个项目的商品,设置金额为98元,这1000个名额迅速一抢而空。2016年12月2日,“单读”公众号又了一篇名为《为了十年来最想做的事情,我们再次发出邀请|单读》的文章,又再次开放了3000个名额。最终,在12月7日通过《这就是我们十年来最想做的事|单读Classics阅读计划》一文,单向空间阐明了他们具体要做的事情。计划则是单读Classics即以阅读为核心的新项目,均以优秀的典范和经典的著作为主。“单读”通过此项活动将开展它的阅读计划,即阅读组织。“单读”编辑部与国内外最优秀的出版社合作,独家引进当今世界优秀的历史人文作品,并制作与每本作品相匹配的深度阅读辅助信息,比如书单、音频解读等,其次是阅读评论共享,不定期举办线上线下读书交流分享会,最后是加入的会员会优先获得新书资讯和购买优惠信息。阅读计划开始的第一本书是《佩拉宫的午夜:现代伊斯坦布尔的诞生》。而在此之前的4000个名额,一共98元里包含的是此书,还有随书附带的文具及纪念品。而单向空间在2016年12月1日前,就进行了整个图书的策划和设计。单向空间的整个微信营销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运用情怀手段进行营销造势(神秘营销)—引发读者兴趣购买(有一定的团体规模)—公布计划(将读者引入阅读团体)—进行线上线下读书交流分享会—后续图书出版和阅读计划接下来,具体分析整个营销细节: 2.1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是指图书营销活动所要满足的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是出版社为实现自己的任务和经营目标所需进入的市场。②《佩拉宫的午夜:现代伊斯坦布尔的诞生》一书是经典类历史读物,目标读者是爱好历史的年轻人和对这块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者们。近年来,经典再热成为了整个阅读群体的关注点。包括“新世相”公共号做的青春版《红楼梦》,在市场上也引起了强烈关注。市场定位是指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消费者或用户对该产品某种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强有力地塑造出本企业产品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个性或形象,并把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单向空间的读者大多是年轻人,具有一定的文艺气息和情怀。从其微信公众号平台来看,用户大都年轻,平时有阅读习惯,喜欢看经典类书籍,能够独立思考,但是也有不少学者,研究者以及文化界名人。 2.2营销模式分析 饥饿营销是指运用于商品或服务的商业推广,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以维护产品形象并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神秘营销是一种通过抓住消费者的好奇的心理,激发了潜在用户的好奇心进而达到向顾客推销产品和服务为目的推广方法。根据美国内容营销协会的定义:“内容营销是基于对界定清晰的目标受众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创造与与顾客相关且有价值的内容来吸引、获得这些受众,并使其产生购买行为,为企业带来盈利的过程。”纵观前文中的整个微信营销流程,我们不难看出单向空间的整个微信营销流程运用了以上3个手段。获得了显著效果。近一年来,历史类的经典图书越来越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丝绸之路》和《二手时间》等。单项空间此次选择的第一本书就是一本历史经典类读物。单向空间的文案向来深受读者的喜爱。这次单向空间通过情怀手段来进行营销,并不公布具体的计划,即便如此,还是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加入。最终,单向空间终于公布了他们的阅读计划。为了更好地阅读这本书,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添加了线上线下读书讨论分享会,还有音频。从整个微信营销过程来看,《佩拉宫的午夜:现代伊斯坦布尔的诞生》一书在整个营销造势上,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成本,整个营销全部来自于微信。强调内容,注重图书设计是单向空间表现最为出色的一个环节。传统图书的营销手段主要有作者巡回演讲、签售,书店促销,需要卖场,宣传海报,名人推荐等方式,其中的宣传环节多,人员成本高。但是从该书的宣传来看,单向空间在无形中省去了这笔费用。单向空间自2005年起就吸引了大批读者,其中的“单读”板块早已拥有了大批忠实粉丝,尤其是许知远本身的文艺气质更是吸引了众多文艺青年的加入。该书是一个自媒体全打造的过程,集图书出版,网络视频,音频,线上线下读者交流和旅游为一体的全新出版模式。和腾讯视频、喜马拉雅FM合作。并且在“单读”公众号及“单读”App上,并且由许知远主讲主持。在这一环节就省去了大量的费用和成本。而音频的内容则是从视频当中截取的一部分。从单向空间的整个阅读量和收听率来看,收听音频的人明显多余观看视频的人群,大概比率在72:1。从中可以看出,单向空间一开始的读者群是从收听其音频开始的。 3图书市场表现分析 3.1装帧设计 该书的装帧设计由单向空自行设计。单向空间认为作为单独Classics阅读计划中的第一本书,该书的设计应该将古典气息和现代相互并存。在开本上,他们选用的是210mm×140mm开本,并将此开本作为单读Claasics阅读计划的专属开本。封面采用的是烫金和印金工艺。封面背景是佩拉宫的手绘图,线条为金色线条。封面以深邃蓝为主。护封,环衬和封面的颜色均为深邃蓝色。书中配有藏书票一张。正文用纸是金日坛质感纸,该类纸主要用于高档印刷品,金日坛质感纸是以针叶木浆、阔叶木浆及化学机械浆为原料制成的涂布印刷文化用纸,可替铜版纸及优质双胶纸,该纸一吨的价格大概在6000元~7000元左右。护封用纸的丁特纸让封面颇具有纹理感。书中配置了32张高清照片,图书页码采用两种方式,原书边码和本书页下码的形式,以方便读者和原作进行比较。为了检索方便,编辑按照本书的页码调整了原书的注释页码。此书保留了原书的大事年表、注释、参考文献、索引等元素的设置。 3.2图书定价 该书定价为69元。图书还未公布时,该阅读计划的定价为98元。除去本书的码洋,还有19元。通过单向空间开放了两批名额得知,对于前1000名读者,19元附赠的产品有金属书签1个,单读编辑部手写的明信片1张,阅读计划邀请卡1张,阅读计划纪念贴纸。对于后3000名读者,读者手中拿到的是随行笔袋1个,明信片1套,阅读计划邀请卡1张,阅读计划纪念贴纸。这些全部是除去图书定价外的附加价值。 4评价 从整个图书的微信营销流程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微信营销图书的优势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利用作者的品牌效应 单向空间的许知远本身就是一个名人,有庞大的粉丝和稳固的读者群体,在“单读”公众号上一直获得持续关注,所以,在单向空间发出了这个计划后,计划吸引了大批粉丝的目光。所以,在这个环节上,不需要在读者维护上花太多成本,这是微信图书营销的一个优势所在。 4.2利用软文推广 目前微信公众号对产品的推广手段,大多运用的是软文。通过《佩拉宫的午夜》一书的宣传来看,单向空间在做该书的推广时候,运用了情怀手段,得到读者的注意和支持。并且,读者在看到软文类的广告时,因其对产品细节的详细描述,并且掺杂了更多的名人效应情感在里面,让消费者更加愿意花时间和金钱在上面。 4.3加强读者维护是关键 后期单向空间在读者维护上做得并不是很好,出现加好友迟缓,申请后未加好友,加了好友未进入群的情况,并且辅助阅读较少,不连贯。读者维护这一环节关系到后期整个读书计划的实施和进行。品牌控制是一个企业形象的关键。 作者:钱思洁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微信营销论文:中小互联网企业微信营销策略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社会公众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微信营销应运而生。本文分析了中小互联网企业微信营销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以会搜科技为例,提出了中小互联网企业微信营销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互联网;微信营销 微信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具备沟通性强娱乐功能多样化的特点。自从微信被推出之后,用户越来越多,微信从原来的聊天工具转向了社交平台。在现代网络营销方式中,微信营销已经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脱颖而出,成为中小互联网企业产品推广的一个重要平台。 一、微信营销与中小互联网企业概述 (一)微信营销 微信具备很多的功能,给企业的客户提供了便利,所以,微信成为了当前颇受公众喜爱的移动社交网络。微信营销就是借助微信本身强大的功能,搜索客户目标群体,通过企业相应的微信营销系统传递相应的文字与图片以及视频等信息,让客户了解中小互联网企业推出的产品种类、功能等。 (二)中小互联网企业 中小互联网企业主要是那些跟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相对比较小,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也不是特别大的互联网经济单位。这种类型的企业一般都是有少数人甚至是单个人提供资金组成,雇佣的员工不多,是由网络为基础的经营,一般包括IT行业、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 二、中小互联网企业微信营销的优势 (一)微信用户数量庞大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分析,到2016年底,我国微信用户的数量基本覆盖了智能手机终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且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7.68亿,用户登录次数比2015年增加了35%,微信的用户基本覆盖了地球上的二百多个国家。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号也在逐步增多,基本超过了八百多万,从这庞大的用户群体中可以看出中小互联网企业微信营销的潜在客户是非常多的。 (二)微信传播及推广效果显著 微信在传播与推广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传播内容丰富,形式也是多样化的,除了能够接收发送文字以及图片之外,还能接收和发送音频和视频。对于中小互联网企业来说,选择微信营销的方式显得更加轻松、活泼,用趣味性的方式推荐他们的产品,能够得到客户广泛的关注度。而且微信有要一个朋友圈的功能,能够让中小互联网企业的成熟化的产品通过朋友圈的转载与查看产生良好的口碑效应,提高客户重复购买的频率,还能因此开发一些新客户。通过跟用户之间进行的互动与交流,使得中小互联网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得到提高。通过微信跟客户交流,听取客户的意见,开阔了产品营销的市场,加上粉丝的相互传递,让产品推广成效变得更加明显。 (三)微信营销成本较低 对于中小互联网企业来说,产品的广告成本是非常大的,而通过微信进行产品营销能够节省广告费用。伴随着电子阅读的普及,传统的广告模式已经难以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而微信营销广告能够给用户阅读产生新的冲击与体验。对于这款免费软件来说,跟传统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等昂贵的广告模式来说,其人工成本很低,营销成本也随之降低,这点对于运营资金不是特别充足的中小互联网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小互联网企业微信营销策略研究:以会搜科技为例 会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初,属于一家典型的中小互联网企业,员工人数不是特别多,但是团队比较年轻有朝气,公司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搜素引擎服务,让用户有个良好的体验模式。 (一)准确定位营销内容 会搜科技在微信编辑的时候要结合自身实际,能够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营销内容,尽可能的做一些产品的市场调研。假如我们不考虑用户的感受只是一味的推送产品广告,这样会影响微信营销成效的发挥。因为微信并不是专门为企业服务的平台,而是用户服务平台,只有在微信平台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用户才会关注这个企业,才会认同这个企业的理念,愿意接受企业的产品。对于会搜科技的运营者来说,要注重微信后台图文消息的编辑,要有一条主要的图文消息,结合多条次图文消息,企业要表达的主要信息体现在主图文信息上,而次图文信息主要是表现内容的趣味性,让不同用户的需求都尽可能的得到满足,总之,准确的定位营销内容对于会搜科技微信营销策略显得非常重要。 (二)注重信息推送的频率、形式与时间 首先是推送的频率。会搜科技要认识到,一周通过微信平台向消费者推动的信息以不超过三次为准,频繁推动会让用户产生逆反心理,觉得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困扰,可能会因此取消关注。而推送消息过少的话,又不能引起客户的注意,让客户觉得企业不注重微信营销。因此,微信营销推送的频率一定要把握到位。其次是推送的形式。会搜科技在推送信息的时候,不一定非要是图文性质的消息,也可以是趣味小故事,或者是语言哲理,具体的文本编辑字数基本要控制在三百字左右,要注重图片的插入量,以不浪费用户的流量为准。推送的内容要能够迎合客户的心理,让他们产生共鸣,最好能够让他们在阅读之后产生互动。要提高互动成效,可以不定时的推出一些互动主题,开展调查问卷,有奖问答等。在收到客户的互动之后要尽可能的一一回复,这样不但能够了解用户需求,还能增加企业与用户的关系度。再次是推送的时间。在推送时间上有一条黄金准则就是尽可能的避开用户上班的时间,也不能选择在用户就餐高峰或者休息时间推送,要选择在用户相对比较清闲的时间去推送消息,这样能够增加用户的好感,提高信息推送的成效。 (三)增强线上线下互动 会搜科技要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就要注重线上线下活动的开展。因为用户在体验中所产生的信任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会搜科技的运营人员要认识到,单纯的依靠自然增长用户是非常有限的,要增加微信用户的关注量,举行线下活动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比如,举行微信抽奖活动,让用户关注公众号领取奖品。当微信新版本更新之后,又增加了微信支付线下收单入口,企业在结算产品费用的时候可以通过扫描客户的微信二维码进行付款,节省了时间,要比传统的pos机更加方便、快捷,会搜科技作为互联网企业对于这些功能的了解是非常深入的,可以通过增加微信线下线上互动,借助当前的平台优势,让企业的产品营销成效变得更加显著。 四、结论 综上所述,微信营销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营销模式,由于微信用户数量庞大,传播及推广效果显著,营销成本较低,受到了中小互联网企业的广泛认可。在新时期,对于会搜科技来说,要准确定位营销内容,注重品牌塑造,改进信息推送,不断增加线上线下互动,从而提高企业微信营销的成效,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汪寒贇 许必芳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 微信营销论文:移动电子商务餐饮业微信营销研究 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互联网的广泛传播,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微信营销的产生促使餐饮业与移动电子商务进行有机结合,因此,餐饮业应充分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微信营销,从而提升服务水平。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餐饮业;微信营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营销模式的不断更新。2011年微信作为新兴的交流媒介被逐渐熟知,用户量不断增加,微信的功能也呈现出多样化。从产生到现在,微信的营销功能逐渐被商家所挖掘,更广泛的应用到餐饮行业。微信营销虽发展迅速,但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掘,餐饮企业在对微信营销的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因此针对餐饮业微信营销加以解决。 一、微信营销的基本概念 微信营销是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下结合微信等社交软件开发的一种新兴的网络营销模式。沟通不受空间限制,注册微信后,就可以与所有的微信“朋友”交流,商家针对用户需求,推销自己的产品。微信营销与传统营销不同,是一种新的移动电子商务提供商的模式。 二、餐饮业微信营销的具体应用 近年来,微信作为新兴的交流媒介越来越流行,用户利用微信随时随地分享与饮食相关的信息。微信的出现对于餐饮业的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微信平台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不仅帮助潜在客户转化为忠诚客户,还有利于保持客户忠诚度,树立餐饮品牌形象,推广新产品,强化了促销活动。 (一)微信公众平台 进入微信官网,餐饮企业建立企业微信公众号,便可通过窗口信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公众平台模式吸引用户,微信可以快速将企业的品牌、产品、信息呈现在潜在消费者面前,并简化了传统营销模式,其传播的影响力更是传统餐饮营销方式无法比拟。餐饮企业将与饮食相关的信息以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形式进行或分享,并且还可加关注与企业互动,更容易获得微信用户的认可和支持。 (二)微信二维码营销 作为网络营销平台,二维码是一个以电子优惠券为核心的协助企业促销推广的平台,通过微信,不用专门登录企业相关网站了解企业的最新消息和进展。由于便捷的通道,消费者可以很方便的与商家咨询。此外,即便是产品出售以后,还可以向微通信用户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平台,有助于提高其服务水平。餐饮企业一般都经营很长时间,拥有大量的忠实顾客。利用微信平台提醒用户将活动信息分享到朋友圈,可获得小礼物。 (三)微信点赞营销 打开微信,点击朋友圈,就会看到相应的文字或图片,根据好友所的信息进行评论、转发或点赞。微信点赞营销是微信营销最直接有效的宣传方式,餐饮企业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利用微信公共平台信息,在介绍产品的同时,标注点赞要求,相应的赞数获得相应的奖品,然后到朋友圈,让各位好友点赞的一种营销活动。集赞免费送礼品,不仅可以引得更多的用户了解商品信息,话题还能引起更多的人的关注,引起轰动效应,形成一种病毒营销。 (四)微信O2O模式 O2O模式即OnlineToOffline(线上到线下),是指将线下商务机会与线上网络相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O2O模式是从线上寻找机遇,转化到线下形成订单。微信O2O模式只是平台不同,微信O2O模式是移动电子商务衍生的一种必然趋势,微信支付平台的建立是微信O2O模式的核心,更加安全、高效、快捷的实现了线上产品到线下的转化,提高了线上支付的安全性,结合二维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微信O2O模式其能更精准的为顾客定位商品,餐饮商家并且通过线上寻找客户,进行相应的活动,从而引导消费者进行线下消费。 (五)微信漂流瓶营销 微信官方可以更改微信漂流瓶的参数,增加使得某一特殊时间段内抛出的“漂流瓶”数量,可以借机宣传自己的店面或商品,普通用户“捞”到的机率也会增加。漂流瓶添加的好友具有随机性,成功率高,并且彼此间大多不认识,便增加了神秘感,促使更多的用户参与。漂流瓶的内容灵活,操作简单方便,容易受消费者青睐。餐饮微信营销就可以通过利用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向目标群体传播内容,了解餐饮企业产品和具体活动,以达到双方双向交流的创新思维过程。 三、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餐饮业微信营销发展思路 微信拥有强大的LBS定位和精确定位等功能,在现今的网络营销平台上脱颖而出,从微信和它在互联网所占据重要位置以及发展程度来看,加强微信体系,维护移动电子商务微信平台建设势在必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移动电子商务微信平台的建设 第一,注重信息价值。餐饮行业在微信营销时,充分发挥朋友圈的作用,利用朋友圈进行口碑传播,餐饮商家除了设置公众号外,还有发送有价值的信息,在信息前,筛选有价值、对餐饮企业有意义的信息,要掌握客户的消费心理。另外,安排信息表,减少信息的在某一时间段泛滥,引起客户的不满。第二,加强与消费者互动。餐饮企业应充分重视用户的反馈,加强与客户的互动。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在销售后,餐饮业更是如此,都应加强企业的售后服务,及时的得到用户的反馈信息,改进产品,也加强了与用户间的互动。必要时,针对疑难解决的问题可以使用微信人工客服,就可以更加完善客户的体验,实现企业与个人实时沟通。第三,与实体店同步营销。店面是发挥微信营销的一大重要场地,在商场的幕墙广告上、餐厅里、站台旁等公共场所都会看到一个二维码,在扫描二维码后,既关注了餐饮企业,也会得到餐饮企业相应的满减活动。这种做法不仅为企业增加大量粉丝,还为以后活动的开展积累了大量的粉丝活跃量。 (二)加强移动电子商务微信营销的开展 传统的营销模式致使消费者被动的接受产品,消费者并没有与企业直接的沟通,缺少互动性的同时,对产品没有精准的了解。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微信营销作为网络营销的代表,达到餐饮企业与消费者零距离沟通,每一个微信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消费者为中心,餐饮企业加强与消费者互动,重视微信营销活动的开展,要重视微信营销人员的培养;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系统)和提升微信品牌的形象。 (三)完善相关配套平台的功能 第一,加强微信会员卡管理。微信会员卡是微信企业赠予用户的身份标识,拥有微信会员卡可享受企业带来的相关特权,企业通过会员卡可对线上线下信息有明确的了解,并针对微信会员群体组织相应的活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加强了企业与用户的联系,增加了企业的客户忠诚度,提高了企业利润。例如,新辣道餐饮企业就利用微信会员来配合O2O模式,利用线上微信会员结合线下相应的活动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景。第二,注重微信客服反馈。商品的买卖不只是对商品的简单了解,顾客对商品需求个性化产生了商品的差异化,而客服系统在对售前消费者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反馈,商家针对不同用户对商品做出及时的调整,满足每一位消费者的需求,促成每一笔订单的生成。另外,客服在售后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接到用户的投诉后,在平复客户的心情同时,将用户对产品的建议及时反馈给商家,以便及时做好应对策略。客服系统是商机与消费者的纽带,是商家了解消费者需求的重要平台,是消费者了解企业以及其产品的重要途径。第三,重视微信安全支付。移动微信支付的产生大大方便了我们的购买方式,微信支付通过APP支付、扫码支付、刷卡支付等支付工具方便快捷的在商场、超市等不同场合进行微信支付,减少了传统的现金支付的繁杂程序。在使用微信支付方便快捷的同时,加强微信支付安全问题已成首要,加强微信安全中心建设,保护用户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号码等个人隐私信息,对顾客个人信息层层加密,未经用户准许,不得向第三人展示相关信息。第四,展示企业位置定位。微信有其LBS定位和营销定位的功能,在当今时代已经越来越重要,基于LBS定位,利用“向附近的人打招呼”功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用户点击“查看附近的人”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查找到周围的微信用户。在附近的人中,除了显示用户姓名等基本信息外,还会显示用户签名档,签名档变为企业的微信营销带来了商机,企业便可以利用签名档的内容为自己的产品做免费的广告。 作者:梁冬梅 单位:潍坊市技师学院 微信营销论文:微信生意圈发展现状及营销模式 【摘要】本文针对当下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购物的现象进行研究,从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大学生微信购物的现状、大学生对微信生意圈的认知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大学生是微信使用者中的活跃者,并且微信生意圈对大学生充满吸引,微信生意圈不仅以亲戚、朋友的信任为依托同时面向大学生的产品种类多、质量好、售后有保障。虽然在微信的“熟人网络”中依旧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力等问题。但是本文认为微信营销前景很明朗,学界和业界值得深入分析。 【关键词】微信生意圈;微信购物;大学生购物;满意度 一、前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我们不断变换着网络社交工具。而随着试水“熟人”的营销方式兴起,微信平台的微商也火了起来。于是,就存在着微信圈成了“生意圈”的现象。微商既是朋友,又是商人,很多微商在获取了极大的收益的同时也因熟人“生意”断绝了朋友。因此这一现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是否在微信使用人数最多的大学生中也会存在这种因生意而伤害朋友感情的现象,所以本文在调查了665名大学生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等调查形式,剖析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购物的现状及对大学生微信生意圈的认知,并且为引导广大消费者合理消费并且改善微信朋友圈购物环境提供依据。 二、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 当代大学生已成为微信的重要用户,我们得知,大学生作为时代较为活跃的消费群体,更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因此占据了微信使用人群的一半以上,而作为IT行业的人员只占据了15%,位居第二。其余类似教育部门、政府等行业相对于大学生来说只占据一小部分。因此我们决定基于大学生这个群体,对微信购物这一现象展开调查。 三、大学生微信购物的实证调查 (一)问卷设计及数据获取途径 1.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出于分析大学生微信购物个人偏好和消费倾向以及购物认知,本文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第一,基本信息:学校、性别、学历第二,消费情况:每月在微信购物的支出第三,影响因素:微商的身份、微信购物的商品质量及价格、个人因素第四,认知偏差:购物满意度、微信生意圈广告的态度2.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文调研小组通过网上填写问卷的方式对多所东北地区高校的本科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其基本情况是:第一,调查对象:东北各地区高校本科大学生第二,调查时间:2015年4月5日~2015年4月14日。第三,调查方式与方法:问卷调查(随机发放网络问卷并按时收回);走访调查第四,发放及回收情况: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665份,回收665份(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描述我们调查了来自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大学的665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占43.9%,女生占56.1%;大一占50.98%,大二占38.35%,大三占5.7%。 (三)大学生微信购物现状调查 1.基本情况。我们根据调查问卷中消费者在微信中的消费情况作了分析得出,大学生在微信上的消费数目在100~500元为多数,因此联系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基本上在微信上的花费也不是小数目,所以只有微信的产品极具吸引才能让大学生有“一掷千金“的勇气。2.交易模式。在分析了微信消费情况后,我来们具体来分析微信购物为什么会让本身不挣钱的大学生“一掷千金”。首先对微信生意圈做一个简单的分类。微信圈内营销大致分为三种,一类是商家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有网店,微信生意圈只是一个宣传的辅助,通过相关微信链接把消费者引流到电商平台,具体交易还是要在正规电商平台完成;第二类便是商家无门槛,直接在朋友圈内晒照展示商品,基于朋友圈的熟人销货,但无第三方维权协约;第三类是微营销账号,通过微信朋友圈展示商品达成营销,只是客户与卖家均无第三方担保,一旦出现纠纷只能自行解决。因此以上三种营销方式的销售产品质量是良莠不齐的。我们调查是以第二类和第三类营销方式为主,无论是无门槛开店还是微营销账号,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呈现在微信生意圈中的商品是复杂化、多样化的。3.微商身份。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大学本科在校生。而在大学这个时期,大家普遍不关注利益,做事情都是以友谊或者感情进行交往的支撑,因此在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时,我们就重点关注了一下微商的身份对大学生消费倾向的影响。经过我们的调查结果统计,大学生微信用户的好友做微商的比例占到84.21%,其中90%以上是朋友或亲人。并且大学生喜欢在微信上购物的原因中53.81%是因为微商是自己的朋友,更值得信赖。同时在大学生信任微商的原因中有62.62%以上的人认为是朋友亲戚开的可信度高。因此可以说微店的火爆始发于大学生群体,由于大学生的人情味,导致微商群体的数量愈发庞大不仅因为朋友圈售物的高成交率、低成本和便捷性,更是因为微信生意圈因充斥在周身的友情和亲情而更好的发展。 (四)大学生支持微信生意圈购物的因素分析 1.商品种类。在如此多样的商品体系内,大学生在微信生意圈中购买的产品主要包括服装饰品、电子产品、化妆品、食品等。根据我们的调查得知,大学生在微信交易市场中交易的商品种类虽然繁多,但是能够满足大学生消费体验的产品才能有更多的销售机会,因此契合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微信生意圈营销模式赢得了大多数大学生的心。2.便捷度。微信购物的全过程简单迅速,大学生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送货上门。交款时也无需排着长队等待,售后服务也无需为联系送货而与商场工作人交涉。坐在家中即可逛虚拟的商店,用电子货币结算,省却许多麻烦。在此次调查过程中,便捷度成为大学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10,2016(CumulativetyNO.639)2016年第10期中旬刊(总第639期)支持微信生意圈购物的主要因素之一。3.物美价廉。微信商家基本上通过厂家直接拿货,节约成本,使得卖价低廉,吸引购买者。同时在微信朋友圈做生意零成本、无税收也是造成物美价廉的原因之一。商品物美价廉,再加上大多数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做生意,给大学生买家的价钱也是“亲情价”“友情价”,这就成为吸引多数大学生选择在微信上购物的主要因素。4.产品质量。虽然微信上五花八门的产品让人应接不暇,但是36.69%数的同学都选择观望,没有去购买,购买的人数也不多,花的钱也很少,因此我们以大学生的生活费为因变量以及他们认为影响微信购物的原因为自变量来进行交叉分析。通过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70%的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000~2000元,因为大学生没有工作收入,为了方便与自变量相联系,在此我们将生活费其定义为个人收入,因此可以从上图表中得出在收入1000元以下的接受调查者中,37.1%认为个人收入是决定在微信上购买的主要因素,而在收入最集中的1000~2000元的受调查者中有46.3%认为是产品本身最影响决定购买的心理。此后超过2000元的都是以最大比例的人数认为产品本身是影响是否在微信上购买的最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即使大学生群体的生活费不多,但是有45.71%的大学生认为产品本身才是最吸引他们的。由数据分析可见,微信生意圈在大学生中之所以火爆的更关键一点,是他们看重的是产品的质量及实用性。我们不能单纯的从上面的图中得出结论,因为现如今的“微商”没有市场经营主体,是代买、代销的关系,目前法律法规存在空白,监管和维权都具有一定难度。所以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信任微商的原因,我们还要进一步讨论商品的售后及交易服务环节。5.产品售后。网络交易平台一直以来就具有交易信息不对称、产品虚假度高、产品售后难等问题。因此微信生意圈中的产品交易和售后方面是否具有正规的服务也是我们调查的主要问题。我们为了突出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搜集了一些大范围的社会性质的资料,以进行对比。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大学生群体进行了解,以判断活跃在大学生周边的微信生意圈是否存在这些让人困惑的情况。首先我们统计了当产品出现问题时微商的售后情况。58.87%的大学生认为出现问题得到积极的协商,仅有8.51%的大学生认为商家不理不睬。并且在进行了以卖家售后为自变量和以当不满意微信服务的行为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后,又得出在出现问题积极协商的卖家中,依旧有25%的买家愿意继续购买,但是在商品出现问题时,卖家不理不睬的情况下,33%的买家不会继续购买,可见当商家的服务态度与质量好时,买家才愿意去购买。通过我们进一步的分析调查得知,现在活跃于朋友圈中的“微商”,被称为微信生态中“小而美”的商业业态,虽未得到微信认可,但也并未被微信否认。虽然调查显示仅有5.6%的买家对微商的服务不满意,但是目前的数据或许并不足以证明有些人不会通过微信圈违法犯罪,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朋友圈内做生意目前最大漏洞是没有像支付宝那样独立的第三方资金托管平台。因此,“微商”和“微友”都须提高警惕,谨慎购买。 四、微信生意圈的未来发展以及前景分析 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微信生意圈的发展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呢。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有43.76%的大学生很看好微信生意圈的发展前景,18.65%的大学生并不看好。但是我们结合实地采访来分析调查结果得出以下观点:第一,平衡买家卖家情感利益关系,不“杀熟”、品质说话。对微商来说,微信营销的主要对象都是朋友。微商卖的不只是商品,还有人脉和信誉。微信生意圈若想继续走下去,就必须要在卖家和买家之间找到一个利益的平衡点,提高产品的质量,既能让代购有所获利,又能让顾客们不提“代购”而却步。第二,建立健全微信交易市场信用体系,出台相关监管政策,完善微信交易市场功能。在此次调查问卷结果采集中,很多微信消费者也都明确地指出了微信中存在的风险。因此只要有微信,每个人都可以做微商,没有身份认证审核,也没有工商管理的备案,这让很多不良的商家在商品出现问题时便逃之夭夭,消费者的权利根本得不到保障。可见,一个微商若想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在这一点上有充分的自律和诚信,而微商这个群体若想持续存在发展下去,就一定要采取一个有效的诚信保障方式,保证销售的信誉和诚意,才能让顾客信任、回购。比如一些商家申请的微信公众平台,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改变了传统的刷屏广告营销方式,又得到了微信软件官方的身份认证。而在未来,微信的营销则需要更多这样的诚信保障才能走得更远。第三,优化微信经营的产品,确立交易商品的定位。现在很多微商都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多数微商为了减少成本,故而不喜欢囤货,而选择一件。这就导致了很多微商其实并没有真正见过、了解自己的产品,只是听从自己“上家”的描述和介绍,如此一来,不但不能真正地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而且还造成了自己本身信任的缺失。对此,微信商家若想继续良性发展,就一定要杜绝这个问题。微信所销售的的产品一定是卖家自己深入体验、了解才最好。而在所售产品的选择上,微信本身的终端销售方式决定了它一定要选择周期性地低值易耗品,回购和口碑推荐是微商成长最好的方式。总而言之,提起微商,人们都会惊讶于近几年这个群体的飞速增长,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昙花一现的小打小闹,也有人说,微商有着淘宝刚兴起时的影子,未来十年,还得看微商。在我看来,微商的兴起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而它是否会像现在的淘宝一样走向巅峰,这还要看未来每一个微商的经营理念和更多其他的第三方支持和保障,微商的未来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作者:肖彬 刘冠廷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微信营销论文:微信营销对房地产项目营销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逐渐成为网络媒体的重要力量,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影响力。微信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和手段,其在房地产项目营销中的应用,是对房地产营销形式的一种创新和发展。当前微信营销作为新媒体营销中的重要方式,相较于微博营销而言,其具有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成为房地产项目营销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就对房地产项目营销中微信营销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微信营销;应用 微信作为一种快速及时的通讯工具,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如显示实时输入状态、跨平台沟通、零资费等,支持图片、视频、语言和文字等方面发送,更为智能与灵活,能够实施沟通无障碍。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微信凭借自身的社交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借助公众平台来凸显营销功能,成为房地产项目营销中的重要手段。当前保利、万科等房地产企业大多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利用其来进行楼盘营销和项目推广等。 一、微信营销应用于房地产项目营销的优势 在房地产项目营销中应用微信营销,其优势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①有利于信息的交流互动。房地产企业利用微信来进行营销,能够对消费者的反馈意见加以收集,并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统计分析消费者的分布情况、关注情况和主要意见集中点等,从而达到营销方案的优化,增强营销效果。②有利于提高营销信息的到达率。微信营销作为一种“许可式”的营销,主要是由消费者采用账号输入或二维码扫描等方式,对企业的官方微信进行添加,从而接受企业推送的营销信息,具有较高的信息到达率。③有利于降低营销成本。以往的营销方式需要耗费较多的成本,如纸质宣传单、电视、报纸和户外广告等,这些都需支付高昂的费用。而微信营销主要是基于免费的微信平台,许多功能可实现零费用使用,并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网络设施、网络资源和营销团队,降低营销成本。④便于消费者获取营销信息。微信营销属于一种全天候、移动式和富媒体的营销,消费者只需通过手机或官方微信等,就可获取楼盘的实景图片、户型图和交通位置等信息,让消费者轻松系统了解楼盘的相关信息,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 二、房地产项目营销中微信营销的应用 (一)应用现状 微信营销在房地产项目营销中的应用,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运作模式不够鲜明,存在较大的实施难度。①同质化现象。当前部分房地产企业将微信营销应用于项目营销时,多是分为娱乐服务和信息推送等板块,缺乏创新点,导致营销的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体现出差异性效果。②用户维护难度大。由于用户属于主动接受者,能够从自身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出发,关注自己喜爱的微信公众账号,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满足接受者的实际需求,保证推送信息的质量,往往存在较大的难度。③用户聚焦难度大。由于用户群体巨大,难以让潜在的购房者来关注开发商的公众账号,因此用户聚焦的难度相对较大。 (二)应用策略 1.加强与目标客户的深度关系由于微信具有较强的关系属性,因此其用户数量不会存在爆发性增长,并且房地产项目销售的区域特点较为明显,购房者多会选择与自身生活和工作近的楼盘。因此房地产企业进行微信营销时,需要高度重视用户关系的培养,不要过于重视关注量,并从微信的相关属性等方面出发,建立健全客户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与目标顾客的深度发展,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2.优化营销内容对于官方微信推送的相关信息与内容,需要做到精挑细选,结合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选择其感兴趣的信息,从而增强营销效果。如家庭房屋装修攻略、以房养老与老龄化、新择校规定、房地产投资趋势等,这些虽然与房地产项目营销没有直接联系,但是会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产生潜在的影响。同时房地产企业在编写信息时,可借助风趣幽默的语言、精美的图片或图文并茂等方式,激发消费者的阅读兴趣,使消费者能够积极关注推动信息和官方微信。此外,房地产企业可以不定期举行抽奖活动、微信团购和特价抢购等一系列活动,为消费者提供项目信息查询的微网站,让线上消费者参观项目实地,促进消费者购买率的提高。3.加强良性互动要想有效提高营销效果,房地产企业可以将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设置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或者是设置人工坐席,对消费者的提问进行及时解答。而消费者关注企业的官方微信,能够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与回答,从心理上认可该企业,从而成为企业的忠实客户,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分享企业的营销信息。总之,房地产企业与消费者进行良性互动,能够广泛传播营销信息,便于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和品牌口碑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4.积极整合多方力量房地产企业可以原有的营销团队为基础,积极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授课或选送人员培训等,以此强化团队的营销水平和能力。同时企业可要求工作人员开通自己的微信账号,利用微信的功能来推广企业官方微信,并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积极奖励和表彰营销成绩突出的员工。此外,企业可将官方微信二维码放置楼盘宣传单和企业网站等显著位置,或者是加强与餐厅和电影院等商家的合作,通过扫码即可获得折扣优惠券、商家纪念品等活动,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微信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和营销手段,能够与传统营销形成有力互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营销行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将微信营销应用于房地产项目营销时,房地产企业需要加强与目标客户的深度关系,优化营销内容,积极与消费者进行良性互动,有效整合多方力量,以此提高营销效果。 作者:洪媛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微信营销论文:微信对旅游网络营销的价值 摘要:旅游者的消费行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信则是其中一种对旅游消费者产生重要影响的工具,在旅游营销中有着传播、互动和关系价值。旅游企业应深化微信的传播价值、互动价值、关系价值,从而制定有效的旅游营销策略。 关键词:微信;旅游企业;传播;互动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聊天软件工具,因其便捷的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传送功能而被运用于日常通讯,后又因其提供的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信息传播功能而被逐渐运用于网络营销。这种运用与其符合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特征密不可分。近年来变化了的中国消费结构,使得旅游消费行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人们旅游经验日渐丰富,旅游消费在目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开始从传统的观光型逐渐向休闲型转变,这就给旅游企业在营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消费者已经迁移到新兴的社会化媒体,如果旅游企业的营销手段不随之改变,则终将失去竞争优势。 一、微信的网络营销的价值 (一)传播价值 微信营销很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每一个信息传播出去,在得到用户的认可后转发到朋友圈,都会影响到圈中的朋友。因为朋友圈的私密性,这种信息传播的可信度很高。而旅游者在旅游消费前最愿意接收来自朋友的旅行分享,同时也乐于分享自己的旅游体验给朋友。这些都突显微信的传播价值。 (二)互动价值 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交活动,而微信又是互联网时代一种典型的社交工具。社交的核心是交互,也就是交谈、交流。传统生活中的社交关系,往往是善于交谈的人关系人脉也广;而社会化媒体要想发挥其营销功能,交互十分关键。 (三)关系价值 微信从QQ好友和手机通讯簿发展起来,突出的是一对一的好友交互,发展到好友邀请群组,其聚合的群组是典型的熟人模式,同时又开始结合公众账号、朋友圈分享等开始向半熟人发展,甚至通过摇一摇、附近的人向陌生人发展。旅游活动过程中也是一个熟人、半熟人、陌生人交错的活动场景,因此要从关系扩展的角度来探讨微信的营销功能。 二、微信对旅游网络营销价值的研究模型 (一)调查结果 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问卷调查,目的是确认微信在旅游网络营销方面具有传播、互动、关系的价值,并通过假设、分析来确认价值的三个维度中存在着一种逐渐递进的层次性,以便于有重点、分阶段地制定旅游网络营销策略。本研究对微信营销价值三个维度设计了九个自变量,对旅游网络营销效果设计了三个因变量。结果显示受访人员中选择有点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比例集中在87.1%-94.3%。表明受访者对于微信在旅游网络营销中的传播、互动、关系价值是普遍认可的,其中受访者认为传播覆盖度广、互动共享性强、关系维护度高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对调查内容中的12个测量条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进行转换,得出最终因子载荷矩阵。三个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55.15%,高于结构效度检验的最低标准40%;同时问卷中各条目在对应公因子上的因子载荷值基本大于0.4,均有较高的负荷值,而在其他公因子上因子负荷值较低。整体上来看探索性因子分析所提取的三个公因子基本与问卷设计时的理论维度基本一致。结构方程模型假定在一组潜在变量中存在因果关系,这些潜在变量可以分别用一组可观测的变量表示。本文提出假设模型:即传播价值、互动价值、关系价值正向影响旅游网络营销的效果,构建了影响旅游网络营销效果的因素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说明传播价值、互动价值、关系价值对旅游网络营销效果的影响为正向,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故假设成立。继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维度对于旅游网络营销效果的影响。影响旅游营销效果的三个维度中,传播价值、互动价值、关系价值直接影响旅游网络营销效果。可以看出对旅游网络营销效果影响由大到小分别是传播价值(1.026)、互动价值(0.617)、关系价值(0.552)。 三、基于旅游产业的微信营销策略 结合调查研究的结果,旅游企业在运用微信进行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要逐步推进,以传播为基础,逐渐形成互动性强、关系亲密的朋友圈形态,才能真正实现软性营销。 (一)精传播策略 微信营销领域有一句话:“一千个微信粉丝相当于十万个微博粉丝。”这主要强调的是微信用户的质量。微信与其它的社会化媒体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信任性和私密性,所以做微信营销时,应着重于用户的质量,要以精确性为核心。随着旅游者旅游经验的增加,原本向大众旅游者进行传播的综合性旅游资讯已无法满足旅游者个性化的旅游信息需求,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对用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营销信息,而微信营销的核心恰恰可以满足这种需求。[5]在旅游企业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经营过程中,一方面旅游企业要有意识地准确找寻到你的目标客户,并与其建立起“关注”关系。另一方面,在公众平台的内容建设上,除了内容策划要以目标客户为出发点,同时还要兼顾深互动与深关系策略,为后续渐进的营销策略实施奠定基础。因此精传播不追求数量,而是要质量。用户的精确度上去了,才能实现平台运营的目的,盲目追求用户数量的做法则会使其丧失营销功能。 (二)深互动策略 微信具有朋友圈子的特点,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进行有深度的社交活动。每一个公众平台都是用户主动添加关注这一行为后才使得企业与用户之间建立起关联,关注是用户个人意愿愿意主动接收企业推送的信息,所以用户不会将其等同于广告,不会产生对于传统营销信息常常会产生的厌恶感。同时因为这种信息是用户感兴趣的,对用户而言这种信息就是有价值的信息,所以用户会时常关注公众平台上的更新信息,自然而然形成了用户与企业之间的粘性。旅游企业在与公众平台用户深互动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推送精准的旅游信息外,还要注意推送的内容和内容的创造过程。由于旅游消费行为从观光型向休闲型转变,使得旅游企业在推送内容上不能只有纯粹的旅游资讯,还需要有大量有深度的人文信息;同时要鼓励用户成为内容创造的主体,这样既可以满足用户分享旅游过程的心理需求,又可以淡化公众平台的营销色彩,使公众平台成为圈子中朋友们的活动场所,这样就为强关系策略的实施打下了平台基础。[6] (三)强关系策略 微信是以熟人社区为起点的社交形态,熟人社区和陌生人社区的最大区别就是用户对于平台上的信息是否会产生质疑。如微信这样的强关系型的社区,平台上的朋友较之其它的社会化媒体,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平台上的人不是虚拟的,而都是线下真实的个体。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好友质量+关系强度基本上决定了微信的营销价值。当下的旅游活动已不再是逢黄金周长假才会偶而为之的一种行为,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旅游企业应该多组织线下活动,使公众平台上的用户有高频次的线下活动机会、有高频率的交流接触机会,因为这些会影响公众平台上用户间的亲密关系,从而影响公众平台的营销效果。综上所述,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化网络媒体被用于旅游企业的营销环节,在营销过程中需要发挥其不同于其它社会化网络媒体的精传播、深互动、强关系的特点来制定营销策略,在制定营销策略的过程中还应考量这些特点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社交场景,只有找准了社交场景,才能发挥新型社交工具的特点,真正实现软性营销。 作者:林桓 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微信营销论文:微博微信网络营销创新及发展 【摘要】微博的火热,微博营销也在日渐兴盛,随之而来的是微博之后的微信的风靡全球,以锐不可当之势赶超微博时代,微信的营销也就应运而生。微信营销带来是许多功能的创新,最为常见的就是一些资源共享的微信的公共账号平台,商家都在微信上开设自己的公共账号,媒体以及一些培训机构都在入驻抢占微信的营销制高点,占有较高的移动的平台的占有率的疆土的开拓,营销渠道与营销模式的构建,商家也在瞄准这一热潮,同样是微博时代的高质量的市场移动用户的占有率,因此,未来的营销的网络模式在创新与发展展望中合理的指导与运营一定会前景无限,是一个红红火火的成功亮点! 【关键词】微博;微信;网络营销;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安蒂(1994—),女,锡伯族,辽宁省沈阳市人,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 一、网络营销的优势分析 (一)用户多。微信的推出同微博刚开始推出的用户突破数量中,微信近几年的统计中,因为中国人口13亿人,14个月就实现了用户达到2亿人之多,这个用户的数量是如此的庞大以及这样好的发展平台,软件时完全免费有运营商提供,上网流量的低廉可以用语音、图片进行沟通,正因为如此,深受现在用户的好评与喜爱,2013年就从0到4亿人的可观突破量,这一切,就让商家“眼红”,瞄准了这个最具有潜力的市场,纷纷将聚集地多的平台进行公众号的注册来留住这些客户,如此庞大的群体会为企业与商家带来很多的利润。 (二)成本相对低廉。软件的使用时免费的,并且注册与开通的上网流量也只有短短的2.4K每个小时。也就是说,原来的1毛钱可以发送上千条的文字,图片的新巧与沟通的丰富多样,增添了现在聊天的乐趣与多彩,无论是移动的还是电信以及联通的运用商都是会有优惠的业务办理,这对于用户来说是相当给力的成本低廉以及很低的推广成本,也就成就了现在没有本钱投入还想创业的人一个最好的平台,宣传费用省出了很多,不愧是“名利双收”,这样的优势,那个商家或者企业不会因此动容。 (三)方式灵活多样的营销。搜搜附近的人的运用以及信息到达的快速性,奇特的漂流瓶等,还有给力的扫一扫的添加方式,一扫二维码就可即时添加信息与好友,独特的语音的优势以及现在的音乐快速识别功能,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一个人生活大部分的问题,而且对于商家而言,搜搜附近的人不仅仅是用户,还会有更多的签名档的很多个人的资料信息,对于用户客户会尽快知晓一些促销以及好的活动,一些聚会或者有节假日的活动,想出去聚餐等娱乐的还可以团购,二维码、朋友圈都是现在网络营销的开展,实现了生动、有趣的营销方式,拉近了和用户之间的距离,并且推送的订阅号可以让一些考试等相关消息共享,即时方便的获得许多资讯信息,这样的营销方式自然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同。 二、微博、微信网络营销需要注意的问题 安全的隐忧。信息是不是真实性以及转发的活动会受到很多的排斥,每个人的体验感受不强烈,一些的品牌的推广不能实现需求的满足,隐私的安全问题也是一大隐忧,根本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个人信息时不时就会被不法泄露出去,垃圾的短信扰乱用户的正常的生活,例如:有些不法的信息制造一些虚假的短信汇款,这些诈骗的手段因为法律的漏洞会造成用户的经济损失,而不能使微信微商等一些品牌的推广得到实现,也就不利于以后的微信平台的信任度的体感受,没有了安全的监管以及营销的安全支付问题都会让用户对微信的营销心存疑虑,不能得到用户的信任,想要维护好企业的信任度以及让用户感受到了不确定性,这不仅是微信的隐忧,更是在这个微时代到来每个人都会存在的风险问题。 三、营销中的微博与微信的发展应对的关键之策与发展前景 (一)坚持信息的真实与实事求是的适度原则,提高手机微信与微博用户的体验度。不要过度的热情,在用户体验的同时,维护好企业与营销的策略的微博推广与互动性增强的品牌商,促进威信以及信息的有效性与明确的信息,以防用户会在这个营销的过程中上当受骗的疑虑,不乏分析的利用就会得到有效遏制,让用户才能放心地使用与确保微时代的市场经济的信息的真实性,不过分渲染以及优化推送的消息站在顾客的角度去向每一贴心感受,“无缝链接”体验以及免费的无线网络的体验感,品牌的忠诚度的提高,重视营销的每一次开展,完善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来实现风清气正的绿色的网络空间与网络安全, (二)微信与微博的发展前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微时代的到来。微信时代因为微信上银行以及微平台的公众账号的注册与普及,商家在最广泛的用户中的抢占先机的营销,未来的微时代的微博与微信的如日中天的状态,互联网的应用于作用已经是先导与主导的地位,这是必然的社交与营销的平台,企业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客户的集群与营销的展开,构建出一个强大的生态营销圈,深入了人们的方方面面的生活当中,让人们看到了前景一片大好的媒介通讯时代的互联网市场的前景与发展的美好,互联网的营销与微信微博的营销受到了用户与商家企业的青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最好的微时代与即时性,这就是微时代微信与微博的活力与潜力。 四、结束语 微时代的微博与微信的营销虽然只是近几年才逐步兴起的一款手机的聊天软件,但是好评率却逐渐攀升,跃居榜首儿收到广大手机用户的重视,网络营销就这样在全新的经济时代中火热开展,方兴未艾之际就是商家的对于传统的营销模式的一种颠覆,让各个企业都对他抢占,周围的人都推广自己的产品,也正是因为语音、视频等的聊天软件的丰富与方便,而且是完全免费的没有任何的费用收取,一切的流量也是运用商从中收取,因此,微时代的微信与微博因为这样的“安居客”而实现了互惠互赢,只要我们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安全的网络营销的空间与支付的环境,取得最好的沟通与让用户都信任商家与顾客之间都会有更多的方便,借助这一平台,微信的营销就会随着现在市场的做大做强为不断的发展与优势的显现,前景是不可限量! 作者:安蒂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微信营销论文:微信在企业网络营销的应用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了微信营销模式。企业借助微信向用户推广一些信息,便于用户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相关的信息。文章主要阐述了企业微信营销的优势、企业微信营销的模式以及企业微信营销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关键词:微信;网络营销;应用 作者简介:夏俊鹄(1982—),男,汉族,江西南昌人,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腾讯公司于2012年推出了微信这一软件,该软件集语音、视频等功能于一身,因此微信这一软件获得了用户的青睐。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微信这一软件被用户下载下来使用,并且也得到了企业的广泛应用。 一、企业微信营销的优势 从相关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微信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中最主要的入口,不断增加的用户给微信带来了发展商机。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微信作为营销工具。其中企业微信营销的具体优势如下: 1.低流量、低成本下蕴藏着丰富的媒体功能。使用微信软件是免费的,所产生的流量费都是通过运营商来收取的。与发短信费用相比较,发送微信的费用是比较低的。通过不断的升级,微信已经具备了以下三种功能:通信、网络娱乐、定位,其中通信沟通中包括了语音、文字以及图片等;网络娱乐中包括了游戏、手机通讯录等;定位中包括了扫一扫、摆一摆等。通过微信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连接起来,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平台。 2.以网络平台为依托,范围较广。微信用户可以直接使用QQ号登陆,并且也可以通过QQ号来搜索好友,这就将微信、微博QQ真正的连接起来。在十多年的时间里,腾讯已经将QQ用户积累起来,并且借助网络游戏、QQ、电子商务等平台形成了关系链营销网络。所以企业要利用关系链营销网络,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该企业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3.定位准确,真正实现精准营销。在定义微信社交圈的时候,可以从远近亲疏出发,将其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熟人交际圈;第二层次,中距离千米交际圈;第三层次,陌生人交际圈。近距离交际圈是指QQ好友以及手机通讯录中的好友;中距离千米交际圈是指利用微信中的“查看附近的人”而查找到1千米以内的用户,并且也可以对该用户的头像、基本信息进行查看;陌生人交际圈是指是通过微信中的“摇一摇”功能来摇到同一时刻摇动手机的用户,这就将微信的社交圈扩展到陌生人。这三个不同层次的交际圈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且也扩大了营销范围。 二、企业微信营销的模式 1.内容推送型。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2年8月推出的,企业也可以申请微信公众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将企业的产品信息、促销活动等咨询到微信上,然后让更多的用户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的信息。腾讯公司所推出的微信公众平台,细化了企业利用微信的营销渠道。企业还可以分组以及控制顾客,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比如:美容院会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将新品展示出来,让其粉丝及时了解到其所需要的化妆品是否已上新,同时美容院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每天发一些保养皮肤的小常识以及养生保健的一些信息。还有一部分企业让员工利用自己的微信号来一些信息,在员工的微信账号上一些优惠信息、店铺所处的位置等,借助这些方式可以大大获得公众的青睐。 2.获取粉丝型。微信营销的基础就是“粉丝”以及“关注”。微信不同于微博,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微信粉丝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企业利用微信来推广品牌是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看企业的粉丝数量,但是企业怎样才能增加粉丝的数量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用户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企业要设定属于自己品牌的二维码,借助促销打折等活动来获得用户的关注。比如:在邯郸美食林超市中推出了“扫描二维码”活动赢取免费观看电影,这种活动提高了企业的关注量,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该企业。 3.简单互动型。微信借助手机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这就为企业营销提供了条件。用户利用微信可以与企业进行沟通,企业也可以借助微信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最终增加了微信与用户之间的联系。由于微信还具有语音、视频等功能,用户与企业可以展开对话,便于企业及时了解到用户的实际需求。 三、企业微信营销应该遵循的原则 1.坚持内容为主的原则。企业在利用微信进行营销的时候要坚持内容为主的原则,虽然用户关注企业微信平台是一种主动行为,但是用户接收企业发送的信息属于被动接收。如果企业发送的信息内容不合适,这就会丢失一部分用户。因此企业要发送一些用户比较感兴趣、有价值的信息,吸引用户的眼球。企业要先通过信息来获得用户的信赖,然后再去考虑销售这件事。 2.把握好微信推送的次数以及时间。企业利用微信营销的前提就是不打扰到用户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人们使用微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与朋友进行交流,因此企业如果一味的向用户发送信息,这就让用户越来越讨厌,最终促使用户取消了对企业的关注。企业在利用微信推动信息的时候,要增加一些互动,吸引用户的眼球。比如:饭店可以在中午十一点的时候利用微信将中午的菜单给用户,如果用户这个时候收到了信息,就会觉得这信息太有用了。 3.从线上到线下的原则。企业借助微信的线上推广来获得更多的粉丝,但是要想一直获得这些粉丝的关注,就要借助线下面对面的沟通。企业要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培养出忠实的粉丝,增加了企业的亲和力。 4.企业公众平台与员工微信相结合的原则。通常情况,企业会定时向用户发送信息,但是企业却没有与客户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不能了解到用户的实际需求。因此企业要让员工利用自己的微信号与客户进行及时沟通,了解到客户的想法,这一种模式虽然效率是比较低的,但是却能够做到精准营销。在微信营销过程中,企业要将公众平台与员工微信号结合起来,及时了解到客户的需求,为每一位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作为新生事物逐渐发展起来。微信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也为企业的营销开拓了新的模式。虽然利用微信营销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微信营销会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同时企业要不断更新自身的观念,与微信营销的特点充分结合起来,制定合理的微信营销策略。 作者:夏俊鹄 单位: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微信营销论文:微信大数据营销客户关系管理 在过去,传统的客户销售是通过展会、用户登记、购买客户资料等方式取得客户线索,然后通过电话、邮件、上门拜访等方式推进客户下单。传统的CRM就在于维护和关怀这些已消费的客户过程中,促成客户的再次消费。现在,随着实名制社区和电子商务的普遍化,用户之间产生的人际关系链,也就是人脉价值,通过这种人脉价值最终能实现交易数据跟交互数据的融合。微信这一优秀的SNS传播工具体现的正是这种人脉价值。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一种联系,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直接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进行点对点的直接营销。这种商家与用户一对一的交流,可以帮助商家实现CRM(客户关系管理)。但是,如何利用好微信平台的这种客户关系管理的功能,很多潜在的商家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实质上,这是由于对微信CRM的本质和原理缺乏认识。 一、微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实现市场营销、销售、服务等活动自动化,使企业能更高效地为客户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为目的的一种管理经营方式。也是一种以"客户关系一对一理论"为基础,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客户关系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软件技术。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CRM实施的基础。微信CRM的本质,是在微信渠道上利用微信的特点和接口而扩展的CRM系统。商家可以通过CRM插件(由专门的软件技术公司制作)对每个关注它的用户进行标签、分类等,从而形成动态的SCRM(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利用这个动态的CRM,商家可以完成针对客户关系链大数据的客户调研、用户结构等调查工作。微信SCRM,实际上是将微信用户粉丝从关注、查询产品信息到接受服务咨询、参与调查与调查或营销活动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形成用户的特征描述,并基于这些特征将微信用户加以分类、存入CRM数据库,作为后续传播、营销的基础。所以,如果微信平台上没有用户关系链大数据,则无法实现此类精准的行为跟踪、归类以及后续营销活动。1.微信CRM的功能当前的微信CRM有许多开放式的对外接口,最广泛的是短信,通过短信可以给顾客发送信息。另外,扫描二维码也可能进入一些应用场景,例如让顾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快速录入商品信息,查询商品、价格、款式等。在不同的企业CRM的功能设置是不同的,但通常都具有以下几种功能。1)小型企业可以通过Excel等方式管理查询客户信息,但大型企业需要更快速地查询客户。微信CRM是用户关系链中的用户信息集成的客户数据库,包括客户的联系方式、特性、成交记录、跟踪记录等。2)通过庞大的微信CRM用户数据库,可以建立上层分析系统,从而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3)微信CRM可以规范企业的作业流程,让各个部门之间按照CRM系统的业务流程工作。4)利用CRM的“自定义菜单”功能来实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有效互动,例如了解最新优惠信息、查询消费记录、开展“电子会员卡”等。2.微信CRM的典型模式一般企业的CRM管理过程会面临两类典型情况。其一,为众多的客户提供通过一次交互完成的、高频次的交易。其二,为较少的客户提供通过多环节完成的、长周期的交易。而微信CRM的典型管理模式通常有三种。(1)一对一模型:企业将收集大量用户数据,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每个客户的需要。在面对公司大业务量客户和重点客户时,适合采用一对一模型。(2)传统的CRM模型:传统模型中,用户数据主要用于客户分类。针对不同特点的用户群体进行分类管理,向其提供不同种类的产品和服务。一般业务量较少的客户,适合采用传统型CRM模型。(3)个性化沟通和目标定位模型:本模型面向所有客户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基本相同,也会结合客户的个人偏好及目标市场的需求对产品与服务进行适度调整。一般地,对比例较大的非核心客户强调的是服务范围和服务的及时性;对数量较少但对公司收益贡献较大的重点客户则提供较集中的、纵向的、积累的成长型服务。3.建立微信CRM的步骤对于企业建立CRM的目标即是建立真正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结构,以最佳的价值定位瞄准最具吸引力的客户,最大化地提高运营效率,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企业建立微信CRM一般遵循CRM的管理思路,从以下五步建立CRM系统即可。(1)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建立客户信息数据需要搜集用户的资料信息,包括:对客户类型的划分、客户基本信息、客户联系人信息、客户跟踪记录等,此外还包括可能的与目标客户和维护老客户相关的信息,如业务商机信息、行业动向信息、产业动向信息,变更信息、用户投诉等。(2)分析和了解客户。通过搜集和详尽分析市场的信息对用户有较深层次的认识后,可以对客户进行细分营销及管理。一般,可以从企业的性质、企业规模、主要业务类型、业务量、行业发展、经营状况、风险评估状况等全面地反映客户的实际情况。(3)客户关系维护。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老用户的维护,由客户服务人员配合销售部做好重点客户的维护和服务,将公司资源集中于“黄金客户”的关系管理,完善客户的维护管理,加大关系营销的力度。(4)客户关怀与服务管理。此功能主要包括服务请求、服务内容、服务收费等的管理,详细记录了服务全程进行情况,将相关信息反馈传递至信息部门。(5)客户增值管理。结合公司新业务的拓展及根据客户信息库获得的资料分析客户潜在需求,为客户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得客户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挖掘。 二、微信关系链管理 如果微信平台上没有用户,微信SCRM的价值则无法体现。所以通过微信的社交功能,建立微信关系链是实现微信CRM的前提。1.建立人脉资源数据库的策略人脉既是资源也是资本,有效建立人脉资源数据库可以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微信企业的客源人脉,一般是指在运营工作中与各类客户打交道而形成的人脉关系。有效管理维护好企业的经销商、商、客户等人脉资源,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交网络工具通过直接的沟通交流,能够创造口碑,赢得推荐,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微信平台的人脉资源关系链的裂变形成了人脉资源库的大数据,能够为企业促进商机。所以,在制定人脉资源选择行动计划时,资源结构要科学合理,例如性别、年龄结构、行业结构、学历与知识素养结构、高低层次结构、内外结构、现在与未来的结构等。人脉圈子结构若过于单一、单调,会影响人脉资源的质量。在拓展人脉资源的过程中,要从长远考虑,应注意人脉的深度、广度和关联度。人脉的深度即人脉关系纵向延伸的情况,达到了什么级别;人脉的广度及人脉关系横向延伸的情况,范围(区域与行业)有多广;人脉的关联度则指人脉关系与个人(或企业)定位从事行业的相关性。所以,利用裂变效应拓展建立人脉资源圈,需要关注成长性及延伸空间。企业在运营微信平台拓展人脉资源的规划时,通常可以按以下步骤实施:确定发展规划评估人脉资源现状明确人脉资源的需求设计人脉资源结构制定人脉资源规划制定拓展营销行动2.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精准锁定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通常是由用户主动选择的,排斥性较小,并且发送的消息类型丰富,形式比较灵活多样。企业通过对微信媒介平台微信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给有需求的用户发送需要的信息,加速推动了精准营销的发展。精准营销是为产品、业务、内容等寻找可能会感兴趣的潜在目标用户的方法过程。要尽可能地精准地锁定目标客户,就必须对目标用户的行为、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并与需要营销的产品、业务、内容相匹配。通过微信,将用户行为细分为若干个可操作的维度,例如,进行用户分组、地域范围控制等精准消息的推送,根据不同的分组特点,给用户发送个性化的内容,让主动添加公众账号的用户都能接收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这样,营销人员便能根据既定的营销目标,结合规则模型来实现精准选取用户,进行精细化营销,同时能够结合客户行为分析挖掘更丰富的客户价值,也可以根据用户行为对用户进行细分,发现未能满足其需求的细分群体,挖掘新商机,开发针对性的产品。 三、线下数据分析和商业决策的大数据营销应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营销属于小众营销,但由于互联网的“喇叭口”效应,很容易造成一种“势”,圈内意见对于圈内外消费者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现在很多人购买产品时,首先会上网搜集信息,会到各类论坛上寻找其他人的使用感受等资讯,因此网友圈子就成了信息的聚合点。比如搜房网上,一些楼盘的业主对于楼盘的评论,几乎成为了影响其他人购房决策的重要因素。按照大众营销做广度、小众营销做深度的原则,圈子营销最重要的就是做深做透,突出个性化服务营销的特点。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圈子营销。第一,组建圈子,做好线上交流与线下的各类活动;维护圈子数据库,做精准客户营销。如,长安铃木通过组建铃木车友俱乐部,通过线上交流、线下交友、出游活动来扩大长安铃木的品牌知名度,并通过扩大圈子影响力及实际的服务工作,影响到了更多的潜在客户,对扩大销量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圈子营销是较为精准的营销手段,由于同属某一类爱好的人群,容易建立信任并建立联系。铃木车友俱乐部按照车友们的不同属性类别建立起关联数据库,当有新品信息或者活动时,就按照不同属性类别有选择地发送信息或者组织活动,这种精准的圈子营销能够达到快速品牌推广并形成口碑传播的效果。第二,与目标圈子群体进行合作,支持和赞助圈子活动,或者制造正面新闻话题,让圈子成员广泛参与,开展有针对性的客户营销。如一些户外运动装备企业经常与各类登山野营的团体、协会、“驴友会”等组织合作,通过这些组织的进行信息传播和营销渠道的建立,可以扩大品牌知名度取得很好的营销效果。又如,必胜客曾与社交网站及网上聚集地360圈作为合作对象。在360圈上参加必胜客活动的用户,都可以加入必胜客的“食尚”潮人圈公众圈。必胜客的营销策略是通过人群特性与产品特色融合的方式进行的创意营销。活动按照参与人群的不同性格进行用户细分性格类别,再将不同特色的必胜客食品与之相匹配,向不同性格的食客推出不同特色的食品,取得了较好的营销效果。第三,与部分圈子中的意见领袖合作,通过意见领袖传播品牌价值。必要时可以进行合作,共同分享和发表产品的信息及使用经验和感受等,以实现低成本营销。总结随着社交网络的全球扩张,企业在互联网中应逐渐转型,借助数据库技术为生活服务,数据大爆炸正在改写市场营销规则。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并提高企业价值的必然要求。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旨在建立新的营销系统,使企业在客户服务、市场竞争、销售以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协调的关系实体,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微信客户关系管理大数据营销正是通过对人脉资源的关系链的整合同时通过线下活动与微信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的创新营销。 作者:陈嘉雯 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广东省电子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 微信营销论文:执业资格考前培训微信营销策略 一、微信与微信营销 微信是腾讯公司为智能移动终端提供的一款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作为一种时尚的沟通交流工具,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信息来源与传媒载体。微信营销是指以微信作为营销平台,向其目标客户传播产品信息,使客户了解企业产品或客户感兴趣的共同话题引发客户好感,最终达到营销的目的。 二、微信营销的优势 (一)营销成本低 目前微信的各大功能都是免费提供给用户,成本仅仅是一定的流量费。企业只要将需要推广的内容放到微信平台上就可以像被广泛接收和传播。 (二)客户定位准 企业可以借助微信精准定位等功能,把企业的营销信息准确地推送给目标客户并显著提高信息到达率,做到点对点精准化营销。 (三)企业和客户互动性强 微信带来了信息传递的多元化,不仅支持文字、表情符号和图片的发送,也支持语音对话和视频交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带着手机,企业和用户就能够彼此轻松地进行良好互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服务客户的效率,这是其他任何一种营销方式都无法实现的。 (四)方式生动形象易接受 传统营销方式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向消费者传递企业产品信息,具有明显的弊端。要么像报纸广告缺乏形象的视觉冲击,要么像电视广告,效果好费用高。微信营销有效地避免了传统营销方式中的弊端,将企业宣传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给了消费者,同时它的营销费用也是极低的。 三、成人职业资格培训微信营销策略 微信是以人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社交平台,成人执业资格考前培训的基础也是以人为主体目标的客户。因此利用微信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成人执业资格考前培训中进行营销,就会得到比传统营销方式更为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可以应用一下方式: (一)主打公众平台,小号推加粉 企业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全方位展示企业的产品信息。针对执业资格考试的成人因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时时关注考试信息。培训机构可利用公众平台及时推送一系列与考试相关的信息,如教材信息、大纲变动、考试要求、该执业资格的考试政策、考试报名时间、准考证打印时间、成绩查询办法等这些对考生很重要的信息,提升客户对该公众号的关注度,解答客户疑问。此外,培训机构还可以将培训信息通过语音的方式推送给客户,如果客户回复语音中提示的关键字,则再给客户提供一些他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实现与客户的有效互动,提升客户对该平台的关注度。这一点企业可以借鉴“逻辑思维”的公众平台,该平台目前已有300多万粉丝,实现了良好的收益。最后,可以借助微信软件的手机号申请小号,利用小号继续加强朋友圈分享和附近好友来推送公众账户,加强公众平台的推广。 (二)加强客户管理与服务 培训机构应像经营品牌一样对待自己的公众账号。对所发送的信息做出整体规划和安排,准备好文字素材和图片素材。如果仅仅只推送本企业的相关信息,难免会让人觉得生硬,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客户反感,所以培训机构应在推送培训信息的同时,适当推送一些行业资讯、新闻热点、优惠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对于粉丝的管理,可以针对新老学员推送不同的内容,设置要方便客户提问及回复。使客户在实际体验中获得良好的服务,这种人性化的服务受到客户认可,促使客户使用微信分享自己的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对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非常有效的。 (三)线上线下同步营销 线下活动能增加微信公众平台的信任度,是充分发挥微信营销优势的重要场所。培训机构可鼓励客户使用手机扫描企业二维码成为企业的粉丝,并采用会员制、点赞送培训等优惠方式来增加精准的目标客户,积累大批实际消费群体,对企业未来微信营销的顺利推广至关重要。结语目前微信已不仅仅只是一个聊天工具,更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微信程序的不断完善,很多眼光敏锐的商家已经着手微信功能的使用,将微信作为企业营销平台的延伸,充分利用微信做起了产品、企业宣传、挖掘客户,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媒体营销时代。但无论何种营销方式,培训企业只有以人为本,以客户为本,以满足客户利益为前提才是微信营销的发展之本。 作者:张海云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系统管理论文:加强儿童的系统管理整体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 论文关键词:保健 健康检查 计划免疫 论文摘要:在社区建立健康档案,及时了解本社区内育龄期妇女的情况,对孕妇进行优生、优育、早检、健康教育,及时掌握社区内新生儿的出生情况,对每一个新生儿都要进行新生儿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的复查,建立、建全系统的儿童管理卡片,建立、建全系统的免疫档案,对儿童的表、卡、证进行系统管理。禁防早种、迟种、漏种现象发生。对各种原因造成迟种或漏种者,通过免疫系统管理,及时进行补种,有效防止传染病在社区内暴发流行。新生儿出院后,都要接受社区保健人员的访视与保健指导,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要求我们必须从早做起。 1新生儿期保健管理 新生儿在出生后3一7d内进行第1次访视,详细询问新生儿出生时及出生后的情况。如:是否足月、顺产、有无窒息、出生体重、阿氏评分,吃奶及排尿情况、疫苗接种情况等,详细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对新生儿进行全身检查,指导护理及喂养。 新生儿出生后12一14d左右,测身长、体重,观察黄疽情况及脐带残端愈合情况。指导家属对新生儿加喂VDz (5 000u,丸),直到周岁,宣传母乳喂养的有关知识,提高4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 满日访:新生儿后28 d时,测量身长、体重、满月体重,与出生体重比较增长不足600g者,应找出原因并给以相应指导,访视时先访早产儿、新生儿,后访感染儿。 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多胎儿、阿氏评分7分者、黄疽儿、感染儿、先天畸形并影响生存能力者应进行垂直管理,增加访视次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供最佳服务。 2婴幼儿期、学龄前儿童系统管理 2.1建立建全档案制度 满月后,建立系统管理大卡,儿童定期进行四、二、一体检,即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4次体检,l}3岁,每年进行2次体检;;3一6岁,每年进行1次体检,根据体检情况,指导喂养知识,及时添加辅食,并对适龄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为人学做好准备工作。 2.2计划免疫制度 按国家规定的儿童计划免疫制度和程序,出生首先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建立计划免疫登记表、卡、证。28 d一1岁内婴儿期:计划免疫包括: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乙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等。1一3岁幼儿期:要完成麻诊复种、百白破加强和A群流脑或A+C流脑、甲肝疫苗、水痘疫苗、麻风腮、流感疫苗等疫苗接种;4一6岁前儿童要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加强,百破二连、麻疹、A群流脑、复查乙肝、个别儿童接种乙肝疫苗转阴者,可重新免疫(接0,1,6程序进行)对抗体减弱可直接加强1次。 3健康教育制度 我们定期在社区举办宣传活动,开展如何预防拘楼病、腹泻、小儿肺炎、肥胖、贫血等讲座,倡导母乳喂养、正确指导婴幼儿的辅食添加,积极宣传计划免疫接种,按计划免疫程序为每一个儿童进行预防接种。通过我们的努力,近几年,本社区儿童整体健康水平上升,各项指标达到了国家的要求。 系统管理论文:浅析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 医院 计算机信息系统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被逐渐运用到医院的经营管理当中。因此,要想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文章主要通过描述现代社会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院的重要性,并以此提出了几点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也在迅猛发展,它不仅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特别是医院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引入到了经营管理当中,这不仅有利于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信息管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和数据库化将是建设现代化医院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因此,要加强和完善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以此来强化医院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医疗质量。 一、网络环境下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必要性 在医疗卫生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要使得医院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医院的整体竞争能力,就必须建立适合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医院的改革发展,还有利于我国整体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构建和管理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优化医院的资源配置,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 在医院的日常运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人、财、物。在传统的医院经营中,必需耗费巨大的人财物资源才能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营。而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引入,医院的工作更加智能化、科学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医院节省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样就能够优化医院的资源配置,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益。 (二)优化医院的信息整合,提高了医院的医疗质量 医院的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收集、加工整合和决策的过程。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引入,更加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以及决策。不管是医院本身的信息,还是病人的信息记录,还是员工的业绩考核信息,都可以简便的分析研究。这不仅能够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也能够促进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 (三)推进医院的科学化管理和现代化建设 随着我国现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制度的改革,计算机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到医院的治疗、科研、财务、行政管理当中去了。医院领导者通过可靠及时的信息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这能够促使医院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正规化,推动医院的现代化建设。 二、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 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下,医院的各项管理也日趋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而且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引入也对医院的发展和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想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具体来讲,有以下措施: (一)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确保医院各项信息的准确性 医院中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医疗记录信息管理、护理信息管理、临床检查信息管理、以及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等几个部分构成。因为医院的运营和管理主要依靠这几个信息系统,所以,这些信息的记录必须确保准确、有效。因此,要切实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工作作风等综合素质,加强医院信息系统队伍的建设。 (二)建立健全医院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当前医院的信息涉及到了门诊、住院、财务、办公室等方面的诸多信息,这不仅涉及到医院的医疗服务也涉及到医院的经济利益。因此,要及时的收集更新信息,及时的分析整合信息。可以以网页浏览、定期的方式向医院的领导以及工作人员通报医院的各项运营情况。也可以通过网站和简报的方式介绍医院的技术设备、医疗服务等,以达到宣传医院的效果。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对医院的了解更加全面。 (三)切实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 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效果的好坏与使用它的医院工作人员有很大的关系。要想加强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就必须对医院的领导干部、医护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培训。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的操作知识,切实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操作水平和使用效率,推进医院的现代化管理。 (四)及时优化计算机信息系统,增加便利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制度的改革,计算机信息系统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及时进行更新设计。例如,随着医保的改革,病人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就诊记录,病人费用的支付等,这些都需要系统的不断优化完善来提高人们看病就医的便利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电子图书馆、网上阅览室、论坛、贴吧等,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科研水平,并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我们还可以开设网上诊所,通过网络向人们提供就诊咨询服务等。 (五)切实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网络完全维护 由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我们必须确保医院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信息系统的网络维护,保障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通过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定时监测,及时更新软件设备等稳固防御体系。因此,医院要建立系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规则,并完善相关制度,强化网络安全管理。 三、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想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这不仅有利于医院的现代化建设,而且能够惠泽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系统管理论文:浅谈基于CDIO的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论文关键词:CDIO 高职 网络系统管理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我国专业人才培养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试图找出在贯彻教育部整体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具体实施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教学模式是一种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1]本文将CDIO理念引入高职网络系统管理教学中,针对当前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思路、课程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一套适合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国的高职网络系统管理教育在近十几年的发展和改革下培养出一大批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在得到市场与社会广泛认可的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1.层次定位模糊 很多人在人才培养目标层次方面,存在着认识误区。他们认为高职网络系统管理教育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从而产生高职网络系统管理教育就是低层次高等教育的想法,所以现实中不少高职院校对高职网络系统管理教育基本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目前高职网络系统管理教育都比较注重“双证”的培养,即除了毕业证,也很注重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从而导致高职网络系统管理教育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层次定位模糊,无法完全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级性。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是由成人院校或者中职学校升级而成,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原本师资以及办学设备等历史原因,无法避免地沿用以前课程设置的蓝本,而这样的课程设置必然会导致与目前的培养目标相左的情况出现。 从课程设置看,课程体系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学生专业门类多,范围广,给教学内容及内容的深浅如何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的相关知识较薄弱,且参差不齐;教材选择余地不大,教学内容难以把握;理论联系实践不够,学用分家;教学实验条件差,实验内容受到限制;学时少、内容多、重点和难点多。[2] 3.师资力量不足 在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已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探索实践活动的引导者、协作者、帮助者、监督者和评价者。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课堂教学的基本教育素质,还应进一步拓展知识结构,提高网络系统管理理论素养,钻研实践教学中特别需要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既要使他们能从教师身上得到必要的帮助,又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其探索实践活动的认同、期待和重视,从而使学生自觉提高对自身素质的要求。 二、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改革,笔者结合当前客观现状,提出以下对策。 1.改变传统观念,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与市场的调研,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地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的运作机制,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就业渠道。”[3] 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按照市场需求来开发和设置课程。一般来说,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课程应该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岗位性、操作性,要反映本学科、本岗位领域最新技术成果,并且应是集知识、技术、技能和岗位要求为一体的一个模块群。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设置的过程就是教学内容为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整合和刷新的过程。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型学科和专业不断出现,没有哪一门学科、哪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成不变的。而课程设置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整合、专业课程与其他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等,都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市场变化的要求而变化。用脱离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的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借鉴CDIO模式,推进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CDIO的核心在于根据工程行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工程设计为导向、以项目训练为载体,来重新设置课程和教学模式。CDIO提出的能力培养大纲综合地考虑工程基础知识、个人专业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技能,以及在整个企业和社会环境下进行CDIO的全过程,CDIO作为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和课程设计的框架体系,不仅符合我国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更适应我国高职网络系统管理教育规律。 (1)院企相结合,营造互动。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体现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为适应市场需求,学院应突出办学特色,形成基地化特色办学模式,如让相关企业进校园,以延伸和拓展培训实训领域,实现产业化特色办学模式。通过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打造公司化课堂,实施一体化教学,把网络系统管理专业职场环境作为职业教育的环境,从而培养“做事”和“做成事”的能力;企业参与教学和实训项目开发的指导,学员在学习期间可以到孵化园的企业参观,并到部分企业进行岗前训练。严格保证学员的实训质量,建立企业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2)实际案例,双师教学。学院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借助于相关共建企业的支持,实训课程和内容以企业的实际案例为主,通过实战演练让学员参与到项目案例开发过程中,从硬件环境、同事关系、公司结构、项目案例、管理制度、工作压力六个真实环境实施教学,从而使学生得到切实的项目经验,丰富学生的网络系统管理技能。 (3)基于CDIO模式进行课程的科学设计。CDIO标准强调:要根据条件就现有教学场地加以改造,无论是教室、报告厅还是工程实践场地、实验室,都可使学生接触和使用到各种现代工程工具,包括硬件、软件、仪器和设备,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人人可用、良好界面、互动互学的工作学习场地。 为此,在教学整体设计上,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要求: 1)在教学内容上,要将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工作,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知识、理论和实践集成为教学计划的规定内容,通过“听中学/看中学/做中学”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文化理论学习能力同步发展。 2)教学方法上,要求师生在实训基地模拟演示性实习基础上,进一步转换角色,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现场环境中,真枪真刀地顶岗从事生产性工作,承担工作岗位相应的责任和任务。 3)教学形式上,要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将实际生产与学习真正融合为一体,在掌握业务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培养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使师生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 4)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求教师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工程师的榜样。[4] 三、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笔者建议要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1.互动讨论式教学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于实践性强的内容,如网站建设,安排专题让学生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向大家讲解,教师学生再一起讨论、分析和评价,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了自学的能力。[5] 2.推演式教学 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逐步推进。例如网络可靠性、网络安全: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理想模式到实用模式的逐步分析,使学生不但理解了原理,而且初步了解和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思路。 3.演示性教学 在讲课时使用可视化动画模拟软件来进行动态演示,形象、生动、直观,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4.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相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和视频教学软件,网上答疑平台,教学大纲、PPT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内容全部上网,并向学生开放,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采取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利用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展开互动。 四、结语 借鉴CDIO模式,推进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学院内实训中心和对社会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校企合作项目由小到大、由单一到综合、由模拟到实际,师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不断更新着教学和学习观念。 总之,通过将CDIO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和同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从业所要求的各项素质,对学生毕业走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不过,我们高职院校在实施具体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只有根据行业的不同、地域的差异,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变化,不断解决自身的问题,完善自身的体制,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教育部总目标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系统管理论文: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加快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实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计算机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提高档案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我国档案部门应用电子计算机可追溯到70年代,但真正有计划地建立自己的系统是1985年。经过艰苦创业,初步建成了文书档案处理系统,使系统不断向信息管理的目标推进,其装备水平和应用水平逐步提高。“九五”规划之“金信工程”,为全面实现档案信息处理和管理的现代化做了准备。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多环节配套的复杂系统工程,系统建设发展到目前阶段,研究探讨对系统的协调组织、加强管理和科学决策,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对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的目的在于开发应用,离开推进应用水平的提高,就脱离了实际。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一是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争取条件采用先进技术;二是要充分掌握系统的综合性、系统性、统一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要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如何提高应用水平,需要深入考察与自动化系统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本文试从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阐述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推进自动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系统的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系统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这一认识上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自动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集成化要求,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三、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试点,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四、慎重选定技术路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目前,对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工程影响最大的技术是微机?