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管道敷设于地下,其中结构分布广泛,管道线路错综复杂,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管道数据分散等问题。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实现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管理、运算、分析等操作,从而解决一些与空间信息相关的问题的综合性系统,而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将GIS技术以及城市地下管道敷设技术相结合,并且把计算机与地理数据进行合二为一,使其在城市地下管道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1工程档案管理在排水管网中的应用 工程档案管理技术,是指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为主导,建立的城市排水管网分布结构,该技术实现了城市内部排水管网分布信息的地理定位与区域信息的整合。一方面,工程档案管理技术,将运用GPS技术,在城市排水管网的地理信息结构图上,建立排水管网铺设定位图,确保城市内部排水管网的分布信息,都集中在一个完整的信息结构体系中。例如:A城市中的排水管网结构包括10条管网线路,运用工程档案管理后,本次对A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程序,将按照工程施工图,将其10个管道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建设信息收集在一起,逐步形成完整的A区域城市排水管网建设规划结构图。另一方面,工程档案管理技术在城市排水管网建设中的应用,也实现了动态档案信息跟踪管理的实践效果。例如:B城市进行排水管网建设时,运用工程档案管理技术,进行城市排水管网铺设管理,则当施工人员依据B区域排水管网设计图进行施工时,终端监控设备,将通过GPS和GRS技术,对B城市排水管网施工的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同时,系统也会在B城市建设的排水管网后期应用的排水情况进行跟踪定位,从而确保城市排水管网建设体系综合利用。 2系统综合分析在排水管网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城市排水管网中的应用,也体现在系统综合分析技术的协调管理管理上。以C城市排水管网建设为例,C城市本次排水管网建设共计分为1-5区域,分别位于C城市东南、西南、西北三个方位,工程管理人员对C城市中排水管网铺设管理时,借助系统信息综合分析系统,对本次施工中管道结构实践中的横纵分布情况进行综合反馈,确保C城市本次施工过程中,能够准确的把握排水管网的水流趋向。同时,C城市在进行排水管网施工过程中,也运用系统综合分析技术,对各个区域的管道预埋深度、高度、以及交叉管线设计的净值信息编号进行统计。此外,工程管理人员依据系统综合分析技术提供的管道线路铺设方案,选择一种使用年限较长、实践施工方法最简洁、施工成本最低的施工方案,以上C城市中排水管网建设中的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对系统综合分析在排水管网中融合的体现。[1] 3系统数据管理在排水管网中的应用 排水管网的地理信息系统拥有非常完善的地形数据以及管线数据的输入编辑功能,利用其精确建立、地形描绘以及管道数据库的特点,系统维修人员能够迅速完成添加更新数据任务。而且系统还能够实现转换格式,例如:系统维修人员在进行地理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需要将其中的城市地下管道的CAD立体图转化为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处理的特殊信息模式,这时便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进行CAD格式转换,将CAD格式的地理信息转变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信息,反之也是相同的效果,通过系统数据管理能够随时随地将其他格式进行转换,从而实现数据利用以及资源共享的目的。[2] 4系统用户管理在排水管网中的应用 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分为三个等级:普通用户、编辑用户以及高级用户,其中高级用户为系统管理人员,拥有负责管理用户的权利,可以通过增加用户、删除用户以及设置用户口令来对用户进行权限管理。例如:某排水管网管理部门,其中公司为高级用户,下属分等级分别为高级用户以及普通用户。普通用户被下派到各个区域进行有责管理负责区域的排水管网故障维修,并将其遇到的故障进行分析并且上传到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其余维修人员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反馈的信息能够了解到哪个区域出现故障、故障难度,一旦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所有人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进行合作维护,从而达到信息传递的效果。 5总结 综上所述,在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中通过开发多种模式能够有效解决管网运行中的常见问题。本文通过对工程档案管理、系统综合分析、系统数据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等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城市排水管网中的应用,了解到地理信息系统的不仅能够为地下管网生产调度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还能够为管网改造维修提供只管的决策依据,以此提高管网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班福忱,孙晓昕,李美然,刘鑫.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排水管网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6(S1):123-126+129. [2]张培斯.城市排水管网GI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昆明理工大学,2010. 作者:孙伟 单位:上海松江西部水环境净化有限公司
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结构,同时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的安装调试注意事项,最后总结了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要求。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不断提升,加剧了城市内部交通压力。城市轨道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建设自己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机电系统属于城市轨道交通内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主要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的安装调试分析,详细阐述如下。 1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结构 第一,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内,电力属于其中的核心能源,供电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供电系统能够为地铁列车的运行提供电力,为各个站点的设备提供电源,保障站点设备稳定运行、照明系统合理运行。一般情况下,城市轨道采取的是集中供电与分散供电的形式,借助各个车站实现站点电力控制。第二,通风系统能够为车站、列车提供流畅的空气,即便是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也可保持空气的畅通性。第三,通信系统能够联系司机,观察列车运行情况,应用无线电、摄像头等子系统,能够时刻观察列车,在特殊情况下,能够保障地铁列车的稳定、安全运行。第四,列车的正常运行,需要信号传递与信号接收,以此保障信号系统的安全运行。信号子系统主要包括:ATS、ATP、ATO,一般安装在控制中心。第五,自动售票与自动验票系统,能够保障城市轨道运行效率,最大程度减少人工成本,实现站点内各项资源的有效应用。且自动售票机与验票机,能够实现客流量的统计与分析,通过研究客流量,为后续运营安排提供依据。 2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的安装调试注意事项 在站点整体结构施工结束后,土建单位在建设结束后会直接向下一个站点施工,此阶段机电系统会逐步进场,为避免土建施工与机电施工交叉运行,应当分系统调试,此阶段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1)通信系统,在各个站台设备安装结束后,开展主系统调试,终端设备需要依据各个站台的装修进度,开展分布调试。(2)r号系统,实现信号集中站点优先调试,在调试结束后,再开展其他设备与系统的调试,一般情况下,安装区段开展调试。(3)环控系统,主要包括风水电等系统,一般对线路开展区段划分及实现各个分段的集中安装与调试,就调试阶段出现的问题,需要详细记录,深入分析,避免重复问题的出现。(4)自动售票系统,主要包括:PLC系统、密钥管理系统、编码系统、AFC系统等设备构成,在调试阶段,应当将时钟与通信系统联合调试,保障系统的完整性,提升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质量。 3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要求 3.1人员要求 调试各个系统均需要人员操作,对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只有实现人员的合理管理与精准分配,才可保障机电系统的稳定运行。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安装调试要求主要包括:(1)成立相应的安装调试人员分配机构,对部门人员开展统一调度与分配。调度人员主要负责进度分析,实现人员的合理分配。在统一调度基础上,打破站点、地理两者间的隔离,统一各地站台情况,就机电系统内的二次问题,应当最大程度避免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运行故障的出现。(2)按需分配人员,各个系统所需人员不同,不同部门需要配备不同的人员。通过实现人员的不同分布,能够参照系统分类,实现工种的合理分配,比如:强电系统、弱点系统等。在线路施工阶段,安装调试工作内的问题,需要配备专业人员、切实解决部门运行问题。只有实现部门的清楚划分,能够实现各项问题的快速解决,全面保障施工进度,最大程度避免工期延误现象的存在。(3)合理使用人员,在监控功能系统、通信系统调试过程中,一般采取的是交叉安装调试施工,但就实际情况而言,这类施工方式会埋下隐患。通过系统性的开展线路施工,严格监督分配专业人员施工调试操作,合理划分责任区,配备相应的责任制度,能够保障各类设备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比如:就风水电系统,通过管理各个站点的设备,将管理责任划分到人头,积极与厂家交涉,可保障设备安装质量与效率。 3.2竣工验收 在安装调试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需要试行整体系统,积极开展竣工验收。验收标准应当参照国家标准实行。在验收阶段,应当合理对比设计规划书与施工图纸,严格遵循计划、施工图纸,积极开展检验工作。就出现问题、存在缺陷的区域,需要及时整改。就施工阶段内特殊情况导致的计划,需要出具相应的计划,积极整改。在整体竣工后,验收线路,最后开展载客运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通机电系统安装属于城市轨道内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工作人员严格遵循国家标准,科学合理施工。受到不同地区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工作人员只有依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实地考察,健全安装调试方案,完善人员监督与安排,才可切实发挥出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坚迪.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建设项目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23(S1):59-60+63. [2]郭和平,彭大鹏.关于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安装调试的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7,10(14):115-117. [3]李欣潼.某市轨道交通机电工程进度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6,20(19):101-102. [4]贾萍.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的安装调试[J].铁道通信信号,2016,52(03):89-91. 作者:黄水金 单位:福建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
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渗透,提高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也促进了和物联网之间的技术联系,物联网应该与时俱进,加大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联系和融合,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入到物联网的发展的环节当中,能够促进行业的发展。 1电子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概述 1.1电子信息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是通过对电子信息的应用对事物进行信息的描述。并且利用新华或者文字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或者传递。其中,电子信息及技术内容包括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导航通信和网络平台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弟子信息技术在个行业各个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起着推动的作用。随着在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和渗透,电子信息技术和我们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这些应用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工作效率也在不断的提高。 1.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指通过智能感应和识别的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之中。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和发展。物联网的兴起,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物还有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使这三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更加的密切和方便快捷,以此达到信息的快速传递。物联网时互联网的延伸和拓展,因此,互联网的内容并不能涵盖互联网的内容,互联网和物联网其中的一个区别是这二者之间的内容面向问题。物联网上涵盖的内容是私有化的,而互联网涵盖的内容则是面向大众的、公开的。其中物联网还包括三个方面:(1)信息感应方面;(2)信息数据的处理;(3)对信息的应用。物联网的运行过程中,首先是对物品进行感应,然后对其进行控制,然后会掌握和了解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这样信息就会处于一个流通的状态。其次,物联网环境下的物品大部分都是私人物品,所以在信息传递的同时,要注意隐私的保护。这就对物联网的运行环境提出了安全性能的要求。 2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2.1电子订货系统 电子订货系统是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应用,用户对网络进行利用,通过网络终端来查看货源,然后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货物的订购,同时在网络平台上能够实现交易的细化,这种订货的方式使得供货商和买家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的密切了,同时,一些经销商鞥狗运用网络平台节约了更多的成本。这种系统运行的过程当中伴随的是需要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即需要将交易的资料进行一个相关区域内的公示,并且进行保护,并且将交易的标准进行细化。由于电子订货系统需要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技术支持还与网络传输的支持,所以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子订货系统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成效的。 2.2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方便了我们对物品的区别,对物品进行信息的编辑,可以通过条形码的方式来展现出来。将商品的信息上传到网络上,在用条形码展现出来,这种表现的方式属于一种传输类型的技术,即将信息通过宽度不一的线来表现出来,形成独特的线条频率,且每个条形码都是特殊的且不能够代替的。这样能够保证商品的准确性且易区分,价格和信息也就一目了然了。 2.3卫星定位技术 卫星定位技术能够对地面的信息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能够帮助商家对所有物品的信息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同时会帮助商家选择合适的接收和运输途径,在存储地点的选择上,做到合理和科学。 2.4运输管理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即通过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对运输过程的监督和监控。保证运输过程减少和避免问题的出现,为运输的过程提供一个行驶数据、地图数据、车辆运行情况的数据收集和规划。2.5仓库管理系统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电子信息技术能够为这一系统提供一个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发展空间。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对仓库流程管理和标准化系统的设立还有外界的对接和仓库服务系统等。这些系统的整合能够将仓库中大量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和分配,优化使用空间。 3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的发展建议 3.1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加快物联网的发展 实践证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的节约各项资源。因此,物联网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积极的运用各项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并且通过对技术的应用,更好的获得有效的信息。当今社会,共享经济也在蓬勃的发展,比如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技术都充分的体现出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还有二维码技术都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3.2打造良好的物联网信誉体系 物联网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人们的支持。人们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当中也充当着一个顾客的角色,所以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安全问题要保障之外,还应该重视信誉问题。信誉问题是物联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因此,应该建立一个物联网信誉体系,而电子信息技术就能够为这一体系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不断的提供和完善信誉服务,信誉提高了,那么顾客的满意程度自然也就会更好,因此,物联网也能够发展的更好。 4结语 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物联网是发展前景都是非常好的,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中,能够更好的促进物联网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二者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逸凡.浅析电子信息核心技术以及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9,26(02):24-25. [2]代鹏宇.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探究[J].通讯世界,2019,26(02):32-33. [3]罗天辰.浅析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8,20(24):123. 作者:陈胜 单位: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日生活水平和对供电系统供电质量的要求,由此,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运行维护工作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了在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的特点以及维护原则,总结出继电保护运行维护的科学措施,更好的避免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故障,有效的提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运行质量,确保电力系统安全有效的运行。高质量的供电系统是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也是电力企业要实现的目标。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给电力系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如何确保电力系统安全有效高质量的运行,是供电企业稳定发展的重心。由于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的关键,所以科学合理的对继电保护的运行进行维护,是保障供电系统高质量运行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同时,还能减少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保护电气设备,防止电力故障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1继电保护装置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提高继电保护的运行质量,科学的优化继电保护的运行维护,就必须清楚继电保护装置所具有的主要特点:第一:可靠性:这是最能体现继电保护装置强大功能的特点,因为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只要出现电力故障,继电保护装置就会自动切断故障点的供电,有效避免故障点的扩大给其他供电系统带来影响和危害。第二:灵活性:继电保护装置对其运行保护范围内,能通过灵敏系数可以快速的察觉异常运行状态,具有较高的故障反应能力。第三:选择性:当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会自动选择在故障点最近的地方自动切断电源,及时有效的避免故障点扩大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第四:快速性:只要电力系统出现故障,继电保护装置就会快速的实施保护措施,断开供电,在减小故障范围的同时也减轻了对设备的损伤,保障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的运行。 2对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维护的基本原则 对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维护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保障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和检修其实质就是通过专业的手段对它的运行状态和质量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际的监测,从而使得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周期更加科学合理,以助于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高质量的保护继电保护装置,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基础保障。第二:完善继电保护运行维护制度,加强整体规划力度。完善的继电保护运行维护制度,能在复杂的环境下高质量的完成每一步的工作,同时,加强对电力系统的整体规划力度,使得继电保护运行维更好的适应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 3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运行维护的具体措施 3.1加强对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维护 首先应该加强对继电保护装置及其运行过程的监察,做到及时发现异常并有效处理。其次,继电保护断开电源后,在查明原因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再次,如若检修过程中涉及到工作班组的交接,要积极的同相关工作人员协商,保证检修工作的顺利完成。第四,加强对值班人员的操作保护装置的专业要求。第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开展工作,定期检查,保障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稳定的运行。 3.2定期排查和检验 通过专业的工作人员定期的排查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状态,是继电保护满足电力系统高质量运行的基础,同时,要重视对定期对继电保护装置的校验,特别是达到一定使用期限的装置,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应当立即科学有效的维修或者更换。第三,在具体的排查和检验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的调整继电保护装置的检验周期,强化排查和检测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有效提高继电保护运行的质量。 3.3全面提高运行维护的水平 3.3.1加强日常运行维护的力度。由于继电保护的故障会直接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有效运行,所以要重视对继电保护运行的日常维护工作,准确的做好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状态的监测工作,才能及时的发现故障和隐患,并且有效的处理,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3.3.2增加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电力系统带来了强大的新设备和新技术,因此要求继电保护的运行要更加稳定安全和可靠,所以应增加对继电保护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投入,加强对实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装置的投入和使用,才能提升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适应电力系统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3.3.3提升检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检修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直接影响着继电保护运行的稳定性。确保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状态,不仅要求检修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知继电保护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科学有效的判断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的情况,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检修维护计划。由此,电力企业应该重视对检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培训,可以通过讲座,考核等方式强化检修人员的安全和责任意识,提升其专业技能。此外还应当增加检修人员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全面提升检修人员的综合素养,更好的提升检修水平,保障继电保护的安全高效的运行。 4结束语 继电保护装置安全高效的运行是保障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只有加强对继电保护运行维护的重视,通过科学的措施加强对继电保护运维的管理,严格把控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有效的减少和避免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故障,全面提升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樊宏伟,彭宇.针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运行维护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7(25):89. [2]周笑言,范杰.针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运行维护研究[J].科技展望,2016(17):103. [3]胡兴岗,张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运行与维护研究[J].农村电气化,2018(11):39-41. [4]邓素玫.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运行维护措施[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27):47+49. [5]付贤琼.谈当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运行维护[J].电源技术应用,2018(11):55-57. [6]朱培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运行维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12):49-50. 作者:刘天晓 晁岳振 杨绍辉 单位: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濮阳供电公司
大学英语是学生在高等教育学习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其特点是学习内容较多,学习时间较长,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就显得格外重要。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稍显落后,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翻转课堂模式的灵活和高效,使得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或 Inverted Classroom)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内容的预习,课堂上观看和学习视频等学习资源,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一课堂模式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起初由于上课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一些教师探索翻转课堂模式。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哈佛大学的Eric Mazur教授开始尝试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帮助那些跟不上进度、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2000年,美国塞达维尔大学的J.Wesley Baker把论文“TheClassroom Flip: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提交给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2004年,美国人Salman Khan采用了录制与共享教学视频的方法帮助表妹解答难解的数学问题。自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被学术界关注并重视,并且迅速流传开来,掀起了一场新的教学模式改革。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有一些显著的区别:①翻转课堂的形式多样。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翻转课堂借助视频和“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越来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听课效率明显提高。课堂时间被充分的利用,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参与其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②翻转课堂中师生角色互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课堂上不在是以教师的“教”为主,而是要突出学生“学”的地位,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积极主动地交流彼此的想法,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以适应教学过程中角色互换的学习要求;③教学效果突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提前预习所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空前提高,更多的课堂时间可以由教师操控,促进了学生进一步的拓展学习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安排课前预习 首先,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提出相关问题。学生按照教师的课前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同时,由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关联性强,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合理规划教学预习内容显得尤其重要。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视频资料是教学的基础,课前制作的视频资料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因此,视频资料应达到以下三点要求,①视频资料的时间不宜太长,课堂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观看资料,不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感。②视频资料要准确关联课文内容,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③视频资料应该生动有趣,形象反映教学知识点。 (二)课堂教学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堂应以解决学生在自学时遇到的疑问和困难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内化英语知识。首先,教师要通过提问整理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其作为英语课堂探究的主要问题。其次,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互学、班内群学等多种方式围绕课堂探究问题进行合作交流,使其找到答案。最后,让学生通过讲解、辩论、情景模拟展示成果,与大家分享。例如,针对课文“Learning,Chinese-Style”这篇文章,学生在预习期间观看制作好的中美学习方式对比的相关视频后,记录有疑问的单词、句子和段落;课堂上,教师就学生产生疑问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要点;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文章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情景表演,内化知识,保证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成效。 (三)课后总结评价 课后教师和学生要及时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可以采取师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等方式,检验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完成,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这样有利于进一步的课堂讲解。 三、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开创以来,受到国内外教学界的关注,并且在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诸多成就下,有必要客观反思和总结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关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实践,以及构建都被充分重视,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英语是一种语言,互动学习显得格外重要,所以,教师要努力构建新颖独特的翻转课堂教学形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现在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没有系统的手段加以追踪,忽略了实践的强大反馈效果,因此,制定实践中的效果反馈体系非常重要。 (二)扩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大都以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为主,实践研究和经典课堂分析的研究较少。研究者较少建立实践试验点和开展典型教学案例,尤其在英语教学模式中,翻转课堂的开展相对灵活和容易,可实践课堂的应用案例数量却远远不够。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采用多样化和充分性的实证研究,充实教学模式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这一教学模式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对其的应用,更好地促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一、创业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古代钱币等收藏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的古玩收藏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随着新生代的崛起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收藏品行业艺术品电商的发展也成为行业发展一大趋势。收藏品业打破传统模式,兼拍卖、私洽、电商一体,将成不少拍卖行努力的方向。收藏品投资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拍卖模式,而是逐渐打造更加综合和立体的平台,越来越加强和互联网的联系。1.从收藏角度分析。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为数众多的藏品中,只有超越时空、内含后人需求且与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密切相关的物品,才能称为收藏品。2.从电商角度分析。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产业,有“绿色产业”互联网将全国的收藏爱好者联系到一起,不论地域、时间,古玩行业跟电子商务相结合,就彻底改变了古玩收藏行业,不懂互联网技术的收藏者将会逐步被淘汰。3.结合我国国情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生活水平飞速提升,基本生活要求得到满足,很多人就会向精神层次寻求满足。另外,经过几年发展,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发展已经接近尾声,国内将有大量的资金流入艺术品市场。4.结合国内大型交易公司分析。艺术品的投资回报率很高,是家庭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方式。艺术品市场的价格平均每年有30%以上的涨幅,超过同期其他投资领域,成为闲散资金投资的最佳渠道。 二、项目实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是技术问题。作为收藏品,技术要求比较强,掌握极强的专业技术才能立足。其次是营销方式,有了合理的营销模式,才能获取利润,公司才能生存。再次是资金问题,起步资金、后期融资非常关键。最后是公司管理,科学的管理才能确保艺术品投资的有序高效。我们团队在前期已经通过个体运营的方式运行了3年多,但是个体经营有较多局限,为了做得更大,走得更远,可申请公司化创业。1.个体业务收益情况,相对来说没有以公司的方式多。2.公司化更利于企业合作。3.个体业务规模受限制,不利于长远发展。4.个体团队成员虽然比较辛苦,但效率相对较低。5.个体业务不利于聚集人才。6.个体业务贷款不方便。7.没有正规的办公场地,缺少创业氛围和创业激情。总的来说,个体经营只是为办公司打基础而已,要想长久、繁荣,公司运营方式是必然的。 三、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 前期团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资本和经验。本项目通过互联网实现营销,对作业场地要求不高,学校创业园就完全可以满足团队创业的所有要求,并为团队的公司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相比而言,我们具有的优势有:1.国家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长,由于经济危机,造成毕业生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成为国家关注的问题。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青桐计划”为我们提供了创业平台,为以后就业或创业打下扎实基础。学校本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和了解电子商务市场运作,出资创办了“创业园”。2.古玩行业的专业技术以及营销经验。团队成员一直持续关注收藏品(古钱币、玉器),现在已经熟练掌握古钱币和玉器的鉴别技术,并对市场价值和操作流程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营销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经验。3.大学生熟练使用互联网。受过十多年的学校教育,我们熟练掌握了互联网技术,在古玩行业和互联网结合阶段,线下线上操作上得心应手,毫无压力,相对古玩行业的很多老藏家来说,已经超前了很多。 四、项目实施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一)项目实施的主要工作 项目在前期以个人方式为主,但规模太小、效率低,需要公司模式经营。当前该项目的主要工作是由个人形式转化为公司模式,更专业,更科学,更正规,更强大。实施的主要工作如下:1.申请创业项目,注册公司。2.选定正规的办公场所,整合资源。3.整合资金、融资,扩大货源和进货渠道。4.公司化经营,各自分工,科学管理。5.开发更多的销售渠道,提高销量。 (二)项目实施成果 目前有学校支持,有公司工作模式,生产力都得到大大提高,团队全年销售及盈利率情况良好。总体来讲,本项目目前完成的成果主要为:1.完成公司注册,开始公司化运营,目前公司员工达到5人。2.完成湖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入园甄选和入驻。3.完成公司化运营初期框架搭建,销售业务步入正轨,完成年度销售额目标。 (三)未来发展规划 1.依附在龙头企业身旁,从事产业链各环节的部分工作,通过产业实现良性循环,以此获得良好的公司经济效益。2.凝练公司理念,诚信立足,专业致远,服务收藏。诚信是企业的道德底线,随着企业的建立而确定,并且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每一次的诚实对人,每一次的信用体现,构成企业的信誉积累,也是公司生存的关键。3.确定未来经营战略总体方向,紧抓钱币业务不放松,开拓新业务。经过4年发展,钱币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和客户,经营较为稳定,收入也有一定的保障。但是古钱币有短板,有无法改变的特性,开发新业务势在必行。五、结束语团队成员从2012年涉足收藏品的收藏与经营,主要涉及古代钱币、青铜器、玉器,现在已经能准确鉴别历代常见古钱币的真伪和市场价值,有一定的货源渠道,营销上已经形成固定模式,并在“古泉园地”、“钱币天堂”、“华夏古钱网”等权威交易网站都有销售店铺,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网络经营方式。因此,我们要立足互联网,创新网络交易方式和营销方式,使交易过程安全、透明、快捷、方便。经过试运行,获得了良好的营销效益和投资回报。未来,我们筹划组建公司化运营,将交易方式和营销方式进行推广和做实,力争形成平台、规模,为“互联网+”创新和创业开拓新领域和新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2012. [3]全洪兵,张绍荣,李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与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4):126. [4]蒋文海,张绍浩.试论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创新社团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2,(12):67-68. 作者:李璐瑶 向军 王文兴 谭保华 梅 峰 冯滔 罗鹏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环境处于恶化状态。在此情况下,提出了相应的林业资源管理要求。我们应该重视林业资源,确保我们的环境不会继续恶化。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分析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1林业资源可以帮助我国改善生态环境 1.1林业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林业资源是我国的重要资源。林业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木材可以作为工具和书籍,促进我国的持续发展。此外,林业资源还可以帮助我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增加生物多样性,防止风沙,形成天然林。障碍等。无论从环境生态学或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林业资源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好地管理林业资源。只有合理管理林业资源,才能保证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 1.2林业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现状不容乐观。我国的土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二。林业资源管理存在一些困难。此外,由于土地面积大、人口基数大,我国林业资源面积正处于上升趋势,不能很快接近我国人均林业资源面积。除上述原因外,我国部分地区林业资源人均占有率与世界林业资源人均占有率之间的差距还比较落后。有些人缺乏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总是着眼于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后代面临的问题。这将阻碍林业资源的管理,使林业资源的管理成为可能。这变得非常困难。因此,为了改变现状,有必要对我国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3林业资源规划不合理 与世界相比,我国林业资源面积仍然较大,但由于林业资源分布不均,林业资源规划存在一定困难,使我国林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是允许一些走私者利用。此外,林业资源规划与实际利用还存在一定差距,不能很好地整合。目前,我国林业资源主要依靠政府完成规划。如果地方政府不能对林业资源进行一定的规划,那么地方人民对林业资源的合理规划就会更加缺乏认识和决心,这将给林业资源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林业资源的管理。 1.4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素质 在林业资源管理方面,林业资源管理人员仍然面临着最重要的管理问题。无论林业资源最终由人力资源管理的规模有多大。由于我国土地面积大,森林资源的分布更倾向于郊区和山区,而郊区和山区往往受到信息和交通的阻碍。大多数有专业素质的人不会选择在这样的地方工作。这样,在进行林业资源管理时,只能选择当地人民来帮助政府管理林业资源。然而,由于人们没有受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培训,有时他们可能从事林业资源的开发。 1.5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意识 森林资源的最大作用不仅是给纸和家具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是保护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相应的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固化土壤和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功能,即使政府一再强调林业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但在林业资源管理中,仍不能改变一些人的旧观念,使林业资源失去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原有和重要作用,转而提供经济效益。要保护林业资源,发挥林业资源的原有作用,就必须提高有关人员、周围群众、地方政府和其他林业资源管理的意识。 2森林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2.1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划林业资源 对森林资源,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划森林资源,是保护和最大限度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途径。目前,对于林业资源来说,要进行合理的规章制度管理,优化林业资源,首先要考虑两个方面的经济利益。我国在生产和制造某些产品时也需要一些木材。因此,在规划我国林业资源时,应规划一部分,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当然,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继续植树造林,确保我国林业资源遵循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有“得失”,确保林业资源“取之不尽”。另一方面,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合理规划林业资源,使森林资源发挥自身的生态效应,使林业资源管理更加顺利。 2.2林业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培养一些专业人才 专业人员可以在林业资源管理中发挥乘数作用。首先,林业资源管理者的选择需要有一定的要求,如需要前林业资源管理的相关经验,热爱林业,然后在林业工作中做出贡献。林业资源管理者可以进行一定的专业知识培训,保证在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中提出建设性的实质性意见,帮助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前进,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探索进步。由此可见,林业资源管理必须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意识。 2.3林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有利于完善林业资源管理 目前,我国林业资源管理大多由地方政府直接负责,但在林业资源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目前,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缺乏相应的意识。要提高相应的意识,可以从防火、防盗、防虫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当地居民的一些防火工作。意识上,不能在森林中点燃香烟,不要乱砍滥伐我国林业资源,加强地方政府对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管理,确保我国林业资源在管理上,不会受到一些不必要因素的影响。加强地方政府和周围群众对林业资源管理的认识,使林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有利于完善林业资源管理。综上所述,林业资源是我国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必须不断完善林业资源管理。林业资源管理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林业资源管理方案。本文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现状,提出了我国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析和相应的改进措施。 作者:周奕言 丁睦 单位:黑龙江省富锦市江防林场
1BIM的概念及其特点 1.1BIM的概念 BIM,即建筑的信息化模型,主要指的是完备、具体的信息模型。能够将所需进行的项目工程的全周期过程进行整合,并且为了能够管理简单、直接,将各个阶段与过程进行汇集。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三维数字的相关技术,对建筑物建筑工程进行中所具备的各个真实数据、信息进行模拟,为后续的施工设计与建设形成更加协调、统一的信息模型,彻底的实现了设计工作与施工工作相统一的工作形式,该种形式的运行设置能够大幅度降低工程的投入成本,全面保障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与工程的进度。此外,BIM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是现今时代中最为先进、高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并以该种技术形式作为基础,对建筑工程中所应用的数据与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能够全面掌控施工建设工程的数据模型。 1.2BIM的特点 首先,可视化,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传统模式的设计图纸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建筑施工行业的需求了,越来越复杂的建筑工程也无法使设计与施工人员根据平面图形就能想象并建筑。BIM技术刚好能够弥补这一点不足,该项技术能够以三维视图的形式将项目的整体构造展现,并完全实现信息共享;其次,可协调性,应用BIM技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完善其中的配合、协调性工作,并针对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对优化的策略,不仅如此,该项技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工程项目的内部构造与基础设计进行相应的设定与完善;最后,可模拟性。BIM技术的该项特征不仅表现在建筑施工项目中的模拟设计与模拟施工方面,还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模拟现场无法操作的工作与状态,如施工现场的紧急疏散、防漏模拟。 2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在以往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施工与设计是最为主要的两种工作形式。其中施工环节的运行与管理是最为繁复的,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经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需要面对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难以将结果逐步完善。不仅如此,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其中需要应用的企业与部门众多,而管理的目标设定是依据合同进行的,而后再由项目的负债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施工单位都是在中标之后才会切实参与到项目管理工作中。因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1)空间分布缺乏合理性,建筑所需的材料在施工现场并未被准确保存,使得在后续的实际施工中需要反复搬运,耗费人力物力与时间;(2)时间安排有误,各个不同的施工工序负责人项目进行之前并未进行合理的沟通,使得施工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存在较多不规范的流程管理形式;(3)整体设计的合理性较低,不合理的工程设计会导致工序重复与工程变化等问题,甚至出现返工等现象。 3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研究 3.1对建筑性能的优化作用 在进行施工建筑项目的结构设计工作时,首先需要细致的对其设计过程进行研究,使其整体的运行模式能够呈现在设计工作人员的眼前,有助于整体项目的完善运行。应用BIM技术,能够在将数据与信息转化为实际的三维模型,使设计的成果与样貌更加全面、立体的展现出来。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对该模型的不断研究与探讨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其进行较为优化的改进,保障设计的完善性;而对于建筑施工的工作人员而言,应用该项技术能够通过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发现设计图纸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提出控制与盖上的方式。可以说,该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建筑工程中,设计阶段所能产生的问题。 3.2充分的完成场地数据情况的分析 有效的利用BIM技术,能够利用数据创建建筑物的模型机构,进而全面改良设计的实际效果。在建筑施工的数据中,主要包括的信息有建筑物、施工地区环境、地理等方面,此类数据信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施工建筑的实际状态。应用BIM技术能够直观的显示出地表曲面中的各个高程数据信息,包括其中的坐标等。该种显示形式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帮助设计与施工的工作人员找到设计内容中所存在的部分错误或不够精准的数据,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优化。不仅如此,BIM还能在较大程度上只管的分析高程信息,其中通过不同的颜色将地形的整体起伏形式与变化表示,并以此为基础化信息数据,构建与之相对应的三维模型,能够更加精准且有效的辨别出不同的地理形式与环境特征,使得其整体的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3.3BIM在工程设计阶段中的有效应用 与其他工作形式不同,建筑工程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耗费的时间与精力都是巨大的,且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建筑的设计方案与建筑的实际操作会存在一定的矛盾,进而在较大程度上阻碍施工建筑的整体进度。比如,设计人员在对施工建筑进行方案设计时,忽略了其中的环境影响,那么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现场环境存在某一处的不足,则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而设计图稿的修改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此反复,不仅会造成工作人员的心态崩塌,还会让整个施工项目都耗费巨大的资源。而有效的利用BIM技术,能够将工程的实际状况进行模拟,设计工作者能够在图稿设计之初,便对施工现场具备相对全面的了解,能够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变换参数,而调整模型,使整个设计都处于最佳状态,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设计的优良性,极大程度的降低对人力、物力、时间的消耗。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BIM技术能够全面优化其整体的工作形式,本文就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的实际发展形式,提出了对建筑性能的优化作用、充分的完成场地数据情况的分析、BIM在工程设计阶段中的有效应用等三种形式的应用措施,对其后续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能够进一步保障其整体的发展与运行。
一、引言 石油工程是我国石油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工程项目,也是确保我国石油能源稳定供应的重要基础工程内容。因此在石油工程开展中不仅需要加强质量管理,也需要做好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保证石油工程资金的有效应用,提升工程效益,降低工程成本。从石油工程建设情况来看,工程材料与设备是施工中的主要成本内容,在整个工程成本中占比达到70%左右。同时受市场价格影响比较大,因此在工程造价控制中需要加强设备材料采购工作的管理,通过优化设备采购方式,加强成本管控,保证工程造价的科学性,为工程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 二、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管理在工程造价中的问题分析 (一)设备材料价格管理缺乏动态化 从当前部分工程设备材料采购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不重视采购中概预算的动态管理,仍然采用一劳永逸的静态管理方式,容易在设备材料采购中形成资金缺口,导致工程竣工后出现预算概算超标,投资计划无法有效落实的问题。在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静态管理中,先对投资的概预算进行计划编制,在采购中的价格设定以计划价格为标准,但是实际价格与计划价格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并在年底由物资部门负责对价格差异进行处理,因此预算编制效果对实际成本控制影响并不大。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油田企业不再编制内部计划价格,在设备材料采购中都是以市场价格为主[1]。 (二)设备材料管理方式缺乏宏观引导 工程建设中设备材料管理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方法作为引导,但是从设备材料价格的管控办法来看宏观指导工作落实不彻底,在具体落实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工程大部分都采用外包的方式,但是由于油田企业内部价格计划的取消,物资部门在采购中只能将最高限价作为控制标准进行概预算编制。在工程结算中,材料供料价格存在造假,只能采用以发票为依据的结算方式。虽然我国税务管理中对发票的管理强度加大,但是由于监督等方面的问题,仍然会存在漏洞,导致资金成本加大,造成经济损失。 (三)企业内部保护影响成本控制 一般来说,石油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中必须要先做好经济市场流动性的研究,并对市场维度适当拓展。但是部分材料供应企业在产品销售中存在只涨不跌的现象,如果市场中原材料价格提升,石油工程设备材料也会随之提升[2]。如果原材料降低,供应企业则按照原来价格出售。企业没有以调整内部生产方式的手段对原材料溢出价格进行内部消耗,而是将溢出价格全部由工程采购单位承担,甚至存在相对于原材料价格翻倍溢价的情况,影响施工工程设备材料价格管理效率。此外,部分设备材料比较特殊,在市场上存在垄断的情况,影响设备材料价格控制。 三、设备材料采购与工程造价控制策略 (一)做好设备材料价格基础管理 石油工程建设中为了保证设备材料价格管理的科学性,可以将价格信息管理工作与机关分离,由定额部门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则可以返聘企业退休人员担任,对于信息面比较宽的情况可以采用有偿服务的方式,平衡企业收支。企业造价管理中需要对取费标准进行改革,在费用的应用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管理。第一为,支出相应的信息费;第二为对于油田企业收支不平衡问题可以适当补贴,为工程造价控制提供参考。 (二)加强工程材料价格的控制 石油工程造价管理中,需要加强对设备材料价格的控制和管理,在实际落实中。造价管理部门需要结合当前企业运行情况,制定设备材料价格管理计划和方案,结合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如图1),加强设备材料采购数量和价格控制,并以市场调研数据为基础,在设备材料选择中以价格波动比较小的设备材料为主要选择,提升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同时在设备材料使用中加强交底管理,保证设备材料的使用效率,避免设备材料使用中损耗影响成本控制。此外,加强工程设备材料数量的采购计划安排,结合采购数量内容做好预算和统计工作,防止材料采购数量过大,导致材料囤积,产生浪费。也可以避免由于材料采购数量过少,导致工程开展不顺利,造成工程停工等影响施工进度,使成本增加。可以编制物资采购管理计划表,在工程开展前先做好技术交流工作,分析物资采购进度,明确物料生产、运输、中转以及交接等各环节的时间。并以为基础编制物资采购进度表,预测不同施工环节中可能消耗的时间,使设备材料采购与工程进度相符。 (三)采用季度结算价的方式 工程施工中部分设备材料的需求数量少,价格低廉,同时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波动小。针对这部分采购内容可以采用季度结算的方式,企业物资部在材料发放中采用加权平均计算法或者系数调节价的方式确定采购预算,防止在工程后期结算中出现扯皮等问题。对于部分设备材料价格波动比较大的设备材料,可以结合设备材料的具体差价情况做出特殊调整,具体调整工作由建委以及概预算中心共同负责。对于未计价的材料,比如水泥、钢材等物资管理可以以材料的出库价和短途运输价为基础。需要自行采购的设备材料则以最高限价为依据,但是结算中需要对是否含税价进行衡量,结合市场变化情况做好物资控制工作,合理调整季度结算价范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石油工程设备材料采购与工程造价直接影响工程效益,设备材料在工程资金支出中占70%左右。因为为了保证工程造价效果,必须要加强设备材料采购管理,结合工程材料特点选择科学的采购模式,打破市场垄断限制,制定完善的采购办法,保证工程造价效果。 参考文献 [1]肖红彩.浅谈设备材料采购与工程造价控制[J].砖瓦世界,2021(10):164,167. [2]李雪双.石油工程造价中材料设备价格管理问题探讨[J].中外企业家,2020(31):111. 作者:刘广 单位:大庆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0引言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学生参与度最高的全国性考试,其考试成绩不仅反映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其证书也是高校毕业生求职应聘中所必备的。评估高校各专业整体英语应试水平,对于高校管理层在专业层面上提出相关英语教学改革措施极为重要。Bootstrap与Jackknife是抽样调查中常用的重采样方法,Jackknife是由Quenouille[1,2](1949/1956)作为减少系列相关系数估计量偏倚的一种方法提出的,后来逐渐成为复杂样本方差估计的一种重要方法。Bootstrap是由B.Efron[3](1979)在Jackknife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利用重抽样方法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的统计方法。吕萍[4](2017)指出在数据分析中,若忽视层、群等抽样设计的复杂性,直接利用调查数据按照传统数据分析方法,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尤其是涉及标准误的估计。Bootstrap方法的优势在于对小样本进行评估时,可极大地降低评估样本不足对评估结果的影响[5]。该方法也在估计中存在些许不足,主要体现在重抽样都是在已知的样本观测数据中进行的,这使得自主样本与原样本的相似度较高,并且样本量越小,其相似度就越高,估计结果与真实分布的差异性也会越大[6]。Jackknife方法在方差分量估计和标准误估计上都较为准确,且其估计的准确性不随数据类型、研究设计和方差分量的不同而产生波动,具有较强的稳健性[7]。Jackknife方法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估计总体统计量时只利用了很少的信息,各采样样本之间的差异很小,每两个Jackknife样本中只有两个单一的观测值不同。本文在估计总体样本均值的过程中,考虑到Jackknife算法与Bootstrap算法存在的不足,提出Bootstrap-Jackknife算法,得到了更接近于总体样本均值的估计值。 1数据与估计方法 1.1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采集广州华商学院各专业学生在2017学年的四级成绩数据,共计9860条有效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数据对数化可以使得样本数据更加光滑,消除异方差,同时减小数据波动范围。 1.2Normal 将采集得到的观测样本x1,⋯,xn当做总体样本的近似,通过观测样本得到各样本统计量值以估计总体统计量,其中总体标准差的无偏估计如式,Bootstrap是一种著名的方差估计方法,其思想是通过重复抽样来估计总体分布。具体来说就是将得到的样本Fn(x)当做总体F(x)的近似,θ是θ的一个估计,通过从得到的样本中重复有放回抽样生成经验累积分布函数F*n(x),对生成的F*n(x)样本进行相应计算得到θ*,利用一系列θ*实现θ的置信区间评定。本文为了使全部的数据尽可能被采集,使得总体统计量的估计结果更为稳健,规定抽样次数B=2000;⑶对一个估计量θ的标准差进行Bootstrap估计就是将Bootstrap重复实验θ(1),⋯,θ(B)的样本标准差作为估计值,Jackknife可用于总体估计量的不确定估计,旨在减少估计的偏差。其思想为“去一”抽样,假设获取样本样本量为n,在第i次抽样中去除第i个样本数据i=(1,2,...,n),用剩下的(n-1)个数据作为抽样样本计算θ(i),分别对生成的n个样本计算相应的样本统计量,从而实现总体统计量的置信区间估计。具体步骤如下:⑴从观测样本x1,⋯,xn中做i次Jackknife抽样,生成第i个Jackknife样本⑵对n个Jackknife样本计算估计值θ(1),θ(2),⋯,θ(n);⑶当利用Jackknife对θ进行标准差估计时,21.5Bootstrap-Jackknife在实际应用中,Bootstrap对估计量的相关估计值具有随机性,即每一次运用Bootstrap算法抽样得到的估计值并不相同,而使用Jackknife对统计量进行估计时,各采样的样本之间的差异太小。本文考虑到Bootstrap与Jackknife的不足之处,结合两种算法,创新性地进行相关方差估计。采用Bootstrap选取多组样本,随后采用Jackknife对每组样本分别进行均值与标准差的估计,结合实际训练数据发现该方法得到的估计值稳健度更高。本文实现Bootstrap-Jackknife的具体步骤如下: 2实例分析 分别采用Normal、Bootstrap、Jackknife、Bootstrap-Jackknife方法,对实际样本数据进行均值估计,实际训练样本为该校各专业学生在2017学年的四级成绩对数。估计结果对比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数据可以看出:①对于Normal、Jackknife与Bootstrap-Jackknife这三种方法计算出的均值估计量仅有细微差异,而Bootstrap得到的均值估计值与其他三种方法得到的均值估计值相差较大;②对于标准差估计,Bootstrap-Jackknife估计得到的标准差要远远小于其他三种方法估计的标准差,这说明在对总体均值的估计中,Bootstrap-Jackknife的估计误差最小,即利用该方法得到的均值用来估计总体均值,其精度最高。另外Bootstrap与Jackknife的标准差估计值几乎重合为一条折线且远小于普通法的标准差估计值,这说明利用Bootstrap与Jackknife对估计量进行估计,其可信度要高于普通法得到的估计量值。为了更明显的显示四种方法估计样本均值的差异,本文将四种方法得到的样本数据均值估计值进行排序,具体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仅列举部分)。表1四种方法估计的均值排序对比英语国际商务会计学(ACCA班)...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B为比较Bootstrap-Jackknife方法与其他三种方法排序结果之间的差异,本文将各专业Bootstrap-Jackknife排序结果与其他三种方法得到的排序结果做差值处理,并进行绝对值运算,依据各差值结果绘制箱线图,如图2所示。图2各结合表1排序数据与图2箱线图可以看出:第一,Normal与Bootstrap-Jackknife在专业排序上的差异甚微,Bootstrap-Jackknife与Jackknife在专业排序上的差异最为显著,这说明就均值估计而言,Jackknife估计的稳定性并不高;第二,就排序数据上来看,该校英语四级应试能力前三的专业为英语、国际商务和会计学(ACCA班),而英语四级应试能力较差的专业为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这三个艺术专业。 3结论 本文基于广州华商学院2017学年各专业学生四级成绩数据,运用Normal、Bootstrap、Jackknife和Bootstrap-Jackknife四种方差估计方法分别评估该校均衡,是一种均匀的密集采样,导致训练困难。 4结束语 本文选用的YOLOv3和SSD框架可实现四种阔叶材高效、准确辨识,YOLOv3框架辨识准确率更高,而SSD框架用时更短。总体而言,SSD对四种阔叶材做到了更高效自动辨识,可以在保证辨识的正确率前提下能够更快的处理样本,提高了阔叶材的识辨识效率。本文识别准确率没有达到100%,综合分析与图像特点有关。本文只对四种木材样本进行研究,阔叶材种类相对单一,但是每种阔叶材采集的样本量较大,结果更具有适应性,下一步将从提高样本的多样性入手,增加不同阔叶材材种的训练集,从而提高模型的抗干扰和泛化能力,使其更适应于更多阔叶材材种的辨识。 作者:夏艳 张丽娟 单位:广州华商学院
目前,塑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包装物生产、房屋建筑、汽车生产、电气与电子、农业、居民家具家电、运动、健康与安全等领域。塑料的大量投入生产,全球塑料年产量已超过2亿吨,然而,针对废弃塑料的回收及处理却缺少有效的方法,微塑料的污染已遍及海洋、土壤及大气中。2009年,国内就有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进行过论述,近年来,微塑料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目前,在大西洋、太平洋、极地和深海都已发现微塑料的污染[1],地中海东部微塑料污染是迄今有记录以来污染最为严重的。与海洋相比,陆地土壤中的微塑料污染更加严重,甚至已经危及到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气。 1微塑料的分布 2004年,英国学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直径小于5mm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薄膜。2015年3月,加拿大政府建议把微塑料粒子的大小定义在0.01μm到5mm之间。海洋中的微塑料被形象地称为海中“PM2.5”。微塑料不仅侵占土地资源,也已深入江河湖海之中,并且波及南极海域,微塑料污染严重,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海水中微塑料含量的多少,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微塑料分布最为集中的是近岸海水区域,尤其在临近城市人口密集区域、排污区、滨海旅游区、大工业集中区、港口作业区和陆源河流注入区。由此可知,海洋中微塑料主要来自陆源塑料垃圾的输入,附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城市生活塑料垃圾排放以及渔业生产活动等[2]。1998年,研究人员在肺癌标本和非肿瘤性肺组织的标本中发现了吸入纤维素和塑料纤维。科学家使用层流罩阻断了外来纤维和塑料的污染,结果发现,在这些新鲜的肺组织中可以反复观察到异质性纤维和塑料纤维的存在,经猜测吸入肺部的微塑料可能是来源于空气中。Dris等[3]观察到法国巴黎大气中存在四种纤维,认为室内空气纤维状微塑料污染可能是大气环境中微塑料的重要来源。周倩对中国滨海城市大气环境中微塑料沉降样品进行分离和鉴定,这也是中国首次报道大气中微塑料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大气环境中微塑料有4种形貌类型,即纤维类、碎片类、薄膜类和发泡类,绝大部分为纤维类[4]。大气中微塑料的沉降也是海陆中微塑料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2微塑料的危害 塑料是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生产过程中通过添加各类增塑剂、助剂、阻燃剂等有机化学物质来改善塑料自身性能。例如,塑料中含有的双酚A,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以及纺织品中添加的多溴联苯醚。这些有机化学物质具有较大的生物毒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通过生物食物链进行累积,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鱼类、甲壳类等动物摄入塑料颗粒,但大多会经过消化系统,随着粪便排出。斑马鱼摄入20~1000nm的各种粒径的聚苯乙烯颗粒会对腮细胞的DNA造成轻微的损伤[5]。棉检工作人员长期吸入棉尘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大气中的纤维状微塑料可直接影响人体肺部健康。纳米粒径的微塑料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生物体的循环系统及淋巴组织系统,导致生物体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生长发育不良、繁殖能力降低、免疫毒性及遗传毒性的产生等。粒径小于16μm的微塑料会转移到贻贝淋巴系统,粒径小于80μm的高密度聚乙烯微塑料可在贻贝消化系统中富集,导致血流粒细胞增多和溶酶体膜不稳定等,引发机体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6]。经过食用水产品进入人体的微塑料,一部分将蓄积在体内,影响人类健康,另一部分将随人类粪便排出体外,已有研究报道,人类粪便中发现微塑料的存在。微塑料表面具有疏水性,能吸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和金属化学污染物,如多溴联苯醚、有机氯农药、双酚A、铅、铬、镉等。这些有机毒物及金属毒物的长期摄入,会造成生物体肝脏、心脏及肾脏等组织损伤。例如,一定量的双酚A可抑制腔前卵泡中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干扰卵泡发育、颗粒细胞增殖和卵母细胞成熟。多溴联苯醚是塑料生产中所添加的阻燃剂,会使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紊乱。重金属对肾功能的损害是通过损坏肾小管上皮细胞,在铅中毒性肾损害的显著期,显微镜下有大量肾小管坏死。 3微塑料的防治 首先,应增加可降解塑料的开发及实现工业化,减少传统塑料的生产及使用。目前,全球研发的生物降解塑料品种达几十种,但实现工业化的有限。可降解塑料已应用在汽车行业、农业、食品包装行业。奔驰、宝马、丰田等汽车企业采用可降解塑料聚乳酸、聚羟基脂肪酸类高分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做零部件;农业上使用可降解塑料聚β-羟基丁酸酯做包埋剂。其次,普及塑料的循环利用,落实“限塑令”。“限塑令”施行至今已经10年了,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的塑料袋使用量减少870亿个。随着网上购物、外卖与快递行业的兴起,塑料包装袋的用量迅速增加,加剧白色污染。“限塑令”的落实,“谁生产,谁负责”政策的制定,鼓励外卖、快递行业使用绿色包装代替廉价塑料。限制廉价塑料的生产,严禁废弃塑料流入生态环境。然后,收集处理海洋、陆地以及大气中塑料垃圾。荷兰21岁发明家史拉特设计出一种借助海流力量收集海洋塑料垃圾的装置,最多可以收集3000m3的塑料垃圾,相当于一个奥运泳池的容量。戴尔公司设立了一个新项目,回收原本可能流入海洋造成污染的塑料,制造成包装材料,既能减少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污染,又能回收利用塑料。国内可研发海洋垃圾收集装置,或购买已经成熟的装置来收集沿海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最后,降解生态环境中废弃塑料,减少塑料垃圾污染。环境中的传统塑料的降解方法已有报道,真菌、细菌、降解基因及酶均能降解聚氨酯塑料,黄粉虫和大麦虫啃食泡沫塑料,能有效降解聚苯乙烯,昆虫及其肠道微生物可以高效降解聚乙烯和聚苯乙烯,但是实际降解速率很低,无法应用于实际。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将实验室成果实现工业化,可以有效解决现在的塑料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倩,章海波,李远,等.海岸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5,60(33):3210-3220. [2]龙邹霞,余兴光,金翔龙,等.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进展和问题[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7,36(04):586-596. [4]周倩,田崇国,骆永明.滨海城市大气环境中发现多种微塑料及其沉降通量差异[J].科学通报,2017,62(33):3902-3909. [5]蔡亚云,赵佳玥,李文锋,等.不同粒径塑料微颗粒在斑马鱼腮组织中的积累及其对蒽毒性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7,23(06):1154-1158. 作者:王晓卉 单位:贵州警察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生物技术专业是与生物、医学、化学等领域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在这方面学习的学生不仅要掌握高深的生物化学知识,还要拥有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高通量筛选的相关基础。因此为了更好地为生物技术后续相关课程打好基础,学生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生物医学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应该具有雄厚的化学基础。无机化学作为一门重要基础课,是生物技术专业大学新生入学后所接触的第一门化学课。学好这门课,对于打好学生们的化学基础,培养学生们对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从事生物技术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多年,对无机化学授课时基本理论和基本公式多、基本概念单调枯燥深有体会。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大胆地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下我们就介绍本人近年来在无机化学教学改革中所进行的探索。 1开展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机化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其发展过程有数千年的历史。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对学生只是灌输基本理论和概念,那么就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整个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死气沉沉。为了测定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在授课的过程中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例如在介绍元素和健康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还提前让学生们通过各种数据库去广泛地收集资料和文献,了解元素在生命健康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归纳总结形成一篇篇综述。在上课时,教员先开个头:元素在生命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时一位同学就跃跃欲试了,教员让他站起来,这位同学就结合自己的综述介绍钠和钾的生理功能:Na+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K+是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也是细胞外液的重要成分。人体内的Na+和K+离子能控制细胞、组织液和血液内的电平衡,以起到保持体液正常流通和体内酸碱平衡的作用。Na+能维持体液渗透压,并保持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和细胞的通透性。K+是丙酮酸激酶的辅基。K+和Na+对神经信息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时教员就补充:人体血浆中K+浓度为5mmol•L-1、Na+浓度为143mmol•L-1,而细胞内液中K+浓度为105mmol•L-1、Na+浓度为10mmol•L-1,因此将K+从血浆中运输到细胞内需通过特殊的离子通道。然后教员给学生们展示由D.A.Doyle测定的K+通道结构图,并讲解通道的结构和运送K+的工作原理。而在介绍砷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时,教员先引出砷是有毒的元素,但是如果能恰当地发挥它的毒害作用,以毒攻毒,可能对一些疾病具有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在教员的提示下,一名准备充分的同学自告奋勇地介绍砷与疾病的关系:砷及其化合物多具有毒性,两千年前就有砒霜中毒的记载。20世纪的早期阶段,人们开始致力于有机砷化合物的合成,并用于传染病的治疗,至1937年,已人工合成8000余种砷化合物用于医药。在不同年代,砷剂被用来治疗皮肤病、寄生虫病、气喘、疟疾、结核病、神经病、风湿病甚至糖尿病等。直到1943年青霉素的开始使用,砷化合物作为药物的研究热潮才逐渐平息。这时教员提示砷的研究并没有停止,并补充:在上世纪70年代初,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孙亭栋从治疗淋巴结核的民间验方中受到启发,发明了“癌灵一号”(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并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1996年国际学术界权威杂志《Science》以“古老的药物放射出新的光彩”为题介绍我国学者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成果,为国际医疗界瞩目。如今,亚砷酸注射液已作为国家一类新药上市,美国FDA已批准该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通过教员引出问题并提示学员从搜集的资料中归纳总结,然后在课堂积极地开展教学互动,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扎实了,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升,学生对这种授课方式普遍反映很好。 2介绍与本学科有关的最新研究进展 无机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只强调抽象的理论,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在一些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与本学科有关的最新进展,就能明显地改善课堂的气氛,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化学反应的方向时,要给出大量的理论推导和公式,学生对这些高深的理论有哪些用途感到很困惑。我们在将理论讲透和摆明之后,并没有草草结束了事,而是将化学热力学理论在药物设计中的最新应用———药物设计中的自由能计算模型呈现在学生面前。自由能计算模型为药物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信息,目前已应用于药物分子的设计中。药物分子设计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应用于创新药物先导结构的发现和优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90年代,药物分子设计已作为一种实用化的工具渗透到药物研究的各个环节中。直接药物设计就是从生物靶标大分子结构出发,寻找、设计能够与它发生相互作用并调节其功能的小分子,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分子对接法。即通过将化合物的三维结构数据库中的分子逐一与靶标分子进行对接,通过不断优化小分子化合物的位置、方向和构象,寻找小分子与靶标生物分子作用的最佳构象,计算其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能。利用分子对接对化合物数据库中所有的分子排序,即可从中找出可能与靶标分子结合的分子,通过受体和配体之间结合Gibbs自由能的评价,优先选择Gibbs自由能小,与靶标分子结合强的小分子作为拟合成的分子,从而大大提高了药物设计的效率。向学生讲授完这些内容以后,我们在电脑中结合分子对接程序模拟与癌症靶标大分子、真菌靶标大分子对接的小分子的筛选过程,通过Gibbs自由能的计算在小分子库中筛选出几种代表性的抗肿瘤、抗真菌化合物的结构。如果我们只向学生直接灌输枯燥的热力学理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得不到激发。如果我们能结合这些难懂的理论讲授它们在药物筛选中的重要应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显著的激发,教学效果就有了显著的提升。 3引入案例式教学 无机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我们在向学生们传授化学理论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指导生产实践。为了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了案例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配位化合物这一章内容时,除了重点阐明配合物定义、组成、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外,我们还要讲配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例如在讲铅中毒时,注射枸橼酸钠针剂使铅转变成无毒的枸橼酸铅以排出体外。在讲U、Th、Pu、Sr等放射性元素中毒时,则需要EDTA的钙盐与这些放射性元素结合来将它们排出体外。在讲Hg中毒时,让学生知道Hg常与酶的活性中心-SH结合,从而破坏酶的结构,使之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注射二巯基丙醇则可与汞形成配合物排出体外,从而使酶的活性得到恢复。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引入了一个教学案例:1960年正月,山西平陆县发生了61个农民兄弟的集体食物汞中毒事件,而当时能解毒的药物就是二巯基丙醇,这些药物在平陆县城没有,只在北京特种药品商店有。当时县里正在谋划这一年的生产计划,老书记果断地停止了会议,通过紧急讨论,决定向北京求援,在正月里将电话打到北京王府井特种药品商店。药店的员工接到电话就立刻准备药品,全速运往机场。凭着对阶级兄弟的深厚感情,卫生部、民航局和人民空军都紧急行动起来,争分夺秒地为了挽救生命。在人民空军的协助下,空军飞机抵达了空投地点,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惊心动魄地降低高度,在有火堆信号标志的位置准确地空投了一箱二巯基丙醇药品。注射了这些药物,61个农民兄弟的生命很快得到了挽救。在讲授完这些内容之后,教员还将一个相应视频短片播放给大家看。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学生们被其中的情节和二巯基丙醇神奇效果所打动,对配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在讲授配合物的内容中穿插配合剂解毒的教学案例,原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总之,通过对于无机化学以上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罗俊 刘宝姝 张欣荣 邱丽娟 李武宏 杨峰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本科专业生物技术论文 1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1.1内蒙古自治区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高新生物产业,生物产业形成了生物原料药、动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发酵制品、中蒙药等系列产品。(1)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和生物疫苗,提高甘草、黄芪、麻黄、锁阳、苁蓉、沙棘等道地沙生中蒙药材活性成分提取技术产业化种植水平,建设绿色中蒙药材种植基地。以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生物物种安全和食品安全保障为重点,开发方便快捷的检测技术、新型诊断试剂、高端疫苗等相关产品,建立完善兽用疫苗产业链。(2)生物农牧产业。以基因工程、分子育种、航天搭载等技术手段为支撑,围绕内蒙古新增100亿斤粮食工程,加强对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向日葵等大宗农作物优良品种研究开发,推进农作物品种改良,加强对脱毒种薯、大粒抗逆性荞麦、优质杂交燕麦及优质林木草种子研究推广,培育形成大宗农作物育种产业链。(3)生物制造产业。以开发生物资源、培养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产品为重点,加强现代生物发酵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大力推进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培育形成以玉米和畜产品加工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等生物制造产业链。(4)生物能源产业。在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赤峰市等周边地区,建设非粮油料作物和高油微藻、油脂原料等生物质原料产业化基地;建设生物质柴油及生物质燃料乙醇等液体燃料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开展以沙生灌木林等燃值高的速生能源植物为原料及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示范工程。 1.2生物技术专业的设置是学院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拥有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建立了完善的课程、专业及校内外实习实训体系,形成了优良的教风与学风,是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优势,为进一步培养生物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设立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更是专业本身发展得内在需要,将带动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和园艺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力提升,进一步促进我院应用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所以设置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对我院的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2.1扎实的办学基础 生物技术专业以自治区生物制药基地为依托,结合食品药品发酵行业的生产设计、产品后期处理以及生物制药现代化生产手段,以培养满足自治区地方经济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生物技术专业从筹办以来,一直受到学院的大力支持,首先是引进高学历人才,现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14名。2006年承担中央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项目,累计投入专项经费400万元,建立了完整的校内实验室。学院设置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和应用化工专业,为生物技术专业在食品发酵和化工原理上的实践提供了保障,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同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拓宽就业渠道。 2.2开设生物技术专业所具备的条件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教学团队是内蒙古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1)专业师资情况。生物技术专业有专任教师1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13名(其中博士4名);副高以上职称教师5人,占36%;40岁以下教师占60%,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老中青结合。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2)教学、科研情况。专业教师主持自治区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主持呼和浩特市科技局重大科研项目2项,科研经费达到150多万元。(3)校内实习基地准备情况。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在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生物技术专业建立了生物化学等10个基础实验室,建立了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6个专业实验室,建立了发酵工程实训室、食用菌栽培技术实训室、凝乳酶生产实训室、啤酒生产实训室、花青素提取实训室5个专业综合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面积达2000多平米。 3结语 综上所述,设置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是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专业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行业人才实际需求的结果,因此在现有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基础上设置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作者:范文斌刘义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高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1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方法不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很多教师的观念和想法与学生截然不同,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表现更为突出,因为对学生的认识和研究不够,从而对学生的行为不认同,很难与学生打成一片,所以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一些年轻的教师或非师范毕业的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研究不够,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准确认识,并表现出对教学和学生工作没有耐心,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此外,课堂讲授方面,大多数教师主要还是采用传统板书讲授方式,简单机械地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缺少对学生的吸引力,忽视学生认知情况及教学内容难度,填鸭式教学,其效果并不理想。 1.2实践和技能教学重视不够 1.2.1重理论轻技能 很多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解不透,对技能教育重视不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认为学生掌握好理论,即可解决一切问题,实践教学要求较高,耗费精力和财力,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使学生掌握教学技能,因此不注重实践技能的教授。为了教学方便或因使用设备场地不便一些教师随意安排实践教学存在未授理论课程便进行实践教学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不到重点。有些课程虽然采取边授课边实践或理论授课后进行技能学习,但是由于课程安排不科学,或者没有实践后的总结,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例如微生物发酵、酶制剂生产和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都是过程复杂、关联性较强且标准较高的技术,如果课程安排不合理、次数和时间不够或技能教学重视不足,都会使学生是很难真正熟练掌握。 1.2.2缺乏实训基地 某些专业和方向相关课程的技能学习需要完善的校内实训场所和特定的校外实习单位才能顺利完成。例如,由于没有炼苗室和试验基地,黑龙江农业技术职业学院生物技术方向的学生在学习组培技能时,很难领会温度、水、气是炼苗成功的关键因素,难以真正掌握相关技术;食用菌方向的学生也只能在实验室完成食用菌拌料、装袋和消毒的过程,而学不到后期的管理和深加工等环节;酶制剂生产方向的学生在学习酶制剂生产相关技能时,由于没有专用的场地和设备,只能到其它专业或系部发酵实训基地观看相关设备,不能动手操作。到目前为止,生物技术专业所有方向的课程技能学习都没有真正的实习单位或企业。 1.3培养方案不完善 1.3.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的形式,是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生物类复合人才,这不仅是企业用人的标准和原则,也是生物技术专业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然而,由于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强等原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现阶段所设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1.3.2课程体系有待于改革 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塑造实用性、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然而,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目前实施的课程体系与这一目标相差甚远,主要表现为课程多、针对性不强、特点不突出,两学年共休30多门课程,且几乎没有能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课程;课程体系不科学,不同课程知识重复多,例如相关微生物知识在酶制剂生产、组织培养和发酵等课程都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述;难度大,多数教材是压缩版的本科教材,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逻辑性不强,课程顺序不合理,例如微生物、细胞和生物化学相关基础课程开设在第2学年;实践课程欠缺,如酶制剂生产专业没有生产设备和校外实习基地,教师难以真正实现实践技能教学。 1.4资金和设备投入不足 以就业为导向,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将技能培训放在突出位置。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地方,技能教育离不开实训条件,没有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就难以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开设专业较多,资金投入以及生源存在分布不均等现象,造成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设备和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院存在资金投入不科学的问题,学生多的专业投资多。生物技术专业是国家重点专业,但由于招生数量不够多,在资金和设备投入方面与其它专业相比稍显不足,如酶制剂生产专业没有规模生产设备及蛋白质分离纯化相关仪器和设备,食用菌栽培缺少菌种保藏所需的冰箱和大型灭菌设备。 2培养高素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对策 2.1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在课程开设上,一定要根据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数量和比例,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叠和混乱。在顺序上要讲究逻辑性和科学性;在内容上要讲究实用和适用性,基础知识面要宽广,专业技能要实用先进,难度要降低;在课时分配上要体现全面加强学生技能提高以及学生要有充分的自由时间自行进行个人全面素质提高的特点;其次,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企业的性质和要求,明白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邀请企业行业的技术人员或专家参与制定教学培养方案,从而使制定出的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及实用性。 2.2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一定要摈弃陈旧生硬的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以技能化为主,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原则。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分类分层次教学推进。把学生分为不同等级水平的班级,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做适当的调整,最终确保每个学生都听懂授课内容,掌握实践技能。 2.3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保证教学正常进行,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一定要根据行业企业的标准要求和国家相关文件的规定,建立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配备相关设备,且保证设备设施的高效合理使用。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酶制剂生产要建立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发酵生产线和基地,特别要购买高效实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设备;食用菌生产方向必须购买大型灭菌设备和建立食用菌栽培基地,使学生体验真正的生产环境,真正掌握相关生产技能。同时,依托校内现有的实训实习基地,将校内实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学生不出校门便可接受实训,尽量缩短毕业后尚不能独立工作的缓冲时间。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和现有教学条件,进行实践实训,例如第1学期先到相关行业了解大体生产情况、生产流程及基本要求;第2学期回到学校学习理论和实训;第3学期再到企业工作实践;第4学期回校巩固加强,把实践知识归纳总结上升到系统理论。或者边学习边实践,或者在实践的过程学习,最终回校复习巩固,或者先集中学习理论,最后集中实践。总之,采取灵活的方法,力争达到良好的技能教学的目的。 2.4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特别是一只高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团队主要有4种途径:一是有计划。有顺序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工作,积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二是重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积极选派相关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或到高等院校深造,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汲取教学经验;三是聘请一些业务熟练且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从而做到与企业互通有无;四是招聘对口行业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使教师的个体专业知识和企业经历得到增加,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只有如此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才有希望。 2.5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高职院校应该培养高素质、多技能、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方面,都要以学生的就业前景为导向,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学生就业范围。实习前后或毕业前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中的就业指导培训;学院、系部和就业指导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和渠道;尽力增加订单培养,积极为学生和企业牵线搭桥,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省外或国外的劳动输出。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和培训也非常重要,创业是积极的就业,是就业的发展和延伸。积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尝试性经营活动、科技创新和专利发明。为了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降低创业难度和提高成功率,学院和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创业知识培训和指导;师生结合或学生结合成团队进行实业发展或其它经营活动;院校要积极为学生申请国家提供创业的基金或每年从经费中抽出适当的部分作为学生创业基金或贷款;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保障和鼓励学生创业,为学生创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帮助和支持。 作者:孟滕张瑜张术丽陈广玉孙文鹏任学坤单位: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实践体系建设 1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 1.1加强学校软实力和硬件设施的建设 构建良好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体系,需要加强学校软实力和硬件设施的建设。这里的'软实力'是指学生自身的钻研与努力程度及老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钻研与努力程度,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明白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自己主观的钻研与努力的必要性。其次,近年来教师的学历水平越来越高,但大多数年轻的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直接走上讲台,没有经过工厂的生产实践,实际实践经验不足,因而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时显得底气不足,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欠佳。因此,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该尽量招聘实际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人,亦或者将实际经验缺乏的老师送出去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而为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提供保障。硬件设施是指相关的设施设备,是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很多学校存在教育经费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得硬件建设不足,如教学设施差,设备缺乏,实验室时间安排紧等,从而使很多实验实践在匆忙中结束,没有达到开设实验教学的目的。因此,高校应该: 1)尽量完善教学设施,购买相应生物教学设备; 2)合理的安排、利用和管理好现有的实验室及其他设备; 3)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当减少实验小组的人数,增加实验的批次,以保证实践教学保质保量的完成。 1.2改革和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只单纯地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而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同样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一般的学校都没有制定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与考核标准,而现存的教学考核方法对于实践教学来说,是不够科学的。高校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评价制度显然无法对注重过程、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教学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针对实践教学体系,对相应的考核方式进行如下改革: 1)调整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查模式,即除了只考查理论知识和平时表现的传统模式外,还应当增加对实际操作的考查力度,且对实际操作的考查应包括基本实验技能考试和综合创新能力的考查。 2)增加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参加有利于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活动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增加实践活动的学分比重,从而制定出一套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2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观念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往往只把受教育者获得书本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所以,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始终占重要地位,这使学生的创造性被日渐消蚀,特别是许多实验还停留在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上。这种落后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既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又使学生缺乏独立实践和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进入社会后形成所谓“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的被动局面及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而实践教学不仅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基础性实践训练的重要环节,也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着力培养出专业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构建了生物技术专业多层次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2.1第一模块———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构建的生物技术专业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第一模块为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它包括第二课堂,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创新实验四个层次。 2.1.1第一层次———第二课堂在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中,第二课堂的内容最为丰富,涵盖面也很广(详见表1)。这一层面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不同的活动方式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除此之外,还可以训练学生相应的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品格。例如,我校邀请知名人士进行学术讲座,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举办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调查等,除了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能锻炼他们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此外,进行社会调查在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为以后能更好地融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2第二层次———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这一层次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和实验技能培训两方面。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众多,但我院基本都安排了相应的课程实验(见表2),并由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实践教学。从最简单的显微镜的使用,到基础的生物化学反应,再到分子层面的相关实验等所有课程实验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老师都会向学生讲解清楚,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节,老师们都是严格要求,并要求学生尊重实验事实,不得随意修改实验结果。我院开设课程实验的目的是除了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提高基础实验能力之外,也是为了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2.1.3第三层次———专业综合实验生物综合实验是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模拟科研的思路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二级学科的界限,站在生物一级学科的平台上,科学地设置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注重开放性和创新性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探究适合生物学科特点的有一定特色的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这是我院的一个亮点,也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它主要包括综合实验和科研训练,我院的部分综合实验课题和科研立项项目详见表3.综合实验和科研立项主要是依托各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给出相应的实验选题,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综合实验具体的课时和开课时间安排见表2,每个实验选题都有相应的老师指导。为了保证达到开展综合实验的目的,我院对选择每个实验课题的人数进行了限制,额满后,仍想选的学生可在下学期再选做。综合实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比课程实验高,整个实验过程需要各小组成员自己协商安排,这不仅要求学生有团队合作能力,更考查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科研立项则是由相关老师指导学生申报,获批之后,学生依靠自己查资料,看文献进行试验。这一层面的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素养,同时加强对学生实验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2.1.4第四层次———专业创新实验这一层面的专业创新实验主要包括创新实验、科研课题研究。它也是依托我院各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及其中的交叉领域建立起来的,实验选题是来自于生产第一线的问题或者教师的科研攻关课题中的问题,如柠檬酸液体深层发酵和提取,中国黄牛mtDNAcytb基因分子进化分析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入相关老师的实验室,进行创新型实验或者科研课题研究。由于这一层次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有些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充分调动所学的本专业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虑和合理设计才能完成,所以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但构建这一实践教学体系仍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这一层面,真正体现出了学生是实践的主体。老师先对创新实验的选题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由学生自己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就可能会有创新的方法出现,然后进行交流。这种做法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引起他们的科研兴趣,造就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而且对教师的科研思路的拓展也大有帮助。而最终不管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都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多渠道学习机会和训练创新性思维空间,从而也达到了通过此项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 2.2第二模块———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构成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第二个模块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为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两个层次: 2.2.1第一层次———课程见习课程见习是指在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给出一定的课时,安排学生到生产或者工作一线去观摩、学习与课程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实际操作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活动,是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其形式包括参观和考察。课程见习活动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有效手段。在见习过程中,我院的的师生都是严格按照有关单位的相关制度,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的,以确保让学生有所收获。 2.2.2第二层次———毕业实习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一般都是到相关的企业参加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联系好实习基地。我院为学生联系的实习基地不仅数目较多,且涵盖面广,有食品方面的,如湖北万荷堂莲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冶市灵溪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等;有生物化工类的,如黄石兴华生化有限公司;有生物医药方面的,如泉州蓝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石市威士生物制药厂等,此外还有污水处理厂,如黄石市城市排水公司和黄石市污水处理公司。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积累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有重要意义。在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的过程中,最好的做法是能够实现学校、企业联合办学,学校向企业输送优秀的实习人才,企业应将其作为自己的员工进行严格而全面的实践培训,实习实践结束后,企业有优先择优录取实习生的机会,只要学生与企业达成共识,即可签约。这样不仅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极大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实习实践的成效,也可以促进就业,真正实现校企互利互惠,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都受益。 3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本院构建了生物技术专业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后,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首先,通过这样一个实践平台让学生进行正规而严格的训练后,我院学生多次在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次,近年来我院就业率一直较高,根据学校招就处的统计,截止到2012年8月30日,我院2012届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5.24%,远远高于全校92.80%的平均就业率,其中协议就业率再创新高,达到85.56%(含升学36.36%)。最后,近几年的考研成果更是丰硕,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分别考取中科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重点院校,历年的考研率也在全校名列前茅。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院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给了学生很好的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在考研的复试中脱颖而出。上述一系列的成果都证明我院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性和可行性,本文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以期为同类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但由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迅猛,同时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多元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学科,因此,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将会永不止步。 作者:涂俊铭郑梦健单位:湖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研究 1实践教学的分析 生物技术专业具体是实验性的学科类别,并拥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具体包含毕业设计、教学实习、实验课的教学,或者还能够理解为是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实践性形式的教学载体,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拥有着较为核心的价值。其中的实验课程教学方面,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会将实验课和理论课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是不正确的。因此,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把实验课单独的设置为一门课程,同时要以大实验的方式进行现代生物技术的探究,便于利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统一管理、统一安排以及统一规划,将物力、人力资源的有效应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实现。进行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技能训练作为关键再开展细致的教学组织内容,严格关注实验的程序共性以及技术原理的构建,并将实验对象与材料之间的区别淡化,还要将验证性的一系列实验减少,将开放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增加,从而将层次丰富的开放型实验教学建立健全。进行教学的实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在特定的企业进行实习,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科研当中,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科学探究训练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强化。此外,还需要强化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组织,要在教师有效引导条件下,引导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独自完成,并且在论文写作、设计实验、文献查阅等细节部分,都需要亲力亲为。 2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分析 在创建生物技术专业的过程中,较为核心的成分是人才的培养规格以及人才的培养目标问题。当定位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时,其中对于人才培养的确立,需要主动并积极的与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思想充分适应,要把人才的培养方面细致的作用在应用型的人才之中。并且,想要将生物技术专业的创设历史以及学科的优势有所凸显,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效的进行定位,要将应用基础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同时基于此对学生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组织,从而拟定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设计内容与教学计划。对于拟定出的人才培养规格当中,需要有其关注的是具备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开发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素质教育的分析 对于指定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重要相应的减少,同时对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要有所增加。以鼓励的方式,让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们选取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科目,同时要求对人文社会科学与专业课的学习游刃有余的学生,对企业的经济法进行适当的辅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知识面提升。同时,要在外语以及计算教学方面有所加强,要将英语学习作为重点,其中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时,专供公共英语,以二级英语作为最低等级,在毕业之前需要通过国家的四级考试。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时将专业英语作为重点,利用外文的阅读等方式开展外语的学习。计算机要将基础课程作为根本,不断将计算机技能提升。此外,还要组织或创设不同类型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学术型活动,以此来将学术的氛围活跃起来,还能够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引导与鼓励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社会调查与社团的活动当中,同时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活动积极参与,将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4课程体系的分析 所谓的课程体系所指的就是,对培养专业目标的实现,是创建学生主要知识构架的核心阶段。按照对学科基础的强化,对专业口径方面的扩大,对培养人才适应性、前瞻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原则的增强,需要在几个方面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针对性的构建。其中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分为: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公共基础的课程主要包含:计算机、外语、物理以及数学等。专业的课程主要包含两大类别,其一是对选修课程的指定,包含: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免疫学等;其二是任意形式的选修课,主要包含:化工原理、生物统计学、生物物理学、蛋白质化学、分子遗传学等。具体是想要将学生的学术视野拓宽,将学生知识面开拓,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拥有较为巨大的创新发展空间。 5结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现如今所发展的生物技术产业,有必要大规模的培养生物技术的综合素质人才。通过创设生物技术专业,完善的开展了创新体制,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中都没有相应创设,这主要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发展形势。因此,对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王伟吕凌云孙晶单位:大连市金州区食品化妆品监督所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生物技术与疾病治疗 目前现代生物技术已经与临床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对人类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技术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针对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药物、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治疗等。例如,利用基因治疗技术可以将目的基因重建后靶向导入体内细胞,使其置换病原基因或使其在病变部位进行可控的表达,从而恢复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或使病变组织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的目的[3]。器官移植是生物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2]。目前供移植用的组织器官非常短缺,而人造器官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2生物技术与制药 生物技术制药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利用生物技术制备药物和从天然生物材料中提取药物。随着化学制药研发遇到瓶颈和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生物制药已成为医药产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和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在全球医药产业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目前,生物技术药品已应用和渗透到医药、保健食品和日化产品等各个领域,尤其在新药研究、开发、生产等方面生物技术方法已成为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8年教育部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专业目录,隶属理科办学专业,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4]。虽然我国生物技术专业的教育历史不长,但鉴于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生物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巨大潜力,因此在短短的十几年间,该专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全国少数的理科热门专业之一。正是由于这股生物技术热潮的出现以及高校扩招等原因,使得不少学校在并不充分了解生物技术专业特点的情况下跟风开设该专业,结果导致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切实际,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上单一雷同,不考虑社会实际需求以及自身学科特点,盲目学习重点院校办学方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执行的结果,是不同学校培养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社会上相应出现了人才的相对过剩和人才的绝对不足的矛盾[5]。为此,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强化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人才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主体,医学院校应加强学生基础医药知识的学习以及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1]。并注重向学生展示生物技术方法在医药领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兴趣。 4创办具有医药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 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但是,由于国内相关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还存在一些缺陷,缺乏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力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需求相吻合,从而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这就要求相关医学院校重视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为社会培养具有医药特色的复合性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4.1优化课程体系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必要保障。教育部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相应的要求,该要求构成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4]。该框架作为各校办学的一个宏观指导,其中核心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各校必须严格按课程设置来执行。但是对于那些不属于核心课程范围的专业课,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取舍,并根据自身特点适当增加一些相关课程,逐步建立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培养人才的出口主要面向医药生物技术企业、检测或研究机构,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具有相应特色。应开设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医药基础知识,例如基础医学概论和生物技术制药等,为学生就业后的再学习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对于教材的选用也应该体现医药特色,在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那些供医药类专业使用的教材。另外,针对生物技术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我们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就必须进行统筹考虑,避免同一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授,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选修课是对本专业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延伸及拓展的课程,开设选修课可促进学生知识多元化,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层次、多样性要求[6]。 4.2改变授课方式 虽然各地教学界同仁也进行过形式各异的教学改革,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转变固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发展,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思考、创新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填鸭式教育在师生比例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对知识的快速传播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对生物技术专业来说,各校招生人数均不多,所以相应的教师与学生数量比较就显得有些过剩。这一客观情况恰恰为我们践行更优秀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必要基础。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过程要建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具体措施有: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授课内容适时的引入一些问题,使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短时间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最新的生物技术科研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并通过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便将教学内容变得与现实更加贴近;鼓励学生针对授课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其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自主的解决问题。通过以上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兴趣,获得成就感。另外,生物技术专业作为最先进发展最快的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专业,其具有的先进性、深刻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7],这就要求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进一步强化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需要不断探索双语教学的最佳方式以及与课程体系的衔接关系,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各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效果和比重,最终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提高,以适应国际化要求[8]。 4.3增强实践能力 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性学科,绝大部分知识和理论都需要实验去论证和应用,重视实践教学,有助于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并且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的途径包括: 4.3.1适当增加投入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与医学相比侧重点不同,因此虽然一般医学院校生命科学相关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基础学科可以利用现有资源,但为了满足专业课程需要,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建设独立的专业实验室[9]。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好生物技术各项基本操作技能。 4.3.2实验单独成课生物技术专业各门课程,尤其是五大工程技术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实验的格局,将该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糅合在一起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10]。每次实验划定3-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理论课讲授的知识,并且可以更系统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4.3.3提倡教、学、研互动要求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定期向学生公布自己研究课题的内容及进展,并详细介绍下一阶段研究的主要方向。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提出申请,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一段时间后学生再在其他课题组中进行选择,进行下一阶段实践。实践过程中可将有较高理论或实用价值的实验成果及时总结成论文、专利等。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扩展知识面还可以使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4.4建设核心教学团队 目前,医学院校每年引进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师的教育背景多样化的现象很明显。主要表现在本科阶段的教育背景的不同,学历不同,研究背景不同等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联系自己的教育及研究背景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这样虽然可以使学生接受不同的观念,构建其丰富而独特的知识体系,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专业背景限制,课堂讲授中涉及的医药相关知识就有可能不足,不利于医学生物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为了摆脱这一问题的束缚就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多学习医药领域的相关知识,了解医药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另外,生物技术专业的老师以年轻教师为主,没有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水平,所以学校应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训力量。要求年轻教师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并通过进修访问、自修或者攻读学位等多种形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尽快地适应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最后,可以聘请一些来自医药企业一线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承担部分专业课教学,还可以定期邀请医院一线的医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可以了解目前临床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为培养可就业可创业的优秀生物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5总结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合理定位,确立特色,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变授课方式等手段使学生基本掌握生物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另外,还必须注重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的匹配与支持。 作者:孙健姜毅付晶晶吴耀生凌敏蔡丹昭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论文 1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在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有着迫切需要和实际意义。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招生之初就开设了临床医学课程。生物技术专业有了临床医学的指引,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的生物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身优势辐射到传统医学专业上,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新视野,开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医学生物技术已经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单抗导向药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广泛应用于癌症、传染性疾病和一些遗传性疾病治疗。同时,许多临床新问题、老难题,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物技术的发展,相关疾病的基因定位、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显然,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既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2.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生物技术专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然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将内科、外科、专科教学内容按照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毫无取舍地灌输给学生,呈现教师教学无特色、无重点、无思路,学生学习无方向、无兴趣的状态。这与学科设置初衷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课程目标不明确,考核要求不严格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临床医学对该专业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临床思维,了解临床医学前沿和需要,并能在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术的落脚点、发力点,运用所掌握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最终为医学问题的解决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认识比较模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考核过程较为敷衍,甚至没有考核,使临床医学课程开设存在“鸡肋化”的危险。 3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基本素质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和专业方向。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尊重学生多样性选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符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不能完全考虑到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1紧贴实际,重点突出 临床医学是医学生物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整体介绍临床医学概况外,重点是要筛选出能够体现生物技术学科发展价值以及与生物技术知识有交集的内容,体现出医学生物技术特色和资源优势,如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在肿瘤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等;而疾病的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及常规治疗方法等内容应该淡化。这样才会贴近生物技术专业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浪费学生有限的精力。 3.2以临床问题为向导,以临床难点为突破 医学生物技术发展动力就是临床问题。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兴的生物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应将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难点贯穿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把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 3.3着眼前沿,广泛涉猎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医学的最前沿往往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临床医学中最新的焦点和热点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医学生物技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临床医学不断进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学事例,让学生了解前辈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但也要照顾到医学发展的冷门分支,给学生拾遗补缺的机会,在大家忽视的老问题上做出新文章。 4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更加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将教学主战场放在课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加选修课数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将来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有重点和有取舍的,这个选择权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应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文献查阅、学术会议、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医学知识。 4.2大师进讲堂,将导师范围扩展至临床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师资结构中,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师偏少。应该把临床医学的“大腕”请进讲堂,因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导师往往更重视具体的新技术、新方法,而对临床医学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观思路和顶层设计。这些可由临床导师很好地补充,他们扎根临床数十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难点要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导师的科研课题及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其不仅对原有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更清晰的认识,还锻炼了临床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现代医学发展的脉搏,找到自己感兴趣、能钻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3启发为主,传授为辅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应该是临床医生的益友良师。其临床医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方式为主,而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加入讨论及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用专业特长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四结合”:密切结合科研,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 4.4考核评价与教学目的相统一 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长期以来,各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多采用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无法体现该专业注重分析、注重实践和注重创新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生物技术专业而言,临床医学课程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如讨论、综述撰写、案例分析、参加和完成导师科研课题等,考核内容应重思维、轻内容,重分析、轻解决。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总之,医学科学是一门传统的学科,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是在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架起了互相沟通的桥梁,高质量的临床医学教学必将推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两者有机结合,将有利于培养接地气、思路清晰、视野开阔、能力出众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作者:黄罡 刘轶永 邢茂迎 邱福建 张潇海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高职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必将对农业生物技术带来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各高校应不断改革创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农业生物技术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生物技术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尤为重要[1]。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影响 1.“互联网+”大背景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计划提升到国家战略,为各领域、各行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2]。 2.“互联网+”对农业行业的影响 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确定“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等11个重点发展领域,给现代农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农业3.0时代是以互联网和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时代,体现在微电子和软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农资流通、育种育苗、植物栽种管理、土壤及环境管理、农业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实施程序化和互联网的参与。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相结合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互联网可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互联网可推进农业产业化;互联网可以开放思想,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从业人员[3]。 3.“互联网+”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影响 “互联网+”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处理、云服务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高端技术技能型农业人才[4]。“互联网+”背景下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化素养高,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5]。 传统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过时 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多数是以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地域特点及办学层次进行修改确定,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多数职业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存在重基础知识轻管理,重技能轻素质等现象。仍局限于职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培养不论在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教材及教学质量评价上均未得到真正体现和实施[6,7]。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生物技术人员要完成的协调、管理、创新、数据搜集、决策等工作。 2.课程体系设置陈旧 很多职业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对地区经济特色和发展论证不够,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设计领域过宽、课程体系设置雷同、缺乏自己的特色等不足[8]。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大多仅限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是让学生学习基础办公软件的操作,而对于“互联网+”时代学生所需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挖掘与处理等课程并没有纳入课程体系。 3.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由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教学方法单一。因此,当前教育改革更多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由传统“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理念和思维的引导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公开课、反转课堂、微课、E-learning、慕课等新学习方式的出现,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9]。 4.师资建设滞后 目前,各高职院校师资建设最主要的问题一是教师人数的严重不足,生师比严重超标。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高职教育要求差距明显。很多专业教师对大数据、移动终端、云计算等新技术方式、新资源了解不深,未能根据新形势对固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以及将原有的知识体系与新技术、新资源进行融合,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创建于2000年,2006年被学院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使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在“互联网+”背景下,针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调研结果,结合我院的专业优势和条件以及学生现有基础能力分析,我院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面向种子生产经营、设施栽培、食用和药用菌生产、生物发酵制品生产等企业从事植物种苗生产、植物产品生产和微生物发酵制品生产、经营与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笔者结合农业生物技术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原有“23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创新出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工学结合“241”人才培养模式,即:建立学院培养和企业培养2个培养平台,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创新创业课和个性发展4大类课程,达到专业预期学习成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围绕一般职业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加大个性发展课的比例,建立专业方向选课机制,构建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创新实践课和个性发展4大类课程,形成以专业平台课为基础,以良种繁育、设施栽培、植物组织培养、生物发酵、食用菌生产为专业方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体系逐步由同质化向以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异质化过渡。 4.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过程,内容及顺序安排依照企业生产安排,同时,将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任务,如综合实训方案的自行设计、讨论、实施等。让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在实验室配制培训室结合现场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淡化二者之间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采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公开课、翻转课堂、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以知识和技能为导向,结合网上和网下的学习途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学习工具,真正让互联网为学习所用。 5.师资力量建设 按照高水平专业教学团体建设要求,以培养“双师”素质为核心,以培优、促新为主导,强化以老带新制度,建立教师企业轮训制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企业锻炼相结合的手段,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结束语“互联网+”正在深刻全面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农业生物技术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重新审视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让在校学生能够向复合型人才靠拢,以便更好地适应生物技术产业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作者:王锋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新生适应性调查分析 摘要:文章基于对生物技术专业新生适应性的调查,提出了班主任应该通过高年级学生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理念,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新生;大学适应性;班主任工作 进入大学,学生将面临着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很多新生在入学后长时间内都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在空虚、失落、困惑和迷茫中度过大一,由此形成的消极心理又进一步影响随后三年的学习成长,最终导致毕业时无法达到就业要求[1]。本文从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以及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三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了一些调查并根据班主任工作实际探讨相关对策。 一、调查活动的开展及结果 (一)调查活动概况 笔者于2016年12月底(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期末),对南华大学2016级生物技术专业23名学生从环境适应、学习方法和人际关系适应三方面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数23份。23名学生人缘构成为:男生11人(47.83%),女生12人(52.17%),省内9人(39.13%),省外14人(60.87%)。 (二)新生适应环境的情况 关于新生入学后对学校的满意程度,73.92%的学生表示与想象中的有些差距,13.04%的学生则表示十分不满意,13.04%的学生表示比想象中好。可见学生对于学校的印象认可基本高于理想值,结合学生对学校环境适应程度来看,这可能与高中时期教师的教导及学生处在正在建设的新校区有关。而对于入学后对新的学校环境适应程度,30.43%的学生表示一开始完全适应,65.22%的学生表示靠自身调整后适应,仅有4.35%的学生表示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适应。尤其对于校区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的具体方位及其内部结构的熟悉程度,95.65%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或者有一两个记不得,但到地方就知道,仅仅有4.35%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经常要同学提醒。可见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好,心态也比较乐观。78.25%的学生表示对校园文化有一点兴趣,8.70%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但也有8.70%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4.3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对校园文化有了解的愿望。而且43.48%的学生表示比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有意义的大学生活,而剩下的学生则对校园生活化表示充满希望。而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与生活,91.3%的学生表示对大学生活的规划有了大概的想法,只有极少数学生有清晰思路并在一步步实践,或者完全没想过。 (三)新生对学习的适应情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73.91%的学生对本专业的有了初步的了解,而21.74%的学生则表示已经非常了解这个专业了,包括它的优缺点,也有个别学生还没有什么了解。而对一个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95.65%的学生表示在努力跟上大部队,个别学生仍然无所适从。65.22%的学生表示针对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还在摸索中,13.04%的学生表示已经掌握了比较好的学习方法,21.74%的学生则表示没什么感觉,跟高中差不多。52.17%的学生表示上课一般坐在不受关注的位置,比如,后排或者边缘,43.48%的学生表示是随便坐的,仅有个别学生积极坐到前排容易看到教师的地方,可见新生还是比较内敛的。关于上课状态,56.52%的学生表示偶尔走神但会很快跟上,26.09%的学生表示多数时候精力不集中,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17.39%就想睡觉,要不玩手机也行,没有学生表示是聚精会神,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对于教师提问和课堂讨论,82.60%的学生表示是教师点名被迫参与,8.70%的学生则积极参与,热烈讨论,4.35%的学生表示不希望被提问,4.35%的学生表示不参与,不回答,点中了不说话。可见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可能刚刚进入大学校园,不再像高中时期时刻有教师耳提面命,相对而言自由了很多。对于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47.82%的学生表示比较明确,43.48%的学生表示还在寻找,8.70%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69.57%的学生表示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长处和不足,30.43%的学生则表示还不知道。 (四)新生对人际交往适应的情况 60.87%的学生表示在课余时间发展了兴趣爱好,加入了学生社团,39.13%则表示目前还没有但是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43.48%的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找已经到了可以深入交流的人,30.43%的学生则还没有找到,26.09%表示目前还没有,但是希望有。 二、班主任工作对策 (一)通过高年级学生帮助新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 新生往往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这将导致学生对大学硬件环境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再好的校园环境也无法让学生百分之百满意。因此,班主任要淡化学生对学校硬件环境的不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大学学习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生活中去。同时,要通过高年级的学生引导新生迅速适应新环境。笔者所带班级,配备了一名大三的学生作为班导,2017年9月(上接第97页)两名大二的学生作为班助,帮助班主任管理班级日常。班主任作为教师,已经与学生生活脱节,远不如高年级学生熟悉具体的学习生活细节,这种配备对于新生快速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引导新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一个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人,不会有人相信你能有多优秀。这是笔者在第一次班会上就跟学生强调的内容,要求学生正视大学学习,不要听信高中阶段某些教师或者亲友告知的“大学就是玩的”“不挂科的大学是不完整的”这样的诡辩。学生应该做好学习这件本职工作,再去追求娱乐生活。大学的课程设置、上课方式、学习方法等与中学有着很大的差别,个别新生的学习观念没有从旧的模式中转变过来,因而在学习上显得被动,往往出现对大学学习的恐惧[2]。这要求班主任讲明白大学与中学学习的差别,中学的学习是知识的学习,而大学的学习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同时在学习方法上也要有所点拨,告诫学生更注重整体,要搭建好专业知识的框架,要学会自学。此外,多年来,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形势严峻,专业对口工作不好找,学生对待本专业的态度往往呈现两极分化,要么是真的热爱这个专业,要么是志愿填报发生了偏差,对这个专业没有兴趣,因此,入校后打听怎么转专业,心思不定。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选择跟学生坦诚交流,引导学生走出就业形势和认识上的误区,强调个人能力比专业更重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学生实在不喜欢本专业又有合适的机会一般建议学生转专业。 (三)帮助学生树立“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理念 “和比你优秀的人做朋友,学习别人的优点”,这也是笔者经常跟学生灌输的一个理念。大一新生心性未定,做事情少有能坚忍不拔的,所以要发挥榜样潜移默化的作用。事实上,如果每个人都乐于和优秀的人交往,而自己不够优秀,也不会和优秀者有共同话题。这将促进学生不断进步,走上一个良性循环。此外,班主任可以通过推荐书籍阅读和邀请专家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寻找真实的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 正确的行为方式,是指学生能在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按照具体情况,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3]。大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待人接物缺少多角度考虑的融通性,容易造成交往障碍。个体的性格特征,如自卑、怯懦、鲁莽和孤僻也会阻碍学生的顺利交往[4]。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告知学生以诚待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三、结语 为了帮助新生快速适应陌生环境,掌握适合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新生班主任应该结合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通过多种措施帮助大一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环境,这无疑对他们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作者:张敏 丁新新 罗应 龙石银 单位:南华大学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实践 关键词:POPBL;生物技术;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 摘要:POPBL(problem-orientedandproject-basedlearning)实践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向导、项目为基础,适合于融入实践性比较强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助推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特点,提出了POPBL实践教学模式设想,探索了专业模式构建及其保障机制,建立了一种生物技术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应用型与创新型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亦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及行业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且能搜索运用知识、能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呢?这需要高校结合当前形势,在大数据视阈下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解决大学生知识结构与企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笔者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提出基于以问题为向导、项目为基础(problem-orientedandproject-basedlearning,POP-BL)的实践教学模式,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思考。 1POPBL实践教学模式的涵义 POPBL的教学模式是著名的丹麦奥尔堡教学模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被众多国家和国际教育评审组织认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典范[1-2]。它强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设计真实性任务,并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将学习与项目化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到问题解决过程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有教研成果证明,POPBL教学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学生项目与人员管理、团队沟通与合作、自主学习与创新、业务知识、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等能力和素质的养成方面表现突出[3]。 2生物技术专业POPBL实践教学模式的设想 基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我国生物企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考虑,生物技术专业应该为企业储备创新性人才。POPBL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校内实验课程及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合理设计教学流程,有效制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创新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既要满足学科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企业岗位需求。这样就要求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岗位对知识结果及岗位技能的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搭建合理的实践教学平台,应用POPBL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知识结构全面的项目或者课题,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索,总体思路见图1. 3生物技术专业POPBL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应该强调生物学科的知识互通,搭建学科专业群,构建课程群平台,突破课程界限及校内外教学资源界限,系统化设计、整体化推进,形成“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化与模块化相结合、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互补”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生物技术专业POPBL实践教学模式及项目体系见图2。 3.1资源融合共享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课程体系、校内实训教学体系及校外实训体系相互交集、相互包含,充分定位,整合资源。大学生可以在校内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利用校内实验平台的仪器设备进行探索研究,校外企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科研成果转化或技术工艺验证平台。 3.2突破学科界限 课程是根据学科设置的,突破学科界限的同时也突破了课程界限。教师应综合学科知识,分层次、分类别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学科知识水平,自由分组、自由选择,从而帮助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及科研能力。 3.3协同创新驱动 不管是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还是学生自己完成实践教学项目,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导学与协作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查阅资料,建立知识构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流程,逐个解决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完善技术参数。以项目引导学生逐步探索问题内涵,提高学生的求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拓精神。 3.4职业技能提升 从图2可见:大学生经过多个实践项目的训练及科研项目的研究,经历了完成项目的系统设计,完善各个实践环节,协调多方资源,基本建立起了包括基本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等生物技术专业能力结构体系[4],满足了学生就业创业的岗位需求。 4POPBL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实例 POPBL实践教学模式是从问题提出开始,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和探索[5]。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等课程为基础,逐步深入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中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课程及实验的知识体系,有部分内容重复,如何突出侧重点?以项目、问题为基础的POPBL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例如设计“FGF2基因在大肠杆菌、酵母中的高效表达”作为专业实验课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延伸出一系列问题。项目本身的问题设置:1)研究对象的哪个组织FGF2mRNA含量最高?2)基因mRNA如何提取?3)基因克隆有哪些步骤?应该注意哪些细节?4)引物如何设计?5)基因序列如何分析?6)怎么样构建表达载体?等等。项目延伸出的问题设置:1)如何购买实验材料及试剂?2)如何联系试剂公司?如何报账?3)引物设计及基因序列分析应该选用哪个软件?4)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如何寻求解决?5)FGF2基因在生物体内具有哪些功能?6)FGF2基因如何调控生长发育?等等。该项目包含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要对项目进行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及分析、综合、概括等。通过这些认识活动就形成了多种思维和认知方式,获取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也是学生辩证思维逐步形成、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5POPBL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 5.1建设“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理论,又要会技能。这样就要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双师双能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特别是科研一线或企业一线的专家。由于POPBL实践教学模式激发了大学生自主学习原动力,所以学生会带着很多具体问题或者生产一线的问题进入课堂,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应该为“双师型”,甚至是行家里手,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5.2构建“链条式”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以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心的实验实训课程群,包括动物生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基因工程实训、教师科研项目体系、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实习(创业)实践等。在实际教学中形成了“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实验/实训—综合实验/实训—创新实验/实训”的教学流程。按照完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和生物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借鉴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思想,将认知见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课程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生产、服务技术紧密结合,构建“实验基本技能基础实验能力专业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分步能力培养的“链条式”实践教学体系。 5.3建立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制 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是有效提高其能力、素质和水平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融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担任其中部分研究工作;另一种是学生参与生物企业的产品开发,通过生产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及企业需求,设计研究课题和项目研究方案,经过学校评审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岗位能力和技术创新,在项目管理、经费资助、学分认可等各方面制订出有效的激励政策和管理措施。 5.4完善校内教学平台的开发机制 实验室作为校内主要的实践教学平台,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平台[6]。以重庆文理学院的生物技术专业为例,支持平台有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高校园林花卉工程中心、特色植物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市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等,而如何完善面向本科生的开放机制是关键。所有仪器设备集中统一管理,结合“双导师”制,实行网络化预约和无节假日的24h开放模式,根据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设立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支持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科研创新活动。 6结语 POPBL教学模式立足学生本位,以问题、项目为导向,符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需求,有利于精准帮扶。该模式应以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为中心,突出管理现象问题化、实践内容项目化、科研成果教学化、教学形式情景化[1],在应用性、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中实施。经过项目研究,笔者认为POPBL教学模式能助推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但应该制订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实践效果评估体系,加强教学成果应用。 作者:孙翰昌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林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依据生物技术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就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改善实验内容体系、把控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等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遗传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遗传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遗传学试验技术,学会分析遗传学试验结果、验证遗传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加深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现在遗传学实验课课时较少,但对教学的要求却进一步提高,这大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此情况下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遗传学任课教师付出更多努力。本团队有着多年从事遗传学及遗传学实验教学的经验,现根据实际教学经验谈几点心得体会。 1如何面对课时少和实验条件有限的问题 1.1正确面对存在的实验课时少的问题 实验课时少是现在遗传学实验课授课存在的问题之一,想在有限的两节课内完成一个实验的全部流程并达到理想效果非常困难。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往往自己提前做好了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做好预实验。在正式上课时对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并示范操作步骤,生怕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实验。他们基本不用主动思考,只要按照步骤重复操作即可顺利完成实验。因此,学生不能全程参与每一个实验的全部过程。另外这样就给学生造成实验并不难的假象,体会不到科研过程的艰辛和科研成果来之不易。同时使他们养成了不主动思考而对老师过分依赖的坏习惯。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的准备和预实验过程去的方法。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配置试剂,锻炼他们的配制试剂的基本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商讨并确定试剂配制的方案;对于每个实验可以让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验准备和预实验过程,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摸索取得较好实验效果的各种条件,让他们体会科研的氛围。无论预实验结果怎样,都让他们总结出已掌握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老师将在上课时间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这样既可以节省上课时间,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而言,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可以体会到筹备实验的辛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艰辛,从而愈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动手机会,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1.2努力协调现有资源,降低实验条件限制的影响 有时单独一个遗传学教学实验室的条件不具备我们所有实验项目所需的全部仪器,有些大型仪器是全学院共享的。如果这样的话,可以与其他教师提前协商好,充分利用全部的相关仪器,最大限度的为遗传学实验教学服务。另外,可以利用学院的开放实验室和大学创业平台以及校内的教学实验基地等为该实验课程的教学服务。如果有教师的科研课题与实验课教学相关,也可以将实验课教学同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更好的为遗传学实验教学服务。 2合理安排教学实验内容 2.1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应用性 对于遗传学实验课程可选择的实验项目有很多,我们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和本单位现有的条件,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实验项目的实际应用性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大胆剔除陈旧的内容,增加新的比较前沿的实验项目,比如,基因组DNA提取实验,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实验项目,学生对基因组DNA本身非常好奇,对自己亲自提取出动植物的基因组DNA非常期待,因此对这一实验项目非常感兴趣;在做实验的整个过程中都非常认真仔细。另外,基因组DNA的提取也是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作,高质量的DNA对于分子标记等的进一步研究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遗传学实验课中开设此项目,可以为学生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开展类似的实验项目,既使学生体会到生命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又认识到遗传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2.2提高探究性实验的比例 传统的遗传学实验,实验内容相对孤立,往往以一个单一实验为单元,实验方案和方法一般是教师和教材所讲解和设计的,实验结果常常是验证性的。这是一种按部就班、拿来主义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自己设计和创新的机会很少[5]。肖建国等人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合称为探究性实验,提高探究性实验的比例,也是现在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之一。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认为要以科研的思维来进行学生的实验课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巧妙安排,多数技能训练型实验或验证性实验都可以转化为探究型实验。比如前面提到的基因组DNA提取的实验,如果教师将摸索好的条件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按部就班的依照步骤完成,那么这实验就可以叫做验证性实验,但如果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查询DNA提取的各种方法,对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并比较分析各自结果,总结归纳出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的样品,那么这个实验就成了探究性实验。所以,可以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合理的设计调整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教授方式,提高实验课教学项目中探究性实验的比例。 2.3提高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在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各项目间没有一定的连贯性,这样所做的每个实验有不同的内容,各部分内容都不能得到深入的实践训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验间的巧妙安排,上一个实验的结果可以作为下一个实验的材料,以加强实验间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如此就可以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内容前后脱节的状况。比如,在基因组DNA的提取实验中,如果将DNA提取实验中由不同方法提取出得到的DNA,用分光光度法来检测其浓度并与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来检测DNA的完整性实验结合在一起,这个实验将成为一个系统性和连续性比较好的实验项目。再如“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实验后接着进行“核型分析”的实验,使学生明白制备染色体后可以进一步进行核型分析。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各实验目的和意义。而且学生在前面掌握到的实验技能也会在后续的实验操作中得到不断强化,使学生对相关实验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2.4与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衔接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会用到前面实验课程学习到的实验方法,同时,又会为后面的实验课程打基础。因此,学生对某一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而且会给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与其他课程进行很好的衔接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前面学习过的实验技术进行简单复习,而对新接触到的实验技术,要进行仔细讲解,并加强训练,让学生切实掌握,以期为后续的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采用多种形式实施教学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用图像代替文字,学生看图学习,既形象又直观,还能留出空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运用流程图或表格使繁杂的操作步骤变得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实验课中我们也可以将图片、动画等运用到实验课的讲授中去。这样可以把枯燥抽象的实验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懂。 4灵活解决实验教学过程学生出现的细节问题 注意课堂上小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果蝇的饲养、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实验中,细心的同学就发现了不同雄性果蝇个体之间的性梳存在梳齿数目不同的现象。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性状都是由相关的基因决定,同时又由后天外界环境影响所致。另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原因探索,来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探索精神。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有些同学善于思考,能想出一些好的点子改进实验过程中的小细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差异性分组,让小组同学之间进行相互帮带。教师同时加强督促,使他们跟上大多数同学的步伐。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实验操作失败,可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允许他们在合适的课余时间重做。这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他们不怕吃苦,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在进行实验报告的评阅时发现,其实验报告内容大多类似,都是沿着老师所讲授的思路进行,没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加强对自己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鼓励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要突出自己见解、认识,讨论并分析在自己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各细节的设计的优缺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今后又将如何改进。另外,可以提倡改变学生实验报告形式的单一性,可以将实验结果经团队讨论完毕后统一汇报,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以PPT的形式或小论文形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和综合素质,又为学生将来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5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教学的全部过程,切实做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改变学生只在课堂上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进行基本操作训练的现状,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即从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到实验结束后整理用品的全部过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更加端正学习态度。另外,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课的考核中来,实验课成绩可以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实验结果、实验报告或实验研究论文等来确定。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让他们对自己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他评,让他们明了自己成绩的来源影响因素,找出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发现在学生自我评价环节和他人评价中,可激发学生在实验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出实验教学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平台。 6结语 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索,努力使遗传学实验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拓宽思路,发挥才智,设计出更多、更好的遗传学探究性实验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将遗传学实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另一平台。 作者:李秀丽 高贵珍 钱玉梅 徐礼生 单位:安徽宿州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摘要: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入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物技术;研究型教学;分子生物学 研究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1]。我校分子生物学课程开设于生物技术专业三年级上学期,在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分子生物学以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课程为基础,又可以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生物制药等课程教学奠定基础,并且其所涵盖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应用广泛,是医学、农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实验技术工具。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反馈该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我们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进行研究型教学探索。 1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开展研究型教学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以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研究型教学恰恰能够促进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2,3]。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养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该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1.2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我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为例,其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学生理解、掌握、实验操作难度大。如果沿用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分子生物学理论的抽象性和实验操作的复杂性必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1.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强力引导 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进入大学后,学习状态变得较为松懈,加之大学阶段课程开设方式和学习方式等的改变,所有课程的学习主要依赖于学生自己。课上,教师只是结合专业特点把握教学大纲,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操作技能,往往讲得多,对学生的要求少。大学阶段随着各种课外活动的增加,互联网、电子产品及网络游戏等的冲击,部分学生形成课前不预习、课上随“心”走、课下人自由、考试靠突击的学习态度。因此,需要探究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鉴于分子生物学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我们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型教学探究。 2.1构建以教材为主、网络教学平台为辅的研究型教学资源 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端,而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生物类本科专业课程,现行的适用于本科生教学的教材较多。如在构建研究性课程体系时采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朱玉贤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Robert•F•Weaver编著的《分子生物学》、戴余军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辅导与习题集》等教材。中英文教材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分子生物学知识,还能通过阅读英文辅助教材提高阅读英文文献能力。此外,要及时将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新进展资料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2教学内容模块化重组,便于研究型教学设计 以我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为例,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主要包含3个模块。模块一为“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难点不多,以原核生物为例来讲解,穿插真核生物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模块二为“基因的表达调控”,该部分内容中有些知识点比较难理解,例如,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弱化机制、乳糖操纵子等,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DAN甲基化、蛋白质乙酰化等内容,而这些都属于教学重点。模块三是以上述两个模块内容为基本原理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与前面两个模块的内容互为依托。例如,PCR技术及其衍生技术都是基于DNA复制原理,只要把DNA复制原理理解透彻,这部分内容就会比较容易理解;酵母单杂交、双杂交技术依赖于基因表达调控中的DNA与蛋白质、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该模块还包括相关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的模块化重组使课程内容更有序,有利于研究型教学设计。 2.3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适应研究型教学需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问题解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带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实现学以致用转变,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重点开展以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参与教师科研为主的教学设计。2.3.1问题式教学设计带着问题学习,容易激发学生好奇心。在模块一“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和模块二“基因的表达调控”教学中,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内容设计不同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紧扣教学内容,避免脱离教学目的。例如针对“DNA的复制”内容设计教学:首先,引用1958年Meselson和Stahl利用15N标记大肠杆菌DNA的实验,让学生推导DNA的复制模式;其次,以原核生物主要遗传物质为例阐述DNA复制过程,要求学生掌握蛋白或者酶在复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先后使用顺序,然后观察DNA双链的变化,再以蛋白或者酶的作用为媒介,将DNA复制过程完整描述出来,加深对DNA复制的印象;最后,通过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主要遗传物质在复制时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将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下查阅教材和网络资料,养成课下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将课下变成自学场所,将课堂变成基于问题进行讨论的场所,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中,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讨论结果,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讲解和总结,改变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2.3.2案例式教学设计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课程教学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5]。在模块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教学中,可穿插案例式教学设计,将相关或者相衔接的实验技术整合为一个案例进行教学。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确定案例,并规定材料搜集原则和方向。在授课时,不是就某个实验技术进行原理讲授,而是对实际案例从实验角度进行推导,最终归结到该实验技术的原理,并要求学生思考这一实验技术可以归结为模块一或二中的哪一个机制。例如在讲解PCR技术时,确定案例为PCR技术、RT-PCR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技术实验方法、实验注意事项以及这些技术间的区别与联系等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推导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分子生物学中的哪一个机制。在案例式教学中,授课班级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由各小组分别汇报收集的材料,最后教师对各小组案例分析内容进行总结与补充,并客观地给予小组成员成绩评定,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式教学,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2.3.3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6]。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学生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在研究型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实验项目包含一般实验室常用的DNA操作技术和蛋白质操作技术,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3个独立”,即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独立分析实验现象、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主完成实验能力。然后加强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训练,为了防止设计的实验项目过于宽泛而失去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意义,授课教师根据实验室现有资源,限定可以选择哪些实验技术解决某个问题,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项目设计,并由指导教师评判项目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施情况。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2.3.4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高分子生物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放实验室,将专业授课教师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提供给学生,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安排提供3~5个名额,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本专业教师虽然研究方向不同,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都会用到分子生物学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教师,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如此,能提高学生应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的兴趣,不断有学生在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实验技能大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同时也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展望 高等院校要想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就需要适应生物技术行业的发展需求,探索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还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研究型教学改革,借助教学资源丰富的网络平台,应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成为勤于思考问题、解析问题、尝试创新的人才。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必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中值得探究的模式。 作者:姚庆收 秦加阳 武玉永 张小华 赛思翔 单位:滨州医学院药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更新快,实验技术发展快,加之内容较为抽象,可从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提倡分组讨论,开展小班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以及优化实验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应用性、复合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关键词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的科学,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生命科学之一。[1]目前,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因此,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改革方案,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保证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 1分子生物学教学现状 (1)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教学单位往往会根据教师上课需求以及市场需求来选择教材,然而,却有可能忽略了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程度的考虑。部分分子生物学教材内容高深莫测、专业词汇多且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严重降低了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2)教学条件限制。在分子生物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手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部分教学单位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难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3)分子生物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生物学过程,大多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直观感受。(4)理论知识更新快,实验技术发展快。分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日新月异,这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老师需及时接纳最新知识,充分备课。 2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2.1PBL教学法的合理运用 PBL(problem-basedlearning,问题式学习)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Barrows教授创立,并引入高等教育,很快在高校中广泛应用。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流程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解决问题。[3]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则主要起到辅导的作用。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复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课堂效率不高。在课堂中适当引入PBL教学法,可改善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在进行PBL教学前的备课过程中,任课老师应查阅大量的文献,充分考虑在讨论案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在课堂上,教师应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控制好课堂节奏,同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强调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知识要点。[4]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PBL教学可分为四个阶段:(1)提出问题。开展PBL教学的时间不宜在课程开始的阶段,而应在课程中后期,学生具有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后再开展。PBL教学讨论的主要题目应该是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或者难点,并且结合生活实际的讨论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组织者的身份。(2)人员组成。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考虑到团队的高效性,将每个班级分成4~6组,每组包括4~6名同学。分组结束后,要求各组成员选拔出该组的组长并选定拟解决的问题,然后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每个成员应完成的内容和时间节点。老师负责全程把控,掌握教学的整体节奏与进展,及时了解各组的情况,包括进程、主要观点、存在问题、后续进展等。鼓励各组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对成效较好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存在问题较多或进展较慢的小组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小组找到解决问题的核心路径。(3)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开展充分讨论。主讲老师在学生讨论完毕后,对学生的成果、讨论的主题、各组的亮点、学生关注点较集中或争议较大的问题、学生未掌握到的知识点、研究时未关注的部分、下一步学习或研究中需要改进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改进意见。[5](4)考核评分。考核评分是对PBL学生成果的集中体现,评分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课件制作,占比30%,评价标准主要是内容正确、重点突出、课件美观、清晰易懂,能综合运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课件展示,占比40%,准备充分、逻辑正确、条理分明、落落大分,能清晰的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观点等;三是课堂讨论:占比30%,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能够抛出富有启发意义的论点,回答问题时中肯全面。 2.2提倡分组讨论,开展小班教学 在讨论课开始前2周,老师将要讨论的内容告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各小组成员间可以进行分工协作,分头寻找资料、讨论并汇总;课堂上以小组形式提出问题,介绍小组观点、结论,老师也会对该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复习,增强学习效果。小组学习活动的意义既体现个人的价值和责任,更强调成员间彼此赋予信心和力量,通过体验团队的智慧和协作,培养了学生间可贵的团队合作精神。分子生物学的课堂提倡小班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加师生间互动的频率。由于分子生物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生物学过程,大多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直观感受,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小班教学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另一方面,小班教学易于实施多种教学形式,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2.3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强调的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构造者自己进行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反映了教学向个性化、创新化、自主化、多元化过渡的趋势。分子生物学作为前沿科学,信息量大、更新快,要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提升学生学习和借鉴优秀研究成果、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由照着教材讲变成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课堂的参与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当前科研的最前沿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6]让学生由被动受教变成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形成教学工作“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要积极拓展教学内容的外延,主动介绍国内外优秀的生物网站、资源库、期刊、论坛等,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科专业知识、前沿信息、专业词汇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也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 2.4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是由斯克里文1967年所著《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来的,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不同,它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因此,形成性评价方式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8]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分子生物学学习习惯和实验习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期中或期末考试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采取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显得更加科学和必要。具体如下:一是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60%,包括课堂考勤,占总成绩5%、课堂作业,占总成绩10%、课堂提问,占总成绩5%、PBL讨论会,占总成绩10%、实验考评,占总成绩30%。二是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40%。由于形成性评价是强调过程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情况,大大减少了学生考前突击的可能,也更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2.5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其研究方法及策略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当中。[9]通过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一方面有利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实用性、综合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习兴趣、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0]因此,增加分子生物学实验学时数,开展综合实验也是课程改进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的特点,选取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操作性、设计性实验,并做好不同实验之间的关联与衔接,建立实验的逻辑体系。一是分组分工,辅助实验老师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并提前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记录。二是教师针对前期准备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阐述,并对实验流程、操作方法、各环节中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与演示,指导学生开展实验。三是讲解与演示结束后,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应注意注意观察过程和细节,对共性问题,要及时统一纠正,对个别同学的个性问题,要个别指导。既确保操作的准确性、严谨性,也要保证实验质量,通过实验检验教学情况。 3结语 生物技术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教育环节的方方面面。课程教学是其重要的一环,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师要积极发挥作用,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手段丰富灵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学习内容掌握能力及应用效果,为国家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作者:张铁军 陈新美 欧阳永长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交叉融合与专业硕士培养 摘要: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江南大学在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中,选择性地将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了基于纺织生物技术为导向的轻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策略;从导师队伍建设、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与平台建设、基于企业需求的论文选题优化及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推进了与生物技术交叉的应用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改革,以满足倡导纺织品生态染整加工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轻化工程;生物技术;学科交叉;专业硕士;培养策略 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不同,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11月公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强化了专业硕士应以实践为导向,重视理论水平与实践的综合应用[1]。江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侧重于染整方向,即以纺织纤维制品为原料,探讨、研究与纤维制品相关的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新方法与新技术,以培养染整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备的人才。 1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染整作为纺织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升纺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有重要影响,但近年来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并日益成为制约本行业发展的瓶颈[2]。这主要包括:(1)染整企业生产中水、电、汽能耗高,导致能源紧张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净利润下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2)染整废水排放量大(占纺织行业污水排放量的60%),且废水处理成本较高;(3)部分企业仍以粗放型和低水平方式生产,产品多为常规中低档产品,附加值不高。因此尽管国内染整行业产能水平不低,但从纤维制品前处理到染整废水处理各环节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多数染整企业利润走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将相关学科的新技术与传统染整生产技术相融合,借助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应用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染整生产,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助剂的应用,促使染整行业向着高效率、低能耗、少污染的方向发展[3]。近年来江南大学发挥学科门类较齐全的优势,在轻化工程专业硕士教学中推行了基于学科交叉互融的教改研究。目前通过与机械工程、颜色技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交叉,培育出了包括新型染整装备、纳米印染技术、纺织生物技术等多个轻化工程专业硕士的教学和研究方向。其共同点在于培养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专业硕士人才,立足于从纺织纤维制品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环节,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水、电、汽等资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排放,实现纺织品的清洁化生产。 2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复合型专业硕士的培养策略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制,以生物工程技术加工底物为原料来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新型跨学科技术。生物技术与纺织纤维制品的染整加工具有相关性,尤其在最近30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研究的思路是借助于生物酶进行纤维前处理、染色后处理和功能整理。与传统纺织品化学加工相比,生物技术与轻化工程相结合后能降低染整生产排放,实现温和条件下高效节能加工。江南大学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学科方面具有教学与科研优势,其中生物工程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为顺应生态染整的发展要求,我校结合这一优势将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相交叉,形成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并构建了应用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包括下述四个方面。 2.1导师队伍建设 由于生物技术在染整中的应用以酶技术为主,因此对导师队伍组成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要求导师熟悉纤维的原料特点,染整加工原理,工艺和设备,纤维制品质量评价;另一方面也要求导师对生物技术的相关专业知识(如生物酶种类、酶学特性、应用效果评价方法等)有相当的了解,力求同时拥有两个学科的知识结构。通过近10年的建设,我校纺织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已建成了符合上述要求的导师队伍。目前纺织生物技术方向的导师队伍由10人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轻化工程专业背景的博士4人、具有生物技术相关发酵工程专业的博士3人。在与生物技术交叉的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研究中,能从生物酶的菌种筛选、酶作用机理与酶学特性等方面,与纤维制品酶法加工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课题实施效果,鼓励专业硕士导师走进染整企业,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解决企业遇到的现场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依托企业设立的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聘请企业内硕士生导师共同参与到课题实施中,以充实师资队伍。 2.2课程体系和平台建设 培养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和研究平台建设是基础工作。为体现专业硕士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科交叉性,教学改革中对原有课程组成、学时分配、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优化。除了与纺织化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外,增加了纤维素与蛋白质化学、纺织生物技术基础、仪器分析等,其中纤维素与蛋白质化学区别于一般的纺织材料学,更多从分子和超分子结构层面分析其结构组成与其化学加工、生物酶处理的相关性;纺织生物技术基础是专业知识交叉的主要课程,阐述生物酶种类、酶学特性、酶对纤维的作用机制、纤维结构与酶整理效率相关性、纺织品生物酶应用等内容;仪器分析课程除介绍常见的高分子及纤维材料分析方法外,还补充介绍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测试手段如凝胶电泳、氨基酸分析等。通过上述理论课程学习,为后续纤维制品化学和生物酶加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平台建设方面,依托我校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提供了保证。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不仅拥有常规的纤维材料相关实验设备与仪器,还建立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检测与评价手段,满足了常规从菌种筛选到纤维制品酶处理应用研究的大部分实验需求。以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础,我校还联合葡萄牙米尼奥大学成立了生态染整国际联合实验室,通过定期召开纤维生物加工技术学术会议,拓展了轻化工程专业硕士生的研究视野。 2.3构建以染整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论文选题策略 由于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硕士,论文选题应强化理论与应用实践技能的结合,优先考虑源于工程实际且对节能、减排和降耗有促进和引领作用的课题。我校论文选题立足于企业需求的酶法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研究,确立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三个子方向:生物酶前处理;生物酶染色后处理;酶促功能化改性加工。(1)生物酶前处理包括纤维制品的酶退浆、酶煮练和漂白脱氧加工等。其中酶退浆是指采用商品淀粉酶和自主菌种筛选得到的PVA降解酶,取代烧碱法或氧化法进行棉型织物退浆,通过酶制剂水解布面淀粉或PVA浆料来降低前处理废水的COD值。酶煮练应用于棉麻织物和彩棉织物,不仅可达到用碱法精炼的果胶去除效果,而且还避免了传统碱煮练易造成的纤维损伤,对彩棉织物还可减少碱法易造成的色素流失和布面色变现象。在真丝织物加工中,生物酶前处理主要是借助于蛋白酶去除桑蚕丝表面的丝胶。(2)生物酶染色后处理旨在去除深色织物表明的浮色,提高织物的湿处理牢度。与传统高温皂煮相比,采用漆酶与较少用量的净洗剂复配,不仅能有效去除织物表明未固色或结合力较弱的浮色染料,而且生物酶能有效对水洗液进行脱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染色水洗残液的色度值,降低了染色废水处理的负担。(3)生物酶功能化改性是借助生物酶进行纤维制品的功能化加工,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酶法纤维制品功能化改性的内容较广泛,包括以纤维素酶改善棉麻织物外观光洁度和织物仿旧整理;以蛋白酶提高羊毛纤维制品的防毡缩性能,以谷氨酰胺转移酶催化接枝氨基整理剂进行羊毛抗菌阻燃整理加工;以酪氨酸酶进行真丝织物抗菌防皱整理等。相较纤维制品的化学法功能化加工如高温焙烘(如阻燃整理)、含氯整理剂(如羊毛防缩)、含醛树脂(如防皱整理),尽管酶法加工成本略高,但在赋予纤维功能性的同时,能减轻化学法整理易造成的纤维损伤和环境不友好性。在上述子方向论文选题和实施前,专业硕士要先制定课题初步实施方案,探究酶法纤维制品染整加工工艺的可行性并开展预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定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在研究中既要考虑纤维制品酶法加工的效果,同时也要兼顾在企业应用中工艺设备、生产成本和加工效率的匹配性。 2.4构建学科交叉复合型轻化专业硕士质量评价体系 传统上对硕士质量与水平高低的评价主要是参照论文,包括完成的硕士论文、发表的期刊论文(SCI、EI、CSCD)的数量与等级。而轻化工程专业硕士是要培养掌握染整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阔专业知识、拥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专业硕士在培养质量评价方面要与学术型硕士有所不同,不能简单照搬其评价体系[4]。参照既有部分高校实践经验[5-6],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我校主要从专业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在研究生阶段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成绩,在实验工作中表现出的对染整、生物技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对纤维制品酶处理加工过程合理安排和现场操作的技能,此方面企业导师的评价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研究能力评价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学位论文阶段性进展和完成情况,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果、预答辩和答辩情况四阶段,结合平时例会课题汇报来综合评判课题工作量与论文水平;另一方面考察是否有与课题相关的学术或发明专利申请。由于多数论文课题与染整生产的相关度较高,因此专业硕士是否可公开或专利需与课题合作企业商榷确定。创新应用能力是指专业硕士在课题研究、实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拓展能力。在纤维酶处理研究和实践中,对能提出新方法、新工艺并有突出业绩表现的创新型专业硕士,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会给予适当的激励与表彰。 3交叉复合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成效 江南大学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试行了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但提升了专业硕士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也拓展了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的新工艺与新方法,实现了生态节能、高效低污染染整加工。近几年已有多名专业硕士参与并完成了淀粉酶、PVA降解酶和果胶酶等协同棉织物前处理研究;指导专业硕士与企业合作开发羊毛酶法整理工艺,采用角质酶、蛋白酶和角蛋白酶等进行羊毛防毡缩加工;在真丝脱胶及功能化方面,建立了纯碱与蛋白酶组合脱胶工艺、酶促真丝接枝抗菌剂的整理工艺。当然,我校采用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尚在探索阶段,在后续实施工作中还需不断完善与优化,努力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人才。 作者:王平 余圆圆 袁久刚 王树根 崔莉 范雪荣 单位: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国内各院校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总结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医学院校;课程体系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生物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了无限潜力,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被世界各国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型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三个应用领域,其中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由于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关系密切,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实用、最具发展势头的领域之一。 一、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各院校招生情况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理论技术不断涌现,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增无减,尤其是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理学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之后,很多院校都相继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中国前300名大学中,具有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占到了33.7%。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这300所大学不同类别的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技术专业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中设置的频率较高,分别占相应各类高校总数的70.6%、70.8%、82.6%、97.3%。而我们通过前期统计,全国90所医学本科院校,开设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仅有28所,占31.1%,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社会需求。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与普通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特点体现在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也要反映相应的医药特色。但是,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在国内相关院校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在医学院校开设的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教学模式和内容偏向于工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的教学。体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相对缺乏。面对大好形势,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关系到专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课题。目前,医药生物技术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尚属于探索阶段。如果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会导致学生能力的同质化严重,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从而造成就业困难。所以,迫切需要建设适合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另外,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夯实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思维必备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体系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分析 统计了全国21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其中包括4所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各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从总体来看,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所统计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其次,开出率较高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等,下图为所统计各学校开出率前21位的课程。 (二)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对比 与非医学院校相比,医科学校生物技术专业中,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同样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统计的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除此之外,医学类学校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综合性实验、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蛋白质工程等几门课程开出率高。下图为综合所统计各医科与非医科学校课程开出率前20位的对比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等开出率两类学校均较高,但是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非医学院校均开设较少或未开设。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医学基础知识与生物技术学科各课程间的交叉和渗透。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就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生物技术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具有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也应该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可以使学生将医药基础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因此,通过对其他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本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合理选择授课科目,突出医学院校优势 目标是培养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需求,具备扎实医药生物技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能,能在医药、检验、食品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以及在科研、营销、第三方检验等领域从事研究助理、产品销售、检测试剂盒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一般生物技术专业必须学习的理论知识,还要补充如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等与医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医学类专业课,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调整实践教学模式,开设专业综合实训 生物技术专业涉及到的五大工程技术之间彼此交叉渗透,互为基础。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上每门课程单独设立实验的传统,将本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根据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实训,而非简单的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一般在第三到第四学年开展。另外,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置还要能反映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最终达到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案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例如,我校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实训,该实训共安排8周时间,分两学期上完,每学期安排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该综合实训涉及基因工程各个方面,以蛋白药物开发作为主线,包括蛋白药物的克隆、表达、检验、纯化、药物活性的检测等一系列医药生物技术操作环节。该实践环节与真正蛋白药物的研发生产相一致,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与社会、行业接轨。另外,根据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医药特色,开设病理检验、实验动物学、抗体制备、临床分子诊断、动物细胞培养等实验,这些实验除了培养学生基础生物技术技能之外,加入医学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及技能,更适应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更适于快速发展的医药生物技术行业。 (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通过对学生实习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最需要那些实践能力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毕业生,而我们的某些授课内容缺乏纵深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不系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同时注重了某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分子诊断学”授课中,增加遗传病的介绍,如常见遗传病的临床特征、分子诊断手段以及基因治疗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授课内容中加入临床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临床生物技术检测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方法等内容,以培养具有良好医学基础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生物技术尤其是医药生物技术方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改变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是对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通过思考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能够培养出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作者: 孙健 晁耐霞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基因工程学课程在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定位于专业必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前后与其他学科的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有密切联系。基因工程学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高端课程,是连接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的纽带课程。为适应现代高等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基因工程类课程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为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农业院校;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教学改革;实践 生物技术专业是在顺应时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位,培养具备较系统的生物技术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在有关高等学校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能在生物产业、医药卫生、农、林、渔、环保、园林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基因工程学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临床医学、农业生产等若干领域实际应用的一门学科,也是最具生命力和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其任务主要是从分子水平阐明基因操作主要技术的基本原理、载体的构建与应用、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高等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目标、现状与进展,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一、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 基因工程学理论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方法以及最新研究成果,阐明基因与基因工程操作的主要技术原理,基因克隆的酶学基础及基因克隆的各种质粒载体,原核、真核基因的表达与调节,基因的分离与鉴定等内容。基因工程学实验教学内容以大肠杆菌的感受态制备为基础,进行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质粒DNA的提取、鉴定,以及质粒DNA的酶切与连接等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基因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技术及实践技能。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课堂上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将在生产一线、基层培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的实践经验带入课堂,将参加全国各大学术会议中学习到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学术前沿知识融入课堂,再把诺奖、院士、知名学者等名人事迹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进行案例式教学。对有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式研讨,采取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式,进行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教学效果更加形象和直观的现代化多媒体与讲授相互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管理改革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对教学的每一过程都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对课程梯队新任教师实行试讲制度、听课制度及进修制度,制定自我进修提高计划,支持青年教师到外校进修或去国外攻读学位。认真组织集体备课,疑难问题及时请教老教授。认真批改作业,详细解答学生的疑问,做到当堂课问题当场解决。积极开展与本课程有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和课题组活动,充分利用实验环节中的科研训练项目,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在课程考核中,课程理论考核占70%,实验考核占30%。实验考核根据实验表现、操作能力及实验报告综合评定成绩,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即优秀为A、良好为B、一般为C、差者为D。另外,在实验考核中,纳入了科研训练环节,独立设计并完成试验的学生给予实验考核分数的适当倾斜。 二、教学效果 (一)学生学习效果 基因工程学课程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的了解高等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内容、现状与进展,以及在临床医学、农业生产、化学制剂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基因工程学最基本的五大实验技术,成为继续深造读研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本课程学生考试成绩合格率为100%,优秀率达85%以上;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上,考研学生的录取率达90%,入学研究生学校的反馈评价优秀率为100%。 (二)学生科研成果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本专业学生根据基因工程学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中科研训练项目的研究内容和试验经验,本科生申请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项;20余人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其中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8篇;本科生获奖20余人次,其中获得第十三届、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获得第十三届、第十四届“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院校级学科竞赛奖多项。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基础上,3名学生获得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6名学生保送硕士研究生,10余名学生顺利考入南开大学等知名院校研究生。 总之,基因工程学课程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课程,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尤其在基因工程学实践教学方面使学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学生继续深造攻读学位、完成毕业论文试验做好了垫,也为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将继续进行探索和创新,以期达到培养具有高科研素质创新人才的目的。 作者简介:贾立军(1978-),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基因工程学科研与教学。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基于校企合作下地方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构建 摘 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为了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商洛学院为例,提出了校企合作下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构建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等。以期为商洛学院转型发展和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一项重要举措[1-2]。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按照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2014年12月,陕西省教育厅印发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2014―2020年)(试行)》,商洛学院即被确定为陕西省首批转型试点高校,全面开展转型试点探索。 1 校企合作下实践教学培养的必要性 商洛学院作为教育部批准、陕西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秦楚文化交汇地―商洛市。生物技术专业作为商洛学院建校以来的老牌专业,一直以来坚持面向地方、服务基层,为商洛地方农业、教育、医药、食品等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很多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些企业采取智能化设施系统化控制生产,并采用综合化、智能化等管理手段,其迫切需要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并能较快地适应在工作一线从事科技含量高、产品更新快、经营管理性强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因此,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就成为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对于商洛学院来说,校企合作成为实践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即把企业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要素体系中来,引入到培养的全过程,形成有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格局,进而将传统以学科体系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格局,通过校企合作,寻求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2 校企合作下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构建 2.1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教育的各个环节,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遵循高等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4]。在借鉴省内外同类高校经验的基础上,优化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邀请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有计划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由表1可以看出,自2012年以来,学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了3次,并且不断地加强实践教学学分,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彻底打破了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接地气,为企业、基层单位所欢迎。 2.2 拓展实践平台,加强实践教学 以实验教学平台、大学生开放实验室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为基础,创建大学生校内教学实践和创新研究平台(见图1),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好本专业基础实验的同时,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力争每年有50%以上的学生都能参加到各种学科竞赛或创新训练项目中。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应用,使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水平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以及高效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学院不仅通过各种途径引进科研能力强的高学历人才,补充到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中,而且还密切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邀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研发人员作为本专业的外聘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其次,学院还通过邀请省内外高校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指导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培养,转变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能力,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再次,每年选派3~5名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并根据企业的生产需求,设立科研项目,指导本专业学生开展相关研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细化组织管理,规范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实施途剑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5]。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先后颁布了《商洛学院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商洛学院实践教学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商洛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强化了实践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践教学计划由教务处审核通过后开始实施,而在实施过程中,由学校、学院两级教学督导小组专家进行督导检查,确保了实践教学有序进行。 2.5 完善评价机制,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学校专门成立教学评估中心,不仅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宏观指导和质量监控,同时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和反馈制度。建立实践教学跟踪评价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实践指导教师考核制度和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监控。学生在参与企业实践实习过程中,不仅接受带队指导教师的管理,更要遵守企业的规章管理制度,接受企业技术人员和外聘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并在实习结束后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打分,并给出鉴定意见,同时学生也对全体指导教师进行打分,实现双向评价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 结语 商洛学院作为一个地方本科学校,应结合本校办学实际,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特色,创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对于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发展而言,校企合作下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是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只有更加紧密的与企业合作,明确企业需求,有目的的开展人才培养,才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产业转型升级使得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运用的周期越来越短,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实现高职教育转型升级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步,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为背景,对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行业、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仅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更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以便能及时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避免因知识、技能陈旧而被淘汰。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立起教学运行管理机制,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 1.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所谓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改变原来产业发展的理念、模式,采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和方式,增加产业发展的实效性。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产业转型就是由发展传统产业转变为发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兴产业;产业升级就是在原来产业的基础上拓展其内涵和范围,提升其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人类社会已经由农业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现阶段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是集约化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种转型升级的标志是农业的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和生态化。产业链不断加粗加长,并走向多产整合,农业生产由产中为主的经营管理系统,向产前与产后延伸,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产业链条上各环节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形成一、二、三产整合联动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2.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新要求。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极为重要而广泛,随着生物技术在农业相关产业的大规模应用,对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生产的支撑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转型升级,意味着农业生产和服务走向专业化分工,知识更新迅速、劳动市场对技能需求的迅速提高和职业更替周期缩短,并具有多产融合的发展趋势。与之对应,行业、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也发生根本变化,从单一面向“产中”环节,具备能胜任产业现有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转向适应“产前、产中、产后”,熟悉并能把握本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沿动态,接受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先进思维方式的复合型人才。在具备一定的外Z、计算机应用能力、公关交际及口头、文学表达能力,独立获取知识及信息处理等能力与素质的基础上,还应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从事相近专业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自主择业能力,以便能及时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岗位能力需求。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生物科技在农业领域应用极为重要而广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到新兴的生物技术产品生产,不同企业产业背景、生产方式、岗位需求、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等方面不尽相同,不同职位类型对求职者的专业及素质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别。因此,需要对区域生物技术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企业类型及主要产品、岗位分布、主要岗位的要求和工作任务、企业岗位群的学历要求等方面进行调研,准确定位专业发展方向,保证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 2.优化课程体系。对接最新职业标准、农业生物技术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企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分析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岗位和相应的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整理,提炼对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结合农业生物技术专业领域宽、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发展快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综合提升”课程体系。宽基础课程学习相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即职业通用知识和技能。同时,紧贴农业生物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与行业、企业合作,对企业标准化生产过程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参照国家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标准,围绕岗位工作任务,重组、整合课程内容,通过学习,了解生物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掌握生物技术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意识、生物安全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活模块”课程紧贴农业生物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根据区域内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生产工艺特点,整合校企资源,设置企业个性化需求的“活模块”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综合提升”课程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实习项目,通过基地实践、企业实践、顶岗实习,采用任务驱动、质量跟踪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营造仿真职业环境。按照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扩大校内实训基地规模,提高设施设备水平,发挥技术和师资优势,瞄准区域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建设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生产实训区。做到教学和实训场所统一、过程同步、优势互补,满足与区域经济对接的需要,实现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 4.共建共享信息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与理实一体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包括文本素材、图片素材、视频素材、动画、多媒体课件、试题库、行业发展动态信息等,并将教学资源上传网络平台。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自建资源、购置开发难度较大的资源、共享优质免费资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老师利用平台给学生作业与考试、师生互动交流。通过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满足学生混合式学习新要求,也便于师生间交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升助教助学效果。 5.建立“统筹规划、协同联动”的动态调整与管理机制。(1)建立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依托校企合作管理中心,对校企资源进行管理、配置和评价。在校企双方协调安排下,根据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时段,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校企人才资源、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搭建校企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对企业和学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人员在校企间双向流动。(2)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立教学过程管理与监控,教学结果监控与考核。与企业合作制定教学环节监控点,在学校教学督导部门的指导下,实施对专业各教学环节的全程监控。由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并每年对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情况和岗位稳定情况进行调查,整合信息反馈资源,进行教学质量纠偏;制定专任教师企业研修制度,制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鼓励教师承担企业任务,将教师为企业服务纳入专任教师年度考核;承担教学任务的企业兼职教师提供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及行业标准,并与专任教师一起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修订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教材,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合作企业将兼职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企业对员工的年度考核,学校给予兼职教师课时补助。(3)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教学改革进行有效的指导,分析、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审定专业教学计划。每年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情况,并结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使之不断完善,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的、漫长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学校秉承“用明天的科技,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办学宗旨,引入企业元素,拓展办学渠道,另一方而需要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与社会需要,具备超前意识,把握发展机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教学管理,不断积淀,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大连民族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初步探讨 摘要:生物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服务民族地区以及大连市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建校理念,注重应用研究是比较务实的思路。生物技术专业与2010年与大连市检验检疫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几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对近几年的工作做了一个总结,并对在此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说明同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大连民族大学;生物技术;大连市检验检疫局;大W生实训基地 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长江东路,主要负责辽宁地区的出入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和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认证、认可和监督管理,是国家设在辽宁的口岸行政执法机构。检验检疫局内部设有多个机构,学生所在的是植检科,每天正常的工作时间为8小时,主要负责进出口粮食、水果等商品的检验检疫工作。在实习期间,学生的主要的工作内容分为以下部分:(1)档案管理。动植科的档案分为三大类:进口货物检验档案、出口(委托)货物检验档案和特殊检验档案。一份完整的检验检疫档案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检验联系单”和检验检疫结果单。“检验联系单”的内容主要为货物的基本信息(品名、产地等)、需要检验和检疫的项目等。检验检疫结果单包括“品质检验单”和“检测记录单”,“品质检验单”将出示货物品质检验的结果。“检测记录单”将出示货物进行检疫的结果。档案管理主要分为档案分类和档案核对。先将档案按月份分类好后再按照单号排序,接着核对档案,检查错漏,最后将档案按月份进行归档。(2)品质检验。品质检验是动植科中最常见的工作,检验的主要对象为粮食、油料等。品质检验主要包括水分检测、不完善粒检测、杂质检测、发芽率检测等多种检测项目。水分检测是最常做的项目,主要通过粉碎、称量、烘干、再称量的步骤,检测出样品中的水分含量。不完善粒检测可分为带壳粒、皱缩、霉变、虫噬等12个子项目,根据所对应的检测标准不同,检测的方式也有所差异。杂质检测为检测样品中的杂质,也是根据对应的标准来做的检测。发芽率检测较为简单,只需将样品放入发芽机中,培养三天后检测发芽情况,从而计算出样品的发芽率。(3)制作棉球。实习的第一周,由于学生是刚刚来到检验检疫局,所以领导并没有分配重要的工作,大多时间都只是让学生们熟悉单位的环境和学生们生物科的各个实验室。当学生们熟悉了工作环境以后,领导安排学生们去制作实验需要用到的棉球,虽然心里早就料到不会分配给学生们重要的工作,但是还是有些失落,总觉得自己在学校学的一身本领无法得到施展。在制作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棉花飞起来,为了避免吸入这些棉絮,学生们都佩戴了口罩。其过程主要就是先将成片的棉花稍微拉扯松散,然后撕成需要用到的大小,再将其团成一团。虽然这只是一项小工作,但是由于实验过程中的需求量比较大,所以工作量也就自然而然地大了起来。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明白了,就算是如此小的一项工作,如果做得不好也会对实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导致实验进程缓慢甚至实验失败。所以无论是多小的工作也要尽可能做到完美,这样才不会出现差错。(4)整理样品。样品的整理听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由于样品种类繁多,所以真正整理起来还是有一点麻烦的。样品都会运来很大一批,而每次检测都只是检测其中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学生们将需要检测的样品和其他的样品分开。每个样品中会有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样品的名字和编号。学生们会拿到一份需要检测的样品的名单,上面同样写着样品的名字和编号,学生们的工作就是找到名单上的样品并将其分离出来。(5)样品检测。对于样品的检测,学生们主要是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会导致肠炎、败血症等疾病,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致病菌。首先是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扩增培养,这一步骤是老师们进行的,是在样品中加入增菌液,目的是为了让各种微生物更容易被检测到。当然,如果有沙门氏菌的话也更加容易被检测到。然后由学生们进行划平板培养,用接种针在平板上挑出三区进行培养。第一区微生物分布非常紧密,第二区分布稍微稀疏,第三区要做到挑出单个菌落,因为这样有利于学生们观察菌落的状态,通过菌落的状态分辨出其是否为沙门氏菌。除了划平板观察的方法,还有更先进的方法――利用仪器进行检测,只需要在一位中加入与样品数量对应的样品盒,然后吸取200μl样品加入到对应的样品盒中,启动机器,在40分钟过后就会在显示器上显示出结果。作为新人,在上班期间认真做好领导安排的任务,多学多做是必须的。在与领导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许多在职场上待人接物的道理,令学生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也许有的时候大家的工作能力不相上下,但态度和细节却能决定你的去留。因此,在工作中需要做到积极认真,一丝不苟。在导师的悉心带领下,学生从整理进出口档案开始学起,在整理的过程中还学习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初步了解了检验检疫的基础理论,再进入实验室学习具体的操作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还学会了粉碎机、点豆机等相关检测仪器的操作方法。这些都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也让学生认识到了检验检疫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但相较于理论和方法,操作的熟练程度更为关键,每天需要检验的样品繁多,工作必须快速而精准地完成。通过实习,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实际工作,巩固了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和锻炼了学生们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次实习中,学生们对植物的病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了解了当今的病害形势,学习了病害检疫的方法,并在实验中将植物病害的理论与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相结合,虽然是第一次做这项工作,但有了平时在学校的知识积累,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在这次实习中,学生的收获颇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扎实的专业知识是进入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虽然在学校学习的过程枯燥乏味,理论烦琐,实验要求严格,但进入工作中后,这些知识都会成为你坚实的基础,掌握它们,并合理运用它们,上手才会更顺利。②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工作期间要虚心学习,积极主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不管做什么都应该少抱怨,多学习,在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学能力。同时,要尊重领导,工作认真负责,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可以说,端正的工作态度能使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③学会与他人相处。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合理地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只有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取长补短,方能不断进步。④书本知识虽然有点落后,但是专业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有了扎实的基础做起工作来才能得心应手。⑤要多与前辈沟通,不懂的地方要问。刚进公司一定会有很多东西不了解,许多仪器也不熟悉,所以要多多请教前辈,这样在工作中才不会出现差错。⑥不能够好高骛远,分配的工作要尽量做到完美。只有做好了小的工作以后才会有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经过三周的实习,学生觉得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最重要的是在单位工作的经验。工作期间学生明白了不能好高骛远,虽然学生们在学校学了很多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毕竟与实际的操作有一定差距,领导分配给的工作无论多小、多简单都一定要竭尽全力去完成。在实习期间还要多谢领导和老师们的照顾,如果不是他们手把手的教学也不能这么顺利地完成实习,更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收获。大连民族大学生物技术专业2015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6%,但我们不得不清楚地认识到,较多学生的毕业渠道并不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这说明我们人才培养现状与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业压力没有根本消除。另外,2017年,国家试行按照专业招生,办学质量直接影响了招生数量,进而影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工作者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了通过加强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之一,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生产实习是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为例,分析了生产实习的特点及重要性,探讨了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生物技术;生产实习;质量;措施 0引言 生产实习是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发展,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练兵场”。如何提高生产实习质量,充分发挥生产实习作用,推行生产实习改革,是新形势下摆在高校教学管理及专业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仅就陕西师范大学近几年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推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提供参考。 1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 陕西师范大学从2001年起开设生物技术专业(非师范类),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包括参观见习和生产实习两个环节,历时八周。参观实习阶段,主要带领学生到一些现代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短期参观学习,汲取现代企业的科学经营理念,并熟悉科研机构的研究模式和工作流程。生产实习是整个实习工作的主体,涉及基地选择、队伍建设、教学和考核等多个环节。 1.1 实习单位的选择选择专业对口、技术力量雄厚、规模适当的实习单位是确保实习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我校先后与多家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生产实习,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5个长期的合作实习基地,为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1.2 组织形式生物技术专业的生产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加之实习单位接纳能力及实习经费的限制,散点实习也作为重要的补充形式。为了确保实习质量,参加散点实习的学生要提前作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监护人同意书、实习单位接收函等文件,方可进行实习。 1.3 实施过程 1.3.1 动员与准备实习前,教学院长和各带队教师将提前考察实习单位的运营状况和实习接纳情况。尽管有长期合作的实习单位,但依然不排除会有企业因经营不畅而影响当年实习计划的顺利开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本年度实习计划,申请实习经费,并召开“生产实习动员大会”,引导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实习的各项准备工作。 1.3.2 实习实践实习实践是生产实习的主要阶段,耗时最长,细节最多。一般情况下,每个实习点安排10-15名学生和一位带队教师。实习单位将根据生产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负责实习工作的各个环节。带队教师与实习单位配合,协助学生完成实习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同时兼顾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确保学生按时按量完成实习任务。 1.3.3 考核与总结实习考核是针对学生和带队教师进行的整体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由考勤表现、实习单位成绩、实习日志及总结报告四部分组成。带队教师的考核则由学院、实习单位及学生三方共同评定,考评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其结果将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内容。实结包括小组总结和交流总结两个环节。小组总结在实习单位进行,由带队教师牵头,组织学生、指导教师及有关负责人员进行交流,及时客观地总结实习各项工作,并集中反映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有助于增进双方情谊,促进更为有效的实习合作。返校后的总结交流在各小组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一方面交流不同实习点的情况,另一方面探讨目前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提供思路和方法。 2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2.1 实习经费紧张经费相对不足是高校生产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1]。目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主要的实习方式包括住习和走习两种,由此产生的交通、伙食等费用由学生、学校及实习单位共同承担。为此,学校每年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生产实习,但依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价需求,从而给生产实习的顺利推进设置了障碍[2],而如何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就成为生产实习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2.2 实习人数逐年增多与日益增长的物价水平相比,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给生产实习带来了同样严重的问题。每年需要进行生产实习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需要更多的配套经费,而实习单位的接收规模却因近两年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受到较大影响,一些单位甚至不愿再接收生产实习学生。 2.3 实习时间有限我校生产实习时间为八周,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此期间了解公司或企业的管理体制,基本掌握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参与生产劳动和经营管理。但实习单位普遍反映实习时间太短,现有的时间只够保证学生入门,基本没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如此一来,学生没有真正生产实践的体验,而实习单位更是抱怨实习流于形式,走过场[3]。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较好的掌握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 2.4 实习效果不佳企业经营的主旨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与生产实习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以GMP制药企业而言,一般在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都有严格的作业规范,企业员工尚且需要花费三两个月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而实习学生理论知识尚不稳固,实践经验缺乏,因此也绝无法在短期内掌握规范的操作过程,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降低生产效益。面对这种现状,企业接纳生产实习的热情势必不高,而学生由于不受重视,积极性也屡屡受挫,生产实习的质量亦被大大削弱[4]。 3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措施 3.1 进一步加强生产实习的组织管理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和素质,只有在生产实习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培养。为此,学校、学院及教研室等部门高度重视生产实习的重要作用,特制订了《陕西师范大学生产实习工作条例》,以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依照《条例(简)》要求,生产实习的组织管理由院系、教务处和实习单位三方协调组织开展。对于学院而言,要成立专门的实习领导小组、拟订实习计划、选择实习单位、选派带队教师、做好实习动员、实习检查、实结、实习档案建立等各项工作。教务处作为直接管理部门,需要在协调学院工作的基础上,制定生产实习规范;监督实习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并协同财务处审核实习经费开支情况;在实习结束后,积极开展先进集体及个人的表彰工作;配合院系建立和拓展实习基地,加强合作。在实习单位,成立由单位主管领导、指导教师及带队教师组成的实习指导小组,负责安排学生食宿,提供上岗机会,协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组织相关的经验交流活动,解决实习中的具体问题,并最终完成实习成绩评定,建立实习工作档案。实践证明,只有学院、学校、实习单位三方协同管理,才能真正确保实习工作顺利高效地完成。 3.2 建立综合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全面的考核体系可以客观地评价生产实习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提供参考[5]。经过几年的生产实习实践,我们不断改进实习考核方式,将实习过程与实习成绩有机结合,力图使考核更加真实有效地反映实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实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考核内容见表2。 3.3 建立多样化的实习模式随着专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变,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往单一的实习模式已无法适应生产实习的需要,迫切需要出台多样化的生产实习模式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3.3.1 集中实习与散点实习并举生物技术专业的实习主要采取集中实行与散点实习并举的模式[6]。散点实习打消了部分学生在兴趣、择业等方面的顾虑,同时也缓解了实习单位接收能力有限的矛盾,形成了各取所需的实习局面,明显促进了实习质量的提升。经过实践,散点实习单位同样能够达到专业实习要求,同时由于接收学生人数少,学生反而能够更加认真和高效地完成实习任务;而个别学生如果表现突出,还有望留在实习单位工作,也成为解决学生就业的一种有益探索。 3.3.2 大力推广研究型实习研究型实习并不等同于在实验室做实验,更不是违背了生产实习初衷,而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学生可在科研院所了解科研工作的完整流程和相关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同时这种实习模式还可以加强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沟通,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实习氛围中,体会浓厚的科研气氛,学习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的科研精神,为今后有志于在科研岗位工作和深造的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机会。 3.3.3 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搭建生产实习平台产学研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纽带[7]。积极探讨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促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将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先后组建了“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以中药材生产和开发利用为主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与国内各大中药制药企业开展了广泛合作,也以此搭建了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良好平台,同期建立了几个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见表1),确保了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实习基地建设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学院还将在实习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方面继续努力,争取创建更多具有专业优势特色的实习基地。 3.3.4 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生产实习与学生毕业设计相结合,能够有效解决生产实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学生可以针对企业特点选择合适的课题,可以是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也可以是优化生产过程等,形式不拘[4]。如此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实习的热情,同时也有可能为企业解决某些生产实际问题。这种实习模式的建立,可以促进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学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产实习模式。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摄影艺术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应用 摘要:从古至今,茶叶的包装设计必不可少。所谓“一流的产品,离不开一流的包装”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好的茶叶包装设计不但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还可以提高茶叶的档次和价值。 关键词:茶叶包装;摄影艺术;设计 在各种商品包装中,摄影艺术已经被广泛运用。通过商品包装上色彩绚丽的照片,可以形象逼真地再现商品的真实样子,这是摄影包装最大的优势之一。可以使人们对包装内的商品形态一目了然,还可以增强商品的附加值,以及在货架当中的感染力,在同类商品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而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目前,摄影包装已逐渐成为茶叶包装上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本文主要从摄影艺术在茶叶包装的效果以及在不同种类茶叶包装中的应用来进行探讨。 1摄影包装能增强消费者对茶叶整体品质的直观认知 我国地大物博,茶叶历史悠久,产区辽阔。因各茶区自然条件不同、茶树品种繁多,同时,人们通过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实践,不断总结创造,发明了多种加工制作工艺,从不发酵到半发酵,再到全发酵,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六大茶类: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每一种茶叶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从刚采摘下的茶芽,到茶叶成品的形态,再到冲泡好的茶汤和香气,以及残茶的叶底,都有着很大的差别。除香气和滋味无法用摄影手段表达外,茶叶的其他品质都可以通过摄影艺术来进行充分的表现。茶叶作为商品的属性来说,有一个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包装,不仅能够在视觉感官上提升茶叶的档次,其商业价值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优秀的包装图案设计,不但能使商品变得形象化、生动有趣,还可以提升消费者眼中的好感度。不过,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现在有些包装上的图案略显陈旧、繁琐、缺少个性。商品属性不强,也缺乏时代感。茶叶包装应该给人有文化、有内涵、超凡脱俗的感觉,这和茶的文化属性相符,但传统不是复古,更不是照搬。同时,茶叶包装的民族性的图案也需要进一步的突破,应赋予新的内容、新的生命和新的形式;茶人的精神和茶叶的神韵,也应随着包装的突破和改进体现出来。具体到茶叶包装上,摄影艺术的应用比其他商品更为丰富,内容可以是茶叶的色彩和造型、产地的自然风光,产地的风土人情,可以是典雅古朴的茶具,也可以是冲泡后的茶汤色泽,通过精心布局的彩色照片,在包装面上就可使消费者直观了解到各种茶叶的风采。在茶叶商品包装中还必须考虑到摄影艺术与茶叶包装材料、结构之间的贴合度,以及包装造型设计和印刷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从当前茶叶包装市场来看,纸袋包装、塑料包装、铁盒、硬纸盒包装等,都适合采用摄影包装。 2不同种类茶叶的摄影艺术要有不同侧重点 因各种茶叶的品质不同,通过摄影来表达的侧重点也不同,具体如下:2.1绿茶绿茶在中国茶典上占有显赫位置,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不用经过发酵,直接通过杀青、揉捻造型、烘干等工艺制作出来的一类茶品。其成品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最大程度保存了鲜茶的绿色基调。所以在绿茶包装的摄影作品选择上,要以绿色为主要色调,摄影内容也以茶芽和茶汤为主,构图要简单明了,在视觉上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2.2红茶红茶属全发酵茶,以茶树的新梢为主要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精心制做而成的茶品。因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泽醇厚暗红而得名。所以,针对红茶的摄影作品中,多以关注茶汤的颜色为主。所运用的茶具,也多以白色瓷器或玻璃器皿为主,白色能反衬茶汤的颜色,玻璃茶具能让人欣赏到茶汤的透明度和品质。一幅好的红茶摄影作品,能将红茶浓郁、高雅的品质表达得淋漓尽致。2.3青茶青茶又称乌龙茶,为半发酵茶,市场上品种繁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除绿茶外流传和普及率较高的茶叶品类,如我们常见的铁观音等。乌龙茶的制作工艺相对繁琐,包括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具备茶条卷曲,叶底肥壮圆结,手感沉重匀整,色泽砂绿等特点。在乌龙茶的摄影作品中,多以体现以上特点为主。选取的拍摄主体相对比较多,可以突出茶叶颗粒的饱满和色泽,也可以突出茶汤的清澈与宁静,叶底的肥厚与品质。2.4黑茶黑茶在我国茶叶种类上,历史较为悠久。无论是广为消费者认知的普洱茶,还是最近几年才被市场推崇的安化黑茶,其特点都离不开质朴与醇厚。由于茶叶的特殊加工方式,成品形状也多为饼、坨、砖、柱。其包装特点也是根据黑茶独有的特性,采用的多为毛纸、竹篓等传统方式。在此类茶叶上,摄影艺术目前在包装上的运用比较少见,即便有,也大多为茶叶原产地的摄影,突出了茶叶特有的生长环境。2.5白茶在采摘茶叶新芽后,只经过杀青,不必揉捻,再经过晾晒,或者以文火干燥后,所制成的茶即为白茶。白茶白毫显露,成品茶的外观呈白色,故名白茶。最近几年逐渐被广大消费者认知和接受。在白茶的摄影中,自然要照顾到白茶的白色银毫、绿妆素裹、芽头肥壮等特性,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商品的特点,从而调动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2.6黄茶黄茶是我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又可分为小茶和大茶。其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所以,黄茶的摄影技巧和表现力,和绿茶大体相同,主要表现在茶叶的形状和茶汤上,茶具也最好选择可以透光性好的玻璃茶具。这样的摄影作品才可以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加工工艺的不断创新,茶叶的分类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很多新出现的茶叶品种,已经很难用6类茶叶来简单界定,但万变不离其宗,茶叶品质的外在表现只能通过原茶的形状、成品茶的外观,茶汤的颜色和透明度来体现。只要掌握了每种茶叶的习性与特点,就能够通过摄影艺术的方式和手段,将茶叶的习性、品质、特点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 3茶叶摄影作品和茶叶包装相结合的途径 摄影艺术是一种通过光影手段来展示事物本身特性的表现手段。而茶叶包装则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为保护茶叶,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的技术方法所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一种技术手段。茶叶包装既可以保持茶叶的固有品质,又可以增添茶叶的商品价值。在包装上突出每种茶叶的特色,是茶叶包装最根本的宗旨。通过色彩、图案和文字独具匠心地运用,可使茶叶包装变得会说话,抓人眼球,从而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宣传效果。摄影艺术和茶叶包装的结合,并非是将茶叶摄影作品简单粗暴地印刷在包装上。如果运用得不恰当,反而会弄巧成拙,非但不能对茶叶的销售、消费者的认知起到好的效果,还可能会给茶叶的生产厂家、经销商、茶叶的品牌带来负面的影响。 3.1色彩的搭配运用要和谐 具体每一幅摄影作品,都有自己的主色调,尤其是茶叶,其主色调更是相当明显。所以具体到茶叶包装上,用色要慎重,要力求少而精,简洁明快。要么清新淡雅,要么华丽动人,要么质朴自然。设计要讲究色彩和整体风格的统一,不能用色过多,以免失去商品的主色调。当一个茶叶包装设计案例确定后,就要根据摄影作品的主色调,并综合考虑到该种茶叶的特性,设计出适合该茶品的包装主色调。 3.2文字的搭配要简洁合理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单凭视觉上的表现,往往不能将所要表达的内涵完全体现出来。如果搭配上合理恰当的文字注释,摄影作品的张力和表现力会得到成倍扩大。如何将茶叶的特点,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并和摄影作品进行完美的搭配,是每一位设计师都在不断追求的目标。中国的名山、名水,孕育出了名茶、名人、名胜。我国不仅茶品种类繁多,饮茶习俗也有着很大差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以及区域经济的差异,各地茶文化差异大,很难统一。但无论是那种茶,其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都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在茶叶包装中,与摄影作品相互呼应的文字内容一定要简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要惜字如金,而忌面面俱到。 4小结 茶叶市场不断发展变化,茶包装行业也在积极寻求转型与变革,“平民化”的包装越来越成为市场新宠,牛皮纸、特种纸和竹材等逐渐成为当下茶叶包装的流行趋势。正因纸质包装的大量应用,更为摄影艺术在茶叶包装上的应用提供了舞台,只要用心,总能为一款茶叶的包装,设计出一种品茶如同品名画的意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商品的表现,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享受。 作者:胡巍萍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制作系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的运用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在发展与创新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逐步转型为精神文化。现代茶叶包装作为茶文化的特殊载体,不但涉及到茶叶包装相关功能,而且将茶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基于此,本文基于茶文化,对中国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展开系统研究和探析。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包装设计;研究和探析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茶叶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茶叶包装设计要求不断提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茶叶包装设计工艺水平,直接决定着茶叶产品的市场销售水平。同时,茶叶包装设计与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密切相关。基于此,相关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有效融入茶文化,不但可以满足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基础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水平。因此,通过研究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显得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茶文化的含义和分类 由于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具备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特征,集自然、社会、人文、茶叶为一体的文化体系。关于茶文化含义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广义层面的茶文化,部分学者认为,茶文化作为历史发展和创新过程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集中统一体,主要基于物质层面,客观反映精神层面;二是狭义层面的茶文化,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茶文化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变化,主要集中在人类精神文明层面,是精神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茶文化按照文化形态,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一是物质文化;二是心态文化;三是制度文化;四是行为文化。 二、茶文化与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唐代时期,主要以南方地区为主,在南北方文化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茶文化逐渐被广为流传,成为唐代主要传统文化。陆羽通过撰写《茶经》,具体描述了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柳宗元等人在吟诗作赋的时候,非常喜好品茶,并且对茶叶的种植和加工颇有研究,茶文化逐渐普及全国各地。然而,唐代时期人们对茶叶的存储问题研究并不透彻,在茶叶包装过程中,通常以纸包为主。宋朝时期,国人的品茶艺术更高,茶叶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的一种普通农作物,在茶叶包装设计方面,宋代人通过对唐代人的茶叶包装设计工艺进行进一步改进,采取模压方式,包装设计出朝廷专用贡茶,被称之为“龙团凤饼”,进一步提升了茶叶包装设计工艺水平。进入元朝以后,茶文化更加成熟,人们品茶习惯得以变化,并不喜欢加入相关香料,而以清淡典雅为主。明朝时期,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将茶叶置于沸水之中,也就是所谓的泡茶,泡茶的品茶习惯迄今为止依然被沿用,并得以广泛宣传和普及,逐渐名扬四海,成为一种国际饮茶习惯。 三、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 1.茶文化理论运用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 平面包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通常对传统文化中的现实事物进行改进、创新,以此来达到预期的艺术设计目的。同时,通过运用传统设计理念,能够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文化创新能力,达到现代平面包装设计的预期目标。传统茶文化为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了创新思维理念,传达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积极效应。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要想寻找突破点,必须深入、全面的研究和运用茶文化,通过提炼茶文化之中的艺术文化精髓,来提升茶叶包装设计的整体质感。随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其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茶叶包装设计工作人员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游戏设计、海报设计、装潢设计、宣传设计、LOGO设计等方面,需要通过融入茶文化及其相关创新元素,来增强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强化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提升产品设计的整体质感和美感。由于茶文化具备独特的韵味和意境,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方法,有效融入茶文化,则能够彻底解决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韵味和意境问题,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民族与时尚元素的统一综合。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时代背景下,中国茶文化与时俱进,其内容和类型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导致茶叶包装设计理念得以改进和优化,通过将传统元素与流行、时尚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传统美、自然美与现代美设计理念的相统一。 2.茶文化运用于茶叶包装图案设计中 对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而言,图案设计显得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茶叶包装设计的关联性和多样性,同时与茶叶产品的销量、效益直接挂钩。长期以来,中国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图案设计主要集中在字画、诗词、民俗、茶树等方面,茶叶包装图案设计素材十分丰富,表现模式较为多元化,对平面设计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通过对诗词、民俗、字画图案的设计,能够充分提升平面设计的整体特性,进而达到自然与文化协调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处可见与茶文化有关的歌曲、诗词、书画、舞蹈、建筑等艺术作品,可谓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运用传统的茶文化,充分提升了现代茶叶包装图案设计的自然、人文等基础特性。中国传统茶文化具备一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现代茶叶包装图案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通过有效运用茶文化,一方面能够体现出茶文化的艺术魅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审美理念,将茶文化中的各种图案有效融入到茶叶包装图案设计中,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案,给人一种多元化的造型和艺术形态。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图案设计一方面运用于茶具、外包装等设计过程中,而且被运用于各种与茶叶有关的书画作品、工艺作品中,使得图案设计方法更为丰富,艺术收藏价值更高。我国茶叶包装设计人员在图案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茶文化艺术形态,结合本地经济状况、民俗文化、地域特征,设计而出的茶文化图案风格迥异,完全符合大众审美观念,紧密结合时展特征和流行、时尚元素,通过点、线、面相结合得方法,完整体现出茶文化多元化的图案艺术特点。 3.茶文化运用于茶叶包装色彩设计中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曾经指出:“色彩作为美感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看出,色彩对于人们情感的传递来讲,其意义深远而重大。通过在人类主观情感中融入色彩元素,不但能够传达出真实的情感色彩,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丰富人们的美感意识。在现代茶叶包装色彩设计过程中,通过运用茶文化设计思想和审美理念,能够充分提升色彩的美感,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茶叶包装设计品牌力。现阶段,我国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所采取的色彩设计方法主要根据茶叶的品种、性质、级别、环境,以及人们的品茶习惯、所用茶具等进行设计,色彩以红色、黑色、褐色、绿色和黄色为主。研究表明,我国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色彩设计主要以绿色为主,主要是因为茶树所生长的环境以及自然成色为绿色,给人一种清新、自然、和谐、融洽的感觉。因此,绿色自然成为现代茶叶包装色彩设计的主体色调。将绿色与黄色、绿色、紫色、红色、黑色、白色等色调有机融合在一起,能够塑造出意境深远、悠然自然和宁静典雅的自然环境,可以充分体现出茶文化的色彩情感,有利于平面设计色彩的有效运用和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成效的提高。通常情况下,茶文化之中的各类色彩均象征着不同文化主体,其中:红色象征着喜庆,黄色象征着权威。因此,红色、黄色作为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主要色调,人们对其依赖程度较高,用来呈现事物的尊贵性与喜庆性。 4.茶文化运用于茶叶包装文字设计中 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设计非常关键,作为茶叶包装设计的基础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茶文化中的文字设计主要涉及到诗词歌赋、区域民俗、茶品特性等方面,文字起到阐述和说明的作用。文字作为茶文化的基础构成部分,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通过融入文字元素,一方面有利于茶文化的发扬和传颂;另一方面有利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成效的提升。通常情况下,茶文化中的文字设计方法主要涉及到与茶叶有关的事件、诗词、典故等内容,融入民俗文化,能够从本质上体现出茶叶产品的基础属性。因此,文字设计对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而言,是对传统茶文化的一种客观、形象表述,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博大精深的真实体现,有利于茶文化内涵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总而言之,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有效运用茶文化,不但能够对茶文化进行弘扬和传颂,而且有利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有机关联起来,是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茶文化的有效运用,对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工作而言,其潜在的意义深远而重大,将是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研究,显得意义十足,将是国内外学术界所长期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之一。 作者:刘中美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茶叶包装设计浅思 1闽南茶叶包装的文化体现 (1)图形方面的体现。闽南传统图案可以提高茶叶包装的文化品位,闽南建筑的屋角上有很多华丽的装饰图案,它们体现了闽南文化的特点,可以从中抽离出典型的图案做抽象变形。传统图案赋予了包装丰富的内涵,华丽的雕花,优雅的转角,饱和的色彩等应用在茶叶包装上,除了能起到锦上添花的装饰效果外,同时可含蓄地点明是闽南茶,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茶。闽南地区的建筑可谓独树一帜,土楼是当地一种古老的建筑类型,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造型独特,体现了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是闽南建筑的瑰宝。土楼特征明显而且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将其外形进行提炼,作为图形设计应用在茶叶包装上可以起到独特的审美效果。(2)色彩方面的体现。受众的审美与其生活成长的周遭环境、文化的熏陶、宗教的感染等都有着很大的联系,任何一种心理模式都承载着一种文化,对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中华来说,其色彩文化美学与其文化思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色彩反映了不同民族美术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所以,把握住包装设计中的色彩,亦即抓住了消费者的情感。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中,有的颜色给人华丽的感觉,有的给人一种古朴、稳重的感觉,有的则使人感到清新、秀美……不同的颜色搭配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闽南茶叶包装的颜色设计应根据闽南茶的特点来定,闽南人喜欢喝乌龙茶,因为乌龙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它外形色泽青褐。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口味醇厚。而乌龙茶茶中最负盛名的是安溪铁观音,铁观音如青橄榄,可根据它们的代表颜色作为包装的颜色,这样消费者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甚至不用阅读包装上的信息就能知道这是闽南的哪一种茶,甚至可以做成系列包装,由浅至深,由深至浅,富有节奏韵律感。(3)文字方面的体现。文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功用视觉符号,它以清晰、明确地记录传达着人类的思想、文化、历史、科学技术等。文字设计是包装设计中重要的设计要素之一,是传达信息最直接的方式。许多包装设计中可以没有图形,但绝不会没有文字,甚至有的完全靠文字支持构图的美感。闽南语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民族语言,来源于古汉语,是一种汉语方言,发音和普通话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广泛应用于台湾、福建等我国的东南地区。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中原华夏先祖在多次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汉、唐、魏、晋及五代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汉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标准音。我们可以将这种带有历史文化的语言应用在茶叶包装上进行推广应用,对于本地人来讲有着浓浓的亲切感;对于外地人来讲具有别样的风土人情,富有情趣。在推动当地茶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地区的语言文化,对于我国这个多民族多区域风俗的国家来讲,能更好地促进地区文化的推广与交流。 2小结 闽南茶叶的包装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应该更多地融入现代科学技术,使包装不仅具有审美实用价值,更具有现代文明的智慧,不仅是解决眼前的包装问题,更要考虑到包装丢弃后的回收问题。有的包装制作精美,成本较高,如果喝完茶就被丢弃,就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造成了无形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资源的浪费,可考虑它做完盛放茶叶之后的作用。例如,可以摆放在书架上装饰房间;可以盛放一些杂物;甚至可以变成玩具等。有的包装是便携的,制作没有花很大的工夫,没有什么收藏价值,用毕即弃,这时就要考虑它的回收利用价值,就要采用可降解材料作为它主要的包装材料,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闽南地区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闽南茶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不断创新闽南地区茶叶包装不仅可以宣传当地文化,还可以促进两岸茶文化的交流,拉近两岸地区人民的感情,推动两岸经济的发展。研究发展闽南茶叶包装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又能和现代科技很好融合的道路至关重要,继承发扬闽南文化的同时也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作者:李静 单位:福州大学 设计艺术学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视觉传达技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上的应用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越发追求精神生活,尤其是在当前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之下,人们对于视觉感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视觉传达技术更是被广泛的应用于平面设计之中。在茶叶包装设计这一领域也毫不例外,将视觉传达技术应用到其中,不仅提高了茶叶包装设计的审美价值,还更好地传播了茶文化。本文就是对视觉传达技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上的运用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茶叶包装设计;运用;探索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应用于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领域当中,人们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同样这种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对人们的传统视觉心理造成了极大地冲击。传统的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客户对于产品更高层次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应运而生,为包装设计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而将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当中来,不仅仅能够促进茶叶的销售,还能够体现茶文化的内涵。本文阐述了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内容,并着重阐述了视觉传达技术在茶叶包转设计中的运用策略,希望能够为设计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帮助。 1概述 1.1视觉传达设计下茶叶包装设计的创新理念 相比于传统设计而言,视觉传达设计脱离了原本的静态设计的模式,而是以一种动态的方式进行设计。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应用视觉传达设计,能够让茶叶包装呈现出立体化的特点,让其外包装看起来更加具有特点。这种设计方法并不是在原来传统的平面包装设计上加以改造,而是通过视觉上的刺激来吸引顾客,进而促进产品的销售。因此想要针对茶叶进行视觉传达设计,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具体包括茶叶的品种、生产的产地以及厂家、销售茶叶的销售点以及消费者等。在进行准确的定位之后,再挑选比较合适的包装材料,同时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秉承创新的包装设计理念予以指导。最后依据设计好的图纸确定最好的外观包装设计方案,这样所呈现出来的茶叶包装更加具有新意,也能够将茶文化的内涵更好地体现出来。 1.2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应用视觉传达技术造成的良好效应 我们之所以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主要是为了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茶产品,促进茶产品消费,实现茶叶产品与消费者的文化沟通。而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应用视觉传达技术能够造成良好的效应。具体如下: 第一,通过对茶叶包装设计,我们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以运用,以此来带给消费者强烈的视觉刺激效应,进而让消费者从茶叶产品中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厚内涵。而通过视觉传达技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可以采取多样的设计手法,利用多样化的元素,带给消费者愉悦的审美体验。例如通过对我国汉字结构以及形态的运用,体现出茶文化与众不同的魅力。或者通过对传统装饰纹样的运用,体现出各个区域的独特风情,具有强烈的视觉刺激感。 第二,通过茶叶包装设计能够对消费者造成一定的视觉心理效应。我国传统的茶文化更为注重茶叶的单一性,但是,通过茶叶包装设计能够带给消费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这也是由于每个消费者的文化修养差异和审美差异所决定的。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既要关注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体验,也要向消费传递美的感觉。例如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可以运用各种新鲜的创意元素,以此来对消费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第三,通过茶叶包装设计能够起到一定的文化传承效应。由于地域不同,每个产区所产出的茶叶也显示出不同的风味,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要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显现出来,这就需要设计者对当地的特色以及文化加以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然后将其运用到茶叶包装上设计当中来,以此来让消费者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也更好地对文化进行传承。 2视觉传达技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2.1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汉字视觉传达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根据历史记载,我国的文字至少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我国的汉字历史就是我国古代文明史的开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是甲骨文,据说是仓颉所创造的,而我国的汉字除了有甲骨文之外,还有后来的金文、大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这些形式的汉字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可以将不同形式的汉字应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当中来,例如一个“茶”的书写,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茶”这个字本身就包含了茶叶那种古朴、意境幽深的趣味,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茶文化内涵。汉字“茶”的视觉表达形式在一定程度山改变了茶的包装设计风格,能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刺激。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种,我们可以将汉字进行图形转化,进行视觉表达技术的应用。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将汉字的基本图形加以变化,如添加元素、改变形态等诸多手法,组成不同的汉字图形形式。然后将其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当中,以此来达到通过茶叶包装设计来表达特殊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特色。例如在对茶叶进行包装设计时,可以将“福”字或者“茶”字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当中来,既展示出了茶的意蕴,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幸福吉祥的美好向往。第二,将书法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当中来,既能够体现我国汉字的独特魅力,也能够将茶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同时二者相互融合,更好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况且各种形态的汉子本身就具有不同的韵味,例如金文又被称之为钟鼎文,笔画粗,点画圆浑,体势雍容。大篆的笔画虽然也比较圆转,但是更多的还是呈现出一种粗犷豪放的特点。楷书则比较端正秀丽,行书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草书则更加飞舞生动,豪放不羁。而将这些呈现出不同特点的书法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当中,则能够为茶叶包装设计增添一抹新的活力。 2.2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中国画元素的应用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中国画元素具有一种特殊的美,通过对中国画的品鉴和欣赏,能够让人在精神上感到无比的享受。而将这一元素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当中来,同样也能够激发作者的想象,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首先中国画凭借着独特的线条显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律美,表达出独具深意的情感,同样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应用中国画元素,也能够够提高茶叶的品位,彰显茶叶的格调。其次在中国画在色彩的运用上具有独到之处,而视觉传达技术在赋色的运用上也借鉴了中国画的元素,将物体的色彩与艺术的色彩相互融合,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构思。例如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常常使用荷花、飞鸟等物像,在淡妆浓抹、超然物外的意境中表达出茶叶的另一番情趣。最后,中国画具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常用“留白”的手法,在中国画中,我们常常说的留白并不是真的留有空白,而是要给观看者留有一些想象的空间,以此来产生更为震撼的视觉。而这种绘画手法也同样适合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当中来,形成富有意境的视觉效果传递给消费者。 2.3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装饰纹样的应用 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我们可以将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应用到其中,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人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对劳动生活的总结,创造出了很多具有深刻含义的装饰纹样,它们蕴含了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例如在茶叶包装设计中,部分设计者将云雷纹这种纹饰图样应用到其中,尤其是在铁观音以及普洱茶的外包装上,我们常可以看见云雷纹的纹样,体现了茶叶的文化厚重感。还有部分设计者也会选择将云纹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来,这些云纹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运用这种纹饰,能够把茶叶超然物外的意境表达出来,同时云纹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想象,好像已经飘到了采茶之地,闻到了茶叶的清香。除此之外,还有的设计者将莲花纹、动物纹等也应用到了茶叶包装设计当中来,以此来凸显茶叶的与众不同之处。 3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视觉传达技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能够使茶叶的外包装更加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形成强烈的视觉设计效应。为此,作为设计者应该对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加以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探讨其身后的文化价值,赋予茶叶更高的品位和价值,通过茶叶的包装设计将我国的茶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播和继承。 作者:陈玮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茶叶包装设计中茶文化的内涵研究 摘要: 现代包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文化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体,力求在对商品进行保护和方便运输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彰显商品的价值,进而促进商品的销售。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有着非常悠久的饮茶历史,并且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因此茶叶的包装不仅仅是一个呈放茶叶的容器,更加体现了文化传承的功能。本文主要从茶叶包装造型、文字、色彩、图案四方面挖掘其中的茶文化内涵,进而找出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茶叶包装设计;茶文化;内涵 中国作为一个产茶大国,茶叶消费市场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茶叶消费的增长,茶产品的包装设计也越来越多样化。茶产品的包装成为茶叶增值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体现茶叶外在和内涵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在现代茶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尤其重视茶产品的包装设计,更是融入传统的文化因素和现代国际化因素,以求准确地表达出茶产品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体现茶产品的文化价值。 1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1.1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是茶叶的最早发源地,有着近四千年的茶历史,其产茶范围广泛、饮茶历史悠久、茶艺精湛。关于茶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一书中,书中讲到神农为了找到对人类有益的植物,尝遍百草,中了很多种毒,最后找到茶叶解了毒,这里茶叶最开始是被当做解百毒的药材。后来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茶叶还被当做人们日常生活的食物。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才品尝到茶叶醇厚的滋味,并体会到了茶叶带给人的精神的愉悦,茶叶才作为一种饮品被广泛流传下来。同期孔孟儒学所提倡的“仁政”等思想深刻影响着茶文化。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盛,儒学提倡的“中庸”、“以和为贵”,道家的“无为”以及佛教的“万事皆空”的思想正好与茶文化所提倡的“和谐”相关联。人们通过饮茶,来追求精神上的一种宁静、安逸、和谐之美,饮茶也由此成为贵族阶层一种精神生活的追求,他们更是通过饮茶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此时茶文化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到唐宋时期,茶文化发展到了顶峰。唐朝时盛行佛教,尤以禅宗为盛,其所提倡的“静心”、“自悟”禅理与讲究“静谧”“和谐”的茶文化不谋而合,人们习惯于边品茶边品味人生哲理,由此饮茶之风盛行。茶叶的种植、培育、采摘、煮泡、饮用等也形成了系统的理论。陆羽还专门著造了《茶经》一书,足见茶文化的发展之盛。宋朝时市民阶层兴起,茶文化也从上层逐渐向下层转移,到明清时期饮茶更是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街头茶馆随之出现,成为市民文化形成的重要场所[1]。 1.2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中国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概括起来主要为两种,即茶艺和茶道。茶艺主要是指茶叶的品评技巧、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对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具体的包括选茗、择水、烹茶、茶具和环境选择的艺术。茶艺是在饮茶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最早出现于唐朝,之后不断发展,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形成不同民族特色的茶艺。中国茶艺在艺术上重视对美的追求,在哲学上讲究人与自然合一,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的四重体验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茶艺追求的是有形有名的具体事务,而茶道则更多的追求在品茶过程高品位的精神享受,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与茶道相互配合,将饮茶的形与实结合起来,茶艺因为茶道而显其高雅,茶道因茶艺而得到更好的释放。 1.3茶文化的功能特征 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具有强大的审美功能,通过品评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味道等获得美得感受。同时还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文化价值的增加赋予茶叶更多的经济价值,进而增加茶叶的销量,产生高的经济价值。茶文化还可以作为社交活动的载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增进。 1.4茶文化的内在含义 茶文化从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创造的关于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茶文化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中国茶文化在儒佛道三大主流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制度文化。但其茶文化的核心仍然是“清、静、雅、和”[2]。 2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2.1茶文化在包装造型中的渗透 茶叶的包装造型多种多样,也是给人最为直观的因素之一,奇异的包装造型可以一下吸引人的眼球,还可以激发人的购买欲望。现代茶产品的包装造型有的是从地方的民俗风情、历史故事或地域文化上找灵感,有的则模仿古代的茶具等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如有的茶产品包装造型以白色瓷罐为主,突出茶叶的清新自然,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 2.2茶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体现 茶文化与中华书法同为中国的特色的文化,而茶文化和中国书法又同受儒佛道思想的浸染,二者所追求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等境界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在茶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常常辅之以中国传统的书法,从而增强茶文化的表现力。其次古人也经常边喝茶边吟诗作对,有的甚至将当时的情感挥毫泼墨、直书笔端,自是表现出一种淋漓尽致的豪气,所以人们往往习惯于将饮茶与书法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一种高雅的品味。 2.3茶文化在色彩应用中的显示 色彩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色彩的恰当运用,不仅能够突出产品的特点,达到先声夺人、吸引眼球的效果。同时色彩还能够表达一定的感情色彩,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情感体验。如红色、橙色等暖色调多给人以热烈、活泼之感,绿色给人以清新之感,蓝色则使人冷静,黑色、金色则显得典雅高贵。茶产品的包装设计也要根据其茶叶的特点从而选择色彩的主要基调。通常依据茶产品种类的不同而决定其包装设计的色彩基调,如绿茶为了突出其清爽可口的特性,一般以绿色作为主要色调,红茶为了突出其味道浓郁醇香而选用红色[3]。同时这种包装设计的色彩选择也增加了茶产品的辨识度,使人们一眼就能对茶产品进行分类。而为了通过色彩更加细致的区分茶产品的种类,绿色还可以选择深绿、淡绿、浅绿、墨绿等,红色也可以选择深红、鲜红、淡红等。 2.4茶文化在图案设计中的突显 图案的设计也包装设计的一部分,美得图案设计不仅能更好地突出茶产品的特点,更是给人以视觉的享受。茶产品的图案包装设计以形示意,以图形唤起人们内心情感的认同,进而激发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中国茶产品的图案设计往往与传统的水墨画相结合,创造出或宁静悠远或恬淡闲适的意境。而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恰好能与茶产品所表现的茶文化相互辉映。如黄山景区出售的茶叶包装设计就多以黄山秀美风光为主题的国画为主,将茶文化与山文化和画文化有机统一。当然中国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还要注意一定的原则,一是注意抽象和具体不同题材的运用和转换,而是注意对中国传统的对称、均衡构图方法的掌握。 3基于茶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发展趋势 3.1体现个性化设计特色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的优秀文化之一,应该得到积极地弘扬和发展。因此茶产品的包装设计应该摈弃大工业时代的产品同质化现象,追求个性化的发展道路。诸如同时受儒佛道思想影响的中、日两国,虽然文化渊源相同,但是由于其历史发展的不同,茶文化还是有一定差异,因此在茶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就体现出不一样的韵味。再如同时黄山的茶叶,因为其品种不同,蕴含的茶文化也略有差异,因此一种茶只能以山石为图案背景,而另一种则以松柏为图案背景。个性化的设计不仅有利于更好的突出产品的特性,更有利于彰显出茶叶本身的文化内涵。 3.2彰显民族化设计理念 21世纪世界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文化本土化也被广泛提倡,复兴本土文化,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成为现在许多国家寻求经济政治共同体的基础。茶叶作为一种极具文化表现力的载体,在表现民族文化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因此茶产品的包装设计要以体现民族性为宗旨,突出茶叶的民族化特点[4]。尤其是现在面临国际化的冲击,在各种茶产品充斥市场的情况下,茶产品的包装设计更应该突出其民族特点,进而在国际竞争中树立显著地标识,建立属于本民族的茶叶品牌。 3.3传达绿色设计思想 环保与绿色是当今世界提倡的重要主题之一,这关系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此外,就茶产品本身而言,也以绿色健康无污染为主要指标之一,而且绿色的设计思想与茶文化所追求的清、静、雅、和相适应。在绿色设计思想指导下,茶产品的包装设计要尽量采用最少的可回收的自然材料,重量也要尽量的减轻,设计还要适度,避免华而不实的堆砌造成名不副实的情况。 4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拥有优秀文化的民族就拥有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反之亦然,没有文化的民族就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荡,无处安放。中国茶文化不仅仅是茶叶在历史浸润中形成的文化,更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在茶叶贸易全球化,现代包装设计中又涌现出各种新设计、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设计师在极力创新的同时要时刻秉持茶文化的核心,不可脱离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样才能使茶文化随着茶产品的包装设计传播到世界各地。 作者:李广武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茶文化赏析 一、包装设计所体现的茶文化 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物质内涵和精神财富。现代社会的茶叶包装,已从单纯的储存保护功能转变为沟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包装设计承担着体现茶文化的重要职责。茶叶包装不仅仅是商品的包装,更加是文化的包装,优秀的设计,承载茶叶品质的同时,也蕴育浓厚的茶文化。 (一)茶叶包装的造型设计我们都知道商品的包装设计,已成为商品与消费者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之一,包装是消费者对商品的第一印象,因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茶叶包装的设计上,首先以茶叶产地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为载体,继而适当地融入茶道精神,让人们在品味浓郁茶香的同时也感受醇厚的茶文化精髓。如“洞庭山——碧螺春”茶叶包装的设计上,把茶文化的精髓,即“清”、“静”、“雅”、“和”作为永恒的主题(图1)。画面运用莲花为主要元素,自古以来,莲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象征着圣洁高雅之意,这样设计,也恰巧符合清正的茶之精髓。在色彩的选择上,以淡雅的蓝色为主,配合古朴的龟裂纹,传承着不变的中国风。茶叶的储存罐采用仿古的白陶瓷(图2),瓷器自古以来都有着明丽雅致的文化内涵,与茶文化“清”、“静”、“雅”、“和”的内涵相一致。茶叶采用这样的包装,一方面表现碧螺春的千余历史,突显茶的清雅气质,另一方面,相较于铁质茶叶罐,陶瓷器皿的透气性更加,经久耐用,并且还具有一定的装饰观赏性能。 (二)茶叶包装的图案装饰设计包装离不开不图案,消费者往往都是通过最直观的视觉图案来理解商家意图传达的含义。茶文化历来与文人雅士有着不解之缘,唐代皎然有诗云:“此物清高世莫知”,可见,这种幽静的茶之记忆,已成为茶文化中约定俗成的概念,而想要表现幽静的意境,则非中国画莫属。中国画本是笔与墨、情与景的结合,追求的自然也是超凡脱俗,清新雅致的境界,这点正好与茶文化的“静”和“雅”两大精髓不谋而合。如“茅山青峰”此款茶叶的包装设计用中国画的方式表现茅山的优美风景(图3),由于茅山是金坛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又特产青峰,故将其运用到茶叶的包装设计中,展现了强烈的地域特色。不仅如此,把茅山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融入设计之中,配以郑愚的《茶诗》,把自然美景与茶文化有机地融合进中国画的写意中,达到了深邃的效果。画面中山峰与云雾彼此呼应,似如人生仙境一般,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茶文化精神。 (三)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色彩在包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往往会影响到包装的整体效果。由于人们对于色彩具有不同的主观和客观的认知,所以在包装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商品的自身属性,而且需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个人喜好和审美情趣。设计时,应根据不同茶叶的种类运用不同的色彩。例如红茶的包装则以暖色调为宜,绿茶多采用冷色调为佳,白茶可选择清柔的色调为好,这样通过外在包装的色彩可以进一步映射出内在的商品实物,给消费者初步的情感认知。如“金坛雀舌”属绿茶的一种,闻之香气清高,泡之汤色明亮,饮之浓而不涩、回味甘爽。此款茶叶的包装色彩遵循绿茶的特点(图4),整体运用绿色系色调,给人清新舒爽的感觉。在绿色的运用上使用明度对比,即以墨绿为主,浅绿铺底,这种对比,加强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再配合明亮的黄色加以点缀,所展现出素雅但又不失活泼的效果。画面中绿色茶具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茶艺思想,这也是诠释茶文化的良好途径。 (四)茶叶包装的字体设计茶叶包装上的字体大部分运用中国书法字体,这是因为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汉字艺术,至今已有5000~6000年之久,正好与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相符,是展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最好表现。“新益号”普洱茶的产品名称字体采用行楷(图5),该字体优美实用,如同普洱一般,不但口感极佳,还具备减肥、降脂等多种适用功效。在茶饼的包装上,“金茗陈香”四字为隶书,同样是中国书法,但又与行楷不同,凸显字体设计的多样性。在印刷上,“金茗陈香”采用传统的烫金工艺,一方面正适合茶叶这种拥有悠久历史的饮品包装,另一方面,字体也变得更加清晰、耐磨,光泽度高,色彩鲜艳夺目。 二、茶文化对未来茶叶包装发展趋势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茶文化已不可能再停留于先前的“清”、“静”、“雅”、“和”,必须要融合当下世界发展的主题,达到丰富其内容,增加其文化内涵的目的。 (一)生态环保主义如今,随时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低碳环保已成为热门主题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的茶文化也需要注入生态、节能、环保这些新鲜血液。在当代茶叶包装中体现环保主义就是要遵循最少化、最轻化和可回收原则。最少化原则指的是包装使用的材料品种最少化,材料数量最少化;最轻化原则即为在保证商品安全运输的情况下尽量减轻其包装重量;可回收原则则表示使用可回收材料,减少资源的浪费,这三项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指引日后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方向。如有机茶叶公司设计的可重复使用的茶叶包装(图6),此款设计采用纸质材料,精致小巧,方便携带。在包装上巧妙的设计一道开口,通过两端的拉合来控制开口的大小,饮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控制出茶量。当茶叶用尽时,此款包装还可以再次使用,只需简单的注入新茶即可。这些独特的设计无不体现生态环保主义。 (二)全球国际化主义中国自从加入WTO之后,茶叶国际化亦是大势所趋,中国的茶文化已不再单单面向国人,更要走向世界。2012年8月一份共300人问卷调查显示(图7),有121人,约占总人数的40.3%认为未来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应适当融入全国际化思想,而不是单单展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我国茶叶市场如今面临国外茶叶品牌的入侵,这种国内外茶叶市场的交流自然对我国茶叶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包装设计时,可以加入英语译文,考虑国外的风俗习惯和个人的欣赏价值观。结语近年来茶叶包装设计运用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不仅侧重于个人情感的包装,使整个设计具有独一无二的中国气息,而且注重民族和地域个性的表现,展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丰富茶文化的内容,完善其思想体系,并将其服务于包装设计之中,开拓美好的市场前景。 作者:束立茹王强单位: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茶文化与茶叶包装设计研讨 茶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在茶叶包装设计上,如何把茶文化体现出来呢?明白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是包装设计。包装设计是将美术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运用到产品的包装保护和美化方面,它不是广义的“美术”,也不是单纯的装潢,而是含科学、艺术、材料、经济、心理、市场等综合要素的多功能的体现。知道了什么是包装设计,在包装茶叶时,我们可以从地方特色、历史传说、茶艺、茶具,茶道等上下功夫。下面我分几点来讲述如何用茶文化设计茶叶包装。 1从造型上体现茶文化 茶叶的包装盒造型给人的是第一视觉感受,这种感受会影响购买者的购买欲望。好的包装造型能给观看者视觉享受并引起审美愉悦。如果在造型上能体现茶文化,往往能给购买者或观看者以美的感受,人们会因而喜欢这款茶并产生审美愉悦。图1中的茶叶包装设计把茶文化很好地体现了出来,长筒的造型,上面嵌有的古钱币围绕一个茶字,再配有素描般的特写画面,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给立体地呈现了出来。这样的造型,历史气息和文化气息浓厚,能给人视觉的享受并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审美愉悦。除了体现历史气息和文化气息外,茶道精神在茶叶包装造型上也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茶道精神是通过饮茶修身养性的,它能培养人儒雅的情怀和宽厚的品性。有一款茶叶包装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茶道精神,它是一方形的盒子,上面印有山水画并提有一行字:“千年一口茶,韵味在文化,人以德先,茶以蕴深,故可源远流长。”从这方面来说,好的茶叶包装造型是设计者的匠心独运,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而那些肤浅的,花里胡哨没有文化底蕴的造型是无法给人视觉享受并引起审美愉悦的。 2从色彩上表现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 色彩对茶叶的包装设计也很重要,包装造型上配什么色彩是有讲究的。对茶叶包装设计来说,色彩起到瞩目、调和、中庸等作用。色彩在视觉中很能引起受众者情感的反应和变化,所以在包装设计上要重视色彩的选择。图2中的茶叶包装设计色彩运用得很好:墨绿、浅绿与深绿相结合,把画中的古代人物形象给立体地呈现了出来。边缘的一枝梅更使包装设计充满了古朴感和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黑色的题字和解说使整个造型充满了儒雅、文学的浪漫情怀并给人以视觉的缓冲,不愧是包装设计中好的色彩的运用。茶叶包装设计,色彩选择要合理,搭配得当,这也是茶文化的一种显现。只有重视茶文化,才有可能调配出好的色彩来,这需要设计者认真思索,谨慎着色。 