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施工篇1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既促进了建筑企业整体质量的有效提升,也凸显当前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房屋建筑施工数量的不断增多,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要不断规范,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房屋建筑要求。 1房屋建筑施工中质量与安全管理之间的联系 就房屋建筑而言,安全与质量是施工中非常重要的控制因素,也是施工管理开展的重点内容,两者的管理方式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却密切联系。首先,两项工作的开展都是管理层面,但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建筑的安全施工,并且管理的对象都有很大相似度,如工作人员、材料等。其次,通过对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展开深入分析,还发现两者之间有从属关系,质量管理包含了安全管理的内容,所以,在开展安全管理时,会严格控制各工种工作人员,从而规范工作人员的各种施工行为,以促进落实各种施工技术,保障顺畅开展建筑施工,促进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提升,最终提升建筑施工品质。所以,质量与安全管理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也是保障房屋建筑安全施工必不可少的部分。 2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2.1保障人员的安全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开展高效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施工安全性,具体指房屋建筑施工人员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到种类较多的危险施工操作,一旦危险爆发,就会造成严重后果。而开展高效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可将潜在危险发生概率降到最小,保障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使房屋建筑施工可以顺利开展。其次,在房屋建筑施工中,保障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会提升房屋建筑的使用质量,避免出现坍塌等问题,保障人们使用房屋的安全。 2.2提升房屋建筑的功能性 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保障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可有效提升房屋建筑的使用质量,保障更多的建筑功能得到实现,例如,目前快速发展的智能建筑,需要实现监控功能、智能化功能等,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建立在高质量的房屋建筑基础上。 3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3.1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 由于施工企业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出现许多问题。一是施工企业对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过多地关注政府相关的质量管理政策和第三方的社会监理机构,对开展企业自身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管理疏忽和漏洞。二是企业在建筑施工中,为了更多地追求经济效益和时间成本,对施工中的建筑施工质量把控存在部分监管缺失,导致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施工水平、竣工验收等各环节出现问题。三是在当前的房屋建筑施工中,对施工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没有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落实,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款执行力度也不强,导致施工单位对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监管力度不强。 3.2建筑材料不合格 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建筑材料质量安全是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保障,选用的建筑材料要符合整体房屋建筑的设计和材料要求,但在实际施工中,建筑材料不合格的现状较为常见,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建筑施工中,选购建筑施工材料时,由于工作人员存在失误,造成建筑材料的检验工作不完善,选购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运用到实际建筑施工中,对后期的房屋建筑使用会造成严重影响。其次,在施工中使用建筑材料时,部分材料的使用日期把控不严,使部分过期的材料用到施工中,材料的使用性能大打折扣,导致后期的房屋建筑在使用中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最后,在保存建筑材料时,由于环境和人为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建筑材料出现质量问题,而施工单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继续使用这些有问题材料,使建筑工程出现安全隐患。 3.3施工队伍技术不先进 当前,在一线进行建筑施工的人员主要是农民工,其中大部分人没有接受专业的建筑施工培训,在施工建设中,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操作,整体施工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水平低下,施工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规范执行部分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新技术的运用。另外,由于整体施工队伍的素质水平不高,自身在施工中没有较强的安全责任意识,因此,会出现多种施工不规范现象,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造成了安全隐患,也增加了安全管理难度。 4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措施 4.1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4.1.1制定管理方案 在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的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当前的建筑施工要求,制定严格的管理方案,利用制度进行有效的地约束和管理。例如,在当前的质量与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处理的难题,可以在结合问题的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研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具体的管理方案进行约束,有效缓解此类问题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实际施工中,要对本区域、本企业内的建筑施工项目进行轻重缓急地分类,采取重点项目重点控制的原则,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有效管理,保障各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和安全。 4.1.2减少设计问题 首先,要全面分析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要多次反复讨论,不能随意更改形成的设计方案。按照设计方案制定的施工方案,要在施工中与具体施工人员进行有效技术衔接,保证设计方案在具体施工中落到实处,提升设计质量。其次,在设计时,工作人员要多与施工现场技术人员交流,以最先进的施工标准作为竣工验收的检验标准,综合考虑业主、施工方等多方实际要求,进行合理的、科学地设计,对建筑材料的使用进行严格规定,有效实现成本控制,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4.2加强建筑工程先进施工技术的推广普及 首先,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在施工时,要重视使用新技术,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先进性满足房屋建筑施工的各种要求。其次,在使用各种新技术时,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操作,加强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发挥信息技术和新工艺的优势,保证工程施工顺利开展,促进安全管理工作提升。最后,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培训,使其真正掌握新技术的操作规范,适应现代化房屋建筑工程对先进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的要求。 4.3加强施工过程监督 4.3.1做好监理工作 首先,在建筑施工开展前,要严格监督施工的技术、物质、组织到场等各种施工准备工作,为施工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方案的落实、施工技术的应用、施工材料的检测、施工设备的使用及各种施工手续的完善进行必要监督,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流程和施工方案执行,促进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正常开展。最后,在施工结束时,对施工项目展开严格地竣工验收工作。对分管的项目进行质量评定,有效发挥监理作用。 4.3.2做好现场管理 首先,要严格实行全员全过程质量责任制度管理,明确每个工作人员在建筑施工中的职责,发生问题,严肃处理,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自觉做好质量控制。其次,严格审核现场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确保材料安全,符合质量标准,施工符合技术规范。最后,要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严禁带着问题施工,严格工程质量控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施工及时叫停并整改,切实做好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 5结语 针对当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实施有效的管理体系建设、施工技术应用和施工过程监督等措施,可以有效协调房屋建筑施工中安全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建筑过程的安全稳定。 作者:姚利平 单位:浙江升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房屋建筑施工篇2 1引言 为满足人们的综合要求,建筑企业不仅要针对施工技术、设备进行优化革新,同时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安全与质量制度,将管理方案落实到具体环节,避免各类安全隐患与施工资源损耗。本文结合中铁新家园小区项目进行分析,找出施工质量及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2项目分析 2.1项目概况 中铁新家园小区项目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属旧房改造工程,由施工企业自身筹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善原住宅职工的居住条件,施工质量和工期进度备受职工关注。工程主要包括:1#商住楼23597.84m2、2#住宅楼22281.11m2及地下车库4417.72m2,总建筑面积50296.67m2。1#楼、2#楼建筑高度87.5m,地上30层,地下1层,包含机械式车位166个,采用围护桩喷锚临时支护,主体结构设计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计烈度8度,工程总造价约1.5亿元,合同工期600d。基坑设计东西宽65.6m,南北长119.07m,深9.35m(北侧距渭河距离不足150m,电梯井深11.85m),地下车库与人防结构外墙紧贴基坑围护结构,梁筏基础满堂布置,主楼间距41.47m。其中,1#商住楼紧邻既有道路,2#住宅楼西侧距红线8.79m、北侧距红线15.11m。 2.2项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本项目设计为满堂式梁筏基础,主楼区为筏板基础,设计厚度1.4m,四周车库和人防区为梁筏基础,设计厚0.5m,受红线限制,车库及人防区外墙设计紧邻基坑围护结构,施工作业空间有限,且车库及人防区设计高度达5.55m,四周侧墙单侧支模,因为施工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地下结构属于本项目当中的控制重点与难点。基坑开挖过程中,原降水方案仅能将基坑内地下水位降至7m处,经调查分析,原因为:轻型井点降水方案评审时各方均未考虑北侧渭河雨期影响,同时计算降水井深度时未考虑电梯井标高,降水井成孔后未按规定执行验收程序(设计井深14m,实测部分井深仅约11m),最终导致水井深度及数量严重不足,基坑内无法形成有效降水漏斗,基坑降水失败。后经项目、勘察与设计多次场地复查,调整降水方案后(结合地基持力层材质及盲沟原理),才使基坑开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因方案问题导致项目工期滞后计划约2个月,增加投资约100万元。鉴于上述原因,本项目若按原施工方案实施,目标工期节点将无法完成。 3案例工程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3.1组织保证措施 首先要制定组织保证措施,由项目经理贯彻房建工程的质量方针,对工程建筑项目质量进行细致划分,强化每位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同时,还要对施工技术、材料与设备加以科学分配,体现在质量管理计划中,管理人员需要定期组织施工质量检查,将实际施工效果与预期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例如,本项目中原设计井点降水方案失败时,项目及时结合基坑实际情况,采用盲沟引流集中排水的方案最终解决了降水问题。此外,还要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小组,推行落实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坚决实行质量一票否决权,当施工质量不达标时,要及时勒令返工[1]。 3.2技术保证措施 在技术保证措施中,一方面应搭配合理的组织规范制度,围绕各类施工技术制定技术质量标准细则;另一方面要认真贯彻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使房屋建筑综合质量与国际化要求接轨。例如,考虑到本项目当前工期的严重滞后,对原计划模板工艺采用木模配合插口支架施工,外架采用工字钢挑架工艺,调整为:地下及1#楼商业部分采用木模、满堂及插口支架工艺,主楼标准层采用镀塑铝合金模板及相应快拆体系(快拆体系配置3套),外架采用全钢爬架,最终使施工速度达到4d/层。因铝合金模板强度高、质量轻,加之定制优化,外墙洞口处止水台、滴水线及空调板等均可一次成型。同时,对于各施工阶段,要提前对各类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施工工艺的有效落实。同时要对技术资料与施工控制资料进行核对,保证管控方案与实际施工情况的一致性,避免竣工后出现安全质量。在引进全新技术与设备时,要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对施工技术的掌控程度[2]。 3.3成品保护措施 各阶段施工完毕后,要及时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同时,根据成品保护措施执行相应的管养措施,例如,钢筋施工与混凝土施工,要保证房屋建筑整体结构强度与计划方案一致,对混凝土施工质量加以检查,并重视对混凝土裂缝加以有效的防治,这样才能减少对后续施工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因此,围绕成品保护理念建立责任区,避免发生质量问题时的推诿现象,可以构建相应的奖罚机制,以此形成有效的敦促作用。 4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4.1安全管理制度 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项目部创设安全监察工程师,项目团队设立专职安全检查人员,在施工全过程中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细致的查找、分析,并解决,减少施工中的资源损耗,促进房建工程的有效开展。因此,在对施工方案进行编制的过程中,要对安全技术进行交底,在开工前,需要对各施工单位进行安全培训,使其具备充足的安全质量意识。同时,安全管理制度还要针对房建工程建立管控目标,定期对阶段性安全目标的落实程度进行检查,当检查结果与预期方案具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要分析安全管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在后续施工管理中进行调整优化,使安全管理制度更加准确可行[3]。 4.2安全保证措施 本项目采用的全钢爬架配合工具式钢板防护网,不仅大大缩短了爬架提升周期,同时也为外架提供了更加充裕的作业空间,使后续外墙保温及装饰等作业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后便可同时穿插实施。同时,由于工具式钢板防护网为全封闭状态,使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火灾等高危事件得到规避,实现了文明施工。 4.3安全施工措施 要将安全管理理念落实到施工环节,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在现场成立以项目经理为主要负责人的安全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现场安全施工和消防保卫工作;(2)建立安全生产逐级负责制,切实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3)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要形成全员管理及全过程管理的体系,切实将安全工作落实到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4)在各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中,对工程对象预先进行分析,找出安全控制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并作为向作业队交底的重点内容,依据这些措施落实材料、器具、检查人员和检查方法。 5结语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作为当前经济体系发展当中重要构成因素,也是维系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内容,建筑企业应在房建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建立全面、科学的安全与质量管理方式,保证具体环节的施工质量与安全。本文阐述了房建工程案例;提出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即组织保证措施,思想保证措施,技术保证措施,成品保护措施,工程质量奖罚措施;提出施工安全管理措施,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稳固动力。 作者:韩西刚 单位:中国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第三工程分公司 房屋建筑施工篇3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包含很多的环节,要是施工工序管理控制不合理,那么就会给施工的质量和现场安全带去消极的影响,影响到施工期限。所以,这就需要结合房屋建筑工程的特点,制定科学健全的施工方案,科学的选择应用施工技术,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强化质量以及安全方面的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可以顺利的开展。因此,当前在房屋建筑施工现场就需要注重安全以及质量管理,确保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 1房屋建筑施工特点 对于建筑施工的特点,其一般是由建筑产品特点而决定的。建筑产品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其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如,很大的体积、整体难分、复杂多样以及不易移动等,导致建筑施工不仅有一般工业生产的基本特性,还有一些重要的特点,具体如下: 1.1生产的流动性 首先,施工机构并不是不转移的,而是要跟随建筑物或者是构筑物坐落位置的改变而进行转移,经常会转换生产地点;其次,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各种电气设备、机械以及人员都是跟随施工部门的具体情况,沿着施工对象进行流动,操作场所是在一直转变的。 1.2施工技术复杂性 建筑施工要结合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同时进行不同工种的作业,如,安装、土石方、运输、吊装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想有序的开展施工,就要求各个工种之间要加强配合,施工中会用到很多的设备以及物资,所以,就对施工组织以及施工技术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1.3产品的形式多样 建筑物在自然环境以及用途上存在差异,这就使得工程的各个方面也存在差异,如,造型、结构、材料选择使用等,施工方法也不一样,想要做到标准化存在很大的难度。 1.4露天以及高处作业很多 建筑规模在不断扩大,生产周期较长,在施工中有很多都需要在高处以及露天进行,这就容易受到气候情况的影响。 1.5机械化程度低 当前国内建筑施工机械化程度还不高,还有很多作业需要手工来完成。 2房屋建筑施工现场质量问题分析 2.1施工缺乏规范的质控体系 当前国内房屋建筑施工中普遍在质量控制体系中存在不足,缺乏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和措施,让相关人员对于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缺乏重视程度,没有认真严格的依据体系内容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管理人员的管理不到位,施工人员在施工中也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质量管理的效果,对工程整体质量带去消极的影响,这就需要构建规范、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2.2施工材料的选用不合理 在施工中对于建筑材料的监管力度不够,材料是建筑建设的基础,关系到房屋建筑整体的建设质量。但是有一些施工企业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注重减少建设成本,甚至会选择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导致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还会在施工中红留下很多的安全隐患[1]。还有部分施工企业虽然选择了质量较好的建筑材料,但是在管理上存在问题,检查工作不到位,让施工中混入了一些不符合标准的材料,进而也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对于材料的选择、管理、应用管理不到位,使得工程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3工程造价过低 一些房屋建筑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采取一系列的方式,降低建筑建设的造价,这就无法确保工程的建设质量,在安全管理方面也没有充足的投资,缺乏健全的安全设施和设备,限制了安全管理的效果,最终,虽然造价很低,但是却无法确保整体房屋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安全,会带去消极影响。 3建筑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3.1规范质控体系 当前还有部分施工企业沿用传统的质量控制方式,这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发展的要求,有一些施工企业已经引入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然而对于体系的落实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让管理工作停留在表面上,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消极的影响[2]。所以,当前施工单位就需要建立健全、规范的质量控制体系,邀请专业人士给施工管理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结合专业人士的意见和施工质量现代化管理需要,建立规范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中包含很多的内容,存在较大的复杂性,所以,对于质量管控体系就需要坚持进行优化以及完善,依据具体情况,有效的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进行落实,确保建设质量,还可以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3.2控制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是房屋建筑的基础,其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工程整体质量,所以,这就需要加强控制施工材料。首先,就需要加大对施工材料的检查力度。要具体的控制材料,保证都符合施工要求,防止让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进入到现场施工中而影响到施工质量,为施工质量和安全管控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想有效的检测施工材料,就需要全面具体的检查材料,要可以体现出全过程性特点,对材料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保证施工材料可以满足工程施工建设的要求[3]。采购就是材料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需要加大控制力度,进而确保建筑物整体建设质量。在工程施工之前,施工企业就需要慎重的选择采购人员负责材料采购,其需要具备较多的经验以及较强的责任心,要实地考察市场,综合的了解各种施工材料的有关信息,多对比几家材料供应商,最终科学的选择供货商。在采购好材料之后,就需要加强检验建筑材料,确保满足要求的材料才能够进入施工现场。在施工操作前也需要开展抽检工作,防止有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在施工中进行应用。施工单位只有就源头上对材料质量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应用符合标准的材料,才可以保证建设质量。最后,还应该注重施工中的材料监管,在施工中要不定期的对材料质量进行检查,保证材料一直都符合标准。 3.3保证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造价控制,不仅可以确保施工建设的质量,还能够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增加项目的效益。所以,这就需要注重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并且将这一工作渗透到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提高这方面的意识[4]。在决策阶段,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确保决策的准确性,结合项目投资中的内容,开展工程造价预算,完善投资方案,给之后的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在设计阶段,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及方法,促进项目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要实现社会效益,要注重调整招标工作,引入竞争机制;在施工阶段,这一阶段的造价最高,所以,需要加强在这一阶段的造价管控。需要强化技术管理,加强技术交底工作以及技术培训,利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模拟施工,提升技术管理水平。还需要强化合同管理,加大索赔力度,体现出动态限制效果。还要加强人员、设备、机械、材料等方面的成本管控,在确保建设质量的基础上,合理的控制造价。建设单位还需要强化工程预结算监督管理,正确的进行指导,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依照施工造价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工程报批预算进行审查,跟踪审批过的经济活动,施工过程中还要定期的发布造价预算信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施工质量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比较特殊,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房屋建筑施工特点,针对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确保工程整体的建设质量以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许鸿晖.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四川建材,2018,44(10):208-209. [2]杨春华.浅谈房屋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控优化策略[J].居舍,2018(23):162. [3]金家胜.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J].居舍,2018(23):11. [4]徐汉煌.对房屋工程建筑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8(33):153-154. 作者:刘永泽
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篇1 1引言 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逐渐成为工程施工的关键内容,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很多先进技术已被应用到岩土工程中,使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深基坑支护施工主要是支护深基坑的土层和岩层,通过支护结构的设置,使土层和支护结构产生相互制约的作用力,进而维护基坑土体的稳定性。因此,技术人员需要掌握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分析并解决深基坑支护施工问题。 2岩土工程常见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通常情况下,会对基坑支护结构主要分为挡土系统、挡水系统和支撑系统。由于基坑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基坑深度、宽度和荷载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支护结构也有所不同,根据基坑支护结构的不同进行划分,基坑支护主要分成深层搅拌桩支护、地下连接墙支护、排桩支护以及土钉墙支护,下文主要介绍了岩土工程常见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2.1深层搅拌桩支护技术 深层搅拌桩支护技术在固化水泥、石灰等原材料的基础上,利用机械深层搅拌土层和固化原料提高土层的稳定性,形成高强度的桩柱。通常情况下,深层搅拌桩适用于深度小于7m的基坑,利用水泥的不透水性,可提高土体的防水和防渗功能[1]。同时,深层搅拌桩支护技术可以利用搅拌重力抵抗侧向力,内部无须支撑,为施工提供了很多便利,提高了工程的经济效益。 2.2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 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并且防渗效果较好,适用于低于地下水位的软土、砂土等地层和复杂施工环境中,尤其适用于深基坑中分布有软土及墙体埋深较大的情况下。地下连续墙不仅是深基坑支护施工的围护结构,还是主结构的侧墙,能有效对软土层变形进行控制。 2.3排桩支护技术 排桩支护技术主要是针对钢筋混凝土挖孔、钻孔桩在柱列式间隔布置的支撑形式,为了提高柱状围护结构的刚度,不同桩和钢筋混凝土帽梁需要在桩顶浇筑大断面,以进行连接,避免出现地下水对结构的侵蚀问题。该支护技术的灵活性较强,可以根据岩土工程的施工强度调整桩与桩之间的疏密程度,提高支护的整体效果[2]。 3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问题分析 3.1深基坑边坡修理不规范 通常情况下,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先进行机械开挖,再对基坑边坡进行人工修复,最后完成挡土支护作业。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出现了过度挖掘以及挖掘欠量等问题,在技术交底不彻底、施工管理不规范、技术人员水平相对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基坑作业面平整度和顺直度很难满足设计要求,尤其是后期的人工修复无法达到相关标准,导致施工质量验收不合格。 3.2不注重成孔注浆环节的质量控制 在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成孔施工运用的土钉、锚杆以及钻杆直径需要遵循严格的标准。钻孔前,施工企业需要对土质进行详细的分析,注浆时,需要进行及时详细的检查,确保注浆达到一定的充盈度,进而发挥注浆施工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常缺乏足够的质量意识,使成孔注浆施工不具有规范性,严重影响了岩土工程的质量。 4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优化措施 4.1确保边坡支护与开挖工作的协调性 为了确保岩土工程深基坑边坡支护和开挖工作的协调性,施工企业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为边坡支护和开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为了避免出现土层变形问题,施工企业需要做好变形监测工作,及时解决变形风险,提高岩土工程的整体质量。 4.2提升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规范性 在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过程中,相关技术需要严格按照深基坑施工设计方案开展相应的施工作业,为了确保施工过程的规范性,施工企业需要加大施工现场管理力度,严格控制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及时制止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违规行为。除此之外,在深基坑支护施工准备阶段,施工企业需要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活动,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认识到施工规范的重要性。 4.3加强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管理力度 为了提高深基坑支护施工的整体质量,相关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在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加强过程控制管理的力度,施工企业要做好日常巡检和抽样检查等工作,及时上报其中的问题,并监督施工企业开展整改和修补工作;其次,施工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施工质量规范标准,严格按照施工人员设计要求进行,并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确保施工人员熟练掌握施工作业流程;最后,施工企业需要明确施工目标和施工任务,在专家审核过程中,需要重点确定锚杆长度、数量、规格和摆放位置[3]。并且,为了有效地协调土方开挖施工和支护施工,技术人员需要制定相应的土方开挖方式和顺序,严格按照基坑开挖标准进行,严禁出现乱开乱挖问题,还要缩短基坑开挖无支撑暴露时间。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岩土工程深基坑施工作为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基础和关键内容,现已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为了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质量,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基础施工,并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深基坑支护方式。同时,设计人员需要合理地设计深基坑支护方案,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进行,实现基坑开挖、基坑支护工序的密切配合。 作者:李巍 宋亚喆 单位:辽宁省冶金地质四〇五队有限责任公司 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篇2 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基坑施工效率,确保工程按时交工。对此,深基坑支护方案的繁琐性非常明显,应开展全面调查,并有效融合工程细节。可见,工作人员要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全面提升施工质量,实现工程目标。 1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施工安全性与可靠性,在深基坑支护与开挖环节,基坑工程与其他工程要积极配合,相互协作,尽可能将岩土工程项目中的矛盾问题解决。相较于机械方面不但要明确机械对支护施工技术的可行性,还要让机械满足施工工艺标准,提高施工效率,确保深基坑支护施工可靠性,延长其使用期限。例如,深层搅拌桩结合型钢支护,利用水泥来加固土体,在施工前期运用机械不停搅拌水泥土,用水泥加快材料硬化速度,在水泥土中插入型钢达到预想效果。在深基坑软土基坑支护中,须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桩基支护与地下连续墙常常与钢筋混凝土管桩支护混为一谈,桩基支护与地下连续墙要合理布置桩径(墙厚)及插入深度。在深基坑施工项目中,锚杆和内支撑是核心,锚杆和内支撑刚度较大、变形小,可以加强深基坑平稳性,延长其使用期限。 2深基坑支护施工问题 2.1设计问题 在设计深基坑支护过程中通常都会使用到计算公式,在运用计算公式时计算内容均为简化算法,然而基坑的含水量、天然重度等参数离散型较大,若精度偏低,就会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及安全。比如,增加内摩擦角度,改变土体物理性质,针对长宽没有多大区别的岩土工程而言,若是设计上没有问题,井壁就会引发位移,在开挖基坑时由于空间范围过窄,会严重影响后期深基坑支护效果。 2.2取样问题 在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流程时,应对深基坑中的土样加以取样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工程设计满足施工真实状况。在施工环节,依然有众多施工企业和施工团队从此自身利益出发,不停延缓竣工时间,或者在取样时进行破坏,导致取样范围缩减,工作展开情况不顺,降低取样分析工作的精准性,而采集的分析参数不能帮助施工单位明确施工计划。 3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完善方法 3.1完善施工设计 在拟定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案时,应详细了解材料是如何使用并且需要多少材料,最后展开缜密的计算。另外确保工程中材料设施的充足性,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材料受损率。在找寻装卸和运输工具时要尽可能选择合适的,避免在施工阶段材料出现二次搬运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应合理摆放施工材料,在购买的同时要根据施工进程和目前仓库材料的库存情况,科学规划施工场地材料的使用情况,并把“就地取材”思想理念视为节省目的,使得深基坑施工设计的多条管线途径和预埋计划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保持资源节约性,尽可能让管线途径变的最短,实现材料节省目标。 3.2规划基坑开挖施工流程 在开展岩土工程深基坑施工项目前期,应详细阅读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充分制定支护方案,而后开展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为减少深基坑裸露在外的时间,尽快完成支护结构施工。为了提高支护结构施工效率,需要在总体开挖过程中将基坑施工的连续性充分体现出来。除此之外,在实施深基坑开挖时,要求特别关注土方堆放和运输问题,并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根据我国基坑开挖施工规则,在对土方进行开挖时要求距离在2~3m。要求工作人员严格缜密地计算基坑之间的安全距离,并严格掌控土方堆放的高度,这样不会影响基坑支护施工项目。 3.3场地排水设施布置 在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项目中排水是影响基坑安全的重要因素,尤其对水下建造项目来讲,经常会引发流沙与管涌现象。当情况严重时,支护结构上的土可能会坠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支撑受力,基坑安全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在对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展开施工时,要防止在水下施工,做好排水工作,及时将水排放出去。若基坑被地下水浸湿,应马上制定解决方案,为基坑底部干燥提供保障,保护施工地区生态环境,调整基坑安全可靠性,同时,加强深基坑竖向构件坚固性与抗剪承载力。 3.4施工技术有效性 在施工设计环节需进一步改良和调整施工技术,选择符合施工项目的计算公式,为计算方法精准性提供保障。严格遵循国内施工项目的规范条例,摒弃传统设计理念,加大创新力度,站在项目建设角度考虑,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不仅要建立与传统理念相一致的真实信息反馈动态系统,还要加大施工设计对外框架变形的控制力度,精准计算和明确地面超载状况,进一步优化平面效应与空间效应。另一方面岩土工程在设计阶段,应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前制定解决方案。增强设计方案自身有效性,不断改良和调节施工阶段中的各类问题,以有效提高深基坑本身的施工效果。 4结束语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岩土工程项目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日常施工环节常常被外界各类因素所限制,对此,要积极引荐专业技术强的工作人员开展调查和研究,明确参考项目建设的主要特征,深入讨论和分析救灾方面的问题。完善施工设计、规划基坑开挖施工流程、改善支持与排水建设、提高施工技术有效性,避免出现设计和取样问题,从而为为岩土工程项目创造更多价值。 作者:李勇 单位:广东住宅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北京分公司 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篇3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此背景下,建筑工程中的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也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就实际来看,现阶段的施工技术还不够完善,再加上岩土工程深基坑施工有着复杂性的特点,在实际进行施工时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在进行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过程中,要想确保深基坑支护施工的顺利进行,就一定要根据工程的具体状况,考虑到各个方面对于深基坑施工质量存在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设计方案,并根据此施工设计方案来展开施工,从而实现对施工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对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岩土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整个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其关乎着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安全与稳定。但就目前来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当前建筑工程的类型越来越多,为确保岩土工程的稳定,往往都会选择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来实现对于岩土工程的加固,以此来使得工程的使用寿命能够得到有效延长。但在对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但对深基坑支护施工作用的发挥造成了很大影响,并且还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不利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因此,针对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所进行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岩土工程施工特点和支护技术 1.岩土工程施工特点 在对岩土工程进行施工时,通常都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各区域间的差异造成了岩土及土壤特性有着明显不同,例如,在不同的地区当中岩石和土壤的抗剪能力和应力等的特性都会存在区别,因此,在对施工技术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具体状况合理选择;其二,因为在气候条件、地形条件以及地理条件方面存在很大区别,这也将会导致岩石与土壤间产生的变性区间出现变化,从而对施工参数造成直接影响。其三,岩土工程通常都是在地下进行施工的,因此,有着隐蔽性的特点,施工人员要通过检测设施来得到有关的信息数据为施工作业提供指导,所以,岩土工程对于设备的技术性存在较高要求,并且还有着较高的依赖性。 2.深基坑支护技术类型 (1)钢板桩支护技术 在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的过程当中,通过钢板桩来实现支护是较为常见的基本类型,通过对钢板桩支护技术的运用,能够使得支护的效率及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其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在对挡土和防水存在较高要求的区域,对于这样的钢板桩支护技术的运用可以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钢板桩支护技术就是通过有锁口或钳口的热轧钢炮来进行制作的,结合此结构的特点来实现充分的连接,使之可以在深基坑内形成良好的钢板桩墙体结构,而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就钢板桩支护技术的应用类型来看,主要有Z型、U型和直腹板形式等的基本截面形式,要根据深基坑的实际情况和附近环境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截面建设方式来实施处理。通过对钢板桩支护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实现良好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较高的便捷性,但在进行施工时容易产生较大的噪音,所以会对附近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应当在进行施工时对此予以关注。 (2)深层搅拌桩支护技术 深层搅拌桩支护物主要就是通过石灰或水泥土等的材料来当作固化剂使用,采用深层搅拌机械,针对固化剂和软土实施强制搅拌,借助两者间产生的相互作用来把软土硬结为桩体,这样的基护结构往往通过重力坝式进行挡墙,其凭借自身的重量就可以有效抵抗侧向力,保证自身的稳定性。一般而言,在内部不存在支撑的情况下,这种形式将会对机械挖土和基坑内地下结构的施工带来较大的便利,且相关费用也并不高,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采用的材料为水泥,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3)排桩支护技术 排桩支护所表示的是针对钻孔灌注桩和钢筋混凝土挖孔实施柱列式布置来实现挡土的支护形式。在实际应用中,柱列式灌注桩具有较高的刚度,但其需要大面积的钢筋混凝土帽梁的浇筑,以保证各柱间连接的可靠性。与此同时,还需要于桩背和桩间利用高压的方式来完成注浆。对于灌注桩所进行的施工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在进行施工时无需大型的机械设备,也不会对附近的土地造成危害,同时施工成本也是比较低的。 (4)地下墙支护技术 就地下墙支护技术来看,其主要是预先利用人工的方式或者机械方式来于目标基坑点实施挖掘作业,同时根据相关的施工要求来对沟槽进行挖掘,做好对沟槽的拉通处理,然后通过水泥来加固沟槽的内壁。最后,把钢筋笼放置到钢槽内,浇筑混凝土来形成完整的地下支护墙。地下墙支护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如强度高、防水性好等,其可以有效防护土压力及流动水压力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对于上方建筑物还有着一定的支撑性能,所以有着良好的防护作用。但由于地下墙支护技术有着大量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将耗费非常多的时间与成本,因此,应当结合具体状况来进行选择。 二、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的主要问题 1.施工问题 在岩土工程当中,挡土将会与土壤间出现一定的作用力,也就是土压力。在此前的岩土工程当中,针对土压力所进行的计算往往仅会考虑到主动、被动以及禁止等级极限状态。但就实际来看,土压力的大小和支护结构的变形程度及土质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对岩土工程进行施工时,并非只有这些极限状态,一般是处在两状态之间的,并且将会伴随深基坑施工进程的推进而出现变化,这就导致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的难度变得更大。 2.取样不完整 在对岩土工程深基坑进行支护施工的过程当中,要在设计阶段当中针对现场基坑中的土壤及基坑实施取样分析,以此来确保工程设计可以和实际施工技术相符。但许多岩土工程在进行取样作业的过程当中,一些施工单位与施工人员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减少施工周期,在进行取样的过程中存在着缺乏合理性的违规操作,这样的情况不但会使得取样的范围变得更小,而且还将会对取样的完整性造成严重影响,致使土样和石方的取样分析缺乏准确性,无法给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据。 3.支护结构产生空间位移 在岩土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深基坑之所以会产生不稳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往往是由于空间位移而造成的,其原因就是在岩土工程深基坑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对空间效应的作用引起关注,过度重视提供水平支撑力,这样的设计方式是缺乏合理性的。在针对岩土工程深基坑实施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空间位移方面的影响引起高度重视,对支撑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防止空间位移对支护结构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三、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施工要点 1.混凝土灌注桩技术 在岩土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通过对混凝土灌注桩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强化地基、加固基层并提高承载力。在进行钻孔的过程当中,要提前根据施工区域具体的地质情况来做好对地质剖面图的合理绘制,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为合适的专机实施钻孔。之后要对孔中的深度和大小进行严格的审查,在对混凝土进行灌注的过程中,需要对灌注的温度和塌落度进行充分检查,一般而言,温度的最大值应当小于30℃,塌落度的范围则要保持在±1~2cm的范围内,必须要确保混凝土能够满足以上要求,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的过程当中,要通过螺旋钻钻杆完成对混凝土的注入,在浇筑工作全部完成后,需要在12~18h之内及时做好相关的养护,以此来有效确保混凝土硬化过程的稳定性。 2.钢板桩支护技术 就钢板桩施工技术来看,它有着成本低、强度大的特点,因此,它在岩土工程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体而言,钢板桩支护属于连续支护技术,常被用于基坑深度超过5m的基坑当中,该技术所运用的钢材主要是带有钳口和锁口的热扎型,利用对钢板的充分连接,实现对其它物质的有效阻挡,它的截面形状一般是梯形,在钢板桩支护中,所运用的所有钢板都需要满足相关要求,长度通常要控制到6~9m的范围内,厚度为25mm,宽度为3m。在实施钢板桩支护前,要先做好相关的定位工作,之后进行定位装施工,再凑合相关的钢板,从而做到对岩土工程深基坑的有效支护。 3.土钉墙支护技术 在对岩土工程的深基坑工程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当中,要尽可能地提高其整体的稳定性,并加强边坡超载的承受能力。通过实践能够发现,土钉墙支护技术可以有效满足以上两方面的要求。首先,要实施开挖修坡与排水系统的施工,之后再实施初喷混凝土、成孔、土钉安装、注浆等的施工作业,最后编制钢筋网,进行地表排水和基坑排水系统的施工。在进行施工的整个过程当中,针对支护内部排水系统的施工包括了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充分挖掘积水坑,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和口线来合理实施,倘若施工区域的地下水位较高,就要通过对防渗帷幕的设置来保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倘若施工区域的地下水位较低,就要通过微型桩的设置来解决问题。其次,要确保所选择的土钉有正确的尺寸,以此来保证注浆施工的顺利实施,利用对注浆速度的合理控制,提高土钉墙支护施工的质量与效率。 4.锚杆支护技术 要想有效防止深基坑出现变形的情况,并加强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在施工过程当中合理运用锚杆支护技术,通过对该技术的运用实现对工程支护能力的有效提高。在采用此技术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通过锚杆钻机来实施钻孔,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做好对水平位置和钻杆倾斜度的调整,加强对钻杆速率的控制工作,倘若遇到了障碍,就需要立即停止钻孔,待障碍被成功清除后才能够继续实施钻孔工作。要想有效确保深基坑的稳定性,就要保证锚杆两端连接到稳定的岩层与其它,不结构,再通过预应力,保障毛毡的承受压力,以此来实现对深基坑稳定性与安全性的提高。在锚杆插入工作完成以后,就要通过水泥砂浆来及时地进行补充,并针对性地进行检查,确保岩层与锚杆间有足够的紧密度与结合度。5.检测技术要想加强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水平,就要在进行施工时尽可能地做到对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通常情况下,建筑物的楼层越高、开挖深度越深,那么支护变形、移位等问题的出现就将更加频繁。所以,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进行检测,确保所有施工中的问题都能够得到尽快的发现,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补救问题,确保深基坑之后施工的顺利进行。 四、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的优化措施 1.做好变形观测并及时补救 在开展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过程当中,最先要做好的就是针对支护结构的观测变性。所监测的内容包括:深基坑边附近的变形观测、附近建筑物的变形观测以及地下所铺设的管线变形观测等。施工单位需要结合所监测得到的数据来实施相应的整理分析,同时还应当观察到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具体应用状况,找出深基坑所存在的偏差,在此基础上明确深基坑结构是否存在变形或铺设管线存在变形。倘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存在偏差,就要在实际进行施工时及时地对设计数据进行改正。为保证能在实际进行施工时不发生误差,施工技术人员在观测深基坑和有关部位的过程中,要保证所观测数据的精确性与准确性,要结合施工前的设计方案来做好变形观测工作,禁止随意地对观测的流程及数据进行更改。倘若在变形观测的过程中存在异常,就要尽快采取措施做好处理,以免问题扩大。倘若深基坑的位置存在明显变化,就应当结合位置的变化情况来制定措施进行补救,及时进行加固,以防止深基坑出现二次滑动。 2.完善深基坑支护技术设计理念 经过长期的发展,当前我国深基坑支护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找出了深基坑支护过程的规律,这对于深基坑支护技术新理论的出现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实际上,以往传统的深基坑支护理论技术早已不符合当下深基坑支护技术发展的要求。但因为我国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支护的有关技术还不够成熟,处在发展与建设的阶段,同时我国也缺乏针对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具体标准,应用理论不够完善,部分环节的数据计算停留于此前的发展阶段。通过这些理论计算、测出的数据与实际结果往往有着明显差别,无法为整个工程的施工提供帮助与指导。因此,对于深基坑支护技术而言,施工单位必须要对原本的设计理念进行转变,摒弃以往落后的设计理念,及时创新思想,结合具体的施工状况来合理设计深基坑支护技术,建立围绕数据观测及信息反馈的动态设计理念及方式。 3.加大对深基坑支护技术质量的控制 在对升级中支护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在理念上所进行的创新是必须要进行的,而对于施工过程所进行的控制同样是很有必要的。倘若在进行施工时,施工单位未能够做好对于深基坑支护过程的控制,在此情况下,一旦发生问题就很难得到顺利的补救。因此,施工单位一定要对施工阶段的控制引起更多的关注,充分把握施工控制的力度及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地安排人员,确保施工人员能够依据相关的施工标准来做好深基坑支护的施工。在正式施工前,相关人员需要充分把握施工现场的环境,尽可能地对施工地点的地质情况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保证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设计图纸与施工环境一致。只有做好了针对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质量控制,才能够真正提高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的效率与质量。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过程中,因为深基坑工程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相关施工人员一定要充分把握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施工要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来实现对深基坑支护施工的优化与改进,根据岩土工程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施工方法,从而保证整个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作者:吴亮根 单位:中冶南方城市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篇1 美术教学可帮助学生提高美化生活方面的技能。美术源于生活,因此美术教学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在生活中进行,最终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技能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的“喜新”心态,结合课程内容开展课内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基本艺术修养,进而鼓励某些有兴趣的孩子继续在美术学习的道路上前行,将美术作为一种爱好。近年来,我们在美术教学生活化方面进行了探究,努力打造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美术课堂,让美术变成学生热爱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开“源”建“库”,找寻生活之美 杜威先生和陶行知先生都说过:“生活即教育。”可见教育和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美术教材上,生动精美的图片和充满童趣的“导言”随处可见,这些有趣的文字和精致的图例,对学生思路的开启、视野的扩展和创作欲望的唤醒有极大的帮助。同时,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了很多可进一步发挥的空间,教师要把握机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课堂不能只局限于教室,教师应带领学生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走进大自然,融入到社会中,通过开“源”建“库”的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生活的美丽,体验生活带来的快乐,并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对生活加以描述。比如,“四季•美术”是一个较为宽泛的主题,包含了自然和社会两种内容。就自然而言,大自然中的山川草木、花鸟鱼虫、河流瀑布随着季节的变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这一直是中外艺术家们的创作素材之一。就社会层面而言,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两者互相影响,互相牵制。四季不仅贴近生活实际,而且对学生的影响较大,所以以此为主题进行美术教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春季“校园美景刻画”、夏季“陶艺、泥塑”、秋季“用落叶创作艺术”、冬季“雪地画”等形式丰富课堂内容。当春天到来时,可以进行《春天来了》的课程安排,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春天大自然的变化,欣赏春季美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自然的热爱。在课堂上,伴随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师可询问学生在何处找到了春天,当学生说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活化”情境,体验快乐课堂 艺术创作源于真实又美好的生活。为了深化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教师应把生动活泼的活动场景和生活内容,结合特定的情境,在课堂上展示出来,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的方式让其切身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英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在《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中指出:“每门学科必须以纯粹经验为之先导,等到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后,创造才能开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创建不同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第一学段的小学生刚进入小学,在喜好上偏向于植物动物、童话和寓言故事,所以主要以游戏活动来创设情境,促其学习;第二学段的学生对卡通人物和生活中的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可采用活动性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第三学年段的学生对社区和未知世界有一定的兴趣,所以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在创设情景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生活情境要求在极大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年龄和认知;2.生活情境要与课程内容产生有机联系;3.生活情境题材要新颖,可吸引学生并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第四,生活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 三、心灵留言,创建人文课堂 教育改革的真正意义在于回归生活、回归人本。美术虽然是一种视觉艺术,但其表达的情感和含义跨越了很多其他层面。新课程强调回归学生生活,充分将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课堂上做到以生为主,以师为辅。在美术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融入“人在世界中,人在他人中”的理念,帮助学生通过和他人的交流沟通,完善自我认知,构建自己的生活方式,形成自我审美。然而在只有40分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教授新的知识,如果将剩余的时间平均分给每个学生,显然是不足够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开设“心灵留言”的环节,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背面写下自己在创作时遇到的问题和感受,教师可在课后认真阅读,解答孩子们的疑惑,从而加深对学生的理解,促进了师生感情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教学过程中的人本建构。 四、跨界融合,品味美术独到之处 美术中有点线面、色彩、质感,音乐中有音符、音程、和弦等,这些概念都可相互借鉴。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同感能力。比如在《千变万化的线》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听音画线”的游戏环节,分别播放《高山流水》、《月光》、《命运交响曲》这三种风格不同的乐曲,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拿笔自由画线,再分析结果,谈论不同情感、节奏的音乐用什么线型表示。语文和美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融汇贯通的,对文字的描述可通过绘画的方式呈现,对美术作品可进行赏析,并用文字记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在其它学科的学习能力。 五、活动常新,在生活中创造美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利用这一点,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暂时放下繁重的课业并完全放松的学习空间,从而加强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收集优秀的学生作品,举办校园美术展览,同时可让学生报名参加,投稿自己喜欢的原创美术作品,让每一个孩子的作品都有登展的机会。还可鼓励学生创作美术日记,将发生的趣事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美育情操。综上所述,美术课堂的确需要贴近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努力将生活和美术合理结合,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美术教学水平,积极贯彻开“源”建“库”、“活化”情境、心灵留言、跨界融合、活动常新的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领略艺术和生活的魅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让学生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根选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庙渠乡原头小学 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篇2 审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审美眼光和鉴赏能力。美术能丰富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并升华其生活品质。美术就是与美相关的艺术,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术的影子。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并学会欣赏,还要多开展美术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自觉发现美好事物的好奇心,唤起美术意识,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积极地面对生活。 1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小学美术教师也在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就是设定情境,在具体实施中,以生活情境为主线,将生活化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最终实现教学与生活相融合的教学目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在人、事物、大自然的生活元素中,使学生建立更敏锐的观察视角。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思维模式,使美术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和逻辑性。富有灵活性和系统性。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学习美术的方法和技巧,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启示性。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容易走进情境中,因为他们对熟悉的环境会产生安全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因此,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察能力和洞察力,使其在生活中提升审美和鉴赏的能力。有效改善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印象,使学生从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乐观积极的态度享受生活和体会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2小学美术在生活化视角下存在的问题 2.1美术课堂注重教材教学,忽视生活素材 当前,在许多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内容,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授课,导致教学效果单调乏味,无法吸引学生目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填鸭式的教学习惯逐渐让学生产生厌学和抵触心理。因此,美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也缺乏热情,很难调动课堂气氛。对于小学生而言,潜在的美术意识尚未被挖掘,无法将已学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而更多的是在课堂中进行模仿,思想是禁锢的。而小学美术一旦脱离了生活,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2.2美术课堂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思考 大多数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强调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未起到锻炼学生美术思维的作用。课堂内容就是剪纸和绘画,简单直接,没有过多介绍剪纸的文化背景,导致学习的思维受到限制。教师未将教材内容延伸到生活之中,没有将美术文化背景很好地融入教学当中,使得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课堂任务,没有投入情感,导致课堂学习成为无效学习,学生体会不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但是小学生的创作思维受到美术课堂的限制,无法接触到丰富的自然生活资源,导致学生的创作意识未能得到激发。所做的美术手工,都缺乏创新性和情感思维。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抑制,学生无法将美术知识内化。 2.3忽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忽视美术教学的意义,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不重视学生素质水平的发展,只重视学生的成绩。新课改的推行,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传统美术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阻碍了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寓教于乐,无法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很难提升学生的美术素质和审美能力。 3生活化视角下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的策略 3.1丰富教学内容,紧贴生活元素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都不相同。每个人都可以联想到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见解。因此,美术教学的意义就是要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使他们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此,小学美术的授课成功与否,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不能离开生活元素。生活场景是小学生非常熟悉的环境,教师利用好生活元素,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潜在意识,让学生更容易展现其独特的个性,引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会生活,感知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更有激情地融入美术学习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打开学生探索美术世界的大门,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美术教学内容中想要表达的意义,增加自身的美术底蕴,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教学氛围。例如,以学习色彩知识为例。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认识更多的颜色,但是对颜色具体的区分还是模棱两可。教师可以从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开始,引入生活中的元素,让学生大胆地运用喜爱的颜色,掌握颜色的原理和关系。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一次性的杯子和一些颜料,提问学生:“同学们,在雨过天晴后,你们在天空中看见过彩虹吗?”学生踊跃回答后,教师会引入彩虹形成的原因——“光学现象”,通过阳光对空气中的雨滴的折射形成不同的颜色。“这些颜色都是什么颜色呢,同学们回想一下。”学生纷纷说出不同的颜色。教师通过生活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到色彩的知识,不仅有彩虹,还有美食、服装搭配、班级板报,等等。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事物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学生会联想到红苹果、香蕉、蓝莓等水果,又会联想到太阳、落日、蓝天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并给予学生开放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美术氛围中感受颜色的内涵和变化。学生大胆地利用颜料的搭配,在一次性杯子中调出不同的颜色,逐渐得到所要的颜色。教师逐渐引入生活中的元素,然后利用颜色的搭配和排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颜色组合给人的不同感受,强烈的颜色对比更会让人感到兴奋和愉悦,进而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让学生领悟到颜色既可以代表一种表象,也可以代表一种情感的输出。从生活中的元素出发,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快地理解美术知识的含义和特点,进而开启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运用,在学习和欣赏中,有利于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想象力。 3.2美术实践活动注重生活化,引导学生无限想象 随着新课改和“双减”政策的落实,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美术教师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科学的教学思维,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正确引导学生融入美术课堂当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使得教学内容多元化,更加贴近生活,以生活环境为拓展内容,促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得教学内容对比更加强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从根本上改进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使用美术知识观察社会事物,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从锻炼动手能力开始,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自由和开放的空间进行创作。也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存在很多美术的身影,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建立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例如,以环保为主题的班级板报制作为例,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找到合适的主题进行板报创作。板报可以分为艺术类、科技类、情感类等,题材要以生活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发挥自我美术水平的机会。在制作和设计板报的过程中,学生自由选择美术作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手工作品。在课上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和帮助,让学生理解教师想要通过板报表达的意思。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场景,从中感悟生活中的情感和道理,通过艺术的形式记录下生活中美好的瞬间。例如,学生想要倡导低碳节能的思想,发现私家车大量排放出汽车尾气会污染大气。学生发挥想象力,在作品中加入汽车元素,用将排出的污染气体拟人化的方法,强行融入空气当中,把空气“哭泣”的样子描绘出来,利用鲜明的颜色对比出不同的情感特点,从而编织出又漂亮又体现低碳生活的设计图案。例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及时拔掉不使用的电器插头等,都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制作板报的过程中,一边创作一边体会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意义。珍爱生活中的每寸土地,珍惜生态资源,让保护环境,低碳减排从生活的小事做起,从而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用审美的眼光去提高生活质量,维护生活的美好。 3.3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教学也借助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新型教学手段,在小学美术教学领域中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喜爱。信息技术将生活化的元素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加直观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并且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般地在美术课堂中感受艺术的氛围;利用可视化的功能,提升课堂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以鲜明和强对比度的色彩呈现,让学生看到以真实的生活场景为依托的图片和视频;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其专注力和思维能力,并且让学生意识到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有待学生去挖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加入丰富的网络资源,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其观察和学习。适当扩展课外内容,并且集中或者吸收更多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上传学生的绘画作品或者手工作品的图片,让全校师生在校园网中欣赏学生的作品,由此让学生建立美术学习的自信心,产生成就感。另外,教师还可以开通校内交流群,让学生在交流群中进行沟通和交流,相互分享美术创作心得,让学生在闲暇时间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美术问题,继而为学生找到一个新的学习美术的渠道,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造诣和美术绘画功底。例如,以设计生活标识为例,教师在互联网中搜集了很多不同类型的生活标识,并且根据生活标识的造型特点和色彩,让学生分析其所代表的含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标识放大,学生能更加清晰地看清标识的设计。例如,视频中展示的是在交通道路中,学生会看到单行线和禁止右转的交通标识牌,如果不仔细观察标识牌的区别,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动画中展示的是春天到了,学生结伴出游,发现河岸边立放着一块“此处水深”的生活标识牌。学生发现后会注意远离危险地带。生活中有很多施工路段等较为危险的地方,都需要生活标识提醒人们注意安全。并且让学生在欣赏不同类型生活标识的同时,理解它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及生活标识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通过多媒体生动、醒目地体现生活标识的特点,学生还会根据明确的寓意,试着设计生活标识,通过图形语言生动地提醒他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生活标识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清楚地明白生活标识的含义,也激发了学生动手设计标识的欲望。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联想到在多媒体教具中观察到的标识,然后会在创作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通过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美术知识思考和表达创意,在理解和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美术涵养,从而在生活中注意个人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4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美 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能力,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也要保持热爱生活,接触生活的良好心态,以身作则地带动学生的发展,并且要求学生多观察和体验生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用教学的激情去感化学生。利用美术课堂,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质量。鼓励学生自觉地绘画和创作,针对学生的不足,提供合理的建议,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美术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效率。利用学校中的美术室和展览馆,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美术作品的机会,为学生开辟一个美术的舞台。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美术学习,让学生与美术产生共鸣,感受美术中传达的情感,思考和感悟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开发智力,拓宽视野。小学美术教学要结合实际生活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美、感悟美。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打开视野,发展创造思维和想象思维。教师还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设计更多更新颖的教学方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的个人创造力,并在美术实践活动中锻炼动手能力和专注力,从而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生活中,使其更加热爱生活,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融洽相处。 作者:杨晓东 单位:临夏市逸夫第一小学 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篇3 生活中随处可见美术的痕迹,与生活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我们常说美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小学教学中,美术是与众不同的,美术教学更侧重于美的艺术,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更需注重将美术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及价值。生活化视界下的美术教学是将多姿多彩的生活融入抽象的美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开展教学,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感知生活,提升美术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一、善于观察发现美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探索。为了满足小学生的这一需求,美术教材中大都引用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富有童趣的导语,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观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细腻,了解生活的细微之处,获取各类知识,从而认识世界。在美术教学中,同样离不开观察。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采用“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的形式教学,不仅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也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好奇心为中心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丽,品味生活的快乐,并且将生活与美术紧紧关联在一起。例如《走进四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融入社会。四季的变化牵引着自然界花草树木的变化。春季,正是花草树木发芽的季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花卉等进行写生;夏季,泥土的芬芳让人流连忘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陶艺、泥塑”等活动;秋季,凋零的落叶是美丽的点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落叶拼接”的活动;冬季,白雪皑皑为大地换上了新衣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画雪景、剪窗花等活动。贴近生活的美术课,能够让学生切身实际地感受到四季的变换,掌握观察能力,加深对色彩的感受。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美术创作离不开生活情境,更依托于生活情境。情境结合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美术教学亦是如此。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展现出生活的多姿多彩,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为核心,并依据学生年龄、接受能力等创设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术的独特魅力。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应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并符合教学目标。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也应别具一格,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也可从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入手,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美术教学。例如在《设计生活标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各类标识,教师并向学生提问“这些标识有什么作用?出现在哪些场合呢?”。这时课堂的氛围较为活跃,每位同学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同学说在学校的楼道内见过“安全出口”的标识,有的同学说在上学的路上见过“禁止鸣喇叭”的标识,也有的学生说在家里的箱子上见过“易碎”的标识。教师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与大家分享在何地见过的其他标识。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有效地促进生活化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注重感知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上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因此想要在小学美术教学采取生活化教学具有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每个瞬间,并习惯用画笔记录每一个细节。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大多以学生模仿、临摹为主,教师将教学内容讲解完毕后,学生依据课本自行绘画,指定的绘画对象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发散思维。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美感,也是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手段,避免学生的激情及兴趣被消磨殆尽。例如,在《古代传说中的艺术形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师观看《哪吒闹海》《女娲》等影片,生动的动画能够让学生在观影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及魅力,通过观影也能够让学生对色彩、服饰等时尚元素有所了解,提升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逐渐走进课堂,也可运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以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让小组成员相互协调、配合完成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师生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小组间的交流、团体与团体间的交流,组内的协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能够积极融入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美术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设定特定的主题,让学生在小组间进行讨论,积极发言,相互分享掌握美术知识的技巧,提升美术素养,以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例如在《贴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利用废弃的报纸、书籍等创作符合主题的作品,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发散思维、想象与讨论,形成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完成教学目标。 五、在生活中创造美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创设出相应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感受美术。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例如可以每学年举办一次美术展览大会,设定主题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不限于水彩画、书法、剪纸等,教师对每个作品进行点评并集中在校园内展览,学生能够借鉴别人的作品,提升自己的美术技能。画本是美术课的必备工具,教师可以展开封面设计的活动,让学生自由设计画本封面,以此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小学生活有很多的美好回忆,教师也可让学生画“美术日记”,通过画笔记录一天中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用妙趣横生的美术日记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美术技能。在本次探讨中,我们以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教学为核心,探讨了展开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化情境,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开展。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效果也会事半功倍。积极地开展生活化活动,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有效结合有利于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知生活、描绘生活,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及感受与美术融合起来,提高美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志春.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0). [2]吴章新.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微[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1):62-64. [3]罗维宁.生活化视界下的美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5(25):86. 作者:陈秀环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篇1 近年来,玉米在我国各地被广泛栽培,但是由于地域因素等的影响导致了现今玉米产量不断减少,因此对于玉米的高产培育十分重要。这使得栽培技术在玉米种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栽培技术对于玉米种植的有利影响是建立在合理使用技术的基础上,如若反其道而行之,则会给玉米收成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危及生态环境。 1在玉米栽培种植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1农药应用的情况不合理 1.1.1农药的购置不合理 一般来说,农民自身的素质水平不高,从而容易在购置农药时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农药的出售方也清楚这一状况,所以在给农民出售农药产品时,不会针对性地配置农药种类,而是多推、乱推盈利大的品种,从而获取更多的收入,这种情况有利于农药的出售,但不利于农民的实际利益和我国农业发展的大环境,且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1.2农药的选用不合理 因为对农药的不合理购置和农药出品方的夸大其词使得农民盲目相信出品方,不管玉米种植地发生什么类型的病虫害,都没有针对性地选用农药[1]。由于农民自身的专业知识受限,无法判别病虫害的种类和适合的农药,盲目认为所有农药都是一样的,从而在任何病虫害情况发生下农民会一直使用同一种农药,反而增加了病虫害本身的抗药性,导致了病虫害的升级和进化,这使得玉米种植地的病虫害情况越来越严重,影响了玉米种植地的收成。 1.2负责玉米栽培的专业人员职业素养不足 玉米栽培的预防和控制不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玉米栽培者的专业性不足。当前农业公司的招聘标准并不高,不可避免地出现人才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实际上,很多栽培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都不高,由于缺乏高素质,并依旧就职于玉米栽培作业中的管理岗位,所以这些管理者的专业能力会对农作物栽培工作产生影响,农作物的防治工作情况差,工作效率很低[2]。 1.3玉米栽培技术的局限性 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当前的玉米栽培技术仍具有局限性,所以相关人员在开展玉米栽培工作时所采取的措施应当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表明农作物的病虫害并不能得到完全控制。因此,农作物中的某些害虫尚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这会给农作物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 1.4玉米栽培工作的规章制度不规范 在开展玉米栽培的工作时,虽然需要面对很多复杂的政策制度,但是只有在严格遵守这些制度的前提下才能对栽培工作进行有效开展。然而,一些农业生产单位和个体生产者并未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玉米栽培,而且在玉米的生长期间,这些生产单位和农业生产者不能做好对于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缺乏良好的防治工作会导致玉米容易受到病虫害问题的影响。 1.5布局不够合理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未能及时对市场需求做出灵活的反应,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未获得优势,更不用说种植技术了。玉米种植者应该考虑的是要选择的品种,要种植的幼苗,市场需求以及合适的数量。一般来说,大多数的玉米种植都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3]。就农民而言,他们并不了解国内外市场的状况和趋势,面对市场变化,农民只看到了种植玉米的好处,种植时,他们处于盲目生产和运营状态,供过于求,缺乏发现市场机会的能力[4]。 2农业信息科技背景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使用方法 2.1因地制宜地使用农药 2.1.1确认病虫害的种类 玉米作物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表现情况是不同的,并且不同病虫害的表现情况也是不同的,因此农民要掌握玉米作物表现不同症状的实际原因。比如施肥量太多会导致玉米叶片受损、干旱会导致玉米叶片发黄等情况[5]。只有掌握这些知识,农民才能更加清楚玉米作物是否出现了病虫害,从而确认病虫害的种类,针对性地使用农药。 2.1.2重视使用要求标准 玉米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发生一些不良情况是很正常的,病虫害的专用药是有使用要求和标准的,因此玉米作物的病虫害情况必须在农药使用要求标准之内方可使用农药。另外,使用效果再好的农药也是带有一定副作用,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玉米作物的绿色天然性,可以采取其他方法进行防治,从而使得玉米作物的生长更加绿色环保[6]。 2.2种植准备阶段 任何一种植物所需的生长条件都不同,玉米亦是如此。不过,由于玉米原产于炎热潮湿的地区,故而它所需的生长条件是潮湿且能够照射到充足光照的环境。同时,玉米对种植区域的气候温度也具有一定的要求,温度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不然就会影响到玉米的正常生长。因此,在种植准备阶段应用玉米种植技术时必须以玉米的生长条件为基准。首先,种植人员要严格选取玉米种植的位置,并对所选地区的土壤条件和灌溉条件进行考察。为此,土质优良、水源丰富的地区成为种植者选取种植区域的最佳选择[1]。在选好种植区域之后,种植人员必须做好区域内的土地平整工作,在提升土壤通透性的同时,也要预先挖掘好排水渠道,从而为玉米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因为只有在天然无公害的环境下才能生长出绿色无公害的玉米。 2.3玉米种植阶段 如果种植人员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正式种植环节了。上文中提到,在特定的温度条件,玉米才能长势良好,因此在正式种植时期种植者必须严格把控温度条件[7]。首先,种植者要对玉米种子进行严格筛选,只有在种植之初把控好种子质量,后期的玉米作物才能够品质优良。选好玉米种子之后,种植者可以在处理过的土壤中进行种植。同时,还要根据无公害种植技术的规范要求来合理把控每粒种子之间的间距,必须排列规整、均匀种植,这样才能保证每粒种子都能汲取到足够的养分。其次,种植者还要另辟专属的施肥区域,这样才能给未来的玉米施肥提供便利,要注意施肥区域和种植区域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地。另外,种植者还要注重种子排列的方式,这样才能方便后期的玉米采收工作[8]。 2.4玉米生长阶段 为了栽培出天然、无公害的玉米作物,种植者不能在播种完之后就放任不管,而是应当加强玉米生长阶段的管理。首先,因为种植的是玉米,所以种植者要合理控制施肥量和施肥频率,一定要在对玉米生长所需的养分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给玉米追加相应的肥料,施肥频率最好不要超过3次,1m2内的种子所施的化肥量最好不要超过1.2kg,并且可以采取化学肥料和天然肥料交叉施肥的方式。其次,种植者还要定期去除种植区域内的杂草,因为这些杂草会吸取本应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同时,玉米生长所需的是适宜的光照条件,而不等同于能够直接接受阳光暴晒,所以在其生长阶段,种植者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避免阳光直射到植物幼苗上,不过随着玉米逐渐生长成熟,种植者可以逐渐降低遮挡阳光的强度[9]。化肥也应按合理的比例进行配比,根据当地情况,有必要选择有机肥料和复合肥料进行施肥,其中有机肥料可以有效地确保土地的生命,并防止由于过度使用复合肥料而造成的过度酸化和土壤硬化的现象。如果土壤的酸度超过标准,则可以通过向土壤中添加生石灰来调节pH值,并改善土壤pH值超出标准的问题发生。生石灰还可以减少土壤中的有害细菌并减少种子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此外,在对种子的幼苗进行施肥时,农户需要选用有机肥、复合肥等新型肥料,因为这些新型肥料能够为幼苗提供充足的营养,并确保幼苗能够正常生长,还有种子的移植和栽培,种子不能永远在苗床上生长,当幼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应根据种子叶子的厚度和绿色以及相应的栽培规则,将其栽培在固定的地面上。科学合理地施肥可以确保种子吸收足够的养分,使种子健康成长,并可以提高优质种子的质量和单产。 2.5防治病虫害阶段 防治病虫害阶段是玉米生产期间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在玉米生长时期,一旦遭遇任何病虫害,种植者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就会盲目喷洒大量的农药。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导致整个玉米种植区域都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如果大量盲目地喷洒农药,就会破坏玉米的无公害性,为此种植者必须对玉米的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治。病虫害的类型不同,防治所需的农药种类、数量、喷洒频率也不同。而种植者在发现病虫害之后必须在判断病虫害类型的基础上来调配相应的防治药物,避免出现随意选取农药种类的情况,这会影响玉米的健康生长。播种时,在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其免受害虫对种子的威胁。因此,在种子的生育期,有必要定期检查田间面积并及时清理田间杂草,以免剥夺种子的营养。同时,清除杂草可以防止细菌传播到种子上。为了防止幼苗疾病,在播种前,幼苗要用干燥和适当的农药覆盖,以防止病虫害暴发。种子在发芽和生长时也很容易吸引害虫。当前的解决方案通常是喷洒农药杀死害虫,但是也可以选择利用有益的昆虫来抵抗害虫。当然,在选择有益昆虫时,还必须根据当地情况选择害虫的天敌,这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害虫的繁殖,而且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2.6选择合适的育苗技术 在栽培过程中,必须注意选择正确的育苗技术,对要栽培的种子和幼苗进行消毒,为幼苗的生长环境提供保障。在适宜的时间播种,可以有效避免过早播种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应定期检查苗床的状况,并及时提出调控苗床温度和湿度的有效对策,以免因苗床因素造成幼苗生长不良的问题。 2.7加强田间管理 在田间播种后,栽培者不能放任不管,有必要加强对田间水肥的管理,及时处理危害种子生长的外界影响,为玉米提供可靠的生长环境,最大程度地提升种子的成活概率,从而栽培出天然、无公害的玉米。首先,因为栽培的方向是高产,所以栽培者要更加科学地控制施肥量和施肥频率,一定在对种子生长所需的养分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给种子施加相应的无污染有机肥,把控好施肥频率,并且可以采取有机肥和天然肥料交叉施肥的方式[10]。其次,栽培者还要定期清除栽培区域内的杂草,因为这些杂草会吸收掉本应提供给玉米的养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玉米的质量和产量,种植者必须在玉米的种植准备阶段、正式种植阶段、生长阶段中合理把控无公害种植技术的应用,关注技术应用的要点事项,从而种植出更加优质的玉米,为种植者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网络渠道来推广玉米种植技术,从而为我国国民提供更多品质优良的玉米。 作者:范建忠 单位:山东省鄄城县富春镇政府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篇2 玉米作为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粮食作物,不仅关系着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同时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玉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经验,且随着对玉米种植研究的不断加深,玉米种植产量不断提升,这也得益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栽培技术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能够全面促进产量提升,虽然当前玉米栽培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是部分地区的栽培技术依然较为落后,尚未完成玉米现代化种植模式建设,所以需要加强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分析,推动现代化玉米种植模式形成。 1玉米作物优势及种植适宜生长条件分析 1.1玉米作物的优势 玉米是一种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和中美洲,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着广泛地种植。玉米与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具有较好的耐寒性、耐旱性、耐贫瘠性以及环境适应性。同时,玉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优质粮食作物的代表,不仅为人类提供基础粮食供给,同时是畜牧业、养殖业、水产业等行业的基础饲料来源,在食品行业、化工业以及医疗卫生行业中也有着重要作用。2018年,我国财政部门及农业部门,将玉米作物制种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费用补贴目录,同年玉米产量超过25700万t。 1.2玉米种植适宜生长条件 首先,在温度方面,玉米是一种喜温的粮食作物,生长全过程对于温度的需求较高,通常情况下玉米种植温度环境需要保持在10℃以上,玉米种子发芽温度在6℃~10℃,如果温度低于10℃,会导致发芽速度较慢;温度在16℃~22℃时,玉米种子发芽速度会有所提升,但是在40℃以上时会停止发芽。苗期能耐短期-2℃~3℃的低温。拔节期要求15℃~27℃,开花期温度需要保持在25℃~26℃,灌浆期要求20℃~24℃。不同玉米品种对温度的要求具有一定差异,我国早熟玉米品种要求积温2000℃~2200℃;中熟玉米品种2300℃~2600℃;晚熟品种2500℃~2800℃。其次,在光照条件方面,玉米是一种短日光照粮食作物,在8h~10h的日照条件下能够开花结果。相关研究表明,日渐蓝色等短光波能够促进玉米生长发育速度,玉米的光合能力较强,通常情况下玉米光和强度在35mgCO2/dm2•叶•h~80mgCO2/dm2•叶•h。再次,在水量条件方面,因为玉米植株高度较高,且叶面积较大,所以需水量较大,玉米适合生长在降水量为400mm~650mm的环境中,如果降雨量过少会对植株生长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会增加玉米出现倒伏、杂草以及病虫害概率。最后,在土壤条件方面,玉米对于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所以对土壤环境的要求并不严苛,一般的疏松质土壤、有机钙黑土以及砂质土壤中玉米都能够存活[1]。 2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2.1玉米选种栽培技术分析 为了最大程度上提高玉米产量,必须严格做好玉米种植选种工作。玉米选种需要根据种植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以及社会因素等,选择最为适合当地土壤条件、光照条件、降雨条件等要求的玉米品种,防止所选择的玉米品种不适合在当地生长,最终影响玉米综合产量。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地,其玉米综合产量较高,适合在河北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包括纪元128玉米种、长城799玉米种、纪元1号玉米种、丹玉96玉米种等,这些玉米品种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的自然条件相符合,所以在选择玉米品种时需要尽量选择这些玉米品种。在确定玉米品种后,为了保证玉米能够正常生长,需要做好种子处理工作,种子需要选择颗粒饱满、无病害、无破损的种子,并对种子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防止种子携带病菌进入土壤,从而能够全面促进玉米种产量和质量提升,是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2.2玉米播种栽培技术分析 在确定所选择的玉米品种及种子后,需要采用科学的玉米播种栽培技术,才能够提升玉米综合产量。首先,在播种时间确定方面,需要根据种植地区的气温条件、降雨条件以及土壤养分条件等,选择最适宜的播种时间,从而能够提高玉米发芽率,保证玉米前期正常生长。以河北为例,河北地区因为温度相较于南方地区偏低,所以种植时间需要推迟一个月左右,储玉米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秋玉米最迟不能低于7月中旬播种,此时温度条件、降雨条件等能够满足玉米种子发芽必需条件。玉米播种时间会影响其成熟期,所以必须以当地的实际情况,确保播种时间准确。其次,在玉米播种期间的土地处理方面,需要对土地进行深耕处理,通常情况下深耕处理深度在15cm~20cm为宜,并需要结合土壤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深耕处理能够提高土壤透气性,有利于玉米种子吸收营养成分和水分;播种方式可以选择条播方法,能够提高玉米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5cm左右,该条件下玉米发育率较高;在播种完成后需要对土壤进行覆土填埋处理,防止玉米种植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玉米播种密度不能过大,否则会导致玉米吸收养分、接受光照受到很大影响。 2.3玉米施肥灌溉栽培技术分析 玉米的生长周期较短,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保证土壤养分充足,才能够提高玉米植株长势,提升玉米最终产量,同时保证玉米吸收水分充足,避免出现过度干旱的问题。在玉米种子播种前,需要做好基肥施撒工作,基肥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充足的基肥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帮助玉米顺利度过发芽期,有机肥的危害较小,且营养元素更加充足,是一种绿色的有机肥料,能够有效提升玉米产量。在玉米生长过程中,需要根据其具体生长情况进行追肥处理,追肥选择含有氮、磷、钾等元素的复合肥料,在提高玉米长势的同时,能够提升玉米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玉米灌溉方式可以选择喷灌,相比于传统漫灌的方式,喷灌栽培技术能够提升灌溉效果,同时能够节省更多的水资源,灌溉水量需要根据当地的降雨情况以及土壤水分蒸发速率进行调整,确保玉米生长全过程能够吸收充足的水分。 2.4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分析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在玉米耕地中采用大小双垄模式,并将地膜全部覆盖,在沟内播种玉米的一项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将传统的半膜覆盖转变为全膜覆盖,将传统地膜平铺方式转变为起垄覆膜方式,将传统的垄上种植转变为垄沟种植,能够提高降水利用率,从而提高玉米综合产量。根据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实践应用经验来看,该栽培技术适合在年降水在200mm~500mm的农业区中使用,能够有效解决玉米种植缺水问题,显著提高玉米单位产量,对于玉米种植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提高玉米综合产量的一项重要栽培技术,因其技术优势和特点,更加适合在半干旱农业区中使用。例如,我国北方大部分玉米种植区内,都可以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能够显著提升玉米综合产量[2]。 2.5玉米机械化栽培技术分析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机械化栽培技术能够提高栽培管理效率,从而促进农作物产量提高。与小麦、水稻相比,玉米作物更加适合机械化栽培技术,所以需要加强机械化栽培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传统的人工栽培管理模式质量较差,难以满足大规模玉米种植需求,所以需要不断提高机械化栽培技术应用比重,在玉米种植整地、除草、除虫、收获等多个环节中使用机械化耕作模式,能够降低农民的工作强度,并且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种植的效率,玉米种植产量有着明显的提高[3]。 3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病虫害防治是玉米栽培技术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如果玉米出现大规模病虫害,会导致玉米综合产量下降,严重时会导致玉米植株大面积死亡,从而导致玉米种植综合经济效益下降。因此,需要结合当地易发的玉米病虫害,采用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根据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以下是几项常见玉米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措施:(1)玉米大斑病防治措施。在玉米大斑病发生初期,需要及时地将被感染的叶片进行清除,防治病菌扩散,将病害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已经发生严重的大斑病病害,要在本年彻底清除玉米田间的病残体,并对玉米田地进行集中的处理,下一年应该轮作其他的作物。在药物治理方面,可以选择高脂膜增产剂280倍液组合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53kg/667m2~75kg/667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高脂膜增产剂280倍液混合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00倍液等喷雾等,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2)玉米蚜虫防治措施。蚜虫会导致玉米植株、叶片被大面积啃食,从而导致玉米植株死亡。关于玉米蚜虫的防治,首先可以选择生物防治措施,引进玉米蚜虫的天敌,通过生物之间的相互蚕食关系,在玉米田间加入一些能够消灭蚜虫的生物,从而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理效果,如瓢虫、食蚜蝇、寄生蜂、食蚜瘿蚊、蚜狮等;其次在药物防治方面,可以选择3%辛硫磷颗粒剂1.5kg~2kg撒于心叶内,还可以选择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详细阐述玉米适宜的生长条件,并提出多项有效的栽培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希望能够对我国玉米种植产业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作用,不断提升玉米栽培技术水平,从而促进玉米种植产量提升。 作者:李明颐 单位:河北省三河市农业农村局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篇3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农户对新品种玉米的培育栽种热情,但在种植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品种挑选不合理、技术手段不够现代化等,都会阻碍作物的高产。玉米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能够作为粮食,还是工业上的优秀原材料,使得其产出的数量与工业进步产生联系。为此,必须要通过先进的种植手段,才能种植出高产、高效的作物。 1种植土地 1.1深耕 为了保证玉米的高产,需要对土地进行深层次的翻动,保持土壤的疏松性,不仅要让土壤内部包含丰富的有机物质,还要使酸碱值处于适宜范围内,对玉米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在种植前应逐年增加耕作深度,并施加有机肥料,提升土地的蓄水能力,为玉米根部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1.2整地 在玉米播种前进行整理土地工作,通过精准细致的翻整,让土壤间的缝隙变得愈加疏松,并将以往处于根部位置的死土转变成为活土,不断增加根系的覆盖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玉米的生长速度。通过整地还能增添微生物量,提高土地本身的肥力,提高总体养分含量,为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营养,还能消灭土壤中的草种子、害虫卵,使其不会在生长阶段对玉米造成伤害。在整地过程中还需要留意中间、田边沟道的挖掘情况,如发现其中容易堆积水源的区域时,需要重新种植玉米,有助于排水工作的顺利开展。 1.3基肥 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营养。为了有效提升玉米的产量、质量,需要在准备种植土地时施足底肥。底肥主要包括有机肥料、磷钾等。在施撒肥料的过程中,需要将种植的单位面积、养分吸收情况、土壤本身养分含量等因素作为基础,再展开相应的工作。 2品种挑选 供选择的玉米品种较多,但是在选用过程中,主要考虑该区域内的降水总量、日照时间长短等。科学合理地选择总产量高、抗倒伏的优良种类,并保证精确度达到91%左右。在开展玉米播种工作前,需要在阳光下晾晒72h,并不定时地进行翻动,提升其表面的温度,及内部的酶活力,增加种子出芽的概率,消灭内部的病毒、细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3播撒种子 3.1种植时间 在种植春玉米时,外界温度能够影响发芽率,一般在距地表6~11cm处平均温度超过11℃时进行大面积播种,一般在4月5日左右。夏玉米必须要抢时间种植,最为适宜的播种时间是6月15日左右,一旦发生延迟或提前的情况,作物不能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容易对玉米的发育产生恶劣影响。 3.2种植方式 在选择种植方法时,一定要合理考虑当地的真实情况,并根据品种决定植株间距,保证玉米都能够拥有充足的营养进行生长发育。播种的规格应分析玉米品种、植株参数、播种时间、栽培条件等影响因素进行,设计合理的种植密度,增大叶面系数,有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1]。叶面较为紧凑的玉米品种,其株距应保持在15~17cm,种植数量为4500~5500株/667m2;种植平展型玉米时,株距一般在20cm,种植株数可达3500~4000株/667m2。 3.3提高质量 为了让玉米长出的幼苗达到整齐的效果,种子大小、每株行距都应相同,玉米在适宜的环境内才能有效提升总体产量。由于玉米在播种过程中采用直播栽培的方式较多,在玉米发芽出苗过程中,应合理设置垄沟,尽量使用机器设备播种,保证种植的深度和数量等条件一致,从而提升玉米的出苗效果。 4田间管理 4.1查苗补苗 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由于天气和环境原因或栽种过程中操作的影响,种子的发芽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存在未能成功萌发或死苗的情况。种植人员应定期查看种子的发芽情况,并结合实际出苗效果补充空余区域,一旦出现烂种,及时完成补种工作。 4.2间苗定苗 玉米长出3片真叶后就能对其开展间苗与定苗工作,该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种子生长的稳定性。如果幼苗自身的叶片宽大、颜色浓厚,根须发达健壮,会提升幼苗发育成为优质玉米的概率。在该阶段中,需要清理掉生长状态较弱的幼苗。在发现缺苗的情况时,应选择需要去除的壮苗进行移栽,以提高玉米产量。 4.3科学施肥 提供充足的有机肥,能够补充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增加作物吸收的总量。在有机肥料施用的过程中,注重氮、磷、钾的协调性,优化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在拔节期到开花期的玉米植株生长速度较快,应加强综合肥料的施加;在大喇叭口期,应增加穗肥施加量,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在灌浆期应增加花粒肥,使玉米灌浆的效果得到提升,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苗期的生长速度较慢,对营养需求较少,应合理增加钾肥的比例,加快根部的发育速度,提升玉米对倒伏的抵抗效果。在玉米种植初期,可以增加钾肥的用量,适当延长施用氮肥,确保玉米生长后期有足够的营养供给。不仅需要施肥,还要在此基础上合理追加肥料,以此达到玉米生长中的营养需求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沟施或穴施等方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4.4灌溉排涝 玉米幼苗生长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受天气变化的影响。为此,在玉米种植时期,需要细致认真地完成排灌工作。尤其是在拔节、灌浆两个重要时期。一旦长时间降水便极容易出现积水状况,这时需要立刻开展排涝工作,防止对玉米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4.5去雄增产 对玉米进行隔行去雄时,虽然使用的手法简单,但能够满足节省成本、增产的效果。合理使用该方式,能够保证内部养分得到有效分配,加快雌穗的发育速度,同时还能提升内部通风透光效果,减少花期时间,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在进行去雄时,需要在晴天的11:00AM~2:00PM开展,不仅加快愈合使用的时间,还能避免真菌感染。同时经过去雄的玉米不仅会变矮、减轻自身体重,还能够防止倒伏情况的发生。 4.6病虫害防治 玉米常见的病害包括小斑病、褐斑病和玉米锈病[2],小斑病在玉米的整个生长阶段均会发生,患病后叶片的边缘呈现褐色圆形病斑,导致整片叶片干枯,影响玉米的灌浆和成熟,使产量下降。褐斑病主要在玉米的生长中后期为害玉米的叶鞘和中脉。玉米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苞叶等部位,同时能够感染雄穗,使叶片发生干枯早衰的情况,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为了避免病害侵蚀,可以选择具有抗性的品种或先去除病叶,再使用多菌灵或代森锰锌等化学药剂进行治疗。玉米种植中常见的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玉米灯蛾等,会蛀食玉米的心叶和茎秆等,导致玉米减产或者品质下降的情况。在防治时,可以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如利用白僵菌控制玉米螟的数量,或增加玉米灯蛾的天敌数量。使用化学药剂的方法,如使用50%辛硫磷、杀虫双、杀螟颗粒等进行喷洒,对虫害进行杀灭。同时,使用农业防治技术对田间进行处理,如深耕、除草、土壤消杀、施加毒土等,减少虫害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3]。 5适时采收 玉米成熟时苞叶相对短一些,裸露出的部分极容易受到天气变化产生的影响,例如长时间连续大雨,可能会引发籽粒霉变,从而影响玉米整体的质量。如将采收的时间向后推延,还会对后期作物的播种产生影响。为此,在玉米成熟后需要立即采收,最适宜采收的状态是植株上的叶片变得干枯泛黄、籽粒坚硬饱满时。如果是覆膜种植的作物,需要在采收完成后清理地上的覆膜,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采收完成后,不能立即存储、运送。要将其充分晾晒,在水分仅有14%时再运输,保证玉米的质量。 6结语 想要提升玉米的总产出数量,需要打好相应的基础。优秀的玉米是保障产量、质量的关键技术,其中涉及玉米种植土地、品种挑选、播撒种子等。通过合理使用,能够有效提升玉米总体的产出数量、质量,达到玉米高产的目标,促进我国玉米种植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车树平.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5(7):46. [2]黄芳.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3(1):90-91. [3]吴锐.玉米栽培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家参谋,2020(14):66. 作者:赵春辉 杜勇芝 单位:第四储备资产管理局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篇1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不仅要管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是一份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灵活应变。面对新时代的学子,教师不应该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约束他们,应该更新自身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让他们在活动中认识到自身的意义。班主任在进行管理时应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详细的管理方案,从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一、建设平等的师生关系 近年来,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希望师生之间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班级建设提供自己的力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他们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而且可以让他们对班级产生责任感,让他们为班级建设而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教师可以在创设管理制度时让学生提出意见,在制定每一条规则时融入学生的想法,因为意见是他们自己提出的,所以他们可以更好地遵守规则,能够严以律己,不断进行反思,不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中都有更大的进步,找出错误并及时改正,在班级内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形成更好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建设更好的班集体,拥有健康向上的班级体。 二、全面了解学生,采取鼓励政策 班级每一位同学由于自身的生长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不同,他们之间会产生差异,无论是从他们的学习习惯还是性格特点都会有所不同,身为班主任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更加全面地了解每一位同学,可以为班主任管理班级奠定基础。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为下一步布置学习任务和设置教案打下基础,更加明确地知道他们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可以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在他们表现出与平常不一样的状态时,教师可以及时进行辅导与沟通,让他们感受到爱与温暖。班主任可以与家长、同学、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心理状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因此,教师应该在与学生沟通时有更多的耐心和温柔,对学生采取鼓励政策,不断发掘他们的长处,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导学生,这样学生可以更容易接受自己的缺点,勇于面对不足,及时改正。 三、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班主任,是他们的引路人,在小学教育中,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传授他们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性格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对任何事物都是三分钟热度,而且他们的行为习惯还没有成型,教师可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养成好习惯。教师应该针对本班的同学有侧重点的展开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可以开展以下几类教育活动:第一类,劳动教育类。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动手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可以让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明白家长工作的艰辛,他们也会收获劳动后的喜悦。第二类,感恩教育类。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参与校外活动,让学生去敬老院献爱心,为老人表演节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让他们去孤儿院,让他们将自己用不到的闲置物品捐献出去,帮助孤儿院的儿童,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第三类,比赛活动类。班主任可以定期开展诗词大会、读书大会、书法大会等等,给学生一个显示自己的机会,利用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让他们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制定班级目标 班主任想要管理好一个班级,首先需要制定班级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高效学习。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设立长期的目标,也要为学生设立短期的目标。利用短期目标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让他们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建立自信。班主任首先应该根据本班同学的整体特点制定班级的奋斗目标,再根据每名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立个人目标,让每名同学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随着每名同学的成长,班级目标也会自然而然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对班级的重要性,体会集体成长的乐趣,增加他们对班级的荣誉感。班主任可以根据学校下发的教学指标制定班级目标,让他们循序渐进,不断成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班级风貌。 五、培养班级干部,树立良好榜样 班主任通过自身的力量去管理班级是远远不够的,这时班级干部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班级干部是班主任的小助手,他可以维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教师的任务布置下去,对同学进行监督。因此,班主任应该积极培养班级干部,为同学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班级干部起到带头作用。班级干部往往决定了班主任布置任务的完成程度,一个班级干部不仅要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还要具备组织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协助协助班主任完成工作。班主任在挑选班级干部时不仅要考虑他们的学习能力,还要考虑他们的团结能力,检测他们是否具备管理班级的能力。班主任应该定期对班级干部进行考察,而不是采用终身制,应该给其他同学更多机会,利用更加民主的方式选择班级干部,这样有利于班级管理,也可以锻炼更多学生的管理能力。 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身为班主任担负着教导学生成长的责任,应该树立正确的师风师德,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为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前行的引路者,所以,班主任更应该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更好地管理班级。与此同时,班主任应该拥有一颗包容学生的心,在严格管教他们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温暖与爱,让他们了解班主任对他们的期盼以及付出的艰辛。学生在这个时期不知道规矩,会惹班主任生气,教师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应该用一颗宽容的心理智地解决问题,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他们认可的方式解决问题。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同时要尊重他们,不要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可以用事实和道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这样可以有更好的效果。 七、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学生的自我管理是他们素质水平的体现,他们只有学会自我管理才能独立学习,全方面发展。班主任应该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班级管理的问题。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管理对自己很重要,学生才能学会独立。班主任可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认识到做管理的意义。班主任在制定活动时应该秉持公平性原则,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学生才有收获的快乐。在活动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明白互帮互助的意义,还能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关于活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班主任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活动中制定具有针对性、更加完整的活动方案。第二,活动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活动中成长,调动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第三,班主任要明确活动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活动中班主任应该更加突出这一主题,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自我。第四,班主任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活动的意义。 八、加强安全认识 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时,也要加强学生的安全认识。学生从幼儿园升到小学有更多的私人空间,也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他们在学校与教师接触的时间很多,因此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为他们灌输安全知识。班主任可以定期举办班会,如以“安全”为主题让学生制作手抄报和黑板报,让他们在绘画过程中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班主任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安全的动画短片,在班会时展示他们的手抄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比如,在过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独自在家时不能随便开门、不能接陌生人的食物和糖果等等,利用动画片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了解身边的潜在威胁,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九、构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 班主任想要更好地管理班级应该与家长建立沟通渠道,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家长是学生在校外最好的监护人,班主任可以让家长对学生进行监督。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想要联系到家长,只能进行家长会或者家访,这是一种费时费力的方式。随着网络的发展,班主任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家长建立沟通渠道,例如,建立QQ家长群或者微信家长群,在群中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也可以更及时地给班主任反馈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 十、结语 综上所述,班主任应该从多方面管理班级,例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班级制定具体的目标、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等等。总之,管理班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班主任应该用爱与包容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让班级管理更加高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者:马英 单位:甘肃省广河县赵家小学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篇2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与负责人,承担着极其重要的教育职责与引导责任。作为班主任,应当积极思考与探索,寻求高效可行的班级管理途径与方式方法,以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身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笔者在管理实践中便立足于所教小学生的实际特点,用对方法,精准管理,取得了较为客观的教育效果。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小学班级管理经验对此进行归纳与总结。 一、巧妙布置班级环境,为学生成长助力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人生经历及其经验都非常少,更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响。为此,作为小学班主任便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校园中在班级中被积极的、正能量的班级环境所感染、所熏陶,进而实现更好地成长。笔者在自身的小学班级中就非常注重良好班级环境的营造与创设。例如,笔者所带的班级中摆放有众多绿植,当学生学习累了,眼睛感到疲劳了,便可以抬头看一看这些绿植,调整眼睛,放松身心。小小的绿植看起来不起眼,但却能很好地缓解学生精神及其身体上的疲劳。又如,班级黑板上每天会留出一小块地方去写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名人名言,这些名人名言言简意赅,蕴含着极丰富的人生哲理,能给予学生以良好的精神启迪。像“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便告诉学生读书、学习应当认真,以免以后后悔,这非常适合年龄小,尚未形成积极、端正学习习惯的小学生;“最不会利用时间的人,最会抱怨时间不够”便告诉学生要学会珍惜时间,并要合理分配、利用时间,许多小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时间观,这一名人名言对他们来讲也能起到积极的影响……这些每日更新的班级名人名言,在细无声处影响着学生,对他们三观的塑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推动了学生的进步及其成长。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成长助力在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即班主任要求学生这么做,禁止学生那么做,强调了好多遍,但实际效果总不甚理想,生性活泼的小学生总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在班主任看来,学生年龄小,需要督促,但他们却忽视了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主观意识,有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由此出发,作为小学班主任应当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而且自主管理也确实更容易引导学生朝着好的方向进步与成长。例如,笔者所带的班就结成了“作业小组”,每一小组中的学生互相监督,大家自己要做到作业认真完成,不潦草、不马虎,而且也要检查其他小组成员。更重要的是,在“作业小组”中,不会做作业的学生还可以寻求其他成员的帮助。这样一来,在互相合作、互相监督的小组中,学生都能被推动着认真完成作业,以前笔者与其他学科教师反复强调的“要认真完成作业”被很好地落到了实处。又如,笔者的班级还由学生推选出班干部,一名名“小助手”配合着笔者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教育及其管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班干部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轮流调换制,表现优秀的学生都有可能担任班干部中的一员。别看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但是他们也都有着极强的荣誉感,为此,他们会努力做好自己,朝着好的方向进步与发展,以便努力担当起班干部的职责,在这一努力的过程中,良好、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将形成,大家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着、成长着。可以说,在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班级管理的一部分权限被充分交到了学生手中,其引导着学生自主管理,既调动了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又让学生能很好地遵守管理的内容,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班主任这一职位看起来并无难度,但面对着年龄小的小学生,实际管理起来却是千头万绪。也正因为如此,小学班主任更需要直面正视管理中的问题,并想出可行的应对策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日后的班级管理实践中笔者将进一步探寻高效的班级管理方法,以助力小学生更好地成长。 作者:王亮杰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篇3 对学生的引领,能够让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飞速提升,改善学生当前的状况,让学生不仅明确自己的身份,还能明确自己的责任,使学生将自己的成长目光放远,不仅关心学习水平的提高,还关心个人素养的挖掘,积极参与到班级各项活动中去。小学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班级管理,能够将学生凝聚在班集体中,使学生形成集体意识,拥有集体荣辱感,扩大学生的成长范围,让学生变得更具竞争力和拓展力。但是就目前的小学班级管理形式来看,绝大多数的班主任在组织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当中还是有不少的问题存在。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仅需要授课,更要学会亲近学生、了解学生,还要能够使用科学的方式来和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教师协调好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难度,这就导致很多不具备这些能力的班主任在工作进行中出现了很多的困难。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班主任大多还保留着应试的观念,从思想上也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愿意付出过多的精力来展开班级管理的活动。 一、转变管理理念,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交流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当中,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展开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班主任能不能够稳定维护班级里面的秩序和氛围,会给学生的心理以及其他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带来很大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小学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不能盲目进行,而是要遵从学生的发展规律,看到学生在成长中的发展变化,认可学生在班级中的作用,然后依据学生的情况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使学生切实在管理中得到发展的机会。班主任要想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增加对学生了解,借助与学生的沟通来揣摩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观察问题,进而得到不一样的思考,找到适合学生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说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更好地转变班级管理的理念,做到从学生出发,为学生谋划。但是就目前的小学班级管理情况来看,依旧有部分班主任的管理观念滞后,管理方式不正确,仍存在着对学生强硬说教、体罚等管理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在传统观念当中,小学班主任一直以班级管理者的形象存在着,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管理的状态,缺少自主性。但是,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年龄偏小,好奇心比较重,过于强制的管理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转变之前的传统教学观念,合理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所以,在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活动的过程中,要形成扎实的信心和科学的观念,通过沟通去掌握学生的身心状况,采取对应的措施,实现对症下药。而不是盲目地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去教导学生,导致班级管理毫无意义。只有班主任真正地掌握了症结所在,才能够抓住要点,实现最有意义的教育管理。从当前的班级管理过程来看,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以选择比较友好的沟通方式,不能采取强制或者是命令的方式。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通过恰当方式的应用来帮助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坚持“一个猴一个拴法”的理念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管理方式。例如,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分组的方式来组织学生进行月季“遵守班规”比赛,对于每月或每季度表现良好的小组,可以通过班费购买奖品的方式进行鼓励,当然,对于那些在班级当中表现较差的学生也不能总是一味地责备和批评,而是要多给予这部分学生一些鼓励,进而让班级当中所有学生都展变化,认可学生在班级中的作用,然后依据学生的情况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使学生切实在管理中得到发展的机会。班主任要想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增加对学生了解,借助与学生的沟通来揣摩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观察问题,进而得到不一样的思考,找到适合学生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说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更好地转变班级管理的理念,做到从学生出发,为学生谋划。但是就目前的小学班级管理情况来看,依旧有部分班主任的管理观念滞后,管理方式不正确,仍存在着对学生强硬说教、体罚等管理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在传统观念当中,小学班主任一直以班级管理者的形象存在着,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管理的状态,缺少自主性。但是,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年龄偏小,好奇心比较重,过于强制的管理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转变之前的传统教学观念,合理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所以,在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活动的过程中,要形成扎实的信心和科学的观念,通过沟通去掌握学生的身心状况,采取对应的措施,实现对症下药。而不是盲目地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去教导学生,导致班级管理毫无意义。只有班主任真正地掌握了症结所在,才能够抓住要点,实现最有意义的教育管理。从当前的班级管理过程来看,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以选择比较友好的沟通方式,不能采取强制或者是命令的方式。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通过恰当方式的应用来帮助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坚持“一个猴一个拴法”的理念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管理方式。例如,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分组的方式来组织学生进行月季“遵守班规”比赛,对于每月或每季度表现良好的小组,可以通过班费购买奖品的方式进行鼓励,当然,对于那些在班级当中表现较差的学生也不能总是一味地责备和批评,而是要多给予这部分学生一些鼓励,进而让班级当中所有学生都可以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培育和树立起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班级管理的成效。 二、扩充管理方法,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充满好奇心的,想要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小学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心理,增加对学生管理的措施,通过扩充管理方法来促进学生形成自我管理意识,让学生知道要做自己的主人,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使学生在建立自我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得到自我能力的发展,拥有自我成长的底气。教师扩充管理方法,要及时发现学生自我管理中的问题,然后针对学生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当中,绝大多数的班主任是以学生日常的表现情况以及成绩的好坏来判断班级管理成效的好坏,很显然,这样的判断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用这种方法,班主任很难有效地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学生无论是在自控力、自律能力、独立能力、生活能力等各方面都欠缺一些,因此,在实际的管理中我们要从多方面考虑问题,通过恰当方式的应用来逐步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为了确保班级管理工作的合理有序开展,要做好日常的观察和记录工作,对每位学生所面对的特殊情况来端正学生的学习,并帮助学生养成遵守班级规则的习惯,进而,逐步提高班级的管理质量。例如,在进行班委会的选举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竞选的方式,通过自主报名来挖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当然,作为班主任,我们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推荐,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每位学生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而且对班委会作用的发挥起到积极性作用。又如班主任也可以在制定一些班级管理制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和学生共同来商定某项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从而提高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当然,班主任还应该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具体的班级活动,并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密切联系学生家长,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联系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身心状况是十分复杂的,仅仅依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身心健全塑造的,这个时候,班主任必须要密切结合家长的意见,在家校沟通中完善班级管理计划方案。家庭和学校同属于对学生身心影响最为巨大的两个环境,要想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就必须要家长的鼎力配合,所以,班主任也必须加强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但是,在实际管理学生的时候,部分班主任并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家长这一份资源,也没有为学生家长实施教育打开通道,使得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不紧密,难以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还有部分家长缺乏管理学生的意识,认为已经将学生交给了学校,一切都依靠学校教育就可以了,轻视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导致教育出现了短板。鉴于此,班主任在组织开展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当中,不仅需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学生的家长资源,同时还需要不定时地组织和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参加一些讲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并以此来为小学的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些许支持和保障。例如,在进行家校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请学校帮助,让学校来帮助自己建立专门用于和家长进行沟通的网站,以便自己可以将学生在学校里的一些信息及时地传递到网站上,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内的信息。又或者,班主任还可以加强家长委员会的建设,鼓励家长通过意见栏等方式来给班主任或者学校提意见。此外,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家长的看法,吸收家长的意见,也要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用合适的方式来给家长提意见,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不定时的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进行参观和聆听一些有关学生家庭教育的讲座,从而让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更加科学合理。 四、开展班级活动,切实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小学生是班级的主要构成者,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班主任也要尽可能地督促学生参与进来,为学生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然后拥有提升的契机,使得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改变,让班级管理更具成效。教师开展班级活动不能局限于传统模式,而是要看到学生的发展变化,结合学生的需求来为学生创设各式各样的班级活动。在现阶段的小学班级当中,绝大多数的班主任都是通过对学生的出勤率、对班级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违反纪律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衡量班级管理工作是否做得到位。而这种管理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成效,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强制性的,因此,学生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抵触和逆反心理,很显然,这是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的。所以,为了让教育活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教师要积极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构建班级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行亲身体会的机会,让学生去思考班级管理方法,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同时,多元化的班级活动还可以润泽学生的心灵,改善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充满乐趣和启发性的班级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班主任在展开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当中,一方面可以借助主题班会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例如,针对当前一些小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的行为,班主任就可以针对这一事件展开一次具体的主题班会活动。在本次班会活动当中,班主任不仅可以给学生着重讲述一下小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危害性,并利用课件给学生出示一些具体的案例,从而让学生对于沉迷网络行为的危害性有所了解,并达到警醒学生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小学生就如何避免沉迷于手机游戏这一问题来进行讨论,并着重阐述和说明针对小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另一方面,班主任还可以不定时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班级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进来,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班集体的力量,并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感。比如,班主任可以在植树节这天带领学生到郊外进行植树造林活动,通过学生的相互配合和协作,进而让学生在进行植树的过程中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 五、加强专业培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能力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个班级管理质量的高低,除了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相关之外,与班主任自身素质也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由于绝大多数班主任都是由学科班主任来负责担任的,因此很少有机会参加过系统的班主任培训,无论是自身的班级管理水平还是综合素质都是比较低下的,其很难满足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鉴于此,班主任在组织开展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在现阶段,德育为先的观念已经普及甚广,但仍有一部分班主任存在着德育素质较低,存在着对学生进行传统打骂体罚的方式进行管理。因此,这一部分班主任在德育素养方面亟待提升。所以,学校在录用班主任时候,需要对班主任的专业素质进行严格考察,认真甄别某些专业素质能力不足或欠缺的班主任,可选择不予录用;同时对已录取的班主任可以定期进行德育培训,努力提升班主任的德育素养,并且定期进行德育考核,以保证班主任在德育上能够达到标准,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高道德、高素养、能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认真工作、得到学生欢迎的优秀班主任。但反观自身,也要注重对自身专业修养的提升,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教学管理经验,有机会的班主任可以选择进修,参加一些学习组织进入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总之,小学班主任及时吸收新的专业知识,转变管理理念,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学生不再畏惧教师,不再逃避班级管理,而是能够主动地敞开心扉,分享自己在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扩充管理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得学生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密切联系学生家长,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使得家庭教育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加强了家校之间的沟通联系,共同为学生构建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多样性、合理性的教育空间;开展班级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主动地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切实提高了班级管理成效,带动了班级的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中,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入手,通过恰当管理方式、方法的应用来为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以及班级管理质量的提高打好基础。当然,作为班主任我们还要因材施教,从每位学生的学习个性和特点出发,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结果,我们需要班主任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适应当前学校对班主任的素质要求,同时学校也要加大对班主任的专业素质考核和专业素质培养力度。 作者:陈鹏 单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郭干学区王家小学
建筑水电安装施工篇1 从总体上来看,高层民用建筑的水电安装工程主要是涉及到给水、排水、消防以及电气等诸多工程,可谓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工程。下面,笔者将提出几个有效的措施,旨在完善及改进高层民用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 1施工前期的图纸审核 施工设计图纸是进行施工的重要依据。施工图纸设计出来之后,相关人员应当在开展施工之前,仔细审核施工图纸,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改正问题,以便于有效地避免在施工后期出现返工或者是由于误工而给工程带来经济损失。在进行图纸审核时,务必要全面检查施工图纸是否齐全,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尤其应该注意仔细检查以下数据:用电负荷、发电机容量、排水量、用水量、变压器、主干管道管径、主干电缆线径以及防火防烟分区等。另外,还应该检查水电安装及与其有关专业的施工图纸与建筑、结构的专业图纸是否一致,以此避免出现冲突。 2排水、雨水系统安装施工 严格按照有关的设计坐标要求和标准进行施工,在预埋阶段埋设大于2号管的套管时,要保证套管高出地面100mm左右。在进行管道安装时,根据管段的实际长度调整好坡度,坡度要与设计要求保持一致,固定卡架,最后封堵各个预留洞口。在安装管道之前,需要清理干净管道外壁污垢及内壁杂物。横支管与横干管、横干管与立管之间的连接处都要采用45°的斜三通或者是斜四通进行连接。在进行管道安装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PVC管道的连接应充分地确保管道的承口以及插口的胶水涂抹均匀饱满,管道连接完成之后,应当保持在一定的时间内,直到胶水凝固之后才能搬运、移动;严格按照有关的施工要求和标准进行伸缩节的安装,在夏季应严格确保伸缩量在5mm~10mm的范围内,而冬季则保证在5mm~15mm的范围内,严禁使用胶水将伸缩节与管道进行连接。厨房没有安装器具前,在排水道的甩口,要及时采取有效的临时封堵措施,在隐蔽排水管道之前,需要做好灌水试验,保证埋地管道的灌水高度应高于底层卫生器具的上边缘或者是底层地面高度,满水15min水面下降后,然后再灌满,观察5min之后,液面逐渐不降,管道以及接口不存在渗漏则认为是合格的;应当使室内的雨水管道的灌水高度达到每根立管上部的雨水斗,进行灌水试验,试验持续1h之后,如果没有出现渗漏情况则判定为合格。室内排水系统竣工之后,严格按照管道的具体布置进行分层、分区段的通水试验,仔细检查各个排水点是否保持畅通,接口处是否出现渗漏的情况。如果在通水试验的过程中出现了水流不畅、堵塞等情况则应该及时进行疏通;应该对排水主立管以及水平干管管道进行通球试验,保证通球球径大于排水管道管径的2/3,通球率高达100%。通球试验的结果必须符合有关的规范规定,在通球试验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排水管道堵塞的情况,则务必要及时予以疏通。 3高层民用建筑电气安装技术 1)电气工程预埋阶段质量控制。首先,基础接地。充分地利用桩基础,将其作为自然接地体,严格按照有关的设计要求,准确地找到桩基轴数位置,保证每组桩基不少于2根Φ12mm。如果使用的桩基圆钢小于Φ12mm,则可以利用桩基的每2根钢筋作为1组焊通后与地梁承台钢筋焊接。每栋建筑物都应该采用公用接地体,当相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和通信电缆连接时,应该保证其接地网互相连接。对于接地装置焊接使用的辅助件应该保证其大于Φ10mm圆钢,制成弧弯的形状,并且应该大于90°。其次,配管。在底层钢筋上设置导管,并且导管应该位于上下层的钢筋中与钢筋呈斜交布置;对于导管的三层以上,禁止交错布置,如果无法避免交错布置,则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可以增设钢筋网。当梁与墙体不在同一轴线时,进行预埋时,应当仔细地查阅建施图纸,以建施图纸的具体位置为准,由此避免因预埋位置不准确所导致的施工后期不必要的返工浪费问题。导管在穿梁竖向敷设时,应当保证导管上下端至少外露200mm以上,并且确保相邻的两根导管接头不在同一断面上。2)照明、动力系统安装。高层供配电系统主要来源于城市电网,具体位置在地下设置变配电房,干线电缆主要是沿着桥架敷设并且一直延伸到高层住户的配电箱之中,电缆与桥架要固定牢靠,支线插座和照明线路利用铜芯导线穿管暗敷设于墙体及楼板内。桥架、电缆安装工作完成之后,需要每三层严格封闭竖井安装的孔洞,利用钢板进行分隔封闭,对于位于电缆梯架四周的导线而言,主要是利用石棉绳进行缠绕,或是采用矿棉板进行封闭,并且采用混凝土将其固定住。在高层民用建筑中配电箱安装,高度、底边应该在距离地面1.5m进行安装,对于照明系统的开关,主要是采用暗装方式进行安装,其安装高度应该控制在距离地面1.3m左右的高度内,距门框0.15m~0.3m,成排安装的开关高度应一致,高低差不应大于2mm,电器、灯具的相线应经开关控制。3)防雷接地系统安装。对于高层民用建筑而言,可以在建筑物屋顶上采用避雷网保护,利用两根大于D16柱内混凝土电焊一根主筋,将其作为防雷系统的引下线,将钢筋混凝土承台、地下室底板以及基础桩作为接地。对于没有连接的结构的钢筋部位而言,可以使用镀锌扁钢连接两根主筋。同时,必须确保接地的整体装置构成一个良好闭合的电气回路,并且接地电阻应该控制在1Ω之下。为了有效地避免遭到雷击,可以间隔三层利用两根主筋设置均压环的方式。此外,为了预防建筑受到雷击电磁脉冲等不良影响,可以在位于高层金属管道入口处进行科学的接地处理,在配电房、配电间以及系统配电回路之中做相应级别的浪涌保护。4)接地与安全。一般将TN-S接地型系统作为高层民用建筑中的低压配电系统,电气设备接地保护以及防雷接地应该使用公用同一接地极,并且需要保证接地极的电阻小于1Ω。如果实测接地电阻不满足规定的要求和标准,则应该进行接地极补打,或是采取合理增添降阻剂方式。在高层民用建筑中,往往采用总体等电位连接方式,将高层民用建筑中的设计进线总管、金属构件以及保护干线连接起来,同时可以利用热镀锌扁钢、其他各类型号等电位卡子将其科学地连接在一起。 4结语 高层民用建筑的水电安装系统技术的科学实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对不良水电安装引起的缺陷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地总结,制定合理的安装实践技术策略,以便于进一步强化高层民用建筑的综合实用性,促使水电系统的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 作者:孟晓东 单位: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 建筑水电安装施工篇2 在水电安装工程施工环节中,各个技术应用对建筑的后期使用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建筑工程施工环节中,水电安装环节出现问题,给建筑的后期使用造成的影响很大。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针对水电安装工程中的问题,要提出控制措施。 1高层建筑水电安装工程的问题 1.1安装工程各自为政,技术素质有待于提升 水电安装工程中,各个单位没有电工特种工种操作证,有的单位甚至雇佣了大量的临时工进行电气安装,这些人员不能对设计图纸有深刻的领会,甚至有的员工看不懂图纸,他们的水电安全技术并不扎实。也有一些承建单位在进行电气安装环节中,管理人员匮乏,一般都是土建人员管理现场,导致水电工程安装质量非常低下。有些工程规模很大,一般采用分包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很多单位的责任感非常差,不能严格把关,导致工程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排水管出现严重的堵塞问题。 1.2排水系统的质量问题 为了有效的降低成本,给排水工程安装中采用的材料和设备都不符合质量要求,这些材料和设备都没有国家出具的技术和治疗鉴定,导致水电工程施工完成后,开始出现各类质量问题,甚至产生安全隐患,工程不能按时交付,导致工期延长,在后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施工。卫生间的给水管安装存在质量问题,仅仅安装到水表的位置。室内给水管还是采用用户自行管理的方式,安装非常不专业。排水横管不能合理的控制坡度,出现倒坡。铸铁排水管承插接直接采用水泥砂浆抹面,法兰连接螺杆时,螺母的长短不一。管道支架的规格不符合要求,而且安装的位置不合理。阀门不能选择正确的型号,安装不灵活,主干管阀门安装的位置不合理。 1.3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问题 配电箱板与墙面之间的距离非常大,不能进行回路编号,而且布线非常杂乱,现场施工的电线不能捆绑在一起。很多股线缠绕在一起,有的线甚至被损坏。相同的灯具安装中,高度存在很大差异,灯具不直,出现歪斜的情况。开关和插座安装环节中,安装位置不合适。插座接线不合理,插座和地线串接。 2高层建筑水电安装的质量控制 2.1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①在施工前,要做好图纸的会审工作,及时发现图纸设计和施工现场的冲突,及时的改进图纸设计方案,减少施工中的差错。②要详细的制定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在施工中是质量控制的基础,结合工程的特征和要求,确保施工满足技术方案,各个工序可以科学的衔接。③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施工技术水平。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采取预防为主的理念。对施工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确保他们持有上岗证。④完善材料的把关,不论是承包方还是采购方,材料都应该有合格证明和详细的说明书,确保材料按照规范和标准制作,防止不合格的材料应用到具体的施工中。 2.2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1)要完善管道的安装工作,在管道安装环节中,安装完成后要采用专用的橡皮塞堵住管道的开口,将坐便器和浴缸等采用同样的方式堵塞。在进行管道安装环节中,应该先清理管道内存在的异物,确保管道的畅通。管道施工中,要合理的控制坡度,确保每节管道的坡度差异不能过大,防止倒坡的产生。室内排水管道安装完成后,要做好通球试验,在通水试验后,确保管道没有发生渗漏。如果管道在通球试验中发生了堵塞,那么应该先找出堵塞产生的位置,然后再返工。(2)要做好电气配线的质量控制。在水电施工环节中,要重视插座和线路的连接。导线连接应该采用绝缘压接帽的方式,不能只采用虚接的方式。(3)注意开关插座的安装工作。在水电安装工程中,开关和插座的安装工作非常重要,在开关和插座安装环节中,应该确定好电器的标高,并且对周围的固件进行分析,确定好固定的间距。上下层同一轴线的坐标误差应该控制在50mm以内,而且在相同地方的插座和开关的高度应该一样。开关和插座都应该安装在显眼的位置,不能安装在门后。在同一空间内的开关的方向应该一样,开关应该使用同一种型号。开关安装采用上下开启的方式。(4)在采暖系统安装环节中,采用塑料管,这种方式安装更加简单。采暖工程安装中要注意回填保温砂浆,准确把握荷载问题。 2.3施工后的质量控制 在施工完成后,应该进行系统调试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将竣工的资料整理好,结合资料做好质量检查工作。定期完善工程回访工作,确保工程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解决。 3结语 水电安装是建筑安装的重要构成部分,安装质量直接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性能产生影响。所以,在水电安装环节中,应该完善图纸的审核工作,进行科学的施工组织工作,在物资采购中提升材料的质量,强化材料质量的控制,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从而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作者:廖志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建筑水电安装施工篇3 当前,环保、安全、高质、高效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建筑行业中,水电工程是重要的内容。如何符合政策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是水电工程从业人员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传统的建筑水电施工技术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也表现出瓶颈和缺陷。为此,深入贯彻国家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性引导,探索和创新水电施工安全技术,提升建筑水电施工技术水平是每一位从业人员的责任。 1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建筑水电安装施工包括给排水施工和电气安装,包含的内容多,涉及的专业技术多,这也决定了建筑水电安装施工对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专业要求。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的重要性体现在2个方面。(1)只有确保水电安装施工技术合格,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合格。若水电安装施工技术水平低,直接影响到水电安装施工质量,那么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也得不到可靠的保障,对建筑工程项目后续的运维也增加了风险。(2)通过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的研究创新,能够推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合格的基础前提,从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入手,提升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水平,同时也推动建筑工程施工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2施工技术中的问题 建筑水电施工安装技术得到了长时间的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建筑水电施工安装技术也暴露出不足,迫切需找到更好的工艺或技术方法来突破传统施工安装技术的瓶颈,解决传统建筑水电施工安装技术应用中的不足。目前,建筑水电施工安装技术中有两大突出问题。(1)技术本身方面的问题。(2)非技术方面的问题。技术本身方面的问题包括电气施工安装设计方案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安装施工方案与工程实际情况不符合、设计图纸参数有误、电气系统设计和规划不合理、技术作业规程不合理等。非技术方面的问题包括:施工材料问题,如水电施工材料存在质量不合格的情况;施工安装操作问题,如施工人员在水电施工的过程中操作技术不合格;施工质量验收的问题,如对水电施工项目的质量验收不严格,关键的节点验收不到位给后续施工环节埋下质量安全隐患;施工管理的问题,如电气施工安装现场人员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等。无论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是非技术方面的问题,都对建筑水电施工安装技术水平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 3施工技术创新策略施工技术是水电施工项目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水电施工安装技术进行创新优化是保障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有效途径。 3.1水电预埋技术创新 3.1.1给排水预留预埋技术 在给排水预留预埋环节,主要是为给排水施工留下套管或预留孔洞,并对需要的地方进行预处理。传统的预留施工套管主要采用的是焊接钢管的方式,同时给钢管涂抹防锈漆,这样也不能保障套管施工质量和钢管的防腐质量。在预留孔洞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对不同孔径的管进行相应的洞口预留,这样的方式需在给排水施工环节先拔出PVC管,然后进行给排水施工。拔管的过程经常会破坏掉混凝土,因此很容易影响洞口垂直度和位置的准确度,影响到给排水的施工质量。为此,在给排水预留预埋环节采用成品套管的方式,按照施工工艺图和施工标准技术规范进行预加工,这样就很好地保证了预留套管的质量,也解决了给排水施工过程中容易造成混凝土破坏的问题。另外,在预加工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防锈工艺使套管的防锈能力更好。套管的焊接质量也可以得到质量保证,尤其是防水套管的焊接质量,解决了传统套管施工中容易漏水的问题,具有很好的防水效果。 3.1.2给水管结构留槽技术 先将模具制备好,然后在顶板浇筑混凝土后,混凝土初凝前,将制备好的模具按照施工工艺图纸的方向和尺寸进行放置,使压槽底部距离顶板结构面层的高度符合施工技术标准。 3.1.3电气预留预埋技术 在传统的电气预留预埋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导管转弯尺寸与施工技术要求不相符的情况,或者出现线管通过结构伸缩缝及沉降缝的过程中没有设置相应的过路盒,这样就给电气系统增加了风险隐患。为此,PVC管分别采用对应口径的弹簧弯管,不同的管径及弹簧弯管采用烤管的方式,待PVC管弯曲后,可以达到不变形、不裂缝、不起皱的要求。当配管长度较长时,可以根据施工设计的要求在合适的位置设置过线盒。在管线焊接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技术要求,焊接完毕后收集焊渣,认真检查焊接质量。管子埋入墙壁内或地面以下时,应确保管线外表面与墙面或者地面的深度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墙壁内或地面以下的管发生裂缝。管线通过伸缩缝或沉降缝的时候须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过渡盒和过渡箱能够安装平整牢固。 3.2给排水施工技术创新 3.2.1真空排水技术 通过采用真空高速排水系统实现快速排水的目标。真空管道内的排水水流可达到很高的流速,因此这样的排水效率也比传统的排水系统排水效率高得多。通常情况下,普通排水系统的排水速度一般在1m/s以下,而真空排水系统可以使排水速度达到3~6m/s,是普通排水系统的3~6倍,这一排水新技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有很多的应用空间。如果是一些容易堵塞排水管道的环境,传统的重力排水系统经常发生管道堵塞,在遭遇排水量较大的情况时容易造成排水系统瘫痪。真空排水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容易堵塞,排水效率也高。 3.2.2叠压供水技术 对于高层建筑物来说,经常会遇到供水压力不足的情况,采用的办法是通过直接抽水再增压的二次供水方式来提升供水压力满足高层用水需求。对于建筑物较大且较高的情况,采用并联分区的供水方式,如在建筑物中设置中间转输水箱,这样的方式需占用很大的空间,给建筑结构也增加了负担。采用叠压供水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通过设置管道泵,直接进行叠压供水,不需再设置中间转输水箱来实现供水需求。在叠压供水技术应用中,需考虑节能以及供水稳定性的问题。目前采用的方法是使用储水罐,然后在泵的压力下使水压叠加,不仅节能而且可满足供水稳定性的目标。 3.2.3无负压供水技术 采用无负压变频供水设备直接连接供水管网的增压设备来提高供水效率,节约能源消耗。传统的供水方式采用蓄水池供水,这样的情况下水池压力很低,能源浪费较严重。而无负压变频供水设备直接与供水管网连接,不需二次给水设备就可以从供水管网中直接叠压供水,供水系统全封闭,而且没有污染,不需占用很大的空间,运行安全可靠,维护简便,节约能源,是一种应用前景良好的供水技术。 3.2.4雨水收集技术 水资源循环利用是现代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的重要理念。将雨水资源进行收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建筑物顶部设置雨水径流收集设施,经过收集、输水、净水、储存等环节,积蓄自然环境中的水,便于建筑物水资源补充和再利用。 3.3电气施工技术创新 现代化建筑行业逐渐走向标准化、模块化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装配式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电气系统如何配合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需求是影响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关键。 3.3.1电气管线技术 装配式建筑项目通常在公共区域采用现浇的方式,因此,在电气系统管道设计环节,将配电房、通信机房设置在建筑底层,然后将强弱电配电室设置在公共区域。公共区域的水平电气管线在吊顶内敷设,条件限制时应采用暗敷设在现浇层内的方式,这样可以尽量减少电气系统管线在预制构件中的预埋量。如果是竖向的电气管线,采用集中敷设在预埋孔内的方式。垂直电缆桥架及电气管线采用明装使管线与建筑配件结构体系脱离。对于公共区域内需引上或者引下的照明管线以及火灾等自动报警系统管线,避免将其预埋在预制墙板内,而是采用将配电管线预埋在现浇混凝土墙内的方式,这样更能满足预制构件墙板预埋管线模块化的要求,有利于装配式建筑施工。 3.3.2电气配管敷设技术 在工业建筑工程项目中,电气配管敷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建筑电气配管集成效果。装配式建筑电气配管敷设采用标准化预制件的方式,即对电气配管进行设计,使其与预制混凝土墙体相匹配,在预埋预制墙体构件的时候完成电气配管集成。重点要对预埋在预制混凝土墙体构件中的电气配管和接线盒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在预制混凝土墙体构件板上预留出一定的操作空间,便于施工人员在预埋电气配管时对接精度进行控制。另一种施工方式是将电气配管和建筑结构体系进行分离。在建筑墙体和内装饰面之间缝隙中敷设电气配管,这样很好地节省了建筑结构体内预留预埋电气配管的施工工序,降低了配合度要求。这种施工方式下,接线盒的预埋位置不能敷设在预制构件的接缝处,电气配管可以直接敷设在轻质隔墙中,而且电气接线盒和电气配管不需要精确定位。在电气配管更换维修中也不会损伤结构。此外,可以采用集成楼盖的电气配管施工方式。由于结构上下板和肋都是预制结构,在上下板之间存在空腔,在这些空腔内可安装电气管线,实现装配式建筑电气管线安装施工标准化要求。预埋在结构楼板空腔内的电气管线可以根据建筑构件的形式组成不同的管线接口模块。在施工现场即可以实现管线模块之间的灵活组装,实现了电气配管和主体结构之间的分离,施工更加灵活,提升了电气管线施工效率。 4结束语 面对建筑水电施工安装的新要求和新标准,从业人员应结合自身的现场工作经验,从给排水、电气施工等方面进行技术工艺优化,推动建筑水电施工安装技术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建筑施工质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功庆.建筑水电安装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探讨[J].建筑技术研究,2020(37):116–117. [2]高蕾.高层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7):682. [3]何顺明.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及优化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4):29. [4]杨其伟.李存艳.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创新策略探索[J].建材与装饰,2019(20):26–27. [5]张德素.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创新策略探究[J].科研,2016(12):133. [6]叶辛迪.张钰.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创新策略探究[J].居舍,2020(6):68. 作者:吕伟博 单位:中铁十八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篇1 0引言 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很早就开设了学前教育舞蹈专业课程,且组建了对应的教师队伍,在早期教学中培养了大量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但是,随着这些人才进入学前舞蹈教育工作岗位后,人们很快发现早期教学所培育人才始终存在综合素质上的缺陷,没有很好地将学前教育专业能力与舞蹈技能衔接在一起,致命学前舞蹈教育工作表现不足。针对这一点,对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培育重点 1.1专业素质 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因此专业素质是该专业人才培育的重点。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分为学前教育专业能力、舞蹈技能。本文对这两点进行分析,论证其重要性。 1.1.1学前教育专业能力 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进入该专业进行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在进入社会时能在该专业领域中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是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即如果学生通过学习,充分掌握了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实践方法等,则代表学生有能力担任学前教育工作;如果学生在专业理论或实践方法上存在任意缺陷,则说明学生能力不足,难以胜任相关工作。 1.1.2舞蹈技能 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在工作岗位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教授舞蹈,帮助学前儿童掌握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初步梳理舞蹈概念、开发学前儿童舞蹈兴趣等,因此在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技能。这也是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如果学生在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中掌握了学前舞蹈技能,就代表学生可以在工作中有作为,但如果没有掌握学前舞蹈技能,则在工作中并不能展示学前舞蹈教学内容。 1.2综合素质 专业素质教育需要学生同时具备学前教育专业能力与舞蹈技能,因此两项专业素质是集中在学生身上的,需要在后续工作中有综合体现。这时在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中就必须让学生将两项专业素质融会贯通,这就是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主要体现。即假设学生在工作当中舞蹈技能突出,但学前教育专业能力薄弱,就很难让学前儿童更快、更好地掌握舞蹈技能,说明学生综合素质不足;学生学前专业能力突出,舞蹈技能薄弱,则在教学中很难给予儿童丰富的学习内容与环境,容易遇到工作瓶颈。由此可见,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培育必须重视综合素质,这是该专业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要点。 2现代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工作问题 2.1教学统一化特征明显 现代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中存在明显的统一化特征,教师面对所有学生,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会导致学生之间出现学习水平差距,且这种差距会越拉越大,甚至使某些学生出现消极的学习态度或抵触情绪,可见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提升。统一化教学特征在传统教学中就存在,在表面上似乎遵从了“公平公正”的教学原则,但事实上却忽略了学生个体学习能力间的差异。每个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动作记忆能力等并不相同,因此不同学生在学习相同知识时所耗费的时间也不相同,这时在统一化教学框架中,如果教师教学进度等较快,则能力偏弱的学生就容易跟不上教学工作的节奏,上一阶段的知识还未理解透彻就要学习下一阶段的知识,这样自然会出现学习质量上的问题;而如果一味放缓教学进度,又会导致能力较强的学生不适应,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由此可见,统一化的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工作并不能全面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对这种现象进行治理、改革[1]。 2.2教学模式缺陷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模式上都存在缺陷,主要采用传统模式来开展相关工作。这种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有太强的主动性,代表学生主观能动性并未充分发挥,只需要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来开展学习行为即可。这种表现会造成多方面的问题,如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机械化”的学习习惯,容易使学生滋生负面情绪,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等,这些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使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难以完全落实,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2.3教学管理方式粗放 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理论教育主要负责教导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舞蹈技能概念与要点等;实践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学前教育模拟、舞蹈技能训练等。在这两个教学组成部分中,教师必须做好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以保障学生能依照正确路线去学习与实践。而根据现代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管理工作表现可知,很多教师在管理方式上都比较粗放,只负责传递理论,不关注学生是否对理论理解透彻,且在实践教育中会采用强制性手段要求学生完成自己布置的模拟教育任务与训练计划。这种粗放式的教学管理方式确实具备一定的管理作用,但更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负面情绪,对教师及教学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可见该管理方式应当得到治理[2]。 3现代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3.1了解学生个体学习能力水平,构建精准教学体系 从问题表现上可知,统一化的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工作不可取,需要进行改革,这时就建议高职院校以“精准教学”概念为方向开展改革工作。精准教学概念主要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互动,必须在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某个教学阶段完成之后应当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理解透彻,并评估学生个体学习能力水平,如果发现学生的理解不够透彻,则要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学习能力水平,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应当接近),针对各小组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此举就成功构建了精准教学体系。该体系能够全面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缩小学生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上的差距,可以作为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思路。 3.2采用引导教学模式,做好引导教学工作 针对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模式缺陷问题,现代教育领域普遍提倡使用引导教学模式来进行改革。该模式被定义为一种柔性教学模式,过程中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教师为引导者与组织者开展教学工作。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而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升。同时,因为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学习时不会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太多压迫,学生不会出现太多的负面情绪,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并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见,引导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治理传统教学模式缺陷,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此外,在引导教学模式基础上,教师应当做好引导教学工作,此举是为了充分发挥该模式的功能,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直白的阐述教学内容,应当围绕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引导作用的问题,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堂模拟活动,如向学生提出“面对学前儿童进行舞蹈教学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此类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深入探讨问题本质,更快、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如果学生通过思考并不能对问题本质进行深入探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模拟,通过模拟推动学生思维发散,有助于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质量提升。 3.3教学管理方式柔性化,全面满足学生需求与欲望 在引导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应当继续使用粗放、强制的教学管理方式,否则会打破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建议教师采用柔性教学管理方式。柔性教学管理方式主要以学生需求与欲望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根据需求与欲望进行编制,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再利用兴趣驱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确保学生学习方向正确,由此即可起到保障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3.4活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课堂首先,虽然传统课堂存在主动限制因素,但其不可取代,这是课堂教学改革中需注意的要点。其次,在传统课堂基础上,建议高职院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课堂,该课堂主要以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为基础,可以在课外时间突破传统课堂限制,满足学生在课外时间的学习需求与欲望。即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使用网络设备来进行教学与学习互动,教师可以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某舞蹈技巧以多媒体形式发送给学生,学生跟随教师发送信息进行自学即可,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交流,以保障其学习不会遇到阻碍。 4结束语 对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该专业教学重点、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思路。通过文中思路,能够让高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工作变得更加完善,消除现存问题影响,促使学生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提升,可起到提高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基数、素质水平的作用。 作者:王碧琼 单位:吉安师范学校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篇2 舞蹈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幼儿艺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职学前教育舞蹈课程设置中存在许多问题,舞蹈课程设置存在目标不明确、结构不合理、系统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必须结合幼儿舞蹈教育实际要求进行改革,提升舞蹈教育质量。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现状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发展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教育积极性,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发挥学生的组织能力进行教育辅导;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舞蹈教学是该专业必修课,培养学生弹唱、跳、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开发幼儿智力,目前舞蹈课程艺术教育核心课程日益受到重视,但仍然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调、实践环节不够重视等问题。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对学前教育舞蹈课程重视不足。一些院校因办学条件等原因限制,将三年制教学改为两年制;一些学校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种类繁多,削减了舞蹈课程教学时间。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课程安排主要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舞蹈课程教学效果。幼儿舞蹈基本课程构成包括舞蹈训练、艺术鉴赏等部分,部分高职院校幼儿舞蹈教学对舞蹈训练内容重视,却忽视艺术鉴赏等理论课程的教学,造成学生舞蹈基础能力较强,但舞蹈鉴赏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出现。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原则 1.教学内容实用性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大致可分为舞蹈基训、民族舞蹈与幼儿舞蹈,幼儿舞蹈是其中的重点,舞蹈基训与民间舞蹈贯穿幼儿舞蹈教学中。要将学前舞蹈教学内容定位于宽基础,学生应通过舞蹈课程了解学习中国古典舞、民间舞等各类舞种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学习舞蹈语汇时适当降低艺术要求,用职业的应用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充实学前舞蹈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舞蹈艺术时代性受到人们的欢迎,学前教育舞蹈需要了解代表时代潮流的舞蹈形式,如流行的街舞、肚皮舞等舞蹈。结合时代性的舞蹈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及时了解国外最新的舞蹈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鲜的舞蹈融入幼儿舞蹈创编表演中,实现幼儿舞蹈的观赏性与时代性结合。 2.教学方法适宜性 学前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必备能力。舞蹈教学方法要确保适应幼儿舞蹈教学。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舞蹈基础薄弱。高中起点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前大部分没有舞蹈基础,少部分学生之前在一些校外舞蹈培训机构中仅受过基础的培训,仅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技能。要想在高职学前教育三年的教学时间内掌握系统的舞蹈知识技能,培养优秀的舞蹈素质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舞蹈教学方法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各种舞蹈知识技巧,教师必须根据学前教育特点改革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轻因材施教。要改变以往面向全体学生统一教学的做法,通过提炼不同舞蹈风格元素进行点式示范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克服因课时不足导致的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让学生掌握元素动作进行自我练习、配对练习等训练方式。考核中强调队形的组织变化,如藏族舞蹈的小颤元素动律结合,结合队形变化组成小型儿童舞蹈。 3.教学要求多样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并非仅表现为单一的舞蹈技能。在幼儿教学中没有专门的舞蹈课,更多的是与其他舞蹈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坚持教学多样性的原则。只有将学习舞蹈的精神应用到其他学科才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学会表演,学会将舞蹈能力应用在其他幼儿课程活动设计中,可以使学生的舞蹈能力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变化。学会表演是学生积累舞蹈动作,锻炼活动能力的基础阶段,对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具有承起作用。要将舞蹈表演的实践锻炼作为舞蹈教学的重点。从临场的应变到现场的表现,学生将在实践反思的循环学习中不断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多样性教学表现为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时并非都具有很强的肢体表现力,对肢体表现力不强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舞蹈语汇口头讲述教学辅导,提高学生的动作指导能力。学生的作业回课分为动作回课与讲评回课,对肢体表现力较差的学生要有意识地使其进行讲评回课。 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 1.明确舞蹈教学培养目标 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主要作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职前训练,舞蹈课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掌握幼儿舞蹈教学方法及舞蹈创编的规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是综合性强的专业课程,幼师的工作相比中小学教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前教育对象主要是学龄前儿童,对幼师而言,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更重要。需要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要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贴合幼儿的生活。教师应深入幼儿园,与舞蹈教师共同研究,引进幼儿园舞蹈课程的新内容充实教材,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奠定科学基础。舞蹈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通过舞蹈能使学生具备开展幼儿艺术表演的能力。毕业生具有扎实的舞蹈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表演能力,才能有利于幼儿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水平决定高职学生的素质水平。