工作站、服务器?性能的提高,网络技术的成熟及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局域网、广域网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开通。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选择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路线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推行适应的先进技术,使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符合我们的实际。档案部门对先进技术的潜在需求很大,但现实的需求又往往跟不上,宏观监测需要的信息量和使用频率同微观经济需求有很大差别,因此不断发生买了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建了网络而传输量很少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发展,再进行每一项具体的决策。 五、实事求是地改进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是管理任何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方式,信息自动化这一高新技术系统也不例外。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其含义为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这亦是研究自动化系统管理时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要能使高度集中管理和方便使用相结合。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同时存在集中统一管理不力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主要方面是集中统一管理不力,这同我国档案工作是在各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系统建设从“微机起步”有关。应下决心解决分散现象,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业务技术规范、标准,硬软件的选用,上下各个层次和各专业办公自动化等都应纳入统一的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之中,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不能各行其是自建系统,造成信息分割和资源浪费。也要下决心解决方便使用的问题,如长期将档案部门的“硬任务”集中于一个部门,在档案部门这一信息系统之内再组建一个“档案信息系统”,就很难提高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较理想的模式,但这种高技术结构,必须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不具备这些条件,从集中向分散过渡,反倒有可能退回到分散式。 六、充分发挥系统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档案自动化系统建设是档案部门投资最大的项目,在资金筹集和管理使用方面,较好的做法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中央拨款、地方拨款、单位自筹和争取外援相结合,资金使用上做到按项目管理,进行项目论证并跟踪考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没有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长期建设发展计划中立项,档案信息自动化项目资金大多通过领导特批解决,为此耗费了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很大精力。“九五”建设规划被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作为国家经济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定名为“金信工程”,为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要落到实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各地也应及早积极争取。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在资金管理上不够科学合理,有分散和浪费现象。如有的项目因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都有待于今后注意改进。 七、重视人才管理 推进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关键是人才。加强培养教育,造就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已被广泛关注。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骨干力量是计算机技术队伍,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当前有些单位的队伍不稳,有人才流失现象。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育其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有计划组织进修,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给予关心和照顾,解除其后顾之忧;研究专门人才成长和流动的规律,以形成最佳人才结构等方面都需要给予重视。在管理上,还需要研究如何增强计算机机构和人员的活力,例如 引入竞争机制,对某些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在保证完成档案建设的前提下,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等等。 八、科学民主决策 当前我国档案工作改革和发展已进入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阶段,如何把繁重的任务和推进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正确领导和协调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求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过程的民主化,行政领导要与档案业务、计算机专业技术、人事教育、后勤保障等部门共同研究,组织专家论证,从档案改革的需求、传输技术的可行、人财物力的可能、社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集思广议才能避免失误。要加强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协调工作,讨论并提出系统建设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指导方针,协调自动化系统建设中各有关方面工作,审定系统建设的阶段目标、技术路线、标准规范、实施方案、投资规模、经费预算及重大立项和执行。为使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得到充分论证,应设立专家咨询小组,这为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建立了制度保证。 系统管理论文: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管理初探 摘 要 阐述了竞争情报的作用、管理以及反情报活动,阐明了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做好竞争情报系统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 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系统 CIO管理 反情报活动 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表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竞争是经济竞争的主流,现代企业的成长离不开竞争情报,企业要在竞争上取得优势,就必须明确认识和发挥竞争情报对企业的作用。企业只有依靠竞争情报才能不断更新企业面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激烈竞争的要求。 1 竞争情报的整体作用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具有企业决策的智囊作用,市场导向的尖兵作用,商品营销的警示作用,技术交流协作的参谋作用,市场投资经济价值的揭示作用,是现代企业生存的重要基础和战略武器。竞争情报的基本作用就是增强世界的有序性,对现代企业来讲,竞争情报是企业生产经营有序的保证、管理有序的基础、决策有序的依据、控制有序的灵魂。竞争情报比一般的经济情报更加具有目的性、时效性、实用性。首先,它是企业感知外部环境变化的预警系统,能帮助企业及时洞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市场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企业可能构成的威胁和机遇。其次,它是企业为适应未知环境变化而作出战略决策和竞争策略的支持系统,为企业的竞争决策提供依据和论证。第三,它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是企业领导集团的重要参谋。 2 竞争情报系统的管理工作竞争情报系统的管理工作包括对情报的管理和情报人员的管理工作。要使竞争情报系统最有效的为企业发挥作用,必须是收集、分析、服务反馈、管理决策各环节紧密配合。对竞争情报的管理是从情报的收集、分析研究、利用与决策开始。竞争情报收集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情报后,立即传送给研究部门进行分析,做到情报的进一步精化,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出高价值、智能化的情报,供决策层及相关部门应用,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好的战略决策,以此来赢得市场与竞争。尤其是对竞争对手的企业实力、未来目标、现行战略进行仔细分析,了解本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作出抢占市场前的准备。通过分析后的情报是智能性、增值性的产品,它由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信息经理)反馈给各部门主管及决策层,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赢得竞争,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才算发挥了作用。 当今有很多企业是建而不用。所谓“建而不用”即跟着风潮建立相应的竞争情报系统,却不会去应用它,这是企业的重大失误。这不仅是企业人员与资金的浪费,也使企业失去很多良好的机遇,企业也因此可能走向衰落。 人是关键性因素。对情报人员的管理尤为重要。首先要保证其素质与技术水平,情报人员要学会如何快速、广泛地收集情报,无论是从书籍、报刊、产品目录等收集,还是从第三方获得情报,都需有细致、全面、认真的态度,还要保证了解计算机现代技术,拥有很好的人际圈子,争分夺秒的意识,做到以上这些,才能收集到情报。情报人员还需对情报有分析研究的能力,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与市场分析能力,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做好系统分析,形成规范化、条理化的情报送交CIO,再由CIO发送给决策部门处理利用。情报人员还需要有很强的保密意识,对情报系统的任何资料都需妥善保管,以免被其他公司窃取利用,对本公司造成不利和损失。设想如果情报人员都不能做到“不该说的一句都不说”,那么,公司的竞争情报系统必定是个失败的部门,也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 CIO的素质是情报系统的决定性因素。首先,CIO要有领导艺术,如果他在系统中能有高超的领导才能,独特的领导艺术魅力,这个系统就有了好的首领。CIO必须是一个卓越的管理专家。对企业综合、复杂的情报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建立多方位多功能的情报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情报资源的共享,以辅助公司高层决策和长远规划。CIO还必须有战略远见。CIO能否及时获取和处理与本公司经营活动有关的最新情报,帮助公司确立新的战略方向和经营策略往往就成为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协调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CIO一方面直接对最高决策者CEO(Chief Enterprise Officer)负责,另一方面还要全面统筹调控情报系统各分支机构和部门。商业经营头脑是CIO的基础。有着管理IS和公司商业部门的双重经验,拥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灵活的商业经营头脑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他们通过对财务报表、管理报告和用户信息数据的分析和集成,开发出具有新活力的信息,并直接应用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从而极大地加快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反应能力。所以在建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之前,选择优秀的CIO是首要管理工作。企业董事会还应时刻监督管理CIO的工作,保证了CIO的工作,情报工作即做对了一半。 另外,企业还应对情报人员也实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其收集到的情报如果给企业创造了时机与效益,就应给予奖励,这样才能激励情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相反,若企业因为未得到情报而失去了机会,则应进行教育与惩罚。情报系统应该成为一个非常有活力的系统。这样才算管理好了。 3 企业反情报活动企业除了研究分析竞争对手情报、竞争环境情报、竞争策略情报、竞争目标情报以外,还需对本企业的情报进行自我保护,可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内部人员情报保密制度。 (2)提高全员保密意识,签定保密协议。 (3)建立内部技术保密制度。 (4)建立经济部门保密制度。 (5)建立宣传保密制度。在产品文献、产品展览会、产品鉴定会、订货会、交易会等宣传过程中,注意保密。 (6)建立废品处理制度。 (7)建立产品保密制度与有形载体保密制度。 企业要生存,必须获取竞争性情报。现代企业注重情报信息工作,建立起好的信息工作模式,通过企业内部信息机构和外部信息源、信息咨询机构获取竞争性情报,并对其收集的关于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策略的情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同时企业必须对竞争情报系统进行良好的管理。管理是关键,只有建立了严格、有序、良好的管理系统,才能使企业步入完善的发展轨道,而且CIO要有一定的素质,并作好反情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领先一步,蒸蒸日上。 系统管理论文: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加快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实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计算机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提高档案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我国档案部门应用电子计算机可追溯到70年代,但真正有计划地建立自己的系统是1985年。经过艰苦创业,初步建成了文书档案处理系统,使系统不断向信息管理的目标推进,其装备水平和应用水平逐步提高。“九五”规划之“金信工程”,为全面实现档案信息处理和管理的现代化做了准备。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多环节配套的复杂系统工程,系统建设发展到目前阶段,研究探讨对系统的协调组织、加强管理和科学决策,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对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的目的在于开发应用,离开推进应用水平的提高,就脱离了实际。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一是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争取条件采用先进技术;二是要充分掌握系统的综合性、系统性、统一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要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如何提高应用水平,需要深入考察与自动化系统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本文试从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阐述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推进自动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系统的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系统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这一认识上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自动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集成化要求,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三、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试点,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四、慎重选定技术路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目前,对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工程影响最大的技术是微机?工作站、服务器?性能的提高,网络技术的成熟及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局域网、广域网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开通。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选择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路线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推行适应的先进技术,使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符合我们的实际。档案部门对先进技术的潜在需求很大,但现实的需求又往往跟不上,宏观监测需要的信息量和使用频率同微观经济需求有很大差别,因此不断发生买了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建了网络而传输量很少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发展,再进行每一项具体的决策。 五、实事求是地改进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是管理任何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方式,信息自动化这一高新技术系统也不例外。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其含义为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这亦是研究自动化系统管理时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要能使高度集中管理和方便使用相结合。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同时存在集中统一管理不力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主要方面是集中统一管理不力,这同我国档案工作是在各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系统建设从“微机起步”有关。应下决心解决分散现象,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业务技术规范、标准,硬软件的选用,上下各个层次和各专业办公自动化等都应纳入统一的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之中,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不能各行其是自建系统,造成信息分割和资源浪费。也要下决心解决方便使用的问题,如长期将档案部门的“硬任务”集中于一个部门,在档案部门这一信息系统之内再组建一个“档案信息系统”,就很难提高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较理想的模式,但这种高技术结构,必须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不具备这些条件,从集中向分散过渡,反倒有可能退回到分散式。 六、充分发挥系统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档案自动化系统建设是档案部门投资最大的项目,在资金筹集和管理使用方面,较好的做法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中央拨款、地方拨款、单位自筹和争取外援相结合,资金使用上做到按项目管理,进行项目论证并跟踪考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没有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长期建设发展计划中立项,档案信息自动化项目资金大多通过领导特批解决,为此耗费了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很大精力。“九五”建设规划被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作为国家经济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定名为“金信工程”,为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要落到实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各地也应及早积极争取。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在资金管理上不够科学合理,有分散和浪费现象。如有的项目因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都有待于今后注意改进。 七、重视人才管理 推进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关键是人才。加强培养教育,造就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已被广泛关注。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骨干力量是计算机技术队伍,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当前有些单位的队伍不稳,有人才流失现象。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育其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有计划组织进修,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给予关心和照顾,解除其后顾之忧;研究专门人才成长和流动的规律,以形成最佳人才结构等方面都需要给予重视。在管理上,还需要研究如何增强计算机机构和人员的活力,例如 引入竞争机制,对某些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在保证完成档案建设的前提下,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等等。 八、科学民主决策 当前我国档案工作改革和发展已进入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阶段,如何把繁重的任务和推进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正确领导和协调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求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过程的民主化,行政领导要与档案业务、计算机专业技术、人事教育、后勤保障等部门共同研究,组织专家论证,从档案改革的需求、传输技术的可行、人财物力的可能、社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集思广议才能避免失误。要加强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协调工作,讨论并提出系统建设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指导方针,协调自动化系统建设中各有关方面工作,审定系统建设的阶段目标、技术路线、标准规范、实施方案、投资规模、经费预算及重大立项和执行。为使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得到充分论证,应设立专家咨询小组,这为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建立了制度保证。 系统管理论文:浅谈基于CDIO的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论文关键词:CDIO 高职 网络系统管理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我国专业人才培养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试图找出在贯彻教育部整体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具体实施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教学模式是一种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1]本文将CDIO理念引入高职网络系统管理教学中,针对当前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思路、课程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一套适合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国的高职网络系统管理教育在近十几年的发展和改革下培养出一大批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在得到市场与社会广泛认可的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1.层次定位模糊 很多人在人才培养目标层次方面,存在着认识误区。他们认为高职网络系统管理教育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从而产生高职网络系统管理教育就是低层次高等教育的想法,所以现实中不少高职院校对高职网络系统管理教育基本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目前高职网络系统管理教育都比较注重“双证”的培养,即除了毕业证,也很注重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从而导致高职网络系统管理教育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层次定位模糊,无法完全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级性。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是由成人院校或者中职学校升级而成,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原本师资以及办学设备等历史原因,无法避免地沿用以前课程设置的蓝本,而这样的课程设置必然会导致与目前的培养目标相左的情况出现。 从课程设置看,课程体系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学生专业门类多,范围广,给教学内容及内容的深浅如何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的相关知识较薄弱,且参差不齐;教材选择余地不大,教学内容难以把握;理论联系实践不够,学用分家;教学实验条件差,实验内容受到限制;学时少、内容多、重点和难点多。[2] 3.师资力量不足 在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已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探索实践活动的引导者、协作者、帮助者、监督者和评价者。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课堂教学的基本教育素质,还应进一步拓展知识结构,提高网络系统管理理论素养,钻研实践教学中特别需要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既要使他们能从教师身上得到必要的帮助,又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其探索实践活动的认同、期待和重视,从而使学生自觉提高对自身素质的要求。 二、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改革,笔者结合当前客观现状,提出以下对策。 1.改变传统观念,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与市场的调研,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地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的运作机制,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就业渠道。”[3] 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按照市场需求来开发和设置课程。一般来说,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课程应该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岗位性、操作性,要反映本学科、本岗位领域最新技术成果,并且应是集知识、技术、技能和岗位要求为一体的一个模块群。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设置的过程就是教学内容为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整合和刷新的过程。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型学科和专业不断出现,没有哪一门学科、哪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成不变的。而课程设置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整合、专业课程与其他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等,都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市场变化的要求而变化。用脱离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的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借鉴CDIO模式,推进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CDIO的核心在于根据工程行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工程设计为导向、以项目训练为载体,来重新设置课程和教学模式。CDIO提出的能力培养大纲综合地考虑工程基础知识、个人专业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技能,以及在整个企业和社会环境下进行CDIO的全过程,CDIO作为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和课程设计的框架体系,不仅符合我国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更适应我国高职网络系统管理教育规律。 (1)院企相结合,营造互动。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体现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为适应市场需求,学院应突出办学特色,形成基地化特色办学模式,如让相关企业进校园,以延伸和拓展培训实训领域,实现产业化特色办学模式。通过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打造公司化课堂,实施一体化教学,把网络系统管理专业职场环境作为职业教育的环境,从而培养“做事”和“做成事”的能力;企业参与教学和实训项目开发的指导,学员在学习期间可以到孵化园的企业参观,并到部分企业进行岗前训练。严格保证学员的实训质量,建立企业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2)实际案例,双师教学。学院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借助于相关共建企业的支持,实训课程和内容以企业的实际案例为主,通过实战演练让学员参与到项目案例开发过程中,从硬件环境、同事关系、公司结构、项目案例、管理制度、工作压力六个真实环境实施教学,从而使学生得到切实的项目经验,丰富学生的网络系统管理技能。 (3)基于CDIO模式进行课程的科学设计。CDIO标准强调:要根据条件就现有教学场地加以改造,无论是教室、报告厅还是工程实践场地、实验室,都可使学生接触和使用到各种现代工程工具,包括硬件、软件、仪器和设备,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人人可用、良好界面、互动互学的工作学习场地。 为此,在教学整体设计上,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要求: 1)在教学内容上,要将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工作,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知识、理论和实践集成为教学计划的规定内容,通过“听中学/看中学/做中学”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文化理论学习能力同步发展。 2)教学方法上,要求师生在实训基地模拟演示性实习基础上,进一步转换角色,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现场环境中,真枪真刀地顶岗从事生产性工作,承担工作岗位相应的责任和任务。 3)教学形式上,要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将实际生产与学习真正融合为一体,在掌握业务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培养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使师生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 4)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求教师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工程师的榜样。[4] 三、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笔者建议要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1.互动讨论式教学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于实践性强的内容,如网站建设,安排专题让学生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向大家讲解,教师学生再一起讨论、分析和评价,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了自学的能力。[5] 2.推演式教学 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逐步推进。例如网络可靠性、网络安全: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理想模式到实用模式的逐步分析,使学生不但理解了原理,而且初步了解和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思路。 3.演示性教学 在讲课时使用可视化动画模拟软件来进行动态演示,形象、生动、直观,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4.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相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和视频教学软件,网上答疑平台,教学大纲、PPT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内容全部上网,并向学生开放,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采取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利用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展开互动。 四、结语 借鉴CDIO模式,推进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学院内实训中心和对社会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校企合作项目由小到大、由单一到综合、由模拟到实际,师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不断更新着教学和学习观念。 总之,通过将CDIO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和同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从业所要求的各项素质,对学生毕业走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不过,我们高职院校在实施具体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只有根据行业的不同、地域的差异,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变化,不断解决自身的问题,完善自身的体制,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教育部总目标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系统管理论文:浅析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 医院 计算机信息系统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被逐渐运用到医院的经营管理当中。因此,要想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文章主要通过描述现代社会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院的重要性,并以此提出了几点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也在迅猛发展,它不仅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特别是医院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引入到了经营管理当中,这不仅有利于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信息管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和数据库化将是建设现代化医院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因此,要加强和完善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以此来强化医院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医疗质量。 一、网络环境下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必要性 在医疗卫生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要使得医院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医院的整体竞争能力,就必须建立适合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医院的改革发展,还有利于我国整体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构建和管理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优化医院的资源配置,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 在医院的日常运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人、财、物。在传统的医院经营中,必需耗费巨大的人财物资源才能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营。而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引入,医院的工作更加智能化、科学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医院节省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样就能够优化医院的资源配置,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益。 (二)优化医院的信息整合,提高了医院的医疗质量 医院的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收集、加工整合和决策的过程。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引入,更加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以及决策。不管是医院本身的信息,还是病人的信息记录,还是员工的业绩考核信息,都可以简便的分析研究。这不仅能够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也能够促进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 (三)推进医院的科学化管理和现代化建设 随着我国现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制度的改革,计算机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到医院的治疗、科研、财务、行政管理当中去了。医院领导者通过可靠及时的信息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这能够促使医院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正规化,推动医院的现代化建设。 二、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 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下,医院的各项管理也日趋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而且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引入也对医院的发展和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想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具体来讲,有以下措施: (一)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确保医院各项信息的准确性 医院中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医疗记录信息管理、护理信息管理、临床检查信息管理、以及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等几个部分构成。因为医院的运营和管理主要依靠这几个信息系统,所以,这些信息的记录必须确保准确、有效。因此,要切实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工作作风等综合素质,加强医院信息系统队伍的建设。 (二)建立健全医院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当前医院的信息涉及到了门诊、住院、财务、办公室等方面的诸多信息,这不仅涉及到医院的医疗服务也涉及到医院的经济利益。因此,要及时的收集更新信息,及时的分析整合信息。可以以网页浏览、定期的方式向医院的领导以及工作人员通报医院的各项运营情况。也可以通过网站和简报的方式介绍医院的技术设备、医疗服务等,以达到宣传医院的效果。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对医院的了解更加全面。 (三)切实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 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效果的好坏与使用它的医院工作人员有很大的关系。要想加强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就必须对医院的领导干部、医护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培训。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的操作知识,切实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操作水平和使用效率,推进医院的现代化管理。 (四)及时优化计算机信息系统,增加便利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制度的改革,计算机信息系统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及时进行更新设计。例如,随着医保的改革,病人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就诊记录,病人费用的支付等,这些都需要系统的不断优化完善来提高人们看病就医的便利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电子图书馆、网上阅览室、论坛、贴吧等,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科研水平,并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我们还可以开设网上诊所,通过网络向人们提供就诊咨询服务等。 (五)切实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网络完全维护 由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我们必须确保医院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信息系统的网络维护,保障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通过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定时监测,及时更新软件设备等稳固防御体系。因此,医院要建立系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规则,并完善相关制度,强化网络安全管理。 三、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想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这不仅有利于医院的现代化建设,而且能够惠泽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系统管理论文:生态系统管理流域法规思考 摘要: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黑河流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机构能力建设为主线,提出构建“一大一小一中”三套黑河流域法规体系框架的思路。通过比对,指出折中方案较为可行,该方案包括充实流域管理内容、明确各级责任主体及部门间协作机制、加强流域机构能力建设并强化社会公众监督和稳妥推进流域立法工作四个方面的内容。该方案设计根据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求,符合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体现了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内容。 关键词: 流域生态系统管理;黑河流域;法规体系;框架 由于黑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多变、热点问题突出等特征,黑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可持续管理日益受到重视。黑河治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据统计,自2002年7月17日至今,已连续12年29次调水进入曾干涸10年之久的黑河尾闾东居延海[1]。但是,随着全球变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黑河流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法规建设薄弱,已成为制约黑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构建黑河流域法规体系框架,为建立科学、高效、可持续的黑河流域管理实践体系提供有益探索。 1黑河流域法规体系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1.1战略需求 1.1.1战略地位重要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跨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流域面积约14.30万km2。黑河中游的张掖地区,地处古丝绸之路和今欧亚大陆桥之要地,下游的额济纳旗与蒙古国形成了507km边境线,黑河流域还有我国重要的国防和军事科研基地。同时黑河流域又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汉、蒙、回、藏、裕固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1.2水事矛盾突出 黑河流域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集中且蒸发量大,为典型的资源缺水型流域,流域水资源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水事矛盾相当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更趋凸显,加上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且跨区域,协调管理难度大。 1.1.3生态危机严峻 作为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开发最早的流域,急剧恶化的水环境明显影响黑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循环过程的微小波动往往对该流域生态系统造成强烈影响。特别是近50年来,随着人类活动持续增强,中下游地区严重荒漠化,居延海干枯,黑河流域已经成为我国两大生态危急区之一和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1.2实践需求 1.2.1理顺流域管理体制的需要 黑河流域管理局作为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派出机构,是在黑河流域依法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责的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而黄河水利委员会又是水利部的派出机构,相关权限依托于水利部授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黑河流域管理局议事及综合协调能力的发挥,削弱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权威性。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更好地处理与现行法律、法规,尤其是与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关系,亟须加强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系统管理,通过流域立法划分流域管理机构和相关各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及其他配合主体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在区域管理服从流域统一管理的原则下对黑河流域实行统一管理。 1.2.2加强流域管理手段的需要 实现流域统一管理、协调行政区域管理和行业管理,是流域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其中涉及大量行政许可、监督和必要的处罚行为,需要依法具备相应的行政资格和能力。目前,黑河水量调度仅仅依靠单纯的行政手段实施“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正义峡断面下泄指标的完成和流域水资源的配置主要取决于上游天然来水过程。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于2013年批复了《黑河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旨在对天然来水过程进行有效调控,保证正义峡断面下泄指标并科学配置水资源,但还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由于现有的法律保障不足,流域管理机构在协调部门利益和区域利益上调控手段不足,力不从心。 1.2.3流域与区域统一管理的需要 黑河流域管理局通过协调地方政府及地方水务部门、用水单位及用水户行使其水资源管理和调度职能,但现行法律法规在管理职责和权限方面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造成在具体实践中流域利益和区域利益容易产生冲突。2012年4月黑河调水期间对黑河上、中、下游部分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中下游的用水矛盾十分突出,黑河流域管理局协调处理难度较大。2013年11月再次对黑河中游张掖市的甘州区、高台县和临泽县的部分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机构访谈以及入户访谈,发现黑河流域管理局和地方水务部门的联系主要发生在调水事务上,且具有阶段性,和其他部门诸如法制、环境保护、农牧等的联系较少。在张掖,灌溉与调水的矛盾十分突出,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补偿机制,其区域利益与流域利益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协调。因此,寻找“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模式的结合点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2]。 1.2.4流域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的需要 国家层面的立法还不足以支持流域的统一管理[3]。由于缺乏上位法的支撑,现行流域管理制度的有些规定过于笼统和原则[4]。而且,黑河流域实务工作中常用的法规制度大多是水利部的规章和国务院、水利部及黄河水利委员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层级较低,约束力有限,多为应急立法,这种分散性、不完整的立法,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流域管理实践[5]。同时,现行法规制度大多是实体性规定而缺少相应的程序性规定,导致实体法所规定的目标难以实现。流域所经省区的相关地方性法规、省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大都是围绕国家立法制定的实施性立法和规范性文件,有效期短,延续性差。由于缺乏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流域法,同位层级的流域管理立法(甚至是低层级的)无法协调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防洪等一系列问题。流域管理制度与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法律冲突较为突出,如取水许可权的冲突。 2国内外流域法制化管理的启示 2.1国际启示 通过梳理主要发达国家和国家联盟,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欧盟对泰晤士河、田纳西河、墨累-达令河、莱茵河以及欧盟水框架指令治理的经验,其流域法制化管理的启示如下。 2.1.1重视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各国往往都以一部基本法为基础,具体制定并实施相关系列立法,不断细化和增加规范范围,通过区域立法与流域立法的有机结合、尝试区际立法等保障流域的可持续发展[6]。 2.1.2注重流域机构能力建设 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完善而有力的流域管理机构,赋予流域管理机构一定的自主权,如英国的泰晤士河水管理局,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同时注重协商机制,建立和完善州内、国内乃至国际水资源管理机构的协商机制,有力推动流域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执行阻力[7-9]。 2.1.3综合规划先行 各国普遍注重流域管理开发的整体规划,规划涉及面广,纲领性强,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流域内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类资源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使流域内各项与自然资源有关的活动相互协调。 2.1.4注重行政、法制、经济、科技手段等方法的综合运用 各国大都利用水权、水价的杠杆作用,注重市场机制,以及工程和非工程手段的运用。同时重视水资源数据和情报的利用与分享,致力于建立完备的水资源数据库及先进的预警和监测系统[10-11]。 2.1.5强调公众参与机制 流域管理中许多问题的有效解决都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各国大都注重公众参与且制定相应的参与机制,包括环境教育等内容,依法保障其权益的实现[9-10]。 2.1.6流域管理制度要有重点、分阶段地落实 流域管理内容涉及面广,所流经区域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等背景各不相同,各区域的履行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流域管理在总时间表可控的情况下,要分步骤、分阶段、有重点地逐步落实[12]。 2.2国内启示 目前我国在国家层面、流域层面和省区层面均制定有相关制度并设立相关机构。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国家立法以及《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管理条例》和《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等重要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法规制度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其制度建设的启示如下。 2.2.1强调流域统一管理,树立流域机构的权威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规定的基础上,流域法规制度进一步明确“行政区域管理应当服从流域管理”,更加符合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实际需要。 2.2.2水量与水质管理并重 强调水资源保护,加强水功能区监测和治理,完善水量的统一分配、调度管理及用水管理规定,做好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加强城乡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等制度。同时,重视地下水和地下水环境的保护,规范地下水开发的管理,禁止擅自开采承压地下水。 2.2.3常规管理和应急管理相结合 严格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审查制度,完善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及项目资金管理等日常管理。同时,制定流域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等,建立应急水量调度的处置制度。 2.2.4注重生态用水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各流域一般都要求推进经济结构、种植结构调整,干流禁止开荒,防止生态用水被挤占,促进流域生态恢复。同时,建立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机制,明确上、下游在排污超限,水质不达标方面的相互补偿标准,对减排企业和转产农民,由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予以扶持。 2.2.5围绕流域管理立法,制定配套措施 根据国家立法,结合流域实际,制定流域管理立法的系列配套制度或措施,使整个管理工作利于操作和执行。 2.2.6强化法律责任,增大处罚力度 明确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做到权责一致。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违反禁止性规定的行为,规定较为全面的流域管理责任条款。 3黑河流域法规体系框架设计 通过法规体系建设,旨在通过公平协商,建立一套既能实现资源共享,各方互相让步,又留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并有共同遵守愿望的一系列法规制度。本文提出黑河流域法规体系框架设计的三套方案,即“一大一小一中”的立法规划体系思路。 3.1方案一:大方案———应然法体系 大方案是按照法理和流域管理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的一种应然法体系,即从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角度提出黑河流域法规体系框架。该方案重点考虑以下问题:需要超越黑河流域管理局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现有职能和上位法的部分规定;管理主体不仅以黑河流域管理局为主,还应包括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黄河水利委员会、流域所在三省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等。通过列举式规定和原则性规定相结合的方式明确赋予这些管理主体以相应的职责;制定一部黑河流域管理的综合性和基础性立法,即《黑河流域管理条例》。《黑河流域管理条例》需要对流域管理涉及的内容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对流域机构的地位、管理职责及法律责任做出明确规定,使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更加明确,权威性及协调能力增强。《黑河流域管理条例》也能为流域管理相关配套法规制度,流域内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订和废除提供依据和指导,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黑河流域管理更趋科学合理和综合高效。综合考虑黑河流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国内其他流域立法的先例,该条例定位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较为科学合理。 3.2方案二:小方案———实然法体系 小方案则是按照国家三定方案规定的黑河流域管理局职责,在现行流域管理体制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相关规定,结合流域实际设计的一种实然法体系,即管理主体包括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流域所在三省区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主体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履行好水行政管理的相应职责。该方案重在流域管理法规体系的梳理、拓展、补充和提升,重点考虑以下问题:将《黑河干流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拓展提升为《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增加除水量调度之外的其他相关内容,形成流域统一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并争取将其上升为国务院行政法规;完善现有制度体系,争取把有条件和成熟的制度上升层级,把职责范围内还没有制定的制度尽快开展调研以促进制定出台;做好两个沟通,一方面积极与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沟通,争取拓展黑河流域管理机构的有关业务,即在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职权范围内拓宽授权,不仅涉及水量调度,还应加入水质管理、地下水管理、水土流失管理、水利工程管理以及水行政管理等内容,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与各省区立法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做到地方法规体系建设和黑河流域法规体系建设能够有机衔接。 3.3方案三———折中方案 折中方案主要考虑以下问题:根据现行水资源管理上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在黑河流域管理局上级主管部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职能范围内给黑河流域管理局拓展授权;在管理主体上不仅包括黑河流域管理局,还包括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黄河水利委员会、流域所在三省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等;以水利部为主,环境保护部配合,协调多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拟定《黑河流域管理条例》,仍然定位为国务院行政法规,以《黑河流域管理条例》制定为核心,以相关配套制度体系建设和机构建设为补充。 4推荐方案及其主要内容 大方案涉及内容和范围较广,小方案只属于改良方案。考虑到操作难度和可行性、流域管理实际和效果需求,本文推荐方案三即折中方案。该框架体系的设计按照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求,尽可能体现其思想,但又必须兼顾流域管理实际需求和现实操作性。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是基于流域综合管理模式,应用生态系统方法,通过具体的行动、过程和实践,促进和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13]。折中方案涉及的主要内容有: a.充实流域管理内容。 以流域为单元,以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已有的流域规划、水文监测、水量分配与调度、取水许可、工程管理、水事纠纷协调与处理等基础上,争取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扩大授权,增加排污许可和水质监测、地下水管理、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管理、河道管理、防洪管理、水土保持管理、水利工程管理、监督处罚及相关法律责任等内容。明确建立流域内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设立国家生态补偿基金对资源调出区给予相应经济补偿以促进流域治理目标的实现和巩固治理成果。明确调水的生态目标,确保中游节约的水用于下游的生态治理而不是生产建设。加快黑河流域综合规划的制定工作。 b.明确各级责任主体及部门间协作机制。 根据各主体本身管理权限和在流域管理活动中可能发挥的最大实际效益,明确各主体责任,形成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为领导责任主体,黑河流域管理局为协调责任主体,流域所在三省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配合部门、流域内的国防军工部门等为执行责任主体的流域管理主体格局。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管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目标,建立黑河流域管理行政首长责任制,确保流域目标在区域内得到支持。 c.加强流域机构能力建设,强化社会公众监督。 明确或成立地方的流域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加强机构管理能力建设,开辟社会公众监督渠道,形成综合化、层次化、专业化、责任化、社会化的流域管理体制。给农民用水者协会一定的经费支持,以鼓励其有效参与流域节水,提高用水效率以及其自治水平和能力。 d.稳妥推进流域立法工作。 各层面依据轻重缓急,有计划、分步骤,通过完善已有立法,协调相关立法,争取新立法,制定流域和地方政府的配套制度等措施,逐步构建法规体系设计的框架和内容,制定或修订不同层级的法规制度,形成以《黑河流域管理条例》为基础的黑河流域法规体系框架。研究认为,折中方案的内容设计符合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较为科学合理,体现了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注重流域生态系统特征;适当调整机构和组织以适应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需要,加强机构能力建设;采用适应性管理方法,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及时调整行动;鼓励各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协商、讨论和决定流域事务;采用多学科方法和多种手段进行流域管理;注重制定流域中长期规划等[13]。 作者:张大伟 王聪 王道席 莫文春 徐辉 单位: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系统管理论文:项目化物流信息系统管理改革 摘要: 物流信息化已成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前提条件,更成为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改进客户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该课程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及综合运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进行物流相关业务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近几年来《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基础上,从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角度,提出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课程基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路。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教学改革 现代物流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快速响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使物流系统具有高度的敏捷性,降低成本。物流信息化已成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前提条件,更成为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改进客户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为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学生重要的专业课之一,那么,如何结合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的教学质量,达到增强高职学生市场竞争力的目标?通过近几年来对《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从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等进行讨论总结,提出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课程改革方案。 1、课程设计思路的改革 本课程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紧紧抓住理论和实践两条主线。课程立足于物流岗位群,构建出高职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项目主题式”的“分析岗位任务-确定主题任务-设置项目情境”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了五个项目任务,主要包括认知物流信息系统、SCM系统管理与维护、WMS系统管理与维护、TMS系统管理与维护等内容。以项目管理和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设计和开发大量物流虚拟实训场景,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运作环境中,用近乎真实的设备,按不同的岗位,通过虚拟企业的角色扮演,进行物流技能的实操和体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接和融合[2]。 2、项目化教学内容改革 整门课程以物流信息技能培养为主线,由教学链与实训链构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元强化,实现两者的紧密衔接,设计了五大课程模块如表所示: 3、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导入项目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寻求以模拟管理或情景教学作为在校实训的基本形式,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对抗、案例教学与自主学习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多种实训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3.1项目教学法 从高职高专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全面阐述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原理及其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侧重于实用性和操作性,设计了5个项目任务,主要包括认知物流信息系统、SCM系统管理与维护、WMS系统管理与维护、TMS系统管理与维护等内容。 3.2案例分析 本课程在教学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均是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空间的案例。通过分析讨论经典案例,让学生从真实的企业实践中领悟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作用。 3.3小组讨论法 在本课程教学中经常采用此方法。例如,针对“SCM系统管理与维护”项目,学生首先就需要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在课程中设置了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思考和解决物流管理某业务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了本专业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3.4系统仿真 我们从理论出发,结合物流中的实际发生业务,通过教学辅助软件,更形象生动地解释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3],学生可以通过Flexsim仿真软件完成配送中心货架、分拣操作台、叉车、操作员等仿真设计,营造一个仿真的操作平台,进行配送中心优化设计,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翁丽贞 单位: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系统管理论文:焦化煤气生产安全系统管理运用 摘要: 生产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所有产业中非常重要的生产原则,这项生产原则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焦化煤气生产领域为了保证生产中的安全性,使用了系统管理的方法。本文对系统管理办法在焦化煤气生产安全中的具体应用做出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系统管理方法;焦化煤气;生产安全 随着我国工业产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焦化煤气工业生产也越来越向着安全化的标准发展,使用系统的管理方法会有效的避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会让安全生产工作更加顺利的运行,所以这项管理办法对焦化煤气的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1焦化煤气在安全生产中的问题 焦化煤气的生产是一项安全系数比较低的工业生产项目,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很多的安全问题需要进行解决。首先在焦化煤气的生产设备和系统上会出现不配套、不完善的状况,所以在工作人员进行操作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容易出现不安全的情况。其次在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很多的焦化煤炭职工在技术力量上都比较薄弱,没有非常纯熟的工作能力,所以在实际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容易出现人为的失误。另外,焦化生产中由于其自身的易爆、易燃物就很多,所以危险发生的源点分布会比较广,尘毒、高温和噪声都容易发生危险的事件。最后,在很多的焦化煤气的生产地中,都不是很注重生产的检验和量化过程,所以在生产之后容易出现危险的现象[1]。 2系统管理方法在焦化煤气生产中的应用 2.1管理制度的建立 系统管理方法在焦化煤气生产安全性的运用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管理制度的确定。所以在焦化煤气的生产中建立了信息管理的制度和生产管理的制度。在信息管理的制度上,应该严格的规定工作人员填卡的质量和数量、现场工作的次数等等方面,让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与经济利益挂钩。生产的管理人员应该对这些制度进行一个合理的制定,而且在很长的时间内都要进行跟踪式的信息调查,同时要对采集到的信息做综合的评价和分类,对潜在的危险状况做出一个预估。以这种管理方法的配合来进行生产安全管理办法的制定,才能够更加符合安全性的生产要求。 2.2管理安全目标的建立 在焦化煤气生产安全的系统管理中,制定完整体的制度之后就要进行安全目标的建立工作。在这个过程之中首先要考虑到目标的政策性、可行性和先进性三项基本原则,要让生产安全的目标更加符合生产中的每一项具体任务。同时生产企业在其进行管理规划的时候,就应该对管理中的这一步骤进行短期目标的制定和长期目标的制定[2]。同时也要让安全的组织形式下放到每一个具体的部门,从而让企业的安全生产中的保证体系和安全目标责任都达到生产应有的标准。 2.3实行高度的量化考核 在系统管理方法中,应当对量化考核办法更加严格的进行实行,不仅要对量化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还要对企业焦化煤气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同时还要在生产的每一环节进行严格的量化。首先,在生产前的安全宣传和安全措施的制定上就应该实行标准的量化,让其在生产之前就提高其安全意识,从而在生产过程中达到一个更好的量化程度。在生产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现场管理、车间安全管理和事故管理的量化,有效的降低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在生产结束后,也要对其生产的内容进行标准化的评分,对生产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量化,再通过量化检查的结果对相关的人员作出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这种量化的方法有效的调动了生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的减少了焦化煤气生产中危险事件的发生。 2.4对职工专业素质的加强 系统的管理方法中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所以要对焦化煤气时候生产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素质的培训和强化,使用风险激励法和控制管理法对生产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对工作人员开展安全培训的课程,让他们了解到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危机的状况应该用什么样的措施进行解决和补救,而且要对生产时的规范进行强化,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为失误进行有效的管理。实行这些措施之后,才会让焦化煤气的生产过程更加具有安全性,也让生产安全工作的开展更加制度化、规范化[3]。 2.5管理与装备的共同发展 由于在生产中的设备经常会出现安全问题,所以焦化生产的企业就应该重视硬件设备的选择,要对技术和设备进行实时的更新,当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要进行及时的更换,避免由于机器故障造成的安全问题。在机器运行的时候,要用信息化的和自动化的方式进行监管,用科技进行实时的管理监控会让观察的结果更加精确,从而有效的保障了焦化煤气的生产安全。 3结语 综上,想要实现焦化煤气的安全生产,就要有效的实行生产的系统管理方法,相关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也应该对这种管理方法进行一定的完善和优化,保证这套管理办法更加健全,对生产细节进行更加充分的重视,才能够使焦化煤气的生产工作更加顺利安全的运行。 作者:于保虎 单位: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系统管理论文:政工管理系统管理实践探索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发展中国家,资源比例严重失调、利用手段较为落后,其中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超过60%,且长期维持着“粗放式”的供求关系,因此煤炭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相对应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煤炭经济”的发展趋势更多的依赖于煤炭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必须从企业内部改革做起,狠抓政治工作管理。本文以下结合系统管理理论对我国煤矿企业进行研究,并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构建政工管理系统。 1、系统理论概述 “系统理论”也称之为“系统论”,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是一种研究系统的模型、结构、规律的学科。这一理论发展到近代,逐渐从定性研究转入定量研究模式,研究者利用数学原理构建模型,借鉴逻辑学原理对各种系统进行特征描述,挖掘出不同事件或事物所存在的同一原理。系统理论的研究者认为,无论多么复杂的组织结构,都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时序性和平衡性(动态)的特征属性,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科学界复杂性学科的实践热潮,“系统理论”也开始作用于企事业单位。系统管理理论作用于企业在我国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大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被引进,并结合中国经济特色进行改造。从理论上说,系统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是企业存在的关联性,即将企业看作一个开放的整体,它既存在外部关联(客户、对手、供应商、采购商、政府部门等),也存在内部关联(经理、部门主任、员工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动态性特征,并可以自我调节来适应内外部的发展需求。 2、构建煤矿企业政工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煤矿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提高盈利能力。另一方面,煤炭资源具有垄断资源的性质,市场调节能力有限,受到政策干预影响较大。鉴于煤炭企业与国家政府之间的密切关联,就必须同时关注经济和政治两个要素。事实上,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企业与政府同样担任着服务社会的职能,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指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属于典型的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管理,必然会导致整个团队的不稳定性。我国的能源体系大多属于垄断性质企业,煤炭企业也不例外,具有悠久的企业历史和相对稳定的企业结构、管理体制、用人制度等。在计划经济时期,煤炭企业发挥着资源供应的作用,主要用来满足社会建设需要,企业的主要目标不是盈利,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较为容易开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经济变量增多,影响因素逐渐活跃,煤矿企业员工的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改变,甚至导致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煤矿企业领导干部甚至利用自身的权力,中饱私囊、贪污腐败,这些都是政工管理工作不到位的表现。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煤矿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开展是十分必要的,要与时俱进、转变思路、适应环境,加强煤矿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煤矿企业政工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3.1管理模式较落后。 一般大中型煤矿企业在经历了长期的运转之后,内部的管理机制必然出现僵化现象,领导者不愿意打破,员工缺乏工作激情,整个企业的创新力严重不足。例如,在信息化时代依然沿用传统的人工档案管理模式,审批流程需要多层部门领导签字,日常工作繁琐复杂、缺乏明确目标,等等。在制定管理措施的过程中,缺乏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绩效机制执行不彻底,罚多奖少,无法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2考核机制不合理。 我国煤炭企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生产工具,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对高新技术的引进逐年增加,一线员工的生产素质普遍提高。企业在制定考核机制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关注生产方面,却很少忽视员工的思想政治考核,甚至形成一种单纯地利益决定一切的考核标准。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员工中出现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导致团队配合度下降,部门之间敌对关系树立,影响企业的完整性和团结性。 3.3政工人员老龄化。 传统观念中认为政工人员老龄化是合理状态,尤其是对煤炭企业一类的国有、大型企业而言。但在新时期背景下,政工人员的创新意识和时代意识更加重要,老龄化的政工人员思想较为呆板,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政策的速度较慢。 4、构建煤矿企业政工管理系统的策略 4.1建设有效工作机制。 煤炭企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核心、以盈利为目的、以稳定为根本,在当前国情下,发挥维护国家能源供应和稳定市场经济的作用。建设有效地工作机制,除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之外,还要在同一的政工管理模式下,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培养奉献意识。 4.2利用现代管理技术。 借助信息技术开发政工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办公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树立现代化观念,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例如员工可以随时登陆网站页面,浏览企业优秀员工事迹,学习思想政治文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构建一个良好的政治体验环境。 4.3完善档案管理形式。 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并结合政工管理的需要,对企业文件进行整理、分类、归纳,便于不同科室和人员阅读。煤炭企业一般都具有较长的运行时间,充分挖掘历史辉煌进行展示,有助于培养员工的企业自豪感,通过榜样的力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4促进政工队伍改革。 政工队伍是影响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在新时代背景下,参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需要,对政工队伍进行必要的整顿,加入新鲜血液,满足时代感的需要。 5、结束语 政工管理系统的建立对煤炭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结合系统管理理论,便于对系统内部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进行细分,以最小的成本换来最大的收益。总体来说,利用系统管理理论构建煤炭企业政工管理系统,可以促使企业资本运作的最优化,便于实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造,全面提高管理企业员工的水平,增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 作者:李蛟 单位:霍州煤电吕梁山煤电公司店坪煤矿 系统管理论文: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系统管理研究 摘要: 有线电视信号传输中的核心部分即为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系统。为使电视广播信号能够根据其规则正常传播,必须严格维护与管理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系统。文章以广西融安县为例,分析了光缆传输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力求促进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系统正常运行,提高各种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质量。 关键词: 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系统;管理维护;信号传输中心;广播电视事业 融安县位于广西北部,与桂林相隔150公里。整个县城坐拥2905平方公里,同时包含六个不同的镇、六个不同的乡以及153个村(社区)。该地区拥有瑶、苗、壮、汉等25个民族,其北部与三江汇合,南部与柳城比邻。该地区拥有31.84万人口,拥有电视机的总数已经超过36000台。由于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在这几年的时间中,大量县城已经开始将有线电视网转换为更加高级的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这里提到的光纤普遍使用在主干线信号传输过程之中,而同轴电缆则一般使用在特定分配网内部。本县在1995年正式实施县—乡—村光纤联网。在接近20年的发展时间中,已经形成一个较为成熟与完善的县乡两级有线电视传输播出平台,同时建立了300多公里的光缆电路,在整个系统内部能够对46套广播电视节目展开传送工作。 1光缆传输系统内部问题与检修 由于光缆传输系统长时间都处于工作状态,其必然会产生内部零件老化与工作条件变化等现象,进而就会导致大量不同的故障。虽然光缆传输系统相较于其他系统来说更具安全性,但相关技术维护工作人员应该在故障发生以后快速找到故障源头,研究故障产生的具体原因,及时对故障进行修复。当前我县存在的故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1光纤活接头的故障分析与检修 不论是光接收机的输入部分,还是光发射机的输出部分,都一定会使用光纤活接头将其联系在一起。因此,一定要保证这里使用的光纤活接头一尘不染,如若不然就会加大光纤链路对整个系统的损耗,减少传输过程中的光功率,进而使广播电视信号不能按照原本的要求正常传播。与此同时,光纤活接头在连接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牢固,若要将光纤活接头拔出的时候,用力一定要轻。同时在对整个系统安装调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光纤活接头较为干净。在光接收机之中普遍产生的故障具体包含:光接收器根本没有射频电视信号传送出来;输出过程中产生的载噪比不断减少。该行为产生的现象即为射频电视信号电平相对来说较为平稳,而电视画面背景杂波却不断被干扰,进而产生较大变化;系统向外输出的射频信号极不稳定。在融安县之中有大量光接收机市场因雷电而被损坏,进而烧掉内部存在的电源系统。根据有关专家分析可以知道,光接收机是放置在室内之中,若还是常常因雷电损坏,那么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即为感应雷。根据调查走访可以知道,在该县城之中大多数区域都为雷区,在雷电天气发生以后,大量电视机与电话都将产生故障。该区域的光接收机在雷电天气就已经损坏过三次。在最近一次光接收机损坏以后,相关人员对整个机房之中的设备进行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检测,根据检测得出其原因即为光接收机之中接地线与接地体两者的连接存在松动,产生接触不良等现象,进而会使其受到雷电带来的损害。按照分析得到的具体原因,相关学者将重新设计接地设施,同时向其中加入各种防雷盒、防雷插座等能够预防雷电的设备。在安装完这些设备以后,该地区的光接收机到如今都没有发生类似事件。 1.2尾纤常见问题的分析与检修 根据这几年对尾纤维护所得到的经验可以知道其经常发生的三种故障主要如下: 1.2.1尾纤头被污染。 在整个光缆传输系统内部,若尾纤头被污染,那么将直接使接收机之中的光信号输入功率迅速下降,所以将会使光接收机内部向外输出的射频信号比原来更低,若将其表现在电视屏幕之中,则为图画被雪花等因素所干扰。解决尾纤头被污染的主要方式即为在接入光接收机的时候,先用无水酒精将其擦拭一遍,在所有灰尘被清除出去以后进行晾晒,最后再将其与光接收机连接在一起。 1.2.2尾纤盘绕不良。 尾纤盘绕不良产生的直接后果便是光接收机之中输出的射频信号不断波动,极不稳定。在正常环境中,尾纤盘绕普遍都存在一定规律性,不仅不能较为紧密,也不能较为松垮。同时,尾纤也不能被大幅度弯折与挤压,正确的使用方式应该为将其放置在不被任何压力所影响的环境中,进而继续完成其本职工作。在实际中遇到尾纤盘绕不良的现象,使得光接收机不能正常输出。对其处理的方式是:把光接收机上存在的尾纤拿出来,同时使用光功率对其展开测量工作,得到光功率的具体数值为-1.2dB,线之间的距离则为2.8km,其中某个溶解点使用的具体损耗即为0.2dB,所以研究者可以知道尾纤输出没有问题。若将光接收机正式通电,其后连入尾纤,使用场强仪能够知道光接收机中输出信号的电平数值为98dB。但将光接收机之上的盒盖合上以后,便没有输出信号,那么这时就可以将光接收机之上的盒盖揭开,注意到尾纤盘绕不良,使得没有光功率传输到光接收机内部。最后检查者只需将线盘好,即可解决该故障。 1.2.3光纤与尾纤两者在熔接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况。 尾纤与光纤两者在熔接的时候,必须精确管理熔接点带来的损耗。将其具体到操作之中则是时刻紧盯显示在参考熔炉机之上的数值,该数值即表示估计损耗值。按照大量工作人员得到的经验发现,该数值最好应该保持低于0.2dB,若该数值超过0.2dB,那么就应该再进行一次熔接操作。在具体实践操作中,也不难看到该现象,在熔接之初损耗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熔接带来的损耗将逐渐增大,进而作用到光信号传输之中,使得光接收机不能达到电平较为正常的光信号,导致射频信号输出过程偏离原来的轨道。 2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系统的维护 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并以我县当前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系统为研究基础可以了解到,具体运行时间已经超过20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以及工作环境与条件的变化,这里的工作环境主要指的是雷击、洪水、龙卷风等自然性灾害,除此之外还会出现人为的损坏及扰乱,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导致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系统在其传输过程中出现问题,致使信号中断消失,导致停播的现象出现。因此,只有在真正意义上将光缆传输的检测维护工作做到位才能实现系统的正常性运营。所以,对该方面的维护工作实施具体监督措施是当前维护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 2.1前端光传输设备的维护 光传导设备具备非常高的可靠性,但是当该时间不断增加之后,具体的光纤连接之中会出现一定灰尘,致使光缆受到破坏并出示传输设备发生具体故障后,所以经常性的有限电视光缆传输系统维护极其重要。对前端的光缆传输设备进行常规性护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前端发射机在其具体的发射过程中应该处于非常优秀的工作环境,并保证在电压表现上一直非常平稳安全,所以就要求要定期进行光发射机的输入、输出功率的检测,主要表现为下述内容: 2.1.1对光发射机的工作情况及方式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温度及电压供应等,若其中发现某些较为不正常的内容立即给予处理措施。 2.1.2定期(一般为一月)对当前存在的光发射器输入射频信号电平、输出射频信号电平进行检测,寻找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明确发生该问题的原因,保证问题解决的及时性。其中尤其要对F型电缆的连接头进行观察与检查,了解其是否出现松动、脱落等现象并立即更换与修理。 2.1.3每六个月的时间进行光活动接口FC/PC等光连接器的维护、清理工作。 2.1.4在进行光传输系统的检测维修过程中,每年都要定期进行其防雷接地的检查工作,保证其时刻都处于优秀防雷状态。并且该类检测、维护及保养性工作主要具备周期性以及预防性,其中很多问题在其发现过程中都是要经过与之前的原始性数据进行比较后才能够清楚问题所在,所以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记录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性。此外,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列表记录检测的相应数据,便于日后对其进行查阅。 2.2光缆传输干线的维护 这里所说的对光缆传输干线的维护主要是指在规定期间内不断对传输线路展开巡查工作,若在巡查过程中发现故障,则必须及时将其解决。 2.2.1光缆杆路维护。该维护过程至少要每月巡查一次。巡查内容即为杆号是否清晰、杆基是否明确、杆身是否稳固、地锚与拉线的强度是否达到标准。 2.2.2吊线维修。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吊线存在的腐蚀情况,若吊线被腐蚀较严重,那么就应该及时更换。对挂钩进行检查,若发现数量缺少,要及时增添。 2.2.3光缆维修。主要维修内容即为观察光缆是否下垂,在光缆表面是否有明显变化。若发现异常现象,就应该快速展开处理。 2.2.4将光缆及其吊线上所放置的杂物去除。对光缆、吊线、电力线以及电信路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并与标准距离进行比较,将达不到要求或有一定问题的情况全部解决。 3结语 以我县当前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系统为研究基础可以了解到,具体运行时间已经超过20年。在这一运行过程中,非常侧重于对光缆传输实际维护与修理检查这一方面工作,在此基础上对该传输系统的防雷措施进行完善、修复及改造工作,全方位对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系统所具备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进行提升,进一步促使该系统在具体传输时保证电视节目将“高优品质、安全经济、不间断运行”这一目标达成,并获得良好发展。在真正意义上对于优质广播电视传播这一方面的优化发展进行保护,最终实现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作者:谢建斌 单位:广西融安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试论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摘要:在对大量素质教育、自我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内容,探讨了包括基础素质、岗位素质、拓展素质等三类主要素质的评价体系,并对各类素质的评价指标与指标内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问题。自我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学生自我教育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强调的是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发展,是素质教育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当前,对自我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在素质教育中重要性与实施途径的研究,而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构成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因此,笔者拟结合已有的高职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的构成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探讨自我素质教育指标体系的构建途径。 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20世纪90年代,迟艳杰提出了素质教育具体包括对学生进行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进入21世纪,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开始进入高职教育领域。徐静等人在研究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质内涵及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指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自我发展素质、创新素质、适应职业特殊需要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罗建远指出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追求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完美的统一,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汪建军将高职学生的素质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梁怡认为高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技能、心理、身体等多方面的教育。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素质教育下大学生社团评价分析 摘要: 大学生社团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开展的第二课堂,社团评价的原则与标准的确立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社团评价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对不同学校的评价标准没有区别对待,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评价主体较为单一。立足这三个方面不足,在确立社团评价的原则中,将社团发展目标、不同类型和等级学校的针对性、引入社会力量评价作为重中之重,在社团评价的标准中体现出社团素质拓展、社团影响力、学生参与程度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 素质教育;大学生社团;评价的原则;评价的标准 大学生社团评价原则与评价标准的确立,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保障作用,推动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拓展。龙希利等人认为,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本身的特质使得其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要借助学生社团寓教于“活动”的思想教育形式、学以致“用”的专业实践功能、职业体验式的发展导向作用以及育人无形的文化浸润效应等功能优势,通过转变理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1]。郭冬娥认为,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素能拓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成员专业的交叉性、社团活动的实践性、社团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学生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实践舞台,建立和完善社团评价体系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最有效途径[2]。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社团评价的主体思想,围绕的中心在于素质教育开展,评价的核心应体现在制定社团素质拓展评价标准、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引入社会力量的评价等三个方面。文章分析了现有大学生社团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而确立评价的原则,最终探索出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大学生社团评价标准,确保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社团评价存在的问题 1.忽视不同类型学校素质教育的差异 确立大学生社团评价的原则与标准,必须结合不同学校的性质,分析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将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在当前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大学生社团的建设能有效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向其他学生输入正能量。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忽视不同类型学校素质教育的差异[3]。 2.评价指标针对性不强 评价指标作为社团评价的核心部分,指标应具备较强的针对性。结合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学校,将评价指标体系的针对性加以完善,促使评价结果更有针对性。