3从装饰上显现茶文化 茶叶的包装设计离不开图形装饰,图形装饰是对中国绘画的运用。中国绘画意象或古朴或真实或抽象,这能体现出高远的意境并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茶叶的包装设计要能体现出茶文化的博大和美妙,以寓意和象征给人们审美联想并引起人们购买的欲望。图3中的图形装饰古朴纯美,酒盅、远方的山水和建筑,配以对称的茶字题写,整个装饰把茶那种久远和高雅的历史气息和文化气息给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这款包装设计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它的装饰运用得比较好。 茶叶包装设计图形装饰中多用中国传统图案,而中国传统图案是我们民族的精华,“它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和表现,也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传统图案更是丰富多彩,璀璨夺目”。在设计中,我们把传统图案运用到茶叶包装图形装饰中,实际上是对茶文化的一种体现。在设计中,我们要紧跟时代,把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给人一种新的感受,让茶文化成为一种时尚和风尚。 综上所述,好的茶叶包装设计与茶文化是有紧密关联的,好的包装设计能体现出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也是包装设计参考的标准和延展,两者血肉关联,紧密相牵。 当今,我国是茶叶种植大户,茶叶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要想让中国的茶叶销售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不仅要重视茶叶的质量,也要重视茶叶包装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上,我们要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茶文化,使茶叶包装设计上规模上档次并能出走中国,立于世界。 作者:刘牧原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黄淮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民间美术的茶叶包装设计研究 摘要:中国民间美术取材于日常生活,来源于民众。但其以色彩丰富、题材新颖、取材方便等特点,长期以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把民间美术的因素应用于茶业包装设计,对于弘扬茶文化、提高茶叶产品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了民间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价值、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就民间美术因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间美术;因素;茶叶;包装设计 在茶叶产品的销售过程,茶叶的外包装设计不仅是产品品质的代表,同时也是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力的重要吸引,提高茶叶产品的外包装水平也就成为提高茶叶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茶叶不仅是大众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费品,其所代表的茶文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茶叶外包装设计与我国民间文化相结合是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基本方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间美术所蕴藏的丰富底蕴和其所具有大众文化特征与茶叶产品的大众消费对象具有十分贴近的契合点。把民间美术元素应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就成为茶叶包装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1充分认识中国民间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价值 将中国美术元素应用于茶叶包装设计中,通过茶叶这种有效载体,实现了我国传统美术文化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创新。同时,这种创新不但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样提高了茶叶的内在品质,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具有重要的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艺术上价值。我国民间美术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生活,内容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多样。不管是绘画、雕塑、玩具、服饰、家具器皿、戏具、剪纸、纸扎灯纸、编织等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些都可以为设计师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提供灵感。如果设计师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民间美术的艺术手法和理念,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就是对艺术的再创作。这种具有生命力的创作,也一定会为茶叶消费者提供一种艺术上的享受。二是文化上的价值。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精神食粮,传承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传统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把民间美术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是一种文化上的创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发展。同时,我国茶叶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把民间美术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对于向世界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播和民族自信具有重要的价值。三是经济上的价值。茶叶是一种商品,给茶叶一种新颖、独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又贴合产品特点的包装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茶叶的吸引力。把民间美术元素应用于茶叶外包装,设计出高水平的外包装,不但是对茶叶本身品牌和品质的提升,也是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最直接方法,同样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经济价值。 2民间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要把握的要素 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许多与地区民俗密切相关,同时由于地域、风俗上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品类。把民间美术元素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必须充分认识民间美术的这种现实特点,结合实际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把握好地域性这个基础。民间美术与地区密切相关,是一个地区风土人情的突出代表,所以在把民间美术元素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中时必须注重地域性。这种地域性主要包括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和内涵的地域性,茶叶产品产地的地域性,茶叶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域性,只有这三者实现有机的统一,才能使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外包装设计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文化经济价值。二是坚持创新这一关键。民间美术元素虽然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但其具有明鲜的时代特征。要把这些元素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并形成吸引力创造出新的价值,必须以民间美术元素为基础,结合茶叶消费者特征和需要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间美术元素的活化,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所以说,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外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创新是关键,也是民间美术元素生命力所在。三是坚持实用性这一落脚点。茶叶的外包装其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茶叶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并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所以在茶叶外包装的设计上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根本。所以在民间美术元素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的表现手法、包装材料的选择上必须与消费的需要相吻合,与茶叶的品质相吻合,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提高。要防止出现过度包装,并消除因此而造成的负面效应。 3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民间美术元素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文化内涵深厚。把民间美术元素应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是一种可行的实践。对于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应当灵活多样,既可以运用其理念、表现手法、色彩,也可以运用和发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甚至有些人文历史故事素材可以成为茶叶包装系列设计的素材。 3.1民间美术表现手法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美术表现手法形式多样,但其最根本的构成是图形和形状。而且图形和形状变化多样,形态优美。特别是运用一些实物图形来表达一定的涵义,而且这些代表一定涵义的图形经过历展已经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基本成为一种约定俗成。如牡丹寓意富贵、松鹤代表长寿等等。对于这些图形如果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结合实际进行应用,不但可以使茶叶的包装更为丰富,而且可以表达一定的寓意及祝福。同时,茶叶做为一促高雅的馈赠礼品,如果把这些具有丰富寓意的民间美术的图形与茶叶包装有机结合,定然会使茶叶这种礼品更为充分表达一种祝愿,提高其高雅性。这种与市场需求相切合的商品定然会更具有竞争力,这种有精美包装的茶叶甚至会超脱了茶产品本身的价值,从而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粘合剂。 3.2民间美术色彩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消费者对产品外包装的的第一感应,合适的色彩对于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做为茶叶的外包装设计,必须在色彩的选择上实现合理搭配并突出主色调,从而实现其价值。民间美术色彩运用大胆夸张,而又来源于生活,同时具有深厚的寓意。如在民间美术中红色往往用来表达喜庆的氛围,而绿色又代表淡泊和生机,蓝色代表一种高雅,黄色代表权力和尊崇。同时民间美术又善于综合运用各种色彩,通过合理的搭配,实现视觉上的刺激和感情上的宣泄。这种用色彩来表达一种情感和趋向的民间美术用色理念对茶叶包装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民间美术的有些色彩直接可以运用。这种应用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就有成功的典范。如在市场销售的红茶中,红色基本是外包装的主色调,而这种红色代表红茶的特性;绿茶外包装的主色调是绿色,代表了绿茶其淡雅的特性,是用外包装的色彩来体现产品的特性,用色彩表达一种情感。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其实是对用色彩表达情感的实践。设计师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充分借鉴民间美术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法,通过外包装的设计中色彩的科学运用,实现感情注入。这种结合茶叶产品特点进行的包装设计上的创新,一定会使消费者通过茶叶外包装感受到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的。同时,激发起内心的情感共鸣,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3.3民间美术素材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民间美术内容丰富,有些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这些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许多素材与茶的历史文化有关,有些甚至是某一茶品牌的符号代表。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能够把这些素材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外包装进行表达,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普及,同时也是对某些茶叶产品的深度挖掘。实践中,在许多茶包装设计中,通过文字和图案的方式对这些民间美术中有关与茶有关的人文历史典故或者与茶有关的技艺进行普及,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些素材也提升了茶叶本身的品质。可以大胆的设想,如果围绕民间美术中某一人文历史典故为素材,设计开发出系列茶叶包装产品,进而形成系列茶叶产品,会形成怎么样的市场效应。 3.4民间美术材料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美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其作者往往是平民大众。这也就是民间美术在取材上丰富多样又随手可得的原因。如在民间美术中的竹编、草编、秸秆画等材料就来源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材料。但就是这种材料所形成的民间美术作品却充分体现了人民大众的聪明才智,也与目前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相一致。如果在茶包装设计上能够贯彻好民间美术取材的这些理念,对茶包装设计也具有科学的促进价值。如在我国有些地区利用当地的竹、木资源设计开发的茶包装设计,不但可以实现对茶叶产品的有效保存,而且符合环保理念,更能体现地方特色,也实现了较好的经济价值。当然,在这些材料的运用上,要结合现代消费者的特点,运用先进技术进行创新,这样就会更有吸引力。 4结语 民间美术做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元素在茶叶外包装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这种应用必须把握好地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同时民间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具有艺术、文化和经济价值,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把民间美术表现手法、民间美术色彩、民间美术的素材、民间美术在材料选取上的理念在茶叶外包装设计中实现创新应用,不但会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可以提高茶叶产品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可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实现,这是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作者:季承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论文 摘要:茶文化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化,已经完全融入现代民众生活之中,人们讲究喝茶品茶,不仅对茶叶自身的品质、口感有更加多元和高品质的要求,对茶叶的包装设计也更追求迎合现代的审美观念,在体现茶文化的同时,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艺术性设计。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发现其在所在领域的重要意义,旨在提高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设计水平,促进中华茶文化的继续弘扬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图形;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应用 茶,一种微苦回甘的饮品,几片树叶的故事,却是中国先人为我国的饮食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历经千年的流转,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通过饮茶养生保健,通过品茶感悟历史的精华。茶在被人们的使用过程中,赋予了太多的实用意义和人文概念,人们为了给茶留有最新鲜的品质和口感,不断改良对茶叶的包装设计,便于对茶叶的保存和运输,在遥远的汉朝时期,茶叶经由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现代人有着越来越高的生活品质追求,对茶叶的包装也更加重视起来,通过茶叶的包装来体现不同茶叶品种的内在口味和质感,通过包装来体现人们对茶文化的追求,通过包装来实现人们对茶清新而不失高雅的艺术追求。现代的茶叶包装设计在表现不失茶叶自身特色的同时,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传统的图形和装饰文案都在被大量的运用其中,在激发消费者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产生消费欲望,赋予茶叶本身更多的文化内涵,通过中国传统图形的运用,使现代的茶叶包装设计更加迎合茶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使更多的人了解茶,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1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1.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图像、图案设计多样,饱满圆润,装饰性极强却不失中国传统韵味,在很多的设计领域被广泛的运用,不仅起到极强的表现装饰效果,更体现了古老而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中国的传统图像形式多样,体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有的结合古老的神话故事,有的借鉴了动物植物的美好寓意,形成多元丰富的设计图样。在现代的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图形的设计,更迎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同时又不失现代特色。通过对茶叶制品的流通和传播,增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更大程度的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1.2弘扬了中国的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被不断的弘扬和发展。旧社会的普通人家喝茶,达官显贵品茶,而今品茶喝茶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人们重视喝茶品茶,重视茶对人体养身保健的重要实用价值,重视饮茶背后的心境。茶叶的包装设计从最初的为了方便储存运输,到现在期望通过包装设计来体现茶叶本身的口味特色、产地区域的特色甚至其内在的品位和内涵。中国传统图形被运用到现代茶叶的包装设计中,便于对茶叶特色和品位的展示,比如:用传统水墨山水来进行黄山毛峰的包装设计,用意境缥缈的黄山山水来渲染茶叶的生长环境;用苏州园林的图案来进行碧螺春的包装设计,用苏州园林的清新雅致来体现江南风光的山清水秀,体现碧螺春清新淡雅的口感。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运用,使人们在观茶品茶的同时,更能嗅到来自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人文气息,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对茶文化的体现 随着现代设计理念的不断成熟,现代包装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形式的茶叶包装被广泛的运用到茶叶的生产销售环节中,但是,从中也暴露出很多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多数的茶叶生产销售企业缺乏对茶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对茶叶实施包装销售,便于储存的同时,可以让消费者品尝到更又品质的优质茶品,卖方要在销售的过程中对茶文化进行适当的展示和体现,不要在茶品的包装环节,一味求异求新,盲目地以市场消费作为导向,而忽略了对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充分考虑到茶文化的人文因素,在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茶品自身,二者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包装的特点来展示茶品,对茶品的销售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要让消费者产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那不利于茶文化的推广及茶产业的发展。 2.2缺少对茶叶包装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目前,在我国众多的茶生产销售企业中,缺少对茶叶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品牌意识,在对茶品的生产和销售时,缺乏对自主品牌的策划和宣传,没有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大多数的消费者买茶是只关注茶品的品种,如:大红袍、普洱、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等,对茶品的品牌选择范畴却十分有限,只有企业加大对自身品牌的创建,保证茶叶销售的质量,打造让消费者信赖的茶叶品牌,对品牌的茶品进行系统的茶叶包装设计,让消费者通过图案或者文字就能识别可信赖的茶品品质,可以是一个商标图案,也可以是一个包装纹饰,就可以让消费者产生对茶及背后销售公司的信赖。各厂家追求对茶叶包装的推陈出新,最大可能地满足消费者追求品质的消费心理,却喧宾夺主,过度包装,忽略了消费者是要买茶,而不是买包装,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重复购买欲望,不利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3.1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注重对中国传统图案的使用 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者要在其设计作品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茶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迎合消费者的现代消费心理,设计更多极具时代特征,又不失传统韵味的包装设计方案,在体现茶品品质的同时,重视茶叶包装的实用性。产品的包装在消费者进行产品的选择时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产品包装以追求高端、上档次来满足消费者的高品质消费心理,让消费者能够产生重复购买欲望的是真正有品质的茶叶,并且是能够适合茶品品质的包装设计。中国的传统图案融合了中国古人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对各种图案的运用表达对生活美好的期望和祝福,更能体现茶文化的人文内涵。 3.2设计迎合现代审美需求的茶叶包装设计方案 中国的传统文化固然能够体现茶文化的人文气质,但是,在设计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方案时,也要充分考虑了现代人的消费习惯和审美需求,充分利用不同的材质和材料,利用现代的生产技术对茶叶包装设计和现代的生活理念进行融合,在满足茶叶的包装储存等实用价值的同时,还能体现其内在的韵味和美感,才是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最高要求,能够让消费者在满足茶叶口味品质需求的同时,满足大众对茶文化及传统文化的心灵需求,使茶文化应用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并且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3.3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设计标签式的现代包装设计方案 茶叶的包装设计是茶叶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体现在生活和消费的各个方面,茶叶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要树立茶叶品牌意识以及对包装设计方案的知识产权意识,对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图形大胆地运用和创新,设计出更多的体现茶文化、茶品质的标签、品牌标志或者包装纹饰,通过这些标新立异的图形就能够对消费者的茶叶消费行为起到引导作用,能够让消费者通过产品包装选择到有品质的好茶,而不是一堆漂亮的礼盒和纸筒,茶文化的继续发展必须能够有消费者作为文化的传播使者。 为了茶叶行业的长久发展,为了茶文化的弘扬,必须对现代茶叶的包装设计工作重视起来,结合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理念,设计出迎合消费者需求,且能体现茶叶品质及其高雅的文化内涵。随着人们对茶叶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消费市场不断扩大,高中低各层次的消费市场逐渐形成,生产者和销售者要结合自身茶品的品质,对茶叶进行适合的产品包装,完善和提升其品质,将中国传统图形更广泛地应用到现代茶叶的包装设计环节中,打造更多的精品设计方案,打造精品的茶叶品牌,让社会公众能够品位到品质优良的茶叶的同时,更能看到更多赏心悦目的茶叶包装设计。 作者:裴珺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茶叶包装设计中图形视觉研究 在当今经济发展的趋势下,人们可以在市场上看到多种不一样的商品,而相同的产品有多个不相同的规格以及标牌。在多种相同种类的产品当中,包装并不一定可以吸引人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影响决定的因素便是产品的包装形象设计,而包装形象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包装的图形语言,因为图形视觉是传输视觉信息的载体,是作为信息传递的一个媒介。图形使用得当,才可以成功吸引到人们的视线,这会影响到产品的整体销售。 1关于包装中图形视觉的趋向 在包装视觉设计当中表达最为明确的最为直接的一个部分就是图形视觉,图形视觉在设计当中可以展现出强烈的视觉感,给人们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可是要将包装设计达到这样强烈的一个效果,需要相关人员从这几个方面考虑,比如,产品的外包装图形应当匹配盒型结构、图形的色彩、文字、包装材质等等,这样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具备独特性的视觉效果。由于当今包装设计的人性化设计已经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一个趋向,所以人们随处看到的都是把以人为本的观念与生活设计相结合。而包装设计个性化作为设计当中的一道美丽风景,其可以充分展现出不一样层次消费人员的特点,这也是根据不相同的群体来设计的。个性化的包装设计就是把消费者划分为不一样的群体,这样可以便于消费人员尽快选取到自己想要的产品。 1.1经过较为独特且个性的图形设计增加包装的人性化方式 产品的外包装图形设计不单单可以直观展现产品的信息,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图形的设计传递包装的趣味性。经过对外形的造型、包装材质的使用功能、包装形体的改变、视觉等方法,形成人性化的包装。还有,当今手绘也是比较流行的一个设计展现方法。由于人们处于互联网时代下,大部分人都采用电脑来设计相应的图形,因而手绘就成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表现手法。通过手绘的展现,可以更加准确且迅速的传达出设计师所要表述的意思,不单单只是设计师的基本素质展现,也可以充分展现出设计师的独特个性。 1.2将图形设计与盒型结构相结合可以让包装设计更人性化 要想在当今大部分包装当中跳出来且还要拥有较好的保护性能,就需要从盒型结构着手,充分使用塑料以及纸质类型的材质性能。在可以完整保护商品的情况下,采用折叠的手法或者剪切的手法,将其和色彩与文字相融合,让产品的包装显得更加精致。由于包装盒打开或者关闭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方便,所以可以让其包装具备更加人性化的特点。 1.3巧用材质展现包装设计的个性化 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假如忽视掉色彩以及图形,那么余下的还有什么呢,那就是人们对肌理的感受。由于每一种不一样的材质会给人们带来不相同的视觉以及触觉感受,把材质科学且合理的使用功能到产品的包装设计过程中,可以在视觉上引发一场包装造型的竞争。通过使用纸质和不是塑料的材质等非常规性的包装盒材质,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2关于茶叶包装设计中图形语言的表述 相关人员采用在包装设计的图形语言,通过视觉来传输生动、形象、直观性,接着把产品的信息相关内容图形元素经过视觉效果传达给消费人员。且包装设计的图形语言在多数情形下,组成了包装形象的关键部分,以此来提升产品在市场当中的审美品位。图形本就具备了寓意的象征性,而且其具备了抽象的图形语言以及具象的图形语言。在当今的市场上,具象图形的茶叶包装上图形多数都是形象较为真实的,并反映了茶叶的历史和茶叶生产的地域等。抽象的茶叶包装上图形有书法、民族图案、国画等。 2.1对于抽象的图形语言表述分析 包装中图形语言的抽象性就是说通过面、点、线这几个方面组合而成的图形。而抽象的图形使用到包装设计当中并没有比较直接的涵义,但是也可以传输某种意义上的消息。在包装中使用抽象的面、点、线能够增加消费者的想象能力以及联想能力。并且抽象的图形比较丰富且只有在产品包装当中使用抽象的图形,才可以增加产品的卖点。 2.2对于具象的图形语言表述分析 在包装设计中图形语言的具象性,就是大自然和现实世界的人类生物形象,采用描绘的方式来展现,可以让人了若指掌,只需看一眼就可以理解设计师所要表达的意思,具象的图形语言特征就是使人从已经知道的经验中,产生联想或者想象。具象的图像语言表述具体阐明了包装产品,且也重点突出了产品的真实感。还有一种就是通过具象的绘画手法表述产品的意思。因为绘画的方法具备很强的直观、趣味性,所以,其也是宣扬和推广产品最好的方式之一。 3茶叶包装设计中图形视觉展现的方式 在茶叶包装设计中,通过图形视觉可以正确且快速地将产品的属性特点表述出来,进而起到传输产品信息以及美化产品的作用。无论是采样什么风格的包装,其重点是具备较为独特的灵魂以及思想,是不是经过图形等视觉元素的创设和应用传递一种美的视觉。针对包装图形的创新来说,深刻的含义与丰富的设计意境采用到简单的图形之中较为关键。一则是为更好的适应现代化信息量大、节奏快的社会需求。二则是经过图形所传达出来的信息特征所决定的。由于图形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达形式,所以在进行实际包装设计当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 3.1通过图形摄影来传递信息点 包装上的图形需要具备真实性,并且可以准确展现包装内的产品。那么就可以采用图形摄影的方式,由于我国茶叶包装设计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市场上有很好的反响。尤其是当今摄影艺术的进步和发展,给图形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方法。经过摄影,能够真实的展现出茶叶的色彩和质感、以及将茶叶进行冲泡时候的茶汤色泽、形状、茶叶的生产地、风土等等。比如武夷山的大红袍;洞庭湖的碧螺春;杭州的西湖龙井等等。在进行销售茶产品销售包装中配上茶叶生产地的风景图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茶叶在产品架上的吸引力。所以,通过图形摄影可以给消费者传递出茶叶的基本信息,可以有效提升消费者对茶叶的购买程度。 3.2独特的视觉感受 在包装设计中图形视觉展现中,采用鲜明的视觉形象是包装设计最佳的广告,在当今的包装设计中,不会被包装商品的信息内容传递所限制。而什么叫独特呢?就是不仅仅是所用图形的简洁或者图形的复杂。简洁的也可能是具备独特性的,当然也可能是平凡的;较为复杂的可能是新颖的,但也有可能是朴素的。那么要做到既简单又有独特,只有通过明确且独特的视觉效果才可以让设计的产品在繁杂的包装中跳出来,表现出独特的美感。 4结束语 由于茶叶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人们对茶叶的包装设计除去美观以外,还需要关注到茶叶的文化,通过对茶叶文化的充分了解,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茶叶的文化知识来丰富包装,确保茶叶包装的合理化。文中所提到图形视觉只是茶叶文化的一部分,还有色彩视觉、文字视觉。所以需要相关设计者将这些视觉搭配起来。除了茶叶的外包装之外,商家应当确保其质量,这样才能为茶叶拓宽市场。 作者:吴亮 单位:东华大学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的关系 摘要:如今人们在选购茶叶时,不仅考虑其产品类型,同时对茶叶的外在包装和形象展示也有较高要求。因此,合理优化茶叶包装形象,完善设计思路,对整个茶叶品牌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此外,当前整个摄影艺术也在处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摄影器材,还是摄影理论艺术都与以往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探索茶叶包装设计思路时,可以将摄影艺术与其相结合。通过有效融合,最提升茶叶包装的品质与内涵。本文拟从当前茶叶包装设计要求分析入手,结合分析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应用摄影艺术对茶叶包装设计工作的相关影响和价值。 关键词:茶叶;包装设计;摄影艺术;关联性;品质内涵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如今各种类型的商品屡见不鲜,同一类商品也有各种不同风格和特点。从某种程度上看,产品的包装设计能够为消费者理解商品特点元素,提供重要帮助。在产品营销推广过程中,其外在包装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有效应用外在包装设计,能够为产品内涵丰富、品质感增强提供有效帮助。因此,如何才能有效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就需要有效借助包装设计这一工作思路,完善具体设计工作。 1当前茶叶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相关要求分析 随着茶叶产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各个茶叶企业都认识到消费者对产品健康和安全性的重视,因此,大多都能注重茶叶产品品质的把控。但很多企业在茶叶包装设计工作中缺乏相应认识,很多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简单、草率。还有一些直接抄袭其他茶叶包装设计,这不仅与茶叶企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符合,同时对自身产品市场影响力提升没有任何作用和价值。而随着当前人们茶叶消费理念日益理性,当前人们对茶叶的外在包装也有了更高期待。因此,茶叶企业要想让自身产品能被市场消费者所认可,就必须通过优化自身包装设计工作思路,改善包装。当前商品市场发展日益成熟,各种商品充斥市场,如今任何一种产品要想获得市场认可,占据竞争主动权,就必须充分注重自身品牌建设,通过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从而为产品的价值内涵丰富提供有效保障。从目前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状况看,大多茶叶企业都未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其对包装设计与茶叶品牌化战略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度不够。以至于整个茶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发展并不占据优势。对茶叶企业来说,想要实现自身发展,就必须从品牌战略构建入手,构建品牌,就必须通过赋予其中相应的内涵,结合包装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为茶叶品牌塑造奠定重要基础。此外,从目前消费市场不断发展变化来看,消费者不仅对产品的品质和健康有相关要求,同时对产品本身的品质内涵也有深层次要求。对我国茶叶产业发展来说,其发展历史悠久、体系成熟,但随着人们消费需求和理念不断成熟,加上国际茶叶行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茶叶生产经营过程中暴漏的问题日益明显,其中最突出问题就是未能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多数茶叶企业未能形成必要的产品包装意识,多数茶叶产品包装简单,缺乏融入人们需求。在茶叶产业品牌化、链条化发展背景下,我们必须充分完善其包装设计思路,通过有效选择元素,从而实现其产品品牌化发展战略。当然,在充分了解茶叶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相关背景之后,我们要认真探索如何具体实施这一工作。首先,对于品牌茶叶来说,其价值和竞争力不仅在于茶叶,同时也和品牌形象、外在展示有很大关系,因此茶叶企业想要实现其品牌化、现代化,就必须充分注重包装设计对其产品形象的影响。因此,在开展茶叶包装设计时,必须充分有效应用其造型和色彩手法,结合各种先进设计理念的应用,从而有效诠释茶叶自身所蕴藏的文化美学。其次,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还要注重对自身桥梁纽带作用的有效展现,通过打造紧密联系消费者与市场的茶叶产品,从而为茶叶产品营销提供重要帮助。最后,当前想要构建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就必须注重茶叶文化底蕴、内涵价值的有效输出,只有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茶叶产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才能最终提升消费者的认可度。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各种适合茶叶包装设计工作有效开展的技术和元素,通过具体融入,从根本上实现茶叶企业市场化、品牌化发展。 2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无论是茶叶包装设计,还是摄影艺术,实际上都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的产物。想要充分做好茶叶包装设计工作,需要摄影艺术为其提供良好支撑,同样摄影艺术也需要结合相关应用载体,实现自身创新、发展。而想要对其两者进行有效融合,需要深度解析两者的含义和具体关联。 2.1茶叶包装设计概述 包装,是一种产品外在,是消费者在无法品鉴产品内容时的主要依据,因此做好其包装设计,就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既要充分有效表达产品自身的特点和内涵,同时也要对消费者的感知需求进行合理把控。随着消费者对茶叶包装要求日益提升,我们进行包装设计时,选择优美的图案内容,优化包装色彩应用等等一系列先进理念逐渐成为茶叶包装的新要求。清晰美观的图片、照片能让消费者有效将茶叶与生态、健康养生相关联,从而提升消费者对产品内涵的认知。如今整个时代的产品内容日趋丰富,无论是图画,还是色彩、图片等等,都成为外在包装和形象设计的代名词。但我们应该看到目前茶叶包装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一定不足,很多茶叶企业不能够结合茶叶实际进行包装设计,存在夸大现象。而还有一些茶叶企业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忽略了对消费者需求的具体融入,其产品的整个包装设计未能充分有效的展现产品应有的内涵,而在茶文化元素的融入上,也极为缺失。因此,亟需相关技术,丰富茶叶包装设计思路,优化相关理念。 2.2摄影艺术概述 所谓摄影艺术,其是一门体系化的艺术类型。首先从其艺术特征来看,整个摄影艺术有着先进艺术特色,其创作素材就是拍摄物质形成照片,通过结合色彩对比度等要素照片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从而增强拍摄物的艺术感。充分应用拍摄艺术,能够让整个照片完全超出产品本身的视觉感官,通过摄影技术和器材的有效应用,将使得商品的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强。其次,摄影艺术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其在相关摄影理论指导下,能够直接有效对产品的颜色进行搭配,从而改变其他设计理论下,色彩较为单一的现状。同时,设计者可以借助产品的颜色搭配选择合理的色彩。而目前在我国摄影艺术应用度还不够,同时该艺术在应用过程中,缺乏具体融合,以至于该艺术的应用优势未能被充分展现出来。如果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能够充分有效应用摄影艺术,那么将大大增强茶叶包装的色彩和艺术美感,不仅能够大大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能有效推广和普及茶文化。 2.3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关系概述 通过对两者的内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其关联主要表现在:首先,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之间相关影响,互相补充。拍摄出优美的图片需要素材,而对物质素材进行外在包装,需要相关艺术进行深化。因此想要做好茶叶包装设计,就需要充分发挥摄影艺术,通过对茶叶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有效包装及推广,必然能够有效提升茶叶包装设计的效果。其次,两者相互结合,能够有效丰富产品的内涵与价值。无论是包装设计艺术,还是摄影艺术,实际上其中都包含了丰富的艺术特征和内涵价值。因此通过使用摄影技术对整个茶叶产品中想要集中推广的优势进行重点宣传,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茶叶的认知。此外,茶叶包装设计想要与实际销售相结合,就必须融入相应的茶文化内涵,赋予产品相应的附加值。最后,应用茶叶包装设计和摄影技术都是打造精品品牌,提升茶叶品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摄影艺术以其丰富、强大、时代化的特点向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现了产品的内容,这无疑是向客户等量传递信息的最有效办法。将摄影技术与包装技术深度融合,向我们展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产品内容。 2.4应用摄影艺术对茶叶包装设计工作的相关影响和价值 结合茶叶包装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当前我们在优化开展包装工作时,必须合理完善应用摄影艺术,通过合理巧妙的色彩搭配,从而为茶叶品质提升提供重要帮助。具体而言,有效应用摄影艺术,对茶叶及茶叶包装设计来说,产生有效价值和影响。将摄影技术充分有效应用到包装设计工作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丰富了其产品的内涵。而产品内涵的有效丰富,将有效拉近产品与市场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茶叶产品与商品之间的市场转化率。此外,包装设计作为产品的外在表现,其最需要做到的就是为消费者呈现产品的内容和特性,当然在传递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合理化包装。良好的包装是提升消费者认知和产品层次的必然要求。摄影技术无疑就是从客观实际中取材,在结合专业技术进行优化的一种艺术,因此如果能够将其充分有效应用到整个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势必能让消费者感受到最直接、最全面、最丰富的产品内容。 3结语 当前茶叶产业正在经历迅猛发展的机遇期,无论是人们日益成熟的茶叶消费理念,还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的不断优化,如今都有利于整个茶叶产业生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对茶叶的包装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想要做好茶叶包装设计工作,更需要的是我们学会应用融合和借鉴。通过将各种能够丰富展现茶叶特点和内涵的元素充分有效融入到包装设计过程中,进而实现其包装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在各种可借鉴要素中,摄影艺术无疑是一种最具时代气息的要素,通过选取好的照片素材,将其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能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茶叶的特点和状况,实现产品信息的有效传递。 作者:魏舒娜 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交互式理念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是传统的茶叶大国,无论是茶叶产品的具体种类,还是茶叶产品的世界影响力,都在全球极具价值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将交互式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不仅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自身的消费需要,同时也是当前茶叶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本文拟从交互式理念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茶叶包装设计的具体问题和不足,根据人们对茶叶产品包装的具体应用要求,从而探究交互式理念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关键词:交互式理念;茶叶包装设计;应用思路;内涵研究;消费理念 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如今饮茶就成为多数人的消费理念和习惯。而人们对茶叶的认知需要也出现了相应变化,除了茶叶产品的具体品质要求外,其对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从当前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其中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其缺乏对消费者自身消费理念的系统化融入,从而使得整个茶叶产品很难满足需要。因此,在茶叶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时代元素,实现整个茶叶产业转型发展。 1交互式理念的具体内涵分析 交互式理念实际上是一种交流互动式设计理念。其通过事先预测产品的应用体验感觉以及相关意见,从而为整个产品设计活动开展提供相应借鉴思路。当然,对于交互式理念应用过程而言,其主要关注消费者自身的体验感,因此交互式理念想要实现自身设计效果,其关键就是要从产品的应用属性出发,通过有效融入,从而实现交互式理念的最佳应用。在交互式理念应用过程中,其需要将人们所期待的使用方式进行融入,尤其是要人们对产品应用的具体问题进行实质性融入。当然,在交互式理念应用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效果,其关键在于尊重使用者的具体应用需要和心理期待目标,通过实质性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活动效果。客观的说,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其通常具有相应特征和具体的应用属性,而想要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就不能简单开展设计活动,必须形成独立完善的设计形态和价值理念。当然,在应用交互式理念,具体开展设计时,其还要将该产品的具体发展趋势与其相融合。只有与发展趋势相融合,才能从根本上满足设计需要。交互式理念实际上是设计者与消费者互动的理念,而更为重要的是其需要对消费者自身的理念进行有效考虑,当然想要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需要做到如何优化产品使用,同时令消费者感受到整个产品应用的价值和应用优势就极为必要。在应用交互式理念时,其需要对整个产品设计进行有效了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具体的行为特点进行充分了解,通过有效融入和实质性增强,从而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客观而言,对于整个产品来说,其应用交互式理念的最佳应用目的在于能够让消费者与设计者对产品的特征及内涵形成有效理解。 2当前茶叶包装设计的具体问题和不足分析 对于茶叶产品来说,包装设计活动关系到整个茶叶产品的外在展现,同时其更是茶叶产品价值内涵的有效诠释,因此完善的茶叶包装设计关系到整个茶叶产品的具体营销。但是从当前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其存在相应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目前缺乏对茶叶包装设计活动价值的有效认知,因此无论是茶叶产品包装设计的具体思路,还是相关设计元素,都较为匮乏,这使得整个茶叶包装设计缺乏应用的价值展现,当然对于茶叶包装设计活动来说,其想要实现理想的价值效果,必须注重将具体的设计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中。其次,目前在开展茶叶包装设计活动时,缺乏对消费者消费理念的有效融入,尤其是未能将消费者的生态绿色消费理念系统化融入到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中,因此整个茶叶产品的包装与实际需要缺乏实质性融合。客观的说,当前整个茶叶产品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如果不能将消费者的客观需要予以有效展现,其根本就无法满足产品营销的具体需要。尤其是随着当前生态绿色理念不断成熟,如今想要实现理想的茶叶产品营销效果,都必须注重对具体消费理念进行创新完善。最后,对于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来说,当前其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时代元素的实质性融入。所谓实质性融入,其主要指的是要将科技元素和时代设计理念系统化融入到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但是从当前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其在开展时,不能有效创新,无论是具体的设计理念,还是整体设计效果,都存在较为严重的盲目抄袭现象。同时,具体的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更是未能注重设计创新,缺乏科学元素的必要应用。 3当前人们对茶叶产品包装的具体应用要求 我国是传统的茶叶大国,无论是茶叶产品的数量,还是整个茶叶产品自身的品质内涵,其都形成了系统化的元素体系。而随着目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饮茶作为自身健康生活的重要要素。尽管当前整个茶叶产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是从目前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开展状况看,其与人们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电商模式经营日益成熟,如今整个产品包装设计水平实现了实质性提升,特别是在设计素材应用和包装设计理念应用更为成熟的今天,人们对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有了全新期待。可以说,创新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思路就极为必要。当然,优化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工作,不仅是满足当前整个茶叶产品市场营销活动开展的具体需要,同时也是当前整个茶叶产品市场经营过程中的客观需要。对于茶叶包装设计活动来说,完善包装设计理念,创新包装设计元素,能够实现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从产品内在品质到外在形象展现的实质性提升。当然,客观的说,目前在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需要创新的根源在于消费者的心态实现了实质性变化。随着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日益成熟,各种茶叶产品的类型和品质内容日益丰富,尤其是整个茶叶产品体系的实质优化,为消费者选购产品提供了实质性帮助,而这也是消费者选购的具体选项和余地进一步增加。客观而言,目前消费者在选购茶叶产品时,其对产品的人性化和生态化元素也有着较高要求,当然在当前整个茶叶产品生产设计过程中,通过融入新奇元素,融入消费者自身的心理要素,也是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而交互式理念就是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通过将消费者自身的需要与具体的茶叶包装设计活动相结合,必然能够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具体茶叶消费需要,同时使用交互式理念,开展包装设计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创新,是认知整个产品营销过程中,具体营销关系的客观要求。系统来看,当前在开展茶叶包装设计活动时,其需要将生态绿色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赋予准确内涵,从而实现茶叶包装设计活动的理想效果。 4交互式理念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想要实现茶叶包装设计活动的实质性提升,不仅要注重各种设计元素的有效应用,同时也要充分注重设计理念的有效融入,而先进的设计理念则是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因此选择合适的包装设计理念就极为必要。从当前整个设计活动的发展状况看,交互式理念是一种以包装设计活动开展,从而实现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理念上的有效活动,而对这一理念来说,其更需要的是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到包装设计活动中,通过创新设计,从而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度。应用交互式理念,实际上也是当前整个互联网电商时代产品营销的客观要求。因此,创新茶叶包装设计工作思路,极为必要。在将交互式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应用效果,就需要做到:首先,要将消费者自身的消费理念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尤其是结合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认知日益成熟,在当前开展茶叶包装设计活动时,需要将各种与茶相关的元素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此外,结合以往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想要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必须注重对相关设计情感和价值内涵系统化融入到整个设计过程中,虽然是茶叶产品,但是其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理念,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包装设计效果,就需要将茶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系统化融入到整个具体包装设计过程中,通过理念融入,从而实现茶叶产品包装的理想效果。不仅如此,对于茶叶包装设计活动来说,合适的材料应用已极为必要。完善的包装设计材料直接关系和影响到产品设计的效果和价值,因此,想要展现其最佳设计效果,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应用元素,从而将设计理念和思路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对于茶叶包装设计活动来说,想要有效应用交互式理念,其不仅要注重相关设计理念的有效融入,更要注重将发展趋势融入其中,对于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时,其要将人文理念和相关设计个性特征系统化融入,从而为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取得理想效果提供实质性帮助。 5结语 饮茶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活理念,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如今人们在生活时,对茶叶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随着当前包装设计理念及设计水平进一步提升,如今在开展设计活动时,其需要通过丰富设计元素,将消费者自身需要和相关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中,从而实现茶叶产品从内涵到外在形象的系统化融合和提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将交互式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从而实现对消费者自身消费理念的实质性融合。 作者:唐娟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VI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商品的销量与众多因素有关,包装设计则是其中因素之一。当前社会商品的包装设计结合了视觉艺术以及其他相关的设计艺术理念,充分达到以设计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茶叶作为商品,其包装设计也是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的重要因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VI设计成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设计理念和基础,并且成功的VI设计在茶叶销量中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具体分析VI设计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就其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结合实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VI设计;茶叶包装;色彩;文字;图案 我国茶叶一直以来都享有美誉,其国内外的市场非常广阔。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环境下,销售茶叶不仅对茶叶的质量有要求,对其包装等方面也有许多新的要求。就茶叶包装设计而言,它在茶叶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包装及其设计不仅是构成产品质量的一部分,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包装设计还能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的知名度。而具体什么是VI设计,VI设计又如何体现和应用在茶叶的包装设计当中,就这些问题本文展开了具体阐述和深入分析。 1VI设计 VI全称为VisualIdentity,意为视觉识别系统,而VI设计则是指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在VI中包括了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基本元素构成视觉呈现和表达体系,VI设计能够将企业文化或者商品内涵等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形式或符号呈现给受众,VI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出商品以及企业的形象。企业在树立自己品牌形象的过程中,VI设计往往是其首要的工作内容。一般而言,VI设计要突出极具传播和感染的效果,否则VI设计则是不成功的。本文以下从VI设计中的文字、色彩以及图案三个方面入手,具体阐述其设计内涵。 1.1VI设计中的文字 VI设计中的文字设计形式多样,既可以是不同的文字,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字体,企业的VI设计往往是结合自身的名字、地址等方面进行文字设计。其文字设计要体现出企业或商品的类型以及相关的功用等,要具有明确的说明性。文字设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在视觉上传达企业或商品所要表达的东西,例如文字设计可以简约,达到让人一看就懂的效果,也可以通过将文字结构进行变化融入创意,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感觉。总而言之,企业或商品的文字设计可以按照不同的想法进行设计。 1.2VI设计中的色彩 VI设计运用色彩或者着重于色彩的设计也可以达到视觉识别的效果,根据色彩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不同的色彩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不同。设计时,色彩要突出企业或商品区别于其他企业或商品的特性,并且在运用色彩的过程中要以国际标准色为基础,一般来说最好选择三种以内的颜色。1.3VI设计中的图案图案的设计与安排始终是要以商品的功用、企业的形象等为基础,图案设计的内涵可以从体现企业文化、精神等方面出发,以不同的图案造型呈现。图案设计要与整体的设计相协调,并且有必要的话还应当呈现出明暗、强弱变化,使整个设计图案有主有次,突出视觉图案的诱导效果,形成视觉上的冲击。综上对VI设计文字、色彩和图案的具体阐述,实际上VI设计的基础是企业或商品中所蕴含的信息,其文字、色彩以及图案可以按照此基础和一定的标准随性设计,其设计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造成人们视觉上的冲击以及突出企业形象或商品特色等,就可以认为是成功的设计。 2茶叶包装设计与VI设计 茶叶在市场中作为商品,其包装设计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包装设计既要达到茶叶存储的性能要求,又要使得整个茶叶的包装设计具有视觉上的冲击,进而达到满足消费者对茶叶各方面的需求。茶叶包装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包装材料材质以及包装图案等的设计。 2.1茶叶包装设计不同的包装材料材质 目前市场上关于茶叶包装设计类型多元,可以符合不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按照茶叶包装设计的材质材料,其类型主要包括铁盒包装、纸袋包装、木制包装、陶瓷包装等。而按照不同材质材料的包装,其设计也有所不同,其中VI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得以充分的应用。例如,在木制的茶叶包装中,VI设计按照不同的茶叶类型文字、图案按与色彩设计主要突出呈现的是古色古香以及简约大方的设计特点,并且包装设计也融合了茶文化特色,具体如图1所示:在纸盒或纸袋的茶叶包装设计中,设计风格和特色多种多样,这一类材质材料的包装设计更偏向于包装图案与造型的设计。依据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特点以及对包装设计的审美要求,茶叶纸盒或纸袋的包装设计更多体现融合茶文化以及现代气息的特点,以图2和图3为例:茶叶包装材料材质首先要满足茶叶在该类型材料材质的包装中不会发生霉变等现象,进而再在该材质材料上进行设计,体现出茶叶的文化内涵和概念,以包装上的视觉效果影响消费者或受众的行为。让茶叶既具备自身的功用,也让茶叶包装设计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 2.2茶叶包装中图案设计 茶叶的包装设计除了包装的材料材质之外,其图案设计也是包装设计中的关键部分。茶叶包装的图案设计主要涉及到的元素包括了文字、图形、色彩等,VI设计则主要依据茶叶生产经营企业特点针对茶叶包装融合文字、图形、色彩等进行设计。 2.2.1以茶叶包装中突出的色彩设计为例,以下是越南乌龙茶的包装设计图:在图4当中,其包装主要以绿色为主要设计颜色,其设计突出体现的是乌龙茶的生长环境,以及茶叶的形状。在包装设计当中其中的文字凸显的是茶叶生产经营的企业以及茶叶的名称,含有企业的特征与标志,该包装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图案色彩有非常明显的强弱与主次之分整体而言整个包装设计比较精美 2.2.2以茶叶包装VI的图案按设计为例,随着人们对茶叶认识的深入,以及包装设计人员设计理念和手段逐步的更新升级,茶叶包装设计以更为艺术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具体看以下设计:在该茶叶包装设计中,其图案主要非常简单,并且与文字aberdare相互呼应,体现肯尼亚茶注重原生态的特色,并且以不同的颜色表现茶叶的特质,其图案运用更加贴近丛林的元素,红茶汲取火山的爆发力,绿茶汲取丛林的活力。其包装设计精致且小巧,不仅能体现出企业以及茶叶文化特色,还让人感到赏心悦目。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肯尼亚只是在茶叶包装方面就获取巨额的利润,例如肯尼亚茶叶包装巨头KenyaTeaPackers在2012年的营业利润达到了1.2亿先令。总而言之,各种因素使得茶相关行业不断发展,其中茶叶的包装设计也更多的呈现出艺术的气息,而VI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处处都能体现,其应用极为广泛,也具有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的效果,并且其包装设计也创造出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3VI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就VI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可谓缤彩纷呈。VI设计中各个元素可灵活使用进行设计,一般情况下文字、图案、色彩等会一起呈现在包装上面。有些茶叶包装设计的确十分精美并且极具创意,让人既爱茶叶本身,也爱其包装,放在家中或办公场所都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就此,本文以下则对VI设计在茶叶包装中的应用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探讨。就以上文中提到的越南乌龙茶的包装设计为例,其设计无论是在文字、图案还是颜色方面都体现出了VI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我们现来看一组包装设计图片的。在这组图片当中,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到其包装中含有标准字、标准色以及象征性的图案等,其文字设计直接明确展示了该茶叶属于越南的传统品牌,也表明了茶叶的名称,即设计中的“CauTre”、“TraOolong”等字样。设计中的颜色主要以绿色为主,呈现的是越南乌龙茶种植的环境,而它的图案则主要以茶叶的形状呈现。越南传统品牌CauTre乌龙茶包装是由设计师Anthony设计而成,在设计当中充分体现了关于越南茶包的特色。例如设计中呈现的大规模的天然茶园、天然的采茶工艺等方面的信息,而其侧面的茶叶的形状则又似乎告诉人们其中的茶包是精选原叶的缩影,其茶包也以茶叶的形状呈现充分显示了茶的特点。整个的包装设计从里到外兼顾了信息的传递与设计的美感,让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因此,可以说该茶叶包装VI设计是成功的。因此,根据以上VI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成功的VI设计主要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并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影响,从而会在很大向程度上引起人们欣赏以及购买的想法。当然,要真正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的设计人员结合产品及其企业文化、特点等进行设计,在设计时也需要一定的灵感和经验。 4结束语 当茶叶经历销售这一环节过程中,茶叶的包装设计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生产厂家或企业要重视茶叶的包装设计,而目前茶叶包装的VI设计是许多设计师青睐的设计基础和理念,如何将VI设计充分融入茶叶当中也成为许多设计师关注的重点。本文就VUI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实际还不全面,但希望能以此为茶叶包装VI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陈家鹏 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茶叶包装设计可持续研究 摘要:随着茶叶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于茶叶包装设计与现代人生活体验的联系日益密切,茶叶包装不仅要体现其自身的独特品质与地理文化特征,还要从包装视觉传达上,融入可持续设计理念。可持续设计作为茶叶包装的新方向,需要从其内涵及设计要素入手,通过材料、形式、结构等方面融入可持续设计方法,增强茶叶包装的"适度、健康、可回收"价值,体现与自然相互协同互补的共生境界。 关键词:茶叶;包装设计;可持续性;应用研究 包装作为产品的重要属性之一,在推进商品交换及强化产品价值功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包装产业的发展,包装学与材料学、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融合,催生了包装技术与艺术的发展。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品种繁多、各地茶叶包装设计形式多样。茶叶包装不仅体现在产品质量与茶文化的推广,也体现了独特的地域历史和生态体验,同时也是包装视觉语言的重要内容。可持续设计理念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在提升产品品牌价值的同时,也推动了茶叶包装设计理论的丰富,更是从缓解当前环境污染实践中,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道德观。 1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内涵及要素 作为构建茶叶设计策略的主导思想,可持续理念将茶叶设计与环境、经济、道德、社会等问题融入其中,并从引导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中,强调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性,人与环境的和谐相生。也就是说,对于茶叶包装的可持续设计内涵,主要体现在自然、经济、社会、科技四个属性上。 1.1可持续设计的内涵 从198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保护地球》以来,将“可持续”定义为“改进人类生活质量,不超过生态系统自身发展的承受力”。[1]随着新人文主义理念的兴起,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在以物质为载体,以产品或服务来构建“可持续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作为改善人居社会环境的有效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对资源的虚耗成为现代设计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2]可见,对于可持续设计,其内涵体现在三点:一是保护环境,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二是强调再利用、再循环,实现能效的最大利用;三是降低成本,减少潜在风险,提升商业竞争力。 1.2可持续设计的要素 包装业中的可持续设计,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不带来污染、对人体健康不带来危害、对材料能够实现再生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包装。日常生活中各类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装材料,以及具有可再生、再利用的包装结构方式,都是可持续设计的重要要素。如纸质包装材料,纸张属于环境友好型材料,特别是易生产、易储藏、易运输、综合成本低廉、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丰富的设计空间性等特点应用广泛。还有竹质材料,利用自然筒状结构可以直接作为盛器,也可以将之剥削后编织成器,加之我国竹林资源丰富,易回收且具有良好的装饰性。 2茶叶包装应用可持续设计理念的价值意义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组织将可持续设计理念作为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核心,并从倡导自然、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对商品的质量、品质、包装等融入可持续理念,促进环境与经济、环境与资源、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发展。其价值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持续设计理念强调对环境的保护。现代包装工业的发展,在为人类提供方便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包装材料加剧了人类生活环境的污染。日常生活中,对于泡茶人随意丢弃的塑料包装袋,由于多数不具有可降解功能,将对环境带来持久性污染。据统计,以7g茶叶真空包装来计算,我国每年用于茶叶包装的塑料包装将达到上百万吨,其对环境的污染是无法估量的。二是可持续设计理念强调对消费者的理性尊重。从产品包装发展历史来看,茶叶包装从最初满足消费者物质使用之外,随着消费需求的趋向理性,越来越强调茶叶包装设计的人性化,必然促进茶叶包装业向可持续方向转变,特别是在抵制过度包装、倡导可持续消费观念下,消费者在茶叶消费中也积极配合国家提出的分类包装、包装回收机制。三是可持续设计突显产品竞争优势。国外包装业相关法律就包装的集约化设计要求较多,我国茶叶包装如果忽视国外包装法规,不利于茶叶的出口贸易。同时,在国内茶叶市场竞争中,各类包装材料及包装结构层出不穷,作为茶叶商品的重要属性之一,构建绿色、环保、可持续包装设计体系,对于提升茶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茶叶包装可持续设计的原则 对于任何一件商品的包装设计都不是混乱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茶叶包装设计中引入可持续理念,从概念到内涵再到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要在具备茶叶保护与销售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包装设计方式来提升可持续性。 3.1环保性原则 茶叶包装的环保性,主要从包装材料的可降解性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设计师要从不同材料的物理、化学及环保性能分析上,遵循茶叶包装的设计特点,从新型环保材料、简便结构方式中来塑造独特的包装方式。如美国Metabolix公司研制的可再生玉米多糖生物降解材料,耐用性高,且具有无害降解。[3] 3.2可回收原则 对于包装设计中满足基本包装功能性、促销性的同时,要更多的提升包装的可回收性,特别是从资源节约使用上,最大化的实现资源价值。设计师在进行包装设计之初就应该将方便回收纳入到设计中,通过优化不同包装材料的合理配置来提升回收率。 3.3无害化原则 对于商品的包装在缓冲功能上多以聚苯乙烯泡沫材料为主,而对于聚苯乙烯,其降解周期达数百年。同时,聚苯乙烯本身重量轻、体积大,残余价值较低,国际上很多国家严格禁止对含氟氯烃聚苯乙烯材料的使用。 3.4可循环原则 可循环设计是基于资源回收及再利用理论,将整个社会资源置于开放式系统,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循环使用。如印度“Happy”工作室设计的购物袋,其重复使用率达到100%,每只购物袋都可以进行拆分,如告示贴、笔筒、书签等,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实用性,深受消费者喜爱。 4可持续理念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可持续理念,设计师在应用中要基于茶叶的地域性、时代性、社会性特点,从可持续设计理念指导下来贯穿于茶叶的包装设计中。可见,对于茶叶包装设计可持续性,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茶叶包装的影响,并从整体方案优化上来完善茶叶包装功能,提升茶叶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4.1在包装材料上渗透可持续理念 包装材料是进行包装设计的基础,材料的选择是满足可持续理念的前提,也是茶叶包装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的最复杂的任务。设计师要通过对各类包装材料的环保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对比,从可持续理念中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在量化包装行业中促进整个包装周期内对环境、生态的平衡。 4.2利用可替换材料来代替传统包装材料 对于茶叶本身具有吸湿性特点,且极易氧化变质,因此对茶叶包装材料的透湿率、透氧量提出较高要求。传统包装材料多采用复合薄膜、金属包装、纸质包装等材料为主,对于复合薄膜材料多是由2-5层单体材料复合而成,如聚乙烯、聚丙烯、铝箔、聚偏二氯乙烯等材料。铝箔和聚偏二氯乙炼的阻隔性最佳,具有良好的保色、保香效果;同时,以聚蔡二甲酸二乙酷为材料的新型聚酷树脂,耐紫外线照射、阻隔性能强、强度高,在防止茶变质方面性能优异。另外对于其他复合性包装材料,如内塑外纸、牛皮卡纸等材料,在包装设计结构、印刷及视觉传达等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4.3开发新型包装材料 随着低碳、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开发新型环保包装材料成为发展趋势。如利用多层复合材料加充氮气的包装方式,成本低,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以现代工艺生产的环保尼龙、无纺布材料,具有无毒、耐热、无菌等特性,且满足100%可降解,对环境污染基本为零。利用超声波无痕封口技术,不仅减少了传统封边宽度,还具有卫生、紧密、安全性,同时在视觉设计上具有较强的美感,不失为茶叶包装的理想材料。 4.4对本地域材料的利用 对于茶叶,如果包装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茶叶的色、香、味,也不利于长时间保存、运输及销售。因此,在加大新型材料开发上,结合地域实际,积极探索本土材料来创新包装设计。如利用竹子、竹笋、蚕桑等材料来进行包装,既能够降低包装成本,还能增强地域茶叶的特产优势。如利用竹藤等材料来制作竹筒普洱茶包装,选材天然,还能充分利用地域特色竹藤材料,古朴大方。对于笋壳,通常作为废弃物,如果处置不当还对环境带来污染。现代工业将笋壳作为加工材料,利用其韧性、可塑性来进行编织,以储藏普洱砖茶。再者,利用植物类纤维材料,如秸秆材料、废纸与淀粉制包装等。 4.5在茶叶包装结构上渗透可持续理念 包装结构是实现差异化、个性化包装设计的重要内容,合理的包装结构对于提升茶叶包装的可持续十分关键。如葡萄牙人JoanaCosta设计的立体三角形茶叶包装结构,引入多面体结构思维,既能够保护产品完整性,还能够节省包装材料,特别是在包装封面渗透极富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简洁而雅致。同时,在包装设计的外部结构上,要简化为主线,恰如其分的实现包装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 5结语 可持续设计理念作为未来包装产业发展的总趋向,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能够从包装材料、包装结构等方面,全面渗透资源的节约和可循环利用理念,增强茶叶包装的简洁性、持久性、稳定性,传递环保精神,倡导节约思想,顺应茶叶包装与生态环境的协同统一。 作者:朱晓礼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中国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是因为精美的包装可以提升茶叶产品的档次,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进而产生购买欲望。因此,茶叶包装设计必须要高度重视。在设计中,融入中国美术,可以大大提升茶叶包装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本文主要以水墨画为例,首先阐述了水墨画与茶文化的关系,接着介绍了水墨画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提现,最后探讨了水墨画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中国美术;水墨画;茶叶包装设计;茶文化 茶文化伴随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一同成长,并得到传承,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催生了太多关于茶的内容,形成了关于茶的一系列完整体系。茶叶包装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从最初的贮藏存放功效升级成如今代表茶叶档次和艺术的理想载体。茶叶包装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程度,在茶叶包装中融合什么样的元素,也成为茶叶包装是否成功的基础。文化与艺术的交汇,时常会迸发出璀璨的光芒。中国美术拥有久远的历史,最初是以物质材料为主的平面或立体空间的图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中国美术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是基于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美术所具备的特殊艺术性。当中国美术与茶叶包装相结合时,艺术的生命力得到了进一步延续,也使得茶叶包装具备更多的设计元素与灵感。通过中国美术,衍生出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种类,旧石器时代就有了关于美术的审美意识,到了新时代,彩陶的纹样日益丰富,十分生动逼真。在这里,我们主要谈的是中国美术中的水墨画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1中国美术水墨画与茶文化的关系 水墨画作为中国绘画的一种形式,其主要特色在于墨。最初的水墨画仅以水和墨为主要绘画材料。后来有了工笔花鸟画,即不再是单一的黑白色,而是颜色更加丰富。水墨画又称之为国画,将现实与抽象相结合,意境十足。水墨画强调墨的功底,如何用适合的墨画出浑然天成的效果,是一代又一代水墨画家不断去研究的问题。水墨画能够缔造出水乳交融的画面,使人真切感受到一种存在感。当水墨融合,总会很相宜,配以宣纸,更能体现出意象之美。今天的中国水墨画家不再局限于宣纸上作画,而是将作画的地点和材料不断创新和广泛化,所以,当水墨画应用于茶叶包装时,则成为一种顺理成章的创意延伸。正是基于水墨画颇具传统的韵味,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亦是源于内涵的沟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作为其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延续历史的轨道走过了几千年,也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受到一代又一代的人之推崇。从贵族到平民,无人不爱喝茶,茶成了雅俗共赏之饮品。古代诸多文人墨客,不仅喜欢吟诗作画,饮茶也是必须经历的环节,因茶而出现的美文诗句不计其数,因茶衍生的美德、品味、文化、礼仪亦是层出不穷。茶文化凝聚了道家、儒家等思想的精华,茶道使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茶艺蕴含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具有强烈的可观赏性。茶文化的种种体现与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处。茶是中国的国饮,水墨画是国画,二者兼具修身养性的功能。作画之人,若不能有平和之心,其最终的作品往往丧失了作品本该有的意境。画家需要以水和墨的有效融合,才能画出抽象和现实相结合的韵味,展现出画的特色,由此可见,只有清心、清净之心态,方可创作出经典制作。古之作画者,品一杯香茗,酣畅淋漓地作画,实在是非常和谐共生的画面。水墨画与茶文化,均是与水为伴,以水为媒,并贯穿着传统文化而紧密相连。水是生命之源,尽管它无处不在,但也因其独特的灵性而使人倍加珍惜。水墨画有水有墨,缺一不可,缺了水的水墨画,注定了没有灵魂。对于茶而言,若没有水,就无法见证其高贵的品质,就不会成为人们最喜欢的饮品。因此,水墨画和茶文化因水而拉近了距离,以高贵、传统而又自然的方式存在着,彼此通过真实的体验寻求人生那一份酣畅淋漓的快感。水墨画多以山水为主,表现了作画人追求自然的超然心境,而茶亦源于自然,古人以茶寄情,亦多以向往自然为主,因此,这二者又多了一种共同的属性。 2中国美术水墨画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呈现 2.1茶叶包装以水墨画为图案 现代包装设计,讲究的是“卖相”,即“卖相”好,就会有眼缘,进而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当代茶叶作为一种商品,其浓厚的商业属性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茶叶的包装设计必须要高度重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将文化色彩浓厚的中国美术水墨画与茶叶包装相结合,是文化、艺术与现代文化艺术的结合,也是文化与文化的互通。将水墨画设计成茶叶包装的图案,是茶叶包装常见的设计手段。水墨画作为中国的国画,具有很多代表佳作,从这些传世精品中选取,作为茶叶包装的图案,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软实力,精美的图案可以吸引许多人的注意力,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而且,由于水墨画自身具备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从根本上提高了产品的档次。有些水墨画图案并不是特别复杂,配以简单修饰,就成为精致十足的茶叶包装。 2.2茶叶包装的意境通过水墨画呈现 茶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此其包装设计除了要注重“卖相”,还要有内涵,即意境。通过水墨画来表达这种意境再恰当不过。水墨画的黑与白是十分经典的颜色搭配,在绘画中颇受青睐。水墨画中的黑与白,不仅是指两个不同的颜色,而是力求通过黑与白,成就所有的色彩表达,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肉眼所能看到的颜色。着墨的力道,水分的含量,运笔的收放自如,构成了水墨画玄妙的意境和不可捉摸的韵味。因此,看似普通的黑与白,实际所蕴含的分量却很重。当水墨画的意境应用于茶叶包装设计中时,这种意境将得到巧妙的展现。包装首先要起到的是十足的视觉冲击力,而后是一种联想,这种联想是由消费者通过茶叶包装的意境自然联想的,往往呈现的是一种流连忘返的效果,使消费者犹如身临其境。 3中国美术水墨画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运用的思考 3.1注重情感沟通 茶叶包装设计主要通过文字、图案和醒目的标志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良好的视觉冲击力。茶叶包装设计是一门学问,而且,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茶叶包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美术水墨画在茶叶包装中可以使其表现力更加多样化,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茶叶包装应注重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因为如今的消费者在忙碌之余,寻求的是一份倾诉的空间和放松的心情,当精心设计的茶叶包装呈现在人们面前时,会使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沟通与感动。在设计中,水墨画的恰当运用远胜于摄影的排版,因为真实的图片虽然真实,却忽略了意境之美。而水墨画却可以在水乳交融之间,使人产生联想,使茶叶包装的档次和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3.2注重现代与传统的融合 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既要有现代感,又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方能彰显茶叶的特色。优秀的本质要保留,这样方能在国际市场中逐鹿,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这种情况下,水墨画与茶叶包装相结合可以实现现代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当印制精美水墨画的茶叶包装在柜台中陈列时,其周身所散发的或高贵典雅、或自然淳朴、或深厚的文化气息,会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 3.3注重风格统一 在水墨画与茶叶包装设计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水墨画的风格是否与其相匹配。不是所有的水墨画都适合茶叶包装,因此要结合茶叶产品的特点,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水墨画,二者风格和谐统一,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水墨画的恰当运用,离不开设计人员对水墨画和茶叶产品的深刻了解,具有丰富设计经验和很高艺术修养的设计者往往可以将二者有效结合,真正丰富茶叶包装的内涵。因此,在茶叶包装中结合水墨画,是一种拓宽设计思路和创新的体现,但如果不能做到恰当运用,就会产生“驴唇不对马嘴”的尴尬局面。所以,设计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茶叶包装运用水墨画是否美观,还要考虑到二者的风格是否适合,设计是否经得起时间考验和消费者的挑剔眼光。 4结束语 总之,设计出使各方面都满意的茶叶包装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因此需要十分重视茶叶包装的设计。好的茶叶包装可以给人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和美的享受,使人们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促进茶叶产品的流通,也带动茶文化的推广与普及。设计人员要高度重视中国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以水墨画为例,设计人员需要吸取精华,并予以创新,匠心独运,这样才能使茶叶包装独一无二。 作者:张春新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的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对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优化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下动物实验室管理的建议,以促进动物实验室管理综合水平的提高,使其在高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动物医学实验;概述;管理现状;管理思考 实验室是学生获得知识应用能力和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基地,在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开放式实验教学更利于学生发挥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使其自觉地参与教学研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结合当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发展,可发现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如果能够针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下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水平,使生命科学研究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开放性实验教学概述 1.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特点 开放性实验室打破了传统实验室严格的时间限制,使实验室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但随之而来的是更繁重的管理工作,由于实验室的开放性,实验室工作人员要随时随地的为有实验需要的人进行服务,实验者可以通过预约等,调整自己参与实验的时间,这样进行试验的大批人就分散开来,缓解大批人一同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压力,但也增加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因此,开放性实验需要高科技的支持,应用高科技减轻实验室管理的繁重工作,使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有条不紊。例如,门禁考勤管理、条码产品管理、实验室对外开放管理等,高科技的应用使开放型实验室的建设更完美,促进了动物医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更好的支持了学校实验教学和科研项目。此外,开放型实验教学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的地进行实验的需求,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也使学生能够逐渐的摆脱对老师的依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对理论的研究结果,使知识的应用更加熟练,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了生物学培养人才的质量。 2.开放性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的比较 开放性实验与传统实验相比,存在着很大的优势。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开放性实验教学更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实验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能自愿的投入到对知识的研究使用中。而传统实验教学,实验资源紧张,每一次实验都是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在实验当中,学生的自觉性和参与主动性很差,有的学生,甚至只是跟着“看热闹”,学生的参与性极、主动性都很差,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不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这显然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其次,两种实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差异较大。开放性实验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处一种轻松的、自由的实验环境中,这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研究,实践表明,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下动物医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而传统实验教学,学生参与实验教学非常的被动,难以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次实验基本都是老师推着学生“走”,学生参与实验只是为了单一的验证教学理论,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的培养认识不够,也没有主动地激发学生潜能的思想。因此,教学的效果不如开放式实验教教学效果好。再次,开放式实验教学不受时间限制,在相对自由的实验时间的选择模式下,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实验的意识,让学生逐渐的摆脱对老师的依赖,学生可结合自己的时间空闲合理的安排实验的时间,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其研究学习能力,使实验效果更上一层楼。而传统实验教学,学生只能在安排好的时间内进行实验,而且基本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实验的,并且因为实验安排的时间比较集中,学生人数多,学生参与实验、动手实验非常的被动、压抑,还会影响到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很多时候,实验就成了形式上的教学参与,学生学不到知识,在实验中也无法获得知识应用的技巧,实验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动物医学实验的概况分析 动物医学实验是一种非常繁琐、复杂、严谨的实验,所有实验所具备的特点,所需要注意的安全性,在动物医学实验中都会有所要求。而且,动物实验的实验材料特殊,研究范围极广。因此,动物实验比其他实验更具有繁琐性、复杂性等特点,而且对实验者的操作能力,技术能力要求很高。此外。动物实验室的实验器材精密,分类多、价钱昂贵,因此,动物实验室的管理更要细心、认真、负责。传统动物医学实验对不同实验划分得非常的明确。例如,原生理学实验、理生理学实验等,这些都是分开的,实验在不同的实验室进行。所有的实验器材需要单另购置,分实验室保管。特别是一些专用设备,利用率低,保管、养护难度大。开放式实验教学建立以来,动物医学实验的各种设备的应用率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对这些仪器、设备的保管、养护难度却更大了,动物医学实验的特点决定了其实验室管理的复杂性和繁琐性。因此,基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给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人力、物力等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现状分析 1.实验室队伍建设跟不上,实验室管理压力大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实验室队伍建设跟不上成了当前实验室管理压力大的直接原因。首先,开放式实验室允许实验者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那就需要实验室管理者进行密切的配合。而当前很多开放式的动物医学实验室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大多都是在职人员身兼数职,管理人员除了有教学任务、实验指导任务,等,还要负责实验室的管理等工作,可以说非常的忙。同时,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比较复杂,教学的任务也比较繁重,动物医学实验指导难度也大,指导任务重,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实验室工作队伍的组建必须跟上来。其次,动物医学实验中发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的配合不够密切。这也表明了,实验指导老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需要有所提高,同时要培养实验参与人员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再次,传统的动物医学试验大多只能达到验证理论教学的目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动物医学实验的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动物医学实验由原来的验证性向设计性、综合性过渡,那就需要老师具有更强的指导能力。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参与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在试验中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把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这也需要一个强大的实验室队伍的支持,使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达到更高层次,确保实验的质量和效果。 2.实验问题多,实验效果差 动物医学实验本身就是个复杂的、难度很大的实验,加之实验室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致使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下的动物医学实验室实验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实验操作随意性大,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验操作中的动手能力较弱,对于实验缺少整体的、长远的规划,在这种“混乱”的实验参与形势下,实验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实验室设备成旧,对仪器的管理使用不规范,也影响了实验的效果。总之,基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新思想、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还不够,实验教学的设计、实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动物医学实验的课题陈旧,学生对于一些先进的、超前的知识应用意识不足,也没有主动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影响了实验室教学效益的发挥。 3.资源共享度低,实验室管理问题多 实验室管理,同样对于实验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前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问题多,资源共享低,也是开放式实验教学极需改进的地方。第一,动物医学实验室设备多为专用设备,实验对于设备的质量及实验者的操作技术能力要求都很高。而在实际中,动物医学实验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很多专用的实验设备、仪器等也是重复购买、重复投资,其使用价值和使用效益不能最大的发挥出来。第二,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动物医学实验室更是紧张,在实验需求与有限的资源矛盾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如果还不能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是这些实验资源达到更好的共享效果,那么动物医学实验室的管理将会更混乱。一方面,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优势无法发挥,实验效果难以保障,实验的质量也很难提高。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得不到完善,课题研究太局限,学科知识的创新应用不够,人才培养达不到高端水平。 三、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的思考 1.建设师资队伍,提高实验质量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生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的前提。在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下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首先,要具有一只强大的师资队伍,要确保老师和管理人员对实验室有充分的管理时间和管理精力,避免动物医学实验室成为参考文献[1]钟敏,袁干军,李汉广等.高校开发式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生物工程人才的培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03).[2]孟建宇,李蘅.微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4,(09).[3]李建奎,魏春华,杨小燕.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农学(中旬),2013,(12).[4]王雪艳.高等院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5]张强,王松华,孙玉军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化学》[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旬),2016,(07).基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思考“有人用,没人管”的教学地基。这就要求,一方面,老师有充分的时间来完成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任务,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全面的、合理的安排,统筹规划教学、指导实验和管理实验室的时间,为学生参与试验、科研课题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对实验室管理老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动物医学实验室在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模式下有更好的管理效果。其次,结合现代科技和生物医学的发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老师多参与实践,不断的提高实验室老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实验技能等,使其在动物医学实验中发挥更强的指导能力,使动物医学实验从验证性实验顺利的过度到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再次,动物医学实验本身难度较大,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并确保实验的质量。而且老师之间也要做好协调,避免生物医学实验过程中出横生枝节。因此,开放式实验教学需要参与人员的密切合作,要发挥集体的能力,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协调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参与中的主体地,才能确保实验的质量和实验效果。 2.善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效果 开放式实验教学,必须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实现。基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首先,要重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通过计算机网络应用对动物医学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模拟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以前充分的了解实验的步骤内容等等,在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动物医学实验的实验质量。其次,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线上教学,提前将要进行的实验制作成课件或微课等,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了解实验内容,并引导学生一利用计算机网络搜寻、整理相关的实验资料,让学生做到对整个实验的心中有数,这样实验中学生才能发挥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老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平台,了解学生实验后体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科学合理地改进实验设计,使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再次,注重实验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并注重智能化的实验室管理设备的引进。让学生和老师认识到学校对于动物医学实验的重视,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使其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实验过程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研究能力,使开放式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能够达到更高水平,使其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效益。 3.转变教学思想,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动物医学实验难度大、资源分散,资源共享程度低,特别是传统实验室管理中,资源的重复建设,不仅增加了实验的成本,还不利于实验效果的提高,无法确保实验的质量。基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管理。首先,实验室工作人员要转变思想,完善实验室管理,实现实验室管理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创新共享,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其次,要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合作意识。一方面,在老师的课题研究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体现了老师和学生的合作意识,还使学生有机会获得动物医学最前沿的信息,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也给老师研究的课题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思想等有更多的可能性,促进了课题研究的创新。另一方面,对动物实验进行统一的规划,合理科学的安排实验的先后,以确保实验资源的最大效益利用。例如,动物医学实验会运用到动物标本,动物的饲养、实验、实验后观察、动物尸体处理等,这是一个完整流程,在这中间不同的实验,需要用到不同的动物标本,合理安排动物医学实验,使动物从进到实验基地后到无公害处理过程中能发挥其最大价值。再次,实验需求与实验资源有限的矛盾始终未得到解决,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改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个矛盾。因此,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还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那就需要管理者进一步的解放思想,转变管理策略,使实验室的管理更专业化、更标准化。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150749)“构建应用型本科禽生产学课程现代教学模式体系研究与实践”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刘靓 动物医学论文:高校动物医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本研究以地方高校动物医学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通过加强培养“创新创业型”教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制度,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评价机制和实行“导师”制度等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1)高校是塑造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这就使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更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精神,重点加强对学生应用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2)动物医学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强、创业机会多的应用型专业,但事实证明不经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是无法前行的[2]。创新型人才是指培养的人才有更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所以,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创新创业”为方向,以“应用”为目标。菏泽学院为山东省省属普通地方高校,动物医学专业是2006年设立的普通本科专业,设置于菏泽学院药物科学与技术系。在办学过程中,菏泽学院根据国内外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结合动物医学专业特点,在培养就业型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活动的心理素质、科学知识和工作能力。我们在菏泽学院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条件还不够成熟的环境下,围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探索,并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型”教师 (1)大学教师是培养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主导、关键因素。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3]。目前,菏泽学院的动物医学专业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26人,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9人。近年来,多名教师前往丹麦、澳大利亚以及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访学或进修,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近5年,专任教师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1项,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及菏泽市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课题20余项。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有效的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用科研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对动物医学专业专任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使专任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不断更新。学校制定了专任教师业界锻炼培养制度,鼓励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到畜牧兽医生产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技术服务,参与养殖场、兽药厂、动物医院的经营管理,并支持与企业联合申报产学研项目等。 2更新教育观念,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1)更新教育观念,将创业教育思想渗透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中。动物医学专业坚持面向产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社会生产服务。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教育和职业设计,为学生构建合理而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全新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选修第二专业及参加各类等级考试与职业资格考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就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构建由院(系)到班级的创业、就业指导体系,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坛,从根本上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创业兴趣与创业信心,并配备好专业的创业指导教师。落实以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训练、创业成功经验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营造创业氛围。(2)为了使学生能更直接的了解和接触创业实践,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并建立了菏泽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免费为在校学生提供场所,搭建创业平台,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业。根据实际情况,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组织创建了动物医学创新创业工作室。目前,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研发的多种技术产品和外包配套技术服务已经成功的在菏泽市周边的部分企业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制度措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加强创业教育的制度建设,是保证实践创业教育的前提[4]。近年来学校制定了《大学生创业园区管理办法》、《大学生入驻创业园区创业相关规定》、《大学生入驻创业园区创业申请书》、《大学生入驻创业园区协议书》,这些制度的颁布,为创业团队的合理竞争、进出有序和开放流动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学校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主要用于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创业文化渲染、创业社团组织的活动、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制定了《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通过项目申请、专家论证、确定扶持对象、发放扶持资金、选派创业指导教师团队负责跟踪管理和技术服务,全过程扶持大学生创业。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4.1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学科专业的设置,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按照“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面向社会”的基本原则,对动物医学专业的传统内容进行改造,以适应现代化畜牧兽医产业发展的要求。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形式,而课程则是教学的主要载体[5]。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竞争力的保证[6]。学校采取了由骨干教师和企业家共同参与制定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纳入培养计划,实行“专业基础+模块+实际操作”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合理的设置专业课,增加选修课程的课源,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重点增设小动物与伴侣动物疾病诊疗及诊断技术、宠物美容与护理等方面的课程,为热衷于动物疾病诊疗和宠物驯养工作的学生提供更实用的学习课程,从而为其将来自主创业提供必要的保障。 4.2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建立了以现场教学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与生产相关的主干专业课程基本实现了现场教学。学生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都安排在校内、外的教学实习基地进行,为学生提供了解实际生产和管理的机会。在第6学期结束后的暑假,统一安排学生前往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进行2个月的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发现问题。实习结束后,第7学期再进行专业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实践中,还构建了《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免疫学》、《动物生物化学》等10余门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提高了教学质量。 4.3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开放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7]。学校采取课堂、实验室、实训基地、企业的实践教学方式,加强学生操作与创新能力。学校重视动物医学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建设。近5年,购置了300余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新建了动物疫病防治中心、宠物医院,并有10个新实验室投入使用,极大的改善了实验条件。另外,还在兽药生产企业、大型畜禽养殖场建立了12个校外教学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基地,并与这些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本科毕业生在基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表明,实习基地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开拓学生视野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达到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8]。(2)在实验教学中,坚持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通过教师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形式,提高学生操作使用大型先进仪器设备的能力。鼓励优秀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科研与创新能力的训练。学生通过完整的参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可以接触到专业的前沿知识,这对学生学好专业课、培养科研思维意识、拓展创新创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2016年,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山东省第四届大学生医药生物技术技能大赛中取得了5个一等奖和2个二等奖的好成绩。2016年,有1名学生主持的实验课题获得国家大学生研究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实验室开放制度的实施,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5改革评估方式,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评价机制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建立更加科学、完整的人才评价体系。首先是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要根据课程性质,灵活采用实践考核、技能竞赛、科技创新、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把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其次是实现评价内容的全面化,按照课程类别和性质,综合考核学生的灵活应用知识能力、语言驾御与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等。要逐步减少知识性测试在人才评价中的比例,从根本上激励学生获得创新性的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的储备。第三是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建立健全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于一体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9]。 6实行“导师”制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本科生导师制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是本科生育人机制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导师制的实行有利于开创“教学互动”的育人环境,构建“德智合一”的育人机制,铺设“因材施教”的成才途径[10]。动物医学专业实行思想导师、专业导师和校外创业导师的“三导师”制度。新生入学后,每个班级要安排1名政治辅导员担任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大二开始,每个班级再安排1名专业教师担任专业导师,来帮助和指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从大二起每个班级还要聘请1名校外的行业企业家担任校外创业导师,让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内的成功人士,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校外创业导师与校内学生政治辅导员合作,以企业家的人格魅力和企业家精神来教育学生,能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感恩、学会奉献,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校外创业导师与校内专业导师的交流与合作,能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校外创业导师可以为学生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制定商业计划等,能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动力和创业能力。 7结语 菏泽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将继续推进动物医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促进行业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强“双师型”、“创新创业型”师资建设,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制度建设,实施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企业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完善人才考核与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学校系统、全面的教育、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在毕业时有敢于创业之志,有勇于创业之能,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作者:初汉平 单位:菏泽学院药物科学与技术系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分析 关键词:动物医学;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摘要:信息素养是培养大学生能力的普及标准,是国家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为树立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终生学习”理念,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为国家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和有竞争力的人才,笔者通过分析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维度建立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并依据该标准给出了培养途径和方法。动物医学是个传统的行业,很多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其关系不大,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多出去实践就足够了。”“专业课都学不过来还学这些信息技术课有啥用。”“毕业了去企业搞销售不坐办公室,根本也用不上这些东西。”“会给动物看病就行,原来没有计算机不也一样看病?”这些认知差距严重影响着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和能力[1]。在信息与能源并重的社会,不管哪个行业都应该重视信息资源,获得信息就是人生的赢家。因此,培养信息素养,是为动物医学行业长足发展奠定基础。依据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和国家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标准,参照其他行业信息素养培养标准,结合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锦州医科大学制订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它是培养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依据,是提升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效工具,对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2]。 1信息素养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信息素养的概念于1974年被提出,主要是指人们对信息认识、敏感程度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在信息实施的过程中对行为规范遵守的程度[3]。信息素养作为教育的热点问题,已经在各国教育界进行了普遍性的研究,专家给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分析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制订了一些具有通用性的、大众化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我国教育部的专家也根据信息素养的内涵建立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调查发现,现有的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针对不同行业和学生特点,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该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就建立了相应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这标志着信息素养的研究开始细化,已经进入更深入地研究层次。 2《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的内容 2.1信息意识 2.1.1信息敏感度信息敏感度主要是指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反应程度,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及时收集、捕捉专业信息;是否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想法;是否树立了“终生学习”的理念;是否具有信息安全意识;是否具有信息成本意识;是否能够从细节中发现信息等。2.1.2信息需求度信息需求度是指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情况,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和描述自己的信息需求;在遇见难题时,是否有通过信息查询、检索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否能够不定期地更新专业知识等。 2.2信息能力 2.2.1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及相关知识的技能,包括策略、途径、方式方法,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确定信息目标[4];是否具有组合检索的策略;是否能够正确选用检索工具;是否能够从多种途径中获取相关信息等。2.2.2信息吸纳能力信息吸纳能力是指在获取到信息后,对信息的评价判断行为,主要考查学生对获得的信息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其含义[5];是否能够对信息进行识别,从信息中选取可用信息,去掉无用信息;是否能够对信息进行判断,确认其质量的好坏等。2.2.3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对已经识别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否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是否能够保存信息;是否能够增加信息、更改信息、删除信息、区分信息;是否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是否能够归纳总结相关信息;是否能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等。2.2.4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应用能力是指对有效信息的使用和利用情况,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将信息进行有效的迁移,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是否能够通过信息来分析问题;是否能够根据信息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能够进行科学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是否能够进行一定的创新,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论断等[6]。 2.3信息道德 2.3.1信息道德规范信息道德规范是指在人的一生中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主要考查学生是否了解信息素养道德;是否能够正确判断道德规范标准;是否具有伦理道德意识等[7]。2.3.2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是指学生应该遵守的法律规范或者道德准则,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法律意识;是否具有信息保护意识;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否能够尊重他人的科技成果等。 3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 在建立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后,就要以标准为指导,进行科学有效地执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个长期的工程,必须要配合有效的方法才会取得成效,锦州医科大学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如下。 3.1开设多门信息素养课程 信息素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学校在原有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又新开设了计算机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兽医信息学、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多门信息素养课程,在理论讲解的同时,增加了实践操作的学时比例,强化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8]。 3.2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为了配合课程的实施,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加入了仿真平台,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反复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不断地累加和强化记忆,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通过开展过程性考核和能力培养的评价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业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提高信息素养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教师改革课业布置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查找资料的机会,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吸纳能力、处理能力和应用能力[9]。 3.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到本行业的企事业单位锻炼。这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水平,获取专业信息都是最好的方法,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多途径获取信息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校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如周末、假期参加实践,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也提高了信息应用的综合能力[10]。 3.4积极参与科研团队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科研团队。让学生从科研中学到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精益求精的科研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科研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锻炼了信息素养的应用能力。 4结语 以《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标准》为依据,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实施,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手段,是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工具。标准的建立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是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信息素养培养方面提出的总要求,是行业培养的标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问题,加以改进,使标准更加完善。 作者:胡树煜 刘孝刚 张筠莉 付纯刚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锦州医科大学 动物医学论文:实验动物学在生物医学的地位及优越性 摘要:实验动物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基础,现今基本所有生命科学领域都有这无法替代的作用。因其独特的地位,它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衡量一个国家生物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已经愈发成熟。本文主要讲述了实验动物学的现阶段发展现状以及它在生物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写了实验动物学中动物模型的优越性。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生物医学;动物模型 1实验动物学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由于生物动物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多家都早早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分别在47、50、53、56年成立生物学研究方向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生物科学协会以及医疗科学国际组织联合在1956年成立了国际实验动物委员会,现今已经有45个国家参与。在这些国家努力下,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十分迅速,甚至早早就设立了独立的科学研究部门。研究实验动物学的部门也越发建立起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教育、管理、科研。这样的有组织的发展,促进了有关生物学的各方面发展。美、日等国家更是专门设立了大规模独立的研究,用于发展生物实验。时间来到近些年,很多国家为了加强实验动物学的发展,都设立的专门的大学来培养人才。医学院、兽医院和很多综合性的大学也孕育而生,为了培养专业的人才,学校都设有高水平、大规模、先进性的设备确保实验中心的研究工作。动物保护协会在动物实验中也提出: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减少)、Refinement(优化)这三个宗旨。提出实验中尽可能少地使用动物,如果能另寻它法最好。善待动,物对实验动物饲养和管理尽量以最佳条件,使动物实验的设计、操作达到最佳的方案。我国实验动物学的发展近况:我国实验动物研究学起步较晚,1918年元北平中央防疫处刚开始用小白鼠进行防疫试验。20世纪30年代,几个大城市少数的科研单位开始进行小规模的实验饲养。在解放后实验动物工作才算正式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为预防各大传染病我国在各地建立起研究单位,并开始大规模的饲养繁殖。1982年我国科委主持召开全国首次实验动物科技的会议,正式将实验动物科技加入规划,先后建立起4个国家级实验动物中心。1987年成立了中国实验动物学会。1988国家科委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94年国家技术监督局了实验动物的国家标准,从此我国的生物实验动物开始走上了科学、标准的轨道。目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实验动物学方面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当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实验动物的管理条例也愈发成熟,各级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并各大医学院校设立了实验动物学课程,一些院校还设立了实验动物专业,并且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国政府和日本合作开设中国实验动物培训中心,培训出了大批良好的人才。我国培训这些人才,都为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1995年不完全统计,全国生产大鼠、小鼠、豚鼠、兔、犬、猴、地鼠、猪、SPF鸡等实验动物约900万只。在数量上大部分地区基本可以满足科技工作的需要,实验动物的生产已开始向企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2动物模型的优越性 2.1避免在人身上进行实验带来的风险 临床试验是最有效果知道试验结果的医学方式,但是临床上外伤、中毒等试验研究是十分有难度的。还有急性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不可能在人身上反复试验的。因此动物可以作为人类的试验者,在工作人员反复研究下可以反复观察试验体的情况进行研究。克服人类在研究中遇到的伦理和社会限制问题,试验中可能为了试验需要损伤动物器官或处死动物。 2.2可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临床上很多疾病是复杂的,就来一个换有肾脏疾病的病人来说,他也同时患有心脏病或肺脏疾病。即使患有同样疾病的两个人也会因自身的特点年龄、性别、体重、健康状态等等原因疾病的发展而产生千差地别的影响。而动物就能克制这些因素的发生,各方面的因素甚至湿度、温度、私聊方面都能严格控制。无论是在营养学、卫生学、肿瘤学、环境等方面,同一时期内很难在人身上取得一定数量的定性疾病材料。动物模型不仅仅在数量上可以得到满足,而且还可以通过投服一定剂量的药物或移植。 2.3有利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 临床研究多会有局限性,病原体的感染会应为动物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人畜感染患病比较研究,可以研究出同一病原体对不同机体带来各种损害、不良反应。从中工作人员能发现某种疾病的本质,有利于解释在人体上的病历变化。动物疾病模型的另一个成效的用途:能仔细观察环境或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后的发展情况,对于全面地认识疾病本质有重要意义。 3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在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以及生物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的实验动物学在近些年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实验动物学起步较慢,总体来看,实验动物学的水平还是偏低。随着实验生物学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越来越重视。今后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加大生物实验学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扩大规模。在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推动实验动物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夏瑞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动物医学论文:高职动物医学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摘要:笔者根据企业对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建设企业资源库,学院选择企业资源库中的省内知名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寻找“嵌入点”,成立校企合作班。校企双方通过公共培养、资源共享的方式构建“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该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教育;嵌入式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动物医学专业;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目的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出能够较快上岗、具有基础工作技能的人才,企业则是人才的需求者和技术的拥有者。因此,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二者有契合点。“嵌入式”校企合作就是要学校和企业寻找到这种契合点,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把各自的需要都嵌入对方,形成企业需求和学校需求的结合。这就使校企合作不再是学校一方唱独角戏,而是双方都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人才供给、技术消费过程中来。学校和企业各有其优势,他们不仅要利用和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同时还要以对方的优势为依托,在相互的嵌入和帮助下实现各自的需求。目前,辽宁省有动物医学专业的高职院校共有8所,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也进行了校企合作,但大多数都是浅层次、松散合作,即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没有切入点。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理论知识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缺乏目的性等缺点,也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需要。尽管学生毕业后也能被企业招聘就业,但大多数学生很快就被企业淘汰。因此,形成了学生就业难,企业却苦于招不到合适人才的矛盾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不仅造成了企业用人成本的提高,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笔者以锦州医科大学高职学院动物医学专业2012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引入省内外多家企业用人单位,寻找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嵌入点”,围绕“嵌入点”构建“嵌入式”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1目前动物医学相关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着重强调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1]。现在已有多所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开展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方向红等[2]在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阶段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有效地改善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并得到了社会、企业、学生等各方面的认同和赞扬。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赵熠群等[3]通过岗前培训、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等方法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人际沟通的知识和能力、适应岗位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马驿等[4]、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的徐晓琴等[5]也有相关报道。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之一,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有效的助推器;但是实际上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的校企合作均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的松散合作,缺乏深度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是招聘或者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很少或根本不涉及到专业、课程和教师队伍建设,实习期满后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录用,很难达到学生、学校和企业间在真正意义上“三赢”的办学效果。 2“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企业库的建立将每年来本院招聘的饲料、兽药、养殖场、宠物医院企业进行分类筛选,选择12家有意向的企业作为进行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对象,其中饲料企业4家、兽药企业4家、规模化养殖场2家、宠物医院2家。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加深及推广实践,丰富了企业库的资源。2.2校企合作培养班的成立通过与学生的座谈并调查,最终选择了一家较多学生有意向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学生通过自愿的方式进行报名,在充分考虑了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利益的前提下,学院与A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了三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学生的行业发展规划、就业岗位、劳动保障、福利待遇以及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等均有详细的说明。笔者以锦州医科大学高职学院2012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学生的意愿及企业需求,最终确定20人参加校企合作班。2.3校企合作班培养方案的设计根据学生学制、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年):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在该阶段中,请企业专家利用双休日时间,到学校给学生进行3~5次专业思想教育课程,使学生对本行业有初步认识,树立牢固的专业理念。同时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发展规划、生产流程、管理制度、专业技能及企业文化等,使学生能熟悉动物生产及动物疫病防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明确就业的方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将来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阶段(第二学年的上半年):专业理论知识学习阶段。本阶段主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进行技术岗位的实践实习,让学生能够掌握动物生产及疫病防控技术,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将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可以将实践中的问题带到学校以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三阶段(第二学年的下半年和第三学年):专业技能实践。第一步(第二学年的下半年)在完成所有专业课程的同时开设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能通过实践教学把学过的独立的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集成为动物生产及动物疫病防制技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第二步(第三学年的上半年),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轮岗实习,熟悉掌握整个生产流程、疫病防治技术,使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为下一步顶岗实习打好基础。第三步(第三学年的下半年),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独立顶岗实习,在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完成生产的各个环节。顶岗实习结束后,即可根据学生和企业的意向签订就业协议,顺利完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3“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 3.1构建“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通过对相关企业和往届毕业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到,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过反复论证,寻找企业与学校教学的“嵌入点”,根据行业需求,引入企业管理机制,构建“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使高职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在符合国家教育标准的同时,更能满足行业需求,做到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的顺利过渡,避免重复教育的浪费。3.2构建“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1)企业的筛选及合作协议的签署。选择行业内有影响、有实力、生产规范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相互意愿达成后签署合作协议,在协议中明确学校、学生、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工资标准作说明。2)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及编写教材等。按照培养计划由学校承担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由企业提供相关行业最新信息、发展动态,同时对学生生产实践学习和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应达到学校与企业的共融,即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去,把企业的技术人员请进学校来;企业也可以把学校教师请进企业解决生产问题,把企业员工送到学校培训。3)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生。第一阶段学生在校期间由学校管理;第二阶段学生在企业期间主要由学校管理,企业进行辅助管理;第三阶段主要是企业管理,企业负责给学生提供食宿,学校协助管理。4)学生毕业考核和企业录用相结合。学生毕业前对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考核,既要满足学校的培养标准,又要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企业对考核合格的学生根据合作协议录用,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顺利就业。 4“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 参加校企合作班的20名学生,除2名学生升本外,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电话回访等方式对剩余18名学生一年内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通过对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工作态度、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该班毕业学生各方面表现很好,详见表1.5小结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本校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型培养模式的一种尝试,虽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校企合作班目前还缺乏成熟的管理制度;学校“双师型”教师短缺;校内教学管理制度和校外教学评价体系之间存在着差距,等等。这些问题也需要在该种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作者:王书全 李丽 马鸣潇 李冰 刘永华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研究 关键词:毕业实习;动物医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改革 摘要:毕业实习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以及毕业实习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的优化、实习过程的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深化毕业实习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动物医学专业是传统的农科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操作技能,能胜任在兽医管理部门、基层业务单位从事畜禽疫病防控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这个培养宗旨决定了实践教学无疑是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1]。毕业实习作为动物医学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联系课堂与生产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毕业实习,可以达到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行业与专业的再认识,从而建立清晰的专业意识,进而形成专业视角稳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毕业实习是其他专业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环节。然而从近年来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普遍较弱,必须经过长期磨合才能开展业务工作。动物医学专业是塔里木大学传统的农口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新疆各基层动物防疫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养殖企业和宠物医院,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性人才,笔者现就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毕业实习进行改革。 1塔里木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现状 塔里木大学动物医学毕业大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由学院主管领导统一安排,依据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对分散的封闭式管理。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历时3个月。实习前由学生填报志愿,学院根据班主任及辅导员的动员情况进行统一分配,部分实习点配备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期间的业务工作由实习单位全权负责,并配备技术指导员,无特殊情况不允许学生擅自离岗。实习结束后,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出勤和专业技能表现出具实习鉴定和实习成绩。 2塔里木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2.1思想教育有待加强 要将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毕业实习的主要指导思想,传统的毕业实习无论在内容、方式和实施过程上都存在问题,学生的思想教育亟待加强。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单位去实习,尤其不愿意到基层养殖场去锻炼,而选择相对待遇较好、劳动强度较低的实习单位,从而错过了专业一线的学习机会。近年来部分学生借考研究生的名义留在学校复习,据了解50%以上的学生是为了躲避毕业大实习。因此,需要加强对毕业实习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2.2过程管理难以到位 目前本校部分实习点配备了专业指导教师,但是毕业实习的带队教师大多数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到实习单位检查指导,绝大部分实习点的管理工作仍由实习单位自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往往会导致毕业实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欠佳,部分实习单位配备的技术指导人员缺乏责任感,致使不认真实习的学生也能得到较高的成绩,甚至个别没参加实习的学生,也能通过关系拿到实习单位鉴定表,毕业实习变成了“走马观花”的过程。 2.3就业与实习日趋矛盾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部分科研院所和动物医院,甚至一些大型养殖场都不太愿意接纳实习学生,理想的用人单位也趋于饱和,使得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实习生也忙于提前参加各种就业供需见面会而无暇顾及毕业实习,这种“人在心不在”的局面给毕业实习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实习质量不能完全保证[2]。现行的毕业实习模式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需要对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进行探索改革。 3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措施 3.1建立稳定、高效的毕业实习教学基地 毕业实习教学基地是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理想场所,稳定高效的实践教学基地应该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于一体,能够为教学与科研提供各种服务。因此,学校应当谋各方力量将毕业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摆在与实验室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能够融合教学、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高新科技示范园。学校应追求质量,不图数量,集中精力、财力与物力打造2~3个高效的滚动式毕业实习教学基地,使毕业实习教学基地能够真正起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3.2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指导教师对整个毕业实习的每个环节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实习内容、实习方法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指导,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生活安全和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的全方位指导。因此,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毕业实习管理经验。对于不配备专业带队教师的实习点,学校应为实习单位指定的技术指导人员颁发聘书,以明确毕业实习的责任,确保毕业大实习的质量。 3.3加大经费投入,激励教师潜心于实践教学 学校应当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会同实习单位尽量改善学生与实习带队教师的生活问题。实习单位能够为学生就餐与住宿提供便利,学院应当设立专项实习基金,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差旅与生活补贴,使更多的专业教师,尤其使具有专业特长的老教师积极参与到毕业大实习的环节中来[3-4]。 3.4强化毕业实习的过程监督 学院应当建立一套规范化、常态化的毕业实习教学管理制度,以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建立切实可行的学生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职责与奖惩制度、实习鉴定标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具有指导性的教学文件,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实习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使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技能再上台阶,真正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托。 作者:武军元 黄忠武 康强 单位:塔里木大学 新疆库车县畜牧兽医站 阿克苏地区动物疫病控制诊断中心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专业生态文明教育 1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通过对东北林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随机取样,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现阶段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问卷采取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类,封闭式问卷主要调查内容为: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知;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意愿的调查;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方法;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途径的调查;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效果的调查;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存在问题的调查等。开放式问卷选项主要是调查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建议。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9份,有效率达95.6%,其中大一新生参与调查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6.1%。问卷调查结果采用Microsoft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2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现状调查 2.1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知调查结果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这是我们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遵循,也是每位大学生应当了解的生态文明观念。通过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一新生选择“非常熟悉”的只有5.23%,而其他学生选择“非常熟悉”的占14.60%,比例明显增高;在大一新生中选择“比较了解”的占52.30%,其他年级学生为62.76%,也要高于大一新生;对此概念“不太清楚”的学生中,其他年级的学生比例为1.04%,也要低于大一新生的2.09%。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整体对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认知程度不高,尤其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但随着年级的升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入,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也逐渐提高。 2.2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意愿调查结果 在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参加生态文明活动的意愿调查中,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假期参加生态文明活动的意愿分别进行了调查。在校学习期间,有58.57%学生非常愿意参加,33.05%的学生表示有时间就会参加,但也有8.38%的学生认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习和实践课程繁忙,专门抽出时间参加生态文明活动的意愿不强。对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是否愿意利用假期参加生态文明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结果表明,假期参与生态文明活动的学生比例却大有增加,非常愿意的学生达到了74.27%,可以参加的学生为21.10%,只有4.63%的学生因为实习、探亲、参加补习班等原因表示不会参加。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中绝大部分非常愿意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尤其是实践活动更受大学生的欢迎。 2.3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方法调查结果 在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方法调查中,选择“网络”的大学生占55.44%,选择“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占18.83%,选择“相关课程”的大学生占9.41%,选择“图书报纸”的大学生占7.53%,选择“讲座报告”的大学生占6.49%,选择“其他”的大学生占2.30%。由此可见,随着网络信息传播的加快,大学生们已经把网络作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也应当建立网络教育阵地,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知识。 2.4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途径调查结果 丰富的大学生活里,动物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途径也不尽相同。调查结果表明,有31.38%的学生通过“社团”参与到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中,有19.87%的大学生通过“团组织”,有18.83%的大学生通过“班级”,有15.69%的大学生通过“学生会”,有9.41%的学生通过“党组织”,有4.81%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参与教育实践活动。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社团是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最佳选择。 2.5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效果的调查结果 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也不同。有37.24%的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认为参与假期“社会实践”最有效,有23.01%的学生认为参与“环保社团”最有效,有18.41%的大学生认为参与“环保宣传活动”最有效,有11.72%的大学生认为“专题讲座”最有效,有7.53%的大学生认为“相关课程”最有效。学校应在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方面加大力度,从而创造最优效果。 2.6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 在对动物医学专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存在问题调查中,有24.69%的学生选择“内容不新颖”,有30.96%的学生选择“活动无创新”,有15.69%的学生认为“效果不理想”,有14.64%的学生认为“组织者能力弱”,有7.74%的学生认为“宣传不够”,有6.28%的学生认为“没有时间参加”。总体来看,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理想。 3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3.1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力度不够 生态文明教育重点是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和普及。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动物医学研究已经扩展到了公共卫生事业、观赏动物医疗保健、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动物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虽然国家和各高校加大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和投入力度,但是从调查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不深,虽然知道相关概念,但详细地学习和研究不够深入,高校应拓宽渠道,向学生们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在调查中发现,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学生比例超过50%(见图3),这说明了网络在宣传上的广泛性和普及性,根据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关注的特点,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普及和宣传生态文明知识。 3.2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环节薄弱 虽然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环境保护的生态理念,但从调查结果(见图2)可以看出,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愿意参加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至少有20%以上的学生参与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这说明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应当不仅停留在理论教学,而应当更加充分发挥实践对理论教学的促进和延伸作用,在实践中深化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成果的理解,树立生态道德,养成文明习惯,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3.3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平台缺乏 时间和机会对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效果具有一定影响,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平台局限性很大。本次调查结果(见图5)表明,有37.24%的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最有效,有23.01%的大学生认为参与“环保社团”最有效。在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意愿调查中(见图2),有74.27%的大学生希望利用假期实践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也有58.57%的大学生喜欢在学习期间参与到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中。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学生们普遍认为实践机会少,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寒暑假期间,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寒暑期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收获真知。 3.4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有待加强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策划活动的创新程度对活动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见图6)。有超过30%的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认为“活动无创新”是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有近15%的学生选择“活动组织者能力弱”是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高校策划的生态文明活动多而不够精细,没有创新,组织者筹备工作不完善等。另外,也会因为宣传不够到位,活动范围受局限,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见,想要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必须要全校各部门共同合作,将生态文明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在活动中受益。 4加强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4.1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 有专家认为,当前资源与环境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作为发展农牧业的一项基本战略,经济增长与环保并重必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也是对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如何将这些思想植根于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头脑中,是高校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可以制订符合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在广大学生中传播生态文明观念。可以通过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对学生们进行生态文明主题、建设美丽中国专题的讲座[2],同时辅助以实践活动,如环保社团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座谈会、交流会等,以多种渠道实施教育,把课堂上的枯燥说教转变为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帮助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树立了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 4.2增加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环节 未来我国畜牧业的生态发展,必将是由分散经营转变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从人工劳动为主转变为以现代科技手段为主,这些都要求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必须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懂得更多的生态发展理念。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更多地倾向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方式来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高校可以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利用专业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社团志愿服务机会,组织学生深入中小学校园、动(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街道社区和村镇等,开展社会环保调查、环境监测、环保宣传、资源节约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体验,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同时应当大力支持生态文明类学生社团的建设,建立如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生态文明研究、植绿护绿等环保志愿服务类社团,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学生以亲身参与、真实体验的方式推广生态理念,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 4.3教学环节融入生态文明理念 目前,高校动物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正逐年向好,而且动物医学专业的就业范围也不再局限于畜牧业,已经扩展到了公共卫生事业、社会预防医学、伴侣动物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在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中,也应当实时增添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强化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紧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要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畜牧业的良好氛围。 4.4科研工作结合生态文明教育 在我国发展畜牧业,提升畜牧业的竞争力,主要就是要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在优良品种的选育、饲料配合、疫源疫病的防治、产业经营管理、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系统的技术体系。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是服务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生态意识和科研能力,也必然会促进我国生态畜牧业的高效益。在动物医学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中,应当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把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列入科研选题范围,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挖掘生产潜力,促进畜牧业稳定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加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用生态理念发展畜牧业,必将会使我国的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作者:刘甜甜 张博 徐可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野生动物资源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动物医学专业实验、实习和实训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开展实验活动,从实验中探索动物医学中的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能得以完善。实习是指教师以就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实训是指学生需专门接受某种能力的培养,使知识与能力更为精专。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过去我国的院校强调理论知识学习,没有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院校的教学观念已经改变,可是教学体系还未得到完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在实验课上利用做实验的方法完善理论知识结构,学生就能够在实验中加强实践能力。然而我国动物医学专业实验课程课时少,实验的范围有限,实验内容与市场需求不接轨。动物医学专业实习的课程也存在问题,部分学校将学生安排到实习的单位工作,很多实习单位因为不能信任学生的实践能力,故将学生安排到闲职上,让其从事简单、重复的劳动。校外基地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教学资金的限制,部分院校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动物医疗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得不到实训机会,其专业技术能力不能加强,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影响。 2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优化的方法 (1)优化实验课程体系。 动物医学专业院校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意识到,实践能力是社会单位最为看重的一项能力,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以实践能力为核心,制定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动物医学专业院校可应用“多岗位轮流式实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以理论强化实践能力。学生在各个岗位轮流实习的过程中,必须攻克某一个实践难题。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当动物医学专业以实习实践为教学核心的时候,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也需变动。在过去的实验学习中,学生的实验针对性不强,他们不知道在实验中到底要开展哪些实验。如果动物医学专业实践课程以实习实践为核心,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记录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将会发现乳腺炎是奶牛最易感染的一种疾病,学生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观察乳牛发病的阴性、可疑性、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病症,然后通过实验探索找到一套最为对症的治疗方法。教师应用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将能够加强实验的针对性,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3)革新成绩评定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加强学生实践学习评估的分量。比如教师不能以学生的理论学习知识、论文学习成果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要增加实践评估的项目。比如教师要评估学生实习期间对单位的贡献、评估学生在实践期间发现的学习问题、实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情况。当教师把实践成绩纳入教学评估体系中的时候,学生就会重视实践的学习。 作者:沙吾列特·再那尔汉 单位:新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内容与方法的更新 1.1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可以制定如《动物医学学院课堂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动物医学学院实验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动物医学学院试卷命题与阅卷环节的质量标准》,《动物医学学院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动物医学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质量标准》等。以质量标准为依据,不断加强教学管理,通过各类常规教学检查、领导和同行听课、学生座谈会、学生及同行评课、学生信息员意见反馈等途径和方法,实施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确保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落实,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决策举措的科学性,学院决策委员会还可以构建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的评价反馈体系。学生是学校的服务主体,为此,利用座谈会或不计名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他们对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和教师授课情况的反映。与此同时,我还可以通过辅导员搭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桥梁,以便及时了解家长对办学质量的评价。此外,为了了解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每年利用社会实习的机会定期征求用人单位信息反馈。 1.2规范课堂教学 除了贯彻执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程》、《关于教师教学常规及检查工作的规定》等文件外,还可以制定《动物医学学院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从“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作业要求、课外辅导、成绩考核“等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规范,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明确教师应该遵守的教学规定和课堂纪律要求。 1.3强调实验实践教学 在贯彻学校制定的一系列相关的文件的基础上,设立本学院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实验室工作条例》、《学生实验守则》等文件,同时结合具体情况,求危险性实验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同时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的跟踪检查,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此外,在实践方面可以制定《动物医学专业实习教学大纲》、《专业实习指导书》,提前稳固实习基地,认真做好实习计划,指派实习指导教师,并进行实习工作跟踪与监控,制定实习工作总结,实习基地建设等规章制度,保障实习工作的质量。 1.4重视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整个大学期间学生成绩的具体体现,也是评价学生专业素养的手段之一。因此,在贯彻执行学校的有关的制度,包括《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与管理的规定》、《毕业论文及答辩工作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毕业设计及答辩工作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等文件的基础上,应制定《动物医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的规定及质量标准》,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开题、指导过程、中期检查、论文答辩、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的选拔等环节,提出了动物医学专业的要求和质量标准,特别是对学生一人一题的选题要求、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及具体职责做出具体规定。此外,确实优秀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班的指定讲授内容,以便大家共同分享和学习。 1.5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条件和支配时间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申报不同的创新课题,自己联系导师和实验室,提高学生钻研科研的能力。学院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政策,促使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教师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兽医学前沿引入课堂,转变成专业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选择一些学生加入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科研意识,实现了教学、科研互相促进。 1.6跟进教学检查与督导措施 成立学校、学院两级教学督导组,课后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流,指出缺点和不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在师生共同评课的基础上,每学期对各位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排行,对排名后几位的教师,通过谈话,提出改进要求,让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一年,以便迅速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目标的更新 综合国内外其他院校的优点和特色,动物医学专业本科优秀人才的培养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原则;产学研合作办学原则;积极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原则。改革旧的与社会发展要求严重脱轨的教育模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和人才全面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动物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以理论为基础、以就业为向导、以能力培养为主体教学体系,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与积累实践性教学模式与经验,以案例讨论教学、模拟教学、临床教学和科研性教学为手段,将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依据教学规律,建立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培养方案的更新 经过考察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趋向和社会的需求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力量,进一步理清人才培养的思路,把握好特色专业建设的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修订原来的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拓宽实践教学途径,制订新的适应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4小结 加快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社会赋予兽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永无止境的、永远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过程,需要学生、教师、院校、社会共同努力。鉴于目前兽医学人才培养方式存在许多不足,兽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丰富教学模式,拓宽、增设实验实践课程内容,使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同时与国外兽医学前言接轨,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为保证这些改革措施顺利实施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培养出的兽医学人才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者:华松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动物医学论文: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学教学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标准,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由于动物医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技能性,要求学生掌握其特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因此,在高等职业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根据实践教学目标确立实践教学内容,从而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率[1]。目标是一切成功的动力,只有确立教学目标,才能帮助学生确立专业学习目标,只有明确学习目标,才能对实践教学内容、实践管理体系以及实践保障体系进行专业性的教育。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确立 实践教学内容的确立是依据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而完成的,因此,在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以后,要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中,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可以将实践内容分为课前实践训练、课堂实践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几个方面,因此,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实践教学,一点一点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构建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一)课前实践训练。 对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学专业来说,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能力,让学生对上课内容进行实践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对教材的预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教学时有一个心里准备,以便于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二)课堂实践教学。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图片说明、视频演示、案例分析、实践讨论等环节进行学习,对动物的器官以及动物的病史进行研究。例如:对宠物鼠进行教学时,由于宠物鼠比较小,因此,要通过视频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宠物鼠的内脏结构。 (三)实验室实践教学。 实验室实践教学注重的是其特有的专业性,根据对各种实验仪器的实践能力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在实验室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通过显微镜来认识细菌,同时要通过显微镜进行表皮的缝合工作[2]。 (四)实训基地实践教学。 实训基地的教学就是带领学生走进了牧场、兽医院等实践场所,因此,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应以学生的就业为教学目标,在基地的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在课堂上以及实验室的实践技能。例如:为动物打疫苗的时候,学生应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的训练,了解相关仪器的用途,从而掌握为动物治病的要领。 (五)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对学习内容的一个考核,通过学生在毕业实习的表现,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进行分数的评定,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例如:在对动物进行解剖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对肝、脾、淋巴结、肾等结构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考核结果对学生进行毕业前的教学评定。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动物的疑难杂症进行专业的分析,并以做报告的形式进行分析。 三、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为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在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实践管理体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只有完善实践管理体系才能构建一个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团队,因此,要设立专业的实践管理部门,主要的职责就是对高等院校的实践要求的管理,通过专人专用的管理方式,有效的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实践教学,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学专业的发展。四、实践教学保证体系的建设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要加强对于实践教学保证体系的建设,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地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同时,要保证实验教学器具的正确存放,以及对实验场所的安全管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性的基础知识,还要对实验器具进行维护,在课堂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保护实验器具。同时,学校要准备充足的资金,以备不时之需,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验器材的建设[3]。为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因此,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对实践的主要内容进行重点的培训,一是对动物解剖学的讲解,通过对动物的解剖,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内脏结构,在动物出现疾病的时候能够及时的找到病因。二是对动物的外科疾病的技术的讲解,近年来,由于虐待动物的事件频频发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的外科包扎技术,提高学生的缝合技能,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专业的技能。三是对动物的临床诊断技术的教学,在临床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技术,通过掌握先进的临床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院专业的发展。 在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学的专业知识的讲解中,实践教学对于动物医学专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经过各个环节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念。 作者:刘冬梅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动物医学论文:以技能大赛教学动物医学论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创新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1〕:科技人才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出色的科学实践能力;不仅需要基本技能,更需要的是综合的实践技能.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主要内容.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实践能力训练,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建立和完善专业实践技能理论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1技能大赛的意义 1.1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高等院校的技能大赛是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技能大赛可以考察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应用所掌握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察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次测试,也是对团队协作精神的一次考验.经过大赛,学生可有效地将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把握整个知识体系,寻找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方向.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现自我、提高自我,促进自身发展,增强自信心,提高职业素质. 1.2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学生在技能大赛中所展示的能力,从一定层面上也反映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2〕.在技能竞赛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熟知生产一线对本专业技术技能的需求,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实验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发展动态〔3〕,调整并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基本职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常规与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展示自我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和知识补充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在参赛过程中,可检验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能及时发现临床技能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为规范临床技能操作标准起到推动作用〔4〕.同时,通过比赛,教师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寻找自己与同行之间的差距,发现自身的不足,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对自身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1.3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借鉴 技能大赛的规则,进一步规范教学要求,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现有的实验、实训的条件下,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生产实用性与实践操作性,努力营造实用教学环境,将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融入其中,从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将行业要求融入专业教学中,使人才培养更具应用性、实用性.通过全国性技能大赛的比拼,教师可以博采他人之长,借鉴别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5〕,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教学条件,拓展教学思路,对未来的教学设计与创新做出新的规划. 2我院技能大赛现状 2.1组织与管理 目前我院技能大赛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只是每1~2年,学生办公室作为“科技文化节”活动的一项,举行课程实验技能比赛,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和各教研室均未参加,参与的老师、学生均很少,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也有限.还未参加过全国性技能大赛,没有把握大赛的定位和方向,没有受到学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充分利用全国性技能大赛这个重要平台,来展示我校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专业技能水平. 2.2校内技能竞赛状况 以往的校内技能大赛往往以某一课程为单位,知识赛点多是单一的一些基本技能,缺乏难度,各学科之间没有交叉和综合.而学生毕业后,在实践中往往用到的是专业综合技能,即需要多门课程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体现的是专业整体实践动手能力.在校期间,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机会很少,各学科之间存在断层现象,没有机会将其串并起来,实践教学整体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如何改进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实践结合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能,使之成为能够尽快适应生产一线各项工作的高级人才,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3设想与建议 3.1完善组织与管理 为鼓励更多教师和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技能大赛,学院应制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具体内容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及其职责、竞赛管理、奖励办法(包括学生、指导教师、集体表彰)、资金来源及管理等;建立稳定的大赛培训教师队伍,负责参赛选手的选拔、培训;争取学院、学校对技能大赛的支持力度,设专门的经费来保障参赛所需;每年要求指导老师上报大学生技能竞赛工作计划和立项申请,以此作为组织和参加校内外大赛的依据;形成规范的技能大赛组织体系,由学院统筹、教研室协调、教务办公室和学生办公室具体实施. 3.2竞赛内容体系建设 改变以往以单学科、单一实验项目为技能大赛内容的现象,组织各学科老师总结出本学科应该掌握的和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本学科实践技能,分门别类统计,要点串并、汇总形成可操作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模块”,包括动物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块、动物疾病临床诊断模块、动物疾病治疗技术模块、动物疾病防控技术模块〔6〕.该模块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有所不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实施,而“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模块”是将实践教学目标与不同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要求和毕业生在工作中最常用、最适用、最需要的技能,集合而成.借助大赛形式,利用一定时间集中进行强化训练,能使学生对主要技能的操作、应用更加熟练.技能大赛将以生产一线直接顶岗实践综合技能为根本,设计参赛内容,考核学生专业综合实力.考虑不同年级所学课程不同,根据各模块内容,提炼出可操作、实践性强、考核学生能力的内容,建立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试题库.该试题库分为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两部分.专业基本技能包括动物的保定术;临床检查技术;尸体解剖技术;组织切片制作观察、血涂片的观察、显微镜的使用;病料的采取、保存及送检技术;细菌的分离、培养、标本片制备、染色、鉴定技术;血、尿、粪常规检查;常见寄生虫检查技术等等.该部分试题用于低年级学生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包括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常见疫病血清学快速诊断及畜禽免疫、抗体水平检测技术;不同动物的给药方法;各种穿刺术、冲洗术;公畜阉割术;动物助产手术;疝的外科处理;牛的瘤胃切开术;肠管吻合术;皱胃变位矫正术;畜禽舍消毒技术及病死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动物隔离检疫、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疫情报告、控制程序等〔7〕.该部分试题用于高年级学生大赛.试题库形成文本,分发给学生,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学校实践技能大赛提供参考,为参加全国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大赛做准备.即使无训练过程,学生通过学习,头脑中会形成一定的技能系统,在实践中也会做有所依,为毕业实习、走向生产一线奠定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专业技能大赛日益受到关注,技能大赛的类型将不断拓展,规模也会不断扩大.要深刻认识我院技能大赛现状,改革现有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抓住一切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我院动物医学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东彦新 李景峰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 1实验室环境存在的主要不安全因素 1.1环境安全知识缺乏大学生对实验室安全的认知率较低,调查表明物理性安全认知率为28.9%、化学性安全认知率为47.6%,对生物性安全认知率仅为13.6%,而全部都知道仅为0.9%[5]。50%以上的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动物实验的生物危害因素、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问题不了解[6]。对急救常识和用电常识知之甚少,对实验室配备的灭火器不会使用。 1.2实验过程中个人防护不到位学生到实验室后,书包到处乱放,不穿工作服,甚至于吃东西、喝水。有一些学生不注意实验动物操作技术,觉得实验动物好玩,对实验动物进行抚摸挑逗;或在实验中抓持实验动物方法不规范,出现被动物抓伤、咬伤的现象;对动物产生的分泌物、排泄物,如尿液、粪便等,不能及时、规范处理,增加受感染的机会。 1.3化学试剂及其废弃物管理不善在管理过程中对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存放和管理不当,容易引发事故。由于动物医学实验室化学品数量众多、品种繁杂、性质各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潜在着极大危险性,稍有疏忽,就容易造成失火、爆炸、中毒、环境污染等事故,危及师生的生命及财产安全[7]。在试验后化学试剂类废弃物没有分类储存,存在随意丢弃或倒入下水道或扔到垃圾箱的现象,可能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1.4实验动物、组织以及受感染物品处理不规范动物医学实验室与其他普通实验室很大的区别就是要经常、大量使用动物、动物尸体和组织,甚至于是含有病原菌的动物和组织,而这些动物尸体和组织可能使与它接触的一次性手套、注射器、针头等物品受到污染。这些废弃物处理不当,会给周围环境以及师生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2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措施 2.1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和环境安全,使实验室管理管理有章可循,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安全管理实施过程必不可少的。我校教学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于2006年11月30日取得了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证书,2012年12月我院教学实验室现通过了国家级动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学院以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为标准,以国家级动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为契机,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适合运行管理记录和文件[9]。日常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实验室各种记录和日志制度;仪器方面包括核查登记表、仪器的维修、使用借还等记录;试剂使用方面包括有毒有害化学品、易致毒化学品、麻醉品等的保管、领用记录,废弃物处理方面,包括危险化学废弃物的回收处置记录、动物尸体组织的储存和处理记录、一次性实验用品的处置记录等。并将一部分制度上墙或上台明示,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更有利于加强日常管理。 2.2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讲解、安全政策的宣传、安全案例的警示、安全措施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安全防范的主动性,防患于未然的过程[10]。中心每年分别对全体教工、研究生和本科生举办为期3d的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动物生物安全知识、实验室化学品安全使用及防护、实验室安全防火等内容。取得培训合格证后,凭合格证进入实验室。 2.3规范实验室操作规范实验室管理会大大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实验过程的可控性,保障实验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娴熟的实验操作和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必要,同时这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保障[12-13]。第一次试验时首先对学生进行课程规范操作和注意事项培训,在实验过程中将产生的化学废弃物按要求分类倒入不同的废液桶,杜绝顺手倒进水池;对产生的感染性动物废料分别放入不同的特制塑料袋,在塑料袋外面贴上标签,标明组织名称,实验名称等信息,由实验室管理处回收处理。给每个学生配备口罩、一次性乳胶手套等防护用品。规范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动物实验操作时尽量做到动作轻柔,小心操作,避免因抓取不当被动物抓伤、咬伤、挠伤,掌握常用实验器械的使用方法,避免被实验器械损伤等现象发生。 2.4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力度动物医学实验中心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加强岗位责任制。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落实安全责任制。中心建立了院系一级的安全管理体制,行政副院长为第一责任人。中心主任、副主任、实验技术人员逐级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并结合ISO14001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责任到人,每个实验员有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区,直接管理本区域的安全工作”使环境管理从部分参与逐步转向全员参与。 2.5改善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要掌握动物的内脏器官、肌肉、骨骼等解剖结构,会用福尔马林处理动物标本,由于福尔马林易挥发,常常使实验场所充满有毒和异味废气,根据需要已配备了大功率通风系统,并保证通风换气设备的正常运转。对大功率用电的设备配备专用电线,定期组织后勤部门对线路进行维护。将传染病实验室、感染实验室以及解剖实验室从教学实验室分离出去,分别建立了单独的解剖楼和感染楼。专门配备高压灭菌柜对实验用品及生物废弃品进行消毒。以消除实验室之间的交叉污染和污染传播,杜绝生物安全问题的发生。 2.6建立应急机制应急预案准备及演练。ISO14001体系要求对不同的灾害和应急事件要有切实可行的预防方案,并保证方案的执行。实验中心成立了事故应急小组,每个实验室配备4~6个灭火器,对实验人员和学生培训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并对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路线进行了模拟演练,对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常识、简单救护知识进行普及性培训,尽量减少灾害、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发生突发事件中,能够正确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结语 实验室安全是学校教学和科研正常运作的保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严重影响校园安全,并可能引发重大社会问题。因此,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学校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实验中心建立了一系列完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提高了实验技术人员安全管理水平。并通过培训,使学生提高了规范操作的能力,增强了安全习惯和意识,把实验室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以及校园及周边环境测定安全。 作者:蒿彩菊 李勤凡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教学探究论文 一、改革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教学探究的意义 (一)符合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相应地也就决定了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教学探究的多样化。当前,无论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还是教学型高等农业院校,在人才教学探究上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既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考研的需要,按照“学术研究类”人才的要求培养,又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直接步入社会就业的需要,按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两种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也必然不同[3],所以很难两全。最终结果是导致同一机制同一教学探究的实施,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有竞争力,社会的认知度低。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进行分类培养也成大势所趋。 (二)适应社会发展对动物医学专业多元化人才的需要首先,随着农林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差距拉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出现较大差异;其次,近年来我国的养殖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动物的种类和群体大小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交流逐步扩大,动物疾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等农业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学生对教育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展提供平台,使不同类型的各类人才各有兼顾,共同成长,以提高全体学生的适应力、创造力和发展潜力[4]。 (三)高等农业院校“因材施教”的现实需要作为由具有不同特质人群组成的大学生群体,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很大。为了较好地适应个体,全面培养人才,因材施教地突出个性培养便成为一个永久的科学的教学原则。进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分类培养,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二、动物医学专业“两段式·双向型”人才分类教学探究的构建与探索 动物医学专业实施“两段式·双向型”人才分类培养主要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探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人才分类培养按模块化分类教学管理模式将学生依据其自身兴趣爱好和毕业后的就业去向自行选择后进行分类。即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后,按照“学术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学生的需要进行分类授课和管理。确立“大一、大二阶段进行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通识教育,大三、大四阶段分学术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两型专业课程学习的专识教育”的两段式教育分类教学探究。重点突出学术研究型学生的专业理论提高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技术应用型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探究 “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其教学探究,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动物医学专业的高级研究人才。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研究,为毕业后进入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为毕业后考研作准备。“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探究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考核机制等,其顶层设计具体教学探究见图1。图1“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探究顶层设计“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应重点突出如下几个环节,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为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研究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1.实施大学全年级英语教学不放松,全面提高英语水平。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应在搞好专业教育和培养基础上,重点以全面提升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为主要内容之一。在英语教学安排上,大一阶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大二学年以后,实施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汉语与英语“双语式”教学,并充分将网络自学和课外大量的英语活动有机结合。2.强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考研通过率。在搞好专业教育和培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与考研有关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增加动物生物化学与动物生理学、政治类课程与时势政治的辅导与学习、兽医药理学、动物传染病学等与考研有关课程的课时,加强教学研究和对学生的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考研通过率。3.设立导师培养制,培养学生的科研爱好和素养,规范科研行为,全面提升科研能力。进入大三阶段,学校为每位学术研究型学生配备导师,实施导师负责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和进行科研训练。整个过程应包括:查阅收集并整理资料、申报各类课题、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完成实验、科学研究和撰写并等工作。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科研活动,能学到一定的科研方法和专业技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水平。4.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本科毕业需以高质量的论文形式来检验大学四年的专业综合学习情况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探究 技术应用型学生的教学探究,重点应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构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全程兽医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学生的兽医临床操作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技术应用型学生的培养方向非常明确,即通过四年的动物医学专业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培养,直接步入社会,进入畜牧兽医业的最基层,为我国临床动物医学事业的发展做贡献。其顶层设计具体教学探究见图2。 1.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课,提高专业技能。结合课程内容、专业特点和生产实践需要,开设五门综合性实验课程。包括“动物形态学”———集动物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和动物病理学四门课程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学生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掌握动物的分类、畜禽的基本结构、解剖动物的方法和辨别正常与异常动物组织器官;动物机能学———集动物生理学和兽医药理学二门课程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动物的生理变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教学探究探究规律,以及药物对动物机体的影响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动物诊疗学———集临床诊断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和传染病学等课程实验部分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临床诊疗的基本技能和最新的兽医临床疾病检测方法;三科疾病学———集内科、外科和产科三门课程实验部分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使学生掌握动物常见普通病的类型、影响及诊断技巧;动物生物技术———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和兽医生物制品为一体的实验性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地了解基因克隆、生物制品制备等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课开设的大实验,一般需横跨几个学期,通过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和培训方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兽医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全面提升专业应用技能。 2.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有机联系和整体认知度,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整体效应。开设综合性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人工造病,然后进行诊疗,将前后所学课程有机地串联起来。人工给动物接种病原菌造病,然后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最后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这样可使学生将动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临床诊断学、药理学和传染病学等课程内容有机串联和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加深对所学课程的印象,又能加强课程之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在计划学时内开设综合性大实验的同时,学校还可利用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教学计划外的自行设计探索性、创新性大试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这种专业技能培养方式一定较常规“灌输式”教学探究效率高,效果好,也能使学生将来就业后能很快很好地适应社会。 3.增加实验课时和实习等实践环节。强化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确保学生掌握过硬的动物医学临床基本技能。在培养技术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方案中,应相对增加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产科学、兽医内科学和兽医外科学等专业课的实验学时,且以综合性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大实验的方式开出。同时增加课程实习环节和学时,合理安排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段。第3、5和7三个学期集中时段安排综合性实验课的综合性大实验或创新设计性大实验。第6学期安排生产实习模块的教学。第8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学生可根据毕业后工作意向选择到相应意向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以保证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单位的专业工作。毕业实习也可尝试新的教学安排,即学生利用大三后的学期假期,自己选择时间和单位进行实习,完成实习任务,撰写实习报告。 4.完善考试和考核机制。通过正确导向,使学生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技术应用型动物医学本科生毕业前,需通过“专业知识点理论考试和三大专业技能操作考核”,并且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动物疾病案例、专题或调查报告。以此来检验大学四年的专业综合学习情况、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培养情况等,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对动物医学人才的需要。专业知识点的理论综合考试内容应涵盖当前全国“兽医资格证”考试的基本知识内容。三大专业技能操作考核主要包括:(1)五门综合性实验课的操作技能考核和综合性大实验和创新性大实验的技能考核;(2)兽医临床基本诊疗技能考核;(3)三大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操作考核。 作者:刘进辉 苏建明 程天印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法论文 实践教学法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的根本途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法为培养“宽口径、厚专业、强技能”的创新性动物医学类专业人才而开展。目前,实习与学生就业、创业结合不紧密,校内教学与社会生产联系不紧密,实习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企业生产需求有差距,仍是很多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广东海洋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通过实习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既提高了实习质量,又缩短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同时,对我国高等院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1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法现状 1.1畜牧兽医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目前,动物医学专业面临招生难而就业形势却非常喜人的矛盾局面。招生难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们对现代畜牧兽医行业不甚了解,许多考生因传统观念作祟或“怕吃苦”而不愿报考;二是畜牧兽医科学及动物检验检疫条件复杂,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更高,考生对从事动物医学工作具有畏难情绪而不敢报考。就业形势好是因为现代动物医学产业和畜牧业方兴未艾,动物性食品安全及人兽共患病日益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对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对能从事高效无公害饲料生产,畜禽、伴侣动物、经济动物疾病和人兽共患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动物及动物性产品的检疫、检验,兽药及兽医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工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突出。 1.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分配关系 需要进一步优化尽管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动物医学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所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基本达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但就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和培养高素质能吃苦、强技能、能创业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目标而言,应当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科学设置实验、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2]。同时,在实验项目的开设方面,目前主要是开设基础性、应用性实验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偏低;在实验方法方面,实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而先进的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使用不够[3]。 1.3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法质量,必须改善现有条件 1.3.1师资内在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真正能做到理论和实践双手都硬、能做到教学质量好的同时搞好科研与推广、能做到兼职管理与专任教师角色调整适当等“大师”级的优秀教师匮乏,能够独立承担实验、实习教学任务的实验教师也比较缺乏。 1.3.2硬件条件越来越难以适应实践教学要求。随着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招生数量扩大,但实验条件并没有相应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及实习(技能训练)内容不断增多,现有器械、设备的配套性和可利用度差,促使现有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必须加以改善。 2“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教学目标 “2+1”学期模式也称之为“19+19+5”形式,即全学年分为三个学期:秋季学期(19周)、春季学期(19周)和夏季学期(5周),将目前的传统每学年两个学期各缩短为19周,增加一个短学期5周,由此构成“19周+19周+5周”的“两长一短”三学期模式。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每年于其中的一个短学期(5周)到企业中去进行生产实习,参加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直接感受市场机制与市场信息对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的影响,弥补因相对滞后的课本知识及原有实验室条件限制所带来的不足。针对动物医学专业招生难这一严峻形势,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善于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中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为目标,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构建并实践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适用面广、效果显著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更强社会竞争力的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实现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行业对创业人才的需求。 3“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3.1实施时间 2008年9月-2009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和论证;2009年7月-2010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构建和支撑条件建设;2010年7月-2013年8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实践;2013年9月-2013年12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实施的全面总结。 3.2实施范围 在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动物医学专业(本科)2007级至2010级8个班及广东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专科)2009级至2011级6个班全面实施。 3.3实施措施 3.3.1“双导师”制共同培养。采用学校-企业协同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培养,建立以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企业配备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生产实践教学;配备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讲授畜牧兽医法规、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 3.3.2更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能力。以课程组为单位,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到泛珠三角区域的相关机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调研,尽快掌握以犬、猫等伴侣动物和猪、禽等小动物及热带地方品种的动物疾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指导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实践性教学水平。 3.3.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采用“2+1”学期设置、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合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同时,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管理环境,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岗位综合素质的训练养成。加强实践操作和临床技能训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进行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及动物卫生检验检疫的应用型人才。 4“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基本内容与合作模式 4.1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 4.1.1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包括见习、课程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研究等几部分[4,5]。见习主要是针对低年级本科学生对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概貌。课程技能训练主要开展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6]。生产实习是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岗位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则更多地侧重缩短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磨合期,尽早进入角色,为就业做准备。此外,为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改革原有单纯的技术理论课程体系,以专题形式,增加法规类、企业管理类、人力资源类、市场营销类课程,聘请企业高管为主讲教师,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1.2创新精神培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如大学生“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竞赛)、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让学生在二、三年级就有机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掌握动物医学实验的先进技术和综合技能。 4.2探索合适的校企业合作模式不断加大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力度,积极探索实施“研发带动型”、“实体融合型”、“智力合作型”和“订单融入型”4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4.2.1“研发带动型”助推产业技术升级校企合作共建行业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与企业培训并举,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一体提升。以新产品研发带动校企合作,以应用产品带动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教学,实施“跟单式”人才培养。新产品的研发成功,推动校企双方进一步合作,公司将新产品的研发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校企出资共同建设研发培训基地。基地具有开发、研制企业新产品、资料培训技术骨干等功能,学校学生不仅能到基地进行技能训练,毕业后由合作企业推荐,跟随产品到使用该产品的企业,提供操作、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服务。 4.2.2“实体融合型”服务地方优势产业实行校企全方位全过程合作,联合举办特训班,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文化各个方面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共荣共赢。2008-2011年,学校先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江门一德宠物医院、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举办专业班。校企双方根据广东省传统产业发展形势与人才需求预测,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计划,学校负责招生、教学管理和公共课及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企业开放车间和实验室,每年暑期一个月及最后一学期接受学生顶岗实训,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专业实训课的教学与指导,实习实训期间发放一定补助费。毕业生优先在合作企业就业。参加订单班的同学在校期间享受企业命名的专项奖助学金,受奖率达到50%,受资助率达100%。 4.2.3“智力合作型”与国企强强联合学校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智力资源合作,在长期的合作中不断提升内涵,共同打造贴近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品牌。学校与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的技术力量雄厚、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积极引进企业智力资源,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动物科学专业(含动物医学)获批教育部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及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组建的教学团队被评为省优秀教学团队,《兽医临床诊断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企业每年接纳上百人次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接纳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年接纳一定数量毕业生就业,现已有多人担任分公司经理和主要技术骨干,校企合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高效化阶段。 4.2.4“订单融入型”顶岗实战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零距离培养畜牧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举办订单班4个。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企业学习训练期间,享受企业员工待遇。企业为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并按企业员工的标准计发业绩奖励。公司投入专项经费,为订单班配备了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和实训设备,选派经验丰富的高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承担教学和指导,实行工学交替的开放式教学,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练。 5“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实践效果 5.1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科技创新活动的80%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试验性毕业论文比例逐年增加,毕业论文质量显著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奖5项,在专业期刊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公开发表科技论文约60篇,获得省、校级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资助项目21个。 5.2实现招生良好形势并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实践,招生与就业形势得到明显的改善,塑造了创业人才品质,缩短了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磨合期”,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5.3动物医学专业报考志愿率逐年增长2013级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近70%,其他志愿录取的新生提高12分。要求转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逐年降低,2013级动物医学专业入学新生共65名,仅有1人提出转专业要求,经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后主动撤回申请,安心就读本专业。 5.4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就业率高。五年来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与动物医学密切相关的动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也为100%。据不完全统计,社会每年对我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由2008年得200%提高到2013年的600%。就业质量高。就业的单位包括畜牧兽医局(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兽药公司、饲料公司、养殖公司、宠物医院、学校、科研单位等,从事动物疾病诊疗、防疫检疫、食品卫生检验、教学、科研、兽药与饲料开发、销售与技术服务、伴侣动物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等工作。自2003年以来,我校农学院每年定期组织专人对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对用人单位的意见予以反馈。结果显示,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行业中担任领导、充当业务骨干或自主创业等成功校友达70%,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6结论与讨论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应当基于实践教学的实践性、系统性、主体性、现场情境性、完整性等特点。综合性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对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以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特别是专业技能训练特色鲜明,在我校动物医学专业与动物科学专业推广应用,成为培养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成果在专业思想教育、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制度建设以及手段与方法改革、质量监控等多方面、多层次应用,对农类院校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马驿 陈进军 张继东 赵生财 巨向红 徐春厚 彭金菊 单位: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 动物医学论文:常见畜禽疾病动物医学论文 1、猪常见的几种疾病 1.1猪瘟 猪瘟又叫“烂肠瘟”,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的病状为:急性猪瘟较少见,往往不显现任何病状,突然死亡。常见的病型,初期体温升高至41℃以上时,软弱无力、背腰弓起、喜钻草窝、食欲不振或完全不食,喜饮凉水、眼结膜发红、有眼屎、大便先干后稀,时而干稀交替。随着病情的发展,在腹下、耳根、内股四肢的皮肤上出现红疹。在小猪常出现神经症状。一般经过7~10天或延至2~3周后死亡。在预防方面,定期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工作,注意检查猪的健康情况。发现病猪时,除采取隔离、封锁、消毒等措施外,对受严重威胁的猪只,可进行紧急预防注射。目前无特效药,必须加强平时的预防工作。 1.2猪肺疫 猪肺疫又叫猪出血性败血病。由巴氏杆菌引起,传染力较猪瘟与猪丹毒小。病状为:流行性猪肺疫多发于5月份、9月份温暖的季节,急性的死亡快。病初期发高热至41℃以上时,呼吸急促困难。口鼻粘膜乌紫,咽喉部肿胀,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死亡。散发性猪肺疫,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发病后体温在40℃~41℃之间,咳嗽、流鼻涕、呼吸用力、不愿多动。咽喉部轻微红肿或没有红肿。病的后期在皮肤上出现红紫斑,常经过1~2周死亡。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除改善饲料管理外,要狠抓预防注射工作,定期注射氢氧化铝猪肺疫菌苗。治疗上,用青霉素注射(用法用量同猪丹毒),必要时加用链霉素,每日2次,每次0.5克(以百斤体重计),或磺胺噻唑(用法用量同猪丹毒)。 1.3猪气喘病 猪气喘病又叫猪病毒性肺炎,可由支原体或称霉浆体所引起。常见病状为:病初期即见咳嗽,先是短声连咳,逐渐变为痛咳,以早、晚及吃食、运动时较多。气喘多在病中期出现,严重时卧地作腹式呼吸如拉风箱状。猪体日渐消瘦,常常变为僵猪。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饲料管理,母猪单栏、小猪按窝饲养,定棚定栏,不随便加以调动。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调动猪只栏间用2%热烧碱水消毒后,冲洗干净,并空关3天以上,再调入猪只。配种采用人工授精,防止相互接触传染。治疗上主要通过机体内因,使病好转。在加强饲养管理的情况下,可选用下面的方法治疗:紫菀、苦参、葶苈、枇杷叶各2~3钱,煎煮20分钟,滤渣混入料中,连服5天;针灸疗法,主穴:苏气、耳中、肺俞、山根、尾尖;配穴:六脉、过梁、后三里、承浆,隔两日针灸一次,连续2~7次。或按体重每公斤每日颈部肌肉注射土霉素40毫克,连续注射3~5次。 1.4幼畜下痢 常见发生的幼畜下痢。一般病状为:粪便稀薄,先是粥状,后近水样,灰白或黄白色,有特别的腥气味。后期排粪常不能自主。身体瘦弱,毛粗乱,常造成失水、虚脱死亡。在预防和治疗方面,应做好畜舍的清洁干燥工作,定期用1%~2%烧碱水消毒,或用20%生石灰水刷栏舍。母畜生产后要多垫草,乳头经常保持清洁。天气变化时加强护理,防止幼畜及仔猪舐食粪尿污水。训练仔猪提早吃料,以促进胃肠早期发育。在治疗上,用白头翁、胡连、焦山楂、龙胆草各5钱,黄柏1两,加水500毫升,用小火熬至100毫升。仔猪每日2~3次,每次2~3毫升。牛犊每日2~3次,每次10~30毫升。还可以用山楂、陈皮、麦芽各2份,酒曲1份,炒后研细。每天服一次:仔猪0.1钱,牛犊0.5~1钱或是用磺胺胍1份、单宁蛋白2份、干酵母粉2份,混合为散剂,用时调成糊状。一日2~3次。仔猪每次3~5克,牛犊每次15~30克。 1.5畜禽的流行性感冒 由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的呼吸道传染病,其发病急,传播快,气候变化时发病较多。一般病状为:牛。眼发红,肿胀,呼吸困难,关节发炎,走路跛行,眼角、鼻孔流出浆液,发抖、咳嗽、不吃、不倒嚼,体温升到41℃以上;猪。体温升高、食量减少、甚至完全不吃,喜饮凉水、厌动,咳嗽、喷嚏频繁,鼻盘干燥,鼻流粘水,呼吸困难。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流感多发季节,要注重天气变化,不使受寒、受暑。加强饲养卫生条件,发现本病要及时隔离治疗,多给饮水。在治疗上,牛。鲜紫苏全草1斤,葱一大把,共煎汁灌服,每天一次,连服三天;磺胺噻唑粉1两,重曹1两4钱,大黄末1两6钱,混合加水,一次灌服。内服退热冰片,很见效;猪。针灸:主穴(山根、尾尖、百会、肺俞、鼻梁),配穴(苏气、六脉、涌泉、肺门、玉堂、三里)。复方阿斯匹林或复方氨咖片2~3片,一日三次内服,也可肌肉注射安乃近2~4毫升。 2、牛急性臌胀 主要是吃食较多的容易发酵或变质霉烂的饲料,在胃内形成大量的气体。病状为:反刍(倒嚼)停止。背拱起,头常弯到腹部,腹部迅速胀大,左边最显著。呼吸困难,以至出现张口伸舌状态。急性的有发汗、惊恐、不安等症状。在预防和治疗方面,不要喂发霉的饲料。春季初次放牧,宜注意不使牛吃嫩草过多,尤其是豆科的草,或在放牧之前喂给少量干草,以免牛贪吃嫩草过多。喂完草料休息1~2小时,让它反刍后再使役,在使役后应该稍使休息,再喂草料。在治疗上:用烟丝4两,拌和豆油或其他植物油成小团,放于舌根上,让其吞下,或用大蒜苗头半斤,捣碎喂服,将牛拉到斜坡上,头向高处,把舌头拉出来,在舌根上抹点食油或盐,再把舌头放回去,然后再拉出来,抹些油或盐再放进去,这样反复进行,使肚内气体放出。将牛牵到宽敞处,牵着它慢慢走走,口中横放湿木棍(木棍可固定在头上),让牛舌头舔食,并用竹杠从它腹下伸过,两人两边拿住竹杠,在它腹下慢慢推压,帮助它排出粪便或气体,豆油或花生油1斤,妇女头发1两,先将油煮沸,再将头发放入油中化掉,冷却后给牛内服。用上述方法无效时,可用套管针插入胃内,使气体缓慢排出,部位在左饿窝部。 3、畜禽肺炎 主要由于受凉感冒、过劳、饲养管理不周或吸入刺激性气体引起。病状:体温上升或高低不定,厌食、口渴、眼半闭、头下垂、喜卧、常有咳嗽、呼吸急促、流鼻汁。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注意环境卫生,搞好畜舍清洁。预防感冒和过劳。在治疗上:鲜枇杷叶(去毛)1斤,鲜金银花1斤,竹叶一大把,共煎汁,加童便1斤冲服,每天早晚各一次,连服三天。鲜金银花1斤,车前草1斤,枇杷叶(去毛)1斤,蜂窝1只,共煎汁,加蜂蜜4钱冲服;杏仁、地龙、白矾各一两,斗芩、双花、花粉、百合各8钱,浙贝母、大艽、知母、甘草各5钱,共研细末加蜂蜜5两为引,开水冲服(马);内服或注射磺胺噻唑,内服量按每斤体重0.025~0.05克,肌肉注射每斤体重为0.01~0.02克。一日2~3次。 4、胃卡他 主要是饲料调配不当,或吃下过多的发霉变质草料,误食有毒植物或霉菌也能引起本病。病状:食欲减少,喜吃不易消化及苦臭的饲料、食物。牛马喜舐冷冻物体或墙壁上的灰泥。马常打呵欠,眼结膜暗黄色;牛羊站立时拱背,毛粗乱,反刍减少,吐气恶臭;猪喜啃烂草污泥,呕吐,有舌苔,喜卧暗处。在预防方面,合理调制饲料,不喂发霉、腐烂的饲料。治疗上:猪。碘化钾4分~1钱,加适量水喂服;大蒜加烧酒5~15毫升或2~5克盐加2~5克龙胆末灌服;复方龙胆酊2克,碳酸氢钠5克,薄荷水8毫升制成散剂,分成4包,每天2包,加入饲料中喂给;牛、马。人工盐1两6钱,小茴香末8钱,大黄4钱,一次内服;龙胆草8钱,苦能7钱,煎服;食盐1两,小苏打2两,芒硝3两,内服。 5、牲畜烂蹄 病状:蹄肘肿胀,有不同程度的跛行,发热、疼痛,蹄底和蹄壳上缘和蹄缝里有裂口或烂伤,流臭脓和血水。预防方面,畜舍勤起勤垫,保持清洁、干燥,避免牲畜在低洼潮湿地区久留。治疗上,用温水把蹄子外表洗净,挖除里面的烂东西,用麻丝蘸松溜油放于蹄叉沟内包裹或洗净后,把热酒喷到蹄叉沟附近,再撒上些雄黄粉。每天一次。或用鱼石脂涂入患部;红升片6钱,白蜡5钱,冰片5钱,广丹5钱,研末涂在患部;马烂蹄,先将烂用刀子挖干净,用炼开的豆油(一次半两到一两),灌入烂蹄部位,敷上用猪油炒熟的烟末,再用洋铁板放在马蹄上,然后外边再装上蹄铁,一齐钉好,防止感染。一月一次,一般1~2次即愈。 6、牲畜生产中胎衣不下 主因是饲养管理不良,如母畜孕期中运动不足,过肥或过瘦等。病状为:摆尾弓腰,排粪困难。常由阴户中垂脱一部分胎膜排不出来。日久因胎衣腐败,阴户内有淡红色臭液流出,病畜常有全身中毒症状。在治疗上可用吊物法:把胎衣露出部分,用绳绑上一个小沙袋或草鞋、木棍等物(不可过重);灌水法:将大量的温开水加一点高锰酸钾灌入子宫内,鲜芡实叶1张,荷叶2张,陈小麦秆4两,同煎汁喂服,大向日葵蒲1只,小向日葵蒲2只,陈麦秆1斤,同煎汁,加红糖4~8两,黄酒0.5~1斤冲服。手取法:将指甲剪光磨平,消毒后涂油,顺阴道摸入子宫,慢慢把胎衣分开,用0.1%高锰酸钾水洗涤子宫。 7、羊痘 病状为:体温升高,脉搏、呼吸加快,眼结膜充血发炎,流鼻涕,减食无神。1~2天后在头、眼圈、鼻翼、唇周围、尾下、四肢内面、乳房、尾根及胸腹部皮肤上发生斑点,周围红肿,逐渐形成水泡。在预防方面,每年注射鸡胚化蛋白筋胶羊痘疫苗。治疗上,注射羊痘免疫血清20~50毫升;用醋水、盐水或2%白矾水洗涤;黄连2两,射干1两,地骨皮5钱,山栀、黄柏、柴胡各5钱,混合后加清水20斤,煎成7斤左右的棕红色液,用纱布或滤纸过滤2~3次(纱布先用开水浸过绞干),冷却后行皮下注射,每次10毫升,小羊每次5~7毫升,一般2~3次即愈。 8、鸡瘟 又叫鸡新城疫由鸡瘟病毒引起,是鸡传染病中最厉害的一种,死亡率高。病状为:最急性型,常不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病的初期精神不好,不爱动,不吃食,眼半闭或全闭,尾翼下垂,拉黄绿色很臭的稀粪,口角流出粘液,冠变暗紫色,援摇头喘气;后期两腿麻痹,倒地不起,抽筋而死。在防治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只有注射疫苗以后,才能保证鸡群不得此病(病初可试用刀豆根或南五味子根煎汤灌服)。 9、鸡霍乱 又叫鸡巴氏杆菌病,各种禽类都能感染,以7~9月发生最多。病状为:最急性型死亡极快,常见症状为不吃食、喜喝水、没精神、缩头、毛粗乱,鸡冠由苍白变紫黑色,拉黄绿或绿色粘稠带血的粪便,体温升高到43℃~44℃。在预防方面,保持鸡舍的清洁干燥,喂饲用具经常洗刷消毒,死鸡不可乱扔,不可吃肉,应埋入地下或烧掉。病鸡用过的鸡舍要严格消毒后才可使用。每年注射家禽霍乱菌苗一次。在治疗上,磺胺噻唑钠片,每只每次半片到一片,一天3次,连用3天,或20%磺胺噻唑钠针剂注射,每只1~2毫升,一天注射二次,共注3次;内服土霉素,每只每次0.02~0.05克,每隔3~4小时一次,连服2~3次;注射链霉素,每只每次用0.025~0.05克,一天2~3次肌肉注射;雷公藤、香附子等量研粉,一斤药加四两面粉,做成赤豆大丸子,大鸡每次服3~4丸。 作者:刘海峰 单位:镇赉县兽医院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环境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1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在对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生态居住区不仅要满足节能、节地、节约资源、节省材料以及太阳能资源的运用,而且还要保证建筑材料对人体无害、减少废弃物、注重材料,能量和资源的重复运用和循环运用等要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要遵循生态原则。即要求各项工程在施工时不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在最大程度地遵循自然条件下控制好人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此外,可以在设计中运用生态学理论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设计时也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运用当地条件,尽可能减少工程施工量,这样即可以降低成本,还能够得到天然的景观。与人工修饰的景观比起来,天然景观的视觉效果更佳。此外,在选择种植植被时也应考虑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和当地的土壤需要。由于不同地方气候条件以及地域特色的不同,这就导致了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户外活动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做出不同的预备方案。例如,北方四季分明,冬春风沙比较大,因此绿化设计就要首先从防护功能出发。而夏季则应考虑通风,遮阴和降温为居民打造一个舒适环境;为了方便居民的户外活动,在空间组织上还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在道路以及小广场的安排上,还必须考虑日常生活上的行动方便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防灾及人员疏散问题,因此绿化种植不应阻碍交通。园林的设计是贴近人们需求的,因此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从居民角度出发,符合居民需求的景观设计才能被居民真心接受,才能使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发展充满动力。园林景观的设计取决于建筑的特色,要与建筑相符。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周围景观设计要更加贴近自然;具有传统色彩的建筑周围的景观要偏向于古朴;具有现代流行元素的建筑周围的环境也要赶得上潮流。因此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要有机的结合。设计要明确居住区功能要求,住区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能够给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民主和自主精神的形成。对于一些玩耍健身的场所声音较大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或集中设置在会所等地,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对于一些观赏景观可以安排在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较近的地方,有利于净化空气,放松心情。最后,设计要富有层次感。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中层次感会使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有致,使人们能感知到该环境的美好,空间的人性化,愿意在这里驻足。居住区本就应当由许多人性化的小空间构成,人们在尺度、形式不同的空间内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空间。除了依靠建筑的围合来划分空间,还可利用植物来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通过乔木、灌木的巧妙搭配,高低错落,可形成多样的空间层次。 2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改进建议 虽然目前,我国的小区景观园林设计已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地步,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还需要加入更多的创意元素。在紧张的工作过后,人们总是会把更多的休暇时间花费在居住小区内的休闲活动上。而园区中的绿色植物是能够满足人们眼球享受的途径之一,但是仅仅停留在视觉享受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园林的植物设计方面,多添加一些创新元素。例如芳香园林植物的应用,不仅可以增添自然色彩,还可以从气息上给人一种享受的滋味。目前,我国根据植物的生长条件需求,采用最多的是梅花以及桂花,种类有限。这也提醒着我国专业人员能够更好地推出更多的适宜品种来做实验设计。 3结语 住宅小区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以及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也是每个居民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我国目前尚有的技术层面上,更应该加强学习与提高。不断的综合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努力提高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水平。 作者:田杰 单位:沧州渤海新区筑城房屋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我国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目前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存有的问题 1.植物种类与绿化模式单一、重形式、轻功能 目前我国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最突出问题就是绿化模式单一,从设计到营造都没有切实做到“功能第一”的原则。如对于居民的活动、休闲、游憩、停车等基本功能的考虑不周或缺失,景观营造侧重于设计图纸和外在形式的美观表现,使参观的作用代替了园林景观的参与性、共融性的功能和作用。很多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从整体角度看都在利用大片草坪里点缀乔木、灌木的方式,模式规划方面难以找到所要突出的重点与特征。同时仅种植几种常见植物的绿化方式易造成居住区绿化结构层次单调,失去园林物种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2.草坪铺设和种植面积过大,忽略植物群落配置,过于平面化,缺乏创新 在我国居住小区绿化方面,目前存有过分追求草坪面积而忽视质量的现象,且在空间营造上缺乏“林荫型”的立体绿化模式。大规模单一的铺设草坪既不科学,也不划算。草坪处在生长旺盛季节时,必须进行高频率浇水和修剪,维护管理费用是一般乔、灌、草组合绿地的3至5倍,而其发挥的生态效益仅是同样面积复合群落的1/4。据专家研究发现,大面积种植草坪会导致10多种对人体有害的杂草共生,它们不仅和林木幼苗抢夺肥料、水分、阳光,还会导致动物与人类染上疾病,必须利用药剂喷洒才能避免杂草危害。同时大片的绿地不仅占用了人的休憩空间,更降低了树木可以做为绿色屏障、减少环境污染和噪音、改变小区气候、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的生态功能。 3.设计与施工脱节,绿地率较低,没有形成组团效应 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对居住小区绿地率都有明确规定,然而开发商为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常常用绿化覆盖率一词误导消费者进而缩减绿地面积来扩大建筑密度;或是图纸上的绿地率在方案评审时已经达标,但因资金或施工等问题,投入使用后实际的绿地率常常达不到图纸要求。另外受到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仍有许多旧小区绿化布置分散,只有零星的小块草坪点缀,既不能形成组团效应,也不能达到美化环境与净化空气的作用,使小区整体绿化效果大大降低。 二、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改进措施和方法 首先,绿化设计应从单一的平面化转向空间构成中的立体化模式。绿化是评价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绿化不应该仅是绿色植物,还要充分利用点、线、面、立体式布局进行立体的绿化空间设计,配合人们观赏、户外休闲、提升生态环境的作用。如采用不同高度和不同种类的绿化,形成强弱不同的空间分隔;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美化、彩化硬质建筑空间;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实施乔、灌、草、藤本等不同植被的搭配方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在合理的满足人们观景、亲近大自然的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同时实现空间层次的丰富多变。其次,景观小品设计添加创意元素,因地制宜的体现城市风格与人文特征。景观小品的运用不仅要结合小区的绿化满足整体环境需求,还应充分考虑住户要求,着重加入人文内涵,突出文化艺术品味。设计过程中可以结合主题风格与特色适当加入创意元素,通过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功能、完美的细节设计等等多层次多方位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如:从人的生理、心理感受出发,优化景观小品的原材选择、造型设计、组合搭配、空间摆放,改进小区绿地的内部道线型等,满足人们的行为、心理、美学需求,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方便、安全、舒适、有趣的休闲空间。最后,设计要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实现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观赏和使用两个功能共融,提高其实用价值。设计师们必须充分利用园林的规划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特别是现代建筑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高楼间一定要留出足够大的空间,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营造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态环境。 三、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和形势要求设计者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和探索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这一综合性的课题,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绿色空间环境,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康国珍 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四川三希堂景观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论文 1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1尊重自然 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整体,住宅小区休闲空间的设计应当结合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充分体现地段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景观设计,使其符合城市的整体布局,并且契合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风貌,与当地的自然地形相得益彰。对于自然与人为环境之间的关系应当加以协调,根据自然进行调整,人为建筑、道法自然、因地制宜进行勘察,对于城市住宅小区的景观个性进行探析,对于空间、环境以及功能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住宅小区的居住空间更加富有特色,促进城市住宅景观的生态更加美丽。 1.2以人为本 新形势下,住宅小区休闲空间的景观设计应当充分接纳居民参与其中,形成有效的互动与交融。一个小区除了有住宅之外,不应该仅仅是单调的景观。户外空间同样是居民的生活空间,因此,其承担着许多休闲娱乐的功能,包括嬉戏的儿童、晨练的老人等,同时对于住宅小气候有着重要的改善作用。景观设计必须使得人的各项需求得到满足,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加以关注,强调人的参与性,并且不应该局限于形式美。 2住宅小区休闲空间景观系统设计 2.1绿化生态系统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对于小区环境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景观设计师都认识到,必须在城市生态中对于发展进行平衡,住宅小区的休闲空间,对其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小区内的休闲空间可以有效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提高小区的环境质量。合理设计住宅小区的绿化,将建筑、小区居民以及绿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将居民融入其中,形成有机运行的休闲空间生态机制,人与自然并存。当前进行植物栽植配置的时候存在诸多雷同,设计师不是采用树篱、灌木球等剪切,或者是将许多草坪大片的连接在一起,景观效果没有得到凸显,反而会在特定的季节显示出一定的萧条之感,使得小区景致更加单调,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保持原有树种的基础上,多使用当地树种,而不能一味地引入其它地域的植物,追求新鲜感。在住宅小区的休闲空间应当配置具有特色的植物,充分考虑植物的层次以及种类选择,提倡多种植香化植物,对于人的身心健康起到有益作用。 2.2景观形象系统 住宅小区的休闲空间景观系统同样需要一定的意象,包括如下3个方面:首先是自然观,应当是朴实的。也就是以软质景观为主,利用步道对于休闲空间进行自然的串联。对于景观空间中的各项环境因素,包括水体、植物等通过隐形广场处理有机组织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艺术导向性。对于建筑风格以及休闲空间的地形进行把握与处理,使得景观设计后的效果与小区建筑能够融为一体,在色彩等方面处理上达到综合性的视觉效果。 2.3户外休闲系统设计 住宅小区广场是主要的户外休闲系统,也是小区居民的主要活动空间,其景观设计系统更类似于户外休闲系统,由硬质铺装地面形成为主,这类场地的目的在于使得小区居民的各种社会交往活动能够实现,在这一空间中实现各种娱乐与休闲。许多大型广场的设计并没有为居民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便利,更多的是一种视觉上的气派与辉煌。应当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为居民营造更为舒适的空间,适当进行缩小,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地形进行理解,充分利用户外空间。自身形式的完整性一直是小区户外休闲系统的主要形式与追求目标,但是,近来更强调与整体设计相联系,构图方式应当采用灵活、小巧和不规则的构造形式。虚空间的构筑适合广场外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可以显得不那么突兀。采用隐形广场是一种非常合理的做法,包括如下几方面原因:首先,与环境相契合是居住区内建筑与其它建筑边缘发生冲突的一个有效规避方法,不能片面地强调自身特色,与建筑相呼应才能更显得景观的特色。其次“隐形”广场的处理更易于将其它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有机地组织在广场空间,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 3结语 在大环境的基础上,融入住宅小区休闲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合理规划以及适当的配置水景景观,对于休闲空间内部的植物进行合理的选择,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特性,适当的进行搭配,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充分的接近与融合,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得居民能够感受到身心的愉悦与安宁。 作者:胡小莉 单位:河北润衡水利景观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迫切需要一个随时可以放松休闲、愉悦身心的住宅环境。为了满足城市居住小区居民的客观需求,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引入微型广场,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生活享受,包括视觉上的园林景观艺术、生活上的休闲健身娱乐等。文章主要以微型广场为理念,探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的设计。 关键词:微型广场;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1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素 城市住宅小区景观的设计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景观绿化,其为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要求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观赏性与功能性兼备。优秀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带来赏心悦目的享受,而且能够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运动和休息;②地面铺装,微型广场主要交通方式是人行交通。在景观设计中,地面铺装不仅仅要满足色彩、质感、尺度、韵律等视觉享受,还需满足一定的功能性,即人流导向性、分隔空间、组织空间等;③微型广场,其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微型广场既要保持独立性,又要和园林景观融合、协调,也可体现一定的文化特色。 2微型广场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 2.1微型广场的概念 城市住宅中的微型广场,是住宅与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便于居民休闲、娱乐、交流。微型广场在城市住宅小区中一般位于中心位置,是小区的腹地,方便所有居民快速到达,随时享受。例如:某住宅小区有八栋楼,其微型广场被八栋楼所围合,形成小区的休闲游憩空间,居民可以在此进行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休息。 2.2微型广场的规模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微型广场一般属于休憩型场所,其规模根据住宅小区规模进行设计[1]。小型微型广场的占地面积在500~5000m2,大中型的微型广场占地面积,5000~10000m2,综合性强,内部配置的服务设施丰富,绿化与景观设计优美。 2.3微型广场应用的重要性 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中,微型广场是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方法之一。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用地有限,小区景观占地面积并不大,采用微型广场的设计方法,一来缓解紧张的用地,二来提升景观设计的水平,确保小区的景观设计紧凑合理,能够满足城市住宅小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3基于微型广场的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策略 3.1设计原则 基于微型广场的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如:①人性化,要充分考虑到小区居民的需求,发挥小区景观设计的绿化、美化、净化等功能;②开放式,小区景观设计向所有的居民开放,便于居民欣赏、休息以及娱乐;③园林式,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提倡园林式,以提高住宅景观的设计品位,将视觉享受与日常生活密切结合;④功能性,景观设计的功能应当明确,表现为在人们休闲、娱乐时为其提供环境和场地,使愉悦的进行各种活动。 3.2景观设计 城市住宅小区进行景观设计时,考虑到小区绿化空间有限,根据微型广场的设计理念,分析景观中的几点设计,如:①绿植采用高、中、低的立体层次绿化,高低错落,主次分明,丰富多彩,疏密有致。绿化层次表现,是不可缺少的设计方法。低层,以大面积的绿地草坪为主,中层以灌木和矮乔木为主,高层则选择大乔木或中乔木。国内某些大型房地产商,已经采用五重层次的绿化景观,绿化层次更加丰富多彩;②山景与水景设计,在城市住宅小区的微型广场绿化景观中,采用“簇拥”的设计方法,集中在某一个观景点,或两者共同构成小型的观景台,便于居民驻足观赏。如某住宅小区,借传统叠山理水之手法,设计一处山水景观,北为高低起伏的塑石假山,瀑布倾泻而下,落入鹅卵石巧妙点缀的水池中。颇有山得水而活,水依山而媚的感官效果;③景观设计时,注意植物的选择和搭配,常绿、落叶植物相间,优化选择藤本植物以及草本花卉,延续植物的花期,设计中,提倡三季花开、四季常绿,提高景观的可观赏性。如武汉市的花期,春季有红叶碧桃,白玉兰,夏季有紫薇,花石榴,秋天有红枫,桂花,冬天有梅花,山茶等;④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期间,引入了微型广场理念,可以设计多条石径小路,营造“曲径通幽处”的环境,细腻优美,移步换景,体现出“苏州园林式”的设计手法。 3.3微型广场设计 微型广场的设计需要注重比例、尺度、图案等,要从人的行为惯性和心理需求出发考虑。通过合理设计活动场所,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地。微型广场设计,要具备安全、实用、耐久的特征[2]。微型广场设计时,需要调查城市住宅小区中的年龄结构,准确的定位微型广场的功能。例如:某住宅小区临近汉江边,小区微型广场设计迎合江景,采用了独特的“行云流水”主题,以水系贯穿整个小区的景观,富有灵动和激情。小区景观设计主要围绕两个微型广场,灵活布置。其中一个以喷泉为主题,布置有石砌拱桥,有“小桥流水,小家碧玉”之感。另一个以运动为主题,围合成下沉式圆形广场,安装健身器材、儿童滑梯等设施,同时设计了木制座凳,方便居民休憩。 3.4铺装设计 城市住宅小区中微型广场式的铺装,要符合绿化造景的实际情况[3]。铺装具有导向、分隔、组织、造景的作用。铺装设计具有以下要点:①尺度,不同的铺装尺度,能够在景观中形成不同的设计效果,大尺寸铺装时,选用抛光砖、花岗岩等材料,中小尺寸以地砖为主;②色彩,铺装的色彩,具有衬托的作用,色调与景观相互协调,尽量不要选择色彩鲜明的铺装方式,以免降低景观设计的效果;③质感,在城市住宅景观设计中,微型广场的空间、地域均有一定的限制,因此铺装的质感要细腻,不能过于粗犷,体现出精致、柔和的设计效果。 4结束语 基于微型广场的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追求人性化、开放式、园林式以及功能性的设计方法,从居民的行为和心理出发,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确保景观设计符合城市住宅的基本需求。微型广场是现代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对于改善住宅小区的景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微型广场的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研究,提高景观设计品质,以构建现代化的景观式住宅小区。 作者:张莹 单位:武汉市公路勘察设计院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的绿化效果更加在意,对于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要求更高,人们都希望居住在生活舒适、风景如画的地方,主要讨论在现代的居住小区中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居住小区;居住环境;园林绿化;景观设计 中国人自古热爱园林,认为园林是一种优雅、恬静生活情趣的体现,住在园林中能够舒缓身心的疲劳感,给人以更舒适的感觉,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的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对居住环境的景观设计尤其关注,下面就对在现代居住小区中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方式加以阐释。 1现代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城市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我们的居住小区动辄也是上百米高的居民楼,可以说,城市的发展扩张极为迅速,楼越盖越高,但是居住环境并没有得到开发商和相关规划部门的重视,小区内的景观没有得到精致的设计,只是做做样子,根本达不到人们的基本审美情趣。由于生活工作中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小区的家,然而小区和其他地方的景致并没有什么不同,导致人们的审美疲劳,小区的景观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和观赏条件,再加上现代人更加疏于交往,慢慢的就与社会产生距离感,而不是亲切感。小区不仅仅只是提供给人们满足基本的生存的地方,而是人们放松自己、卸下重担,享受生活的地方,这就要求小区拥有更加富有魅力的景观,园林景观的设计被证明符合我国国民的基本审美要求,在设计中不仅体现出美丽的景致,还有更加人性化的独特设计来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可以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增加休闲娱乐的场所和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 2现代居住小区园林绿地景观主要构成元素 2.1绿地景观。绿地已经成为现代居住小区最主要的景观之一,是人们美化环境所使用的基本设计,是不可缺少的,它不仅可以美化居住环境,还可以防止灰尘的弥漫,清新空气、愉悦人心的效果。2.2道路和铺装。居住小区的道路及铺装是小区景观的骨架,是优化小区居住环境和完备居住小区功能的基础,是邻里之际相互联系的纽带,是人们感受小区景观特色和居住风貌的标志。铺装和道路在居住小区绿地中形成居民散步、游览的道路及围合成一定的游憩空间、活动场地,可供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交往,游玩、娱乐、健身、散步、休憩。2.3水体和驳岸。水是居住小区景观环境中最有灵性、最活跃的因素,它不仅具有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温湿度、吸尘降噪、有效改善居住小区小气候等生态调节作用,人们的生活活动亦与水密切相关。在高楼林立的都市环境,渴望返璞归真、接近大自然的人们,总是会在自己的居住环境中营造各种各样的水体景观,增添居住区景观层次,在水体景观中探求意境与抒发情绪。2.4小品。小品在居住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在现代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营造中,景观小品以其轻快、活泼、精致、优美的姿态活跃其中,成为改善环境、提高环境空间艺术水平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如装饰性小品景墙、花窗、雕塑;设施小品景观垃圾箱、景观音箱、广场灯、草坪灯;展示型小品树木标示牌、阅览栏;服务型小品椅子,凳子、儿童乐园,健身器材等。小品的存在既可以丰富景观效果,同时小品本身与主体之间的互动使其存在产生更多价值和意义。 3现代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3.1生态设计原则。在设计中要明确体现建设生态居住环境的新式理念,就是要将居住小区的环境打造成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所有的配置都是结合实际需求和生态保护的理念来进行的,因为绿化是景观设计的基础部分,任何环境的优化都离不开花草树木,所以在设计中植物的搭配对于小区的生态建设是尤其重要的,掌握好各种植物的习性和生长周期,优化组合,达到各个植物种群和谐共存。在园林中,植物的生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病虫害,要从植物学的角度缓解这种问题的严重性,还是要注意植物多种群之间的混合搭配,在生态互补的作用下,病虫害的威胁会被降低,也给后期的维护工作减轻了负担,降低了费用支出。考虑好所要利用的植物种类,就要在视觉感受和审美视角中完善植物的栽培位置,高低远近的配置,对于植物各种色彩的搭配,尽量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观赏美景的心情。比如在盛夏时节,既要满足人们对景观的要求,还可以满足乘凉的需要,在设计中将高大的乔木安置在有休闲座椅的旁边,达到乘凉赏景两不误,在周围为增强观赏性,种植各种鲜艳的花草用来添彩,多以色彩艳丽的花卉为主,在远处要设计好景致的高低错落和远近景色的精美设置,要体现出园林景观特有的处处美景,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和魅力。现代小区的住宅楼都很高大,设计者可以充分利用住宅楼高大的立体空间,将绿化与楼梯的装饰相结合,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绿化的面积和效果,可以在楼房的围墙、楼顶天台或者采用悬挂的方式进行绿化,总之,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艺术气息,避免草坪面积过大,或者树木成排栽种的情形出现。在设计中还要关注生态的持续运转,每种植物需要的光、水以及土壤养分含量都不尽相同,在种植前就应该考虑到生态的互补性,以增强植物的适应性,将美景更持久的留在居住的小区中。3.2文化设计原则。居住小区的基本功能使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完成繁重的工作,下班后进入自己的生活小区时,人们要求的是不同于外面的生活气息,是一种对舒适、怡人、雅致的生活品味的向往和追求,而不是只有冰冷的建筑。在设计中要体现出文化的涵养和气质,尤其是在园林设计中,文化的具体体现和表达代表了一个园林设计者的文化素质和审美境界,对于小区中园林景观的设计要更加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但是在功能性和带给居民的生活感受又要区别于其他地方,景观的配置要多种多样,避免产生视觉疲劳,要充满生活情趣的气息,达到此景酿此情的审美意境,要求设计师倾注自己的情感,将借景抒情发挥到极致,这需要设计师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化素养才能达成。然而文化设计的原则应该得到更加宽泛的理解,对于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广泛采纳小区中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更加贴近群众生活的设计,结合自身的理念,设计出的景观会更加具有亲近感和观赏性,也会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自己家园的规划中,逐渐形成小区独特的居住文化。3.3低碳设计原则。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以来,中国在各行各业中都提出了“低碳”这一共同的话题。“低碳”概念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范畴的大部分领域: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景观等等。“低碳”思想在已成为日益改变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国际思潮。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也在通过建筑、规划、景观等设计领域寻求一条低碳发展之路。而对于居住小区的“低碳景观”并非简单的反映碳排放量的降低,而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生态的景观环境这一目标的更高追求。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景观在后期管理和维护主要集中在植物的修剪养护和水体的维护等方面,其中水景设计的合理性是许多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较为关注的一个环节。以北方居住区景观为例,考虑到北方冬季的气候原因,水体结冰。水面枯叶等污染严重,水景设计更要合理谨慎。国外发达国家早已探索雨水收集这一理念,比如根据场地的条件形成自然水系收集雨水,溪流旁边利用水生植物起到蓄水同时净化雨水的作用,使之成为可以利用和灌溉的资源。低碳设计还表现园林绿环中选择固碳释氧能力强的乡土树种,禁止为了达到奢华的景观效果而大面积的运用草坪和水景等设计误区,在设置的景观小品体量和数量不宜过大,过多,注重小品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等诸多方面。 4关于现代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的认识 4.1更加注重生态设计的原则。居住小区环境质量的优劣除体现在艺术层面上,更体现在生态层面上。生态设计为居住者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等作用,还体现在对居住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近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居住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设计过程中尽可能营造这种“近自然”空间,更多注重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尽可能的减少人工层面的改变和干预,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4.2更加注重景观文化延伸的原则。推崇文化园林是近年来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热点,设计者们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而是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的策划与规划,通过营造景观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让景观成为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文化景观营造过程中既要有空间上的变化,也有时间上的变化。反映出各自文化特点及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居住小区景观文化的设计包括对地域自然状况的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与居住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还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设计中既要突出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挖掘、提炼和发扬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从而形成具有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的景观文化。4.3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原则。随着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理念的日益成熟,设计中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本效应,按照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从行为和需求入手。配置人工和自然要素,为使用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设计中更多关注居住者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如创造适合居住者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营造出亲水场所,配合硬软景观有机融合,构造自然情调的绿色空间环境,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等,在细微之处注重人性关怀的体现。通过建设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花园式的居住小区以达到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生态质量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使久居闹市的人们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居住者与园林工作者共同的夙愿。 作者:曾立新 单位: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分院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原则以及园林景观在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一、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 1.生态效益住宅园林景观能够有效的保持供氧平衡,从而能够达到降低空气污染,保持水土维护水循环以及降低环境温度等诸多作用。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的问题,人们对钢筋混凝土城市的困扰越来越大,人们对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越来越渴求,所以,诸多房地产开发商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生态小区应运而生,达到吸引消费者的根本目的。2.社会效益良好的住宅小区环境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应该促进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社区的公共场所往往会通过绿化环境来吸引人们走出自己的居室来呼吸新鲜的自然空气,并且还可以为居民们提供场地和器材锻炼身体,从而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享受美好的生活,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社区的大家庭中,更好的创造和谐社区环境。3.环境效益住宅小区环境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小区如果具有良好的绿化环境,能够促使居民心情愉悦,精神放松,在忙碌一天之后让人们真正的体会到回家的轻松。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体现出人们低碳环保的意识,更是当今时代人们对绿色生活的一种本质追求。4.经济价值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房地产在进行开发的时候以绿色、生态来吸引消费者,进而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住宅小区的竞争力,不仅能提高销售速度和入住率,还会给房地产商带来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优美的园林景观不仅可以为给房地产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会给居民在换房和房产转让的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所以,园林景观在住宅小区设计中无论是对房地产商还是对居民都具有较大的经济性价值。 二、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原则为了能够实现生态居住,必须要达到节能、节约资源以及太阳能运用等功能,从根本上减少废弃物以及资源的重复运用和循环运用等基本要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坚持生态原则的基本要求,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去谋取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2.因地制宜原则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要科学、合理的运用当地的实际条件,尽量的减少工程的施工量,不仅能够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还能够形成天然的景观,与人造景观相比,天然景观的视觉效果更好。在选择植被的时候必须要坚持因地适宜的基本原则,能够提高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3.设计体现地方特色我国国土十分的宽广,地方气候条件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户外活动需求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比如北方四季分明,冬季和春季的风沙比较大,所以在进行绿化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从防护功能出发,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为了能够方便居民的户外活动,在空间上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另外,在进行道路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对于人员的疏散,所以,在进行绿化设计的时候不能阻碍紧急通道。4.设计要明确居住区功能要求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满足所有住户的心理调适功能,进而能够给住户们家园感,在设计一些能够健身、玩耍场所的时候,应该将其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避免干扰居民们正常的休息。对于一些观赏景观安排到距离住宅建筑物比较近的地方,不仅能够改善人们呼吸的空气,还能够放松心情。 三、园林景观设计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 1.个性化园林景观设计随着时代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园林设计已经由传统的庭院走向了现代化城市,中国园林文化已经逐渐的由代表贵族别院和文人风花雪月中逐渐的走向大众,但是,我国园林文化中的精神却依然在传承中,即天人合一。现代化城市住宅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要避免出现单纯的克隆和抄袭,必须要真正的认识到园林本身的精神文化,才能够有不同形式的表现,才能够灵活的与建筑风格和类型进行配合,满足当地人的心理和追求。不同城市本身具有不同的特色,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保障视觉和建筑语汇上保持一定程度的连贯性,保障园林景观设计具有丰富的变化。必须要避免园林景观的模仿和抄袭,深刻的了解我国园林文化,才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园林文化,并且将其与现代城市住宅进行紧密的结合,保护城市生态系统。2.顺应空间层次设计园林景观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园林景观的功能性主要就是通过不同层次来实现的,必须要避免促销和满足客户需要的珍贵树木而导致整个园林功能性的下降。无论是楼顶还是楼与楼之间的绿化,各个绿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必须要保障其各有特色,能够形成不同的主题。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一般小区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功能和作用建设一些小花园,进而能够促进居民能够亲近绿色和自然,并且享受绿化所带来的诸多益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园林在小区完成建设之后的几年时间内逐渐的树木死掉,仅剩下茂盛的野草,是园林设计本身的一种严重的损失。另外,园林的功能性作用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园林也不能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明艳的绿色,更无法充分的发挥出园林景观本身的作用和价值。3.营造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自然意境目前,我国大部分楼盘促销彩页和宣传的时候,不难看到树林和鲜嫩的小草,甚至还会有各种欧式和中式的亭子、喷泉。这部分就是园林景观设计,但是,如果对其定位不准确或处理不当,就可能无法发挥出园林景观其他的作用和价值,不能有效的体现出我国园林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追求,仅是将景观当成了景观。我国园林的审美意识位居世界首位,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要遵守自然之美,左右均衡开展,能够以山水景观拥簇以人为中心的住宅,进而能够给人圆满、安定以及祥和的感觉。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更好的服务人们,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舒适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质量日益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园林景观石合计的主要宗旨,小区规划的环保意识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还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区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绿色植物,不仅能够与人工建筑亲和,还能够与山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未来对绿色环保小区的景观园林设计必然会提出更好的要求。 作者:王沁湄 单位:秦皇岛市市政设计院风景园林所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民族文化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应用 摘要:“泰丽家园”住宅小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方案以体现傣族的民俗文化为设计理念,营造昆明市区舒适居住小区。通过现场的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研究,方案中对小区景观做了总体规划设计,整个景观分为一个中心景观、一个运动娱乐花园、一个水系景观。针对各个区域内的景观特点做了具体的植物配置、公共设施设计及小品设计等,完成了“泰丽家园”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昆明市;傣族文化;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另一方面城市的版图也在不停地更迭着。昆明市泰丽家园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在于以民俗文化浓重的傣族为出发点,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为现代空间注入含蓄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使传统中国民俗文化元素与居住环境相互融合,让居住人群在居住的同时能感受到民俗文化以及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1傣族文化介绍 打开厚重的傣族民俗文化历史,傣族的民俗文化犹如一本百科全书,里面记载了许多从古至今的傣族人民的“脚印”,傣族文化悠久的历史,汇聚文化、艺术之精髓而博大精深,独具魅力。傣族说德宏傣语(傣那语)、西双版纳傣语(傣泐语)、红金傣语、金平傣语(傣端语)等多种傣语,都属于壮侗语系的台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这四种傣文都是从印度的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的,与老挝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1]。傣族人民还有自己的节日,傣族泼水节每年在居住有傣族人民的地方举行,例如德宏州、版纳州这些居住着大量傣族人民的地方。孔雀作为傣族文化中的吉祥物,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丽、温柔、善良、文雅等的审关追求在傣族人民心目中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充分体现在孔雀舞的创作和欣赏中。大象也是傣族文化中的吉祥物的象征,表现了他们对威严、纯朴、力量、厚重、稳沉等的审美追求。 2设计理念与构思 设计方案主要遵循的一种设计风格和景观定位。傣族民俗文化作为项目的设计的切入点,将傣族的历史、文化、节日、服饰、民风等一系列元素通过细腻的手法融入这个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系统,搭配上大量植物造景,使景观、空间有机结合,彰显人居环境特色,力求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体现地方特色。用景观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往事,尊重历史文化的传统、当地的传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源泉[2]。以傣文化为概念,打造最美丽、最民俗、最舒适的住宅小区。 3民族文化融入总体规划设计 地块内高低层结合布局,以空间形态和景观利用最大化为原则,只求空间布局的有序变化,打破空间的均质化[3]。泰丽家园生态景观系统主要由一条水系景观带、一条孔雀流线型中心景观、一个功能性花园组成。考虑到项目面积,因此运用大量的植物来进行造景,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来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根据项目地形来进行设计,由北向南地流,打造跌水景观,形成一个流动性强、具有生命活力的水景体系。一个孔雀流线型景观,根据建筑的围合式布局所规划设计。轴线景观是小区形象展示的亮点,也是小区人群最集中的场所,在小区中心位置打造最饱满和最丰富的景观,让每位住户都能切实欣赏到中心景观。根据项目的地块和建筑布局所设计。将北部打造成一个可供住户娱乐休闲运动的花园,把更多的景观空间让位给绿地,利用浓密的、不规则的植物使公花园空间与人居环境达到良好的衔接。将傣族的佛教壁画的元素植入设计中。在傣族佛教文化中,许多图案在雕塑、建筑中表现出来,各式各样的图案有着不同的含义。将傣族佛教文化的图案运用到景观中,镶刻于景墙、大门、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雕塑小品中,形成了泰丽水乡一种标识性的符号。小区整个景观分为一条水系景观、一条景观轴线、一个运动娱乐花园。水系景观体现了精致的打造手法,也将傣族水文化融入设计中,一条景观轴线由两个入口组成孔雀流线型中心景观。一个运动娱乐花园包含了老人、儿童娱乐、健身运动、安静休憩等空间形式。 4设计原则 4.1人本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建设生态型的居住社区为规划目标,创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便捷、绿意盎然、生活方便、具有文化内涵的住区空间[4]。 4.2生态原则 在提高基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因势利导,合理利用和改造原始地形,塑造出基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拓展自然舒展。创造具有自然风貌的优美环境,形成绿树成荫,安逸雅致、舒适怡静、参与共享的生活空间[5]。 4.3安全原则 在交通规划设计中注重人车分流,车辆全部直接进入地下停车场,在小区道路内全然见不到任何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真正意义上做到人车分流,保证小区住户的安全;水景设计中控制水体深度,通过防护栏杆或植物阻隔等形式为水体景观做好防护措施。 5结语 泰丽家园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融入了傣族民俗和文化,在深入挖掘和分析了傣族文化后作为切入点,设计方案中使孔雀的造型与现代建筑形式结合,为小区空间注入含蓄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傣族人民追求美和善良的寓意。 作者:张韬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小区的景观设计综述 1主入口 结合西班牙风格的会所,以便利的交通组织为前提,入口设计简洁大方,铺装形式流畅,功能性明确。并通过高大乔木、景墙围合形成入口空间,同时以壁泉、陶钵等小品加强景观的趣味性,诠释地域的尊贵,形成特色的小区入口标志景观。并结合现状地形,主干道东侧设计为溪流跌水,水声淙淙,伴你回家的脚步如影随行。水畔种植碧桃,不经间联想起李白的诗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2中心景观区 中心景观区可细分为迎宾水景区和生态休闲区。迎宾水景区是主入口广场景观的一个延续,暖色调的花岗岩铺地,流水景墙,陶质花钵,喷泉涌动的中央叠泉,共同构成了一个景观灵动,气势盎然的引导性公共空间。同时各种水声宛如协奏的乐曲,悦耳动听,给人以心灵的涤荡。“无论淑琼液,且得洗尘颜。”生态休闲区是独立别墅住宅的集中绿地,在功能上,这片集中绿地的设计,活跃了独立住宅的大面积空间,视线开阔,生态自然。木质的栈道、层层叠落的溪水、雅致的亭架、舒适的木桥、充满趣味的雕塑以及繁茂的植物和悠闲的人们,犹如一阵清风拂过,好一派悠然自得的风景。 3滨水景观带 滨水景观带利用曲折的水岸线组织景观视线走廊,是整个住宅区水域环境的序曲,同时也是水岸休闲空间的外延。其中主要是为独立式花园住户提供独享的私密性空间,同时兼顾内部住户对亲水性的需求,整体考虑,局部打开。并结合步行休憩的要求,在期间点缀水景小品,形成变化丰富,收放有致的水岸景观,让住户真正体验水景住宅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 4亲水广场景观 小区主路北面开辟出一小片平地,简单的铺装形式和树池形成一个小广场,铺地周边以色叶灌木和时花模纹作修饰沿主干道设置停车位,满足功能需求。南面绿地,作为临湖的公共停留空间,景观界面开阔,人流相对集中。轴线的景观大道和亲水广场,营造出适合业主休憩的场所。景观大道上的涌泉水面和广场上的圆形自然花境,加上各种小品的点缀,如喷水景墙、条状绿化、休息坐凳、装饰短墙等,为业主提供了一个舒适休闲的环境。这些处理丰富了线条单一的河岸线,生动了光影的变化,使岸边的景观不单调乏味,并给业主带来多样的景观感受。 5组团式景观 (1)倚山近云该区块地形较为复杂,对现场情况和建筑的布局进行分析后,该地块有足够的空间来做一个中心景观空间,而这个中心景观又可以很好向四周渗透。考虑到原始地形,高差关系,我们设计了跌水,溪流,涌泉。由“水”延伸出,观景亭,亲水平台,水边游步道,小岛,涌泉广场,尽量丰富了中心景观。同时又以水为景轴贯穿南北,给人一个整体感。但是在组织东西向,却是以植物为主的自然生态景观,这样使住户的私密性又很好的得到了保证。(2)溪径石语一涓涓溪流顺着山势经自然雨水的汇集,萦绕于宅前屋后。在这里:水面与岸边绿荫坡地练成一体,局部设计水边置石,点缀花草,形成蜿蜒曲直的自然水岸景观。在此傍水而居,驳岸流清,怡然养心。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通过落地的长窗,将满院的绿意和水的灵动尽藏心底,倍觉清新,舒畅。(3)翠雨和风让绿荫拂去您心灵的疲惫,尽情地享受着这“一方净土”给您带来的惬意:精致的小景时而“侵入”你的视野,每一个画面和空间都以最宜人的尺度出现在最合适的地方。不单单是欣赏那又是一处可以散步、静思、聆听、交流的邻里空间,以增进住户间的相互了解,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嘘寒问暖的温情。 6庭院式景观 香洲:位于别墅区半岛最南端,三面临水,景观设计强调空间的围合感,以最大成都地减小了道路交通对周边别墅庭院的影响。缓步与此,看水光激滟、锦鳞游泳、白鹭飞起,别有一番韵味。不经意间儿时嬉水、垂钓的身影涌上心头,泛起心灵的阵阵涟漪。岚山:位于独立式住宅区最北端,倚山匿林,景观以自然的山林为依托,精心布置,境在景先,并不过分的造景,重在突出意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人们更多的还是对自然的偏爱,静静的体验山的凝重,山的淳朴。品茗思远,山岚满楼。 7场地山体景观改造 山体坡地变化比较多,有林地、向阳坡地以及平地,情况比较多样化,经过对现场环境的仔细踏勘,对植被比较好的山体进行适当的梳理,综合利用。对向阳贫瘠的坡地,以及火烧后的裸露的山坡采用以下处理方式,使绿化景观与自然山体巧妙的结合:清理的山体坡面,去除碎石,以及一些已经死亡影响景观的乔木枯枝,对于山体绿化的回复,首先当恢复其上层乔木,所选择的树种应耐贫瘠,喜酸性土,根系发达的乡土树种为宜。如香樟、枫香、麻栎、白栎、杉木、竹类等。中层植物主要种植为:规划、红枫、桃花、樱花、李花、茶花、白继木、紫藤、木绣球、紫薇、木槿等。对于重要的景观节点,因路两侧恢复其优美的林下地被层,种植迎春、杜鹃、络石、伞房决明、金焰绣线菊、八仙花、花叶蔓、常春藤、二月兰、石蒜等;对于大块裸露的岩石,对其表面进行适当的清理,将其作为景观元素的一部分,形成美观的山石可以点缀在大片的平地绿化中,表现山骨。 8结束语 山地住宅景观设计的要点在于结合自然地势以及建筑形式应地置宜的做景观的配置和优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被破坏的场地再度修复,从而体现出山水住宅的独特气质和不可复制性。 作者:詹韶侃 鲁敏 单位:浙江同仁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小区的绿化与景观设计创意 1.居住小区的绿化原则 1.1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小区的绿化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十分密切,是所有绿地类型中使用率最高的绿地,因此,居住小区的绿地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1],对居住小区各类绿地要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布局。要求设计者与决策者以及建设者们要在充分了解居住区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2绿化植物的选择原则 植物配置主要是指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他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园林植物配置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2]。即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其它造园题材,按照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创建各式的园林景色以满足人们游憩观赏[3]。 1.3种植设计 种植设计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园林总体规划图的功能,景区布局的要求,运用不同种类以及不同品种的植物,按照科学性及艺术性的原则,布置成各种形式的种植类型(植物群落)以满足园林绿地中各地段审美、游憩、改善环境等要求[4]。这个概念是在植物造景概念基础上的改进,目的是使其更合理实用。建设部的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将植物种植设计定义为是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规划设计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种植物,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的设计活动[5]。上述不同的概念和提法只是对植物景观设计在不同侧面和角度上的理解,在此对以上概念和提法并不做过多的区别。但我们可以从诸多的概念和提法中看出植物景观设计不仅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程序和步骤。 2.群力新苑小区绿化设计 2.1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 群力新区位于哈尔滨西部,松花江上游,处于城市上风向,北濒美丽的松花江,临江滨水,与市行政中心隔江相望;南至哈双北路,靠近机场高速公路;西至城市四环快速道,临近哈尔滨市著名的长岭湖风景旅游度假区;东至城市二环快速道,与城市中心区紧密相邻,周边繁荣,地处核心。群力新苑小区将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功能定位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成为哈尔滨市最具开发潜力的待开发区域。 2.2小区功能定位 群力新苑由群力新区工农大街以北、第七大道以南、景江西路以西围合,总用地面积4092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4105.57平方米。该项目是以改造棚户区为定位的,将建造成集居住、商务、游憩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小区。 2.3绿地系统规划 针对小区区域位置及功能定位,针对“以人为本”的原则,本案绿地系统设计着力体现其系统性和生态性。“中”字形景观休闲轴,成为居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从小区的主要人行出入口进入每个小区,均可直达中心绿化景观带,也是小区的主要步行轴。可以说是“车在周边走,人在中间行”,人流车流分流、互不交叉。通过此景观步行带可以到达各个组团。组团绿化与中心绿化带相互渗透,又形成一个完整的、多级的、层次分明的景观系统。结合小区的绿化景观,我们还设了各种游戏、健身场地,供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使用。沿主干道亦形成林荫绿带,结合人行绿地,营造出幽静深远的居住氛围。每个组团中心均形成组团中心绿地,不仅为优美环境、健身场地提供了理想的空间,而且成为了组团内每户居民景观视野的中心所在。宅间绿地丰富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小环境。各住宅组群户外空间的个性塑造,将小区户外环境编织为一首丰富的乐章,由此而形成了从中心绿地到组团绿地,再到宅间绿地的三级绿地系统。 2.4环境景观设计 环境是整个居住区的灵魂,良好的且具亲和力的环境设计能切实改善该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提高整个小区的品位。小区总体气势恢宏,气韵流淌,内部设计又匠心独具。一草一木,皆清新婉约,别具风韵。本案注重对景观的利用和营造,考虑到哈尔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当地人的传统习惯。设计中营造了一定面积的集中大型绿化景观。特别是低层住宅形成庭院式组团绿化,形成“庭院”的居住模式。在植物的选择上,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植物种群体系。小区内的绿化以自然为主,乔灌结合。哈尔滨群力新苑小区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化植物选择和配置,起到了良好效果,为实现哈尔滨居住小区绿地系统的优化配置,丰富哈尔滨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设计,提供理论和实际指导。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小区的景观设计及空间人性化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类型居住小区不断涌现,居民的生活质量不再是局限于房子的档次与质量,人们对户外环境质量的要求正逐步提高。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是建立现代居住小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居住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他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现代居住小区应该是生态环境优良、山水景观优美、功能质量优越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区。 1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模拟生态的趋向性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的模拟生态是人为设计的一个小生态系统,它形成了小区内部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并改善美化了小区环境。其趋势是改善人们的生态观念,利用原有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景观因素进行景观设计,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达到模拟自然的景观生态系统,创造和谐、自然、舒适、朴素、宁静的居住小区环境,身处都市,却也享受自然风趣,则正是中国传统造园匠意所在。 2小区景观设计中营造人性化空间与模拟生态相结合 人性化空间是指能满足人在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存空间。人性化空间要求空间不能仅以完成其使用功能为最终目标,还应当提供一种潜在的功能,满足人们的“额外”需要,达到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在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同时,应尽量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持与模拟生态系统的结合。环境艺术小品及活动设施都有较强的的人工性,在选择人们活动设施时,尽量选择生态朴素之材料,如木地板,碎石子自然铺成的简单通行道路。在小品选择上,除了材料生态外,还要考虑形式与整体风格的协调。 3小区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人性化空间实践探索—以临潼渭水曲项住宅小区为例。 3.1小区概况: 临潼渭水曲项住宅小区位于西安市临潼新区核心地段,草临大道以南,与区政府隔街相望。小区建筑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少量廉租房,配以幼托、小学、会所、活动中心及沿街商业等附属功能,形成以中低层消费者群体为主的配套完备的居住小区。小区占地约350亩,外围路网完成后与西安市政府新址约15公里,交通便捷。内部建筑以6层砖混住宅为主,容积率小预留绿化面积大(除小区内部绿化外西边贯通南北拥有30米宽绿化带),用地性质单纯,为创造怡人空间环境创造了条件。 3.2景观设计构思: (1)园林化景观设计中构架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围绕主题立意安排多样化空间形式,并兼顾整体,同时在设计中体现了流畅浪漫的东方园林设计风格,强调了空间的流动性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景观设计了一条拉通南北的大尺度水系景观走廊,将南北两地块相连,使其保证总体上拥有一个宏观尺度,以增强小区的整体概念。同时在细部处理上将水景迂回、开合使其通而不畅,沿岸再配以活动中心、小品广场、垂柳绿化等构成细部小景点。小景点用来消除大尺度带来的单调空泛,同时连贯统一的大尺度景观又可以弥补和串联各种小景点在统一性上的不足,真正达到脉络清晰,移步易景。 (2)第五立面临潼地处骊山北麓渭水之滨,其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众多举世闻名的人文历史景观,厚重的秦汉唐文化底蕴。对应其旅游文化城市之特点,小区采用各种坡屋顶组合,从单体外观造型到总体鸟瞰布局,使其既拥有豪放洒脱的格局又具有含蓄唯美的小区细部环境。 (3)邻里关系本小区位置特殊,与新区政府隔街相望,成为不得不考虑的环节。小区在区政府广场相对应的位置设置半圆形城市广场,将两地块整合。考虑到人们对视觉景深的心理要求,将整个小区建筑高度、密度、由南至北依次递减,而将景观绿化依次递增,同时在远离北入口处结合小区内景观广场,点插几栋高层从而天际线错落有致,使得草临大道行政区拥有大范围的视觉纵深,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优美的环境。 3.3景观规划设计:一轴规划根据用地状况及周边环境设计了一条由步行交通和曲项湖形成的小区发展轴线。该轴线通过一条流畅的曲线把小区南北两个中心和规划用地北侧的城市广场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整个轴线灵活运用各种景观营造元素,自由的曲线和笔挺的直线相互结合;高大的乔木和郁郁葱葱的灌木错落起伏;清澈的湖水与碧绿的草地相互映照,醉人心脾。规划通过步行道路把曲项湖水面景观引入居住区内。当居民行走在步行道上,欣赏美景,领略曲项湖之优雅,仰看高大的住宅与蓝天交汇,定会为社区内多层次的居住空间而感叹。两心根据用地布局,本次规划于小区内部设置了两处中心景观广场:叠水广场与沁水苑,叠水广场位于规划用地北区中心绿地处,整个广场被水环抱,广场中央设置了雕塑花坛。广场通过富有优美曲线的木栈道嵌入曲项湖中,木栈道周围设置喷泉。喷泉的潺潺溪水借由高差层层叠叠,汇入贯穿整个居住区的曲项湖,别有一番景色。在广场东北侧规划一处会所,造型为圆弧型,2至3层,与叠水广场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沁水苑位于规划用地南区中心绿地处,这里是曲项湖的源头,曲项湖水很浅,来此休憩的人们可以看到潺潺的流水从湖底涌出,湖面水波荡漾,岸上柳树成荫,湖石嶙峋,游园小路蜿蜒其中,趣味横生。其北侧为活动中心,设有健身、羽毛球馆、乒乓球馆、茶座等。绿色生态景观廊。小区内部景观设置通常注重局部环境营造的品质,往往显得琐碎,缺乏大尺度、大纵深景观表达。设计者充分考虑此方面设计需求,由于用地西面为技术学校园区,遂于小区西面由南至北设置30米宽500米长绿色生态景观廊,其中健身休憩设施齐全,配以各色灌、乔木,分为不同主题,创造出春花灿烂、夏阴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四季生态景观。成为小区内部居民放松、锻炼的好去处,同时提高更大范围的街区景观绿化品质。 3.4景观设计节点 (1)水景小区中利用水体造景,调节小气候作为儿童溪水场所,还可以供蓄水消防之用。雕塑、喷泉、叠水、莲花、芦苇、各色驳岸、木栈台等等,山石环绕,树草丛生,潺潺溪流伴着轻灵小路,池中花儿绽放,引来蝴蝶飞舞。 (2)公共绿地及地形景观在公共绿地的地形设计上,注重生态水域与草坡的自然衔接。在住宅组团空间内,设计注重强调集中绿地的草坡起伏感,同时使草坡上的植被设计显得更为丰富、多层次。 (3)广场景观设计小区广场是居民的主要共享空间,需要注意总体美学风格、文化内涵、生态人性的统一。 (4)照明设计小区照明是提升居住小区品质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小区的局部地区灯具设置不宜过多,避免光污染,同时避免有路无灯造成管理困难。道路照明系统不仅需要满足路面亮度均匀,而且需要选择造型优美别致的灯具以满足人对居住区公共空间光环境的安全、经济、审美、生态等的多层次需求。 结语 (1)临潼渭水曲项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将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使自身成为能满足居民休闲、娱乐、健身和文化活动需求的综合性生态小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居住小区环境服务的对象是居民,而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在融入大环境大生态的同时,利用合理的规划,适当地设置水景景观,同时根据小区内绿化植物的生长特性适当搭配,营造出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居民久居闹市却获得重返自然的舒适的身心感受,这正与中国园林营造传统相契合。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无障碍景观设计对居住小区的重要性 伦理学是一门在人类社会复杂关系中,以道德和道德关系为主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设计伦理学是以道德关系为基础的、跨越物质(设计活动)的社会关系与思想的社会关系,展开的物质与伦理观念的矛盾研究的理论。其任务是运用一定的伦理学观念与发展规律,正确设置的行为准则与社会规范实物,通过物质的人工设计,从道德观念上寻求人类社会的共同生存、平等、进步、秩序和安全,以此给予人类社会容易接受的造物实体,来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无障碍设计被所有设计者广泛关注。因为设计是源于生活的,为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所服务的因此既要考虑到健全人的生活需要,又要考虑到残障人士的活动需求,这样才能符合人类的共同生存、平等、进步和秩序等的伦理学要求,体现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宗旨。一、无障碍设计研究的目的和历史沿革无障碍设计又称普适设计(UniversalDesign)或广泛设计(InclusiveDesign),其理想的目标是“无障碍”,其对象是“有生活障碍的老年人和残疾人”。从对人类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来研究,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比如:在人行道上设计盲道,使有行走困难的盲人能安全出行,解除行走困难的“障碍”(barrier),为其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在无障碍设计的发展史中,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注意为生活有障碍的人群进行设计,使他们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娱乐设施。进入70年代以来,日本吸取了发达国家无障碍设计的经验,也开始积极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探索并提供便利的物质环境条件,提高这部分人的自立程度,使得他们的生活得到丰富。我国从上世纪80年起开始这方面的努力,率先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对一些公共施进行无障碍设计的改造。关注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物质环境迅速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从而使伦理道德、社会价值和社会存在等等观点进入到人们的视野里。二、居住小区公共休息区的景观无障碍设计的方法和具体要求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是当下十分热门的设计类型。其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楼市的高低。因此,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设计也能满足障碍人士活动的需求,使整个设计人性化程度更高成为设计的又一趋势。 1.公共休息区景观无障碍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公共休息区在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是很重要的设计部分。公共休息区一般是指在户外提供公众休息和娱乐的场所。一般包括:公共座椅、垃圾桶、路灯、音箱和标识牌以及健身器材、儿童娱乐设施等等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居住小区中,公共休息区的地位逐渐提高。不但年轻人,老年人也纷纷在此聚集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但是,残疾人却很少参与进来。为了符合设计伦理学的思想,因此,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合理安排专供残疾人进行户外交流感情并能和健全人进行公游的场所。 2.公共休息区中的景观无障碍设计原则 在公共休息区设计时,应该遵循以下基本设计伦理学思想:易用性、易达性、易识别性、安全性、独特性和可交往性。 2.1易用性原则体现的范围很广。就普通的垃圾处理箱来说,为满足有眼残的人,应体现易用性的原则,通过触觉或听觉进行设计,生产出容易被人使用的设施,通过表面凹凸的设计进行触觉引导,或者设计具有语音提醒的垃圾箱,这样就可以方面有视力残疾的人士使用。 2.2易达性指便捷性。由于老年人行动较迟缓,因此要求在公共休息区内休闲娱乐较便捷。为此,设计者要为他们积极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从规划上确保有一条方便、安全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并保证他们有通过付出生理上的努力,能得以实施的心理满足感。因此,用沥青或者混凝土做成的地面在触觉上很平坦,易于行走。 2.3易识别性指园林环境的标识和提示设置。老年人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常常会有突发情况。因此,缺乏空间标识性,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随之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科技手段,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识别符号就其形式划分可以分为:指示性符号、图形性符号、象征性符号。指示性符号可用直接的文字标志。如“上”、“下”“小心危险”“拐弯”“禁止通行”等。 2.4安全性原则是其主旨。不论设计的设施如何美观,达不到基本的安全性,就是失败的作品。所设计的参数和造型应该以安全为第一要素,不能造成设施的坍塌和变形影响使用。 2.5独特原则体现在特殊的范围内,设计出供残疾人使用的声控装置,可以使根据指令进行简单的游戏,音响设施和道具,和正常人共同进行游戏。但是,有些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设施因为具有很明显的指示性,导致残疾人在内心深处产生极其自卑的情绪。例如,日本的田中直人即提出此问题:“最近,盲人道=黄色、黄色=视觉障碍者,用这一等式正在为人们所接受,从这一点来讲,可以认为黄色与印象的结合简明易懂,是一个不错的组合方式。不过,有时由于过于显眼,在城市景观方面引起一些争议,也会使身为利用者的视觉障碍者感到颜面无光。” 2.6可交往性指在公共休息区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设置。老年人接近自然环境,是可以消除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宣泄一下心中的自卑失落和烦闷。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上,应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合空间、坐憩空间等,比如小水池、鸟语林、中式凉亭和拱桥等设施,在休息玩耍的同时放松身心,达到心灵和身体上的满足。 3.公共休息区绿化设计体现景观无障碍设计的人性关怀 在公共休息区的景观设计,主要抓住植物的设计,用植物种植来体现人性关怀,是体现无障碍设计人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植物能释放大量负氧离子,并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的健康恢复。因此,植物的种植是很有必要的。 3.1无障碍的绿化设计原则 在休息区内,因为大多为平坦的地势,并且为空地,园林植物的配置,要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孤植、对植、群植和坛植等手法,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灌、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互相映衬的关系。讲究植物群落结构的层次变化,注意营造出一丛丛、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群体效果,种植芳香植物。可以种植高大的乔木,如香樟、槐树、桂花树、果树和柳树等;低矮的灌木,如:金边黄杨、洒金珊瑚和红继木等。花灌木如:紫薇、牡丹和月季等时令花卉。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在一起搭配,使其具有自然性和生态性。在进行植物造景时,即除了必要的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外,其余均应用绿化覆盖。要选用一些易于管理、少虫害、无飞絮、无毒、无刺激性的、具有特色的优良品种,作为园林骨干树种,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形成障碍。 3.2无障碍绿化设计的分类 根据绿化设计的原则,无障碍的绿化设计可以简单分为植物视觉引导系统和味觉引导系统两大引导系统的绿化设计:植物视觉引导系统可以安排红色的红继木和绿色的冬青进行大片的种植,使这两种颜色反差极大的色块提示有视力残疾的人士容易辨别。在有娱乐设施的地方,可以种植黄色的金边黄杨,使有弱视的人士从远处就可以直得以辨认。不至于走错方向。在危险的地方,可以种植颜色醒目的植物,使其从直观上得到第一眼的印象。味觉引导系统的安放地点也要与听觉、视觉、触觉系统安放位置相一致,使整个社区达到指示识别系统无障碍的设计要求。具体采用一些带有芳香气味的植物,如:香樟、桂花树等本来的香味进行休息区味觉环境的营造。可以通过不同味觉的植物的香味来区分不同功能的设施,比如:在有座椅的地方可以用桂花树进行列植,那么,有视觉障碍的人士可以通过味觉进行识别,以此辨别出不同的区域。还可以让味觉和声控结合在一起,在一些街道的拐角处设置感应装置,以提示有视觉障碍的人顺利拐弯。 4.公共休息区景观硬质景观细部的无障碍构造设计原则 公共休息区的无障碍设计,除了对环境空间要素的把握外,还必须对一些通用的硬质景观要素,如出入口、园路、坡道、台阶、小品等进行设计。如垃圾箱的设计,就可以设计成方便残疾的人士进行使用。下面,就一些具体设计方面的原则和参数进行讲解: 4.1出入口宽度至少在120cm以上,在有高差的情况下,坡度应控制在1/10以下,两边宜加棱,并采用防滑材料,如橡胶和沥青等。出入口周围要有150cm×150cm以上的水平空间,以便于轮椅使用者停留。在入口如有标识,则其字迹要求文字和底色的颜色有较大反差,最好能设置盲文。 4.2园路路面要防滑,且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无凹凸。如必须设置高差时,应在2cm以下。路宽应在135cm以上,保证坐轮椅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可以并排行走。纵向坡宜在1/25以下。如果有语音提示或感应装置更好,可以直观的让盲人能脱离危险地带。 4.3在设计坡道的时候,对于轮椅使用者尤为需要重视,最好与台阶并设,以供人们选择。坡道要防滑且要缓,纵向断面坡度宜在1/17以下,条件所限时,也不宜大于1/12。坡长超过10cm时,应每隔10cm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都必须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并且视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和照明设施。在扶手的设计上,可以考虑用盲文标明台阶的级数,使盲人能了解前面的路况。 4.4厕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设置要尽可能使轮椅使用者易接近并方便使用,而且位置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的通行。垃圾箱的安放位置可以尽量在座椅两侧。考虑到设计的系统性,可以把盲道和垃圾箱连成一体,并在盲道的两边放置垃圾箱,以便通过触觉来进行投放杂物和垃圾。 5.公共休息区无障碍照明设计 为满足居住区公共休息区的无障碍照明设计,使其同绿化设计和环境小品设施设计达成整体性,因此,在拐角的地方和较隐蔽的地方用可以调节色度和照度的灯具进行照明。这样一来,有弱视人士经过时,可以通过灯具按钮的调节来实现对照度的调控,这样就可以方便有视觉障碍人士的使用。除此以外,也可以按照不同的地形设计出不同的具有多彩灯带的照明系统,用红、黄、蓝、绿等醒目颜色的灯带进行指引设计,以此便于有视觉残疾的人士辨认,以免迷路和造成事故。以上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充分体现出无障碍设计在居住区的公共休息区中人性化的一面。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研究 住宅小区是离人们日常生活最近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种特殊商品。像其他社会商品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也需要更新与换代,从最初的仅仅满足人们生存居住的单一功能逐步发展成为集居住、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产品。同时由于社会生活快速的发展起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景观观念的出现和景观建设在小区建设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进入新世纪以后,住宅建设发展的一个耀眼亮点,就是“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健康住宅”理念的兴起。市场如何供给一个健康、舒适、美丽的生态家园,成为开发商家和消费者共同的热门话题。“天人合一”这个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命题,又重新被强调地提出来了。这里所谓的“天”,无疑是指“大自然”“、自然界”“,自然”与“人为”是相通和统一的。住宅建设中的“天人合一”就是要求达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以人为本”的问题被强调地提出来,其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小区建设必须围绕“人”这个主体,一切实施举措都要为人的健康、舒适着想,为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着想。 居住环境也空前地被要求成为一种人民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益寿延年的享受资料,解决好住宅环境的景观问题,就历史性地摆到了我们的议事日程上来。小区景观的营造,应当符合三大原则。即生态原则、经济原则、文化艺术原则。 1营造生态美 人居环境最根本的要求是生态结构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应首先着眼于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为营造良好的小区生态系统服务。品评小区景观优劣应把握的尺度,按其重要性可依次排序为生态尺度、舒适尺度、美观尺度。生态尺度是品评小区景观水平的根本尺度;而舒适、美观,则是与小区的档次相匹配的。不同档次的小区,可以有不同的舒适尺度和美观尺度。但是,各个档次的小区,都无例外地要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基础上求舒适、求美观。生态结构健全的人居环境,会给人以一种生机蓬勃的外在美感,即“生态美”。美化人居环境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美学手段和审美取向,但应将“生态美”作为最高境界,作为首要的和主要的美学取向。 2造景的经济学考虑 小区景观的经济性,就是既要顾及造园工程近期的建造成本———这关系到售价和开发利润;更要顾及长期的养护成本———这关系到物业管理费用。国外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大都崇尚朴素,经济实惠,很少有不必要的铺张设施。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作为园林大国,在造园艺术宝库中,也有许多强调经济观点的论述。兹列举如下:(1)造园占地面积应适当控制。(2)慎用大面积草坪和喷水池。(3)造园材料应尽量本地化。(4)提倡“粗粮细作”。(5)善用“借景”。(6)奢减有度,简繁得体,不事铺张。(7)充分保护与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地物。 3文化艺术原则 明代杰出的造园家计成,撰写了世界最早的系统全面地总结造园艺术的专著———《园冶》。书中高度概括地指出:“园林巧於‘因’、‘借’,精在‘体’‘、宜’。所谓‘因’就是因地制宜;‘借’就是借景取胜‘;体’就是规划得体‘;宜’就是布置得当(合宜)”。这四个字堪称造园艺术的要领。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屏联、题刻、雕塑等有机组合而成的艺术品。它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融协调。既讲究自然意境,认真师法造化;又重视人文意境,充溢诗情画意。达到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让人们在享受都市文明的同时,融合于充满自然气息的氛围之中。而西方园林则迥然不同。它表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相对,由“人”去加工自然、静观自然的风格。这两种各有千秋的风格,在现代造园中虽然可以参用,但一定要注意到上述的“体”、“宜”、“度”的原则,要协调和谐,不能有拼凑之感。 好的小区景观,不仅是为了达到“人”能够接触自然、与自然交流的目的。而更重要的目的是增进人与社会的接触,即人与人的交往沟通。对此,在景观设置和“宜人尺度”上要予以充分考虑。亦即造园艺术仍然要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如今的住宅小区存在着太多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做秀、人造、跟风,十分的盲从。 首先,景观不是让人参观的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人是景中之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场所、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场所。人既是自然人,同时也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在做景观设计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其次,小区中的环境景观大多数都是人造的,但是好的人造景观应做到“虽为人造,宛若天开”。环境景观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破旧立新、标新立异,而是自然和文化的天人合一,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原本的环境和原有的特色,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第三,生活在当地环境之中,就应该真真切切地感受当地的历史文脉、地方文化,让人有归家的感觉。然而随意地把它放在一个不能被认同的地方,会让人有失去“家”的感觉,没有了归属感。住宅小区的景观则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应以住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从每一个细微处体现以人为本,一切都从方便、实用、舒适、美观为前提,住户对环境的需求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性,总的来说,住宅景观环境应做到多样化和个性化并重。让生活在小区里的住户感到安全,方便和舒适的美好生活。这也是我本次所力求达到的目的。 现从以下几点进行说明:住宅小区的道路不仅仅应被看作是由一处通往另一处的通道,而且应当被视为整个小区景观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道路的曲折变化,引起视野范围的不断变化、形成一系列连续的道路空间。住宅小区的道路尺度适当缩小,有助于找回亲切的居住氛围。临街住宅是道路空间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临街住宅的高度影响着道路的尺度,对道路空间的收放有着控制作用。通过高度的渐变,产生空间的延伸,不致将道路与住宅完全分隔开来。道路实行人车分流,道路铺装讲究,作用各不相同。车行道基本以水泥路为主,而人行道则用多达数十种的铺装方式表达,采用广场砖、卵石、花岗岩等,达到各式各样的效果,给小区带来活泼的气氛。 道路绿化是住宅小区绿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住宅小区绿化系统中,它作为“点、线、面”绿化系统中的“线”部分,起到连接、向导、分割、围合等作用。住宅小区的植物配置,根据小区绿化的功能,植物生态习性要求和景观效果,因地制宜综合安排。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还要体现小区环境的地方性,创造个性。景观效果上,注意疏密大小和轮廓线,绿化构图上运用组团绿化,社区集中绿地,规模绿化等概念,植物品种多样色彩丰富。普遍重视以乔木、灌木、草本组成的植物群落为绿化的基本单元,使其高低错落富有立体感。 住宅小区景观小品的规划设计,依据小区的建筑形式、风格、居住环境的特色,住户的文化层次与爱好,空间的特色、色彩、尺度以及当地的民俗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材料,决定小品的形式与内容,并与环境和谐统一,成为有机的整体。环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人的理想与意志的外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住宅小区景观环境一旦被建造,它就会在较长时间里与人们共存,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好与不好,都会无声的作用于人的心灵,因为人很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和物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环境能培育人类新的特性。所以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如淡化了人性化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最终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和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 人类创造着环境,环境也造就人类。人与环境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住宅小区景观环境的好与不好将直接影响住户的生活品质。从发展规律来看,过分追求形式,不满足实用性的住宅小区景观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本,博采众长,在统一中求个性,既有实用性又美观的小区景观环境。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与施工探讨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保政策的实施,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对居民住宅小区的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过于简单化,细节描述不够详细再加上施工粗劣,致使小区景观过早的出现损害。本文对当前住宅小区景观的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和施工;问题;措施 1规划设计阶段 在园林景观设计初期,对线条、色彩和体量等相关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和设置,根据地形和周围环境特点进行景观的设计,其中主要包含的内容有小区道路的设置、喷泉等水景的布置、照明系统的设置、植物配置和其他公共设施的部署等。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倡导采用多层次化、立体化和环保化的设计艺术规划,同时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确保植被的科学合理搭配,进而充分发挥植被的功能性和观赏性。依照植被的习性和环境设计要求,确保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地被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合理配置,落叶树要与常绿树进行组合,确保小区景观内四季有绿,景观内植物的搭配尽量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品味,从而使小区景观设计出来的风格与建筑主体和谐一致。 2施工建设环节 在对草坪的规划与建设中,应该尽量的选取适量的数量进行种植,确保草坪的面积符合小区绿化的要求,倡导采用类型多样化、构架复杂和竞争自由互不影响的植被类型。在进行草坪种籽的时候,尽量选择耐踩踏、耐干旱和管理自然粗放的冷季型草籽种类进行混合播种,尽量减少以观赏性为主的草坪面积。在绿化地带,尽量使用花卉和灌木等植物巧妙的进行建植色块,通过花卉和草坪之间的色差在空间上更能体现出层次感,平面上显得更加整洁有序,突出线条的流畅性,不仅使绿带显得更具有整体性和导向性,同时也体现出了舒适和明畅的绿化风格另外要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不盲目的种植大型树木。准确掌握“适地适树”基本原则,依照植被和地区的生态特点栽培和种植相适应的植物,多选择本地或者是经过本地驯化的植物种类,从而保证植被的成活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住宅小区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3.1小区内道路体系 通常在小区内道路的类型可以划分为三种:①供车辆通行的行车道;②供人们日常行走能够直接通往目的地的人行道;③供人们散步休闲的景观步道。在小区内道路体系中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处: (1)小区道路与小区外街道连接处。主要存在的问题:从小区出入口到小区外的临街道路之间,这一区域内的路面极容易出现裂缝和沉陷,破坏程度比较严重。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小区内道路的设计标准不合理,通常小区内的道路是根据小区内的车流量所设计的,在小区内车流量比较少,所以小区内的道路所要承受的重量都要要比城市干道要小,但是小区出入口经常有不进入小区的车辆停靠,使车流量相比小区内部要大,再加上城市干道因车辆会车或者掉头等原因对小区出入口道路进行碾压,造成小区出入口道路负载。针对这一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如下:①在小区道路设计时,应该按照实际车流量或者是城市干道车流量的标准进行设计和铺设;②在小区出入口道路与城市干道之间保理变形缝,若小区出入口采用的沥青混凝土可以通过加铺平石的方法与城市干道相连,并且在中留有适当的缝隙;③在现浇混凝土路面的街头部分采用钢板留缝的方式减少出入口的损害,通常的做法就是在缝隙的下部添加各种类型的缝板,而在缝隙的上部需要添加沥青橡胶等。 (2)小区内汽车行驶道路和人行道之间的交界处。这一区域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汽车行使道和人行道或者景观步道的交接处的路面容易形成纵向或者是斜向的裂缝,从而导致塌陷情况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人行道和景观步道所铺设的路基比较的薄弱,大部分采用铺设的材料为具有良好渗水性的材料,这就容易交接处的水由人行道或者是景观步道渗入到汽车行使道的路基下,从而使路基的承受力下降,因受力不均匀出现塌陷和开裂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主要采取的措施为:在道路交接处深埋路缘石,进而降低渗水对路基的影响,避免道路出现开裂的情况;其次是可以加宽汽车行使道,在交接处铺设不能渗水的平石或者是地砖。 3.2小区居民活动 广场在小区内的居民活动广场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在雨后广场容易出现积水时间过长的现象;并且广场内的局部地面和排水口容易出现塌陷的情况,对居民活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造成极大的影响。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广场地面凹凸不平,并且没有进行设计排水坡,从而造成了长时间积水的状况;广场地面铺设过程中垫层不均匀,防水口没有做好防水处理。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首先是做好广场的缓坡处理,场地较小的可以向四周进行找坡,而场地面积比较大的可以划区找坡;其次是做好广场的排水处理,在一些较大的广场内应该设有排水沟,确保排水沟的设计合理,既不影响积水的排放,同时也不影响居民的日常活动,排水沟与地面的交接处要做圆润处理;最后是依据场地的用途选择合适的地面材料,进行剧烈活动的区域要选择硬质地面,而一些休闲的区域可以选择透水或半透水的材料,避免积水的出现。 3.3小区绿化系统 景墙:小区景观设计中,为了减少噪音和进行实现遮挡通常要设置景墙,景墙多为独立存在,四周临空。这就容易使景墙出现墙体污染严重,墙面装饰面容易出现空鼓剥落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①墙体的污染主要是顶部的灰尘因雨水深入墙体或者是空气中的灰尘扶着在墙面;②墙面的装饰面粘结的不牢固或者是为彻底干透等施工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墙体的结构构造不合理出现渗水情况,在冻涨的影响下出现开裂,这一现象在寒冷的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的改进措施:在墙体顶部减少拼接的使用并做好排水坡;顶部瓷砖应该选择光滑密实的,接缝处要保持密室,若能做挑檐更好;使用多孔材料作为墙体材料,同时做好墙体底部的防水工作,防止水气从底部进入墙体。 3.4小区水景 小区内水景观的建造,越来越受到居民的关注,虽然当前的开发商都打着“生态水景住宅”的旗号进行销售,但是小区内所建的水体并不具备生态作用,存在着诸多的问题。①由于水质营养的丰富,容易出现大量的藻类,导致水质出现变色情况;②容易滋生蚊子之类的害虫,影响水景的观赏性,并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③水景长期不使用成为“旱溪”。针对上述问题,首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完善水景循环系统,清理池内的污染物和淤泥;然后是建造多样化的水生物环境,丰富池内动植物的种类;最后是改善水景周边环境,建立生态性水景。 4结束语 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其景观的构成元素不仅仅是一个视觉或触觉上的感观认识,它应该是一个栖息地的概念,是讲究人和人、人和自然关系的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景观作品。 作者:王宝锋 单位:广州越秀地产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论文 1人性化设计 小区绿地设计与居民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设计前需要详细分析居住的人群特点,对居民行为以及心理进行分析,根据不同阶层、年龄来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案。例如,噪音是居住小区应重点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点可以在绿地设计中进行改善,选择高大层密的植物种植在建筑周边,可以对噪音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并且还可以改善建筑周边环境。 2居住小区绿地人性化设计措施 2.1绿地道路设计一方面,小区道路人性化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小区主道路、组团路以及宅间小路。其中宅间小路主要位于居住小区道路系统的末梢,与每个居住单元连接,主要供居民步行以及自行车同行,并且因为送货车、救护车以及出租车的频繁出入,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保证居民活动的安全性,因此一般应将此区域进行铺装。而小区主道路为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更是居民间交流活动的生活空间,在进行设计时应满足交流与活动需求,必须要做好绿化、小品以及铺地等设计,对于小区的主路设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在满足道路功能的同时,预留足够的道路绿化带宽度,一般会设计行道树以美化道路,在道路交叉处植物设计要保持视线的通畅,对小径、大道到用树木强化可起到强化走向效果,对道路的入口及道路转弯处可以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植物造景,起到对景、导向、标志的作用等等。 2.2儿童游戏场所设计必须要满足不同年龄聚集性、时间性、季节性以及自我中心性等特点,主要以不同年龄组为设计要点,以满足其不同爱好为目的进行设计,其中还需要保证儿童的安全性要求。游戏场所围护,一般可以选择用高0.5m高围墙或者篱笆来对游戏场进行围合,这样不但能够避免动物进入,同时也能传达给家长以及儿童心理上的安全感。因为儿童身高比较矮,在设置围墙时应控制好高度,并且选择的围护植物不能对儿童造成伤害。绿化设计应人性化,孩子们的游戏空间是开放的,自然的,可以设置绿篱迷宫或者绿色植物做景观小品、铺装、坐凳等的背景,或适当种植一些遮阴树种,以供夏日遮阴,满足在绿地中进行活动交流,让孩子感受绿化创造出的自然生活气息。 2.3建筑与构筑物设计第一,小区门口。院门的设计应保证其高度与宽度的合理性,并加以绿色或丰富的植物色彩美化,提高其与周围环境以及主体建筑之前的协调性。另外,院门还需具有标志性,以民族特征、地理关系等为基础,通过体量、色彩、造型以及材质上来体现小区的特点,能够增加周围环境的活性。第二,雕塑。雕塑是居住小区中设计比较常用的元素,不光本身的优美艺术形象给人美的享受外,还与它们所处的环境、绿化植物的配置协调,在设计时应保证其具备生态、亲情等特点,例如选择亲情为主题,能够为小区整体环境带来温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居民对待亲情的态度。第三,庇护性景观构筑物。要求其具备开放性又具有遮蔽性,例如常见的亭子、走廊、棚架以及膜结构等,应以满足使用的方便性为基础,造型、尺寸、色彩等于周边环境相均衡协调,植物造景改善园林建筑的质量环境。 作者:马美娟单位:杭州贝霖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设计 1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然而由于有关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滞后[1],且开发商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力,再加上大量非专业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的设计人员加入到这一行业,使居住区环境设计出现了诸多弊端,导致居住区环境塑造走入一些误区。论文百事通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1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1.2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设计师们往往忽视了居住区景观环境诸要素在各种不同空间的具体要求及相互冲突。没有在各种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围绕着提高生态效率来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关系。 1.3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1.4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预防火灾、水灾的系统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 2.1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活动、游憩的重要场所。植物在绿地景观中犹如建筑材料可作为地面、天花板、墙面等,其变化极为丰富多彩。植物又不同于建筑材料,它们富有生命,会随着季节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是活的建筑材料,被称为软质景观。它们与硬质景观的建筑等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生动的居住绿地景观。 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②植物配置。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极大丰富和美化着自然环境,并有制氧、滤尘、遮阳、挡风、灭菌、防噪声、调节温度和湿度等作用。每一种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其造型、色彩、落叶期和花期等各种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2]。配置时应根据绿化的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2.2道路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证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2.3建筑小品景观的设计小品在景观设计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体量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除要体现本身功能外,还对环境起点缀作用。根据功能,可分为五种:①建筑部位艺术化小品,如室外楼梯、走廊等;②室外工程实施艺术化小品,如出入口、挡土墙等;③公共设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灯、指示牌等;④活动设施小品,如儿童游戏器具、休息亭等。 活动设施,尤其是儿童游戏器具的场地设置要特别注意,一是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二是远离主要的交通干道、停车场和地下车库的排风口,三是地面最好铺设防滑、防撞的橡胶垫,以保障儿童安全。 雕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传统的雕塑多在绿地的中心部位或结合水池、喷泉设置,成为视觉中心。现在的雕塑无论在造型、材料、色彩,还是设置位置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发展。造型既有具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真实的又有变形的。位置有些看似十分随意,如在休闲步道上设置一组妈妈推着婴儿、夫妻手挽手的散步等真人大小的雕塑,真实地反映生活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雕塑虽只起陪衬作用,但在造型上是以理性的方式塑造场景与装饰空间,在功能上烘托气氛与增加情趣。 3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北方住宅小区的绿化功能与景观设计 摘要:现代住宅小区建设中,绿化与景观设计属于最为关键的部分,对小区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紧密相关。所以,在实际设计时,必须要凸显小区的绿化功能,并对景观进行科学设计,力求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根据我国北方的气候特征与住宅小区的建设要求,对小区绿化功能进行了归纳,并探讨了合理进行绿化与景观设计的思路。 关键词:北方住宅小区;绿化功能;景观设计 当前,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住宅小区建设标准也因此出现了一些变化。绿化是现代小区最基础的功能之一,可通过改变环境质量对小区居民的健康产生影响。所以,对绿化与景观进行科学设计实际上是小区建设中必须要格外关注的环节。 1 北方住宅小区的绿化功能与景观设计 1.1 绿化功能 住宅小区的绿化功能主要体现在:首先,绿化可调节气候。在绿化面积较大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氧含量会比较高,再加上树木枝叶可吸收热量、草地可增加空气湿度,小区气候将会得到有效的调节,变得更加宜人。其次,绿化可美化环境。小区绿化以种植树木和草坪为主,这些植物可以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使小区环境更有大自然的气息,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再次,绿化可保护环境。住宅小区人口集中,汽车尾气及生活垃圾污染均比较严重。绿化一方面可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来降低空气中废气的含量、减少灰尘,改善空气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阻隔噪音的作用,对居民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很有益处。 1.2 绿化与景观设计思路 1.2.1 将实际的环境条件作为依据。住宅小区所处的位置不同,环境条件也会有相应的差异,所以,在具体进行绿化与景观设计时需做到具体分析。一般来讲,如果小区所处位置环境较为优美,设计时就要尽量使房屋面向绿地,并通过有意识的错落布局、减少房屋相互遮挡来凸显自然之美。为此,设计时就要考虑“绿地沟通”,借助道路与绿地进行引导。在小区绿化中,植物是一个P键要素,在其做主景时,可考虑设计不同主题的景观,而在其做背景时,则可将前景的色彩与质感等情况作为依据,对其高度进行科学设计,营造一种前后对比或相互衬托的效果。 1.2.2 善于利用自然环境。部分小区所处的位置有着非常好的自然环境,对于这种优势,设计时应善于利用,使小区居民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同时,这种做法也可以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是美景营造的最高境界。比如,设计时可考虑将绿地布置在水系沿线,并有意识地构造带状绿地或块状绿地。当前,绿化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方式为规则式种植,这种设计形式较为传统,就目前来讲依旧是必要做法,在设计合理的情况下,规则也可以是一种美,但在具体实践时应把握好修剪的度,不可过于刻意,以免使植物显得呆板无趣。 1.2.3 在可行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有植被。部分小区绿化位置原本就生长着一些植物,对于这些植物,建议设计时尽可能地保留。原有植被的优势在于自然,将这些植被保留下来地做法,可以使得绿化效果更具和谐美。在实际设计时,若遇到植被面积过大的情况,则需将建筑位置定在植物之间,以尽可能地保证景观连续。此外,在可行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有植被也可以起到降低绿化成本的作用,有助于小区建设费用的降低,具有一定的资源节约意义。 1.2.4 科学进行“植物配植”。植物配植是小区绿化的关键一环,在具体进行时应以植物习性与形态为依据,一般要求是选择适宜当地气候且视觉效果较好、与小区环境和谐统一的类型。比如,在小区环境较为宁静时,植物配植建议遵从简洁规整的原则。以此类推,在环境较为自由时,植物配植则需做到富有变化;在环境较为平淡时,植物配植需尽量色彩明艳,以达到调剂目的。在配植方式上,建议遵从植物习性,比如,喜阳植物与喜阴植物应分别种在光照充分、阳光较少的位置。若需进行群体种植,则应将喜阴植物安排在喜阳植物的下方,以确保2种植物的生长需求得到满足。北方地区天气相对较为寒冷,具体设计时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耐寒植物,以优化绿化效果。适宜北方气候的常绿树有雪松、龙柏以及华山松等,落叶乔木则有七叶树、银杏以及五角枫等,设计时应根据小区实况进行考虑。 2 结语 总而言之,小区绿化既能够调节气候,又可以美化和保护环境,对于小区空气质量与居民健康均有重要意义。因而,现实中在进行小区建设时,必须要重视绿化及景观设计环节,尽量做到科学设计与节约设计,其中,将实际的环境条件作为立足点、善于利用自然景观、保留原有植被、科学进行植物配植属于基础要求,需要设计人员慎重以待。本文围绕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阐述了一些个人观点,希望对小区绿化设计工作的改进有所助益。