培养学生优秀的素质需要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支持,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存在课程比例失调等问题,舞蹈课程改革十分迫切。要对舞蹈课程进行规划整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舞蹈必须课增加为每周4节课,分为民间舞蹈,幼儿舞蹈表演与创编,将民间舞蹈缩减为4个民族;一年级开设形态训练与民间舞蹈,二年级开设幼儿舞蹈表演创编,实践课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的形式完成,使学生达到会表演、会教学的要求。“会演”要求幼儿教师具有舞蹈表演能力,教师要用优美的舞姿吸引幼儿对舞蹈的兴趣,用舞蹈艺术感染幼儿。教师优美的舞蹈表演,能够增加与幼儿的亲切感,不会舞蹈表演的教师不是合格的幼师。“会教学”要求幼师具有幼儿舞蹈教学能力,舞蹈教学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教会幼儿基本的舞蹈知识,发展幼儿对舞蹈艺术的感受力,陶冶其性情,幼儿舞蹈教学是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3.建立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新模式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长期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往往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适合高职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对于大多数没有经过舞蹈训练的学生,过于简单生硬的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被动的学习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结合实际操作,借鉴其他舞蹈教学经验,创新“认知—比较—评价—试教”的舞蹈教学模式。舞蹈欣赏课要引导学生对舞蹈进行多次感性认知,从对舞蹈不感兴趣,到对舞蹈认知喜爱,愿意从事幼教职业。要想了解舞蹈就必须让学生亲身体会,通过舞蹈练习用心体会舞蹈。正确的动作非一次模仿就能完成,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完成,在教师帮助下反复练习,课后同学相互练习。将自己的舞蹈动作与其他同学教师的舞蹈动作比较,找出不规范的动作及时矫正,提高对舞蹈的感悟力。综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教育师资的重要阵地,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存在结构不合理、目标不准确等问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改革要体现师范生与教育的特点,以培养出具有广泛基础舞蹈素质的幼儿舞蹈教育者为目标,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更加科学,满足幼儿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者:洪小培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篇3 前言 舞蹈课程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将舞蹈技能传授作为教学重点,关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文件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工作需要全面提高岗位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视,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现状,关注学生综合发展,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尤其是在舞蹈教学工作中,需要构建舞蹈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将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巧妙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对实践应用的重视,不断提升学生舞蹈教学实践能力。 一、明确课程构建目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作为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课,以训练学生形体气质和幼儿园教师艺术素养为教学目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是有规范性要求的传承各舞种基础知识;二是以舞蹈训练为手段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三是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达到对身体塑形、优美舞姿的诠释,为在幼儿园能够承担舞蹈兴趣小组教学任务做铺垫,更为幼儿园教师舞蹈艺术素养及幼儿舞蹈普及做贡献。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基于工作的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同等重要。教师在创建舞蹈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突出舞蹈实践教学的“职业性”,立足于学前教育岗位要求,将学习融入工作流程中。在舞蹈课程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舞蹈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以及教学技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品质 打造“有灵魂的大学课堂”,提升课堂教学育人实效。课堂教学不是单纯乏味的信息传递,而是以教人做人为内核,以育人成人为根本,以价值引导为蕴含的多彩育人实践。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师德灵魂”,是育人为本的首要要求。就舞蹈教学而言,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舞蹈知识与技能学习活动时,需要立足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不断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与行为处事能力。 (二)培养学生舞蹈综合技能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根据岗位需求,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舞蹈综合技能。舞蹈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身体基本姿态的训练,培养舞蹈相关的素质能力,让学生明了表演舞的场地平面、空间、方位,了解芭蕾舞的基本手型、脚型、手位和脚位,以及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能够对接岗位工作进行幼儿舞蹈的创编,能够通过舞蹈培训和教学提高舞蹈对象欣赏美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创建舞蹈教学体系时,需要将综合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利用已学舞蹈知识与技能处理职业岗位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此,学生在舞蹈课程学习时,若仅学习专业知识,必然无法满足专业技能的实际需求,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意识、合作性学习意识、探究性学习意识与创新性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在学前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将职业活动为导向,将学前教师岗位的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将培养学前教育岗位所需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作为落脚点,不断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 (一)基础教学内容 基础教学内容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学生只有拥有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与表演能力,才能够为后期幼儿舞蹈创编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教师需要遵循学科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岗位需求,从身体软开度训练、舞步舞姿协调训练分别着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具有基础性的舞蹈技能的练习活动。例如一年级学生通过芭蕾基本手位、脚位的训练,让学生克服身体的自然体态,修塑身体不良形态的同时养成的身体直立感。 (二)提升教学内容 提升教学内容是在基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舞蹈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突出专业特色,从古典舞、民间舞蹈、健身操、爵士舞蹈以及精品剧目分别入手,帮助学生积累舞蹈素材,为学生创编舞蹈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料。例如二年级学生通过藏、汉、蒙、维、傣、彝、苗各民族小剧目舞蹈的训练学习,强化民族舞蹈的认识,提高民族舞蹈表演能力,还可以融入动作和队形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三)创编教学内容 创编教学内容是培养学期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素材,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从幼儿园晨间操、律动、音乐游戏、歌表演、集体舞、表演舞的创编六个视角着手,创编具有童趣性、夸张性、灵活性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学前儿童创编技能。 三、综合课程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创建教学评价机制时,需要教师冲破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束缚,从综合视角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创建具有发展性、过程性与整体性的评价体系。 (一)知识与技能评价 知识与技能评价主要以“考试”的形式开展,通过笔试、面试,对学生舞蹈专业知识与实践表演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与判断。“笔试”测评主要以考察学生舞蹈理论知识为主,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与片面性;“面试”测评主要以考察学生舞蹈表演技能为主,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全面性。 (二)过程与方法评价 过程与方法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小组互评”“自我评价”三种形式开展。教师、学生分别从舞蹈学习过程、所运用的舞蹈学习方法开展教学评价活动,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舞蹈知识与技能后的学习态度、价值观等思想意识情况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虽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但是不同的评价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使教学评价具有整体性,让学生能够对个人思想意识有一个清晰、全面地认识。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创建舞蹈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学期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根据学期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舞蹈课程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制定教学评价机制,保证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教学评价的综合性,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提升舞蹈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岗位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前教育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陆珊珊.刍议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 作者:徐丽蓉 单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商业银行会计篇1 一、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概况 (一)会计内部控制的工作内容 会计内部控制是为了帮助商业银行完善会计的工作内容而形成的一种工作制度体系,保证商业银行内的资金等物品的安全,同时也是保障商业银行内部得到足够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会计内部控制的任务是帮助商业银行内部更好的发展会计方面的工作。 (二)会计内部控制现状 首先,因为我国的商业银行管理人员认为会计内部控制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并不重要,导致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并没有注意到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是否适合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其次,我国的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也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制度来控制整个会计内部控制的发展。最后,在某些商业银行中,会计内部控制并没有体现出相关的作用,因此银行中会计方面的工作效率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 (一)缺少风险意识 因为现在的金融市场并没有处在一个发展平稳的状态,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风险是银行内部管理人员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如果金融市场出现波动之后,必然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正是由于管理人员没有面对风险的意识,导致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也就没有意识到商业银行的稳定的发展需要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二)缺少系统的制度 由于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并没有关注该制度是否存在,因此商业银行中也就没有人提议建立出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有的商业银行为了应对上层的检查,就只建立出表面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三)缺少对应的监管制度 首先,我国在经济方面的法律制度建立不完善,也就无法根据法律制度制定出相关的会计内部控制监管制度。其次,商业银行的内部发展并没有紧跟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改革,导致监管制度与现在的内部控制不匹配的状况出现。最后,因为会计内部控制没有形成系统的制度,对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监督也就没有办法形成健全的制度。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形成正确的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要看清楚目前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并且要正确面对金融市场出现的风险,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这样才能在金融市场出现波动后,保障商业银行的财产等不受到影响。 (二)建立系统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发展以及所处的地位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要根据我国相关经济法律制度的变化及时健全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其次,商业银行内部的发展也要营造出适合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发挥作用的环境。除此之外,根据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出的监管制度也要紧跟我国法律的变化,及时更正跟此制度的有关的监管制度的缺陷。 (三)明确会计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 首先,商业银行的管理部门要明确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其次,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根据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制度对相关事务进行处理,只有这样做会计内部控制才会发挥出全部的作用。四、结束语通过对这种制度目前的发展进程进行研究,发现这种制度能够严重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说,如果商业银行想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竞争水平与工作水平,就要重视这种制度是否朝着健康的状态发展。另外一定要了解这种制度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哪,才能够想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且要将问题完全解决,否则会再次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银行的工作人员无论处在哪个工作层面,都要关注该制度的发展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该制度出现的问题,进而为促进银行整体办事效率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郭军 单位:恒丰银行 商业银行会计篇2 一、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整、系统、科学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操作性不强和滞后性的弱点。特别是2007年新的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许多业务的规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我国商业银行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及时修订,制度的建设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导致有些业务实际操作中带有盲目性、操作性不强等现象。而对业务起到监督控制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更是存在缺乏系统性、有效性的问题。虽然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制定印押证三分管、钱账分管、内外账定期核对、事后监督、重要会计事项审批、轮休假等内部控制制度,但各内部控制制度之间却存在相互独立,甚至抵触,因而极易导致各种会计风险的发生。 (二)会计内部控制机制认识上存在误区 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机制要求银行从领导到一般的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都要受到监督和制约,从而防错查弊,控制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保护银行资产安全完整。但是由于受传统银行体制的影响,在对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明显的误区。部分银行领导和会计人员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各项会计工作制度和业务规章制度的汇总,做好了建章立制就等于建立了内部控制。而在执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中,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行检查,在深化内部控制目的认识上,搞形式主义,敷衍了事。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大大弱化了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三)现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滞后于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化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会计业务处理中已经基本普及,使传统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从而也对内部稽核、检查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在实施银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开发和设计的程序只重视“如何让计算机准确及时的完成核算任务”,所设计的程序有关人员不能对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没有形成一套自动、高效、规范的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银行的广泛运用与我国商业银行技术管理的相对薄弱以及稽核监督的长期空白已经形成了非常尖锐的矛盾。因此如何使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适用于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银行会计业务是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难题。 (四)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不科学,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不到位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根据业务流程,确定每一个风险控制点,对商业银行相关人员进行控制和检查,其核心控制要求是职责分离。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商业银行要根据业务品种的不同,各个环节必须按规定做到分人分岗。但是目前许多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配制主要按照业务量来定编定岗,这样就会出现机构岗位之间的分工不明确,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会计操作人员随意泄露口令密码,互相替代办理业务,发生问题后则出现责任不明的情况。此外,由于银行会计人员不足,没有精力进行监督,各层之间的授权审批制度没有规范化,这些都可能导致会计内部控制失效而产生业务操作风险。 (五)内部会计监督审计独立性不强,监督审计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督审计直属行长领导,对行长负责,监督审计人员的报酬由行长决定,这在一定程度削弱了对行长及其负责范围内业务的监督,严重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效果,不利于其发挥监督职能。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业务、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会计控制的重心已由一般业务的查错防弊转变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现有的控制程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旧沿袭旧的审计方法,将审计主要局限在专项审计和突出检查,方式单一,覆盖面不广,审查频度不高,审计水平有限,这种只注重事后稽查而忽视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已不能充分发挥其预警效果。 (六)重制度建设,轻制度执行 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落实到日常的会计工作中去,突出表现为:印押证三分管制度不落实,重要空白凭证在领发、使用、保管等环节上控制不严、账实不符,业务处理“一手清”,任意调整账目,对账不及时,执行制度不坚决、不彻底、随意性强,对事故隐患麻木不仁等,使得内部会计控制形同虚设,很大程度上成为应付上级行检查的一种摆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及时处理违规人员是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保持良性运行的基础,但实际情况是出现问题后许多银行在处罚问题上坚持“教育为本,处罚次之”的原则,处罚力度弹性很大,使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处罚的刚性受挫,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质疑,造成有章不循,其结果比制度不全更为可怕。 二、强化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改革落后的风险管理观念及方法,完善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进行系统、及时的管理。在目前大多商业银行都已经实行事后监督集中的现状下,可以将风险监测和风险预警职责划归事后监督中心,并整合资金清算中心、账务核算中心等部门的有关职能,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风险监测和风险预警系统,增强对会计核算系统和会计管理行为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全面提高风险控制和风险应变能力。 (二)有效开展会计内部控制活动,控制各种风险 在规章制度的规定方面,要打破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规章制度的制定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紧跟流程过程、变革及业务创新。对原有的、过时、僵化、不完善的规定进行全面检查修改、做到灵活、标准规范管理。为将各项规则落到实处,要完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组织结构,如岗位双人,双职、双责制,进一步完善内部授权审批制和岗位责任制,确保内部权责明确,防止替岗、代岗现象,同时建立责任定性,考核定量的管理考评制度,建立风险管理奖惩制度,赏罚严明。这些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范操作风险。 (三)加大会计改革力度,设置科学的操作规程 根据规范、实用、安全、有效的原则,设置标准化操作规程,涵盖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实行上岗对下岗负责,下岗对上岗监督的运行机制,严禁独自一人操作业务全过程,做到环环相扣,不漏项、不空白。会计业务是综合性、复合性业务,要求整个业务操作过程必须综合管理动态控制。因此操作规程要根据银行经营管理情况,不断地补充调整。特别是每推出一项新业务时,应根据及时性原则,尽可能在新业务推出之前建立健全新业务的各项操作规程,使新业务开展时就有章可循,以减少开展新业务的风险。 (四)强化内部稽查审计,完善监督核查制度 稽核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要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稽核部门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监督作用,强化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要从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转变。同时要拓宽会计监督思路,坚持内部监督、同级监督和下查一级相结合。要检查业务核算的合规性、合法性,还要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既要查处理业务的过程,又要查业务时点的结果,建立一整套事前审查、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检查监督体系,真正做到关口前移。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设置科学的量化监控指标体系,对监控对象做出迅速判断,并采取即使必要的措施。当然,审计人员的素质把关也十分重要,要从严选拔,特别注重其品德修养,这是审查有效的最基本保证。 (五)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 人是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质量,也就是说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最终还是一个员工素质的问题,最好的制度如果执行不了,或者出现偏差,就不可能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因此要改变对会计部门用人的政策,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完善干部交流和岗位轮换制度。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考评工作体系,形成激励机制。按照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不同,分别制订岗位责任制,并定期组织考核,奖优罚劣,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六)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为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并在执行和监督的同时转变观念,修订原会计制度的一些基本规定,变实时复核监督为事后集中监督,变制度规定制约为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的操作硬制约,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会计人力资源成本,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是深化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方向。在大量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会计处理时,还应注意要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对所有会计业务操作都应记录日志文件,以日志文件作为事后业务操作核查的依据。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会计业务上的应用,使得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适当修订,银行会计业务流程须重新设计,会计劳动组合也相应有所变化。 作者:金晓燕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商业银行会计篇3 商业银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当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也是推进我国金融国际发展的关键环节,其直接关联到一个国家的金融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是否安稳发展。然而纵观世界各个国家的商业银行发生的内部管控失效案例,例如:2005年4月中国银行发生的北京森豪公寓假按揭骗取高达6亿元资金的案件;2012年烟台银行胜利路支行发生的行长卷款4.36亿元人民币潜逃的案件等。这一个个案件都显示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意识不强,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等问题的存在,因此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需要不断的完善内控制度,加强人员培养等工作的展开。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环境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尚未建立完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相比国外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仍旧存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其次是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约束力度不够。大多数银行管理人员只是注重内部控制对人员的控制,二却往往忽视了内部控制对银行体系的会计反映的重要性,因此导致银行的资金运作和人员分工存有很大的风险。不仅如此银行内部职工对于内部控制的作用范围和能起到作用存在一定的误区,银行基层执行部门和管理部门因为各自岗位的不同和面临的环境有所差异就会使两部门之间存在沟通跨度。大部分业务部门和管理职能部门在策划企业战略以及部门进行采购时,缺少财务审批部门以及预算部门的良性沟通,当银行运转时各执行部门和采购部门没有及时将业务数据和财务报表发送给银行的财务人员,就多少会影响到银行的财务数据统计。甚至还存在着一些银行会计人员因为沾染上了一些不正之风爱贪小便宜,在银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上谋取私利,做出违法违规损害银行的信誉的行为。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工作缺乏有效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业的风险识别、计量和管控水平,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差距。根据我国的信用与法律法规要求,企业造假成本普遍较低,对于造假的惩处力度还不够,造成了经济进入下行期,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经营压力大,信息不对称也都导致了企业的经营、财务管理的乱想,造假情况比较普遍。企业造假的手段很多,主要包括了刻意隐瞒关联关系、交易背景造假、报表粉饰造假、融资用途造假以及抵押品造假等。商业银行在防假反假方面的工作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出现了如因涉及虚假信息、虚假交易导致的风险事件,在对企业提供资料进行调查时方式方法比较简单,或者并未对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进行有效地核实,甚至存在着部分业务的审批放任企业提供虚假材料的情况,在材料的审查审核中并未对第三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审核验证,而是过分的依赖尽职调查的信息。此外,在对跨区域、跨市场、跨境内外创新产品客户贷后管理方面还存在这不足,客户的风险检查与监测并未落实。由于客户的信息来源途径比较单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限,因此在客户信息的证实方面缺乏实时的监测、交叉印证与及时的预警。针对这些问题,商业银行必须提高重视,加大力度进行防假反假,商业银行在自身风险控制方面还必须将管控措施切实落实,并加强建设,提高防假反假能力。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打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氛围 商业银行应该逐步完善内部的管理控制体系,并且要明确各个部门在管理执行等方面职责权限,这样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职业分工机制,确保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能够相互监督约束,共同创建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其次还要定期的对职工进行培训,充分的发挥高层管人员的作用,打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氛围树立好员工们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并且着重强调风险意识,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将职业道德修养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作为选拔和招聘员工的新标准。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体系制度 要想构建好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就要提前认识到商业银行潜在的一些风险,使全体员工牢固树立“风险防范人人有责”的意识,全面的清楚银行内部的银行业务性质以及组织结构,了解内部的人员流动、人员素质以及外部的社会市场经济变动会对银行造成哪些影响;然后再结合所在银行性质、规模、时期采取适当本银行发展的评估方法定期的对商业银行进行评估分析;其次再是制定风险管理培训计划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与风险相关的从事人员需要时刻进行监控,并且提高其风险管理的专业能力。 (三)加大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商业银行应该要结合当前银行的岗位严格的进行职责分配,合理设置岗位职责权限,认真执行对内设岗位的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将那些不相容的岗位和职务之间进行相互监督制约,尤其是对那些重要的部门重要岗位更要加大实时监控和重点排查力度,从而大大降低员工出现违规的行为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还要完善授权审批制度,对其范围、权限上要具体到每一项。在涉及商业银行的每次重大业务以及决策时,都应该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而不是任由个人进行单独的决裁。还可以根据善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绩效考核目标,并通过设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来约束从事人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起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还可以确保银行能够顺利的运营。 (四)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不仅是对员工,更是对管理层的工作人员的管控监督,对其工作生活上的作风、道德行为习惯采取全方位的监督,并设立公开的监督电话,设置专门的举报热线。根据商业银行当前的实际情况,全面的展开审计和监督工作,若发现隐患应及时的将风险消除,尽量的将损失做到最小化。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现状,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另一方面则是风险管控工作缺乏有效控制。只有将内部的管控工作做到位,才能降低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系数,对此本所所提及到的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主要有:打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氛围,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体系制度,加大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体系等。 作者:徐钰霞
小学计算机教学探讨:浅谈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方法 计算机以其形象直观、动静结合的特点为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按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纲要》的要求。小学计算机教学要在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因此,对于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工作者们来说有了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把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新近教育部考试中心推出了面向少儿的计算机培训考试系统——全国少儿计算机考试(简称少儿ntt)。针对少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创造“情景教学”氛围,通过创设情景,协作学习,只记成功不记失败的方式,引导和调动少儿学习电脑的热情和兴趣。考试方式全部采用计算机操作。这一系统的诞生似乎成了我们在计算机教学路程上的航标,为处于摸索状态中的我们指明了方向。 一、声情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教学参考资料》中几乎每一课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都曾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要点,这虽然是一种教法建议,但确有道理。在《论语·雍也》中孔丘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道理不言而喻。看来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就在于他们的兴趣。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成了当务之急。因此,新学期的前面几节电脑课看似简单,却不容忽视。 例如在讲解《认识计算机》这课时,因为本课所涉及的理论方面知识较多,因此本课的教学就特别需要教师重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尽量避免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套着模块和纯文字去讲,概念来概念去,这样就会使所讲内容显得呆板。让许多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感到计算机很深奥,很贵重,很神秘。在受调查的一些地区,由于学校设施条件的限制,授课老师将计算机讲得像象牙塔中的贵重物品一样圣洁无比。有些学校把计算机放在装饰豪华的教室中,烘托出计算机的珍贵,使得小学生一开始接触就很拘谨和陌生,甚至产生畏惧感。这两种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和接受一件新事物,首先就必须激发他们对该事物的兴趣,而对新事物兴趣的产生就需要教师慢慢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建议在本课的教学中最好能以丰富的图饰或多媒体手段,再结合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给学生展现一个缤纷的计算机世界,激发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何来达到绘声绘色的程度呢?在此我建议教师能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以讲故事的形式融知识于故事中,将计算机各组成部件拟人化并让学生分别来扮演其中角色。将知识完全融入到故事和游戏中。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吸引住,如果整堂课都能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话,我想应该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动态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表现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会思之无路,束手无策或思不择路,急于求成,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重点,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想象阶梯拾级而上,创造出新的东西,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windows下的“画笔”是一个用于绘图的工具,但在本课的讲解中首先必须让学生知道“画笔”窗口作图只是计算机绘图的一种方法,让他们明确计算机绘图方法的多样化,然后再选择一些用“画笔”窗口作出的优秀绘图作品调入计算机让学生欣赏。在掌握了一些“画笔”工具的使用后,再请教美术教师,然后向学生复习讲解简单的美术知识。最重要的便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在计算机上完成一幅作品,一来可以熟练对画笔工具的掌握,二来又使学生的想象力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你必须对他们所创作的每幅作品都尽心地去欣赏和体会,然后作点评(重点应看作品的创意如何)。起先,大部分学生都很局限,不是春天就是小朋友,显得有些单调,思量再三,我决定放弃半课让学生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灵感,然后再让他们把自己觉得最美丽的东西用“画笔”创作出来。立杆见影,此次作品有了明显的进步,各种希奇古怪的想法在他们作品中体现出来,一切都是那么可爱,有些是你根本无法想到的创新,这样他们不仅可以“畅所欲言”,更加深了对“画笔”工具的熟悉和掌握,于是在不停的自我学习和探索中不但开拓了思路,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合理练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学好计算机的关键是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而最基础的培养就是一定要让学生按照正确的姿势和指法进行实践操作,了解击键的要领,能严格、自觉地按指法要求打字,逐步养成良好的键盘操作习惯,这是关键之关键,掌握了这些以后就该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此来达到培养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英打练习”软件使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演示如何正确进入某一菜单,并要求学生掌握这项功能的使用,然后要求学生上机试用并模仿进入其他各项,教师仅作个别指导,最后又让学生仔细观察界面上的提示,自己摸索着找到推出“英打练习”软件的方法。当然教师还必须注意个别辅导和观察,并作出适当的语言引导,更应注重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小学生学习计算机只能算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但却对他们将来高一层次的学有铺垫作用。因此,小学阶段进行计算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学习计算机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学计算机教学探讨:计算机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对于现代的小学教育,学生已开始不满足于“知识=书本+粉笔+嘴巴”的教学模式,随着小学生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期的提前,现代科学环境的影响,活动范围和方式的不断拓广,他们对知识、对信息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而计算机教学的引入正好顺应了这种时展的趋势,它将外界与学校、活动与课堂、书本与信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知识=书本+粉笔+嘴巴”更新成为“知识=书本+电教+嘴巴”,满足了小学教育乃至于现代教育的要求。 一、计算机教学可以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增强小学教学中形象化成分。顺应小学生心理思维的发展规律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大,教材的不断更新,许多新事物、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作为面对着心灵幼稚、思维能力低下、抽象认识发展缓慢这一特殊群体的小学教师来说,已很难通过简单的介绍、片面的几句话来让学生在内心世界形成完整的认识,即使是教师自己,也很难仅仅凭借自己的所知来弄清楚问题的关键,很难在很短的时间、较小的校园范围内找到合适的答案。而能让学生比较形象了解的实物模型、鲜明的彩图,完整的文字介绍,即使在城市学校也很难比较完整、全面的找到,因此,在传达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教学资料、知识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所造成知识盲点,造成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传递上的阻塞。而计算机能够全面满足教学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它通过网上传输获取教学中的所需资料,有力的弥补了教学器材数量与质量的不足,提供了丰富的教辅工具,并且运用各种动画、图解、音乐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系统全面的传输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这一不成熟的群体,获取知识的绝对途径则完全依赖于教师课堂的传播,他们心理和思维的发展所要求的形象性资料,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估计和全部满足的,而计算机教学则具有很强的形象性、灵活性、多样性,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有针对性的选择,能把书本上简单或是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深刻、形象,很好的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快而抽象思维发展缓慢的心理特点进行信息的多元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计算机教学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克服传统教育教学过程的弊端。创造最佳知识传输效果 计算机教学引入课堂,其高效、快速的信息传递功效,与传统教学相比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在相同的课堂45分钟,采用计算机教学能够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这在小学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幼稚的思维对事物的认识需要寻求丰富的感官刺激,计算机教学可传递他们对知识需求,满足其求知欲。另外,计算机教学还能够简化教学步骤,克服传统教育教学过程的弊端:①可以简化教师繁琐的书写过程,以演示稿、幻灯片代替黑板板书内容,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②克服了教学空间的限制,完成了以前在教室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使教学从教室走向了校外,从有限空间走向无限空间,拓展了教学范围。③克服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计算机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围绕学生这一活动主体,采用师生交互式的对话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值得我们认识的是,计算机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动画式的三维效果,能够完成教师光靠双手所不能完成的动作演示效果,特别在小学社会课的教学中,其优势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学生心理对动的事物的认识远远比对静的事物的认识深刻,对多颜色事物的认识比单一颜色的事物认识深刻,对图像事物的认识比文字知识的认识深刻,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比抽象事物的认识深刻。而计算机教学的三维效果正是起到了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静态的事物动态化,文字性的知识图像化,单一的事物多彩化的作用,适合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增强了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刻性和长久性,因此,计算机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与中学或其它阶段的教学表现得更明显、更直接。公务员之家 三、计算机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小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计算机教学是学习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渴望和思考是非常强烈的,对于计算机教学所带来的丰富信息,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第一,计算机本身就是一种现代科学产物,小学生对其中奥妙在教师的引导下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计算机所提供的对话式功能,能满足于小学生爱动的心理,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就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计算机信息的寻找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满足求知欲的过程;第二,计算机所提供的虚拟式的演示功能,是在现实生活和实践过程中所无法实现和观察到的,它通过对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模拟的动画演示,如火山喷发的过程,化石形成的过程,江河形成的原因等等,能通过具体的视觉观察,使小学生产生外在教学认识与内在心理认识的差异,从而就培养小学生思考问题能力,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随着计算机教学的引入,使小学生接触面的快速扩大,知识掌握程度的不断加深,思维能力的不断加强,其所遇到的疑难也就越来越多,其心理内在对知识的需求也就日益强烈,问题是促进学习最有利的动力。因而,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必然会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对疑难问题答案寻求,同时也解决了以布置作业被动促学的教育弊端,从根本上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号召,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了“快乐学习、自主学习”。 随着计算机教学深入课堂,它已开始逐步取代传统教育方式的地位,其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的飞跃,是任何时期都不能相比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教学必将成为课堂教育的主宰,成为推动现代教育巨大的动力和武器。 小学计算机教学探讨:计算机教学中的小学教育论文 一、计算机讲授可以填补讲授教具的缺陷 老师使用网上找到的材料制作成上课用的课件,可以用动画、图解、甚至录像再配以音乐,系统地向学生讲授知识。在这中间,要紧的是现在的小学生和过去不一样,这样一个群体对老师的依赖程度高,认识事物也是以形象具体的容易接受,老师的语言表达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而即使适当介入则把形象性、灵活性、多样性集中在一起,完全可以应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选择,书本在计算机的处理下就显得生动、形象、深刻了,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通过对教材信息化的多元化的处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二、利用计算机上课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 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运用计算机教学的话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密度,因为计算机进入课堂,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法,从效度上看,计算机高效、快捷,而且还可以增加上课的容量,拓展知识的面,加大知识的难度。同时,减轻了老师使用小黑板的许多烦恼,减少了课堂板书的量,节约了教授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的教学,解决了授课的时空限制,完成了许多过去只可以在教室里讲授的任务,大大延伸了教学的空间约束范围。计算机引进课堂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模式,不再是老师一枝笔、一本书,而是围绕上课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在对话交流中,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进入课堂后通过动画或录像等解决了学生喜欢在动态的过程中学习、观察的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观察的时候对活动的物体的认识远远超过对静止不动的物体的;对色彩丰富的物体的观察远远要比观察一种色彩的物体要仔细得多;对图文并茂的知识要比对专门文本的知识关注度要高很多。计算机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着更直接、更明显的效果。 三、计算机讲授可以变更门生研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计算机进入课堂也是教学革命的一个产品,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小学生特别感兴趣,也是许多成年人梦寐以求的过去希望电影进课堂的一种渴望,而计算机进入了课堂,带来的海量的信息资源也是学生感到兴奋的。1.作为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性的产物———计算机,小学生本身就会对此中的奇妙产生浓厚的乐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操控计算机,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学会计算机操作,自己也可以运用计算机自发研习、自主寻找自己需求的信息,这样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2.在教学实践中,计算机所供给的演示功效在实际生活中和学生的实践进程中是没法接触和察看到的,它经由过程同学们很感兴趣,这时,可以通过事物举行摹拟的动画演示,像火山喷发的进程,化石构成的进程,江河构成的缘由等等,小学生在经过仔细的视觉了解,使他们发生讲授和心理想象认识的差别,这样就培育了小学生考虑问题的本领,引发研习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3.由于计算机进入课堂,这样一来,小学生所碰到的知识面就迅速拓展。理解和掌握知道的程度也就日趋加深,思考事物的本领更强了,这样,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迅速在疑问—探究—获得知识这样的循环中收获到知识的同时,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愉悦,这也是增进同学们研习最有益的动力。因此,他们在日常的研习中必然会加倍重视对常识的堆集和对疑难问题谜底追求,同时也处理好了以部署功课被动促学的教诲短处,适合了素质教育的需要,让研习的进程成为了“欢愉研习、自立研习”。跟着计算机讲授推进,它已慢慢代替部分的传统教育,老师们认同了计算机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计算机讲授势必成为讲堂教诲的主宰,成为鞭策现代教育的利器。 作者:郑常波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遥观中心小学 小学计算机教学探讨:小学计算机教学的若干思索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小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情感,他们对感兴趣的就爱学,否则就不想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从丰富的教育经验中指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小学生的最主要特点是好奇、好动。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引入新课经常寓于游戏之中。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我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置,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会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因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 二、尝试自学,动手实践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把关者、指导者、策划者,他只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 如教学“桌面的秘密”一课,我在教学完“怎样改变桌面图案”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改变屏幕保护程序、改变外观等,并熟悉对话框的操作。在三项显示属性修改完后,我再让学生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自己去修改“显示”属性,让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还容易掌握,从而真正做到了轻负、高效。 三、实践小结,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学生上机时,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检查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度。教学边框和底纹时,只详细讲解对话框中的一个标签——“边框”的操作,至于“页面边框”和“底纹”两个标签,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它的使用方法。对好学的学生,提供方便,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学生知道了,但说不清楚,我就让他到教师机上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一起归纳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用它查找文件方便、直观、快捷。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进行作品展示。 四、师生平等,面向全体 教师应以班集体中的一员的角色出现,要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敏锐地发现所谓“待进生”的闪光点,以独特的眼光去理解、关怀奇才、怪才。在计算机教学中,我始终认为没有好坏学生之分,没有智力的差别,差别的是大脑的思维,动手的多少。 五、含蓄批评,提高实效 教学批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许多学生由于定式往往对此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使得教学批评收效甚微。其实,学生在学习中发生差错是难免的,此时,教师若严厉地指责和批评,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是口服心不服。 六、互相协助,共同进步 主体之间的思想相互碰撞会产生火花,主体之间相互协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各个主体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合作中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 在教学用幻灯片制作电子相册的过程中,我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有的负责在网络上搜集资料(文字材料,图片……),有的构思电子相册的结构,有的负责操作……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互相协助,很快地完成了任务,体验了合作的快乐。 总之,要搞好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成为21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小学计算机教学探讨:我国小学计算机教学论文 1我国小学计算机教学现状 1.1硬件设备陈旧 在我国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必须要有与教学配套的教学设备,如果不能保证硬件设备,也无法顺利开展计算机教学。购买和更换计算机硬件设备需要资金量很大,但是,学校对这一方面的教育投入却比较少。因为学校不能及时更换计算机设备,设备越来越陈旧,很多学校的计算机设备的配置甚至比不上学生自己家的计算机,这就从本质上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降低,阻碍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1.2授课标准不统一 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和发展非常快,因此,并没有统一的小学计算机教材,虽然小学计算机教材的版本比较多,但是这些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对于小学计算机教学来说,这已经成为阻碍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因为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标准,教师只能参照课程大纲来选择教学的内容,这对计算机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1.3积极性有待提升 除了日常教育教学任务,教师还承担很多和计算机相关的工作,比如计算机日常维护和修理等。这些与教育教学不相关的任务使得教师不能专心进行知识讲解。再加上计算机教师在自身专业素养比较低,有些教师是非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进行计算机教学活动已经比较困难,更何况还要顾及其他工作,这从本质上降低了计算机教师的积极性。 2提升我国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与其他学科既相同又不同,相同之处在于,计算机教学同样需要教师进行备课,不同之处在于,备课不仅要准备讲授的知识、准备整个教材的内容,清楚教材特点、重点难点、难易程度,明确哪些知识适合哪些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要备学生,充分掌握和了解小学生的特征,对同一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解,这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控制计算机课堂纪律十分有帮助。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备硬件,计算机正常工作意味着学生可以正常接受知识,想要提升有效的课堂效率,就需要备好计算机,保证计算机能够正常工作,教师还要备多媒体课件,以保证课堂能够顺利进行,完成教学目标。 2.2创新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计算机教师要抓住课堂开端,先声夺人,组织好课堂秩序。很多教师喜欢在课堂开始时用“昨天我们学习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下一节课”这样的导入语,这一类导入语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想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就要利用新颖的导语,例如,在开展第一节课“认识计算机”教学的时候,课堂开始便让学生阐述人体组成,学生很好奇地讨论着,接着用计算机的各个部分来比喻人体的各个器官,学生表示出很高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很好地控制了课堂秩序,更使计算机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再如,在教授学生插入声音和影片的时候,课堂刚开始我便用计算机为学生演奏学生们喜欢的歌曲,紧接着向学生提问“为何教室里面没有乐器、没有VCD、没有录音机,同学们却可以听到音乐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计算机在歌唱”,接着便说“为什么计算机可以演奏出你们喜欢的歌曲呢?”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学生们注意力更加集中,兴趣也很浓厚。 2.3教学方法要多变 提升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并不是让学生纯粹地跟着老师走,很多时候需要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操作实践中,因此,传统的演示法、讲授法和谈话法已经不能满足计算机教学的要求,这便要求计算机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将整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一组都选出一名“小老师”,“小老师”不仅要维持小组秩序,同时引导小组的其他同学开展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骨干作用,使计算机教师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中。有些时候,我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由讨论,积极思考,发挥小组整体的智慧来完成布置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协调、提高、启发和讨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自学法,自学法的效果也很好,教师不仅要带着教材走向小学生,还要带着小学生走向教材。 2.4开展课后延伸 教师不仅要对课堂工作负责,还要实施课后延伸,教师和学生都要开展课后延伸。首先,教师在上完课以后会发现还有一些问题,为了避免下一次授课再出现这个问题,要求计算机教师要在课后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反思,不断完善教案,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计算机教学效果。其次,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会在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学生会在课堂上操作,因此,课后作业通常具有实践性。比如,教师布置学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互联网上找资料,这个作业为开展下一节课做准备工作。再比如,在教授完演示文稿的知识后,教师布置学生观看海报和校刊,观察校刊和海报上所使用的艺术字和字体,区别字体和艺术字的概念,同时,学生在无意间又接受了审美教育。这样的作业不需要学生太努力,但需要学生用心。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计算机教学不仅要注重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联系,还要引导小学生,使其成为小学计算机教学自主学习的主体,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核心,从本质上保证计算机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作者:欧丽单位:内蒙古牙克石市乌奴耳中小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意义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一个人形成初步自我意识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要人们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获得充足的自信,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正面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赏识教育正好符合这一需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教学;意义 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潜能的开发,另一方面它又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从而认清自己,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努力[1]。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教者应最大限度使得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赏识教育概述 从字面对赏识教育进行理解的话,其实赏识教育就是一种集认识、欣赏、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其中认识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是教育的结果,欣赏则是教育的手段[2]。把赏识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方面需要老师对学生的能力和性格具有足够充分的认识,并且还需要老师能够对学生保持欣赏的态度,从而实现教育教学工作教书育人的目的。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为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准确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对于学生的优点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于学生所存在的缺点则是要进行积极引导,争取早日改正。 二、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1.赏识教育具有特殊性的意义 其一,赏识教育能够保证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认可和表扬,能够极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其二,赏识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2.赏识教育具有必要性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广泛应用赏识教育,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高度认可和表扬的时候,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力,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3.赏识教育具有重要性的意义 语文学科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这个学科的教育任务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必要的学科知识,还需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每一位学生都协调到统一的起跑线上,这个时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到赏识教育,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对他们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进行赞美,这样才能够极大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三、运用赏识教育的有效措施 1.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充分的信任关系 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可以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能够极大调动学生自信心,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肯定和认可,学习起来就更有激情。 2.探索有效的学习方式融入到赏识教育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探索和发掘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争取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更多表现的机会,从而更加清晰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引导和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分组讨论、做游戏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在娱乐中进行学习,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则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为赏识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建立学生之间的赏识联系 在进行赏识教学时,不仅需要师生之间建立赏识联系,还需要注重学生之间相互的赏识联系的建立,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班级内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学习竞争,从而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欣赏,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综上所述,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很多时候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很不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提升。为了能够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在理解赏识教育具体内涵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好它的特点,并且在进行平时的教学活动时老师可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促进学生能够在枯燥的学习中始终保持乐观。 作者:侯婷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五园小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方法实践探索 摘 要:赏识教育是与训斥教育相对的,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让学生朝着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赏识教育积极践行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氛围;平台;激励语言 赏识教育,即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肯定和赞美,并使学生在不断获得赏识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创新,逐步完善、超越自我。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该采取怎样的途径和方式来将赏识教育有效应用其中呢?下面,笔者就对此问题谈几点个人粗浅的意见和见解。 一、积极创设赏识教育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生通常不会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如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踊跃发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关,还与学生有着自卑、害羞心理有关,他们害怕一旦说错就会受到别人的嘲讽、讥笑,因为不敢轻易发表个人的想法与见解,语文效果自然也达不到理想状态。鉴于这种情况,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努力创设一种赏识教育氛围,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即使说错也没关系,大家对自己的态度是激励的而非嘲笑的,感受到被赏识的愉悦感和兴奋感,进而在日后语文学习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参与,并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 例如,在课堂上,当我们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可以用期待的眼神望向班里学生,让学生知道我们希望与他们进行积极交流互动,希望听到他们的意见想法,从而让学生知道,我们对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关注的。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要表达出我们对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的欣赏和肯定,让他们因此感受到鼓舞,产生身心上的愉悦感,如此,被赏识教育的氛围包围,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也会变得热烈活跃,进而实现高效化的课堂教学。 二、为学生搭建赏识教育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我们就得为学生提供被赏识的机会,为学生搭建赏识教育的平台,即,让学生有机会得到赏识和赞美,体会到被肯定和鼓励的兴奋与愉悦感,进而对语文课程迸发更为高涨的学习热情,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并积极进取逐渐达到所制定的学习目标。 比如,以《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地球只有一个,必须爱护地球、珍爱地球,并明白应该以怎样的行动对待地球,于是,在这节课上,结合课文教学内容,我让学生讲述了自己在平时是否真正做到了爱护地球,如果有,实际行动是怎样的,于是,学生纷纷开始发言:“我从不乱扔垃圾,在大街上看到有随意丢垃圾的人,我会明确地告诉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对,应该爱护环境”“我也是,看到地上有垃圾,我会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根据学生的发言,我对学生各种保护地球的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表扬和赞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为是十分正确的,尝到被鼓励和赞美的甜头,学生在老师这里得到欣赏和肯定之后,在日后会继续将珍爱地球的行为付诸行动,并且对语文课程内容产生十分高涨的学习热情。 三、积极使用激励性语言,使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在当前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常常对学生说一些抱怨式的语言,如“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回答不上来,你是不是笨!”“跟咱们班的×××比比,你真的差太远了,感觉你没救了!”“你的成绩真的太差了,老师对你特别失望”等等,这样抱怨式的语言,其实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很大的打击,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在学习上也会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缺乏自信。鉴于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得在课堂上抓住一切时机,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肯定或鼓励,让学生从我们这里得到的是成功的满足感而非失败的自卑感,进而逐渐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比如,在学生回答完我们所提出的问题之后,不管正确与否,我们都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如“你的答案与众不同,说明你的想象力很好,继续发扬”“你的想法真独特,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一点,真惭愧”“非常好,正是老师想要表达的,看来你的语言组织能力真的很强!”等等,诸如此类赞美性的话语,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来自于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满足学生内心深处被别人夸奖的需求,进而逐渐树立学好语文课程的自信心。 总之,赏识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需要的一种教育,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的优越性,并且积极将这种教育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赏识教育 【摘 要】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能在教学当中直接起到唤醒和激励作用的就是赏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时刻赏识学生的进步。使学生产生自尊、自信、自豪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树立自信心,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关键词】赏识教育;语文教学 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需要的是被关心、被赏识、被尊重。来自赏识的激励作用,可以激发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使学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战胜学习上的一切困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一、赏识教育的原则 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去珍惜呢?对于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优等生觉得教师在敷衍,让学困生觉得这是教师在迁就。因而,在学生的心中也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感受到的不仅不会是尊重,反而会是虚情假意。可见,赏识不应该是泛滥的洪水,而应该是鲜活的溪流,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1.精当的指导性 教师的赏识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评判”,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常听教师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让人感觉很可爱,值得我喜欢”,学生也许会感到高兴,但绝对茫然。因此,这种赏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赞扬学生时只是说“读得很好,再接着读下一段”,如能换成“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果能放慢语速,尤其是读第二句话时语气舒缓一些,就更好了”这样细致的、针对性强的评价,不仅会使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受关怀后的温暖。 2.强烈的启迪性 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赏识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到兴奋,更应该给他们以启迪。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喻恰当贴切”,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比喻”。学生回答说:“小弟弟的眼睛是透明的,用水晶可以表现出小弟弟的眼睛亮。”这个回答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教师没有急于作评价,而是又问:“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悟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小弟弟心灵的纯洁与可贵。 二、赏识教育的开展 1.运用激励的语言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作业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检验,老师通过批改作业,可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有一个了解,老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做出评价,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鼓励性评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及时修正错误,正确评价可以使学生进步,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 2.在批评教育中进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并不是一味地进行表扬,在赏识教育的时候也要进行批评教育,老师在赏识的同时,指出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会使学生较为轻松地接受,因此也建立起教师的权威,双方都乐意接受。 3.使用心理暗示法帮助学生塑造良好行为 小学生都非常崇拜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孩子们都会记在心里。因此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形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方法,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巧妙的暗示,就像一盏指明灯,引导着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小小的暗示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不当行为,使学生感觉到阳光般的温暖,从而使学生进步和成长。 4.将赏识教育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恰如其分地进行赏识教育,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学生说:“大家读得都很好,如果我们重视每个句子的语气,就会更好。更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所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学生在第二次阅读时,就更加完美了。我们在赏识教育中,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当然,赏识教育也不能过度,否则将会导致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 5.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不断创新,延伸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不仅仅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层面上,还包括家长对学生的赏识,而家长对学生的正确赏识又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学校通过对家长进行赏识教育辅导,开展赏识教育具体事例,评选赏识教育好家长等活动,引导家长主动积极的赏识自己的孩子,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孩子所处的家庭、学校两个大环境融洽的联系在一起,使学校和家庭既有各自的职责,功能,又能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总之,赏识教育是一种指引学生走向成功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产生自信,使学生感到自尊,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积极向上的重要途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探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越来越突出。这便要求老师要顺应时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意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健康发展放在首位。俗话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教育的特点便是发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和潜能,由微小的优点发展成大的潜能,逐渐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以下是我本人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对赏识教育的理解的对策,希望与大家分享。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作用 1.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 每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身上都有潜能。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了解小学生的心思和心态,主动和小学生做朋友,发现学生的潜能,对其赞扬和鼓励,小学生受到鼓励后,便会对学习兴致高昂。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从多角度来观察每个小学生,尊重每个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掘每个小学生不同的潜能,进而进行激发,使每个小学生都对学习、生活有着积极的态度。 2.赏识教育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有力竞争 赏识教育便是教学中的一种思想,其目的便是让学生能够有好的人格、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形成积极的发展。那么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班上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赏识,便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比、学、赶、帮”的良好条件,以此便激发了学生之间的有利竞争,有利于学生们的成长。 3.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有些小学生可能反应比较慢,没有那么的聪明,所以这些小学生往往得不到家长、老师和他人的有效评价,长期下来便会出现自卑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赏识教育对这些学生的一点点进步,进行积极的肯定,让小学生树立起信心,进行自我肯定,这样便能逐渐克服自卑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人格。赏识教育的作用还有很多,比如,可以激发小学生的简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赞贤小学郭忠英学习兴趣、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尊和自爱;还可以检查小学生自己的学习进步状态等等,所以赏识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思想。 二、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措施 1.善于运用正面暗示法,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 小学生们年龄小,对老师的尊敬和崇拜程度甚至超过了父母。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中,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专业文化修养和自己的仪态等,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老师的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老师要善于运用正面暗示法,这样不仅使自己的教学实施的非常顺利,也使小学生在日复日的熏陶中努力学习,以老师为榜样,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坚持理性激励的赏识准则 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对于学生的语文赏识教育,一定要具体实在。如果太容易得到的表扬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用的,对于学生来说,不实在的表扬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还会导致他们养成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创作思维力、信心和进取心,学习好的学生会感觉老师在敷衍,差生会觉得老师是迁就他们,所以这样的激励方式对学生没有任何意义,会觉得老师这不是尊重。由此可见,赏识教育不应该随便进行,而是要抓准时机和实际,坚持理性的激励原则,这样才能够逐渐促进学生的语文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评价艺术 赏识教育的途径便是通过对学生的评价进行的,而评价尺寸的把握非常重要。第一,要重视公开和及时的表扬。老师要细心观察学生们,对于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要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第二,坚持表扬的长期性。小学生年龄小,喜欢听赞扬的话,所以老师要切合实际,对于学生实际表现中优秀的地方加以表扬,然后坚持表扬的长期性,以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掌握批评的尺寸。有表扬就有批评,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有进步。当然对于批评的尺寸一定要拿捏好,要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可以采用反问的句式、开玩笑的句式或者单个批评的形式等,这些都可以让小学生意识的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进,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对于小学的学生是非常受益的,老师要准确把握孩子们的心理,对症下药,让学生们通过赏识教育的思想,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式的重要性,这便是老师的教学任务。 作者:郭忠英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赞贤小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作用 摘要: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传授语文方面的知识,更要有人文情怀,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关注学生心理问题,而赏识作为一种手段,并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现今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个人都有想得到赏识的本性,得到赏识后更能激发潜能也是每个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特征。因此,通过赏识教育的应用,让每个学生得到重视和理解,让他们的优点可以发扬,促使他们更快发展,从而达到让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心理上都可以健全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教育、语文教师、学生 引言:赏识教育主要是通过表扬和鼓励的方法发掘学生内心潜在的优点,通过对学生的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某个方面的才能,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更加乐于的去接受教育。使学生打破固有的学习思想,从被动变主动,更加用于探索事物,开发事物。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参与者,在当今时代,老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潜能,懂得赏识教育,给予学生充足的满足感,思想跟上了,教育也就简单了。下面我们就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怎样进行赏识教育进行阐述! 一、以课堂做主要阵地,推行赏识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阅读上,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要珍视学生的看法和思想,对一些特别天真、幼稚、甚至完全错误的观点,老师也不能用另类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不能将其一棒子打死,反之,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评价。不同的看法,不同于正常人的思想不代表是错误的,让他们的奇思妙想可以得以发光发热,保留他们神秘的小宇宙,没准,这些学生就成为了社会上难得的人才。所以说,作为教师,只要多一点宽容和耐心,对学生的一生都只至关重要的。 在学生的作文课堂上,更要着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教师常年的“范文”灌输,让学生的独立创作空间和想象力早已消失殆尽,学生只会跟着老师要求的格式和套话机械的写作,已经不会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了。文章读起来味同嚼蜡,怎么能有生机和活力?很多老师会抱怨学生不努力,不用心,其实是太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候,我们必须让赏识教育发挥作用,老师最先要做的是去除这个条条框框,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他们童真的天性,让他们努力的开发自己的大脑,让他们知道写什么都不会受到批评,这样,他们就敢充分活动自己的大脑,把自己的所爱所想写到作文里,让老师知道他们的小宇宙都在想些什么,一些真情实感的,一定会得到肯定。 二、用作业和课后辅导来辅助赏识教育 在课堂上,开展赏识教育是非常可取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课外的时间和课堂作业的完成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首先在课后辅导方面,课后辅导的学生,大多不是班级里出类拔萃的学生,是班级里的后进生,这些学生很多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贪玩,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于这些学生,耐心就很重要了,在辅导过程中,要努力和他们打成一片,拉近距离,让学生愿意和自己袒露心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他们的所想帮他们排除心里的困扰,扫除心理的障碍。为这些学生找到自信。 在作业方面,评语就是重中之重了,在老师针对学生的作业的评语时,我们可以写“你写的老师很喜欢”“老师果然没有看错,你真的很棒”“你是很有潜力的学生,我看好你哦”“很普通的故事被你写的好感人”“你是老师心中一朵美丽的花,会开的越来越棒的”,如果学生的书写并不是很出色,可以在适当的鼓励后加上一些需要改正的评语,但切记语言得当,不得有过分严厉的词语,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们会喜欢这种赏识的词语,适当的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可以做的不错,并且能做的更棒! 三、与家长配合,共同实行赏识教育 教师的教育到底是一个方面,只有教师和家长的配合才能完全落实赏识教育,在家里,家长不可以因为自己的孩子语文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就过分的指责和批评,甚至动用武力,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在语文课堂上的提高,更会激发他们厌烦的情绪,让他们排斥甚至再也不会喜欢上语文课程,反到出现了家长不想得到的结果,所以,家长的配合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家长的鼓励,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成长,他们的发展空间就会无穷尽! 家长和老师的直接沟通,也是作为赏识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家长应该时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知道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则可以继续鼓励,缺点则应以鼓励式启发,疏通孩子心里的想法,比如老师发现学生的自信度不高,给予很多鼓励和解释都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这就需要家长的帮助,毕竟家长是学生最亲近的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一定会比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来的更走心,孩子也会更愿意接受家长的鼓励和支持。所以,家长和老师及时、经常的沟通时非常有价值的! 小结 其实,一个小小的评价,一个眼神的肯定,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而这份鼓励,或许就成为了他们人生状态的转折。每个学生,每个个人,都会有他们不易被人发现的闪光点,赏识教育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闪光点,帮助他们综合性的发展自己。让学生在学校可以高高兴兴的学习,在家里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用自己的耐心和热情去肯定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一篇蓝天。
畜牧养殖技术推广篇1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产业繁荣和普遍社会群体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日渐明显,而且对于食品安全方面还会与环境保护等部分呈现高度关联性,绿色食品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开始逐渐走入广泛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畜牧养殖方面也就随之而来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和挑战,需要尽可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和市场的广泛需求,促进产业发展,因此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应用就具备着一定重要性,一方面可以为市场提供绿色的畜牧养殖产品,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畜牧业的综合性发展和精细化发展提供支持。在可利用的资源范围内,选择各类技术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可以更好地强化绿色食品供应,节约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改善环境污染等问题。 1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特点 1.1促进产业生态发展 产业的生态发展是目前畜牧养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关键性取向之一,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畜牧养殖的压力在不断加大,也就势必会带来生态环境污染等各类问题,因此绿色养殖技术则要围绕这一特点积极解决问题,促进其综合性的提高[1]。技术不断优化和推广之后可以为其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支持,有助于更好的改善现有基础条件,在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也可以促进畜牧养殖产品的质量提高。既容易带来各种污染,如动物粪便和污水排放等各种一系列操作都会对其正常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产生一定的污染,现阶段通过推广相关技术之后,能够更好地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市场发展需求,为生态环境带来积极促进作用,做好保护工作,维持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方法和措施具备着一定的重要性,通过相关技术有助于控制各类粪便污染等问题,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和氨气的排放,为其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并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持,宏观角度来看,也为生态的平衡提供了较好的产业发展策略。由此可见,相关技术的推广一方面要考虑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的生态环境需求,以此来满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才能够取得更加满意的发展成效,为其技术推广提供支持并促进产业的综合发展。 1.2发展绿色产品供销 食品安全和产业发展之间呈现着高度关联性,一直是广大社会群体所关注的要点之一,伴随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之后,现阶段推广相应的绿色养殖技术,本质意义上就需要围绕着普遍养殖的特点进行原生态等方向的发展[2]。目前阶段在养殖方面已经满足了量的需求,因此现阶段绿色发展需要向品质方向发展,尤其要注重绿色产品自身的健康情况以及养殖的相关情况,遵循自然规律和生产周期,保障其畜牧养殖的各类产品和作物都能够满足健康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特异性需求,才能够取得更加满意的发展效果。广大社会群体对这类产品的关注度相对较高,而且需求量也相对较大,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绿色养殖技术是其源源不断的发展促使产业提高自身品质的关键性渠道之一也是保护环境和开拓市场的关键性手段,有助于更好地拓宽市场需求,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为养殖户自身经济效益发展和绿色品牌的创立提供支持。这两大特点是其自身技术推广的关键性特点之一,也是为其综合性发展提供最为核心的知识,为了更好地优化最终效果,要尤其注重其推广方向方面的发展,以便于让现有的绿色养殖技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广泛的应用于畜牧业的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为其生态治理和自身的综合性发展提供双重保障和多方面的支持。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之后,才可以更好地提升,最终的发展质量,为其绿色产品的供应提供支持,满足市场的广泛需求。 2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切入点 2.1养殖体系 产业发展离不开养殖体系的支持,这与养殖户个体和具体的市场及基层畜牧医等方面呈现着高度关联性,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此产业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支持,因此目前为了推广其绿色养殖技术,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相应的养殖技术体系[3]。这一体系的建立,本质意义上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养殖户和市场,但具体建立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现有的技术条件,向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着重进行宣教和普及,促使技术理念和相应的技术方法深入到普遍大众群体的内心,通过这一方法驱动总体的技术普及和技术应用,解决各个领域之间的矛盾,保障养殖安全和养殖的最终经济效益情况。养殖体系的构建,本质上需多个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彼此之间密切联系,才可以构建起一个生态绿色的养殖体系,在强调创新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方法,着重进行技术的普及和技术的科普,把握各个地区具体养殖情况,并根据这一情况发展其工作的细节,将各类常见问题防患于未然。只有通过这样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之后,最终的效果才可以得到提高与优化,完整的体系才可以得到构建。那么目前在具体进行推广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开展各个养殖管理部门的下乡工作,以调动养殖户和群众的参与程度和参与力度,通过科学地宣讲,让普遍养殖户掌握养殖技术进行专业性的教学贯彻绿色养殖技术的理念,全面掌握基层的相关情况,将其重点放入到技术实施的关键阶段,以此来通过长期的反馈进行系统性的绿色技术应用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基层方面的支持,避免出现应用的不足或者是绿色技术应用的盲目性。只有站在实际发展角度出发的各类技术普及,才能够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也可以极大程度上避免各类风险的出现,为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有助于贯彻落实相应的理念,以便于促进其技术的发展,为其技术普遍性应用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让其在实施阶段获得更多的经验为其自身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作用,也是在绿色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关键性切入点之一。 2.2疾病预防与饲料安全 绿色养殖技术现阶段在具体应用时尤其要注重其规模性发展时,在疾病预防和绿色饲料方面的投入力度做好全面的预防工作,并注重饲料方面的科学配比,促进饲料方面的科学发展,以此来满足畜牧养殖方面的需求,并保证食品的健康性[4]。在既往的相应理念之中,更加关注的是饲料营养吸收对动物生长的影响,但是对其自身健康方面的影响却有着一定的负面效应,比如广泛应用抗生素之后很容易导致各类多重耐药菌的出现,而且虽然短期内消除了各类疾病的风险,但是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抗生素残留以及动物肝肾功能减退的问题。那么在疾病预防和饲料安全方面,一方面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管,以此来保障其饲料应用的科学性和喂养的科学性,避免各类疾病和流行性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还需要从绿色发展角度出发,尽可能减少对环境方面的污染,以及对于畜牧业产品肉质本身的污染,通过进行科学地喂养之后,可以让其自身的发展与动物的生长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优化。这样一来其技术推广也就可以具备较强的可行性,要尤其注重以此为切入点减少动物疾病的出现,满足养殖户在养殖方面的经济效益需求,同时也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养殖全过程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具体推广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促进相关技术在基层养殖户群体之中的落实。 3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策略 3.1加大技术投入力度 首先,加大在绿色金融投保方面的投入力度,明确相应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教育,从实际角度出发,满足市场群体对产品的需求以及养殖户对于养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需求,以此来将相应技术加以推广[5]。其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及措施,按照每个地区的差异,提出具备针对性的方法及策略,从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双方面出发,取得基层广大群体的配合,并按照其具体特点创建一个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工作模式。最后,可以按照具体实际需求落实技术的推广。可以按照其现有特点和养殖的品种建立一个绿色的养殖示范基地,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解决各类基础设施问题和技术引进的问题,建立一个常态化养殖户培养和技术人员培养的机制,在各项条件都能满足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因地而宜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产业繁荣,还需要调动企业和市场的活力给予一定的技术和政策支持。这样一来,产品的安全和技术的落实都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为养殖户提供更大的经济效益,为其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让新技术的运用更加具备实际性。只有通过这样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之后,最终的技术推广效果才可以得到优化,避免出现常见问题。 3.2多渠道技术宣传 技术宣传的多样性和多渠道化是目前促进新技术落实并提高广泛养殖户自身对于技术认知的关键性手段之一,那么目前阶段在具体进行宣教的过程中,就需要让相应技术的重要性得到凸显,明确相应技术所带来的影响,然后积极开展后续工作[6]。这部分内容十分关键,在具体开展工作时,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或传统媒介等渠道,通过独立的公众号、广电节目等等,以便于让普遍养殖户得到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传达绿色理念,落实绿色技术,以此合理优化养殖环境和养殖方式,掌握养殖技术实施的关键节点,通过这一系列方法之后,最终的效果才可以得到提高,可以避免相应问题的出现,也可以促进养殖户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提升。通过多渠道的技术宣传,本质上铺垫了养殖户应用相关技术的认知基础,也可以进一步更好的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调动养殖户在参与相关活动之中的积极性。通过线下讲座的方式,可以进一步让普遍养殖户掌握相应的技术要点,集中进行讲座,以此来提升最终的认知成效。 3.3强化市场调查分析 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直接影响普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对养殖户应用相关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那么为了更好地提升最终技术应用效果要明确从市场角度出发分析相关技术应用之后,对养殖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7]。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之后,养殖户最终的接收能力才可以得到提高,因此目前阶段要尤其注重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此来满足最终的发展成效,为其市场发展效果进行动态化的监控,极大程度上保障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循环性地让最终市场得到发展,促进其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是促使技术推广的核心性影响因素,因此技术人员要做好各类市场调研,以此来促进其更好的面对实际养殖的各类问题,让养殖活动的开展更加具备顺畅性。 3.4加大技术人员培养力度 接手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离不开技术人员方面知识,目前还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普及方面的支持,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要尤其注重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组织起专业化的工作队伍[8]。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和措施,相应的技术才能够在基层得到有效的推广,尤其要围绕着绿色技术对于疾病防治和科学喂养等方面的针对性培训,以此来满足基层广泛群体的实际需求,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人才发展是技术发展和技术落实的关键性渠道之一也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进行创新的核心性要点之一,因此要尤其注重对技术人员方面的发展,才能够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避免出现技术方面的问题,让技术的应用更加具备顺畅性和系统性,避免出现技术应用的单调性不足。由此可见,还是要对相应的技术推广要点充分认识,强化技术的运用和普及。策略概述见图1。 4结语 现阶段在畜牧养殖不断发展过程中,还需对其绿色养殖的要点充分认识,进一步从实际角度出发,正确认识相关技术发展与普及的特点,并找到一个切入点,提出针对性的推广策略,才能够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 作者:宋冉 单位:安阳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 畜牧养殖技术推广篇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对于畜牧业的建设发展有了新的需求。同时,国家更加关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所以,传统的养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运用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因此,畜牧养殖工作人员需要更加深入的分析畜牧养殖技术,对当前的养殖工作模式进行优化,实现畜牧养殖工作的高质量运行,为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一、传统养殖业的弊端 在传统畜牧养殖业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在实际养殖工作中,养殖工作人员为了实现增膘,增肥的目的,通常会为动物提供大量的激素饲料,使得动物体内激素不断积累,阻碍动物良好生长,导致肉制品的质量不断下降。除此之外,养殖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下,缺乏专业的养殖知识和技能,同时养殖环境比较差,周围存在一定的污染情况,使得畜禽出现感染疫病情况,对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导致疫病不断传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如果人们购买食用那些患病动物及其产品,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这种不科学的养殖模式,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阻碍,使得社会总体的经济建设受到不良影响。 二、运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原因 1.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当前,人们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的质量安全。面临社会发展的压力,对于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有新的要求,迫切需要畜牧养殖业绿色化发展。在传统的畜牧养殖工作中,通常情况下是养殖工作人员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养殖,畜禽体内存在有害物质超标问题,所以养殖工作人员要重视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利用,为人们提供更加高质量的肉质食品,为社会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2.具备广阔的市场经济效益。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的畜产品的销售额不断增加,促进了肉质食品的发展,所以绿色畜产品具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受动物疫病及饲养成本等方面影响,使得肉质食品价格不断提升,畜产品的供需状况失衡。但是,绿色畜产品在口感和品质上要优于普通的畜产品。因此,养殖工作人员需要有效发挥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作用,以此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发展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势在必行。在传统的畜牧养殖工作中,畜禽产生的粪便、污水等废弃物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前,畜禽的粪便量逐渐大于土地负荷量规定值的40%,而且不断增加。除此之外,在传统的畜牧养殖工作中,畜禽体内存在激素、毒素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同时通过粪便会传播到大气、土壤和水体中,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所以,养殖户需要有效利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应用策略 1.加大绿色养殖理念的宣传力度。在传统的畜牧养殖工作中,养殖工作人员通常凭借实际的养殖经验和长期的工作习惯进行养殖,不能对养殖技术进行及时的革新,缺乏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高效利用。同时,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传统的畜牧养殖模式,存在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对于畜牧养殖业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利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立足于当前养殖工作实际,学习借鉴科学的绿色养殖工作理念,加大对绿色养殖理念的宣传力度,将绿色养殖技术合理的融合到养殖工作实际中,对传统养殖工作中的乱用药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实现畜牧养殖工作的高效性。除此之外,养殖工作人员需要在养殖场中设立兽医岗,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兽医工作培训,让兽医增强对绿色养殖理念的认知,有效的实行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提高新技术手段的利用率。借助这样的方式,促进养殖工作的高效运行,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肉质产品,推动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利用第三方技术机构实行推广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对养殖技术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脱节状况,使得绿色养殖技术发展受到阻碍,导致绿色畜牧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为了对这样的情况进行优化,养殖企业要加强与第三方技术机构的合作,加大绿色养殖技术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绿色养殖技术。例如,养殖企业可以借助手机软件中的广告进行宣传,扩大绿色养殖技术的影响力。除此之外,第三方机构需要有效掌握当前畜牧养殖工作的现状,加强绿色养殖技术实际运用状况的探究,加强与技术咨询机构的沟通合作,创设高效的技术宣传制度,加大对绿色养殖技术的宣传力度,同时,第三方机构需要立足于社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绿色养殖技术进行革新,为绿色畜牧养殖创造更多的社会市场竞争优势,为绿色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财政部门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力量支撑,为绿色养殖技术的宣传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3.构建绿色畜牧养殖基地。为了促进绿色养殖技术的高效运转,养殖工作人员要加强技术防范工作,所以负责技术宣传的第三方机构需要创建比较科学综合的绿色畜牧养殖工作基地,让畜牧养殖的范围不断扩大,促进畜牧养殖业的高效运转。就当前的发展状况来说,我国畜牧养殖业逐渐健全,对于相关技术设备的损耗比较严重,对于绿色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面对这样的状况,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对绿色养殖技术进行宣传的工作中,要建立健全绿色畜牧养殖工作基地,加强养殖工作管理,实现精细化养殖。在此期间,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有效的发挥畜牧养殖工作中的有机物质的优势,利用精加工制作成植物肥料,在此基础上,在养殖基地中进行种植,促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与此同时,借助这样的方式可以对养殖场中的环境进行优化,防止出现细菌污染。除此之外,在绿色养殖工作实际中,养殖工作人员要有效利用多元化的养殖技术,比如空气监测技术和水质检测技术等,创设良好的养殖条件,实现绿色养殖工作的高效性。这样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在实际的宣传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对实际的养殖流程进行优化,创设更多的养殖技术,为绿色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4.培养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人员。就当前来说,在我国畜牧养殖业中缺乏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使得绿色畜牧养殖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所以,相关部门需要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加强对养殖工作人员的绿色畜牧养殖工作教育培训,让绿色畜牧养殖工作更具科学性,为绿色畜牧养殖业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可以有效地预防环境污染问题,对于养殖业的高质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项技术实际发展时间比较短,需要养殖企业加强对绿色养殖技术的宣传,将这项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养殖工作实际中,对传统的养殖工作模式进行优化,加强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交流,为绿色养殖技术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促进绿色养殖业的可持续运转,为人们提供更加高质量的肉质食品,以此为社会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王冰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畜牧养殖技术推广篇3 目前,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仅有少部分养殖企业和个体养殖户出现养殖技术落后、生产设备受限等问题,大部分的畜牧养殖企业已经逐渐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即使仅有少部分养殖企业出现问题,整体的养殖效益也将受到影响。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不少农村地区直接将其进行堆积暴晒或排入水源,严重污染环境。相关政府部门应为此开展绿色养殖推广,更新养殖技术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款,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不仅可以治理环境污染,还可以确保生产出的畜产品更加健康、绿色,更主要的是为了提高养殖产品的质量与营养含量,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目前情况来看,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生产绿色食品发展趋势的体现,成为畜牧养殖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需加大推广力度,将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价值发挥极致。 1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价值 传统的畜牧业养殖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只有全面覆盖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才可使畜牧养殖业的生产水平得到提高,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对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1.1保障食品安全 从根本上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是绿色养殖技术最大的应用价值。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畜牧养殖上出现大量含激素类的药物来缩短养殖时间,促进畜牧产品生产,减少成本投入,达到更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导致产品质量受到影响,人们食用后会影响身体健康,而绿色畜牧养殖可有效改善养殖模式,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 1.2减轻环境污染 在传统的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不能及时处理污染物,使其周边环境遭到破坏,影响周边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而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中,可实现粪便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使畜牧养殖得到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周边群众的生活质量,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1.3提高经济效益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不仅可保障食品安全,减轻环境污染还可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养殖成本虽有所提高但可生产出高安全性、高品质性的产品,销售价格也随之提高且远超过增加的成本,这种差价可为养殖户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2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现状 2.1推广人员不足 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推广人员的参与。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最为突显的问题之一就是许多地区的推广人员不足,即使有企业培养出一批技术推广人员,但也不能保证其具有专业的推广素养和推广意识,不敢确保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我国不少地区直接将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推广流于形式并未落实到实处。 2.2推广力度不足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周期相对较长,前期投入多数都属于沉没成本且短期内见效较慢,部分地方政府并未投入足够的支持,很难保证推广效果。因此,多种因素都将影响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重视程度,对其推广应用带来了不利影响。 3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在应用推广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点是现如今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以宣传为主的推广方式很难使养殖户认识到新技术的所存在价值,而缺少实践推广经验,长时间停留在理论推广阶段,产生的推广效果会更加不理想;第二点是农民对传统的养殖模式熟记于心,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不高,且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知识储备不够,一时之间很难深入理解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导致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第三点是国家在资金方面缺少支持,始终停留在支持推广政策方面,但想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的基础就是配备先进设备,但养殖户自己并无法支付购买设备的昂贵费用,所以,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将变得更加不易。 4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措施 4.1加强专业培训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需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因此应加强对养殖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若专业素养不够,对养殖技术的认知不到位将会扰乱养殖秩序,影响养殖观念,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知识储备,结合理论与实践,引导养殖户形成正确的现代化养殖理念。 4.2加强宣传推广 目前,我国的宣传推广工作尚不成熟。经调查发现,仍有大部分养殖户更愿意选择传统的养殖模式,不愿意尝试新的养殖技术。针对此状,相关的政府部门可采取其他多种方式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为广大养殖户讲述传统养殖的弊端,利用现代化养殖技术推动当地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4.3政府部门加强政策支持 畜牧业发展和农业发展一样,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扶持,特别是在设备和技术方面,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资金的帮助,为其提供生产及检验设备。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下,可将基金问题落实到位,引进先进的养殖设备并在畜牧养殖过程积极宣传新技术和新品种,确保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取得更好的进步。 4.4推进新技术的施用 科学的养殖技术得到推广后应不断鼓励养殖户使用新技术,结合新技术与经验。在此过程中,相关的政府部分可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指导,确保新技术在使用时更加的科学、合理,普及专业的养殖技术在养殖过程中的优势所在,使养殖户能够掌握正确的养殖技术,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若在使用新技术时出现问题需及时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4.5积极推广标准化养殖 和防疫工作目前,我国畜牧养殖业尚未形成应有的规模,依旧处于分散养殖模式,缺乏规范化管理且养殖技术不标准。为改善此现状,国家可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提升畜牧产品质量。此外,还可建立与畜产品相关联的产业(如畜产品加工厂),相互结合构建一体化养殖模式,还可建立经销服务体系,集约化养殖,真正做到从根本上推广绿色养殖技术。不仅如此,防疫工作在畜牧业养殖过程中也是十分必要的,应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加强防疫控制措施,定期进行防疫人员培训,提高防疫人员的工作素质,提升防疫质量,确保可以有效控制畜牧疫病,进而保证畜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4.6注重布局规划 在养殖业中,科学规划布置养殖基地,提高畜牧产品的质量。因此,需进行实际考察,根据实际考察情况进行分析,合理整合养殖技术要点。与此同时,更应该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持畜牧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尽可能保证生态利益和生态环境的最大化。 作者:章春燕 单位:朝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篇1 初中地理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相对复杂,包括地形、地貌、地图等诸多方面,如若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以图导学教学模式,能帮助教学结合图像分析内容,向学生呈现生动、直观、有趣、形象的地理内容,促使学生高效学习、主动探究,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地理教学质量。 一、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以图导学是初中地理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图像或图片等方式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地区地貌、地形等地理信息,对学生知识运用水平和读图分析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开放性 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中,获取地理图像的方法有很多,并且图像能充分展现教材内容和课外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换言之,学生可以放弃教材中的部分知识,多了解其他内容,也可以对教材中的全部知识进行学习,优化学习效果。如针对“高原地貌”的讲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高原地貌的图片,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高原地势,并结合图像内容产生新奇的问题,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激发学习潜能。 (二)综合性 以图导学教学模式不仅能反映基础技能和知识,还能通过正确解读地图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对于地图的运用,学生需要先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认知地图中标注的对象,最后解读地图,其中,认知标注对象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过程。可以说,地图的运用就是考核学生对综合性知识学习的成效。 (三)基础性 以图导学教学模式能通过图形的方式呈现地理知识,结合图形进行多样化教学,让学生在图形中习得地理知识、领略大好河山,提高课堂的主动参与性。在图形或图像的选用环节,教师既可以采用标准化的教学道具,也可以运用新闻照片、课外书籍、教材参考书等,但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年龄认知和学习兴趣,并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问题,以免超出学生探究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忽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基础性,那么教学活动就容易与学生的认知范围相脱离,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效率。 二、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意义和路径 (一)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知识具有繁杂性、综合性、抽象性特点,单纯依赖于文字的阐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学生对“图”的知识形式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巧妙实施以图导学教学模式,通过地理图形的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比如,讲授“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向学生直观呈现关于南方和北方地区在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代表性图片,并设计问题:为何北方和南方地区会出现图片中的差异?为何南方地区以水稻等农作物为主,而北方则以玉米和小麦为主呢?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南北方的差异性。然后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展示图片,如东北黑龙江的冰雪场景和海南的沙滩景色图片,继续提问:在同样的时期,为何北方与南方表现的气候特征如此不同?让学生借助图片来回答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2.优化地理空间概念 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知识,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知识盲点,欠缺空间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结合地图设计小游戏,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强化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如针对“陆地和海洋”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地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填写相应的板块,先为学生提供3~5分钟的记忆时间,然后随机抽取几位学生填写空白,利用加分的方式奖励获胜者。如此一来,课堂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能准确把握四大洋与七大洲的位置、名称、轮廓与特征,增强地理空间概念。 3.锻炼地理思维能力 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地理和图片等,旨在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深化理解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或插图,围绕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能力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地图的分析和观察中丰富学习经验,培养思考能力,发展地理素养。比如,针对“土地资源”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直观感受草原、平原、山地等方面的分布和土地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思考问题:不同土地在利用方式的层面有何差异?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教材图片进行回答,然后借助多媒体展示当地的相关地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当地城市用地的规划思路,这样有利于深化生活实际与地理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锻炼地理思维能力。 4.满足德育需求 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说,学生通过长期看地图,能充分了解和感知我国丰富的资源、辽阔的疆域,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插图都是对世界各地域文化风俗、环境特征、资源特点的有效展现,学生在学习中能客观看待多元文化,树立全球意识。可以说,相较于传统的德育模式,以图导学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发挥出地图的载体作用,显著增强德育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路径 1.以图导学,巧妙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起始环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注意力的集中有重要作用。地图是对地理空间信息和数据的记录,初中地理教师借助地图展开新课导入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强化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故教师要以地图为基础进行新课导入与教学任务的巧妙设计,动态体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过程。换言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理信息,又要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地图中的“明示信息”,进而有机联系教材内容与地图信息,促使学生在无形中掌握新知识,更好地推动新课导入。以“辽阔的疆域”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受知识分布特征的干扰,虽能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大致位置等信息,但无法精准记住这些信息。对此,教师可以采用以图导学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中国地图,借助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记忆,如我国最东、最北、最西、最南的省份分别是什么省份,这些省份的简称分别是什么?利用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关键的信息知识和逻辑链条,促使学生有条理地连接所学知识,并在学生构建的线条中适当穿插其他内容的讲授,逐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链,为后续的有序学习打好基础。 2.以图导学,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奇有趣的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如果教师在地理教学环节仍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学生从内心厌倦地理课程学习,造成学习质量的降低。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上利用以图导学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激发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以“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关于西双版纳的场景图,让学生对西双版纳地区的环境特点、位置优势、景观特征、资源优势有初步了解,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自己当作西双版纳的居民,向外地游客介绍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位置和资源优势。当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西双版纳的环境图片,结合学生所看的环境图片介绍西双版纳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西双版纳资源优势和位置优势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活跃地理课堂,还能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3.以图导学,组织探究活动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地理图片进行探究活动,活跃课堂互动氛围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获得自主学习发展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善用图片设计和引导问题,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以便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以“海陆的变迁”为例,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1)带领学生观看海陆分布图,并提出相关问题:最近发生的海陆大变迁在何时?叫什么?海陆变迁最初是什么样?具体的路径如何?(2)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问题,如有必要可借助网络搜索相关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思维导图,对讨论内容进行记录和总结,回答上述问题。(3)派小组代表上台阐述本组的答案,通过图片的方式演示海陆变迁的轨迹,拓展教材内容,进而实现课堂知识内容的深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以图导学,展开课程总结 地图中涉及的地理知识较多,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地图,以地图为引线进行课程总结。有些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较为匮乏,需要借助地图理解地图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故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地图的绘制,即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内容绘制平面地图,在回忆中深入理解新知识。以“中国的行政区划”为例,该课涉及较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在具体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图导学的教学模式,以地图为引线,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自主解读地图,通过线索记忆法和分类记忆法来绘制地图。为了方便和深化记忆,学生可以将地图中各省的形状形象化,如黑龙江省如同一只天鹅、河南省宛如一只燕鱼等。当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后,教师结合地图的内容来总结此堂课程,并在此基础上预留出充足的课堂时间,要求学生凭借记忆对图中各省的大致轮廓进行绘画或者是设置具有开放性、启发性的思考问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发挥空间。 综上所述,以图导学是实施乐趣智学地理的新举措,需要初中地理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以学导图教学模式来巧妙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加强重点解析、组织探究活动、展开课程总结,从而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地理知识,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作者:杨永彦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磐安初级中学 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篇2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涉及地形地貌、气候温度降水、大陆海洋分布等内容,为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相关知识,以图片引导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当下众多地理课堂优先选择的教学引导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该教学模式中却会出现各种教学障碍,因此本文对以图导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进而提出进一步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初中地理与以图导学教学概述 初中地理作为初中生的辅助学科,其内容便使地理教材和相关图册中包含着大量的地图、剖面图、示意图、景观图、遥感图等图像,这些涵盖大量地理信息的图像系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并掌握地理相关知识点,因此图像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而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则是用各种图片信息提出地理问题或者引导地理知识讲解,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但在地理教学以图导学具体实施中,存在一些教学障碍。首先教师对以图导学的教学模式掌握并不充分,教师仍保持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图形与地理教材的联系并不紧密,课堂教学效率较差;由于对图形信息的教学引导不够充分,学生在课堂中缺少地理学习兴趣;缺少以图导学的基础设备等问题。 二、提升以图导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对以图导学模式的运用 为增强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教师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更加完善的引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努力理解掌握以图导学的内涵并积极实现以图创境、以图探究、以图巩固等教学环节。例如,教师首先可以先通过各类文献的阅读、名师讲解等明确以图导学的教学模式对初中地理教学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将以图导学的特点与自身教学习惯、学生实际学习方式相结合,进而进一步展开针对性的地理教学策略研究。在具体实施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以图创境,在讲解我国地形地貌分布状况时将我国地形地貌图形等作为情景创设的教学素材利用投影仪等进行展示,在课程开始展示图片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观察我国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的分布位置,寻找我国四大盆地、著名山脉的地理位置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地理兴趣进而推进之后的地理知识教学。在以图探索过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提出相应的地理问题如欧洲地理气候的分布现状,之后给学生分享相关的欧洲地理状况图片如反应气候的降水图片、干旱图片等,让学生用地理图形自行观察并总结欧洲气候状况。在以图巩固的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关图片任务,在详细讲解我国地形分布后布置相关地理图片试题,如安徽省地形状况自主分布,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图片巩固相关地形的知识点。 (二)将地理知识与教学用途相衔接 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下,需要注重地理知识与教学图形系统的结合程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图片素材,让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在开始进行地理教学时需要先对课本进行通读,依据不同章节的地理内容寻找相对应的教学图片素材。教师在讲解大陆板块分布的章节时,需要选择最直接反应当下大洋与大洲的分布情况的图片,让学生在最开始便明确世界现阶段板块分布状况。在此章节同样需要讲解地壳板块的移动状况,教师便可以利用动态图片将红海扩大与地中海面积缩小状况进行模拟,模拟喜马拉雅山形成、地壳板块移动导致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让学生虽然身处教室也能够切实感受到板块移动的状况。 (三)组织各类趣味地理教学活动 兴趣是一切学习、工作的良好开始,因此在以图导学的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利用地理图片素材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且组织各类趣味活动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进行阶段性地理知识复习时,可以组织地理知识竞赛,其主要比赛形式便是根据图片进行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如选择一个山地的图片,参赛学生需要根据图片分析出山地的气温、降水、光照等气候状况以及植被生长分布状况并且判断其所在的具体位置。通过图片带动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够既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 三、总结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从地理学科层面助力素质教育的同时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加强对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使用,将地理教材的相关知识与课上使用的图片等进行充分结合,组织各类地理趣味活动充分发挥图形图片的作用,引入新型教学设备助力以图导学等措施来充分营造地理学习氛围,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张文隆 单位:通渭县义岗中学 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篇3 以图导学,指的是在讲解地理知识期间,通过图像作为载体,将较为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同画面结合在一起,使其更直观、具体、形象地表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深刻记忆。以下简要针对初中地理以图导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成长奠定基础。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的重要性 对于地理科目来讲,图像是其重要的符号之一,人们能够从图像中解读到大量的地理知识。对于地理教学来讲,图像与理论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其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及想象力等,是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的重要途径。图像是地理科目内除文字以外最关键的内容,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在课程教学期间,如果缺少图像教学,则知识点很难让学生理解清楚,也无法使学生形成深刻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转变自身观念,以图导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图导学的前期准备内容 (1)实物图。在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引入缩小比例的小实物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 (2)挂画。这种方法是地理课程教学期间较为常用的一种传统方法。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期间,可以为学生播放多媒体图片,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3)教师画图。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在进行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应精心设定课程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以图导学,将较为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变成简单、形象的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 三、以图导学的具体教学措施 (1)为学生创建教学氛围。在进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应为学生创建灵活轻松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纬线和经线”知识点时,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地球各个地区景象的纪录片,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好胜心,之后再引入知识点教学,这样做就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夯实基础。 (2)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进行课程教学期间,教师不仅需要利用图像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同时还需要巧妙设定疑问,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疑问:对气候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它们都是怎样影响气候的?通过类似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索。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定疑问时,需要同地理图画结合在一起,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要适中,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自行简单地总结而获取知识。这就要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3)分组讨论,互相绘画地理图像。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探究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知识点时,就可以将学生们划分成若干小组,互相讨论,绘制出各个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各个小组选出较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总之,对于地理课程来讲,图像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其能够将地理知识中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具体,帮助学生理解。作为初中地理老师,应转变自身观念,以图导学进行课程讲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艳.“以图导学”的地理教学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2]王声平.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4). 作者:赵霭霞 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实验中学
中职计算机教学篇1 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高。很多中职学校存在学生难管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影响到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开展。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以下简称计算机课程)教学总体上来说就是课堂难管理、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普遍存在。课堂难管理课堂难管理与生源质量有一定关系,中职学校的生源部分来自初中学校的问题生和差生,有的学生尚未完成初中学业,有的有被开除的经历。这些学生的特点就是自控力不足、自卑感强,对教师有抵触心理,难管理,严重影响课堂秩序。难管理也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关。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使用较多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课堂互动多,比较活跃。但在问题学生比较多的情况下,情形就不一样了,使课堂变得难管理。另外,课堂难管理还与课程的特点有一定关系,计算机课程需要大量使用电脑,而电脑具有娱乐的功能,学生经常趁老师不注意玩电脑游戏,一个人玩会带动一大群人玩,给课堂管理带来难度。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自我约束力不强,给两极分化埋下了伏笔。计算机课程采用的是信息化教学,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只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他们的自我发展、个性发展,就会乐于学习,对计算机充满兴趣,当然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计算机专业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但这是对学习好的学生而言,他们只代表了两极中的一极。另一部分是自我约束力不强,信心和意志力也不足,并且沉迷游戏。他们中的一部分是因为文化基础太薄弱,初中没读完,知识已经“脱节”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中考成绩在D以下的学生学习普遍跟不上,初二辍学的学生也是如此,更有初一就辍学的学生,完全就不知道要做什么。这些学习跟不上的学生,会产生悲观的心理,时间长了就会放弃学习。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是持续学习的保障,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对世界充满好奇,而社会生活往往又不是理想化的,需要自我约束力规范自我,以避免落入“陷阱”,就拿计算机来说,计算机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让人上进,也可以让人堕落。如果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足,很容易沉迷电脑游戏,导致荒废学业。部分学生原有基础较好,自身的各项素质符合自主学习的标准,即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通过学习生活,素养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日益提升,一部分学生原地踏步,就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现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是造成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 2应对问题的策略 发现问题然后研究和解决问题,只要通过对已发现问题的认真分析和研究,就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学生特点和计算机课程特点,对上述两个问题采取两种策略。加强课堂管理方面的策略课堂难管理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造成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精准且强有力。因为新生问题多,所以加强对新生教育是首要任务,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新生教育,德保县职业技术学校采取如下方法。 (1)进行集中教育。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学校设置一间教室用于思想教育,由专门的教师开设思想教育课。对于严重影响课堂秩序,任课教师教育无效时,也交由思想教育教师进行思想、规范学习教育,耐心、专业的思想教育,可以保证课堂秩序的稳定,同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教育。集中教育并不是惩罚学生,而是分层教育与因材施教的结合。职业教育的原则是“要做事,先做人”,因此,对问题学生进行“做人”教育是当务之急。问题学生的最大问题是还不懂做人的基本道理,以为自己还是小孩子,在课堂上胡闹,不懂得尊重别人。因此,将这些有问题的学生挑选出来,集中上思想教育课,达到精准教育的目的,即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准确。集中教育针对性强、效果好,经过一个月的实践,前来接受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少,杜绝了课堂混乱吵闹的现象。集中教育也有弊端,就是部分学生的课程会落下,但这是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来解决。具体是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设较少的专业课,并且开学第一个月专业课教学速度要尽量缓慢,只进行一些基本训练,如指法练习,这样即使学生落下几节专业课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总之,集中教育利大于弊。 (2)采取技术管理措施。课堂难管理的次要原因是教学环境,计算机课程大都在机房教学,给学生玩电脑提供了环境基础可乘之机。虽然各种规章制度严令禁止玩游戏,教师也很重视,但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自控力不足,况且电脑游戏的诱惑力极大,经不起诱惑是正常现象,但这显然不利于课堂学习和管理。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将机房的计算机设置成不可玩游戏即可,应用机房的管理软件,可对学生上机的行为进行适当管理。这些技术措施计算机教师是可以很容易实现的。 (3)开展爱的教育。部分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多受冷落,特别缺乏关爱。学生不听教师的话,难管理,和情感因素有关。学生身处青春期,具有很丰富的情感,但明辨是非的能力弱。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情感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因此,教育学生也要从关爱学生入手。如果学生讨厌教师,那么学生必定会与教师要求逆行;如果学生敬爱教师,那么学生将会协助教师的工作。可见爱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朋友,关心爱护学生,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多帮助学生,学生会慢慢对教师产生信赖,之后教师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学生都会尽力配合,逐渐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提高的良好习惯。降低两极分化方面的策略在以往传统的教育中也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只是传统的教育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学内容被限制在一个小圈子中,所以两极分化看上去不那么明显,但对优秀生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束缚。计算机课程采用信息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优秀者将更加突出。教学过程中涌现出的尖子生,充分说明信息化教学对他们的促进作用,因此,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并不来自教学方法。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学生放弃学习,放弃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习跟不上,二是沉迷游戏。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首先要断绝电脑玩游戏的可能,改变游戏“依赖”习惯,然后采取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鼓励他们战胜自我,坚持学习,激发学习热情,增加学习动力,明确学习成长目标。虽然分层教学可以解决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但也有弊端,学习学得慢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感,如果处理不好,会发生学生自暴自弃,导致教师愿教、学生不愿学的情况。自卑的原因是发现其他学生学得很多,而自己学得很少。因此,学生有一点小进步就要去鼓励他们,让他们明白只要达到学习目标就算成功了,防止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得慢的学生,多去问问他们有什么困难,多表扬和鼓励他们,让他们有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采取小班教学,按照学生的不同水平划分为若干个小班,每个学期划分一次,动态调节,这种做法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办法。 3结束语 虽然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差,教学过程中问题多,但问题都是有原因的。因此,中职教师要树立信心,以足够的耐心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个问题,并且认真分析,寻找课堂难管理、两极分化的原因,制定相应的策略,这将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作者:苏敏智 中职计算机教学篇 2 中职计算机教学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办公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技术,尤其是在企业宣传的过程中,宣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算机技术的成功运用。中职院校作为培养专职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有责任将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推向市场,为我国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下面笔者首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落后,脱离社会实际 计算机专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行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矛盾和问题,从我国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来看,很多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非常落后,只是基于传统的教学经验来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但却忽略了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定义的技术内涵及人才标准,最终导致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很多中职院校教材内容陈旧老化,不仅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意义也不是很大,计算机专业仅仅成为一个空壳专业,无法承担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社会实践效果很差 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大部分时间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社会实践,从具体操作中来提高自己的技术运用能力,从而加深自己对计算机技术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大多是针对计算机教材上的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解析讲授,忽略了学生具体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课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匆忙结束,仅仅是走形式,而不重过程。所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讲授的非常细致,但是落实到具体实践操作中,学生仍然是一头雾水,这种人才培养方式自然也就适应不了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化的需求。 (三)校企合作不理想 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率的最佳途径,这一点大多数中职院校都非常的清楚,而且在专业开设前期,也确实在积极地与相关企业沟通,想要将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输送到企业内部,以获得社会实践经验,但是从实践效果上来看,大多数中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并不十分顺利,原因在于,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大多与社会实践所需要的技术能力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学生在长期僵化的教育体制下渐渐地消磨了创新力与好奇心,也渐渐缺失了职业责任意识,步入社会之后自然不受企业的欢迎,虽然学生作为低廉的劳动力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企业未来的战略改革有害无益,这也是当前中职学生被企业排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具体解决对策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对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受到社会的欢迎,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认清当今社会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环节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企业市场发展竞争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只有依据市场发展现状来确定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计划,才能真正将各种举措全部落实到点子上,从而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的教学质量。(二)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方法是否正确,教学理论是否落后,全部要靠社会实践来检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现计算机市场需求,突出计算机教学应用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给予学生更多时间来进行操作实践和独立探索。学生在掌握大量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在理论讲解中,教师要着重讲解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并且注意结合计算机操作具体实例,使理论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从而辅助学生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 (三)完善校企合作 中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地互通意见,尤其要对企业对学生的建议和培养要求进行重点的理解和认知,从而为下一步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要积极地与企业优秀员工交流沟通,并且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实践方法,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要定期向教师汇报,以便于及时纠正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水平,才能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真正优势。 三、总结 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改革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对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及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弊端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推动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中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包文林 单位:科右中旗职业技术学校 中职计算机教学篇3 现阶段中职教育的未来发展主要是朝着素质化、信息化以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现在社会各领域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使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非常缺乏,中职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就是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这对社会人才短缺的问题能够有效缓解。但是,中职计算机教学却显现出许多教学问题,对教学质量和效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急需采取有效的对策,为中职计算机教学的高效提供保障。中职教育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教育培养全面的人才需要计算机技术,培养计算机专业人员,计算机技术更加重要。但纵观中职教育现状,计算机整体教学水平不高,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足够重视 虽然计算机课程是中职院校的必修课程,但部分中职院校对计算机课程还是不够重视,认为培养学生未来就业公司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即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展望不够长远,使不少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及发展上出现弊端。例如,在某汽车中职院校,学校对学生计算机课程不够重视,学生没有扎实掌握计算机知识,学生毕业后进入汽车制造企业,起初进行手动汽车组装,该毕业生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后期该工厂引进新型信息技术,可用计算机操作进行汽车组装,可该生没有足够的计算机知识,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汽车组装,不能满足工厂的职工要求。 (二)教学水平低 计算机课堂内容抽象,教师没有结合实践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只是进行口头或板书讲解,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可谓是“纸上谈兵”。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还是在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例如,部分教师多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教师说,学生听,毫无互动。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到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这样就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考核方式单一 进人中职院校的学生,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已经掌握的计算机能力存在巨大差异。而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的这种差异缺乏重视,仍使用统一的教学标准,从而造成教学的整体效果不明显。另外,对于考试的题目也没有做出更多的改变,基本上在历年的考试题目中学生都能够找到规律,从而造成学生对考试题目之外的知识不会进行更多的积累、学习,使得学生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存在局限性,实际应用能力也较低。 (四)缺乏先进的教学内容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知识出现日新月异的变革,使得计算机教学出现时效性的特征。但是中职计算机教学没有重视到其时效性这一问题,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够与时俱进,对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师普遍只教学生一些简单操作,缺乏更专业的知识的讲授,造成学生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有效的应用,造成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较低。 二、解决对策 (一)正确引导教育观念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观念不端正是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的根源。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计算机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必须对中职院校的教育观念进行规范,进行监督与引导。首先,教育部门要对学校进行硬性要求,对学校计算机教学进行明文规定,监督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实施,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其次,学校计算机教学要与时俱进,应用多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结合市场变化设计计算机教学与应用课程,比如任务驱动教学、校企合作教学、项目教学法等,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提高就业率。最后,学校领导及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让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提起重视,不再排斥计算机教学,有效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 (二)提高教师素养 首先,中职学校对在职教师进行在职培训,让在职教师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针对教师的教学技术进行定期的培训,组织教师之间对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注重课堂心理环境的营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且教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与时俱进。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信心。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抽象难以掌握,放弃了对计算机的学习。教师要抹去学生心中计算机知识“难”的印记,可以对计算机知识采取难度呈“阶梯式上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先体验到计算机教学并没有那么难,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心。中职院校要提高计算机教师招聘的门槛,保证计算机教师整体师资队伍的水平。 (三)采取多方式考核 为了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建立的评价体系应当更加多元化、科学化。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给予足够的尊重。并在成绩考核、成绩评定的时候对这种差异加大重视,在考核学生的时候可以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具备的职业技能、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情况、最终获得的学习效果等角度进行考虑,避免单一考核对学生造成的阻碍,从而实现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全面提高。还有就是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从而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如采用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加大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主导性权利,教学的主体为学生,教师担任引导、补充教学的角色,激发整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哇,从而达到每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能够得到锻炼的教学目的。 (四)创新教学内容 为了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师需要及时将新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采用实训、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教学也要与行业的发展变化相结合,将先进的计算机编译软件引入到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布置计算机实践任务,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项目实施能力、计算机编译能力。而学生则可以对Dreamweave:软件进行合理运用,借鉴天猫、当当网等网站形式,对多种类型的网站进行模拟制作,并对VisualStudio。进行充分的利用,开展专项训练计算机编程语言(如Java,C语言、C++等)的课堂。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具体的实践项目教会学生对计算机数据库(如SQLServer等数据库)的熟练操作。为学生步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其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深入研究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就能够得知现阶段中职计算机教学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存在的这些对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造成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但对学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最重要的是限制了中职学生后期的发展。所以,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创新、采取多方式的考核方法、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以及中职院校自身对计算机教学加强重视等多种措施对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改善,使中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谢璐丹新时期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25):125 [2]刘辉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4(32):134 [3]靳慧妍论新课程视野下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赤子,2014(O5):83 [4]李贵玲.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学周刊,2012(1). [5]蒋耀慧.浅谈计算机中职教学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很社会科学版),2010,30(7). 作者:杨勇涛 单位:吉林机电工程学校