然而在当前大学生社团评价中,评价指标所具备的针对性较小,以统一的评价指标来评价社团发展,社团影响力方面、学生参与程度方面并没有受到重视,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满意度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评价信息。然而按照这样的评价指标的确立原则,会造成对社团发展前景不能实现正确、客观评价的后果,最终对社团发展不能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这一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3.评价主体单一 大学生社团是否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主要的信息来源并不应单一地将学生与学校作为评价主体,评价结果往往会存在片面性。在大学生社团评价所体现出的主要现状中,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这一现状较为明显,只是学校或学生的单一评价,而并未涉及社会力量的评价。社会力量的评价被视为第三方评价,所具备的优势较为明显,评价视角较为独立、评价信息较为可观,能够为大学生素质发展提供科学的诊断信息。然而社团评价只能以学校与学生为评价主体,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评价信息过于狭窄,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人才需求方向,导致社团的发展不能与社会人才需求相互统一,最终会间接导致大学生培养处于封闭状态的出现。这一问题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在大学生社团评价主体的确立中应将第三方评价加以补充。大学生社团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的构建缺乏针对性,评价结果不能客观反映出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社团评价的主体存在单一性,社会评价力量并不能成为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导致社团未来发展动力不足。 二、大学生社团评价的原则 1.呈现大学生社团发展目标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社团发展应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拓展。其中,对于社团的评价应体现激励功能与调控功能两个方面。激励功能是对社团内部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价,从而使社团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空间得到准确的评估,使得社团评价不仅能够根据发展现状加以评价,还能对社团未来的发展客观评价。而调控功能主要是针对不同社团之间存在的发展差异,对发展目标的评价更有针对性,使得评价标准、评价指标构建具备明确的针对性,以发展和动态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各个社团的发展。 2.不同类型、等级学校素质评价原则应不同 在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高校,大学生社团的评价原则应体现出针对性原则,在素质评价的对象方面要结合办学性质、学校规模两个方面,确保大学生社团在学生素质发展方面能够得到更为客观的评价。首先,结合学校办学性质。在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社团素质发展方面的评价中,评价的原则需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素质、能力、技能、知识的协调统一为原则,在评价指标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参与程度、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而在职业类院校社团的评价原则中,以职业素质评价为中心,评价指标要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将职业道德、职业创新等素质作为评价指标构建的方向,显现大学生社团素质评价的针对性。其次,围绕学校办学规模。大学办学规模决定社团的发展,办学规模较大的院校与校外团体、组织的互动较为强烈,办学规模较小的院校与校外合作、互动的机会较少,决定大学生社团的社会影响力。《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4]在大学生社团评价原则中,应结合办学规模确立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不能一味地强调统一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确保社团发展中能够体现出各自的问题与不足,为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3.引入社会力量评价 社会评价力量(毕业的校友和学生就业单位)应作为大学生社团评价的第三方评价因素,评价视角明显存在公正性、客观性、独立性等优势。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颠覆第一方和第二方(学校和学生)评价视角的片面性,评价信息具备明显的透明化、客观性,评价信息中数据的对比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二是社会评价是介于学校与学生评价主体之间的评价力量,与学校、学生之间不会存在利害关系,评价结果的显示在能够客观说明大学生社团发展现状的同时,还能体现出社会需求方面对大学生社团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并为人才培养提出更为客观的诊断。这样就使大学生社团评价的主体得到拓展,评价信息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特征。社会评价力量在大学生社团评价主体的重要补充,有利于社团发展过程与社会之间实现互动,评价的主体由学校、学生、社会等三个方面组成,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现实之间保持相互统一,表露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心声,而中立的评价立场能够侧面反映出人才培养所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实施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大学生社团评价应结合统一的发展目标,并确立不同类型、等级学校素质评价原则,为大学生社团素质拓展提供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客观体现学生参与程度与社会影响力。 三、大学生社团评价的标准 1.社团素质拓展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高度的重视,探索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为此,在社团评价的标准中,社团素质拓展成为关键中的关键。从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目标进行分析,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对社团工作的内容提出新的要求,素质拓展作为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核心目标,为学生素质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平台。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重要组织之一,是大学生成长锻炼的平台,是大学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社团对学生的特长发展、多样化领域发展、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5]。对此,在素质拓展评价标准的制定中,应将知识完善、能力培养、文化提升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学校,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表达出社团发展过程中对学生知识的完善方面、能力的培养方面、文化的提升方面所具有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大学生社团素质拓展中寻求更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为大学生素质发展提供更为理想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推动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大学生社团实现全面的发展。 2.社团影响力 大学生社团的发展能够为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社团内在影响力可以反映出社团发展的目标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反映出对大学生素质提升所能够提供的动力。众所周知,社会影响力所反映的则是发展规模、社会认可程度,大学生社团的社会影响力也不例外,反映出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的紧密度,客观体现出为学生素质发展所能够产生的促进作用。在社团评价标准的确立中,将社会影响力作为重要的标准构建方向,社团的社会影响力越大,凸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越大。在评价标准中应明确指出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职业类院校中,社团的社会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方面,评定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说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现状即未来发展前景。在不同等级全日制本科院校中,应针对社团本身所开展的社会实践范围、社会实践频率做出相应的评定,客观显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空间。这是大学生社团评价指标有针对性构建的明确体现,有助于全面推动大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价值。 3.学生参与程度 大学生社团是为志趣相同的学生提供的一个展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的平台。现阶段大学里的学生社团发展状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学生社团发展势头迅猛、社团数量、类型不断增多,多样化趋势明显增强,专业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活动内容日趋丰富,学生社团的个性化更加突出,学生社团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作为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社团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说明社团能够达到带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目的,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在社团评价标准的构建中,必须围绕学生参与程度,对社团未来发展前景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人才是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高校社团作为大学校园内蓬勃发展的学生群众组织,已成为大学生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素质拓展功能与大学生素质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6]。结合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学校,将校内与校外活动内容的新颖程度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得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能够通过数字得以体现,说明社团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喜爱程度。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7]。通过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学校,有针对性地确立这一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出大学生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社团组织者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产生相应的启发,带动大学生社团队伍走向壮大。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大学生社团评价的原则与标准的确立,应以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为重要的结合点,在评价原则中应将社团发展目标作为首要条件,并结合不同类型、等级学校,有针对性地建立评价原则。并将此作为基础,对评价标准加以完善,使得社团素质拓展、社团影响力、学生参与程度能够成为评价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大学生社团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不足,为推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 作者:毛开翼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新课改下的小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1.开展“每月五星”评比,增强即时评价的规范性 为了进一步将“种子—花朵—果实”的素质教育三级评价体系更好地实施开来,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学校印发了《五星手册》,一人一本,自行管理。手册中记录了学生的获奖情况,详细地标注了获奖的时间、项目、奖品以及学生的获奖感悟。教师定期将学生的《五星手册》收发上去,每一周进行一次班级的小结,将那些成绩显著的学生的手册进行公示,在班级内广泛传阅。除了每周一公示之外,还可以组织每月一评比活动,根据学生《五星手册》中记录的学生的获得情况进行“五星评比”,对于学习领先的学生授予“学习之星”称号,对学习成绩有显著进步的学生授予“进步之星”称号;对于课外书籍阅读得最多的学生授予“阅读之星”称号;对于在某些领域有突出特长的学生授予“特色之星”称号;对于讲文明、树新风的突出学生个人授予“文明之星”称号。教师把获得“五星”光荣称号的学生照片、事迹张贴于“闪闪五星”宣传栏,积极树立典型,让全体学生共同学习与进步。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增强过程评价的激励性 成长档案旨在记录学生成长的点滴,为素质教育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原始素材。在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都一一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成长历程,是学生成长档案的重要内容和珍贵材料。具体而言,小学生的成长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我的名片”,内容是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生日、身高、体重、血型等。第二部分是“我的师长”,记录学生父母亲的基本情况、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的信息,里面包含家长对孩子的评语和老师对学生的期许。第三部分是“学海探蹊”,按照一定的学科顺序,将学生的成功习作、学习日志、考试记录等内容进行有序整理。第四部分是“个性飞扬”,将学生获得的奖项、证书等闪光点记录下来。第五部分是“回音壁”,包括同学赠言、家长/教师寄语、自评日记等。教师将学生的成长档案袋统一收集管理,建立档案,定期下发档案袋让学生进行记录和整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传阅,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提高。 3.搭建“我能行”个性舞台,增强过程评价的导向性 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张扬个性,培养其各方面特长。为了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我能行”的个性舞台,该舞台分为学校和班级两个层次,以“百花齐放、自由发挥”为主旨,成立了以艺体老师为主要成员的评审小组,每个月组织一次主题活动。学生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由学生和老师推荐,先填写“我能行”个性展示申请表,经审核通过后获得展示个性才艺的机会,得到半数以上评委的认可的学生就能获得“我能行”特长卡。学期结束时根据有关获奖证书、特长卡复印件,评出校级、班级的“特长学生”。要特别关注“弱势学生群体”,为他们量身定做活动项目,使特长学生在全体学生中占据一定的比例,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养。 4.推进纸笔测验改革,增强终结评价的科学性 (1)追求测验内容的全面性。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非学业内容,但是它是学科培养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学业的成败。因此,在对学生的教学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突出非学业方面的内容评价。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改革中,必须对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给予关注。因此,我们规定学生的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书面测试占70%,口头测试占10%,实践测试占10%,习惯测试占10%,各年级分学科制定具体的评价方案,认真考核评定。 (2)追求测验形式的人文性。素质教育是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评价应该以学生为本,做到测试的趣味化、生活化和情境化。教师在设计试题指导语时应尽可能地使语言清楚、亲切、富有期待情感;在试卷的首尾,可以适当地附上一些温情提示;可以在关键字的下面加上着重号,让学生加强注意,避免审题错误;可以在试卷中设计生活化的知识情境,让学生加强对知识应用的了解,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的机会。 (3)尝试测验结果的灵活性。为了消除学生的应试恐惧,使考试切实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依据学科特点,制定获得免试权的条件。如想获得免试特权的同学可在考试前十天内向老师提出免试申请,并陈述申请免试的理由。老师和同学一致认可方能获得免试资格,一般而言,免试学生不超过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考试结束后,如果学生觉得结果不理想,则可以申请重考,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总之,小学素质教育的评价旨在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构建符合新课程下的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是顺利、高效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和基础。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当使每个孩子人人有特长,人人有自信,人人获发展。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应以素质教育的实际为基础,不断创新和深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 作者:闫景莲 单位:辽宁省辽阳县三新学校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评价 一、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要素 1.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较强的自主学习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人的发展才是主动的、可持续的。学生的学习力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要素整合而成的学习力量,其中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核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也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手段,终身学习意识是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终身发展,高职学生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仅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应确立终身学习理念。 2.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强烈的创业精神 创新能力主要涵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其中创新思维是核心。高职的教育对象总体心理上大多以高考失败者自居,有严重的挫败感,潜意识中就自认为“创新”离自己太遥远。所以,在高职学生教育过程中,要先注重其创新信心的塑造、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启迪,激活学生内在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新创造的成就欲等。高职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具备强烈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具体涵括创业思想、创业观念、创业个性、创业意志、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等。具备创业精神不仅在就业岗位上会更加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还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创业实践,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 1.项目化实施内容:构建“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模块体系 素质教育项目内容设计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调研分析为基础,培养目标因专业而异,就业岗位分为初次就业岗位和职业升迁岗位。明确界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岗位群后,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新生思想素质调查、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跟踪调查等基础上,对各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进行分解,并经用人单位代表、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方组成的委员会论证,设计出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目标维度表。然后,针对性地构建由“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三个模块构成的素质教育项目体系。“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三模块素质教育体系中,基础素能模块主要针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奠定扎实基础。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实用英语、阳光体育、公共计算机、创业教育、法律基础等方面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计算机技能、外语能力、礼仪与沟通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核心素能课程模块主要针对突出的技术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等培养目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根据专业人才成长轨迹对应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及对应岗位群的工作过程、项目任务分析来确定,主要设置核心专业知识、行业职业标准、技术技能训练、工作过程、岗位任务等课程,做到课程与岗位的职业标准对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能。素能拓展课程模块主要针对终身学习意识、较强的自主学习力、强烈的创业精神等培养目标,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设置人文素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开设适应不同专业学生选修的人文素质、公共艺术、语言表达、商务礼仪、心理健康等公共选修课程,同时拓展隐性教育项目,将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等项目纳入进来,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以及学生的职业迁徙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项目化实施路径:对接“课程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三个课堂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路径主要包括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并将对接融合的项目内容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切实改变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两张皮”现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三个课堂是密切联系和互相渗透的。通过三个课堂的对接融合,在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以及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活动中,将第一课堂的专业理论知识根据学生兴趣在自主选择中转化为实际成果作品或得以展现,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得以提高,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指导者及共同的课堂参与对象,三个课堂在项目内容体系上相互对接融合,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聚合效应。第二课堂对接第一课堂,针对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内容,相应广泛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和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建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技术技能竞赛品牌项目体系、活动体系,打造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的基础工程和精品工程,营造出崇尚职业道德、实践职业技能、实现持续发展的高职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第三课堂指校外的社会课堂,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自然延伸,主要包括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志愿服务、社会体验等。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社会实践品牌项目,促进学生经常化、多样化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志愿服务,广泛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或顶岗实习,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和将第一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桥梁载体作用。 3.项目化实施评价:优化“课程考核、职业考证、素质教育学分”三考并行制度 提高质量是高职内涵发展的核心目标和价值诉求,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是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机制保障。素质教育项目化的有效实施要制订标准、丰富手段、形成机制。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角度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课程标准设置中突出对学生技术掌握程度、技能训练目标、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清晰界定,实践项目、技能竞赛等环节应明确对职业标准、职业规范的要求,全面深入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形式等。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角度实施素质教育,在坚持课程考试、职业考证的毕业条件基础上,增加素质考核认证的毕业要求。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学分化和认证化将第二、第三课堂活动项目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赋予专门学分,实现素质教育的项目化管理和规范化实施,推行“课程考核、职业考证、素质教育学分”三考并重的毕业质量控制制度。一是坚持普遍性的课程考核和职业考证的毕业质量控制。课程考核坚持能力导向和素质本位,明确考试的目的以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动力为主。通过职业考证,取得行业职业资格或等级证书,并作为毕业的硬约束,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具有普遍性。二是增加素质教育学分认证的毕业质量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完成限定和任选的素质教育项目,达到项目规定的考核标准,通过学分的逐级认证,获得规定的总学分数,方可达到素质教育的毕业要求。 作者:周丙洋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技工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与素质评价思考 技工院校作为职业技术类院校,是专门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进行开发,同时也是培养社会人才,使之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主要场所。所以加强技工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各类技工院校必须实现的教育培养目标,也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一、技工院校学生素质现状的分析 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法制化、民主化会日益增强,而多元化的经济利益也催生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同时也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增加了困难。招生来源对于技工类院校的是怎样的呢?应试教育在当下学校教育中仍然占主要地位,初中学生中部分学生成绩不好,因为升学无望,才被中等职业或者技工类院校的教职员工们“请”了进来。这部分学生中可能存在一些纪律观念淡漠,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更有甚者在性格心理存在不服从管理的执拗。因为他们是被“请”了进来,所以入学前基本不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因此入学后不长时间,就有部分学生开始感到对所学专业力不从心,慢慢觉得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开始混日子。这部分学生毕业踏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就会慢慢不能胜任工作,与此同时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矛盾就会出现。这使得用人单位的一些人认为:在目前形式下,技工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差。但是仔细分析,这些全都是技工学生自身的错吗?肯定不是这样的,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如何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技工类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方向必须是坚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实际出发点也必须是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劳动者以及初、中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由此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努力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培训职业技能的过程中,慢慢养成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为了达成这些目的,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加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以及提高他们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对技工学生要进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学校开设文化基础课,而提高专业技能素质,则必须开设专业实习课的教学,通过不断的教育和训练,来实现制定的教育目标。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文化基础是比较差的,并且对于文化理论课的学习,也是很消极的,然而在专业技术的学习和实训操作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给技工学校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许多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学到较多的理论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尽量多掌握必要的文化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是以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做基础的,在职业活动中长期摸索、锻炼、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少安排一些文化课,多加入专业技术实习操作课,就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智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企图一蹴而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真正是学习文化课有困难的,就让他们多从事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力争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以便于他们能够顺利就业。选择技工院校的学生一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不太好,并且经常违反纪律,但是这锻炼了他们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虽然有少数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差、逆反心理强的学生,但是总体来看,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为有用之才的先决条件。 三、对技工院校学生素质评价标准期望值的把握 技工类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工人,但是技工类院校的部分教材比较滞后,教学手段也比较落伍,实习设备比起先进企业的设备更加落后,与生产需求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和技能培训,可以在社会上无所不能、可以胜任任何工作。但是我们通过努力,必须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工作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生活中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学生有了这些基本品质,再掌握一门技术技能,并且能比较熟练地应用到工作中,我们的教育目标就达到了。 作者:孙晓东 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中学生音乐艺术素质评价浅谈 音乐教学是美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在音乐课上在常常对学生音乐素质评价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不对学生音乐素质进行任何考核就凭大体印象给学生打分。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在贯彻落实新《新音乐课程标准》理念开展教学工作时,在结合音乐课程目标的内容与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么,在实践中基本、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音乐素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评价音乐档案袋———“我的音乐专辑” 我们评价学生音乐艺术素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自信地学习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审美是学生在欣赏和创造音乐作品时产生的新的认识和美好的心理感受。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也是在不断地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和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不可以急于求成、要求过高,容易使学生对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失去自信,认为自己没有音乐天赋,也许还会更糟糕,对音乐有关的一切事物有所排斥,产生厌恶感。所以中学生学习的音乐知识越多,他就会对自己的音乐艺术素质评价有越多的要求,对其它学科也是一样。让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音乐档案袋,不仅仅使检测更具全程性,还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档案袋的名字、内容、图案、包装、横向纵向的记录方式等等都可以自己设计。在实践中大部分学生把制作、充实音乐档案袋想象成未来他们长大了自己要出的音乐专辑,有的甚至真的自己写歌、自己编舞、自己编曲录制,可喜的是也有小组合作的创作,本来只是一个记录学生音乐学习成果的档案袋,没想到让学生自己去做比我们老师去做统一的、只有数字的所谓成绩单的档案袋,收获了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评价中学生是主体地位 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经验,所以他们已经形成一定的审美观,测试的分数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音乐素质。所以,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要以发展趋势作为评价依据,并允许其努力后再一次参加测试。学生可以自选强项内容进行检测,在自己的“音乐专辑”中,自我评价、打分,并且说出优点和缺点、需要改进的地方,自愿请教师和同学评价(如果不想听别人评价,可以选择不要他评)。完全尊重学生对自己理解的音乐艺术。评价过程中,我让学习过各种乐器和舞蹈的同学进行表演。有的弹电子琴,有的演奏黑管、长笛、萨克斯,有的弹琵琶等,有的跳街舞、有的跳拉丁舞、民族舞等,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欢呼声,许多同学的脸上露出羡慕、崇拜的神态,而那些表演的同学更加自信了,因此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了。通过欣赏使学生认识了一些乐器,感受了各种乐器发出的动听的音色,一些同学于是对个别乐器产生了好感。借着这个机会,我们积极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门乐器,因为学习乐器会提高学生对音准的自我辨别能力、视唱能力,加强练耳训练,还使学生具有了良好的节奏感、强弱控制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手、眼、口、耳、脑等器官都接触到新的信息,欣赏音乐美的能力、感受音乐美的能力、理解音乐美的能力、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得到了全方面的培养,并且在生生互评时一定要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可以不断重复同学发表过的评价,既增加了表演节目的孩子的自信,又关注了每个欣赏音乐同学的感受。对于我们一线音乐教师来说,合理的评价每一个中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是我们终生要学习和研究的一项课程。重视音乐教育因为它是一门人类文明的基础学科,也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我们用各种高端的方式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想传达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的鉴赏、创造能力,告诉学生如何用这种神奇的能力发现生活、体会生活、创造生活,从而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得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合理全面地进行中学生音乐艺术素质评价不只是为了审核教师音乐课程目标的达成结果,更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质。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中找到更多好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价。 作者:许杰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外国语学校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探讨 论文摘要:从转变教师观念和家长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激励性语言等方面入手,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完善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科学评价体系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对学且的评价方法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因此,对学且进行素质综合评价就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可U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睡我,完善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郎全面发展。而且,通过对学生实施素质综合评价,百以促进教师素质和品德的提高,促使教师更加适垃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彩不断地尝试和探索,积累了几点经验。 一、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是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实施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关键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只有认清了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形势,更新评价观念,认识到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是坚持彰育机会的人人平等,是对每个学生寄予成才希望,咳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才能更好地去组织及实施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才能彻底丢掉以成绩论高低、以师生的主观印象为评价内容的评价方式,才能使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之路越走越宽,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转变家长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基础教育全方位的整体性改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家长历来所认可及重视的就是以学习的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因此,要实行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取消对学习成绩的百分制而变为等级制,取消一次性评价而变为“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使家长转变观念。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够理解、支持、全面配合,我们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才能顺利进行。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女学生,她上课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积极,但由于她父亲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总认为只有考试成绩高才能证明自己孩子学习好,所以她背上了很重的思想包袱,以至于只要一有测试她就紧张,成绩总不太好。家长看到这种成绩总是怒不可遏,就暴打孩子,于是孩子就更加紧张,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我找来了家长,先把孩子的优点给家长做了详细介绍,家长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自然容易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我借机指出他的观念是造成孩子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家长听了我的分析,心悦诚服,认识到了自己观念的错误,转变了思想,改变了自己评价孩子的方法。孩子的思想负担减轻了,测试的成绩很快提高了。 评价实践中成功的案例让我看到了转变家长评价观念的实效性,因此,我更加努力探索转变家长观念的有效途径。为了转变学生家长的观念,我采取了开家长会、座谈会、辅导等形式引导家长学习、认识综合评价,并且注意正确、合理地使用家长评价,使家长支持、配合教师工作。实践证明,在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中,转变家长观念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观念的变革,使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得以顺利进行。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评价中,学生也应该成为主体,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素质教育综合评价的各项指标都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又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学生参与综合评价,能够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及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我努力使学生参与进来。 1.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方案,选择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案。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制定的方案,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更能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 2.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我制定了学生自我评价表,要求学生每周及时对自己进行等级评价,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一周来的学习、行为等方面及时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调整;对于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则由教师及同学帮助他进行自评。总之,通过学生为主的方案制定、自评、互评,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及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了其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采用激励性语言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育语言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如果用富有情感、充满美和激励性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可起到为学生助跑、加油的作用。饱含真情,切中关键又恰到好处的评价,是滋润学生心田的春雨,是指引学生前进的航向灯,其潜在的功效不容低估。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班的孙月同学性格木呐,不善于表达。针对这种情况,我总是通过在她本子上写批语对她进行鼓励,说她的字写得漂亮,作业完成有进步,她就很高兴,便更加认真地听讲,成绩也有上升;于是,我又借此在班会课上夸她有了进步。在这种不断的鼓励表扬下,该同学不断努力学习,期末时她步人了班级前列。 的确,每个孩子都希望被人认可,一句积极性、赏识性的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识的倾向性和自主行为的调控力,甚至可能改变人的一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事,今天,我们夸这个孩子的手洗的干净,明天他的手会更干净。因此,日常我总是随时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之处,及时地进行鼓励、表扬。从而使学生的进步越来越多,自我约束力也越来越强。 五、注重学生评价的纵向性和发展性 学生之间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让学生和比他优秀的人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但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应以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为主,以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为辅,以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进步,让学生体验到“只要和自己比,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就很了不起”。让学生通过综合评价看到自身的成长、进步,看到老师的宽容和鼓励,找到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拉近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 随着学生的年龄变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对评价方案、方式的需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随时改变我们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为全面,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六、加强与学生、家长、科任老师的沟通 班主任是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主要实施者,为了使评价工作准确无误,要经常深人学生、家长之中,了解动态,掌握情况,因为学生、家长往往能够看到班主任老师无法看到的一面。在向学生、家长了解情况的同时,我们还要发动科任老师,使科任老师也参与到对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工作中来,科任老师往往能够更为客观和准确地了解班风、班纪和学生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评价工作中,吸收学生、家长、科任老师的意见是很必要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及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享受成功的空间。这样,我们才能立体、鲜活、公正地实施评价。 总之,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应注重评价过程,灵活评价方式,发挥评价功能;要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使之发自内心的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从而真正体现素质综合评价的意义,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中学生素质教育评价 1999年6月15日至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界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多年来,素质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但是,有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省新课程改革中心组长刘坚最近指出,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三个基本问题还存在着:即什么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什么样老师是好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的学生?这三个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对学生的评价有关。 教学评价机制,是对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进行评价的各种标准的总和。其本质上是一个教育价值观问题,即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才是有价值的?具备哪些因素的学生才是素质较高的?由于一定的价值对人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因此,构建科学、公正、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关系到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乃至整个教育行为的方向和趋势,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然而我们在看待和评价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现行的考试制度改革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高考的核心的考试制度改革尽管做出了巨大尝试,注入了素质教育的因素,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然而学习和考试毕竟不能划等号。学习更加关照学习者的素质,而考试更加关照考试的功利目的,也许人们可通过考试来促进学习,但人们往往把考试当作达到某种功利的工具,如为了考进重点学校或是为了考进名牌大学亦或是为了谋取一个好的职位,等等。这就是说考试被工具化了。人们关心考试甚过关心学习,为考试而学习再地无法阻挡。尽管大学拼命扩招,也招收了各种特长生,都无法根治“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考多少学少、没考的不知道、考完了全忘掉”的顽症。 工具性的考试使学习失去了本该应有的童贞和乐趣,成为缚住孩子们双手的绳索,套在我孩子身上的枷锁,架在孩子颈项上的冷剑。一个孩子以上学那天就注定了要与沉重的书包、无休止的考试、残酷的淘汰联系在一起,人设的知识陷阱,教条式传授,僵化地灌输,死记硬背等等就一直伴随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孩子们越来越多地失去成长的自由和乐趣,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的恐怖。目前,我国自费出国留学的超低龄化趋向,一方面体现了公众教育消费能力的增强,更重要的则是对我国教育机制弊端和痛疾的逃避。 工具性的考试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一定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伴随着教育的社会化,教育应当与社会发展更加密切,更加协调,更为洽合。未来社会渴求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当某种评价方式变异为一个纯粹选拔与淘汰的无情的机械工具时,其价值功能已经丧失殆尽,带来的是它反社会化。孩子的创造性、批判性被这个工具所扼杀!孩子的理性、智慧和思想被这个工具所扭曲!为什么有本事考进名牌大学的刘海洋竟干出把硫酸泼向黑熊的蠢事,而那个没有本事考进重点学校的学生能写出让大作家们大跌眼镜的《三重门》。所幸的是考试改革的步伐没有停顿,但愿这样的错误不再发生。 我们看待和评价当代中学生们受传统观念束缚,遭遇困惑在所难免。 很多教师将现在的中学生同五六年代的中学生作纵向比较,结论是现在的中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信仰。过去说为祖国学习、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转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高中毕业生选择专业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希望将来有好职业,好收入,学生填报志愿好像一个晴雨表,报考最多的,必然是那些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最容易挣钱的专业,而那些冷门专业,虽然国家要,却很少有人问津。 现在的校园很难看到过去那种“同窗之交淡如水”的君子之风,学生之间建立在金钱上的交往大大增多,借钱不还、借东西不还等经济纠纷很多,过生日送礼,请客吃饭之风日益盛行。越有钱越吃得开,露富不露穷,笑贫不笑富。教师们对学生这种高消费,追求名牌,享乐主义风气盛行,反映非常强烈。集体主义淡漠,个人主义、自我中心是当前中学生的又一明显特征。过去提倡“一帮一”、“一对红”,现在学习好成了“个人专利”,帮助别人好像和个人竞争势不两立,帮了别人,势必威胁到自己,谁还肯为提高别人学习成绩花时间和精力? 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奋斗和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普通中学,大约有半数学习对学习缺乏信心,他们有一句口头弹。“我们这些不会读书的人……”。以为自己本来就不是会读书的料,读书是别人的事。当他们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尤其遇到困难时,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或学习上遇到难题,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时,常常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任信、娇气、怕吃苦,劳动观念淡漠。笔者在农村中学亲眼目睹了许多同学,对别人勤奋苦读视而不见,当别人考上重点学校却死活想不通。为了自己也有进入重点高中的资格不惜砸锅卖铁,甚至不惜举债。 传统教育情况更是令人担忧,一个值得深思的例子是:一次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刘胡兰》,当刘胡兰大义凛然走向敌人的铡刀时,老师们禁不住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但让他们吃惊的是,周围的学生不但没有任何悲伤,反而鼓起掌,甚至有人笑起来。这究竟是恶作剧,还是道德感,同情心,怜悯心淡漠,抑或对时代和故事情节难以理解?实在令人费解,如果说他们不爱国,没有民族责任感,又怎么解释他们为中国足球队冲进世界杯而欢呼雀跃?如何解释他们对中国加入世界组织,美国对台军售,菲律宾对黄岩岛挑衅,神舟飞天等事件的热情关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对当代中学生的认识只能“雾里看花”,那么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不知要从何入手?我们国家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这种社会大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在这种变化的大环境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当代中学生?他们的道德面貌,人格发展有什么时代特时?这些特点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许多老师认为,现在的中学生主流意识越来越淡漠,思想越来越多之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站在成年人的立场来评价当代青少年,他们确实是充满矛盾的一代。从整体上看,他们身上可以发现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如果继续用因有的现念去看待他们,我们很容易陷入困境。时代在前进,难道中学生就没有随着前进? 必须用新视角看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 “总有人在说我们的青年如何以自我为中心,如何冷漠,他们错了。很多年轻人在以不同于前辈的方式改造社会。”①法国《星期四事件》周刊中一篇评价法国当代青年的文章这样说。那么,我们在评价当代的青少年时,是否看到了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寻找的方式,是否允许他们采用一些不同于前辈的方式。 在一个多元,变化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而青少年恰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最少保守思想,能最快地领悟到什么样的行为适应现代社会。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观念,法制观念,以及对平等权利的追求等,无不以最快的节拍与周围变化着的环境相调。在青少年身上,很少有我们成年人那些固执,僵化的历史沉积。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推断,现在青少年的观念,也许才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成年人很容易扮演那个落伍的角色。许多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老师普通话水平测试无法过关,还要由学生给予纠正语言错误。许多教师都有一种痛苦尴尬的体会: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知道得比自己多得多,教师非但没有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反而感到自己不如学生。面对诸如CEO,SOFO这样的新概念,许多老师如在云里雾里,茫然不知所云。现在的中学生好奇心,求知俗,探索性的特征非常突出,他们的创新性远远超过过去时代的中学生。 当代中学生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事物,事件和现象,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独立判断精神是过去学生所不具备的。一个身体弱小的中学生被一个身体强壮的同学打了,他就把那同学的饭盒扔到地上,饭全撒了。老师主要批评了扔饭盒者,而他不服气,说:“这样的事您不要管,让我们自己解决。”当代青少年正在以探索的态度,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体系,尽管这种探索是无意识的、不系统的。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自由竞争,其道德体系相应地就是主张平等、互惠、公平、公正。现在,我们的学生就有把自己玩腻了的玩具转卖给班上同学,还有的同学在街上买了食品、贺卡之类的东西,再拿到班上加价转卖。这些行为,教师常常当做反面例子。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做的孩子,未必就思想品德低下,将来也未必就不能适应社会。 现在的中学生对个性自由发展充满渴望,充满热情。他们非常希望家长和教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社会每个成员潜力的最大调动,就不知不觉地发生在每个人对自由的这种追求上。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以过去那种“大人管小孩”的方式对待他们,或者“恨铁不成钢”过多干预他们的行动。例如:说起搭积木,中国的家长总是要求孩子按照说明书的图样去进行固定模式的训练,如果孩子有哪些部位搭得不一样,就会提出来,让孩子重来,直到搭得一模一样为止。这就慢慢地消磨了孩子自由创造的探索欲望。 过去,我们的理想总是很远大,但确买很空洞。现在的中学生理想抱负切合实际,通过发展自己来振兴国家和民族。所以特别注重个人能力的锻炼。比如,现代社会特别需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能力,腼腆,羞涩在他的眼里已经成为缺点。他们认为胆小、退缩的人不容易被社会认同,所以崇尚大胆,注重表现,这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今天,个人利益得到充分肯定和承认,它已被纳入道德的内涵。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同样被现在人所关注。现在需要反思的也许是我们的学校,家长和教师自己,我们的教育方式能够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的需要吗?能够适应这些充满激情和个性的中学生吗? “教师的威信来自思想前沿性,语言的哲理性、认识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作出总体值价的积极向善性,对学生缺点的宽容性,来自蕴藏于我们自己的人格深处,体现着真善美的、充满魅力的人格。”②的确,一个思想保守,僵化,说话婆婆妈妈,看问题肤浅,总是以苛刻,挑剔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样的教师肯定适应不了现代思想积极活跃的青少年一代,肯定会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伴脚石,那么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呢? 正确评价和看待当代中学生要有符合时展需要的新的学生观 过去的中学生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的相对贫乏使他们更懂得艰苦相素,吃苦耐劳;政治气氛的浓厚使他们从小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心里。然而谁能说他们的信仰就没有盲从性?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变革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多变的时代特点,赋予了他们极易接受新事物的品格和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兴趣广泛,知识而广,善于交际,求真务实,这些优点都是过去的中学生所不具备的,时代的差异导致了现在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其实两者各有所长,他们的优缺点是他们的生活时代所赋予的,他们的群体面貌有着各自时代的特征。如果把过去的观念强加于现在的学生,用传统的标准评价现在的学生那显然是不公平的,也自然难以奏效。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大都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受旧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影响很深,当面对新的时代观念的中学生,由过去惯用的教育方法再沿续下去,必然失灵。 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新的评价机制产生 著名学者秦晖有一句话:“应试作为手段是最不坏的选择。”③素质教育不是要把考试连根拔掉,而是要建立包括考试在内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评价不但要看考试成绩,也要看其他方面的表现,要用时代的眼光,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全面发展。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接受那鲁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时说:“对你们当中获得荣誉、奖励和奖章的人,我要说干得好;而对学习成绩为C的学生,我要说的是你们也可以成为总统。”④我们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只是关心学生能否在各类大赛中拿名次,获大奖,还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做人的素质。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其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具有各方面发展的潜能。“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长。”因此,评价学生的标准应该包括考试评价,心理品质评价,动手能力评价在内的多元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在爱的世界,在平等,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评价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人格。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得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圣洁的、真诚的、无私的,是我们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当代中学生对人格独立的要求尤其强烈,如果我们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漠视他们的合理要求,必然导致关系紧张,甚至对抗。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切创新都依赖于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尊重学生人格尤其要尊重学生的创新人格⑤ 要与学生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洽式的教育模式。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迅速积累,市场商品不断创新,一个又一个流行色,一次又一次季节风,使我们眼花缭乱,目瞪口呆;风靡一时的知识折旧论,令我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知识、信息、能力、技术、技能、网络……一系列新名词、新概念和赋予新内涵的老名词、老概念,都令我们不得不一遍又一遍修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面对这个急速发展的世界,成年人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孩子不懂得成年人也不懂;成年人懂得,孩子可能也明了;甚至孩子已经明白,成年人尚不知道。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了,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同他们一起成长。教师对自己的定义应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源泉。教师应置身于学生中间,去体会他们广阔、丰富的内心世界,去同他们平等交流。 总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观念。正确看待和评价当代中学生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开始。教育者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新的视角观察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歌德说:“你要我指点四周的风景吗?首先你要爬上屋顶。”不论是爬上屋顶还是蹲下身来,都是突破以往的局限。有了这样的勇气,就能开辟出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迫切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改革落地生花,成果显著。新课程改革更为关注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更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全面、有个性、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因此,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评价的内容与实施,评价的策略与方法,评价的模式与标准等问题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笔者现就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策略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一、经常性评价贯穿学生生活 单一的评价必定会束缚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单纯的阶段性、终结性考试评价只能会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成为机械的知识搬运工,只会放大高分者的低能而忽略低分者的潜能,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弱化考试评价,使学生生活无处不有评价,使经常性评价寓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活动中。《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尺,让学生据此检测自己每天的言行,并给自己一个总结性的评价。还可以让学生把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同学、朋友,征求他们、的评价意见,此外激发学生“公示”自己在家在社会的表现,以期得到教师、同学的评价,这样评价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他们会注重自己的行为,尊重他人的评价,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查找出不足,以促进多发面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贯穿“星级评比”此类的活动,活动中有主题、有活动安排,在有序的活动开展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 二、互动性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中学生敏感且好奇心强,他们渴望得到肯定和赏识,他们在乎不同的人的评价。做好互动评价无疑成了学生成长的动力和助力。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学生本人、身边的同学、家长、各科教师、社区人士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最了解学习情况的是学生本人,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家长虽然无法了解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况,但对学生的课前准备与课后巩固等内容有较大发言权,因此,学习评价还应发挥家长的优势和作用。在评价中个人、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等多种渠道的评价,会给学生带去赏识和自信。 三、特色性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评价要追求策略性、艺术性。评价要形成习惯,形成风格和特色。教师要在多元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做到有序开展,形成稳定和谐的评价文化。校训、校歌展示学校风范、校风、校貌,展示学校风采,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下,教师要力求特色性评价。要把握好课堂上的不同方式的评价“语言”,要有分数评价,还要有其他试卷评价的形式做有益补充。生活中的评价要自然而然,活动中的评价是学生愉快的要求,互动的评价是主动地参与,这样才能发挥到评价的妙处,学生乐于参与评价才会乐于主动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科教学形成特色评价。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评价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各种表现,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准确地接受和反馈学生的信息。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不对”“错误”等否定性语言,禁止使用一些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语言,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重视学生的尊重需要,用能够激发学生自信和自尊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心情愉快地融入教学之中。心灵的工作需要教师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品德课上要善于发现美并宣扬美,要用发展的眼光挖掘学生的“成功点”“闪光点”并给予肯定。要关注学生的不同起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进步。这种全面的激励性评价渐渐地形成习惯,形成风格,学生在这样的评价中会要求进步,道德品质会向健康方向不断发展。 四、全面性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学校管理与学科教学不能分离。全面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由学科教师合作完成,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品德教师管道德品质,体育教师负责运动健康,美术教师只管审美评价,而是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开展评价,教师不仅关注学生认知领域,更要关注学生非认知领域的评价。要将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精神及综合实践能力等内容全面纳入评价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评价,教师还要分析学生探索新路,积极开展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在有益的活动中能愉快充分地表现自我,这样教师可以收集到大量的实证材料,评价会更到位,更有利于教师寻找相应的对策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在良好的评价氛围和评价方法中,评价功能与评价焦点发生了质的改变,由重选拔到重发展、由重结果到重过程,由学生被动地接受评价到学生对评价的认同以及原有状态的改善。可见,新的课程评价是对学生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 作者:徐斌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五尧乡总校部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策略 摘要:在课程改革以及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之中,我国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以及落实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但是,在对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许多老师以及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意义,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的参与积极性都较低,同时现有的评价机制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本文首先对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进行分析,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了解该工作在落实过程中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以期推动我国思想品德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研究策略 一、浅谈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健康与运动、学习能力、道德修养、合作与交流、表现和审美以及个人素养这六个指标,我国在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时严格按照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要求积极践行素质教育。 (一)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意义重大,素质教育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和核心,不再过于注重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量和评价,而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客观而又公正的考核,积极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体系,积极地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表现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 (二)落实素质教育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课堂参与积极性降低。相比之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够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积极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和落脚点,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动态以及个人的成长需求,老师以及学校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对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的分析来设置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保障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公正性,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的综合素质,每个学生能够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这种评价机制还能够积极践行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自我的机会以及途径,老师也能够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励法及小组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这一点对于促进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意义重大。 二、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 (一)评价主体太单一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学校科学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教学情况推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落实,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会直接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但是通过本文的实践调查以及资料收集可以看出,许多学校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往往由老师一个人完成所有的评价工作,这一点不仅加重了老师的课业负担,还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难以保障评价的客观性以及全面性。同时,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素质的评价和考核,评价主体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评价结果,无法真正落实我国的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工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推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较低,许多学校以及老师始终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 (二)过于注重绝对性评价 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老师往往过于注重绝对性的评价,以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及考核指标进行分析,最终导致实际的评价结果难以反映学生的个体特征。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构建以及教育背景都有所区别,因此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差异较大,不管是最终的学习成绩以及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都有着一定的差别,如果仅仅以一套绝对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那么就与现有的素质教育核心和初衷相违背。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许多老师还没有意识到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内涵,同时过于注重评价的统一性,忽略了每一位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除此之外,在实际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成绩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许多老师以学习成绩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这种绝对性的评价也忽略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无法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及素质教育。 (三)教师认识不足 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养,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该环节能够有效地推动学校德育目标体系的完善以及构建,帮助我国的教育部门全方位地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效果和落实情况,以此来检验学校的管理方法。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老师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大部分的思想品质评价工作以教师写评语的方式为主,这一点既无法反映学生的个体特征,同时也难以对学生的个人表现的优劣进行判断和比较。 (四)评价体制缺乏实践性 作为落实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提高我国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本文所搜集的资料以及实践调查可以看出,在落实各环节的工作时我国许多学校尽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但是现有的评价体制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学校过于注重评价机制的设置,忽略了评价机制以及其他辅助条例的完善,难以真正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同时也无法突破素质教育改革中的瓶颈,许多学校的素质评价工作往往浮于表面,最终的评价结果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导致大量的评价资源被浪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三、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存在单一化的现象,最终导致评价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为了突破这一不足,我国学校必须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需要注重老师的课业评价之外,还需要为社会、学生个人以及学校提供参与评价的机会和渠道,将老师评价、自我评价以及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需要提高评价对象自我评价的比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障最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二)评价方法多元化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所选择的评价方法会直接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老师必须要保障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科学化,建议老师可以通过差异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这一点可以有效地落实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为该工作提供明确的工作方向和指导。差异化评价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培养的方向,保障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老师对学生的具体素质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对整个社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将差异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多元化的评价和考核,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体需求以及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学校以及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评价机制,保障评价体系的安全性以及层次性。其次,还需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参照其他的评价模型,注重对学生进步程度的评价。除此之外,差异性评价能够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对学生的能力以及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综合差异比较,真正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我国素质教育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评价时空全程化 在落实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时,老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及价值。老师是评价工作的践行者以及推动者,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老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不足,往往只在学期末进行素质评价,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我国首先需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帮助老师树立正确的素质评价理念,站在全局的角度,将期中、期末以及平常的阶段性评价相结合,采取有效的评价方法提高最终评价的准确性以及客观性。 四、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意义重大,老师以及学校除了需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需要掌握正确的综合素质评价策略,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着眼点,注重不同策略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作者:蔡明真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探讨 摘要:当代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而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体系。从收集大学生对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优秀素质出发,利用SPSS数据分析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从大学生的角度挖掘大学生的优秀职业素质,能够更好的建立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质;SPSS统计软件;模型构建 一、SPSS统计软件特性分析 (一)SPSS统计软件应用范围SPSS(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是一种“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开始时它的全称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但最后被命名为“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它最初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任务,有Windows和MacOSX等版本。后来随着SPSS公司对这款软件的更新与改进,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起来,它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都有涉及,并且都收到使用者的好评。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杂志报刊都对SPSS统计软件的各方面功能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二)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实例分析某高校要对大学生党员素质进行评价,以便于对发展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工作实践。他们首先选取了“道德品行”“政治素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心理素养”这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党员素质进行评价,然后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对党员的要求来判断学生党员是否能做到其中一点。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能确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从发出的300份问卷中筛选出有效的188份,然后用SPPS统计软件对分卷信度用克隆巴赫系数测量,该系数表示的是问卷调查结果总变异中由不同被调查者导致的比例占多少,整个问卷和各个子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如下表所示:为了验证所获得数据的有效性,该试验还进行了Bartlett’sTest和KMO指标验证。Bartlett’sTest检验的sig为0.000说明参与分析的数据来自正态分布的总整体,而KMO的取值在0到1之间,所得到的值越接近1,表明这些变量对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这些因素很好的解释了大学生优秀党员应当从什么地方开始培养,而SPSS统计软件则是验证了这些因素的有效性和可信度,为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 (一)大学生素质评价模型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年轻人的思维也追上了时代的最前端。步入大学殿堂的“90后”一代年轻人,他们追求自我和个性的特点越来越显著,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分析也遇到了挑战。如何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来构建素质评价模型是新一代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二)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的作用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要从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政治思想、心理素质四个因素考虑,这四个因素涵盖了大学生的外在处事能力和内部思想,是对一个人的综合职业素质比较全面的评价。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评价模型由这四个因素构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这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对职业素质评价所占比重的大小,然后根据各个因素所占的比重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得出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重点。(三)SPSS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情况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的职业素质,也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自身优秀职业素质的期盼和要求。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涵盖了学习、工作、政治、心理等四大方面,以大学的具体生活为基础,由校园小范围扩大到社会这个大范围,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运用SPSS统计软件,可以得出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的重点,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达标和不达标的地方,加以改正。 三、结论 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评价是大学生发展阶段中的必要条件。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认清自己与社会外界的关系,有助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而在SPSS统计软件的分析下,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由多种原因共同决定,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多方面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作者:周艳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体系 一、职业素质321评价体系 提出“如何评价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是否达到了企业所要求的水平”,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职教育已开始从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产生重大影响的评价体系却重视不够,各高职院校仍采用与普通高等院校类似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侧重学生智力的评价,忽视了技能的考核,从而导致高职教育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认可。本文以工程造价学生为例构建体系。 二、职业素质“3”指标评价 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职人才,提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321评价体系:“3”是指三指标评价,包括职业理想评价、职业道德评价、职业能力评价。职业理想作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指标之一,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有成为一名优秀的造价员、测量员、资料员、施工员、土木工程师、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需求和个人条件,借现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职业道德: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指标之一,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职业能力: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指标之一,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按方向的不同分为六类,以水运方向为例,高职水运造价方向具备的职业能力有:能编制水运与建筑工程建设各阶段造价文件、能进行水运与建筑工程建设各阶段造价管理、能进行水运工程合同管理、能编制工程招投标文件、竣工文件;能进行水运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具备水运与建筑工程测量与计量能力等。 三、职业素质“2”课堂评价 “2”是指二课堂评价,包括第一课堂职业技能能力评价、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评价。提出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两课堂评价,针对高职院校评价大多侧重学生智力的评价,忽视了技能的考核的现象,提出首先进行第一课堂职业技能能力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评价,并细化评价的指标。 四、职业素质“1”宗旨评价 “1”是指一个宗旨,是学生须满足就业单位的需求,通过就业单位后访评价来实现,以下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进行介绍。提出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最终的目标是学生达到就业单位的需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企业就能用什么样的人。通过对工程造价对口就业单位的走访,得出相关就业单位的评价指标。 五、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提出的意义 国外学者和教育家对于工程造价职业人才的培养也有着和我们相同的认识。杰克.R.梅瑞狄斯和小塞缪尔.J.曼特尔认为:“为了在迅猛变化、急剧竞争的市场中迎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挑战,工程项目管理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工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造价人员的评价体系的构建,为造价人员的培养增加了有力的保障,该评价体系实施后,指导了对教学计划的修订,对学生的评价也更为全面和客观。 作者:龚静敏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深度创新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政府管理也随之变革,实现了一系列突破和创新。多中心治理由于其对公共产品特征的深刻分析、对民主价值的高度重视以及与多元化社会的适配性而成为中国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有益的新取向,是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深度创新。这种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将有力地促进当代社会基层治理的优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基层公共事务;业主自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事务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政府与社会的治理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以政府为主导且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其中的公共治理变革也旨在探索新的治理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在城市基层治理变迁中,广大物业小区业主演绎了自我治理的民主序曲,其内含的多中心的治理逻辑是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深度创新,也是未来中国社会基层管理的新取向。 一、多中心治理与单中心管理的对比分析 单中心管理的基本逻辑及评价。单中心管理模式认为:为保证社会秩序的生成和稳固,就必须有一个权力中心,这个权力中心担负着创建和维持秩序的功能。在此体制中,处于权力中心的个人或集团就成为主权者,而其余民众就成为臣民。