环境艺术论文:关于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城市交通 公共艺术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对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建设的要求在我国许多城市已经相当迫切。公共艺术合理地融入到城市交通环境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交通环境的质量和人文品质。本文从可识别性及安全性的统一、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体现和加强公共艺术的场所特征三个方面来阐释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城市交通是连接城市活动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市民户外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其形象是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市民在城市中上班、购物、旅游或散步,沿途看到的或许只是一组毫无关系的景象,从中却可以获得一个整体的城市印象。而当前,随着城市车辆的剧增,由此而导致城市道路迅速扩张及由钢筋混凝土架构的立交桥不断增加,再加上功能主义规划原则的主导,城市交通整体上呈现一种生硬、冷漠的面孔,城市间的差异性也正在逐渐消失。因此,从艺术与人文的角度重新审视当前的城市交通环境,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交通与艺术的结合,在国际上已得到高度重视。首届城市艺术与公共交通国际研讨会于1992年在英国的威克菲尔德举行,以后每两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的目的是促使从事公共领域建设的人士理解艺术的重要作用,并大力提倡和推动公共领域的设计活动。 城市交通按道路的性质主要可以分为两类:1.机动车道:快速路、轨道交通、城市与城市间连接的高速公路等;2.非机动车道:步行街、自行车道、过街天桥、过街通道、商业街等。 公共艺术如何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应用,主要应考虑如下几点: 一、 可识别性及安全性的统一 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在形象上应突出其鲜明的个性,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同时其设置应以保证车辆行人的安全为前提,不能对司机及行人构成视觉和交通上的阻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如果因公共艺术的设置而影响了交通,反而就失去了这种做法的意义。 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欲达到可识别性与安全性的相互统一,必须把握好“速度”这一关键要素。速度的变化带给人们对于视野范围内公共艺术尺度感的变化,对应不同的速度,公共艺术的尺寸、表现形式及材料的运用都会有所不同。哈密尔顿(Hamieton)和瑟斯顿(Thurstone)作过关于高速运动时人们的视觉感知方式的研究,他们从研究中推导出五条定理 :1.注意力加倍集中;2.注意焦点引向远方;3.视野缩小;4.前景细部开始模糊;5.视觉变得迟钝。基于行人在高速运动时的视觉感知特征,在机动车运行的交通环境中,应注重公共艺术整体色块,强调外轮廓线及阴影效果,以简约化、大尺度、地标性的公共艺术为主。相反,在非机动车道,如步行街、过街天桥、过街通道、商业街等以低速度行走的交通环境中,人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购物、散步、休闲、观赏等活动上,公共艺术主要可汇同高品质的路面铺装、艺术化的植物选择与造型、道路构筑物形态与色彩的塑造等。在这类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更注重细节、情趣乃至引人深思。在北京新建成的SOHO后街设置了一系列“蓝色现代人”的公共艺术品,分别设置在各交通路口的交界处,适宜的尺度、抽象的人物剪影及鲜亮的蓝色调与周围现代化的生活环境相映成趣。同时,在剪影的两侧绘有街区的平面示意图,集可识别性、安全性、艺术性及趣味性于一体。 二、 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 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这一特征主要是就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而言,公共设施作为公共艺术及城市交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但以往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它的功能性及技术性,却忽视了人性化及艺术化的因素。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应该与市民的审美价值相统一,使市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结合成整体。 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作为城市中一件公共性很强的物品,如果其造型和一个城市的风格、文化、历史有机地联系起来,就会成为一件妙趣横生的艺术品,它将表现出一个城市交通环境独特的性格和表情,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艺术品位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及人文色彩的外在表现。 三、 体现和加强公共艺术的场所特征 中国古人有所谓“橘化为枳”的说法,这一说法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公共艺术与其场所的关系。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普适性的艺术,而是与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及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美国波士顿地铁系统中的波特站,当人们进入站内,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在入口处、电梯的扶手及月台上见到一个戴礼服手套的铁手,该作品的作者喻美奇(Mags Harris)表示,她发现交通接待处的失物招领以手套最多,因此她选择手套作为“地铁文化”,同时借着人们所熟悉的物品制造惊奇感,以舒缓人们进入地下的沉闷感,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实地文化特性。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应当切合当地的具体环境,明晰当地人群公共活动的具体要求及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情形,进而加强该区域的文化性格和人文色彩,保障城市的自明性、永恒特性和场所的历史文化特质。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由于“全球化”所导致的“天下大同”及“地方性文化”的消失与淡化,保持和加强地域间的区域文化性格和人文色彩就显得弥足珍贵。 综上所述,以上几点构成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建构的基础,同时,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交通环境中的应用离不开与城市规划、建筑在计划实施中的协调、合作,其艺术性、人文性的实现必须与空间功能规划相统一,与建筑环境相适应。此外,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建设还将涉及到公众及艺术家的参与、相关法律程序的建设、建后的管理与保护等诸多问题,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应用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并受其制约。但制约既是限制又是规定,同时也是能够获得自由的途径。优秀的公共艺术应用到城市交通环境中,中国的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将成为一个各具特色的、艺术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空间,其意义是深远的。 环境艺术论文: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传统元素 认知心理学 现代环境 艺术设计 论文摘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已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大量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设计界中暂露头角,加深了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如何有效地运用中国的传统元素来做设计,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之服务于现代人,成为现在设计研究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笔者持着学习和探讨的态度,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己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一、认知心理学与现代设计 1.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在这个系统模式中,记忆系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在记忆系统回忆和再认的过程中,存在对于先前的信息和经验重组和创新,因而,这个过程对在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设计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2.记忆系统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曾经提出过:“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在艺术设计一中,我们所得出的新的视觉形象都和我们记忆系统中的经验有关,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记忆系统中的经验和信息的视觉形式进行复制和重组。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这样认为,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不同记忆类别的元素信息进行提取、重建或者重组,通过创造性思维将信息编码输出,用产品的形式或者视觉形式反映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如何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元素重建或者重组?我们应该首先存储或者理解传统元素,才能更好地驾驭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正确应用。 二、中国元素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形态的应用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而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意识形态进行了物质化,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其视觉形态的运用。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进行设计,重点在于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来表达某种志趣、情感和思想;或是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具体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复制和仿制。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如色彩、造型以及纹样,遵循原有结构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采用“传统外观,现代结构”或者“现代外观,传统结构”等方式,与现代事物相结a e进行重组和重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视觉形态的一种借用,并非机械的照搬,而是要运用现代事物作为载体,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 由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卢昊悉心设计的中国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跑车就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中西合璧的最好例子。卢昊用现代创意的手法将中国古典元素—宋代哥窑开片瓷器式的纹理通过手工漆绘形式在车身上。方向盘点火按钮上“启动”和转速表上“零一十”的字样,均采用中国书法篆体。将中国元素和西方现代事物完美结合在一起。 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这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的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的精华,寻到东西方文化的接合点,再有效的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转化处理典型的例子:设计师将古典的“塔型”结构运用到一个现代的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中,没有将中国塔形生硬的放大,但整个建筑的比例是与中国塔形美学比例和力学是相吻合的。建筑师将中国传统的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原点,将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建筑的精神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构造手段表现出来。 3.透过文化元素表象寻求思想根源。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寻求构思源泉,推陈出新。吴良墉先生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它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 孔子研究院的园林设计采用的方式是古代的“书院”方式,构思精巧,布局严谨。设计中在建筑的北面堆土以象征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征案山,同时建筑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龙,前面的小沂河正对应风水中的“金带环抱”,整个布局体现了传统的文化观,也气和了传统的风水说要求建筑的选址负阴抱阳,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个设计还运用提炼的传统元素,充分使用隐喻的手法,将多种古代建筑元素作为设计的原型,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 三、结语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运用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样,观者欣赏设计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了解认知过程的发生,不管是对于创作还是审美欣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记忆系统中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经验,是促使我们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设计的原因。我们所处社会的文化语境充分的激活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思维,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进行重组和重建,使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不失现代感,还能符合国人的审美心理。 每一个设计师,既承载着历史也延续着历史。我们要善于将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运用到设计中来,方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环境艺术论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渊源初探 [摘要] 本文从传统文化现状着眼,分析现代环境艺术创作中的传统文化要素,以及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回归,阐述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现代化,旨在剖析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本质特征。? [关健词]环境艺术设计 传统文化 文化性 民族性 地域性 文化传统,是历史的投影和积淀,是支持一个民族心理活动的潜流。要科学地展现一个民族的历史过程,就必须展现其文化品格和独特的文化精神。世界文化从人类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洞窟到今天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无不体现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空间的艺术设计需求已经从早期的简单生活,发展到更高的要求。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逐渐形成了单独的学科,一门创造适合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性艺术的科学。环境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是通过为人提供适合的生存和生活的场所而实现的人文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的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学科更加广泛,其中主要有建筑学、城市设计学、景观设计学、城市规划学、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环境美学、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方面学科。 一、现代环境艺术中的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 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追求“现代”的渴望空前高涨,“赶超”的冲动弥漫于整个社会。一时间,传统的文化和规范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向往科学、丰裕、文明、工业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来设计和发展自己的经济,人们照搬照抄西方的生活方式,其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这已从9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危机得到证实。然而国际化和产业化又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在经过徘徊和失落之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社会的主体,考虑自身的发展,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重新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去寻找那久久被淡忘的传统文化,认识到任何国家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都不能够以淡漠历史、忘却传统为代价,“现代化”应该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现代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就总体而言,世界的“全球化”与“本 土化”的双向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走向。 二、设计必须现代化,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要发展,要创造 只有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才会有生命力,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国情、民情,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创造有文化价值的环境艺术空间,是设计师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尤其是当前的文化多元共存之中,如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出我们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如何营造体现地方特征及风俗习惯的环境艺术空间,是需要我们付出气力去研究的。而今,我们不仅有外国设计师的经验,而且还有很多实践的机会,这样,我们就会少走弯路,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创作方法,发展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事业。 三、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展望 环境艺术使用一种设计的艺术语言。中国人历来主张语贵含蓄,如苏东坡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环境艺术要以设计的语言之“境”感人,给人以整体的感觉,既忌标语口号化和过于直观的表达,亦忌艺术语言的泛滥与过分堆砌。这便是传统文化中的“贵不言”所给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 环境艺术所使用的艺术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又是一种非确定性的感性语言,此种语言的非确定性特质决定了环境艺术表现的含蓄性与多义性。含蓄的艺术是宽容的艺术,它不那么武断,不那么盛气凌人,仿佛是和观者一同讨论和探讨生活的真谛。引发观者联想和对生活的回味,同时也默默地允许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也导致了环境艺术欣赏的多义性。这正如听众对音乐之感受与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再创造过程。环境艺术的感受也是如此,对环境艺术的感受依欣赏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种族、经历、信仰、身体状况、社会经历等方面的不同而异。作为信号接受者的人各有其敏感的“频段”,或者说,有各自的“频谱响应特征”。多波段广谱型的人只是少数。环境提供的感官信息则如同电台所发射的某些节目,随不同的针对性而有不同的频段,人们取舍有不同,选取节目的志趣各异,或者感受而引人共鸣的频段各异况且环境艺术所使用的是比电台节目更具模糊性的感觉语言,观者有各自的感受和派生联想。环境艺术以其含蓄性使人产生遐思联想,给人再创造的余地,给每人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含蓄性使对环境艺术的体会达到意味无穷的境地,这是传统的力量所致,诗经有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者也”。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语言含蓄性大义盖与此通。 四、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儒、释、道相补充的文化特征。三家均主张人与自然建立密切的关系.儒家重仕途经济,积极进取,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士人得志,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仕途失意,多归隐田园,浪迹江湖或遁迹山林,深入大化之中,以大自然为其归宿。释教则主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将自然实体与个人玄想世界相统一。道家则提倡“清静无为,回顾自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庄周梦蝶,分不清自然之蝶和自身所化之蝶,使本体与自然融合。中国人一直把自己视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息息相通,这种自然观构成了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及室内设计的基本思想,如中国园林就是一种把自然之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的环境空间,人工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与环境的关系处于不同的层面上,在前工业社会,由于受到自然条件与技术能力的制约,人们被动地、潜意识地改造了自然生存的环境,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存的物质财富,技术力量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增强了人们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的信心,在社会进步的同时,相应也带来了负面效应,自然资源迅速消耗,环境日益破坏,人类生存的基础受到了威胁。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预料到的问题:人口恶性膨胀、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性的淡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到了后工业杜会,这些日益严重的问题迫使人们反思人类的发展历史,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被人们普遍认同,人与环境开始逐步向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把自然还给人,把人还给自己”,这成为人们的理想和目标。在现代中国,亦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既然有了前车之鉴,我们能否避免西方国家那样因工业发展给生存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不应再盲目地追从西方,而应正确对待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悉心爱护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走我们自己的发展之路,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创造新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 环境艺术论文: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传统元素 认知心理学 现代环境 艺术设计 论文摘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已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大量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设计界中暂露头角,加深了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如何有效地运用中国的传统元素来做设计,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之服务于现代人,成为现在设计研究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笔者持着学习和探讨的态度,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己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一、认知心理学与现代设计 1.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在这个系统模式中,记忆系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在记忆系统回忆和再认的过程中,存在对于先前的信息和经验重组和创新,因而,这个过程对在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设计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2.记忆系统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曾经提出过:“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在艺术设计一中,我们所得出的新的视觉形象都和我们记忆系统中的经验有关,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记忆系统中的经验和信息的视觉形式进行复制和重组。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这样认为,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不同记忆类别的元素信息进行提取、重建或者重组,通过创造性思维将信息编码输出,用产品的形式或者视觉形式反映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如何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元素重建或者重组?我们应该首先存储或者理解传统元素,才能更好地驾驭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正确应用。 二、中国元素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形态的应用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而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意识形态进行了物质化,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其视觉形态的运用。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进行设计,重点在于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来表达某种志趣、情感和思想;或是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具体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复制和仿制。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如色彩、造型以及纹样,遵循原有结构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采用“传统外观,现代结构”或者“现代外观,传统结构”等方式,与现代事物相结a e进行重组和重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视觉形态的一种借用,并非机械的照搬,而是要运用现代事物作为载体,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 由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卢昊悉心设计的中国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跑车就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中西合璧的最好例子。卢昊用现代创意的手法将中国古典元素—宋代哥窑开片瓷器式的纹理通过手工漆绘形式在车身上。方向盘点火按钮上“启动”和转速表上“零一十”的字样,均采用中国书法篆体。将中国元素和西方现代事物完美结合在一起。 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这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的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的精华,寻到东西方文化的接合点,再有效的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转化处理典型的例子:设计师将古典的“塔型”结构运用到一个现代的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中,没有将中国塔形生硬的放大,但整个建筑的比例是与中国塔形美学比例和力学是相吻合的。建筑师将中国传统的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原点,将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建筑的精神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构造手段表现出来。 3.透过文化元素表象寻求思想根源。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寻求构思源泉,推陈出新。吴良墉先生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它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 孔子研究院的园林设计采用的方式是古代的“书院”方式,构思精巧,布局严谨。设计中在建筑的北面堆土以象征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征案山,同时建筑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龙,前面的小沂河正对应风水中的“金带环抱”,整个布局体现了传统的文化观,也气和了传统的风水说要求建筑的选址负阴抱阳,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个设计还运用提炼的传统元素,充分使用隐喻的手法,将多种古代建筑元素作为设计的原型,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 三、结语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运用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样,观者欣赏设计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了解认知过程的发生,不管是对于创作还是审美欣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记忆系统中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经验,是促使我们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设计的原因。我们所处社会的文化语境充分的激活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思维,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进行重组和重建,使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不失现代感,还能符合国人的审美心理。 每一个设计师,既承载着历史也延续着历史。我们要善于将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运用到设计中来,方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环境艺术论文:论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 论文 关键词]环境 生态设计 城市环境 艺术 设计 郑东新区 [论文摘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在可持续 发展 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本的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回顾和认识所在城市中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分析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 自然 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 科学 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 经济 ,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 旅游 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 规律 ;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 交通 ……),人群交流及文化 艺术 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 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环境艺术论文:环境艺术设计形态语义之理论研究 [摘要]随着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人们对其所生活环境更加强调物质以外的功能,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审美情趣。形态语义本身抽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主观性诉求赋予了环境 艺术 设计更多的表现空间,并由此造成观赏者的心理共鸣。结合形态语义理论,运用环境艺术设计手法,进而去还原和重现设计者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关键词]形式追随功能 主观性 设计理念的再现与还原 在设计经历了形式追随功能的洗礼之后,张扬个性化基调的时代宣布到来。人,开始成为了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的需要重视的首要对象,主观性色彩越发凸显时代特征。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变得愈发困难,市场已经从产量的竞争让位给了想象力的竞争,说服力不仅只在于功能的本身,更在于物品亦或是场所给消费者带来的某种概念上的认同,标识由此上位于身份、地位、品味的代名词。环境艺术设计越发的融入了设计者的主观性意念和独创性新奇。 形态语义本身是一系列的感知和认知符号的传达,环境艺术设计形态语义实际上也就是对一系列感知和认知符号进行编码,综合色彩、造型、材质、加上空间、时间等感知因素,进而向观赏者传递特定信息。 一、环境艺术设计对非物质功能的追求 环境艺术设计独特意义在于对非物质功能的追求。人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追求更高的品味成为了必然。于是,墨子说:“食必长饱,然后求美;衣必长暖,然后求丽;居必长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 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摆脱功能唯一的局限性,根据人们的爱好而而追求更多的品质。随着人类文化与社会生产力的相应演进,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逐渐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应当摆脱原有单一的由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模式,满足人们跟多的精神功能与社会功能的要求,它要承载更多的内容,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形态语义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点。 人们更乐于由设计者为他们提供一种被赋予了主观性内涵的设计成果。环境艺术设计要求人们在对其进行感知和认知的时候,能够解读并参与到其中的理念。 二、形态语义的主观性诉求 环境艺术设计通常透过设计成果的形态在我们生活周围传递着某种语境。形态不单单让我们辨明事物的本质和功能,更能传达设计者本人所要诉说的文化内涵。 形态语义所要表达的内涵给人的第一印象最为强烈和深刻,它能突破文字与文化的局限性,传达被人类所共知的信息。形态本身就是信息传达的媒介,蕴含了设计者对世界或事物的认知、经验;加上文化的积淀,情绪的变化,使设计带有更多的偶然性和联想性,是建立在设计者本人对环境的了解和认知上的。设计者赋予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因素一旦为受众解读后,受众可以凭借自己认知的经验辨明眼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成果,进而激发主动意识将其与同类事物进行比较。 形态除了让受众去了解辨明一个物体以外,还能引导受众联想并探索形态元素或因素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或明或暗的情感世界。聪明的设计者不会客观的对这一领域进行限定,它会留给人们大量的思维空间去自我联想、自我创造、自我修饰。这比突兀的直白更加有效。“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这是基于人们以前对该事物的认知和经验各不一样。设计者的思想在人们的大脑中能够部分的被还原,此时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形态语义并没有用明确的文字去告诉人们这到底包含了什么样的内涵,它只是象征的、含蓄的、模糊的揭示了某些普遍的意义。 三、理念的再现与还原 环境 艺术 设计在创造赏心悦目的形态的同时,设计者创造的形态表情应该与人们的心理产生某种知觉上的共鸣,在高出人们理解能力的时候,应该接受人们心理的预期值。不能让使人们见到设计形态时,设计者所表达的与人们所理解的落差太大,这样的设计往往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环境艺术设计形态是以人的感受方式将设计的内在功能体现在人们感知体系中的。形态不能也不可能脱离于功能而独立于形式变化之外的。它不单单是功能被动的外在表现,更是积极地引导人们有知觉的去主动体验和把握形态本身的内在性能。设计者有意识的强调形态的形式因素和表现力,并与人们的知觉印象相吻合,已达到心理上的共鸣。设计者所力图表现的情感和诉求隐喻在形态的某些元素之中,并在观众解读还原的过程中能够再现或者部分还原设计者的初中和理念。不同的受众的自己的思维还原过程中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做出不同的判断与理解,故而其结果必然会有所不同。 四、小结 设计者把自己要表达的主观情感和理念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形态语义表现出来,人们通过形态语义表现元素还原设计者的理念并且参杂适当的联想和自我塑造,在得到功能上的满足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环境艺术论文:浅析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浅析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一、人体工程学的起源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并伴随着人类技术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完善。 二、人体工程学的涵义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关于技术和人的协调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首先是一种理念,把使用产品的人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要求产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围绕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设计技术,包括设计准则、标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这些设计技术再和特定领域的其他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就形成符合人体工学的产品,这些产品让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三、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人体尺度:8w+gl = c~ 。人体尺度,即人体在室内完成各种动作时的活动范围。设计人员要根据人体尺度来确定门的高宽度、踏步的高宽度、窗台阳台的高度、家具的尺寸及间距、楼梯平台、家内净高等室内心尺寸。 1.常用的室内尺寸如下:室内隔墙断墙体:厚度0.12m;大门:门高2.0m~2.4m,门宽0.90m~0.95m;厕所、厨房门:宽0.8m~0.9m、高1.9m~2.0m;室内窗:高1.0m,左右窗台距地面高度0.9m~1.0m;玄关:宽1.0m、墙厚0.24m;踏步:高0.15m~0.16m、长0.99m~1.15m、宽0.25m;扶手宽0.01m、扶手间距0.02m、中间的休息平台宽1.0m。 2.常用家具尺寸:(1)单人床:宽0.9m、1.05m、1.2m;长1.8m、1.86m、2.0m、2.1m;高0.35m~0.45m。(2)双人床:宽1.35m、1.5m、1.8m,长、高同上。(3)圆床:直径1.86m、2.125m、2.424m。(4)衣柜:厚度0.6m~0.65m、柜门宽度0.4m~0.65m、高度2.0m~2.2m。(5)正方型茶几:宽0.75/0.9/1.05/1.20/1.35/1.50m,高度0.33m~0.42m,但边角茶几有时稍高一些,为0.43~0.5m。(6)书桌:厚度0.45m~0.7m(0.6m最佳)、高度0.75m。(7)书架:厚度0.25~0.4m、长度0.6m~1.2m、高度1.8m~2.0m。(8)椅凳:座面高0.42m~0.44m、扶手椅内宽于0.46m。(9)餐桌:中式一般高0.75m~0.78m、西式一般高0.68m~0.72m。(10)方桌:宽1.20/0.9/0.75m。(11)抽油烟机与灶的距离:0.6m~0.8m。 四、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及作用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彼此相互依存,人是环境的主题,在理想的环境中,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来说,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于通过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正确认识,是一切环境更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进而使人与环境达到统一。 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为确定空间场所范围提供依据,为设计家具、设施提供依据、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因为影响场所空间大小、形状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的活动范围及设施的数量和尺寸。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不能忽视人体工程学,只有根据人体学设计的环境才能使环境更为舒适,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环境艺术论文: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应用关系 一、人体工程学的概念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关于技术和人的协调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首先是一种理念,把使用产品的人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要求产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围绕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设计技术,包括设计准则、标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这些设计技术再和特定领域的其他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就形成符合人体工学的产品,这些产品让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二、人体工程学的起源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并伴随着人类技术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完善。 三、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早期的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人和工程机械的关系,即人机关系。其内容有人体结构尺寸和功能尺寸,操作装置,控制盘的视觉显示,这就涉及到了心理学,人体解剖学和人体测量学等,继而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即人-环境关系,这有涉及到了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 四、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1)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2)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3)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4)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五、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动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意义上的“制约”,在设计中辩证地掌握合理的分寸。 六、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及作用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彼此相互依存,人是环境的主题,在理想的环境中,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来说,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于通过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正确认识,是一切环境更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进而使人与环境达到统一。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为确定空间场所范围提供依据,为设计家具、设施提供依据、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因为影响场所空间大小、形状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的活动范围及设施的数量和尺寸。 环境艺术论文: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设计浅析 【摘 要】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设计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优美宜人的城市居住区环境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要科学进行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创造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 环境艺术设计 一、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构成及设计理念 1.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构成 在艺术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艺术景观设计的要点。 (1)绿化。城市居住区的园艺绿化中,可将乔、灌、花、草结合,用草类塑造背景,点缀乔木、灌木、花卉,形成高低错落的绿化景观;将平面与立体结合,加强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悬挂绿化、攀爬绿化等;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在艺术设计中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等绿色景观,丰富城市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2)道路。好的道路设计可以成为城市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道路往往和路牙、路边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城市居住区最基本的艺术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曲线、宽窄和分幅、铺材、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3)驳岸。在景观艺术设计中,可巧妙设计河道驳岸,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等装饰,则可形成标志艺术景观。 (4)铺地。广场铺地在城市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艺术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艺术景观。 (5)小品。主要包括雕塑小品、园艺小品、设施小品,小品在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空间气氛的功效,成为城市居住区环境中的闪光点。 2.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设计理念 (1)自然生态原则。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城市居住区绿色艺术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原则。居民对城市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艺术景观设计要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分布、交往空间设置、艺术景观小品等方面,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城市居住区环境。 (3)因地制宜原则。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艺术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艺术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4)经济适用原则。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艺术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艺术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二、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着力点 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既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使居民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和美的享受。 1.注重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1)考虑当地风土人情特点。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因地制宜进行艺术景观设计,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 (2)考虑原有地形地貌形态。在对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 (3)考虑外部自然景观资源。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城市居住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艺术景观资源纳入到城市居住区的艺术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城市居住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 2.注重艺术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艺术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城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3.注重植物艺术景观创造的生态性 (1)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色艺术景观。点,指城市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组团绿地,是城市居住区绿色艺术景观系统中的艺术景观节点,是城市居住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线,指城市居住区中的道路艺术景观绿化、城市居住区周围的防护性绿化带;面,指城市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宅旁绿地。 (2)增加植物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中,增加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布局,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形成层次、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艺术景观。为此,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这样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长势良好,还能体现出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地方特色。 (3)立体绿化,增加城市居住区的绿化量和生态效果。加强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棚架绿化等,增加绿地面积,进一步地将绿色艺术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使绿色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互相交融、渗透,软化建筑平直的线条,使建筑与绿地形成自然过渡,减少屋顶、墙面材料的热辐射,减少局部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居住区的小气候,产生生态的环保节能效果。 科研立项:教育规划类,2009gh47/辽宁省教育厅。 环境艺术论文: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研究与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其职业要素、企业要素的融入一直是“软肋”。以地方院校的非重点专业建设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组织不能简单套用国家示范院校的高标准而盲目执行。以综合实训项目为载体,以参与设计全过程为依托,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目的的高职综合实训课程改革,在场地、项目、师资、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及由此而产生的有关实践课程体系重构,更具推广性与借鉴性,更适于地方高职院校非重点建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程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是“三段式”安排: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笔者所在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群(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装潢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等专业)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三个课程群的模块。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包括专业认知与体验、艺术写生考察、环艺设计工作室、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答辩等环节。作为主要实践环节的工作室,贯穿三个学期(第三—五学期),二个年级(大二、大三)。在全面推行工作室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出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工作室的教学组织形式(全班必修、部分选修、可跨专业选修),考核评价体系,师资的配置不足(十几个工作室同时开设,师资、场地就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等。以江浙两省高职院校来说,较为成功的艺术设计工作室运行模式有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但毕竟占少数,推广性和实效性还有待验证。反观其他众多的高职院校,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地方性院校,运行工作室模式教学碰到的第一个“瓶颈”就是师资,有实践工程经验的教师缺乏;其次是受众的学生群体面,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小班化教学组织,一般不超过20名学生;第三是工作室实践教学项目缺乏与企业的直接合作关系,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设计过程缺乏对接[1]。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核心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有住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等。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也是确保学生应知、应会,立足社会现实的根本。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特别是学校非重点建设的专业,往往由1~2位专业教师负责核心课程的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对课程的能力目标、项目选题、实施要求、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缺乏有效的规范要求,实施过程松散、片面。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在课程改革中的探索性还不够。对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核心课程并没有体现其“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作为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的“第三模块”,目前的专业实践课教学,对前一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进行有效、及时的综合、提升,对后一阶段的定岗实习、毕业设计也缺少有效的指引、过渡。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的内涵 运行工作室模式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的技能训练也通过这个特定的教学平台得以提升。而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综合实训,是以岗位群典型综合性技术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而进行的项目教学,是在学生完成单项、单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集中训练的方式,以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以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课程开发[2]。与工作室模式比较而言,综合实训课程更适用于全体学生,更有利于知识整合和技能综合,更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秉承“开放场地、开放项目、开放实施、开放教学、开放考核”的原则,基于室内设计(或景观设计)的工作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如室内设计方向,针对中小型装饰工程公司家装设计师岗位,完成“别墅装饰工程项目”(括庭院设计)的设计及施工参与的综合实训项目。教师针对企业或职业技术领域的典型设计工作,提炼出具有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实践[3]。其目的是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的完整训练,以拓宽同一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促成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初步养成,从而缩短学生到企业设计单位工作的适应期。 (一) 以实际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构建实训课程 课程主要针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设计开发开放式综合实训课程。如室内方向对应具体的需求岗位包括: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后期表现、概预算等。基于实际工作岗位细分的思路进行课程开发设计,以实际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构建课程,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着重培养学生完成一个典型住宅设计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如设计方案初步设计与决策能力、客户的沟通能力、设计图纸绘制能力、施工文件的编制能力、施工的参与及管理能力。除常规的专业能力外,学生也能获取一定的社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协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就业岗位目标,有效缩短适应期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首先面临室内和室外的择业,细分又对应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后期表现、概预算等工作岗位。通过开放式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践,学生在参与真实的设计过程中,了解了各岗位的基本职责和发展前景,近可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提供直接的感知,远可为学生职业生涯作引领,对今后的工作有了较明确的岗位认知与规划。 三、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的方案实施 以“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这一典型项目实施的过程为例,说明综合实训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总体能力目标 在住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效果图制作、材料与构造、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学习后,进行“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项目的综合实践,其目的是通过校内责任教师与校外设计公司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的设计,使学生在典型项目设计的完整工作过程中获得技能训练。这种在依次完成单项能力基础上的集中实训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技能,更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实习、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二)实训项目选题 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项目,建筑面积基本选择在200~300 m2之间。通常具有客厅、主卧室、次卧室、书房、娱乐室、客卫、主卫、厨房、地下室、庭院、屋顶阳台等典型空间。 (三)项目实训任务分解 实训任务分解的子项目内容如表1所示。 (四) 过程实施要领与规范 项目实训过程中的学习情境、教学组织过程、作业及考核安排等内容见表2。 四、以强化综合实践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从工作室到综合实训,艺术设计专业的责任教师一直在尝试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基本确立了以学校为主导,设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突破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训的诸多不足。 首先是场地,实训场地不是仅放几台电脑、陈设一些材料的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如测绘、平面方案、施工图绘制等),都可以由责任教师和设计公司协商,在施工现场由设计师指导。跟踪参与一个具体、完整的设计,对接有实力的装饰公司,比挂有多少铭牌的“人情”实训基地更有效。 其次是实训项目,改变主要依靠任课教师个人工程项目进行实训的现状(往往还缺乏典型性,与学期授课进度不同步),通过联动设计公司的设计师,紧密结合设计企业,整个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与装饰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尽可能同步(整个综合实训总课时为76课时,贯穿一个学期)。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熟悉材料和了解基本的施工工艺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难点。在综合实训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材料与构造课程的学习,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材料市场,抄绘施工图,而综合实训课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由单一材料认知到综合应用。在施工现场的阶段性同步跟踪中(实训过程中就核心技能点可多次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由公司施工图设计师现场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材料的合理选择和构造方法,重点不是创新,而是理解程度。阶段性教学或最终项目作品答辩,引入一线设计师进行指导、评价,校内责任教师 与设计公司设计师共同指导、评定,有效提升学生实训作业的质量。作为学校课程教师与公司项目设计师,对学生实训作业评价的侧重点肯定是有差异的,这是综合实训教学活动与实际设计的差距,也是学校教学质量与用人单位期望之间的差距。在课程的阶段评价及最终评定中,更多地引入、尊重公司设计师即用人单位岗位的评价标准。 最后是强化专业师资。高职校内责任教师的普遍软肋是:年轻的硕士生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程实践项目参与太少,这可以在整个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改善。只有参与具体的设计项目和具体的施工过程,教师才能与设计企业的设计师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提升自己的综合职业技能。当教师和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优秀毕业生一起投入精力,把综合实训项目做得扎实、有序时,诸多看似困难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瓶颈”问题,包括实训场地、项目、师资、教学质量评价等,自然迎刃而解。 通过综合实训的项目运行,从专业教师到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无论是意识观念,还是实践效果,自下而上都达成了一致,艺术设计专业群形成了浓厚的“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氛围。在学校新一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正式把综合实训作为一门核心实践课程,纳入了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两个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训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了能力串联、递进的关系,这是一种基于职业能力综合性递进式培养的体系构建。综合实训的前修课程为设计制图、设计速写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室内设计初步、住宅空间设计、电脑效果图、材料与构造、公共空间设计、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而后续课程是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分成室内、室外两个方向,以选修课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答辩等。相对而言,设计制图、住宅空间设计、电脑效果图、室内设计初步、材料与构造、工程预算等课程更多侧重于单项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等活动以校内课程责任教师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较封闭。综合实训课程,强调基于完整工作过程(即设计过程)的教学组织,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施工进度吻合,既对前修各课程的单项能力有了提升、综合,又为后续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加深学生对设计方向各具体岗位的认知,提升职业技能。 五、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这是综合实训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整个实训的实施过程,不是学科、课程体系的完整,而是设计过程的完整性构建,即资料收集与现场勘测、与客户业主洽谈沟通、方案初步设计、深化设计、效果图制作、工程预算、设计实施与跟踪等一般工作程序的训练,其关注的重点是保证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经验、知识、技能在结构上的系统化。责任教师或是主导者,或是企业设计师的教学协助人。在项目实施中,教师必须进行二次教学设计,既要尊重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及教学管理机制,又要考虑设计公司的工作环境及设计过程。这种融入企业生产要素,强化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带有普遍的意义,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教学的可行化选择。 环境艺术论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民间美术运用 摘要:众所周知,在中国民间艺术中民间美术是较为重要的,民间美术可以反映出中国传统民间的文化特色,在传播人民群众感情色彩中民间美术包含着固有的艺术形式。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有着相对的难度系数,突出表现在系统性特征和复杂性特征方面,在提高整体设计效率和质量时,需要使用一定的技巧及工作方法。同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想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就需要重点培养艺术设计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基于此,分析民间美术的发展背景和内涵,以及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探讨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传统民间美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应用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中,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只好让自己变得十分忙碌。数字网络不仅可以开拓人们的艺术视野,但同时文化观念和审美标准也会逐渐受到改变。当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时,却并不知道自己的根源在何处。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何其的神圣,可如今看着高楼大厦等建筑物会感到格外彷徨。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时会不由自主地把民间美术运用进去,这种设计会得到观众们的喜爱和共鸣。人们希望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风格融合起来,并唤醒出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和人文关怀。 一、民间美术的发展背景及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艺术社会工作为了能够接受全球化的视野审视,在促进文化艺术及现代文明的道路上,做了充分的准备。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不单单局限于在少数具有突出代表的作品上,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各种各样的。由于文化内涵比较深厚,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带有一定的使命感,因此,在差异上也仅仅只是表现在造型规律和其他的领域规律上面。民间美术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及当地艺术文化,通过与当地的技术、经济、人文的发展逐渐展现出来的艺术文化特色。在进行实际设计的时候,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环境设计工作,要把民间美术插入到科学应用中,民间美术在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时,可以大幅度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水平。中国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目的则是为了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是流行于日常生活的美术设计。民间美术是各个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当把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结合起来后,可以创造出艺术的文化宝库。由于民间美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根源,它不仅代表着传统艺术的语言和文化符号,也能够体现人类在劳动生活里比较简单质朴的艺术思想,因此,民间美术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当人们的生活元素开始变得丰富后,就会意识到,现实生活的另一方面则是艺术,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艺术的伟大使命赋予在社会上,而这种使命则是将社会和艺术变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办法。 二、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具体应用 (一)融入设计者的情感 现如今,全球化的经济已经成为了一体,国际化设计也逐渐受到热捧,许多国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越来越薄弱。传统民间美术走到现在,也逐渐变得微弱,虽然是有必要改变观念,但不能一味地抛弃自己所有的文化底蕴,因此,得做到同步文化观念的转变及转型。民间美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审美价值和作品价值上,还体现在造型规律和文化内涵中。民间美术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审美上也蕴含了独特的传统韵味。民间美术,它的根源是民间的乡土文化,不仅是环境艺术地域文化的承载体,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当一个地区受到经济、技术以及观念上的约束,恰好农村与城市中的热闹大相径庭,也能不被西方艺术思潮所影响,因此,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民间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在进行探索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统元素时,需要插入民间美术的精华因素。其实,在融合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时,只是融合了表层,并没有将内在的文化精神带入进去。为了能够将传统民间美术更好地融入于环境艺术设计去,需要展现环境艺术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 (二)整合自然环境与人文诉求 过去,设计师们的现代环境设计灵感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西方的社会文化,而现在的设计师为了得到更多的设计灵感,便踏上了寻根之路,为了发展能够更好,许多设计师们决定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升华,便可以吸取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欧洲进行室内装饰,为了能够让室内装饰的格局变得更有韵味,通常会在设计室内空间时会把绘画作品带入进去,恰好设计师们在设计室内装饰是也可以把中国的古代山水墨画加入设计中。随着历史的演变,民间美术也逐渐完善起来,民间美术虽然是来源于生活,可是却又高于生活,不仅展现出了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而且与现代艺术环境设计更合拍。民间美术的创作思想来自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民间美术的整体格局意识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不可估量的启发。因此,我国山水画的整体感觉也体现了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在山、水、鸟、鱼、花、木、人等一些事物中找到共生的和谐之所在。为了可以更好地达到和谐目的,需要在进行探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时,有必要整合环境和人文的诉求。 (三)区分不同的设计对象 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创作理念中,祈福、驱邪、繁衍都是不能忽视掉的,通常把“大、活、美、满”当作具体的创造理念,这种民间美术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民间美术图中还会包含较多的动植物,对各种各样的吉祥寓意中会用表号、象征和谐音等图案来展现。民间美术的作品含有许多想象力,无论是从抽象、夸张还是异形同构方面都要用不一样的装饰技巧来体现装饰上的美感,从而展示出装饰上的对称、完整、圆满等特征。民间美术应用于设计内部环境时,通常会把房屋内居室、酒店、商场大厦等建筑物当作设计对象,设计者通过不同场所的风格把民间美术融合进去,并制定出合适的设计方案。居室空间设计不仅要达到房屋构造,还要根据业主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特征进行规划,当家居设计包含着一定地域特色和室内装饰会让住户舒适度能够更良好,再带有农村的乡土气息则会带来浓厚的人情味,让住户会感觉更有归属感和亲切感。在设计室内微型景观时,可以恰当引用室内山水画进行装扮,不仅可以营造出舒适惬意的环境氛围,还可以缓解业主在工作中受到的压力,令人回到家中就能得到舒心愉快的状态。民间美术应用于设计外部环境时,通常会把居民区、高楼商厦、路边街道作为设计对象。由于外部环境属于开放性和整体布局,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更要着重展现民间美术的特征,把创作风格放在传统文化中。在购买房屋时,居民区的美观设计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小区的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会让更多住户更愿意接触户外的环境,心情也会更加愉快。时至今日,上海里的老弄堂、北京内的四合院、北京胡同都能得到大家的偏爱,因为这些建筑物已经不似曾经那样多了,所以喜欢这种本土文化设计的人也会格外珍惜这些建筑物。想要使现代城市打造地区的本土文化,则要从民间艺术中提取精华进行设计,逐步打造新型居住小区,不仅新颖别致,也会更有民族特色。 三、结语 在中国,民间美术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多样化的民间美术理念,还可以给更多现代艺术设计带来较多的艺术财富,在促进现代艺术设计工作开展的同时,也应该让民间美术资源不再流失。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还在“国际思维”国际化的进程中,人们会对自己家乡的特色慢慢失去记忆力,在高楼大厦的城市中很难找到存在的归宿感。当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出现了对民族本土化和自然主义的趋势,更能回归本土和自然的情感寄托,人们对生命情感的探寻是会永远不停歇的。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将各个地区特色与当地相关的文化元素结合起来再进行创作,这样更能体现出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作者:王鑫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环境艺术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创新技术被运用到各行各业。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图像、声音、文字、数字进行多重加工,而环境艺术设计正是对图像、文字等进行加工的过程,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的共同目标。随着人们对环境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效率和现代美感是大势所趋,本文将通过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如何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应用;研究 前言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综合门类,它包括绘图模拟软件、程序编制、信息传递等诸多技术和功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活信息的认识逐渐加快,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艺术设计正是致力于为人们提供品味生活的行业。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在信息时代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既可以加快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步伐,也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 1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项可以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等多种信息进行获得、处理、加工、存储、传播及使用的能动型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门类,其涵盖内容极其广泛,主要有显示技术、测量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因此,它具有诸多创新特点: 1.1标准化 现代信息技术标准化的特点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统一的语言表达不同事物的形状、大小等特征,使得这些事物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直接进行对比。例如,使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绘制不同的事物,人们通过图纸(电子)可以在同一比例尺下对比两者的不同。 1.2高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的特点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进行快速计算、模拟、信息传输等工作,这就使得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可以大大节省工作中用于计算、信息传输等方面的时间,进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使用Corel软件,可以实现快速的、自动化的将图片信息转化为动画信息,这正是利用率现代信息技术快速模拟和信息传输的功能。 2环境艺术设计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味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从前的环境艺术设计只要能交出满意的作品就可以满足用户的需要,而如今人们不仅要求作品质量,还要求作品的提交效率。因此,当今环境艺术设计也面临着一些问题:(1)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学科门类,它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陈列设计等多个方面。而这些分支门类的共同点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修改。因此,如果单纯使用手绘图纸,那么就会在修改或重设计中耗费大量时间。同时,设计图纸是由专业设计师完成的,用户通常无法理解图纸中设计点的含义,因此,在设计师与用户进行沟通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障碍,导致沟通不彻底影响最终的设计效果。(2)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类,其作品价值往往很高,因此这些作品值得收藏和传承。而设计图纸的存储和传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珍贵的设计图纸被丢失或损坏,那不仅是对用户的损失,对整个国家也是一种遗憾。 3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综合学科,它是通过网络技术、电信技术、计算机语言等技术实现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的统称。近年来,许多设计者开始将一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这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3.1AutoCAD等绘图软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AutoCAD等绘图软件使用的语言(测量、标注、符号、线形等)具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在绘制环境艺术作品时,设计者可以直接调用绘图软件中的语言,通过自动捕捉、自动测量,完成设计工作。这一应用一方面,可以大大节省设计者的绘图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设计作品语言表达的标准化、统一化,方便设计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3.2图像合成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图像合成技术可以将电子设计图纸合成为立体模型,并由设计者添加所需的色彩和图案。这一技术的应用,一方面用户无需任何设计经验和知识就能直观地、清楚地了解设计效果;另一方面设计设计者可以根据用户对色彩的需求快速对作品进行调整。 3.3信息存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信息存储可以将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云数据等处。这就使得艺术设计作品可以随时被调用、传播和珍藏。避免了设计作品的丢失和破损。此外,还可以很方便地调取以往的设计版本,方便进行比对和修改。3.4多媒体展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多媒体展示可以采用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展示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这不仅可以促进设计师们进行作品交流和学习,也可以让用户快速地、清晰地了解作品效果。现代新兴的AR、VR技术也为作品的展示提供了更多样的方式。 4总结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项综合技术门类,其不同的分支技术可以按需应用到不同的领域。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设计门类的代表者,开始逐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绘图软件、图像合成技术、信息存储和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为环境艺术设计解决了很多难题,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意义重大。 作者:陈娟 程柏擎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环境艺术论文:环境艺术设计BIM技术应用 【摘要】作为一个跨学科型的综合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包含了室内设计、建筑装饰、园林以及景观等多方面领域,属于无所不有的艺术。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信息模型出现了新的设计模式以及设计流程,成功的将二维图纸转换成BIM直观模型,为环境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界面。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BIM技术 1引言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辅助,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运用不同的软件实现三维建模、材料统计、三维场景实时仿真和施工图绘制等任务。然而,在实际当中,如何能够通过一个系统来实现这些过程的有效集成,以及数据统计与三维模型的有效结合,成为了一大难题。现阶段,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以计算机系统作为基础,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BIM的一种新体系结构。在BIM技术的帮助下,设计者可以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使用一致的信息,准确地模拟场景中的视图框架结构、材质属性和数据交换,也可以创建更精确的施工图。依据BIM信息管理平台来定制项目的部署和实施,信息的设计过程可以通过数据库来管理,提高不同专业设计之间缺乏集成性的特点,维护和更新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2BIM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优势 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往往是依靠AutoCAD等一些设计软件来完成二维平面垂直以及剖面图的设计,然后结合3dsMax软件制作3D效果图,这种设计方法和三维模型设计没有集成性,可视化的目的实现不了,造成它的价值不能被带到后面的施工设计和项目管理当中。目前,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BIM技术给环艺设计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可靠的方案。新的建筑信息模型具有很强大的组件库,大部分的场景、材料和设施都存储在该数据库当中,随时可以调用。BIM的数据库包括了建筑材料以及室内装饰材料的详细信息,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应用创造了更多的附加功能。该模型易于生成各种综合表格和材料表,从而使设计者可以方便地使用BIM进行工程预算。也可以基于丰富可靠的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数据,从一开始的空间规划以及进度制定,到需要改动详细图纸中设计阶段中材料成本的预算,都能够在跟其关联的地方得以显示。倘若设计者改动了平面图纸上构件某处的尺寸或者位置后,每个视图的三维双向关联以正确形式显示出来,并且其他相关图纸的网站也会自动更新。 3BIM技术 3.1BIM技术介绍 BIM技术是基于三维数字技术之上,集成与建设项目相关的信息工程数据模型,以及在设计、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数字技术。其中国际标准组织设施信息委员会为BIM设立了准确定义:BIM是一种运算方法,它是在开放的行业标准之下对设施的功能特性和物理以及相关的项目生命周期信息的计算,并为决策提供支持,能更好实现项目价值。因此,既CAD的技术发展后,BIM技术又是一中新的技术,它的应用将给多个行业带去革命性的变化。 3.2BIM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自2002年Autodesk公司首次推出Revit软件且在全世界内广泛的推行BIM的概念,使得BIM技术已逐渐的被大家接受,而且在实际的工程当中得到了应用。因此BIM技术已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关注度呈指数增长。由于BIM技术最开始起源于国外,造成国内的研究相比于国外还不够成熟。在国内,对大多数的人来说,BIM技术只是一种新鲜的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当中,具体的内涵还不能被大家详细理解。就目前来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人员主要对BIM技术的研究集中在了以下的三个方面上: (1)对BIM技术的基础理论探究,主要表现形式是将BIM技术的相关标准以学术发表的形式公开其研究成果。(2)对BIM软件解决方案的理论探究和开发BIM软件,在这些方面上的研究成果主要是BIM的软件系统开发。(3)BIM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前景的研究。主要研究是怎么将已开发出的BIM软件用于实际的工程当中,解决在实际应用当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3.3BIM技术的特点 3.3.1具有协调性特点 作为一个复杂性强的系统工程,项目协调在其过程、部门和各项目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项目的进行过程当中,如果遇到问题,管理部门应及时的组织有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集中的探讨相关问题,协商解决办法。但是对于其中的有些问题,协商也不能够得到很好解决。其中,BIM技术的应用能够合理的安排内部部件的结构,还能够实现对平面布置电梯井和其他成分的协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可协调问题的出现。 3.3.2具有可视化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传统施工图纸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施工人员靠自身想象的构造结构不但不利于整体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反而会使工期延长的程度更加严重。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BIM技术,此项技术能够显示出三维实体,直观地显示出建筑物内部的构件。也就是说,技术人员的施工可以通过BIM技术的可视化来实现,值得称道的是,项目业主还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 3.3.3具有模拟性特点 BIM技术具有模拟性,它的模拟特性不仅可以模拟建筑物的设计,而且还能够模拟现实中不可能运行的事物。最后,对建筑设计进行仿真实验是能够实现的。同时,该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控制工程造价,给施工项目和施工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环境艺术设计中BIM的三维协同设计优势 三维协同设计的优势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传统二维平面设计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很快的占据了BIM技术的重要地位。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各个专业的交流、沟通与协调,最大限度地降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因协调不顺所产生问题的概率。使用BIM信息网络平台,能够有效的扩展协同设计在建筑模型中的共享,使设计者能够在三维模型中找到可能出现的问题点,进而进行协调和沟通,为设计的快速变化、改进和有效应用提供参考。借助BIM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将以往分散的、孤立的设计数据和信息集成到一个平台上,从而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顺畅。我们通过比较传统的二维设计CAD技术和BIM技术在性能和效率方面的不同可以看出(表1),BIM技术已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结构,它的描述更真实,更准确以及更全面,有效的克服了二维技术只可想象不可直观看见的缺点,这算是技术的又一个重大的飞跃。另外,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BIM技术与三维协同设计中的优势也体现到了直观形象、易解决问题、提高设计效率、空间布局问题等方面。 5BIM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以沈阳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实例进行探究:沈阳文化艺术中心内部结构布局复杂,机电系统众多,仅仅依靠设计者经验本身确来定设计空间的可行性显然不能够满足项目的挑战。通过BIM技术的协调模式,各专业模式在建成后都会被组装成一个整体,给各专业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准确、科学的可视化方式的将电气设备,暖通,室内布置通过实际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方便专业之间的修改和确认,能成功的避免传统协同方式带来的问题,确认专业修改传统的协同方式之间的协调问题,解决困难,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以AutodeskEcotect分析工具为例,很好的分析论证了建筑性能,为室内设计方案比选以及空间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深化设计阶段的施工图纸中,AutodeskRevit系列软件与传统的AutoCAD平台连接,从而设计出更深入的模型建立、施工图的帮助以及BIM模型数据集成。在整个的过程当中,通过对AutodeskVault软件的定制,实现了对文档管理和过程控制的全过程控制,突出了有效集成的结果,突出了BIM技术的优势。 6小结 实践证明,利用BIM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展现了技术的又一大发展,使用该三维设计方式能够很直观立体的显示图形,属于一种特别有效的手段,同时信息技术也为设计者提供了从概念设计到可视化分析、施工图设计和文档集成的环境。BIM技术是一个集设计项目于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池,也可以说它成为了数据交换的枢纽,通过开发BIM信息技术,解决了一系列的传统问题,以建立直观模型的方式完善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缺陷,有效的促进了环境艺术行业的发展。 作者:闵俊 肖大钦 单位:深圳市洪涛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艺术论文: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 摘要:个性化的室内环境可以为主人提供优质的生活享受,室内环境的设计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房屋的宜居性和审美价值的关键。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设计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和创新。因此,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幸福指数、坚持环境友好度、优化创新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在处理内部的人性化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创意思维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要求逐渐提升,对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追求要求愈加严格。室内环境的设计不仅能让人们有一个更好更舒适的生活生产空间,同时能带给人们更加愉悦的个性体验,室内设计的创意性发展是室内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我国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历程和特征体现 室内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优化,有助于加强室内设计的发展,在当前室内环境设计中,创新思维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室内环境设计是由环境中的采光、照明和温度等因素组成的,室内各里面的颜色、构件大小等对室内环境以及人的居住心情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室内环境和居住心理环境相互影响,会造成人们敏感感触的空间层次环境。因此,设计美学的应用更能有效的适应不同人的室内环境设计要求,满足环境设计注重形体美、立体装饰的工艺美以及舒适人的心理情感。另外,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室内功能的变化和技术手法的应用应该具备鲜明的表现。主体空间和室内环境两者更新周期对比,室内环境的更新节奏应当更快,有更多活跃的设计风格。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换,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室内的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功能和艺术形式的设计水平,都需要更多的投入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应用 (一)科学性结合艺术性 现代室内环境艺术的设计,既重视安全性、舒适性、合理性、便利性等,同时对设计艺术的美感的着重程度有更高的要求,这些正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体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室内设计的创新设计以及风格更注重于合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应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对声、光、热、科学的结合设置。此外,这种科学还体现在设计风格和表现形式上,设计师应结合整体情况,通过科学的手段,明确室内环境的整体大局,使用计算机的图形显示效果,立体的展现视觉效果,精细化的表现室内设计的视觉冲击。 (二)采用不同的造型类别 室内环境一般可分为两种形式的装饰和结构造型,装饰造型强调装饰效果,能调动艺术氛围,加强艺术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在天花板、墙面增加具有独特的元素,以及加入合适的家具,以协调整体的空间造型。这一结构形式的总体框架内为模型的元素,通过美化特殊结构的手段,如遮挡、分割或对结构的调整,实现综合利用结构的变化在整体结构的有效形式,不仅满足了实际需要,同时也展示了艺术之美。 (三)室内空间设计简约派设计风格的运用 在具有创意思维的室内设计中,简约派设计风格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对空间的充分利用,在装修材料和布局上,让居住者有一种方便使用、简洁明了的入住体验,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空间运用 空间结构和分离是简约设计的最常用的技巧表达方式,它对整体配置和功能的需求,在结构方面进行了再分割,是室内环境有一定的流动感设计,让空间结构趋于简单的风格。在简明派的设计风格中,设计者更加看重的是对空间的运用,趋向于满足人们在室内的生活和生理需求,在对空间运用的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家具与地面饰材的相互搭配,吊顶、陈列品等实物的意境表达,标明了对空间的简约概念,让人们既能够随心应手的使用房间,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2.色彩运用 色彩不仅具有一定的情感意义,而且也促进了室内设计的质量,减少了室内空洞的感觉,可以改变生活的内在舒适体验,如蓝色、黄色、红色分别代表舒适、温馨、热情。简约的装饰极大的注重颜色的使用,不同颜色的材料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的纹理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满足人们对空间的要求。色彩可以体现出人的多样性格,设计师应该注意对色彩的个性化上的应用,通过不同颜色的搭配,体现出个体差异的不同,彰显身份地位、生活环境氛围、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个性。 3.装饰材料和家具运用 装饰材料具体指墙纸、地板、天花板、照明等,其体现了房间的意境。任何一种设计风格的构思表达都需要装饰材料,通过不同的装饰材料的不同外观以及功能,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室内设计风格,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极简主义风格的设计中,要利用好每一种材料,就需要对不同空间的色彩掌握一定的搭配技巧,给人一种更舒适的室内环境体验。同时在协调组合家具和装饰材料的使用上,要表达出一致的色彩表现,在满足家居功能要求的同时,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更多选择单色空间色彩的家具布置,减少杂乱感,使得整个房间显得含蓄、简洁、高效。 4.软装饰材料的应用 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中,对软装饰材料的选择要坚持原则,确保装饰的效果得到体现。总的来说,对软装饰材料的应用应该包含以下几点:(1)软装饰材料在室内装饰中,需确保原色的搭配次序,在确保室内设计整体效果突出的情况上,着重体现设计的主体表达,避免多个主体材料造成艺术设计的创意点得不到彰显,对主要材料与辅助材料的搭配要分清主次关系。(2)协调性原则。软装饰材料选用的基础要结合室内其他事物的协调性,保证搭配的统一性。装饰的选择、色彩,都必须确保在学科适应装饰有机装置中,构建一个和谐、自然的视觉效果。(3)联想原则。在室内装饰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联想和想象,体现室内事物的多重意境,特别是在对软装饰材料的选择上,应更多地体现多种事物的联系性,提高入住者的更深层次的意境享受。(4)装饰简洁原则。要有一个新鲜简单的风格主体。蛮子生存利益和生活习惯,以创造最佳的内部环境。 5.室外自然色引入到室内环境的应用 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与外界环境相融合、统一、协调,自然界中有很多元素是非常适合运用到室内环境塑造中的,例如草坪、花卉、石头等。设计师通过在室内运用自然色彩,达到点缀室内空间环境效果的作用,让人们可以在室内享受到自然色彩给人带来的舒适和安逸之感。 6.设计照明灯的应用 在室内设计方面,照明的设计特别重要。光感能给人一种直观的视觉体验和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更进一步发挥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作用,这点是选择家具、材料设计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每个人对光线喜爱程度各不相同,有的人喜欢充足的光线,有的人偏爱暖色系的光线,在室内环境里,光线能够在无障碍情况下自由的穿梭,将所有的呆板和空洞都带走,亲近大自然。在白天黑夜的交替下,光线进行相应的变化,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散发的光晕各不相同,极具符合环境设计的舒适感、美好感。在进行创意照明设计时,可适当的选择人工光源代替自然光,尽量少选用款式复杂、光色多变的花式吊灯,给人繁杂的体验。 三、结语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首要是个性创意,表达室内设计的独特思想,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居住者实际感受的包容性,包括居住者的视觉感受、居住环境质量、行动空间等。通过创意思维的表达,更具特色的体现室内设计的独特魅力,提高人们的舒适度体验。 作者:邬浩阳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环境艺术论文:茶树景观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茶树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由于其可食用以及可观赏的特殊作用,使得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突出的优势,因此本文通过论述茶树的基本特点,结合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对茶树的应用进行探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茶树作为环境设计植物的地位提升,同时也让城市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关键词: 茶树景观;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价值 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应用中,茶树的种植是非常广泛的。一般来说,茶树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以制作盆景、栽培行道树以及创意景观的方式为主,以艺术和美学的融合来展现茶树本身的美学价值;同时茶叶作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饮品,具有食用价值。我国从丝绸之路开始就将茶叶销往海外,是茶的故乡,所以我国对于茶树的研究和使用也是最先进、最全面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代表的茶,在被用作茶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也将表现出不同的文化魅力。所以,要重视茶树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用。 1茶树的基本特点 1.1品种丰富多彩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种茶的国家,因此我国的茶文化也伴随着历史的沉淀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由于我国种茶历史悠久,因此对于茶叶种植的研究也走在世界前列,我国特殊的地域环境导致我国茶树的品种繁多。且按照不同级别的划分有不同的种类。而对茶树种类进行简单分类的话,其类目数量可以达到一百多种。根据茶树的植物属性,将其分为乔木型茶树(即历史上最早种植的茶树品种)、小乔木型茶树和灌木型茶树。 1.2茶树容易改造 茶树不同于其他植物的突出优势就是其易于修剪,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可以随意对茶树进行修剪来改变其生长形状,这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我们可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利用茶树的“可塑性强”这一特点来对其形状进行随意改变,从而满足城市绿化以及美观的不同需求。对茶树的形状进行创造性修剪可以增加城市的美感,同时,通过对茶树进行修剪还可以表现出茶树本身的美,让市民闻到茶树的清香,产生愉悦的情绪。 1.3花叶繁茂 茶树的另一优势是没有枯萎的时节,一年四季都是枝繁叶茂的状态,其他城市景观植被都存在着花季和落叶的时节,而茶树却是冬天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冬天的单调增加一抹新鲜的绿意。茶树让人感受到生命力的顽强,给人愉悦的快感,可以让人在冬天也感受到活力,虽然没有牡丹玫瑰般美得那么绚烂,但是依然是人们心中最清新的所在。而在炎热的夏季,茶树散发出的淡淡茶香是其他花香无法比拟的,那种清新的气息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2高效栽培茶树的方法 2.1准备茶树种苗 茶树培育一般有两种模式,主要包括有性培育和无性培育两种。其中,“有性培育”主要是种植茶籽来收获小茶苗;“无性培育”就是在原有的茶树上进行压条扦插,进行培育之后长成小茶苗。不难看出,有性培育的方式更为简单,操作起来也没有技术上的困难,因此可以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加以普及。霜降后,就可以收获茶籽了。先将茶树上面的茶果采摘,然后将其平铺在地面上晾晒风干,使得茶果的壳自动开裂将茶籽脱落出来,获得茶籽之后就可以进行有性培育了。与种植其他植物一样,在种植茶籽之前,一定要对茶籽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筛选,挑选质量上等的茶籽进行播种,否则可能会导致种子无法发芽的情况。茶籽的播种方式一般是直接播种,埋藏深度在3-5cm之间为最佳,茶籽在来年春天就会发芽。 2.2茶树定型修剪 茶树的定型修剪是有严格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流程的。首先,要确定茶树是否满足修剪条件,当小茶苗的高度达到30cm以上时才可以进行修剪,如果高度未达标则需要推迟修剪时间,否则会影响到小茶苗的健康生长。其次,要明确对小茶苗的修剪程度,一般来所,第一次进行修剪时,应将小茶苗的高度修剪至18cm左右。再次,修剪时间的选择,对小茶苗进行首次修剪之后,一定要在第二年的春天进行二次修剪,且修剪的高度要比第一次的剪口高15cm左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小茶苗生长状况好,长度提前达标,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将二次修剪的时间适当提前,以符合其正常的生长规律。最后,在修剪过程中要重视可持续发展,适当保留茶树外侧的芽,给外枝一定的生长空间,为无性培育做准备。第三次修剪与第二次修剪一样也是在原剪口的基础上增加15cm的高度即可。 2.3病虫害防治 我国气候环境复杂,茶树种类多种多样,因此也导致我国茶树的病虫害问题较为严重。我们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首要的原则就是要关注茶叶的饮用价值,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尽量保证茶叶的绿色无公害。在具体的病虫害护理中,可以使用生物治理的方法,利用生物链来进行治理,通过保护害虫天敌的方式来实现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除害,不但可以保证茶叶的绿色安全,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约治理的成本。当然在治理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农业防治。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为主要目标,通过构建不利于病虫害生长环境的方式来控制病虫害,可以通过将播种间隙变小、定期修剪以及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方式实现病虫害的治理。 3城市景观设计中茶树的应用 3.1制作成盆景 盆景植物的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耐荫能力和再生能力。而在这一方面其他的植物都没有茶树符合标准,茶树耐荫能力和再生能力都非常符合制作盆景的要求,所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常常使用盆景的方式来栽培茶树。但是由于茶树具有喜酸厌碱的特点,因此制作盆景时需要对土壤的条件进行严格掌控。一般来说,茶树的老桩和小茶苗都可以制作成盆景植物。由于茶苗较为柔软且形状各异等特点导致其制作盆景需要花费比老桩更多的时间,同时也要耗费更多培育者的精力。而老茶树桩资源丰富,我们只需要结合城市景观设计的需求对其进行简单的修剪就可以制作成盆景,且老桩修剪后的树叶还可以被制作成茶叶,一举两得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3.2栽培行道树 行道树的种植对植物的遮阳、美化要求都比较高。而乔木型茶树枝干粗壮,枝叶高度也符合遮阳要求,同时茶树的枝叶繁茂也起到了很好的遮阳效果,并且茶树的树干挺拔极具美感,枝叶可塑性高,四季常青,是很好的行道树植物。茶树的花季是秋季或冬季,为枯燥的冬天注入了勃勃生机。 3.3创意型修剪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的不仅要美化城市环境,还要体现艺术设计的目的。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城市实际与设计的美感来进行,而城市景观设计中美感的主要担当就是植物设计。将茶树作为城市景观植物是很好的创意,但是要想兼具美学价值,就要对茶树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剪。由于茶树的可塑性较强,因此改变茶树造型很容易,但是要注意在修剪中保持良好的审美眼光,可以在形状上不断突破创新,利用茶树的优势改变原有的方方正正的城市景观版图,为城市的景观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其次还可以利用茶树来进行景观布局上的创新,除了日常的城市名字或者字体的布局之外,还可以将布局设计得更为艺术化,比如将其布局成一件艺术画作等等。因此,茶树作为城市景观的主要植物是必然趋势。 4茶树多元化的价值 4.1中国茶文化价值 中国的种茶历史悠久,且中国也是最早开始饮茶的国家,茶树在我国的使用价值是来自多方面的,茶树可以用作木材,茶叶可以泡茶饮用,茶树还可以观赏等都是其多元化价值的体现,而这也构成了我国独一无二的茶文化。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密不可分。茶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一方面,喝茶是一种非常儒雅的行为,既可以锻炼人的耐心,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我国精神文明社会的构建。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茶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可以带给人们更加健康的生活理念。且茶树作为景观应用于我国城市景观设计中,为我国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最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与国外交流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交流方式之一,通过茶文化可以进一步展现了我国的国家文化与国家魅力,增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4.2茶叶的功效 科学调查表明,茶叶中含有大量的有助于人体健康的化学成分,主要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这些物质对人体的新陈代谢都有很好的作用。茶叶通过水的浸泡来释放出营养元素,人们通过饮用茶水将这些营养元素吸收进身体中,进而有效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所以茶叶对人的健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适当饮用茶水有助于身体健康,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饮茶还有助于降低血脂的功效。再者,茶是杀菌利器,可以消除口臭的尴尬。因此我们说,茶叶是人健康的重要保证。 4.3茶树赏美的艺术价值 茶树的茎通常形状奇特,茶树的叶质也很有特点,叶质、纹路形状等都不尽相同,且茶树的颜色也是种类繁多。茶树花也具有观赏价值,茶树花的花期较长,一般盛开在叶腋间,颜色以白色居多,也有粉红色和红色,且茶树开花的花朵数量极多,因此极具观赏价值。所以,将茶树作为城市景观植物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且设计者还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将茶树分成许多不同的种类,其次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修剪,满足不同的观赏需求。 作者:李娅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艺术论文:可持续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影响 摘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就驱使着环境艺术设计要更加注重生态问题。然而传统的设计课程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改革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以具体措施详细描述其改革手段。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改革 1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纳入设计学院的本质原则中 其旨在统筹设计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环境,以此来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同时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众所周知,环境艺术设计的一条重要设计观原则就是坚持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原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关键。在设计教育中始终坚持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内涵是告诫老师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帮助其形成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在环境设计教育中,学生应该自觉意识到:对于一间合格的房屋室内设计来说,风格及品味只是设计的参考,其最该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要针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景观设计来说,设计者必须多方位考察设计地的全方面指标,而不是纸上谈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和普及,意味着环境艺术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人工设计和环境发展的综合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整合专业内容,改进原有工程专业 在我国,注重形式主义、忽略科学技术的现象长期影响着环境艺术课程的发展。即使几经变革,弊端依旧存在。由于相关部门没有给予一定的关注,导致教育机构纵然创办系列课程,也因为实践理论的缺乏而让学生的认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之所以逐渐丧失对环境艺术可持续理念的发展和开拓,其根本原因在于此类技术课和设计课不符。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综合改革。一般来说,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是将生态相关教育思想广泛传播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环境意识。其二是以相关性的工程课程为引导,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事例中的设计原则和方案,以便更好的应用。其三主要注意学生的设计表达,要培养其生态设计的总体观念,进一步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以开放式教学代替传统设计课教学 传统的设计课堂一直保持着上课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老师的传授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在这样的模式下,设计课老师只是单纯的把相关理论知识和自身经验传授给学生,而缺乏技术类老师的从旁辅导,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不能按预期效果应用。在我们看来,环境设计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本质就是一种新式技术。所以,要想改变设计课现状,就应该以开放式教学代替传统设计课教学,形成以专业课老师为中心,其他技术课老师综合指导的教学模式。比方说,在设计命题的选择上,可以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设计房屋再利用、重要场地的维护、清洁能源的利用等命题。学生如需完成这些开题,就要经历多个环节,诸如:实际考察,综合整理归纳,规划布局,设计要点,技术措施等。以上种种,都对学生的生态意识养成起着不小的作用。再比如,在设计任务的选定时,要明确指导学生拥有节能环保意识,同时也不能忽略技术层面问题。在必要的情况下,学校可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进行疑难解答。最重要的是,学校要强化设计项目走进课堂的原则。对学校来说,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可联合设计院、设计组织,通过与他们的协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真正学有所用。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自觉发现设计中存在的要点,诸如理念、方案、技术、手段等。这就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实践,为他们提供社会的第一步。同时结合学校和老师的经验指导以及理念拓展,不断丰富自身阅历,在提高自我的同时,学以致用。总的来说,环境艺术教育作为一类涉及生态问题的专业,与国家的生态建设息息相关。这就要求环境艺术教育必须始终秉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国家培养专业能力强,原则理念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和理念,在批判继承中不断发展。 作者:周薇 黄炼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系 环境艺术论文: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软件教学探究 摘要: 高职院校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从而更加顺利地走入工作岗位。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教学研究 1环境艺术专业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从课程设置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与空间、体块关系打交道的专业,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必然成为成为专业教学的主体,由于三维设计软件的使用一直被认为处于行业项目工作流程的后期,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将三维软件教学放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的末期,前期的空间训练仅有立体构成或空间设计课,中间阶段的空间训练不足。从另一方面看,一部分学生在掌握三维设计软件以后,没有很好地运用设计思维,缺乏必要的美学素养而无法完成一件符合设计要求的空间作业。最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自主性,三维软件教学的连续性与逻辑性非常强,课内稍有懈怠将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也导致一部分学生中途放弃了学习。 2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1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是表达设计方案最有效的手段 学生在表达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案的手段主要有语言、文字、图片、三维模型等,毫无疑问,通过三维技术表现设计方案是最有效的。在教学中,学生在设计项目的初期搜集许多素材,手绘许多草案,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认真态度和做好这个项目的决心,但由于三维效果表现不理想或者缺乏三维表现,导致最终方案表述接受程度不高,整个方案评价低于预期,这是非常可惜的。 2.2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是职业技能的必要要求 具备一定的三维软件技能是进入设计行业后参与设计项目的必备能力。现代科技的成熟与进步,三维技术已经接入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各个环节,不仅方案表现、造型结构的完善与合理性、抗风、抗震、承重等力学问题、关键节点的施工技术仿真演示等,都需要计算机三维技术的配合。 2.3掌握计算机三维辅助技术为今后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 目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数毕业生的职业定位为设计师助理,设计师助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使用设计软件进行绘图,而且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具备基本的软件绘图能力已经不具备竞争力,三维软件的制作能力也许会成为学生的重要生存手段。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三维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如三维环游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等,具备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能力也为今后职业生涯生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前期教学引导非常重要 三维设计软件比较庞大,兼顾建模、材质与灯光、动画、渲染输出等多方面的功能,繁琐而复杂的操作命令让学生望而生畏,还未开始就心生畏惧,这样是不可能学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三维软件的不少功能完全用不到。只需要掌握软件中的一小部分,就能满足岗位能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前期耐心引导,通过操作演示和分析阐述,逐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里。 3.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而非技术训练 可在每一步骤单元或技法讲解后,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布置2份作业,一是模仿式练习,所有同学必须完成,二是课程学习拓展练习,可要求学习情况较好的同学完成,这样有助于促进思考,让学生领悟到学习方法。虽然技术和操作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最关键内容,但绝对不是全部,在教学中,应该将技术与操作融合到对思维和创作的培养中去。 3.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传统的计算机设计软件教学手段是先讲命令,再做案例,每个步骤都是教师先演示,学生跟着做,在软件学习初期,这种教学方法效果明显,但整个课程都是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做教师范例。目前流行于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入软件教学课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多方考核来改变教师讲、学生做的学习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总之,计算机三维辅助技术是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职业必须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三维软件技术教学一定要围绕社会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教学引导,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逐步改革教学方法,探讨合理的教改途径,提升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三维软件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浩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微格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从微格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入手,阐述了微格教学模式的涵义及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基本步骤;并以《员工招聘与配置》专业课教学为例,论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对微格教学模式的实施思路。 关键词: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 一、微格教学模式的涵义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在我国又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主要是利用采用摄、 录像技术进行实时录像,并通过录像重放,系统、高效地培养高质量教师、提高教学技能训练而设计的一种短小精悍的训练模式。 笔者所说的“微格教学模式”并不是指“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而是指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运用微格教学的模式来开展,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微格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步骤 微格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全面整合的要求来确定微格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保证了大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这个模式可以分为七个步骤: 1.教师做好课程教学的前期调查和准备工作。首先要调查包括教学班上学生拥有的电子产品及资源环境如何保证这种微格教学的开展;其次了解学生前期的学过的内容,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和计算机软件的运用程度,学生经常运用的网络小软件有哪些(比如视频制作软件、图片处理软件等),对常见的腾讯、微博、电邮等的实用是否熟悉。 2.教师根据课程拟定微格教学的内容和实施方案。这一步最为关键,它是保证顺利实施的保障。在人力资源专业中,笔者认为是以小组形式开展,3-6人为一组,通过合作,完成小组任务。教师首先是对内容的选定,内容是否是学生能把握的,内容的取舍是否合适,保证学生在10分钟内很好的呈现;其次就是小组人员搭配的安排。 3.学生准备阶段。主要包括资料的整理、设备准备、小组任务的分配、学生实施的方案。学生拟定试教方案,包括试教人、地点、训练项目、目标、过程开展步骤、需要哪些配合、采取什么样的摄影方式等。 4.学生实施预录像阶段。对学生的录像阶段设备调试,功能的实用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试教人的需求与特点来录制录像,尽可能的全面体现试教人整个的教学过程。 5.师生评议阶段。由试教主体、教师、小组成员,集体观看。对媒体的选择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适当, 媒体应用是否熟练, 应用媒体后教学效果是否明显等都应成为反馈评价的主要内容,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建设性的评价。 6.学生正式录像。这一步主要是让每个学生在第一次预录像阶段是会出现各种状况,在第二次了正式录像过程中,根据第一次的经验完善整个实施方案。 7.师生再评议。结合两次录像的过程来适当探索已经实践过的知识技能的优化组合。这样,在整堂课的微格教学实践中才能灵活运用、自如安排,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三、微格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体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对微格教学模式的实施思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管理技术两大模块。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方面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社会保障理论、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在人力资源实践管理技术方面的学习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的招聘与配置、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几大模块。每一门课程的知识部分都可以采取授课形式在课堂内完成;实践技术部分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等方法来完成。 2.以《员工招聘与配置》专业课教学为例。《员工招聘与配置》按照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要求把优秀、合适的人招聘进企业,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常用的招聘方法有:招聘面试情景模拟、心理测试、劳动技能测试。在日常教学中,《员工招聘与配置》的知识部分可以选取招聘渠道,招聘需求等内容采取5-10分钟,讲课形式来开展,主要是完成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撰写实施方案,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员工招聘与配置》的实践部分,可以说是采取模拟与讲授结合,或者选取单个的小知识点来开展。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仅通过狭义的微格教学模式很 难完成诸如面试模拟的项目,在这里又会结合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开展。究竟如何来实现呢?教师在安排内容时一定要细分,细分后学生会具体针对自己的内容下去设计内容,而且每个环节尽量连贯进行。见下表: 3.微格教学模式实践中注意的事项。(1)课程内容的任务的分配和前期辅导尤为关键,注意教学任务分配和教学时间的灵活安排,结合学生的课外时间,并让学生形成一个合作小组完成一个项目,记录完成项目的全过程。(2)教师的设计的主题忌宽泛,前期辅导跟进工作非常重要。主要是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演讲从材料收集、课件准备以及演讲技巧等的重要性,同时及时调整心态,时间把控等等都要有细节交流;同时了解学生拥有的可以开展微格教学的条件及学生具备的能力,在以小组完成主体时,要特别协调学生的资源组合。(3)评价环节很重要。在评价过程中,他们集“评价对象”、“自我评价者”和“他人评价者”为一身,既要接受他人评价,也要进行自我评价,还要对他人进行评价。他们可以为评价结果进行辩解,在评价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得出共同认可的评价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当代大学生必修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未来工作的岗位胜任力。非管理类专业学习此门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差异性。文章在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非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开设理由出发,按需设置优化课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优化和改革教学方法,以期对非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素质全面型,不仅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知识,还应对社会实践有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准毕业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求职技巧,“求职众生相”屡见不鲜。初入职场,从未规划过职业生涯,履行岗位职责不尽人意,难以适应职场。在高校尤其是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忽视人文社科类学习,对认识社会和就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而人力资源管理正是高校为让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而开设的课程,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参加工作后都会遇到诸如签订劳动合同、薪酬关系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它不仅能够帮助了解招聘单位的组织构架、薪酬福利、绩效考核、劳动关系,而且能指引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更有效地找准工作、适应工作、胜任工作。然而,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实践性 人力资源管理与纯理论课程的性质不同,它是管理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实践是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基础,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形成又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在于是否能指导人力资源实践,而此门课程的教学设置是否科学,决定了是否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二)普知性 当今人才竞争趋于全球化,组织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知识结构的精英,诸多人通过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提升职场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基于社会实践总结而出,不少人虽有兴趣关注,却是一知半解,无法系统地掌握应用。为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应对经验加以抽象,理论联系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的普知率。 (三)多学科性 人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应用的多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由社会实践总结而出,它来自于多个学科,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理论,正是以上学科与理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 二、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入门慢,教学目标缺乏特殊性 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往往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方案及知识结构熟悉,接触到人力资源管理,起初有可能对与自己不相关的知识理论产生学习疑惑,认为该课程与自身专业无联系。与教授管理类专业学生不同,非管理类专业的特殊性与此课程的应用实践性决定了必须与非管理类学生专业背景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操作欠缺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摆脱单纯的理论讲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模块,比如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绩效、薪酬、培训等,简单易懂,由老师带领案例情境的分析和判断,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大都为国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会“水土不服”,而国内案例介绍不深入,起不到案例教学应起的作用,无法让学生吸收、启发并运用。另外,实践教学安排时间少,内容单一,仅表现为论文和调研报告,学生学到的不是实践直接获得的一手知识,而是间接知识,对今后怎样有效开展工作仍很迷茫。非管理类学生教学时间仅限于课堂,任课老师大都为管理学院教师,师生之间交流时间仅限于课堂,易出现简化教学内容、降低要求的情况。 (三)评价形式单一,缺乏激励性的考评方式 课程考评方式传统,即以出勤率为主的平时成绩和以卷面成绩为主的期末成绩,两者各占相应比例组成考评方式。虽能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度,却无法测试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过于死板的考试方式弱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出勤率,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是基本能力,但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却无从考量。 三、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一)课程开设理 对于非管理类专业学生,从未学习过经管课程,对企业经营管理概念模糊,所以应从课程开设理由出发,尤其是第一节课,避免用专业化、抽象化的词语,转通俗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让学生易懂、易记。例如,请学生谈谈开设这门课程的理由是什么?通过同学们的各抒己见,建立起管理类专业教师与非管理类专业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结合今后每个人都会遇到职场上的招聘、绩效、培训、薪酬等问题阐述,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把握企业的组织构架、明确岗位职责,以及在出现各类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时,如何针对性地解决。总之,第一节课告知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关系,激发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 非管理类专业此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求职能力和未来工作岗位的胜任力,培养学生成为各个专业领域中的有效管理者,而非人力资源管理专员。教师设置教学内容时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尤其是针对各专业发展现状及其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例如,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农村三大出路之一,那么当今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紧缺问题如何解决? (三)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直观且互动性强,通过演示操作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非管理类专业学生,难免会觉得招聘、培训、绩效、薪酬、职业生涯等理论知识抽象和枯燥,利用影音视频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授招聘时,可以给学生播放《非你莫属》、《职来职往》、《就等你来》、等关于招聘与面试的电视片段,提醒学生观察应聘者和面试考官的言谈举止,并让学生对应聘者的表现分析和评价,再将之与视频中专家的分析和评价进行对比,为毕业后应聘面试做好充足的准备。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学生在已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选择代表性强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诊断案例、找出解决方案,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特别是非管理类专业学生,适当的案例讨论,符合学习过程由感性到抽象、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律。第一,引入教学重点时,采用小型专题案例,不管是就业者还是管理者,今后都会遇到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思考;第二,引入争议型案例可加深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第三,在整个课程结束或部分章节结束后,采用综合型案例,有助于学生系统把握知识体系和全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均为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能够让学生逐渐归纳出知识脉络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巧。 3.情境模拟教学 情境模拟教学是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通过丰富多样的角色扮演,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实践活动模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教学效果。例如招聘章节,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第一步,小组拟定所招聘的职位,撰写岗位职责和工作说明书;第二步,设计招聘广告,选择招聘渠道和平台;第三步,设计面试的题目和评分表;第四步,招聘面试,学生既要在本组内充当招聘人员,也要被教师随机分配至其他组充当应聘者。面试情境模拟完成后,双方发表体会,招聘方同学认为,在员工招聘时要熟悉公司的历史背景、价值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招聘标准,用人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加强沟通;应聘方同学认为,要了解招聘单位的岗位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分析自己应聘此职位的优势。情境模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小组分工又决定了所有组员必须相互支持和配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四)改进考评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成绩的评定,应改变普通课程考评方式,加大平时学习及实践课程中的表现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之前提到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团队,那么对每个团队的考评就可分为现场知识汇报效果、小组评估报告、课程资料等学习成果。另外结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讨论发言等,这些均可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而期末卷面成绩占50%,这样一方面保证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在非管理类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原则,适当运用如上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开拓学生思维,教师教学方法推陈出新,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态势。 作者:杜宇 李楠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内容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提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比较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样才有能力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关难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对提高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内各高校对人力资源专业的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实践与实训等内容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作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起步更晚。而且,与本科层次的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职业性和教学为主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特点,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必须考虑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随着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日趋复杂和竞争能力的日益提升,企业更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因此,通过企业需求和本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 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时,依然偏重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环节。即使学校设置了实践操作课程,但是由于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实践操作的比例要求,所以导致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实践课程设计的随意性较大,使得课模拟训练、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课程实践标准中的要求。有些教师甚至没有设计实践操作的内容。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满足教学要求,而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到相关技能。 (二)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滞后。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学校建立相应的专业实验室。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普遍缺乏良好的专业化实践环境。例如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实验室;没有配备相关的实训操作软件;没有开展员工招聘和心理技能测试实验等等。这就使得该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前不会操作,有些甚至没有接触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软件。从而造成他们到实际工作中束手无策,所以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一个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合作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利益分配。由于合作意识和利益问题等原因,目前比较少的企业能够接受和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主要原因:第一,由于学生数量比较多,以及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加上企业都处于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压力大、任务重等原因,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第二,由于学生是学习生身份,实习时间可能比较短,企业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对学生的指导也往往流于形式。实习生很难接触到专业工作的完整流程和参与具体业务工作,所以学生很难达到实践的目的。 (四)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应该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和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更看重教师的学历,学历越高越占优势。虽然他们学历较高,但是他们缺乏相关岗位的工作经验,没有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经历,这样会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实践和实训课程时,显得“功底”不足。因此,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展现课程实践环节,更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获得实践技能。 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的方式,根据企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通过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讨论,设计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避免高职毕业生出现理论知识不及本科生,但操作能力不及中职生的尴尬局面。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培养基本技能入手,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建设,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的需求为依据,全面发展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能力,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专业管理人才。该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在专业实验室进行,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分析测试、劳动强度测试、工作疲劳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等。在人员招聘、开发和培训、人员测评、薪酬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创设各模块的工作情境,模拟实训,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感情认识,强化学生的情感,以达增强记忆的目的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专业技能训练通常安排学生在学完每门专业课后进行,并且由教师预先提供企业背景和岗位等相关资料,然后学生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和训练学生对人力资源各个环节信息的获取,并且进行协调与发展,使得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该专业的应用技能和操作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在实验室及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以学科竞赛、相关软件操作与训练、企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为主,让学生在参加实际工作中如何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技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 为了顺利开展实践教学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应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实训室,而不是生搬硬套高校技能实训室。同时还要配备操作性强、生动形象的技能软件,比如ERP沙盘、HRM沙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人事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教学软件。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都能在实训室进行模拟操作和实验教学。通过模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专业问题能力。因此,学生还积累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经验,增强就业能力,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针对人力资源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领导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意识,保持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联系。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健全和强化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制订校企合作计划,确定校企合作细节,明确校企合作职责;第二,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和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平衡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企业,学校应该尽量为企业创造利益,为企业提供相关的理论或技术支持、解决难题。对于学校老师,学校应该在课程开发工作中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第三,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在确保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扩展校企合作资源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例如课题研讨、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和兼职授课、学校专家到企业指导工作和解决难题等形式。第四,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这样企业可以为学校的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提出要求,明确培养方向,从而使得学校的课程体系尽量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且保证学校的课程开发与行业人才变化的要求得到同步发展。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从而保证实践课程开发的质量。 (四)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非常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要有一定的学历和必要的专业背景外,还应该要求应聘人员具有相应的企业工作经历,例如要求应聘人员具备3年或以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经历,熟悉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和相关软件的操作;第二,要求教师在寒暑假去企业实践工作,培养理论和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第三,学校可以去企业聘任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担任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实训等工作,这样就保证了课程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四、结语 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专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制定实践活动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实验室、拓展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这些都需要进行深人的探讨并付诸实现。 作者:孔美婵 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组织生产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同时对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全国很多高校纷纷成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都存在许多不足,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又是一门应用型和操作型很强的学科,使得该专业的毕业生从大学校园迈入职场时,出现操作技能不强、实践经验缺乏等现象。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一项重大改革。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一)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十二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着重提升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只有提高该专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人力资源几大模块,如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甄选、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等,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参加相应的实践环节,通过亲身经历、亲身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虽然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大,但也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进入企业无法马上开展工作,还需投入一定的培训经费用于新员工的技能培训。而矛盾的根源则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操作能力的实训课程开设太少,导致学生普遍就业能力不强,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加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实践,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书撰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三)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作为专业教师,也应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技能,投身于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具体而言,首先,需改变教学理念,认识到实践性教学对于专业、学校、学生的重要意义。其次,需结合专业和课程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应增加视频教学、案例讨论分析、小组讨论、文件筐游戏、角色扮演等。最后,专业教师还需走出校园,下到企业参观实习、实践锻炼,提升个人专业技能,以便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完善 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致使在制定或修改教学大纲时,设置课时和课程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出发点。有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仅占总课时的10%左右,部分学校甚至削减到5%左右,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如美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3:1,英国为2:1。同时,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材也非常缺乏,模拟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沙盘模拟等都没有科学系统的教材作为参考。另外,也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检查监督机制,如学生校外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二)师资力量不雄厚 首先,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不外乎有两种来源:其一是由过去的行政管理专业、劳动经济学专业或是社会保障等专业转型而来,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其二是学历较高的年轻老师,他们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但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积累和企业的挂职锻炼,没有进行诸如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甄选、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实务操作。其次,由于许多高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导致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师资力量不雄厚影响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三)经费投入不充裕 部分高校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把更多的经费投入理工科实验室,对于文科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相对较少,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提供一定的图书资料和上课场所即可,使得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在进入职场之前都没有见识和学习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人事测评软件、沙盘模拟软件、绩效考核软件等,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 1.修订教学大纲,凸显实践地位。 各高校在修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大纲时,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尽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实验。 2.规范实践项目,整合实践学习。 在大学四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学习中,应根据不同学期设置不同的教学实践项目。(1)大一学年。管理实习:参观一两个典型企业,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认知实习:调研人才市场,并进行人才模拟招聘,熟悉员工招聘流程和原则等。(2)大二学年。专业软件学习:熟悉并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相关知识和操作。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社会实践,认知社会和适应社会。职业技能考证: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培训师资格证、职业生涯规划师等。(3)大三学年。专业实习:进入企业实习,熟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几大模块的实务操作。沙盘模拟实验:每组模拟一个企业,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专业技能训练:模拟招聘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处理、绩效反馈面谈、角色扮演、薪酬调查、模拟加薪等。课程设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不同企业面临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参与技能大赛:参加各种社会大赛(如模拟招聘大赛、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展示自我,超越自我,激励自我。(4)大四学年。毕业实习:找到一个具体的企业去实习,理论联系实际。 3.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实践效果。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要建立相应的评估考核制度,注重对实践教学参与过程的考核。为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客观的评价,为具有创造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也是督促其成长和锻炼的机会。 4.重视实践教学,开发实践教材。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材数量少、针对性不强等特点,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专业教师自编实践教材和讲义,以便适合实践教学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提高实践性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迫在眉睫。一般来说,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走出去”是指通过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亲身体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流程和活动,总结经验和心得体会,以便用于日常教学和学生实践指导,提升自我的专业技能,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请进来”是指可以聘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或是知名高校实践能力较强、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到校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专家讲座、实习指导、公开论文答辩、技能大赛评委等。 (三)增加实践性教学经费 稳定的经费投入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平衡理工科和文科的实践经费预算和划拨,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经费的投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添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图书教材资料和购买专业软件,引入专业实践教师或是培训在岗教师,努力改善实践性教学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满足校内校外实习实践教学的需要。从而提高该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校就业的综合实力。 作者:张世免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课探新 1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1.1传统的教育方式缺少创新 曾任美国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在其签署的《莫里尔法》中指出“:平淡时代的那些信条己经跟不上风云变幻的现实。当现实中充满了困难,我们必须勇往直前;当情况与以往如此不同时我们必须重新思索。”地方院校教育也一样,我们都知道明天不可能和今天一样,不断发展才是地方院校教育发展的硬道理,因此我国的地方院校要想达到高质量的水平就不能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而要不断创新、深入实践,所以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要进行变革。现在中国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具有很大的滞后性,还在不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甚至只是借用重点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照本宣科,丝毫没有体现地方特色,缺少针对地方院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所以这方面的开拓应成为地方院校课程建设的中心,明显突出与重点院校的特色性是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关键。 1.2不突出教育的实践性 1.2.1地方院校教育过度侧重于理论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人员需要很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因此地方性院校就要相应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是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开发的结合,而地方院校侧重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缺少实践的培养。通过学校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可塑性还是较强,但在培养过程中却存在实践性与理论性不能平衡。 1.2.2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的原因首先,大部分管理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国外,并且基础管理知识的发展也是借鉴于国外的理论,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也只参考重点院校进行设计,但在中国大环境情况下管理与国外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所谓的需要中国化的管理,并且地方院校教育应更具有对地方的针对性,现在就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汲取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大大的脱节。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趋向于私营企业,而在中国大部分私营企业管理方式不规范,这就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存在很大的不适用性。再次,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差异性,而地方院校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着同一性,这就不能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最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但由于它的特殊性的存在不便于实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包括企业的内部文件,比如,企业的薪酬制度、管理制度等,而不便于实习生去接触内部文件,这也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性的提高增加了难度。 1.3各地方院校教育人力资源专业不具特色性 在今后的10年发展中,各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是90后的一代,虽然90后的一代遭受质疑,但地方院校教育就要改正其缺点同时发展其优点,那么90后的一代就是拥有自信、抱负、个性化的一代,人力资源专业教育要立足学生的特点,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上也要突出这一方面建设。随着大量学校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问题,地方院校在培养人力学生的目标、方向、结构、能力上基本模式与重点院校和地方院校都相同,趋同现象十分的严重,无论在课程建设、培养方案方面各地方院校都没有进行准确的定位,各地地方性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上并没有各自的特色,而前面有简单概述,不同行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是存在差异的,而地方院校的这种同一性的教学方式无疑不利于学生也不利于市场。 1.4地方性企业的忽视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各个性质的企业都希望招收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地方性院校就可以为地方企业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但是在各大地方所在地的企业并没有对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育进行辅助,而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但由于地方性企业的不重视所造成的恶性循环无论是对于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育还是地方企业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2地方院校人力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2.1教学改革 为什么地方院校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进入社会会受到冲击,对地方院校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方案方面的创新设计,能很好的解决上述的课程与市场脱节及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从人力资源人才需要何种能力的角度分析。 2.1.1地方院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素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要综合素质的能力并且需要大量跨专业的知识,综合素质,既包括专业的知识的深度也包涵学科领域的广度,要在扎实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通晓财务、物流、营销、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同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结合。而地方院校的教师却只专而不通,所教授的学科理论、科研都有一定的成就,但是涉及面很窄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性院校在师资力量竞争力不足重点院校的情况下,地方性院校可以设法从市场上获取这方面的教师人才,而不应只局限于职业教师。 2.1.2地方院校对实践能力培养以下就从学生、教师、政府以及地方企业四方面进行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分析,也相应的解决了企业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学生方面,在对学生专业培养时还要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地方性院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训更应注重应用性的培养,这样才能避其所弊,趋向于实用的针对性,人力资源管理包含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等方面,伴随着是中国企业管理会逐渐走向规范化的大趋势下,将来一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更加趋向于专业化,在这些模块中趋向于某一方面,顺应发展潮流地方院校就要在对学生教育时,进行方面的引导,针对性的传授,这样对于学生的未来规划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方面,现在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能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原因,教师着重进行教学和教学科研项目却缺少人力资源在社会中运用的开发与管理的经历,因此教师都相应的实践能力不足,对于学生想通过教育提高实践能力就更加困难了,所以中国地方院校应在培养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更加不能忽视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这样对学生分析社会需求是拥有很强的指导性的。 从政府方面,政府是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坚实后盾,只有政府发挥其职能作用才能使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得到保障,政府在政治、经济发面都要给予支持。企业方面,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训中是关键性因素,企业能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平台,但是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对于地方教育人才的培养缺乏关注性,追其溯源,地方性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大部分将服务于企业,在重点院校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地方院校正拥有这方面的优势,可以与企业联系,其中政府也要起一定的作用,地方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企业建立培养协议,当然地方院校也要进行战略规划,以什么样的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比如,对于自愿参加实践的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与为其提供实践的企业签订合同等方式进行双方共赢。 2.2地方院校特色教育 2.2.1教学战略的针对性各大地方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硬件与软件的基础上,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性,在人力资源各大模块的建设上,注重方向上突出自身地方院校的特色,而学校真正的竞争核心就是地方院校教育出来的学生素质,而要是能够各大地方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上突出特色也就更有利于地方院校学子的就业成才之路了。 2.2.2地方建设特色性各地方院校在发展特色时还需要结合所在地区的性质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地方院校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地区,而要与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结合,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同时也发展了当地的经济,特色性首先就体现在区别于重点院校的特色性,体现自身的实践性、针对性。其次,区别各自院校的特色性,拥有各自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打方向,突出自身的专攻。 作者:李晓红单位:莆田学院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和改革 摘要: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现状的综述,指出我国实践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走过了事务性管理、分析服务管理和战略性管理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几乎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经过50年的发展,国外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从“劳动经济学”和“劳动人事管理”专业脱胎换骨,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也因此受到相关各方的关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正是摆脱高等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 对专业本身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推动“舶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 二、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比较丰富,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四个方面。 关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围绕人才发展要求、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做了比较充分论述并达成共识。 对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案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陈锦坤、孙正国指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形式、地点、时间诸项,就形式而言,有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践、实训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南志珍总结了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示范试点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将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数占专业总时的40%;侯箴则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应设计为课程、案例、软件三大模块。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中,社会实践与实习环节是探讨的热点。 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一些。王贵军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与分析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学生参与性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易用的方法。他还指出,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学生暑期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等也值得尝试;萨茹拉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其中的“实践课堂”包括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小组课外活动、与成功人士座谈、社会实践等;刘艳深入剖析了情景模拟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特征,并对情景模拟教学基本流程进行了阐述;黄昱方则对人力资源实验课程的目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课程设计做了探讨。 实践平台的构建是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不仅研究者较多,而且还有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人才市场、人才评荐中心作为实训基地的典范。王贵军具体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并指出在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实训基地效果比较好;陈锦坤、孙正国研究了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以来,历届“中国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都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实践基地与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实践环节的研究,并一再强调,加强实践教育十分迫切与必要。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已先后建成了心理技能实验室、员工招聘实验室、脑像实验室、人力资源实战演练室、workshop实验室、模拟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仿真实验室,走到了实践教学的前列。 虽然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无论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面,现有的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是支离的、局部的,在困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少有作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现有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我国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任重道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既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举措的本土文化背景,又应该兼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改革实验室管理的方法,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机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此外,对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绩效评估、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的课程设计学时,拓宽设计的内容,适当地制定一些激励学生参与设计的措施,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毕业设计则尽可能结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教师主持的课题,做到“真题真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工作的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课程或毕业设计之前,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在这方面,我校人力资源管理系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在承诺为委员会成员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优选等服务的基础上,与其签署构建实践平台的协议。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而且还可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交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这一做法目前已初见成效,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有益经验加以推广。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人才培养模式则凸显重要。本文从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入手,在构建模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思路。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国际贸易专业的个性,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凝聚着教育主体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认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专业主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等。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要求,也是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依据。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教育教学活动的地点不同,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运行机制以及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各方面决定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要理论和实务要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理论为建构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制约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决定于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结构、人才培养规模,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无不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制约。 2.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这里所说的社会制度,主要是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它就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3.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潜在的制约因素。传统文化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都有广泛的影响,其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往往要通过文化传统的折射,即使生产力水平相当、社会制度相似的国家,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模式、管理体制也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有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集权制,有的则是分权制;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上,有的重学术,有的重实践。这些都与该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外来文化同样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有广泛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于日木、韩国、新加坡来说是外来文化,而现已成为这些国家文化传统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也是外来文化,如今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主导作用。 三、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1.紧靠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 2.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是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是建立在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是指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教学的评估与改进等教学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着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同时必须注意贯彻“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 3.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经验表明: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学校国际贸易的企业相互合作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另外,国际贸易专业作为经济学范畴里的一门重点学科,必须重视科研活动。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1.培养目标的建构 研究培养模式的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培养目标,前面已经分析,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科学构建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面向”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外部关系。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服务,要紧跟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定位”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内部关系,教育是一个大系统,高等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为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通过人才和科研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育人”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亟待提高。在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时,我们要把“育人”和“育才”、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既重智育,更重德育;既重理论,更重实践;既重知识,更重素质和能力,要显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培养目标时,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使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行业特色,成为同类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品牌”专业。 2.课程体系的建构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在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构不是在现行课程之外增设新的课程,而是根据世界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做到课程纵向横向的交叉渗透,补充新课程内容。要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注重国际贸易实务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综合教育,建立综合教育体系,通过增加第二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师资队伍的建构 要实现培养从事国际贸易、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换句话说,就是既能做工程师,又能做教师。目前国际上国际贸易专业学校的师资构成,学术型和实务型教师的比例数为l:1。而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比较普遍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学术型教师,比较习惯于按学科体系组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职业经历和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加快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已显得十分紧迫。 如何构建国际贸易专业院校高素质师资队伍,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要努力建设自身的专业教师队伍,作为自己教师队伍的常规部队。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送、下、带、引、聘”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教师出国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下”,就是让部分教师(主要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下基层锻炼。“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国际贸易企业中引进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聘”,就是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第二条途径就是借鉴其他国家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做法,聘请社会实践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这个途径是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一。 五、结语 通过理论分析,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际贸易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企业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与建设,企业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为顺应社会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走访多家企业,得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另外,从走访调查资料中,了解到目前多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需求。为了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策略。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录用也有了更高要求。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养,指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和特点 1.1现状 一方面,企业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小企业都很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中的很多高层领导都会这样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所以在通过员工帮助计划、员工职业之路、关键绩效指标等一系列手段和方式健全和完善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资金成本投入。另一方面,该部门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工作职能比较全面。现今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职能很广,例如,一些企业人才招聘工作、人员储备、员工报酬管理、员工绩效考核和培训、企业的人才规划等工作都由其负责管理。 1.2特点 很多企业比较重视此项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为促进此项工作。另外,此项工作职能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工作面很广,同时这项工作也很关注员工的生涯规划。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养 2.1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因此,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专业的、丰厚的坚实理论知识。另外,还要学好心理学这门学科,这项工作涉及的工作面比较宽广,在与人沟通交流中,都会用到心理学。同时,还要掌握并熟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 2.2具备责任心与吃苦耐劳精神 很多企业员工大多数是80后或是90后,这些年轻人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论做任何事情遇到挫折或是困难,都有父母帮助处理,可以说他们的前程父母早已安排好,所以生活中或是工作中缺少责任心,工作意志力不强,在吃苦方面缺少锻炼。很多年轻员工在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与老员工相比较,责任心不强,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这也让很多企业感到头疼。据了解,有的企业中,一部分年轻员工因为吃不了苦,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辞职,在工作中经常发情绪,不虚心向老员工学习,等等。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员工,首先要具备谦让、工作责任心强、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吃苦耐劳的精神。 2.3敬业与团队协作精神 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与同事友好相处,更希望员工有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讲,工作内容包括:掌握企业一些员工的个人资料、薪酬、对员工的考核详细资料等,可以说工作的内容是比较敏感的,对员工的一些个人资料等不能够随意的让其他人知道,更不能轻易地往外泄漏。经过走访多家企业得知:有些员工通过校友关系了解其他企业的一些薪酬水平,导致很多员工随意的流动,这样企业就会缺少一些技术人才,同时给该企业的名誉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4良好的心态十分重要 目前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员工队伍中,很多员工虽然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与经验,但是没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在工作中经常抱怨、发脾气,对于领导安排的一些小事情不认真工作,觉得自己总是大材小用,一些大的问题和事情也处理不好,所以心里总是觉得自己职位太低。事实上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负责,纵观历史风云,那些著名人物都是从小事做起,只有做好小的事情,才会做好大事。因此,良好的心态对于一个企业的员工来说非常重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位,在工作中要积极做事,不论自己职位高低,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看不起小事,因为做好小事成就大事。这样才能胜任此项工作,另外,良好的心态也有助于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让自己更好、更快的成长。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设置科学、完善的专业课程 为了适应并符合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各院校要加大此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帮助这些人才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例如,对专业课程中的一些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际关系学、劳动法、绩效管理等课程要多安排,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专业课程,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加强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 各院校要加强此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这样学生可以多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程提高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等。另外,通过实践课程学生可以提前积累工作经验,以便于更好地促进今后的工作。同时还能够多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涉及的一些工作内容可以及时的掌握,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并脱颖而出,人力资源管理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措施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加上对其专业的人才培养措施,才会符合当今企业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作者:李惠丽 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分析 目前,我国已有三百多家本科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每年达数万人,但是,培养的整体质量却差强人意,不被社会认可和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重头学起,甚至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根源,主要原因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职业技能。很多高校对于为什么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职业技能,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什么职业技能,怎样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等问题认识不足、措施不力。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技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实践,实践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和衡量标准。除少部分学术型人才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实践领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工作的必备要求。2.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要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接受社会的检验,社会的需求也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应用性上,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迎合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技能和专业技能。1.一般技能。一般技能是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内的管理者应当普遍具备的技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基础性的职业技能,涵盖逻辑思维技能、语言表达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建议决策技能、持续学习技能、创新创造技能等。2.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必备技能,是衡量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是否具备一技之长的重要尺度,包括工作分析技能、人力资源规划技能、员工招募甄选技能、培训开发技能、绩效管理技能、薪酬福利管理技能、劳动关系管理技能、职业生涯规划技能等。 三、人力资源管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脱离社会要求,大学所学与社会所需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二是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培养中依旧占有绝对的权威性地位,专业课程教育围绕知识的讲授和教师的经验展开,教学评估的标准依旧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课业完成的结果以及出勤率等,致使学生被动学习;三是专业课程设置侧重基础理论知识,轻视实际操作环节,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上述问题,要通过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来解决。1.以需求为导向。社会所需即培养所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始终围绕“如何使学生胜任今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确定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设计与职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做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并重,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职业技能,以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的需求。2.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弱化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地位,将教师的角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习”,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充分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能力。3.以实践为载体。职业技能的培养,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实践。传统的讲授模式更多适用于知识的培养,但职业技能不可能“看”会、“听”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改变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逐步掌握职业技能。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实验室、设置实训课程、开展专业比赛、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另一方面,还应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在进行学业教育的同时,强化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从而做到课程学习与课下学习结合,全方位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作者:云文婷 曹建巍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障教学研究 摘要: 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社会保障学》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目前这一课程教学中仍然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先分析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系列教学改革建议,以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作为一项正式制度,建立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社会保障发展速度很快,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属于国民再分配的范畴,关系到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保障机制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保障事业逐渐为国民所熟悉。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学》课程逐步进入大学的课堂,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是当前授课教师的突出任务。 一、社会保障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经过二十几年发展,社会保障学教学体系逐渐成形。但是,社会保障学的学科属性比较复杂、涉及面宽广,理论框架虽已定型,但是学科体系还有待完善,在教学中产生了特殊的教学难点。首先,社会保障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社会保障体系中,各种规章制度非常琐细,并且世界各国规定千差万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都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关理念和制度或多或少发生变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不仅社会保障政策变化周期短,而且每项具体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执行上存在很多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据教材,必然使课堂知识内容滞后于现实发展。鉴于此,社会保障相较于其他课程,自身特点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其次,学生容易受自身阅历和课程内容影响,感到社会保障学整门课程内容都与“生老病死”有关,至少这些内容现在与自己没有关联,所以对课程内容自然提不起兴趣。最后,学生容易对本课程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有的认为社会保障学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六大模块没有体现出重要地位,导致学生对社会保障学不太重视。 二、社会保障课程教学研究目标 教学过程中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几方面能力:第一,通过构建社会保障理论整体框架体系,使学生能从整体观出发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各方面问题。第二,深入社会保障各个板块,能有效分析问题,树立学生自己的问题观。第三,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1.讨论教学法 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很多方面都不完善,专门依靠教师讲授远远不够,需要引导学生多读相关书籍,多关注社会保障领域相关问题,多思考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应如何发展。例如:养老保险学习中,首先给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分析: (1)我国养老保险面临的最大压力是老龄化,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在这种压力下我国养老保险实施现状如何?能否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 (3)未来的养老保险如何才能应对老龄化? 其次分别就每一个问题让学生组织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教师融入社会热点共同讨论,如:养老压力环节,让学生讨论会同意父母入住养老院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养老院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在这种教学思路下,学生学习一直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不同学生由于自身经历、学习经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从各个维度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激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员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以及产生自主性和协同性学习。 2.案例教学法 社会保障学课程的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都较强,教学中如果不结合案例,课堂教学形式就会显得死板,内容枯燥乏味。此外,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无法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而案例教学法则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案例教学中,针对案例涉及的主要问题,首先进行与案例问题相关理论的回顾或者阐释,再对与案例有关的政策规定做出正确解读。因此,该课程案例教学实施和完成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对案例问题的相关理论和现实政策,提高学生自觉运用社会保障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例如:社会保险内容讲授中,对于社会保险的每一个险种而言,相关政策是实施依据,相关社会保险争议和问题往往是围绕政策实施形成的,借助相关案例认识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不但可以重新理解相关理论和政策,还可以激发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3.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运用实际案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感受和学习课堂知识。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在活动开始之前设计角色扮演情景,进而分配角色。社会保障学课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就是应用了该方法具有的游戏性质的娱乐性特点,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既能让学生学习效果有所增强,又能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课程实质,更为熟练地掌握并且运用课程内容。该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社会保障知识的兴趣,促进了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4.实践教学法 由于教材偏重于介绍社会保障理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故设计了三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实践性环节:一是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进行考察和调研,带学生到北京市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事服务大厅参观学习,了解该服务机构的工作性质与服务内容。二是到社会养老服务部门进行调研。三是进行暑期社会保障专业问题调研,结合教师相关研究课题进行,并要求学生提交专业的调查报告,主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四、结语 因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我们在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授,又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摸索高效、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有较大收获,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张玲玲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要: 本文以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为基础,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以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分析其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就业竞争力概述 就业竞争力是指雇员所具有的能力,恰好符合雇主或市场的需要,对其拥有一定的吸引能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总体概述 根据各种要素对学生就业时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可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即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以此构建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或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能动挖掘的潜能。它是一种隐性素质或能力,主要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由其延伸的学习能力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 (二)基础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某项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总和,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以及从中延伸出的其他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它是影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 (三)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是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我们构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其中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竞争力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指标;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竞争力包括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工作经历和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及就业心态等指标;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竞争力包括学校条件、家庭条件、社会条件等指标。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具体分析———以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读生为例 (一)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调查,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读生具有良好的品德素养,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调查问卷中“您现在的专业成绩绩点在以下哪个绩点区间内?”一题得知,89%的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绩点集中于3.0-4.0,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是否准备考取或者已经考取相关技能证书”这一题可知,过半数华师人力在读生准备或已经考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证书、计算机等级类证书、语言类证书。华师人力专业在读生的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但创新能力一般。 (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要求,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使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很好的表现自我,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能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愉快的与人交往。这里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外语水平、而且更重要是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求职过程,本质上是求职者与招聘者相互沟通的过程,双方能否有效的沟通,决定着求职的成败。据调查,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已意识到就业过程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为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协调各种人际关系,重视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六)工作经历和实际动手能力 从“请问您参加过哪些有助于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活动?”一题,得知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超过半数参加过实习、比赛类活动、学生工作、相关培训讲座等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七)身心素质及就业心态 在针对在读生的问卷中,在“您认为您自身的性格是否合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一题中,约63%的学生认为自己适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但也有25%的学生选了不清楚,体现了学生存在着对自身认识不足的缺陷。在“您对您以后工作的起薪期望是?”一题中,过半数的在读生选择了3000-5000元/月,符合基本的择业就业观。 (八)学校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是中国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省属重点大学,师资一流。华师人力资源专业更是广东的先锋,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九)家庭条件 目前我国公平、公正、合理的人事制度还不健全,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地域差异、“照顾”关系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此,“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影响还较为明显。 (十)社会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收到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也越来越重要! 作者:梁嘉健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探索 【内容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提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案。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比较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样才有能力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关难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对提高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内各高校对人力资源专业的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实践与实训等内容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作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起步更晚。而且,与本科层次的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职业性和教学为主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特点,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必须考虑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随着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日趋复杂和竞争能力的日益提升,企业更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因此,通过企业需求和本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时,依然偏重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环节。即使学校设置了实践操作课程,但是由于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实践操作的比例要求,所以导致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实践课程设计的随意性较大,使得课模拟训练、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课程实践标准中的要求。有些教师甚至没有设计实践操作的内容。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满足教学要求,而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到相关技能。 (二)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滞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学校建立相应的专业实验室。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普遍缺乏良好的专业化实践环境。例如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实验室;没有配备相关的实训操作软件;没有开展员工招聘和心理技能测试实验等等。这就使得该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前不会操作,有些甚至没有接触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软件。从而造成他们到实际工作中束手无策,所以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一个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合作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利益分配。由于合作意识和利益问题等原因,目前比较少的企业能够接受和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主要原因:第一,由于学生数量比较多,以及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加上企业都处于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压力大、任务重等原因,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第二,由于学生是学习生身份,实习时间可能比较短,企业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对学生的指导也往往流于形式。实习生很难接触到专业工作的完整流程和参与具体业务工作,所以学生很难达到实践的目的。 (四)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应该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和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更看重教师的学历,学历越高越占优势。虽然他们学历较高,但是他们缺乏相关岗位的工作经验,没有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经历,这样会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实践和实训课程时,显得“功底”不足。因此,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展现课程实践环节,更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获得实践技能。 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的方式,根据企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通过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讨论,设计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避免高职毕业生出现理论知识不及本科生,但操作能力不及中职生的尴尬局面。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培养基本技能入手,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建设,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的需求为依据,全面发展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能力,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专业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该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在专业实验室进行,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分析测试、劳动强度测试、工作疲劳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等。在人员招聘、开发和培训、人员测评、薪酬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创设各模块的工作情境,模拟实训,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感情认识,强化学生的情感,以达增强记忆的目的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专业技能训练通常安排学生在学完每门专业课后进行,并且由教师预先提供企业背景和岗位等相关资料,然后学生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和训练学生对人力资源各个环节信息的获取,并且进行协调与发展,使得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该专业的应用技能和操作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在实验室及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以学科竞赛、相关软件操作与训练、企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为主,让学生在参加实际工作中如何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技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为了顺利开展实践教学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应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实训室,而不是生搬硬套高校技能实训室。同时还要配备操作性强、生动形象的技能软件,比如ERP沙盘、HRM沙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人事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教学软件。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都能在实训室进行模拟操作和实验教学。通过模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专业问题能力。因此,学生还积累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经验,增强就业能力,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针对人力资源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领导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意识,保持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联系。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健全和强化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制订校企合作计划,确定校企合作细节,明确校企合作职责;第二,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和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平衡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企业,学校应该尽量为企业创造利益,为企业提供相关的理论或技术支持、解决难题。对于学校老师,学校应该在课程开发工作中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第三,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在确保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扩展校企合作资源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例如课题研讨、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和兼职授课、学校专家到企业指导工作和解决难题等形式。第四,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这样企业可以为学校的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提出要求,明确培养方向,从而使得学校的课程体系尽量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且保证学校的课程开发与行业人才变化的要求得到同步发展。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从而保证实践课程开发的质量。 (四)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非常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要有一定的学历和必要的专业背景外,还应该要求应聘人员具有相应的企业工作经历,例如要求应聘人员具备3年或以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经历,熟悉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和相关软件的操作;第二,要求教师在寒暑假去企业实践工作,培养理论和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第三,学校可以去企业聘任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担任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实训等工作,这样就保证了课程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四、结语 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专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制定实践活动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实验室、拓展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这些都需要进行深人的探讨并付诸实现。 作者:孔美婵 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探索 【内容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提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案。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比较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样才有能力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关难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对提高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内各高校对人力资源专业的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实践与实训等内容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作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起步更晚。而且,与本科层次的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职业性和教学为主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特点,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必须考虑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随着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日趋复杂和竞争能力的日益提升,企业更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因此,通过企业需求和本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时,依然偏重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环节。即使学校设置了实践操作课程,但是由于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实践操作的比例要求,所以导致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实践课程设计的随意性较大,使得课模拟训练、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课程实践标准中的要求。有些教师甚至没有设计实践操作的内容。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满足教学要求,而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到相关技能。 (二)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滞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学校建立相应的专业实验室。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普遍缺乏良好的专业化实践环境。例如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实验室;没有配备相关的实训操作软件;没有开展员工招聘和心理技能测试实验等等。这就使得该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前不会操作,有些甚至没有接触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软件。从而造成他们到实际工作中束手无策,所以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一个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合作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利益分配。由于合作意识和利益问题等原因,目前比较少的企业能够接受和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主要原因:第一,由于学生数量比较多,以及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加上企业都处于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压力大、任务重等原因,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第二,由于学生是学习生身份,实习时间可能比较短,企业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对学生的指导也往往流于形式。实习生很难接触到专业工作的完整流程和参与具体业务工作,所以学生很难达到实践的目的。 (四)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应该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和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更看重教师的学历,学历越高越占优势。虽然他们学历较高,但是他们缺乏相关岗位的工作经验,没有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经历,这样会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实践和实训课程时,显得“功底”不足。因此,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展现课程实践环节,更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获得实践技能。 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的方式,根据企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通过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讨论,设计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避免高职毕业生出现理论知识不及本科生,但操作能力不及中职生的尴尬局面。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培养基本技能入手,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建设,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的需求为依据,全面发展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能力,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专业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该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在专业实验室进行,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分析测试、劳动强度测试、工作疲劳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等。在人员招聘、开发和培训、人员测评、薪酬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创设各模块的工作情境,模拟实训,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感情认识,强化学生的情感,以达增强记忆的目的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专业技能训练通常安排学生在学完每门专业课后进行,并且由教师预先提供企业背景和岗位等相关资料,然后学生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和训练学生对人力资源各个环节信息的获取,并且进行协调与发展,使得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该专业的应用技能和操作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在实验室及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以学科竞赛、相关软件操作与训练、企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为主,让学生在参加实际工作中如何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技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为了顺利开展实践教学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应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实训室,而不是生搬硬套高校技能实训室。同时还要配备操作性强、生动形象的技能软件,比如ERP沙盘、HRM沙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人事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教学软件。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都能在实训室进行模拟操作和实验教学。通过模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专业问题能力。因此,学生还积累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经验,增强就业能力,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针对人力资源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领导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意识,保持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联系。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健全和强化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制订校企合作计划,确定校企合作细节,明确校企合作职责;第二,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和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平衡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企业,学校应该尽量为企业创造利益,为企业提供相关的理论或技术支持、解决难题。对于学校老师,学校应该在课程开发工作中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第三,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在确保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扩展校企合作资源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例如课题研讨、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和兼职授课、学校专家到企业指导工作和解决难题等形式。第四,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这样企业可以为学校的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提出要求,明确培养方向,从而使得学校的课程体系尽量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且保证学校的课程开发与行业人才变化的要求得到同步发展。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从而保证实践课程开发的质量。 (四)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非常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要有一定的学历和必要的专业背景外,还应该要求应聘人员具有相应的企业工作经历,例如要求应聘人员具备3年或以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经历,熟悉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和相关软件的操作;第二,要求教师在寒暑假去企业实践工作,培养理论和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第三,学校可以去企业聘任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担任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实训等工作,这样就保证了课程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四、结语 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专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制定实践活动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实验室、拓展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这些都需要进行深人的探讨并付诸实现。 作者:孔美婵 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中学生法制教育论文: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内涵、问题与对策 摘 要:目前,虽然学校、家庭、社会各界都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充分l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体作用;重视家庭法制教育的基础作用;大力发挥社会力量,拓宽法制教育渠道;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关键词:中学生;法制教育;学校;家庭;社会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他们开始进入或者正处于青春期,生理上的迅速变化,心理上的烦恼使得这个时期的个体集众多矛盾于一身,因此,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又被人们称为“危险期”。在他们人生的这个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往往就会走上歧途,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一些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部分中学生的法制观念不强,折射出我们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缺失。从这个层面上说,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一、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内涵 所谓中学生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向教育对象(中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法律理论的教育,培养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提高法律素质的活动。具体的说,法制教育的含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法制教育是宣传法律知识、培养法制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径。其次,法制教育是为国家造就大量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要途径。第三,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合格公民。 二、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不断强调在青少年中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法制教育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初中生法制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学生法律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但在对我校123名学生的调研中,约8.5%的学生仍然认为法律与自己无关,约23.0%的学生认为和自己关系不大,在平时生活中运用较少。因此,总体来说,在现有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法律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法制教育形式有所突破,但有效性不高 相较于过去传统理论灌输教育,现在法制教育形式明显增多,课堂的教学、法制辅导员的专题讲座、法制宣传片的播放、以及各种各样的法制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较过去有所增加,但是,有效性还有待提高。在对我校学生调研中,约4.4%的学生对所列的法律非常了解。形式虽然增多,但是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法制教育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程。目前,由于我国初中法制教育主要依托思想品德课,因此没有一个独立的课程标准,也没有专门的教材,开展还是主要依托于思想品德课、历史、地理等学科。虽然教育部门年年在强调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不可避免的,在实际进展过程中,形式化的现象依然存在。教条主义、功利主义还继续抹杀教育的实际功能,直接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三)法制教育常态化,但缺乏规范性 虽然思想品德课中涉及到了一些法律知识的内容,思想品德课也在中考范围之列,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制教育也逐渐进入常态化,但是还不够规范。比如评价方式。既然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常规教育,却缺少一套合理的、独立的评价机制,怎样去评估学生的法律素养,怎样对学生的法律观念进行摸底了解,经过一定学时的教育,学生的法律知识有怎样的进步,很多学校领导、教师还是无法做出科学的界定,甚至直接忽视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评价,这不仅仅是学校领导、教师的责任,也是全社会要思考的问题。 (四)城乡法制教育存在不平衡性 城乡教育的不平衡性一直是困扰教育公平的一个难题。这是由区位因素、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不得不承认,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对这种不平衡性得到了更深刻的体会。最为典型的是父母对法制教育的态度上,调研中农村学校有70.2%的学生家长没有与孩子谈起过法律方面的问题,城市却有61.3%的家长会给孩子讨论法律知识。 此外,不平衡性还表现在教育条件与教学效果的不平衡上,城市中学法制教育条件优于农村中学,无论是学校的硬件或软件设施,城市中学都具有优势,法制教育资源相对来说也比农村中学丰富,这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平衡。 三、加强初中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体作用 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阵地,是加强初中生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其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法制教育的成效。 (二)重视家庭法制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长的法律意识情况影响着法制教育的成效,家庭在学生的法制教育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初中生的法制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动员家庭的参与,才能巩固法制教育的实效。 (三)大力发挥社会力量,拓宽法制教育渠道 社会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有着能动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因素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要有效利用社会力量,积极拓展法制教育的渠道,形成合力,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内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使初中生法制教育收到实效,必须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中学生法制教育论文:以学校为核心构建中学生法制教育体系 摘要:对中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是学校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关键职责,想要充分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一定要以学校为核心,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本文主要针对以学校为核心构建中学生法制教育体系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教育行业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法制教育;中学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近些年,我国中学生犯罪的比例不断增加,这与我国缺乏法制教育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法制教育具有紧迫性和时代性。在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是前沿阵地,具有核心地位,但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样重要,只有三者共同开展合作,才能有效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因此,我国一定要充分重视法制教育,并且构建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并且遵守法律,规范自身行为,进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出现,为构建社会和谐奠定基础。 一、强化学校法制教育 (一)提高思政课堂教学质量 思政课堂教学是开展法制教育的关键渠道,因此,学校一定要充分重视思政教育,在遵循中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创新教学手段和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的法制思想,传授法律知识。首先,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渗透相关的法制内容,由于法律知识相对枯燥和乏味,对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通过模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辩论,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及个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其次,教师要在课后作业中渗透法律知识,并且适当的选择法制内容,例如让学生观看一些法制节目,并且写下认识和随想,法制节目包含了大量的法律知识,可以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与理论知识充分结合,进而将知识转变为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 (二)加强法制实践教学 当前,我国学校开展法制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生活与知识脱节,没有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强法制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观念、思想、素质以及能力。法制实践教学主要分为校外实践以及校内实践,首先,在校内实践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手抄报、黑板报等,强化学生的法律知识,同时,学校也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以及宣传标语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组织学生观看文艺节目或者知识竞赛,建立网络法律园地以及法律专项基金,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其次,学校要针对一些具有人格障碍以及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教育,设置咨询室,开展针对性辅导,组织教师编写图文并茂以及通俗易懂的读本;最后,在校外实践中,学校要与法院、检察院以及公安局进行深入合作,利用上述机构的教学资源,针对学生特点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例如组学生参观法院的庭审,参观公安局等活动,起到良好的教育和宣传作用。 二、发挥家庭法制教育 (一)家长要提高法制观念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因此,家长的法律观念以及知识水平对子女具有重要影响,要求家长在平时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家长还可以参与法制知识讲座,或者经验交流活动,更新教育观念,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并且学会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法制教育,积极阅读有关心理学和教育学有关的书籍,通过科学手段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 (二)转变教育观念 每个家长都有 望子成龙的心态,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束缚了家长的教育观念,忽视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个性特点,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家长一定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如果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和思想问题,要及时给予纠正,通过交流规范孩子的行为和习惯。家长要传授给孩子相关法律知识,引导孩子利用法律解决交往、学习以及生活中遇见的问题,在生活中,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典范,在潜移默化中开展法制教育。 三、利用社会法制教育 (一)设立法制校长 学校要充分重视法制教育,并且加强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合作与交流,由司法工作人员担任学校的法制校长。由于司法工作人员在司法一线长期工作,具有十分丰富的法律经验和知识,并且长期与青少年犯罪进行接触,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具有深层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由司法人员担任法制校长,可以利用其真实经历和实践知识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让教育更加具有震慑力和说服力。学校在选拨校长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以及理论知识的司法人员,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且具有相关教育经验。我国教育部门要对法制校长开展相关的培训,帮助其掌握相关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同时,司法机构要完善对法制校长的考核和评价机制,避免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对一些没有履行教育职责的人员给予处罚和处分,让法制校长真正发挥作用。 (二)净化法制环境 学校要与相关机构和部门共同建设法制环境,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包括街道环境和城市环境,因此,学校要与公安机构、社区以及居委会等机构,共同举办法制知识宣传工作,为学生创设科学的法律氛围,与社区举办文艺演出、才艺展示等文艺活动,并且组织学生深入到社区中,参与各种公益慈善活动等,进而起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在中学生法制教育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想要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需要密切合作,以学校为核心开展教育,发挥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进而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完善法律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进而成为一名合格 的社会公民。 中学生法制教育论文: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其措施探讨 摘要: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其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环节,也是一种具有较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育形式。本文主要针对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以及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给予我国教育行业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措施;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而网络的盛行,也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综合素质带来巨大影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关注,而法制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学校作为法制教育的前沿阵地,要通过科学而系统的教育,让学生守法、懂法以及知法,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以法律为导向规范自身行为,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一、当前我国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一)法律意识 当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承担着沉重的高考压力,而由于法制教育不在考试范围内,家长和学校都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法制教学课经常被英语、语文以及数学等学科霸占,对法制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导致学生法制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失。由于学生缺乏法律意识,致使学校暴力、斗殴打架事件频繁发生,甚至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关键阵地,但是受到价值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校没有认识到法制教育的关键性,首先,缺乏科学而系统的教学体系,我国尚没有针对中学生特点的法制教材,而在教学既不系统也不全面,谈不上科学性和教育性;其次,我国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对于法制教育之类的非考试科目没有给予正确的评价;最后,由于学校教师的对法制教育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式不科学,教学乏味而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三)社会环境 当前,一些负面思想在我国社会中蔓延,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的不良嗜好增加 第二,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第三,拜金主义在中学生群体中盛行;第四,出现诚信危机。 二、提高中学生法制教育质量的相关措施 (一)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我国学校要充分借鉴西方国家在法制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虽然其教育体系与我国基本国情不符合,但是可以通过借鉴进行改良,进而提高我国中学生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例如美国,其具有十分成熟的法律体系,在法制教育方面也比较成功,美国并不是采用灌输式或者填鸭式教学,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将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渗透到教育中。同时,美国的中学也积极与社区合作,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参观监狱、审判、做义工等,并且邀请法律人士举办讲座,以更加主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法律的威篮土α俊 我国学校要从美国的法制教育中吸取经验,采取趣味教育、实践教育等形式,摒弃以往的灌注式教学,将社会与教育充分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旁听审判、做义工、参观监狱、举办案例辩论赛以及知识竞赛等活动,将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学校要起到主导作用 学校是开展法制教育的关键阵地,因此,一定要起到主导作用,首先,学校要给予法制教育充分的重视,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并且开展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进而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其次,教师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运用科学的、符合时展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开展法制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思维;再次,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校纪校规,对一些违纪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进而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最后,学校要注重协调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积极构建家庭、社会、学校的三位一体教学体系。 (三)有关部门要给予重视 法制教育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积极协助学校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组织相关教育团队,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有效教育,例如举办法律讲座以及讲堂等,通过宣传栏、展板或者微信等渠道,将法律案件展示给学生,配置专门的教育人员,帮助学生有效解决生活中遇见的各种法律问题。 (四)改善社会风气 法制教育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入,一些西方思潮不断涌入,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一些腐朽思想在社会中蔓延,面对不良而复杂的社会风气,有关部门和公众一定要采取科学措施,不断改善和优化社会风气,为法制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彻底铲除社会中弥漫的赌博风气,通过志愿者、民警以及社区的宣传,组织赌博受害者现身说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赌博的危害,进而改善社会中的赌博风气;其次,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馆、道德观以及价值观,教师要起到模范作用,在教育中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最后,合理利用网络,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生接触社会的重要渠道,虽然网络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但是其中一些负面元素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学生一定要加强对网络的教育和管理力度,严谨学生在上课期间去网吧聊天、打游戏,对计算机教室进行严格管理、设置防火墙,并且与文化部门开展积极合作,对学校附近网吧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和整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学阶段开展法制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与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因此,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要给予法制教育以充分的重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开设专业课、改善社会风气等方式,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具有较强法制观念的社会公民。 中学生法制教育论文:中学生法制教育的路径探索 摘要: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应然要求。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中学生知法、守法,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最有效途径。但是,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完善中学生法制教育就必须优化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完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生法制教育 必要性 存在问题 实现路径 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应然要求,在培育法律意识和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曾作过科学的论断:“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也要进行这个教育。”但在实践中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笔者将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生和其他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使他们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栋梁之才,更要使他们成为有法律意识、良好的守法习惯的好公民。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化进程正在提速。相应地对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法律知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今后要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就必须接受各方面的成为合格公民的准备,而如何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是法制教育的重点内容。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同时,我国法治建设对公民提出了遵纪守法的要求,要求青少年学生从中学会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同样,公民的守法习惯的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说教。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法制启蒙教育就是根本途径之一。开展法制教育,使中学生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基础性工程。 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中学生知法、守法,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最有效途径。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殊性决定我们必须加强法制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有一定比率的上升,引发了法制教育危机。中学生可塑性极强,如果不抓住时机加以引导,而放任自流,必然导致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未成年人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一个时期以来曾经高达73%。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因此,有效地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 二、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是否具备法律素质,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基本标准。法制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强化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提高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法治化进程。 (一)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然而。一直以来在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既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概念。又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应然层面讲,学校是中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压力和教学大纲缺失,虽有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但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因此,法制教育形式化的出现就不可避免。 (二)法制教育理念落后,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因此,法制教育应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教育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缺乏直观的教育,法制教育没取得好的效果。 (三)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中学没有成套、正式、统一的法制教材。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况而定。 (四)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育质量差。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由其他教师兼任。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仅靠课本照本宣科,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聘请的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又因受课程安排和时间、精力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三、优化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实现路径 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所当然地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因此,中学教育必须把法制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并优化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各种措施。我们认为,优化中学生法制教育有如下实现路径: (一)优化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诠释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的各种素质。因此,素质教育不但应包括学生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应包含法律素质。为此,我们应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中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含、层次和形成规律。 (二)完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司法、教育等部门应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学校应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而且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 (三)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校法制教育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是有具有丰富法律知识、良好的法律思维的高水平的法律教师。即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同时。努力研究法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心不在于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在于在愉快中使学生养成较强的法治意识和良好的守法的习惯。为此,在认真完成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探寻其他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我们通过对多所中中学校法制教育的调查和思考,认为法制教育活动应该可以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除了正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等。 中学生法制教育论文: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中学作为塑造青少年素质的主要阵地,其教育效果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各个中学加强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对于发展青少年的全面素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法制教育;必要性;现状;对策 法制教育就是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教育学生,以 增强他们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 使他们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懂得与自己生活有关的法律, 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 一、 加强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要性 面向新世纪,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实现由当前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以适应社会对新时期青少年的要求,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不光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健康的体魄,更要有着极强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在生活中自觉做到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祖国和人民合格的接班人。然而,近些来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已越来越突出。 在国家大力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青少年犯罪却呈大幅上升趋势,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我们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必然是与现阶段复杂的社会环境有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复杂程度加深,给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青少年由于其年龄小、自控能力弱、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一些消极东西的影响而走向犯罪的道路。此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青少年不认真学法,法制观念不强和法律素质低下。各类中等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塑造青少年素质的主要阵地,造成这样的问题,我们中学法制教育也责无旁贷。 二、现阶段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一)法制教育的观念相对淡薄 对中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各级各类中等学校,因此,学校应该将法制教育纳入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然而在现阶段的中学教育中,受制于客观环境应试教育升学率的影响,很多学校在教学计划中都将文化课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对旨在提高中学生法律素质的法律政治课安排很少,甚至没有。一些学校领导更是轻视国家对法制教育的推广,认为在学校大力进行法制教育是无用之举。 (二)法制教育的内容相当枯燥 我们说,在国家大力进行法制教育的大坏境下,近年来一些学校也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政治法律课进行法制教育课。但是学校的教学内容相当枯燥,知识粗略地介绍一下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知识枯燥乏味,缺少联系中学生的实际案例来设置教学内容,因此就对教育中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缺乏吸引力。 (三)法制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 法制教育的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结合中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的形式。现阶段,部分学校在开展法制教育中,就是采取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对教学内容也只是照本宣科的传授,缺乏联系实际来讲述。此外,法制教育只限于理论讲述,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这就很难让学生讲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实践中。 三、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把法制教育纳入到德育的范畴。 在传统上,我们所认为的德育一般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对教育对象进行的思想方面的教育改造,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德育所包括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外延逐步扩大,逐渐形成了“大德育”。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德育既包括对人的思想品德进行的教育,还包括对人的心理健康、法制观念、权利意识所进行的教育。对于将法制教育奶如这一体系中,曾经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认为会削弱法制教育的效果,然而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但没有削弱法制教育,反而提高了它的地位。如果在实践中学校能够真正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将法制教育落在实处,学校的法制教育必将大有起色。 (二)构筑法制教育的课程框架。 任何一项教育,都需要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法制教育也不例外。它与其他的教育一样,都有其自身独有的发展规律和结构系统,都需要建立相关的全面丰富的课程体系。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法制教育课程系统,使广大中学生能够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接受到法制教育。事实上,已经有很多学校将法制教育纳入到学校的课程大纲系统中,编撰了相关的法律方面的教材,并安排了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法制教育。这样做的结果是法制教育逐步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地位得到了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此,未来法制教育也必须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三)将法制教育渗透进各学科。 尽管很多学校已经将法制教育纳入到学校的课程大纲系统中,编撰了相关的法律方面的教材,安排了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法制教育。这样做的结果是法制教育逐步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地位得到了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仅仅依靠单独的法制教育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取得的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受到局限。因此,学校除了要加强专门法律课程的进行,还要特别关注法制教育渗透进其他学科的问题,如恶化使法制教育打破单学科的界限,实现向其他学科的扩展和渗透,就是我们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中学生法制教育论文:关于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 摘 要 强化素质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策。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三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对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进行关心和教育。 关键词 中学生 法制教育 目前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其中13――18岁少年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而且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青少年在13――18岁这个年龄时期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高危时期,心理扭曲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治,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形成各种程度的心理疾病,极易导致青少年犯罪。导致学生违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家庭教育的不当,中学教育的错位,社会环境的恶化等。因此,这是社会、学校、家庭一个相互配合、相互补进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一道道防线。 一、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1.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策。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开发,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的培养,其直接后果造成了学生两极分化的严重现象。一方面产生了高分低能而又没有理想的群体;另一方面人为地产生了大量的“双差生”。 “双差生”属于被歧视、被排斥、被放弃的群体,这些学生往往是青少年犯罪的基础,他们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好感,他们从学校分流后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在社会上找不到正确的位置,很容易误入歧途,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增设法制课程,开展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法制观念,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措施。近几年来,我校每年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增设法制课程,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效果不错。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了《李市中学德育读本》,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读本》中案例的选取要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使未成年人增强法制观念,树立遵纪守法纪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每学年组织学生举办一次法制板报评比、一次法制论文比赛,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学校也应聘任从事法制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专职教师。法律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规范性很强的专业,而且现实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需要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关的法律知识,能正确地理解法律条文本身的含义,能熟练地运用法律规范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有关问题。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能灵活地把课本上的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中学生的行为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什么行为违法,什么行为犯罪,违法犯罪的后果和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目的。对学校的一批“双差”生,我们应该请具有专业水平的心理咨询教育者多进行心理矫正与辅导,让他们真正理解到父母及老师们对他们教育的良苦用心,让他们感受到还有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在关心着他们,不至于走向错误的人生轨道。这样才能真正把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 1.当好监护人,巩固第一道防线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和管理者,是孩子首要模仿的对象。家长的思想观念、言行和文化素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 目前,很多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脱节有关。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成员的生活工作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特别是目前我国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父母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当众多的社会角色发生冲突时,特别是家庭成员受工作生活压力过大时,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弱化,走上两个极端:有的家长对孩子放纵,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者采取一些哄骗、物质刺激、棍棒教育等不正确的方法,导致孩子不健全的人格。甚至有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其实不论社会分工如何细化,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地位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父母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直接责任人、第一责任人。 2.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急需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对于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组织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把素质教育的目的、思想以及科学教育孩子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家长。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时,应当将计划的内容告知学生的家长,使未成年人的父母根据学校计划,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教育。同时作为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应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的对话互动联系,定期的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所思、所想、所为,通过家庭信息反馈,与学校学生的行为进行比较,制订相应的对策。通过家庭与学校的紧密配合,可以正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变化,对那些品行不正、性格怪异孤僻、行为异常的学生采取具体的监控、矫正措施。只有通过学校与家庭结合、支持、依靠、互补互进,才能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 总之,在教育改革中,要立足于校内,着眼于家庭和社会,力求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三结合。学校必须改变这种疏远于社会的封闭的教育体系。要努力拓宽思路,增强社会实践的机能,争取得到社会组织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配合,形成“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提高育人效果。 中学生法制教育论文:中学生法制教育初探 前不久,我的一个9岁的侄子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和6位同学一起到郊外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突然有四个男孩子把他们拦住,向他们勒索要钱。其中最大的男孩可能12岁左右,手中还拿着双节铁棍,威胁侄子和他的几位同学说,不拿钱就不准他们走。面对比他们大,而且手中还拿着武器的对方,侄子和他的同学并没有妥协,而是齐心协力,积极想办法对付。首先,他们捡起身边的石块或砖块,造成一种我们并不怕的气势,使得那四位男孩不敢轻易上前搜身。其次他们充分利用同学中的通讯设备――手机,马上报110,等待警察的救援。对方见侄子他们报了110,其中最小的一个男孩(9岁左右)大概是害怕了吧,马上就跑到就近的一个茶楼上去了。第三,在等待110救援的过程中,侄子他们并没有闲着,仍在积极想办法,又马上给家长打了电话。很快,其中一个家长就赶到了出事地点。对方见侄子方有家长来,一个个逃之夭夭了。 当侄子把这个故事将给我听的时候,我心里特别复杂,既为侄子和他同学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团结、积极动脑感到欣慰,同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又为另外四个孩子的作为感到悲哀,这也可以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教育的悲哀。9岁―12岁,应该说这还是一个纯真的年龄,而那四个孩子,却已经做出了与他们年龄完全不符的事情。长此以往,我们都可以预见这几个孩子的未来,那将是不可言喻的悲剧。由此,我想作为我们中学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负起对孩子们法制教育的责任,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1999年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正式写进现行宪法,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纳到学校教育当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建设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从网上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以来曾经高达73%。他们以“财”“色”“霸”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 其次,学校法制教育,应做到形式多样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同时又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应把传统学校德育中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 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仅限于层面,对法律深层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中学生易于接受国家法律知识,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在学校还没有专门的法律书籍的前提下,尽量把法律教育做到内容浅显化,形式多样化: 1、 讲有关中学生的法律小故事。中学生也喜欢听故事,采用这样的形式,可以寓教于乐。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相关内容,或者是发生在身边的与法律相关的真事,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讲给学生听,学生兴趣浓厚,在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地就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识。 2、 演法律小品。学校可以利用班队活动,通过表演法律小品,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既了解了法律知识,又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又可以愉悦身心。 3、 看少年犯罪影视作品。被搬上屏幕的少年犯罪案例,更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可比性。让学生观看这些作品,他们会在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中触动心灵,在心灵的震撼中了解法律,从而在生活中运用法律。 4、 专题讲座。学校聘请专门的法律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发人深省的案例中学到法律知识,明辨是非。 5、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这块阵地。家长是孩子的最亲密的老师,而且也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教师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同时可通过家长会适时向家长宣传与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要求家长经常关注孩子的动向,时常向孩子敲警钟,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尽量避免问题严重化。 中学生法制教育论文:中学生法制教育浅探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6年就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我们必须通过法制教育,使他们认识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不断规范言行,不侵权、不违法,不做法盲。 一、中学生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 1.违法犯罪现状。(1)犯罪数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2)犯罪年龄渐趋低龄。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3)犯罪形式结伙作案。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一些中学生由于过早辍 学,无所事事,浪迹公共场所,三五成群,拉帮结伙,违法犯罪活动。(4)犯罪动机突发单纯性。由于中学生社会经验少,考虑问题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有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 2.违法犯罪原因。原因有多方面,如:(1)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表现在父母为家庭经济而操劳奔波,忽视了“家庭是第一个课堂”、“父母是第一位老师” 的作用,传统道德教育被弱化,缺乏思想沟通,容易造成“代沟”;离异单亲家庭对儿女造成心理伤害;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百顺百依”, 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 忽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养,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自私、奢侈不良品德。“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2) 学校方面由于受应试教育的牵制,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心理的教育,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放松了对多数学生的教育,部分学习差的学生无心向学,最终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教师教育方式不当, 如体罚、变相体罚, 处事不公正,容易产生“问题学生”; 校园缺乏人文气息,死气沉沉,等等。(3) 社会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的赌博、腐败等现象,网络、影视、书刊的暴力色情等精神鸦片的毒害。(4)由自身因素造成。中学生涉世不深,辨别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坏,盲目地模仿;一些中学生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不思学业,没有刻苦学习的毅力;一些中学生好逸恶劳、无事生非,心理幼稚,缺乏法制观念,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就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加强法制教育的思考 法制教育是中学生通过学法、知法、形成法制观念的过程。目的是让他们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同时让学生明白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来规范公民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中学生违法犯罪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自身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出淤泥而不染” 正是充分说明自身主观原因(法律意识)所起的决定作用。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呢?我认为在课堂有效教育中,法制教育要与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联系起来进行教育。 1.把法制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教育中学生首先要从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是法律在中学生身上的最基本要求的体现。教师要非常重视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习惯是一种无意识心理的反应,依靠习惯的力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是道德的一个重要特点。个体的习惯一旦形成,就能自发地支配着人的言行举止。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用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逐步树立法治意识、法制意识,用法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不良行为在某些中学生身上出现,例如说谎、说脏话、辱骂他人、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损坏公共财产、索要他人财物、赌博、进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营业场所、懒惰、不尊重老师和家长、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爱慕虚荣、早恋等, 教师要以反面事例来唤醒学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要让学生明白,平时那些不易让人察觉的恶习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引你走向犯罪的深渊,任何违法犯罪都是从违纪违规开始的,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演化过程。因此要“一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时刻注意日常生活细节,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2.把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内心深处经常会出现各种矛盾的情感体验:喜悦与烦恼、开朗与沉默、社交与孤独、大胆与怯懦等,心理结构不成熟、不稳定,社会阅历浅,对问题认识直观、肤浅、偏面、易受感染性。心理学家称青春期是人生的“危险期”。 中学生违法犯罪有不少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不良心理,逞强好胜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报仇和反社会心理,缺乏关爱失落心理,等等,都有可能引起违法犯罪。教师要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询,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等形式,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要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则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和风细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心理冲突,培养学生的心理挫折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健康的道德情操及自我调节能力,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此外,要把法制教育渗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举一些中学生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案例,来证明:一个心灵扭曲、人格不健合的人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以上途径能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健康的道德情操及自我调节能力,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法制”是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道德” 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服务于道德,道德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基础。因此,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落实“德育为首”原则,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实效,突破法制教育的框架,与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密切联系起来:(1)礼仪教育,使学生讲礼貌、懂礼节;(2)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树立和强化正确的价值观;(4)健康教育,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5)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6)感恩教育,使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知恩图报;(7)社会公德教育,增强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8)环境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和保护环境技能,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7) 法制教育:针对学生认识能力和意志力不足的特点,以法律常识为主要教育载体,从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入手,使学生增强守法观念,对学生进行法律价值和法律信仰的理念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自觉守法、护法和维权意识。目标是使中学生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是产生坚强法制意志的基础,而良好的性格应包括对法律的态度和法制化的行为方式。道德教育就是与法制教育相辅相成。因此,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三者应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法制意识,保障其健康成长,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四有”新人,成为我国21世纪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学生法制教育论文: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思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然而,中学生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从浙江中学生徐力弑母案件到朔州市中学生李亚胜杀害老师案,再到福建五少年杀死同学勒索案、吉林省17名学生组成3个抢劫犯罪团伙案,这些都暴露出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缺陷。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应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一、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众所周知,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但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辨别是非观念、自控能力都不强,很容易在外界不良诱惑的影响下产生冲动情绪,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不计后果,甚至会误入歧途。当前,中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让人不容乐观。 二、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尽管国家设立的有综治办、“关工委”、“未委会”等与青少年学生有关的部门,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但在实际运作中各职能部门缺乏共同的支持配合,法制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各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缺乏统一协调的主管部门,无法各司其职,导致对一些青少年,特别是社会闲散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教育出现空白。 2.教育部门对中学生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一是学校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多数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二是中小学缺少法学专业教师。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是由思想品德或政治课的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三是校园文化单调,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简单,生硬灌输,学生难以接受,教育效果不明显。四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学校与家长缺乏稳固的联络渠道,部分学校不重视家访工作,根本就不知道学生课外究竟在做些什么。 三、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预防减少违法犯罪的具体措施 (一)以社会教育为主格局,优化学习环境 要形成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风气,认真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中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各主管部门要统一协调,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共青团、“关工委”、工会、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团体组织要向中学生伸出热情的双手,多层次、全方位地做好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中学生在温暖的集体中接受教育和锻炼,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培养合格学生 学校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要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1.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按照国家的“五五”普法规划,以教材为载体,把法制教育纳入课堂,主要学习与中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2.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模拟法庭演练、制作图文并茂的黑板报等。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宣传栏等媒体,对好人好事、助人为乐的典型事例进行大力宣扬,弘扬正气,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同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学校既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又要关爱落后学生。在具体工作中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必须长期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三是有计划地对中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帮助中学生解决青春期的心理问题,使其增强心理素质,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来拒绝各种不良诱惑。 (三)以家庭教育为主渠道,养成良好习惯 “子不教,父之过”,要开设家长学校,努力提高家长素质,不断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家庭要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引导子女把旺盛精力投入到有益的学习或者体育活动中去。俗话说“身正为范”,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当好孩子的表率,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子女的成长。 同志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中学生失足犯罪,我们感到心痛,这也警示我们要抓好中学生法制教育,减少违法犯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中学生法制教育论文:班主任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长效机制 近年来,初中学生的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新闻媒体上报道的一些未成年人包括初中生参与的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和群殴、寻衅滋事等暴力型及性犯罪等案件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绝大多数案犯不良道德行为严重,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面对当前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怎样让我们的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避免我们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新时期班主任所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一、做好问题学生的预防工作 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因此,这一阶段,也是对初中生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预防教育的有利时期。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肯定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进生”,他们虽然为数不多,但也不容忽视。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我认为,转化后进生的最好方法是学会用爱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从后进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们要真正公平地爱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真正当成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问题学生缺少自信,缺少关爱,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常被冷落,因此,班主任应该多关爱他们,肯定其每一个优点和进步,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关心和温暖,然后引导他们反思自己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育,让问题学生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些擅长的事情,多肯定表扬、激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比如很多问题学生比较好动,那么让他们在运动会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在为班级争光的同时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也促进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班主任要把爱心渗透到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育应该是温馨的、洋溢着浓浓的爱意的,班主任要把自己融进学生之中,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让学生感受爱、接受爱、学会爱、乐于爱,使后进生在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并得到感化。要把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教育初中生要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刻注意日常生活细节,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做好问题学生的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减少和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丰富班级文化生活,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我们的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初中生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班主任要设法丰富班级文化生活,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围绕法制教育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各类法律知识竞赛、法律问题专题讲座、法制辩论会、法制演讲比赛、参观访问法制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现实生活,增长见识,增强抵抗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让学生观看法制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结合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通过写周记、写小论文、写心得体会等,加深自身的思想认识,促进初中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开展相关主题的道德教育活动:如胡总书记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让初中生知荣辱、树新风;感恩教育,使初中学生学会感恩,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公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做社会的合格公民。通过家长会、家访、成立家长委员会等活动教育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要教育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内心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消除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因素,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把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又是班级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因此,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不良的思想观念对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剧烈的冲击。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使得许多学生的内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矛盾,带来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使我们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此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班主任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掌握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相关技能后,可以利用班主任自身工作的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班主任日常教育工作中去,使班主任工作更具实效性和科学性。班主任可以把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走上违法犯罪的具体案例,来教育学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有问题及时与老师及家长沟通,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当然,班主任也要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合作,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青春期辅导、业余生活的指导、人际关系辅导等。特别是要针对青春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相应的辅导,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正确认识早恋问题等,来帮助初中学生顺利适应青春期的成长,预防相关不良行为和问题的产生。由于班主任相对于其他教师来说,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多,也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把法制宣传资料变成心理辅导的素材,并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如把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引以为戒。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只有从学生内在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去寻找预防的对策,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预防初中生违法犯罪,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作为学校班级日常教育管理的主要工作者,班主任必须肩负起这一重任。在教育方式上,法制教育也不能单纯依靠法律知识的灌输,班主任应该结合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密切关注问题学生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初中生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工作,以此来促进法制教育的开展。 中学生法制教育论文:中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一、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问题 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和构建法治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化国家的基本要求不相适应,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首先,学校对思想品德课重视不够,法制教育落实不力。在很多校长包括一线教师眼中,思想品德课不是传统意义的主课,并且现在又是开卷考试,所以产生思想品德课谁都可以上,造成师资水平不稳定而且参差不齐。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便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上课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思想品德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可想而知,由此可见,通过思想品德课加强学生法制教育成为一句空话。其次,法制教育仅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之内。由于对法制课的重视程度和经费等原因,现在的法制教育仅仅局限在了校园之中和课堂之内,很少有学校能把学生带出去参加社会实践,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不利于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的有效形成。面对新的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生法律素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策略和办法 学校加强法制教育,有充分的资源和人力保障,而且对学生从小进行法律知识渗透和行为能力培养,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大有裨益。实践中,我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等策略开展学生法制教育,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适应自身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法制教育策略和模式。 (一)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立足于法律知识的蓄养和渗透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法律的内容,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内容齐全,案例充足,思想品德课就自然成为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学生普遍不感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首先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实践中,我采用“案例教学法”,设计“模拟法庭”,观看“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电视节目,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一课时,作为公民应该对祖国的安全负有什么责任,应该怎样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利益?初中生认识有些模糊。为此我选择了“圣火维纳斯———金晶(用身体保护奥运圣火的残疾女孩)”事迹作为案例,在导入过程中,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大大强化了视觉效果,调动了学生情感因素,激发起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同时,设计讨论话题:“金晶事迹表现了一个公民哪些神圣义务”“你应怎样向金晶学习”等,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案例材料的讨论,既能使学生明白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公民崇高的义务,又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如,在讲述“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节时,我将课堂设计成“模拟法庭”,选举营业员、商场保安员、营业部经理、记者、消协负责人、仲裁机关负责人、法庭审判长、书记员等各一名。通过模拟训练将教材中“为什么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等问题迎刃而解了,教学效果比较好。这样在学生模拟的基础上,明白了作为消费者应该享有的权益,同时应该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着眼于学生法制意识的培育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我比较重视课外的法制教育,每逢组织重大活动,或外出参观活动,都要向学生进行集中教育,要求学生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课外的教育和课堂教学相互补充,使学生能经常性地处在一种宣传法制的氛围之中。在这基础上,每学期我们都应聘请一些专家或专职工作人员给学生开讲座、作报告。如聘请市法院的法官作法制教育专题讲座,请交警同志作交通法规专题报告等等。他们的报告有许多实际的案例,不但内容丰富,警示性强,而且可行性、说服力也较强,这样能给学生较强的震撼力,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有较大的帮助。同时,我又认为将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自己利用学校闲置房间设计了一个心理咨询室,既当思想教育老师又当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室创办起来以后,每天都有同学前来与老师谈心,有时用书信形式进行交流。我在与学生交流时,经常向他们传授关于法律法规的知识。特别是有些学生有违法的想法或行为,我就借助法律知识对他们进行疏导。由于这样的教育活动是在与个别学生交流中进行,对症下药,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一对一的心灵交流中,老师将法律知识悄悄地渗透到学生心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根植于法制教育氛围营造和能力提升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法制教育氛围营造和能力提升常抓不懈。思想品德课、校班会课、升旗仪式等,都被当做法制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法制教育的氛围之中。除了经常性的教育之外,我还充分利用节日、活动日、教育日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三月的“安全教育月”,“青少年维权专题行动月”;八月的“国防教育专题月”;九月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巩固月”;十二月的“国家宪法日”、“法制宣传教育月”等。每学期放假前夕,都要对学生进行社会治安方面的法制教育,防止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或影响,极力避免5+2=0不良效果的出现。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心理上不断发生变化,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促使学生懂法、守法、用法,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危险期”,并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基础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当然,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老师的义务,它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社会各界紧密配合,只有全社会都重视法制教育,那么中学生以及所有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就指日可待,推进依法治国和构建法治社会的目标才会真正实现。 作者:段德明 单位:河南省济源市北海中学 中学生法制教育论文:初中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1法制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在教学中,法制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 就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而言,初中在法制教育的方面更注重的是学生在高考的考试中的应试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也随之提高标准,对教材的改革与对法制教育内容模块的增加,也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结果。但是,在现实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由于老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不足,对法制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总会出现片面的高唱法制教学的目标。还由于政治教师只是一味地考虑到应试的需要,对法制教育这个模块的认识不够深层次,对中学生的受教就不够深入,就不能完整地将法制教育目标予以明确传播。初中教育中,法制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许多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法制教育知识也只是局限于其需要应试的部分知识,这样会使得学生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涵而断章取义。 1.2教师自身法律素养有待提升且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教师资源是一个学校教学实力的重要指标,教师自身的素质优劣,决定其教学的观念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层面不同。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中,尽管其意识到法制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但是,对学生的传授过程中,总会受到自身素质的局限。就目前而言,我国绝大多数中学,在对政治老师的选用上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法律课程培训和法律专业背景的限制。由于这种门槛过低的低标准要求,使得法制教育无法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中得以切实有效的执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许多政治教师所传授的法制内容都会存在一定的疑惑和问题,还有一些教师不愿意对学生扩展其法律本身的知识教育,导致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其真正的意义。 1.3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虽然,各个学校都在响应“依法治国”的号召,尤其是学校对学生在法律知识上的普及程度。由于初中在教学方式上的陈旧,使得其不能够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够完善法制建设。根据调查显示,多数学校都是通过书本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与讲解,而现在的社会是处于不断发展前进的,书本上的法律知识不一定能跟得上时展的潮流,会产生一定的滞后性。并且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够调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的积极性,一味地生拉硬套不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吸收。学生在明确了课本上的法律知识之后,只是停留在应试的记忆阶段,并没有深层次地理解。 1.4教材内容不够完善 在我国,政治教材的内容不够充裕,只是向学生传授部分法律知识,教材中的法律知识体系弱化,知识点的罗列不够明确。其理论与实践不能够搭配,不能够帮助学生对其进行合理化的理解,不能与自身的生活经历相联系。这些方面的问题,都使其不能够很好地将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能推进社会整体的法制建设。 2对法制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2.1提升政治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观念 要想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法制教育,首先就要提升政治教师的法律素养,只有教师的政治素养提高了,才能够对学生在法制教育方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政治教师教学素养不仅体现在教学上,还体现在其对课程的深度挖掘上,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知道,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对法律知识得以最好的理解与吸收。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律素养,能够对学校的师资队伍进行规模性的扩建。这就需要其在选用政治老师的过程中,选择具有专业法律性的人才,或者,学校对自己的老师进行专业的法律知识培养,使其能够在法律专业有一定的建树,能够使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在思想意识领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2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使其行之有效 教学方法,是对教学任务的一种完成手段,能够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机械地让学生进行书面的记忆,不能够调动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但是,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动力,比如:在课堂上和学生们做互动游戏,模拟法庭等。 2.3将法制教育的内容丰富化,完善法制教育 由于我国在政治教材中的内容比较单一,许多时事政治无法及时载入教材内,就会造成学生与社会脱轨的现象。其内容的单一性,也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丰富政治教材中对法制教育的内容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政治教材内容的科学化,是对现阶段学生的心里特点而来的,能够将其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结合,并且丰富化、多样化,以便于学生能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帮助其记忆。 2.4坚持以学生为建设发展的根本,对教学进行科学评价 在初中的教育中,学生是其教学与培养的主体,一切的教育发展与改革都要围绕着学生,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凭空臆造。要针对实际情况,对其加以具体的分析,进行科学地课程设置与内容的挖掘,保证学生在受教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着眼于实践当中去,科学合理地对教学体制做一评价,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转换教学方法的使用,灵活运用教学的方式,选用适当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在法制方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法律意识,推动法制的建设进程。 3结语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增多,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法制教育的建设,帮助公民对法律意识的树立,推动社会法制的建设。 作者:艾春祥单位:四川省崇州市西江学校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 摘要: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构建了宽、专、交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并通过与知名企业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利用科研成果研制综合实验系统等方式建立了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导师制、创新研修课、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学科竞赛等政策和措施有力推进了研究性教学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工程创新人才;电气工程;专业建设;研究性教学 一、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2008-2009年,根据学校要求重新修订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本次修订工作以培养工程创新人才为出发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调整,做到宽、专、交兼顾,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富于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 1、公共课程——注重自然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化教育课程,即公共课程。针对学生所必需的知识和基础,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公共课程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构成,占总学分的16%。 2、技术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技术基础课程涵盖电路、电磁场、电子技术、机械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及对应的实验和设计课程。为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建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平台课程群,将各专业方向的共同基础纳入该平台,包括:(1)强电类课程(电力工程导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2)控制类课程(自动控制理论、工业控制网络);(3)信息类课程(信号处理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仿真技术及应用)。 上述做法适应了知识经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传统专业的新要求,使学生基础扎实,具有强、弱电结合,软、硬件兼顾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求。 3、专业课程——接触学科前沿,注重设计和实践能力。本专业设有电机、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和楼宇自动化5个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方向核心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拓展课3个层面。专业方向核心课为本专业方向的支柱课程,有理论、有实验、有课程设计;专业必修课针对本方向的技术发展,选择接触学科前沿的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拓展课不再按专业方向设课,鼓励学生交叉选修。在专业拓展课中,新开出了5门工程设计类课程: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与实验、飞思卡尔(freescale)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电能参数测量系统设计、网络化运动控制工程设计专题、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的控制系统设计专题。 二、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 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能力培养无疑十分重要。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在学时紧张的情况下,仍持续加大实践环节比例。同时在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中,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实践教学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构建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由于资金紧张,加之高端专业设备价格昂贵,专业实验室建设一度成为专业建设的难点。为此,专业建设突破常规,提出“高起点出发,建设和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创造双赢”的实验室建设新理念。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专业已建立了“哈工大一松下电工plc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哈工大一罗克韦尔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等9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争取到公司和学校投资总计1000余万元,一大批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进入实验室,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在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上进行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实验,全面提升了本科教学水平。 2、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研制综合实验系统。在“十五”和“十一五”国防特色重点专业建设中,除实验室常规建设外,借助专业的科研优势,着力建设综合型、研究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研制多套适合对学生进行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的高水平实验系统。目前已基本构建3个综合实验系统。 (1)控制技术综合实验教学系统——包括集散控制实验系统、开放式伺服运动控制及负载模拟综合实验装置、直升机姿态控制系统。 (2)电机及其控制综合实验系统——包括卫星姿态控制飞轮电机系统和导弹舵机电动伺服控制系统。 (3)嵌入式及网络监测与控制综合实验系统—包括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电力监控器和控制器局域网络(can总线)通信实验装置。 这些装置结合教师的科研实践,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其中,反映了相应技术的发展前沿。同时进行精心设计,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完成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成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实验平台。 3、实验教学改革,使实验真正成为学习新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实验不应仅是理论知识的验证手段,而应成为获取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此思想为指导,为充分利用上述实验资源,开出更多的综合型实验项目,本次培养方案中部分实验独立设课,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2门重要的平台课实验独立设课,实验学时由12学时增加至24学时,其中8学时为仿真、研究型实验。在对实验装置进行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开出新的设计型实验,并要求学生针对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仿真分析。电力系统和楼宇自动化方向专业实验也分别独立设课,改变以往实验附属于课程,内容分散、单元化的缺点,整合实验内容,开出综合实验。使学生拿出相对集中的时间在实验室完成设计和研究工作。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的核心是“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强调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研究型大学,应充分利用师资条件和研究氛围,开展研究性教学。本专业在日常教学中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鼓励教师使用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自由探究、自主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已有观点,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实验教学中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的比例,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设计、自主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其探索精神和研究意识。此外,通过对研究性教学的不断探索,我们还按照以下途径推进研究性教学。 1、导师制——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感受科研气氛。学生在二年级开始选择导师,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达到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的一对一指导。学生可以跟随导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尽早进入实验室感受科研气氛,为今后的工程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博士、硕士研究生资源,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指导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共同的导师联系起来,互相学习,合作研究,形成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三者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2、开设创新研修课——实现学习、研究一体化。