欧美文学论文:试论欧美文学中的“个性自由”特性 摘要:欧美文学中有一个常见的、且永恒的特性命题是“个性自由”。在人的有限生命里,我们人类在努力探讨和追求的人生最大价值和人生幸福感使欧美文学的专注和永恒。欧美文学中关于人的“命运”和人的“个性自由”这两个命题的探讨对人类的发展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和方向性的启迪,其意义极其深远。 关键词:欧美文学 个性自由 意义 引言 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起源,各国文学和民族文学的发展基本都是以口来传播,口是最早的文学小说传播形式,后来发展到书面文学中。其中“个性自由”。作为欧美文学中最长用的命题“个性自由”,我们从欧美文学作品及发展的历程中得以认识。 一、古希腊文学中的个人特性 古希腊英雄传说中的所有重要人物,除少数神祗和传说(如普罗米修斯及其故事)外,他们的个人行为动机都不是为了民族集体利益,而是满足个人生命价值的追求;或为爱情、或为王位、或为财产、或为复仇。荷马史诗中英雄们对荣誉的崇尚,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个体价值的执着追求和对现世人生意义的充分肯定。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极富张扬的个性特点成为古希腊文学的核心内涵,也成为古希腊文化的基点。虽然说古希腊文学中体现的世俗人本意识是原欲型的,但以“我”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张扬和个体自由是十分鲜明的。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之后是千年的中世纪文学。重视人的精神和理性本质,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学之文化价值观念的主要特征。 中世纪基督教义提出的人之原罪,救赎,禁欲主义,乞求来世,让古希腊的人本意识蜕变为神本意识。14至17世纪初的文艺复兴是一场针对中世纪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一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就是人文主义文学。 “人文主义”,亦即人道主义,它强调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以“人类的本性”作为观察历史的准绳,反对神的绝对权威。人文主义其实质是个人主义,即强调把个人放在一切社会关系的中心,充分肯定个人的意志,个人的利益。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基督文学、文化的否定和对古希腊文学、文化的复兴,是对古希腊文学中提出的个人自由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进一步倡导。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最早提出了“人学”与“神学”的对抗,他的抒情诗集《歌集》,其中绝大部诗作是抒发对自己所钟爱的劳拉的爱情,大胆讴歌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基础上的爱。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彻底否定了中世纪的宗教观及禁欲主义的道德观。总之,这时的许多作家,如彼特拉克、薄伽丘、拉伯雷、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显示了人的尊严和权利,展开了精神个体的无限多样性。当然人文主义决不只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单一性延续与继承,更不是简单的重复;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中也拥有了人人平等、仁慈宽恕等基督教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人文主义又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结合的产物。从中世纪的“人是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转变到文艺复兴的“人应成为独立的精神个体”,这是西方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转变,它标志着中世纪文化的终结、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开始。 二、17世纪后文学作品中的“个人主义”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中的“人”比人文主义文学中的“人”疏远了与上帝的联系,也显得更理智、冷静和成熟,但也缺少热情、缺少自由意识和生命意识。18世纪欧洲各国发生了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第二次思想革命运动――启蒙运动。如果说人文主义者的注意中心是如何从宗教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肯定人享有世俗幸福的权利,那么,启蒙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更要求破除宗教迷信,摧毁宗教偶像,反对贵族特权,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进而推翻封建统治,建立合乎资产阶级理想的社会。自由与平等是启蒙运动最鲜明的两面大旗。作为一个广泛的思想革命运动,也影响到文学的发展。许多启蒙家直接进行文学创作,把文学作为宣传启蒙思想、批判封建制度的有力工具。卢梭的文学作品中对个性自由的崇尚是其的启蒙主义、丰富的感情自由的典型,基督教的原罪说他予以否定,因为人至善是人的本性,这种至善是美的,及发自原始的人性和欲望要求是人类的合理的,在人类创造文明的发展过程是对人性的污蔑和罪恶的孳生地。歌德在他的作品中一个很广袤的天地中深刻地体现了人类的思想问题。这种启蒙主义文学思想对人类的“个性自由”、“情感自由”的理想追求,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反古典主义的伟大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文学、更强调自我人性自由与追求。浪漫主义文学中表现“人性自由”不再是表现在人的理智和情感上、个人的私欲和人类社会道德之间找平衡,他表现的是个人及自我的人生价值。比如“沉浸在天地合一”,人溶于美好的自然景色,天地合一的这种忘我境界,幻想描述一个美好的文明社会,塑造一个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这种体现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个人自由观和人生观的理想境界和归宿。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欧美国家的工业进程发生很大进步,这时的文学作品,主要以现实主义为代表作。人类历史的进步是物质和财富的创造来推动。这种创造财富的过程是人性的发展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个性随着财富的变化而发生了很大的失落。现实主义文学更多的是对人性处境和人生命运的关注,从人道为出发点,它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现在的作品通过文学彰显了物质化的社会现实,深深地解剖人在物质欲望的驱动下人性深处的心灵变化,揭示和引导警告人们在物质面前人的脆弱及对人性的泯灭。也是对这种物化下失去人性自由的批判。 20世纪的欧美现代文学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随着资本主义的科技发展、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在这个世纪里付出了惨巨的代价,一战和二战对每个民族及全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空间、权利和尊严发出挑战。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生存空间发生了对立的很大变化。那种人与万物、社会、自然及民族语民族人和人关系变得不再美好。从思想内容看,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是“现代人的困惑”,即揭示周围世界的荒诞、冷漠、不可理解,以及人置身于其中的孤独、陌生、焦虑、痛苦的情绪。到18世纪,西方人认为自己凭借着理性的力量可以摆脱“命运”的支配而走向自由,但到20世纪初,仿佛从云端一下子跌入深渊,而且带着远比古代人更加浓重的悲哀和绝望。卡夫卡小说中的人变成了“甲虫”;艾略特的《荒原》中,物质世界使人的精神世界毁灭,世界也就成了生命死寂的“荒原”。人“原欲”的自由没有了,对于回归原始状态、获得非理性意义上的“自由”的人,又是充满着忧虑 ,而现代物质文明下的“自由”也丧失了。总之,一种比19世纪更深重的恐惧、焦虑、痛苦,乃至绝望的情绪弥漫了20世纪西方社会。但是20世纪欧美文学在人本意识上的变化,说明了20世纪作家在对“人”自由和个性问题上的探索更加深化了,只是在人性“自由”问题上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境地,或说,在寻找过程中的失落和痛苦,因此只能继续像“戈多”一样等待,或像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地守望。 三、结论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表现的“自由”是把对原欲追求和个人荣誉当作人生幸福和实现个人价值的主要内容。中世纪的宗教文学对此加以了否定,今世赎罪和来世才是他们向往的地方,精神的追求代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声色享乐。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是对中世纪宗教文学的又一否定,它重新呼唤人的自然属性的回归,但在否定中世纪对声色、肉欲的摒弃外,也部分吸收了宗教文学的博爱仁慈等理性的内涵。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文学,更是在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自由和个性追求之外,探讨人的理性下的自由和个性。浪漫主义文学,对个性自由更强调人的自然天情和自由情感,想与大自然的恬静形成一种默契,而弱化了自然属性和理性的平衡。现实主义文学警告人们不要无限制地追求物质享受,不要被物化而丧失人的自由的天性。现代主义文学,指责现代文明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的严重贱踏,使个性自由和个人价值几乎丧失殆尽,作品表现的是物质文明给人带来的更沉重的异化和危机感的情况下,表达出的一种失望甚至绝望的情感。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知道,首先,欧美文学对个性自由的文学探讨从关注人与外部世界关系、个体与集体关系到理性与情欲的冲突内容直至更加深入地展开了内部的诸多矛盾,包括潜意识层面。因此,随着历史的进程,欧美文学对个性自由所探讨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其次,争取个性自由,正是在追求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追求在有限的生命里如何过得幸福、活得有价值,个性自由的实现程度正是一个人幸福感强弱的最集中体现。由此可见,欧美文学对“个性自由”命题的持恒热衷正是在探讨人的有限生命如何更具幸福感和如何实现人生最大价值的大命题。第三,无论命运如何坎坷但却始终不屈,因为欧美人把个人荣誉和个人价值最大化视为人生最高的追求,视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他们宁可选择自由而短暂、光彩的人生。这就让我们明白欧美文学关于命运和个性自由这两个命题实际上是一个命题下的两个集点,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人类的极境是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命运的多舛和对命运的不屈和抗争,争取个性自由,让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欧美文学对这一命题的探索还在延续,虽然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最佳的答案,“达到这一境界需要付出异常艰辛的努力,走过极为漫长的路程。”但欧美文学关于命运和个性自由的两个命题的探讨对人类的发展有着方向性的启迪和指导性的作用,其意义极其深远。 欧美文学论文:分析启蒙运动与现代欧美文学和文化 一、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内涵对文学的影响 (一)启蒙运动直接促成启蒙文学的产生 启蒙运动的核心内涵是理性主义,理性的基本内涵是通过人们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进行对事物的认知。理性主义认为应当通过人们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进行对事物的认识。理性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是欧洲在从中世纪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当中,从事工商业的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壮大。商品经济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处于受压制的地位;商业活动受到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严重限制的现实状况,使得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改变自身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被压制的地位;资产阶级反抗封建王权的需要形成了启蒙运动产生的阶级、社会基础。启蒙运动的主导力量是一部分追求理性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启蒙运动主导力量的根本原因是在欧洲逐步异化并偏离基本基督教信仰精神的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中世纪的天主教会由于受到世俗贵族势力的渗透而逐步腐化。因此,启蒙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直接促成了启蒙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使得启蒙文学带有思想政治倾向 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进行激烈的斗争的年代。因此启蒙文学从产生开始就带有十分明显的思想倾向性并同政治理论主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众多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学形式宣传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这给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艺术带来了鲜明的政论性特征。为资本主义制度鸣锣开道,向封建制度本身进行猛烈攻击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的重要时代使命和历史特征。 二、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对文学的影响 (一)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促成以思想主张为主流的启蒙文学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出理性精神。在牛顿等人的推动下,对世界的认识本身甚至上升到了对上帝进行思考的深度和高度。这些大胆的思想主张为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一时间,倡导怀疑、思辨的理性精神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主流。在文学作品当中,将普通的个人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并号召人们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和生活,成为当时的启蒙作家普遍反映出来的思想主张。 (二)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使得文学成为政治理论载体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形式在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中,通过作家本身的思想观点和文字描写显现出鲜明的政论性特征。这一时间内,很多思想家本身就承担起了启蒙作家的功能。卢梭、洛克、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着名的启蒙思想家将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应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形成了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这些政治理论主要通过当时的文学形式表达出来。 1.形成以民主思想为主的文学 卢梭是民主思想的集大成者。卢梭通过文学形式折射了他的这些主张。《忏悔录》《新爱洛绮丝》是他的两篇着名的文学作品。《忏悔录》与以往的启蒙主义文学作品不同的是,该书注重平民的思想品质、感情和性格特点。卢梭在《忏悔录》中以诚恳直率的态度完整地记述了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内心动态的各个方面。他的另一部作品《社会契约论》,将这些文学作品中折射出的政治主张集中总结和反映了出来。在政治主张中,他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和社会的形成是个体为满足自身利益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所形成的总体。国家中每一个个体的目的是通过集体的存在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基于这样的分析,国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当在政治地位上保持平等。没有任何一个公民在国家当中应当具有比其他人更高的甚至能够奴役其他人的权利。当国家不能保证自身利益时,个体可以选择离开国家。国家政治权利的形成是公民为实现个人利益将公共权力提交给一些具有决策能力的管理者的过程的结果。由于公民推举政府的初衷是实现个人利益,因此公共权力的持有者具有保障公民利益的职责和义务。 2.自由平等思想的文学体现 启蒙运动中的重要思想主张是自由平等思想。这一思想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政治思想理论当中英国政治学家洛克旗帜鲜明地主张自由的观点。洛克以基督教神学作为依据,提出“天赋人权”的主张。天赋人权中主要包括的权利有追求个人幸福权、生命权和财产权。洛克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向上帝赎罪,上帝赋予人们自由意志。人应当具有自由的思考能力。洛克的自由思想主要集中于人们思想的自由和政治自由。但自由具有一定限度,不能伤及其他人的自由,危害其他人的利益。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关于国家应当保障个人利益的观点也包括个人追求合法权利的观点,因此也蕴涵一定的行为的自由主张。在基督教神学的视野下,人类具有原罪,人的生命过程都是向上帝赎罪的过程,因此人的本质是相同的,人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这一神学观点也为平等观念奠定了基础。在理性主义得以广泛传播的背景下,这一观念也逐渐被人们发掘出来。 3.法治思想和分权制衡思想形成的政治文学 启蒙文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同样身兼文学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孟德斯鸠。孟德斯鸠是法制和分权制衡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着名的文学作品是《波斯人信札》。在作品当中,他通过小说的形式将自己的法治思想逐渐描述开来。在《论法的精神》当中,孟德斯鸠提出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应当是公正的法律制度。在孟德斯鸠的主要观点当中,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具有相应的规律,上帝在创造世界与规律之后就让世界按照规律进行运转,而人类社会应当具有的规律就是社会的法律,社会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才可以正常运转。在基督教神学当中,由于人类本身具有原罪,因此人们在面临一定的特殊环境时就会产生犯罪的可能。政府组成人员同样也有可能违背公共利益而以权谋私,因此应当进行分权制衡以对政府进行约束和监督来保障公民的利益。 三、启蒙运动对欧美当今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促进西方现代文化的独立思考精神 理性精神强调人们按照自己的思考对事物进行推理以进行对现实事物的认识。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当中,人们应当具有充分怀疑的精神,敢于突破旧有传统进行创新,鼓励人们大胆怀疑。这种思想主张促成了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独立思考精神的产生。西方现代文化中强调的独立见解的思想观念来源于理性精神,并在西方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在西方的教育模式下,人们被鼓励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开拓,勇于怀疑权威,挑战权威,使欧美思想 文化层面充满了进行自由交流、大胆创新的氛围。 (二)西方文学中人本主义的产生 人本主义是在启蒙思想当中占有重要成分的观念。理性精神本身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思考推理和认知事物。在人们的认识过程当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当被充分调动和运用。人作为思考主体的价值和尊严应当被广泛认可尊重。在现代欧美文化中,这种产生于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的观念已经广泛推广。现代欧美社会强调的人道主义、人权等观念就是在启蒙运动的人本主义倾向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目前,在欧美各国,人道精神已经被广泛认可并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死刑的废除、国际人道主义组织的广泛建立和发挥作用都是人本主义的重要表现。 (三)西方文学中个人价值的体现 由于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建立的重要基础是人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个人的价值和作用在现代欧美文化中被广泛肯定,独立人格也因此在现代西方文化思想中被广泛肯定。个体的独立性是人们进行理性精神指导下的独立思考的重要条件。独立思考的意义和价值需要个体的独立作为实现条件。在社会生活当中,民主的政治环境也为个体实现价值和尊严提供良好的现实保证。 (四)选举文化的产生 在欧美社会当中,强调自由平等和民主法治的政治思想氛围是思想文化重要的特征。经过大革命和欧洲的广泛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欧洲现代社会已经基本形成了民主政治制度。代议制民主所产生的选举文化,已经成为欧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欧洲现代社会当中,人民实现政治诉求的方式已经逐渐多元化并得到充分的拓宽。人们通过具有法律保证的参政渠道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见解,也更加促进了欧美文化中的其他诸如重视法制和契约等特征。 另外,经过启蒙运动建立起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也为欧美文化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市场经济模式中强调的公平交易和诚信精神广泛存在于欧美文化生活当中。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共道德标准在西方社会当中正占据着越来越主要的位置。但欧美各国由于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程度不同,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差异性。现代欧美文化可以被概括为西欧文化、南欧文化和东欧文化等基本形态。由于启蒙运动长期以英国和法国为核心,因此法国和英国等国具有的理性精神更加明显。南欧文化具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倾向,更加重视家庭的作用,法治精神弱于西欧国家。东欧国家相对其他国家比较缺乏民主精神。 四、结语 欧美社会生活的形态深刻地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在欧洲现代社会当中已经基本变成现实,启蒙精神的思想内核已经成为西方各国的重要精神特质和内涵,对西方社会发展前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欧美文学论文:浅析启蒙运动与现代欧美文学与文化 一、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内涵对文学的影响 (一)启蒙运动直接促成启蒙文学的产生 启蒙运动的核心内涵是理性主义,理性的基本内涵是通过人们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进行对事物的认知。理性主义认为应当通过人们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进行对事物的认识。理性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是欧洲在从中世纪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当中,从事工商业的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壮大。商品经济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处于受压制的地位;商业活动受到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严重限制的现实状况,使得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改变自身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被压制的地位;资产阶级反抗封建王权的需要形成了启蒙运动产生的阶级、社会基础。启蒙运动的主导力量是一部分追求理性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启蒙运动主导力量的根本原因是在欧洲逐步异化并偏离基本基督教信仰精神的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中世纪的天主教会由于受到世俗贵族势力的渗透而逐步腐化。因此,启蒙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直接促成了启蒙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使得启蒙文学带有思想政治倾向 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进行激烈的斗争的年代。因此启蒙文学从产生开始就带有十分明显的思想倾向性并同政治理论主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众多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学形式宣传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这给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艺术带来了鲜明的政论性特征。为资本主义制度鸣锣开道,向封建制度本身进行猛烈攻击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的重要时代使命和历史特征。 二、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对文学的影响 (一)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促成以思想主张为主流的启蒙文学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出理性精神。在牛顿等人的推动下,对世界的认识本身甚至上升到了对上帝进行思考的深度和高度。这些大胆的思想主张为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一时间,倡导怀疑、思辨的理性精神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主流。在文学作品当中,将普通的个人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并号召人们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和生活,成为当时的启蒙作家普遍反映出来的思想主张。 (二)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使得文学成为政治理论载体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形式在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中,通过作家本身的思想观点和文字描写显现出鲜明的政论性特征。这一时间内,很多思想家本身就承担起了启蒙作家的功能。卢梭、洛克、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着名的启蒙思想家将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应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形成了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这些政治理论主要通过当时的文学形式表达出来。 1.形成以民主思想为主的文学 卢梭是民主思想的集大成者。卢梭通过文学形式折射了他的这些主张。《忏悔录》《新爱洛绮丝》是他的两篇着名的文学作品。《忏悔录》与以往的启蒙主义文学作品不同的是,该书注重平民的思想品质、感情和性格特点。卢梭在《忏悔录》中以诚恳直率的态度完整地记述了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内心动态的各个方面。他的另一部作品《社会契约论》,将这些文学作品中折射出的政治主张集中总结和反映了出来。在政治主张中,他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和社会的形成是个体为满足自身利益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所形成的总体。国家中每一个个体的目的是通过集体的存在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基于这样的分析,国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当在政治地位上保持平等。没有任何一个公民在国家当中应当具有比其他人更高的甚至能够奴役其他人的权利。当国家不能保证自身利益时,个体可以选择离开国家。国家政治权利的形成是公民为实现个人利益将公共权力提交给一些具有决策能力的管理者的过程的结果。由于公民推举政府的初衷是实现个人利益,因此公共权力的持有者具有保障公民利益的职责和义务。 2.自由平等思想的文学体现 启蒙运动中的重要思想主张是自由平等思想。这一思想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政治思想理论当中英国政治学家洛克旗帜鲜明地主张自由的观点。洛克以基督教神学作为依据,提出“天赋人权”的主张。天赋人权中主要包括的权利有追求个人幸福权、生命权和财产权。洛克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向上帝赎罪,上帝赋予人们自由意志。人应当具有自由的思考能力。洛克的自由思想主要集中于人们思想的自由和政治自由。但自由具有一定限度,不能伤及其他人的自由,危害其他人的利益。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关于国家应当保障个人利益的观点也包括个人追求合法权利的观点,因此也蕴涵一定的行为的自由主张。在基督教神学的视野下,人类具有原罪,人的生命过程都是向上帝赎罪的过程,因此人的本质是相同的,人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这一神学观点也为平等观念奠定了基础。在理性主义得以广泛传播的背景下,这一观念也逐渐被人们发掘出来。 3.法治思想和分权制衡思想形成的政治文学 启蒙文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同样身兼文学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孟德斯鸠。孟德斯鸠是法制和分权制衡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着名的文学作品是《波斯人信札》。在作品当中,他通过小说的形式将自己的法治思想逐渐描述开来。在《论法的精神》当中,孟德斯鸠提出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应当是公正的法律制度。在孟德斯鸠的主要观点当中,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具有相应的规律,上帝在创造世界与规律之后就让世界按照规律进行运转,而人类社会应当具有的规律就是社会的法律,社会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才可以正常运转。在基督教神学当中,由于人类本身具有原罪,因此人们在面临一定的特殊环境时就会产生犯罪的可能。政府组成人员同样也有可能违背公共利益而以权谋私,因此应当进行分权制衡以对政府进行约束和监督来保障公民的利益。 三、启蒙运动对欧美当今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促进西方现代文化的独立思考精神 理性精神强调人们按照自己的思考对事物进行推理以进行对现实事物的认识。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当中,人们应当具有充分怀疑的精神,敢于突破旧有传统进行创新,鼓励人们大胆怀疑。这种思想主张促成了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独立思考精神的产生。 欧美文学论文:欧美文学及科普作品的翻译及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文学及科普作品是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文学及科普作品能够更容易读懂一个国家的语言特征、文明发展、文化变迁、经济状况、政治生态等。在现代文学及科普作品的翻译和传播活动中,欧美文学及科普作品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语言特点,与汉语的古典著作有非常大的差别。 【关键词】欧美文学及科普作品;文化差异;翻译 但是,就近代文学及科普作品的影响力对比看,由于中文文字及语言处于高语境文化,理解与书写较为困难;而以西方诸多国家为代表的英语(语言)作品传播渠道和认同感较强。所以,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影响力要比我国的文学及科普作品的大(当然,经济力量的薄弱、政治扩张力不足也有直接关系)。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我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和“大国梦想”的国家战略,我们的文学作品及科普作品,特别是能够反映我国当代优秀文化内涵和科技水平的作品一定要走向世界,展示给全人类。因此,这些作品的传播就离不开对作品的翻译工作。同时,现代文明是文化交流的结果,我们也无法避免西方文化的输入,既然要进行文化进步,就必须研究人类文明,必须透彻的了解欧美文学及科普作品的本质内容以及它带来的文化蕴含。本文主要对欧美文学及科普作品翻译的过程进行探讨,找到文化差异,求同存异。 一、早期的中西方文学交流 为了增进西方人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解,我国早期的翻译家陈季同翻译了中国的古典小说和古典戏曲外,他还详尽的在书中描绘和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陈季同写了两本重要的书,即《中国人自画像》(1884)和《中国人的快乐》(1890)这两本书在西方影响很大,两书都有英译本。特别是《中国人自画像》,188年由法国巴黎卡尔曼.利瓦依出版社出版,当年即重印六次。英译本中介绍的中国人的文化在许多方面却惊人地与美国人的风俗习惯相雷同。这说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的同时,也存在文化相似之处。当然,很多欧美文学及科普作品在不同时代也深受中国读者的欢迎,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英语翻译过程中有效的强化了不同语言的运用技巧,在使用语态和人物刻画过程中形象生动的表现了与中国人完全不同的语言习惯,有些简洁,有些直白,有些甚至在中国的一些“阳春白雪”类的文学作品中根本就看不到的,粗俗的字眼的语言。然而,却更贴近生活,贴近广大的民众,同时也强烈的、明确的弱化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我们知道,虽然不同民众之间相隔万里,语言习惯差异很大。但是,不管是底层还是上层,都无可避免的归属与人类的范畴,遇到好事欣喜万分,遇到坏事痛苦不堪,对好坏的标准也是有一定想通之处的。因此,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及科普作品在通过多方和双方的交流过程中,作品的本身的内涵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展示了不同语言文化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和对人的内心的冲击,从而对读者形成强烈的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者其他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说,欧美文学及科普作品的生命力在中国大地上如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其实就代表了中国人对其文化的认同,至少体现在这一作品上。反之亦然。对于我国的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而言,能够使得它们与欧美的文化和科普作品在相互间交流与传递,并且达到很好的效果,也就说明欧美人民对中国的文化和科普作品内容、形式、文化的认同。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在中英语言之间交流、互动。取决于翻译者对文学及科普作品中的语言、内容、人物性格和思想特点的把握。要翻译出好的作品,必须掌控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行为过程的关注,作品结局的把握,思想内容的精炼等。这其实要求翻译者对文化差异进行深入理解和对源语言的良好学习,甚至对该民族的发展历史也要有很好的理解。否则,可能达不到读者的共鸣和喜爱。这也是衡量译作是否为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也是前提。 二、文学与科普作品的翻译特点 从建国以来,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科普作品在中国从根本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比于欧美文学读者更少。由于我国大多数译者均来自高校,而高校的老师是做为教学主力的,没有太多的精力从事专门的翻译工作。而我国的自由译者人数并不多。因此,科普作品翻译在我国的数量是凤毛麟角,不敢相比于欧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数量。应该说,同样容量的译作,从语篇、词汇、读者三方面来说,科普作品翻译的难度甚至高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这是因为,如果原作者在书中以大量实例来说明科幻、科普作品,那翻译者就要具有同样或更高的专业知识、储备,甚至于领悟能力都要高些。在此基础上,科普作品的翻译还要针对不同的读者或者根据读者的水平进行异化或归化,进行翻译,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是有人掌握了语言能力,由于缺乏相关的科普知识,那翻译出来的作品会脱离“科普”轨道,或许更像是一部说明书。而如果掌握了相关的专业技术,却没有相当的语言能力,疏于语言习得,对原作的语言文化了解不深,同样不能够把科普作品翻译的像样子。从文体学的观点来看,无论是科普作品还是欧美文学作品都是个庞大的体系,属于科技文体类,两者的层次多、范围广。要对它们进行翻译,通常来说更需要了解它们的语域和语篇问题。在了解了翻译词句的语场、语旨和语式的情况下,才能够着手去翻译。这是一项综合技术融合度较高的工作。相比于与科普作品,文学作品则显得很灵活,提成则更是多种多样。就语言标的的风格来说,文学作品更注重语言本身的精彩程度、语言外在的吸引力,让读者阅读非常的时候是通俗易懂的,从而达到让大家都喜欢阅读的目的小说和诗歌等。不管是欧美还是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可能在语言上比较生涩难懂。但是,另一面则是追求语言的内涵;而一些看起来朴素的毫无出彩之处的语言,通俗平淡的语言也可能蕴含了强大的力量,正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内涵丰富,语言精彩。这说明文学语言和科普语言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提示给翻译,但译者却不能只看到差异并做为窠臼,重要的是以内容的表达为主。 三、欧美和中国文学作品及科普作品的翻译 要正确的对欧美和中国文学及科普作品的翻译,就必须了解两者之间在文化上存在的语言特征和中英差异。首先,既然本文说的是作品的翻译,就离不开词语。因此,下文强调“英汉词语的社会文化内涵”:(1)独特文化孕育了独特的词汇。每一种独特的文化相对应的就有一种独特的语言,而独特的语言包含了独特的词汇。北京人把走街串户的小商贩叫“胡同串子”;等等。(2)文化差异导致相同词汇表达的含义有差别。英文中的“red”和中文中的“红色”有时就含义不同。如词组“TheRedNose”意指为婴儿猝死。直译成汉语则是“红鼻子”,词意相差甚远。(3)文化差异影响到语义和要表达的内容不对等(不等值)。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里有个叫巴思的妇女,作家把她刻画成一个风流的女性,其中在描写她的装束时就用了“脚蹬深红色长筒抹”(译文:Herdosewereofthefinestscarletred,garteredtight)。这里scarletred带有红色,可是在英语里,却也有“放荡”的联想意义。再如,英语中形容红男绿女们的放荡生活用aredwasteofyouth表达。Isshereallysored意思是说“她果真那么不检点吗?”因此说,相同的词汇,如果用汉英两种语言来表达,可能会出现差异。即使用同样语言不同语境下意思也可能不一样呢。那么,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的翻译异同在哪里呢?显而易见,是内容不同。文学作品可以极度渲染甚至是编造,科普作品则不能;其次是,语用词汇不同,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写作可以根据情节内容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来做处理。但是,科普作品往往有固定的词汇和语用规律、搭配。最后,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文学作品只要遵循一般规律就可以了。这些特点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在语域、语场、语旨上。因此,翻译文学和科普作品,不但要了解中西方的语言文化习惯,还需要了解不同文体所带来的问题。 四、结论 语言是文化艺术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和重要组成。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引人入胜的一面,也有不同的营养蕴含其中。人们运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各种方式进行传播,以联想、诙谐等等态度将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进行比较,从而深动地刻画事物,传递信息,说明道理。我们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对各种形象的联想和喻义的相似、相异及相同之处后,才能正确地使用和翻译英汉词语。 作者:苗国栋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欧美文学论文:谈论欧美文学人道主义精神 一、人道主义精神 所谓的人道,是指的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它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由此可见,人道的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而萌发的[1]。在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的脑中,它意指着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思想。到了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即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和指导思想,它代表着反对封建教会专制,提倡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一种理念。直到19世纪,人道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而关于它的思想内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完整。综合古典和现代的各位欧美文学思想大家关于人道的阐述,所谓的人道主义精神基本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尊重人,关心人,维护人的一切权利,进而坚决杜绝和反对任何危害人的行为。此外,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倡导和弘扬人性中那种美好的、善的、充满慈悲的东西,抑制人性中那种恶的、残暴的东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提倡以仁爱、宽恕代替暴力、仇杀,反对以恶治恶,提倡道德的自我完善。这种人道的思想可以说一直贯穿在整个西方文学当中,被人们笼统地称为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着反对封建制度的积极作用。这也可以看做是人道主义精神出了文学的界线后,在政治运动中的重大作用。详细的来说,人道主义的三大要素是:人性、理性和超越性。即倡导在对人性的基本尊重的基础上,保证头脑清晰理性的思考能力,保持对真理追求的热心和耐力,最终实现超越性的认识。不仅仅是对于事情本身,而是生命的真谛!文学将人作为研究的要义,其中体现的具体含义的人道主义精神,无非就是倡导人的价值。早有说法是,将其归结在三个方面:一是,肯定人在这个尘世间的幸福,人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二是,承认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肉体上人是动物,有生老病死;精神上,人因为有精神灵魂的存在而不同于其它动物。三是,人的尊严,尊严高于幸福,人活着就得活得有尊严。人要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和意志来做事情,才能获得幸福。 二、萌芽时期的人道主义精神 从萌芽时期到现代社会,欧美文学发展中的点点滴滴都蕴藏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关于欧美文学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较权威的是希腊神话[2]。追踪溯源后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其中包含的人道主义的痕迹。希腊神话中很多人物的性格特点、做事风格和故事的描述,都可以让我们找到现实中对应的映射对象。天神宙斯,他是众神之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更可怕的是他具有最大权威,能够使用可怕的雷电惩罚神与人,他知道神和人的一切事情,能预知未来。所以,当面对背叛的普罗米修斯时,他完全将自己处于高处的位置而想知其于死地。这是我们理想化的,但是故事的他没有这样做。此时的他,露出了和人性一样丑恶的一面,对普罗米修斯进行了残忍的折磨,只为了然他说出所谓的“秘密”。或许我们可以说,即使是神又如何,永远摆脱不了窥视人内心,掌握全局的这些可怜的欲望。此时此刻,宙斯不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众神之首,只是一个失去理智,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自己欲望的普通人而已。所以是,希腊神话,并不是神话,其实源于中世纪实际生活的例子,其是宗教统治的工具。在神话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性的真实面,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真人,真情。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太阳神阿波罗,他是宙斯与黑暗女神勒托的儿子。他的名字即寓意着“光明”,人们在他的身上找不到黑暗,因为他从不说谎,光明磊落。更有着真理之神称号的他,也很擅长弹奏七弦琴,旋律优美动听;又精通箭术,他的箭百发百中,从未射失。除了多才多艺之外他更是众神中最美最英俊的男子,被塑造的如此优秀的他,简直可以说是大家膜拜的对象。这也就是人们理想中的美好伴侣,有着高超的技艺和俊美的外表,受到众人的一致赞赏。再比如,判官帕里斯在判断要将“不和的金苹果”判给谁的时候,毅然选择了爱神阿佛洛狄忒。虽然,天后赫拉还有智慧女神雅典娜都想要这个可以使人成为天下最美丽的女人的金苹果,但是他们给判官帕里斯的东西都不是他想要的。帕里斯最终在放弃了伟大君主职位,最伟大的英雄的名誉,选择了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这里,赤裸裸的展示了君主好色的本性,为了女色而不惜一切代价。由此可见,虽然中世纪宣扬着神学统治,但是神话人物形象中仍然避免不了现实的人道主义精神。更何况,在黑暗的中世纪中,仍然有大批的文学作品渲染着这种不可忽视的精神。中世纪文学类型基本有四种: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曲谣、城市文学。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其中更不乏反对封建统治的先进思想。骑士文学就是歌颂忠君护教行侠以及行为举止的文雅知礼的骑士精神,骑士抒情诗更体现了解放封建教会下的禁欲主义的思想感情。很多始终都有描写骑士与贵妇夜晚幽会之后在黎明前分离时依依惜别的情景和感情。这写在教会看来大逆不道的行为,真真实实反映了人们内心的人情人性。到文艺复兴时期,各种关于宣扬尊重人性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浮现。薄伽丘的《十日谈》,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这些先进的思想被寓于文字中,呼吁大家摆脱这种压抑人性的束缚。 三、启蒙时期的人道主义精神 17、18世纪欧洲经历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被看做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3]。启蒙时期的封建社会已经在走下坡路,即将诞生的是一个新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启蒙运动试图通过文化思想的利剑,打破传统的束缚,将人们从黑暗中解救出来。启蒙思想超出了以往反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执着尘世,面向现实的观念,大胆提出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原则方面来。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认为,社会之所以不进步,人民之所以愚昧,主要是由于宗教的神学势力对民众精神的统治与束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科学和理性的思想观念。思想家认为只有合乎人的理性的东西才有存在的必要性。启蒙运动致力于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参与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们更加希望在传播科学知识以启迪人们的头脑,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强人类的福利。从而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除了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四大启蒙作家外,还有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科学家牛顿,德国的美学家莱辛和海尔德尔,荷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德意志的康德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出来,启蒙运动此时已经突破了欧美地区的国界限制,在更多的地方传播自己的以“人”的本性的思想。比如卢梭的著名小说《新爱洛依丝》,这部以书信体裁构成的小说,讲述了两个年轻人为了自己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奋斗与命运相抗争的故事。女主人翁同自己的家庭教师相爱了,但是自己的父亲是极力反对的。父亲将两人分开,并且将女儿嫁给了和她在身份上有很大差距的男人。在别人看来这个故事可能就结束了,可是后来,由于女主人翁和深爱的家庭老师一直有书信联系,便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故事。女主人翁夫妇和家庭老师老师,打破了传统男女恪守的关系,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关系。毋庸置疑,这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有的事。作者在书里这样大胆的想象和描写,塑造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人需要自爱、自尊,爱被人、尊重别人,这是一种为人的新道德观。卢梭也在试图告诉我们,只有真的将人的基本品质—道德,看做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才可以算是实现真的人性。推崇感情,,热爱大自然,,赞扬人性的自由、独立、真挚、坦诚、宽容、谅解,这就是卢梭文学作品的真谛。 四、资本主义后的人道主义精神 19世纪的欧洲已然是资本主义社会了,此前用来反对封建社会禁锢人性的人道主义的表现更成为了文学作品的主题。巴尔扎克的的《人间喜剧》,狄更斯的《双城记》等都是这一时期把人道主义精神彰显到极致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有很多作家在深刻描绘人被金钱异化的剧章中,处处流露着对金钱社会腐蚀中物质腐坏了人的灵魂、毁灭了人的天性、破坏了人的一切正常关系的哀悼之声。为人熟知的雨果、托尔斯泰这些著名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以宣扬人道主义为天职。他们笔下的人物,无不体现着正义的人道主义本性,体现着宽恕、人爱的美好品质[3]。这里不得不提到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小说似乎有意选取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作为背景,描写了两家人之间的悲欢离、恩恩怨怨。书中的梅尼特医生和厄弗里蒙地侯爵是作者笔下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物,当然也是狄更斯自身惩恶扬善的意志指导下的产物。梅尼特医生集中体现了仁爱宽恕的思想,他年轻时就正直高尚,对兄弟仗义相助,并且能够接纳仇人的后代为女婿,并在监狱中为所有的人看病。他的志愿就是想用爱消除罪恶,宽恕仇恨。与此同时,厄弗里蒙地侯爵是个泯灭人性,残暴的人。甚至为了私欲,残害了农妇一家。结局是,他最终被革命党杀死。同时期的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成绩斐然的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其被学界公认是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此外《爱尔那尼》的演出法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并走向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主导思想的后期浪漫主义。进入20世纪的现代社会的欧美文学,对于人性的表达更加的直白、质朴和自然。这一时期的文学紧追时代的潮流,在物质和精神的交叉领域中不断抒发着它的想法。我们清楚的知道,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各方面都进入发达阶段。但是世界大战、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环境污染、艾滋病的蔓延、自然灾害频发等,危机着人类的生活。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地区,各种压力促使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扭曲。《变形记》就是描述人类在同命运都在中不幸被残酷现实打败的作品,卡夫卡形象生动的文笔让我们感受颇多。 五、结论 欧美文学就是如此孜孜不倦的展现出人性的真善美,不论是古老的神话主义,还是现代的理想主义,都倾注了人道的精神。神话故事的梦幻美好,现实生活的真实残酷,人道主义都是它们表现的主题。原因是,它们清楚的知道文学以人为表现主题,而人也注定最美丽的风景。 欧美文学论文:骑士精神在欧美文学中的嬗变 骑士现象虽然孕育在欧洲中古封建社会的土壤之中,但是,伴随着骑士制度而形成的骑士精神却超越时空的限制而代代相传,成为欧美文学中经久不衰的主题。以“荣誉,爱情,尚武,忠贞”为核心的骑士精神,与其说是对中古骑士客观精神状态的准确描述,还不如说是欧洲封建时想化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体现,是人类所共有的天性和基本欲望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积淀,和东方中国的“侠义精神”相呼应,代表了人类共同的渴望。所以,骑士精神不仅是中世纪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的精髓,而且在文艺复兴以后乃至近代,不同时代的作家以各自不同的角度和心态将骑士精神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伦理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追溯骑士精神在欧美文学中的衍变轨迹,不仅使我们管窥到欧美文化的发展变迁,还可以感受到文化与世俗之间血脉相连,互相滋润的互动过程和内在联系。 一、骑士精神的渊源骑士制度形成于欧洲中古时代。 长子继承制这一独特的家庭结构使贵族家庭中的次子以下男性转而求之于外,以战争、抢掠为主要谋生手段,成为职业乘马骑士这一特殊的封建阶层,替国王或领主出征从而获得封赏或采邑。11世纪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更凸现了骑士们相对于步兵的优势和独特的存在价值,骑士制度进入全盛时期。12世纪曾经出现了从国王到大小封建主都参加的骑士团组织,如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等。在当时,当骑士是一件非常荣耀和时髦的事情,往往需要一定的过程和艰苦的训练。一般是在七八岁时给父亲当随从,12岁左右到父亲的领主家里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学习社交礼仪和军事技术,直至跟随主人作战,如果表现合格,则举行一系列庄严的仪式封受骑士封号。骑士制度的存在有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它不仅避免了家族内耗,培养了对外开拓的精神,而且培养了尚武之风,实现了藏兵于民,从而节约了国库开支,国家也有了一支庞大而高素质的准军事阶层,除此而外在精神层面还孕育了荣誉与浪漫这两大主题,对于西方文化和社会可以说是其泽绵绵,至今不绝。 (一)来自于宗教的荣誉感欧洲中古区别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最显著特征是它的基督教化,骑士与首领之间固然仍保持着蛮族时期首领与侍从之间的传统忠诚关系,但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他必然对基督教社会和教会保持忠诚。骑士制是专业武士的基督教形式,骑士是基督教的战士,十字军东征就是依靠宗教热情的力量把形形色色的人联合起来。更是重要的是,基督教的“介入”实际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忠诚关系,骑士的根本目标在于荣誉,而且既然那个时代上帝是人类的救世主,那么骑士仿效上帝担起拯救世界的使命是最荣誉的事。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中的罗兰,《熙德之歌》之中的熙德都是救世主式的骑士英雄,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旧约》中讴歌的英雄,救世主,和先知摩西的影子。这两部史诗都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诞生于战乱频繁,封建割局的法国和西班牙,而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或叛乱的各附庸国形成对抗状态。国王和骑士英雄自然而然地是当时进步的力量,是人民心目中拯救世界的上帝。所以罗兰、熙德等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并不是违背自己主观愿望所尽的单纯义务,而是根据荣誉原则所做的个人独立选择。他们是民族英雄,也是为信仰而战的殉道者。《罗兰之歌》中大主教杜尔滨对罗兰等人说:“如果你们死了,你们将成为神的殉道者,在天上的乐园中你们也将有一个位置。” (二)来自东方的爱情观工商业的飞速发展使西欧逐渐由农耕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型,妇女的社会地位也逐渐提高。与此同时,拜占廷王国的圣母崇拜意识经东征的十字军和朝圣者带回欧洲,逐渐取代了夏娃“恶”的形象;投射到文学作品之中,女子也从夏娃的“恶”走向了圣母的“圣”,理想的物化和真理的象征不再是上帝和君主代表的国家,而是世俗女子,是贵妇人。对这种新型的世俗的骑士理想进行描绘的文学作品包括骑士抒情和骑士传奇,都是以爱情为中心旨趣。例如,《特里斯丹和绮瑟》只是开头描写了骑士英雄特里斯丹的冒险经历,相对于整个传奇而言,似乎仅为引入讴歌特里斯丹和绮瑟刻骨铭心爱情的楔子,最为打动的也是他们这段“此恨绵绵无尽期”的爱情悲剧。骑士之爱,又称浪漫之爱,风雅之爱,在欧洲文明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当时封建基督教化的社会结构中,这种罗曼蒂克的爱情理想实际上暗示了人们对一种新型社会行为模式的探索。这种爱的复兴,虽然是充满不着边际的幻想,但确可看做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前奏。罗素曾说过:“说到爱的复兴,假如没有骑士制的浪漫为它开路,文艺复兴是断然不会如此成功的。” 二、骑士精神的演变中世纪结束了,骑士制度也成为陈腐的过去,但骑士精神并没有衰亡,反而借文学的媒介而薪尽火传。 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骑士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中世纪的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对于骑士精神所持的态度几乎是一致的,都是将其看做一种精神理想而大唱赞歌。这种态度在后世的作家笔下则难以看到。对于塞万提斯,司各特,大仲马和显克微支来说,骑士精神已经成为他们剖析时代的工具和切入主题的基点。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杰作。堂·吉诃德并不是骑士,他的穷乡绅身份注定他没有做骑士的资格,他也无骑士封号,他所生活的社会根本不存在骑士制度,他仅仅是在自己的幻想的世界里扮演一个所谓的骑士角色。于是塞万提斯奉献给读者两个世界,一个是清醒的堂·吉诃德世界,一个是疯狂的堂·吉诃德世界。“高贵的骑士”在自己疯狂的世界里按照骑士的最高标准行事,他那强烈的个体意识与拯救世界的上帝情怀达到了最完美的和谐。可悲的是,这种和谐与他周围的现实世界却是格格不入。 塞万提斯越是把堂·吉诃德的骑士美德夸大,就越显示出他多么符合骑士道德的最高理想,也就越把他和他的崇高理想道德推入尴尬的境地,与冷酷贪婪的外部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中世纪的社会结构崩溃之后,文艺复兴使人性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但是自由的代价是沉重的,人类丧失了已有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资本积累的疯狂尽显了人性的贪婪,人文主义者的“乌托邦”,“太阳城”根本不可能实现。《堂·吉诃德》的深刻之处不仅在于它反封建的指向,而且在于借堂·吉诃德之口倾诉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面对现实而发自内心的悲哀。在塞万提斯看来,虽然骑士道德有其过时而腐朽的一面,但它毕竟倡导了一种理想的价值观念,一种落后的却仍有诱惑力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人类的某种共同愿望和理想。“我们应当承认在堂·吉诃德的性格中有着崇高的自我牺牲的因素,只不过是从滑稽的方面来理解罢了。”屠格涅夫的这句话至今仍是评论堂·吉诃德的经典之据。司各特,大仲马和显克微支的历史小说都是借骑士精神来表现现代意识的。他们在各自的小说中通过理想的骑士形象的塑造,极力讴歌骑士精神,借此表达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抨击现实的贪婪、残酷和非正义。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塞万提斯是相似的,但他们没有塞万提斯那种复杂纠结的情绪。他们的历史小说,意在通过复苏“古代精神”来观照现实。 大仲马的《红屋骑士》着力渲染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红屋骑士穆朗千方百计营救即将上断头台的王后的英雄事迹以及营救无效自杀殉情的悲壮结局。这在客观上或许起到了“讽刺”骑士道德的作用,但大仲马营造悲剧的目的似乎是为了突出骑士英雄富有浪漫色彩的不平庸的生活历程,从而以一种古老的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主义吸引读者,与塞万提斯的审美旨趣殊不相同。雨果认为,英国历史小说家司各特“用奇异的力量使读者在几个钟头之内恢复了在今天如此被轻视的古代精神”。这里的“古代精神”就是指骑士精神。在司各特的代表作《艾凡赫》中,我们又一次品味了中世纪骑士文学的浪漫气息;对个人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害者牺牲全部力量甚至自己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对“爱和美的王后”的崇拜;向无穷遥远的未来追求一切秘密的欲望。《艾凡赫》所展现的是12世纪末狮心王理查在位时英国尖锐的社会矛盾。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者内部的矛盾等等。司各特继承了中世纪骑士文学重想像和虚构的传统,把奇妙和真实这两个史诗的要素放进小说里面,使平民百姓质朴的语言和诗情画意互相辉映,骑士精神在他的生花妙笔下散发出迷人的诗意和盎然的生机。正如雨果所言,司各特还使当时及后来的读者突然发现了那种“今天如此被轻视的古代精神”中所蕴涵的某些并不过失的有价值的东西,发现了一种当代人苦苦寻觅而不得的精神力量。波兰作家显克微支针对的《十字军骑士》同样昭示这一点。19世纪后期的波兰处于帝国主义瓜分的铁蹄之下,显克微支创作《十字军骑士》的意旨十分明显,他希望从祖国过去的历史中寻求鼓舞人民摆脱困境反抗侵略的力量。这部小说热情讴歌一批波兰贵族骑士在保家卫国过程中立下的赫赫功勋,同时也揭露了“十字军骑士”的野蛮残暴行径;“骑士精神”是贯穿全书的红线,是高尚与卑劣的分水岭。波兰的胜利也是骑士道德战胜邪恶的胜利。 欧美文学论文:欧美文学教学 在知识膨胀、网络速递的今天,各大高校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的人员遇到的问题越来越繁复、棘手。譬如,学生不愿意花费大量精力阅读文本,怎么办?教师简单地以多媒体教学模式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可取吗?外国文学作品质高量多,而许多学校的课时不断缩水,教师们按照时代与国别为序的方式详细地讲解,可行吗?传统讲授外国文学基本上把重点放在20世纪之前的欧美文学方面,那么20世纪以来的文学,到底怎么取舍?在不断模糊高校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界限时,外国文学教学又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说到底,就是我们该怎么迎接课程变革、时代挑战的问题。我们认为,面对教学、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每位教师都应按照自己学科的特性,结合个人的所长,积极行动起来,不断优化教学资源,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本文主要就外国文学的讲授内容、阅读文本的选择、讲授方式诸方面进行论述。 一、强化“两头”授课内容,加强彼此内在联系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各大高校都在根据新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授课时间。随着新的课程的不断加入,教育部门要求各教学具体实施单位挤压原有的授课时间,为新课程保驾护航。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原先每节课50分钟,现在减少为40分钟。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授课内容上做出相应的取舍。在授课内容方面,教师“教什么”,这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重视“两头”,一头是古希腊罗马文学,另一头是20世纪西方文学。体系完整,具有神人同形同性、人情美、人性美的古希腊神话不仅是古希腊艺术的宝库和土壤、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源泉,而且也以神话原型的力量影响着后世欧美文学。古希腊神话原型属于世俗神话原型,包括女性神话原型、男性神话原型、英雄原型、漂流原型、寻找原型、父子冲突原型、母子冲突原型、两性冲突原型等,形成了西方文学的母题。 施教者惟有让初涉西方文学的学生领略到她的博大精深与绚丽多姿,才有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才有可能静下心来去阅读、玩味、鉴赏、评论她,并把西方文化中合理、优秀的部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养分。因此,一般学者对重点解读古希腊罗马文学部分大致没有异议。但对于20世纪的西方文学,传统的中国学界,还存在一些成见。他们认为,从文本生成的角度来看,还没经过长时间的检验,不适宜简单地下结论。例如,意识形态浓、哲理成分重的某些作品,还有一些遵从官方意志的遵命文学,的确下结论略嫌仓促。这部分作品多半是20世纪冷战以后东西方阵营对垒的结果,既有某些人对某一利益集团的愚忠,又有某些人的阶级或种属的偏见,原因种种,不一而足,历史上学术界把这部分作品调子定得太高,这显然需要重新审视。对于20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学术界的看法相对一致,我们所熟知的英、美、法、德和苏联的现实主义文学,精彩纷呈,大家如云,这是人类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分歧最大的主要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作品,诸如意识流小说、表现主义小说与戏剧、超现实主义诗歌、荒诞派戏剧、新小说以及正在产生的新的文学作品等等。对于这些在技巧上刻意求新求变的先锋实验性作品,有些老教师还有所保守,不知该如何进行讲授,毕竟,20世纪的文本与文论都过于庞杂了。他们的担心也有道理,因为轻易讲授在学术界尚无定论的东西给学生,似乎显得不够尊重学术,也对学生不大负责。文学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小觑的“晴雨表”。通过文学,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文学以独特的方式记录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浮尘起落与心路历程。因此,作为21世纪的研究者,我们更应当以一种自觉的意识来关注社会与每一个个体。更何况,随着许多中国家庭单位人口的减少,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每一个个体的时间与空间被社会多层级的分割与压缩,真正属于我们的自由时空少之又少。事实上,工业化程度越高,社会个体的自由度就越小,这时候人们就只有退守到心灵深处,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理想的灯塔、洗涤自己的伤口,进行自我疗救。 而这一切,我们可以在西方现代作品中找到,把那里作为我们心灵的栖居地。除了“两头”之外,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文学与19世纪文学都不应偏废。为了让学生具有一个文学史的全局观念,讲授者不仅要在时空布局上对文学思潮、作家作品进行整合,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文学是人学”的观念,以人本、人文、人道、人性为发展主线,挖掘“人的魅力”。我们在梳理文学的整体发展脉络的同时,要强调文学的审美功效(包括教化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时代、每个个体精神向上的努力就是人类走向至真至善至美过程。当然,对于拥有优质资源的学校,又可以别开生面,或以文明史的不同进程将全球纳入自己的视野,进行各国之间的文化对话,或以专题形式(譬如英雄主义、妇女命运、流浪汉小说、战争题材作品、爱情作品等)授课,而不是按照国别史的序列进行授课。这样学生学习后就会有一个更加系统的了解,更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外国文学,更有充盈感、坚实感和系统性。 二、外国文学文本的选择问题 虽然在宏观上我们分析了外国文学课程讲授的内容,但在具体文本选择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呢?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认为,既要把重心放在传统经典文本的阅读上,又要紧抓地方性文学不放,同时也不可放松对各种实验性文本的阅读。此外,我们也要读一些二三流的作品,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文学经验,重新认识、审视文学。 1.选择经典文本(包括文学理论著作)进行阅读。每一个时代都有经过大浪淘沙、汰洗下来的经典著作,我们可以让学生不带有个人的“偏见”去阅读那些文本,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为流传下来的各民族的经典文本有所“感动”,以便于传承各民族文化,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敦促学生以挑剔的眼光去面对那些作品,发现其中的异质内容,帮助学生与文本保持历史间距,增强阅读与理解的张力。古往今来天生就带有时代基因的作品,又有哪一部没有当代性?例如《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美狄亚》《变形记》《哈姆雷特》《失乐园》《伪君子》《红与黑》《傲慢与偏见》《荒原》《尤利西斯》等。以《荷马史诗》为例,盲诗人荷马吟诵古希腊人的英雄业绩时,就鲜明地反映了他与那个时代的关系。在他的世界里,那是宁为“人雄”而不作“鬼雄”的时代,是英雄展示个人又服务于集体的时代。那时的人们陶醉于人的力量,是一次对人的力量与价值的有意义的大发现,讴歌人自身,理所当然就成为了《荷马史诗》的中心主题。可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又从中读到了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的斗争。今天的读者在阅读《荷马史诗》时,首先就把特洛伊战争定位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将道德的天平倾斜到特洛伊人一边。有些读者甚至联想到国际环境与家国的关系,他们其中的一部分或由于绵绵不断的战火而丧失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家人,深感生存环境的恶劣,惊恐灾难的到来;或曾经通过战争获得了可能的一切,建立起了令人炫目的事业大厦,他们阅读的感受自然又不相同。当然,为了一个女人而进行长达10年的战争也令今天的读者感到不可思议。总之,经典作品具有强大的可塑性,每一个时代的读者都能从经典作品中寻找到专属于自己的精神园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典文学作品正是各个时代不同精神产品的交易中心疗治中心。在选择经典文本时,有一个不能不提的现实因素,就是我们的学生常常有排斥外国文学的想法。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多么精炼、含蓄、深刻,从《诗经》《西厢记》到《红楼梦》,哪一件不令人称奇!而西方的作品叙述话语常显得冗长啰嗦、繁复难解,譬如《欧也妮·葛朗台》《安娜·卡列尼娜》,环境描写偏长,人物的名字也因偏长而难以记住,再则学生看到的基本上是翻译文学,翻译过程中外国语言的优美处常常也有意无意地过滤掉了一些。虽然有的作品经过译者创造性处理,但与原文本相比还是有距离的。简单地说,这些同学主要从语言的角度来维护中国传统文学。屠格涅夫就曾说俄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之情值得肯定,但如果因此而否定外国文学中的优秀成分,就需要思量了。另外阅读和欣赏心理的定势特性,也是学习别国文学的大忌。作为外国文学教师,我们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新感悟力、新冲动、新趣味,使其不致画地为牢、固步自封。 2.重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文学作品在语言上可以有地方特性,在选材、表现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具有地方色彩。地方特色文学的兴起,是伴随着各地域民众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关注而日渐成为世界文学界具有影响力的文学潮流。地方文学立足于各民族文化,富有独特的地理、风俗、心理、性格等地域特性,它不仅折射出各地民俗、神话、民族精神等的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化内涵,而且由于其鲜明独特的地域表达方式和地域特色,可以凸现现代与传统文化的强烈对比,从而获得了隐喻性和指向性,丰富与深化了各民族文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沈从文、张爱玲的声名鹊起,一定程度上就是得力于文学的地域色彩。美国的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也同属此列。这部作品作为描写南方社会地方性的小说,着力表现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域风情和社会变迁,同时也记录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美国人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其实这样的事例很多,譬如福克纳、肖洛霍夫、马尔克斯等。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进行拓展,比如,分析福克纳与肖洛霍夫、福克纳与沈从文、莫言与马尔克斯等作家笔下的地域色彩浓郁的世界,以便获取感性与理性高度统一的文学认知。在信息共享的时代,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文学地方色彩的重要性。地方文学既可以突出文学的个性色彩,更可以为文学创作、文学阅读、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使作家在创作题材、风格、写作方法上自觉求新求变,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阅读习惯、变化自己的研究角度。尊重不同国别的地方性文学,也是文学多元发展的需要,是尊重世界各民族感情的需要。 欧美文学论文:欧美文学教学与高校生人文素质培育 欧美文学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素质有以下几方面作用: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辨证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历史地看间题;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逆境生存能力,适应当今竞争的社会环境。关键词欧美文学;大学生;素质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投身于社会实践的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正是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只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爱因斯坦说的正是在学科教育之外,应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1995年,针对当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国家提出在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并在全国部分高等学校进行试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偏颇与不足,其中人文教育薄弱尤其突出。针对这一状况,国家提出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设想在高校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普遍的认同。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弥补了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同时也顺应了时代潮流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大学语文的教学作为一种素质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它和许多其他人文学科一样,成为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所在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设大学语文课,至今已经有10多年。目前我校在大学语文课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一门新课—欧美近代文学,作为大学语文课的延伸,也必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意义。 因此,本文将谈谈欧美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影响。当我们谈到人文素质培养时,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在人的全面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一个人的全面素质应主要包括:知识素质、道德素质、情商素质、行为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协调发展,使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关心,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文素质教育是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也就是说,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基础上,具有较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在大学语文中,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国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是一个继承的问题;而外国文学是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这是一个借鉴的问题。它们一起组成了世界文学。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当今的世界上,国际间的交往空前频繁,文化传播的工具越来越发达,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样一个国际环境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无数优秀作品,本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时代的记录,民族的心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方项的情况,以至风俗礼仪、心理等各方面的特征,无不鲜明生动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为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艺术形象、生活画面和社会知识、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宝贵材料。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形象地、而不是抽象地认识世界各国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风俗习惯,这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总结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理想的精神探索的历程,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起着思想教育和道德陶冶的作用。欧美文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那么,欧美文学教学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或者说,欧美文学教学的结果,究竟要使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 欧美文学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素质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的,它是大学生成才的“发动机”和“导航器”,为其提供成才所需的不竭的动力和正确的目标方向。它要求大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勿因恶小而为之,勿因善小而不为”,是谓“积小善而成大德”;“学会做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集体和他人的人。从而克服感情的混乱和失调。扫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迷障,以便把握人生,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文学中的“寓教于乐”正是指这一点。关于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矢志不渝的追求,欧洲文学史上随处可见。但丁渴望祖国统一和复兴,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对国家民族做了好事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人,就予以赞扬,哪怕是自己的政敌。欧洲文艺复兴巨人多,其中莎士比亚是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哈姆雷特》,并成为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关于人性复杂、人性悖谬的思想,影响了近代欧洲文学关于人的问题的思考,也将启发当代大学生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而从理论上讲,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中提出了悲剧“净化说”,肯定了文学的教育作用。对于改革开放的今天,爱祖国、爱中华民族,依然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我们要培养新一代的大学生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要有民族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改革开放才不会偏离轨道。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辩证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求善,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善者,在于祟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矢志不渝的追求等等。道德素质是与“四有”新人中的“有理想”相对应为什么说欧美近代文学可以教会大学生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这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按照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社会,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历史。在欧洲文学史上,大量的经典作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对当时社会历史作了真实的反映。欧美文学课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讲解,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历史主义的方法来分析这些作品,更加能够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马克思主义对欧洲文学的分析本身就是典范。意大利诗人但丁是欧洲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时代的过渡,其代表作《神曲》虽然采用中古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包含着中世纪繁琐哲学思想和禁欲主义的说教,但它却是中世纪文学中最先创造出广泛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巨大思想认识价值的伟大诗篇。恩格斯说:“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经过莎翁的改编,一段中世纪的封建复仇故事,变成了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风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到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更加明确了文学与社会的联系。巴尔扎克就曾经说过:“从来小说家就是自己同时代人们的秘书。”“法国社会将要作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马克思非常推崇巴尔扎克,认为他“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列宁认为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我们突出文学的教育功能,丰富的欧美文学正成为大学生认识欧美历史、培养辩证思维的重要工具之一。不仅如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立足当今,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去了解和认识当今社会以及社会赋予的历史责任,促使学生解放思想,使他们的思想更开放、更合理、更有活力,也是欧美文学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把欧美作品中的主题与当今社会的主题结合起来讨论是一件常做常新的事情。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一件有成效的事情。 欧美文学论文:欧美文学回归自然思想 一、希腊神话中的遵循自然 希腊神话是欧美文学的源头,它的好多做法对欧美文学的发展具有开创、引领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这里探讨回归自然的思想当然不能不从它的源头说起。大家知道,在希腊神话里,古希腊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神”,而在这些形态各异的“神”的身上,既倾注了他们丰富的情感,同时也充分反映出他们渴望了解自然以及对自然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强烈愿望。但是对于当时那些知识和智力都极其有限的原始初民们来说,要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作出解释,谈何容易,他们甚至对物的兴衰和人的生死,都一片茫然,于是他们便不断地幻想,不断地沉思,终于在他们的脑海里浮现出了美妙的神话。只是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想象不是一点没有道理而不着边际,而是他们也在以“此”推“彼”,企图以人类自身的经验寻找出大自然的规律,于是便有了最起码在他们看来是“合理”的解释。在他们的想象中,宇宙万物都与人一样有着生命,而且都在冥冥之中被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主宰着,而这种神秘的力量在他们看来那就是“神”。 这就是他们的思路,即“神”尽管神奇,法力无边,无所不能,但他们必定也与人一样有来处,有习性,有情感。于是在他们创造的神话中,便有了这样的描述,即一切皆从混沌开始,然后,混沌生了地神该亚,然后衍生出黑暗和光明、白天和黑夜以及天空、海洋、冥界等等。再之后苍穹之神乌拉诺斯和大地之神该亚结合,成为世界的主宰。他们一共生下了六男六女,即十二泰坦巨神。这样一来,世间万物便各归其主,各有其属,而且还各行其责。你看,宙斯掌管天,波塞冬掌管海洋,哈得斯则掌管着冥界,而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弗洛狄忒以及农神、火神、月神、家神等等,都分别掌管着世间各种各样的事务,于是便事无大小,不论巨细,都“冤有头债有主”,显示出了大自然的一片秩序。在这样的一种构想中直让你感到不论世界有多大,有多复杂,总会有一个或几个“神”在统领着,绝对不会无序。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在神话中古希腊人还将这些神完全“人格化”,把他们描述得不仅有计谋,而且有情欲,甚至有小心眼儿,比如天父宙斯就经常下界追逐引诱凡间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则如同一个妒忌心极强的女人不断迫害她的情敌。当然,既然是“神”,就必定与“人”有区别,这就是长生不老、可随意变形,而且各具特殊本领和巨大威力,其好恶态度对下界人类的生杀祸福起着决定作用。总之,我们读希腊神话,可以感到古希腊人处处都在探寻世间万物的奥秘,他们千方百计地要找到每一种事物的“对应物”,而且极力想找到它们的来龙去脉。这种“前因后果”的推导的思路,是完全照着我们常说的“自然规律”在走,它充分反映出古希腊人遵循自然、描画自然、展现自然,最终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思维定律。正因为源头就与自然密不可分,所以这才有了后面的“回归”自然。 二、中世纪的违反自然 公元5世纪至14世纪,是欧美文学史上被称作中世纪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它不仅“时间最长,成就最差”,而且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显得“暗无天日”,让人不愿回顾。原因就在于在这段时间里,欧美文学完全被宗教神学所统治,与当时所有的事情一样,违背了自然规律。在中世纪,基督教是整个欧洲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当时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基督教在当时的作用主要是被统治阶级用来麻醉民众。我们知道基督教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对上帝的崇拜,在这种崇拜中,它宣扬世间万物由上帝创造,引导人们对上帝的绝对服从。基督教教义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生在世根本谈不到实现所谓的“现世价值”,而是为了赎罪,为了死后灵魂进天堂。这即所谓的“原罪意识”。应该讲,在基督教文化里,绝对包含着对人的理性和道德伦理的追求,绝对包含着对人性的执着提升的意义,否则她是绝对不会成为日后西方人普遍信奉的东西的。然而在当时,在统治阶级和反动教会的作祟之下,她被完全“反动”了,这就是统治阶级利用人们对上帝的服从,利用这种“原罪意识”把他们的意志说成是上帝的意志,让人们实行禁欲,甘愿接受他们的奴役。 很显然,正是在统治阶级和反动教会的这种作祟之下,基督教被用来实行神权统治,其结果就是禁欲主义盛行,人的天性受到大大的抑制甚至是封杀,长期发展起来的那种张扬人性的希腊罗马文化被视为异端邪说,科学文化也被当作了神学的奴婢,所以她本身一些积极或正面的东西被掩盖了起来。作为文学,在整个中世纪都是以教会文学为主流。它一味地宣传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完全沦为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所以说到底,中世纪文学是违反自然的,是反人性的。它为人们迷失自我崇拜神权起了推波助澜甚至主导的作用。从这一点看,不能不说是文学的一个悲哀。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超越自然 我们知道所谓文艺复兴指的是14~17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一场大规模的几乎遍及整个欧洲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当时出现的新兴资产阶级面对中世纪的黑暗以复兴古代文化为旗号而掀起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在此之前那种长期被宗教蒙昧思想统治,古希腊罗马文化开创的那种张扬人性的思想几乎丧失殆尽,人的所有权利,包括情欲、争取自由的行为等统统被封杀的可怕状况。因此它的出现,意味着欧洲历史进入了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它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常说矫枉必过正。正是由于中世纪太黑暗了,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解放也就在一片释放之中显出了“过正”之嫌。比如在非常有代表性的描写人性解放的《十日谈》里,高尚的爱情和低俗的情欲是没有什么区别的,甚至纵欲都被认为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而得到了肯定与提倡。莎士比亚敏感地看到了这一切。他在后期的创作中,写下了大量由野心、私欲导演出的一幕幕罪恶的悲剧。比如他的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就深深地反映出了纵欲的可怕。 他的这种表现是发人深思的。所以我们说莎士比亚的创作是在寻找着一种情感与理性间的平衡,是人文主义思想和基督教精神的双向选择,是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融合的典范。 四、启蒙时期的回归自然 毫无疑问,与“回归自然”思想最吻合的就是启蒙时期作家们的表现了。这个时期的欧美文学,将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二者的和谐。我们知道18世纪对于欧洲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原因就是继文艺复兴之后,一场新的具有更加深远影响的伟大的启蒙运动兴起了。可以说西方世界一向炫耀的就是他们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他们那种先进的管理,他们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向被人们津津乐道。而此时的启蒙运动正是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阶级的统治扫清了道路,进而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全面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对于整个欧洲来说,启蒙运动的意义简直无法估量。所以康德曾经在谈论启蒙的著作中说,一切皆在启蒙!由于启蒙文学与启蒙运动的密切结合,它与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比起来都太不一样了。它倾向鲜明,饱含哲理,把“理性崇拜”作为旗帜,涌现出了一大批真正从骨子里追随自然的作家和思想家。 其中法国的卢梭是最典型的代表。卢梭的一生,始终在追求一种独立、自由、美好、纯粹的人生境界。他所有著述的轴心问题就是阐述“返回自然”,以此针砭和抗拒那个专制的处处违背自然规律的“不自然”社会。无论是他的理论著作《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还是他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新爱洛依丝》、《爱弥儿》甚至《忏悔录》,里面都充满了对不自然的人为、专制、邪恶的憎恨和对自然、本真、善良的赞美。他的良苦用心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通过对一切自然美好的呼唤,让社会变得自然美好起来。比如《爱弥尔》是一部讨论教育的哲理小说,“爱弥尔”这个名字是作家在书中拟定的一个学生。据说作家写这部书构思了二十年,撰写了三年,可见它的重要。小说于1762年出版。卢梭在这部书中指出了旧教育的失败,同时,积极地提出了建设新教育的系统的方案。全书分为五卷,前四卷指出当时男子教育的荒谬,提出“顺乎自然”的改革方案;第五卷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设想。整部著作夹叙夹议,其主线就是回归自然,发展天性。 比如卢梭认为,对儿童的教育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启发诱导。他说,儿童在幼年时期应该在乡村的自然中进行教育,应该读的唯一的书是《鲁滨逊漂流记》,应该学的工艺是木工。他为什么倡导在乡村进行启蒙教育呢?因为乡村是最少工业文明浸染的地方,是最接近自然的。为什么要读《鲁滨逊漂流记》呢?因为《鲁滨逊漂流记》是最能体现自由冒险精神的,也就是最鼓励发展人的自然天性的。为什么要学习木工呢?那是因为木工是最能体现“心灵手巧”、最符合“自然天成”美的规律的一种工艺。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卢梭处处想着“自然”。至于被称作“卢梭主义百科全书”的《新爱洛依丝》,就更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自然的东西(这点我在《论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主题》中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在赘述)。总之,卢梭告诉我们,要找回美好,那就是也只有是“返回自然”! 欧美文学论文:欧美文学悲剧意识思索 在以欧美文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学中,其悲剧意识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传统,而且也许是由于民族性格的差异,他们常常喜欢把作品中的“人类之悲”渲染到极致,这一点甚至成为外国文学的一个表征。以下让我们顺着由古到今的脉络来游历一番,看看他们到底是如何来渲染这种人类之悲的。 一、不是一般的悲,而是大悲 鲁迅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在外国文学中,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实在不少。而且他们的这种“撕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撕碎,而是追根究底,撕心裂肺,甚至有点惊世骇俗,让你掩卷难忘。让我们就从古老的荷马史诗说起吧!大家知道,荷马史诗是在“古老的谎言”———希腊神话的基础上锻铸成的,它在转述神话的同时又在好多理念方面有重要的贡献,比如人与命运的冲突就是史诗所特有的。在史诗中荷马认为,除了神以外,人生还受到另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即命运或“命限”的约制。人与“快乐的”神相比,除了“可怜”或“可悲”之外他们还从一出生就受命运摆布,带上了死亡的阴影。人生短暂,苦海无边。你看太阳神阿波罗承认不会“为了可怜的凡人”和裂地之神波塞东开战,因为凡人的活期“就像树叶一样”,只有一秋。所以在战场上,在你死我活的搏杀中,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壮士们尖叫着纷纷倒地,死神却只管张开血盆大口吞噬咀嚼,即便勇烈如阿基琉斯(其母是一位“不死的女神”),最终也将走上战死疆场的悲酸之路。而且即便没有战死疆场,归途中的奥德修斯也已是历经艰险,九死一生。 因为在荷马看来,人生就是苦难的历程,在这个苦难的历程中,人在不停地用那有限的生命抗拒着无限的困苦和磨难。这绝对是古希腊人的人生观,也是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最早的三大悲剧家之一索福克勒斯有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在这部流传千古的名剧里,作家以他特有的悲剧意识,书写出了人在与“命”相抗争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杀父娶母”这一不可思议的人类之悲。在剧中作家是这样给我们描述的:主人公一出生就被神示将来要杀父娶母,于是被父王派人用铁钉穿过脚跟扔到荒野喂狗,仆人不忍,将其送给了邻国的一个牧人,但后来他却偏偏被这个国家的国王收养成了新的王子。长大以后,当他知道命运的安排后,他离开了这个国家,宁可成为乞丐也决不做伤天害理之人。但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抗争———流浪,恰恰酿成了大祸。途中他遇到了一个老人,莫名其妙地与他发生争执并失手将其杀死,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个老人竟是他的生身父亲。再后来由于他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一个国家的百姓于水火之中,得到了全国民众的拥戴,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国家的新国王,于是也就很自然地娶了新寡的王后为妻,而这个王后正是他的母亲。 就这样他一步步地“成全”了这个“命运”。这个悲剧的确昭示得有点让人可怕,因为我们感到确实是“天命难违”,人从一降生便被命运锁住,不会有丝毫改变,人生永远也走不出“命”的怪圈。这是一种连环套式的演绎,作者在此确实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命中注定”。试想如果俄狄浦斯一开始“屈从”命运,老老实实做他的新王子,不要管什么“杀父娶母”的神示的话,也许就不会有以后的一连串出走、与老人争执、被推举为国王等等,这个“命”说不定倒真能避免。可悲的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处处与命作对,结果“一错再错”,终成“大孽”。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说,俄狄浦斯最后的这种结果既是他命中的安排,同时又是他不甘做命的奴隶起而抗“命”的报应,甚至可以这样说:正是他的反抗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即与“命”作对越抗争越悲惨。这里起码有两点让人震撼:一是题材的选择,二是抗命的悲惨。杀父娶母这太不可思议了,但也正是在这种不可思议的大悲大叹中让我们感悟到了作者超出常规的悲剧意识。正如萨特所言: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行动。这恐怕就是索福克勒斯昭示给我们的悲剧的全部意义吧!我不由得想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恐怕是很认“命”的,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而西方人对这个“命”恐怕与我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他们看来,恐怕越是“命中注定”的事,才越有一搏,因而也才越具有艺术表现上的“戏剧性”。索福克勒斯给我们呈示了这样的故事,司汤达更将这种故事演绎得出神入化、入木三分。在以往对《红与黑》的评述中,一般都把于连看成一个坏的典型,一个反面人物,其实我觉得这个人物恰恰是作家倾心歌颂的一个“革命”的典型、反叛的典型。从他的身上,很能让我们悟到西方人的悲剧意味。不是吗?于连本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平民茬”,但为了抗拒命运,他不惜改变意志、放弃爱好,像猴子似地一个劲向上爬。他先是放弃30岁当将军的夙愿苦读《圣经》,赢得了当时颇有威望的神甫的赏识被推举到市长家当了家庭教师,后又在与市长夫人的恋情败露后来到贝尚松神学院深得神学院院长的器重,结果经引荐当了巴黎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如果再后来不是前面那位市长夫人的搅和,他就一定会成为侯爵女婿获得更大的成功,从此摇身一变成为“上等人”。这种看似忍辱负重,甚至有点低三下四的做法实际却包含了一种为达目的不惜牺牲一切,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这完全是人类的一种特质,是一种雷打不动的征服心理,是绝对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生真谛,根本用不着半点含糊遮掩的。但是作家在展示这个与命相抗的结果的时候,却是以于连被枪杀而结束的,这显然是典型的悲剧。明明是“合情合理”的人生奋斗,却偏偏要贯之以搅和人心的“大喜大悲”,就是不让你舒舒心心,这恐怕是传统的东方理论无法解释通的,但西方人偏偏喜欢这样做。所以我觉得首先在悲与喜的问题上西方人的理解与处理就与我们有些不大一样,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二、“魔鬼”悲,“上帝”也悲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古一点的作品,上帝与魔鬼是经常要写到的两个形象。也许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形象”(或者说是理念)对他们太重要了,所以在作品中就使得这两个形象寄予了作者太多的意念也太让人咀嚼玩味了。其中的悲剧意识自然是十分明显的。比如大家熟悉的《圣经故事》,魔鬼撒旦无疑是“罪恶之源”,因此它总是要遭受上帝的惩罚,说到底他一定要失败。但是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作家却赋予了故事以全新的演义,甚至因果关系也完全颠倒了。在这部名著中,撒旦成了革命的“典型”,胜利的“得主”,上帝倒成了一个失败者。难道不是?你看这“撒旦”虽因纠集天使作乱被打入地狱深渊,囚禁在金刚不朽的镣铐和永不熄灭的刑火中,但他死不屈服,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运用智慧引诱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偷食禁果,致使这对夫妇被逐出伊甸乐园,实现了他对上帝“恶作剧”似的复仇。这里的寓意是很不寻常的,除去作品独有的革命主题之外,仍有好多东西值得我们玩味。 常情常理在这里得到的是颠覆,而表面的得势与实际的结果又构成两个不同的意义层面。平时受尽折磨、吃尽苦头的一方成了(或可能成了)最终的得意者、胜利者,而一向呼风唤雨、不可一世的一方倒栽了个“底朝天”。这正像体育比赛中的“得势不得分”,结果更可悲。这种打破常规、惊世骇俗的做法一方面显示出故事演绎的高人一筹,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说是一种独特的悲剧理念或意识。再如著名的《浮士德》,它是大师歌德花了六十年心血锻铸成的经典之作,其良苦用心不言而喻。在此作中大师用“浮士德博士”这个人们熟悉的人和事,本质性地揭示出了人性矛盾对立的两面,这就是:当“上帝在我心中”的时候,“我”是一心向善的,我充满了对知识的饥渴、对爱情的盼望、对艺术的挚爱、对事业的慕求、对美好的向往;而当“魔鬼缠身的时候”,“我”则丑态毕露,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因此在作品中,歌德既全面地描写了浮士德对学问、爱情、艺术、事业的孜孜以求,也详尽地展示了他“沉迷爱欲”、“附着尘世”的难以自拔。对这样的一个人真是“魔鬼悲,上帝也悲”。当然作家远远没有到此为止,他揭示主人公的一生奋斗,不论爱情还是事业均以失败而告终,深刻地寓示了一种“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意味,这就是用有限追求无限的可悲可叹:生命是短暂的,至善至美则没有穷尽,所以人生永远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这种大彻大悟的悲剧意识,实在不是悲观,而的的确确是一种清醒。 欧美文学论文:谈论西方宗教文化与欧美文学教学 一、我们都知道,欧美文学来源于两大系统,这就是来源于具有人文主义内涵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系统和来源于具有唯灵主义内涵的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系统。 从欧美文学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两大系统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渗透,形成了欧美文学丰富多彩的画面。但是,由于中国的欧美文学学者和大学教师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惯性和制约,致使他们在编写欧美文学史的过程中过分关注古希腊-罗马文化系统中的人文理念,而对欧美文学史中同样重要的和客观存在着的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系统中的宗教理念却缺乏应有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欧美文学学者对这一领域研究兴趣的扩大和深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起来,无论是对个别作家的宗教理念的剖析,还是对整个基督教文化的疏理,都比以前更为深入细致,这就为把欧美文学中的宗教理念融合到欧美文学教学中来提供了丰厚的科研基础。然而,从目前的欧美文学教材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材并没有摆脱过去的思维定势,其基本构架仍然是沿着人文理念的线索来设计整个欧美文学教学内容的,比较典型的就是郑克鲁先生主编的《外国文学史》,郑先生主编的教材是近年来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构架都是比较新颖的教材,特别是在把外国文学中的宗教理念与人文理念相互融合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此教材虽然在整体结构上沿袭着以往教材的结构,但就是这个结构框架里,却融进了一些近年来的有关宗教理念的研究成果,它包括在概述中增加与宗教文化有关的一些内容,也包括在具体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中增加其宗教内涵,这就使得郑先生主编的教材在这方面与以往教材相比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然而,即便是这样,此教材里的宗教理念也不是欧美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仅仅是对以往教材内容上的一种附加,因而,郑先生主编的教材在增加宗教理念上的缺陷是明显的,它的主要缺陷是缺乏对欧美文学中的宗教理念的系统性把握,也没有真正地深入下去挖掘欧美文学中蕴藏着的宗教内涵。这种情况我觉得在更新旧观念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就可以改变这种现状,从而恢复欧美文学内涵中的本来面目。 二、实际上,从整个欧美文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来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人文理念和来源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的宗教理念都是同等重要的精神力量,他们之间既存在着相互对立又存在着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欧美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古希腊文学中,其人文理念和宗教理念是融为一体的,古希腊宗教最富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仅是通过严格的宗教仪式和刻板的教规来进行宗教活动的,它是通过最富有人文色彩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深厚的宗教理念和实现宗教沉思的。从文学的角度上说,古希腊文学诸样式表达的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精神状态,具有纯审美的性质,古希腊文学中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对英雄主义行为的由衷崇尚,以及对自身命运的严峻思考,无不显示出古希腊文学关注人本的特点。从宗教的角度来说,古希腊文学表达的是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过程中确立父系血缘和社会关系的宗教理念。 古希腊人确立父权制的过程,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完全靠教义、宗教仪式和禁忌来强制实现的,而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在充满审美特质的氛围中自愿去认同这种新制度和新血缘。由于古希腊人的宗教理念是一种智慧活动,因而它很快演变为哲学上的唯灵主义和怀疑主义,古希腊哲学上的唯灵主义是日后与犹太教进行融合的精神基础。而古希腊另一种人文理念由于缺乏崇高、神圣的宗教理念的支持,就逐渐退化为单纯的享乐主义。古希腊人的享乐主义在人文和宗教交织的时代还具有高贵和浪漫的性质,但到了古希腊社会后期,这种享乐主义就变成了肆无忌惮的情欲泛滥。而古希腊社会的直接继承者--古罗马社会则把这种情欲泛滥的享乐主义推向了极端,从而导致了古罗马社会的全面腐败和虚伪。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基督教就作为古罗马社会享乐主义的拯救者的姿态出现了。基督教虽然长期以来受到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残酷迫害,但它肩负的使命却非常崇高。对于腐败、虚伪的罗马帝国来说,基督教最大的使命在于瓦解这个帝国的基础,以使整个帝国免于更大的堕落。而对于同样愚昧和野蛮的北方蛮族来说,基督教的救世使命在于对他们野蛮和强悍心灵的驯服和皈依。由于罗马帝国的瓦解和日尔曼人的大规模迁徙,整个欧洲社会出现了一个权力真空状态,惟有基督教不仅在原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发展了强大的教会组织,而且在原日尔曼人的荒蛮之地也发展了自己的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基督教顺理成章地担负起了统治欧洲的责任,基督教主教们不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主宰者,而且是世俗生活的统治者。基督教的教义要求人们鄙视现实生活的意义,因为人类始祖的堕落使得人在现实中总是处于有罪状态,人惟有尽心侍奉上帝,才能获得生命价值的升华,这种注重来世的价值观才是人现实生活的最终目的。正是由于基督教的强大的精神力量,阻止了罗马帝国物质主义的进一步堕落,才使得纷乱中的罗马帝国和野蛮、强悍的北方部落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虽然基督教有黑暗、鄙视人性的一面,但也有对抗罗马帝国的情欲泛滥和制服、驯化北方少数民族的巨大贡献。文艺复兴时期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新发展,虽然它是以基督教来世主义、禁欲主义和朦味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人文主义也不是与基督教思想完全对立的思想体系,随着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的宗教改革和文学上诸如莎士比亚等作家的反思,使得人文主义内涵逐渐与基督教思想实现了融合,变成了所谓的基督教人文主义。基督教人文主义是对传统基督教教义的改革,这种改革并不是否定基督教的宗教理念,而是改革那些违反人性的教义,其结果就是人文主义的内容融合进了基督教教义中,从而增强了基督教的世俗内涵。另一方面,人文主义思想由于有基督教价值理念的支撑,也使得它的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获得了升华。 这种升华在法国古典主义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法国古典主义特别是在路易十四时代,是一个穷奢极欲的时代,贵族们聚集在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极尽奢华之能事。但另一方面,他们的奢华并不粗俗,反而由于他们审美趣味的高尚显得相当的雍容华贵,他们不仅衣着得体,举止文雅,而且逐渐培养出一种具有浓厚贵族气息的高贵、典雅的审美趣味和风尚。路易十四本人就是这种新风尚的典范,相传他在参加舞会时还对他的侍女们脱帽致敬。虽然古典主义在政治上是对传统封建制度的回归,但在文化风俗方面它却使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趣味得到提升。在传统的欧美文学体系中,18世纪的启蒙运动常常被阐释成是与基督教文化完全对立的一种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但实际上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的只是基督教会的虚伪、阴险、残暴和教士们的腐败堕落,是对基督教抽象的、违反人性的教条的批判,而对基督教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即基督教人文主义,则不但没有抛弃,反而通过阐释,把它植根在人的最内在的情感体验中,从而改变了基督教信仰的基本属性,即由信仰外在的上帝转变为信仰人心目中的上帝。这种基督教信仰属性的改造由法国作家卢梭开始,并逐渐演变为一种道德神学,而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就是在这种新神学的背景下催生出来的。因此,从宗教理念的角度上说,浪漫主义运动是对宗教的某种回归和超越,通过浪漫主义运动,人们对内心体验的宗教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而从文学的角度上说,浪漫主义又具有人文理念的属性,它表达的是人的内在情感的张扬,对自然纯洁性的赞美以及对古希腊文化的回归。这种宗教性与人文性的交融正如奥克塔维奥·伯斯所总结的:“浪漫派的宗教性是非宗教的、反讽的;浪漫派的非宗教是宗教的痛苦的。”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是欧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人们一方面向往着未来世界的美好,并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断努力,因而使得这时期文学表现出关注现实生活,张扬个性和反叛传统等精神素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动荡对传统道德和价值体系的摧毁,使得人们在心灵上更加需要传统的宗教信仰来获得灵魂的安宁,因此,这个时期大多数作家都不同程度的表达了祈求宗教来拯救社会危机的精神意向,文学与宗教的关系表现得更加紧密,这时期作家不仅表现了浓厚的宗教理念,而且还自觉地承担了宗教的救赎功能,从而使这时期的文学具有浓厚的救世色彩。 欧美文学论文:女巫叙述与欧美文化及文学创作 美国萨勒姆(Salem)小镇因女巫而出名。早在1692年,萨勒姆一个牧师家的一对男女小孩,声称看到了异象。紧接着他们人形大变,呻吟作苦。官方很快将疑点集中到牧师家的印第安女仆身上。女仆屈打成招,招认曾暗领撒旦密旨,作法迷心,加害两位小主人。可法官哪肯就此善罢甘休,“女巫”干脆将邻里中略有桀骜之气的女子一一供出,一下揪出数百女巫,数十人被法庭绞死。平静祥和的萨勒姆小镇被搞得人人自危。这段历史不仅给小镇,也给整个美国历史带来耻辱。 女巫审判中有一位特殊的法官――约翰・哈索恩(Judge John Hathorne)。他痛剿女巫,不知多少人在他手下做了冤鬼。之所以提到哈索恩法官,还缘于他有个大名鼎鼎的后代――作家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作家深以祖先为耻,给自己的姓氏里多拼了个字母W,以示与家族决裂。祖辈的耻辱,反倒让霍桑对清教传统重压下的妇女寄予同情,创作出不朽的名著《红字》(The Scarlet Letter,1850)。还有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也根据萨勒姆审判创作出影响戏剧史深远的《炼狱》(The Crucible,1953)。在麦卡锡恐怖时代,该剧逆风而动,因深藏讽刺而成为名剧。名著、名剧演绎的女巫迫害,主旨大都是控诉美国传统文化的保守、落后与压制,以及主流社会的偏见与冷酷,也暴露愚顽氓众的人性泯灭。但是,女巫传统毕竟不仅仅是政治或社会问题,还不能说它早已落套为历史旧谱,或权当授古诫今的逸事。发达、现代的美利坚,虽然科学技术很先进,功利与消费的资本主义文化深入骨髓,但女巫文化还有一线生机,深植于新英格兰的风土人情之中。时光荏苒,它虽饱经世变,却并未在快餐文化里委靡。 纽约州界有一处叫“燕尾服”的地方,是全美第三的“恐怖森林”,其实只是个运营成熟的游乐园。看到“燕尾服”的地名,我想起一句老话:燕尾之服终不能掩羊脚。在一本研究女巫的著作《女巫的世界》(The World of the Witches)中,我读到中世纪女巫午夜聚会时,魔鬼总化身公羊或人形,虽着一身庄重的黑色礼服,却常露出公羊的角和脚来。 该书作者巴罗伽(Julio Caro Baroja)是位研究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人类历史学家。虽然形式上是学术专著,但该书内容生动,纪事写景都很丰富,兼有大量鲜活的一手史料。如果想对巫术历史溯流寻源的话,可以在两千年前凯尔特人对时间交替轮回的崇拜里找到蛛丝马迹。与主流文明不同的是,古凯尔特文化相信“一日之际在于晚,一年之际在于秋”,所以在一天的“开始”(即黄昏时分),或一年的“开头”(即晚秋时节),凯尔特人会祭天狂欢。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美国人会在十月底过万圣节。《女巫的世界》给我们展示了欧洲大陆女巫历史的生动侧面。作者收集了大量教会图书馆珍藏的巫术审判档案,有一段17世纪初的巴斯克女巫审判最为精彩。1609年,国王亨利四世指派法官德・兰克(De Lancre)去巴斯克审理堆积如山的巫术案。这位法官是个有心人,在血腥裁断过程中摇身一变成了作家,用审判记录做素材进行创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叙述。 《女巫的世界》就是以德・兰克留下的档案史料和“创造性叙述”为对象,分析16世纪巴斯克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状况。从书中罗列的档案里可以看出,这位法官很擅长把犯人的口供惟妙惟肖地呈现给读者。《女巫的世界》一书援引了兰克法官完整的审判记录,大大增加了可读性,而且还配有不少插图,更显得情趣盎然。该书的分析和阐释部分试图发现巴斯克女巫盛行的根本原因,于是从风土人情入手,展现出巴斯克与西班牙和法国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这里一直比周围地区落后、贫穷,基督文明未能扎根于民间。在以渔业为主的巴斯克沿海地区,男性对家庭缺乏责任感,除了经济上供养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外出,或海上捕鱼或寻欢作乐。因此,巴斯克妇女主导着社会生活,她们以特有的方式――巫术维系着集体认同和信仰生活。但我想女巫历史也许还有另一层,就是以女巫为题材的绘画、文学和文献作品之所以长盛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女巫审判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还有男权社会对女巫叙述的需求。在教会统治的压抑时代,德・兰克将女巫审判的档案,添枝加叶转述成奇闻逸事,绘画作品也借诅咒巫术为名,渲染女性的身体和性幻想,满足男性的窥淫欲望。从根本上说,德・兰克不过是唱着维护世道人心的高调,行着声色货利的实务。 逃到北美的女巫也许后来颇有建树,因为八十年后新英格兰又上演了一出场面宏大的女巫审判。17世纪的萨勒姆异常贫瘠荒凉,诸果不实,杂木丛生,森林敝日,颇显荒野蛮风。从“五月花”号上登陆美洲的部分移民,早在此安家立业,开荒拓土,传宗接代了。他们终岁辛劳耕作,敝衣恶食,光景绝望。但因久客而恋异乡,定居于萨勒姆的清教徒,与宗邦英国越来越疏远,与荒蛮的异乡越来越亲近。虽然坚守加尔文清教,但时移世变,人心不古,本地荒原的风貌和土著迷信渗透到萨勒姆人的血脉之中。他们的信仰也开始芜杂混乱,既虔诚信主祈福,又怕鬼神妖怪附体,于是占卜符咒,避凶趋吉。美国作家霍桑曾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小布朗先生》(Young Goodman Brown),正是以那个时代的萨勒姆为背景,以巫术为题材,创作出一个梦幻般的午夜聚会场景。 小说主人公布朗先生是个基督徒,卑微平庸,循规蹈矩,却鬼使神差地答应参加一个可疑的午夜聚会。他在日暮时分踏上山路,伴着教堂钟声,消失在遮天蔽日的森林里。接下来的怪事连连发生,在一片林中空地,布朗发现村上的善男信女和来自康涅狄格、罗德岛的显赫名流等悉数到齐。哀婉亵渎的巫教大合唱,应和着篝火的起伏升腾。魔鬼被召唤,口出狂言,污秽神圣……曙光渐散,布朗先生回到萨勒姆小镇的街道,昨夜看到的少女、老妇、牧师像往常一样在镇上忙碌着……布朗先生糊涂了,不知昨夜巫术大会是真是梦,可耳中分明还回荡着黑夜啼血的杜鹃鸣声。 霍桑的叙述很是精彩,让人思索玩味。他虚构的新英格兰巫术聚会,完全不同于欧洲人对女巫的想象。在德・兰克这位法兰西法官的笔下,欧洲巫术更具有自然崇拜的神秘色彩,充满巴斯克民间幻想、市井风俗,是乡土文学的肥沃土壤。而霍桑笔下的萨勒姆巫觋,相形之下更社会化,或者说具有“现代文明”特征,人类社会行为的种种偏狭乖张,虚伪荒唐,在巫觋与教会的博弈里,明若观火。霍桑虽然对世道人心痛下针砭,却少了德・兰克的天真、蒙昧与率性。从巴斯克巫术中我们看到的是自然之美,而从萨勒姆女巫审判中,却读到了人事之丑。 我曾特意感受过与欧洲文化迥异的巴斯克风情、言语和传统。巴斯克横跨西班牙和法国疆域,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个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地区,被西、法肢解成了两部分,所以才有旷日持久的巴斯克独立运动。据考古发现,六万年前由克鲁麦农人演化而来的巴斯克人,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后来,印欧语言影响扩大,上升为欧洲主要语言,而巴斯克语却特立独行。当现代语言学家把世界各民族划入不同的语系时,巴斯克语却茕茕孤立,无法归类。更有趣的是,巴斯克人的血型也与其他人群不同,“Rh 阴性”血型的人口比例高居世界第一。但遗憾的是,这个文明没有记录自己的传统,关于巴斯克的叙述和记载,往往来自像德・兰克这样的主流欧洲人。半个多世纪前,巴斯克地区还是躬耕捕鱼,瓦屋纸窗,与欧洲其它地方的生活迥异。现在素朴清淡早已了无痕迹,现代都市气息扑面而来,街上随处可见一幢幢雄伟堂皇的中世纪教堂。原来巴斯克异教巫术既然如此盛行,天主教会必苦心孤旨收拾人心,好让巴斯克人持护名教,皈于圣道。巴斯克人现在终于得了正果,过上欧洲一体化的后现代生活。 打听起巫术的情况,当地人说有巴斯克学者做专门研究,但不大有人关注了。相比之下,北美对巫术的关注和利用从来没有绝迹。在美国大众文化中,女巫一直是娱乐消费的符号,每年不断有女巫故事和童话大量出版。好莱坞每年万圣节档期不断推出女巫或僵尸影片,更不用说《哈利・波特》《指环王》等异教传奇全球热销,至于里面到底有多少传统文化元素,则另当别论。女巫、魔法可能只充当着后现代消费生活想象贫乏的空洞能指罢了。 灵鬼、巫术是基督教和现代科学剿杀的目标,它们与现代人的世界观早已无缘,但未必不能与审美相映成趣。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志怪和传奇,曾是古典创作的重要源泉,《封神演义》《西游记》可谓古典文学的重要脉络,曾开拓中国文学想象的广阔空间。当代中国文人、艺术家对鬼怪题材热情不高,“封建迷信”或“愚昧不化”两个尖顶高帽,足以让“现代知识分子”自惭形秽。但是,这个全民奔竞躁进、阔步前行、心急求变的时代里,能否驻足回望,在灵异鬼怪文学的资源中披沙拣金,重新思索玩味那些已随时移世变、早有隔生之感的人情物理,让生活在这个想象贫乏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感受自然万物之美? 欧美文学论文:试论欧美文学中的“个性自由”特性 摘 要:“个性自由”是欧美文学作品中最为关键且重要的命题,将人类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当做人类生命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欧美文学;个性自由;个性特点;个人主义;特征 特别是古希腊文学作品作为欧洲文学的开端和典范,在作品中大幅度描写个性自由的内容,对人类的发展历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欧美文学的辉煌灿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阐述早期欧美文学中的个性特点 (一)古希腊传说和古罗马文化 古希腊传说为早期欧洲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古希腊传说中,除了极少部分属于神祗传说,无论是关于爱情、王位还是财产争夺等方面,大部分英雄人物都将个性解放和自由当做毕生的追求,都不会以民族利益或者是集体利益为个人动机。例如,在《荷马史诗》中,荣誉是英雄人物个人价值的体现和生活的意义,很多英雄为了追求荣誉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尤其是为了实现个人英雄价值,不惜采取极端的方式,个性十分张扬,这种极端的追求方式和张扬个性逐渐占据了古希腊文学的主流,成为其创作的核心内涵和文化基点。尽管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指出,古希腊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本主义具有原欲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切以“我”和“人”为中心,张扬个性和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特点极为鲜明和突出。 (二)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既继承了传统古希腊文学中的部分文化,又对其进行了延伸和发展。在中世纪文学中,重视人类理性的回归,鼓励和提倡人类通过励志来对原欲进行控制,更加强调精神和理性的重要性,挖掘其本质内涵,形成了中世纪时代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也为基督教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三)人文主义文学 在中世纪基督教中,所弘扬的观念主要就是人本来就是有罪的,出生主要是为了赎罪,只有控制和禁锢各种欲望,才能在来世有更好的人生,这种教义使得当时的神本意识逐渐取代了古罗马时期的人本意识,在起初对维持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发挥了一些很好地作用,但是后期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导致文化经济一直停滞不前。因此爆发了著名的文艺复兴活动,反动各种封建行为和教会思想,以“人文主义”为主要文化复兴目标。随着文艺复兴的不断推广和发展,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诞生了众多著名作家和学者,开创了人文主义文学先河。所谓的“人文主义”,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对人的各种权利进行保护,以人为本,反对封建社会统治者主导一切的思想,反对神的权威,要求立足于“人性解放”角度审视历史。从本质上讲,人文主义也就是个人主义,突出个人的价值,将个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对个人的利益和意志予以充分强调和肯定。文艺复兴活动否定了中世纪文学禁锢原欲的行为,肯定了传统古希腊文化,并对其进行了复兴和发展,进一步弘扬和推崇个人自由,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皮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诗人,他是第一个提出“人学”观念,鼓励发展“人学”,强烈反对“神学”,其代表作品――《歌集》中,对其爱情进行了全面抒写,推崇和表现了对自然自爱的追求和向往。再如薄伽丘的《十日谈》也对中世纪的各种封建宗教观念特别是禁欲道德思想进行了抨击和完全否定。在文艺复兴时期,所产生的一系列大师无一例外的强调个人尊严和权利,体现个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文艺复兴并不是对传统古希腊文化的简单复兴和重复,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基督教的正确观念进行吸收和融合,例如人人平等以及仁慈宽恕等观念。可以这样理解,文艺复兴对古罗马文化和中世纪文学进行了结合、继承和发展,是这两个时代文化结合的综合性体现。文艺复兴思潮的发展被看做是西方文化历史上的关键和转折点,结束了中世纪文化统治,使人类社会文化逐步走向了近代资本主义文化时代。 二、后现代主义中的个人主义 随着后现代文学的不断发展,文学本身以及文学评论价值观都出现了巨大变革,个人主义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导致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有多重因素,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发展是推动后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成因。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下,文学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更加丰富且多变,文学作品面临着严重的叙事危机,同时各种文化和文学的矛盾也导致不同类型的文学主义应运而生,形成了多元化的后现代文学主义。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析时,也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哲学和历史角度,而应该进一步从科技、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等多方位角度去对文学价值进行分析和判定。以后殖民主义为例,后现代主义推崇文化相对主义来对其进行分析。英国认为自身文化优于印度文化,处处表现出对印度的歧视和不满,体现出英国自身的文化霸权。然而导致这一观念产生的根本性原因主要是由于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深受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后殖民主义则为了消除这一观念而进行努力,希望能够以新的视角和态度看待这种现象。再如女权主义,将重点放在对男性中心意识的消解方面,解放女性自由和权利,使女性所写出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视为经典而广为流传,同时也为女性解放以及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多积极作用。然而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女权主义所存在的缺陷,例如浓厚的政治色彩以及偏激的行为等也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是反映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媒介。在欧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人性自由始终是其发展的主流方向,对人类命运发展和社会前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欧美文学论文:基于全球化的欧美文学中国化研究 摘 要: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自创世以来就一直成为交融和引进的状态,在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同步比较发展的进程中,而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氛围中,科学、民主和文化为精神提升点,将中国原有的文学理念与西方的哲学和话语掺杂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文学理解,在全球化的文学共融时代,全球化的话语和视角使辩证地、多维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苟泥于决定主义的偏见和僵化,以我们今天的中国,重新审视欧美文学经典、比较性地创设全球化概念之下的价值审美体系,进行文学语境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在全球化的态势之下,经济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整合的大的时代,当今的中国文学,已在时代的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了欧美文学形态当中的新的文学元素,成为了一种动态的、变化的文学形态模式,我们要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变革的方式和欧美文学翻译的全球化共享趋势,要变革泊来文化的引入和借鉴的单一化观念,通过构建全球化的大的文学语境,实现中国化的文学再造和自觉的理论新建过程。 一、欧美文学中国化的理论概念及理解构筑 在现代文化的文化表达形式上,发生了新的文化变革,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概念,诸如:原来的文学作品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已称为了“文本”、文学语言表达已称为了“文学话语”、还有“语境”的概念等等,文化理念已在全球化的态势下呈现出泛化的、互通性的特性,而欧美文学的中国化进程则由来已久,其“中国理解”的文学语境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表层递进式结构创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被另一个民族引用和借鉴之时,其对另一个民族的影响是层递式的、渗透性的,欧美文学进入中国文坛的过程也是如此,它由最初的欧美文学翻译文本的形式进入中国,由欧美语言转为中国语言的过程中初步渗入,其次,再由中国的文化理论研究学者进行欧美文学文本的相关探讨,在中国文化学者的不断思考与争辩之下,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对欧美翻译文本的理论框架,这种理性的文学思考过程,无疑更进一步地深化了对欧美文学翻译文本的中国式理解;在经过中国理论学者的思考与反思之后,欧美文学文本语境便逐步进入中国文学应用的领域当中,其欧美风格的文学创作手法、欧美流派的文学理念已融入到中国的文学创作之中,更甚至,欧美文学文本已渗透到中国人民的生活形态当中,这更有力地证明了欧美文学的逐步层递式的中国化内容,形成了表层的欧美文学中国化框架。 (二)深层的现代价值观的构建需求。中国在千百年来的封建文化沿袭之中,一直尊奉着古典的哲学观,信奉着“中庸之道、仁爱、诗言志和风骨”等文学价值观,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为传统文学所崇尚。而随着清末民初的、伴随着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当中,逐渐引入了欧美先进西方国家的译介外国文学,欧美大量的新思潮涌入而来,各种先进的政治思想资源接踵而至,新的文学思想价值观正应合了现代中国价值观构建的需求,大量的欧美文学被中国学者和文人所运用,并在改革开放的中国进程中加以梳理和融合,用现实与浪漫相结合、具体与意象相组合的方式,构建了崭新的欧美文学中国化的文学史体系。 (三)双向的文学体系影响。在历史的进程中,欧美文学引入中国,我们不但要分析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看到,欧美文学在进入中国之后,为中国传统文学所影响,其欧美元素被中国化的影响过程。由于我国具备自身足够强大的传统中国文学基础,足以对外来的欧美文学进行以中为本的译介和解读,欧美文学在进入中国文学的同时,中国文学研究者就立足于中国之根本,将西方文学进行有意识的、有顺序的译介和阐释,就像我们学习政治文化所知道的:我们学习外国文化知识,只是借鉴和运用,而不是全盘照搬照抄。这就是欧美文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化的自觉意识所在,它以中国学界独有的视角、独特的文学史观和独特的艺术解读,构建了中国化的欧美文学。 二、全球化的文本旅行使欧美文学中国化的本质表征 欧美文学在不断涌入而被中国学者进行翻译和解读的时候,推动了文学研究方式的转型和改变,文本旅行这一形象化的描述即是基于全球化范畴的文本流转的研究思潮,其寓意指文本如同人一样,人在“旅行”的过程中必然会携带自身文化观念,在旅途中会不可避免地与当地文化相碰撞,最后与当地环境相融合,成为其中的一员,文本研究也是同理。欧美文学在进入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也与中国的文学相整合,在研究的过程中实现了与中国相融合的介质,呈现出欧美文学中国化的本质表征: (一)应合了中国新文化建设文学语境。文学欧美文学与新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建设同步进行,它成为了新中国三个阶段:五四民主时期、新中国建立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学背景,在这中国化建设的三个阶段进程中,欧美文学被中国学者自觉地加以阐释和运用,在不同的时期进行欧美文学合理的延伸,用抗争与命运为主旨自觉地指导五四民主时期的中国文学。 (二)具有与中国传统文学比较和借鉴的自觉性特征。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我们对外来文化不是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地加以借鉴与引用,因此,欧美文学在一进入中国文坛之时,就成为了与中国传统文学进行比较的意识之下,在通过对欧美文学进行尊重与比较的同时,我们熟悉地看到了欧美文学中与中国传统文学所相似的背影,诸如:西方的象征主义与中国传统的文学象征手法、西方的现实主义与中国文学之中的写实创作、西方的浪漫主义思潮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诡谲与奇幻文学”等,中国学者在现代化的精神引领下,从比较与借鉴的视角,在批判性的意识之下,进行中国传统文学的反思与批判,既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吸取了西方文学的内容,对欧美文学内容加以中国化的再造和重塑,在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反思与自我反思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有特殊研究意义的中国化的欧美文学体系。 三、结束语 欧美文学有其本土的原文学形态,它在进入中国历史进程的过程之中,不断地应合中国特定环境的历史阶段需求,用其与中国传统文学相连的文学语境,实现中国建设阶段的现代化文学价值观的渴望与呼唤,中国学者与文人在对欧美文学进行反思与批判的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与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相融的一面,用引进、尊重与包容的文学态度,在文学自觉意识的指导下进行外来欧美文学中国化的进程,用清晰的中国现代价值观来阐释和解读外国欧美文学流派,实现欧美文学的中国化新形态。 欧美文学论文:后现代文化思潮对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修辞手法影响的研究 摘 要:在欧美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会以修辞的手法表达其生动的内容。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欧美文学中的修辞方法发生了改变。后现代文化思潮形成后,对于当代欧美文学作品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而且还会以一副姿态呈现出来,导致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后现代文化的界定。那么在文学表达方面,就会以修辞的手法来表达思想。该论文着重研究后现代文化思潮对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修辞手法。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思潮 当代欧美文学 修辞手法 研究 后现代文化思潮形成后,对于当代欧美文学作品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而且还会以一副姿态呈现出来,导致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后现代文化的界定。那么在文学表达上,就会以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 1 后现代文化思潮引起了剧烈的文化震荡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于20世纪的五六十年起于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在60年代就已经在美国和法国兴起,进入到80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此时,欧美文学作品中就已经有后现代思维方式。中国的学术研究界对于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定位,首先是从建筑和文化领域中形成,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得以扩展后,被融入了哲学、艺术、社会、历史学研究的因素,因此而被纳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后现代文化思潮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引发了意义深远的效仿热潮,以致于在欧美各国引起了文学震荡。 2 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方法 在当代的欧美文学作品中,为了能够使作品的语言更为丰富,往往会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以渲染作品的语境,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1 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在欧美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修辞方法,不仅可以使文学作品更为有声有色,而且还可以提高文学作品的可读性。与汉语的比喻修辞手法相同,在欧美文学作品中所采用的比喻,主要为明喻和暗喻。明喻,是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两种事物和现象相互对比。比如:He looked as if he had just stepped out of my book of fairytales and had passed my spirit.译为:他看上去好像刚从我的童话故事书中走出来,像幽灵一样从我身旁走过去。暗喻具有较为强烈的情感色彩,在欧美的文学作品中,暗喻的手法要经过品位和咀嚼之后,才能够感受深意,令人回味无穷。比如:Rise,like lions after slumber.In unvan-quishable number,shake your chains from you likedew.在这首诗句中,将觉醒的奴隶比喻为沉睡中苏醒的雄狮。这句话当然不是表面的意义,而是采用了暗喻的手法表达更深层次的内在涵义。 2.2 幽默的修辞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幽默主要追求的是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将文学语言的表达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给人以阅读上的美感。比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 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这句话的前半句和后半句在表达上极具对比性。前半句采用了哲学式的庄重语气,后半句则是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这种不协调的语调,将英国上流社会的无聊与空虚表达了出来。从语言的运用上,这种语言表达很显然违背了语言规范,但是正是这种幽默的修辞手法,才会让文学作品的思想表达更为生动而令人感到轻松愉快。 2.3 反讽的修辞手法 反讽的修辞手法在海明威的《光荣的战士》中极其强烈地体现出了诗文本身所富有的情感抒发,以极其强烈的讽刺手法营造出文章情节中的紧张气氛。E.M.哈里代(E.M.Halliday)曾说过:讽刺使海明威的作品在无形中成为了思想情感宣泄的伟大小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意图与行动之间等矛盾的焦点当中,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着讽刺性的差距,而对于讽刺手法来说,其不仅仅是对情感的宣泄,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反讽具有一种艺术价值,在夸张的反讽修辞手法面前,能够将一个人脱离真实的存在体,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形象的构造,能够给读者带来思维上的美的感受,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助于读者情感的一种释放,能够让读者充分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艺术上的共鸣。 另外,反讽能够使相应的文章中的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如《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所使用的反讽手法,对麦康伯和玛格丽特两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细节描述,并对他们的生活通过反讽的修辞手法,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让人们在阅读当中的细节之处时,能够清楚地看到小说故事背后的真实现实生活,用悲愤的言语来反映作者内心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地生动而富有真情,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活跃人们的思维,提升人们的阅读兴趣。 2.4 象征修辞手法 在国外一些文学作品中,象征修辞手法通常情况下给读者带来生动的画面感。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充分地体现出了丰富的象征修辞手法,其中对雪峰上的豹子进行生动的描写,是文章体现死亡的象征体,以豹子作为死亡的象征,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豹子透视出更多事物的本质,以物象征作者的内心感受,从而对相应的情感进行描述,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看清事物背后所喻指的相关内容,并且其能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2.5 对比修饰手法 在欧美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运用到对比修辞手法进行相关的情感抒发,其丰富的内涵给读者带来更多情感的震撼,对于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而言,看似单调的文学作品其实质具有丰富的内涵,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细细品味,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阅读内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相应的阅读审美。 在《一天的等待》中作者对父亲出门狩猎这段情节进行描写,并将其与孩子的相关死亡过程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将两个角色之间的内心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在对孩子面临死亡的过程与父亲打猎过程中的愉悦心情进行对比,从而将悲痛无限地进行放大,带给读者内心情感的震撼,透过父亲打猎的愉悦心情对孩子死亡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深切地感受到强烈的悲痛情感,在死亡与美好生活之间进行对比,从而形成情感的矛盾体,使读者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透过作者的对比手法,在内心活动中形成强烈的矛盾情感,从而致使读者感同深受,在很大程度上对读者的情感进行有效的升华,以至于读者能够清楚作者文笔下具体思想情感的源泉,从而在情感中达成共勉。 3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修辞手法的影响 3.1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欧美文学作品的渗入从修辞手法上得以体现 在当代的欧美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多元文化观念,思想意识决定了在文学创作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因此而形成了具有当代特色的写作倾向。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只存在着思想上的差异,而在文学创作中,用以表达思想的修辞手法却是同中存异,似乎只是一个自觉程度上的差异。以诗学为例。现在主义在诗歌创作上,更倾向于写实描述,而后现代主义的诗歌则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诗歌原本就是浪漫 的,但由于修辞手法的体现上的同一性,使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渗透于许多的后现代文化作品中,以观念的形式呈现出来。以美国当代文学创作特点为例。美国文学作品在创作主题上,以追求自我为主,小说的内容多以写实的手法,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其中不乏真实的史实。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仅仅是写实当然是不够的,于是,作者就运用了修辞的手法,通常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比 喻,或者是明喻,或者是暗喻,以将文学作品浪漫的气息释放出来。 3.2 幽默的修辞手法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欧美文学作品重要体现 对于传统文学观,后现代作家给予了批判,认为传统文学过于原则化,特别是在现实描述的表现原则上以及故事叙述中的内在心理过程的表现方式,都是建立在模仿论的基础上,而并非文学创作。后现代文化思潮讲究文学体裁边界的模糊化,以荒诞和虚无的写作手法,将文学分类法打破,采用幽默的修辞手法,将传统文学作品的教化目的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语言排列组合的游戏。后现代主义的崇尚虚无之能事通过幽默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4 结论 综上所述,从理论的角度而言,后现代主义精神与现代主义大相径庭,但是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却存在着共性。在文学创作上,在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因为有了各种虚构的神话和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穿插于其中,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小说叙述风格。后现代文化思潮由于在思想意识上对传统的反叛,因此而对于当代的欧美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特殊教育论文:试析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认识与思考 论文摘要:新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实现由教到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势在必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特殊群体的聋哑学生,将来到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机会少之又少,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业又远比正常人困难的多,这对我们特殊教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特教工作者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方面,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应该是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 一、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应是学习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在特殊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增加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与认识生活。特殊教育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孩子们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过体验生活提高生活方面的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联系实际生活提高生活感悟水平。教材中有的词句描写的情景和聋生的生活经历似曾相识,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勾勒场景,把课文中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如置情境之中,联系生活中已经有过的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低年级教学看图学词学句《春天来了》时,可以做充分的课前准备,给聋生展现春天的景象,勾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记忆。上课前,可以组织孩子们走出校园去踏春,郊游时可以拍照片,比如春天郊外的美丽景象、孩子们活动的情景,之后把这些图片资料加以整理,制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给孩子们展示“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画面,还可以让他们观赏更多春天美景和他们自己活动的场面,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春天来了,春天真美丽”这句话的含义。学生通过欣赏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回忆郊游时的情形,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活动中。到了朗读训练时,虽然只是几个词语和短短的一句话,但是他们却读得那样认真,从他们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了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聋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特殊教育的语文教育更要走近聋生,走进生活,注重让聋生去感悟、去体验。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更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聋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育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特殊教育论文:浅析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美术教育;关怀;生活 论文摘要:在缓解精神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是改观心理状态等方面,美术教育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这恰好和特殊教育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正是由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逐渐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在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逐渐成为了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就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特殊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十分独特的一类教育形式,由于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生理或者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特殊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与常规教育相比都有较大差异。特殊教育的目的往往不在于教授知识的深度,而关注于特殊教育群体精神和心理上的变化,致力打开特殊教育群体心扉,扫除其心理阴影和障碍,能够走出阴霾,更好地融入到与周围人之间,进行较为正常的社会生活。 在缓解精神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是改观心理状态等方面,美术教育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在压力不断增大的现代社会,美术艺术已经成为了社会人群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一种有效方式,而这恰好和特殊教育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正是由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逐渐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也发现了美术教育对于抚慰心灵,释放心理压力的明显作用,所以在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逐渐成为了一种教学方法。关于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1.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的优势 1.1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 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美术教育在形象性和生动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对于聋哑儿童,由于其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受到较大的限制,于是视觉感知便成为其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而美术教育中可以运用大量的运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述相关的知识,一个个的画面有效地弥补了聋哑儿童听觉上的不足。不仅如此,当学生想和周围人或是老师交流、沟通、甚至是讨论时,除了传统的哑语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大丰富了聋哑儿童的表达方式,也加强了他们与正常人群沟通的能力。 1.2 良好的心理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很容易引起观赏者的共鸣,进而进行发散式联想,对其心灵产生影响甚至是震撼。特殊教育受众是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自闭症、妄想症等等。在这样心理因素的影响之下,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要大打折扣,而美术教育可以在教学中展示大量表现真、善、美元素的作品,教师可以这些作品为突破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美好且积极向上的方面。例如通过赏析《自由引导人民》,来与学生讨论为了取得自由和尊严,多少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乐观,不畏艰险,这些教学内容对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从而为其他教学带来便利。 1.3有效地多感官协同训练 美术教育一般包括了赏析和创作两个部分的内容,而当中又涉及到色彩、搭配、比例、构图等一系列的因素,通过赏析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表达能力,而创作更可以将学生的手、脑等多个部位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对于智力有缺陷的学生,这些训练对于开发其智力和激活大脑部分功能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特殊教育中开展特殊教育的方法 正如前文所言,特殊教育中由于受众包括了聋哑、残障、智力缺陷、心理缺陷等一系列的非正常人群,所以其开展美术教育的方法与一般教育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2.1加强理论教学的融合 基本的美术理论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但是考虑到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理解和表达能力上的缺陷,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应该更多的放在感知和感官的训练及开发上。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大量的美术基本理论融合到趣味化的教学之中。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描绘一定的场景,待大家绘画完成之后在课堂上集中进行展示,再一起评选出大家觉得“最好看”的作品,在这里要注意,我们不要用深奥的理论去引导学生,标准就是简单的“觉得最好看”就行了。之后我们再组织大家讨论,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那几幅画得“最好看”,是不是在色彩搭配、画面比例、布局等方面有一些优势?在这样的引导之下逐步将色调、构图等美术理论引出,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和自然。 2.2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学生的特殊性,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更需要将学生的需要放大,更多的关照他们的心理状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围圈的座位布置形式,教师站在中间讲课,以拉近和学生的亲近感,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作品多鼓励多引导,必要时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轮流在圈的中间和大家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使学生敞开心扉,加强与周围人的交流与融合。 2.3以生活为素材 特殊教育的美术教育应该将素材锁定在学生日常所见所闻的事物,而不是高深的名作或是费解的大师作品,生活素材可以给学生带来亲切感,同时也可反过来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例如我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解生活中的电话、自动售票机、公交车等事物,之后再让学生一边练习画这些事物一边讲解它们的功能。通过这样的练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美术动手的能力,更可以让他们认识到美来源于生活,学会用开放的眼光去搜寻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这其实达到了特殊教育中较高的层次。 特殊教育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当中的美术教育对于改善和提升特殊教育有重要意义,只要我们多总结和创新,善于引导和关怀,相信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一定可以迈上更高地发展平台。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书籍读书心得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传统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传统势力,才是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欢摧毁一切,然后重来。结果糟粕未除,而优秀传统却荡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谈到:学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员,他所做的整体为教书,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传统中的糟粕,也就是习惯势力。习惯势力虽然恶劣,阻人进步、碍事发展,但它真是强大得很,难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讲之现象,八九十年前是这样,八九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这样:学校里的一些先生,我们叫他们教书匠,他在学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书。他全然不管学生怎么学,他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学生就怎么学。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东西之外,便没有其它可教,学生便没有了其它可学的内容。先生们不准学生看课外书,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校不给学生接触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学生除了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只为考高分外,便没有了其它。老师除了教课本知识,就没有,或很少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师,这本活的教科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特殊教育书籍读书心得范文2 7月,正处于炎炎盛夏。我们有幸地成为武汉市教科院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班学员,为期五天。虽然武汉的天气酷热,而且暑期和爱人相聚的时间减少,但我在这几天却又快乐又充实。此次培训形式多样,有武汉市十佳教师雪湘明讲座、华师博士邓猛特校校本教材开发介绍、华师教科院雷江华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心得交流等各种活动。这些如春雨,无声地滋润着我的心田,不仅使我在理论上得到了指导,基本技能上得到了提升,而且让我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得更高了。现将在培训中所感所想小结如下: 一、初步接触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了解校本的开发。 邓猛博士先带着我们一起温习了美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现状,以及特殊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美国教育制度很好,提供免费的公共教育,其费用是由当税收津贴的。还设立双语学校,以ESL课程由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帮助因为语言障碍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孩子,减轻在过渡期间遇到的苦难。在家教育方式也适合,但是父母要使用经过鉴定的合格教程,而且要由一位合格教师监督。 特殊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要首先有特色,必须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必须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教材内容的选择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面向未来社会生活;以儿童现有经捻为基础;科学的知识与规范语言表达,寻找典型范例与主题活动等。 以后,我将用这些知识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保护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残疾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拓展心理学的点面视野,理解儿童的困惑。 华中师范大学博导雷江华讲的《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没学过这些知识,以为孩子们是故意听不懂老师的讲课,练习时老是出错,接受新知识慢了几拍。现在知道了,他们有认识发展的矛盾和障碍。 如何解决特殊儿童认识发展的矛盾和障碍,我们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让学生在感受爱的过程中,理解爱,学会爱。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他们身上显现的亮点顿时让我开拓了思路,自己平时碰到的难题或许换一个角度就能很好的解决。 其实,每一个残疾学生都是好学生,他们身上有不同的闪光点,只是有的没被我们老师发现罢了。我暗下决心今后也一定会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后进残疾学生的身上,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残疾学生身上。 三、展现聋生舞蹈之特色,感悟美 武汉市特殊教育教研院文洁教师带我们观赏《千手观音》舞蹈节目,然后介绍我们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舞蹈是一种视觉强烈的课程,所以非常适合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人为本的艺术形式,是表现生命、情感、美这三大主题。我们可以通过基本功的训练、加大模仿练习、渗透意念、气息的方法教授他们,使他们得到心灵美的升华。现在,我知道了聋生具有听觉、动觉对内在节奏的感知,要好好利用这个特点发展他们的优异之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更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充电,才能适应我们的教育发展。校本培训与时俱进,给我们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当然,有些理论知识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细细琢磨、思考。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能进步! 特殊教育书籍读书心得范文3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分上、下两篇。上篇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和相关成果,并予以分析、概括和梳理,全面、系统、深入介绍了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方法的有关理论和具体技术,观点阐述正确、内容结构合理、资料介绍详实、方法可行性强、行文条理清晰。下篇汇集了30个接受教育干预的各类特殊儿童典型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来自特殊教育的实践,贴近鲜活的生活和特殊教育实际,能为读者尤其是特殊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提供丰富的有关各类特殊儿童特点、教育评估以及康复训练的成功经验。 下篇的案例分析小魔王转变法、松开紧咬着的嘴,通过对文中小彬、小军的训练,使我体会到了对待这样的孩子,在训练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和训练手段,不仅从儿童本人、班级集体、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着手,而且将各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并能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及时纠正,使儿童的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又如案例肚子疼痛的背后,通过读这一案例,让我体会到了对于轻度弱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功能,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增强自信;要运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感到同学的关心,消除交往的顾虑;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理解孩子的想法,维护孩子的心理需要,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训练要持之以恒,因为智力落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作为老师要有充分的耐心。 再如案例我也会打电脑,文中小青学电脑收获的知识,改变了我认为弱智儿童学电脑是不可能的错误观点。首先,弱智儿童虽然学习能力差,身心各方面存在缺陷,但是具有学习电脑的能力。通过以上事实也证明,弱智儿童学电脑是完全可行、可信的。其次,他们有掌握和使用现代化工具的权利。全社会要爱护、欣赏他们,为他们提供尝试现代化工具的机会。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他们的发展,爱护、欣赏他们,为他们今后能适应、融入信息化社会打下基础。 案例学习成绩提高了,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首先,教育者自己要树立信心,认识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所以要避免急躁,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宽容地对待学习困难学生,并且信任他们。在教育中,要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帮教,使学习困难学生获得进步。其次,帮教应该从重新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开始。判定一个学生有学习困难后,要找出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也要发掘其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对学习的自信心。最后,要为学习困难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接纳的学习氛围。 其他案例分析也都带给我不小的收获和不同的感受,但由于时间仓促,我只是大略地浏览了一遍,没能够进行深入思考。今后,我会继续研读这本书,让书中成功的经验来指导我的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更好地学生服务。 特殊教育论文:浅析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特点与专业发展途径 摘要: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特殊教育教师是关注并探究生命存在的职业。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职业要求的高标准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特殊教育教师要成为专业人员必须经过漫长的学习历程以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因此探究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聋童 语言沟通 语言教育 1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 1.1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性质: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的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职业。特殊教育教师是关注并探究生命存在的职业。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职业要求的高标准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 1.2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然而对于特殊教育教师,仅仅停留在这样的角色定位是不够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角色更为多样化。 首先,特殊教育教师是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评估者。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评估者角色要求教师应具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而且要求掌握一定的医学、康复学和心理学测量评估的基本常识。 其次,特殊教育教师是学生缺陷的补偿者和潜能的开发者。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不仅要懂得学生缺陷补偿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取长补短。教学应是发现并满足学生需要的一种行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智能强项是个体潜能开发的重要依据。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也不例外,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没有“残废”的概念,只有智能结构的差异。 再次,特殊教育教师是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所谓差异教学,我国学者华国栋认为,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美国学者diane heacox认为,差异教学是指教师改变教学的进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无论何种定义,国内外学者均强调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以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等需要,要使所有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促进自我教育。 最后,特殊教育教师是富有同理心的人。同理心,英文表达为empathy,简单地说,就是将心比心,即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其感受及内心世界,并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与有各种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沟通交往中,不仅应具有同情心,更应富有同理心。富有同理心,能使教师学会倾听、学会了解,进而使教师真正懂得学生及家长的心态和想法,教师在正确地表达出同理心的同时,能够让对方感受到,并最终促成他们在态度、行为、心理等方面的良性改变。 2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专业化概念产生的根本动因是人们关注教育质量和强调教师地位与作用的产物。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同时,这一概念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因此,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目前国内所倡导的教师专业化主要针对普通学校的教师,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也多指向普教的老师。在特殊教育领域里,还没有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作明确成文的规定,而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体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特殊教育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基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要求之高、扮演角色之多,关注并探讨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1 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尽管在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育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1)长时间没有正规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构;(2)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存在诸如专业课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结构不完整、办学经验不足、培养模式有待改进等问题,此外,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培养目标和规格等方面也缺乏系统深入的论证;(3)特殊教育师范生就业体制没有理顺。一些地区对特殊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高、投入不足 、支持不到位等,间接地导致很多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毕业生不愿从事特殊教育而另谋他职。抛开以上原因,有志于特殊教育的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职往往也并不一帆风顺。 2.2 特殊教育教师职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专业化的理论认为: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教师,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因此,为教师提供必须的职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在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后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1)特殊教育教师学历提高、学位获得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存在根本性的联系;(2)教师进修的课程内容未能满足特教师资的实际需要;(3)职后教育的模式基本上定位在受训者听讲,课堂主义、本本主义;(4)职后教育只是满足教师的个人利益,未能真正服务于学校的实际需要;(5)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6)教师职后教育的目的性与提高,改进自身工作的联系不密切;(7)提供进修者与进修者的关系往往是单方面的,二者不存在合作关系;(8)教师所习得的新思想、新观念与学校内部旧有的组织与运行方式不相吻,不利于教师将进修所学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改革。 3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特殊教育教师主要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及与教育对象相关并对教育成效产生重要影响的其他因素的复杂性,使得他们面对的情况往往比普通教育更为复杂和典型,这决定了对教师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更高要求,而不是相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历与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样历程,甚至更为漫长和曲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历程中到底能走多远,发展到何种程度,取决于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取决于政府和学校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如何;另一方面有赖于教师自身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完善的要求。因此,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探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问题。 3.1 从整个社会教育的宏观角度:从整个社会教育的宏观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拓展渠道:(1)改革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教师素质。随着国家整个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也必然会改变,在打破传统定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可借鉴西方通行的培养模式,先取得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再经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获得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同时,还要完善特教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根据教师所达到的层次和水平授以不同档次的教师资格证书,以调动教师参加进修的积极性,对达到一定要求的教师提高其待遇,使教师素质得以提高,教师队伍能够比较稳定。(2)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为其顺利开展工作提供必要且有效的支持。(3)持续稳定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3.2 在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的微观方面:在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的微观方面,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鼓励教师通过多个渠道,参加多种形式的业务进修。鼓励教师报名参加短期非学历培训和长期学历培训,参加校际经验交流,尤其是要鼓励教师与普通学校建立联系,到普通学校进行观摩学习,帮助教师走出校园,开阔视野,在学习中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调动起自我进取、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2)奖励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尤其是参与推广新教学或教育法的教师。这有助于教师创新,有利于培养反思型、专家型教师人才,还有助于增强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3)改进学校的文化和教学生活,增进教师对教育未来前景的兴趣,建立合作、团结、互助的教职工集体关系和团队文化,强调在教师个体的发展中,发挥教师集体的积极作用,增强教师个体的团体归属感。(4)开展定期与非定期的专题培训,以帮助解决教师某个时期或某个方面的特定问题。如计算机网络实用技能培训、心理辅导专题培训、有关某项实验课题的培训、校本课程的开发、运用的培训,等等。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初探 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特殊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德育、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了解和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特殊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达到德育与心理健康同时教育的目的。 特殊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针对以上的论述,我认为在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与家长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国特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来得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可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 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理解和信任是对特殊教育学校儿童少年进行品德教育的前提。在这里学习的儿童少年是社会的不幸儿,在社会和家庭中他们受到的常常是冷落和歧视,很少能享受到温暖和爱,这就使他们的缺陷程度加重,如胆小任性、蛮横无理,动不动就表现出一种防卫姿态,丧失自信心,自卑心理突出……这些病态的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他们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能逐步建立起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为习惯得以淡化,使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强化。其实有时候这些看起来好像是不道德行为,但实际是这些儿童少年的某种器官功能缺陷所造成的,教师必须从这些孩子的生理、心理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处理,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集体的温暖,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培养。 作为每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时刻都要立足发展中国的特教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做好,从而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党的教育事业。 特殊教育论文:浅谈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美术欣赏课教学与审美评价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美术欣赏 教学特征 审美价值与评价 【论文摘要】针对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美术欣赏课程出现的问题,结合特殊教育的对象,按照特殊教育教学的特征与规律,提出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特征,以及审美价值和评价。 一、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教师而言,欣赏教学难于实践教学。一般情况下,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在欣赏传统的艺术作品时,只能够欣赏一些具象的图像资料,而对于图像后面深层次的内涵(绘画风格、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理解起来就很难了。这是因为听力有障碍的聋生,由于学生身体的原因,造成他们接触正常社会较少,与人沟通困难,一时无法超出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和经验范围,由于受到自身审美欣赏习惯的局限,进而审美素养和欣赏水准比较低。使美术欣赏课程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如果美术教师没有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来启发引导他们,那么,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对特殊学生进行“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简单的日常美术课程所能做到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形成需要有个漫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学生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写实(再现性)作品,而对于比较抽象(表现性)作品就不知所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聋生的审美与欣赏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视觉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混乱了。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特殊学生群体时,教师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通过欣赏具象或者抽象的艺术作品种,体会到自我思维意识中潜在的某种审美能力的存在,并与作品之间形成一种情感的交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每个特殊学生的知识结构、家庭环境、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的文章,从中选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身体有残疾学生群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在的相关联分析与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在的判断,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听力有残疾的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们了解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或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尤其是针对听力有残疾的特殊学生,他们本身就有某些程度的自卑感,面对陌生作品时,更容易产生陌生和无从理解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欣赏教学活动中,要及时的调动学生的主观审美情绪,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始终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比较明显,而表现性内容则比较隐蔽。这些都需要与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进行详尽讲解。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学生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2.欣赏与形式。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例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安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在学生的评价之后,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比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尤其是对于听力有障碍的聋生,他们在听力损失的同时,身体其他器官比如眼睛就比较灵敏。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特殊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特殊学生群体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到理性的高度。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聋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聋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特殊教育论文:构建适应省情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的策略调研 [摘要]文章采用问卷法对湖北省特校师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省特校师资数量、质量和结构比较合理,职前教育覆盖面广,职后教育渠道畅通,但也存在在职培训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等问题。文章提出了完善“前后融合”“三方参与”的师资培训体系;政策支持,建立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校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四个方面的适应省情特教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策略。 [关键词]特殊教育 师资培训 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了解我省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发现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各省以及国外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探究构建适合省情的完善、开放、高效的特校教师专业化继续教育体系的对策,以期提高特教学校教师专业素质。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了1165名专职教师,覆盖湖北省襄阳、宜昌、荆沙、黄冈、恩施、武汉、咸宁、十堰8个片区培智学校、聋校、盲聋培智合校、盲校、盲培智合校、聋哑培智自闭症合校等66所不同残疾类型的特校,占全省特校的86.8%。其中,随机抽取各校义务教育、高中和幼儿教育阶段的不同学科(如语文、数学、律动、音乐、思想品德、美术、体育与健康、社会自然、物理、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英语以及心理辅导)、不同专业层次(市级骨干教师、县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一般教师)、不同教龄(5年以下、6~10年、11~15年、16年以上)的教师。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将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进修、在职培训和专业分布等要素编制成问卷,包括教师队伍的现状、职前教育情况、在职培训情况、职后学历进修四个方面共32个问题,其中28个问题为选择题,4个问题为开放式问答题。即职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专业成长中的期望与途径,在职培训的动因与效果,以及对职后进修的意见与建议等。对全省66所特校教师进行了调查。 本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107份,回收率为95.01%。 三、调查结果 1.湖北省特校专职教师队伍的现状。湖北省聋、盲、盲聋培智合校、盲培智合校、聋哑培智自闭症合校、培智学校的在职教师1802人。学历结构显示:本科学历教师占75.4%,硕士比例为0.2%。教师的年龄结构合理。其中,普通教育的专业毕业生占教师总数的51.3 %。从职称结构来看,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人数最多,占教师总数的40.4%。 2.职前教育情况。问卷调查主要涉及职前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途径;是否参加过特殊教育岗前培训,以及目前所教学生年级、班级、人数、障碍类别、科目等几个方面。全省特校中,职前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为325人,占教师总数29.4%。在接受调查的1107名专职教师中,学习普通教育(如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普通师范),但在学校选修过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有43.2%,学科教育(如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的有27.4%。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之前,89.2%的人参加过岗前培训。 3.在职培训情况。在职培训主要涉及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培训形式、培训安排、培训效果和建议等几个方面。在1107名教师中,有96%的教师接受了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关于参与在职培训的目的(该选项为多选),学历进修最多,占46.1%;学校规定的占14.51%,日常教学工作需要的占21.01%;学校安排的最少,占12.9%;其他占5.48%。 关于参与在职培训的形式(该选项为多选),特殊教育培训班占55.14%;专题讲座占39.82%;学术交流占5.04%。可见开办培训班是在职培训的主要形式。 关于培训的组织级别,曾经参加过校本培训的教师人数为1107人,占100%;县区级培训的850人,占76.78%,省市级培训有227人,占20.50%;参加国家级培训的30人,占2.72%。 关于培训的效果,即对教 的现实工作有无帮助:认为帮助很大的占36.7%,有些帮助的占41.21%,认为帮助很小的占2%,其他占20.09%。 关于培训的建议,有两个部分:一是岗位置换培训,开展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与特校教师的岗位置换培训,每年的春节,安排特教专业学生到特校顶岗实习,特校教师来学院进行专业学习,以缓解特校师资的不足。集中培训的时间安排在4~6月,便于培训教育教学管理。二是分科分类培训,开展智力落后教育、聋教育、自闭症、听障教育教师分科培训,主要侧重学科教学设计与技术培训,便于按需施教、经验交流与分组研讨。 4.职后学历进修。从特校教师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正在进修的新学历来看,特校教师的学历亦正在逐步提高之中,尤其是 1995~2009年期间,特校教师的第二、第三学历提升速度很快,逐年呈上升趋势。 在调查1107名教师的过程中,无论是第一学历还是第二、第三或正在进修的新学历,学习或进修的学校都是以普通师范院校为主,25%的教师选择了特殊教育专业学历进修。这对落实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十分重要。 四、问题与原因分析 1.教师专业发展不能适应特殊学校布局需求。传统以聋哑为主的县级特校存在招生与办学困难。比如,十堰、襄阳、荆沙市辖区特校比较明显。生源结构变化对特殊教育转型提出严峻挑战。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包括随班就读的智障学生共有18882人(占三类残疾学生的36.8%),还有902名智障儿童和121名精神疾病儿童没有入学。面对日益攀升的智障学生数,聋哑类特校已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急需进行转型或增设发展智障专业。2.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偏低。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总量不足,省内教育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编制给予了极大倾斜,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2004年,武汉市明确了盲校1∶5.2、聋校1∶6.5的定编标准。2010年湖北省特殊学校专任教师生师比10∶1,相对低于江苏等其他发达的省市。特殊教育教师跨专业、跨科目、跨年级、跨残疾类型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除智障教育教师之外,康复师、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十分缺乏。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2010年,全省25岁下教师仅为57人,所占比例为3.81%。年轻教师比例较低。三是教师职前培养不足,国内高等特殊教育高校,专科、本科层次的生源萎缩,导致职前培养不足。 3.在职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实效。基于学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培训的质量无法保证。有78%的省级特校骨干教师认为以前我省开展的特教培训,其效果为“一般”。 培训内容主要侧重于特殊教育的理论,缺少实践课程;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等,造成了培训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培训效果事倍功半。 4.教师待遇有待提高。目前我省执行的特殊教育津贴占教师工资15%的标准过低;部分残疾老师因受语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影响,职称考试屡次不过的情况较多,导致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从特校分流。随班就读教师培训机会较少,相关待遇难以兑现。 五、对策及建议 1.完善“前后融合”“三方参与”的师资培训体系。在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基础上,特教主管部门建立“前后融合”师资培训体系。构建教师的职前培养、在职培训、职后学历提升的通道,特教主管部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和特校共同参与,三方面加强联系和合作。培训团队主要由华师大的教授、襄樊职院的专家、片区校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教师组成。项目支持,优扶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好特教专业,在重点实验室、校内实训室、师资培养、校校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与特校、康复训练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师范类课程+学科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十二五期间,实行五年制单独招生制度,用好国家助学金、省级助学金、院级奖学金的评定政策,吸引优秀农村地区的初中毕业生报考特教专业,扩大现有的招生规模,从源头上解决特教师资队伍来源不足的问题。 2.建立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三方分担制度。政府、财政局等部门制定《关于建立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的意见》实施细则,明确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的经费合理分担办法。培训经费的支出可采取各地教育局、学校及个人三方面共同分摊的办法。政府支付培训费、学校支付教师的交通与补贴 、教师支付生活费等。边远山区的几所特校、随班就读教师实施免费培训。 设立特殊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或学术奖励基金制度,主要落实省内特殊教育名师、省级一等奖、国家级教学竞赛获奖教师的相关待遇等。 3.提高特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高校参与,课题拉动。依托省教科所和省教研室,引导探索研制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方面的课题,龙头校每年都有研究课题。搭建全省特校网络教研平台,全省8个片区的学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交流工作,学习新政策,研究新问题,探寻新措施。通过教科研,使广大青年教师掌握理论,提高能力,勇于创新,敢于开拓,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同时,办好会刊。依托省教育厅基教处、特教专业委员会办好两刊(《特教天地》《武汉特教》),开辟学术争鸣专栏,按期出刊,为教师教研提供阵地。 4.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主管部门组织,特教专业委员会参与,根据教育部关于《特校暂行规程》的有关要求,将队伍建设作为评估的a类指标,研制特校现代化要求的评估指标体系。在省内逐步推行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联合,面向社会招考信息,公开招考,严把教师的入口关,择优聘任。逐步实施省级、市级和校级督导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特校教师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特教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晋升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主要参考指标。加强随班就读教师的教学督导,逐步完善分配制度,激励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管理方法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残疾人是必然要出现的一个群体。为了使残疾人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能够更好的生存在这个社会,特殊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点部分。特殊教育在社会中承担着残疾儿童适应社会的重任,因此,国家要在这一方面加大投入,为了使我国特殊教育能够深入到每一个残疾人。本文重点就残疾学校在德育管理方面应当考虑的问题入手,分四方面讨论了德育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管理;方法 在国家加大特殊教育工作之后,我校积极参与其中,成立了一所以培智教育为主要工作的特殊教育学校。在学校成立之后,主要以残疾儿童为主。从日常生活入手,逐渐培养残疾儿童的各方面素质。为了使得这些儿童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当前的社会中,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许多的引导以及教育。通过不断的摸索研究以及实践教学,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可以应用到各个学校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特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能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健康成长,同样是对心灵的洗涤。有人说,一个整洁的校园能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性。就像每天都是崭新的,每天都是不一样的精彩。所以,美化校园同样是育人特色,启迪智慧,激发灵感。也正是我们学校多数是特殊学生人群,更应该关注到细枝末节,爱护花草,可以教会他们懂得关爱他人。将每一个死角打扫干净,也会让他们的自卑心理随之挥去。让他们体会到无论是谁,哪怕是校园环境无人问津的死角,同样是值得关注,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培养出非常高尚的道德。 二、有效开展喜闻乐见的校内外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学生充分的娱乐活动,这就是在现代各大中小学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实质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多动手,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外活动中,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事业观,并且提高他们在社会中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更好的接触社会,培养出对社会的感情。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更加的团结友爱。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科学意识以及遵纪守法的意识。除此之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征文比赛,例如说《给父母的一封信》等等,促进学生的感恩意识,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美满,家庭更加和睦。 三、有计划地开展主题班会课,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每个学生接受的教育,是成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项性格完善的课程。不得不说主题班会是德育教育的最传统也是最广泛应用的方法。这就要求每次班会都要定好方向。可以借助同学们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引出,也可以通过近期舆论热点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在班会上增长见识,完善品质。让他们在校园的小圈子里也能体会社会正能量,让他们不仅懂得摄入书中宝库,又能为他们提供一双睿智明亮的眼睛观察世界。主题班会课的点睛之笔在于课件的准备是否充足,老师的讲解是否到位,插播的视频是否精彩等等,这都是开展德育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关键。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俗话说得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在校园管理制度中分外应景。学校这个大集体想要规范化管理,就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这样才能让广大师生合理有效的完成自己的分内之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司其职,积极向上,让学校的至高理念深入每一个师生心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平台,设立文化小标兵,艺术小标兵,等。让学生们的天分充分被挖掘,营造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同时要关注到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其多提供表现机会,同时设立奖学金项目,对优秀学习榜样要不吝奖赏,进而增强学生荣誉感与自信心。设立计分制评奖评优,安排值日生并责任到人,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小主人翁,这样班级会更加便于管理,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也会蔚然成风。 五、结论 结合我国的现状来分析,特殊教育的发展和壮大给我国广大的残疾人群体带来了希望,并且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社会群体的稳定以及和谐。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我们应当将德育教育的管理放在首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以及能力,引导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以及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在教育的过程中,想要德育管理的顺利实行就需要社会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只有在众人的帮助下,特殊教育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障碍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不断发展,然而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酬制度却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影响着特殊教育人才的去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殊教育的发展。课题组在已有的前期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的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特殊教育;薪酬;障碍;对策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发展慢,任务艰巨,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酬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且作为地域广阔和风俗文化多样的中国,每个地方的特教教师薪酬制度都不一样,考虑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城市贫富差距和社会风气先进性等,很难制定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薪酬制度,这也给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的落实和实施带来较多障碍。 一、我国目前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存在的障碍 (一)特殊教育津贴增幅小。特殊教育津贴是对从事特殊教育编制内的教师的一种鼓励性补贴。1956年,我国就设立了特教津贴,也就是在基础工资上再另外加发15%的补贴。然而61年过去了,如今的社会经济形势与当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已是今非昔比,15%的特教津贴对于教师而言已经失去了所谓的鼓励性质。即便是如此低的标准,有些地方政府也不够重视,而一些重视特殊教育的地方政府,提高了一定比例的本地区特教津贴,个别地区还把特教津贴纳入了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并且在该岗位退休教师的退休金。尽管如此,从总体上来说,因为定的初始标准过低,导致全国范围内特教津贴的实施标准仍然是一片乱象。(二)特教基础工资偏低。特殊教育教师要面临的是一群有生理或心理上疾病的孩子,这些孩子通常生活不能自理,且存在沟通障碍,不能确切地感知正常人的语言和思维,很难引导,这给特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特教教师要付出比普通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管理教导这些孩子。但是特教教师的基础工资却比同级普通教育教师要低,工作艰辛而回报少,特教教师在物质和精神都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这对于留住特殊教育人才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三)特教绩效考核无优势。特殊教育教师的绩效考核标准与普通教师一样,并未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但事实上,特殊教育教师教学难度及心理压力更大,他们的教学要求更高,需要具备与残疾学生交流沟通的专业技能,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管理学生的生活,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另外,面对特殊的孩子,还要因材施教,然而学生的反馈却不一定有成效,这样的长期教学会导致特教教师身心疲惫,成就感缺失,甚至想退岗离岗。所以,在绩效与考核上理应向特教教师予以一定程度的倾斜,给予他们额外的物质精神奖励,减少特殊教育教师的流失。(四)特教职称晋升困难。职称的评定关系到教师工资、晋升以及以后的退休待遇,是很多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称晋升并没有考虑到特教的特殊性,只是纳入普通教育职称评定体系同步进行,需要、课题研究、学业成绩评定、普通话等职称评定“硬条件”,这些都是完全依据普通教师的条件制定的,因此,特教教师的反响十分强烈。特教教师的从业资质也与普通教师有很大区别,特教教师从事的是“康复教育”、“医教结合的教育”,既不是单纯的医学,也有别于普通教育。然而目前无差别的评定标准并不利于特教师资队伍的培养,更不利于调动广大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评比名额少之又少,在评选特级教师时完全不考虑特殊教育的特殊情况,和普通教师一样的标准,看似平等,实则很不公平。如果这一基础性问题不能很好解决,极其不利于特教教师队伍的稳定。(五)特教教师编制名额少。相对于普通学校教师而言,特殊教育教师的编制名额十分有限,有些特教教师从事了数年的特教工作,却依然不能入编,这对辛勤耕耘的特教教师们来说有很强的挫败感,因为没有入编,就意味着享受不到特殊教育教师正常的福利补贴,不能满足物质需求,精神上也得不到很好的激励,会导致特教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最后可能会造成特教人才的流失,不利于特殊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破解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障碍的必要性 (一)破解特教教师薪酬制度障碍是吸引和留住特教人才的关键。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大,工资低,保障差,导致特殊教育行业成为一些毕业生选择就业对象时一开始就抛弃的行业。因此,提高特教教师薪酬待遇对于吸引和留住特教人才是十分必要的。(二)破解特教教师薪酬制度障碍有利于激发特教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特教教师的投入如果能得到更多的回报与认可,这无疑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们工作积极性,增强职业认同感,使特殊教育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从而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三)破解特教教师薪酬制度障碍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酬待遇,缩小与普通教师的薪酬差距,并适度增加特教补助津贴,是对特教教师工作的一种认可,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 三、完善特教教师薪酬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二)充分考虑到特殊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并且按比例享受额外津贴,来吸引和留住人才,更能调动特殊教育教师的积极性,最大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三)深化体制改革,将特殊教育事业作为行业重点来对待,借鉴和吸收国内外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系统,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薪酬制度,保证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开,通过对绩效评估系统的完善和薪酬激励机制的健全,才能更好的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满意度,打破重重阻碍,营造高效合理的环境。(四)当地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特殊教育作为特殊的群体,更应该受到政府政策和相关法律规章的保护,不仅在物质薪酬上,更要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精神上的满足。在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上做适当放松处理,并妥善采取优惠政策。(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他们为特殊教育行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了一生,就应该也必须得到应有的荣誉。在社会保险上向这些劣势人群提供“保护伞”。