“统治者的权力是绝对的,人类没有再大的权力可以交给其他人。最高统治者不必受国内法的约束,因为国内法只不过是他的命令;他可以任意地摆脱其束缚,没有人会向统治者要求财产权,因为所有财产权源于法律,即统治者的意志。” 霍布斯的这种论断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行政学创始人威尔逊在《国会制政府》一书中,提出的用于行政科学建设的范式所内含的核心理论是:在任何一个政府中总是存在一个占支配地位的权力中心;权力越一元化,它就会受到来自更为负责的单一权力中心的指导。社会学家韦伯所倡导至今仍广泛运用的“官僚制”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只有一个最高权威,命令和控制是其运转的基本的手段和方式。波兰尼认为“一元的单中心秩序”或“设计的或指挥的秩序”被一个最终的权威所协调,通过一体化的命令结构来实施控制。在这种秩序里,存在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并且依赖上下级之间单向的“指挥―服从”的决策与执行链条得以维系自身的发展。 综合而言,此种模式的主要观点包括:社会的秩序与发展需要一个单一的权力中心来维持,这个权力中心具有单一性和垄断性,国家、政府、权力、集体、统一等概念是分析的核心;政府具有无限理性,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社会的各种挑战;越是权力集中的政府就越负责任;政府是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唯一生产商和供给者;等级制政府组织能够以最小的投入导致最大的产出。 事实上,这种模式至少有以下缺陷:首先是对政府的信任过头,忽视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普遍规律。政府的权力集中并不必然导致高效率,只有将个人动力激发起来的组织才能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权力集中只是为统治者的意志实现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其自上而下的命令结构需要消耗很高的意思传递、行为监督等成本;其次是忽视了民间力量及其智慧,只有切合民间实际的秩序才能获得很好的维持,也只有公民自身才能够了解自身的需求与偏好所在,政府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对本来可以由民间来做的事情费心地设计一切;第三是对多元化和民主化的趋势估计不足。社会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民主化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单一中心的治理结构无疑与民主化存在着无法协调的矛盾。 多中心治理的基本逻辑及评价。治理一般指“在政治系统的特定范围内行使权威,对政务或公共事务作出有效的安排,以达到维护政治秩序和维护正义价值的目的”。[1]“多中心治理”主张同时存在着多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单位,这些单位能够计算受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影响的潜在成本和收益,促进自身利益扩大;另一方面,体系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受着一般性规则的制约,又可进行调适,使决策者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保证整个秩序的稳定和运行,从而使这一体系成为富有活力的系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民众对于政府的期望愈来愈高,也愈来愈趋于多元化,而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中心供给”思路在庞大的需求面前是缺乏效率和回应性的,因此,以支持“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和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为特征的多中心理论就成为满足民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理想模式。 在治理主体方面,有多个权力中心同时进行,社会秩序的生成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权力中心努力构建的结果。在秩序生成过程中,来自于基层的力量和智慧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发展了以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为标准的物品分类方式,认为大部分公共物品都不是严格意义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而表现为具有一定竞争性或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这一特性的区分使得在公共物品生产和公共事务治理上,可以通过产权契约安排使相互独立的分散主体,将传统的铁板一块的公共物品按照地域、特性等方面分散化。每个部分拥有该物品的有限生产权,或公共事务的有限处理权,对自己生产的物品、提供的服务承担责任。每个单位或主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多中心治理试图通过多种参与者提供性质相似,特征相近的物品,从而在传统中由单一部门垄断的公共事务上建立一种竞争或者准竞争机制,公民可以根据各生产者的相对优势,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各个生产者之间进行选择,从而迫使各生产者自我约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增强回应性。 在纵向治理选择方面,多中心治理强调集体行动应当尽可能在较低的治理层次上得到解决。强调多元、民主、合作、非意识形态化,指向的是政府向社会分权、权力回归于民众,鼓励公民参与地方或社区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全过程,倡导培育和提升公民的自主管理能力。 多中心治理意味着多种治理手段的综合应用。以政府能力有限为前提,主张政府和市场既是公共事务处理的主体,又是公共物品配置的两种不同的手段和机制,主张在公共事务的处理中,既充分保证政府公共性、集中性的优势,又充分利用市场的回应性强、效率高和社会组织的公益性、成本低的特点,综合多个主体、多种手段的优势,从而提供了一种合作共治的公共事务治理新范式。 多中心治理中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公共物品的生命周期中,大致存在着消费者、生产者、中介者三个角色。在公共物品的生产过程中,它们分别由不同的主体来扮演。多中心治理既反对政府垄断,也不是所谓的私营化。它不意味着政府从公共事务领域的退出和责任的让渡,而是政府角色、责任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在以往的物品提供方面,政府扮演着公共物品的直接生产者和提供者,参与了整个过程,扮演着多重角色。而多中心治理则主张通过其他主体的参与,通过多种方式将公共物品的部分生产任务委托给其他部门来提供。政府的管理方式也从以往的直接管理为主变为间接管理为主。政府更多地扮演了中介者的角色,即制定多中心制度的宏观框架和参与者的行为规则,同时运用经济、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为公共物品的提供和公共事务的处理提供依据和便利。 多中心治理也意味着权力向度上的改变,即公共事务权力从强调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运作转变为上下互动。意味着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它们在竞争性关系中相互重视对方的存在,相互签订各种各样的合约,并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或者利用核心机制来解决冲突,在这一意义上大城市地区各种各样的政治管辖单位可以以连续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前后一致地运作。”[2]11-12 综合而言,多中心治理包括着以下基本观点:本段归纳参考了黄德发:《政府治理范式的制度选择》[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114页。一个社会的权力中心具有多元性和分散交叠的特质,政府或国家是多极权力中最大的一极;政府具有有限理性,它无法胜任“无所不能”的角色要求,一群相互依赖的人可以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利益;权力越分散,政府就越容易针对不同的公民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越容易进行及时的科学决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越容易防止权力的非公共性滥用,反之,集中的权力在信息收集、决策做出、灵活性等方面具有无法回避的劣势;政府官员和决策机构分享着有限、相对自主的专有权,来决定、实施和变更法律关系,其中没有一个机关或者决策机构对强制力的合法使用拥有终极的垄断权;政府并非是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唯一供给者,在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上,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有所作为;从长远看,民主政体的效率必然优于专制或集权政体,因为民主政体可以回避大的甚至致命的失误。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人类在寻求解决社会问题上的一次深刻的认识转折,它拓展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架构,超越了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的传统对立,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打破了社会科学中长期存在的两分法传统思维方式,即市场与计划、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等,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两者的合作过程,力图发展起一套管理公共事务的全新技术,强调管理就是合作。核心思想是要打破政府作为唯一管理主体和单一权力中心的现状,实现管理主体和权力中心的多元化。 单中心管理与多中心治理的对比。单中心管理与多中心治理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下表(见表1): 二、业主自治:一种更具有多中心色彩的基层治理 业主自治,是指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全体业主,基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民主的原则建立自治组织、确立自治规范、自我管理本区域内的物业管理活动的一种基层治理模式。业主自治强调的是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和消灭均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思,原则上国家不作干预,只有在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不能通过协商解决时,国家才以仲裁者的身份出面予以裁决。私法自治的实质,就是由平等的当事人通过协商决定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业主自治的主体是实行自治的全体业主,组织是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民主;自治的事项是有关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其核心内容包括对业主委员会的民主选举以及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物业管理活动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业主自治是当代城市社会中带有多中心治理色彩的基层治理,这主要基于业主自治满足了多中心治理的诸多特征(见表2)。 三、多中心治理是当代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深度创新 业主自治是优化基层治理结构的积极探索。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探索适合的治理模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趋势将不可避免对城市社会的治理能力造成严峻的挑战,城市基层治理的问题将迅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基层自治能力的提高与自治资源的充分利用是缓解政府管理和服务压力、促进公民社会形成的必然途径。探索适当的治理模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事实上,我国诸如公共权力在不同党派之间进行分配、党政分开、落实人大的权力、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的分权、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立、村民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等一系列中国政府的努力都可视为多中心治理的有益探索。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讲与国家向社会放权具有密切的关联,也带有与多中心治理内在逻辑相一致的成分。在这里强调业主自治是更多带有“多中心治理”色彩的基层治理主要突出的是业主自治在时下以及未来的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来自基层的强大动力,而且它对于日益庞大的城市公民的民主权利、秩序生成乃至日常生活都有普遍的、切身的联系。而业主自治的经验和教训也可以为其他领域进行治理探索提供经验和借鉴。 多中心治理契合了当代社会民主化的必然趋势。多中心治理的基本预设是基层社会和民众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选择来有效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比较而言,它更是一种自发的秩序或生成的秩序,而不是一种强制的秩序或构建的秩序。“两分法”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管理的本质属性就是执行性。这种理论主张将科层制的绝大多数公务员置于一种缺乏价值追问和感性认知的工具人状态,也人为地加大了由公民诉求到行政执行的流程周期和潜在成本。由于基层组织的回应性缺乏导致了官僚制的尴尬状况――人们已经无法容忍“官僚制”组织的专横、奢华和低效。事实上,随着社会多元化的深入,单一中心总会存在着回应不足的弊病,而熟知基层社会问题和诉求的基层组织却缺乏相应的治理权力。社会稳定与和谐更多地体现在基层秩序的稳健程度,所以,如何给民主化浪潮下的公民意志留有足够的治理空间是政府管理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事实上,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政府治理之道的变革,主要方向是“政府职能市场化、政府行为法制化、政府决策民主化和政府权力多中心化”。[3]而这“四化”本身又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系统。随着这种改革的不断深入,多中心治理将日益显示出其生命力。 多中心治理的深入发展将缓解传统模式的治理压力。中国渐进式改革是在政府主导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模式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面对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前期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在于这种模式确保了改革主体的强势性,它可以有力地打破原有的各种制度和利益结构,可以对改革进行较为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强力推进,而且效果的取得也与当时的民主化程度不高、民间社会发育弱小、法制落后、经济发展压力巨大等因素高度相关。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民主意识不断高涨、法制环境趋于良好,更重要的是一个强调自我的多元化社会正在形成,这些都使得原有的政府主导型模式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危险,而且改革越是深入,民间的力量就越为凸显,政府的作用领域和程度将越为有限;政府必须探索一种能够容纳和整合民间诉求,并充分利用民间治理资源的新的治理模式,这种压力将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和网络民意的几何级膨胀日趋增加。而多中心治理所持有的是一种和现有政府管理模式完全不同的逻辑,它的探索和成熟必然会对未来的政府治理形成一个可替代的或可借鉴的有益进路。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实践及特征 【摘要】大众传媒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众传媒参与社会管理是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对于实现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公共事务合作管理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众传媒的自身性质及特点决定了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具有多维性、间接性、有效性和有限性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特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大众传媒如何借助自身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地位,积极延伸其社会协调功能,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出谋划策,奉献力量,已成为一个对于大众传媒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具有高度现实意义的话题。 一、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成功实践 2011年11月2日,《大河报》刊登了一则题为《天冷了,请环卫工进店歇歇脚吧》的新闻,对郑州市环卫工清扫大街劳动中无处歇脚、无热水喝的困境做了报道。报道呼吁:“沿街的单位、商铺,愿意提供‘爱心歇脚点’,麻烦致电96211告诉我们。” 11月3日,《大河报》消息:“本报发行中心愿意开放所属36个发行网点,负责人表示,只要看到‘大河报’三个字,环卫工可以随时进来歇歇脚。”同时报道说“目前已有上百家单位、商家热烈响应”,愿意尽力帮助环卫工。 11月4日,《大河报》报道:“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就此事进行了批示,相关部门表示:将努力挤出地方,增建一批环卫道班房,以解决环卫工常年在路边吃凉饭、喝凉水,无处更衣和存放工具等问题。” 11月8日,《大河报》报道:“热水捧在手,暖了俺环卫工的心。”报道说,管城区市政部门设立了30个歇脚点,环卫工有了热水喝。300块“爱心歇脚点”标牌已经制作完毕,今起全市发放。 毋庸置疑,这是一起大众传媒积极延伸自身社会协调功能,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成功实践。和以往一样,某些问题在舆论的推动下得到了尽快解决,大众传媒的社会协调功能得到进一步验证和彰显。然而,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一案例,发现其中呈现出的三个鲜明亮点: 一是提出新闻诉求。这一新闻报道没有停留在只是单纯传播信息的层面,而是在信息的同时提出了明确的新闻诉求――暴露问题,出谋划策,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并向相关方面发出呼吁。在这一案例中,新闻诉求表现为“呼吁沿街的商家、单位向环卫工提供‘爱心歇脚点’”。 二是承担社会责任。“麻烦致电96211告诉我们”表明了传媒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和决心。把热线电话公之于众,等于把传媒自身放在了一个汇集和沟通信息的中介位置,从而担负起传媒在这一事件发展中的重要社会道德责任。 三是传媒做出表率。在提出明确的新闻诉求和承担社会责任之后,传媒以身作则,率先示范――“本报发行中心愿意开放所属36个发行网点,只要看到‘大河报’三个字,环卫工可以随时进来歇歇脚”。传媒用自身行动形成一种榜样和号召的力量,同时也为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从提出新闻诉求到承担社会责任,再到传媒做出表率,这一连串的提出诉求、承担中介与实际参与,最终促成了环卫工“喝点热水歇歇脚”这一问题的迅速解决,进一步彰显了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事儿虽不大,却如一股暖风吹在寒冬到来之际,让人暖暖地感受到人性的温情。 二、参与管理――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有效拓展与延伸 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能激励和引导公众,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不良影响和威胁;能形成舆论中心和议程设置,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能传递和规范社会道德,引领价值取向,了解、反映和协调公众的意愿;等等。《大河报》关于环卫工“歇脚”问题的报道及其解决之道,则是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有效拓展与延伸。按理说,报纸传媒通过新闻报道把某一事实公之于众,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职责。新闻本身自然可以反映部分社会群体的意愿和呼声,自然可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自然也可以发挥大众传媒一定的社会协调功能。但是,《大河报》并没有在传播信息,引起社会关注这一传统职能上停留,而是主动将自身置于社会问题之中,先是提出新闻诉求,公布联系电话,承担汇集信息的中介责任,然后又承诺开放发行点,供环卫工“喝点热水歇歇脚”。这一系列行为已经完全跳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协调功能”的约束,从激励引导、设置议程、传递规范、反映协调等一般性社会功能一跃而升至为“提出诉求,承担中介,以身作则,主动参与”的高度和境界。而这一系列行为,则使传媒无形中扮演了一次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角色,大众传媒从社会协调功能朝着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也日益显著。大众传媒如果循着“参与社会管理”这一视线望去,其社会功能的拓展延伸将呈现广阔的前景。当然,这需要大众传媒具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从通过传播形成影响到提出诉求谋求解决,从反映意愿激励引导到置身其中充当中介,从规范道德引领时尚到积极参与主动承担,这种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拓展延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赋予大众传媒的重要使命,也是大众传媒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 三、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特征 社会公共事务是不必然依靠国家强制力解决的公共事务,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等。这类公共事务与全体或部分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目前,我国社会公共事务呈现出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手段多样化的特点,正在形成以政府为核心,各方多元参与的开放性公共管理体系。 费爱华博士认为:“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大众传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也越来越表现出强烈的角色意识、发挥着积极的社会管理功能。”这是因为,大众传媒的社会性功能使它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正是大众传媒能够对公共事务管理产生影响的重要动因。而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管理者在维护公众利益、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共同价值取向则成为二者发生联系的结合点。 在社会管理多元化时代,大众传媒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再满足于对民众意愿的一般反映,而是要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了。它要参与、要担当、要管理、要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大众传媒的自身性质及特点决定了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多维性。大众传媒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和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利用自身在信息预警、议程设置、舆论监督、促进沟通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重要影响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有时是信息引起预警,以减少危害;有时是聚集社会热点,引导舆论方向,引发政府关注;有时是通过舆论监督,暴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有时是通过信息公开,加强沟通联系,加快问题解决。大河报在“环卫工歇脚”这一问题上的新闻实践,主要通过其议程设置和促进沟通等功能,引发社会各界和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最终促成了问题的快速解决。 间接性。大众传媒参与社会管理的多维作用如上述议程设置、舆论监督、促进沟通等,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而间接发生作用的,社会管理的最后决策与直接实施还更多地依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只有在一些特殊事务中,传媒才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直接参与管理和处理事务。虽然大河报在“环卫工歇脚”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把本报发行点提供给环卫工歇脚这一主动参与的“示范行为”,但这毕竟是“权宜之计”和一种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榜样引领,难以解决所有环卫工的休息问题。最后还是政府出头,决定“增建一批环卫道班房”,才使问题得以彻底和圆满解决。如何使这种“间接性”变得虽然间接但却强烈、虽然间接但却有效,应成为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有效性。大众传媒参与社会管理往往能较快取得实效,在我国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及历史条件下,有些极端事件、社会难题一经媒体曝光就可以迅速得到解决。这种有效性甚至导致“媒治”的说法不胫而走,成为网络热词和人们期待通过媒体管理社会的愿景。大河报在“环卫工歇脚”问题上的新闻实践,从消息到促成问题解决只有一周时间,再一次显示了大众传媒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性乃至高效性特征。社会问题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参与才能较快地得以解决,这本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不完善、不高效的表现,这其中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体制和心理背景与原因,但无论怎样,这都是一个有目共睹的基本事实。正是基于这种“媒体一参与问题就解决”的社会现实,“媒治”才成为众多网民对改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美好期待。大众传媒需要自省的是,传媒人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和在我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支撑下,才有了这种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性,传媒人应当最大化地利用这种有效性,更好更充分地发挥自身在保障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 有限性。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虽然有效甚至是高效的,但其参与的领域和作用却是有限的,在许多专业领域、特殊领域以及众多领域的深层次问题上,大众传媒还难以发挥更有效、更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现代社会管理体系中,大众传媒只能作为社会事务合作管理的一个重要成员参与其中,但它缺乏最终的决策权、裁定权以及执行权,因此很难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角和“领袖”。“媒治”一词只是客观反映了大众传媒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和人们对传媒参与社会管理的美好期望,但最终“媒治”必须也只能通过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法治”来实现社会管理。这种“有限性”特征将促使大众传媒清醒地认识自身的社会角色和位置,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主动参与,又不越俎代庖;既要合理有度,又不消极放弃,积极拓展延伸传媒自身的社会性功能,科学、合理、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 四、结语 如何明确大众传媒的社会角色定位,合理发挥大众传媒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大河报在“环卫工歇脚”问题上提出新闻诉求、承担信息中介、主动参与解决等一系列行为,无疑为寻求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合理途径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这一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新闻实践中,大河报关注的是社会弱势群体,承担的是社会道德责任,付出的是信息沟通的辛苦,收获的是政府出面解决问题,带来的是寒冬里人性的温情,引发的是人们对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思考,何乐而不为? 管理是一种行为,行为需要谋划,因此,谋划是行为的前奏。出谋划策正是传媒人的强项,通过大众传播暴露社会中的某些问题并出谋划策,提出新闻诉求,甚至以身作则,主动践行,已经远远超出了大众传播的一般意义和大众传媒的一般职责,或许,这正是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合理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大众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公共事务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所体现出的公共性特征使它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正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把大众传媒建构成社会领域的“公共空间”,是充分发挥我国大众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众传媒 公共事务管理 作用 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部门在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这一价值取向上的契合之处以及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与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在信息传播机制、社会整合机制方面存在的互补现象,是两者发生内在联系的关节点,而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正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以及它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在联系,不仅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也决定和影响着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预警作用 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而言,大众传媒的预警作用通常体现在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特别是对涉及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危的紧急突发情况,作出快速反应和及时报道,以引起公众的警惕或帮助人们了解突发事件和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2003年SARS危机之后,我国传媒对此次危机中主流媒体长时间的集体失语失真,造成传媒预警作用的彻底失灵,对疫情的扩散蔓延产生了直接影响的后果进行了深刻反思,在突发事件包括危机事件的报道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做到了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公开。典型的是2008年春夏之交我国主流媒体对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地震所作的连续32天的现场直播报道。 事实表明,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公开,是任何负有社会责任的大众传媒所应该葆有的信仰与原则,及时、真实和公开地报道新闻,可以成为社会抵御突发性社会恐慌的预前反应,并且,从效率的角度看,这样的预前反应是成本最小的控制措施。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如果一个社会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关涉公众利益,特别是公众的切身利益的负面真实情况被隐瞒住,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很危险,整个国家就仿佛被放在火山口上。任何社会都不可能避免天灾人祸,但是却有可能依靠媒体迅捷的信息传播所产生的预警作用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 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和媒体共同的社会责任。为此,政府在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应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增加公共信息传播的透明度,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大众传媒在危机管理中的预警作用,及时发现危机存在的前兆,及早采取预前措施,尽量把突发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议程设置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是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新闻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新闻传媒选择或突出报道的某些内容会受到受众特别的关注。这一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可以“重构环境”的机构,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式,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但为什么某些潜在问题突然显性化,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并进而直逼决策层;相反,另一些问题却始终寂寞无声,最后不了了之。对比两种迥然相异的情形,我们可以发现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社会公众而言,不理想的、不规范的、不能令人满意的社会现实状态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要成为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对象,还必须经过一个认识上的逻辑发展过程。这就是社会问题公共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社会问题的标志是出现公意性诉求。而当公共权力主体意识到社会公共问题已经妨碍整体社会发展,充分了解公众的公意性诉求并认同这种公众的政策诉求时,公共问题就会变成公共政策问题。而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对推动这个认识上的逻辑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本身,最大范围地接触社会公众,所以对于社会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首先作出强烈反应的是大众传媒。另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信息传递的公开性、直接性、迅速性,它能快速把少数人发现和提出的社会问题及对政策的期望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它对社会问题或某一突发事件大规模地连续性地加以报道,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大众传媒不仅对事件本身进行客观报道,而且会加以评论,以引导公众对事件性质的认知程度,引发公众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不断提高公众对政策问题的认知度,这就使媒介议程转化成了公众议程。而公众议程大多是涉及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因而会呈现社会舆论的“焦点效应”。而“焦点效应”又往往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就会促使政府接受来自公众的愿望和要求,进而对公共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 这正是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作用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 舆论监督作用 我国党报有自己的舆论监督传统,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政治民主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受众的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为适应这一新情况,我国新闻传媒开始就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政策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照,也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同时,受众对社会领域中不良现象的批评也常常见诸媒介。由于媒介对社会信息具有放大的功能,加之媒介在我国具有其他社会机构所不具备的社会公信力,受众意见一旦被媒介刊播,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类似舆论的影响力。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中国质量报告”等栏目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些栏目较好地发挥了媒介舆论监督的功能。而且随着民众表达利益和要求的权利开始合法化,大众传媒作为公众的代言人,在形成政府与民意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行舆论监督的社会氛围有了很大改变,在一定层次上突破了其固有的一些局限性,出现了跨层次、跨地区、跨类型媒体舆论监督互动的现象。 互联网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成本,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和传播格局,促进信息更快、更广、更全面地传播。虽然它自身的发展和它与传统媒介的整合仍处在发展变化中,但传统媒介已由开始的如临大敌到目前的和平共处、相互渗透。网络使新闻传播更具活力和张力,也使新闻传播具有了交互性,使受众拥有了发言权和参与感,双向互动促进了广开言路,益于政府决策和对舆情的掌握,及时通过灵活的政策与技巧调控舆论。它推动我国新闻政策走向宽松,让更多的普通人拥有了表达思想与意见的渠道。 近年来,网络传播大大促进了媒介间的协作,媒介之间的融合、交叉拥有正在成为中国新闻业新一轮改革的亮点,政策性的扶持已经有所表现。因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党和政府以及传统媒介都不能无视民意的存在,尽管有时网络受众的意见会千差万别,但正是这种意见市场的存在,一些观点在相互碰撞中进行着“自我修正”,促使人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思考。 有效沟通作用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已经从权威行政转向服务行政,需要大众传媒发挥其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功能,通过双向对称传播,使民意得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提高政府服务的针对性。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传媒功能曾经较为单一,更多的是“唯上”,它多依附于政府组织,以政府权威的意志为导向来整合社会,而大众话语往往是虚拟的、被悬置的。具体地说,由于我们单纯强调大众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导致了传媒的泛政治化,舆论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其社会沟通功能被抽除。我们知道,沟通本应是一种真诚的对话,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信息的互换,它需要双方彼此平等、相互宽容,这样才能消除误解,达成共识。 而大众传媒在公共空间层面上可改变过去那种状况,对各方意见都给予相应的关注,并使在交往主体之间所展开的平等交流、对话、求同、合作是出于本能、发自内心的活动。让公众的意见能够有比较充分的机会和以有效的方式公开地表达出来,不仅能够使政府及时、广泛地了解各种不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而且能够使各种潜在的社会摩擦与冲突的能量在“微调”的状态中得到释放和缓解,避免长期压抑和积累而引起爆发式的冲突和震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群众集体上访冲击政府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没能得到充分的机会和以有效的方式公开表达意见。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则有利于群众意见的公开表达,此外也可为政府工作的不断改进提供相应的服务。 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 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决策过程离不开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参与作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后,将一改“拍脑袋决策”为注重通过听政、议政、民意调查、专家咨询、民众参与等行政参与新方式广泛吸纳民意,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多个决策方案,供决策者抉择,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质量和决策水平。 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参与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在决策形成之前,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可以将不同文化背景、人生抱负、思想性格和能力素质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公开、公正的讨论,使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为政府决策提供资讯和参考,推动政府形成新的决策。二是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作为公共空间的大众传媒可为社会讨论决策提供一个广阔的社会网络平台,在这里,个人、社会组织和团体就政府的决策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交换意见,并提出各自的政见,供决策者决策时参考。大众传媒通过展开讨论,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意见,集思广益,可以启发和促使决策者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使决策更加合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此外,大众传媒还可对决策产生的过程予以监督。三是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大众传媒可通过对决策的解读,深化公众的理解,提高其参与政策讨论的意愿和能力,同时通过公众群体的反映使错误的决策得以取消,使不完善的决策得以完善。总之,大众传媒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和推动政府改革的强大动力源。 结语 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任一国家、任一时代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旨。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信息的枢纽和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现代化和国家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以及它作为社会公器所具有的公共性特征和公共品格,决定了传媒因素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党和政府作为公共权力部门,应懂得善用传媒的力量,充分发挥它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大众传媒作为社会领域的“公共空间”,将更完整地发挥其协调、整合社会的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推进国家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 编校:施 宇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大众传媒与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 相关背景 众所周知,公共事务的管理最早出现在西方。在现代西方国家,为了维护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通常由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采取各种手段,对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资源的管理、公共服务的提供等。 我国对公共事务管理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背景为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改革在关键问题上的关键性突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功能分化,迅速打破了原先的行政一体化结构,形成了市场―政府―社会的三元结构,政府由“无限政府”变成了“有限政府”。在这种背景下, “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进入21世纪,关于我国公共事务的内涵界定,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认为“公共事务就是伴随社会发展过程发生的关系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利益的社会性事务。公共事务包括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与开展”①。而“公共管理是公共权力机关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为了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公平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正确运用公共权力和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②。这些定义基本概括了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尽管现阶段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政府的公共管理还处于未定型和不成熟的状态之中,但转变传统的政府工作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普遍共识。 而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的平台、监测社会环境的雷达、整合社会的调适器,近年来在涉及我国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住房改革、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如何正确认识大众传媒与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深刻认识大众传媒在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下笔者就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作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二者的内在关联 众所周知,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它包括报纸、期刊、书籍等印刷传播媒介和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以及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其主要功能包括:传播和沟通信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监测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整合、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等。笔者认为大众传媒在以上诸方面的功能特点,使它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成为传递公共信息的平台、监测社会环境的雷达、整合社会的调适器。大众传媒也因此而具有了强烈的公共性色彩和公共品格。这使得它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 价值取向的契合。如前文所述,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维护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即“公共事务的理性目的是公共事务所覆盖的公众利益的最大化”③。而大众传媒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在信息传递沟通方面的需要。同时,它在监测社会环境、整合社会关系方面的职能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这表明,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管理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契合之处,即它们共同的价值目标是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 事实上,大众传媒的传播行为与以公共事务管理为己任的政府行为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在民主社会,政府与传媒都应是公众利益的代表。只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政府与传媒在代表公众利益的表现形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目标是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党和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运用公共权力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其价值取向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西方不同的是我国政府传媒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政府对新闻媒介的控制是直接的刚性的控制。传媒作为党、政府、人民的喉舌,要求要忠实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维护大局,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党和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以稳定求发展,这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的现实有关,但其出发点还是为了代表维护人民的利益。 尽管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不同的社会控制理念(如西方的制衡理念、我国的稳定理念),导致中西方政府与传媒在代表公众利益的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但它们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即政府传媒应当是社会利益的代表,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当是以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信息传播机制与社会整合机制的互补。如前文所述,大众传媒由于其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已经成为社会系统的信息枢纽,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作为消除不确定性因素的信息本身的意义与价值逐步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在现代社会,由于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接触信息本身,最大范围地接触公众,凭借其独特的社会角色,大众传媒作为公开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影响越来越显著: 一方面,大众传媒传递信息直接、迅速、公开的特点,可以弥补政府信息系统的缺陷。一般而言,虽然政府也设置了种种渠道收集民意,但行政系统内部科层制的传递渠道往往具有单向度传递的特点,即信息主要沿自上而下的方向传递,而相反方向的传递则会遇到众多的阻滞,这样就会导致基层民意无法传递或传递失真。而大众传媒信息传递的特点使它成为政府部门收集信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能最大范围地接触公众,它对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所进行的广泛报道和深度分析,可以成为普通公民向政府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重要方式。这意味着大众传媒作为联系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大众传媒获取决策所需的信息;同时通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递政府运行的相关信息,以争取公众的理解、支持。而公众通过大众传媒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引起政府的关注,以伸张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机制应是政府公共信息传播机制的有效补充,也是广义上的公共信息传播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作为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可以通过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对公众的认知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来缓解社会利益集团的矛盾与冲突,协调各个部分的利益关系,从而保证社会的正常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表明,大众传媒的整合机制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政府应当意识到社会稳定机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经常把人民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并及时化解。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传媒的社会整合机制也应是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政府调控机制(公共权力运行)的强制性相比较,大众传媒社会整合作用的非强制性,更容易为社会成员接受,可以帮助政府有效地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的目的。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部门在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这一价值取向上的契合之处以及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与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在信息传播机制、社会整合机制方面存在的互补现象,是两者发生内在联系的关结点,而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正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正确认识大众传媒与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大众传媒在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认识,而且对于现代社会政府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合作,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公共管理活动引导、推动和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解析 摘 要: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重要的公共社会关系,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正逐步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新职能。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是创新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民族关系”和“公共事务管理”是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内涵理解的两个重要维度,管理理念、管理实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构成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结构框架。本文还探讨了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民族概念含义的层次性以及由其所决定的民族关系的层次性,深刻认识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概念还必须要注意其在当代中国的特殊性。 关键词:民族关系;公共事务管理;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 民族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和敏感性,决定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化的趋势。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里的重要的公共社会关系,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尝试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纳入社会管理的轨道,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使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逐步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新职能。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概念和内容,是实践和创新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民族学和公共管理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公共事务及公共事务管理 理解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首先需要理解公共、公共事务、公共事务管理的含义是什么,这些构成了把握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事务的内涵 公共事务中的“公共”一词,是相对于“私人”而言的,其着眼点在于集体而非个人,强调某一或某些问题是为特定群体中的成员所普遍共有或普遍关心的。具体来说,“(私)是指一种‘以个人生活为中心’的状态,是在个人中心取向前提下所具有的占有形态和活动内容,而‘公’则是以集体生活为中心取向以及在这种趋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占有形态和活动内容”[1]。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它必须指向社会或群体的整体利益,强调私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其中不仅包含着收入、就业、住房等实际利益的维度,也涵盖了部分程序性的内容,如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地位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从“公共性”这一基本特征出发,所谓“公共事务”被界定为“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事务”[2]。广义上来说,对公共利益的表达和满足,一方面这些利益的表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领域,另一方面这些利益的满足则有赖于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稳定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矛盾的及时有效化解、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等。从狭义角度看,公共事务就是指在狭义的社会领域中,公共部门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由此,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对象主要分为两种,即与民族关系相联系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从基本属性上看,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特点。所谓非竞争性,主要是强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同于市场消费商品的非营利性特征,它们的提供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在于满足最广大群众的基本需要,因而,任何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获得都不会降低其他人获得的可能性。所谓非排他性,则是强调所有社会成员都有相同的机会来获得和消费这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而不是向市场商品那样将消费对象限定于某一特殊群体,并构成阶级(阶层)区分的外显标志。与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等特点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边界和力量差异十分清晰,各方面发展力量相对占优势的民族相对于发展较弱的民族有着多方位的优势:在资本主义国家,各方面发展力量占优势的民族一般倾向于维持其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排斥这些民族,使其不能顺利享有公共产品;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在平等理念的指导下,努力保护和帮助各民族地区的发展,使各民族能够平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权利的真实性和广泛性的一面。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公共事务管理”?政治学、管理学和行政学等从不同的角度给公共事务管理下了许多定义。 公共行政学视角下的公共事务管理往往从政府职能角度着眼,认为公共事务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活动,因而是一种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带有很强的政治性[3]。简单来讲,公共事务管理就是政府“规范和协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的活动”[4]。进一步讲,公共事务管理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系统的社会政策和法规,来管理社会事务,规范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正的活动。政府公共事务管理主要有三层内涵:第一,是对家庭、社会团体与社会自治所不能解决的公共事务的管理,这些事务涉及整个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威加以解决;第二,主要内容是指由政府管理的公共事务,具体包括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秩序、协调社会利益、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安全网、解决社会危机等;第三,核心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政府干预社会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它决定了政府的其他社会管理手段。社会政策的核心是福利国家或福利社会政策[5]。 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视角下的公共管理往往从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理论出发,认为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发育为第三部门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公民与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领域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国家和政府为了调和利益冲突和维持社会秩序对社会生活领域加以规范和监管[6]。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社会事务所实施的管理”[7]。由此,公共事务管理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政府规范有关社会事务,即政府的社会管理。政府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为增进公共利益,依法对社会事务实施的组织化活动;二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8]。 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共管理”概念建立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结构发生分化的基础之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对整个社会的事务的管理,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社会生活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狭义的公共事务管理近似于“社会管理”概念,是指作为对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并列的社会子系统的建设和管理[9]。广义的公共事务管理与狭义的公共事务管理并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只是在相对的意义上进行区分。广义的公共事务管理包括了狭义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容,需要社会各子系统的管理来进行支撑;狭义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实现需要依托整个社会环境和其他各子系统的配合。公共事务管理“是在一定的共同价值基础上,人们处理社会事务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10]。具体来讲,公共事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及社会效率,其对象是社会事业、社会事务和社会价值,而其主体是政府和社会组织,这些主体通过综合决策建立起不同的公共管理模式。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再分配,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人民福祉,防止社会问题的出现和扩大。 总体来看,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它并不局限于政府,而且还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和各民族群众。公共事务管理的目标是要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追求社会公平和诚信。可以认为,在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政治敏感性极强的一种社会关系,进行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其管理主体不仅需要政府作为管理的主导作用,也需要一些社会组织协调。 二、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程度日益提升,并成为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正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分析和理解公共事务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就是指政府、事业团体等组织为了构建良好的民族关系,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对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处理工作和协调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各民族成员的利益需求,促进民族间的关系和谐,维护民族间的公平与诚信。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民族关系是民族学、社会学两大学科中的重要研究对象。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则是民族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交叉形成的一个新兴的、重要的分支,是管理学理论在民族学领域的应用,是对民族学与管理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谁来管理”、“管理什么”、“如何管理”是充分理解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含义时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第一,“谁来管理”是在从管理主体的角度来认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其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部门,而且还包括社会组织的参与。第二,“管理什么”是从管理内容的角度来认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其内容不等于政府管理的全部,也不等于民族事务管理的全部。由于对政府和民族社会的内涵与外延在认识上存在着差异,在理论上往往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倾向于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扩展为政府管理或者民族事务管理,从而使其在内容上使趋于泛化;二是倾向于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缩小为狭小的社会生活领域,忽略了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以及文化管理之间的关系,使得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变得比较狭窄。第三,“如何管理”是从管理手段的角度来认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在多民族社会中,对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的实现需要依靠社会控制手段[11],但是更多地还是有赖于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这是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灵魂。 具体来讲,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政府发挥其管理职能,对民族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二是民族社会自身进行自我管理。从国家与民族社会的关系来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在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不同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提高民族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已经逐渐为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趋势。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是民族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一般说来,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内容广泛,且实践性和实用性都较强,而且,由于民族关系的敏感性而使其充满了挑战性,要求在从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时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智慧。 三、民族关系中的 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容从一般意义上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日常生活诸多方面,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建设、教育普及、文化事业建设、民族宗教事务、国防建设、外事管理等内容。从狭义角度理解公共事务,即从狭义的社会领域出发探讨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基本内容,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事务。目前,在东西部地区之间、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地区间、城乡间、民族间在公共服务享有方面尚未实现真正的均等化,这一方面会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带来严重制约,阻碍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另一方面也会因民族间的对比而催生社会不满情绪甚至引发集体行动事件,给民族关系的和睦蒙上一层阴影。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事务。社会保障体系对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各民族成员生活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之一,不仅有助于增进少数民族的物质与文化福祉,更有益于促进民族关系的和睦,巩固社会和谐安定的局面。三是少数民族就业事务。劳动就业是少数民族成员获得生活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少数民族成员实现自我价值、发挥个体创造性的重要途径,而且在劳动就业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各民族间的交往频率和相互理解。四是民族基本住房和社区建设事务。“作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纽带,社区一方面与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其思维与行动提供资源、情境和规则;另一方面,又是构成社会之“器官”,是社会影响个人的中介”[12]。基于社区的这种中观性质,加强民族社区特别是多民族社区建设既是保障民族成员日常生活的需要,更是理顺民族关系特别是城市民族关系的需要。五是民族社会组织事务。民族社会组织是各民族从本民族利益出发建立起来的利益表达组织,在表达本民族利益诉求、争取本民族福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多民族国家中,一方面要发挥民族社会组织在调整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合理规范组织建设和行为,化解民族社会组织之间的矛盾和误解,防止组织的私利化转向。六是民族宗教事务。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多信仰宗教。宗教是一把“双刃剑”,对民族关系和民族社会的稳定发挥着双重影响,“一方面,宗教通过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引导信教群众的宗教行为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是科学与非科学、理性与非理性、道德与非道德相对而言的复杂统一体,因此,它具有滞后性、敏感性、触发性,当它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互动源’和‘感染源’时,宗教会对社会稳定起到负面的制约作用”[13]。由此可知,妥善做好民族关系中的宗教事务,是理顺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任务之一。七是民族工作与民族社会工作事务。“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关于民族地区工作和针对少数民族群体及民族人士工作的总称,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事务等多方面内容”[14];而“民族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和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依据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民族政策,对面临困境的各民族群体和个人实施救助服务的活动,帮助解决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民族内部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15],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责任主体,前者单纯是国家政府部门的责任工作,而后者则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协作互补。八是民族人口工作事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较大规模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和迁移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人口流动不仅扩大了民族间的互动面,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复杂化,更是“民族融合的门槛,跨入其中的人们在此熔冶着共性,实现着民族过程的进一步推进”[16]。然而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既会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又会带来一些新的矛盾,成为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新的表现形态”[17]。九是民族社会公共治安事务。“社会治安作为一种良好的秩序状态,是与其他诸多公共产品紧密相关的综合性公共产品,它覆盖全社会,以其他许多公共产品为基础,同时也保障了其他公共产品的提供”[18]。 四、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结构框架 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结构框架,具体包括管理理念、管理实践、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四个方面。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理念是指公共部门在处理公共事务问题,调整和理顺民族关系时所依据的价值标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理念既受到国家性质的影响与制约,也受到民族关系的基本状况的影响与制约。在根本的意义上,民族关系的内容和本质特征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既受社会制度和时展的制约,也与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解决方式、途径相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19]。相应地,民族社会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理念也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资本主义国家,标榜“自由、民主、人权”,但实质上维持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在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维护民族间的平等关系是国家的基本理念。在中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既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实践是指公共部门在管理理念指导下,从社会利益和少数民族群体利益出发,以制度化方式解决影响民族关系的公共事务问题,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各民族成员的普遍需要的活动。简单来讲,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实践就是要以制度形式来解决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问题。管理理念不同,管理实践活动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在追求稳定和秩序的管理理念指导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实践主要表现在表达民族社会利益诉求、协调民族社会矛盾、规范民族社会组织、维持民族社会秩序等领域。在追求公平和正义的管理理念指导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更多地表现为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其中,提供社会保障服务是实现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和民族社会公正的基本手段,也是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领域。在追求平等、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理念指导下,当代中国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管理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管理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管理和建设民族社区、管理和扩展民族社会组织、管理和深化民族社会工作、管理和创新民族人口工作、管理和强化民族社会公共安全等领域。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是指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主体(公共部门)之间以及责任主体与服务对象(公共部门与少数民族)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通常管理理念决定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并不断促进管理体制的完善。相应地,管理理念的落实和实践活动的展开也有赖于由一系列组织和机制组成的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在一般意义上,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是指民族关系的社会管理的组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处理具有民族性的社会事务、规范社会组织、协调民族利益关系。在稳定、秩序的理念指导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更多地倾向于民族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民族关系危机管理和民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内容。在公平、正义的理念指导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则主要是与少数民族相联系的社会保障体制、社团管理体制、社会服务体制、民族社区管理体制和民族社会工作体制。从体制构成内容上看,当代中国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民族社会保障体制、弱势群体保护体制、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体制和民族工作体制[20]。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手段是指在管理和解决影响民族关系的公共事务的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理念的落实、实践的展开和体制的运行,最终都会有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政治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教育手段都是公共部门在管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时通常采用的手段。在多元化的多民族社会,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手段,同时也要及时吸取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补充和应用新型的信息技术手段。 五、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 在当代中国的特殊含义 深刻认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概念,必须要注意这一概念在当代中国的特殊性。这主要源于民族概念含义的层次性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民族关系的层次性。中文语境中的“民族”概念具有四重含义[21]。第一重含义是指作为人类群体形式的民族,例如,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在此种意义上,部分文献和研究者试图用“族群”(ethnic group)来替代民族概念①。第二重含义是指少数民族,即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少数民族群体,是指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少数民族群体。例如,中国境内除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群体,民族教育、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等术语都是在这个意义上来使用民族概念。第三重含义是指主权国家境内的全体居民。民族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那些生活在同一主权国家内、接受同一政府管辖的人们群体可以被称为一个民族。例如,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群体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第四重含义是指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民族形式。中文中民族含义的层次性要求人们在分析具体民族现象时,根据需要来选取适当的含义。民族概念的层次性决定了民族关系概念的层次性,相应地,民族关系的含义也具有四重含义。在本文中,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主要是在第一和第二重含义的层次上来界定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概念。 理解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也需要认识目前中国民族关系的现状。当代中国民族关系总体上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趋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形成并且不断得到巩固;56个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方面所形成的共同因素越来越多,作为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变得更高,自觉性在逐渐增强。但是,也要看到当前中国民族关系发展中不和谐的因素。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是目前比较突出的不和谐因素[22]。社会转型时期所产生的新矛盾的复杂性加大了处理民族关系的难度;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各民族共同因素的增多又提供了精神纽带。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跨区域社会性公共事务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提要] 通过分析我国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现状,借鉴国外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先进之处,就未来我国公共事务跨区域管理提出对策建议,从而提高我国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关键词:公共事务;跨区域;管理 一、公共事务及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 (一)公共事务。公共事务从广义上看,它可以被定义为组织的所有非商业化行为;从狭义上看,公共事务指的是组织涉及的政治活动及其与政府的关系。由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 所谓社会性公共事务,是指不必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又如政府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它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显示了较强的社会公益性。而本文就是基于社会性公共事务展开了相关论述。 (二)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是指在城市群内相邻行政区之间,地方政府以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和协作为基础,以跨区域功能性项目为手段,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双赢或多赢,寻求合作,共谋发展,针对城市群成员政府共同面对的发展难题通过联合管治而开展的持续性活动。城市群政府跨区域合作管理的主体是由不同层次政府、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代表、专家学者所组成的一个“多中心”网络结构体;城市群政府跨区域合作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城市群内政府间多元的合作,破解区域发展难题,增进区域协调关系,拓宽区域合作领域,实现共赢利益格局,进而提高公共事务服务的质量。 二、国内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建设现状 (一)为何推行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形势下,当今世界步入知识经济和网络化时代,原本属于地方政府“内部”的社会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变得越来越“外部化”和“无界化”,区域公共事务涉及面更宽,区域公共问题更为错综复杂。显然,单凭地方政府之力“单打独斗”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挑战,又加上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必然会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因此,强调区域政府间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合作,寻求一条由“囚徒困境”向“双赢博弈”转化的城市群公共事务合作治理之路,日益成为政府有效治理的理性回归。 (二)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部分地方政府的跨区域合作观念滞后。在跨区域合作治理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存在着单打独干的意识,以及怕吃亏、怕担风险、怕负责任等思想,同时缺乏信用观念,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突出。这些滞后的观念导致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建设存在一定难度。 2、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管理法律体制不完善。我国区域治理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一些相关体制尚不完善、不健全,这极大地阻碍了跨区域合作治理的顺利进行。目前,区域公共治理的制度载体主要为区域政府间合作协议以及区域部门间合作协议等(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皆是如此);相应制度性规范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都市圈规划等。由此看出,我国关于区域合作治理的法律缺失,导致地方政府在实行跨区域合作管理时因没有后续保障而不敢大力开展。 3、区域公共治理存在非均衡性。一方面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提高、区域拉动性增强。较之以前,区域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进一步加深;但另一方面由于区域间发展不同步,导致区域间发展存在不均衡性。非均衡性使得部分政府不愿实现公共治理和资源共享。 由以上三点可见,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亟须解决的政府滞后观念、法律制度缺失、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当前区域公共管理的难点问题,如何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实现政府间跨区域公共治理的重要突破方向。 三、国外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借鉴 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美国的城市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大城市的边缘地带涌现出许多新城镇,地区的政治单元呈“碎片化”状态。为了适应大都市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同时又兼顾各市、镇居民的利益诉求,大都市地区纷纷通过政府间合作实施跨区域治理。 跨区域治理主张政府组织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化方向发展,由政府单边管理转向多边(政府、企业、公民、社会团体等)民主参与。同时,也代表着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互惠的民众与政府关系,强调政府间在自主性、共同分享、共同规划、联合劝募、一致经营等方面的协力合作。 再者,府际管理提出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与多方协商、调和的合作机制。注重建立合作型的组织结构,既包括政府系统内的各级组织,也包括系统外的企业、公民和非盈利性组织的参与。主张政府协商公民和各种社区团体的利益,营建共同的价值观,建设公共、私人和非营利性机构的联盟,以满足相互一致的需求。在美国洛杉矶,邻里政府和邻里议会的创设为解决跨社区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其被广泛运用于包括供水、跨区域的污水、消防、邻里街道等跨社区问题。 府际管理的兴起打破传统政府管理的区域和层级观念,有助于由传统的较为权威、封闭和狭隘的旧地方主义,转为强调权力或资源相互依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新地方主义,这对国内政府间关系的管理变革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建设思想 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导者是地方政府,然而有些时候单靠政府的一方力量毕竟存在局限性,无法真正满足各区域的发展需求。区别以往制度设计中的对象,本模型引进另一方力量,即非政府组织,打破地方政府单一管理体制,并通过建立三个机制,即信息共享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动力激励机制,规范区域合作程序,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的共享交流,促使双方利益最大化,从而进一步实现跨区域公共事务的合理管治,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图1) (一)本模型的相互作用分为6个方面(合作对象) (1)地方政府1 地方政府2 (2)非政府组织1 非政府组织2 (3)非政府组织1 地方政府1 (4)非政府组织1 地方政府2 (5)非政府组织2 地方政府1 (6)非政府组织2 地方政府2 即不再局限于政府间或政府内部的单一交流,而是巧妙依托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然后再加以制度的约束,从而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本模型的合作机制(制度建设) 1、动力激励。制定双方一致认同的奖励协议,各区域提供优势资源共享,取得收益后,根据“投入比例”及“收益原则”,采取成果合理分配方式,从而实现跨区域治理的良性循环。(图2) 2、监督约束。为了防止合作中的机会主义,政府间可以利用权利进行相互监督制约。但涉及到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强制执行力将会使合作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所以需要设计一种契约来协调双方的合作,使双方在达到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继续保持一个积极的合作态度,从而贯彻可持续合作理念。(图3) 图3融入美国的府际管理模式,借助第三方力量,将区域治理的合作双方从一种僵硬对抗的关系中解脱出来,实行一种民主积极的合作形式。这里的第三方类似于美国洛杉矶的邻里政府、邻里议会等组织,主要负责协调区域管理双方的合作。故可建立这样一个第三方,作为合作的促成者与协调者。 3、信息共享。在互联网技术日益迅猛发展的今天,区域间的合作治理,就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庞大的信息数据库,来进行更加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共享交流。(图4) 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结构完整的跨域公共事务治理系统至少应该包括用户层、应用层、数据层三个层次。用户层对用户身份进行管理并提供交互界面;应用层是相关应用、服务程序的集合;数据层则是所有数据资源的集合,在此系统中一般是指RDBMS。 此外,根据目前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一方面不难发现庞大的数据资源中良莠不齐,且不能保证用户能够有效甄别信息真伪,因此无法真正保障用户的权益;另一方面数据资源本身的广泛性、全面性又决定了其也必定具有冗杂性,故用户对数据资源的检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即获取其所需信息需花费一定时间。所以,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增加“高效层”,其实质在于希望通过该层次的环节设计,能够有效改善甚至解决以上两大难题。高效层两大任务:①对信息分类整理,尽可能将其细化到各个小的领域,进而大大缩短用户检索时间,提高效率;②对数据资源进行甄别,将一些有危害性或潜在危害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构造一个整洁健康的数据资源环境。 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建设涉及诸多民生问题,关系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这也是各地方政府一直在不断探索的一条道路。本文就一些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摸索创新,建立一套新的管理体系,从合作对象的选取与制度结构的设计两方面入手,详细描绘了建设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体系的蓝图,借此希望能为有关部门或组织提供一些建议。除此之外,解决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根本之处,还是在于提高公民自身的水平,同时再加以政府的合理管治,相信一定能够大大改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效果,进而日趋完美。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新模式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公共事务领域中对公共服务和公共用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导致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品供给不足的缺陷逐渐加深。因此,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可从西方国家的改革中吸取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国外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的国家制度,构建出一个适用于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新模式与新方法。本文构建出一种新的公共事务领域的管理模式:有效引进第三方部门的力量,实现“多元化治理”,努力加强政府宏观领导能力,促进我国公共事务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新模式;矛盾 公共事务是指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关于个人、集体以及国家共同利益的社会性质事务,包括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与开展。社会不断发展,公共事务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各个国家的政府已逐渐认识到公共事务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已经将公共事务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准。 1 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物质文化水平处于较低阶段,人民的温饱问题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当时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基本上围绕着人们的吃、住、穿3方面发展。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不满足于吃、住、穿3方面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随着公共生活的逐渐丰富,公共需求也开始向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增长。这导致我国政府偏重于经济发展方向,在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同时由于公共事务膨胀过快,使得政府作为唯一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这一弊端开始逐渐暴露,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导致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偏低。公共财政赤字、管理成本不断上涨及官僚主义盛行等现象也逐步显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机构作为唯一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既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也不能使得人民很好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发挥社会力量,提高我国的社会自治能力。因此,改革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创建公共事务管理体制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2 构建公共事务管理新模式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因为通货膨胀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进行了改革。受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影响,在众多的公共事务管理中政府的作用逐渐变小,很多非盈利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上的活动频繁,使得政府有着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履行应该履行的职责。 