我校自2007年开设创新研修课,本专业已开出23门,课程均由博士生导师担任主讲教师。每期选修人数限制在6~10人,课程内容以实践、研究为主。课程内容以教师相应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从项目中提炼,突出实践性、创新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研究,实践了集“知识传授与研究创新”为一体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新模式。 3、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以项目为载体,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得以充分锻炼。在2008、2009两年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评奖中,我专业的23个项目中获得5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 4、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学科竞赛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竞赛的方法,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磨炼意志,增强自信。本专业根据学校的有关政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竞赛,成效显著。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优势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1.引言 目前全国已有311所院校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出现了百家争鸣、各具特色的格局。虽然众多高校纷纷设立电气工程学科,但是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2004年开始招生的,通过借鉴和分析其它高校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和我校的办学定位,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经过近十年来的努力,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形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色。2007年成为学校确定的重点建设专业,给予了重点支持和投入,2008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校优势专业。 2.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从2004年招生以来,经过了3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遵循了强化基础、注重能力、按宽口径培养的改革原则,基本思路是突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电气工程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更加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根本。因此,专业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应学生就业需求,明确理论和实践的规格要求,要在培养规格上体现突出创新性、应用型。围绕嘉兴地区光伏产业基地、风力发电产业基地、以及浙江省制造业基地、水电、热电联产巨大的系统优势,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多元化的电力企业布局和嘉兴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了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2个方向。专业人才目标是: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工业电气传动控制领域、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试验分析、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一直坚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加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和创新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装备制造业、电力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2 创新型与应用型协调,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电气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将创新型与应用型融合,构建适宜的培养模式,既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也将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做到二者兼顾,不偏不废,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强化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校内学科实验室平台和团队,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 (1)加强“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吸引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实验室在研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种学科创新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形成“听中学”、“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机结合的环境,构建“学科实验室+实训基地”为平台,横向、纵向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专项培训认证”的培养模式。 专项技能培训既可以是来自校内的,也可以是来自社会的,培训内容不仅是职业工种的训练,主要是对本专业领域内某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能力的训练,并通过社会机构的认证,取得相应的资质。从大二开始,建立了“电子电子信息技术人才认证(eitp)”、“注册电气工程师”、“自动化系统工程师(ase)”“维修电工”等认证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按照认证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专业规范的培养目标和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规格、能力结构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来设置培训课程和课程内容,以达到培训认证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要求。体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每届均有学生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培训和资格认证率均达到80%以上。 (3)加强“五位一体”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更系统、更充分地建设“创新领导小组+创新协会+创新基地+开放管理机制+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吸引学生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等。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接触科学前沿技术,学到先进、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长期接受工程技术和工程意识的培训,在学生中产生了导向性、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参加各种竞赛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本专业每年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2.3 进一步梳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成果为依托,更新教学内容为抓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保证,突出课程建设为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经典与现代的融合,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协调,理论与实践环节搭配的合理,为本专业构筑起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梳理课程内容和边界,课程与培养规格一一对应,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经过2006年、2009年、2012年三次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已经建成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个层次设置. 同时结合区域产业优势特点和学生就业状况及市场需求情况,为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1) 构建模块化、系列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建立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模块方向的“课程库”。 (2)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专业选修课数量。将专业课按专业方向划分成几个系列模块,使学生选修时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打破课程设置受教学计划更新速度的限制,充实新的理论和技术,调整内容重点,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如新能源发电、新能源电气控制、物联网等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的课程。 (3)紧扣“创新型”“应用型”主题,改革课程设置 与教学内容,切实拓展专业优势,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创新教育”不断线,进一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不断线。 (4)立足于相关课程的融合,课程重新组合,避免内容的重复,提升课程的层次和水平,使各门课程内容得当、边界清晰,整体优化课程的内容,使课程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新颖。 2.4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习基地功能。 建立体现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课程体系的培养要求,建立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的结构化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和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实际能力。 (1)构建“工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发挥工程实际背景结合紧密的优势,强化“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工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教学实践体系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以“工程”的观念指导教学实践,以“工程”的思路组织教学实践。实际操作中在一门课程中,或以一门课程为主,多门课程协同,从一个工程实例入手,围绕工程问题的提出;工程解决方案的确定;具体工程方案的设计;工程设计的实施;工程的运行维护等工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2)紧密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新的实践教学内容。 依托地方、行业和校内资源,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加强联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狠抓实验、实习、实训环节。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校内实验教学平台,承担“电路原理”等学科平台课、“电机学”等专业基础课;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电气工程实验室负责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工厂供电”、“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的实验教学,以及电子工艺实训、电气工程实训等实训环节。新能源及耗能控制教学平台和嵌入式系统教学平台等为依托构建科研平台,为学科建设、学生创新活动、研究课题开放服务;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环节的教学。 (4)分类型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依托校外已建立的15个实习基地,基本满足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分类型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任务有: 巩固基地型校企合作:本专业实习教师将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共同指导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使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实际经验。扩大毕业设计型校企合作:部分毕业设计选题结合工程实际,题目来源于企业,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导师,以“双导师制”形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培育专业培养深度参与型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向、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内容、毕业论文的课题等全方位参与,教师需积极主动融入企业,实现校、企良性互动,实行校企深度合作,构建良好的合作环境。 3.专业优势更加凸显、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精心培育专业特色,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水平,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25%、达线率15%、录取率10%,位于全校各专业前列;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围绕电能的产生、传输、分配、使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体现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课堂与实验室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育与培训相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在培养质量上形成了高就业率、高考研率、高(竞赛)获奖率。专业特色体现在: 3.1 培养方向的特色。紧密围绕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四大环节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设计,设置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发电、输电为主)、机电传动自动化(以配电、用电为主)培养方向,根据应掌握的核心知识能力精心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新能源发电和装备的内容等新型产业的内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3.2 培养方法的特色。实施“在通才教育平台上实施专项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实施“专项技能培训认证”的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基础上,创建“依托学科团队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实验实习、专项培训相互支撑、协调促进,实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 3.3 培养结果的特色。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鼓励个性成才,引导学生参加考研、竞赛、培训,逐步形成各三分之一比例。考研比例20%以上(录取10%以上),参加学科竞赛比例20%以上(获奖约20%),参加培训比例80%以上(获得职业职称资格认证50%以上)。 进一步凝练和提高已经初步形成的专业特色,坚持内涵发展,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创新,总体培养质量有更大的提高。 4.培养效果的跟踪和反馈 建立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闭环系统。将培养方案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控制通道;研合作机制作为修正系数;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社会与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反馈评价作为反馈通道。产学通过这个闭环系统,及时跟跟踪和反馈培养效果,调整和修改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5.结论 电气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立足于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突出工程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长期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五位一体的学生创新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深度参与型校企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浅谈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 摘要: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专业,它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现代智能建筑的建设问题,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现代化的智能建筑飞速增长,而在这方面缺少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各高校中建设这门专业对于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来说非常重要。 关键词:建筑电气 智能建筑 楼宇自动化 电气照明 1 增设新专业的必要性论证 1.1相关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使我国楼宇智能化技术迅速普及,各种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为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设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物业经营管理等行业开拓了巨大的市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工作特点鲜明、技术内涵丰富的新行业,极大促进了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1] 1.2职业岗位(群)分析 本专业在宽口径的职业素质与专业基础平台上,设置2个专门化专业方向。 a.建筑电气施工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担任电气方面的施工工程师、施工队长、项目经理、工程监理等工作,也可从事运营管理及中小型工程的设计工作,或在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b.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公司、装修公司、建设监理部门、设备安装施工公司、楼宇弱电系统集成(含消防系统)公司、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现代化楼宇自动化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1.3专业服务方向及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成就了房地产行业的崛起,特别是现代智能办公大楼的建设已经成为时尚。智能建筑对建筑内的设备、配电、线路集成等的要求标准比原有的普通建筑要高很多,智能控制需要更规范、更准确、更安全、反应更快,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就更高,因此,需要一大批实用技术知识面宽、高技能、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共有20余所,目前只有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本专业,而在整个西南地区,也只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此专业。纵观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这个专业也是非常稀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开设此专业将极大的有利于推动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的现代化智能型建筑的发展。 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建筑新职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建筑电气从业人员数量巨大,已达到约1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宁波、大连等大中城市。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未经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目前,全国建筑电气新职业人才缺口达40万,特别是建筑电气施工人才、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运行维护人才、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2 增设新专业的可行性论证 2.1专业开办经费及专业教学成本核算 专业开办后,可以依拓发电类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很好地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的作用以节约成本。后续资金可以通过该专业招生、学院的教学投入、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和培训建筑电气施工人才的收入加以解决。另外,以后随着学生规模的增加,可以分期分批进行教学上的投入,共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赢利。 2.2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实验室、实训室建设 由于本专业是由电气系、建筑系和计算机系共同构成,因此可以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作用以节约成本。 2.3产学研结合背景 强化实验、实习和实训三个关键环节,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时间超过50%。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本专业长期坚持为建筑行业服务,同时企业也为我们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优先选择毕业生,并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互惠双赢的“校企联姻,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院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工学交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类专业虚拟仿真技术应用 摘要:电气工程类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设备种类多、规模庞大、接线复杂、电流大、电压高等诸多特点。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还能优化电气工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电气工程类专业;应用 0引言 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全面详细了解电力工程的运行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能保证师生的安全[1]。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就虚拟仿真技术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的应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虚拟仿真技术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1.1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虚拟仿真技术是一项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技术,在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为学生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进行实验提供相应的条件。与此同时,在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可以开放优秀的实验教学资源,给社区、企业以及兄弟院校等提供教学服务,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1.2实现不可逆以及不可及过程 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面临着强电的威胁,很多实验必须要在极端或者高危的环境下才能完成,操作过程也是不可及或者不可逆的,对学生相关技能的训练需要高消耗和高成本,不仅危险而且能够被学生掌握和吸收的知识和技能少之又少。但是如果在电气类专业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就可以有效改观这一局面,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为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提供经济、安全、可靠的实验手段,既能消除强电威胁,又能促进学生把握和吸收相关专业知识。譬如,在高电压虚拟仿真实验当中,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高压放电的情景,还可以反复观看[2]。 1.3教学环节更加灵活 在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灵活选择实验内容。同时,学生还可以随着学习进度的变化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或者跨越教学层次进行提升。在这种虚拟化的教学情境之中,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自主权,不仅得到更多创新实践和接触专业实验的机会,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学环节更具有灵活性,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2虚拟仿真技术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应用策略 2.1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由于学生在兴趣爱好、学习进度以及专业方向上等各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就需要不同的学习和实验平台,同时,这些平台之间必须要有较强的联系。尤其当教学资源出现学科交叉的时候,老师要按照系统构建、综合设计、理论应用三个层次构建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将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例如,电气工程类专业老师可以从基础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和生产练习这三个方面制定实验教学综合培养计划。基础课程实验主要包括专业的课程实验和工程设计基础训练;综合实验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和工程设计综合训练;生产实习主要有毕业设计和创新设计训练。 2.2构建互通互融教学理念,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给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安全的环境和可靠的保障。其课程教学体系可以细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工程设计基础以及专业课程实验。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还可以细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可以细分为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老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在资源当中有效贯穿课程内容。同时,要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建立教学层次,利用横向连接的方式将不同平台的教学资源有效结合起来。在注重因材施教、专业培养的同时要保证教学平台之间互通互融,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层次之间呈现出一个相互补充的状态。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电气工程类专业的老师要敢于打破学科专业的界限,建立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3以教学环节为导向,创建合理的实验教学平台 第一,创新与实践训练平台。针对电气工程类专业的教学特色,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结合“新型传感器”、“工业自动化”、“机器人”、“航空航天”、“智能电网”等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建立虚拟化的仿真系统,从而加强学生对有关学科先进成果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解。第二,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该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工程设计综合训练、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等集中的教学环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一切的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给学生创建一个近似真实的虚拟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也能有效实现生产现场和实验室的无缝对接。第三,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创建该平台主要是为了进行基础知识教学,通过仿真技术对一些技术原理以及基础科学进行验证,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除此之外,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实验,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结论 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让教学环节变得更加灵活,同时还能让一些不可能的实验转化为可能实现的实验。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师要重视虚拟仿真技术,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要构建互通互融教学理念,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最后要以教学环节为导向,创建合理的实验教学平台,将虚拟仿真技术的价值和功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作者:周丽荣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正在全面进行改革,逐步突破传统教学的界限,完善教学体系,深入探究,使教学方案的制定更加迎合时展的要求。因此,本文针对电气工程师制度与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电气工程师制度与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必要性和教学的改革探究给出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电气工程师制度;电气工程;专业改革 随着电气工程事业的高速发展,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工程中的设计人员,为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制定的重要教学任务。电气工程师制度的有效开展对该专业的日常授课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使该专业教学目标的定位更加明确。专业课程当中涵盖的内容,要能反映出该专业的全新发展方向,加强对工程的训练程度,增加实践授课的环节,以便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的实际能力。 1.电力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相符合的必要性 实施注册工程师的制度,为对本科教育实施的一项基本评估环节。在相关规定中明确指出,在经过该专业进行教学,对其评估成绩合格院校当中的毕业学生,参加注册考试的时间可以提前一年进行[1]。同时,在教育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经过该专业进行教育,对其进行评估之后成绩优秀院校当中的毕业生,可以不参加相关的基础考试。但是,对于评估成绩不合格的院校,毕业生必须得参加相关的考试。由此可以看出,在考试的纲程当中,对未来电气工程师的能力素养和知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便促使各院校对该专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对教学进行改革,制定对人才进行培养的具体策略。该专业不但要培养学生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具备工程管理的能力等,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 2.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2.1制定与注册电气工程师制度相符合的专业方向方案 当前,我国对于该专业的资格考试大纲当中,并没有分专业,考试大纲当中将专业模块分为:供配电以及发输变电,在发输变电这一模块当中,将其分为了发电和输配电、电力系统;在供配电当中,将其分为了供配电和建筑电气、电气传动。在这些领域当中,对我国当前的工程界的真实情况给予了如实的反映。面对当前对人才进行培养的全新形势,制定与注册电气工程师制度相符合的专业方向方案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对授课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对相关课程的设置一定要全面符合电气工程师所提出的要求。同时,各个院校要将该专业教学原有的优势继续保持,不能被考试的制度限制住,要全面多角度的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培养。 2.2优化基础知识授课 在资格证的考试当中,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其中包含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力学知识、材料知识、计算机具体应用、电力工程知识等内容,此外还会涉及到电气工程管理和安全、经济、环境、法律等相关知识[2]。这些教学内容,不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能让学生符合之后职业的要求。将基础知识的相关教学活动进行强化,并不是简单的将内容的完整性进行强调,而是要将课堂的具体体系进行有效的整合,把课程的内部架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建设完善的课程模块。 2.3增强学生能力素养的有效培养 该专业对于授课计划的制定,一定要具有弹性。其一,对于内容进行的设置,要依照考试的具体大纲实施不断地进行调整;其二,要帮助学生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同时,授课的内容以及计划一定要展现出非常强的开放性,使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不能被教学大纲约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将该专业所涉及的新领域以及规范技术适当的加入其中。(1)基本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对该专业的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非常强的综合认知能力,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想象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2)发展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知识能力、收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3)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将思维进行创新,具备研究新技术和成果的能力。(4)人际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具备非常强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3.结束语 总之,对这一制度的实施对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影响深远。所以,学校要实时关注该项制度的发展变化,以便制定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方案,将教学的质量进行提升,以便为我国培养出更加出色的人才。 作者:陈硕 雷锦 罗晓莉 乔莉 牛梦洁 单位: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教材中心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专业认证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一、高校电气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和注册电气工程师的发展。 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分两个专业:发输变电、供配电。考试由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两部分组成。基础考试又包括专业基础和公共基础这两部分。只有通过了基础考试,并且具有相对应的职业实践年限之后,才能够报名参加接下来的专业考试。专业考试包括专业知识础部分和专业案例两部分组成。专业考试通过后,就可以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通过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科目和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考试内容的理论部分和高校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是一致的,所以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开始考虑把注册电气工程师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的选择。所以,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进行满足注册电气工程师指导的教学改革,课程和实践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必将促进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以及注册电气工程师的发展。 1.2有利于构建健全的电气工程教育体系。 世界上普遍认为,一个合格的电气工程师需要经过高中毕业后8年左右时间,主要包含“工科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工程实际的长期练习”及“较长的工程实践经历”等三个阶段的培养。通过对我国和国外的电气工程本科教育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主要的区别是:国外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为学生提高注册电气工程师的职业基础,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完成注册电气工程师需要的职业训练。而我国目前大部分的企业没有注册电气工程师培养训练的条件,所以就要求高校在学校内完成对注册电气工程师培养内容,使得电气毕业生能够上岗前就应熟练掌握应有的专业工程技能。因此,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进行满足注册电气工程师指导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构建一个由学历教育、专业训练,工程实践等环节组成的健全的电气工程专业大教育体系。 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综合化。 课程体系是教学的指挥棒。传统的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教育,所使用的课程体系具有课程结构不连贯、课程之间缺少衔接等问题。这些造成学生没有一个整体的专业知识体系。而要想通过注册电气工程师的考试,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因此,为适应注册电气工程师要求,高校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建立以专业理论为基本,增强专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加强学生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将不同课程在整个电气工程学科体系中进行整合,使相关知识能够相互融合,相互支撑,能够适应实际工程对电气工程专业综合能力的需要。 2.2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更新、精简并活化教学内容。 高校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及时吸收最新的理论方法,关注最新的实践成果,补充到教学中来,使教学内容和实际相结合,使基础理论和社会发展相一致,以免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应该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结合,拓宽知识面和增强动手能力的关系,解决好社会更高的专业能力的要求和学校学时压缩的矛盾。 2.3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除了要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外,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企业和社会的重视。其中要提高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对电气专业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但要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要用创造性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取代灌入式的知识传授方式,使用“翻转课堂”等科学的授课方法,精心准备每一次课,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供配电及照明设计》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采用工程实际场景,利用课程中相关的专业知识,启发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在工程规划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专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变得活跃多彩,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 2.4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现阶段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学与做比重均衡,知识与技能相辅相成,培养综合能力的环节。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虽然比重加大,但是并没取得期望的效果。因此,实践环节应该注重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课程体系中把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训练紧密的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真正的面向工程实际;另一方面,通过加强高校与企业对接,真正建立起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一条龙良性体系。 三、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只以注册电气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的相关专业知识,就会导致学生满足不了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造成学生就业方面的困难。同时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限,才允许报名参加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所以,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改革要适应注册电气工程师要求外,更应注重教会学生在所有可能从事工作的领域,具备自我学习和继续深造的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对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才能培养出电气工程界更宽广意义上的人才。 作者:李兵 崔春艳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电气工程系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1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1.1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电气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能综合掌握电气信息和控制、电子与计算机等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个目标,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电工技术、信息控制、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这些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获取是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通过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一定的训练,能够掌握电气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1.2有利于适应电力工业和电气信息科技的发展步伐 电力工业和电器信息科技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来弥补课程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技术的创新。总之,通过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培养综合性的人才适应电力工业和电气信息技术的发展。 1.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点转移到技术性人才方面,企业需要的不是理论性的人才,而是具有超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过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电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实践训练,完成理论和技能的转化,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2电气工程专业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 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目标应该是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融为一体,根据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对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以下策略。 2.1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实践环节 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综合国内电气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完成课程的设置,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的联系度。在设置课程的时候,适当的减少理论知识传授的课程比例,使其占到总课时的30%左右即可;同时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加实践训练,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转化和个人能力的提升。比如安排学生参加企业的社会实践,返校之后进行总结。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认识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就是安排大一的新生到企业中去参观,对电气工程有个科学、完整的认识。第二,基础实践阶段,这个阶段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就是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是实践训练,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第三,专业实践阶段,这个阶段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就是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长时间的顶岗实习,训练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2.2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因为学生的人数比较多,而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训练的人数有限,不能很好的完成所有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学校建立自己的实践培训基地,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来完成。学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或者是实践平台,学校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学校的资金压力来完成实践基地的建设,而且还可以增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3加强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对人才的人文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的建设中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人文素质的教学中,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结语 电气工程专业是一个对实践创新能力非常重视的专业,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完善课程比例、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等方面来进行。电气工程专业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适应电气行业的发展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高俭 单位:沈阳市排水管理处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专业实践教学电气工程论文 一、实践性教学系统的构建原则与方案 1.实践性教学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在内容上都是相互关联的,在教学中根据专业性质相结合;效率性的原则是遵循全能型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的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和科学性研究三者合一的模型,对不同专业实验性教学形式提供服务。防止了相似的实践性教学实质,并为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实验经费。 2.实践性教学系统构建的基本方案。 实践性教学系统含有实践性教学理论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等,这在丰富实践性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同时更加可以教育和训练同学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遵循高校的不同学科的教育计划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与同学们在各个阶段的现实状况相综合,而且综合其专业具有的不同特色,创办了实践性教学系统,该系统综合了三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系统即“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性教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和综合性训练”,并培养一个大学生革新创作能力的基地。高等农业院校电气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由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和一个大学生创新基地组成,其中三个主要实践教学平台包括电工电子的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以及综合训练。为了让同学们从进入学校直到离开的这段过程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学习,实践性教学训练系统的模块化实际上是根据实践教学体系的专业类型以及学生们的需求所开设的必修实验、开放性选修实验项目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农业电气工程训练教学系统:面向大学一、二年级本科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电工电子技术教育和电子工艺技术训练,电气工程训练课程包括5大实验教学模块,分别为“电类专业认识、电子电气工艺实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现代测控技术实训、电气设备拆装与检修实训”。农业电气工程基础性实验教学系统:要以在校二、三年级电气类及相关类专业的大学生为教学对象,把增强同学们的科学技术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的。电气基础性实践教学系统覆盖4个实验教学模块,分别为“电工、电子、电力电子以及控制基础”。专业实验教学系统:集中针对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水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信技术、工程管理、电气工程”等大学的本科专业之中的年级较高的本科学生。该实验目的是教学,加强学生的专业,同时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技术能力。此教学系统涵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模块。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以农业工程类的本科所有学生为对象,同时设定定向培养集创新性与实战性为一体的全方位人才的目标,此外,制定了全面的教学方法且完整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翔实的教学大纲、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以及多模式的教学方法等。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踊跃性,其涵盖的主要内容包含有由学校承办立项的“大学生开放性实验”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由学院组织的国家级及省级各种开放性科技创新竞赛等。为了充分帮助学生,所有的竞赛活动均配备了专业的指导小组并且这些专业小组成员有以下特点:成员稳定,并由各个专业教师团队组成而且组织性较强,从而确保竞赛顺利完成。 二、实践性教学体系保障的措施 1.改善实践性教学系统。 实质是改善文件及其计划制度,其中涵盖对实践性教学的方针、教学体系和实用指导材料、实践项目单、实践项目卡及实践项目报告等很多实践性教学材料的改善。改善实践性教学系统的目的是让其得到全面实施,我校学院制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实验室教学、档案、资料管理规范》、《实验室仪器设备、材料管理制度规范》、《实验教师职责规范》等管理制度。 2.以多种形式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的建立是为了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让学生拥有独立的实验和学习时间以及空间,提高自己的学习及动手能力。因此,学院实施以多种形式开放实验室,并制定了相关的使用说明与管理协议,同时,允许学生在申请到项目后,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安排时间,到开放实验室进行相关的实验。灵活的实验时间以及先进的实验设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同学们提供了发展自我个性的空间。 3.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 优秀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避免学生走不必要的弯路,因此,我院本着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目标,采取措施,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在教职工工作后,对教职工给予政策性的鼓励:拥护青年教职工们攻读硕博学位,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并经常参加学术交流,进而大大提升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 4.对实践性教学所需教材进行撰写。 教材的撰写需要参考学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实验设备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参考各方面因素编写适合本校的教材,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对实验教材的编写,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其中,根据实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实验设备,并编写出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方便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也要保证教师和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至今为止,通过教师们的呕心沥血,共撰写关于实验的理论教材163本,包括指导教材66本。教材的出版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肯定,对培养创新性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5.对实践性教学系统的质量进行把关。学院对实践性教学系统的建设予以高度的重视。因此,学院坚持以严要求、高标准为终极目标,要求教师重视实践性教学系统的建设,更要保证实践性教学系统的质量。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保证实践性教学系统质量的前提,在文件中,会制定适合学生向创新型人才转变的发展目标,同时,确定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步骤,根据各个教学环节的特点,设定相关的准则,定期进行考核,确保整个过程的顺利推进。 三、实践性教学系统运行以来的效果与作用 1.实践性教学系统运行以来的效果。 农业工程确立的实践性教学系统履行到现在,鼓励在校教职工主动研究教学改革并鼓励同学们踊跃参加,根据实践性教学开展了系列教学改革活动,截止至2014年末,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及创新类竞赛总共获奖127项,教职工荣获23项教学成果类奖项,出版164部教师编写教材以及52部统编教材;自从2001年起,截止到现在,发表的文献统计为441篇,并有13门校级精品课程;除此之外,教职工的教学科研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近五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41项,其中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省攻关项目等,科研经费达到2682万元,并获得1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最佳专利奖;第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与铜奖各1项,16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成果奖以及25项国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 2.实践性教学系统的作用。 已完成的实践性教学系统的再次构造,充分利用每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有效承担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中在特定的实践环境中加强训练,并在练习和总结中完成任务。使学生接受在电气工程实际环境中的电气和电子技术培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现代测控技术实训、电气设备拆装与检修实训,产品方法技术的准确、高效的开发等方面项目的综合性培养与训练,充分学习了解并详细掌握了现代工业化生产工艺的方式、生产流水线各个组成部分、领先水平的制造方法和技术,提高电气专业的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具有领先生产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并且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实践性、技术性人才。进而慢慢培养基于熟悉传统的机械以及加工现代先进制造,学习并熟练应用以材料成型工艺方法以及控制方案技术研发为核心的生产实习模式。为我们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一条比较符合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极大地提高学生实践以及综合利用专业理论应用的能力,真正确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者:房俊龙 果莉 马文川 任艳杰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自动化专业实训电气工程论文 1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 这种强化实践教学的新的举措,适应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竞争意识,对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凭借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为社会奉献了他们应有的贡献。但还应该看到,实行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并非一帆风顺,在实施过程中尚存一些问题。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散慢、肤浅和随意。从面上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比较松散,实践过程衔接不紧,逻辑性也不强;实践过程中说闲话的、从事其它活动的有不少人,这种现象称就是“散”。从实践安排的内容上看,缺乏一定的深度,实践只在表面上打转转,对问题的本质触及不多,这种现象称就是“浅”。从实践参与的主客体来看,有比较大随意性:一是老师比较随意。有的教师治学不严,放松对学生日常教学管理,对各种不良现象不问不管,听之任之,管理、指导均不到位。二是学生随意。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纪律约束,自由涣散,旷课、迟到经常发生。这种现象就是“随意”。“散”、“浅”“、随意”成了很多高校目前制约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对广东海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而言,前面这些问题虽然也有一点,但并不突出,该系专业教师都能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实践环节,珍惜每一次给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机会,甚至自己出钱找关系为学生联系实习,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该专业多年来一直缺乏实验条件,建设专业实验室投资较大,去生产单位也只能参观不能动手实践,这成了制约专业实训开展的主要原因。 3解决办法 3.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过程 在认识上重视学校实践教学过程,这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实践教学需要相对的教学投入来保障,投入高,成本大,如果流于形式,不把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落到实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贻误了学生,还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2加强实际培训,提高指导老师技能实践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实践的效果,教师只有对指导的方法、实践的内容了如指掌,才能保证指导到位。目前很少有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因此需要组织实践教师进行培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提高指导教师的技能,除此之外,新、老教师之间还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积极虚心学习,充分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建设一支专业技能强,作风过硬的专兼职实践教师队伍。 3.3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比例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观念,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从事教学多年的老师都懂得,一个老师既要指导学生实践,还要保障学生安全,可谓是责任重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导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要保证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稳定,让老师安心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制度措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4加强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考核和监控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管理的方法和体制,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老师管理、现场管理;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实行督导和过程监控,并要清楚认识设备的危险性,告知学生,对实施效果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各种措施实施到位。我们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训采取指导教师责任制,这个专业特点是危险性较大,所以必须有安全责任到位的意识,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原则。 3.5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强化校校合作办学 校校合作办学方案随着社会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普通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必需和企业或者其它有实力的学校合作,校校合作是广东海洋大学办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实践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校校合作和产教结合作为学校办学重要性、必要性的趋势下,能为校-校联合办学带来一条新路,使全社会办学互助,节约型办学,共享型办学。这学期该校有3周的专业实训就采取了这个办法。选择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作为该校的合作学校,原因有三个,一是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是华南地区该专业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拥有一名院士和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二是费用较低,不出省路费节约,住宿在对方学校学生宿舍,住宿费用也低廉,对方学校收的实训费也在该校预算之内;三是地处广州,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利用实训间隙走访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因为从该校多年的就业数据统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90%以上的学生都在珠三角工作。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在对方学校安排了电气工程的三个实训内容,包括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的过程实训、电能计量和校核、综合自动化动态模拟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广东海洋大学均没有实训条件。学生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亲自动手体验电力系统主要生产环节的工作,实训结束后都表示这次实训真正是实训,不虚此行。 4结语 笔者认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是一个可行的选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力求功能多样化、现代化,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便于产学研结合,利于开展课题化训练。专业课教学全程实施案例教学,由学校提供设备需求、技术和师资支持。校校合作正好解决了各个学校不同专业实训条件的不足与互补,使我们的办学条件立刻得到大幅度改善,培养的学生也更具竞争力,真正达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李一峰 樊海红 吴卫祖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的革新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面临的新变化 1.考研人群的增加和本科生生源来源的多途径使得毕业设计类型选择出现差别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考研本科生的增多,为了更好地使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衔接起来,一些学生更愿意选择研究型毕业设计。与此同时,另一些同学因其家庭(比如有些属于电力系统内职工的子女)和个人的原因更愿意选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这部分同学更愿意选择应用型毕业设计。 2.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差异性使得研究能力出现差别 录取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和地区的本科生,其地域等差异性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也有较大区别。在笔者供职的学校,其中几届电力专业的本科生来源还包括部分专升本学生,这样迥异的知识背景加上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在接下来三年多的本科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造成了更多差异性,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能力也出现更多差别。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无处不体现了“多样”和“差别”的特性。面对这些新问题,对该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也有必要随之做相应改革。 二、面向具体对象的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改革 1.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几种传统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变电站或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继电保护设计、电网规划设计等。这些传统设计不仅种类较少,且设计模式大同小异,往往在网上有大量相似的范本。若大比例出此类题型,既难控制学生的抄袭行为,也未能适应学生兴趣及就业新形势所带来的新变化。因此,毕业设计选题种类更应多元化发展,除体现专业的“强电”特色外,还要兼顾所学的“弱电”(控制、通讯、电子)等方面知识,给学生更多选择。毕业设计选题的差异性则主要表现在具体对象化的选题。 针对学生自身水平及兴趣要求制订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并指引学生进行适合自身情况的选择。即:既不让学生见到题目后因无从下手而产生畏难情绪,又不要让基础好的同学一拿到毕业设计题目就产生轻视的态度甚至觉得和课程设计没什么区别。不仅如此,不管对于研究型还是应用型的设计,也均需根据本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和需要把控好各自比例来进行选择。表1简单列举了改革后的一些毕业设计选题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大致反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宗旨。 2.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改革 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不仅要表现在各种文献的查找方法介绍,Office、MATLAB、VC++、AutoCAD、EMTP等各种专业软件的使用教学以及论文写作方法、规范的讲授上,更要表现在最新的专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在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贯穿上。例如,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近年来有不少学生相继进入风电厂、核电厂等新能源电厂工作,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中也要有意识逐步加入这部分内容。表2对这些内容均做了部分列举。 3.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 (1)差异性的教学方式改革。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尤其重要,特别是在一些有专升本学生的院校。因本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水平上各有侧重,因此差别较大。其中统招的学生在理论知识上水平整体较高,而专升本同学因其之前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原因致使其理论知识相对较弱,但与电力系统相关的实践知识却较丰富。因此,在本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认清这些差别,分别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对于专升本的同学应注重过程教育,让其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规范、设计原则、标准等,而对于理论知识较丰富的学生则主要注重方法指导和难度稍高的资料提供等。 (2)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利用。动用包括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校外设计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平台,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也是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效果的改革要素之一。比如,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本科生在签约之后进入该企业进行工作前的实习,为了使得毕业设计更贴合学生今后工作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充分利用企业人力技术及设备平台来完成毕业设计也是相当可取的一种方式。对应于多元化、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和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也应反映出多重性。除了论文评阅、正常答辩、学校公开答辩抽查、学校和学院论文抽查以及论文重复率抽检等多个质量监控和评价环节外,指导老师更应注重学生毕业设计的平时表现,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还应定时联系并做好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双重监督和评价。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对电力工业日益深远的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强弱结合的特点也日益突出。为适应这一变化并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去向、个人兴趣以及研究能力,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方法改革思路。通过课题组专业教师的多年实践,证明该思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热情,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减少畏难情绪并有较大收获,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积累经验。这些经验也可推广到与电气信息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中,去经受更多实践的检验。 作者:左望霞 苏泽光 单位: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定位及其目标 通过对现阶段中小型水电厂工作模块的分析,得知基础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工作素质,具备良好的工作品德。在现阶段教学工作中,进行学生服务方向的分析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满足市场导向的需要,展开辐射全国的电力行业就业模块。这就需要高校展开电力行业就业岗位技能教学、专业发展方向及特色。本专业分三个专业方向,前两年实行通识教育,大二的第二学期末,学生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特长,自选一个方向进行专业技能学习。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2.1在现阶段电气工程工作模块中,进行教学内容及其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必要的,从而满足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进行人才质量的提升。保证培养目标模块及其培养规格模块等的协调,进行教学新型模式的开展,进行课程结构体系的优化,进行教学内容的不断组织,进行培养目标的控制,保证技术应用及其技术开发模块的协调,为地方经济服务。公共基础类课程群由公共基础、相关知识、专业拓展等系列课程构成,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领域等方面,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多角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现阶段专业技术教学模块中,进行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及其专业课程模块的协调是必要的,从而针对其专业方向的差异,展开技术基础课堂群体系的健全,进行其课时的积极安排,保证技术基础课程群体系的不断优化,按照其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知识要求,展开课程的交叉安排,保证其综合运行效益的提升。技术基础课程群主要由“电路”、“模”、“数电”、“自动控制理论”、“微机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传感技术”、“工程力学”、“电磁场”等系列课程构成,使学生获得电气工程的基本知识,并充分考虑了将来专业口径的拓宽,为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2在现阶段电气工程发展过程中,进行自动化专业技术的优化是必要的,进行工业自动化方向及其电力系统发展方向的分析,保证专业课程群体系的健全,按照其专业方向的侧重点展开分析,进行课程设置模块的优化,进行基层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使其满足市场的需求,保证其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健全,保证实践教学模块的有效开展。基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工程应用,面向市场需求,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突出实践性教育。 在实验教学模块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重要的模块,从而保证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保证实验项目的积极选择,保证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更新,避免其一味的验证性实验的开展,进行经典的实验项目的开展,进行不必要实验项目的删除,实现其教学效益的提升。在保留的实验项目中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另外开设一些研究性实验。教学实验室全部对学生开放。通过验证性实验来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和部分研究性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3在现阶段教学模块中,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多元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开展,保证校内实习模块、校外实习模块等的开展,进行实践教学效益的提升,保证培养方案的积极贯彻,从而满足专业实习基地的教学需要,进行实习任务书、指导书等的教学优化。建立我们的校外实习基地。在每次实习之前由带队指导教师写好实习计划书,及时组织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然后由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实习。实习采取参观、跟班、动模实验和专家或高级技术人员讲座等形式。在实习期间写实习日记。 2.4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模块的优化是必要的,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及其工程设计模块的协调,进行科学问题的积极解决,保证科学态度的培养,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保证团体协作精神体系的健全,这也需要进行毕业设计体系的健全,实现教学实践效益的提升。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一次全面检查,而且是审定学生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的依据。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更有利于现阶段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确保其毕业设计教学体系的健全,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客观需要,提升其创新精神及其实践能力,这离不开科技创新培养方案的应用,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全,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及其能力,这些程序的开展都与毕业设计教学模块密切相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科学定位,确定培养基层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对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特色专业建设和教学研究项目来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结束语 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更有利于现阶段电力工程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其应用效益。 作者:张俊权 单位:铁力市宇祥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教学的现状 1.校外实习方面 高校工科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良好的硬件设备,这是高校专业特色的重点所在。但是当前由于高校经费不足,实习单位接待困难以及其他安全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电气工程 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更多的是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或者虚造实习单位,无法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 2.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面 当前,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设计题目较为单一,每届学生的设计题目都大同小异,缺乏更新和创新。学生实践性少,极易出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雷同的现象。加之指导教师缺乏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因此整体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缺乏一定的创新,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欠缺。4.开放性实验由于当前高校实验室更多以科研为主,科研设备的投入资金较大,因此实验室开放性能力不足,学生对于实验设备和实验平台缺乏应有的了解,一些开发性的实验就无法开展,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也就缺乏创新性。对此,高校实验室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开放力度,同时不断提升实验室的软硬件,以适应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案 1.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同步进行 电气工程实践训练课程的设置是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一般来说,该课程的设置共分为工程实践训练基础和工程实践训练实验两个部分。前者以课堂教学理论为主,主要是从课程理论的方法和技术上为后面的工程实践训练打好基础,其目的在于能够将用于工程实践训练实验的理论学习透彻,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和讨论。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步走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则以实验教学为主,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将课堂理论知识搬到实验中,带领学生熟悉有关的电气设备,并且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和测量,使讲课和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边学边用,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电气工程实践实验训练中。比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实训基地大都有成套的装置和设备,都是模拟一个变电工程,一般2~4个学生可以共用一套装置。而课程设置则可以涵盖到供电系统的设备安装、调试、测量、信号、控制等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工程实践训练。每个学生还可以根据老师布置的课程进行独立的设计实验方案,绘制相关的图纸并且根据设备的型号和有关的技术特性,将设备安装到实验屏上再亲自进行全部接线、核对和通电检测,并且进行各种参数的测量和一些事故的试验排查等。教师也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事故,让学生们反复实践和探索,逐一进行论证,得出结论。 2.结合学生就业单位开设专业综合实验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属于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一般大学四年级会开展有关的实验课程,而专业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特长来为学生开设不同的实验课题。专业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签约单位生产特征来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课程设计,使实验能够与生产实际工程结合起来,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开展。一般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的实验主要有小接地电流系统的实验、铁磁谐振实验、电网调度自动化通信综合实验、发电机综合实验、变压器综合实验等等。要出色地完成这些综合实验项目,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好资料的查找工作。学生可根据课题研究的方向,查阅相关的资料,根据查阅的资料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拟定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和有关的实验费用。第二,对实验方案进行解释和论证。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要学会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复核,指出其方案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的实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三、构建实验课程体系的保障 1.建立创新研究理念,搭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创新研究理念是指在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中引入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的前沿理论知识和一些先进的现代研究成果,以此来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而不是单纯依赖于教科书。在教学手段上,要综合运用诸如多媒体实验教学、现代通讯技术等来活跃实验课程氛围;教学方式上则可以采用一些诸如回归启示法、故意出错法等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和双向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简单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示范和学生探索为主,积极开发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验项目课程的安排,有选择性地设置一些课外研究课题,教授学生如何独立地对有关的课堂进行立项、分析、论证和方案设计以及实验成果总结。必要的时候,可以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使学生的实验课程与当前的实际生产相结合,以课程群方式建设数字化的工厂实验室、校内外实践基地。通过搭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建立科学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 实验教学体系改革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体制作为保障,因此,要深化管理制度的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办学水平的全方位提升。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项制度之间常出现互相抵触的现象。为此,有必要以现代管理理念对现行的高校管理制度进行研究,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更好地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要积极制订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有利于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和完善的教学计划,健全实验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加强科研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创新教师队伍管理,重视高校工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意义。 3.开放实验室,开展科技活动 实验室建设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加大了实验室的建设投资力度,购买和开发了许多的先进仪器设备,并且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建设涵盖的专业和研究领域众多,课题研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各实验室还配备了实践经验丰富和责任心强的实验教师,部分高校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专业实验室,让更多的学生直接参与到高校的课题研究项目中。另外依托一批实验系统开发平台,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到电气工程实验课题的联合实验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平台对实验进行模拟,与学生一起联合进行课题实践。因此,实验室的开放既解决了学生找不到开展科技活动的仪器设备和实践场地的难题,又有效地避免了高校实验室资源过度浪费的现象。 作者:周勇 张强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电气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本科生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摘要:实践教学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具备实践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开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本文立足于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探讨了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并提出几点思考,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索;思考 1前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很好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了为电气工程领域培养优秀人才,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模式较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践教学理念已经在高校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实践。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力度,政府部门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探索新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以培养学生。但是,从目前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和情况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市场需求。第一,大部分高校不重视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目前,大部分老师的教学仍处在传统的理论教学阶段,只是简单地传授课程的理论知识,忽略实践教学,对实验课敷衍了事、不严格要求,没有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效果。第二,教学体系不合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性很强,教学中一些课程设置和教材的使用没有正确评估学生所处的阶段和水平,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有的课程还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让学生认为学习的知识没有用,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第三,缺少对学生实践的管理体系。现有的高校在对学生实践考核的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试卷或报告形式,评估具有片面性,不能真正考查学生实践课程的表现以及掌握技能。同时,学校对实训课程以及实习都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出现了部分学生蒙混过关的现象。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对未来社会的建设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就以下几方面浅析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 3.1建设完善的教学体系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实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体系。第一,完善教材和课程设置,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体系。要合理安排课程,保证课程难度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做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第二,要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程,在教学体系中设置合适的实验课程和相关实训,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建立合理的考核管理制度,保证教学实施的效果和质量。 3.2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知识,达到教学目的。除了传统的理论授课外,高校可以开展课题、实训、实习及一些校园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首先,学校应该大力鼓励同学们进行与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通过实践调查或走入实际工作中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老师予以指导和审核,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研究调查以及督促学生按质按量完成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其次,学校要对学生实训严格要求,真正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不足,以达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更好地吸收掌握的教学目的。同时,学校要进一步规范实习管理,达到实习的目的,避免学生蒙混过关。 3.3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不仅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有非常高的要求,还要求教师具备责任意识和科研能力。因此,学校应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以及实践工作,从企业中引进优秀的教学人才,提高整体的师资力量。而对于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但教学能力有所欠缺的老师,学校可以提供相应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我国现有的教学还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人员素养,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信随着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发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指日可待。 作者:彭德奇 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本专业突出特点是其发展并不主要依赖本身的研发工作,更多是直接集成其它专业的实用成果。因此,本专业特别重视主动学习和实践,强调应用基本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技术发展的学习能力。结合黑龙江东方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办学理由、就业分析、课程体系和能力指标等制定,尝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电气专业的办学理由和就业分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老专业。目前,全国已有240余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和80余所经教育部批准的民办院校设有4年制本科相关专业,每年招收3万人,另外还有460所专科院校每年招收1万人。且研究生的每年招生已近万人,占本科毕业生的1/3,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专业教育体制相当成熟。我们认为生源是办学最基础的条件和理由,其次便要考虑学生就业,因为当前的就业也会影响将来的招生。总体上电气专业的招生和就业都在所属学校中位居前列,但我们的问题是本院本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不高,这里说的对口不好主要是指就业层次低的同学比例较大。由于专业竞争能力不高,较难拿到所期望的工作职位和待遇,因此便有相当部分同学只好改行从事某种本专业性质较弱的其它工作。本专业的就业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各类传统企业中从事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技术改造,如担任设备动力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车间设备技术员和电气设备维护人员,以及其它生产过程的运行人员。2.在自动化公司中从事项目开发和售后服务,如项目工程师和施工技术员、调试人员、售后工程师和项目经理。3.在中小微企业中研发、生产电子和电气产品,如从事产品设计和工艺的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线技术负责人或骨干、测试工程师、元件工程师、售后服务工程师等。4.在相关领域中从事公务员、教师、文秘、管理、经营、销售和运行等工作。为了应聘这些职业,除了需要掌握必要的文化素质,还要接受基本电工理论和电工技能的训练,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制作、调试和PCB的设计方法,需要熟悉计算机的软、硬件基本技能(包括单片机应用技能和PC软件的应用方法),同时要求掌握PLC和工控设备组建、运行、调试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和熟悉某些测控、电力电子和电气传动的典型系统。为了适应本专业宽口径的就业特点,强调一专多能、可上可下(多次就业),以及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体系和能力指标 本专业将整个教学分为入门、课程和实训3个阶段。为使学生尽快安全入门专业,将编程类计算机课程尽量前移,同时专设入门课及其分组实践课培养学习骨干,并以电子技术和单片机为主要内容开展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试图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英语和数学知识的运用;实训则作为顶层学习的出口,分为嵌控、工控、测控和电控(电力电子与传动)4组,分别进行典型系统的综合实训、毕设和基本能力的培训验收,并倒逼传统课程的改革;而目前传统课程则尽量尊重国家电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任课教师的不同改革举措,以不同方式反复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职业基础,以及适于现代社会的学习方式方法。考虑我们学生应聘职位的入门性和实用性,而非领域专家的实际情况,本专业写入大纲的基本能力指标暂定如下:1.熟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回答基本理论和安全用电的应知常识100题。2.自选原理图分析,鉴别主要电路和元件,展示电路板的装、焊、拆、调、测能力。3.简单功能电路板的原理图和PCB设计能力,展示自选中英文元件资料的阅读能力。4.继电器和PLC等工控系统的梯形图设计能力,自选示例,并说明电气设备的安装、配线要点。5.自选单片机最小系统或应用系统,展示电路设计和编程能力,说明调试方法。6.展示基本测试仪器和软件工具的使用能力,阐述自选测试任务的工作过程。7.说明自选典型电力电子、电气传动产品设备或测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展示综合分析能力。 三、本专业为完成应用型人才能力指标的具体措施 为了响应学院加强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号召,我们先后在齐齐哈尔二机床、省自动化所和汇业集团等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科研合作关系。也与其它一些公办民办单位进行了一些合作探讨。如今,我们计划一面尽快积极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另一面积极发动师生继续探索适宜的企业、内容和合作方式,并重点探讨:(1)以平房工业园区为重点,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目标。(2)重点寻访工业机器人、电磁测量和信息处理协会、电控焊接设备、LED和光伏发电、智能电网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行业需求、就业渠道和合作伙伴。(3)探索聘请校内外各层次专家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方式和方法。 总结 本文阐述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施措施以及个人想法。具体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尝试,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作者:吴琼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部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刍议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我国电力行业中逐渐发展起智能化技术。作为近年来兴起的高新技术,智能化技术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理论进行结合的一种技术。虽然该技术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但因其自身的优势,已在我国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概述智能化技术及其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应用现状,并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思想及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部分与电力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控制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电气设备的智能化发展,并有效提高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从而促进我国供电企业的发展。 1 智能化技术 智能化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中一种重要的分支,其研究重点是通过计算机编程与设计来实现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及自动识别文字图像等能力,以帮助人类在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智能化技术是一种将计算机技术、gps定位技术及精密传感技术等进行综合应用的技术。通过应用智能化技术,能有效改善操作者的工作环境,并降低其劳动强度,对操作者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能起到有效的提高作用[1]。另外,智能化技术在危险性较高的施工领域中应用,从而有效提高危险性施工的安全性。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水平与自动化程度得到有效的提高,不仅降低了设备的维护成本,还能有效提高其可靠性,从而实现设备的智能化操作。 2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2.1 电气产品的设计 智能化技术能有效优化电气设备的设计,该优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运用到电机电气设备、电路及电磁场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求设计者必须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与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传统的电气产品设计中,主要是依靠设计者的经验进行手工式的设计,导致电气产品的设计出现一定的不合理性与局限性,不利于电气产品的全面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有效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且能有效提高产品的准确性与科学性。通过引进智能化技术,能有效提升电气产品的设计效率与设计质量[2]。 2.2 智能化控制 智能化技术在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运行管理、操作控制、运行监控、画面显示、故障录波、在线分析及参数的修改与设定上得到有效的应用,并实现这些方面的智能化控制,而部分控制功能于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 2.3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发展 智能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电气自动化系统控制的主要方向,其主要进行电子电气技术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适应性。智能化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中的重要分支技术,其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取得一定的成功,且已成为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3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思想 3.1 设计原则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就是要实现最大化的满足生产工艺与机械设备对电气控制的要求。其要求就是电气设计的主要依据,要求以检测元件与工作循环图等形式进行提供,对于要求调速的设备,还要给出相应的调速指标。另外,在适应控制要求的基础上,要求设计方案必须要具有简单性与经济性。同时要有效处理好电气设备与生产工艺之间的关系,并从设计要求、结构以及设计成本上进行两种关系的协调,并选用合理的电器元件,从而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2 设计思想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就是要实现集中式的监控,且设备运行维护方便,对控制站的防护要求较低,且系统的设计难度较低等。但这样的设计思想就要求将系统中的各种功能集中到相同的处理器上进行处理。因此,该处理器上的处理任务非常繁重,从而对处理器的速度造成极大的影响。而远程监控的优点就是能有效节约大量的材料、安装费用,且可靠性与实用性较高。目前,现场总线监控方式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智能设备的安装,可直接连接监控系统通信,从而起到降低安装成本与工作量。同时,现场总 线监控的功能具有独立、灵活、可靠性,也是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3]。 4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4.1 智能控制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智能化技术,能有效实现电气工程控制的远程化、自主化、高效化及无人操作化,从而为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目前,智能化控制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的普遍应用已充分将智能化技术的优势充分地体现出来,并为该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发展中提供良好的基础。 4.2 优化设计 在传统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控制中,也会经常涉及到电气设备的设计,但由于电气设备的设计程序非常繁琐,并对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与工作经验要求比较高,且需要结合电气、电磁力等知识进行系统的设计。因此,传统中的自动化系统主要是由设计者依据经验进行手工设计的,不仅达标率非常低,且系统维护、修理难度比较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设计方案都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与cad辅助设计完成的,不仅能有效缩短设计时间,还能有效提高设计方案的使用性能与质量。在优化设计中应用遗传算法是智能化技术的具体形式,其在先进性与实用性上的功能比较强大,从而实现设计方案的有效优化[4]。 4.3 故障诊断 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在长期的运行中,电气设备出现故障现象是无可避免的,而在电气设备故障发生前,通常都会出现一系列与故障有关的征兆,因此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就能对系统中的故障进行有效、准确、全方位的诊断。由于变压器是电气设备的组成部分,对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均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电气设备监测人员要加强对其运行情况检测的重视,且要加强对设备的定时与不定时检测与维修。但电气故障由于长时间的运行,其故障的产生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必须要及时、准确地找出故障部位与故障原因,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检修,以将电气故障引起的损失降低最低。而智能化技术无疑是检修故障的最佳选择。在运用智能化技术诊断变压器故障时,最重要的诊断方法则是分析变压器渗漏油的分解气体,以快速、有效地找出变压器故障的大体位置,并根据大体的位置逐渐缩小范围进行寻找,直到找到故障的具体位置,从而进行有效的检修[5]。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有效减少对故障的诊断与检修时间,还能有效预防故障对电气设备造成严重的损害,还提升电力设备的运行效率。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熟,随着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施工均实现了智能化。因此,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运用智能化技术,能有效促进企业的生产,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1、引言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和微机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带来了相应领域的技术革命。电力电子技术是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电路图和波形图较多,实践性强。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开创出一条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1]下面就几个方面探讨一下本人在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2、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制作有特色的课件 多媒体课件不能将课本的内容用ppt直接投到屏幕上,采用这种课件对教学是无益的。要将、文、声、像以及视频等融合为一体,在备课时充分该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把自己课程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总结等写入ppt,插入必要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原理的flash动画演示,精心设计每一张多媒体课件的页面,制作有自己特色的多媒体课件[2]。让学生在听课的中对教材中的内容一目了然。例如:在讲授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时,该电路结构相对较复杂,利用多媒体将电路图和工作波形图同时分解为几部分,将每一部分的电路图和相应的工作波形图放在一张图片中,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对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等进行处理,在讲授时,电路图中的电压电流路径用醒目的箭头象形地表示出来,同时工作波形中的该物理量的波形也进行动作,并将该知识点的重点用文字写在图开的边上。通过教师的控制,分节演示,使图中的路径动画和波形动作同步,从而给学生以感官上的综合刺激,同时可以节省板书与绘图的时间,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能生动地展示各种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教师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电力电子技术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是培养理论联系实、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在实实践教学改革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一重要环节。学生要认真完成基本实验,巩固实验基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安排,学生必须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如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研究、基本电路的输出电压、电流波形验证等基本实验。通过这砦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熟悉整流、斩波、变频和逆变的相关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我校现在已淘汰传统的分立元件实控制柜,采用浙江天煌教学仪器公司的“电力子与电力传动实验台”。我们采取的措施有:将实装置介绍及实验要求挂到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网站,提供基本操作示范录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同时鼓励学生参教师的科研活动和实验室建设。实验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①要求实验内容全,包含各类半控、全控型功率开关器件和pwm控实验;②融合相关课程(如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计算机控制)的综合实验;③分层次设置实验,使生可自行搭接和组合设计,以便将其扩展成新实;④学生的实验活动建立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提高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3]。毕业设计的题目不求过大过难,但要使学生能真正明白其工作原理并能亲自动手制作出可行的实际电路。如以布置一个利用单片开关集成调整器芯片设计一个简单电源的题目。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的芯片资料及典型应用电路,用protel画出原理图并仿真,仿真结果正确后再要求学生排版生成pcb电路,然后再利用刻板机或自己刷板子制作出实际的线路板,把所需元件焊接完成后再进行测试,直至输入输出正确。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毕业设计论文通常涉及元器件购买、电路板加工与制作、测试分析等费用开支,没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及实验条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4、教师应讲好绪论课并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双语教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自身素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而且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意识,讲好绪论这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搜集丰富的图片、录像等感性材料来说明电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领域,使学生明白他们在课堂上将要学的看似“枯燥”的电路图,波形图及公式推导在工程实践中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由于电力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半导体器件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每隔不久便有一个新飞跃,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站在全系统的高度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把知识点分得过细、缺乏联系转变为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应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本科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教育部提出的在新形势下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是全球经济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双语教学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将双语教学运用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传授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给学生提供应用英语学习的机会。双语教学施行之初,学生往往会不适应,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和教学手段方面充分考虑到了初学者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5、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措施应与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我校对开设该课程相关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中要及时更新和补充目前工程应用中真正用得到的主流技术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该课程的相关科研实践中来,科研与教学共同进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应用的广泛和深入,该课程的改革也一样会不断地向前推进,各种各样的探讨和方法也会不断涌现。因此,围绕学生,追寻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前沿,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激发其创新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一、电气自动化的应用 (一)它可应用于建筑。 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电气自动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数字电子化科技发展,高档智能化建筑无疑已经成为当今建筑界的主要发展方向。自然达到合理利用设备,在资源方面,人力的节省就有了建筑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建筑内有大量的电子设备与布线系统。这些电子设备及布线系统一般都属耐压等级低,防干扰要求高,是最怕受到雷击的部分。智能建筑多属于一级负荷,应该设计为一级防雷建筑物,组成具有多层屏蔽的笼形防雷体系。 (二)它也可以应用于净化空调设备。 净化空调系统控制自动监控装置,可以设计成单个系统的测量、控制系统,也可以设计成以数字计算机控制管理的系统。在温度控制方面,净化空调系统采用ddc控制。装设在回风管的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送往dx一9100,与设定点比较,用比例加积分、微分运算进行控制,输出相应电压信号,控制加热电动调节阀或冷水电动调节阀的动作,控制回风温度应保持在18-16度之间,从而使得洁净室温度符合gmp要求。在湿度控制方面。装设在同风管内的湿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湿度,送往控制器与设定湿度比较,用比例加积分运算控制,输出电jk信号,控制蒸汽电动调节阀的动作,控制回风湿度应该保持在45%-65%之间,这样洁净室湿度方能满足gmp要求。 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设计思想 (一)设计原则。 ①最大限度满足生产机械和工艺对电气控制的要求。生产机械和工艺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要求是电气设计的依据,这些要求常常以工作循环图、执行原件动作节拍表、检测元件状态表等形式提供,对于有调速要求的场合,还应给出调速技术指标。其他如启动,转向、制动、照明、保护等要求,应根据生产需要充分考虑;②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设计方案应力求简单,经济;③妥善处理机械与电气的关系。很多生产机械是采用机电结合控制方式来实现控制要求的,要从工艺要求、制造成本、结构复杂性、使用维护方便等方面协调处理好二者的关系;④正确合理地选用电器元件;⑤确保使用安全、可靠;⑥制造美观、使用维护方便。 (二)设计思想。 (1)集中监控方式。集中监控方式不但运行维护方便,控制站的防护要求也不高,而且系统设计也很容易。但由于这种方式是将系统的各个功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处理,所以处理器的任务相当繁重,处理速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电气设备全部进入监控,致使主机冗余的下降、电缆数量增加,投资加大,长距离电缆引入的干扰也可能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同时,隔离刀闸的操作闭锁和断路器的联锁采用硬接线,由于隔离刀闸的辅助接点经常不到位,这也会造成设备无法操作。这种接线的二次接线比较复杂,查线也不方便,而大大增加了维护量,还存在在查线或传动过程中由于接线复杂而造成误操作的可能性。 (2)远程监控方式。远程监控方式具有节约大量电缆、节省安装费用、节约材料、可靠性高和组态灵活等优点。但由于各种现场总线的通讯速度不是很高,使得电厂电气部分通讯量相对又比较大,所以这种方式大都用于小系统监控,而在全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构建中却不适用。 (3)现场总线监控方式。目前,对于以太网(ethernet)、现场总线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而且已经拥有了丰富的运行经验,智能化电气设备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些都为网络控制系统应用于发电厂电气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场总线监控方式使系统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间隔可以有不同的功能,这样就可根据间隔的情况进行设计。这种监控方式除了具有远程监控方式的全部优点外,还可以减少大量的隔离设备、端子柜、模拟量变送器等,而且智能设备就地安装,与监控系统通过通信线连接,节省了大量控制电缆,节约了很多投资和安装维护工作量,从而降低成本。此外,各装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组态灵活,使整个系统具有可靠性而不会导致系统瘫痪。因此现场总线监控方式是今后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优势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1.引言 目前全国已有311所院校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出现了百家争鸣、各具特色的格局。虽然众多高校纷纷设立电气工程学科,但是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2004年开始招生的,通过借鉴和分析其它高校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和我校的办学定位,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经过近十年来的努力,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形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色。2007年成为学校确定的重点建设专业,给予了重点支持和投入,2008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校优势专业。 2.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从2004年招生以来,经过了3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遵循了强化基础、注重能力、按宽口径培养的改革原则,基本思路是突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电气工程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更加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根本。因此,专业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应学生就业需求,明确理论和实践的规格要求,要在培养规格上体现突出创新性、应用型。围绕嘉兴地区光伏产业基地、风力发电产业基地、以及浙江省制造业基地、水电、热电联产巨大的系统优势,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多元化的电力企业布局和嘉兴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了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2个方向。专业人才目标是: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工业电气传动控制领域、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试验分析、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一直坚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加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和创新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装备制造业、电力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2 创新型与应用型协调,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电气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将创新型与应用型融合,构建适宜的培养模式,既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也将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做到二者兼顾,不偏不废,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强化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校内学科实验室平台和团队,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 (1)加强“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吸引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实验室在研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种学科创新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形成“听中学”、“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机结合的环境,构建“学科实验室+实训基地”为平台,横向、纵向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专项培训认证”的培养模式。 专项技能培训既可以是来自校内的,也可以是来自社会的,培训内容不仅是职业工种的训练,主要是对本专业领域内某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能力的训练,并通过社会机构的认证,取得相应的资质。从大二开始,建立了“电子电子信息技术人才认证(eitp)”、“注册电气工程师”、“自动化系统工程师(ase)”“维修电工”等认证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按照认证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专业规范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能力结构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来设置培训课程和课程内容,以达到培训认证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要求。体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每届均有学生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培训和资格认证率均达到80%以上。 (3)加强“五位一体”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更系统、更充分地建设“创新领导小组+创新协会+创新基地+开放管理机制+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吸引学生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等。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接触科学前沿技术,学到先进、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长期接受工程技术和工程意识的培训,在学生中产生了导向性、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参加各种竞赛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本专业每年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2.3 进一步梳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成果为依托,更新教学内容为抓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保证,突出课程建设为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经典与现代的融合,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协调,理论与实践环节搭配的合理,为本专业构筑起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梳理课程内容和边界,课程与培养规格一一对应,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经过2006年、2009年、2012年三次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已经建成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个层次设置. 同时结合区域产业优势特点和学生就业状况及市场需求情况,为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1) 构建模块化、系列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建立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模块方向的“课程库”。 (2)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专业选修课数量。将专业课按专业方向划分成几个系列模块,使学生选修时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打破课程设置受教学计划更新速度的限制,充实新的理论和技术,调整内容重点,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如新能源发电、新能源电气控制、物联网等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的课程。 (3)紧扣“创新型”“应用型”主题,改革课程设置 与教学内容,切实拓展专业优势,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创新教育”不断线,进一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不断线。 (4)立足于相关课程的融合,课程重新组合,避免内容的重复,提升课程的层次和水平,使各门课程内容得当、边界清晰,整体优化课程的内容,使课程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新颖。 2.4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习基地功能。 建立体现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课程体系的培养要求,建立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的结构化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和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实际能力。 (1)构建“工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发挥工程实际背景结合紧密的优势,强化“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工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教学实践体系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以“工程”的观念指导教学实践,以“工程”的思路组织教学实践。实际操作中在一门课程中,或以一门课程为主,多门课程协同,从一个工程实例入手,围绕工程问题的提出;工程解决方案的确定;具体工程方案的设计;工程设计的实施;工程的运行维护等工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2)紧密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新的实践教学内容。 依托地方、行业和校内资源,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加强联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狠抓实验、实习、实训环节。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校内实验教学平台,承担“电路原理”等学科平台课、“电机学”等专业基础课;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电气工程实验室负责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工厂供电”、“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的实验教学,以及电子工艺实训、电气工程实训等实训环节。新能源及耗能控制教学平台和嵌入式系统教学平台等为依托构建科研平台,为学科建设、学生创新活动、研究课题开放服务;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环节的教学。 (4)分类型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依托校外已建立的15个实习基地,基本满足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分类型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任务有: 巩固基地型校企合作:本专业实习教师将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共同指导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使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实际经验。扩大毕业设计型校企合作:部分毕业设计选题结合工程实际,题目来源于企业,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导师,以“双导师制”形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培育专业培养深度参与型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向、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内容、毕业论文的课题等全方位参与,教师需积极主动融入企业,实现校、企良性互动,实行校企深度合作,构建良好的合作环境。 3.专业优势更加凸显、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精心培育专业特色,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水平,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25%、达线率15%、录取率10%,位于全校各专业前列;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围绕电能的产生、传输、分配、使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体现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课堂与实验室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育与培训相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在培养质量上形成了高就业率、高考研率、高(竞赛)获奖率。专业特色体现在: 3.1 培养方向的特色。紧密围绕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四大环节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设计,设置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发电、输电为主)、机电传动自动化(以配电、用电为主)培养方向,根据应掌握的核心知识能力精心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新能源发电和装备的内容等新型产业的内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3.2 培养方法的特色。实施“在通才教育平台上实施专项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实施“专项技能培训认证”的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基础上,创建“依托学科团队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实验实习、专项培训相互支撑、协调促进,实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 3.3 培养结果的特色。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鼓励个性成才,引导学生参加考研、竞赛、培训,逐步形成各三分之一比例。考研比例20%以上(录取10%以上),参加学科竞赛比例20%以上(获奖约20%),参加培训比例80%以上(获得职业职称资格认证50%以上)。 进一步凝练和提高已经初步形成的专业特色,坚持内涵发展,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创新,总体培养质量有更大的提高。 4.培养效果的跟踪和反馈 建立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闭环系统。将培养方案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控制通道;研合作机制作为修正系数;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社会与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反馈评价作为反馈通道。产学通过这个闭环系统,及时跟跟踪和反馈培养效果,调整和修改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5.结论 电气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立足于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突出工程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长期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五位一体的学生创新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深度参与型校企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关于电气工程自动化实验的研究 摘 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验教学是专业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衡量该专业办学的重要指标。实验室既是实现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场所,也是连接社会的纽带和桥梁,现就其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气工程 自动化实验室 研究 1“递进式”实验的内涵与特征 “递进式”实验是指从基础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的顺序进行实验。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室结构的调整,将原来单一课程单一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成三大模块,将本专业实验室分成三个层次:①基础性实验,就是把本专业基础课程对应的实验室整合到一起,满足各门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②综合式实验,就是实验项目不局限于某门单一的课程,通过实验室结构的整合和调整,将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建立在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室,支持开出将几门课程综合运用的实验项目,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了一个平台;③创新式实验,就是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建立起产学研结合的开发性实验室。创新性实验是在指导师指导下,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或老师选定的学科方向,针对某一课题或某一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实验,是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 2“递进式”实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电气工程专业实验室是学院建设较早的实验室,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实验教学一直是学校进行改革的重点。六年来,按照基本原理、基础应用、综合实践、应用设计四个层次来规划和改善实验条件;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来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强化管理、培养队伍素质来确保实验教学的改革。 2.1 整合专业实验教学设施 围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升本以来,根据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开设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工业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在实验室的改革与建设中也依据两个专业方向的要求整合。将原来按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整合为反映课程体系的基础实验、突出应用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设计性实验和探索研究性科研项目,形成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递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强调了学生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具体运作上,两个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相同,因此,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基础性实验平台和专业综合性实验平台,这样可以同时满足两个专业方向实验教学的需要,起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专业方向实验平台的建设,是根据本专业开设的两个专业方向的需要,建立专门的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分室是以发电、配电及其自动化控制为目标的实验教学基地,工业自动化实验分室是以工业生产的过程自动化控制为目标的实验教学基地。 建立两个相对独立的实验室,不仅是目前两个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为今后两个专业方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有利于两个专业方向今后的发展。 2.2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根据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针对学院原来实验教学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科学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并不断探讨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彻底改变原来单一课程开设单一实验的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递进式”的整合。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去以老师讲授和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采取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对于基础性实验教师作技术指导,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探索性实验项目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对于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学生需填写课题项目申请书(课题来源、课题研究目的、具备的实验条件、拟采取的方法、预期的实验效果),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进行因材施教,加强过程监控,通过学生自查、教师中期检查、递交结题报告并进行结题答辩等形式,加强全部实验过程的管理,这样,较好地实现了“递进式”实验的预期效果,也适应了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2.3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措施作保证。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和其他高校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的交流和学习,再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反映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对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实行开放,实现了“递进式”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因素,是确保实践教学的前提和条件。近年来,通过引进和培养两种方法来提高实验队伍的素质。对实验队伍先从学历上进行提高,采用派遣教师到工厂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等形式来提高实验技能,强化队伍建设。实现了学历上达标,年龄结构、学员结构及职称结构合理,实验技能提升的实验团队,使每个指导教师具备辅导两门实验课程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将在实验室工作评优、实验室建设工作量计算、实验室工作人员职称晋级、待遇等方面采取一些稳定队伍的措施,让优秀实验教学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3结束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递进式”实验教学改革中,以专业培养为目标,通过整合内容形成了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构成了基础实验平台、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和专业方向实验平台;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完善管理,建立了先进的实验运行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实践教学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还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得以提高。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云计算互联网服务的增加,智能概念融入到现代生活的各个行业中。智慧建筑快速覆盖的背景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伴随着人们的高体验需求,对电气工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考验。本文主要通过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阐述,以对其在智能建筑中应用作出论述。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智能建筑是融入计算机云处理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现代绿色建筑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建筑,主要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一个智能、快捷、绿色、安全、高效的居住环境。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提供电力安全、电力资源合理配置、电气设备智能化和通讯系统的有效输出。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举足轻重。 一、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含义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的功能逐渐从使用层面上升到感官体验层面[1]。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是指建筑通过计算机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对建筑的配电输出、楼栋小品灯光、建筑气流、排水系统和消防系统等功能环节进行自动化控制,从而形成建筑与周围环境和电气配置之间的完美结合,通过建筑环境、设备自动化监测和建筑设备功能自动解决问题系统,以确保建筑安全、高效智能化,实现建筑智能化。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与智慧建筑的关系 电气工程自动化是智慧建筑形成的必要条件,智能建筑各项功能的实现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条件下才能够完成,比如智慧建筑中的火灾预防功能,该功能是通过互联网数据连接监控、感应系统和火灾报警器、自动喷水系统等形成火灾预防系统,在火灾感应设备感应到建筑环境内温度超过警戒线或烟雾浓度高于警戒线时会进行区域锁定,并将数据反馈到后台监控主机,主机自动传导信息到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系统,进行火灾报警和临时性灭火,以保证建筑安全的功能[2-3]。因此,智慧建筑形成的前提是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科学应用。只有实现电气自动化与建筑功能的结合,才能保证建筑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实现建筑智能化。 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1、自动化技术在配电设备中的应用。配电系统是建筑运营的核心,是建筑电梯运营、公共照明系统、安防系统等运营的支撑,也是智能建筑有效运营的保障。自动化技术在配电设备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配电功率、降低能源损耗和提升安全防护质量等,具体应用体现在:在供电系统应用过程中,通过电量输送负荷监测,在保证建筑运营的前提下,对电路输出功率进行调配,而自动化技术能最高限度地提升配电效率,以避免资源浪费。比如电路声控系统和感应系统在建筑照明上的运用,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声音、光线、温度进行监控和判断,调配电路输出功率高低,合理划分照明区域,有效提升电力使用效率;在配电安防方面的应用,配电设备中应用安防自动化技术,对电路温度、电流量进行监测,通过数字电子技术测算出地面上与含电荷量物体之间的安全距离,比如当电路温度异常、漏电现象出现时,通过感应系统反馈到计算机反馈系统,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并及时对供电系统予以断电,达到安全维护功能。2、在楼栋控制系统上的应用。智能化建筑主要体现在建筑体验感上的优势,例如通过对建筑楼栋之间的空气、温度、湿度、排水的调整,增加建筑楼栋之间的健康、舒适程度。而智能建筑楼栋控制系统是由排风系统、供排水系统、消防系统以及安防系统构成,通过对自动化监测、调整而达到人们的居住条件,比如排风系统和排水系统,在建筑墙体设立感应系统,当空气流动值低于或高于标准值时,感应系统传输信息,排风系统增加空气流动量;而当空气湿度低于标准或空气过于干燥时,或传输信息到排水系统增加空气湿度。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化建筑楼栋系统上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增加现代建筑舒适程度和智能程度,更能够从体验上满足人类对现代居住的水平上的需求。3、自动化技术在通信服务上的应用。智能化建筑关键在于信息的传递,而通信服务是连接智能建筑的核心纽带。只有通讯服务得以健康运营,才能实现智能设备效用的最大发挥。电气自动化技术在通信服务上首先要构建信息处理系统,像人类大脑一样,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储存;其次构建连接系统,通过IP通讯、个人通讯系统、卫星通讯系统,进行外界个人与整体的信息连接、交换;最后,构建自动反馈系统,对信息进行自动储存和处理,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衔接解答,并进行信息处理,将结果予以汇总反馈,有助于未来通讯服务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必要趋势,智能建筑是智慧城市进程的必要组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智能建筑的构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智能化建筑的设计中,要将电气自动化合理运用在建筑监测、电气配置、建筑环境调节和通讯服务构建中,从而实现安全、绿色、高效的智能化建筑。 作者:汪岩佳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电气工程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其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主要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出发,探讨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电气工程;应用分析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电气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这一背景下,电气工程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原有的电气化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水平的提升。因此,本文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内涵特点出发,探讨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对于促进该领域相关研究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电气自动化的内涵 电气自动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充分借助现代计算机来对相关的电子元件进行自动化控制的总称。电气自动化有效的降低了原有的电气工程成本,将电气工程推向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电气自动化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应用范围日趋广泛。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因此,它被广泛应用在电气工程的诸多领域。可以说,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电气自动化技术越来越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发展态势。随着其综合技术指标的不断提升,电气自动化的技术也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积极的改变。其次,对电子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电气自动化技术需要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来完成相关的功能。无论是在信号的采集,还是在相关数据的处理都离不开电子计算机的辅助,可以说,现代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客观上也为整个电气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还存在着科学技术创新不足以及与国际合作交流机会不多、助推民生发展中作用不够凸显等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在科技创新领域,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虽然在某些专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是从技术的核心性上,还是技术专利的拥有量上,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并不是很突出,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在科研创新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其次,国际交流有待强化。科技是助推整个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我国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闭门造车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缺乏国际高水平的对话与合作,这在一定层面上严重影响了我国进行电气自动化研发的前瞻性与创新性。因此,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未来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水平的主要思路。最后,电气自动化技术还需要更多的向民用方向倾斜。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很多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聚焦高精尖领域,与一线的民生关联度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让科学技术更好的造福大众的生活,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是我国科技未来发展的重要落脚点。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不断的提高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利用率是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关注的主要方向。 三、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改进策略 在上文中主要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围绕其在电气工程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上、安全性上、智能性上以及人性化上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今后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水平的具体实施策略。首先,注重技术创新。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借鉴有余,创新不足的现象,尤其是一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技术,还没有拥有绝对的优势。这不仅影响着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其在电气工程应用水平的提升。所以,在这一背景下,要加大电气自动化技术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人才,为其搭建良好的技术研发平台与环境。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创新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其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气工程当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攻坚克难,突破技术难关。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大与国际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关组织的合作力度,通过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的方法,来更好的缩短中国与国际电气自动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例如,可以通过成立电气自动化技术国际交流平台的方式来定期的举办论坛,讲座,经验交流,学术讨论等,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下,今后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将会得到更大层面的技术与理论支持。最后,不断的从问题出发来解决当前在电气工程应用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人工智能问题、远程控制问题以及人性化的设计问题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的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应用在民间领域,助推大众生活水平的改善。总之,在我国今后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气工程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在技术创新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以及满足公众电气工程需要领域进行诸多层面的提高。只有这样,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才会更好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四、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以及当前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的改进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相关问题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冯国庆 单位:辽宁省政兴集团工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平台。虽然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但是就像任何新技术发展过程一样,必然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虽然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总的说来还属于一门新兴的技术,但是其技术已经日渐成熟,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包括工业生产、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等等)都有了广泛的应用。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创新不断推动着控制系统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不但能够有效提升信息资源的传输效率,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也能够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总的来说,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对于现代化工业技术的发展会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1会消耗大量的能源 社会发展到如今的时代,电气工程对于我国工业生产来说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已经涉及到了工业生产的各个层面,这是确保工业生产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社会生产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高科技电气设备应用到了工业生产当中,这不但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也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但问题在于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能源消耗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能源紧张的问题,同时也会对我国工业生产节能减排的目标形成障碍,对于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1.2电气工程质量不能很好的满足标准要求 随着人们知识结构的提高以及安全意识的提升,在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电气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并且也认识到电气工程质量情况直接影响着电气工程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影响着电气工程投入后的使用质量和使用效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电气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质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自身的安全意识相对较差,缺少专业的监管制度,这就造成了质量管理工作不能有效落到实处,造成了工程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因为电气工程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相应标准,所以会给工程质量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1.3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度相对较低 随着技术的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在技术水平和功能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以及改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更多的向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集成化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受到独立自动化、发展起步较晚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集成化程度水平相对较低,这就造成了整体系统内部相应的子系统以及不同工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连接。若是此种情况长期维持就会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也无法充分发挥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优势。另外,从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发展当中来看,如何有效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实用高效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发展还缺少统一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网络架构,企业不同所具有的网络架构也是有差异的,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快速稳定发展。同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兼容性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就使得在系统硬件更换时具有接口不统一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资源共享。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改善升级电气自动化的节能技术 在进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节能优化设计方面的内容,确保电气工程能够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满足节能减排方面的相关要求,最大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另外,在电气工程设计过程中要最大程度上选择电阻相对较小的供电系统变压器,从而有效降低变压器的损耗,降低运行成本。对于那些相对较高的建筑来说,可以充分采用低功耗、节能型的电力变压器,最大程度上利用自然能源(例如太阳能等),形成节能减排的效果,不断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持续发展。 2.2进一步增强质量管理水平 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进一步增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质量管理水平。①对于电气工程企业来说要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增强电气工程施工建设质量管理,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质量管理方面投入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从而提升电气工程的质量;②要不断加强电气工程施工队伍综合素质的建设和提升,可以采用定期培训、外部的沟通交流、邀请专家等方式来进行员工队伍的教育,使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从而有效提升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③管理人员要真正的履行自身职责,增强对施工相应环节的监督、检查以及管理,确保施工过程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规范进行,保证工程能够获得良好的质量。 2.3要形成较为系统的自动化体系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来说,在其发展和使用过程中要对整个系统进行不断的建设以及完善,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的电气工程技术来形成建立起科学统一的自动化系统,从而有效提升电气技术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在电气系统运行的各个时期都要加强先进设计理念的引入,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来最大程度进行系统的开发,确保电气工程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有效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平台的独立性。通过在电气自动化系统当中引入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使其能够满足信息化共享的平台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快速发展。 2.4要加强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专业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程内容,所以为了能够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就要不断引入专业性的技术人员来确保工程具有足够的技术支撑。所以企业要建立起长期的培训和教育计划,要和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或者高校建立起长期的合作机制,要定期为企业输送专业性人才。另外,企业要制定出战略性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人才培养工程形成强有力的人才梯队建设,以此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2.5要建立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 建立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能够对相应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确保商业间的信息交流能够更加安全、更加准确的进行。企业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例如技术监管、设备控制、企业管理等等相应内容,想要使得这些内容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就需要通过相应的网络将其联系起来。通过建立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能够使得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得到更加高效、更加便捷的应用和交换,从而推动整个企业能够更加快速有效的发展。 2.6加强远程监控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需要更加重视并提升其远程监控的水平和能力。采用有效的远程监控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约电气工程管理系统的电缆设施,不但能够节约材料资源,同时能够节省相应的安装费用,提升系统整体的可靠性以及灵活性。但此种方式会可能会受到现场总线通讯速度方面的影响和限制,对于较大的系统监控是不合适的。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提升线路的通讯速度。由于电气工程的施工规模比较庞大,因此采用远程监控能够有效提升监控的效率。 3结束语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对于现代工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使得电气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的一次次提升和一次次改变,在有效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所以相关企业以及人员要加强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水平的重视程度,要加强工程质量方面的管理,要加强技术水平方面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者:辛玉敏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襄阳供电公司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自动化教学改革视域下电气工程论文 1教学实践改革 1.1优化课程设计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的设计上,正确分析企业对于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做到充分了解当前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情况。将课程设计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在对课程的优化中,更加注重对实践的践行。正确分配理论课与实验课所占的比例。适当的缩短理论课所占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40%。将整个实践分为三部分:一是理论课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学校内的实验课上,实验主要包括数电、电路、模电实验、电机拖动基础实验、PLC实验、传感器实验与单片机等实验,做到对常用芯片工具的应用;二是课外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设计大赛等电子类竞赛,单片机等的课程设计;三是参加一系列的实习,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电子电气实习以及毕业实习。 1.2强化实验管理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改革实验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动脑,不限定实验室用的方法,也不限定所使用的器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动手的主体。并让学生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将实验成绩计入学生成绩总评定系统中,并与期末奖学金等荣誉的评定挂钩。从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情,主动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3理论联系实际 将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能力。指导教师在对课程设计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选择实用性与综合性较高的设计内容。例如设计生活中常见的万用表,洗衣机模块。电梯、红绿灯设计,与实际相联系。实验教师将课程设计的任务书提前发给学生,但是不要制定设计步骤与所用器件,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选题。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拟定设计方案,并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再与老师讨论方案是否可行。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设计、编程与调试工作。最后撰写课程的设计报告。这对提高对专业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鼓励学生参加电子类设计大赛 随着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提高,电子设计大赛的含金量越来越高,这就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类似的电子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思。而且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高校来说,电子设计大赛的获奖证书都被大家所认可。参加此类的竞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一起交流,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可开拓视野。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校内的电子设计创新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导。积极开展课外电子创新竞赛活动,让学生们自拟题目、自行设计,到实验室自己动手研制出各种实用性强,构思独特,想法先进的产品。学校实验室给学生提供经费、场地,由学生自行采购需要器件,并由学校负责报销费用。同时配备教师进行指导,允许小组合作。同时鼓励大一新生参与进来,做些简单的工作,为他们以后更快地进入课题做好充分准备。为激励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学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奖励措施,对于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彰。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1.5优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学校在联系生产实习工厂地点的之前,一定要选择与学生将来就业密切相关的工厂。生产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企业的生产线,了解社会的需求。所以学校在选企业时要选择专业知识雄厚,拥有先进仪器与技术工人的企业,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的过程中多思考,多动手,多向技术娴熟的工人学习,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至于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科建设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所谓毕业设计的目的是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好毕业设计的关键是选毕业设计的题目。毕业设计课题应该是结合实际生产的实际项目,有较强的应用背景。同时课题要符合电气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但是得经过老师的审核,确定方案是可行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在选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在确定了毕业设计的题目之后,学生应该自己独立思考,老师要随时监督学生的涉及进展。 2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对专业教学加大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改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要达到教育部要求的标准,尽量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并且合理安排课程,保证每个学生在做实验时都有仪器可用。专业教学经费都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加强电气工程专业师资力量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应做到对师资力量的结构做到合理分配,包括年龄和学历。并且做到及时更新结构的设定。因为目前很多高校都出现中年骨干教师数量少的情况。同时学校的青年教师比重偏大,高级职称的教师数也在少数,教师队伍的比例不合理,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要对教师的选聘、晋升、待遇等方面创新机制。同时学校鼓励从知名企业中聘请技术娴熟的技术人员来校作报告,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前景。学校也应该定期开展学术报告之类的学术交流。同时鼓励教师与学生都参加。 3结语 教学实践课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要变换思维,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并且努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只要老师与学生同时努力,目标才能实现。同时学校要积极优化课程设计,对课程的设计要与实际相结合,促进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建设,努力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 作者:徐昕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电气工程论文 1继电器的基本概况 1.1继电器的作用 继电器是一种安全控制元件,通过对电流的有效控制,减小了电气设备被损坏的几率。它里边有感应结构,能够对输入的电流进行充分反映。另外,继电器在使用中,主要通过驱动特性对相关的电路进行断开或连接控制。继电器的主要作用有:电路控制、电信号综合控制、扩大控制能力等。 1.2继电器的组成 继电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两个,其一触点,其二线圈。但根据不同使用情况,也可以加入其它构件,以提高控制功能。另外,在电力工程中,继电器通常由特定符号表示,有时用一组触点表示,有时是一个长方形或多个长方形。在有特殊要求时,在长方形内部附加“J”符号。在线圈和触点组装好之后,进行字符刻画,通常在长方形一侧,或者在控制电路中。在符号刻画时,应根据不同继电器类型,标注不同符号。一般情况下,继电器符号有H、Z、D三种类型。 1.3继电器的分类 随着电力工程不断发展,低压电器设备种类不断增加,对应的继电器种类也日益繁多。为了方便购买,有必要将他们进行分类。分类主要依据外形特征、防护类别及控制原理等。如根据工作原理,可分为温度类型继电器、高频类型继电器,固体类型继电器等。根据尺寸大小,可以分成微型继电器、小型继电器等。根据功率可以分为微功率继电器、弱功率继电器及中功率继电器等。 2继电器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的实施要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继电器测试 在继电器使用之前,应给予测试,以保证在使用中不出现差错。继电器中,主要组件是触点,所以在使用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检测,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触点检测时,通常利用万能表,这时,继电器电阻值应为零,尚属正常,而触点的电阻值应为无穷大。在测量中,如果出现和上述不相符合的情况,应及时分析,找到出错点,并给予解决。 2.2线圈电阻测量 继电器线圈通常环绕在条形磁铁上,具有连接续流二极管的功能,当线圈中通电时,会在两端产生感应电动势。当断电之后,原先的电动势方向会发生变化,并对电路中的元件产生反向电压。当该电压高于元件的承受上限时,会对三极管等元件造成破坏。所以,在继电器使用时,应对线圈电阻给予测量,以免对里边的元件造成破坏。通常情况下,利用万能表进行测试,以判断线圈是否存在断路等情况。 2.3吸合电流及电压测量 在吸合电流及电压测量之前,准备好电流表和电压表及电源。然后以电源为中心,将电流表、继电器及电压表连接到电路中,组成闭合电路。电路连好之后,分别打开电流表、电压表、继电器及电源开关,使电路畅通,并经过电流。这时应观察电流表的数值及继电器的运行情况,当电流表数值较小,并且继电器运行正常时,应逐渐提高电压值,直至继电器出现吸合,此时应记录吸合时的电流值及电压值。为了使吸合测试更加准确,在电路连接之前,应对电压表及电流表进行校对,并在测试时,多测量几组数据,以计算平均值,使得吸合电流及电压更加准确。 2.4释放电流及电压测定 在使用继电器之前,释放电流及电压也应作为测定内容被给予重视。在测量时,和吸合电流及电压测量一样,也准备好电压表、电流表、电源、开关机继电器,将它们组成闭合电路,需要指出的是,在电压表及电流表连接之前,应给予校对,以增加测量准确性。测量前,检测电路是否有断路情况,无误后,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及电压表数值,同时对继电器运行情况给予关注,当继电器出现吸合现象之后,逐渐减小电压值,当继电器出现声响时,测量结束,将这时对电压值及电流值记录。为了取得较为准确的测量数据,应将这一步骤重复操作数次,并一一记录测量数据,以求得平均值。吸合电流及电压和释放电流及电压具有一定的联系,通过二者之间的关系便能判断出继电器能否正常运作,如当释放电压在吸合电压的10%之内时,继电器便不能正常运作;正常运作时二者的关系是:释放电压在吸合电压的10%-50%之内。超过50%或低于10%,均会影响继电器正常使用。 3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迅速提高,低压电器使用数量不断增加,使用中电器被损坏的几率也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电器使用效果。继电器作为一种电流控制元件,被广泛使用,使低压电器出现故障的几率明显减少。本文就继电器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的实施要点给予分析,希望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姜锋 单位:无锡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自动化技术视角下电气工程论文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1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方面的应用体现在对于电网调度方面。正是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才打破了传统继电器独步天下的电气保护的时代,进而进入了微机继电保护的现代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时代。电网调度的自动化、计算机化是电网的发展趋势也是智能电网时代的开端。正是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站内设备的实时监控、并将站内全部资源组成一个局域网,可以随意调用和控制,实现了站与站之间的通信和互联,进而组成一个难以置信的庞大的电力系统调度网,并实现了发电厂、下级调度中心及变电站终端之间的有效的连接。 1.2在化工生产单位电厂分散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化工单位中的应用主要采用分层分布结构,具体包括了现场仪表、传输线路、工程师站、通讯网络及过程控制单元等。系统可以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实时和全过程监控,并对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和处理,并驱动执行机构,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检测、保护、联锁、控制。操作人员通过后台向远方设备发出控制指令,实现对现场仪表的控制,并同时接收来自现场及其他工作站的各种信号和指令。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2.1低频向高频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单一频率运行的自动化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电气工程技术也逐渐变得复杂化、多样化,同时满足节能环保要求。因此电器产品已不可能在仅仅的单一频率运转,而是逐渐实现可以随意调节,以满足不同负荷和环境下的要求。因此,我国工业生产从低频向高频生产阶段发展是必然趋势。 2.2充分地融合计算机技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和飞跃。电气工程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逐渐变的智能化、集成化。可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给未来人类社会带来质的飞跃,两者的融合使电气网络的智能化成为可能。如今我们通常把电气工程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结合的技术称为微机技术。可以说微机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过程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同时大大节省了劳动力、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 2.3开关设备智能化 伴随着微机技术的发展,伴随着开关设备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以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流畅运行。可以说智能化设备与微机技术共同奠定了未来智能电网的基础。开关设备智能化指的是高低压设备及其辅助装置可以提供接口以方便与计算机网络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一次开关元件包括各类电器设备等,其中的智能监控单元包括输出、监测、通信等重要模块。开关设备的智能化是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的趋势,在未来应用、运行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操作人员专业化发展 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对其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操作人员往往在设备运行时才进行相关技术培训,而忽视了设备安装时设备调试等各个环节发现的问题。因此也就失去了最佳掌握该技术的时机。因为自动化生产设备一旦调试完成,出现问题的几率将会大大减小。如果不在调试期间熟悉设备,就很难更好的理解现代化技术。况且现代电气工程技术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技术,如果不从设备安装环节、调试环节注重人员培养,就无法理解这些特定安装的意义和作用。只有每个操作人员能轻松的对故障原因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处理,才能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 2.5其他方面的发展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电气工程技术已经由半控型时代全面进入全控型时代。并且现代电力电子器件无论从开关时间、性能稳定性等各个方面均有巨大进步。同时交流调整控制理论、矢量控制等各种理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控制技术的发展也有了巨大飞跃。 3结束语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余各个学科的综合又催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必将为电气工程技术带来新的血液。不过在电气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得关注由此带来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这门技术才能更好的造福人类。 作者:刘晗冰 单位:八一农垦大学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建筑自动化技术的电气工程论文 1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在我国当前的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组成结构主要包括电网调度和变电站的自动化技术,以及分散测控系统。其中,分散测控系统主要运用的是分层分布方式,具体由运行员工作站、过程控制系统、高速数据网络通讯设备、工程师工作站等四个部分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由调度计算机电子系统、显示装置、服务系统等组成。变电站自动化主要由发电厂、变电终端装置以及下级电网调度中心等几部分组成。 2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体现 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对建筑进行接地性测试,并一定要在接地性测试通过以后,再对建筑进行施工,尤其要对防雷自动技术充分重视,以保证接地引下线。另外,在对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相应施工人员需要对钢筋进行标记,以防止施工现场出现混乱。其次,关注相关的接地支线,也就是说,在建筑电气工程中,不是所有的装置与配件都需要应用金属材质,也可以使用新型的塑料制品,因此,相关施工人员应当对接地的支线种类与作用进行系统明确的区分。再次,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接地的支线与分线进行合理选择,其原因在于不同用途的接地线其线路直径也各不相同,如果出现差错,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接地效果,还会给用电户带来安全风险。最后,建筑工程完工以后,工作人员需要运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对接地线路进行监测,以防止线路被腐蚀,同时也对火灾事故做出预防。 3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1变配电系统 1)变电系统的施工过程。 变电系统对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变电系统的施工,其具体的施工过程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准备好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所能够应用到的一系列材料与装备,之后对变电系统进行定位与测量,与此同时,还需要对设施定时开箱检验。其次,装置变电系统设施所需要的基础型钢,并测量母线槽上下角度的水平与尺寸。最后,装置变电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桥架,之后进行连接与铺设,再进行试验,并根据变电系统的情况做出合理调整。 2)低电压配电系统。 所谓的低压配电,事实上指的是以低压电线为载体的配电,其配电方式主要有树形结构、放射性结构以及链形结构三种。当前的很多建筑中,其电气工程系统普遍使用的都是低电压干线这种配电方式。一般情况下,低压配电系统主要由配电线路以及配电设施共同组成,从我国当前的电压标准来看,低压配电设备的使用标准为1kV以下,在建筑工地中,常用的低压配电装置包括熔断器、开关、低压配电柜、接触器等。在进行电气工程自动化时,还要对其安全性进行充分考虑,低压设备往往容易引发火灾,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对其倍加关注。 3)高电压配电系统。 我国当前规定的高压配电设备需要保证其电压值要在1kV以上,但如此高的电压值会令配电系统承受相对高的放射性电压,因此,在选择配电方式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客观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常用的高压配电装置主要包括高压的隔离开关、熔断器、开关柜、避雷器、负荷开关、互感器、断路器等,在建筑中运用电气工程机器自动化技术,会很大程度上提升配电设备的电压,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充分注意电气事故的预防与控制。 3.2楼宇自动化系统 普遍意义上讲,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为分散控制集中管理,而该系统中的分散控制器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是数字控制器,即Charge-CoupledDevice简称CCD,也叫电荷耦合原件,该装置主要利用上位计算机来控制与管理想用的计算机画面,而其主要的方式则是由一系列专门化的动画、文本、曲线、控件、数据、脚本等组成。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内部主要分为消防、电梯、照明、通风、给排水、保安、电力等几大系统,在对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其根本目的在于将系统中的基点设施进行分析与整合,并对系统整体装置进行统一管控,从而保证整个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可以协调有序,将其工作场所搭载得更加舒适、安全、高效,并在最大限度内降低能源与成本的消耗,节省工程造价。 3.3电气安全 自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来,用电安全问题便一直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而建筑电力工程的电力安全问题始终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保证建筑电力工程的电力安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安全载流量。 所谓的安全载流量,指的是建筑电气工程中,能够不间断在导体里通过的相应电流量。正是因为其电流量不间断,因此,在其内部的电流超出了安全载流量时,便会导致导体发热,而当导体发热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其温度的升高,便会造成绝缘装置的损坏,严重时还可能会造成漏电,甚至产生火灾,对整个系统的用电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中,采用适合的导体安全载流量,能够有效帮助相关人员对设备进行选择,同时也对确定导体截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安全距离。 所谓的安全距离,指的是人或物在接近带电物体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安全的距离,这个距离能够在最大限度内防止带电物体中的电流对人体或物体产生伤害。举例来说,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带电体与人体,或与其他设备之间,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不仅如此,带电体之间以及带电体与地面之间,也都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在建筑电气工程的配电与变配电工作中,需要注重保持设备之间的安全距离,另外,在检修以及安装变配电方面,也需要注意安全距离。 3)电气绝缘。 因为电具有一定的伤害性,所以在建筑电气工程中,需要对电气装置以及配电线路进行绝缘处理,这样做能够在最大限度内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还要对电气装置进行绝缘检验,以在最大限度内避免电气工程中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语 想要建筑电气工程能够更加安全高效的运行,不仅仅需要相关施工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还需要对自动化施工技术有一个认真的工作态度,不能忽视施工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大限度内保障施工的安全性,确保施工质量。 作者:曾云 单位:西昌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CAD自动化电气工程论文 1CAD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作用分析 CAD技术指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电气工程的结构设计构思通过三维立体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其既可以作为电气工程施工的依据,同时也在相关的装修和维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小家电,还是工程项目图,都需要首先进行设计,并让设计构思更好、更清晰地呈现出来。此外,考虑到电气设备的重要性,要想为后期的施工以及维修工作提供便利,设计时就需要使用规范的文字符号、标准图形,让呈现出来的电气工程设计图可以将实际供配电关系、电气运行原理、接线情况、功能和安装等都清楚地反映出来。利用CAD技术不仅可以达到以上要求,同时还可以规范设计图,通过三维立体技术来呈现电气工程设计图,让其内部结构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 2CAD技术的应用及体现 CAD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电气设备的结构和设备之间连接情况的反映。CAD技术一般使用dwt模版进行绘图,通过对标注、字体、线形和图层的不同设置来体现不同结构之间的不同之处,同时,该技术也是确保绘图清晰、准确和高效的基础。比如,对于某种电气设备的绘图,CAD技术是通过调整比例的方式将其缩小、绘制出来,标注主要是对其中某些重要、可能会被忽视或者容易误解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以提供绘图的精确性;字体的不同主要是反映设备的不同部位,比如最外面的一层通常较厚,为设备的外壳,对设备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字体一般较粗;线形的不同一般是对结构的解读,比如在绘制角度方向时,部分内部结构的线条无法看见,为了与结构设计相符并更好地呈现结构特点,可以通过虚线予以表示,这样既不会与实线所表示的结构混淆,又可以将内外部结构更好地表示出来;图层是整个AutoCAD软件中最为关键且最重要的设置,其具有很多属性,比如图名、颜色、线宽、线形等,不同的图层需要对相应合格使用的参数进行特定设置,不用的图层,颜色不可一样,否则可能会对正在操作图元的判断造成影响。 3CAD技术应用带来的积极影响 AutoCAD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Autodesk公司研发出来的一组绘图程序软件包,后来受到广泛欢迎,因此其技术也获得深入研究,最终不断完善,成为国际上较常使用的绘图工具。AutoCAD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主要通过命令方式和交互菜单来执行各种操作。由于AutoCAD拥有多文档设计环境,因此,即便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也可以很容易学会相关操作并使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更熟练地掌握其各种应用、操作方法和快捷操作方式,进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CAD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为电气工程的相关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具体包括以下积极影响:①CAD技术适应性较强,运行环境较多,对各种图形显示设备也有着较高的支持率,可以同时实现电气设备的设计、绘制、修改和成图,进一步为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发展创造了条件。②CAD技术具有完善的绘制功能,可以更加详细地呈现出电气设备的结构以及连接中的小细节,实现对电气工程的全面覆盖,为电气工程的精细化提供了有力依据,相关安装以及维护工作的质量依据效率均可以因此获得提高。③CAD技术可以实现多种图形格式之间的转换,数据交换能力较强。在设备条件有限的情况下,CAD技术可以通过转换格式的方式来支持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克服了环境条件中的不利因素,适应能力较强。④功能全面。AutoCAD具有捕捉追踪、极轴追踪、对象捕捉和正交等绘图辅助功能,为电气设备图形的绘制提供了便利。比如,正交功能可以让绘制用户更好地绘制水平、竖直直线;对象捕捉则可以帮助用户精确拾取图纸结构上的特殊点,以免出现偏差。⑤具有通用性和易用性。从AutoCAD2000开始,该软件包又增加了更加强大的功能,比如局部加载和打开、标注功能的增强、新的对象捕捉功能、Internet驱动、多文档设计环境和AutoCAD设计中心等,使设计功能更加完善。而以上这些功能都具有通用性和易用性,可以普及到电气工程的设备图纸中去,让不同电气设备可以使用统一的规范表示,实现了统一标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CAD技术凭借其完善的功能和强大的支持能力在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发展中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为相关设计的绘制工作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为相关的安装以及维修工作提供了依据,应用效果较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卓弘键 单位:国网福建寿宁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自动化电气工程论文 1电气自动化分析 1.1电气自动化的概念 近些年来,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之下,电气自动化逐步被社会所熟知,电气自动化的广泛应用让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截止到目前为止,电气工程已经涵盖到了光子、电子研究范围之中,通俗而言,电气自动化就是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各类电器都与电气自动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电气自动化已经开始应用到各类行业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气自动化也成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 1.2电气自动化的特征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操作与企业系统有着较大的不同,一般而言,不需要将设备设置在控制室与配电室中,只要将其设置在控制中心即可,与一般的系统相比而言,电气自动化系统操作次数与操作频率相对较小。为了保障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就需要设置好科学合理的保障措施,提升系统的抗干扰性,此外,还要保障电子设备异常情况能够被及时检出,这样才能够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提供更大的方便。除此之外,电气自动化还具有便捷性、广泛性及高效性等特征。 2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应用中需要遵循的设计理念 2.1集中化监控式理念 电气工程的维护是十分方便的,对控制站的要求也不高,系统设计工作很容易实现,同时,电气工程主要是将系统功能集中起来进行处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处理器的任务,这也会影响系统的处理速度。此外,如果电气设备处在监控环境下,主机冗余也会降低,电缆数量则会加大,为了防止电缆影响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就需要将集中化监控式理念应用在设计过程中。 2.2现场总线监控式理念 目前,以太网、现场总线技术也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将现场总线监控理念应用在其中可以有效提升设计工作的针对性,也能够根据间隔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设计,如果将该种措施应用在较远程监控系统中,还可以有效减少设备模拟量,因此,该种方式也开始在电气自动化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2.3远程化监控式理念 将远程化监控式理念应用在电气工程中可以有效节约材料费用、安装费用以及电缆用量,也有着良好的可靠性。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电气工程通讯量较大,通讯速度低,因此,该种设计方式仅仅适宜用在小型电气工程中,不适宜应用在大型工程中。 3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3.1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在技术水平的发展之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开始在高新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应用工作更加注重编程调试工作。例如,在仪表工程管理工作中,只要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其中就可以将传统的管理重点转化为集中PLC控制系统以及集散DCS管理工作上来,将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在仪表工程管理工作中能够实施采集温度、流量以及压力数据的采集,也能够实现输出控制以及监测工作的功能,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管理稳定性,也可以有效降低维护工作的资金投入量与工作维护量。可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工程电气工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这也是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3.2电气自动化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分析 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变电站之中可以实现全自动化操作与监控,也能够有效提升变电站的综合监控能力、运行效率与运行水平。在将电气自动化应用在设备中之后,可以用全微机设备取代传统电磁装置,这就实现监视工作的屏幕化,为正常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3电气自动化在分散测控系统中的使用分析 分散测控系统是发电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电厂的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应用过程中主要使用分层控制结构,其结构有工作站、以太网、过程控制单元、数据高速通讯网几个部分。在这几种结构之中,工作站包括运行员工作站与工程师工作站两个部分,运行员工作站负责信息发送以及信息接收的工作,工程师工作站则负责相关信息的诊断、设计以及维护工作。将电气自动化应用在分散测控系统可以让系统处于自动运行状态中,既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也能够提升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4电气自动化在电网调度中的使用分析 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网调度中可以有效提升调度系统运行的准确性,其应用范围涵盖到了电网调度工作站、网络、中心服务器、打印设备、大屏显示器中,该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发电厂、变电站终端与下级调度中心的连接。同时,电气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实时评估系统的运行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累计,继而实现相关的预测功能,此外,电气系统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的采集、数据与监控,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及时的掌握系统的安全情况,这能够有效促进系统的现代化发展。 4电气自动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在未来阶段下,需要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中投入更多的资金与精力,并着重关注这一技术在电器智能化上的应用。 4.1利用统一系统开发平台 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的平台能够支持包括设计、测试、调试、开机运行以及维护在内的自动化项目的各个环节,该项技术能降低费用和时间,减少投入的成本,各个用户可以根据要求进行运行代码的设置,主要在于开发的平台与运行的平台是相互独立的。 4.2电气工业的自动化与信息技术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信息技术不断向工业行业渗透,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层进行纵向的渗透,二是信息技术向自动化设备和系统进行横向的扩展。 4.3自动化技术操作人员专业化 在今后的发展中越加重视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在系统的安装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了解安装的过程,进行专业的培训,掌握专业性的技术。 5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各类新理论、新技术也开始应用在了电气自动化之中,作为现代电气工程行业的重要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只有在原技术上有所创新,才能推荐电气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还相对落后,在未来阶段下,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开拓新技术、新理论,培养一批专业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这样才能够推动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王霞红 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建设三公司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时展的需要,自上个世纪中叶开始,音乐教育心理学成为音乐教育中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开始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得到很多人的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发展的需要,更是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对小学音乐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那么,什么是音乐教育心理学呢·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和分析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和学的心理活动的学科。它是一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对教音乐与学音乐的心理和大脑反应的学科。其对受教育者的品质形成的影响和作用做出了心理分析,为音乐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如赵送光老师在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中所说:“它是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既汲取了与音乐学相关的诸学科的丰硕研究成果,又受到教育学与心理学深入发展的影响,并在学科的构建中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使之既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又有相应的独立品格。”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师不仅仅要有专业的技能和渊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把握了解学生在心理上的规律和发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既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很大的作用,又有助于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重要阶段。新的课程改革提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怎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断贯穿这一理念和思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前提是知道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的方法作为指导,这样教师才能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设计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下面我谈谈几种以音乐教育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态律动教学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音乐学习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通常根据年龄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教师要对每个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心理特征等方面有所了解,掌握施教的分寸,以使教学活动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好玩是他们的主要特点,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习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吸引注意力,以音乐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激起学生形体动作的反应,在肢体律动中感受音乐的流动,这也是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活动,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训练学生。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都把律动教学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比如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律动的教学法,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的情绪转译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体态的律动把内心听觉和肌肉感觉记忆结合在一起,体态律动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必须使用新鲜的、有趣的和审美上令人满足的音乐,教师要指导鼓励学生动起来,体验音乐流动的美。 二、情感的体验,内在的乐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抓住体验是关键。学生心灵的陶冶和审美观的确立,必须以审美体验为基础,以丰富的审美经验积累为前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听觉是学生探索音乐的手段。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抓住“听”这个重点,学会倾听,亲身体验,使教育者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这也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强调的培养学生内在的乐感。例如:我在一年级的音乐课上,让学生们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在欣赏前我引导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体验音乐带来的感受。有一个小朋友听了一会儿就躺在了地上,对此我并没有立刻叫起他。音乐结束后,他站起来说:“听这段音乐我好像快要睡着了。”我并没有批评他刚才的举动,他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感受,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感受体验最重要,我表扬了他。这就是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更多的是大胆地用具体的动作把感受表现出来。传统的音乐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感觉,更多的是枯燥的机械的技能训练,结果是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慢慢地学习兴趣渐渐消失殆尽。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正是因为音乐不具象性,使得我们更加注意培养学生具有音乐感的耳朵,这对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和音乐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三、探究创造教学法 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人跨进艺术殿堂的敲门砖。比如,课堂上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一些特别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开始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在探究中发掘创造力,发掘创造力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一个发掘者,要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发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发展。要摆脱以教知识技能为主的传统教育,转入以培养学习能力和发展新知识为主的现代教育。比如,课堂上,我们让学生在探究声音的过程中总结,老师更多的是引导补充,多给学生鼓励,重视创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性创造思维,使学生充分沉浸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美的享受。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方法值得教师去思考,去研究,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我们研究、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在于应用这门学科,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时展的需要。正如达尔克罗兹所强调的音乐课最重要的是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这不仅仅是音乐学习的需要,更是儿童本能的需要。相信有了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理论指导,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学会更加生动、活泼,音乐课堂一定会硕果累累、百花齐放。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有机融合,是一门交叉学科,具体指音乐教学中,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为教育者做出正确心理分析,为音乐教育教学提供方法和原则的理论依据,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学生注意力转移因素的研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并采用综合教学的方法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音乐教育心理学将音乐的学习与感受能力、记忆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培养结为一体,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乐感和欣赏能力,还有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和声教学 所谓和声,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按照一定的规律与原则同时发生而构成的一种音响组合。而和声学,则是一种多声部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学科,是我国音乐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也是一种研究和声产生与构成原理、和弦的连接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应用和写作关系的理论。有些音或和弦组合起来符合和声规律,听起来就悦耳;有些和弦组合起来不规律,会让人产生不舒适感。因此,在高校中开设声乐课,让学生在和声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和声语言,以及不同和弦所产生的不同音响效果显得尤为必要。事实上,自20世纪和声学由欧洲引入我国以来,和声教学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在音乐教学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一)综合性 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心理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影响学生心理因素的综合化。当代大学生心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还包括个人主观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有生理基础、遗传以及成熟度等;社会因素则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民情风俗以及科学水平等;个人主观因素则包涵心理特征、心理倾向、身体素质以及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等。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心理呈现出综合性特征,要求和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综合观点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状态进行有效分析与把握,从多维度提升和声教学质量。 (二)思维灵敏、活跃 思维灵敏、活跃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大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完成了“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其逻辑思维也逐渐占据整个思维活动的主导地位。在和声课堂中,他们更愿通过自己的发现、分析与探索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而非单纯听教师的讲解与传授。除此之外,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得到了增强,具体表现为十分注重个人的亲身体验,不盲目跟从其他人,敢于提出不同于和声教师观点的看法与意见。 四、音乐教育心理学对和声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 (一)奉献爱心、关爱学生 爱和奉献不仅是和声教师,还是所有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心理素质。和声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的重要教学职责,不但要有专业的技术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教育、影响学生。因此,和声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目标,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爱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学习,并以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为事业成功的标志,把教育当成一种责任。 (二)创造性思维 随着社会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及教育的发展需要。因此,创造性思维也成为和声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和声教师应与时俱进,以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为重要依据,不断改良与创新和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针对理论性基础知识的记忆,教师可以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总结一套记忆口诀,便于学生更加有效地探索其内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与此同时,不断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钻研,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五、在和声教学中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策略 (一)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由于我国高校和声课程开设课时较少,再加上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各有高低,大大增加了和声教学的难度。因此,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以及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和声教学方案,促进学生音乐学习能力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心理状况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和声学各个知识点进行仔细讲解,并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消化、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以有效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掌握和声学习方法 在社会经济及科技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已跨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而传统以灌输式为主的和声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代教育需要。因此,相关和声教师应充分注重对学生智力方面的培养,有效改良传统教学模式,启发学生主动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思维、如何在求知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例如,在讲解“原位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四部和声”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正三和弦连接方法的基础上,选用一些学生熟悉且相对简单的乐曲片断作为谱例,让学生配以正三和弦。这种方式不仅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和声教学 在我国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板书谱例、钢琴弹奏等方式进行和声教学,学习方法过于单一、枯燥。因此,教师应在和声教学中,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传统音乐教学基础上,将教育心理学理论作为重要教学指导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电脑及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和技术,将声谱投影在大屏幕前,同时运用音乐制作软件做好四部和声音响,并通过不同乐器组合进行演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运转下,将感性直觉升华到理性思维高度。 六、结语 和声教师要将音乐教育心理学有效应用于和声教学中,就需要在具备一定音乐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了解学生以及自身心理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根据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对音乐教学活动进行不断改进,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和声的学习方法、差异性教学,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和声教学的方式,提升和声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刘敏 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对儿童音乐教育中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可全方位启发儿童学习积极性在儿童时期 因为儿童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对于音乐虽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教育上如果不能够引导他们的好奇心转换为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儿童的主动的学习性,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儿童的好奇心将会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丧失对音乐的兴趣。因此,怎样去了解儿童的好奇心,知道儿童对什么样的音乐感兴趣,并引导儿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音乐,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引导能力是否能担任这一任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儿童一般对活泼生动的、具有很强感染力和情趣的事物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积极性强。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与所教学音乐歌曲相关的,具有童话故事背景或是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采用各种各样的小游戏,比如拍手、点数等节奏小游戏,将音乐充分融入教学之中,并结合儿童特有的爱表现,想接受赞扬的特点,尽可能地举办音乐演出,在班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各种多样化的音乐小比赛,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同时,解决儿童学生的一些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提高儿童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使儿童全面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人们对事物认知过程的开端 经过大量的注意力实验表明,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也随之变化,小学生的一节课时间为四十分钟,而在中学,大学期间,课堂时间则延长至四十五或五十分钟,就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来制定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则难以学习到该学科的知识。而在儿童阶段的小学时期的课堂上,学生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实际时间其实更少,这是因为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影响,导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自然不长,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多在前半节课。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相关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前半节课的时间里,快速明确地讲解教学内容,而在后半节课则利用游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复习,让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更为全面、专注。 (三)全方位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音乐教育 不仅仅是让儿童来学习音乐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儿童的记忆能力、协调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得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进行启发,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儿童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音乐的内涵,提高对音乐节奏的体验,提升自身乐感,发展音乐素质。在教学课堂上,运用综合的教学方式,比如,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通过用游戏的方式让儿童认识音符和曲目名称,用形象直观的画片让学生联想音乐,或是反过来听音乐画图等等,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表现音乐,更能事半功倍地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四)符合儿童个体心理差异的发展 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个体的心理差异表现在能力、素质、性格三个方面,就如同在音乐上具有音乐才能的人所具有的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来说,大多数儿童具备的只有其中之一。例如,有的人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跳舞,有的觉得自己是“音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举例,吸引学生对这个话题关注的同时,对不同的形象的例子作出分析,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表现,因材施教,对唱歌好的进行赞扬,对其他的进行安慰,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找出属于自己的长处或优点,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二、儿童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对策 在音乐教育史上,著名的音乐心理学家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实施成功的案例和方法,下面就借鉴几位著名音乐家的方法来分析。 (一)使用创造性教学对策 提高教学有效性德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创造性教学法,元素性音乐教学是结合音乐和语言,舞蹈以及乐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兴趣,能够充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将此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用于指导,在相同的旋律或音乐上,不同的学生所变现的是不一样的,表达出来的是属于自己创造的作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加大情感体验力度 使儿童乐感得以培养根据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在儿童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儿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音乐中的情感,诸如生日歌,健康歌等。因此在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在音乐上的理解时,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教授不同的、与学生情绪相适应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更能体验到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通过音乐节奏 全面调动儿童积极性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提倡的体态带动,在儿童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的高低起伏,节奏鲜明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儿童感受音乐的同时可以加上肢体动作的律动,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开心,也能够唱的准确,还能在课堂上愉快的跳动,借鉴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带动,儿童积极性在音乐教学的节奏中更能全面调动。 (四)运用体验式教学措施 提升儿童体验乐趣学习音乐课程时,综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有乐器的配合使用中,教师先示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来学习使用乐器演奏乐曲,在对儿童进行例如唱歌等音乐教学课程时,教导学生亲身学习,这类型的体验式教学措施能让儿童在体验音乐课程的乐趣的同时,完成后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学知识,借鉴科学的教育方法,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儿童音乐教学中恰当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来确保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李亚男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关于音乐教育心理专题 上海音乐学院的张晖介绍了法国的音乐认知教育体系,她建议音乐认知体系的培养要先于乐器的学习,音乐认知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始终并与演奏紧密结合。她指出法国音乐认知教育在理论上欠缺以及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衔接上的不足。在认知方面,她认为法国是“知”多过“认”,而我国则相反,因此我国在互补过程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北京师范大学的李红菊博士基于“莫扎特效应”的研究,介绍了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的影响。李红菊认为,学习的兴趣会影响学习的效果,甚至影响智力的发展,由于学业的压力、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学生在本身并不感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课外特长,机械地投入,可能会降低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岛大学的韩忠玲指出在大部分高校中,有关音乐教育的课程存在音乐多、教育少,中小学工作的音乐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匮缺这一现状,因此,音乐教育方面的专业性课程应包含《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师技能》这四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关于音乐治疗专题 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陈硕的《“儿歌—节奏”训练对改善听障儿童言语障碍的实验研究》论文中,从听障儿童的言语问题入手,通过他们用骨传导的方式感知节奏的特性,同时借鉴了奥尔夫的节奏朗诵训练,采用边打鼓边念儿歌的方式加以训练。经过一个月的实验,发现被试的语言节奏水平均有所提高,言语障碍和紧张、焦虑的心理得到一定改善。陈硕在另一篇论文《一例孤独症儿童钢琴学习方法与效用的分析》中,针对一例孤独症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法,通过对这名孤独症儿童进行钢琴训练,提高了患儿的注意力,加强了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同时在舒缓紧张情绪和自信心的增强方面均有改善。 三、关于音乐表演心理专题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的郑茂平教授在论文《音乐表演“七因素”心理模型探讨———音乐表演偏离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一》中指出音乐表演的学科理论与具有科学意义的实践研究相对滞后,特别是与表演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尤为缺失这一现状,并总结与分析了影响和制约表演行为反应形态和特征的七种心理因素。天津音乐学院艺术心理研究室主任谢鸿雁在《专家和新手钢琴演奏者乐谱阅读的眼动研究》论文研究中,采用眼动记录仪记录被试阅读简单和复杂五线谱时的眼动数据,考察了不同演奏经验的被试阅读不同复杂程度的单声部和多声部钢琴乐谱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在声乐心理学方面,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徐行效介绍了中国“声乐心理学”和对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情况,提出用交叉学科思想指引声乐理论创新、宣传“部编教材”、开设“声乐心理学”课程和培训班等措施来扩大学科影响。 四、关于音乐与脑神经机制专题 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的蔡振家教授探讨了抒情歌曲“主歌-副歌”形式对于听众脑部活化形态及周边生理反应的影响,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发现副歌出现前后眼眶额叶皮质的活化区域的变化,以及聆听整首歌曲的情况下手指温度呈U形曲线等,总结出副歌的酬赏性质与抒情歌曲的引导宣泄效果。李小诺博士以两个音乐片段的音响刺激的fMRI实验观察以及音乐结构分析为例,阐述其“对人脑的刺激作用”与“音乐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和“音响信息刺激”与“音乐审美体验”的不同特征,并思考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实证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方法、理念、视野、胸怀”真正跨界的急迫性。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侯建成博士研究了多巴胺、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5-HTT)与精氨酸-血压激素1a(AVPR1a)对音乐的认知能力起到的不同作用,并提出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应参照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方法,这将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进展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五、关于音乐能力专题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何昊先后提出了感觉运动失映射说以及反向模型来解释唱音不准的感觉运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导致唱音不准的感觉运动失映射存在着映射缺失和映射错误两种类型,并提出了这两类失映射的判别方法。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佟雪的论文《蒙特利尔音乐能力成套测试在中国青少年中的应用》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马谐的论文《3-5岁儿童对中-西音乐表达情绪感知能力的发展研究》也都从实证研究的方法出发对音乐心理学领域有关音乐能力方面的问题做出了相应研究。会上,何昊、佟雪两位代表和不少学者提出将“失歌症”的称呼改为“失乐症”更为恰当。七、音乐与学习专题中国音乐学院的王腾宇通过引进和研究美国NESS,测量中国专业音乐院校学生投入各项有效学习活动的程度,同时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旨在推动中国高校教学评估改革。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宋蓓对在英国伦敦大学举办的“音乐教育中的心智与脑:连接教育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出评介。 六、会议总结与建议 1.本届会议的特点第一,从研究方法上,较之以前更加科学化、多样化、更加注重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得出的研究结果更具准确性,对实证研究的重视进一步加强;第二,研究成果多样化,除心理学之外,还涉及脑科学、统计学、测量学等学科;第三,在研究领域上,与神经、认知、景观设计接轨,还涉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国际研讨会评介。宣读论文中涉及多种研究领域,其中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在此次会议上有较多的体现,应用性心理的研究较活跃;第四,学会新会员的数量占与会代表总人数的半数以上,呈年轻化发展,一批年轻学者的涌现让我们看到中国音乐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光明前景。 2.不足之处第一,到目前为止,开设音乐心理学这一门课程的院校还为数不多,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对音乐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存在知之甚少;第二,在跨学科问题上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撑,论文没有说服力。其次,结论部分的方法策略的层次过于浅显,没有深入探讨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再次,在陈述论文的语言界定上不规范;第三,实证研究占论文总数比例虽然上升但比重还有待增加。 3.建议第一,在学科影响上,培养音乐心理学课程的本科生、研究生,设列学科的基础必读书籍,宣传音乐心理学的学科教材,争取降低学习门槛和难度,扩大学科影响,争取更多教育部门的重视;第二,在学科建设中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特别是与心理学、神经科学之间的合作,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即科学技术与音乐的结合。研究者不仅要学习本学科知识,还要加强研究中涉及的其他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理论概括能力。在研究态度上,要使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和推理思维;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实证研究,也要重视实证与思辨研究的结合。我们应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经验,同时关注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国外前沿的研究方法,有机的选择本土的研究问题进行研究。 作者:孙玮崎宋蓓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改进策略 摘要:音乐心理属于人大脑中的一种特殊身体机能,将客观的音乐事实通过大脑主观反映出来。音乐心理学对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对音乐心理学进行了概述,其次探讨了音乐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再次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给出了针对性的儿童音乐教学改进策略,最后进行了全文总结。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儿童音乐教育;改进策略 一、音乐心理学概述 音乐心理现象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较为熟悉的音乐现象,每个音乐活动参与者都能够获得亲身体验与经历。音乐心理本质及其发展不同于其他心理现象,音乐心理现象依托于人类心理学,属于人类心理不断发展过程中,到特殊阶段的产物,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心理现象。音乐心理基于一般心理现象,在音乐意识产生、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化。音乐心理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在实际的音乐活动与教育中,在大脑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音乐意识和心理过程。成长阶段不断的学习与接受的过程,也是音乐心理形成的过程。从婴幼儿时期到成年再到老年,经历了发生、发展与衰退的整个过程。 二、音乐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一)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发展 提升音乐听力是提升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基础与前提,相对来说是最为重要的部分。部分儿童不能把音唱准,大多数人会从唱的方面找原因,认为是五音不全,其实应该是儿童听觉方面的问题。生理研究表明,12岁之前人的听力能够在合理培养下提升。因此需要在儿童阶段重视对儿童的听力培养,奠定音乐能力发展的基础,儿童音乐听觉能力包括:音乐要素听辨能力、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以及内心音乐听觉能力这三个部分。音乐要素听辨能力包括节奏、旋律、和声与音色等。听觉能力需要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对音乐要素的听辨是提升音乐能力的基础。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握音乐情绪,领悟音乐内涵。这种听辨力需要基于音乐要素听辨能力而发展;二是曲式结构的听辨力。曲式结构是分析音乐层次、条理、章节的关键;三是音乐体裁听辨力。如舞曲、进行曲、交响诗等体裁的听辨。内心音乐听觉能力也叫做内心听觉想象能力,基于此获得音乐体验。儿童音乐教学,需要契合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展开,依托音乐音响,在音乐活动中提升儿童的音乐听力。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让人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且能愉悦身心。儿童音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及音响的感受与辨别能力,且深化儿童的情感体验,培养儿童注意力、记忆力和审美能力。音乐教学包括这几个部分:一是音乐乐曲欣赏。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儿童的音响辨别能力(节奏、力度、音高、音色等)及感受能力。另外,还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二是歌曲演唱。运用发音器官,表达与再现歌曲的音调、节奏与旋律能力的培养,以及演唱技巧的掌握、歌曲内涵的把握等。三是乐器演奏教学。主要是乐器演奏技巧的教学。四是乐理知识教学。乐理知识学习包括音乐知识、音乐概念、五线谱识别、音乐简谱学习等,掌握识谱、用谱的技巧,为今后独立学唱、演奏歌曲奠定基础。 三、基于儿童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育策略 (一)践行以人为本,促进儿童自主参与 儿童音乐教学,应该凸显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儿童作为教学的主体,基于儿童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发展为导向,实施多元化、针对性、开放式的儿童音乐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儿童自主参与、发散思维、互动合作,在儿童真正的自主学习实践中,强化学习能力,掌握音乐知识、技能与方法,提升音乐素养。 (二)结合舞蹈元素,提升儿童学习兴趣 音乐与舞蹈本是一体,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若想要儿童更加深刻的学习、领悟音乐,更好的创造音乐,那么可以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展开综合学习。儿童年龄小,活泼好动,可塑性强,将音乐教学与律动表演结合起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在创造性表演中,诠释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如此能够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也能强化儿童综合能力。 (三)运用技术手段,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给与教育工作很多便利。音乐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音乐的律动和魅力。如《春天在哪里》歌曲的教学,播放繁花似锦的春天幻灯片,及叽叽喳喳鸟语花香的音乐录音,让儿童感受鲜活的生命和真实的春天气息。如此,在置身其间中,儿童加深了对歌曲的感悟。 (四)培养创造思维,强化儿童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在感受、体验和创造音乐时,能够激活人的思维,让人在想象和联想中发现美和创造美。音乐心理学理念为,基于儿童的音乐心理发展特点,需要在儿童阶段重视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从这些方面出发:一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兴趣。兴趣是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的前提,兴趣不能凭空产生,需要依托一定的环境、内容而产生。由此需要基于儿童音乐心理特点,营造和谐的环境,组织趣味活动,给与儿童创造的时间与空间,让儿童在兴趣导向下,思维自由发散,获得创造成功的愉悦感。二是强化儿童创造性思维。需要将儿童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还需要重视对儿童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的培养,运用开放式、活动式、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三是创造性表现力的培养。儿童创造力培养以后,还需要儿童能够将其表现出来,如此才能体现出创造性的作用。音乐新课标中也重点提出了“表现”这一项内容,在音乐表现中凸显出儿童的创造性。包括这些内容:创造意识、独特个性、合作能力、知识基础、协调能力等。知识与技能是创造性表现能力提升的基础,如此需要引导儿童重视知识与技能学习,加大力度培养儿童创造性。 四、结语 结合文章叙述了解到,音乐心理是后天形成的,且可以培养。儿童音乐教学中,需要基于儿童音乐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策略,通过融入多学科元素,践行以儿童为本,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重视对儿童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以此在音乐教育中,真正实现感染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目标,实现音乐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王悦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歌唱教学 声乐,是以唱歌中的人体作为乐器,以其心理活动为基本要素的一种艺术形态。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声乐艺术的质量,不仅仅受老师教学水平的影响,更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生理、心理等方面。这几个方面训练效果的好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演唱者的状态。声乐学习和演唱中总是充满着复杂、艰难与抽象,演唱者时刻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并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呈现。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把心理学的知识用到教学中,对学生的性格、音乐基础、学习环境,条件等细致了解后,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加能让演唱者发挥更好的水平。本文从学生心理因素和歌唱影响因素两个方面,简要探讨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形成养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的帮助。 一、针对不同学生,实施个性教学 在声乐演唱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对音乐知识掌握、自身技能的程度,从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大可能的挖掘出不同学生的最高水平。 (一)学习心态中的心理学 根据我自身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发现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是随其声乐学习进程和所处的环境而不断变化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时,并不了解学科的困难,因此,一般呈现出乐观、积极、向往的学习状态。经过初步的学习以及多次练习,学习者体会到的声音及歌唱感觉的多变性,加上缺少实践经验,使得大家会在唱法上做各种尝试,对声音的追求处于摸索阶段。当再进一步学习时,或多或少的发声和演唱方法,会促使学习者在否定与肯定交错中不断得到提高。可是由于声乐所具有的复杂性,随着学习的深入,遇到困难、停滞不前,甚至退步都可能。但在这基础上继续研究学习,一次本质上的提高就会产生。但不久之后可能又遇到新的困难……这种循环往复的状态,就是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在这样不定的学习进程中,学生很容易对自己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会半途而废。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思想技术上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和分析,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实施个性教学。帮助学生跨过瓶颈期,取得进一步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学生,导致学生是去学习的动力。 (二)知识及技术运用中的心理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坚定意志不断的推动,其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就会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我们在生活中听到音乐会或电视节目中优美歌唱时,不禁会跟着哼唱起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听到其它演唱者好的声音状态,即使自己状态不佳,也可能跟随他人的状态唱出优美的歌声。因此,声乐老师在教学中应当不断激发学习者的积极状态,引导学生对美好的声音和形象进行想象,用丰富的情感来分析歌曲,使学生在歌唱中形成画面感并融入其中。以此来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起学生歌唱的欲望,产生共同歌唱共鸣。让歌者更好的发挥出自身水准,展现出最佳的演唱状态。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运用合适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学习者调整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歌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演唱技术的运用。 二、激发学生健康的演唱状态 演唱者的情绪在歌唱中往往是最关键的。我们在学习中常常会发现,如果今天情绪不佳,状态不好,那么演唱效果也不佳。没有激情,歌曲高音常常唱不上去。情感上没有变化,歌曲唱出来就没有生机,极其死板。歌唱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往往表现的会比兴趣不高的作品要好得多。这一系列情况都表明:成功的演唱不单单依靠演唱者个体的生理机能,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支配下的二度创作对歌曲的完美表现同样重要。将枯燥的音乐符号语言转化成丰富的歌唱表演形式,才是演唱的最佳状态。因而,声乐教师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们演唱技巧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激发最佳的演唱状态。然而,在演唱过程中心理失衡也时常有的事情,最为多见的就是紧张心理。歌唱技巧不成熟、缺乏自信,实践经验不足,方法不当,老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自身的健康状况等等,都是演唱者心理紧张的直接因素,从而导致演唱者表演失常。这样一来,自然放松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反复练习,让良好状态成为习惯 在演唱时,我们常常会想歌曲的处理,吐字及发声位置。希望自己能达到好的状态。而这样的行为就会导致紧张的心理形成。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不断训练中,不断反复练习,记忆性学习,使得自己的发声乐器有一定的习惯性行为,久而久之让这样的状态形成一种习惯。这样在演唱时,我们就可以自如的将平时的良好演唱状态运用其中 (二)培养兴趣,集中注意力 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大动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作品,或培养自己对多种形式音乐作品的兴趣则会促进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最大化的调动自己的身体机能,以最高的热情投入到声乐演唱中。不仅使得演唱者状态良好,教师教学的成就感也会在这当中自然生成。从而促进教师投入更大热情在教学中。如此良性循环,会不断推进演唱者的进步。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十分重要。时刻用眼睛、耳朵,甚至全身的感知能力去跟随教师教学的进度。及时改正自己演唱时的误区,纠正不完善的发音和不到位的情感表达。不断提升自己,帮助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状态歌唱。运用科学的声乐方法训练与教学,让学习者的技术训练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从而稳定状态,集中精力,愉悦身心,完美呈现。实践证明,娴熟的技术和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歌者心理的稳定性,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促使歌唱者在演出时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自身演唱水平。科学合理的将音乐教育心理学运用到声乐教学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为学生学习声乐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和演唱水平,也必然对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张璐 单位:南通大学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对音乐感兴趣了,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当中去。然而小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在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不能很好的转换和应用,时间一久,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慢慢降低,甚至出现厌恶情绪。此时,音乐教育心理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从心里教育方面,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表现特点,将音乐教学以做游戏的方式呈现,先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好奇心,慢慢的将其兴趣提高。 1.2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心里学实验表明:人的注意力并不能达到持久状态。尤其对于身心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课方式等。古语有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作为学生,只有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才能更好的学到知识。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注意力转移的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采用综合教学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3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现在的教学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音乐本身,还应使他们通过音乐的学习,培养一定的鉴赏力,使记忆和感受能相互协调,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在音乐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有效的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欣赏力,还可提高学生的乐感和节律感。 二、音乐教育心里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2.1运用音乐节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学习音乐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需要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音乐方面的认知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音乐当中美妙起伏的旋律和鲜明生动的节奏,可以激起学生肢体的反应,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入手,将音乐与肢体动作结合,形成具有音乐节奏的体态动作,集中学生学习音乐的注意力,将节奏与记忆结合,学习音乐当中的流动美。 2.2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感 音乐的本质是对情感的自然反映,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情感,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当中的情感,而不是机械的告诉他们音乐表达的东西。倾听是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理感受,倾听他们对于音乐的特殊理解,培养他们自己的音乐乐感。例如在放一些具有催眠效果或者悲伤情感的乐曲时,学生会出现睡着或者伤心的现象,此时教师不应该打断他们,而是让他们慢慢感受,再通过讲解和表扬来加深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 2.3创造科学教学法,突出教学效果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使得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慢慢降低。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一些具有创造性、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很是需要在音乐教学中提倡。根据心理学原则,一些音乐学家在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原则,创造出了许多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日本铃木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和德国奥尔夫教学法等。 作者:周陶陶 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第二小学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浅谈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其心理现象直接影响着儿童音乐教学的质量。笔者结合自身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实践阐明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音乐教师只有把科学的教育心理原则应用到音乐教学之中去,音乐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儿童音乐教育;重要性;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不断升温的热门课题,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加入到了这个研究领域中,在这种新形势下也涌现出了许多新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例如:当儿童参与各种音乐教学活动时,他们如何思维?什么类型的教学对他们最为合适?如何使音乐教学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当音乐教师充分掌握了解音乐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一定知识,并加以充分学习利用这些科学的问题,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才能把这些科学的教育心理理论运用到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提高音乐教学技巧,使音乐教育符合儿童的发展特征。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一些值得考虑的问题:如何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怎样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掌握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和心理的个别差异?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因此,要当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仅仅掌握音乐知识、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是不够的,正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的:“当你教一个学生时,你真正教的,并必须与之接触的东西,是学生的心理。” (一)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 对于儿童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儿童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全。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音乐学习产生厌恶情绪。那么儿童对怎样的音乐会产生兴趣呢?一般来说,儿童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老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儿童喜欢形象思维,教师在示范前最好用形象的语言或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将乐曲的内容、情境讲给孩子;在教授学生视唱时,学生对新出现的附点节奏和休止弱起节奏不容易掌握,教师就可以黑板上写出节奏型,让学生拍着手做节奏游戏,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待学生掌握后再回到视唱练习中,节奏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另外,根据他们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的特点,音乐老师尽可能的多让他们看一些音乐会视频、观看实际演出,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互相找差距,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又能让他们产生竞争意识。通过上述列举的方法,孩子们会逐渐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从而对音乐更感兴趣。 (二)在音乐教学中集中儿童的注意力 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学生只有注意听教师的讲课,才能学到知识。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人的注意力是不会持久的。特别是对儿童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更是每时每刻都会被转移、理解教师的指令有困难。即使当他们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仍然无法平静下来做事。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都保持集中是件很难的事情,但经过教师的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一般来说,前半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应抓紧这段时间,把新课内容和较难理解的内容安排在这段时间,后半节课用来复习、巩固或进行唱歌练习。目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多采用综合课教学,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很有好处的,避免了单一课的枯燥乏味。有时,由于教师的授课枯燥乏味,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既使强打精神,也不行。这种情况下,音乐教师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三)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师的责任是向孩子讲授音乐知识,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而儿童学习音乐的目的也不仅仅在于学习音乐本身,要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使孩子的记忆、协调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发展,使孩子全面发展,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还能通过丰富想象力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提高音乐感、节律感等音乐素质。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例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己去认识各种节奏谱;通过一些画面介绍音乐内容,使学生通过视觉配合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反之,让学生通过听音乐产生联想,让学生将其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出来,也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总之,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再充分表现音乐,激发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学习音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 人的心理个别差异,是人们在各自不同的素质基础上,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不尽相同的影响,从事不尽相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我们在教儿童学习音乐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快,有的学生却很难教会,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儿童的认知、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只有分析儿童的心理个别差异,提出改变和发展这些特点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能力方面的差异。一个具有音乐才能的人,他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基本能力,即: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对于儿童来说,很少有人同时具备这三种能力,一般都是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多数学生的曲调感和节奏感较好,而听觉表象能力较差。有时,我们还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似乎没有任何音乐方面的才能,连他们自己也认为没有“音乐细胞”。对于这类学生,我们首先要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去掉自卑感,并且注意观察,发现他们在音乐方面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 策二,素质方面的差异。素质是指人们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发展的自然前提。例如:有些乐器对于学生手指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而声带的条件则是一个学声乐的学生的必要前提。生理是心理的基础,生理的变化,会引起心理的变化。老师应从生理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学生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特征,预测他们的音乐前途,为学生 指出发展方向。 第三,性格方面的差异。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如:有的学生热情活泼,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有的学生胆小、拘谨,回答问题时十分紧张。了解学生的性格,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如:有的学生好胜心强,喜欢出风头,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但不求甚解。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先肯定他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适当指出他的问题所在,并要求他多用脑子思考,不能没考虑好就急着回答;有的男孩子脑子很聪明,但特别好动,上课时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有的女孩子性格内向,不爱吐露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应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在公众场合下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儿童音乐教学的心理学应用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家们更重视心理学原则的应用。一些音乐教育家们通过运用教学心理原则,创造了科学的音乐教学法,如奥尔夫、科达伊、铃木等。这些音乐教学法都是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得以形成、确立并发展,几乎所有的著名音乐教学法都与心理学不无关系。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元素性教学法在国际上影响较大。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表现出奥尔夫较全面而深刻地了解音乐教学方面的心理因素。他之所以提倡音乐与语言、舞蹈、乐器等紧密相结合,这是因为如此做法可以启发并引导学生用尽所有的人体感官,而不只是听觉器官或言语器官,还包括其它感官(视觉器官或触觉器官)一同参与音乐的学习,使之对音乐音响有更全面而深刻的声音表象。正如奥尔夫指出的“元素性音乐绝不仅仅是指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参与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到音乐中去。”“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体现出奥尔夫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创造学习,其效果更加突出。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在他的音乐教学中突出应用移动性节奏,通过步行和跑步使儿童认识理解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区别,让儿童逐步理解不同音符的时值长度。在音准训练方面,他应用了七种不同的手势来表示七个不同的音高,这种手势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相应的音高知觉。柯达伊音高手势的心理学特点在于,学生根据视觉可获悉手的空间方位,并通过通感联想到相应的音高,这是运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联系进行音乐教学的具体体现。 日本铃木教学法也是以心理学原则为基础,除了“祖国语言教法”以外,他的提琴教程独具特色,传统的提琴教科书是从没有升降号的枯燥练习曲开始,而他的教程首先从三个升号的乐曲开始,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儿童的中指与无名指自然地较为靠近,三个升号的曲调恰好最适应这一自然的手型,这是以儿童心理条件为基础,而避免在生理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而分散学生的音乐注意力。铃木还经常强调要让学生聆听高水平演奏家的一些录音,以优秀的音响效果来影响孩子,这样孩子们可获得良好的声音直觉和表象。 三、总结 在当今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心理学这门新的学科业已形成,并逐渐趋于完善。在儿童音乐教育中,我们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技巧外,更重要的则是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为学生设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借鉴科学的音乐教育法,把心理原则应用到音乐教学之中去,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也会推动我们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本,以教育为重任的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应加强艺术实践课程的改革 【内容摘要】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学、教育心理学与音响物理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音乐与人类心理、教育、行为的关系。20世纪以来,音乐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任何学科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一环。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应该加强艺术的实践课程。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 音乐学 心理学 艺术实践 从学科性质上看,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介于音乐学与教育心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具体来讲,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类教育、心理的关系、人类的音乐反应及行为的科学。它包括人的听觉对音高、音值、音色、音强、调式、调性、协和与不协和音以及稳定与不稳定音的反应,包括对乐曲整体艺术结构的感知。还包括音乐的心理功能,即音乐对人身心的调节,对人的情感、智力的作用;环境音乐对人生产效率的调节;音乐对疾病的治疗;音乐创作过程的动机与心理动态;创作的心理规律与灵感;音乐表演再创造的心理特征;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不同欣赏客体、不同欣赏主体、不同欣赏场合在心理现象上的规律等。此外,还包括音乐才能的研究与测试,建构音乐人才最佳心理结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群体力量等许多内容。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声音与人的教育关系、音响与人的心理关系等问题,以此作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现在一般将音乐教育心理学学科与音响心理学作为既独立又有联系、既互相交叉又有区别的学科来对待。《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篇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念为名发表的学术论文,阐明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的性质,并将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五个基本方面:(1)以音乐音响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把音乐的基本要素与人的听觉感受对应起来加以实验和研究;(2)从审美的需要出发,对音乐欣赏的心理研究。这是音乐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课题之一,许多音乐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和研究;(3)从对音乐欣赏心理的研究发展到对音乐创作心理进行研究;(4)关于音乐表演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5)关于音乐才能的研究,这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20世纪下半叶,在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元理论研究是十分突出的。《音乐心理学基础》这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以音乐教育心理学元理论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对音乐的认识、情感过程,人的个性特征,人的才能和音乐学习,以及音乐与人的关系;涉及音乐的特性、音乐的要素、声音和听觉、神经和大脑、嗓音和歌唱、空间和时间、记忆和注意、意象和想象、出神和联觉、情感和审美、兴趣和意志、气质和性格、音乐才能诸问题、音乐学习等方面,描绘出当前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本面貌。虽然本书涉及的音乐教育心理学问题比较广泛,但只是做了一般性的知识描述,还缺乏与音乐本体的对应性研究和实证性的研究。在这本书里,作者给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独特定位,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作者围绕着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展开了对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状况总结如下:由原来的状况逐步转向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美学的结合,促进了音乐教育式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发展,并成为现代西方音乐美学的主要方向;音乐教育心理学也涉及到音乐社会学,二者的结合开辟了音乐社会心理学的新领域;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的结合,建立了音乐教育心理学这一新生的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音乐教育心理学还把参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参与为人们提供舒适环境的生活音乐的研究、参与以调剂精神为目的的研究、消除疲劳的研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性音乐的研究、参与利用音乐所具有的心理效果、医治某些精神病症和异常心理的音乐治疗学的研究等方面作为应用部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注重音乐心理学理论与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提出许多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拓展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与其他音乐学科的内在联系等方面也做了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一段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前,应该比较多地给予学生触及身心的教育。教师应该努力让现在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践行为相互密切关联。学习心理学的学生都知道心理学的原理和教育学的原理,但就是无法用这些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会审视自己。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中缺乏的是实证方法论。掌握良好的方法对学科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科学的实证的方法虽然不是唯一的方法,却是很重要的方法。在以往的音乐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中,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加强艺术实践课程的改革,强调在实践当中增长知识。在上音乐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时,要完全改变以前传统的讲授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查阅各种资料,总结规律;再把每个章节的知识做成电脑课件给同学讲出来,教师要给予批评和指导。在讲述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指导,并一起探讨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动手、动脑、动口,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既培养了学生探究性的思维能力,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众所周知,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重要一环的。因为,理论的研究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学科的成熟。基础理论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正确与否的,所以,在许多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将我国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高度,奠定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础,初步构建起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如何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将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研究更深入地进行下去,还需要广大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教育家艰苦的努力才能够完成。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价值探析 【摘 要】音乐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以及发展规律的学科。幼儿由于其自身特点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这些特征与幼儿的钢琴学习有着重要的联系。学习钢琴是一件长期的、枯燥的、辛苦的工作,在幼儿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每一个音符、每一点成长都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老师的精心培养。老师要因材施教,正确定位幼儿钢琴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育人成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学;幼儿钢琴教学 一、幼儿钢琴教学的现状 音乐属于情感教育,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情感,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情商。有关调查表明,只有高情商的人才可能成为高智商的人。因此可以看出,音乐可以培养出高智商的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望子成龙已成为现代家长普遍的教育心态。目前,钢琴热逐步在社会上兴起,幼儿钢琴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从现有的幼儿钢琴教学定位来看,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教学目的性太强。许多家长以及老师在培养幼儿时总以成为音乐家、钢琴家为目的,过分注重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幼儿的审美与情感的开发,甚至让幼儿失去了本应该拥有的快乐童年。笔者在指教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幼儿在练习钢琴时的无奈与厌烦情绪,甚至会出现过激的厌学情绪,这样的钢琴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这些问题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无论是何种教育,都必须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切勿拔苗助长,好高骛远。 二、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后,我国也进一步修订了钢琴教学教材,以适应更多年龄段的钢琴学习,体现了以人为主的音乐教学核心。目前,我国的幼儿钢琴教材比较浅显易懂,适合幼儿年龄段的学习。教学中的技巧练习则融入到可以理解的曲调当中,结合耳熟能详的儿歌、民歌等,基本上满足了幼儿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但这仅仅是基本,要想进一步提升钢琴教学质量,进一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使其产生钢琴学习兴趣,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心理学以音乐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交互行为为研究对象,以音乐教学中的各种心理现象以及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心理活动。由于幼儿钢琴教学属于一项非常专业、非常特殊的学科,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如果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通过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全面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非常重要。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音乐不但可以舒缓压力,也能陶冶情操,使人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对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可以将人们最浓厚的情感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审美快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同样要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这种美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沉重的文化课使学生压力倍增,而钢琴学习则为孩子带来了最快乐、最愉悦的时光。教师应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创设适当的情景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寓教于乐,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杜绝不良情感的产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育心理学中,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幼儿钢琴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幼儿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一些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手法,调动幼儿的感官,从而激发起创造性思维。老师经过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在感受音乐之后能够主动地表现音乐,通过创造性思维学习音乐,学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三)有利于实现育琴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就是育人,同样,幼儿钢琴教学的目的也应该是“育人”,不应仅仅局限于“育琴”。作为音乐教师,也要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发展个体的同时激发其创作能力,形成一种学习激情。这种激情不但有助于音乐学习,更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增添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只有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另外,还要培养幼儿坚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帮助幼儿解决难题并完成各项音乐技巧的练习,充分利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创设多种教学模式,实现钢琴教学目标。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论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歌唱教学 摘要:歌唱是一种表演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的特殊音乐活动,而歌唱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为乐感的培养、情感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歌唱表演中的情感主要来源于主体音乐表演中情绪体验程度,从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视角分析,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情绪的刺激、情绪的记忆和情绪的强化三个阶段。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很多音乐家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歌唱的作用,因为歌唱可以给人的直接的音乐感受和体验。本文从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了在初中音乐课中歌唱教学是如何进行情感体验教学,提出了歌唱教学中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对歌曲内在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提高学生们的品位赏听能力,全身心的投入到歌唱之中,使其身心得到愉悦和美化,从而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歌唱教学,情感体验,情绪刺激,情绪记忆,情绪强化 歌唱是一种表演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的特殊音乐活动,在柯达伊的音乐教学体系中他将歌唱教学看作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同时很多音乐家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歌唱的作用,因为通过歌唱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音乐旋律和曲调的美感,从而更好的体验和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通过音乐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1]学生们通过歌唱的学习和表演是实现新课标内容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心理学、教育学及声乐学,主要研究的是歌唱者在艺术表演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由于生理条件、心理状态因人而异,使得声乐教师在教学中更应遵循教学法则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这种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最终将其培养成能够独立进行声乐艺术表演或声乐教育实践的高级专业人才。 一、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新课标的第一项就指出了音乐教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这体现了音乐这门课程是一门独特的表情性、审美性的人文艺术课程。而音乐课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歌唱,在歌唱的学习和表演中,学生们能直接的感受音乐作品带来的旋律音调美,通过对旋律音调把握,才能很好的感受音乐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内涵。 音乐它是一门能启迪和表现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情感的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过程中“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面临着人格再塑造的第二诞生时期,他们的内心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思想。因此,这个阶段对于初中生来说,音乐歌唱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培养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歌唱情感的体验,可以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并能学会很好的与他人沟通、融洽相处;其次,音乐作为“教化”人的一项艺术,它可以使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再次,歌唱中情感的体验能使学生们从中享受到审美的愉悦,从而培养其更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的情感体验的特质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的实现个人的修养。”[2] 相关的研究认为,“音乐的情感体验是指音乐欣赏者和表演者在进行音乐作品欣赏和实践时,将自身的内在情感与音乐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进行交流,以获得对音乐情感的认知过程。” 在音乐教育心理学这个研究领域里,将音乐的艺术情感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是音乐的基本情感,即非喜、怒、哀、乐这些特殊化情感,它仅是一种直觉层面上存在的情感色彩,具有时间的限制性和无法控制性等特点;第二种是音乐的特殊情感,即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这些带有色彩的特殊性情感;第三种是音乐中联觉引起的情感,也即说音乐活动中由联想引起的与音乐本身相关的情感体验。 那么,何为歌唱中的情感体验呢?歌唱在普通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们进行艺术实践、音乐表现的常用手段,通过人自身的“乐器”来传递音乐的情感内涵。歌唱者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切身体会歌曲的情感:首先是通过自身的听觉,感悟音乐的旋律色彩、节奏快慢、歌曲体裁等;其次就是根据文本的歌词意思来领悟和理解歌曲是革命意志、英雄赞歌或是对生活的热爱等情感内涵。 三、影响歌唱表演情感的声音载体 影响歌曲情感的表达有诸多因素,从音乐音响形态的本质上看,情感直接与歌唱表演的速度和力度有关系。 (一)歌唱表演中速度影响情感的表达 音乐的速度要稳定,不能随意变化,演唱快速的曲子时内心应该有稳定的节奏感,要做到快而不抢,否则就会破坏全曲的节奏,譬如歌曲《你们可知道》它的速度标记是Andante con molto,中速稍快一些,如果把它唱得很快,音乐显得比较轻佻,没有莫扎特式的典雅,特别在中段连接再现段前面的几句宣叙句,常常会出现抢拍的现象,所以一定要注意旋律的相对稳定连贯。而演唱慢的曲子时,应该强调流动感,要做到慢而不拖,否则就会显得沉重呆板,就会失去丰富的表现力。例如歌曲《红豆词》,它的速度标记是Andante―行板,也应该较缓慢,在缓慢中融入气息的流动感,才能唱出那种哀怨的、如泣如诉的情感。 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在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中,往往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歌曲中某些音的时值会被他们不同程度的延长或缩短,有些长时值的会被演唱的更长,短时值的被演唱的更短。这主要是歌唱者们对歌曲有主观个性和有意义的把握。 当然,对于一个杰出的音乐表演家来说,速度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极其活跃的变量,哪怕是在演奏或演唱最为严肃的音乐作品时,他们对速度的把握并不完全对照乐谱,而是会站在乐曲的全局来宏观把握速度,根据自己对歌曲所表达意境和内涵的理解来进行相应的速度变化,因此,每个音的实际速度变化非与乐谱中的实际速度不太一致,甚至非常频繁和剧烈。 (二) 歌唱表演中力度影响情感的表达 歌唱发声的力度变化是歌唱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力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强弱对比和起音发声的力度控制上.我们知道,任何一首作品都不可能从头到尾采用相同的强度,失去了力度变化,声音会显得十分机械和呆板,歌曲所内涵的情感意境就无法正确的表现,让人感到单调乏味。歌唱力度变化的意义如此重要,那么影响力度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呢? 音乐力度变化有时体现在逻辑强弱关系的变化方面,如有节拍位置决定的固定强弱关系;有时体现在节奏强弱关系的变化上,如切分节奏的节拍重音与节奏重音形成的强弱关系;有时体现在语言力度强弱的变化上,如为突出语言意义人为造成的语音力度变化;有时体现在音程,和弦,音型,调式等音乐因素张弛关系的强弱变化发面,如大三和弦明亮给人强的感觉,小三和弦暗淡给人弱的感觉等诸如此类的强弱感觉关系;有时体现在语气和情感情绪的强弱变化方面,如由情感,语气引起的语音力度强弱的感觉;有时会体现在规定的力度记号的强弱变化方面,如音乐作品出于表情需要,在创作阶段由作曲家以书面符号形式设定的音乐强弱关系等。上述许多歌唱音响的力度关系,并不是由单纯的音强等级变化所引起,但毫无疑问,它们都会以各自方式影响着歌唱的艺术表现。 四、从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的角度来探讨歌唱教学的情感体验策略 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音乐教育的主要效应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多少,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顿悟等的情感层面上。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音乐的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撞击和情感审美。所以在音乐教育中要牢牢把握情感审美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感的特质,不断丰富学生情感,特别在接触具体的歌曲时要培养学生发现美、辨别美、享受美的能力,即使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要有美的因素的渗透其中。同时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歌唱情感,善于用歌声表达和表现美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美感自然就会提高,并且乐意在美的环境里学习活动,这无疑将会促进良好的课堂歌唱教学环境的建立,使歌唱学习与课堂教学环境形成和谐的统一。那么,在初中的音乐歌唱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讲解了如气息、声带振动、共鸣、咬字吐字等相关的歌唱技能方法后,就要在如何恰当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上下功夫。那么,从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如何来实施歌唱中情感的体验与表达呢?笔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 对学生进行情绪上的刺激 情绪刺激,即是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官上的欣赏与认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课堂上教师们只有让学生们多听即将要教唱的作品,通过听觉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对歌唱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能真实的感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歌曲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会感染着学生们的情绪,使他们的情绪随着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甚至学生们的情绪会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形成共鸣,从而使他们进入某种情绪状态。初中音乐课歌唱教学中,倡导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也即用音乐的实际音响来刺激学生们的听觉,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情绪感受与体验。所以,音乐教师在教授学生们歌唱时,可以先让学生们提前感受歌唱作品中的情绪,除了直观的听觉刺激之外,还可以通过外化的姿体动作来给学生们形成视觉上的刺激。 情感因素在歌曲当中主要由歌词、体裁、结构这三个要素决定的。其中歌词是以文本形式来呈现,属于隐形的情感要素;体裁和结构等相关的音乐语言符号所呈现的音乐情感属于显性情感要素。在进行歌唱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听觉体验直观的把握好显性情感要素,同时更要体验其内在的隐性情感要素。 如教唱《长江之歌》时,在进行歌曲的有关背景知识介绍和引导之后,然后播放歌曲,欣赏音乐的材料,用实际音响来刺激学生们的听觉感官,让学生们根据旋律线条和节奏的舒缓程度直观的体验歌曲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情绪。通过视听,同学们初步感受到《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的气势磅礴,宽广宏大;当学生对歌曲中的显性情感要素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教师就要向学生讲解歌词,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朗诵歌词,发掘歌词的深刻内涵,在朗诵的过程中去体验音乐的隐性情感因素。 (二) 激发学生的情绪记忆 何为情绪记忆呢? 情绪记忆又叫情感记忆,以过去生活经验为主体,保存在人脑中的某种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来自主体对其所经历过的某种情境或事件的感知。情绪记忆依赖于主体对过去生活经验的情绪体验和最近新接触的情景体验或刺激,它可以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也可以是一首音乐作品情绪的刺激。学生们在面对特定的声乐作品所呈现的情绪内容时,这种情绪内容就激活了他在生活中过去相应的情绪体验,并会以这种情绪体验为前提来恰如其分地解读和表达歌曲中的情绪和情感。 如教师在教唱《踏雪寻梅》这首歌曲时,老师播放了音乐让同学们初步欣赏和体验歌曲所带来的情绪刺激,学生们在情绪刺激的阶段主要体验到的是《踏雪寻梅》在情绪上总的特点――兴奋、愉悦。情绪刺激完成之后,教师又将音乐播放一遍,让学生带着思绪和问题聆听,同时引导学生们回忆和想象自己类似的赏花经历或雪中寻梅的情景,促使学生感觉自己放佛身临其境,这样的情绪记忆就更容易使学生体验音乐抒发的情感基调,学唱起来也能更好的把握歌曲的主题,并能声情并茂的将歌曲演绎完整。 总之,情绪记忆在歌唱学习和表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有了相应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记忆,才会准确的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情感内核。反之则无法领略作品内在的、深切的、真诚的情感。 (三) 对学生们进行情绪强化 何为情绪强化呢?心理学家认为:“所谓强化,一般指影响有机体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3]那么怎样进行情绪的强化呢? 首先,情绪强化不可能对多种情绪同时进行强化,而应有计划、有侧重、有针对的根据歌曲所蕴涵的情绪和表演者的情绪记忆特点分类进行。在歌唱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时而进行这种情绪的体验,时而进行那种情绪的强化,而是要以一种稳定的情绪表演形态呈现。如在教唱《踏雪寻梅》这首歌曲,新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拓展,将有关赞美雪、梅的歌曲如:《沁园春・雪》、《我爱你塞北的雪》、《红梅赞》、《梅花引》等等,通过欣赏这些歌曲来强化学生们类似的情感,使学生们正确的体验到了相应的情感的同时,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情感体验。 其次,歌唱中情绪的强化必须以一定的时间和次数为基础。如果强化的时间和次数太少,学生们在情绪体验的广度和深度上很难形成情绪刺激和语音运动的联结。因而,音乐课堂上对歌曲作品的情绪体验要进行多次的强化和巩固,已形成学生们的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情感体验。 第三,歌唱中的情绪强化还应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即音乐训练中同一类型的情绪体验最好连续不断的出现,以便学生对某一类型的情绪体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感受。 结语:歌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们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而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其在审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所以在歌唱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歌唱技能的教学实践,更要注重学生歌唱情感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们去体验和表现歌曲的内在思想情感,激发他们富有感情、声情并茂的歌唱。通过情感体验的歌唱的学习,使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由此可见,情感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点。(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浅析古希腊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思想 摘 要:古希腊文化孕育了西方千年音乐思想的发展,也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在古希腊,人们认为世界原来就有的,并不是谁创造的,哲学家们开始用思维的方式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神话意识状态。人们探究知识本质的哲学领域,其中就包含了许多心理学的观念。因此本文就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中了解古希腊音乐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希腊;音乐;哲学;心理学 一、毕达哥拉斯―音乐“净化作用” 从有关万物之源的探索到对音乐数理原理和心理功能的认知,毕达哥拉斯对后世的影响较大,他把“数”看做是万物的本原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定的数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并表现出数的和谐性。他多次提到了音乐和数的关系,音乐的和谐与数是离不开的,认为没有了数也就失去了音乐。他是最早探讨声音感觉的人,通过实验发现音的高度按照琴弦的长短而定,声音的高低与琴弦的长度成反比例而变化。如从音程中低音与高音的弦长比例看,八度2:1,五度3:2,四度4:3。 他还提出了音乐的“净化”作用,音乐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他认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能够对人的心灵起到某种作用,可以教育人,用乐曲中某段旋律、节奏能够治疗人得情欲和脾气,并且内心能够平静和谐”。这是最早关于音乐心理与音乐治疗的研究。对后世的学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看出早起的古希腊哲学家对音乐心理功能的认知。 二、苏格拉底―归纳论证法与艺术形式应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这一观念的产生 苏格拉底认为相信神安排世界的一切以适应人得需要,认为人的理性中就含有知识,而教育只是设法把人所固有的知识引出来。亚里士多德称他的这个方法是“归纳的论证”。他认为表现人的心理活动,才是艺术表现形式的核心,艺术应该通过它们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来刻划人得心理。这对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影响很大,是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唯心与唯物两种哲学观对音乐教化作用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他吸收了苏格拉底以及毕达哥达斯的思想,构成了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他的认识论称:感性知觉,由于它要依靠身躯,所以生来就不可靠。由感官而来的信息只能作为参考,抽象的观念本身才是事物真正的知识本体。他认为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还要把美的事物作为培养自己的目的来探究,这是音乐教育对人心里美的塑造重要性。要判断音乐或别的艺术好不好,首先就要看它描写的是什么,是否正确,其次是了解语言、歌唱节奏是否好,柏拉图就认为那我们就不能同意,音乐艺术的尺度是娱乐。 他还强调音乐和美学的双重重要性,人们听正经的音乐就会成为正经的人,反之,听不正经的音乐就会成为不正经的人,还强调单单学习音乐是不够的,还要辅助于体育。因为这两方面的教育是相互依附互不离开的。偏离其中一面就会导致文弱或粗野。因此,他认为只有几种音乐适用于培养治理理想国家的人才的教育中。这些思想观点,表达了他及其肯定和重视音乐教育对于人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亚里士多德在音乐教育方面与柏拉图的观点有点相近,他也重视音乐的道德力量和教育作用,对人的性格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应该加入到青年的教育课程里。因为音乐本身就令人愉快的,在和谐的乐调中,仿佛存在着和人的心灵的一种和谐,让年轻人能够自愿的去学习。这就表明了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思想。 道德教育、消遣闲暇和精神方面的享受,是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能够达到的三种目的,这种观念即使对今天的普通音乐教育来说,也颇具有启发意义。他还用它的模仿说进一步阐述了音乐如何通过人得心理因素而达到教育目的,从而影响人们的意志品质。他认为,音乐能够模仿人得七情六欲―温柔、善良、愤怒、勇敢以及其他方面的特性,所以人们在聆听模仿某段音乐时也就能产生同样的感情。既然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关心培养正确的判断力以及高尚的品质和行为的喜爱了。 古希腊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给音乐教学心理学带来了一个开端,为音乐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美学、哲学、心理学的探讨。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 要:音乐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关注与支持、同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作用的事业。它所承载的不仅是音乐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承载者人格培养的重大责任。成功的音乐教育可以给予多元情感体验,从而使人不但拥有综合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拥有美妙丰富的人生。本文重点研究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声乐教学;注意;记忆;思维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音乐教育心理学既包括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研究,也内含教与学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综合实践能力,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声乐的技能与技巧,从而提高对声乐艺术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但在声乐教学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的只是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问题,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得到了多元的情感体验。我们从心理学中得知,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发声时的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较为抽象和想象化的过程,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过程和快速的思维、记忆、想象的过程。它与生理机制和心理活动素质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声乐教学作为一门独特的教学艺术,需要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从生理层面上讲,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调配各个发声器官;从心理层面上讲,声乐教学更是一种心理活动,它贯穿于声乐教学,歌唱练习与舞台表演等全部过程。就心理学而言,歌唱是心境和情感的艺术,是歌者内心思绪和情感的表现形式,意大利声乐教育家荷伯特・凯萨利曾说“好的声音主要是心理创造通过精神操纵完成”不难理解这句话中的“精神操纵” 指通过神经和意识调节发声,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音乐教育心理学中的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培养学生获得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当学生准确地将心理、情感与发声技巧完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事半功倍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 心理教育开始于教学活动之前(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的基本过程就是分析和综合。在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中又包括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育的第一要素,现在的声乐教学采取的是一对一的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微妙的依赖关系,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信服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思维模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对学习、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和定位。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教师需要充分关心和尊重学生,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根据自己对每个学生的准确认识与判断,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有很多学生来自湖南湖北从很远的地方考来,报到后发现自己考取的是综合类的大学,觉得离自己理想中专门的音乐院校有差距,感觉没有了目标和动力心里有落差感这时候就要求教师要在第一时间关注学生的内心动态,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学生会有厌学、旷课等不良情绪,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和开解学生从而改变她的思维模式和思维理念,转换角度看问题使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有良好的状态去投入到学习中。所以良好的思维是高效授课的重要前提。 2 心理教育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注意)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当中,成为这些过程的一种共同的特性。在教育领域,如何吸引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必须考虑的,而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在演唱作品时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投入到歌曲情境中去,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歌曲演唱以及歌曲角色的扮演中,也是教师必须考虑的。 例如:歌唱教学中首先是发声训练,这要求学生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歌唱上,教师在纠正和指引如何正确歌唱时很多时候是看不到也摸不着的,声音的靠前靠后喉咙位置的放下等都是靠教师的形容指引学生的注意听认真做相结合的所以保持注意力集中尤其重要。其次,是对学生歌唱心理状态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经常会听到有的同学会说今天没感觉或今天感觉不错这里所谓的“感觉”主要是指歌唱心理状态歌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我们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的运动都是在心理的调节控制下进行协调有序的工作的,而这些器官的协调又会随着心理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歌唱训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在心理控制下的生理活动,而训练学生歌唱状态的稳定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培养其歌唱心理和歌唱意识的稳定性。在演唱作品时,需要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紧张的情绪中放松下来,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形成良好歌唱心理的必要前提。教师本身需和谐的心理沟通和暗示,认真耐心地讲解示范启发让学生尽快投入角色完美轻松的演绎作品。 声乐是一项“感知的艺术”而非理论学科,因此获得正确的声音感觉应是第一位的。这时教师更要引导学生不要过于“注意”,有的学生过于注意自己的歌唱技巧反而忽视了音乐的本质,就是情绪的表达,过于注意会引起演唱时的紧张,表情呆板目光无神看起来很像在思考问题,跟学生交流后发现多数的学生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在歌唱时过于注意演唱的方法和声音的位置,所以就会很紧张导致声音没有感染力自己也无法放松地投入到歌唱中去。由此可见“简单直接放松的去表达情感”不仅能让学生正确地掌握歌唱方法,更容易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歌唱。 综上所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引导,什么时候集中“注意”什么时候放松“注意”最终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和授课效果。 3 教学活动之后的心理活动(记忆) 记忆就是我们过去生活实践认识过的事情在头脑里留下的印记的过程。记忆的特征表现为形象性、概括性和综合性。记忆又可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并且可分为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在歌唱教学中,学生结合多种记忆来达到完美的学习效果,例如:发声训练时,学生完全要靠教师的指导语言上的形容以及声音的示范来完成良好的发声训练,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感觉记忆,能够很快地做到老师的要求达到声音的效果。而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正确声音的记忆是短时的记忆,会出现下课后自己找不到“感觉”这里指的是声音的感觉,为了延长短时记忆,教师会采取让学生录音,记录下上课时正确的声音,课后认真反复地听对的声音并进行练习,稳定声音的感觉延长短时记忆把瞬间的感觉记录下来反复的研究琢磨炼习形成长时记忆,使声音得到提高,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探析音乐教育的心理塑造功能 摘 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实施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审美以及情操的培养,使人们的心理素质乃至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甚至升华,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人的教育是全面的,音乐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如果仅仅从乐理或者音乐技能的方面去探寻教育功能是不够的,在多元化教育理念下,音乐教育还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探寻实施音乐教育的根本功能,实现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两者的结合。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探寻彼此互相的影响以及促进关系,才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从音乐教育的本质入手,着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探寻音乐教育在人的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和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希望对未来的音乐心理塑造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心理塑造;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关系 音乐作为一种基本的艺术形式,其产生和形成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智慧结晶,是人们抒发情感、寄托情思的一种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也逐渐向着专业化、全面化方向发展,其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单单是传授音乐技能,而成为一种心理塑造和心智培养的手段。 一、实施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 1.音乐教育的本质 实施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情感、审美、心理等各方面的教育,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自由发展的目的。在音乐教育的诸多功用中,情感教育的方向是最容易引起关注的,这在人的素质培养中所起到的作用最为明显。情感教育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形式,囊括了社会、艺术、心理等各个层面,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美的感知体验,在人们的内心与外界之间架构了一座桥梁,使内外之间协调发展,最终塑造出健康的心理、丰富的情感、广阔的内心世界以及与外界社会融合的能力。这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更是音乐对人类情感世界塑造的结果,所以,音乐教育通过对人审美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的塑造,最终达到塑造人丰富健全的情感世界,才是音乐教育的本质所在。 2.音乐教育的功能 音乐的产生是源于实际的生活,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综合产物,其教育的功能当然也反映在精神和物质的各个层面,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作用。 首先,音乐教育最为直接的作用就是提升人的审美能力。这主要通过音符、旋律、节奏的学习欣赏来实现,通过训练来理解音乐的内涵进而欣赏音乐的美,最终实现审美水平的提高。这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责任。 其次,音乐教育的功用还体现在心理素质的塑造方面。音乐有很多种风格,不同的音乐风格能够引起人不同的感官刺激,这些刺激最终会带动人不同的情绪变化,这就是一种心理的内在反馈。通过教育学习,通过不同的音乐风格带动不同的心理反应,不仅能够健全人的心理素养,还能有目的地用一些风格的音乐来调节人的心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还可以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最后,音乐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音乐通过其在人的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功用,在培养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以及综合的心理素养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从教育心理学视角分析音乐的心理素质培养 1.走向多元整合的心理教育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多元化不仅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对于教育而言,单一的学科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求,多元整合已成为当下的教育指导理念。心理教育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潮流,立足实际整合多学科之间的联系,跨学科实施关联教育,多视角探寻心理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心理学教育的最终归宿。 同时就音乐教育而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不能从单一的音乐视野谋求音乐教育的实际效果,作为一种能够发挥很好的心理教育功用的学科,音乐教育要充分结合心理学教育的革新成果,实现音乐教育向着培养健康心理的方向发展,也能提升音乐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同时心理学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实现多元化发展。因此心理教育和音乐教育的结合是促进教育多元化发 展的大势所在,也是培养有自由健全的心理素养的人才的关键 所在。 2.心理素质培养中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凭借着听觉的刺激更能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对于听众的心理变化更容易进行把握。同时音乐教育具有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不仅仅可以通过单纯的歌唱进行表达,在舞台剧、舞蹈中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背景音乐融入影视作品中,各种场合、各种类型的应用和表现都能使音乐的多元化启迪方式得到发挥。音乐教学是课堂课外学习的结合,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学习不仅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人的健全心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音乐教育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等技术发挥更加灵活的教育效果,不仅易于被大众喜爱,更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根植于传统的民族音乐的肥沃土壤,音乐的多元化启迪教育方式对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理素质也大有裨益。 三、音乐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结合的实现 音乐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已经融入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心理的塑造方面,音乐教育在培养情感、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在现代教学中,根植生本理念,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使音乐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结合的基础所在。 同时,在音乐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独立性的培养。独立性是一个人的优秀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不仅在音乐的 欣赏创作上保持独立,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将独立性引申到精神品格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增长学生的知识技能,以提高其自主性,完成独立的鉴赏和创作工作。独立精神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 对于教学方式,要注重把音乐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相互结合, 促进音乐教育与教育心理的共同发展。首先音乐教育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同时根植生本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深入实践,从整体上把握音乐的内涵,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学方法的改变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中教会学生尊重、分享、合作等意识,有效调整个人心理变化,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是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的有力武器。 通过上文论述,对在心理学视角下音乐教育的心理塑造功能的实现有了初步了解。音乐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在发挥心理塑造功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音乐教育的本质入手,着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探寻音乐教育在人的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和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有机共生的。通过相关的分析论述,充分论证了音乐教育对心理塑造的作用。在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下,心理塑造要充分结合除心理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优势,尤其是音乐教育,两者的结合更要进一步的研究革新,使未来对学生的心理塑造更加有效。