社会保障就像是他们最后一道安全线,只有真正保障了他们切身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让特殊教育教师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充分发挥乐观热情的工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教育伟大事业中。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探讨 特教学校的学生由于在生理方面有所缺陷,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培养聋哑学生坚强的意志,我们可以利用体育教学来引导他们积极的投入到体育活动当中去,并感受运动的快乐。体育课程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养成勇敢坚强、团结合作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体来说,对特教学校的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有哪些科学的方式呢? 一、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我们不仅仅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学习方面也是如此,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体格,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集中注意力,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在开展特教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时,教师首先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核心,让体育课为特校的学生带来更加快乐的学习体验。众所周知,聋哑学生往往在听觉方面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因此他们无法像正常的学生那样进行体育训练。而在特校开展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说在开展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快乐教学的方式来让体育课程成为聋哑学生放松心态、感受快乐的途径。我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会将体育课看作是聋哑学生放开自我的时空,所以我经常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简单的小游戏,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来帮助同学们在体育课上获得更加快乐的上课体验,让同学们在玩耍的过程中流汗,在流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比如说简单的赶鸭子游戏,这个游戏的方法是在地上画一个圆圈来代表池塘,然后准备一根长的竹竿,在学生当中选出一个人来赶鸭子,其他的学生则扮演鸭子。游戏开始,赶鸭子的人手拿竹竿,竹竿的另一头要接触地面,通过来回的奔跑走动来追赶其他的学生,其他的学生要在画的圈里面进行躲闪,从竹竿上面跳过去,如果谁在躲闪的过程中触碰到了竹竿,他就成为下一个赶鸭子的人,继续游戏。这个游戏参与性强,并且形式简单,广泛地被学生所接受。 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对于聋哑学生来说,他们其中的大部分的人内心都是比较自卑的,由于在生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心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情绪敏感、内心自卑、容易暴躁、严重孤僻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是聋哑学生身上所存在的一些特点。因此对他们开展体育教学要比对正常的学生开展教学难的多,所以笔者建议在开展教学时可以从兴趣方面入手。不论一个人在生理方面存在怎样的缺陷,只要他的心理是完整的,那么就会产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够培养聋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那么相信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会有积极的影响。培养兴趣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我们要遵循的唯一的一个原则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说要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学生能够乐于接受的教学策略。举个例子,我在开展跳绳教学的时候,为了能够让聋哑学生产生对跳绳这项运动的兴趣,在教授技能的准备部分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小活动,这个活动的内容就是躲闪跑动的长绳,同学们跑动的速度由慢到快,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家对于体育运动的适应能力,同时也能够充分的热身,对跳绳这项运动产生初步的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热情。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开展完教学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设置一些相应的奖品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三、明确体育教学重点 由于聋哑学生和正常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要根据特校学生的特点划分出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说,可能体育运动是为了增强技能,但是对于聋哑学生来说,他们在体育运动方面可能天性比较弱,因此应当将重点放在加强身体素质方面。在对聋哑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当以宽容的态度来面对整体的学生,不能够为学生制定太过严厉的教学制度,也不要强制学生必须要达到怎样的水平,要帮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加强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方说有很多聋哑学生他们肺活量比较低,作为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针对肺活量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肺活量。坚持做持久性的耐力运动能够促进肺活量的提升,像跑步、游泳都是不错的运动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说,跑步更加容易实现,因为它没有过多的限制条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培养跑步的习惯来达到提高肺活量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教授给学生一些跑步的技巧,比如说在跑步时要注意调整呼吸,放慢呼吸,深深一口吸足气,在缓缓吐出知道全部吐尽,平时自己也多这样反复练习。通过这种专项性的训练,能够明确体育教学的重点,帮助聋校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综上所述,其实特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也并不是那么的难以开展,只要教师能够深入的了解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就能够设计出适合聋哑学生的教学策略,从而从整体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茆如善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探析 特殊教育学校是每个地区都设立的学校,主要是针对当地的一些特殊人群所创办的,这一类特殊人群主要是有残疾儿童或者自闭症等疾病的青少年等。正常的孩子可以通过学校学习丰富的学习知识,还能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自己的思想体系越来越丰盈,而特殊学校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只能依赖自己的内心来感受世界的美好。所以,政府以及社会团体组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就创办了这样的学校,来帮助更多的人用语言或者是感受语言带来的魅力。目前而言特殊教育学校是针对社会上的特殊人群所创办的学校,为了使这些特殊人也向正常的学生一样享受同样的教学资源,教育部门也在大力进行资源整合,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享受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语文教育对于我国的学生是属于母语教学,对于语文知识的充分掌握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通过语文教学,特殊群体的孩子能够像正常的学生一样学习专业的语文知识,能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更能进一步弥补这类人群内心的缺憾。然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也需要进行正规的学习指导,让这些特殊教育的学生也能在语文学习上有所造诣。所以本文就从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研究方面进行分析。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研究的原因 (一)新时期教育事业改革的需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经济改革也在大力的开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在一步一步的改革,各行各业都在着力进行改革以保证本行业能够在社会发展大军中站稳脚跟,甚至能够走到前沿。同时,经济改革的浪潮中也包括教育行业,然而这里要着重讲的是特殊教育学校所要进行的教育改革。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人群所设立的学校,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模式不能完全的遵从正常学校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学资源就必须要同正常学校的教学资源一样,要保证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与正常的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也能正常享受先进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 目前很多的特殊教育学校对于特殊人群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过于单一,没有任何的新意,不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首先来说就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有这样那样的残疾或者缺陷,其次,这一类的学生群体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最后就是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也是极为重要的。然而综合这些原因,很多特殊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不够合理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附加过多的优秀教学资源,让这些特殊人群觉得这样的课程太过于乏味,更加使得他们内心的负担变的大起来了,所以,依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是不长久的。 (三)教学内容过于书本化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做到将教学正常化,不要带有任何的其他想法去教学。很多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都是依赖课本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老师通过朗读课本,将一些优美的语句单独提出来供学生学习,这样一来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师的教学计划,但是实际的教学质量还是很差。例如在特殊教育学校,一部分学生是聋哑患者,老师在朗读课文时,对他们不会起到作用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思维也开始变得退步,这也可以说明很多学生的兴趣点无法被老师清楚的了解到,使得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退步。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研究的推广策略 二、改进教学模式,提倡多元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依托教师对于课本内容进行解读,依赖于老师为学生传达这些语文知识。然而对于这些身体有残疾或者缺陷的学生更加需要比较适合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一些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在借鉴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可以借鉴一定的教学内容来丰富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而将这些教育模式中的优秀内容进行专门的研究,再结合本地的情况很好的处理教学单一化的问题。 三、创新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 目前的语文教学还是过多的依赖国家印发的课本,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降低了特殊人群的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半兴趣,然而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是为学生朗诵课文,这就完全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接受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少。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积极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积极参加专业的技术培训班,学习更加优秀的教学方式,进而让学生学到更优秀,更有趣的语文内容,让他们敏感的心灵温暖起来。同时教育部门还要积极为这些特殊学校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例如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微课也开始慢慢进入学校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学习的意识,解决更多学习问题。特殊教育学校在引进这些教学设备后能够帮助特殊群体的孩子接触更多新鲜的教学内容,培养自我学习意识,让这些孩子的内心独立起来,让他们能够更好的面对社会带给他们的挑战。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就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针,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培养这些特殊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让这些孩子能够积极参与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作者:王伟 单位: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培智班的体育教学探究 摘要:体育课教学对智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为重要,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尊重智障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智障学生的需要,引导智障学生主动参与体育与健康的教育,激发智障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智障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健康的适应社会。如何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智障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不断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特殊教育;培智体;教学;探讨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查认为:“如果是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或被动的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在培智体育教学中,要想使智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应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教材,并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学生的体能差异,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讲求一定的教学艺术,培养智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合理设置培智体育校本课程 目前,培智体育教学的教材是从普教教材参考而来,只是延长学习段,降低了一些高技术型项目难度,并不符合智障学生接受能力,也难以适应智障学生发展需求的训练项目。为切实推动智障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品格形成,在课程目标设置、内容设置上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课程设置目标必须以康复学生身体和心理,恢复学生身体各项机能为基础。智障学生具有肢体动作不协调、灵敏素质差等特点,所以课程内容设置必须优先考虑发展、康复学生的上述机能,只有有了良好的运动技能和协调基础,才能较好的进行下一步的技术性教学,否则,极易偏离学生发展轨道,使学习体育技术变为一句空谈。另外,课程设置内容必须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智障儿童参加体育竞技机会较少,这与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有关,除非有特质,一般来说身体素质较差,甚至有残疾,长期自闭也让他们对技术性东西不感兴趣甚至有望而生畏心理,而对生活中玩的项目常能自觉训练。教学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抓住这一点,在内容设置上与生活实际和生活习惯、运动习惯相联系。如走直线可与现实生活中的走斑马线、右侧通行联系,抛物体(抛石子而非投掷铅球)、漫步机训练与公园或社区的健身联系,跨跳、跳上跳下练习与生活中遇有小河沟联系,使他们感到不陌生,学了就有用。并在此基础上告知学生什么是危险,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便于良好意识和良好品格的形成。 2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氛围 什么是和谐的气氛呢?我认为就是教师上课时态度和蔼,讲解具体生动,示范优美正确,培智学生能在积极愉快,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学习锻炼。众所周知,体育课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练习属于运动条件反射,它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随意运动。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培智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动作,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锻炼。相反,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存有隔阂,培智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出现不均衡,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就会降低,甚至会处于抑制状态。因此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协作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动作失调。 3教学方法多样化 ①把猜谜、讲故事引进体育课。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的特点,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②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我们学校是寄宿学校,学生半个月才回家一次,每逢开学上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更加严重,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③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现代管理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对智障进学生行技巧前滚翻的教学时,学生通常表现怕,不敢做,尤其是滚动没有成功时,学生不愿意再进行尝试。此时,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及时进行鼓励,“你一定行,来,再试一次,老师来帮助你。”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有一定的进步时,要及时进行表扬,“好,有进步,我说过,你一定行的。大家对于他(她)的进步以掌声鼓励。”其效果肯定要比“你真笨”的训斥好得多。 4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把过程性教学评价系统地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有助于学生充分、及时地认识自己取得的成绩,并且能欣喜地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重视每一个学习活动和认真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因为评价体育教学效果首先是一种教育评价,即必须从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出发进行评价,反映出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的变化,鼓励学生。①多方面了解学生并分析确定学生自身的状况及努力后所能取得的进步,让学生清楚自我潜力,根据各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的标准,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取得进步。②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把进步快、效果明显的智障儿童作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并令其帮助其他学生练习,激发其他人的练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能完成”的信心。另外,让学生相互观察、发现,并以“送糖豆”的形式指出别人练习中的正确与错误,对照自己进行讨论评价,明确自己的不足,从中得到提高。总之,培智学生的体育教学是一个特殊的教育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兼顾其个体差异,要针对培智学生特点,坚持以康复技能为首要训练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开好体育与健康课,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训练,使智障学生养成良好地、自觉地、符合自身特点的锻炼习惯,并形成良好的体育品质和品格。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师生互动策略探析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特殊教育师生互动的发展提出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环境下,特殊教育师生互动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互动信息和内容的丰富化、互动过程和活动的动态化、互动效果和质量的监控性。在教师、学生和信息化手段的影响因素下,对师生互动策略探析:巧妙预设疑问,激发学生动机和兴趣;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联系现实生活,创设学习情景;合理使用技术手段,落实师组和师个互动;践行“以生为本”,促进互动公平。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特殊教育学校;师生互动 自20世纪70年代始,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大量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等。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当为特殊教育所用,为特殊教育师生提供和普通教育一样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众多教育理论认为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师生互动,一般是指在教育教学情景中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或者是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间在活动过程中的一切相互影响与作用。现代教学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重视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课堂。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通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讯软件等异地互动通讯工具和软件的广泛普及,对师生互动提出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师生互动形式更为多样化、丰富化、形象化,同时需要教师协调好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信息化环境下特殊教育师生互动的特点 (一)互动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 信息化环境下,催生出微信、QQ等多种网络通讯工具,让手机、电脑等成为师生互动的重要载体。师生间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声音和视频等进行直接性的互动交流,不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互动,实现了互动方式的多样化和直接化。特殊学生存在听力、智力、视力等障碍,在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多样化的手段实现了沟通无障碍,让师生可以在看得见、听得着、摸得住的环境下进行互动。同时,由于通讯手段的发展,师生互动实现异地和延迟交流,如运用微信或QQ留言等网络通讯工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进行互动。特殊学生由于障碍,在学习速度、质量等方面相对来说比落后于普通学生,间接性特点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了离线教学模式,弥补了课堂教学因无法全方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不能因材施教的缺陷,使特殊学生在想学、愿学、乐学的时候实现师生互动,也便于教师可以监控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此外,由于课堂上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的介入和应用,教师需要调整多媒体或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借用多媒体资源搭建师生互动的桥梁,处理教师、学生、多媒体或电子白板也成为信息化环境下师生互动的一大机遇和挑战。 (二)互动信息和内容的丰富化 信息化环境下,呈现出来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游戏等。教师需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障碍特征为不同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将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有机结合。每个类型的特殊学生,差异极大,同一类型的学生,个体差异也很大。信息化环境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使师生互动的信息扩大化。信息网络为师生互动教学打开了新的一扇窗,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学生也可以实现信息的增加和搜索途径的多样化,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及时解决,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随时上网查找相关内容,实现课内与课外知识的共享与互补。让特殊学生实现知识的即时消化和吸收,提高教学效率。 (三)互动过程和活动的动态化 相较于传统课堂,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网络的出现让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活动的状态,师生互动的过程不再仅限于教师和学生,还包括信息化手段的参与和使用,不易组织、管理、掌控、协调学生,对于教师有一定的挑战性。特殊学生是否学习,学习进度怎样,学习效果如何,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技巧来把控这些动态化的互动。 (四)互动效果和质量的监控性 信息化的手段有助于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录制学生学习全部的互动过程,把互动结果复制和记载下来的。特殊学生的生理发展,心理变化对于师生互动的影响非常大,互动效果和质量的复制记载,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反思互动方式的合理性和互动信息的成效,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师生互动策略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包括教师道德、教师知识、教师能力和身心素质。教育观念影响互动的结构与内容,如认知互动、情感互动、行为互动;知识素质影响互动的深度,如灵活处理教材、创设互动情境等;教学监控能力影响互动的调整,如及时发现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灵活采取适当补救措施;信息技术素养影响互动的协调性,如协调人机互动、避免出现人际冷漠。 (二)学生特征 师生互动中的主导是教师,但主体是学生。学生特征影响着师生互动的方式、节奏和内容。一般来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是身心障碍者,身心特征和障碍特点不同的学生影响师生互动的方式和节奏。信息化环境下,师生互动可以实现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面对面互动和非面对面互动,听障学生和视障学生的互动方式多于智障学生,互动节奏快于智障学生。 (三)信息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途径可分为两大类:同步互动、异步互动。师生同步互动类包括不借助通讯媒介的师生面对面互动,以视频系统为主的师生视频互动和以手机、电脑通讯工具为主的师生语音、文字互动。电子邮件、留言和评价等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由于回复及时性的无法保证,具有滞后性归类为师生异步互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互动促进了智力正常的特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但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更多的是面对面的互动,应用最多的信息技术就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传统的交互功能、生成性资源的保存和更广互动,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和交流、营造师生互动的情感空间。 三、师生互动指导策略 传统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游戏法等形式,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师生互动具有更丰富、更新颖、更难控等特点。师生互动过程中,需要考虑特殊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性,注意协调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 (一)巧妙预设疑问,激发学生动机和兴趣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使用比较频繁的一种师生互动方式,因发起者的不同而分为教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向教师提问两种。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互动学习。如某教师在教听障学生学习《EXCEL的中公式计算》一节内容时,首先出示一张全班学生的成绩表。让学生在电脑中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中自带的计算器工具来算一算每个人的总分,学生们踊跃地参与计算,并把他们的计算结果报出来。然后先不动声色,把他们报出来的正确结果一一填入表格中,并对他们熟练使用计算器给予肯定。这时,再出示一张相同的表格,利用EXCEL中的公式(求和SUM、平均值AVERAGE)计算第一行张某同学的总分。老师使用公式复制的方法把张某的总分单元格的公式快速复制到所有同学的总分单元格(使用拖拉填充柄可在瞬间完成这一操作)。学生睁大了眼睛,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说道(打手语):“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学习EXCEL的这种神奇的功能:公式的计算与复制。”巧妙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动机和欲望,更增强了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二)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情感互动伴随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是师生互动的核心体现和精髓,是互动的起源和落脚点。师生情感互动常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音容笑貌、形态举止、态度行为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如教师和蔼、亲切、激情,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唤起特殊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学生有效参与和积极配合会激发教师上课的热情和机智,生成更多的教学意外之喜。显然师生的情感互动具有调节师生行为的功能,影响师生间的其它行为和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也”。由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常会有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等不符合上课要求的行为;特殊学生思维直观具体性,辨别能力稍弱,面对信息的大爆炸,有些举手无措。应具体分析,或疏或堵。某特教学校教师说:“我的学生几乎都是我的QQ好友,我在网上进们行沟通和交流,学生把我当朋友,我有时会有意地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汉字输入技能。”在课堂上他时常给听障学生讲的一句话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很简单,老师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轻松掌握!”给予学生的关怀和鼓励使学生相信老师,也使教师轻松与学生建立互动关系。 (三)联系现实生活,创设学习情景 教学情境生活化既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其他学科师生互动的润滑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学生身边的案例或感兴趣的话题,有利于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作为特殊教育,学生目标首先是生活自理和自立,学习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是特殊学生的学习来源和落脚点。将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和感兴趣的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创设学习情境,增加师生互动内容和情感,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促进特殊学生发展。例如在智障学生学习《季节的变换》可以利用课件创设生活情境:季节的变换对于北方的学生来说,可感知到的颜色非常多,但要直接感知却比较困难。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视频等丰富形象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直接感受春季的万物复苏、夏季的生机勃勃、秋季的硕果累累、冬季的飞雪寒冷。电脑利用顺序方式呈现学生所喜欢的季节及所展示的特点—情景的创设、人机的交互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建构知识搭建了平台。 (四)合理使用技术手段,落实师组和师个互动 由于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性,若使师生互动顺利进行,需要一些技术手段来保证。如:在教师讲授和提问时,为不分散学生注意力,需要用控制软件对学生机进行控制,以使学生只能访问特定的网站;教学过程中请学生演示或展示学生作品时,需有相应的转播软件;为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需有学生作业上交和查看系统;为对学生进行反馈,需要有反馈和监控系统等。特殊教育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其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每位学生都有与其他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障碍程度学生不同的需要选择内容、制定需求。例如,在《认识钟面》的教学中,要求中度智障学生能认识整点,在他们根据画面直接口答结果后,用鼠标点击画面往下进行;对重度智障学生则根据他们的反应,给予相应键的提示,如说不出几点整时,点击喇叭按钮,用钟声加以提示。在操作训练时,让中度智障学生根据画面要求自己动手操作;重度智障学生则是根据课件的动态演示过程来操作。 (五)践行“以生为本”,促进互动公平 学生原有发展水平、障碍特征和“最近发展区”的差异会造成互动上的不公平。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使得这些学生不敢或无法参与师生互动。另外教室座位特别是机房中计算机的摆放位置也影响师生互动。目前,大多数的机房都采用类似普通教室的“秧田型”,某些位置可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要求教师必须主动,甚至特意加以关注,引导全体学生参与互动。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时,应注意参与机会、互动机会的公平,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师设置的多媒体情景中。如利用电子白板播放音乐时,教师发现有的智障学生或自闭症学生不能和班级一起演唱,可以走到这位学生身边,用自己的歌声、眼神、动作带着学生一起唱,让其融入班级活动中。 作者:魏雪寒 特殊教育论文:边远农村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对策 摘要: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的进步,特殊教育也随之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并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特殊教育",充分证明特殊教育在中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特殊教育的发展在当前是势在必行。党和政府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来保障残疾儿童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但是,特殊教育仍然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中的短板,各地的教育水平更是良莠不齐。在中国的西部地区,特别是地处边远地区的广大农村,特殊教育基本就没有普及,还有很多残疾儿童处于没学上的状态。本文针对当前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特殊教育管理和研究的践,提出加强边远地区农村乡镇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保障边远农村地区残疾儿童享受教育的权利,切实贯彻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促进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科学发展。 关键词: 边远农村;特殊教育;问题;对策;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的出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越多,极大地促进了特殊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和重视度也就存在很大的区别。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的特殊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严重影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推进,影响整个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 一、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学校分布不均,残疾儿童入学困难 据2015年教育部的资料显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53所,但是这些学校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不少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很少,甚至没有。以重庆市为例,1997年重庆直辖后,由重庆市直管的9区12县扩大到40个区县,边远的万州、涪陵、黔江三个地区所辖19个区县(其中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划归重庆市管理。在3400多万总人口中,有2000多万是农村人口,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直辖市。目前全市40个区县中,只有36个区县设立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还有4个区县没有创办特殊教育学校,重庆市供视力障碍儿童就读的学校也仅有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唯一一所。在已办起特殊教育学校的区县农村,特别是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的边远山区农村,仍有相当一部份残疾儿童未能入学。越是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残疾儿童的数量也就相对较多。而这部分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代为抚养,这种抚养,大多也仅仅是让孩子能够吃上饭而已。经济的压力,交通、信息的闭塞,意识的落后,导致这些孩子完全不可能到离家较远的特殊学校上学,他们成为孤独的留守儿童,除了身体残疾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边远农村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支持力度不够,重普教轻特教的思想很严重。他们看不到特殊教育深远的社会意义,认为一个区县残疾入学适龄儿童顶多100—200多人,与普通中小学动辄十几二十万学生来说,特殊教育完全没有可比性。特殊教育学校一个区县只有一所,而其他普通中小学至少有100多所,多的达300多所。从学校所数和学生人数来看,特殊教育投入大、人数少、效益差,也就变得可有可无。我国实行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的体制改革后,有的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经费与其他普通中小学一样,仍按人头经费划拨,殊不知特殊教育学校及学生的费用开支要大得多,运行成本要高得多。比如说,现行教育经费投放是按学生人数划拨的,一所普通中学或小学的学生人数一般在1000人左右,有些学校学生人数达到4000—5000人,如果特殊教育学校的保障经费也按普通中小学的生均经费划拨,特殊教育学校就会面临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尴尬境地。 (三)办学资源不足,设施设备配置不到位 由于残疾儿童学生数量较少,上级部门划拨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校舍面积也就很小,有的甚至把学校选址放在城镇的边缘地区或远郊农村,根本不按照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执行,这样的学校无法为残疾儿童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应有的设施设备,更谈不上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技能培训的功能教室等,完全无法满足特殊教育和残疾儿童的发展需要,从而导致学校的办学特色无法形成、办学目标无法实现。 (四)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欠缺,教学水平不达标 作为特殊的教学单位,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学生人数少,但教学班级的分配和课程设置都有特殊的要求。边远农村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短缺,尤其是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培训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特教教师的待遇很低,以重庆为例,不少地区的特殊教育津贴还是15%,几十年不变。教师评职晋级的机会少,且评审标准没有考虑到其特殊性,执行的是和普通学校一样的标准,极大地增加了特教老师评职晋级的难度,严重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笔者作为教师职称评委,全市有2000多名特教学校的教师,有的年度进高级职称的教师一个也没有。特教教师扮演着教师、父母、朋友、保姆等多重角色,工作十分辛苦。且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教学和管理工作变得复杂而艰巨,特殊教育要求教师应具备综合化的知识结构,掌握教育与康复的复合型知识,严格的要求,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与工资待遇形成的反比关系,导致部分教师不安心在特校工作,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留下来的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得过且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继续教育学习受到严重影响。不少特殊课程无法开齐开足,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发展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的对策措施 特殊教育事业作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千秋基业整体中的一部分,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千万个残疾儿童的健康与成长,针对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当采取以下解决措施。1、政策法规引导,措施落实到位。依法治国,必须依法治校。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这些特殊教育的法律和规章,为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特殊教育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执行法律,落实制度,责无旁贷。由于边远农村地区的社情民意不同,特别是像我们重庆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区县农村地区是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制定相关特殊教育政策法规时,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特殊教育政策。一是认识必须到位,政策措施落实。二是分管领导责任明确,特别是各区县教育委员会(教育局)这一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有专门的领导分管特殊教育工作,有专业的业务科室主抓特殊教育。三是资金必须保证到位。在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支持中,特殊教育经费必须重点倾斜,不能按普通中小学校那样以人数划拨保障经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同级财政部门,对特殊教育经费应专项资金支持并及时划拨到位。四是校舍改造,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政府应予以大力支持。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活动场地、校舍修建改造、环境绿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残疾儿童从人生出世落地来到这个世界,首先遇到的是先天性的身体残缺,随之而来的是心理残缺,如果不能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能在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里学习、生活、度过自己幸福的童年。那么,对他们残缺的身心就会雪上加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社会大家庭,需要的是文明和谐,共同幸福安康。2、拓宽特殊教育模式,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的颁布,边远农村地区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条例要求,统筹安排教育资源,结合地域特点、针对当地残疾儿童的分布情况,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班,安排残疾儿童就近入学,通过到特教学校就读、或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不能到校就读的提供送教上门服务等举措,努力保障残疾儿童公平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均衡发展与质量提升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边远农村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制定相应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划拨专项培训经费,分级分类对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做到数量与素质并重,树立科学合理的特殊教育师资质量观;培养与培训结合,形成完善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厚望与厚待相称,建立高效实用的特殊教育教师聘任制度;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并举,打造"双师型"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激励与制约制衡,良性运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4、因地制宜,开发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体系。边远农村地方的特殊教育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在开设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立足于本校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结合不同类别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体系。比如,在我们重庆市的黔江区、彭水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等少数民族地区,许多残疾儿童从小就跟着父母或民间艺人吹唢呐、吹奏葫芦丝、巴乌等民间乐器,学校就可以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也必须均衡、重点发展,大力拓展。只要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策落实,常抓不懈,措施到位,特殊教育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工作主动,班子成员和广大教师尽心尽责,全社会大力支持,共同关心边远农村地区残疾儿童的成长,中国的特教事业就会迎来又一个灿烂的春天,春天的阳光就会洒满一个个残疾儿童的心灵。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历史贡献与局限性 摘要: 福州市盲校已有百年历史,久经不衰、发展至今,与其前身灵光盲童学校和明道盲童女校的创办与贡献密不可分。两所盲校虽然不是福建最早的特殊教育学校,但却是办学成效最为卓越、影响最为深远的。福州盲校虽为教会所创办,但其建校理念、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盲人学生能够自力更生,凭技艺在世上生存,为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经验。 关键词: 福州盲校;发展历史;教会特殊教育学校;贡献;局限性 先秦时代的文献中记载商代有一种“瞽宗”学校,“瞽”就是“盲”的意思。从此处可见我国特殊教育萌芽较早,然而,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中国古代特殊教育的发展被掐死在摇篮中。近代“特殊教育”一度曾被关注过,但只是过眼云烟。如《资政新篇》有论及特殊教育,提倡开设“跛盲聋哑院”,教授“鼓乐书数杂技”,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捐助。尽管特殊教育重被提及,但此时的特殊教育仍很羸弱,真正的早期体制化的特殊教育是缘起于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创办的盲童学校和聋哑学校。战争敲开了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大门,教会学校在特殊年代破壳而出,来华传教士成为推动福建近代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与发展的主力军。教会管辖的特殊教育学校在福建各地崛地而起,如古田、福州、建宁、泉州等地皆有设立盲校,数量不菲。教会在闽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中,影响至今贡献最大的当属福州灵光盲童学校与明道盲童女校。新中国成立后,两所特殊教育学校于1951年合并为“福州市盲人学校”。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福州市盲校前身———福建中华圣公会福州私立“灵光盲童学校”和私立“福州明道盲童女校”的创校及发展历程、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等方面,对教会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历史贡献和局限性进行探讨,以期对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教会特殊教育学校创建及发展历程 福州灵光盲童学校和明道盲童女校在闽创校时间较早,且在持续发展中招生人数、办学规模都在逐渐扩大。同其他昙花一现的教会特殊学校相比,两者皆具有较为稳定的长期发展特点。这与两所盲校的创办人、经手人的艰辛付出与贡献密不可分。两所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创波折困难时期(1898—1920年) 福州灵光盲童学校初创与创办历程颇为曲折,创办人是岳爱美(AmyOxley)女士,一位来自澳洲的女传教士。1882年,岳爱美女士在连江传教时看到当地盲童生活窘迫无助,政府与民众都不关心残疾人教育。基于其当过看护的经历,有爱心的岳爱美女士想致力于盲童特殊教育。当岳爱美女士到顺昌县传教,与同样是传教士的柯先生偶遇。柯先生注重盲人教育,试图在华运用盲文。在此契机下,两人共同将盲文转译成连江之福州方言,并在福州地区得到推广。1898年,她在连江创办了盲童学校,招收的第一位盲童学生在其教学下,学会抚摸盲文认字读音,而且也会写马可福音。其后陆续招收学生,学生人数增至17人。1900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国家陷入纷争,乱事四起,义和团运动爆发,学校被迫暂时关闭。岳爱美女士并未放弃盲校,而是趁机返回澳洲寻求募捐,期望筹得资金重建盲校。1901年岳爱美女士有幸回闽,教会派其转至福州传教,同年与传教医生惠更生结婚,随后夫妻俩合力重办盲童学校,至此,福州灵光盲童学校正式成立。明道盲童女校的创办历程与灵光盲童学校成立缘由不同。该校的创办人是传教士司蒂芬,其隶属于英国圣公会女部所属的“印度妇女传教会”。办校是因为一个加拿大女士收养了教会的盲女婴,而后,这名女士资助教会办盲女收养机构。是年,碰巧有12名被弃养的盲女央求教会收留,机缘巧合下明道盲童女校建立起来了。学校移址多次,1903年学校在福州仓山梅坞建校舍,1905年在南台设立学校地址,1922年迁往施埔。建校之初,学校面临着内忧外患:学校内缺乏盲人教育的专业师资人员;外要面对中国民众对西方传教士的敌意与质疑。最终在传教士的耐心教育下,民众才对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态度有所改观,甚至当地士绅还会对学校有所资助。 (二)逐步平稳发展时期(1920—1944年) 1920年—1944年为灵光盲童学校和明道盲童女校的发展期,期间有些小波折,但皆能逐步平稳发展。到1920年,灵光盲童学校逐步完善,己设置幼稚园,及初级、高级小学各部。1929年夏天,学校迁入新校舍,设备更加周全,办学规模也逐渐扩大,并增设特种中学4年(小学6年)。课程种类多,还包括党义、符号、常识等科目。课程设置也颇为完备。课外活动开设了体育,组织铜乐队等。盲校还注重培养盲童的生活能力,开办学生实习工场如席科、竹科、棕科等五科。因开支不足,学校力求学生生活自立,校内建有养鸡场、菜园,自给自足。1922年,英国人黄淑玉接任明道盲童女校校长,在仓山施埔扩建校舍,学校规模也逐步扩大。其学制大致同灵光盲校相似,设幼稚园,及初级、高级小学各部,幼稚园2年、小学6年。课程设置也颇为丰富,有语文、英语、珠算、钢琴、体育等。民国20年,即1931年,上海教会特殊教育发展较为成熟,出版了供盲人使用的盲文课本。由此契机,明道的学生也开始学习华语普通话盲文。民国37年,即1948年又增设初中班,学习汉语、历史等文科课程。学校分为学习部和织工部两个部门,学习部的盲童半工半读。因社会对盲童的看法并未完全改观,所以毕业了的盲童就业状况仍然困难,大多只能在学校的织工部从事全日工作。 (三)两校合并改组时期(1944—1951年) 1944年圣公会委任华人李孟雄为灵光盲童学校校长。第二年明道、灵光两盲校开始合并改组,并成立灵光明道联校校董会,由李孟雄兼任校长,一直到1951年学校由福州市救济分会接办。1951年,灵光盲童学校和明道盲童女校正式完成合并改组任务,合并后的学校改为福州盲人福利院附属盲人学校。1954年又改为福州盲童学校。1979年与福州市聋哑学校合并,并改名为福州市盲聋哑学校。1995年最终定名为“福州市盲校”。 二、教会管辖的福州盲校课程设置与毕业状况 (一)宗教课程 无论是在普通教会学校还是教会特殊学校,其皆隶属于教会管辖,因而宗教课程是主要课程,占有很大的比例。1922年,教会对其管辖的特殊教育学校列出一系列宗教课程教材,教材均来自《圣经》等宗教典籍。大英圣公会甚至为了便于盲童学习圣经,还向学校提供了用“布莱叶盲文法”印刷的圣经教义。教会特殊教育学校仍同普通教会教育一样,都是以传教为宗旨的。在“收回教育权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的冲击下,其他教会宗教课程萎缩,而灵光与明道两所特殊教育学校仍坚持以宗教课程为主。尽管学校在多次运动压力下不得再将宗教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但却以开设形式多样的宗教选修课来吸引学生,企图间接达到“传教”目的。灵光和明道盲童因入学后传教士的温暖感召与宗教课程的引导,产生了极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大部分人都成为基督徒。据统计,1929年时,灵光师生与在校工作人员共有62人,基督徒就有44个。明道创校时收养的12名女盲童中的大部分成了基督徒。从以宗教为主的课程设置与影响结果看出,灵光与明道两所学校宗教氛围极为浓烈。 (二)基础文化课程 灵光与明道虽为盲校,但其基础文化课程设置却也不失偏颇。初级小学课程有初等国语、注音、算术等;高等小学加设历史、地理、英文等科目。1929年起,增设特种中学,学制4年(小学6年)。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又增加了党义、符号、常识等科目。起初灵光盲童学校基础文化教学用书为学生手制,到20世纪20年代末,台湾某同道赠送一套盲字印刷机,这对盲童接受基础文化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盲童也并未因其自身缺陷而使文化课程学习落后于常人。不少学生毕业后也以其学到的基础文化课程服务于本校。例如1902年入校的一名学生凭其娴熟的英语知识留校当英文教员,其打字口述英语精确度极高。 (三)职业谋生工艺课程 长期以来,盲哑人一直被视为“废人”,大家普遍认为他们非但不能为社会生利,反而成为分利之人,成为社会的负担。1914年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不少教会特殊教育学校“,即盲校,惟规模皆甚狭小,成绩未能昭著,大半皆以传教为宗旨,而工艺一门,不甚注意,盲童依然不能自谋生理。”然而灵光与明道两所盲校却在早期就已关注学生的习艺谋生能力,设置谋生职业工艺课程,半天工作半天读书。灵光盲校开办的习艺谋生工艺课程内容颇为丰富,包括席科、竹科、棕科等五科内容。1929年学校又将制席部扩建成为工艺部,拓展了学生的手工制作产品与能力,除了制作席子外,还增加了遮阳帘、篮筐等。其制作的工艺品多次获奖,扬名国内外。其名声之大甚至获得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主席的赞赏,称其为全国盲校之冠。当时的教会也推崇其办学经验,号召全国其他教会特殊教育学校向其学习。从学生学习中可以看出灵光学校盲童精湛的制作技艺,学校开设的职业谋生工艺课程非常成功。因明道盲童女校学生皆为女生,学校在设置谋生技艺课程上更偏向家政方向。学生从小就要学习布置住宅、洗碗、洗衣等家务。从高小起,学生开始学习手工艺,主要包括织布、织带和编织毛衣等等。明道盲童女校还创办了工厂,为小学毕业生提供工作。 (四)音乐课程 《阴符经》中有记载:“瞽者善听,聋者善观。”《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其无目,无所赌见,则心不移于音声。顾不使有目者为之也。”《淮南子•说林训》也有记载:“瞽无目而耳不可以塞,精于聪也。”。古人早已意识到盲人虽目不能视,但听觉敏锐、富有音乐天赋。因此,从古至今,音乐教育始终贯穿于盲人教育过程。灵光与明道两所盲校也不例外,皆有开设音乐课程,但男女生所学乐器不同,男盲童学铜管乐,女盲童学钢琴。灵光盲校的铜乐队与明道盲校歌唱团的音乐演出脍炙人口,《福州市志》中有记载,1917年—1919年,灵光学校盲童乐队不仅在国内多地巡演,而且还到英国表演,甚至得到英国女王的接见。因两所特殊教育学校属于教会学校,因此,音乐课程内容也是以宗教音乐为主。明道盲校学生还是福州不少教堂唱诗班的钢琴手。音乐课程的设置丰富了盲童的精神世界,让精神有了归属感。 三、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贡献与局限性 回首19世纪—20世纪福建省众多的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灵光和明道两所盲校是最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从对灵光与明道盲校的研究中就可窥探到福建省盲校的发展与特点。教会特殊教育学校具有双重性质,既是教会学校,又是特殊教育学校。在评价教会特殊教育时,应当将其与普通教会学校区别对待,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公正地看待教会特殊教育学校。 (一)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贡献 在教会特殊教育开展之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几乎一片空白,基本忽略了盲童接受教育的权利。不得不承认正是传教士的博爱、公正的基督精神,打开了盲童受教育的大门。盲校的创始人及一代代承办者,以其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呵护盲童,为盲童黑暗的世界带来一丝色彩与光芒。教会引进并加以改造的盲人识字方法、谋生职业教育、音乐课程等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职业谋生工艺课程不仅培养了盲童自力更生的能力,使其能凭自身技艺在世上生存,而且也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提供了资金。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模式、建校理念等为现代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经验。从灵光与明道两所盲校各自创立、发展,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会特殊教育学校逐渐被政府和相关部门所接管,两校合并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当今的福州市盲校不仅继承了灵光与明道盲校积极先进的一面,而且在时代推动下有了新的发展理念与运行轨道,为特殊教育谱写了新的篇章。 (二)教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局限性 1.灵光与明道盲校的创办人并非特殊教育专业人士,只是或因个人善心,或因机缘巧合而创校。早期在华创办盲人学校的传教士大多缺乏系统的盲教理论指导,限制了盲校的科学发展。 2.因其早期具有教会学校性质,处于教会管辖,因此,盲校的宗教色彩浓烈。尽管受到“收回教育权运动”与“非基督教运动”冲击,但其仍依附于教育以期达到传教的目的。直至1944年起,宗教教育才退出历史的舞台。 3.尽管称为学校,但教会特殊教育学校有极为明显的特色,即:慈善救助。身体残缺的可怜盲童皆能进入灵光或者明道盲校。既然是慈善救助,那么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接收的盲童能够生存,继而谋生。这就使得特殊教育学校忽略了教学质量,忽略了盲童心灵真正渴求。当然,在19世纪初那个年代背景下,中国教会特殊学校的局限性大多是无法避免的,今天在看到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看到创办者和历任承办者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历史贡献。 作者:黄靖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质建设 [摘要] 文章从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入手,阐述了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内涵,分析了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现状,从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校本培训与自身发展并重的角度提出了提升律动教师职业素质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 特殊教育;律动教育;教师职业素养 在新时代下,尤其是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律动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提升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内涵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律动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够帮助特殊儿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一、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 特殊教育是指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设备等多方面做出针对特殊儿童的修改、设计与编排,以适应特殊儿童的学习习惯、目的与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取技能,完善人格,最终适应社会,成长为有用之才。特殊教育在我国起步时间较短,在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多。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内涵建设,对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水平有着重大意义,将有更多的儿童从中获益。律动教学是指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特殊儿童开展律动教学活动,以矫正或补偿特殊儿童的身体或心理的缺陷,促进特殊儿童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实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律动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有舞蹈、基本体操、音乐和游戏等,能够让特殊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素质。教师作为律动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引导者,其职业素质决定了律动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律动教师是特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及内涵 1.渊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律动教师应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有威望,得到学生的认可。特殊儿童不同于普通儿童,大多数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需要律动教师在教授知识、传授技能时有更多的激励、鼓舞。这就对律动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律动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发展具体和抽象思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的动作示范。作为一名律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力对律动教学非常重要。正确的动作示范将教师的知识、技能与身体相融合,直观地展现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够提高律动教学效果,律动教师以正确的动作示范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的律动教师。特殊儿童在身体或心理上有一些缺陷,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等方面比正常儿童慢,这就更加需要律动教师以耐心、热心、积极的心态教育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让律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耐心的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当学生犯错时,以鼓励取代批评,以包容的心态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够在一个包容、积极、乐观、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对他们的未来大有益处。 4.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效掌控课堂,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让律动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他们的接受能力差,学习效率低,更考验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当学生认真学习时,教师应当及时表扬,对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进度的学生,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找出原因并帮助其改正。 三、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感不够强烈。职业感是教师最根本的素质,是指教师对事业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热爱教育事业的同时,更应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职业感能够让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也更容易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特殊儿童的缺陷和障碍使其更加需要教师的关爱和教育,成功的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正视自己的缺陷或障碍,更好地适应自身与社会,教师也能够发现职业的意义与价值。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感,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目前,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感并不十分强烈,大部分教师只是将其视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生存需要,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工作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假期长、压力小,或者没有更好的选择,迫不得已才选择这份工作。由此可知,律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缺少职业理想,职业感不强烈。 2.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特殊教育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还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目前,大多数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较高,能够掌握相关教学技能,完成日常教学活动,但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理念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方面,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差。一部分特殊教师没有学习过特殊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入职后的专业知识培训较少,在教学工作中更是追求教学工作的熟练化,加之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此外,有关特殊教育的课题研究成果比较少,科研层次低,律动教师参与科研的主要动力是评职称,绝大多数不会主动参与科研工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 3.教学能力仍需提高。特殊教育律动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后,能够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良好的律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课堂,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课堂设计,同时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号召力和感染力。目前,特殊教师律动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很高,律动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相对较强,但因材施教的能力则稍显不足。这主要与特殊儿童的个人差异较大有关,律动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根据每一个特殊儿童制定出不同的课程设计。 4.心理素质有待提升。特殊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律动教学能力。例如,沟通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手段与特殊儿童进行沟通;交际能力,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合作精神,与家长、同事和学校领导之间进行合作;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律动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特殊儿童的素质状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律动教师的总体心理素质较强,但是面对特殊儿童,需要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以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 四、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律动教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教师职业素养建设需要经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使教师在上岗之前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与理念,入职之后通过在职教育转变角色,增强职业感,强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构建完整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2.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律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通常会涉及学生的形体和动作训练,教师应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艺术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手势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表现力,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讲解知识、表达意思、传递感情。在律动教学的动作教学中,主要涉及动作的构成、动作的要点和难点、实施方法和手段,律动教师需要实现口语、手势语和肢体语言的相互配合,准确表达意思,生动形象地展示动作。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积极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并切实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论知识是指导律动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准则,律动教师应当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了解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运用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成为特殊儿童的知识传授者、技能培养者、道德培育者和良师益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4.校本培训与自我发展并重。特殊学校应当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结合校内外的各种优势资源,结合教学实际,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内涵建设。同时,律动教师应当注重自身发展,以积极的态度提升自我素质,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律动教师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在职研修、与他人沟通合作、教学反思等途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特殊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有缺陷或障碍,他们理应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关注。律动教师作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其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的重视,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从而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彭琳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后勤管理服务意识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我们应多思考师范院校后勤管理中的服务意识。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与普通师范院校有着较大的差异,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全新的管理理念,进行全面的改革,形成一套适合特殊师范院校的管理模式。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是重中之重,应从后勤部门的服务意识抓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做好后勤服务的本职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的现状,其次讲述了后勤管理服务意识的薄弱环节,最后围绕“服务群体”来介绍如何加强后勤的服务工作及如何提高服务意识,最后本文笔者谈一些浅见。 关键词: 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后勤管理;服务意识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中需面对的服务群体主要有:师范生(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殊班和随班就读班以及残联、康复中心等机构培养教师和相关专业人才)、聋人大学生、肢体残疾(小儿麻痹症)、广大教职员工等。因其服务的群体特殊性,对于整个院校的饮食、零星修缮、医疗、校园建设、教育科研等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作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应与时俱进,结合现实进行适当的改革,提高相关人员的服务意识。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 一、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的现状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的需要,许多高校引入后勤服务社会工作体制,特别是对于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后勤管理是保障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正常教学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体制与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不断改革,我们也应唤起特殊师范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传统的后勤管理人员大多数处于被动阶段,总是一种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状态,没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及服务意识。因我院服务的人群为师范生、(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殊班和随班就读班以及残联、康复中心等机构培养教师和相关专业人才)、聋人大学生、肢体残疾(小儿麻痹症)、广大教职员工等,所以需要负责的工作范围广。随着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事业发展,后勤管理的工作内容不断的增加,后勤工作也逐步展露出破绽,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和期盼。现如今,后勤工作主要为维修改造、水电保障、校园环境建设、绿化、饮食、医疗、为教育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保障支撑,如何为一线师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等。后勤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相对薄弱,没有从根本上认真考虑过自己的职业性质,责任感需增强,没有意识自己服务的为特殊学生,且管理人员不专业,在医疗、饮食、教育等方面未能很具相应的特殊学生要求进行管理,这必然会影响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影响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服务意识的薄弱环节 对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后勤管理工作是对特殊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并给予支持,并不是站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上来对待,目前我院后勤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相对薄弱,缺乏爱心、责任心,且没有对特殊学生管理服务的完整妥当体系,部分管理人员没能保证自己的心态,不能很好的理解并胜任此项工作。后勤管理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主动服务群体的意识薄弱。后勤管理工作服务意识不强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校园内部零星修缮不及时,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够,后勤管理人员应根据服务的人群来确定工作的性质及内容,部分学生为肢体残疾或患有小儿麻痹等行动不便的缺陷,后勤管理人员并未认识到其服务人群的不便性,服务意识不强,得过且过,没有设身处地的为特殊学生着想,缺乏责任心。(2)水电保障,作为老校区,平时的水电应急保障工作应尽量放在首位,过少考虑停电停水对残障大学生带来了不便。(3)饮食,因后勤服务的群体有较多的残障大学生,对于患有残疾的特殊大学生,饮食也需要特殊对待,如部分学生不能过多摄入糖类,应多准备饮食清淡、维生素含量价高的食物,所以在饮食方面应全方面考虑。(4)精细化管理缺乏。后勤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薄弱,缺乏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细致性。 三、对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中服务意识的思考 1.更新服务观念,强化自身素质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部门在学校中虽然只是众多部门中的一个,但是工作内容多,琐碎繁重,若没有较高的服务理念及相应的先进管理理念,很难使后勤工作做到最好。根据后勤所服务的特殊人群建立服务体系,首先确定管理部门的核心服务思想:“以残障大学生为中心,切身服务,主动服务”,如小儿麻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肌张力消退,很难自主运动,肢体缺损,身为后勤管理人员,工作的内容大多数与特殊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保持一个博爱的心,将特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工作认真,多为特殊学生考虑,因其与正常学生不一样,更是需要管理人员的爱护与帮助,更新传统的“被动型”服务理念,转变为“主动性”服务;如聋人大学生,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就应该加强自身的手语学习;多交流,多沟通,作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因其服务群体的特殊性,更需要强化后勤人员的自身素质,首先前提是必须要有爱心,其次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掌握服务技术与理念,以“服务的特殊群体”为中心,一心多为特殊群体考虑,这样才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将服务意识提高。 2.坚持正确服务方向,提高管理效能 提高学校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个学校的宗旨,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也不例外,来到南京特殊师范学院的学生也是怀揣着一颗学习知识的梦想,渴望得到知识,今后在社会中能够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奉献一份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各个部门为了帮助特殊学生完成梦想,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爱心与服务精神,其中后勤部门的工作对学生的生活及学校都有着较大的影响。要想完成学生的梦想,后勤部门不许摒弃那种将自身远离学生教学工作之外。不应在觉得后勤只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仅此而已,应意识到后勤部门服务于教学部门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及学习质量的重要改革之一。后勤部门管理着学校的饮食、修缮、医疗等,这不仅仅是管理学校的基础保障这么简单,对于残障大学生而言,因其自身的缺陷不能与正常孩子一样去生活去学习,因此在后勤部门服务过程中,能够多从残障大学生心理考虑,为他们提供便利,使孩子感觉在自己的家里学习一样,没有被人歧视、蔑视的感觉,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在日常的后勤管理中,后勤所承担的工作内容较多,几乎除了教育教学其他均涉及后勤管理和服务。因此,后勤管理的模式是保障后勤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在后勤管理服务模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服务、管理、协调、配合、育人有机的结合,不再是传统的被动、消极服务,在服务的同时根据制定服务体系,有条不紊的工作,加强管理,主动服务,充分发挥后勤各个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能、带着创造精神做好后勤负责的内容,促进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提高特殊教 育师范院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待遇因服务于特殊师范院校的学生,服务群体特殊,工作内容较多,故需要负责及管理的内容与普通后勤管理人员要复杂,工作更为艰辛,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应重视此后勤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及烦琐性,秉着公正、公开、公平的态度对待后勤部门员工,可适当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待遇,给予较为合理的薪资,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后勤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又能安抚员工,使其能够更加积极的服务于学生。 4.树立后勤工作的服务意识 树立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就是要从根本上给学生及工作人员带来帮助,必须面对全体师生,后勤服务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每个工作及学习的人员,在校园的零星修缮、维修改造、水电保障、校园环境建设、绿化、饮食、医疗等方面服务均要以全体师生为中心,且在进行工作时,要与师生进行沟通,多征求广大残障大学生的意见,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帮师生之所需。要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全体员工需有积极性,全方面的为师生服务。 5.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针对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职工的实际及心理特点,我们可定期开展关于服务意识的思想教育讲座,加强服务意识,提高后勤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及道德品质,使后勤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是为特殊教育这项崇高的事业在服务,是为社会在做贡献;其次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更要在管理育人方面下功夫,对服务实行承诺制,有规划的完成工作,在提高服务意识的同时,高效完成工作任务。 6.心怀博爱,主动服务 后勤管理中的服务意识是贯穿整个教育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为人,管理的主体为人,故人是提高服务意识的第一要素,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后勤管理中,人既是接受管理的客体,又是承担管理、提高服务的主体,身为特殊院校后勤管理部门人员,心怀博爱是主体,若他们能够给予师生优质、高效的服务,那么他们也会得到全校师生的赞赏、配合及欣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学生将来大多从事和特殊教育相关联的工作,其中有部分的残障大学生,若他们能得到后勤部门给予的主动服务、关爱、关心,会感到格外的感动与欢喜,使其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将来能够更好的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作为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会充满激情,能够更加积极的服务于师生,服务于特殊教育这项事业。无论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后勤部门或是学生主体,都需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身在这个社会,我们要学会适应与不同人群一起生活、学习、融合,特别是对待残障大学生,他们身残志坚,怀揣着与别人同样的梦想,身为从事特殊教育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更应认识到这点,以心对心,提高服务意识,主动服务。 四、小结 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后勤管理工作是整个管理育人工作的主体,教育工作离不开后勤工作,后勤管理部门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服务意识,真正的把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融为一体,为教育教学、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促进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吴兴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美术教学作用 摘要: 特殊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我国人道主义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特殊教育群体来说,美术教学十分重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美术教学可以促使特殊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感观能力、认知能力逐步增强。随着当今社会人们道德意识的不断加强,特殊教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内容简要分析了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并以此为依据,说明了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 特殊教育;人道主义;美术教学;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为了使特殊群体实现更好的人生价值,我国政府和社会大力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们发现美、认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些能力具体表现在信息处理、语言交流、思维推理的过程中。美术教学非常有利于对人智力的开发与创造才能的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文化人才的培养必然离不开美术教育。 一、特殊教育对于特殊群体的改变 许多特殊学生进入学校,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特殊学生从小被呵护,对独立校园生活感到不知所措。相比于正常学生,特殊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加上生理的缺陷,学生的自卑感剧增,缺乏公正、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校园为特殊学生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所处环境的变化。校园生活环境相比家庭生活相对独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理能力。(2)学习方式的变化。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3)人际交往的变化。学生在学校的人际交往环境比较复杂,特别是特殊学生,很难用正确的心态处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 二、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优势 1.教学活动更加生动 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美术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生动。例如,对于聋哑学生来讲,由于其听力与表达能力受到生理缺陷的限制,视觉感知就成为聋哑学生感知世界的主要手段;而美术教学正是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向学生输送知识,非常有利于聋哑儿童吸收知识。除此之外,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图画的形式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能力,间接加强了其沟通能力。 2.教学活动更具团队性 相当一部分特殊学生性格比较孤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美术教学活动正好能改变这一点。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提升特殊学生与正常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不仅如此,美术教学也是特殊学生展现自身魅力的平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特殊学生有更多机会展示自身能力,包括绘画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等,使特殊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找到存在价值。 3.美术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美术教学实践中更应将学生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教师等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更加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情绪和状况。例如,在实际的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学生座位,让学生采取围圈的形式,分散坐在教师周围,以此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站在中间与大家交流关于美术的知识。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特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并提出表扬,增强特殊学生关于美术学习的自信心。 4.美术教学题材源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美术教育与专业性比较强的文化课不同,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活动主题应锁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范围内,而不是艺术成分较高的名作或是令人费解的大师作品。切合实际的生活素材可以为特殊学生带来感同身受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加强特殊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事物,然后让学生尝试画出这些事物,并说出它们的使用功能。长此以往,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对于特殊学生自理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源于生活的题材,可以引导特殊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积极接受生活中的正能量,这也是对特殊教育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美术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特殊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在教师引导学生绘画的过程中,会特别强调作品整体的观赏性。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整体优于部分存在,整体的发展决定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以及存在的意义。特殊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从观察能力到绘画手法都要求整体性,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从宏观思考问题的习惯。作为教师来讲,在教学素描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明暗调子来塑造作品形象的方法,在色彩写生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色彩搭配来塑造作品整体形象的方法。对于没有经历过专业美术培训的特殊学生来讲,观察的形、色都是孤立的,对于作品的理解也是从局部开始的。然而在素面和色彩写生课中,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观察作品中的形形色色,以寻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美术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手、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从更深的角度来说,美术的全方位教学也是在特殊学生的潜意识里输入整体重要性的过程。 2.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认知能力 人类的各项能力是一个整体,在发挥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在眼睛观察的过程中包含大脑对事物的思考,在鼻子闻味道的时候,配合着味觉的感知能力。人类大脑思维的过程是运用储存在记忆中的处理经验,对获得的信息、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过程。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会运用大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功能。例如,特殊学生通过透视知识来理解和学习结构素描,这就是大脑分析能力的应用,在学生的大脑中将各个结构的组合想象成完美的画面,就是大脑概括能力的运用。比较是特殊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使用色彩的基本依据,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比较找出最适合作品创作的色彩搭配方案。特殊学生获取的信息资源有限,所以如何在有限的信息中获得更多的价值非常重要,美术教学通过对学生大脑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综合信心能力的培养,能直接提升特殊学生对事物、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造能力是特殊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结合的优质产物。散发性思维指的是主体从各种设想出发,尝试使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聚合性思维是根据已存在的处理经验与技巧解决问题的思维。特殊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写实色彩课、装饰色彩课、结构素描课等会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不同的要求。其中,学生在色彩写实的过程中,要有非常良好的客观观察能力,并根据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写真。在色彩装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案装饰作品。这种学习的过程,促使特殊学生的思维角度得到了扩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散发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会了各种观察方法和绘画思路之后,就会从中寻求适合自己绘画风格的绘画手法,这就是聚散性思维具体应用的具体表现。在各种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作品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各种思维潜力,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改变和扩充特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特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利用这些思维来解决问题,想象力、创造力大大提高。大部分特殊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求知欲望较强、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年龄,一线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美术教学的独特优势,将他们的思想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引向艺术,让他们全方位地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鼓励特殊学生把实践知识应用到作品创作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有利于增强特殊学生的自信心 在长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特殊学生的勇气和思维都会得到积极的锻炼。特殊学生会逐渐发现自己可以独立理解和解决一些复杂的美术问题,发现自己的理解能力原来这么出色。一部分特殊学生的家庭条件不是特别理想,通过与其他学生生活条件进行对比之后更加自卑,通过长期的美术学习以及老师对创作作品的肯定,性格也会慢慢开朗起来。从课堂上的教育学到艺术的实践运用,只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创造精神,才能证明艺术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艺术的伟大正在于此。对于学校和相关机构来说,可以开展各种美术活动,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可以从艺术中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结: 毫无疑问,艺术是伟大的,而真正伟大的艺术面前人和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美术教学的特有优势,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认知能力等,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受源于生活、社会、国家的关怀,将来以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作者:杨丽媛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摘要】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教育环节,语文教学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介绍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是人文性的课程,本身具有诗性特质,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将德育教育工作充分融入到其中,让德育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优质的德育教育,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 一、在教学的内容中融入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多种多样形式的文学素材,如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其素材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有美丽的自然景象、开动脑筋的寓言故事、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和共产党、生活中的科学、团结互助等内容,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并且蕴含了较多的德育教学素材。教师在进行语文科目的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对这些素材的运用,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在进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讲解时,要从文章的内容着手,国王要根据孩子种花的成绩来选定下一任的国王,到了规定的期限每个孩子都捧着开出漂亮花朵的花盆聚集到王宫,只有一个孩子捧了一个空空如也的花盆,他诚实地告诉国王他并没有种出花朵,然而因为他的诚实被国王选中为王位的继承者,因为国王所发放的种子都是被煮过的不可能开出花来。通过这个关于诚实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的传达,引导学生要拥有诚实的美好品德,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够立足于社会,才能够被赏识和重用。在讲解《吃水不忘挖井人》时,要围绕亲自动手为乡亲挖水井和百姓最后在井边立石碑纪念的行为展开讲解,通过对的刻画和描写体现出对人民的关心与体恤,最后民众通过石碑来表达对的深深热爱和感激之情,激发出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之情。 二、在课内外实践中融入德育教育 1.通过朗诵进行言传身教。 在特殊教育学校当中有一部分的听力障碍学生,这些学生的发音并不标准,其听力的补偿程度也各不相同,即便如此,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仍然十分重要,文章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不全部是显性的,也有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去对深层次的情感进行感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感悟当中蕴含的道理。再举《吃水不忘打井人》的例子,在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对重点语句的朗读和感悟,如“解放以后,沙洲坝人民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学生在进行情感带入的朗读时,会深深体会到沙洲坝群众对的感激之情,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出了对的热爱和怀念,或是朗读“在挖井的日子里……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群众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哪!’”这一小段,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人们喝到清澈的井水那一刻的激动与感慨之情,让学生从中领悟的沙洲坝人民真挚朴实、不忘感恩的道德品质。 2.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在进行语文科目的教学时要充分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日常活动和行为能够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德育修养充分反映出来,教师可以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作为依据,设计一系列的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将德育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例如在讲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之后,可以开展一个主题“助人为乐”的活动,要求班级内的学生每天都帮助他人,利用早间自习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将自己的助人为乐事迹分享出来,并在活动结束后开办相应主题的班会,对在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表彰,通过开展此类活动,让学生养成助人为乐、团结他人的优良品质。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经常会用到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必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有着更为重要的存在意义。听力障碍的学生无法通过声音感知外界,其社会经验会因此大打折扣,而多媒体设备可以将知识以更加丰富的画面展示出来,能够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景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再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感受作者对小兴安岭美景的热爱,引导学生要热爱和保护我们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结语 德育教育的工作应当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当中逐渐渗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将德育工作充分融入到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课堂内外的活动和多媒体辅助设备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作者:阿依仙木•麻木提 单位:新疆哈密五堡中心小学 特殊教育论文:语文课堂特殊教育合作学习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也受到更多的关注,为帮助身心存在障碍的孩子能够更有效的学习,语文教学模式也得到了更多的改进和完善。其中合作学习模式在特殊教育下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好的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特殊教育的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方面比其他同龄孩子要更困难,并且思维发展也较慢,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自己,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合作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的教学活动中,并且能够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学习,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并且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分享彼此的生活阅历、学习经验等,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从而得到及时的完善。并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促进学生更有效的积累知识,并且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相互补充,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等限制,让学生能够对问题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形象能力,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思考,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模式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合作学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促进语文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并且能够很好的约束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形成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同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良性互动,并且能够让学生更加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充分感受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从而更好的学习其中传达的情感和精神。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引用学生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让学生对知识有很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更容易的吸收知识。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会观察生活,并将其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以及探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如在学习《要下雨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合作,分别观察几种动物在下雨前的表现,并详细的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中小组成员进行相互补充,并派出代表描述下雨前各种小动物的反应。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之间更好的交流和学习,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 三、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特殊教育下的孩子由于本身存在的身心问题,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也需要教师采取更加直观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并且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保证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化为己用,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并且语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语言运用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锻炼孩子们对语言的应用。并且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够相互交流彼此的见解,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为了向其他小组成员表达自己的看法,会更努力的琢磨自己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交际生活积累更多有用的经验。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文章中描写的父亲和“我”的相关句子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文章中父亲的塑造的方法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文章进行更准确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四、合作学习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在主体地位,同时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偏差,而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正好能够满足语文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更加有效的学习。并且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作形式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表演课本剧,并分角色朗读文章,同时让学生进行一些文章的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的补充,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并且让学生在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促进学生对文章更加细致的解读,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合作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语文水平,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杨琴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心理学研究论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心理学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指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16号文件”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较高的目标,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摆在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未来思想教育发展的趋势 多年来,西方的公民教育一直强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从外部灌输向自觉观察学习的教育方式转化,加强隐性教育力度,增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合力。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注重正面教育,注重运用灌输方法,向被教育者灌输社会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这种方式固然简单、易于起效,但西方的思想教育方法相比之下则更为隐蔽,深入人心,值得借鉴。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离开有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当今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的重要课题。当前,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如何开展一场有效的、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实践方面面临的重要课题。以脑电理论为启示,形成一整套有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将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和广泛的推广性。 二、脑科学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 跨学科学习脑科学,可以在脑电理论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间实现有效的衔接,用脑电理论指导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选择和实践开展。 1、左右脑分工理论概要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WolcottSperry,1913.8.20-1994.4.17)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因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脑有左右两半部,各有不同的功能,并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左脑操纵语言、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产生直观、想象,具有形象思维功能,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思想政治教育要产生效果,必须内化到大学生的心中,这一过程既是逻辑的,又是非逻辑的;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所以,既要储存于左脑又要储存于右脑。以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逻辑性强,只能与左脑相互关联。科学开展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与右脑相互关联,让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内化,深入到同学们的心中。 2、脑电理论概要 脑电理论,又称脑波理论或脑电波理论。自从1929年,德国的精神科教授柏格(HansBerger,1873~1941)成功完成首例人类脑波的记录之后,经过数十年不断的测试及研究,脑波专家已经了解正常人在不同年龄的脑波型态、清醒与睡眠的脑波变化。国际脑波学会针对不同震动的周波数,把脑波由慢到快依序分为δ(得尔塔)波、θ(希塔)波、α(阿尔法)波、β(贝塔)波。研究表明,在α波时,人的意识处于清醒与半清醒之间,脑的防御降低,身体更为放松的,灵感与直觉敏锐,脑的活动活泼。所以α波是为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均是在大学生“警觉状态”(β波状态)下开展的,起效不明显。采用有效载体,让学生在“放松状态”(α波状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则效果更好。但是,以往观念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仅停留在“寓教于乐”的层面,此旧观念有待推翻。 三、目前国内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国外均非常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环境、教育督导、发挥实效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做法;在我国香港和台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是,内地高校对于如何科学、规范地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实操经验的提升。 1、理论研究现状 国内在理论层面,开始有效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如何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调动校内外各种力量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活动、载体、环境建设为切入点,运用隐性方式切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形成一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包括人员的组成、培训、考核等;如何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加以结合;如何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如何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估、考评和激励。如何制定政策,完善机制,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等。 2、实践开展现状 在实践方面,开展的工作则略显滞后。很多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正面灌输为主。诚然,在一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正面灌输的思想教育必不可少,但是目前多元文化下,如何让课堂教育、政治灌输不仅入耳,而且入心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些时候,受众表面在听,实则内心不接受,这种做法的效果就会大大折扣。以大学为例,目前的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队伍主要有两支,一支是思想政治课的两课教师,另一支是辅导员,笔者调查了大连的一些高校,从目前的工作形式看,两支队伍都是以正面灌输教育为主。 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开发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众多,而从研究中来看,隐性载体发挥作用的强弱,与其能否降低受众的内心防御有关,如果通过一些活动让受众的脑波达到“放松状态”(α波状态)那么教育效果会更加深入人心。研究中,开展了针对大学生道德和行为实践,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素质,真正促进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符合社会的需求,侧重考察艺术熏陶、团体辅导、社会实践、文化建设等十几种载体,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影响。 1、艺术熏陶 目前,还没有对艺术育人的效果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艺术作品是最富有情感的,它通过塑造生动的感性形象去感染人,使之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蕴含着大量的作者思想,当欣赏作品时,欣赏者就会与作者心意相通、实现共鸣。而更多的欣赏蕴含优秀思想的艺术作品,欣赏者就会领略到丰富的思想世界。这就是无言的教育。所以,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艺术教育的时候,不仅让更多的高雅艺术走进校园,更应该让同学们学会欣赏艺术的方法,而不是“看热闹”;同时,研究建设优秀的艺术作品库,收录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供学生自由的选择欣赏;举办大众化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艺术表演当中。艺术作品,不仅能陶冶情操;根据左右脑分工理论,艺术作品还能开发潜能。 2、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有组织者的一对多开展的主题活动,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这种方式以运用专业的技术,促进学生们对自我的认知、对环境的适应、对他人的理解、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正是因为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没有说教,达成的共识也均在类似游戏的过程中形成,团体成员在分享体验时则更觉得真实。成功的团体辅导,可以很好的形成团队的精神和大学生合作的意识,同学们领导的能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即假期实习或是在校外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社会实践以社会为教材,大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可以直接感受经济的发展、职场的氛围、团队的建构、自强的重要,所以,以社会为师,可以让大学生锻炼优秀的品质。同时,社会实践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是一种以他人为师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社会实践以后的学生,通常会更加热爱国家和社会,更加体会创业的艰辛、更加理解家长与师长的期待、更加珍惜大学生活的时光,一个崭新的精神面貌通过实践得以形成。 4、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大学生自觉成长、寓教于乐。《音乐欣赏》、《公共关系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等人文选修课,文理交融,为大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各式各样的竞赛,锻炼了能力,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扩大了知识面;阳光体育运动、大学生艺术团、朋辈辅导小组丰富了大学生健康的课余文化生活,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军训、观影、沙龙等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使各种能力协调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新的教育方法的创新必须依托于教育理论的改革,而教育理论改革的灵感也来源于实践经验总结。很好地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吸收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进行学科交叉和学科交融,已经成为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思路。20世纪,脑电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脑电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针对人的学科,将脑电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必将很好地提示如何选择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供来自自然科学的依据。 作者:陈肖东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农民工子女交往心理学研究 1农民工子女交往心理障碍的表现 通过对大量农民工子女的调查和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包括交往动机、交往情感和交往行为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在交往动机方面,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生活圈子较小,他们更加渴望交往。但他们往往受到所生活的交往空间限制,交往范围较为有限,而城市学生往往也不太愿意与他们交往。二是在交往感情方面,农民工子女的现实交往往往不畅。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中同学中朋友少,而好朋友更少。在这一背景下,他们在交往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往往容易积累起来。因此,存在大量农民工子女把交往的感情需要转向社会青年和虚拟网络空间的现象。三是在交往行为方面,较易走向封闭,不愿主动交往。农民工子女容易因为物质的匮乏产生交往的自卑,在城市生活中难以找到交往的对象,往往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会主动与人交往,因而极易形成孤僻心理,影响到日常的交往行为发展。 2农民工子女交往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 2.1农民工子女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个性即人格 指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经常的、稳定的不同于他人心理特点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的反映。由于不同的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所生活环境都有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方式和别人相比总是存在千差万别的。个性品质表现在人际交往中,有令人生厌的、疏远的,有容易被人接受的,也有被人喜欢的等各方面不同情况。 2.1.1农民工子女具有一定的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但容易被误解,不利于交往农民工子女在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交往优势,如他们具有勤劳、诚实、谦虚等品质,这些品质可以使他们获得一定的交往便利。同时,农民工子女身上不少的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在交往中也容易被城市孩子误解,如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对物质较为敏感,容易被城市孩子认为是小气、自私;农民工子女说话较直,容易被理解成是语言尖酸刻薄;农民工子女较为胆小,容易被理解成是不合群,脾气怪异。这些误解,容易使本来人际交往能力就较差的农民工子女产生交往的障碍。 2.1.2农民工子女有部分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容易导致交往障碍的产生在城市生活中,一些农民工子女会具有不良的个性品质,这些不良个性品质表现在思想以及行为上。在学习上,一些人成绩不好,经常不交作业;在行为表现上,会拖班级的后腿,甚至有些人还破罐子破摔;更为严重的是有部分孩子还结交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甚至开始早恋等。这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很易引起同学们的反感,进而导致他们不愿意与农民工子女交往。同时,这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还会破坏班级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导致班风学风被破坏,对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是不利的,甚至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导致一些老师也在心理上不接纳农民工子女。 2.2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 产生的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既是启蒙之师也是终身之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施加的影响是最早和最全面的。农民工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样也受到父母的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能否跟进、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收入等因素都将影响到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农民工家庭容易导致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父母的缺位,造成亲子感情的缺失 不少的农民工子女都在农村长大 上小学后才来到城市,而在农村生活时,这些孩子往往是由爷爷、奶奶隔代进行抚养的,等到孩子要上学读书了,才把孩子接到城市来。由于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长期缺位,孩子与父母形成了一定的隔阂,无法表达他们间的感受和爱,孩子心理在发展上已经蒙上了阴影。 2.2.2农民工父母文化水平过低 缺少必要的教育常识可以说,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父母的学历水平都不高,在城市中主要从事收入较低的体力劳动。同时,他们还缺少教育孩子的必要常识,但却对孩子的发展有较高的要求,这极易形成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影响孩子的自信。 2.2.3家长与老师缺少沟通 对孩子发展关心不足不少老师都反映,一些家长,特别是农民工家长,除了考试分数,他们平时极少与老师沟通,很少关心孩子的表现和发展,以为把孩子送到城市的学校,孩子的一切教育问题都迎刃而解,自然能够获得比在农村学校更好的成长。 2.2.4父母收入偏低 影响孩子交往的自信农民工受文化程度所限,在城市大都从事建筑、环卫等职业,他们的收入也较低,在城市生活中往往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这样的经济条件,往往不允许孩子在物质方面与城市孩子相对比,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进而影响孩子在学校的交往。 2.3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学校原因 学校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影响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因素有学校的管理、教育方式、同伴交往等,这些因素不合理,都会导致农民工子女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2.3.1学校管理不够合理 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学校的教学管理包括对教学纪律、成绩管理、评优评先、班队活动的安排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知道,由于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总是随父母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来回,他们曾在不同的学校学习过,对城市和农村学校的管理都有一定的对比,不少城市学校较为注重成绩,评选各种先进均根据排名,而农民工子女基础本来就有一定不足,他们还存在一定的学习适应困难,因此往往很难跟上城市学生的学习步伐,学习成绩也就很难提高。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很容易造成他们丧失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以致产生怕学、厌学的不良情绪。这些怕学、厌学情绪的产生,以及学习兴趣与信心的丧失,都是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根源。 2.3.2学校教育方式不够恰当 缺少教育的针对性在城市学校里,一些农民工子女无法和本地生学生一起参加升学考试,一些农民工子女基础较差,甚至有的农民工子女人际关系不够好。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就把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学看成例行公事,甚至有一些教师还把农民工子女看成是教学及班级管理的负担,仅限于课堂上传授知识,不太关心他们心理的需要。哪怕有些老师或是班主任意识到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特殊性,而学校和老师也没有对他们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2.3.3同伴关系的不良 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存在弱势,一方面他们难以得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学习和行为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城市学生对他们也会产生反感,不愿意与农民工子女交往。从而使他们在同伴关系中正常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交往往往就会表现出退缩、封闭、胆小、怕事等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使他们在内部形成小团体,脱离班集体的范畴,成为一个游离于班级的小团体。而一些问题严重的农民工子女,将交往的需求转移到互联网上,甚至结交社会上不良青年上,进而导致这些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行为上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2.4导致农民工子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社会原因分析 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生活,在城市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环境里,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容易导致他们的交往障碍产生。 2.4.1传统的城乡差别观念 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一定的偏见农民工及其子女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因此,一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一定的歧视。一些素质低的城市人甚至认为是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到来,影响和破坏了城市的形象与秩序,挤压了城市居民的原本就不足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等。这些歧视,容易导致农民工子女看不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2.4.2户籍的二元结构体制问题 对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有较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户籍制度都是二元结构体制,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同样受制于户籍的二元结构体制。虽然,农民工在城市里为所在城市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可在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上,甚至是在社会的认可上,都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平待遇。农民工想让子女得到城市居民一样的教育,让孩子来到城市上学,往往因为户籍障碍使其子女在入学和升学等方面的问题无法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平等的优质教育。同时,加上家庭无法给子女创造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这些会对农民工子女幼小的心灵造成深深的影响。 2.4.3人际关系网络过小 农民工子女无法获得各方关爱农民工虽然来到了城市生活,但要融入现实的城市生活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往往是较孤立的来到城市,没有多少亲戚和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无法让孩子获得包括叔叔、阿姨等各方的关爱。人际关系网过窄,极容易使他们的内心产生失衡状态,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此外,农民工子女还会受父母心态、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在与同伴交往中产生心理落差,存在明显的自信不足,评价过低,这些拘谨、压抑、退缩等心理综合在一起,让他们无法获得正常的人际关系。 3交往障碍的引导策略 农民工子女健康的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很多,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的重要影响。农民工子女是人际交往中的主体,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农民工子女的人际关系发展过程看,他们在中小学阶段的人际交往发展还是人际发展与成熟的开始阶段,尚未形成稳定和人际关系,还有较大的可塑与可变性,这一阶段也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影响人幸福的环境因素,包括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发挥等,都包含了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因此,要消除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家庭教育是孩子发展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也是成长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保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应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友好的发展与交往环境,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子女的自信,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获得健康快乐地成长。 3.1农民工子女的公平受教育权利,有赖政府的保障与社会的关爱 3.1.1教育公平是建设 公平社会的基本体现现代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以保障公平受教育权为基本出发点制定相关教育政策,使孩子人人都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公平包括孩子在入学、受教育过程和取得学业成功等等方面的机会均等。 3.1.2政府保障农民工子女公平的受教育权应采用的措施 农民工子女公平的受教育权能否可以得到保障,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所采取的措施是密切相关的。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将农民工子女学习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的绩效考核范畴,并对职能部门的责任进行问责,确保落实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权;还要取消农民工子女入学以及升学的户籍的限制,让他们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样可以就近入学,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习考取理想的学校,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优质教育,和城市生有相同的机会升学与考试,甚至在将来同样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农民工子女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是他们是否被城市的教育认可,他们在学习的热情与潜能能否被激发的前提与保障。 3.1.3社会要形成关爱 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氛围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农民工子女来到相对陌生的城市,他们肯定向往城市生活的美好,但现实却把农民工子女推进了城市生活的低层,对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本来就容易产生孤独、寂寞和自卑的心理。在部分城里人歧视的眼光下,他们的发展将步履维艰,幼小的心灵是无法承受这样的负担的,他们作为弱势群体,无法在城市里寻找到归属感。因此,他们在学业和人际交往上都将受到巨大的影响,不但会造成他们难以适应城市的发展,也极易造成他们将来成为城市生活不稳定因素。因此,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全社会都要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接纳和包容城市农民工的存在,给农民工子女创建温暖的发展空间,让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城市平等地生活与学习,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3.2改善家庭教育的环境,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3.2.1父母要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与技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孩子在城市中呆在家里的时间是最长的,他们受到家庭的影响也是最深远的。因此,农民工虽然自身的文化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应该掌握一定的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能。一是要有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不少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无暇关注,只关心成绩,成绩不好就知道责骂或是惩罚,不利孩子的身心发展。二是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父母除了孩子的学习问题,还要关注的交往问题,要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谈,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骂,不宜让孩子幼儿小的心灵独自承受过大的压力;三是要有合理的期待目标,不少农民工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甚至有些人还把自身在文化上的缺失转移到孩子的身上,这样不但容易造成因目标的差距给孩子过多的责骂,也会让孩子承受了过大的心理负担。家庭教育的不当,不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3.2.2创建家庭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与家庭人际关系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分不开的。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子女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不但能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还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物质条件不足所产生的自卑心理。反之,缺少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会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和睦相处,使家庭成为孩子发展过程中躲避风雨的温馨港湾。积极的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则孩子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 3.2.3关注孩子交往过程的细节 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好的交往行为或是不良的交往行为产生总有一个发展过程。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密切关注孩子平时交往过程中的细节,及时发现一些不良行为的苗头,对培养孩子的良好交往能力非常重要的。对孩子在交往过程中的有益的交往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而对一些不良的交往行为,则要及时给予说理、引导,防止他们走上交往的不良极端。 3.3学校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3.3.1学校要制定相应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 在学校管理中,要制定相应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督促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履行公平教育农民工子女的责任,也让教师能够开展有效的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的工作,禁止歧视农民工子女的行为发生,使学校和老师切实关注农民工子女。同时,学校也要创建一个同学间和谐友爱的交往环境,同学间是能够产生和保持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避免城市学生和农民工子女歧视或孤立现象的产生,给农民工子女一个安心学习和发展的平台。 3.3.2根据农民工子女特点 提高其自信水平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农民工子女交往障碍的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自信的不足。要提高孩子的自信,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农民工子女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水平;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关注农民工子女,要有意识地多提问他们,对他们的良好表现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感;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农民工子女的不同特点,分配给他们相应的任务,给他们更多展现自身的潜能的空间与平台,通过能力的展现和提升增强他们的自信。只有自信水平提高了,孩子才有可能敢于主动问老师和同学的学习问题,通过在学习和活动中与老师、同学的接触,增加他们和老师及同学之间的认可,克服交往中存在的障碍,提高交往的能力。 3.3.3引导农民工子女学会交往的技巧 农民工子女身上有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存在一定的个性不足,因此如何充分发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让他们学会交往,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是要教会农民工子女学会角色扮演,在交往中,要克服自我中心,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同伴,只有信任同伴,才会获得同伴的信任,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的人际交往一定会成功;三是要让孩子勇于和同伴交流,把自己从封闭中解放出来,在交往中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行动中加强与教师和同学的友谊;四是要教会孩子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交往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要教会孩子及时通过学习或活动等形式转移出去。通过积极的情绪教育,在乐观心态的过程中,甚至能够将一些消极的情绪转变为促进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保持积极和阳光的交往的心态。 4总结 总之,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关心与帮助,他们交往能力的提升,也要有农民工子女自己努力,只有当农民工子女享有了和城市人一样的公平教育环境,个性和潜能都能够得到积极的发展,他们人格才能不断地健全,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够不断提升。 作者:谢龙华 钟贞 单位:梧州学院 心理学研究论文:初中物理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研究 一、以情境教学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对一些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在进行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模式激励学生学习物理,勾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帮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通过情景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提供保障.所以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将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等结合在一起,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经验等建立适合学习的情景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等获得基本的物理技能、掌握基础知识.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准备几个通过敲打可以发出响声的物体,如茶杯、小鼓等.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用木棒敲击任意一个物体,学生猜出是哪个物体发出的声音.之后教师将撕碎的纸屑放在鼓面上,然后敲动鼓面,带领学生观察鼓面上不断舞动的纸屑.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人体什么器官起到了声音的感知功能?声音又是怎么传播的?让学生一一进行解答.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物理现象进行理解,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以角色扮演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角色扮演教学方式在初中物理学的教学中同样十分的适用,在该方法的使用中,让学生扮演物理学习活动中的某一个角色完成任务.在实行角色扮演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相关的课堂主体设计一个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物理活动,该活动的设计主题中还应该融入乐观、好奇等积极的元素,然后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组,通过抽签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学习电功率以及欧姆定律后,教师可设计一个相关的学习主题.这个学习主题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扮演成一个设计师的角色,设计一份自己房间电器设备以及电路的图纸,在这些电器设备和电路当中,应该包括电灯、电表、变压器、空调以及开关等.为了使学习的内容更具有挑战性,还应该对这些电器设备和电路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解释.学生设计完成之后,同学之间可以对这些设计进行评价,还可以在教室里面展出,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关的交流和沟通.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某个重要角色的演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设计一个较好的主题,让学生在学习的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开发学生所具有的潜在力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以实验教学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授课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教师可以对整堂课的布置进行精心的设计研究,将需要引入的教学实验合理地融入进教材内容当中,使学生在读书、听课的时候能够快速的发现这个关键点,为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埋下伏笔,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例如,在讲“速度”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实验,准备几张白纸、刻度尺、秒表等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比较纸片下落的速度.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提出问题:哪张纸片会下落得更快呢?是依据什么进行判断的呢?在演示实验时,让学生拿出两张16开的纸,将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外一张对折两次,为了让纸片可以平稳地下落,可以把纸片两端向上叠起一些,将纸片放在同一高度,将其同时释放.要求学生对纸张下落的时间进行记录,比较那张纸下落的速度快.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动手实验,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速度的知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以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积极心理学是一项重视学生幸福指标的学科,教师是影响学生感受幸福的关键人物.在进行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评价的方法,对学习有进步的一些学生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演以及肯定,为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在力量,板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融入积极心理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教师能够更加合理地开展教学,顺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作者:江银燕 单位:江西上饶婺源中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1、理顺师生关系 1.1换位思考来理解老师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不存在一点毛病和问题都没有的人,在中学生的师生关系里,有时会出现师生冲突,这时无论是怎样的情况,学生首先要让自己平静下来,千万不能不顾场合顶撞老师,甚至有过激的行为发生,这样会使问题升级,铸成大错。想想老师有时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学生的负责任,也许有时语言会激烈些、或者是不是学生误解了老师等等原因,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冲突。但不管如何,中学生都要尊重老师,维护老师的自尊和尊严。 1.2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优越感强,以自我为中心现象明显,有些学生不允许批评,也受不了挫折和批评,如果在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往往就会对老师产生不满、心中不悦,有时还会影响到其所教授课程的学习效果。 2、协调亲子关系 这里所说的中学生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关系。具体包括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它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青春期是人生中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容易产生亲子的冲突,所以我们要构建和谐温暖的亲子关系。中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理解父母 首先,要看得起父母。无论父母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他们的文化水平如何,他们都是在为社会同时也是为子女做奉献。理解和珍惜他们的付出,从心里感激他们。中学生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尊重、平和,有事情要与父母商量,遇到父母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时,要与父母好好沟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能顶撞父母、与父母大嚷大叫,甚至有的中学生还与自己的父母来硬抵抗,让他们感到极度地伤心。 2.2关爱父母 从小事入手,养成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的行为习惯。主动做些家务劳动,平时多留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如果看到哪里不舒服,问一问,有病要陪他们去看病。父母过生日时,送上真诚的祝福,节日里多陪陪父母。2.3自我成长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也在成长,成长中我们既要做到与父母的良好沟通,也要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因为不远的将来,未来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要注意从老师、父母、长辈身上学习他们的经验和阅历,汲取他们知识和教育,这些有益于我们中学生日后的发展和提高。 2.4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德 尊敬长辈要落到实处。比如:吃东西时,要先给长辈,出门之前要同家人打个招呼,公共汽车上要给老人让座等。 3、同伴关系 3.1不能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和想法,总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种交往方式最不好,最容易导致孤立局面。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学会理解他人,要学会运用人际交往的“黄金原则”——即象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3.2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努力理解对方 当观点不一致时,应想办法心平气和地讲明你的想法,增进相互的理解,使彼此间的感情融洽。切记不可粗鲁行事,伤害他人。凡事多为他人着想,自己有错时应主动承认并道歉,对他人的缺点也要给予宽容。 3.3对待友谊需要真诚 进行人际交往要有一定的原则,要给予他人真诚的批评与帮助,要有一个真诚的感觉,建立起真正的、互帮互助、和谐有益的人际关系。 3.4交往方式要及时调整 当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时,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型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对自己看不习惯的人根本不理,就显得十分幼稚,会造成自己的心理压力。 4、结语 最后,做为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往往具有新奇性、探索性的特点,有时情绪也不是很稳定,所以我们要主动避免不良的外界刺激,避免有时会导致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所以我们认为在中学生这一人生发展特定时期的人群,社会、学校和家长要充分重视学生们的人际关系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对于出现这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准确地处理好,保证中学生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刘恕华单位:吉林辽源职业技术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职教心理学研究探析 1.研究目的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学的首要任务是揭示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更好地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应以职业教育对心理学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工作范围。 2.研究领域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及时地吸收本学科和某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调整自身的学科体系。从组成内容上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将包含有关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心理发展理论、职校师生心理理论、职业心理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等相互联系的六大块;从理论观点上看,除了认知观外,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将吸收其他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如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方面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观点,来充实和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3.研究方法就职业教育实践而言,负责施教者是本地区的教师,接受教育的是本地区的学生。 因此,任何有关教与学的问题,全都是本土性的。针对本土性的职业教育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以谋求解决,以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一切构想与实际运作,即是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取向。研究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未来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只有适当的方法,没有“最好的方法”,凡是适合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以及问题性质的方法,就是最适当的方法。 4.研究对象职业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的、整体的人,在职业学校教育的情境中,应以全体学生为范围,以每个学生的身心全部为对象所采取的研究取向。虽然研究的范围包括学生全部,但研究对象却是以个别学生为基础的,是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与主观价值的教育基本目的”的理念之下,对每个学生身心全部的研究。研究整体的身心统一的学生主体是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艰巨任务。 5.研究重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热点”纷呈,心理潜能开发、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创新教育、人格教育等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操作技能训练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将更加深入,这些策略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实际的桥梁。要解决未来职业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上述这些课题的进一步集中与深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6.研究手段目前,世界各国对教育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加强了高新技术和方法的训练。我国心理学研究人员巳经开始借助于计算机,采用多因素分析等统计技术,而且还引进了现代统计分析软件包,这就为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增添了现代化手段。可以预见,高新技术与手段在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研究队伍由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完善与深入,复杂性日益增加,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题研究仅凭个人的努力是难以胜任的,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协作完成,越来越多的相关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已经进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工作者、职业教育工作者,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等共同合作进行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必将成为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取向。 心理学研究论文: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研究论文 【摘要】电工课程是高校电子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独立学习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思索并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电工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学习心理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电工课程是电气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明显的工程性质和很强的实践性,涉及的半导体器件多,内容杂又难理解,抽象概念多,大部分的学生普遍认为入门难。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的特点,逻辑抽象思维能力有很大发展,求知欲旺盛,对感兴趣的东西可以积极思考,乐于创新。教员在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作为教员,只有理解了学生,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授课质量。 1.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大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1.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大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职业定向性比较强。大学生即要学习各专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掌握从事各类专业活动的基本技能,又要在本专业内拨博览群书,在某一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钻研。大学教育还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学习方法的特点。 经过高中的有组织有指导的学习后,大学生的学习转变为自学方式占主导地位。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学习的意义、价值,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学习独立性、批判性都很强,能够独立思考,探索所得到的正确结论,喜欢表达自己独到的想法、见解和观点。 2.顺应时展潮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育终身化。 一个人的工作职能也将会经常变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不断更新,我们应当紧跟时展潮流,随社会经济结构经常变动,以“学校课堂”为主体的一次性教育将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领会终身化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把握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正是依赖自主学习,从人才应具备素质和能力分析,排在前三名的是:创造性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这三大能力的结合正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任务有 2.1培养学习兴趣。 培养兴趣是做好自主学习的关键,自主学习不是强迫性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自觉发展进行的,这将有利于自己的个性发展,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将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自主学习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学,而是一个在交流中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而获取知识的过程。 2.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长期的学习中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经过高中时期的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自学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2.3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的刻苦努力固然重要,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事半功倍。大学教育并不一定要记住所学的东西,但一定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到很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3.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 奥苏伯尔在其《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习心理学中有一种重要的驱动力,即学校情境中的学习成就动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些动机的应用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认知内驱力指的是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 当一个学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课程基础阶段时,教师要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一些与课程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比如在讲述555定时器时,先从我们日常用的触摸灯讲起,在黑板把灯的亮灭设为输出,几次触摸设定为输入,与学员一起分析输出与输入间的逻辑关系,而后引出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在心理上给学生们制造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书上关于555定时器的内容。最后才有教师讲解,这时已经激起了学生的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 关注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学生对电工学的兴趣或是认知内驱力决不是生来就有的,教师要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乐趣,逐渐巩固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比如电力电子技术这一章,采取的授课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学,然后让学生去开放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几个学生一组亲自动手做一稳压电源。任务布置后,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课上认真学习,不懂的地方主动与老师讨论,课后积极的查阅相关的资料,挑选合适的电力电子器件,系统和设计的思想贯穿课程的全过程,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掌握了本章的重点如晶闸管、双基极晶体管、桥式整流的工作原理,了解直流稳压电源的结构及应用,对电力电子的专业知识有全面、系统、深刻的把握。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对器件的输入输出特性有了深刻理解和印象,熟练的掌握基本电子仪器的使用,了解电子仪器、器件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学生看电路图能力、电路分析计算能力、选择设计方案和器件的能力、电路设计及调试的能力在自我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感到自己学有所用,这就大大的提高了他们学习电工学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相互之间的协助能力。超级秘书网 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得教师的赞许和同学的接纳而表现出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大学生的争强好胜之心甚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组织合理的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和胜负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有的章节如时序逻辑电路这一章,在教师统一讲授后就可以采用分小组学习,把与本章节有关的计算机硬件的内容整理组合,然后利用课余时间,每小组选派代表为大家讲解。最后有教师点评,给他们以鼓励。例如译码器这一节,学生在自己组织时,自然而然的就与计算机的存储器这一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即很好的理解了译码器,又很直观的理解了地址的概念,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起计算机硬件不再觉得很难了。一个章节内容完结后让每小组就所学的课程及时归纳总结———写出各章小结,总结出每章的知识点、应用的分析方法及重要的结论,再有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讲解,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会有较大提高。事实证明表明表扬与激励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 4.结束语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关心和爱护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同情和理解,很好的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对他们热情期望,严格要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学,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再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论文: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趋势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结束语,对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趋势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积极心理学的起源、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基本含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整合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3],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4]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本文就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做一综述,找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背景;研究概况;评价;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SheldonM. KingL,200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MartinE.P.Seligman MihalyCsikszentmihalyi,2001),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如Sek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竭尽努力,但仍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是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足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病症更有价值。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9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确立临床和行为方法的全新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这在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理论参照。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Seligman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动物实验中,若给狗重复施加其无法躲闪的电击,狗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行为,它会对本可以避开的电击不再躲避。在人中也会出现由于对环境事件的“习得性无助”而产生抑郁。在后来的研究中,Seligman又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由于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1]心理学在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时涉及的主题有:主观幸福感、快乐、满足、士气、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绪平衡、幸福觉察、主观不幸福感、可感性生活质量等,以及所激发的人类潜能和积极的人格特征。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基本含义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两种。 第一种表述: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第二种表述: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杂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甚至想模仿传统主流心理学的DSM而建立自己的DSSWB(幸福的诊断和统计标准),这使得积极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让心理学界看到了一张熟悉而又亲切的脸。 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高明之处。它几乎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等。积极心理学在2004年还以世界心理诊断标准DSM(第四版)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CSV标准(CharacterStrengthsandVi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另外,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三)研究内容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1.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⑴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 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感受的指标。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SrivastavaA.,LockeE.A BartolK.M,200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Dinner就是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⑵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 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MarcelaKogan,2001)。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 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LyubomirskyS.,2001)。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主题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Horwitz和Emmions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100位美国人,结果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一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甚至有人说自己已经不记得快乐的感受了。财富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小,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环境及人口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异中和了。为此,一种解释快乐理论提出,要想知道为什么有人比其他人更感快乐,那么就必须了解保持和提高长期快乐以及个体感情产生的认知过程和动机水平。 ⑶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 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Peterson认为,乐观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成分。乐观的人更容易拥有好心情,更加不懈努力和成功,并且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大量对如患有爱滋病等危及生命的病人的研究表明,那些始终保持乐观的人活得更长久一些。乐观的作用主要是在认知水平上起调节作用。一个乐观的人更可能习得促进健康的习惯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当然,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的偏差”(optimistic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小,从而表现为盲目的乐观而不现实(SandraS.,2001)。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个体具有较好的主观感受。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andraL.Schneider探讨了“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SandraJ.Optimism,2000)。这种对“现实的乐观”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诠释:让生活更加富有意义。[论\文\网LunWenNet\Com] 2.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2]。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的基础上将积极人格特征与消极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一是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因素及其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例如,Steinberg和Lubert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维结构,由多种资源构成。他的理论对人类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综观西方心理学关于创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创造性的个体特征,创造性思维加工过程与创造性环境。Steinberg等人根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性创造潜能的12种策略以及创造性生理激活从脑机制方面进行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时,高创造性被试(创造性测验得分高考)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只有单测被激活(CarlssonI.,WendtP.E. RisbergJ.,2000) 3.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FrancisBacon认为与能交流思想的朋友和搭档接触有两个好处:“它加倍快乐,并将痛苦减半。”确实,当同别人一起时会感受更快乐些。当被调查问及:“你拥有多少亲密朋友(不包括家庭成员)?”报告中有26%的人少于5个朋友,38%人有5个以上的朋友,并说他们感到“很快乐”(DavidG.,2000)。 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在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当判断自己有多快乐时,会理所当然的参照他们的情感,经常感受到快乐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则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认为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源于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所带来的影响。 三、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取向之一,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试图从元理论高度克服心理学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整合心理学内部的分裂与对峙,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野。 1.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2.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预防。若仅关注个体身上的缺点或弱点,其实并不能达到有效地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任务在于能够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弄清它们的形成途径,并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这些心理品质。 3.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原因的认知及其理论假设的建构上,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尽管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个体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但仍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以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从广泛的角度——进化过程来讲,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经验,因而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4.整合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仍是实验、测量等,积极心理学需突破现有研究方法,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手段。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积极心理学仍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人类心理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其研究结果不能被实践证实,那么,再完美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某些方面积极心理学仍不能对幸福感作出完美解释。例如,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满意等积极情感,认为应该重视、强调人性的积极情感因素,然而中国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似乎也表明,很多成功人士在其成功的追求过程中,经常要自己去做一些烦琐的、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而快乐的人似乎容易“玩物丧志”,成为事业上的失败者。人们的这种常识有其科学依据吗?如何转换?完善、健全的人格如何塑造?所有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积极心理学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必将能促进积极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科本身的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很短,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研究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不断去开拓。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3],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4]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积极心理学由于产生时间短,存在一些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不足也是可以克服的。 四、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极心理学羽毛渐丰,终于与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成为现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但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在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和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更有待开拓。 第二,研究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self-directed)、适应(adaptive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第三,研究方向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即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建构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地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第四,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两个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它使原来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学变得更完整、更平衡。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运动,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归宿。随着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基因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 五、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一个社会只有以积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这个社会才能成为有效、公正和人道的社会。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如果心理学能集中力量利用人积极的本性来使人更像个人,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表现出充分的积极,那么,心理学在使社会更具有人性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贡献。 心理学研究论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摘要:从整体角度分析,教育心理学受到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认知主义、人文主义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新形势下,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并且从现实角度分析,对其发展趋势加以概述与分析。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多元取向;发展趋势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 1.建构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主义已经发展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产物,并且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变化,在诸多刊物中建构主义这一内容均得到体现,比如《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教育研究回顾》等。从理论上分析,虽然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比较单一的理论,但是其内容多以强调解决问题、强调合作学习等,所以说建构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在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培训中具有代表性,当然,这种模式会一直持续下去,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2.后现代主义取向 后现代主义同样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包括伽达默尔、德里达等,从后现代主义的诸多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主张多元化,对还原论有所反对,且后现代主义提倡方法的多元化,对教育心理学而言具有推动性。其中在后现代主义中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表现是在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影响中涌现出一大批全新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性话题,比如,跨文化研究、个体差异、网络教学等。 3.认知主义取向 在20世纪末认知心理学诞生,且在心理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逐渐演变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流派。毋庸置疑,认知主义在心理学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可以为心理学提供连贯的观念,还能推动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其中在认知主义取向中,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先前知识作用、分散联系、储备知识等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认知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动机研究已经成为认知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4.