改革开放后,我国面临着公共事务需求不断增大,政府供给能力下降的双重压力,客观上使得政府很难对公共事务大包大揽。从我国公共事务发展现状来看,需借鉴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引进符合社会发展的公共事务管理新模式,这对我国的公共事务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1 实行公共事务领域的多元化治理 在传统模式中,政府是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部门,也是公共事务的唯一承担者。公共事务管理机制改革就是要打破这一局面,重新调整与审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变政府作为社会中唯一权力中心的现状。新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强调多元化管理,管理层面不再限于政府,而是包括了各种各样的非营利性组织或机构,将政府、非政府的国际组织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甚至是私人部门组合起来对公用事务进行多元化管理,改变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唯一主体的观念。通过授权或分权的方式,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以及提供的权力分化给第三部门,也就是非盈利组织、公民自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多中心组织机构,让他们和政府一起为公共事务的管理承担责任。 2.2 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的多元化合作 在公共事务的承担过程中,虽然第三部门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缺陷,缓解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压力,但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第三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且是非盈利性质的。从公用物品方面来看,第三部门所提供的物品一般属于准公共物品或混合公共物品。从公共服务上看,由于第三部门资金短缺,导致其服务对象存在着选择性和狭隘性,对于较大领域,如果由第三部门来服务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另外,我国政府为给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可向第三部门转移一部分责任,但这并不代表责任完全转移。政府转移一部分公共事务的责任,主要是为了可以从具体的、复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承担宏观领导的作用。在公共事务的分担层面,政府与第三部门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合作,可有效促进多个主体合作,实现在多个主体合作的基础上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效性并提高其工作效率。 2.3 引进市场机制,实现“多层次竞争”的公共事务领域 公共事务领域中的竞争应该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多角度、多主体以及多层次的竞争。首先是政府部门和其他主体的竞争,也就是让第三方部门组织社会主体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为公共事务领域提供公共服务,从而促进有效竞争。其次是主体间的相互竞争,也就是政府要求公民自治组织及非盈利组织之间进行竞争,从而为公共事务领域提供更好的服务。再次是关于政府部门内部之间的竞争,以最终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以竞争机制为导线,鼓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充分利用竞争手段进行优胜劣汰,淘汰服务质量差、价格高的服务提供者,壮大优质服务提供者,实现多方效益合作,最终为公众提供更高效、质量更高、价格更合理的公共服务与物品。 公共事务领域引进竞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公共部门合同制”的全新机制。“公共部门合同制”就是约束公共部门应该履行的公共事务的职责和要求完成的任务,并且针对这些约束协议加以规定,在这些规定中包含所必须的说明书。公共事务领域的管理不仅要依靠法律或预算等层级权威工具,还要签订合同,也就是谈判或者相互同意。在传统模式中,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以等级为链条的,此链条上的纽带就是命令,强调上级的权威和服从。但在新体制下必须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合同制,签订合同的双方地位平等,以合同为纽带,签订合同的双方被分为委托人和人。政府部门可作为委托方与第三方部门组织签订公共事务承担合同,从而使公共事务领域的产权更加清晰,责任更加明确,有效减轻政府压力与负担,避免公共事务管理效能低的现象。除此之外,针对公共事务领域的管理问题,还可以分权的方式解决,有效运用企业部门中先进的管理技术及管理工具,通过公共服务社区化、以私补公以及业务合同出租等多元化的方式,提高公共事务领域的效率、质量以及创新能力。 3 结 语 目前由政府统一管理的公共事务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大环境,必须改革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借鉴西方改革经验,对我国的公共管理事务进行多元化管理,政府在其中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我国公共事务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并未明确设定岗位及岗位群,致使培养出的人才“产销不对路”。文章以郑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探索与市场接轨的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对此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校企合作的开展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事务管理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社会需求 公共事务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分为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三大类。2005年,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继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后新增了公共事务管理专科专业。然而大多数高校的这个专业办学方向杂,课程设置都是从自身现有条件出发,因此大部分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并未实现本专业初创的预期效果,而且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一、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背景 国外在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始于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的文,其标志着美国公共管理教育的开始。1911年,纽约市政研究局创办了“公共服务培训学校”标志着美国公共管理教育正式启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掀起了对公共事务研究的热潮。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也成了很多国家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 在国内,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经济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实施,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有了很大的发展机遇。然而,本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并没有很好地满足公共事务管理第一线岗位的人才需求,也没有向相关行业、企业岗位有针对性地拓展就业面,大大限制了这个专业的健康发展。 2011年,范瑛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研究》一文中明确地谈到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并指出构建本专业核心能力的六大模块课程体系[1]。2012年,刘玲娅在《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高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指出社会迫切需要应用型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并提出了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实践环节[2]。2015年,王绽蕾在《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与教学效果评估――以高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为例》一文中详细阐明了如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过程及评估过程中去[3]。2016年,李敏在《中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一文中分析了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探究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4]。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显著地改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发展窘境,开设此专业的各个高校也在此专业的发展道路上跌跌撞撞。 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现状调查 经调查,不同高校将此专业设置在不同的院系,包括人文系、法政系、管理系等。与之相关的专业有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等。不同的高校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开设的有不同的方向,例如: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行政人力资源管理;民办南华工商学院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的高铁管理服务和航空管理服务;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组织管理;湖南师范大学的安全保卫、行政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这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很不乐观,没有科学的发展体系,专业方向设置不明确,培养方向泛而不专,而且可以效仿和学习的案例很少。 郑州城市职业学院于2016级首次招收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之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新专业的市场调研不充分。从现有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学生来看,他们对所在专业的学习方式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很茫然,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学习不感兴趣。学生们反映上来的问题大体可以总结为: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就业对口岗位模糊等等。教授本专业的老师同样也面临很多问题,例如没有经过系统的公共事务管理学习,对公共事务管理新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也在边摸索边学习,很难给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困惑及难题。 三、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一)市场调研不充分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目前在国内发展尚不成熟,各个阶段的培养并未形成成套的体系,因此能够掌握的相关资源少之又少。这个专业在开设初期并未明确地指明发展方向,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力量的配备,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课程的开设等问题考虑不足。 (二)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国内没有系统的、原版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教材,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是和管理专业相关的教材。教学方式多采用传统的单一模式,以教授理论为主,较少设计实践环节,造成学生综合能力无法提升。市场急需的是具备扎实的复合型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因此只具备公共事务管理基本理论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些问题限制了这个专业多元化人才的培养,也对它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受办学层次的制约,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入学分数不高,基础比较薄弱。而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多偏理论,又接受的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或满堂灌式的教学,所以无论是教学体系的建构、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的应用都不够健全和系统。比如过分强调理论的讲授或是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因此产生了这样的现象: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管理理论,然而毕业后实际运用时却无法得心应手,普遍存在管理技能运用低下等问题。 (四)缺乏校企合作的探索 大多数院校并未设置本专业的相应方向,因此在校企合作方面展开较少。从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反馈来看,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较高,希望毕业生上岗即能用,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活动重视和加强模拟实训场所与实践基地的建设。然而从目前各高校的发展情况来看,本专业在校内建设的实训项目明显不足,校外合作的实训基地也少之又少,严重影响到这个专业的特色教育。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整,要把以往设置的偏理论化的知识学习转向应用能力的技能培养。另外,在选教材方面,应选择侧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系列教材。例如将社区管理与服务选定为本专业重点发展的方向,除了开设社会工作基础、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还应该开设如社会调查、社会工作方法、社会保障实务、社区活动策划、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等课程。 (二)改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 根据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应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启发性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应用性强、交际性强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积极合作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一种独立自主、积极探索、善于合作、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改革教学方式的同时,也注意加大实践、实训教学力度,建立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o本专业的教学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要不断引进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本专业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定期到实践基地或合作企业实习锻炼,熟练业务,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要求本专业的教师定期做调研,发展自己的优势专业及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积极参与到学科建设的工作中来。大力倡导专业课教师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扩充自身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做好榜样。 (四)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相关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依据,以市场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社区管理能力和现代化办公技能为核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综合人才。主要的核心课程体系可分为六大块:思想政治素质类课程群、实用法律素质类课程群、现代基础素质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主干课程群以及选修课程群。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是决定学生是否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需要根据相应的方向确定课程。 (五)推行“产学结合”与“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推行“产学结合”,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让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的领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社区管理与服务方向的学生可以深入社区,亲临现场,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去。通过深入到一线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巩固所学,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另外,学校还可以与一些企业或社区合作,让学生“半工半读”,这不仅为本专业合作办学开拓道路,还可以加强对学生业务技能的培训。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公共事务管理个人数据法律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入世后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许多运作对于个人数据的依赖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何能使这些花费巨额成本收集的个人数据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应,已经成为当前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作为个人数据拥有者所热衷探讨的课题。然而伴随这一课题同时值得重视的又极易被忽视的,就是如何在收集、加工、使用这些个人数据的过程中保护数据提供者个人隐私不受侵害。对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个人信息数据作进一步开发利用是必然的趋势,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也必须同时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加以重视。如何在这二者之间寻求利益的平衡点,一方面使得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现代信息化手段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又能使作为其管理和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得到切实的保护,已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对于这个问题的立法和制度建设都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写作的目的也仅仅是抛砖引玉,为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做一块铺路石,为立法者与制度建设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主题词】:公共事务管理个人数据隐私保护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个人数据的运用对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运行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彰显。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个人数据运用所产生的影响与结果不仅关系到老百姓方方面面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老百姓个人隐私的保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如何使收集的个人数据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应成为管理机构努力探求的方向,即个人数据的充分利用成为热衷的焦点,而个人数据的保护则并未提高到其应有的高度。经过了长期的实践,个人数据的有效利用确实为政府部门的管理、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最初对个人数据保护的缺乏重视,由此也引发了诸多棘手的法律问题。本文试图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加工及使用的整个流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和参考意见。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本文所讨论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范围包括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公共教育机构、公共医疗机构、事业单位和某些特殊的企业单位(如水、电、煤、电信等公司)。我们认为,个人数据在这些机构和单位中的运用将会影响到个人隐私的保护。 一、个人数据流程中的问题探讨 1、个人数据的收集 个人数据的收集大致可分为无条件的收集和有条件的收集两种。前者目前只有通过人口普查这一种途径得以实现;而后者则主要是通过老百姓到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办理各种相关业务等多种方式来获得个人数据,即以业务为。例如我们熟悉的居民去公安局申报户口、办理户口的变迁,办理身份证,办理暂住证等业务就需要填报多项个人数据,而公安局就将这些个人数据输入电脑,汇总到它的数据库中。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重点考察了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个人数据收集的法律依据。然而,考察结果收获甚微,我们几乎没有发现此方面的法律依据,仅有唯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管理条例》赋予了公安机关在办理户口登记业务时收集个人数据的行政职权。聚精会神地阅读这一1958年由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条例,我们发现条文上仅只有相当笼统的二十六条,内容上对收集个人数据的具体方式、种类等则完全没有提及,而其中所用辞藻如“人民委员会”等则明显不合时宜。看来,要完全严格地依照此项条例来规范如今的户口登记管理操作已不具可能。据我们了解,当前对个人数据收集的普遍做法是,公共管理机构根据自己的业务工作需要,以现行的政策和惯例来具体操办那些涉及到个人数据收集的业务。由此可知,当前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在个人数据收集方面是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的。剖析造成这种立法上空白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立法本身具有滞后性,往往是新情况出现后要经历长期的立法准备工作,再等到立法时机成熟后才有可能出现一部新的法律;第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以前社会条件下几乎无法预见到今天的网络将得到如此飞速的发展,而当时的个人数据也根本不像今天得到如此广泛的运用并涉及到个人的种种利害关系,所以当这些冲突显现时,今天的信息管理者才会颇感措手不及;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公民的权利意识正不断增强,原本认为理所应当向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提供的个人数据如今也涉及到了隐私权的问题,公民意识到自己的权利有可能受到侵害,所以产生了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民法意义上,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秘密,包括个人私生活、个人日记、照相簿、储蓄及财产状况、生活习惯及通讯秘密等。并未直指个人的姓名、住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而这部分信息在十几年前,甚至在五六年前几乎没有人将之与个人隐私联系起来,而在今天,由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信息一旦在网络上传播,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以及任何人攫取之便捷将无法控制。这些信息原本在其相对人可控的范围内传播不被认为是隐私。而在这种不可控的条件下,这些个人信息对于其相对人来说也就成了需要保护的隐私了。若非迫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于个人的某些特定的权益,个人亦不会情愿提供这些个人数据。虽然现在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所收集进自己数据库的个人数据都基本采取了不对外提供的保密措施,但在获取这些信息时,或者说相对人在提供其个人数据时并没有得到任何承诺和保障,那么相对人在提供自己的个人数据之后对其可能对自己个人隐私权造成的侵害而担忧亦不无原因。我国《宪法》及许多法律中均有隐私权保护性条款,这里不加赘述,但正是由于前文所述的原因而导致的隐私范围的扩大,对于这些基本的个人数据作为隐私来加以保护的条款却是没有的。对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来说,相对人本来就处于弱势,需要加以保护。而对于相对人的这部分新“成长”起来的隐私的保护却是缺乏法律条文的有力支持的。我们认为在个人数据的收集阶段,一是要尽快填补个人数据收集在法律依据上的缺陷,使收集工作有法可依,得以有序进行;二是要对相对人的隐私加以重视和保护,这样才能鼓励相对人积极、全面、如实地提供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所需的个人数据,降低数据收集的成本,从而保证收集工作和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设想将在下文中加以探讨。 2、个人数据的加工 在进行个人数据的有效收集之后,进行加工整理来使其集合效应的新的使用价值得以体现,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我们稍加分析,却不难发现,对这些数据进行的任何加工整理皆是有明确目的的,而此目的即为了使用,也就是说在对收集来的个人数据的处理有这样一个过程:考虑其用途——以此目的进行加工整理——投入实际使用。由于目前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数据库都仅作本部门业务工作需要的使用,因此对所收集的个人数据所作的加工整理也相当有限。我们认为对个人数据的加工整理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下所作的内部行为,其直接产生法律问题,引起法律后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其真正的实际影响将在个人数据加工整理结果的使用上得以体现。因此我们对个人数据的加工整理这一环节也就没有作过多探讨的必要,而是把目光直接聚焦到个人数据的使用上。 3、个人数据的使用 个人数据的使用多种多样,其引起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也因之而易。因此我们首先有必要对个人数据的使用加以分类,逐个探讨。按使用方向分可分为内部使用、反馈使用(指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在对某特定相对人进行管理或提供服务时使用该相对人所提供的其自身的个人数据)以及外部使用。按使用层次分可分为直接使用、间接使用和混合使用。直接使用指对收集来的原始的、未经加工的具体的个人数据进行使用;间接使用是指对收集来的个人数据进行了批量加工整理后得出的结果数据的使用,而从该结果数据中已经不能通过逆向加工得到具体的个人数据了;而混合使用则是指使用中既有直接使用,又有间接使用。 (1)内部使用。内部使用中既有对个人数据的直接使用,也有对个人数据的间接使用。直接使用如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司法机关部门依法行使对某个或某些公民的调查权或侦察权等而对个人数据进行调阅、摘录或复制,这些行为均属于在法律授权的条件下的合法使用。间接使用如根据大量的个人数据的一些统计结果来制定政策,分析研究社情、民情等。在这些情况下,个人隐私权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所依法履行的职权相较,处于下位,相对人不得以保护自身隐私权为由与之相抗。这种观点已经为我国及世界各国立法所采纳,也普遍为公众所接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使用也不存在我们探讨的空间。 (2)反馈使用。反馈使用大体上都是直接使用。由于其个人数据使用的方向性直指相对人本人,因此也就不会产生个人隐私权受侵害的情形。而根据我们了解,这其中产生问题较多的原因是由于个人数据未及时更新或个人数据出现差错等引起的在政策适用等方面关系到相对人切身利益的纠纷。如某知青子女为享受回沪政策故意减小年龄,在回沪后为了找工作又要求上海市公安局恢复其真实年龄。又如某人身份证号码与他人重号而遭银行、证券公司等拒绝提供服务。这些问题虽然不涉及个人的隐私问题,但说明这些个人数据上出现的问题对个人的利益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第一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造成问题的原因是相对人没有提供真实的个人数据而导致的,而第二个例子则显然是由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工作疏漏造成的。这两个例子是此类使用中的两个典型问题。对于例一中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是否可以因为该知青子女已经从其虚报的个人数据中获利而有权将错就错,拒绝修改其个人数据呢?而例二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又应当为自己的工作疏漏承担怎样的责任呢?我们认为:对例一,应当对没有提供真实的个人数据的相对人处以一定的罚款,并需提供原始证据(如出生证)才予以更正;对例二,有关机构应当自行负责给予更正,而不能叫相对人跑来跑去地搞,必要时要给予相应的赔偿。而另有一点我们可以明确地从这两个例子中感受到的是:个人数据一旦被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所收集和利用,其性质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带有了一层公共事务管理机构职权所赋予的权威性色彩。该个人数据将不仅是表明相对人某方面特征的符号,而且反过来对相对人产生约束并影响其权益。这些,我们也将在个人数据收集机构与提供数据的个人的权利义务的设想中继续探讨。 (3)外部使用。外部使用也包括直接使用和间接使用。 间接使用如向外部提供一些某方面个人数据统计结果等。由于其中某个具体的个人数据已经不可被推知,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外部使用已经不涉及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而是涉及政府保密部门是否认为这些统计数据本身具有保密的必要,依其政策来决定是否可向外部提供或向哪些外部单位提供。 直接使用中又可分为直接向外提供个人数据和仅提供个人数据服务(如个人数据的比对)两种。其本质在于前者是提供原料,而后者是提供产品,尤如前者是提供核电站用来发电的铀,而后者是提供核电站所发的电。 对于前者,在实际操作中是慎之又慎的。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家信息咨询等公司对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个人信息数据库十分感兴趣,试图商洽合作或买断等事宜,但皆遭回绝。由此我们认为,这种直接使用的个人数据的提供当然地涉及到了个人隐私的扩散问题,必须严格限制其使用范围或者仅限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之间。但由此引出一个在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之间的共享个人数据的问题。我们认为,这种共享应当属于合理使用,因为这不仅避免了政府有关部门再一次收集如此海量的个人数据的重复劳动和巨额的成本投入,也使个人免除了再一次提供个人数据的麻烦。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共享也应当有法律依据,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其权限设置也应当不同。这我们也将在下文中继续探讨。 对于提供个人数据服务这一种使用,鉴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我们认为不能抱着死守的态度,而是要正视其价值,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而我们孜孜以求的在发挥个人信息数据库的社会效应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的利益平衡点也必将在这里产生。 首先我们要探讨一下目前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所拥有的个人信息数据库的定位问题。根据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在1996年3月通过的《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TheEuropeanDirectiveontheLegalProtectionofDatabase)中作出的界定:“数据库”是指经系统或有序的安排,并可通过电子或其它手段单独加以访问的独立的作品、数据或其它材料的集合。⑴从使用范围上分,数据库有两类,一类是根据国家、部门和个人的专门需要而开发的专用数据库,也称自用数据库(In-housedatabase)。这类数据库一旦信息泄露或系统被非授权访问,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它所面临的法律问题主要是保密问题。另一类是向社会开放的,商业性服务的商用数据库(Commercialdatabase),这类数据库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在收集、组织和整理过程中需要开发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并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会带来价值增值,因此,它受到适应的法律保护是必然的。以此标准划分,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个人信息数据库显然属于前者,然而再具体地来看,这些数据库中的数据又并非十分机密的数据,而是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的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个人数据,只要将保护个人隐私这一问题妥善解决好,其定位向社会服务性方向移动一些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模式要求的,理由如下: ①与商用数据库一样,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收集这些原始的个人数据材料,整理并按一定的形式组织编排。以上海市公安局的这个个人信息数据库为例,其建设前后耗时4年,至2000年已投入了1亿多资金,平均每收集一份个人数据就需7元(其中不包括数据维护、更新的费用)。而当前由于种种的原因,其使用仍基本局限于内部,远远没有发挥出其蕴涵的潜在价值,这点不难从众多咨询公司、信息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对它心存“非分之想”,多次试图高价收购的事实中看出。为了使这一巨大投资充分发挥其社会效应,让纳税人充分享受其投资成果,也为了鼓励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积极从事这一社会受益的工作,有必要对这类数据库的定位作一些调整。 ②该数据库中的个人数据在社会中处于实际的垄断地位。除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外的其它社会组织无能力也不被允许大规模地收集个人数据;一般公民也不会情愿提供;而如果收集的个人数据达不到一定的规模,也就可能失去其利用的价值。事实上,社会上许多事业对这些个人数据有着迫切的需求,如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银行、保险公司、电信公司考查客户资信,咨询公司做市场分析,教育科研机构作教学研究等。美国HowardCoble1997年10月提出的H.R.2652法案(CollectionofInformationAntiprivacyAct)(美国众议院于1998年通过了该法案,并入《数字化千年法案》(TheDigitalMillenniumAct))更是涉及了一系列法定许可行为,包括从数据库中获取单个非实体部分的信息、利用数据库中信息核实一些被独立收集的数据、非盈利性的研究使用等。所以,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缓解对于这部分个人数据的供需困境,也有必要调整定位。 正是基于在这种数据库定位可能发生调整的情况下,个人数据所蕴涵的个人隐私面临被侵害的风险无疑就大大增加了。该类数据库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并没有法律来保护它。美国的H.R.3531法案则明确排除对政府有关数据库的保护,H.R.354法案中进一步指出政府雇员的和其他主要受政府资助机构为实现政府职能,并受合同约束来自政府独占性权利行为所产生的信息库将不在保护范围之列。目前在这类提供服务的使用中,已经有银行、保险公司要求公共事务管理机构进行个人数据比对。我们觉得这是为该类数据库合理开发利用开了个先河,但必须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及时建立规章制度,强化个人的隐私的保护。 二、国外和国内某些地区的立法状况介绍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谈的所要保护的个人隐私权已经与民法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有所区别。隐私权的概念,可以分为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前者强调个人私生活事务不受恣意公开、干扰的权利,此亦即民法上所指的隐私权;⑵后者则是指个人资料控制支配权,亦即赋予个人对其个人数据的收集利用的开发权和停止权、更正权等,换言之也就是个人对于其个人数据应有主动积极控制支配的权利,亦即本文所要探讨的隐私权保护客体,有学者将之称为“资讯隐私权”。信息的普及和发达,其影响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个人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利用比以往更为容易,这种趋势已强烈威胁到个人的权利,当个人数据可以轻易地遭受有心人侵袭与操控之后,个人隐私权利不免受到威胁。于是,“资讯隐私权”(informationprivacy)的概念应运而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对隐私权保护的思考,而转向以“个人数据保护”(dataprotection)为重心上,以对抗信息时代中隐私权所受到的冲击。 各国及各国际组织以“个人数据保护”为中心的立法和决议已经陆续发展起来,除了较早的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1980年9月通过《隐私个人保护基准》(GuidelinesontheProtectionofPrivacyandTransborderFlowsofPersonalData),及欧洲议会1981年签署的《个人数据保护协定》(CouncilofEuropeConventionFortheProtectionofIndividualswithRegardtoAutomaticProcessingofPersonalData)等规范外,欧盟于1995年通过《个人数据保护指令》(EuropeanUnion’sDirective95/46/EContheprotectionofindividualswithregardtotheprocessingofpersonaldataandonthefreemovementofsuchdata),此保护指令于1998年10月25日已经正式生效,该指令要求15个成员国都要立法去管理个人资料,并且特别规定第三国若未符合“适当”标准(adequacystandard),则为保护其人民个人数据隐私起见,欧盟将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其个人数据转移至该具有疑义的第三国。保护指令的基本原则大致如下:用途上的限制、数据的品质、安全性的原则、透明化的原则、同意权的原则、个人救济的原则。美国的相关保护除了用其《隐私保护法》来补足其《情报公开法》和《阳光下的政府法》之外,还散见于各相关文件中,如克林顿总统于1997年7月批准并公布的《全球电子商务架构报告》(AFRAMEWORKFORGLOBALELECTRONICCOMMERCE),此报告内容中关于隐私权部分中提到:要想让民众能放心在网络上从事商务活动,确保个人数据不被侵犯是重要的。而中国台湾在其八十四年八月十一日正式公布实施了《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以下简称个资法)。可见对“个人数据的保护”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们也应当加以借鉴,加快我们的立法步伐,来解决我们在实际中已经碰到的问题,保护我们公民的个人数据。 三、对策和参考意见 在分析研究了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个人数据的收集、使用等情况中的问题之后,我们试图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以供参考。 基于目前的国情,要建立一部独立的《个人数据保护法》似乎条件还不成熟,但就公共事务管理领域来说,个人数据的保护应当纳入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来填补这一领域的个人数据保护的空白。我们觉得要这样做的话,以下几点是应当贯彻的: 1、个人数据首先要确立对个人数据不得任意收集的原则。如《个资法》中规定非公务机关非特有目的的不得进行个人资料的收集和处理;如有特有目的要向事业主管机关申请登记,核准后发给执照,而申请登记核准后还须公告登载并供查阅。对于大规模的个人数据的收集只能是由法定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如公安机关等,按法定的程序来收集。或者仅限于公安机关,而通过立法规定政府部门之间的关于个人数据的共享程序来使有需要的部门获得相关的个人数据。而这种在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之间的使用范围的扩大也不得随意,法律应当规定何种情况可以扩大,何种情况不可;按照对个人数据的分类,哪些个人数据可以共享,哪些不可以共享;并对访问权限进行设置。总之,这种获得个人数据的行为,不论是收集还是从他处实现共享,都必须是法律授权的,也就是要有法律依据。 2、为切实保护个人隐私权,在个人数据的收集环节中就应当得以体现并作出相应的保证。明确收集个人数据的使用目的,并且明确告知哪些个人数据是必须要提供的,而哪些是可以选择提供也可以选择不提供的。个人不仅是个人数据产出的最初来源,也是其正确性最后的核查者,所以个人当然地对其个人数据拥有主动积极的控制支配权。当个人将其数据提供给收集机关时,这种主动积极的控制支配权即发生分化和弱化。所以,应当通过制度的方式来弥补这种分化和弱化,而个人也应当成为收集机关对该个人数据使用范围的参与决定者。当个人将其数据提供给收集机关时,当可以视为个人对收集机关所告知的目的的使用的同意,但其他目的的使用则视为不同意。我们认为在此阶段即可通过格式化的行政合同或其它协议来决定个人数据的使用范围并设立救济方式。而收集机关在没有同当事人协商并获得其同意之前,不得将当事人为某特定目的所提供的个人数据运用在另一个目的上。 3、法律应当对所保护的个人数据的客体包括公共事务管理机关可以收集的个人数据的范围加以细数。如中国台湾的《个资法》中规定:保护客体即是个人资料,所谓“个人资料”是指“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特征、指纹、婚姻、家庭、教育、职业及其他足以识别该个人的资料”,亦即可以凭借该资料辨识谁是资料本人的资料。 4、法律应当规定个人与个人数据收集机构的权利义务。对于个人来说,法律应明确赋予其控制其自身数据的权利;在其按规定向收集机关提供其个人数据后享有获得相应服务、办理相关事务的权利等。同时个人又负有按规定主动、如实地向收集机关提供、及时更正其个人数据,保障公共事务管理机关顺利开展工作的义务等。对于个人数据收集机构来说,拥有按法律规定收集、加工、使用个人数据的权利以及维护其收集工作正常进行的权利等。其义务在于告知数据提供人其权利义务;告知所要收集的个人数据的范围和使用目的;保护数据提供人的隐私;维护所收集个人数据的安全和完整;透明化对个人数据的使用状况;接受法定监督机关以及公民的监督等。这里需要另外指出的是,由于个人数据一旦成为收集机关加以使用的数据,即具有权威性,对个人的权益产生影响,所以个人对其提供的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负有责任,收集机关亦有在数据的收集、加工、使用过程中避免其出现差错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不利后果应当由过错方承担,如见前述。 5、法律规定应当约束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外提供个人数据,并对公共事务管理机关对外提供个人数据服务树立宗旨并加以指导。对外提供服务应当符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旨,在“三公”的前提下向社会提供对外服务。避免由于对垄断数据资源获得途径的差异而造成不正当竞争。欧盟指令1992年的建议里有关许可的条款要求拥有任何特定信息唯一来源的数据库拥有者按照公平和一视同仁的条件许可任何竞争者使用该信息。法律应当规定对征信业及以收集或处理个人数据为主要业务的团体或个人、医院、学校、电信业、金融业、证券业、保险业、大众传播业等行业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和审批程序。 6、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应当完善内部的规章制度,强化个人数据相关工作的管理,杜绝内部工作人员非工作目的的私自对个人数据的处理和泄露。 7、法律应当对个人数据使用的法定许可与合理使用的范围进行规定,避免个人隐私权的不合理膨胀。 四、结束语 对于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个人数据保护,我们现在所做的研究是肤浅的,许多问题尚未吃透,故不敢妄加评论。尤其是对公共医疗机构的个人数据保护的研究则完全没有涉及,这是本文的一大缺憾。 我国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对个人数据的保护还处于探索阶段,笔者仅将研究中发现的有关个人数据保护的问题突显出来,希望在该问题的相互探讨过程中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为规范和完善我国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个人数据保护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中国公共事务管理模式革新 公共事务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日常生活中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到市场秩序维护、大型水利设施的修建,以及公众的财产、人权和自由等权利的实现都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11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人民的安居乐业”。在我国,公共事务管理应以专业化管理为原则,建立在合理法律制度之上从而获得合法性已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共识。但当前国内对公共事务管理范式还存在诸多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和争议,从而制约了我国公共事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公共事务管理范式转变溯源 依据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范式的解释,范式指在一段时间内共同体成员所公认的那些信念、途径、技术和方法等集合,它为实践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范式具有优先性,不仅能够提供可供模仿的成功范例,并且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个时期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主流。当然由于反常的存在和累积,总会出现新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即新的范式对传统范式的替代,这时就意味着发生了范式转换。[1]当前全世界范围内,公共事务管理已发生了从行政管理范式向公共管理范式的转变。 (一)行政管理范式的式微 19世纪末威尔逊开创公共行政学研究之初,指出公共行政应是政府、政党等对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政策的有效执行。威尔逊所发表的论文《行政研究》,以及古德诺所著《政治与行政》都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所谓行政管理范式早期见诸于伦纳德•D.怀特1926年出版的《公共行政学导论》中,意为行政之管理,即重视政府行政的管理学视角、途径、方法和技术。“所谓行政者,系管理人员与物料,俾完成国家创设置目的也。”[2]怀特此种定义正与同时期威尔逊和古德诺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论”相对应,也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以及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的行政体制相呼应,即将公共事务管理视为高效率行政管理的机制、方法和技术。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传统行政管理范式已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暴露出诸多弊端,“政治与行政二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期,熊彼特、杜威、布鲁纳、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等众多著名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和论述“公共领域”,其中以哈贝马斯在1961年完成的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最具影响力,他认为凡涉及公共性的产品或劳务的生产与提供都应视为公共领域范围,都应有在法律保障下体现公民参与、合理性而非权威性支配的制度空间。萨缪尔森则在1954年发表的论文《财政支出的纯理论》中对“公共产品”划定标准作出经典界定,其主张凡具有受益上非排他性和消费上非竞争性的产品都应视为公共产品。“公共事务”理论则提出相对于私人事务而言,凡与政治、政府行政、社会责任、公共议题和公共信息等相关,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都应是公共事务。这些理论逐步成为公共行政实践与学科发展的重要理论渊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公共行政学运动则将公共价值、社会公平、公民参与和积极回应等理念注入传统行政管理范式当中。这些变化使人们对公共行政中的“公共性”日益重视,公共事务管理不再局限于传统行政管理范式,也使之日渐式微。 (二)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 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学用语较行政管理晚些,在西方国家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才开始作为一个专用术语而得到规范的使用。20世纪中期,公共管理理论已经初步形成,并作为对传统行政管理范式加以批判的产物出现[3]。为将其与传统行政管理范式相区别,故将其称之为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起初只是管理主义与新管理主义的体现。管理主义认为通过一组信条或实践所构建优良的管理将是治疗较为宽泛的经济与社会病疾的良药。新管理主义则进一步指出“精髓是将私营部门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技术运用于公共服务部门”,主张公共事务处理应从行政的传统特征,如官僚制、渐进性、特殊性等,转换成管理主义的新的特征,如经济、理性和普遍性等[4]。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与新公共管理运动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末迄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新西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香港、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新公共管理理念。基本理念是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来重塑政府,大力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产品与服务的输出,同时将民众视为顾客,尽力去满足顾客的需求[5]。正是由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得到广泛实践,使社会各界得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对其进行评估和完善,使其在与诸多新兴公共行政理论的竞争中受关注程度最高,影响力也最大,进而也推动了公共管理理论发展及其作为挑战范式的兴起。公共管理理论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开放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汇聚和吸收了包括新公共行政学派、商业和管理学派、公共事务与公共政策学派等大量不同学术流派的观点。当前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建立公共产品供给的多中心体制和互补机制,使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更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和公众需要。其在许多国家的实践也行之有效地解决了诸多传统行政管理范式无法良好解决或者根本无法触及的社会问题。这些都说明了公共管理范式已成为公共事务管理的新近范式。 二、我国公共事务管理范式转变的沿革与缘由 (一)行政管理范式更适应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需要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召开并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宪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上而下以中央政府部门管理体制为主,与计划经济一致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基本模式。随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虽然经历过几次改革,也主要是围绕中央政府的分权和集权改革,行政机构精简和调整展开。这个时期我国公共事务管理主要还是以行政管理为主,并且导致行政机构大量膨胀、职能重叠、人员臃肿和效率低下的问题。1982年的行政体制改革也主要以减少经济管理部门,在城市以打破条块分割、增强企业活力和扩大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限为主,在农村则通过改变“”政社合一的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行政权与生产经营权的分离,但此次改革主要是为经济改革铺垫,并未改变我国传统行政管理体制。1988年我国虽然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加强间接管理的改革原则,但由于改革还是按计划经济模式要求进行,因而政府职能转变未达到预期效果,也未能消除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当中的问题[6]。20世纪80年代我国公共行政学恢复建设时期,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刚刚起步的阶段,政府几乎包办了社会当中的全部公共事务。公共事务管理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也主要以“行政管理”方式展开,公共行政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也是围绕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展开[7],“行政管理学应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8]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公共事务管理实践与研究并没有超出行政管理范式的基本含义,即主要从政府行政的视角出发,以追求行政管理效率为目标管理公共事务。 (二)强调“公共性”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包括资本、人才、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要求。这些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一方面要求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加强宏观调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信息公开,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推动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求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步骤地把企业推向市场,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推动“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同时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和自谋职业人员的住房、社会保险和医疗制度改革。经济改革领域稳妥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大流通体制改革,扩大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些都促使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强调“公共性”,促进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服务对象和内容的拓宽。因此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在行政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涉及公民参与的公共领域空间逐渐增大,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方式出现多样化和多元化,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体现“公共性”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曾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的郭济教授就指出“关于‘公共’,有学者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1)和私人行政相区别。(2)明确了行政活动的目的和性质。(3)公共的性质决定了它应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4)强调了行政活动的公共性。”“由于‘公共’一词具有上述这些主要内容,因此,‘公共行政’一词本身的含义比‘行政’一词要丰富得多。”[9]由此可见,在此时期我国行政管理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传统范式受到来自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的挑战,对于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强调“公共性”需要也日渐显现。 (三)公共管理范式是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选择 2002年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以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阶段。政府行政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如加强公共设施建设、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推行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构建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等工作全面展开。我国社会经济步入全面转型期,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开始转变,相当部分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以及公共事务的处理也已逐渐转移到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全社会在追求奉公守法、和谐共建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自觉或不自觉应用到公共管理范式的相关理念和方法。 21世纪以来,公共管理范式对于我国公共事务管理水平提高已经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和公众需求日渐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公共事务管理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要应对一些新出现的公共问题。故早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就确立了“公共管理”作为一级学科名称,2001年又将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培养高级公共事务管理人才的MPA定名为“公共管理硕士”。国内学者刘熙瑞教授也提出:“按‘政府推行政务’这样的涵义来理解‘行政’概念,就隐含了一系列缺失。包括:第一,它不能明确提示管理的目的,因而难以杜绝为私的成分;第二,公民参与与否不明确;第三,被管理的事务性质不明确,并没有强调必须是公共事务,因而难以界定管理的范围;第四,它在行政中是否接受公民的制约,也没明确提示出来等等。这就导致我们在使用‘行政’概念时有多方面的遗憾。”“为了突出民主,我国行政改革中必须采用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的概念,而尽量不用行政、行政管理概念。”[10]这些均体现了我国学界对于公共事务管理范式转换的先知先觉。就此来看,公共管理范式是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在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的共同选择,我国必须积极推进公共事务管理范式转换———从行政管理迈向公共管理。 三、构建我国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策略 当前在我国已经出现从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趋势,但这种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实现。构建我国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策略包括: 1.明确公共管理内涵与外延。当前社会对公共管理内涵与外延认识不清,不仅导致公共管理实践与科研受到局限,也使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和需求受到局限。当前不仅在学术界,更应在社会实践方面明确公共管理是主体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旨在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而从事的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的管理;行政管理则是政府制定与执行政策或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进行管理;行政管理仅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分支领域或重要手段。明确公共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将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对公共管理范式适用范围更加充分的认识,进而推动公共管理范式的实践。 2.增强公共管理理念的传播。公共事务管理理念不断转变与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公共管理理念传播也是在我国实现公共管理范式的重要环节。当前在我国应加强建立以合同外包或引入竞争机制的“市场化政府”,建立能够体现社会公平和公民参与的“参与式国家”,以及建立公共物品供给的多中心体制和互补机制等公共管理理念的传播,以使人们意识到只有在更广泛公共领域内,结合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面力量才能更有效地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和公众需求。 3.加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当前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还主要以偏政府行政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为主,对具备现代公共精神和理念,掌握先进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力度还不足。故当前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应将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平台,开放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边界,将公共管理的理念、技术与方法逐步融合在其中,并应加大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的招生规模。加强对当前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中从事公共行政工作人员的公共管理理念、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发挥好公共管理硕士(MPA)在培养高级公共管理人才方面的作用。 4.推动公共管理政府实践。虽然公共管理理论在解决我国社会问题方面,经学术界长期研究和发展而日趋成熟,并逐步为大众所了解和熟悉,政府行政改革的目标也是在不断推动公共管理实践。但受传统政治文化和行政体制惯性的影响,当前在我国政府公共事务管理领域,传统行政管理范式依然发挥着绝对主导作用,导致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建设推进缓慢,公共产品供给的多中心体制和互补机制形成受阻,民生权益、公民参与、社会公平实现困难。政府积极进行公共管理实践范式,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有利于发挥典范作用,推动公共管理范式在我国全社会的实现,故当前我国急需大力推动政府公共管理范式的实践。 总之,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依然是公共事务管理最重要的形式,相关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还需逐步推进。社会对非营利性组织培育、管理和规范还不够,还需要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相关的理念传播、人才培养以及具体实践。让传统行政管理范式与新近公共管理范式在处理公共事务的相互竞争中逐渐此消彼长,才能在我国完成公共事务管理范式的彻底转变。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试论职业规划视域下的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浅析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 职业规划 职业价值观 职业理想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大学生中存在有职业意识淡薄、职业发展短视、职业理想功利方面问题。教育者应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为契机,教育和帮助大学生培养职业规划意识,确立长期的职业发展过程,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职业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独立学院开设十多年里,它所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和就业情况如何,一直是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对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的一次重大考验。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他们的职业认识和职业动机,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活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职业价值观不仅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而且对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拟湖南某地三所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大学生为对象,从职业规划方面探讨其职业价值观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职业规划上的轻视性 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从事职业和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它是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困难开设的一门新课程,目的是让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充分认识和了解自我,掌握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状况和入职规格,通过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拓展个人能力,为将来能顺利融入社会而进行的一项价值观念改造和行动计划。 大学生进入高校前很少涉及职业教育,职业意识缺乏,因而有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认知,做好职业规划的必要性。但调查显示,仅有1%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了认真的职业规划。19%的大学生有过简单的规划,80%的大学生没有规划。问及没有规划的原因,大部分认为,一是写纸上的计划约束了自己的自由,完成不了,二是只要专业成绩合格、顺利毕业了,就能找到工作,有没有职业规划无所谓。很显然,大一新生缺乏大四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压力,轻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最终导致的后果是,少数有职业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行动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毕业时能顺利实现自己的求职目标,轻视职业规划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重蹈上届毕业生的覆辙。 二、职业发展中的短视性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历的缺乏,对职业的了解多来自于父母、亲人、或报纸、网络等媒体介绍,不能真正全面了解职业本身,因而在职业选择中,多被职业的外在性所吸引,如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据调查,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和“工作环境”,而对“个人事业成就”和“专业对口”的追求则放在较次要地位。众多大学生愿意放弃薪金一般、专业对口的职业,而选择专业不对口,但薪金高的职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个人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为追求经济效益、急切改变家庭或个人处境而舍本逐末。殊不知,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处,如政府事业单位能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但生活沉闷、个人发展空间相对狭小;而生产企业单位虽然劳动强度大,但个人成长迅速,发展潜力巨大等等。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的发展变化也在加速,曾经冷门的职业变为了热门,而炙手可热的专业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出现就业的激烈竞争,开始变冷。因此,职业发展中的短视性,使许多大学生不能理性择业,不能按照所学所长择业,而是跟风走,哪行赚钱入哪行。工作三五个月或一年半载后,见异思迁,频频跳槽。这不仅导致一些行业的人才高消费甚至浪费,也使大学生抑制了自我的发展,为以后的职业生活留下了不稳定的因素。 三、职业理想上的功利性 独立学院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城镇,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在职业目标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当在问卷中问及“您求职的月收入目标是多少”时,71%的学生选择2000-3000元,20%的学生选择3000-4000元,6%的学生选择4000元以上,3%的学生选择2000元以内。当问及“选择职业时,您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时,其中67%的学生选择“职业收入高”,问及“毕业后您最愿意去的地域”时,55%的学生选择“东部沿海发达城市”,40%的学生选择“中部大中城市”。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择业时看重经济报酬的倾向不但日益明显,而且大大超越实际薪酬水平。调查中问及“如果你的择业目标没有实现,你将怎么做”时,32%的大学生回答“打工,以后再说”,只有16%的同学回答“调整一下目标高度,先干着,找机会再走”。而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独立学院大学生较多地倾向于留在工作环境好的大城市和地理位置好、生活条件优厚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他们理想的择业地点是深圳、广州、上海等一线大城市,但激烈的竞争下,不得不放弃第一线大城市,改为一线周边的二线、三线城市或内地省会城市。当前,大城市对年轻毕业生的吸引力依然巨大,而到边远地区就业和回较闭塞落后生源地就业的大学生是极其不情愿的。有些大学生明知自己在大城市难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但依然决然地要去尝试几年,不能生存了再回生源地,可谓不到黄河心不死。当大学生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时,往往选择了那些能迅速使自己的知识化为金钱的单位,而忽视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这种商品化的择业趋向正日益影响着独立学院大学生。 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题的调查分析,我们看到,许多独立学院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和职业理想上存在着价值观取向的重大误区。如何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在职业规划方面的错误,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加强职业规划意识教育、明确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首先,教育工作者应重视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虽然教育部已经明确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大多高校仅将它排为选修课或素质教育课,并没有意识到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特别是独立学院,从上到下关注的是招生任务的完成,而不是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的提高。因而安排担任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老师大多是兼职教师或管理人员。学校不重视、教师走过场,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从何谈起? 其次,应强化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教育。独立学院应培训专业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师,开设专业的职业规划工作坊,通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教学和个案制作,让大学生参与到职业规划的实践过程中去,切身体会到职业规划的意义所在。哈佛商学院曾做过一项抽样调查,问学生十年后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100%的人选择在商场上拥有财富、成就和影响力。但是他们中只有10%的恩写下目标并做了规划。十年后,调查小组追踪发现,那10%为自己订下目标、作好规划的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是全部受访者的96%。很多事实证明,不少人由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毫无规划,如大海孤舟、方向不定、目标不明,致使工作毫无建树。历史上很多事业失败者,并不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与能力,主要在于他们没有对职业进行规划,没有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职业目标与发展机会。可见,职业规划对于成就人生事业至关重要。 第三,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始终。当前,很多独立学院对大学新生入学时都进行了职业规划教育,但学生是否从思想观念上接受了,是否落实到行动中去了,却无人理睬。因而,要真正实现职业规划教育长期有效,必须有专人跟踪落实,并对大学各个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检查指导,实现职业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持续性。独立学院还可经常性的组织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使职业规划意识深入人心。 2.倡导脚踏实地、勤奋拼搏精神,确定职业规划的长期性 当前社会追名逐利、急功近利之风甚兴,从国家公务员、专家学者到普通民众,都受利益驱使之累。不论是名人还是草根,利用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为赚取大众眼球而作秀者不乏其人。受此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浮躁、轻狂。学业上无心念书,干工作拈轻怕重,求职时这山望着那山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风气影响,普遍缺乏艰苦朴素、勤奋进取精神,因而在职业规划中没有做好长期性、职业发展中没有面对曲折性的思想准备。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edwant.barfield)博士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规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去考量。他们会规划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未来计划。他们分配资源或做决策都是基于他们预期自己在几年后的地位而定。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刚刚跨入社会的职场人士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职业规划的长期性,是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管做的是哪一行,若想出类拔萃,就一定要有全身心投入三五年的准备。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而言,做好长期规划、甚至终生规划,不在乎一时之得失,对未来的个人发展和事业成功至关重要。 3.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在不断追求和超越中享受人生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选择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 俄国的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人生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并最终通过职业理想来实现。职业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参照系的作用,它指导并调整着我们的职业活动。当一个人在工作中偏离了理想目标时,职业理想就会发挥纠偏作用,尤其是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如果没有职业理想的支撑,人就会心灰意冷、丧失斗志。当很多求职者被问到“职业理想”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是:月薪过万,或者进入全球500强企业。在这些人看来,理想就是实现某些物质利益,比如钱、名誉或者地位。微软亚洲区总裁李书复的一位同事,在认为自己赚够了钱之后,说了声“拜拜”就去享受他的环球旅行了。当时他才三十多岁。然而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的,他不用担心温饱,但并不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工作的过程,而不是由它获得的报酬。如果大学生只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定位在找个“好单位、好工作”上,即便是将来有实现的可能,也不能算是崇高的职业理想,因为,这样的理想一旦实现,他就会不思进取,甚至虚度年华。所以,独立学院大学生在确立职业理想时要考虑到这个前提:高薪并不等于职业理想。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钱,而在于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一些研究告诉我们,那些追求理想的人,在多年以后比那些只追求金钱的人会赚到更多钱。因此,独立学院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理想是应记住这句话:事业比金钱重要,机会比安稳重要,未来比今天重要。 总之,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淡薄、职业发展短视、职业理想功利,这种倾向占有相当比例。教育者应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为切入口,教育和帮助帮助大学生及早培养职业规划意识,确立长期的职业发展过程与远大的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立足现实,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把个人理想、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浅析基于SUPER生涯理论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以浙江林学院为例 [论文关键词]职业决策 职业生涯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整体社会就业形式趋于紧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super的职业生涯理论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各阶段相结合,分析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力图找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和学校两个角度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促使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长,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度。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如何更好地实现毕业生就业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毕业生是否能够在职业决策的过程中做出恰当、有效的决策显得犹为重要。职业决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选择,会影响最终的职业决策。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本文所探讨职业生涯规划特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super是美国著名职业学家,他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大学生时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个人将认真的探索各种可能职业,对自己的能力和天赋进行评估,并根据未来的职业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完成择业及初次就业,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①尝试期((1 5一17岁),个人对需要、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就业机会等因素都有所考虑,并通过幻想、讨论、课外工作等方式进行择业的尝试性选择。②过渡期(18一21岁),个人进人劳动力市场或专门的培训机构,该时期的发展任务是明确一种职业倾向。③试验和初步承诺期(22~25岁),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结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可以划分为出现、定向、执行、稳定四个阶段。本文以浙江林学院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专业共300名毕业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253份。 职业生涯的出现阶段主要集中大学一年级,核心任务是适应大学生活、唤醒职业意识和适应专业学习。出现阶段的现状主要从专业选择、专业认知、职业定位及对口专业就业面了解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衡量。在所调查的253个同学中,70.4%的学生为自主选择专业,在这70.4%学生当中,有将近45%的学生对于择业范围没有明确认知;剩下29.6%的学生为非自主选择专业,即由父母做主或学校调剂,在这29.6%的学生当中,对于择业范围没有明确认知的比例高达60%,明显高于自己选择专业的学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职业意识觉醒得比较早。关于专业认知方面,约83.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定认知,但程度也仅为“了解”。 定向阶段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时间上处于大学二、三年级,核心任务是了解个人兴趣、爱好,进行职业探索,制定职业目标,考虑专业发展。定向阶段的现状主要从社会实践的执行情况,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及学生对于职业技能了解程度三方面进行衡量。在社会实践方面,有42.7%的同学在大二和大三学期参加过实习,“没参加,但有这方面打算的”的占了所有被调查者的52.6%。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自主学习行为的同学,已经工作或实习的比例达高51.5%,没有主动学习行为的同学,这一比例为38.1 %。对于将来从事工作所需技能有清楚认识的同学,其就业比例高达56.1 %,而完全不清楚的同学,其就业比例仅为29.4%执行阶段出现在大学四年级,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搜索求职信息,掌握求职技能,进行职业选择。该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包括建立职业价值观,获取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技能进行职业决策。就业执行情况主要通过职业价值观调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求职技能的掌握,就业决策的影响因素,目前工作的获取途径及就业情况六个方面进行衡量。据统计显示,择业时学生比较重视的几个问题依先后次序分别为:公司待遇,发展空间,个人兴趣,工作地点,专业对口。学生签约时对这几个问题的重视程度有所改变,排序为:公司待遇,发展空间,工作地点,个人兴趣,专业对口。在被调查者中,对于第一份职业执“先实现就业”态度的学生占总数的51.9%。在衡量职业生涯成功标准这一问题上.49%的学生选择了高工资,其次才是实现自己的价值。各类求职网站及学校网站是大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则是从同学、朋友处得到消息,接下来是在人才市场与报纸上找到信息。在求职过程中,自主意识对职业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和朋友的意见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稳定阶段一般出现在学生即将离校时期,通常指达成就业协议后,适应工作,寻求职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包括签订就业协议,熟悉工作及寻找更好发展等 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职业生涯规划不足:专业选择及学业规划意识不足。学生在人学之后一至两年的时间内,对专业发展方向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对于职业技能要求也不甚了解。大学三年级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黄金阶段”,而学校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不足之处,未能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择业观。 就业指导工作巫待完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缺乏科学的决策指导。大学生面临就业、求职困难时,辅助渠道单一,除了独立解决外,一般求助于同辈群体及家长,相比而言,老师的影响力较为微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软件不足,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难以保证工作质量。学生在就业选择上缺乏引导,对于应聘岗位了解不足,在面试技巧方面也缺乏相应指导 就业指导观念上的落后:目前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大部分仍然采用的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方式。这种纯粹的就业指导,更加关注的是解决学生在求职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因而更多的指导往往会围绕求职应聘技巧、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千方百计促成毕业生找到工作。这种就业指导只能称作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是就业指导的最低层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复杂的系统,存在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职场等。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无疑是大学生自己。而学校的任务之一是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尤其是指导他们顺利的向职场过渡。本文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希望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顺利地走向职场。 学生要发挥主动性,挖掘自身潜能,学会为自己负责。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和家长、老师多交流,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平台。 学校应该及早转变观念,变“毕业生就业指导”为“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开设相关课程,多举办讲座、活动,培养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就业竞争力,增设相关咨询机构,指导各阶段、不同需求的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并努力完善其功能。根据毕业生专业和个性特征提供详细的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人力资源与大学生职业规划 一、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市场职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能准确定位最终发展人力资源的目的。目前虽然互联网技术使人力资源信息有了更多的来源,但是这些资源却未能够经过分析综合,并反应给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之中。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人力资源严重缺少系统的规划。通常人力资源是在各种企业生产管理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它的规划也需要随着市场对用人需求而做出相应的改变,然而现今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却未能很好的做到这点。 (三)许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实际的经验。目前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只是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缺少实际的管理经验,因此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只是侧重于理论指导,而对于实际的经验,却未能有效地进行指导。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要作用 职业规划对人力资源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 (一)能够促进企业一体化全面建设。通常良好的职业规划可以有效地平衡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组织目标,对企业树立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有着极大的帮助,能够把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的整体利益有效地联合起来。 (二)能够引进更多的人才。职业规划中包含着企业的文化发展和职业发展,只要规划中有亮点,就会使更多的人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才。 (三)有利于使企业中的人才有更高的才能发挥。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按照自身的目标实事求是而制定的,因此它能使大学生在企业管理中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点,大大开发了员工的工作潜能,从而也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四)可以留住企业的人才。职业规划都是大学生自己结合实际能力和希望而定的,故而可以增加工作满意感,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也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人力资源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职业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会受到人力资源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人力资源是一切劳动市场资源分析的总体,它包括所有的市场职业需求方式以及未来发展信息。因此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分析和探讨,可以让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可行性、适应性、适时性、连续性,这样就会使其规划的更加合理有效,也有利于大学生对职业目标的实现。 (二)不利影响。人力资源是对市场劳动职位需求信息的综合体,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而大学生职业规划则具有个体性和独立性,因此它会对部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许多的大学生在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时,就会直接参考目前的人力资源需求,而不是直接去用人市场了解,依靠人力资源理论来制定计划,失去了自我的主见。这样就会对市场的用人带来畸形发展,出现“一些热门职位供过于求,一些冷门职位供少于求”的现状。这都是不利于社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 四、有效改善不利影响的主要措施 现阶段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得人力资源有了更快、更深的发展和研究,而职业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显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找到关键的问题,制定出解决对策,才可以减少这种负面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例如大学生在制定职业规划时,不仅需要考虑到人力资源的要求,而且还要考虑到社会当前的实际需求,要避免规划失效的现象发生。另外也可以通过不断地完善人力资源和职业规划协调发展体系,来消除那些不合理的指导。除此之外,还要对职业生涯规划和人力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助于大学身做出一个合理有效的职业规划,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研究和探讨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和合理。 五、结束语 合理的职业规划不仅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是有效解决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若当代大学生要想学有所成,未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就得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和制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人力资源理论和实际作用进行有机的结合研究,而且还要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这样才会使人力资源和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得到更合理的发展。 作者:程庆萍单位: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大学生职业规划革新思考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含义上,我们可知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需要时间作为规划的标度和载体。在此过程之中,大学生需要分四个维度进行规划,即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等。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关系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从狭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在于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1.相对稳定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的一次经历,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演进的过程。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大学生确立人生、追求理想的一个重要航标。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既是学校与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视,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较早地树立就业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就业思维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确立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是指在一段时间之内相对的稳定,即不能够随便地更改。这一方面是由职业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职业生涯的指导性决定的。这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在某个时期内稳定,而不能随性改变,否则会导致目标的盲从和缺失。当然,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具有局限性、限时{生、主观性以及片面性,“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也需要及时地更新、不断地完善。 2.实事求是的原则。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盲目地、多条款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是要从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出发,对自己的业务素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进行科学而客观的评价后,再结合自己的专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实事求是的规划。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对于未来发展的畅想,也可以减少其进入迷途的概率。反之,则有可能使大学生的职业规则变成空想,进而使大学生的事业毫无进展,生活也会变得杂乱无章、毫无目标可言。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基于如上关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与原则的阐述可知,当前时期下高校必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大学毕业生,才能够使得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载体,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下面主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对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行阐述。 1.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知识传授的同时,应采取各种可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前认识和了解就业相关的问题。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应该将目光定位在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这种教育理念,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当学生感受到学校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接受和学习各项相关的知识,从而可以有效地带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2.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制定上存在随意性较强的情况,今后高校应积极努力,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明确其教学目标,即兼顾学生短期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过程;在教学方式上,摒弃传统的单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形式,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到特定岗位实习等,让他们从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明确、新颖,抓住大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实践化的职业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1.拓展实训基地,营造仿真环境。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也可以借力于学校或者其他社会机构进行在校大学生职前训练,进行真实情景的模拟式训练。同时,还可以以此为基本载体开展相应的活动,进而加强大学生对于各个职业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素质的培养。