施工类论文:Ⅴ类围岩富水隧洞主洞与斜井交叉段施工方案 摘要:本文就引红济石Ⅰ标Ⅴ类围岩主洞与斜井交叉段施工讲述了该工程采用的施工方案,该方案经济合理,效果显著,希望本方案能对与此类似工程施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Ⅴ类围岩;富水隧洞;主洞与斜井交叉段;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引红济石调水工程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是把汉江北岸褒河支流红岩河水通过穿越秦岭的隧洞自流调入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中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由低坝引水枢纽和输水隧洞(洞长19.76km)两部分组成。本标段从进口桩号K0+009~K0+3000,全长2.99km。洞室一般埋深150~300m,最大450m,洞室中泥岩段长0.51km,砂岩段长2.48km,以Ⅴ类围岩为主,地下水较丰富。断面为圆拱直墙型,成洞尺寸3.8m×4.2m(高×宽)。 在桩号K1+210处设计有长130m斜井一个,尺寸3.6m(高)×4.0m(宽),斜井所处地质为砂岩、层位不连续,以夹层和透镜体为主,局部地段厚度较大,泥质胶结,胶结程度差,地下水丰富,有不同程度的流砂出现,易产生变形破坏,属极不稳定的砂岩。 在原斜洞与交叉段施工中,设计支护采用门架形式,高1.5m、宽2.1m、I16工字钢支护,支护拱顶低于设计拱顶0.80m,在施工中采用上抬法进行顺坡;在向上游方向主洞上导坑施工中,根据施工经验该处存在流砂等不良地质状况,为防止拱顶发生流砂、坍塌等现象发生,为确保施工安全,尽快形成工作面,经我项目部施工技术人员、设计院及陕西省水利厅有关专家多次勘察、研究分析,该处地面较平整,洞顶距离地面25~30m,且地下水位较高,决定对交叉段K1+190~K1+220段采用旋喷桩进行固结处理,交叉段在按设计施工的基础上采用加强门架支护。 2施工原则与方案 具体施工步骤为:①为确保施工安全和小型机械进洞,拟对斜井洞壁、洞底因流砂或地下水渗带所形成的空腔进行回填注浆加固后,再进行洞底局部修整施工。②对支洞掌子面采用长6m、间距20cm、Φ100大管棚和Φ60小导管注浆加固固结岩层;并对已施工完的支洞洞壁围岩进行模筑混凝土加固或固结注浆加固(小导管施工工艺见图1)。③支洞斜穿主洞施工采用短台阶、短进尺(每循环60cm)、弱爆破或不爆破、预留核心土和门架支护的施工方法向前掘进。④正洞施工,先由交叉段向下游开挖支护5~10m,再进行上游开挖支护施工;洞内开挖采用风镐开挖,小型装载机装碴,小型翻斗车出碴。并在交叉段向上下游各不小于10m的范围内加强初期支护:初期支护采用I20工字钢,间距50cm,工字钢间用Φ25连接筋,间距60cm,拱脚和边墙底脚采用锁脚锚杆加强,喷射砼厚度≮30cm,包裹钢拱架厚10cm,分层喷至设计厚度。 3施工工艺 支洞施工采用短台阶法开挖先拱后墙方案。 3.1 上部(拱部)施工①施工工艺流程(见图2)。②操作要点。a.管棚和注浆管的制作:管棚长6m,直径为100mm,管头加工成尖头;注浆管的规格尺寸与管棚相同,在距管口2m以后钻?准6~8的注浆孔,孔距15cm,呈梅花形布置。b.注浆管、棚管的布置:由于地压力大,在拱顶曲率中心两侧45°范围内按间距10cm布管,其中注浆管间按小于1.5倍注浆扩散半径设置,定为30cm,在此范围之外则按30cm间距布管,且全是注浆管;掌子面核心土部位按50cm间距布管。以防止核心土失稳外漏。c.打入钢管:利用改装的风枪或气腿式风钻直接打管,如水平管可采用电煤钻打孔,再用人工锤击打管,管内砂用高压风吹出。d.孔口止浆:由于孔口地层不能自稳,需用柔性止浆袋止浆。柔性止浆袋系用橡皮绸制成的套状袋,打管前将其套在注浆管上用铁线绑牢然后随同钢管一起打入地层,注浆时,浆液或气体通过注浆孔进入袋内,使之鼓起压实管周围砂体,达到止浆的目的。e.注浆:将水玻璃稀释到10~20Be,和浓度为15%~20%的硫酸按2:1或3:1比例混合,配成pH值为3~5的浆液,然后按定压法(0.3~0.5MPa)进行单孔或群孔注浆。f.开挖:注浆完成后即可组织开挖。g.支护形式和方法:砂岩段采用I20型钢拱架,@60cm,φ25连接筋加密,@50cm;拱架尺寸加大为2.5m(半径),预留5cm。h.拱部衬砌:每挖完1个进尺,就衬砌1次(加格栅支撑),二衬紧跟。i.量测:量测项目有围岩压力、拱顶沉降和拱脚收敛。当发现围岩压力过大或沉降过大时,应对下一循环的管棚和注浆参数进行调整,同时须注浆加固拱脚。 3.2 下部施工工艺①施工工艺流程。下部放样布孔钻孔装药爆破排烟机械开挖及人工修凿喷砼安设下部格栅钢拱架布设锚杆孔钻孔安设锚杆挂钢筋网喷砼至设计厚度。②施工要点。a.在下部断面施工前,先打入1#和2#管。其中,1#管与水平方向成16°角,2#管成25°角。这两种管的长度均为4m,直径均为60mm,布设间距均为45cm。1#和2#管打入后,即可注浆加固拱脚。b.中台阶布管:3#管为核心土注浆加固管,长2m,横向间距1.5m,纵向间距0.45m,钢管外径为60mm;4#管为水平管,垂直边墙打孔,间距40cm,所用钢管的外径为60mm。中间台阶高2m,注完浆后即可开挖。c.中间台阶开挖:衬砌:采用短开挖、衬砌紧跟,每个循环挖、衬4次,进尺3.2m。d.下台阶打管注浆:下台阶打入5#管(管长4m,外径60mm,布置与3#管同)后注浆。要注意,4#管的施工需与各台阶错开,错开距离一般为两个循环进尺。e.墙脚加固:边墙衬砌后,为防止结构过量沉降,需对墙脚加固,做法是打6#管(管长4m,倾角450)注浆。 4正交支洞与正洞交叉段施工 4.1 交叉段采用加强门架支护加强型钢采用I20工字钢,并在门架上部设斜撑、门架底部加支撑纵横梁加强。门架间距50cm,及时喷射砼加强,包裹门架后10cm,连续施作到正洞内侧,门架间用Φ25连接筋连接,间距50cm。然后紧挨已完工门架下部在其两侧安装两组垂直于洞轴线的较小门架,在此基础上截掉门架内影响正洞施工的立柱,保留正洞内左右两侧4根立柱,然后对其进行正常的隧洞初期支护加固。 4.2 交叉段正洞开挖支护在对交叉段门架处理完的基础上,先按正洞标准断面向下游开挖支护5~10m,待形成工作面后,再向正洞上游进行开挖支护施工。开挖支护作业严格按注浆管棚超前支护和三台阶法开挖进行。 5结论 引红济石调水工程引水隧洞和斜井交叉段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处在透水岩层中,且交叉段洞室断面较大,两洞室交角小,是隧道开挖施工中的难点。交叉段开挖施工措施采用了采用短台阶、短进尺(每循环60cm)、弱爆破或不爆破、预留核心土和门架支护的施工方法向前掘进;洞内开挖采用人工配合风镐开挖,小型装载机装碴,小型翻斗车出碴。并在交叉段向上下游各不小于10米的范围内进行加强型初期支护:初期支护采用I20工字钢,间距50cm,工字钢间用Φ25连接筋,间距60cm,拱脚和边墙底脚采用锁脚锚杆加强,喷射砼厚度≮30cm,包裹钢拱架厚10cm,分层喷至要求厚度,钢支撑、拱架与锚杆之间均采用型钢或连接筋进行焊联,通过以上处理,支护结构与围岩形成整体拱效应,未发生塌方等事故。引水隧洞交叉段开挖支护施工的顺利完成,为隧洞提前进洞与早日贯通提供了条件,确保了工程进度,施工方案经济合理,效果显著,希望本方案能对与此类似工程施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施工类论文: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施工的主要分类和特点以及技术措施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和生活用电量的不断增长,高压架空线的截面随之逐步增大,这对输电线路基础的承载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将对目前线路工程基础施工的主要方法和特点进行分类,并对几种基础施工常见问题的应对技术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 杆塔基础;分类;特点;技术措施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和生活用电量的不断增长,高压架空线的截面随之逐步增大,这对输电线路基础的承载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据不完全统计,输电线路基础工程的工期占整个线路工程的50以上,材料运输量占50~60%,造价费用占20~40%,因此,基础工程无论在工期,还是在运输量和造价方面均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对目前线路工程基础施工的主要方法和特点进行分类,并对几种基础施工常见问题的应对技术措施进行阐述。 1杆塔基础的主要分类和特点 1.1 岩石基础①岩石嵌固基础:利用机械(或人工)在岩石地基中直接钻(挖)所需要的基坑,将钢筋骨架和砼直接浇注于岩石基坑。该基础适用于覆盖层较浅或无覆盖层的强风化岩石地基,其特点是底板不配筋,基坑全部掏挖。由于该基型充分利用了岩石本身的抗剪强度,砼和钢筋的用量都较小,同时浇制砼不需要模板,减少了基坑土石方量。因此,该基础抗拔承载能力较强,施工费用较低。②岩石锚杆基础:通过水泥砂浆或细石砼在岩孔内的胶结,使锚筋与岩体结成整体。该基型适用于中等风化以上的整体性好的硬质岩。该基础是在岩石中直接钻孔、插入锚杆,然后灌浆,使锚杆与岩石紧密粘结。由于该基型充分利用了岩石的强度,因此砼和钢材量较少,施工费用较低。但该基型对地质要求较高,需逐基鉴定岩石的完整性和坚固性,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1.2 掏挖基础常用有三种:全掏挖式基础、半掏式基础及斜插式掏挖基础,该基础在基坑施工可成型的情况下,开挖基坑时不扰动原状土,避免大开挖后再填土。适用于无地下水或地下水位低于砼基础底面高程,硬塑粘性土地基黏土、硬塑、碎石及不同风化程度的岩石等。该基础能发挥原状土的特性,具有良好的抗拔和抗倾覆稳定性,同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比用阶梯型基础节约钢材和砼分别为3~7%和8~20%。但存在砼浇灌后无法进行外观检查以及如有缺陷无法进行修补两个缺点。 1.3 台阶基础属传统的基础型式,基础底板的台阶高宽比不小于1.0,基础底板内不配置受力钢筋。适用广泛地质、各类塔型,其特点是大开挖,采用模板浇制,成型后再回填土。由于台阶基础砼量较大,埋置较深,难以达到设计深度的流砂地区尽量避免采用该基础。 1.4 板式基础基础立柱和底板内配置受力钢筋,其底板的台阶宽高比不小于1.0(不宜大于2.5)。该基础与台阶基础相比,埋深浅,易开挖成形,砼量能适当降低,但钢筋量增加较多。该基础适用于软弱地质条件,有效防止基础下沉或者倾斜。板式基础设计时应控制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对转角塔及负荷较大的直线塔进行地基沉降变形验算,施工时应尽量少扰动地基土,清除开挖的全部浮土并做好垫层,必要时使用块石灌浆。 1.5 斜插式基础基础的主柱与基础底板不垂直的一种基础形式,是台阶或板式基础的特殊形式。该基础的主要特点是基础主柱坡度与塔腿主材坡度一致,塔腿主材角钢直接插入基础砼中,使基础水平力对基础底板的影响降至最低。斜插式基础在平原、河网地区使用较多,其最大优点就是节省基础材料,施工较为方便。其缺点是施工精度要求高,基础成型后如发生沉降或者偏移,则很难对其进行处理。 1.6 桩基础由基桩或连接于桩顶承台共同组成的基础,桩基础分为单桩基础和群桩基础。承台底面位于设计底面以下与土体接触称为低承台桩基,反之为高承台桩基。对于地质条件为流塑、地基持力层较深且基础作用力较大的耐张塔或直线塔,使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是设计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施工方便,安全可靠。缺点是施工费用较高。桩基础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是断桩,而灌注桩基础除出现断桩外,常见的还有钻孔偏斜、糊钻、缩孔、孔壁坍落、护筒冒水等情况。 1.7 复合式沉井基础上部为砼承台,下部是薄壁下部是薄壁钢筋砼沉井联合组成的基础。该基础是针对地下水位较高的软土地基,尤其是容易产生“流砂”现象的软土地基的一种新型的基础型式。该基础埋深较大,整体性好,稳定性好,具有较大的承载面积,能承受较大的垂直和水平荷载。但施工工期较长,对粉砂、细砂类土在井内抽水时易发生流砂现象,造成沉井倾斜;沉井下沉过程中遇到的大孤石、树干或井底岩层表面倾斜过大,也将给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 1.8 联合基础铁塔四个基础墩用一个底板连成整体且基础墩间用横梁连接而成的基础。该基础适用于基础根开较小且基坑难以开挖、板式基础上拔土体重叠的软弱土塔位,其设计特点是埋深较浅,四个基础整体浇制,基础底板上面的纵、横向加劲砼梁承担由基础上拔力、下压力和水平力引起的弯矩,底板与纵、横向加劲肋配筋,整体性好。缺点是基础材料用量较大,施工较为烦琐。 2几种基础施工常见问题的应对技术措施 2.1 掏挖基础施工的技术控制由于掏挖基础施工的隐蔽性,导致凝土浇灌后无法进行外观检查及发现缺陷无法进行修补,因此该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连续级配制配料,或将2~4cm与0.5~1.0cm的石子按8.5:1.5的比例混合。②采用衬垫塑料布的方法,以避免地面处基础壁被碰撞脱落,浇制立柱后拆除。③采用砼坍落度选大一级的方法,保障掏挖基础扩大头部位的砼容易捣实。④在保持水灰比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砂率或增加水泥浆量以满足砼和易性要求,当扩大头浇灌砼饱满且振捣完毕后,如周边残存气体,可补充砂浆填充空隙,此时立柱部位的砼坍落度可小一些。⑤为了提高砼强度及密实性,掏挖基础应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其作用半径约为振动棒插入有效长度的1.5倍,使用时应当快插慢拔,插点均匀排列,逐点移动,有序进行,间距以300~400mm为宜,每次插入振捣时间一般为20~30s,以砼表面呈现水泥砂浆和不再出现气泡、不再显著沉落为止,不允许捣固过度。振捣时振动棒与模板的距离应大于100mm,应注意避免与钢筋的长时间接触。砼振捣是项重要的工作,应由有经验的技工操作并设专人监督。 2.2 台阶基础、板式基础、斜插式基础施工的技术控制台阶是此类基础的主要特征,而最不容易控制就是台阶之间结合处的质量,控制不好就会跑浆从而出现蜂窝、狗洞甚至露筋等现象,因此应采取的技术措施有:①在砼浇制到阶梯结合处时,在上层模板外侧底部四周与下层阶梯砼之间的空隙用砼堆垒起来,然后再往上层阶梯模内浇灌砼,待浇灌到一定高度后,进行捣固,待见到砼堆垒起来的模板四周开始冒出水泥浆后停止振动,继续浇注砼。②斜插基础因立柱倾斜容易造成内角浆多,外角浆少,而出现空隙形成蜂窝,因此在浇灌立柱砼时不应直接往内角推料,而应用方锹往外角下料,以达到立柱内外角的砼浆石均匀。同时,对于斜插基础主柱的浇制捣固,因振动棒很难放到基础主柱斜面附近,使其斜面处的砼捣固不够。所以,立柱砼除用机械捣固外,还应用捣固钎捣固主柱的四个面处的砼,以免产生蜂窝及狗洞现象。③在基础回填时,为防止基础移位或倾斜,应该在基础周围均匀回填。特别是斜插基础回填应该先回填斜柱内侧,然后回填外角侧及侧面,回填时土方倾倒高度应该尽量放低,避免土方冲击基础。④斜插基础主角钢位置控制是关键,因此在基础施工之前需要计算主角的下端根开及对角线尺寸以及主角钢露出立柱顶面的高度;同时固定主角钢的底部,应制作厚度390mm×390mm×80mm的砼垫块,垫块中部有一个角钢凹槽。将垫块放入垫层上预留出地凹坑内,测量人员用经纬仪对垫块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并操平找正,然后在垫块的四周用砂浆及碎石填塞,使其稳定,避免在浇灌砼时主角钢底部发生偏移;⑤在进行斜插基础浇制施工的过程中,测量人员经常检查基础顶面根开、插入角钢顶面的棱到棱半根开、高差、倾角等,如有误差及时调整。 2.3 桩基础施工中断桩的技术处理断桩是水下浇注砼的重大质量问题,任何处理方法都应与监理方、设计方研究确定后再实施。针对断桩的原因应采取如下技术措施:①砼的坍落度应经检查符合设计要求,粗骨料必须按规范要求进行控制。②一边浇注砼一边拔导管,并随时掌握导管埋入砼内的深度,确保导管始终被砼埋住。③当导管堵塞,砼尚未初凝时,可以吊起一节钢轨或其它重物往导管内冲击,将堵塞的砼冲开,然后再继续浇注砼。④如果砼在地下水位以下中断,可用比原桩径稍小的钻头在原桩位孔钻孔,至断桩以下适当深度,重新清孔;在断桩的部位增加一节钢筋笼,其下埋入新钻孔中,然后再继续浇注砼。 2.4 软地基基础加固当杆塔基础处于软地基时,关键除了做好基坑开挖和砼浇制过程的排水措施,尽量避免基底原状土受到扰动以外,还可采用以下两种基础加固方法: ①振动密实法:增加的碎石可以改善土壤的组成,使其密实度增加。将长约2000mm、重约1.8t的长筒形振动头深振入土中,使附近的土被振实。当需要振实的深度较大时,还可以将振动头加长。作业时振动头挂在一台可移动的吊车的吊臂上,使其可边振动边垂直地下降逐步振入地中。必要时,还可以在振动的同时向深孔中喷射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振动结束后,在振动头形成的孔中填入碎石,使其形成一个个碎石柱。这些石柱的布置模式视杆塔增加的荷载以及原土壤的比重和密实后的土壤比重经计算而确定。 ②压力注浆法:首先将若干个直径150mm,长度与基础埋深相同的套管打入土中,向其中压入水泥和粉煤灰配制的水泥浆,挤入管底四周的土中并穿透渗入回填土的空隙。操作过程:先依次向各管中泵入水泥浆,然后逐渐增大压力,直到水泥浆从相邻管口溢出为止。加压时,套管的上端要用进行密封,这样才能使水泥浆挤压渗入土中。注浆后3~4小时就可拔出套管,水泥浆留在土中。注浆效果取决于套管外壁和土壤的间隙紧密程度并与回填土的状况有关。 3结语 输电杆塔基础是保证杆塔在垂直荷载、水平荷载、事故断线张力以及外力作用下具有设计的稳定性,不发生上拔、倾覆,下沉或倾倒,因此施工质量是保证线路长期稳定运行的根本。施工单位要根据PDCA循环,切实做好事前、事中、事后质量控制,实现工程质量精品化。 施工类论文:面向工程实际的土建类专业建筑施工方向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面向工程实际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根据建筑行业特点与专业实际情况,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中,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面向工程实际培养建筑施工方向的人才,将工程实际贯穿于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整个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工程实际;岗位任务;课程体系 通过自己的现场施工工作经历和对建筑相关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对所培养的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定位。在对岗位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施工及施工管理相应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对施工员岗位的工作进行分析、取舍,凝练出行动领域和相应的学习领域。构建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面向工程实际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一、施工员岗位任务 作为土建施工人员应该具备以下要求,能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各项技术方针、政策、执行各项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具有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具有常用工程材料的应用能力;具有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工程造价预算知识;具有主要工种的操作能力;具有施工质量检验的能力;具有处理施工中一般结构或构造问题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office软件、AutoCAD软件及有关专业软件。 二、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对施工员岗位任务分析,建立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结构 本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通识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平台课程,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力学、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法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专业方向课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体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钢结构施工、施工组织与管理实务、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实务、建筑安全技术与管理、平法识图;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设项目管理、建筑电工基础、市政工程概论。 实践课程包括:集中实训,建筑制图实训(平、立、剖面图)、建筑测量实训、建筑CAD实训、地基基础实训(土工试验)、工程计量与计价综合实训、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综合实训、工种操作实训;专业实践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践、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2.课程设置 通过上述的课程体系改革,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得了明显的改善,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强。根据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应取得相关的岗位技能证书。我院学生近几年参加施工员、资料员考试,一次通过率达较高。另外由于课程教学改革中加大加强了实训的教学力度,使得学生能充分掌握建筑施工过程的要点。学生掌握了具体的工程实际,知道自己以后干什么,这么干。根据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有些逐渐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施工类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施工类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对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施工类课程综合性很强,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突破企业参与教学的瓶颈,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以实证研究构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同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进而对模式中的相关因素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施工类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 一、本项目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课程改革,充分挖掘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优势,突出企业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重新构建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实践项目、授课方法、评价体系、课程体系等内容进行全新调整和组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突破企业参与教学的瓶颈,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通过教师与企业人才的协作,使课程总体上形成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从理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践内容的独立与延续四个维度进行拓展,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广厦学院的品牌专业,是2009年教育厅批准的特色专业,其实训基地是2007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本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形成鲜明的特色,按照建设品牌专业对各主要专业课程的要求,使本课程教学水准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突破企业参与教学的瓶颈,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 三、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1.通过企业专家座谈、毕业生访谈等对施工类课程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调查,并分析整理。 2.与企业专家等探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技能项目,分段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时间安排,并协商实践教学指导的具体安排。 3.结合校内实训场地、设备、实训教师安排等进行分段式教学实施。 4.对分段式教学的模式、实践项目、时间安排、授课方式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 5.根据总结完善分段式教学的相关内容。 6.把分段式教学模式向校内外相关专业进行推广。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施工类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通过聘请建筑企业领导和技术人才,结合校内专业教师师资力量、实训设备等条件,充分分析解剖施工类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规律,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施工类分段式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授课程序,结合企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过程,与企业人才对接,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实训项目、授课时间分配、课程评价体系等内容。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安排如下: 五、深化驾证式考核,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1.考核方案设计的思路是依据专业岗位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需要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依此制定技能考核方案,再根据这些技能确定必须具备的知识,依此制定理论考核方案,体现理论为技能服务的思想,将本课程培养的必备素质贯穿到理论及技能考核的全过程。 2.对于学生的考核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以学习过程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际操作技能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理论考核内容强调为技能服务;技能考核强调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施工类论文:水池类构筑物的施工质量问题及控制处理措施 【摘 要】在如今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越来越大以及生存用水越来越少的总体环境影响下,社会对水池类构筑物的数量及质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保障污水处理及生活用水的质量,在水池类构筑物施工过程中,做好水池的抗裂、抗渗等工作,满足构筑物的应用需求,达到最佳的水处理效果,规避水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等现象的凸显。本文从水池类构筑物地位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水池类构筑物具体施工路径,旨在推动当前工业及民用建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水池类 构筑物 质量问题 处理措施 前言 在现在建筑项目施工周期越来越短,施工成本越来越紧张的条件下,如何在有限的施工周期内明确水池的施工要点,把控各施工环节,达到最佳的施工效果,是水池类构筑物施工控制的重点和难点。以下就是本人对水池类构筑物施工过程中对相关问题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工业及民用建筑施工行为的有序展开提供参考。 1 水池类构筑物在现在工业及民用建筑中的地位 水池类构筑物在如今的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例如,某工业企业为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特意设计建造循环水池、冷却水池的多个多种水池类构筑物来实现其对水资源的二次或多次使用的目的。所有的城市和工业企业为保证其城市生活污水或生产污水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而设计专门的污水处理项目对排放的污水经行必要的处理以后才能排放,这些污水处理项目中水池类构筑物是其比不可少的部分。如何高效、保证、低成本的建造出水池类构筑物已经成为现在施工管理人员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2 水池类构筑物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水池类建筑的施工工艺的难度不大,但真正要把水池干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在水池施工中,容易最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有水池渗水甚至是漏水以及池壁混凝土浇注时出现胀模等现象。而引起水池出现渗水或者漏水都是些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主要是下列一些原因造成的:混凝土的配制不当及施工时施工方法选择不合。只要解决了上述这些质量问题,水池的施工就能取得圆满成功。 3 针对出现的质量问题的控制及处理措施 3.1 混凝土的配制 首先,要选好混凝土的原材料以及提高砼的抗渗性。一般水池类混凝土设计均要求是抗渗混凝土,施工时,要求混凝土不但要达到设计的强度外,还要有相当的抗渗性。抗渗混凝土是一种富砂混凝土,强调水泥砂浆的密实度,使其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水泥砂浆,除起到填充润滑和粘结的作用外,而且在粗骨料周围形成一定浓度的良好砂浆包裹层,将骨料充分隔开,使之保持一定间距,混凝土硬化后,粗骨料之间由具有一定密度的水泥砂浆所填充,并切断混凝土内部沿石子表面形成的连通的毛细渗水通路,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渗性。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需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及采取控制混凝土的配比各项技术参数的措施。而在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方面:(1)水泥:水池施工时所选用的水泥标号不宜低于32.5R,水泥品种应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在掺加适当品种外加剂的情况下,也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严禁采用过期水泥,受潮水泥以及混有有害杂质的水泥;(2)砂石:砂石除满足符合其检验标准外,石子粒径不宜大于40MM,含泥量不大于1%,泥块含量不大于0.5%,所含泥土不得呈块状或包裹石子表面,石子吸水率不大于1.5%,砂含泥量不大于3.0%,泥块含量不大于1.0%;(3)水的选择:应采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要求水中不含有影响水泥正常硬化的在杂质,PH值小于4的酸水或大于9的碱水及硫酸盐含量超过水重量1.0%的水及海水、污水、工业废水等均不得使用。 其次要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搅拌混凝土的用水量一部分为水泥水化所需,另一部分为改善施工和易性所需,在水泥量一定的前提下,应予调整用水量控制水灰比,水灰比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混凝土的抗渗性,水量过多,水灰比过大,则多余水分会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逐渐蒸发出来,使混凝土内部形成孔隙和毛细管通路,降低混凝土的抗参性,若用水量少,水灰比过小,则混凝土施工和易性差,这样会因拌合及浇捣不良而影响混凝土质量,使混凝土内部出现孔隙,同样降低混凝土的抗渗性,只有选择合适的水灰比,才能使防水混凝土获得良好的和易性、抗渗性及耐久性。 3.2 施工方法的选择 首先就是施工缝的留设。水池尽可能的一次施工,水池在不能一次施工成型时,一般底板和壁板要分开施工。在构筑物长度超过40m时,中间一般要设置后浇带或加强带。底板及壁板分开处施工缝一般都留设在壁板上距底板上表面300-500mm处,施工缝最好设置止水钢板。在施工缝上部壁板施工时,要先将施工缝处的砼表面凿毛,清除浮粒和杂物,用水冲洗干净。在混凝土浇筑时要保持施工缝处湿润,并铺上一层厚20-25mm厚的水泥砂浆,水泥砂浆所用的材料的灰砂比应与混凝土材料的灰砂比相同。后浇带和加强带的施工,在水池超过40m时,以防建筑物发生因沉降不均而导致断裂,一般需设置后浇带或加强带。后浇带的宽度为1-2m,后浇带与已浇注的砼间要按施工缝施工处理,以防漏水,后浇带砼一般要在连结处砼浇注28天后施工,混凝土中可加入适量的膨胀剂,后浇带处钢筋不需截断。因后浇带施工质量保证难度较大,工期也较长,施工时可采用加强带取代后浇带,部位也不变,即在施工时,将中间段留设2m长一区,将此处钢筋适当的加密,混凝土施工时,此处与旁边同时浇注,但其混凝土强度相对高一等级。而壁板施工,在浇注壁板时,尽可能一次施工,不留设施工缝。 3.3 混凝土浇筑控制 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主要是加强对混凝土振捣控制,其关系到混凝土的密实度。尤其是在分层施工时,每层厚度均需按规范规定施工,施工时要注意每层混凝土的结合性。不能漏振或过振,这对混凝土的成型表面及混凝土的密实度均有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混凝土浇灌后对混凝土的养护也是非常的重要,它是混凝土强度和抗渗性发展的有力保证。 4 结语 综上可知,部分工业及民用建筑在水池类构筑物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裂缝等质量问题,影响到了构筑物的正常施工。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水池类构筑物施工需求,提高建筑质量,需要在水池类构筑物施工期间,做好混凝土原料的配置、施工方法的选择以及混凝土浇筑控制的等工作。 施工类论文:居住区常见水景设计类型及施工技术 摘要:结合实际工程经验,总结和梳理了在设计及施工建造的过程中的美学、工程技术等问题,研究了成熟规范的技术,在提升景观效果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生态效应、使用功能等。并对其建造、维护及使用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在今后的居住环境中建设人工水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并以某住宅小区中的4座小型水景为例,总结和归纳了现代居住社区中常用的几种不同空间中的水景设计类型及施工技术。 关键词:现代居住区;水景;设计类型;施工技术 1引言 水,因其浓郁的自然气息、文化内涵以及人类与生俱来亲水的天性,受到人们的关注。将水这一自然要素人工地引入城市居住环境中,成为景观设计师们美化环境、活跃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一些优秀的人居环境景观设计中往往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的参与。水景便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成为居住环境中的重要景观。而各种各样的水景也成为景观设计师的主要没计手段,居住环境中便随处可见或大或小的水景景观。如何使我们居住环境中的水景设计符合“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一个相当紧迫的课题。而大多数居住区水景在销售展示期间开放使用后,往往都因为维护、使用、清洗等的成本较大,而最终成为干涸的摆设,那么如何在设计之初就能结合将来的使用而分类设计,并有多种景观效果组合使用,亦或即便在不开启电源的情况下也能有较好的景观效果便成为了设计时务必考虑的重点之一。 2水景案例一 2.1设计内容说明 此类水景是中心水钵为主体的特色喷泉(图1),包含①中心涌泉、②池边溢水及③跳泉之组合设计。所有水景设计的尺寸及材料等,根据不同的使用空间而有所差异。此类水景多用于小广场的中心,成为整个空间的焦点景观。根据不同的时间及氛围要求,可开启多种效果或单一效果,即使在开启水效时,此水景仍旧可作为小品类硬质景观。 2.2景观效果说明 (1)中心喷泉:中心喷泉可单独使用。涌泉高控制在300mm范围(可调适)。也可以结合跳泉,形成更为热烈的效果。 (2)跳泉:跳泉或玻光喷泉应根据需求由专业厂家调整,并结合音乐及灯光效果,进行小型水舞演示。跳泉出水断面要求达到20 mm。跳泉或玻光喷泉,如图2,案例可咨询专业厂商提供。 (3)镜面水景:当喷泉停止运转时,上部水钵仍继续补水,但要做到水面静止无波的效果。水钵满水后,经锯齿状收边,形成条状水濂,出水厚度要求5~8mm,并保证出水均匀,如图3。 2.3水景工程要求 (1)应根据设计所要求水景效果,由专业厂家系统深化设计,确保可同时启动多种水景效果,或单一水景效果。 (2)全面水景启动时,溢水仍应保证稳定状态。水位控制、稳压等相关设备应由专业水景设计单位深化。 2.4石作要求 (1)跌水钵特殊加工:要求溢水口均匀一致、打磨平整、抛光,保证水流效果。并可加入灯光照明。专业厂家深化时应咨询专业照明设计。 (2)下水池压顶加工要求:依施工图设计,专业厂家深化时应咨询专业水景设计单位,优先考虑跳泉喷头及相关水电设备之布置,避免设备尺寸过大,造成安装困难的情形。 2.5照明要求 (1)照明效果对本水景总体表现至为关键,水景深化单位应咨询专业照明设计,将水电安装优先纳入考虑。 (2)跳泉应考虑结合灯光设计,照亮吐水线,同时考虑变换灯光色彩。可采用灯光与喷头结合的设备。 [JP3](3)上水池底部应安装光纤,于镜面效果时,水底的星星点点的光纤,仿如星空中落入镜面水池的繁星,同时可变换色彩,如图4,亦可参观杭州四季酒店大堂水景。[JP] 3水景案例二 3.1设计内容说明 此类水景是以表现流水层层跌落为主的设计(图5),包含①水钵中心涌泉、②水钵跌水、③台阶跌水之组合。所有水景设计之尺寸及材料等,根据不同的使用空间而有所差异。此类水景多用于休闲空间的一侧,以烘托整个场地的氛围,使其活泼、灵动。 3.2景观效果说明 (1)水钵中心涌泉:涌泉可作定时控制,当涌泉停止运转时,水钵仍有补水措施。涌泉高控制在150~200mm范围(可调适)。 (2)水钵跌水:当水钵蓄满水后,水由跌水口稳定落下,形成布匹状的明亮水幕,不得有破碎情形发生,水头厚度约8~10mm,如图6。 (3)跌水台阶:由上层水池的水顺沿着跌水石阶潺潺落下,应形成一落水均匀的跌水面,并有明亮的水花,台阶水流厚度要求3~5mm,如图7。 3.2水景工程要求 (1)水钵跌水时,应要求水钵内的水量稳定、水位等控制由专业水景设计单位深化。 (2)由于本水景的为曲线形状的设计,在上层水池的跌水区亦为上窄下宽的情形,为保证跌水时水量均匀,不产生只在跌水区中间段有水,两端无水的情形,考虑阶梯水平略向两端倾斜,同时要求上层水池内水量稳定、在跌水口应有稳定水压等控制,详细由专业水景设计单位深化。 3.3石作要求 (1)本水景所有与水接触面的石材均为光面中国黑,其余则为黄色系花岗岩(如黄锈)。所有的石材尺寸及材料,均根据场地尺度而具体设计。 (2)水钵设计:水钵外部可采用同云纹浅浮雕,依据整个小区的LOGO或设计纹样,形成设计母题。 3.4照明要求 (1)本水景要求照亮涌泉,水幕以及阶梯跌水,如图8。应根据需求咨询专业照明设计。 施工类论文:如何策划符合读者需求的建筑领域施工类图书 摘 要:近几年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后市场下滑,如何应对市场策划双效益图书,需要图书出版人认真思考。该文针对图书市场新形式,针对读者的新需求,从3个方面来分析行业从业概况、施工领域图书出版状态以及开发策略。并找到如何策划出版高品质高收益的图书的高效方法。 关键词:建筑领域图书 施工类图书 建筑市场下滑 施工行业读者需求 建筑施工在整个建筑工程建设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因此,建筑施工类图书在建筑类图书出版业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特别是经过几年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后,行业市场下滑对建筑施工类的图书影响也非常大。图书的需求直线下滑。针对这样的市场形式,我们作为专业图书编辑该如何策划双效益图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努力,深入开发领域图书市场,才能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 1 深入调研建筑行业施工领域从业概况 作为专业图书策划编辑,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图书市场需求有深入的了解。不同时期、不同读者对象对图书需求差别很大。 1.1 深入了解建筑行业概况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几十年来,我国建筑业规模日益增大。截至2013年数据统计,目前建筑业从业人数近4 000万人。其中施工行业从业人数占有绝大多数。尤其是技术工人,从业人数约2 500万人。随着行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文化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部分建筑企业已没有自己固定的一线工人,操作工人主要来自农村,这些人员基本上只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对专业基础知识了解甚少,文化水平低,建筑技术及操作工艺了解更少。务工人员均缺乏一个“拜师傅”和专业培训的过程,直接上岗工作。建筑工人迫切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以适应市场越来越激烈竞争的需要。近几年虽然建筑行业下滑,但是主要的读者需求还在,无论是建筑工人还是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书籍的内容要求更高。 1.2 深入了解建筑施工概况 1.2.1 了解施工行业人员从业概况 建筑施工行业从业人员众多。需求的岗位也很多。从业人员大概有3种层次:第一,是建筑工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主要从事工种类工作;第二,是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工长、施工员、质量员、造价员等员等,高职高专毕业生,本科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第三,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包括土建专业工程师、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质检人员等,主要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 1.2.2 了解建筑施工程施工的流程 建筑工程经过设计单位设计完成后,交付施工单位图纸进行实施。建筑工程施工是一个系统又复杂的过程。操作过程主要由建筑工人实施,技术管理、技术问题处理由技术人员来完成。施工过程中又需要不同专业人员协调管理,如,建筑专业、水暖专业、电气专业等。建筑工程从基础到主体工程完工都需要不同专业共同配合,缺一不可。 下面按照从业人员不同层次专业人员的从业范围和内容。 (1)建筑工人又按照工种不同分工不同。比如:砌筑工、混凝土工、钢筋工、架子工等很多工种。建筑工人是建筑工程能够实施完成的实操者。由工长管理,负责实施具体施工环节的工作。他们需要看懂施工图,了解基础的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基础问题即可。 (2)建筑施工中级技术人员。包括工长、技术员等,他们负责专业的技术工作。主要是基础工作。比如:资料管理、工程造价、施工管理等工作。需要了解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工作流程以及专业工作内容。 (3)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包括专业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主要关注如何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2 深入了解建筑行业施工领域类图书市场动态 对建筑行业及施工领域从业概况深入了解后,需要结合图书市场的图书出版形式进行调研分析。目前,图书的销售渠道主要有店面和网店。要了解不同渠道的图书出版情况,分析读者需求。 2.1 开卷数据调研 开卷报告可以提供书店、京东、亚马逊、天猫店的图书销售数据。包括图书的年销量、累计销量,还提供图书畅销排行榜、出版社占有率、图书作者查询等组合内容,数据的存在周期较长。可以根据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年份进行组合查询。 2.2 网店调研 开卷报告中未包括当当网站的销售数据。目前当当网在图书市场占据了主导位置,要重点进行关注和调研。网站有图书畅销榜数据可供调研分析,不仅按年份查询也可以按月份、24 h等时间点进行数据汇总查询。网站图书信息全面,既可以了解图书详细信息,也可以了解作者相关信息,很有参考价值。 2.3 书店(新华书店、专业书店)调研 技术类图书在新华书店和专业书店都有销售,销售的产品类型各有不同。比如:新华书店销售注册考试类图书、技术类图书,而专业店重点销售考试类图书、规范、标准等。因此,调研的图书重点要有差别。 2.4 专业读者调研 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针对性调研。包括有购买图书需求的建筑工人、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等读者,专业读者会提出个人的需求内容,也会建议图书出版的方向。但是一定要调研广泛,综合分析读者的普遍需求与重点需求。 2.5 竞争出版社调研 通过网站汇总数据、开卷数据、终端调研等方式对行业竞争出版社进行调研。对竞争出版社的调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图书数据调研;另一方面是图书的出版方向调研。了解出版社发展态势以及产品的出版方向及内容,更好地调整好自身的出版方向。 3 分析宏观数据,确定开发策略及经营策略 对数据进行深入细致调研后,要进行宏观数据汇总。要汇总的数据有:竞争出版社占比情况、同类产品调拨数据排行、畅销产品数据占比、不同读者层次需求产品占比、作者参编情况等。分析后确定出版的主攻领域。确定系列产品类型、终端读者层次、确定作者范围。在确定写作图书框架时,参考畅销书写作框架与内容等。 3.1 开发策略 对调研汇总的已出版图书市场销售较突出产品进行筛选,策划跟踪出同类产品。 3.2 定价 确定策划的图书是采用低价还是高价的销售策略。如果是工人类图书需要采用低价策略有竞争优势。如果是高端类图书就采用高价策略。也可以控制印张和版面字数达到内容较同类书增多,但是印张数小,也具有内容竞争优势。 3.3 纸张 技术类图书常采用70g胶版纸,单色印刷。如果为了效果好一些可以采用双色印刷。 3.4 版式 目前的技术类图书也要重视版式设计,包括章名页、标题、小提示等内容都需要进行细致的版式设计,否则图书就感觉很呆板。双色版式设计显得活泼一些,设计的样式也多一些。 3.5 开本 技术书常用开本是16开,工人类图书开本可以采用32开和64开,便于携带和使用。 3.6 封面 封面要有特色,简洁大方,重点宣传语突出。装帧不需要投入太多,节约成本就好。 3.7 增值产品 目前技术书出版,没有新技术的竞争优势的话,最好有增值产品。例如:可以在书中增加增值的实例电子文件,或者数据的汇总电子文件,或者适合培训考试的试题等增值内容,可以书中附光盘或者提供下载地址等。 3.8 印刷策略 确定图书的计划印量,首印量非常重要。如果不确定销售市场的话,可以采用少印勤印策略。 3.9 渠道 策划选题之初就要确定图书的出版是适合网络渠道还是店面渠道,各自销售的比例等,渠道确定后就决定内容的写作方向。 4 做好图书写作过程中流程监控 图书确定写作思路后就要确定适合的作者。最好选择有实践经验的作者,有写作经历就更理想了。在作者写作时可以提供同类书供作者参考。作者写作一部分样章后可以发给编辑进行审核,这一环节工作很重要,既可以掌握作者写作进度又可以提高图书写作质量。 总之,策划符合读者需求的建筑领域施工类图书必须要经过以上几个流程,深入调研,挖掘读者需求,精心设计,作者贯彻写作构思,出版后有策略营销,既要重视图书内容质量也要合理控制出版节奏。每个环节都需要按照既定计划有序有方向实行,才能策划出理想的图书产品,才能出版真正符合读者需求的产品。 施工类论文: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种类和施工工艺浅析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都一直使用纸胎石油沥青防水卷材作为主要的建筑防水材料,但是作为一种柔性防水材料,纸胎石油沥青防水卷材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这种纸胎石油沥青防水卷材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我国建筑行业的防水和环保需求了。就目前来看,尽管我国的防水材料还不能完全达到完美的标准,但是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如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聚氯乙烯防水卷材,其中部分材料的性能已经能和国际上先进的防水技术相媲美。 [关键词]防水卷材;建筑行业;新功能 目前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总共有五种:1.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2.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3.防水涂料;4.密封材料;5.刚性防水材料。在下面的内容里,笔者将从种类的特点和施工要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防水工程新材料的选择及应用特点 1、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 应用率最高的是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主要是以SBS、SBR、APP、AIA0等高聚物改性后的沥青为涂盖层[1]。不同的改性剂对沥青产生的改性效果是不一样的,改性剂对沥青的高低耐温性能的改善,不但能够使卷材应用范围有所扩展,而且还能提高沥青的生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 (2)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厚度可分为2、3、4mm不等。 (3)新型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是以玻纤胎、聚乙烯膜、聚酯胎、玻璃织物、铝箔和黄麻织物等做胎体的。 (4)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施工方法也有所改变,因为它的厚度一般都比较厚,只需要做成单层或者双层就可以达到防水的要求。一般来说如果是2mm的卷材可以使用一般的冷粘法进行施工,如果是3mm或者4mm,一般可以使用热溶施工的方法进行施工。 (5)使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可以降低涂卷材的工作温度,还具有节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功能。 2、合成型高分子卷材 合成树脂类卷材和合成橡胶类防水卷材都属于合成型高分子卷材,它们都具有同样的功能,即质量轻、具有高延伸率和高强度,而且还有很好的耐温性能,统一都适用于热熔法和单层冷粘法进行施工。 3、建筑防水涂料 建筑防水涂料分为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涂料和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两种,本身是液体,但是经过涂刷之后就变成了固态防水层。它和防水卷材的特点大不一样,比如说由于形成固化层之后不产生缝隙因此防水性比防水卷材要好;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适应各种形状的防水基面;另外温度适应性强、粘结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维修方便等也都是它的优点。防水涂料的应用比较广泛,除了适用于地下防水工程和屋面防水工程之外,还应用在一些屋面防水和墙面防水的保护层上,甚至对于维修材料和辅助材料也能产生功效。 4、密封材料 密封材料实际上就是一种将防水剂或合成高分子乳液等按照一定掺加比例,与水泥砂浆进行充分渗配,从而使其产生能够堵塞毛细孔的不容物的防水砂浆。通常情况下,要制成这种防水砂浆需要有金属类防水剂、金属皂类防水剂等防水剂的参与。而且防水砂浆的防水能力受到参与渗配的防水剂的种类、掺入量、还有施工工艺的影响。尤其在粘结性能方面极为关键,只有粘结性能得到保障,才能够达到预期的防渗效果。 5、刚性防水材料 刚性防水材料可以可分为防水混凝土和防水砂浆两大类。它是一种利用外加剂和合成高分子材料,跟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进行合理配制,从而起到堵塞毛细孔、抑制孔隙率增长、增加防水层密度,形成一定抗渗防水能力的防水材料。 防水混凝土主要应用在建筑物地下的主要防水措施,它根据建筑物的防水等级分别被应用在不同的防道口的防水层。一般来说防水混凝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不需要添加任何外加剂,而只靠调整混凝土中的砂、石、水泥和水的配合比就能达到防水要求的混凝土防水方式,这种混凝土的抗渗能力较差;第二种,依靠防水剂、早强剂、减水剂等外加剂的添加来提高防水性的,这种防水混凝土的抗渗性有所提高;第三种是通过加入UEA等微膨胀剂,使混凝土具有微膨胀性能,从而对混凝土内部的收缩起到平衡作用。值得提出来的是外加剂的加入量控制、产和的均匀度以及进行施工的工艺操作流程都能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一定要认证观察,细心留意。 二、防水工程的影响因素 因为建筑防水工程的部分不同,因此具体的防水功能要求和施工工艺也不相同,在进行工程设计的时候应该综合以下几个因素进行考虑: (1)建筑物的重要程度、使用功能和防水耐用年限等等都是进行防水构造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应该对以上几个因素进行等级划分,已达到不同的防水设防要求。 (2)建筑物所处地理位置的水文、地质、大气环境还有建筑结构等环境因素都能对建筑防水工程产生影响。在做防水工程的时候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 三、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艺 1、原则 在做防水设计的时候应注重以下原则: ①防水层必须是具有整体性; ②尤其要注意在工程节点构造处的防水性能; ③以防排结合作为指导,采用多道防水设计; ④根据实际的情况采用最适合的防水材料和实施方案。 2、施工工艺要点 目前在我国防水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三种,其他类型的防水材料都是在次三种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辅助作用以加强防水的效果,现将建筑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艺要点列举如下: (1)材料在进行入库验收之前,为了保证其质量一定要进行取样检测以测试其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只有检查合格的材料才能投入使用; (2)在进行施工前一定要对基层的杂物进行清洁,保证基层没有尖锐突出; (3)正常情况下,要保证施工基层的干燥性,如果条件所限必须在潮湿的环境下进行施工,那么须在基层涂抹隔离剂或进行烘干; (4)基层与突出的屋面结构的交接处和转角出应做成圆弧形并满足规范要求。 (5)保证施工基层的平整,如果有气泡要在施工时进行平熨; (6)如果使用热熔法进行施工,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最好在现场配备灭火筒、氧气瓶和乙炔瓶; (7)当施工完成之后应,要进行24小时试水实验,一旦发现渗漏要及时查清渗漏原因,进行修复之后在加倍进行试水实验;如果未发现渗漏则立即在上面安排保护层,避免因为长时间外漏造成损坏; (8)进行保护层施9工时要对防水卷材进行保护; (9)下雨期间尽量不要施工,以避免在此湿润的环境下施工造成的质量隐患。 四、总结 根据上面的分析,各种防护材料的性能特点不一样,因此在选择防水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选择适合的防水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整体防水性能,还能够延长建筑外层的使用寿命。 施工类论文: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研究 摘要:指出了园林景观在提升房地产价值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成为房地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营销手段之一。以广东地区为例,浅析房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以期为开发更为优质的园林景观工程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 1 引言 数据显示,2015年广东商品房销售面积11681.01万平方米,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5.4%,增幅比上年提高30.7%;商品房销售额11442.80亿元,增长35.2%,增幅比三季度回落4.4%,比上年提高40.6%。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长28.6%和43.2%,分别比上年提高36.1%和50.1%。可见,广东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竞争非常激励,那么如何提升房地产的价值,使之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成了开发商们的共同心愿。为此,景观房产应运而生。景观房产是一种房与景混搭的房产开发模式,其具有分组团开发、景观占地超过30%及具有特色的自然环境等特点。为了实现景观房产的价值最大化,笔者结合广东地区的实际情况,浅析地产类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施工,以供参考。 2 地产园林景观的设计 目前,我国房地产景观建设尚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而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工程设计不当。据此,笔者主要从工程设计方案的制定角度浅析房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 2.1 优化整体布局 房地产公司应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评审由设计单位提交的园林景观工程深化方案,注意突出评审的侧重点:①园林景观的整体布局,比如功能分区、项目布局规划等;②综合考虑建筑造型和地形地貌等情况;③景观路线的分级处理与布局;④软景植物与硬景的比例;⑤景点分布的主次之分;⑥景观的均好性,即:楼宇的方位、朝向及环境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布局上保证景观的均好性可优化景观的整体布局。 2.2 从经济性角度优化设计方案 房地产园林景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满足业主的需求来提升房产的价值,其中房地产公司更看重的是景观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因此,应从经济性角度权衡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如下:①最大限度地选用本土材料,以降低材料成本和突出地域特征;②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适度选用高档材料,以保证材料的合理使用;③坚持控制使用的原则,控制天然石材与木材的使用,以免造成生态破坏及降低房产的性价比,对此,可选用塑木等材料来实现同等的功能与视觉效果,以实现降低维护成本和遵守生态规律的目的。 2.3 提高设计与概念的结合度 针对房产类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概念不得相互脱节,同时房地产公司在评审工程设计方案时,应重视植物配置与园林景观等方面的设计:①生态概念是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概念,一般称之为生态设计。在植物配置设计时,应根据场地的自然特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按美学原则配置的植物群落虽然满足大众对自然的普遍认知,但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因为在自然界中,植物群落的更迭具有一定的规律,而按美学原则选择和配置植物时,一些植物难免会慢慢衰落,亦或为了维护这一造景效果,需投入更大的养护成本。总之,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对生态主义的应用不得浮于概念或表面上,而应通过协调自然过程与人为过程之间的关系,使之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②在设计园林建筑等硬质景观要素时,应注重美观与功能的紧密结合,以突出城市居住景观环境的人性化特征。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设计师却过度追求表面的美观,而未将园林建筑的使用功能考虑其中。需要强调的是,地产景观的服务对象为小区人群,则景观设计在满足观赏功能的同时,还应满足小区居民对其空间的参观要求,具体做到人与景观的互动。另外,在地产景观设计时,应尽量满足小区居民对景观的使用要求,而不应过度承担文化宣传的责任。 3 地产园林景观的施工管理 针对设计单位提交的施工图,房地产公司的技术部门应按要求组织专业的工程师对其进行审查,注意在这一审查过程中,首先应从成本角度对施工图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以往经验表明,地产景观施工图一般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小区人行道的基层设计用厚300的C30标号混凝土,这一设计无疑会造成资源浪费。另外,园林景观会用到给水、排污、雨水、消防、暖气及强弱电等管线,因此在对这一类工事进行审查时,应重点检查交叉部位的布置及建筑与管线的找坡情况,同时注意检查管线设置是否会对周边功能区的正常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等。总之,审查施工图是房产景观施工之前的必要步骤,理应加以重视。 房产景观的品质是设计与施工的综合体现,因此加强对房产景观的施工管理非常重要。据此,笔者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房产景观的施工管理。 3.1 施工准备工作 在正式施工前,首先要熟悉施工图,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处理,然后再据此选择景观施工单位,并组织技术人员对其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 3.2 健全材料验收制度 房产园林景观在材料上一般具有如下特征:①材料的种类较多,②苗木的成活率难以保证,因此应严控材料质量的验收,这是保证房产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同时,房地产公司应针对不同种类的景观材料建立一套完善的材料验收制度,以解决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3.3 执行园林景观建设监理制度 房产园林景观建设监理制度是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管控的保证。目前,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制度逐渐走向完善,受此影响,园林景观建设监理制度也在房产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中得以广泛应用,继而推动了工程施工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并最终提高了房产的价值。 3.4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 房产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事,其中管理人员的培训是保证这一工事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握:①组织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比如在管理人员中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以提高每一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②组织开展园林养护技术培训,以提高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及使用价值与观赏价值;③密切施工管理人员与设计人员之间的联系,以便管理人员准确把握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从而为建设优质的园林景观提供保障条件。 3.5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2013年8月,笔者有幸担任了《三亚海棠湾国际购物中心(一期)项目园林景观及小市政工程》项目总工,该项目建设单位为国旅(三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对工程质量要求极其严格。其施工难点主要有景区内建筑物密度大、景观区域分散、河道穿插、多家施工单位同时交叉施工等。为了顺利成功的做好本工程,进行合理的施工统筹安排部署,制定切合实际的施工进度计划,使用大量大型机械辅助施工,将施工范围划分六个区域施工,采用分区、多点同时施工的办法展开流水性作业。 该工程在施工实践中,努力探索新的施工技术,总结新的施工工艺,应用新的施工材料,包括以下几点。 (1)应用树根伤口处理和防腐促根技术,土球挖好以后,对切断的根系伤口施用杀菌防腐的药剂防止伤口感染腐烂,同时在栽植前施用促进根系再生的促根激素,促进不定根的发生和生长,尽快使根系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2)应用土壤透气技术,用特制的透气渗灌管,在土球放入树穴之后盘在土球周围,管头露出地面,这样既可透气,还可接上供水管,直接地供给根系水分; (3)应用营养液滴注技术,在大树移植初期,用类似给人打吊针的方式向树干的韧皮部缓慢地滴注营养液,利用非根系吸收的方式向大树补充一定的营养和刺激生长的其他物质,对大树的恢复和成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应用生物有机肥作为有机肥料,该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促进根系生长、保水保肥等特殊功效。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顺利完成了本项目施工,其完成效果充分体现了设计意图,实现了高品位、高要求及精致的项目定位,达到了园林景观与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及完美融合。 4 结语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年开发商也不断追求园林的品质,来满足人们对住房需求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景观房产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许多楼盘通过打造优质园林景观来提升档次。换而言之,园林景观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房地产的价值,使之在价格上和市场需求度上明显占有优势。比如,深圳优质的园林景观楼盘比一个普通的园林景观楼盘售价普遍高出1000~2000元/m2,可见,园林景观建设对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意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景观房产行业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施工上尚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结合客观因素,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和加强工程施工管理,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房地产的品质和价值。 施工类论文:论住宅类建筑雨季施工的技术问题 摘 要: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大,跨越不同的温度带,受到不同气候类型的影响。因此,有些地区降雨频繁。在雨季进行建筑施工难度较大,对于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的方式等方面应该加强重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治雨季对工程的影响,工作人员需要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按照施工工程的特点,采用预防技术,保证工程质量达到最优。 关键词:住宅建筑;雨季施工;技术问题;探究 为了不影响工期,雨季也需要不间断施工,这就是建筑工程最大的特点。对于住宅类建筑物来说,为了应对雨季的施工,工作人员应该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好防护工作。为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后期还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由于建筑工程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经验性要求较高,在雨季这种特殊时期,工作人员更应认真对待。 1 雨季施工的准备工作 在雨季到来之前一段时间,施工人员就应该为建筑工程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施工计划、安排以及对近期天气状况的关注等等。如果降水量较大,还应该准备进行防汛,置办好防汛工具。具体来说主要的方面如下所示: 第一,施工项目的进度安排。在对施工进度进行计划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所需要的土方量以及相应的预制工作进行明确。包括内外墙所用的粉刷材料,砌体工程以及防水设施等等。通常情况下,防水工程都应该在晴天进行,否则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可见,为了应对雨季的施工,施工人员需要具有全局观念,合理地安排工作内容,尽量做到不影响施工。 第二,给排水的防冻防雨准备。对于住宅类建筑所涉及到的管线来说,如果需要埋设在地下,应该注意到防冻线。如果有一些外漏的管道,也应该利用草垫或者是其他的保温材料来对其进行覆盖,避免出现冻坏的问题。为了保证排水的便利性,施工人员需要在雨季到来之前开挖沟渠,保证流水的畅通无阻。 第三,施工道路的修整合加固。如果施工道路表面已经出现的凹凸不平或者是土质不实的问题,在进入雨季汛期之前就应该对道路进行修整。施工人员首先需要做好检查工作,准备相应数量的碎石和炉渣材料。在对路面进行清理和修复的过程中,应该保证路面具有一定的坡度,这样可以直接将路面的积水排到水沟当中,保证路面的畅通,提升建筑工程的便利性。 第四,防雨保温材料的准备工作。在对住宅类建筑进行防水和保温时,可以采用防雨的油布以及稻草等材料,同时准备一定数量的防寒用品,因为雨季的气温要明显偏低,如果对建筑的保温工作没有到位,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质量。 2 雨季施工各工程部分的具体预防措施 第一,土方和基础工程部分。对于工程的土方部分和基础工程来说,由于其很容易受到雨水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防护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在雨季进行挖槽时,需要将边坡的稳定性考虑到其中。这样才能防止边坡被雨水冲击出现塌陷的问题。适当的时候,可以在边坡上假设一定的钢铁网片结构,并且在其上面涂上一定厚度的混凝土材料。另外,也可以用塑料的布遮盖边坡结构。工作面不应该设置过大,最好在规定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否则就会直接影响施工的工期。在基础部位达到标准高度的时候,施工人员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验收,并且加设一定厚度的垫层结构。如果雨水过大,达到了建筑的基础部位,就应该充分利用排水沟的优势作用,集中所有的力量进行排水。对于雨季之前回填的土方结构来说,应该及时地对其进行压实,在其表面产生一定的坡度。这样雨水就可以自行排出。如果降水量相对较大,大面积的施工是不可取的,应该做好防水工作,保证土方不被淋湿。如果基础部分施工完毕,正赶雨季,应该及时地做好回填工作。工作人员还应该对地下室结构的浮力因素进行考虑,并且采用相应的措施提升地下室结构的抗浮能力。一般情况下,如果降水量较大,水泵已经起不到基本的作用,工作人员就应该充分利用箱型基础,在第一时间内将积水灌倒其中,待雨水量减少时再进行具体的排水工程。对于建筑的土方结构和基础工程来说,在雨季之前施工人员需要做好这些准备工作,进而保证房屋建筑免受雨水的侵蚀。 第二,砌体工程和砼工程部分。此部分应掌握以下要点:砖在雨期必须集中堆放,不宜浇水。砌墙时要求干湿砖块合理搭配。砖湿度较大时不可上墙。砌筑高度不可超过1米。雨期遇大雨必须停工。砌砖收工时应在砖墙顶盖一层干砖,避免大雨冲刷灰浆。大雨过后受雨水冲刷过的新砌墙体应翻砌最上面两层砖:稳定性较差的窗间墙、独立砖柱,应架设临时支撑或及时浇筑圈梁;砌体施工时,内外墙要尽量同时砌筑。遇台风时,应在风向相反的方向加临时支撑;以满足砌筑需要为宜。拌好的砂浆要注意防止雨水的冲刷;雨后继续施工,须复核已完工砌体垂直度和标高,并检查砌体灰缝,受雨水冲刷严重之处须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遇到大雨应停止浇筑砼,已浇部位应加以覆盖。砼浇筑现场要预备大量防雨材料,以便浇筑时突然遇雨进行覆盖;模板支撑下回填要夯实,并加好垫板,雨后及时检查有无下沉。 3 雨季施工的安全措施和技术要求 严控各种规程制度,凡参与人员-律禁穿拖鞋、硬质等易滑鞋。所有机械操作棚要搭设牢固,防止倒塌漏雨。机电设备应采取防雨、防淹措施,安装接地安全装置、机动电闸箱的漏电保护装置要可靠:施工机械的排气孔要用塑料布或其他防雨材封堵:坑、沟内的机械最好移至地面、以防雨耐寒;现场施工电缆要集中摆设,防止杂乱无章、及时更换绝缘外套老化或破损的电缆线;不必要的电缆线要及时收回。经常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具体的技术要求如:对提升架、塔吊应在其上设避雷接地装置。在雨期来临之前进行一次认真检查。施工时遇恶劣天气,应停止露天高空作业。大雨过后,要及时对现场的排水系统、土方边坡、护栏、上下临时马道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尤其对基坑边坡认真检查,有异常和隐患,及时组织力量排除。要及时检查脚手架、围墙、宿舍、塔吊基础设施,有变形,下陷现象时,应及时处理。电气装置及机械设备应有防雨设施,开关箱采用铁皮防雨盖,扭械设备尽可能搭棚防雨,无法搭棚时,应对电机采用覆盖措施防雨。雨停后,检查其状况、性能后方可进行试动转,杜绝重大事故发生。斜道要有防滑条,雨后要及时清扫并检查其牢固程度。高温天气施工,现场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4 总结 总之,对住宅类建筑雨季施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是关键。施工人员应该根据工程的特点合理地安排工作,对建筑各个结构的特点进行明确,提升工程的建筑质量,免受雨水的侵蚀,提升雨季施工的安全性。 施工类论文:浅析原油管道施工对冷水鱼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及补救措施 [摘 要]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进石油资源供应多元化这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开发建设更多的原油管道势在必行。然而原油管道的建设施工必然会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渔业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因此施工之前作出相应的规划评估,以及施工后的补救修复措施必不可少。 [关键词]原油管道;环境影响 一 原油管道施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在原油管道施工之前对于路线的规划尤为重要,但是在充分的考虑地理环境、安全因素、管道施工的可操作性等方面之后,在一些地区的施工中难免穿跨越一些山林及水域。 原油管道的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为施工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 1、 施工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期间对地表保护层的破坏、对植被的破坏、土壤结构的改变、土壤养分的流失。 (1)大量的弃土石如若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水土流失的源泉。应及时进行回填等处理方法以确保水土流失的减少。 (2)对野生动物生活的影响。对树木的难免砍伐也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另外采取强化管理和严格控制现场火源以免造成火灾隐患也是重中之重。 (3)在渔业保护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振动、噪声以及水土流失对鱼类产生的危害,减少对河床的破坏。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土、石、废弃物等污染物的回收处理,严禁直接排入河流。禁止采取水下瀑破的方式进行施工,以避免对鱼类造成巨大的损害。严禁有毒有害的物质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充分做好无害化处理,保证渔业水域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2、运营期在正常情况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各站场所排放的污染物。对于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如不及时进行,容易造成永久性的损失。对水域的污染所造成对鱼类栖息环境的破坏,鱼类资源的减少等问题的影响尤为严重。 二 对鱼类造成的影响分析和评价 以中俄边境的大兴安岭地区为例,原油管道的建设施工对于呼玛河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不可避免。呼玛河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冷水性鱼类保护区, 寒温带唯一的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珍稀名贵冷水鱼类重点分布区。也是寒温带唯一未被污染的的自然水域。保护区内呼玛河干流长、支流多、水域面积宽广与周围现有的环境形成了完整的具有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独特体系。区域内自然状态极好。由于人口极低不存在工业和生活污染。属于国家I类水质标准,为水生野生动物尤其是冷水性鱼类种群繁衍提供了极佳的生存生境。是我国目前主要珍稀濒危冷水性鱼类分布最集中、种群数量最多的繁衍和栖息地。是包括珍稀濒危种类细鳞鱼、江鳕、黑龙江茴鱼、哲罗鱼、乌苏里白鲑、雷氏七鳃鳗、日本七鳃鳗等冷水性鱼类的主要分布区和渔产区;是世界名贵鱼类大麻哈鱼最大的产卵场所和溯河洄游地区;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国家Ⅱ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施氏鲟、达氏鳇重要的幼鱼育肥区;该流域具有极强的典型性、稀有性和自然性,是自前国内保持程度最完好的泠水性鱼类资源宝库,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一旦破坏,其生态环境将难以恢复,因此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⑴ 噪音对鱼类的影响 鱼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反应十分敏感,当噪音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鱼类产生背离性行为,逃避开噪音源;如果被迫接受噪音污染,则对鱼类的生理机能造成不利的影响。对鱼类来说不同频率和声强的噪音驱赶效果不同,对其最大摄食量,生长和生长转换效率均有不同。 在呼玛河保护区的施工中,经过合理规划输油管线基本是沿着呼玛河上游支流塔河河道施工修建,而呼玛洞的冷水性鱼类主要就是在这一河段中栖息,觅食,繁殖和生长,同时也是其他温水性鱼类重要的分布区、产卵场和育肥场。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操作均会产生一定强度的噪音。对于鱼类的正常生产生活必然产生影响。这将导致鱼类被迫迁移到饵料并不丰富的场所进行生存繁衍,因此可能出现鱼体生长缓慢、营养不良。没有及时避开噪音的鱼类易造成生理机能紊乱,严重影响繁殖,甚至造成鱼体死亡。 河流内鱼类的幼苗多生活在水流平稳、水温较高、水质清澈、浮游生物丰富的细小支流中,管道施工所穿越的大量支流正是鱼苗的育肥场。而幼鱼对于噪音的抵抗能力远远低于成鱼而生活环境狭小,可躲避干扰的区域有限,将造成不可避免的成活率降低 (2)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也是对鱼类生存造成影响的又一重要因素,它将造成局部水体通光度有所下降,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降低鱼类资源的生产力。悬浮有机物还可能造成水中氧含量的降低,使鱼类产生回避反应。繁殖期间出现过量的浮游生物也会对鱼类的产卵行为造成干扰,有可能造成鱼类暂时停止产卵行为。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对于水域的各种影响,如果在施工后得到解决使得水域恢复原样,鱼类会回到原水域,因此水域的施工后恢复工作尤为重要。但是由于鱼类产卵场所固定,繁殖时间短,因此对鱼类的影响还是必然存在的。 三 对鱼类影响的补救措施 首先,工程应当尽可能避让重要产卵场,避开产卵繁殖季节,及时修复受损产卵场。采取科学方法和环保措施,竭尽全力保护水体不受污染、尽力保留流域两侧植被,预防水主流失,并实现原油管道正常的运营安全。施工后的善后工作主要包括平整地表、恢复地貌、站场绿化、含油污水处理设施、施工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坏境监测增殖及放流、渔业资源损失补偿及生态修复、生态补偿。 其次对于水域环境的生态补偿主要是先期进行必要的利于鱼类种群恢复的水生生态建设,开展合理数量的人工投放苗种,增加鱼类种群结构中,中仔、幼龄鱼的数量。以扩大群体规模保证足够数量的繁殖后备原种群体。后期对放流对象的监测和培育,产卵条件修复、底质复原。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如有必要还可以设置人工鱼巢,人工鱼巢是提高定居性、短距离洄游性、产粘性卵鱼类资源增殖保护的重要手段。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原油管道的施工和运营将对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施工之前应认真规划合理安全的路线,落实各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及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对附近的生态水域环境应首先做好处理预案,以便施工结束后能够尽快恢复水域环境,将渔业损失降到最低。另外考虑到原油管道的影响是长期的,并且运营期存在着石油泄漏风险,所以必须在运营期对管道和周边环境进行跟踪监测,严格管制。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对鱼类资源进行定期的放流增值,以确保鱼类的正常繁衍生息。尽力保留我国现有的原始自然生态。 施工类论文:桥梁伸缩缝施工的种类及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摘 要]桥梁伸缩缝施工是桥梁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流程,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个技术都会对施工的质量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而桥梁伸缩缝在实际的施工中有很多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都是施工质量控制中非常关键的要素,本文主要分析了桥梁伸缩缝施工的种类及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桥梁伸缩缝;种类;质量控制 桥梁施工的过程中,伸缩缝施工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整个桥梁的施工质量都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对这一施工引起高度的重视,同时还要在施工中对每一个重要环节的质量都予以严格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桥梁整体的施工水平,保证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1、桥梁伸缩缝的种类 1.1 钢板式伸缩缝 钢板式伸缩缝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镀锌铁皮U型伸缩缝,这种伸缩缝在人行道的建设中是比较常见的,它不需要很高的经济投入,同时在施工的方法上也十分的简便。还有一种就是搭接板式伸缩缝,它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非常高的强度,同时它也可以承受非常高的荷载,但是在行驶的过程中,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1.2 填塞式伸缩缝 该伸缩缝伸缩量并不是很大,一般都在25毫米以内,而这种伸缩缝使用的主要材料就是油毛毡和沥青,这种类型的伸缩缝施工方便,对技术没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也不需要非常高昂的经济投入,在一些跨径不是很大,同时又相对比较陈旧的旧桥当中,但是这种伸缩缝在发生冷缩现象的时候会被填料挤压,而填料又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同时缝隙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所以也非常容易出现板体钢筋锈蚀的现象,影响到了桥梁正常的使用寿命。 1.3 土工布伸缩缝 土工布伸缩缝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出非常好的改良性能,而且施工中对技术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施工方法也不是十分的复杂,一般的桥梁施工当中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所以当今的桥梁建设中使用这种方法的案例较多。 1.4 板式橡胶伸缩缝 橡胶材料自身就有很好的防震和严密性,这样就使得整个结构的防水、防震和防噪音性能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采用这种方法所产生的伸缩梁也可以很好的满足相关的标准和要求,所以其在实际的应用中范围也十分的广泛。 2、桥梁伸缩缝的施工过程方法 2.1 桥梁伸缩缝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在桥梁施工正式开始之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其质量也会影响到施工的进展。在桥两面施工准备的过程中,为了可以达到施工控制方法简单效果好的目的,要对梁端的缝隙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这样就可以避免沥青摊铺和压实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塌落的问题。在伸缩缝合理的范围之内,梁顶面一定要做好修建隔离层的工作,这样就可以给凿除工作提供更大的便利,桥梁黑色铺装全部结束之后,才能进行伸缩缝的施工。同时在施工之前也必须要对伸缩缝进行详细的检查,在装卸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按照施工的标准和要求来进行,如果伸缩缝已经出现了弯曲的情况,就一定不能使用在施工过程当中。桥梁伸缩缝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混凝土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合格之后才能使用。与通常混凝土的强度要比梁体的强度高出一个等级,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对其进行改性处理。 2.2 桥梁伸缩缝的施工过程及方法 2.2.1梁伸缩缝施工时,首先应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确定开槽的宽度,准确放样,用切割机进切割,并且注意保护好锯缝线以外的路面,防止锯缝时产生的石粉污染路面。认真清理梁端的杂物,予埋钢筋采用加热复位,严禁反复冷扳、冷弯,清除钢筋上的附着物和铁锈,对缺筋和位置相差较大的予埋钢筋必须重新植筋。 2.2.2安装定位;在桥梁伸缩逢安装时应考虑到安装时的气温与出厂时的气温是否有较大出入,若有,在伸缩缝安装之前应调整组装定位的空隙值。在安装160mm的伸缩装置时,应依照伸缩装置位移保护箱的位置,切断发生干涉的预埋钢筋。在安装伸缩缝时,应采用龙门吊架和角钢进行定位,以两侧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标高为准,控制伸缩装置的标高。所以根据安装气温确定安装定位值。对于橡胶伸缩缝,定位值是两排固定螺栓的间距,其重要性更大,如果安装定位值不准,不是造成高温过分压缩而凸起,就是低温过分拉伸,使其寿命大大降低。 2.2.3浇注混凝土。混凝土的坍落度应 2.2.4养护。混凝土浇注完成后,应覆盖麻袋等,并洒水养护防止干缩裂纹,收浆后覆盖,覆盖物不得污染和损伤混凝土,养生期间始终保持潮湿状态,否则应及时补水。作好混凝土试块同条件养生。在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以上时,可以安装橡胶密封条,安装时橡胶板应予已压缩或拉伸,螺母拧紧固定后,向螺栓孔内灌注防蚀剂并盖好护帽。并且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允许通行。 3、伸缩缝的质量病害及其控制方法 3.1 桥梁伸缩缝质量好坏会引起桥梁的后遗症 由于气温的变化,混凝土的收缩与徐变、各种荷载所引起的桥梁挠度、桥面纵坡及行车制动力等因素的影响,桥梁伸缩缝会产生早期破坏、缝体脱落和现浇混凝土表面局部剥落,甚至破损等病害。这不仅会造成车辆行驶时颠簸不止,造成桥梁整体的服务水平降低,而且还会影响到桥梁的安全。伸缩缝产生损坏后,会导致渗水现象的出现,渗水不但侵蚀梁体,而且也会使支座锈蚀,影响梁体的正常收缩,从而使得梁体的有关结构承受的应力比设计应力大得多,影响桥梁的整体结构安全。针对这样可能发生的情况,主要就是要控制好伸缩缝的施工质量,保证其密实度。 3.2 桥梁伸缩缝施工质量控制的方法 3.2.1在材料选择上要合理选择伸缩缝装置。刚度和质量是伸缩缝装置选择首要考虑的因素。此外,还应考虑以下几种因素:能够满足上部结构梁与梁之间和梁与台之间的位移;能够保证车辆行驶平稳、舒畅;能够防止雨水和垃圾渗入;能够抵抗机械磨损和碰撞,经久耐用。 3.2.2加强伸缩缝施工过程控制。在桥梁施工中,应注意与伸缩缝安装有关的预埋、预留,做到安装准确,焊接牢固;安装最好选择在气温偏低时进行;安装前要彻底清理桥端缝隙中的杂物,槽口清理尺寸要够,冲洗要干净。要注意焊接顺序,焊接长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应采用快凝高强膨胀混凝土,可以抵消锚固混凝土形成强度过程中产生的收缩裂缝,提高混凝土抗振抗渗的密实度;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小功率振捣密实,混凝土浇筑后覆盖洒水养护7d达到强度后再开放交通。 4、结语 伸缩缝施工往往在竣工通车前进行,工期很短,不得不以进度控制为主,忽视了混凝土的养生,混凝土没有达到设计强度就提前开放交通,常常造成伸缩缝早期损坏。所以,伸缩缝的安装必须有合理的施工周期,才能确保施工质量,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 施工类论文:水利水电模板工程的施工工艺技术分类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水利水电行业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的施工质量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模板工程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同时关系到工程的使用效益,因此研究模板工程的施工工艺技术意义重大。 关键词:水利水电 模板工程 施工工艺 效益 研究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虽然模板工程只是作为一个支撑结构,但由于其特殊的作用,对混凝土项目的整体影响,可以说,是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控制和关键点,通过研究分析,改善模板工程的施工工艺,对助于提高工程质量,扩大工程效益。 一、模板工程 模板工程简单来说就是混凝土工程中,作为辅助性能存在的一种临时性结构,包括用作浇注混凝土的模板及其配备的一套支撑性构造设施。模板主要用于设定混凝土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和浇注位置,是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作业的一种重要辅助设施;模板配备的支撑性设施包括起支撑作用的杆件、金属附件、联结件、工作便桥等和起辅助作用的动力设施、升降机、平台等。模板工程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混凝土作业的施工速度、施工质量、费用消耗有较大影响,因此,研究模板工程施工工艺,从模板设计要求、使用材料的选择、安装及拆卸方法等方面对工艺加以完善,可有利提高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并降低施工消耗。 水利水电工程中常用的模板有钢模、承重模板、拱翻模、悬臂模板以及边坡拉升模板等,这些模板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模板分为不同种类:①按照模板的形状可将其分为平面模版和曲面模板两种,平面模板多用于水电站的厂房等建筑机构,而在蜗壳、尾水管等位置,多用曲面模板;②按照使用材料分类,可将模板分为木模板、钢模板、塑料模板、混凝土模板等;③按照受力要求分类,可将模板分为承重模板和非承重模板。可根据不同情况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模板,为工程提供便利和帮助。 二、模板工程施工工艺研究 模板工程施工工艺作为一套完整的方案,包括以下四大步骤:模板设计、材料选择、安装和拆卸,我们可以从这四大步骤入手,完善每一步的施工工艺,使施工水平整体提高,促进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 2.1模板设计 在设计模板前,首先要进行施工现场环境考察,了解施工要求,然后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模板设计,模板设计包括设计的形状、尺寸等形态,同样包括配备的支撑性构造设施和连接系统。在进行模板设计时需要考虑两个因素:①混凝土结构的衔接性,混凝土工程是由模板工程一步一步累积起来完成的,每一部分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模板,那么在进行浇注混凝土时,就要考虑同一种模板的内部衔接,以及不同类型模板的相互衔接;②模板应方便安装、拆卸或移动,模板是常用型辅助工具,设计使用方便的模板,不仅可以缩短工程期限,还可以节省耗材。一般采用三步式确定模板设计,第一步画出初步图纸,第二步根据施工要求验证模板及支撑系统的合理性,第三步制定模板的安装、拆卸工艺及使用说明等。 2.2 材料选择 根据施工要求,在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选择不同模板材料,采用合理的模板材料,有利于工程的施工进度。在需要受力型模板时,考虑模板的受力情况,是承受重力还是承受侧压力,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承重模板或侧面模板。同样在能够使用可移动型模板时,不免使用固定型模板,移动型模板可以不同位置重复使用,而固定型模板只能在特定位置使用,除了形状特殊的位置,一般不建议采用固定型模板。 2.3 模板安装 模板安装质量的高低会严重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安装模板前,一定要根据施工现场条件,联系模板设计图纸、安装工艺和使用说明,确定模板安装程序,避免安装过程中出现工种作业混乱,互相干扰影响等情况的出现,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①竖立好模板后,要对模板的位置和形状大小进行复核校正;②模板的支撑性结构必须连接紧密牢固,衔接处应平滑无隙,在巩固模板结构时,尽量使用方便拆卸的固定配件,如螺栓、拉条等,尽量避免使用圆钉等难以拆卸的零件;③当出现大跨度的承重模板时,需要考虑变形等因素,采用预留措施,添补因承重而造成的形变;④模板尽量避免直接建在支撑面上,以防在拆卸时对整体建筑造成震动影响,可采取在模板与支撑面之间铺垫桩基等措施。 2.4 模板拆卸 在拆卸模板时,需要了解模板拆卸工艺,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拆卸工作,避免造成模板损坏,或发生安全事故。在进行模板拆卸工作时要注意以下事项:①拆卸时按照一定的先后原则,先拆除连接件,后分离模板,先上后下,先中间后两边;②在拆卸模板时,禁止直接重力敲击撞动模板,应使用木楔等较为温和的方式分离模板和混凝土面,避免对模板和建筑造成不良影响;③高空进行拆卸作业时,应在作业区周围设有防护措施,禁止将模板从高空直接扔下,以防造成安全事故和人员伤亡;④在拆卸拱摸时,应按照先中间后两边的原则,从拱摸中间开始,向两边进行对称拆卸,避免模板变形损坏;⑤在进行拆模工作时,要考虑混凝土对温度的敏感特性,应尽量避免在温差变化较大的时间段进行拆卸工作,以防混凝土崩裂;⑥将拆卸下来的零部件,要及时清理,将可回收使用的归仓保存,不能回收使用的,清理干净,尤其是不能使用的圆钉和铁丝等易伤人零件。 三、结论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模板工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模板工程的选择对整体工程影响重大,通过探讨研究,完善施工工艺,选择更好的模板,可以降低工程造价、减少人力物力资源的消耗,提高工程质量,增加工程的使用效益,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 施工类论文:过河类地铁车站施工方案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建设陆续展开,地铁车站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极易受到周边环境、建构筑物及地下障碍物的影响。本文以郑州市紫荆山地铁车站为依托,研究过河类地铁车站的最优施工方案。 关键词:过河类地铁车站;施工方案比选;降坡盖挖;填坡分段 1 前 言 紫荆山站为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的换乘车站,其中2号线的Z4区(换乘段以南区域)下穿郑州市金水河,该河为郑州市主要景观河、防汛河,故地铁车站施工期间,金水河不得断流,且仍需满足相应的防洪要求。 紫荆山站Z4区为地下四层岛式站台车站,顶板覆土厚度0.4~6m,底板埋深28.95~30.65m,为目前郑州地铁中最深的一个换乘站点。 金水河属季节性河流,水深0.2~3.0m,由于上流坝截流等,金水河在紫荆山站段的常水位在1.0m左右。据调查,金水河近100年洪水位高程为95.5m,最大洪峰流量约30m3/s。若突发洪水,河水位暴涨,可能会产生河水溢流。本工程施工期间的设计按洪峰水位高程95.5m考虑。[1] 在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工期要求及环境情况,拟定了两个可行方案: 方案一:河堤降坡围堰、盖挖施工;方案二:河道填坡围堰、分段施工。 2 方案一:降坡盖挖 2.1 施工筹划 为保证整个Z4区结构不受汛期影响,能够同步施做以节省工期,本方案采用盖挖逆作法,具体表现为:枯水期将河水导流,施做河道底范围内的围护结构及结构顶板、围堰,待结构稳定后将河道改至已完成顶板上方,之后由盖挖部分两侧进行开挖顺作,施工施做车站结构。 2.2 施工工序 2.3 施工要点 1、分期导流:先期施工的顶盖板将整个场地分为南、北两个独立施工场区,致使每个场区都相对狭小。考虑到金水河在非雨季水流量较小,故顶盖板北侧设计2道挡水围堰:内围堰高2.5m,外围堰同南侧围堰,高4.5m。施工阶段,南侧围堰、内围堰与顶盖板同期施做,外围堰在2014年汛期前完成即可。保证了内、外围堰之间约500m2的顶盖板在外围堰施工前可做设备停留、材料堆放等场区使用,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2、挡水墙施工:盖板段围堰与盖板同期施工,为保证施工阶段顶盖板的防水效果,1m厚顶板上设置0.4m厚盖板,并与围堰连接;非盖板段围堰施做于河底处理之后进行。围堰墙趾与墙体分两次浇筑,采用钢管扣件式支架及模板系统。 3、枯水期实施围护结构及顶盖板、围堰:为确保金水河在2014年汛期能顺利防洪度汛,本工程围护结构及顶盖板、两期围堰的实施时间选择在2014年上半年枯水期进行。 4、砼管导流: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施工阶段,由于胎膜场地、集土坑等场区均位于南岸。为满足在不断流的情况下,施工设备能南北顺利通行以完成金水河北岸围护结构,设计在河内埋设3根150m长DN1500砼管,其上回填水泥土,压实后浇筑钢砼路面并与两侧路面连接。 5、临时坝体导流:为预防用电及人员安全事故的发生,作业区范围尽可能处于不带水作业区,在围堰扩河道及围堰本体(钢筋混凝土重力墙)实施之前,采用扎口沙袋临时导流,沙袋垒放与作业区外围,垒放尺寸为2.5m(宽)*1.5m(高),并根据上游橡胶坝放水水量控制临时坝体的垒放尺寸。 6、河底处理:为保证非盖板段围堰的施工质量,需对其周边的河底进行处理,首先对原河底破除,清除河底长期淤积的淤泥及腐殖物,再将河底进行换填,并重新铺贴防水层及进行钢筋混凝土河底施工。[2,3] 3 方案二:填坡分段 3.1 施工筹划 本方案采用河道导流的方案,分Z4a区、Z4b区两阶段进行施工,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河道向南导流,北侧场地回填、施做围堰以满足Z4a区施工;Z4a区完成后,河道向北导流,南侧场地回填、施做围堰以满足Z4b区施工。 3.2 施工工序 3.3 施工要点 1、枯水期实施围堰工程:为确保金水河在汛期能顺利防洪度汛,两阶段的土体回填与加固、围堰工程实施期间均需选择在枯水期进行,即正常状况下的每年11月至次年6月期间。 2、临时坝体导流:为预防用电及人员安全事故的发生,作业区范围尽可能处于不带水作业区,在围堰扩河道及围堰本体(钢筋混凝土重力墙)实施之前,采用扎口沙袋临时导流,沙袋垒放与作业区外围,垒放尺寸为2.5m(宽)*1.5m(高),并根据上游橡胶坝放水水量控制临时坝体的垒放尺寸。 3、导流段河道先行拓宽:导流段河道自金水河桥底开始,桥底采用垒放沙袋对水流进行引导,拓宽段自金水河东侧开始,该段导流段先行拓宽,完成拓宽处河道边坡钢筋混凝土并达到结构龄期要求后进行对岸围堰主体工程实施。 4、河底处理:导流段及围堰范围内的河底需进行处理,破除原河底,并将河底长期淤积的淤泥及腐殖物清除,再将河底进行换填,并重新铺贴防水层及进行钢筋混凝土河底施工。 5、围堰施工:围堰体采用C30钢筋混凝土,堰体施工于河底处理之后进行,墙趾与墙体分两次浇筑,采用钢管扣件式支架及模板系统。 6、围堰内土体回填加固:钢筋混凝土防渗墙为现浇混凝土,整体性稳定性较好。但为便于重、大型设备的吊装、运输,防止塌陷,围堰内需实施回填及加固。土体回填采用分层夯实,回填高度满足设计方案要求;土体加固采用土体掺灰处理,水泥用量0.2t/m3。[2,3] 4 两方案对比分析 4.1 周边环境、地下障碍物因素 两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对周边主要建构筑物均无较大影响。在实际施工中,除了通过采取控制基坑变形的深基坑施工技术措施来控制周边环境的变形外,拟借助地基加固、加强监测等措施,加强对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的保护。地下障碍物在两方案中均可完成破除、清运工作。相比较,方案一在施工期间场地标高较低,地下障碍物距离地面较近,有利于上述工作实施。 4.2 防洪度汛因素 实际施工中,两方案均将跨越郑州市汛期,为保证施工连续性、质量稳定性,及1号线在运营阶段的安全,方案中钢砼围堰的尺寸、角度需满足《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土建工程紫荆山站2号线穿越金水河临时工程防洪评价报告》的要求,具体内容见下表3。 两方案在施工中均满足报告中的防洪要求。相比较,方案一最小过水断面较宽,出水角度较大,有利于施工阶段防洪度汛工作的开展。 4.3 场地因素 Z4区施工阶段,1号线北侧场地作为紫荆山~黄河路区间盾构始发施工场区,东侧场地作为联络线暗挖施工场区,均无法利用。 方案二为分阶段施工,各阶段场地利用率较低,特别在第一阶段,北侧场地过小,对各道工序的正常开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方案一为南、北两侧同步施工,绝大部分材料堆场、加工场位于金水河南岸,北岸只需设置一临时堆场以满足各材料周转即可,故北岸场地缩减后对施工的整体影响不大。 5 结 论 综合考虑,紫荆山站2号线Z4区(过河段)施工宜选用方案一。[4]该工程已于2015年3月完工,计划年底投入运营。方案一在保证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的前提条件下,以较高的施工效率,较快的推进速度,较小的工程造价,顺利完成了车站、风亭及出入口的施工,效果明显。 施工类论文:住宅类建筑雨季施工的相关技术问题探讨 【摘要】由于建筑工程的建设是在露天进行的,因此极容易受到外界天气的影响。然而外界天气因素对住宅类建筑的影响在所难免,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住宅类建筑雨季施工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就住宅类雨季施工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住宅类建筑;雨季施工;技术问题;探讨 在对住宅类建筑施工过程中,雨水会对建筑的基础部分、结构等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建筑工程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与质量文艺。再加上工程还有多方面的要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程的施工进度。以下简要分析了住宅类建筑雨季施工的相关技术与问题探讨。 一、雨季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与建筑师需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实现做好雨季施工的准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工程施工,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说,管理人员需要收集两个气象信息,然后根据气象信息来做好各项防雨工作。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面:首先,需要合理的安排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雨季施工是住宅来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不同的施工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将施工进度严格的控制,有些必须要在晴天完成的施工环节必须要在晴天完成,例如土方施工、混凝土预制桩施工、屋面防水等。有些可以在雨季完成,例如基础工程的打桩工程、吊装工程等的。只有将各项施工环节进行了解与合理的安排,才能够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不会受到外界天气的影响;其次,在施工现场应该设置一些防水、排水设施。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避免雨水对建筑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在雨季来临之前,在施工现场设置相应的排水设施,另外,为了保证施工现场的平稳,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施工人员可以将有些管道埋置于地下,还需要对各种管道中的杂物进行彻底的清理,从而保证雨水能够尽快排出去,避免建筑工程受到雨水的影响。再次保证施工路面的坚固与耐用。雨水一般会对施工路面造成影响,从而导致诸多细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施工工期,也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对路面进行全面检查,一些未压实的路面需要进行加固处理,以保证路面的稳定性,另外,施工人员还需要对排水沟及周围的杂物进行全面的清理,保证排水正常,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最后,建筑材料的储备。一般来说,建筑工程的施工都属于露天工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界天气的影响,为了保证施工道路的畅通,施工人员需要在施工现场保存大量的建筑材料,以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另外,在一些大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不仅要避免施工场地外的雨水流入施工现场,还需要保证场内的雨水流出,因此施工人员可以临时设置一个排水系统。在对其进行规划时,施工人员必须要根据当地的降雨时间与降雨量来进行分析,然后合理的规划排水系统。 二、雨季施工的技术问题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在雨季对工程进行施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基础工程的施工。基础工程的施工受到雨水的印象是非常大的,因此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开挖基坑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被雨水冲垮,可以在边坡上设置一定的钢丝网片,然后抹上一定厚度的细石混凝土,也可以采用土工织物对边坡进行遮盖处理,以此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所工作的面积不能够太大,一般需要将场地进行分段或者分区域进行施工。等到基坑挖到设计的位置时,施工人员需要及时对其验收,并在基坑内部浇筑一定的混凝土,避免基坑被雨水冲垮。如被雨水浸泡后的基础。应做必要的挖方回填等恢复基坑承载力工作:为防止基坑浸泡。开挖时要在坑内做好排水沟、集水井并组织好必要的排水力量;对雨前回填的土方。应及时进行碾压并使其表面形成一定坡度,以便雨水能自动排出:降雨量大时,应停止大面积的上方施下;对于堆积在旌工现场的土方,应在四周做好防止雨水冲刷的措施。基础施工完毕,应抓紧基坑四周的回填工作。停止人工降水(捧水)时应验收箱形基础抗浮稳定性、地下室对基础的浮力。当遇到大雨,水泵不能及时有效地降低积水高度时,应及时将积水灌加到箱形基础内,以增加基础的抗浮能力。 2、砌体工程和砼工程的雨季施工。此部分应掌握以下要点:砖在雨期必须集中堆放,不宜浇水。砌墙时要求干湿砖块合理搭配。砖湿度较大时不可上墙。砌筑高度不可超过1米:雨期遇大雨必须停工。砌砖收工时应在砖墙顶盖一层干砖,避免大雨冲刷灰浆。大雨过后受雨水冲刷过的新砌墙体应翻砌最上面两层砖;稳定性较差的窗间墙、独立砖柱。应架设临时支撑或及时浇筑圈粱;砌体施工时,内外墙要尽量同时砌筑,并注意转角及丁字墙间的连接要同时跟上。遇台风时,应在风向相反的方向加临时支撑;砌体砂浆的拌和量不宜过多,以能满足砌筑需要为宜。拌好的砂浆要注意防止雨水的冲刷:雨后继续施工,须复核已完工砌体垂直度和标高,并检查砌体灰缝.受雨水冲刷严重之处须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遇到大雨应停止浇筑砼,已浇部位应加以覆盖。砼浇筑现场要预备大量防雨材料,以便浇筑时突然遇雨进行覆盖;模板支撑下回填要夯实,并加好垫板,雨后及时检查有无下沉。 3、吊装工程的雨季施工。第一,构件堆放地点要平整坚实,周围要做好排水工作,严禁构件堆放区积水、浸泡。第二,塔式起重机基础或路基必须高出自然地面15cm,严禁雨水浸泡路基。第三,雨天不宜进行起重吊装工作,这是因为雨天构件表面及吊装绳索被淋湿,绳索与构件之间摩擦系数降低。容易发生构件滑落等严重的安全事故。此时如果必须进行吊装工作,应加倍注意,并采取增加绳索与构件表面粗糙度等措施来保证安全。第四,停止施工时,应将塔吊的吊钩收回靠拢塔身。不得在吊钩上遗留吊索及建筑构件等任何物体,以防止这些重物被风吹动导致塔吊摇晃引发塔吊倒塌事故。 4、混凝土工程的雨季施工。第一,在涂刷模板隔离层之前要及时掌握气象信息,以防隔离层被雨水冲掉。第二,尽量避开大雨浇筑混凝土.如遇到大雨时应停止浇筑混凝土。第三,雨期施工应加强对混凝土粗细骨料含水量的测定,并及时调整用水量。第四,模板支撑下回填要夯实,并加好垫板,雨后应及时检查有无下沉情况。第五,下雨时不得进行钢筋焊接及对接等工作,急需时应做好防雨棚工作。 三、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是在露天进行,因此极易受到外界天气的影响,尤其是雨季对工程施工,极容易导致工程存在各种安全隐患与质量问题。住宅类建筑的建设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建筑工程的使用价值与使用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但是雨水极容易对建筑的地基部分产生一定的影响,经过雨水的冲刷,极容易导致建筑地基部分的承载力不足,最终导致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要对雨季施工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使工程在设定的时间内完成工程,另一方面保证工程的质量,使建筑工程的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通上所述,雨季施工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施工之前,施工人员必须要对整个工程进行全面的分析,注意天气预报,将各种恶心环境因素转变为良好的条件因素,在施工中认真的施工,从而提高工程的进度,保证工程的质量。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1.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 “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和其它的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 在这种认识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2.“内化”与“外化” 内化和外化是马克思提出的哲学思想,在心理学方面的运用。“所谓内化指的是一种过渡,由于这种过渡的结果,对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经受了特殊的转化——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够超出外部活动可能性的界限而进一步发展。”素质就是在不断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它显然蕴藏在体内,一旦需要,可以按主体的意志转化为行动。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潜能走向现实。这一开发的过程,即被视为素质的发展。 由于儿童年龄特征的局限,教师在听说读写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鉴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要重视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作用,二是前三年(六年制小学)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1850字,目的在于促进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书面考试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负担,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这样,不但不利于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而且从客观上起到扼制个性发展的负作用。 最近,接触了一些有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资料,概括起来有如下若干方面:一是评价制度的改革,使评价标准适应素质教育,考试内容体现全面,评价程序趋于民主化;二是教学方法注重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三是教学内容为训练服务,加大阅读和作文的份量,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的核心,是优化内化与外化的进程,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3.能力和习惯 听说读写能力属特殊能力的范畴,严格地讲,在小学阶段只能是技能。它是以一般能力(注意、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为基础,一般能力的培养又是靠特殊能力的训练而体现的。而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完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可以这样讲,习惯应该属于作为个体的“人”素质的有关部分。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对促进语文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中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下面就《灯光》一文为例,谈谈如何合理地进行整合教学。 一、巧妙预设,激发阅读兴趣 如同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那样,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行为的一种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好导入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留下初步的整体印象。初学《灯光》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华灯初上的课件,让学生置身于灯光所带来的美丽世界,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再以“六十年前,见到电灯却只是许多人的一个美好梦想”这样的导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反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突出重点,降低教学难度 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灯光》一文的重难点之一是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如何让学生理解发现这一崇高的人性美呢?教学中,我先出示思考题,安排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独立阅读,再课件显示八至十自然段,集体有针对性地阅读,并以红色醒目地标出重点词语,从视觉上引起学生的关注。在汇报交流后,师生合作,反复以不同身份多角度地阅读,在这一次次的阅读中,学生明白了郝副营长行动的重大意义,对人物产生崇敬之情。 三、直观展示,引出精彩生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分的多种形式的阅读给了学生理性上的认识,但还不是发自内心的。这时,用课件呈现郝副营长高举燃烧的书为部队指路的画面,在背景音乐战士的高喊声中,在教师动情的解说中,直观上让学生对郝副营长的牺牲感到遗憾时,更为他那种人格魅力所感染。埋藏在心地的那份激情,那份英雄气概便喷发出来,让他们有了强烈的阅读与说话的欲望。再次的朗读,便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能做到声情并茂了。然后趁热打铁,以“你想对郝副营长说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面对画面中的郝副营长倘露心扉,使情感得以升华,有效地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珍惜今天这一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四、资料拓展,延伸语文教学 经过前面几个步骤的阅读、理解,文中郝副营长的壮举已让学生感动不已,他的那种献身精神也让学生热血沸腾。这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假设自己处在郝副营长的位置时会怎样做,并联想到更多的“郝副营长”。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多媒体向大家介绍其他的英雄人物,这就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了学生的人生。 最后,在《为了谁》音乐伴奏下,让学生将自己对郝副营长的情感以写颁奖词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音乐声中深情地朗读,从而将整个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思索。 总之,在《灯光》一课教学中,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的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评语”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巧用评语是一条好的师生交流途径,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巧用评语 增进感情 沟通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作业就是一种最好的交流方式,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在对课堂、课外作业的批改中,我发现了巧用评语是一条好的师生交流途径。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巧用评语成为作业批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课堂作业中巧用评语,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自从教语文以来,我就开始研究语文作业中巧用评语,我从来没有以简单的“优、良、中、差”来衡量我班的学生作业的好坏,而是给学生鼓励的批语。虽然每批一份作业都要用上平时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但是我从中得到了收获,学生明显进步了,这是我最大的欣慰。我先从他弟兄俩的习字册入手,当我翻开他的习字册的时候,真实情况是一个好字都挑不到,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还是“硬着头皮”给他圈了一些红圈。然后我认认真真的给他写了这样一些评语“虽然你的字比不上那些写的好的同学,但是我发现你的字也不是别人说的那么差啊,你看,我给你找出这么多写的好的笔画,如果你把每个字的笔画都写的这么漂亮,我相信下次的作业一定会有更多的圈的。”就是这样的几句话,没想到他真的起到了作用,第二次教写字册的时候虽然他的字依旧那么的不好,但是我可以看出来他认真了。我十分高兴,我知道这样的方法见效了,于是我更加认真的研究批语,我又一次给他的批语是“这次你的作业又进步了,你真是一个进步很快的学生,还有潜力可挖呦,一直这样努力,成功属于你”。就这样他的字越来越好了。不只是习字册,其他的作业也进步了。有时候他的作业出现错字,我就给他“说” :“用你明亮的眼睛看准字的写法吧”、“老师相信你能认真改正好,当他的作业质量特差时,我会批上“是不是这次没用心写呢?下次给老师一个惊喜好吗?”等评语向他提示。让他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去改正不良学习习惯。恰当的评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我平时尽量地关注他,发现他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的积极性。如:“这个字写得太漂亮了!”、“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劳动。”“看到你在进步,我很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你今天的书写很整齐,我喜欢看”等。用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学习的希望。而且也慢慢的和我亲近了。有时候我会在作业上给他写一些其他的内容,比如他今天的表现等等。并不是只局限于对作业的评价,有的时候还会评价他的人品,他所做的事。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他作业上缴及时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字也写的比以前漂亮多了。 后来我“偷偷的问”他(批改作业的评语)怎么会有如此的变化,你知道他怎么说吗?他说,他想看到老师表扬他,他想和老师聊天,他盼望着每次发作业,看到老师的评语,哪怕只有一个字“棒”他也高兴。听了孩子的话,我非常感动,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真的应该好好利用给学生批作业的机会,去了解学生,有时候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还不如你在他的作业本上“偷偷的”给他写上几句勉励的话呢。那样他会觉得你在和他说悄悄话,觉得你是他的知心朋友。在语文作业中恰当的使用评语,建起了我与孩子交往的桥梁。 二、课外作业中巧用评语,增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除了在课堂作业中我运用这种批改方式与学生增进了感情取得了成功,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中,评语又成了我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在学校,每天和学生的家长联系,那是不现实的事情,自从我把批改评语运用到了课外作业的批改上,我发现,它又成了我和学生家长沟通的良好工具。 一开始,我给每个孩子的家长发了一张“告家长书”,要求学生的家庭作业,家长要看看,签字。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家长不理解也不签字。我也从侧面了解到有些家长觉得每天签字麻烦。面对不签字的家长,我也没有说什么,而是用我的行动去感化他们。一个星期以后,我们班学生的家庭作业都有家长签字,而且也好像跟我学的,喜欢写几句话。我发现,孩子的作业本成了我和家长沟通的工具了。我们班的段建博,平时家庭作业不认真,我要求家长签字的时候,家长总是生气不签,后来,我在段建博的作业上写到“课堂作业还可以,为什么家庭作业不认真写呢?老师知道你是贪玩,所以这次没认真。下次你一定会注意的。”第二次的家庭作业他家长还是没给他签名,我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写到“作业进步了,相信你妈妈看了也会高兴的。”就这样四次下来,他的家长签名了。然后我又由对学生的评价,改成与家长的“对话”。我在作业上写到“在家长的督促下,你孩子的作业完成的很好”、“你的孩子作业进步了,这与您平时在家的督促是分不开的”、“您的孩子最近表现很好,作业完成很出色”就是这些简单的评语,让家长感到了老师对他孩子的关心,让家长看到了孩子在学校的点滴进步,让家长时刻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就这样,孩子在家,在学校的情况,我和家长就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本子,几句简单的话就能深入了解。家庭作业中巧妙的评语,让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近了,为我和学生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学生信息的桥梁。 实践证明,语文作业批改中使用评语,可以弥补“√”“”判断方法的不足,还能从学生书写、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作业。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调动家长关心支持学生的成长,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园地里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语文教学中怎样融合阅读方法与研究性学习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研究性学习与阅读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并结合教学实践,和对学生做的相关调研,阐述了几种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 融合 阅读方法 研究性学习 教学效果 由于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阅读教学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要求很高。“研究性学习”也提上教学日程,它与接受性学习不同,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那么,两者要如何统一,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成绩,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找好结合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即要教好字词句篇,又要培养人文精神、感性灵性。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审美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研究”的天地似乎很大,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研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感悟语文、培养科研意识。而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语文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途径很多,由于学生的时间有限,我们尽量提高效率,总结有效的方法,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一)问题式阅读法 教师可推荐某篇文章给学生,然后再针对文章设计出若干问题,这些问题要有质量,保证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就能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就是“有的放矢”,也能抓住重点。通过检查我发现这种阅读方法非常好,“艺术的教学方法是学生通向成功的天桥”。我认为能够教给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我最大的成功。课改后,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做到“授人以渔”。 (二)评价式阅读 这种阅读难度较大,就是让学生针对作品中的词句,结构等给以适当的评价,或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可在阅读难度不大的文章时使用。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掌好舵,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百舸争流。 (三)阅读效果的追求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讲究效果,这是我们教学的追求。在评价中求效果。所谓评价就是给予事物以价值上的判断。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如何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这种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再阅读有很大的好处。有的教师安排学生读某篇文章然后就置之不理,学生读完后也不知掌握程度如何,这种不了了之的做法危害很大,会导致学生失去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有教师认为过多的阅读这些杂书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实施新课改后,这种“只读圣贤书”的思想要改变了,新课改,教师的观念也要改新。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在阅读中感悟语文 积累丰厚的语文具体材料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这个关键包括两点: 一是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大量的语文感知经验;二是要下点笨功夫,熟记一定量的语文具体材料,包括字词句篇,形成良好的书面语的个体经验系统。还要学会做资料卡片。 多读多记,掌握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功夫,也是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古语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之说,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训,在启蒙教育中,更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经验之谈。这些都说明了积累语文材料与感性经验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当代大作家巴金曾有一段经验之谈。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必须要求学生牢固地熟记规定量的语文具体材料,就像没有水泥、砖石等材料无法建房一样,不牢固掌握一定量的字词句篇,即语文具体材料,就无法构建语文的大厦。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一提到背诵就认为是“死记硬背”不屑一顾。其实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包含着丰富深邃的内蕴,这种内蕴不是三两遍阅读就能体味出,也不是一般的讲解分析就能获得。一定要学生反复涵咏乃至背诵,在吟读背诵的过程中,自会受到文章思想情趣的感染与熏陶,其思想修养乃至文笔风格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陶冶和熔铸,当提笔为文时,那些被熔铸了的东西自然会流于笔端。 三、在阅读中培养研究能力 根据实践,不会阅读,或者说阅读能力差,就不可能做研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科学上勤勤恳恳的跟屁虫。 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现代的教学需要搞研究,我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了,形势要求我们研究教学。另外,教师要清醒认识,教学研究不是什么难题,我们人人都可以做。有的教师一听说“研究”两个字就害怕,认为有多么神秘,多么高深,或者说,那是研究人员的事,与我们没有关系。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研究的课题有大的,当然我们可以研究一些小的。有条件的研究课题,没有条件的,可以研究教学中的案例,课堂上的各种现象。宽泛一点讲,只要是与教学有关的,我们都可以研究。观点与态度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好办了。 阅读能力与研究能力息息相关,与学生的智力发展一脉相通。大量实践表明,广泛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兴趣、发展智力,提高学科成绩。“十几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越有劲,就会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甚至确定研究专题,用研究的方式学习,水到渠成。 因此,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应从阅读开始。教育家呼吁:“读与你最喜爱的学科有关的科学著作,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你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因为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它们吸引着必修的知识向着人们周围的知识的海洋伸展开去”。在广泛阅读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熟悉了研究的过程,学会了研究的方法,培养了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就会发现,研究无处不在,课题无处不在。所以说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定能借助阅读的东风定能破浪前进,帮助学生成长为最优秀的人才。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形式是静态的,可依据具体内容灵敏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教学 整合 研究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全体协调、相互浸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扬最大效益。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腕浸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能培育学生处置语文学科效果的综合才干。因此,教员在具体教学进程中,一方面,要留意从语文学科或许理想生活中的效果入手,借助这些有实践背景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味,加深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看法;另一方面,还应布置一些实际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腕来分析、处置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协作完成义务,培育他们的创新看法和创新才干。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肯定趋向 教育技术经过对一切教育资源和教育手腕的系统鉴别、开发、组织和应用,以及经过对这些进程的管理来方便学生学习。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革新,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材等也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的肯定趋向。 在美国中小学里,以多媒体电脑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十分普遍:在各种课程的教学进程中,运用电脑曾经十分自然地融合其中,构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员教授与自我探求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 在一切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普通都装备了能直接上Internet的电脑,作为师生查询资料、取得信息和知识的必要工具。 简直一切学科的课堂教学,都运用了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工具。教学中由教员提出效果或布置义务,师生共同停止讨论和探求,并随时运用电脑等工具,展现教学内容,探求知识微妙。 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也配置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学生的实验进程可以经过电脑停止演示,实验中取得的实验数据随时用电脑停止处置。小学的自然课中,学生经过摆弄各种相似游戏性质的玩具,从与玩具衔接的电脑上看到玩具的各种物理特性,如运动轨迹、速度、距离、温度和压力等,让学生在十分有兴味的学习进程中接受了有关的知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这里真正地成为教员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发扬了很高的成效。现代教育技术正在为更好地满足学科教学的需求在学校中失掉越来越普遍地运用。运用计算机、运用多媒体、运用网络等现代教学设备和技术,已成为教学的内在需求。 由此可以预见,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为新型教学形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是由于: 1.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展开因材施教,表现教育的公允、民主和全体开展的思想;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表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战略的完成,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2.现代教育技术自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厚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宽广空间,任学生自在遨游在知识的陆地中,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从而培育想象、激起想象、鼓舞参与、启示发明、指点实际。 3.随着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和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无机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渐成为教员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 二、整合的形式 传统语文教学侧重知识系统和才干练习 体系,注重教授语法词汇知识,言语教材中收录的大批文字只是作为教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注重发明性思想的培育,注重积聚、感悟和熏陶,注重语文运用才干和语感的培育,注重学生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进程中自主学习、探求。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教学形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效果化。依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员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方式的有价值的效果,并在网络上出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求性学习设置逻辑终点。 2.教学进程探求化。学生自动地获取由教员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取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效果停止自我探求或团体讨论,教员以对等的姿态参与并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进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求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动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育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发明教学内容的才干,让学生育成从网络获取资源的才干和习气。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求只是手腕,教学形式革新的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创新肉体。由于上述的革新,学生的主体位置得以真正确实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协作性失掉发扬,从而培育学生的创新看法、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格。 这一形式的表现形状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十分注重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异样不可无视,由于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才干。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全体感知和深化思考 ,教员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习题当场停止阅读效果的检测,并停止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依照点圆式信息传输途径阅读少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厚灵敏,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途径具有辐射性。教员可提供少量的整理过的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依据需求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停止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经过写作表现出来。 4.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出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 5.互动性写作:将“故事接龙”的样式放到网络上之后,其兴趣性、开展的有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6.论辩性写作:将争辩赛搬到网上以文字方式来停止,这种短小但是针锋相对的写作使思想不时碰撞,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想质量。 7.一体化写作:行将阅读和写作无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资料,读后依据自己的选择和思考 停止“吸收+发明”式的写作,使阅读才干、写作才干和信息素养失掉共同提高。 8.听力练习 :汉语也应与外语一样停止听力练习 。学生听取教员或同窗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需求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形式是静态的,可依据具体内容灵敏变化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某一节课一定要具有一切环节。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研究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以及道德品质,而将传统文化契合到教学中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文章从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措施两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契合;现状 语文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不仅能促进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升华,而且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但是,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一些教师并没有重视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合理将其融入其中。针对这一现象,文章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 一、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在高中阶段教学过程中,语文是一门较为重要的科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着良好的语文功底,在日后步入社会就会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也会有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另外,语文教学是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但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一些学生在实际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所阅读的并不是语文教材,反而是一些教学常用的辅助资料,如常的教材全解等。同时,一些学生过分注重语文考试,对于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却没有很好地阅读和感悟,最终致使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分割。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契合到其中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措施 (1)寻找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以此来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在对高中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想真正与传统文化契合,教师就一定要立足课本,深入了解教材内容,以此来寻找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然后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设计,真正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兰亭集序》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中所存在的“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一内容,就可以将《论语》中所存在的“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一句话引入进来,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一内容。这样,不仅使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而且能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进而让学生掌握《兰亭集序》的中心思想。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想真正与传统文化契合,教师还需要确保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兴趣的推动下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从而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契合。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如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进而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提供较为良好的环境。例如,教师在教学《鸿门宴》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可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优秀的影视作品《鸿门宴》,通过视频来激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这样,学生对这一内容就会充满兴趣,从而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述一下《鸿门宴》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明白“鸿门宴”的由来。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契合,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积极进行名著拓展教学,以此来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更加丰富,在设计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在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一内容中,其在板块一中就将《陈情表》和《项脊轩志》展示了出来,而这些文章都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教师也可以积极进行名著拓展教学,通过经典名著阅读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最终实现高中语文和传统文化的契合。例如,教师教学《思想的阳光》这一内容时,可以将我国古代较为经典的国学作品《论语》《老子》等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先贤的思想,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另外,还可以将我国四大名著、二十四史等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传统文化素养,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里面存在着较为丰富的内容和思想,这些对于高中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只有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契合进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参与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参与式教学法是符合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意义和实现策略两个方面讨论参与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小学语文;意义;策略 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具有比较明显的基础性和阶段性,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时期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参与度往往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要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从长远来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态度,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本文就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和实施策略进行讨论,旨在对参与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说明。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 参与式教学的定义是“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简单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学是一件需要学生参与进来的事情,而并非我们长时间理解的那样,教学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相反的,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角,并且每个学生都应参与其中。参与式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理念,它其实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而提出的一种系统的对教学方法进行综合的教学模式。 二、实施参与式教学法的策略 1.师生关系进行再思考,致力于构建轻松的课堂氛围 参与式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就需要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氛围,这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素质教育是当代教学的方向和诉求,因此,在素质教育之下,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再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调整,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参与式教学得以实现的前提和首要条件。 比如,一年级课本中的课文其实都是一些简单的基础内容,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老师在进行课程教授时,如果完全抱着规范行为习惯和课堂纪律的目标和心态进行,那么,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很难为后面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就像一年级上册课本中“口、耳、目”这一课,老师不妨让学生相互观察这几个字,一起讨论是否和身上的口、耳、目相似。这样的办法虽然简单,但相对于静静地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作为例子来说明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的构建,都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两者的基础作用。 2.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分阶段进行教学具体调整 教学本身就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向着塑造全面、健全的人而努力。语文本身囊括了各种各样关于世界各个方面的内容,很显然,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很难实现语文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对于课堂形式的转变,已经有老师讨论并在教学中进行具体实践了,但是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需要对具体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随着年级的增高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学生的整体发展要求也不一样。 比如,用一年级和五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说明。一年级入门有古诗《一去二三里》,五年级有《秋思》,两节课的上课形式都可以根据老师的具体上课情况进行,比如带着学生朗读,播放视频、音频等等,这些是完全适用的。但是在这些课堂授课的不同形式中,对于不同年级的孩子,要求他们参与进来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老师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做出相应的调整。 3.实现生活资源教学化,树立因地制宜的教学理念 知识和创造都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本身更是朝着人文关怀这个目标迈进,而语文教学中的作品也在明显或不明显地表达着生活中的某种形态和表征,这都是生活赋予作品的魅力与生命力。学习本身不能离开生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教学中对生活资源的运用,尤其是周边现有的生活资源。这样可以在现实的基础上,消除学生课堂和生活的距离感,同时拉近课堂上与老师、书本的距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奠定他们对生活和学习联系的认识。 比如在一年级课本上有“四季”这个内容,老师不妨让学生看看校园里面的景色,让学生自己感受它们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季节。再如,六年级课本上有季羡林的《怀念母亲》这一课,这篇课文笔触细腻而深情,对于母亲离开的伤痛都在作者的笔下被一点点勾勒出来。 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是值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泛运用的方法,对语文教学有着积极影响。但如何有效地运用,除了本文提到的一些方面,还有许多的策略有待探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冲击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应用也成为可能。是否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设以学习者、知识、评价为共同体的学习环境框架,使儿童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均得到相应提升,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汉语拼音教学的改变 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首先接触到的是拼音,拼音教学过程是否有趣,是否适合时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拼音教学主要通过扎扎实实的读和写完成教学目标。由于刚入学的学生仅有六岁多,手上的关节和肌肉群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大量的写成了摆在学生面前的最大困难,导致学生对拼音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如何把学生从繁重的“写”的藩篱中解脱出来,同时还能使拼音学习更加有效,成为第一个实验任务。于是我们尝试着把拼音教学和认识I盘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学习拼音时记键盘,在记键盘时学拼音。即在传统的以“读和写”为基本拼音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添加“打拼音字母”“打音节”的教学环节,“打拼音字母”“打音节”为新课程强调的“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打”的介入,使原有单调的拼音认读方式变得富有灵性,孩子们学习拼音的兴趣也得到了增强。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识字教学的转变 许多心理学实验和无数教学实践经验都告诉人们:有意义的图形容易识记,无意义的图形难以识记;特征显著的形象容易识记,特征不明显的形象难以识记;差别大的对象容易辨认和记忆,相似对象的辨认和记忆不仅难度大,而且是大脑的沉重负担。方块汉字,远比无意义的、相似处很多的拉丁字母容易辨认和识记。作为表音的拉丁字母,它的形不仅与义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且与所表的音之间的联系,也是一种人为的、随意的、外加的和偶然的联系,而汉字的形不仅表音,而且与义之间有直接的、更深刻的联系。所以,儿童在识记汉字时,其难易自然极为不同。汉字输入既是一种技能,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认知工具,汉字输入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识字和用字能力以及今后运用计算机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所以刚一接触识字教学,就可借鉴信息技术下拼音教学的经验,把“打字”融入教学之中。通过打字不仅提高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而且加大生字在学生面前的“复现率”。在操作过程中,不仅把打字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家庭作业布置时,也加入“打字”这一作业类型。 三、以博客为平台的阅读教学改革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讲”和“读”为基础的,对于只有四十分钟的阅读课来说,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基本上都是通过“口语”显现出来的,即不管是学生提问还是读书、交流都与“口语”表达有直接关系。如何在摄入信息技术的同时,把学生“书面语”表达也发展起来,同时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激励性原则”“多元化评价理念”等,成为研究的重点。经多次实验,最终确定了把“博客”作为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媒介的实验思路。即把课堂教学和学生回帖结合起来,针对一篇文章或文章中的某一片段,给学生留够充足的“回帖交流”时间,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以博客为平台的阅读课教学,还给学生提供了随机浏览全班学生帖子的机会,并因网络展示不受时间限制。使得“交流”得到延续,即使是放学后,孩子们依然可以打开电脑阅读或感受其他同学的帖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进行相互之间的评价。 四、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改变 与国外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相比,中国汉字在认识和书写方面有一定难度,加之小学生在上学初期只有六七岁,写字能力还比较弱,致使教育同仁一致认为写作训练的最好时期是三年级。其实,国外很多儿童教育研究机构认为,六七岁是孩子表达能力最重要的发展期,此年龄段的孩子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而且想象力丰富.如果在该年龄段开始写作训练,将会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对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改革进行了统筹规划,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下的拼音教学”为“信息技术下的识字教学”打基础,“信息技术下的识字教学”又为“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提供准备的实验研究思路,使提前写作成为可能。同时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展的境界之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摘要:审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审美教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的美化和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和文学语言的意识,可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从而提高文化素质和培养高尚情操,这是语言学习的本质。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问题,关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问题;对策 审美能力是学生应该具有的重要素质之一。审美活动是体现学生对美的主观反应、感受、欣赏和评价。它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人的审美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毋庸置疑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对审美能力的认可与重视 目前,一些教师还没有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对于审美的重要性还不明确。这是审美能力培养的一大障碍。通过调查,,发现许多教师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不需要有更多的审美特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需要引入太多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在小升初阶段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审美教育便被忽视。但事实上,审美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可以更促进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此时引导学生去了解古代人吟诗作赋的深厚的文学和美学素养,学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进入到学习和探索之中去。 (二)缺乏课堂互动,学生积极性欠缺 在教学环境中,审美主体包括老师和学生。在这里,审美对象主要指小学教科书中所提供的文本、古诗词等审美材料。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尽管许多语文教师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在良好的教学实践中不能与学生互动。有的老师认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审美特质注定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或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堂掌控欲比较强,没有给学生创造跟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导致对文本的审美过程成了老师的独角戏。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利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审美能力培养形式单一化 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小学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形式单一,这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评价与个体发展。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的评价单一,忽略了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他们之间相互地欣赏;虽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但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对于怎样读出感情,读出自己内心感受到的美感,很是迷惑。如果我们让学生进行比赛读、表演读、师生对读、角色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或许这样,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欣赏会更为深刻,不知不觉会提高审美情操,对考试中出现的阅读理解题目以及作文就不会再感到棘手。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的对策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教师的审美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审美能力地提高。在教学中,老师及时创造审美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一)教师提高自身审美素质,培养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老师是审美的传播者,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启发,以及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语境下,强调学生的审美主题、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尊重学生,给学生审美的表达和自由,可以让学生大胆审美想象。教师要淡化自己的主导观念,让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美感是审美情感和审美知觉的总称,是审美心理的第一要素。审美感可以导致学生心理很情感的变化,时而欢乐,时而悲伤,这些情感色彩在感触学生心灵和改善他们的认知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学教材选了许多名著。有些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美感动人。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掌握,然后从人的内心、情感、真理、启蒙等方面去探究。通过对语言的深刻感知,我们可以在学生面前展示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心灵。 (三)引导观察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附有精美的美术插图,这些插图生动、有趣,往往在瞬间的动量和静势中,表现出和谐的自然美,比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视觉想象力,正如叶圣陶所说,“绘画不仅是一种写作教学,更是一种孩子的想象和一种儿童的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插图的运用和指导性的观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师在讲《白杨》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欣赏白杨傲立风沙的画面,结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配上优美的语句:“在风沙面前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像中流抵拄一样牢不可摧。”这一丰富的节奏诗化的语言,和插图相得益彰,让学生浮想翩翩,仿佛置身沙漠中。然后,老师道出了小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就如同父亲的志向和希望一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学生听后都说要学小白杨,做个好接班人。学生由开始的欣赏变成学习动力,使他们的审美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四)捕捉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生动、典型的形象。应以此为基础,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学会用人性来对待世界。如《囚歌》这首诗中,意境波澜壮阔,表现出了作者宽广的革命情怀和高尚的品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揭示《囚歌》的历史背景,营造出特定的氛围,让学生欣赏到《囚歌》的悲壮美。还以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关键词的内在含义,让学生品味作者的人格之美。通过审美意识的开展,学生可以深刻领会到诗人的革命情怀和大义凌然的豪情壮志,获得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是不断创新的。无论怎么改变教学方法,但始终抓住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教育的重点是要从多角度捕捉,在语言、语境阅读中,多开启学生审美思维,激发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英语教学中语文教学经验运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摘 要:人类世界上的语言虽然在句法结构上表现出类型学差异,但是具体到语言学习和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听说读写和翻译等语言技能的培养。就像习得一门外语或二语时,母语会对其习得产生正迁移效应一样,一种语言的教学可以对另一种语言的教学起到借鉴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发表在核心期刊上针对语文教学方法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今后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英语教学;方法 在彻底批判行为主义语言观的基础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语言学教授乔姆斯基以心智主义认识论为基础,从生物学角度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思想,改变了以往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所谓的普遍语法是指由人类所有语言所共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的系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所在。具体到语言习得来说,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出生时,大脑中便存在具有生物遗传性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儿童习得语言是语言习得机制和后天语言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按照普遍语法理论,人类语言表层结构的差异是不同参数设置的结果,其底层结构是相同的,从而为儿童或成人习得语言提供了条件。这些观点可以看作是本文写作的认识论基础。从语言技能来看,对语言的学习无非就是听说读写译等几个方面。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最终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都是语言教学,那么一种语言教学的经验肯定对另外语言教学有所借鉴。国内的语文教学历史悠久,形成了比较丰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完全可以将其中的一些方法尝试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以帮助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本文以此为条件,以在中国期刊网络数据库中搜索到的核心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该领域今后尚待拓展的研究方向。 1 . 语文教学对英语教学影响的研究回顾 1 . 1 语文教学方法或思维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论探讨 从搜索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很多论文着重于探讨语文教学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语文教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英语教学中语文教学功能的发挥或者语文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借鉴等等。之所以称它们为理论探讨,是因为这部分文献资料大多只经验性地强调语文教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但是缺乏必要的数据或实证研究支撑。比如:李倚梅指出可以将语文教学中包括朗读、默写和交流运用等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于英语教学,并提出加强课文的语篇分析、结构梳理;引导学生从词句、修辞和意境等方面体会语言的优美以及注重通过朗读和背诵促进英语知识的积累等三点启示(李倚梅,2011:50-51)。周辉则提倡运用语文教学的方法开展英语教育,具体包括:通过不断的阅读增强英语语感、通过模仿强化英语正确发音以及通过增加课外阅读量扩展学生眼界等(周辉,2013:69)。潘正芹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名篇佳作;改变英语学习的基本途径,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消化所学英语知识;以及降低语法学习程度,强调语块在学习英语中的作用(潘正芹,2014:29-30)。陈有和洪文静则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强调语言输入为立足点,提出勤读辞典,记忆单词例句;广泛读听,寻找表达方式;勤于模仿,吸收他人长处;勇于讲述,克服自卑心理;设置情景,进行自我对话;以及回译译文,学习表达思想等六条促进知识内化的英语学习策略(陈有、洪文静,2014:3-4)。 1 . 2 语文教学方法或思维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相对于上一部分所涉及到的纯理论探讨或经验介绍,这部分研究文献则是关注将语文教学方法具体应用到英语教学的某一技能方面的培养,主要包含了将语文教学方法应用于英语教育中的阅读、口语和写作等技能培养方面。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韦祖安讨论了如何将语文教学渗透到英语阅读课教学中。他指出,用语文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锻炼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创新英语阅读教学方式以及实现有效的课堂补充等(韦祖安,2014:78-79)。王康妮则探讨了语文阅读技巧在英语阅读中的运用,指出正确认识阅读的价值,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确定阅读文体,根据其特征展开阅读;合理安排阅读步骤,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提高视读速度;对于优秀的文章可采用诵读的方式来培养语感;以及加强对阅读文章整体情感的把握,提高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等六条通过运用语文阅读技巧有效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技巧(王康妮,2015:84-85)。在英语口语教学方面,蔡燕探讨了英语口语教学中语文教学应用的价值。她在阐述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语文教学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比如,以语文教学为基础选择英语信息输入材料、选择信息输出模式和进行英语口语实践等(蔡燕,2014:74-75)。程红霞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为着眼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探讨了如何将语文教学法运用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以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综合能力(程红霞,2014:74)。李树刚对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了比较,通过总结两种语言阅读教学的异同点,旨在发现一些具有潜在借鉴意义的东西(李树刚,2014:79)。在英语写作教学方面,朱晓丹指出英语写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面临诸多瓶颈,而借鉴语文作文的写作方式来指导英语写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和创造性的努力。接着,作者以写作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具体探讨了如何借鉴语文作文写作方式指导英语写作(朱晓丹,2014:77)。 此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文献搜索过程中我们发现,探讨诵读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或作用的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多达几十篇。诵读作为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手段,其在语言学习方面行之有效的特点已被绝大多数研究者和教师认可,并且也能自觉地践行于英语教学中。比如秦小雅和李红梅以分析背诵和默写的语言输入模式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为基点,按照语言实验的常规流程,以英语专业本科生一个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一学期的分组实验。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背诵和默写的语言输入模式对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语言能力有明显的功效(秦小雅、李红梅,2013)。此外,董卫、付黎旭(2003),戴祯琼、丁言仁(2010),丁言仁、戚焱(2001)等均探讨了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2 .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纵观该领域研究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将语文教学经验应用于英语教学已开始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且相关经验或技巧手段也被尝试应用于相应的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但是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方面,经验总结多,实证研究严重不足。从目前发表的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成果来看,多数论文偏重理论阐述,而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撑。成果的研究者往往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对自己平时教学中的观察和思考进行反思性总结。当然,这是作为一名合格英语教师应该做的。但是从研究的角度来讲,缺乏实证数据支撑的个人教学经验总结,其可信度和说服力往往因此而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在这个方面今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拓展当前的研究:在研究语文教学方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时,可先期就语文与英语教学的特定方面进行相关性研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选取更多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已成为可能,样本选取得越多,研究结果会更具普遍性;加强纵向研究力度,比如可以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对某些特定研究对象进行纵向的跟踪调查,以确定经验或方法的借鉴效果。 另外,偏重技能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涵盖的面比较广,文化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笔者在此仅以文化传播为例进行说明。培养合格英语学习者不只是促进其听说读写译技能全面发展,也不只是让其对英语文化侃侃而谈。我们认为,合格的英语学习者必须首先通晓中国文化,并且能够熟练地用目的语(英语)讲解出来。学一门语言就是学习它的文化,这句话一点儿也不为过。所以尝试将语文教学经验运用于英语教学中也就意味着广大英语教师要关注如何能够有效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目前的英语教学中。这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责任,也是英语教师的责任。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新时期中专语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中专生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尤其是语文学习,更是兴趣薄弱,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在素|教育的背景下,怎样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是中专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新时期;中专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受兴趣、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影响,中专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语文教育以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目的,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一条适合中专学生语文教学发展的改革之路。本文针对中专语文教学现状,简要探讨了中专语文教学对策。 1 新时期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 1.1 语文教学大纲缺乏统一标准,语文教学倍受“冷落” 中专语文教学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教科书是统一的,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学内容也都一致。而中专语文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专业语文教学大纲也不一致。对于中专生应学习哪些语文知识,人们说法不一。这也是中专语文教材五花八门、教学内容不一致的主要因素。一些学校在编写自己语文教材时,强调结合专业特点,而有些学校则认为需要制定通用的教学大纲。另外,中学学校语文教学普遍受到轻视。中专学校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初级技术人才,使其将来能够胜任本行业一线工作。所以,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学校的领导者,在教学指导思想上,都是以专业课教学为主,将文化课看作是次要地位,一些中专学校比较重视各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教学经费主要用在学术研讨会,技能比赛、实训课程等方面,觉得进入中专以后,学生的语文学习可有可无,导致使语文教学倍受“冷落”。 1.2 教学内容随意性强,不注重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中专学生已经没有了升学压力,应试教育逐步淡化。再加上中专学校比较看重各专业技能训练,对中专语文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可供参照的培养目标。许多教师认为,中专生本来文化水平就比较低,在学校只要学会本专业课程,能够解决就业问题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的语文知识。这种思想倾向,导致一些教师不认真研究大纲和教材,授课时的随心所欲,没有重点任意发挥想象,不注意教学内容,只要学生爱听,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授课内容没有深度,而且还缺乏教学原则,口若悬河,教学没有重点,语文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中等专业的学生,许多学生本来文化基础就比较薄弱,进入中专以后,不少学生更是劲头锐减,对文化课的学习更是应付了事。尤其是作文学习。一些学生认为,在中学时候已经学过作文,写作文随手就可以划拉几句,所以,进入中专以后,更是不愿动脑,怕写作文,觉得自己已经再无需认真练习,导致写作能力普遍下降。在作文写作中,不仅字迹潦草,结构混乱,层次不清,而且标点符号用的也不恰当,表述欠准确。中专学生本来文化基础就相对薄弱,再加上中专生生活宽松,没有了应试教育的压力,不注重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水平很难提升。 2 中专语文教学对策 2.1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唤醒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中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以教学大纲为标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在头脑中只有教材意识,强调的是标准答案,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只关注分数,应付考试,不注重学习效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提高中专语文教学质量,我们一定要大破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意识。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的心理回归以往的学生生活,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学会创设意境,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己构建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应用能力。中专语文教学要取得效果,课前的教学设想非常关键。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案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不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还好构建适合中专学生发展的教学框架,重新唤醒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中专语文教学效果。 2.2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创设出“善教”“乐学”的课堂 由于语文课程比较贴近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程“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需要教师“善教”,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乐学”。这样,才有利于构建一种师生双向互动。“善教”要求教师自身文化理论基础比较过硬,语文功底比较深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求教师懂得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注重启发与诱导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教学的重 点、难点。能够在教学中寓教于乐,善于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获得知识的熏陶。“乐学”就是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不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在语文学习中,能够主动地参与,积极思考,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努力学习,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2.3 实施人文教育,激起学生的兴趣 中专语文教学,教师应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考、认识、理解、体验,把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升华自身体验,尽情的发挥自我能力。例如:笔者在讲解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时候,让学生们深刻反思,怎样把握自己的美好时光,不要让幸福擦肩而过;在讲解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引导学生们仔细体会缥缈朦胧的美妙境界,唤起学生微妙的人生感悟,使之能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唤起对美好自然的追求情感。总之,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立志向上的文章,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能够在学习中,与学生共同赏析,以实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借助语文课文,寓教于乐,激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 2.4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中专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创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根据新时期,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语文教学,促进中等专业人才质量的提升。中等专业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时时刻刻更新教育观念。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努力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还要能够根据教学发展需求,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站在新视角运用新思路,展开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在新时期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教师可以在宏观上把握课程进度,凭自己的学识、经验设计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有效开拓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3 结语 在新的时期里,中专语文教学,要彻底改变教学大纲不合理,“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创设出“善教”“乐学”的课堂,同时,实施人文教育,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摘 要:社经济的发展,对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全新要求。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学生经历多年的语文学习,但语文核心素养依旧不高,学习兴趣不大,实践操作能力差,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学发展的窘境,教师需要及时予以重视。 关键词:高中;语文;全程改革;研究;探索 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积极解析、研究,进行了诸多教育尝试,但却没有及时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思想机制。经过多年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有教师提出了全程改革的思想:将语文课程教学分为教材模块、阅读模块、写作模块、实践模块,并将各模块整合为一体,有效实现“完整统一、三个时期、六个阶段”的教学需求。 一、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 当前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是依据“学生为核心”的教学要求展开的教学整合、全过程的改革探究活动。它致力于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守旧的学习评价方式,转变守旧教学说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整合高中语文教学模块,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终,尽最大限度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教学过程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此项教学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探究、亲自感悟,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解析。从教学成效与教育主体的发展情况来看,更加关注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不仅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具备可行性的教学方法。教学全程改革的核心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从时间这一层面进行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主要指将高中教育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学期为主要划分点,整合设计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以教育评价为主要切入点,以教育改革为发展重点,积极开展全方位改革,促使高中语文教学得到全程改革。从内容上进行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主要是指课程教学素材的变化,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大致划分为四个模块:教材模块、阅读模块、写作模块、实践模块,借助对以上四个模块的整合,从根本上实现教育 改革。 二、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的主要方法 (一)注重高一、高二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引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一,自主选取时期。高中生可以依据自我的学习需求与兴趣选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籍、小说、报刊、传记等,即便是积极性的武侠玄幻小说也是可以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其二,引导教育时期。为了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自主推荐,在推荐书籍过程中,简单讲述书的内容,并介绍书的读法,引导学生自主拟定阅读大纲或者是阅读计划。(2)学习小组成员间互荐,实践活动的主题叫做“推荐的快乐”,在学生分享书籍后,教师需要及时召开书籍交流会,帮助学生整理阅读情况。(3)牢牢把握教材内容,随着课堂教材的教学进度,细致进行分类,有效指导学生的语文阅读,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4)针对性阅读。随着阅读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简单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交流会,在简述自己阅读后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也可以讲述自己的感性心得。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举办阅读批判大会,以会议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阅读想法,由其他学生为陪审一同鉴赏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翻演成戏剧、小品,站在事件主人公的角度解析问题,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学习意识。 (二)结合“读与写”,注重读后反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按照学年制进行划分指导,高一时期主要是使用套路进行阅读写作模仿,利用仿写积累学生的文学基础;高二时期,教师需要将发展眼光放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与自主性写作上,尤其注意学生立意、作文格局、语言使用等方面的教育训练。从高中生作文能力的强化这一视角入手,站在学生的角度解析问题,不断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不知如何正确使用语言进行写作的问题,教师需要基于这一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侧重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对于高三时期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侧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科学规划复习计划,以网状知识体系为核心,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写作教研。 综上所述,通过有效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活动,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有效提升了自我信息收集和选取能力,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根本上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徐竹,女,1984年7月生,江西宜春人,现工作于江西省宜春中学,任高中语文组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中教一级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 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在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一、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创设氛围,优化课堂 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影像等于一体,在教学中灵活应用,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较快、较好地掌握知识。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更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靠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最多再加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长期这种模式,致使教学枯燥,甚至一些学生感觉乏味而失去了学习的d趣。但是,多媒体教学利用声、图、文并茂的手段,符合孩子的心理和认知规律,使学生心情愉悦、轻松,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上课的兴趣,使课堂效率的提高有了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大屏幕前,学生可以直接看到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意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如,在课文《狐狸和乌鸦》的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展现狐狸骗取乌鸦肉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就很形象了,这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无论从感官视觉兴趣方面,还是理解句子方面,其作用都不言而喻。当然,课堂效果也就远远超过了平常的教学。 三、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延伸课文内容,拓展课文知识 古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也是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学习占了一定比例。然而,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和时代的变迁,给小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整合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课堂情境,再现古人情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是有效学习和理解整首诗的基础。诗人通过作诗来抒发情感,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语言文字中。 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交替等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了栩栩如生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真正体会到诗人作诗时的心境,更能有效地理解该篇诗文。 古诗文教学中知识扩展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创建新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生态环境,为他们提供可以自主学习的资源和平台,如学习资源库或专题学习网站、网络教学平台、多功能课件等。在语文学科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中,我们要明白:多媒体技术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它终归只是一种提高语文能力的辅助性教学手段,只是为学科课程服务。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让它凌驾于语文学科之上,而要看到它的优势与不足,让它与语文学科有机融合,更好地进行教与学。 四、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课程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或者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式阅读与写作;也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相互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借助于电子邮件,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协作学习,通过校园网或Internet来实现一个班的学生与另一个班、另一个学校,甚至另一个国家的学生交换意见、看法,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综上所述,今天我们提倡多媒体教学,也并非要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多媒体教学仍只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手段之一,只有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作为教师,也要积极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素养,掌握制作课件必需的一些基本知识,熟悉多媒体教学系统设备的使用,这样才能保证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的效益,求得最佳的效果。 [作者单位:盱眙县观音寺中心小学 江苏]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摘要】影视资源已进入小学课堂,受到了部分教师的青睐。影视资源能够打破教材的一些局限,对于场景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对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知识层次和视野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际运用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际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影视资源;整合;问题;对策 运用影视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是时展的产物,能够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深挖教材的相关内容。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对于文字和知识的认知和敏感程度还不够,而影视资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这种模式有其积极的一面,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是需要注意和规避的,例如如何保证学生在教师进行分析的时候集中注意力,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影视资源该有的作用等。这就需要对当前的教学实际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发挥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观看影视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目前,很多小学生接触了大量的影视作品,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超级英雄系列,恢弘广大的场景以及精致完美的特效带给了他们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对文章的欣赏以及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敏感程度有限,这就需要借助影视资源的直观和视觉体验来进行辅助教学[1]。影视作品能够动态地呈现故事或者构建场景,生动且形象,能够加强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对于诸葛亮的机智以及借箭的恢弘场面如果仅仅通过教材来进行分析和构建,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如果播放一段《草船借箭》的影视资料,学生就能对漫天的箭雨有深刻的印象,以及对诸葛亮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的运筹帷幄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这对于进一步理解教材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在进行教材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就比较简单了。 (二)补充教材的空白,加深学生的理解 由于教材篇幅有限,所以在教学课文时只能截取某一部分来进行赏析和品味,这就造成了文章前后的空白,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片面[2]。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从来没有见过圆明园里的奇珍异宝,只是通过教材中的描述知道东西比较珍贵,被侵略者烧杀抢掠了。这样的描写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有点过于书面化和苍白。如果这时插入一段《火烧圆明园》的纪录片,真实还原圆明园原有的状态,园子金碧辉煌,摆满了奇珍异宝,这时珍宝被侵略者抢劫一空,带不走的就被破坏和毁灭了。这样的场景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对教材中对圆明园的描述的印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之情。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问题 (一)教师对使用影视资源来进行课堂教学积极性不够 目前,很大一部分教师不愿意用影视资源来辅助进行课堂教学,认为这种方式只会吸引学生在影视资源的欣赏上,对于教学的进程以及知识的理解没有太大作用。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讲述和分析,学生进行记录和提问,然后结束一节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被动的,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很难对语文课堂提起兴趣[3]。目前,教师不愿意使用影视资源并不是少数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二)教师投入力度较小,收集影视资源不具备针对性 目前,即使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作用也不是很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收集影视资源的过程中投入精力和时间比较少,认为让学生欣赏一些影视资料就是为了缓解一些压力,为学生提供一些娱乐,对教学并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4]。所以在收集影视资料时,教师往往不够有针对性,只要内容相关的资源就保存和制作,或者是其他教师已经制作过的就拿过来用,没有通过与教材对比就直接使用。这就造成这些影视资源与教学内容不相吻合。 (三)教师没能对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很多教师认识到了在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的价值和意义,也花了时间和心思来筛选影视素材,但是与课堂的结合比较差,教学效果和质量一直不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不能够合理分配讲解和观赏影视资源的时间。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播放影视资源的时间过短,而教师大部分时间进行讲解,不能够充分发挥影视资源的作用;如果播放影视资源的时间较长,那么教师就不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剖析,同样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学生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三、造成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料整合度不高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进行记录和提问。在新课改后虽然有进步和改变,但是这种观念仍然是主流思维,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利用影视资源来与语文教学进行辅助和整合,这是观念上的不认可。 (二)教师自身的限制性 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影视教学培训,对于在课堂中运用影视资源只能会其意,实际选取的影视资源与课本内容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达到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是操作方式上的问题。 (三)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差 教师要想更充分地实现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就要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配合。学生在课前就将相关内容预习好,做到熟悉相关教材,同时记录问题,在观看影视资源的时候,可以就某一点问题进行记录,在观看后向教师提出,方便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如果学生不主动进行预习,在课堂中就要先熟悉教材,再观看影视资源,那么交流探讨的时间就会变少甚至没有。 四、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课堂整合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教师思想的教育 教师要进行观念的转变,重视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这就要对教师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教育,这主要由学校的相关领导以及指导教师来进行。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在筛选和准备相关的影视资源素材时,教师才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寻找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影视资源。 (二)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课前预习 在课堂中,没有学生的配合,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就要求学生对教材进行一定的熟悉和掌握,并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问题,方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方便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5]。如在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某教师提前对学生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解决一些生字、词语的问题,借助一些参考资料来对文章进行分析。上课时,教师对教材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就播放了黄河的纪录片,这个纪录片记录了黄河从最初的澎湃和宏伟到现在的断流、泥沙淤积等变化,使得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到了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对黄河造成的改变,同时使得学生认识到了水的重要性。播放完后,教师就黄河的变化要求大家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受。同学们畅所欲言,结合教材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就充分发挥了影视资源与语文课堂整合的作用。 (三)运用影视资源及时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及时温习一下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比较贪玩,投入到学习的精力和时间比较少,这也是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用影视资源可以对一些知识进行温习,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同时可以进行拓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如某教师在讲授完《慈母情深》后,向学生提问了一些问题,发现学生回答的效果不太好,就对知识进行了一次回顾和温习。同时向学生播放了一段《母亲》的影视资料,记录了一位全职妈妈一天的生活状态,早起送孩子上学,回家以后打扫家务,中午做饭洗碗,晚上做饭拖地休息等场景,观看完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学生表示对于这些场景很熟悉,但是从来没有留心过,自己的母亲真的很不容易。教师借此安排了一次描写母亲的写作作业。在这种安排下,学生既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温习,又在写作中有话可写,使得写作不会出现胡编乱造、感情空洞等问题,为接下来的写作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将语文教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未来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重视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带头作用,e极转变自身观念,在筛选和运用影视资源时应该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结合教材内容实际来进行,使得相关的影视资源不与教材脱节。学生也应该在课前就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预习,在课后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温习,提出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进行交流。总之,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果都有积极的意义,要在这个过程中规避一些问题,使得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课外阅读论文:谈谈小学课外阅读 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 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一、“用”、“学”、“积”——课外阅读的“航向” “用”即应用,就是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学”即学习,就是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课外促课内”,相互引发,相得益彰,举个例子,《示儿》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陆游的生平,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是那么遥远,实在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而又丰富的表象。如果指导学生阅读有着南宋史实和陆游生平的书籍,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来教学《示儿》,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也就跃然纸上,贯注于诗中的爱国热情也就深撼着孩子们的心。 “积”即积淀。语言精妙,源之积累。如果没有语言和语感的“厚积”,哪有惊世之作的“薄发”呢?课外阅读,博览群书,正是企望为这种“厚积而薄发”提供广阔的天地。 二、“趣”、“广”、“适”——课外阅读的“航标” “趣”即有趣,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肯去吟诵“老学究”的“之乎者也”,我们也不应妄想他们会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只有《天方夜谭》才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美梦,只有叶圣陶的《稻草人》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趣”是孩子们对课外读物最先的选择。 “广”即广泛。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口玉言”。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适”即合适。选择课外读物,必须注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不应使我们的“小山羊”这样对我们说:“谢谢你!我不吃骨头。”(引自《小山羊》)选择课外读物更应注意适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不能拿“毒蘑菇”去喂饱我们的孩子。众所周知,诸如《童话大王》、《十万个为什么》、《少年文艺》、《小学生周报》、《中小学生安全防范常识》等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均是孩子们爱吃的“零食”;诸如《上下五千年》、《强国之路二十年》、《中国澳门》、《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等有思想性的书籍也是他们必吃的“精神食粮”。 三、“读”、“思”、“记”——课外阅读的“船桨” “读”即阅读,其方法有二:一是精读,一是略读。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章章深研。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结果必须是一无所得。略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①浏览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获取各类知识的读书方法,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如以某一综合书刊为例,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办法,搜寻知识要点,并简要摘记);②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前,以了解时代背景和生平为目的,组织学生到图书室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再通读浏览有关章节;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并摘录下来)。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思”即深思。“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普朗克)因为,“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只会摹仿和抄袭。因此,我们应当把教会学生边读边想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又一个重点。指导时可着力于下面两种读书法:①问题式读书法——这种方法是针对阅读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询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②评议式读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列举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鉴于篇幅不举例说明) “记”即摘记,就是对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以便今后查阅。可以指导学生专设文摘卡,分门别类地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和知识要点,学会摘记的方法。 四、“讲”、“展”、“赛”——课外阅读的“马达” 有检查才会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定期测评可采用“讲”即讲述,可采用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形式;“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等;“赛”即竞赛,可采用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形式。“讲”、“展”、“赛”的测评方式,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不愧是课外阅读的“马达”。 课外阅读论文: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悦读”起来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经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仅有一部分的中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而且存在着年级越高越不爱读书的情况。本该是人生一大乐事的“读书”,为何不受孩子们的欢迎,甚至让他们谈“书”色变了? 一、分析现状:孩子不“悦读”的原因。 课外阅读是孩子们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但是广大学生面对课外阅读不是笑逐颜开,积极欢迎,而是愁眉苦脸,消极应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对课外阅读正确的认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做对那无数的练习题,那就算是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2、缺乏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小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考试猛于虎”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双休日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在等着他们。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试问他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吗? 3、缺乏读物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总有一些家长和教师以“影响功课和考试”为借口,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有意无意的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但是再经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肴一样,若是天天都吃,也会腻味的。 二、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悦读”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悦读”起来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让孩子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吃“墨水”,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如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阅读”和“考试”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家长为孩子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 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小学生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童年时期,一天中,听完课,做完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后,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的玩乐。对他们来说,比起白纸黑字的书本来,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娱乐活动更显得要轻松,不费脑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固定阅读时间 每天安排“师生共读”时间。一到时间,大家都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刚开始时我是采取强制手段,每天要检查人数,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的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好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到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压缩课内阅读时间 我在备课时,仔细地钻研教材,锁定教学的难点和精点,提高课堂的效率,节约课堂时间。在此基础上,我将每周五的语文课开辟出来,改为“阅读指导、交流课”,专门用于对孩子们进行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就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读后的讨论。事实证明,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让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倍增。 (三)营造宽松氛围,追求开放的阅读方式。 1、阅读材料,自由选择为主,经典推荐为辅。 据我调查,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有两种: (1)符合孩子年龄特征,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书。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寻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的经历 (2)能紧跟时展,适应时尚潮流的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孩子对于科学,对于宇宙、未来的了解和渴望,对于流行、时尚的跟随,都是我们小时候所不能够比拟的。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就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而对于一些经典名着则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宣传。 2、阅读过程,减轻阅读负担,享受其中乐趣。 课外阅读本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却被人为地套上了“枷锁”,很多教师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如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甚至 背诵,繁琐分析好字好词的意义和作用等。这种“揠苗助长”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负担,让他们对这种“辛苦的阅读”厌恶习起来。其实,课外阅读很大程度是一种随性阅读,而阅读的成果处于一种“无心柳柳成阴”的状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们的阅读创造出一种宽松、自在的阅读环境。 3、阅读交流,允许各抒已见,珍视独特体验。 我们怎样面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体验了?这是一个很严峻的话题,因为阅读总会产生种种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而因为体验的不公正遭遇是会严重影响孩子阅读的动机和兴趣的,我们一定得谨慎。 (1)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性。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受个性、阅历、知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对读物的解读也必然是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勇敢,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这种阅读的差异性正说明孩子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了,包含了他们真正的情感和思考。作为教师,要慎重将成人的体验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才能真正植根于孩子的生命之中。 (2)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再读了同一本书之后,有的孩子喜欢低头沉思,有的孩子喜欢聚在一起热烈讨论,有的孩子喜欢模仿书中人物比比划划……各种不同的表现正是孩子阅读之后的兴奋溢于言表,一种真情的流露,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宽容对待,不应一味加以指责,打击孩子的阅读热情。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在倡导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更有着责任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爱上读书,为他们的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础,做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 课外阅读论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论文摘要]课外阅读的丰富性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新标准下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完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引领策略,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引导的实效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文化与精神活动方面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当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着,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外阅读论文:课外阅读的价值取向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一、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手中捧着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这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许多课余时间。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生活紧张,读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可以调节情绪。为应试而读则更为明显一些。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于是累案的作文书包围了孩子,最终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 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这已是形成共识了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 二、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讲,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很少顾及。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性,需要他们用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这一点来看,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于学生的兴趣,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磨练,促使他们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培养阅读意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天,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要运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的培养。阅读过程是艰苦的,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三是要发挥阅读兴趣与阅读意志的相互促进作用。学生在阅读开始阶段往往受兴趣的支配,随着阅读任务的加重,困难越来越多,兴趣就渐渐失落。这时就需要意志来维持阅读活动的进行。学生在意志的支撑下,阅读取得明显成效的时候,又会增强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阅 !""# 年第 $ 期读兴趣的激发,又要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作用,推动阅读活动持续深入地进行。 三、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共生 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大力倡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也要自我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状况如何?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共生”效应,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去读。同时,教师的阅读面一定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体验和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他们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区别的。因此,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不仅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第三是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如教师和学生人人拿出自己喜爱的几本书,在班级建成“小书屋”,再辑录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张贴上墙,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又如,教师与一些学生结成书友,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这种浓郁的书香将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课外阅读论文:对现代课外阅读指导探索 1、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搞好读前“诱惑” 可以选择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或警句制作大幅标语或横幅、条幅,悬挂于学校的各教学楼显目的地方。各教学楼的外墙、楼道、教室走廊、宣传橱窗、黑板报都是宣传的极好阵地,要充分利用起来。校广播台、校园网络、班级多媒体可以定期举办阅读讲座、名着欣赏等活动,介绍读书成才的故事。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电脑、电视、网络对学生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因此,要充分搞好读前“诱惑”,把这种诱惑搞得越红火越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阅读活动。 2、加强图书馆的建设 学校本来就是一个读书的场所,图书馆应该是书籍的王国,应当成为全校学生的精神家园。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大家都不喜欢书,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很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鉴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校图书馆、阅览室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增购图书和杂志,特别是现当代着名作家的作品和经典杂志,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杂志不妨多买一些。当然购买图书时要深入群众,要征求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可召开师生座谈会或由各班统计学生意见后汇总,这样可以更贴近学生的需求。(2)阅览室搞好环境布置,使学生愿意走进阅览室,走进阅览室后产生急需阅读的冲动。(3)调整图书馆、阅览室的开放和借阅时间,尽量与学生的活动时间相适应。但毕竟本校班级很多,不可能每班都能照顾到。图书馆可以试行将图书分到班级,由班级组织集体借阅,每个月班级之间轮换一次。这样做,既可避免在馆中借书的拥挤,又能充实班级图书角。图书到班,与学生更贴近,更便于借阅,能提高图书的利用率。(4)经常举办各类读书活动。在阅读活动中,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定期举行图书推介会、阅读知识讲座、名着导读、读书心得交流会、评论会等、有奖读书比赛或征文等活动,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 3、营造较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较之图书馆,学生在班级里活动的时间更多,因此更要把它变成充满书香气息的学习场所。本人在所教班级就进行了这样的班级布置:(1)一条大标语:“读书造就了丰富充实的人——培根”,贴在教室的后墙上。(2)几则名人名言:张贴于教室两侧窗户之间的墙壁上。(3)一个小书橱:内有100多本图书。其中教师和学生捐献了60多本,向校图书馆集体借阅40本。(4)五种报刊:以班费订阅了《中国青年》《科技博览》《旅游天地》《少年文艺》《语文报》。(5)一块黑板报:开辟了“新书简介”“优秀读书计划心得交流”“读书小报”等栏目,由读书小组定期轮流更换内容。(6)一张统计表:张贴于教室黑板的右侧墙壁上。这张表主要统计每位学生每周的读书情况,包括读了多少页书,摘录了多少佳句好词、精彩段落,写心得篇数等。这张表的内容由学生自行上报给读书小组长,由后者填在全班统计表上,每周统计一次并在全班公布。每月由学习委员汇总后上报,并根据统计表评选出本月读书积极分子,经审核原始资料后把先进者名单填上黑板报相应版面。这样的环境布置融宣传、指导、监督、成果展示于一炉,对学生促进很大。许多学生都说,一进教室就想着要读书,要完成自己的读书计划。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知识面,拓展视野,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课外阅读在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课外阅读论文: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交流 多元性让孩子爱上了阅读 摘要:低年级课外阅读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丰富的阅读内容,生动的图画,使孩子们喜欢上了课外阅读。借助拼音阅读、亲子共读和师生共读等多种形式又解决了孩子识字量少、读书难的问题。而丰富多样的交流方式,又让孩子们乐于将自己的阅读收获与他人共享。阅读内容的多元性,阅读方式的多元性和交流方式的多元性,使得孩子们乐于阅读,乐于交流。课外阅读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也丰富了他们的人生。 关键词:课外阅读 多元性 内容 交流 从上学期起,学校进行了有关阅读课题的实验。我所任教的一年级推荐的阅读书目是:《小猪唏哩呼噜》、《猜猜我有多爱你》、《母鸡萝丝去散步》、《安徒生童话》、《爱心树》、《三毛流浪记》等。通过一学期的阅读实践,我觉得低年级课外阅读内容丰富、方式多样,一学期下来,多元的阅读,让孩子们和我一起享受着阅读带来的乐趣…… 一、阅读内容的多元性。 一年级孩子的课外阅读,是一张白纸。这时适合低年级段孩子阅读的课外书多种多样,有内容短小的童话故事书,如《安徒生童话》《小巴掌童话》等;有图文并茂的儿童绘本,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等;有知识丰富的科普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等;有富有童趣的长篇童话书,如《小猪唏哩呼噜》等。丰富的阅读内容,生动的图画,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乐此不疲。 二、阅读方式的多元性。 根据一年级孩子刚入学的特点,在阅读方式上,我引导孩子采取了多种形式。 一年级孩子认识的汉字不多,我让孩子阅读注音版的书目。阅读让孩子的汉语拼音越学越好,识字量越来越大,同时也帮助孩子走进了神奇的阅读世界。 根据一年级孩子阅读还缺乏独立性的特点,我倡议家长与孩子亲子共读。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不仅能够流畅地读完整本书,而且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直接与家长进行交流,表达自己最初的阅读感受。 师生共读,这也是我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有时我会利用阅读课读书给孩子们听,我声情并茂的朗读带着孩子们走进了美好的阅读王国,孩子们在享受着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有时,我会和孩子们一起读书,我们一起扮演者书中的角色,我们一起感受着角色的喜怒哀乐。每到这时,我就会看到孩子们如林的小手,“老师,我来做小猪……”、“老师,我来读大狼先生……”、“老师,我来做花花……”孩子们阅读的热情,充满了整个课堂,我被感动着……孩子们阅读时稚嫩的童声,更是让我也走进了一个纯真而美好的童话世界,我也在享受着…… 三、交流方式的多元性。 每读完一本书,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交流阅读感受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采用最多的就是读书交流会,可以边读边交流,也可以读后交流;其次还采用了读书故事会、读书表演会等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 l 师生共读,边读边交流:如《母鸡萝丝去散步》交流片段: …… 师(指着绘本上的图画):哈,狐狸被蜜蜂蛰得四处逃窜,头上还鼓起了很多大包,此时,它会说些什么呢? 生1:它一定会说,这个坏母鸡,我上了它的当了!哎哟、哎哟,疼死我啦!(孩子一边说,一边捂着脑袋,装出一副痛苦的样子。) 生2:它会一边逃跑一边大喊:这个臭母鸡,我被你害惨了!都怪我,我光想着吃母鸡汤了,怎么就没想到这些呢?(孩子一边大声地说,一副后悔莫及的样子。仿佛他就是上当的狐狸。) 师:瞧,母鸡萝丝在得意洋洋地散着步,她会怎么想呢? 生1:她一定会得意洋洋地想:哼,狡猾的狐狸,活该!也有你倒霉的时候!(孩子扬着头、不屑地说。) 生2:哼,看你下次还敢不敢做坏事!(小家伙叉着腰,指着前方说,仿佛她指的就是坏狐狸。) 生3:母鸡萝丝一定会说:哈,这个坏家伙,谁让你不安好心!坏心肠的人一定不会有好下场!(孩子一副很开心的样子,好像惩罚狐狸的不是母鸡萝丝,而是他自己。) l 师生共读,读后拓展: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阅读交流片段: 我和孩子们一口气读完了整本绘本,孩子们还沉浸在小栗色兔子和大栗色兔子的母子亲情之中。我决定趁机进行阅读拓展。 师:孩子们,小栗色兔子和他的妈妈已经将爱延伸到了月亮上,甚至更远、更远……让我们永远记住它们之间的这份爱!生活中,你最爱谁呢?你能:像这两只兔子一样表达出来吗? 生1:我爱我的弟弟,从这儿一直到遥远的乡下。(孩子两眼闪着光彩,也许,她看到了她的可爱的弟弟,还有那遥远的乡下。) 生2:我爱我的妈妈,从这里一直到宇宙里。(孩子做了一个拥抱宇宙的姿势,在他的心目中,他爱妈妈的程度就像妈妈爱他的胸怀一样。) 生3:我爱老师,从教室里到月亮上,再到火星上,再回到地球来。(平时较内向的小姑娘,这回声音很响亮,她一边笑眯眯地、深情地望着我,一边极力地做着手势,表达着她对我的爱。) 生4:我爱我们班所有的老师,从教室到月球上,再到火星上,再绕地球一亿圈,再回到这里来。(另一个活泼的女孩子趁机说道,也许她觉得此时只有用“一亿圈”这个在她看来足够大的数字才能表达出她对所有老师的爱。) …… 爱从绘本上延伸到了教室里,爱从栗色兔子母子延伸到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l 学生个体阅读,读后交流:如《小猪唏哩呼噜》阅读交流片段: 师:读完了《小猪唏哩呼噜》上册,你喜欢唏哩呼噜吗?为什么? 生1:我喜欢唏哩呼噜,因为他很聪明,他能用和学大狼先生说话的方法吓跑大老虎,完成送鸭蛋的任务。 生2:我觉得小猪很能干,他帮助狐狸掌柜清理了一院子的垃圾,所以,我很喜欢小猪。 生3:小猪也很孝顺,他为了给妈妈买蛋糕,先帮老山羊卖萝卜,又帮狐狸掌柜打扫院子,吃了很多的苦,我很喜欢他。 生4:我喜欢小猪是因为他不管做什么事都先为别人着想,从来都不为自己着想。 …… 师:你一定对这本书里的其他小动物,还有很多想说的话。你最想对谁说什么? 生1:我想对月牙熊先生说:月牙熊先生,你想吃小猪唏哩呼噜是不对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生命。如果别人吃了你,你妈妈也一定会伤心的。 生2:我想对大狼先生说:大狼先生,小猪救了你的三个孩子,你可不能再想着吃小猪了。 生3:我想对花花说:花花,你帮助唏哩呼噜系裤子,帮助猪太太抽毛毯、晾衣服、抓耗子,你真是个好孩子。 生4:我想对象博士说:象博士,小猪唏哩呼噜帮你做了那么多的事,可你每顿饭只给他吃两粒煮蚕豆,你也太不应该了! …… 在这节阅读交流课的最后,我对孩子们说:“要想了解接下来小猪和这些小动物之间还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接着读《小猪唏哩呼噜》的下册。”“耶!终于可以读下册啰!”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当然,我们的《安徒生童话》故事会上,孩子们也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在稚嫩的童声中,孩子们讲述着一个个故事,也一起与故事中的人物感受着:他们一起喜欢着可爱的白雪公主,厌恶着凶狠的皇后;他们一起为窗沿上的那颗豌豆挽救了女孩的生命而欢呼,也为化作泡沫的美人鱼而流泪…… 多元的阅读让孩子们走进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他们在感受着这些神奇的文字,也在学习着一些做人的道理。我在孩子们的阅读中也走进了一个个充满童趣的故事中,我感动着,也在享受着:享受着孩子们阅读的热情,享受着孩子们阅读的内容,也在享受着孩子们与我形成的阅读共鸣…… 课外阅读论文:谈谈小学课外阅读 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一、“用”、“学”、“积”——课外阅读的“航向” “用”即应用,就是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学”即学习,就是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课外促课内”,相互引发,相得益彰,举个例子,《示儿》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陆游的生平,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是那么遥远,实在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而又丰富的表象。如果指导学生阅读有着南宋史实和陆游生平的书籍,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来教学《示儿》,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也就跃然纸上,贯注于诗中的爱国热情也就深撼着孩子们的心。 “积”即积淀。语言精妙,源之积累。如果没有语言和语感的“厚积”,哪有惊世之作的“薄发”呢?课外阅读,博览群书,正是企望为这种“厚积而薄发”提供广阔的天地。 二、“趣”、“广”、“适”——课外阅读的“航标” “趣”即有趣,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肯去吟诵“老学究”的“之乎者也”,我们也不应妄想他们会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只有《天方夜谭》才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美梦,只有叶圣陶的《稻草人》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趣”是孩子们对课外读物最先的选择。 “广”即广泛。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口玉言”。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适”即合适。选择课外读物,必须注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不应使我们的“小山羊”这样对我们说:“谢谢你!我不吃骨头。”(引自《小山羊》)选择课外读物更应注意适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不能拿“毒蘑菇”去喂饱我们的孩子。众所周知,诸如《童话大王》、《十万个为什么》、《少年文艺》、《小学生周报》、《中小学生安全防范常识》等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均是孩子们爱吃的“零食”;诸如《上下五千年》、《强国之路二十年》、《中国澳门》、《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等有思想性的书籍也是他们必吃的“精神食粮”。 三、“读”、“思”、“记”——课外阅读的“船桨” “读”即阅读,其方法有二:一是精读,一是略读。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章章深研。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结果必须是一无所得。略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①浏览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获取各类知识的读书方法,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如以某一综合书刊为例,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办法,搜寻知识要点,并简要摘记);②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前,以了解时代背景和生平为目的,组织学生到图书室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再通读浏览有关章节;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并摘录下来)。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思”即深思。“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普朗克)因为,“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只会摹仿和抄袭。因此,我们应当把教会学生边读边想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又一个重点。指导时可着力于下面两种读书法:①问题式读书法——这种方法是针对阅读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询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②评议式读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列举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鉴于篇幅不举例说明) “记”即摘记,就是对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以便今后查阅。可以指导学生专设文摘卡,分门别类地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和知识要点,学会摘记的方法。 四、“讲”、“展”、“赛”——课外阅读的“马达” 有检查才会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定期测评可采用“讲”即讲述,可采用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形式;“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等;“赛”即竞赛,可采用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形式。“讲”、“展”、“赛”的测评方式,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不愧是课外阅读的“马达”。 课外阅读论文:采用科学措施,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要想营造一种大的语文学习氛围,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光靠一本教材、一本练习册已经不行了。虽然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但是目前在课外阅读上往往存在两点不足。一是教师光强调要课外阅读,而没有指导。只是对学生说课外阅读很重要,必须扩大阅读面,否则语文水平很难提高上去。可到底怎样阅读,阅读什么,训练什么能力,学生根本不知道,甚至教师也心中无数。结果造成了课外阅读的盲目性 J 二是虽有一定的指导,但很粗浅,不系统。比如说,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订阅《中国青年报》《杂文报》等报纸杂志,人手~份,互相传阅。有的地方搞语文实验室,拿出课堂时间到实验室去阅读。这些做法应该是有一些效果的,但效率不高。只是用了一种跨咸菜的方式,把学生按在阅读的盐水里去腌,没有科学的措施。 要想通过课外阅读迅速广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略。 一、除营造大的阅读环境外,每周要从语文课中拿出一节课作为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系统地指导学生的阅读。 二、要给课外阅读指导课制定明确的目标。 首先要明确课外阅读的大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了便于具体落实,可以把这两个大目标再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可以分别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拓记叙文的写作思路,开拓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抓关键句分析文章,提取文章信息,鉴赏文学作品(又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等等。这样,目标明确了就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并且,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化整为零,就像把西瓜切成瓜瓣,学生才能吃得着,啃得透,有兴趣,有信心,乐意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要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还得根据每堂课的具体目标选好阅读材料。 首先要确定具体的典型材料,不用太多,三两篇文章即可,印发给学生,以备课堂上作例子分析。其次要有广泛的阅读材料,那就是报纸杂志等,这些材料可以放开,让学生在课下找出与指导课的典型材料同类型的文章进行阅读。 四、阅读指导课要有具体的操作步骤。 按一般的认识规律,指导课上应先让学生阅读典型材料,教师再点拨材料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讨论,从而总结出一些阅读或写作的规律,最后出一至两个实践题目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概括起来,就是“阅读点拨讨论总结提高”五个步骤。 五、课外阅读指导课之后,还很有必要的课下作业,以期进一步巩固提高。 课下作业最好的形式就是让学生写阅读周记。周记的内容应明确规定是指导课训练内容的巩固与提高,如果是突出阅读能力,就写文章分析;如果是突出写作能力,就要对指导课上的典型材料进行仿写。这里要强调一下,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 根据上述规律,笔者上过这样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目标是“打破固有的旧框子,开拓议论文说理的思路”。选印的典型材料是《中国青年报》上的《大师与大腕的比较》和《男孩女孩》。 学生阅读完之后,老师点拨。这两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举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通过比喻或类比进行说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比如,作者在论证“大师有真功夫需要‘文火慢熬’所以少,大腕靠包装、炒作,所以数量就多”时有这么一段:“东北大米好吃,那是生长期长的缘故;南方稻两季、三季的收成,产量高但不好吃。甲鱼大补,盖因‘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六十天的西装鸡,就没有这等功效。”“高压锅炖排骨,省时、省力,但口感上得作些牺牲;同样的东西,在砂锅里用文火慢慢地熬出来,味道胜出几筹。”接着,让学生从这两篇文章中再找出类似的语段,反复诵读。然后讨论一下,自己平时写文章都怎样举例说理,人家作者又是怎样做的。最后总结,学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平时自己写文章,老举古今中外名人的例子,而且一个例子就得占半篇文章,没有新鲜感,没有说服力;而人家举身边的生活现象,既新鲜又有说服力,还简洁,况且这些现象我们也知道,只是写文章时不朝这方面想。 这时,我趁势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就机遇和幸运问题谈谈你的看法,要用人家作者的这种思维方式。沉默了一会儿,有同学发言:“幸运宛如一片雪花,它落在他经风霜的树枝上会变成一树银花,落在玻璃上却会变成水滴滑下,你要想留住雪花匆匆的脚步,就得像树枝那样历尽沧桑,满身伤痕。”又有同学说:“幸运是个挑剔的天使。有人考上名牌大学,幸运吧,可人家勤奋好学,认真刻苦;苹果砸在牛顿的脑袋上,砸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幸运吧,可人家牛顿对物理学早有很深的研究,碰到文盲脑袋上是无论如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学生就把最初的领悟运用到实践之中,写作的思路得到了开拓。临下课时,再给学生留一个作业,仿照典型材料,自找话题,写一篇阅读周记。 总之,要想使课外阅读收到大的成效,必须有一套符合教学实际、切实可行的方略。 课外阅读论文:新课程下课外阅读的新视角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等。 那么在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怎样来看待课外阅读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于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教授文字章法的学科,语文世界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人文情怀的陶冶,有精神世界的奠基等。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也当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他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言语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从“终生学习”的观念来看,传统的“一张文凭,终生管用”的旧观念已经改变,人的学习过程不会只在课堂内、学校里进行,大量有效的信息,大量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人们未来的阅读来获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阅读的态度,对人生的信念,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成尤为重要。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以新课程的理念去理解和指导课外阅读呢? 一、“问泉哪得清如许?”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 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兴趣”二字,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那就是只要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读。这本来是特别有道理的。但一旦面对孩子,这种道理有时会变得挺无力,因为孩子似乎除了对那些我们认为益处不大、趣味不高甚至有些无聊的东西感“兴趣”外,死活不能获得我们所期望的兴趣。于是我们就有必要“引导”,于是我们就会当然地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交给孩子,我们的理由是: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不可能真的有自己的兴趣,他们的兴趣依赖我们的培养。于是,就有了十几年长盛不衰的“读书教育活动”。偶尔,学校、老师也会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可那绝大多数都是老师们小时候的畅销书,其中当然不乏经典,但是远离今天的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能畅销全国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心理需求是由个体差异的,有一些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稍大一些又会有青春期的心理萌动,因此,有针对性的推荐一些描写青少年爱情心理的作品也未尝不可,比如《少年维特的烦恼》、《猫狗之恋》等,阅读这些作品不是鼓励孩子们早恋,恰恰相反,她的积极意义在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2、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 前几年,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郑渊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童话大王”。近两年,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因为书中对于“光轮2000”的精彩描写,使学校打扫卫生的工作一下子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的书而想方设法地努力;每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暇想之中。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给扼杀。 的确,时尚图书如同一柄双仞剑,既可能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孩子心理的扭曲,也可能会为儿童撑开一方想像的天空。国内的一些原创作品的内容、艺术手法上显得稚嫩,粗糙、牵强、荒谬之处甚多,在恐怖的分寸把握上也稍欠火候,在情爱问题上牵扯得过头,没有把握好“安全恐怖”“纯洁情感”这样一个少儿图书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艺术标杆和伦理底线。像这样的书,除了能把孩子吓得半死,搞得神魂颠倒之外没有任何作用,绝对是应予以制止的,比如《流星花园》。 但是,更多的时尚图书是有其充分的流行因素的,这些流行因素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等。对待这种时尚阅读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该是一要积极地亲身体验这种时尚,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如果我们有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那么,正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孩子能够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的。二要积极的引领这种时尚,如我在一本资料上看到一位香港的小学老师,她能亲自为学生朗诵《哈利·波特》片断,能和学生一起穿上带有“哈利·波特”标志的衣服,招摇过市地去观看电影《哈利·波特》。 3、引导孩子读经典名著,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这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 文化向往。当我们看到,当孩子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诘科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神笔马良》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一般来说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并能促进他们进一步完美地发展的课外读物,才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敞亮孩子的心扉,才能成为孩子的经典。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浅析: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案例研究 【摘要】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进行高效能的科学研究。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提出,为如何有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战略性指导。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研究了图书馆嵌入院系信息素养教育的全流程,分别从新生普适培训、专题系列培训、科研团队培训三种类型进行多维度分析,并在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馆员、培训成效、框架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该案例为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全流程研究提供了模板,同时为未来开展适应框架的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案例研究 1背景 2010年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将信息素养定位为一系列能力,需要个人“识别什么信息是需要的,并有能力定位、评估和有效使用所需的信息”。2015年2月5日,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理事会推出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简称框架),新的框架定义了6个要素,分别是权威的构建性与情境性、信息创建的过程性、信息的价值属性、探究式研究、对话式学术研究和战略探索式检索,同时每个要素框架中包含提高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1][2]。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发展终身学习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信息素养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基于框架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层面研究,KuglitschR.Z.认为全新的信息素养框架仍然存在普遍型信息素养和专业型信息素养相互矛盾的问题,他提出通过教学转让法,即将学生作为专业的领域专家进行培训,在培训进程中让学生作为信息领域的专家进行信息查找,通过让学生将信息领域的经验融入到专业领域中,最终获取在不同背景下的知识转化技能[3]。刘彩娥等认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需与学术过程进一步融合,并建立相应的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4]。在框架的操作层面,HessA.N.强调了图书馆员需要进行理论的相关学习,将理论融入专业的学习实践,以适应新的框架[5];刘彩蛾等认为可以借鉴相关指导性文件,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目标明朗化;杨鹤林同样认为框架的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6]。从图书馆馆员的自身定位来看,JunisbaiB.等认为成功的信息素养教育不需要彻底改变学科课程内容,只需通过支持学科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表明学生的研究技能达到显著改善[7]。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于2008年广泛开展了学科服务[8],至2014年实现了院系全覆盖。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服务基地于2012年建成,学科服务团队通过基地值班、参加院系大会、拜访教授、招募信息专员等各种形式深入学院,全方位地为学院的教学与研究提供支撑。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学科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展了多类型、多层次、全方位信息素养教育的具体实践[9]。本次研究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研究了图书馆嵌入院系的分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案例,同时与框架进行对比分析,为未来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方向指引。 2研究方法 将5年来服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进行了汇总研究,根据不同的需求共有3种培训类型,包括基础型—新生普适培训、拓展性—专题系列培训和纵深型—科研团队培训,如表1所示。本次研究采用数据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2.1数据统计法 将不同培训类型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获取不同层次培训的场次、课时、人数等信息,全面了解当前学院对培训的需求程度,并根据培训反馈系统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培训的成效,为未来的培训提供新的思路。 2.2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3个层次培训的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馆员和培训成效,全方位深层次地剖析当前嵌入院系信息素养教育的操作流程和现有反馈,同时与框架进行匹配,寻找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在框架内的盲点。 3研究结果 3.1基础型—新生普适培训 3.1.1培训形式新生普适培训是新生入学时,图书馆开展的面向全校师生提供的培训服务,重点介绍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建立基地以来,共开展了9场培训,其中,本科生4场培训,研究生5场培训,共计18课时,448人次参加。由于2016年学校的招生模式进行了改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药学院共同构建了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10],平台学生第一学年采取贯通式培养模式,不区分学院和专业,并于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末进行两次专业选择,所以这一年度没有开展学院的本科生新生普适培训。3.1.2培训内容根据学生类型分为研究生版和本科生版,两版内容各有侧重。本科生版本中资源方面主要介绍资源总体情况、资源检索、资源推荐、馆际互借、下载友情提醒,服务方面主要介绍图书馆主页、开放时间、借阅咨询、电子教参、讲座与培训、小组学习室、多媒体服务、咨询服务、思源悦读APP等。研究生版本中根据研究生的资源服务需求,增加了单库数据库的检索、校外检索的方式、学科服务平台、课题查新服务、信息专员等。3.1.3培训馆员新生普适培训的培训馆员最低要求是学科咨询馆员,同时要求馆员在学科团队进行试讲,并通过考核。3.1.4培训成效截至目前,学院的新生普适培训已经延续开展了5年,获得院系师生的正面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系列专题培训。3.1.5框架要素与框架的要素进行匹配,新生普适培训主要强调“信息的价值属性”,培训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规范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3.2专题系列培训 3.2.1培训形式在前期与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研究生会沟通下达成培训意向,学科团队为学院提供菜单式专题系列培训,同时学院将培训讲座纳入学分体系。具体形式为,在开展研究生新生普适培训时,将图书馆滚动培训[11]的清单(见表2)发放给新生,新生根据需求勾选深入院系培训的题目。前期勾选这一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信息素养讲座的决定阶段,进一步提升了培训的效能。近5年院系专题系列培训的列表见表3,学科团队共举办了22场活动,计44课时,788人次受益。另外,针对本科生,在大四阶段专门开展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讲座,共有50人次得到辅导。3.2.2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内容将讲座区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检索与利用素养类、科研素养类、工具应用素养类和数据素养类。从表3可以看到,环境学科文献资源的检索与获取、开题与课题申请前的文献调研、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应用方法是4种类型中选择次数最多的讲座。从年份分布来看,学生每年的关注点也略有不同,除去上述4场热点讲座,2012年学生重点关注学术论文的写作与投稿,2013年学生关注学科发展跟踪、分析和评价,2014年学生关注免费学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专题文献的调研与跟踪,2015年关注专利数据源与检索方法,2016年学生关注MicrosoftExcel高级应用,同时也关注学术论文的写作与投稿。对学生选择的讲座主题进行整体分析,在资源检索方面,学生需要文献信息检索、学科发展追踪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训;在工具使用方面,对文献管理软件培训需求非常强烈,同时,对统计分析软件也有较强需求。3.2.3培训馆员开展学科资源相关培训的馆员是学科团队中的学科馆员,要求至少有1年的学科服务经验,对于学院的相关学科资源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工具类软件的相关培训,要求专业相关的馆内老师。3.2.4培训成效在培训反馈系统中,针对系列专题培训,共有152人反馈,99.34%的学生反馈“培训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有帮助”,其中88.16%的学生反馈帮助很大;96.05%的学生反馈授课教师的讲授非常好;90.79%的学生反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好。关于对未来专题培训的建议意见,在讲座内容方面,学生提出希望增加和专业相关的检索、加入更多案例的介绍;在讲座形式方面,希望提供同步网络视频授课的模式、增加上机操作的练习。3.2.5框架要素将专题系列培训匹配框架的要素,资源检索的相关讲座符合“探究式研究”和“战略探索式检索”的范畴,培养学生认识到研究是循序渐进过程,同时通过介绍不同的检索方式和相关的专题数据库提高学生的检索能力,实现高质量的检索。学术论文的写作与投稿和文献管理软件的培训体现了“信息的价值属性”。 3.3科研团队培训 3.3.1培训形式基于新生滚动培训和专题系列培训,院系的学生对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通过拜访教授、联络信息专员、加入院系微信群等形式的学科服务推广,学院的一些科研团队提出了进行研究方向相关的嵌入式培训需求。与科研团队进行前期沟通后,学科服务团队定制检索的关键词并进行课件准备,同时将准备好的资料在课前提供给科研团队,在科研团队提前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式授课,并进行实时解答。3.3.2培训内容针对科研团队提出的具体研究方向,学科团队量身定制该研究方向科研信息获取与管理讲座,介绍如何进行文献调研、文献分析、文献管理、文献跟踪、全文获取等,具体从构建检索策略、数据库检索方式、专利分类检索、主题和引用排序、文献管理软件、文献跟踪软件、SFX和馆际互借服务等方面进行展开。3.3.3培训馆员对于科研团队授课的馆员要求是资深学科馆员,至少有3年学科服务经验,可以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完成科研信息的获取与管理专题培训。3.3.4培训成效目前共嵌入3场科研团队的培训,计6小时,共45人受益。虽然人员数量与新生普适培训、系列专题培训有较大的差距,但培训以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为讲座主题,能够深度嵌入科研团队的研究,为科研团队的学科前沿探索提供精准的指导,团队成员反馈认为帮助非常大,该项培训效果最好。3.3.5框架要素科研团队培训中与框架相匹配的要素为“探究式研究”和“战略探索式检索”,培养学生将研究作为开放式探索的研究过程,将信息检索过程认为是迭代反复的过程,在广泛的信息源中采用高级的检索策略获取所需信息。 4结论 4.1针对不同层次需求,有效开展阶段培训 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信息素养教育,学科团队共提供了35场70课时的培训,培训1331人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研究阶段学生的学习研究需求,提供3个层次,即基础型、拓展型和纵深型不同类型的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4.2培训反馈反映成效,意见建议促进提升 新生普适培训的良好反馈进一步促进了院系专题培训的开展。在院系专题培训中有19.29%的学生给予了反馈,同时反馈结果为99.34%的学生认为对其学习与研究有帮助,表明菜单式的院系专题培训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科研团队培训由科研团队主动提出,更体现了该项培训的价值。另外,对讲座内容增加专业检索、讲座形式增加网络授课等意见建议,为未来信息素养教育的改进提供了一个方向。 4.3框架要素进行匹配,涵盖其中部分要素 对照框架要素,目前嵌入院系的信息素养教育涵盖了其中的“信息的价值属性”、“探究式研究”和“战略探索式检索”的部分内容,表明目前信息素养教育与框架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当前培训更多地从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出发,而对未来学生实现的行为方式没有有效的考核。 5展望 5.1信息素养框架要素,加强概念深度解读 对与框架中未匹配到的要素“权威的构建性与情境性”、“信息创建的过程性”和“对话式学术研究”,需要从核心概念、知识技能、行为方式3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实现可查找到权威的信息源、认识到信息创建具有不同的形式、学术对话也是一种学术研究,为未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奠定理论基石。 5.2针对学校发展需求,改进服务方式内容 为实现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建立了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面向越来越多的新兴平台,需开展专项培训计划,助力创新人才培养。在培训形式上,实现在线直播、微课程、APP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培训效能。 5.3推进科研团队培训,助力团队科学研究 基于科研团队嵌入培训获得的高度成效,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科研团队的联络,为科研团队的科学研究前沿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提供显性支撑。 作者:申雅琪 范秀凤 李佩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浅析: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 摘要:文章介绍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新变化,阐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要素,提出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互联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将互联网技术融入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当中,即实现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科技的融合。“互联网+”的跨界不仅为整个社会发展注入活力,而且融合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极大地提升了资源配置的效率。2015年我国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的发展从单纯的行业实践上升到国家行动计划[1]。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非常多的优势。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互联网+图书馆”的积极探索,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创新,为今后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发展思路。 1“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信息技术及信息量增长对大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以Web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全球图书馆的深刻变革,网络搜索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据调查,目前Google已经凭借其强大的检索能力和涵盖88种语言的服务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搜索引擎;而我国如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也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6.8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已超过半数,其中有一半的人数已经接入互联网,而手机网民的数量更是占据整个网民数量的90%[2]。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正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人们利用互联网学习、生活、娱乐、工作,互联网成为人们的好帮手。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带来了信息泛滥、信息侵犯、信息垄断、信息霸权等不利因素,使互联网处于无监控状态。 1.2高等教育改革对信息素养教育全面开展的要求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探讨高等教育改革问题,并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四个方面的发展,即:在教育模式上,充分尊重学校和学生的自主性;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和适应性;在素质教育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能力培养上,发扬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信息素养教育的设置就是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产物,其目标是通过训练培养具有一定情报信息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使之不仅有较高的信息知识理论水平,还要有一定的信息认知、评价和利用能力。其综合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多个方面,将学生从单纯的记忆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3]。信息素养教育更多地是让学生适应和掌握信息化社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现代社会跨学科的综合发展培养更加全面的人才。 1.3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有着诸多优势 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庞大的信息资源、专业的信息人才和先进的设备等做支撑,而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凭借着诸多方面的优势一直充当着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力军。首先,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来源。高校图书馆以纸质、音像、数字化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展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库,大学生可以广泛、自由地利用这些资源。其次,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摆脱了传统单一授课的模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学生除了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知识外,还可以广泛地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其综合应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新变化 2.1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变革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主要方式。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途径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特征,并且突破了时间、空间和对象的限制。因此,传统的以“文献检索”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选择、接受信息和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要求[4]。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除了开设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外,还要增加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检索技能,更要培养大学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此外,高校图书馆还设置了信息道德与伦理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对信息的判断力和识别力,让学生对不良信息形成免疫,运用有用的信息不断完善自我。 2.2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高校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的一体化教育模式,而是向个性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发展网络教学,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化地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知识。如:利用微信、QQ群、微博、在线视频、云消息等进行信息推送,开展在线化的网络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利用、评价信息,如何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这种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适应了新时代的教学发展方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2.3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服务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的发展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广大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各高校图书馆也纷纷转变服务对策,将互联网资源引入信息教育当中,加强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立“移动图书馆”,让广大师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和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共享“移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极大地增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6]。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对图书馆员的服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基础的图书馆服务素质,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不断提升其信息服务能力,使馆员能够成为组织和整理信息的知识导航员和深层次的情报开发和分析员,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3“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要素 3.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一步,它主要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注意力的持久度及对信息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信息意识的强弱决定了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意识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信息意识包括信息获取意识、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更新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3.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核心,没有信息知识做支撑,信息素养就没有价值。信息知识包括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功用及效应等,信息知识不但可以激活原有的专业知识,还能改变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框架,进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保障,也是信息素养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人们获取、处理、交流、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教育主要是培养和训练人们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大量无序信息中分辨出自己所需信息并且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4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准则,良好的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道德教育是指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时,要注意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加强信息的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对信息进行合理规范的使用。 4“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 4.1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合作开发 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各高校图书馆的必修课程之一,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高校图书馆的联合,实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综合各大图书馆的优势合作开发。虽然现在一部分高校图书馆也组建了一些联盟组织,如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北京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等,但这只是在有限范围内的区域联盟,并没有专门的组织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指导,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协作和信息共享。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全国高校图书馆学会、CALLS、专业协会或联盟应该统一规划,制定评估标准和资源库标准,使信息素养教育做到有章可循。信息素养教育的统筹规划可以减少各单位在资源和资金上的浪费,节约成本,有效地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其次,在力量整合时不应只考虑图书馆的力量,同样应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来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如:统筹院校内部的行政部门和各个院系之间的力量,做到对本校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图书馆的责任,更是关系到每一个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统筹规划时,还要征求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加强图书馆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师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带头作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样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一种方式,这不仅可以实现双方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形转化。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框架如图1所示。 4.2引进和创建完备的在线信息素养教学平台 网络信息素养教学平台以其系统的课程开发功能、自主学习的管理功能、强大的交流互动功能、完善的测验功能和定期统计功能成为信息素养教学的新型平台。一方面它通过网络连接将各高校的优势资源集中整合在一起,实现了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它还能发挥Web的多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优势,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能力。我国高校图书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信息文献利用从传统的纸本向现代的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过渡,也必须在借鉴外国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创建属于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图2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平台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完整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是一个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主要是按照用户信息素养教学需求将其划分为前言声明、选择信息源、检索技巧、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检索计划六项,可以进行在线授课、在线测试、在线交流、媒体播放、自助学习和教学管理,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完全在线教学,极大地扩大了信息素养的影响范围[7]。 4.3改革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现代信息素养教育要改变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课堂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互联网+”的发展为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①应该大力发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同性、创新性。②要运用多种方式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如:资源导航、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举办专题演讲和学术报告、减少对阅览室的限制等。③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还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新技术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如RRS订阅服务、搜索引擎服务、Web2.0、博客、微信等,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交流。此外,信息素养教育不应是只面向在校学生的教育,在全民学习时代,信息素养教育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该接受的教育,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逐渐向社会开放,为非在校学生提供信息服务。 5结语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技术作为工具应用在图书馆服务当中,而是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实现图书馆与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进而重构图书馆的业务模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作者:张立滨 单位:辽宁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浅析: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分析 [摘要]简要介绍了创客教育的概念、特征和相关理论,分析了创客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借鉴意义,指出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内容,最后提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基于创客教育需求的信息素养教育对策。 [关键词]创客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 我国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以及医学科技的进步,对医药卫生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医药卫生类属于高速发展的学科,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文、理、医知识,扎实的医药卫生实践技能,良好的医学信息素养,以及信息检索、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创客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全新教育模式,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美国新媒体联盟指出,创客教育将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1]。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支撑,要想确保学生掌握专业相关的最新技能,满足信息时代对医技工作者的需求,将创客教育融入信息素养教育中是必要的。笔者将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创客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探索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进而完善医药卫生类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1创客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1.1创客与创客教育创客代表利用新科技和新方法,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现实的群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为创客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条件。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创客聚集在一起,组成任意形式的创意场所,共同开展信息交流、创意分享等活动,这就产生了创客空间。当前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创客空间超过1500个,为创客们践行创意提供了必备的技术和设备[2]。通过互联网技术,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创客也创建了网络社区,方便在线交流信息、分享资源。创客空间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关注与思考,也催生了创客教育理念。创客教育并非直接传授学生知识,而是采用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客精神,让学生利用自身创造力解决问题。1.2创客教育的相关理论2014年美国《地平线报告》指出,美国高校学生在未来五年内,将由知识消费者变为创造者,表明创客教育是美国教育领域的变化趋势。创客教育虽然属于新兴词汇,但它充分利用了先进信息技术,也融合了创新教育、项目教学等理论(如图1)。其中创新教育即依据创新理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创个性进行培养。创新教育根据教学实际,存在不同的教学形式,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项目教学即通过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3]。体验教学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协调,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DIY理论也是创客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3创客教育的特征创客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要保障创客教育效果,就需要新颖、复杂、关联度高的设计课题,以全新的视角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知识,也让学生愿意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开展创造性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创客教育倡导合作交流,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协作,是保障完成创客任务的前提。在参与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在取长补短、交流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创客教育也要求有高强度的训练和充足的资源,通过反复探索尝试,将已有的资源利用到极致,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2创客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借鉴意义 信息素养是互联网时代的全新概念,也是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之一。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提升全校师生信息素养的重任。而将创客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创新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1高职院校图书馆引入创客教育的优势创客教育是我国近年来引进的全新教育理念,其继承了体验教学、探究学习等成熟的教学思想,拓展了高校创新教育领域。高职院校图书馆引进创客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互动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协作中获得更多信息反馈。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图书馆,就是发现、创造新知识以及重构社会关系的场所[4]。高职院校图书馆引入创客教育的动力,在于将具有共同兴趣的用户聚集起来,建立方便用户开展交流、学习的空间。而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创客教育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创客空间吸引更多用户,采用网络社区巩固用户之间的关系,形成现实社会无法比拟的关系网络。2.2创客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医药卫生类行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且知识更新速度快,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医药卫生类人才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高水平的综合素养,以及终身自主学习能力。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非单纯开展专业知识教育。高职院校图书馆引入创客教育,是促进信息素养教育革新的要求,也是借鉴创客教育多元化功能,弥补传统教育缺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有效措施。2.3创客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创新性《信息社会灯塔》一书中指出,信息素养属于终身学习的核心部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寻求、利用、评价信息,以尽快实现教育、社会和职业目标。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与创客教育的融合,是对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创造性改进,扩展了传统的教学范围,在指导学生掌握信息检索、信息利用技巧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教学要求。创客教育本身融入了创新教育内容,强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点,倡导营造以创造、创新、实践为主体的教学场所。它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能够实现资源、技术、信息共享,形成讲座、作品展、培训等相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 3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图书馆通过探索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可以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科信息素养教学水平提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医药卫生学科特色与创客教育需求,提出将信息素养教育分为基本素养、中级素养和研究素养3个层次,并构建相应的内容体系,如图2所示。3.1初级素养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素养,包括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学习思维方式,以及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基本能力等。对于医药卫生类学科而言,学生必须掌握专业词汇的英语发音、含义和应用方法,具备相应的信息交流、沟通能力等。不同的学科专业有不同的思维训练法,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应该加强学科思想渗透,了解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掌握学科思想的基础上,产生深入学习与创新创造动力。针对特定的学科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要求结合该学科思维模式和思维规律,指导学生开展系统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在长期学习中,逐渐形成完善的思维体系,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并且增强创新能力。3.2中级素养高职院校学生在掌握基本信息素养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素养和文献检索素养,提高对信息工具、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以护理专业为例,该学科具有课程多、知识点繁杂等特点,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医学信息检索方法,全面了解与学科相关的系统知识,还需要具备学科信息服务能力,即具有利用所学的信息知识开展服务的能力,如查询病历资料、检索病案等。信息工具与技术的应用,并非单纯利用计算机开展信息检索,也要求学生掌握医疗仪器、信息管理系统等设备的应用[5]。因此,信息素养教育中学生应该掌握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够熟练操作与专业相关的信息设备,熟练开展信息处理和检索工作,如记录、处理实验数据等。3.3研究素养目前我国很多院校开设了与学科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6]。学科研究与信息素养教育存在密切联系,为帮助学生尽快掌握信息检索方法,掌握与科研相关的技能和方法,更好地获取与学科专业相关的信息,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开展素养教育工作。根据现代信息理论,科研活动分为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与信息分析等部分,属于以调研、观察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引导学生掌握与学科研究相关技巧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指导学生开展文献研究工作,了解基本的研究理论与交流方式,具备信息洞察、处理能力,便于他们更好地选择所需信息,并且在问题处理中合理利用这些信息。 4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对策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传播中心,通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应用能力是其主要职责之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构建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嵌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切实承担起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4.1构建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合作,构建区域图书馆联盟,以教学资源共享和在线信息交流的方式,弥补资源、财力不足的缺陷。不同图书馆可根据自身特色,在分析各自实际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设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扩展信息素养教育途径。通过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从信息选择、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评估等方面,设计不同的服务项目,帮助学生获得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利用与创新能力,并且以在线测评的方式了解教育成效。将图书馆用户作为教育对象,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平台入口,利用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开展咨询、跟踪服务,免费为他们提供分层次、个性化信息,扩展图书馆的教育范围。4.2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促进学科教学和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结合,这就是嵌入式教学,也称作渗透式教学。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安排学科馆员嵌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或者组建学科团队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跟踪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信息素养[7]。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学科馆员应首先制定教学规划,争取获得图书馆其他部门与各院系的支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其次,与专业授课教师合作,参与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设计与教学效果评价中,保障信息素养教育和专业课程需求相契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全面掌握课程教学目标、核心知识点以及学时分配,保障信息素养教育不偏离基本教学需求[8]。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资源收集、信息处理、论文写作等综合能力。4.3基于博客的信息素养教育博客是近年来应用广泛的在线信息交流工具,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能够实现与他人的在线交流互动,也可轻松便捷地各类信息。高职院校图书馆通过建立学科博客的方式,设置参考咨询、资源导航、学科研究等栏目,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更容易激发用户兴趣。博客具备多样化的功能,图书馆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基本需求,利用博客平台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利用博客开展在线学习,并且参与教学讨论活动,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处理技巧。结合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设置“资源导航”“参考咨询”等栏目,帮助用户解决信息检索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他们敏锐的信息处理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5结语 在我国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创客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高职院校图书馆引入创客教育,促进了信息素养教育与创客教育的融合,为提升信息素养教育品质提供了思路。高职院校学生面临专业技能学习、职业规划、信息处理等多方面的压力,通过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结合创客教育需求,促进知识学习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组建创客教育团队,以科学、高效、创新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提升高职学生的整体竞争力。 作者:吴越 单位: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浅析: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摘要:在高校图书馆中信息素养教育属于一项核心工作,由于高校图书馆现阶段在信息资源获取方式、存储媒介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再加上现在正在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因此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在内容和工作方式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积极地应用各种新技术和新工具,并且严格地执行信息素养教育标准规范,从而形成信息素养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 MOOC的中文译名为“慕课”,MOOC属于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由于其具有工具资源多元化、受众面广、易于使用、自主性、免费性等一系列特点,因此在全球的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工作中可以积极地运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MOOC课程设计理念,并且对MOOC中全新的在线学习方式、新颖的教学模式、友好互动的界面平台、知识课程资源建设等进行充分地借助,从而有效地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1信息素养教育的概述 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机遇和资源,信息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源泉,而每个人在信息时代必备的一种素养就是信息素养。在上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上世纪80年代指出信息素养的本质就是对信息的发现、检索、分析和利用。信息素养在现代大数据时代的定义更加宽泛,增加了视觉素养、媒体素养、数据素养等一系列的内容,而且元素养也变成了信息素养中一个重要组成。近年来信息素养教育在图书馆界和教育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而且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学术界对于信息素养教育基本上形成了一致的理论表述,也就是信息素养教育是对人进行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信息观念、信息知识等各方面的教育,其最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就是强化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由于受到MOOC浪潮的影响,近年来在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信息素养教育[1] 2MOOC影响下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在高校教育中信息素养教育属于一种通识教育,下面本文立足于不同的方面对MOOC影响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在理念和模式方面的变革和创新进行分析和探讨。 2.1信息素养教育授课形式的变革和创新 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我国高校图书馆以前都是将主要内容作为文献检索课程,通常都是采用教师讲授、PPT演示的授课形式。虽然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然而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存在着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借助程度不高的问题。MOOC的出现使得上述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基于MOOC的小规模私人在线课程,其主要是采用MOOC视频讲座的方式在大学校园课堂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因此与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更加适合,不仅可以将学习者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还将MOOC模式的多元化、模块化、碎片化、多态化的优点充分的发挥出来[2]。 2.2信息素养教育授课内容的变革和创新 MOOC具有非常广的面向范围,而且在课程设计内容方面也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模块,“循序渐进”是其内容在难度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时候可以对MOOC的这一特点进行充分借鉴,分别针对科研人员、教学人员、研究生、本科生和新生等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由于目前信息素养的概念又增加了一系列的内容,其中包括视觉素养、媒体素养、数据素养等,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地扩充信息素养的教育内容,在一般的信息检索和信息素质等授课内容的基础之上,扩展到视觉素养、媒体素养、数据素养、信息检索、信息组织等各个方面[3]。有学者提出,高效的信息素养一共包括4种模式的课堂教育内容体系,也就是综合信息素养教育、创新信息素养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等。 2.3信息素养教育授课主体的变革和创新 在制作MOOC的时候需要具备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主要包括制作团队、拍摄团队、授课教师等,同时还包括大量的助教。然而我国目前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课严重缺乏专业的教学人员,而且很多馆员还要负责很多日常的业务工作,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存在着缺乏创新性的问题。所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课必须要对MOOC的优点进行充分吸取,利用馆际和校内联合的方式成立专门的MOOC小组作为授课主体,依据小组成员的个人优势对授课任务进行合理地分配,最终形成精品化的课程内容。比如,高校图书馆可以联合各个院系共同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对嵌入式课程进行设计,也可以积极地开展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更加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总之,目前高校图书馆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素养授课主体,从而更好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2.4信息素养教育考核方式的变革和创新 以前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都是将考试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而MOOC的考核方式则更多的是平时的测验和讨论,比如将信息素养的考核方式划分为课程讨论、单元作业、单元测验以及考试等,其中课程讨论占30%的比例,单元作业占10%的比例,单元测验占30%的比例,考试占30%的比例,同时将学员互评的机制纳入单元作业部分的考核中。总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要充分地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创新考核机制,积极地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在考核范围内充分纳入课堂讨论和互评等相关内容。 3结语 目前在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要想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地借鉴MOOC这一新型的教育形式,立足于信息素养的授课形式、授课内容、授课主体以及考核方式的各个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从而有效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 作者:凌耀银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浅析: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培养 1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生存环境被各类信息包围,如何对其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紧跟当前形势,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兰州理工大学图书馆为学校各类读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指导和培训活动,如各类数据库讲座、文献检索专业课程及内容丰富的网络课件视频等,内容涉及图书馆使用、数据库的利用、信息检索技巧、信息管理、信息评价和投稿等。 2高校学生信息能力的现状 信息意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是人们从信息的角度对自然和社会的敏感程度[4]。通过各种类型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同学们对于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信息价值所特有的思维感知能力以及对信息所特有的持久的注意力会明显提高。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同意这样的观点,那就是成功的校园经验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对严谨学术信息的搜寻、处理与使用能力,而不是简单地从互联网上下载各种零碎信息。从兰州理工大学图书馆每年统计的借阅量来看,虽然纸质资源借阅量每年都以较高的速度下降,但是,电子资源的借阅量在快速上升。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图书馆面向读者的举措较少,主要还是维持基本的借还书、举办讲座、开展文献检索课程和简单咨询服务等。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但高校学生却知之甚少,使得图书馆和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不能有机联系,针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难免浮于表面,无法做到嵌入其中,并进而成为同学们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2.1高校学生的信息能力状况 如今信息的重要性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得到了绝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认可,高校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面对如此海量复杂的信息,大部分高校学生都有判断信息真伪的意识。但是,高校学生辨别和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都普遍较低,遇到网上纷繁多样的信息往往不知如何认定信息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尤其是大一新生,学习自主性较差,上网主要是浏览新闻和消遣娱乐,基本上会使用网络搜索工具;高年级学生则学习自主性较强,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尤其是搜索引擎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大多数高校学生身处网络时代,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同生同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喜欢通过计算机或是移动智能手机使用网络搜索工具查找资料。身处网络虚拟世界,具有一定的道德约束,要求便用者须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以及他人的劳动成果。作为道德的一部分,高校学生基本都有一些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保密意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信息道德观念不强。信息能力主要指发现、检索、收集、鉴别、传递、开发和整合信息的能力[5],即它由各种各样的能力构成,是一个能力集群。大多数高校学生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往往选择检索机书目索引和网络搜索引擎检索,对图书馆网站及数据库的认知较少。高校学生搜索自己所需的信息效率不高,有时还不准确,给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通过网络检索造成很多学生无法判断信息来源的准确性以及数据的真实性。对于信息的分析、提炼、整合能力整体来看,高校学生的信息综合运用能力普遍偏低。 2.2高校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状况 高校图书馆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核心精神,图书馆见证了大学的发展。但是如今,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图书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图书馆开始门庭冷落,图书的借阅量逐年大幅下降,学生对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光顾图书馆的学生大多数只是翻阅几份报刊或杂志,或是在书库内随便看看茫然而来,轰然而去。数据显示,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只有半数了解自己专业的核心期刊,本科生更是知之甚少。对于图书馆的文献知识讲座,大多数学生从没有参加过,还有一些学生根本不知道有讲座。长此以往,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图书馆很可能被边缘化,沦为单纯的自习场所。面对如此种种现状,为了缓解纸质图书面临的窘境,一些高校实行新的借阅规则,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平起平坐,图书的借阅期限不再有“身份”区别,书籍的外借期时间延长,增加外借图书的册数,减少部分超期图书的滞纳金。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按照学生的思维逻辑,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 3图书馆嵌入式教育发展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职能也在发生着转化。图书馆不再仅仅是提供阅读的地方,更是提供文献检索、电子刊物阅读、最新信息搜寻的地方。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是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提供的一种泛在服务,是传统信息素养教育寻求变革的一种新途径。为了适应泛在知识环境的要求,图书馆应该改革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主动嵌入到用户的工作、学习、生活空间,包括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提供一种到身边、到桌面、随时随地的泛在服务[6]。 3.1存在的问题 兰州理工大学主要以开设文献检索课,围绕图书馆文献资源与服务进行的读者培训和基于参考咨询的图书馆基础知识导向教育等形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独立于学科教学或专业课学习之外,与专业课教学基本绝缘,仅仅是辅助式教学,导致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图书馆加快了自身的建设,加强普及教育力度,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需要。高校一般都会设立一个专门的专业课程讲解如何利用图书馆进行信息搜索,但学生对于学习信息检索技能的主动性不够,很多学生多是为了修满学分而选修,为了信息素养教学的真正目的可能也不会选修这种非正规的跨学科课程。不过,大多数选修过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程对于学生培养信息意识、提高检索技能、增强信息道德等效果显著,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为了把更多学生拉进图书馆,响应教育部信息素养教育通识化的号召,学校在这方面的宣传也加大了力度。兰州理工大学图书馆根据专业设置和专业特点,在法学院有所侧重地实施检索课教学开展法学专业信息检索课,然而由于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太明显。信息素养教育“孤军奋战”一直唱“独角戏”的弊端,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诸多高校的认可。国外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并非游离于学科课程之外,而是交织在其内容、体系结构与顺序安排之中[7]。有些学者认为,图书馆馆员应该成为学生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图书馆馆员参与到教授为学生特殊设计的部分课程中,这部分课程尤其注重课外资料的搜集和利用。信息素养教育应与学科课程教学相结合,它是学校、教师、图书馆馆员共同的责任。近几年来,国内开始研究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同时也指明了今后的教学研究方向。 3.2嵌入式教育发展的途径 教育模式的构建指的是在成熟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的稳定结构形式[8]。高校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要根据综合信息素养的内涵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需求层次结构来设计。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为国内信息素养教育注入了生机,使孤立的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合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专业课教学也需要信息素养教育的介入,提升教学效果,由此改变传统的、孤立的教学模式,创建基于问题解决和信息检索的主动学习环境。高校嵌入式教育发展的主要途径如下: (1)专业授课教师与图书馆馆员密切合作,共同设计与开发课程,要求馆员走进教室,介入课堂,对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学习目标等,构建一个共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块,有所侧重地实施信息素养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客观差异性,考虑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添加或减少嵌入大学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员主动嵌入到课堂或网络教学平台,参与专业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主动的、专业的、到身边、到桌面的泛在服务,符合泛在知识环境的要求,是对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一种变革和突破。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使新认知学习教学模式与信息素质教育相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将嵌入课堂教学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提升到更高层次。嵌入课堂教学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要求专业授课教师和馆员,由始至终共同完成某一门课程,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将信息素养教育无缝融入专业课程当中,要求二者密切合作,共同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和内容,使其得到优化发展。 (3)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在图书馆中开设小班教学,在开设相关的课程时和图书馆紧密结合,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例如:美国威拉努瓦大学则将信息素质嵌入到多年级的多门专业课中,每一个学期至少有一门课将信息素质嵌入到专业课中,这样循序渐进地嵌入到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中,使学生的信息素质得到系统性的提高[9]。 (4)随着移动互联的普及,高校学生是网络用户中较大的群体,在校学生群体中使用移动网络获取信息的比例很高,移动互联网络(主要以手机为上网终端)作为一种便捷的网络信息交流方式被高校学生所广泛接受。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同样可以嵌入到大学生熟悉的网络平台,开展移动信息服务,实现互动交流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结合,通过信息的互动模式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主题意识。高校图书馆通过专业网站、BBS等网络平台,构建移动图书馆以及联合读者协会等社团组织,培养大学生获取、分享和交流信息的自觉意识,提高教育效果和信息素养能力。 4结束语 信息素养教育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对信息的驾驭能力。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使同学们了解信息需求及信息性质,知道如何寻找和检索到信息,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并且确定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能够对信息进行重组、分析、整合,能够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交流。高校图书馆是具有丰富信息资源的场所,我们要做到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信息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难免浮于表面,无法更好地嵌入其中。笔者分析了图书馆在嵌入式教育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途径:(1)专业授课教师与馆员密切合作,共同设计与开发课程,要求馆员走进教室,介入课堂,对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使新认知学习教学模式与信息素质教育相融合;(3)图书馆多层次嵌入到专业课程学习,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4)嵌入到大学生熟悉的网络平台,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作者:崔娜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浅谈现代畜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发展探究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豫西北,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试点市。近年来,积极实施退川进山、龙头带动、科技兴牧、依法治牧“四大”战略,加快双汇生猪、伊利奶牛、柳江蛋鸡、阳光肉兔“四大”集群建设,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四化”进程,实现了济源畜牧业跨越式发展。2015年,济源畜牧业产值预计达到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4%,畜牧业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支柱产业。 1济源市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1.1标准化养殖快速发展 按照“提猪、扩牛、壮禽、重兔”的思路,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加快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区)600多个,生猪、奶牛、家禽规模养殖比重均达到90%以上。1.2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双汇集团、伊利集团、赛科星集团、柳江集团、六合集团等国家级龙头企业入驻济源,引领济源畜牧业迈向现代化的制高点。目前,拥有省、市级龙头企业10家,畜牧专业合作组织100余个,经纪人200余名。 1.3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明显 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完善了市镇两级防疫阵地,探索建立了“一条主线、四级网络、六位一体”的防疫责任制,“强制免疫六同步、检疫监督四把关、监测预警三结合、防疫工作两督查”的6432防控机制;投入1500万元建成了2个大型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厂,按照“谁上交补贴谁、谁运输补贴谁、谁处理补贴谁”的原则,在河南省率先建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养殖保险实现全域覆盖,保险联动创造了“济源模式”,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推介,迅速在全国推广学习。 1.4畜产品质量监管到位 大力开展畜产品专项整治,加大宣传教育,严格综合执法,注重检打结合,对“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实行常态化监管,实行“风险分级、量化监督”和“提前申报、属地检疫”的检疫规定,实施检疫与“瘦肉精”检测同步,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从源头保障了畜产品安全。 1.5畜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生猪、奶牛、家禽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猪、牛、羊出栏率分别达到128%、70%和96%;蛋鸡个体年产蛋量高达14kg;奶牛个体年产奶量高达7.5t。 2济源市现代畜牧业的实践 2.1始终坚持生态发展 一是着力壮大集群。先后投入1.8亿元,从法国引进伊普吕曾祖代种兔1600只,兔肉生产线投产,引进高品质的奶牛1100头,双汇生猪、伊利奶牛、阳光肉兔、柳江蛋鸡四大集群产业链条更加完整,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二是启动综合整治,9个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23个养殖场区进行治污整治,新建猪舍1.8万m2、羊舍500m2,建设沉淀池3.8万m3,储粪场1.6万m3,实现了生态养殖。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青贮秸秆17.2万m3,流转饲草用地667hm2;生猪、奶牛、家禽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2.2始终坚持保护发展 以养殖保险为突破口,以无害化处理为抓手,扎实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建立“新机制”。建立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目标责任、收集运输、无害化处理、分段补贴、保险联动、全程监督”等六大体系,采取“主动报案、双方到场、统一运输、集中处理、全程监管”方式,对全市病死猪实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实现了“随报、随查、随收”,无害化处理厂已经投产,具备日处理30t的能力。二是育肥猪保险取得“新成效”。探索了“清查登记三签字、投保处理两集中、死亡查勘两到场、保险理赔一卡通、防保督查两到位”的工作机制,实施养殖保险和无害化处理联动,破解了养殖保险和无害化处理工作的许多难题。保险联动模式引起全省乃至全国的关注,山东、河北和开封等省内外100多个考察团到济源市参观学习。三是监测预警得到“新提升”。建成集检验业务管理、检测结果统计与分析、预警功能等19个功能模块于一体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统计高效化、预警预防智能化、结果应用便民化、实验室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在全省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四是检疫监管实现“新跨越”。出台了生猪产地检疫工作模式、执法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严格执法服务。生猪产地检疫率、耳标佩戴率、应免畜禽密度、免疫抗体合格率、病死猪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育肥猪保险覆盖面达到了6个100%,全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2.3始终坚持安全发展 严格落实“风险分级,量化监督”的日常监管机制,大力开展专项整治,进行拉网式排查。以瘦肉精、生鲜乳、饲料、病死畜禽等为重点,先后开展了春季畜产品整治、夏日行动、秋季畜产品严打等活动,大力宣传培训,进场、进户、进企业进行生产许可技术指导,每季度了1期“红黑榜”涉牧企业,促进了养殖企业主体责任制的落实。探索了“公示、规范、提醒、劝导、约谈、说理、回访、衔接”16字工作法,打造了1个省级示范点,办理案件无一起行政复议,初步实现了由刚性执法向柔性执法转变。 3济源市现代畜牧业的展望 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济源畜牧业将以互联网+现代畜牧业工程为载体,以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为契机,以养殖保险与无害化处理工作为抓手,启动国家级免疫无口蹄疫示范区创建,深入推进农牧业综合执法、屠宰管理两项改革,着力实施集群壮大、生态畜牧业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监管、科技推广工程,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向着创新畜牧、绿色畜牧、安全畜牧的方向迈进。 作者:惠永华1;王路2 单位:1.河南省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省济源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浅谈现代畜牧业发展:剖析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措施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推动我国各行业的进度与发展,现代畜牧业也迎来自己的春天,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虽然现代畜牧业获得发展,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对其进行及时解决,将会对影响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对现代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措施,促进畜牧业发展。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综述 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畜牧业不断进行自身的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已由传统的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现代畜牧业主要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自己,应运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畜牧业,最终实现区域特色、养殖规模化以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为了促进现代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对现在畜牧业发展的研究,寻求科学、有效的方法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1现代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进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产品需求量逐年增加,使得畜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处理,将会直接影响到畜牧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现代畜牧业发展主要是存在以下问题; 1.1当前畜牧养殖方式以及品种需改进 当前,虽然我国畜牧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在我国许多地方的畜牧养殖仍旧采用的是传统的养殖模式,主要是以农户为主体的饲养模式存在,个体农户畜牧养殖存在一些不足,其规模相对较小,抵抗外界风险的能力低,同时,个体农户在进行饲养与管理中相对比较随意,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缺乏必要的动物防疫措施,不利于动物疫情的防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畜牧养殖风险。畜牧的品种趋于老化,没有能够加大资金投入,引入优良的畜牧品种,个体农户养殖技术落后,畜群结构不合理,以上各种因素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急需要对其进行改革。 1.2畜牧产业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肉牛、肉羊以及奶牛等饲草类畜牧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其规模化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都会生产出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使得我国畜牧业出现种养结合不够密切,整个饲养循环不够畅通。当前,畜牧行业缺乏大型的畜牧加工企业,大型畜牧企业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保证畜牧产业上下通道畅通,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情况是畜牧产业链短,缺乏相应的深加工配套措施,产业上下通道不通,饲养、生产以及销售衔接不紧密,畜牧产业结构不合理。 1.3国内畜牧产品价格波动大 畜牧养殖的经济效益与畜牧产品价格密切相关,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畜牧产品的市场受到外国价格的强力冲击,比如,我国国内畜牧产品生产成本高,而外国畜牧产品由于技术、管理等方面比较先进,其畜牧产品的价格低,这样一来必然会造成进口量增加,国内畜牧产品受到冲击,为了将产品没出去,只有不断的降低价格,最终损失的是养殖户的利益。国外的优质低价畜牧产品对国内产品产生严重冲击,使得国内畜牧产品价格不稳定,价格波动大不利于畜牧养殖户把控市场。 1.4畜牧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畜牧产品仍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主要包括传统的饲养模式仍旧占据主导地位,更多的是农户个体饲养为主,同时畜牧产品多样、产量小。价格低以及品质差等不足,阻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当前畜牧业还未形成产业化,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无法吸引客户,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极易受到外国畜牧产品的冲击。 2优化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 为了促进畜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国情,要能够做到因地制宜的发展本地畜牧业,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观,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畜牧行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完善畜牧产业结构,只注重动物防疫工作,全面提升畜牧产业化,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措施如下: 2.1加快规模化养殖 畜牧业若要想快速发展,就要将畜牧规模化养殖作为重点进行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政策,利用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推动其规模化发展,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对中小规模的养殖户进行养殖场改造,不断完善场房建设,最终达到产业升级,合理划分生产区、生产区以及隔离区,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布局。 2.2优化畜牧产品深加工 当前,我国畜牧产品的发展的缓慢,仍旧沿用传统的饲养模式,产品加工落后,优化畜牧产品深加工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畜牧产品的竞争力,可以抢占更加的市场份额。加快畜牧产品的经营策略,实现产品的升级,积极推广产业的品牌,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畜牧产品附加值,丰富产品的种类,最终实现产品的多样化,提高畜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2.3注重动物防疫,提高畜牧业抗疫病能力 国家要不断加大对基层动物防疫的资金投入,推荐基层畜牧防疫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防疫人员的待遇,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坚持同进同出等养殖策略,实行自繁自养,尽可能减少从外地引入种苗,减少外源性疾病感染,加强基础免疫,提前做好免疫工作,减少疾病的发生。 3结语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畜牧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畜牧业的发展必将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的趋势。对于当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发进行解决,促进畜牧产业的发展。 作者:毕广敏1;毕淑珍2;王杭花3 单位:1.临海市畜牧兽医局,2.遂昌县农业局,3.永康市畜牧兽医局 浅谈现代畜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摘要:在充分分析庆阳市畜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成就的基础上,剖析了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多渠道整合资金支持畜牧业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加大从业人员科技培训,实施畜牧业科技创新工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拓宽产业发展平台;农牧结合,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确保畜产品安全等促进甘肃畜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建议;庆阳市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1-2]。畜牧业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水平体现人民生活殷实状况。庆阳市作为甘肃省级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近几年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处在现代化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和农户分散养殖并存的阶段,畜牧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选择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体现科学发展理念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我们对庆阳市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资金、技术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与建议。 1发展现状 1.1特点 1.1.1养殖数量稳步扩大 近几年,庆阳市畜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畜牧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已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庆阳市畜牧业生产力在2008年出现了一定的下降,但从2009年以来,肉蛋奶产量、畜禽存栏量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特别是2013年,肉绒羊饲养量比2008年增加了将近100万只,6a饲养量增加了52.62%。2013年,庆阳市全市肉牛饲养量62.20万头,肉绒羊饲养量287.50万只,生猪饲养量93.30万头,肉蛋奶总产量10.20万吨[3],鸡540万只[4],种畜禽生产企业30家[5]。同时,在政策扶持下,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环县、庆城县、华池县、镇原县、宁县被列为甘肃省牛羊大县。 1.1.2规模养殖步伐加快 全市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规模户分别达到804个、6.8万户,规模养殖比重由2006年的39%提高到46%。其中肉绒羊规模饲养量达到78.40万只,占全市的31.0%;肉牛规模饲养量达8.75万头,占14.0%;生猪规模饲养量达85.00万头,占87.8%。同时,一大批畜禽品种好、养殖规模大、经营效益高、品牌意识强的畜禽规模养殖企业脱颖而出,形成了“宁州肉羊”、“东紫”牌早胜牛、“天兆种猪”、“解玉花羊绒”、“中有”牌鸡产品、“嘉仕”牌豆奶粉和液态奶、“古象奶粉”等诸多品牌,有4家养殖场被评为部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14家养殖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场[6]。 1.1.3产业化经营取得实质性突破 通过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等方式,畜禽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全市现有从事草畜产业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30家;草畜产品加工企业20个,其中肉类加工企业6个、草产品加工企业5个、乳品加工企业5个、绒毛等其它加工企业4个;活畜交易市场91个;创建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640个[7]。主要体现在下两方面,一是投资经营模式多元化。国家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庆阳市关于肉牛、肉羊等畜牧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出台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纷纷返乡兴业,建办规模养殖场,畜牧产业融资规模逐步扩大。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4种类型。①集中经营。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成员共同投资建设,如环县甘牧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产业示范园是由各生产企业联合投资建设,如以西峰区鄢旗坳为代表的循环农业示范区。②独自经营。如环县世强牧业公司,由个人投资兴办,目前已完成投资800余万元,完成肉绒羊养殖、繁育、育肥、屠宰加工和销售的全产业链建设。如宁县甘肃陇牛乳业有限公司,是由个人投资兴办的一家集饲草销售、奶牛养殖、鲜奶加工配送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生产酸奶饮品5万t,养殖奶牛500头。③股份经营。如镇原县甘肃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是由董事长张华等几个股东投资兴建的集饲料加工、孵化养殖、屠宰加工、有机肥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肉鸡养殖企业。④技术合作经营。如庆城县甘肃天兆猪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加拿大的养猪公司Hylife合资建立的专业从事种猪繁育、销售和服务的现代养猪(育种)中外合资企业,引进866头优质种猪资源,同时买断了FAST在中国的种猪基因改良技术和成果,确保种猪主要性能与北美同步改良。二是养殖标准化。为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提升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水平,庆阳市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工作,广泛宣传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政策和创建内容,引导广大养殖场户积极参与。对养殖场生活办公区、生产区、隔离区、粪污处理区等进行合理布局,对畜禽养殖圈舍、水电路设施、消毒防疫设施、粪污处理设施、饲料间配套设施、畜禽养殖档案以及各类技术规范、规章制度等软硬件设施进行一系列的标准化建设,大部分养殖场实现了“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全面保障了“菜篮子”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1.4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立足资源优势,围绕“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广科学饲养措施,畜禽养殖综合效益明显提高。2013年,全市畜牧业增加值达到8.1亿元,较2006年增长65%。农民人均从畜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为35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畜牧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1.2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1.2.1养殖大户经营模式 养殖大户经营模式的特点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一般养鸡规模1000~2000只,养猪50~60头,养牛20~30头,既具备散户饲养的灵活性又有集约化饲养的规模性与专业性,是“家庭农场的雏型”,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如环县养殖大户朱晓峰,2013年通过双联惠农贷款30万元建立了标准化的羊舍,年出栏肉羊1000余只,年毛收入达100万元以上。 1.2.2肉羊养殖的“30+1”模式 庆阳市坚持标准化发展方向,创新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宁县为代表的“30+1”模式(户养30只母羊+1只公羊,村30个农户+1个龙头场户),如宁县宁州肉用种羊场、甘肃大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宁县良平肉用种羊扩繁场,现已发展规模养羊户超过3100余户,走出了“小群体、大规模”和“公司+农户”的路子。 1.2.3“合作社+农户”模式 按照品种良种化、养殖舍饲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秸秆饲料化、粪污无害化的“六化”标准和“统一养殖品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饲料配方、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青贮饲草、统一销售服务”的“六统一”管理模式组建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规模养殖,形成“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如环县六合碧专业养殖合作社吸纳社员75户,合作社开展良种繁育,生产优质二元杂交羊,为全县养殖户提供良种肉羊和饲草料,提高了养殖饲养科技含量。庆城驿兴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省级示范社,不但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还把一个个单打独斗面对市场的农民“捆成捆”,帮助他们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和发家致富的能力。 1.2.4“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形成了企业和养殖户的利益共同体,由企业和养殖户共承担市场风险,延长了畜牧产品的价值链条,有益于畜牧业收益水平的提高[8]。以镇原中盛为代表的“公司+基地+农户”的肉鸡全产业链,建成标准化种鸡场6个、鸡苗孵化中心1个、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90个、有机肥加工厂1个,饲料加工厂1个,实现了肉鸡全产业链经营,延长了产业链。不但促进了畜牧业从传统的放养型向依靠科技、兼顾规模和效益的现代化型转变,而且有效克服了过去散养模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防疫困难、销售不畅等各种弊端,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模版和持久动力。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庆阳市畜牧业在转型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但从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系统发展的角度衡量,还存在以下问题。 2.1融资困难,资金周转不足 由于受金融体制和融资政策的限制,企业普遍反映融资比较困难。养殖企业融资主要靠农行、信用社的贷款。庆阳的畜牧产业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抵押物少,又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且养殖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正常周转所需流动资金数量大,致使资金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融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贷款难。主要表现为银行贷款难度大(商业银行贷款一般要求房产、土地等不动产作为抵押,而许多中小型养殖企业是租赁经营,房产、土地、设备等有效固定资产不足,造成贷款难度大)、手续繁杂、审查周期长(据养殖户普遍反映,贷款落实到位一般在3~6个月);二是贷款期限短。一般贴息贷款在1~2a,不能满足畜禽生产周期需要;三是贷款资金量小,各种惠农贷款一般是2万~10万,而养殖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正常周转所需流动资金量较大,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正常经营需要;四是融资渠道窄。商业银行贷款难度大,其他私募基金贷款管理不规范且利率高,养殖效益绝大部分用以支付贷款利息,严重影响养殖企业的积极性;五是金融秩序混乱。银行乱收费、乱放款,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高息揽存、高息放贷,产业资本大量流向民间信贷,中小企业融资越来越难。 2.2缺乏大型专业交易市场和精深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 目前,庆阳市活畜销售主要靠小商小贩的贩运,销售过程中中转环节过多,互相压价、层层剥皮现象严重,一个萝卜几头切,致使养殖效益低下。同时,外地商贩入场入户收购对防疫也造成很大压力。另外,尽管庆阳市有肉类加工企业6个,但加工能力小,年屠宰加工肉牛能力仅1万头、肉羊10万只、猪30万头、肉鸡3600万只,冷藏库容5000t,绝大多数牛羊以活畜形式调往外地,产品附加值低,影响养殖业的效益。 2.3养殖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庆阳地区从事畜牧养殖业的人员主要有三类,一是回乡创业人员,二是从事传统养殖且具有一定经验的养殖带头人,三是大学生创业人员。前两类人学历层次比较低,专业知识极为匮乏,而刚从学校毕业的创业者没有在养殖第一线的从业经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经营风险对养殖户造成了最大的威胁,畜禽乱用药、超量用药、盲目治疗等现象没有彻底杜绝,致使养殖效益低,畜产品安全存在隐患[9]。 2.4良种体系不健全 庆阳市有供种能力的种畜禽场少,良种供应大部分靠外引,成本高,效益差。现有的70多个冻配点,能正常开展冻配改良工作的不到1/3,大部分黄牛冻配点基础设施落后,设备陈旧老化,严重影响着品种改良工作。肉羊、绒山羊良种自繁能力不足,供种能力不够,人工授精技术应用范围非常低,限制了良种公羊的改良潜能,严重制约着肉羊、绒山羊的良种化进程。 2.5缺乏信息平台 养殖业缺乏信息平台,从业人员不能及时了解科学养殖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等[10]。特别是一些养殖户只顾养,不看市场需求,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致使出现宰杀母畜的现象,畜产品价格常出现周期性波动,养殖业风险加大。 2.6养殖小区重建轻管 近年来,政府、企业、农村种养殖大户,技术能人、农民经纪人利用技术、资金和营销网络等优势,创建了多种形式的养殖小区和合作社。但许多养殖场仓促上马,以套取政府财政补贴为目的,项目没有得到科学规划,造成许多养殖小区和专业合作社存在“空壳化”现象。甚至一些中小企业和农户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在养殖圈舍建设上,等圈舍建好以后,缺乏流动资金,无力购买畜禽和饲草料,致使一些养殖场户的圈舍空置,造成资源浪费。 3发展建议 按照“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现代畜牧业示范点和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国家良种补贴和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甘肃省财政现代畜牧业发展资金等项目建设为切入点,着眼于实现布局区域化、园区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循环高效化,壮大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循环高效农业,强化畜牧业科技创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支持和保护,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努力将庆阳市建成省级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样板。 3.1多渠道整合资金支持 畜牧业发展资金是发展现代畜牧业重要保障。应利用省上草食畜牧业专项资金,按照政府引导、大户牵头、银行支持、农户参与等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发展。 3.1.1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多元投资 一是要强化信贷保险支持,大力开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以畜牧养殖场(活畜、居民房屋等)为抵押的信贷业务,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加大对畜牧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二是积极引导相关保险企业开展畜牧业(特别是肉牛肉羊生产)保险试点(或以财政资金支持养殖保险),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吸引社会资本发展畜牧产业,促进多元投融资机制的形成。四是政府搭建平台,鼓励民间资本成立专门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解决养殖场户临时性周转资金困难的问题。五是实行先建后补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养殖场户进行补贴或奖励。 3.1.2全面审计养殖专项资金 对养殖专项资金进行全面审计,严格审查资金安全,重点关注是否存在下级向上级虚报现象,或者上下串通、部门单位间串通虚报数量骗取、套取补贴资金;是否存在保险公司骗取保险补助等问题,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其次,要进一步落实专项资金扶持政策,补贴政策需要平稳持续,母畜补贴、棚圈建设补贴、青贮池建设补贴以及机械补贴要根据各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水平而各有侧重。各种政策性补贴不仅仅要为养殖户带来实惠,更要对畜牧标准化、良种化、机械化发展予以有力支持。 3.1.3利用财政资金对牛羊猪产业实行 “四补一贴”应对牛羊猪良繁体系建设、标准化养殖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养殖户种草和秸秆青贮、氨化进行补助。对投入养殖的企业贷款进行贴息,贴息由省、市、县和养殖户按一定的比例共同承担,贴息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 3.2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贷款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一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出一批畜产品品牌,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确实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的“五化”要求,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或联合其他生产经营组织兴办加工、流通服务业,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三是加快配套产业建设,扶持企业或合作社建立畜禽专业交易市场(调运中心)、畜禽产品屠宰、仓储等设施,发展生鲜畜禽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实现收购、加工、包装、冷藏、批发、零售网络,促进养殖业全产业链的发展。 3.3实施畜牧业科技创新工程 一是开展院地、院企合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良种、饲养管理、饲草料种植加工、畜产品加工、副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二是组织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把科研、试验、示范、推广、服务融为一体,推动养殖业实现产业化发展。 3.4健全信息服务网络,拓宽产业发展平台 一是以农业信息网、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平台,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建立手机短信信息网络平台。二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对畜禽产业运行的监测预警,组建畜禽产业信息服务中心,实时提供国内外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信息服务。三是健全中介服务机构,组建养殖协会、屠宰协会、经纪人协会。四是重点围绕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疫病防治,形成上下贯通、部门衔接、跟踪问效的科学服务网络。 3.5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确保畜产品安全 饲草料是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一是大力种植紫花苜蓿,在全市大面积退耕种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台塬地、庄前屋后空地种植紫花苜蓿,每个草食畜规模养殖场都要配套紫花苜蓿种植基地。二是充分利用全市20万hm2全膜玉米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按照1只羊青贮0.5t、1头牛青贮2.5t饲草的标准推广玉米秸秆青贮。三是抓好一年生牧草种植,推广“秸秆-养畜-沼气-有机肥-特色优势产业”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模式、“青贮银行、青贮合作社、代贮、揉丝打捆”等秸秆加工利用模式,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村能源(沼气)的有机结合,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同时要强化畜禽疫病防控。按照“完善市级、加强县级、建设乡级”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畜禽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突出抓好防疫队伍建设,完善技术人员对本辖区内较大规模养殖场分片包干、定场定人负责制度,做好防疫监督、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重点做好畜禽重大疫病和常见病、多发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强制免疫、消毒灭源、检疫检测等综合防控措施。强化对活畜及产品上市、流通环节的监管,防止外来疫情传入,实现“有病不流行、有疫不成灾”和“外疫不传入、内疫不发生”的目标。 作者:宋淑珍1;魏玉民1;郎侠1;王彩莲1;宫旭胤1;潘发明1;王斐1;刘立山1;杨发荣1;鲍宝忠2 单位: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2.甘肃省康乐县流川乡畜牧兽医站 浅谈现代畜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思考 摘要: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要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才能拉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面对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实现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加,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如何打造从生产基地到消费者餐桌的畜牧业全产业链,是摆在畜牧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分析肃南县在畜牧业全产业链的开发建设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产业实际,借鉴其他县市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肃南;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对策 甘肃省肃南县是一个以天然草原放牧为主的畜牧业县,兼营少量的种植业。畜牧业是全县的主导产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近年来,肃南县深入贯彻全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大会和全市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畜牧业,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提高发展质量为主线,以舍饲半舍饲养殖为主要模式,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强化完善“政策扶持、示范引领、项目驱动、金融创新、品牌带动”机制,推动畜牧业由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向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转变,提升畜牧产业品质,打造特色品牌,大力发展以细毛羊为主的羊产业,着重从养殖、加工、营销三大环节入手,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在标准化规模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创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发展环节取得一定成绩。 1肃南县畜牧全产业链开发建设情况 1.1调整产业布局,提升主导畜种 肃南县立足本县资源优势,突出细毛羊特色畜种,着力调整畜牧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基本建成了70万只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基地、6万头牦牛生产基地、800头祁连山马鹿驯养基地和3333hm2(5万亩)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实行舍饲育肥、错季销售等方式,年育肥出栏肉牛肉羊50万头(只)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季节性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大力支持发展甘肃高山细毛羊,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开展细毛羊改良,年改良细毛羊20万只以上,细毛羊数量逐年扩大,品质稳步提升。2016年6月末,全县细毛羊饲养量达到70.1万只,只均产毛量达到3.93kg,羊毛综合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1.2突出标准化生产,打造特色品牌积极推广应用 引种改良、人工授精、舍饲喂养、绵羊穿衣、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标准化标记等畜牧业实用技术43项,全面推行优质细羊毛地方生产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畜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累计推广绵羊穿衣15万件、机械剪毛89万只,组织化销售细羊毛2330t,每千克价格均比分散销售价格高2元左右。着力推进品牌化经营,提升天然畜产品绿色品牌优势,“祁尔康”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赛美奴”(毛)、“九排松”(肉)2个商标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惠成”牌鲜冻牛羊肉和风干牛肉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全县7个乡(镇)通过无公害牛羊肉一体化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肃南高山细毛羊、肃南牦牛、肃南马鹿鹿茸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认定登记证书,以“草原惠成”、“赛美努”、“九排松”等商标为系列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效应进一步发挥,“三品一标”养殖规模占总量的45%以上。 1.3强化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依托项目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投入力度,畜牧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累计建成养殖小区85个、暖棚羊舍12535座、绵羊人工授精配种站160座、药浴池134座、剪毛棚32座、储草棚950座、大小青贮氨化池224个、高标准细毛羊育种棚4座、高标准羊毛存储棚6座,建成加工、储存为一体的饲草料点16处,发展人工草地1.13万hm2(17万亩),95%以上的小畜和50%的大畜越冬实现了暖棚化,舍饲养殖率达到70%以上。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努力实现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推动规模化互动互促的发展目标,带动畜牧产业提质增效,已创建省级标准化示范场4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7个,标准化规模养殖主导作用日趋凸显。 1.4积极开拓市场,稳定销售渠道 先后建成1个综合市场和4个乡(镇)农贸市场,积极扶持畜产品运销经营大户,初步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推进畜牧业与生态工业、特色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开发以绿色原料为主的保健产品、以牛羊肉精细化分割包装为主的冷鲜和熟制系列产品、以裕固族传统美食为主的民族特色餐饮新产品,推动畜产品加工销售的系列化、品牌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1.5培育经营体系,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的基本模式,支持规模养殖户和能人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鼓励土地(草原)向合作社、种养大户合理有序流转,先后组建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97个,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创办了以草原惠成肉食品加工厂和皇家牧场等为主的肉食品加工企业,以祁连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主的食品保健品加工企业。 2现代畜牧全产业链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肃南县在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基础设施薄弱,饲草料基地建设滞后,生产方式转变进程缓慢,设施装备落后,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畜产品加工企业少,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带动能力弱;专业合作运行不规范,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缓慢的态势没有明显改进;缺乏新型经营主体,土地流转规模小,流转程序简单,制约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正常流转,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三是市场建设滞后,流通渠道不畅,农牧民买难卖难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仍然存在。加之农牧民参与市场、走向市场的意识不强,产品进入消费领域的中间利润被多层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收入。四是受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的影响,产业布局落实措施不到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牧民受短期利益驱使,随意调整畜种,细毛羊整体发展速度受限,同时,产业发展中,初级生产的多,加工增销的少,存在一头强、一头弱的情况,影响了产业规模的提升和整体效益的发挥。五是缺乏新型经营主体,土地(草原)流转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 3对策和建议 3.1提升畜产品加工能力,增强生产竞争力 在抓好现有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的同时,采取招商引资、民间投资、合作入股等形式,广开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渠道,开发以绿色原料为主的保健产品、以牛羊胴体精细化分割包装为主的冷鲜和熟制系列产品,有效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畜产品加工销售的系列化、品牌化。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支持企业参与生产基地建设,确定区域发展订单生产,制定饲草料使用、疫病防治、规范出栏等方面的统一标准,严格生产环节管理,确保产品绿色优质,提高市场影响力、占有率,带动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3.2推行舍饲精养技术,促进生产方式转变 坚持规模发展、适度集中的原则,按照一次规划布局、分步推进实施的思路,整合项目和资金,连片推进养殖小区建设,不断完善养殖棚舍、饮水供电、饲草料储备、牧草加工机械等基本设施,打造一批示范带动效应显著的养殖场(小区),走以细毛羊产业为重点的舍饲精养之路,有效壮大舍饲半舍饲养殖规模,积极推广科学补饲、多胎繁殖、四季均衡出栏技术,改变产品供应季节性短缺、效益受限的局面,推进传统放牧生产方式向现代舍饲发展方式转变。鼓励支持农牧民群众利用现有耕地、圈滩种植优质牧草,在适宜地区建设草原打草场,用好农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增加饲草料产出规模。加大饲草料加工储备点建设力度,配套饲草料加工设备,推广牧草加工调制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保障舍饲养殖饲草料有效供给,促进养殖方式转变。 3.3健全市场体系,拓展销售渠道 按照“巩固周边市场、开拓国内市场、瞄准国际市场”的要求,抢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经济合作,紧紧围绕主导畜产品,巩固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研发应用新产品加工技术,扩大系列产品生产规模,在条件具备的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网点,并主动开展出口创汇销售工作,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稳定的绿色有机畜产品供应体系。创新新常态下的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导向,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面向农村的电商网购业务,拓展特色优势畜产品销售平台,建立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开展网上展示和网上洽谈,增强信息沟通,搞好产需对接,以品牌的有效运作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扩大知名度。推进电商与实体流通结合,拓宽销售渠道,畅通各种形式的对接直销,促进绿色、有机畜产品销售。 3.4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内生活力 全面开展土地(草原)确权工作和农牧业生产设施确权登记工作,创新农牧村融资途径,推行农牧村土地(草原)承包经营权、农牧业生产设施质押贷款,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建立土地(草原)流转服务中心,为土地(草原)依法有序流转搭建平台,引导和鼓励群众通过转租、承包、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依法向养殖大户、经营能手、专业合作社有序流转,进一步释放生产要素潜能,激发内生活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经营方式加快转变,提升发展能力。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性合作社,以示范社为载体,加强合作社监管,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创建培育家庭农(牧)场,带动产业提质增效;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带动农牧村发展、农牧民增收。 作者:袁毓锋 单位:甘肃省肃南县农牧业委员会 浅谈现代畜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和政县委、县政府按照临夏州委、州政制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关于培育壮大特色经济的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明确了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全县夯实特色经济发展基础,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重点和突破口,使全县畜牧产业呈现出速度加快、规模扩大、产业链延伸、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和政县;现代畜牧业;养殖 近年来,和政县把现代畜牧产业作为特色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坚持走区域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和科教兴牧的路子,加快建设肉牛、肉羊及奶牛三大产业和瘦肉猪、良种鸡两大基地,把和政建设成全省重要的牛羊集散地和清真肉乳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临夏州委、州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中,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促进全州农村经济发展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为和政县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 1.1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基地初步形成 2016年,和政县草食畜饲养量达到36万头(只),肉牛存栏5.8万头,奶牛存栏0.5万头,肉牛出栏2.2万头,出栏率为40%;肉羊存栏29.2万只,出栏18.5万只,出栏率为62%;牛羊肉产量9750t,鲜奶产量750t。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600元。 1.2市场流通日趋活跃,屠宰加工持续发展 全县有牛羊大小交易市场10个,长期从事牛羊贩运人员500多人,2016年全县交易量为牛5.3万头、羊22万只,其中1.5万头牛和13万只羊产自本县,3.8万头牛和9万只羊来自外地。全县建成的牛羊肉加工企业5个,年屠宰加工能力1万多吨,其中牛肉5850t,羊肉4800t,产品远销兰州、广州、北京、贵州、福建、西宁等地。