人本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心理学中人本主义被称为第三势力,而且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由国外诸多研究家提出了众多理论模型,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个体中心理论,无论哪一种理论,均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育发展中离不开方法论、跨文化理论,还需要从多维度以及多途径角度分析,所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了解到人本主义当前已经发展成为极端机械主义的矫正器,尤其在某一个特殊情况下,人本主义往往以人道主义在整个研究中得到复苏。 5.行为主义取向 在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取向以全新的研究取向出现在人们身边,其中与行为主义取向相关的包括个别化教育系统、不间断的持续默读。从整个发展趋势分析,现阶段受到应激影响的行为主义已经不存在,这种情况导致心理学家受到批判,甚至导致心理学湮没在社会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行为主义演变得比较温和,而且将各个流派的内容进行了融合,虽然缺乏绝对话语权,但是却出现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即行为主义教学方法仍旧属于主流教学方法。 二、新形势下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是传播心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为发展基础的,自教育心理学出现以来受到诸多思维的影响,无论是哪一种取向,所形成的现实性、客观性等,均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教育心理学会呈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1.实现理论观念的融合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会导致人们过分追求多元化,几千年前的理论流程不能再重演,而且能够实现多种理论观念的融合,这些理论的多元化融合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进步。 2.实现研究情景的生态化 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下,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价值期望逐渐增加,虽然从全局出发教育心理学理论已经比较完美,但是仍旧存在非常多的缺陷,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研究者也明显感受到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轨,所以在这种发展背景下,需要尽可能地在自然环境中创设非参与式研究情景,从根本上探究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行为机制,如此才能促使教育心理学贴合教学实践。 3.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 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下,大多数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会利用后现代主义思维实现对传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从崭新的视角出发,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审视。此外,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视角上所存在的各种固执、偏执等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从多个因素以及多维空间进行研究。 4.研究方法具备综合化 在当前的研究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科学心理学创建的时候仅仅认为加强实证才能推动心理学的发展,与性质类似,所以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其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其中所涉及的方法包括了叙事式、阐述式、客观式等,因为方法不同,所以在统一研究中的应用也不同,但是也只有保证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为了进一步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本文主要对其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期望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进步。 心理学研究论文: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 心理环境是相对物质环境而言的,即人的一种情绪、思维、心态等。幼儿时期是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感、意志的发展,无不需要家长、教师、社会的密切关注和科学的教养。因此,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然和谐的心理环境,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今天,社会的不断发展令人们日渐重视“情商”的培养,也就是心理健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内向,孤僻,敏感的孩子,他们对群体的生活的适应能力差,对家人的依赖性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能经受挫折,令父母老师头疼不已,而这一切正是因为幼儿没有健康的心理因素,也再次证明了孩子除了要有良好的外界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只有内外因结合,才能令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开心而又开朗的孩子。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与经验。 一、作为家长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1.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在专横的旧式家庭环境中,教育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的个性特征,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2.在生活中给孩子建设性的关怀,让幼儿在正确的关爱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的生活日渐富裕,孩子也越来越少,每家可能只有一个“宝”,此“宝”自然变成了家人的中心,事事包办,盲从的父母、祖父母等数不胜数,可事实证明这样的关怀方式给我们带来的只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并未为孩子的成长给予良好的帮助。我们提倡关心爱护孩子,与溺爱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建设性的关怀意味着为孩子的提供良好的情感环境,从一个孩子能承受接受的方式支持他,这种开放式的关怀需要父母积极参与到孩子情感生活中去,和孩子一起玩,每天坚持花20分钟的时间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表扬孩子合适的行为,说出您的感受等,让孩子们感受到肯定性的关怀,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3.给予孩子积极的约束,我们在让孩子得到正确的关爱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到纪律约束性的必要性曾有个孩子,因为下午放学的时候说好妈妈来接,妈妈还答应孩子下午接的时候会带玩具来,但下午来的却是爷爷,妈妈临时有事来不了了,爷爷没有带玩具,孩子马上就不高兴了,推爷爷回家,叫妈妈来,爷爷劝孩子不能这样,但说了几句也没什么效果。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家长们都在犯着同样的错误,认为总是应该劝孩子,给他们机会,即使他们行为已超出了社会现有接受的标准。其实,正如一名国外作家所说:“所有孩子都需要接受纪律的约束,这既是积极性的,也是限制性的。” 二、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1.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尊重理解幼儿学习兴趣,创造主动学习气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完成任务,达到能力的提高。 2.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创设一个文明、健康、温馨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许多大人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无意中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令他们愈来愈没有自信,最后成为孤独自卑的人。为了训练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开学回来我要求每个孩子都要讲一个故事。未料,能力薄弱的孩子居然把讲故事当成接受惩罚的方式,紧张到哭了。那一刻我发现,自己给部分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方式确实能锻炼到部分孩子,但并不代表全部孩子都能接受。 3.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活动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集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做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例如:针对部分家长一味的溺爱和包办,忽视对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一现象,可以设计“看谁穿得快”“自己的事自己做”“谁最能干”等有趣的活动,如拾落叶、拔草、种花等,到社会实践中去接触,了解一粒麦子,一颗螺丝钉,一分钱,一张纸来之不易,使之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良好品质。 4.还应给孩子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孩子的本性就是好动,但因为大人过多的去约束孩子,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体能发挥,导致孩子在该动的时候不敢动,不该动的时候却控制不住自己。班上的老师告诉我有一个孩子,天性比别的孩子好动,但因为家人怕他到外面后控制不住自己,到处乱跑,所以很少带他出去玩,以为把孩子控制在较小的空间里,那样他会有所改进,但得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心理健康与心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良好的心理环境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中学习和生活。不良的心理环境,不仅对孩子的性情行为有所影响,甚至于会歪曲、破坏孩子的一生。 三、社会传媒对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不可低估 幼儿期,儿童生活范围较狭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影视片、广播、广告、音像制品和部分报刊杂志。如果这些传媒内容健康,会对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起积极作用,让幼儿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幼儿喜爱模仿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会去模仿社会传媒中的人物及言行举止。而内容不健康的传播,则会从反面为幼儿树立某种学习样板,使幼儿出现品德障碍。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发展的积极因素。总之,我们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占领家庭这块阵地,把握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酝酿良好的社会大氛围,让幼儿在健康和谐的环境里受到全面的教育,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让我们携手努力,使明天的太阳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高慧敏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 心理学研究论文:影视审美心理学研究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子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观看影视娱乐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影视娱乐的内容随着观众需求在不断变化。近些年来,电视剧、电影以及电视广告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本文着重对于影视娱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视娱乐化对于观众审美心理的具体影响作出分析。 【关键词】影视娱乐化;审美心理;影视娱乐化的问题;影视发展方向 一、影视娱乐的审美心理原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视娱乐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主要是靠人的精神潜意识来完成的。影视娱乐的内容触发人们的潜意识,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后会在脑海中产生合理或夸张的想象,这是审美意识产生的基础。这种潜意识的形成和人的梦境形成比较相像,在梦境中除了可以生活场景重现,还会将人的想法或者内心渴望的东西重现在画面,组合成人们的梦境。电视、电影通过较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将人们的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因此电视和电影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文化娱乐产业之一。电视电影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和听觉感受,两种体验相结合,通过还原较为真实的生活片段,刺激观众的大脑皮层,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潜意识。 二、影视娱乐产生的必要性 心理学家对于人的心理进行分析,总结成三种心理状态“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与生俱来的精神状态,而人的心理需求就是趋向轻松、快乐方面的内容。电影和电视因其较完美的画面感、故事内容以及听觉享受,给观众精神上的享受,放松观众的精神状态。但是这种放松只是暂时的,仅仅会在潜意识中对观众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还会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状况越来越差。我国的人民群众不习惯通过心理医生来舒缓自己的心理压力,因此影视作品成为解压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观众可以通过愉快的影视作品,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轻松的故事内容中,从而减轻部分压力,使观众能够放下部分忧愁,自信乐观的继续生活。 三、影视娱乐发展的不足 由于受商业化影视作品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影视作品缺乏真实内涵,这使得人们在观看影视节目时被错误引导逐渐失去了文化审美能力。观察近几年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不可否认,电影市场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影响着人民的审美理念与生活观念。例如,这两年来真人秀节目以其趣味性的内容受到了众多观众的追捧,于是真人秀进军电影市场,诞生了一系列的真人秀电影作品。虽然这些能给人愉快的精神享乐,但缺少艺术内涵,电影纯粹只是为了商业。看过真人秀电影的我们,顶多在电影院内哈哈大笑,电影并没有对我们实际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对影视娱乐作品的监管,给观众正确的审美心理暗示,这对我国影视娱乐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影视娱乐化的发展方向 针对影视娱乐作品中出现的过度娱乐内容,我国广电总局出台了“限娱令”,要求电影电视作品不可以装疯卖傻,没有文化内涵;作品内容不可以哗众取宠,出现虚假信息;作品内容更不可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宣传。这些禁令有利于规范影视作品市场,保障影视作品的内涵和正确的娱乐性,从而给观众美好的休闲内容,丰富娱乐生活。 影视作品的规范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保护社会公众与影视明星的利益。近些年来,各类亲子节目盛行,部分儿童明星开始拍摄广告或者参演影视作品,这些活动不利于儿童明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给他们自身的生活学习带来不便,除此之外还会给普通儿童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因此,今年广电总局就了对于亲子节目的要求:限制明星儿童的出镜率;对于普通儿童在影视作品中的出镜加以限制;更对亲自节目的内容加以规范。影视作品的发展,除了依靠广电总局的限制,还离不开制作人和导演对作品内容的把控。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应该拒绝低俗媚俗的影视画面,并且注重画面的华美,注重对传统文化或者价值观念的传承,对于广告植入的内容,也应该做到“无缝连接”,使广告的出现不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 因此,我国未来的影视作品应该更注重于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反映群众的真实想法,为群众树立正确而有深度的价值观念,给观众更美好的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从而使影视作品在内容、思想和道德方面做到统一,拒绝低俗作品或过度娱乐作品,生产更多高质量的优秀作品。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我国影视娱乐文化审美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对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文明产业的发展,并为我国新兴文化的发展走向树立新的航标。因此对影视文化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李鑫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研究 摘要:管理心理学提出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新观点、新理论,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本文在论述管理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的应用,旨在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企业家都越来越重视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学习或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尤其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它主要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研究哪些因素最能在员工心理上起到激励作用,如何保持和加强员工的积极行为等。这些就是管理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管理心理学的意义有两个,一方面是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另一方面是对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掌握工作中员工的心理活动及其需求,才会在管理上制定出相关政策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管理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吸收并理解才能将其真正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对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及全体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二、管理心理学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与应用 (一)管理心理学对人才选择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岗位的具体信息,通过利用管理心理学能够对其工作的内容、性质、任职者需要具备的素质进行综合分析考虑,由此对任职者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地判断。为了真正了解员工对自己任职的岗位是否真的合适,岗位的细致化判断和员工的综合素质都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进行明确分析,企业在岗位设计的同时适当增加岗位职责,增加工作的挑战性,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企业和职工双方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才使用方面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能岗匹配,为了让员工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首先要对员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素质等具体方面进行分析考量,以此判断其工作能力是否符合任职的岗位和团队环境。通过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等方面的管理,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学习,才会对员工的身心素质的把握更进一步,逐渐使其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个人的发展空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中,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强项,也要尽量回避个体的劣势和弱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为他们提供最合适他们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和长处,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能够有效地实现其整体目标。比如说,外向善言的员工,适合从事影响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工作;沉稳、内向的员工,适合做严谨细致的工作。因此,在企业用人或员工职位晋升时,要特别考虑员工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 (三)管理心理学对人才保留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与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为了留住人才,首先要切实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并尽量满足,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才会有所提升,同时员工也会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最终达到双赢的管理效果。 (四)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的应用 员工个体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绩效,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适当的激励,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员工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适当的采取某些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提高薪酬待遇,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员工职位能得到晋升和生活中给员工更多的关心与照顾等。另外,给那些有能力的员工安排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也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对于那些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员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员工胜任本职工作,还能对员工产生激励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在组织各资源要素中居占首要地位,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注重掌握和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用的研究和讨论,让企业管理者在选人、用人及留人等方面掌握和熟悉管理心理学知识并真正将其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 作者:黄亚敏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心理学研究论文:高校辅导员工作心理学研究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实践中对人性关注的缺失 很显然,我国的中学教育目前来看是失败的。社会各方面往往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而忽视对其人格的培养,从而造成学生中普遍出现高分低能,缺乏个性和创造力等现象。大学教育更也是如此,由于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以前的“教”和“学”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由于人格教育的缺失,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后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无法对人生做出规划,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时光,大学校园成为了他们混文凭的地方。大学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首要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这需要以学生完善的人格为依托。然而中国教育在思想人格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学生在人格方面出现“断层”,无论从能力结构还是成才观念上都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原来憧憬的大学身生活产生失落感,出现目标和能力上的空白区。 (二)大学生群体普遍出现严重复杂的心理问题 有以上分析可知,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的自控能力与心理抵抗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应对大学里更加复杂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再者学生的生存适应力差,从在父母身边的被保护与被指导到大学生活的亲力亲为,自主、自控与自我服务,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转换自己的角色,缺乏自主意识与自控能力,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其他同学及老师的关系,无法快速的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对大学生活产生厌倦情绪,久之很可能发展成抑郁症,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心理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大学生遇到的任何问题都会通过心理体现出来,使得行为表现与特定的社会化境,人文环境交织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掩饰性和复杂性,对其他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是校园安全的潜在隐患。 (三)大学的扩招,自费,选择就业等问题已经出现端倪 由于大学的大量扩招,招收的学生个性更加多样化,兴趣也各有不同,这就给高效的教育带来更大挑战。现代的教育应该提倡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传统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全面性的要求,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引导性的教育模式。择业的自主性产生的就业压力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每年都会有因为找工作问题而发生的自杀事件,这就凸显出了辅导员在就业规划和心理辅导方面的作用。高校内的就业择业辅导课程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教育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高效管理层应该尽快注意到这种转型,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成功就业。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心理层面的缺失 (一)育人与自我发展层面的缺失 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和市场调研,总结出高校辅导员认为自身缺失的问题主要有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不足;学生们认为辅导员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有待提高。学习能力体现了辅导员的自我完善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也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与工作激情。而其他能力都是关乎辅导员对于辅导学生的工作是否能胜任的关键因素,这些能力的缺失不仅影响辅导员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辅导员与学生的正常交流与合作,对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培养都是不利的。 (二)育人理论与辅导技术的缺失虽然说现代大多数高校都不再设置班主任,辅导员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班主任的角色。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引导为主,因此辅导员必须懂管理,会育人,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所想,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讲究育人的艺术性与技巧性也是辅导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辅导员的工作完全是照抄前人的模式,不能将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当中,甚至有些做法过于偏颇。至于心理层面的交流与辅导更是缺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产生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因为辅导员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探究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相应的交流技巧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以胜任辅导员的工作。 三、辅导员工作的心理学建议 (一)选拔过程中注重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高校相应管理部门在选择辅导员时应该综合考虑参选者的教育背景,性格特点,专业知识以及面试表现等因素,并对他们及时的进行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最有能力胜任者,然后再利用一段时间对入选者进行实际检测,看其是否可以胜任辅导员的工作。同时高校应该完善对相应人员的任免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力来减少任人唯亲等现象的出现,使得辅导员的任免更加透明化,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创建有效的培训机制,提升辅导员的心理素质 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准,提升其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可以弥补辅导员专业知识不足,辅导技巧单一等问题。多数学校每年都会花费大量时间与财力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辅导员对这种形式的培训往往存在抵触情绪,或者无法提起足够重视,这就导致培训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标。所以有必要探索有效的培训机制,使之成为高效管理的一种制度,同时要不断地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对这种培训提起足够重视,真正满足辅导员们提高辅导水平的愿望。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气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安全感 辅导员作为一种长期和学生打交道的工作,其身心安全往往受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影响。再者辅导员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校区内,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对辅导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辅导员的安全感既来自外在的人际和谐,也需要练就自身的坚强与独立。所以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保障。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辅导员的辅导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可以直接影响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现在很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注重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实际能力,创建有效的培训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等措施,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国高校教育水平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李凌峰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心理学研究论文:高职教学管理下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是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所必需 首先,高职类院校学生来源多样,水平各有高低。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高考生,通过高考进入院校,二是来自部分等职业学校的中专生。学历背景各不相同。因为专业差异,文科专业只招收文科生,理科专业大都招理科生,有的专业不限文理,因此,学生的组成多样,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来源与普通大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素质有差异。普通大学的学生大都来自普通高中,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中等职业学院,甚至存在初中毕业生。学生来源广,学校无法很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都缺乏了解,在教学中只按照的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免出现学生接受困难甚至厌学的情况,不能兼顾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基础差,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程,学习的缺乏主动性,又对学校的管理存在抵触心理。因此,这样的学生组成不仅加大了教学难度,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其次,由于高职生的学历为专科,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类院校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里。高职类院校着重培育专业类人才,因此对文化课分数要求并不高。进入此类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成绩不好,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就不受重视,高考结束后,又觉得出路不如一些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于以后的发展没有信心,更有自暴自弃的想法。加上周围大多数同学情况都是如此,缺乏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气氛,使得学生会觉得不上进也是常态,最终会使得学习越来越差,也造成意志消沉。另外,当今社会对高职类院校和学生仍存在认识偏差,不像普通高校或重点院校受到重视,虽然现在各项政策有所倾斜,且在宣传上也对高职教育多加肯定,但是部分家庭和企业单位,仍然持有偏见,这样的社会氛围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只会加深对自身的不认同和自卑感。 二、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激发求知欲和主动性,从而促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学习的普遍规律,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才能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原来更多,这样才能激发人们不断去探求未知的世界。那么,运用教育心理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学校加大对学习的重视,教师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技能时间,有问题积极帮助解决,有进步要及时肯定,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兴趣为导向,以求知欲为动力,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动力才能越强。另外,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班级管理。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小集体,好的班级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树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目标,使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进步和整体提高。班集体管理好,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班级规章纪律。学生的这种从中是在管理规范、集体性活动的压力下产生的,虽然不是真正出自自愿的转变,但是对于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心态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难题,为班级争得荣誉。班级管理得当,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团结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心境,溶于集体。对于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可以将其树立为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像其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模仿优秀使自己变得优秀,是学生进行心态转变的重要步骤,引导学生像优秀的方面进步,有利于促进积极态度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学的进步。重视高职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的心里辅导包括隐性引导和障碍梳理。通常,人们将学生的心里问题大致分为困扰、障碍疾病等不同等级。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由于高职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和家庭的不同程度的偏见,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因此,应当在教学之余,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对学生进行集体的心理辅导,也为需要个别咨询的学生提供便利,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不仅在辅导和引导,还要加入“干预”机制。如有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学校的心理辅导则不能仅限于等待学生主动寻求帮助,而应积极干预,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关注学生心态的变化,只有加强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才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做好辅导和干预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可以实行教师值班,定期谈话等形式,增加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感觉被重视、被关心。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宣传,让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加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尊重学生,树立积极心态,从而影响到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类院校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都需要重视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是将来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学校和社会都是尤为重要的。因此要积极采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作者:王丽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心理学研究论文:红楼梦中管理心理学研究 一、管理者的特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传统的中国人所推崇的。管理者的素质是一种修养,是为人处世的智慧,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红楼梦中有具备卓越管理才能的人,“金紫万千谁治国,钗裙一二可齐家”。综合薛宝钗,王熙凤和贾探春的特点,管理者的特征可总结如下。 (一)恩威并施 管理不能多恩无罚,仅靠下人的良心是不行的。应该恩威并施,因为管理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PK。王熙凤评说过家中的奴才:“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地抱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平儿也训过奴才:“你们素日那眼里没人,心术利害,我这几年难道还不知道?二奶奶若是料差一点儿的,早被你们这些奶奶治倒了。饶这么着,得一点空儿,还要难他一难,好几次没落了你们的口声。众人都道他利害,你们都怕他,惟我知道他心里也就不算不怕你们呢。”管理的理想境界不应该是因为权利而生出的对权力的惧怕,而是应该由自身的影响力决定的。凤姐的失误在于威多恩少。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回中,凤姐一到宁国府,她就发表了措辞极其强硬的就职演说:“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诸事由得你们。再别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么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薛宝钗和王熙凤一样,深知管人是要讨人嫌的。但她的处理风格却和王熙凤完全不同,她在就职演说中说道:“我本也不该管这事。就你们也知道,我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说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闲,别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我若不依,分明是叫姨娘操心。我们太太又多病,家务也忙。我原是个闲人,就是街坊邻居,也要帮个忙儿,何况是姨娘托我?讲不起众人嫌我。倘或我只顾沽名钓誉的,那时酒醉赌输,再生出事来,我怎么见姨娘?”薛宝钗把自己参与管理说成是身不由己、万般无奈的事情,这样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被管理者的同情。即使是强化治安管理,薛宝钗也不是金刚怒目式的,而是循循善诱,尽可能启发人们的羞耻之心。事实证明,薛宝钗的这套柔性管理确实具有很强的感化作用,人们对此都口服心服。 (二)德才兼备 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要求管理者应是有德之人。下属对管理者的德行进行评价,进而决定管理者所具有的影响力。凤姐所不足的就是德行。她的精明中含着狡诈,泼辣中带有阴险,追求独立的个性中又包藏着权欲和贪心。作为贾府的实际管家人,凤姐并没有以维护家族利益为出发点,她的一举一动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打算[5]。兴儿演说荣国府中说:“一辈子别见他才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估着有好事,他就不等别人去说,他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他自己错了,他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他还在旁边拨火儿。”(六十五回)显而易见,正因为王熙凤的无德,她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权威,有的仅仅是一时的权势而已;靠山一倒,便寸步难行,一败涂地,任凭她再有管理才能也无力回天。 (三)心里口里都来的 1.心理素质结构 (1)上进心上进心就是要求向上、进步的心情。这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首要品质。林黛玉没有。林黛玉擅长写诗,有文学才华,她多愁善感,伤春悲秋,以为爱情便是生活的全部。她从不曾劝宝玉追求“仕途经济”,宝玉也深深感激林妹妹“从不说这些混账话”。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都是有上进心的,薛宝钗在《咏柳絮》中写道:“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贾探春说过:“我要是个男人,我早走了,到时做出一番事业来,自有我说的,偏我又是个女孩,话也没有我多说一句的。”而凤姐最喜揽事逞强:“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 (2)经济头脑做管理者一定要有经济头脑。宝钗懂得“生计”,且会“理家”,对社会的商业运行非常熟悉。她认得当票(五十七回),知道商人会如何给人参作假(七十七回),她与王熙凤都知道钱的用处,所以凤姐拼命敛财,宝钗使劲散财。凤姐敛财有三条主要途径:第一,下人送礼;《红楼梦》中有三处写到凤姐弄权,弄权铁槛寺、贾芸种树、金钏月例;第二,利用月银放高利贷;第三,当家中顺手得利,比如给凤姐凑份子过生日时,凑的银子多花不了,凤姐就赚下了一部分。宝钗用自家的钱财帮助姐妹,得到了姐妹们的高度赞扬和评价。宝钗帮助史湘云办过中秋螃蟹宴,给林黛玉送过冰糖燕窝,给王夫人送过金钏的装裹衣裳,给袭人送过戒指,还把哥哥从南方带回的土特产分送给每一个人,甚至包括赵姨娘。贾探春作为一个千金小姐,本可只知安富尊荣,但她颇有经济头脑:“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探春在管家期间,兴利除弊,不仅节流,精简不合理的费用,而且开源,把大观园承包出去。(五十六回) (3)情商高薛宝钗在贾府获得了上下的一致好评,这与她在人际关系上付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薛宝钗白天要到贾母王夫人处去问安,还要承色陪坐,姐妹那隔三差五也要去问候看望,白天几乎没有时间做针线活,每天晚上忙到后半夜。从情感智商的角度来说,林黛玉与薛宝钗相比的确是逊色的。假如在我们周围,有一个像林黛玉那样的人,她(他)只专注于自己的感情,不大注意别人的情绪反应,甚至时常为了“我的心”而开罪别人;另有一个像薛宝钗那样的人,她(他)不动声色地把别人的情绪看在眼里,作出适当的反应———或排忧解难,或慷慨相助,我们会更愿意和谁做朋友呢? (4)处事灵活研究表明,管理者中外向性格占90%以上。外向性格的人把注意力和能力集中于外部世界,经常而且是自然地被外部的人和事物吸引,更多趋向于参加外部活动。与之相对应的特点就是灵活。他们在根据外部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相当高的适应性。对环境十分敏感,能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行为(随机应变)。宝钗扑蝶是宝钗思维灵活性的最好表现。宝钗在大观园中看到一只美丽的蝴蝶,一路追逐来到一个亭子旁。亭子里两个丫头正在说悄悄话,怕人听见就打开了窗户,宝钗想走已经来不及了,急中生智,遂含笑喊道:“颦儿,你还不快出来,我看到你了!”然后向两个丫头问道:“你们可见到林姑娘了?”两个丫头心惊胆战,生怕悄悄话被林姑娘听去了。宝钗扑蝶一直为人所诟病,认为是她心底狠毒的表现,但是事实上这个事件并不能给黛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伤害。王熙凤的思维灵活性更是功夫非同一般。正如王蒙先生所说:“王熙凤其人虽然没有高水平的战略眼光,个人品德上也颇可非议,但她的精明强悍机变却使她成为能够胜任贾府的日常管理的唯一的、无可替换的人物。” 2.表达能力 (1)口才王熙凤言谈爽利,说话风趣,素日善说笑话,肚内有无限的新鲜趣谈。元宵节家宴上,凤姐要讲笑话,下人们纷纷开心地去叫亲属来听笑话,可见其语言表达能力之强。山东大学张瑞芳教授曾说:“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薛宝钗和贾探春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她们的诗词水平上就可看出来,宝钗的诗词水平与黛玉难分伯仲,探春的诗词水平虽不如钗黛二人,在贾府的姐妹中算是出类拔萃。 (2)反应快反应快慢与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有关。心理学研究认为,王熙凤是典型的多血质气质类型,贾探春是典型的胆汁质气质类型,薛宝钗是多血质和胆汁质的混合型。这三种气质类型都是外向型,精力充沛型。林黛玉是典型的抑郁质气质类型,内向、易倦、孤僻。 (四)雅俗共赏 雅指的是知书达理,俗指的是世俗事情。管理者要做到上上下下都敬服,需要做到两点: 1.懂礼日常生活中王熙凤在贾母面前貌似随意说笑,其实从未离过正谱。贾母说:“我喜欢她这样,况且她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家里没人,娘儿们原该这样。横竖礼体不错就罢,没的倒叫她从神儿似的作什么。”(三十八回)围绕贾母生活所展开的谐趣横生,欢乐活跃的场景,几乎都是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五十四回)的效应。既表现了她对老祖母的一片孝心,又表现了她千方百计讨老祖宗欢心的心计。凤姐在贾母跟前的承欢取乐,是其他小辈所不敢为也不能为的,是她独有的才干———“心眼子“和”巧嘴儿”的绝妙结合。在贾琏娶取尤二姐的问题上,她抓住了“国孝”和“家孝”两重违礼的把柄,牢牢地把握了事情的主动权。 2.懂理理就是道理,做事的智慧。凤姐再强悍,也要讲理,做事情要能堵住别人的嘴,就是俗语说的“天下逃不过一个理字去了”。在秦可卿的丧事上,凤姐的风度无人能敌,“一应张罗款待,独是凤姐一人周全承应。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但或有羞口的,或有羞脚的,或有不惯见人的,或有惧贵怯官的,种种之类,俱不及凤姐举止舒徐,言语慷慨,珍贵宽大,因此也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挥霍指示,任其所为,目若无人”。(十三回)在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见到凤姐时,凤姐的表现既不失贵族少奶奶的身份,更不失热情。“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第六回) 二、结语 《红楼梦》被认为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反映了一定的心理规律。性格的养成与家庭环境和参加的实践活动有密切关系,其中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做得更好。 作者:赵冬梅 王雪艳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实现手段。如何进行跨文化教育及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背景下,专家和学者们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和难题。本文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教育心理学取向为指导,以学习者的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为切入点,着力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心理学 引言 2010年,国家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需求,更是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保证。国际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不仅要求学习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和水平,这是外语工作者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任务。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上颁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文件,首次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思想。这一文件的颁布为国际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纽带和桥梁,是传播本国文化、吸纳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要组成部分和环节。跨文化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门独立的、新增的学校课程,它更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尤其是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培养优秀的国际化人才,除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外,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跨越文化背景,传递异域信息的必要桥梁和手段,也是衡量跨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数和外化标准。但是,究竟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者们具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Imahori和Lani-gan(1989)研究称,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具备恰当的动机、知识和技能水平。贾玉新(1997)指明,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由基本交际能力、情感和关系能力、情节能力和交际方略能力组成。此外,张红玲(2007)也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指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同时还要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跨文化场景中,并且从心理上不惧怕,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而且,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杨盈和庄恩平(2007)则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需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还要重视跨文化意识、思维能力、非语言交际及交际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虽然学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观点不一,但是研究者们积极归纳总结,从不同定义中找出共同之处。故而,本文以胡仲文的概括总结作为本文探讨和研究的基础,即以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这三个层面的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内容。胡(2013)指出,“在认知层面,学者们指出要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交际者不仅需要一般文化的知识,还需要具备特定文化的知识以及关于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人文、宗教、习俗等各方面的知识。感情层面包括交际者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对于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其他文化的尊重等。行为层面主要是指交际者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能力(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非语言能力、变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异文化环境中做事的能力等。” 二、教育心理学 自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五步教学法”以来(即准备、提示、联系和比较、概括与总结、实践应用),教育科学化的观点便逐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当代教学心理学的发展研究已经十分科学化、系统化以及独立化。教育心理学并不是简单地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其发展已日渐完善,并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系统化独立化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一般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与学的制约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张大均,2005)。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充分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原理,着重分析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及要求,且结合自身教学条件,做好教学准备。但,究竟什么是教育心理学,长期以来,研究者们意见不一,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与阐述。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一类是把教育心理学看成是一门研究人性的科学;第二类是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心理规律作为教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第三类则是主张兼顾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董刚,2010)。第一类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Thomdick及Judd。而第二类观点中,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多侧重于学习者,主要代表人物有Welton及Starch。第三类观点则较为全面,从教与学的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二者与学习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有Gage和Berliner。除此之外,还有学者直接将其分为两类对抗性的观点,即一类是教育心理学看作是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应用领域,是实验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第二类则是将其看作是教育情境中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是独立的应用型学科(叶浩生,2012)。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等主要流派。其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人本主义是教育心理学的学者们所最为广泛讨论及研究的理论派别。本文也以这三大理论派别为指导,从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出发,探寻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经之路。 三、理论应用及实践 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语能力的需求已经不言而喻。广大研究者和学者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都对外语教育进行了系统科学的研究和论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而言,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也有很多,如生理因素(年龄),认知因素(认知风格、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策略),情感因素(动机,动机归因,自我效能,自我概念,自尊及焦虑),社会文化因素(语言态度、文化适应、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等。1.认知主义学派认知派认为学习在于依靠主观的组织作用形成完形或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盲目的;主张对学习问题应注重对内部结构与内在条件的研究。其突出之处在于肯定意识及主观的能动作用。从外语学习角度而言,教师要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其意识到外语学习,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趣味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面积广泛,可以是特定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文及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和常识,故而能与学习者的固有知识建立相应的紧密联系,更新现有知识体系。这也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的先决条件。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做好课程设计,尤其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未来的职业走向,从未来职业要求出发,为学生有选择地介绍本国及他国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固有知识可以被看作是影响学生理解和认识新知识的内部结构和条件,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实现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一般和特定文化知识。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辅助者和启发者的角色,教学设计和实践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学”上,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完成由被动学习到独立学习的转变。同时,从认知角度出发,教师应帮助学生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习效果,如此,学习者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习者进一步自主学习、自我指导以及自我管理。在教育心理学的各大派别中,教师的角色早已从以往传统课堂上的主导者逐渐转变为协助者及组织者的作用。学习者的自主能动性和自我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是学习过程的源动力和推动力。2.本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马洛斯和罗杰斯,主张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其典型教育主张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学习主体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并且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同时,罗杰斯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自由的,而自由学习是有意义的。在其列出的10条学习原则基础中,提到“学生倾向于拒绝那些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同时“当外部威胁逐渐降低时,学生比较容易觉察和同化那些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内容”。在外语学习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是文化沟通和理解过程中难以跨越的鸿沟,这种差异便是“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会对学生原有知识体系和认知造成冲击或冲突,故而学习主体往往“倾向于拒绝”。在情感上的表现则是,学习主体对异域文化的不熟悉和不理解,容易造成学习主体对外语学习的畏难情绪,产生情感上的恐惧,进而容易缺乏学习动机,产生焦虑情绪,并造成学习主体自尊心上的打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及准备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降低“外部威胁”,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包容度,如此学生才会“察觉”和“同化”相关学习内容。此时,在实际教学课堂的组织中,教师应注意学生情感上的细微变化,引导学生逐步从“拒绝”到“同化”学习内容,可以通过深刻理解本国文化,比较异域文化差异,进而最终达到尊重他国文化,包容异域文化的目的。同时,从情感(态度)角度出发,教师还应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动机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学习,而教师作为辅助者参与其中。3.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提倡以“刺激—反应”为原理,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是一种行为活动,可以通过反复刺激和反应,重复操练形成语言习惯,为学习者输入足够语言材料,进而达到输出的目的。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注重语言材料的输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外语使用能力。同时,较为普遍的语言练习场景则是对语境的模拟。学习者通过对跨文化交际场景的模式,熟悉语言环境,增强学习者对跨文化交际的适应性。该理论多应用于语言技能的磨练与提高,但对于非语言技能等能力的培养,仍是必不可少的练习渠道。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为学习者营造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语境,给学生实战训练体验。通过反复大量的“练习”,得到理想的“效果”,并从中“学习”。行为主义学派主张通过反复“刺激”的强化练习,使得行为习惯得到改变和加强,由此产生与美国的听说法(audio-lingualapproach)便是外语学习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实际交际语境的不断观察、模拟和演练,鼓励学生克服对文化差异的不适感,习惯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中沟通交流。 四、总结 外语教学的心理过程,既包括教师的心理及认知,也包括学生对外语课堂的依赖与认可。教学“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自我的认知、行为和情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张庆宗2010:147)。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多层次、多角度以及全方位的参与,教师要从教育心理学的维度出发,积极把控学生心理,从认知、感情和行为三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度和包容度,熟练语言及非语言技能,夯实心理素质,增强异域文化适应性,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与难题。 作者:高姝 康立敏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公共外语教研部
生态论文: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造成的影响 (1)对地表地质的破坏。 在建设中,必须对地表进行挖掘,让水利设备牢固地安置。因此地表植被破坏,蓄水能力降低,如果在风沙大的地区则会导致水土流失。另外,地表植被破坏,土壤碎石裸露于外,如果在雨量充沛的季节里还会引起泥石流。而水利水电的建设,对地表的破坏是最初的,而后紧接着的是对地质造成的影响。大坝的修建最体现着地质破坏,大坝需要在险峻狭小的山口修建,此过程中会对山体进行挖掘建基,如果遇到断层或者岩性松软的山体时,对其进行开凿则是致命性的。而顺利开凿成功的山体随着时间的推逝,加上风沙等外力因素的压力,岩体会逐渐磨损,到一定时期后出现崩塌、滑体等现象是很有可能的。在建设前期,对地质的勘探和对建材特征的把握一定得是专业严谨的。 (2)对湖泊河流水位的影响。 水利设施中的水坝建设,具有拦截泥沙的功能。在进行泥沙拦截时,河道内泥沙减少,流速增快,对大坝的发电具有一定利处。而另一方面,水库的修建,原本流动的水因为水库的围栏,水流变缓,水温上升,水质变差,引起水库内水污染现象,甚至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并且水库修建后,由于流速减缓,区域内的水面起伏小,水面扩大,蒸发量增加,致使水蒸气聚集,空气内湿气增大,降雨量增大,河流水量增大,容易引起水库内的泛洪。 (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以江河内的淡水洄游鱼类为例。每到秋末,它们要到江河中下游度过季冬,而次年的春天它们再原路返回,到中上游产卵。而水利工程的建设阻碍了洄游生物的正常运动,它们的生命活动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更对鱼类繁殖造成迫害,这就是生物物种越来越少的原因,以致生物的灭绝。 (4)对降雨量的影响。 降雨量的增加,是由于水库修建后,库区大面积的蓄水,蒸发量会增加迅速。降雨在地区分布上的变化,水库蓄水后会对库区和周边地区的降水量有着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库区和近库区的降雨量会有所减少,在库区外围的地区降水量增加。在地势高的地区,且是迎风,降水量会增加。相反的情况,降水量则减小。 (5)对气温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让下垫面有所变化,使原本的陆地变为水面。而之前陆地比水的比热容小,再将陆地变为水面后,比热容上升,所以气温总体上来说是升高的。 (6)对湖泊的影响。 湖泊对生态的调节起着非常有利的作用:净化空气、防沙除尘、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氧气等,在生态系统中如一个净化器,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湖泊也有着两面性的影响。一方面,在湖泊区建水库,能够加大对湖泊内泥沙的拦截,为湖泊周围的农业生态发展提供着大量的肥料来源,间接促进着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湖泊内本身流动性较差,水电设备在此建设,继续减少了湖泊水流动性,泥沙沉淀后也为湖内有机生物的繁衍提供饵料,如果不及时清理这些生物,久而久之会对水体造成富营养化现象。 (7)对人群生活的影响。 人群的居住地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实施地点时,大量的人群移民状况也是十分严峻的挑战。人类长期的居住,用时间和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较为和谐稳定的体系。而水电设施取而代之,人类不再成为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消费者,这些设备也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构成了新的威胁。而人类作为生物中的一类,对环境的依耐性也是靠时间来磨合的,人类迁移也对迁入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两者的融合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2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的建设过程是一个耗时长,任务重,范围广,参与人员多,参与设备种类繁的庞大工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各个细节都会制造出污染。在施工过程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都是亟待注意的问题。除此之外,机械占地、土料占地、废物堆积、建设营地等活动再次对地表进行了破坏。这种形式的地表破坏也是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加上其施工时间之久,对地表的损害程度远远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程度,所以尽管在搬除机械设备、恢复好植被、清理掉垃圾后,环境的承载力也会大大降低,对整个生态系统仍然会造成巨大损失。施工中,废水渗漏、油污的产生、生活废水的排放,加上生产中烟尘、灰沙的侵蚀力度进一步扩大,也大大加重了整个施工区域的土地、空气、水质的污染。废料在堆砌时,随着时间的长远,有些金属、碱性物质和空气产生的化学反应制造出的一系列有害气体,不仅给大气造成染污,也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基于这些,施工过程造成的不利影响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水利工程工程量巨大,且施工时间长,施工人员也较多,对整个施工系统,不管是操作还是人员生活,都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考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严格把关,不论是施工还是施工滞泄物,都得做到生态环保。在施工人员的管理方面,也要做到以人为本,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仅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有所改善,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再考虑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实践。 3结束语 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方面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而在水电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因此在水利水电的建设过程中,就应该本着生态发展观来设置好每一个施工环节,包括选材和保护措施。而在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的过程中,也应该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小其对生态造成的损害,例如河道的清淤、植被种植、大坝所接触的岩体考察等,施工人员的参与也不仅仅限于工程修建中,要充分运用专业技术水平高操的人才,对工程进行预测和检查,避免不必要灾害的发生。 作者:王俐 单位:石家庄市水利通讯站 生态论文:毛腿鸡原生态养殖技术论文 1不断加强良种选育工作,坚持自繁自养原则 广德毛腿鸡是一个长期自然环境选择和人工选择培育的优良品种,在外型上它具有毛黄、皮黄、腿黄“三黄”特点,另毛腿是它的主要特征,它具有体型小,体格紧促,均匀、毛色光亮,善飞翔,喜上树梢,林中觅食等特性,成年公鸡体重在2kg成年母鸡体重在1.5kg,120日龄开产蛋,年产蛋150枚左右,蛋呈桃花红色,每枚蛋50g左右,仔鸡肉质鲜、脆、香中带甜,口感极佳,老母鸡汤油而不腻,香气四溢,长期以来是我县百姓招待客人之上品,在百姓中流传“到我家来玩玩,杀个毛腿鸡给你尝尝”。因此,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品种,长期坚持本品种选育工作,杜绝乱交乱配,坚持自繁自养原则。 2选择良好的养殖场地 养殖场地的选择要求,以林地、山场养殖为先,要求森林覆盖率高,以济林、毛竹林较好,要求有一定的坡度,水源充足,最好有山中矿泉水,种蛋鸡要求每羽鸡活动面积在50m2以上,仔鸡在10m2以上,养殖场饲养群不宜过大,一般一个养殖场饲养不宜超过5000羽,每个养殖场均要有围栏,围栏可根据养殖场状况和经济情况自行设计,建议最好使用生物围栏。 3鸡舍建设 鸡舍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毛腿鸡喜登枝,善飞翔的特点,可采用高架繁殖,即在离地面50cm左右,架一根根树木,供鸡休息,也可采用发酵床养殖,但40日龄内小鸡还应采用地面平养,鸡舍建设一定要注意通风,因为毛腿鸡在通风不好的情况下,宁可在室外淋雨水,也不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休息,很容易导致疾病发生。40日龄以上鸡按15~20羽鸡/m2计算鸡舍建筑面积。 4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4.1养好雏鸡 毛腿鸡初生很小,体质较弱,因此育雏非常关键,目前,我县合作社均采取雏鸡共育,然后发放给农户饲养,在21日龄内全部使用全价配合饲料,21~40日龄由全价料过渡到原料饲养,40日龄以后全部过渡到原料饲养,养好雏鸡的关键是温度、湿度的控制以解决保温和通风的矛盾 4.2制定免疫程序 一日龄鸡马立克氏病,7日龄新城疫传支,14日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20~25日龄禽流感,40日龄禽霍乱,70日龄禽流感,100~120日龄,鸡减蛋综合症,150日龄补免禽流感。 4.3补饲育肥 毛腿鸡的养殖在我县均以原生态养殖为主,但野外放养的食物还是及其有限的,补饲育肥户蛋仍然是主要的,补饲育肥的关键是定时定点定量饲喂优质原料粮,以玉米、稻谷、小麦为主,每天按每羽鸡补给50cm饲料,保证长期供应充足清洁饮水,饮水最好引用山中矿泉水,即省工省力,又清洁卫生,还能供应优质微量元素,通过这种固定条件反射,即防止粮食浪费,又能检查出鸡状况。 4.4疾病防治 通过免疫接种精心饲养管理,“毛腿鸡”的抗病能力是很强的,但疾病防控还是要放在重要的位置,我县合作社的社员们总结出一套利用中草药防治技术,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不定期的投喂青蒿,半边莲,鱼腥草,水花生,辣廖子等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既防止了抗菌素的污染残留,又能保证鸡只得正常生长,使用高架和发酵床养殖也很大程度地降低疾病感染,另外,寄生虫病,农药中毒、鼠害、天敌等危害鸡群安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4.5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 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看似小问题,但可引进大事故,笔者见过这样一个鸡场,因夏天围网中缠死了一条蛇,腐败生蛆,被鸡群采食后,造成鸡群大量死亡和眼瞎,损失极其惨重。因此,我们要求,所有放养的山场饲养员每天必须巡山,发现病死鸡只,立即回收焚烧,消毒,做无害化处理。 4.6轮养 林下养鸡,林牧结合,相得益彰,但如果长期在一处饲养,鸡不但易发病,还造成环节污染,影响林业生长,因此,轮养也是养好“毛腿鸡”的重要环节,一般我们要求种蛋鸡养2年休养一年,仔鸡养半年,休养半年,使鸡场自然净化,鸡粪被林植物自然吸收,即利林又利牧。 4.7信息化管理 产出=“遗传+环境+营养”×管理,这是养殖行业颠覆不破的定理,管理永远是“毛腿鸡”养殖效益的成败首要因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管理可大大提高养殖效益,在我县“皖南竹乡”、“老竹翁”、“凤鸣歌”、“凤达”等合作社“毛腿鸡”的原生态养殖场均实行全监控,场主随时可查看自己养殖场的鸡群饲养情况,网上销售也成为现实,加上县农委的“物联网”建设平台,我县“毛腿鸡”的养殖、销售将得到更大一步的发展。 作者:汪任农 敖明华 单位:安徽省广德县畜牧兽医水产局 生态论文:旅游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论文 一、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问题 纵观我国各个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基本上都是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来进行发展,虽然这是一个发展的基本路径,然而通过“圈地”等方式强占农田进行不合理开发,加上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就会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对于环境的破坏性大,二是项目自身的竞争力有限,生存期限有限。按照国际惯例,农业旅游区半径大于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我国多个生态农业旅游是小于这个规模的,项目鳞次栉比、林林总总,不仅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效益低下,更是导致单位面积内环境的过载。除了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本身对于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之外,一个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展之后,纷至沓来的游客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是目前项目所难以承担的。国人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加上旅游期间疲劳等问题,导致每逢节假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中都会留下诸多生活垃圾、餐厨垃圾,这些垃圾的存在本身就加大了地域的环境压力。我国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多数都是由农民转化而成,在兴办起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时,他们自身对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问题根本不甚了解,造成在建设时期就缺失环保措施。而在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展起来之后,又往往更加重视盈利而忽略环境保护,不注重保护环境,甚至为了满足游客需求盲目引进外地物种,这种思想与行为造成了诸多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外部物种入侵等环境问题。 二、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归因与对策分析 (一)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归因分析 生态农业旅游导致环境问题,直接原因在于政府对于生态农业项目的监管不到位。目前我国诸多生态农业旅游项目,都缺乏合理的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通常是在政府的提议下,在市场的催生中,由当地的农民自发的发展起来的。这种规划、建设通常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也没有进行环境评估,地方政府和农民本着“先搞起来再慢慢发展”的理念,先从资源下手,进行野蛮的开发,全然不顾环境承载力。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关键还是在于生态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本身环保意识不足,以及其对于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诚然,我国近年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发展使得部分农民转业从业人员赚得盆满钵满,然而这种经济利益并没有转变其思想,向环境要效益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而没有取得很好经济效益的项目管理者就更缺乏环保意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是能够主动牺牲环境的。归根结底,还是从业人员自身眼界与素质的问题,从业人员准入机制、环境评价体系的缺失也纵容了这些思想的蔓延。而我国游客本身的综合素质问题,也是导致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在特定时间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导火索。节假日比较集中、游客行程紧张放松对于自己的要求都是使得这一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游客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仅仅是游客单方面的事情,同样需要多方面来综合考量与处置。 (二)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对策分析 要解决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必须针对问题的原因来对症下药的解决。生态农业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其牵涉到社会公德问题、政府管理问题、行业准入制度问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等,需要各个击破。 1.我国政府需要切实的对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问题负起责任来。 在前期规划上,一方面,要加强对于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前期规划,保证其在建设初期能够考虑到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要将生态农业旅游划在环境保护区的红线之外,形成对于环境的有力保护。另一方面,要剪辑健全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准入机制,出台对于生态旅游项目的环境保护标准,隔绝一批不达到标准的企业,拒绝其进入本行业,同时要在准入机制的基础上加强追则,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相关项目不符合准入机制标准的,要一家家查并关停。如此,从事前和事后进行规范,则能够使得政府的调控功能发挥完全,形成有效的环保屏障。除此之外,为了给予从业人员提升环境保护硬件设施的空间,政府还应当在别的层面给予具有环保思想的项目以一定的政策、资金上的支撑。如日本制定了《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政府在硬件配套设施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大大解决了休闲农业建园的资金成本;意大利对给予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开辟通路,使其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我国政府可以政策和支撑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环保建设,帮助从业人员解决切实的困难。 2.针对生态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本身环保意识不足的问题。 政府需要负起责任,对于从业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在意识上对于其进行指导。而最为关键的是,从业人员需要从自身的角度来扭转思想,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要意识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不是靠消耗环境来进行的,而是要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谐发展才能够实现的。台湾休闲农业充分利用占全台面积50%以上的森林资源,融合当地自然、文史资源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等,在亲和自然的同时实现了很好的盈利。这一案例对于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启事是,相关从业人员还需要开拓眼界,要将具体的发展策略作更为细致、科学的判断,要主动降低自身项目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要逐步实现靠农产品和旅游服务实现效益,靠独特的旅游文化分为和旅游体验项目来实现效益,要真正将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向服务业转化,拜托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收”的思想理念。实现以上两点,最为重要的还是相关从业人员要加强学习和思考,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提升环保意识和发展意识,对于自身企业的发展也会有很有效的提升。 3.从目前造成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直接原因———游客旅游导致的环境污染这一问题来看,解决需要的也是多方面的支撑。 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在规划时,就需要在硬件设施上考虑到普通消费者的需求,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合适的地点放置足够的垃圾收纳器具,使得游客能够轻松的完成垃圾的分类、丢弃,不会因为客观原因导致对于环境的勿扰。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以及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本身,都要注重对于旅游文明、生态文明的宣传工作,例如,在环境周期间集中宣传旅游文明,或者在景区的导视系统、大屏幕上进行旅游文明、生态文明的宣传,要使得游客在出行的时候能够有一盏保护环境的明灯在于心中,在不断的提醒中加强对于自身的自律。在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数十年的当下,主动去污染环境的游客数量还是少的,只要景区服务到位,应当能够有效的环节游客旅游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结论 生态农业旅游本身就有“生态”二字,这种旅游项目本身来源于环境,同时也需进一步亲和环境,才能够实现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初期,出现一定的环境问题也是正常的,目前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为生态农业旅游本身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论文认为,生态农业旅游的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管理问题,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政府、从业人员乃至大众媒体、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方能够使得生态农业旅游环境问题逐步减少,使得生态农业旅游真正回归“生态”本源。 作者:刘传营 马丽卿 单位: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生态论文:生态旅游创新模式下农业科技论文 1以创新为突破口,提升农业科技生态发展新价值 1.1以科技为先导,探索农业科技生态新领域 农业科技园体现的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并不仅仅体现于表面,更重要的是其应用价值不断增强。通过对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对科技园区内生态环境构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为农业科技与生态之间形成有效的融合,这样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才会有效拓宽,从而使农业科技生态新领域成为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点,成为我国农业经济面对时展潮流所产生的全新发展理念。 1.2以艺术创新为理念,提升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 从艺术层面出发,农业科技园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将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运用,使园区内生态环境由此得到更为理想的创建,这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形成有效的推动作用,为其带来较大的旅游经济。这是我国生态科技园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创新理念,使得农业科技园自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以及生态价值不断提升,而农业科技园的科技创新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促使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具有较强的艺术色彩。 1.3追求服务新观念,增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价值 从发展角度出发,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相应的服务作用,而生态旅游是将农业科技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对科技园生态效果进行更为有效的完善,提升农业发展所具备的旅游经济增加值。这是对传统农业科技园发展所进行的必要补充,也是农业经济发展“全面性”的重要体现。为此,应推动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发展其内在价值,为农业科技园发展成生态一体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满足新时期我国农业创新发展的要求。 1.4以品牌效应为基础,带动农业科技与生态一体化发展 品牌效应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企业经济不断实现突破的重要手段。农业科技园品牌效应的形成主要在于大力发展其相关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是基本途径之一,为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做出巨大贡献。坚持农业科技园所具有的特色,使其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在农业科技园的规划与发展中得到有效应用,促使农业生态化发展新思路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其农业科技园品牌效应就此形成。这样对于传统农业科技发展思想而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促使农业科技园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发展价值达到最大化。 2我国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 2.1以区域农业特征为基础,体现生态发展新模式 区域特征是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切入点,是使生态旅游自身特点能够得到有效体现的关键因素。结合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将农业科技与之相融合,并对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科学技术进行价值最大化挖掘,使其生态环境由此得到有效的优化,进而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遵循农业科技园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也是将农业科技园经济价值最大化挖掘的充分体现。实现农业科技与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农业经济整体发展脚步,使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全面性”由此增强。 2.2提升农业科技新价值,展现生态发展新目标 科技创新是为了带动经济增长,对传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促进作用。而农业科技园则应对科技创新思想给予有效的应用,使其为相关产业发展链条的形成提供有效的支持,为农业科技与生态发展之间形成良好的纽带作用。而生态旅游则是将这一方面更好地融合,以生态旅游模式对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进行有效检验,同时带动农业科技发展领域实现道路拓宽,使科技与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更为紧密,对其所具有的价值与内涵进行最大化挖掘,使得农业科技生态化发展目标由此形成。 2.3立足生态旅游新潮流,打造生态农业科技园区 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支柱产业,这也证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新潮流的出现。因此,农业科技园的构建与发展总体思想应与之相吻合,对生态旅游思想进行全面树立,发挥农业科技园所具有的优势,为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对传统农业科技园发展思路进行有效改进,使其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发展有机统一,从而打造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体现出农业科技园总体发展思想所具有的时代“先进性”。 2.4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思想,强化农业科技生态化发展新思路 传统农业科技园总体发展思路放在了农业科技研究成果方面,而忽视了时展的新思路,这与时展步调并不能统一,最终的结果则是逐步脱离市场经济发展主体模式。而生态化农业科技园打造的是将生态环境与农业科技之间紧密融合,对农业科技的推广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产生推动作用,这样才能与我国社会发展方向保持高度统一。这样的发展思路无疑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同时能够有效应对时展所带来的全新挑战。从时代进步角度而言,农业科技园发展模式应逐步形成创新。而生态旅游与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之间具有较强的紧密联系,因此要结合各区域农业特征,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思想,立足生态旅游新潮流,结合农业科技园发展与生态旅游之间所存在的“创新性”进行具体研究,使其农业科技园发展道路与生态旅游之间有机融合,探索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新模式,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全面性”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常国辉 单位: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生态论文: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化发展论文 1巫溪县人口与城镇化的发展特征 巫溪县位于秦岭褶皱系北大巴山褶皱带之南,县内地形以山地为主,绝对高差2657.4m,属典型的中深切割中山地形;东部神农架原始森林山脉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m,是重庆最好的风电开发地区;县内有红池坝森林公园、白果林场、关山林场、朝阳坪林场、猫儿背林场等多处经济开发区和国有农林场地。目前生态环境存在土地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受胁严重,经济总量小与综合经济实力不强等问题,在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方面受生态环境限制,呈现以下特征。 1.1本地就业吸纳能力弱,人口呈外流趋势 根据国家层面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要求,巫溪县内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县内产业不发达,现状工业园创办于2007年,建成规模仅1km2。受地域及交通条件制约,企业生产运营成本高,不少实力强的意向企业不愿来园投资,截止2012年仅有二十多家中小企业入驻园区。入驻企业生产项目以资源密集性产业为主导,如煤矿开采、石材加工、木材加工等。企业对本地就业吸纳能力太弱,不能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更难以对农民增收起到支撑作用。在此发展条件下,每年逾10×104人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但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仅1×104人左右,人口呈外流趋势。 1.2人口梯度转移,县城首位度高 为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敏感区的环境破坏,改善人居质量,巫溪县近年来实施了“扶贫移民、高山移民、生态移民”等一系列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县域人口的迁变呈高山区人口向集镇转移,集镇人口向县城转移的梯度发展态势。县域北部高山区内的小城镇在逐渐地萎缩甚至凋零。县城人口增长速度远大于其他各乡镇的人口增长速度,首位度远高于其他中心镇。 1.3城镇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2012年,巫溪县城镇化率为28.65%,根据诺瑟姆曲线,巫溪尚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均不高。县城城镇化率为69.64%,中心镇与一般镇城镇化率仅10%~30%,特别在设施建设方面,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均集中在县城,城镇建设严重滞后,呈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主要原因是北部高山地区生存条件较差,场镇规模小,导致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程度低,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难以发挥带动农村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有效作用。 2巫溪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的策略 基于以上人口与城镇化特征分析,现提出几点发展策略。 2.1极核发展 县城是巫溪县的经济主要载体及重心,对城市经济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人口总量少、经济总量低的巫溪县,很难形成比较完整的“金字塔”形的城镇体系结构的情况下,县城的发展则显得至关重要。巫溪今后城镇化道路应选择以极化县城为主要方向,积极鼓励县域腹地人口向县城聚集,以增强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发挥核心带动作用。同时应积极培育重点城镇,调整、合并弱小集镇,充分发挥资源集约效应,大力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并根据重点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与中心城市形成链式联结,形成二次辐射,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整体带动县域城镇化发展。 2.2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化道路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转型为路径,以城带乡、共同繁荣的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之路。城镇化的发展应强调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产业结构的转型为路径,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标。 2.3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核心,城镇化发展需要强大的产业做支撑,从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有利于拓展就业空间,促进农业人口转移,有助于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作为生态敏感区,巫溪的产业发展的重点应是旅游业及生态工业的发展。 2.4精明增长 精明增长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控制城市无限扩张、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转变人口转移及产业发展过程中粗放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要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二是城镇建设中应以“基础设施先行”为指导目标,区域统筹考虑,避免资金投入的浪费。 2.5制度创新 多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调控手段。首先,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与劳动就业制度,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加快住房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其次,深化农地流转制度改革;再次,建立城乡建设投资多元化机制,采取多种模式,吸引民间投资进入城乡公共产品生产领域。 3结论 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一个区域中生态环境敏感且重要的地区,不仅制约着城市发展规模及空间形态,还对城镇体系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城镇应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及环境承载力,采用分类控制的原则进行建设,即现状发育程度低,且用地条件、交通条件受限,生态环境敏感的城镇,应限制其发展,并逐步迁出人口,以保护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好、环境承载力高,且现状发育程度较好的城镇,应鼓励适度发展,以承接周边农村地区人口转移;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应极核发展,保持中心城市在区域中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还应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开发,鼓励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的发展,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只有正确认识人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保证生态敏感区内城镇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张晓梅 单位: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生态论文: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论文 一、生态文明概述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文明型态,生态文明产生的重要现实背景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工业文明虽然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但同时也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开始反思工业文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是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循环经济、低碳发展,从而减少各类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 (二)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赖的关系,而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经济的发展壮大,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已经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行不通,没有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必然会严重受阻。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二者并不存在所谓的冲突,这是实现二者和谐发展的基础所在。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颇多,这些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之间存在冲突与相悖,对于未来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巨大威胁。 (一)发展理念落后 我国县域经济在发展理念方面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在政绩考核重心为GDP的情况下,各县级政府都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提升,忽视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质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举例而言,一些县级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往往不顾本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一味引进三高一低的产业,给地区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 (二)生态经济滞缓 生态经济发展滞缓是很多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态经济本身属于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广义层面的生态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经济。县域经济在生态经济发展方面重视不足、基础薄弱,生态农业、生态观光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县域经济发展缺少新的增长极。 (三)发展模式粗放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粗放,只重视经济总量,忽视经济质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相悖,容易导致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粗放还表现在低水平重复性建设、传统产业占比过高、科技水平整体偏低、生产设备落后等方面,这些经济问题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消耗、更多的环境污染,会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更大的阻力。 (四)人力资本不足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力资本不足,尤其是一些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发展更是严重依赖于人力资本。当前我国县域在人力资本方面储备不足,不仅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的流入,同时本地区一些优秀的人才资源也不断流失,给地区经济发展转型、产业升级、生态产业发展等带来危害,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重点从多个方面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更新发展理念 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大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要更新发展理念,树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理念,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金山银行”,更要“绿水青山”。在政绩考核模式方面,政府要将绿色GDP纳入到政绩考核中去,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坚决不能突破的底线,在生态保护方面进一步发力,力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 (二)发展生态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要将生态经济作为一个重点,将生态经济打造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高科技新兴产业等,壮大生态经济规模,发展生态经济的带动及辐射作用。在生态经济发展中,政府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经济发展环境,从财税、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生态经济更好地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三)转变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摒弃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推进集约经济模式。经济模式的转变要从产业布局、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等方面着手,从产业布局方面来看,要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引入高附加值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要依托技术创新来提升生产效益,减少污染;在设备更新方面,要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发展模式转变。 (四)加强人才引进 县域经济发展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意识到人才在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构筑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更多的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在人才引进方面,政府要在公共产品服务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不仅要依靠薪酬待遇来吸引人才,还要给人才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等,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社会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才的工作满意度。在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不断彰显的时代背景之下,县域经济必须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和谐并进,推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旭霞 单位:山西省长治县委党校 生态论文:生态文明背景下经济法论文 一、经济法理念的现状 (一)经济法理念的含义 “理念”实际上代表一种形象,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中的专业用词。法律理念是指法律的含义和现实化。经济法理念则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对经济法发展规律的掌握、对经济法本意上的认识,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理性建设。经济法理念表现的是经济法规划和实施的最高准则,它与经济法领域的其他含义不同,它的社会地位高于法律意识、法律表象、法律观念。 (二)经济法理念的作用 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来源于实际的参与,同时认识又会对实际的参与起到指导作用。经济法理念来自经济法律的实践,是经济法的理性认识,它对于经济法的计划和实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经济理念能够给经济法法律的制定确定了一个大致方向,有利于实现经济法的价值,同时可以帮助工作者整理归纳各项经济规章制度的概念和内容,营造一个合理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经济法理念可以对经济法的效果有一定预测作用,它能在经济法制定时贴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具有超前性。经济法理念能从整体法律的角度分析经济法的计划和实行,指引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法的发展方向。经济法理念还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由于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社会,我国传统封建的思想影响着很多人,使得部分群众的法律意识弱,法制观念低。经济法理念具备一定的合理性、真实性,它能够消灭传统落后的思想文化,增加人们群众的法律素质,营造一个科学的法制社会,最终将创造出一个进步与文明的社会。 (三)经济法理念遇到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经济法在我国逐渐兴起,直至90年代我国提倡经济行政法后把经济法纳入了行政法的范围内。当时大多数学者因计划经济思想的干扰,普遍的以为经济法是国家干扰经济的产物,所以将经济管理关系作为行政管理的一小部分。这样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经济法自身的独立性和实践性,妨碍了行政法与经济法的分开管理,使得经济市场中常常发生行政垄断的状况。由于我国行政法的法律权利在经济法之上,部分地方政府和经济管理机构就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利来影响经济,导致了市场经济的不公平竞争。经济法最初兴起时在学术界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甚至有部分学者以为法律机构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现代经济法根本毫无作用。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对经济法理念意识的薄弱所引发的。 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经济法理念的调整及重构 良好的思想是行动的指导,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调整及重建经济法理念,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传统思想的解放。传统观念的创新、国民思想的解放是促进经济法建设的基础。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后,在社会形成了思想解放的热潮,邓小平同志先后在武昌、深圳、上海等地的讲话更是进一步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加快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热潮。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生态、社会、资源和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将这些问题彻底解决还应从思想根源入手。思想的解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措施,经济法理念的调整和重建离不开观念和思想的创新。 (一)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经济法理念的调整 首先,要改变我国经济法理念的落后思想。经济法理念近几年来已经开始完善化,逐渐成为了具备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经济法理念。经济法理念包括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五个大类:经济安全理念、公正公平理念、经济效益理念、整体发展理念、注重效益理念。五种理念与我国的政策目标、经济规律相适应,有着一定的法律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有很多新的理念、要求,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这五种理念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我们要改变我国经济法从前的旧思想、旧观念,不断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法理念的发展。其次,要注重经济法中的效益理念。我国经济发展中,获取利益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目的。经济利益会使得部分经营者过分的注重眼前的局部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把环境成本计算于经济效益理念中,拟定经济法时应该将经济行为对自然环境的耗损也考虑其中。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 (二)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经济法理念的重建 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群众的积极参与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生态文明背景下重新构建经济法理念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准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强调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它是经济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支撑点。在传统封建时期,以人为主体的意识不强,造成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低。因此,我们在生态文明背景下重建经济法理念,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人们在提高经济的同时也能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时以法律的方式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作者:张颖 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生态论文:塌陷区生态景观设计论文 1矿区塌陷地带的情况 在对资源型城市边缘地带进行景观恢复与设计时,首先要对当地的生态情况、地理条件以及具体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设计出合理方案。如,邢台煤矿位于邢台市的南三环两侧,南北部分地势较高而东西部分较低,属于一般的平原地势。而邢台煤矿的两大塌陷区位于的李村乡年降水量丰富,约为533毫米,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当地土壤结构复杂,由种植层、粘土层、砂石层和卵石层组成。全市及周边地带总居住人口为2911人,耕地面积不到8平方千米,人均占有量较低。 2塌陷区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与分析 2.1塌陷区生产适宜性分析 2.1.1发展绿地系统以及耕地系统 因矿区塌陷地带地质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并且具备一定不稳定因素,故并不适合房屋和道路的建设,所以在进行生态景观的恢复与再造时,就要着眼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特色,因地制宜的开展治理措施。首先就是根据市区的风格有规划的进行当地植物的种植与培养,这样既美化了矿区环境也呼应了城市主设计主题;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塌陷区进行土地人工改造,恢复其耕种的功能,发展当地特有的农作物,既为边缘带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来源,又提高了人均耕地面积;最后,适当的开展养殖业,拓宽发展平台。 2.1.2进行产业景观的规划 资源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为了完成生产目标、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要求员工加班。长期的高负荷工作,使工人身心受到影响,不但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在作业过程中会埋下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生命财产安全。而在塌陷区进行适当的景观设计,可以为紧张工作的工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有助于他们缓解疲劳。 2.2塌陷区景观再造地质条件分析 研究资源城市边缘地带地质真实情况,以邢台煤矿为例:地矿邢台地质工程勘察院研究和评测了研究区的地质,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该地区拥有70~105m的标高和4%以下的平均坡度,基本上都属于比较平坦的地形;开采活动大部分都集中在该地区的西部,频繁的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东部地区只拥有少量开采工程,所以地质环境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但是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状况较好,也就是说采空塌陷区的地质灾害在西部地区比较严重,在东部地区相对轻微一些。通过1996年和2004年这两年的该区域地形图分析,可以得出塌陷前后的地形数据,发现地面塌陷最为严重的地方已达到了7.4m的深度。我们根据开采年限将塌陷区划分为了三个区域进行系统、整体的研究分析,将开采年限在5年以下的区域定义为Ⅰ区,由于开采年限较短,具有继续塌陷可能性最大,可能会出现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不适合建设项目的开展;我们将开采年限在5年以上的区域定义为Ⅱ区,但是如果该地区开采年限不足10年,则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塌陷可能,也不适合建设项目的开展,而开采年限在10年以上的区域,虽然也存在塌陷的可能,但是几率较小,一般情况下能够满足物流和市场等项目的建设要求;我们将下组煤不再进行开采的区域视为Ⅲ区,这部分区域几乎没有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通常情况下可以开发多种工程项目。 3邢台市边缘带塌陷区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3.1进行仓储物流和市场用地设计 根据设计规划,将此地区开发成为了龙岗钢材城、建材城和物流园。其中在邢煤电场路的北面以铁路为轴线,东西两侧分别为建材城和钢材城,钢材城以南是邢煤路,以北是南三环,用来储存钢材和运输钢材,该园区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满足钢材存储和交易的销售区,第二部分是商务中心,第三部分则是中心公园。建材城的南面是邢煤电场路,北面也与南三环相邻,用来各式各样的建材的存储和交易,该园区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经营区,第二部分是展示区,第三部分是物流仓储区,最后一部分是商务中心。除此之外,还设计构建了龙岗物流园,其西面与西北留村接壤,东面是邢台煤矿,北面临南三环,主要作用是促进当地物流产业和工业的发展,由四部分组成:物流园区、商品集散区、物流加工区以及服务于物流产业的配套区。 3.2规划绿地景观———“四园两带” 对于规划绿地景观,不仅要考虑景观和生态因素,还要做到以人为本,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提升。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建筑规划在塌陷情况趋于稳定的区域,而建筑周边不稳定的地方则用来建造公园绿地,也就是所谓的“四园”,然后根据现有道路规划,沿南三环和钢铁路两侧建造绿地景观,即常说的“两带”。以形成“斑块”和“廊道”相结合的生态景观。 3.3保护农业生态景观 在塌陷区,一般情况下都存在着拥有塌陷隐患的区域及划拨到开采范围的区域,在这些区域我们会构建农业生态景观。以邢台矿区的塌陷区为例,它被大片的园林和耕地环绕,这些资源均能够修复其农业生态系统,如果政府给与资金支持,则生态恢复的程度和速度将会大大提高。 3.4进行塌陷区边缘住房建设 滨江路以西基本上属于塌陷稳定区,通过南水北调管理机构的认可和批准,我们以南水北调干渠为轴线,于其东西两侧建设居民住宅,即东西两个金牛集团阳光苑小区,再加上李村居民区,这个区域形成了较具规模的居住区,妥善安置了因为土地塌陷而需要搬迁的居民。 4结论 因为矿区长时间无节制的开采导致的地面塌陷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复杂。其不但涉及地质结构的改变,而且对地表生态环境更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损坏。所以在进行生态景观设计与改造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的问题,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解决:首先,改造第一步就是充分了解当前塌陷区的地质情况,对已经形成的灾害进行权威性的评估;其次,从距离城市最近的边缘地带进行规划设计;然后,选择环境、设施较为敏感的地段进行一一突破,尤其是电厂等重要部门;最后,尽量从耕地面积较少的区域开始,解决他们用地紧张的问题。 作者:祁焱华 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生态论文:建造生态建筑设计论文 1生态建筑的内涵 以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为基础,协调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以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建筑、自然、人类和社会四方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建造最适宜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生态建筑。把建筑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生态建筑是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提出的科学的战略思想,生态建筑的最终目标是减小人们主观愿望与客观行为对环境所形成的影响之间的距离,努力促进生态环境朝良好的趋势可持续发展。采集和使用自然资源,减少建筑建设和运行的能源消耗,科学处理废弃物是研究生态建筑的主要内容。 2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理 2.1生态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有效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方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保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维护建筑物体周围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充分开发利用新能源,例如太阳能、水能和风能。在设计建筑物时应该结合考虑建筑周围的环境光、热、水,以及建筑视野、建筑风和建筑阴影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设计建筑绿化规划要与建筑附近的绿化体统一起来,成为系统网洛。建筑物通过窗户进行自然采光;通过在适当位置开口,用来通风,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绿化配置,减弱人工化的建筑环境:通过建设喷泉或是观赏水池等亲水设施来降低环境温度,调节气候。 2.2节约能源 建造建筑物必须以建筑物的功能性为出发点,努力减少使用能源物质,尽量不超量使用能源物质,不造成能源浪费,更加不要建造对于建筑整体结构或是使用功能没用的东西。不要过分地崇尚奢华、贵气、宏伟、奇特,等建筑风格理念。建造感性空间需要使用的材料与非结构的部分,则应该有效大力控制能源物质的损耗与消耗不能大于必要非消耗的能量物质的标准。并且大力推行通过使用自然材料或是人工制品来展示建筑的艺术性和人文情怀。尽可能建设生态建筑应该遵循的价值观是坚持使用用材料与能源的合理设计、建造的价值。 2.3广泛利用新技术 在生态建筑中,为了达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标,使用环境保护型的材料以及无污染洁净的施工措施,提高对对能源的使用效率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建设中使用安全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的材料,采用施工措施应是能够最大化的减弱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生态建筑的设计法则是以日照的强弱程度为依据,自动调节室内的蓄热和照明系统;强化对二次能源的使用;使用节约水资源系统,根据恰当的水温,水压进行水资源回收,建筑材料要选取耐久性能强、易于分类回收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在建造中多使用经过安全加工处理的再生材料,以不损害自然再生系统为基础来最大化的使用自然材料,倡导工厂化作业生产,尽量减少现场作业量,以防造成环境污染,提高建筑工人的施工效率与材料的使用效率,尽量不造成浪费,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对于建筑的维修保养的便捷性。 2.4倡导健康舒适的理念 生态建筑要能体现建筑物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这就是建筑师对于使用者的人文关怀,通过建筑物加强使用者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交流沟通,让人们能够建筑物中生活和工作都能享受到健康,感觉到舒服在健康、舒适。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生态建筑一定要确保创造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保证建筑物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系统的健全,创造良好的的视觉、声音环境以及心理感受。 3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即是最大化的存留建筑物中具有价值的生态元素,保持生态的完整性不受人为破坏,建筑物体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人类的建造行为杨改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与破坏,并且通过生态建筑中的人为生态方式对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有两种,一是整体设计,二是单体设计。 3.1整体设计 在生态建筑设计时,就必须把需要建造的建筑物融入到整体的城市中,任何建筑物都是城市大建筑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建筑物作为城市整体建筑的一部分,在其设计规划时,就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在需要建造的建筑物所在的周围区域为设计目标,考察建筑场地的地貌地形,地质河流,天气气候等一系列基本自然条件,的基本条件、通过对这些自然因素做综合分析之后再设计切实可行的经济高效的设计方案,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建筑的整体设计。首先,生态建筑必须继承城市与地域的传统的景观特色,建造出能代表城市新面貌的新景观。生态建筑设计在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布局模式、重新划分的区域、完善资源配置的同时生态建筑设计还要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的自然地理。其次,正确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到生态建筑工程项目如何能创造出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生态建筑中怎样才能这些相互关联或是相互矛盾的元素综合在一起,进行系统的,高效的,全局的来考量,整体设计在生态建筑中的地位特别重要。 3.2单体设计 生态建筑物从构建成建筑的各具体要素来分类,可以把建筑物体划分为地面,屋顶,内墙,外墙,门窗,楼梯等等,基础、从建筑物的设计元素来看,可以把建筑分类为次要空间、主要空间、结构、秩序、交通等等:从建筑设计图纸所要表现的内容来看,则可以划分为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从建筑所要实现的实用功能和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角度来看则需要考虑的是建筑物的牢固程度、承重程度,采光、保温、隔热等等。这些因素都在设计生态建筑必须要涉及的单体问题,由单体构成整体,只用把每一个单体设计好,才能建造出一个优质的生态建筑。 作者:李伟 单位: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生态论文:民间工艺品生态包装设计论文 一、生态包装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传统包装设计属于一种开环设计,主要是为了实现包装的最初功能,它的运作模式是包装材料→包装产品生产→包装产品使用→包装废料弃入环境。很明显,这种包装设计几乎不考虑包装的环境属性,往往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与资源,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与传统包装设计明显不同,生态包装设计主要强调以系统集成观点凸显包装的环境属性,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核心,在考虑包装基本功能要求的同时也注重生态系统安全的生态设计,因此,生态包装设计属于一种闭环设计,其运作模式是包装材料开采→包装材料生产→包装产品生产→包装产品使用→包装废料回收→二次材料循环再利用。 二、在民间工艺品中应用生态包装设计的意义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民间工艺品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民间工艺品,往往会使人回想起那些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因而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和追捧。在以前,民间工艺品基本没有特定包装,只是简单的一块布或者一张油墨纸而已。在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的有力支持,民间工艺品市场日益繁荣,直接带动了民间工艺品包装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逐渐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毋庸置疑,成功的包装可以在无形中提升商品的魅力,产品包装虽然没有声音,却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一方面,包装可以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成为地域文化的解说员,将当地文化大力弘扬出去;另一方面,包装还能提升产品的艺术欣赏价值,使商品更容易地被大家所接受。所以民间工艺品要重视包装设计,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当然,民间工艺品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仅仅依靠自身特质是远远不够的。“地方特色”是民间工艺品的不二特色,除了在内容、题材等方面苦下功夫,民间工艺品在包装方面还要与时俱进,不能囿于传统的藩篱,要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包装风格。生态包装设计在21世纪已经成为主流设计趋向,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新兴价值观已被逐渐接受。民间工艺品是民间艺人创造的智慧结晶,在响应生态包装设计理念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而积极应用生态包装设计理念,与民间工艺品的内在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在民间工艺品中应用生态包装设计,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民间工艺品凸显产品价值,焕发生命力的要求。 三、在民间工艺品中应用生态包装设计的策略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社会变革、每一项科技发明,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生活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包装的形态和性质产生巨大的影响。纵观包装设计的发展演变过程,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毫无疑问,包装设计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文明中的一种文化印记。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于生态包装设计这一本原艺术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民间工艺品中积极应用生态包装设计,已经成为业界的普遍呼声。具体而言,在民间工艺品中应用生态包装设计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民间工艺品在选择包装材料时不仅要考虑包装材料必须实现其保护功能,还要强调包装材料的生态影响,只有使用生态包装材料,才能体现出生态包装设计理念。鉴于包装材料生产会对自然资源产生消耗,在包装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废料,所以民间工艺品在选择和使用包装材料时,要充分了解包装材料的性能,尽量选择可以回收再生、能够重复使用或者能够自行降解的包装材料。同时,要选用单一包装材料,这样可以减少包装材料种类,节约资源。实在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包装材料时,要使包装材料易于识别,不能喧宾夺主,减弱了民间工艺品的自身价值,甚至可能产生“买椟还珠”的尴尬现象。另外,尽量不使用原材料短缺的包装材料以及废弃后需要特殊处理的包装材料,否则会违背生态理念。其实,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生态包装材料随处可见,比如棉、麻、丝绸等,这些材料具有浓浓的民族气息,将其应用于民间工艺品包装,可以产生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2、设计合理的包装结构 民间工艺品在设计包装结构时,要在确保产品在运输、销售和消费过程中不会因为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变形、损坏的基础上,以减少包装材料消耗为目标,坚持“简而美”的设计原则。一方面,民间工艺品要实现包装结构组合和拆卸化设计,即包装的不同材料以及各个零部件之间要容易拆卸、组合和维修,这样才能尽量延长民间工艺品的生命周期,也有利于包装材料的循环利用,减少新包装材料的消耗,体现生态设计理念。另一方面,民间工艺品要实现包装模式化结构设计,即提高包装结构零部件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促使各个零部件容易快捷更换,或者在同类产品中可以重复使用,以此延长生命周期。另外,民间工艺品还要重视包装结构零部件的环保设计,尽量减少零部件的数量与类型,即实现整体化设计。在我国,诸多材料可以实现合理的包装结构,比如饱满的葫芦有着流动的线条,坚挺的竹节有着笔直的线条,这是任何人工雕琢所无法实现的。民间工艺品可以从自然形态的材料中寻找设计灵感,运用天然的包装结构提升民间工艺品的独特魅力。比如葫芦外壳坚硬、保护性佳,不仅外形美观,而且便于携带,可以积极应用于民间工艺品的包装设计中。 3、采取适宜的包装装潢 产品的包装装潢设计即指用文字、图形和色彩等视觉元素美化产品表面,以此吸引人们的眼光。在生态包装设计理念的指引下,民间工艺品的包装装潢设计不仅要考虑画面装饰以及产品信息的审美传递,还要注重包装装潢需要的原料、废料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种种影响。鉴于民间工艺品的本质特征是“本真”,所以在包装民间工艺品时要避免过度装潢,在色彩、薄膜、电镀材料等方面要加以一定的限制。一方面要避免使用含有重金属的油漆、染料等有毒物质包装民间工艺品,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可以使用不含有毒成分的、分离时易于分解的粘合剂,提高工艺品的使用寿命。在色彩方面,可以运用与工艺品本身相近的色彩,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在文字方面,要选择能够凸显工艺品本土地域特色的字体,比如楷体、篆体、隶书等;在图形方面,要将民间艺术的元素提炼出来,并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既体现地域特色又凸显时代色彩。 四、结束语 在世界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间工艺品如何创造出既有本土特色又符合生态设计理念的包装,是业内人士必须不断探索的问题。随着回归传统、保护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民间工艺品生态包装设计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 作者:洪婵 冯正未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生态论文:环境伦理视角下生态旅游文化论文 一、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构建之意义 (一)生态旅游文化是对图瓦民族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喀纳斯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被纳入国家“人与生物圈”网络,同时还是我国图瓦人的主要聚居区。图瓦人是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被外界关注的族群,是蒙古族的一部分,被称为蒙古图瓦人。图瓦人历来有着保护牧场的强烈意识,形成了环境伦理观中的选择牧场的观点——即把畜牧业的发展限制在自然界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种传统观念控制了牲畜不断扩张给有限的草场带来压力的状况,也维护了整个喀纳斯生态圈的整体平衡,有利于草场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背景下,图瓦民族得以顺利开展自己的畜牧业并长久的发展下去。图瓦民族的传统环境伦理思想是现代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基础,对保护喀纳斯生态资源,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二)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具有急迫性 据课题组调查:诸多影响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现象反映出喀纳斯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旅游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现实反差;反映出生态旅游教育普及度和教育深度与喀纳斯生态旅游发展的不相适应,具体反映在旅游开发、管理和宣传等各个方面。据课题组调查:喀纳斯村、禾木村和白哈巴的村居民普遍表达了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态度,分别有86.4%、85.7%和86.5%的居民表示支持旅游业发展,并对旅游培训和就业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意愿。但不支持者在原因上毫无例外地集中在对旅游开发“会”或者“可能会”毁坏他们既有的生态环境的顾虑上。现实说明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急迫性。 二、环境伦理的演进与现代环境伦理内容的重塑 (一)传统环境伦理概述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观中“天人合一”思想与作为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理论基础的机械自然观相比,它主张世界的有机生成性而非机械组合性,它强调人与自然的血肉相依与和谐统一,而非为了人类的一己之私肆无忌惮地血腥屠戮其他生命物种甚至毁灭生命栖息的生存环境。“天人合一”思想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它与人文主义精神及后现代生态思想中的科学精神相互补充,给现今的我们在面对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这些问题上给出了很好的启示作用。西方环境伦理学开始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取得巨大成功,人们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酿成了灾难。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失衡,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施韦泽在1915年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是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本质。保尔•泰勒在《尊重大自然》(1986)一书中表达了自然生物都有自己的权益,他提出的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忠诚原则和补偿正义原则成为捍卫西方环境伦理规范的典范。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攫取型经济”的生活方式,对自然地依赖性大。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看,受信仰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地崇敬,敬畏之情尤为显著。例如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生态伦理观念,其内容可概括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与我们当今贯彻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可持续发展观下环境伦理的内容重塑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注重社会综合发展的新型发展观。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的“敬畏生命”伦理以及西北少数民族崇拜自然并强调自然生态平衡的观念对于环境伦理内涵的重塑具有重要价值,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支撑。课题组认为:可持续发展观下环境伦理的内容至少包括两方面内涵——其一,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关注眼前的利益,更要关注长久的利益,要将生态利益,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提到同样的高度;其二,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中遭到破坏,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生态资源的修复与再生利用,维护生物多样性,这时候生态利益高于社会利益,更高于经济利益。 三、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构建 1.生态环境法制教育。 一方面,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保障是公平执法。对景区从业人员开展生态环境法制教育,目的是使其在执法过程中能正确制止不规范的行为或破坏景区自然资源的行为,维护景区的旅游资源,使他们的环境执法的效率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监测制度不断完善,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在喀纳斯旅游景区中,在限制游客数量的同时应该规范游客的旅游行为,加大自然资源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游客以及潜在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具有环保意识的游客们能自觉自愿的维护环境的整洁,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又使环保意识较差的游客能规范自身旅游行为举止。 2.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的标志是实现经济利益,生态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喀纳斯从一个无人问津的游牧山区到现在的景区人数过剩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发展速度之快是始料未及的。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这种现状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文明的教育普及显得尤为重要。 3.环境科学知识教育。 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景区动植物的精心呵护都是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环境科学知识作支撑,教育先行是保障。 四、完善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的运行路径 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具有明显的素质教育、文化教育、普遍教育的特征。通过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可以建立起一个尊重自然、各方和谐发展的旅游新环境,进而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就喀纳斯景区的旅游发展来讲,旅游伦理教育、保护生态环境教育要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有序而超前地进行。 1.师资力量建设。 首先,打造一支固定的高素质的讲师队伍,学科背景应涵盖环境科学、生态伦理、环境法治等方面,应当足够了解和熟悉喀纳斯人文历史和喀纳斯自然风貌。其次,开展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项目之一是宣传环保知识。而环保知识的宣传必须要有较庞大的讲解员,培训中应把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志愿者看成是培训的首要对象。 2.教育资金上政府应给予支持。 政府对环保事业的态度决定了环保事业发展的效果。政府应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环保事业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把环保教育的发展认真落到实处。开展环保宣传活动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招募专业的教师和组织宣传活动的工作人员,以及置办基础的环保设施和印发环保教育的材料。这些准备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以确保环保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丰富教育内容与手段。 环境教育内容上分为环境科学知识教育,环境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和环境道德原理知识教育,手段上可以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展开。通过具体的环保活动,在不破坏景区环境和谐的情况下,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公益广告宣传,使讲旅游伦理、讲生态保护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习以为常的行动。开展环保教育的宣传活动,通过印发材料对居民进行专业系统的环境知识普及,提高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促进了环保教育活动的多元化。 4.构建定期进行教育效果评价的机制。 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的成效评价应有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定期进行教育效果评价,既对教育活动起到了监督作用,也可根据评估的结果对今后的教育活动给予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教育内容也要及时更新,以确保教育实效性并能顺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生态旅游文化蕴含着生态文明理论和环境伦理思想。随着环境伦理的演进,以传统环境伦理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支撑。喀纳斯生态保护区构建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关键在于,通过长效教育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环境伦理植入每一个生态旅游参与者的内心,以内心自觉指引旅游行为自觉,最终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性。 作者:杨晓萍 杨勇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法学系 生态论文:生态旅游茶文化论文 一、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 1.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内涵 从目前学者们对生态旅游、茶文化旅游以及对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各种论断中,可以初步归纳总结出关于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即一是旅游目的地一定是名山,或正在形成的名山,而且必须产茶、经营茶,并有茶农社区和经营主体茶农;二是旅游内容一定要有将茶叶生产、加工、消费的全过程并化解为种茶、采茶、制茶、观光茶、品茶、购买茶以及欣赏茶艺、体验茶道等旅游者可参与可体验的旅游活动,而且形成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茶叶生产社区与茶文化旅游者双赢的协调和谐局面;三是既强调对名山自然生态环境和茶文化景观的保护,又要保证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茶文化环境中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享受中国博大精深茶文化的美;四是旅游者一定要有强烈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对中国政府关于建设“两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有深刻认识,是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2.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的意义 中国的名山尤其是南方名山,一般都具山美、水美、林秀的特点。按照传统的审美观,一般都具有雄、奇、险、秀、幽、旷等美的形象特征,而且具有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故而“自古名山僧占多”;也是学者盘桓、文人墨客登山和游山抒发胸怀的重要对象,也就有孔子的“仁者乐山”之说,以及“陶渊明性本爱丘山”、“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徐霞客一生与山结生死盟”之举,旅游业也就成为了现代名山开发建设的主导产业。茶文化生态旅游所提供的是农旅结合、“禅茶一味”而最富生机和活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从而丰富了名山旅游活动的内容。中国的名山旅游特别是中纬度地区的名山都具有淡季、旺季之分的弊端,而茶为多年生常绿作物,即使冬季,仍可形成“冬雪初雾吐白花满川谷,弥望新粲,异香拂人,寒蝶冻余,迎距宛转如春日”(清王船山《莲峰志》)的活力,亦可充分利用其景区旅游淡季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名山景区多有发达的前山和相对落后的后山之分,茶产多集中于后山,一般保持着原始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扶持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就成为了缩小名山景区区域差异、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南岳衡山景区茶文化生态建设的特点 1.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一直受到珍重 五岳之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五岳独秀”是对南岳衡山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结和概括。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72峰间终年云雾缭绕,清泉涌流,瀑布跌水棋布,河水四季丰盈。并有烟云异彩、雾松冰雪、日出奇观、海市蜃楼等特色天景现象。南岳之秀关键在于其林,有林则山青水秀。南岳衡山的森林植被率高达94%,构成特有的“林海”、“竹海”、“花海”奇观,还保持着十多处寺庙周境的次生原始森林,并有金钱松、绒毛皂荚、银杏、红花油茶、云锦杜娟、白玉兰等稀有珍稀品种,而其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于其多方面的关注重视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地大山深的南岳衡山,历史时期多为无主公山,其山林容易受到人为破坏,但其保护和建设历来受到地方政府以及社会贤达,仙道名僧的呼吁保护和积极倡导。如在那“襄劝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旧唐书•地理志》的唐代中后期,南岳衡山就曾受到畲瑶先民的斩伐烧畲,其时居住于南岳衡山的玄泰禅师特作《畲山谣》呼吁保护山林;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担任潭州刺史时,为南岳衡山禁止毁林垦荒而了《约束榜文》。在名山建置上,最早五岳各设岳牧,宋代诏五岳各置庙令,明代设永寿司,清代设僧纲司、道会司,乃至民国初年到建国前夕,官方先后在南岳衡山设立了“小林区管理局”、“林垦局”、“管理局”等林管机构;建国后山林一律收为国家所有,并先后设计了南岳林场、南岳园艺场、南岳树木园等管理机构,对其山林进行了统一管理和开发,有力推动了南岳衡山的生态环境建设。 2.茶叶生产的种植历史悠久 南岳衡山七十二峰连绵,又正好处于世界“绿茶黄金纬度”(北纬25-31度)地带,其茶叶生产的历史始于汉代,但识茶、用茶的历史更为久远。据清代黄本骥《湖南方物志》载:“湘中产茶不一其地,佳者有衡山之钻林,盖极高岸磴所产,日色不到之处,往遣捷健樵者缘木采之”,实际上这是一种生长于悬崖峭壁之上的野生茶种,至今尚遗留有20多个品种。茶叶最早称为“萘”,湖南的茶陵(包括现今的炎陵县)古称“萘乡”(景阳山)、萘水(繲水),《汉书•地理志》的萘陵即“茶陵”。唐陆羽引《茶陵图经》云:“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可见茶陵一带西汉或更早就种植茶叶了。而茶陵古代曾一度属衡州府管辖。繲水中下游即流经衡州府,并于衡山县境注入湘江;在南岳衡山一带至今留有众多的炎帝及其弟子的遗存遗迹。“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还有陆羽茶经也有关于“衡州茶,生衡山山谷”的记载等,由此可以认定南岳衡山识茶、用茶、种茶的历史不晚于汉代。但其大规模种植和加工始于唐代中期,而且是其时重要产茶区,也是著名贡茶之一,《茶经》还将衡州列为全国产茶四十三州之一;在宋代的南岳衡山仍然是全国重要产茶区,而且其茶叶大量销往北方,乃至明清仍然是“沿山皆茶……,满川谷”(王船山《莲峰志》),足见其古代茶叶生产长盛不衰的历史。 3.名山茶文化积淀深厚 南岳衡山茶文化根基深厚,茶诗、茶文、茶歌、茶楹联文化得天独厚。“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茶,自云凌烟硝露,采摘春山芽”(唐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小园茶树数千章,走寄萌芽初得尝。虽无山顶烟岚润,亦有灵源一派香”(朱熹《夜得岳后庵僧家园新芽》);“浮瓯雪色喜初尝,中有祝融风露香。径欲与君同晤赏,短檠清夜正相望”(宋张磘《上封新茶》;“荆楚腊将残,江湖苍莽间。孤舟载高兴,千里问名山。雪浪来无定,风帆去是闲。石桥僧问我,应寄岳茶还”(唐齐己僧《送人游衡岳》;“深山三月雪花飞,折笋禁桃乳雀饥。昨日刚传过谷雨,紫茸的的赛春肥”(清王夫之《摘茶词》);“破门破屋破沙锅,住在溪边煮月多。挑担柴米来一捆,拾象橡粟老烟波”(清破门僧《摘岳茶•志之以诗》)等咏茶名章佳句炙烩人口。唐代杜荀鹤、杜甫,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等诗文大师也都有咏颂南岳衡山茶的诗篇不少。仅朱熹、张磘的《南岳唱酬》一书中就有咏茶诗7首,明未清初著明哲学家王夫之竟达10首。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南岳衡山日记中也有关于“中立(僧)以芽茶馈”的记载。现代,咏南岳衡山景的新作仍然不少,如“路陡山高险,心愉步缓松。茶叶层绿绿,树树傲冬隆“(陈兴琰《重登南岳》),“大寨精神辟地才,银锄挥地岳云开。新茶叶展春仍驻,华盖峰高客数来”;烟霞峰下夏禅鸣,雨过茶山满眼青。昔日诗僧留妙句,三杯淡绿醉心灵“(谢洪治《烟霞峰品茶》)”。还有湘潭大学杨春秋教授的南天门茶联:“到南天门歇歇脚,喝杯茶去;到祝融峰看看山,携朵云来”,以及著名歌唱家何纪光的“挑担茶叶上北京”等,都极为传神,共同形成了南岳衡山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宝库,为其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 三、南岳衡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构想 1.强化南岳衡山有机茶的品牌建设 品牌,是信誉的保证和对消费者的承诺。美国著名广告专家茉利莱特曾说:“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第一核心要素应该是优质的品牌有机茶。众所周知,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食品。有机食品是中国一般绿色农产品的最高层次,是一类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位的环保安全食品。有机茶就属于有机食品之列,而且我国第一个有机食品产品就是由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浙江省进出口公司于1990年联合开发的有机茶。。因此有机茶本身就是品牌。南岳衡山的“南岳云雾茶”即属于一个有机茶品牌产品,并以其“香高、色绿、味爽、形秀”等特征,而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名茶和中国优质名茶,其茶多酚、氨基酸氮水浸出物、儿芽数总量等方面的指标值与“龙井”、“碧螺春”等国内名茶相比均不相上下。其龙池茶场就是获得湖南首家有机茶认证的生产基地,2005年至2007年获得欧盟和美国颁发的有机茶证书。就是这么一个产品,种植规模不上万亩,产量不上万斤,单位面积产量与产值都相对很低,没有形成真正的品牌产品优势。为此,必须强化品牌意识,加大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内部整合,外部联合,做大做强南岳云雾茶这一品牌,不仅要有质高量大的南岳云雾茶保证市场供应,而且要在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中,让旅游者看到的是茶园,闻到的是茶香,听到的是茶歌茶调,吃到的是放心茶饮料,欣赏的是茶文化,带走的是品牌南岳有机云雾茶。 2.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无论是发展生态旅游,还是进行生态有机茶的生产,都有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及“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生态环境的本底极有利于优质的机茶的生产。经国家环保局有机茶发展中心对其茶园的大气、水体、土壤等10项环境指标进行严格监测和检验,被认定为一切均符合发展有机茶生产条件。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其茶园1979年以来就禁止使用化学农药,保护和利用其天敌,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使茶园天敌与无害虫种类比例至1996年便接衡水平,从而大大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据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定认定,其有害物质理化检测明显低于国家现行水平,但其大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所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超常增长,且季节分配的极不平衡。如1980年所接待的国内外游客为25万,至1985年近100万,5年增长4倍;进入21世纪增数仍然不减,2010年为420万人次,至2012年达608万人次,而又一直集中分布于南岳衡山约80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的8月至10月,使得前山南岳古镇至祝融峰一线每当旅游旺季更是人满为患。目前南岳衡山的主要茶园又多分布此线的两侧,给茶园环境无疑带来一定影响。其次,在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原有京广铁路“107”国道公路基础上,已是高铁客运线、高速公路线纵横交错,不仅促进了其景区人流物流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景区周边古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样会给景区及其茶园带来影响,其环境保护和建设就显得到十分必要和紧迫。唯有办法,一是精确测算出其环境承载量,限额接待年进山游客数量;二是调整优化茶园布局,在“南岳云雾茶”品牌建设前提条件下,将新建茶园尽量布局于后山及其周边适宜地带;三是进一步加速其生态环境建设。 3.重点发展养生长寿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 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力增到2020年建立基本覆盖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这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立小康社会的具体落实,也反映了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行为意识普遍由“小康型”向“生态型”升华时代,对健康长寿渴望和追求的心声。特别是当代城市居居向往清新雅静自然生态环境,吸取绿色有机精华,以调节生理机能,这就催生了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业的发展。而南岳衡山山峦叠嶂,云起峰流。林深竹茂,瀑布跌水遍布,清泉涌流,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空气负氧离子的浓度最高可达2.6万个/cm2,植物精气也极为丰富。深入其境,可春看百花争艳,夏观烟云异彩,秋望红日东升,冬赏雾松冰雪,一年四季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是在林海里游戈,可听林海松涛清迈,观岩影溪声清越,五里不同景,十里不重天,景色清幽雅静,正是怡情养性的最佳旅游胜地,更令人向往的是南岳衡山还是皇帝钦定的“寿山”、“寿岳”,也是民间祈福祈寿心中的“圣山”。唐玄宗曾派朝廷要员及道士专程到南岳朱陵洞投放祈福求寿的《金龙玉简》;宋徽宗赵佶在南岳金简峰皇帝岩顶御笔大书目“寿岳”摩崖;清代康熙帝在《重修南岳大庙碑记》中说:“南岳上应北斗于衡,亦名寿岳”;雍正帝上渝“南岳皇上主寿之山”,每年数百万向南岳衡山祈福求寿所唱“十愿歌”的第一愿就是“一愿父母登寿城,寿比彭祖八百春”。当代辞源亦明释:“寿岳即为南岳,上承天象,下承地脉,聚精结气,护国佑民,延年益寿,吉祥无限。”遍观南岳衡山有“寿”字石刻数千处,寿文化建筑景观如延寿亭、寿佛殿、寿宁宫、寿间桥等数百处,还新建有万寿鼎、万寿广场以及寿文化主题公园。南岳衡山还是一个名至实归的长寿之乡,10万人口中的百岁长寿人比例符合“世界长寿之乡”的标准;地处后山的岳林乡杉湾村还被湖南科协命名为“百岁健康村”,这些都与“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日本高僧荣西《吃茶养生记》相契合,因此重点发展养生长寿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其最佳选择。概括起来,南岳衡山所产“南岳云雾”名茶、只有依托其“五岳独秀”、“中华泰岳”的品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优先发展其养生茶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应是其最佳选择,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这也是一般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共同课题。但各有其特色和优势,也很值得研究。 作者:刘秋菊 杨载田 单位: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与衡阳师范学院 生态论文:生态化策略作文教学论文 一、生态化作文教学内涵 (一)基于生态视角的作文教学 生态系统(ecosystem)最早由英国泰勒于1935年提出,是指由生命有机体(或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典型的生态系统由生命有机体和非生物环境组成,而根据生物有机体在物质与能量运动中的作用,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将教学置于生态系统之中,即教学生态系统,其生命有机体是从事指导活动的教师和从事学习活动的学生,教师与学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向系统输入能量,同时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也为能量的输入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教室及其与教学有关的环境,在生态教学系统中,非生物环境为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教学的本质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教学生态系统中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作文的活动即为作文教学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教师的指导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共同构成了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活力,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构成了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而由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一同组成了恢复力。激发师生活力,优化系统组织结构,提高系统恢复力,是维持作文教学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三大要素。 (二)生态化作文教学解析 生态化作文教学,就是基于作文教学生态系统中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作文的教学活动。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学会指导学生作文,学生按照教师的作文指导在作文实践中学会作文,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写作效能是激发系统活力的有效途径。教师指导作文的过程与学生学习作文过程的适合度,学生与学生学习作文过程的适合度,集中体现了师生、生生关系的融洽度,而提高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融洽度正是优化系统组织结构的有效策略。由系统活力和系统组织结构组成的系统恢复力承担着系统协调功能,教师与学生活力的激发度和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融洽度决定着作文教学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强弱或大小。生态化作文教学要求在舒适的物理环境和愉悦、和谐的心理环境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及作文教学规律,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现有教育价值观为指导,通过研究教师、学生、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文本以及生活世界等因素构成的作文教学生态系统诸要素及其关系与功能,探索序列化、跨学科的作文教学有效途径与方法,解决当前作文教学难题。生态化作文旨在激发和唤醒学生展示对生活、自然、社会和自我生命的感受与思考,指导学生用作文去表达自我、剖析自己、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学生的审美力、领悟力、思考力和探究力,提升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与效益,构建共同写作体,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健康生态人格的形成。生态化、整体化、开放化与发展化是生态化作文教学的重要特征,而真实性、生命性、自主性、主动性、体验性、自然性、多样性与生活性是生态化作文的基本特点。 二、生态化作文教学策略 (一)系统活力激发策略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活力要素,发挥着动力功能,是生态化作文教学的关键因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作文水平,而教师只能在自己的作文实践和指导学生作文的实践中学会指导,提高指导能力。因此,教师作为作文指导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加强文学底蕴和知识素养;同时,更要认识到自己的写作行为会持久地为学生作文起着示范作用,对学生作文发挥着有效的指导功能,并向学生传递着人人都能写好作文的讯息,从而向作文教学机体大系统不断输送正能量。可以说,学生作文立意平庸、内容空洞、文体单一、构思平淡等不良现象大都是与教师的指导不力有关。生态化作文教学与传统作文教学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具有生态化特征,确立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并“适时改变学生的生态位”,使作文教学活动“符合每个不同生态位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从而调动“学生释放能量和创造力的热情”。同时,还要驱动学生的内部写作机制,了解学生的需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情感,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我,敢于彰显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这一活力要素的主体性作用,为学生提供体验作文成功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为每个学生寻找最合适的资源去促进他们发展的最大化”,“最大化地拓展心理发展空间,丰富人生体验”。作文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自我能量的释放,也是对自己内在热情与感受的承诺,而表达对自然、社会、自我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的文章,作文主体一定不会缺失,语言一定不会乏味,情感也一定不会虚伪。 (二)组织结构优化策略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师生与环境的关系,构成了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要素,发挥着协作功能。在作文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体间的指导者与学习者的关系,其本质上是协商性共生合作关系。教师是指导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做好指导学习工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要竭尽全力地去履行自己的学习权利。生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协作学习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个体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直接决定着学生个体在学校生活的软环境。应当指出的是,师生与环境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群体共同营造的文化环境、精神环境与心理环境。基于对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组织结构要素的分析,优化组织结构才能保证系统诸要素和谐动态平衡发展。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打通师生写作能量输送渠道,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疏通能量信息的渠道,引导学生为作文打开吸取材料的仓库,这个仓库就是自然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以学生的角色身份去感受所见所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宽感受源。另外,师生本身就是珍贵的写作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自己和学生已有经验,并善于设置调动已有经验的触动点,引领学生自主作文,培植学生的自我话语,倡导个性化写作。团结友好的生生关系有利于发挥生态系统“群聚效应”,构建学习共同体。学生与学生个体、学生与学生群体的交往与互动,使学生在同龄人那里汲取能量,刺激创作欲望,在群体中建立自己的坐标系,并在与同伴的作品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和谐的作文环境有利于师生活力的激发,营造民主、和谐的作文情景和温馨、舒畅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教师要注重作文情景的创设,指导学生走进内心,走进生活,走进历史,加强语言组织与表达训练,掌握作文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促使学生能够以读者的身份去审视自己的作品,从而能够采取适当的方式围绕着主题去表达自我。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作文主体缺失、内容空洞和情感虚伪等问题。 (三)机制恢复增强策略 恢复力的作用是维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常运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其师生与环境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恢复力要素,起着协调作用。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主要体现在备课、课堂教学和教师帮助三个方面,而影响教师输入系统能量的主要因素是时间量、自主性、主动性、专注度和关注面;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表现在课堂学习、求助教师和同伴互助,影响学生输入系统能量的主要因素是时间量、主动性和专注度。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分别体现为教与学的关系、学与学的关系,而适合度是有效发挥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促进系统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适合度主要包括目的适合度、内容适合度、方式适合度、态度适合度。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铸就了课堂生态系统的文化环境、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而师生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源环境。生态化作文教学要提高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首先,教师要强化备课意识,优化教学流程,寻求其他教师的协作,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并肯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与设计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程序,积极主动地去指导学生作文;其次,要明确告诉学生写作目的和写作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认真审题,选材组材,并作为组织者和表达者的身份明确写作内容、确定最佳立意,构思文章架构;第三,师生与生生之间要适时交流讨论,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去展示作品、研究范文,为学生提供写作借鉴;第四,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构建读写生态链,掌握作文基本知识,并能够按照写作主题及时有效地提取生活经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脑去思考,倡导个性化写作,力求作文具有时代气息和生命特征,有效解决学生主体缺失、立意平庸、情感虚伪等问题;第五,要给学生积极反馈,提倡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时间和机会;第六,为学生创设作文情景,激发学生现有资源,使作文既定场景触动学生的感受点,使物质环境对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明示教学,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思路,让学生知道专家们常用的成果的写作策略,减少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 三、生态化作文教学保障机制 (一)建构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 协作化作文教学建构机制是指建构并推行跨学科写作教学体系,加强各学科教师的联系与协作,将写作教学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造实效课堂。研究发现,写作并不仅仅在母语教学中运用,在数学、科学、社会、应用学习等学科也同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写作可以有效促进各学科的学习。兰格和爱朴里碧(Ap⁃plebee)也强调写作与学习的关系,研究支持写作促进学习的观点,写作形式、写作目的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并描述了对写作功能的理解:强化学习新内容;为新学习活动勾画出相关知识经验,强化和回顾想法和经验,形成和扩展知识;评价知识和技能。美国的“跨学科写作”推行了多年,各学科教师都可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情景进行写作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美国有一支庞大的作文教师队伍,致力于传播作文教学思想,推广作文教学事业,协助学科教师进行跨学科写作教学。而我国的作文教学只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的一部分,其他学科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写作对促进本学科学习的重要作用,没有应用写作来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更没有专业的作文教师队伍去推动作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的作文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有利于改变我国作文教学的窘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教师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对学科教师的培训,让学科教师认识到写作对促进本学科教学效果的功能与作用,是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协调学科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强学科教师间的团结协作,是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重要因素;提高学科教师运用写作来促进本学科知识内化的能力,掌握在本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写作来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是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关键因素;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调动学生写作兴趣,明确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是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中心工作;使写作成为学科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学科教学内容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并成为一种常态,是构建协 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重要任务。 (二)建构规范化作文教学机制 规范化作文教学建构机制是指构建合理有序的作文教学环节,为教师提供作文教学的一般步骤,为学生搭建作文的支架,以提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能力和学生的写作水平。国外有人对此进行过系统研究,如美国作文专家安东尼•海恩斯(AnthonyHaynes)研究发现,写作是一个重叠交替的过程,包括酝酿、计划和准备、起草、修改草稿、表达和修改、展示和发表等6个环节,“当然,并不是每个作品的完成都必须经历这样完整的过程”,关键是要考虑以下两点:“在课程的哪个阶段应该清晰地讲解每一个写作步骤”;“对于不同的题目,什么样的步骤最合适”。[9]另外,美国“RAFT”母语写作程式,以角色(role)、读者(audience)、方式(format)和主题(topic)为作文要素,为教师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以遵循的框架,也为学生学习写作搭建了一个值得依托的支点,旨在帮助学生对写作者的角色、作品的阅读对象、不同的写作方式以及所期望的写作内容予以理解和把握。我国明清时期的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等8部分组成,为士人写作提供了一个框架,给予士人一个写作的“文本结构”,同时,八股文之训练的苛刻,使士人练就了一身写作硬功夫,在当今作文教学中依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同时,要研制开发学生写作能力表现标准,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依据。结合国内外作文教学研究,构建规范化作文教学机制,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以下10个环节:(1)明确写作目的,了解写作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更是为了运用和巩固学科知识;(2)命题并提出相关要求,命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学科教学需要,写作要求要明确具体并提出相关活动示例;(3)提供例文并做相应说明,提供的例文应该具有代表性,切忌提供同一命题的相关例文;(4)小组讨论例文,重点讨论例文的组织结构和表达形式,把握例文的重要特点,掌握例文的行文思路;(5)个人撰写提纲,根据命题结合例文由个人撰写出写作框架,明确文中的自我角色、读者对象、文体选择和主题表达;(6)小组交流提纲并进行修整,揣摩写作提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重点讨论文章立意、结构安排、材料选择、语言组织等,个人再根据小组讨论修改个人写作提纲;(7)独立写作,根据提纲作文,按照选定的文体围绕主题构思、选材,尤其注意结尾的写法,突出个人主体地位,抒发个人真情;(8)展示并修改作品,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之间相互批阅作文,并且根据同伴建议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9)教师协调学生批阅作文,重点从知识运用、立意选材、结构安排、构思谋篇和语言组织等5个方面审阅,突出文章中的自我意识;(10)个人根据教师和同伴的审阅意见,对文章再次修改,将修改之后的文章交付教师进行评估,教师根据写作能力表现标准判定等级,并将文章发表在相应的网站或自办期刊,使学生作品接受更多人的评阅以期进一步完善。 (三)建构序列化作文教学机制 序列化作文教学建构机制,首先是指按照作文教学规律以“听”“读”“说”“写”“修”循序学习作文。“听”“读”“说”“写”“修”是学习作文的一般步骤:(1)学会“听”话,准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明确作文命题和要求;(2)学会“读”文,读出作者的写作主旨和写作方式,明确作者作为组织者和表达者的双重身份;(3)学会“说”话,“说”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感受,“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某件事的当事人、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4)学会“写”文,重点是运用想象和思想把自己的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并且做到行文规范;(5)“修”改文章,根据教师和同伴的建议,结合文章选定的文体、读者对象和主题“修”改文章,做到立意准确,结构合理,构思合情,选材合适,语言合口。“修”改完文章之后,就到了文章的发表阶段,将文章公之于众,既是对自我风采的展示,也是接受更多人批阅的方式。序列化作文教学建构机制,还可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层加强作文训练要求,使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的作文训练衔接有序,与“听”“读”“说”“写”“修”的循序学习作文相结合,构建双线交叉性的序列化作文教学体制。除了学前阶段主要是“听”“说”训练之外,其他学习阶段都要首先贯彻“听”“读”“说”“写”“修”的作文循序策略。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分别对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写作训练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如小学5—6年级的写作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美国K12教育,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各科课程教学已经形成一个序列化的体系,我国各学段的要求尚欠具体,各学段的衔接有待加强。构建我国课程教学序列化机制体系,成为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四)建构现代信息化作文教学机制 构建现代信息化作文教学机制,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作文教学是今后作文教学革新的一大趋势,也是平衡教师、学生、文本以及生活世界诸因素及其关系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势必对生态化作文教学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计算机辅助技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多功能工具,信息处理工具和合作工具”等三方面,“将有效的教学策略、计算机辅助技术和写作过程结合起来”以实现“计算机辅助技术和写作策略”的有效结合。为此,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计算机辅助技术如Kidspiration儿童教育软件和KidPix启蒙学习软件可以帮助学生注意到比较对象的相似点和不同点;(2)学生如何学习和组织知识?灵感公司的Rapidfire程序、微软文字处理系统、Notestar等软件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和过滤信息,方便学生对所需信息进行总结和记录;(3)学生如何练习、使用和复习所学知识?只有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如教育集团高原地区科技(HPR•TEC)公司研制的在线工具能为学生提供课后练习,便于扩展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或进行独立研究;(4)教师如何知道学生学习了什么?教师指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想象学生已知知识和所需知识,并给提供有效反馈,帮助学生理解自己与目标的差距。同时,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激发学生思考,触发学生灵感,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起草文章、指导修改,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电脑软件编辑文章,充分利用QQ空间、博客、BBS、微博、微信等工具发表自己的文章及思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内驱力。 四、结语 生态化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生态系统,其复杂性决定了构建生态化作文教学机制的艰难性与长期性,需要聚集诸多因素形成合力,使作文教学成为提高各学科课堂教学效率、效果和效益的重要形式与手段,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有效机制;借鉴国内外有效作文教学思想和策略,研制开发作文教学的有效程序,为教师与学生提供适用性较强的写作环节,使师生在迷茫中有一个抓手,构建规范化作文教学机制;重新定位听说读写的功能,打造“听——读——说——写——修”写作链,实现各学段作文教学的系统化和有机衔接,构建序列化作文教学机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实现计算机辅助技术与写作策略、写作过程的有效结合,构建现代化作文教学机制。生态化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作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理论,树立“人在情景中”和“情景塑造人”的观念,关注作文教学情景的创设,重视以家庭为主的微系统、以学校为主的中系统、以社区为主的外系统、以社会为主的宏系统的生态化建设,激发系统活力,优化系统结构,提高系统恢复力,增强系统抗挫力,实现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发展,从而促进生态化作文教学的革新,革除传统作文教学弊病,促进各学科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作文指导能力,实现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尹达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生态论文: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生态系统论文 1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生态系统特征 1.1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生态系统内涵 自然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结合,环境是生态群落的物质基础,其条件优劣影响生态群落的物种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生物系统是有限时间和空间中散落于环境中某一生态位的各种生态种群的集合,既是环境的适应者,也是环境的改造者。知识生态系统中的员工、团队和组织等知识载体是知识生态系统的基本骨架,系统中的各种知识库、信息库、数据库构成了知识流动的物质基础。知识生态系统存在着由不同层次(员工、团队、组织)与不同性质(技术、经验、流程)的知识群落,这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存在相似的地方。知识在这些知识群落中的转移流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1.2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构成 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与此类似,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也可以划分为知识成分和非知识成分两种类型。包含知识的成分可以概括为知识本身及知识主体,非知识的成分可以概括为知识生态环境。 1)知识。 从知识资源的角度来看,转型企业的知识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面临淘汰的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部分知识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已经过时或者不再涉及;另一方面是这部分知识与新进入的知识领域相冲突或者不符合转型发展目标。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及时摒弃这类知识,有助于避免企业知识冗余,提高转型效率。②可重用知识:这类知识是适应新进入领域,在新进入领域可以被重新挖掘再利用的知识。这类知识的再开发再利用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转型成本。③关联知识:这类知识是可以直接应用于转型新领域的知识,是企业为转型实施所做的知识储备。④已学习的新知识:这类知识是在转型新领域中出现的知识,与企业已有知识相近,企业较快掌握的知识。这类知识是关联知识在新知识领域的延伸。⑤待学习的新知识:这类知识是新进入领域的全新知识,是企业转型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一般来说,能否顺利掌握这类知识是企业转型成败的关键,也是决定企业形成新核心能力的基础。 2)知识主体。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按照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个体、种群、群落3个层级,个体组成种群,种群构成群落。知识生态系统按照知识载体的层级可以划分为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和知识群落。知识个体是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构成的基本单位,是指企业内拥有特定知识能力的员工。员工的智力水平、工作态度、学习能力等指标是影响知识能力的重要因素。知识个体要最大化发挥自身作用往往需要依附于一定的群体,即知识种群。知识种群是企业中具有相似目标或关联知识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而知识生态群落是由多种知识种群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种群集合,是企业中完成某类功能的生态功能单位。知识群落嵌入于组织制度与组织运行机制中,具有路径依赖性和高转移障碍的特点。任何一个知识种群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知识种群一起形成知识群落。 3)知识环境。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环境是指为生物群落提供生存条件的外在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对于知识生态系统而言,知识环境是企业 为知识个体、知识种群、知识群落提供支撑的软硬件平台。知识生态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生态环境与外部生态环境。内部生态环境包括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硬件环境和技术环境。外部环境包括直接环境(客户、同业对手、供应商)和间接环境(社会经济水平、国家政策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在知识环境的支持下,企业中各层级的知识主体形成完整、复杂的知识生态链和生态网络。在生态网络中,不同层级的知识主体进行知识转移的内容和目标不尽相同。知识个体的知识转移侧重于知识交换,依据自身工作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交换;知识种群的知识转移则侧重于知识整合与知识分布,保证了完成特定目标时所需知识的完整性;知识群落的知识转移则体现为知识部署与知识巩固,协调不同知识种群完成企业战略层面任务。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主体与知识环境不断进行信息、知识、人员的交换。一方面知识环境向知识主体提供了成长、成熟与创新所需的各项资源;另一方面知识主体通过知识创造活动反向影响知识环境。企业知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企业转型是企业改变原有的知识生态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在此环境中的生物群落需要将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外部市场需求进行衡量,找出存在的知识差距,通过建立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等活动,寻找新的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 2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生态系统特征 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稳定运行在于能量在系统不同层级间的循环更迭。生态系统不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旧物质转化为新物质。企业知识系统也存在着新陈代谢规律,企业转型的实质是新知识代替老化知识的动态演变过程。与企业其他时期的状态不同,处于转型期的企业内部知识生态系统存在着以下一些特征。 2.1知识多元 物种多样性是环境选择和物种进化的前提。企业知识的多元性是企业转型的结果又是企业转型的前提。当企业进行转型时,企业知识的多元化是其应对转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必要条件。知识多元性对企业转型成功的保障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为企业提供与转型中不确定性因素相对匹配的缓冲区;二是增加了企业对转型不确定性因素的适应程度,提升了企业完成转型的能力。当转型过程中出现预期外的情况,企业的储备知识如果仅与不确定性因素相当,显然存在巨大风险。企业储备的知识需要涵盖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才能使企业转型顺利实施。因此企业知识的多元性对于企业成功实施转型是非常重要的。 2.2知识冲突 在自然界中,环境变化及资源的有限性迫使物种之间不断竞争与优胜劣汰。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得以保留,不适应变化的则被淘汰。通过这样的机制,生态系统实现更迭演化。对于转型企业来说,不同类别、不同特征知识间的竞争与优胜劣汰是企业知识创新的进化机制。就如能量需要某种物质作为载体一样,企业中的知识也是嵌入或依附在不同知识主体上的。因而,知识的竞争与优胜劣汰表现为个体知识的差异,即知识个体的异质性。在基于还原论方法构建理论体系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所有个体都是同质的,个体之间不存在互相影响、相互交流的基础。而经济演化研究认为,个体是具有异质性的。而异质性正是来源于个体的知识和能力积累的特征,表现在个体认知、惯例、互动模式、规则、文化差异。正是由于个体间异质性的存在,使得知识的演化、个体间的互动以及耦合至企业层面的演化具有了发生作用的基础。 2.3知识价值流转 在自然界中,植物利用太阳能获得能量,草食动物通过食用植物获得能量,肉食动物则需要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能量。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物种间进行流转交换。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和知识群落之间通过知识联结为一个有效运作的整体,不同层级的知识载体通过知识链实现知识价值的流转交换以及知识的更迭演化。对知识优势方而言,这种流动是一种选择性“推”的过程,而针对知识需求者,则是“拉”的过程。当二者达到平衡状态时,知识转移以“流”的形式持续稳定地运行下去。从静态视角看,知识流包括了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取得、知识的存储及知识的应用4个主要的活动环节。在实践中,无论知识是在企业个体成员间的有效交流与转移,或是在不同部门、不同团队间的流动,都是知识流的一种展现与拓展,可以视为分布在企业各个层面的知识节点、知识源、知识库与知识平台之间的知识流动。通过不同的知识节点,知识源、知识库、知识平台被连接在一起,企业的知识就可以跨层级进行有效的流动和运转。从动态视角看,当知识载体间形成较高程度的互动、沟通与信任时,知识载体间的知识交流能形成有效的运转与流动,加速各个层级的知识在企业内部流动,完成新旧知识的交替更迭,实现企业转型。 2.4知识重组 在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竞争是为了占领更多资源和占据更好的生态位。竞争的结果是物种间在新的稳定系统中获得各自新的生态位,完成了新的物种组合,形成了新的互利共生关系。企业转型是企业改变原有的知识生态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在此环境中的生物群落需要将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外部市场需求进行衡量,找出存在的知识差距,通过建立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等活动,寻找新的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在这个过程中,转型企业一方面完成了知识的重新组合,另一方面完成了知识的累积与创新。企业知识的重新组合并不是企业中个体知识或团队知识的简单、机械相加与组合,而是按照完成特定功能形成的有机整体。