通过大量的职业训练,可以使大学生进人社会的适应期大大缩短,并以此为主要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和预演,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吃苦耐劳意识以及职业角色,以缩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加速社会化进程,尽快养成一定的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职业训练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训练与实习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其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则可以加深其对大学生自身专业的理解与领悟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其社会经验的积累也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实践实习,培养职业技能。大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及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进一步细化自己的职业定位。此外。社会实践和实习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技能和社会经验,还能使他们尽早地接触和学习职场规则,通过生涯人物访谈等形式与职场人士进行交流和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其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阻碍,这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大难题。对此,高校一定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出更优秀、社会更需要的大学毕业生。因此,当前时期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当前时期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大学生适应今后的职业埋下伏笔;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使大学生尽早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能够使其找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并能在毕业之后尽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 职业规划是一个概念与名词,可它的实现却是一个五年、十年或者更长久的阶段性的部署。我认为职业规划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的设计,这对于我们职院学生以及其它教育内部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为此,有必要对未来的职业设计给予高度重视并作进一步研究。 一、大学生活的重新定位 长期以来,鄙薄职院教育的观念一直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这固然与中国历史发展中“重知轻技”的文化渊源有关,但如今随着职院的全面发展,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改善,都为重新认识职业技术学院的地位提供了可能。 1、认清就业形式 当前社会竞争的范围空前扩张,其广度、深度和激烈程度前所未有。面向基层就业,主要是对竞争者的学历,对资源的获取、利用、以及增值的考核。现如今大学生学历的来源选拔采用单一的纸笔测验,这种测试只关注那些以纸笔测验能测得的部分能力。学历是就业的必备条件-固然重要,但学历并不等于能力。职院学校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我们可以在纸笔无法测出的其它能力方面寻求发展,如动手操作能力、学习生活规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我们必须要认清就业形势,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拓展职业空间 大学教育是多元教育中的一种,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和定位,不能盲目与人相争源,应各取所需;不能盲目从于普通教育的做法,应扬长避短。要发挥自身优势,可致力于开发那些在普通教育中被漠视处置或尚未发现的智力,了解和把握自身的智力发展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出适合大学生的教学策略,使每个有才能的人都能够各得其所,在各自的领域里能够取得进步。 拓展职业空间对大学生的就业是很有必要的。关键是我们要重新定位,积极的寻求符合自己的发展机会,成为社会生活倡导的全面人才。 二、人才资源的建设 人既是竞争的主体,又是利用物质、资源、信息、市场等其他资源并使其增值的关键性资源。人生的目的决定了人生的价值,成才的道路只是人生价值的一部分。职业规划的每一步都为将来的竞争打下基础。 1、人才资源的重要性 大学生活对人力资源的建设其重要意义在于审视人才资源的多元化,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如何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发现,获取和利用人才资源能力。人才对提高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经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人才资源成因的研究,使我们能比对手得到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信息。这些都为将来人才的培养作了一定的准备,以便提高我们的竞争能力,加快社会的发展。 2、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 据社会统计:一般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其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只有10%可以应用在工作中,其余的都来自社会实践或其它教育学习。由此可见,单凭一张学历证书是不足以称谓人才的。那么我们的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呢?首先,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可缺少,它是抵抗外来困难的最主要力量;其次,要加强职业培训对自身的增值,逐渐提高期望值;此外,良好的心理道德和身体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对未来的设计就是对未来的憧憬或者还未实现的美好事物的设想。理想的实现分为近期和远期理想,要想寻求发展的机会,把理想变成现实,唯有脚塌实地的走下去。 1、构想美丽蓝图 美丽的蓝图是实现理想的一个指导思想。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首当考虑的是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还需要切合发展的全面的细微工作部署。这取决于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科学的观念才能够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英语是目前最流行的语言,很多进出口商品的文字解说也渐渐被英文更换;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中也是显而易见的、、、、、、做好全面的准备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2、职业理想设计 职业理想规划的实现不单是一张空头支票,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实际行动。就我个人来说,我的职业理想是在企事业单位中有一份中英文互绎工作,职业规划目标如下: 大一时期:了解大学生活,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大二时期:英语四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普通话证书。 大三时期: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生活独立。 大学学业结束以后,希望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很好的服务于我的实际工作;在未来的工作中,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想结合起来。 大学生活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在现实的基础上,我们要学会迎接挑战,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以百倍的努力和坚定的决心为理想而奋斗。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高校社会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新时期开展高校社会实践的必要性;职业规划教育要求高校开展社会实践;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依据、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职业选择、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制定可行的措施等。具体材料请见: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其职业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分析了职业规划教育对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以及实践活动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践职业规划大学生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用人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计划机制转向了市场机制。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从书本上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资源,而且还必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真实的了解社会,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因此,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有意义的。 一、新时期开展高校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进行阐发: 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规模及大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出发,创造性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创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个人智力和体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发展。第二,人的发展还包括人在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正常发展,其核心是人的体力与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最完美的形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遵循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必然规律,适应了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依据: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个,即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这三者共同配合相互补充,同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起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实现德、智、体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紧对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自己,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规划教育要求高校开展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分为二个层次:一是建立职业意识、理念和培养职业能力;二是找到合法的职业,从学生转为职业人;三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做到人职匹配以实现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目的只是要使大学生能够找到工作。这种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理念、职业匹配则很少涉及,而且也很少重视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针对大学阶段职业准备期的特点来进行。首先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使之能站在较高的角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素质。其次才是以实现人职匹配为目标的职业规划教育。也就是要指导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使其在对决定其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评和分析,确定最优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现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因此,职业规划更离不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 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职业规划 第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自我评估要求个人遵循“深入”、“客观”两个原则对自己进行全而的剖析:弄清自己为人处世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价值目标;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剖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等个人情况,以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实践中跟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等的接触,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中,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更切合实际的判断,并逐渐克服对别人评价的抵触、防卫的心理,也不因他人的评价而无端否定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全面的自我认识是职业规划的基本前提。 第二,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作用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考察:(1)性格和职业匹配。职业规划需要考虑与职业选择相关的性格特征。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性格有更进一步了解。(2)兴趣和职业的匹配。根据霍兰德的“类型论”,大多数人可以被分为六种人格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你才能确切的知道你的兴趣类型。(3)能力和职业的匹配。职业选择与人的能力、特长息息相关。能力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的。所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以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通过自我性格、兴趣、能力等三方而的定位,明白三个问题:我想往哪此方而发展;我能往什么方向发展;我可以往哪此方而发展。 第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职业选择。职业选择阶段就是在可供考虑的职业中选择最好的,其主要是进行职业路线的选择和职业自标的设定。选择职业路线应把握四条原则: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己所需,并在保证了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追求就业收益最大化即择己所利。要特别注意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工作能力和发展机遇的平衡。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对社会职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在初步考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选择路线,设定比较科学的职业目标。 第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制定可行的措施。制定行动措施是落实职业目标的具体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而的措施。它有两方而的内容,一方面是直接的实施措施,也就是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需要具体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等;另一方面是间接的措施,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提高自己,也就是为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去做的事情。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知道自己该在哪些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充实自己,并以实现职业目标为最终目的自觉地参与一些教育和培训活动。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从医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论析职业规划指导 论文关键词:医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规划指导 论文摘要:通过对医药相关专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倾向分析,提出加强对医药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学校应从低年级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根据自身的专业和条件自我发展,成为适应社会需求有用人才。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降低期望值”是近几年提倡的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个就业观念,即提醒大学生们不要因为想一步到位而错失很多机会,要”先就业、再择业”。而用人单位则认为应届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包括①期望值过高;②心理不稳定;③耐挫能力差;④不愿踏实做事,好高鹜远。因此,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着力点还应当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素质培养。高校需要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指导大学生寻找自己的生涯路线,使大学生能够在思想上端正认识,心态上调整平衡,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培养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1医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倾向分析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各种职业价值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是大学生职业人生的方向标。它表明了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要追求的理想是什么:为了钱,为了权力,还是为了一种情感关系等等。它支配着人的择业心态、行为以及信念和理解等;支配着职业人生认知、明白事物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意义以及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设计等;同时也为自认为正当的职业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职业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它形成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当自身状况和外界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职业价值观也会随之而变。 2006年3月,我们对本校选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1000多名医药类学生进行了不记名调查,通过对薪金水平、团队和谐、工作稳定度、个人影响力,组织的社会地位等五个方面的追求程度调查了解当代医药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的倾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调整心态,积极锻炼,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以求达到社会、学校、个人“三赢”的最佳状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1.1当代大学生有进取心,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众多择业因素中,学生从更多地考虑收人因素转变为更多地考虑自我实现因素,隐含着把自我价值的实现逐渐统一于贡献社会的可能性。这种由钱本位向自我本位转变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然而,如何引导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促进自我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还有待我们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努力。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观还停留在目标形式,如何从现实出发,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去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处于迷茫状态。因此如何指导大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成为高校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首要任务。 1.2对大学毕业后的生活有美好的憧憬,希望找份高薪的工作。 职业价值观是具有阶段性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他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职业人生来看,大多数人的职业价值观是具有阶段性的,特别是随着某一阶段的自身需求满足后,新的职业价值观也就会随之产生并确定下来。 这样的职业价值观倾向有利于教育,这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提醒教育工作者在指导的同时注重现实教育,在鼓励的同时树立危机感和良性竞争意识。 1.3对团队合作有较好的认识,但对如何实现还很迷茫。 在发展个人才能的同时,学生能够认识到团队协作对工作的完成将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普遍希望能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中工作。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认知,着重引导学生如何从自身出发,学会调节人际关系,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良好的团队环境。 1.4希望工作稳定,有发展,就业期望值偏高。 学生在毕业后,还是希望找一份稳定安逸的工作。就医药类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看,毕业后能够考上公务员的仅占5%左右,医院对药学人员的需求也在逐渐减少。医学、药学、生物制药的研究人员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调节,医疗改革的实施,大量的医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可能走向各层次的公司企业等经营流通领域。因此,在大学期间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指导学生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多方面发展,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职业方向成为必要。 通过本次职业价值观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基本上能够有较积极的心态,但由于对专业和行业缺乏了解,普遍对未来感到迷茫。因此,如果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职业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就业竞争力,势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和完善职业规划指导教学的对策 个人的职业价值观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发生一定的变化。作为高校教育者和就业指导人员,要促使学校培养的“产品”个体能够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我们应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充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成为形势的迫切需要。 2.1在教育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和辅助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1.1充分调研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必须具有针对性才有效果,而作为职业指导课程,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大量的学生提供方向性的指导。随着职业分类的细化,职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社会越来越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因此职业指导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的行业市场发展,掌握职业发展脉络,而且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倾向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课前的调查和调研是必不可少的,而职业价值观倾向分析则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教学方向。在教学的同时,应建立健全职业指导咨询机构,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 2.1.2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因此在课程教学之余,还应该辅以专家讲座,职业指导咨询、网络论坛,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使学生对职业发展有较明确的认识,进而端正职业价值观,充分利用大学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已实现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由个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换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来进一步端正认识。 2. 2在教育内容上,指导学生调整职业价值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2.1通过职业指导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教育大学生调整和端正的个人职业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通过现场观摩和情境演绎,强化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就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的严峻,加强自主意识,逐步形成适合个人发展的实施措施,找到职业目标实现的可行性途径。 2. 2. 2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依据当前医药行业整风形式以及出现的违反医药行业法规的事件,对学生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行业法规教育以及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尽早的认识到医药人员职业道德,进一步明确自己身为医药人员的使命感。 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使学生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使自己的职业追求与社会建设的发展和需求相一致,不仅能够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主动地面对学习生活,积累自身的资本,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适应医药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回报社会对大学生的培养。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医药行业作为朝阳产业,其发展趋势良好,医药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仍在扩大。因此作为医药类专业的学生应当将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并重,根据个人条件和兴趣尽早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以实现职业目标。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摘要】职业规划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文章结合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现状,在把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近年来随着高校升学率的提高和普及,就业市场呈现大幅度饱和状态,大学生就业及职业规划教育问题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难题。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问题上存在巨大不足,尤其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影响了职业规划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有效融合,增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缺失现状 (1)缺乏对职业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是检验大学生优秀程度的重要指标,但是如何规划和管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效率,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的。很多高校迫于近几年“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只在教学质量上引进人才,提高学校知名度,追求就业率和签约率的提升,在职业规划教育上并没有组织系统的课程和师资力量,导致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缺乏科学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很多教育方法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职业规划指导,针对性不强,还未形成有效的规模和课程体系。主要表现在:其一,相关大学生职业规划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薄弱,多引进西方理论但缺乏深入系统地消化吸收,且缺少针对实际专业的理论创新;其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机构建设不完善。目前很多高校中缺乏职业规划教育的专员、疏于完整的学科建设,单纯地把其安排为一门公共课,教育者更是疲于追求就业率而无法顾及职业规划教育;其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系统性和协调性较差,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借鉴不到位,不善于取长补短,各位所用。 (3)缺乏对职业规划教育的长期指导。我国全方位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氛围不浓厚,而且在职业规划教育上有阶段性缺失,没有系统性的教育。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是一个短期行为,需要帮助大学生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自觉提高职业竞争意识和职业就业素质,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因此在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作用,使得教育融会贯通于大学生职业走向的全程,发挥教育的时效性,指导大学生顺利走上各个就业岗位。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1)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发挥独特的引导功能,根据学生的各自特长,按照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要制定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的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分析环境,有针对性地制订专业学习和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并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社会实践和学习培训,从而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为将来顺利就业做必要的准备。 (2)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当代中国不同思想文化的融合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为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的回归。把大学生职业规划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立足实际、适应形势。 (3)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人生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职业发展来实现的,职业规划规划教育是长期的、动态的、多层面的。目前大学生中普遍缺乏职业目标,导致大学生活缺乏方向和动力,形成很多思想问题。这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同时,做好思想引导,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如职业素养、法律道德、心理素质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化发展的过程,二者有效结合,使得教育目标更加明晰、具体。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主动性的激发。大学生职业规划归根到底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高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激发大学生对于自身职业规划的主动性、调动其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尤为重要。当前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在就业选择上往往对于工资水平和工作环境要求较高,而没有依据自身专业特色去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导致频频“落马”,因而丧失了对于正确择业的方向感与积极性。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通过思想灌输等方式端正大学生择业就业观,激发其主动学习职业规划教育,提高教育的效率。 (2)加强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机构,配备专门负责此模块的职业人员开展和统筹日常工作。根据不同年级段及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和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时常记录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职业测评报告,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自身的职业规划。其次,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授课上,应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掌握好课堂教育这个阵地。在课程安排上,应该注重系统完整的理论教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建立一支职业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的教育队伍,更好地实现两者的充分融合,发挥各自优势。此外,各高校应该针对本校专业特色和区域特点,开发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教材,丰富课堂趣味性,增加应用模块开发,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悟自身职业规划理念。总之,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应致力于建立完整且针对性较强的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更加灵活实效地开展课程教学。 (3)加强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因此,实践也是检验和锻炼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效性的立足点,同时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职业实习与训练、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就业形势调研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就业现状及职业规划必要性的认同感,进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进一步引导其做好更完善的职业规划。一方面,这些职业规划相关性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加校园活动的丰富性,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及素质;另一方面,这些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和优化的平台,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潜移默化地帮助在校学生适应社会工作大环境,为将来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社会思想及实践基础。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职业环境与财经类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调查研究 【摘要】在近几年的社会环境中,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大学生就是话题的中心,就业取向是大学生人生选择中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本论文主要对财经类职业环境进行简单的研究,并从大学生角度、学校角度和社会角度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职业环境 财经类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已经是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都进入低迷期,提高就业问题就成为了各个国家中的重点。自从我国高校开始进行扩招之后,每年的各类毕业生不断增加,社会中的需求严重不足,大学生就业形式复杂,所以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就成了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为了使这个问题能够解决,更加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分配,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非常必要。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以经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导课程,但相比于国外来说,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还是比较落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改善。 一、财经类职业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财经类的专业人才需求量还是很大,虽然目前应届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困难,但是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职业环境依然比较好,在各职业中,财经类的招聘需求量依然是前几位,根据调查表明,社会中对与财经类的毕业生接受意愿还是很大,有百分之九十的企业可以有长期需要。目前财经类职业环境的优势还有很多: (一)财经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 目前我国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或者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于财经类毕业生的需要还是很多,而且行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也很少。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类的就业渠道也越来越多。比如有很多财经类的报纸杂志周刊等都不断出现,很多非专业性的综合报社都需要对财经做很多文章,这就需要大量的财经记者或者财经编辑,这就为毕业生又提供了很多就业空间,而且很多学校和培训机构也十分需要工作人员。 (二)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稳定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市场中对于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一直都很高,在职业市场的需求中可以占据前三名,而且有很多专家分析在以后的财经市场中,还有很多专业有发展空间,所以相对于其他的专业,财经类的职业环境还是非常好的,毕业生能得到稳定的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 虽然目前财经行业的职业环境相对良好,但是对于但学生来说,这也并不代表财经类毕业生就能在非常容易的就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目前我国财经类毕业生的知识体系还是不够丰富,缺乏社会经验,对于就业信息的获取也没有特定的渠道,只是简单的在网上看看招聘,道听途说。目前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较多,有严重的啃老思想,对于就业的意识也很薄弱。根据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有百分之六十三的财经类大学生对自己日后的就业类型有模糊的方向。有明确规划的大学生仅有百分之二十三,百分之十二的大学生表示目前还没有考虑过就业问题。在调查过程中,很多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与日后的职业生涯都没有太多考虑。百分之五十五的学生对职业只有模糊的概念和想法;百分之二十的同学表示对毕业之后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同学对于未来职业有二到六年的职业规划。而且目前很多毕业生都是从家里到学校里,两点一线,对于社会经验还是很匮乏。很多大学生知识利用假期进行短暂的打工,对于日后的就业问题和生活压力没有准确的认识。简单的以为毕业之后就能找到工作,没有就业的危机意识。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目的不清楚,在大学期间知识混时间得到文凭,不为日后的工作努力学习。 在学校方面,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导还是不到位,教师一般都是使用学校干部或者辅导员,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生涯培训,对于教学来说起不到好的效果。同时,在职业生涯教导中,学校的硬件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大部分都是集体进行讲述,只是单纯的教导理论知识,在实际的实践应用中很少,这种敷衍的教学方式让很多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职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参与到社会中的关键,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我们的职业能否顺利的进行,能否愉快的工作。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自己的职业观念,提高自己的规划能力,养成终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这样才能在满意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在大学生本身来说,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职业意识,并对自己的目标进行激烈。如果有高目标就要努力克服过程中的困难,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向自己的目标努力。不断鞭策自己,让规划成为现实。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明白自己的缺点,了解自己的性格,并且对相关的职业信息进行了解,明白日后的射虎需要和自我的发展方向。对于财经类的各方面知识都进行学习辅修,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对于学校而言,可以组织大学生多进行职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能有正确的就业理念,增加社会经验,对于日后能够分配职业资源打好基础。 在社会方面,要继续发展财经行业,让大学生能有更多的工作岗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另外,在教育制度方面要持续进行发展建设。按照社会中的实际需要来设立学科、专业,控制好专业的人数,避免毕业生过于“拥挤”,就业困难的情况出现。另外,要让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更加规范化,提高大学生的培训和保障,让大学生的发展更加优化。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高校就业指导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峻,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问题就是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高校就业指导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进行规范和完善,从而保障大学生能够更好面对就业。 随着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的改革,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1]。现在虽然很多高校意识到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很多高校都开展了正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是还是存在重视力度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到位等问题[2],目前很多大学生也存在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意识,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等问题[3]。针对高校就业指导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规范和完善,从而保障大学生能够更好面对就业。 2 高校就业指导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 随着人们对大学生有效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的不断认识,高校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许多高校都开始把建设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体系作为整个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来抓,高校的职业指导服务工作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许多高校在安排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除外,还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需求,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大学生找到正真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4]。可是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学生缺乏科学的自我认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大学生职业判断力不足等。 大学生缺乏科学的自我认识。大学生科学客观的自我认识是开始职业规划的前提,只有深入的了解自己,正确的认识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才能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明白自己的优势和缺点,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现阶段虽然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教育,可是大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候还没有形成自觉的氛围,而且很多学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训练,导致他们不能准确的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缺乏自我认识,在毕业前丝毫没考虑过未来的职业选择,在此种状况下的职业生涯规划必然会存在问题。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视不够。大学时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专门开展了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课程,可是很多学生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上课时不认真听课或者直接逃课,这导致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也不认真对待。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就业和薪资已成为了学生的首要目标,至于专业是否对口,职业是否符合自身兴趣已成为了大学生在就业后在会考虑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因为专业不熟或者对工作不感兴趣而出现的频繁跳槽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就是大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正确的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对自身的就业有很好的定位,并积极的指导学生朝规划去奋斗,为自己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而做好充足的准备,并且选择适合自己和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这样才能保证将来职业选择的正确性,保证就业后工作的稳定性。 大学生职业判断力不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的需要大学生对自我的全面定位,对职业的知识储备的完善,职业所需的能力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等。可是现阶段存在着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能力存在不准确的判断,在进行职业定位的时候过于理想化,甚至不符合实际。这主要也是因为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对职业规划的认知不足,导致他们对于社会上职业环境的认识和了解过于片面化,不了解社会真正的需求,不了解职业市场上到底有多少可供选择的职业和职业方向。大学生对相关职业没有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就很难了解各个分类以及各个职业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不能正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3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措施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的提升是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的内驱力,只有加强大学生省职业规划意识,才能够指导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学校要做好职业规划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等,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舆论引导和宣传,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手段,职业规划经理人的讲座、演讲,职业规划相关比赛,职业规划现场活动等形式进行职业规划的宣传和指导,积极的传播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作用等,营造好职业规划教育的良好环境,从而不断的增强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大学生接受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他们在职业规划内容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不断的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了解社会环境和深化自我认识,通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未来进行职业选择时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学校在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不断要安排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指导学生学习,增加他们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公司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职业,让他们对外部的职业环境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能够积累经验,了解自己的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并及时的进行调整和补充,保证未来更好更好的适应社会。 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或者就业的成功,就需要对自己进行的职业规划时全面的考虑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优缺点等方面的内容,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认识到自身所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从而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还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对学校和社会的环境要有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充分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保障自己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对周围的社会环境可能的发展态势和自己所处的位置进行正确的评估,这样才能在未来职业选择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农村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 要: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促进大学生对自我的正确了解和认识,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进行确定,使自我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而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对农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职业生涯;农村大学生;原因;意义;策略 在当今社会的生活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促进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在大学校园中,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由于来源于农村,他们家境窘迫、经济条件拮据,而其中有一部分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属于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做好农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顺利地就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据相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大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愿意回家乡工作,认为家乡发展空间小,而在一二线城市,由于激烈的竞争压力,又不容易找到工作。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元城乡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一直存在,导致我国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和我国区域之间的差距一直存在。大中城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对优越,而一些优质的公共资源,如医疗卫生、优质教育、财富、机遇等,都在为数不多的少数特大型城市中汇集。由于在大城市就读,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了都市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所以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涌入,使这些城市大学生一直供过于求。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农村大学生不得不选择那些不具备较高的稳定性、技能要求低、薪酬待遇低、门槛较低的服务类和技术类工作,还有一些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一直处于失业或者是半失业状态。因此,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差异。 2.未能及时改变就业观念 (1)农村地区有很少的就业机会,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更是寥寥无几。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基层,往往存在着显著的人力资本竞争,办事需要依靠关系和人情。 (2)在农村,大学生在校时候所学到的专业找不到就业市场。特别是冷门专业,一般都是在大城市才有需求。 (3)若回到农村就业,农村大学生往往会承受一定的舆论压力。传统的中国家庭,一般都崇尚学历,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使他们对大学毕业的子女所抱有的希望往往是不切实际。一些毕业后回到农村的大学生,需要承受来自邻居、亲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的舆论压力。同时会和周围没上大学的同龄人的婚姻、生活、经济和工作状况进行对比,这种舆论的心理暗示会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正是在这种社会现实的映衬下,很多农村大学生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往往会选择在城市奋斗,并由此忍受目前的艰难生活和低微收入。 3.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 由于农村大学生有相对薄弱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样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会处于一种劣势地位。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农村大学生认为良好的社会关系在就业竞争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他们因为缺乏牢固的根基和人脉关系,所以无法保证顺利就业。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所以在就业过程中,社会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就业过程中,忽视个人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大学生无论是社会关系网络,还是家庭背景方面,相比于城市大学生,普遍处于劣势。 二、农村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多农村大学生在毕业四五年之后,还没有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相比,在整体的就业素质上处于劣势。主要表现在欠缺自信,不具备广阔的知识和视野,同时在个人的技能、知识和才干等方面的匮乏。社会的发展使现代企业对求职者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帮助农村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促进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职业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并通过不断地认知反馈,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在职业目标的指引下,能够对职业技能和社会经验快速地积累,有利于毕业之后奋斗期的缩短,以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中去。因此,对农村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对农村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1.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改变就业观念 到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时,农村大学生就怀揣着成就一番事业的梦想,但由于要经历很长的缓冲期,才可转变就业观念,又因为社会对大学生的定位极高,使他们对自身的期望值极高,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大学生就业与方方面面的因素有关,如宏观环境、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在诸多因素之中,由于大学生无法改变宏观环境,所以只能顺势而为。大学生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地积累和改善社会资本,而农村大学生完全可以在大学四年里,通过自我规划,有步骤地提高人力资本。所以对农村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构建社会资本网络,使其人力资本得到提升,对社会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同时也是对自身的生活进行掌控的重要手段。 2.内化精神生活和城市的价值观 为了求学,来到城市生活的农村大学生,面对城市生活的环境,他们会觉得有一种巨大的反差。由此,他们会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和思想上的困惑。主要体现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对于这些问题,农村大学生应有深刻的认识,需通过认真观察、广泛阅读,积极参加校园各项文化活动,以增进了解,更好地认知城市生活的模式。并相应地调节自我,将原有的一些生活方式和观念尽快更新。通过对城市中各种模式和规范的学习,对城市的价值观和精神生活进行内化,在新的生活和环境中更好地适应,以顺利地度过大学阶段。 3.树立职业目标、进行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 和同时期的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时期,无论是职业生涯准备阶段、职业生涯探索阶段和职业生涯定向阶段,其所接受的教育,均不同程度地比城市大学生落后。对于这一不足,农村大学生应充分认知,并在大学阶段,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确定。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对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通过职业测评软件的测试,对自己的职业倾向、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更好地了解。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往届学生就业情况充分了解,同时对照职业环境中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明确岗位目标,寻找差距,迅速完成职业认知。 四、结论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使其对自我正确了解和认识。农村大学生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立足于现实条件,结合自身特点,对职业生涯目标进行确定。只有调整好客观条件与自身的融洽度,才能趋利避害,增强自我应对竞争的能力。 (作者单位:文华学院)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从提升市场竞争力角度看大学生职业规划 摘 要 大学生职业规划在当下不能脱离市场竞争情况而独立存在,需要充分关注市场的人才需求、综合实力竞争状态、市场规律等情况做全面考虑。职业规划要充分考虑自身对职业的需求以及市场的现实情况,让职业规划科学合理,提升职业远期发展效果。 关键词 市场竞争力 大学生职业规划 就业率 当下大学生毕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人才市场对学生的竞争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文凭理论条件,更多的需要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的保证。因此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要充分的考虑市场环境,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全面分析大学生竞争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而后做针对性的规划措施。 1 市场职业竞争环境分析 1.1 企业对人才需求 当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理论文凭,更多的需要学生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与技能。一般企业会更加倾向于选择有专业大型单位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这样可以有效的为企业自身省却人力培养成本,人才可以快速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帮助企业进行正常的运转管理。当然,在大型企业中,由于求职者较多,竞争更强,企业为了对人才进一步的筛选,会将人才的文凭与就业经验做进一步的提升,甚至部分企业采取非重点大学毕业及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也不予录用的潜规则。由此,导致了大学生在市场中的就业环境更加恶劣,需要与众多的前辈进行竞争。而在专业技能上,大学生与其他经验丰富的往届大学生相比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在薪资水平和岗位选择上较为局限,甚至需要进一步的放低身段去忍受较长时间的沉淀期。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除了在技能和理论文凭要求上,同时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较为看中,例如,不同的岗位对个人气质形象、沟通表达能力、情商、团队合作能力与交际能力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不断的丰富个人的综合素养,提升在企业的生存能力。企业对人才也实行试用期制度,个人如果无法有效的在企业中发展生存,则会面临辞退。这种淘汰机制并不同于过去传统的安定就业环境,即便在企业中工作数年,也会因为自身能力不足以满足企业需求而遭受到淘汰。因此在职业规划中,不可能呆板的要求企业对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负责,更多的需要大学生自身合理规划职业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力与市场适应力。 除了正规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在不规范的企业中,还存在剥削人才资源的现象。部分企业会固定的选择核心团队成员,频繁的更换试用期员工。甚至出现试用期满就辞退员工,同时不断的引入新员工,以较低的试用期薪资来利用人才。同时部分企业会因为市场人才竞争激烈而导致就业歧视,如部分岗位只招收男员工,或者只招收未婚未育者,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承担女性职工的孕育期假期等问题。而面对这些企业招生的潜规则,大学生更多的是无力应对与申辩,企业会以各种理由来搪塞大学生,让大学生无法有效地保护自身权益。而更多的大学生为了谋求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保证就业率,不得不屈就于企业的恶劣条件。 1.2 市场人才之间的竞争 市场环境下,中国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形成了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环境的恶劣,从而导致部分恶性竞争的问题发生。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庞大,毕业生为了提升自身就业率,往往会放低薪资待遇标准来达到谋求企业岗位的结果。同时企业也看中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会有意压低学生的薪资待遇。如果学生选择异地就业,那么就面临着较高的生存压力,个人的住房、饮食和其他生活必须项目都需要计算成本,而如果属于与家人同住的本地就业则相对轻松,甚至会因此产生本地生压低薪资待遇水平形成毕业生之间的恶性竞争。而异地生可能更需要在薪资上有较高的需求,同时需要企业能够提供住宿与饮食基本福利,进而也加大了异地人员的就业压力,缩减了就业范围。 1.3 职业信息不对称 大学生在就业中,也存在职业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很多学生无法有效的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业信息渠道,从而无法有效的发出求职意愿进入到企业的招聘环节,甚至很多就业机会因为时机抓取不当而错失。特别是大型企业招聘中,其招聘渠道更加规范化,但是其的渠道又更为狭窄,不会广泛的对外告知,因此大学生在寻找信息时会存在难以发现的情况。甚至很多就业信息会在非常偏僻的信息渠道刊登,如果没有内部消息,大学生很难获取到应聘机会。同时对于企业的了解,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不全面的。很多口碑较差的企业仍然会在市场环境中受到毕业生的青睐,主要是学生追求其企业规模大或者某些特定的企业优势,从而对企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进而在就职后遭到不公平待遇,最后以辞职收场,损失了自身的时间与精力,甚至错失了更优质的职业机会。还有部分单位并不直接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通过第三方中介公司签订,企业不承担学生职业相关权益保障,大学生由于对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存在侥幸心理,从而选择相关就业途径。因此,学生应该加大对企业的了解,不可因为急切的就业心理而忽略企业品质的考量。 2 大学生职业规划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方法 2.1 提前进行职业规划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不要等到毕业时才开始制定,应该在入校时就应该开始有初步的规划设计。之所以要提前进行,主要是为了提升自身的职业规划准备工作。一般毕业时都会面临着社会经验缺乏的问题,如果能够及早的做职业规划设计,可以有效的投入社会实践中。尽早做职业规划可以对自身专业有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通过业内人士以及前辈经验做参考,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同时联系自身的优势、兴趣来做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在学校时期就应该利用周末或者长假做社会实践的积累,这个经验积累阶段不要过多的考虑金钱利益,更多的需要以社会工作经验积累为目标,从实践工作中提升自身对社会、人、事、物的理解,避免闭门造车或与社会隔绝式的纯理论化学习。 2.2 分析市场需求 职业规划中要提升自身竞争力,首先需要分析市场需求。而这种市场需求需要根据当下以及未来情况做预测,不能仅仅凭借过去的情况做指导。特别是市场对不同专业、岗位人才需求是会因时展而变化的,因此要对市场形势做准确判断。需要通过目标企业的招聘要求做了解,了解职业对个人学历、技能水平、综合能力素养的各方面要求,从而再进行针对性的自我完善。如果企业需要社会经验,就提早进行经验的积累;如果职业发展方向需要对学历和研究有要求,就需要在专业上提升学历水平,考虑自身是否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的进修,同时学历提升的方式也可以选择在读与全日制学习,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考虑自身经济、精力情况来选择;如果岗位需要个人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那么就需要在学校期间训练自身的语言沟通技巧等,积极参加相关活动,提升自身沟通能力的实际锻炼机会,同时涉猎更多的沟通能力与广泛的社会知识书籍,积累多方面的知识和开阔眼界,多浏览新闻资料,对社会、专业有更多的了解与沉淀,从而才能在沟通上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企业看中团队协调能力,那么就需要个人多参加团体活动,并积极的在团体活动中承担主要管理角色,让自身在团队中充分的锻炼人际与事物的协调能力。不要盲目的通过低价竞争来迎合市场环境,更多的需要提升自身综合实力,让企业认可实力而接纳本人,而不是仅仅因为廉价的劳动力而勉强接受。自身只有具有市场需要的职业能力,才能有较强的职业掌控能力。同时对于市场信息要接收及时,且接收渠道规范的信息,避免市场竞争中负面情绪或者负面消息对自身职业规划造成的干扰。在职业规划信息收集中,不要过多的去听取失败者的抱怨或者负面情绪,要保证信息的客观性,从而针对自身情况做有效的对应调整。 2.3 调整自我心态 对于大学生而言,很多学生由于自身高学历或者其他优越感而无法放低身段进行基层的工作。大学生会因薪资低、工作辛苦、福利待遇差、休假少等问题而对职业挑三拣四,而并不会清楚的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对于社会经验尚浅与技术能力薄弱的大学生而言,更需要调整心态,以积累社会经验为主,而不应该对工作有过多的挑剔,要发挥吃苦耐劳的品质。特别是刚毕业,初入职场会面临较多的挑战,如果不能摆正学习的心态去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导,那么自身的自尊心或者其他心理障碍会导致自身在职场中无法生存。工作需要考虑自身兴趣,但是工作不可能完全的符合自身全部的需求,要抓主要目的,对次要问题进行适当的妥协。在职业规划中不要过多的受社会潜规则或者负面信息的干扰,不要让他人的负面情绪造成自身对职业发展的恐惧或者焦虑,要保持积极乐观,同时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提升自身职业素养。这种积极心态可以有效的提升个人在工作上的抗压能力,同时也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自身竞争力的条件之一。 3 结束语 大学生职业规划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等进行综合评估,仔细的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要考虑自身对职业的需求和兴趣,对自身进行近期和远期的职业规划。但是职业规划需要较好的与市场情况结合,这样才能具有较好的实用指导意义。一般情况下,较远的职业规划不宜规划过细,近期的规划可以拟定自身的职业发展简要目标,同时根据情况不断的完善自我综合能力,充分的摆正自身的位置和态度,努力与职业目标做匹配,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大学生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需求调查研究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陆续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为了解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的需求,以青岛大学为例,以问卷的形式开展此次调查研究。问卷调查共包含: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对职业以及就业市场的认识程度以及对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的期望三大维度,并提出:自我认知是职业规划类课程的必备内容;在职业规划类课程中要系统传授职业、就业、创业的相关知识;在职业规划类课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四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 课程需求 一、研究背景 2014年全国毕业生达727万人,比2013年多出28万人,2015年大学生就业人数也将超过700万,加上社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公招性岗位招聘数量缩减等原因,2015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可以说十分严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及早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内外部条件,做出合理的规划,并坚定的实施,在未知的前路上增添一份胜算。 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其选择一份兼顾社会需要和个人意愿的职业,以减少他们在就业选择时的盲目性和增强在工作中的竞争力是极为重要的。为了解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的需求情况,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我们特进行了此次调查。 二、研究概况 根据本次研究了解大学生职业规划类课程需求的目的,我们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由于进行职业规划大体需要具备认识自我的能力和对职业及就业市场的了解,因此我们针对大学生是否能准确认识自我、对职业及就业市场的了解深浅进行了调查。此外,问卷还调查了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的具体要求。 调查以随机发放的形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1200份,回收1190份,回收率99.17%,其中有效问卷1180份,无效问卷10份,有效率99.16%。有效回收的问卷中,样本的年级构成状况为:大一370人、大二430人、大三290人、大四90人,比例接近4:4:3:1。 在进行本问卷的信度分析时,采用的是内在信度分析,具体为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中的同质性信度法。对有关课程内容需求方面的题目进行检测后,所得克伦巴赫α系数为0.616,大于0.5,说明问卷测试题目可信,调查问卷具有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本问卷的效度分析是进行的效度分析中的结构效度分析法。对问卷全部题目进行结构分析之后,KMO值为0.520,划分为十二个维度。删掉由一个或二个题目组成的维度,整理之后得出KMO值为0.684,划分为三个维度。这与预先设想的三个维度相吻合。所以本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三、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普遍对自我有着较强的认识,知道自己在进行职业规划时的不足在哪,但是对职场和就业市场的认识虽不够成熟还有待加强但也较为理性。大学生们对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有着多谢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不是空谈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性。 (一)大学生自我认知感比较强 1.职业目标明确,选择灵活 职业目标的选择关键要依据自己的实际,通过数据统计我们发现,有72.88%的同学都对自己的个性适合何种职业都有较深度的了解,这说明同学们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必然要面临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有50.8%的学生都想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也可以接受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另有33.05%的同学在找不到紧密对口工作的前提下也可接受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这表明同学们对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比较灵活,不一定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在讲授职业规划课程时要注意学生这方面的取向。 2.针对不足,对症下药 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十分重要,对症下药才能够克服困难,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大学生们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问卷所涉及到的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经验、技能和创新能力、适应复杂环境能力、社交圈太窄四个选项同学们的选择比较平均。克服这些困难所需要的能力,有的是可以在课程教授时能够涉及的例如规划理念、规划技巧、创新能力和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有的就只能随个人的成长逐渐增强,例如经验和社交圈的扩展。在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最需要提升的也是学习工作技能和社会经验方面,分别占到了38.14%和44.92%。这说明我们的职业规划类课程既要注重理论的教授又要给大学生们提供机会来增长工作经验。 (二)大学生对职业及就业市场的认识较为理性 1.最关注行业长远发展 进行职业规划时需要对自己喜欢的或者适合的行业有所了解,从行业收入、地位、所需素养和发展前景来看,学生选择最多的是该行业的发展前景,这一选项占到了58.47%,超过一半的选择率说明了大学生们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最为关注。选择行业所需素养的占17.8%,选择收入的占16.1%,说明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想要了解所喜欢职业对员工素养的要求和工资收入。 2.不排斥创业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所以有必要了解同学们对于创业的想法从而加以指导和帮助。调查显示,76.27%的同学选择了先找工作,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创业,可见他们对创业并不排斥,但还是想以找工作为主。 3.多管齐下强化综合能力 面对就业难的困境,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解决办法,我们的职业规划类课程也要适当提供一些指导。例如转变择业观、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如何进行创业,提升综合能力。73.73%的同学都选择了最想得到提升综合能力的指导,这说明同学们对自己的现状不太满意,想通过相关课程来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来应对残酷的竞争。针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考证热,我们也就大学生的看法做了调查。51.69%的同学会考与自己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有将近25%的同学会考各种不同专业的证书,表现出大学生们想通过各种途径增加自己的砝码,可是方向感还不强,需要在职业规划类课程中得到强化。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大学生职业规划生物键原理模型研究 摘要:生物之所以能生长、发展,取决于其具有生命力。人的生存、发展是以职、事业为依托的,其职、事业规划,自然地应当遵循自然界生物生长、发展的基本原理――生物键原理,键入职业、事业生命力必备的基本因子,其规划才有明确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继而键造模型,整合因子,有机协动,提升并高效地发挥其生产力,从而赋予职、事业更强的生命力及人生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 生物键原理 模型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及择业是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人的行为是以意识为灵魂的。意态决定心态及行为取向、动态。大学生职、事业规划理应从本体意识开始,树立正确的职、事业意识理念及形态,构建和打造明智的、正确的职、事业规划模型。本文从生物生长、发展的基本原理视角结合人类、社会学的基本精神、理念,探索、打造大学生职、事业规划的基本模型。 一、生物键原理 从生物学视角论:生物之所以能生长、发展,取决于其有机体内在的机理物质能主动吸纳环境所蓄藏的营养物质,并化为自身的能动力――生命力;生物有机体内在机理物质的分子又都是以碳原子为基本单元,将其原子核外层电子在四个方向分别奉1个电子与所需要的其他碳或氢、氧等原子的外层1个电子共价共享,以键合成彼此相对互利平衡、稳定的原子团,进而聚合成多碳大分子(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多糖等)。即生物有机体内在机理物质的分子结构都是以碳原子的四维共价键为基本单元与其他原子共价键合成的。故得碳原子的四维共价键合机理是生物有机体具有生命力的基本原理。所以,碳原子的四维共价键,若(对生物来讲)可称为生物键,则生物生长、发展的基本原理,便可称为生物键原理。亦即:生物键原理――碳原子四维共价键(合)原理,就是自然界生物生长、发展的基本原理。人是生物,其生存、发展是以职、事业为依托的,大学生职、事业规划,自然地应当遵循自然界生物生长、发展的基本原理――生物键原理。 二、 遵循生物键原理,键入职、事业生命力必备基本因子 大学生规划职、事业,首先需要明确影响职、事业生命力的四维必备基本因子,才能在自身职、事业的生物键上键入这些基本因子,进而赋予职、事业生命力。只有这样,规划职、事业才有明确的方向、目标和内容。 在植物的生长、发展过程中,除自身能动品度――内部因子外,都离不开适度的湿度、温度、光(照)度――外部基本因子的刺激作用。适度的湿度能滋润、激活植物生命体吸收营养物质,积蓄能量;适度的温度能调节、促进植物体内组织分化,刺激生长;适度的光(照)度能促进植物体光合作用,吐故纳新,实现能量转化。故:植物的生长、发展过程的实质,是植物有机体分子的生物键上键入的自身品度、湿度、温度、光(照)度四维基本因子的有机协和作用,促成其生命力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同理,同为生物的人的生存、发展过程,也需要且必须在其所依托的职、事业的生物键上键入四维必备的职、事业内、外基本因子,并有机协作,才能成就其生命力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然而,就人的职业、事业而言,具有生命力的必备基本因子究竟应该是哪四个呢?当然应在人的职、事业所基于的、不能剥离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特点中考究。 人类学的基本精神和理念是以“人”及人“类”活动为基本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的本质特点及变化规律;而社会学的基本精神和理念则以“社”及社“会”活动为基本对象,研究“社”、“会”活动的本质特点及变迁规律。故:“人类社会”四字的活动本质特点,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四个基本特点,亦即人的职、事业不剥离于人类社会且具有生命力应该键入的四维基本因子。具体而言,“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特点,从人类社会活动历史长河中考究,就可以归结为如下四大基本特点:欲望性、竞技性、群聚性和权威性。前两点是“人类”的基本特点,后两点是“社会”的基本特点。 (一)欲望性 欲望是“人”的基本特点。是人,就有欲望,没有欲望,人也就不复存在了。即:欲望是人生存、发展的原动力。人的欲望(犹如植物受温度的刺激)促进情绪分化――热情、激情乃至冲动,人的欲望越强,促使人欲望满足的内在驱动力就越强。故:人的欲望,是人生存、发展的原发性基本因子。 (二)竞技性 竞技是人“类”的基本特点。人有欲望,人类就有“类欲望”。因满足“类欲望”的资源有限性,便生“类欲望冲突”及解决的基本行为方式――竞技,演绎“适者生存”。故:竞技性是迫于人类“类欲望冲突”而抗争的基本特点。人类竞技所需技能、特长(犹如植物的内在能力品度)是其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修炼、拥有竞技技能、特长就是人满足欲望的必备法宝。“拥有金刚钻,不怕瓷器活。”故:竞技所需技能,是人生存、发展抗争“类欲望冲突”的必备性基本因子。 (三)群聚性 群聚是人类社会“社”的基本特点。任何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有限的,迫于应对广泛的类欲望冲突而结“社”协同抗争,便成为人类行为的普遍的自然选择。从社会学论,结“社”联盟便是人“类群聚”以群体抗争类欲望冲突的组织化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化进程的初级行为选择。好处是群聚结“社”,以群聚性组织化的行为方式协同抗争,优于个体抗争――利于维护、巩固既有利益及争取新利益,能给个体一种归属感,增强安全感。于是,群聚结“社”便成为人世间社会化的普遍行为。群聚性(犹如植物受地湿度滋润)是人生存、发展,组织化抗争类欲望冲突的基本特点。故:群聚是人生存、发展,联盟抗争类欲望冲突的普适性基本因子。 (四)权威性 权威是人类社会“会”的基本特点。“会”,聚也(广雅.释古三)、合也(东汉.许慎《说文》),社会便是“社”的“聚、合”。即:“会”是“社”的“联邦”,是“社”的高级形式――上层建筑。而“会”之所以能“联系”“社”,全基于“会”拥有的权威性。“会”的权威性是(基于社内类欲望冲突的调解及与社外欲望冲突的抗争而集会议事需要)由社员们委与责任并赋予有相对资信优势的代表(团)的相当权力所拥有的威慑力。即:“会”的权威性,一部分源自代表个体的品项、专长、成就等个体资信威望魅力;另一部分源自“会”中所委任职位的相当权力。所以,“会”是文明、非文明(暴力)竞技解决欲望冲突的决策(裁)、指挥及奖惩权力中心。从社会学看,无论是各种社团、党派组织的成立、维系、解体,还是社会结构的变迁,都是基于权威性的权力争斗,争斗“入会”资格及“集会”权(力)位。原因是:没有“入会”资格,就不能争取“集会”权位,获取了“入会”资格就进入了权力中心,就增添了相对于权力中心外的一定权威(至少具有了“会”中话语权);赢得了“集会”权位,就获取了权力中心内的相当权力权威;而权威能激发、制约、转化他人、社的欲望并创造利己欲望的超多机会,是获取、调配有限资源满足己欲望或他欲望的超级能动资源。即:权威性是人类结社“入会”、“集会”的基本特点。权威(犹如植物生长所需阳光)对个体或群体能力(量)有转化效能。故:权威是人生存、发展的社会化基本因子。 综之,大学生职、事业规划,应在其生物键上键入的四维基本因子是:终极欲望――理想、技能、人群、权威。 三、键构职、事业“飞鸟”模型 (一)键入“理想”,作为“飞鸟”头部 首先必须明确并确立自己一生的深度、终极欲望目标――对未来长期的向往和追求的志向目标。即:理想,是什么?只有明确确立并键入了理想,人生职、事业才有明确的领航灯,规划职、事业才有明确的指向、目标。人没有志向目标――理想,有限的生命便会杂乱好废,得到的是“五神不定,输的干干净净”。唯有志向理想目标清晰且锁定,才能持续激发出奔向理想的内在动力、热情及全生倾注。成功往往眷顾热情、倾注的人。把理想作为“飞鸟”的头部,统筹协调指挥、领航全生行动,利于保证活动的一致性、协同性及活动的整体效率和效果。确立、键入理想,当需客观审视自我的深度、终极欲望目标及兴趣、爱好的特点,尽量将理想定位于这些特点的强相关事业领域。这样,更利于强化理想意念,增强信心,励志践行,实现“天生我才”之最大效价。 (二)键入“技能”,作为“飞鸟”的尾翼 任何欲望的满足,都必须以施展一定的技能为必要条件,缺乏技能支撑的理想终将沦落为泡影。技能即知识、技术的掌握及运用能力。从人力资源学讲,一个人的知识、技能越高,其人力资本的财富增值能力就越强[1],即生产力越强。生产力越强,其成效就越高,就易于在职、事业领域有所建树,从而易于赢得荣誉和威望――权威及他人的敬佩和追随――人群。键入技能,修炼成维,作为“飞鸟”的尾翼――理想实现的动力保障,追求理想也就不会落不到实处,并能为迈向理想奠定自信心和着实基础。在键入、修炼技能时,当需既能适合自身兴趣、爱好、理想特色,又能适应职、事业领域的特色需求,更能发挥自身才智、性格、品项特色优势的技能。这样,既便于激起热情倾注,事半功倍地修炼出专、深而超凡脱俗的技能特长优势,又利于在职、事业领域高效生产、建功卓越而树立特技权威,赢得超多利己(理想)机会。 总之,大学生遵循生物键原理规划职、事业――“飞鸟”模型,并修炼四维、整和协动,不断觉悟、进化,长持励志、践行,定可使其职、事业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并将赋予人生更大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试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践能力提升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目前开始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全面过渡转换,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环境和成长规范机制对于职业生涯长远、科学规划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依照客观层面审视,职业生涯规划属于一项动态化探索流程,经过能力提升工程牵引,使得个体职业适应能力和竞争潜质空前可观,进一步提升实践参与实效。以上任何细节处理不当,都将直接限制职业规划落实程度。因此,本文旨在联合大学生职业规划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对应关联,延展出最新调试引导策略,适时调整人才形态和培养规则,全程贯彻人本服务原则;同时建立异质化层次创新教育体系架构,完善素质教育强化等技术指标。 关键词:职业规划;实践单元;提升策略 规模化招生、多元技术培训和就业前景规划目前已被定义为高校教育一体化回路机制,针对内部群体职业生涯进行科学指导,涉及核心动机指标在于辅助大学生群体快速进行自我、社会对应关系解析,从而使其树立标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自觉在今后特定职务范围中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如何全面制定并实施职业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就是利用既有平台和锻炼机会,接受不同艰难挑战,最终推动学生个体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的有机实现进程。 一、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现实意义论述 截止至今,有关大学生毕业体制开始透过计划分配模式向自主择业方向全面扭转,即便此类变化结果为特殊社会成员择业提供自由界定条件,可是因为大学生群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经验不足,任何决策多少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使得职业竞争秩序异常紊乱,长期放置不管,必然会令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空间紧缩。 1.学生个人成长方面 第一,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明确后期长久奋斗方向。大学生经过科技知识吸纳和自我素质调整,理应积累客观定位实力,保证日后人生发展结果的正确性,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适度强化其发展的动机性和实效性,提升成功几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合理引导大学生进行异质化主客观因素探析和精准测定,挖掘周边资源潜在优势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准,经过专业教师价值重新定位过后,使得其能够清楚判定预设目标与现实的差距现象,进而改选符合自身各类条件要求的职业定位方案。 第二,职业规划有利于稳固大学生应对人才市场竞争能力。高校应通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督促个体利用科学分析方式和合理措施手段进行各类相关培训活动参与,在充分保留优势基础前提下,有效克制不同弱势问题,为大学生标准职业目标理想完善奠定适应基础。具体来讲,这部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最实际的目的在于令大学生掌握自我存在价值,明白预设理想与现实差距特征,合理降低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落差感官效应,警示自己尽快踏实地进行自我改造和长期拼搏。 2.高校可持续发展层面 (1)提升大学院校美誉、知名度成就水准。就业率结果直接衡量特定高校综合教育实力,尤其大学生个体经过职业生涯科学规划后,快速成功就业,可令社会大众对特定高校加深深度信任程度。 (2) 推动既定教学机制改革进程。如今高校存在意义就是为我国各类企业提供足够数量的优质化适用人才,保证相关社会服务质量。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期间,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规范体系和实践条件,这样才能稳固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素质意识。另外,社会本身呈现跨越性发展迹象,在大学生素质条件上要求必然更加严格,相对地会要求高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加大引导方案改革效率,避免训练成果与社会发展要求产生任何突兀冲突状况。 (3)促进高校内部机构体系的改良实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校内部职务机构以及管理模式提出全新界定要求,督促其在实现全员育人技术指标基础上,确保不同部门人员全面参与到相关实践活动单元之中,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服务和向导功能,如建立职业生涯科学规划网站、就业指导中心以及教研室等。经过不同组织协调交流,使得大学生能够快速从中获取指导辅助,进而有效贯彻预设职业规划指标。 3.社会整体进步成果层面 (1)实现社会稳定目标。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前景较为模糊,大部分个体毕业过后难以找到理想工作,但是却不能直接定义为我国在人才需求方面的饱和结果。经过职业生涯系统规划,能够合理提升单位成员就业竞争实力,使得其在就业观念树立上更加灵活现实,就业手段表现得更加丰富。在此基础上,我国大学生整体就业率提升的结果便可以自然地呈现出来,至于社会稳定绩效也可以同步衔接起来。 (2)减少人才资源的过度浪费。职业生涯规划相对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令社会今后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真正达到人尽其才的规划要求。总的来讲,职业生涯规划令大学生在就业前期客观分析自身素质条件,时刻提醒自己强化应有的职业引导能力,最终为用人单位后期培训经济投入和时间缩减贡献合理技术力量。 二、社会岗位结构变动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全新要求定位 处于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一切教育训练活动都在于培养个体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和提供全面发展契机,大学生个体应尽量联合社会实践条件完成自我改造任务。[1] 1.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吸纳成果的要求 一切能力和素质拓展基础都借助知识结晶表现出来,这是时代亘古不变的真理。实际上知识包括熟悉型、命题型以及能力型三个类别,其中熟悉型、命题型答案都与现实生活现象紧密关联,答案相对明确一些,传授效率自然不低。而能力型知识在做法上无法提供清晰的解释框架,但是在特定技能掌握上自由限定分寸,时刻督促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自我调适,主要透过实践和任务方向加以精准定位。 2.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 能力是具体检验个体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主观指标,其关注点在于学生个体对专业知识内化、转移、重组和拓展应用的水准,是知识和素质综合表现结果。目前我国人才市场限定和职业相关的能力包括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语言书面表达能力、经济性操作潜质以及最新科技程序调试技巧等,由于这类竞争型求职能力和岗位变迁的影响,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在抓紧进行学生多方面素质调整期间,也要注重拓展实践技能适应空间。 3.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条件的要求 素质主要配合个体天赋和后天教育环境予以有机实现,尤其在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条件引导下,使得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向产生最大程度的贴合反应,包括思想、知识和心理素质等。 三、借助职业限定要求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实践能力的细致策略解析 截止至今,我国各大地区高校长期坚持人本服务教学理念,尤其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创新人才编制需求前提下,整合多元化课程、人才培训机制,使得既定职业规划方案能够对最新市场人才需求产生最直接的反应;同时注重强化高校与企业部门的联系,将辅助大学生探索适合自身素质条件的职业规划项目作为分析重点内容。例如,某地区计算机院校经过产学研相结合,使得大学生在职业能力认知方面获取更多实践探索机会,并且从中产生独具特色的综合性人才培训模式。[2] 1.优化课程规范引导体系 教学应保持现有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课程设置要宽口径、重基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功能的知识,将课堂的时空进行延伸,使学生将来具有很好的上升空间,提高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毕竟数学是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英语也是计算机编程甚至将来作软件外包的基础,程序语言尤其可视化编程语言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课程。 2.通过产学研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就业方面,学生素质的发展主要借助职业能力培养和生涯规划指导而形成。目前我国社会提供的职业空间都应保留一下素质规范要求,包括学术理解、服务社会大众、实践技巧、决策能力、经验感悟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等。 第一,合作培养。高校应合理引进社会各类优质化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加强与各类企业合作力度,为大学生实习训练提供更加宽阔、高效的空间,使其积累不同岗位素质规范要求,时刻督促自身加以整改应对。 第二,开创全面实训风尚。学院在反思和改进自己教学方案的同时,也发现培训机构的优势所在,如培训机构以小组为教育单位,这对技能及协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采取了联合举办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让学生受益。 3.