全县已建成的日加工能力10t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1个,年鲜奶加工能力3000t,2016年加工鲜奶2750t,生产干酷素2572t。 1.3饲草料资源丰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临夏州天然草原总面积2.004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91万hm2,累计人工种植面积0.642万hm2。全县现有青贮氨化池6.2万m3,青贮秸秆达5万t。秸秆利用率达到45%。 1.4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支撑作用不断提高 一是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县、乡配套的畜牧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全县共有各级畜牧兽医服务机构17个,其中县级3个,乡级14个。从业人员107人,其中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82人,工人25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45人,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35人,初级职称31人。二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县现有种羊场3个,年提供种羊500多只;牛冻配点26个,年冻配改良和纯种授配1.4万头;绵羊常温人工授精点2个,年改良授配1360只。全县牛、羊良种率分别为85%、98%。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规模化养殖数量小质量不高 据统计,和政县的牛羊饲养量只相当于发达地区一个乡的总量,在规模养殖中,肉牛户户均饲养肉牛6.11头,肉羊户户均饲养肉羊13.32只。牛羊良种率徘徊不前,全县出栏肉牛、肉羊胴体重虽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与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很不适应。全县日产鲜奶15kg以上的奶牛只有505头,占奶牛总数的1%。 2.2产业化程度不高 现有的肉乳加工企业设计生产规模大,但原料不足,企业对自身建设考虑得多,对原料基地建设考虑得少,争取优惠政策的力度大,对农民利益关心得少。作为产业化纽带的合作组织建设在和政县刚刚起步,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与企业地位不对等,致使企业没有与牛羊养殖场(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产业经营步伐缓慢。同时,和政县还没有专业化的牛、羊交易市场。 2.3标准化养殖水平低 对粗饲料普遍未经加工直接饲喂的比例占70%;在精饲料利用上,全价配合饲料应用率仅占21%,饲养管理粗放,一些优良品种未能发挥应有的生产性能。绝大部分牛羊养殖户圈舍简陋,奶牛户没有专门的运动场,不少农户以养黄牛的办法养奶牛,普遍进行手工挤奶,管道挤奶和机器挤奶仅占10%。 3今后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建议 现代畜牧业发展,应按照“扩繁增量、改良提质、完善体系、转变方式、产销衔接、健康发展”的思路,抓住临夏州实施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建设项目发展行动的有利时机,以良种为核心,草料为基础,饲养为关键,防疫为保障,产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能繁母牛养殖,实现扩繁增量目标,坚持实用技术普及推广和高新技术引进示范相结合,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和肉乳龙头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发挥经营优势,努力促进产销衔接,推进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3.1积极转变饲养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 以养殖小区建设为突破口,切实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在总结经验,完善措施,突出规划设计的同时,坚持规模养殖与千家万户养殖相结合、整乡整村养殖与专业小区养殖相结合的原则,支持农户利用小额信贷等发展规模养殖,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有效形式,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小区建设。积极扶持引导养殖户出户人园,建设高起点、标准化的养殖场、养殖小区和示范园区,大力创建千头牛、万只羊、万头猪养殖乡镇,百头牛、千只羊、万只鸡养殖专业村。 3.2实行良种补贴政策,加快品种改良步伐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良种奶牛补贴和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肉牛改良补贴,争取更多的补贴资金。二是根据和政县牛羊改良实际,结合国家和省上的良种补贴政策,长期实施和政县畜牧良种工程,加强高产奶牛性控冻精配种、牛冻配点和人工绵羊腹腔镜冻配受精点建设及技术培训工作,重点推广奶肉牛冻配改良技术和肉羊杂交改良技术,扩大名优品种的引进数量,不断扩大改良范围,持续提高品种质量。 3.3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 一是由政府牵头,加工企业、养殖场户人股,成立畜牧业投资担保公司,切实解决畜牧产业发展中信贷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县上将各类涉牧资金整合起来,集中用于品种改良、草料开发、技术推广、小区建设、疫病防控、龙头培育、合作组织和奖励激励等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使有限的财力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通过项目支持等办法,激活民间资金,拉动社会投入,使之成为发展现代畜牧业投入的主体。四是大力推广联户担保信用机制,切实解决千家万户养殖的投入问题。 3.4大力推进产销连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转变观念,把专业市场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把扶持重点放在专业市场建设和本地原料利用量大、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强、对产业和农户带动能力大、税收贡献率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上,使之尽快发展壮大。二是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大力发展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发挥联结企业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制定行业标准,行业行为,促进行业的稳定发展。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协调、服务、自律和维权等职能。三是实行畜产品保护价政策。根据市场价格及原料生产成本,政府确定合理的保护价,防止生产的大起大落。 3.5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的保障机制 加强和政县现代畜牧产业开发领导小组职能,切实做好产业规划计划制定、政策措施落实、项目申报实施、合作组织建设、龙头企业考核扶持等工作,全力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县政府要把扶持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把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乡(镇)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作者:钟世雄 单位:甘肃省和政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网络利与弊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室资源共享的利与弊 【摘 要】 高校规模逐渐扩大,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着高校的发展。本文以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布线实训室为例,阐述了在实际教学中对实训室进行资源共享的利与弊。 【关键词】 综合布线实训室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的不断普及,各高校对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问题越来越重视,将网络技术相关的实训项目带入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好项目、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之一,这就面临着要建设实训室、大量采购实验耗材以供师生使用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室的资源有限,对于如何有效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实训室资源,达到利益最大化,提出了开放综合布线实训室,进行资源共享的新概念,将实训室进行资源共享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1 实训室的基本情况及共享对象 实训室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训室工作既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衡量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校的综合布线实训室,其主要功能就是模拟一个环境,这个环境能让受训者进行综合布线工程设计、施工、验收、测试、运行和维护的训练,从而掌握综合布线工程技术流程,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知识。该实训室配备光缆展示柜、铜缆展示柜、工具展示柜、配件展示柜、铜缆工具箱、光纤工具箱、光纤熔接机等等可实训器材及必备耗材。实训室内安装了电脑、投影、多媒体设备,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料、图像、录像、样品等,是一个集“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该实训室还具备钢结构模拟工程实训墙体,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便利条件,实训室能完成从设计、安装、测试到验收的综合布线工程全过程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对抽象的综合布线知识有了直观生动的认识,通过综合布线基本技能实训和工程项目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从事综合布线工程施工、项目经理、布线工程师和工程监理等岗位的职业能力。按照实训要求采购相应器材,可以将电气自动化、楼宇智能等实训教学项目引入本实训室,使综合布线实训室的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充分达到有限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图1~图3为实训室一角。 2 实训室共享的好处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省级部门对高校实训室建设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并对实训室的资源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尽快推进高校实训室的资源共享,提高实训室设备的利用率,引发了资源开放共享的紧迫需求。高校实训室资源的共享,需要解决科技条件资源效益价值与实验室资源个体利益价值在追求最大化中的冲突,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效益与实训室资源双重价值,实现参与主体各方的最大利益共享。对资源双重价值最大化的协调和提升,正是高校实训室资源共享工作重要解决的难点和待突破的关键。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的战略性举措将有利于解决科技条件资源高效利用中双重价值最大化的冲突。 (1)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将实训室开放给计算机网络和建筑楼宇智能,开展实训时可以共享实训室内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及工程实训墙等学习设备,提高了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情况,减少了闲置资源的无的放矢,避免实训室资源的浪费。实验室开放后共享可用的资源,有效的节省了设备购买费用。随着学校的不断扩大,实训室场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也制约着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在不影响专业课程实训的基础之上安排多个专业共享一个实训室的机制,有利于开展更多的实训课程,为其他专业开展教学节省了空间。 (2)有利于学科间优势互补。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如果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掌握情况,很难在社会立足。将实训室开放,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建筑行业的相关知识,包括对工民建电气安装方面有所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必要的时候可以为就业另辟蹊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建筑类专业是当下各高校的热门专业,综合布线实训室是实现学生动手操作,有效掌握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实训室中,通过综合布线工程实训墙模拟实际楼层建筑结构及实训室配备的工具箱,可以完成相应的实训项目。学习中,通过对实训课程的逐步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并根据个人爱好选修其他学科的实训课程,充分实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 (3)有利于系部的扩大发展。学校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机构,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技能型人才是高校办学的宗旨。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布线实训室进行资源共享,通过各专业学生到实训室进行参观学习,提高了外系对本系情况的进一步了解,扩大了本专业知名度,随着本系实训室的共享使用,自然会激发很多外系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他们选修本系课程的欲望,进而获得更多学生对计算机类课程的倾心。生源不断增加,教学不断完善,对系部的扩大发展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 实训室共享的弊端 万事都具备双重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布线实训室的资源共享,除了以上的好处以外,还存在着一些避免不了的缺点。 (1)实训学员分出各系,不便管理。共享综合布线实训室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系部,学习内容及个人素质不同,在进行实训的时候避免不了会因为人多手杂而错误使用不对应的实训材料而造成实训室材料混乱、误工误事的情况。参加实训的过程中,即使进行设备工具登记,往往也会出现好动学生对实训设备乱摸乱碰、乱拿乱放的现象,而为此整理实训设备及清点不同专业的实训耗材将占用一部分学习时间,此外,实训室内的卫生方面也很难保障,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交替学习的过程中将造成极大的不便。 (2)实训设备及工具损耗速度加快,维护及二次购买投资巨大。通常来说,高使用率是保障设备拥有较好的使用效益的基本前提,但是使用率高并不等同于使用效益高。由于实现了资源共享,实训室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这样对于实训设备及器材的使用情况频率增加,就意味着各种工具的损耗程度均成倍数上升,对于贵重仪器的后期维护及必要设备的再次采购耗资巨大。对于专业设备而言,大量低水平重复使用,将对设备的性能指标使用寿命等带来严重的影响。有效把握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之间的平衡,对其使用效益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是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 (3)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还不成熟,政策配套不完善。目前,大多系部管理体制中对教学资源配置上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现状比较普遍,教育教学资源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基本属于系部所有,导致实训室共享实施困难。对于校区内部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行政上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业务协调机制,使分属于各部门的教学资源不能有效的利用,资源共享制度的滞后,缺乏一个协调机构对他们进行综合应用的设计,造成实训室共享不便。 4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室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及优势,综合布线实训室开展资源共享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改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高校在加强自身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积极促进校内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破除人才培养的资源瓶颈。在实现实训室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加强领导、管理,建立合理有效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充分实现实训室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共享才会大大的减少弊端,增强多方优势,实现积极发展,真正的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利与弊论文:网络营销模式的利与弊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应运而生,通过互联网完成各种日常的交易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和传统的营销模式相比,网络营销的利与弊也日益凸显出来。本文就这种新型的营销模式的利与弊展开探讨,旨在引导读者能够正确对待网络营销,进而能够在这种营销模式下能够享受到其便利性,而且在面临一些非法营销时能够冷静对待,进而维护自己的利益。 【关键词】网络营销 传统营销 非法营销 营销渠道 一、概论 (一)相关概念。 传统营销是指不同的商家通过一些实体店铺将各种商品信息尽可能充分地展示给顾客,主要是通过实际体验,给顾客以真实可感的体验,从而促成交易的一种活动模式。 网络营销是指不同的客户通过INTERNET这一工具在网络上根据自己的需求检索相应的商家及商品信息,然后通过不同的手段跟有意向的商家取得联系,从而由潜在客户转变为有效客户的过程。 营销渠道是指为了保证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所采用的一种营销媒介,也可以说是经营渠道,以网络营销为例,其营销渠道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达到营销目的,营销渠道的选择对于营销活动至关重要。 (二)网络营销图解。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更加形象的对网络营销加以理解,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网站产品信息供消费者阅览和购买,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借助网络收缩到企业网站上商品信息,进而进行相关活动。简而言之,网络营销主要是借助于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网络来发挥其营销效果的。 (三)研究意义。 一方面,研究该课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那么对于一些互联网还未普及的地区,对于网络营销接触的很少,面对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刚开始接触的话肯定会有恻隐之心,那么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指导读者对于网络营销产生更加理性的认识,以及当面对网购产生的问题如何回应就有了参照,从而使得消费者更加安全安心的进行网购,能够比较理性的进行扬长避短。 另一方面,其理论意义也不可忽视。网络营销现在发展还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新兴事物,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还很欠缺。那么这不利于以后相关学术资料的进一步完善,笔者通过对于网络营销一些方面的感想,能够在学术资料方面作为一定补充,可以供以后学者的参考和借鉴。 (四)研究创新。 尽管目前研究网络营销的专家和学者也有很多,但他们大多从纯理论上进行分析,或者是仅是以某个行业的具体案例进行剖析而没有上升到理论,笔者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更重要,因为我们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某种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笔者通过图示形象的向读者展示何为网络营销,并且以生活中一些可见可感的事例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即从实际上升到理论,然后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指导实践,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所在,但是笔者所谈还是局限于表面,有待于深入。 二、网络营销的利与弊分析 (一)参照物的选择。 为了突出网络营销模式的利弊,我们不妨找出一个参照物——传统营销。自从交易活动开始之际,其实我们认同的就是传统营销,它主要强调的是实物体验,即在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进行产品买卖活动,因此,选取传统营销作为参照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营销渠道的对比分析。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主要差异在于营销渠道不同,我们不妨抓住这一个落脚点进行分析。为了更加形象的突出两种营销渠道的差异,笔者认为图示不失为一个很好地分析方法。正如下图所示: 首先相同点可以看出:两种营销模式都有两种营销渠道,即:直接营销渠道和间接营销渠道。但是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无论哪个营销渠道,网络营销都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复杂的中间环节,作为一名消费者来说,从消费者心理学来说,对于同样的产品肯定更加倾向于购买活动的简单化,即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三)网络营销的利与弊。 一方面,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网络营销的有利之处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于企业来说降低了成本。网络营销不需要和传统营销那样装修很好的实体店,有时只需要一些简单装修的场所即可,就房租这方面来说就少了好多,所以就目前的趋势来说,网络营销越来越受到一些小企业的青睐。 第二,对于企业来说所接触到的顾客来源更加广泛。由于互联网的普及,通过网络营销,即使一些偏远地区的消费者也能够购买自己的产品,这和传统营销相比往往是达不到的,消费者的覆盖面越广,那么营销者的买卖机会就增加,这对于营销者来说是一个绝好的营销模式。 第三,对于消费者来说商品的可供选择类型更加丰富。由于现实出行限制,当消费者在一些实体店进行消费时,往往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商品,只能退而求其次。而通过网络营销,消费者各异购买各种类型商品,可以通过条件检索,找到自己所喜欢的商品,从而增加消费活动的幸福指数。 第四,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会购买到漫天要价的商品,因为网络上可以查到即时信息,通过一些店铺商品信息价格对比,消费者可以据此判断出某个商品的市场价格,从而能够避免传统营销活动中被老板胡乱要价的现象。 第五,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效率更高。从事过网购活动的人都知道,对于自己喜欢的商品,通过和商家联系确定购买后,只需通过一些简便的支付方式就可以享受到送货上门的服务,这样一来,对于那些工作比较忙的人来说,就能够达到购物和工作两不耽误的现象,充分利用时间。 第六,网络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例如,在收到的商品与网络上的商品不符,消费者可以申请替换或者退款等服务,这样一来就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另一方面,网络营销存在一些弊端值得我们注意,特别是一些非法的营销方式,主要表现在: 第一,非法网络营销。有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营销这一工具在网络上出售一些荼毒精神的商品,那么对于一些认知度不强的消费者来说一旦购买商品之后就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而且,有些人在网络上售出的商品与消费者实际购买到的商品根本不是一种商品,而且现在互联网法律还不健全,有些消费者即使吃了哑巴亏也无处申诉,这样只能致使这种不法风气愈演愈烈。 第二,网络营销模式的信任度问题。由于买卖双方不能面对面的交易,可能对于一些已经习惯于传统营销模式的消费者来说,不敢轻易接触这种营销模式,特别是如果刚刚接触就碰到一些非法营销的话,会导致消费这对于网络营销信任度降低,甚至于排斥这种营销模式,不利于消费市场的发展。 第三,网络营销风险。现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还有待加强,消费者在进行网购时,需要通过一些支付手段,如支付宝,网银等,万一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会被人盗用,导致财产损失。所以消费者在线进行网络购物时一定要按照提示在进行交易完成后及时退出账号,以防止有人盗用。 第四,产权界定不明显。笔者在此进行例证,比如网络上有些要进行论文写作等,一旦交易完成,商品出售者就直接在网络上抄袭他人作品,这种行为就会使得原作者的权利受到损失,而且很难查询始作俑者。还有,有一些商家在出售商品时商品图片直接从别的商家那边复制,导致商品失实。 第五,价格导致的商品质量问题。在网络上无法通过竞价产生太多利润,于是一些商家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就只有在商品质量上动手脚,那么就会导致商品质量问题,虽然商品价格比较低廉,但如果购买到的商品质量不好,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无法达到效用最大化,那么这种交易活动就是失败的。 三、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网络营销虽然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各种问题。那么如何正确的规避这些问题则显得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得出以下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应该在进行网络营销活动时先做好相关知识学习。我们要懂得一些互联网的基本常识,要在掌握互联网基本法律的基础上从事互联网交易,理性的辨别非法营销活动,在遇到非法营销时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从而能够减少非法营销活动。 其次,理性看待网络营销,不要片面的认为网络上的信息不可信,否定网络营销这种高效的营销模式。我们在对一件事物做出判断的同时要有理有据,只有我们不断深入接触互联网购物才能够对它更加理性的看待,一种交易活动的进行是在买卖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彼此信任才能够完成交易。因为,我们要增强信任感,只有这样网络营销才能够更加迅速的发展,消费市场才能更加繁荣。 再次,提防网络营销风险。在此笔者主要是以网购支付问题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就这方面而言,正如上面论述的那般,要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使用支付工具,即使不可避免要使用的时候,也必须保证账号的及时退出,以避免有人冒用账号,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要注意各种安全措施的使用。 另外,互联网相关的法律规章必须及时完善。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才能够给那些通过非法营销的人员一定程度的惩罚。法律的强制力必不可少,同时如果能够界定产权归属,那么一些商品信息就不会被另外一些人非法乱用,造成商品信息混乱。一旦出现那种非法活动,一经发现有关部门就有法可依,及时处理相关人员,这样一来有助于良好的网购环境的形成。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针对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商家为了提高利润销售给消费者质量不过关的现象,网络营销模式中应该加强对于这种现象的监管,一旦有消费者投诉,就应该立即有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取证,一经查实,就将商家的信息在网络上公布,只有这种通过社会监管的方式才能够产生更大的威慑力。因为在网上从事营销活动的话,信誉最重要,一旦被消费者评价的信誉度很低的话,那么该商家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网络营销模式正在快速成长,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正是由于发展不成熟,所以会有一些弊端,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模式的好处,随着微博,微信以及相关网络手段的发展,相信网络营销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加深入人心。笔者在此建议读者切忌因噎废食,以后网络营销一定能够独当一面,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我们应该享受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网络利与弊论文:浅析网络对中学生的利与弊 摘要:网络信息的发展正改变着中学生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效率观,全球意识等,它使学生们不断经受着新事物,新技术,新观念的挑战。可以说,网络是学生们不可回避的现实,注定要成为中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的一部分。对学生是利?是弊?众说纷纭,但网络与学生之间的众多契合点是无法否认的,如何利用这些契合点正确引导中学生绿色上网,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加强第二课堂的学习,同时避免网上不健康的东西,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中学生;利与弊 一、引言 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丰富,表现形式生动,使用方便等特 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高科技技术,从家庭到办公室,从个人到集团它的“足迹”无所不在,它带给人们高效率工作,趣味性娱乐,便捷式交际…历史可证,每一次的科技发展就好比一把双刃剑,即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新生技术,也毫无例外地具有了这种双刃特征。如何正确看待网络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垫脚石?还是绊脚石?本文拟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网络对中学生的正面影响 (一)网络为中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网络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的 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学生可随意在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因此,网络堪称知识的海洋、学习的摇篮,成为中学生查阅资料、检索信息的源泉。正因为它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内容多样性和广泛性、无穷无尽的知识源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和环境,拓宽了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中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对学校开设的语、数、外等科目提供辅助性帮助外,还开阔了学生们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甚至催生了学生们的全球意识,综合素质也日益得到提高。 (二)网络加强了中学生的交际能力 当今的中国社会,90%以上的孩子均为独身子女,在家中比较孤单,尤其是中学时期处于叛逆期,从心理上来讲,是渴望与人交流沟通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而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因为网络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里,每一个人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避免了直面交流中可能的摩擦和伤害,对于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 (三)网络促进了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网上知识浩如烟海,提供了无限多样的发展环境和机会,使中学生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具有了实现的极大空间。他们消除了心理障碍,可以任意在网上发表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全方位释放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建网页,开博客等,培养动手能力,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开发内在潜质和潜能,同时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资源和动力,思维创造得到充分发挥,逻辑分析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朝自己理想的目标奋进。 三、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导致中学生道德意识弱化 中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足以抵制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污染”,网络高度的“隐蔽性”使得在网上的人可以无拘无束地宣泄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丑恶的一面,这在客观上导致了中学生网上道德感的弱化,这种“弱化”有可能被带入现实生活中。同时互联网在强化了地球村的意识时,也弱化了民族意识,他们身上具有很重的国际化色彩。互联网全球化特征,也可能导致中学生思想混乱,淫秽、色情、暴力、丑恶无时不在充斥着网络,腐蚀着学生的心灵。 (二)网络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吸引着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渴求,最终导致中学生对网络的迷恋,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不少人由此得了“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心态扭曲,心理受损,最终导致自我迷失,出现人格发展障碍。 (三) 网络容易滋生是非 中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上网费用便成了他们必需考虑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结伙敲诈,偷盗抢劫现象,网吧中打架斗殴事件更是频繁发生。于是网吧成为了是非之地。 四、积极对策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在中学生中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他们对网络的科学认识,帮助他们认清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危害,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倡导网络道德自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觉强化责任意识。 (二)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它无法取代人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认清网络的工具性质,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使用监督,防止学生过度使用网络,丰富课外活动,提高情趣修养。提倡做网络技术的主人,让网络活跃在学生的生活中,而不是让学生沉溺与网络生活中。 (三)引导学生把握好上网的“度” 教育学生有节制地使用网络是很有必要的。网络与人的交流实质上是人机对话,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强化了学生的被动接受方式,削弱了他们的积极思维能力。 五、结语: 在网络环境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当前急于解决的课题,网络社 会已不可避免,我们即不能因其强大的优势而忽略了其带来的种种问题,更不应该因为它的负面影响让学生远离网络,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上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 解决新问题,将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知道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帮助他们建立防范意识,做到即给与指导,又对其进行保护。 网络利与弊论文: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在CPR实训教学中的利与弊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摘 要】文章就我院高智能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在CPR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总结了该系统的技术特点,在CPR实训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及使用数字网络化实训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心肺复苏(CPR);实训教学 心肺复苏(CPR),是一门常见的急救技术,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急救技能。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了提高实训教学效果,进一步加快教学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于2012年引进高智能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GD/H1200)。以下就该系统的功能特点、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CPR教学方面的利与弊与大家探讨。 一、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的技术特点 CD/H1200高智能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程学技术与仿生学技术完美结合,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模拟技术赋予一身,他会说话,会呼吸,有心跳,有脉搏,可以自主表现生命体征,对所给与的治疗措施自主而非人为的做出反应。该系统由全身男性模拟人、生命体征仿真器、多参数模拟监护仪、计算机为一体:具有基础护理和高级护理的功能,可提供心肺复苏术、体外除颤等多项急救操作技能。通过虚拟护理案例,制造实际医疗工作场景,提供不同状态病人,不同病情变化,使学生置身于创建的情境当中,利用所学知识做出各种判断并实施相应急救措施,教师可通过计算机教师端对每个在线学生的操作手法和过程进行实时视频监控,综合计算机同步统计数据,便于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训练考核情况。 二、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在CPR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CPR做为应全民普及的急救技能之一,在养老护理员岗位技能培训中显得越发的重要。护理人员对该急救技术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对急危重老人的抢救效果。但由于其过程复杂,学生很难顺利掌握。 CD/H1200系统以PPT的形式将CPR课程,通过大量的图片、案例演示给学生,其形式形象、生动,易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规范的操作技巧,应达到的标准,通过不同的训练模块使学生能从感性和理性上迅速掌握知识点。该系统执行美国心脏协会(AHA)2011国际心肺复苏(CPR) 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实训操作提供3种训练模块:自操作练习、标准操作练习和实战操作练习。 (一)自操作练习:可以随意进行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FLASH同步演示标准动作,时间控制区、统计区、吹气、按压条形码和操作时间实时显示。不需要按人工呼吸:心外按压=2:30的比例操作。适用于基础动作的自主练习。 (二)标准操作练习:(1)检查模拟人初始状态:瞳孔散大,颈动脉无自主搏动,判断是否符合心肺复苏操作标准。(2)单击“开始”,计时开始。(3)开始操作练习,FLASH同步演示标准动做。(4)胸外心脏按压。系统可依据按压深度和频率统计正确率。当按压深度过浅、正确和过深时,条形码显示为黄色、绿色和红色。(5)人工呼吸。系统可根据吹气量(系统默认为500-1000ML)自动统计正确和错误次数,支持口对口、简易呼吸器对口等多种通气方式。当吹气量不足、正确和过量时,吹气条形码分别显示黄色、绿色和红色。(6)系统实时显示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的波形图。操作成功后模拟人自主出现胸廓起伏,恢复自主呼吸,可触及大动脉搏动,瞳孔LED发光显示。(7)操作结束后,系统自动进行统计,显示学生姓名、操作日期、教师、成绩,并可打印成绩单。本模块适用于标准操作流程的训练。 (三)实战操作练习:根据系统内存案例或自定义案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病人意识状态的判断、标准的急救操作流程。本模块适用于应急演练。 三、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在CPR实训教学中的优势 (一)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的应用使实训教学真正进入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主动式、开发式、研究式的学习,更新了教学模式。 (二)实训教学过程中更加体现互动性及人文的特点: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而是参与到逼真的环境教学中来,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模拟环境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该系统可以模拟病人病情发展全过程,设置病人生理参数,设置治疗过程,以及治疗后的效果,可对各种不同的病情进行训练和考核,丰富了教学及考核手段。 (四)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更好的培养教师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从基础生命支持到高级生命支持,可以全方位的帮助养老护理学员进行标准化的技能培训。 四、使用CD/H1200系统在实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不足 (一)CD/H1200系统功能强大,涵盖了护理教学大纲中几乎所有的训练项目。可能由于考虑面较广,一些细节问题做的不是很完美。比如模拟人为了进行气管插管的训练,口腔会较大,但在做CPR训练时会发生漏气现象;比如静脉穿刺的管路设置、关节部位的固定装置等等都存在一些小小的瑕疵。 (二)新设备的引用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手段,但如果教师无法尽快的掌握使用方法并运用自如,提高教学效果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应用前一定要请专业人员做好培训,熟练掌握软、硬件系统的操作非常关键。 (三)精心维护CD/H1200系统的软硬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建设一支计算机业务过硬又热爱实训室工作的实训技术维护队伍,适时进行维护保养。同时要与厂家人员随时沟通,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及时将解决,定期保养。 五、结语 通过实践证明,CD/H1200系统非常适合老年服务与护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尤其在CPR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迅速便捷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仿真的模拟环境还增加了学生的职业感,更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在以后工作中,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研究和开发CD/H1200系统,才能使这一高智能的教学系统得到最大化的使用,才能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成为实践型精英人员。 网络利与弊论文:也谈网络对教育教学的利与弊 摘要:网络文化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是互联网与文化相结合的现象,是科技与文化创新的产物,给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我们要合理的运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便利,财富等,把自己各方面都予以提升,避免网络所存在的负面影响,建立良好的网络文化导向机制,用优秀、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给社会和个人以更多的利益。 关键词:网络文化 方便快捷 弊端 措施 网络文化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是互联网与文化相结合的现象,是科技与文化创新的产物,给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然而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网络教育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手段来传递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更直观,更,加速了对学习内形象,加深了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网络教育所带来的问题和困惑也是值得令人深思的。我们要合理的运用互联网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的一系列便利,广大师生应辩证分析网络教学的利弊,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培养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一、网络的优点 (一)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在城市,由于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去基本上是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生活,学生要查资料,往往只能在图书馆才能实现,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猛增,各高校图书馆压力都很大,许多学生往往很难借到自己想要的图书。网络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因特网上,学生学生不仅很方便的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网上冲浪,了解国际国内形势,通过校园网,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学校相关政策,知道学校里的重大安排,大家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在农村,以前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差,资金短缺,老师奇缺,交通闭塞。学生遇到难题,只能去咨询老师,别无选择。现在则大大不同了,有许多农村家庭都用上了电脑,学生有什么问题,在家上网一查,答案马上出来,俨然一个活老师!计算机绝对是一个“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它有无限广阔的知识和“百问不烦”的耐心。 (二)方便了老师的教学 老师上课、备课、写论文时,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条件落后时,只能询问别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在网络的帮助下,教师教学中遇到什么问题,上网一查,就有可能圆满解决。同时,网络教学则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知识从传统意义上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使认知、阅读、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网络的弊端 (一)青少年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学生上网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而且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也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学生在网上用于调查资料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却微乎其微。在学生上网比较集中地那些网吧,大多学生是泡在聊天室或联众游戏网等网站上。他们上网不是为了查资料,而是把网吧变成了“聊吧”,一玩儿就是一通宵。不少学生晚上“兴致勃勃”,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可想而知了。 目前,在成千上万的学生“网迷”中,不乏“玩物丧志,走火入魔”者。在校学生因故退学者大多与网络有关。很多网吧的老板为学生提供通宵上网游戏服务,学生经常是一个甚至数个通宵泡在网上!更有甚者,少数学生因滥交朋友而丧失了性命,演绎了不少悲剧。 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二)知识产权受到严重侵犯 由于网络处于一种虚拟状态,因此知识产权的维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网上大量的音乐、书籍、杂志多是免费的,没有支付版权费。网络文本的可复制性也导致知识产权的维护成为一大难题,而目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三、应对措施 (一)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学生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尽量看一些和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有益的东西并且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制力;在上网之前,最好能拟个小计划,把要做的事情先写下来,一件一件的去做。学生要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下,在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中学会五个拒绝:一是拒绝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二是拒绝网络侵害;三是拒绝不良癖好、不良行为;四是拒绝黄、暴力的毒害;五是拒绝进入未成年人不应该进入的网吧。总之,学生要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二)家长要正确引导上网 作为家长一定要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避免学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去网吧上网。另外部分学生往往在家中使用互联网,家长应该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要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目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到底看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并且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成长。心理咨询实践表明,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家长与孩子上网,可以提供两代人交往探讨的话题,共同上网,查找信息、评论是非这就是一个实施家庭教育的好机会。家长要有超前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争取成为自己子女最佩服的人。加强对孩子上网监管,更是每个家长责无旁贷的事情,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内容、上网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既借助网络帮助中学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负面影响。同时父母应该加大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与学校的信息沟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网吧登陆不良网站,以免受到网络侵害或引发违法犯罪。 (三)学校要加强素质教育 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及网络自护的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各学校的法制校长和德育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中以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并组织专题讨论。同时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园网吧,提供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总之,网络是一种新生事物,对他的管理还不成熟。如何趋利避害,使网络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我们还在进一步探索中。 网络利与弊论文:简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利与弊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大发展趋势。这种新形式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新的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但是在实际运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它犹如一把双刃剑,从其产生开始就伴随着各种争议,文章综合相关文献,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的利与弊展开简要分析,目的是为了理清我们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认识。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双刃剑;方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现在来说,应该都已经众人皆知了。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可否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迅速应用,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不足和缺陷,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重要契机和重要的技术手段。然而,学者卢鹏就提出来,在另一方面,信息网络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使用的普及性和作用的双重性,对我们的政治鉴别力、行为的控制力及道德品质、品格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之下,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法的正面作用,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和挑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从一些网络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最初在1996年6月,张建松《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中,最早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后来还有,在2000年2月,刘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最早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2000年前国家主席也强调过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参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后来,我国的许多学者都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写出了不少相关著作和文章,比如清华大学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等等,产生了一批较为权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员和学者。这也为我们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法提供了史料和文献。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简析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说的更直接一点其实就是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正面作用,也就是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首先,最为显著的一点,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加强。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它能够把很多具体的东西抽象化,通知图片、声音、影片等较为直观的,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得受教育者更加容易的接收到教育者所要表达的信息。据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83%是通过视觉感官实现的。这样直接的感官冲击和感官效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不具备的,并且是不能够与之匹敌的。 其次,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提供了各种有用的资料,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到国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可以掌握各种当下甚至过去很早以前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有力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步伐,更新学科信息,在变化着的现实中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 第三,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性得到加强。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往往只是一种“教与被教”的关系,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这一传统局面被打破了,二者主要以相互沟通为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二者是和谐和睦的关系。这也就直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很多更为具体的优点和长处,比如其便捷的沟通渠道,只要主题与客体双方都有网络这一基本工具,就能够直接进行沟通,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不一一列举。 2 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具备了各种优越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同时,也有许多让人们头疼的不利之处,也就是说这一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着各种现实性挑战。 首先,在受教育者这一方面,当他们接触和使用网络时,他们极有可能被网络上许多垃圾信息所干扰,很容易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比如说,网络上色情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各种外国网站上赤裸裸的色情宣传,很容易让抵制力不强,价值观不定的人误入歧途。又如暴力影片的渲染,在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及其容易导致网络受众的跟随、盲从,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会让人产生虚幻思想,可能会造成与现实社会脱节。我们随时可以听见这样的新闻,某地某网吧内有人长时间上网,迷恋游戏,废寝忘食,导致身体虚弱,甚至出现死亡的案例,也有很多网虫在网上的虚拟世界里生龙活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胆小冷却,不敢、不愿面对现实生活,甚至和亲人和朋友也生疏,没有共同语言。 三、小结 总而言之,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不可以片面的看待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是如此,它本身是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不断完善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将其有利一面发挥到至极。 网络利与弊论文:论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发展的利与弊 【摘要】网络语言日益显示出它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问题也愈显严重。尤其是网民中的学生群体,由于年龄的特殊,生理、心理等方面还没有成熟,他们在网上敞开心扉,排解郁闷,不分场合的随意使用大量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如果不好好引导的话,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对那些自控能力差、猎奇心理强、模仿能力好的学生负面影响就很大,严重的话也许会阻碍他们健康的人格发展和正确的道德意识的养成。所以,如何正视网络语言,抵御网络语言不良词语对学生的侵害,是当前摆在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网络语言;变异词语;语言发展;影响;对策 如今是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与关注,网络语言也日益显示出它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作为一种新形式的传播符号,网络语言在语词、语法、语用等方面都出现了变异。有人把网络语言概括为"网络语言=汉字+数字+符号+外文+其他"[1],作为网络语言的特殊受群--学生,正处语言发展得特殊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富于创造,由于知识面相对狭窄,驾驭语言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不够,判断是非模糊,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受到网络语言中的不良词语的侵害,如何正视网络语言,抵御网络语言词语"病毒"对中小学生的侵害,是当前摆在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网络语言词汇对小学生言语交际的侵害 现在中小学生上网人数越来越多,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在网民"推波助澜"下,从网上走到网下,从虚拟走向现实。网络语言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渗透到年轻人甚至孩子们的生活中。而且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形式,离开了它,他们会失去许多乐趣,生活也少了某些色彩。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控制,他们很可能成为不规范网络语言的受害者。网虫们使用网语聊天,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增加娱乐性和标榜个性,这也是现代人面对压力在网络中的一种宣泄方式,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此外,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大都是已掌握正规语法的成年人,并在固定的范围中使用,只是为了适应网络聊天这样独特的氛围而产生的,并将在整个社会语言变化环境中处于潮头[2]。 目前网络语言词语已大量出现在学生的口语中,并成为新新人类的语言,成为一种新的流行时尚语言。 还经常有小朋友这样说,"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偶系斑猪,上课6,8吵6"、"还米打铃呢,就敢酱紫管偶们,真是BT"、"949"("我是班主,上课了,别吵了"、"还没打铃呢,就敢这样子管我们,真是变态"、"就是就是"),看了这些,你一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吧……这些都是中小学生"网虫"们的网络语言。如今很多同学不仅将"网络语言"常挂嘴边,而且不少在学生中间十分畅销的口袋书里也充斥了如"青蛙"、"大虾"、"稀饭"这样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现在几乎已经是许多学生们之间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他们的谈话过程中,什么"恐龙(长得丑的人)"、"稀饭(喜欢)"、"东东(东西)"、"GG(哥哥)"、"MM(妹妹)"几乎都成了口头禅,还真是让人听得一头雾水。然而,对这些看起来十分杂乱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小学生却认为它们不仅活泼幽默,有利于调动谈话的气氛,而且用起来也十分方便,当然也觉得很时髦。口语交际中使用网络语言词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数字代码谐音表示 例如,4242(是呃是呃),7456(气死我了),51396(我要睡觉了),5555555(哭声呜呜呜……),8147(不要生气),"8系"、"8素"(不是),886(拜拜了)等。 2.用汉语的谐音 例如,介(这)、大虾(大侠)、酱紫(这样子),偶来乐(我来了)、蟀哥(帅哥)、霉女(美女),点心局(电信局);你猜(泥才);密马(密码);米啦(没了)等。 3.运用表情符号表示 例如,(-_-)"表示神秘笑容,":?-?o"表示哇塞、惊呆了,"Zzzzz……"指睡觉的样子等。 4.肆意曲解词语 有一些传统词汇在网上被赋予新的含义。例如,偶像(呕吐的对象),潜水艇(没水平),化妆(意指粉发涂强,转意奋发图强),天才(天生蠢材),神童(神经病儿童),蛋白质(等于"笨蛋+白痴+神经质"),黄昏恋(晚上锻炼),后起之秀(最后一个起床的)等。 5.用昵称表示 例如,"东西"说成"东东"等。 6.用自创英文简缩略语或拼音字母表示。 例如,PF(佩服);BT(变态);PMP(拍马屁);BD(笨蛋)等。 7.借用动物名称表示 例如,恐龙(丑女);青蛙(丑男);大虾(超级网虫)等。 8.新造词语 例如,"你真是个286"(速度慢的处理器,傻,笨、智商低)等。 诸如此类的网络语言,不枚胜举[2]。现在这样的网络语言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非常流行,而且会说网络语言是一种时髦,是一种时尚。不会说或听不懂的同学会被别人耻笑,被认为是落伍。如果谁要是还在一本正经地和别人聊天,肯定会被人当成"老古董"。 二、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学习的侵害 网络语言在学生中使用范围较广泛。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多数在网上聊天、游戏。网络语言确实有快捷、简便的特点。如果只是用于网上聊天、日常口语运用倒也无大碍,可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很多粗俗、低级、胡编乱造等应该摒弃的网络语言已大量出现在学生的作文、日记、作业、书信当中,由此不难看出,网络语言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网上聊天的工具,这种态势在学生中还在不断扩展,没有停止的迹象。严重影响小学生对规范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下面这段话据说出自学生作文:"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偶带来很多好东东,都系偶非常稀饭的。就酱紫,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懂得网络语言的规则,读解也不十分困难。"稀饭"是"喜欢"的谐音,"KPM"是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三个洋餐馆英文名称的头一个字母。用英文缩写外国机构的名称已经是一种时髦,汉语的大量简写况且都难弄得清楚,而对洋文缩写,除CEO、WTO、GDP这些常见名称外,不是业内人士,谁能知其中究竟? 有位四年级的学生写《我最尊敬的人》的作文是这样写的,题目:"偶滴巴巴",开头"偶TB系玩的巴巴8系一个青蛙,恶系一位蟀哥。偶稀饭偶巴巴。泥西到吗?偶巴巴老10芭蕉,BT系玩电脑他酒素286"(我的爸爸,我的爸爸不是一个丑男,而是一位帅哥。我喜欢我的爸爸。你知道吗?我爸爸老实巴交,特别是玩电脑他就是特别笨)。从这段话学生作文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小学生简直满纸都是"网语",生造词错别字满天飞。 在网络语言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如:"菌(俊)男、霉(美)女、油饼(有病)、粉发涂强(奋发图强)、气死我乐(气死我了)、偶是穷银,木油米(我是穷人,没有米)"这对于网络语言的"门外汉"而言,理解起来确有困难。 类似这种"语言形式"的作文在学生中已是屡见不鲜。网络上流行的故意写错别字或歪曲本意全都出现在作文中。这些与这种洋泾浜式的词汇并生的,还有语法的混乱,这些新的词汇和语法混乱会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一头雾水,更为严重的是,会给小学生认字和语言学习造成极大的误导,会给汉语规范带来极大的破坏。 因为学生对于新奇简便的网络语言情有独钟,而且学生对于复杂的汉字确实还不太会写,于是,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大量用数字、字母、谐音借代的办法使用语言文字。这种由好奇、方便而采用的书写形式,很可能成为他们今后难以改变的书写习惯。量变会引起质变,习惯会成为自然,一旦他们有了长期使用网语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再进一步,对年纪很的学生来说,在未掌握规范语言之前就过多地被不规范语言所熏染,这对其今后的成长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语言的发展是遵循"积非成是"、"约定俗成"的规律。网络语言也是"害你没商量"作业、作文、日记中出现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病毒"对小学生的语言学习侵害最突出的表现。 三、使用网络语言词语会造成语言隔阂 语言隔阂是指由于人们使用语言习惯的不同而造成交流、沟通、理解上的困难。使用网络语言在语言交流上会产生很多方面的隔阂,给生活学习带来严重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使用网络语言词语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形成语言隔阂: 1.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语言隔阂 有位家长都会从自己孩子的日记中发现这样的文字:"7456(气死我了),今晚米电(没电),偶不能跟斑竹了了(我不能跟版主聊了)"。也会从孩子的谈话中听到这样的句子:"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偶恨不得一脚TST(踢死它)","偶8素米女,偶素恐龙"(我不是美女,我很丑)等新新人类的网络语言。难怪许多家长都无奈地说:"这是什么话呀,日记本成了密码本,根本看不明白。口头语成了外星话,根本听不懂,看来我们和孩子之同已经有了'网络代沟'了。"长此以往,父母也许真有一天不知道孩子到底在说什么,如果连他们的语言都不了解,就更别说走进他们的世界了。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就会更加扩大。有些隔阂很容易就会被填平的,比如因年龄和阅历差异而产生的隔阂。有些隔阂就不那么容易消除了,特别是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而造成的隔阂,更难消除。 2.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隔阂 网络语言是一个"拼盘"式语言,它使用了各种各样的造词和表达方式。这种五花八门的"拼盘",使"外行"解读起来确有很大困难。可正是这种"拼盘式"的书写形式,在学生中十分流行。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高级的语言交际。网络语言的出现打破了这个规范的语言交际中的完整性,造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交流中的语言文化隔阂。走进各所中小学校,我们随处可以听见"恐龙"、"青蛙"、"灌水"、"泥才"、"密马"、"米啦"、"泥血洗玩了米(你学习完了吗)"等网络语言,试想,"神童"何以变成了"有神经病的儿童","偶像"何以解释为"呕吐的对象"。大量地使用缩写、错字、别字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对于这类网络语言,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语言幽默诙谐、风趣生动,并把它当成语言"新宠",使网络语言迅速在校园内流行起来;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语言的使用本来就应该不拘一格。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绝大部分教师对网络语言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滥用网络语言是对现代汉语的污染。师生之间语言难以交流,批改作文作业试卷时很费神,对于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一大障碍。 3.造成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语言隔阂 这种网络语言与社会产生隔阂以后,使网民和社会的正常交流发生变化,甚至产生困难。如一位学生去买东西,对一位伯伯说:"这系虾米东东?"老伯伯挠挠头听不懂呀,被这一学生网民说"奔死"(笨死),老伯伯终于听懂"奔死"两个字,恼羞成怒,追这学生就打……差点酿成大祸。有的网民为了维护自己的语言习惯,保持自己的语言风格,会尽可能在现实社会中使用网络语言,并且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现在网络语言正日益渗透,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现实社会毕竟不是网络世界,网民们时难以和不上网聊天或不经常上网的"菜鸟"(新手)很好地交流的。学生正处于人一生中身心发展和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年龄的特殊使得他们非常善于接受新事物,猎奇寻趣心理强,但却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网络语言的生动风趣、简洁省事以及强烈的个性色彩,非常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来者不拒,辨别善恶的能力较低,他们并不具备鉴别语言好坏的能力,往往为了求"新"、求"怪"而不分场合的随意把网络环境中的东西都照搬到现实生活中来。长此以往,就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网络语言在学生群体中的规范刻不容缓。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网络语言,采取怎样的对策呢?结合以往的研究探讨结果,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公正、客观、发展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消化全部拿来。以网络对中学生语言的形成有负面影响为由,抗拒使用电脑网络,是因噎废食,行不通的。新型的语文教学,要求在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大量语言学习材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准确、完整地把握这些材料。使学生在准确认识和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正确、规范地处理、运用语言文字,并养成尊重祖国文字的态度,加强对祖国文字的关切以及使之更加完善、规范的意识,提高使用语言的文明程度。 其次,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还是有生命力的。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它,但也要注意摆准它的位置。承认网络语言存在的合理性,譬如,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张德鑫先生认为:对新生词语的产生和"入境"首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如吕叔湘先生所谓"宁滥勿缺",此谓"有容乃大,厚德载物"也;对新生词语的规范原则,要变过去的消极规范(或曰刚性规范)为积极规范(或曰柔性规范),化刚为柔,以柔克刚,树立一种柔性的规范观来拥抱多姿多彩的新生词语;柔性原则主要表现在尊重约定俗成,约定俗成是无可替代的客观伟力,体现了语言特别是语汇发展过程中"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3]。有这样一个比喻,"网络语言就像休闲服,正规语言就像礼服,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4]既然是网络语言,就应在网络这一特定场合使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还是使用正规语言较好。网络语言只是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是汉语词汇的外围部分,仅限于网络环境。网络语言中一部分词汇在经过长时间考验被人们接受后是可以进入基本词汇的,是人们的创新使用,能丰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但是不能够违背现代典范汉语言的规范要求。 学生往往分不清这一点,不分语体及环境场合,随意使用网络语言。所以教师和家长应教导学生学好标准的语言规范,不要为了求"新"、求"怪"而把网络环境中的东西都照搬到现实生活中来。特别是教师应及时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引导,将网络语言和正常的语文教学加以区分,限制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以及正规的语言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引导学生重视正式书面语言的规范性、严谨性及合理性的问题。在引导的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让中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和如何规范自己的语言。让他们明白,网络语言使用的场合正确,它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使用的场合不恰当,就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以此逐渐使学生改正滥用不规范网络语言的习惯,逐渐培养中学生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当学生意识到语言使用的场合问题时,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目前学生群体已成为使用网络语言大户。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语言,现行的语言规范正面临着威胁和挑战,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应正视网络语言,抵御网络语言"病毒"对学生的侵害,是当前摆在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我们积极地面对,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以正确引导、转变网语的不规范使用[5]。针对网络语言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必须防微杜渐,要有规范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好传统语言的重要性和使用网络语言的弊端,这远比强行禁止他们使用网语的效果好。 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要去"学一学"网络语言,多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才能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取之精华,去之槽粕。同时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往往具有逆反心理,在对待使用网络语言问题上,不要强行禁止,毕竟网络语言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提高他们对正确规范的语言和和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的分辨能力。 总之,网络语言的存在相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来说,既是一种侵害,也是一种创新。我们既不能听之任之,不给予丝毫规范与引导;也不必谈虎色变,视之为洪水猛兽,一味扼杀。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语言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恰当地使用网络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能力,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言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如何乘着时代的东风,因势利导,这是当前摆在刚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网络利与弊论文:辨证看待网络传播的利与弊 【摘 要】网络传播传受双方之间的高效互动,改变了传统媒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它的开放性与交互性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开表达意见的平台。本文从网络传播优缺点两方面来分析,认为网络媒介是实现社会民主的新力量。 【关键字】网络传播 舆论监督 话语民主 细数近年通过网络媒体最先曝光的新闻事件,包括“房爷”周伟思、“表哥”杨达才、不雅视频主角雷政富、“90后女副局长”王茜、毒胶囊、虐童老师颜艳红等,事件内容涵盖教育、经济、政治、生活等方方面面。事实表明,网络舆论作为推动舆论监督的新力量,其监督效果与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过传统新闻媒介。 一、网络传播,为营造舆论环境聚集正能量 研究显示,“媒体对冲突类型的选择,经济性冲突最常被报道,其次是社会性冲突,与公权力直接关联的政治学冲突最少被选择。”①网络媒介的开放性、平等性以及交互性等特点,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亲身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交流平台。众所周知,大众传播媒介自发展初始就是作为供公众“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②。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曾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媒介的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各部分以适应环境,一代代传承社会遗产。③然而,大众媒介在发展的过程中却被政治因素、经济利益等干扰削弱了公共性,沦为某些利益群体的工具。但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人们重新感受到大众传播媒介监视环境的威力。有学者指出,“中国迅速崛起的网络媒体,在为外部世界提供了一个透视中国的窗口的同时,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参政议政、表达心声、申诉冤屈的场所和畅所欲言的空间,营造了一个特殊的舆论环境。”④ 第一、传受双方互动性增强。美国媒体研究学者迈克尔·舒德森说过,“电视新闻到底来自何处呢?并非空穴来风,亦非来自于记者,而是来自既有的、官方的新闻来源。”⑤传统新闻媒介的记者、编辑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角度一般都是与政治、经济集团保持高度一致的,新闻从业人员的价值判断往往要屈从于政治意识形态。因此,人们接触到的新闻信息往往都是经过层层把关、筛选之后的产物。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突破了传统媒体在传播渠道上的传受双方固定的模式,改变了传受双方身份的限制。这种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信息的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传统媒体人在信息编码时所受的结构性压力的束缚。 第二、受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增多。2012年9月,苏州“秋裤门”引发网友热议。互联网作为一个及时交流互动平台,可以快速收到反馈信息,方便公众的交流互动。尤其是社交网络的发展,论坛的崛起。在这个“全民传播”的时代,公众早已习惯并热衷于通过互联网进行公共交谈活动,公众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议题转变成主动出击制造话题,在话语权的把握上有了质的飞跃。 第三、网络舆论监督力度加大。公众舆论不仅是给政府施压,让一切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哈贝马斯曾提出在公共领域范围内公民之间享有平等公开的交流互动过程,通过这种互动过程最终可以形成公众舆论。在2008年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利误论”⑥,即舆论导向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舆论导向正确,利党利国利民。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舆论监督工具,是对党和政府在公共决策制定、实施过程中,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舆论监督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监督,它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Web2.0时代,网络平台的互动性使得受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提高,公众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明显增多,舆论监督力度加大。网络传播是一种全民参与式的、自下而上的、多层次开放型传播方式。 网民是异质的、松散的,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且规模庞大。也许他们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是疏离的,但是对核心议题的关注却是一样的,尤其是那些关乎切身利益的议题。这些议题又将松散分布的网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挥引导舆论实现舆论监督的作用。 二、有待完善的网络传播 虽然网络世界精彩纷呈,新鲜议题时时更新,却也呈现不少问题。近年来有网络谣言引发的新闻也给社会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包括2011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爆炸谣言”引发大逃亡导致4人遇难、2011年“皮革奶粉”传闻导致中国国产乳制品严重受挫,销量大幅下降、2011年日本海啸引发的中国人“抢盐风潮”等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社会安定,也让中国的国际形象严重受损,需要不断完善。 首先,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与匿名性让激进分子见缝插针。作为网络传播公共表达的主体——网民,并非作为公民的真实身份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从严格意义上说,至少在目前,网民并不完全具有确切的法律意义,网民在网络上的参政身份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或者说对其身份的界定是难以确定的,而且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力并未被明确的法律所赋予,这是公民与网民的重要区别之一。”⑦虽然各大社交网站已经要求实名制认证才能进行注册并发表言论,但是“实名制”的要求不带强制性,公众最终以何种身份进入网络传播世界仍旧依照网民的个人意愿而定。个人、企业、群体等的权益和名誉经常遭受到网络不实信息的损害。艾瑟·戴森曾指出:“数字化的世界是一片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⑧ 其次,低准入门槛,信息接收依旧存在顺序差。“知识沟”贯穿整个网络传播链:普通网民对于新资讯的接受速度落后于精英群体,新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广度又与传播者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网民对历史、国情、文化传统的了解限于自身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中权利意识、政治法制观念不够明确的条件下,这种私人角色对于公共话题的讨论大多是从私人经验出发进行公开批判。这种私人体验对于整个公共事务的适用性也是有限的,尽管网民想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却很难超越个体或少数集体利益的局限性。”⑨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中提到自最初形成的文化公共领域起,处于公共交往中的公众已带有批判性。虽然说网络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和辩论的场所,但是批判精神作为实现民主的必备条件,却由于网络媒体的包容性特点,无法普及到全体网民身上。所以说,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公共交往平台,但是交往主体的性质却始终存在天然缺陷。“‘一眼的讯息适用于全体’只是理想。”⑩ 第三,看似开放的网络却充满“人为因素”。网络媒介信息海量储存,方便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不用担心版面或者播出时间的限制;电子图书馆、RSS等网络资料库的建立,方便受众随时查阅、订阅所需资讯。多媒体技术的便利性似乎让人以为网络媒体并没有对每日议题进行设置,其实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功能是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操控受众。虽然网络媒体的资料是海量储藏,但是储藏的内容仍旧是由专业媒体人所决定,那些不利于某一利益群体或者政治集团的信息总会被刻意的删除。最终网民获取的信息,只不过是媒介筛选后的结果。 综上所述,网络传播是把双刃剑,网络媒介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只是被操纵它的人赋予了人的情感,网络世界的乱象丛生并不完全是互联网络技术的缺陷,但网络媒介总体发展趋势是乐观的。 第一,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低准入门槛曾带来许多诟病,但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诟病逐渐转变成一种激励机制,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和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试图通过互联网络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网络世界让政府和公众听到了多元声音,看到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极乐与贫苦,感受到民众开放的思维方式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第二,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正在加强。在信息传播全球化时代,必须尊重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只有充分体恤民意才能完善民主制度。不同知识群体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语言使用技巧都各有特色,只有做到包容不同的话语声音,才能让公众享有平等的话语权。正如哈贝马斯所说:“本来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民主原则,这倒不是因为有了公共性,每个人一般都有平等的机会表达其个人倾向、愿望和信念——即意见;只有当这些个人意见通过公共批判而变成公众舆论时,公共性才能实现。”⑾哈贝马斯对于社会公共交往互动的实现,从来都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话语民主本质就是一种协商民主。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政府部门也应该带着一颗包容的心面对来自互联网的各类信息,积极参与、应对每一个突发性事件,保证信息公开透明,让公众享有知情权与参与权。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驶向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 责编:姚少宝 网络利与弊论文:计算机网络的利与弊 【摘要】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其应用已逐步进入各个领域。它改变并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它正在充当现代社会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网络互动是现实互动在虚拟空间的一种延伸,一根网线连载世界,网络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交流体验与信息猎取渠道,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传统社会互动方式,它对现代生活的方向和内容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的出现和应用对于大学生思维,提高多方面素质是很有益的,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某些消极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 现代生活 利与弊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在大刀阔斧地改变着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计算机成为了新时代的产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娱乐,看新闻了解国内国际间大事,交友聊天等等,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地球村变得更小了;另一方面,网络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对人们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网络的优点 (一)必要性 在这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产业正在膨胀。作为21世纪的主力军,我们必须要适应这个高科技社会,认真学习基础科学知识,积极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创新发展。而因特网则适应了这个要求,让我们及时获取到有效科学信息,并及时传播普及。 (二)有利于学习 网络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库,我们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地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造力。也可以研究我们自己的专业,开发自己的潜能。上网还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问题时,也尽可以随时询问。也可以在网上看看小说,图文并茂,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 (三)图片制作 网络中的一些软件,像PS、美图秀、Flash等等,通过对图片进行优化,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的视觉效果,也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 (四)可以自由发表见解 网上的信息,我们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报纸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开展讨论,电视也有了话题节目供观众现场摆擂台,但这些讨论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二不是随时可以参加,三不时所有话题都可以讨论,四还不能完全给参与者以“言者无罪”的保证。然而,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话题,用户都可以在电子论坛里找到,并随时参与发表意见。如新闻组作为因特网上个人向新闻服务器投递电子函件的集合,可以随时把网民的文章或文贴向世界范围公布。在电子公告板上,用户则可以就不同的主题上贴帖子,参加讨论。更关键的,这种参与是匿名性质的,即没有任何人知道用户的身份和个人资料,成为网上论坛极其活跃和可以畅所欲言的根本原因。至于可以进行实时讨论的聊天室的功能,就更是传统传媒所望尘莫及的了。 (五)聊天交友 QQ、人人,YY等等的聊天工具越来越普及,我们可以在此认识来自祖国各地的朋友。也可以在空间发表自己的心情,无聊的时候写写日志,或者把自己出去游玩的照片放在相册中留作纪念…… (六)了解身边的琐事 通过观看新闻(暴风资讯,等),可以了解有关国内国际间的大事,或者乡间乡村的小琐事儿;也可以了解一些娱乐新闻,财经,体育等方面的最新信息;爱往上购物的朋友还可以及时关注折扣信息,并在网上买到自己心仪的物美价廉的产品。 (七)娱乐 在工作的闲暇之余,可以玩玩小游戏,像QQ斗地主,双扣,象棋等,或者看看一些娱乐性的视频,可以缓解工作压力,放松心情,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 二、网络的弊端 (一)垃圾信息的传播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利用网络给手机发送短信息已经成为当下网络E族的时尚。内容丰富的节日问候、脉脉情话、开心笑话以及开机画面往往让接受者心情愉快。然而围绕网络短信的兴起也出现不少问题,一些内容低俗不堪的网络短信和新的恶作剧方式随之产生。 (二)网络过于隐蔽 网络传播和以往媒体不同,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而我们,根本无法找到是谁在这个庞大的网络系统中进行恶意传播,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欲望。从这一点上面来看,现在整个网络为虚假信息所充斥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使网络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现在网络上面充斥着许多色情、暴力的东西,而在许多地方,网络对未成年人是全开放的,没有丝毫保护意识,这样也就形成了许多家长反对小孩上网的局面,极端的不利于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网络传播的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三)对人性格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传播在向人们展示外面的五彩世界时,却将人们封锁的电脑的旁边,许多原来内向的人因为上网而变的开朗、外向,善于和人交际,但是也有不少的人沉迷于电脑的虚幻世界,对个人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沉溺网络 大多人上网的目的是为了聊天和玩游戏。而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差,不知道如何取舍,漫无目的的聊天在时间上很难控制,游戏的兴趣持久性,很容易造成上网成瘾性,以致荒废学业,性格也变得封闭,影响身体健康发展。 三、如何正确处理和对待网络技术所制造出来的虚拟世界 (一)网络对个人社会化的作用和有利促进 1.网络的信息共享和阅览,可以丰富每个人的知识面,并掌握有最新信息。 2.网络的QQ群、MSN、阿里旺旺等各种聊天工具,对社会成员之间新的关系重新配置。 3.网络的虚拟和想像空间,能实现每个人在现实或理想中不能得到的体验和扮演。 4.网络中传播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加快了个人在整个社会变革过程中的进程。 (二)网络对个人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1.网络中的黄色、暴力内容和负面言论,对个人的思想易形成不良影响。 2.网络上的多元观点和思想,容易使各种新的不良思想和国外反动言论涌入。 3.网络的出现也会导致“人机关系”的出现,使亲情、友情产生了隔膜和疏远。 四、我自己的想法 为了解决大学生正确运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大学生计算机网络生活的利弊,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他们,通过我自己的看法,现提出以下几点。 (一)自我节制 网络时代更需要具有理性自律和人文关怀双重人格魅力力的人。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了这点,才能在潇洒地展示自身网络本领的同时,充分考虑人与社会和良性互动,科学利用互联网,收拢个人放纵的意志欲求,以理性取代任性,以道德化的网络正常运作取代肆意践踏网络资源的行为,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们至善的自我约束和控制意志。 (二)摆正心态 心态是人们生活的关键,倘若大学生们能够在遇到现实生活障碍和困难的时候,将其视为考验自我、战胜自我的一个机会,认真剖析原因,把网上的真诚释放的心态延续到活生生的现实中,剔除虚伪和扭曲的心性,相信解决的方案总会有的,就不致陷入无端郁闷和窘迫之中。从容和真诚的心态是大学生们缓解紧张情绪,积极融入现实生活,并受到他们尊重的法宝。网络中道德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呈失范状态。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网络教育,引导上网者对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增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抗诱惑能力,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坚定信心,把握方向,拒绝堕落,自觉构建网络道德长城,积极倡导“绿色网络”。同时要规范网络行为,如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文明上网、不发送垃圾信息、不浏览黄色网站等等,使学生自觉地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全面、有效的新的法律体系来规范信息网络环境。 (三)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信息化社会,信息大量存在,真实信息与劣质信息同时并存。因此,就迫切需要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分辩信息的真伪,理解劣质信息可能带来的后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更强的文化意识,特别是网络文化意识,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不仅要善于做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的精华,把它们科学地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去。 (四)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后,更要把学生的心理教育提到日程上来,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最近几年全国许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站或心里诊所,辅导员以及作学生工作的教师也都补上了这一课从而可时学生进行更有力的心理教育。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毕业以后才能把自己的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 身处在网络新时代的我们,享受着网络带给我们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幸运。但同时我们也了解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的运用好网络,这就得看我们自己了。世界之所以选择我们。因为它需要美,我们之所以选择世界,因为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流水在选择中下落,太阳在选择中上升,朋友们,请把握好自己选择的那一刻,让我们用自信,坚决地选择网络有利的一面,共创一个健康活泼的大集体、温馨可爱的大家庭,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江民夏(1986-),男,助教,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技术;占文海(1988-),男,助教,工作单位:南昌大学科技学院,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利与弊论文:网络授课利与弊 【摘 要】 人类从直立行走那天开始就有种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从语言和货币的产生到“孔子周游列国”都传递着中华文化的前进史。人类也就是用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推动着自我从幸福走向更加幸福。 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互联网信息的极大丰富,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聊天玩网络游戏,看电影、听音乐、收发电子邮件等事项来帮助我们学习、娱乐、喧泄。这就要求我们自身要有强大知识学库来驾驭和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自我学习来适应社会的进步。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平台网络教学,已成为当今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 网络教学如何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发挥特点,筹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来进一步体现网络课堂的教学的优势呢?老师经常讲“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瓢水”。网络授课给授课人员提出新的课题,成为网络教学实践探讨的主要内容。根据课程教学的规律、设计、开发网络视频授课的平台,从技术手段、角度、呈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来创造新颖的网络授课的模式。我通过学习一些著名网络教学课题谈谈网络授课的好处。 【关键词】 网络授课 新课题 1. 网络授课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我曾经拜读过一篇文章,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青少年对思想政治学习存在模糊认识,感觉学基础课程直接关系个人成长进步,不学不行。学思想政治是个软指标,写笔记、背背理论关系不大。他在调研中对120名学生(36名初中生,61名高中生,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对理论不感兴趣的占16.7%、对理论学习带有抵触情绪的占2.5%。当时我有些困惑,因为我们作为一名新世纪青年,坚定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国家克服极难险阻的必胜法宝。现在青少年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影响了国家未来的安全稳定和蓬勃发展。有些青少年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厌倦,从而抛弃社会道德和国家利益,走向了不能回头的万丈深渊。事实证明提升青少年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才能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情操。网络授课可以利用其特点,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一是利用图片来增强学习的诱惑力。网络授课可以加一些明星、球星、美女的图片来吸引大众的眼球,以前黑色的版面和白色的粉笔给人以抵触心理,缺少了吸引力。从而使有些人厌倦单一的授课形式,导致授课失去了重要意义。网络授课可以使授课人员根据授课内容利用图片说法施教,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增加授课质量和学习效果。二是利用网络提高学习兴趣。无论是来自城市、农村,还是来自平原、山区都接触过计算机和网络。甚至有些人接触计算机就“兴奋”,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机答题的方式,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从中寻找答案,来提高理论学习的趣味性。达到“问题中得学问”的效果。三是利用动画效果增加学习的生动性。授课人员以前授课时只是用嘴说或用自我肢体去演绎,而网络授课可以添加动画效果来增加生动性,从而提升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增加学习效果。 2. 网络授课提升授课的真实感,达到立竿见影 近期我观看了一部关于卖毒案件的警示教材、以及一些关于间谍和腐败案件。尤其是一位国家干部在位期间,分管的业务和事项较少,参加学习教育不深,三年以来的学习笔记,仅有十次记录,除一次为应付检查工整补抄了十多页以外,其他每次都只记几行字,连标题都记不全,很多事涂涂画画,对教育不敢兴趣,听不进去,失去了基本学习的机会,与社会道德,国家法规背向而迟。人生就是永不停止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一些触目惊心的触动才能提高自我的警觉能力。那些牢狱里的人,在狱中忏悔时,看到他们的父母在撕心裂肺的呼喊时、妻儿泪花横溢时,难道我们的心理得不到教育吗?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清醒认识到违背社会违反法律法规,丧失社会道德的严重性。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社会阅历浅,思想不够成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一时的头脑发热,在汹涌而来的大潮中迷航、呛水。网络授课可以通过视频情景在现等手段,使那些在偏离人生轨道的人员有一次看清前途的机会,不再被假象欺骗下去,确保面狱而泣的场面不在自身上发生,做到清醒自我不为“浮云遮眼”,识“庐山真面目”,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 网络授课能履清思绪,提高学习质量 一部好的电影能教育一代人,一段视频能让人懂得防患于未然的道理,一个好的课件能让人了解整个操作流程。因此网络授课能直接教给人以直观的印象给广大青少年提供很好的思维过程和认识过程。一是能履清思路直观易懂。针对课堂网络现代化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有些授课人在课本上、教案上很难完全呈现整个过程。例如一个零件的生产过程让人们在书本上或课堂上很难读懂,然而一段很小的视频就能迎刃而解,并且在头脑中有了大概印象,方便以后在操作过程中直观。二是实现网络对话。每一节课堂每一个人的记忆时间大概是15-20分钟,这有限时间要使整个堂课的所有内容灌输给每一名听课人员,并做到人人发言有点难,网络授课可以通过网络留言的方式,能使每个人思维得到体现,达到思维互换,从中了解更多的技术技巧。三是理论灌输趣味化。理论学习枯燥乏味,兴趣不高是大部分人存在的。然而通过视频、漫画、小品、顺口溜等方式来激发个人的成长进步,从中了解到真正的美与丑、善与恶。帮助人们轻松愉悦的学习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做一名真正的“人”。新世纪的青少年具有新世纪的特点,他们爱好广泛,兴趣多样,求知欲望强,但叛逆和厌烦心理极大,一堂好的思想教育课,能使头脑清晰,胸怀宽大。 4. 网路授课重难点突出,难易拿捏恰当 每节课都有难易重点,尤其思想教育课重难点非常难以把握,以前授课人利用黑板把重难点写在黑板上得到体现,然而网络可以用字体的颜色来突出重难点,提高青少年对本节内容目的和精髓的认知力。一是引导青少年认清理论学习的精髓。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联,精心策划和残暴实施的一起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各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其用心险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旨,我们通过视频看到其破坏活动的物质损失,而且认清其本质,更加认清他们宣扬“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的丑恶面孔。二是认清理论学习的本质含义。抗震救灾、防洪抢险、奥运安保、海外维和等重大任务时,都是依靠我们解放军战士,他们以很高的思想觉悟,挺起胸膛站排头。用“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精神去约束自我。这些都是我们通过电视、网络才能感受到军人的精神。三是重难点清晰明了。重难点以前在黑板用板书可以体现,但板书过程中速度较慢影响授课进度。而网络授课可以用字体大小和颜色来明确重难点,使学习人员直奔主题简单明了。网络授课可以很好的体会到其本质的精髓,更好的结合教材影响每一名青少年。个人成长进步知识是根基,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掌握知识才能进步和成长。 网络授课是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正通过几代人共同努力完善网络教学。网络授课保留以前个性化自主学习,构建一种更加接近现实,能够再现现实课堂教学实际集听、看、记网络交流为一体的学习方式。但是通过实践交流也存在缺陷。一是网络授课互动性不强。网络向青少年传递的教学内容互动性不是很强,效果不是很好。网络授课不能很好的听到老师的本意及授课思路。尤其是授课人员的面部表情不能得到深层次的体现,和听课人员的互动性不太好。二是网络授课带有局限性。网络授课对偏远的山区带来极大的局限性。电、网络传递、计算机、教室这些硬件设备比较局限,导致网络授课不能很好的开展,直接影响网络授课。网络授课要靠个人自觉他给“思想溜号”的带来了方便,会造成久远缺课越走越远,失去了授课人的督促,使其结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三是解决问题的速度缓慢。网络授课有时不能对所提的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导致问题积垒存多,导致遗忘的现象发生。尤其是心理授课时医生能及时发现听课人的问题在课堂上能及时纠正,防止问题滑坡。网络授课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其不足,应充分发挥好网络授课和授课人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教学与社会共同进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网络授课正是发挥网络推进先进文化转播,满足先进文化需求。网络授课能给人们带来新的视野和真实感,还把“孔子”带到世界和未来,方便“保存”和传递,对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学课程改革和培育公众科学素养都能产生巨大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沧州大官厅乡白贾村小学) 网络利与弊论文:浅论政府监督网络化的利与弊 摘 要:对于政府的监督一直是学界经常讨论的话题,一个受到有效监督的政府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民主执政和高效执政,才能更好地运行相关权力管理国家,而在各种监督方法中,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监督模式更加自由和民主化,虽然网络监督方便公民对政府的监督,但由于网络自身的一些弊端和网民素质的不等,使得网络监督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引导政府积极对待网络监督的方式来让政府监督网络化走向民主法治的一面。 关键词:网络监督;政府行为;网络言论 网络言论对于政府部门的监督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一个个社会事件网络化,从而在论坛上、博客与微博上引发各路网民关于政府行为、社会道德以及人性的讨论,如果没有网络媒体这种新出现的、极具影响力的传媒形式出现,可能绝大多数人永远都不能知道这些事情,而网络又促使人民紧盯这些事件,对这些事件展开广泛讨论,这些活动直接影响着政府决策和行政行为的实施,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给司法活动带来压力,网民的意见或多或少影响了司法活动。 一、政府行为监督网络化的特点 传统的行政组织系统一般是金字塔结构,自上而下分为三级,即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如果这三层之间的分工不明,将不利于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能,而且也不利于沟通和传递信息,从而造成各种不必要的浪费。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的传递,打破传统的单向或双向模式。网格的形式传输,极大方便了信息的传递,使行政效率得到极大提高,管理大大扩展。此外,在中央和地方电网的影响下,一个新的趋势,功率分布可能是更符合中央和地方实际发展需要。地方得到一个更大的自主空间,政府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增加,网络已经成为政府和公民之间更密切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而且还帮助政府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 奥斯本曾说过:“官僚制模式是在等级时代里发展起来的,只有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才掌握足够的信息而作出熟悉情况的决定”。而政府行为监督网络化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呆板的交流模式,此外,对政府行为监督通过网络可以使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得到很好的落实。此外,通过一个网络平台,民众对于政府的活动能够多一条了解的途径,也可以与政府展开互动,从而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行政主体。此外,网络监督平台能够使政府行为展现于阳光之下,让公众都能看得见,这样在另一个层面能够提高政府的民主性,提高公民对于政府的信赖度,更好地为打造服务型政府提供基础。而网络监督人即为互联网用户,具有高度自由性,相对政府行政部门而言,这些监督中,每个网民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每个个体的网络活动都是十分自由和自主的,因此,对于网民来说,可以对政府行为产生巨大的监督作用,但网民的自由性造成许多网民常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自我的意愿行事,反正当前网络立法较滞后,凡是未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政府也无法对网民行为进行控制。每个监督主体对于每个网络事件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每个网络监督主体都是“独立的高度自由人”。但网络监督主体的自由也造就了网络舆论的混乱和虚假,然而,网民的社会属性,即网民仍然是普通公民,其地位相对行政主体来说仍然是处于弱势的,因此在社会角度上,网民仍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大多数发言权仍受到政府的监督管理,由于我国体制原因,正常途径很难发表自己的内容看法,而网络的出现给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舆论的机会,而由于大家都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在个体的心理上都会团结一致,扭成一股舆论力量压制政府的欲望,因此广大网民会不断从政府的行为中的挑刺,给政府施压,揭露更多不为人知的政府行为。 二、政府行为监督网络化的优缺点及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遍应用是公众对于政府的监督途径增多了,通过网络舆论来监督政府的活动取到了很好的成效,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和民主治国的进程。在政府面对社会群体性事件及其他突发事件时,网络为这些舆论的澄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网络监督政府能够使政府负担起完善民主和高效的责任。当代政府的最大特点是服务型政府,一个民主的政府是一个能够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民主的政府一定会对民众的各种权利认真对待,而对于民众呼声,政府需要通过各种平台来及时了解,网络平台的出现能够使政府更广泛地实现及时了解民众想法的目的。民主政府在为民众服务的过程中,也要求民众能够普遍参与,双方互动,民众通过各种途径加入到政府活动中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建立。然而这种网络舆论一定是规范的网络舆论,这样才能提高政府权力的制约,实现控权政府,促进政府权责统一,这也是当代政府分权原则的必然要求。规范的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人们参与国家治理的途径之一,可以促进民主政府、责任政府的建设。再次,网络监督有利于建设一个合理分权的政府。合理分权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特征,实现合理分权,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前提。 有些网络谣言者出于某种目的,对政府的政策进行诽谤和诋毁,混淆大众视听,影响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保证信息的畅通和真实的传播,是开展言论监督的前提。但网络的匿名性和广泛性,网络信息庞杂而主观性强,信息过滤机制较少,我国大部分网络论坛、博客普遍出在管理缺位现象,因此网民、转载消息的限制性不强,信息真假难辨。而这些虚假信息,正是影响网络言论监督效力的主要原因。 互联网的兴起对于谣言的散布也有一定的作用,在任何时代,谣言都会存在,其利用公众对事实不了解的空隙,在人际交流中快速传播。在过去,谣言的传播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传播效果与范围有限,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匿名性与易于向公众传播等特性更是助长了谣言的传播与影响能力。在很多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凡是涉及政府部门的问题时,网络言论几乎呈现一边倒的现状,给行政人员和事件的解决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障碍。 三、完善网络监督机制的相关建议 1.完善立法对于网络言论的管理 对政府行为的网络监督。是一种新兴的监督方式,是时代的进步。但不可回避的是,我国网民是一个年轻的、偏执型的群体,他们往往喜欢标新立异,甚至有些消极,对待社会主流问题往往容易叛逆,常站在主流思想的对立面考虑问题。尤其是在思想汇集密集时,一旦有一股高调的舆论出现,其他人的思想和目光全部会集中到那个点,如果这股舆论是正面的,那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法制的进步。如果是负面的,那么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种倒退和麻烦。因此,对于网络舆论,需要政府能够积极引导和监管,否则,有些地方政府的小事件将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和集团利用、散布,从而导致网络舆论真假难辨,公众无法看到真实的舆论。而虚假网络信息的存在,也严重地影响了网络言论监督的效力,对于政府,虚假的网络信息也使得公众对网络舆论监督失去信心。所以,很有必要完善关于对网站运营商的立法约束,使其对网络言论加强监管,针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网络言论的真实性进行一定程度的甄别,对于毫无事实依据的谩骂和人身攻击性言论,应该过滤和禁止,并采取禁IP的方式进行惩罚。 2.推动政府建立相应的平台以应对网络舆论监督 通过建立一个虚拟的网络交流平台,地方政府能够集思广益,从而促进地方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合理化,使民众能够和地方政府有很好地交流,从而进一步减少两者之间的冲突和误解。其次,有一个民众和政府交流的平台,地方政府能够很好地负担其高效便民的责任,而及时快速地针对民众的舆论监督,提高地方政府和民众的互动,使法律权威和政府权威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保障,也是新时期下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建立网络舆论应对平台制度除了能够加强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外,还可以加强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我们都知道网络是个开源的地方,除了民众会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外,还有一小部分不利于和谐安定的网络分子会针对政府展开舆论攻击,虚假消息、恐慌消息,从而达到其某种目的,因此,政府有必要有一个官方平台来维护社会稳定,引导公众辟谣,识别虚假消息,尤其是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时,需要官方的力量来控制传播和引导公众情绪,从而更好地维护政府形象。 网络利与弊论文:浅论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利与弊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1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这种形势下,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于2002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教师的网络研修学习时代随之而来,教师培训的模式在逐渐地向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转变。我通过3年的网络辅导教师工作,对300多名网络学员的管理,体会到这种网上教学形式无论从学习结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上,还是从学习内容上是比较科学的,效果是前所未有的,让中小学教师们受益匪浅,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写出来大家可以共同讨论。 一、网络研修的优势 1 培训资源丰富。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是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校长开展培训工作,研究、开发和探讨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优势,力求快捷、便利、有效地为各地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尤其是为中小学校进行校本培训和教师自主培训提供丰富的教改信息和优秀的网上培训资源。各地的网络研修平台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更直接地提供了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 2 培训时间灵活。有一位学员曾在学习日志中这样说:“可以说网上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学员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网上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网上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教师们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学员的亲身体会。是啊,只要学员们想学,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他们成了学习过程中的自由人。也正是解决在职教师“帮”的最好办法。打破了传统学习方式中步调一致的局面,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重复性地选择学习内容,深入理解专家的教育理念,突出体现了个性需要和特点。 3 交流空间广阔。在网研中每个学员都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学员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与专家、同行进行交流,能及时得到教师和其他学员的帮助,并且这种交流不受时间和次数的限制,从而为有兴趣的同行进行协同学习,共同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可能;异地进行科学研究也完全是有可能的,并且能吸收最好的优秀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完全打破了空间的障碍。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一些学员的顾虑,打破了他们固步自封的思想,人与人之间通过“机”联系,而非面对面,就可以忽略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条件,无所顾虑地和学友们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开拓了教研视野。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教师们的学习如鱼得水,热情高涨。如果学员们都能认认真真地对待这种网上学习,真正坐下来,听听本学科专家的讲座,从多角度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不论是从教学理念上、教学方式、教学艺术上去改进教学都是相当有益的一件事。 二、网络研修的弊端 1 对学习过程监督、管理受限。通过3年来网络研修辅导教师的工作,我也从中体会到网络学习的弊端,比如授课教师、辅导教师和学员及各级管理者几个主体不能面对面地沟通,信息反馈不及时,从而造成缺乏对学员学习过程的监督;学习时间即使能保证,但不能肯定就是学员自己在真正参与学习,也有可能为完成学时要求而空开电脑,纯粹是资源浪费;还比如从作业的提交上可以看出有部分学员的作业是相同的并且是网上摘抄或下载的;有的作业与题目不相符,只是为了应付篇数;有的过于简单,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有的过于繁杂,这主要是从网上下载的东西。自己不愿修改,也不会修改,因为根本就没听课,不知道作业从何做起,只能直接提交上来,认为只要跟题目粘边就可以,根本就没认真对待。这样类似的作业,我们一定会让他们重新写,退回去重新提交,以示要端正学习态度,珍惜这经过多少人的努力才创造的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2 学习效果不能准确掌握。就是不能够真正感觉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对他们的教学实践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 三、改进措施 我认为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配套管理措施。比如:让受训学校每个学科出一个学习代表,把他们的学习情况汇总上来,然后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见面会,见面会主要由班长、辅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把存在的问题汇总一下,以便改进工作,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这种反馈也有利于我们进修学校对继续教育培训探索新的更先进的培训模式,加速研训一体化的进程。如果有必要,就要进行面对面地教学,弥补网络教学的不足,这也是辅导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势必会走过场,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而且浪费学校的物质资源,投入太多,收效甚微,得不偿失;而且让部分学员对专业化发展失去信心和兴趣。 其次,非常有必要对受训教师进行课堂随访。教师进修学校的辅导教师除了在网上进行学习辅导外,还应该经常深入各学校进行听评课活动,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路径,是了解学员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也是和学员面对面效流的最好机会:有目的地与学员交流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 总之,为了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并为网络研修的组织者提供第一手资料,便于他们改进、完善研修网的内容、培训项目和考核方案,网络研修辅导教师必须起到网络组织者、管理者和学员纽带的作用。 网络利与弊论文: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利与弊 〔关键词〕 网络;中学生;利与弊;虚拟性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逐步延伸,被称为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正在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那么,中学生上网到底是利还是弊,本文将结合自己的调查结果对这个问题做出深入的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随机问卷调查情况 在调查与研究过程中,笔者采取了查阅历史文献、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三种方法。其中文献资料包括网上资料、国内各大媒体和各专业期刊杂志中的文章等。 1.调查的对象:上网的初高中在校同学。2.被调查人数:高中生30名,初中生20名,其中男生35名,女生15名。3.上网地点:公共网吧(49%),家里(29%),学校网吧(10%)4.上网目的:玩游戏(62%),聊天(20.4%),找资料(10%),其中一部分人是找明星的相关资料,其他(7.6%)。5.上网时间:每周平均上网时间50人中有34人都超过了10-12小时以上,个别甚至超过了20小时。6.上网对身体和学习的影响:在身体方面,50人当中有21人曾经由于上网导致视力降低、体力差、心情郁闷、反应迟钝和头晕等症状;在学习方面,49%的人因为上网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只有15%的人成绩提高了。 二、分析研究结果 1.中学生上网的好处 (1)开阔视野:网络的信息含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2)加强对外交流:中学生上网可以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性格内向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2.中学生上网的弊端 (1)网络丰富的信息容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这些不良信息对中学生来说负面影响甚广。 (2)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这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容易丧失道德规范。 (3)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中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互动性的立体途径。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 3.分析引起弊端的原因 (1)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原因。中学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身体的全面发展,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求,这些身心发展的特点导致了他们容易受网络信息的干扰。 (2)互联网本身的原因。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及表现形式丰富和使用方便等特点,这就为以盈利为目的的色情服务行业提供了难得的经营场所。这些网站为吸引顾客,常在主页上张贴色情图片,使网民都能随时看到,当然中学生也不例外。 (3)家长和学校的原因。调查数据显示,有七成的中学生家长因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指导孩子正确上网,而学校作为中学生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导致中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网络道德意识。 三、研究结论 我们要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告诉中学生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给予指导和适当的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这将是家庭和学校解决中学生上网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 网络利与弊论文:浅论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利与弊 【摘 要】网络语言已随着网络的应用及普及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对语文教育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让它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服务。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文教学;利;弊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而在信息传播和科技发展过程中,“网络”无疑成了人们交流工作、信息往来的主要工具。自然的,网络语言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占据着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同样的,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尤其是语言教学带来的冲击力和影响力也是史无前例的。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网络语言所带来的利和弊,实行“拿来主义”,才能让语文教学更添风采和更有活力。 说起网络语言,其实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和特别用语,如软件、硬件、病毒等。另一个含义是指在网络交流中常用的词语,如冲浪、美眉、给力等等。本文在这里涉及到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第二种含义。和许多新兴事物一样,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种群中的一个新兴物种从起初的不起眼——引起人们的兴趣——直到铺天盖地的席卷和冲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或方式来对待网络语言这一新兴物种呢? 一、坦然面对和接受网络语言的“利” 1.网络语言自身的优点 仔细分析,当今社会网络语言得以大量使用,无不显示出它自身的优点: ①新颖实用。新颖性是网络语言的最大亮点。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在这样的一个虚幻而自由、张扬而随意的空间里面,人们往往能摆脱现实中的种种束缚,这就给网络语言的诞生提供了一方难得的沃土,使得网络语言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让网络语言表现出更具新颖性和巧妙性。自然就容易吸引广大网民的注意力,并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实现快速地被使用。如去年出现的“给力”一词,其使用率之高之广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上到中央的《人民日报》的标题,下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用语都有它的身影。即便用“无孔不入”这个词来形容它也不为过啊。 ②生动形象。为了能在虚拟的空间更快更好地交流,并且表达出至真至切的情感,人们在网络中创造了很多生动形象且又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如“菜鸟”表示在网络技术及其它方面应用水平较低者;“恐龙”指无论相貌和性格(主要是相貌)其实际和想像相差过于悬殊的女孩;“网虫”指每天花很多时间(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上网的人等等。这些词不但传神形象更是符合人们的日常审美习惯,给虚拟的网络世界带来许多的生气与活力。 ③简洁明快。网络用语杂合汉字、数字、符号和字母等元素,综合了各种元素的精华和特色,简洁却明快地表现了特定语境下的词语的特定含义,并改变了部分词语的常规意义,从而创制了网络用语的全新的解释和用法。如用“东东”一词表示东西,其词意的丰富性和词性的灵动性远远高于汉语常规词“东西”。此外,因网民在交流过程中常使用一些符号或数字以及简单字来表示更多更长的语义,使得网络用语的明快性也十分凸显。如用“表”字表示“不要”的意思;用数字组合“94”表达“就是”的意思等等。 ④幽默风趣。虚拟而轻松的网络平台给人们提供了轻松随意的交流契机和空间,网络用语正是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上得以产生。所以一些休闲而风趣、幽默而生动的网络用语就迎合了广大网民的需求,或幽默风趣,或张扬创新,或调侃随兴,满足着不同需求者的喜好,装扮着不同语言环境下的氛围。如“人肉”、“坑爹”等词。 2.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会给语文教学尤其是语言学习带来诸多益处 正因为网络语言有着以上种种的优点及优势,而且网络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而出现的一种新兴语言形式,所以广大的语文教育尤其是语言教学方面不可因噎废食更不能武断的认定网络上的“东西”都是洪水猛兽,都是不可接近的。 ①“不断创新的人民语言,它们对丰富现代汉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带有进步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认为,网络语言的活跃,是时代的反映,是思想解放的反映。语言文字需要规范,尤其是教学用语更需要规范。但规范不是说把语言文字管理得很死、不能逾越雷池一步,这是不需要、也是不可能的。社会不停的发展,在今天中国多元化的社会下,人们的思想很活跃,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落后的表达形式,人们的生活要求我们的语言相应的有反应。网络语言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手段。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有幽默感的特点,现在社会生活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不可能要求语言表达一成不变,我们的语言表达手段也应该随之丰富,否则就会滞后于社会生活。而网络语言有着五彩缤纷的词汇,超越常规的语法,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这些对于丰富社会语言表达手段都有好处。 ②加快信息的传播和增强人们的交流速度,给语文教学带来更多的写作素材和研究热点,为语文教学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提供了可能。网络作为一个大众信息平台,因其信息交流的快捷和内容覆盖的全面性早就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了。再加上网民中青少年占着绝大多数的份额,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奔放,自主性和创造性都极强,这就很容易催生出更多更新的创作素材和创作形式,如网民们从开始的网络聊天,发展到论坛发帖或灌水,后来又趋向网络个性签名或创作网络文章,直至变化到现如今的几乎人人都热衷的微博等等。此外,在多种多样的形式面前,使用个性化语言或词语更是彰显个性和表现自我的最主要方式,很多网民在自己的创作中并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创作,正因为如此,新颖、个性且张扬的一些新的网络用语或词语才层出不穷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而给文字创作的领域拓展出更大更广的空间。 ③加强表达直观意象的功能,增进语言的表现能力,为语文教育尤其是语言学习开拓了新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网络之所以能成为今天人们交流信息和沟通情感的最主要工具,无不跟这个平台的方便快捷以及门槛低等因素有关。正因为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不敢放肆不敢张扬甚至连牢骚都不敢发的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于是广大民众的创作激情和创作冲动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并最终获得了“我的世界我做主”的所有权,自然地,人们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个性化词语或词句的机率就比传统的、硬式的创作方式多得多。这为语文乃至中文的学习和发展都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方向。 网络利与弊论文:网络、动画对孩子素质教育的利与弊 摘 要: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网络无处不在、动画层出不穷,这些内容对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在吸引孩子观看、操作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利与弊 一、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素质教育强调,幼儿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有自己的种种需要和权利。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和情感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实施教育,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自我发展潜力,面向所有孩子,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作用。从幼儿教育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以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全面性和基础性,凡是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教育内容上都有所反映,主张把学习与幼儿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孩子做到“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 2.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即身教胜于言教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堂,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表情的微妙变化等,都会牵动孩子的思维神经。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伶俐、独立、自理能力强、有坚强意志的孩子。那么,作为父母,不要把素质教育当成一句口号,而要身体力行,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并把素质教育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 首先,父母要做到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孩子的统一。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但爱要有分寸,不要溺爱。家长经常坚持诸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自私、不说谎、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正确的要求,就能使疼爱变成促进孩子进步的动力。实际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就是一种负责任的理智的爱。 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伴交往。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可以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各种社交技能,同时能体会到快乐,体会到公平与合理,也能更客观地认识自己。 再次,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韧性、同情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要适当给孩子安排一些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应付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孩子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中锻炼意志品质,提高能力。 二、网络、动画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1.网络、动画盛行的原因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化,人们获取信息和生活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为更多人带来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结果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只好借助于网络、动画等手段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腾出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多样化的生活。结果也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孩子沉溺于其中,或者上了瘾不能自拔等。 2.网络对素质教育的利与弊 (1)网络对素质教育的利好之处 ①有助于拓宽孩子的视野 网络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扩大知识面。网络教育超越了传统单一平面化的教育内容,将多个学科的各种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各种课内和课外知识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把孩子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环境中,使孩子能接触到一个多元立体化的知识网络。 ②提高孩子的求知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 孩子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自己要获取的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和促进其对新知识的探索兴趣和能力,使孩子的智育方面有很大的提升。 ③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为孩子创新思维提供了材料,使其想象力有了源头,而多种类的网络环境又为孩子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其想象力有了腾飞的舞台。网络是信息化的重要产物,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增长知识,积累信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使身在局部的孩子可以放眼大千世界和无穷的宇宙空间,激发孩子的开拓创新精神,追求科学精神。 (2)网络对素质教育的不利之处 ①过度上网容易产生上网综合症、网络孤独症 由于网络对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孩子们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往往会导致孩子们产生对网络的迷恋,在他们的心目中,网络是至高无上的。有些孩子一到电脑前就废寝忘食,“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诈骗”等现象应运而生,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摧残了好多孩子的身心健康。心理学家警告,青少年上网学习知识值得鼓励,但如果过度沉迷其中,将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加之长期与家庭缺乏沟通,势必导致家庭及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乃至日趋淡漠。 ②网络传播的信息垃圾使孩子们对自己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质疑 众所周知,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文化泛滥,一些自制力较弱的青年学生往往易受这些不良内容的诱惑和影响。对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带来了种种困惑,在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冲击下,如果缺乏有效和正确的引导,孩子们的道德认识可能难以协调和统一,进而对他们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3.动画对素质教育的利与弊 (1)动画对素质教育的利好之处 ①改变暴躁情绪 由于幼儿对于卡通动画片拥有高度的专注力,收看时所受到的教育效果会比其他工具好很多,比如书本、录音带等,可说是相当适合用于调整幼儿性格的教养工具。平时父母可先多了解动画内容,筛选出适合幼儿观赏的精品节目。再说现在的年轻父母都很忙,下班后也可能要加班或忙于家务,无法长时间陪伴幼儿,因此幼儿可能会闹情绪,此时便可挑选适合的动画给孩子看,帮助他稳定情绪。 ②帮助学习规矩 由于现在的动画片很多都加入了一些生活常识、交通规则、日常礼貌等学习内容,并融入到动画故事中,其实这就是很好的教养契机。父母想要幼儿学习良好的习惯,如保持环境清洁,都可利用幼儿喜欢模仿的习惯来达到目的。 ③加速语言学习 说到卡通动画片有助于幼儿的语言发展,很多家长可能感到难以置信。其实,只要婴幼儿能够多接受语言刺激,就可以达到提升语言学习的效果。如果父母平时比较沉默寡言的话,不妨多让幼儿收看卡通片,可间接增加其语言刺激。 但是对于如何选择卡通动画片,可能令许多父母感到头大,因为总是担心卡通片里存在不利于幼儿发展的因子。要避免此类问题发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父母陪同收看。凡是卡通片中正面的、积极的内容,如《巧虎》中包含了教导小孩如何学习生活细节,家长可借机将卡通片中的内容转化成日常生活,教导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卡通片中的负面信息,如《哆啦A梦》中的胖虎,总是仗着自己身强体壮就欺负弱小,家长也可趁机告知幼儿“不可仗势欺人,应当帮助别人”。这样不仅能让幼儿更好地去思考卡通片的情节、逻辑,并且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问题。 (2)动画对素质教育的不利之处 ①身体素质比较差 有些孩子如果太热衷于动画片的话,往往缺少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而宁愿选择在家待着看动画片。久而久之,身体方面的锻炼就会越来越少。 ②不愿与人过多交往,比较孤独 孩子看动画片养成习惯之后,往往会更愿意选择独自在家,而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因为和小朋友一起玩,还必须学会谦让、有先后顺序等规则,而自己在家看动画片则会随心所欲。 ③视力下降严重 长时间盯在电视上或电脑上,会使孩子的视力急速下降。小小年纪就要戴上眼镜,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无疑会增加日后学习和生活的诸多问题和困难。 总之,通过以上从网络和动画这两个新生事物分析对于孩子素质教育的影响,作为家长,一定要因势利导,既要肯定其对孩子素质教育的有利之处,也要及时纠正孩子在使用和收看时所吸收的负面影响,为提高孩子的素质做好守门员。
电影欣赏论文:浅谈英文电影欣赏与英语教学 [摘要]利用英文电影丰富的语言素材和有效的教学资源,提高英语学习者语感、对语言的直接理解能力、听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语言综合技能,培养他们的电影鉴赏力、审美观,拓宽学习者知识面。 [关键词]英语电影 教学资源 综合能力 电影,是在20世纪的100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是传播最快、最广、最有国际性的艺术形式。世界电影艺术的经典作品,尤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英美电影。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特性展现出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将经典电影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对电影的观赏和分析,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欣赏能力、英语思维能力和对语言知识的转换能力。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了解,激发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一、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语感和直接理解能力,提升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同时也是一门语言艺术,众所周知,电影融合了人物、声音、音乐、情感气氛和社会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以活动的画面塑造形象、叙述故事、抒发情感、阐述哲理,用画面、声音和光彩直接构成感性形式,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因而可以营造出一种最有利于语言“习得”的条件,提供更为丰富而直观的言语刺激。在这种环境下,学习者可以了解东西方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逐步培养出语言的直接理解能力、模仿能力、使用能力,最终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能力。 通过欣赏英文电影,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自觉地接触英语本土化的语言,熟悉各种英文表达、句型句式,增强语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影资源,如选取电影中精彩的人物对话让学生进行角色跟读、角色模仿,也可以就整部影片或某一精彩片段进行电影剧情介绍、剧情分析、片断描述、片断评述、电影评论、台上角色表演、台下角色配音等师生互动活动,以视觉效果带动听说训练,使学生在浓厚的英文环境中自主、自发地开口模拟练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向英语学习者提供丰富、实用、口语化的语言素材 电影融入众多的人物,而人物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抒发情感、塑造形象、触动观众。一部好电影离不开好剧本和好台词,离不开活生生的人物对话和情感交流。随着电影剧情的涤荡起伏,不同人物纷纷登场,众多精彩的人物对话呈现给了观众。 电影《阿甘正传》中母亲去世前向儿子表达自己对待死亡的独特见解和抒发的母子情怀:“Death is iust a part of life,It’S something we’re all destined tO do,I didn’t know it,but I was destined to beyou r Momma,I did the best I could,”。动画影片《狮子王》中父亲教导儿子一段哲理:“I’m only brave when I have to be,Simba,Beingbrave doesn’t mean you golooking for trouble,”。这些对话有些充满激情,有些蕴含人生哲理。让听众回味无穷,是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很好素材。 电影语言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在于其口语化和真实性。由于电影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展现人们的不同生活,其广泛的题材、众多的人物、不同社会生活层面决定了电影语言的丰富性、真实性、口语化和生活化的特点。以词汇为例,单词ass,damn,luck,bitch等可视为英语中“脏话”,因而教材中并不常见,但在日常对话中,其使用频率较高。真实性、口语化、生活化的电影语言对以书面语为主的教材是一个较好的补充。 三、拓宽英语学习者知识面,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作为一门艺术,电影囊括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以其独特的视角再现或展示历史事件、社会现实、独特文化、社会风俗等各方面。电影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为电影观众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为英语学习者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文学、宗教、伦理、民俗风情等提供更直观、更形象、更便捷、更全面、更易于消化吸收的资源。 以电影《阿甘正传》为例。这是一部反映当代美国文化的经典影片。影片融神话、历史、战争、爱情、奇迹和普通人的故事于一体,充满了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体现了当代人崇尚的返朴归真的人生哲理。影片不仅以电影艺术形式塑造阿甘形象,而且透过其人间接地展示美国二战后30年的时间内发生的大大小小一系列事件:越南战争、中美乒乓外交、种族斗争、女权运动、水门事件、总统暗杀、文化。 一部优秀影片就是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学生在直接感悟语言的同时领略到语言赖以生存的不同社会、多元文化,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开阔视野,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英美经典电影中相当一部分取材于经典文学作品。例如,影片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影片The Scarlet Lette《红字》。欣赏这些影片犹如在解读一部部文学作品,以一种有别于常规的阅读方式,接触、认识、理解、体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电影欣赏论文:大学英语电影欣赏的评价视角 摘要 英文电影欣赏课程的设置,使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陡增。在电影中展开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应用的英语地道纯正,给了学生们创建了一个很浓郁的英语视听环境,大大有利于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电影欣赏能够增强学生们学习英文的兴趣,同时,也应该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才能尽量做到以专业的角度来欣赏英文电影。 关键词 电影 欣赏 视角 电影从出生到现在,只不过只有百余年的历史,可以说尚且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艺术形式。喜欢电影的人很多。因为“电影一直是人类漫漫旅途中的精神伴侣”。人们在电影中寄托了光荣和梦想,在电影中获得知识与经验,体验人生的苦与乐,在电影中与许多伟大或平凡的灵魂交流……因此,我们可以说。电影是大众文化的核心,她能够受到正在大学中学习的莘莘学子们的喜爱便不足为奇了。学习电影,不仅仅是一种专业的需要。也是媒介时代的一种素质需要。就大学英文电影欣赏课程而言,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对于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增强了解,通过对电影所展现的题材、类型、人物、主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更多的能够把电影当作一种社会文化文本来解读。本文试图通过介绍电影的类型、角色和演员、叙述手段、评价视角等方面对大学英语电影欣赏课程中的欣赏视角给予定位。 一、电影类型 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很容易就说出一些影片的“类型”。比如把《阿甘正传》说成是一部喜剧片大家都会认同,这就是说大家对于“喜剧片”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因为它符合几乎所有喜剧片这一类型的标准,它轻松搞笑,讲述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结尾皆大欢喜,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基本上是积极的。 但是,如果我们遇到一部影片,到底应该如何划分它的类型呢?从题材上来说。电影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表现严肃的社会主题的社会问题片;2)表现爱人之间浪漫关系的爱情片;3)描写美国都市中的帮派活动的黑帮片;4)展现军事冲突的战争片;5)讲述未来技术或未来世界的科幻片;6)展示奇幻世界或幻想任务的奇幻片;7)描写美国西部风情的西部片;8)表现自然或人为灾难的灾难片;9)叙述犯罪活动和对其进行的调查的犯罪片10)展现有关圣经或古代历史的是诗篇。从电影的形式上可以分为有动作场面的动作片和有歌舞场面的音乐片。从观众的反应可以分为使人发笑的喜剧片,使人害怕的恐怖片和使人激动的惊悚篇。 二、角色与表演 角色塑造和表演是电影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没有角色就没有叙述,没有叙述就没有表演,没有表演,角色也就无法呈现给观众。 电影中的角色可以分为三类:主要角色、次要角色和小角色。这三种角色都具有自己的功用。主要角色一般都是电影中的重要角色,通常被称为“主人公”,他/她的行为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但有时,剧中的主人公并不是主要角色。 例如《刺杀肯尼迪》, 电影的主要角色就是肯尼迪,但肯尼迪已经死了。故事要向前发展所需的“主人公”就由记者来担任。记者对肯尼迪的被刺进行调查,挖掘其中的秘密。主人公的动机和目的推动故事的发展,当目标实现的时候,故事便完结了。在整个电影的叙述中,观众的注意力一直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因此主人公这个角色的视角就是整部电影的主要视点。次要角色适合主人公相联系,并且在叙述发展上有重要影响的角色。 例如:《克莱默夫妇》中克莱默夫人这个角色就是个次要角色。由于她的行为(离家出走)给主人公的生活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和故事,主人公与之产生某种冲突(离婚时争取儿子的监护权),当冲突解决(克莱默夫人放弃了监护权)的时候,故事就到了尾声。 当观众观看角色的行为时,实际上看到的是演员们的表演。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演员有“两个身体”,即表演的演员和被表演的角色在公用一个身体,因此“观众既能感受到演员的存在也能感受到角色的存在” 与演员的“两个身体”相对应存在着两种表演方法:表现风格和再现风格。表现风格及强调演员的真实性,如玛丽莲梦露,再现风格则抑制演员的真实性,而是再现他所扮演的角色,如达斯汀霍夫曼。 三、叙述角度 影片的发展便是一种叙述,讲故事便是要逐步地把信息透露给观众。但是故事讲的或曲折婉转,或浪漫温馨,或动魄惊心,或催人泪下。效果不同,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同。信息的透露是很有技巧的,要能引起、保持和控制观众的注意力便需要十分巧妙的技巧。有时候需要信息有所保留,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期待。 只给观众提供少量股市信息的叙述方式叫做“限制性叙述”,限制性叙述通常只把某个角色知道的信息透露给观众,因为信息保留可以在观众间产生好奇和惊讶。推理片和侦探片通常会出现这种叙述方式。而“非限制性叙述”就是让观众比任何所有角色知道得都多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适合那些制造悬念电影。因为当时观众意识到危险而角色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悬念就出现了。 好莱坞著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可克便是这两种叙述的最擅长者,在他的影片《精神病患者》中,两种叙述交替应用,创造出了最佳的放映效果。在刚开始的场面中,叙述是限制性的:观众(和女主角一样)没有察觉贝茨汽车旅馆的主人诺曼,贝茨是一个疯子。因此,在影片中最那个著名的淋浴场面里,女主角马里恩兰克被用刀残酷地扎死时,此时的观众感到极度震惊。但是,当马里恩的姐姐和情人来到旅馆进行调查的时候,观众此时和在场的角色就不同了,观众们已经完全知道诺曼贝茨是一个疯狂的杀人犯。在此时。非限制性的叙述产生的效果就是悬念。因为观众焦急地等待着角色是否会发现贝茨汽车旅馆的真相,是否他们也会成为贝茨先生的刀下之鬼。限制性叙述和非限制性叙述,都是为了在故事的讲述中更多地吸引观众的注意而设置的。 四、电影内容的角度 电影是一门艺术,分析电影的主要角度,和文艺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作为一件艺术品,电影也必定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大学英文电影欣赏课程中,通过观看电影了解电影所反映的内容。以上三点都是有关电影形式方面的介绍,而课程中最重要的点睛之笔应来自对电影内容的评论。分析电影内容的传统方法是分析电影的“主题”。主题也就是中心思想,电影的其他的元素都是围绕着主题而展开的。 例如简・砍皮恩的《钢琴课》。这是一部典型的女性电影,主题,结构和角色的塑造都非常有趣。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字叫做艾达的女人,被轮船送到新西兰和一个她也从未谋过面的男人斯图尔特结婚。她从不说话,只是通过弹奏钢琴表达自己的心绪。但是,另一个男人贝恩斯把钢琴买下来了,并用钢琴来获得艾达的身体。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艾达最后爱上了贝恩斯,并且决定和他共同开始新的生活。 《钢琴课》中,最能表现其女性视角的手段,就是否定了“男性注视”的霸权。在很多电影中。电影窥视镜头的对象往往是女性。而这部电影却恰恰相反,电影镜头的重点不是女性的身体,而是男性的。《钢琴课》一反传统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定型,即女性作为受害者,女朋友,“天使般的母亲”,“严厉的母亲”,妓女,或是受害者等单一的角色特质。艾达是一个很复杂的多面体:它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景,呈现出不同的类型:艾达是一个女朋友(因为她原来有个男朋友),是个天使般的母亲(与孩子嬉戏玩耍时),是个受害者(被斯图尔特报复的时候),她也是个妓女(用身体买回的钢琴)。一个坏母亲(为了和贝恩斯做爱将孩子撇在一边不管),她也是一个蛇蝎美人。是两个男人陷入谎言和欺骗。艾达身上所有种种的方面使观众不能用通常的妇女角色的定型给艾达一个归类。 以上几个方面是在大学英语电影课程中解析电影的几个角度。通过电影的放映,不仅仅学习了英语,也将电影的欣赏水平大大提高,真是一举两得! 电影欣赏论文:电影《梅兰芳》欣赏课的教学设计 摘要 在欣赏电影《梅兰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点评的方式,使学生思考影片的主题意义,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戏剧艺术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传记影片与历史的关系、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区别等相关知识。 关键词 电影 《梅兰芳》 欣赏 教学设计 陈凯歌在拍摄经典影片《霸王别姬》的15年后,再次回归他所熟悉的伶人题材,拍摄了带有传记性质的电影《梅兰芳》。影片通过梅兰芳与十三燕打擂、与孟小冬聚散、拒为日军演出等片断,展示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情感世界。这是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均取得优秀成绩的电影。 伴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影视文化对人们的生活观念、行为和思维方式等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对当前热播热映的影视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大学生掌握解读影视作品的正确方法,理解影视作品的丰富内涵。这也是作为艺术通识教育课程――影视欣赏课的主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电影《梅兰芳》欣赏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首先通过对影片《梅兰芳》的点评。使学生准确把握影片的主题,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戏剧艺术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传记影片与历史的关系。并通过与同档期的《非诚勿扰》的比较。了解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区别。 二、课前准备与教学方法设计 课前,让学生主动查找资料,观摩影片,使学生对此片有充分的了解。 课堂教学应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紧扣电影文本,穿插片段播放,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影片主题以及对京剧等的看法。使学生整体把握影片的文化内涵。 三、关于京尉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中国戏剧艺术大师,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梨园世家,他8岁学戏,11岁登台。因其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并开创了“梅派”戏剧表演艺术。 梅兰芳在艺术方面是宗师,在为人方面也堪称楷模。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留居香港、上海,在日伪统治下蓄须明志,拒绝演出。 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他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 他的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奇双会》《凤还巢》、《宇宙锋》、《生死恨》、《洛神》、《游园惊梦》等。 (播放京剧《贵妃醉酒》片段)。 四、影片概况 导演:陈凯歌:制片:赵海城:艺术顾问:梅葆玖(梅兰芳幼子):编剧:严歌苓、陈国富、张家鲁:出品:中影集团北影制片厂、中环国际娱乐、英皇电影:公映日期:2008年12月5日。 12月9日的《新闻联播》中,以“多部国产片齐贺岁,《梅兰芳》叫座又叫好”为标题,点名表扬了陈凯歌的这部新作。目前该片票房已过亿元。 五、导演陈凯歌 著名电影导演,1952年生于北京,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主要作品有《黄土地》、《孩子王》等。1993年他导演的《霸王别姬》因其娴熟的艺术技巧及内蕴丰厚的东方化的人文主题获得了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等8项国际大奖。 (播放《霸王别姬》片尾部分) 六、剧情点评 1、序幕、纸枷锁与影片主题 开场,梅兰芳在读他大伯的信。大伯在信中告诉他,宫里有一种刑罚,就是让犯错的戏子戴上一面纸做的枷锁,双手捧着一碗水,纸枷锁撕破了,受罚者就会被乱棍打死。 (播放“纸枷锁”片段) 纸枷锁和大伯的信,在电影里反复出现,纸枷锁是一个有着象征意味的意象,它象征了梅兰芳是处在社会的、历史的、艺术的和个人情感的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纸枷锁”之中。纸枷锁象征了梅兰芳一生的桎梏、挣扎与无奈,自由与束缚的主题在影片中被层层铺垫渲染‘梅兰芳与十三燕的关系是写他被规矩束缚,与孟小冬的关系是写他被婚姻束缚,架在脖子上的军刀表现的是日本侵略者的威逼胁迫。梅兰芳尽管一直在追求自由一自由的演出、自由的创作、自由的生活,但终究因世事、人事、梨园事而不能选择,“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对“纸枷锁”所构成的世界的逃离与抗争,构成了梅兰芳独特的道德人格与情感品质,对梅兰芳形象的分析、解读都离不开“纸枷锁”这一意象。陈凯歌也说过,“细看梅兰芳的一生,就会发现他的一生是被绑架的一生。” 2、开端部、京剧艺术的传播 梅兰芳没有想到他步入人生的第一个竞争对手竟然就是和梅家有三代情谊、名满北京的老艺人十三燕(原型:谭鑫培等)。梅兰芳在打对台中因唱新戏在青年学生的追捧下大获成功。代表老一辈辉煌历史的十三燕败了,他以一曲人去楼空后孤独的绝唱了结了自己的一生,他败得惨烈、死得悲壮。梅兰芳僧《黛玉葬花》中的唱词“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来诠释十三燕的人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成为他所深深热爱的爷爷的挽歌。 (播放打对台第三日的平行蒙太奇片段) 梅兰芳知道,十三燕在擂台上所争的是尊严:做人的尊严、艺术的尊严。正如十三燕所说:“爷一辈子要的就是个脸儿”。在清末的中国,戏子的地位等同于娼妓。邱家老太太的一句“我们家认识的梅兰芳不是唱戏的那个”、十三燕死前留给梅兰芳的那句话“希望你好好地将伶人的地位提拔一下”都说明了这一点。 十三的片中燕那句名言“输不丢人,怕才丢人”,不仅是说给自己的,也是说给梅兰芳的,这句话对梅兰芳的影响很大。对这句话我们同样也可理解为是导演陈凯歌说给自己的励志之言。十年前的《荆轲刺秦王》遭受了市场最为无情的回绝:三年前,迎接《无极》的则是骂声一片。“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有了这句话。我们才看到了《梅兰芳》。 这一部分是本片的精华部分,它一方面将京剧艺术的历史境遇与京剧名伶的人生悲欢相互剪接,在世道变化中展示梅兰芳高洁的人格品质:另一方面扮演青年梅兰芳的余少群,扮相俊美、亦柔亦刚,把梅兰芳的忧郁气质表现的恰到好处。他在影片中反串苏三、樊梨花、杜丽娘、柳迎春、林黛玉等角色,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梅派形象,更是令观众赞叹不已。片中出现的梅派经典剧目《玉堂春》《樊江关》、《游园惊梦》、《汾河湾》、《穆桂英》、《四郎探母》、《一缕麻》、《卖马》《黛玉葬花》、《定军山》等片段,展现了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精华部分。其中梅葆玖的幕后配唱配音,包括《樊江关》、《女起解》、《黛玉葬花》、《游龙戏凤》以及昆腔《游园惊梦》、时装戏《一缕麻》等,无论在梅派风格的把握、韵味的呈现。还是在声乐上的表 达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影片中王瑕瑜和张克配唱的老生段子,韵味也很醇正。 梅兰芳之所以被广大观众所关注,不只是因为他有一两段浪漫的爱情,也不是因为他在民族大义面前捍卫了尊严,而主要是因为他是京剧大师、一代名旦。观众普遍欣赏斗戏部分,除了人物命运值得关注外,精彩的舞台演出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了舞台上这些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梅兰芳作为一个京剧大师的形象就缺少说服力。导演借着这个宝贵的机会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舞台上的一个个角色托起了作为艺术家的梅兰芳的形象。通过电影形式推广传统戏剧艺术,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戏剧产生兴趣,带动了戏剧乃至传统文化的回归,这就使影片有效的发挥了电影艺术的传播影响力。 如果影片沿着梅派艺术的诞生与发展的思路走下去,那就能写出一个著名京剧流派的辉煌历史,写出一个京剧大师为了攀登艺术高峰而将人生的某些情感深藏心底的痛苦和悲凉。写出一个为艺术、更为人生的悲壮人格。假如影片在发展部浓墨重彩的去表述梅兰芳是为了艺术而离开孟小冬的,那就跟这部分统一为了一个主题。但导演并没有这样做。影片在塑造一代京剧大师形象的同时,在后半部分把梅兰芳对京剧、昆曲艺术的创新、发展,包括梅兰芳本身的艺术造诣成就等表现甚少,梅兰芳骄傲于世的东西在影片的后半部也没有完全的呈现出来。在影片的后半部。梅兰芳大多是作为一个名人的形象出现的,而作为艺术大师的形象则缺乏表现。导演有意弱化了京剧表演,他更为关注的应该是一个取得如此艺术成就的人的人生心路历程,这和田壮壮拍的《吴清源》有些相似。但是,没有京剧就没有梅兰芳。对梅兰芳艺术形象的塑造与京剧艺术紧密相连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发展部及传记电影与历史真实等 孟梅之恋在片中则被处理为一段惺惺相惜的神交,雨中巧遇,伞中同行,继而合唱《游龙戏凤》,二人互相引为知己,他们的愿望只是一起去看场电影。最终也未能实现。由于福芝芳与邱如白的反对。孟小冬说了一句“孟小冬再也不见梅兰芳”,一走了之。当梅兰芳孤独走在美国街头时候。旁边响起的是孟小冬留给他的一句话:“畹华,别怕!” (播放孟梅二人表演《游园惊梦》片段) 电影《梅兰芳》对众所周知的一些大事的处理,应该说是基本符合人物和历史的真实,如梅兰芳坚持艺术革新,国际巡演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蓄须明志的民族气节等。 但我们应当看到,影片只是带有传记性质的故事片,并不是梅兰芳的编年体“传记”。它只是以亲情、爱情和家国之情三段故事构成全剧的情感内核,用诗体史剧的叙事技巧来呈现梅兰芳人生与人格中所蕴含的普遍价值。 为塑造梅兰芳的艺术形象,影片对史实进行了大胆的虚构,其中很多人物,是糅杂了当年一些真实人物综合而成的。比如十三燕的形象,“十三燕”这个名字,应该是从闻名遐迩的“老十三旦”艺名中化出来的,看影片中的叙述,原型应该是谭鑫培等人。 影片中的很多情节,不论是与十三燕同台斗戏、孟梅之恋、还是日本军官因不愿继续逼迫梅兰芳而饮弹自尽,都是戏剧化的演绎。孟梅之恋,大致情况应当是二人1925年相识。1927年成婚,1933年因福芝芳的反对而分手。再如日本侵略者拘禁并羞辱梅兰芳一段,在历史中,抗战时期的梅兰芳先是从上海去香港避祸,回上海后即蓄须拒演,以卖画维持生计。并未被日本人拘禁。 为了表现梅兰芳戏的受欢迎程度,影片甚至让蔡元培、胡适、袁世凯和张季直这些新旧人物同场观戏。陈凯歌对此也并不忌讳,“本片只是对于梅大师的一种戏说和自我解读,和真实梅兰芳尚有区别。” 在观看传记类电影时,很多观众会把历史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当作信史来看。其实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并不以传播历史知识为首要功能。对于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处理上,一般认为艺术作品应当是在忠实于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加上合乎情理的虚构,使人物事件发展达到了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即可。艺术家是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受去认识和阐释历史、塑造艺术形象并达到作品的讽喻、教化的社会功能的。郭沫若先生也认为历史研究应当“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可以“失事求似”。 4、高潮及结尾部、艺术电影与商业片 由于日本入侵,梅兰芳决定不再登台演出。他蓄须拒演。面对日本人的屠刀,他淡淡的说了句“在台下。我可是个男人!”抗战胜利了,梅兰芳又回到了舞台上。 这是影片的最后一部分,说是高潮有些勉强。日本侵略者拔刀威逼,梅兰芳不为所动,大义凛然,这样的表现手法反而公式化了。影片以胜利后的万众欢呼做结,也缺乏《霸王别姬》结尾的震撼,倒更像一部商业片的结尾了。 (播放记者招待会片段) 影片下半部对京剧的颂扬,包括梅兰芳在纽约的成功、全数洋人观众起立鼓掌,以及日本侵略者田中隆一对京剧和梅兰芳的迷恋与崇拜,都是把京剧的伟大借助于美日强势文明对京剧的认同来反证其价值,由于缺乏铺垫,影片中的处理并不令人信服,尤其是对于那些80后、对传统戏剧艺术缺乏了解的当代大学生而言。 (播放梅兰芳访美片段) 由于影片在表现手法上融合了艺术片、商业片和主旋律片三种元素。在主题上兼顾了人性、文化传播与民族大义,在形象塑造上坚守忧郁的气质、高雅的品味、凛然的英雄气概等,其结果是影片各部分自成一体,缺乏连贯,结构的分散又;中淡了“人生无奈”这一主题的表达。影片结尾留给观众思考的余地不大。这和商业片倒有些相似。 结合同一档期上映的商业大片《非诚勿扰》。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文艺片与商业片的不同。 电影分类按其美学流派可分为表现主义和再现主义电影,按其表达方式一般分为故事片、纪录片、实验电影等。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并非电影分类的一种标准,对此一般是从创作目的来划分的。 商业电影主要以追求最大票房价值为目的,在影片中一般包含有多种商业元素如大场面、大明星、高科技大制作、大规模的宣传等来吸引观众。类型片多属商业片,中国的贺岁片也是较为典型的例子。 艺术电影以追求电影艺术的创新和表现力为主。制作者主要考虑的是实现自己对电影的思考和探索。它倾向于强调具有个人化视点特征的视觉风格,如法国的左岸派电影等。 因电影具有商业性,艺术电影也有追求其商业价值的目的,所以具体到某一部电影,很难将其完全归入其中的一类,我们只能说某部电影的某种成分大一些而已。 简单讲商业电影是为了赚钱,更重视电影的娱乐性:艺术电影则更重视制作者的个人观点及其表达方式。 例如贺岁片《非诚勿扰》,投资4300万,宣传费1700万,共投入6000万,冯小刚+葛优的贺岁片本身就是一个卖座的招牌,加上舒淇、范伟、方中信、冯远征等明星的号召力,到09 年初就取得了超过3亿元的票房收入。(《梅兰芳》投资估计超过3亿,收回成本较难。) 影片剧情借鉴陈国富的《征婚启事》加上屡试不爽的冯氏喜剧风格――“顽主”式的男主人公,美丽又“实心眼”的女主人公,有爱情。有调侃,笑料丰富,加上大团圆的喜庆结尾。温情而幽默的给处于金融风暴阴影中的观众“打了一针麻药”(冯小刚语)。 艺术片《征婚启事》的创作动机是找一个借口来看“某些人的嘴脸”,并从中折射出台湾中下层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一一悲哀成为影片中的一个象征,影片有着较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播放杜家珍与小学国文教师见面的场景) 《非诚勿扰》的初衷则是希望在09年贺岁的时候带给观众一个励志、深情的喜剧故事,冯小刚说:“今年发生了很多的事。雪灾、地震、金融危机。大家觉得08年是有点不太顺利。所以要拍一个喜剧让观众在年底的时候心情放松一下,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电影还是为大众服务的。” (播放影片结尾部分秦奋与风险投资人再见面的场景) 七、课后作业 1、思考论述:比较电影中的梅兰芳与历史上的梅兰芳 2、剧本续写《梅兰芳》下部:1945―1961 电影欣赏论文:从欣赏英语原版电影谈大学生的英语学习 [摘要] 英语原版电影用于大学英语的听说学习,如果目的明确、选材恰当、科学操作,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片,而且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由被动地看转变为主动地看。学到地地道道的英语,最为重要的是。整个学习过程由此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关键词] 原版电影 英语 学习 能力 一、前言 多年的英语学习,说出来的却是别人听不懂,为什么?因为把语言当成了科学知识来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和句式的正确使用与否直接体现了对异国文化了解的程度。当语言、语调、节奏、用词、句式达到与美国人的形似,如果又学会了美国人的思维和文化,则可达到神似的效果。电影就是最好的媒介,是语言文化的一扇窗户。电影学习专家邱政政认为,看英语原版电影才能把外国人的思维、文化和语言一起来理解。就一部电影而言。它的场景、人物都一定的限制;但电影的优点就是它本身是要说故事,尤其是其中的人物矛盾冲突,所以它的语言丰富多彩,能真正反映人物的心里的语言。所以大学生学习者除了学习语言本身外,提高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选择一些影片进行学习可以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大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已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同时从电视、收音机、从因特网的网页上,学生都已初步接触过真实的视听材料。笔者对五个学习班进行过调查,首先放映一部英语电影Wuthering Heights,反馈意见表明,100%的学生欢迎电影学习,但学生对电影的兴趣点不尽相同,其中80%的学生对电影故事情节感兴趣,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次之。另外20%的学生既对电影的内容感兴趣,又对语言感兴趣。对故事情节表现出极大兴趣说明他们把看电影主要定位在消遣、娱乐这一层面,而对看电影学语言的兴趣较弱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所放影片语言较难;--是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电影对外语学习的优越性,这恰恰说明他们需要引导。事实上,运用电影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这一点也正是电影欣赏课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二、欣赏英语原版电影优势 在汉语环境下学习外语,如何创造语言环境是关键。任何交际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场合中发生的,而电影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和交际场景。学生通过观看原版的英文电影,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地道纯正的英语。如何把多媒体学习以及电影的形象性应用到英语学习当中,借助原版电影来优化英语能力,是每位英语学习者所思考的问题。电影创造了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这个语言环境包罗万象――语音、文化、思维。在这个环境中耳濡目染,英语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 (一)电影学习创造了真实轻松的口语交际氛围,激发了学生口语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高口语学习效率 用原版电影安排学习活动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愉快学习”的新模式。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者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一种为满足个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渴望了解、认识世界的心理态。马克思说:“人的根本动力就是需要”。欣赏一部优秀的英文原版电影,感受电影艺术所带来的愉悦,是大多数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欧美教育学家认为,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时,学习效果是最佳的。笔者在一个时期的电影实验课《傲慢与偏见》后,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98%的学生对看电影学语有浓厚的兴趣。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电影恰恰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轻松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语言学习者的焦虑感和消极态度。电影源于生活,并借助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展示生活的真实性。电影学习无异于把英语口语放到真实的交际情景中来,使口语学习更自然直接。在学生理解享受影片带来的精神愉悦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开口说英语的热情。 (二)电影语言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为口语学习提供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 电影的优点是故事性强,尤其是其中的人物矛盾冲突,所以它的语言丰富多彩,电影中的语言多是英美国家中不同社会阶层、文化程度、职业、年龄的人们的对话,是最接近现实生活的语言,最能真正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感受到英文电影强大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也可以从影片学到大量地道的口语句子。这些句子中包含了很多英语语音发音技巧,如连读、弱读、缩读、失去爆破等。通过对这些句子的不断模仿、不断重复,学生在掌握大量口语句子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发音得到了纠正。电影展现的是活中的真实情景,学习者接触的是真实语言环境中地地道道的英语。借助声音和图像,不仅易于理解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且能逐渐掌握英语为母语者说话的特点,可帮助学生突破听力理解的大难关,同对他们的口语也有促进作用。 (三)电影学习丰富了口语课堂学习手段 随着大学英语学习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课堂学习方法已经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口语学习的需要。电影学习的引进,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口语输入的同时也为口语的输出提供了多种选瘛?谟镅习理念的转变和学习手段的丰富必然为学习效果的提高创造了可能。 (四)电影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电影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它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电影通过对不同故事的刻画去折射文化。电影从它的一开始,就作为一种国际现象而存在。爱森斯坦说得好:一个国家的影片,不仅可以“川流不息地在世界各国上映”,而且还“能够建立起最活跃的创作思想上的国际联系”。并且它还促进着国际间的文化融汇。电影的蒙太奇方式,已经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使世界各国各族之间的情感形态更为接近。英语电影从多方面对文化的了解又是学好语言的保证。通过电影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英美国家文化的认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欣赏英语原版电影的方法 英语电影学习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及其它相关能力的综合性训练方式之一。分析成功的经验,结合我们的学习实践和理论上的论证,英语电影可以提供真实语言环境的学习情景,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从相关的学习理论和学习实践来看电影学习有以下方法。 (一)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减少由此造成的认知障碍 对于非英语专业背景的学生来说,文化背景知识对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和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构成障碍。因此,首先了解影片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学生在欣赏 电影之前就能形成一些概念范畴,建构一定背景图式和文化模式来帮助理解、记忆观看中的新信息。比如,《简爱》、《傲慢与偏见》、《乱世佳人》等一些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包含了一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背景知识,并且作者的经历在作品中也得以反映。在观看这些电影之前,就增加了文化内容的导入。而这些文化内容的导入会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新旧信息间措建一座桥梁,克服学生在认知上的障碍。 (二)输入与输出双管齐下 Krashen认为,首先让学习者接触大量的易懂的实际语言输入,然后通过具体的交际情景和上下文理解其意思,这样寓于交际语言中的句子结构就自然学会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也会自然实现。电影学习有可供欣赏的画面和情节,可用于视听的英语对话,可以根据需要提供可用于阅读的字幕,可以同时进行阅读和视听全方位的语言输入,同时也把语言的语用功能展示给学生。因此,可以说英语电影不仅给学生输入了活的知识,也输入了活的语境把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语言环境移到了我们的学习当中,既提供了听的材料、说的话题,又提供了写的内容。Swain提到:如果学习者想使他们的第二语言既流利又准确的话,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根据输入与输出之间平衡的观点,电影学习既强调英语语言的输入,也强调语言的输出。同时考虑到大学生对原版英语电影欣赏还有一定的困难,特为学生设计课前导入练习和课后导出练习;导入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摄入语言知识,扫除听的障碍,降低电影观赏的难度,帮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输入:导出练习则是一些课堂讨论的话题、模仿练习或课外作文,让学生在观赏完整部电影后将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要讨论的话题与写作等练习中,而这样的导出性练习又有助于学生把刚从电影中学到的大量习语、表达方式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三)有目的的学习与无意识记忆相结合 学生在进行电影学习的时候,应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任务的安排,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景和场合中,领悟英语语言的用法和含义。可就学生即将听到的某一片段设计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有目的的、有意识的看电影。这样,他们在看电影时就会集中注意力去发现那些与问题有关的线索。同时也应关注电影学习中无意识习得的特点。在心理学中,有一种识记便是无意识记忆。在观看英语电影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得到充分的调动,除了教师指定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要求以外,每一个具体的情景、片段一定还会有许多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零零碎碎的语言现象接触点,实现所谓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自然同化。 (四)文化欣赏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英语电影全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风情和人物,演绎的是不同时代的家庭、生活、社会问题以及爱情故事,具有极大的文化欣赏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的对象,模仿的标准模式。学生在观影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去把自己已经学到的语言知识与电影中的模式进行比照。会把所看到的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表达与本族的风土人情、语言模式加以对比,经过这些观察、模仿和对照,就能成功地、最大限度地接近所学语言的原形,学生的听的能力首先得到提高。心理学认为,凡是已经形成的技能对于新技能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称为“技能的迁移”。因此,听的能力的提高自然会对说的能力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进行电影学习时,应根据所看电影的内容,安排大量的模仿、讨论等练习,实现听能向说能的迁移。 四、欣赏英语原版电影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选择适合自己的影片 首先就电影这种题材来讲,有它的优势和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在于,任何一部原版的电影,它都不是用来教语言的,所以它的语言有很大的随意性。还有各种语音都掺杂其中,如果不加以分析,一概拿来,势必会搅乱方向。而且就一部电影而言,它的场景、人物都有一定的限制。这就要求在实施电影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结合学习内容、专业的特点来选择让学生易于接受电影素材。应选那些英语发音清晰、难易程度适中、和学习内容相关具有一定思想性艺术性的影片。不必是一部完整的影片,可以是影片中的一重要情节电影片段,或者是一些经典的对白场面,也可以是电影剪辑。 (二)避免把英语听说课变成电影观赏课 听说课毕竟不是电影欣赏课,一个班级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想利用电影欣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无法全面兼顾。听说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借英语电影提高自己的听说水平,而英语较差的学生则只能抓住几个片段、几个词,要依赖中文字幕来理解影片,这样就无法达到把电影欣赏应用于英语学习的目的。因此,欣赏整部影片尽可能放在课外时间。课堂内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片段,采取讲的方式。放映前由教师介绍影片内容,提出学习要求,放映时由教师口头伴讲,边看边作说明。必要时还可以放映机稍停,用倒退功能再次观看,让学生看清楚重点内容。教师伴讲,要按照学习要求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观看和积极地思维。放映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影片内容与课程关系,以拓宽学生知识、增强学习效果等。 (三)要做到精听与泛听的有机结合 阅读中有精读和泛读,听力中也有精听和泛听。在训练听力的过程中,应以精听为主、泛听为辅。许多学生在跟电影学英语时走入“只看不听,或只听不看,只泛不精或只精不泛”的误区。观看电影片段时,最好选择无字幕状态。先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尽量写出关键词,然后再一句一句地听。要点是听句子的主谓宾、实词以及说话人的语气,最好要求学生写下来。听懂一句过一句,直到全部听懂为止。最后选择英文字幕,讲解语言点和难点。总之,在电影学习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听或看的目的,使他们有心理准备,调节他们的注意力,以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英文电影的辅助学习作用。 (四)正确对待师生在电影学习中的关系 在交际学习法的指导下,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由传统学习一一课堂学习中的统治者到现在课堂活动的总导演,学生也由过去的配角变为现在的主角。要发挥电影学习优势,达到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一方面教师应充分掌握多媒体学习技巧,及时更新学习观念,精心设计口语学习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口语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电影学习中的主角,使之在提高口语水平的同时体验到电影学习的乐趣。 五、结语 英文电影学习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地道的口语学习环境,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丰富了英语口语学习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手段。它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也逐渐被大多数外语教师所接受,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口语学习手段。因此教师如果能在英文电影学习过程中把握好其学习特点,电影题材选择合理,充分准备课堂学习内容再加上必要的课外指导,激发学生的口语学习热情,必将发挥英文电影学习的巨大优势,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电影欣赏论文:电影欣赏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摘要 电影欣赏是以优秀电影为欣赏对象,将其整合纳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作为素质教育的绝好教材,电影欣赏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 电影欣赏 素质教育 意义 中外优秀影片凝结着艺术创作者的智慧,传承人类数千年的文明,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电影欣赏是以优秀电影为欣赏对象。将其整合纳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可以使学生在通过对电影艺术的审美接受产生自我感性认知、丰富想象和理解诠释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后,经内心自省,养成个人的高尚情操,提升自我文化和道德修养。我们应该有力抓住电影艺术作为思想文化传播载体的特点,使电影欣赏与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以及素质教育得到合理交融与整合。 1、电影欣赏是素质教育的绝好教材 《易传・象》“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山下流出泉水,灌溉田地,使万物萌生,即是发蒙。君子就当用“果行”来培育健康的人格品性。什么是“果行”?就是以人类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文明成“果”为准则的模范“行”为作榜样,才能培育自己和孩子的优良品德。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它既有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也有劳动实践能力方面的,更有健康人格培养方面的。因此怎样真正把“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变为教育实践,怎样给学生配备全面的“营养大餐”,一直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比如自从人类发明电影1 66年来,我国拍了无数的电影故事片,讲述了上下50D。年的故事。其中有许多电影伤口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时代特色鲜明,民族情感浓厚……经久不衰、淘汰不掉、内容永不过时、形式百看不厌,值得学生看一遍又一遍的精品。这些精品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内涵。好中挑好,精益求精,选取最好的一部分来入课,则它们的观众――学生,无论在道德品质、理想抱负、行为能力、知识积累、艺术感受、人际交往、创造精神等诸多方面都将综合受益。因此,运用经典电影的传播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必然成效显著。 2、电影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指导,唱响社会主旋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人类社会最先进的价值体系,是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愿望要求的价值体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人们个体的、集团的价值选择、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相协调。这样才能够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打牢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作为文化的载体,电影作品必定反映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社会生活,传达出社会文化的各种信息和人们的精神追求,进而体现出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从媒介的社会责任而言,电影作品应发挥正面导向作用,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上找到平衡点。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驾驭者、使用者则应清醒地认识到媒介的文化承载和传播功能,以及媒介开启心智的功能,使其肩负起教育国家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责任。电影文化传播的思想文化导向应该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电影文化的品位,提高道德情操,唱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发挥电影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3、通过电影欣赏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其中运用电影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优秀的爱国主义电影片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可信、感染力强的特点,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当代大学生在欣赏这些爱国主义的电影作品中,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和理想主义情怀。用优秀电影片对广大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已成为国家、社会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措施。 “电影、音像对大学生道德的养成、人格的塑造、审美的熏陶,影响之大,是父母和老师教诲的强有力的补充。积极向上的电影作品将成为大学生知识教育、科学普及、了解社会和个性发育的重要选择之一”。电影电视作为宣传媒体,必然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加深对电影作用的认识,有利于我们能动地利用这个有效工具,为素质教育服务。 4、让学生通过电影欣赏,调整大学生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重在引导,大学生人生阅历浅,价值观处于形成时期,具有不成熟性和可塑性特点,个体理性选择能力和辨别善恶能力较弱,在价值观的选择和取舍,以及价值目标的实现中易入误区。在高校开设电影欣赏课,帮助大学生澄清个人价值标准认识上的冲突和价值选择上的困惑,为大学生的人生定位、理想与追求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将电影文化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和蕴含的思想艺术价值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剖析,让学生通过电影鉴赏活动,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因为优秀的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电影作品,通过其自身的美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和心理。使学生通过它在感知外部世界的同时产生审美愉悦,使其心灵得到净化,审美意识得到增强,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并最终使人格趋于完美,其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音乐、美术、戏剧乃至文学。通过对大学生电影欣赏的指导,使大学生在面对电影作品时,真正进入“审美”层次。能够从电影文化中筛选各种有用信息,加深大学生对于自身和社会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价值的遵从,更好的促使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念进行重新评价、选择和认可,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正确的理念和价值取向。 总之,将电影作品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使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这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明显的强化作用,也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利途径。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化;中突转型的今天,电影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师,有责任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经典电影,具备初步的电影文化欣赏能力,并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自己,才能使当前的电影文化热潮很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电影欣赏论文:电影欣赏中的视觉思维与视觉注意 [摘要]电影是由静态和动态影像构成的视听艺术。在电影欣赏过程中,视听元素始终作用于观众的心理和生理。电影创作者通过有意识地利用视觉与听觉特性,合理运用声响效果、丰富的色彩和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影片内容与形式和谐地融为一体,从而给观众带来无限的视觉享受和超越时空的感官愉悦。 [关键词]电影欣赏 视觉思维 视觉注意 一、电影欣赏中的视觉思维 长期以来,一提到思维,研究者通常将它和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认为思维是语言文字的特权,而把“视觉”仅仅看做是人对外界的一种感知。近年来现象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研究为“视觉思维”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许多研究表明,从人脑的加工对象和加工方法看,“视觉思维”的存在已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其著作《视觉思维》中。就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视知觉本身具有认知功能、理解能力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得出结论:所谓“视知觉”就是“视觉思维”。 视觉属于获取知识的感性认识范畴,视知觉(即视觉思维)则属于理性认识范畴。视觉思维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深层次的加工,这种加工往往借助于三种意象来进行其一是人们看到的意象,其二是人们通过心灵之窗所想到的事物,其三是人们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视觉思维加工的对象是视觉表象,主要表现为色彩、纵深、形式和位移。也就是说,人们在“看”的时候,主要是对被视物体的这四个属性做出反应。加工的方法有分析、综合、联想和想象等。分析是将一个事物的完整表象分解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心理操作过程,综合是将同一类事物的表象加以合并,使之变得更完整、更精确的心理操作过程,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的表象想到另一种事物的表象的心理操作过程:想象是对原有多种表象进行整合、重构的心理操作过程。 电影给人们提供了一系列静态或动态的影像,一方面可以引起人的各种心理反应,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视觉达到大脑皮层,一旦与大脑皮层早已存在的某种经验图式相吻合,观众就会主动、顺利地实现对电影的认知。例如。当人们被告知《云中漫步》这样一个片名时,不知不觉就会联想到某种恋爱的感觉,仿佛自己也漫步在云中,像插了翅膀,羽翼轻柔地穿梭在漂浮的云端…--。此外,电影创作者还经常设计某些特殊情节,以唤起观众的想象。如,同样是在《云中漫步》这部影片中,大火烧过之后,葡萄园里的凄凉景象真是令人不堪回首,然而,当男主角保罗将大家视为图腾的葡萄根拔过来,维多利亚的父亲鉴定出它仍然还“活”着时,每个人都因为重新看到了葡萄园的希望而情不自禁地热烈欢呼起来!导演在设计这个情节时,仅仅是利用了一棵存活的树根,其视觉表象一下使观众的紧张心理得以缓解,同时也使男女主人公的“爱”在希望之光“重现”时再次升腾! 视觉思维过程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即对于象征意义的理解。影视作品可以通过象征手段调动人们以往的认知经验,使之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例如影片《情书》,一开始创作者便交代了影片的氛围,以“白色”为情感基调,用大面积的“白色”进行构图――白色的山脉,白色的蜿蜒小道,漫天飘落的白雪。随风起舞的白色窗帘,以及白色的试卷,等等。这么多“白色”的景象,一方面象征着男主人公少年时代纯洁、理想的爱情,同时也蕴含着某种死亡的讯息,或一段情感的消逝。影片中男主人公的不幸遇难,女主人公伤心的回忆,都使影片中唯美的“白色”被观众视为哀悼的象征。 二、电影欣赏中的视觉注意 1、视觉注意与心理体验 “注意”通常的定义是,“心理能量在感觉事件或心理事件上的集中。”“视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视觉对象的指向与集中,“视觉注意”能主动地选择自己的心理方向,它能舍弃一些不必要的信息。摄入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视觉在选择焦点时,总是被一个最引人注意的“点”首先吸引过去,迫不及待地要看个清楚,其次的点被排在后面,最次要的点可能完全被忽略。如图所示’ 在电影欣赏过程中,观众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影视信息,在许多情况下,他们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回应。由于电影艺术的呈现形式是流动多变的画面,因此,除了主题、故事、内容这些因素之外,创作者对光、影、色、镜头长短、拍摄视角等,一般都要精心设计,以便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引起观众对电影作品的注意和兴趣。直接调动观众积极的综合心理反应。仅以远景镜头为倒。远景镜头通常用来介绍剧情发生的环境背景,可以使观众置身于广袤宏大的空间之中,为观众提供开阔纵深的视野,观众的内心亦会随之产生一种空旷感,体验到气势超凡的审美感知。近些年无论是进口大片还是国产大片,观众都可以看到许多气势恢宏的场面,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勇敢的心》、《指环王》等等。在这些影片中,首先吸引观众的并不是其故事情节,而是影片中震撼人心的宏大场面。此外,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并获得高票房收入的影片,一般都是动作性较强的功夫片或枪战影片。由于强烈的运动是视觉最容易注意到的现象,因此当观众看到影像快速运动时,会同时在体内产生一种震动,引起感官上的紧张和难以名状的兴奋。例如,在影片《007》系列中,被赋予重任的男主人公邦德常常被对手追杀,影片多次呈现出飞机反复俯冲扫射的场景。随着男主人公的狂奔,呼啸的飞机来回俯射。影片从多种角度构图,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观众对片中的惊险情节叹为观止。 2、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个人努力的注意,叫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常常产生于周围环境变化之时。人在某些刺激的直接作用下,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感觉器官转向刺激物,并试图进一步认识这些事物。在电影艺术中,环境颜色的变化,光线明睹的对比等,往往都是引起观众视觉注意尤其是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例如,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其冷色与暖色反差强烈,无形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红灯笼成了权力与情欲的象征。每位太太为了“点灯”。暗地里不停地钩心斗角,恐怖的青灰色庭院毫无生气可言,给人以冰冷、阴森的地狱之感:最后,在自雪覆盖的院落中,每个人的结局一展现出来颂莲疯了,丫鬟雁儿死了,三姨太梅珊也死了,而老爷又在迎娶第五个姨太!凄凉的“白色”充分表现了一系列令人无奈的人间世态炎凉,导演张艺谋运用红色、灰色、白色的变化,使观众在“无意”中注意到许多令人深思的内容。 “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服从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它受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故又称为“积极注意”或“意志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有两个,一是要加深对客观刺激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对于刺激的各组成要素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欲知愿望越强烈。越容易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二是合理地处理刺激物之间的关系,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这会加强“有意注意”。在电影表现手法中,像剧情的悬念、蒙太奇剪接等等,均可加强观众的期待程度,使其特别注意剧情的下一步发展或最终结局。如,在影片《情书》中,导演特意安排渡边博子与藤井树两位女主人公见面。之后,渡边博子在浏览自己逝去的未婚夫藤井树中学时代的照片时,突然发现他的同学中有一个女孩的相貌竟与自己十分相像,渡边博子后来还得知这个女孩与自己的未婚夫竟然有着同样的名字――“藤井树”。“他是爱她9还是爱与她相貌相像的我?”影片的叙述就这样在博子的团团疑惑中启动了,同时也紧紧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不停地思考,已故的男主人公究竟爱的是藤井树还是与藤井树相貌相像的博子?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导演运用“回忆”这种倒叙的手法,最后终于使电影的女主人公博子和观众都明白了:已故的男主人公内心真正爱的是和他同名的那个女孩“藤井树”l此时,同开篇的场景一样,影片结尾又是那片白雪皑皑的茫茫大地,还是博子的黑衣黑发……。在一阵痛彻心扉的呼喊声之后。博子彻底抛弃了未婚夫藤井树给她带来的伤痛,也包括昔日的美好回忆…… 三、结语 电影是由静态和动态影像构成的视听艺术,其诞生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不同于一般的视觉体验。在电影欣赏过程中。视听元素始终作用于观众的心理和生理。闪亮的银幕、真实的影像、清晰的声音和各种色彩的运用,无不蕴含和表达着创作者的真实情感。观众通过视觉与听觉能直接感受到这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甚至可以下意识地产生某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电影不仅可以通过视觉画面来刺激观众的感知,更重要的是,让观众通过这种感知来重新认识外部世界。电影创作者正是通过有意识地利用视觉与听觉特性,合理运用声响效果、丰富的色彩和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影片内容与形式和谐地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无限的视觉享受和许多超越时空的感官愉悦。 电影欣赏论文:利用英文电影欣赏构建网络第二课堂 摘要 由于英文电影所特具的优点使它在大学英语网络第二课堂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多媒体环境下有效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创新型英语电影欣赏活动与在线电影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网上英语聊天室、网上听力比赛、网上词汇比赛等活动来构建有效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必将能达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英语学习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关键词 多媒体 网络平台 英文电影欣赏 第二课堂 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当前各高校都已经意识到英文电影欣赏活动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项活动也在第二课堂里被作为经常开展的活动之一。但是目前这一活动的有效性以及它与口语角、听力、词汇比赛等活动的联系上还不太强。事实上,英文电影欣赏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第二课堂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使英文电影欣赏成为这些活动的纽带和桥梁。英文电影欣赏与网上电影课程相结合的新模式能把第二课堂的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英语学习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谈一下具体的构思和实践。 二、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相对于正规的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活动之外,在网络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校园英语网站建设引导和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网上开展的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如网上聊天室、在线听力比赛、词汇比赛等活动。第二课堂的宗旨就是利用课余时间以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外语课外活动,将课堂所学的外语知识通过课外活动所创设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和自主学习,使学生将第一课堂所学的语言知识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得到巩固和扩展,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三、英语电影欣赏在网终第二课堂中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第二课堂的宗旨之一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由于英语原版电影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悬念迭起的片段、优美动听的歌曲、集声音、图象、文字、艺术、表演等多媒体为一体的特点。加之它又非常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使学生在课余愿意主动观赏并刺激他们的模仿行为以及语言实践的热情。这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其潜在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2、有利于实现第二课堂的宗旨之二即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1简洁流利、标准生动的电影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众所周知,英语电影语言就是当时真实的口语具有简洁、任意、时尚、流利、标准、生动、形象等特点。学生在故事情节中欣赏影视的时候易于理解,便于记忆能迅速提高听说能力。 2.2逼真的语言环境能够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电影中的人物总是处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的,与教科书僵硬的语言相比,逼真的语言环境能够让学生懂得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该如何去用英语实现交际。 2.3双语字幕英语电影具有扩大学生词汇量和阅读量的作用 双语字幕电影随时为学生提供大量词汇,学生可以通过耳听声音、眼观宇幕、循环放映、适时语境、加深印象,快速扩大词汇量且英语电影中由经典小说、戏剧改编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阅读量。 3、可以巩固课堂所学、拓宽学生视野、学习西方文化知识 那些课堂中所学的与电影相关的内容总是能激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并激发起其对新知识的渴求。特别是历史题材的人物纪录片总能再现当时历史、社会背景,风俗人情等帮助学习西方文化拓宽视野。 4、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第二课堂参与性广、互动性强、灵活性好的特点能巧妙地把网络聊天室、在线听力、词汇比赛、戏剧表演等其他实践活动有机地融合起来 由于英语电影的趣味性强且网络不受时空的限制,使之成为学生参与性广。灵活性好的一项活动。通过电影欣赏又为学生在网络聊天室找到了共同话题和素材便于学生自主参与聊天室建设。与此同时,电影欣赏与在线课堂测试又增强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直接提高了他们参与在线英语比赛的积极性和成绩。在线课堂的交互性功能又能提高学生的模仿、表演能力。 四、如何通过电影欣赏活动与在线课堂相结合的新模式发挥其在网络第二爆堂构建的关键性作用? 电影欣赏与在线电影课堂相结合的新模式在网络第二课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在第二课堂构建中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和潜能,真正发挥其关键作用。在实践中要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1、在线电影课堂与电影欣赏联合的新模式须具有以下特点: 1.1组织形式上应突出由教师主导、网络管理人员参与、学生协作共建的新模式。具体地说就是由专任英语教师负责前期电影资料推荐、在线答疑、在线电影题库建设等活动逐渐过渡到后期由学生负责主持的形式。 1.2内容上应突出实用性、创新性、多样化的特点并与其他实践活动紧密相关:宜增加以下板块: (1)看电影学英语学习方法介绍和课前问题设计:多数学生在看电影时还停留在只关注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上他们不清楚应怎样通过电影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因此网站就有必要给予学生这方面的策略指导并设计出适当的问题吸引学生思考。 (2)经典片段精讲和观赏中问题设计:选择经典的片段以供赏析,可以对当中所出现的经典内容进行简评并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 (3)电影简评:对电影内容提供包括中英文故事情节梗楷及关键词提示或者提供名家影评。 (4)经典对白赏析和经典戏剧原著阅读:把电影中出现在具体场景中的经典对白提炼出来然后对其中所出现的经典句子给予点评并提供在线听说操练和经典戏剧原著让学生对比阅读。 (5)文化背景、风俗礼仪讲解:提供影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风俗礼仪简介。 (6)词汇、难句注解和俚语、习语精讲便于学生扩大词汇量。 2、在线课堂与电影欣赏要突出交互性的特点可增设以下板块 网上论坛=借助能实现师生交流的此平台,学生们可以提交感兴趣的电影话题或就疑难点发表意见,实现在线英语聊天。边听边写:提供在线的适时电影甸子听力比赛。同时使用网上先进的电影软件让学生在看了电影后能够就完整或逐句播放电影、切换或隐藏字幕、区段循环复读、逐句复读、即时语音(录音)训练、电影配音角色表演以此提高学生的语音和口语提供在线口语、词汇比赛:歌曲模仿秀、场景对白模仿秀、自拍改编经典影片光盘提供在线表演比赛等。 3、观后学习活动执导 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在线听力、阅读、词汇、句子等在线测评和电影知识竞赛。建立学生作品展示园地:“电影小报”“影评”“人物模仿秀”“电影改编”“剧本改编”等。 五、结语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巧妙地把电影欣赏与网络课堂联系起来创建一种全新模式就能够有效地把其他实践活动如在线聊天室、听力比赛、词汇比赛、戏剧表演比赛等统一起来就能发挥网络第二课堂的巨大作用。学生也必将在这一新模式中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其英语学习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享受影片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听说读写译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 电影欣赏论文:英语电影欣赏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电影是文化产品,孕育着丰富的文化背景,英语电影以图像、声音、字幕等多种信息传播介质于一体的特征,被广泛地应用在英语教学中。用英语电影教学,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克拉申的习得一学习假说理论,它对学生的记忆、交往,学习环境的营造,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了解英美文化,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影;英语电影;英语教学 目前,多数学校开展英语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使学习者获得语言知识,缺乏在自然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习得的条件,而英语电影所提供的语言真实丰富,可以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弥补了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减轻学生语言学习焦虑、激发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运用语言能力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理论基础 英语电影教学以多种信息传播介质为手段,融视、听,说于一体,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更加主动地建构信息。它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克拉申的习得一学习假说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生成是学习中的基本认知过程,它是对学习材料中各部分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知识,经验关系的积极建构,当学习者对学习的事物产生意义时,有一种与其以前的经验相结合的倾向。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一种原有知识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通过英语电影观赏,刺激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加上英语影片较强的现实形象性,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建构信息意义。 语言教育学家克拉申针对第二语言知识的获得提出了习得一学习假说。他认为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是一种潜意识习得,即在自然环境中获得;另一种是有意识的学习,也就是通过课堂学习获得,而且克拉申认为习得的语言才能在交际中自然流利地表达思想。英语电影营造的身临其境氛围,给学习者创造了良好的习得语言的条件。这有助于刺激他们的模仿行为,增强学习英语兴趣。 二、英语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 英语电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众所周之,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英语电影教学以多种信息传播介质为手段,融视、听、说于一体,使传播知识和接受知识的通道加宽,调动人的多种感官来接受信息,例如:影片《罗马假日》中安妮是一个可爱的公主,在出访罗马时私自出游,与记者乔邂逅,乔串通摄影记者偷拍了许多公主的精彩镜头,本来打算做特别报道,却与公主坠入情网,为保护公主形象,最终抛弃功成名就的良机。这部电影中所呈现的情景真实生动,语言丰富地道,形式活泼多样,活跃了学生的英语课堂气氛,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英语电影包含有战争、生活、科幻、爱情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由对影片的喜爱发展到对英语的喜爱,激发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欲望,在潜移默化中英语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 英语电影可以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 在汉语环境下学习外语,如何创造语言环境是关键。创设真实轻松的语言环境,克服英语学习的焦虑情绪,学到真实生活中的英语而不是汉语式的僵硬英语。英语电影的故事情节取材于现实的生活,情景直观,内容生动丰富,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影片中有大量展现英语国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工作娱乐的场景,能真实而多方面地展现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既具有语言技能学习的特点又有语言习得所需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了摆脱母语束缚、调动大脑和各感官对语言做出综合反应的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效果。 3 英语电影可以促进学生了解英美文化。 在传统的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e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不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交际能力很差。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载体,是现实生活的浓缩与升华,是文化沟通的桥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及思维方式的最直观、最生动的综合反映。例如:影片《阿甘正传》通过展现片中主人公阿甘从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生活历程,反映了美国社会思潮的转变,全面和形象地再现了期间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也鲜明地体现了美国个人价值观的一些变化。学习英语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英美文化的过程,通过深入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扩大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培养跨文化意识,才能正确地掌握和使用英语,作为沟通中西方文化便捷的媒介,英语电影蕴涵了鲜明的文化特色,向观众传递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电影能够生动和形象地反映欧美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习惯,通过欣赏英语电影,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了解了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风俗等方面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取得的效果是传统英语教学所达不到的。 由此可见。英语电影欣赏弥补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是英语教学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综合了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在汉语环境中营造一种身临英语其境的氛围,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语言,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别,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使学生学到真实纯正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水平,使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作者简介]孙鹏(1979―)男,吉林省白城人,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 电影欣赏论文:电影欣赏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合探析 [摘要]中外优秀影片凝结着艺术创作者的智慧,传承人类数千年的文明,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电影欣赏是以优秀电影为欣赏对象,将其整合纳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可以使学生在通过对电影艺术的审美接受产生自我感性认知、丰富想象和理解诠释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后,经内心自省,养成个人的高尚情操,提升自我文化和道德修养。我们应该有力抓住电影艺术作为思想文化传播载体的特点,使电影欣赏与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得到合理交融与整合。 [关键词]电影欣赏;高校思政工作;整合;作用;探析 一、电影欣赏是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艺术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重大的作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要增强实效性,必须以人为本,发挥文化艺术的教育功能。构建灵活多变的具有活力的艺术课堂。电影以其特有的艺术手法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对受众有着政治的、审美的和道德的巨大精神作用。电影欣赏有助于电影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组织作用的有效外化和释放,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来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崇高的思想情怀,从而进行文化思想传播,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达到同志所说的“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 所谓“欣赏”,是在接受艺术中经过体味、领略,通过丰体的有意识接受而产生的愉悦情感,它与艺术的创造一样,也是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等过程的系统组合。电影欣赏是以优秀电影为欣赏对象,通过对电影艺术审美接受产生自我感性认知、丰富想象和理解诠释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后,经内心自省,养成个人的高尚情操,提升自我文化和道德修养。中外优秀影片凝结着艺术创作者的智慧,传承人类数千年的文明,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载体。电影欣赏可以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二、电影欣赏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1.促发欣赏者的内心自省。 通过优秀影片与欣赏者的主客体互动,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活动得到操行的自我修炼。中国的文学与艺术素来讲究“诗言志”、“成教化、助人伦”和“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左传》中夏“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的传说鲜明地显示了艺术创作实施着思想政治服务的功用。东汉王延寿云“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现实主义传统铸就了许多中外优秀电影,它们深切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底层百姓的命运与苦难,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塑造,展示他们的喜怒哀乐,褒扬美好的人性。 外国电影中如《阿甘正传》,以小人物阿甘为底层群众的代表,歌颂善良、纯朴、诚实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并以其来反衬所谓精明人的狡诈,鞭鞑那种明是聪明实则愚蠢的欺骗,呼唤纯真。对这种影片的欣赏,学生可以使自己在理性思索的基础上,通过通俗化的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直观作用,更形象地明了勤奋的美德,在学习中便会更加脚踏实地,并学会善良地对待自己的同学和他人。中国电影中如《天下无贼》,以民间立场充分关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个体生存,通过民间的世俗叙事形态来歌颂人类的美好品德,以对下层百姓朴实无华的性格描写来证明终究邪不压正,正直与善良终究是人类追求的道德意义。学生通过这类影片的欣赏能在内心自省的同时,培育其善良的秉性和诚实的品格,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效果。 2.让学生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熏染。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逐步深入,外来文化越来越多地冲击着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行为,让学生拓宽视野的同时也会由于经受不住西方价值观念中负面因素的诱惑而对文化失去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从而显得无所适从,并盲目否定一切,在某种程度上失落了自己的文化家园。优秀电影充分提供展示各种文化的平台,可以使学生在无所适从中找到准确的坐标位置,从而能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们给予积极的引导。 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性表张,以其独有的手法使中国文化传统在荧屏上得以再现和表述。在其代表性的影片中,张艺谋进行大方位的文化表征的渲染。张艺谋的影片不厌其烦地大量使用红、黄、绿、蓝、黑这样的中国式色彩,使用中国文化意味浓烈的灯笼、菊花等物事,并完美地融入剧情。再如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等,尽管如评论家所说,也许只是中国文化表象化的或奇观化的表达,但以此为切入,可以让学生找到一个兴趣点,形象地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自觉地去寻找有关方面的书籍与资料,了解并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国优秀影片的学习,则能使学生了解“他”文化的精髓,学习并养成自我的多元文化素养。 3.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思想支撑。 随着中国社会自身的发展,各阶层的相继涌现,多种价值观念和利益同时并立。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学生对于文化和道德选择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和选择利用能力,进而迷茫以至产生信仰危机。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大学生肩挑着我们事业的今天和明天,担负着未来民族振兴和传承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他们的思想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兴衰存亡,因此,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朝着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需要发展,引导他们践行和代表“先进文化”,将是我们惟一的选择。 这类影片的选择可以有《国庆大阅兵》、《开国大典》、《》、《焦裕禄》、《任长霞》等。事实证明,借助于优秀影片实施和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电影艺术是现代的诗与乐,对其合理开发与利用,可以带来预期的效果。 三、电影欣赏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施 1.电影欣赏的过程实施。 首先是影片选择。要有目的地选择影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可以借助和通过班团日主题活动等同学共同性的活动来有意识地选择主题影片,增强学生自发性与主动性,使之更有兴趣。 其次是观前点评。在选择好影片之后,教师应多方面了解所选影片的背景知识,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比如,观赏《墨攻》,可以在学生进行影片欣赏之前讲解墨家知识,并说明《墨攻》并没有真正体现墨家的思想和观点,还可以展开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派,使学生知识面拓宽,同时做到正面地和批判性地欣赏影片,充实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次是观后活动。可以沙龙讨论或作业评论或故事重述等形式进行。通过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感性观赏的基础上得到理性的升华,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2.相关方式及配套措施。 首先是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可由教师组织,也可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发组织,以有利于形成长效机制。 其次是在有关校园文化节或合适的时间段中进行相应的电影欣赏活动。有关调查显示,学生对电影是有着极大兴趣的,但是他们大多数情况下是在网吧或其他一些公共场所观看,网上信息良莠不分,沉渣泛起,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失去判断能力,这就必然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们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在校园文化节中举行优秀电影故事复述竞赛、每月举行月电影欣赏等,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并形成热烈讨论的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 再次是有效利用校园网进行视频点播和建立BBS,让学生可以随时点播学校组织的优秀电影库,并能使学生在观看后在BBS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结语 电影市场良莠不齐,或因审美疲劳、或因市场利益驱动,使得部分电影制作档次低下,追求媚俗,造成电影视觉文化的肤浅直观,在这样的影片中,或宣扬极端个人主义,或追求享乐和纵欲,或冷漠搞怪,或低级趣味等等。这就使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看优秀电影成为必要。而对于喜爱电影艺术的大学生来说,电影对他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有力抓住电影艺术作为思想文化传播载体的特点,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使电影欣赏与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得到合理交融与整合。 电影欣赏论文:浅谈英文电影欣赏与大学英语教学 [摘要]电影是文化产品, 孕育着丰富的文化背景, 英文电影欣赏教学课是一门语言文化课。 英文电影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记忆、交往、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情绪的调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典英美电影放映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放映时间、地点。影片赏析应与多媒体教学平台有机结合, 以创造优化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影片内容尽量与课本相结合,并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关键词]英文电影;大学英语教学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方式,集光、影、声于一体,非常生动逼真,深受大家的喜爱,特别是年轻人。一部好的电影可以影响一代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国家正在与世界接轨,大量的外文电影进入到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中。这些电影使我们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同时也了解到了异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因素都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增强语言学习的文化积淀和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笔者认为英文原声电影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 不仅能保证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的真实性, 而且还能生动地把文化知识、社交技巧等展示出来, 从而增强对英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英文电影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优点 英文电影欣赏教学课是一门语言文化课。传统教材和课型侧重语言形式而忽视的是语言的学习而非文化学习。而影视课在提供学习目标语词知识、语用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了了解目标语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因素和行为的机会。英美电影文学课丰富多样的视听材料所提供的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语境可以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激发同化动机, 从而把目标语语词学习与目标语的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深入地学习并真正掌握该语言。 首先,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认知心理学角度上说, 让形象和言语结合起来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外语学习规律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活跃的心理因素, 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习兴趣一旦形成, 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带有描述性画面的电影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听力有极大帮助。在同等听力材料下, 那些在课堂上观看电影的学生, 比以声音为媒介来提高听力的学生理解力更好, 尤其是当电影中的对白配以夸张的动作或者电影与相关的图片和背景性文字结合运用的时候。英美原版电影辅助的大学英语教学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因此我们可以说音像结合的教学手段能更加全面而真实地展示语言信息,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感官去积极捕捉并理解语言信息,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所以说英美原版电影丰富的内容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语言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进而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可以促使学生深入了解英美文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英美文化及社会背景的讲解比较死板、笼统、抽象, 不容易被学生彻底领悟, 而电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它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映了最突出的社会问题, 可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这是我们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所不能达到的。要全面深刻地理解语言, 必须了解其中蕴涵的文化背景。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坚持语言与文化并重的原则。英美原版电影可使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英美文化。声像并茂的电影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英美文化环境中, 各种感官受到刺激, 再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 学生就可以在真实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并巩固语言知识。 再次,有助于掌握地道的、口语化的英语表达。通过读书或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英语学习, 只能靠死记硬背, 机械、被动地掌握, 很难记准确。而通过英美原声电影, 可以让大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再加以强调, 学生们很容易便印在脑海里, 终生难忘。 最后,英文原版电影还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英美原版电影可以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有助于在一个非外语环境中营造一种外语的氛围, 使学生在这种半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 感受文化差异, 从而增强活学活用的外语交际能力。 二、英文原版电影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放映时间、地点。与传统教学相比, 英美原声电影辅助英语教学, 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历史事件、人物、地点呈现给学习者, 图文并茂, 画面动感, 容易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习内容易记难忘, 不容易产生乏味感, 听、说、读、写、译各技能的训练可以紧密地安排在同一时段,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经典英美电影的赏析应与多媒体教学平台有机结合, 创造优化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教学情境。一般来说尽量把放映时间选在听说课上, 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内容尽量与课本相结合。影片内容应尽量与教材相结合,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课堂安排着重突出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应选择与精读课文主题相关联的影片, 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再次,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简单而又精彩的电影片断是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突破点。开始看英美原版电影时要选一些情节简单、语言清晰的电影, 慢慢领略熟悉了电影的语言之后,再循序渐进选一些语速较快、难度较高、情节更为复杂的影片, 以推动学生进步。对于刚入校的大一新生, 他们的语言基础较薄弱, 听说水平有限, 应选择通俗易懂的影片,如《狮子王》等。对高年级的学生, 则选择有深刻文化背景知识、语音纯正的影片。 最后,放映方式要多样化。要坚持整体放映与局部放映相结合的方式。整体放映是完整地展示影片内容。结束后可布置作业, 让学生根据所看影片内容写观后感或影片的简介。但在英美经典电影的赏析中一定要适当穿插教学活动。教师可根据影片所剖析的社会现象或就某个人物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这有助于改进学生的语音、语流、语速, 提高口语听说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就某个情节进行模仿或改编, 用角色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此外, 影片中还会出现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或经典对白, 可让学生学唱或背诵, 以进一步培养语感, 陶冶情操。 电影欣赏论文:论大学生电影欣赏对传统道德价值的建构与回归 [摘要]电影欣赏不仅仅是枪战、武打、谋杀、游戏与解构,还需要激励、鼓舞、理想、感动与建构。本文论述了通过电影史充满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文艺片的欣赏,可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与情感教育、道德与责任教育,让大学生在欣赏电影的审美中既得到审美欣赏水平的提高,又强化了传统的人文精神熏陶。挖掘传统人文优秀片,对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与道德价值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电影 ;传统人文电影;道德审美教育 作为高等院校的娱乐宣传,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各种电影观摩与欣赏,国家每年都举行一次大学生电影艺术节,可见我国政府对当代大学生电影欣赏与审美倾向的重视。但从最近几年大学生电影节的电影来看,虽然出现了不少大家认可的电影作品,但总的质量不算很高。学校由于体制原因,为了追求票房价值,学校电影院平常也是以市场电影档线作为标准,都是以美国好莱坞娱乐电影为主,这样,对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质并没有多少建设作用。为此,希望大学校园能够将中外电影史册上最优秀的文化片作为选修或业余欣赏课程开设,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与审美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影的观赏,提升传统道德价值的建构与回归。 传统道德价值的回归主要是因今天消费时代的追求享受与娱乐而提出的,当下整个社会的文明道德似乎在滑坡,国家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及人道主义精神正在被解构,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电影的欣赏,鼓舞当代大学生重新塑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及人道主义的高尚情操,及对真、善、美追求的人生情怀。 一、战争、英雄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 中国及世界电影史上最多的电影题材就是属于战争,无论是前苏联,美国还是中国,战争题材最基本的两大主题就是: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同学们对中国战争题材最优秀的片子已经十分熟悉,《上甘岭》、《》、《英雄儿女》、《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看了数次,虽然这些电影有很强的政治教育作用,但如果再对大学生进行强行灌输,估计学校电影院里上座率可能寥寥无几。为此,对于战争片子的放映,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为表现中国战争的题材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战争题材电影是一切电影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让观众得到情绪共鸣和强烈认同的,因为战争中人的生存只有生与死的两种选择,因此战争最能考验人性。将通过战争去表现人性、表现人性的摧残与毁灭、表现男人也有儿女泪、表现美好的爱情在战争中毁灭,而那些在战争中维护了人的尊严,保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坚持了人类的正义,保全了后方的母亲及人民,这样的战士无论是牺牲还是活着,他们都是英雄,都是爱国主义的楷模。因此,对于大学生欣赏战争题材,应该选择具有战争性,人性与复杂性交织一起的,具有深刻内涵和震撼人心的文艺大片。我们可以列举三部片子作为我们教学的案例。 《西线无战事》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优秀战争片子,被看成是奥斯卡授奖以来第一部有强烈的思想性的作品。迈尔斯通以沉重的笔触和简明精炼的手法写活了帝国主义战争的荒谬无情,透过一名德国士兵从迷恋战争到心冷、心死的每一次心理转变,渲染了战争的恐怖及其对人性的摧残,表达了对人类自相残杀的反感和把人民推向灾难的当权者的厌恶,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回味和沉思。《太极旗飘扬》是一部轰动美国及西方世界的韩国大片,电影彰显出强烈的亲情与民族情结。以南北战争这一民族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太极旗飘扬》将他们的民族情结发挥到了极至。这部电影让同学们更深刻体会到了人性情感的宝贵,贫困、残酷的内战、阴暗的政治,越是在艰难绝望的时候,人越能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越是能激发出自己生命的潜能。影片较客观地反映了那段内战时期的真实情况,让我们认识到战争的毁灭与残酷,并对内战提高到更高的理性层次解剖:内战绝大多数都是罪恶的,没有所谓的正义与邪恶,这部影片除了对于内战进行批判外,也赞扬了人道主义,让观众们意识到人权、道德与尊严的重要。《高山下的花环》虽然题材已经不再提起,但那段历史是无法抹去的,作为国内最优秀的战争片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主题完全可以推荐给学生。这部电影歌颂了刚正不阿的雷军长;歌颂了梁三喜、靳开来等指战员为国捐躯的精神,以及梁大娘、韩玉秀为国分忧、忍痛负重的高尚品质。同时,它还通过吴爽利用职权,为儿子搞“曲线调动”的情节,批判了部队的不正之风。它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知道懂得去爱自己的国家、保卫自己的家园!《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内容深刻,感情炽烈真切,震撼人们心灵的好影片!一幅幅的图片记载和镌刻着血与火、生命与灵魂;一帧帧的画面涌动和奔泄着情与恨、呐喊和回忆。它深刻地反映着一个个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日子! 二、 青春、困惑与积极人格的自我实现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比较个性与富有青春的朝气。但是,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既有快乐,成功,友谊,温情,但也有青春的烦恼、学习事业的失败及爱情的困扰。通过对中外最优秀的青春电影片子的欣赏,让大学生们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青春时光,珍惜生命与快乐,摆脱烦扰,追求理想,塑造一种积极、健康、阳光、帅气的青春个性。国内反映青春题材的片子数量非常多,绝大多数都是与革命战争的热血与牺牲联系在一起的,同学们对《青春之歌》、《青春祭》、《庐山恋》都比较熟悉,因此,针对今天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真正青春经典意义的作品,让同学们可以从电影主人公形象上吸取正反两方面的人生经验和力量,拥有一种正确的生活观、爱情观、理想观和事业观。为此,我们推荐三部作品,作为经典的青春片予以欣赏。 《情书》是一部清新隽永,让人永远难忘的日本影片,是导演岩井俊仁(又有译成岩井俊二的)的剧场电影处女作。这部电影与其说是演绎了少男少女间情窦出开的故事,不如说又激起了成年人心中最深处的情感涟漪,仿佛所经历的一切又被电影洗涤了一遍。想忘却而未忘却的记忆变得更加鲜亮了……阿树对渡边博子说过,喜欢她是因为一见钟情,而她那时还不知道,那是因为她长得像阿树第一次喜欢的女生,岩井俊二就是用电影委婉地诠释了有些人的内心情感“秘密”。导演岩井俊仁片子风格迥异,有的清新温暖简单宁静,如《情书》、《四月物语》;有的残酷暴虐而又绝望,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但《情书》确实是一部最值得欣赏的电影。《男孩别哭》是1999年由希拉里・斯旺克主演的电影,是当年获得诸多奖项的优秀片子,因为里面涉及到了性的更改和同性话题,比较受争议,但是这一切都不足以掩盖这个片子的光芒。这个片子对所谓的道德伦理进行了一些颠覆以及抨击常人对同性恋女孩的残酷行径。影片最为纯洁美丽的画面与血腥而且残酷的画面相互交织,令人震撼。通过这个片子,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性的选择性与多元文化的现代价值观。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2001年入围第51届柏林电影节赛单元,王小帅被认为是电影节中的一匹黑马,也成了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这部电影以城市最底层北漂小青年作为主人公,展示了青春少年生存的艰难及外乡人在北京面对的挤压。《十七岁的单车》中,王小帅告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冲突,开始试图进入平民的核心。这部电影以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的回归手法,通过一部单车表现了17岁少年的青春祭奠。 三、 苦难、人生与人性崇高的追求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几乎是中国百年苦难的艺术反映史。 “苦难”是艺术最大的主题之一,在电影艺术中,表现个人命运的悲剧,民族灾难的悲剧及一个国家整体的悲剧影片十分繁多,“苦难”成了电影的一个课题。优秀的影片,让人通过“苦难”去思索命运,去了解生存的艰难,去表现人生意义的探索,在苦难中体验生命、思索生命、张扬生命。中国第五代导演,以多种电影手法与写实性镜头去表现中华民族的生存艰难,在艰难中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坚韧不屈与忍辱负重的个性,《黄土地》、《人生》、《活着》、《红高粱》、《黄河绝恋》、《嘎达梅林》……,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的生存秩序与艰难处境。在粗犷的大自然与贫穷的生活现实环境中去表现个人、民族及国家的命运。《地震》、《龙卷风》、《活火熔城》、《天地大冲撞》等展现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和坚强不屈;《泰坦尼克号》、《紧急迫降》、《恐怖地带》等则充分展示了人在技术社会里对不被自己了解或控制的技术灾难的恐惧无助和劫后余生的生命体验;《现代启示录》、《猎鹿人》、《细红线》、《辛德勒名单》、《发条桔子》等则向观众展示了人的生命在人为的灾难(如战争、暴力犯罪)面前既是无比脆弱,不值一钱,又是弥足珍贵,至高无上。人类的生命价值正是在生存形式的变幻中不断得到实现和充实,人活着不管是享受生命,还是含辛茹苦,这些影片都是展现了生命之光的闪耀。我们以三部表现苦难、叙述人生、追求崇高作为课堂的经典影片推荐,同学们在电影镜头面前感伤、惆怅、痛苦及欢乐之后,对人生、情感、生命、人性及崇高的道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辛德勒的名单》是上世纪90年代最佳美国电影之一,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中的经典,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对《辛德勒的名单》评论说:“它让德国感到震惊,让世界感到震惊,它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它让我们重新回忆和审视那段历史,我们愿以真挚无华的追思,共同思考和感受那段历史的伤痛。”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的科拉科,带领人们经历这个城市从繁荣到废墟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最终揭示了一个主题――人类自身对战争凝重的反思。在科拉科集中营里,幸存的犹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颗金牙,也是他们战后仅存的惟一的所有,为辛德勒铸成了一枚戒指,刻上了犹太法典上的一句希伯莱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正是战争中人性的魅力,让全世界观众相信,高尚的人性与得到最终会战胜邪恶与战争。 《天堂的颜色》是一部描写儿童苦难的极为优秀的抒情片,是儿童电影的最高杰作,本片在2000年国际影坛被受广受关注,获得了代表伊朗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资格。每个看完电影的同学内心的激动无法平静,甚至在影院里随着镜头的拉开而悄然流掉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都有难忘的回忆,无论快乐与不幸,童年的人性最天真、最纯洁、最令人感动。在电影世界中,虽然北野武与侯孝贤都以似乎相同的格调与风格回忆了他们的童年,但对大学生来说,可能最接近他们的影片是《妈妈再爱我一次》、《暖春》这样直接展示儿童苦难命运与人性考验的作品。《天堂的颜色》则是另一种表现风格的优秀电影,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说,这是“一部平实而简单的感伤电影。曾拍过令人喜爱的作品《天堂的孩子》的导演麦基迪,创作出这部故事、颜色与结构都能绝妙地交融的影像织锦绘。就如同其它伟大的伊朗电影一样,《天堂的颜色》以最简单的故事,牵引出你最深沉的情感。”导演麦基迪喜欢通过小孩的视角来诠释成人的世界,因为在他看来儿童眼中的世界才是最真实、最动人的。在影片中,盲童穆罕默德的境遇更令人悲伤,他将永远生活在黑暗中却在自己的心中升起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天堂。妹妹、奶奶及父亲每个人都那么感人。 最后要推荐的一部影片是中国的《天云山传奇》,当代大学生很多没有听说过的一部电影,但在百年电影历史上绝对有它的价值。该影片是我国导演大师谢晋的优秀作品。之所以为同学推荐这部片子,是让同学们了解“”,缅怀他们爷爷、奶奶的青春岁月,更是让同学们懂得什么是真爱,什么是人性中最善良、最崇高与最感动的成分。虽然有特殊年代的政治因素,(下转第60页)(上接第54页)但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历史转折点的时代背景学生非常熟悉,电影中罗群、宋薇、冯晴岚三个主人公及同学关系,他们之间的恋爱与婚姻的展示,充分体现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全片抒情气息非常浓郁,特别是一组比现在贾樟柯使用的长镜头还更长的,足足有十分钟左右的画面,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电影画面最感人和最催人泪下的经典镜头之一:右派分子罗群被他的同学及老婆宋薇抛弃了,在低矮的破旧茅屋里孤独的病得即将死去,此刻,一直暗恋他而没有结婚的老姑娘、小学教师冯晴岚不怕别人的谣言与政治风险,主动承担起了照顾罗群的生活责任,她用木板手拉车,独自在大雪中拉着病入膏肓的罗群,灰色的天空、飘飞的雪花、蹒跚的步子、缓缓移动的手拉车、悲怆的音乐……这组长镜头将故事推向高潮,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同学、一个暗恋者、一个妻子的形象,而仿佛是一个伟大的英雄母亲、一名与政治邪恶斗争的“丹娘”、一名捍卫人性与尊严,追求崇高生命的坚强女战士。正是冯晴岚的光辉形象,让我们对这部电影表达的苦难、人性、尊严与崇高的人生意蕴一直深深感动。 作为当代大学生电影欣赏的题材与影片是多层面的,个人兴趣的选择也是迥然有别的,但是,如果将电影欣赏作为学校的选修课程,既让学生得到了学分,又提高了学生欣赏电影的积极性。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具有人文主义积极思想的经典电影,通过生动的电影故事,让大学生在欣赏电影的时候达到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主动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对人间的苦难赋有一种人道主义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总之,优秀的电影欣赏,对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德价值的建构与回归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茹秀华,(1961- )女,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德育、音乐艺术与电影欣赏。 电影欣赏论文:英文电影欣赏与英语学习 [摘要]英文电影是英语学习的必要手段,它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它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有着兴趣激发、语言习得、思维创新等功能。但在使用英文电影进行教学时,更要注意看电影学习英语的具体方法,把握好看电影学外语的各个实践环节。英文电影欣赏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才能最有效地发挥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关键词]英文电影;英语学习 电影,这种古老而传统的娱乐方式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作为一门人文类的语言学科,高效的记忆和对其浓厚的兴趣是学习、掌握这门学科的基础,因此,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英语学习的关键。 一、英文电影是英语学习的必要手段 鲁迅先生曾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电影学习手段能给学习者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增强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为学习者提供生动逼真的情境、丰富多彩的资源,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学习者只有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及较高的学习效率。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习者的长远发展。大学英语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使学习者获得语言知识,但缺乏在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中习得的条件。而英文电影学习的作用相当于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习得语言知识的条件。它通过可视素材使学习者如同置身于英语的语言环境中,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人民在真实的英语交际中语词的运用。英文电影以真实、生动和形象的语言材料使学习者得到大量口语化的语词,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通过习得词、搭配义、句法功能和感情色彩,从而地道地掌握现实交际中英语的表达形式,而且视听说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习兴趣,多感官调动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词信息。传统教材和课型侧重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及在实际场合的适用性。而英文电影将英美国家真实的社会交际带到了学习活动中,使学习者“身临其境”,了解到语词与环境地点、语词与说话人的地位、语词与场合的正式与否等的相互关联。掌握怎样在不同环境,针对不同对象遣词造句。在学习语词的同时学会交际中的语用规则。通过这种教学,还可以学到口语表达中合理的冗余技巧和手势、表情等非语言运用对言语的修饰作用,如强调词势、节奏感对气氛的烘托,对情感的抒发等。学会灵活运用这些技巧,能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交际的不同需要。 二、看电影学外语的实践环节 1.迈出关键第一步:硬着头皮看。 初次看英文电影的感觉是又喜又悲,喜的是能较直接感受到中西生活方式及文化的不同,也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悲的是很多人除了听懂简单的几个单词就全靠画面理解电影的主题了。坚持多看几部,会渐渐熟悉基本情节,习惯不同背景下人物的言语表达及发音,至少能看下去了。 2.了解文化背景及历史知识。 电影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生活的一个真实窗口,比如《Jesus Christ》让我们了解圣经故事及其在西方文学中的作用与地位。《National Geography》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大自然的神奇。这些对提高英语能力和人文修养都很有帮助。 3.通过电影掌握地道的口语。 电影中有大量的习语、俚语及略语甚至是一些非语言的东西,这是真实生活的交际形式的一个侧面反映,而且各个阶层的人所处的生活背景也不尽相同。 4.音乐及英文歌的欣赏。 电影的主题曲及背景音乐会让人情景交融,一些奥斯卡名片的音乐至今传唱。 5.积极主动,成为学习中心。 在英美经典电影的赏析中,学习者不应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而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电影教学应按照交际法的教学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活动,尽力营造有利于交际的语言环境,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和创新能力,确保学习者积极参加活动并有足够的练习机会。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习者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提高英语综合水平。可根据影片所剖析的社会现象或就某个人物性格让学习者展开激烈的讨论,学习者就某个故事情节进行模仿或改编,用角色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交际能力。 三、培养利用英文电影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好语言,课堂的系统讲授与“学得”(learning)固然重要,课外的语言环境与“习得”(acquisition)更是不可或缺。目前国内的英语学习环境已大为改观,除外籍教师、英语授课等课堂因素外,英文读物、电影、录像等更是触手可及。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的自主性便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学习者的独立性(learner independence),也就是说,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管理者,根据自身的语言需求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选择学习材料和方式,自主进行学习和评估。对电影“知之、好之、乐之”,才能最有效的发挥电影的作用。 首先,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和语言能力,选择电影,查找相关资料,控制放映进度,随时中断、定格、回放、决定是否使用字幕,保证适度的理解。同时,寓学于乐,心情轻松、愉快地观赏电影。 其次,专注于电影本身的娱乐、信息功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体会到运用语言的乐趣,却不必时时为语言分散了注意力。 最后,在重复观看电影时以训练发音、学习语言、提高听力技巧为目的,选取精听/观部分,通过配音、模仿、选看英文字幕、预测等活动提高语言能力。 另外,写影评、谈观感、参加电影模仿/配音比赛等形式把语言的输出和输入结合起来,或者就某个精彩片断反复播放,角色扮演,背诵精彩片段。良好的电影观赏习惯和学习自主性会向其他领域迁移,如看电视、利用网络资源、课外阅读等,都能成为英语听说读写的契机。 接触语言、使用语言一旦成为习惯,学习者会终生受益,不断提高语言水平。经典英文电影的赏析是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它综合了听、说、读、写的各种基本技能的锻炼,既能提高听力理解力,学到活生生多姿多彩的语言,又能了解英语世界的风俗民情、价值观念、人生百态,还能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简介] 石颖(1980―),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现就职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姜力(1972―), 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现就职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典籍英译。 电影欣赏论文:试论播客与英文电影欣赏的结合 [摘要]英文电影欣赏对大学语文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习英语的兴趣、然而,利用传统教学方式学生难以欣赏到足够的影片。因此,基于播客传播的信息主要以音频和视频信息为主;写英文电影欣赏相结合,是一种新模式。当然其成功与否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来检验。但广大师生都应该在思想和行动上充分利用其有效性,从而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播客;电影欣赏;英语水平;途径 一、引言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播客(Podcsst)是继E-mail、BBS、ICQ、博客(Blog)、维基(Wiki)等交流方式之后又涌现出的新型信息交流方式,它能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等素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网络将人们联系在一起,让资源与资源使用者、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沟通,尤其是它摈弃了文字博客的不足,有效地将音频、视频素材融入其中。与传统的Blog相比,Podcast更能展示个性,更有针对性,同时又拥有更强大的交互能力。“播客”用声音传达信息,“播客”的内容更富有感情,更具个性,形式多样,有故事播客、脱口秀播客、音乐播客、文学播客等。随着播客技术的发展,播客正开始进人教育领域,出现了教育播客。基于播客最显著的特点即播客传播的信息主要以音频和视频信息为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把播客和英文电影欣赏教学结合起来,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二、英文电影欣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现状 电影是语言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以起到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它可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文电影欣赏课可以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中真实环境语言输入的不足,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大量的英文电影欣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听说能力。任何交际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实施的。电影故事情节取材于生活,其中的场景、道具及其他方面都充分展示生活的真实。因此,看电影时,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这等于把语言学习放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进行,无疑使语言学习十分真实自然。经常看英文电影,学生就会逐渐地学会在不同情景中得体地使用语言。同时,电影展现的是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演员说的英语也是生活中本族语者说的英语。经常看电影可以学会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中式英语”,也有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 其次,英文电影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学习一门外语不可能不了解相应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电影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它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通过英文电影欣赏,学生可以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第三,英文电影欣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电影丰富的内容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很好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英语学习从课堂教学的单一与枯燥中摆脱出来,使语言学习成为一种听觉享受、视觉享受、精神享受,进而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据调查,绝大多数大学英语学习者对英文电影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期望,许多学生把英语电影欣赏作为一种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时较少,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来安排英文电影欣赏就显得捉襟见肘,一般学校不开设专门的视听课,学生在一学期内只能在听力课时间观看一两部英文电影,这对提高英语水平来说显得微不足道。而教师布置学生课后个人观看又不太可行。一方面,学生可能缺乏自觉性,教师也缺乏对学生的监督性。另一方面,学生的观看也带有盲目性,不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因此,探索一种把新型的信息技术播客应用于英文电影欣赏的模式,使学生在进行英文电影欣赏中提高英语水平,是一个必要和有益的尝试。 三、播客及其使用方法简介 Podcast,中文译名尚未统一,但最多的是将其翻译为“播客”。它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出现初期借助一个叫“iPodder”的软件与一些便携播放器相结合而实现。Podcast录制的是网络广播或类似的网络声讯节目,网友可将网上的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iPod、MP3播放器或其他便携式数码声讯播放器中随身收听,不必端坐电脑前,也不必实时收听,享受随时随地的自由。更有意义的是,你还可以自己制作声音节目,并将其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就像博客颠覆了被动接受文字信息的方式一样,播客颠覆了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使听众成为主动参与者。 播客的使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创建播客和收听收看播客。 1、创建播客。 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软硬件制作与播客,过程并不复杂。主要步骤如下: (2)将录音文档存作MP3格式文件。 (3)上传该MP3文件到网站。 (4)有播客附集(podcast as an enclosure)的RSS源。 播客使用的是一种基于XML的叫做RSS的技术,这种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网站用来提供即时信息。不同的团体用这种方法把新的内容和信息列在一个XML或RSS文件里。很多网站会用XML或RSS来标示它们提供RSS源。 2、收听收看播客。 用户把播客(MP3格式)下载到电脑就可以在任何时候收听。另外,也可以把播客下载到MP3播放机,这样用户就可以随时随地按自己的要求去听播客了。搜寻和收听播客的步骤为: (1)找到并订阅一个播客源(XML或RSS)。 (2)在线选择和收听收看播客。 (3)下载和收听收看播客。 (4)把播客下载到MP3播放器上。 四、播客与英文电影欣赏相结合的可行性与模式 播客传播的信息主要以音频和视频信息为主的特点,因此把播客与英文电影欣赏相结合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也是可行的。利用播客,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使学生进行英文电影欣赏。现在大学生的上网条件较好,因此收看或下载播客上播放的英文电影比较方便。具体来说,播客应用于英文电影欣赏的模式如下:1、教师选择适合的英文影片上传在播客上。2、教师布置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收看播客,并布置一些针对影片的问题或让学生观看后写出观后感,这样教师对学生的观看行为就有了较为有效的监控性,播客用于英语教学目的的实现就有了一定的保障。3、教师也可对学生分组,使学生能够对影片进行交流。4、在规定期限截止前,学生上交个人或小组的有关影片的作业,或让学生进行互评。5、教师对作业进行讲评,评出优秀作业,以此作为对学生的鼓励。然后开始下一部英文电影的欣赏周期。 五、结语 播客在目前还是一个新事物,它应用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案例还比较少。因此,播客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英文电影欣赏课的尝试与探索的成功与否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来检验。然而,作为一种新技术,广大师生都应该在思想和行动上充分利用其有效性,从而为教学服务。教师与学生都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更是需要具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例如播客制作技能、影视欣赏与鉴别能力等。另外,在播客的使用中,也要认识到播客的安全性问题,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素养。总之,随着人们的进一步探索,播客在包括大学英语教学在内的教育教学领域里将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电影欣赏论文:欣赏心理电影 促进心理健康 [摘要]心理电影是伴随着人们对心理的逐渐认识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成为心理咨询的重要辅助手段,并得到了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可。心理电影欣赏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心理咨询的重要辅助手段,对于预防和治疗身心疾病、调适不良情绪、培养健康情感和协作精神、促进自我表达、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心理影片的欣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观众自己欣赏;另一个层次是属于心理医生对心理影片的解析。 [关键词]心理电影;电影疗法;心理电影欣赏 在工作、生活、情感重压下,郁闷、灰心、沮丧、猜疑等各种思想问题堆积成了都市人的精神疾病。2007年中科院心理所“国人心理和谐状况的研究”项目组发表了《2007我国民众心理和谐状况研究报告》。研究表明75.8%的民众心理和谐的总体状况介于“不确定”和“比较和谐”之间,但仍未达到“比较和谐”的程度,离“非常和谐”更有段距离。有4.4%的民众心理不和谐。少数心理不和谐的人群,有可能转化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人群。在这方面,心理学家采取各种积极举措,不断扩充治疗手段,增加治疗内容,更新治疗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欣赏心理电影就是一种治疗的新方法。 一、何谓心理电影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所以严格地讲,所有的电影都包含有心理描写的成分,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而我们界定的心理影片,是指在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成熟后,反应或展示某种心理学原理或者典型心理障碍的电影,其主题往往更集中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它以人性和心理作为其情节的工具和底色。心理影片就如同一个个现实的案例,一段段丰富的、真实的,或者极端的生活片段再现,把人性中的黑暗病态,和人性丰富、正向的一面都生动鲜活的呈现,给观影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直观对应和深切触动。当艰深的心理学搭载在电影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上,就成为引发公众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吸引公众了解和学习心理学健康知识的良好途径,这也是目前日益流行的开放式、引导式的传播模式。 二、心理影片的发展历程 心理电影是伴随着人们对心理的逐渐认识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反映人类生存活动的综合艺术,电影自其诞生起就一直没有脱离过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发展的轨迹。 中世纪以前,人们把精神病看成是魔鬼力量的体现,因此,残酷的拷打、禁闭、火烧、水淹放血等所谓“驱魔”手段就成为治疗精神病的方法。这给无数精神病人带来悲惨的后果。17世纪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种需要医治的疾病。1798年法国精神病学家彼奈尔首次废除了对精神病人镣铐加身的管理制度,推广精神疾病的概念,成为现代精神病学诞生的标志。但是这种认识也是肤浅的,人们无法去治疗精神疾病。此时有声电影问世不久,精神病人只是电影中悲剧人物的结局。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提出“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中”的立论,强调电影是 “一种心理学游戏”,做了电影心理学研究的初次尝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渗入电影理论领域。精神分析学的重要范畴,如无意识、潜意识、镜像阶段、初始场景、浓聚、移换、窥视癖等概念被用于解释电影的机制、观看主体的心理活动、电影作品的创作和感受过程,从而形成现代西方电影心理学的新阶段。一大批以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为线索的优秀影片重现了好莱坞影坛昔日的辉煌。特别是近年来,表现人类异常行为更是国际影坛上形成趋之若鹜的一股热潮,吸引了大量投资和观众,其中较为熟悉的近期作品有《雨人》、《沉默的羔羊》、《本能》等。这些影片已成为世界电影宝库中的经典作品,是人类艺术成就中一笔珍贵的财富。近年来,心理电影出现了新的趋势,人们开始关心精神病人的生活,电影中也开始出现描写精神病人的生活片、言情片。如《飞越疯人院》、《阿甘正传》、《美丽的心灵》等。另外,也有许多心理电影探索着未解的心理问题,使人们对心理有更深的了解。如周润发主演的《赌王》、黎明主演的《双雄》分别对失忆、催眠进行讨论。心理影片的崛起和流行使得心理学家开始利用电影与病人沟通,借此令沉默的病人吐露心事。最先把电影艺术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研究的法国著名的电影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他认为电影是与人的“利比多”打交道,也就是说,电影在同人的需求或欲望打交道,在与人的性格发生接触和交流,进而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机制。经过十几年来的临床实践,英国心理医生弗德尔发明了“电影疗法”,于2003年得到了英国心理及精神病领域最具权威机构――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正式认可,该学院建议将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全国推广。近年来,在欧美许多国家,“电影疗法”正成为心理咨询的重要辅助手段,并得到了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可,美国主流社会已广泛接受这种疗法。 三、如何欣赏心理电影 欣赏电影不同于看电影。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我们通常把走进电影院去接受一部影片称之为“看电影”,而很少称之为“欣赏电影”。欣赏电影意味着更深一步地对影片的介入,这种介入是否可能,便取决于欣赏者在知识、经验和审美意识方面有没有更充分的准备。他对一般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上的积累,他所具有的审美意识的修养,他对电影艺术的掌握程度,都直接影响着他对一部影片的欣赏。所以,欣赏电影又要比一般的看电影具有更强的接受影片的能力。 赏析心理电影又不同于一般的电影欣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情投入,而是要带着问题去看,特别要重视其中的情绪以及象征;也不是将一部影片看完之后,再加上心理点评分析就叫心理影片赏析,而是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走进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角色的心灵言语。在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可以更深的领会影片内涵和观影启示。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视觉冲击、视听享受,得到心理休闲和放松身心之余,也能品尝到深入浅出、营养丰富而回味良久的心灵大餐。 对心理影片的欣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观众自己欣赏,通过对剧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欣赏和分析,揭示其内涵和启示,从而推动人类对自身的再认识,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自我。观众在欣赏电影的时候,观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电影的信息,而是在积极地思考,对于情节的推进不断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形式也日益成为公众了解和学习心理学健康知识的极佳方式。 另一个层次是属于心理医生对心理影片的解析。他需要陪伴读者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走进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角色的心灵言语,是对电影内容在心理学层面呈现的常识和规律的深度探讨,并以心理学视角来关心影片故事的感染力在哪里? 对心灵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在哪里?从而利用剧情来进行心理治疗。弗德尔医生自己从小就是个电影迷,喜欢看各种艺术片,但直到15年前他为一位女子进行心理咨询时才产生“电影疗法”这个灵感的。“她的丈夫背叛了她,当时她脸上的痛苦表情让我想起影片《码头风云》中马龙・白兰度扮演的角色,当他发现自己一直崇拜的兄弟是个骗子时的神情与这位病人的神情一样。我问她是否看过此片,她的脸一下子亮了起来,说‘对,我就是那种感觉’。”结果因为“对症下药”,女患者受到电影启发逐渐摆脱了心理障碍,获得新的生活。同时,心理影片欣赏并非只是剖析、揭露和治疗,更是引导、启发和鼓舞。心理学希望人们了解和解决的,并非只是人性中的黑暗病态,它更启发人性丰富、正向的一面。我们在电影中看到自己,因为从旁观的角度观看自己,所以可以把自己看得很清楚把问题想得很透彻,心理的问题不就是这样的吗,因为看不明白所以走不出去。既然看明白了,所有的痛苦伤悲都可以更理性更客观更加正确地判断和抉择了,这就是电影疗伤的秘密。这对男性或有难言之隐的病人尤其有用。 四、心理电影的选片原则 在心理治疗需要用到的影像资料中,可以是整部电影,也可以是电影片段,通过一定的解说,使观看的患者产生某种领悟,在影像、音乐、对话等全方位的冲击下对自己的人生状态产生思考,以此起到治疗的作用,但并不是随便选取一部影片就能达到目的,“电影疗法”的关键是找到产生强烈共鸣的影片,因此在选片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 反映心理问题构成的环境。 我们可以选一些关于青少年成长系列的影片。这类影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咨询师完善自己对儿童青少年成长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理解。例如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态度,童年人际关系,儿童青少年的性启蒙、虐待等等。类似的影片有:《美丽人生》、《第一滴血》或《阿拉伯的劳伦斯》、《帝国反击战》等等。这类影片适合群体观摩,对象可以是进行父母教育、青少年教育,也可以是对探索自我内心世界感兴趣的成年人。观看完毕展开讨论,也可以是团体咨询。 2 反映某些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 我们可以选一些关于心理、精神疾病症状表现系列的影片。这类影片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一些疾病,例如:抑郁、强迫、幻视、妄想、人格分裂、人格障碍的症状。比如性心理变态电影杰作《钢琴师》;展现精分患者的幻觉世界的《美丽心灵》或《飞越疯人院》;治疗酒鬼就让他看《酒鬼岁月》或《玫瑰》等等。这类影片原则上不适宜大范围观摩,只限于特定的患者。 3 展示某些经典治疗方法的理论与技术的影片。 希区柯克导演的《爱德华大夫》,对后来的精神分析影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库布里克导演的《带发条的橙子》堪称行为主义经典影片,这就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发展出的“厌恶疗法”。这类影片更多的是专业人员观摩、交流、讨论。 4 开阔心理学工作者的视野。 我们可以选一些关于人生道路选择系列的影片,这类影片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开拓面对这类问题的视野。并且有些影片本身就做出了反思给出了一些选择的根据,也是可供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讨论思考的。比如肖恩,加瑞提导演的《清醒》中展示了一些心理咨询技巧。这类影片不适宜群体观摩,除非是专业人员内部。 5 人际交往系列。 选出的此类影片,能够较为形象、生动的展现人与人际互动的部分场景,也能给出我们不同角度的反思。美国电影《断臂山》和《海上钢琴师》让我们能够看到复杂的人际关系。这类影片适合群体观摩及讲解。 总之,运用电影艺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是可行的。它可以让我们在光影世界的心灵分享中,休整略感疲惫抑或麻木的灵魂,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整理自己淤积的情绪,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接纳自我,带着一份如阳光般温暖、轻盈和纯粹的好心情,投入新一季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材料化学论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成效 摘要:概述了目前国内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提出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由基础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三个模块组成的新教学体系,并在每个模块中引入一些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实践证明所构建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与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 高分子化学实验是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一种最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消化,建立和巩固高分子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获取高分子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和操作技能。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巧,又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皆得到发展”。这番话指出了开设化学实验课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在评估指标的二级指标“实践教学”中,从“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的比例及效果,实验室开放”三个方面明确了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近几年高校的化学类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很多高校在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在实验教学与改革方面的成果积累较少,尤其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采用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依然居多。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国内高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剖析 1.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欠争理 多数的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没有单独设课和单独考核,实验课时相对较少虽然有些高校高分子化学实验已经独立设课,但仅作为考查课。实验教学内容中传统的、陈旧的实验较多,而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实验很少认知性、验证性实验所占的比理偏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偏少,而且实验环节偏重于理论,突出高分子材料应用性特点的实验太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按照实验讲义预习,然后进实验室。实验前教师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方法、测试方法、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及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行详细的集中讲解。学生只需按教师指导的过程按部就班或者依照讲义“照方抓药”,就可以完成一个实验。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地来到实验室,只动手不动脑地完成实验,然后又迷迷糊糊地离开实验室。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没有给他们留下太深的印象,对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很不够。这种统一模式、统一要求、齐步走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另一方面抑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验嫩学手段落后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虽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在理论教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未能在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这样对于一些耗费过高、时间过长、毒性过大、危险性过高的实验,只能最低限度地开设,且开设过程中费用大和危险性高,导致学生对此类重要实验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感受的机会。 二、新教学模块的实践性探索与成效 针对目前国内高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借鉴其他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提出了基础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的三个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模块体系,并在每个模块中结合常熟理工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_些新的实验教学内容,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实践发现新的体系和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1.基础技能实验教学模块 基础技能实验模块构建的目的着重建立高分子化学实验与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清洁卫生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训练学生掌握熟练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为后续的实验教学模块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技能实验模块的教学内容设计在课时总量的40%~50%为宜,课时数约30学时,开设8~10个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涉及到高分子化学反应机理,如自由基、阴离子,阳离子等连锁反应机理,缩聚、基团转移聚合等逐步反应机理,开环聚合反应机理等。在实验实施方法方面涉及到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熔融缩聚、界面缩聚等。如设计膨胀计发测定苯乙烯本体聚合动力学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诱导期概念、聚合过程体积减小的现象以及聚合物溶液的粘性特征等非常重要的高分子化学理论知识。设计过硫酸钾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自乳化聚合实验,除让学生明确了乳液聚合的基本原理外,还了解到了聚合物大分子链端基的重要作用。设计己二酰氯和己二胺界面缩聚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界面缩聚的概念和聚合物的可纺成纤性能等主要高分子知识。通过设计一些自由基、阴离子、阳离子等连锁反应机理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活性中心的概念,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认知了这些引发剂的活性、安全使用和贮存事项。 2.综合设计实验教学模块 综合设计实验教学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自主设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实验模块是实验教学的较高层次,注重学生实验的自主设计性和综合性。 教学内容设计在课时总量的20%~25%为宜,课时数约15学时,开设2~3个实验。本教学模块的特点之一是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可以将同一门课的几个实验,或者是几门课的实验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实验。本教学模块的特点之二是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和设计性,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和学习的意识和良好习惯。例如关于高分子合成实验先确定好采用的聚合机理和聚合方法,在原材料配方组成、引发剂种类及用量、合成温度等工艺条件方面给出一个大致的框架,然后让学生在所给的框架内进行自行设计和实施实验。譬如悬浮法制备聚苯乙烯珠粒实验,水的用量范围为苯乙烯质量的100%~200%、分散剂为磷酸钙或聚乙烯醇两种、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用量为苯乙烯质量的0.2%~1.0%、反应温度设定在75℃~85℃范围等。学生通过自行设计的方案实施实验获得了不同的实验结果,通过对不同组之间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找到了影响悬浮法制备聚苯乙烯珠粒的一些因素,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发挥了学生自主实验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研究创新实验教学模块 设置研究创新实验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开发能力,为实现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提供重要的教学内容实体支撑。 本实验模块是实验教学的最高层次,注重学生实验的独立自主陛、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设计在课时总量的20%~25%为宜,课时数约15学时,开设2~3个实验。本实验教学模块的特点之一是实验项目的独立自主性和综合性。也就是说确定好实验项目之后,让学生在实验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项目方案的调研、设计、实施和结果分析。本实验教学模块的特点之二是实验项目的应用性和创新性,所拟定实验项目必须关联生产实践中的聚合物产品,充分体现实验项目的应用性。实验项目设计主要针对这些高分子产品生产实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的解决来进行设计。通过研究创新实验的实施,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乐此不疲,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展示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应用性特征提供了最佳学习平台,尤其是开发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型实验,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此外,研究创新实验往往需要多名学生共同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聚氨酯绝缘漆的制备及性能测定实验,每个学生做一个实验配方,每5名学生一组,5名学生的实验结果综合在一起可以得出高分子树脂配方组成与漆膜性能之间的关系曲线,以及固化条件与漆膜性能之间的关系曲线。在实验过程中,5名学生要共同安排实验方案,尽量保持操作的一致性,最后得出的结果要呈规律性变化。如果有一名学生操作有误,这个实验点就会落在规律性以外,影响其他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因此,实施研究创新实验项目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每次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拟定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验过程中,又有多种意外的实验现象出现,这势必要求师生共同分析和讨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这样做需要教师有相当的知识储备量,并且要求教师也不断进取,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三、结论 基础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教学模块教学的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显著,特别对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理论课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开发技能取得了预期效果。基础技能实验模块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实验现象与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高分子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的掌握和规范。综合设计实验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设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创新实验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科研和创新意识的建立,以及学生团队意识和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 材料化学论文:浅析材料化学专业在高等林业院校的定位与建设实践 论文关键词:材料化学;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培养 论文摘要:文章从我国林业科技发展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出发,探讨了在高等林业院校设置材料化学的专业定位,在对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适应林业科技发展需要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 材料化学是一门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对于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是21世纪化学发展中的重要新兴学科之一。本专业密切联系国民经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实际,研究材料制备、加工、性能和应用等的化学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复旦大学率先开设材料化学本科专业。随后,众多高校相继开设了该专业。由于材料种类很多,而且各个高校开设材料化学专业的背景和学校的优势学科不相同,虽然专业名称相同,但是各学校所制定的培养方案和体现的专业特色各不一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一所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现代林业,地处中南地区的高等林业院校。在高等林业院校开设材料化学专业,相对于其它综合性高校的材料化学专业和本校的主流学科一一林学来说,该专业无论是在师资队伍,还是在科研水平与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所以,我校开设的材料化学专业,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在材料化学专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专业定位明确,体现办学特色 人才的培养需要找准位置,明确方向。这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办好专业的关键。我校2004年初申报材料化学专业并获得省教育厅批准,2005年正式招生。经过5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条件。材料化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型综合学科,就材料而言,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强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各种新材料在农业、林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生物质材料、木材阻燃材料、仿生材料和可生物降解材料等的开发都是材料优先发展的方向。但是,目前我国林业领域从事新材料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专门人才比较匾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高等林业院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对我国林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高等林业院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既要考虑材料科学学科本身的体系,又要体现高等林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为此,我们把专业定位在复合材料、生物质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三大方向,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又能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培养能在材料开发、生产及应用领域,尤其是利用林产品资源进行新材料研制和开发以及新材料在林业领域的应用方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林业生产现代化及林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保障。 2、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本专业秉承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拓宽范围、接触前沿的理念,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学习型人才的需要,在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和强能力”教学改革原则的基础上,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主要采取下列原则: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口径,重视实验教学,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因此,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选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方面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与化学工程类其它专业一致;专业基础课开设了材料化学、物质结构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物理性能等课程;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注意宽口径与突出特色相兼顾,如复合材料方向开设的复合材料学和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高分子材料方向开设的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材料结构表征课程;生物质材料方向开设的木质复合材料、竹材及非木质材料等课程。同时,还加强了工艺设计和制造方面的课程,如开设材料加工与成型、材料加工与成型实验、材料合成与制备等课程;增加了阻燃材料及其应用技术、仿生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活性炭制备改性与应用专题等特色课程。总之,在课程体系的总体构建原则下,经过两次培养计划的修订,对课程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整合,系统地确定课程门类,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的内容及课程间的分工与联系,删除一些内容陈旧或与其它课程内容重复的课程,增加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方面的课程,如纳米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创建一些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课程,并加大前沿科技知识的教学比例。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能力培养 材料化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在加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前提下,组建了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结构表征和检测两个专业实验室。同时,利用多种渠道与企业建立联系,在株洲冶炼集团、湘潭钢铁公司和株洲化工集团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第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究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建立新型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将传统的实验教学向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部分实验课试行开放式教学,实验课教师仅仅讲授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要求,从查阅文献资料开始,到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规程、实验结果分析等均由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三,按基础型、设计综合型、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规划实验,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积极推行从验证模仿性实验向设计创新性实验转变,同时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第四,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具体的研究课题,独立设计、自查资料、自拟实验方法进行探索性、创造性实验。第五,结合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搞好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鼓励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到单位联系生产实际选择课题,鼓励教师到实习基地结合实际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由此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构建了“计划教学一开放实验一科研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为全体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实践空间,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为学生将来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确立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是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措施。材料化学专业刚成立之初,师资主要来自基础化学教研室。为此,学校加强了材料化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派老师到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高校进行培训,同时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一支适合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了50%,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占50。专业教师所学专业包含了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表征、材料合成与制备等学科,为专业课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师资队伍的结构基本上达到了优化和合理的要求。同时,我们还鼓励年轻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和出国进修。 总之,高等林业院校建设材料化学专业只要定位准确,培养方案富有特色,一定能够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材料化学论文: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初步探析 论文关键词:材料化学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论文摘 要:根据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材料化学学科专业特点,通过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修订完善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更好地体现了材料化学专业的特色,体现了“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要求。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许多高校纷纷设立材料化学专业。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于2003年增设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并在当年正式招生,目前已经有5届毕业生,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材料化学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理科人才,所以材料化学专业学生不但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及材料学科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必须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使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高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革新教学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富有创造精神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才能办出高水平的材料化学专业,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 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从“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出发,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大部分内容构成。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教育,体育活动,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等。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类,自然科学和艺术类等知识体系。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材料化学专业方向性选修课程。 实践性课程包括: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材料化学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 2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材料的制备、表征、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基本能力。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一直强化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将所有教育环节分为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个知识体系。其专业课程体系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基础,把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作为本专业的入门专业课程。在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之后,陆续学习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性能学、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形成专业特色方向。并通过开设材料科学导论、纳米材料导论等任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了淡化专业界限,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和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实施按大类培养,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平台。在2011年修订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633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54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与我校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一致;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有区别的开设,更加突显材料化学的特色。 3 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材料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教学计划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优化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实验层次,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是测量实验层次,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了课程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综合实践层次,注重综合素质训练,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2 更新重组实践教学内容 在2011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为35学分,占总学分的22.7%。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和重组了原四大化学(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将实践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教学,确立了基础实验、测量实验和专业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了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教学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积极创造条件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强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检查和指导;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安排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将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实际,研究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课程体系遵循“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在四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达到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材料化学论文:浅谈纳米材料的化学锂化与电活性 近年以来,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研究已经深入到原子、分子等微观领域,纳米技术被研发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它指的是人类在纳米单位即0.1至100毫米间对物质特及互相作用进行研究,同时利用它的特性的多学科的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主流研究领域。 一、纳米材料概述 (一)纳米材料主要分为:零维纳米材料。即在空间的三维尺度都受到约束,如纳米颗粒、团簇等。一维纳米材料。即在空间中有二维处在纳米的尺度内,包括纳米管、金属、棒和半导体线、纳米带等。二维纳米材料。即在三维空间里有一维处在纳米的尺度内,如超薄膜、超品格等。三维纳米材料。它主要由纳米晶体构成的材料。 在这之中,一维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能与可作量子器件的优势而被人们所重视,一维纳米材料之中,电子于两个维度或者两个方向的运动受到约束,只可以在一个方向自动运动,进而为研究在量子的限域之下电子运输、力学、光学等特性均提供了效果极佳的模型系统。 二、纳米带锂化改性 实验的原料:溶胶,纯氧化锂为锂源,分子量42.39。 间接水热法。量取0.2克使用离子交换方法经水热合成的纳米带,放入装30毫升去离子水烧杯中,经超声分散半小时,然后把0.29克纯氧化锂放入已分散好的纳米带中,同时搅拌48小时后,把淡蓝色流变相液体转移到容量50毫升的聚四氟乙烯的内衬不锈钢的反应釜里,反应釜经180摄氏度、24小时的水热后,自然冷却至与室温相当,将所得到的沉淀物分别使用乙醇与去离子水进行数次洗涤,最终在80摄氏度条件下经12小时干燥后得到最终产品。 由相关xrd图谱显示可以得出,锂化并没有对纳米带的晶体结构进行破坏,但是锂离子嵌入已使晶面距稍微扩大,其表现为衍射峰朝角度低处偏移。在锂化前后,纳米带依旧保持着一维纳米的结构,相比之锂化之前,锂化以后纳米带在二次水热的过程中部分断裂,其长度缩短至2至6μm,产生了较多的200至400nm小尺寸纳米片,其表面更为粗糙。 锂化前后的纳米带晶面距均为0.2nm,对纳米带实施选区电子衍射就能清楚看到衍射的斑点,而且锂化前后的纳米带花样一致,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纳米带结构仍然是单品正交相。 直接水热法。为将实验流程简化,以利用更为简便与直接的方法对纳米带锂化,对间接锂化加以改进。 首先使用双氧水的氧化法制备过氧钼酸溶胶,然后把纯氧化锂直接加入溶胶里,并对其搅拌48小时以后,把溶胶转移容量为50毫升,内衬为聚四氟乙烯制不锈钢反应釜里,后续的工艺和间接锂化方法相同,同样能获得淡蓝色产物。 该产物的xrd图谱峰位一致,表明锂盐的存在对于溶胶产生正交相并没有影响,且与二次水热后得到的锂化纳米带比较,其衍射峰并无明显偏移,说明可能因为层间的锂离子嵌入相较间接锂化的纳米带更少,因此其层间距并没有产生明显变化。 纳米材料与电活性 间接锂化改性。就本文二中所提到锂化改性的纳米带的电化学性能如下:通过得到锂化前后的纳米带初次放电曲线图可知,锂后的纳米带正极材料放电电压的平台仍然是2.75v。引较于纯纳米带的初次放电量301mah/g来说,锂化后纳米带降低至240mah/g,主要是因为在锂化的过程中,锂离子嵌入故占据了一定数量的嵌理位置,使初次放电的电量明显减小,随着循环的持续进行,锂化纳米带便体现出其相当稳定的优势,经15次的循环以后,比容量仍然保持220mah/g,同时容量的保持率达92%。 对纯纳米带循环15次以后180mah/g的比容量进行相对比,容量保持率达60%与3.48的δ数值,可直观发现经锂化后纳米带具备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得益于锂离子嵌入对其层结构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充放电的比容量始终维持于平稳的数值范围之内。 (二)纳米器材。采用静电纺丝的技术制备具备“线中棒”的分级结构钒氧化物超长型纳米线,发现该线作为锂离子的电池正极材料具备较高比容量与优良循环性能。相比于常规的纳米材料,这类新颖的分级结构可有效防止纳米材料因高比表面能而发生自团聚的现象,从而提升电池性能,为排除纳米材料的团聚从而对性能造成影响,设计单根纳米线电化学器材,通过原位的表征,建立该纳米线电输运、结构、电极充放电等状态间的直接联系,发现容量的衰减和电导率降低有着关联。为进一步研究出化学锂化后对纳米材料的本征电活性的影响,把锂化前后的单根纳米带装成纳米器件,并对其电输运性能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锂化之前i-v特性显示纳米带的两端不对称的肖特基势垒,这是半导体氧化钼与金/铂电极间产生的,在大约2v的时候,传输的电流约300pa。锂化之后,i-v的曲线显示欧姆特性,在大约2v的时候,传输的电流约10na,根据测定电阻、有效长与横截面积的计算,纳米带在锂化前后电导率大致分别是10-4与10-2s·cm-1。通过锂化后,电导率相应增加了数量级两个。因为纳米的带沿面生长,所以纳米带的导电性也增加,这意味着八面体层里载流子的浓度增加,表明锂离子被作为填隙的离子而被引入的。 在电化学的循环过程之中,纳米带层间距随锂离子嵌入或脱离而持续扩大或缩小,相比于未锂化的样品,具较宽层距的锂化后纳米带,在其充放电的过程中显示出更小的体积变化。因此锂化能够提高电极在锂离子的嵌入与脱离的过程中结构稳定性,第一次锂化所导入的锂离子始终保留于晶格之中,进而提升导电性,有利于在未来充放电的过程中锂离子嵌入与脱离。 深入研究纳米材料的化学特性,对合理及应用纳米材料有着相关重要的影响,也为我国在各行业、领域推广使用纳米材料打下良好理论基础。 材料化学论文:材料化学绪论课教学设计 摘要: 在《材料化学》绪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引导教学方式,以“材料、材料与化学、材料化学”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讲解材料发展中的化学,引入材料科学与化学的区别与联系,重点从材料结构、制备、性能和应用四个方面讲授了材料研究中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信心和兴趣,并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材料化学;绪论课;教学设计 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化学的交叉学科,伴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而诞生和成长,即是材料科学的重要部分,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1]。目前,很多高等学校的化学和材料类专业开设了《材料化学》这门课程。《材料化学》是南阳师范学院材料化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材料制备和应用中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内容庞杂、概念甚多、加上课程改革,理论课时数减小,学生在学习《材料化学》课程过程中,普遍存在概念混淆、重点难以掌握等问题。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开场白和宣言书,是师生之间学习和交流的起始点,能为学生建立起一门课程的知识轮廓。通过对绪论进行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课程在所学专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考核方式等问题[2]。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绪论课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讲好《材料化学》绪论课谈一些心得。 1首先明确课程性质、特点及地位 教学之初,首先明确该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地位,是学习后面材料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同时明确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和化学学科的交叉学科,课程内容既涉及工程材料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又包括材料结构及制备中的化学问题。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很多知识点与材料学和化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重复,很多学生以为学过相关知识,就会从思想上松懈。然而,相关知识点虽然出现重复,但在不同学科中讲授的重点是不同的。在讲授材料化学课程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的思维解决材料科学中的问题,使学生深刻领会化学与材料科学交叉的重要意义。通过一些实例,讲解本课程与化学和材料相关课程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更加深入了本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材料科学是偏实际应用的工科课程,化学是偏理论的理科课程,材料化学则是利用化学的理论解决材料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2材料 以材料的实际应用为引子,如材料在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回想什么是材料?材料的种类?提出材料是对人类有用的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然后介绍材料的发展历史,说明人们对材料的使用,是从最早的天然材料,依次经历了陶瓷、青铜、铁、钢、有色金属、高分子材料以及新型功能材料。根据材料的发展史,启发学生思考材料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人们对材料的使用经历了从天然材料到合成材料,从传统材料到新兴材料。传统的材料主要以经验,技艺为基础,材料靠配方筛选和性能测试,通过宏观现象建立的唯象理论对材料宏观性能定性解释,不能预示性能和指明新材料开发方向,而新型材料则以基础理论为指导。材料科学的历史表明,当一种全新的材料在原子或分子水平上合成后真正巨大的进展就常常随之而来。化学的发展往往导致材料技术的实质性进步。在新材料的研发和材料工艺的发展中,化学一直担当着关键的角色[3]。任何新材料的获得都离不开化学,以石墨烯为例,物理学家主要关注其电子结构及输运理论,材料学家主要测试材料的电磁、光电、传感和催化等性能,而化学家的任务则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和插层剥离等方法制备该材料。只有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高质量大尺寸的石墨烯,才能推动石墨烯在电子信息领域走向实用化。 3材料与化学 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化学学科的交叉,很多学生容易混淆材料科学和化学的研究范畴。在本课程的第一节课,一项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明确材料科学和化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这对于后续相关概念的讲解至关重要。材料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材料,材料是对人类有用的物质,指的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而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物质是构成人类物质世界的基础。材料是物质,但不是所有物质都可以称为材料;材料科学是一门研究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与材料性能及应用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而化学则是从原子和分子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变规律的科学。因此,化学研究的尺度范围是原子、分子、分子纳米聚集体。材料科学最早研究的尺度范围在微米以上,如钢和陶瓷的组织结构。随着一些新兴材料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对材料的研究甚至小到电子结构。如近些年发现的拓扑绝缘体,其表面导电,体内不导电的性质由其拓扑的能带结构决定,而该拓扑结构则与电子的自旋运动有关,研究拓扑绝缘体必须从电子自旋角度认识其结构。因此,材料科学的研究范畴不断拓展,并于其它学科交叉。 4材料化学 通过学习材料的发展历程、材料科学与化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已经对材料化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引导学生给材料化学下一个定义。材料化学是关于材料结构、制备、性能和应用的化学。本校材料化学专业选用曾兆华、杨建文编著第二版《材料化学》作为教材,教材的章节也是按照材料结构、制备、性能和应用进行安排的[4]。在这部分内容讲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教材目录为参照,讲到相关内容可以与教材相关章节进行对应。 4.1材料的结构 从三个层次讲解材料的结构,分别是电子原子结构、晶体学结构和组织结构。电子原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材料的电、磁、热和光的行为,并可能影响到原子键合的方式,因而决定材料的类型。在这个层次上研究的化学问题主要涉及原子序数、相对原子量、电离势、电子亲核势、电负性、原子及离子半径等。原子序数决定了材料的化学组成,电负性决定材料内部原子之间的键合方式,从而影响材料的导电性、强度和热膨胀系数等。晶体学结构主要指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排列的方式,根据原子排列的有序性,将材料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中出现局部无序,或对理想晶体的产生偏离,则出现缺陷。缺陷的存在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等。如在本征硅内部掺杂磷元素,磷原子替代硅原子的位置,形成杂质原子缺陷,增加本征硅的导电性,形成N型半导体。组织结构主要指材料的物相组成及结构、晶粒的大小和取向等。在大多数金属、某些陶瓷以及个别聚合物材料内部,晶粒之间原子排列的变化,可以改变它们之间的取向,从而影响材料的性能。一般来说,减小金属的晶粒可以降低其熔点。在这一结构层次上,颗粒的大小和形状起着关键作用。大多数材料是多相组成的,控制材料内部物相的类型、大小、分布和数量可以调控材料的性能。 4.2材料制备 材料合成与制备就是将原子、分子聚集在一起,并转变为有用产品的一系列过程。材料制备的方法和工艺影响材料的结构,从而影响材料的性能。根据制备原理的不同,材料制备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指在材料制备过程中,仅改变材料内部原子或分子的聚集状态,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方法。如真空镀膜、溅射镀膜、脉冲激光沉积法等。化学法则在材料制备过程中,涉及化学反应,并且有新物质的生成。如固相反应法、有机合成法、水热法、沉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以石墨烯材料为例讲解材料的制备方法。石墨烯作为二维单原子层材料,既可以采用物理法制备,也可以采用化学法制备。2004年发现石墨烯的报道,便是采用简单的胶带对撕方法制备,该方法依靠外力使石墨片层克服层间范德华力,使层与层之间分离,从而获得单层石墨,该方法也称为物理机械剥离法。利用甲烷、乙烯等烃类气体作为碳源,镍、铜、金等金属作为基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则可以制备高质量大尺寸的石墨烯。另外,以石墨为原料,利用化学插层剥离的方法也可以用来制备石墨烯[5]。但不同方法制备获得石墨烯的尺寸及性能差别较大,在不同的应用领域采用的石墨烯制备方法是不同的。 4.3材料性能 材料的性能由其结构决定,与材料制备的工艺和方法有关。性能是指材料固有的物理、化学特性,材料性能决定了其应用。广义地说,性能是材料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外部作用的反应的定量表述,例如力学性能是材料对外力的响应、电学性能是对电场的响应、光学性能是对光的响应等。因此,材料的性能可分为力学性能和特殊的物理性能。常见的力学性能包括材料的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力学性能决定着材料工作的好坏,同时也决定着是否易于将材料加工成使用的形状。锻造成型的部件必须能够经受快速加载而不破坏,并且还要有足够的延性才能加工变形成适用的形状。微小的结构变化往往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材料特殊的物理性能包括电、磁、光、热等行为。物理性能由材料的结构和制造工艺决定。对于许多半导体金属和陶瓷材料来说,即使成分稍有变化,也会引起导电性很大变化。过高的加热温度有可能显著地降低耐火砖的绝热特性。少量的杂质会改变玻璃或聚合物的颜色。 4.4材料应用 材料化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如电子信息、环境能源、生物医药和航天航空等领域。例如,在电子信息领域,现代芯片制造离不开化学。光刻过程使用的光刻胶和显影液,镀膜过程中的化学气相沉积和原子层沉积,刻蚀过程中的反应离子刻蚀,这些工艺过程都离不开化学的作用。在环境能源领域,新型光催化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和开发,离不开化学法制备材料和对材料进行化学掺杂改性。在生物医药领域,对传感材料进行化学改性提高其传感特性,对仿生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可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在航天航空领域,各种轻质、耐高温、耐摩擦等结构材料和功能化智能材料的研发都离不开化学。 5结语 通过对“材料化学”绪论课的精心设计,使学生明确了该课程的性质和重要地位,大量的实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树立了学生学好该课程的信心,为课程的深入学习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以“材料、材料与化学、材料化学”为主线进行讲授,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涛 高利敏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校医院 材料化学论文:高职化学教学工程材料分析 摘要: 《工程材料》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不仅是一门应用技术,同时又是建筑施工等课程的基础,该课程中涉及到的材料的组成及性能等内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方能学好,因此在开设该课程前,一般都需要学生具备基础化学知识,结合《工程材料》教学内容,主要总结了小高职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前修的化学知识模块。 关键词: 工程材料;高职;化学;教学内容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高铁、隧道、桥梁、建筑为主打专业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同时也是中国中铁集团下属唯一一所高职院校。我校每年为国家高速铁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土木工程检测、道路桥梁建设等方面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牌土木工程类院校,我校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了《工程材料》这门课程。由于近些年高考不断改革,高中化学知识删减了很多,又由于高考适龄生源的减少,以及一些二本院校招生门槛的降低,使得我校招生学生的素质降低,此外,作为三年制高职教学的补充,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没有经过高中系统的学习,化学知识更是为零,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不能够满足《工程材料》这门课程的学习,因此,需要在讲授这门课程之前,前修一部分化学基础知识,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前修基础课程并没有充足的课时,也不能像高中化学教学那样,重视基础,精讲运算,因此我们针对学生后学专业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出三个必须掌握的化学知识模块,即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硅酸盐工业基础、有机物及新型高分子材料,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为后续《工程材料》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工程材料》主要讲述建筑材料的性能和使用条件,现阶段建筑工程中常用的金属材料又可分为黑色金属,例如钢、铁、及其合金等,还有有色金属包括铜、铝及其合金。从事土木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材料有关的知识,土木工程材料是一切土木工程的物质基础,材料决定了建筑的形式和施工方法,因此我们的学生要想学好这部分知识,就必须先要掌握金属元素及其化学物有关的基础化学知识。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较多,由于学时有限,我们只能选取与专业课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重点讲解。例如:铝、铁、铜三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重点讲解的内容。铝元素存在的形式主要是铝土矿,铁元素能够以游离态的陨铁和化合态的铁矿石存在;铝粉可以制成银粉(白色涂料);铁(铬、锰)为黑金属,其余的都为有色金属;金属铝既能和强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金属化合物与酸和碱的反应;常用的金属冶炼方法及原理,例如,电解法冶炼铝,热还原法冶炼铁,湿法冶炼铜等;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工业炼钢、炼铁的原理。工业炼铁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铁矿石、焦炭,在炼铁高炉中发生三个化学反应这样可以得到生铁,生铁可以作为炼钢的原料,把生铁冶炼成钢的过程,就是除去大部分硫、磷等有害杂质,并且适当地降低生铁里的含碳量,调整钢里合金元素含量到规定范围之内。炼钢时常用的氧化剂是空气、氧气或氧化铁,主要化学方程式:大量铁变成氧化亚铁,调整硅、锰的含量,同时降低碳量,除去FeO,因它会使钢具有热脆性。 2硅及硅酸盐工业基础 建筑工程中把能够将散粒状材料(如砂子、石子等)和块状材料(各种砖或者砌块)粘结成为具有一定强度的整体材料,成为胶凝材料。胶凝材料根据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胶凝材料和有机胶凝材料,其中无机胶凝材料又可分为气硬性胶凝材料,例如石灰、石膏、水玻璃等,而水硬性胶凝材料主要为各类水泥。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要作为重点内容。因此我们在讲述这部分知识点时,首先要求学生要对这几种材料的化学成分、反应方程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讲述的内容包括硅的性质及应用;二氧化硅的性质及用途,硅酸盐工业主要包括玻璃、水泥和陶瓷,这三种产品都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尤其是水泥,因此,学生要掌握这几种产品的制备原料、设备、反应原理、主要成分、特性、种类及用途。以水泥为例,其制备原料为石灰石、粘土和石膏(适量),设备为水泥回转窑,具有水硬性,水中空气中都可以硬化,是不可逆过程。 3有机物及高分子材料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多,对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机物知识点繁多,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烷、烯、炔烃及笨和笨的同系物基本组成及化学性质;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类别和各类衍生物的重要化学性质,包括卤代烃、醇、醚、酚、醛、酮、羧酸、酯,硝基化合物等等;重要的有机反应及类型,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消去反应、水解反应、热裂化反应,聚合反应、中和反应;高分子材料是由可称为单体的原料小分子通过聚合反应而合成的,包括碳链高聚物、杂链高聚物、元素高聚物,四类主要高聚物反应包括:加聚成碳链、缩聚成酯链、缩聚成肽链、酚醛(或酮)缩聚。传统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橡胶、纤维、薄膜、胶粘剂和涂料等。其中,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与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而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更优越,应用更广泛,既具备了传统高分子材料机械性能,且在一定领域有特殊用途的若干种新型材料,例如有高分子分离膜、仿生的高分子材料、医用的高分子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导电塑料等等。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物质划分上,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合成难度上、实际用途上、出现时间上有差异。从事建筑工程的技术人员都必须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有关技术知识。土木工程材料是一切土木工程的物质基础,材料决定了建筑形式和施工方法。因此要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要想学好专业课,就必须要先学好基础课。 作者:张巍 单位: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材料化学论文:案例型材料化学教学探索 1案例型教学 1.1案例来源及积累 案例主要来源于媒体报道或经典案例。如生活中常见的“502胶水”、“矿泉水瓶”、“化妆品瓶”、“塑料手套”、“雨靴”、“衣服”、“汽车轮胎”、“尼龙绳”以及“石墨烯智能服饰”等,最近的新闻报道“2014年80岁老太换全髋关节次日下地”,小孩的卡通玩具“光敏印章”,“农用聚乙烯薄膜”、“工业上泡沫塑料的发泡剂”工业生产原料等。日常注意收集积累,并根据案例所产生问题、解决途径进行归类,建立案例库,进一步有助于理解书本知识。 1.2案例选择 案例引入为教学服务,选择适当的案例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前提。适当的案例既能融合学生所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又能结合实验室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以上考虑因素,对于功能高分子材料教学,选用“2014年80岁老太换全髋关节次日下地”作为教学案例,该案例内容包括了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进行扩展等内容。人们对“关节置换”这个词已不再陌生,但是它的原材料是什么?大家可能还是很陌生。它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良好的金属或复合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通过手术将其植入体内,替代病变的关节,清除疼痛,恢复关节的活动与原有的功能,而这种生物相容的材料就是咱们的高分子材料超分子量聚乙烯。这样进行案例引入,大家对于目前简单应用的高分子材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案例选择应遵循难易适中、可操作性强等特点,照顾成绩下游学生的同时,给上游学生预留挑战空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1.3案例深入和小组讨论 案例引入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学生以理解知识问题为目标,围绕知识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进而理解知识要点。如果这堂功能高分子课程只进行到这里,学生只是知道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下面还要对这个高分子材料超分子量聚乙烯进行讨论。大家对聚乙烯比较熟悉,聚乙烯(PE)是五大合成树脂之一,是我国合成树脂中产能最大、进口量最多的品种。以“聚乙烯的应用”为例,在方案设计前指导老师提出以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是聚乙烯的产品?”该问题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和关注,为回答以上问题,学生自主进行了查阅。可以了解它可以应用在“保鲜膜、背心式塑料袋、塑料食品袋、奶瓶、提桶、水壶等”。紧接着又提出“聚乙烯的分类?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合成方法和用途是什么?”,该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展知识要点,聚乙烯主要分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三大类,而案例里提到的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学生要如何回答这几种聚乙烯材料的区别是什么,可以引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种材料,从它的物理性质、特性、合成方法及用途上进行材料整理,在课堂上用PPT讲解,最终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方案设计中的讨论,每个小组经过归纳整理把这种材料的性能基本完成全掌握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事实证明,案例型教学法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分析素养。 1.4案例扩展 将科研项目引入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去是利用其进行智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也是将书本知识扩展到实际应用的一种途径。以上案例用到的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作为人工关节软骨(关节臼)材料,然而,临床实践显示,人造关节有效工作年限为10~15年。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聚乙烯磨屑会引起骨骼发炎,发生无菌性松动和假体脱落等问题,从而需要更换新的人造关节。再次更换人工关节的手术费用和失败率比首次更换高很多,导致经济损失和对患者身体的伤害。因此必须要增强医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耐磨性能,这样就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其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积极引导其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通过学生资料查阅,采用纳米粒子增强复合材料技术,合成氧化石墨烯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复合材料,充分利用新型二维纳米材料石墨烯的高强度、高模量、高硬度和低摩擦系数的突出特点,提高了石墨烯/UHMWPE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在这里学生又查到一个新的概念—石墨烯,它是已知的世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而电阻率只约1Ω•m,比铜或银更低,为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石墨烯具有非同寻常的导电性能,超出钢铁数十倍的强度和极好的透光性,它的出现有望在现代电子科技领域引发一轮革命。燃料电池是将燃料具有的化学能直接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与其他电池相比,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无环境污染等优点。“质子传导薄膜”是燃料电池技术的核心部分,汽车中的燃料电池使用氧和氢作为燃料,转变输入的化学能量成为电流。现有的质子薄膜上常存在燃料泄漏,降低了电池有效性,但质子可以较为容易地“穿越”石墨烯等二维材料,而其他物质则很难穿越,那么我们研发石墨烯碳纸特种纸用作质子薄膜,既可以解决燃料渗透的问题,增加电池的有效性,还可以降低燃料电池的成本。而特种纸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如棉纸、宣纸、无尘纸、钞票纸、喷墨纸、热敏纸、过滤纸、茶袋纸、铝箔纸、拷贝纸、美术纸、复写纸、无碳复写纸、防霉纸、静电防止纸、导电纸、半导电纸、电池分离纸、电气绝缘纸、耐热纸、汽车用滤纸、空调滤纸、脱臭滤纸、医疗卫生用纸、药包纸、无菌纸、医疗胶布基材、手术衣等等。这样的学习过程最终实现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的寻找课题,参与到科研项目中,积极参与竞赛,培养他们将来在工作学习中“发现问题—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结果讨论—问题扩展”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绿色理念 开设课题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及设计开展实验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引导、经常讨论总结进一步锻炼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增强现有学生实验室的开放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同时,促进教师实验室、研究生实验室及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开放,带领学生去工厂实习,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实验工作,使学生认识、了解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此外,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未来材料化学工业以及绿色造纸与特种纸绿色发展方向,在课堂、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坚持融入绿色化学内容,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在丰富化工实验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工理念,增强绿色化学意识。 3加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为促进就业,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增加课堂教学效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材料化学专业和绿色造纸与特种纸的各项职业资格、技能考试,通过考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就业和提升工作能力奠定基础。以“强化工程、工艺、设计和新兴特色学科交叉等方面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强化生产、研发、检测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工程能力的培养;强化国际化视野、企业家精神、市场头脑和创新思维等基本素质培养”为特色的强化“三基”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个符合我院卓越工程师课程教学体系,培养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优秀材料化学以及绿色造纸与特种纸专业人才,增加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 4结论 在案例型教学法中,学生主动性提高,并通过参与、完成科研项目获得成就感,探索欲得到激发,自信心得到提高;同时,在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了解决问题的素养。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培养。此外案例型教学法有着较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需要指导老师投入大量的精力积累案例、指导方案设计、管理教学过程等,工作量大。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否则案例型教学法容易流于形式。评价方式重要,不能以简单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应重视学生表现,否则学生不重视参与过程而注重结果。教学改革在方法创新的基础上,应更加关注方法适用性,抓住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作者:张妍 沙力争 赵会芳 陈华 单位: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轻工学院 材料化学论文:材料化学实验室信息管理探索 1MCLIMS的实现目标 为了实现材料化学实验室高效管理实验室的人员、仪器、药品、无纸化实验记录,提高管理效率,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MCLIMS主要分为三个主体框架:上位机LIMS,嵌入式控制终端及药品存储柜的实体,上位机软件主要用于通过软件来实现基本信息的维护和药品的使用操作,嵌入式控制终端与存储柜构成一个整体,用于响应上位机LIMS的命令,并做出响应决定是否需要开启药品存储柜,药品存储柜用于存储材料化学实验室的药品。本系统的最终实现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上位机LIMS软件主要实现如下功能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登录、用户信息录入、更新、检索、删除及用户权限管理,密码管理等;导师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导师的基本信息及科研方面信息等;用户签到管理模块:主要是与指纹录入仪进行通讯、实现用户签到验证,主要包括:用户指纹录入、用户签到、签到查询、用户指纹删除、用户请假等;药品信息管理模块:包括药品信息录入、更新、检索、删除、余量更新、药品存储位置管理等;药品使用管理模块:包括药品检索、打印条形码药品清单、药品余量提醒、过期药品查看等;药品存储柜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存储柜数量、位置IP、容量等信息;仪器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仪器信息录入、更新、删除、仪器预约、预约邮件提醒、外借管理等;热电参数测试仪数据读取模块:包括添加仪器测试用户、测试样品参数管理及测试数据管理等功能。 1.2嵌入式终端控制软件主要实现功能 (1)用户登录,只有登录成功后才能进行(3)的操作,否则(3)此操作无效,视为不合法用户。(2)终端串口管理,配置终端的串口通讯,用于条形码阅读器信息的读取。(3)终端存储柜柜门控制,用户在得到(1)的权限后直接可以操作柜门的开启与关闭。(4)终端信息显示,串口读取到的条形码信息后系统检索数据,更新显示信息,然后解析检索到的信息来控制存储柜的开启与关闭。 1.3存储柜物理设计 根据需要,本次对药品存储柜的设计采集2X2式的矩阵式设计方案并充分考虑了电路设计,信息读取的物理接口。 2MCLIMS系统架构 拓扑结构反应了应用系统或网络系统中各个结间点的互联表现形式,如文件服务器、工作站等的,常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拓扑、星形拓扑、环形拓扑、树形拓扑、以及它们的混合形式。对于本系统,它主要体现在上位机软件、数据库服务器及嵌入式控制终端的连接方式及他们的数据响应关系。考虑到每个实验室的安装配置过程中,上位机软件与嵌入式控制终端的对应关系是1∶n的关系,n大于等于两台设备,本文选择了总线型拓扑,其特点:结构简单灵活,非常便于扩充;共享资源能力强,要实现总线型拓扑结构,只需上位机LIMS与MySQL服务器及嵌入式终端同在一个局域网中,保证MySQL服务器网络可达即可。系统的最终架构如这种架构方便药品存储柜数量的扩充,位置的放置也不受限制。 3MCLIMSR的具体实现 3.1系统软件架构 本系统以C/S模式为开发模式,以C#为上位机LIMS软件的开发语言,VisualStudio2010为开发功具;MySQL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嵌入式终端以基于ARM9为核心的S3C2440芯片作为处理器的TQ2440开发板作为嵌入式硬件平台,将嵌入式Linux作为底层系统,QT和C语言作为GUI设计和底层驱动开发语言;以UG为存储柜物理实体的建模工具。 3.2系统硬件架构 本系统涉及与多个硬件的通讯工作,其中包括:中控指纹仪,用于学生签到模块中的指纹录入及学生签到功能;POS打印机,用于实验室学生实验药品清单的打印,清单信息包括用户实验方案、所需药品的位置、用量、实验编号等信息并附带条形码;TQ2440开发板,是嵌入式控制终端的运行平台,用于运行嵌入式控制终端软件;条码扫描器,用于扫描条形码清单上的实验编号信息,并将编号传到嵌入式软件,软件做出相应的响应。 3.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通过结合当前实验室对药品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本系统设计出如下功能模块。 3.4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它关系着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业绩,一个科学、合理的数据库是LIMS成功创建和稳定运行的基础。在材料化学实验室管理系统(MCLIMS)中数据库作为信息的来源及存储工具,也是连接上位机LIMS、嵌入式控制终端的数据共享的桥梁。根据对各模块的处理过程及需求分析,以MySQL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将数据库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与用户相关的包括用户登录表,用户签到表,用户指纹表,用户请假登记表,用户科研信息表,用户基本信息表,用户导师信息表等。