企业知识的累积受到企业已有知识存量的影响,同时受到知识路径依赖特性的影响。企业原有知识的存量越大,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越强;反之,则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越弱。企业知识存量增加是组织学习和知识转移的结果,当企业通过对知识进行选择的同时,更多知识也在产生着变异,知识在转移过程中达到组织和个人共同进化。 3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生态系统演化 3.1企业转型中知识生态系统选择机制 物种进化理论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存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物种多样性有可能产生繁殖过剩的现象,所有的生物都必须为生存而战斗,只有能够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存活下来,这就是环境的选择机制。为适应环境变化,物种通过变异机制来追求适应环境的新的生存能力,并且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通过遗传机制在种群中得到复制。同样,在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也通过物种进化的选择机制、变异机制和遗传机制对内部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知识种类进行优胜劣汰。 1)选择机制。 在企业转型初期,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如国家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等)的影响,企业在生态位受到挤压。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状体被打破。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此时会有大量的知识被引入,同时也会有大量的知识因没有正确选择而盲目进入,造成与环境的不适应而死亡。此时企业的知识选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知识的发展和演化在外部环境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共同作用下,以“新生”—“淘汰”—“新生”—“淘汰”的形式交替出现。经过一定时期的“磨合”(这个时期的长短由企业知识缺口的大小决定,如果“知识需求”大,知识缺口大,则企业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等一般较大,此时“磨合期”也就较长,反之“磨合期”则较短),知识的发展和演化趋于稳定。 2)复制机制。 在企业转型中期,转型企业必须根据转型目标对企业知识进行合理选择,推动新一轮的知识进化,为最终产生新的知识成果如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专利发明等服务。这一时期是新知识生根发芽的核心阶段,新知识并不是立即就能被转型企业消化吸收,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其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企业知识生态环境的优劣。在健康的知识生态环境中,企业学习文化浓厚、制度完善、员工交流频繁、关系融洽,相关的配套设施能够满足新知识生根发芽的需要,新知识就能迅速地为企业所消化吸收,实现知识复制。反之,新知识不能尽快落地生根,并且还要消耗转型企业的有限资源,造成不吸收—再消耗—再吸收—再消耗的恶性循环。此时企业的知识选择处于一种由“被动”状态向“主动”状态转变的过程。 3)变异机制。 在企业转型后期,企业知识完成新一轮的进化,新的知识种群逐渐占据企业中的优势位置,主导性的知识渐趋形成,而那些已经过时或者不适应企业转型需要的知识将被逐渐摒弃。企业的知识生态系统由原有的状态“阶跃”到一个更高水平的理想状态,实现知识的变异。此时企业的知识选择处于一种“主动”探索待开发知识领域的状态。 3.2企业转型中知识生态系统演化过程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以及社交网络平台等新兴通信渠道的涌现,企业内部关系网络不断得到强化,知识环境、内容、载体及渠道逐渐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呈现出类生态学特征。这在企业转型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知识生态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转型过程是企业协调内外部资源进行知识搜寻及组织学习,寻找到新的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达到动态适应环境的目的的过程。通过对国内外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转移成功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演化始于企业原有的知识生态位受到挤压,即新知识的入侵,最终结果是企业内部知识生态系统回到新的稳定。本文将这个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 1)入侵阶段。 入侵阶段是转型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演化的初始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知识缺口的发现、知识的比较和筛选以及确定知识源等活动。环境变化是企业转型的开端。突变和不连续的环境变化导致企业在原有的生态位已不能获得足够的生产空间,环境的压力降低使得企业认识到改变的必要。此时,企业将启动组织学习过程去辨认需要做出何种类型的改变。通过与外部市场需求的比较,企业发现自身的知识缺口并开始搜寻目标知识源,完成相应的知识比较和筛选之后引入新知识。 2)竞争阶段。 在这个阶段,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在转型企业生态系统中共存,转型企业需要完成对原有知识的转移实施,即对原有知识的再利用,还需要完成对新知识的转移实施。在企业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知识载体中,由于新知识的引入,与已有知识的生态位重叠不可避免。在竞争排斥法则的支配下,生态位重叠的结果只有两个,即生态位的分离或其中一方的灭亡。 3)稳定阶段。 知识进化阶段是转型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演化的核心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包括转移知识的整理与摒弃以及知识的整合与创新。首先,转型企业通过知识转移引入新知识,激活并挖掘原有知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整合,促进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知识存量是企业在某个时期内不同知识载体承载的知识资源总和。丰富的知识存量对企业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基础。其次,新旧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相互作用为企业知识基因变异、知识进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4)进化阶段。 企业外部的组织学习过程、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过程,以及在这两个过程的复杂作用下所导致的创新增加了企业知识存量,更新了企业知识。知识存量的调整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当企业主导性知识发生改变时,对企业转型的推动就持续升温,并将被逐渐加强。随着知识调整过程的深入进行而到达一个临界点时,由企业的历史累积和路径依赖所形成的主导性知识将被更加适合环境变化的知识所取代,企业完成知识资源的转型。通过以上的分析,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过程归纳为5个关键阶段:①知识识别。企业需要辨别出潜在的、具有不易交易、难以模仿的新知识,这类知识将构成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基础。②知识搜寻。企业转型所需要的知识不会自动送上门来,需要通过一段探索和搜索的过程。③知识转移。企业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利用和对新知识进行快速扩散。④知识整合。企业淘汰陈旧知识,整合可用知识。⑤知识创新。企业运用知识创造新规则、新技术、新产品,构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4结论 1)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系统构成、内部结构、演化机理等方面存在相似性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理论能够有效解释转型企业内部知识系统的演化规律。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和知识群落是构成知识生态系统的3个不同层次,知识个体是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构成的基本单位,知识种群是具有关联知识能力的知识个体的集合,而知识群落则是完成某类目标的生态功能单位。 2)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通过选择机制、变异机制和遗传机制实现对知识的筛选。 从知识生态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源的有效性和知识承载能力的约束,当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无法达到环境的要求时,其所能够获得的生存空间将被逐渐压缩,最终的结果是企业知识生态系统重新达到环境的要求或者企业被环境淘汰。如果某种知识能够为企业获得新的生态位,那么这种知识将被选择进行转移,如果相反,则这种知识将会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被摒弃。 3)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演化与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当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知识演化的状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其状态演化类似于自然界新物种入侵时本地生物物种的改变适应过程,即由入侵阶段的系统不稳定,到竞争阶段的系统混乱,到稳定阶段的系统新平衡,最终达到物种进化。 作者:陈佑成 郭东强 单位: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科研项目论文: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民的收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建立健全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选择合适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科研项目的发展。本文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设定,并根据农业科研项目的特点选择了合适的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农业科研项目 绩效评价 层次分析法 德尔菲法 项目绩效评价是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依据事前确定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建立特定的指标体系,并将这些指标体系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对人们实践活动产生的业绩和效益进行客观的、综合的判断,真实反映活动的现实状况,并通过对该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管理措施,实施有效地控制。 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国家和省级政府等各级组织积极实施开展关于农业科技发展的计划项目。通过大力促进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展,能够积极推动农业相关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解决我国长期面临的三农问题。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就是由政府或者是科研单位组织的,通过成立包含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和科技管理专业人员的专门的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绩效标准,运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完善的评级指标体系,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各方面效益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估考核,得出项目的经济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相关方进行反馈,有助于对未来的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安排,进而提高农业活动的产能,为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宏观决策参考。 一、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作用分析 农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民生的重大问题,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民的收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建立健全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预算管理体制。农业科研绩效评价的作用体现在: (一)落实科研项目责任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将影响绩效评价的指标进行细化,可以得出哪些指标是影响科研项目绩效最为关键的指标,进而通过这些指标找到相应的负责人员,将科研项目的责任落到实处。 (二)承担与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的期望 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展是政府或者是科研单位组织实施的,科研项目的开展就是为了取得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项目的组织单位和使用单位对项目的绩效有所要求,只有能够达到他们要求的项目,他们才会支持开展或者应用。 (三)激发农民的工作热情 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如果不进行绩效评价,农民就很难从心理上接受项目的开展。而如果进行了绩效评价并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就会极大的调动农民的工作热情,积极辅助科研项目的开展。 (四)进行方法、工作改进方面的管理 科研绩效评价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指标体系也不是适合每一项项目。应该在科研项目的不断开展中,选择适合项目的绩效评价方法;并根据项目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方法,加强工作管理。 二、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建议 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应该根据科研过程分为投入指标、运行指标和产出指标等几个部分。在选取指标时,应该按照一定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指标。 (一)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与一般的企业科研项目不同,农业科研项目的适用对象是农民,因此农业科研项目具有社会公益性,它的绩效评价的原则性和目的性更强。根据绩效评价的内容及任务目标,管理者在评价项目绩效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在对农业科研指标进行量化时,是否客观的量化决定着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制定绩效评价指标时,首先要选择量化的指标,并按项目的绝对指标进行评价。如果必须要选择非量化的指标,在对指标进行量化时,要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综合评分,保证指标的客观性。 2、全面性原则 农业科研项目的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含经济领域,而且包含社会领域;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利益,还关系到能否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指标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通过对项目的指标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有助于反映项目的整体特征。 3、经济性原则 项目绩 评价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提高项目的经济价值,即降低投入、提高产出。因此在对项目进行评价时,应该按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权重的划分,真实的反映项目的投入产出,绩效评价应该体现这种原则。 4、应用性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容易获取数据的指标进行评价,即指标的选取既要满足评价分析的目的,又要考虑到实际中的可操作性。我国有些指标的数据公开性不强,在没有确切情况能获得这些数据的情况下,要考虑这些指标是否是关键指标,如果缺少这些指标将影响评价结果,可以考虑使用相似指标进行替代。 5、可比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不仅是为了对某一个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还应该与其他对象具有一直的统计口径和范围。指标选取不仅要使指标之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还应该和其他项目有可比性。并且,指标还应该与国内外的统一方法、统计内容保持一致性。 (二)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应该根据科研过程分为投入指标、运行指标和产出指标等几个部分。其中,投入指标包含人员、科研设备及经费的投入等;运行指标包含技术、知识、资源、管理和文化等基础指标;产出指标包含知识、经济、社会、生态等产出效益指标。产出指标是衡量绩效的关键因素,在考虑产出的基础上还应该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1、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科研课题数量及经费规模 该指标反映的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指标。我国目前的科研项目管理实行委托合同制,科研单位要凭自身的能力进行竞争才能取得项目。科研机构的承担的项目越多,经费规模越充裕,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研项目的绩效提升。 2、科研项目产出指标 该指标反映的是科研项目通过研究带来的科研成果,在这里,科研成果应该是广义的,包含知识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著作、论文、专利等。应该对各指标赋予权重,并采用加权法把各类产出指标折合成标准单位,有助于不同指标之间的比较和综合分析。 3、成果转化指标 这是指通过研发获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如果说科研成果是科研项目的表现形式,那么成果带来的车生产力就是科研成果的具体应用和项目的实际价值。如果科研成果不能转化成为有价值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那么科研成果的产生就不是有效的,换句话说,项目的投入是无效的。对科研成果转化指标的衡量,主要是看项目带来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规模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4、事业发展指标 该指标反映的是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带来的效益。如果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的比例较多,装备条件非常优越,那么就会对科研项目的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5、其他指标 这些指标主要是中科研项目对本地区农业发展的贡献程度,表现为农业科研机构根据科研项目向政府提出的农业发展建议,以及通过新产品新技术支持的农业发展等。 三、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方法选择的建议 绩效评价的方法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可以单独使用其中一种,也可以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使用。目前项目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同行评议法、德尔菲法、文献计量法、经济计量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应该依据绩效评价的原则,灵活挑选评价方法。笔者认为,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使用,是比较适合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 首先,采用德尔菲法建立指标体系并进行打分赋值。德尔菲法采取匿名的发函调查的形式,保证了各个专家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能够使他们的意见较为客观、公正。农业科研指标的绩效评价中指标确定非常困难,不同的科研项目对于评价指标的选择要求也不相同,对众多分散的指标进行挑选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德尔菲法来进行确定。 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配,确定每个指标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层次分析法通过将评价目标通过层层分解、递进,找出指标的权重分配。单纯运用层次分析法只能取得的粗略方案排序结果,不能对问题进行有效定量分析。这时就可以结合德尔菲法方法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不仅能够确定每个指标对绩效的相对重要性,还可以准确的判断每个指标对绩效的影响程度。 科研项目论文: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高校横向科研项目属于技术创新,其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做好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尤其重要。科学化的管理可以使它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把它的风险降到最低。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 科研项目 风险管理 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性是由于横向科研项目的独特性、制约性等特性所造成的。因为一个横向科研项目的独特性就意味横向科研项目是市场新技术、新工艺或者技术更新等地方是以前尚未碰到过的事情,所以就会有没有认识清楚的规律,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横向科研项目中就包括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数,从而使得横向科研项目具有风险性的特点。由于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性使得科研项目管理与日常运营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同时这也造成了在横向科研科研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变得十分重要,并且成了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成败关键。 在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中引进风险管理的技术,就是要对所制定要实现的目标进行主动控制,预防在横向科研项目开展当中所遇到风险和干预因素,保证所定目标的实现。虽然对横向科研项目进行风险管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进行风险的计划编制、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监控以及风险的处置等工作,都要占用有限的资源和人力,但是非常必要。 一、横向科研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属性,这些属性是由各种数据和信息加以描述的,横向科研项目也一样。科研工作人员通过现在掌握的科学及时水平和对横向科研项目的要求信息,预见未来要达到的结果。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事物及其特性的能力有限,所以在认识深度与广度两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对世界上许多事物属性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处理事情的方法上有各自的习惯和经验。横向科研项目也不例外。对于横向科研项目认识上的这种局限性,从根本上说是人们获取数据和信息的能力有限性和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无限性这一对矛盾造成的,这使得人们无法获得项目的完备信息,从而不能准确的预见项目的未来发展变化,造成项目的风险。 造成项目风险的原因除了人们自身的主观认识能力和信息的滞后性等原因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项目和项目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展变化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因为横向科研项目的开发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影响内外部条件的因素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市场需求信息的变化,在研发当中所需技术的变化以及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发生。横向科研项目的资金到位情况、科研中作者的可延长新能力、采购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对项目的最后结果产生影响。而在项目的外部,项目投资人的利益、项目的时间计划、科研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对项目结果的认可程度等都会对项目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项目的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以后,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横向科研项目的原有计划,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其内外环境的各种发展与变化所带来的项目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横向科研项目计划和进程,而这种项目的不确定性也是项目出风险的一个重要因。 信息的滞后是造成风险的因素之一从信息科学的角度看,造成事物信息不完备的客观原因是信息本身的滞后性。理论上所有事物的属性都可以由数据加以描述的,但是这些数据只有在事物发生以后才能获得,然后再由人们加工处理后才能产生对于决策有支持作用。因此一个事物的信息总是在事物发生之后生成数据并经过再加工以后才能产生的,所以任何事件的信息总会比它本身有一个滞后,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信息本身的滞后性。横向科研项目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该事件在以前是没有的,它的本身是一种新生事物,他是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它本身的实际数据尚未发生,所以在决策中所使用的信息都是根据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做出的推断,推断的依据只是理论的依据,这就导致了信息的不完备,造成了很多的风险隐患。只有随着横向科研项目开发过程中,科研工作者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入,取得完整的数据,信息的完备性程度也会不断提高,直到项目完成时人们才能获得完备的项目信息。这种信息的滞后性也是项目风险的根本原因。 横向科研项目属于科技创新,科研工作者希望能成功的进行科研创新,取得科研成果并发表学术论文,取得事业的成就并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横向科研项目创新系统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 因素,在这些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其创新活动最终可能出现三种结果:一是创新活动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或者接近预期目标;二是创新活动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并且损失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创新活动的大量投资也无法收回;三是科研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还有横向科研项目在合同签订时没有明确该成果的责权的约定,做成日后成该成果的产权纠纷,陷入长时间的口水战,甚至动用法律途径解决产权纠纷,做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科研开发周期的估算是否准确,有的在竞标当中,为了击败竞争对手,取得横向科研项目采用压低预算成本,或者因为考虑不周,把有些内容没有考虑到,遗漏了这部风内容等情况,造成所需费用的预算偏低,影响了横向科研项目的进度。 二、横向科研项目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者识别风险来源、确定风险发生条件、描述风险特征、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风险识别需要确定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风险来源、风险事件、风险征兆。 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来源一般来自技术风险,对所需的技术或者现有的技术对在研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他们设计的是新技术、新领域、新工艺的要求,这个要求在以前还没有出现,解决这些问题是建立在科学的推理或推断的情况下做出的科学化的理论推断。而解决这些问题是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或者理论基础下对新生事物的研究开发,现有技术的支持力度也决定了风险的存在和发生;质量风险:技术需求方与开发方队新产品、新工艺质量的约定,技术开发放在实现产品或工艺时,影响质量体系的因素很多,其质量最终检验达到双方约定,则为成功的案例,负责将会浪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做成很大的风险;过程风险是指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这包括在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作用;管理风险是指在技术开发当中参与管理方法、管理形式、对资源的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内部成员的沟通能力、成员之间的技术协作、团队成员学术互补性、计费的到位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其次还有组织机构风险以及市场需求变化引起需求方对产品技术要求的变更等方面的风险。 风险识别后要把结果整理出来,为风险分析的其余步骤和风险管理做好准备。 三、横向科研项目风险估计 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估计是对风险存在及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损失的范围和程度进行衡量和估计。横向科研项目是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创新,属于新生事物,对于他来讲,可以借鉴的经验比较少,在技术和工艺等方面,研究人员对它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技术分析和相关人员收集的一些数据,这些都对该项目的研发还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人事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这有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就要对它存在风险作出理性的分析和估计。风险事件分为确定型事件和不确定型事件。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判断是根据历史资料确定风险事件概率的分布,根据以前相似的实验数据和收集的资料数据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利用理论概率分布情况作出判断。要估计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并且要估计出可能对横向科研项目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作出估计。通过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做成的损失程度,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预测风险发生的次数以及其发生的后果,作为决策的依据。 四、横向科研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规划是指规划和设计如何进行横向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该过程包括定义该横向科研项目的组织,团队成员风险管理的行动方案,管理和沟通方式,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确定风险判断的依据等内容。风险管理规划是横向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横向科研项目是一项科学研究,是一项细致而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需要制定详细规划和风险预判,从而制定一份详细分线管理规划,预防风险的发生,或者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的水平。任何横向科研项目都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性工程,牵扯到各方面的问题,在明确了该项目的目标后,需要用到的设备,科研团队成员的职责、对风险的认识和预防能力、分项目的完成情况及对其他成员进度的影响、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局渠道和方式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等非常多的方面,它需要我们处理好整个项目过程中各个细节,具有很高的集成性。因为在整个开发研制的进程中,一个很小的失误都可能对整个横向科 研项目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规划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具体的科研项目风险指南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该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工具和技术以及相关的管理规定,该横向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需要承担的责任,描述整个横向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内科研团队成员如何组织和执行风险识别,项目风险的预判和可用资源的合理安排,项目风险管理的时间和进程安排,项目风险度量方法的规定,项目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的报告规定,项目利益相关者对项目风险的敏感程度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项目风险跟踪的办法和要求等方面的规定。 在做好以上的计划的同时也要做好横向科研项目的资源计划、费用管理计划、采购计划、沟通管理计划,因为论文的篇幅管理,不对他们做出论述。根据以上的各管理计划,作出该横向科研项目的整体管理计划。 科研项目论文:公共财政改革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信息化监督 [摘要] 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科研,大项目大投入成为近年来科研项目及经费投入的特点。由此对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现代公共财政改革的措施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起到重要的信息化监督作用。 [关键词]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现代国库制度;监督;影响 信息技术革命引领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科技更高更快地发展。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科研,大项目大投入成为近年来科研项目及经费投入的特点,由此对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科研经费主要来源及拨款形式 目前财政预算资金是科研项目经费的主要来源,拨款存在3种形式:传统的实拨资金、零余额用款额度和财政特设银行账户资金。尤其是近年来大项目越来越多,其科研经费来源3种形式并存,使得银行账户性质也多样化。新形势下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公共财政改革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信息化监督作用 我国公共财政改革包括财政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一系列措施,自2000年实行以来,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保证资金支付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主要内容之一。 国库集中支付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支付款项时,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规定审核机构(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或预算单位)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以往我国实行财政实拨经费即分散支付制度,也就是将预算确定的各部门和各单位年度支出总额按期拨付到其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账户上,由各单位自主使用。在这种模式下主要存在3方面问题:一是缺乏严格的预算监督机制,容易滋生腐败行为。预算资金一旦拨付给了部门和单位,就脱离了财政监督,各种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无法控制。二是由于大量资金沉淀在各部门、各单位,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增加了财政部门调度资金的机会成本。三是无法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关键,这一环节管不好,财政管理就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制度的要求,预算管理不可能做到科学、规范、合理。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不改变单位的支出权限的基础上,对其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建立起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通过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力求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被中间环节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现代公共财政改革的措施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起到重要的信息化监督作用。 目前科研单位存在大量财政拨付的科研资金,尤其是现在国家采取重点扶持、重点攻关的科研政策,大课题、大项目的涌现使得财政资金拨付额度更大、更集中。同时随着省级科研单位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全面铺开,政府采购的范围更广、力度更强、预算要求更刚性。 财务部门根据国家各项政策法规、项目管理办法和项目合同书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由国库支付系统督促和监督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同时科研项目承担部门只有按照预算要求和合同规定,政府采购科研设备、支付协议款项才能有效执行。因此科研单位要严格按预算执行,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财务风险,提高项目验收中的财务验收通过率。 三、强化银行账户管理是对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财政信息化监督的控制点 现代财政制度对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的控制体现在财政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方面。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财政部门在同级人民银行设立的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部门在银行设立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单位零余额账户、预算外财政专户和特设专户。现代国库支付制度的关键环节是强化银行账户管理,也是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中零余额用款额度账户和特设账户都是现代国库支付制度对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表现形式和核心内容。严格控制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有利于加强预算管理、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利于强化科研项目预算资金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事业单位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两种制度融合的形式,实行了统一人员配置、统一核算方式、统一资金监管的核算模式。在指定银行统一开设了账户,避免了预算单位多头开设账户、使用资金不规范等违规现象,把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把对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从而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强化预算的严肃性。财政加大对科研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对预算执行的约束力,更能体现管理意图,使科研项目管理更协调、便捷,保证科研资金的专款专用。特别是科研经费下达实行零余额账户和特设账户两种形式时,由于实际资金不到单位账户,单位想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已不可能。同时也有利于会计集中核算发挥财务监督和管理职能,节约管理成本。 四、财政监督信息化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要求和影响 1.公共财政改革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新形势科研事业单位要积极探索对科研课题经费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形成科研人员与财务部门的经常性沟通和交流的模式,科学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建立财务部门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全过程的参与机制,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改变以往普遍存在的科研项目研究人员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多、财务人员事先不了解有什么项目、经费使用计划和科研人员的想法的现象,减少预算管理的脱节,扭转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处于事后记账或打补丁的局面。 在国库集中支付形式下,对预算编制提出新的要求,单位预算的质量也取决于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如科研设备政府采购预算就直接关系到科研课题本年度甚至下年度的经费使用,原先各自“闭门造数”的方法显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彻底改变以往由科研项目负责人自己凭经验估计预算的情况。为避免产生科研项目批准后项目预算难以执行,预算与支出脱节的情况,必须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沟通和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专业分工,提高预算编制的前瞻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2.国库制度实施对科研经费实际使用的影响 (1)科研启动资金难以收回。 由于当前科研项目经费在科研事业单位经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各单位为争取项目往往先期投入部分资金作为启动经费,一旦项目申请成功,资金到位后,由于是国库资金,使得前期投入无法回收。 (2)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产生费用的归集与资金支付分离,造成回收成本困难。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单位内部测试费、自加工材料费、管理费计提(根据项目要求)等应归集到科研项目成本中的费用,由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不允许实际资金转回同户名账户,致使费用的归集与资金的支付发生分离,实际科研项目成本与资金支出不匹配,无法通过国库收回成本。 (3)科研项目资金到位与合同签订脱节以及年终结余的情况。 目前科研项目管理由主管部门进行,资金管理由财政部门进行。有时科研项目资金国库指标已经下达而科研项目合同尚未签订,致使国库资金仍然无法使用,出现科研项目预算或合同与财政额度期间不同步的现象,影响科研项目经费向子课题的拨付,还会发生年终结余资金较大的情况。有时个别科研项目经费临近年底才下达国库财政用款指标,容易引发突击花钱或造成当年度财政项目全额结余的情况,进而影响项目的财务验收甚至新项目的争取。 总之,科研单位应尽快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创新思维以适应财政信息化监督带来的新变化,进一步提高单位预算编制和财务管理水平,管好用好科研项目经费,促进科研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科研项目论文:以科研项目推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所以我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但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前不久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希望通过它的实施能够扭转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本文以化学化工学科科技创新教育为研究方向,结合本人几年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挑战杯项目和开放实验的实践经验,提出通过科研项目带动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路,以期为构建适应时展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出借鉴。 一、科研项目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的必要性 我们的科研项目属于化学化工学科,可以分为三类:①纵向的基础研究课题:由政府部门立项的科研项目,包括纯属探索性或揭示自然规律的纯基础研究项目和具有近期应用目标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②纵向的科技攻关或产学研项目:由政府部门立项的科研项目,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开展到一定程度,已经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却尚有一些关键技术难题需攻克。③企业的横向项目:由企业委托高校进行开发的项目,主要针对企业目前产品在生产或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或者企业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发现的某一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将科研项目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具有必要性和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研究内容或者已深入国际或国内前沿,或者属于应用前景非常好的技术难题,其研究价值高。其次,参与科研项目,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科研角色,这对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培养创新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再次,科研项目大都已开展了一段时间,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有利于完成预期的研究目标。最后,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不但能够完成项目的部分任务,最重要的是为导师选拔适合自己梯队的研究生奠定基础。 二、如何将科研项目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机融入 1.选题方面的技巧。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的课程或项目主要有毕业论文、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挑战杯项目和开放实验项目等。选题时要遵循如下原则: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完成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预期目标;与学生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接近并让学生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可以查到一些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工作量适中,难度适宜。但是,不同的科技活动,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题目和研究内容都要做相应的调整。以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季?盐改性粘土的关键结构及长效抗菌活性研究”(no.20676049)为例来说明:用于毕业论文、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或创新训练项目,可以将题目定为“季?盐改性蒙脱土(蛭石、凹凸棒石、高岭土等)的制备及表征”、“季?盐改性蒙脱土(蛭石、凹凸棒石、高岭土等)的结构及抗菌性能研究”等,如果以任一种粘土作为一个题目,那么就可以衍生出许多研究题目和内容;开放实验项目可以做其中几个实验就行了,如“十二烷基三丁基溴化?改性蒙脱土的制备”,制备4~5个不同质量比的季?盐改性蒙脱土就行了;如果是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或挑战杯项目,就要报季?盐改性粘土的产业化及应用的研究内容,根据季?盐改性粘土多功能特性,可以将题目定为“新型多功能季?盐改性粘土的开发及产业化”、“新型多功能纳米复合塑料的制备及应用”等。 2.建立成员结构合理的课题组。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和开放实验项目是一人一题,而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挑战杯项目都是一个课题组,且基本上是同年级甚至同班级的相互熟悉的学生。不过,不管是个人项目还是团队项目,最好都成立课题组,成员包括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并且让硕士生或博士生参与指导,这样不但可以互相提携启发、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科技创新活动高水平顺利完成,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 3.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总结。我们一般让学生每个学期交流2~3次。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总结,对学生来说,不但可以解决在科技创新活动所遇到的许多难题,而且通过交流可以吸取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方向更明确。对导师老说,可以随时了解科技创新活动的进展,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实施方案和阶段目标进行调整。学术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通过科研项目带动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效果 本人自2007年开始带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至今已带了5届。2005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郑佳主持的“新型季?盐改型粘土抗菌剂的研究”(no.cx07050)项目获得暨南大学第三批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二等奖,郑佳因为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而获得保送硕士研究生资格;2007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薛琰主持的“有机层状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能”(no.cx09063)获得暨南大学第五批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三等奖;2008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张劲林申报的“单层石墨烯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no.1055911018)获得了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资助,目前项目正在顺利进行中,已经在国际著名的化学学科期刊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上1篇,张劲林也获得保送硕士研究生资格。此外,我们还带了一些挑战杯项目和开放实验项目,都顺利结了题。最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都处于申报阶段,已经有许多学生主动联系我们,要求给出题目让他们申报。本科生毕业论文方面,除了做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的学生接着做毕业论文外,近三年强烈要求到我们这里做论文的学生越来越多,2010年4个,2011年5个,2012年增加到7个。学生们感觉在我们这里做实验,对他们自己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实非常有效。 总之,通过这几年带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来看,将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纳入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内容,以此推动本科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科研项目论文:临床医学科研项目财务执行质量评价 [摘要]科研项目的财务执行质量评价往往是项目结题验收时的一个薄弱环节,制订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案有利于指导科技人员合理运用科研经费,促进科研实验的有效开展。文章分析了科研项目财务执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提出了超支与结余评价,子项目之间的经费比例评价,项目验收方的容忍度评价,市场行情变化的评价,项目财务执行情况与实际完成情况评价等关键指标,同时建立了数学评价模型。 [关键词]科研管理;医院管理;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定量评价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会议对我国科研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1]。科研的创新离不开创新的科研管理[2-3]。当前政府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力度加强,如何将科研经费有效地投入科研活动中,科研经费的财务执行质量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4-5]。科研项目的财务执行就是按照申报时的财务预算开展研究任务。但经费预算往往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常难以完全按照事先计划的那样执行。如执行质量不好,则可能造成一些不良后果:例如项目经费超支,实验材料物价上涨等因素可能导致项目经费紧张,经费违规使用等情况[6-9]。此外,因为科学研究自身的不可预期等风险,出现的种种问题最终可能导致项目在结题验收时财务审查不过关[10-14],项目负责人会受到相应的惩处。因此,建立一套科研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评价方案,有助于指导项目负责人合理的使用经费,规避经费使用中的风险。本课题就临床纵向科研项目(政府部门批准立项拨款的科研项目,这也是医学科研项目的主要来源),针对当前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15-18],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且在实际科研财务管理工作中,本方案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1医学科研项目财务执行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1.1不按预算执行 项目在申请之前做好相关经费开支预算。但实际上一些立项部门对财务审查不严谨[19],重视项目本身的研究水平,忽略其财务开支的合理性。加上预算并非实际研究所需,项目负责人只能凭经验填写财务数据。项目立项后往往按照科研开展实际需求来开支,忽略了相关预算的上限。 1.2疏于对市场行情变化的预测 项目负责人疏于对市场行情与行情变化的了解,项目经费的执行就显得随意。更谈不上对行情变化的应对能力。如相关科研物品耗材难免涨价,结果可能导致项目经费开支的紧张,导致项目难以正常开展。 1.3项目负责人对财务执行的迷茫 财务执行是什么?如何执行?有什么不良后果?项目负责人往往漠不关心或模棱两可。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的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等做了要求。但如何执行,还需不同行业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详细制订,以更好地指导与规范项目负责人科研经费使用行为。 2项目财务执行质量评价指标分析 项目财务执行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有超支情况、各项开支明细之间的比值、验收方容忍度、市场价格变化、项目设计完成率等。 2.1超支与结余评价 超支意味着项目实际开支大于预算或实际拨款的经额,说明项目在做预算时存在一定失误。超支越大,说明预算越失败。超支越小,则越接近预算,项目财务执行质量接近理想水平。但项目超支未必全部都是负面的,如果该项目产出成果超过预期,开支可能相应增加,则应考虑在其他方面加分。项目有结余,可能是项目未按步骤开展,也可能是项目实际支出比预算小。评价时,结余越少越好。最理想的状态是实际开支与预算相比为1,即不超支也不结余,专款专用且全用,这样才能保障项目完成的质量。但实际上理想状态很难达到。 2.2项目经费子项目之间的比例评价 一个项目的经费预算往往由多个子开支项目组成,有些开支项目是直接用于研究本身,有些则是辅助项目的开展。例如仪器、试剂、药品等直接用于研究可以列为科研组,劳务费、管理费等辅助项目可以列为辅助组。科研组与辅助组的预算比例变化也是评价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辅助组经费开支挤占了科研组经费,则项目研究品质可能受到负面影响;如果科研组实际开支挤占了辅助组,也会导致不合理的财务支出。因此,细化到每一个开支可以更好的反应项目财务执行的情况。 2.3项目验收方的容忍度 理想的项目财务执行可能是不存在的,因为没人能够精确预知未来的事物和变化规律。项目开支存在结余、超支、互相挤占的情况实际上比较普遍。因此,项目验收方对项目财务执行情况应该有一个容忍度。例如,将开支、结余、挤占的比例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即可予以放行通过。这样的弹性科研管理制度可以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 2.4市场行情变化的评价 市场行情变化往往不以人的主观愿望来转移。物价的上涨可以导致科研经费的不足,而市场的变化往往难以预测的。市场行情的变化幅度对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价上涨。如更新产品、更高质量产品、更新换代产品的出现等,往往价格较高。此时,行情变化幅度对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评分影响应该是正向的,可以加分。二是物价下降。例如因为成本的降低而导致物品的降低,更优秀替代品也许意味着更廉价。此时,行情变化幅度对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评分影响应该是负向的,即应扣分处理。 2.5项目财务执行情况与实际完成情况评价 项目完成率对财务执行具有重要影响力。项目完成情况越好,越有利于该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评价。反之,财务执行再好,项目却没有按计划完成,则项目已面临失败危机。因此,应按照完成的进度(完成率)来检验其财务执行质量。一般的,立项单位验收项目时会给予不合格、合格、良、优秀的评价,并颁发证书[20-21]。项目未开展、未完成将导致财务执行质量评价的扣分,反之可以酌情加分。完成情况评价主要是根据项目预设产出的成果数量和质量为准,例如是否完成了预定的专利申请?是否发表了预定的相关论文?超出部分可以视为超额完成研究任务。以优、良、合格、差等来确定完成情况的等级是较为成熟的做法,也便于项目相关的定量评价。 3科研项目财务执行质量定量评价方案的研制 3.1公式的提出 本课题以常用的百分制来评价科研项目财务执行的最终得分。设总分为100分,各个评价指标再分配不同的权重,分别经过评分计算后累加,其总分不超过100分。 3.1.1超支与结余评价 设该指标最后得分为α,实际支出经费为e,预算经费为b,该指标分得的权重值为F,权重比例为Wα. 3.1.2子项目经费开支情况评价 设该指标最后得分为β,科研经费为S,辅助组经费为r,总经费为T,T=s+r,预算汇总科研经费为S1,实际科研经费开支为S2,预算总经费为T1,实际总支出为T2,预算中科研经费占总比P1=S1/T1,实际科研经费占总比为P2=S2/T2。该指标分得的权重值为F,权重比例为Wβ. 3.1.3验收方对财务执行质量容忍度评价 主要根据总经费的超支结余比例来衡量。设容忍度得分为ε,容忍度为Td,当项目财务支出在容忍度范围内,则设ε=1,在容忍度范围之外. 3.1.4市场物价变化评价 设变化率为κ,现行物价为n,原物价为m,则变化率κ=n/m。项目完成情况评价:设完成情况比例为μ,实际完成数量为f,计划为p,则μ=f/p。以上汇总累加,得到某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总公式,设最后总分为χ,则χ=μ[ε(α+β)+κ(α+β)]=μ(ε+κ)(α+β)。 3.2财务执行质量评价方案的运用举例 本文以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经费开支为例。本文将其中的研究经费,包括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等作为科研组的经费;而国际合作交流费、劳务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等作为辅助组经费。单位为万元,具体经费预算与开支情况见表1。 4讨论 4.1优势分析 首先,评价指标权重等采用同行专家评议法[22-23]。本文采用的定量评价模式是建立在定性评价基础上的。这些指标由专家进行评议后确定,具有较好的权威性。评价指标对指导科技人员合理开支具有指导意义。其次,定量评价更能体现公平公正性,利于各方接纳。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通过公开评价指标、计算公式等,被评价者也可以自行计算,评价结果透明度高。再次,一旦评价模式确定,可以极大的减少专家人力资源。一般的科技管管理、财务管理者可自行计算,或设计软件提高计算效率,进一步减少人力资源支出。 4.2不足改进 本评价模式仍旧过于复杂,计算量较为庞大。面对大量需要评价的科研项目,计算过程较为繁杂,不利于推广使用。应该考虑编写相关计算小软件,简化计算过程,使评价模式简单易用。本评价方案是基于临床医学科研项目拟定的。具体到其他领域和单位,应根据相关领域自身特点进行改进和完善,特别是评价指标和权重的适宜度改进等。 作者:魏巍 阮鹏 彭云 赵建君 单位: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资科 科研项目论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摘要:现代社会科研在迅速发展,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给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带来了不便。因此,怎样有效管理高校科研项目成为高校探究的重点。本文主要论述现今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现状,思考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方面有一项重点内容是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管理工作者对这方面相当重视,如共享科研信息,将分散、杂乱的高校科研人员信息整理归档,能快捷获取信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走入了千家万户。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也不例外。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这给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使科技管理方面可以做到信息化和现代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实现科研,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几乎适用于所有行业,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撑着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资源,学校有效建立起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完善起来。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我国迅速做出了互联网普及化的要求和建设,将全球普及信息化模式加入战略研究方面,推动了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面对互联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形式,传统科研管理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面临着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现在的管理制度中,加入科研工作模式中,将信息化产业渗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个层面,使科研项目管理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做到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对科研项目管理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信息理念,信息化管理能将管理过程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信息的传递和提取能做到十分迅速,实现高效率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1.随着社会发展,高校科研项目逐日增多,每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都比较长,研究中的某些信息具有不稳定性,科研项目管理在人工管理条件下使信息储存缺少秩序性,这些因素影响了科研人员对项目的查询和跟踪。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上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项目信息存储形式标准化,调取信息方面实现动态化,能够及时、快速获取和提取需要的信息,随时了解最新的数据,掌握最新动态。2.信息化管理技术有其一定的规范性,如果能运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将能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信息化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计算机运行要求数据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如果数据不规范可能导致在计算机中无法识别,影响科研项目管理的正常工作。将数据规范化能保证数据质量,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另外,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涉及的方面很广,其中包括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这些方面通过互联网可以得到实现,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三、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1.利用信息化技术,使科研项目信息数字化,将高校所有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存档、备份,保证文件不能被随意更改,必须是只读模式,文件的格式能够兼容所有系统,方便跨平台、跨系统读取文件,承载信息的载体必须要稳定、耐用,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顺利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管理。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具有规范性、共享性等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对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科研项目管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供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可以直接在网上查阅,使文件不再需要纸制进行传递,避免文件直接性损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共享和多方查阅的功能。3.开发项目管理软件。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如果能为科研项目管理开发一套属于自己的软件,就能使管理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软件开放方面的技术也日益发达,如果能选择恰当的工具开发出一套管理系统,这无疑对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数据库的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依赖于大量的信息,在开发出了管理软件之后,必须要建立好数据库,才能将大量的科研成果存储起来,在科研人员查询时才能够精确地搜索出来.随着科研成果的日益增加,数据库的优化要实时跟进,保证软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层面,在生活和工作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科研项目管理,不但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使科研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同时还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作者:周晶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科研项目论文: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 [摘要]在我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期,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持续地进行了优化,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也逐渐变得合理规范,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规范化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还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持续进步。文章先是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的总结,接着对其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了深入的探讨,最后,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建议,希望可以使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更加科学。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农业科研项目 1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不断地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经费的投入,但是,这样的投入还是满足不了农业科研项目发展的强烈需求。首先是投入的资金总量的缺乏,其次是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存在不足,因此,要想使得农业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开展,一方面要使得资金的投入更加充足,更重要的是要对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优化。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资金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不足,相关科研单位必须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不断提升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水平。 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出现的问题 2.1固定资产的闲置率较高 首先,农业科研项目一般不需要到企业开展调研,但是,它需要实验场地以及先进精密的设备仪器开展实验研究,如果没有相应的设备和仪器,就需要科研管理部门花大量的资金专门地进行设备的采购来支持科研项目,一般这样的设备使用是一对一的,无法在单位的其他科研项目中发挥作用,这就会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降低了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利用率;其次,若是其他农业科研单位需要相同的设备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相关的租借信息,这也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2.2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 首先,农业科研单位的预算编制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单位中的财会人员很难对项目资金的具体使用实施全方面的跟踪,由科研人员直接进行预算资金的申报,会使得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够准确、专业。其次,许多项目的负责人预算意识比较薄弱,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夸大了科研的经费需求,使得资金出现了浪费,降低了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预算划分比较笼统,使得不能准确有效地进行预算的相关审核,出现了专款不专用的现象。 2.3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监督 首先,科研项目的管理是依据职能划分,缺少科学的资金管理理念,预算编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判断,缺乏专业的指导以及合理的经费使用计划,这就会使得资金无法用到刀刃上;其次,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支出除了科研材料与设备的支出外,还有很多会议差旅费用的支出,经费的开支过多,对于资金的开支合理性缺乏相应的监督与管理。 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优化措施 3.1降低固定资产的闲置,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是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关键所在。首先,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可以引进新的设备登记制度,从根本上降低固定资产的闲置,要将新购置以及原来购置的没有弃置的固定资产和设备仪器进行详细的登记,确立好使用的期限和使用的情况,对于同城或者同一辖区的设备和仪器的信息进行积极的交流,把那些闲置的科研设备仪器进行租借,尽管这样会使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量有所加大,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进而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在农业科研项目结束后没有花完的资金不能够未经允许转向其他项目或者是留作私有的财产,一定要把剩余的资金返还给拨付的部门或者是在得到上级的允许之后用作其他用途;最后,农业科研部门要积极地进行信息平台的搭建,对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预算、使用以及结余进行全方位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对于项目的进度进行实时的跟踪,要建立农业科研单位的数据库,不但使不同的岗位能够进行信息的共享,而且能够有效地进行财务结账以及核查设备仪器的使用状况,良好的信息数据平台可以及时地发现项目执行中的问题,尽快地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保证了农业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地开展。 3.2规范预算编制过程,提高员工的预算意识 预算编制的科学有效是能够为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预算编制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预算编制的要求更高,员工的预算意识也得到了更大的重视,优化预算编制的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制度,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要与财务部门进行有效的配合,细化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预算,提升项目管理资金的预算效率;其次,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工作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虑,降低预算的误差,提升预算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严格地执行有关的预算制度,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要以单位近几年的项目预算数据为依据,对项目的可行性和预算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对于那些缺乏可行性的项目要坚决摒弃,对于那些预算较大的要开展更加细致的论证,预算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要及时进行纠正调整,对于仪器设备的购置资金以及会议差旅费用进行详细的说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和人员参与项目的工作时间及过程编制劳务预算,最重要的是,预算要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充分考虑农业科研项目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为专项资金的管理打下基础;最后,要强化员工的预算意识,加强内部员工的预算培训,对于项目负责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杜绝重复进行项目预算申报现象的出现,建立健全有关的防止项目重复申报的系统,加强各个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坚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编制项目的预算。 3.3增强成本核算能力,提高资金开支的合理性 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没有全面地开展成本核算,只是在某几个环节进行部分成本核算,具有很多局限性。在当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单位必须增强自身成本核算的能力,提高科研项目资金的整体管理水平,使得科研项目资金的开支更加合理。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结合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的运作特点,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科研单位的相关方法,要体现自身的特别之处,提升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其次,要明确权利和责任,在每个项目上,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结束都要把所有成本进行有效的划分,像劳务报酬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等都要算到整体成本中,保障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后,农业科研项目中的资金开支要保证合理性,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于那些超越范围的科研项目资金坚决不能计入成本,特别是一些差旅费和会议费,一定要保证在合理范围内,各项费用都要谨慎支出。通过以上措施,提升农业科研单位的成本核算能力,使得资金的支出更具合理性。 3.4提高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强化流程监督 合理有效的资金管理依赖于严格的资金流程监督。首先,农业科研资金的管理一定要是“专款专用”,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相关资金的管理,集中地进行核算,严格地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实施,积极地进行项目资金开支控制,对于农业科研管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要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的实施细则,要进一步地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实施优化,使得科研项目的资金收支更加合理;其次,要强化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建立科研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内控体系,完善资金信息公开制度,对项目申报到项目落实的整个过程进行动态的监督,保障农业科研项目能够健康有序地开展;最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要积极地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不仅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还要完善互动沟通渠道,对科研经费进行动态管理,与此同时,要严格地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查,杜绝假借科研之名把经费转到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单位。总之,过程的控制、绩效的考评等方式都是规范资金管理,强化监督的有效手段。 4结论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一方面,农业项目的资金管理得到了更多的制度支持,另一方面,对资金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出现了诸如资金使用率不高,预算编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农业科研单位重视这些问题,积极地探索解决方法,最终使得农业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作者:陈文燕 单位:山东省禹城市农业局 科研项目论文:质检机构科研项目管理探析 摘要: 质检机构传统科研管理在人员能力、管理模式以及经费监管等方面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只有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将新思想新理念融入检验检测机构科研项目管理中,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科研制度上进行创新,经费使用环节上进行掌控,才能使质检机构科研工作提升管理水平,走向课题管理精细化道路。 关键词: 质检机构;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创新管理 为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科技竞争先机的号角已经吹响,科技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随着各级部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经费成本的大力投入,质检机构更加注重自身软实力方面的建设,科研能力和水平逐渐成为衡量各质检机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技术机构能力得到空前发展,在重大质量安全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对科研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模式,是当前质检机构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我国质检机构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1.1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很多质检机构科研业务信息化程度不够高,科研管理人员主要通过office日常办公软件来处理项目信息、数据,很难准确快速的反映出科研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为统计和分析工作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课题研究基础数据分布在各个项目组成员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数据库,很难对项目的整体进度、资金使用情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把握,因此面对新形势,传统的科研管理方法和观念难以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如何运用工作流控制技术来改造科研管理工作现行模式和管理制度已成为质检机构科研管理中面临的一大任务。 1.2经费使用环节监管不严,管理过程缺乏统筹 通常科研项目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其中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申报、立项、签订任务书、项目验收等工作;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经费的拨付、核算、报销等工作;项目组负责项目的实施与经费的使用。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自行支配,项目负责人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缺少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有效参与和指导,容易出现项目经费支出超预算、超范围、超标准等现象。科研管理人员侧重项目实施进度、科技成果等方向,忽视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财务人员侧重经费下拨、经费核算,因没有参与课题管理的各个阶段,不了解项目实施进度。由于各部门掌握信息不对等而导致经费使用环节监管不严,管理过程缺乏统筹,容易出现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等问题,影响项目的有效运行和整体进程。 2做好质检机构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2.1搭建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搭建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功能上实现了质检机构科技计划项目的在线申报、项目实施进度管理,论文、标准等科技成果管理等,替代了繁琐的人工录入和统计,实现了项目管理的无纸化,大大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项目负责人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可以了解到在研项目的实施进度以及经费的使用情况,使项目的执行情况实现透明化,规范化,标准化;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国家最新的课题以及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系统了解本单位科研情况、论文数量、标准制修订情况、课题奖励情况等方面内容。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使质检机构科研管理工作走向精细化管理的道路。另外,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还方便质检机构科研工作者以及其他技术人员进行成果浏览,有助于科技成果在单位内部实现小范围的试用,使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为日后转化与推广奠定基础。 2.2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保障体系 据文献介绍,美国建立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由国会、审计署以及部门内设审计机构组成,国会参众两院设有预算委员会以及拨款委员会,专门从事审查和批准科研预算;审计署参照国会和议员要求,或者依照法律从宏观角度对美国项目经费支出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部门内设审计机构包括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内设监察办公室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的内部自查自究。通过外部监督,内部审计的方式,以科研经费预算为出发点,展开全过程管理监督范围,进而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合法。因此,只有不断探索适应自身发展、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制度以及相应配套的经费预算、评估、监督审计等系列规范以及处罚制度,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3深化成果转化,利用科研成果推广带动质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具有前瞻性的检测技术、检测装置、检测方法等方向的科研课题研究,质检机构不断提升检测手段,在应对突发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形成检验方法,与此同时推进科技成果向检验技术能力方向的转化,也是科研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与推广,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实现行业经济提质增效,同时带动质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可以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为中小型科技企业产品质量提供检测技术支持和新产品的鉴定;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科技成果标准化,积极参与国家或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成生产力,以科技发展带动行业技术发展,捍卫质量安全,把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第一关。 3结论 质检机构的科研项目虽然在数量上相比高校或大型科研院所相对较少,但其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典型性。改变现有传统管理模式,需要将创新思维融入科研管理中,结合质检机构自身产业特点,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创新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课题项目管理水平,全面提提升科研综合能力,充分发挥质检机构的优势,把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第一关。 作者:孙卓 刘威 刘淑贞 单位:天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技术研究院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探讨 【摘要】 文章首先指出我国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广泛存在着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间接费用分摊不合理、科研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等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科研项目成本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难题,文章在对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与作业成本法内涵差异的基础上,引入企业广泛适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通过认定作业、建立同质组和成本库、追溯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之间的动态联系、设置成本核算科目及有关明细科目、核算科研项目成本等流程来构建一套独立完整的作业成本核算体系来优化科研成本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 成本核算法;作业成本法;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体系 当社会充斥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客”等新型名词时,毫无疑问这意味着我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高校作为科学研究、新科技诞生、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实现该发展战略的重要助力之一。在高校科研项目不断增加且财务预算科目越来越来细化的情况下,高校科研项目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缺陷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良性发展,对科研项目成本核算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合理分摊好科研活动中的间接费用和辅助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1]。 一、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经费是从事科研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它包括高校申请的各种来源的科研经费。随着政府、各事业单位、企业对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经费在来源渠道和资金支持力度方面均有大幅增长,这对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经费核算体系,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核算中尚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1.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相关部门各执一词,导致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相脱节,成本核算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普遍是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项目负责人负责经费的使用、财务部门负责科研成本核算管理的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由于两大部门职能不同、关注重点不同,造成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不合理。科研部门主要关注项目的具体研究方案、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经费的具体使用,而对项目的进展情况、经费的到账情况、经费使用的合理与否、项目的按时结题情况等漠不关心。财务部门主要职责是管理科研经费、核算科研项目成本,但是由于不熟悉科研工作规律,不了解科研经费从筹集到使用的全过程,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不能作出准确客观的职业判断,也不能通过项目进展情况来控制经费的使用节奏,只能做出简单的会计处理[1]。这样的直接后果是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相脱节,成本核算不合理。 2.相关职能部门在管理上缺乏科学化、精细化的成本核算方法,特别是在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未对间接费用进行合理分摊。高校在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仅计算科研项目发生时容易确认和计量的直接费用,对于本应在成本中全面反映的间接费用并未进行合理的分摊。随着高校科研项目资金来源渠道的纵向专项化、横向多元化,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体系逐渐走向瓦解。由于核算的难度大,像水、电、固定资产设备的占用费及房屋的使用费等间接费用,高校并未归入科研项目成本,而是由学校据实列支。这样不仅不便于真实且全面地反映科研项目的成本,而且容易混淆教学与科研的成本界限。 3.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课题组长负责制”的弊端。课题组长负责制下,项目组之间各自为营,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出现设备重复购置或资产流失现象。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实行的是课题组长负责制的经费管理制度,而此制度之下课题组购置的科研资产大多由课题组长保管、使用,由于各课题组之间缺乏沟通,存在公用性资产的重复购置现象。另外,在相关科研人员工作调动或岗位调动时,容易产生资产交接手续办里不齐全,物随人走现象[2]。 4.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科研资金沉淀现象日趋严重,不仅使高校科研项目决算不及时,而且为结题不结账[3]、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创造了条件。剩余的资金长期挂在账上并用于课题无关的支出,致使高校无法及时完成项目经费决算。相关主管部门曾努力纠正,但收效甚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此外,高校对科研项目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著作权、版权、开发软件等无形资产并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科研项目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大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因此,对现行科研项目管理核算方法亟待进行变革。 二、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 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并优化现有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模式,本章根据作业成本思想尝试在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因此,本文在比较了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内涵差异后,构建了一套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体系来优化科研成本管理,有效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System,简称ABC法,是将间接费用和辅助资源以更合理、更准确的方式分配到作业、生产环节、产品、服务以及顾客上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耗费资源”。生产引发作业,作业引发成本,而其核心程序在于选择作业和确定成本动因。具体地,它以“作业”为核心,通过对成本对象所有作业消耗的资源进行确认和计量,准确地将消耗的资源成本归入相应的作业,然后追溯作业动因,并以此为依据将所有成本或费用分配给成本核算对象。作业成本法的先进之处在于核算时,其能追溯作业成本与成本动因之间的动态联系,进而根据分析结果合理地将资源耗费分配至产品或服务上[4]。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仅仅只是为了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将间接费用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分摊到成本对象中,作业成本法则是选择作业为成本归集对象,通过跟踪所有作业,对构成最终产品的所有作业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3],它是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一次革新。与传统核算方法以“产品”为中心的不同是,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算中心,能为生产各环节和作业单元提供更加具体详细的成本信息,克服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粗糙性。按照作业的增值属性,作业成本法将作业分为能增加顾客价值的增值作业和不能增加顾客价值的非增值作业,而管理人员通过减少甚至消除不增加成本单位价值的动因,将增加成本单位价值的成本动因控制在最低水平[5]。从作业成本法的内涵来看,高校的科研活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组成的,科研人员每进行一项作业均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高校科研成果的产出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作业来完成。因此,科研项目的总成本实际上等于科研人员全部科研活动的过程所消耗的资源之和。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前提是认定科研活动的各项作业,归集作业成本。然后才能按照各项作业成本与科研项目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追溯到各科研项目,最终完成成本核算。在作业成本法下,直接成本直接计入有关科研项目,这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一样;而间接成本则是先认定作业,归集同质作业,并计算各作业成本,然后再将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确定的分配率分摊到有关科研项目。综上所述,其相异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特征有: 1.成本计算具体划分为两个阶段。因为“科研项目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科研项目成本计算过程直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科研活动过程中耗用的资源追溯到作业,计算作业的成本并选择作业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和科研项目所耗费作业的数量(作业动因的数量),计算各科研项目应分配的作业成本。 2.成本分配的可追溯性。这是作业成本法的一个鲜明特征,成本通过直接追溯、动因追溯或分摊的方式将作业成本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进而可以尽量避免不准确的分摊。 3.成本追溯使用众多不同层次的作业动因。作业动因一般分为单位水平动因、批次水平动因以及产品水平动因三类,而且每一层面的动因可能有多个。采用众多不同层面的成本动因分配作业成本,要比采用单一分配基础更加合理,更能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6]。 三、作业成本法在科研项目核算中的应用 (一)作业的认定 作业是指一个组织内部根据一定目的而耗用资源以创造具有附加价值的产品的过程、职责或任务。作业认定是指对科研活动中耗费科研资源的过程进行定义、区别各项作业之间的差异、了解每项作业在科研活动中的作用以及追溯每项作业与耗用科研资源之间的动态联系。在完成作业认定之后,按逻辑顺序列出作业清单方便后续对认定的作业做进一步的分析、归类和建立作业同质组。 (二)建立同质组和成本库 成本库是用来归集作业所发生的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中,由于所耗资源是单项依次分配到作业中去的,所以相加汇总其过程中产生的各项作业成本要素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亦或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资源归集起来组成一个成本库。为了进一步分析以上作业清单中的各项作业,社科类科研活动可以建立下列同质组和成本库: 1.项目申请作业和结束作业。项目申报作业、立项审查作业、鉴定验收作业和成果登记作业属于申报和结束课题必做的作业。这四个作业关联性极强,都是由“项目申报的个数”驱动作业,这一动因归属于作业动因层次里的单位水平动因,而且这四项作业在不同科研项目活动中耗用的科研资源占比相同,故将此四项作业合并为一项作业,共为一个作业动因———项目申报的个数。然后,建立一个成本库,可称之为申请和结束成本库,所耗用资源的成本主要有: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从事科研活动人员的工资报酬、津贴、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加班费、绩效工资、培训学习费、生活补助、临时工工资、参加课题研究的研究生的助研酬金[5])、直接材料成本(从高校其他部门领用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和运费[5])、间接费用(直接支付的办公费、电话费、水电费、市内车费、出差费、资料费、版面费)。 2.项目准备和实施作业。前期调研和搜集资料都是为项目研究做准备,而项目编制作业和中期检查作业实际上是项目研究阶段。这四项作业均属于单位水准层次作业,因此可以合并为一个同质组,建立一个成本库。该成本库的作业耗用较多的人工工时,同时科研人员薪酬、资产折旧与其他间接成本(电话费、水电费、市内车费)与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高度相关,因此以科研人员人工工时为作业动因。 3.经费管理作业。经费管理是一项独立的作业,单独建立成本库。该项作业主要耗用的资源成本包括管理人员的薪酬、保险费、银行手续费等费用,这些费用小而又繁杂,并且和经费数额大小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可以以各个项目的经费之和作为作业动因。 4.会议交流作业。会议交流也是一项独立的作业,该项作业耗用的资源成本主要包括对外交流、应酬和接待的费用,这些费用在消耗时需要控制在经费的一定比例之内,并且这项作业与交流时招待的人数和次数高度相关,因此将其作业动因定为人数/次数。 (三)追溯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之间的动态联系 在建立成本库和选择作业动因后,需要追溯成本库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之间的动态联系。我们可以运用相关系数或可决系数来测试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判断所选作业动因是否为作业成本变动的主要原因,进而避免扭曲分配结果,保证科研项目成本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如果作业成本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有些成本库作业成本与所选的作业动因之间的可决系数或相关系数较低,那么就说明该成本库中的一些作业是缺乏同质性的或同质性较低,需要重新调整该成本库中的作业,然后再次计算可决系数或相关系数,直到达到理想值。 (四)设置成本计算科目及有关明细科目 在作业成本法中需要对成本核算中使用的有关会计科目进行调整。首先,对“科研经费支出”科目进行重新设置。在该科目下根据各个科研项目来设置成本计算单。成本计算单的格式比照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增加二级明细科目,具体在计算单内按“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作业成本”设置专栏。其次,以“作业成本”科目替代“制造费用”科目设置,并按各自成本库名称设置明细科目,具体应包括“项目申请和结束”、“项目准备和实施”、“经费管理”、“会议交流”等四个明细科目。其中,各明细账户按照各项作业耗用资源成本的用途设置专栏,主要有“材料费”、“劳务费”、“固定资产折旧”、“办公费”、“招待费”等。 (五)核算科研项目成本 1.按本期实际发生成本登记成本账户的总账和明细账。由于收集资料的滞后性,无法适时制定作业成本分配率,所以在作业成本法执行前暂时选择实际成本分配率分配作业成本。然后,根据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第一阶段,归集和计算作业成本,并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同时,将科研项目所花费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等直接成本计入有关成本计算单内。首先,根据材料分配表将各个科研项目所耗费的直接成本直接登记到“科研经费支出”账户及各个项目成本计算单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栏内,但是该账户及其所属的各成本计算单下“作业成本”一栏要等到“作业成本分配表”编制完成后方能登记。然后,再根据材料分配表、工资薪酬分配表、固定资产折旧表以及其他间接费用的原始凭证等资料将本期发生的费用计入“作业成本”账户及其所属明细账户。 2.根据作业成本的明细账编制作业成本分配表,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并结转作业成本。在实际工作中,编制作业成本分配表的关键在于作业成本分配率的计算和作业成本的分配。在一批科研项目结束后,根据当期归纳整理的作业成本账户及其所属明细账户本批发生额与作业产出的资料,编制作业成本分配表,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和各科研项目应分配的作业成本[4]。其中,表2中的第2行内容是根据作业成本明细账本期发生额的累计数之和填列的,分别反映了各项作业本批发生的作业成本总额。第3~6行统计的是科研项目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第7行分别计算的是各项作业的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它是根据第2行所列各项作业成本与第3~6行所表示的作业动因相除所得。第8、9行分别列示的是项目A和项目B所耗用的各项作业动因数量。第10、11行是根据项目A和项目B各项作业动因数量(第8、9行)与各项作业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第7行)计算所得的应分配的各项作业成本。最后,将第10、11行各项金额及合计数从作业成本及其所属明细账户结转到“科研经费支出”账户及项目A和项目B的成本计算单“作业成本”一栏。结转完成后,作业成本账户期末无余额[7]。 3.核算科研项目成本。通过上述第1、第2两个核算步骤,已将本批发生的成本归入到项目A和项目B的成本计算单内。最后,科研项目的总成本等于本批各个项目发生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与作业成本的合计数。 四、结语 作业成本法的引入是对高校传统科研项目核算的革新。作业成本法以“作业”替代“产品”为中心的成本核算模式,不仅使成本发生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动态联系更清晰,而且丰富和完善了科研项目的成本内涵。同时,因为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和辅助资源所依据的作业动因的多元性,也使得成本核算更加合理,直接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8]。总之,作业成本法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众多不足,还可以真实全面地反映成本信息,为管理层进行成本控制提供了决策依据[9]。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引入对科研项目核算产生了重大的积极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改善科研项目成本计算准确性、提高成本信息的精确性和管理决策的相关性,而且还为解决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各种矛盾提供了依据。 作者:曾方平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科研项目论文:事业单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探究 摘要: 科学事业单位在科研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高度重视科研事业发展,不断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力度,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难点在于,既要符合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财政管理制度,又要保证科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的需要,不断创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体制机制。文章分析了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提高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水平、健全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现有资产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以确保有效开展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 关键词: 事业单位;科学研究;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财政资金支持促进科研创新,科学事业单位在资金方面有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科学事业单位来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是其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科学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不健全、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长期以来,财政部门对各专项资金均要求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与此相对应,各科研项目均应有一套适合项目本身的管理制度,以明确经费的使用方向、结构和目的。随着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科研资金的体量不断增大,一些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就显得过于宽泛,导致经常出现一些与科学研究不相关、不必要的开支,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一套适时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管理便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将使科研项目经费出现滥用与浪费。 (二)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不科学。在科研项目中,经费的使用需要接受监督、审计和决算,而这一系列经费过程管理的基础就是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为了提升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对经费的使用范围、使用目的和使用标准进行规范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均由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组长负责,其掌控着从预算到执行各个阶段全过程的管理。然而由此衍生的问题是,项目负责人虽说是其研究领域的专家,却往往缺乏财务管理知识,难以应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另一方面,项目组组长或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也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很少以消耗指标和基础数据进行测算与编制,多数情况下仅凭经验估计,难以客观反映科研项目的支出需求,使得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大多形同虚设。除此之外,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其与市场产品等生产性项目的成本预算不同,无法准确估计项目的研究周期与经费消耗。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可能需要多种方法才能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这就决定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不确定性与个体差异性,在经费执行过程中也会导致出现偏差。 (三)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管理不善。将经费支配权交给项目组组长,从主观层面上放松了科学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通常情况下,科学事业单位都会制定自身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在经费管理方面,其规章制度不能完全满足可操作性的要求,或者在经费支出管理方面缺乏考核办法和监督机制,无法真正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此外,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和项目组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也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及其预算内容并不熟悉,经常出现比如经费报销时,机械地按照财务规章制度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但与项目实际情况并不相符,难以将经费支出与预算完全对应,经常在事后才发现脱节的问题等。 (四)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部分,这两部分不仅是科学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对其科研实力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流程包括资产形成、资产支配、资产处置等,在各环节都存在问题,比如在资产购置之前,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划,从而产生重复购置等问题;或者由于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属于非偿还性资金,因此导致科学事业单位在购置资产时,缺乏长远规划,仅考虑眼前一时之需,而且部分仪器设备仅有极少数科研人员懂得操作使用,一旦这些科研人员离岗离职,这部分仪器设备就如废铜烂铁般堆放在实验室,导致资产的使用效率极为低下;不少资产直接归属项目组管理,项目组画地为牢、轻视资产管理,导致出现小而全、重复购置等现象愈演愈烈。 (五)财务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参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意识。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项目组争取来的,因此经费管理也是项目组的事情,经费开支、预算编制与决算均由项目组负责,超支或结余经费由项目组掌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水平与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无直接关系。财务管理人员在经费管理方面的参与度不足,且参与意识较差,造成了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责任意识缺失的重要问题。 (六)内部审计的作用有限。维护国家财经法规、准确执行财会制度是科学事业单位的重要管理内容,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监督可以发现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为了减少直至杜绝国有资产流失,促使其使用效率得以提升,应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发现漏洞,及时填补,做到未雨绸缪。不过,现阶段的科学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并不重视,一些单位甚至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也无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独立性仍然较差。 二、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对策 从对以上问题的梳理中不难发现,当前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作用,确保科研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增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法律意识,对单位的科研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等定期开展培训,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视,同时提高科研人员编制经费预算的水平。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预算标准不科学、计划期制定不合理、执行考核评价不规范和可比性较差等。因此,在项目需求方面,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准确把握,保证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还要规范预算管理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在充分保证预算刚性的条件下,要对其作出一定的动态调整,从而形成动态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机制,提升预算的准确性,不但能满足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需要,也能节省财政资金的消耗。 (二)健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水平,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具有经济管理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作为单位管理的重中之重,列入日常管理规划。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应建立健全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相关的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单位情况,保证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不冲突,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可以使管理人员遵章进行管理,并起到相互制约、制衡的作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应确保可执行性,按照管理制度,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可根据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批复书、财务制度要求,对项目支出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规划,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可监督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进度,实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结合,管理功能与预算执行相结合,避免发生偏差,提升经费使用效益。 1.科学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科学地编制经费预算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形成的基础。为了妥善解决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程序脱节的问题,在立项时,应规范和加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为经费使用确立依据,保证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有章可循。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科研管理部门应以课题指南确定科研项目的立项方向,并按照项目申报条件与规定严格审查,指导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申请书,清晰、完整地表达出项目思路:第一,从专业角度,项目组需合理设定项目任务与目标,按照历史数据分析科学假定环境、限制因素,合理确定项目基本预算;第二,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单位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从财务角度,为科研项目提出有价值的管理建议,尤其是项目支出预算中的支出类别、控制额度,并充分考虑预算的专业性,严格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审查。 2.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规范调整。确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后,应根据批准文件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追加预算。但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为了保证预算的可操作性,需要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做出规范合理的调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调整是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需建立规范的调整审批制度和程序,并健全分类申报、审核和定期研究制度。严格审查经费超过一定金额的项目,从源头上防止出现经费申请混乱的状况。健全经费使用计划和决算制度,使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做到计划性、科学性。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科研项目经费决算制度,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管理,并公开支出明细,通过公开的形式,确保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也能够起到引导和威慑的作用。 (三)充分发掘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的功能。首先,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应树立和加强资产管理意识,通过整体规划所购置资产,提升资产使用的合理性;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以项目组具体的实际情况为标准,构建完善的资产共享平台,实现统一管理,避免重复购买资产。其次,充分发掘单位现有资产潜力,最大程度上发挥现有资产功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也是避免资产重构的有效措施之一。此外,还需要建立相关制度,比如资产使用制度、维护制度和报废制度,严格监督制度执行情况,安排专人负责监督检查,人员调离或离职时,及时办理交接手续,保证单位资产不闲置、不流失。 (四)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科学研究是科学事业单位一切工作的中心,为了确保科学研究的顺利推进,需要做好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而在管理工作中,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管理,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让科研人员创造出更多的新科技和新产品。为了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性,单位管理人员应增强管理意识,提升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去,了解和掌握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开支明细等,监督管理经费的使用,确保一分一厘都用在科研项目上,而不挪作他用。 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经费投入和效益分析相结合,按照投入产出原理,科学评估项目绩效目标。同时,根据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等,制定可实现的绩效考核目标,为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保驾护航。 作者:杨晓红 谭舒海 王君豪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探寻 一、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科研机构、企业在其战略目标的引导下,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研发活动过程中可以支配的资源做出总体规划,通过事前编制预算、事中过程控制、事后业绩评价等一系列财务管理行为,对科研项目预算从编制、执行到最终考评全过程进行筹划和监督控制,最终实现研发目的一种管理方法。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研发项目以高新技术企业或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为对象,其预算管理必须与研发活动自身特点相联系。较传统预算管理而言,研发项目预算管理呈现出系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首先,全面的预算管理是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出发,将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及分析、评价等一系列环节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其次,研发活动本身是针对未知领域、未解决问题进行的创造性探索活动,整个研发过程充满了创造性与不确定性,对其预算管理必须是动态性的,将分析、调整和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以增强对其不确定性的适应。再次,研发活动比生产活动更难于掌握,其特有的技术复杂性、管理复杂性及环境复杂性决定了对研发项目的预算管理也相对复杂。 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全员参与意识尚未有效建立。科研单位对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主要体现在项目承担部门在从事预算编制时缺乏对科研项目整体性的把握,存在没有严格按照项目研究的目的安排预算支出的现象。很多科研单位的项目预算编制与管理尚未建成全员参与的意识和机制,项目承担部门与财务、物资、发展等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不充分,项目承担部门在不了解国家科研经费管理与预算编制要求、不熟悉招标、采购、合同签订方式的前提下,盲目编制预算,导致预算的执行在各部门之间不能很好衔接。这样编制出的预算相对片面,往往不具有可行性,这也是导致今后预算执行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同时,项目承担部门在预算编制的内容上缺乏对资本性和成本性支出的合理分类,执行过程中往往对财务入账造成困难,影响项目验收通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不尽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编制的预算要科学、合理、有理有据,充分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支出,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加以规范保证。许多科研单位往往只有预算管理制度,却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监督机制,或者虽然建立了监督管理制度,但不同部门间管理界面不够清晰,导致出现无法落实具体责任的尴尬局面。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各个环节,缺乏明确的进度安排及有效的监控措施,导致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预算的实际执行进度未能与时间进度相匹配,没有发挥出各部门间的协同监督作用,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不能起到应有的统筹作用。研发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不严肃,监管控制不到位。预算执行不到位、控制不力是目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最普遍问题。“重编制,轻执行”“严编制,宽执行”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实际项目预算执行结果与下达预算严重脱节。验收环节财务账目的大量调整、冲销使得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大打折扣,给项目的财务验收带来许多困难。部分科研单位由于没有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缺乏对日常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使得预算执行起来随意性较大,加上预算调整的审批管理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制衡机制,预算调整的管理权限宽松,导致超预算和无预算的支出现象频繁发生,最终削弱了预算的控制作用。 三、提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相关建议 高度重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树立全过程闭环管理意识,建立组织机构。项目预算管理是一项由项目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协同管理与全程监控的闭环系统工程。建议成立基于科研项目的临时专项小组,小组成员由项目承担部门、物资、发展、财务等部门人员组成,他们既是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的专责人员,又兼具科研专项小组管理人员身份。在预算编制前提早对小组成员进行科研预算管理专业培训,使小组成员人人重视预算的编制,并从编制阶段就实质性地参与到预算管理过程中来,为日后项目执行过程中各部门间的分工、配合做好事先的铺垫与事前谋划工作,以充分发挥各部门管理职责,真正将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各个参与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人员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细致、严谨的沟通,对各项费用支出的必要性、可行性、支出科目与预算的对应关系等一些列问题进行充分研讨、论证,增加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整体性和后续可执行性,保证科研资金使用的效益与效率。健全与完善项目预算从编制到考核的一系列制度。科研单位对项目管理的依据是国家通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企业内部制订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对通用国家制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并严格执行,对内部项目管理制度和相关涉及的内控制度要不断健全完善,并根据出现的新环境、新情况做出适时的调整,确保科研项目从申报、审批、实施到验收全过程都受相关财务制度约束,变财务管理由过去的事后管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支出管理是项目经费管理的核心环节,要建立科研经费支出的动态费用总额控制和动态预警机制,有效控制不符合财务规定的费用报销行为。要特别重视科研项目预算调整审批制度的建立,制度中对预算调整范围、条件和审批流程应做出的明确规定,以确保预算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效制约预算随意调整的现象。特别加强项目预算编制环节与执行环节的管控。科研项目的各参与部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审核与监督管理职能,摒弃过去只重视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监管的思想。落实项目预算的严肃性,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没有特殊情况不得随意调整。在预算编制环节需要紧贴项目研究目的,重点关注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原则和各类支出科目的控制比例;在预算的执行环节,通过层层分解预算管控目标,明确落实各部门责任,建立预算执行情况的定期内部分析、反馈和报告制度,确保预算执行信息传输及时、畅通、有效,全方位保障预算整体执行的有效性。同时,在刚性预算管控过程上还要结合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动态特性,使预算管理兼具适当的灵活性。加强审计监督职能,完善考核与奖励机制。预算的执行与监督紧密相连,有力的监督是科研项目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科研单位应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和审计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项目内部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与监督不仅对企业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发挥作用,还同时对企业内控有效性和预算贯彻执行到位性发挥作用,重点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使科研项目管理处处有章可循、事事受制度制约。考核与奖惩是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考核相关制度,在项目的中期督导与结项验收时针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费用支出的合理性、预算实际完成率等进行一系列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考核。考核的指标和奖惩制度的设立要客观、公正、合理,以调动科研项目人员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绩效水平。 作者:崔洁 单位:国网冀北电科院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主体已经由政府转向企业,因此,企业对于创新越来越重视,对科研项目的监管力度也有所加强,同时,国家有关的监管部门对于科研经费的审计程序也趋于完善和健全,但是,部分科研企业对于项目的资金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重大问题,严重降低了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笔者主要针对《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关于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注意事项,论述了我国科技创新企业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改善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项目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主旨的措施。 关键词: 科研项目;资金管理;问题;措施 21世纪是一个以科技为主题的时代,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则是国家、民族等进步的灵魂,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科研机构是科研项目的培养基,对于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配套资金则是营养液,也是催化剂,为科研项目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动力支撑,同时科研项目离不开配套资金的支持,配套资金是科研项目的重要食粮。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广,我国对重要科研项目进行了大力支持,不断投入科研经费,以期实现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在其使用与管理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制约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一、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突出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科研项目资金的预算与拨付、到位后的用途以及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等过程,按照事前、事中、事后阶段阐述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立项筹备阶段 1、科研机构 在这一事前阶段,科研项目资金的预算与拨付存在着很强的随意性、盲目性,对于相关科研机构是否具有充足的实力来开展科研项目缺乏一定的可行性论证。科研机构作为科研项目的培养基,如果不能满足项目的硬性配套要求,则必然导致科研项目培植的失败,而这取决于科研机构的经济实力。目前,从总体上看,基本上每一个科研机构都无法满足为科研项目提供充足的硬件配套实施的要求,据统计,主要是高校或科研院等事业单位,其对于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主要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并且这些拨款大都是专款专用,这些单位要想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撑科研项目,就只能挪用财政拨款,而这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 2、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就好比一颗种子,要想让它开花结果,首先要确保种子的质量。有关的监管与审核部门对科研项目本身的可行性亦缺乏论证,导致科研项目的不切实际,随意上马,使得科研经费价值不高,使用效率低下,造成科研资金的严重浪费,更无法实现预期的成效。 (二)项目资金的用途 科研资金到位后,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关键在于科研经费用途的控制。从总体而言,科研资金的用途缺乏统一性。人工成本、设备等固定资产采购成本以及日常办公开销都计入科研项目成本,即将科研资金挪作他用的现象极其普遍。 1、人工成本与科研资金杂糅 为了响应国家创新企业的号召,有关单位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高学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纷纷通过高额的薪酬来刺激、招募,并建立了相应的工资改革制度,结果使得人工成本大大高于国家的预算,企业为了保证外来人才的进入,内部人才的不流失,只好将科研项目的资金挪为工资经费。 2、管理工作经费与科研资金不分 在科研资金到位后,大多数科研机构对于这突如其来的一大笔资金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财务人员应当对项目专用经费和管理工作经费分别核算,然而,科研机构大多将其混为一谈,使得日常会议费、差旅费等也占用了科研专用经费,尤其是间接费用占比较大,只好挪用科研经费填补漏洞,然而,这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 (三)科研项目资金的事后监督 科研资金到位后,在保证资金用途合理合法的前提下,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投入使用后的全程监管,从而保证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预期目标的有效实现。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高校等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设置比较简易,内部审计部门一般不存在,导致科研机构对项目资金的事后监督与管理水平不高、力度不够,甚至出现个人侵吞资金等腐败现象。 二、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科研项目与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以及结合《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研资金的管理与监督,这与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息息相关,同时影响着我国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 (一)增强对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预算与可行性论证 首先要增强科研机构的预算意识,在进行预算制定时,要保证合理性与科学性,通过对科研项目进行实地调查等,综合考虑、全面考察各种可能的因素,最终确定是否可以立项,同时保障科研资金可以用于未来有较大成效的科研项目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使用方案,从而保证科研资金的合理使用,更好地为科研项目服务。 (二)加强科研机构的制度建设 1、使用制度 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使用制度可以有效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首先要规范科研经费的用途,明确每一项资金的动态,通过信息系统留痕来保障经费的使用安全,做到专款专用,同时也便于事后监督查询。其次,管理人员要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随时根据实际问题不断完善使用制度,保证科技项目的稳步发展。 2、内部控制制度 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需由科研机构指派专人负责,严格根据项目预算以及财务管理办法进行控制,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与合法性。同时要实行责任制,相关负责人需按照规定明确各自的权限范围,为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负责,统一协调,相互制约,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3、审核制度 通过加强项目经费的审核制度,不仅可以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还可以提高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因此,科研机构要结合自身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设立一个专职的会计岗位,主要负责协助项目负责人进行科学预算,保证预算编制的真实合理。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经费的流通情况、科技立项内容、经费的使用结余进行有效记录,避免假账现象,从而建立完善的审核制度。 (三)统筹协调科研项目与资金管理 在科研机构设立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旨在对科研项目资金进行全程管理,明确各项科研资金的用途,提高其使用效率。这一信息系统将覆盖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管理以及验收等关键环节,通过对科研项目的全程留痕与客观记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查看,提高项目资金管理的追溯性,从而优化管理流程。国家要规范有关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增强对随意挪用科研项目专用资金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科研机构也要对科研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教育,增强其对科研资金专款专用的意识,从而有效合理地使用科研资金。 (四)增强科研项目资金的事后监督 国家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科研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尤其是对科研资金的保管、使用以及最终成效的监管,保证科研资金运作的安全与有效。在科研机构内要增强法人监管力度,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单位内部控制与约束机制,将责任明确到个人能更好地对资金进行管理与监督。科研机构还要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验收,将财务决算与固定资产的验收与科研项目验收同步进行,提交财务决算报告和固定资产验收单等,将这些资料与科研项目的技术报告,项目经费有关的财务票据等进行统一归档,上交有关部门并接受其监督审核,保证项目成功通过验收。在验收成功后,科研机构仍要对科研项目进行档案管理,进一步健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通过分类档案的方式将其划分为,财务文档、技术文档、设备以及知识产权文档等。尤其是知识产权文档,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与管理,防止机密文件泄露,给单位带来损失。 三、结束语 在高科技的信息时代,科技创新是主流。不论是企业还是国家要想在全球化经济中稳步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创新资金的管理就尤为重要。现实中,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却存在着众多问题,制度因素、人为因素等层出不穷,因此,为了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就必须先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以相关制度为导向,保证项目资金的使用价值与效率。其次,要高度重视人为因素,严格杜绝一个项目多头申报的现象,对于科研经费的后续监督与管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未来资金的使用提供了方向指引。 作者:邓尤全 单位:攀枝花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考察,我国目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外部性等问题,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要构建以立项前明确“定价”、立项时明晰产权、立项后问责问效、结项时科学评估、结项后信息公开为核心的科研项目全程监管制度。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项目;管理制度 一、引言 当前,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1]如科研项目的管理效率不高,透明度较低,过程管理模式比较落后,项目的监督和监理机制缺乏,对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束手无策;项目评估管理体制不健全,已有的评价机制执行力度较差,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以及公开公平的评估体系,导致学术界不可避免地滋生了各种失信行为,助长了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学术氛围,乃至学术腐败,给国内学术界造成了令人难堪的负面影响。因此,现有的项目管理体制对我国科学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十分不利。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看,科研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这一系列契约用以描述未来各种情况下契约各方的权力和责任。但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导致一个完善的契约是不可能的,即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表现出一定的不完善性。因此,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关注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当已有的制度不能满足制度需求,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时,就必须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寻求“帕累托改进”,使得制度改革的收益大于其可能产生的成本,实现“更优”的新制度。本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激励、督促机制,以减少或消除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上述不合理现象,显得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二、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的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威廉姆森提出来的,其基本理论工具是交易费用与产权理论,代表人物是科斯和诺斯。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2]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鲁宾逊一个人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才必须相互尊重产权。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费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总之,诺斯认为,[3]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制度的关键作用在于为相关人和组织提供激励或建立成本与收益关系,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支配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因此,寻求“帕累托改进”是制度变迁过程中一个持续的常态。 三、科研项目管理制度面临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 本文研究的科研项目是指涉及财政资金,由政府及相关部门主导并出资资助的“纵向”项目,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与结项一般采取由相关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与评审的方式。政府及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公开招标相关科研项目,科研人员通过所在单位自主提交申报书,招标单位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从而确定立项项目及资助对象。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提供科研资本,科研人员提供智力劳动;政府需要科研人员作为“智库”以促进发展,科研人员需要借助政府科研项目体现自身价值。但在科研项目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作为出资主体的政府部门不可能完全掌握项目承担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的信息,往往只能通过项目申请书及其以往科研成果来判断承担人的科研能力与实力。另外,科研人员在申请项目时,也不一定能很准确的理解项目立项的意图以及项目完成必须达到的标准和难度;同时,也可能存在申请时对项目未来的研究或技术路线规划的很完美,但真正开展研究后,很多方面不一定能按原计划很好的实现,因此,对于项目承担者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相互寻找和选择的过程亦是相互博弈的过程。即管理部门与科研人员相互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论何种制度安排,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因此,为了降低效率损失,政府部门必须设计一套更完善地约束机制,以促使科研人员更努力地工作,从而取得“帕累托改进”,实现科研人员与政府的利益双赢。 (二)逆向选择 政府相关项目管理机构或部门一般情况下通过组建专家组对人的申报书进行评审,以确定是否资助以及资助力度。若相关专家评委相互间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甚至,有些评委相互串通,轮流坐庄,互相推荐项目,排挤不属于他们学术圈子的人,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是低能力、“有关系”者能够获得较多的经费资助,而高能力者却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从而降低了科研经费的配置效率甚至浪费。[4]又或者某些专家对评审工作敷衍了事,如现实中有不少专家教授的评审工作下放给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来完成,从而可能导致评价结果有欠专业、客观,原本十分优秀的申报书由于未被充分的解读、理解而被排除在相关受资助范围之外。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只看重申请人的“出生”,非名校、海归、教授不可,使得一些资历较浅、出生“寒微”的优秀新生力量无缘取得项目资助。上述便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而不是任何一个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5] (三)道德风险 从科研项目管理者角度看,当前无论是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是项目承担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他们对项目的监督仅视为日常工作,而项目完成与否,完成的质量如何与他们的工作绩效和收益并无直接联系,即执行监督以及监督的力度并未纳入科研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因此,大多科研管理人员对于监督工作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为降低监督成本而努力想方设法,更多的是听之任之,或者希望下级单位(政府管理部门希望由项目承担单位监督,承担单位又寄希望于项目负责人所在团队)来监督,自己便可“搭便车”,坐享其成。从项目承担人角度分析,由于绩效考核等原因,科研人员一味追求项目数量和经费,有可能利用自有的信息优势,在提交申报书时弄虚作假,有意夸大自己的研究实力和研究成果:例如将自己曾经所参与的一些项目都写成负责人,将不属于或不完全属于个人的成果都写成自己的成果;更有甚者违背科学精神,采取不正当手段抄袭和重复申报科研项目。而在取得立项受资助后,并未按申报书的计划进度展开研究,由于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项目延期现象严重,最终以低水平的成果草草结题。[6]上述两种情况都导致道德风险,而造成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诚信的缺失。 (四)外部性 一般情况下,政府的财政资金往往被看作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最大的问题在于存在外部性,“搭便车”现象往往难以避免。因此,对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来说,实施监督的机会成本比较大。另一方面,科研人员行为的外部性亦是极大的。由于知识资本不受资源稀缺和边际报酬递减的约束,项目研究成果具有再生性、共享性和可复制性,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导致“搭便车”的现象突出,科研项目表现出很强的收益外部性。[2]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如上述两种情况使得交易费用上升。[7]从产权理论的角度,交易费用上升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经济活动的低效率,而产权界定不清是导致资源配置外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政府项目管理部门而言,设计一套完整制度的首要任务是明晰科研项目产权,将外部性问题内部化。 (五)制度缺失 无论是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还是外部性,都将导致低效率甚至市场失灵。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政府部门主导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为一个组合的契约系列,用以描述项目管理者、承担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三方在未来各种情况下的权力与责任。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由于科研项目不可避免的技术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项目管理部门与项目承担者所签订和执行的合同也往往只是一种关系契约。一般情况下,[8]此类契约仅仅是对项目未来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以及可能出现的偶然事件的决策程序与解决争议的机制达成协议,而并非明确对签约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做详细的规划。同时,由于当前国内政府职能机构的特殊性,相关部门的科研项目管理者(这里指最高管理者)对项目经费以及资助形式拥有较为充分的处置权,导致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在相关财政资金使用中所采用的长期契约具有很大的不完备性。[6]从这个角度分析,制度缺失从而导致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上述诸多市场失灵现象,诚如美国宏观经济学大师曼昆(N•Gregory•Mankiw)所言:“如果委托人不能完全监督人的行为,人就倾向于不会像委托人期望的那样努力。”[9] 四、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思路 (一)立项前明确“定价”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合理定价能解决市场中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公开招标的项目往往有两种类型:指南项目和自主申报项目,即命题作文与自选作文。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逆向选择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笔者认为凡是指南项目,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在公布公开招标书时予以“定价”,同时公布其详细“价格”。这个“价格”不仅包括项目结项时必须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还要根据项目研究期限明确规定每个阶段必须达到和完成的标准和进度,例如,项目研究期限为两年,则可规定每半年项目负责人必须完成的进度,若项目研究期限为一年,则可规定每一季度的研究进度。项目资助经费也不是现下常见的一次性划拨或者分两次(立项和中期)划拨,而是根据上述阶段分批划拨,根据上一期完成的情况拨下一期的经费,若上一期不能按要求完成进度,则停止下一期经费划拨,直到项目负责人完成要求的进度为止。对于自主申报项目,则要求申报人在申报书中给出详细“报价”,同等条件下“价高者得”,立项后如同指南项目,按照“报价”严格执行每一阶段必须完成的进度,拖延者不予下一阶段的经费资助。同时,无论是指南项目还是自主申报项目,若有项目负责人未能按要求完成进度并且迟迟不能顺利完成者,则取消其未来对于同类项目的申报资格。这样,项目申请人在申请项目前就必须对自身的科研实力、能力以及未来为从事该项目的研究可能被占据的时间做合理的自我评估,确实有能力“购买”此类项目的科研人员才会提出申请,否则即将承担不能取得全部研究经费的同时未来可能遭取消资格的风险。以此,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逆向选择。 (二)立项时明晰产权 从产权理论角度,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10]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产权规定越清楚,节省的交易成本可能会越多。同时,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不但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且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所以,笔者认为如果能在确定立项项目以及资助额度时,明确归属政府相关部门即项目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即科研人员三方各自对于立项项目的产权,那么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资源浪费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七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因此,立项合同中必须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即出资单位对项目最终成果的拥有权,未经出资单位允许,该成果不得挪作他用。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文中提到的在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下,科研人员重复申报,用同一成果结好几个项目从而获取多项资助的道德风险问题。项目承担单位对本单位科研人员所承担的项目具有支配权(主要是终止权以及转移权)。若发现某科研人员对项目研究懈怠懒散,或者将科研经费挪用于不正当支出,即有权终止其对该项目的负责人身份,并停止其对项目经费的使用,甚至可利用扣发工资等追回部分经费。在经得出资单位允许的情况下,项目承担单位亦可以将该项目交给其他优秀科研人员来完成。这样,便进一步对科研人员取得项目后的行为进行约束,更加有利于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负责人的研究进展等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并如实的向出资人汇报,从而使得出资人更好的掌握项目研究进展的相关信息,出现问题或风险时,及时做出反应。同时,在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中,项目承担单位往往提取项目经费总额的3%-10%作为管理费,这部分费用应该由项目承担单位自由支配,如可用以对相关管理人员工作的激励等。对于项目负责人来说,他是整个项目开展研究的主导者,应该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投入精力最多,耗费时间最长的人,因此,笔者认为,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科研经费中不仅应当包含人员费用,还应明确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劳务费占比,“既要马儿跑”,不能“又要马儿不吃草”。其余的费用采用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只要经得起严格的期中检查与结项后的事后审计,没有用于不正当的方面,就应该由负责人单位的财务统一管理,由项目负责人自由支配,同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的科研管理制度,凭负责人签字即可支出。[11]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项目经费中不包括负责人劳务费一项,全部经费需按预算凭正规商业发票报销,最终的结果是,拥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经费的科研人员(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一般不需要购买大型设备)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收集发票、整理发票、报销发票(这也是当下地下发票市场如此繁盛的主要原因),甚至成为某些高校教授所指导的研究生的主要日常工作。从经济学角度,这是一种非常“不经济”的行为。在明确项目出资(管理)部门对项目成果的拥有权、项目承担单位对本单位承担项目支配权以及项目负责人对于项目研究经费的自主使用权之后,相信科研人员重复申报、滥用科研经费的道德风险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降低。 (三)立项后问责问效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项目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道德风险问题,笔者认为,在项目立项后,必须建立一套针对政府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三方的严格完善的问责问效制度。首先,对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监督管理项目承担单位,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定期上报其所承担的本部门所有立项项目的开展情况以及研究进度,并进行不定时抽查。责任到具体工作人员,实行一对一监督管理,即指定某个片区或某一类型或具体某几个科研单位由某一具体科研管理人员(如张三)作为联络以及监督管理人,将其负责管辖范围内项目承担单位的年度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标准之一,除了直接与绩效津贴和个人收益挂钩,赏罚分明外,还可将此纳入其管理能力考核指标作为晋升参考标准之一。其次,对于项目承担单位,除实时监督外,定期对本单位所有在研项目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及时予以督促,对有困难的尽量予以帮助,对进度良好的仍要继续做好跟踪,并将所有情况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即出资部门进行汇报。仍然可采取责任到人制度,由某一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监督管理某类型或者某部分项目,同样可将其作为其绩效考核以及晋升参考指标。同时,对于某些单位在本年度完成较差的,可缩减其下一年度申请的项目及经费指标,作为惩罚。最后,对于项目负责人即科研人员,其实在立项“定价”部分已经有提到过,必须严格按照公开招标书以及项目申报书中进度完成相关研究内容,否则在不予下一阶段经费支持的同时,还将影响其未来其他项目的申报。笔者认为,对于有逾期未完成项目者,说明当前其无暇投入到该项目研究中,无论该项目为何种级别、何种类型,其所在单位都应禁止其对其他任何项目的申报。 (四)结项时科学评估 如上文所述,在专家进行学术评估过程中各种违规行为会导致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逆向选择,因而,科学的评估体系与机制亦显得十分重要及十分必要。首先,可参照当前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管理部分应针对本单位所出资研究项目的具体实际,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评价标准,并且制出标准化表格,要求评估专家按照此标准在表格内进行分项打分。为避免相关专家之间相互串通、互相包庇等行为,对于同一项目,可以邀请多位专家(5位以上)予以打分,为保障公平性,可采用时下较为常用的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计算出最后得分的做法,以最终得分作为最后的衡量标准。达到一定分值后便可结项,最终的得分说明该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完成的质量,得分越高完成质量越高,这将作为下一年度同类别申请项目的参考依据之一。同时,建立信息系统,对每一专家的每次打分情况进行记录、归纳并定时统计,若某位专家打分的无效(作为最高分或者最低分在最后计算时被去除了)概率很高,达到一定标准后便可取消该专家评审资格,并予以通报其本人及所在单位。这样做也可以防止某些专家对评审工作敷衍了事,不认真的现象。此外,对于一些可转化成实际生产的应用型项目,评估主体除了业内专家外,笔者认为管理部门可邀请利益相关者甚至平民共同参与评估,因为他们才是项目成果最直接的体会者和受益人。最后,无论是专家评估还是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估,所有的评估结果都必须予以公开,以接受大众的监督,更加有利于评审的公正、公平。实际上,上述评价机制不光可以在项目结项时使用,在立项评估中同样适用。 (五)结项后信息公开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①笔者认为,减小道德风险发生可能性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是建立公开的信用体系。因此,各科研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项目承担者的个人信息资料库,及时有关项目承担者的业务水平、创新能力、信用情况、在研项目以及所完成项目的结项得分情况等信息。同时,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也要及时公布相关评审专家每次评审情况及评审结果。以上所有信息均能为大众所共享,以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及制度约束机制。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新的制度的创造和运行需要逐渐的规范化甚至法律的支持。在创新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的今天,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科学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对于加快我国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并且任务已十分紧迫。注释:①引自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的第三十八回:周襄王避乱居郑晋文公守信降原。 作者:张云华 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问题 [摘要] 科研项目配套资金作为科研项目的资金保障,其对于整个科研项目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每个科研项目来说,空有一个充满想象的想法是远远不能达到完成科研项目的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通过实验等方法获得正确的科研成果。现在的科研项目很多配套资金都不能及时到位或者会被别的项目占用。这些问题不但困扰科研项目研制人员,更对整个科研项目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经过查询相应的资料,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得出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的问题通过这些解决办法可以得到相应解决,希望可以给从事科研项目的人员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管理制度 现今的科研项目需要所依托单位提供一定的配套资金,这些配套资金不但是科研项目开始的启动资金,更是为后续带动其他资金投入的基础。对于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科研项目进行到关键时候的资金支持。如果与科研项目配套的资金量比较充足,可以对科研项目的关键阶段起到资金支撑的作用,那么这样的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是十分有用的。如果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比较匮乏,对科研项目的关键阶段不能起到支撑的作用,那么就需要其他的资金进行补充。但不管科研项目配套资金多还是少,都为科研项目的启动提供了资金保障。但对于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还是存在若干问题。 1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科研项目依托单位缺乏为项目配套的资金来源,无法满足硬性配套要求 科研项目配套资金多是来源于科研项目依托的单位,但并不是每个依托的单位都具有十分雄厚的经济实力。如果项目依托的单位为科研项目提供配套资金比较充足,就能满足科研项目所需要的硬性配置。但从整体上来看,基本上每个科研项目所依托的单位,都没有充足的资金为科研项目配备比较完善的硬件配套设施。根据对依托的单位统计分析,绝大多数都是高校或者是科研院。这些单位基本都是事业单位,资金的获得途径绝大多数都是财政拨款。因此这些单位的资金基本都是有规定使用方向的,如果想要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撑科研项目,就要挪用专款资金,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1.2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导致科研项目虚编预算、虚列支出、虚报决算等虚假配套问题 根据最近几年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统计分析,绝大多数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到位率偏低。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研项目的搁浅,很多科研项目不得不虚编预算、虚列支出、虚报决算。通过虚编预算可以在没有充足配套资金的情况下申请科研项目,再通过虚列支出将多余的资金挪用至配套资金。这样虽然是一种解决配套资金到位的方法,但明显是不可取的,也是不能取的。想要使得科研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要保证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以便为科研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1.3科研项目重复设置,导致不同来源渠道的科研项目间相互配套 我国的科学研究领域的划分不是十分清楚,很多科研机构所从属的科研领域不仅仅是一个。因此在进行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申请时,可以向很多方面进行申请。这不仅导致了科研经费的重复申请,更使得有关部门进行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时,出现很多问题。同一个科研项目在进行申报科研项目经费时,既要保证申请的统一性,又要保证申请的单一性,只有这样才能为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管理提供保障。 1.4配套资金不足,导致项目挤占或挪用依托单位的其他专项经费 配套资金不足问题一直是困扰科研项目持续进行的主要问题,很多项目由于资金的不足搁浅,甚至错过最佳研制时期。为了顺利地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目标,经常项目挤占或挪用依托单位的其他专项经费。这虽然可以保证科研项目的资金暂时性的充足,但为依托单位出了一道难题。挤占或挪用依托单位的其他专项经费不但会导致依托单位各项专项经费的相互挤占,更会导致依托单位的整体资金混乱。 2解决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2.1完善国家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管理制度 (1)通过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到位不足问题进行制度完善,建立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及时到位的管理制度,进而保障科研项目资金在启动之初就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在科研项目进行到关键阶段时,不会因为资金的不足导致无法继续进行。 (2)科研项目在进行单位依托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资金需要与依托单位资金情况的问题。只有依托的单位资金能够支持科研项目,才能允许依托,不然不允许依托。这样不但能保证依托单位不会发生资金挪用或挤占其他专项经费,更能保证科研项目的配套经费能够充足的及时到账。 (3)通过对依托单位建立相应的信息档案库,记录其对于所依托科研项目的资金到位情况及时间,得出被依托单位的信用情况。这不但总结了以前在此单位依托的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情况,更为以后科研项目在此单位的依托提供了信用上支持。 2.2调整科研经费资源配置,杜绝多头申报并相互配套 对于科研经费的资源配置,一定要进行大力调整。通过对科技的统一分类,将科研项目进行详细的分配管理。在后续科研项目经费资源配置时,不但要进行经费配置的整体化考虑,更要对每个进行配置的项目进行调查,防止多头申报获取重复经费。只有建立高效的经费资源配置体系,才能在保证科研项目经费及时到账的同时,杜绝多头申报经费的情况发生。 2.3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后续监管 科研项目经费在配置后,一定要进行长期的严密的后续监管。如果在经费到账后不对经费的用途进行监管,不能保证经费的用途,这不但是对科研项目的不负责任,更会导致科研资金的流失。只有建立长效的科研项目经费后续监管机制,才能在保障科研项目配套资金到位后,不会被用作其他方面。在项目没有完成前,要进行项目的跟踪监管,以确保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使用方向。在项目完成后,对已经完成的项目要进行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使用审查,以确保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使用是否都是围绕科研项目。只有在经过严格的科研项目经费监管和审查后,才能确定科研经费的真正使用情况。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后续监管,不但能保证科研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更能为以后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指明方向。 3结论 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不单单是制度不完全对配套资金的影响,很多时候是人为的因素对配套资金的影响。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的问题,一定要以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制度的建立,确保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正确使用。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人为的因素对配套资金的影响,其中一个项目多头申报就是一定要杜绝的现象。对于科研项目的经费,一定要加强后续的监管,这不但能提高对科研资金的使用率,更能为后续项目的资金使用指明方向。 作者:姜艳艳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高新区纪工委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对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投入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不规范使用资金、违规使用资金、套取挪用资金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国家正在加强对事业单位科研项目资金的内部控制建设,而农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作为科研项目资金的主要使用部门之一。本文通过阐述公益类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现状,结合资金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农业公益类科研院所项目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内部控制;建设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迅猛发展,农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科研事业研发的重要部门,各项科研项目研究工作正得到高速发展,但由于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控制,科研经费项目经费管理控制较为混乱。为了确保科研项目的有序运行,降低各种风险,从而规范使用科研项目资金,建立有效的科研项目资金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是农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1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现状 科研人员为了取得的科研项目,从项目的立项、可行性报告、项目申报等,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了使项目顺利开展,保证资金使用到位,确保科研项目顺利进行,单位应该建立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使得项目管理人员从项目立项开始,把内控制度贯穿整个项目研究过程,减少在使用科研经费过程当中不必要的风险。农业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经费来源非常广泛,有上级部门的财政资金、也有同级的地方财政资金、还有企事业单位的委托及合作资金,使得科技项目经费大幅度的提升,给科研项目的研究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是,项目负责人,特别是第一次担任项目研发的人员,缺乏科研项目合同和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使得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慢、效率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要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设备购置要经过政府采购;材料购置要经过内审部门审核;经费使用要经过财务部门的审批;出国经费要有预算要经过公示,经过上级部门批准才能使用出国经费;等等一系列控制过程。可见事业单位急需要建立一套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及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控制体系,这样才能使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科研经费得到充分利用,才能规范其经费财务的使用情况。 2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状况直接影响着科研项目的进行,也影响着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好的科研项目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将给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下面从几个方面列举出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经费缺乏管理意识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只知道把项目申请到手,使用项目资金的时候也比较随意,觉得项目是自己申请来的,项目经费就是自己的钱,只能把项目研究工作很好,资金怎么使用不关别人的事,没有正确树立科研项目财务的管理理念。事业单位经常存在科研项目申报理由表达不充分,经费预算不准确,对费用的使用没有正确的认知,对经费不能实行合理的分配,使项目开展与实际经费预算不符等现象。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科技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把握不好项目运作,使得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无法开展,很多有价值的科研项目无法进行。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是研发科研项目非常重要的关键,确保科研项目经费的规范使用,将给科研项目的研发提供坚实的保障。 2.2科研项目管理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起步较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更为滞后,科研项目管理的相关政策又没有真正的颁布,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经费预算依据较粗放,很多项目经费预算有一定的比例限制,没有真正按实际需要计算,同时在经费使用控制方面没有一套严谨的内控制度,科研项目人员对于财务管理缺乏正确的认知,给科研项目开展增添了很大的阻力。科研项目研发人员要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对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意识到科研项目建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财务人员在控制经费使用过程中,充分运用有关制度规定,按时、按量推进预算执行进度,确保预算和实际使用一致,两者需要密切配合、制约,才能形成最大合力,才能使项目顺利完成。在很多事业单位虽然存在着科技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的实际情况不一致。项目内容不相同,内控制度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管理财务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一个单位的科研项目顺利开展需要,包括研发人员、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共同配合,每个部门明确分工,这样才能形成统一的管理理念,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把项目运作完成。 2.3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两者缺乏相互统一 管理好一个项目,必须有项目管理者和相关的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统一起来管理,相互推进、相互制约、才能真正达到项目管理目的。最近几年,经常会在报纸上或者网上看见很多关于科研项目管理不当引起的贪污腐败事件,很多项目经费被某些科研项目工作者当成了私人财产,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利用农业科研项目的特点,开空白票据,擅自加大数量套取经费,中饱私囊,使得很多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和实际相差较大,使科研项目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导致科研项目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被迫中止。 3科研项目内部控制管理的措施 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将减少科研项目中的风险。科研项目包含了项目立项、项目预算、项目申请、资金的拨款,从项目立项一直到项目完成。这些当中都有可能出现问题,但是合理的制定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3.1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制度 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技项目的顺利进行。科研项目的目的是将科研项目研发成果产生最大的收益,两者之间相互协调。规范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将从根本上解决科研项目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确保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安全。在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难以预测的事情,项目管理工作者需要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有助于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制定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制度,将保证科技项目的稳定进行。 3.2加强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 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需要由各部门专人负责,严格按照经费预算执行,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办法,科学合理的使用经费,确保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同时,在科研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各部门相关责任人,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如果出现问题,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要统一协调,层层把关,要强化内部控制机构。具体措施如下,必须确定参加项目管理主体、人员的具体责任,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查清相关责任人,避免更大的损失。业内人士都清楚,第一责任人就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其不仅要对这次项目研究的经费负责,同时对整个项目研究进行管理过程也要负责。因此为了保证项目研究顺利的进行,管理好使用的经费,完成好自己的责任,在使用经费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科研项目对经费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对预算经费的批复必须要严格,保证经费使用的真实性。除此之外,科研项目的主体责任人要了解自己日常的管理内容,例如进行日常事务的管理,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签约管理,对签约合同的管理,以及对预结算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主动督促相关的责任人严格按照立项通知书,以及项目的基本预算进行工作,保证工作的真实性,提高经费的利用率,避免中饱私囊问题的发生。 3.3建立规范的科研经费审核制度 在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中,经费管理是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除此之外,加强的对经费的管理,侧面还可以提高科研项目最终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把经费作为管理的重点。内部人士都清楚,在很多科研项目中,都会发生经费对不上问题,原因就是缺乏一个规范的科研经费审核制度。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经费监督审核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在科研管理部分,或者是财务部门,设立一个专职的会计岗位,其工作内容就是协助项目负责人进行合理、科学的预算,同时保证编制项目预算的真实性。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畅通的信息和沟通渠道,对经费的到账情况,项目的立项内容,以及经费的使用和结余都做好记录,同时信息在内部网页都有显示,避免做假账的出现。 4结束语 农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实行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将有效的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为其研究多出成果做出有力的保障。科研项目实际内部控制,强化检查督促,避免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有力地促进科技项目的发展。紧跟时代的趋势,不断创新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将能够确保科研项目的稳续发展。 作者:韦宁生 侯海洋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问题阐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领域中的额管理政策也需要不断加以调整和改善,当前,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基层农村也需要进行农村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这是促使农村能够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积极关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基层农村的有效开展和具体实施,同时需要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提倡对耕地保护制度的措施严格执行,并且也需要对土地和耕地等作出有效保护,使得政策的实施得到加强。 关键词: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开展;问题阐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农村土地管理不仅是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需要重视的内容,同时也对农村的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决定作用,也是促使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以来,我国不断关注三农的发展问题,而进行基层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对基层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加以完善的时候,需要对基层农村土地利用人员就当前的政策问题进行比较积极的引导,并且对基层农村土地利用人员普及严格规律规制相关内容,进行政府与基层协调工作完成,并且能够做出比较有利的监督措施,使得农村土地在进行利用的时候更加合理。 1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1国土资源管理 长期以来,在进行国土资源相关数据收集的时候,需要在收集的过程中,对其中相关的数据内容进行比较详细的测评和计算以及估化等方式,需要经过比较严谨的处理过程中,对其中相关数据内容加以处理,国土资源管理在进行实际工作的时候,主要将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等一系列学科增和起来加以应用,使得土地规划与利用的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因为土地资源管理综合这多种学科,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学科,其对我国每一寸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方面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并且预计从中得到比较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等,这就使得国土资源管理带来的诸多利益关系能够得到有效的协调和规范,并且在进行土地资源分配的时候,能够更加合理和科学,这也是对我国国土资源加以调节的重要载体。我国土地资源在进行利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有限性的特点,国土管理资源对我国国土规划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对其加以管理的时候,其影响是巨大的,同时能够不断对我国国土的利用价值有效提升[1]。 1.2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国土资源是和民众的生活具有比较密切的联系的,对于一些基层农村人员在进行土地分配的时候,对他们的生活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土地是资源的重要载体,其对群体的切身利益内容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人们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比较正确的认识和加以关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能够对基层农村人员的基本利益提供重要的保障,其能够对基层农村人员的生活质量有效提升,而在另一层面中,这一方式也是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相符合的,能够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开展更加顺利。 2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问题 我国的人口相对比较多,并且资源相对于人口而言呈现出不足的状态,使得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在这一基本国情的情况下,就比较产生人与自然发展无法协调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国土资源有效管理的过程中,对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的关系有效处理逐渐成为国土资源管理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资源工作已经逐渐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果,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断对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农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比较积极贡献。但在基层国土体制改革逐渐合并乡镇之后,其中新建设的乡镇主要是由原来的几个乡镇合并而成的,因此在进行国土资源管理的时候,管理区域增加,土地资源的管理就出现一定难度,其中土地利用违法的情况往往层出不穷,而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情况又相对比较复杂,农民在法律认识方面存在着不足,就会使得在土地资源管理的时候出现管理上的漏洞,使得农村土地资源的监管难以到位,使得违法建设情况增加[2]。 3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改善措施 3.1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意识 国土资源是资源的重要载体,在进行国土资源管理的时候,需要对其中相关的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首先能够提高人们对国土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国土资源管理和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在对国土资源进行管理的时候,如果其管理工作不合理,就会对农村国土资源的利用和经济的发展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不断对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提升,同时也需要对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意识加以重视。政府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通过各项讲研活动,促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对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了解,将这一理念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使得社会在进行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应对的时候,能够形成比较良好的社会风气。 3.2对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体制改善 合理的管理体制在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只有对管理体制加以完善,才能够有效促使管理工作真正进行下去,并且不断对政府的管理力度加强,使得政府在进行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管理的时候能够尽到责任,通过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体制内容改革和管理力度增强,使得基层农村国土资源利用率能够得到大幅上升。政府在对国土资源加以管理的时候,需要将其中的管理工作进一步规划实施,对没有明显效果原有的管理体制加以改革和完善,使得城镇与农村两者之间的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比较有效的配合,并且对其中的政策加以积极改变,使得开展土地复垦工作能够得到顺利开展,对其中的惩罚政策也加以完善,并且不断对违法使用土地的行为加强打击。政府在进行管理体制完善和惩罚以及监督体制加强的时候,不仅需要对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加以保障,还能够有效促使社会的发展更加稳定。 结束语 在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经济发展逐渐得到有效推进,需要基层农村人员和社会多数人的观念中,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的思想加强,能够认识到进行农村社会现代化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能够更好的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而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还并不完善,其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得以关注和重视,其关注的主要内容分别在保护耕地以及土地分配方面等方面作为其重要的突破口,不断使得国家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并且能够认识到国土资源的管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加强,使得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的进行,并且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得以不断发展。 作者:黄施迪 单位:贵港市覃塘区东龙镇国土规建企业环保安监站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地籍测绘中国土资源管理的应用 摘要:国土资源管理对于确保国家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将地籍测绘技术应用到国土资源管理中能够不断的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论述了地籍测绘的内涵及其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地籍测绘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籍测绘;国土资源管理;土地执法;3S 引言 土地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存的重要基础,为了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开展地基测绘工作,确保国土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和有效的管理。 1地籍测绘及其与国土资源管理的关系 地籍指的是对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面积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资源进行反应,地籍测绘指的是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信息进行测绘,从而建立起地籍测绘图、表、册及地基数据库。地籍测量不同于一般地形测量,由于其成果是土地登记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一项具有法律性质的测绘工作。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量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①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②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③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④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⑤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⑥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地籍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和前期性的工作,必须充分的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做好地籍测绘工作,充分和全面的利用现代地籍测绘技术和成果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服务和保障。