改变教学模式,将就业指导提前 大学生作为我国日后多元产业格局拓展的支撑要素,必须全面适应社会波动发展趋势,从中快速掌控成功发展机遇。[3] 第一,毕业设计具体采取双导师指导体制,确保学生结合产学研中的联合培养和实训中的实际课题进行毕业设计,同时还要结合培训机构的模拟课题。 第二,校内校外大课堂制。学生提前介入课题,但不一定是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可以到研究所、研究室参加课题,也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经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不需要经过培训机构的实训,可以节省学费。 另外,高校可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家电义务维修服务队组建,同时在周边乡镇区域开展家电义务维修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参与成员认真学习、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理念,练就过硬的技术和扎实的基本功。在活动过程中还可宣传安全用电、电器保养等小知识,从而形成崇尚安全、健康生活的氛围,为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为广大群众解决电器维修方面的困难。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和相关实践活动已经得到全面拓展,相信经过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必然能够为学生自我素质检验和职业目标重新规划提供疏导经验,确保其在今后各类社会挑战单元中激流勇进,最终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成就。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技术应用论文:简述非正式学习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非正式学习;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论文摘要:主要探讨非正式学习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以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并提出非正式学习的实施模式以及非正式学习实施与促进的几点意见。 信息化的教育现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还有更多专业技能。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包含大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比如广博的教育学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学习能力等。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时代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持续不断、逐渐深化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所以,培训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引子,要想真正达到最终目标,培训之后的后续工作才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与正规的学校教育或持续教育相对应的一种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WPBL)在这种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 1非正式学习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说,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他在社会生活逐渐习得的。这与非正式学习的思想如出一辙。所谓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是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如打球、读书、聚会等。研究表明,非正式学习广泛地存在着,笔者认为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种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它满足了大部分学习需要,达到个体在工作中学习需要的70%左右。 2非正式学习的实现模式——WPBL 非正式学习的实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实现形式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这里的WPBL应属于一种网络学习形式。下面在传统的PBL实现模式的基础之上,探讨一下如何将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应用于一种非正式学习当中去。 2.1创设问题情境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问题情境是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性因素,所以,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有2个重要的指标:1)问题应当难度适中,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2)问题应当基于真实的情境,即都是复杂的、结构不良的。 2.2组织学习小组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要解决好一个创设好的问题通常需要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小组学习是PBL主要的学习形式。分组有2种途径,一种是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进行分组,一种依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本文涉及的分组应该属于后者。在小组学习中小组成员的个数影响小组学习的学习效果,通常情况下小组成员最好在5~7名之间。在确定分组之后,要选取1名小组长,以便后面的学习能够顺利进行。 2.3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过程中,首先小组成员要在小组长的领导下对问题情境进行讨论,找到问题中隐含的信息、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和假设,确定小组的学习目标和每个成员自己的学习目标。其次,小组成员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小组成员可以随时将自己的学习进度、遇到的问题到平台上,供其他小组成员借鉴和学习。 2.4组内汇报及讨论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小组内部需要及时总结,定期讨论。总结讨论的目的有2个:1)为了相互之问进行信息的分析和评价,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剔除虚假无用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2)通过讨论,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思路,以便及时作出调整。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调整、修改、细化学习目标,安排下一步学习计划,直到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2.5总结评价 这是PBL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到此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每个学习者不仅仅得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最后的总结与评价,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 3非正式学习的实施与促进 传统意义上,WPBL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学习。当WPBL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实现模式,它就具备了更多非正式学习的特点:1)自发自愿的个性化学习,没有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的限制;2)有时可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时则纯属偶然事件;3)探究的氛围,自我发展的需求,对话交流,知识共享,反馈,问题解决,这些都是非正式学习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根据上述特点,为了确保WPBL的实施和提高学习效率,对教育技术培训的组织者提出2点建议。 1)加强组织引导力度。虽然非正式学习是自发性的、灵活的学习方式,但必要的组织引导是不可或缺的。 2)为WPBL的实施提供支持服务系统。在远程教育中,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可以为远程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系统,是学习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教育技术应用论文:浅析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与实践研究 论文关键词:现代信息 技术教育 实践 研究 应用 论文摘要:中国电化教育莫基人之一、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南国农甘在“祈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趁高层论坛”做了“关注学科前沿,寻求发展新路”的主题报告,报告提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发现法毕习,改除旧教育的异端,破除三中..;教师中.召、课本中心、课堂中心)带来了的积极的形响。然而,它也带来了另一下‘三中心”,即学习中心、生活中心,能力中心。在这样一个科学发证的霄景下,得建立一套县有我院特色的、适合的、料学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尤为重要。 伴随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及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在步入信息时代的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概念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教育史上引发的不仅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变革,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一系列内容的历史性变革,但现今对“现代教育技术”内涵的表述及理解仍不尽完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教育作为知识活动的主要领域,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来保证教育质量;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能力成为当前专业化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教师对技术的应用,曼迪纳契和可兰认为分为四个阶段:挣扎阶段,在技术面前挣扎,被各种问题所困扰;掌握阶段,教师学会了应付的策略,提高了技术能力,对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也有了经验和信心。冲击阶段,不再对技术心存畏俱了,出现了新的教学关系和结构。创新阶段,将技术整合到教学活动中,由此,课程和学习活动被重新组织,学习环境也被改变了。 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信息技米(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开发、应用为核心,但不是只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应用研究的对象,而忽视或抛弃了对传统媒体(黑板、挂图、标本、模型)的应用与开发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一切教与学资源(包括传统煤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对象的。“技术”的涵义是指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的总和。教育技术不仅包括视听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及其软件,还包括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资源和过程的一切方法和理论。所以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也指运用系统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开发教学策略、构建教学模式等等。现代教育技术必须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绝不仅仅是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改革,它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现代教育技术若要实现优化教与学的最终目标,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探索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对“教”的改革是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宰地位,变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为“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教师进行指导和促进”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抛弃它。除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以外,加强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至关重要。我们还应该关注有效教学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创新,数字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未来课堂辅助教学之工具,教与学的最终效果不是取决于技术的高低,关键是合理的教学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组织、内容与资源的合理安排、师生的互动以及现代信J急技术和教育技术运用的巧妙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合理、生动的情景。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概念,既然现代教育技术被提出,并被应用于教育教学,就应该被予以深刻的含义、准确的定位和充分的理解,而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吸纳了全新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描述中添加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正在利用信息技术构造一个更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现代教学环境,现代教学平台将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架起,届时,所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将得到沟通,并会酝酿出新兴的教育教学规律。因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现代的信息技米手段,丰富自身的信息素养,还要用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理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对“现代教育技术”内涵的重新理解。 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发展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使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不断升级。教育技术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单纯的以“学”为中心或以“教”为中心的片面的教学设计观念,“教学一体”即双主模式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一重大变革正是现代教育技术这个教育改革制高点引领的结果。不同于教育技术,“现代之教育技术”综合了多种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客观主义等等),强调了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强调了学习的意义活动过程,强调了学习必须处于真实的情境中,加上传播学理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论基础,为了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现代之教育技术”紧密与教育传播学结合,发展多媒体交互式视听传播技术,运用系统方法为指导全面分析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建立相关的策略方案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试行解决的方案并对试行结果进行修改,从而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分配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正是指用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包括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等,现代教育媒体被引人教育领域,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即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媒体要由仅仅作为教师演示和讲解用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煤体不应是传递教学刺激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工具,即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四类用途:指导、探索、应用和交流。 教育技术应用论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内容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校在开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活动中,对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既充分地肯定了成绩,又找出了不足,最后提出了下一阶段工作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培训 我校于98年12月进行全国电化实验研究课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课题研究,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 1、探讨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的优化,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优化学生学习资源,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生理心理、审美等多种素质形式提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校育人水平; 3、研究制作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CAI课件,满足教学需要; 4、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师资队伍,提高新一代教师的教学水平; 5、建立网络系统,加强与全国名校的联系与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以下对课题4,就本校工作进行回顾和探讨。 教师是实施上述内容的主体,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进行教育加工的能力,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以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中青年教师为重点,掌握现代教育手段为内容的岗位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的实施 1、学习与准备阶段 我校重视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下发了《现代教育技术》(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公共必修课教材)和多篇的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材料,提高了教师们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学校领导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亲自参加全国和省的电教培训及会议,多次带领电教教师赴广东、上海、及本省的厦门、晋江、南安等地的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并派出电教、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等多个学科的教师参加省内外组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学习班,形成了小规模的骨干青年教师队伍。98年10月,学校新建了多媒体综合教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台、VCD红外同步听力系统等电教器材;电子备课室配有5台实达电脑、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光盘刻录机等器材,基本能满足教师制作课件的要求。又于99年配置 了62台联想双子恒星电脑的网络教室,学校还制定了奖励政策,资助教师购买电脑,为培训教师和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实践阶段 教师的培训采用分期培训、个别辅导和用教学光盘软件自学的三种形式。96~98年,我校先后组织了四期的青年教师计算机培训班,培训的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DOS操作系统"、"WPS文字处理系统"、"Foxbase 数据库"、"Windows 95 操作系统"等。并组织教师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B等级考试,有90人通过考试,其中获优秀的教师有45%。随着多媒体综合教室的建成,我们编写了多媒体综合教室使用指南和开设了多媒体综合教室如何使用的讲座,培养了一大批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青年骨干教师。 2000年的5~6月份,我们利用双休日和晚上的时间,在培训青年教师的基础上,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三期的初级班和高级班的计算机培训,高级班培训的内容为"Authorware5.0多媒体工具软件"和"Photoshop5.0图象处理软件";初级班培训的内容为"Windows 98操作系统"、"Wps2000文字处理系统"、"Powerpoint 幻灯片制作";通过此次培训,我校教师80%会操作计算机,中青年教师都会用"Powerpoint "制作小课件,有30多个中青年教师会用"Authorware5.0"制作课件。2001年3~4月份,我们又举办了教师课件制作培训班,除电教组的教师讲课外,我们还邀请各学科的教师将制作小课件的经验介绍给老师,另外除分期分批进行教师培训外,我们电教组老师在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对电子备课室进行排班值日,保证电子备课室星期一至星期五对全体老师开放,教师们可随时在电子备课室 制作课件,遇有技术性的问题,值班老师都能热心地指导,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某些课件,由学科教师提供脚本,与电教老师合作制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亦提高了学科教师的制作课件水平。 1999年和2000年学校先后举行了以"创新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创新教育与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探索"为主题的每次为期2周的公开课交流活动,共开设50多节优质课供校内外老师观摩、讨论(其中多媒体教学课有40多节)。为广大教师开辟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通过公开课交流活动,有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再学习、不断吸引新知识、新信息、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力。另外,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正如有些老师所说的:课件制作过程中,要老师思考再思考,拿出好的创意,无形中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跨校、跨学科的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得到了市教委领导和各县市(区)学校听课老师充分的肯定和好评,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检验了我们培训教师的成效。 3、取得的成果 通过培训,各学科都有2~3名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操作,能利用素材资源库与制作平台相结合,独立开发小课件教学软件的骨干教师队伍。有60多位中青年教师能较好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并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如我校的林峰老师,在2000年湖北宜昌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政治思想优质课评比中,参赛的课题是高一经济常识中的《国家的宏观调控》这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感性认识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建一个或多个的教学情境,在此情境中,师生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较好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好,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第一名;所授的课题《国家的宏观调控》被评委会确认为模式课向全国推荐交流。数学张建梅老师和电教组邱旭华老师合作用"Authorware 软件"制作的说课课件《二面角》,在2000年南京举行的数学说课比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999年徐辉老师获省物理说课一等奖。二年来,有几十位教师所制作的课件获市课件评比一、二、三等奖。其中张俊老师制作的《晶体结构》化学课件获省三等奖、市一等奖。邱旭华老师和张俊老师制用的《常用有机反应类型》化学课件获市一等奖。通过实践获得收益,并不断地总结出经验,积极地探索,我校教师共撰写了20多篇有关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认识和今后的设想 我校虽然在培训教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现代教育中心大楼刚刚启用,校园网也于2001年的9月10号才开通,跟其它兄弟学校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培训教师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对教师全员培训中,我们是以教研组为单位来分期培训,由于新老教师年龄的差距,出现了老教师听不懂,新教师又觉得教学进度太慢的情况,影响了教师学习的效果。现在,随着我校现代教学中心大楼的启用,大楼内的龙岩一中校园网、课件制作中心及教师备课室、视听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各学科多媒体综合教室等都将建成,信息点已进入每个校内教工家庭,教师在家中可共享校园网内和因特网上的资源。我们将充分利用此先进的教学设施,坚持校本培训,抓骨干带全体,分层推进的方法,继续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校园网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教师获取使用信息的能力 继续培养全体教师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如:网上查询资料,下载文件等网上操作。做到每个教师会上网查询各种教学信息,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新颖和富有活力。利用网络,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全面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培养驾驭知识能力和创造性教学能力。 2、探索网络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面临重大改革。利用教育网络环境,让师生共同使用计算机,实现个别化教学或协作型教学,还可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进来。我们将利用计算机网络,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并通过网络使更为理想的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根据网络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对中青年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知识水平等素质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利用校园网,鼓励学生在网上举行各种展览,办报、制作班级和个人主页等。让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的建设,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些的课件等等,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把我校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强潜能、跨世纪的栋梁之材。 4、加强与名校的交流 我们要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加强与各地名校间,甚至是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学习与合作,加快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共同迈进新的世纪。 教育技术应用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汹涌澎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意义不断的冲击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客观的说,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这次大讨论、实践中,广大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中,他们的素质和技能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越。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教师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过程中认识上的误区。 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了许多教师,其中有许多教师的观念仍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而不是深层次的思考。他们仍然认为不管什么课,只要在课堂上或多或少的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设备,更有甚者认为只要使用网络引用了一些网上的资料,那么这节课就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整合,而不是从实际课程的具体需要出发,考虑应该应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何最好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把过去的“教死书,死教书”变换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或者在课堂上运用了一些现代的教学手段而已。 专家强调,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其次过分的强调和夸大了现代教育技术,而忽视了课程本身。 还有一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管是什么课,也不考虑课程本身的具体知识点和内容,都要牵强附会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听完他的课以后,给学生和我们这些听课教师的感觉,好像这是一堂信息课。还有的课更好像是学生在自学,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各种现代教育设备的操作者。因为他把这节课所有的内容、知识点都做成了多媒体课件,整堂课中学生和我们只看到了他如何操作那些教学设备,对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进行什么讲解。这样的课从何而谈教学艺术,从何而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课件做的过于富有艺术性和欣赏性了,而他要讲的是一堂化学、物理或其它课程的实验课,一方面,这些课件脱离了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这些课件做的太过于华丽,分散了学生对学科本身知识点的注意力。 专家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应突出“人”的地位,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之间的融合,通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有机的整合,确实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 最后,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在教育技术设备操作技能上的欠缺。 有一次我在中小学听课,教师讲的非常精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运用的也是恰到好处,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完全的激发了出来,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知不觉的被深深的打动,陶醉在这种学习气氛中,可是突然,那位教师不小心的碰了一下鼠标,他的课件马上进入了下一个内容。然后那位教师赶紧又切换到前一个章节,手忙脚乱的忙了半天最后总算是找到了前面的内容,学生们也一个个的跟着看了好几分钟,当老师再讲解的时候,刚才的学习气氛已荡然无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再也找不到刚才的那种全身心投入感觉。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学科教学引入了整合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所以要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好每一节课,首先我们教师本身必须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技能,具有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的新观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终身加强专业训练,习得专业技能,提高从教素质,关注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从而使我们始终具有较高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教材和学生事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加以有机整合,从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我们必须从有机的教学系统来考虑,不能任意夸大或者忽视其中任一因素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阻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度,偏离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的正确方向。 教育技术应用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地方医学院校药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量越来越多,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促使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以其课堂信息量大、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活泼多样等特点,在地方医学院校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药学学科中大部分主干课程内容繁多,仪器结构复杂,原理抽象,涉及应用面广,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课程,使得课程的学习变得困难,也为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运用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使教学更加灵活、有效和充满吸引力。因此,如何使多媒体技术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地为现代药学教育服务,是当今药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和实践来探索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药学教育教学的模式。 1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药学教学中运用的特点 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有效性,是教师探索课堂教育方法、手段的方向。要在40min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益,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 1.1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1.1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药学教学需要立体形象思维,而多媒体在信息处理方面是极为丰富的,能把多种信息的不同表现形式通过声音、图形、动画、视频、文本同时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这非常符合药学教学的需要。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代替了一幅幅粗糙的挂图和一具具笨重的模具,其多变的画面、生动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在《药理学》中讲解治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机制时,通过图片动画展示有的药物作用于血管,通过扩张血管降压,有的药物作用于肾脏,通过利尿降压,还有的作用于血管紧张素等等,这样的图片动画,使药物作用的部位形象化,作用机制也更具条理性,同学观看时,再结合教师课题讲解,使学生的认识从抽象一具体一抽象的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1.1.2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提供比课本更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多媒体素材,使原先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生动、形象具体的表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一看就通,如《仪器分析》课程中,在讲解高效液相色谱仪时,通过网上找到的流程图动画或制作虚拟实验室软件,不仅清楚地展现了样品进入色谱柱是如何被吸附、洗脱、分离的,而且展现了仪器使用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课件直观又易懂,还能挖掘出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授课轻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1.3 交互性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学具有交互性,学生主动地介人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去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调整学习进度,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难度的教程,变过去单向被动的接受学习为双向主动的学习。多媒体课件可应用于学生的复习和自学,其良好的界面、良好的交互性,可实现教育的个体化。学生可选择学习内容,对于没有掌握的内容,可反复演示;对于新的内容,便于学生自学。如在课件中增加测试内容,在一个章节学习结束后,还可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使教学从灌输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1.4 对药学实践课程示教的补充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校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药学的基本操作技能。然而往往由于实验经费不足、仪器配备不够等客观条件制约,无法让每一位同学亲自动手操作,特别是分析仪器的操作,对操作人员的掌握能力要求较高,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有益补充。通过建立各种药用植物形态、药用植物微观结构图像库,建立虚拟实验室,学生随时可以学习,在学生实习前的培训时,可以通过在模拟企业的各生产工艺、岗位等环节上进行充分的操作演练,有助于学生对实习生产整个工艺流程快速认识与掌握。 2 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药学教育中应用所取得的成效 药学学科教学设置包括药学基础学科和药学专业学科,这些学科课程特点是:理论知识涉及的化学专业、药学专业知识面较多,课程内容繁多,实践性强,课时有限,诸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物分析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以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学习植物形态、分类知识、植物解剖部分的知识,药物的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理论,仪器结构及原理时感觉非常抽象,很难接受。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挫伤,大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期末的考试,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很少。为了适应药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药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从2002年开始,将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引入到药学学科教学改革中,如药学相关课程的授课课件、实践教学及实习基地建设等,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了一些尝试,经历5年多教学实践,摸索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2.1.1 基础化学课件的设计 在基础化学的教学中,常有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教学,如有机化学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介绍s、p、d原子轨道和杂化分子轨道的模型时,通常采用挂图、模型在课堂上作演示,由于挂图不能长久使用,若不能及时更换也将影响教学效果;而现在理论课大多在大教室授课,模型相对较小,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得不清楚,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基础化学教学,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运用cs chemoffice制作了s、p、d原子轨道的三维模型、部分杂化分子轨道的三维模型等,学生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子、分子轨道的三维模型,还能从各个角度观看原子、分子轨道的动态三维模型,从而使原子及分子结构的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有趣。药学院有机化学课件制作获广西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 2.1.2 开发设计虚拟实验室 利用多媒体开发设计语言vb及动画制作工具flash mx开发设计分析天平、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的虚拟实验系统应用软件,可用于教学、演示、练习及实验考核。这些软件与传统的实验方式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自适应性及集成性。它的交互性创造了一个人性化的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自然、亲切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和操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自适应性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只要在一台计算机上通过校园网就可以自如地去学习与操作,无须担心因操作失误而损坏仪器。它的集成性是使教、学、自测和考核等功能融为一体,获得事半功倍的功效。学生通过“错误查询”按钮,可及时发现操作错误,以便纠正。我们自2004级药学本科起用于实验教学中,深受师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1.3 建立多媒体实验教学平台 在此基础上,开展药剂学、生药学等实验人机互动实验教学平台,编制了cai课件,建立了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保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的示范手法、实验手段、实验过程及结果观察等通过屏幕实时展示,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验需要反复播放,使复杂的实验仪器原理、操作步骤简单化、图像化、形象化;结合动画制作生产工艺流程、设备流程和设备结构原理,较好地再现了药品生产的过程。 2.2 模拟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提高药学专业学生专题实习的质量 到目前为止,我们与广西、广东、北京、湖南、湖北等地的近60家科研机构、制药企业、医疗机构、医药公司建立了学生实习联系,并在33所区内外的实习点挂牌,建立了稳固的实习联系。针对实习单位的需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操作技术及技能、管理规定等内容,我们在制订2011届药学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加大了见习时间,增大学生对实习单位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如学生到制药企业实习前,结合企业机器检修和上新设备时,让学生进厂参观实习,同时,制作实习前的仿真软件,基本与生产的环境一致,使人一目了然,学生可以通过在模拟企业的各生产工艺、岗位等环节上进行充分的操作演练,有助于学生对实习生产整个工艺流程快速认识与掌握。而且,我们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与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专题实习的质量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实习基地沟通、协调与解决,不断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2.3 设计课程教学案例,改革教学方法 我们已初步形成药学网络实践教学的平台,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实践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我校药学院药物化学课程为例,该课程按照能力划分为基础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拓展能力三个模块,针对不同的能力模块,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法。如在基础能力模块中,重在培养学生掌握药物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多采用实验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在应用能力模块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专题项目任务,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综合拓展能力模块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采用行动导向的协作,反思教学法。在各类能力模块中,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建立药学专业网络教学体系 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药学教育中应用所取得的成效凸显,但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如学校多媒体设施投入不足,硬件环境需要改善;课件的设计流于形式,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完善药学专业网络教学体系。 3.1 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针对性是指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的程度,根据教材相关章节的具体内容以及课时限定的时间确定,捕捉与识别有效资源并加以利用。例如,在《药剂学》中讲解片剂的制做过程时,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压片机的使用功能宣传片,结合gmp车间生产片剂的全过程的模拟软件,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药物从原料到制成成品的全过程,使书本抽象的讲解转变为实际操作,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实效性是指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与运用的实践中要适度、适量、适时,从科学性原则出发,对教学内容的选材、例证追求典型性和代表性。不为追求美观而违背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在表达方法上,采用比较、分类、归纳、分解、演示和模拟仿真等科学手段来表达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课件制作中常用的photoshop、adobe audition、imageready、3d studio max、softimage 3d等创作方法、技术与教师讲授有机结合,以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注重师生互动,做到人机之间既要有合作,也要有分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完成教学目标。 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系统性是指组建学科课件资源要做好长期规划,一方面要遵循教学大纲相对稳定的基本要求,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纲,搭建框架,将课程内容以模块的形式分门别类;另一方面结合学科发展前沿,从现实需求入手,由点到面,逐步完善。 3.2 加强药学类精品课程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和重视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的两个方面工作。加强药学类精品课程建设时,重点在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将授课、讨论、作业、实验、实践、考核、教材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鼓励和推荐教师参加立体化教材的编写,加强基础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课教材、实践课教材、专业课程教材配套建设,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目前,我们已建立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生药学》、《分析化学》、《药剂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网页,其中《生药学》和《分析化学》为广西省精品课程。我们编写出版的《大学化学实验》教材,是一本立体化教材,以应用型医药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含化学基本技能实验、化学基本方法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实验四个层次,其特点为“一体化、多层次”,密切结合医药专业的应用需要,精选、重整、相益而彰。该教材为形成《大学实验化学》书面教材与电子教案、电子图书、cai、试题库、网络课程、资料库等网络出版物有机配套,构建教学平台,因此获得“十一五”第一批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称号。 目前,我们正着手开展“药学一体化实验教学”项目,将药物合成、药物制剂、药物分析、药理学、药物动力学的实验融为一体,以扑热息痛实验为例,从扑热息痛的药物合成,扑热息痛颗粒剂的制作,到扑热息痛颗粒剂的质量检测,用药动学方法测定扑热息痛血药浓度计算口服给药的参数,最后研究扑热息痛镇痛的药理活性,使学生经历药物研发全过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训练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巩固了药学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3.3 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基于现代技术的药学教育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够将其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还要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要实现这种融合,就需要对教师进行现代信息和互联网应用等多方面的培训。学校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学校一方面对教师进行观念转变,组织教师外出参观示范课、欣赏优质课件;另一方面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全员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熟练地进行单机教学。同时激励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备课和教学,提高教学课件的质量。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传统的教学思维逐步转变,现代教育技术已渐渐融入教师的教学活动当中,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4 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在未来的教育中必将普及,发展和完善则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无论在人力、技术,还是物力上都必须进一步增加投入,但现代教育技术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只能充分利用而不能完全依赖,只有当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完美结合时,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教育技术应用论文: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朝阳 曹继刚 张茂林 论文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几年的尝试实践,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良好。 《中医基础理论》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好中医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由于中医理论形成于2000多年前,不仅文辞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与方法、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这就使得初学中医者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教与学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蕴涵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为实现新教育观念提供了技术、方法和认知工具,支撑着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2003年以来,笔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 1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等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的变革。其模式如图1。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各种信息表现形态于一体,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操作平台。通过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集成性处理,创设由师生共享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2003年起,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件内容和使用方法,并开展了“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的课堂授课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遇到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可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通过多媒体投影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影像演示出来,便于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加深其印象。《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章节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阴阳五行、经络、六淫等章节,若充分运用多媒体,则可以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录像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将前后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连贯起来,使学生对整个《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逻辑框架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2网络远程教学模式 是指基于英特网(internet)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bbs等进行教学的形式,利用网络可以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网络教学是21世纪教学的主题。其模式如图2。 网络远程教学模式是在具备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学习目标,由网络获取信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选择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学校引进的网络教学平台,2005年我们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①《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及部分教学录像已应用于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均已上网,方便了学生学习。③建立了在线网络论坛、公开了教师电子信箱,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超越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3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模式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建立虚拟情境,仿真现实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其模式如图3。 虚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可大量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可以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对动态的过程、瞬间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格分析,使得教学摆脱了以往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和挂图方式,学生既可以进入中医学微观世界,也可以进人中医学宏观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例如,对于血液循行的讲授,可制作血液循行的多媒体课件,仿真人体血液循行。过去这些内容在讲课中是非常抽象的,现在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中的三维图像或视频影像来表现,这样教师讲解时会省时省力,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掌握。虚拟情境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体验现实生活。 现代教育技术为中医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教育手段,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网络远程教学和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综合运用,构建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从图像、声音、文字、动画、视频各个方面冲击学生的视觉,强化学生的接受程度;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更好地发挥学习的随意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形成个别化教育,最终形成教育的系统化;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已逐渐从实验室的研究项目走向医学教学的实际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和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教学实践显示: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多元化教学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有效提高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质量,对于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学效果良好。 教育技术应用论文:浅议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认可,并被广泛运用于各科教学中。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仅能弥补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而且能通过提供各种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的感性材料,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下面就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们抱怨:“学生情绪低落,参与课堂热情不高,课堂收效不大……”殊不知,这正是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兴趣不高造成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就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有限的课时内形象生动地介绍给学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和学的效率,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形成了较大冲击。 二、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近年来,多数学校通过鼓励教师上传优秀案例、课件、教学经验谈,外出培训拷贝专家、学者的培训资料,购买教学软件、媒体资源、网络选择等方式建设了校园多媒体资源库,为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水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们也利用空余时间用dreamweaver、frontpage、powerpoint等工具制作了许多教学课件,然后选择利用搜集来的图像、影音文件等资料来丰富课件内容。然而,现在的网络资源虽然非常发达,搜索引擎上随便一搜,就可以出现这样、那样许许多多的资源,但是这样多的资源不一定都是我们所需要的,而且即使是我们所需要的,也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老师,决不能是“拿来主义”,必须对资源进行整理和加工。 三、写好日常教学电子日记,不断提高备课效率。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指导、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孩子每天的点滴积累、学习心得、一日反思,以此来再现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我鼓励学生将这些日记在校园网上,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成长和老师教学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同时,我自己的备课笔记也采用计算机排版,其优点是有利于在教学中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减和更新授课内容,同时保证设计的完整性。并可以更好地满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方便制作多媒体授课课件。在打印稿排版上,可以如传统的备课本一样预留足够空间,用于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并可采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记,方便课堂讲授。我的教学设计还向学生开放,使学生在上课时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听课而不是记录上,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这样安排还可以适当减轻次年的备课工作量,原则上只需要根据上年的各种记录及学科的发展在计算机上适当增加或减少内容即可,提高了备课效率。 四、发挥教育技术辅助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将一堂好课的标准提炼成“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五个“实”,其中“充实”和“平实”所指即为有效率的课、常态下的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说常态、讲效率”,但是有些重点往往不易突破,归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因此我们要采用比较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正是具备了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体积”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几何画板做出小学阶段接触过的几种立体图形,动画演示它们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参与制作,使其明白这些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依据,而后用电脑出 示一些形象的dreamweaver游戏练习题,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归类,即为柱体的体积,圆锥体,则为椎体,同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关系等。学生做对了会得到电脑的夸奖:“你真棒!”同时观察到柱体的表面都变成了统一的颜色。而没有成功的学生会听到电脑的提示:“不要紧,再试一次。”多媒体的这种设置不仅使做对的学生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会使做错的学生不气馁从而产生积极寻求正确答案的意识。 这些游戏型练习的设置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练习结束之后,我给出提纲,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梳理本课主要内容,学生兴趣盎然地讨论、总结,然后归纳,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象。学生不但很容易接受,而且很快就掌握了多种形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提高了教学实效。 教育技术应用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计算机基拙 教学 [论文摘要]探讨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计算机基拙课堂教学的应用,论述现代教育技术对计算机基拙课堂教学的 1前言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更强调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尤为重要。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融人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解决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2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计算机的发展对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计算机基础教育呢?现代教育技术有什么优势?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主要包括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教学系统设计技术,三方面的内容。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体现如下: (1)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师必须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摆脱重复性劳动,而把精力用于更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去; (2)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媒体的改造是教育教学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的进程; (3)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使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落到实处; (4)现代教育技术的超文本功能,能实现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 (5)现代教育技术成为现代化教学重要手段,将知识型教育转变为智能型教育,使教学方法改善,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提高; (6)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的远程教育是一种随现代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 3计算机基础课堂的现代技术运用 3.1教学内容的丰富 从教学内容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同时积极研制cai课件,将教学内容中的文字、图表、声音、静态图象和动态图象集成在一起,采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可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教学内容动态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2教学手段的变化 从教学手段看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和通过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3.3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进行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学校应逐步建立新型的教学结构,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融入到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进人校园网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模拟习题库、学习指导、参考书目等内容上传。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上网浏览课程相关内容,并与教师及时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辅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解答疑难问题。网络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化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教学由于覆盖面广,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名牌大学与一般大学的距离在缩短,学生接受优等教育和公平教育的机会增多,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在校教育。学习不再是接受某一学校的,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而是可以接受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即学习的多元性,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符合总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4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课件的内容要通过教育工作者的有效加工,使其融合到教育过程中,才能产生作用。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会不断地推陈出新,我们应该更好及更多的应用其有利的一面,克服其有弊病的地方,并加强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应用先进教学手段教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育技术应用论文:系统科学方法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复杂性理论展示了新世纪科学研究的广阔全景,并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突破理论自身局限的可能性。教育技术具有系统科学方法的重要特征——最优化,这是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同时,教育技术具有系统科学理论中耗散结构理论的重要特征——开放,使得教育系统处于从无序向有序的动态平衡运动状态。最后,论述了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对教学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复杂科学;系统科学方法;阐释学;模糊逻辑 被称为“制高点”、“突破口”的教育技术涵盖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心理和艺术等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科学规律和各种技术,把教育和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但只是从应用层面和技术层面发展教育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从系统方法的角度来认识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才具有高度和深度,才能实实在在地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指导。 一、复杂科学的提出 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主体复杂多样,系统内 部纷繁变化,还体现在与教育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因此,研究教育有必要从复杂性的视角来审视。复杂科学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科学。复杂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简称“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简称“新三论”),以及相变论、混沌论、超循环论等其它新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研究和揭示复杂系统的有关特性,如非线性、混沌、突现、自组织、非还原性等。[1] 正是基于对教育系统复杂性的认识,人们提出将复杂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教育系统的研究中,从复杂性角度来理解教育系统及其复杂性,转变学习概念,重新设计与复杂性相适应的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从复杂系统中涌现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最终达到增强教育系统效能的目的。 物理学中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提出了解决复杂自然系统的理论、方法,为统一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建立系统科学准备了材料。物理学以前讨论的系统是可逆的、退化的,牛顿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判定了系统的演化方向和特点。这类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向与生物界、社会科学中普遍存在的发展、进化等演变现象相矛盾,人们无法用统一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i.prigogine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时,由于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可以形成某种有序结构。在自然界的物理、化学系统中可以发现存在着与生物学一样的进化现象,并可以利用耗散结构来统一讨论。h.haken提出协同学,认为复杂系统的相变是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协调作用的结果。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教授在80年代提出了系统科学体系的框架,分析了在不同层次上的学科内容,提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系统科学走上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讨论问题,这就可以站得更高,对问题分析得更深入。对这些复杂系统的分析不仅是对系统理论的应用,同时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新的方法,所得到的新的结论也会丰富系统理论本身的内容,使系统理论真正成为解决复杂系统演化的理论。[2] 二、系统科学方法指导教育技术,以实现最优化 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 论、协同论)为许多学科包括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系统科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性、综合性、有效性、定量化和最优化。其中最优化体现了系统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系统确定出优化目标,运用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逐级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在动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总体的最佳目标,以达到总体最优。 教育技术(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系统方法为核心展开全部教育实践的,即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教育最优化是指一定的条件下,在同样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得多些快些好些。最优化标准有两个:一是最大效果;二是最少时间。用最少时间得到最大效果是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 如前所述,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任何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都能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时系统可从原有的熵增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空和功能方面的远离平衡的有序状态,即形成一种组织化和有序化的耗散结构。孤立的系统只能出现负熵,最终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3]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还根深蒂固,必须以和谐的方式从教育系统的外部引入负熵,营造开放的教育环境,促进系统内部长期积累的熵增的逐渐减少,通过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教育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进行。教育技术可以实现以上转变。教育技术具有开放性和旺盛的科学活力,它与全新的认知理念同步发展,并及时把相关科学和高新技术引入到教育系统中,促进人们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教育领域成为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人才的基地。 开放是系统减少熵增和内耗的调节剂,开放使系统不断更新,也使系统获得良性循环的保证。系统要达到开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开放和交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开放和互动。开放的本质是系统吐故纳新,教育技术的灵魂是整合,它意味着教育对各个学科的开放,接纳和综合。[3] 教育技术具有开放的显著特征:(1)开放的教育观念 学会学习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培养每个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了教育技术的开放性,教育技术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全面开放。(2)开放的教育对象 从教育走出校园,面对社会每个公民,面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可以按学习者的需求,构建教育环境。(3)开放的学习 重视学习的过程,从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向多样化开放,如集体学习,个别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传统的认知方式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而电子学习创造了全新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模式,激发了认知潜能。(4)开放的学习能力 从重知识的获取能力到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强调个人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的能力。(5)开放的信息资源 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视频会议系统和信息高速公路把全世界的信息资源通过文本、视频、音频、动画、数据等传播形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三、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 教学系统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构成,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系统 的优化设计。教育技术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应摆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实践的核心位置,这是因为教学设计不仅构成教学开发与应用的前提,更直接影响到开发与应用的质量。人们获取学习信息或学习资源的手段、环境及学习目的都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学设计处于变化之中。传统的系统理论研究教学设计具有一些局限性,如教学设计的线性、确定性、封闭性和负反馈性等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实际有一定的距离。[4]20世纪90年代以来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研究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 (一)阐释学与教学设计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从广义来说,它是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阐释包括两个基本的意思:一是使隐藏的意义显现出来,二是使不清楚的意义变得清楚。“阐释学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通过阐释学原理的应用,在解释者对世界所熟知的意义和世界拥有的某种未知的意义之间架起一道理解的桥梁,缩短二者之间隔阂的距离。” [4]在阐释学发展过程中,有关学家研究总结出以下法则和原理:正确理解文本意义的法则。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性的心里过程。(1)历史性原则——结合作者所处的具体条件理解文本的意义。(2)整体性原则——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每个词语的意义。(3)代入性原则——进入作者创造时的情景,重新体会其原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所学内容获得正确的理解,或者帮助学习者对所学内容阐发个性化的意义。根据学习者的理解过程来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理解,教学便有“建构”的意义。阐释学为教学设计思维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视角,对教学设计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没有学习者的理解活动,理解不可能产生。学习的产生在于学习者能参与到理解的活动之中。阐释学认为,当理解者与文本以共同的观点融合在一起时,理解便产生了。(2)背诵不等于理解。以促进理解为目标的教学,应当关注文本创作者和解释者所处的不同文化或社会情境。文本的理解不是通过文本的背诵而获得,而是通过解释者的阐释。(3)教学不要奢望某种统一的意义理解或学习结果预定。理解并不是一种僵硬的过程,它涉及所处时代的社会和历史的影响。要从一个群体中期待一种可信的、客观的学习结果预定,是不可能的。(4)学习是一种个别化的社会性的活动。每个对话/交流都是不同的,忽视这一现象将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错误地判断学习者理解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运用阐释学原理为教学设计寻求一种解决方案,意味着我们在为学习者深化某一问题的理解寻求方法。教学设计的思维和操作可以沿着以下原则展开:(1)利用理解的空白,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表现他们个人化意义的理解。这种处理理解“空白”的活动,是基于阐释学的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学习者在对待理解“空白”的问题上,要求表现个人化的解释/意义生成。教学设计就是要为学习者对文本形成个人化的意义创造/组合大量的机会。例如,为学习者提供开放性问题的课堂讨论练习,就有利于学习者展现个人化的反应和发展学习者的个人化意义。(2)多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理解主题内容时,都会带着自身的偏见和切身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在学习课程内容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引发讨论的问题,来发展学习者的主观性意义。(3)为了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学应当在“文本创作时代”与“理解者所处时代”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在任何一种学习活动之中,学习者都会把其自身的时代和文化代入其中,对意义的解释产生影响。 (二)模糊逻辑与教学设计 模糊逻辑(fuzzy logic)是美国工程师lotfizadeh(1965)提出的一个概念。模糊逻辑对传统逻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逻辑假设是:人的思想是精神的,人们在思维中所用的概念、命题的意义都是精神的,人们在思维中所用的概念、命题的意义都是精确的。它以命题的二值性为基础,以排中律为基本原则之一。因此,传统的逻辑所遵循的是二值性原则和排中原则。一个命题或者是真的,或者世界假的,并且一个及其否定必有一真。而模糊逻辑却与概念、命题意义的不精确性相一致,它推理的结论并不严格依据前提。模糊逻辑的出现,为解决复杂性、交叉性的问题开拓了道路。 模糊逻辑对教学设计的启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模糊逻辑理论对教学设计中的需求分析和评价具有启示意义。这些分析在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居核心地位。从模糊逻辑理论的角度来看,在理念与行为只常常存在一种或然的、非线性的关系。因此,运用模糊逻辑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更能有效地解释行为。(2)模糊逻辑理论对认识/处理学习者的感知问题更为有效。学习者对自身能力的感知及自信心,与学习者获得好成绩同样重要。(3)运用模糊逻辑超越决定论的思维和设计方法,在评价“现实生活”的问题方面显得更为有效。[4]世界并非是黑白两极的,而是绚丽多彩的。 (三)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 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数学与物理学的混沌理论,与相对论、量子理论并誉为20世纪的三大科学革命理论。混沌理论的产生始于量子物理学不满牛顿机械决定论对物理现象的解释。牛顿物理学认为宇宙中的每种实践都是有序的、规则的并可以预测的。量子物理学认为宇宙并非是一个巨大的、事先决定的存在,所有的物理现象都是不可决定的,也是不可预测的。这种非决定论为解释世界的混沌现象提供了认识/研究途径。所谓“混沌”,是指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性与无序性、复杂性、不平衡性、多样性、非线性及不稳定性的存在。理解混沌,应当注意两点:第一,混沌系统中隐藏无序;第二,混沌是存在于无序中的有序模式。理解混沌理论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概念: 1.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sensitive dependence on initial conditions):一个系统中的混沌是指系统内初始条件的小变化会引发后续的大变化。这也常被称为“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混沌系统对其初始条件的异常敏感性说明,最初状态的轻微变化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当一个系统的初始条件不清楚或不确定时,我们是不可能预测到会发生什么结果的。 2.分形(fractals):分形理论创始人是美籍法国数学家b.mandebrot.fractal,本意是不规则的、破碎的、分数的。用此来描述自然界中传统几何学所不能描述的一大类复杂无规则的几何对象。例如,弯弯曲曲的海岸线、起伏不平的山脉、令人眼花缭乱的满天繁星等。它们的特点是极不规则或极不平滑。直观而粗略地说,这些对象都是分形。分形,意指系统在不同标度下具有自相似性质。由于系统特征具有跨尺度的重复性,所以可产生出具有两个普通特征:第一,它们自始至终都是不规则的;第二,在不同的尺度上不规则程度却是一个常量。 3.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s):吸引子是系统被吸引并最终固定于某一状态的性态。而奇异吸引子则通过诱发系统的活力,使其变为非预设模式,从而创造了不可预测性。 混沌理论对分析学习系统提供了另一种科学视角,对我们在分析教学系统中常用的决定论科学方法提出了质疑。(1)如生物学系统一样,教学系统也是充满了混沌。传统的教学设计原则和假设在两个方面与混沌理论相抵触:一是教学系统的决定主义假设;二是学习者和学习过程是可预测的。(2)混沌理论挑战传统教学设计中的线性教学程序——设计者或教学者认为只要按照预定的教学程序,对学习者施加干预/影响,就可得到预期的学习结果。但事实上,预成的线性教学设计很容易被教学中的混沌实践所颠覆,导致教学过程难以预测,难以单靠线性的操作程序来控制教学过程,并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混沌理论认为教学设计必须认真考虑学习过程。学习的信息处理模式通常在本质上把学习描述为一种线性过程(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绩效)。但是,学习的发生过程是学习者个体差异以一种混沌的形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4)走向重视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处理教学系统设计/实施混沌理论的最有效方法是:帮助学习者学会反思其学习活动,发展其元认知意识,提高其元认知/反思水平。发展学习者的元认知意识是一种帮助它们处理复杂现实世界问题的方法/途径。元认知是指关于我们如何人感知、记忆、思考和行动的知识。掌握这些过程并在学习中及时应用,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效。(5)情感与混沌。在学习中处理混沌现象最有力的促进因素要靠人类的情感。已有的情商研究表明,经常性的情感挫折或情绪波动会影响个体的智力水平,损害/削弱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自我意识是情商的关键性能力。了解和控制个人的自我意识,对于成功做出决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就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情形来看,以上这些研究还未完全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但是,积极地吸纳各种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适应时展和健全自身发展,却是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技术应用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机械制图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通过对机械制图传统教学方法的剖析,引出现代教育技术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在建构主义教育原理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课程建设。 【关键词】机械制图;现代教育技术;建构主义;多媒体技术 《机械制图》是工科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研究对象是机械图样,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绘图、识图和空间想象能力。制图课中的空间分析和想象能力是指在接受物体的二维和三维信息后,经过联想和判断、想象和推理等思维活动,确定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和几何形状的能力。该课程教学难度大,难就难在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以及机件表达方法的正确选择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板书,借助模型、挂图进行课堂教学,效率低、信息量小。在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和推动下,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今天的多媒体教学,已经由单一的纸介质教材转化为多种介质共存,如由高新技术支持的磁介质、网络传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更丰富、更先进的表达能力,并且能把音像和多种媒体所表述的内容与教材有机结合,形象生动。 一、传统机械制图教学的弊病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主义教学模式 在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始终唱主角,满堂灌,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气氛呆板、沉闷,影响了教学效果,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学生的发展。 (二)黑板作图,效率低下,耗费大量时间,教学信息量较少 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是: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画大量的图,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下,往往无法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 (三)实物模型数量较少,讲解例题时,不能找到足够多的模型 机械制图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青少年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往往较差,这就使得在制图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难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往往无法讲得很清楚,学生也往往听不明白。以往都是使用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像能力,但仍然不能很形象的表达,模型的种类和数量也不能随着形体的不同,无限制的增多。 (四)分析几何形体的结构以及讲解机件的表达方法时,缺乏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讲解组合体的读图时,各种类型的组合体视图的分析过程,以往教师都是利用徒手绘制轴测图的方法,来展示视图所表达的形体的形状,这对教师的徒手绘制轴测图的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新教师很难掌握,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在讲解剖视图的时候,对两个相交的剖切平面的剖视图的画法,利用挂图也较难讲清楚。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如何实现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设计 [1]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科学提高教学效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的技术。它通过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即解决“如何教”和“怎样教好”的问题。以现代学与教的理论为依据,并用系统方法去调动、协调、处理好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使教育技术更有时代特色,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重视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建构主义原理,以期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进行了设计: (一)将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育技术实践 [2]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在教学中正确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案,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关于教学媒体的设计,包括教学媒体选择与媒体内容呈现方式的设计。为了使媒体的利用能在教学中发挥最佳效果,教学媒体设计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外,还须以认知心理学为依据。仔细分析注意、知觉、记忆、概念形成等四种心理活动所具有的特性以及与媒体呈现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一批有价值的结论,这些结论对教学媒体的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使教学媒体设计建立在坚定的理论基础之上。机械制图课程建设正是基于这种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实现教学设计的。 (二)设计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 [3]随着学生认知学习理论的普及,人们认识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向学生直接灌输知识,而是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理想的交互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多媒体课件在设计中形成的交互性的教和学情景,能把教师和学生有机的联系起来。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机械制图中的难点和重点突出表达出来,使学生把握重点,理解难点 [3]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 “情景”相联系的。思维和学习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才有意义。所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都是处在特定的情景脉络中的,因此,课程教学设计注重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的一些经验,去分析和理解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为学生构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因此,[4]通过多种媒体的设计,展现几何形体的结构特征,以此来使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情景”中,将大脑中的各种简单形体的认知联系起来,形成对复杂几何形体的认知,从而正确理解利用二维图形对三维几何形体的表达。 (四)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所以,多媒体课件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对知识点的介绍是循序渐进的,提供交互方式的设计,将知识逐渐深化。 (五)组织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2]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学习者、教师和学习伙伴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沟通共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制作网络课程,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能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并组织学生对典型的题目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不同看法。 (六)强调多范围、多层次的学习 课程教学设计最好将学生认知和学习理解为个体层次和社会层次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如果只关注某一个层次,并假设其他因素都是常态或者是可以预期的,就不能充分提供有效的学习情景。因此,制作包含各种层次要求的习题库和试题库,可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需要,满足教学考核的需要。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机械制图课程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基于以上机械制图的教学设计,我们在该课程的建设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多种集成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 以powerpoint软件为平台,将图片、影片、flash动画、文档等多种媒体集成为课件,实现多媒体教学。 (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制作网络课程 利用天空教室等网络课程制作平台制作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将各种教学文件,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实践性环节指导书等公布于网络,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上网查阅。 (三)制作习题库和试题库 利用word软件搜集整理各类习题及试题,还利用auto cad软件绘制习题和试题,以便能够根据需要修改试题。 (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电子模型的模拟仿真 利用三维实体造型软件pro/e、solidworks、ug等制作三维电子模型,并通过使用特殊插件,能够在网络上实现电子模型的仿真模拟,能够随意旋转、移动、翻转模型,使学生通过对电子模型的研究,达到对真实形体的理解,从而较快建立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想像能力。 四、机械制图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受到广大学生及教师的欢迎,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教学手法新颖独特,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学习,娱乐学习的氛围。真正实现了“愉快地教”、“轻松地学”。 2.单位教学时间的信息量增大,解决了当前课时压缩,而教学内容较多的矛盾。同时,在课件中结合实际的内容多了,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3.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模型可以满足学生对较多模型的需要。让学生在屏幕上看到形态各异,结构不同的零件,而且对它们的内外结构特征理解深刻,帮助他们较快建立空间想像能力,达到学习制图的目的。 4.利用习题库可以让教师根据需要多举实例,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较多练习。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交互,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结合黑板作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利用试题库进行考核,真正实现教考分离,改变传统考试制度中由任课教师授课、复习、出卷、评分的模式,减少考试本身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以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尝试运用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对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很大,需要多方协作、领导支持,开发研制人员还要有奉献精神。这项工作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将有深远意义。 教育技术应用论文:关于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教学 论文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分子模拟软件、录屏软件、dvd视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对教学效果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aideddrugdesign,cadd)是药物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该项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其成为药学科研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课程是药物化学的系列课程之一,其特点是专业性强,所涉及的内容、方法及应用软件更新很快;课程内容多涉及生物大分子和有机小分子的三维结构,如何将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cadd课程教学过程中引人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不断推进cadd课程教学的革新。 本文主要对作者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课程教学中综合应用多媒体、分子模拟软件、录屏软件、dvd视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经验进行介绍,并对在cadd教学过程中推行改革的几点体会进行总结。 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多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 笔者所在的药学院自2001年在本科生及本硕连读长学制学生中开设cadd课程,其教学模式的发展如其他课程一样,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课程早期采用“粉笔加挂图”教学模式,以传统的黑板板书为主,复杂的内容用挂图表达。后来有了幻灯机,部分分子图形可以用幻灯机放映,使学生对分子图形有了相对形象的了解。到上世纪9o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microsoftofifcepowerpoint软件在教学过程中被普遍使用,cadd课程教学模式进入了计算机多媒体时代。授课时,教师可以方便地将课件内容显示在教室的大屏幕上予以讲解。其优势是一些分子图形的内容可以比较形象的表达,但缺点在于图片依然是“死”的形式,不能显示生物大分子和药物小分子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不足以形象地体现出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充分挖掘现代教育技术的潜能,笔者在cadd课程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除常用的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还包括摄像机、dvd/vcd机以及其他av(音频和视频的总称)设备等。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将现代教育技术恰到好处地应用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课程的方法,促使新技术的引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笔者挖掘现代教育技术潜能具体的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pymol软件图形化地表达分子动态过程 pymol是一个用于显示和分析分子三维结构的程序,由warrenlyforddelano编写,并被delanoscientificllc软件公司商业化。应用这个软件,可以向学生演示构建小分子的三维结构以及用球棍、飘带等多种方式显示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另外pymol还可以对蛋白质三维结构进行编辑和修改,研究蛋白质和小分子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以三维图形的形式显示分子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使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能够很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笔者在课程的各个章节中均穿插使用pymol软件对分子三维结构进行模拟,图像色彩鲜艳,结构形象生动。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子模拟软件,对此种丰富生动的图形有很强的新奇感,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强大兴趣。因此pymol软件的引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变化教学刺激、维持学生注意力的良好效果。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网络尚不发达的年代,cadd课程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以介绍理论为主,相对抽象和枯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cadd课程的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在课程的内容上,笔者给学生介绍大量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相关的网站资源,包括各种网页、数据库和计算模拟软件;让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的形式利用这些资源,并自己不断扩充课堂知识,从而把课堂教学效果延续到指导学生今后的工作,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较之以前明显提高。后来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是非常感兴趣的。 (3)绘声绘影12.0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课是对药学专业本硕连读六年制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根据每届学生人数不同,选修人数多则上百,少则六、七十人。由于场地和教师人员的限制,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进人工作站进行实地操作。为了使学生对工作站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笔者用摄像机录制了介绍本院工作站的视频文件,并用绘声绘影12.0软件加以编辑,配上片头和音乐,自制成比较有趣的dvd视频教学片,在课上给学生播放。学生观看后,对工作站的方位和硬件一目了然。还有一些学生观看后,饶有兴趣地要求参加工作站的研究工作。 (4)discoverystudio2.5分子模拟软件和camtasiasudio6.0录屏软件相结合的尝试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最佳的授课模式应该是在理论课进行的同时开设实验课,使学生有机会到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工作站的实验室里亲自动手操作。但计算实验室与普通实验室不同,需要特殊的空间,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更需要昂贵的药物设计软件。受空间和经费的限制,往往短期内难以建成符合要求的实验室。另外对教师而言,只有在经过系统的培训和长期的实践基础上才有能力来带这种特殊的实验。如何使大量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到工作站进行实际操作,多年来一直是困扰大家教学的难题。为了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解决这个问题,使整班学生都能较快了解软件的功能及操作,笔者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中做了许多摸索,最终采取将discoverystudio 2.5分子模拟软件和camtasiasudio6.0录屏软件的相结合使用的方法。 discoveyrstudio2.5(简称ds)软件是基于win—dows/linux系统的分子模拟和计算软件平台,功能很多,可以完成大多数课堂教学的计算内容,但是操作起来相对复杂。由于学生人数多,空间和时间都受限制,即使教师将学生分成多组,一遍遍地做演示和讲解也是不现实的。受网络教育的启示,笔者采取用录屏软件将教师在pc机上操作录制下来制成教学片的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笔者先后尝试了多种录屏软件,最后选用功能较好、录制效果理想的camtasiasudio6.0软件。在专门的录音室里,教师在自己的pc机上应用discoveyrstudio2.5软件演示教学内容的操作过程,同步使用camtasiasudio6.0软件的录屏功能,将所有的操作步骤和讲解内容都很清晰地录制下来。之后,再对这些录制好视频文件进行加工,制成一个个不同主题的实验教学片,拿到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这种直观的演示,不仅大大节省了实验室空间和时问,减少了教师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学得轻松愉快。学生在后来的问卷调查中表示对这部分的内容很感兴趣,印象深刻。其效果可谓“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在上述实践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其潜能,可以为教学工作提供很大便利。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解决师资缺乏和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教师通过将网络、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引人教学过程,把授课内容制成包括动画在内的各种视听资料,使教学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更加逼真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种方式较之传统的“板书+教科书”的授课方法更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记忆也更加深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教育学者认为:“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激发和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有利手段,一旦激发起来,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强大内趋力,主动去探索和学习”。教育最终目的是“授之以渔”,故对教师而言,在课堂上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是很重要的工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直接指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主动观察、思维和想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析现象,挖掘本质,最终解决问题,这些过程都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刺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的气氛轻松愉快,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 “教学的进步是要不断地掌握众多的教学模式和不断地提高有效使用这些模式的能力”。笔者在进行cadd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深感必须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取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为此,笔者进行了三项改革。 1.及时更新教材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学科具有技术发展快、内容和软件更新快的特点,这使得其课程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教材的更新赶不上学科的发展。为了应对这项挑战,笔者采取年年更新教材的做法,在每年开课之前都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为学生复印教材的补充材料。相应地,每年也都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尽可能地将学科的新进展融人到教学内容中,保证学生能在课上接触到最新的知识。 2.改革授课方法 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是目前世界流行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实践证明,pbl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但必须有多个教师才能完成对学生的引导和带着问题学习的过程,同时需要学生投入很大的精力去查文献和准备讨论的内容。为此,笔者在cadd教学中借鉴pbl教学法,并对其进行改良,在每堂课都设计一些有关实际操作和药物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灌输式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理性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起投人教学改革中,使教学效果获得很大提高。 3.革新考试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考核方式上笔者没有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多样灵活的形式。学生成绩(百分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以期末开卷考试(50%)和平时随堂练习成绩为基础分数(20%),加上记录出席实验课情况的基本考勤分(20%)和平时上课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的课堂表现分(10%),即为学生最终的课程得分。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把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思想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是仅在学期末的死记硬背,更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教师再学习 目前国内各学校普遍配备了较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并不代表就能够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还需要广大教师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理论,充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需要跟上当前理论和研究的发展,并理解这些发展对课堂教学实践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人都面临终生教育的问题。教师作为教育的先行者,首先要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做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者、使用者和传播者;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提高学习兴趣;要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和创新,充分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此,笔者通过多种渠道来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首先,积极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各种教学技术培训班,紧跟同行步伐,不落伍;此外,还充分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研究开发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以致用,及时地在课堂上进行应用和演示。在学习和应用这些技术方法的过程中,笔者体会到了无限的乐趣。 与此同时,教师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受益者。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集p文字、动画、分子图形、分子模拟和dvd录像等各种表现形式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和更直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忆,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使过去难以表达到的内容轻而易举的展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师把新技术应用于教学和课堂组织时,会感到非常自信和方便。如果不把握住这一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引。 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价 为了听取学生的建议,更好地推进cadd课程教学改革,笔者在2009年选修cadd课程的学生中展开了问卷调查。当年选课学生为60名,有56人参加答卷。其中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1.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选修cadd课程的目的,有13人(23.2%)是因为学科内容与学生的研究课题有关,或希望毕业后往这个方向发展;而多达36人(64.3%)则只是感兴趣,为了多学一些与药学有关的知识。说明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2.现代教学技术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对于是否达到预期学习效果,共45人(80.3%)认为完全达到和基本达到,认为说不清的10人(17.9%)。学习效果受到学生的肯定。 3.对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实验教学环节的建议 有44人(78.6%)希望开设真正的实验课,学生自己上机实际操作;5人(8.9%)不希望开实验课,但希望到工作站现场去看教师演示;18人(32.1%)建议再录制一些其他实验方法内容,增加模拟实验课的学时,减少理论课的学时;没有一个学生赞成只讲理论课,取消实验课环节。上述数据说明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以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的要求。 4.对整个教学过程感兴趣的环节 选择理论课中基于受体的药物设计方法的28人(50.0%);选择理论课中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方法的22人(39.3%);选择理论课中生物信息学内容的19人(33.9%)。有28人(50.0%)表示对所介绍的各种软件和各种网站比较感兴趣,说明学生希望用网络资源不断去扩充自己的知识。关于对视频教学的内容,有12人(21.4%)对笔者自制的dvd教学片感兴趣,同时25人(44.6%)建议在各相关章节中增加更多内容的dvd片子。有25人(44.6%)对实验教学片感兴趣,有学生还提出,看了实际操作印象深,希望多多益善,并建议教师提供下载软件方法。还有8人(14.3%)提出实验教学片的内容还不丰富,应该再增加其他实验内容。有42人(75.0%)感觉用camtasiasudio6.0录屏软件的录制效果不错。 上述数据说明学生欢迎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肯定其带来的教学效果和学习乐趣,说明笔者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成功。 教育技术应用论文: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化 论文摘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纠正教育思想意识偏差,乃是当前加强高校政治理论课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首要问题,对此,必须从教育主体的现代化抓起,通过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实践教学应用,以及采取相应的发展信息化的有效措施,最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现代化。 一、问题的提出与应用误区的分析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运用有了迅速发展,但是也存在有问题和误区,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教育理念存在偏颇。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之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多种虚拟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出现,新的集成化教育系统为人们提供了更为直接和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而人们的理念尚没有及时实现更新和转换。第二,应用网络教室和校园网的目的不明确。许多高校把网络教室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一个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没有看到有此所带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第三,在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技术性思维被忽视。各高校远程联机系统中,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数据库资源比较贫乏。 二、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借鉴和应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有意义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这里建构主义所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习知识的建构。诸如把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就比较利于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因为现代化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情景,有效地促进学生该课程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也会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互动方式的改革。 从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来看,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各个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发展大势,它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表现形式和非凡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力,能把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认识引人了一个新境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抽象的理论概念较多,如果采取传统的方式教学不仅枯燥乏味,且有时也很难阐释清楚,而一旦采用多媒体技术辅之以图片、动画和视频传导,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借鉴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信息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为信息化教育改革,必然会给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的思想行为带来巨大变革。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热爱网络和谙熟相关技术,能在正确把握教学信息真意的条件下,有效地对各种信息进行主体意义的加工,并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有效和传递。这一过程既包括了对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善和改造,又包括了从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学习需要出发,进行教学特色的创意设计和提高教学的效能。另一方面,作为学生,要确立在现代网络化环境中自主、自觉学习的新理念,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方式自主地选择性学习,锻炼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导师系统寻求教学帮助,或通过网络对学习进行反馈,培养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正确获取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进高校政治理论课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一)统一规划,逐步形成工作系统 要建立由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软件设计开发系统。首先,设计开发软件必须走规模化大兵团作战之路,集中资金、人力和物力,克服和纠正各自为战、效益低下的局面;其次,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制订有针对性的、目的明确的科学开发规划,克服随意性;再次,要采用以系统为中心的开发模式,组建一支由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专家、教师、教学媒体专家、教育心理学家、教育软件制作者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另外,要注意引进和培育市场,有机地吸收大公司或企业的资金和技术,给教育软件发展注人活力。 (二)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和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一方面开发数字化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信息资源,开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服务,以解决可能制约高校网络化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验中心,为信息化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验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三)聚合各种资源,创建学习资源中心 在信息社会里,随着多种教学媒体的发展与应用.学习资源已由单一的图书馆扩展到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而对于这种多种媒体存储的资源中心,我们通常称之为学习资源中心。这样的中心不是单纯的某种设备或资料,而是各种媒体、资料的集合存放和使用,需要进行一种全新的系统设计。因此,要大力挖掘和汇聚各种信息资源,如建立与校外相连接的校园网络系统、开展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打造现代技术信息的教育联盟等等。 (四)培养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的信息素养 建设一支优良、精干、高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的根本保证。众所周知,教师是教育生存发展的关键。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单纯体现在教育技术设施、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更主要的是体现为教育者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教师的现代化,才能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应用序列的双向连结,即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培养人才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而其中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命线。在信息化时代,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及时把握科学技术的时代走向与内在精髓,通过学习提高,努力实现自身的教育现代化即素养现代化。
高校消防安全篇1 1高等学校消防安全面临的挑战 1.1人口集中且缺乏有效的消防防范措施 高校人口密集流动性大,不同的时间段,人口集中于不同的地点,如上课时间,人口大量集中于教学楼、图书馆和实验室;吃饭时间,人口大量集中于食堂;休息时间,人口大量集中于公寓和学生活动中心,人口的流动和集中增加了消防管理难度。在此情况下,不少高校却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消防防范设施,有的教室、图书馆、大型学生活动场所和学生宿舍缺乏足够的安全出口;有的为了方便管理,采取一些不利于安全疏散的措施,如在教学科研大楼和寝室大楼安装影响火灾疏散和灭火救援的防盗门窗和铁栅栏,使一些楼宇被布置成迷宫一样;有的在晚间将宿舍大楼的安全通道和大门落锁等。如此种种,增加了火灾时人员疏散困难,容易造成拥挤、踩踏,增加了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出现的概率。 1.2一校多区带来不同的消防管理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高校合并,使得一校多区成为高校的常见形式,校区间的差异带来不同的消防管理问题。对于老校区,一些具有悠久历史,代表学校传承的老建筑普遍以砖木结构为主,存在建筑物老化、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水电容量低、布局不适应现阶段消防要求、消防设施不足、通道不畅通、内部装修大量使用易燃可燃材料等问题,这样的建筑物极容易引发火灾并导致火灾的迅速蔓延[1]。而对于新校区,尽管在水、电、消防设施等方面相对完善,但仍存在部分新建教学科研和生活场所未经消防安全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的问题,在建筑结构、内部装修等方面存在不少先天性的火灾隐患;又因新校区多集中于城乡结合部,处于城市消防的边缘地带,作为公共的消防安全服务无法与城市中心相比,学校对消防安全所负担的责任也更大;加之与位于市区的校区相比,学校周边环境复杂,火灾事故发生的概率高,对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的工作更为繁重。 1.3学校消防的多头管理 高校目前普遍采取垂直分级管理模式,即教学、科研、后勤和新校区等有不同的领导(校长)负责,这种垂直管理符合高校的特点,但给消防管理带来多头管理的不便。消防管理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何划分安全保卫部门和各教学科研管理部门的消防管理的责任?如何实现安全保卫部门和各教学科研部门之间的消防信息共享和消防安全协作?如何将消防管理纳入日常教学科研管理之中,将各项举措纳入实处?这些问题都是高校消防管理面临的难题。 1.4潜在火灾事故发生地点的多元化和原因的多样化 高校易发生火灾的地点存在多元化的特点,多媒体教室、图书馆、食堂、体育馆和其他大型学生活动中心等教学和学生活动的公共场所,学生宿舍,实验室和机房等科研场所,仓库、油库等后勤部门均是火灾高发区域。此外,火灾的起火原因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如一些老建筑中的电路老化,学生在寝室和工作室(实验室)乱拉电线、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教师、学生和其他人员乱丢烟蒂、焚烧杂物等,实验室和后勤仓库的易燃易爆品等。 1.5消防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消防意识淡薄 在高校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教学、科研和收入成为高校关注的核心,消防安全逐渐成为点缀,消防管理制度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但没有放在心上。消防经费投入不足,消防设施和器材不足且缺乏维护和管理;消防安全巡查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发现火灾隐患,对于已发现的火灾隐患也没有有效的整改跟踪措施;没有将提高火灾防范能力作为一项群众性基础工作,消防安全教育仅是11月9日和少数人的事情,广大师生缺乏日常消防安全常识和火灾防范自救意识;对于消防安全防范中处于第一线的保卫人员、宿舍管理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图书档案管理员缺乏上岗前和日常消防安全培训。 2加强高等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对策 2.1落实相关国家政策法规,将消防安全管理纳入日常管理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公安部令第61号《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教育部、公安部令第28号《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高等学校的消防安全教育、消防安全管理等有着详细的规定。对于高等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首先是按照法律法规构建起适合本单位的消防安全防范体系,并在日常的管理中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工作做在事前,落实到实处。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1)各高等院校应该借助新生入学和军训等有利时机,应用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促使学生重视用火用电安全,预防火灾事故发生,掌握疏散逃生技能,使学生在火灾发生时能正确应对,减少人员伤亡;(2)在宿舍、图书馆、食堂、教学楼、体育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制定应急疏散预案,定期开展消防演练,检验消防设施能否正常运行和各部门在发生火灾事故时的配合,能及时扑灭初期火灾和组织人员疏散逃生,降低火灾损失;(3)在资金预算分配上留出消防专项经费,定期进行消防安全巡查,重点对电路负荷能力、消防设备配备、消防通道是否畅通等进行检查;(4)对校园保安、实验室管理人员、图书和档案管理人员和宿管人员等防火关键岗位进行上岗前和年度的消防安全培训和考核,促使其增强消防意识,提高处置突发性火灾事故的能力。 2.2针对高校实际,采取网格化消防安全管理模式 高校内部各区域按功能可区分为教学科研区和学生生活活动区,在两大功能区之间一般有着明显的区隔,各区域之间消防安全的重点也不一样,加之高校教学、科研和后勤由不同的主管校长(领导)分管,这使得网格化管理模式成为解决高校消防困境的良好方法。校园的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构建校园消防安全管理系统,统筹、协调、沟通学校的消防工作,将计算机技术、消防数据库软件建设、消防录像监控、消防控制信号及通讯体系等整合在一起,达到对消防工作的全方位数频控制[2]。具体而言,可由保卫处配合学校消防负责人(校长)按各区域功能和消防安全管理的重点不同划分网格,落实各网格消防任务,并作为信息和控制中心保持网格资源的协调和动态控制;各网格相关管理部门配合主管校长按照网格特点细分消防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任务工作,并对本网格细分为不同的小网格,将消防安全管理落实到人,不留消防安全死角,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监管到位”的动态消防监管网络。这样既实现消防安全责权利的优化配置,又使各功能不同的网格能因地制宜,按照自己的特点对自己网格易发的火灾事故进行提前预防,如科研网格可将重心放在实验室易燃易爆用品安全事故的防范,而宿舍管理网格可将重心放在日常超大功率电器使用和用火安全控制上等等。 3结束语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的消防安全面临着一校多区、消防制度落实不到位、多头管理等问题。为构建平安校园,除贯彻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将校园消防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外,还应该创新校园消防管理模式,借助校园网络,构建网格化消防安全管理平台,为高校育人为本的教学科研活动保驾护航。 作者:俞丹青 单位:西安市消防支队 高校消防安全篇2 高校作为人才培育与输出的重要基地,唯有在切实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才能使各项科研教学活动得到正常开展。唯有通过加强消防安全教育,从思想源头上帮助广大师生树立起正确的消防安全意识,使其具备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与应对知识,才能更好地保障校园安全。 一、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校园是学生最为主要的生活场所和学习场所,消防事故的危害与影响已经无需赘述,无数的火灾事故呈现的都是血淋淋的伤痛,而深层次的原因,往往与安全意识缺乏、自我救护能力不足有关。所以,高校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工作是校园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第一,加强消防安全教育最为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够有效地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学生的一生要经历多个阶段,或许在学校接受的消防安全教育并不一定能在学校里用上,但是良好的消防安全意识、消防安全防范技能将伴随其一生,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之后,这种意识能够很好地守护学生的生命安全。第二,高校开展消防安全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广大师生的行为。比如部分校园火灾事故就是由于不恰当的行为所导致的,在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之后,学生的安全意识有了显著提升,一些危险性的可能导致火灾事故发生的行为就会得到控制,从而有效地遏制校园火灾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通过消防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还能够对隐藏的消防安全风险进行有效识别,提升校园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二、高校消防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一)消防安全教育模式落后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发展时期,无论是整体的社会环境,还是学生的思维与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对高校消防安全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符合消防安全的本质,又要贴近当前学生的特点。而高校在消防安全教育模式上,未能与时俱进地突出时代性,还是采用传统的口头讲解的形式,教育氛围沉闷,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就使得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二)消防安全教育缺乏科学的规划 消防安全教育要落到实处,必须有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而不是毫无章法地想到哪教到哪。当前高校在消防安全教育上还缺乏科学的规划,这主要体现在没有对学生进行规划。消防安全教育应该是循序渐进地,先打好理论教育的基础,提升认识,再结合实际的操作演练来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当前,高校在消防安全教育时,常以完成教育任务为出发点,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三)消防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演练 消防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是没法发挥出有效作用的。停留在理论上就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对消防安全的重视,没有演练就无法有效掌握相应的消防安全知识以及应急救援知识,例如,逃生的路线识别、逃生时的自我救护方法以及火灾发生初期的一些扑救知识等。高校师生众多,牵涉的消防安全演练人员就多,这不仅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也对一些相关的设施设备造成极大消耗,例如,灭火器、消防水带等。所以,高校出于管理以及成本考虑,在实践演练上的投入力度还有待提升。 三、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径 校园安全一直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消防安全管理。众所周知,火灾事故不同于一般安全事故,火灾一旦发生,就会迅速蔓延、扩大,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而且火灾事故一旦错过了最佳的扑救时机,人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扑灭。很多消防事故证明,火灾发生的原因与人为因素密切相关,究其背后的原因,还是缺乏足够的消防安全意识。所以,就需要做好相应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一)构建科学的消防安全教育体系 虽然消防安全教育不同于专业课或文化课,但对教育方法也有一定的要求。要实现良好的消防安全教育效果,就要从教育体系的构建着手,从消防安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出发,将教育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比如分为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在理论课程上,可分为火灾隐患的识别、火灾发生的自我救护、火灾早期的扑救知识等;在实践课程上,可分为紧急疏散演练、消防器材使用演练、应急救援演练。通过设定目标,设置环节,科学实施,将消防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二)创新消防安全教育模式 当前高校消防安全教育质量不佳与教育模式不无关系,如果一直沿用传统的口头教育、灌输教育模式显然是无法达到教育效果的。所以,要积极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特征、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消防安全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例如,通过在教育过程中设置一些趣味性的提问环节,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不仅可以有效调节教育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实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反应与表现对教育模式进行调整或改善。除了进行面对面的教育之外,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不定期地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推送;也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就消防安全教育的内容进行在线考核,以更加快捷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再结合学生的表现对后续的消防安全教育方式进行调整,切实提升消防安全教育质量。 (三)加强消防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演练 消防安全教育除了在理论上加强外,还可以通过建设消防安全体验馆,提升学生的直观感受。例如,定制一些安全体验区,以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安全隐患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开展实践演练活动,例如,呼救训练比赛、烟雾逃生体验、登高救人体验、参观消防队等,以此来落实消防实践技能教育。四、结语综上所述,加强高校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有效的消防安全教育手段,切实提升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对于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和谐校园、安全校园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高校校园的消防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一些火灾事故更是敲响了安全教育的警钟,严重的火灾事故,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给学校的安全和谐发展带来极大困扰。火灾事故的发生,某种程度上与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薄弱有关,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确保消防安全质量,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让学生具备基本的风险识别能力、自救以及互救能力,同时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切实保障校园安全。 作者:杨斌 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消防安全篇3 一、当前高校消防安全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消防安全硬件教学 当前我国高校消防安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普遍重视各个教学楼、学生宿舍的消防安全硬件配备,而忽视了学生消防预防教学,多将各个专业集中在一起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集中式的大课堂教学中很难集中精神和注意力对消防安全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也就很难在实际生活中为自身防火消防行为进行科学的指导。 (二)忽视消防安全教学效果 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直接在消防安全教育目标上存在定位缺失,多将消防安全教学工作中心放在了教学方式上,而没有根据消防安全教学考虑到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处理实际情况的最终教学效果;实际消防安全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普遍会在校园中悬挂消防安全宣传语、摆放宣传展板等方式进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很难及时掌握良好有效的消防安全知识。 (三)欠缺专业的消防安全教学人员 消防安全教学人员是高校消防安全教学开展的重要主体,其授课能力的专业性直接决定着消防安全教学开展的整体质量。但纵观当前高校消防安全教学人员,由于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欠缺消防安全教学意识,直接导致专业的消防安全教学人员紧缺,大部分消防安全教学老师多由其他专业授课教师兼任,这就导致学生很难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也很难准确地掌握有效的消防安全预防对策。 (四)现代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 薄弱现代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宿舍内高频率地使用大功率电器;第二,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长时间充电,且充电之后电源不拔等问题长期存在;第三,部分学生有在床上抽烟的不良习惯,烟头没有完全熄灭极其容易引发火灾问题。 二、高校消防安全教育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消防安全教育教学开展模式 高校消防安全教学管理人员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增进宿舍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的亲近关系,为学生创建轻松愉快的消防安全教学氛围,以便在潜移默化的宿舍管理工作中渗透消防安全教学,并以宿舍为中心,将教学楼、体育馆及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涵盖在内,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消防安全辨别、排查等教学渗透。另一方面,全面将消防安全教学管理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可以定期组织专业消防安全人员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进行实地考察,并在每个宿舍、每个楼层选出一名消防安全负责人,宿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要提醒本宿舍同学人走关灯、人走断电等,而楼层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则要负责对各个宿舍内及本楼层的消防安全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宿舍是否使用大功率电器、楼层紧急疏散通道是否顺畅等,并将相关消防安全问题进行记录和保存,以便后期出现问题能够为有效的消防事故处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促进消防安全教学方式多样化发展 消防安全教学开展前期,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及授课教师要明确消防安全教学开展的主要目标,以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多样化的消防安全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强化现代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实际消防安全教学中,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消防安全讲座,对容易引发校园火灾的生活细节、校园火灾的严重性及如何在突发校园火灾中逃生自救等知识和学生进行沟通和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专业的消防安全小常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式的突发火灾逃生技能演练,创办消防应急疏散培训活动及消防安全知识竞赛等,这样的消防安全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活动参与兴趣,还能够让在大学生在亲身活动参与中获取消防安全知识和科学的逃生自救技能,对提高现代大学生的消防安全认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全面将消防安全教育融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现代大部分高校各学科教学开展的重要模式,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消防安全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效强化现代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授课教师要全面将消防安全教育融合课堂教学。现阶段,大部分高校还不具备大学生消防安全教学规划,也不具备科学的消防安全教学大纲,直接导致消防安全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很难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有效的指导。基于此,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将消防安全教学列入学生必修课内容当中,并对学生基础消防知识及消防实践技能等进行考核,确保消防安全课堂教学得到课时和学分的保障,构建出一个标准完善的大学生消防安全教学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凸显出高校消防安全教学开展的专业性,进而让每一位大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消防安全学习当中。 (四)加强和地方消防部门的合作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内容,在火灾突发时能够有效进行疏散自救,这就要求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加强和地方消防部门的合作教学,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联合地方消防部门为学生规划设计突发校园火灾的疏散自救路线和方法,如宿舍、教学楼、图书馆及食堂等学生聚集场所,要根据这类公共场所的实际结构及使用性质等方面设计逃生方案,并组织学生进行逃生演习,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熟练掌握火灾逃生知识。除此之外,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消防博物馆、消防部队等进行参观学习,观看并参与到消防战士的日常实战训练当中,从而进一步提升现代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技能,以强化消防安全教育的实践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高校消防安全教育中,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全面把握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消防陋习,转变消防安全教育教学开展模式,促进消防安全教学方式多样化发展,并全面将消防安全教育融合课堂教学,不断加强和地方消防部门的合作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技能。 作者:李海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新会计企业税务管理篇1 在会计准则的影响下,合理的税收筹划可以帮助企业纳税行为更加科学,同时还能够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通过合理的税收筹划,企业调整内部管理机制,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准,树立良好形象,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企业必须认可税收筹划。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税收筹划政策,利于税法完善,提高企业员工的纳税意识。企业为求发展而制定的税收筹划方案,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来说,还能够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对于企业以及市场未来发展具有全新的研究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要求 本文就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分析,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行,各国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国际合作变得频繁。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更新会计准则是必然趋势,在经济上发挥着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在会计准则的影响下,企业之间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迎来了重大发展时期。例如,可落实以下几项目标原则。 (一)目的原则 在新会计准则中,可以提出更加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新会计准则的提出,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制定财务信息,并就企业资产的运行情况,如资金动态、投资融资情况、可行性运营模式点等进行分析。企业还需要满足报表使用者的个性要求,保障报表使用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补充性以及完善经济模式的发展,推动了技术进步[1]。相较于传统的会计准则,由于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会计准则与企业的应用环境更为贴切,展现出自身的便捷性、科学性优势。例如,企业的交易方式改为线上交易,线上交易方式不仅能够保留较长时间,同时还能够确保交易的真实性以及公平性。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了解彼此之间的资产以及债务情况,记录整个企业交易过程。通过全新交易平台,双方企业能够了解对方各时期的经营状况和效益情况,公开透明,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2]。 (二)会计准则的变化 实行全新的税收筹划分类体系,可以更好的落实税收筹划的原则。如合法性原则、事先筹划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原则。在合法性原则中,合法性原则是指不能违背整个税法规定,在税收法律中,需要规范纳税主体的行为。同时,也需要就征税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3]。在进行税收筹划前,纳税主体需要根据税法规定合法纳税,确保税收筹划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在事前筹划原则中,实行事先筹划可以保证企业在进行筹划之前,安排企业纳税义务,落实企业的投资经营策略,明确纳税主体的行为,减轻税法负担。在成本效益原则上,合理的税收筹划可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但如若为了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盲目增加各项支出,或者虚假列支费用等,也会增加企业税收成本和税收风险。因此,在进行税收筹划前,必须做好成本效益分析和测算,制定切实可行的税收筹划政策,引导企业形成良性的经营模式[4]。 二、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的积极意义 在新会计准则下,加强税收管理以及筹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部分企业缺乏一定的纳税观念,企业纳税主体对于税收筹划也缺乏足够的认知,会使税收筹划的概念以及内容存在偏差。此外,在税务机关征收税法的方式方法上,我国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例如,很多企业为保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仍会存在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躲避税收。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缺乏对于税收筹划问题的重视,而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以及实施,对于企业的税收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直接意义,具体可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采取合理的税务管理以及筹划,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投入[5]。例如,新会计准则分析了企业的成本效益,借助成本核算,在合理范围内采取恰当的税务筹划方式,降低企业的纳税额度,减少企业支出。税务筹划的规定,从整体上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成本以及费用,提升了企业的整体收益,保障企业的市场经济利益。在进行税收筹划前,企业通过常规的运营方法,在市场缺乏竞争力,但通过合理的税收筹划措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使企业能够将压降的成本应用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准以及完善经营模式上,发挥更大的效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提高纳税管理能力 在新时代经济的影响下,会计从业人员呈现大规模增长的趋势。大批优秀的会计人员加入到企业的税收管理以及筹划中,会计从业人员更加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会计从业人员意识的觉醒,进一步激发企业做好财务团队建设的深层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储备更多的财务力量,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参谋助手、决策向导和服务支持等作用。 (三)降低企业纳税风险 企业税务管理能力以及税收筹划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纳税风险。通过税务筹划的控制机制,企业可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从政府监督以及社会角度出发,发现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完善,降低企业涉税风险。 三、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的影响 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影响,具体可包含以下几点。促进会计行业健康发展。根据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要求,明确规定了核算的相关内容,规范、完善了企业的纳税流程,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合理参考依据。由于新会计准则的提出,对于企业的亏损以及收益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以及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企业的税务管理以及税收筹划风险,可以保障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顺利开展,增强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6]。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调整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还有就所有者权益的核算方式进行更新,为会计税务核算以及筹划提供理论依据,也对企业的税务管理提供了较大便利。且由于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以及实施,对会计核算可以进行相应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全面降低了企业的纳税额度,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以及实施,保障企业经济压力全面降低,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发展,还能够保障会计行业执业的合理性[7],规范自身的税收行为,避免企业出现逃税、漏税等不良现象,对于税法具有明显的研究意义。 (一)规范以及完整纳税流程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以及实施,对于我国会计行业起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会计准则是我国税收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加强了企业监督以及经济调控,还可以保障我国会计行业能够实现健康方向发展,满足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对于企业经济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现有制度上而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以及实施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会计核算提供了参考依据,而企业内部会计从业者在税收筹划以及核算上,也有了更加详细的参考。可以规范企业税务核算的具体流程,并将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更加全面的进行反映。在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以及实施中,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有利于会计行业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8]。 (二)促进企业财务制度的完善 从会计准则的颁布以及实施上,可以提高会计行业的发展水准,保障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调整会计执行规划。原会计准则在会计实施规范上,有一定的模糊性,而新会计准则对于这些地方进行修改,明确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操作模式,保障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有章可循。会计准则也显著提高了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操作能力以及税务管理水准,在新经济常态的影响下,企业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对于税务管理的控制能力[9]。融合企业财务监督,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监督机制,使企业对于社会管理的风险意识能够具有全新的认知能力,促使企业财务数据真实性、合理性,提高企业的税务管理水准。 四、新会计准则下强化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的措施 在新会计准则下,强化税务管理以及措施,可从以下几点进行。第一,提高纳税人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税收筹划的重视程度,并保障二者之间能够更好的实现发展。新会计准则势必要求企业加强对于税收管理以及筹划管理的重视程度,在企业经营发展中,也将极大的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税务管理能力,最大限度的实现税收筹划绩效,加大企业对于相关人员的管控[10]。例如,加强企业管理层对于税收风险的防范意识,并提高管理层人员的税务管理以及税收筹划专业技能。此外,在税收筹划的各环节中,考虑潜在的税收风险,保障税务筹划人员在制定相关方案时,能够将各项风险因素充分考虑,降低企业风险的同时,保障企业税收利益最大化。最后,企业还可将税务管理筹划工作与文化建设进行结合,将对企业员工产生积极影响,为企业的税收管理以及筹划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第二,注重税收筹划的成本效益。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各项会计事项进行调整处理,明确了相关规定,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例如,企业应当增强自身的会计管理工作。在税收筹划方面,注重税收筹划的成本效益原则。在税收筹划以及管理中,其根本目的为了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强企业的成本效益,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分析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涵盖的各种成本效益。例如,包含了各项隐藏成本,保障制定的税收筹划策略能够将企业获得的经济利益降至最低。其次,制定多种税收筹划方案,并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规定范围内,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实现企业最终的战略目标。最后,税收筹划必须全员制定、全员参与。在进行税收管理时,整合各部门的相关财务数据,并结合相关人员进行商议决策,有效避免财务信息失真导致的企业少缴税问题发生,减少企业涉税风险。第三,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结合原有的会计准则缺乏统一的会计处理原则以及方法问题,就与各税务机关的联系性不足进行改进。例如,税务机关的联系度明显降低,针对此类问题,新会计准则要求税务机关之间加强沟通以及联系,确保会计准则信息能够与会计体系协调一致。对于发展中的企业而言,增强自身的税务管理能力,可以从企业自身入手。例如,树立良好的管理形象,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加强企业以及税务机关的联系,并保障形象能够被税务机关认可。此外,企业还需要加强与税务相关部门的沟通咨询,以便了解最新的税收相关政策,尤其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为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提供参考,充分利用,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税负。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以及奖惩机制,改变企业工作人员的态度以及工作积极性[11]。第四,税收筹划对于增值税、所得税的更新。在对增值税的税收筹划中,使用新会计准则明确收入时,有可能会发生收入确认进度落后的问题。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在于企业会计准则在用户获取产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而现行的会计准则提出当风险以及报酬转移时确认收入,不同的确认时点就会对企业的关键财务指标以及相关比率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盈利。此外,企业销售收入与增值税的缴纳也有很大关联,增值税是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增值部分缴税的税额。因此,在新会计准则影响下,必须对增值税加强税收筹划,明确整个产品销售的收入时间点,并以此计算销售增值部分。而在对所得税的税收筹划中,企业提供了多种税务核算方式。在实施以及颁布相关会计准则后,对企业采取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限制。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通过负债表等方法,强化整个税务管理筹划目标,改变企业销售的结算方式、存货计价方式等。对企业所得税进行筹划的根本目的可以更好的保障企业在合理范围内降低财务风险,减轻企业的税收压力,保障企业能够得到长远发展[12]。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分析可以更好地明确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以及实施对于企业的影响。在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以及实施后,企业税务管理以及税收筹划将会得到显著提升,在保障企业能够合理的进行税务管理时,企业还可解决税务管理所带来的相应挑战。在后续,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感知企业收入变化,以便根据企业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税务管理以及筹划方案。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制定全新的税收筹划目标,增强工作人员的税务管理以及筹划意识,为企业的税收管理出谋划策,降低税收压力的同时,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以及经济效益。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以下几方面对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税务管理以及税收筹划进行优化。从纳税人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税收管理的重视程度出发,保障整个制度能够有效推行。此外,注重税收筹划的成本效益,并对会计业务进行明确规定以及调整。就税务机关进行沟通,改变原有会计准则缺乏统一性以及数据模糊的问题。从增值税、所得税出发,对税收筹划进行有效更新,可以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解决目前出现的各项问题。 作者:王辛 单位:山东国惠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新会计企业税务管理篇2 从大环境形势上来看,新会计准则的推出不仅可以有效顺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同时也可以有效满足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于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而言,新会计准则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减轻企业部分税务负担,并可增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推行意义。结合当前新会计准则的践行发展情况来看,新会计准则逐渐发展成为贯穿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的重要保障,可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然而,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新会计准则的提出对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亟待解决。 一、新会计准则的理念要求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且随着新会计准则的持续更新与推广应用,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降低,并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其中,对于企业税务管理工作而言,在新会计准则的理念要求下,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目标及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1]。 1.目标明确 新会计准则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其中,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该为投资者提供企业详细资产负债情况以及经营管理情况等,目的在于满足使用者实际需求的同时,保障使用者可以第一时间明确企业财务状况。 2.调整更新会计要素 新会计准则针对会计要素进行了适当更新与调整,如新会计准则针对企业现有资产以及负债收入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调整,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内在保障。 3.补充完善会计准则 随着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新会计准则主动立足于大环境发展趋势,在细节内容上变得更加健全完善以及贴近环境形势变化。举例而言,企业及用户方面可利用公共网络交易平台保障交易过程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信息库等公共平台,增强交易双方的信任程度,保障双方可以明确对手资产以及债务情况,为交易过程提供良好保障[2]。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提出给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带来了深远影响,其中在影响形式表现方面,主要可以从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 1.正面影响 新会计准则推行一段时间后,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无论是在内容形式方面,还是在理念目标方面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从客观角度上来看,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在正面影响方面远超过负面影响。其中,正面影响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促进企业可以实现盈亏口径的统一规划目标。新会计准则重点针对债务重组规章制度进行了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通过不断降低企业税务管理风险,缩短办理企业纳税时间。其次,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了定义分析,为制造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新会计准则针对无形资产费用进行了精确划分,主要将其细化分为开发支出与研究支出两种。其中,若企业实际开发支出与新会计准则要求基本相符,那么企业方面可对开发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并在处理的前提条件下,结合摊销原则,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对于研究支出而言,企业方面可以将研究支出纳入企业经营盈亏工作当中,以保障企业税收压力得以减轻。最后,与原有财务规章制度不同,新会计准则针对借款费进行了重新规划与制定。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拓宽资本化范围,同时也可以拓宽税务筹划范围,企业税负压力会明显减轻。 2.负面影响 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后,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虽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其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在少数,对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的良好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一方面,新会计准则针对超前税务进行了合理规定。虽从客观角度上来看,这种规定的提出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但是从实际角度上来看,关于超前税务的规定并未与当前阶段的税务及相关法律实现统一。如此一来,直接导致企业纳税时间以及任务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换句话说,企业所承担的税务风险也会明显增强。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针对企业实施成本计量方法进行了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并对纳税企业价值观进行了良好引导。但是这样一来,会导致部分企业税收筹划工作量明显增加,且成本数额提升,容易对企业经济收入造成不良影响。最重要的是,可能会对企业今后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造成不良影响。 三、新会计准则形势下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的优化发展措施及路径分析 为更好地促使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得以适应新会计准则发展形势,企业必须始终坚持按照与时俱进、积极创新的原则要求,克服当前阶段所面临的诸多变化以及不确定因素,保障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确保新会计准则形势下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优化发展,建议相关人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的统筹推进与合理部署。 1.高度重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为新会计准则的良好实施提供保障 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以及部分细则规定方面与旧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出入。在当前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过程中,会计管理人员更习惯以旧会计准则方法为工作标准,对于新会计准则的细则要求缺乏掌握。这样一来,很容易对企业税收管理与筹划工作进度造成滞后性影响,严重时,可能会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风险性影响。对此,建议企业领导者应该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推广应用力度[3]。一方面,企业领导者应该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加强对新会计准则内容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每一位财务工作人员都能深刻意识到新会计准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领导者应该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参与新会计准则的相关培训活动,财务管理人员加深个人对新会计准则的认知程度。除此之外,财务管理人员应该以身作则,利用工作之余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通过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力量,高效推进新会计准则在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中的发展进程。 2.强化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意识,规避各类税务风险问题 结合当前发展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在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方面存在意识不强的现象。通常会将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视为企业成本支出的一个环节,对于细节内容缺乏重视。在新会计准则发展背景下,企业必须加强对税务管理以及筹划工作的重视程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应该深刻意识到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带来的全新变化与机遇挑战。同时,也应该深刻意识到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带来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期间,应该深化相关人员的税务风险防控意识。重点针对税务管理与筹划期间可能存在的成本核算风险以及税务风险进行提前识别与分析,目的在于保障税务核算的精确性。除此之外,企业应该针对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可主动立足于新会计准则发展背景,制定多个符合标准的纳税方案,并从中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应用,以保障企业成本支出可以最大程度降低 3.积极构建大数据平台体系,健全完善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制度 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应该主动立足于信息化发展趋势,可通过借助大数据平台形式,健全完善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制度内容。结合以往企业税收与筹划工作情况来看,因各部门财务统计口径以及部分属性不同,导致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难点问题,如汇总难度大、财务人员工作负担大等。同时,在开展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过程中也会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相继出现税务核算失误问题。对此,建议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以及新经济发展形势下,企业方面可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对企业各部门财务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尽量在提高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水平的前提条件下,减轻财务人员工作量。在此基础上,财务管理人员可利用大数据平台对税务管理方案进行优化改进。可主动利用大数据运算功能,对相关方案内容进行优化分析,减轻企业税收压力。 四、结语 为保障新会计准则背景下企业税收管理与筹划工作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议企业方面应该准确立足于新会计准则发展背景及趋势,通过不断增强企业财务人员税务意识以及风险防控意识等,加强对筹划成本效益以及税收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力度。除此之外,企业方面还应该深入研究新会计准则细节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税务管理与筹划方法,尽量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文磊 单位: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南方分公司 新会计企业税务管理篇3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可知,因为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企业数量进一步增多,导致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当前管理者的角度来讲,其需要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对于市场竞争具有更大程度的认识。通过科学有效的税务管理工作能够使企业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纳税,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对其实际发展来讲,具有更大程度的帮助。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这一情况下,企业需要构建出更加完善的税务计划,保证企业利益不受影响,也可以在新会计准则之下,更加有效地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新会计准则的概述 (一)新会计准则特点 首先是规范性,新会计准则本身在价值计量债务重组等方面做出了全新的定义,并利用了更加先进的方式,而且其将债务重组之后的收益列入到了当期损益之中,通过这一方式能够使会计准则更加规范。在实际利用的过程中,因为其属于财务部门颁布的,所以拥有更强的权威性,能够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基础,借助这一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信息的准确性,还可以为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提供更大程度的帮助。其次是可靠性,新会计准则是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能够有效地保证客观与公正原则,使市场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除此之外,其还拥有更强的相关性,在这一基础上,能够使企业对市场信息进行调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最后是发展性,新会计准则发展性主要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企业发展水平还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其能够拥有更强的发展性,可以满足我国的实际需求,使新会计准则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二)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 首先是目标变化的差异,在新会计准则的背景下,对企业财务目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企业提供的信息需要更加详细,例如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情况等,保证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满足自身的实际需求。在这一基础上,使其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加了解。其次是对会计要素进行了调整与更新,新会计准则提出之后,会计要素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负债收入和当前资产调整方面。通过这一方式,能够使新会计准则更加完善,并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1]。企业在实际进行税务管理和筹划的过程中,需要以新会计准则为基础,保证有关工作能够更好地展开。最后则是债务重组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新会计准则对于财务重组做出了全新的规定,借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在债务偿还方面,无论是现金还是非现金的偿还方式,新会计准则都做出了更加完善的要求。从这一角度来讲,通过改善财务管理的环境,对企业财务工作发展提供了较大程度的帮助。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首先是能够降低企业的纳税额度,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可知,对纳税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在新会计准则的利用下,已经满足了这一要求,而且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对其实际发展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无形资产方面,新会计准则将其分为了开发与研究两部分支出,在后期,开发支出能够实现资本化的调节,而研究支出则会纳入到同期损益之中。在会计要素方面,新会计准则对其作出了进一步的细分,能够使其更好地展开管理与筹划工作。在企业实际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其可以进一步对有关工作进行调节,降低纳税额度,避免企业承担过高的风险,使其经济收益进一步提高,保证其不断向前发展。其次是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税收筹划空间,在利用新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能够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其提供资金援助,还可以降低税收所带来的影响。从这一角度分析可知,新会计准则拓展了企业的资本范围,并且可以使可资本化资金和借款费用得到调节。在这一基础上,可资本化的范围与可使用的资金利用效果能够获得更大程度的进步。最后是降低企业成本核算风险。首先新会计准则的利用可以使企业的债务重组细节得到改善,避免造成浪费,对于企业的债务重组中资本核算来讲,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能够降低在成本核算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其次会计准则的推出,使企业在纳税方面得到优化,不仅可以使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获得进步,而且还能够降低企业在纳税方面需要的时间。总结来讲,企业在新会计准则的帮助下,本身的税务管理和筹划工作不仅可以更加简单,避免受到成本核算等方面带来的风险,而且还可以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展开管理工作,对其整体发展来讲,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消极作用 首先是其会导致企业税收筹划与管理的风险进一步提高,因为伴随着新会计准则的落实,各个地区对于税收政策的了解并不相同,导致在实际进行税务筹划与管理的过程中,其会面对更高的风险。在相关规则中,我国企业税务管理规章制度和有关税法与新会计准则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而短时间内无法使其获得更大程度进步[2]。在很多地区进行税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其使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如果企业在新会计准则之中,并没有展开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落实各项税收管理规定,导致其承担更高的风险,使企业的税收更高。其次是使财务风险系数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在原来的会计准则之中,并没有出现,而且我国大多数企业一般情况下,都是利用成本计量法,新方法的利用会使税务规划的成本进一步提升,而且也会使财务工作量进一步增加。新方法的利用会提高企业经济收益受损情况,如果这一问题比较严重,还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增加,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最后是会增加税务管理部门的工作量,有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拥有一定的超前性。因为现阶段税法和相关制度之间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制度不够统一,对于企业来讲,纳税任务和纳税时间甚至纳税法则方面都不是非常确定,导致企业本身在税务工作方面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企业的税务管理部门需要通过消耗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加强有关风险的管控,提高企业自身税收管理方面的效果。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在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更新自身管理制度,并进行推广工作,而有关工作同样需要由税务部门展开,所以也会消耗一定的精力,导致税务管理部门的工作量进一步增加。 三、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的方式 (一)创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为了使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效果,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新会计准则的实际需求。企业在针对会计准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其对自身财务管理工作所造成的影响,不仅需要展开管理体系的优化,还要积极有效地改变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判断企业本身的管理体系。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涉及到会计科目的利用和表格填写等内容。在实际展开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从细化的角度出发,改进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按照相关规定获得更大程度的提高,可以实现长久发展,为企业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大程度的帮助。 (二)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水平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可知,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税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也没有利用相关资源提高自身的整体管理水平,导致我国企业本身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并不是非常强,无法确认其自身在市场发展中的具体位置与环境。伴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市场环境出现了明显的改变,而且在这一情况下,为了满足当前实际需求,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更大程度的优化与变革,通过提高资金的利用水平,规范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提高税务管理水平,进而获得更好的效果。从这一角度来讲,企业需要制定出更加有效的税务管理防范体系,在完成基础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税务与保险方面的管控效果,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管,避免因为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导致企业出现严重的贪污等情况,使企业的资金能够被更加合理地利用。其次则是有关管理部门在提高资产安全性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判断其中是否存在各种违法行为,并将有关事件的处理结果告知工作人员,提高有关工作的严肃性,避免出现严重问题。在面对一些特殊工作时,需要为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职权,使其能够利用这一权利完成相关工作,防止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风险,通过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降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是对企业的财务电子数据和贷款合同等进行备份,非财务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不能获取相关资料,避免因为资料外泄使企业承担更高的风险与损失。 (三)强化企业工作人员的技能 新会计准则的落实,不仅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也会要求有关管理人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新会计准则不仅会对企业的经济情况提出要求,企业本身的资产负债情况也要更加真实与有效,可以借此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会计准则不仅仅对企业的经济收益更加关注,而且也重视企业资产运行的实际情况、企业盈利方式还有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在判断企业资产情况的基础上,也会重视其资产的总体质量是否存在各种安全隐患。企业需要在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优化,针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更加有效的解决方式[3]。在这一情况下,使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需要拥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自身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降低相关问题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对新会计准则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认识到其出现变更的主要作用和意义,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保证自身能够在市场发展中占据稳定的地位,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使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四)借助大数据完善管理体系 首先,在实际管理筹划之中,因为财务统计在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会导致企业综合管理难度明显提高,使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完成更多的工作。其次是如果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无法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配合程度相对较低,也会导致企业的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出现很多问题,例如税收核算质量下降等情况,因为受到相关问题的影响,会导致企业本身在纳税管理筹划方面出现问题。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在各个领域之中都发挥出了非常好的效果。对于企业来讲,其需要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平台,并通过这一平台提高企业内部交流水平,借助这一方式不仅可以使财务数据的利用效果进一步提高,还能够使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使税收筹划与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获得更大程度的进步。除此之外,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大数据对企业的实际收支情况进行了解与判断,找到自身需要的会计信息,而财务工作者也能够将相关信息作为税务管理的基础,并使用大数据技术使其更好地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大数据技术的利用能够改善企业税务管理成本,科学地展开纳税工作,降低企业本身承受的压力,拓展企业的获利方式。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讲,伴随着新会计准则的不断落实,企业会面对不同的发展机会,但是也会遭遇各种困难。在这一背景下,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需要从自身的税务管理与筹划工作出发,提高整体管控水平,在这一基础上,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过程,从整体角度出发,加强整体管控效果,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使其可以利用更加有效的方式,降低企业的纳税程度,提高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金红英.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税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纳税,2020,14(35):34-35. [2]石雅谊.新税改下施工企业税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纳税,2020,14(31):25-26. [3]任艳滢.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的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7(20):198-199. 作者:林冬英 单位:南平高速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