②与仪器信息相关的包括仪器预约信息表,仪器信息表,仪器外借信息表等。③与化学药品相关的有:化学药品信息表,化学药品使用信息表,化学药品剩余量信息表,药品短信验证表等。④与测试仪器相关的数据表有:仪器测试用户表,样品测试参数信息表,样品测试信息表等。 3.5系统的具体使用流程 本系统由上位机LIMS软件、嵌入式控制软件及存储柜实体构成。用户使用时对于非药品使用的模块都可以直接通过上位机LIMS软件完成,包括用户签到、实验室仪器、导师信息管理等。用户要完成实验,要经过几步:打开药品使用模块、检索药品的信息如余量、位置。然后根据实验规划分别添加药品信息;确认药品配方并打印清单,清单信息上会附带药品的位置,用量信息,实现学生实验无纸化记录;将药品清单携带到药品存储柜终端,扫描条形码,嵌入式终端检查条形码的合法性,然后检索并显示信息。同时,相应柜门开启,完成取药,每个条形研只能使用两次。 4结语 本文根据当前材料化学实验室对信息管理特别是药品的管理的功能需求,设计并研发了一套材料化学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分为3个功能框架:上位机LIMS、嵌入式控制软件及存储柜实体。然后给出了该系统的实现方案及系统架构,分别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模块。该系统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功能设计丰富并人性化。总线型拓扑结构也使得存储柜数量易于扩充布置。系统为实验室的管理提供为极大的便利,大大地实现实验室资源信息的共享,不管是导师还是学生,都能从此系统中感应到使用的便利性,提高实验工作的效率,加快高效实验室信息化。 作者:瞿秋亮 杨君友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材料化学论文:材料化学工程方向研究生教学探析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信息、能源并称为社会文明的三大支柱。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从人类以石头为工具的旧石器时代到对石器进行加工进入新石器时代,再到后来的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人类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就是材料的发展史。现代社会,材料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化学工程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本学科以化学、化工、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表征、性能检测及其应用等方面的新兴学科,是一门交叉性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的应用科学。但随着社会进步,旧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示出来。本文基于材料化学工程的特点,分析了现今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1存在的问题 1.1内容广,概念多 材料化学工程是以化学和化工基础,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工程领域。研修的主要课程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材料工艺、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在基础课程中概念多、公式多,如在物理化学中的热熔、积分溶解热、积分稀释热等,有些概念相似如果不仔细区分容易混淆。在诸如高分子材料这类介绍性的课程中名称特别多,如聚丙烯、聚氯乙烯、环氧树脂等,这些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接触。但通过学习很多学生还是不能识别基本的材料,掌握它们的基本制备工艺和用途。 1.2叙述性的内容多 关于三大材料的学习主要是叙述性的内容多,比较抽象。例如,金属加工中热处理的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退火又分好几个种类,每种钢材根据用途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工艺条件。但是只通过课本的叙述,对于很多材料依旧没有直观的认识。虽然很多同学有参加过金工实习课,但是时间不长,很难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一些材料的性质、加工方法感到陌生,从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另外,在材料的合成中,每合成一种材料,需要通过一系列检测看所得物质是否为目标产物。又或者合成一种新的物质,也可以通过检测分析出其结构性能。材料专业的学生都有一门必修课《材料结构表征及应用》详细介绍了材料表征中各种检测手段。但是很多同学拿到检测结果却不会分析。 1.3课程教学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 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在接受系统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1]。材料化学工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与实际应用密不可分。课程安排之前的金工实习,目的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对材料的加工有所了解。此外,还有一些实验操作课,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又或者设备少学生多,平均几人一台设备,学生动手机会操作不够,有时候老师只能靠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观摩,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还有部分同学在实习中怕脏、怕累,不愿动手操作。另外,在课程结束后还有参观见习,对材料的加工制作有个直观的认识,但是很多时候由于人员过多,加上工厂环境复杂,很多同学在见习过程中往往走马观花,只停留在看热闹的表面功夫上。 2解决办法 2.1培养学习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最大兴趣并使之保持这种热情。材料化学工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老师可以在讲授过程中结合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比如高分子材料中的聚丙烯腈,常与羊毛混纺制成毛织物等,可以制作毛毯、军用帆布、帐篷等。被称为“人造羊毛”。又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木制家具,其实很多都是由木塑复合而成: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经过处理使其与各种塑料通过不同的工艺复合而成。既保留了木材良好的加工性能,同时具有塑料的耐水、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等优良性能,还符合环保的大前提。通过这种理论结合实际,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信息。 2.2疏通知识结构,掌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材料化学工程形成前,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科学都已自成体系,而且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如马氏体相变本来是金属学提出来的,广泛地用来作为钢材热处理的理论基础。但在氧化锆陶瓷材料中也发现了马氏体相变现象[2],并用来作为陶瓷增韧的有效手段。另外,各类材料的研究设备与生产手段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不同类型的材料各有专用测试设备与生产装置,但更多的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物理性能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设备等。在材料生产中,很多加工装置也是通用的。比如生活中很多塑料用品大多是通过注塑成型加工而成,但其实与粉末冶金工艺中的压坯过程相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间已无明显界限,甚至不同材料之间能相互代替。不过凡事都有规律可循,只要掌握规律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作为材料的规律就是:组织决定性能,性能决定应用[3]。再根据性质选择材料,依据用途确定工艺路线。抓住这一规律,学习时就不会感到毫无头绪。 2.3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 传统教学大都采用“填鸭式”方式,学生听课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新的教学改革中应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和讨论式等新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课前布置问题,分小组完成不同的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查找资料,每组选择代表在课堂进行发言,然后再各组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减轻了老师的授课负担,还锻炼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比传统教学,计算机汇集了图像、文字、声音等元素,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色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元素,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工艺方法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以结合一些相关视频比如:注塑成型、挤出成型、模压成型以及金属材料的冷加工热加工等。这些视频网络上都可以找到,如HOWITISMADE、TEDSHOW等。通过相关的视频,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甚至激励学生自己在课外继续学习观看。这种多媒体教学与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2.4开设软件分析课程 作为材料化学工程研究生,材料检测分析应该成为一种必备的基础技能。但是很多时候拿到检测结果却不会分析。软件分析课程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所有的检测结果都有软件可以分析,比如FTIR、XRD、NMR等,借助这些软件,可以快速地分析所得结果。比如JADE,作为一款分析XRD数据的软件,它可以对物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虽然软件分析不一定完全正确,更多的时候还是根据理论基础来判断,但软件分析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手段。这样学生既掌握了一门技能,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5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课堂所学的最终都是要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在涉及如注塑成型、挤出成型等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时,可以穿插一些参观实习课。通过参观实习,直观地了解材料加工制备过程,将自己所学知识配合生产。理论上可行的事情,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到原材料、工艺条件的控制、销售渠道、成本控制等。如果有可能,可以尽量选择一些大型的工厂基地,接触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体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感受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实力。为学生丰富见闻开阔视野提供机会,这将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很有帮助,尤其是对于一些非重点名校的学生。另外,通过与企业或者研究单位联合培养,即“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一般指企业、学校、研究单位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优势互补。李元元等认为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工科硕士的最佳途径,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相关实践应当与工矿企业的工程实际相结合,密切结合其技术改造、革新、引进等技术难题或科研攻关项目。这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结语 按照教育部颁布最新的学科体系,材料化学工程是化学工程与技术的方向之一,主要以化学、化工和材料为基础的应用性学科。因而在材料化学工程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理论多、知识点多、概念多及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疏通各学科知识结构、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注重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开设软件分析等实用性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等解决办法。 作者:陈志彦 杨亿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材料化学论文:论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革新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现状 目前,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沿用陆佩文[5]编写的硅酸盐物理化学课程体系,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该课程体系存在如下的问题: 1知识点分散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包含了材料科学基础的晶体学及晶体缺陷的内容,包含了材料加工的基础知识相平衡和相图,同时又涵盖了无机非金属加工过程特有的熔体和玻璃体,陶瓷加工过程的基础粘土水系化学,烧结加工过程的扩散、固相反应、固态相变和烧结等基础知识.课程体系分散复杂,课程的内容繁多,每一章单独成为体系,前后的联系不够明显. 2与实际接触的宏观事物距离较大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体系以理论推导为主,涵盖了大量的前期科研工作者进行的理论推导,并且结合实践给出了很多应用.由于工科学生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注重工程实际,注重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生现有认识事物的体系中,对于宏观上能看到、能摸到的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快,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的体系认识起来难度比较大. 3与实际的生产不能有效结合 现有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作为工科课程来讲,离实际工程应用距离比较远,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经常问学了这么多公式、这么多图有什么用,而这个问题按照现有的课程体系无法回答.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体系改革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的知识点总体上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与陶瓷(水泥)生产密切相关的知识,二是与玻璃生产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在此为分类基础上,对课程的知识点和讲授顺序重新进行了调整尝试. 1以陶瓷生产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 在介绍与晶体相关的知识过程中,主要以实际中的陶瓷为例,首先进入晶体的微观世界,引出陶瓷的晶体结构,由晶体结构引出晶体概念、晶体化学知识,在晶体中漫游会发现很多缺陷,进而介绍缺陷的知识.简要介绍陶瓷的生产工艺,从原料加工到成品过程用动画演示,介绍原料过程中讲解粘土-水系的胶体化学,其中包含的胶体性质及一般的熔体性质通过固体的表面和界面部分来了解;利用陶瓷烧结过程中的烧结温度选择,引出相平衡和相图,重点介绍这部分内容,在烧结过程中的微观动画展示后引出扩散-固相反应-烧结.此部分中,重点是晶体的结构及相平衡的知识. 2以玻璃生产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 与玻璃相关的课程知识介绍的过程中,首先展示玻璃,随后简要介绍玻璃的生产过程,该过程由于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进行具体介绍.因此,只需描述即可,其后引出玻璃原料,简要复习晶体结构知识,按照生产流程加热熔融后的现象要有熔体和玻璃体部分来了解,结合玻璃的生产讲解相变过程中涉及到非晶体部分相平衡中的知识.在此部分的讲解中重点介绍非晶态物质的形成机理及过程.通过如上的体系改革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课程知识,并且知道整个体系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有意识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四要素”的融会贯通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要素”始终作为课程讲授的主线,作为基础课程,主要授课的目标还是材料科学这四个要素之间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为什么有这样的联系,影响因素等知识.在结晶学部分每介绍一个新概念,都有意识介绍该概念对无机材料工艺及性能的影响及其应用,如介绍空间群概念后简要介绍空间群分类后对压电性能的影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更好的融会贯通,理解概念.在熔体部分的性质概念介绍之后,要简要了解熔体的性质对玻璃加工工艺的影响.在讲粘度时,主要介绍粘度与温度和组成等因素的关系,但是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并没有介绍.因此很多学生就是为了学习粘度知识而死记硬背,不知道粘度的具体应用,而在课堂上简要介绍过粘度会影响玻璃的加工温度及玻璃的成型性能时,同时简要介绍怎样影响的,就会使学生知道知识是有用的,学习起来目的性更强,而且方便对一些概念的理解记忆,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在相平衡一章中,相图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材料科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学好相图对材料科学下一步学习至关重要.但是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按照书本的知识体系从头到尾介绍之后,很多学生都是一片茫然,似乎感觉是学习了几何学又或是物理学,不知道无机材料物理化学中为什么要单独拿出这一章来讲解这个图.经反思教学过程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忽略了这个工具实用性的介绍,按照“四要素”理论,相图这个工具应该是工艺制定的重要根据,因此在改革后的讲授过程中,在介绍过相率和简单的三元相图等基本知识后,就具体地举了一个Al2O3-SiO2-CaO三元体系陶瓷烧制的过程,简要介绍了如何利用三元相图进行原料配料计算,如何确定烧成温度,及得到的烧成体的主要成分和构成等知识.使学生先知道三元相图的作用,在材料学“四要素”体系中的位置,然后在具体地讲解三元相图的分析过程,并且在讲解过简单的三元相图后还要举1~2个实际的复杂例子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2年多的教学改革试点,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有了很大改观,原来每个自然班约有50%的学生坚持在课堂上听课,很多学生由于跟不上进度而睡觉或者干脆逃课.改革后,无机2009级学生坚持听课的达到了80%以上,学生听课状态明显好转,听课热情很高,而且课间休息时问问题的学生数目明显增加.对齐齐哈尔大学无机材料2008级和2009级学生进行了授课效果评价,90%的学生认为能够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学生的考试及格率由90%提高到96%,平均分由77.6分提高到81.2分,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在总结了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以材料科学的“四要素”为基本思路,对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中大量的知识点进行了重组,丰富了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的知识内容,探索了一条实用性很强的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新途径.(本文作者:王超会、顾晓华、李晓生、杨长龙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化学论文:建筑材料化学特性与耐久性分析 摘要:对于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要充分进行掌握,才能够更进一步地将土木建筑材料运用到合适的位置,对土木建筑材料的运用,实际上就是对其化学上的变化进行运用,因此,要熟悉常见的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才可以更加适当地进行运用。 关键词:建筑材料;化学特性;耐久性伴 随着当前中国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土木工程的质量也涉及到整个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土木工程所选用的各种土木建筑材料,实际上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建筑质量。选用合适的土木建筑材料,实际上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建筑物本身的化学性质,还有这些土木建筑材料是不是能够更加耐久,这些实际上都是整个建筑物的质量保障。如果土木建筑物的材料在结构上面并不是非常优秀,或者是建筑材料本身出现的化学特性无法适应所建设地区的具体情况,那么在建筑的过程当中都可能降低其耐久性。所以,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和耐久性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好这些材料的具体特征,要选用合适的建筑材料,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1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探究 土木建筑材料实际上是非常广泛的一类物质,比如混凝土或者砂浆等,都是属于土木建筑材料的范畴。而且每一种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性质范围也非常大,不过针对土木建筑过程当中的一些具体状况,实际上选用土木建筑材料的过程中,重点还是关注这些建筑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因为部分土木建筑材料在特定的环境当中会产生一些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等,这些变化不同于物理形态上的变化,而是一种化学方面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非常广泛,而且影响也非常深刻,所以应该要加以关注。如果一些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变化是能够强化工程的稳定性的,那么就可以加以采用,但是如果一些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变化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对于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要充分进行掌握,才能够更进一步地将土木建筑材料运用到合适的位置,对土木建筑材料的运用实际上就是利用其化学上的变化进行运用,因此,要熟悉常见的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下面本文将对混凝土和砂浆这两种常见的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进行分析。 1.1混凝土的化学特性 混凝土,实际上划分为非常多的品种,不同品种的混凝土实际上化学特性也有一定的差别。比如轻骨料的混凝土,其骨料的孔隙比例也相对比较高,在抗拉的强度上面相对比较地,特别是表面上的密度是比较小的,对于水分的吸收比例也比较大,弹性模量比较低。从物理性质上看,其热膨胀的系数比较小,收缩和徐徐变动比较大,保持室内的温度上也有这比较好的性能。从化学的特性上看,轻骨料的混凝土重点是为了实现建筑物的保温和结构上的保持作用。多孔的混凝土,实际上也是轻骨料的混凝土的一种,其主要是有一些微小的气泡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混凝土当中。多孔混凝土一般而言都是采用一些硅类的材料和钙类的材料加工形成的,所以其在化学特性上也表现出上述两种元素的一些基本性质。由多气孔的混凝土形成的建筑材料,一般都是处理在屋子的面板,或者是堆砌的模块里面,在内外的墙板方面也是有一定的应用。这些成品,实际上都是在工业类的建筑,或者是民用类的建筑当中,在保温工程方面有着比较好的作用。另外一类的混凝土主要是抗冻的混凝土材料,这一类的混凝土材料重点是采用引气剂来提升混凝土自身的抗冻特征。有了引气剂,混凝土当中就会相对均匀地分布这些气孔,从而比较稳定和密闭。防渗漏的混凝土,其在防渗漏方面的一些基本化学原理,是因为加入了一些外加剂摻和在一起,这样控制了混凝土内在的一些构成材料,在质量上也相对比较稳定,更加合理地对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较,这样一些混凝土里面的毛细管就会被堵塞住,内部的结构也会比较严密,界面也不会产生一些裂缝之类的,在防渗漏的性能方面也就比较理想。高强度混凝土重点是能够在重载方面承受更多的重量,其跨度更大,在一些极端和恶劣的使用环境里面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1.2砂浆的化学特性 砂浆在土木建筑的建造过程当中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砌筑或者抹面的过程当中,也都会运用到砂浆。砂浆的保水性能是比较好的,其一般而言都是运用了胶凝材料和细骨料、水等之间进行结合,这样的结合会根据一些具体的比例进行调整,以此帮助砂浆的化学性质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土木建筑工程需求,在一定的时间下,这样的砂浆就会硬化形成一定的材料。所以砂浆的种类也会根据应用的途径进行划分,一般划分成为装饰、砌筑、抹面三种主要类型,而一些应用在特殊的建筑过程里面的砂浆,称之为特种砂浆。砂浆的强度一般都是一立方体试件作为检测。砂浆由于其化学性质上体现出来的特点,所以在对砂浆进行变形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均匀,这样砂浆里面所包含的水分才不会容易出现六十的状况,砂浆和基底之间要粘结相对比较好,这样才不容易出现其他条件下的形变。防水砂浆也是当前比较常见的一种特种砂浆,其主要是在砂浆当中融入了一定比例的防水剂,这样有助于水泥砂浆的涂抹的过程当中处理好防水的问题。而普通的砂浆重点是其化学反应并不是非常活跃,所以能够对整个结构主体形成一定的保护作用,提升砂浆涂抹在外层的稳定性。 2建筑材料化学特性及其耐久性的归结分析 对于建筑材料而言,其化学特性和物理特性是相互结合在一起。建筑材料在应用在建筑的过程中,一般其内在的形态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材料的内部缝隙或者体积等会膨胀或者收缩,不过其化学上的稳定性一般还是比较好的。在相对比较寒冷的条件下,比如冻结或者融化等气候变化情况都会对建筑材料产生比较明显的破坏作用。而在平均温度比较高的地带,建筑物所采用的各种土木建筑材料则是需要能够耐得住高温的影响。所以,无论是民用的建筑材料,还是公共的建筑物,这些建筑材料实际上都应该具备防火性能。而抵抗化学侵蚀,重点是抵御化学的酸类、碱类以及盐类等物质的侵蚀。土木建筑材料的耐久性,一般在建筑界都是认为在具体的环境里面可以抵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可以长时间保持这样的一种形态。当前的建筑材料在形成建筑物之后,就会受到各种物理上或者化学上的负面影响,但是在这些影响的条件下,这些材料还应该保持其原来就具备的性能。如果具体的环境相对比较恶劣,或者建筑的条件比较差,在这些因素的长期影响之下,就容易让这些土木建筑材料丧失原来的性能。所以,维持土木建筑材料坚固耐用的特征,就需要关注到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稳定性,特别是在耐久使用方面,要关注到建筑材料使用功能方面的发展。从本质上总结,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对于耐久性的影响,重点还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土木建筑材料本身的内在构成或者其组成的成分就容易形成一定的变化,其密度和实度等方面都会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在相对固定的界面上,土木建筑材料也会因为各种化学生成物产生一些膨胀,这种热膨胀系数上面的差异,就会产生建筑材料的耐用程度不足。在长期荷载各种重量,或者金属疲劳、电解等化学反应等影响下,都会影响到土木建筑材料的耐用性。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上看,土木建筑材料,实际上也应该看到建筑材料在外部因素下产生的各种化学影响,比如在一些干湿循环或者溶解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化学变化。如果是应用木材等,则是容易在温度或者湿度等条件下产生一些腐蚀的情况。因此,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和其耐久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3结束语 在应用土木建筑材料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和耐久性等进行分析,并且充分了解土木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以及物质特性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提升土木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这样能够从经济效益上提升对建筑材料的应用,也可以让建筑材料所运用的资源得到充分的保障,避免这些资源造成了浪费。 作者:纪占斌 单位:西京学院 材料化学论文:高分子材料与有机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摘要:有机化学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及学生情况,分析了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课程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有机分子,从有机物结构入手,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在分子水平上探知未知世界的基础学科。在我校,有机化学是面向化工学院、药学院二年级,以及海洋学院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大类培养”的主干课程。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使化学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把握有机化学发展领域的新概念、新动向和新技术,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现状 在工科院校,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缩水”,如我校有机化学虽然是“大类培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是其课时数被压缩到64个学时,教师必须在一个学期之内完成教学。而有机化学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高分子化学、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学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学生必须在有限的课时数里掌握《有机化学》这门课程,难度大,任务重。另外,由于江苏省高考制度,较大部分的学生高中阶段选修的“物生”,进入大学后化学知识特别是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一个教学班级里,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通常是刚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学习无机化学,对于选“物生”的学生来说,没有化学基础,一开始就挫伤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学习有机化学时,多数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畏惧感。如果入校时对专业认知不够,不能看到有机化学学习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更是对有机化学失去兴趣。再者,有机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由于有机物数量多,结构多变,机理难掌握。而工科院校的有机化学课时数又被压缩,教师为了教授完大纲的教学内容,不得不采取“满堂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乏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被动“填鸭式”教学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一学期教学结束,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不好,除了少部分拔尖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知半解,学到的有机知识很少。 2.教学改革 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取舍;改进教学手段,选聘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做助理班主任,让他们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改革考核方式,实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教考分离。(1)改革教学内容有机化学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有机”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几门基础化学课,有机化学基本不涉及计算,不涉及公式,说的是图片的拼接,化学键的断裂与重组,以构建新的有机分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有机思维”思考问题才是关键。当我们谈到如何面对课时数被压缩这个问题,如果抓住“引导学生进入有机化学这个学科”这个关键问题,就能依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在改革教学内容时,还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研读多种版本的教材,最新版本的中、英文有机化学教材和专著等,从不同研读、分析深度的教材方面,准确把握“基础有机化学”教学重点、难点,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来取舍教学内容。二是关注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前沿,发展动态,结合传统的知识,推陈出新,把最新的知识信息教授于学生,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前沿,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感觉到目前所学知识的有用性。(2)改革教学手段我校近年实施了一项“班主任助理”制度,选派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级班主任助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高年级本科生已经学习了有机化学专业基础课,经历过有机化学的学习和考核,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他们已经进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学习,对哪些知识对专业课学习重要有切身体会;他们与低年级学生同属于一个年龄阶段,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沟通交流更容易,帮助学生及早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通常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已经接触了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可以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而且本科生可以在研究生的带领下主动做一些创新创业项目,这使得本科生更清楚自己在课堂学习中哪方面有不足,增强本科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在有机化学课堂学习中更积极、努力。(3)改革考核方式良好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我院不同专业实行统一考试,如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安全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统一出卷,流水阅卷、统一登分,做到公正、准确。但是,这种“统一”的方法抹杀不同专业对有机化学需求的不同,使得教师和学生忽视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的影响,结果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真正掌握自己专业需求的有机化学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积极性,我们应实现不同专业单独出卷、单独考核的方式。卷面上可以体现出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题目,结合他们的后续专业课程。哪些知识是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哪些知识是关联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建立针对性的有机化学试题库,使学生接触更多不同的题型,拓宽知识面。建立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试题库,有机化学课程理论考试按照一定的难度系数、教学要求、考试范围等,统一从试题库里抽调,实现教考分离。 3.结语 为全面提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我们要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总结,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陶传洲 王慧彦 王建 许瑞波 程青芳 单位:淮海工学院化工学院 材料化学论文:化学化工材料应用技术初探 摘要:化学化工材料作为材料化学重要的分支之一,不仅关系化学化工领域同时也与材料科学息息相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化学化工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建设中的各个行业当中。而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绿色型化学化工材料的应用也成了当前各个行业发展中重要的议题之一。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化学化工材料在建筑以及农业生产这两个行业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化学化工材料;应用技术;研究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化学化工材料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而自从可持续发展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应用化学化材料时也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当前,化学化工材料不仅要能够满足应用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同时也应当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研究并应用绿色型化学化工材料,这样一来才能在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国民以及未来的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加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当前,对于绿色型化学化工材料需求最高的就是建筑行业以及农业生产行业。 1化学化工材料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从当前建筑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化学化工材料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从外部结构到内部装修都需要用到化学化工材料。然而,虽然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在2008年以前绿色型化学化工材料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却一直存在瓶颈。而到了2008年,在建造奥运会场馆之一的水立方时,大量的绿色化学化工材料被应用到建筑的施工当中。譬如说,水立方的主体结构采用的就是以水性聚氨醋为主要成分的有机化合物。该化合物不仅具备较高的粘合度,同时还兼具零挥发的特性,这样一来,既能够减少维护成本,同时也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同时,水性聚氨醋的防火性也较好,对于提高场馆的安全性也有着极大的帮助。众所周知,在任何一座建筑的施工当中,建筑的防火性都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水性聚氨醋的应用对于保障场馆的安全,延长场馆的使用寿命有着极大的帮助。而这也为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当中,绿色型化学化工材料的使用奠定了基础。除了防火性以外,对于建筑来说,隔热性以及保温性也是较为重要的功能。当前,为了提高建筑的隔热性与保温性,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倾向于使用聚氨醋硬泡材料,该材料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的隔热性和保温性,同时也具备降噪功能。而除了采用聚氨醋硬泡材料来加强建筑的隔热保温性能以外,也可以将乙烯一四氟乙烯的共聚物应用到建筑工程的建设当中,这是因为,乙烯一四氟乙烯的共聚物具备控制室内温度的功效,因此能够更好的调节建筑内部温度,同时还可以起到节能的效果。 2化学化工材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化学化工材料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然而,随着绿色以及环保概念的提出,当前的国民也开始注重农副产品的绿色性,农副产品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品质和口感,同时也需要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绿色型化学化工材料的应用不仅能够更好的满足于国民对于农副产品质量以及价格上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满足与国民对于绿色、生态的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农药的应用是少不了的。然而,传统农药的应用,虽然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品质,但是却忽略了对人体以及环境的伤害。而随着当前人们观念不断地刷新以及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已经有许多人认识到农药对于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因此,安全绿色农药的研发迫在眉睫。从目前我国化学农药的研发成果来看,腐殖酸类农药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以及环境的保护有着巨大帮助。这是因为,腐殖酸类农药不仅具备较高的降解性,同时残留物也较少,这样一来就能够减少农药在土壤、农作物上的残留,从而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国民的身体健康。除此之外,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经常将生物菌剂与化学化工材料进行结合应用。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在当前的农业生产当中,生物菌剂的应用虽然能够改善农田的土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但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中任何一项活动都有可能对农田土壤中的细菌结构造成影响,因此使得生物菌剂无法充分的发挥作用。这样一来,就使得生物菌剂无法发挥真正的效用。而生物菌剂与化学化工材料的结合应用,就能够有效的发挥生物菌剂作用,有效控制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病原菌,从而帮助农作物更好的进行生长。 3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建筑行业还是农业生产行业,化学化工材料的应用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随着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加重,可持续发展社会概念的提出,在使用化学化工材料进行施工、生产等工作时,必须要注重化学化工材料的绿色性,这样一来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为国民的生活创建更加优良的空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建设。 作者:刘现泽 单位:河北正中实验中学2014级 材料化学论文:低热固态化学反应的合成材料 1.低热固态反应的发展过程 所谓固态反应,通常情况下都是表示在高温情形下固态的反应,截止到目前,已经有了大量固体材料。不过通常高温固态反应大多是只是用在热力学非常稳固的化合物上,而且一些属于低热条件下的稳化合物及动力学上稳定的化合物,通常运用高温合成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因此人们在提升固态反应速度的阶段中,降低了反应的温度,分析和研讨了一系列新的材料合成方法[1]。譬如水热法、微波法等其他相关的方法。不过这种合成方法出现非常大的问题,具体而言,操作较繁杂,成本费用偏高等,因此没有进行推广应用。在20世纪的80年代末,温室固态化学反应被人们发掘和研发出来。经过了多年实验改善,低热固态化学反应合成材料在技术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展,这种方法显著的优势就是在固态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到室温。另外其整体的操作非常简单,同时不使用溶剂、环保节约能源等,这一点比较满足现代绿色发展的需求,因而得以广泛推广。 2.低热固态化学反应的合成材料 2.1原子簇与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 原子簇属于无机化学、结构化学、催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领域,并且具有多样性、催化性、生物活性等多方面的化学特性。低热固态化学反应合成原子簇化合物能消除溶剂化作用,在合成过程中能得到溶液中得不到的化学物质。目前通过此种合成方法已经得到了200多种类型的簇合物,比如一些半开口类型:类立方烷结构的(Et4N)3[MoOS3Br3(u-Br)]2·2H2O,蝶形结构MoOS3Cu2(PPh3)2(Py)2,鸟巢状结构的[MoOS3Cu3(py)5X](X=Br,I)三阶非线性光学性里面基本上涵盖了光线辐,自散焦聚焦,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等等。运用该类非线性现象可以制作不同类型的器件,譬如混频调制及储存等类型的器件。 2.2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含有块状大颗粒材料没有的特点,使用固态化学反应法能合出纳米化合物所具有的优点。固态反应物颗粒的大小与产物成核、成长速度有着很大的关系,要是产物的成核速度比生长速度还要快,这样就能得到纳米粒子,反之就是块状物。固态化学反应通常情况下取得的球状纳米粒子,粒子的大小控制在1~100nm之间。在控制之后精确的处理好温度,就能控制纳米粒子的大小。在有模板是情况,能合成不同的现状和不同排列方式的纳米材料[2]。 2.3电学材料 玻璃电极被广泛地用在测量水溶液的pH值上。因为这一类电极比较脆弱,成本还比较高对温度具有不稳定性,体积较大等原因受到使用的限制。所以人们也不断寻求对于pH较敏感的全新材料。MnO2的发现被用于干电池、锂电池、镁锰电池等中作为正极材料,研制出了价格低廉的MnO2。制作MnO2的方法主要有:譬如二价锰的硝酸盐和碳酸盐,电解二价锰的溶液,以及其他类似的手段和措施。但是现在通过使用固态反应合成纳米的MnO2,将使用此方式得到的MnO2粉状物涂抹在电机上,就发现电极对pH值的反应就会变得灵敏并且稳定。 2.4金属有机化合物 金属有机化合物有优越的催化性能,被大量用在了有机合成领域。以前,有关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不够深入,但是固态反应能进行100%的转化,经过转化所得出的反应产物也不同于液态的反应产物。相关的专业人员把金属有机固态进行归纳,目前有机金属反应被分为两类: (1)不同的反应物进行混合的反应过程;(n5-C5H4Me)Re(co)2Br和NaI合成(n5-C5H4Me)Re(co)2I2等产物。 (2)在反应过程中都属于共结晶过程。(n5-C5H4Me)W(co)3I与(n5-C5H4Bu)W(co)3Br在70℃,固态条件下[FcCHMeNMe3]I(Fc=二茂铁基)、HOC6H4CHO-4、K2CO3反应,制配出了有机金属化合物FcCHMeOC6H4CHO-4,此化合物所得产物率可达到84%。 2.5催化剂和催化反应 芳香族化合物的羟基化反应在化学中占有主导地位。过渡金属配合物使用低热固态化学反应能催化出芳香族化合物的羟基化。比如,酪氨酸酶活性还有木质素的生物合成都离不开Cu(II)催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羟基化反应。在催化过程中使用低热固态反应所合成的Cu(II)化合物配合催化剂,在有双氧水的条件下,催化苯酚羟基化H苯胺的低聚。低热固态化学反应及材料合成类别非常多,譬如多酸化合物,电学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3]。 3.结语 固态合成属于一种比较有研究价值的合成方法,人们早就把这种合成方法运用到各种工业生产之中,通过多年的实践逐渐掌握了低热固态化学反应性,由于缺少必要性的系统指导,这种技术没能得到较大改进。低热固态化学反应所拥有的优点,比如:效率高、节能、环保、简单方便等。在材料合成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卢博文 单位: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材料化学论文:金属材料物理化学论文 1铁的相图图 与图1不同,铁有三种固态,分别是α-Fe、γ-Fe和δ-Fe,其中γ-Fe为密排面心立方结构,α-Fe和δ-Fe为体心立方结构。并且,图2中有三个三相点,分别为气-液-δ-Fe;气-γ-Fe-δ-Fe和气-γ-Fe-α-Fe。通常情况下,Fe是磁性的α-Fe,组织类型有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等;通过成分和工艺控制常温下可得到γ-Fe,如奥氏体不锈钢304、310等。Fe的p-T相图的讲解,增强学生识别单组分相图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工业生产实例,加深了同学们对Fe的认识;并建立了物理化学相图知识与学生专业—金属材料之间的联系。解决学生“材料专业为什么学物理化学?”的困惑。 2两组分液态完全互溶系统的相图 虽然二组分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依据组分在液态的互溶情况各有其特点,但液态完全互溶系统构成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4]。对于这种相图,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图中各相区的组成、相态和杠杆规则外,还注重让学生学习气相线和液相线的绘制方法和细节信息。其绘制过程如图3所示,先配制不同比例的二组分混合物,再升高温度测试混合物的熔点,通过描点—连线得到相图。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绘制相图读取相图细节信息的全面能力。通过学习绘制相图,可使学生对相图的全部信息有较深刻的认识、理解及较好的运用。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此类相图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我们通过物相点随温度的变化的实例,讲解其液相与气相及组成在该过程的演变情况。重点分析了第一个气泡点产生的压力、组成及最后一滴混合液消失的压力、组成,以及其逆过程这一难点。并将相图理论与工业精馏装置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 3具有转变温度的二组分固态部分互溶、液态完全互溶的液固平衡相图 具有转变温度的二组分固态部分互溶、液态完全互溶的液固平衡相图,是学生学习中最难掌握的内容。我们通过讲解物相点的降温过程的物相变化和步冷曲线的绘制,并借助动画展示具体过程,使该部分内容更加形象和生动,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4相图在金属材料中的应用 4.1在金属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在工业生产和科研实践涉及到的金属材料通常为多组分的平衡系统,所以其相图更为复杂。为了得到材料的拟服役性能,需要对材料进行设计和加工。相图在材料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设计奥氏体不锈钢时,为了得到单一奥氏体组织,需扩大相图中奥氏体区,使其在冷却过程中不发生γ-Feα-Fe的转变。根据相图,改变系统的组成,增加稳定奥氏体元素,如Ni、C等是最常用的方法。当然,为了系统的平衡,其他元素也需做相应的改变。应用相图时,为了提高设计组织的准确性,需要考虑平衡相图与实际相图的差别。 4.2在金属材料加工中的应用在金属材料的热加工过程中,随着加工温度的不同,其物相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可通过控制轧制参数和冷却过程,改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组织类型,得到高性能的金属材料。例如,在钢铁生产中,热轧钢板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TMCP)工艺,通过加大压下量增加累积位错,为相变过程提供更多的高能量相变形核点,以得到细小晶粒组织,提高钢的强韧性。通过控制冷却速率,可改变相变后的组织形态,在650℃以上发生相变得到珠光体和铁素体组织,在450~600℃区间主要得到贝氏体组织的钢材,在更低温度下发生相变得到马氏体组织,不同的组织赋予材料的不同的性能[5]。4.3在金属热处理中的应用相图不仅在金属材料的设计和加工中具有指导下作用,而且在材料的热处理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在金属材料的退火、淬火和正火中具有重要作用。淬火过程主要是控制冷却速率,使相变温度发生在较低温度区,得到低温转变组织。正火温度需在γ-Fe相区,需要根据相图和化学成分判断其奥氏体化温度,从而确定正火的加热温度。严格的说,确定热处理的升温速率和降温速率也需要参考相应的相图。通过相图在金属材料领域的应用的介绍,学生对本专业和学习物理化学的重要性均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显著提高。 5结语 相图在金属材料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日常生活、作者在钢厂的工作经历、科研实践及相关相图知识链接至课堂,通过提出问题,实例讲解和动画演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建立金属材料专业与物理化学相图之间的内部联系,便于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掌握较广阔、深入的物理化学知识,以期为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相图提供指导。 作者:孙红英 李占君 单位:安阳工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材料化学论文:材料化学人才培养化学实验论文 1改变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实验过程考核 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考核的过程中,仅凭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不能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实际实验能力。为了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优化传统的实验课程考核体系,建立全面的无机化学实验综合考核办法。将学生的课程成绩分为实验过程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实验理论考试成绩,单项成绩不合格,则总成绩不合格。这种考核方式促使学生认真地对待每个实验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素养。实验过程成绩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给出的评价;实验报告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的预习实验报告和实验报告书写、数据处理及分析等来评判;在实验理论考试中,除了常见考题外,还结合材料化学专业特点,增加了实验方案设计等考核内容,突出了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全面发展。 2创建适合材料化学专业发展需求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材料科学发展愈加迅速,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不断问世,与此相适应,对材料化学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材料化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授课模式必需紧跟时展步伐,及时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引入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介绍学科内容中的多种学术观点及学术背景和发展动态,开阔学生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无定法,教要得法。要使课程教学生动活泼,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实验中勤于动手、动脑,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2.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建设实验教学网络平台 多媒体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软件对文本、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教师配合多媒体放映进行讲解,将教学内容用特技方法显现出来,能充分创造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视频)教学,它不仅教学信息量大,而且可以非常直观地演示实验操作和过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实验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如基本操作单元、仪器的使用等。这些实验项目信息量大,操作细节多,仅靠教师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演示和讲解往往是不够的,而且总有学生没有注意到一些具体操作细节,因此,可以将这些实验演示制成多媒体课件或视频资料,放在课程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反复观看,自主地开展预习、复习。这样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可视性,而且增加了教师演示的可再现性,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而有益于提高学生操作的规范性,使实验教学得到延伸。 2.2将生产生活实例和教师科研项目引入实验教学课堂 不同专业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院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学生必须掌握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能的关系,这需要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尽可能选择与专业相关的真实实验课题和实验样品,将生产生活实例引入实验课堂,营造实战氛围,做到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同时,我们还选取了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胶囊壳中铬含量测定等,这样的实验学生感兴趣,实验热情高,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课堂教学质量,我们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教师最新科研课题成果,使实验教学更加贴近科研实际,既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又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先进性、新颖性,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技能的熟悉时,还能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科研工作产生感性认识。 2.3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 在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处于主动地位。从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与试剂选择,都由实验老师预先完成。在这种照方抓药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兴趣不高,应付了事。在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结构的前提下,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利用学生课余自由时间开放实验室,对于实验技能较差的同学,让他加强基本操作单元和基本技能的练习。在学生较好地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后,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设计型、综合型、应用型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并认真进行总结,以全面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 3结语 为了适应地方工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一直在讨论和进行中。我们根据我院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目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们已初步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与体系,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方案设计、求真务实的实验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锻炼。 作者:李谷才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材料化学论文:电容器材料化学实验的教学论述 1材料结构表征探讨 (1)结合已有知识将理论简单化,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对实验结果所得产物,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联想一般情况下有哪些方法来表征材料的结构,学生根据理论教学部分的知识,提出一些材料表征方法,如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热分析等。教师可根据所制备材料的实际情况及实验条件,确定用哪些仪器进行表征。本实验只需要知道产物的成分、尺寸及形貌,因此采用简单的X射线衍射分析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表征。教师可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测试原理进行讲解。例如:用X射线衍射判断物质成分的分析方法,若按理论来讲,涉及到光学、晶体学、电子学等较深奥的理论知识,简单的讲每种晶体本身的取向都对应一套标准衍射数据,根据实验测得X射线衍射数据中衍射峰的位置,从X射线衍射标准卡片库中找出相应的物质。如同人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都是有区别的,可根据指纹判断不同的人。结合已有知识将理论简单化对测试原理有了一定了解,又减少了他们对研究型化学实验的畏惧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实验与理论结合,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仪器及测试条件对测试结果影响较大,首先教师介绍在本测试中的测试条件。此部分测试采用较贵重的仪器,操作需要具备一些专业知识,因此在教师测试时可让学生在旁边观察。图1是制备样品的XRD测试结果,学生根据理论知识从图1中观察三强峰的位置,根据三强峰的位置,从物质标准卡片库中找出可以与图中衍射峰位置对应的卡片,经过查找对比,学生发现与Ni(OH)2标准卡片一致(JCPDS:22-752),且无杂峰出现,可判断所制备的样品为纯的Ni(OH)2。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能否从理论上计算Ni(OH)2颗粒的大小,学生利用谢乐公式D=0.89λ/(Bcosθ)(λ为X射线波长,B为衍射峰半高宽,θ为衍射角),结合图中半高宽计算其颗粒的大小,通过计算其晶粒大小为12nm,说明制备的材料为纳米Ni(OH)2。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实验,使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实验与观察结合,培养学生科学创造兴趣。合成的Ni(OH)2电极材料的形貌可借助于SEM进行观察。学生观察到的不同放大倍数图片如图2所示。学生发现合成的Ni(OH)2电极材料,由纳米片垂直交错连接形成的球状结构,纳米片厚度约10nm,与通过XRD理论计算的纳米尺寸相吻合。教师提出生成此结构的原因让学生进行讨论,主要从尿素及SDS在反应中的作用进行考虑。很多同学只考虑到尿素在高温下能分解产生氨提供OH-,而SDS起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教师对尿素与SDS的综合作用形成此结构的原因进行补充解释。首先,在静电力的作用下SDS逐渐被Ni2+替代[8];由于Lewis的存在作用,配位效应使尿素能够与Ni2+进行配位[9]。反应温度的增加,尿素分子逐渐水解出氨分子,使前驱体晶体均匀成核。随着反应时间的持续,晶体逐渐聚集形成片状,片状晶体自组装形成3D花状结构[10,11]。学生对表面活性剂很感兴趣,提出不同表面活性剂合成出的样品形貌可能有差异,可通过不同表面活性剂合成不同形貌样品。通过SEM实验与观察结合,培养了学生科学创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研究型化学实验对结果分析的要求,不但要知道其表面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理论分析与合理解释,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电化学性能探讨 (1)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加学生科学研究与创造兴趣。电极制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电化学性能的测试,教师可先作示范,根据制备电极的要求,将Ni(OH)2粉末与乙炔黑、石墨及聚四氟乙烯乳液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在对辊机上压成薄片。活性物质薄片在一定的压力下压在泡沫镍集流体上。将压制好的电极片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同时要对电极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说明,比如Ni(OH)2粉末与乙炔黑、石墨及聚四氟乙烯混合时尽量均匀,对辊机上压成薄片时应尽量薄,电极片彻底干燥后再称量等。通过示范讲解,学生都能做出较理想的Ni(OH)2测试电极,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根据电化学性能测试需要,提出电极的循环伏安、充放电及交流阻抗测试均在电化学工作站上进行。根据无机化学中所学的溶液配置,将KOH配成测试所需浓度的KOH溶液。再根据电化学性能测试连接图(图3)进行正确连接。通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研究型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科学研究与创造兴趣。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电化学测试中,要求学生测试不同扫描速度的循环伏安、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恒流充放电及开路下的交流阻抗,并注意观察测试过程中曲线形状、溶液及电极附近出现的现象。在循环伏安测试时,学生观察到曲线形状非矩形,且随着扫描速度的改变发生改变;溶液中在电极附近会有气泡产生,表现为出现明显的峰P1与P2。此时,教师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出让学生从电化学资料上查找有关Ni(OH)2电化学反应的材料,学生查得在此过程中由Ni(OH)2氧化成NiOOH出现的阳极峰P1,阴极峰P2是其逆过程,学生由此可判断Ni(OH)2电极材料的电容主要来自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赝电容。还可从循环伏安的积分面积判断随扫描速度的增大比电容在减小。在循环伏安测试中,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及赝电容,加深了对电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一问题进行验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对循环伏安结果进行验证,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教师给定学生测试电压范围及不同电流密度,要求根据曲线形状判断所属电容性质,并且根据放电曲线、比电容计算公式计算比电容的大小,根据比电容大小绘出比电容随电流密度变化曲线,观察结果是否与循环伏安测试一致。学生发现不同电流密度放电曲线时间并非与电压成正比,说明主要是赝电容特征;且比电容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此结果与循环伏安测试一致。从恒流充放电与循环伏安测试对比中,学生明白了研究型化学实验对同一个问题可从多方面进行验证,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实验类比,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电化学阻抗测试时,教师要求学生设定测试频率范围及振幅。以此条件测试其开路电压,在开路电压下测试电极的电化学阻抗,画出电化学阻抗等效电路图并对阻抗图谱进行理论分析。教师要求学生可通过类比其它体系的电化学阻抗测试图解释此阻抗图谱。学生提出电极的交流阻抗图可分成三部分:高频区、中频区和低频区。高频区与实轴Z'的截距表示电极内阻Rb。高频区第一象限中出现一段较小的圆弧,该圆弧的直径为电化学反应电阻Rct。通过实验类比,增加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与创造兴趣。学生有意向将此法扩展到其他体系如Co3O4、NiO、MnO2等进行研究型实验,探讨影响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各种因素。 3结语 通过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型化学实验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目前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方面的科学前沿问题,熟悉如何设计研究型化学实验方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研究型化学实验,采用启发式教学,合理设计研究型化学实验及问题,结合已有知识将理论简单化,实验与理论、观察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研究与创造的兴趣。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以后的工作及研究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于占军 殷榕灿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材料化学论文:烧结对材料电化学特性影响 本文作者:牟 菲 杨学林 代忠旭 张露露 温兆银 单位:三峡大学 机械与材料学院 三峡大学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近二十年来,绿色环保锂离子电池为便携式电子产品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作为下一代新型能源的代表,将进一步应用于交通动力系统.作为未来电动汽车(EV)和混合电动汽车(HEV)的动力电源,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特别是正极材料的性能至关重要.自从Padhi等[1]首次报道LiFePO4正极材料以来,LiFePO4因其具有安全、稳定、环境友好、成本低、平台平稳及循环性能好等优良特性,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最具潜力的竞争者.LiFePO4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如固相合成法[1-2]、溶胶–凝胶法[3-4]、共沉淀法[5]、水热法[6]、碳热还原法[7-8]、流变相法[9-10]以及仿生法[11-12].但这些方法中大多数都需要通过烧结工艺才能获得结晶良好的LiFePO4正极材料,烧结对LiFePO4材料的纯度、结晶度、颗粒大小有明显的影响.已有研究显示,适当提高烧结温度有利于LiFePO4晶体形成,但温度过高会导致晶粒持续长大并影响LiFePO4化学稳定性,而烧结时间过长则会使材料产生明显的团聚现象[13-15].然而烧结方式对合成材料性能的影响的报道则较少.本工作分别采用静态气氛烧结(SA)、动态气氛烧结(DA)和静态真空烧结(SV)三种方式对LiFePO4/C前驱体进行烧结得到LiFePO4/C复合正极材料,着重探讨了不同烧结方式对材料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实验部分 1.1LiFePO4/C复合材料的制备以酒精为介质按化学计量比混合Li2CO3和FePO4,再加入5wt%葡萄糖,行星球磨6h,喷雾干燥得到LiFePO4/C前驱体(PRE).将装有前驱体的氧化铝料舟置于石英管式炉(OTF-1200X,合肥科晶)中,在氮气气氛下预烧(350℃,5h)后,分别在550、600、650、700和750℃烧结10h.随炉冷却后,在玛瑙研钵中研磨、过筛,得到的LiFePO4/C复合材料分别标记为SA550、SA600、SA650、SA700和SA750.真空烧结在自制真空炉(残压 50Pa)中进行,不同温度烧结所得复合材料分别标记为SV600、SV650、SV700和SV750.动态气氛烧结在回转炉(HB-In8•30,咸阳蓝光)中进行(转速2.5r/min),不同温度所得复合材料分别标记为DA400、DA500、DA550、DA600、DA650、DA700和DA750. 1.2复合材料物相及形貌表征用χ’PertPROX射线衍射仪(PANalyticalB.V,荷兰)分析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铜靶,CuKα射线(λ=0.15406nm),扫描范围为10°~80°,加速电压为40kV,管电流为40mA.数据采用Jade5软件分析.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用扫描电子显微镜(JSM-6700F,日本)进行观察.1.3复合材料电极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将复合材料与乙炔黑(DENKA,日本)混合后,加入含有聚偏二氟乙烯(PVdF,KYNAR-HSV900)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0.02g/mL),复合材料、乙炔黑和PVdF的质量比为75:15:10.得到的浆料借助于自动涂膜器(AFA-Ⅱ,上海现代环境)涂布于铝箔上,经红外干燥后冲成φ14mm的电极片并压片(压力6MPa),然后在120℃下真空干燥8h.将复合材料电极转移到充满氩气的手套箱(MIKROUNA, 1×106H2O, 1×106O2)中,然后以金属锂为对电极和参考电极,Celgard2400为隔膜组装成2025型扣式电池,电解液为1mol/L的LiPF6/(EC+DMC)溶液(LB-301,国泰华荣).充放电性能测试在电池测试系统(LANDCT2001A,武汉金诺)上进行,电压范围为2.5~4.2V.采用电化学工作站CHI614C进行CV测试,扫描电压范围为3.0~4.0V,扫描速度为0.1~0.5mV/s. 2结果与讨论 2.1材料物相及形貌分析图1(a)为650℃下采用静态气氛烧结、动态气氛烧结和真空烧结得到各种样品的XRD图谱,从图中可以看出,各样品的衍射峰峰位相同.与LiFePO4标准谱图(PDF81-1173)对照,合成材料衍射峰与LiFePO4标准谱图谱完全吻合,且没有出现杂质峰,表明由该前驱体采用三种不同烧结方式获得的样品均具有橄榄石型纯相结构.衍射峰峰形及强度是材料结晶性的一个指标[16].图1(b)比较了前驱体以及不同LiFePO4/C材料的XRD衍射峰与前驱体同角度衍射峰峰强度差(Δ),从中可以发现,不同烧结方式得到材料结晶度略有差别,真空烧结得到材料的衍射峰强度最大,这是由于在真空条件下发生碳热还原时产生的CO2和CO可以迅速排出,反应平衡正移,有利于LiFePO4颗粒生长[17].图2为在不同温度下采用三种烧结方式制得样品的SEM照片.从图中可以看出静态真空烧结制得材料的粒径在300~500nm之间,而静态气氛与动态气氛烧结制得材料的粒径都在200~300nm之间.晶粒大小差别既与真空条件下碳热反应平衡移动有关,又与颗粒表面包覆碳对晶粒生长的阻碍作用有关.碳热反应过程中碳对三价铁的还原由以下三个反应构成。系统温度低于650℃时发生反应(1),生成CO2,而温度高于650℃时发生反应(2),生成CO[18-19].在真空条件下烧结,产物CO会被迅速排出,在带走热量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热解炭,使得晶粒表面剩余碳量减少,晶粒生长阻力减小.而在气氛下烧结,CO在反应体系中滞留时间较长.由于CO的还原性大于热解炭,所以会继续发生反应(3),生成CO2,热解炭因还原消耗减少而附着于晶粒表面阻碍晶粒的长大.此外,与真空烧结相比,动态气氛烧结所得材料的颗粒大小和形貌均匀性更好,这是由于烧结时粉体物料随炉管旋转而被反复搅拌,受热更加均匀,并且动态烧结还可以有效阻碍长时间烧结导致的颗粒之间相互粘结与长大[20].采用文献[21]报道的碳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烧结工艺所得材料进行碳含量测试,DA650、SA650和SV650的含碳量分别为2.23%、1.91%和1.77%.SV650材料含碳量最低,说明在真空下碳易以CO的形式被排出而损失.除烧结方式外,烧结温度对材料形貌也有显著影响.对比图2(d)~(g)可以看出.将动态气氛烧结温度由400℃逐渐提高到700℃,材料颗粒团聚现象越来越明显.700℃时已有大量颗粒融合为块状. 2.2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图3为不同温度下采用三种烧结方式所得材料在0.5C倍率下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动态气氛烧结最佳温度为500℃,静态气氛烧结和真空烧结最佳烧结温度均为650℃,所得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63.4、141.5和143.3mAh/g,经历50次循环后动态气氛烧结材料容量保持率高达99.02%,静态气氛烧结和真空烧结材料容量则出现了缓慢上升的趋势.动态烧结温度低说明烧结过程中进行扰动利于热量传递,得到形貌及性能均匀的粉体物料,静态气氛烧结和真空烧结所得材料的容量上升现象则与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活化有关[22-23].锂离子电池能为电子设备提供稳定工作电压是因为其具有理想的电压平台.因此,平台放电比容量占总放电比容量的百分比(即平台率)才能真实反映材料的可利用率.如图4所示,放电起始和终止段曲线的切线与平台延长线相交于A、B两点,将A、B两点间的比容量定义为平台比容量,平台比容量与相应循环满比容量的比值则为平台率[24].据此计算650℃下真空烧结、静态气氛烧结和动态气氛烧结样品在0.5C倍率下放电平台率分别为92.76%、95.66%和95.21%.真空烧结材料平台率较低与所得材料晶粒尺寸增大有关,活性物质颗粒越大,Li+散的距离越长,这与SEM观察结果(图2)一致.图5(a)为650℃下动态气氛烧结材料电极在不同扫描速度下的系列循环伏安曲线.在0.1mV/s扫描速度下于3.59V和3.32V得到一组氧化还原峰,分别代表了Li+的脱出和嵌入反应.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大,氧化还原峰强度和峰面积都增大,同时氧化峰和还原峰分别向高电位和低电位移动,这说明电极极化加剧.但是即使在0.5mV/s的高扫描速度下,该材料仍具有非常好的循环可逆性.式中Ip为不同扫描速度下的峰电流,A为电极表面积,C为锂离子浓度,n为转移电荷数,γ为扫描速度.图5(b)即Ip–γ1/2关系图.通过线形拟合得到的斜率与等式(1)结合得到650℃动态气氛烧结样品脱锂和嵌锂过程的锂离子扩散系数Dc和Da分别为1.24×108和7.68×109cm2/s,远大于文献报道值[7,25-26].表1比较了650℃下真空烧结、静态气氛烧结和动态气氛烧结样品的Dc和Da计算结果.动态气氛烧结样品的锂离子扩散系数远大于另外两种烧结方式所得样品的锂离子扩散系数,这与材料烧结过程中因扰动而引入的晶格缺陷有关,缺陷可为锂离子扩散提供额外通道.扩散系数的提高对于LiFePO4正极材料在大功率放电(如HEV等)设备中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结论 通过三种不同烧结方式处理LiFePO4/C前驱体,发现烧结方式对材料的结晶度、形貌、最佳合成温度以及电化学性能都有一定影响.同一温度下,采用静态真空烧结得到材料的结晶度最好,而动态气氛烧结所得材料具有更细、更均匀的颗粒,更高的首次库仑效率和更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另外,采用动态气氛烧结方式还可以降低材料的合成温度,在500℃下就可以得到性能优异的LiFePO4/C复合材料,0.5C倍率下该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63.4mAh/g,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9.02%. 材料化学论文:材料化学学科特点及教学革新 高等院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学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1]主席在2010年5月26日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对以上人才培养任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程作为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对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机材料化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交叉性和前沿性学科,有机地融合了化学和材料学两个一级学科的发展优势。该课程不断进行改革与实践,对于培养材料化工领域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无机材料化学的学科特色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基于材料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人们将信息、能源和材料并列为现代文明和生活的三大支柱。在三大支柱中,材料又是能源和信息的基础。新材料既是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支柱和突破口。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材料设计、制备及加工的信息化处理,世界各国都将目光转向具有“高、精、细”特征的新材料万面,我国也将新材料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鉴于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年-2020年)将新材料技术列为前沿技术,提出新材料技术将向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发展;要突破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在纳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纳米材料与器件,开发超导材料、智能材料、能源材料等特种功能材料,开发超级结构材料、新一代光电信息材料等新材料。这一切都预示着材料科学正经历着一次重大的变革。因此,加强材料科学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 无机材料化学是材料化学家从材料科学、材料工艺和技术的角度出发,把固体物理、固体化学相关理论和工程方面有关无机材料研究的化学内容集中起来,加以分析、综合和提高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2]无机材料化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材料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制备原理、结构表征、重要的材料类型及其相关性能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了固体物理、固体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是一门典型的交叉性学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猛,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共同构成了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展望21世纪,材料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前沿有微电子材料、新型光电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先进陶瓷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3]这些都属于无机材料化学的研究范畴。因此,无机材料化学又是一门具有前沿性的学科。基于学科背景和课程特点,我们在大连理工大学教改项目的支持下,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研究。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高等学校教学中教材内容的陈旧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也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目前,高校教材内容不能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内容的先进性方面不能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要求。[4]特别是面对具有前沿性特点的材料化学,教材的内容相比于飞速增长和更新的新材料来说,严重滞后。而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5]向学生讲授科学前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为他们提供一个创新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创新的价值和创新带来的激情。因此,挑选合适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挑选了北京大学林建华、荆西平编写的《无机材料化学》。该书将无机材料化学中重要的基础问题做了全面的讨论,这本教材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介绍了无机材料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并附有近期发表在国际主流期刊上的相关文献,整本教材体现着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等学科交叉与渗透的特点。如果学生对教材中的某些前沿内容感兴趣,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参考文献,在图书馆下载后仔细阅读。 课堂上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内容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能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来自科研一线的事例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以自身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令课堂生动有趣,深化了教学效果。我们经常把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体会、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与学生探讨,自觉地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我们还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穿插讲解一些科学方法论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在讲到固溶体合金的形成规律时,我们向学生讲述了现代物理冶金学重要创始人William Hume Rothery在听力完全丧失、健康状况非常不佳的情况下,凭借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生活热情,在异常简陋的工作条件下,开创性地提出了著名的Hume Rothery准则。这位杰出的科学家一生始终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坚持不懈地勤奋工作着。学生们纷纷为Hume Rothery的人格魅力而倾倒,希望自己也能投身科学,在某一领域取得杰出成就。我们经常把本学科碰到的难题以及学科前沿的问题向学生进行适当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例如,在讲到第八章电介质材料时,我们将著名纳米科学家王中林发表在《科学》上的氧化锌“纳米发电机”一文介绍给学生。在讲到第九章超导材料时,我们向学生们介绍了我国在超导材料的研制上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2008年我国在高温超导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一类新的高温超导材料———铁基超导材料,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超导材料研究的新热潮,并介绍了铁基超导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在讲到第十二章发光材料时,我们向学生介绍了大连路明集团开发的“水立方幔态LED”在研发、制造、安装中创造的7项“世界第一”。这些事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相关章节内容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投身科学的信心与决心。实践表明,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我们必须对原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而且分散,学生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此,我们理出了一条课程主线,向学生清晰地展示各章节的作用以及章节之间的联系(如图1)。我们力争做到讲课内容少而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出现在不同章节但内容相关的部分放在一起讲解。例如,与Fermi面附近的能态密度相关的性质有金属材料的电子热容和Pauli顺磁性(第四章)、金属材料的电导率(第九章)、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第九章)等,将这些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总结,学生对Fermi能级的概念就会有非常清晰和深刻的认识。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给学生留有思考的足够空间,能从多角度理解基本原理。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强调的就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6]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其物理性质,这是材料化学的核心和基础。将钙钛矿材料的结构(第三章)和其铁电性质(第八章)结合起来讲解,学生不仅对该类材料的结构和特殊的物理性质有了深刻的认识,更深化了对结构-性能关系的理解,掌握了该课程的学习方法。 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结合,基于问题学习、基于案例学习、研究型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效率。实践表明,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将材料实际应用的照片、材料加工制作过程的视频等图片影视资料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能为教学过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鉴于新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每天新概念、新构想、新方法都在不断涌现,我们在课堂上及时地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最新文献介绍给学生,课堂教学结束前提出下次课程内容的前沿课题,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对这一前沿课题的研究报告。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接触到材料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培养他们对教材内容的兴趣并找到自己的科研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在学习中自觉地去完善自己。与此同时,这也锻炼了他们查阅文献和英文阅读的能力,为将来进行专业科学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们感到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经常在下课后围着教师交流,提出各种材料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与教师探讨。有几个表现突出的学生已经进入到某些课题组,开展创新实验了。另外,在课堂上,我们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提出开放式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我们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增加了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本课程教学方法作一总结列于表1中。 四、实验教学方案设计 材料化学与其他化学分支一样仍然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7]在实验教学环节上,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设计了一些具有明显创新性且与材料化学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验研究课题。人工晶体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材料,它能实现光(第十二章光学材料)、电(第八章电介质材料;第九章材料的导电性质;第十章离子导电材料)、磁(第十一章磁性材料)等不同能量形式的交互作用和转换,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同一种晶体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形态,这些形态将影响晶体的性质。同一种晶体的各种形态是怎样产生的呢?不同形态与生长条件之间有何关系?第二章讲到了无机材料的各种制备方法,采用何种制备方法可以获得预期的形态?这些问题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为此,我们设计了自主实验“显微镜下观察晶体的结晶形态”,使学生利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实时观测晶体的结晶过程及结晶形态,研究不同的生长条件和实验方法对晶体结晶形态的影响规律,建立对晶体结晶的感性认识。 通过以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实践表明,将科学研究引入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学效果。无机材料化学是一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还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在教学中进行大胆地改革和尝试,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材料专门人才。 材料化学论文:复合材料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探索 我校复合材料专业目标是培养具备复合材料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能够在复合材料相关领域独立从事生产、设计、研发的技术人才。物理化学是复合材料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课(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复合材料原理和复合材料学等)奠定基础。因此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从而影响就业后的实践能力。物理化学是运用物理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化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和理论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内容普遍适用于各个化学分之,与材料学、生物学、地质学、天体学、海洋学等领域密切相关。但由于它是一门概念性、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公式多,应用条件严格,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困难较大的一门课[1]。随着当今科技迅速发展,交叉渗透日益突出,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并考虑课时紧缩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对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2]。 1教材的选择及教学内容的确定 针对我校复合材料专业的特点,选择的物理化学教材既要体现当前学科发展的概貌,同时又要使学生具备牢固的理论知识,为以后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考虑以上因素,我们选择了面向21世纪教材,由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化学》教材(第五版)。同时结合复合材料专业的就业特点,精选了教学内容。该版教材中第一章气体的PVT关系,由于高中阶段已经讲述过,所以可以省略。第八、九章的量子力学和统计热力学都是从物质的微观难度着手讨论的,难度较大,可做简单讲授,若详细探讨可开设选修课单独进行讲授。其它章节的内容选择重点内容,尤其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详细讲解,例如第六章的相图、第十章的界面现象内容等,并结合具体的实例,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2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改革 我校复合材料专业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是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之后的理论性化学专业知识,它的知识内容除涉及无机、有机化学知识外,还与大量物理和高等数学知识有关.概念抽象,公式原理多,推导过程繁琐,内容难理解。因此学生普遍感觉物理化学课程更偏重理论,学习起来较难,从而导致对这门课程不抱有很大的热情,学习动力不大[3]。针对以上问题,对物理化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具体的改革措施应遵循以下原则:整体设计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佳;考核方法合理、科学。 2.1课堂教学效果的整体设计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学生若是对某些课程不感兴趣,老师即使讲授的再精彩,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好。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开课伊始,教师就应该讲好绪论部分,充分讲述物理化学课程的重要性,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鼓励学生努力学好物理化学,培养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教师才能较好地进行指导。 (2)提高知识的趣味性。知识的趣味性是主动学习的推动力。把理论性强、抽象而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或是适当的趣例,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富于趣味性。例如,在给学生介绍水的相图时介绍了亚稳态这个概念,可以以人的健康状况来类比说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整天忙于工作,锻炼身体的机会很少,大多数人的身体状况不佳,多属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就是一种亚稳态,不稳定,不可能长时间存在,必须向稳定状态转变;人要从事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健康的体魄,因此必须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处于健康状态,而不是亚健康状态。又如,在讲授界面化学的时候,可以提问学生在春天光滑的墙壁和粗糙的墙壁哪个更容易回潮。然后用弯曲表面上的蒸汽压———开尔文公式解释原因。这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是物理化学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一步。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物理化学虽然是一门理论学科,但许多定理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所以物理化学的知识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为了更好的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开设对应的实验课程,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还能够建立学生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的实用性的信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我们讲授化学动力学这一章的一级反应时,讲完理论的同时,开设了“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的实验”,学生普遍反应通过实验对课堂内容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2.2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加强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物理化学的公式推导过程繁琐,为此非常有必要进行课前预习。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对将要讲述的内容先浏览一遍,不做具体推算,只要求对重点内容有个初步掌握,等老师讲述时学生的思路能与教师同步,使以后教学活动更易开展。同时知识讲授后还要要求学生经常复习,以免由于公式繁多而混淆或是遗忘,影响后面新知识的学习。在物理化学教学中,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作业太多学生疲于应付,太少达不到复习的效果。因此就要求精选习题,做到“少而精”,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为了弥补课堂教学时数少而教学内容较多的不足,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适当选留思考题,然后要求学生课后查资料,以论文格式上交,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改进单一的讲授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具体做法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提问、回答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形式,使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对于难以讲解或表达的内容,可以运用动画、影片等手段把难以理解的概念形象化,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多媒体教学讲课速度较快,学生不能及时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更没有更多的时间做课堂笔记,不利于课后的复习和考试。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是否选用多媒体教学。对于那些有图像,需要演示过程的教学内容,例如第六章相图的演示,第十章界面现象的毛细管现象、润湿现象等内容,多媒体教学能够化静为动,把枯涩的问题趣味化,便于学生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重要公式的推导方面的教学内容采用板书的形式更合适。只有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合理、科学的考核方法 合理、科学的考核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签于此,我们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摒弃了传统的只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考核方式,采用多项合并的方法综合测评。具体测评方法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课程占总成绩的1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又分为三部分:出勤率占3分,作业成绩和平时的小测验成绩占12分,参与课堂讨论和随堂回答情况占5分。这样的考核方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和回答,改变了物理化学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4结语 针对我校复合材料专业的具体情况对该专业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包括教材的选择、课堂效果的整体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课程考核体系的建立等。实践结果证明以上的教学改革方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教研改革永无止境,我们会继续更深入地进行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使之建设成学生更受欢迎的课程。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城镇化建设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 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给继续教育发展带来众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对这些机遇与挑战进行科学分析有助于探索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实现继续教育与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继续教育 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城镇化不仅是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破除其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边疆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来自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支撑,在整体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条件下,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将是实现为该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依托。云南省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重要的构成,其城镇化是在“山区、民族、边疆、贫困”四位一体的基本省情下推进的,具备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典型特征。因此,选取云南省为代表,对其城镇化进程中的继续教育发展进行研究,阐述继续教育享有的新机遇、分析继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并以此为基础探索继续教育在云南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发展策略,这对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的城镇化”以及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转移人口难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以及“城镇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一)新市民的学习需求增大 随着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市民的学习需求在规模与内容上都在极速增长,这是继续教育发展所拥有的最重要的机遇。近年来云南省在“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城镇化发展新思路的指导下,人口城镇化增速明显。据统计,2011—2013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36.8%上升到40.48%,年均上升12.3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16.5%上升到27.2%,年均上升5.35个百分点。①按照2013年底统计数据(全省常住人口达4686.6万人,全省户籍总人口4604万人)计算,云南每年新增576.4518万常住城镇人口和246.314万户籍城镇人口,这些新市民进入城市之后迫切地需要融入新的生活,在生产技能、行为习惯、娱乐生活等方面都需要不断的学习,这给云南继续教育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市场。 (二)政府政策支持 1.各级政府普遍重视“人的城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央政府在总结以往城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虽然我国城镇化建设已取得突出成就(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6%左右),但这仍然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并且存在着诸如“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①等诸多问题,为了实现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适时地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充分肯定了“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并将“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原则。而在云南省政府印发的《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人为核心”,对“人的城镇化”同样非常关注。人的城镇化就是指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市民化,而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继续教育的支持。 2.各级政府关注继续教育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在我国广泛传播,并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继续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托在新形势下引起了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一方面,在国家层面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但制定了“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宏伟的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继续教育发展阶段性目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由2009年16600万人次增至2015年的29000万人次,到2020年达到35000万人次”②,并在第二部分发展任务中设专章对继续教育进行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等发展任务,对继续教育的发展从国家层面上进行了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在地方层面上《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同样的制定了继续教育的发展目标,即“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45%③。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同时也立足于地区发展实际设专章对继续教育发展进行区域规划。从以上政府文件可以看出,继续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这给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 (三)继续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1.政府办学体系不断优化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理念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广泛传播,边疆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对继续教育的关注程度逐年加深,在这些区域逐渐形成了“由国家教育部统筹、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各办学单位实施教育”的继续教育办学格局,其中有政府主导的办学形式有:开放大学、职工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所属的成(继)教院等多种形式。在云南省,经过建国后65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高校成(继)教院为龙头,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等为辅助,开放大学、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等为重要补充的政府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政府办学体系逐年优化。 2.市场办学蓬勃发展 随着边疆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而以政府为主体办学的继续教育由于体制、运行新模式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表现出专业设置较为死板、对社会需求反应过慢等问题,不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这一大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在市场广泛需求的支配下出现了大批的市场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各种民办的培训班、总裁班、证书班、职业学校层出不穷,极大地补充了继续教育发展的不足。以云南为例,在2011—2014的三年期间,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由32358人增至41629人,三年来共增加9271人,平均每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3090.3人;而民办中等职业在校生人数由原来的92234人增至102929人,三年来共增10695人,平均每年增加3565人。由此,我们可以管窥边疆民族地区市场办学之蓬勃发展。 二、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继续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一)特色城镇化建设挑战继续教育办学模式 在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各地区依托自身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对城镇化建设路径进行不断探索并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云南,人们也取得了众多突出成果:其一、从全省国土面积94%为山区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独具云南特色的“山地城镇化”之路;其二、立足于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全国53.73%的平均水平的发展阶段,提出要持续推进特色小城镇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能动性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其三、从省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聚集的实际出发,提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与发展,保护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其四、从25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现状出发,提出积极推进沿边和少数民族城镇村寨发展,充分展现民族特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如此众多颇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给传统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探索出与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相适应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在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继续教育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挑战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规模 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依托自身优势逐渐探索出适合自身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城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云南,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以每年12.3%与5.35%①的速度增长,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市区,他们原有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新的生活,因此人们选择参加继续教育以提升自身的生存生活技能。在这些区域,由于少数民族聚集,这就使得继续教育在面临人口城镇化快速增长挑战的同时必须担负起团结各民族共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的使命。这一现状是边疆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挑战,如何在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资源,以满足来自不同民族与文化的“新市民”的学习需求是继续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挑战继续教育专业设置 在边疆民族地区进行城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是制约城镇化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阻碍,因此不断对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模式进行探讨,并及时的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布局。产业的升级直接影响了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强度,这给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确保自身所开专业是“市场所需、人们想学”,这是边疆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又一个重大挑战。 三、继续教育服务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探究 (一)探索适应特色化城镇建设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 边疆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独具特色的,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山地城镇化模式“”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沿边和少数民族城镇村寨发展模式”等多种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很显然,成熟于平原地区和大城市的传统继续教育发展模式不能够满足特色城镇化建设的需求。因此继续教育为了实现自身与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必须积极探索适应特色化城镇建设的发展模式,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二)重视新市民特别是少数民族新市民的学习需求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人口的城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来自农村的人员向城镇流动,并决定在此长期或永久定居下去,这一大批新市民的融入给城镇的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挑战,继续教育当然不能视而不见。因此,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新市民特别是少数民族新市民的学习需求,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出发不断优化自身的课程与专业设置,切实地为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所需人才。 (三)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倡导城镇要延续自身文化特色,反对走“千城一面”错误路线,这在边疆民族地区显得更为重要。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任务面前,继续教育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继续教育的对象是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和传承着民族文化,因此继续教育在服务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更是边疆民族地区作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点区域,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独立的有效措施。 (四)注重与社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社区的合作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们生活的幸福安康,而人们的幸福安康离不开所处社区的和谐发展。因此,边疆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为了更好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必须重视与社区的合作,特别是少数民族社区的合作。少数民族社区的稳定发展关乎着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边疆的和谐稳定,是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推动社区内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调动社区成员学习的积极性,提升社区整体素质,为社区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 作者:朱胜晖 宁莎莎 潘艾伦 单位: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制研究 [摘要] 社会经济的进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加之建筑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终身教育”这一概念在建筑行业的继续教育中变得十分重要。这不仅要求建筑业专业技术在职人员要具备最前端的知识技能,而且更要求他们具备强烈的学习意愿,从而保持旺盛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如何提高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机制的灵活性,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增强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学习的自觉性和效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关键词] 建筑业;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机制;灵活性 一、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概念、意义及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的概念源自于一个多世纪前,开始主要是指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再教育,后来逐步延伸扩展为“完成基础教育以后的成人所进行的教育”。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指对在建筑类专业技术岗位上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的,具有一定学历和职称的,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促进建筑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决策因素 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需付出精力和财力,也是自我消费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引入恩格尔消费者决策模式(下称“恩格尔模式”)来探寻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决策因素。 (一)什么是恩格尔模式 恩格尔模式是目前为止消费者行为研究中较为完整、清晰的理论,此模式是由恩格尔、科特拉和克莱布威尔三人在1968年提出的,于1984年修正而成的理论。恩格尔模式共分为四个部分,即中枢控制系统,信息加工过程,决策过程和环境因素。恩格尔模式的研究认为,在有形、无形等因素的作用下,外界信息被输入中枢控制系统,通过个人经验评价标准、态度等过程的过滤加工,形成信息处理程序,对外部探索进行评估,进而形成决策方案。整个决策、研究、评估、选择过程中,同样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后产生购买过程,并对购买的产品进行消费体验,得出是否满意的论断,再通过反馈进入中枢控制系统,形成信息与经验,从而影响未来的购买行为。 (二)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因素的类别 1.心理因素: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动机等;2.个体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等;3.环境因素:如社会价值观、经济状况等。按照恩格尔模式的观点,从消费者个体行为的角度来看,可以把这些行为分成两个研究范畴:一是解释性质的,主要研究受外在变量影响之后的建筑类在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个人态度等所产生的决策因素,借助多变量统计方法找出各因素对继续教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二是反应性质的,如人口变量、情境结构等因素,这些因素由刺激和反应联系起来。 (三)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 1.能力因素:如现有经验、工作能力、学历背景等;2.家庭因素:如生活压力、家庭经济条件、居住地点、亲人朋友的态度等;3.上级领导的态度:如支持与不支持的态度,单位考核、管理方式等;4.心理因素:如求知欲望、适应继续教育的能力等;5.单位规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受单位规定的影响大小;6.单位期望:继续教育是否符合单位需要,是否有利于集体的发展;7.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对于参加继续教育的看法和观念;8.工作因素:如工作时间、地点、性质等是否与继续教育冲突等。根据进一步调查,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决策因素按影响力大小排序如下:1.单位规定;2.工作因素;3.家庭因素;4.上级领导的态度;5.心理因素;6.单位期望;7.能力因素;8.社会舆论。 三、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提高继续教育机制灵活性的必要性分析 (一)工作与继续教育学习的矛盾不易解决 许多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在单位中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加之家庭负担重,难以抽出时间参加集中学习,而目前建筑类继续教育又大都是传统的集中授课的方式,形式老套、僵化,造成学员学习积极性差,常常处在应付或被动学习的状态。 (二)功利心较强,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认为,评职称、加薪升职等功利性目标是参加继续教育的唯一目的,认为继续教育学习中的很多内容与实际工作没有联系,因此不能以正确和积极的态度对待继续教育。 (三)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 现阶段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大多采用“一个老师,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形式,无法满足建筑科技日益发展变化的时代对继续教育的要求。另外,继续教育学习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不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因素导致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 四、提高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机制灵活性的对策、建议 要转变以往对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功利性认识,转变不适应时代要求、不适合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的继续教育模式,建设灵活多样的,形式新颖的继续教育机制。 (一)提高对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筹建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发展基金,坚持继续教育经费由国家投入、单位出资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抓好建筑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落实建筑类专业技术人才出国深造、定期进修等政策,完善在职进修、国际合作、交流挂职、岗位实践等多途径的继续教育制度。 (二)建立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和选拔制度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保证。建设一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队伍是基本的发展趋势。通过聘任来自建设工程一线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担任继续教育的教师,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按照以兼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方针,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满足工程实践及建筑科技发展革新的需要,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和灵活性。 (三)建立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教学评估机制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保证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为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素质服务。通过评估还可以发现僵化和薄弱环节,寻求教育教学规律,从而使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四)严格实行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并进行考核验证 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是加强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知识更新,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的有力措施。同时,也是了解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状况,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手段和措施。为此,要坚持、完善和严格开展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登记、考核和管理,并将继续教育登记作为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业务考核、升职加薪、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推动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终身化发展。 (五)创新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模式,探索开展继续教育的新途径 1.改革传统的集中面授方式,学习、借鉴、运用和丰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采用合作研究、情景模拟、学术技术交流、案例教学等形式,开展“集中+分散”的,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 2.研究、开发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数据管理软件,全面实现信息化。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发展远程教育,向广大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提供建筑行业主要专业和相关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扩大他们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为广大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进行“终身教育”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条件。 (六)结合实际,探索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的CEB继续教育模式 CEB是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缩写,其含义可概括为“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EB继续教育模式以满足社会和产业界对继续教育对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和评价标准,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开发课程并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职业能力由易到难安排教育教学计划。CEB继续教育模式摒弃了传统继续教育模式以学历文凭为目标,并将系统知识灌输给学员的弊端,按照企业需求、学员的实际技术水平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学,能够满足时代对建筑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我国建筑业要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知识体系和技能的技术人才,完全可以借鉴并灵活实施CBE继续教育模式。 作者:张超 单位: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 在进入新时期,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各类会计准则及法规相继出台,会计管理模式也有所更新发展,这都使会计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素质能力,以有效应对会计行业基于会计人员的高要求。本文围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析其重要性,探究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总结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类经济业务及活动趋于增多,在此趋势下,社会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有了更高要求。现阶段,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人员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会计工作环境,提高自身理论及实践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应得以研究及解决。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阶段,在社会各行业中,会计职能的重要性得以凸显,而会计人员作为行使会计职能的主要载体,其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会计核算及会计监督功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在此背景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就显得必要且重要。具体地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我国近年来实施的各项会计新准则及新制度要得到有效贯彻落实,需要会计人员在遵循原有的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新准则及制度加强学习,及时消化吸收。第二,现代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财会工作在内容及形式上趋于复杂,客观上需要会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掌握必要的会计处理技巧。第三,各类会计信息问题频发,反衬出我国会计人员素质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需要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来对其从业行为加以规范矫正。 二、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凸显出的问题和不足 1.基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在2006年颁布实施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当前,多数会计人员能够意识到继续教育及培训工作基于自身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参与到继续教育中,但也有少数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会计从业人员的部门领导将会计人员的职能简单等同于记账、报账及报税等,从思想上不重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会计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时间被压缩。其次,会计从业人员将继续教育视为自身职位晋升的渠道的现象较为普遍,尽管参与到继续教育中,但没有认真领会相关内容,继续教育形式化严重。 2.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内容及形式上过于单一化。 当前会计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方式主要为网络远程学习,通过下载课件及参与网络测验的方式对继续教育的成效加以考核。在这一教育模式下,虽然相应的教育课件质量有所保障,但过于单一化的教育内容及形式欠缺实效性和针对性,没有认识到会计人员所处的单位和行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由此也导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而过于简单的网络考核,又为会计人员的舞弊提供了机会,考核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市场较为混乱,师资水平高低不均。 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施方式上,主要有培训和自学两类。在培训环节,一些不具备会计培训资质的单位及企业通过开设会计人员培训班的方式,扰乱了培训市场秩序,导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市场混乱。此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在师资水平上也呈现出高低不均的现象,外加各类会计考试种类较多,使得相当部门也无法集中精力对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加以监管和整治,阻碍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水平的相关对策 1.转变观念,强化宣传,提高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首先,作为会计管理部门来讲,其应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加以明确,一方面,要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一起,结合我国出台的各类会计准则及制度,制定出详细的继续教育内容及计划,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另一方面,要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做好宣传,强化企业及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视性的理解和认识。其次,作为会计人员任职部门的管理者,应认识到会计人员在促进其企事业单位有序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转变对会计人员的固有观念,给予会计人员一定的时间参与继续教育,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形成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良好氛围。第三,作为会计人员自身来说,其应积极响应国家相关的规定,自觉认真地参与到继续教育中,以有效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为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会计工作内容。 2.丰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模式方法,注重教育成效。 要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成效,完成继续教育的基本目标,应对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过于单一乏味的教育方式加以补充和改革,在有效兼顾继续教育内容和时间的基础上,丰富继续教育方式方法。一方面,应采用网络教育和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划出培训的重点和关键,结合培训人员的来源、职务、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案和培训方式。另一方面,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小组交流、案例探讨、情境模拟等方式,使培训内容及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既有效调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的热情,又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考核及评价制度加以优化。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考核及评价机制是巩固及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成效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考核及评价制度加以优化。首先,要严格执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涉及到的关于继续教育考核的相关标准和指标,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权和考试权加以分割,由我国财政部门统一对继续教育培训人员进行考核,其考核结果与其本人的职务,岗位流转挂钩,从而起到强化会计人员学习积极性,净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的作用。其次,在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成果加以考核的同时,针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也要开展相应的资质考察及筛选工作。在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考核时,着重对其师资水平、培训质量加以考察,奖励资质优秀的培训机构,处罚培训资质不足,培训质量差的培训机构。 4.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的监督管理,提高培训机构师资水平。 首先,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要充分尊重会计人员的自主选择,对会计培训函授机构及会计培训社会机构同等对待。其次,要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市场进行监管和疏导,一方面对培训机构的软硬件设施进行监督考察,确保其满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季度及年度考核,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有序竞争创造条件。其次,要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加以提高,以省为单位,开设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师资培训进修班,集中培训师资队伍,通过教学评比,研讨等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培训机构师资水平。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社会企事业单位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财务管理及会计人员的作用及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显现。针对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会计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领导、会计从业人员自身应强化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多方联动,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促进企事业单位持续发展提供会计人才保障。 作者:孙海丽 单位:凌源市非税收入管理局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听障学习者通过网络课程完成继续教育学习成为可能。结合听障继续教育者的特点,从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内容设计、交互设计、页面设计等方面对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构建真正的听障学习者无障碍网络课程。 关键词: 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设计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明显低于普通人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也远远落后。究其原因,与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接收残疾学生的学校少、模式单一,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少、层次低,专业化的特教教师人数少、素质不高等无不相关[1]。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应运而生,在人道主义、全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现代远程残疾人教育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无障碍的理念也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本文针对听障继续教育者的特点,对听障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通过真正的无障碍网络课程,优化听障学习者的继续教育学习。 一、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界定 网络课程是在各种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以网络技术为支撑,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某门课程的内容、资源、活动、评价、支持等的总和。网络课程具有开放、共享、自主、协作、交互等特点,特别适合时空分离的学习者参加学习。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是指为达到课程目标,针对听障继续教育者的特点而专门设计的,旨在帮助参加继续教育的听障学生学习,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总和。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丰富了听障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方式,为听障学习者架起了通向未来的桥梁。听障网络课程设计与普通网络课程设计相比,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听障网络课程设计不仅要遵循一般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而且要特别关注听障学习者的特点,针对他们的特点设计、选择、组织、呈现课程元素。 二、听障继续教育者的特点 分析听障继续教育者的特点,是有效设计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前提。 (一)一般听障人员的特点 听障人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听力严重受损或丧失,以致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不能通过自然声音符号进行交流与沟通的特殊人员[2]。听障人员由于听力受损,在性格、心理、认知方式、行为表现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于常人的特点。首先,缺陷补偿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某个方面存在缺陷,就会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听障人员由于听力受损,视觉功能则相对强大。研究表明,听障人员的观察力敏锐,模仿力强,但他们整体认知能力不高,以形象思维为主,语言能力发展缓慢,理解力不强,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差。与此同时,听障人员虽视觉功能强大,但由于易产生视觉疲劳,大多数听障人员注意力不够集中,视觉分配能力和稳定性不高,注意力的转移不够灵活。其次,在性格与情感体验方面,大多数听障人员由于身体的缺陷,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孤僻、自卑、敏感、多疑且自尊心强、意志力薄弱、自我效能感低、依赖性强等性格特点。由于交流方式单一,大多数听障人员人际交往圈子小且单一,对社会的信任感差,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肤浅,社会适应能力差。 (二)听障继续教育者的网络学习条件及需求分析 参加听障继续教育学习的学习者大多都是专科、本科起点的在职人员[3],据调查[4],听障学生上网基本普及,他们大多数上网方便;上网频率较高,95%以上的人每周都有3次以上的上网机会;上网形式多样,手机上网已被听障学习者普遍接受;不少听障学生具有较强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对当下流行的主流网络文化具有一定的认识。大多数听障学生上网是以学习和聊天交友为主,他们渴望通过网络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渴望通过网络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他们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和经验,由于受身体缺陷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渴望学到更多实用性的知识与技能,特别关注残疾人就业方面的信息。目前,对于特殊教育领域而言,网络上虽然有一些特殊教育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呈现的大多是单位介绍、资讯、新闻类的信息,平台资源建设不足、个性不强、网络功能不完善且内容陈旧,更新迟缓。针对特殊人群,尤其是听障继续教育者的学习资源严重匮乏。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看不懂无字幕的视频和缺乏网络归属感是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遇到的最棘手问题。因此,优化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为听障继续教育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设计 听障继续教育者身心的特点以及听障继续教育者网络学习的条件和需求决定了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要求。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要依据课程目标,根据听障继续教育者的特点,进行专门、专业化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要针对听障继续教育学习者的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 1.缺陷补偿与适度的原则 听障学生听觉受损,视觉发达,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正确运用缺陷补偿原则,扬长避短。针对听障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差的特点,更多地借助直观、生动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表达抽象概念,运用色彩元素突出重点、难点等。另一方面,凡事都要有度,过犹不及。研究表明,听障人员所获得的感知形象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大量与课程内容无关的装饰性元素会引起听障学生的无意注意,影响学习效果[5]。 2.直观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 直观要求将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展现,注重的是感受;抽象要求将知识向纵深引导,注重的是理解和概括。掌握知识不是对事物表象的简单记忆,必须从大量的直观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6]。听障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较差,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发展听障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恰恰相反,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听障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学习的同时,指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摆脱具体形象的限制,不断发展听障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 3.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应用的最基本要求。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学科内容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指内容表现手法和页面结构设计的科学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技术性是指网络课程要有效利用教学设计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为网络课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艺术性是科学性与技术性的辩证统一,是为科学性与技术性服务的,是网络课程的品质保障。 (二)内容设计 我们在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如何呈现所选内容”等问题[7]。听障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除了要求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与未来趋势外,应特别关注听障学生的社会需求,选择他们能力所及的学习内容,如为他们提供电子商务方面的课程,帮助他们在信息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能够充分利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表现课程内容。但是对听障继续教育者来说,课程内容的设计有其独特的要求。 1.文本设计 文本是网络课程最基本的元素,通过文本,可以给学习者提供大部分的学习内容,高效、信息含量大是文本最显著的特点。听障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语言能力差,理解力、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大片段、抽象的文本会加重听障学生的学习负担,久而久之,会使大多数听障学习者感到枯燥、乏味,再加上他们的意志力、自我效能感差等特点,部分听障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文本设计要重视文本形式的直观和文本内容的直观设计。研究表明,听障人员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时间注意文字本身(识别符号),因此,文本形式的直观要求网络课程中的文本应给人和谐的美感,在字体、颜色等方面要避免粗枝大叶,在文字段落上应避免没有重点的长篇大论。文本内容上的直观要求对抽象概念的文字描述上,尽量结合与听障学习者生活、工作、学习密切相关的案例、场景,运用比喻、联想等方式,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要有利于听障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图片设计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认为,学习知识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我们总是倾向于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图片的直观、生动等特点,一方面能够吸引学习者的眼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对于听障学生来说,更毋庸置疑。然而,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并非图片越多、越花哨越好,恰恰相反,若不能正确利用图片,会适得其反。在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图片设计中,首先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只选对的,不选花哨的;只选有相关的,不选无关的。其次,坚持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原则。对于一些必要的、能够辅以文字内容帮助学习者理解的照片,也应注意文字内容与图片内容的整体性。第三,坚持简洁明了的原则。图片内容、图片的呈现方式都应简洁明了,文字包围式的图片呈现方式会给听障学习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3.动画设计 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中的动画是指通过动画制作软件制作的逐帧播放的一系列画面或画面与声音的组合。通过动画,可以模拟现实场景,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听障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中的动画在设计上应该尽量做到简单清晰,动画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学习内容,无关的装饰性、趣味性动画不利于听障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此外,动画的制作要根据内容,合理使用人机交互,方便学习者自由控制学习进度。 4.视频设计 对于大部分网络学习者而言,视频是最好的学习资源,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中的视频资源应针对听障学习者的特点,从画面、字幕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设计。首先,听障网络课程的视频画面应多拍近景和特写,听障学习者通过观察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唇型等,能够更好地理解讲授内容。其次,对于操作类的课程,可以以实际操作为主,在演示操作步骤的同时,应在画面适当的位置增加文字提示,且文字提示的时间应早于操作时间,便于学生能够提前了解接下来的学习内容。第三,由于听障学生存在听力障碍,注意力的分配比较困难,所以,听障网络课程中的视频,要特别注意手语、字幕、画面的有机配合。对于简单的内容,可以考虑用手语的方式,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学习内容,建议用画面(录屏)加字幕的方式。对于字幕的要求并不是要把说话人说的每一个字都呈现出来,而是有选择的根据画面内容加配字幕,字幕的字体、颜色应符合视觉规律,避免视觉疲劳。此外,要充分考虑听障学生文字阅读时间长等特点,特别注意画面、字幕、手语的节奏,给学生预留必要的思考时间。第四,为了方便听障学生反复观看,视频的时间设计要具有可控性。第五,选择大众的播放格式,保证播放器使用的无障碍。第六,视频长度不宜过长,结构完整、重点突出的微视频是听障网络课程视频设计的不二选择。 5.音频设计 尽管听障学习者听力受损,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耳蜗技术的日益成熟,他们当中也有不少学习者能够借助助听器听到声音。因此,听障网络课程中的音频应经过特殊处理,如进行数字化降噪、采用双声道等,使之与视觉元素紧密结合,加深学生记忆,优化学习效果。 (三)交互设计 没有交互就没有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可以从学习内容、学习支持、教学策略、教与学活动四个方面入手。本文主要从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支持服务设计两个方面加强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 1.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应结合听障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合理选择活动内容,有效运用教学策略,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对于实践性、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可以选择典型的课程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并根据案例制作新的作品、完成新的项目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课程测试的环节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分层的策略,对于文化基础好、认知水平高的学习者可以为其设置难度大、实践性强的综合项目,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底子弱,认知水平低的学习者可以采用程序教学的方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小步子、由易到难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逐个攻破,并注重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确保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2.学生支持服务设计 听障继续教育学习者主要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参加网络课程的学习,听障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网络课程需要为听障学习者提供解疑答惑的渠道,如答疑系统、在线QQ、电子邮件、论坛、自动答疑库等。网络课程的管理者或教师应尽量及时回复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及时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重视听障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管理,通过技术手段帮助听障学习者标注网络课程中已学、未学以及正在学习的学习内容。通过为听障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工具,如标注等,帮助听障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此外,在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开辟一定的空间,满足听障学习者聊天、交友的要求,让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归属感。 (四)页面设计 页面是网络课程内容的载体,页面设计是保证听障学习者能够准确获取学习资源、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整个网络课程要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无效链接,确保页面与页面关系的正常化。首先,网页设计要遵循自左向右、由上而下的视觉习惯。同时,有关研究表明,人们在观看平面图像时,对右上方位置的信息记忆尤其深刻。因此,做好导航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的同时,要把导航和学习指南放在学习者易于获取的位置。其次,听障网络课程的页面大小要适宜,页面设计应力求精简,过于复杂的页面设计不利于听障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正确判断。第三,由于听障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靠视觉,因此,听障网络课程的色彩设计非常重要。页面的背景色应选择对人眼刺激小、能够缓解人眼疲劳的浅蓝、浅绿等冷色系色调,重点部分可选择具有刺激作用的暖色系色调。第四,页面中文字的大小、字体等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相同层次的文字应尽量做到整齐划一。 作者:梁胶东 邹燕 单位: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水平研究 摘要 分析我国执业药师的从业现状,指出执业药师在培养及继续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高校和网络等各种途径的作用,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继续教育中临床类知识的培训,发挥网络继续教育优势,建立继续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做好执业药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依法执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关键词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途径 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执业药师资格准入制度以来,执业药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但由于与国外相比基础较差,施行时间较短,执业药师队伍的人数、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距离现实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根据国务院2012年1月12日颁布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要求,我国将配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订实施执业药师业务规范,推进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工程,提高执业药师整体素质,推动执业药师队伍发展。同时在《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每年须自觉参加继续教育,并完成规定的学分。”办法还规定“具有执业药师资格人员每年参加执业药师续教育获取的学分不得少于15学分,注册期3年内不得少于45学分。”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国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中国执业药师现状 1.1执业药师社会需求量大 根据《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中所提出“新开办零售药店均需配备执业药师”、“2015年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全部实现营业时有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的明确目标,否则取消售药资格。根据中国药店管理学院2012年的调查,按照一店一“药师”的要求,即使所有执业药师都配备到药店中去,仍然有18万左右的缺口。 1.2执业药师社会认知度差 虽然中国执业药师需求量很大,但是执业药师社会认知度差,地位尴尬。《医药经济报》在上海做了一个关于用药安全关注度的调查,调查显示,群众虽然对用药安全很关注,但是对药店中的执业药师了解甚少,大部分的病人去药店只知道有药店服务人员为其服务,但并不关心为其服务的是否为执业药师;另外大部分人都认为执业药师确实比普通店员更懂得用药知识,仍把所有的药师当成卖药的。因为医院和药店的药剂师工作仍然是以药品供应为中心,也导致公众对执业药师的认识有偏差,认为执业药师只是“药店营业员”和“处方调剂人员”,甚至仅仅是推销药物的营业员。 1.3执业药师职业素质不高 执业药师的主要工作为处方审核,指导合理用药等,以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为了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执业药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技能。如前文所述,目前执业药师存在地位尴尬等方面问题,除了与社会认知度不高等外界因素有关以外,与其自身素质也密切相关。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执业药师的准入门槛基本上是具有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药学人员。而我国,根据《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获准在我国境内就业的其他国籍的人员具备5个条件之一者,就可申请参加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其中最低要求是取得中专学历,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一定年限。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执业药师的学历门槛要求极低,只要有药学背景的人员,从事药学相关工作,都能参加执业药师考试,通过考试即可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这就造成了我国执业药师的知识层次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我国取得执业药师资格人员的学历结构、技术职称、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自身素质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基于这些差异以及药师平时相对狭隘的工作内容,执业药师迫切需要继续教育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适应工作需求。 2提升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水平的途径 2.1充分发挥高校现有课程资源优势 开设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有着众多药学知识丰富的专任教师,也有网络和地域资源能够开展形式丰富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可以成为我国开展执业药师教育的中坚力量。高等学校可以提供现有的课程资源,如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等网络教学资源,供这部分药师学习,提高执业药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能力。高校应注重发挥现有课程体系的作用,特别是精品课程的作用,向执业药师开放网络课堂,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及学分计算方式,为低学历、非药学专业毕业或毕业时间长的执业药师提供学习便利,提高执业药师队伍的素质。对于那部分学历较低、药学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的执业药师,在继续教育的时候,充分利用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师、教学资源,查漏补缺,侧重加强知识结构的完善。 2.2加强继续教育中临床类知识的培训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本科院校不断扩招,预计到“十二五”末,新增执业药师将以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为主,执业药师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比例将逐年提高。这部分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药学专业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化学为主,即使学了药理、药剂、药分等专业课程也满足不了现在临床药学的需求。执业药师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但是其大学课程体系中,临床专业知识匮乏,导致部分药师甚至连基本的病历、化验单都看不懂,无法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所以,高校必须要对高等学校药学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对于已经获得执业资格的药师,在每年的继续教育中,除了要加强药学知识的培训以外,还要强化临床药学知识的学习,弥补执业药师的知识缺陷,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组织执业药师进行临床实习。 2.3加强执业药师网络继续教育资源建设 系统的继续教育课程、便捷的继续教育课程学习途径是获取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上开发丰富和系统的继续教育资源,加强网络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建设和资源整合,必将有力推动继续教育工作快速发展。西方国家如美国早已通过其先进的网络技术,组织各种培训和学术课程进行药学继续教育。中国起步较晚,但目前也已经建成了许多相关网站,如国家级远程医学教育网双卫网,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药学信息网站《临床药师》,另外,还有很多的交流、讨论版,如国内最大的医药学交流平台丁香园,再有创建于2001年的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学术站点之一,小木虫论坛。这些网站会员主要来自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的博硕士研究生、企业研发人员,这里拥有旺盛的人气、良好的交流氛围及广阔的交流空间,已成为聚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资源、经验交流平台。内容涵盖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等学科,除此之外还有基金申请、专利标准、留学出国、考研考博、论文投稿、学术求助等实用内容。在这里执业药师在工作中有任何疑问,可以获得大家的帮助,为解决临床药师工作中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2.4建立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评估制度 培训效果是检验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优劣的关键。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和研讨课四种,每种类型课程的性质不同,评价体系并不相同。所以应当对每种课程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评估制度,以促进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水平的提升。培训效果分析是培训体系中最终的成果检验过程,能够起到检验培训实际效果、验证培训内容和培训科学性的作用。实际工作中,培训效果大多数情况下难以量化衡量,所以培训效果分析一直是培训工作中的难点。但从总体来看,可以尝试建立以定量衡量为主,采用四级评估法,进行培训效果的检验:培训效果第一级———满意度(Satisfaction),即学员在课程结束时对于课程整体设计和教授方式的满意情况。这仅仅是一个微小的开始环节,通过调查问卷就可以解决。培训效果第二级———学习度(Learning),即学员是否真的掌握了传授的内容,这种方式比较直接,一般考试、面试和课程案例研究就可以完全测评出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培训效果第三级———应用度(Adoption),即学员多大程度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了。培训效果第四级———绩效改善度(Performance),即学员多大程度地通过自己的知识运用提高了自身和组织的绩效,一般可以应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来回顾在培训前后员工的绩效变化程度。执业药师在培养及继续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高校和网络等各类媒介的作用,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发挥网络继续教育优势,建立继续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做好执业药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依法执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使执业药师始终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以患者和消费者为中心,开展药学服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为我国培养更多、更好的能与国际接轨的执业药师后备军。 作者:俞迪佳 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少数民族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一、教师继续教育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组成部分,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在职教师进行的思想政治和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是针对我国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民族教师,本质上是在充分掌握汉语的基础上以汉语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基于其特殊地位和性质,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比一般汉语教师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他们掌握本民族的语言,熟悉本民族的文化,对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语言迁移、习得偏差等方面都更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普遍存在汉语专业知识不过硬,教育教学技能不够强,现代教育技术不熟悉等问题。因而,对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进行富有实效的继续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7号)》,接受继续教育既是广大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广大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师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在现行的体制下,教师是继续教育成本的直接承担者,广大教师在继续教育的形式、内容、时间等方面的个性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继续教育的组织实施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继续教育方式。但从现行的继续教育模式看,继续教育更多的是针对地区,针对学校,基本上没有基于教师的人本需求,广大教师基本上没有选择的机会。有的教师希望参加更高级别的继续教育,但此类教育又对教师的学历、职称提出了明确的限制。有的教师已经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参加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但依旧要参加统一安排的基础性培训,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继续教育缺乏实效性 虽然教师继续教育让部分教师提高了基本功,比如三笔字、普通话、信息技术的使用等方面。但更多的教师则认为,继续教育不过是走形式,跟教学现实的需求有差距。少数民族学生需要提高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需要掌握切实的技巧。但继续教育课上,授课教师讲的内容并没有能够给广大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带来多大的实用。继续教育结束后,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仍然只有凭自己的教学经验,甚至是摸着石头过河,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笔者认为,导致继续教育实效性不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尽管大多数培训者都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但仍然不排除部分培训者教学实践经验不足所带来的问题。目前,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实训者主要由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专家学者组成。部分实训者在培训中存在培训内容陈旧老化,培训方式呆板单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等问题,很难让参加继续教育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真正学有所得。第二,教育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训者培训中讲授的内容多是死板的教学理论,甚至严重过时。这些理论不能为广大少数民族汉语教师提供实际可操作的技巧性的东西,也无法让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将这些理论转化为教学技能,更无法让广大教师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第三,继续教育形式单一。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早已将课堂更多地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地位由传统的讲授者、灌输者变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自觉建构的协助者。在我国广泛推进的新课程理念也有类似的要求。但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在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时,普遍认为形式太过单一。培训课堂仍然以讲授者为主体,很多培训基本上是一讲到底,参训者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充其量也就只起到了陪衬的作用。培训者多半也不了解参训教师的需求,基本上都是大而化之地讲授。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应有不同的继续教育形式。在信息化程度低的乡下,不应当采用远程教育的模式;在资源丰富的城区,继续教育的形式更应当多元化,不应局限于某种单一的形式。第四,继续教育考核不力。有培训就应该有考核,没有考核就无法反映培训效果。对于当下的培训,不少少数民族汉语教师都认为是在走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任务,或者是为了凑足课时。因而,不少培训基本没有考核。有的多半也是所谓的“考查”,或者“课后论文”。还有的考核的时间和形式安排不合理。一些技能性的培训,参训这不是培训结束后就能掌握的;一些教育理论,教师也不可能再短时间内熟练地运用在教学当中。关键要看教师参训后取得的实效,而不是参训者得到的分数越高,培训的效果就越好。继续教育不能空谈理论,更要讲求实效。 (三)经费保障有待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7号)》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以各级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同时,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专项列支。但是,随着汉语教学力度地增大,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培训力度地增大,继续教育经费的保障遇到了不少问题。有的培训需要教师自己出钱买单,教师为了职称评定,年度奖惩又不得不掏钱。 (四)教师参训积极性不高 不少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只不过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任务,并没有认识到参加继续教育是自己的义务,同时也是一种权利。当然,客观来讲,培训实效性差,个人缺乏自主选择权,继续教育与工作矛盾等问题也确实存在。此外,工作和继续教育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有学时的规定,教师平时都有教学任务,因而继续教育多安排在节假日。这就造成了培训时间过于集中,培训内容过多,培训难度大的问题。有的教师平时教学任务重,工作中已经非常劳累,再占用休息时间来参加继续教育,心中确实不大情愿。 三、完善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针对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完善组织领导,加强监督管理 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大工程,为有效完成这项关系到整个民族地区的事业,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坚强领导,需要各主管部门的有力组织,需要广大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政府要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加强协调,完善监督,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保证继续教育取得实效。各级各类学校应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大力支持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当下的继续教育普遍存在理论与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对此,实训者和主办机构都要多深入教学一线,采取多种方式广泛调研,认真听取一线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多了解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分析调研信息,准确定位存在的问题,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在培训中做到有的放矢,为广大参训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三)认真挑选组织实训者 要保证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真正取得实效,要让广大参训教师确有所得,首先必须保障实训者的素质,倘若实训者的素质都不高,一切都是空谈。当下的继续教育中,有的实训者照本宣科,空谈理论,大话连篇,不可能给参训教师多少实惠。在实训者中应当引入竞争或聘任机制,对于不能胜任,或者参训教师反映强烈的实训者应当停止其实训工作。 (四)改进模式,丰富方式 当前,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培训模式以培训机构模式和高校模式为主,这两种模式都是以实训者为本,而不是以广大参训教师为本,严重忽视了广大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高校模式下的培训偏重理论,对教师亟需的东西研究少,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培训机构为本的模式在师资力量、时间安排等多方面都存在缺陷。因而,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培训应当选取一种更为恰当的模式,首先派选人员深入基层学校,深入教学一线,认真调研,了解情况,听取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再根据培训计划,聘请适合的专家学者,或者一线教师进行有效培训,避免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其次,还要改革培训方式;改变当下继续教育中一讲到底的传统灌输式培训;采取案例式、调研式、体验式、观摩研讨等多种方式,灵活多变地适应不同的培训需要,增强培训的效果。针对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问题,可以广泛利用发达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突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与发达地区的资源共享。各级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广大参训少数民族汉语教师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平台,推动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朝着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许晓娟 许海军 单位:西南大学人文学院 和田地区实验中学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研究 一、受训者的个体特征 受训者特征指影响受训者学习效果的受训者个体特征。受训教师的培训态度、动机极大地影响着培训学习的效果。如果受训教师参加培训是抱着一种“既然让我去,那么去学学也没有什么坏处”心理,或是只希望通过培训获得一个证书或取得相应的学分,以便将来能因此获得晋升或技术职称的提高,而没有去思考学过之后如何把受训所学用来改进自身的工作行为的话,这样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削弱培训的实效性。即使某些受训教师主观上愿意积极参加培训学习,但是由于缺乏培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或知识准备,因而只能进行一知半解而非深度理解的学习,这同样会削弱培训的实效性。 (一)培训动机 培训动机指参加培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表现为受训者在培训学习活动中心理与行为情态。培训动机影响着受训者的培训积极性,不同水平的学习积极性又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动机强度取决于受训者个体对于参加培训能够带来的结果能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与意义的判断,以及自己取得这些结果的可能性的判断。对受训教师而言,其个人需要是多元化的,但教师普遍珍视的一些需要有:提高教学成绩的需要;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得到奖励的需要;兴趣的需要。如果参加培训所带来的结果能够满足上述需要,且受训者认为通过个体努力能够取得这些结果的话,受训者参加培训的动机就高。成人学习理论的研究也指出,成人具有一种实用主义的学习倾向。即对直接与工作或生活相关的主题感兴趣,当学习的主题与内容可应用于其工作或其他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时,他们才有学习的动力。然而,现实情况是,教师培训既没有严格的学员学习评价,也无法满足教师的兴趣,更无助于提高教学成绩,且在解决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上也无法提供操作性的建议,唯独参加培训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对教师还有一点直接利益,因为这往往与教师的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有关联。对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理想的需求调查中,平均60%的教师有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需求。然而这些教师中的大多数并没有把培训作为一个满足自己专业发展需求的途径。这表明,许多培训无法真正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成人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内部,如兴趣、成就需要等,而不是外部,如各种奖励措施等。因此,在培训无力满足教师的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仅仅靠培训学分这项激励措施往往无法激起受训教师强烈的学习动机。受训教师是否取得学分往往与出勤率、作业完成与否等较为简单的量化指标有关,至于受训者学得怎么样,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则很少被理会。在这种培训目标价值较小,且不需要什么努力就能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受训者缺乏学习动机的状况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专业知识准备 受训者的专业准备指受训教师在参加具体培训前已有的知识储备、技能方法掌握与情感价值观达成的状态。受训教师的专业准备情况与培训学习的效果是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经历各有不同,他们在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态度方面存在差异。具体的教师培训项目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对受训者的要求方面,除了要求他们具备适度的学习动机之外,还需要他们做好必要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价值观的准备。对于那些准备适当的受训者,在同等的学习动机下,能够取得较大的学习效果。教师专业准备的差异不仅影响着学习的效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给培训教学造成了困难,因为师训教师必须照顾到受训者的个别差异,而这在当前的许多培训活动中是很难做到的。为了使受训者在培训前做好相应的培训准备,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培训者会在受训教师名单基本确定了以后,在培训前告知学员应该做好哪些培训准备,譬如学员理论书籍阅读与思考,课堂教学案例的准备,一份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制定,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和自我培训工作的反思。 (三)学习风格特征 学习风格指受训教师对不同培训学习条件的偏好或需求。学习方式与学员的经验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学习方式的倾向性与其经验和文化背景一致,那么此种培训往往有效,但未必对来自另外一种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学员有效。在对学习风格的分类上,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提出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学习方式:一种是“聆听讲座”的学习,另一种是“注重学习实践”的学习。偏好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受训教师喜欢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偏好“注重学习实践”的学习方式的受训者喜欢亲自体验、实践方式。调查显示,有的学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学得较好,有的学员则在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学的较好。教师的学习方式归纳为活动家、沉思者、理论家和实用主义者四种类型。其一:活动家。受训者总是精力充沛地投入新的活动而且不存在偏见。他们喜欢沉浸于直接的经验中;他们思想开放,对新事物不抱新的怀疑态度,这使他们对一切新事物抱有热烈的欢迎态度;他们的宗旨是:任何事情都想试一下。他们趋向于先动手做,事后再考虑结果;总是设法使自己成为活动的中心。其二:沉思者。沉思者擅长在冷僻平静的氛围中静思、善思。他们会详细而耐心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经验和事情的数据资料,并尽量推迟作出最后结论的时间;他们的宗旨是小心瑾慎;他们在会议场合下,常常选择不起眼的位置坐下,倾听和记录他人的声音,结合其要点,构思出自我的观点;他们的行动是过去和现在的经历、别人和自己的观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三:教育家。教育家把教育现象加以梳理,并使其融合为复杂但更完善的理论。他们往往以垂直的、程序化的方式思考问题;他们通过运用哲学普遍联系的原理把似乎不相关的教育现象同化为教育理论;他们是完美主义者,不把事情搞得妥帖、统整为一个合理的体系就不罢休;他们擅长通过具体与抽象、分析与综合即理性思维进行理论架构的创建。其四:现实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头脑中充满他们想要在实践中试行的新念头;他们喜欢践行与操作,遵照想法迅速而自信地行动起来;他们对反思、思考和商讨极不耐烦。具有上述极端表现的人可能很少,一个人的身上往往表现出以一种或两种类型的风格为主,同时综合了其他类型风格的情况。因此,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活动,要了解他们对学习、教学方式的偏好或需求,并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尽可能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受训者的需要。 二、培训课程设计 培训课程设计指依据一定的理念,对本次师资培训方案及实施策略作具体的规划。当培训方案的规划注重受训者的主体参与,以对受训者培训需求的深度调查为基础,同时培训方案的内容与实施满足受训者的培训需求时,培训设计最能促进受训者的学习,提高受训者的学习效果。 (一)成人学习理论及其对培训设计的启示 在职教师的学习符合成人学习的一般特点,然而,自上世纪成人教育作为一个实践性的专业建立起来以后,至今理论界对此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范式,“我们所拥有的就是一幅包含了成人学习知识基础的各种理论、原则和解释的拼图。”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五个基本假设将成人学习描述为这样的人。 1.成人有独立的自我概念并能指导自己的学习 他们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者。学习者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知道学习什么以及为什么学习。成人学习者的这一特点对教师培训的启示有三点:第一,在师资培训中,培训者与受训者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即培训者要从传统培训教学中的以“教”为主的角色,转移到围绕培训对象的“学”而给予引导和服务为主的角色上来。第二,在教学方式上,培训者要避免单向讲授的培训方式,而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使受训者投入到学习中。第三,教师培训的设计以受训教师真实需求为基础。 2.成人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 这些经验对于学习来说是丰富的资源,即他们的学习是基于已有经验的学习。成人学习者的这一学习特点对师资培训的启示在于:师资培训要充分利用成人带来的大量的个性化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作为重要的教与学的资源。如何以受训者的某些经验作为培训教学的案例,用这样的案例进行培训,可以使培训更具典型性、真实性和亲切感。在培训形式上,培训者可以采用学员间互动学习的方式,通过经验交流与分享、合作学习等促进受训者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3.成人的学习需求与变化的社会角色紧密相关 成人的学习不是尽可能多地积累知识,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复制,而是需求什么学什么。学习需要既是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又是教书育人岗位的必然需要。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满足岗位提出的工作要求。我国60%以上的教师认为他们需要的是能力的提升,而在这些能力中,教师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学能力的提高。这点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在于:培训者应深入了解受训者的工作实际和培训需求,按照受训者的实际需求而不是培训者个人的主观意志来设计培训。 4.成人以探讨问题为中心注重培训的实践应用倾向 成人的学习是任务导向的学习,当学习主题对成人具有直接价值时,成人学得最好。这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在于:教师培训要坚持实践的原则,学以致用。在设计师资培训的目标时,要注意考虑应用性的目标;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应尽量与受训教师的工作实际相关,突出实用性;在培训模式上,应多采用“做中学”的实践性形式,让受训教师在体验中学习,把学习过程与应用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重“讲”轻“学”,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的倾向;在培训学习结束后,受训者要督促参训教师所在学校为其学以致用提供支持性的环境。 5.成人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内在的诉求而不是外部的压力 成人学习的动机主要是兴趣、成就需要和个人利益。他们的学习动机因对良好的学习情境的主动参与而获得发展与增长。这点对于师资培训的启示是:培训设计要发现与识别受训教师内在的学习需求,然后设计相应的培训,培训设计要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主体参与性。 (二)教师学习特性及其对培训设计的启示 在职教师作为成人,其学习符合成人学习的一般特点。综上所述,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教师学习的具有如下特点: 1.教师的学习是以提高绩效为目的的学习 教师受训是以提高绩效为导向的。培训之前,他们会花相当多的时间衡量参加学习的利弊所在,考虑通过学习能够解决自己哪方面的问题。教师这种学习特点具体地反映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追求实效的愿望,即一种十分执著的学以致用的追求。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以及适应组织、社会的要求而积累知识,更是为了能够及时地把所学到的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现实社会的生活以及实践活动当中去。因此,这一点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是,培训设计要以解决受训教师的实际问题,启发受训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性思路为指向。 2.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学习 最好的学习环境是存在社会关系及工具的现实社会情境。学习来自于社会实践的参与,来自于与社会中其他更有经验的人的交流。由此可见,基于情境的学习强调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指导者之间的交流、观摩、模仿、操作以及反思改进等方式来进行。教师的学习就是基于情境的学习。那些有成就的教师往往是在工作情境中,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专家的引领以及个人的反思性实践成长起来的。这一点对教师培训的启示是:教师培训要给受训教师提供适当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加强受训教师间的交流,以及受训教师与培训者、专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受训教师在适当的情境中通过社会性的学习来提高。因此,在培训中教师的学习是一种团体学习,其建立在一种共享的文化基础之上。 3.教师的学习是主体自我完善与践行的过程 教师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简单模仿的学习。教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大量丰富的个性化经验,他们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任何教师培训如果不能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不能引导受训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意义,就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学习特性对教师培训设计的启示是:培训以解决受训教师的实际问题、启发受训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性思路为指向;培训要注重在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让受训者参与研讨、模拟练习、实践应用等方式来提高其学习效果;培训形式应注重受训者间的合作学习与对话、交流;培训应充分调动受训者的学习积极性,受训者是学习的主体,培训者应发挥帮助、促进、支持与引导等作用。 (三)有效的培训设计的原则 课题组通过对教师样本的调查研究发现:受训教师期望的校外培训的特征如下:(1)培训教师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资深专家,或自己同行中的佼佼者。(2)培训内容与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非常一致,且能够结合工作实际解决普遍存在问题,并能针对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案或具体的方法。(3)培训形式是与培训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场示范或实践,有探讨及相应的专家指导,有相辅的沟通渠道,有充分的时间在培训后及时讨论。(4)培训结束后,在本职岗位上尝试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或技能时,培训专家愿意并能够提供后续指导或帮助。(5)培训是免费的,在教师工作较为宽松时进行且采取脱产的形式,时间不要太长。研究发现,受训教师期望的校本培训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在培训内容上应该关照全体教师均急欲了解的新思路或教法等;针对具体的专业、班级和问题开展个别化的培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难题;分享工作中取得的关键经验;提高教师急需提高的综合素质。(2)在培训形式上,培训后有及时、充分的讨论;采用“研究课+专家点评”的方式;专家上门指导;领导得力且全程参与;有针对性地请专家培训相关内容。综上所述,教师有效培训设计的原则如下: 1.培训要重视主体的参与性 在规划培训方案前,培训者要充分调查、识别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要征求受训者对培训方案的意见与建议;在规划培训方案实施中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让受训者参与到培训中来;无论在培训中还是培训结束后,要重视了解参训者对培训的意见与建议,并及时作出调整。课题调查表明,越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性,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越高。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令人乐观。教师培训活动很少关注到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受训教师在选择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培训时间等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发言权。长期以来形成了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在此背景下,受训教师的培训愿望不强烈,视培训为负担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2.培训要重视实践性原则 培训内容应有助于启发或帮助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思路。在培训形式上采用的实践性培训形式,通过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中的观摩、模仿、练习与应用等,以便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然而,培训的实际效果满意度不高。课题组曾对中小学教师参与过的各类培训进行过调查:有61.9%的受训者认为培训效果一般,有16.7%的受训者认为培训对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没有效果,持积极态度的仅占19.5%。究其重要原因就是培训内容不实用。各类培训在培训内容的安排方面普遍存在着培训内容“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名目繁多,难于应付”等问题。 3.培训要遴选好优质的培训师资 受训教师期望在具体培训内容方面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资深专家或自己同行中的佼佼者来充当培训教师。我国一些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教师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内容不够熟悉。不能较好地组织贴近培训对象实际的教学讨论;因为担心讨论“冷场”,在培训方式上往往选择以讲授为主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建立遴选优质培训师资的机制,按程序来挑选优秀的师资,这直接影响到培训的结果。 4.培训要安排适切时间与地点 受训教师期望校外培训采取脱产的形式,时间不要太长。在职培训的时间不要完全安排在休息日,培训的地点不要离工作地点过远。校内的面向全体或部分教师的集中培训要安排在他们工作较为宽松的时候。在职培训往往安排在寒暑假或双休日。虽然大多数教师表示可以接受这种培训安排,但他们也反映这种时间安排占用了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给个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主要缘由是中小学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工作日要完成教学任务,休息日还要参加培训,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充分安排工作和调整心态,长久如此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参训压力也就自然出现。 三、培训环境分析 培训环境是培训活动所处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它包括物理、人文;教学、社区等。培训环境间接影响培训活动的质量。 (一)培训的教学、生活环境 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如大小适中的培训教室,强弱适中的光线,冷暖适中的教室温度,舒适的、易于移动的座椅,数量充足、易于移动的桌子,有茶点、休息的空间,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如可口的饭菜,舒适的住宿条件等,均会使教师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享受培训的过程,提高培训的效果。 (二)教师培训的政策、制度 在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文件要求之下,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体制在我国正逐步形成。江苏省还提出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学分不低于继续教育学分的50%。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教师培训竞争机制的形成,促进教师培训质量的整体提高。这也使国家对教师培训的政策和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1.培训师资的选用 在我国当前的教师校外培训中,教师学院和师范学院开展的教师培训占据主体。这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师资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从理想上来说,一个专任的教师培训者既应是教学人员、培训课程的开发人员,又应是培训的组织管理人员。作为教学和教师培训的课程开发人员,教师培训者应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课程方案,安排教学内容,解决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给其提供启发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些培训机构的大部分教师并不是从最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即使有些教师是从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但由于过去学历教育的任务以及促进这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机制的缺陷,他们已越来越远离中小学第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跟不上教学实践的发展,自身的知识、技能难以满足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故他们作为培训教师越来越不自信。面对此种情形,迫切需要改变培训教师的任用与培养体制,充实一批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独到之处的教师、校长到专职和兼职的培训教师队伍中来,同时打破培训教师终身任用体制,找准培训与中小学教师实际需求的结合点。 2.培训课程的开发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培训内容能否贴近受训教师实际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能否为区域教育服务,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好坏。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课程与内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陈旧、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实用、课程重复建设等问题。这些不适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课程与内容之所以能够存在,除了培训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外,还与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审定制度不够完善有关。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中指出,国家规定课程设置方向,地方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课程方案,确定学时、学分,科学地配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然而,实际课程的配置是否科学,具体的培训内容是否与受训教师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则缺乏有效地的监控与审定机制。此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课程与内容的良莠不齐,从而影响到培训的实效性。 3.培训活动的运行 教师培训活动的运行机制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的运作程序及相应的落实措施。对任何培训机构来说,完善以下六个方面的运行机制非常重要。一是培训方案制订的运行机制。培训方案一般包括背景说明、指导思想、培训目的、课程设置、课程评价、保障条件、师训及受训教师情况分析。培训方案审批的一般流程是师训教师小组向教师培训机构提出申请,培训机构初审,然后交给专家指导小组指定,再然后是培训机构下达通知,最后由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二是师训教师申请课程任教的运行机制。首先由师训教师向培训机构培训处提出申请,任教申请报告应包括本人介绍、研究专长、相关内容研究现状、内容组织设想、受训教师分析报告和师训教师所在小组鉴定意见;然后由培训机构培训处初审,分管领导核定;最后培训专家指导小组核定。三是培训课程设置的运行机制。程序是:培训机构向培训专家指导小组提出申请,然后由培训专家指导小组初审,培训领导小组核定,最后由教育行政部门下达通知。四是培训课程考核的运行机制。程序是:师训教师向培训机构培训处提出考核人员安排申请;然后由培训机构培训处做出核定同意,及时考核要求;最后由培训机构组织有关人员参与培训课程的考核。五是受训教师选择的运行机制。程序是:首先培训机构核定受训教师学习考勤情况,并对受训教师作出考核评定;最后,培训机构通过网络等途径将培训考核情况反馈给受训教师和其所在学校。 4.培训质量的评估 教师培训质量的评估包括办学机构的办学与管理水平的评估,教师队伍与教学水平的评估以及办班质量的评估。对教师培训质量的科学评估有助于我们了解实际的培训效果,反思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造培训方法,使教师培训更好地促进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好地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服务。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强调,要“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估体系”,各省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负责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工作”。然而,许多培训机构很少对培训方案实施情况、师训教师任教情况等进行有效评估。据了解,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目前也只是对各区和市属中小学校开展的教师培训情况进行评估,还没有组织对培训机构办学质量的评估。在教师培训中占据半壁江山的校本培训,其质量取决于校长的重视程度、校长领导与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能力以及学校的资源条件。由于各学校在上述因素、方面的差异很大,所以校本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我们急需建立并健全多角度、全方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评估制度,建立有效的、全面的教师培训评估机制。 (三)社会、教育大环境 我国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重要任务是使中小学教师具备胜任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任务的能力与水平。但是,在素质教育实施多年、基础教育新课程全面铺开的今天,由于严格的、高风险的中考与高考制度的存在,应试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在严格的考试选拔制度下,分数的高低成为决定学生上什么类型的学校,获得什么样的地位和取得多少报酬的职业的主要依据。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为评价教师教学业绩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甚至成为衡量教育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此种背景下,社会各界人士对学生的考试分数,尤其是升入重点高中和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极其重视。目前部分中小学校长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置若罔闻。在“分数至上”的社会氛围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只选择“实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补课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和能力。毕竟,“熟能生巧”是多年来被证明了的应试教育不二法门。有些学校把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目的培训与教育科研工作等视为“务虚”的工作。在此种社会教育背景下,一些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对那些能够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成绩的培训抱有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需要。教师培训如果单纯地迎合教师的此类需要,受训教师的培训积极性比较高涨。但未免会陷入功利主义、只追求短期效应、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应试教育的泥潭。但如果无视教师此类需要,案例从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来组织教师培训,又会影响教师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从而造成一些地方的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矛盾现象。因此,为了切实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教师培训必须在教师个体的需求、战略层次的需求和组织层次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现实情形是,在课程与评价、培训、教学及科研还无法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培训的平衡点,把个体需求与外部需求,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大多数培训机构的现实选择是一切按上级的指令行使,无暇顾及各地区、各层次受训者的实际;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应对是,把完成培训等视为完成任务。总之,如果当前我国课程与评价、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培训整体的实效性将难以真正提高。 作者:茹红忠 单位:淮安市三堡中学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体校科研管理继续教育研究 一、终身学习理念及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内涵 (一)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理念是在终身教育提出后出现的,是对终身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1965年,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首次专门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报告。终身教育提出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此后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在世界各国传播。随着人们对终身教育思想的不断学习和理解,终身学习理念接踵而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终身学习理念在原法国总理,著名文化、教育人士埃德加•富尔及其志同道合者的合作研究工作之中正式出现。20世纪70年代初,“终身学习”正式提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倡导“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1994年,在罗马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终身学习是指一生中所需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应该如何被开发和运用的全过程。终身学习具有四个关键特征:它是有目的的——学习者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它有具体的目标,这种目标不是那种含糊的概述,如“开发思维”;这些目标是进行学习的原因(学习动机不是简单地出于厌倦生活);学习者有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终身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是有目的的自主性学习并贯穿人的一生,是人在未来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方式。终身学习是全人类的共同需求。 (二)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 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是体育院校科学研究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一般来说,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是指分管科研工作的校(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科研处处长及副处长、科研处其他管理人员、各院系分管科研工作的院长(系主任)及科研秘书,但有一些体育院校并没有设科研秘书,而是由教学秘书或办公室人员兼任。从目前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来源看,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在本校从事专职教学工作,后来转到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二是在本校其他行政管理岗位或教学辅助岗位工作,后调动岗位转到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三是应届或往届毕业生通过公招考试或直接考核招聘方式,进入体育院校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四是在其他高校工作,后调入体育院校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是指对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教育,通过科研管理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和新技能,促进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科研管理水平,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发展和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是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终身学习理念下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需要 2013年10月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越来越成为终身学习的主要阵地。在战略意义上,继续教育对于建设学习型城市有着重要作用。体育院校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科研管理人员作为现代城市全民中的个体,加强继续教育,重视终身学习,有利于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增强个人能力和社会凝聚力,促进经济和文化繁荣、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管理知识、技术和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必然要求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加强继续教育,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知识、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二)推进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推动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是新形势下我国体育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体育院校实现变革转型和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管理质量的提升是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提高管理质量必须要促进体育院校管理队伍建设。科研管理人员是体育院校管理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必然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是更新、补充各种知识与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参加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知识、理念与方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素质,以科学的管理态度和方法有效地促进体育院校改革,促进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 (三)促进体育院校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体育院校科研事业要发展,必须有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队伍。目前一些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专业知识水平低,而往往体育院校对科研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养,经常针对教师与科研人员举办各种知识培训与交流,却很少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不利于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体育院校应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而科研管理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学习,积极主动地参加科研管理方面的培训班,或者继续接受高学历层次教育,学习新知识,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科研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才能促进体育院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四)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才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体育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知识型管理人员。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在职业生涯中站稳脚跟、顺利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是自身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生涯发展是终生性的,科研管理人员要想在体育院校保持自身的发展,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继续教育,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与管理,针对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确定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最大程度的激发个人潜能,不断提高体育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终身学习理念下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观 体育院校的重视和努力是做好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原动力。科研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体育院校科学研究水平的发展,影响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体育院校各级领导要转变对科研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养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对科研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政策制度、经费投入、组织规划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科研管理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观。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要提高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科研管理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据个人和工作岗位需求选择适当的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不断学习更新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管理手段,在科研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从而提高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知识、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自身不断发展,以适应体育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促进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 (二)营造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文化氛围 终身学习文化氛围是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终身学习文化包括终身学习政策、架构与制度,以及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态度、价值观、行动与习惯。营造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文化氛围是推进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保证,能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终身学习意识,促进其积极主动参加继续教育。体育院校各级领导要为科研管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一切场合积极建立、维护和发展终身学习文化氛围,让继续教育变成每个科研管理人员自觉的根本要求,让科研管理人员自觉地探索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从而使继续教育学习成为工作的一部分,成为提高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要让科研管理人员了解通信媒体、图书馆、博物馆等相关场所作为学习空间的作用;为所有科研管理人员提供足够的信息、指导和支持,激励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学习;认同在非正式和非正规场合学习的重要性,发展各种学习形式的认可和奖励体系。体育院校应为科研管理人员创造和保障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与权益,促进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确定继续教育内容 继续教育的内容直接影响继续教育的效果。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要了解科学,要懂得技术,要善于组织管理,要有清醒、敏锐的分析头脑,处事要客观、公正,要熟悉并善于掌握与科研工作有关的国家政策。这就要求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需具备综合素质,因此,继续教育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素质,包括政策知识、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组织协调沟通能力;二是知识素质,包括管理学知识、档案学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知识产权、外语知识等;三是创新素质,包括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在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及时了解掌握科研管理工作的前沿知识,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在面对大量的知识信息时,要善于区分并选择合适的继续教育内容。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要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岗位职责,同时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相结合,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确定继续教育内容。继续教育的内容还应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以满足不同层次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需求。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继续教育形式 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是行政管理岗位,平时工作比较繁杂,工作时间固定化,因此,对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可以采取多途径、多形式进行,主要有六种形式:一是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有目的的推荐或选送思想基础好、科研管理工作优秀的人员到相关高校和单位在职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科研管理能力。二是骨干科研管理人员进修班。利用寒暑假时间,开设科研管理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相关课程,科研管理人员自己选择时间进修学习。三是短期培训班。举办管理学知识、档案学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知识产权、外语知识等理论知识班,讲授科研管理前沿理论知识和技能,弥补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不足。四是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体育院校可以和其他高校相关院系合作,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科研管理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将课程到网络平台上,方便科研管理人员随时随地学习。五是举办专题学术讲座。体育院校邀请主管部门领导、科研管理专家或某一知识领域的专家到学校开展学术讲座。六是参加学术交流或经验交流会。通过经常性地参加一些科研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会或者与其他高校及科研管理人员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体育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管理机制 提高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必须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管理监督机制。第一,上级主管部门要制定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政策和法规。上级主管部门要从体育事业及体育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制定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政策和法规,明确体育院校及科研管理人员在继续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在政策上帮助科研管理人员清除参加继续教育的障碍。第二,体育院校要建立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规划和制度。一方面,体育院校要建立继续教育规划,将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另一方面,体育院校要建立继续教育奖励制度,在制度上引导和激励科研管理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并将其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纳入到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全面工作考核中。第三,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建立与管理。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要根据不同的岗位和职务,针对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另外,要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不断促进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质量。 作者:臧娜 单位:成都体育学院科研处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一、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快速崛起并风靡以来,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各种相应的政策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每个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下发展的重要举措。2001年,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并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继而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状况都提供了比较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巨大用处的学习的工具。”近年来,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原有的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未来的继续教育课程的发展将会迎来巨大且深刻的历史变革。继续教育课程的不断革新与变革,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加快继续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的余胜泉博士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formationTechnologyCurriculumIntegration)意味着在已有的课程的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是被动的加入其中去,而是应该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强调的是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要应用于教育中去,强调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哪些地方可以最好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被自然而然的引入到课程中去,而是课程改革的有力的促进条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在于把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构建出一系列信息化的课程文化。 三、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课程传授方式的转变。 在信息化时代下的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洪流中,出现了一种知识快速膨胀的现象。曾经有个人这么推测,在2050年前后,人们当前所获得的知识量将仅仅只是所有知识总量的1%左右,这也说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在社会进入信息化,人们将更新创造出大约达到99%以上的新的知识内容。这种知识的快速更新和极度膨胀,让课程迈向了一个非常尴尬的情景。首先庞杂的新的知识将会被加到课程内容当中去,其次就是不可避免的课程的难度也随之增大了,同样的学生的负担也会越来越繁重。但是每节课程所开设的多长时间是固定无法改变的,这就是说教育者不可能随便把学习者的上课学习时间延迟,然而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不断更新,接踵而来的知识的量度也随之飞速增多。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它呢?人们一致同意其最本质的出路在于改革这种观念“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简单的继承。”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解一些基础知识课程的时候也同样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能力。针对学习者来说,最迫切的是要学会如何进行学习活动,并且要培养自己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动机,也就是说要要求学生最起码具备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的实力。 2.课程培养方式的转变。 未来的社会是以信息为主流的社会,那么它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信息,信息就变成社会活动和社会生产的核心。第一点,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大潮下,知识的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着经济的走向,知识经济又是经济的奠基。根据一系列的报道所说的,目前欧盟主要成员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以知识为基础的内容。在信息社会的大洪流下,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能否及时的获取并且利用它,基于知识的信息产业目前位置是竞争最激烈、变化最迅速的产业。在这一领域中,知识就是生命线,谁能及时地获得并且完善利用知识信息,谁就是胜利者。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知识,是通过对大量并且复杂多样的信息进行加工,然后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然后加以存储重组,最后对其进行利用而得到的一系列信息。信息时代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大爆炸,所以这些信息将会是纷繁无章的,我们只有针对这些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且综合提炼和加工,最终才能从其中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 四、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发展的个性化特征 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课程整合的变革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了开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在课程整合的实施与设计方面,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使课程整合设计的范围得到了大幅度的拓展与开阔。其次,信息技术促进了课程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课程的个性化最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两个层面上:一层是各个学科课程向其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课程都有不同层面的要求;二层是课程结构的个性化发展,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选修的课程有所不同。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继续教育课程的四个基本的要素都有了很大的变革,这就是说课程发展对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方法到课程的实施手段和结构等,进行比较全面的革新。在当前的教育界中,有一种强烈的呼吁,就是要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模式、新课程设计理论的诞生。这对于创新继续教育课程理论和课程设计模式拥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不单单是因为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文化基础包含信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然而信息能力和知识的培养明显依赖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而且教育技术理论对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氛围和继续教育的每个学科以及教学的深化改革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的发展展望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在不断更新中,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的教育理念。同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也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实现,从而诞生一系列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分支结构。在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移动学习这种方式应运而生。在现如今这个社会中,移动通信技术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快速发展,相继的移动通信设备正被人们广泛应用,手持移动设备的更多的功能正在被不断开创出来,这就保障了人们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应用它。人们现已不满足于在固定的某一时间和某一地点进行学习活动了,而是转变于可以在任意时间和任意地点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到知识。而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诉求,移动设备的这种模式的学习方式被人们普遍看好,从而使得人们的这一学习意愿得以实现。在以后的社会发展环境背景下,信息技术会毋庸置疑地被广泛地应用到继续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来。 六、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的误区及改进方法 在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的发展中,虽然使得教学活动得到了一些改变,然而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往往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例如,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可以在课堂中更多的使用信息技术,从而改变了原来计划好的一些非常优秀的教学计划,这样做就难免有些本末倒置了;还有一些教师为了使用更多的信息技术在课堂上,而开展了一些相应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也许能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但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来说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那么最后总结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都有哪些呢?最后发现这些原因大多数源于人们对于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概念的理解不正确,往往只一味的追求形式,而不是对于最后课程的真正效果的关注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那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如何解决它呢?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这就是说,教师应该在课程的整合中更加地侧重于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之后的具体所达到的实际课程教学效果,这应该主要体现在更加侧重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最终是否真正的使得学科教学得到了相应的优化、是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教师应该对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合理的评价整合课程的观念。从以往的只看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思想观念中走出来,真正的关注课程教学自身的好坏。最终,达到逐渐提高每个教师对于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正确的意识。 作者:李辉 石瑞祥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高等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1研究思路和调研过程 围绕陕西省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的主题,按照研究的目标要求以及预先确定的研究思路,以需求带动和促进资源建设,以需求检验资源建设结果,分析目前以函授形式为主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状况,探求下一步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以确定其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使用的日益广泛,利用网络进行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手段已成为必然趋势。对继续教育工作来说,如何利用网络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已经迫切的提到了日程上。因此,我们的资源建设研究着重放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利用网络资源方式的探讨方面。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广泛调查。我们调查了目前省内高校(不含民办民营学校)继续教育资源的占有状况、资源使用情况、资源建设情况、资源需求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走访了外省与本校同行业的高校,系统了解了其资源使用等方面情况。我们还对本省公办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开设的专业数量和开设的课程数量进行了统计;对2009至2011年本省从初中生源到大学招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对近几年本省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招生情况进行了对比,对生源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期望从需求方面来预测继续教育的发展变化,以把握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的方向和力度。第二步,实践中探索。项目组成员参与到西安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进行的远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融入到实践中,并通过具体实际工作探索实施路径和方式,在建设中形成制度,探求筹集资金的方式和路径,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目标地进行市场调研与建设。针对本校准备从传统函授教学方式向网络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仔细设计函授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对接与过渡,使部分学员由函授的面授教学转变到远程网络教学。由此,使我们对继续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有了完整系统的、较深入的认识和总结。第三步,分析评价,形成成果。总结本校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过程的收获与不足,提出一些建议,并将实际工作中的做法尽量形成制度。具体内容如下:(1)本校网络教学及教学管理、学生学习平台建设投入正常使用经历的经验教训;(2)对第一年所开设课程的课件已购置完成投入使用,并对课件建设的过程、方法和技术要求等形成了完整资料;(3)课件录制平台论证、实施以及开展课件试制作形成了完整资料;(4)形成网络学习、教学、管理平台的各项制度;(5)尝试在本校小范围建立师资资源库,与其它院系建立教师共用机制,保证继续教育的师资需求;(6)对本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进行了分析,对今后的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建议。 2调研内容和实践情况 2.1陕西省继续教育需求情况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毛入学率提高等因素,对本省继续教育中成人学历教育的影响非常明显。我们调查了2009年至2012年陕西省高中在校生、毕业生数量的变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与毛入学率;同期成人学历教育的招生数量。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普通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一方面在职人员学历结构发生了变化,大专以上学历比例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一般单位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造成对成人学历教育需求明显下降。2010年到2012年,连续二年成人招生人数下降,同时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增加;从2012年的数据看,成人招生下降7.4%,普通高校招生增长6.3%,说明普通高校的招生增长对成人学历教育的招生影响显著,并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若干年。这样的形势逼迫成人学历教育的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方式必须改革,否则将很难适应其变化。从近几年陕西省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招生情况可以明显看出,考生在向教育部所属高校集聚,特别是网络学历教育招生规模大大多于函授形式招收学历教育的学生规模。尤其是近两年民办办学机构与普通高校联合举办的函授生规模锐减,反映出函授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呈逐渐萎缩趋势,并且其变化在加速。目前,陕西省成人学历教育已完全形成买方市场。据2011年数据统计,5000人以上成人招生人数的学校有2所,4000~5000人有3所,2000~3000人有3所,1000~2000人5所,1000人以下16所。从规模效益角度看,招生量过小将无法维持正常教学运转,而成人学历教育完全是靠学生学费来维持运行,因此有些学校的成人学历教育面临关门的危机。全省共有31所公办高校开办成人学历教育,共计招生18.5万人,学生大部分集中在10余所有较好资源的学校,特别是有网络教育开办权的高等学校。这种买方市场对学校的资源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质量要求、教学内容要求,而且有学习便利要求、学制要求、学费比较要求等。从需求的角度分析继续教育的资源情况,成人学历教育的市场需求比较全日制的普通高等教育需求因素要多很多,随着社会发展这种需求因素会更多。要想满足这种不断变化的需求,资源建设必须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从陕西省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数量变化中还可以看出,考生在向教育部部属高校汇集。教育部部属高校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数量近几年不仅没有下降,甚至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其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专业在增多,招生区域也在扩大。究其原因,教学资源优势,政策导向是其根本。大部分在陕西的部属高校都设有网络教学平台或网络学校,网络学校学制比陕西省规定的函授学制少半年,考生向优质资源高等学校汇集是一种必然。这对省属高校成人学历教育的资源建设提供了很多参考。 2.2陕西省继续教育资源状况 (1)专业资源情况。 通过对西安市17所主要高校2012年招生简章的统计,共开设成人学历教育本科专业164个,专科专业352个;省属西安市内高校开设成人学历教育本科专业102个,专科专业289个;教育部部属学校开设成人学历教育本科专业62个,专科专业49个。但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得到批准的专业比每年实际招生的专业要多很多。没有招生的原因主要是生源问题,如果招生范围扩大,这些资源可以利用起来。另一方面原因是资源问题,虽然专业批下来,但并没有真正具备教学资源,因此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也就不招生了。招生的专业有一些学校是相同的,但所有招生专业是否涵盖本省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没有做调查。从部属学校与省属学校本专科专业数比较看,省属学校专科专业数量过大,本科专业数量偏小,因为目前成人学历需求的本科比专科要强烈。教育部部属学校的本专科专业的比例明显比省属学校的比例要合适。另外,经测算平均一个专科专业开设课程17~20门,本科专业开设课程25~30门,以此计算西安市高校一个教学周期需开设总计近8000门课,当然其中有部分课程相同。但这也是相当大的数量,对资源建设就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 (2)教师资源情况。 根据调研陕西高校教师资源总体编制紧张,2012年按同比计算全省师生比接近1∶20,比教育部高校水平评估的师生比标准1∶16要高。同时各学校也存在教师专业结构问题。高校有继续教育学院建制的基本没有配备专职师资,只有个别学校与三本等挂钩的学校有专职教师。继续教育学院教师来源基本是本校教师,专业设置大部分与学校统招本科专业一致。各校聘用成人教育的教师的机制不相同,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继续教育学院与校内其它专业院系签定协议,给专业院系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由专业院系指派相关的教师。第二种是继续教育学院在校内自由聘请教师,有时使授课受到影响。第三种是成人学历教育的课程安排完全交给校本部教务处统一安排,继续教育学院只对学生进行其它管理。各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在校外聘教师的数量较少,一般是因为本校无此专业教师。在这种师资情况下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师层次差异较大,较难保证稳定发展。然而,有些教师可能没有被充分有效利用,用以保证成人学历教育开展。高校以外的师资资源没法了解,高校退休教师资源也没有统计资料。据了解民办院校使用高校退休教师的较多,多是口口相传或私下聘请,没有公开市场。 (3)网络教育平台资源。 省内有继续教育网络平台的学校7所,部属5所、省属2所,经批准的网络学校3所。在几所高校中,网络学校有较全面的教学课件并对外可以有偿使用的只有一家,课程覆盖的专业与现省属院校开设成人学历教育的专业有较大差距。陕西教育网有一些课件是属于文化普及和基础教育的课件,没有高等教育所使用的课件。陕西省教育厅于2013年4月成立了陕西高等继续教育平台和学分银行平台,于2013年7月开始运行,但资源中心和资源建设两项还没有内容。从行业角度,我们联系较多的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还没有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也没有建设网络教学课程资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批准开设网络学校之一,建设起步较早,也较为规范,已形成较为完整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也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资源建设管理体系;从课程设计、规格制订、角本制作、摄制、播放、建设费用、教师的聘请、教师酬金与教师管理的费用、使用费用等已有较完善的制度。西安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前期购置了40多门课程,已上线供教学使用。在购置过程中,我们经过教学管理剖门与教师多次论证,并按学校购置资产规定程序一项项握关运行,为今后资源购置提供了很好经验。 (4)可用于远程网络教学的课程资源情况。 我们了解到陕西省有网络教育资源库,其中有300多门课程,属于有偿使用,课程资源分别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4门,陕西师范大学133门,西安交通大学46门,西北工业大学80门。课程门类为文科类、数学、计算机及网络、医学、电子、经管。工程类课程没有。网页上没有明确的使用方法,没有价格。陕西省教育资源网有课件较多,但绝大部分为基础教育类;其他内容较少,也属于有偿使用,但没有价格。面向全国的“爱课程”网,资源属于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是教育部出资建设的精品课程和各省级的精品课程。这些资源分为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可免费观看视频公开课有135门课992集;可免费观看资源共享课有937门;每门课有教学大纲、教学视频、教学计划等。这些内容的规格都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的标准制作和,可利用性很高。但由于是精品课程,所覆盖的专业面有限,教学辅助内容不够齐备,与各层次使用的适应性还有很大差别。教师个人建设的教育网站没有看到。据相关资料反映,国外有教师个人的教育网站和教学资料。这说明我国的教育还不发达,能够提供教育资源的渠道很有限。从现有了解的信息看,省内各高校的校园网上都有一些课程资源,但只对校内开放,各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能充分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和平台,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发展教育资源,并把网络上众多分散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地运用,这已成为我国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利用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远程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实施情况 西安石油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目前已经采用函授教育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中也碰到诸如工学矛盾、教师派出困难、教学成本高、招生数量大幅度下降等问题。为此经过调查研究,学习有远程教学平台的学校的经验和做法,认识到网络平台的利用对改善函授教学面临的诸多问题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可以极大改变工学矛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方便学生与教师有效交流,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明显作用。因此,西安石油大学从2011年开始论证网络教学平台,2012年初开始建设,2012年底投入使用。具体情况如下: (1)资金筹措。 西安石油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建设的资金为继续教育学院历年积累的发展基金,在资金使用时经过了校本部批准立项。如果没有发展基金,要学校另外拿出资金可能性很小。其原因:一方面学校资金紧张不可能短期内列入学校预算,另一方面继续教育仅是学校非常小的部分,并且是学校非主流。因此从我们的经验看,继续教育学院要建设发展必须要有自有资金,有学校的政策支持,有对发展前景的充分认识。 (2)调研论证。 教学平台建设前期首先对学校校园网进行了深入调研,因为校园网是远程教学平台建设的重要基础。西安石油大学有完备的校园网,学院只需要投入少量资金做相应改建就可满足需要。经过论证,通过校园网与互联网连接,使得费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继续教育学院没有专门网络人员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3)建设过程。 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必须有专业人员,既要懂网络又要懂教学管理,了解熟悉平台各功能模块及其原理。为此学院专门派人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进行专门培训,领导分组多次到中国石油大学以及省内有远程教学平台的学校考察学习,请专家到学院进行专题讲座,使教职员工对远程教学平台知识有了基本了解。设备的软硬件购置都按照学校的采购程序进行。平台设备选用经过多次研究论证,要求适合本校的特点,还要考虑继续教育的培训与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从功能上对开发平台设备的厂家提出完整的设计要求。建设过程要协调好厂家、学校信息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几方的关系,以保证进度。要做好验收使用的各项工作,准备各项规范和制度,确定使用平台的学员范围。本院确定,2013年招收学员已全部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授课、学习和管理。在具体实施中,事先与函授站进行详细深入的沟通,将管理制度、学习方法、答疑等做了详细宣传解释,进行多次示范,正式开展教学后及时听取学员的反馈意见,在运行中调整。目前实施情况基本正常。在本校课程资源尚未开发的情况下,我们与对口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联系,建立课程资源的有偿使用方式,解决开办函授网络教育方式无课程资源问题。华东目前有1000多门课程资源,我们经过论证,购买了40多门适合本院专业需要的课程。按照规划2013年暑假开始课程录制资源建设,其目标是达到能够适应网络教学平台需要录制的标准,能与现行的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相匹配,能有高质量的录制、编辑、制作,并能方便传播完整的录播系统。同时研究制定录制教师聘请、课件设计、脚本制作录制等一系列课程录制流程的规范。我们讨论了录制经费筹措机制,教师录制课时酬金的标准问题,录制课程工作人员的费用问题以及录制成本有偿使用的价格问题等。截止2014年9月,本校自主研发制作完成一门网络课件,并已上线供学员使用,目前在建2门。目前存在的问题,缺乏录制专业人员和经费,教学辅导和考试机制也在探索中。 4分析与建议 经过调研分析以及参考有关的研究成果,并对学院在教学资源建设实践过程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出以下建议: (1)省属继续教育中函授教育的方式已到了必须调整的时期。 函授教育作为最早的远程教育方式之一,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采用通讯方式和技术,目前已明显不适用了。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如果不利用新技术,不进行改革,继续教育将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针对目前普通高校招生率不断提高的形势,继续教育的招生政策需要做较大调整。针对目前继续教育对象中的学历教育的需求,调整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调整教育方式和培养规格;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解决继续教育的定位问题、适应社会需要问题和投入问题。面对成人学历招生情况,建议放开招生,不要再进行计划控制。要整合省属高校继续教育资源,促使各高校继续教育招生达到规模效益水平之上,以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继续教育的自我发展与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应该组织研究成人继续教育的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以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突出其与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技术发展实践结合紧密的优势,以适应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成人继续教育的要求;使已形成和将要形成的教学资源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要求,凸显出继续教育的特点。 (2)加快统一的陕西省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和各校的平台建设,以支持继续教育方式转变。 陕西资源平台从数量、学科专业种类、使用规格、课程内容都无法适应目前函授教育方式向其它方式或网络教育方式转变的需要,省属高校大部分没有建立远程网络教学平台。主管部门应研究出台陕西函授形式向网络形式转变的政策,促进各校网络教育的平台建设。应尽早制订出平台建设的标准规范,以保证平台建设的效果。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共享、联络、管理、运行规范,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建立技术开发基地,推动平台建设与使用。 (3)建立继续教育资源开发机制。 从经费的筹措、录制设施的建设、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师的聘用、设计人员的聘用、课件标准评定、课件的使用、平台建设以及有偿使用的价格形成都需要研究,形成标准。建议引入市场机制,促使现有高校教师或其他有专长的人员,不分履历、不分内外投入这种教学资源建设,促进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继续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多种要素参与,资金、技术、各类专业人员,包括授课教师、课程设计人员、课件录制人员、课件制作人员、网络工程人员、设备设施以及各类激励机制和制度等。有效的汇集、使用这些要素,是继续教育资源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每一种要素都需要深入研究其开发利用的规律。接受继续教育的范围比普通教育要更宽泛,其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与实际联系的紧密程度要更强。接受教育人员的心态和认知能力不同,对教育方式的要求也会不一样,因此继续教育的课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件应有些不同。例如:上海交大李莉、李锋在“中国网络远程教学满意度指数、模型实证分析”一文中指出,学生对网络课件的满意度达0.88,原因是网络课件的可重复性。但普通大学在校生更欢迎面授方式,左证是学校的精品课的课件收看率并不高。因此,对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的特点规律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在观念认识上或教学习惯上都是按照普通本专科教育的模式进行的,很容易将全日制教学的认识和习惯带到继续教育中来,全日制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时间安排的严格规范性与继续教育的教学有很大差异。例如,在本校论证录播设备建设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提供了一种录制规则,网络课件的定制是15分钟一个知识单元,30分钟一节课,这符合学习规律。但是,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备课和录制中很不适应,常有冲突,原因教师的备课是按45—50分钟内容设计;当转到录制网络课件时,课程设计人员与录制教师就产生很大分歧。这仅仅是时间上的差异,而内容上差异也很大。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寻找规律。 (4)建立继续教育资源的有偿利用机制。 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提供的标准,教育部部级精品课程项目经费30万,学校补助10~20万。学校精品重点课程经费为20万,一般为5~10万。各级别的要求与工作都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内容上的差异。目前陕西高校网络教学资源没有固定经费来源,部属高校网络教学资源是按精品课建设渠道来筹集经费,分为校级、省级、国家级,给予不同的经费支持。省属高校中也有这样的方式,但大部分是为本科教学使用,对外很多是封闭的。目前很多公开课以录像方式播放,对一些专业性的学习基本没有用或者是不适应。为了有效推动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建立继续教育资源有偿利用是筹集开发资金的有效手段。建立资源市场,形成交易规则,制订课件技术标准,这样可以有效推动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5)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建立有偿利用继续教育资源的市场平台是资源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由陕西省主管部门建立统一的专门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交易市场,制订交易的规则,根据制作成本制订最高与最低限价,由使用方与提供方根据双方的情况在上下限内商议是价格。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对课件的技术标准作出明确规范,建立交易课件的技术与内容的审核制度。同时建立课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制作人、出品人的知识产权提供保护。在校内建立课件交易收益的经费分配制度,除补偿成本消耗外,要建立课件研发基金和新制作设备建设准备金,为课程资源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6)建立陕西省教师资源库和继续教育教师公开网络聘任平台。 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基本没有专任教师,在校内聘用教师实际是在校内的市场行为,校内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时,在校外聘请教师会碰到很多壁垒,如不知道哪里有合适的教师,或各校有自己的要求从而聘不来。还有普通高校教师普遍对继续教育的理解有误区,认为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要低一个层次,这样会出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讲授的编排缺乏针对性的设计,从而对学生的接受、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发展都有影响。另外,继续教育不仅有学历教育还有非学历教育,所涉及范围更宽,教师需求更是多层次、多种类,有些专业性更强。任何一个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仅靠自己进行师资建设是无法适应发展需要的,因此建立继续教育教师市场就成为发展的必然。建立继续教育教师库,实行资格验证和登记入库方式,形成一个教师人才交易平台,各个继续教育学院可在此聘用教师。同时,教师库的信息可以反映出某类学科专业教师的供需情况,由此可以促使教师或有志成为教师的学生向短缺的学科方向发展。这种市场信息的实时和反馈,对继续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会有明显效果。 作者:肖文俊 杨卫杰 谢辉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舞蹈继续教育教材研究 一、融“韵”于“技”,增强学员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风格韵律的把握 融“韵”于“技”,即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教学和训练中,将中国古典舞身韵纳入到基本功训练中。中国古典舞是在吸收戏曲、武术等元素的基础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经过提炼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系统的教材,包含着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范式,其风格韵律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在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中,融入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训练,把身韵所呈现的“形、神、劲、律”,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人体文化在静态、形态、动态上的拧倾圆曲、刚柔相济、阴阳交合、动静交错、气韵生动等融合于基本功训练之中,增强学员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风格韵律的把握,同时达到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要求,由浅入深通过组合的学习,使得身韵与基本功训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融“韵”于“技”,主要是基于继续教育阶段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一般继续教育阶段的教学对象多为在文化馆、幼儿园等单位从事大众传媒普及工作的人员以及舞蹈业余爱好者,她们受身体条件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专业性很强的软开度和技术技巧就不能成为教学重点内容,而应该在一般能力训练基础上注重学生对中国古典舞风格和韵律的把握,以及通过中国古典舞的学习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认知,力求通过组合形式的学习使得学生在解决基本功、基本能力的同时更加了解中国古典舞的传统文化底蕴,增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可舞性、文化性和审美性,从中国传统艺术所特有的“形神”、“情理”、“气韵”、“意境”等来学习了解中国古典舞。通过融“韵”于“技”,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既实现了基本的身体技能提升,同时也将重心倾向于学生对中国古典舞风格韵律的把握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认知能力,满足了继续教育阶段特殊教学对象的需求。 二、以“韵”促“技”,增加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普适性和趣味性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教学和训练,由于自身的程式化和重复性,以及对技术技巧和身体素质的要求,往往会使学习者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或是感到学习困难和吃力。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在“学习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中,30%的学生认为“扶把动作还可以,而跳、转、翻等动作由于成人自身条件原因不能完成”;28%的学生认为“训练太枯燥”;10%的学生认为“动作难度太大,完成不了”。此外,在“您对中国古典舞基训的兴趣如何?”的调查中,认为“喜欢”的仅为3%;认为“一般”的有50%;“不喜欢”的35%。通过这样的调查数据足以看出,在继续教育阶段学习的学生,约有2/3认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存在难度大和教学枯燥的问题。而在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改进方面,约有33%的希望能够更加富有趣味性,43%希望教学更加具有韵律性,提高舞感。以“韵”促“技”,就是通过中国古典舞身韵和基本功训练的结合,以身韵独特的风格韵律和审美特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积极性,增加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普适性和趣味性。具体来讲,中国古典舞身韵所呈现的“形、神、劲、律”,不只是身韵的内在涵义,从“中国古典舞”的整体形态来看,对基本动作的要求都离不开“形、神、劲、律”。在继续教育阶段,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训练从一定程度来讲,并非要求学生达到多高的技术技巧水平,更多的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最大程度地使学生掌握符合他们需求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通过将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横拧等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相互结合,使原本程式化、单一的动作变得富有韵律,有效地增加了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各种程式化动作的可舞性,克服了基本功训练的把上、把下以及一些简单技术技巧训练的枯燥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教学和训练。此外,基本功训练是学习中国古典舞的基础,其中的一些动作、舞姿、技术技巧等都是中国古典舞的典型元素。而在学习中国古典舞的过程中,仅仅掌握动作的形态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继续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具备掌握具有难度的身体素质训练的能力,因此,对中国古典舞内在风格韵律及审美特征的把握应该是继续教育阶段学习“中国古典舞”的重点,中国古典舞身韵正好可以成为这一方面的补充,也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重要突破口。 三、“技韵相融”,提升学员对中国古典舞传统审美特征的认知水平 中国古典舞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提炼了戏曲、武术中的动作和造型的基础上,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如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横拧等,身韵遵循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从反面做起”等运动规则,与“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路线规则,构成了身韵语言的内部结构,加上身韵“形、神、劲、律”的表现方式,使中国古典舞具有了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古典舞蹈非常强调“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可以说,“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继续教育阶段的教学对象大多是非舞蹈专业及少数具有一定舞蹈专业基础的舞蹈人群,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形态、用力方法及运动规律,同时体会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精神气质和审美内涵。因此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训练,就必须注重“技韵相融”,在基本功的训练中注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安排上,要考虑到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中要有选择地弱化基训课中软开度和技术技巧的训练,增加身韵课元素,突出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艺术规范和审美特征,这二者的相互渗透与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审美上的神韵与风采,实现“神在中而形于外”,并从中提升学员对中国古典舞传统审美特征的认知水平,这样才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真正“要旨”,也符合继续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技韵相融”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既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舞的独特审美风格,同时也使学生在身体的素质能力和技术技巧方面得以提高,有能力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古典舞语汇,最终能够使广大学员达到“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一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艺术修养与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继续教育阶段,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和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因为不论是现今舞蹈成人教育的需求还是未来的继续发展,都需要探索适宜于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尝试,从继续教育阶段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来说,通过“身韵”与“基本功”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韵律性、趣味性和可舞性,提高学习效率。可见,中国古典舞身韵和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相融合,以可舞性的组合方式为载体,不失为继续教育阶段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一种较为实用和便捷的教学方法,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既是对当下继续教育阶段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是继续教育阶段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长远发展的可行之路,实施这种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特点以及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并编写相应的教材,才是真正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者:安歌昕 单位: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财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 一、传统继续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就是以高校为本或以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为本的模式。该模式往往因只重视知识和理论讲授,难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而受到较多批评。近年来,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正采取措施逐步加以改进。比如,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加上外出实地考察、参观或岗位实践等环节,同时辅之以职业技能证书教育(如会计行业的会计电算化师、物流行业的物流师、电子商务行业的电子商务师等)。这些改进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技能,还提高了被培训教师所在学校的双师证率,使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焕发新的生机,再一次受到被培训学校的认可。虽然如此,该种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一是该模式的继续教育是上级教育部门为推广某项教育改革或某种教育模式而组织的,虽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却不一定符合各受训学校的实际,结果经常由于受训学校的条件难以达到要求而出现“教师个人业务水平提高了,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用不大”的情况。二是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时间大都在1—2个月,用时较长,大多数的教师由于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所碍,不能外出接受该种继续教育;而且该种模式所需经费较多,受经费所限,能接受培训的名额就有限,致使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覆盖面有限。 二、校本培训模式 1.校本培训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的校本培训计划由英、美等国首先发起,并很快在世界各国盛行开来。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开始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对教师实施继续教育培训。校本培训主要有两种界定方式,一种是以培训地点为依据,指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另一种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主要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计划与活动。无论是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还是在学校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的,都属于校本培训。第二种定义被普遍认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即校本培训是一种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培训基地,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活动。 2.校本培训模式探讨 无疑,校本培训能有效避免传统继续教育培训的缺陷。第一,它由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本身发起、组织,方便了解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有利于安排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内容;第二,受训教师不用长时间外出,所需经费也会大大降低,受训范围也可大大扩展;第三,它并不排斥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只不过是形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从“走出去”到“引进来”。校本培训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不同学校针对具体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摸索出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我们也在力求探寻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校本培训,以期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 (1)个体式培训。 据调查,被列为国家改革示范校的中职学校的教师,其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比较高。每位教师都制订了书面的个人成长计划,并按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教师们不仅随时关注最新的改革进展、勤练会计技能,而且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动听别的教师的授课,撰写教学日记、教学小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那些没有被列为示范校的教师的积极性明显不够。这就说明,个人的积极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压力来触发,示范校改革对教师们做出的硬性要求恰好提供了这种压力,同时为教师们的继续教育指导了方向。在没有这种改革的学校,为鼓励个体学习,学校就应采取适当的考评和奖励措施,以及适当的资源支持来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学校定时为教师提供精练技能的训练室、机器、软件、训练用物料等;定期安排一些教师技能比赛并对优胜者予以精神、物质奖励,同时将之作为加分项并与职称评聘挂钩;对考取双证的教师予以费用报销(现在大多数职业学校正在这样做)或一定的物质奖励等。当然,学校还应规定予以奖励或支持的继续教育项目,以使教师们的自主性继续教育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 (2)师徒式培训。 师徒式培训基本上就是一种一对一的培训形式。一般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且愿意指导新教师的教师担当师傅角色,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引导新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与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帮助新教师更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过去的账房先生是由徒弟直接跟师傅学习而成,且由于直接在实践环节进行,效果良好。对于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无论是教育教学技能,还是财会学科技能都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式。然而,在一对多的学校教育中,这种培训方式越来越被学校所忽视。在很多学校,几乎没有校方指定的师徒式的传、帮、带培训形式。老教师对新教师的经验传授一般局限于偶尔的展示课或新教师的主动请教。由于没有校方的强制性约束,老教师自然也就没有主动指导的积极性,这对于校方而言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所以,校方应该重新重视起这种培训方式,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使这种培训方式常规化,在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小组式培训。 小组式培训,就是根据教师共同的需要、兴趣及学科等,由教师自愿组成或由学校划分成小组,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的校本培训活动。这种培训在划分小组时主要依据的是小组成员的共同特征,重视组间的特殊性,且其组成以自愿结合为主,这就为教师之间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提供了心理基础,为教师之间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很多学校中,小组式培训主要体现在教研小组活动和课题小组活动上。教研小组的教研活动以教研室为依据简单划分成小组,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组成员的共性,但忽视了个别成员的特殊性,且小组的形成不是教师自愿结合的,自然很难实现教师们的畅所欲言。笔者认为,学校应重新审视教研小组活动,使之成为财会教师们继续教育的平台,比如可设立问题研讨室、教师论坛等专门的小组活动空间,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其发挥实际作用。问题研讨室每两周定期开放,设立一至两名负责人,由教师们自愿结合,交流讨论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的方式方法。鼓励大家不论问题大小,不论语言长短,自由发言即可。最后由负责人组织教师们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室内的问题研讨园地上,并以电子稿的形式留存,形成随时可供查阅、学习的资料,要求研讨室每月至少形成一篇文稿。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参加三次,每学年至少在问题研讨园地上发表一篇文稿,否则不予评优。如此,将会激发教师们参与问题研讨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全员式培训。 这里主要是指针对全部财会教师的集中式培训。比如可设立财会教师学习报告室。学习报告室在教育教学、财会学科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需做专题讲座或外派学习人员回校报告、宣讲所学知识时开放,对全体财会教师进行集中式培训。其中,专题讲座可由走在教育教学前沿的领导、学科带头人来讲,也可由经验丰富、与时俱进的老教师或外请专家来讲,讲座所用资料力求每人一份,同时保存留档。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要求外派学习人员回校后宣讲所学知识,一方面可以督促外派人员在外出期间认真学习;另一方面既可节约外派经费,又可变相扩大外派继续教育的覆盖面,还能使没有时间或没有机会外出学习的人员也学到前沿的知识。当然全员式培训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培训过程缺乏互动,效果较差,往往是“听着激动,听后不动或学后不用”,对教师实际教学与技能的提升影响不大。所以,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采取一定的后续措施,比如小组研讨、撰写培训心得体会、优质课评比、技能比赛等相结合,实现培训内容的内化。 (5)校际式培训。 校际式培训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的校际培训项目和与兄弟院校之间开展的校际合作交流项目。高等院校一般被认为是科研的前沿和知识的发源地,所以教师进修一般选择到高等院校去。但传统的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这种纵向交流存在些许缺陷,前面我们已述及。要改善这种交流方式,使之能更好地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就要在原来“派出去”的基础上,外加“请进来”。根据教师的需求,请高等院校的教师到中职学校来对中职教师进行培训。当然这种培训会局限于中职学校现有的设备和资源条件,可能不能进行一些较前沿的技能传授,但由于在自己学校的缘故,会使更多教师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对解决教师当前面临的问题更有实效性。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保持“外派”进修的同时,加强“请进来”的方式。与兄弟院校之间的横向交流目前也只是局限于落后的学校派教师向先进的学校学习,真正的互利合作较为少见,还在不断探索中。 (6)校企合作式培训。 校企合作式培训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来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以增强教师们的实际会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实际会计能力的学生。所以,当前校方都非常重视这种培训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选择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去实践;校方也会请企业或事务所的资深会计师到学校来授课。但有时由于涉及商业机密等原因,可能无法接触到一些核心业务的会计处理操作,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方法是学校最好有自己的校办企业、事务所,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财力资源,也会耗费学校很大的精力,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可能比较困难。如果学校能另辟蹊径,选择参股、控股企业或事务所,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既可节约资源,也可节省精力,还能使教师们接触到实实在在的业务培训。 (7)职称考试辅导培训。 财政部门应该允许财会专业教师参加职称考试,而不该限定为在职会计人员。允许财会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便于教师接受财政部门安排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同时,也为教师学习财政、税法和会计知识提供动力。因为能够参加会计职称考试,所以他们愿意学习国家现行的财经法规,愿意接触财会实践活动,从而扩大财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以上各种校本培训方式各有利弊,学校应统筹安排、综合利用。笔者认为,学校应以传统的外派方式为辅助,实施以学校为主导、以教师需求为方向、以教研小组活动为平台,各种方式综合利用的校本培训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继续教育效果。 作者:万庆平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盲人按摩师继续教育研究 1吉林省盲人按摩师技术特点 盲人按摩师按摩技术扎实,按摩操作专注用心。认真是社会对盲人按摩的评价,也是对盲人按摩行业的认可。对于盲人来讲,按摩是最适合他们的工作,他们大多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和工作机会。盲人因其自身身体特点,其在工作过程中会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工作中。而按摩这项工作,更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密切结合,盲人因很少被外界发生的事情干扰,更容易用心专注的努力做一件事情。 1.1盲人点穴精准 触觉是盲人接触外界的主要方式,因为视力障碍导致盲人触觉极其敏感,所以盲人在按摩过程中,手下感觉准确,能够很好地感觉患者的经络和穴位,体会病情的寒热虚实,以采取适当的力度和手法对病情进行调理。 1.2盲人按摩师手法固化,有的有一定技术偏差 盲人一旦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很难改变。对于按摩手法而言,从操作到想法,盲人最初接触和学习到的知识,很多将伴随一生,而实际上不但是按摩,包括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在更新和再认识,而盲人接触新事物的渠道和能力有限,所以对于按摩的技术提高而言,难度很大。很多盲人是“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学出来的,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还有部分盲人文化底子薄弱、理解能力差,更有一些盲人按摩从业人员只是经过培训班的短期学习,理论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这些都是导致盲人按摩技术提高难的原因。另一方面,部分盲人在给患者治疗过程中,更多的精力放在手下感觉上,认真体会手感,把精力和想法放在局部,想办法解决局部的肌肉软硬、劳损等,往往注重局部,忽略整体。这种手感的认真体会,容易对疾病整体缺乏认识,不能从整体出发对疾病认知,而“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也是其精髓所在。 盲人按摩师治疗缺乏整体观念除了个人的技术原因和身体原因外,还有工作性质的原因。盲人按摩更大程度上属于服务性质,盲人每次操作都会追求当次的效果,否则会担心客人下次是否会再来,而忽视了疾病的治疗应该按疗程操作,打乱治疗程序。盲人按摩行业是介于保健按摩和医疗按摩之间的,它既有别于保健按摩,客人找盲人按摩除了保健的需要,更多的人希望通过盲人按摩来解除病痛,而很多客人又不是抱着治病的目的,因为他不完全相信盲人治病,只希望能够得到缓解。所以,盲人在按摩操作过程中,既要依据患者的需要选择手法,又要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思路,不可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治疗思路选择手法,导致盲人按摩技术出现偏差。 2盲人按摩师技术局限性 盲人按摩技术缺乏特色,服务项目单一,是盲人按摩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吉林省,盲人按摩多是三五个按摩师的小按摩店,有规模、上档次的少,而服务项目基本就是简单的局部保健、全身保健、足疗等,有的加上了简单的拔罐刮痧等项目。多数盲人从事的都是既简单又繁重的按摩劳动,按摩店经营单一、技术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导致盲人按摩院经营压力大、盲人按摩师收入低、保障差、竞争能力弱。盲人按摩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就是要分析盲人按摩师技术特点、掌握吉林省盲人按摩行业的发展现状,因势利导,切实提高和改进盲人按摩师的技术水平,使盲人真正做到具有一技之长,健康而有序的发展是吉林省整个盲人按摩行业发展的目标。 3盲人按摩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策略建议 3.1政府扶持 根据吉林省政府、吉林省残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我省“盲人按摩妙手兴业”工作的实施方案,努力做好盲人按摩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培训出高素质的盲人按摩人员,以技能培训为主,以理论学习为基础,采取技能培训与学校教育相互结合的形式加强盲人按摩人员的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1)市、县等基层残联必须做好地方城乡盲人生源,特别是农村盲人生源调查、摸底、筛选等工作,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计划。(2)扎实做好吉林省盲人按摩师的培训、继续教育工作。这项工作要以国家保健按摩师职业培训标准和培训职业资格教程为指导,依托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各市县盲人学校、盲人按摩机构、盲人职业培训机构及社会盲人职业培训机构,认真组织盲人按摩师做好技能培训,为保证我省盲人按摩师的培训质量,盲人初级按摩师资格培训时间要在240标准学时以上,盲人中级、高级按摩师资格培训时间要在160标准学时以上。(3)吉林省残联的盲人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各市、县残联的盲人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当地的盲人按摩工作人员,每年进行20个学时以上的继续教育,以持续有效提高盲人按摩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4)吉林省定期选送有培养前途、有组织能力、能胜任按摩教学工作的盲人医疗按摩骨干和高级保健按摩师到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进行培训。(5)吉林省残联相关部门尽职尽责,做好盲人的医疗按摩职称评审和盲人保健按摩师职业资格鉴定等工作。(6)各市、县(市、区)应建立盲人按摩从业人员就业培训实践基地,开展临床实践及教研教学工作,为当地盲人按摩人员的培训、继续教育和就业提供支撑。 3.2鼓励盲人按摩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经营模式 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来看相对落后,省政府、省残联对盲人按摩行业发展的扶持受到经济能力的制约,力度相对较小。吉林省地处内陆,经济、保健意识、消费能力等都与沿海省市相差较大,受这一地区消费观念及经济能力的局限,致使我省盲人按摩行业的发展在很长时期内难以赶上沿海经济发达省市。所以,应该鼓励盲人按摩师走出去,到发达省市学习先进的盲人按摩经营模式,从而改变吉林省现有的盲人按摩经营状况,提高盲人按摩师的技术水平。 3.3做好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 对于合格按摩医生而言,真正掌握高超的按摩技术,需要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扎实的技能训练。由于多数盲人受教育程度偏低,加上盲人从事按摩行业的门槛较低,导致盲人按摩师的综合素质偏低。另外,我省从事按摩的8000名盲人中受过正规、系统专业教育的人数只占较少比例,甚至还有一部分人是所谓的“三无”,即无学历、无职称、无医师资格,加之一部分盲人按摩人员学会技能后,大多专注于经营逐利,很少关注医疗按摩方面理论和技术的更新,不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知识储备和技能已经落后于行业发展的需求,最终造成盲人按摩师整体专业素质不高。吉林省的盲人按摩教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长春大学特教学院(五年制本科),四平盲校、四平卫生学校等中专学校每年培养出层次较高的盲人按摩人员,为吉林省盲人医疗按摩师队伍不断输送较高层次人才,所以我省应利用此优势,制定鼓励政策,鼓励有能力的盲人接受继续教育或学历教育,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优化按摩医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3.4矫正技术偏差 根据对吉林省盲人按摩师执业技术的分析结果,因为盲人生理和心理因素、个人学习及理解水平因素、工作性质因素等导致盲人按摩师出现技术偏差现象,我们在做好盲人按摩师培训工作的过程中,要针对以上实际情况进行矫正。 3.4.1生理心理因素 要克服盲人摸象这种只看到局部忽略整体的生理缺点,树立中医的整体观,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学会中医中的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学会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辨证,对疾病有清楚的认识,这样在按摩操作过程中才能运筹帷幄。 3.4.2工作性质因素 因为盲人按摩师大多数工作在按摩院,他们的工作性质处于保健按摩和医疗按摩之间,这样很多时候盲人按摩从业人员不能完全以自己的治疗思路指导按摩手法,往往会受到患者的感受的干扰,影响治疗效果。要想解决由此引起的技术偏差,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盲人按摩师从保健按摩转型为医疗按摩,从思想上树立治病的信心和治疗的权威,这也需要盲人按摩师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以纠正偏差。 3.4.3学习和理解水平因素 各级残联执业培训部门要定期举行盲人按摩技术交流活动,举行盲人与盲人之间,盲人与健全人之间的技术交流,从而使盲人脱离坐井观天,接受更多的外界信息。 3.5增加服务项目,康复与按摩相结合 盲人按摩的一个缺点就是项目单一,没有特色。我们要根据这一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寻找适合盲人操作的特色项目,如按摩减肥、小儿推拿、正脊手法、特色理疗、辅助药物、中风康复手法等,盲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或具体情况,增加服务项目,改善自己的技术水平。 4结语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盲人按摩师队伍能够提高盲人按摩师的专业素质,提升盲人就业率,是盲人按摩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我省经济建设及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以上措施,经过盲人自身努力和社会的关怀和支持,盲人的技术必将得到提高,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促进整个盲人按摩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楚洪波 徐明 单位: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高校继续教育能力转变研究 一、实现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能力转变的意义 地方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各种企业的发展,来形成各种产业的链条。当今时代,企业要立足和兴盛,离不开创新的理念,创新需要人才,所以企业引进先进人才关系着成败与否。再者,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也至关重要,这是对知识资源在质和量上的要求,这就要求作为高智力人才培养阵地的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中担负起此项重任。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凭借其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势、理论技术研究优势、技术服务优势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明显的支撑、引领作用。随着我国地方经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梯度转移的逼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会不断加大,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地区人力资源状况与地方经济发展尚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各层次技术型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着力点,一是可以紧贴区域实际设置专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化技能型人才;二是可以依据区域发展需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可以利用学校的理论、技术、人才优势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为实际生产部门解决技术难题;四是可以凭借学校对周围经济的辐射而拉动相配套的服务业的发展。这些多元化的创新优势对于转变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意义重大。 二、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要紧跟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在探索中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1.要对准地方经济人才需求市场设置专业,使专业与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相适应。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对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必须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研究市场、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建设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 2.要对准岗位设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岗位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协调。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需要”、“适用”,在兼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考虑职业岗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既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保证教学内容的时代气息,又要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体现教学内容的区域特色。 3.要对准实践抓教学,使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一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动手能力培养是高校继续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特色所在。因此,高校继续教育部门的教学必须对准实践要求来抓。一方面是要建设一支水平较高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教师的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水平。职业技术课教师必须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前沿动态和地方经济发展动态,根据实践要求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要抓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使学生在具有仿真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或在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培养职业能力、动手能力。 4.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水平。要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区域化,学校必须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让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诸如聘请能工巧匠、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职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拓展技术技能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的确定、新专业的设置论证、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与教材开发、综合实训指导、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等等。 5.要实行多层次办学,使高校继续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高校继续教育要坚持兼办中职教育与职业培训,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转变就业导向 高校继续教育除了职后培训,还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2j。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用人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市场所需专业人才及对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导向。 1.“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市场,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构建两大体系,即专业与课程体系、素质与能力体系。 2.“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变化的市场,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可针对现有的区域人才市场需求采取一种微观式操作,即“订单式”培养,以期于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但还应有前瞻性的思路,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动规律与发展趋势,实行超前的宏观的规划,有计划地适量培养一批“以未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某些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潜在需求。 四、实现继续教育培训资源社会共享,转变服务地方经济方式 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主动转变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能,以职业培训、科研力量为依托,以满足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工的成才需求为目的,按照企业的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为提升劳动者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坚持立足区域,积极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技术研发和服务,成为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教育服务基地。要积极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加大高校继续教育科技产业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高校继续教育科技研发与推广指标;鼓励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参与地方经济课题研究,建立适合于高校继续教育部门的科技推广研究基金和课题;建立健全科技研究机构,组建与教学密切结合的科技产业园,使更多的科研项目转化为产品,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力度。直接参加地方经济高新技术攻关。高新技术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地方上有很多高新技术项目有待攻关。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可以组织有相当的科研实力、拥有很多掌握高新技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专家和学者,应鼓励他们直接参加地方高新技术攻关,借以突破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前,高校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工培训是高校继续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高校继续教育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大对农民工培训方面的工作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有效地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适应城镇生活能力。 五、调整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策略,转变校企资源对接方式 高校继续教育能否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不是“口号”工程,而是要将国家的相关政策坚实地贯彻下去,使学校的领导扎扎实实地做好相关调研、制定科学的校企对接渠道,使相关专业教师踏踏实实地到企业进行所涉及专业领域的锻炼。很多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依托本校教育资源,在硬件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上,并不逊色于一个中小型企业,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样的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就不需要和地方企业进行对接或者不需要与那些规模小的企业对接?其实,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企业的硬件资源,不仅仅是指各类专业设备,还应该包括这些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有效“合作”,这恰恰是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企业的硬件资源实现对接的核心。一个规模再小的“麻雀”企业,也是五脏俱全;一个条件再好的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也不可能拥有一个完全真实的企业。至少现状基本如此。明确了这一点,如何实现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地方企业的硬件资源的对接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借鉴企业的经营模式,以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为媒介,将高校的设备(部分或全部,视具体情况而定)打包挂牌,吸引有经验的企业家与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合作,在满足学生实习要求的前提下办厂生产,营造出近乎真实的企业氛围。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地方企业的软件资源的对接主要是指以高校的专业教师群体和企业的技术人员群体的技术与思想的充分交流。在我国师范生培养机制陈旧的现阶段,从事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仍然是来自学校各教学部门的教师,这些专业教师对企业很陌生,在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下,他们与地方企业得不到好的接触。企业的技术人员,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师傅,虽不是正规专业毕业,但他们平时长期工作的经验积累尤其显得宝贵。给高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充分接触的机会,才会让学校的教师不断地提升专业内涵。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 1.把教师派出去。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委托一些教师走访地方企业并下到指定企业锻炼,高校要配合继续教育部门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一是给予教师下企业的机会与时间,学校与企业应主动合作,建立交流平台,为其锻炼创造好的机会,减轻教师的课务负担,让其能在下企业期间集中精力学习;--是给予教师下企业学习的工作酬劳,可进行绩效考核,教师下企业学习看似不上课,没有工作任务,但教师所学内容恰恰是明日学生需学知识,应该将其计人工作量。 2.把师傅请进来。企业的技术人员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也可以到高校继续教育部门来为专业教师或学生授课,进行特色教学,事半功倍。要转变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方式的能力,需要高校继续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目的就是通过二者协调发展,达到高校继续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以促进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二者的良性互动,实现共赢的局面。这种关系的协调对于深化高校继续教育体制改革和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实现可持续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认为“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很明显地说明了高校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外部的经济,同时又要发挥自我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作用。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种技术难题,不断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网络类论文:网络工程类的状况及特点 作者:李恒波 乔荣爱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软件学院 从网络工程专业的角度出发,案例教学有以下特点: 1.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网络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内容丰富并非常注重于实际应用。但在学习阶段,学生一般无法去做真实的网络项目,而在专业学习中仅靠做实验无法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网络应用。学生无法切身感受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就会迷茫、吃力、枯燥。而案例教学模拟的网络环境,有具体的场景,实际的需求,会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通过完成一个案例,能够让学生具有收获感和成就感。同时,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然后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个具体的网络案例需要先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再利用所学的技术来解决这些需求。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无法进行有效的师生交流,教师不能很好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先就一个案例进行仔细分析,然后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接下来师生间进行交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提示。这就调动了师生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集思广益、取得良好教学效果[2]。 4.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不像以前做实验那样按照实验大纲一步一步做就可以完成,面对一个案例,学生需要自己去思考,弄清楚需求是什么,该采用什么技术来满足这个需求,然后自己动手去实现,在实现案例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些问题,还要通过查阅资料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这里,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自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网络工程专业案例教学的关键性问题 案例是整个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3]。网络工程专业案例教学的关键性问题就是设计一个总分结构的综合性案例。案例教学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如果不能结合专业特点,只是生搬硬套,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好的效果。结合前面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多样化的现状和特点,必须将分散的专业课程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各门课程不能各自为阵,要站在网络工程专业的角度去设计本门课程的案例。网络工程专业的案例设计思路应该是:首先设计一个综合性的能够囊括各门专业课的总体案例,而各门专业课的案例,应该是这个综合性案例的子案例。各个子案例之间,既独立又有联系,如图1所示。 1.明确网络工程的培养目标,建立跨课程的综合性总体案例网络工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性网络应用人才。鉴于网络多样性、复杂性,网络工程开设的课程也是多样性的,涉及网络设备、网络服务、网络应用、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为了能够让学生将所有的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站在网络整体角度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必须建立跨课程的、涉及网络各个方面的综合性总体案例。这要求全体教研室人员、任课教师参与其中。这样的综合性总体案例并不是哪一门课可以独立完成的,每门专业课只能完成其中的某个部分,虽然其他部分暂时不能完成,但这样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网络工程这一整体概念,并能知道正在学习的专业课程在网络中的具体位置和应用范围。这样的综合性总体案例设计非常重要,它能够防止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的迷茫,避免“管中窥豹”。学生每学习一门专业课,都很清楚这门课在网络工程专业中的定位,知道自己掌握的知识能够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哪些问题,激发对其他未学课程的热情。当所有课程都结束后,这个总体案例也全部完成了,这时学生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网络工程的整体含义。 2.每门课程精心设计案例,并作为子案例融入总体案例之中不同的专业课程在设计案例时,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案例要能够作为子案例很好地融入专业的总体案例中,明确本课程的地位,并要兼顾已学和未学的专业课程,建立内在联系。其次,子案例要具有综合完整性,能够覆盖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第三,案例要具有真实典型性。所设计的案例应取材于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感觉到能够学以致用,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4]。并且案例应是网络中普遍应用的并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能够体现网络应用的普遍规律。第四,案例应该具有可考核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记录成绩。考核可采取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如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对所有案例解决方案进行分析,集体打分。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个好的案例,也必须有一个好的实施过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学双方积极地参与和配合[5]。为确保教学效果,我们根据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状况专门设计了一整套实施方案,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1.精心准备在介绍案例之前,教师必须首先知道本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接下来要全面了解该案例的核心内容和相关理论知识,并考虑如何讲授这些理论知识,如何引入案例,案例提出的关键性问题是什么,解决该问题的一般性思路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个案例一般要多久才能完成,教师必须能够掌控整个案例的实施过程。 2.学生分组教师要事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到平衡,不能把学习程度好的学生都分到一组,也不能把较差的都分到一组。一般情况下5人为一组,并由学生选出组长配合教师工作,负责组内部的分工协调等。组成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重组。学生分组非常重要,要确定组的成员之间能够很好地在一起进行分工合作,坚决避免有的同学闷头做,而其他同学无所事事的现象。 3.初步分析教师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将案例材料发给每组讨论,再对案例进行简单介绍。每个小组内部要对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最后形成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由组长交给教师,教师根据每组不同的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并引导方向。这一步的主体是学生,要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方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在不同的组之间走动,掌握讨论的情况,也可以适当参与讨论。在点评每组解决方案时,应指出错误和不足的地方,并给予启发性的引导,但不能直接告诉该怎么做。同时对于正确的地方要适当肯定和表扬,激发学习兴趣。#p#分页标题#e# 4.解决方案每组学生根据上一步教师的建议再次讨论并修改和完善解决方案,确定合适的解决方案后开始实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一步全部是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再参与学生的讨论,也不需给出建议,只需在各组之间进行观察,掌握情况即可。学生如果在这一步仍有错误,可以在后面案例总结的时候进行改正。 5.评比考核这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考评。做完案例后,每组由组长向全体同学简要介绍其案例解决方案,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就该解决方案提出问题和建议并集体给出成绩。这样,每组成员不但可以知道自己的解决方案的对错,还了解了其他组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能够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6.案例总结经过师生共同对每组案例解决方案的分析和讨论,绝大多数学生在自己的心目中可以总结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但也许还有不足的地方。这时,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共同总结出一个完整的、合适的解决方案,形成一个标准的答案。这一步也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如果在这一步存在多种不同的但又都可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教师必须告诉学生每种思路和方法的优劣,明确最佳的方案。 7.案例完善每个班级的案例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分析和总结该班案例教学的情况,对案例不断更新和完善。 案例教学取得的效果 网络工程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法后,经过不断的完善,总结了一套适合专业特色的案例,并在教学工作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如下。 1.解除了学生对专业的困惑学生从最初的专业课就开始接触到这个总体案例,虽然当时只能完成其中和该课程相关的子案例,其他案例还不能去做。但学生从这个总体案例看到了未来,知道自己学完所有专业课程后,就能够完成这样一个复杂的案例,从而了解了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广博,无形中也增加了对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渴望。学生不再因为课程繁多找不到方向而迷茫,很少有人再向教师咨询诸如网络工程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毕业后能做什么,现在学的这门课有什么用,是不是只要学好某一两门课程就可以了。因为学生在这个总体案例中了解了网络工程专业要掌握的知识和能解决的问题。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具体和典型的案例,学生了解了所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很多人已经不满足仅仅从教材上获取知识,更多的是主动在课下去查找、阅读和学习相关资料。例如在进行Web服务器负载均衡案例时,学生们充分讨论,拿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有的在防火墙上实现负载均衡,有的在交换机上实现,有的在服务器上实现,有的在DNS服务器上实现。充分体现了案例教学的特点,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案例教学生动活泼,学生既独立思考,又积极和教师交流。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教材,学生听,师生之间交互不多。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在评比考核阶段有的学生为了说明自己解决方案的优越性,需要引用资料反复和教师论证。积极的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6],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不能再只凭大纲和教材讲课,必须了解各种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才能够设计出好的案例。其次,针对案例解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也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才能从容解决。第三,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非本课程知识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多的专业知识才能分析和点评。 网络类论文:创建网络工程类教学体制 作者:马慧 张志立 单位:许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虽然传统高校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每年都在增加,但由于课程设计与市场脱节,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得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不足,毕业后不能快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企业看中的是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等基本职业素养,企业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精英型网络工程师。 网络工程师岗位职责掌握网络工程、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技能,能够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复杂的、非常规的网络施工保障、网络运行维护、系统安全运维等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和维护网络工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网络工程、网络管理及安全维护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能较好地组织网络工程施工工作、网络运行维护工作、信息系统安全部署和维护工作,具有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和一定的技术管理能力。 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模型根据企业对于网络工程师职位能力要求,把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划分为三种能力:核心能力(完成本职工作、考核目标的能力)、专业能力(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能力)、基本能力(确保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合岗位基本要求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网络工程专业培养学生的技术包括以下几种:网站管理与维护,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工程、网络应用,网络设计与信息安全。 构建多类型实验教学平台,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现今大多数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讲到某个原理或方法时就开设相应的实验进行验证。按照这种模式开设的实验课往往不成体系且大多是验证性实验,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时占实验总课时的比例至少应达到30%,同时加大学生自主性实验的开设比例。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精英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制定了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实训包括课程实训与综合性的实训,课程实训在开设课程的学期最后一周进行,综合性的实训一般在相关课程学完后,在最后一门课开设的学期最后一到二周进行。为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这个平台有以下几个特点:1)该实验平台不仅要加强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绝大数开设实验的课程都应有一定数量的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2)该实验平台要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3)为了实现各专业的交叉融合,该实验平台既要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同时也要重视跨专业的综合性实验室或校级、省级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4)加大实验室对外开放的时间。 建设生产性实训平台,提升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缩短与岗位需求的差距,我们实施了“4-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把传统4年的课程设置压缩到3年完成,最后1年时间所有学生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针对某个岗位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与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战能力。根据精英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分析与我院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为学生定位五个岗位:网站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与信息安全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某个岗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在实践能力培养阶段,生产性实训平台的建立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建立院级创新基地。院级创新基地由学院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成立,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在研项目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2)校级的创新实训基地。这类实训基地有学校单独建设,也可校企共建,这类实训基地应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关键在于基地应采用企业运作模式,建有与企业对应的机构,这可以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环境。在实训基地,教师参与生产过程管理与产品开发,学生职业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以员工的身份参加生产活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3)校外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向学生无偿或优惠提供实习岗位,并为学校教师提供高新技术技能培训。同时,企业也将学校部分教师纳入其人才库,为推广企业的先进技术或设备积累了丰富的无形资产,优秀学生可参与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为企业带来了相应的利润。学生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都要在实训基地完成。 打造多种创新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竞争能力实践教学既要依附于理论教学,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既包括课程实验,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等,又包括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竞赛(如电子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等),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创新教育不是教学生如何创新,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应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可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去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创新,提高竞争力。创新平台既可以由学校建立,也可以借助一些外挂项目。学生可以在以下几种创新平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1)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市级与校级研究机构;2)教师的科研项目、社会活动项目;3)校级,院级各种创新培育基地;4)大学生科技立项研究项目。 依托岗位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主要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通过跟岗或顶岗来实现。通过以上三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并没有完全成为一个职业人或社会人,缺乏相应岗位工作能力与职业能力,因此,学生必须到企业中去,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了保证学生跟岗顶岗的质量,应选择企业资质较高、软硬件设备配置齐全、性能较好、企业信誉较高的企业进行合作,同时企业合作数量应该达到一定规模,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岗位跟岗顶岗实践。四个平台与四种能力相互对应且相辅相成。在实验教学平台上,也可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初期培养。在生产性实训教学平台上,也可以继续强化动手能力培养、激发竞争能力并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初期培养。在创新教学平台上,也可进一步巩固并加强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及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岗位教学平台上,也可进一步巩固并加强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及竞争能力的培养。#p#分页标题#e# 基于“职业岗位”,通过四大平台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不但体现了企业的用人标准,同时兼顾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该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按照能力递增、工作技能由简到繁的进度安排,既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又遵循教育规律。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集中培养学生的职位核心工作能力,极大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岗位竞争能力。 网络类论文:网络工程类教学体制探析 作者:杨瑞君 刘云翔 陈颖 瞿彬 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本文主要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于工程化理念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核心在于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推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分析 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人们积极探讨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尤其是面向工程实践的一线工程师人才。人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校企合作研究、产学研结合研究等几个方面。国内外不少大学的众多院系加入了CDIO全球工程教育改革组织,采纳该组织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阶段性的工程内容为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理念,将工程教育视为一系列的服务性工程产品制造过程,并以层次化的架构来组织师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一定的创新性工程教育。国内外相关的基于CDIO的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和应用仍在反复修正和继续完善中。对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者大都认同“既要遵循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又要突出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一般都是根据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体现本科教育的厚基础与岗位技能的有机结合。国内外研究者提出的一些教改方案中,主要包括了合理制定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打造课外科技创新平台营造实践创新氛围、实施职业技能考证,强化岗位应用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搭建实践教学与创新平台、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实施产学研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一些措施和建议,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阐述了适合各自学校或院系的发展思路和教改理念。部分研究者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内涵,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明确实践教学的基本定位;实践教学与学科专业发展和科学研究进行有机结合,改造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课内培养与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拓展学生自主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空间;校内与校外共建进行有机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整体性培养与个性化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实施因材施教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进和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后,国内绝大多数大学都在积极实施卓越计划,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实践效果来看,卓越计划的确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各高校在卓越计划实施中,不少高校对于工程化理念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措施。考虑到人才的多样性,决定着不同类型的人才质量,所以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人才,即不同类型的人才都有卓越。有研究者认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着各自不同的使命和责任,都应该能够在各自的层次和领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应该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引导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鼓励办出特色。“卓越计划”提出的“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理念,事实上也强调了各种类型的高校,应该在具有优势特色的专业领域,采取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在不同类型工程人才的教育培养上追求卓越。所以,同样的理念在不同层次的高校中去实施,其内涵必定有较大的差异,工程化理念基础上的人才培养也应是各有特色和各自错位发展。综上,可以看到,基于工程化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面,国内外部分高校在积极探索,但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阶段,还有较多内容需要加以深入探讨、详细论证,更重要地是如何将研究成果能更好地结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本文所述的实践教学体系重构基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一直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085工程为引领,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按照学院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将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试运行相结合的基础上,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重构方面做出尝试。 工程化理念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意义和方法 通过把工程化理念引入到实践教学的教学改革研究,对于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将促进网络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同时促进专业和外界,尤其是信息产业界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有利于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其次将促进人才培养计划、课程结构的改革,不断增加实践课程,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促进实践教育环节的增强,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教学,尤其是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实践教学,通过大量的实践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再次可以促进本科生科研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鼓励本科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创业,在保障制度上进行一定的探索。同时可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通过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证书计划等方式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本文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时,遵循几个重要的原则,也是重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原则,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实行滚动式推进,理论研究领先,在提出理论假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框架设计后,开展行动研究,检验、丰富、发展、推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把理论假设转化为新的人才培养改革模式。研究和应用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将逐步试点,在具体的某些年级某些班级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初步的试运行,观察、分析、评价和论证前期研究成果的具体落实情况,通过不断的验证和实践,逐步将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坚持专业发展特色的原则,专业将坚持自己的特色发展,力争实现不仅与上海本地兄弟院校,而且与国内同类型大学的网络工程专业的错位发展。基于此,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时,采取的研究方法将不拘一格,充分采取适合专业发展和能够促进教学改革的科学方法,即:深入的文献分析与理论研究,文献分析将对实践教学方面的专业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理论研究包括系统钻研实践教育、实践教学、职业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体系构建和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广泛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国内外同类专业在实践教育教学方面的现状和先进成果,坚持特色基础上,合理引入成功的理论、方法和相关制度、成果等。专业将研究适合本学院需要的科学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工程化的理念,对实践教学内容、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并将在专业内进行一定的试行,在试行中不断进行论证、完善和总结。构建面向企业实际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将逐步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建立产学研联合开发基地,通过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不断扩充教改的内容,力争使实践教学能与理论教学能有机结合。#p#分页标题#e# 工程化理念下构建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工程化的理念应该贯穿到整个体系的设计和构建中。 1突出工程化的特色网络工程专业在大量企业、行业协会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征求各方意见后,不断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与修订,突出“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网络工程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专业学习不断线”、“外语学习不断线”、“实践环节不断线”和“素质教育不断线”,以适应网络工程领域对应用技术型人才提出的高要求。首先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分析和引入网络工程各类型工程项目的内容,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完善中注重学科的整体性以及应用性,构建了网络工程专业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具备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其次教学实践中,拓宽教学内容,注重工程实际项目的引入,采用“平台加柔性化模块”的教学架构,通过搭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平台,以及可选的专业课柔性化模块,体现出培养应用人才的定位。再次专业技能培养中,注意不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让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展开,紧跟计算机学科的最新发展,精选教学和实验内容,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措施,促使学生在4年的大学中,专业技能逐步得到增强。 2形成1个主线3个层次5个模块的框架结构网络工程专业在创建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时,坚持“课内外贯通、校内外结合、产学研一体”的工程化理念,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分解,尝试建立“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主线”,是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一条主线;“三层次”,是指将学生的能力由低到高分为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强化技能三个层次;“五模块”则是指根据实践教学不同环节的特点,将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模块、实习教学模块、课程设计模块、企业实战项目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强调实践各模块的衔接与循序渐进。 3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实践教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在构建体系时,应更多地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体系尤其是师资建设的内容。教学目标体系建设:实践是对理论的验证、深化和提升,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在基本技能和职业技术技能方面,具备了从事网络工程及相关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同时注重在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理念等方面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作风。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包括有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校外实习等。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不断调整实践教学的课程模块,加大实践教学课时量,尝试改变实践教学法,按照学生从了解到熟悉再到掌握的接受过程,分别进行相关的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强化技能的训练。网络工程专业常规实践教学内容如下表所示:网络工程专业基于对对历年来采取的教学内容进行的梳理,尝试对实验类模块进行整合与重构,将原来的实验内容进行精选、合并和补充,按层次结构分段设出基础型实验、专业提高型实验、实训创新型实验。比如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工程、网络管理、路由交换技术、协议分析与测试这几门主干课程的实验部分,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有一部分内容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重叠,这就需要不仅仅在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进行合理的和科学的整合,更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将这几门课的实验部分,按照网络工程专业的内在特点和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层次结构,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整理,整体重构出科学的实验模块,具体可以在实验内容、实验类别、实验适应阶段、实验的前后承接次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设计,并进行试行,及时进行相关论证。网络工程专业按照发展要求重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如下表所示:教学条件体系建设:在实践体系中,教学条件的改善越来越显其重要性,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条件、二是师资力量。硬件条件包括有专业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联合工作室。硬件条件的改善,往往需要数年的建设和积累,通常网络工程专业应该具备有有“网络安全实验室”、“网络协议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室”、“网络程序设计实验室”、“网络基础实验室”等,且应该在课余时间面向所有学生免费开放,并配有专业辅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工程实践场所和实践时间。网络工程专业要突出工程化理念来建设硬件条件,就必须建设较多的校内外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尽量能在大2下学期开始,直到大4毕业前,都可以进入到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不仅锻炼专业技能,而且提升就业竞争力。企业学习(实习)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的联合培养方式,构建体系时应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完善现有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计划(课程或环节)、入选企业、工程实践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主要面向相关专业领域知名企业或研究单位。