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地籍测绘成为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和基础工作。 2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1土地利用调查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就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地籍测绘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土地利用调查是测绘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的基本应用表现,利用GPS定位、遥感数据等方面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由数据、图件和影像等方式完成土地分析工作,对土地调查工作具有一定推动作用。结合相关管理标准,通过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方式处理,进而制定统一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数据记录,及时更新和替换土地利用信息,这也是测绘技术最根本的优势所在,对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2.2土地规划设计 地籍测绘技术还被应用在土地规划设计中,通过地理位置、价值成分、分布情况对其开展土地规划工作,将土地信息、数据图件、基本资料等方面完成呈现在设计内容中,让调查者能够一目了然的掌握土地信息。对于土地规划设计,[2]在土地性质、数量、质量等方面,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布局方法,秉持“清晰直观”的建设理念,将土地信息准确度延展至最大化,实现土地规划更具价值效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明确表示,土地规划设计的制图绘制工作需要秉持“合理、长远”的观念,通过量化数据和信息模拟分析,可适当建立土地资源分布模型,为土地实际利用情况进行优化整合处理,保障土地规划设计科学化和价值化发展。 2.3土地勘测定界 土地勘测定界就是将土地征收、划拨、转用、开发和整理等相关作为基础,对规定范围中的土地实现实地界定,同时对界址位置和用地面积等进行确定。我国目前的土地勘测定界以“外业调查、外业测量、内业整汇、归档阶段”为主,利用GPS和PTK对其进行详细定位工作,利用流动站的实时监测系统对其实行分析对比,为土地勘测定界提供精度保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勘测定界是以土地划分范围为关键性依据的,依据《土地勘测定界规程》,对用地审批、土地测绘、权籍调查等工作进行实时管理,为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程序提供中间环节支撑服务体系。 2.4土地执法巡查 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中的应用中土地执法巡查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与土地使用动态直接挂钩。在土地执法巡查汇总,利用测绘技术的优越性,结合RS技术的遥感影像作用,对土地实际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于土地矿产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和制止,保障土地执法巡查工作的全面性。将GPS定位系统和PDA技术有机结合,全面了解土地利用情况,形成“精准定位、高校服务、层次管理”综合管理手段,为现代化测绘基准提供体系保障。 3地籍测绘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合称“3S”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针对当前土地变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土地变更调查与“3S”技术之间进行衔接分析,提出了面向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系统构建方法,介绍了依据文中所提集成模式研制开发的土地变更调查应用原型系统及其应用效果,最后展望了该系统在新一轮土地调查中的应用前景。 3.1“3S”技术与土地变更调查衔接分析 通常将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分成下面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包括变更证据收集,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工作底图、表格和测量工具的准备;第二阶段为外业调查阶段,应用测量技术和调查基础资料,将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和变更图斑补测到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底图上,并加以图斑属性注记,同时填写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记录表;第三阶段是成果整理阶段,即内业进行图斑变更、面积量算、统计汇总和编绘成图。从目前技术发展看,3S技术可以为土地变更调查提供技术基础。 3.2“3S”集成系统体系结构 面向土地变更调查的“3S”集成系统(简称“3S”集成系统)指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开发与传统土地变更调查业务流程相衔接的实用化软、硬件系统,建立适合不同区域和不同调查比例尺的应用模型,实现变更调查全流程或关键环节作业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数据传输网络化的一种技术系统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该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技术十分复杂且跨度很大的系统,从理论和技术方面来看,包括技术系统、集成模式和组织模式等。 3.3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应用系统原型 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应用系统原型是在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专项计划《土地变更调查现代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资助下完成,系统研发以图形图像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理论方法为基础,跟踪“3S”技术、空间数据引擎技术(SDE)、数据压缩技术及元数据等技术发展前沿。系统由基于GPS土地变更调查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基于RS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获取及处理软件系统和基于GIS土地变更调查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间通过数据流实现协同工作,即系统采取松散型耦合。 4结语 综上所述,地籍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的工作,地籍数据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数据,国土资源管理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地籍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地籍测绘基础性工作。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中得到了非广泛的应用,主要以“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勘测定界”和“土地执法巡查”为典型代表。结合当前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特点,在保障现代测试技术可靠性前提下,不断引进新型测绘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实质性帮助,也能不断改进测试技术对其管理的实际举措。测绘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对土地资源格局的全面发展具备实际作用,在未来的改革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测绘技术,推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王萄 单位:贵州省晴隆县国土资源局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谈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土地统计工作 摘要:土地统计是指利用图件和数据等形式对土地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整理和分析、预测,它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土地资源进行量化管理和数字化体现的过程。只有对土地资源进行准确、详细的测量统计,全面掌握所辖区域土地的面积、分布以及权属和利用情况,才能确保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合理、有条不紊地进行。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土地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如何加强土地管理统计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土地统计;问题及原因;建议措施 土地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珍惜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在国土资源管理中,要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首先就是要做好土地的统计和分析,准确掌握土地的面积、权属和利用情况等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决策。土地资源属于可重复利用的可再生资源,但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土地资源紧张与浪费的现象并存。公路、铁路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工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百姓的衣食住行更是离不开土地。在当前形势下,国土资源部门必须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意识,锐意进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从加强体制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土地统计工作水平,从而为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以及合理利用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支持。 一、土地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土地统计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是对土地信息进行的一项全面性、系统性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管理措施,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土地统计主要是以数据的形式来反映土地的面积、分类、权属等情况,它不仅仅是对未利用土地信息的统计,而且还包括对已开发利用土地中合理利用和浪费现象的核查。具体来讲,土地统计工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整体性。土地统计不仅仅只是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的控制,还包括对土地资源从整体上的规划与设计,是对整体的土地工作的研究。2.数据性。土地的方位、面积大小等信息在土地统计中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数字来反映的,土地统计不仅是对当前土地权属利用情况的调查和规划,还包括对土地调控工作相关数据的变化分析。3.工具性。从土地统计的实际作用来看,土地统计是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必要工具。土地统计所提供的各种数据信息,如土地的面积、权属情况和使用情况等,都为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而翔实的信息支持。 二、当前土地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领导重视不足。有的国土部门的领导只片面重视土地管理,只关心土地如何规划,如何使用,如何产生效益,而对于基础性的土地统计工作却重视不足,对土地管理统计的重要性和内涵缺乏认识,缺乏对土地统计工作必要的投入,继而造成了土地统计人员短缺、设备落后、经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还有的国土部门在机构改革调整中,对土地统计的相关机构和岗位进行了裁撤和合并,使原本就缺兵少将的土地统计工作更显得捉襟见肘,遇有统计任务时,则临时组织人员兼职投入工作,在大量、繁琐复杂的土地统计工作面前,人员明显不足,土地统计工作的质量也根本无法保证。2.土地统计工作制度不健全。土地统计工作制度不健全造成了统计工作的混乱和统计数据质量的下降。在统计工作中敷衍了事,应付差事,有的统计指标在平时不注重收集,到用时才临时凑数编报;调查统计中瞒报、漏报、虚报以及篡改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当前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许多新的统计指标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种虚报瞒报和凑数编报的情况更加突出。这些问题也导致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较差。3.统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升。虽然近年来土地统计工作人员的学历在不断提升,队伍日趋年轻化,很多大学生的加入,使得统计队伍更富有朝气,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土地管理统计中的土地管理和统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欠缺,人员基本都是“半路出家”,并且大多都为兼职,这些都影响了土地统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在工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鞭策和激励,很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也都比较差,很少有人愿意挤占时间去学习统计相关理论知识,工作中也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土地统计工作的质量很难保证。 三、对加强土地统计工作的措施研究 土地统计并不只是简单的数字的加减计算,它涉及土地出让价格动态监测,基本农田的保护与复垦整理,存量和所增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土地统计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其工作质量的好坏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各级领导必须把土地统计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把增强统计指标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放在首要位置,加大对土地统计在人员、经费、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完善统计管理制度,科学设置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土地统计队伍建设。1.建立完善土地统计管理体制。一是要建立专业的土地统计机构,全面负责各项统计指标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送等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地综合考虑和处理土地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如果是出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考虑,可不设专门的统计机构,但应设立专门的统计岗位,由专业人员专职负责,以保持土地统计岗位的独立性和专一性。二是建立完善本单位的统计工作制度,明确统计指标收集、整理的标准和实际业务的衔接要求,以此来规范和指导各科室的统计工作。由于土地统计的很多基础性统计信息,如土地储备信息、耕地保护信息等都是由各业务科室掌握的,所以为了确保土地统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还应进一步明确各科室的工作职责和统计责任,使其按统一要求来提供完整的土地基础信息。2.科学设置统计指标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土地管理工作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土地统计的指标体系也要不断地改革完善。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力求规范,包括指标概念、名称、统计口径、取数来源等方面要加以统一和规范;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既要面面俱到,又要力求细化,除了土地管理工作信息外,还要将农田保护、农民利益保护状况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信息纳入其中。同时还要坚持适度超前,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不断调整指标体系,以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工地管理工作的需要。3.建立规范的部门统计数据报送制度。目前,土地管理部门内部依然存在部门统计数据信息报送渠道不畅、信息报送不及时的情况。对此,必须要建立规范的统计数据报告制度,明确各业务科室应报送统计资料的内容、渠道、方式、时间等,并对这些问题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和约束,从而提高统计数据报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进而提高统计服务水平。4.加强土地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教育引导等,使土地统计工作者认清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认清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担子,提高工作责任心;在人员选拔方面,统计人员除了应具有一定的学历外,还应注重专业对口,尽量选拔统计学和土地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充实到土地统计队伍中;同时还应加强对人员的业务培训,采取各种激励和引导措施,不断提高人员学习土地统计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努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作者:牛俊敏 单位:广平县国土局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浅析城镇化过程中的国土资源管理措施 摘要:土地资源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的土地资源都是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进行管理,目前存在一部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只顾眼前利益行为,因此给地区城镇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研究了如何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加强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关键词:城镇化;国土资源管理;优化措施 1前言 国土资源指的是主权国家管辖之下包括领土、领空、领海的全部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国土资源属于一切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开发利用好国土资源能够帮助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提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适应力。如果国土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只重视了利益没有重视生态经济原理,会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影响生态环境发展。因此针对目前我国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必须要加强我国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2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现存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一直在稳定发展,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当地各自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发展情况来制定出相应的国土资源管理发展策略,保障了我国国土资源的功能发挥,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国土资源管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影响了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进步。部门管理人员由于思想政治意识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有可能会在利益的诱惑之下私自利用自身职权来收受贿赂,工作中实行暗箱操作,把国有土地资源占为己有或者是违规出售,然后从中谋取利益。有一些地区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由于相关资格证件不够齐全,因此在资源分配过程中不够合理合法,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导致国土资源被违规占用,影响到了国家利益。如果国土资源管理的现存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会严重影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质量,导致国家利益受到侵害。 3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强化我国国土资源管理 3.1完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国土资源管理跟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加强对于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视力度。针对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完善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调和目前国土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在制定好管理规划之前,首先需要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目标,深入调查和分析目前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开发潜力,最大化的发挥出我国土地资源效益,帮助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来进行,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制定出完善的土地资源利用计划,引导市场需求,帮助优化土地结构,合理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避免出现重复建设行为,在管理工作中明确土地利用的目标。在城镇化发展区域内部的耕地数量、生态用地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析,确保我国土地资源能够被多样化利用起来。要在管理工作中坚持用地的基本原则,对于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对于限制土地依法进行处理,从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要在工作中加强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治理,在保障生态用地的前提下满足经济用地需求,促进我国城镇化持续稳定的发展。 3.2建设高质量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 国土资源管理队伍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直接管理人员也是工作执行人员,管理人员的综合工作素质直接影响了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因此想要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质量,首先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针对现有的国有资源管理人才队伍,一定要加强培训工作,不仅需要在专业技能方面有所加强,也需要熟练各种工作中的业务操作,还需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训,要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基础上,让工作人员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让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中严于律己,严肃工作态度,认真对待工作。单位也要加强先进技术人员的引进,加强跟相关机构和工作部门交流,针对于管理职能和技术掌握都非常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一定要给予优厚的福利条件以留住人才,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充实管理队伍。为了能够保证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可靠性,需要在工作中加强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加强考核制度,健全管理工作体系,保障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能够公平、公正的顺利进行。 3.3建立健全的土地市场运营机制 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想要提升国土资源的管理有效性,需要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建立起完善的土地市场运营机制,实现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的重组运营,满足我国土地市场环境的良好发展。建立完善的土地市场运营机制还能够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公平、公正,保障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实现。例如利用好市场运营机制组织拍卖会,实用公开竞争的形式出售土地的使用权,并且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公示和查询制度,不仅能够提升经济效益还能够确保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也为其他的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提升了企业土地信息的对等几率。 3.4优化管理模式 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利用网络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够优化管理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建立起一套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把国土资源公开化处理,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公布国土资源的相关信息,提升了信息的利用效率,也帮助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效率。 4结语 国土资源管理关系着我国的长远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一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方针,科学有效的管理国土资源,确保国土资源管理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来为经济建设做贡献。为保证国土资源管理水平,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城镇化发展方向,及时的调整好工作重心,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管理方案,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黄晨攀 单位:河源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完善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行政法学思考与研究 摘 要:针对当前阶段所面对的国土资源使用以及管理困境,建立协调的权解决当前阶段国土资源管理权分散等多种难点问题,应该在理念和主体以及行为还有监管程序以及法律救济途径等几个方面去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系统给予完善。 关键词:国土资源;生态哲学;权力 1 理顺国土资源管理中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按照依法行政原理,政府国土资源管理权需要依法设定并且对其进行行使。法治化的国土资源管理权力能够便于对管理自身的确定性与稳定性给予实现,提升管理上的效率。在美国和日本等成功国家发展的经验去分析,国土资源在管理上的高度法治化可以说是对国土资源自身稳定使用以及保护的主要保障。 正因为其自身有着健全的法律作为后盾,日本相关的国土资源使用以及管理行为获得了非常好的规制,这是我们国家在国土资源管理活动里需要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当前社会在飞速的发展,因此要求现代的行政一定要时刻与不断变化中的形式保持一致,因此法律自身的迟滞性也就无法对于这一客观的要求给予满足。并且,我们国家国土资源管理行政立法还是处于与众进行时的形态,其间有比较大一部分的政府管理行为按照政策贯彻去进行。可是,政策经常容易对于法律设置的权力以及权利出现异化,因此相关专家才会号召大家去对农村的政策与法律形式予以确定。可是笔者自身以为,作为社会利益之间的调试器,法律以及政策彼此有着自身的优点和劣势,假如过度的提倡法律自身的权威性,忽视了政策自身的前瞻性作用,以法律的形式挤压调整空间的政策,也不是现代国家的明智选择。此外,法律和政策本身也不是对立的。法律与政策学院的代表美国学者拉尔斯维尔和麦克道尔在“自由社会法律哲学,法律与政策研究”一文中指出,法律是由澄清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人制定的。权威决定的过程。法律不仅仅是规则或孤立的决定,而是一个持续的权威性决策过程,包括由国家制定的法律和公共秩序决定,由社会决策制定和重新颁布。在任何特定的社会,权威决策的过程将被视为一个完整的部分,因为整个社会过程在这个社会存在无休止的因果链。诚然,我们不能否认政策开拓的高风险,如果没有科学的政策评估体系来作保护,很容易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在行使土地资源管理权时,要建立和完善政策评估体系,确保政府土地资源管理行为规范的连续性。 2 健全国土资源的现代监管程序 国土资源自身的使用以及保护活动的外化可以说属于各种行为的过程,只有对于这些行为的“过程理性”给予保证,才有可能非常的接近法律自身预设的制度展现出来的正义。因为正义,不仅仅需要获得进行,同时还一定要可以对于看到其获得进行而自身并不出现任何怀疑的余地给予保证。真正的建设以及健全现代监管程序可以说是处理当前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多样问题的一种非常科学的手段。国土资源自身的公共利益性对于政府一定要对于使用以及管理国土资源的全部进行的全程完成科学有效的监管。特别是对于一些无案发再生性的国土资源,不可以继续采取先破坏与后治理的路径,需要通过对于当前监管程序进行管理和给予快的,预防,及时的找出问题并且对于多种资源违法行为的出现进行改善。当前进行监管的程序,可以说属于一种非常系统的监督与管理的程序,其自身建设的理论前提主要是生态哲学,其主要的目的是对国土资源自身的稳定发展和使用提供保障。 3 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救济渠道 在司法的领域中,首先能够使用完善当前的行政诉讼方式去提升公民权利自身的救济范围。此外,还应该引入“公益诉讼”这一非常先进的制度方式,把我们国家自身行政诉讼通过主观诉讼发展到客观的诉讼,真正的将生态哲学中包含的精神加以落实,将国土资源的保护作为主要的重心,真正的设置一般诉讼为主和公益诉讼作为辅助的一种土地行政诉讼的体系。从我国当前的行政诉讼体系去进行分析,一方面因为我们国家当前的行政诉讼法针对行政诉讼自身的起诉资格限定的还是相对狭窄的,其只是限制于提出自身的权利受到实际侵害的一种相对人,才能够去提起相关的行政诉讼,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因为普遍的“搭便车”效应和很多多数对其产生的冷漠,经常会使得“公益诉讼”这一本来能够被当成是监督权力行使和对于资源使用给予保证的手段被遗忘。我们国家可以说是“地大物博”的,就算是对于政府自身权力的行使以及义务的履行建立给予的在完善并建立非常系统的监督和监管,那么经常也会因为产生多种原因而产生挂一漏万的问题。从世界很多国家当前的行政诉讼自身的发展分析,建立公益的诉讼可以说成为了非常主要的发展趋势。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与国土资源之间的利益并不是零与博弈的联系,发达国家相关的管理经验显示,只要将新的发展理念和制度去与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种主体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行协调,才能够对国土资源管理中公共利益以及个体利益的共赢给予实现。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测绘新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摘 要:在科技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测绘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3S技术,且应用效果理想。通过对现代测绘技术的合理运用,使得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测绘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基于此,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测绘思路也在不断地改善和创新,增强了工作开展的效果。为此,文章将测绘技术作为研究重点,阐述了该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国土资源;管理;应用价值 0 导言 土地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其不可再生性明显。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短缺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要想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就必须要加大对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所以,土地测绘技术应运而生。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理想,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值得全面推广与使用。 1 测绘技术概述 所谓测绘,具体指的是对现代化科技进行合理运用,对待测物进行测量,最终通过图的形式反映出地理位置与地面情况的工作,在行政管理工作与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参考依据。通常,对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光电技术等的应用比较常见。因为工作目的与服务对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测绘工作主要包括基础测绘与专业测绘两个方面。其中,对于基础测绘工作而言,主要的任务就是全面收集基础地理信息并进行测绘,比较适用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相关领域,具备统一技术标准与规划。而对于专业测绘工作而言,则是为了能够完成产业部门任务所开展的专业内容测绘工作。一般来讲,专业测绘工作一定要根据国家与行业测绘技术两种标准开展,主要包括矿山与地籍测绘等多方面内容。在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建O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测绘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国情,以保证进一步增强国家管理决策的水平。基于此,测绘工作对于国家宏观调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构建高能节约型社会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区域的平衡发展。最关键的是测绘技术水平能够有针对性地反映出国家科研能力,并为各领域各行业提供更加准确且完整的信息内容。由此可见,测绘工作对于国内各行各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 2 现代测绘新技术应用的作用分析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现代测绘技术有了新的变化,其利用更加科技化和数字化的手段,不蹲提升测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全站仪、动态 GPS 都被有效应用,提升了数据搜集和测定的效率,而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所得结果进行有效处理,提升了信息整理的效率和专业化程度,这无疑为地籍测量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深入来讲。现代测绘技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提升地籍测量的数字化程度 对于传统的地籍测量技术来说,其受到技术的限制,使得数据的测量并不是非常准确,在进行对外作业采集时,信息数据并不能够有效进行监督和管理,在此过程中,自动生成的信息数据无疑是地形图设计的重要基础,而这些信息数据的不准确性无疑极大地降低了地形图的质量,地形图中需要准确标定的坐标、距离、方位以及面积等都无法有效确认,而新的数字化程度更高的地籍测绘技术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准确性,让地籍测绘工作更加精确。 2.2 提升地籍测量数据的精度 在新技术的应用下,地籍测量工作的质量无疑会有效提升,数据的精度也在不断提升,诸如动态 GPS 以及全站仪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测量的精度,在对外采集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保障数据的精度,同时,这些数据可以进行自动传输,进行有效记录和存储,并能够更加实际需要自动进行数据处理,且所得数据不会出现原始数据的误差变化,有效保障了测绘工作的准确性。 2.3 提升地籍测量的快捷性 通过应用新的测绘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地籍测量的快捷程度,提升相关工作的开展质量。GPS 技术作为新的技术手段,在动态化的测量过程中,其对于通视性并没有非常高的要求,也不需要非常严苛的移动站升高要求,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在多个流动站展开相关工作,这极大地提升了工作的效率,节约了成本。又比如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快捷化的土地注册登记,对地籍变更以及数据传输工作提供更加有益的支持,提升这些工作的灵活性,这些都让地籍测量工作更加快捷。 2.4 提升测绘成果的全面性 在开展地籍测量工作时,需要有效确定界址点、地形、地点坐标等信息,同时要精确记录测点的编码和连接信息。而在成图的过程中,要在库中调出现测点编码相一致的图示符号,而通过应用数字化新的测绘技术,可以对定位信息、连接信息以及属性信息等进行有效检测,实现了查询和检索工作的高效化。 3 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应用的趋势分析 3.1 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未来的时间里,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的测绘应当会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当前的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成功的应用到测绘技术之中,提升测绘的准确性,让土地资源管理变得更加的高效。 3.2 朝着数字信息化方向发展 数字信息化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当前所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中的测绘技术也有很大的可能最终朝着数字信息化方向发展,可以让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的简便、快捷,提升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 3.3 综合集成系统化 测绘技术之间的综合应用、测绘技术与管理系统的相互结合,可以实现土地管理的综合、集成和系统化。遥感技术、GPS技术等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成功应用,使得传统的测绘技术出现重大的改变,但是这仍旧不是测绘技术发展的终点,在未来的时间里,测绘技术、管理技术等很大可能朝着综合应用上发展,使得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之中的应用越来越全面,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好处。 4 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大幅进步,测绘新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达到了事业的高峰期。测绘新技术对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空间辅助决策与数据分析的应用手段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一大课题。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信息化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我国国土资源管理。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我国人均农用耕地的面积减少,这一现象带来了国土资源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呈现必定会引起对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视,因此对信息化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能提升国土资源的管理效率,能有效减少缓解当前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的压力。因此,本文我们将通过首先了解国土资源概括,并分析信息化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国土资源管理;技术应用 众所周知,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深入的应用,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思想的提出,促使了以网络为媒介的新技术的运用,因此,在近年来,我国开启了信息化工程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新进程,不断深入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及信息化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它的应用解决了国土资源管理的迫切现状,提升了工作效率,信息化技术建设及应用对国土资源管理可谓是具有高瞻性、远见性的,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高效进行做好保障。可见,促使我们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进行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因此,近年来开启了信息化工程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新进程。 一、信息化技术与国土资源管理概论 1.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作为一种以网络为媒介的科学技术,是主要应用于管理企业和采集、处理信息等方面的,它是真实应用中所采用的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IT技术等各种技术的总称。此项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科学性和独有得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应用的,当然,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进行实施信息系统的应用也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客观性,能分析整合大量的信息数据,这些都是无法人为完成的,具有极大的实用性,可见,应用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信息化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还需更加深入。 2.国土资源管理 一直以来,关于国土资源的数据都要经过详细的测评、计算与估评等,十分谨密,国土资源管理也可谓是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一系列学科,共同实现了土地规划与利用的工作的进行。因为土地资源管理本身就是综合了诸多学科的一门综合学科,它决定着我国每一寸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并预计从中获取的最大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等,促进着国土资源管理带来的诸多利益关系协调和规范,以最优化的方式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属于可调节我国国土资源的一种重要的载体。我们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国土资源管理就决定着如何促进国土规划和资源利用,其管理过程带来的影响巨大,同时也将会不断计划并尝试提升着我国国土的利用价值。 二、信息化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必要性 我国管理国土资源的管理系统在不断的革新过程中,一步步将管理工作全面进行起来,国务院也在政策上做到国土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提升,近段时间里,并设立组织了“金土工程”项目的实施,给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加大了挑战性,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将地形、地体上的详细侦查的工作更为高效化,简便化,做到了国土资源的利用优化工作的全面覆盖管理,真正达到国家新项目实施要求的效果与目的,有效的遏制了出现大量的非法占有土地现象,真正发挥了“金土工程”的实施作用。当然,实施信息化技术的必要性不仅表现于此,还体现在这一方面。 2.信息化技术的合理运用 (1)土地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进行,其基础便是土地基础数据的集合与整理,总结出数据才能真正进行接下来的管理、估评等一系列工作。在实施方面,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对土地基础数据的全面清算,加强土地利用情况的掌握。建立起良好全面的数据库,将土地闲置与利用现状进行科学性的、总体性的规划,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土资源管理现状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工作人员面前,也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网络化的农村耕地管理。网络化的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传输等过程较之前的工作效果,差别是悬殊的,针对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宗旨与目的,我们必须了解到网络化的农村耕地管理的必然性,我们知道土地利用情况具有极大动态性,这些是人为无法及时得到整理得,而将农村耕地业务受理、办理、公示全部实现网络化,网络化的管理有利于整合动态的土地数据信息,相关政府就可以依据网络化的数据严格规范管理的进行,做到对农用土地规划、保护、利用的政策不断地优化,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公众,使土地资源利用更为合理。 (3)执法监察力度的加强。在一个政策规定与实行过程中,政府可谓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在政策实行阶段必须加强监察与提醒,并及时收集调查试试效果,做出改善,这主要是政府具有执法监察的权利。近年来,一些恶劣的现象屡次出现在公众面前,例如开发商的欺瞒手段、政府人员伪造调查表、监察工作的松懈等等,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绩效,因此,政府必须加强执法监察力度,对其实施宏观动态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解决,这些在保障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同时,也稳定相关政府机构与公众的利益关系,信息化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确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结语 当今社会进入了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的发展也随之越来越迅速,因为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使得我国各个领域的管理政策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国土资源管理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由刚开始面临的信息化技术的冲击带来的技术上的不足,到现在的信息化技术在不断的推进土地资源管理愈来愈科学化、精确化、规范化等,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尤其是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也越来越充分合理化,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当然,革新的脚步永不停止,技术的进步还需以后日子里的探索,为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和配置土地资源的科学性、合理性,不仅仅需要我国相关机构加强自身的服务水平,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做出努力积极采取改善政策,如此,社会的发展也将永不停止。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国土资源管理中最难的就是在国土资源测量上和实时监控上,遥感技术的出现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凭借着遥感技术的优势,在土地、矿产等资源勘测上应用广泛,降低了国土资源管理的难度,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推广,遥感技术成为了国土检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手段。 【关键词】遥感技术;国土资源管理;应用 0 前言 近年来我国利用遥感技术获得了技术上的突破和成功,以快速的提取了土地地质构造信息和地质矿物勘察开采等问题数据的同时及时的预警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监控,遥感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1 遥感技术 (1)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资源调查中,获取了大量丰富的信息,利用遥感技术,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国土管理数据库,是为了对土地的范围和土地的位置进行了实时的了解,同时为了快捷的调查土地的变更工作而建设,对于最终结果的上报有着完整的汇总和整理。利用遥感技术合理的规划了我国农田建设,可以及时的调整和方式不合理利用农田的现象,从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和评估监测。 (2)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上作用发挥极大,完美的预警和监测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利用遥感技术的地理空间数据,对可能发生的一切灾害区域进行时刻监测其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发育特点和这次灾害的危害性与影响因素,从而进行有目的的监测后续灾害发生的走势,这是中国从地震仪中又一次寻找到了可以预测地震前兆从而发起短期预报的手段,在今后的遥感技术会更多的使用在地质监测上,用卫星和地面勘察中减轻地质灾害的扩大性从而降低了人民的损失,在一年的时间里面规避了近1000起地质灾害,同时在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面的各种直观信息对后续的救援的展开和可能出现的危险信息进行了识别,从而有效维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取得社会的认同和经济损失的降低。 (3)遥感技术有着对地质矿物资源采集和勘探上有着极大的作用,通过航空平台上的成像光谱仪器,提起到各个物质的光谱特性,从而有计划的勘察和开采,利用遥感技术从1990念叨现在国土资源部门完成了13个省会与自治区的19个重点矿产和矿区的有效调查和采集,实现了对10000平方千米的土地调查监测,基本明确了不同监测去不同矿物的位置所在,从而明确开采区分布的有效管理。[1]在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上,高光谱遥感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遥感技术在矿物质资源的勘探上作出了贡献,利用成像光谱实现地物空间的信息、辐射信息、光谱信息的采集和规划,结合遥感的找图图鉴和丰富的地理纹理信息,从而合理科学的寻找和开发矿物质资源。 (4)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获取信息的手段,其中信息量的丰厚和全天候,信息获取快的优势在我国广泛被应用,在1980年我国利用了卫星遥感数据开展了全国的土地调查工作用,1990年代后,国家土地管理局应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技术分布了我国了绝大多数地区比率近乎1:1万的现状可以随时调查。[2]在1983年第一台成像光谱仪的问世,意味着我国处理掉了遥感科学的一个重大矛盾,是遥感技术的真正革新。从而实现了多光谱定性描述,高光谱定位的遥感地质作用。 (5)国土资源部分每年都要对全国重点人口集中城市,地区进行土地利用监测,从而进行分土地的利用合理性,从而可以快捷迅速的获得地面的信息,保证了工作的展开和快捷方便,在我国的土地资源遥感调查监测艺术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实现了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的产业化应用,在复杂的天气中,遥感技术依旧可以对地形复杂的山脉地区获得准确的数据,从而监测和实地考察,SAR遥感技术不仅不会受到气候的影响,还有全天监视的能力优势,为土地利用应用调查作出了贡献。 (6)现代遥感技术已经和常规技术相互结合,提高了遥感信息获取技术的便捷,在过去资源中我们发现,遥感的发展上,我们要把技术和方法结合,创新突破自身的信息提取效果,从而实现高速、高准的处理信息。这时候我们要解决他的局限性,身为过去资源的信息提取手段,要采取自动化的提取信息,从而完善应用。 (7)在日常生活中,遥感技术中的GPS也让我们生活出现了极大的便捷,从而让国家对我们某个地区的实时监控也是十分便利,完成了全覆盖的体系,对于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以及我国的矿物质情况以及社会化服务奠定了大量基础。 2 遥感的发展 遥感技术有着信息丰富、时效性强、巨大的宏观性等优势,通过GPS技术中可以准确预 测地质灾害,并且可以借助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变化趋势进行准确反映,同时还能预见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实现对地质灾害进行快速调查,保证抢救工作的及时性,则需要遥感测绘技术的帮助。 (1)研究继承“3S”,促成一体化RS,GIS和GPS的关系互动,让他们在相互依存中快速发展,只有保证了GIS的网络空间的多维性方向发展,再由RS技术在朝着数据获取多平台、多穿观其等进行数据自动发现上发展,随着GPS卫星系统定位的完善,GPS的服务已经越来越精准快则,3s技术在各自发展的同时也一直在进行内部融合,RS和GPS像GIS提供和更新区域信息以及空间定位,同时GIS也做出相应的空间处理分析,从而让RS和GPS进行有效的数据提炼,然后进行整理和使用,3S技术的一体化对于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国土管理部门的合理规划、管理、利用和保护以及地质的灾害防治和地质矿产的勘察都是有力的技术支撑。 (2)国土资源部门要发展融合现有的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建议一个完整独立的数据资源,从而可以去的良好的信息提取效果,在我现在“遥感三号”和“遥感四号”等系列卫星提供的数据源中,不能快速的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在国外,一套完成的遥感数据的买断价格太高,所以我们只能发展自身水平来满足遥感数据的完善,遥感数据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预示着我国遥感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以及方便国土安全调整和工作的应用。 3 结语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GPS的存在极大的便捷了我们的生活,同时近几年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影响力在扩大,计算机技术的不停完善,遥感技术大大支持了我国国土资源建设,这个意义是巨大的,我们要有规划性的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成长和更新,国土资源管理将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档案管理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国土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根本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国土资源,而档案管理面临着数量大、种类多的严峻考验,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我们提供真实的历史资料、数据,对揭开历史的遗留问题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也是做好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在于档案是反映历史的真实记录,体现了凭证价值和法律效力,而国土资源的档案记录着国土资源的真实活动,例如,土地征收、土地登记的原始资料、建设用地的审批资料以及地质灾害隐患资料等,和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是创建我国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档案管理;国土资源;应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工作都不断的在前进发展中,管理工作也跟随前进的脚步,使我国社会趋向于和谐发展的状态。档案管理体现国土资源管理的综合管理效果,是搞好国土资源管理的关键。作为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的国土资源,其组成部分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两种物质实体,详细掌握国土资源数据有利于我国把控国土方面现状,以便做好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充分了解国土地资源的变化以及能源的利用情况,要更好的进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重视国土的档案管理,做好档案管理的详细工作,才能确切的了解过去的国土资源,并针对于现在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土政策,把数据分析做到细致化,才能将国土资源管理进行更好的分类,为我国建设事业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1 国土资源管理中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1.1 档案管理工作处于繁杂的现象 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活动随着社会进步发展需求,档案资料也随之增多,其中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不但包含着综合类档案,也包括地籍管理档案、建设用地规划档案、国土资源地矿监察等业务类档案,所以如何充分的管理这些国土资源档案,提高国土资源档案的利用率,以便扩展服务范围,扩大服务领域,是新形势下,档案管理水平在国土资源管理中面临的挑战。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就是如何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更好的为国土资源档案进行服务。 众所周知,传统的档案管理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进程,是因为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以手工方式为主,从档案的接收、立卷、整理和保管上都以手工为主,不但加大了劳动强度,工作效率也非常低,尤其是对档案的查阅和更新,都显得十分不方便,所以,想要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摒弃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利用新技术,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1.2 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当前社会中,国土资源管理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力度仍然不够,要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势在必行。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不同于其他档案管理,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耐心细致化的保管和管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管理工作效率,间接影响着国土资源档案管理能否有效进行等,所以不但要政府加强重视程度,更要要求管理人员,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 2 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档案管理应用到国土资源管理中 21世纪是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时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各项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进行交易,可以足不出户进行交易管理,打败了传统交易管理中繁琐的程序,手工管理趋向于电子文本管理,给档案管理带来了崭新的管理方式。现代电子智能化的电子档案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2.1 利用数字化管理方式进行档案管理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档案管理对于我国国土资源建设越来越重要,同时也作为搞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档案是信息资源原生态的一种体现,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见证着档案管理服务的进程。在新社会大家庭中,强化数字化档案管理才能更好的保障社会有序进行,才能为人民更好的进行服务,所以必须重视数字化档案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这也是国土资源数字化管理的要求之一。如何搞好国土资源管理中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关键所在就是首先要以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管理制度,有序的进行归档归类,利用电子文件进行自动化办公,便于日后档案的利用和查阅。其次,将国土资源数字化管理与国土管理自动化办公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数字化信息为档案管理进行服务。建立专门的数字档案室,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 新信息时代的环境下,数字化档案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必然发展形势,档案管理需求从传统的手工方式逐渐融合到信息化时代中,并全面的进行推广。在城市化发展的前提下,国土资源不断的掌控着城市规划的方向,以综合的方法推断和决策城市土地信息,做到更加全面的掌握土地资源。把数字化档案管理建设落实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才能使我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达到理想的成果,才能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 2.2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养,提高档案管理的意识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为顺应时代的变革,把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到日程上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直接管理着档案工作,肩负着国土资源管理的伟大重任。信息化的改革和创新的科学技术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更专业的能力,更崇高的思想^念和创新的理念,合理的运用科学技术,去管理档案。由于数字化管理模式的运用,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者有了更好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为管理工作者的档案管理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所以要成为新社会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管理档案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知识业务与实际相辅相成,摒弃旧的管理观念,利用科技创新,完成档案管理工作向数字化管理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转变,通过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完善数字化管理模式,让档案管理工作循循渐进,更好的发挥作用,在档案管理工作的道路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与时俱进,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管理水平。 3 总结 随着国土资源管理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国土资源管理也受到各界的重视,而档案管理是搞好国土资源的最重要因素,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的应用,加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及业务水平的提升,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日趋稳定,所以,建立更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是有效进行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从而提升国土资源的管理效率。此外,应用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不但方便我们查阅国土信息,而且减少了繁琐的工作程序,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浅谈如何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摘要: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抓好国土资源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优势,才能实现“双赢”。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经济发展;“双赢”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土地、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坚持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并重,是国土资源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保护资源、不保障发展,不是科学发展观;同样只保障发展、不保护资源,也不是科学发展观,两者均不可偏废。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保护、利用、管理国土资源,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土资源部门开展思想大解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1.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惜地”与“用地”的关系,即守住耕地底线与经济建O占用土地之间的关系;二是“占地”与“补地”的关系,即各类建设项目占一块耕地与补一块耕地之间的矛盾;三是“管地者”与“用地者”的关系,依法依规管地带来的是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用地秩序的良性循环,是规范用地者的用地行为,也是依法保护用地者合法权益;四是“长远”与“眼前”的关系,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依法依规用地、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等,促进国土资源的永续利用。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抓好国土资源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优势,才能实现“双赢”。 2.创新举措,着力提升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实际能力,建立、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着力在节约集约用地上见成效、出成果,以此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由传统化、粗放型向精细化、集约型转变。在政策导向上,敏锐地把握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变化、新要求,不断深化对土地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科学的用地观,始终坚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保障发展的重点。树立以发展促集约、以集约促发展的理念,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缓解当前用地紧张矛盾的有效途径、守住耕地红线的根本举措,降低开发成本、提升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讲,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加大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力度:一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二是严格土地规划管理;三是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四是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五是实行定额管理;六是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七是强化建设用地跟踪管理。 3.突出重点,下决心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 从国土资源系统和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来看,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国土资源形势严峻。人多地少,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是国情、省情,是一个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国土资源大量耗用,已经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全局性问题。二是护地惜地意识淡薄。当前,一些地方浪费土地、粗放用地、乱占滥用土地现象比较严重,重用地、轻保护,重项目征用、轻复垦开发,重新增新占良田、轻存量土地利用,有的地方甚至把土地的粗放廉价使用作为优惠条件对外招商引资。三是土地违法违规现象较为严重。每年违法违规用地都时有发生。违法违规用地主要表现为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部分闲置土地、征而不用等。同时违法违规用地往往坑害职工利益,引起涉地信访投诉增多。四是国土资源管理的自身能力和方式不能适应需要。“一家管、大家用”,管理方式粗放、精细化程度低,管理手段、能力薄弱,缺乏有效的规划控制、标准规范和有力的保障机制,执法力度不够,参与和配合宏观调控能力差。土地管理方式、机制、措施、效果以及队伍的素质、作风和服务水平等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上的不足,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 要抓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保障科学发展还需重点抓好以下几项任务:加大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强化国土资源管理 推动社会经济繁荣 摘要:随着国家管理理念的更新和新型政策的出台,作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国土资源本身不仅仅包括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的所有资源,同时还是地区性发展得以依托的重要物质基础。当然国土资源本身就包含着自然和社会两大部分,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人们更多关注于自然资源。这是由于在近些年国家对于环境和生态系统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因而在此阶段当中遵循国家政策引导和科学化的管理方式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对国土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使用。 关键词:新形势;国土资源;管理;措施 国土资源是社会不同行业和领域进行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其管理方式对于资源的合理优化使用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因而管理工作在国土资源和社会发展当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存在。从管理内容和体制来看,其本身就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因而就需要管理人员既了解国家政策走向,同时又对管理理念和方法有专业性的运用能力。由于此项工作不仅会涉及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走势和水平,同时还会对人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在进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时就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这样才能够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且更加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1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有效指导和地方管理理念贯彻力度的提高,地区性的国土资源管理已经能够按照当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水平来制定出科学化的发展规划和战略,这就使得许多地区的国土资源功能发挥到了最大化,并以此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其中一部分就是由于一些管理工作者容易受到利益的驱使,因而在对国土资源使用方式进行规划的时候出现了以权谋私或者是违规出售的情况。这样的行为并不符合国家的倡导,同时也表现出了工作者思想问题。此外,还有一部分地区性的国土资源管理当中,由于相关证件并不完全符合国家要求,准备不够齐全,因而在进行国土资源分配的时候就容易出现缺乏必要监管的现象,这样不仅使得许多国土资源被违规使用,同时还对国家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因而地区性的国土资源管理更加需要践行国家管理理念,从基础基层工作加强其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新形势下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制定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 对于国土资源而言,规划和管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而为了更好地促进地区性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地区管理就需要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在进行规划之前,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明确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广度和城乡发展的进度,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开发和利用,这样不仅能够对土地进行区域性的优化和管理,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重复建设的行为。在对土地进行规划时不仅需要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同时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对于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和耕地数量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和调整。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规划和管理的多样化,同时还能够兼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 2.2建设高素质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 管理人员是对国土资源进行管理的主要执行者和操作者,因而其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就直接影响着对于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有效性。因而在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推进时,不仅需要重视高科技技术的有效使用,而且还需要关注到管理队伍的水平和能力情况。因而管理部门需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来对现有工作者进行定期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关注其专业的技术和能力,同时还需要对其思想水平进行适当的培训和提升,这样在他们熟悉操作业务的时候,也能够使他们有正确的法制意识。此外在对管理人员进行招聘和引进的时候还可以采取与响应的机构或者是部门进行联系的方式,对于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进行及时引进,并给予一定的优厚待遇,这样才能够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队伍的技术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当然由于制度是指导和规范一切行为的基础,因而管理部门还需要制定明确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结语 本文在新形势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在国家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理念的大环境之下,应加强国土资源队伍规范化建设,实现国土资源有效管理,推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状态之下,地区性经济发展规划也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因而就需要地区性国土资源管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对其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更新。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面向国土资源管理的土地调查技术探讨 摘 要:该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土地调查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农村土地调查中应用到的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了土地调查中常用的几种关键技术,分析了几种技术之间的对比,进而详细探讨了全野外与内外业一体化的综合方法,该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农村 土地调查 关键技术 内外业一体化 1 农村土地调查技术概述 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直接为国土资源科学管理、社会经济宏观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对国民经济影响极为深远。多年来,我国农村土地调查成果不仅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建设用地审批、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促进了国土资源的科学管理,土地数据还成为国家实施土地监管、有效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土地调查为各级人民政府日常决策和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特别是每年的变更调查成果已经成为衡量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效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数据。 土地调查中充分发挥了“3S”技术、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最后全面获取了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全国性展开,将推动土地调查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将传统土地调查的技术方法推进了一大步。 土地调查技术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为土地调查方法的选择存在了一定的条件。如何合理选择有效的土地调查技术方法,实现更高效、无偏差的土地调查就要先了解各种土地调查技术方法的特性,才能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调查技术方法的设计,才能更准确、高效地完成土地调查工作。 2 土地调查技术比较 农村土地调查技术方法从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野外法;另一种是内外业一体化法。而对于外业调查中对于补测地物的处理方法有两种:(1)简易补测法;(2)仪器补测法。 2.1 全野外法 全野外法是根据农村土地调查内外业两部分的侧重点来划分的。全野外法是指外业部分的时间和调查时间占整个土地调查的大部分时间。其主要的作业方法是:先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校正,数据源的收集,同时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部分内业解读,输出工作底图,然后外业调查的一种作业方法。其作业流程见图1。 从图1的作业流程可以看出,内业部分解读主要是根据数字正射影像图对行政界线、行政村名矢量化,这种矢量化主要是对照权属协议书和原土地变更数据库,不对地类进行预判,内业作业完后没有内业作业的检查。 2.2 内外业一体化法 内外业一体化法是现在国内比较先进一种技术方法。内外业一体化法是指内业部分的时间占整个土地调查的大部分时间。其主要的作业方法是:先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校正,数据源的收集,同时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全部内业解读,进行内业检查再输出工作底图,然后进行外业调查的一种作业方法。其流程见图2。 内外业一体化方法主要是作用于内业解读方面,同时辅助于外业调查的方法充分预判,除了对行政界线和行政村名的矢量化,还包括对各地类和地类范围的预判以及自然村名,图斑预编号,和线状地物的确定等,在进行了内业充分预判后的同时,还对预判结果进行了内业的专业检查。 从人员的技术要求来看,内外业一体化法明显要比全野外法的人员技术要求更高,不但要求技术人员对外业调查要点的掌握,同时对内业数据处理软件也要精通;而全野外法作业人员在和内业作业人员进行交接数据时,容易造成数据丢失,数据质量上得不到保证,作业速度上也远远比不上内外业一体化法。可以看出全野外法主要是适用于数字正射影像比较模糊,根据影像特征无法完全判读,对地类地物判读比较困难时可采用全野外法,这样可减少不必要的内业作业时间。 2.3 补测地物方法 (1)简易补测法。简易补测法是地物补测的主要的常用方法,它主要是利用几何原理,采用简单测量工具对新增地物进行补测。主要有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截线法等,适用于补测地物较小或较规整,而且四周有较多的与影像对应的实地明显地物点作为控制的地区。 (2)仪器补测法。仪器补测法是指利用y量仪器对新增地物进行补测的方法。由于农村外业调查范围比较广,作业环境比较差,而且费用比较高,所以该方法主要用于简易补测无法完成的情况。仪器补测的方法有平板仪法,全站仪法和GPS补测法。这三种方法主要都是采用补测地物附近特征比较明显的地物或控制点作为已知点,测量已知地物到补测地物的坐标增量,再插入到工作底图上。 简易补测法和仪器补测法各有各的特点,两者要互相结合,在不同地点采用合适的地物补测的方法。 3 全野外与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法 农村土地调查技术方法主要是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这两种方法的区别不仅反映在内外业工作量的多少的不同,而且还反映在对作业成果的检查上,从作业效率上来说,内外业一体化法要优于全野外法,全野外法是体现在室外作业的工作量较大,而内外业一体化法主要是内业作业时间较多。全野外法采用的是先内业少预判(即只在工作底图上作业权属界线与权属名称),对于地类的确定、线状地物和自然村名全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而内外业一体化法先充分内业预判(对地类,线状地物和自然村名和权属界线等都矢量化,线状地物宽度须外业采集),外业作业还可以对内业情况进行检查和修改,大大的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全野外法的缺点是外业作业工作量太大,外业中除了对线状地物宽度采集和自然村名等反映在调查底图上外,还要对地类范围等的确定;而内外业一体化法只要在室外对室内作业内容的修改少量采集就可。这大大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同时增加了对内业和外业数据的检查。从上面可以看出,对于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有三点优点:一是内业的充分预判,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二是内业作业对地类判别,在外业还可以对其范围,地类,位置等的正确性做一次检查;三是对于外业调绘情况的反映在内业矢量数据上更为方便,并能对预判数据再做一次检查和修改。 农村土地调查常采用的是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综合法。具体流程图见图3。在复杂丘陵、山区,易充分利用并结合两种方法,即对于影像比较模糊,影像地物阴影比较多、影像现势性差的区域,采用全野外法,而对于地势比较平坦,影像清晰的一些区域,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法,同时采用固定作业人员的方法,即内外业为同一作业员,减少在作业员交接时产生的数据的丢失。 通过野外数据采集及处理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经验: (1)内业预判,容易出现内业作业标准不统一,矢量化精度达不到要求,地类范围不明确或者错误的情况发生。对于矢量化数据线型及颜色不一致的情况,处理的方法是统一内业作业标准,加强内业质量检查;对于地类范围不明确或者错误的情况,有明显错误的,室内立即修改。但对于内业把握不准的,外业调查后再作修改。(2)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解译比较明显、容易判断的线状地物、林地、居民地以及较大的河流、湖泊,无法判断的地方作好标注,进行全野外调查以及对解译的地类图斑进行全野外核实和补充,与权属调查同时进行,依据影像调绘在工作底图上。将地物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或记录在《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上,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界线、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3)外业作业时对于行政村合并情况较多的,但却与县民政局提供的村合并和村名称不符,处理方法就是按民政部门提供的资料为准,对于实地行政区界线与权属文件不符时,应签写新的权属协议。 实践证明,对于丘陵、山区面积较大的区域土地调查的作业方法采用该文设计的方案,既先对影像进行分类,能充分在室内预判的影像,先在室内充分判读,对于影像比较模糊的图幅,采用部分预判的方法理,这样在室内节省了时间,在野外也有减少了工作量,在进行土地调查时,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质量。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加大国土资源管理力度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国力大大加强,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我国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类型也非常丰富,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日趋加剧,人均土地利用率在不断下降,可用的土地资源被局限性的分化,加之人为破坏,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及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土地资源的使用率呈现紧张趋势。因而,在我国这样一个新形势下,加快对国土资源现状的改革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中国的整体经济都在不断地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整个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国土资源的管理。尽管中国的国土资源已经发展到不错的程度了,但是由于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所以需要从根源入手找到问题所在,想出积极地应对措施。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彻底了解中国的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体制目前涉及到那一种程度,再从整体体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所谓国土资源是指主权国家所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称,包括了土地、江河湖泊、矿藏、生物、气候等自然资源,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物质源泉,同样也是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就我国来看,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土地资源数量不清、国土资源质量不明确,土地权属比较混乱,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土资源消耗的加剧,浪费现象较大,使得我国国土资源越来越少,从而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土资源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面对国土资源日益严峻的形式,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只有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才可以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够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我国未来的长远发展。 2 新体制下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管理问题 2.1 土地利用量大,供应压力大。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土地的利用量越来越大,中国的国土资源是相对比较丰富的,但是取之有尽,土地的供应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体系来制约土地的利用,中国对于土地的浪费情况就会越来越严重。 2.2 非法乱采滥伐,土地使用不合理。中国占有世界的总面积多,国土资源丰富,但是中国的人口也多,所以人均分割下来,每个人应该占有的国土面积并不是很大。相比于目前土地拥有树木比较小的人群,那些拥有大量土地资源的人群没有很好地利用土地,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2.3 执法力度不够,管理水平不高。分析完土地利用人群出现的问题,就是社会国家和有关工作部门的问题,当前的国土资源制度不够完善,因此管理的力度远远不够。很多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中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在内容上需要改善,执法人员在行为意识上需要加强管理力度。 3 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要求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很多不能得到具体落实。不光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应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3.1 建立完善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造成了我国国土资源的稀有,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导致可利用国土资源面积的缩减。因此我们在社会建设中应该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从而在今后的建设中全面落实土地资源的管理。另外在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中,首先应加强建立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同时实行管理全责制,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最后,要不断加强党风党纪,严格防止官员舞弊现象的出现。 3.2 加强政府对国土资源的管理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授权与分工,强化政府对国土资源调查与评价管理。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是国家宏观决策和国土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可以根据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的发展方向,以此来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因而我们要不断加强我国国土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管理维护国家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强化国土资源资产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土资源表现出强烈的资产特征。我国对国土资源实行资产管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土资源行政机关也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依法对国土资源行政有关的所有财务收支进行严格的把关与管理。 3.3 创新工作 如今我科技和经济水平在不断进步,土地资源管理中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方法,为政府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例如遥感技术、3S技术等。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国土资源规划,同时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3.4 重视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生态文明 土地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国土资源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由此可见珍惜每一寸国土是非常重要的”。21世纪人类建设的主导就是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这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低碳经济,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又是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方面,应该积极关注和研究如何建立一个低碳城市,在农村方面,新农村建设又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3.5 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和农田使用保护 要不断加大农村建设用地的管理力度,有效控制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性,对于大型设施建设需要严格手续办理。同时,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针对农民宅基的问题,需要控制住房的自主建设、收回空置的宅基地,加强对宅基地的管理,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注意建设节约用地。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管理人员还需要积极研究制定农村经济发展及土地合理流转使用的方法,促进生产的发展。在建设项目时,需要保护好农田和耕地,在使用农村土地资源时必须进行相关的规划,尽量不用或少使用耕地进行建设。 3.6 加大技术的研究 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技术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技术保障,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投入。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地质勘测技术,以技术为依托,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率。 3.7 加强工作人员的教育与管理 首先,必须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其次,要强化能力训练,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从而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培养一直业务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队伍。另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如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来激励工作人员主动参与到工作中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总之,国土资源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稳定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要想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既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同时也要重视人员的教育,要加大技术投入,实现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从而确保我国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国土资源管理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事业逐渐发展起来。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全站仪、光电测距仪、计算机系统、GPS、CORS、3S为应用现代测绘技术所包括的数据,现代测绘技术的监控能力与快速精_定位的能力十分强大,它可以调查土地资源和检测矿产资源、地质资源。 [关键词]资源管理 现代测绘技术 一、测绘工作概述 国土测绘的工作核心是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并且基础为光电技术、空间科学、网络通讯和计算机科学等技术,经过精准的分析及定位,测量分界的节点和已有的地表特征,凭借这些技术可以反映地面状态的定位信息和图像的信息,同时要确定地面的自然特征和人造设备关键目标的属性、形状、位置,通过给施工建设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真实、详细的数据,来当作国土资源管理在实际工作当中的主要参考。 二、测绘的流程 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它主要提供可靠且重要的依据来保证国家土地信息的准确。测绘的工作范围主要有测量土地权属的具体位置、土地的境界、土地的详细面积,还要保证在一定的小范围之内,使测绘的误差减小,给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周全的服务。测绘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集中体现在下面四点中。一是测绘工作是有法律性的一种行政行为。二是测绘出的数据要整理成一个整体的资料,包括要制出专业的图、册、表、卡,这些整体的结果能够在相关部门调取数据信息时提供方便的条件。三是测绘一定要符合土地资源管理的指标,且要有很高的精确度。四是对于测绘的数据结果要有时效性,如果当实地测量之后,某些要素发生了改变,要对信息系统马上进行更正,或改变测绘的标准。 三、国土资源管理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 1、GPS技术在国土资源测绘中的应用 1.1 GPS系统结构 GPS是最初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时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服务。GPS导航系统是一种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综合多颗已知位置的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数据,可计算出接收机的具体位置。 GPS由3部分构成,分别是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装置部分。空间部分由均匀分布在6个倾角为55°的轨道面上的24颗卫星组成,要确定接收机所处的位置,至少需要4颗卫星的信号数据。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地面天线、监测站及通信辅助系统组成,负责收集、计算和校正从卫星传回的数据。用户装置部分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主要功能是捕获待测卫星的信号并跟踪其运行,根据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定位计算,从而得到用户所在地理位置的精确信息。 GPS定位具有全天候、精度高的特点,其观测时间短、测站间无需通视、仪器操作简单,定位使用全球统一的WGS-84坐标系统计算,可提供全球统一的三维地心坐标。基于以上特点,GPS技术作为新的测绘手段,已在国土资源的测绘中广泛地使用。 1.2 GPS技术在国土资源测绘中的应用 一是建立国土资源监测网。国土勘测要求实时、准确,不可能人工完成,需要相关先进技术的支持。GPS技术具有时间短、精度高的特点,已广泛地应用于国土资源测绘管理中。 二是建立国土资源动态监测系统。为了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时效性,使用手持GPS接收机,配合摄像头和各种上网设备,提高监测速度和精度,实现动态监测的实时性。 三是GPS-RTK误差分析与GPS静态测量将结合。针对GPS静态测量定位时间长、精度不够的问题,使用RTK技术提高测绘数据的实时性和精度。 2、CORS系统在国土资源测绘中的应用 2.1 CORS系统结构 CORS(连续卫星定位系统)是现代GPS的发展热点之一。CORS系统将现代计算机、数字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卫星定位系统中,目的是通过快速自动定位实现运转持续、精确的定位信息,提高GPS定位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其技术算法有主辅站技术、FTK技术和VRS技术。系统的基本机构由以下5部分组成: 一是基准站网:由分布均匀的基准站组成,作用是采集GPS卫星数据,从而提供监测服务;二是数据传输系统:由相关硬件设备和传输软件控制模块组成,负责把各个基准站观测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三是数据播发系统:通过电台、各种网络等形式播发收到的定位导航数据信息;四是数据处理中心:是CORS系统的核心,负责对数据传输系统传送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五是用户接收应用系统:包含RTK定位系统、监控定位系统、自主导航系统等子系统。 2.2 CORS系统在国土资源测绘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国土资源测绘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测绘技术已难以满足新的测绘需求。CORS系统是传统的GPS定位技术的变革,也为现代测绘技术带来了深刻的变革。CORS系统降低了测绘工作的成本,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效率,提高了测绘的速度和测绘结果的精度,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国土资源测绘工作中,促进了我国城市的数字化建设。 3、3S技术及其在国土资源测绘中的应用 3.1 3S技术 3S技术是GPS、RS和GIS的统称。静态GPS技术是国土资源测绘的基础,RIK技术的引入,提高了测绘的实时性和精度,CORS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测绘的速度和精度。RS技术通过专业软件对航天航空技术、遥感卫星等拍摄的影像进行制作图像,可以获取色彩丰富的图像,减少了测绘的野外实地勘探工作,弥补了传统测绘技术的不足。GIS是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结合地理学、地图学、RS和计算机科学,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合称3S系统,为我国国土资源测绘工作提供了国家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框架,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基础。 3.2 3S技术在国土资源测绘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测绘技术正从数字化测绘体系向智能化测绘体系跨越发展。利用3S技术,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高精度卫星定位,使我国的国土资源测绘工作飞速发展,建立了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使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应用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单维走向多维。运用泛在网络、传感设备、智能计算等新型高科技手段,推动地理信息处理与管理向智能化、智慧化、语音化、真实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应急指挥、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公共服务等智能化水平。 我国已经完成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全覆盖,形成了全方位的地理信息数据源,建立了庞大的动态地理信息数据库。目前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正在积极构筑海陆空天地一体化的高精度、实时化地理信息获取能力,使大地测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地基到天基、从区域到全球发展,推动航空航天遥感朝“三多”(多传感器、多平台、多角度)和“四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相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方向发展,通过卫星发射组网进行全天时、全天候观测,使获取的地理信息资源在时空上覆盖面更广、数据量更大、准确度更高、现势性更强。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测绘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正进入一个黄金发展的时期。测绘技术不仅是强化国土资源管理专项信息与政务信息的有效平台,而且是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空间辅助决策与空间数据分析的有效技术手段。从而对测绘现代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如何履职尽责 【摘 要】: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健全管理制度和体系,促进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保证我国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国土资源;工作者;履职 【引言】:国土资源是生产生活生态之本,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担负着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职责。那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如何才能履行好担负的工作职责呢?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指出:“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观大势、议大事、谋全局、管本行是做好国土资源工作的前提。”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土地资源保护。首先,应该加强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执法的监督工作,要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国土资源保护意识,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一些行为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行业竞争出现严重失衡,最终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对于相关违法乱纪行为叫停,加大处罚力度,净化社会风气,促进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加强国土资源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个人及企业对国土资源的保护意识。目前,我国违法建设和违法开采行为,多数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所引起的。因此,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提高个人及企业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使个人及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到国土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能够有效避免相关违法行为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握当地国土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方向。另外,强化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力度,加大处罚力度,净化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作风。最后,还要加大国土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国土资源保护的意识,了解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普及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国土资源保护的社会氛围 2、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 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执法力度是确保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序、有效、科学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对违法开采、违规建设的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要按照相关的工作要求和法律法规对这些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以端正的执法态度进行执法。其次,在谭ü程中,一定好做好严格执法、全面排查,严禁出现暴力执法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土地管理执法的科学性和有序性,才能够在土地资源利用合理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强化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掌握,将依法执政的观念根植于心,依照法律法规开展土地管理工作。最后,对于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说,对于违法乱建和违法开采行为应该加强整治力度,确保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端正执法态度,,依照法律程序履行相关执法工作,确保我国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我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3、增强理论和实践技能 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把各项国土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一是注重实际,力戒虚名。理论需要到实践中检验,工作经验需要在实践中学习积累。作为国土部门工作人员,实践首先要体现在对工作的落实上,体现在抓落实的行动中。摆脱名利思想的干扰,集中精力抓好每一项具体工作的落实。二是注重实功,力戒空谈。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保护资源、保障发展是国土人的职责所在,应该从讲政治的高度,以对人民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工作。要力挑重担,秉公执法,用满腔的工作热情赢得百姓的支持。三是注重实效,力戒形式。机关工作效率的高低是群众评议机关作风的一个重要参考。每个人在机关作风建设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以行动上的快捷争取工作上的主动,不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不管是上级党委、机关、领导关心的问题,还是日常的业务工作都要迅速反应,快速处理,坚决杜绝超时限、推诿扯皮的作风。 4、勇于开拓创新,挖掘潜能 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不断开拓创新。国土资源战线的每位干部职工都要在思想观念上、工作思路上、工作方法上、处理事务上,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并落实到每个环节,这是确保国土资源工作有所作为的关键所在。开拓创新要抓住关键环节。善于抓住重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突破,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开拓创新要善于谋划全局,开拓的思路要顺应形势发展。面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双保”压力和“两难”局面,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准确把握宏观形势和本部门实际,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更系统的思维谋划本部门的发展。开拓创新要积极学习借鉴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以改革的方法去应对、破解难题。只有因地制宜,摸实情,访民情,才能寻求出上符政策、下合民意的破解之法。要以创新的举措提升服务水平。面对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创新服务举措,改变按部就班的习惯和做法,超前谋划,提前介入,主动服务 5、甘于无私奉献,发挥热能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是使命,使命的完成需要合力奉献。有了无私奉献精神,才能锤炼意志、学有所得;才能扎实工作,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从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做起,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国土管理工作是为人民守住耕地红线,为子孙后代长远发展服务的。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同志都应把无私奉献作为行为准则,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执政为民、克己奉公 结语 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在当前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中仍然存在着管理意识淡薄、执法力度不强以及相关制度管理不够完善的问题,需要结合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从意识提升、执法力度强化以及相关制度健全和完善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提升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籍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摘 要:我国地籍信息化建设是从19世纪80年代起步的,到现在已有20多年时间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可以说我国地籍信息化管理取得了很大成就,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工具。本文通过对地籍管理中不同模块的介绍,阐述这些模块的重要性,为我国地籍信息化建设做出努力。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模块 1 前言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是广泛进行应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发展越来越好,其智能化水平也是越来越高。然而,在中国的中部和西部较为贫困的地区,大多数城镇、市区没有能力购买一整套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在乡村和县城,开发一套完整地、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已经超过了经济能力,他们的社会发展受到限制,这就需要一个经济、实用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2 研究意义 如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都具有屏幕显示和数据导出的互相配合,可以现给用户的信息较为广泛。实际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少数专家才能使用,对有关地籍信息采集、管理的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来说,便于操作和理解的系统更有帮助。具体来说,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交互操作环境越接近当前的环境,就会有更多的人能够掌握。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地理基本系统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 通过之前描述可以看到,之后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互动环境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尝试引入虚拟现实技术,使用三维描述地籍信息,这样可以更加直观的管理地籍信息。 3 业务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3.1 农村综合变更模块 农村综合变更模块非常重要,因为农村综合变更内容相当繁琐,是农村土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构成元素,多种因素互相制约,多个问题需要处理,所以农村综合变更内容要改变解决思路,找出关键思路,按照步骤一个一个进行处理,需要农村综合变更模块包括更多的功能。例如:行政城市、行政乡镇、地块、地表特征、线性特征、面钐卣鳌⑼恋毓槭艚缦蕖⑼恋厮有制界限、标志等等,如此多的内容都需要农村综合变更模块发挥作用。因此,问题处理起来需要按照由大到小、由点到面,先解决重要问题后解决次要问题。 3.2 勘测定界模块 勘测定界模块主要管理的内容有:记录土地出让、转让、承包、农业用地规划、土地使用权归属、土地开垦和复垦等,定义项目选址范围,来确定使用土地的位置,规范土地使用流程,预计土地面积的技术服务性的工作,绘制土地边界图纸,计算该地区土地合法的使用面积。为了实现研究数据和设定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更换,提供各类报表,实现数据查询、统计和报表打印,呈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成果,规范土地调查行为,限制了经营业绩预留了足够的效果。快速查询和输出功能,以及重要的绘图功能,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利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划定调查范围,提供直观的数据库表,是管理人员和领导进行决策工作的重要基础。 3.3 农村土地流量分析模块 我国国土管理局每年需要执行一次对土地流量的勘测和分析,勘测流量变化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特别着重分析各个种类土地规模的变化和耕地面积大小相对同一时期的变化、耕地面积以及数量的变化;土地利用情况和土地是否总体平衡、平衡的比例、土地年度利用计划的执行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等工作进行分析。所以,国家每年的都要对土地流量进行总体把控和分析,保证耕地总量占比的平衡,保护耕地不会流失,控制农用地转建筑用地的数量以及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都需要农村土地流量分析模块强有力的支撑,农村土地流量分析模块已在耕地保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3.4 城镇综合变更模块 城镇综合变更模块主要完成城市地籍变化所需要的一系列资料,完成地籍变更的菜单、表格、书籍、地图、门卡等实时动态更新的变化。变革内容十分复杂:权属单位属性更改、权属单位分割、权属单位组合、权属单位边界的调整、权属单位变更等等。在以上内容变更后,城镇综合变更模块可以将变化领域的毗邻关系、面积大小哦、图形拓扑等进行自动处理。举例说明,假设城镇中出现一条新的马路,这种情况涉及到很多内容,有居委会的变化、权属单位的变化和在地面上的其他归属关系的变化,涉及到更多更复杂的变更内容,处理起来更加麻烦,需要理清处理的步骤,但同时也应当考虑到各个相关元素之间的联系,元素的编号等等。 3.5 集体、国有土地设定登记模块 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程序是所有者进行必要的文件登记,首先要向国土资源局办公室窗口的检查窗口提供人事档案信息,窗口接待人员检查所持文件信息是否完整、所持文件是否真实,当第一步进行完毕后,再录入集体所有权的信息并打印出来进行比对核实;第二部转移到初步调查处,检查者检查所有权信息是否正确,没有问题之后,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注册、审核,审核由地籍管理科长(主任)进行,审核过之后,将集体土地所有权注册表清单进行审查。该复杂过程都可以在集体土地设定登记模块进行操作,省去很多复杂的环节,方便高效。 4 结语 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籍管理模块的业务功能模块的设计,确保了由计算机监控输入过程的每一个部分,加强了工作进度的监控,同时也可在办公过程中定制各种形式:用户、机构、部门、权属和数据流量等等信息,而且可以动态显示或跟踪数据包的变化,以增加地籍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初探循环经济下的国土资源管理 【摘要】我国资源形势日趋严峻,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经济,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重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土资源的利用也越来越紧张,可利用的资源量也越来越少,随着循环经济的提出,更加需要加强国土资源的管理,努力去提高其利用率节约国土资源,符合当前循环经济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本文讨论了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之下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问题。 【关键词】循h经济;国土资源;合理管理 所谓的循环经济根据当前的形势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形态,主要是对经济的可循环利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是一种生态经济。在国土资源的管理上,就要求对资源合理科学的管理和利用,实现其循环利用,创造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提高其利用率。 1.关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现在社会的一大趋势,循环经济也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今社会,人们对循环经济还没有很普遍的认识,特别是在还要靠消耗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地区,基本都没有循环经济的理念。所谓循环经济是与线性经济相对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将资源进行循环的利用,是一种以节约资源以及循环利用的经济形态,也叫做资源循环型的经济。将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反馈式的流程是循环经济的主要要求,这个过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步骤:第一,自然资源的开发;第二,物品的生产以及消费或者是旧物的再利用;第三,废物再生,物质之间的交换通过互联的方式来进行,对进入系统的物质以及能量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以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以及低排放”的效果,将经济活动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尽量的降到最低。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它要求的是要根据生态学的规律来对人们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要求在资源管理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占用后人的资源。简单来说,循环经济是根据生态规律来对环境容量以及自然资源进行利用,来使经济活动向生态化的方向转变。 2.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现状 根据循环经济对资源管理的要求,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的几个: (1)在指导细想方面,还没有进行真正的转变,没有实现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来从根源上减少资源的消耗,与循环经济的理念还有很大的差距;(2)没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国土资源的管理还处在改革的初级阶段,没有可行性较强的理论体系,还被禁锢在计划经济的“牢笼”中;(3)有关的法律建设有很大的滞后性,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但没有很好的前瞻性,与时代的发展相比反而比较滞后;4)在对国土资源的管理与经济的循环协调发展的促进政策上还不够完善,衔接比较差;(5)技术手段比较落后,还没有形成有关的先进技术的支撑体系;(6)人才比较缺乏。缺少既有国土资源的管理技术又有业务素质的复合型的人才,而且这种情况将会随着时间的增长有越来越突出的表现;(7)没有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以及节约意识进行全民普及。 要解决当面的这些问题,要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在理论思维、操作方式以及实现途径等方面要借鉴先进的经验以及管理来进行创新,不断的推动我国国土资源的管理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3.改变的策略 在当今社会,地球上的自然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人类不断的将地球物质大幅度的挪动的同时,在化石燃料以及矿物之中的有害物质也被释放了出来。国土资源的管理只能以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以循环经济的发展为立足点,才能够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且为其提供物质基础。所以,加强国土资源的管理特别重要。主要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进行: (1)要加快管理办法的制定。注意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以及方法,提出有关的思路、步骤、目标以及政策措施,指导其健康的发展。 要坚持“资源的开发与节约同时进行,节约为首要任务,依法对资源保护以及合理的利用。提高其利用率,要能够实现永续的利用”方针,要以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为要求,将市场作为导向,把企业作为主体,以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以及环境的保护为目标,来加强对法制的建设,进行政策导向的强化,依靠技术来进步,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建立并且完善可以和现在经济体制相适应管理体系以及运行机制,进行经济与环境以及资源相协调发展的促进; (2)以管理的创新以及技术的进步为依托,为其提供较有利的支撑以及保证。要使用新技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来提高其管理的水平。比如,可以使用“3S”技术,对其进行比较彻底的检查,对承担此任务的单位要进行工作质量的监控,避免由于“人情关”的关系而出现漏洞,也避免地方的保护主义泛滥发生; (3)要突出重点,注重实际的效果。国土资源的管理,涉及到的面比较广,必须要能够抓住重点。一方面是以土地的节约、能源的节约以及矿产的节约为重点,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是以资源循环利用的推行以及综合利用为重点,要能够保证资源可以被最大程度的可持续的利用,为新型的工业化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对只是走形式主义的有关管理部门,主要的领导人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对于违反国家法律的要依法惩办,不能只是采取一些经济手段或者是行政手段; (4)要强化政策的导向,坚持限制与鼓励相结合的制度,尽快的出台有关的鼓励办法,加强管理,形成有关的激励机制,为实现国家的投资体制的改革提供保障; (5)建立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有关的法律体系,依法来推动有关的管理工作的有序的发展。要注意制定比较统一的法律法规,对地方性的有关法律法规要废除; 4.结论 由于现在国土资源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式,所以国土资源的管理特别的重要,加强国土资源的管理,不但可以适应当前的经济体制,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现在所面临的资源的严峻形势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有关的部门一定要注意加强管理,提高管理的质量,实现国土资源的最优化发展。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试论如何做好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工作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强化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促进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效率提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基于此,本文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基层国土资源;资源管理;土地管理 国土资源管理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康,尤其是随着土地资源短缺问题的不断凸显,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成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是整个国土资源管理框架的基础和核心,但是当前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探究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土资源保护意识比较淡薄,这种淡薄的观念意识表现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就是土地资源利用审批的混乱现象,由于缺乏有效地保护意识,在土地征用审批、审核等方面往往无法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开展工作,土地审批手续和程序混乱,土地滥用现象十分严重,直接导致了基层土地利用不合理问题的出现。其次,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有待提升,一是很多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执法基本上是靠领导的“一言堂”,领导干部没有重视相关法律法规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审批手段和要求随意更改,违法滥用行为层出不穷。二是很多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法律法规意识比较淡薄,执法力度欠缺导致了大量国土资源的流失。另外,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市场化倾向和征地补偿机制不够健全也是当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很多基层国土资源使用权的转让都是通过协议的形式进行的,加上土地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问题,使得土地收购储备相对比较困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垄断性土地资源开发的现象,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在土地征地补偿方面,由于各个地区的标准是不同的,在征地补偿方面经常出现冲突事件,征地补偿相关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2 提升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国土资源保护意识。强化国土资源保护意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进行强化,加大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人员执法的监督管理工作,端正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确保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按照相关的程序和要求有效地进行。其次,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要按照标准、要求和程序开展土地审批审查和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土地管理工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握当地国土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方向。另外,强化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力度,加大处罚力度,净化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作风。最后,还要加大国土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国土资源保护的意识,了解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普及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国土资源保护的社会氛围。 (二)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执法力度是确保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序、有效、科学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对违法开采、违规建设的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要按照相关的工作要求和法律法规对这些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以端正的执法态度进行执法。其次,在执法过程中,一定好做好严格执法、全面排查,严禁出现暴力执法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土地管理执法的科学性和有序性,才能够在土地资源利用合理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强化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掌握,将依法执政的观念根植于心,依照法律法规开展土地管理工作。 (三)健全和完善征地补偿措施。征地补偿工作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是确保土地征收利用、人民群众合法利益保护的重要方法。首先,国家应当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对我国的土地征地补偿标准和意见给予指导性的规范和统一,出台相关的征地补偿制度和补偿标准,为基层国土征地补偿工作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意见。其次,为了减少土地征地过程中出现的土地纠纷问题,在土地征地过程中,首先要做好人民群众对补偿措施、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情权,做好相关的学习宣传工作,尽量拓宽土地补偿途径,做好相关的安置工作,提高征地补偿工作的有序性。 3 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改善措施 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时代对于社会组织结构中各个环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有限的国土资源也开始出现了紧张的局面。如何有效的对国土资源进行利用,以保证其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进行考虑的事情。目前,在管理国土资源工作上,我国仍旧有着很大的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执法不严,观念陈旧,体系制度匮乏,管理措施不配套等,这些都成为基层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阻碍。我们必须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改善措施,以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一是加强土地资源保护。首先,应该加强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执法的监督工作,要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国土资源保护意识,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由于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问题,导致土地违法审批行为的发生,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行业竞争出现严重失衡,最终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对于相关违法乱纪行为叫停,加大处罚力度,净化社会风气,促进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加强国土资源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个人及企业对国土资源的保护意识。目前,我国个人及企业违法建设和违法开采行为,多数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所引起的。因此,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提高个人及企业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使个人及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到国土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能够有效避免相关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提高执法力度。对于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说,对于违法乱建和违法开采行为应该加强整治力度,确保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首先,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端正执法态度,不暴力执法,依照法律程序履行相关执法工作,全面排查、严格整治,确保我国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我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三是完善征地补偿措施。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科学、规范、统一的土地征收征用补偿标准和补偿制度,并且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及时的调整,使征地补偿费用尽量满足群众需求和意愿,从而确保土地征收征用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地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防止征地补偿的克扣和截取,防止补偿资金落实不到位。此外,要确保群众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补偿措施的知情权,尽量拓宽补偿途径,对被征地群众作出妥善的安置,以减少相关纠纷问题的发生。 总之,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在当前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中仍然存在着管理意识淡薄、执法力度不强以及相关制度管理不够完善的问题,需要结合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从意识提升、执法力度强化以及相关制度健全和完善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提升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论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因特网(internet)的普及,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大量被人们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医院管理系统(his)是一门容医学、信息、管理、计算机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边缘科学,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现代化医院运营的必要技术支撑和基础设施,目的就是为了以更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手段来加强医院的管理,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改进医疗质量,从而树立现代医院的新形象,这也是未来医院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从介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含义和特点的基础上展开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进行阐述。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 医院信息资源管理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影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化信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时期,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巨大影响下,医院也进入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期。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医院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造成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产生了新的社会需求,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是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医院信息资源和医院信息资源管理将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在医院管理中,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单位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也将革命性地改变医院获取知识、信息的速度。因此说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将成为医院建设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1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 关于我们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就是指医院文献资源或者医院数据资源,或者医院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医院各种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医疗器械,人员管理,数据库等等,这都是限于信息的本身。而广义的理解是,认为医院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等各种资源。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资源相比,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医院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新的内涵。 2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2.1 存储数字化 医院传统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2.2 表现形式多样化 医院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和行业广泛。 2.3 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医院传统的信息资源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磁盘,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的,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体现了医院计算机网络资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 2.4 数量巨大 cnnic一年两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以其权威性著称。从本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9380m。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不是传统的网络信息资源,它是对传统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运用。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医院和医院、医药市场、药店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将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它同医疗器械设备和人力资源技术等一样成为推动医院向前发展的支柱。各种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利用将有效的改变医院面貌,为医院的正常运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医院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医院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除了医疗技术、医疗设备,优质的服务质量和合理医疗价格等各方面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它将会是医学信息的竞争。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图书情报、病案统计等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尤为重要。医院决策部门需要先进的信息服务系统,以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掌握最新信息,以击败竞争对手,占领医疗市场。医疗及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最新的信息服务来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更好的为患者服好务,治好病,这样患者就能从更大范围内选取最新的医疗技术,治好他们的病,从而为医院赢得良好的声誉。 3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是数据库建设 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建设及数据库技术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一切信息和数据的基础和源泉,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医院的数据库不仅反映医院当前的盈利能力,而且反映医院未来的盈利能力。医院的工作即使是重点放在客户服务和管理上,但仍要以客户数据库为基础,以提高顾客忠诚度为核心、正确运用各种市场营销组合,优化客户组合,提升服务利润链,扩大医院的品牌形象,提高医院竞争力。品牌的竞争是心理层面上的与客户沟通及交流,现在的医院在医疗技术、价格严重同质化的情况下,针对医院的特色,优点,特性及患者群体的分类对客户服务予以细分,具体到每一个环节,第一个步骤,就能堵住各种可能造成的就医后遗留问题,后期客户服务扩展为其提供增值服务,从服务层面上体现产品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提高医院的品牌形象,用医院的文化和理念打动客户,才能在整个医疗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4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是一个浏览新闻、娱乐的场所,也是绝佳的学习窗口和平台,同时它也是科研信息的重要源泉,新的信息技术不断的渗透到医院信息管理的过程之中,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成为提高医疗管理水平和医疗诊断、治疗、康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其巨大的存储能力把医院内部及相关医院、社区及医疗服务等所有的信息完整、有序的存储起来,并可以上网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医院从上至下各级管理人员包括患者都可及时、迅速的获取各自所需的医疗信息、统计信息等等。利用e—mail和ftp文件传输可以把这些信息迅速快捷的传递给所需方。这种远程医疗信息传递功能可以将医院总部医疗信息传递到医院分支机构或者远程上网的合作医疗单位的工作站上,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作为一个大系统以完成医疗、教学、科研的协作及资源的共享,在网上各个环节的信息迅速流动,医院可以利用网络和网络信息完成多项工作。计算机网络信息已经成为了医院经济管理的基础。通过网络,医院之间能够开展更多的远程医疗会诊,可以更经济更方便更快捷的进行医院内部、外部的信息交流和传播,让医院在大范围内的运作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结语 虽然现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在医院管理中越来越得到人们的理解和重视,但是目前这一领域仍有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研究解决。现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正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将网络信息环境变为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最大化,发挥它的最大潜能。总之,我们应注重医院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利用,密切关注国内外医院信息服务商家的运作趋势,密切跟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的最新动向,对新的技术进行最及时的应用和开发,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医疗事业的更快发展。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浅谈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经济学分析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 低效 经济学分析 论文摘要: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很多,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旨在为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提供建议与帮助。 1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与现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作为政府和公共组织发展水平的标志,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纵深发展,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国内学者看法不一。文献[1]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围绕公共信息资源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它以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政策法规为保障,信息素质的培养为关键。”文献[2]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行为主体及其网络化组织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公共参与下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管理。”由于公共信息不仅属于公共产品,拥有公共性,同时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又具有信息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因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还属于信息管理的范畴。笔者认为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中,不仅要解决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以满足公共需要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兼顾信息产品的特殊属性,掌握其传播与共享的内在规律也同样重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我国近些年来在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公共信息资源的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标准的制定以及政府电子政务的推广等。然而伴随进步的同时,相关的问题也开始凸现,例如由于缺少信息保障、信息制度造成的公共信息获取困难;由于责权不明确,监督无力而导致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失责;由于管理主体单一,市场化程度低,造成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低效及浪费等。这些现象不仅严重闲置、浪费了公共信息资源,还加剧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贫富分化的社会矛盾,让社会公众对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产生了不满与置疑,同时也阻碍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造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局面。对于这些现象,国内学者多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出发进行原因的探析。笔者认为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现状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根本症结是由于其内在属性造成的内生矛盾,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理论出发,试图找出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内生原因,旨在为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提供部分思路与建议。 2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经济学分析 2.1基于委托——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分析 2.1.1“委托——”理论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委托——”理论,主要是指产权的所有者,通过选聘不是产权所有者的机构或者人员,在法律允许或授权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在委托一关系中,有3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委托者的授权不当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二是方的道德风险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三是委托链条越长,风险越大。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委托——关系中,公众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所有者,所以可被定义为委托方,依法享有对委托的权限、事项及方式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而拥有与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行政部门、公共管理机构可看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方,通过法律、法规的授权,形成委托关系,依法享有委托权事项的执行权。 2.1.2委托——关系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1)过度授权导致者不正确用权造成的低效 者权力的大小及行使方式主要来自于委托者的授权,而这种授权关系主要以现有的法律规定为依据。而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部门究竟有多大的权,如何行使这些权,对不当行使权该如何处理,国内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既不具体也不明确。在者拥有“无限”权力而监督却无法具体和到位的情况下,者极易不当用权。 (2)委托链过长,导致的低效 由于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而我国各行政管理级从上至下,复杂冗长。公共信息的层从初始委托人公众到达最终人政府所要经过的中间层多达五六个。层级增多,意味着信息的传输更易滞后、失真,过多的委托关系不仅可能造成人对委托人目标的执行扭曲与偏离,还会模糊每一层级委托人与人的责、权、利关系,导致激励弱化。此外,层次越多,信息流越长,使得监督成本不断增加,监督难度也不断加大。 (3)道德风险导致的低效 道德风险的发生常常是在者自身利益与委托者利益产生矛盾,者利用手中的决策权,增加自己福利,而不惜损害委托者的利益。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经常面临利益的诱惑与选择,在乏力的监督与高额的违规回报的对比中,者不正确行使委托权、以权谋私的可能性增大。如114台出卖优先报号权、高招办出卖高考查分权就是者发生了道德风险的典型案例。 (4)约束、激励及监督体制不健全引发的低效 一方面,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由于对公共信息资源合理使用与监督的体系不健全,委托人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基本是靠行政的“收放权”来进行的,激励手段的不明确,导致委托人对人的使用行为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另一方面,由于委托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利益关联不大,因此公众的监督欲望并不强烈。乏力的约束方式与监督机制;公众的分散性与淡漠意识;相关机构“同盟”事不关己的态度;媒体监督的缺乏效力(如很多不正确用权迫于媒体压力而停止,但者的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理,也无法保证此类行为不再发生),都使人增加了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从而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低效。 2.2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2.1博弈论理论 (1)博弈论(gametheory)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它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博弈论由3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决策主体;二是给定的信息结构,又叫策略集;三是效用,是可以定义或量化的参与人的利益,又称偏好或支付函数。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博弈关系 从参与人的角度来看,公众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构成博弈的参与人;从策略选择来看,可能的若干种选择,形成了博弈的策略集;从效用选择来看,溥弈各方都会选择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共信息领域,博弈效用的最大获益者基本都是强势参与者。 2.2.2典型案例分析 (1)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以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由于有关部门怀疑爆炸可能污染松花江部分江段,地处松花江下游的哈尔滨市为确保市民安全,市政府做出了停水决定,并于11月21日发出了《关于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全面检修临时停水的通告》。在吉石化爆炸事件发生后一个星期中,由于地方政府采取了消息封锁的办法,并隐瞒了停水的真相,造成了市民恐慌与猜测的心理。哈尔滨当地盛传将发生地震的谣言,短期内造成了市民储藏食物,离家外逃等人心惶惶的局面。 (2)案例的具体分析 从参与的双方来看,作为公共信息管理的主体的政府决策部门因拥有较多的博弈资源,如财政、信息等资源成为博弈中的强势方,而公众作为博弈的另一方,虽然人数众多,却处于无组织状态,由于没有平等的博弈地位与信息资源,很难提出能够保护和发展自己利益的措施和建议,是博弈的弱势方。 从策略选择看,强势政府选择封锁信息作为博弈策略是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体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对于应对突发应急事件,其途径有若干种,选择封锁信息,在于这一方案简单易行。对于政府而言,既不用为承担安抚公众不满情绪烦恼,又不用为损坏政府形象买单;而作为弱势方的公众,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被动情况下,反应只能是相信或猜测。 从效用选择看,博弈各方都会选择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强势政府选择既省事又有效的封锁信息的办法,不是平等博弈的结果,而是强势博弈方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而言,短期来看这种选择是投入最小,效用最大的一种。而作为公众,由于没有策略的提出并进行充分博弈,只能选择相信虚假信息或半信半疑、私下猜测,任何一种选择,都会造成自己效用的减少。 2.2.3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如果仅仅认为上例中的哈尔滨市政府的行为与我国2003年非典初期部分地方政府采取消息封锁的办法只是一种偶然或个别现象的话,那么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大环境下,政府或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部门采取类似的应对办法似乎是必然的。 (1)市场信息不完全 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信息分布足不均匀的。市场机制并不能保证相互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的利益主体披露其真实信息,因而,信息流动会受剥刮益阻碍。在一般情况下,信用双方如果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当掌握较多信息的人与掌握信息较少的委托人之问建立合同关系时,博弈的主要表现就是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隐瞒信息。 (2)博弈主体不到位 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作为指导。这个统一的规范,既是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行为标准,也是检验其工作质量与有效性的基本依据。为了充分保护和体现博弈各方的要求和利益,规范的制定者应该是博弈双方以外的局外人。而我国,目前有权制定相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与法规的是各级政府,作为博弈的参与主体,身兼政策制定与行动执行的双重角色,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规范时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完全自律。 (3)缺乏充分的博弈过程 制度经济学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允许的有限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产生个体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而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因为只有多方博弈才能接近博弈的理想状态——即充分兼顾各方利益,同时促成博弈各方自觉自律行为,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好处,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的惩罚,从而得不偿失。公共信息管理的制度也不例外,它也应该是一个多重的、多层次的各方博弈的结果。而现行我国的公共信息管理市场化进程缓慢,远无法达到多方博弈的状态,不充分的博弈过程,使得博弈中的强势方违约、失德行为在短时间内成为必然。 2.3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3.1公共选择理论 以詹姆斯.m.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因此将各级行政机关统称为官僚,而这方面的理论被统称为官僚经济理论。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管理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政府是由人组成的,政府的行为规则是由人制定,因此也需要人去决策,而执行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经济人”特征。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政府总是集体利益的代表和反映。行政机关也是理性经济人,同样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样也会犯错误。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与交易政治学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基石。 2.3.2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我们也可以用公共选择的理论来解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效率问题。一般而言,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部门(我国一般是政府机构)为了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将履行公共信息产品提供者的职能,常常直接提供市场可能供给不足的公共信息资源,并履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外在效应消除者等角色,管制自然垄断、处理信息不对称等。但由于公共组织自身的官僚机构的特性,政府根本无法高效地提供公共信息资源,具体原因如下: (1)垄断导致的低效 首先由于政府部门垄断着大部分的公共信息资源,做为官僚机构的政府,其垄断性质决定了其信息供给活动必然缺乏竞争。而竞争对于激励理性行为人的内在动力、提高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的垄断性不仅使其失去了竞争所形成的外部压力,同时也失去了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在动力。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垄断,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难以及时有效地被供给、利用与开发。 (2)政府公共行为导致的低效 政府公共行为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低效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行为趋向于资源浪费。官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像弗里德曼所说是“用他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政府官员虽然对公共信息资源有支配、占有、使用权,却无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因而没有提高效率使得成本最小化的激励。同时,与市场中的企业家相比,由于政府官员行事时无成本压力,因此不计成本的政府行为频繁发生,以上两点都导致了政府公共行为的低效。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激励动力而导致的低效。一般行政机构中,官员的劳动补偿与其劳动成果和效率联系不大,或者说联系不紧密,不仅因为政府官员的劳动成果和效率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还因为政府给予官员的报酬也并非根据其工作绩效,更大程度上依据的是职位的高低和制度上的硬性规定,而且规定一旦做出就很难改变。 于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官员只有争取职位和权力的动力,而没有提高效率和改善工作质量的压力。政府公共行为低效的无法避免,使得同为公共管理范畴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趋于低效成为必然。 无论是用委托——理论、博弈论还是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为,都表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无法避免的内生矛盾使得管理的低效似乎难以克服。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结合现实,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对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会有所帮助。 3 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途径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化 法律作为对行为责任的强制约束,在实际生活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尽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为各级政府,但普遍存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寻租、政治创租的行为,都呼唤更有力的法律来保证公共信息资源能够更有效的利用。笔者以为,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立法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程序;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评价与效率评估;⑤行政机关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责任以及违反义务所应承担的相应后果等。 只有明确责任,建立对称的责任体系才能有效的限制权力的腐败与滋生,将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内在不可避免的低效性降至最低。 3.2探索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提高供给效率 3.2.1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我国可以通过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文献[10]指出“随着社会分工的专门化、公众信息意识的强化以及社会公共空间的不断扩展,社会结构也日趋复杂,组织分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来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以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功能等为一身的庞大政府行政结构也面临分化,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管理渠道,为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政府可以鼓励多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形式如公公合作、公私合作、私人参与等多种形式,打破长期以来政府一家垄断的局面。竞争机制的引进必然会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 3.2.2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分级分类,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 根据公共信息的类型,可以探索确立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涉及国家安全、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信息,完全由政府进行封闭式管理;而对不属于国家机密的并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如政府法律、政策信息、公共灾害的防治信息,则可尝试由政府组织开发、利用,并免费提供给公众;而对于商业信息一能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并满足特定个体需要的信息,可以允许商业信息机构在公众信息的基础上开展增值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而政府可以完全退出此领域的管理,只作宏观调控。 3.3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提高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包括软硬件的开发),建立高效的信息公开、共享制度,注重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协调管理与深度开发也同样重要。 3.3.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同时要加快各级图书馆、文化馆、资料馆的建设,为社会公众获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进程。 3.3.2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信息共享 要加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不同业务部门、不同行业系统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问的信息共享。 3.3.3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做好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目前国内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大多还只限于对数据的简单统计、罗列和。而对于深层次的分析、预测却涉及很少。很多部门的公共信息,如进出口、旅游业、气象信息等,如果能对累积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与挖掘,不仅能为更多的企业和公众发挥指导作用,还能为其引进资金、开展国际贸易、更好的参与全球竞争提供机会。 3.4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参与的公众化,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必须保障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到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一方面,管理机构受公众的委托,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而公众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委托人,无疑是最有权利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建议与监督的群体。另一方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公众的委托人,承担着对信息管理效果的回应义务,在信息收集、信息管理、信息利用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公众了解、参与的过程与机会。国外在保障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对公众的参与权,都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依据,如美国的《文书节减法》。该法规定:机关在申请进行信息收集时,还要同与信息收集有关的公众或受影响机关协商,征求其意见,以评估信息收集的必要性、负担、效用等。再例如对于信息公开方面,发达国家也都有诸如《阳光政府法》、《公共信息法》等作为公众合法的获得公共信息的保障。在我国,也应该效仿发达国家的做法,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广泛参与,才有可能真正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 4 小结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领域里,政府做为“理性经济人”和“社会公益人”双重角色,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明确、约束无效率的情况下,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低效似乎不可避免。但公共信息管理部门如能从法律上加以限定,规范上加以约束,在管理上引入多元化,切实地保证公共信息的共享与利用的推进;另一方面,完善监督与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与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浅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体制与模式 【 论文 摘要】本文概括性地描述了学术界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分类,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进行了论述,对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提供了相关信息。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 资源体制 模式 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1.1公共信息资源的概念 目前,公共信息资源尚无一个公认的概念,纵观国内外学者及行政机构等对于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界定,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狭义的观点认为公共信息资源即是政府信息资源,而另一种更加广义的观点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的内涵应大于政府信息资源,即包含政府信息资源在内的任何产生并作用于公共领域的信息资源都可视为公共信息资源。 随着社会的 发展 ,仅靠政府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广泛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乃至私人 企业 开始为公众提供信息。显然,单从政府角度来定义公共信息资源是不够全面的。我们认为,公共信息资源是产生于社会领域并能为公众所享用的具有公共物品特性的信息资源。这里所说的公共物品特性,是指它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除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点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征。首先,公共信息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工作、 教育 、医疗、社会保障、娱乐等方方面面,政府十分有必要公开这些信息来满足公众对其的需求。 因此,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公开性。其次,公共信息涉及社会的 经济 、 政治 、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为社会各项事务提供信息支持,具有十分广泛的适用面。所以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基础性。再次,公共信息资源还具有公益性特征。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社会组织要免费或者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为公众提供,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1.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鉴于人们对于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不同界定,对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一部分人仍从政府的角度理解,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即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但是由于公共信息资源产生主体范围的扩大,数量的急剧增加,显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已经不能单纯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来解释。结合公共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公共物品的特性,文本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理解为:政府或第三部门等生产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组织,为满足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以及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而对其进行的收集,加工,整理,组织,提供等活动的过程。 1.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客体 管理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必定有它实施管理的一方与接受管理的一方。也就是说必然具备管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很明显,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客体无疑是公共信息资源本身。而我们主要要讨论的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活动不仅仅是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也不仅仅将公共管理活动等同于公共部门的管理活动,而是将公共管理看成是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由多元主体共同组成的复杂 网络 的治理,是由公共部门、准公共部门及部分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私人部门共同对公共事务的处理。 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政府在公共信息资源的生产与产生领域中占据着龙头地位。但我们所认同的这项管理活动的主体不再是单一性的,它应包括一切产生公共信息资源的组织或机构等。也就是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应由政府、第三部门以及企业这三方共同组成,而在其中,以三者所占比重来区分其主次。 2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个多方参与的管理活动,其管理体制应当是多元化的,而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政府、第三部门以及企业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第三部f3辅助,企业参与的管理体制十分有利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 2.1政府主导 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政府信息资源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政府信息资源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一些 法律 法规条例,医疗制度,劳动保障制度等,都是社会公众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公共信息,对于此类信息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有效地管理好政府信息资源,及时地为公众提供所需信息,都是衡量一个政府能力的关键指标,而政府对于其所产生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也是责无旁贷的。 政府作为公共信息的主要生产者,势必要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在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总揽全局。政府在其中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对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作统一合理的管理、规划和配置。这一机构应当聘用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负责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提供等活动。 (2)制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规范社会各个领域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利用与获取,防止出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垄断、浪费、不公开等社会问题,尤其要注重 金融 保险、教育、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务等信息问题比较严重的公共领域的管理。 (3)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方便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查找和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提供与获取要做到规范化,政府设立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作为公众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窗口,通过建立信息中心或官方网站等途径,为公众搭建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平台,以便更好地进行信息服务。 2.2第三部门辅助 第三部门,亦称非营利性组织,是指除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企业)之外的组织或部门。第三部门包括慈善组织、民间社团等,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研究会、学校、 医院 、福利院、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 体育 馆等,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当代社会协调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三部门在其自身的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相关信息,而其作为一种公共组织以及它的非营利性则决定了这些信息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其自身所产生这些的可公开、可供公众利用的信息也属公共信息资源范畴。第三部门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参差不齐、分布分散,加强第三部门对其自身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也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完全可以并且有理由加入到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帮助政府进行管理。 2.3 企业 参与 科斯的经典 论文 《 经济 学的灯塔》中的研究表明,一向认为必须由政府经营的公共产品也是可以由私人提供和经营的。同时,私人部门的一些信息也内在的具有公共信息的性质,例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市场交易信息等都属于公共信息资源。可见,公共信息资源并不是与企业毫无关系的。 但是,企业毕竟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其对于信息的公开程度是非常小的。有些企业的信息是政府强制规定要求公开的,如食品的原料、配料,药品的成分、副作用等,但涉及企业内部技术等的商业信息则不属于公共信息。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产生的一些公共信息,这些公共信息仅是以“副产品”的形式被顺带生产出来,而企业可能也没有多少兴趣来对其进行专门的管理。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这部分信息资源。我们所说的企业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中来,是说企业作为生产公共信息资源的一类主体管理好其自身所产生的公共信息。 3构建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3.1分散式管理模式 分散式管理是一种微观的管理模式。简言之,就是社会各部门、各机构对自己所生产的公共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保存与提供等活动。就政府而言,各个政府部门、机构在日常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活动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公共信息,而这种分散式管理就是各部门自行管理其所产生的那一部分信息。 第三部门所涉及的社会组织是十分庞杂的,它们在社会活动中也会生产出繁杂的公共信息,对于这些公共信息,各部门则要配备专人来进行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公共信息有时作为一种“副产品”被生产出来,这些信息中的一部分是公众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比如药物的成分与副作用的这一类重要的信息。可见,企业也完全有必要将自己的这一部分信息管理起来。 可见,分散式管理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但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在政府的统一规范与监督下,这种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才可以顺利实施。 3.2集中式管理模式 集中式管理是一种宏观的管理模式,在整个社会领域中,主要在政府和第三部门两个领域中完成。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政府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各个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一机构除了制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外,最主要的是要对各政府部门中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各政府部门将其所产生出来的公共信息上传到这一集中管理机构,由该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加工后,通过官方网站提供给社会公众。 在第三部门中,公共图书馆相对于其他机构而言,在信息的管理上,具有人员、技术、设备、环境等一系列的优势,因此,由各地区的省级图书馆管理第三部门其他组织的公共信息资源是十分适合的。各地区省级图书馆作为第三部门中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导,定期收集、整理、加工第三部门中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这些庞杂的公共信息就不会再另我们感到头疼,同时,对于企业中所产生的那一少部分公共信息也可以由当地的省级图书馆进行集中管理,这样也可以克服企业中的公共信息太过分散而不便管理的难题。各地区图书馆不仅可以作为一个管理机构,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查询网站或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等,为公众进行信息服务。 3.3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分散式管理模式与集中式管理模式分别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管理模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我们同样也可以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也要求政府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由该机构负责对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进行统一指导规划,对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与统筹配置。这一机构只对社会中关系国计民生的最基本的那部分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定期的收集与管理,并且通过信息平台向公众提供这些信息。而其余部分的公共信息,则还是由社会其他部门自行分散管理。 目前,公共信息资源已经覆盖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产生主体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比如个人公开发表的信函、博客、邮件等等,从其性质上讲也都应当属于公共信息资源的范畴。由于这部分公共信息资源与本文中所讨论的产生于社会领域的公共信息资源有较大差别,本文不作探讨。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策略 摘要:本文从当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状况出发,简要分析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征,由此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策略,并对这些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策略 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挖掘、整理、总结和应用。当下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这极大扩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信息资源的保存和传递也与以前大不相同。这极大节省了使用者享受信息服务的时间,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然而目前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包括不同数据库检索方式不一、不同系统对于使用者的身份检验有着不同的途径以及馆与馆之间的数据库内容有重复现象,这给用户在利用资源时带来不小的麻烦,所以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改进升级便成了重中之重。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从管理的内容来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只涉及信息自身的内容;广义的内容即包括信息本身,也包括和它有着密切联系的人员、设备、系统和网络,甚至还能够延伸到信息资源的设计和调控。 二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 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马钱德和霍顿等人提出来的,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一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进来。要想实现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必须深入了解信息资源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一)稀缺性 当下的社会早已进入信息多样化的时代,信息资源可谓是数不胜数。然而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由于他们在认识、搜寻和使用这三个层面上都有缺失,所以信息资源其实并不充足。人们对于未知的领域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单靠现存的信息资源还远远不够,时间上的滞后性和不可避免的交易费用导致了提供信息的一方无法供给足够的信息。再加上供给方在信息的处理上存在缺陷,所以信息资源并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因为信息也要经历以上的三个阶段才能生产出来,所以信息资源的稀缺性不仅体现在科研者探索未知领域上,还体现在图书馆等信息资源存储方的传输中和信息咨询方搜寻、组织和完善信息的过程中。 (二)体验性消费和准公共物品性 体验性消费和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以消费作为探究切入点的。消费者先体验产品,再判断它对自己是否具有价值,这就是体验性消费。因为体验性消费先天存在的缺陷会使消费者更倾向于消费而不去购买,图书租借业务和电子资料馆就是在人们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产生的。处于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产品就是准公共物品,消费者在对其消费的过程中又没有妨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医疗和教育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文献等信息资料在传递分享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损耗,所以它不具有竞争性——任何人在使用信息资源都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 三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一)管理原则和模式 图书馆内的电子图书、期刊和数据库可谓是浩如烟海,而且它们都处于不同的检索平台,使用者在对这些资源进行查找时必须在多个平台之间跳跃,不能在一个平台完成所有的检索工作,这就给不了解系统的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给他们的正常学习带来额麻烦。从本质来说,信息资源的数目和使用者承受的负担是成正比的,倘若信息资源一直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使用者肯定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这完全不符合“把用户放在第一位”的服务原则,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由此整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便成了当务之急。整合后信息资源的开放对象应该是所有的使用者,在管理上要把用户的体验放在首要位置,以用户的需求与图书馆建设为基础有秩序、有条理的开展工作;要将信息服务整体战略贯穿于资源整合的始终,不忽视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由此实现总体的价值增值;整理信息时要将实现资源增殖作为突破口,将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作为重中之重。其次,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工作者不能带有私心,要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参与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得到的信息是真实客观的。当然,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该面向广大群众,多多和读者进行互动,这就要求信息资源的整合必须提出各种不良信息,将最具含金量的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这在整合网络资源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网络信息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更新,所以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大范围地进行搜索,将含金量更高的信息挑选出来,不间断地进行跟踪,推陈出新,让使用者获取最有价值的消息。我国当前高等院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主要包括OPAC、资源导航、跨库检索和以超级链接为依据的信息资源管理。OPAC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对于很大一部分的中文数据库它在开放链接标准上存在很大的波动性,链接地址的稳定性非常不好,当数据源的数据更新换代或地址稍微变化时该链接就无法使用了,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使用机读目录的形式对资源进行整合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也会产生较高的使用费用。以跨库检索为依据的信息资源管理尽管能够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库同时开展工作,然而不同数据库的搜索引擎却并不兼容,只有在各个信息系统的“共性模式”的作用下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原有的独特模式便毫无用武之地;以导航作为设计基础的信息资源管理因为提供的内容较为单一,因此没能成为信息资源整合的高级阶段。 (二)管理技术分析 (1)信息检索智能化技术多语种自动识别技术、文献自动标引技术和信息智能导航技术都属于信息检索智能化技术。