通过多种方式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的校外培养基地。 师资力量的改善,更需要专业进行长期的队伍建设,师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在工程化理念下,应该重视师资的网络工程行业专业工程背景,比如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建立“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每位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其一线工程知识背景,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兼职教师,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或者从企业聘请工程师来学校兼职教师,或派遣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等。这将有助于将工程实践经验及相关的科研项目成果直接带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尤其在学生的毕业设计方面,可以较大比例的采取校企合作的题目,大大促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缩短从学生到工程师的培养时间。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学研究成果用于专业实践教学,使专业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为培养高水平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外部条件。#p#分页标题#e# 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在严格执行学校和学院制定的相关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措施的基础上,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管理需要针对自身特点,制定适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的实施细则。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实践教学指导书的编制、实践教学实验室、基地的日常运维管理办法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提高。对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来说,要突出工程化的培养理念,还应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编著适合专业自身发展和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类教材,出版的教材绝大部分是围绕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型教育特点,有效支撑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教学评价体系建设:评价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质量两个部分,分别对应于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严格检查和审核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内容,注重过程管理。综上,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5个方面,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条件体系的构建,将大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结论 本文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与工程化教育相关的先进理念,基于工程化理念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基础为核心、以实战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形成合理的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完善和重构实践教学体系,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将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企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构成,将形成基础性、应用性、开放性、实战性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网络类论文:网络环境下的分类案例教学 作者:吴结 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与时效性的教学方法,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1]能有效地减轻存在高度抽象基本理论内容课程的教学难度,特别是对于面授课占时较少的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来说,更是一种多快好省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案例库的构建及其质量是案例教学成功开展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笔者结合开放教育本科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一直在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类案例教学方法(包括分类案例库的建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分类案例教学实施流程 (一)预期学生情况分析对学生情况的事先了解是案例库构建及案例分类的关键性一步。三年来,我们坚持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广东电大校本部)课程学习前的预期学生情况分析。首先在新生入学前后发放调查表,摸清学生的职业、入学前学历、兴趣爱好等背景情况。通过分析,发现本专业本科学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中小学教师,二是特殊教育教师,三是企业管理人员(其他)。实践表明,不同来源背景的学生,对课程案例需求或兴趣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 (二)计划型案例库的建立在未正式开课之前,根据预期学生情况分析以及专业课程各章节知识点的要求,提前收集、整理一批案例建立起计划型案例库。案例库划分为问题评审型、分析决策型、拓展深化型、应试备考型四个子案例库,[2]所选案例充分兼顾预期学生背景类型的不同需求或兴趣,并依此在前三个子案例库下建立二级案例库,即在每一个子案例库下根据中小学教师、特殊教育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其他)不同学生来源再划分为三个二级案例库。应试备考型案例库则立足于考试实战应用,精选历年考试案例,并根据课程考试重点内容配备相应的案例。 (三)现有学生情况分析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是,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有较多流失或转学等变动情况,所以有必要对本学期实际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目的是及时把握学生整体情况,了解其学习需求,使整个案例库保持动态性,增强其教学适应性。 (四)实施型案例库的建立在对现有学生情况分析基础上,修改计划型案例库,形成本学期实施型案例库。实施型案例库为可应用性案例库,其所纳案例充分体现了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与时效性特点。实施型案例库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保持动态调整。 (五)已分类案例的具体运用四个子案例库在不同的教学环境或教学阶段有着不同的应用侧重。由于电大开放教育面授课时间安排较紧,所以一般着重于问题评审型案例(给出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方案);非面授课期间则侧重于分析决策型、拓展深化型案例;期末复习阶段主要讲解应试备考型案例。 (六)案例应用效果的评估在每一学期计算形成性考核成绩的前一周,在课程论坛上发动学生对所学习的案例进行有效性评估,学生参与评估的情况计入其形成性考核成绩。学生终结性案例考试成绩也是案例应用效果的一项重要评估依据。评估结果作为下一学期计划型案例库的修改依据。 二、分类案例库建设及其实施效果 以开放教育本科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为例,该课程分类案例库从2004年春季学期开始建设,目前共收集有案例42个,见表1。在三年多的实施过程中,分类案例库显示出如下教学效果: (一)互动性强主要利用网上讨论课、课程论坛和小组讨论三种形式,策划组织若干案例,并培育和发展案例讨论的冲突过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相互启发和激励、相互作用和协作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把有着相同背景的学生组成案例学习小组,大大提高了案例学习的互动质量。[3] (二)适应性强分类案例库的建设,能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案例来满足不同背景的学生学习需求,增强了与其工作实际的联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分类案例库的建设与应用中,始终保持动态性调整状态。此外,通过案例评估,使得案例始终与学生的需要或兴趣保持动态一致。 (三)学生更便捷地理解与掌握重难点知识分类案例库中案例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与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内容保持高度一致,即优先选择与课程内容中理论性强、难于理解的知识点相关的案例,以便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案例分析中较容易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四)学生思维能力获得发展分析决策型、拓展深化型案例在案例库中占较大比重,但都没有给出解决方案,需要学生以角色身份讨论分析后提出决策方案,或是通过案例,发现新的课本没有直接提及的决策方案。通过这种案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一方面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促进,另一方面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得到充分训练。 (五)学生应试能力有所提高在大量的问题评审型、分析决策型、拓展深化型案例训练基础上,再针对性地开展应试备考型案例学习(包括对历年试卷案例与案例解题要求的讲解),使学生更容易做到触类旁通,降低了应试难度。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案例库建设的工作量较大由于考虑了满足不同背景的学生学习需求,在把所有案例分组成四个子案例库的基础上,有时对于某一知识点还要同时设计出几个二级案例,所以案例的收集、整理、分析的工作量非常大。所做的初步措施是发动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供一部分案例,经过甄别选择后纳入案例库。目前,正考虑利用电大系统优势,在远程教学平台建立网上分类案例库,围绕案例库组织全省课程任课教师开展分类案例网上教研。 (二)学生参与案例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有的学生应试心理较重,不太注重除应试备考型案例之外的其它类型案例的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为此,专门设立案例成绩,综合了学生参与案例学习讨论的情况,其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15%。计算方法是:案例成绩=案例学习的参与质量(40%)+案例学习材料的撰写情况(40%)+提供案例学习反馈意见的情况(20%)。 (三)分类案例教学实施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分类案例教学实施在预期学生分析、现有学生分析、评估三个环节上必须依赖学校有关部门和辅导员的协助。如预期学生分析需要在开课前一个学期着手进行,电大学生又是业余学习性质,所以必须依靠辅导员发放和收集调查表。但由于这完全属于教学个体行为,不存在利益机制,所以有时出现辅导员配合不积极的情况,造成学生信息收集不及时,影响了计划性或实施性案例库制定质量。目前,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争取分管辅导员的系办公室支持,并与辅导员保持较密切的个人联系。#p#分页标题#e# (四)分类案例教学实施范围还有局限分类案例教学实施范围目前还只是在省校本部实行,其应用效果还没有得到更广泛的检验。为此,当务之急是利用网络搭建分类案例库应用平台,抓紧建立和充实网上分类案例库,利用课程论坛、网上讨论课、网络直播课等形式,发动市县电大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案例学习讨论。 网络类论文:人类学在网络文学评估的价值 作者:司娟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自9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广泛应用以来,各种文学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的陆续的建立起来,网络文学空前繁盛。“网络”这个特殊的存在让所有的“声音”、“文字”都有了一个平等的、公平的、自由的发表机会,使得文学逾越了被“精英”和“权威”掌控的文学话语权,尽管网络文学繁荣发展的背后还有着作品良莠不齐、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但是它的兴起让原本神圣的文学走下了高高在上的神坛,打破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在网络文学中的评论也占有了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文学人类学对于业界的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实践,文学人类学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研究突出的成绩之一。而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学已经毋庸置疑的遭到了巨大的威胁,就是网络文学。现代传媒的革命性发展,网络文学应运而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学就坐以待毙,叶舒宪先生曾经在其著作中提到,从人类学的角度开启在知识全球化阶段文学研究的空间和美好前景,本文就讨论了现今文学人类学在网络文学评论中的重要性。 一、文学人类学和网络文学 1.文学人类学 文学人类学即从文学与人类学两大学科的相关与互动着眼,是首次系统地专门研讨文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关系的理论专题,是文学和人类学两种学科的边缘交叉性科目。顾名思义,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从文学视野来研究人类学,用文学来充实人类学;二是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文学;自1970年以后,随着全球知识化的发展,从文化背景着眼,考察文学,或者考察文化现象等都成为文学人类学的范畴。事实上,我国的文学人类学尽管已经有所发展,但是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其所面临的问题和课题都很多。由于我国研究文学人类学的学者都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因此造成知识结构失衡、理论知识不全面。 2.网络文学 实际上,网络文学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定义,其简单说就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文学方式。但是很多专家对于网络文学还存在着质疑的态度,他们认为这种文学根本不是文学,本体空置、主体缺省、空间虚拟,根本不符合“文学”的规范。然而,这种质疑并没有阻止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自1995年我国出现本土的网络文学网站,十几年了已经达近千个,发表原创作品约8亿多。网络文学的存在表明,传统的文学经过互联网的这种特殊媒介的传播,在一定阶段内影响了很多人的写作和阅读习惯,从一个新的角度、视野给人们提供了全面认识文学的机会,包括文学的功能、本质等等。 二、网络文学评论的局限性 尽管网络文学蓬勃发展,但是文学界对这一新兴的文学方式却态度冷淡,并不十分热衷。文学评论界一边哀叹传统文学生不逢时、日渐衰败,另一边却对被称为“文化快餐”的网络文学嗤之以鼻,不予评论,即使评论,也仅从文学的角度对其百般刁难,将其与传统文学进行比较,并且不重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所处的大环境、阶段不同,只一味的指责网络文学其中的肤浅和浮躁。然而,网络文学并不是全无经典的作品,必须要经历过时间的沉淀才能成就经典,并且还要看某个阶段的文学特点。例如,陶渊明的诗作在当时根据评论标准《诗品》仅列二流作品,莫扎特的音乐也仅仅是流行,并未到广为传播的境地。以此来看,网络文学尽管发展迅速,但实际仅十余年间,某些专家就断定其不会出现经典还言之过早。有些评论也只是一边倒,认为网络文学不属真正文学的范畴,但是并不能这样简单的就将其否定为非文学。李敖称其为厕所文学,陈村称其为卡拉ok,更有甚者说其是文字泡沫。但是其实网络文学跟传统的文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其的方式不一样,传播的方式不一样,都是为读者提供阅读素材,很多的网络文学,都是在网下写好了传至网络上的,即网络只是文学的表现工具;另一方面就是笔者可以不用担负过多的重任和局限于身份,超越名利进行自由写作。拘泥于现有的角度对网络文学做出种种的否定和否决,更多的是对新事物的恐惧和对旧事物要消逝的担忧,更显示出网络文学评论的主观的、人为的视野的狭隘。 三、文学人类学在网络文学评论中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网络文学而言,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其与传统文学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其创作特点及文本特征;二是对其创作现状进行文学价值评定,分析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预测;再者就是探讨网络文学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网络文学的兴起,正是文学传统与革命的差异的体现,表明我们的文化正在发生着变迁。因此,对于网络文学进行评论时应当考虑文化、文学所处的大环境,应该站在人、人类的高度来研究和评论网络文学。文学人类学就是从人类的高度上认识和评论网络文学的。 无论是从文学的视野看人类还是从人类的角度看文学,都必须要对人类和文学有着透彻的研究。而我国的文学研究方面着重于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甚至少数民族及外国的文学,基本没有网络文学,这是一种变相的歧视。不可否认上述文学都有着让人们探索的渊源,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同样的,网络文学同样能够成为人们研究现代的文学特点、状态和文化变革的重要对象。 据可考证的文献记载,我国文学最开始的传播方式是人们文学人类学在网络文学评论中的重要性司 娟(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摘 要:文学人类学真实的把握了人类学与文学、知识全球化的关系,从人类学和文学的相互作用方面入手,解析了自20世纪以后文相互用口、用手、用肢体来传播,直至五千年前传说中的仓颉造出文字,才有了现在所谓的传统文学,如果稍稍的深入研究一下网络文学,就会发现,现代的网络文学似乎在某种意义上回归了最初的传播方式的特点,自由——每个人都有话语权,超越了权利和名利。那么,这是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呢?研究网络文学是一种对文学的重视,是对于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大环境下的“自视”,这明显要比“后视”和“他视”更为重要。首先,网络文学虽然传播广泛、速度快,但是由于其发表方便,量大,很容易也会像最初的口头传播一样消逝在网络的海洋里。及时的对它进行现行研究,肯定要比它成为历史时像现在对甲骨文的研究一样要容易的多的多,并且更能从研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了解到我国文化的变迁和革命。#p#分页标题#e# 其次,只有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够坚持比较文学的人类学的基本原则。正确的认识我国的文学、文化,才能够尊重其他的文化,欣赏其他的文化,才能够有真正的文化自由;再次,只有正确的自视,才能够在全球知识化的趋势下保证我国的文化不被其他文化侵蚀。从人类学的高度出发,我们需要重视的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还要看到其潜在的文化侵蚀和文化殖民。在全球知识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但是只输入不输出,那么早晚有一天,我们所为之骄傲的文化会彻底的化为虚无。在研究网络文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够较为直观的看到文学上对文化变迁的实际反映。专家们认为庸俗的例如拯救世界或者拯救人类的英雄小说,虽然比较落入俗套,但是其中的不同情节却反映出了儒家文化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换句话说就是体现出了在不同时代的社会特点和人性特点。这个简单的例子表明,运用人类学的视野能够看到更多深层次的含义,能够以更公正、更宽容的态度对待网络文学,对其进行评论、研究。 四、总结 通过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我们应该摆正对于网络文学的态度。不能因为它对传统文学的威胁而不屑一顾,更要看到它的优势和真实的表现出的一面,毕竟网络文学宽待所有的文学内容,不强制、不打压、不屏蔽,有充分的自由和话语权。综上所述,文学人类学能够以其视野的优势公平、宽容的对待网络文学、评价网络文学。我们应该对我们现在所处的文化大环境以及文化的变迁有所了解研究,这也是文学人类学重视网络文学的问题所在,是文学人类学的实际意义和动力所在。 网络类论文: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比较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内容、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提出关于网络教育的几个观点,期望促进网络教育,实现全球网络教育资源共享。 【关键词】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前言 互联网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人们却普遍认为优质资源匮乏,内容集成度低,针对性不强,希望建立更多优质、高效的专业资源库,一次性获得更多资源。笔者通过分析70多个国内外电气信息类专业网站,收集了国内外网络教育的论文120多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内容分析法研究网络教育资源,对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进行了分析。 一、国内外网络教育资源发展态势 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实施开放课程资源项目,迄今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巨大的成功,截止到2016年把2000多门课程的教学材料呈现在网络上,超过几十亿用户从中受益。在MIT的号召下,哈佛、卡耐基•梅隆、耶鲁、UC伯克利、英国开放大学等世界各国高校也竞相开放了其课程。近年来,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形成覆盖各个教育层次的资源体系,促进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几乎所有高校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据统计我国建成40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近1000多门大学视频公开课、2800多门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内三大MOOC联盟组织:2012年5月组建,30所上海高校加入上海课程共享中心。2013年10月9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会在北京大学成立,该联盟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为实现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广泛共享而自愿结成的高校联盟。2014年5月全国地方高校UOOC(UniversityOpenOnlineCourses)联盟在深圳大学成立,56所高校加盟,分布于全国40个城市,广东省18所高校。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开通,全国高校通过此平台进行MOOC课程建设和应用,首批10门“985工程”高校课程在2014年5月下旬陆续开课。 二、国内外网络教育平台比较 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依托于网络教育平台,这些平台主要来自两方面:高校研发或商业开发。国外典型的平台:BlackBoard、Moodle、Sakai、WebCT、Claroline、ATutor、Learningspace、Dokeos和CoSE等提供网络教学资源库及管理系统,集成了网络教学需求的主要模块,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研究表明:国外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与评价,如课件的制作与、教学组织、教学交互、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国内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组织管理,如用户和课程的管理。专业网络教育机构(开放大学)往往需要注册、付费、获得授权才能登陆、获取网络教育资源。公共门户网站和普通高校往往是免费登陆,通过查找学院、课程等栏目获取网络教育资源。 三、国际开放课程联盟 国际开放课程联盟是全球网络教育的门户网站,了正式大学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自由使用、复制、翻译和编辑,禁止商业利用,联盟不授予任何学位或证书。虽然国外网络公开课早在2002年就已经传入我国,但由于语言障碍,一直没有实现较快发展,直到2010年国内一些知名字幕公司,给这些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配上中文字幕,各大网站专门推出名校公开课频道,才使得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在国内流行。联盟提供课程教学大纲、日历、讲义、阅读材料、作业、考卷等文本资料,部分大学提供讲课视频和音频资源。使用Google浏览器可以在线翻译英、法、德、日、西班牙等语言,按语义、语言或来源搜索,可以快速找到电气信息类课程。2003年11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其宗旨为“吸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国内外大学的优秀开放式课件、先进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资源用于教育,以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促成教育资源交流和共享”。 四、国内外公共门户和高校网站资源 自2011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爱课程网上线以来,提供首批20门课程供学习者共享,2013年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通过爱课程网向社会免费开放,可以按课程名称、作者、学校检索。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中国高校电子电气课程网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提供了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名师、教材、课件、微课程等数字资源。网易、新浪和搜狐等公共网站开设了名校公开课,网易将哈佛、耶鲁等名校的视频课程翻译后上网,提供电气信息类60多门课程,支持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开放了国家级电气信息类课程246门。北京交通大学《数字逻辑与系统》、《信号与系统》提供完整的视频教程,上海交通大学门户网站链接《基本电路理论》和《电路实验》课程,除介绍专业理论、实验知识外,还设置了特色栏目:科学名家生平、教学顾问、实验演示、自学材料、网络交流和学生优秀小论文等。 五、清华教育在线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 在清华教育在线课程共享联盟中,可以按教育类型、地区、学校或学科查询课程,国内30个省、市的250余所高校提供了电气信息类课程达2345门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了230多门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包括数字系统、电力电子、机器人和控制系统、信号处理和通信工程等方向课程,占2000门开放课程总数的11.5%。根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2个学科门类共设置92个专业类,电气信息类包含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共4个专业类,占总专业类4.3%。由表一看出,电气信息类开放课程门数占总开放课程门数比例是6.5%,高于平均开放课程水平。 六、国内外部分电类网络课程内容比较 在英、美等国高校中,电气信息类偏重电能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少,大部分都侧重于信息类。国外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的具有以下特点:①教学体系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教学内容涵盖面广,除基本电路理论外,还包含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内容,强调电磁学—电路理论—电子学—数字系统的有机联系。②强调基础知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重点是理解电路。开设与电路交叉学科的课程,与现代先进技术接轨。③强调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国内的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基本按照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系统三门课程顺序讲解,各自形成比较完整但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并不十分紧密,采用的理论体系和分析设计方法各不相同。实验内容独立分散,实验项目多,但缺乏综合性、创新性。 七、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比较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文本、PPT、XLS、PDF、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国内网络课程资源开放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网上答疑系统、网上自检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有调查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课程、在线论坛、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试题库、教学专题网站和虚拟软件库等。国外网络课程资源注重课堂演示实验,注重学习进度的安排,重视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通常采用BBS、在线答疑、E-mail等手段,或将Blog、Wiki、Facebook、SecondLife等软件引入网络教学领域。结语有关网络教育的研究可分十二个方面的内容,笔者就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做了一些比较和分析,提出以下一些观点:(1)在当今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网络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国内外高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资源,实现了异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区域、语言的限制,因人而异的国际远程网络教育成为现实。(2)国内外使用不同的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功能,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查找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网络课程。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内容存在差别:相比较而言,国外课程注重融合、注重实用、注重更新;国内课程注重历史性、系统性和完整性。(3)纵观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的资源建设情况,教育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方便快捷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平台。随着我国高校不断与国际接轨,加强网络教育的规划和指导,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建设基于合理开放、共享规范的组织体系,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管理、应用、共享水平,是当前高校教育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作者:张福阳 张灿 熊莉君 单位:.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南昌大学中文系 南昌大学图书馆 网络类论文: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论文 一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许多开设网络营销课程的高校在网络营销教学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一是仍以“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在网络营销的教学过程中,丰富贴切的案例是非常重要的。案例分析不仅能使理论内容得以深化,而且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网络营销的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网络营销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若缺少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有余,实践不足”。二是现有许多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基本没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互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比重偏小,这导致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致使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如果用这种方式来继续培养,那么学生只会死记书本上的理论,而很少能做到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被市场所接受,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这就促使高校必须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对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二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调研和分析 国内同类院校网络营销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研讨针对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规划与课程建设方案,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建立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的网络营销课程知识体系,满足当今网络营销发展潮流和社会对工科类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随着电子商务技术、多款电子商务平台投入使用、网上商城、网上商店、网上直销、物流技术等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多种网络营销策略得以广泛应用,网络营销的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从最初以搜索引擎优化、企业网站建设、网络广告、邮件列表等应用能力为目标,到新网络工具(博客、微博、新闻组、讨论组、微信等)广泛应用。销售前这个阶段,网络销售工具、方法和手段越来越丰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技术和应用环节的重要基石。 (2)探索 由传统授课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变、课堂集中教学向网络化教学方式转化、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变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创综合性、设计性和课外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研究建立 以网络课程、师生教学平台为核心的共享网络教学平台,广泛收集教学案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奠定基础。 (4)探索将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机制 研究加强课堂、实验环节的具体措施,建立科学、全面、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和手段。实现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全面考核,考核更为科学、全面、公平公正。 (5)编写符合教学需要的配套教材 从培养学生网络营销实践应用能力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将知识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引导式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和应用结合、从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学实验,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本项目以全面课程建设为宗旨,主要进行教学模式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考核方式、建立教学共享资源、提供网络辅助平台、编写教材等方面进行探索。本研究以提高学生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和先进技术水平为依托,锻炼学生网络营销实践能力,探索我校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跟踪国内网络营销课程发展动向,以全面课程建设为宗旨,研讨针对我校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规划与课程建设方案,探索和改革我校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对提高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作者:吴昊梁春泉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网络类论文: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 1高职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迫切性 1.1高职设计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 1.1.1依然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外实习等环节,实践和理论教学基本上是分开的。例如:传统园林CAD的教学方法就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先逐一讲解命令,然后示范操作,最后留作业让学生上机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讲练分开,导致了理论与实践无法融合一体。老师上课吃力,学生对讲解枯燥的命令很反感,课后自己练习又感觉无从下手。这样会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怕学情绪,教学效果差。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习惯被动接受,缺少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创造性差。 1.1.2教学过程没有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例如:园林工程专业的学生迫切想知道他们所熟悉的园林小品、园路、植物景观的画法,而传统的园林CAD的教学方法往往从机械零件图开始入门,学生掌握的都是零散的命令、方法和知识,其结果是课程学完了学生却仍然不知道怎么设计绘图,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3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 高职设计类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只注重教会学生设计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仍处于从属位置,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后续支持。 2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教学优势 2.1教学资源丰富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提供各种媒体素材,包括视频、动画、课件、讲义等,这些教学资源远远超过教材与教师所能提供的资源。 2.2沟通无障碍,信息反馈及时 一些高校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有自己的“博客”、“QQ”、邮箱等,学生只要有问题,就可以通过这些通讯技术与教师随时沟通。通过网络,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友好互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来调整教学,为学生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 2.3学习自主性 网络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偏好选择学习内容,更容易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有选择的、高效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3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职设计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3.1采用创设情境,仿真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注重学生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因此,专业课程在实施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目前,到实习基地和相应企业进行实训仍然受到包括实训内容、实。例如在《园林建筑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仿真实习环境,可以直观、科学地展示不同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措施的效果,实时、直观地显示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操作流程。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仿真系统,采用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根据经典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分成小组,在仿真的情境下,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协作、竞争等来完成实践任务,此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与他人交流协作的能力。 3.2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导,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例如:《园林建筑设计技术实验》等课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发放自学提纲,提供相关参考学习网站)自行查阅与实验课程相关的文档和与相关资料(包括讲义、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录像等)进行自学,实验课程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诱导启发,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归纳整理后进行讨论,同学之间可进行效果评价,教师最后可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实现自主学习。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个性化的知识建构,还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信息及成果,培养合作意识,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3基于网络资源系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此种教学模式是指把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启发、引导、指导的作用,又要充分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就目前资金紧张状况而言,硬件条件很难满足开展网络化教学的需求,但是如果把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和传统教学交替混合使用,网络化教学还是可以实现的。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方式多样,教学效果好。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面向班级群体进行教学,利用网络面向个体、小组、小群体进行指导,便于因材施教,这样优生更优,差生进步更快。绝大部分课程都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模式。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有限的教学时空与无限的网络资源融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实时地调出一段操作过程的视频、一个实际案例或一个实验的虚拟动画,用来解决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讲清楚的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演示,可以使教学更生动具体,而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共同刺激下,提高了学习兴趣,开阔了视野,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因此,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4模式构建,实例分析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应使得多媒体和网络成为一种工具,一个课堂,一个教学途径,一个实现交互式教学的平台,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下面以学院《园林建筑技术》课程为例说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课程的构架、内容、特点等,以及如何实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园林建筑技术》课程的设计有学习指南、课堂讲解、情境模拟、仿真实践、在线测试、网络资源、网络答疑等环节。 4.1学习指南 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学习建议等,方便学生了解本门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学时分配,以使学生更好地安排学习进度。 4.2课程学习 其中课堂讲解部分主要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划分6个学习情境,按任务展开教学。每个学习情境都包含:任务—导入—设计技能讲解—练习(情境模拟,在线测试)—实训(仿真实践,在线测试)等环节,整个课程学习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过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其中,课堂讲解环节,可以适时插入教学视频、技术操作视频、实例展示等内容,解决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讲清楚的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演示,使教学效果更生动具体;情境模拟部分有20个训练素材,学生可以选择训练项目进行自我训练,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流;仿真实践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仿真实训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初学者实践经验不足、实习基地少、人数多等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园林建筑工作过程的流程、规则、特征,学生可以通过软件中的器物库、场景库、材料库等逼真的3D模型库,根据不同场景设计,设计的效果能利用三维视图多角度观察。该软件还可以应用于学生日常实训和各阶段考试,学生的创作成果可交由老师评分和评语。 4.3网络答疑 网络给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师生可以通过QQ、邮箱、论坛等形式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4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包括相关网站、相关视频、课程课件、讲义、行业信息、参考书籍、学生实训实录等补充资源,供学生课外学习。这样便于因材施教,使好生更优,差生进步更快。总之,高职设计类课程教师通过改良教学模式,可以创设一个求知、探究、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驱动学生去主动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认真设计,并在设计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作者:王颖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生态学系 网络类论文:略说网络的地震相分类 1方法实现与测试 为了建立地质模型,在该剖面上共采集了25个岩石样本,并在实验室中测量了岩石的纵波速度与密度等物性(曾凡平等,2009),测量结果所示.取各成因相的纵波速度均值和密度均值计算对应的纵波波阻抗值.对比各成因相的纵波波阻抗值,可看出内滩最低、外滩和礁基次之、礁核最高,而台地介于礁核和外滩之间.地震模型基于露头写实以及地质解释结果,并根据上述测量数据,建立了地震波阻抗模型,运用褶积的方法计算出了对应的合成地震记录,用以验证及测试本文所提出的地震相分类方法.为了方便,试验省去了时深转换的环节,直接建立了时间域的地震波阻抗模型.波阻抗模型大小为200×300的网格,深度间隔为1ms,CDP间隔为10m.对应的合成地震记录采用主频为30Hz的雷克子波,并加入了5%的高斯随机噪声.地震属性笔者根据地震属性对地质体反应的敏感性和符合率较大的原则,选择了8种地震属性作为地震相分类的基础数据,包括:瞬时振幅、瞬时频率、均方根振幅、平均绝对振幅、绝对距离、欧式距离、互相关距离和相似系数.是根b计算出的地震属性结果.分类模型的构建及训练由于没有类似的研究成果作参照,无法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设定地震相分类贝叶斯网络的先验信息(初始网络结构和网络参数).因此,在网络结构训练前,仅定义了网络节点,将其作为初始网络结构,而在网络参数学习前,将各节点参数的条件概率分布表均设定为均匀分布,作为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的初始网络参数.由于礁基、内滩和外滩的波阻抗差异小,在地震上较难区别,因此在实验中将礁核和礁基合并为生物礁,把内滩和外滩合并为生物滩.为了区分台缘背景沉积中的单层内部的随机噪声和层序界面对应的地震相,实验中将台地分为内部均匀沉积和层序界面两类地震相.因此,以礁核、生物滩和台缘背景沉积这3种成因相组合为最小划分单元,试验将地震相的类别数最终确定为4个:1类为生物礁,2类为生物滩,3类为台地1-内部均匀沉积和4类为层序界面.由于各种地震属性的数值大小及值域范围都1147不同,考虑到基于离散变量的贝叶斯网络算法容易实现,故在样本数据输入评价模型之前,均对其进行了离散化处理.本次试验的离散化规则为:根据地震属性的值域范围分成5个区间,按照其数值从大到小的规则将其编号(1(大)~5(小)).选择模型中的部分典型区域按照所属的沉积相类别编号,逐一提取对应区域的各地震属性值,并对其进行整理,最后将结果用于贝叶斯网络的结构训练和参数训练.贝叶斯网络的训练采用了K2算法,该算法将同时完成结构和参数训练.结构训练的结果所示. 2地震相分类 本文所选用的评价方法为全局联合树推理算法,a为地震相分类的类别结果,分别显示了各类地震相的分布范围,与地质模型相比,其整体分类结果较好.其中1类(生物礁)和2类(生物滩)的地震相分布与地质模型总体比较吻合,3类(台地1-内部均匀沉积)和4类(层序界面)的分布范围也较准确.b~8e分别为1类(生物礁)、2类(生物滩)、3类(台地1-内部均匀沉积)和4类(层序界面)地震相的概率值分布图.但是,还要注意到a中白色框的部分与地质模型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可能是由于1类(生物礁)太小或者由于周围生物滩的影响,地震波对于部分生物礁相的响应不好造成的.对比地震模型、地震属性和地震相分类结果,以及各地震相的概率分布图发现,虽然a~5c,5g和5h中地震属性较好的反映了地震相的分布形态,中强幅值与礁滩的分布也较吻合,但是也有d~5f成为了地震属性进行地震相分类的干扰因素.这是因为d~5f所表示的地震属性对剖面中沉积相的变化不敏感所致(所得各类别概率值接近于均匀分布).若在地震相分类前进行属性优选,剔除如d~5f对分类结果具有负面影响的地震属性,按照节所述方法,重新对地震相分类模型进行训练,得到的分类结果如所示.分类结果相比,分类结果的精度有了提高.但是在未进行属性优选的情况下,本研究所得到的地震相分类结果并没有受到太大的负面影响,依然得到了准确性较高的地震相分类结果.究其原因,就是在网络参数的训练过程中,由于地震属性与分类的不相关性,造成该地震属性的分类概率值接近于均匀分布,自动降低了不利于地震相解释的地震属性对于地震相分类结果的负面影响,且不需要任何人工的干预. 3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震相分类方法,并以巴楚一间房组台缘生物礁-滩沉积体系的典型露头剖面所构建的地质模型为例,描述了地震相识别过程中贝叶斯网络的建模、学习和分类的步骤,并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与现有的确定性地震相分类方法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经过实例数据的测试,证明本文所建立的地震相分类方法是可靠的,为地震相分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加有效的方法;以概率分布的形式输出分类的结果,原则上将概率值最大的类别作为待分类样本所属的类别,分类结果的概率分布即是分类的可靠性评价;通过引入先验信息,降低了对训练数据样本分布的过度依赖,并且提高了分类结果的准确性;该方法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学习,智能地完成了各地震属性权值设定;当某些地震属性结果对地震相分类不利时,该方法可自动降低其对分类结果的负面影响;在地震相分类过程中,由于不需要人工干预,因而更客观可靠.由于时间有限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本文提出的地震相分类方法仅对理想地震数据进行了应用,对于实际数据的应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深入研究.致谢: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焦养泉教授的指导和帮助. 作者:顾元朱培民荣辉曾凡平海洋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网络类论文:关于艺术类大学生网络创业构想 1.研究背景 由于培养过程中办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封闭、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条件不足、师资质量参差不齐等盲目扩招带来的问题,导致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形势尤其严峻。这些现实迫使我们反思当下设计教育的弊端,正视学生自主就业创业的意愿与需要,寻找设计教育与社会、市场、行业和创业接轨的途径,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资助信息: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2011TJK293)革创造条件。 2.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特征 就大学生创业活动来说,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除了有着与其它专业大学生同样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性,最为明显的有以下特征 2.1实践性强,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联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强调实践性,往往以所创作的产品项目直接面对消费人群,或跟进企业项目、或自主成立设计公司。这些项目以短、平、快为特点,虽然容易见成效,但还需要通过指导把握市场运作内在规律,以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形成良性循环。 2.2创新性强、附加价值高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也是艺术设计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业的根本。在相当多的创业活动中,他们都以独特的视角去演绎各自的生活态度和观点,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在市场同质化的今天,成为创新经济的新动力,也为创业者带来更高的回报。 2.3.应用涉及面广在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中,一般最直接的选择是发挥他们的专长,比如绘画、雕塑等美术含量较高的项目,也有直接利用其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如各类产品创意、室内设计、装饰设计、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等。拓展开来,只要是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都可以产生创意和设计,甚至带来新的市场、新的需求、新的生活方式。因此,可以说其创新创业潜力是无穷的。分析表明,充分发挥高校资源的集约优势和专业研究能力,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特征,研究和建设将专业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网络创业平台,来提升高校学生的创业和创新精神,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自身发展和定位打下实践基础;逐渐实现创业创新的常态化,提高创业成功率,为大学生创业成果从概念到市场化转换提供整体支持和服务,这一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3高校网络创业平台现状 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作为市场改革的先行者,在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根据社会发展及就业形势变化,较有成效的建设了一批立足于高校的网络创业平台。其从性质上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以本校创业学院为依托的网络创业平台,鉴于资金、资源的问题,这一类平台相对较少,其中有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作为国内网络创业学院的首批创建者,已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创业平台。这类高校网络创业平台涉及面较广,拥有创业动态、创业教育、创业课程、创业导师、创业项目、创业指南等模块,每个模块均下设数个子模块。另一类为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等依托企业,针对高校大学生共同联合建立的网络创业平台,这类平台在资金、资源和技术上都相对充裕,社会影响力较大。目前,全国共有不超过7个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依托社会资源建立的大学生网络创业平台。此类网络创业平台一般以强有力的主办单位作为后盾,所以在网站建设、信息资源、社会联动、平台推广、创业项目级别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 以国内最大的网络销售平台-淘宝网为例:阿里巴巴集团2009年的联合教育部、银行联手推出网络就业创业护航行动,这是目前国内最专业的大学生C2C创业服务网站,这个创业平台将作为一个子频道直接镶嵌在淘宝网上[2]。对支持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推动网络商务人才成长,促进高校学子就业创业有相当大的贡献,其覆盖范围广、门类多、资金资源充足和品牌效应,在创业实践上与单纯的高校创业平台甚至其他市场创业平台相比有绝对的优势。综上所述,无论是高校自主开发的网络创业平台,还是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主办的网络创业平台,在近几年都发展迅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也有所不足:首先,在网站建设方面,并没有得到各大高校的充分重视,在平台建设、信息、社会联动、平台推广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其二,这些高校网络创业平台均以经济、管理等专业为依托,基本没有针对艺术设计特色的专业指导;其三,多以程式化创业为主,忽略创新,更忽略了就业这一根本目的,没有通过平台对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形成指引;其四,这些网络平台虽有良好的创业能力专业指导,但缺乏与常规教学活动结合的培养模式的创新;最后,大部分的创业实践受益的只是少数学生,不能解决大多数学生创业实践的问题。面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大学生网络创业平台的成长需要明确方向,从专业特性出发对大学生创业和就业过程进行贴身指导,将创业创新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将创业目的由压力性、生存型向兴趣型、发展型转变,将创业过程由项目型、阶段性向特色打造、可持续发展转变。 4网络创业平台建设构想 根据对国内现状的调查研究,结合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的感受,我们对高校大学生网络创业平台的构建有了以下构想: 4.1基本理念创业教育包含着三层目标:第一层是通过学习了解创业(learntounderstandentrepreneurship);第二层是通过学习成为具有创业品质、精神和能力的人(learntobecomeanentrepreneurial);第三层是通过学习成为经营企业的创业家(learntobecomeanentrepreneur)[3]。创业平台同样从以上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构建,以达到如下目标: 4.1.1用足政策、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国家政策,校内、校际、校外资源相结合,通过高校更好的集约、使用这些政策,使之落实到实际创业项目中; 4.1.2建立完整的创业指导机制。针对学生缺乏市场认识与经验的问题,全方位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完善的创业前、中、后服务与支持; 4.1.3打造实战式的创业环境,课堂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创业平台,将创业活动纳入课堂教学,专业教师介入就业教育和指导,使教学更具有实战性,达到教学与创业就业的双赢; 4.1.4构建可操作性强,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创业平台。个体、团队、企业等都尽可能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各自所需,让尽量多的同学都能有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同时,开放性的平台管理也可不断加强各方面资源的整合;从各自分散的创业模式到通过创业平台集中多种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4.1.5专业团队与综合团队相结合。因地制宜,结合各校优势和各地经济需要,各专业可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创业平台,提供共享服务与指导;也可组建多专业综合团队,利用各专业集成优势,吸引企业参与,提供更多机会,汇集更多人才; 4.1.6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相结合。各团体和个人进驻该平台均为开放式的,可在各自空间自由信息,但在交易、评审环节严格创业,针对性的进行扶持;另外,一旦通过评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创业项目和创业者以全方位的扶持和指导。 4.1.7创业模式多样化。专业和兴趣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校课程学习相结合,长期项目和短期开发相结合,自主开发和社会项目相结合,达到创业模式的多样化。 4.2创业平台基本架构网络平台主要从创业三层体系来进行构建。 4.2.1了解创业部分由首页动态、专业学习指南、创业信息、创业政策、创业案例、校友联谊会等板块综合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信息,分析市场动态,创业案例,通过沟通了解创业现状,从而了解创业的基本内容,明确自身定位,为系统的创业学习做好准备。 4.2.2学习创业知识部分由以下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分散在不同的板块,形成全天候、全方位的学习环境。1)教育板块:内容包括创业教育网络课程,课程资料库,教学管理和评价,艺术设计学生课程作业展等部分组成,以促进校内课程建设与改革。2)学生频道:创业求助,学习心得、个人网络教程,以老带新、个人积分制度、下载频道等部分组成,构成包围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创业创新知识学习渠道;3)教师频道:包括教师成果展示、互动空间、个人教程等,将专业教师的特长带入网络平台,进行充分展示,同时也为及时进行创业辅导提供方便。4)资源板块:汇集各艺术设计类专业资源,包括文章、作品、研究、调查等;5)外部系统:则由专家频道和企业频道组成,包括企业讲坛、设计讲坛、成果评价、专业研究、行业研究、网上创意集市等,学习了解设计和创业的专业知识,分析市场需求,分析最新趋势,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4.2.3创业经营部分创业经营是学生的弱项,需要各方面更多的扶持与指导,内容应该包括以下环节:1)项目系统:可将企业、教师、学生项目出来,供同学们选择,竞争;2)项目评价: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专家评价等;3)项目辅助:政策分析,经济经营知识,项目策划撰写,初期成果展示,知识产权保护,项目交易及投资等方面组成;4)项目运行:项目跟踪信息库,导师记录,互助平台,合作召集或项目问题;5)项目总结:阶段成果会,网上网下展会,月度或年度优秀创业项目评选,电子期刊、杂志等,形成阶段成果,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推广,带动创业氛围的形成。 5总结 高校需要客观面对当下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确定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教育目标,利用自身资源及专业优势,进行高校网络创业平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一方面满足大学生创业的要求,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创新的能力的、能够在各种岗位进行创、就业的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研讨高校网络创业平台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中的作用,与时俱进,与市场紧密结合,带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理论体系创新,具有很强的实践和理论价值。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跟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需要。 作者:谭杉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网络类论文:网络信息资源数据挖掘类型和应用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急剧增长,网络信息过载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然而,目前中英文搜索引擎均存在查准率、查全率不高的现象,这种现状无法适应用户对高质量的网络信息服务的需求;同时,电子商务以及各种网络信息服务迅速兴起,原有的网络信息处理与组织技术无法赶上这样的发展趋势。网络信息挖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网络信息检索、信息服务领域的热点之一。 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不仅包括对网页内容本身的挖掘,也包括其链接模式,以及用户访问、存取、浏览、、操作等操作行为、访问行为所产生的信息的挖掘。有效地研究、挖掘、利用网络信息可以增强网站的吸引力,有的放矢地吸引用户群,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一、网络信息资源及其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放置在英特网上能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信息集合。网络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农业、生物、化学、数学、天文学、航天、气象、地理、计算机、医疗和保险、历史、法律、音乐和电影等几乎所有专业领域,是知识、信息的巨大集合,是人类的资源宝库。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新型数字化资源,与传统文献相比有较大的差别。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一下特点: 1、数量大,类型多传播范围广。网络信息类型多样,有文本、数据、图像、图形、声频、视频信息、多媒体信息等;内容既有高质量的信息,也有有害信息和虚假信息,有个人信息也有在政府信息。最为特殊的是各种非正式信息被广泛生产与传播。 2、网络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信息安全缺乏保障。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和色情泛滥成为网络的三大痼疾。为防止有害信息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3、网络信息资源分布零乱无序,信息更新快,寿命短,管理相对困难。信息自由,来源广泛,内容混杂,质量不一,控制也比较困难。 4、以网站为信息活动的单位,以网页为信息和收集的单元。 5、信息利用水平取决于网站软硬件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网络信息提供方式是以网站为基点并可在网站间灵活链接的信息服务网。 6、网络创造了多层次的信息交流模式,全面反应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网络和传播功能。 二、数据挖掘的语言 数据挖掘语言有助于数据挖掘系统平台的标准化,推动数据挖掘应用的发展。数据挖掘语言根据功能和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数据挖掘查询语言、数据挖掘建模语言、通用数据挖掘语言。 (一)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 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由数据挖掘原语组成。数据挖掘原语用来定义一个数据挖掘任务,通过查询的方式实现与数据挖掘系统通信,获得所需信息。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主要有五种基本的数据挖掘原语定义:任务相关数据原语、被挖掘的知识的种类原语、背景知识原语、兴趣度测量原语、被发现模式的表示和可视化原语。DMQL是基于这五种数据挖掘原语设计的查询式语言,类似于SQL语言的语法,因此很容易与SQL关系查询语言集成,很容易从关系数据库中挖掘知识信息。MSQL是另一个数据挖掘查询语言,由Imielinski和Virmani提出。它使用了类似于SQL的语法和SQL原语,为了规范规则产生和规则选择,提出了被称作GetRule和SelctRule的原语。 (二)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 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全称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redictiveModelMarkupLanguage),是对数据挖掘模型进行描述和定义的语言,使数据挖掘系统在模型定义和描述方面有法可依,各种数据挖掘系统可以共享模型,又可以在应用程序系统中间嵌套数据挖掘模型,不需要独自开发,就能使数据挖掘达到深度挖掘的目的。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MML是一种基于XML的数据挖掘建模语言,利用XML描述和存储数据挖掘模型,使用标准的XML解析器对PMML解析,可以得到预计的输入和输出数据类型。PMML2.0主要由:标题(header)、数据字典(datadictionary)、数据流(dataflow)、挖掘模型(miningschema)、数据转换(DerivedValues、Statistics、Taxonomy、Normalization)、预言模型(TreeModel、NaiveBayes、GeneralRegression、RegressionModel、Sequences、GeneralStructure、AsscocationRules、NeuralNetwork、CenterandDistributionbasedClustering)、模型组合定义(ensemblesofmodels)、选择和联合模型和模型组合的规则(rulesforselectingandcombiningmodelsandensemblesofmodels)、异常处理的规则(rulesforexceptionhandling)等九个部分组成。对于复杂的数据挖掘任务,由多个数据源和数据挖掘模块,需要在各个模块之间交换结果,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MML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这种灵活的模型交换能力和数据格式转换能力,并实现模型与数据和工具部分分离。因PMML是基于XML的数据挖掘建模语言,适合部分学习、元学习、分布式学习的数据挖掘应用程序。 (三)通用数据挖掘语言OLEDBforDM 通用数据挖掘语言OLEDBforDM是2000年3月微软公司推出的一个数据挖掘语言,目的是为数据挖掘行业提供一个业界标准。OLEDBforDM综合了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和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的特点,既能定义模型,又能作为查询语言与数据挖掘系统通信,进行交互的和特殊的数据挖掘,实现了数据与模型真正分离。OLEDBforDM是一种基于SQL预言的协议,扩充了SQL语言语法,可以轻松地与关系型数据库集成,可以将不同的数据挖掘算法嵌入数据挖掘应用程序。OLEDBforDM为了更接近关系型数据库结构,定义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数据挖掘模型(DataMiningModel,DMM):DMM像数据库中的关系表,但是它包含了一些特殊的列,这些列被数据挖掘中的数据训练和预言制定使用。DMM既可以用来创建预言模型,又可以产生预言。标准的关系表用来存储原始数据而DMM存储被数据挖掘算法发现的模式,对于从事WEB挖掘的开发人员,DMM所有的结构和内容都可以用XML字符串表示。 预言联接操作(PredicationJoinOperation):预言联接操作类似于SQL语言中的连接操作,在一个训练好的数据挖掘模型和输入数据源之间映射一个连接查询,将能得到符合需求的预言结果。这个预言结果通过OLEDB的行集合或者ADO记录集(recordset)发送到消费者应用程序内。OLEDBforDM模式行集合(SchemaRowsets):OLEDBforDM模式行集合用于特殊目的模式行集合允许消费者应用发现临界的信息,例如:可利用的挖掘服务、挖掘模型、挖掘列和模型内容等。 三、网络信息挖掘的类型 根据挖掘的对象不同,网络信息挖掘一般可分为三类:网络内容挖掘(Webcontentmining)、网络结构挖掘(Webconstructmining)和网络用法挖掘(Webusagemining)。 (一)网络内容挖掘 网络内容挖掘是指从网络的内容/、掘内容挖掘语言。的关系表用来存储原始数据,据挖掘任务,数据/文档中发现有用信息的过程。网络信息资源类型众多,目前WWW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主体,Internet出现之前的Gopher、FTP、Usenet资源逐渐隐藏到WWW形式之后,但这些资源仍可以通过Web进行访问。然而除了大量的人们可以直接从网上抓取、建立索引、实现检索服务的资源之外,一些网络信息是“隐藏”着的数据,如由用户的提问而动态生成的结果,或是存放在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或是那些私人数据,它们无法被索引,从而无法提供对它们有效的检索方式。以上是从网络信息源的角度探讨,若从资源形式看,网络信息内容是由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元数据等等形式的数据组成的,因而我们所说的网络内容挖掘将是一种多媒体数据挖掘形式。 (二)网络结构挖掘 网络结构挖掘是从WWW的组织结构、Web文档结构及其链接关系中推导知识。主要是针对Web潜在的链接结构,通过网页链接找到隐藏在页面之后的链接结构模型。网络结构挖掘的目的是发现Web和页面的结构及其蕴含在这些结构中的有用模式,对页面及其链接进行分类和聚类,由此获得有关不同网页间相似度及关联度的信息,有助于用户找到相关主题的权威站点,并且可以通过浏览权威网站企业可以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动态信息,了解一些著名的大型企业的发展动态。还可以发现Web文档自身的结构,这种结构用于用户的浏览,也利于对网页进行比较和系统化。 (三)网络用法挖掘 通过网络用法挖掘,可以了解用户的网络行为数据所具有的意义。网络内容挖掘、网络结构挖掘的对象是网上的原始数据,而网络用法挖掘则不同于前两者,它面对的是在用户和网络交互的过程中抽取出来的第二手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网络服务器访问记录、服务器日志记录、浏览器日志记录、用户简介、注册信息、用户对话或交易信息、用户提问式等。 四、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的应用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不断的普及应用,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如何分析和利用这些海量的数据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网络信息挖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网络信息挖掘,可以收集政治、经济、政策、科技、竞争对手、供求、客户等有关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找出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改善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网络信息挖掘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例如: 1、科学研究。随着先进的科学数据收集工具的使用,如观测卫星、遥感器、生物信息技术等,所涉及的数据量非常大,传统的数据分析工具无能为力,网络数据挖掘作为一种强大的智能型自动数据分析工具得以广泛应用。 2、市场营销。利用网络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顾客购买取向和兴趣的信息,从而为商业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金融投资。由于金融投资的风险很大,在进行投资决策是,更需要对各种投资方向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挖掘可以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处理,找到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学习得到的模式进行合理的预测。 4、产品制造。数据挖掘对产品数据的分析,有助于对改进产品质量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提出信息的更高效的控制模式,从而为制造厂家带来更多的回报。 5、教学管理。如远程教育中的网络资源发现,分析教学网站的结构组织是否符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规律、教学评价等。教学评价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传统的定性与定量教学评价存在许多问题。将数据与挖掘这种新的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于教学评价之中,可以提高教些评价技术水平,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6、Internet或其他通信网络管理等的应用。 下面主要介绍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网络广告和竞争情报中的应用。 (一)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1、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中应用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是指个人或企业通过国际互联网络,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活动。电子商务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数据挖掘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的有效方法。由于Web的易用性、实用性,它很快占据了网络信息主导地位,目前已经成为使用最为广泛、最有前途的信息传播技术。电子商务中产生的数据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数据挖掘技术与电子商务进行有机结合,选用适合电子商务数据的挖掘方法,可以提供数据挖掘的效率,让数据挖掘更好地为电子商务服务。电子商务是以网络技术和Web数据库技术为支持的,其中,Web数据库技术是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Web数据库的发展成为新的热点和难题。Web数据库能将数据库技术与Web技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数据库系统成为Web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实现数据库与网络技术的无缝有机结合。客户是数据挖掘研究的对象之一,它能发现客户的共性和个性、必然和偶然、独立和关联、现实和预测等知识。通过这些知识可以对客户的消费行为如客户消费的心理、能力、动机、需求等作出比较客观的统计和准确的分析,为电子商务的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电子商务组织管理者必须通过访问网络最新和最准确的信息,对产品、客户、合作伙伴和进程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近年来,电子商务站在企业商贸领域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网络信息挖掘主要用于商品的市场定位和消费分析,以辅助制定市场策略,还可以用来分析购物模式,预测销售行情等。 2、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主要应用 (1)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 销售商可以获知访问者的个人爱好更加充分地了解客户的需要,根据各个细节市场,甚至是每一个顾客的独特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有利于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了使网络信息挖掘技术更好地应用,商家必须记录访问者的特征及条款特征。当访问者访问某网站时,有关访问者的数据便会逐渐积累起来。 (2)发现潜在客户 对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来说,了解、关注在册客户全体是非常重要的,但从众多的访问者中发现潜在客户群体也同样非常关键。如果发现某些客户为潜在客户群体,就可以对这类客户实施一定的策略,使他们尽快成为在册客户群体。在对客户访问记录的挖掘中,利于分类技术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潜在客户。先对已经存在的访问者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三种:新来访者、偶然来访者和常客。对于新来访者,通过分类发现,识别出这个客户与已经分类的老客户的一些公共属性,从而对这个新客户进行正确的归类。然后根据归类判断,决定是否要把这个新来访者作为潜在的客户来对待。 (3)挽留老顾客 二八定律表明企业80%的业务收入来自于20%的客户,而向新客户进行推销的花费要6倍于向现有的客户进行推销的花费。通过Web数据挖掘,可发现什么样的顾客群在网站上购买了什么商品,哪些是网站的忠诚客户,以便对其进行个性化营销和人性化关怀。 (4)延长客户的驻留时间 为了使客户在自己的网站上驻留更长的时间,就应该了解客户的浏览行为,知道客户的兴趣及需求所在,动态地调整Web页面,以满足客户的需要。通过对客户访问信息的挖掘,就能知道客户的浏览行为,从而了解客户的兴趣及需求,并根据需求动态地向客户推荐页面,提供特有的一些商品信息和广告,以使客户能继续保持访问站点的兴趣。 (5)改进站点设计 站点上页面内容的安排就如超级市场中物品在货架上的摆设一样,把具有一定支持度和信任度的相关联的物品摆放在一起有助于销售,利用关联规则发现可以针对客户动态调整站点的结构,使客户访问的有关联的文件间的链接能够比较直接,让客户更容易访问到想访问的页面。网站如果具有这样的便利性,就能给客户留下较好的印象,增加了下次访问的几率。对Web站点链接结构的优化可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通过对Web日志的挖掘,发现用户访问页面的相关性,从而在密切联系的网页之间增加链接,方便用户的使用。二是通过对Web日志挖掘,发现用户的期望位置。如果在期望位置的访问频率高于对实际位置的访问频率,可考虑在期望位置和实际位置之间建立链接,从而实现对Web站点的优化。 (6)电子商务推荐系统 推荐系统就向客户推荐商品或提供信息来引导客户购买什么商品。推荐系统可以根据其他客户的信息或此客户的信息,模拟销售人员帮助客户完成购买过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推荐的形式包括向客户推荐商品,提供个性化的商品信息等。推荐系统具有如下作用:(1)将浏览者转变为购买者。有时人们只是看看网站的内容而没有购买的意思。推荐系统可以帮客户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愿意买的商品。(2)增加交叉销售。基于用户已经购买的商品,推荐客户购买一些相关的商品。(3)建立忠诚度。客户往往愿意到那些最能满足自己需求的网站购物。 3、实例:顾客行为模式分析 由于数据挖掘技术一般不是在线创建模型,因此首先要将诸如会员基本信息、会员在线消费文档、会员在线行为文档\服务器认证日志等所有的相关数据从服务器上下载下来,并按照以下步骤处理这些数据。 (1)数据聚合与过滤 在这一步中,从不同的文档聚集所有数据汇成一组基本数据记录,在聚集的处理过程中,这些信息中有错误和漏掉的部分都需要得到修正。例如在信息提取的过程中,遇到购买为零时会导致空白,因此需填充缺省值来处理空白。然后将与该模式无关紧要的栏消去。例如,消去顾客的ID栏,因为它自始至终对于顾客行为模式没有任何作用。 (2)数据整合 预处理过的数据才可被挖掘工具进行整合。要注意数据挖掘工具只能处理数字,因此文字数据就要提前处理转化出来。不同的数据挖掘工具可能采用不同的挖掘技术,如有的可利用遗传算法,有的则可采用神经网络技术等等。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会因为数据整合的方法不同而有差别。以下是两个实例,表4-1是提取和过滤过的会员数据,表4-2是分析的顾客行为模式。 (二)网络信息挖掘在网络广告分析中的应用 网络广告是指在Internet站点上的,数字化格式的各种经营性广告。网络广告一般是指多媒体广告,能将文字、图像和声音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传递多种感官的信息,让顾客如身临其境,感受商品或服务。这种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广告形式,将大大增强网络广告的实效。 对于网站来说,它必须意识到一个成功的网络广告不仅仅找到一个业主,为它放上一个超链接这么简单,要想让广告主看到成效、增加宣传费,除了网站要完善自身建设,扩大用户群外,还应主动向广告主提供用户信息,由于点击广告的用户基本上是对此产品有兴趣的潜在顾客,因此,广告主也愿意付出较高的费用。网站要想长期大量的而拥有广告主的投资,利用数据文件技术为广告主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至关重要。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领域的成功应用,文件算法的日趋成熟,都为网站提供这种服务创造了条件。 网络信息挖掘技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数据准备、挖掘操作、结果表达。就数据准备而言,网络广告主所需的数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户的背景信息,这部分信息主要来自于用户的登记表;而另一部分数据主要来自于用户的点击流,这部分信息主要来自于用户的行为表现。人们在访问某网站的同时,便提供了个人对网站内容的反馈信息:点击了哪一个链接,在哪里浏览时间最多,用了哪个搜索项、总体浏览时间、个人姓名和住址等。所有这些信息都被保存在一个数据库中,生成大量的记录文件和登记表,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充分了解用户的喜好、购买模式,不仅可以使网站设计出满足不同用户群体需要的个性化网页,增加竞争力,而且可以为广告主提出行之有效的广告方案,实现商家渴望的个性化市场营销。在数据准备阶段一定要保证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性,这是数据挖掘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也肯定有多种算法。目前有很多厂商正在开发专门用于网站挖掘的软件,可以根据网络用户浏览广告时留下的个人信息,利用基于数据挖掘的概率知识库和模糊知识库,对信息进行概率分析,通过对广告访问者潜在的信息特征进行模糊划分,判断哪些网络用户是本产品的真正客户,而不是一般性的浏览访问者,从而为厂家组织生产和商家营销计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利用网络数据挖掘,广告主可以通过网站提供的用户信息,有的放矢地发送广告。可见网络公司在已有的条件下,加大数据分析力度,无论是对自身发展还是个广告主的宣传都是有利策略。当然,数据挖掘技术并不能包治百病,要想获得最佳的网络广告效果,不仅与网络广告投放的位置,所选网站的日常浏览量,广告自身的视觉效果等密切相关,还有许多其他的影响因素。而且,就数据挖掘而言,也不应把它看得过分神秘,认为只要有了一个数据挖掘工具,就能自动挖掘初所需要的信息,能更好地进行企业、商业运作,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其实,要想真正做好数据挖掘,工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同时还需要对企业、企业业务的深入了解和数据分析经验。无论是企业还是网站要想在未来的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必须有些数据挖掘方面的专家,专门从事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作。在同其他部门协调,才能做到量身定做广告。 (三)网络信息挖掘在竞争情报工作中的应用 1、网络信息挖掘在竞争情报工作中的作用 竞争情报是指通过合法手段收集和分析商业竞争中有关商业行为的优势、劣势和机会的信息。互联网为竞争情报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没有一个很好的网络信息挖掘工具很难获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随着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个企业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谁忽视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谁就已经失去了领先的机会。在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中有两个重要方面,就是获取竞争对手和客户的信息。随着互联网在企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从网上可挖掘的企业信息越来越多,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从网络信息挖掘技术的实现流程来看,网络信息挖掘不仅仅是像网络信息检索那样只是把符合查询要求的记录返回给用户,这样得到的结果集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包括很多不相关信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网络信息挖掘不仅能够从WWW的大量的数据中发现信息,而且它还能发现权威站点、有重要价值的“隐藏”信息,并且能够监视和预测用户的访问习惯,这对于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网络信息挖掘在竞争情报搜集和处理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在企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从网上可挖掘的企业信息越来越多,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通过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可以从大量完整、彼此关系不明确的敏感信息中找出隐含的和事先未知的有用信息,揭示数据内在的复杂性,帮助情报人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获得更多的、更有价值的竞争情报。 (1)充分获取、开发和利用竞争对手和客户的信息 网络信息挖掘不仅能够从Web的大量的数据中发现信息,而且能够发现权威站点、有重要价值的“隐藏”信息,并且能够监视和预测用户的访问习惯、购买行为,发现顾客购买模式趋势。 (2)挖掘Web日志记录来发现用户访问Web页面的模式 通过分析和研究Web日志记录中的规律,可以识别电子商务潜在客户,增强对最终用户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质量,并改进Web服务器的性能。 (3)网络信息挖掘在反竞争情报子系统中的应用 反竞争情报子系统是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活动,低估竞争对手搜集竞争情报的能力势必导致企业失去已有的竞争优势。Web站点是企业与外界进行交流的窗口,同时也是竞争对手获取竞争情报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因此,对它进行监控是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的重要途径。在竞争情报计算机系统中,可以充分利用Web挖掘技术,通过运用分析访问者的Ip地址、客户端所属域、访问路径分析等Web监控技术、统计敏感信息访问率等方法实现对竞争对手的防范,以达到识别竞争对手保护企业敏感信息的目的。 结论 网络信息挖掘是网络信息处理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是指在大量训练样本的基础上,得到数据对象间的内在特性,并以此为依据在网络资源中进行有目的的信息提取。网络信息挖掘是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一项崭新的研究课题。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不断的普及应用,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如何分析和利用这些海量的数据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网络信息挖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网络类论文:网络期刊的分类及特点 一、什么是网络期刊 网络期刊称为电子出版物、网上出版物。就广义而言,任何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期刊皆可称为网络期刊,涵盖通过联机网络可检索到的期刊和以CD-ROM形式发行的期刊。现在网络期刊已经进入第三代,和iebook电子杂志一样,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 网络期刊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体表现形式,它兼具了平面与互联网两者的特点,且融入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游戏等相互动态结合来呈现给读者,此外,还有超链接、及时互动等网络元素,是一种很享受的阅读方式。电子期刊延展性强,未来可移植到PDA、MOBILE、MP4、PSP及TV(数字电视、机顶盒)等多种个人终端进行阅读。 二、网络期刊的分类与特点 网络期刊,论坛或博客时代下,采用论坛技术或博客条件,制作的精美而有针对性的网页,可定期而连续更新,形成主题或内容或风格的相关性,亦可称之为“电子刊物”。这种电子杂志只能保存网页,往往体积虽不大,但页面幅度满屏,甚为不便,网页防御木马病毒技术很薄弱。但网络期刊,从投稿、编辑出版、发行、订购、阅读、读者意见反馈...全程均完结于网络环境。这是目前大部分网络期刊的局限性。 网络期刊,最终方向是以电子邮件为传送方式的互联网络信息服务,或免费或有偿。因近年电子信箱技术崛起,造成电子邮件产业化,网联工具产性一次大爆炸性革命。因此,电子报这种资讯工具,可直接传递至手机等用户终端机器,网络刻板传输的感觉,大大为邮件灵活的穿透性所覆盖。手机直接链接各大门户网站,手机登陆网络,一种新的“时尚秀”应运而生——手机电子报、掌上订阅虚拟期刊。 网络期刊,另则可指媒体平面刊物——直接的网页和网站。无须复杂而漫长的传统印刷过程,周期比传统报刊杂志更精细更准确快捷,而且网页编辑直接命意网站称谓,网刊地位突出而风格专业。出版周期短,信息速度传递快,无纸化操作避免了印刷发行投递等环节,投稿编辑发行订阅阅读的全程,网内完成。有的电子期刊,收稿到被阅读,时间之短,穿透校园网、地区网、国家网及因特网,实现高速跨越,其传播速度非常惊人。 网络期刊,逐步形成网络检索功能。读者通过网络检索期刊,获取网络期刊资源,不受时空限制,检索途径多样——网站引擎检索和图书馆目录检索等等。自然语言与智能检索,突围到篇名、关键词、作者、全文等任何一个入口词为代表的信息点,多半或全能地检索到目标,途径丰富,效率惊人。 网络期刊,嫁接了多媒体功能。网刊,当前多是多媒体合成期刊,动态效果,影像声音动画插入,丰富性生动性活泼性,不可同日而语,况且能制作或订阅特殊化,可谓姿彩斑斓。网络期刊,其咨询稿件来源,跨越了时间空间限制,作者、出版者、用户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直接,论文作者可以异地万里提交稿件,和编辑商榷。电子期刊的进化,大为改变了文化生活方式的主动性和交互性。网络电子期刊,逐渐成为主流媒体,旺盛的生命力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知识产权、著作权法、网络版权纠纷层出不穷、用户问、问题及时解答、期刊稳定性问题、网络传递问题、保存寿命问题、联机电子收藏、永久电子存档等等。 网络类论文:网络技术发展对人类交往方式的影响 摘要人类交往方式总是受历史条件制约,交往方式不断变迁。网络时代下,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给交往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产生了网络交往方式。文章主要从人类交往方式的类型、形式、特点及本质角度探讨网络技术影响下的人类交往方式,并从正反两面总览网络技术带给人类交往方式的具体变化。 关键词网络技术;交往方式;网络交往 交往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存在方式的一种体现。人类之间的交往方式总会受历史条件制约,网络技术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影响了人类的交往方式,继而引发了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甚至改变着人类自身的发展。以人类交往方式的改变为切入点,理清并反思网络技术对于人类交往方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类交往方式的历史进程 1.1何谓交往方式 交往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连接方式,还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存在方式、发展条件。交往过程离不开交往主体、客体以及交往媒介。交往媒介也称为交往方式,它联结着主体与客体,是达成交往目的的手段。特定历史时期的交往方式总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人类交往方式难以超越一定时期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制约而独立存在,是为历史性;人类交往方式总是在继承以往经验的基础不断发展、创新,是为社会性。 1.2人类交往方式的历史变迁 人类交往方式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而交往方式的变迁,其标志就是交往工具的变化。“正如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历史标志一样,人类交往工具的变革也可以看做是交往方式变革的历史标志。”[1]结合人类历史演进,可以将人类交往方式的变迁根据不同交往工具划分如下。语言的运用。在语言出现之前,人们以面对面的肢体动为交流方式,难以实现信息有效传达。语言的产生不仅是人类交往史上的革命性进步,更是区别于动物的一大标志。文字的出现。文字进一步发展了交往方式,弥补了语言的缺陷,保存了更多信息。这种以符号为载体的交往方式,打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文明的传承。但传播速度慢是其缺陷。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是以文字基础,使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突破了范围及数量的限制,进一步传播了文明。而印刷品在有效传播的同时却受到保存方式及受众文化修养的限制。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以电报、电话、电视等为载体,较之传统交往方式,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它前所未有地打破了人类交往在时空上的局限,缩短了人类交往的距离。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及网络技术的迅速渗透,推动社会交往各领域、各阶段、各层次的广泛进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体,它自身具有超现实、超地理区域、超时间概念特点。 2网络技术影响下的人类交往方式 2.1网络技术影响下人类交往方式的体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把交往区分为两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交往是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则包括文化、价值、艺术及意识形态的交往等。物质交往占据人类社会生活基础地位,一切社会关系都受其制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方式涵盖了物质交往以及精神交往。网络交往中的物质交往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上。人们不再局限于面对面交易,网上交易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上订餐、购物、买票等各类形式的拓展使物质交往的范围愈加丰富。跨越地理局限,人们可以买到世界范围内的产品,也可以将产品卖向世界。人们可以实现实物购买及虚拟购买,促进经济发展。网络交往中的精神交往主要体现在网络交流上。网络技术的发达带来了丰富的沟通工具。不仅仅是微信、QQ等聊天工具,还包括各类学习网站、在线课程等,网络技术为人类的精神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来源。网络交往中的信息交往突破了以纸张、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传统方式,而代之以最快捷的网络方式。网络上的各类信息传播不再受限于时空,网络时代将人的交往推向了普遍自由的广泛交往。 2.2网络技术影响下的人类交往方式的形式 得益于强大而丰富的网络技术的支持,人们有不同的交往工具可以自由选择。一般而言有: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网络寻呼、社区软件及网络游戏等。首先,电子邮件是网络交往中使用最广泛的工具。电子邮件的特点就是成本低、快速便捷、交往对象广泛、信息涵盖全面以及安全。借助它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络用户联系。其次,网络论坛及公共交流平台也是常见的交往形式之一。包括bbs、贴吧、天涯等在内的网络论坛,人们通过版面讨论和发表文章来进行交流,集合相同兴趣点,加强心理认同感。公共交流平台则涵盖博客、微博,国外的推特、脸书等,人们可以分享生活、观点并相互交流。第三种是即时网络聊天。网络聊天已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主要手段,它比以往电话通信更为方便,实现了低廉、便捷的交往。通过聊天时的图片、音视频的分享使人们的交流达到了极致体验。 2.3网络技术影响下的人类交往方式的特点 交往主体广泛化。网络交往中,每个人既是交往主体,也是信息传播者。美国学者埃瑟•戴森曾指出:“网络会使人性和人类的多样性得到张扬。”[2]人们在网络上各抒己见,而不受社会地位、职业、性别、地理位置等社会背景的限制,也不受熟悉与否的制约,主体之间广泛而平等。交往形式虚拟化。不同于以往以语言交谈为载体的交流,网络主要以电脑字符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手段,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都是一定的符号,一切都以一种虚拟的交流方式进行。交往手段的虚拟化带来信息的迅速传播,但过度依赖交往手段虚拟化会出现弊端。交往效率迅捷化。首先,网络交往主体广泛;其次,网络技术的发达可以使交流主体想要传递的内容可以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网络交往是一切交往方式中最能够突破各类限制的、最广泛的交往。所有的交流主体可以看作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糅合了多方面的功能,使所有内容传播效率迅捷化。 2.4网络技术影响下的人类交往方式的本质 披着虚拟形式外衣的网络交往,其本质仍是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网络交往方式的虚拟性工具并不能否认人类交往的现实性,传播内容仍源于人类社会。网络上的信息虽被虚拟的符号代替,其内容依然是人类思维、意识活动的体现,其彰显的仍是人的社会性。[3] 3网络技术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的反思 3.1网络技术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的正面影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任何人在网络空间都可以发挥主体意识,可以在新型的交往方式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塑造新的社会形象,建立新型社会关系。其次,开拓了交往主体的视野。海量信息、高效传播、高速获取,人们在网络时代可以就各类信息与网上各种观点、思想进行交流,从而拓展视野,展现个性。第三,满足了人类物质及精神需要。网络技术为满足人们需要提供了手段和途径。它首先提供了便捷的购物方式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还提供了各类生产、生活、学习的信息需要,更提供了各种交往平台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第四,建立多样社会关系。网络交往摒弃了现实中制约人交往的社会地位、身份等因素,交往主体可以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推动社会进步。网络技术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上,发达的交往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反过来,交往方式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交往媒介及工具的更新换代,促使人类交往从“个人交往”迈向“普遍交往”,推动社会经济大融合。政治上,网络交往可以促进民主化。网络问政、政务公开、微博问政等网络参政议政方式扩大了政治参与、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监督。精神文化上,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等精神层面的信息实时集聚、分享。网络时代下的人类较之以往得到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养料。 3.2网络技术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的负面影响 虽然网络技术带来众多益处,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沉溺网络,违反道德法律乱象等等,继而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沉溺网络。一是过度依赖网络手段获取信息。盲目接受网上信息,对于冗杂信息不加分辨。一些毒害信息广泛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长此以往,民众的思想和精神世界逐渐被网络别有用心的人引导,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4]二是某些不良价值观信息广为流传。某些信息、人群为博取关注度无所不用其极,一些在过去根本不会被关注的人却在网络时代因无下限行为而人尽皆知,如凤姐、郭美美等人,其行为展示出的价值观会误导大批年幼的网民。三是过度沉溺网络游戏等虚拟性的行为。部分人已然将虚拟世界当做现实世界,集中表现在沉迷网络游戏,难以回归正常生活,继而引发各类社会问题。违反道德法律的现象频现。网络技术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它的便捷度,却让不道德行为得以广泛迅速传播。首先,网络交往方式的丰富便捷,却由于在匿名状态下完成而导致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行为出现。其次,由于虚拟性,网络主体容易自身道德失范,现实生活被隐藏得不好的一面在网络上却肆无忌惮地暴露出来。最后,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道德除了融合之外也存在冲突,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观念产生冲击。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交往方式带来巨大影响,其中利弊各有,要一分为二看待。网络技术在长足发展、造福人类同时,必须采取相应规范和解决措施。网络技术的应用及交往主体都是人,故而必须以人为本,从技术、伦理、精神等多层面对其规范引导,正确处理好人与网络、社会与网络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技术为人类造福! 作者:刘璐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类论文: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对比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比较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内容、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提出关于网络教育的几个观点,期望促进网络教育,实现全球网络教育资源共享。 【关键词】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前言 互联网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人们却普遍认为优质资源匮乏,内容集成度低,针对性不强,希望建立更多优质、高效的专业资源库,一次性获得更多资源。笔者通过分析70多个国内外电气信息类专业网站,收集了国内外网络教育的论文120多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内容分析法研究网络教育资源,对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进行了分析。 一、国内外网络教育资源发展态势 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实施开放课程资源项目,迄今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巨大的成功,截止到2016年把2000多门课程的教学材料呈现在网络上,超过几十亿用户从中受益。在MIT的号召下,哈佛、卡耐基•梅隆、耶鲁、UC伯克利、英国开放大学等世界各国高校也竞相开放了其课程。近年来,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形成覆盖各个教育层次的资源体系,促进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几乎所有高校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据统计我国建成40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近1000多门大学视频公开课、2800多门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内三大MOOC联盟组织:2012年5月组建,30所上海高校加入上海课程共享中心。2013年10月9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会在北京大学成立,该联盟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为实现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广泛共享而自愿结成的高校联盟。2014年5月全国地方高校UOOC(UniversityOpenOnlineCourses)联盟在深圳大学成立,56所高校加盟,分布于全国40个城市,广东省18所高校。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开通,全国高校通过此平台进行MOOC课程建设和应用,首批10门“985工程”高校课程在2014年5月下旬陆续开课。 二、国内外网络教育平台比较 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依托于网络教育平台,这些平台主要来自两方面:高校研发或商业开发。国外典型的平台:BlackBoard、Moodle、Sakai、WebCT、Claroline、ATutor、Learningspace、Dokeos和CoSE等提供网络教学资源库及管理系统,集成了网络教学需求的主要模块,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研究表明:国外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与评价,如课件的制作与、教学组织、教学交互、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国内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组织管理,如用户和课程的管理。专业网络教育机构(开放大学)往往需要注册、付费、获得授权才能登陆、获取网络教育资源。公共门户网站和普通高校往往是免费登陆,通过查找学院、课程等栏目获取网络教育资源。 三、国际开放课程联盟 国际开放课程联盟是全球网络教育的门户网站,了正式大学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自由使用、复制、翻译和编辑,禁止商业利用,联盟不授予任何学位或证书。虽然国外网络公开课早在2002年就已经传入我国,但由于语言障碍,一直没有实现较快发展,直到2010年国内一些知名字幕公司,给这些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配上中文字幕,各大网站专门推出名校公开课频道,才使得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在国内流行。联盟提供课程教学大纲、日历、讲义、阅读材料、作业、考卷等文本资料,部分大学提供讲课视频和音频资源。使用Google浏览器可以在线翻译英、法、德、日、西班牙等语言,按语义、语言或来源搜索,可以快速找到电气信息类课程。2003年11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其宗旨为“吸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国内外大学的优秀开放式课件、先进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资源用于教育,以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促成教育资源交流和共享”。 四、国内外公共门户和高校网站资源 自2011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爱课程网上线以来,提供首批20门课程供学习者共享,2013年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通过爱课程网向社会免费开放,可以按课程名称、作者、学校检索。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中国高校电子电气课程网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提供了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名师、教材、课件、微课程等数字资源。网易、新浪和搜狐等公共网站开设了名校公开课,网易将哈佛、耶鲁等名校的视频课程翻译后上网,提供电气信息类60多门课程,支持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开放了国家级电气信息类课程246门。北京交通大学《数字逻辑与系统》、《信号与系统》提供完整的视频教程,上海交通大学门户网站链接《基本电路理论》和《电路实验》课程,除介绍专业理论、实验知识外,还设置了特色栏目:科学名家生平、教学顾问、实验演示、自学材料、网络交流和学生优秀小论文等。 五、清华教育在线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 在清华教育在线课程共享联盟中,可以按教育类型、地区、学校或学科查询课程,国内30个省、市的250余所高校提供了电气信息类课程达2345门次,开放国外课程门数及比例见表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了230多门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包括数字系统、电力电子、机器人和控制系统、信号处理和通信工程等方向课程,占2000门开放课程总数的11.5%。表一清华教育在线境外大学开放电气信息类课程门数及比例根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2个学科门类共设置92个专业类,电气信息类包含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共4个专业类,占总专业类4.3%。由表一看出,电气信息类开放课程门数占总开放课程门数比例是6.5%,高于平均开放课程水平。 六、国内外部分电类网络课程内容比较 在英、美等国高校中,电气信息类偏重电能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少,大部分都侧重于信息类。国外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的具有以下特点:①教学体系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教学内容涵盖面广,除基本电路理论外,还包含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内容,强调电磁学—电路理论—电子学—数字系统的有机联系。②强调基础知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重点是理解电路。开设与电路交叉学科的课程,与现代先进技术接轨。③强调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国内的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基本按照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系统三门课程顺序讲解,各自形成比较完整但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并不十分紧密,采用的理论体系和分析设计方法各不相同。实验内容独立分散,实验项目多,但缺乏综合性、创新性。 七、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比较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文本、PPT、XLS、PDF、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国内网络课程资源开放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网上答疑系统、网上自检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有调查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课程、在线论坛、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试题库、教学专题网站和虚拟软件库等。国外网络课程资源注重课堂演示实验,注重学习进度的安排,重视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通常采用BBS、在线答疑、E-mail等手段,或将Blog、Wiki、Facebook、SecondLife等软件引入网络教学领域。 八、结语 有关网络教育的研究可分十二个方面的内容,笔者就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做了一些比较和分析,提出以下一些观点: (1)在当今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网络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国内外高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资源,实现了异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区域、语言的限制,因人而异的国际远程网络教育成为现实。 (2)国内外使用不同的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功能,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查找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网络课程。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内容存在差别:相比较而言,国外课程注重融合、注重实用、注重更新;国内课程注重历史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3)纵观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的资源建设情况,教育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方便快捷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平台。随着我国高校不断与国际接轨,加强网络教育的规划和指导,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建设基于合理开放、共享规范的组织体系,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管理、应用、共享水平,是当前高校教育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网络类论文: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不同阶级表达意见的平台。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将当下已有的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分为三类:与思想政治教学配合的舆情教育类课程、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专业课程“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以技能为导向的舆情调查与分析课程,并初步探究各课程的现状。 关键词:舆情;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课程建设;舆情人才 1.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的定义及分类 舆情广义上指社情民意,网络舆情一般被认为是人们对于某客观事实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在当下社会,网络已成为各个群体交流的平台,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它针对跨专业、跨学科学生,主要培养学生分析舆情事件及舆情走向的能力,搜集处理数据的技术以及使用新技术报道新闻的能力。目前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与思想政治教学配合的舆情教育类课程。此类课程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配合开展,对象为全体学生,也可单独设计针对新闻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一般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或者其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教育课程,对象为全校学生。此类课程中网络舆情相关的内容只占一小部分,具体为当时的时事热点等内容,学院辅导员或政治学院专业教师负责教授。以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为本科阶段新闻专业学生设计的舆情教育课程为例,此类课程体系为养成性舆情教育课程,内容分三个板块:舆情基本教育模块、业务技能中的舆情教育模块、理论知识中的舆情教育模块。此类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在三个模块中加强关于舆情的内容,及与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的理论相关和讨论等环节。 (2)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专业课程“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该课程为新闻院校新闻新媒体相关专业设计的专业课程,面向全日制本科学生。该课程站在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视角,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一般被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进行,课程性质为新媒体新闻实务方向的选修课。学生将学习对社会热点事件分析的方法,数据分析和搜集以及危机公关的相关知识。 (3)以技能为导向的舆情调查与分析课程。第三类课程体系以为政府舆情管控部门、舆情监控系统软件开发公司等专业从事舆情监控的岗位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针对在本、专科院校学生,主要培养学生通过数据处理分析舆情事件的能力,同时配合人文学科的学习。 2.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的现状 (1)与思想政治教学配合的舆情教育类课程。思想政治课是全国高校统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而言,思想政治课很“鸡肋”,学习热情并不高。这与部分老师讲课方式比较死板,课堂上的活跃度低等因素有关。 (2)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专业课程“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该课程是新媒体新闻采写编评系列课程的延伸,课程建设依托了湖北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这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该课程分为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三部分。理论课有三个专题:网络舆情生成演变机制研究专题、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专题、政府形象重构专题。实验课由两个综合型实验组成,实验课的性质为专业提高型综合实验,其开设目的是为了辅助和深化理论课程的讲授。 (3)以技能为导向的舆情调查与分析课程。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日益成为政府、企业常规性工作,社会对专业性舆情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合格的舆情人才,特意做了广泛的数据分析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舆情信息工作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政治素养、实践经验等。为此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创建了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2009年面向专转本的同学,招收了第一批学生,2010年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招收了第一批四年制本科学生。经过四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舆情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目前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设置了八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设置的原则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也体现专业性和实践性,并以此与其他专业进行区分。 作者:乔雪颜 翁书婧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对策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农村教育发展来说,根据农村教育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深入分析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切实有效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1.家庭教育缺失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正常发展。 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教育发展也是当下的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导致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完整的亲情抚慰,不能及时地向父母反映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儿童就会变得孤僻、内向、封闭,不喜欢与人交流,与于父母产生了隔阂,不仅影响了父母的家庭教育,也影响了儿童与父母正常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家庭教育的损失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是指人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会参与社会活动,体现自己价值的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化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社会化自始至终都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化行为之中。在人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儿童时期是人学习并形成社会能力、社会思维价值观的重要发展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离,在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在身边进行正确、科学地引导教育,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没有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感知不到父母的社会化信息,父母缺位于儿童的家庭教育,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1.积极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滞后不仅体现在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上,而且还体现在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在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根据实际状况,整合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出台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政策,降低农村子女入学的收费标准,减免打工借读费用。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给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稳定的教育环境,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 2.整合社会资源,全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进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问题。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要建立起关爱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工作机制,并建立实效性强的制度体系,保障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与学校合作,成立相关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各类民间团体也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帮助,发挥好建设作用,依托于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除了政府、社会团体的帮助以外,学校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在扶贫助学、教育教学、预防犯罪、公共卫生、权益保护等诸多关键领域上开展相关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持续的,良性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 3.增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农村中小学在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刻不容缓,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村儿童管理档案,筛选重点的帮扶对象,把重点帮扶对象工作与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相结合起来,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地展开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要以学校领导为核心,成立相应的留守儿童帮扶小组,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的带头作用,并结合各班班主任、学科老师、帮扶教师小组以及相关志愿者的实际工作情况,整合资源,形成相应的合力,制定一系列的帮扶制度,促进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 作者:韩艳秋 张维东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联合乡小学 吉林省大安市联合乡中学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农村家庭教育留守儿童论文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1.1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比例过高 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类型来看,91.3%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7%的由外公外婆照顾,只有1.7%的由叔、伯等亲戚照顾。由此来看,隔代教育仍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类型。实际中隔代长辈教育观念的滞后和他们对孙子溺爱等现象是经常看到的,这些现状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隔代教育的弊病必须引起大家的关注。 1.2父母忽视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关注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其关心程度超过了非留守儿童,但在心理教育方面,几乎是空白。如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33.2%的人会选择在不高兴时把心事憋着不说,而在非留守儿童中这个比例只有23.1%。在父母与孩子交流中,只有0.7%的父母与留守儿童谈到了心理问题方面,而非留守儿童中这个比例为7.7%,比留守儿童的高出近10倍,差异显著。 1.3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监督力度不足,交流少 监护人是指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多为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一般来说是父母,并作为被监护人的法定人,同时教育被监护人。而该地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构成主要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自制能力差,学习和生活都需要家长的督促。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被督促的构成结构比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留守儿童中,学习的监督人主要是老师和家长,比例分别为41.0%和46.3%,且两者的比例差别不大;而在非留守儿童中,学习的监督人主要是家长,比例为71.8%,老师所占的比例仅为20.5%,这种现状反映出在学习上非留守儿童的家长所起的教育作用远远大于留守儿童的家长。其次,在留守儿童中学习无人管的比例比非留守儿童高出一倍多。这种差异也许就给孩子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埋下了隐患。同时调查也显示出农村留守儿童与其监护人之间有效的交流并不多,有近一半的孩子很少与监护人交流,在缺少交流的环境下,监护人可能在留守儿童的情绪感知上出现落后,对他们的烦恼知之甚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很容易变得内向,暴躁等。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2.1隔代(或上代)抚养方式存在很多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90%多的儿童是由爷爷奶奶监护,从而形成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当代教育中的一个难点,但在农村却成为很多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前提和保障,尽管隔代抚养解决了很多父母的后顾之忧,却掩盖不了农村隔代教育的诸多问题,老人负担和责任的增加是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的直接后果。调查中大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中的老人不仅要种地,平时忙农活,还要照顾孩子,每天辛苦劳动后基本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管孩子,在访谈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其次,老人们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是凭经验带孩子,存在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第一,他们很少注意营养的搭配,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甚至有些老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所以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心理状况等方面的教育有所缺失。第二,在学习方面,由于爷爷奶奶自身的能力有限,缺乏对孩子学业和品行的有效监督。在孩子读一、二年级时会在空闲时间查看、辅导他们的作业,但当孩子上高年级后,爷爷奶奶就无法解答出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虽然不少爷爷奶奶仍经常提醒孩子的学习,但这样的督促对孩子所起的作用甚微,很多孩子会反驳“你们又不会,看了也白看”,有的甚至选择说谎话来搪塞爷爷奶奶的唠叨。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养成了坏习惯,而且学习也每况愈下。还有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是由叔、伯等亲属帮忙照顾的,从而形成上代教育。在实际中,这些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有所顾虑,他们认为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女,不好严格管教。于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行为更容易被放纵,学习也只是靠老师的管束。现实中存在的这两种家庭教育模式很容易让留守儿童养成任性的心理行为,而且他们彼此之间语言上缺少沟通,很容易造成孤僻、自以为是的性格,遇到问题不向老师或亲属反映的心理,这些问题长期累积,不予改善,将不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 2.2父母对家庭教育职能和内容的片面认识 总体而言,一般农村家长的综合素质较低,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对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多数是随意的,没有确定的观念指导,也没有具体的理论支持。尽管在问卷调查中有8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但这些家长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他们能直接对孩子的教育产生的作用极其有限,而且他们对这些教育内容的重视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与老师的交流推测而来的。另一方面,老师与家长的交流中谈得最多的仍是学习方面的内容,老师对学习的强调反过来又会加强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这会使家长对孩子教育内容上的片面认识形成恶性循环。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也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不仅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中超过85%的人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个比例超过了非留守儿童,而且也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喜爱程度也远远超过了非留守儿童。这些都会造成家长们对孩子学习的片面重视,从而忽视如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2.3父母、监护人与农村留守儿童间的有效交流太少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空间的限制,他们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少很多,而和爷爷奶奶由于观念、想法和时间等原因,他们之间的交流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当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与父母朝夕相伴,被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得到的很少时,内心会感到失落和自卑。由于这些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留守儿童们就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在长期的比较和情绪体验下,逐渐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存在,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感可能不断增加和泛化。在这种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通过其他行为来解除自己的自卑感,比如对爷爷奶奶的管教不听不理,向父母提出无理的要求,父母回来时有更多的娇气和要求等。然而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的心理应该是简单的,他们的任务就是注意身体,好好学习,父母们在外面辛苦工作就是在尽自己的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当孩子表现出这些情绪时,父母不会想到是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反而会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对孩子的这种情绪往往放任不理,有的甚至会辱骂孩子。家长的这种做法只会加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让他们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不敢向父母或别人倾诉,他们更多的是选择把事情憋在心里。调查中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儿童选择把事情憋在心里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状况明显会差于非留守儿童。 3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3.1通过交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高阳镇,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使务工人员分成两拨,一部分会在市里或较近的地方工作,另一部分则在北上广这些经济发展快的大城市,对于就近工作的父母一般回家次数较多,跟孩子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会更多,而对于身处大城市的父母大多数都选择过年时回家,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回家的成本而且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通讯设备的应用拉近了外出务工人员和子女的距离,通过电话等通讯工具父母可以和孩子充分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从电话中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里的生活状态,多去倾听孩子心里的想法,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去鼓励他们,适时地给予他们奖励或口头上的表扬、和她们分享外面有趣好玩的事情、自己的想法等,从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3.2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不可小视。家长应提升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把孩子健康全面发展放到首位,从多个角度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的发展,使孩子从思想上不仅仅只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应该通过书籍、电视等多了解其他方面的信息,从小树立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父母们外出打工都是希望孩子能生活得更好,他们基本会把自己节衣缩食的钱拿出来补偿给孩子,以此弥补他们内心的愧疚。长期下去,孩子可能会习惯高品质的生活而不懂得勤俭节约和珍惜,家长不但没有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反而使孩子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缺点会很明显,也很难抵挡住社会上的诱惑。如果他们缺钱了,就会习惯性的找父母要,而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父母应该改变消费观。首先,不要用金钱去弥补亲情的缺失,而是应该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其次,多了解孩子在生活学习上的想法,观察他们心理上变化,留意他们的行为,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教育。尽可能多地回家陪陪他们。再者,父母们也可以利用在外打工的条件,了解一些先进的信息,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同时把这种积极向上的观念传递给孩子,这也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孩子也会更加依赖,维护亲情关系。 3.3加强父母、监护人、孩子三者的沟通 在实际中,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是儿童的祖父辈,他们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细致的照顾。所以父母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做好与监护人的配合。第一,外出务工的父母有必要做好远程控制。不要将孩子托付后就不闻不问,家长应多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近段时间的动态,若发现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赶紧和监护人、老师联系,尽快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建立家长、孩子和监护人之间良好的关系纽带,并通过配合学校教育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生活。第二,监护人要重视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交流。监护人跟孩子相处的时间要比父母的长,他们是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的一方,即使是祖辈,也应该尽己所能有意识地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多和孩子沟通,毕竟孩子年龄还小,性格较天真,多沟通就可以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在以后生活中做出改善,这将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作者:罗晨曦 陈小丽 杨彩秀 单位:武汉工商学院 高阳中心小学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社会化家庭教育中留守儿童论文 1儿童社会化含义 家庭则是儿童早期接触最多的生活场所之一,而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互动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家庭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家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家庭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教育应着重培养儿童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社会角色认知、培养基本生活技能。具体说来即是家庭教育不仅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而且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还有助于儿童锻炼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影响 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弱化或不完善甚至是缺失,使孩子教育处于“真空”状态,这对儿童的生理、心理、人格以及社会化进程都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1适应不良 郝振等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的得分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儿童适应不良是缺乏安全感的外在表现。农村留守儿童一般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能在身边照顾,一般将其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亲戚或朋友代为监护,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与父母分离带来的分离感以及与监护人的隔阂感,容易使留守儿童在焦虑、敏感等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即留守儿童相较非留守儿童更容易焦虑和敏感。留守儿童和父母相处时间减少,空间距离加大,渴望父母关怀、爱护等一系列的需要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导致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的安全性降低,相对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人格障碍,即容易形成攻击型人格或者是畏缩型人格,较难形成安全型的依恋。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的研究表明,早期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缺乏对人最基本的信任,不能与人很好地相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由于人际信任度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交往往往表现出退缩畏惧或目中无人,难以与人建立、维持稳定融洽的关系。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行为,例如:退缩或冲动、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2.2认知偏差 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这种认知偏差首先体现在对自我认知方面存在偏差,由于长期缺少亲情关注,留守儿童难以进行合理的自我认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留守儿童大都有比较严重的自卑感,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更多集中于消极方面。另一个表现则是在生活中对事件的认知上,相比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事件,最显著的体现就是会把不好的事情发生原因都归咎于自己身上。缺乏父母的引导、教育,加上自卑感,使得留守儿童在认知方面存在普遍偏差,不能相对客观地评价自己和看待问题,缺乏自信,做事缺乏主动性。 2.3学业成就不高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等级为“优”的比例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等级为“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也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只占12.6%,处于中游的占63.6%,处于下游的占22.7%。以上研究结果都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业成就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从而导致农村整体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出现了农村学生自1990年以来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不断滑落的现象,进而影响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 2.4难以形成亲社会行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本身缺少清晰的榜样行为可供模仿,再加上没有父母对其亲社会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奖励、强化和惩罚,使得留守儿童难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和形成正确的社会角色认知。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预知,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将难以形成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更为严重的是当留守儿童在两难的道德情境下面临抉择和取舍时,当他们迫切需要一个道德知识的传授者、咨询者和道德行为的示范者时,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的是有着陈旧观念、知识匮乏的监护人,不仅会引发留守儿童的困惑和内心冲突,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由于道德学习过程的受阻,使他们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3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3.1父母亲情缺失 儿童所有的情感之中,父母亲情是最基本,也是其他感情所不能替代的。但是随着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背井离乡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经济条件,造成的留守儿童从小便与父母分隔两地,由于时间、地域或是工作忙碌等原因,使得留守儿童同父母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纽带,情感交流较少甚至几近于无。 3.2责任心不足 父母法律意识缺乏,责任心。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工作繁忙为理由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委托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身上,认为自己只需要满足留守儿童的经济需求就完成了自己的义务,照顾、督促和教育留守儿童是委托监护人和学校老师的责任,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教育子女行列之外,这是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大原因。 3.3教育观念和方式的滞后 据有关调查表明,在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中,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作为祖辈存在代际隔阂,容易出现沟通障碍;作为委托监护人,本身就没有直接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教育尺度难以把握;另外留守儿童父母本身囿于自己知识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所限,又受到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知不觉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 4对策 4.1家庭层面 4.1.1增强留守儿童父母的责任意识 增强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责任意识。让其认识到将孩子扶养教育成人,不仅仅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一种社会美德的体现。因此,留守儿童父母应具备较好的教育责任意识,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甚至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交给委托监护人或是学校老师,无论工作多忙碌都应该尽量抽出时间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4.1.2加强留守儿童同父母的沟通 必须加强留守儿童同父母的情感交流。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关心留守儿童,不仅仅是关注留守儿童经济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增强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关怀,真正地关心留守儿童情感方面的需求,给予足够的亲情支持和解答儿童成长方面的困惑,不仅从物质层面尽量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更要从精神层面真正关心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1.3革新教育观念和方式 无论是留守儿童父母还是委托监护人都应该有意识地通过不断的学习改善和提高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摒弃“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和粗暴的棍棒教育方式。留守儿童父母首先应当认识到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再一个教育方式也可以借鉴心理学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的相关方法,当留守儿童习得或表现出一个有利的行为时,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给予及时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增加这一行为发生的频率,表现出不当行为时,家长或委托监护人要及时制止,减少这一不当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改变只批评不夸奖的教育方式。 4.2学校层面 4.2.1切实贯彻“家——校”交流制度 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制定并贯彻落实“家——校”交流制度,对家长和委托监护人传授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再一个就是合理运用如手机、微信和网络等多种手段保证学校老师与家长、监护人的联系,以便老师和留守儿童父母或委托监护人都能准确而及时地了解和反馈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 4.2.2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让更多的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知识,同时运用心理学中团体辅导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让这些有着相同经历的留守儿童在一个理解、包容的环境中分享彼此的快乐和忧愁,交流他们成长中的困惑和疑虑,适时地让他们掌握一些积极悦纳自己和排解烦恼的方法。“互助小组”不仅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而且还可以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培养和学会分享、互助和合作等意识和行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4.3社会层面 4.3.1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继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努力缩小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差距,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享有与城市儿童平等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的权利。再就是要把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4.3.2净化留守儿童外部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大都处于学龄期,心理和生理本就不成熟,充满好奇,再加上缺乏父母监管,很容易被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社会不良因素所诱导。一方面,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和落实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大力弘扬和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遏制和打击消极堕落的低俗思想;另一方面加大对学校周边网吧、电子游戏场所等娱乐场所的整治和监管力度,为留守儿童教育构筑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庞懿 郭徽 单位:广西大学教育学院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一、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概况 (一)研究视角 目前的研究视角以单一学科为主,多学科结合为辅。其中,肖薇薇的《改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文关怀的思考》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智世勇的《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则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高志强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补偿机制研究———基于湖南的调查和教育生态学视角》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补偿措施进行研究。除此之外,其它研究均以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单一或相互结合的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如郭晓霞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张春玲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黄晓慧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二)研究路径 从已有的30篇文献来分析,研究路径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单一论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形成原因或应对措施。如:王海波的《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成因》主要分析了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周帮琴的《农村学校如何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则侧重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对策。第二种是除了分析原因、提出策略,还对当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与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论述,如:唐喜梅、卢清的《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多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而不能对子女很好地履行教育职责,导致儿童严重欠缺家庭关爱和教育,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成因、消极影响、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研究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表现,专家学者们作了详细分析。依据监护主体的不同,莫艳清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缺失的表现模式分为四种:“单亲”家庭型,隔代抚养型,亲友代管型,自我管理型。其余学者的分类基本一致,且都认为无论哪种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家庭教育的欠缺,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埋下很大隐患。黄晓慧认为这些模式下的家庭教育有以下方面的表现:家庭教育时间严重不足,教育管理方式异变,教育过程重智轻德、重身轻心,教育上过分依赖学校。黄炳宣、阳崇波对六个乡镇的十二所学校进行专题调研,发现其中有三个村的留守儿童达到510人,占在校学生的80%,一两年甚至三五年没见过父母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且大多数孩子刚蹒跚学步时就和父母分隔两地,在生活上虽能温饱,但缺乏思想引导、监管。陈世海与占海玉进行调查和访谈发现,隔代教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专制的方式非常突出,老人运用斥责、体罚以及剥夺儿童权利的方式逼迫孩子服从,对孩子的学习不甚关心,有些老人连孩子的生日、班级都不清楚。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消极影响研究 1.阻碍儿童身心的健全发展。李佳圣采用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对鄂东南2个县市的10所乡镇中心小学和10所乡镇中心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得出留守儿童具有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差、人生价值观扭曲等特点。并指出,变相的亲情补偿造成教育方式失误,面对留守儿童所需要的亲情反馈,父母往往通过钱、物等补偿方式,使孩子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并误入歧途。费招娣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性格障碍、人格发展障碍以及行为怪诞等问题:性格上容易自卑、任性、悲观、暴躁、内心封闭;人格发展上易嫉妒憎恨他人、与人交往不真诚、不友好、欺骗老师和家长;在行为上容易违纪打架、谩骂他人、随地大小便、对长辈没礼貌。 2.不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当前研究一般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黄晓慧的分析是宏观角度的代表,她根据社会流动理论,认为当前社会的流动是机会均等的纯粹流动,而今后制约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学历(受教育年限),城市人受教育年限高于农村人,流动机会多,会逐渐居于社会统治地位;农村人由于学历跟不上,流动机会受限,处于城市边缘人的位置,居于社会底层,这样造成城乡两极分化更为严重,构成社会不稳定。秦艳艳、闫军印的分析是微观角度的代表,他们从家庭的角度出发,说明夫妇与亲子构成了社会结构基本三角的基本社会关系,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亲子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促使社会基本三角稳固的保证,若家庭教育得不到落实,必定影响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减慢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系着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和谐发展,更关系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使教育无法通过家庭教育得到更好保持或延伸。农村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减弱甚至抵消了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延缓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应对措施研究 广大学者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深化现行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壁垒。姚忠旺建议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的城乡隔离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异地求学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柳浩翔提出国家应为留守儿童早日进城就学与父母团聚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和条件,补偿父母的家庭教育权和儿童受家庭教育权。在考试制度改革上,学者们均呼吁: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取消因户籍原因造成的生源地限制,允许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就地参加各类升学考试,从制度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2.增加教育财政投入,调整资源分配。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吴支奎认为政府须强化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公平分配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他还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财政支持机制,如: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专项经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同时,学者们一致认为还要加大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按时发放农村教师工资,完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报酬制度,防止教师资源流失。 3.完善教育补偿制度,加强学校关怀。若父母没法给孩子提供所需的家庭教育时,学校应该寻求途径给予留守儿童关怀。张春玲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怀:开展家庭咨询,举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指导委员会,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如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联系制度),教师家长与心灵对话制度,配备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制度,整治校园周边网络环境。王一涛、冉云芳则建议学校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儿童健康的情感倾向,设立各类兴趣小组,开设书法、美术、体育、音乐、舞蹈等课程,让这些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在生机勃勃的校园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成长的快乐。专家学者们还指出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有责任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针对此,周帮琴提议为学习能力差、监护人教育能力弱的留守儿童安排教师担任家长,关心留守儿童生活起居并辅导其学习。 4.转变父母家庭观念,强化教育意识。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父母重视家庭教育才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胡花平、康春英提出双方要权衡双方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利弊得失,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留一方在家中照看孩子,避免“空巢”家庭,对孩子身心产生影响。沈优美也指必须扭转只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钱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观念,家长就算外出工作也要为孩子选好委托监护人,并与委托监护人和学校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5.整合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黄晓慧提出“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还举出榜样例子: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刘坂村成立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上级妇联组织还帮助招募了大学生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来“指导中心”辅导村里的留守儿童,不但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还让他们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和社会关爱。王一涛、冉云芳提出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及宣传栏扩大效应,印发图文并茂的家庭教育知识资料并派送到家,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竞赛、推选家教榜样等活动,还可以招募大学生村官、退休教师以及村里榜样父母作为教育干事,掌握村里留守儿童的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联系。 三、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为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弥补这些不足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走向。 1.多学科综合研究不足。从研究学科看,介入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学科还较少,且大多数研究都是在某一学科的范畴内进行,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视野较为狭窄,不利于研究的全面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具有多学科性质的领域,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多学科融合研究,突出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分析的同时,把生态学、管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视角纳入研究,多角度多方位丰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成果大同小异,文章之间的借鉴率高,经验总结多,创新建议少,研究质量得不到很大提升。未来的研究应尽快脱离研究的瓶颈状态,提高理论研究的精度,减少重复的定性研究,注重实证研究与定量分析,把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层次。 3.可行性策略研究不够。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解决方案,学界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有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些效果不佳,实行难度大,也正因为如此,可行性的策略研究成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解决措施关键是适用与否,寻求一套适用的计划方案,需要考虑各地的风俗、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忽略当地客观情况而随便套用策略。 四、总结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但关键是要尽快结束留守儿重的留守生活。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研究者们用严谨的态度和开阔的视野,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作者:杨梅 王小丁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探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及举措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育的制约。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和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渴望从学校生活中得到温暖,学校是家庭之外对孩子教育起直接决定性作用又一渠道,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立意识、品德修养的养成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培养。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方面还不到位。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积极有效的制度安排。由于留守儿童存在问题较多,如学习成绩不佳,课堂表现不优,性格孤僻、行为异常等,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经常、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耐心的教育和管理。然而,由于农村学校缺乏合理的制度性安排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加之学校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较低,待遇不高,部分老师既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又要打理田间农活,不能把更多地精力投入于教学和管理中,于是形成了“放羊式”、“看孩子”的教育局面。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在亲情关怀缺失的情况下并没有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指导和关爱。 据调查91%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开过家长会;89%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和自己谈过心。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学校考核教师的主要标准是升学率高低和学生成绩的好坏,据调查,学校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指标的完成情况给老师们排名和确定奖金的数额,老师只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定学生优劣的标准,这样一种片面的考评机制,使得学校和教师最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就被忽视甚至被抛弃了,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调查,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的优秀。 2.政府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关管理部门责任不明。地方政府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不够,没有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一项专项工作来抓,缺乏统一的部署和明确的责任分工,在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过程中出现分管不力,管理不到位,甚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再加上威县农村数量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地处分散且数量多,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不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一些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由于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长期不足,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经费短缺,义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更缺乏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专项资金,也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出现。农村周边环境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村委会没有对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使得农村缺乏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及设施,又没有农村图书馆和其他文化娱乐场所,有的只是网吧、麻将室、游戏厅,尤其是寒暑假,这些孩子就像出了笼的小鸟一样,到处疯跑、疯玩,网吧、游戏室随处可去,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调查,83%农村或学校周边有网吧或游戏厅,几乎所有农村都没有图书室和适合青少年活动场所。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情感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甚至冲击理智的现象,使家庭教育失当。因此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学习,更要重视对孩子的情感培养,心理健康、品质、安全教育,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重视责任心培养和能力的提高,避免过度溺爱,更不应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代替,要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培养其自觉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科学、理智的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据调查,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在教育方式还存在,诸如打骂、放纵、溺爱等不理智现象,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方式,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学业水平、思想道德状况、日常表现等慎重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还要注意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教育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考虑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同时要重视加强亲子沟通和交流,运用亲情的力量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配合。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积极主动与学校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交往、心理、行为等方面情况,并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管理。 2.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系统管理,倾注更多关爱。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对留守儿童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把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并制定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谈心,给予他们爱的关怀,及时了解他们中表现出的不良倾向和问题,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尽可能让父母与孩子保持联系,定期通电话,便于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沟通,也使留守儿童时常感受到父母关爱;定期家访,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了解留守儿童在家中的表现,相互沟通,交流管理留守儿童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策略;无论是学习、生活、安全、心理、交往等方面都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地指导、帮助、关心、鼓励和支持,使他们融入到集体中,增强自信,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同伴友谊、师生情谊,远离不良环境和场所。开展“爱心妈妈”志愿服务。结合我省妇联开展的“爱心妈妈”志愿活动,组织有条件、有意愿的教师,担任“爱心妈妈”,给予留守孤困儿童更多的物质帮助,心理疏导,感情抚慰,用母爱和亲情温暖留守儿童,使他们在感受到师爱的同时,又能享受到母爱,弥补他们的情感缺失。 3.强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管和帮助。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从法律上、制度上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加以解决。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实现对留守儿童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他们能够更多地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借助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鼓励农民在家乡创办企业,使更多农民能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开办家长学校,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教育方式,及时与孩子沟通感情,加深亲子关系,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4.构建社会关爱服务体系。 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场所。教育部门协同学校、村委会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活动场所,配备图书、活动用品等,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空间、娱乐场所。开展暑期兴趣活动班或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基地。建议村委会将缺乏监管的留守孩子们集中起来,征召大学生志愿者,利用闲暇时间辅导孩子们学习,或教他们绘画,唱歌、讲故事等,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教育活动,既丰富了留守儿童们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对孩子们形成一定的监管。开展“爱心家长”志愿服务或由媒体携手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共同发起“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感受亲情的温暖。 作者:宋素敏 单位:邢台学院法政学院
浅谈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系统建设的探讨 一、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现状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一个医院财务状况的好坏与其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医院管理信息化中,财务管理信息化对医院运营管理决策和应对市场经济复杂环境具有极端重要性,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也因此一直是医院管理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的重点,同时由于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又使得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成为医院管理信息化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近年来,各类医院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上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其基本的财务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 1、就医一卡通 医院使用“就医一卡通”能有效优化就医流程,适当减少窗口人员配备。施行“就医一卡通”模式的医院,需要有自行配备的自助挂号机、自助缴费机等新型自助服务设备,由此来提高日常营运效率,缓解病人就医排队等待时间长等问题,改善患者的体验。 2、成本核算 一个基本的成本核算系统由成本核算初始化模块、成本核算存货核算模块、成本计算模块、成本报表的输出模块与年度数据保存和结转构成,在新医改的推进下,成本核算系统可以更高效、更准确地进行区分收入、定制单元核算、灵活分摊费率等项目处理。 3、经费自助查询 财务管理是卫生经济中的一个大的模块,其中经费管理一直都是管理决策中的一个重点。使用最完备的经费自助查询系统能够在财务的核算与报表形成中起到极大的助力作用。依托经费查询系统,能够将经费产生、储存、交换过程中的各类操作一一列出。 4、财务网络平台建设 医院财务网络平台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城市大中型医院每天的就诊量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很多的查询服务不可能及时地为病人一一提供。医院建立女子财务网络平台,通过该平台病人在家也能进行网络电话预约挂号、专家坐诊查询、医保查询等服务操作,这样不仅节省了病人到医院所花费的不必要时间,还能够使每位前来就诊的病人感受到医院贴心的服务。 二、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1、医院基础的系统建设不完善 据了解,现在很多的地方医院并没有搭建完整的财务信息化平台,即便是在湖北省武汉市这样的大城市中的一些中小医院也没有很好地落实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新的医疗改革方案强调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将推进公共卫生、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为着力点,以整合各种资源发展的信息化平台。但在现有的情况下,一些医院的信息仍需要一定的转接才能与医院管理工作相贴近,更谈不上何时才能进行有效的落实。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医院财务工作效率的提升,客观上也造成了医院经济效益的损失。 2、医院资产物资调度中的信息化共享不完善 医院的资产物资调配是医院正常运营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医院资产物资数据真实、准确是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的基础。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上发展仍不够成熟,在监管与统计的过程里存在许多信息传递不够协调的问题,这将是我们下阶段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努力攻破的重点之一。 3、医院信息化系统应用方式不标准 任何一个医院的综合决策都需要比对多样的信息,而在现有医院信息化系统不完整操作下,医院的业务量逐步加大,将导致很多问题的累积与产生。现有制度下并没有同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医院的共享设备接口也非常简单。 4、医院信息化技术工作人员技能水平不足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需要有高文化高素质的人才来进行操作维护,新医疗改革中也提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院经济体系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保障机制来支撑其稳步运行。而现有的医院体系中的信息操纵人员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但是面对医院财务管理业务不断增多,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现有人员的专业能力显然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三、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构建和设计 1、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的构建 控制平台、决策支持平台、业务协同平台和医院应用集成平台是强化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四大支撑平台。控制平台能实现集团医院在核算口径、业务规则、审批流程等方面的层层控制,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决策支持平台能通过数据挖掘、钻取、切片等技术手段将海量的离散的财务和业务数据转化为对医院决策者有用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时期、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与预测,辅助医院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业务协同平台既能进行医院内部机构、科室、人员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沟通,又能实现医院与合作伙伴的业务协同,同时又是医院的信息平台。应用集成平台一方面能够打通异地部署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流,使整个系统紧密集成,实现信息流的畅通和业务处理的高度自动化;另一方面还能打通本系统与关联的外部系统,实现数据的自动流转。 2、医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部署模式 医院内部实行一体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全医院,包括下属分支机构的集中式财务管理,建立起统一财务管理体制,由医院制定财务 规章制度,集中筹措和调度资金,集中财务收支预算、核算和决算。 在医院内部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医院可以集中制定财务政策、规范业务流程、制定或审批预算并将其下发到各个分支机构,分支机构财务核算状况、预算执行情况都将通过这个平台实时反馈到医院领导桌面。同时,可以将医院内部其他应用系统,如OA系统、计费系统等集成到这个信息平台,实现医院内部所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借助于先进的智能链接技术,各分院、院区等下属管辖医院可以实时访问医院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财务信息数据录入。 3、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块设计 (1)医院成本管理模块设计。医院成本模块设计遵循财务会计与责任会计体系的有机结合,建立基于全院所有核算单元的全成本核算、控制和计划体系。提供成本核算单元、成本分类、成本项目、收入项目、收费类别、收费项目、内部服务项目、分摊规则、参数值等基础信息维护的功能,支持科室成本、项目成本、床日成本、诊次成本及病种成本的归集与分摊。能够进行制度所定义的医疗成本、医疗全成本核算及医院全成本核算。基于集中式成本管理模式下整个医院同一数据源的前提,该系统可以实现成本数据的自动汇总,借助内部往来功能在医院层面抵销内部关联交易。 (2)医院预算管理模块设计。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能实现以下管理目标:控制经营;保障收支平衡;及时掌握和分析各机构整体经营状况;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建立协同机制;通过资金统一调度,获取资金使用规模经济效益,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医院的调控能力和资本积累能力,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增强集团化、市场化的融资能力;评价业绩与提供激励。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包括六个制度体系。一是组织体系:确定谁来负责全面预算,谁参与。二是指标体系:确定要做什么样的预算。三是编制体系:确定怎样形成预算。四是控制体系:确定哪些能继续做,哪些不能做。五是报告体系:明确做了什么,近况如何。六是考评体系:判断做得如何。 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可设计如下模块:首先建立预算管理门户,为医院应用提供统一的入口;然后进行智能分析,使医院大量数据通过分析工具转化为指导决策的可用信息;建立数据交换中心,将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与业务系统无缝集成;在预警平台和控制平台上,建立预算体系、预算指标、预算目标、预算方案、期间方案、版本管理、定额管理等;把样表管理作为预算管理工具,在整个预算管理流程中以管理表格为中心进行预测与计划、预算编制、预算调整、预算稽核、预算执行、预算审批、预算控制、业绩考核、预算分解、预算汇总、预算上报和预算下发;最后进行报表管理。 四、完善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对策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作为一个单位的管理者,医院的领导需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腾飞的时代,医院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必须走在医院发展的最前沿。领导者需要具备能够附和信息化系统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升强化医院职工的思想认识,完成好向新的管理模式的转化。 2、合理改变与调整管理制度 首先,要统一核算方法。统一的核算方法是规范医院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规范医院财务管理流程、提高数据可比性、提高决策支持信息质量、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基础工作。其次,要统一科目。统一的科目是统一核算方法能够有效执行的必备条件,是统一报表格式和计算的基础。最后,要统一报表格式。统一的报表格式对于医院财务数据汇总、合并、分析等有一定的作用,能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可以说,没有统一的核算方法、统一的科目和统一的报表格式,是不可能提高医院财务管理质量和水平的。 3、加强信息化系统维护 在现代信息化系统发展情况下,信息数据来源渠道众多,从最初的LIS、PACS、HIS等系统到移动护士及医生站等的转变,无一不说明没有规范化的手段,没有一个能保证系统全天候正常高速运转的维护条件,信息化的应用也是不全面的。因此,每一个医院的信息化的建设需要配有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处理,以完善好医院的数据备份处理,避免系统突发损坏与临时性崩溃导致的医院数据丢失。 4、不断优化核算与监控机制 建立新的财务信息化平台,首先是相关的操作人员要树立起新型的核算优化理念。要将传统的事后报表记账转变为事前预测,将事中的透明监督转变为事后的统一核算,使核算体系规范化、程序化。要规范流程的操作,事后监控机制要将平台的数据反馈到各个部门进行研究与取样,真正做到信息化平台的高效性与内部共享性。 5、提高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与水平 一是提高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有效完成建设好信息化平台的任务,二是提高所有医务工作者的道德素质,在进行信息化的操作中,各个科室模块不能相互影响僭越,要确保人为影响的减少,使计算机运行效率提高,从而减少医院财务支出的浪费。 6、兼顾信息技术的包容性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其数据存在多样性,而且以前的应用系统有的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需要,部分功能也不太完善。在进行系统规划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完全舍弃以前的技术,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尽可能对原有系统进行改造和完善,使之适应于新的信息系统。 五、结束语 医院信息化进程给医院的管理方式、管理思想带来了新的变革,只有通过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实现医院财务的集中管理,最终达到权力的集中监控、资源的集中配置、信息的集中共享,才能使信息化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浅谈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关于部队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保障建设研究 论文摘要:针对非军事行动期间,军队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挖掘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系统,全面的集成和整合财务信息,从而使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高。 论文关键词:非军事行动;军队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社会背景下,非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形式。而作为非战争状态下军队医院的日常管理,自然离不开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后勤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而在信息社会条件下,军队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保障建设,是顺应时代的举措,更是军队医院非军事行动建设的一次巨大飞跃,尤其在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公共危机中起到的作用更为明显。 1 非军事行动军队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产生,以非常快的速度渗透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对军队医院财务工作的影响则是大势所趋。信息技术的兴起和成熟运用全面推动着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持续快速发展,自然也给军队建设和新发展带来变革的契机。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现有的信息系统,以更经济有效的方法来完成财务工作,成为现代军队医院在非军事行动状态下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首选。而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财务作为后勤保障的前提和基础,对加快军队财务网络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财务信息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意义,这关系到经费效能充分发挥,关系到科技强军和质量建军,更关系到能否打赢未来战争。同时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和日益健全的现代经营管理制度,非军事行动军队医院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挖掘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系统,全面的集成和整合财务信息,从而使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高。 2 我国非军事行动军队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保障建设现状研究 2.1 重业务,轻服务 这是我国当前所有机构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通病,尤其是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军队医院来讲,更是将财务工作作为一项业务型管理内容,而非服务内容。我国军队医院在财务信息化建设上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只注重了会计业务上的操作和应用,对全医院各部门科室、不同级别人员的财务服务相对薄弱,服务信息化难于实现。 2.2 重个体,轻系统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升级、优化和操作的过程,是财务管理软件在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综合运用的过程,因此强调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性是必然的。我国军队医院的财务部门,每项业务基本都有对应的管理软件,但每项业务的管理软件都只注重了个体的开发,没有从整个系统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各管理软件之间基本各自独立,缺乏各管理软件之间的流程流转和信息共享。 2.3 重使用,轻安全 军队医院属于军事机构,具有极高的安全管理要求,尤其在信息方面。因此,财务信息化往往具有双刃性质。而我国军队医院财务管理对已有的财务软件,强调的是使用性建设,而对于客户端、服务器、网络协议、数据库等软件环境的安全管理相对重视不够。无论在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方面,还是在数据安全防护方面都较为薄弱。这给军队医院财务信息的安全管理和运行使用留下了很大隐患。 3 非军事行动军队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保障建设 3.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针对我国军队医院非军事行动状态下的整体情况,首先就是要更新观念,树立财务信息化的理念。军队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全方位投入,因此军队医院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真正从根本建设上和战略上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要舍得花钱,敢于用人,要从军队建设的战略高度信息化管理作为一项长期事业来抓。因此,领导层的重视是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因此军队医院要更新观念,增强信息化意识,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还要确立财务信息安全管理意识。这一点对于军队医院财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军队医院是军事机构,具有高度机密的性质,是涉及国家军事和信息安全的主要对象,因此必须要信息化建设中树立和明确安全意识,将军队医院财务的相关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和机密管理,从而保证军队医院财务的安全运行。 3.2 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制度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信息化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其长效机制却是需要制度和机制来保障的。可以说,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也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以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实行集中内部统一财务软件和建立计算机网络为支撑,以单位内部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为前提的制度化过程。因而,我国军队医院要对原有的财务流程进行重组,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制度执行中的人为因素,从而规范现行的管理方式和财务制度。 3.3 立足会计,优化流程 财务信息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财务工作的核心,会计工作流程的革新是财务信息化的基本立足点。会计流程优化是一个长期任务,要求军队医院财会工作者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对工作流程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不明确的业务流程要使其清晰、明确;过于复杂的则进行业务重组及优化。对不规范的业务流程,要用新规范加以较正,堵住存在的漏洞。在实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合理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最优化之后,继而提出稳定而成熟的财务信息化要求和目标,这样既能明确建设方向与目的,避免走弯路,又能在信息化完成后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及管理效益。可以说,财务信息化建设不是单纯的使用会计软件,而是用信息技术来融入会计工作创新的过程。 3.4 培养人才,优化队伍 军队医院的财务人员和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是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否最终取得成效的关键性因素。推进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培养既精通财务又熟悉信息管理的人才,要求会计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同时,还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并能应用于实践。 (1)开辟一条军内、军外共建的道路。军队医院应充分重视本单位的信息人才,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挖掘人才潜力,搞好本单位信息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吸收地方优秀的网络人才,为军队医院财务网络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好人才保障。 (2)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军队医院财务人员进行网络知识的系统教育,使他们掌握网络知识并能熟练进行操作。 (3)发挥院校教育优势,走院校培养与部队培训相结合的道路,与部队一起为军队医院财务系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财务干部。同时,作为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一员,我们也应注重培养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通过各种脱产、半脱产的培训进修方式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水平 。 当然,人才培养还需要制度保障。军队医院要立足现实,把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作为非军事行动背景下军队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保障的基础工程来抓,建立和完善适应军队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选拔、培养和继续教育机制,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和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探索和应用吸收引进与挂职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使系统、协调和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得到确立和完善。 3.5 技术引进,更新软件 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所在,财务软件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军队医院要在优质、高效、低耗的条件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化财务软件,要求功能齐全、计算准确、操作方便、保密性好和网络兼容性强。在软件开发方面,首先要加强软件的研制、开发和配发的过程管理,鼓励财务人员参与财务软件的研制。其次是要提高财务软件的相对稳定性、保密性和集约性。同时还要加快财务软件的统一化建设,实现系统数据共享。同时注意财务软件的及时更新、升级。坚持“用好基础软件、引进先进软件、研发实用软件”的原则,在用好医院信息系统的前提下,根据医院管理和财务业务需求,选择规模较大、管理规范、技术能力强、有实力的软件公司,并亲自到应用该软件的医院进行考察;同时考虑财务软件的相对保密性、稳定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增加软件本身的限制功能,增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 浅谈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改革探索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信息化建设和国家财务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医院的财务管理。作为组成医院发展建设的重要部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符合时展的要求,并且是财务管理工作得以创新的重要途径,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有助于高效的整合财务和管理数据,确保管理工作不会受到地域和时间方面的限制,运作也会更加的及时、有效、合理。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改革;研究探索 1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不断深入的改革,在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当中计算机获得了普遍的应用,并在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为确保医院能够进行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促进管理质量的显著提高和日渐完善,及时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对预算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实现对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因此强化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 2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2.1单一的财务会计核算方式 大部分医院目前主要使用单机版软件来管理财务,而多数数据的录入主要依靠Excel和人工完成,除了效率低以外,极易出现差错,只能获得有限的数据。同时,软件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将人力解放,其本身真正的效用并没有真正且有效的发挥出来,某些医院即使实现了系统的更新,但是也并没有充分利用。单一的财务会计核算方式,对于医院的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十分不利。 2.2投入不足 目前,医院所使用的单机版软件数据需要借助人工的方式重复的录入,除了效率极低以外,极易出现差错,由于财务软件功能灵活性的缺失,导致不能对全院的财务状况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不能充分有效的共享财务信息。同时,如果想要在现有软件的基础上开发新功能,不仅需要将大量的现金投入进去,并且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对于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 2.3安全性不高 目前,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尽管实现了先进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如财务数据和信息的对外泄露。基于医院在更新软件方面的严重不足,导致信息化平台的安全性比较,极易泄露医院和患者的个人信息。 2.4不规范的物资设备管理 现阶段,大多数医院在管理医疗设备与医用物资方面仍然是处于库存阶段,专门用于管理物质的系统尚没有设置。基于物资采购的影响,便不能实现对耗损和领用的信息化控制,进而计算与记录真实的成本便一定程度上很难实现,并且不准确的成本计算和不规范的计提,都将会对有效利用物资设备造成不小的影响。同时,不规范的物资设备管理,将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完善过程中面临着重大难题。 3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与完善的重要措施 3.1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与健全 第一,通过对信息系统的科学完善,来综合处理日常会计的凭证。确保系统能够对各项业务数据进行自动转结,如门诊、住院、工资以及固定资产的折旧,各项数据与报表也能够自动生成,进而有助于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对物质的采购、入库以及盘点等情况进行仔细的了解,实现对医院财务信息的全面掌握,往来业务的全面清理,最后通过与银行对账来自动的生成报表。第二,建立财务核算系统。全成本核算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行实时监控,将各方面的信息及时有效的反馈出来。在网络上对医院的日常开支进行核算;以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和良好的财务管理系统为条件,能够实现对各个成本要素的完整采集,通过整合各个系统而将各个科室在医用物资方面的支出准确的统计出来,借助网络对各科室在收入和支出方面的分配进行系统的查询;在网络系统中对用于科研、工会和食堂方面的经费进行单独核算与管理。第三,基于医院的患者与财务数据非常多,为此促进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安全性的不断增强十分有必要。在对相关的财务软件进行管理时,首先看重的便是软件本身的安全性,除了需要选择那些具备超高信誉的软件以外还能够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选择那些专门针对医院所设计的、具备售后服务以及非常成熟的软件系统,使用过程中医院需要对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以此来促进财务处理技术的不断有效提高;使用过程中密切注意网络黑客的袭击,安装具备较高安全系数的防火墙系统来促进数据标准接口技术的不断提高,并且通过多重保护措施的设置来促进信息化管理平台安全性的不断提高。如,可以根据HIS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分单元进行核算,设置一定的规范项目,在基础上将各项工作量和收入数据自动的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入。 3.2就医流程的简单化 所谓的人性化就医主要是指患者能够进行自主的挂号、领取挂号单,选择自己心仪的医生就诊,待完成就诊后自己去药房领药,这是医院一直以来的追求。如此一来,就医流程得以简化,患者满意度也会较之前显著提高,财务收入可以直接传送到财务核算系统,以此在财务核算得以简化的基础上,医疗收入的构成情况也会更加的清晰。如,患者可以在网上提前预约挂号,以此极大的节省了排队挂号的时间,患者可以登录医院网站,挑选自己心仪的医生就诊,同时各项费用开支可以在网上缴费,当下挂号和缴费应用比较多的便是微信挂号和缴费。 3.3医院财务管理模式的规范化 统一核算方法、会计科目以及报表格式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对医院财务管理流程的科学规范,促进医院汇总与分析财务数据能力的显著提高,从而有助于良好工作质量的基础上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3.4进一步强化医院的财务监督工作 财务监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日常工作的管理,其工作质量的好坏对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独立性和专业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医院为保证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需要进一步强化医院的财务监督工作。第一,在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强化财务监督工作;第二,对医院本身在资金方面的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摸清相关的业务规律,对医院资金的高效率使用进行严格的考察,正确处理相关财务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有效的控制医院整体的经营和运作,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显著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单一的财务会计核算方式、安全性高、投入的严重不足以及不规范的物资设备管理等方面客观的分析了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经过深入的思考,又从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与健全、相对简单的就医流程以及医院财务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等方面提出了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与完善的重要措施,以此来优化配置和集中共享各种资源,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控财务流程,通过改善财务软件来促进系统安全性的显著提高。虽然医院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不小成效,但仍然需要通过继续努力来更好的建设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作者:李静 李兵 李光耀 单位: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 浅谈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医院信息化财务管理分析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并针对当今军队医院财务发展现状以及财务管理内部结构调整的需要,简要说明财务管理整体信息化技术上的指导与建议,同时指出在实施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系列问题,以此促进军队医院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军队医院;财务管理;整体信息化 军改在即,有人把矛头指向正在全面改革的军队医院,认为在国内大部分的医疗机构中,机构领导和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往往放在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就医流程的逐步完善等方面,而忽视了对后台的财务等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作为涉及到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各专业职能的科室、各级管理层面领导者的财务管理整体信息化建设,需要刻不容缓地施行。通过建设提高全院的财务管理能力、对外的服务水平来实现信息化财务分配管理,促进军队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 一、军队医院财务管理基本概况 1、军队医院财务管理现状 “青年魏则西”事件一夜之间刷爆网络,在真相查明之前,所有的军队医院成为众矢之的,而为官兵、为人民呕心沥血的军队好军医百口难辩。近年,由于政府部门、医院内部疏于对财务的监督管理,社会上军队医院的财务内部失控的重大事件与医疗机构财务问题相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引起极其恶劣的影响。随着此类事件的发酵,政府部门加强了对医院经营的监督,防止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作为医院一方,对自身财务部门进行检查反省,加强了财务业务方面的管理。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不断促进医院财务管理建设整体信息化,医院内部需要弥补财务机构内部出现的漏洞。 2、实行财务管理整体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出现财务问题的原因。作为医院一方,工作重心主要把握在提高服务水平、维护医院整体形象上,在财务内部未形成完善的财务管理、审计、监督的制度,缺乏相应人才和管理层。作为政府一方,未发挥市场监管部门对医院的外部监督,对财务管理的业务知识宣传不到位。针对两方面的内容,对军队医院财务管理进行整体信息化必要性很大。(2)实行整体信息化的优势。整体信息化建设解决财务人员的原始手动记账问题,实时处理企业财务管理的程序化问题,为医院财务部门提供正确科学的经营决策;它有利于实现现代化的财务监督管理,统一各部门的财务分工,不需要区分财务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功能,使其从属于统一财务管理系统中,提高军队医院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人民。(3)有利于实现医院经济利益最大化。通过财务信息系统的完善,增强内部控制管理,让医院各部门高效运转,相互配合和协调,使整个医院的工作流程更加顺畅和透明,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促进经济利益最大化。 二、军队医院财务管理整体信息化现状 1、先进的信息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进入“互联网+”的时代,社会各类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均在增加,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军队医院财务管理的整体信息化已进入初始阶段。整体财务系统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财务预算、分析、处理,同时决策和监督完全透明化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其各项功能均在使用和完善。在发展后期将进一步实现管理数字化,最终实现整体的信息化。 2、整体信息化的系统环境设置 (1)硬件设备的处理较完善。现今军队医院对现有的财务部资源进行分析处理,同时财务管理部门对年度数据处理得出结论,根据硬件系统选型总体设计原则,购置相应的硬件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不断满足运行机制的需求。(2)软件设备有待健全。文章主要根据军队医院的总体发展目标,财务总量的估计,总体发展趋势的预测三个角度,如年度购置医疗设施的数量、引进新晋技术人才的成本等实际问题,针对相应的功能实现软件功能模块的合理配置。在信息资源配置这一环节,现有军队医院对此整体的流程系统操作意识较为薄弱,同时作为财务管理整体信息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医院现阶段需要着力改进的部分。(3)信息化管理安全防护意识薄弱。在现有的软件设备投入使用过程中,军队医院对其管理的安全防护意识薄弱,整个财务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缺少安全保护,稳定性较差,容易被社会不法分子所利用。(4)注重个体部门的共同开发建设。大部分军队医院在进行信息整体化的过程中着重于对财务部门的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忽视对各科室,院内各领导阶层的管理,导致各部门财务管理层相对独立,缺乏应有的信息共享和互相监督机制,背离财务管理整体化信息建设的理念。 3、军队医院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实际操作中的不足 (1)财务管理系统尚未普及所有军队医院,且系统处理整合财务信息速度较慢,效率有待提高。(2)没有统一的数据结构以及规范的业务处理系统,线上系统无法对数据进行直接处理。 三、对整体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考与建议 1、对财务管理整体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考 (1)统筹兼顾。整体规划,各部门进行同步管理,在统一中实现财务信息的整合处理。(2)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内部看,在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依托各部门的监督,严格的上下级分管的办法,确保信息管理系统正常合理的运行;从系统外部看,政府部门应当督促军队医院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加强对违法行为惩处办法的宣传力度,促使机构人员做到既知法又不犯法,在精神层面上杜绝财务违法行为的发生,促进军队医院的稳定运行和稳步发展。(3)循序渐进。分步建立完备的信息运行处理系统。(4)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军队医院财务管理整体信息化建设正逐步完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建成独立的财务系统网站阻隔与其他系统的通信,维持运行系统中环境的网络的安全,保证了财务数据的安全与保密。 2、对整体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建议 (1)军队医院须改变固有陈旧思想,更新管理观念。从领导观念着手,落实到基层的各位工作人员,摒除原有财务工作中迂腐思想做法,调整组织管理结构,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财务人员及全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对传统财务模式的工作环节、工作单位、工作步骤加以判断,提高工作效率。(2)规范医院财务核算,发挥连接各部门的监控作用。信息化程度未普及的时代,大部分军队医院各职能部门的财务核算处理不规范,对于医疗用品的划价标准不一,在最终进行数据总结时破坏了数据应有的参考水准,对财务核算的不规范也拉低了军队医院对资金核对预算的决策水平,因此,医院需要将财务核算的标准规范化,通过整体信息系统对划价标准、员工薪水等的基本标准加以控制。医院各部门各司其职,由现代财务系统提供统一账目,连接各部门发挥严格监督的控制作用。(3)注意强化和培养财务管理整体信息化的人才。财务管理整体信息化制度实行,必不可少的是为军队医院招纳有志之士,操作运行信息化的系统。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医院应在系统建设初期阶段对人才进行培训,并在建设的全过程中实践贯彻,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不断更新培训的内容,医院内部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信息系统管理层人员的整体素质、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4)统一财务信息,提高决策水平。要实现财务管理整体信息化,首先要实现基本信息的收集与整合,疏通医院各部门的信息流通渠道,实现信息共享。完成信息集成,提高信息处理的质量、军队医院的实际经营管理能力。(5)利用系统实行资金预算管理。根据财务管理系统得出的决策结果,针对年度财务经济目标,进行基本的资金预算。实现基本发展目标、对预算的及时控制把关和全过程的经营管理,将信息系统总体管理做细做强。 四、整体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由集中到分散的财务信息管理 财务管理的整体信息化是基于重要信息集中处理的方式完成,首先需要在军队医院财务部门内部设置一个中心的数据库,收集院内各部门联通网络获取的财务基本信息,包括收入支出各项费用。由各部门了解资金流向,市场常态,及时向核心部门做出反映,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动向和网络动向。 2、防止医院内部财务信息失实、不透明 统一军队医院财务管理系统中应用软件和编码程序,与院内各职能部门及时分享集成的财务信息,防止医院各职能部门做假账,保证系统收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3、整体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健全安全防护体系 军队医院在财务管理整体信息化建设中将互联网作为最重要的依托工具,因此保证财务管理体系中的网络安全至关重要。未健全安全防护体系导致的最坏结果是财务信息的外泄泛滥,不法分子利用信息进行坑骗,医院自身、医护人员、普通百姓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害;整个财务管理系统瘫痪,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运行。健全相应的安全防护体系,有利于规避道德风险、财务数据安全风险,满足医院管理的需要,为医院的经营带来更高的价值。 4、整体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创新 作为军队医院,要意识到财务管理整体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性极强的任务。对财务内部管理系统功能的完善与创新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需要不断发现新生系统内部出现的细小差错并不断改进,持续优化,使输出系统的数据更为真实可靠,减少运行过程中资金管理出现的漏洞,在优化和创新系统内部结构功能的同时,保障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的高效化,工作的规范化。财务管理信息整体化作为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在互联网络的大环境下,综合现代管理方式,从各个角度看都较原有财务管理方式有优势。它使军队医院的财务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整合与处理,增强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医院内部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先进的资金技术的引导下,院方应当将财务管理整体化信息建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提高自我的竞争力,在保证经营质量和效益的过程中,立于市场的不败之地。 作者:刘艳萍 单位:78300部队财务处 浅谈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 摘要: 就目前来看,我国逐渐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国家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医疗卫生问题是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对于社会运行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现今,在医疗卫生中突出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对于这些问题进行有效改善,我国已经开始实行新的医改体制。而在公立医院的管理中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新医改体制的实施时间还不长,因此,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新医改制度下如何促进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更加完善。 关键词: 新医改制度;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在新医改条件下,公立医院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就需要积极利用现今的科学技术,将会计数据与相应的管理数据进行一定的整合以及优化,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实时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共享。在这种条件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再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影响,可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共享。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医院开展相关财务管理工作的正确转型,也实现了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一、医院进行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主要指的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而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工作实现完美地结合。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信息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应用,并通过互联网等,将医院中的财务工作进行相应的自动化处理,使得医院中各部门的信息得到资源共享,进而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反馈。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是现代的信息技术与医院的财务管理需求进行重新结合的结果,打破了原有的会计思想,使得医院中的各部门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使得医院财务工作的效率以及财务管理的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 二、公立医院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意义 公立医院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实施其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加强医院规范化管理,提高医院相关工作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开展信息化建设对于降低医院相关运营成本,实现医院管理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医院相关决策的制定也会提供准确充足的财务数据,从而对决策工作予以相应的指导。对于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医院管理制度进行。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得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得到降低,也可以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得到提升,进而对财务人员实际工作效率进行提高。随着现今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医院建立内部的局域网对于实行全面化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具有处理信息的高速性,而互联网具有处理信息的快捷性,通过对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遍使用,使得财务管理信息得到迅速及时的反馈,进而使得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到位,达到对资金进行有效监控的效果。因此,应该对公立医院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加快,完善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基础不够坚实,医院中的财务信息也不够集中,对于全面的财务资料不能提供完整。另外,很多时候,获取精确的财务信息难度较大,公立医院对于自身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所应该具备的功能没有明确,对于财务工作中需要进行解决的问题也没有清除,造成宏观的信息化建设体制没有形成,导致可靠的配套措施没有形成。从事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相关人员素质不高,尤其是医院中的很多领导层对于信息化发展的意识不够突出,导致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受到过去管理模式的限制,缺乏足够的创新,进而导致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出现落后。没有形成配套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公立医院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各方面的组织结构都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中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度不高,进而导致得到的信息科学性、准确性还比较低。 四、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改善的相关措施 (一)需要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予以完善,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集中化管理,为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财务资料以及精确的财务信息另外,还需要对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所需要具备的功能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明确,进而形成宏观的信息化机制,并和可配套的措施进行配套。 (二)需要对从事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并对相关人员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的能力进行提高对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督促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要切实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学习,对公立医院中的在职人员进行再教育,进而使得他们自身的工作得到不断的发展提高,强化财务管理的相关意识,使得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需要对于信息化过程中利用的技术手段进行改善 对于工作流程进行精简,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普遍提高。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主要的依托,并结合实际的情况,构建一个真正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与时俱进,对于财务管理的工作进行不断改进,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和医院的需要保持一致。最后,对于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进行逐一分析,树立科学正确的管理观念,使得信息化的工作流程得到不断完善,进而对于医院财务工作中所需要的信息化需求进行明确,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科学分析并予以尽早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分析以及评价制度进行完善,对于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科学评价,并对医院的发展潜力进行不断提升,进而使得医院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更好地为患者及家属服务。另外,还需要对公立医院中所运用的网络系统进行完善,提高内部网络系统进行整体分析的能力以及水平,为医院财务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医改的制度之下,公立医院开展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将会取得不斐的成绩。医院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时,会对其中所涉及到的诸多基础数据进行相应的整理,使得财务信息的统一性以及科学性得到了保证,并且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另外,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也有重要意义,是符合现今时展的要求的,因此,在公立医院中应该积极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万葆华 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浅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与建设: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作者简介:钟启春,男,山东交通学院社科部讲师。 摘 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推进,网络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互联网普及率逐年增加。它在方便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本文作者从网络文化的基本含义着手,解析了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与负面的影响,对针对其负面影响提出了几点对策。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他们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体,网络文化在开阔其视野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价值观、传统的道德观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一、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途径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信息丰富,利用网络资源,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途径。互联网时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只需要鼠标在手,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查搜集资料、查阅信息、阅读新闻等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可视性与现代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其网络文化,网络资源进行寓教于乐的思政教育,广泛罗集知识性、娱乐性、与政治性于一体,使抽象思想政治知识变得生动直观。恰到好处的教育资源运用,一方面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另外一方面还可以把握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主动权,使得大学校园网络文化成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 (二)有助于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有助于创新思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多样化。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还具有可选择性与平等性等特点,利用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可以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亲和力,更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网络上,地位是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可以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网络为外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融入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政教育的课堂效果。由此可见,网络信息的传播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便利,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形式。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网络信息具有共享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教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教学方式以单一的灌输为主,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接受。随着网络的发展,可以为思想政治教学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利用互联网,思想政治的教学模式可以变成双向互动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有效地锻炼大学生的思维发散性与创造性。此外,网络文化还有助于克服大学生的质疑心理,克服其对于思想政治教师的质疑而不敢询问的心理,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锻炼自身的创新意识。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再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挑战。 (一)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倾斜 众所周知,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其多元性很容易使大学的色理想信念发生倾斜。理想是灯塔,指引人们向前的路;理想信念,指引人们奋斗。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同的国家、政党、国籍在网络上了不同的信息,甚至于这些团体在互联网上激烈交锋,语言激烈;另外网络上还充斥着一些黄、毒、赌的不良信息,这都会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对于大学生建立一个积极的理想信念来说,非常不利。西方国家借助于先进的网络技术,“入侵”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由于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蚀,最终可能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倾斜。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易淡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 网络具有很强的超时空性,它打破了一般意义上的时空观念,使得身处于互联网的人,没有国界,没有自然空间的限制,使得世界之间的范围变小了,快捷了联系方式。互联网的发明者曾经说:“网络世界是‘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但是网络在给人们带来自由的同时,更多的带来“放任”,这样“放任”的模式很容易淡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要知道,在网络上,腐朽的文化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发出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德观念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冲击,如此这般,都冲击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很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下,迷失自我,在道德观念上 “失范”。 三、针对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 针对大学校园网络文化中的负面影响,应该要积极引导,祛除其中的不利因素。为此,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算是跟本地解决了问题。有的人认为,对于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监控,比如利用过滤器过滤那些不良的网页等。虽然这是可取的,也并不可少,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发挥实际作用的仍然是大学生自身的观念认同与行为的改变。因此自身的约束,培养自身的自律精神才是杜绝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基础,依靠大学生自身的调节才能合理控制网络行为。其次,还应该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网络心态,抵御网络上充斥的暴力、色情信息,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自身的价值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高校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类的网站,丰富网站内容与服务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网络文化相结合,以思想政治类的专业网站为载体,消除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因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作文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在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挑战,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积极实现自身的转变,创新新思路、新方法,顺应时展的要求,顺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利用高校校园文化及校园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才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作者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浅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与建设:大学校园网络文化构建路径探究论文 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为高校提供了许多的方便,同时,因网络内容的庞杂,对大学生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何利用当今数字化全新手段,建设校园网络,达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寓教于乐、提供大学生心理咨询和救助服务的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修养,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必然成为各大高等院校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 关键词:个性网络大学生思想 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到来,引起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等等的深刻变革。 主导经济活动的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获取、转化和传递的活动,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的自由、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的教育价值观就需重新确立。 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社会中,教育再也不能只是那种封闭划一、千人一面、漠视个性的教育,注重个人权利及其主体性,并以重视大学生个性为前提,充分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多元性等特点,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完善大学生思想修养。 一、大学生是当今社会最具个性活力的群体 性首先是指现实的个体。 现实的个人通过遗传获得的活的生命的肉体组织及其自然差别,人不仅区别于自然界一切其他生物物种,就是每个人也因其先天的遗传基因等的不同而具有自身生理差别,这也是个性作为其它差别和特点存在的最一般前提,亦即个性的自然的和物质的基础。这种差别也是多种多样:有外在的相貌,也有体内遗传基因等不同方面。人既是生命的、肉体的、生理的存在,同时更是有意识、情感、欲望的,即个人的心理差别。即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特征是人有意识。 在心理学上,有把人的心理差别分别通过对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加以逐一分析,从而通过认识和分析人的心理差别去认识人的个性。 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人为了自身存在和发展,在与自然和其他人即社会存在中生产和发展自身,人的个体差别也是在家庭、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得以实现并逐渐完善的。 在这一过程中,人认识到自己是客体的同时也是主体,即人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在以劳动为起点生产自身到以实践生产、改造自然和包括自身在内的周围环境,并逐步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对个体自我的认识。个体和个性不是两个不同的人,而是同一个人的两个不同视角。 上述分析可以将人的个性定义为:个体主体的自为的社会存在特性,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个体主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创造性才能发挥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性。人的个性具有唯一性、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创造发展性等特点。 大学生因其所处特殊年龄段和校园学习环境,具有鲜明的思想独特性: 首先,从年龄段分析,大学生正直风华正茂,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关键期,具有很大可塑性。 每个人一出生就有区别于他人的遗传基因和形体特征上的唯一性,又因每个人的生命之唯一性而使他的个体存在具有不可重复,他人不可替代的特性。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承担着特定的社会职能,体现着特定的社会关系,加之复杂的社会环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了与他人不同的身心特征和社会特征,从而使之成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个人,获得自身的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使他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可见,大学生活是间于从家庭到社会的中间时期,也可以说是大学生独自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正是在校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分析,通过和师生的交往和沟通,并在不同的时间逐步调整和完善乃至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从大学生整个人生看,大学生思想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是个性得以形成的基础和出发点,它要求个人按照一定的合理的意志去生活、去行动、去决策、去评价。没有自主性就谈不上形成人的个性。马克思说:“那些不感到自己是人的人,就像繁殖出来的奴隶或马匹一样。完全成了他们主人附属品。”自主性相对与依赖性而言的。 创造性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新的内容和内在动力,是个性的最高最充分的表现形式。大学生往往能够依据自身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客体内在固有的尺度,并以自己的实际活动把二者统一起来,在专业方面和个人兴趣方面创造出全新的观点和成绩,同时也创造出全新的个性思想。未来的任何创造过程,实际上是客体与在大学期间形成的自我创新观点的结合。 个体主体存在本质的外在表现或外化就是能力。一般说来,思想个性突出的大学生,往往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较强的创造性,也就是具有较强的能力。反之,个性不突出的人,则往往依赖性较强,顺从而保守,缺乏自为性而能力不能发掘出来。 第三,大学生感情丰富而理想化,具有很强的波动性。 大学生是通过高中阶段的努力而考入高校,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理想,又因刚刚从家庭独自走向校园,有许多生活、情感和经济上的问题需要他们独自面对和处理,往往在内心中有很强的自我理想化的思想倾向,但在面对真正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又有很强的依赖性和波动性。 第四,从个性的实现方式来看,大学生只有在社会中,通过个性的社会化才能得到实现。 个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个性的发展是多方向的,因此似乎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随意发展自己的个性,可以遵循自己的意愿去采取一切手段实现自己的个性。然而,现实生活决不是这样的。人的个性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实现,都必然要受到个人所处社会条件的限制或制约的。大学生只有通过在校园生活学习中不断的碰撞和沟通中认可和实现上述的个性思想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重视人的个性独特性,培养人的独特个性,决定教育不是一种可以简单套用的模式。个性化教育目前是一种指导思想,其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应该只是体现在某一个阶段,而是渗透于人的发展的全过程和教育进程的各个阶段。时间上,贯穿于学前教育、在校教育、继续教育;空间上,延伸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个性化教育可以说是为实现素质教育,着眼于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教育,针对人的个性差异实现人的发展、体现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新性、完善人的独特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独特个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切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形成完善个性的教育过程。个性化教育的实现可以带来许多方面的转变:知识的拥有到知识的创新,知识的贮备到知识的运用,信息的占有到信息的更新,单一的评价标准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体制下由单一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这其中不仅仅指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家庭等各个环节,其中的高等院校发挥着重要而关键的作用。 二、适合的网络载体适应并引导学生群体的个性发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以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为标志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教育也借助其扩展功效,并获得了巨大改观。 世界上网络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所有大学都建立校园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通,通过建立各种软件资源库、电子图书馆以及网上虚拟学校,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校与师生提供大量信息和广阔的教学、科研空间。 近年来,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于1995年底完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主干网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已连接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70多座城市近500所高校。清华、北邮等高校已经开始网上教育试点。一些城市的网络教育也正日渐完善。”现代网络化教育的飞速发展,打破了整齐划一、统一模式的传统教育,逐渐通过网络化的学习方式达到个性化教育。 在基于网络化教育平台上,传统教育模式悄然地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教学内容日渐丰富、教学方法趋于多样、教学互动成为可能,学习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如何通过建立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完善大学生的思想修养,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课题之一。 1、办特色化校园网络,寓教于乐,建构和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于网络平台的教育,教学内容日渐丰富,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因材施教,增加适应不同学生和社会需求的选修课,分领域设置基础性课程、增加拓展性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个人学习的不同要求,加强课程的实践性,通过教学互动的双向式学习方式,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学习革命性的转变。而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浏览网络上信息,了解历史,判断和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新载体。2004年6月止,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接近9000万,占全球上网人数的9%以上。其中,在校学生占31.9%。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而各高等院校网站又是学生登陆频率最高的,因为学校选课等重要信息都通过网络实现,高等院校如何办好网页是十分重要的办学内容之一。 在种类繁多的各种网站中,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宗旨和学科特点,创办具有科学性的服务性、信息性的特色网。当前高校从教学科研到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管理和传递信息。 网络在教育改革和发展,文化交流和师生互动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许多院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栏,但点击率却不尽人意。试想,随着网络信息窗口的开通,学生有更加自主多元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机会,如果不能够通过信息服务和休闲娱乐吸引大学生,仅将说教和宣教的材料放在网页上,只能够是运用先进的技术做了一件无意义的事情。因为思想是不能通过外力左右的,一个人可以被囚禁,而他的思想是自由的。 充分利用网络,寓教于乐。应该集中人财物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校园网络,将信息和知识数字化,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丰富性和快捷性作用,因为说到底,网络只是又一种工具,而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这其中包括建设网站的工作人员、登陆网站的师生全员。 2、丰富网络内容,建设互动窗口。 随着全球网络化的扩展,人的参照点日渐扩展。从学习动机的角度分析,现代人学习交融于生活工作之中,各种形态的学习与学校教育相互交融,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满足需要的创意过程。与此同时,随着知识更新节奏的加快,从业人员知识结构需要不断调整和补充,人们学习知识,不仅可以满足所从事职业的需要,还考虑到个人爱好、专业兴趣等,同时寻求个人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实现个人的价值。 人们接受教育,是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学习,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接受知识,更需要培养学习的兴趣,学习知识的方法、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导致了学习者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不但接受的是某一学科的体系教育,而且还接受满足其个人喜好、选择、特点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 随着教学体系的改革进程的加速发展,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进度和学习程度选择考核的时间、考核的难度、考试内容等进行评估和考核。网络为学习者提供起点能力的评估;学习进程中提供多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材料和媒体,提供教学咨询系统,师生交流互动,实现一对一、一对多与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估体系的网络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能及时、便利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防止偏离预定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进步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的进度做出适当引导。建立一套完善的、个性化的、开放而灵活的学籍管理体系,从而达到“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应该与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独特。” 要实现上述这样的教育改革模式,就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网络内容和网络形式,形成网络互动模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报告会、演讲、专刊和墙报等形式通过网络化更加多元和快捷,因为网络具有互动性、共享性、形象化、趣味化等多种特点,可以集视听说功能于一体,参与和反馈的功能更强,从而将“化育”在“润物无声”中完成。要做到这点,需要首先及时正面信息,合理设计网络内容和栏目,以丰富而多样的网络信息,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作到知识性、思想性、服务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网上引导必须紧紧与学生服务和管理密切结合,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学习理念,将学习主体转为大学生自己。这就要求,不仅有一批专业的网络创新管理人员、技术过硬的维护人员和积极融入网络生活的学生大军。在网上全面、优质、高效地为大学生提供从入学开始到毕业乃至进入社会的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一系列的服务管理工作,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中完善大学生的个性。 3、发挥网络特色服务,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 人类发展在承担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责任的过程中使自身日臻完善,个性丰富多样。但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被“分裂”,而非“完善”。如何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普通的人,然而作为特殊教育过程的对象的某一特殊个人则显然是一个具体的人。需要能把一个人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生存过程中人性的这两个方面辨证地协调一致。因而教育目的也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教育不应只是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该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依此看来,只有通过个性化教育完善人,才能确保一个人学会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 现代科学指出:人在生理上尚未完善,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未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 我们时代的社会拥有经验和资源可以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自己,使人成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主体,实现自身潜能的主体,并作用于周围和后人。同时,教育不能再限于那种必修的固定内容,而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发展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他自己,如何和别人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他自己。这样,才会超越千百年来强加在它上面的各种机构上、程序上和方法上的限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日渐引起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由于许多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无知、恐惧和担心被人知道后影响日后在就业和工作等种种误区,往往不会主动对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救治,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救助而进一步发展成为心理障碍,而引发的各种自杀、报复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造成的危害不能够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针对大学生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就成为高校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网上心理教育活动具有平等性,保密性、快捷性的特点,可以起到有别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积极作用。 大学校园网络应多开展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救助等系列栏目和窗口,在相对宽松和隐秘的网络环境中完成大学生心理需求上的科普和释疑工作。如开展聊天室,在校园网上利用快捷的再线聊天氛围进行心理释疑。谈论自己被困扰的话题和看法,许多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自信不足、考试焦虑、社交恐惧、交往障碍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同学惊醒交流,宣泄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从新建立内心的平衡点和参照系,从更开阔的视阈思考同样的问题,往往可以解决内心的块垒,化解矛盾和不良情绪。 此外,提供网上心理测试和咨询活动,让同学可以在遇到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时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答案和救助信息,通过网络提供相关连接的网址和救治医院的联系电话等。解决大学生因情绪困扰、恋爱和交友、职业选择以及神经衰弱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在网上开展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专题心理救助活动,以应对当今大学生因青春期在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引起的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三、网络载体标示着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教育正在超出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正逐渐在时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也正才超出原来课堂固定模式,在网络空间扩展。由于这些方面过于广泛而复杂,以致无法包括在任何一个静止不变的“体系”之内。教育活动正在让位于学习活动,学习者本人越来越成为主体,成为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者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这种关系的转变,是今后科技革命时代的教育所面临的最急切的一个问题。高校网络建设应该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与社会接轨,不仅与毕业分配的大学生建立母校联谊栏目,介绍学校专业毕业后的分配走向,发展空间,同时和相关企业单位建立互动平台,从学科特点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给学生了解社会开设窗口和通道,发挥网络化信息共享资源,为开阔大学生视野和心胸打开新的视窗。并通过网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信息,让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中感悟人生,锻炼自己,提升自身修养。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关键问题是体制的更新,尤其是评估体制。仅从升学率看教师,盯着分数看学生的原有评价标准必须加以改变,实现评价制度的多元化。网络教育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教育者成熟程度的提高,允许学生有越来越大的自由和权利。网络化教育能够顺应社会和人的发展,也体现了认知规律的内在要求。只有贯彻这样的全新理念,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才可以实现。 浅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与建设: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特征分析 摘要:网络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便产生了。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经历了萌芽、非理性的发展阶段,现已走向理性化发展阶段。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大学校网络文化的特征进行了仔细分析,认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包括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等四个特征。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 网络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技术逐渐被普通大众所接收并运用,产生了网络文化。而当网络文化逐渐进入到大学中,网络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相融合,大学校园网络文化也随之产生。我国至1994年4月获准接入互联网,后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可以说到现在互联网已经普及到了千家万户,毫不夸张的说,离开网络,我们的工作生活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种普及在大学生群体和大学校园中更甚,而这一群体也是最早接触互联网的群体,所以研究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就很有必要了,这也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概念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进入校园之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大学校园网的建设与发展,大学校园网络文化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从结构上来说,它与大学校园文化相同,也可由内层向外层分成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部分。精神文化是指师生通过校园网所形成的一些文学艺术成果以及所形成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制度文化包括电子账号、密码,网络实名制等。物质文化是指构建校园网所需的相应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准备。行为文化则是师生举办活动的网络表现。因此,我们可以将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定义为大学师生以大学为依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过程当中,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994年网络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萌芽。本文认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非理性、理性三个发展阶段,各阶段都呈现了不同的发展特点。本文将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萌芽阶段界定于1994年-2002年,这一阶段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阶段,这一阶段各高校重在校园网络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上,从软件和硬件上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开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校园网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受众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非理性行为不断涌现,2002年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进入非理性阶段,之所以将这一阶段称之为非理性阶段,是因为这一阶段网络不文明现象、利用网络进行剽窃、网络色情暴力相继出现,这与大学生主体的素质、网络的约束能力不足等有关。直至2005年全国主要大学实行BBS实名制,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开始逐渐进入理性阶段实名制实施之后,不文明网络行为减少了,校方与学生的联系更加密切,校方得以对学生在网络上提出的合理意见做出及时反馈,大学校园网的管理变得越来越规范,师生对校园网的使用变得越来越理性。这标志着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进入理性阶段。 三、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大学是神圣和纯洁的象征,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色彩弥漫于大学校园中。它顶礼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及卓越的科技成果。大学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批判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使得大学师生敢于怀疑和创新,常常为了追求真理,不惜与权威相抵。相反,网络中现实主义的成分就要多一些了,表现为官二代、富二代在网络上炫富,对于权力和财富的热捧由此可见。简单化、世俗化、平庸化的知识和信息充斥着网络。大学和网络的双重影响使得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特点。 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大学十分重视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光荣传统的继承,通常都建有校史陈列馆,以及学校通常都会开设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思想史等课程,以激励学生们向学校的优秀前辈学习,弘扬学校的光荣传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因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具有传统性。而网络象征着信息时代,代表着高科技成果日新月异的发展,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网络上流行的音乐形式、语言、以及文学等无一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又具有时代性,它具有传统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特点。 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同时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特征。这是因为一所大学,在它发展成熟之后,往往形成了其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念,办学理念,优良传统和固定的制度运行模式,这些内容一旦形成,便具有了惯性,不容易进行变革或者变革的速度比较缓慢,具有稳定性。而网络却恰恰相反,网络具有高时效性,网络上的信息时时刻刻都在更新。网络是瞬息万变的,它的内容的变化几乎与现实世界中事件的发生是同步的。因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可塑性相统一的特征。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世界上的各民族因为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和政治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大学也被深深的打上这种民族性的烙印,表现在每个民族大学风格迥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而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却是全球统一的,美国的青年和中国的青年一样,都要通过一台已经联网的计算机才能上网。网络的共享性使得身处世界各个角落里的人,不分民族,都可以获得网络上大量的共享信息源。因此,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特点。 作者:李楠 单位:西安医学院 浅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与建设:深究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与建设 关健词:校园网络文化功能建设 摘要:校园网络文化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信息交流的桥梁,是教育资源的宝库;校园网络文化应在加强网络硬件、软件、网站、队伍、学科等建设中不断发展。 大学校园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也正迅猛无息地影响着他们,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极其重要性,采取得力有效措施,加快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 1.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标上,在创新信息开发者、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共同联贯平等互动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创建多向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型教学模式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办学的新理念、新思维。 2.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的学习环境和手段。对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空前转变,火柴盒式的教室教育正在被四周没有墙壁的可移动的开放式教育所逐渐替代。根据教学需要,师生可以进行多种开工的有利于教学双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式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种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总之,网络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新教学格局将会逐步形成。 3.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会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充斥生产信息垃圾,暴力、迷信、色情充斥网络,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校园精神文明环境受到严惩威胁;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二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不积极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二、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 网络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它同时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网络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理性化的数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迥异于传统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双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含义。在未来的信息化校园中,网络文化价值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校园传统文化将会在与网络文化的冲突、对抗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吸收、事例网络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形成网络时代的新的校园文化格局。此时的网络文化,已将其特殊性融人校园文化的普遍性之中,网络文化的特殊价值将会吸收校园文化的普遍价值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汇人校园主流讲文明文化中。 1.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校园主流文化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体现。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建成和信息化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计算机网络在思想文化的传播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它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讲文明建设的阵地。尤其在思想文化敏感性高的大学校园,如果先进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这块阵地,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大学的教育者、管理者和网络文化工作者,应该牢牢掌握校园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主义,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阵地。 2.校园网络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网络文化在教育功能上担负着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使命。传统文化教育观以狭隘的功利目的为出发点,强调学生的死智能、死技术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要求其教育的功能是科学性、人文性、技术性、情感性、个性性、创新性的多维整合,要求把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特征,积极推进高校的全面素质教育,是网络化大学校园的使命二大学应不失时机地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所具有的实时交互操作方式,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生产能力,以提高信息消费与生产的素质;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特征,提高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自由性特征带来的文化行为自由,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3.校园网络是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校园计算机网络的延伸,在组织与师生、教工与学生,党校与院系、院系与院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师生通过网络可直接获取校党政和职能部门的办学思想、政策、规章制度。同时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校方和职能部门能够及时听取师生反映的信息,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点击名师和品牌课程。进行学术探讨、思想交流、知识获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引导、点拨、启发、释疑、解惑、传道受业。 4.校园网络是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校园网络是高校信息资源的依托,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中心,它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集校内各类信息资源于一体,并与用户连连接起来,为用户搜寻、选择、利用信息资源提供社会化服务。校园网作为高校的信息源,既要为师生提供网络文献信息服务。又要不断地吸纳产生新的信息。即对校内各职能部门在业务活动中产生的职能信息、资料信息、院系的教学科研成果信息、学科建设、专业改造、课程设置改革、招生、分配、师资需求等各类信息。要有专门机构进行搜集整理。并使之集成化、网络化。以形成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用户服务。这是网络文化既传播信息又生产信息特征的要求。也是校园网络文化自身的教育特征的要求。 三、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态、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革命的新表征。因此,不能因为网络文化的种种弊端就忽视、回避、甚至否定网络文化的建设发展,而是要以积极的净态迎接新文化的挑战。应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队伍、软件、硬件、学科等方面人手。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提高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化校园建设,是大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式。校园网络使校园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并不失时机地增加各种新的信息资源,开拓高校更为广阔的办学空间,将会始终成为推动远程教育和终生学习体系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网络讲文明工程”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是大学革命的需要。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工程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进人积极健康的轨道,依然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2.要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是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向在校园网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育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运用法律政策和德政管理手段。减少校园网络的不文明现象。 3.要强化网络道德教育。高校网络不能办成社会的网吧,高校网站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务必规范网上循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上一定要高度自律,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同时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搜集、分析、加工、处理,从是弃非,传良荃芳,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 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网站建设、队伍建设和网络学科建设。网络文化重在建设,硬件建设是校园网络工程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着大学校园信息化的进程;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仅是“人机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要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还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上工作队伍;在校园网络队伍建设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尤为重要。还要加强网络学科建设。研究网络文化心理、行为、现象,以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电力自动化技术研究 【摘要】 本文以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方向为立足点,首先对电力自动化技术进行了概述,然后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分析了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最后以社会发展的趋势为参考,对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现阶段,社会各行各业对以电力为代表的诸多能源所具有的依赖性变得越发明显,因此,将自动化技术与电力工程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对电力系统所涉及数据进行收集的能力,另一方面,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对电力系统所存在故障进行排查与解决的效率。因此,对自动化技术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1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当今社会,电网技术与之前相比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配电网技术也开始向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种种迹象表明,电力自动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的自动化技术指的是以网络通信、信息处理和电子技术为基础,通过将三者加以整合的方式所产生的综合性技术,现阶段,自动化技术主要被用于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控的过程中[1]。可以说,自动化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电力系统运行时的平稳程度,并且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为电力系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想要将电力自动化技术所具有的作用进行充分展示,需要满足以下要求:保证工作人员协调控制的能力,实现设备的平稳运行;及时收集并整理电力系统所涉及数据,避免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必要故障的出现;保证对电力系统所具有技术要求的高度满足,实现设备所具有经济效益的准确体现;在对设备安全性能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将自动化技术作为首选技术,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对电力工程而言,保证对自动化技术进行应用时的科学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主要在于,无论是在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控还是远程监控的过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都发挥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力系统稳定程度进行了提升。下文以电力工程为立足点,对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1光互连技术 对电力工程而言,光互连技术主要被应用在以继电和自动为基础的控制系统之中,也就是说,该技术由于具有不受平面和电容性负载限制的特点,通常被用于系统监控以及系统集成度提升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可以发现,想要保证互联网的有效拓展以及编程结构的科学重组,工作人员可以有选择性的对电子交换与传输技术加以应用,保证电力系统灵活程度的提升。由于光互连技术对磁干扰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对于处理器干涉力的强化具有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现阶段,光互连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了电力系统之中[2]。除此之外,该技术所具有的数据控制、采集、计算和处理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作人员调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便。 2.2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技术指的是,通过将处于电力工程现场的控制设备和智能装置进行科学连接的方式,形成数字化的多向信息网络,从而保证对计算机、数字通信以及传感器等进行结合,最终使其融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现阶段,现场总线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工程之中。通过对该技术的合理应用,工作人员可以对用电量进行准确、及时的收集,并且完成在计算机上对所控制信号进行集中的工作,然后再通过计算的方式确定最终指令,将其发送至相应的控制设备之上,实现电力的自动化。对电力工程而言,现场总线技术所具有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对电力工程所具有控制功能的分散,以及对被控设备信息进行处理两个方面,工作人员只需要完成计算机和信息的连接工作,便可以通过信息调度的方式,实现对电力工程现场的控制[3]。通过大量的实践可以发现,在电力工程之中对现场总线技术进行合理应用,不仅可以提升上位机和前置机配合的默契度,还可以从下方对电力工程进行控制,保证针对电力系统所开展控制工作有效性的提升。随着电力调度技术的完善与发展,对于能够对系统所具有多元化需求进行满足,以及对系统所包含信息进行及时共享和交换的现场总线技术而言,将其应用于电力工程之中,是保证电力工程顺利开展的基础性条件之一。 2.3数据库技术 通过对对象技术以及触发机制的合理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数据库监控的自动化程度,并且保证经过处理的信息所具有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数据库技术的合理应用,为数据处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了便利。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数据库技术所具有功能的复杂程度与之前相比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便利。对电力系统而言,数据库技术最主要的应用方向在于对监控自动化程度进行提升,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发展,数据库技术与之前相比变得更为完善,可以说该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软件技术变革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电力系统所具有的供电能力也随着该技术的应用而得到了显著提升。需要工作人员明确的是,信息技术尚且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针对以数据库技术为代表的电力自动化技术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仍旧处于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3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3.1变电站 作为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力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将通讯技术与计算机进行结合的方式,保证数据处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以及对电力系统的优化。对电力自动化技术进行合理应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对不同系统所对应连接配置加以简化的方式,提升操作便捷度,实现电网的自动化建设[4]。除此之外,对数据监控工作而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系统模块故障所具有识别效率的提升,从而保证了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程度。 3.2电网调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业生产,对电力所具有的需求都变得越来越大,电网调度的重要性开始为人们所熟知。现阶段,电网调度过程中所应用技术主要为计算机的控制系统,也就是说,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保证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准确性。实践结果表明,实现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可以保证对电网信息进行监控的实时性,从而提升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的开展效率,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4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电力自动化技术所开展的研究工作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将自动化技术与电力工程相结合,不仅可以保证用电效率的提高,还可以降低相关设备的使用频率,延长其使用寿命。因此,想要保证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具有安全性能的提升,工作人员需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的方面,通过对电能产量的提升,保证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刘金涛 单位:国网河南宁陵县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实力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性的提高,在很多行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工程是我国现化发展的重要环节,电力自动化技术是当中的核心问题,我国现代化建设起步很晚,在很多的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很多核心技术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因此大力发展电力工程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变的刻不容缓,本文将对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阐述,分析国内的发展现状,并且提出建议措施,促进国内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分析 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电力供应的需求越来越高,我国的电网技术不断发展,在很多方面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是电力工程的关键,国内取得了一些突破之后,大大的缓解了用电的压力。但是我国的用电形势依旧严峻,特别是到了用电高峰期的时候,会出现大面积停电或者电压不稳定等现状,一些核心的技术还是要从国外购买。总的来说,我国的电力工程在高速的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突飞猛进,问题还是存在的,需要有关部门去克服。下面,文章将对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的措施,促进这个行业绿色发展。 一、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地丰富。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组成,主要包括现代的电子技术、网络通信的技术以及信息处理的技术,我国电力的稳定运输靠的就是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扶持,为广大的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表现的方面 (一)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 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的核心就是计算机,计算机属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一些电路的运行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一旦发生了事故或者是安全事件,电网调度技术可以及时的进行处理。此类技术可以对电路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可以采用一些措施确保电网可以安全稳定的运转。电网调度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事故的发生,另外就是可以减少对电力的消耗,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即使一些突发事件发生了,电网调度技术也可以妥善及时的应对。 (二)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 一般情况下,电路的信息十分的复杂多变,分析起来非常的困难,但是电力自动化技术具有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能力,可以巧妙地把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结合在一起,对看似复杂庞大的数据进行快速的、集中的分析。而且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可以对整个电网进行系统性能上的优化,提高工作效率,过程也相当的简单,操作起来显得比较轻松。对于一些故障问题,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还可以精确地锁定,并且及时的解决,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配电网技术的自动化 我国的城乡配电网一直存在着弊端,很多的地方存在着能耗大、成本高、风险大等缺点,配电网技术的自动化对城乡配电网进行了优化,大大降低了运营的成本,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保障了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还可以对电力使用者的计量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还可以对一些故障进行精确地查找,避免事故的发生,电力运输的过程中对电量的降低。 三、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在目前这个极度依赖电力的时代,电气自动化技术显得非常的重要,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电力自动化技术具有远程监控的能力,对整个电路系统的监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维持电力系统稳定方面功不可没。 (一)现场总线技术的实际应用 现场总线技术就是利用自动化的装置连接各种设备,形成一种多样化的网络系统,并把通讯技术、控制、传感器以及计算机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套综合性技术手段,这样的手段被称之为现场总线技术。依据国内目前的情况可以发现,现场总线技术主要是运用到电力工程中去,首先是将各类电路信息给收集齐全,然后再发出相关的信号,借助数学模型,并且做出相应的判断,实现电力技术的自动化。而且此类技术并不是对全场进行控制,而是针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此类的技术还可以很好地将前置机和上位机给完美的匹配好,随着技术的完善和发展,所有电路系统的信息会连成一片,共享信息。如果电路系统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现场总线路技术还可以及时的发现、补救,为我国的电力实业向前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应用 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是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严密的监控,还可以对电路系统进行有效地控制,确保电路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其安全系数。目前国内的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问题,因此对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进行革新换代势在必行。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可以很好地对软件进行设计开发和封装,对电力系统是否稳定、安全的运行也了如指掌,加上及自动化技术具有智能监督的作用,因此可以有效的降低电力部门的工作量,节约成本。 (三)光互连技术的实际应用 光互连技术主要指的就是在继电以及自动控制系统当中,实现机电装置的控制,不受平面以及电容负载的限制,从而满足监控的需求。光互连技术对于电力系统来说也非常的重要,可以发现编程中的不足,将有用的信息提炼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以确保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下去。但是此类技术对技术人员的要求特别高,需要电力部门选聘技术精良的技术人员才可以胜任。 四、总结 电力工程是我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有关的部门必须要加强对电力自动化技术的重视,不断地进行技术的革新,实现整个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安全系数,降低成本,促进国内电力工程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张保华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武汉市蔡甸区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也越发成熟,被广泛应用与电力工程生产中。其中干扰问题作为电力自动化中主要的制约因素,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势必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本文首先对电力自动化中干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接着就电力自动化抗干扰技术及应用展开讨论,以期能对相关人士有所裨益。 关键词:抗干扰技术;电力自动化;研究 0引言 伴随我国现代化的推进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与电力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工程在发展中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当前电力自动化工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已基本实现高度自动化特点,而干扰问题最为电力自动化是否正常运转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针对其的处理,却还停留在传统的工作人员自行处理的层面上。如何加强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当前相关工作者首要面对的难题。本次试验所研究的电力自动化中应用的抗干扰技术,简单而言,就是针对干扰处理的专项技术,能够自动发现干扰、分辨干扰的类型,及时发出相应的干扰警示,从而达到对干扰问题的快速、有效处理,避免干扰反复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干扰问题对电力自动化的影响分析 电力自动化装置其特点主要为高度自动化,增强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与安全性,极大的降低因人工疏忽而导致的问题。但经过长时间的运行,电力自动化系统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给电力工程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其中以干扰问题最为常见。其产生原理简单而言就是电力自动化附近会有电磁场产生,如果它的强度超出限度范围时,将会对电力自动化装置形成较大的干扰。详情见下图1。 1.1对电源回路的影响电力自动化装置电源回路通常具有多、乱、繁杂的特点,一旦电源回路出现干扰问题,那么将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甚至对电力工程的正常运行都会形成威胁。虽然干扰源多种多样,很难判断,但只要电源回路出现干扰问题,无论哪种干扰源都会使得电力自动化监控设备产生破坏,使其出现画面不稳定的情况。并且计算机保护子系统通常也存在干扰问题,计算机保护子系统作为电力自动化实现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一旦其受到干扰,对于其自身或者电力自动化装置的整体运行的正常运行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图1使用屏蔽信号电缆增加抗干扰示意图 1.2对模拟量输入通道造成影响尽管我国电力自动化研究相对而言起步较晚,但已取得较大成果,恶性循环问题尚未产生,运行水准相对较高。电力自动化系统虽是通过很多设备来实现的,但大部分内容都表现为虚拟的情况,模拟量输入通道是数据、信息的关键通道,如果一旦有干扰源存在,将会直接影响到模拟量输入通道的畅通性。甚至产生极大的人员、设备、经济损失。结合生活实例,干扰源如果变强,那么对于设备、装置均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1.3对CPU和数字回路的影响数字回路和CPU是支撑电力自动化系统正常开展工作的核心部件,它们中无论哪个受到干扰,另一个都不能正常工作。其中数字回路出现干扰问题后,其程序控制系统很容易发生混乱,数字程序也很难正常控制,进而使得电力自动化装置及其设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此外,电力自动化装置重要的支撑部件CPU,如果存在干扰问题,将会直接拖慢在CPU的运行效果与速度,使其很难在完成电力自动化装置运行所需的运算处理工作,在固定的时间内,从而对电力自动化装置运行的整体协调性、加工、生产都会产生影响。当前的很多电力自动化统都表现为大型的情况,数字回路在受到干扰源的消极作用后,产生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2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的应用对策 2.1抗静电放电干扰抗静电干扰是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装置中较为常见应用效果最好的一种技术。虽然相较于其他干扰源,静电放电干扰对于电力自动化运行相较于其他干扰源而言,相对较小,但发生频率却很高,对于电力自动化装置会产生反复的影响。对于部分对抗静电放电要求较为严的大型机构,对于静电放电有着一套严格的治理标准。这是因为静电放电干扰问题反复存在后,其消极作用也会不断增长,如此反复后对电力自动化装置的运行所产生的威胁也是不可小觑的。下列本文将进行一个小实验来对抗静电放电干扰问题进行简单介绍,详情可见下图2。图2落地式设备静电试验示意图结合笔这多年工作实践发现,人体静电放电形式可进行电力自动化装置干扰试验。且实验结果显示,静电放电现象电力自动化装置工作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干扰问题。且一旦电力自动化装置将电磁信号发出,会导致电力自动化装置中的一些设备或要件产生破坏,使其无法发挥原有色作用,进而对电力自动化装置的运行产生干扰。当前防静电抗干扰技术主要有:一是采取面板全面覆盖隔离的方式,通过全面覆盖面板上的全部装置,来最大限度的降低静电放电的干扰;二是最大限度的移除放置在面板上的装置,通过移动位置,来减轻或消除装置内部因干扰信号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三是对金属面板的机箱进行有效利用,抛弃以往的插件式金属面板而由整体式的金属面板或所取代,以保障机箱与面板间的导电作用能够有效发挥。 2.2抗瞬变信号干扰干扰问题的处理过程中,除了抗静电放电干扰外,瞬变信号所产生的干扰也表现为日趋严重的情况。现下的很多电力自动化系统,其运行的过程中,都必须依靠足够的信号支持,才能完成对电力系统的全面掌控。瞬变信号干扰在发生作用后,虽然仅仅是在短时间内造成干但这足以导致很大的损失产生。为此,抗瞬变信号干扰问题的解决,依然要通过电力自动化抗干扰技术来完成。例如,在抗瞬变信号干扰时,可通过相关的仪器、设备完成,如图3所示。图3瞬变电磁仪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建议在抗瞬变信号干扰的处理中,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第一,可以利用多层印制板防止瞬变信号的影响。多层印制板抗干扰性极强,其可以利用电源回路,对干扰脉冲进行有效阻断会缓和。并且,由于多层印制板上器件布局空间较大,所以需对其进行整理,保证其整齐,从而使得串扰耦合率能够降低。第二,将电源开关设置在一个合理于的区域,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减轻电源回路上的干扰问题。其中在设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进出线应当分别进行,假设电源开关是放置载面板上,那么其连置线就应当位于滤波器背面,且通过屏蔽线牵引。其三,回路配线与布线工作都应到位,线路布局也应进行科学的设计,布局完成后,应通过器件尽快进行隔离。布线长度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假设布线过长,很容易和其他线路混合在一起,影响操作进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对于保护电力自动化装置及其设备,降低其损耗,提高电力自动化水平均具有非常积极地作用。所以,相关电力运输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抗干扰技术在电气力动化中的应用,充分了解实际应用中的各种问题,通过抗静电放电干扰、抗瞬变信号干扰技术的具体分析,对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的实际应用有所了解,有利于提高我国电力自动化水平,推动电力自动化工程的高效、和谐发展。 作者:朱伟铭 单位:广东电网茂名化州供电局 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不断的加快,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电力工程中,对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电力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和发展,并对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做了深入的探究,以供相关负责人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发展;应用 0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企业的生产发展都离不开对电能的需求。现如今,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迅猛的发展,给电力自动化技术水平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在电力工程中,使用电力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及时掌握电网的运行状态,而且还能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在电力工程中广泛应用电力自动化技术,从而保证供电的稳定性。 1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 电力自动化技术属于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它主要是在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电力工程中,实现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远程管理与监控技术,而且还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为了实现电力工程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就必须具备以下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满足电力工程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并能够对电气设备和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在电力系统中出现了电能运输问题,就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其次,要确保技术的安全性,防止因技术问题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人员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再次,还要加强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同时还要有能够辨别异常数据的能力,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最后,在保证电力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情况下,要减低运行成本,节约能源。 2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由于是最近几年,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下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1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 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主要指的就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电网调度系统,用来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最终实现设备的故障处理和安全分析。换句话说,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并下达和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电网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同时,采用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减少电力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又能够控制电网损耗,把电网的损耗降到最低,从而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另外,采用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还能及时有效的提高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发展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已经势在必行。 2.2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 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主要指的就是将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对信息数据的集中处理,并能够对变电站信息进行有效处理,最终对变电站设备和电力系统进行重组和优化。同时,采用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有很多的优点,它不仅能够满足电网自动化建设的要求,而且还能够使操作更加的简便。此外,在对数据进行监控时,还能够加强系统内单元模块的故障识别度,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3配电网技术的自动化 配电网技术的自动化技术主要是针对城乡配电网进行的改造,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实现电网的自动化,从而实现电网的长久稳定发展,并确保人们的用电安全,从整体上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使用配电网技术时,主要是对用户计量表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找到设备的故障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设备故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电量的损失程度,最终提高用电能力的效率。 3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在电力工程中,加强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作用非常的重要。这主要是因为电力自动化技术在实现远程监控以及监视管理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电力系统的可靠和稳定运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下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都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3.1现场总线技术的实际应用 在电力工程的现场中,把电力设备的各项设备同自动化装置进行连接,形成一体化的多向、多站和数字化的信息网络,并把通讯技术、控制、传感器以及计算机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套综合性技术手段,这样的手段被称之为现场总线技术。从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现场总线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力工程中,现场总线技术主要是在变送器收集电量数据后,发出信号,在计算机收到信号之后通过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最终实现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此外,对现场总线技术的实际应用,并不是要对现场整体进行控制和分析,而是需要针对相应的信息数据进行控制。通过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采用现场总线技术,还能够提高前置机和上位机的配合度,同时可以通过仪表进行控制,最终实现电力系统的控制目标。相信在未来,现场总线技术会更加的完善,并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的信息共享,一旦发现设备存在问题就能够及时找到这些问题的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应用 在电力工程中,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主要是用来对电力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通过计算机储存技术,不断的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电力系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我国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已经不能跟上时展的需求,因此,电力企业就必须学会创新,不断的对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进行研究,重视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采用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有很多的优点,不仅能够对软件的设计开发以及封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及时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从而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除此之外,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还能够起到自动化监督的作用,大大节省了数据库数据输入和传输速度,给数据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目前,我国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能够更加的完善,从而保证电力工程的监督控制需求。 3.3光互连技术的实际应用 在电力工程中使用光互连技术,也是属于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光互连技术主要指的就是在继电以及自动控制系统当中,实现机电装置的控制,不受平面以及电容负载的限制,从而满足监控的需求。据相关调查显示,通过电子信息的传输,可以完善编程的不足,一旦发现有问题就能及时解决,并挖掘数据信息中有价值的内容,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最终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通常情况下,一般都是在电力调度室应用光互联技术,因此,对于调度室里的工作人员技术要求非常的高,在使用光互联技术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电力调度,从而保证人身安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电力自动化技术的研究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发展,既能提高用电效率,又能减少设备的使用。因此,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就必须重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电能的产量,最终保证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珏飞 王全兴 王军凯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国网河南登封市供电公司
中学时事政治教育探索:浅谈中学政治课中的时事政治教育 摘要:开展时事政治教育是当前中学政治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阐述了在中学政治课中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在中学政治课中融入时事政治教育的几种途径。 关键字:中学 时事 政治 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序言中明确指出:“时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主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可见,加强时事政治教育是贯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一项较为重要的任务。 (一)中学政治课中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中学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中学政治教学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大部分师生对时事政治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老师只管一味地把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甚至把时事政治教育置之度外。而学生面临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力大,在校寄宿,没有电视和网络,因此对当今的国内外大事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漠不关心。 2.中学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应该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地体现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能力,怎样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时事政治所涉及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的社会生活,关心时事有利于开辟第二课堂,如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教育等,从而打破课堂45分钟内师生之间的时空局限,使政治课变得丰富多彩。 时事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掌握党和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新认识、新观点,从而对教材的基础知识具有补充和完善作用,克服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譬如,在高一年经济生活中“公司的经营”讲到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书上的例子是陈旧的,我们不妨可以例举“毒胶囊”事件,更具时效性。 其次,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现在的学生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不但要系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了解我国复杂的国情,认识开放的世界。而时事内容涵盖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信息,借助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汇集成高效、丰富、生动的知识宝库。由于时事内容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学生距离比较近,信度高,感染力大、影响力强,大多数时事材料一般都能与中学政治课相互联系,能用教材有关知识去分析,因而必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第三,时事政治也是中考、高中会考、高考的考查内容,所以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尤其是高考,时事政治是文科考生所关注的重要内容。把时事热点材料和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已是近几年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比如今年文综的39题(3)题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离不开今年的热点问题“食品安全——企业经营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应该怎么办”。 第四,时事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时事教育中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水平,通过重大时事综合评析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和分析能力,通过讲述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祖国前途和人类命运的良好品质,可以克服自古以来形成的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不良影响,总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在中学政治课中融入时事政治教育的途径 时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主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灵活多样地实施时事政治教育,提高实效性。 1.将时事政治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平时教学联系渗透时事教育。首先,我们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关注时事,加强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时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在知识点讲解上引入时事热点作为例子。例如,校车安全问题,在初中思想品德中我们可以联系到行政机关要严格执法。“毒胶囊”事件一出,我们可以联系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还有企业生产要诚信经营等知识点讲解。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进行“时事演讲”。事先布置学生回去搜索近日的国内外时事新闻,在课前5分钟进行时事演讲,既可以传达近期的时事新闻,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每个月抽出一堂政治课专门上时事评论,可以针对某一重大事件产生的影响进行评论,让学生实现准备,课堂上充分发言,老师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将时事政治延伸于课外。仅仅靠课堂教学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把时事政治延伸于课外。 首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阅读报纸、观看每晚7:00中央一套的新闻联播或是上网阅读新闻,从而培养学生在课余时间养成阅读新闻报道的习惯。 其次,可以借助校园广播节目广播当天的新闻。在每晚的校园广播黄金时段,播放当日的新闻,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一日里国家、社会的变化。 第三,可以配合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组织一些有关时事的活动,比如,手抄报比赛、时事演讲、时事抢答、时事竞猜等。将时事政治由课内逐步拓展到课外,充分培养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开拓创新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或墙报,开辟“时事园地”这一内容,刊登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比如,2012年伦敦奥运。通过这一方法,能够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把握住所学的时事内容,并能很好地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分析。 中学时事政治教育探索: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方法 【摘 要】思想政治课一直在整个高中的教学科目中扮演重要角色。众所周知,学生在高中期间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想政治课旨在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知识文化素养。而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上适当地引入当前的时事政治信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政治课程,可谓意义重大。本文以如何在政治课上引入时事政治进行教学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高中教学 政治课堂 时事政治信息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思想、经济理论以及哲学的基本观点一直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教会学生用一个客观理性的方法来看待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正常的教材教学外,还要适当引用当前的时事政治信息、让学生切实了解所学内容,积极掌握时事政治动态,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一举两得。 一 时事政治教育对高中政治课程的重要影响 时事政治教育是将当前国内外的各种政治信息、经济信息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再结合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进行一系列讲解,让学生对目前的国际形势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并能结合所学的政治理论客观的看待问题。它能有效地解决教科书上的时事政治内容过于滞后、学生学习理解困难、没有学习热情等教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时事政治动态进行把握,激发学习思想政治的热情,并能够根据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对时事政治信息进行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1.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习知识 众所周知,高中生是我国的明日栋梁。作为新世纪的新一代,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国家的政治时事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因为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中学生在国情和历史的了解上还有一定的欠缺,这就使他们对社会的一些动态信息产生不正确的理解,让思想政治的学习 流于表面。所以,教师必须做好时事政治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掌握时事政治、学习时事政治理论的能力。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考制度的一系列调整,高考试卷的出题不单只是课本上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对学生时事的掌握能力提出了考验。试卷中的社会热点、国内外时事政治类问题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所以,高中生必须对当前的社会热点新闻有一定的了解,再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独立分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有利于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的教学水平 由于现有的高中教材中关于时事政治的内容都比较滞后,学生对其的理解能力有限,学习效果普遍偏低。教师在这时应多引用时事新闻,结合授课的内容进行举例分析,将当前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 关于如何将时事政治教育加入高中政治课的可行性方案 1.将时事政治教育导入思想政治课进行整合 教师不能将时事政治信息突兀地加入到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思想内容上的整合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时事政治信息的讨论,从而烘托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应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热烈讨论,畅所欲言,并最终将话题引到教学内容上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完成学习。 2.将思想政治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整合 让学生更好地对思想政治课中的内容重点和难点进行理解消化一直是教师面临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将课程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整合,再通过时事政治热点的问题设置,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章节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转型成功的新闻作为案例,使学生对经济改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将学生往“这都与我国的所有制经济制度有什么关系?”的问题上加以引导,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总结,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不断强化学生对实例的记忆程度。 3.与思想政治课活动的整合 学校可以定期在政治课堂上举行一些宣传时事政治信息的小活动,这样可以更全面地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热情。首先,学校要重视典型的作用,多举办一些时事政治讲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对时下的新闻动态、国际时事有一个全面、生动的了解;另一方面,以典型代表为例,让学生们有一种“时事政治在身边”“时事政治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切实感受,培养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对社会动态的关注,把握时代的脉搏,有利于强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其次,教师在每堂课之前可以抽出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时事交流、时事政治演讲。在每堂课下课之后给学生们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收集近期的新闻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再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对一些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提出来,教师要积极回答,举一反三,将提出的问题与课堂内容进行引导,强化学生的记忆力。把学生学习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对国策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心进一步深入。除此之外,教师要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时事政治信息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文化知识,仅仅靠老师的引导是不够的,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在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结合教材所学的内容积极发表看法,并最终形成练习题的模式,让老师批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主导者的传统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自由交流中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实现。 4.将课堂内容与课后作业进行有机整合 鉴于近些年的高考试卷内容向人文化、考察化的方面发展,政治思想课的教学也应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一些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的课后作业。除此之外,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上,也要多尝试一些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将理论充分联系实际,解决不同类型的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让学生在高考的浪潮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5.组织专题讲座 高中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定型时期,它奠定了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对其整个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随着一些国际问题、社会问题的产生,学生由于其自身水平的局限性导致看待问题、了解问题的方法和程度有一定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如近些年来,以达赖为首的藏独分子,新疆“圣战”的“东突”分子经常制造一些民族性、区域性的恐怖暴力事件,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一些不法分子试图搞民族分裂、宗教分裂,一面危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面鼓吹所谓的民族独立、宗教独立,这对国家的稳定和团结都产生了消极的阻碍作用。而学生群体由于自身认识程度的局限性,常常被不法分子利用,对社会产生怀疑。所以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积极的舆论导向是至关重要。教师在国内外发生重大时事后,必须搜集好大量资料,做足功课,对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正确掌握时事政治信息的精神实质,用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的正确舆论,提高学生们对时事政治的正确认识,并培养其分辨时事的能力,从根本上避免学生被人利用参与不法活动的情况。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加强学习,用理性客观的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做好学生的工作,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深入分析相关热点新闻,让时事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正面引导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高中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时事政治教育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除此之外,将教学内容和时事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还便于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全面掌握,普遍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为国家的改革与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中学时事政治教育探索: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与时事政治教育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构建塑造人的心灵的德育课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按规定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上予以保证。 如何切实改善与加强对中学生的时事教育,鼓励和引导他们去了解、关心国家大事。我认为,学校和教师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在现在,很多教师甚至领导都认为,时事政治教育是政治教师的事,与其他教师没有多大关系,学生学不学都一样,只要在毕业时突击一下就行了,平常无须花工夫,学生在毕业时不照样考高分吗?事实也的确如此。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就要改变这种观念,提高认识。你要知道,学生(尤其初中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他们(她们)各方面都不成熟,但他们(她们)毕竟有自己的思想,有想知道外面世界的欲望。在当今传播媒介如此丰富的环境中,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他们在有意无意中收集、接纳甚至利用了一些信息,也许其中有些东西正在污染、侵害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这个时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们,就有义务、有责任来帮助这些毫无戒备、毫无低抗力的孩子们。 二、扩大主体、突出重点 首先,应扩大教育的主体。就现在的时事教育来说,已形成了一个惯例:时事教育是政治课教师的事,其他教师可教可不教。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各校的解决办法也不多。其实,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者,也是教育工作者。如果教师只注重教学,而不注重教育,那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教师”。因此,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教师,都应该加入到对学生的时事教育的行列中来,共同承担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三、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目前的时事教育,主要是以政治课教师为主渠道在课堂中进行的,而且有些政治教师在课堂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授课时间、教育的主体的局限,对政治教师来说鞭长莫及,这对学生也只是杯水车薪。所以,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方法、多样的形式,努力营造良好的时事教育氛围。 四、加强引导、注重提高 在现在的考试体制中,由于时事政治考试只限于毕业班,难免会出现“临时抱佛脚”这种情况。要改变现状,我认为,各年级的考试,无论是平时,还是期末;无论是自己出的题,还是统考题都应涉及时事题。再者,对毕业班的升学考试题,应加深时事题的难度,且不限于固定的题型中。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自然就会加强学习和钻研。同时,各校也制定一些措施和办法来加强、引导教师对时事的学习。只有提高教师的水平,才能培养出水平高、素质全面的学生。 现阶段的时事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流于形式,学生到考试时强迫记忆一下老师列出的重要时事,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解决不了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二是教师在教学时随意性较强,往往达不到教学效果,甚至有时给学生造成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基于这一认识,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就新形势下的时事政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优化,本人作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一、随堂重要的时政评论 每个班级每堂课都请一位学生(可以依学号轮流)做本班的时事评论员,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收集时政要闻。评论员通过收集、整理、筛选、分析、总结,形成自己对时政要闻的认识,可以针对本周内国际国内大事发表自己看法。针对时事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见解,而这一活动正好给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了机会,使学生可以敞开心灵之窗说出心里话。针对评论员的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评论内容进行分析、评述,并作为学生思路的开拓者和引导者,给以适当的点拨,有利于帮助学生弄清事实真伪,有理有据地针砭时事,最终达成共识。 二、办好时事政治板报、小报 我校校园橱窗开设学校时事政治小报专栏,学校政治兴趣小组负 责编辑,每半月一期,详细介绍重大时事政治。教室后黑板开设时事政治专栏,由班干团支部负责。时事政治小报由学生自己选材、设计、剪辑、编排。 要求学生搜集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媒体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家乡的变化的重要消息及热点报道。按照“以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热点问题为主”“国内为主,国际为辅”的要求恰当取舍,选取二三则有价值、有影响的时事新闻,并尽可能做到语言精练、生动有趣。如刚刚开过的十八大,学生十分关心,及时把十八大的新闻在本班教室黑板报上公布。 从他们的所做的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到,学生有着很强的表现欲望,希望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他们显露了各自的才能,又不经意间将其他学科所学整合进了政治学习的课堂(计算机、英语、语文等学科内容);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补充了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在小组的合作中,培养了团队精神,认识到团队的能量是巨大的。收集的资料相对而言比较多,全班进行交流,可以达到一个资源共享的效果。 三、适当地举行时事政策知识竞赛活动 实验表明:竞赛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近年来,一些电视台的知识竞赛节目,已使中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参与意识。据此,我在班级定期组织一次时事政策知识竞赛,通过小组选拔赛在小组选出一个得分最高的选手参加抢答赛。根据实绩对参与抢答赛的选手,均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家事、国事、事事关心,通过形式多样的时事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和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总之,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注重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努力规范、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能与我们一道来关于政治,关心国家大事,让时事走进课堂,让这些孩子们能尽快地健康成长起来。 中学时事政治教育探索:加强高中生时事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摘要】时政一词,在现代的政治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政治离不开时事,因此,本文从时政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地位、现状谈起,说明时事政治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在教学中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实践尝试。 【关键词】高中生 时事政治 实践 时事政治即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时事教育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国家早已明确地颁布在课程标准中,也是会考、高考必考查的内容。而让学生明辨是非,不至于在纷乱的外界环境中迷失自我,这是时事教育的目的之一。同时时事教学是师生锻炼的场所,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条重要渠道,能帮助学生能动地把握政治教材理论知识的重点。然而当前中学政治教学或受制于升学模式,或因缘于照本宣科的陈旧教法,对时事课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未能充分发挥时事政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的作用。本文将结合自己几年教学的体会,从时政教学的必要性、具体做法和作用进行分析。 一、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1.学科性质决定。思想政治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从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来看,政治考题多以时事材料为依托,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教学对能力的要求比较特殊,必须紧密地联系现实,国际、国内和生活周边以及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 2.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应该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从2006年秋季开始在我省推行的高中政治新课改后,新的课程主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时事政治所涉及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关心时事有利于开辟第二课堂,如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教育等。 3.高中学生身心和品德发展的需要。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他们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增强。用什么样的方法调动他们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克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让他们能够主动地较好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各种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政治教师的困惑所在。时事政治材料新鲜真实,加之报章传播具有权威性、说服力,克服了政治教材信息的滞后性,拉近了学生与“政治”这一严肃话题的心理距离和感知距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观念内化。时事政治中所蕴涵的层出不穷的有关信息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养成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尝试 思想政治课为时事教育提供载体,时事教育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又基于以上三点,为了搞活政治课教学,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渗透时事教育,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 1.养成学习时事的良好习惯。我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每天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等节目,征订《中学生时事政治报》、《人民日报》、《时事》杂志等,办好班报新闻栏目,课前2—3分钟新闻评述(主要由学生讲)。每两周举行一次时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对时事的学习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把时事融入课堂。具体做法有:(1)利用时政导入新课。在讲授新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最新时事和社会新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积极性。(2)在授课过程中,用新的事实材料取代教材中过时的旧事例(教材中的事例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和存在滞后性的缺陷)增强现实感和新鲜感,从横向上扩展教材的广度,使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教材上的政治理论观点分析时事中的热点、难点,使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纷繁复杂的问题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3.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应该只是以传播课本知识为己任,而要敢于突破课本的束缚,引进课外知识的教学。时事热点、焦点虽是课外内容,但作为政治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及时地捕捉各种热点、焦点信息,为学生作更深入、更全面的讲解,而举办时事专题讲座就是比较好的方式之一。这种把学生学习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的教学,使学生对国策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心进一步深入。 4.改变学习模式:由被动变主动。时事政治中蕴藏了许多理论知识,要去挖掘,不能完全靠老师,而主要靠学生,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围绕时政材料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加强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意义 1.时事政治教学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能力的一条重要渠道。时事政治教学使学习内容具有了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的内容及问题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带有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到社会上去寻找。面对选择的问题,即每一重大时事内容除包含政治、经济、文化,还有法制、哲学等,内容的综合由此带来教与学方法的综合,因此学生必须具有综合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2.时事政治教学使学习成果具有了创造性与多样性。通过活动创设,使学生有了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在活动中学生们进行了或实践了多角度思考、小论文、综合论述题等多种形式的探索,他们总是想着要怎么样和别人有所不同,有所创新,其学习成果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巩固和提高,而是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更是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和促进。 3.时事政治教学能帮助学生能动地把握政治教材理论知识的重点。现在的高考命题,纯粹的时政选择题没有了,都是以国内、外重大时政或社会热点问题的材料为背景设题,答案多与课本所学的基础知识、核心主干知识紧密相扣,理解程度要求高。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善于在时事学习中把握热点和重点问题,通过对时事材料的分析,揭示知识理论问题之间存在的联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寻求变异的能力,使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龙海市港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