近几年多语种识别技术发展迅速,这得益于语料库方法得到了合理的应用,然而中国的词汇博大精深,含义丰富,设备还不能将某些生僻的含义翻译出来,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信息智能导航系统应用了信息资源技术的设计原理,能够以一种嵌入功能模块的形式在信息搜寻中发挥导航的作用,能够对知识和状态做出科学分析、传输知识以及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献自动标引技术现在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全文检索词检索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作为索引的入口,包括公告日、公告号、申请日、申请号、所属类别分类号、关键词等等,这大大节省了使用者搜索信息的时间。(2)通用互联协议OpenURL、Z39.50和ZING协议是当下最为流行的通用互联协议。现在OpenURL协议已经从静态演变为动态,这极大提高了它的开放性,尽管它的设计原理是URL,但OpenURL在功能上较URL有了不小的改进。Z39.50作为一种网络通讯协议是在C/S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由于服务器和客户端能够不依附其它原件单独工作,所以给予用户的接口使用范围很广,它也是联结多个系统和平台的一座桥梁。ZING是Z39.50的改良升级版,它对检索语言、面向对象的实现模型以及简单的Web查询进行了重新定义。和Z39.50相比,ZING的应用范围更广,而且它也弥补了Z39.50的很多缺陷,对其功能进行了改良和升级,ZING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系统的支持。(3)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目录服务技术、扩展标识语言XML技术和资源描述框架PDF都属于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目录服务表述作为一项存储结构,它体现出的层次是多样化的,它能对不同资源间的关系加以整合,同时还能及时更新信息。网络资源的位置出现变化时,它可以对对应的目录项进行移动完成位置的变更;当出现新的网络资源时,可以加入与之对应的数据对象实现资源的更新。除了以上功能,目录服务还存在一个潜在功能对网络资源进行监管,即把网络的真实状况一一对应于目录的具体内容,这样就能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XML标准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它能够促进多个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流,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可以将信息完整准确地表述出来。因为它的语法功能在设计上坚持了精准性的原则,所以应用程序的负担较小,也简化了智能工具开发繁琐的程序。PDF应用XML数据不是单一零散的,而是经过整合处理的,所以搜索引擎在数据的处理上可以做到零失误,大大提高了搜索的精准度。 (三)管理策略分析 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体特征和当前的发展状况的角度分析,对于加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建立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此平台的检索模式分为初级和高级,高级检索可供选择的条件更多,最多可达三个。能够充当检索入口的内容很多,包括署名作者、文章名称、关键字/词、来源等,而检索的结果会依照时间顺序和相关性依次向下排列。当将需要检索的内容输入进去后,所有的数据库会将反馈结果呈现出来,统一的界面会将查找到的条目个数显示出来,某些因为服务器忙碌查找不到的资源还能进行二次搜索。统一检索平台将多种不同的搜索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了资源查找的效率,也有利于资源的共享。第二是建立信息资源导航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二次加工数据库。高等院校的数字图书馆对于综合性和专业型的数据库有着不同的处理,前者以学科属性为依据被列入与之对应的学科目录,构建了树形的信息资源结构,使用者在导航系统的帮助下能够自由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后者并没有做出具体的细分,只是被直接列入一级学科中。所以前者比后者更容易受到使用者的青睐,最关键的是在查阅数据库资料时不需要验证自己的身份信息,提高了查阅期刊的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下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状况虽然呈现良好的态势,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弥补当前的缺陷,需要大力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改进和升级,将来源各异、系统各异的数据库和图书馆管理系统联结成一个整体,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保障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组织外部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同时也要加强内部的保密措施,防止信息卸扣,必要时对其实行彻底隔离;遵循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一体化和综合化进程。 作者:赵振营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档案信息化的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初探 摘要:档案管理工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在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带给了许多行业新的生命力,档案管理也在逐渐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为了使档案管理能够完成现代化转型,档案管理的工作者也在对档案信息化不断地进行研究,档案信息化能够有效地解决档案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但是我国当前的档案信息化还存在缺陷,本文通过档案信息化的研究经验对管理信息资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 为了使档案管理中的信息资源能够快速向具有利用价值的社会资源转化,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将信息化技术加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提升档案资源的共享性以及开放性。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是通过通信网络、计算机等具有现代化的科技技术来实现,使处理信息以及保护档案的相关工作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本文通过分析在建设档案信息化的系统过程中的问题,阐述如何更好地进行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1建设档案信息化系统工作中的问题 为了改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首先要明确我国档案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我国档案管理这项工作的信息化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其问题主要是在档案信息以及数据的处理手段上,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下的档案数据存在分散性,档案资源的这一特点导致档案信息比较庞杂,档案管理人员难以将主题相同的信息归纳到一起,档案信息难以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另外档案资源还具有重复性,重复性的信息导致档案资源的利用率严重下降,导致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重复筛选信息这项工作;档案管理的滞后性导致档案信息失去了时效性,难以满足公众对于档案信息的需求。 2改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在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后,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2.1确立档案信息的中心地位 我国过去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采取的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是一种封闭性较强的管理模式,但是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信息的开放性以及共享性,因此如果想要建设具有信息化性质的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转变档案管理人员落后的管理观念,使其逐渐具有服务性意识。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可以参考“一站式”的整体性服务,将档案管理与档案的其他相关工作相结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将档案管理的分散式工作逐渐转化为集约型的工作,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呈现方式更加具有多样化,使档案管理工作被逐渐规范化,档案管理的业务更加标准化。 2.2完善档案管理的网络系统 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将内部服务网站与公众性的服务网站相结合,通过两种网站来实现宣传档案管理工作以及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局域网需要逐渐扩大其范围,实现区域内联网、行业之间联网以及全国范围内来往,为了使社会公众查询公开性档案资源的过程更加便捷,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上传档案目录,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上传档案的全文信息以供公众自主选择。在有软技术的支持的情况下,硬件设备也要跟随档案管理的工作的改变而更新,技术人员应当建设先进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平台,将各种类别的档案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实现衔接,使档案信息的网络建设更加完善,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查询服务。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对各种不同类型载体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转换,加强对本单位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保证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研究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并制定电子档案管理方法。针对我国目前的档案资源结构单一的现象,必须要加快促进档案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档案结构进行调整,扩展信息资源数据化进程,建立与完善档案数据库,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多层次与规范化的档案数据库。 2.3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现在,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还是要靠人工来完成,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来完成这项重任。其中包括档案管理知识、信息化数字技术、网络计算机应用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同时,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新型的技术、设备和方法等,造就一批新型的综合型档案管理工作者。档案管理动作人员在现代化技术应用的档案管理模式下的工作不仅仅是单纯对纸质档案资料进行登记整理,更需要工作人员逐步促进自身信息化与和字化理念的提升与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适应数字化档案数据库的发展,促进工作素质的提升以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学习与了解方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掌握基础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并且具备对数据化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采集、储存、加工、提供利用等工作技能,既要了解传统的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又要为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提升自身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2.4挖掘有价值的档案信息 现代化的档案馆除了向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之外,对馆藏的文献以及相关信息也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工作。同时,向用户提供信息也是现代化馆藏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向用户提供服务信息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现有馆藏数据库的升级,为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提供支持。而且,馆藏数据库的升级还可以增加用户的易检索性,使用户更快更方便地找到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共享。我们要围绕社会的各种需求来升级馆藏数据库,与此同时,还要服务社会,关注民生,运用科学的依据、大量的社会调研和编辑工作,并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建立相应的专题,如房产信息、城市规划建设、再次就业、计划生育、退伍找工作等,把众多零散的信息加以筛选整合,将其中对用户有用且重要的信息提供给用户,这样才能发挥馆藏数据库的最大用途,使其真正做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高效率的馆藏信息服务还可以解决社会矛盾,成为用户和政府之间的一座桥梁,在现代化社会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结论 如今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的变化更加频繁,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为了做好档案管理这项工作,信息化建设应当被不断完善,档案管理人员应当不断提升对自己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不但要适应档案管理的新情况,还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过程更加顺利。 作者:文丽华 单位:黑龙江省肉类食品产业发展中心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装备信息资源管理探讨 【摘要】 在当前社会中,信息化趋势正盛。在军事中反映在军事资源的各个方面,其中军事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军事信息资源对于军事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军事信息资源多而繁杂的情况下,就需要对这些军事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进行管理的情况下军事信息资源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本篇文章中将提到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对军事装备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作为参考。 【关键词】 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管理;军事 1引言 世界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互联网的产生,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反映在军事上。从前的冷兵器时代一去不复返,现在如果发生战争,那将是信息化战争。因此在这个特殊的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就变得更加重要。在信息中,军事装备信息尤为重要。军事装备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战争胜利的可能性,是战争胜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健全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体制,提高军事装备资源的管理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军事素质。 2首先要认识军事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1有利于提高完成各种军事任务的水平和素质 各种各样的军事化的任务,不管是在国内在前线抢险还是在国外的反恐维护,都是需要军事化的设备的,我们国家在综合国力充分发达的情况下,就会有庞大的军队和想当数量的军事化设备,在不同的情况下征用不同的武器设备,如果要保持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需要的设备,就要对当前所拥有的武器进行统计,军事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充分了解和掌握军事信息资源的情况下,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于不同的军事任务制定不同的军事指挥计划,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可以让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效果。例如在反恐行动中,如果能够对于我方和他方的军事装备信息资源有很好的了解,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方就能更好地进行反恐维和的军事任务。在军事抢险的时候,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军人在接到军事任务后第一时间反应并且安排好救灾抗险的人员和设备。 2.2是科学管理军事设备的要求 对于军事装备资源信息的管理,不仅对于有任务时统一调配有利,在平时这些装备采购,调配维修等等时也是十分有利的。军事装备是保护人民,对抗外敌的必要武器,我们向往和平,但是这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对于一些有不良用心的国家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例如我国举行的阅兵仪式,一排排整齐的士兵和高科技的军事装备,并不是表明我们是具有威胁的,但是一定能够激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并且也是象征着我国的国家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 3.1注意建立管理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合理机制 当人类社会正处于从机械社会向信息社会跨越的门槛上时,机械社会和冷兵器时代的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机制就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顺势而为,应该对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和整顿。之前的管理机制稍显复杂和冗杂,无法适用于当今信息化社会对于黄管理机制的提出的要求。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不断改革和调整组织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和调整军事装备管理体制、研发体制、使用和保障体制,如减少业务管理层次、调整和增加专门负责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等,依靠管理体制的变革和调整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建立机制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分层的,合理机制应该是分层管理,更加便于对于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 3.2各种信息的采集处理 武器装备全寿命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管理机关、企业、院校、研究所等各种工作主体,各工作主体往往同时具有装备信息生产者、提供者和需求者(用户)等多种身份。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要求、工作程序和方法,各工作主体往往只对本阶段的信息需求给予重视,对其他环节和部门有那些信息需求、本环节能够给其他环节和部门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应采用什么样的格式等,由于缺乏利益诉求而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致力于大体方面,对于各个方面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统一的统计登记指标、统一的信息分析处理程序和方法,以形成全寿命信息资源的共享环境。这样有利于各环节、各部门能够在正确的地点、合适的时间、从准确的来源、用最安全的方式和用户能理解的形式提供或获得准确的信息,以帮助用户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行成本。 3.3军事装备信息资源,需要政府和政策的支持 国家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不论是是人力还是财力,在有国家政策的情况下,都会对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形成相对倾斜和偏向。政府对社会、组织系统对组织内部各要素及运行过程进行宏观控制,是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制度基础上完成的。对军事装备全寿命信息资源进行宏观控制,也需要依靠各级装备管理部门,尤其是最高装备管理机关根据军队授权制定关于装备信息资源管理的各种政策和规章制度体系,形成与既定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全寿命各阶段、各相关部门能够以最低的制度成本、最便捷的方式、随时随地获得各种所需的装备信息。 3.4科学的理论的指导作用 装备信息资源的进步和发展历程注定是漫长而曲折的。因此,要坚持学习、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积极进行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装备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表明:美国学者马丁提出的自顶向下规划和自底向上设计的信息系统建设理论比较符合实际,主要有以下三条。(1)对于信息系统来说,最重要的是数据。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都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根据现实情况和实际建立合理的数据库,可以有效进行信息资源的管理。(2)应采用面向数据的方法,通过数据模型设计,使数据结构保持稳定,即使业务管理需求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数据结构不变,信息系统也不需要做大的修改。这可以使在面对不同的任务时有更大的灵活性。(3)在这三点建议中,最后一点,用户的建议最为重要。信息系统是为用户提供的,应该以市场反应为先,用户的体验和建议都是可贵的。各个信息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加强用户的体验,务必保证信息系统的实用性。 作者:段光纹 单位:装甲兵工程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分析 摘要: 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它不仅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对科技知识学习的信息需求,还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网络化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跨越性的转变,步入了新的阶段,目前大部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较为混乱复杂,加强管理与科学利用十分必要。系统分析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对于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科技信息资源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科学管理、充分共享科技信息资源是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已经由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逐渐向跨平台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演变,出现了新型的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这种演变和发展为信息资源的利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扩散与融合,要求高校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对于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都必须具有更高的水平。同时,要求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相关主体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随时跟进网络技术,对多方面学科有一定的了解。由于目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各部门沟通不及时,缺乏共享机制,产生信息孤岛,影响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本文根据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探究高校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构建管理机制,对于提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对高校科学技术活动的记载与科技知识信息的存储。它汇集了前人的科研成果,以供后人继承或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发展,它是是记录与传播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从宏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社会活动相关的各种科技、贸易、生产方面的资料、信息等,是反映科技政策、动态和成果等的重要信息资源[1]。从微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科技成果文献、专利文献、科技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其他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科学数据信息库[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增强高校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科技信息需求的能力来提高管理的效益,以期达到“高效、实效和经济”的最佳效果。 1.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目前相关学者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到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之中,使人们对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有更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主要分为获取、存储、维护、共享4个阶段,并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生命周期。 1.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 1)系统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管理手段与措施的应用,以及最为重要的信息技术的获取。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与流通相结合的产物,是为满足教师对于信息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即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它由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管理人员、管理信息和信息受众等要素组成,是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依赖于与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的管理职能的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进行科技信息资源交流与管理的基础条件,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的建设,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科技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设计便于资源共享的界面。 2)科学性。对限定的经费合理利用,使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工作要求的动态匹配;促进和维持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循环等。这些都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构建了信息管理系统对科技信息进行管理,该项工作主要由科研处的工作人员监督、实施与控制。因此教师的信息需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主要受到科研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影响。合格的高校科技信息管理人员应该了解科技信息的本质并熟悉其产生过程,再掌握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后,能够发掘与之相适用的各种信息技术[3]。 3)技术性。现代社会中,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研究成果转化、信息技术、自动化系统4个过程。形成的自动化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开发与传播工作。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省预算、为系统反应科技信息资源提供保障。虽然在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建立了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但是应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其实现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综合性。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是高校整体,强调科技信息类型与范围的整体性,需要与高校组织结构相匹配的科技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体系,以服务于高校组织整体为目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不仅是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及其员工的职责,而是整个学校的重要任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科技信息资源的整体性、集成性,统一配置与系统管理,以追求整体的资源配置最优为追求目标。 5)服务性。高校进行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服务于教师,以更高的效率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信息。通过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方便教师对科技信息的搜索与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特征。6)保密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保密性包含对科技人员及其申请专利的保密。教师情况属于个人隐私,而专利权的私有性作为对专利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在专利未被公开之前,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特别处理。 1.4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类信息资源交叉、互联。而高校的信息资源在广泛的获取渠道条件下,收入大量信息呈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高校更加迫切的需要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信息形式的动态化、多模化的需求。由于信息的种类繁多,数据构成的成分复杂,再加上各种文献、论文的全文存储的比重也在日益的增加,面对这些海量的存储需求,过去单纯使用手工保存的纸质内容来存储信息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对于这种非结构化的数字信息,怎么描述其内容的特征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实现快速的检索,已经对原有的保存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2)对信息资源编组的需求。传统的信息资源编组方式大部分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分类,按照组和卷进行分类保管。而现在面对海量的全文本期刊、论文和多媒体音、视频信息,再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分类已经不再可能,所以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全自动化编组,也需要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信息查询透明化,便利化的需求。用户的构成在互联网环境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低龄化。要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查找和利用,所以要求信息的查询以及浏览方式更加的简单可行,能满足多层次的用户需要。 4)信息准确性的需求。网络上的信息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和架构,再加上信息的更新周期不同,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真假信息真伪并存,所以更加迫切的需要对信息的准确性提出相应的监管,提高信息查询准确率和完整率。 5)信息处理的标准性、兼容性的需求。互联网是1个多维度,无序分散型的互联结构,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常常处于混杂,凌乱的分布。信息资源系统利用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兼容化要求对能够利用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传输,实现了统一的数据格式[4]。 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处理管理2方面。其中数据资源管理指的是对数据的控制,信息处理管理则是管理人员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且强调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而高校由于技术不够完善、部门沟通不够及时等原因导致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有: 1)信息资源搜索质量有待提高。高校图书馆大多使用商用网络资源目录和搜索引擎组织信息,科技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引方式,使得用户在利用这些工具获取的信息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杂乱无章。互联网给予了社会公众自由发表言论和信息的权利,由于网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即便采用相同的组织方式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其信息描述也会存在具有差异性的表达方式,这为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设置了障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利用引擎进行搜索时,出现的重复内容、虚假信息,主要是由于信息标引过程缺乏人为的引导与规范造成的[5]。同时许多搜索引擎覆盖信息资源范围有限,导致用户得到的信息也不够全面。 2)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不及时。由于部分高校对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忽视,致使缺乏对专业网站管理人员的引进,因此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校内各院系教师、学生信息的动态分析与调整,信息滞后,难以满足师生的需求。高校组织结构复杂,涉及部门繁多,各部门之间缺少互动交流,以及缺乏全面、系统、长期的网络资源建设规划是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严重滞后的原因。 3)信息资源管理效率低。高校内部各职能部分及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交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出现部分信息的重复统计等不必要的麻烦,增添多余的劳动量,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纰漏。而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不利于高校师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优化。 4)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有效的组织与开发是实现高效的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内部各部门及学院缺乏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校内自动化办公系统一定程度上未被深入、全面、有效的开发,致使大量科技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和优化,信息资源闲置浪费,信息共享互通程度低,共享效果不佳。 5)信息资源管理缺乏高级专门管理人才。实现信息资源有效的挖掘、识别、更新、保护对高校管理人员相关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网络环境下,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先进技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以更全面、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博得用户的满意。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单方面技术运用能力较高,但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水平不发达。 6)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问题。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科技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实施共享[6]。目前网络上不断发生的信息泄露现象,使得部分人将网络归为不可行的交流方式。在信息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攻击,使得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通过内部管理人员对资源的控制实现的,当这些资源受到外来攻击时,可能会产生信息丢失、篡改等问题,给学校管理方面增添了一定的困难。 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 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管理过程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存储、维护、共享各种科技信息资源,实质上是对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传递服务,吸收利用的过程。在本文中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内的各个部门、机构进行协调和组织,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之进行有效管理,为师生及高校外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尽量充分的满足信息需求,使高校科技信息资源发挥它该有的效用。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管理环节,而信息的集成不仅是形式上的信息汇总,更多的要体现聚合协同原理。因此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由具有关联的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自己的输入输出内容,有一定的控制机制与反馈机制以及内部相互作用、相互融通的管理机制。本文从信息的资源建设、内部培训、主体协调和外部对接角度构建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1)信息资源建设。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优化组合。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已逐步占据制高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也逐步加深了相关内容的研究,致力于研究成果向信息技术的转化,通过转化来的信息技术解决具体的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检索等工作。科技信息组织模式都存在相应的优势与劣势,如数据库组织方式是指以合理的方式将具有联系的数据组合存放于计算机存储设备上,通过关键词及其组合查询就可以找到所需信息线索,并链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它可以高速处理大量结构化数据,对查询结果集的规模作出相应调整,从而减轻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但因为缺乏数据之间的知识关联能力,在处理非结构信息时,难度较大。又如超媒体组织方式,通过超文本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并加以利用。它以超文本的方式将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与人们跳跃性思维习惯相吻合的非线性方式组织起来,人们避免了使用复杂的检索语言而是通过浏览的方式搜索所需信息,不再受信息组织与媒体类型的限制,以链接浏览的方式进行搜索。但会出现因超媒体网络过于庞大而导致的历史浏览记录难以保存和准确定位耗时较长的问题[7]。显而易见,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多种信息组织模式共同运用。而数字图书馆模式通过网络共享实施,融合了各种信息组织方式,提供跨库、高效的信息服务。在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字图书馆技术应作广泛应用,它是实现资源技术共享,节约成本,加快系统反应速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 2)主体协调。协调各部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高效率。归纳高校各部门中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部特征,调动领导组织协调能力,深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改善、调整存在于各部门中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使其恢复正常。高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来规划和协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8],加强与规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3)外部对接。高校内外部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共享信息与资源,协调发展,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开销。高校引进数字资源是1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其费用成本较高,运作复杂且涉及管理、应用、维护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引进数字资源之前需要做好规划,这样才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有效的调整的发展政策与工作重组,使之与环境动态匹配,更好的实现数字资源的管理。高校之间也可以加以合作,通过信誉、预期目标等方向甄别选择,实行联合利用资源,实现多家高校信息资源共同建设,完善资源共享机制。4)内部人员培训。高校内部科技人员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应用培训以及安全管理培训3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选取、整理、控制来实现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与满足形式起到关键作用[9]。对于信息资源本质的了解程度、信息资源交流过程的熟悉度、各种使用的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衡量1个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标准。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信息资源管理主体只有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消费者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与知识,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管理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梳理,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资源,并对整个流程进行监督、控制与维护。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专业化水平决定了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高低。因此,建设网络信息资源重点要从管理人员素质抓起。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与指导,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其领导协调能力。高校科技信息资源通常都建立1个统一的门户网站,从1个入口可以获得所有相关信息,确保网络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为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够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资源,就要求网络信息资源做到实时的更新。所以高校需要以全面有效地方式,对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拓宽信息资源的广度,挖掘资源内容的深度,通过实时的动态匹配,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完整可靠的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能够更时效、便捷地帮助与服务师生,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进行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应对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在网络错综复杂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攻击,这些都会威胁到高校自身的信息资源安全。因此,考虑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不被攻击,是网络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加强对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培养管理人才,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其次,应培养全校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避免或者减少外来攻击的侵害;最后,对于管理软件的使用要选择较为稳定、先进的软件设备,定期对网络安全进行检测,实行实时监控,对信息资源以及网络设备进行控制和保护,以此确保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安全性[10]。 作者:李庆华 韩滨蔚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优化 摘要: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普遍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医院的工作方式,加强医疗信息的整合能力,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在应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从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内涵及特点入手,分析当前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现状,最后针对医院信息管理现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对以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现状;优化策略 前言 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各行业、各领域都在不断加大自身信息化建设,以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及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医疗服务行业[1]。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影响下,各级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也进入一个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新时期[2]。在日趋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环境中,医院领域中的信息资源管理也随之出现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健康稳步发展,应受到各级医院及相关研究人员重视与广泛关注,并具体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级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有效及普遍应用。 1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1.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内涵 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来说,医院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是对各级医院中病案、文献、设备、人员及各种媒介形式的电子信息资源、印刷制品、文字等方面的管理,局限于对信息资源本身的管理[2];从广义上来说,医院信息资源是医院全部信息活动因素的总称,包括与信息资源相关的技术、设备及资金等方面的管理。 1.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特点 医院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以下3个方面:①各种文献、资料、书刊等信息资源;②各级政府及相关卫生部门的信息资源;③相关研究人员经有目的、有组织调查后获得的卫生信息资源。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医院信息资源管理具有数字化、多元化、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等特点[3]。 1.2.1信息资源管理的数字化 在传统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一般情况下,相关资源管理操作人员采用人工文字记录方式对医院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存储并管理,对人力、物力耗费较大,资源存储量小,很容易受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且存在较大误差。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简化信息资源记录与存储过程,信息资源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具有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完整性强等特点,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信息,可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经信息网络远距离传送,很少出现丢失现象[4]。相关操作人员可分析并处理医院信息资源,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2.2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未得到充分应用时,医院信息资源只经文字、语言等实现存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下,医院信息资源的存储形式从单纯的语言、文字到图像、文本、软件、音频、视频、数据库等均可进行有效存储,应用于各行业、各领域,且向多元化存储方向发展[5]。 1.2.3信息资源管理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传统信息资源存储载体为纸张、磁盘、磁带等,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其存在形式以网络为载体,展示虚拟化的姿势形态,广大用户得到的是丰富的网络信息,体现医院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和社会性。 2当前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 由于医院内住院患者流动性大,其检查报告、影像资料、处方、消费等信息随之大量产生,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很难将这些住院患者的档案信息进行快速且有效整理[6]。为保证医护人员及时准确查询相关新设备、新知识等信息资源,并将其有效应用到临床具体工作中,则需要构建有效信息传递渠道及方式,将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及存储等功能进行集成,以利于医护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有效应用,将其从传统的繁琐信息资源管理中解脱出来,更多地投入个人精力到具体临床工作中。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当前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①与各级医院的属性相比较,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尚不完善,且在数字化医院工作管理中所应用的医疗、设备、行政等功能实现上也存在很大欠缺;②信息资源共享上也存在一些漏洞,由于受限于多种因素尚无法实现,医院信息资源共享在可控范围内尚未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流通,且信息反馈内容并没有得到有效处理;③医院各部门工作差异性较大,造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框架存在一定分歧,医院信息资源从收集、加工、处理到存储各环节都有一个标准,但这些标准并不统一,并不能满足医院对信息资源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的要求;④在医院信息资源电子化管理中,大多数医院的病案信息统计、交流及病房管理经验均处于半封闭状态,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并未充分发挥其价值;⑤由于医院内相关信息操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有效发挥作用。 3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已渗入各行业、各领域,当然也涉及到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来院就诊及住院患者的病案信息、医院各种设备及药物信息、医院管理中档案及外部网络信息等多个方面[7,8],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医院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改革医院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为保证计算机网络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策略。 3.1病案信息 医院病案信息管理,应满足广大医护人员具体临床工作的要求,从以下三方面进行:①借助计算机网络规范医护人员的具体工作流程,并保证病案信息录入的标准性和规范性;②借助病案信息管理功能记录就诊患者的相关信息,并保证在医院信息管理中有记录可查、有证据可依;③根据临床具体工作使用需求,设定信息资源管理反馈系统,及时调整并反馈信息资源管理结构及模式。医院数据库及数据库技术的建设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医院信息的利用率,并为医院提供盈利及技术支持[9]。 3.2历史信息医院历史信息,作为医院各个发展阶段的有效记录,其维护对医院资源信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医院信息资源管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充分覆盖历史信息,且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可有效统一管理医院发展中各种信息资源,并为数据统计、分析及方案制定提供规范的数据基础[10,11]。为减少医院空间使用,降低管理成本,可定期对医院历史信息做好维护工作,利于广大医护人员有效、快速解决临床具体工作中的难题,适应医护人员的医疗需求,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拟订合理完善的医护人员操作规范,要求按照规定流程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并及时记录在医院的信息管理文档中,确保记录信息的标准性和规范性,方便日后信息资源的快速查找和使用;②医护人员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案信息,实现医院内部信息管理的系统化,在诊治患者时真正做到有据可寻,有据可依;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的反馈系统,并根据各个时期及阶段的需求调整医院信息资源的系统架构。 3.3药品及药物 药品是医院中主要的流动物品,其分类及有效管理情况影响药品信息及其数据统计的准确性[12]。各级医院为实现其长效且稳定发展,不仅要做好病案及历史信息的维护工作,还应注意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药品及设备上的应用,相关的信息量复杂而多变,医护人员做好医院信息资源入库及出库分类管理标准,按照门诊药房、住院药房、药库等分类管理,确保医院各种药品及设备使用均在统一标准下进行,以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13]。结合药品自身特点及特殊性,各级医院药品及药物管理处应具体考虑药品药物信息、采购计划、财务验收、查询、调价、入库及出库管理等方面。其中,①入库及出库管理,针对进购的药品及药物,待检验合格后入库管理,并将采购日期、发票号码、供货单位名称等及时准确录入系统,在药品及药物积压、失效等问题时,应及时清理出库,并准确统计药品及药物出库情况;②采购计划,医院针对所缺的药品及药物及时进行补给,也可通过药品及药物月消耗量进行补给,保证常用药品及药物的正常需求,并及时进行统计;③财务验收,医院相关财务人员根据发票审核药品及药物,并将其入库,待财务人员验收后,准确入库;④药品及药物调价,参照国家发改委及相关药品及药物物价文件,对需要调价的药品及药物及时进行价格调整,并在网络上进行及时更新,有效调整,利于广大医护人员对医院信息资源快速且有效地进行查询,也可通过历史查询药品及药物供货商送货记录,以快捷方便地定位医院各种药品及药物的准确信息,并进行有效药品及药物信息资源管理。 3.4外部网络信息资源 医疗信息共享是各医院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所在,外部网络中权限用户可在允许范围内查询并使用,有效进行医院信息资源的查询[14]。各级医院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时,操作人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远程医疗,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并制定合理且有效方案帮助合作医疗单位或其他门诊部门应用外部网络信息资源,以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及医护人员的工作水平[15-17]。此外,各级医院需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外部网络信息资源的便捷性,提高医院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广大来院就诊患者提供特色且优质的医疗服务,确保医院在各级医院中的有利地位。 4总结与展望 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重点在于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库的建设,这是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18]。目前,在医院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及平台建设中,均需要进行数据库建设,实现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减少医院投入信息资源管理的资金,同时体现各级医院的技术及反映能力。医院的数据库建设及数据库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各级医院的盈利情况,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相关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应进行不断探究,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就诊患者的医疗服务和信息管理上,以有效实现就诊患者的数据库管理,不断推进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的稳定可持续发展[19,20]。因此,各级医院需不断进行探索实践,以寻求自身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途径,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便利且优质的医疗及医院信息资源服务。 作者:黄立夏 俞华 王成器 李伟 范文君 单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科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现阶段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探微 【摘要】 如何加强政府档案信息的管理、提升政府档案信息的管理效率,以发挥出档案所蕴含着的巨大能量,成为时下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我国政府档案资源管理现状,提出了几点加强档案资源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政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是各项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它真实地记录着人类活动,为后世的人类生活提供依据。政府承担着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重任,因而其档案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一、政府档案资源管理现状 (一)总体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档案资源管理正在向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并且呈加快趋势。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缺乏对档案资源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据有关数据表明,至今仍有些地区的政府机构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场所,直接用办公室取而代之。领导对此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资金支持投入不够,没有安装或改进档案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档案管理软件,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只能采用普通的档案管理软件。这不仅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进度和成效,更使得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热情消失殆尽。领导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使得档案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一个准确的指导,只能凭借一腔孤勇向前冲。另外,现阶段我国政府的档案管理模式较为落后,这就使得档案的分类、整理、归纳都远远落后于其他领域,跟不上现代的脚步,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 (三)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第一,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低是一个普遍现象。第二,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与严密性,而且对工作人员技术要求也较高,但是我国政府现阶段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紧缺,与政府档案工作量不成正比,从而制约了政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四)检索方式落后。目前,很多政府单位仍然采用传统的档案检索方式。即:查找者首先要提供具体的检索信息,然后通过书本检索的方式对档案案卷编号进行逐个查找,最后再到库房调阅案卷。这样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程序冗杂而且准确度得不到保证。 (五)硬件设施不完备。在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使得政府难以抽出资金对档案管理进行必要的设备完善,从而降低了政府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度。 二、关于提升政府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几点建议 (一)采用电子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实现纸质档案的电子化转变,提升政府档案资源的使用率。第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综合性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资料的自动化管理。第二,要实现政府档案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网络查询到相关信息,使档案真正发挥为人民服务的功能。第三,要尽快实现档案归档的无纸化交接,以延长档案使用寿命,提升档案资源的使用率。 (二)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实现其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双达标。首先,要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来促进政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职业素质的提升。其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严密、极其正式的政治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档案工作人员应积极参与政治学习,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同时,也要对档案管理这项繁琐的工作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并投入高度的热情,以提高政府整体工作效率。最后,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严守机密,忠于职守。因此,档案工作人员还要遵守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关系,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三)建立健全信息化的政府档案管理制度,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没有前车之鉴,缺乏一套系统化理论化的管理制度以及有效的指导,导致现在部分地区政府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度缓慢,多走了许多弯路。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应尽快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一套系统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从理论上促进政府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四)软、硬件配置齐全,降低档案安全隐患。软、硬件配置齐全是实现高效率的档案管理的基础性条件,只有拥有齐全的配置,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引进合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档案工作的资源才能得到有效配置,政府及单位要舍得在这方面花钱,为档案管理工作配备良好的计算机及其系统,保证网络信息体系的顺畅无阻,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另外,应邀请专业人士为政府的档案管理工作设置其特定的档案管理软件,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程序和环节,也减少一些传统管理软件中无关紧要的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档案管理工作的进度。还要为档案管理设置一个专门的保护系统,以避免档案信息的泄露或流失,给政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政府档案管理工作虽取得一定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政府档案管理工作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紧随社会发展潮流,进行不断的改变和更新,以探索出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档案管理新方法,发挥出档案资料的最大价值。 作者:卢云 单位:江苏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档案室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网络信息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 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社会需求及社会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为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化、信息化服务管理,图书馆应加快网络建设;提升管理工作人员信息服务意识,拓宽管理工作的服务领域;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协同纸质与电子资源的发展,优化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 网络信息化;文献信息资源;管理途径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子化、虚拟化、数字化图书馆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读者对知识的获取途径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实现现代化、网络化管理是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一、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一)开放性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对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更具有了社会性。文献信息资源的来源、组织、分类、管理等环节都由计算机管理系统完成,文献信息资源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学习者,从而拓展了学习者的需求范围和领域。 (二)主动性 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数字资源越来越丰富,学习者利用网络技术便可搜索获得所需资料,传统的文献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应主动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转变传统被动的服务意识为主动服务意识,并利用网络技术开通多方面(如教育、医疗、生活)的网上信息咨询服务。 (三)多样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习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与此同时,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内容也有所增加,既有纸质资源,还包括丰富的网络资源。管理者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更精准的整合、分类,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四)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 文献信息资源来源于社会,也最终服务于社会。树立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理念,建立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公益性机制,是为了实现现代化图书馆的社会需求。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适当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有偿信息服务,将两种服务方式相结合能有效增加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可支配资金,有利于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1]。 二、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也发生了一定改变。特别是随着各项设施的完善,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利用网络,学习者可以接触到丰富而全面的电子资源;检索方式的改变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搜索效率;管理流通方式的转变提高了资源管理者的工作效率,馆藏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实现了资源共享。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还较守旧,限制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发展,影响了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需求,不利于信息资源、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2]。 (二)管理设备不够完善 在网络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初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硬件设备的不足也给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众多文献信息资源要实现有序管理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由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加,管理设备不完善,学习者在检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网速慢、卡顿等现象而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 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作为为社会积累、保存、传递各种智力资源的管理人,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尤其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管理系统被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对管理者对数字化管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要适应网络信息环境,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和水平。但由于各种原因,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不足,造成创新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管理模式较传统 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多采用封闭式,学习者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查找所需资料,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的价值,无法满足学习者对知识的需求量,不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传统的文献资源管理从资料的采集、整编到储存完全由人工操作完成,影响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三、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一)能够丰富馆藏信息资源,实现资源数字化管理 传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通过工作人员收集、整编、储存而获得,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结构发生了变化,除了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纸质资源,还包括通过网络获取的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而存取便捷的网络资源,将会成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馆藏信息资源结构的变化,促使文献资料管理工作进入数字化管理模式。 (二)可改变文献借阅的方式,实现网络信息化服务 在传统的图书馆,文献资料的采购、编目、检索等都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资源,而学习者想要借阅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也只能通过索引卡片检索,具有一定的不便性。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从采购到流通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可改变传统图书馆“面对面”的借阅方式,而文献传递的内涵也从单一的借还、复印,逐步发展为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文献的搜索及获取,不仅可以借阅纸质图书,还可以在图书馆的搜索引擎中输入相关的信息,获得所需数字资源,并且可以进行下载打印,避免了传统文献借阅的弊端。这是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巨大优势,已在许多高校中得到了普及。 (三)可提升文献的查找效率,实现网络信息化管理 文献资料的查找效率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及社会功能。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者通过标题、关键词、作者姓名等关键词就可在数据库中检索所需文献资料,这不仅缩短了查阅资料的时间,还可同时享受多个单位的服务,为学习者查找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极大便利。 (四)能够满足信息服务的需求,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学习者在特定的图书馆中检索不到所需资料,就需要到其他图书馆进行检索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料。由于某一图书馆资源的不足,不仅不利于学习者查找资料,而且浪费了学习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献信息资源不仅仅有实物的存在,还有了大量以数据形式存在的网络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内涵。学习者可在一个图书馆通过网络信息服务获取其他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2]。这是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巨大优势,也是资源共享的基础。 四、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途径 (一)购置先进设备,加快网络建设 先进的管理设备是管理工作高质量开展的物质基础与保障。借助现代化设备及先进的管理技术,将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转变为数据形式,采用数据库管理模式对资源进行更精准、科学的分类,使学习者能够快速检索到所需资料。同时,还能够将因保管原因而使资料受到损害的程度降至最低。数据库管理模式不仅节省了馆藏空间,延长了文献资料的保存时间,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管理成效,降低了管理成本[3]。 (二)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服务意识,拓宽管理工作的服务领域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提高管理者管理质量,首先要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加强服务意识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以藏为主,以馆藏大小、藏书量多少来衡量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观念,把提供信息能力、满足学习者需求作为衡量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服务能力的标尺。其次,要拓宽管理者管理工作的服务领域。作为信息服务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要改进工作方式,管理者应在了解学习者需求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服务形式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在提供传统服务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将网络预约、借阅服务等变为现实,以满足学习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实现具有专题性、特色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4]。 (三)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质量,尤其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为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应对他们进行最新的管理技术培训,使其能较好地掌握与应用新技术,提高操作与应用能力,以切实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强化其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为学习者提供更为精准、高效、智能的文献信息资源,使他们能充分地享有智能与便利的资源服务。 (四)协同纸质与电子资源的发展,优化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纸质资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纸质资源具有的社会实用性、娱乐观赏性和收藏性等特点,虽然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受到一些冲击,但还是以其独特的魅力颇受学习者的宠爱[5]。电子资源因其具有方便阅读、可检索性节省了学习者的时间和精力;又因其具有高速性、传播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可以使学习者在最短时间获得知识的更新和拓展。电子资源的发展不仅丰富了阅读市场的内涵,也补充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获得的来源。无论是纸质资源还是电子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图书馆在对这两种不同介质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要深入分析两种资源的特质,从学习者阅读的角度协调纸质和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充分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其进行合理分类和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同时要将人力资源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使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得到有效优化,逐步实现对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自动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将会更大程度地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 作者:张荣 单位:长治医学院科技处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高校信息资源管理思考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随后与之相关的领域也有了很大进步和发展。信息资源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同时,信息资源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也有很大建树,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我们目前教育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信息资源的规模化、多样化,要求高校信息资源在管理过程中,突破传统模式,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实现教育教学最大优化。本文通过对高校信息管理的发展史和研究成果,结合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现阶段资源信息现状的全面分析和研究,让高校信息资源管理更有效。 关键词: 高校;信息资源管理;高校教育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及理论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英文缩写IRM,是高校教学管理顺应现代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是作为一种应用理论来适应当下信息化规模化的技术应用,同时,也是应对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管理的一种新的挑战。信息资源管理,狭义地讲,就是单纯的对信息内容进行管理的过程;而广义地说,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包含了信息内容本身,同时也包括了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载体以及与信息相关的所有资源的管理的过程。就我国而言,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步和发展较晚,发展初期,在管理内容上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但是,通过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在信息资源管理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从发展程度上来看,我国的信息技术化工程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已经做出了转型决策,逐步从单纯的信息资源的建设向管理层面迈进,国家政府层面对信息资源管理也越来越重视,提倡资源信息的整合化、管理化。高校的教育,为社会各界培养出了出类拔萃的人才,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在高校被创造和利用,因此对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在国家层面上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资源信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信息资源的整合,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从管理方向来说,是高校运用现代的企业模式和方法,与高校的教学管理、人才管理等相结合,统筹把握,协调管理,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我国在信息管理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出版了大量著作,例如《信息管理学》(符福恒,1995年)、《信息管理概论》(王万宗,1996年)、《信息管理基础》(岳剑波,1999年)等,这些研究成果涵盖了现代信息技术、文化信息、信息整合、信息资源分析、信息社会化转变等多个方向。这些著作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各界对高校信息资源管理非常重视,近十年来,我国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呈上升趋势,并且从这些学术研究成果上看,越来越缜密,越来越深入。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是针对各高校的信息资源,大致分为两个类型。文献型和文档型。文献型主要以学校图书馆为主,文档型以档案馆为主。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不单单是对学校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管理,它同时也要结合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等多方面,也要从教学信息作出研究。具体来说,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可分以下几类:(1)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这个方向的管理,主要是整合图书资源,对图书资源进行整体分类排序,建立整体文献资源和部分文献资源的结构,对高校图书馆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将图书进行网络、电子资源的整合分析,建立虚拟图书馆。(2)高校档案馆信息资源的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机构,对教学信息、教师信息和学生信息进行系统的计入,方便以后查阅。(3)高校管理信息的管理。主要是高校传统管理信息的管理,设立专业部门,其中包括财务信息管理、教务教学信息管理、科研信息管理等。这些部门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信息产生出来,管理部门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管理信息资源,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应互联互通,共同做好高校管理信息的管理工作。 二、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和人才的输送方面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完善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不仅可以使高校信息达到优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教学质量和高校人才的素质;从另一方面来说,又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及信息资源的需求,进而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践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 (一)高效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可最大限度地整合高校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做大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信息资源浪费。 (二)高效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从人才基地的基础上拓宽高校信息技术的利用范围,更大限度地加快信息技术化进程,推进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 (三)完善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可以更好地迎合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可以创造更好的条件,结合高校知识的输送,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三、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在学术上已有很高建树,但是在实践中仍有很多不足和缺陷,因此,在现实的高校信息管理中,需要我们注意以下问题。 (一)信息资源开发认识不够 在高校管理中,高校的信息资源开发是很重要的,但是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单纯地把信息资源开发理解为信息的采集和整理,而忽视网络对现代信息资源的作用,对资源开发认识不够,理解不全面、不彻底。 (二)对高校信息管理建设的投入不够 1.师资力量投入不够。由于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在我国仍然属于一个理论范畴,大部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这个管理问题。因此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就不会有很大的比例,造成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熟练、专业素质不精练。 2.硬件设施投入不够。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相对教学来说,是一个很繁重的工作,因为对信息资源的认识不够,忽视管理的发展硬件的投入,例如计算机的投入不能及时更新和增加,不能从效率上有效解决。 3.软件设施投入匮乏。忽视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对软件投入,例如业务管理平台、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不够,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发力度不够,对高校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不够完善等等。 4.信息资源管理滞后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管理是高校在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事项。但从高校教学业务来说,信息资源的管理属于新型辅助教学业务,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静态组成,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对信息管理的忽视,往往大部分学校更重视文献信息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但是,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制约了信息资源的管理体系的构建。 5.信息资源开发缺乏有效的合理的规划。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从一方面来说,就是对高校范围内所有跟教学有关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的过程,每个环节不容忽视,都需要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利用高校教学其他管理模式的构建,结合自身弊端,合理地进行规划分析,做到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每个环节进行严密分析和构建。 (三)高校信息资源在内容上不全面 由于我国高校信息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发展前期比较慢,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很难把握信息内容。例如在很多地区,高校信息资源在内容上,都是不全面的,尤其是校园信息的中,单纯地只限于通知、奖励等,信息内容狭窄,信息量少、不全面。在这些信息资源中,很难找到可以对教师、学生有用信息。 四、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设 (一)提高高校管理层对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忽视信息资源的管理,尤其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的管理层,对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理解不够透彻,认识不够多,很容易忽视这个问题,因为,在高校的信息资源的管理上,加强管理层对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很有必要。从中国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中出发,教育部门要经常组织高校管理人员培训,加强领导干部在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给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管理方向。 (二)优化整合高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 在我国高校的管理上,已经有很多学校设立了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的结构的约束,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模式单一陈旧,没有系统的管理约束,造成管理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衔接不够,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管理机构工作效率低下。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很难做到高效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高校资源信息库,配有专人负责,精简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明确工作岗位职责等,保证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加强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我国信息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在管理领域属于新的范畴,很多高校对资源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重视不够,致使信息资源管理成为管理领域一个大大的盲区。各个学校经常会把一些没有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安排上岗,造成管理工作的停滞不前,阻碍高校信息资源管理进程,因此,高校应该重视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适当组织信息管理人员培训,增强友好院校的经验交流,也可以适当地加入新鲜血液,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接轨。 (四)加大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上软件硬件的投入比 在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认识的同时,也一定要加强管理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比,在教学财务预算上,增加信息资源管理预算,在硬件上,及时更新管理设备,例如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在软件的投入上,多研究开发教学系统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技术,从而可以使资源管理更加有效。 (五)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高校传统管理,建立科学的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 高校信息资源的数量巨大,内容广泛,要求在信息资源管理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盲目地投入,要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水平,结合高校日常管理,建议一套科学的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给高校在管理上提供技术帮助,运用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加准确地把握管理方向和管理模式,提高高校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总之,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范畴,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高校信息管理的管理工作,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推进高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赵振营 单位:河南中医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探微 摘要: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这也使得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无论是人们的生活娱乐还是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受到改变的不只只是人们的生活,对于行业的发展改变也有着很大的推动力,特别是医院的管理系统。对于医院的管理系统来说,不仅包括了所有的医学科目、医学信息,还有管理学和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的融合问题,人们利用边缘化的科学方式使之融合到一起。而这种边缘化科学很早之前就被国外引用了,也为其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作为一个医院最重要的信息,对于医院的运营以及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本文通过对在互联网时代下医院信息资源的管理,来分析了一下怎样利用网络时代的便利,来方便医院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关键词: 医院管理;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信息管理 在这个网络当道的时代,怎样安全的利用网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建立相对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一个制度完善、体系健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对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医院的发展都是非常具有意义。虽然随着网络的发展,医院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漏洞,所以各种问题叠加在一起,对于医院建设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 1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义 医院的计算机网络资源是怎样定义的,大致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理解。首先是我们通常的理解,医院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资源一般就是医院的文献资料,还有一些相关的数据,或者是医院里各种设备的一些资料等等一些能够看的见文字记载的内容。还有一种,医院计算机的网络信息资源,包括了医院所有的活动过程,都有着详细的记录,这里面也不乏一些恶劣的信息,也有医院所有人员或是设备的资料,甚至是医院资金的资料都可能记录在册。但是因为信息资源网络化是时代的必然发展,所以在资源的分布还是数量上都不同于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而这些新的特点,也被人们逐渐的接受并且应用。 2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2.1医院组织的不到位,医院的信息资源管理最重要的是管理两个字,而计算机网络下的信息资源管理却因为医院的组织工作不到位,而不能充分的发挥出管理的作用。因此,在互联网遍布每家每户的今天,怎样健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是能否发挥网络信息的重要工作。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医院对于管理机制的完善、网络信息资源的控制以及管理组织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除了医院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不够重视意外,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控制的力度也是不够的,这就导致了管理机制的缺少、信息的组织化程度不够、资源混乱等各种问题,这不仅不能对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起到优化的作用,对于建立健全网络信息资源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所在。所以怎样能够使得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更加的便于管理,最重要的是要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方式,利用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达到更好的推进医院信息建设的目的,也能够进一步的贴合时代的发展,使得医院的发展更加的长远。 2.2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功能不够健全,指的是医院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不够尽善尽美,信息资源的使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医院想要一直发展下去,就必须紧跟形势,而医院想要现代化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措施。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工程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完善了医院信息资源的功能,才能够更好的使医院的计算机网络资源被使用。但是就目前来说,医院普遍存在着检索功能单一的问题,局限性也是比较大的,这就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也会降低的。所以,怎样建立更加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是现代化医院想要发展所面临最重要的问题。 2.3网络信息的规范性不够,规范的网络信息是需要完善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和技术控制的,这对现在的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非常缺少的。但是,规范的网络信息活动,不仅仅依靠医院的网络系统,很大的程度也取决于用户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管理工作的健全以及良好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这些都是不能缺少的。这就要求,医院在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时候,健全管理体系,尽量避免在管理上存在缺陷,并且对于网络信息的行为规范也要加以监控,避免对医院的网络信息资源造成破坏。同时,在技术监控的一方面,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的,并且对于监控的形式也是不够到位的。这就需要医院优化自身的安全管理,利用新的技术方式来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尽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技术问题。 3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目前的情况来看,医院想要更好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措施,所以这就要求医院建立一个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并且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率,这才是发展医院的关键。管理机制的缺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是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了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医院能够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并且更加的优化自己的信息建设。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的情况下,能够很好的执行;建立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有效的提高信息的使用情况;并且利用新的科学技术结合网络发展,来进一步的为自己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持,为了建立更好的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几个建议: 3.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且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来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要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依靠管理机制来落实管理,使得管理制度更加的有效。这就需要,医院要有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在各个方面都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为医院的信息共享创造一个好的使用环境。并且也要将医院的每一个部门都参与进来,加快医院信息的交流。 3.2建立更加完善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这就需要依靠检索引擎来完成,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对于医院来说,也应该重视网络信息的检索功能,利用更加完善的检索功能来提高信息资源的建设情况。目前,我国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最大缺点,在于检索的引擎体系,所以需要医院建立一个安全的检索引擎体系来供医院使用,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完善来提高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通过这些可以说明,想要进一步的强化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就需要进一步的强化检索功能以及数据的完善,为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从而保障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得到最大的使用效率。 4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说明我们能够知道,医院想要更好的发展,积极的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因为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怎样对其进行优化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措施。 作者:仇惠林 单位: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中,其中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在各个医院中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优化了医院的工作方式及方法,医院进入了信息网络化管理的时代,在医院的实际应用及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及作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将成为医院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必然因素及发展前提。 关键词: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引言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已经进入到以数字化信息及网络化信息为基础的经济时代,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也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医院信息管理在历经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以及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的发展阶段之后,正逐渐向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阶段迈进及转变,在此种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医院的信息管理工作和医院的服务方式必将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向着良好的方向逐步发展,也必然会产生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一、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是指医院文献资源或数据资源,其中包括文字、图像、医疗器械及信息等资源,而对于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则是如何对医院当前拥有的现状进行一个比较系统且完善的数据统计及调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1.数字化的存储形式 传统的资源存储方式是将所有信息记录在纸质文件上,封存留档,这样费时费力并且需要大量的空间来存储,而现今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数字化存储的特点,将原有的纸质文件转换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传播来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这样不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使得查阅信息更加便利,同时具有存储量大的特点,可以无限制的存储信息,以数字化的存储方式来实现医院信息资源的管理,不但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防护保密处理,同时也可通过网络功能进行资源的共享。 2.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在纸质文件上的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在存储及查阅方面均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而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查阅与共享,如文本、音频、软件、视频和图像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展现,涉及的领域较广,可以更好的促进行业间的交流,使得资源共享,做到利益最大化。 3.以网络作为传播载体 传统意义上的医院信息资源管理通常以纸质或磁盘作为载体进行管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网络已经应用于医院的信息资源管理当中,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用虚拟多样的形式展现给人们,人们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查阅和浏览医院信息,方便快捷,便于医院信息资源的管理,同时,医疗和科研工作者也可以利用网络来获取更多的新资源和新技术,更好的为患者服务,这体现了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传输性和共享性。 三、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 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当中,数据库的建设和数据库技术是一切管理内容的核心,它是所有数据存储及数据调用查阅的基础和来源,数据库技术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当中,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功能,并能节省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够保障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保障医院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同时可以更加精准的计算医院的收支情况。在保障医院利益的基础上,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使用,也可以记录医院患者的病历信息等,给医生和患者节省了很多查询病史的时间,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从而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医院品牌形象,使医院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1.历史信息的维护及物品设备的管理 医院的历史信息是医院发展的见证,对医院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可以渗透到医院的每一个发展历程,记录医院成长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可以减少过去纸质文件所占的空间,并节约资源。同时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可以更精准的记录医院内的每一种药品及设备,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分门别类进行管理,保障各部门间协调统一,工作稳定运行。 2.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建立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核心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让更多用户通过网络可以进行信息的查阅和使用,医院在建立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后,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对医院进行宣传和资源共享,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通过资源共享,提高医生的医学素养,加强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更快速的实现医院内部、医院和医院间的、甚至是医院与其他领域间的互动与交流,实现利益最大化。 结束语 目前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医院当中,人们感受到了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利用给患者带来的便利,同时医护人员也感受到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后的工作效率之高,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正日趋占据医院发展的主导地位,使医院的发展日益壮大,其发挥着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最大潜能和利用率,使医院的管理更加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树立科学化管理的医院形象,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将会更好的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 作者:曹宏海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应用 [摘要]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领域之一,而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阐述了两者的关系,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中应用的几点具体做法。 [关键词] 公共管理;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 1公共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同劳动与共同生活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管理活动已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公共管理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指公共组织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公共管理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创新力。信息资源是信息时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促进生存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性信息资源,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美国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重视公共信息管理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将公共信息管理纳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对公共信息的理论研究也已经比较系统和深入。在我国,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学者从21世纪初期开始陆续关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图书馆的关系 公共信息资源的特征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主体是包括图书馆、政府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多元化管理主体。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和扩散装置,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1图书馆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天然主体 图书馆是社会信息的集散中心,聚集了各种类型、不同行业的大量信息资源。信息的生产、加工、整理等工作是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图书馆具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备,并引进了大量专业人才,这些优势使图书馆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佳选择。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积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图书馆的工作相融合,形成现代化的图书馆。可以说,信息资源的各种处理技术产生于图书馆,发展于图书馆,完善于图书馆,图书馆拥有最科学的信息处理、加工方法,最先进的信息设备以及大量的图书馆专业、计算机专业、信息专业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种类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需要。另外,图书馆作为专门的信息机构与公共服务部门,在公民中取得了良好的信任度。图书馆的群众基础与专业的信息处理技术使图书馆具备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先天优势。 2.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的社会使命 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与传承媒介,它的直接作用是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组织、存储、传播。图书馆就是在收集、组织、存储、传播等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活动中,在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与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同时,不断实现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价值这一社会理想。在信息和知识时代,信息资源管理是社会管理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领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在社会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图书馆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时代赋予图书馆的重要使命,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3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起,才陆续有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服务内容也从单一的提供馆藏书刊、资料借阅向开展信息检索、信息、信息调研、信息决策,提供特色信息等模式转变。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取得了一些成效,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有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体制束缚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我国高校有的隶属于国家部委,有的隶属于省市教育部门,隶属不同,领导的体制也不同,导致图书馆间合作一直没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同时,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没有形成一套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运行、激励机制,没能充分调动图书馆管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图书馆的人员配备是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图书馆的藏书量以及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目标确定的,在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时必然会出现人员紧缺和人员素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时,由于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为校内师生服务,缺乏与社会上的企业及其他单位的沟通,导致信息服务供给双方存在交流障碍。最后,高校信息服务社会化面临的外部竞争同样存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已不是唯一提供信息服务的场所,各种电子学术传播系统、知识网络、商业文献传播系统、电子图书系统给图书馆带来了很大冲击。 4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应用 4.1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核心问题就是信息源的保障问题,如果没有用户关注的信息,无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要实现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信息源的问题,即公共信息资源采集。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是根据特定的目标与要求,将分散蕴藏在不同时空领域的有关信息采掘和积聚起来的过程。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同时分布广阔,内容纷繁,涉及各个领域、各种类型,必须根据公共信息资源的特点,以及时性、系统连续性、科学性为原则,制定合理的公共信息资源采集策略。 4.2公共信息资源的组织 公共信息资源采集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序化整理,公共信息资源的整理是依靠专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和整理,从而使这类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工作。公共信息资源整理主要包括分类、标引、描述等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向用户提供检索服务。信息分类是将相关的信息资源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等级体系,使用户更容易地找到所需信息。公共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要以科学、易用为原则,使任何学历、任何教育背景的人都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的分类体系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公共信息资源序化整理后即可向用户提供阅览与借阅服务,同时建立集中、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将本馆的公共信息资源数字化,提供多种检索途径,便于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 4.3公共信息资源的服务 公共信息服务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价值的过程。公共信息服务建立在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又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同时将伴随技术与社会的发展、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图书馆首先要做的是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的宣传与推广工作,只有在用户了解与肯定的基础上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才能顺利开展。在得到有效的宣传推广后,图书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信息服务。首先,公共信息资源的常规服务,即以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提供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主要包括公共信息资源的咨询、查询、阅览、外借、复印等免费服务,以及一些有偿信息服务,如定题服务、内容服务、决策支持服务等。其次,还应该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中介作用,将图书馆建成真正的社区公共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空间免费和查询个人需要的信息。最后,图书馆还可以向用户提供计算机、网络培训,普及信息意识。互联网接入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提高了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5结论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同时又是一个与信息资源管理和公共管理的交叉研究领域,其实践远比理论要复杂得多,未来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同时,在知识时代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应当积极吸收新的管理理念,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服务社会化。 作者:李思林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 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医院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笔者立足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从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功能、提供相关技术支撑等方面,阐述了新时期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应对措施,以更好地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在网络信息时代,构建安全稳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是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基础。当前,医院步入了信息化建设时期,构建制度化、体系化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对于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医院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如管理缺乏制度化、体系化,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突出医院优化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笔者立足于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就如何实现有效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1)组织不到位: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缺乏有效组织,管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网络信息时代,完善的管理组织是发挥网络信息资源作用的重要基础。对于医院而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组织。但从实际来看,医院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在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控制上,存在组织不到位、管理漏洞频现的问题。一方面,医院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不够重视,导致管理机制缺失,信息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的实效性不足;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质量控制不到位,导致资源混乱,不仅不能够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也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带来较大阻碍。因此,优化医院计算机网络资源管理,工作重点在于进一步强化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及管理,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2)功能不健全: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功能不完善,资源利用存在障碍。医院致力于信息化建设,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完善功能设置,是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及利用的重要保障。当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尚不完善,检索存在较大局限性,资源检索途径比较单一,这不仅影响了资源检索的利用效率,而且给用户的检索和利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进一步完善现有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构建更加健全的功能体系,是新时期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及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契合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集中体现。 (3)失范严重: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技术监控存在较大局限性。规范的网络信息活动,依托于用户良好的行为规范,也在于管理工作的全面覆盖,以及良好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首先,医院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中,由于缺乏管理体系,以至于管理存在漏洞,对于网络信息活动的失范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对网络信息资源造成破坏;其次,在技术监控方面,存在较大技术局限性,出现监控不到位的情形。一方面,医院为了强化安全管理,采用了诸多新的技术方法、工具,用于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但由于忽略技术等原因,导致网络信息资源面临诸多安全威胁;另一方面,多元化网络环境,强调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化,管理缺乏有效的组织,显然无法为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安全保障。 2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当前,信息化建设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构建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对于医院发展至关重要。医院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管理机制缺乏、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也没有对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因此,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落实管理措施;二是要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资源环境,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三是切实发展相关技术,为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具体而言,强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依托制度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优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关键要在常态化、制度化管理背景之下,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因此,首先医院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在管理组织、质量控制等方面,要有效落实管理措施,为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及利用,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其次,重视组织领导,贯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各部门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当前,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应常态化,并通过建立专门的部门,强化管理效力,并落实管理职责,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落到实处。再次,提高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要明确建设目标、完善布局模式,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以更好地满足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需求。 (2)完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功能,依托统一的检索引擎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医院应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突出检索功能的完善性。当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存在较大的缺陷,缺乏统一的检索引擎体系。为此,医院一是要建立完善、统一的检索引擎系统,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要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技术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发展。因此,优化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强调信息资源检索功能的完善,依托统一的检索引擎体系,优化现有的检索功能,并进一步优化与提升数据库技术,为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确保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性。 (3)提供管理的技术支撑,依托完善的技术手段,强化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构建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环境,是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为此,医院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要依托相关安全技术,为网络信息资源构建完善的安全体系。首先,在安全防范体系的构建中,应形成完善的安全防护网,通过杀毒软件、防火墙等技术,强化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其次,在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等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安全技术,通过专业指引库技术、传输技术等,保证整个网络系统安全运行;再次,切实做好计算网络安全管理的研究工作,对现有管理工作进行分析,通过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强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实现更加优化的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 3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积极推进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建设,是新时期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安全网络信息资源环境的重要举措。当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强调优化管理的必要性,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化建设,实现体系化发展,都是新时期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建设的有效之举,对于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天伦 单位:南京脑科医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人才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更加注重的是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而高职院校也主要是输出一些职能性人才,因此实践教学非常切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目标非常明确但教学方法有待提升,采用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以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实践教学在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应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创新改革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希望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质的实践性人才。 关键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1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主要是向社会输送一些专业技能的人才,从而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实践教学是一种更加实践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的输出质量。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来说更加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提升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提升整个专业的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2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缺乏创新,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在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虽然进行了全面的推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形式上都缺乏创新。第一,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虽然在工商管理专业中采用了实践教学的方法,但是传统教学理念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这就相当于是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有效的理念支持,失去了理论支持阵地。第二,高职院校内的实践教学中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就导致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动力,学生没有激情,严重阻碍了课堂的开展。同时每个学生都是有特色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职业的要求都是不同的,但是目前在工商管理中的实践教学中模式过于单一,不能够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导致学生不能够进行特色的发展。2.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课程内容难以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大都是以普通院校的教学为基础,具有浓厚的学科气息。但是高职院校应该融合自身的教学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提升进行结合开展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在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仍然是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形式上开展,并没有深入的进行课程的设置和优化,也没有根据企业的工作任务来进行教学的开展,这样就会失去在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2.3实践教学师资严重缺乏,教学效果不佳高职院校要开展实践教学对于师资力量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高职院校中的工商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教师要求相对来说更高一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是无法满足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的。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开展实践教学,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就让一些理论课程的教师来充当实践教学的教师,这样就会降低实践教学课堂的质量,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也没有太大的帮助。虽然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导致教师的理论知识更加强化了,但是实践能力不一定能够提升,同时也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2.4实训基础建设投入不足,校企合作程度不高高职院校要开展实践教学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是最根本的条件。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实训基础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这就导致时间教学开展缺乏实践的基础设施支持。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更是需要专业的实训室来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根本没有这一配套设施,这就严重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实践教学来说,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真正地在企业中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很多校企合作并不深入,企业不会深入到学校内部,甚至有些企业为了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对于企业实习的学生只是表面工作的安排,根本不能学到真正的相关的专业技能,这样的校企合作也就不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2.5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和评价困难对于时间教学的成果考核和评价主要是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对于理论教学部分需要教师可以通过统一的理论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最终的评价和考核。对于这部分考核高职院校有着完整的理论考核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实践部分的考核和评价相对来说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客观性要差一些。对于实践部分一般是由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日志的记录,教师通过实习日志进行评价,但是对于实习的过程教师不能够给出客观的评价。同时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主观性太强,导致考核和评价存在不真实的现象。 3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措施 3.1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要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对于实践教学来说要根据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企业管理的层次来开展逐层的培训。为了能够满足当地企业的需求,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当地企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和岗位的空缺来针对性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课堂的开展过程中,要多设置一些实训性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对于教学模式来说可以进行企业环境的模拟,采用订单式教学、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多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进行企业工作模式的模拟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性来安排不同的岗位角色,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力。3.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要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双方面的能力。但是实际情况中高职教师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比如开展相应的培训,考取相应的证件,多深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目前我国也在不断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同时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专业企业高层人员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教师就能切实学习相应的实践能力。只有教师学习到相应的能力才能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3开发适合实践教学的教材教学的教材是开展课程的载体,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实践教学的要求来进行教材的开发和编写,多一些实践知识的灌输,同时还要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这样的教材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高职学生相比本科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要选择新颖和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教材要通俗易懂,以活泼、生动为主。3.4改造实践教学设备和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同时要加大经费投入,一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ERP沙盘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手工沙盘,还需要运用电子沙盘。二是坚持以多元功能为一体,向教学、培训、鉴定、技术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3.5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要严把学生成绩考核这一关,尤其要注重对学生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的考核。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规范的制度保障,客观、全面地反映实践环节教学的水平及效果,避免成绩考核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各院校应根据国家制定的《评估体系》,同时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对每一个指标据其重要性赋予相应的权重,最终构建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 4结语 总之,为了满足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应重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提高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促进高职院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长远发展。 作者:周媚 单位:广西经济职业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必然要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专业技能向通用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转变,实践教学要从课程到体制到结构化考核方式改变,总而言之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发展;隐性课程;通用职业能力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实情况 自国家开展高职教育以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却变成了以办公软件操作能力、专业能力、营销能力等职业基础能力作为职业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层面似乎说得过去,但仔细分析下与中职教育目标贴近,体现不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导致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出现困惑,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通病。高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既是应以管理能力见长,并具备管理岗位职业发展潜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养发展型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中职教育。以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理论”一体化,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着重于学生的销售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等,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通过实训可以实现,但实践教学的要求把学生“圈住”了,自主意识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业能力没有,导致学生择业不明确,能力在岗位上得不到体现,没有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当职业不理想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跳槽。每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实习期后的跳槽率高达30%,毕业后一年内的跳槽率是50%,这些数据说明学生职业竞争力不强,职业发展能力弱的表现。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并具有较强企业管理能力,能在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包括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专业特定技能,然而到岗位工作后除了专业技能我们还需要职业发展技能———通用职业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结构的变化使人们的工作岗位发生着变化,人们不能再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面对就业市场上职业结构的变化、岗位的轮换,人们需要有更高、更强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更高的能力并不是通常的生产技术或专业知识,而是一种非技术、非专业的要素,这种要素能实现跨岗位、跨职业甚至跨行业,正是这种特殊要素才使得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备了一种可转移性和适应性,这种重要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它被称为“通用职业技能”。通用职业技能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以下十项技能:(1)自我管理能力;(2)学习和适应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4)创新能力;(5)团队工作能力;(6)语言表达能力;(7)信息处理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9)系统化工作能力;(10)自我规划能力。具备以上能力的就业者本身具有职业发展能力,能在社会变化的环境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2.工商职业技能目标定位缺乏职业的发展性工商职业技能目标的定位主要在职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但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保守的职业技能培养显然不适应,企业需要更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社会需要创业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3.职业素养被忽视《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必须的职业素养课程,但课程囊括的知识量多而杂,针对专业的职业素养内容没有。根据冰山理论,我们看到显性特质是技能知识,人的知识与技能,容易被感知和改变。而在工作中隐性特质是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能部分较难进行评价和培养,花费的成本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潜能的形成与人的大脑的生成过程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人脑的内在结构在经历了先天的塑造与后天的培养之后,到了一定年龄将不易改变,因此一个人潜在的动机、内驱力、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等隐性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持久不变的。许多企业往往单凭专业知识与技能来选拔员工,这是过于表面的。事实上,素质中的隐性潜能部分对于指导企业能否有效利用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关键的,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庞体慧北海职业学院项目支持: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代用。因此,如果能够凭借隐性潜能来选拔员工,再对其知识、技能等素质施以相应的培养与开发手段,便能对员工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学生的隐性特质开发是实践教学一个真空带,我们需要在校内就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隐性特质从而形成自我职业素养。具备隐性素养的学生更容易融入社会,在职业生涯中面对困境更容易走出困境,并学会利用社会资源来提升自我的价值。4.实践教育缺乏开放性和市场化相对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更应具备开放性和市场化的特征。反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缺乏,美其名曰的校企合作成为市场化的羁绊。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资源的限制,教学制度的局限开放性程度低,实训还是校内实训为主,项目实训为辅,学生体验较少,专业技能锻炼少,加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还不能实现无缝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自然就脱离了市场需求。执教老师长期在校内工作,业务能力得不到锻炼,市场化程度难以提升。 三、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对策探讨 1.加入“新常态”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时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要求:(1)增速换档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在稳定规模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职业教育要开始重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2)民生普惠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必须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助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接地气”的职业教育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具备职业生存能力,在社会中的人才定位更清晰。(3)创新驱动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指出,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新活力。我国确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所以,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依此来看,如果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环节不进行改革何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新形势,适时改变工商职业技能目标。把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加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新常态下的职业能力需求。2.电子商务课程引入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等,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各种资源的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的资源也包括了电子商务在内的所以网络资源,可以说未来企业各岗位群都或多或少与电子商务有关。而且现在多数的创业人群都以电子商务作为基础发展而来,电子商务课程内容有必要渗透到各个专业课程中,比如市场营销应引入网络营销的内容,物流课程应介绍市场电子商务流通的相关知识点,经济法也应介绍电子商务法规等。将电子商务作为基础知识融入各个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利用低碳环保的网络资源来解决实训资源紧缺。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麦克兰德的冰山理论,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开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培养应包括《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门店经营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与营运管理》、《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中小企业管理》;隐性课程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潜能和通用职业技能开设包括《职业规划———专业素养》、《管理心理学》、《个人与团队管理》、《创业能力培养》、《演讲与口才》、《沟通与协调》、《方法论》。4.联合企业共同推进实践教学高等院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市场化程度低,需要联合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才能跟上市场化的脚步,教学体系的开放性直接就影响高职教育的市场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合作企业多半是活跃于市场竞争中的组织,由市场经济推动企业发展,但和企业合作就往往会和教学冲突,这是一个矛盾体,如何设置灵动的教学机制来跟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解决的前提是企业实训资源的稳定,接下来是校企合作的深入探讨,最后是实践教学机制的开放性,对企业项目实训在资金、资源和制度上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师资结构化配置。实践课程考核应考虑结构化考核方式,也即是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考核要求细化到课程中。结构化考核更能体系学生的通用能力、职业潜能。 四、结论 高职教育发展到现在还属于新兴的行业,没有一个最公认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供参考,但在的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感应新时代的到来并努力践行本职工作,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要改变观念,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新浪潮,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职业发展能力的新型高职人才。 作者:庞体慧 单位:北海职业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的有效培养。基于此,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目前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新形势下,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以真正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和创业意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积极研究人才培养创新策略,以实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市场化的挑战,社会对高职企业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更高,社会需要的是多样化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面对市场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突出实践教学,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如下。 一、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借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要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为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主要需要能够与地方的中小企业进行联系、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管理。要能够建立起政府、协会和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合作体制,各方通力开展,建立合作共建的理事会制度,共同参与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工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教育资源,以提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要培养高素养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培养人才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人才培养中,要根据社会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要能够围绕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三大部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联系,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保持内容的一致性,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开展,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完善课程结构,加大教学内容改革力度 完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内容改革是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有重复的地方。因此,必须完善课程结构,认真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容,保障课程之间内容的联系性,对于其中重复的内容要及时删除。另外,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教育教学规律,适当调整、认真取舍教学内容。教师要积极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创新教学内容,要积极向用人单位了解情况,了解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对各方面知识内容所占比重的要求,根据行业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创新设计教学内容。要能够保障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保障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和专业水平。在课程结构整合中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可以采用课程整合的方式,实施模块化教学,有效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可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内容的优化,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推行双证书制度 对于学生而言,未来成功就业也要看他们取得的证书情况,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要积极与职业鉴定结构合作,发展双证书制度,通过这项制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 要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要积极为教师开展一些管理技能提高培训活动、教育能力提高培训活动。要积极通过培训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育人水平。另外,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使企业能够为教师提供实践场所,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持。 六、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 在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工作。要就商业计划书撰写、就职前演讲、应聘面试、投标述标、团队间的交流、服务业窗口业务的处理等多方面内容开展一系列训练活动,通过系统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沟通能力、业务处理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要通过系统的职业素养训练,培养高素养的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通过职业素养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作者:孙保国 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当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虽然不断改进和完善,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部门沟通协调不足、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企业信息化程度不足等方面。为有效应对这些缺陷与不足,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提升工商企业管理水平,今后应该从法律法规、部门沟通协调、监督评价机制、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对策;法律法规 0引言 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既为企业运行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促进企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构建健全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细致地掌握企业的基本信息,还能促进企业健康、全面发展,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信誉度,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但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足,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文章将探讨分析这些问题,并就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 1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不足 目前工商企业管理过程中,普遍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推动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也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制度措施,促进各项工作有效进行和发展,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注入生机与动力。但不能否定的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难以全面、有效地规范相关工作,对企业运行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信用管理包括多方面内容,为促进管理水平提高,应该综合采取有效对策,达到努力规范和约束信用管理的目的。而为了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就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实现对各项工作的有效规范和引导,也能更好指导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但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存在缺陷,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导致相关工作缺乏有效约束,难以与信用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相适应。还有些地方明显存在空白现象,相关部门职责不全面,不能有效规范和引导企业信用管理日常工作。 1.2部门的沟通协调不足。 为促进信用管理体系完善,健全相关制度措施,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妥善处理不同部门间的联系。让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增进相互了解,提高相互协作能力,促进工作水平提升,为企业信用管理有效开展奠定基础。1.3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为全面掌握企业信用基本情况,应该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监督评价体系,这是规范各项工作的前提。但目前这项工作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导致开展评价工作时,没有相应标准的引导,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另外还可能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影响监督评价科学性与合理性,难以全面提高信用评价水平。1.4企业信息化程度不足。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足,忽视建立完善的数据库资料,难以全面提高企业信用评价水平。或者企业数据无法及时更新,数据采集不到位,影响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2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 为有效应对信用管理体系的不足,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措施,让企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存在的不足,结合企业日常运行和发展需要,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构建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2.1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其与信用评价工作相适应,对信用评价工作进行有效规范和引导。政府部门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对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需要大力支持,包括人力、物力、技术上的支持等,推动信用体系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规范和引导信用征集、评价、反馈、提示等工作。同时在具体运行和操作过程中,还应该结合新情况和新发展趋势,推动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为企业信用管理和评价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2.2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沟通,正确处理各部门的关系。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让他们有效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将相关责任明确到个人和部门,促进他们更为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增进不同部门的联系,包括管理、监督、评价部门等,形成合力,相互配合和联系。另外还要加强相互沟通和协作,保证联系畅通,能及时有效处理各类情况,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2.3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掌握使用主动权。 根据信用管理和评价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进监督管理水平提高。同时还有利于信息管理监督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各类信息和数据资源更好发挥作用。完善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提高工作透明度,全面收集相关信息。企业要不断提高信用管理意识,加强行政管理监督效率,积极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为企业发展及时全面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促进监督管理水平提高,更好服务企业日常工作。 2.4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企业日常运行中,要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制度,根据统一、系统、有效原则,为企业运行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搜集和输入相关信息资料,推动各项信息资料不断完善,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和动力。另外还要重视系统维护工作,加强数据库管理,保证数据真实有效,更好发挥参考和指导作用。 3结束语 企业的日常运行和发展中,往往面临来自市场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更为有效地顺应这种趋势,应该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构建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更好规范企业日常活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其在市场竞争力中占据有利地位,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余育新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微课教学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微课作为新时代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微课教学模式在教育界的普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这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在微课课堂上,教师主要是以某一个知识点教学片断作为重点,观看相关视频资源,然后进行针对性地讨论和讲解。这种小规模、短时间的教学模式虽然内容少,但信息传递快,很适合当代的高职教育。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微课的特点,将教学效率推向新的高点。另外,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区别,但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两者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一、对微课的认识 (一)“微课”呈现方式 微课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吸取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内化为自身的特点,并且转化成一种全新的模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微课虽然时间短,内容少,但是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并能构成虚拟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中,包含和传统教学相似的内容,有教学设计部分、学生测试部分、教师评价部分等。这些相关的课堂组成部分在微课教学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了微课虚拟环境构建的实现。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上课时间短。普通的课堂一节课被定为45分钟,而微课只有5~10分钟。在这种上课时间的对比之下,微课可以算得上精短了。微课更利于中小学生的发展,因为它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短时间的注意力和控制力更好。 2.微课教学主要是针对重点和难点的,一般是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比传统的内容要少得多。微课反映的内容是课堂某个阶段的内容,并不是整个课堂内容的映射。虽然课程内容较少,但是知识内涵和意义影响力很大,是整个课堂的精华所在。 3.资源容量较小。微课的视频容量比较小,一般有两种方式可以进行选择。第一种,在线观看,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在线答疑,一起讨论交流,共同进步。第二种,下载观看。学生可以自由进行下载,随身携带于移动设备中,想看的时候随时随地观看。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也是非常有利的,也有助于教师的进步。 4.课堂内容情景的构建。微课一般选择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讲解,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突破。虽然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视频,但是要想完成一个模拟的微课体系,要想构成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还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来共同支持。课前课后的准备,教师的提问和评价,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等,这些资源共同支撑起一个完整的虚拟学习空间。在微课的各种经典案例的观看过程中,教师吸取视频中好的地方内化为自身的技能。遇到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直接借鉴。与此同时,可以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对比,改进自我的不足,促进教师的成长。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水平一旦提升,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有所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升。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课程强调一个内容,不会牵连出其他的知识点。选择的研究问题一般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来源于学习或者生活。学习上主要有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突破,生活上有教师生活经验的传授、教学反思和评价。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微课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很少,一般都是5~10分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研发教材,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体,并没有强调主体概念。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教师在选题材是要选择自己有足够把握的,可以信手拈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跟学生一起愉快地交流讨论,更好地引导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学习具有突出性、针对性,这样学习起来不费力,学习效果较好。学习时间短,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传播知识,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快捷性。 (三)微课理解误区 误区一:人们往往以为微课就是把完整的一堂课进行压缩剪切,剩下了知识的概念、定义还有纯粹的理论知识。跨过了学生讨论和教师分析的环节,也跨过了沟通交流的环节,剩下的是没有营养的,不值得学习的。其实不然,微课主要是在短时间内针对重点,突破重点,加强理解。对学生而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重点,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形式。误区二:微课就是讲解PPT。每个教师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水平来选择不同的微课制作方法,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还是选择幻灯片的形式。那么就要求教师制作高水准的幻灯片了。如果幻灯片上只有文字,没有任何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教师也只是机械地念,语调和语速都很平淡,那么这样的微课形式让人乏味,学生也会缺乏学习的兴趣。误区三:微课的内容必须来自课本。微课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来自各种渠道。可以是教学范围内的知识,也可以是教学范围外的知识,还可以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微课的内容由老师来决定,并不是强调课本知识点的重现,可以传授给学生课外知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误区四:微课只能由教师讲授。微课具有灵活的主导权,可以让老师单独完成,也可以完全由学生参与完成,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微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由学生决定。最大化地为学生考虑,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二、高职专业课微课制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一)微课选题不宜过大 普通的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所有教师都想充分利用这45分钟,大量地传授知识。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涣散,长时间的灌输知识也容易让学生失去主动意识,缺乏学习兴趣。而微课的教学时间很短,所以说选择的教学内容有限。教师不可选择繁杂的知识点讲解,这样忽视了微课的意义所在,也容易使学生分心走神。微课就是在短时间内对知识重点进行讲解。这样的一个精短的过程,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既不能表达课程的中心思想,也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但是在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多个微课组合叠加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多个短时间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学生只要在手机上多花5分钟就能上一节课,轻轻一点,上课的时间地点也可以自主安排,自主决定,学生也很乐意去学习,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 (二)微课形式要特别,内容要新颖 微课内容如果只是文字和知识点,没有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那么学生就会缺乏学习兴趣。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微课应该包含文字、图形、表情和动画的良好结合,这样才能首先在形式上保证吸引学生观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会提高,课堂的效率就会提高,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也会有所提高。一堂微课内容,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保证好了这些,然后再在制作上花心思,就能较好地完成微课。制作形式要新颖,避免纯文字,加上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也不能太空洞了。制作的主题要富有创新意识,制作效果要符合学生的口味,要能吸引学生观看。 (三)选择恰当的平台学习 视频观看是微课学习的核心内容,要保证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有大量视频可以观看。由于资源的匮乏,地区的限制性,视频的来源就成了一个主要问题。如何做到让所有学生都能有视频观看,教师就要发挥教育主导意识的作用了。教师要结合各地区的情况,应用各大社交软件,选择可实施的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如果能确定一个平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微课视频,并不断更新补充内容。这些学习资源保存于这个平台当中不会丢失,供学生在线或者下载观看。充分发挥了平台作用,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高职专业课微课制作的方法与建议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的视频,所以说,制作视频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要求视频制作者有处理文字、图像和音频等多方面的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微课制作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根据高职工商管理课堂的教学方式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微课。不管选用哪种方式制作视频,都要保证视频的质量。 (一)理论型课程 教师利用一些录屏软件对课堂内容进行录制,主要是对幻灯片放映过程的录制,还有实际软件操作过程的录制。录制之后,利用其他的后期处理软件对视频进行剪切,修改处理,以达到标准水平。如果学校的教学设备足够先进,那么完全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电子白板可以自动地录制视频,录制完成之后再使用配音软件配音,这样就能直接制造出微课视频了。这种录制视频的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课,在理论课上,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选择,想看视频就可以看视频,想听音频就可以听音频,最大化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二)实践型课程 教师利用一些摄像软件对课程内容进行摄像,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训操作项目。要充分展示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步骤,还要注意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训情景。教师要指出重点,并引起学生注意。遇到某点重要内容,还需要亲自做实验示范,避免学生犯错。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做好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才能对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对课程摄像来说,可以用摄像机,也可以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但是要保证像素。如果视频的清晰度不好的话,就等于是白费心思了。摄像过程尽量少拍其他的东西,对准黑板,再对准教师。一个视频中如果出现了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学生极容易分心。录制之后,还需要结合相应的处理软件,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保证像素、声音,全面确保视频的质量。 (三)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制作微课。根据优秀微课制作者的经验,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对于理论课,要录制屏幕内容和录制音频;对于实训课,就要用摄像的方法了。要想制作好微课录制,一个教师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根据课程内容,明确地知道课程的属性。然后选择相对应的方式来进行。第二,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制作。制作要避免大篇幅的文字内容,避免学生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根据高职教学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微课是很好的教学方式。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微课可以很好地结合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拥有大量的学习资源,从技术上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丰富度。第二,微课的小规模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分解成片段,突出了重点内容,并逐一突破。这一教学设计很适合专业化的教育。第三,微课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以课前课后随意选择。微课的制作要依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制作方式。微课的制作要富有新意,要体现创新意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微课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有效管理研究 1高职课堂特征 课堂,这种环境比较特别,在课堂开展的教学活动整体结构有五个特点:①多元性。即课堂会产生许多差异性的任务和事件。②同时性。指课堂里的许多事是在同时发生的。③即时性。上课,随机性很强,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能够快速反应。④难以预料的公共课堂气氛。⑤历时性。学年开始发生的事件,可能对学生后续时间段的课堂行为产生影响。 2课堂管理现状分析 (1)评价课堂管理的若干机制改革滞后。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水平提高,各项高职教育改革也逐步推进,如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迫使高职院校不断提高综合管理能力,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评比与验收提升了高职院校科研教改能力等等。相对这些改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其它专业一样,对课堂管理评价机制的改革无疑滞后了,可以说高职院校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如老师怎么样去管理课堂才是一堂成功课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从某一堂课该如何管理去培训教师和规范学生也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同时,有些管理制度评价体系本身就内部无序、甚至冲突,而且没有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2)青年教师缺乏足够的课堂管理能力。 青年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力量,成员中许多人是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机会走进相关专业的一线岗位,实践经验的积累几乎为零,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差距很大。 (3)移动数据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课堂自律能力。 在信息化校园时代在白热化的招生竞争下,各高职院校都配有免费的无线局域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成为学生的必备工具,学生在教室进行移动上网成为现实。 3强化课堂有效管理的对策 (1)从改变评价机制深化课堂管理改革。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管理要以实践为导向、以成才为目的,改革包括对课堂组织、知识内容、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和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课堂管理改革的最佳效果是打造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注意力中心,评价革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倡导评价考核过程化:在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纳入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合作成果等;适当精简卷面考试形式,考核评价方式向情景模拟对话、调查报告、学生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转变;适时开展学业的多方评价,也就是教师、学生自己、家长、实习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 (2)强化青年教师相关培训。 我们要对照主席“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首先,强化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让他们从教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收到激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师德师风观,才能在课堂上正确地引导教育学生,用本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课堂。其次,业务精湛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要突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青年教师通过入职培训、下企业锻炼、结对拜师等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使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真正做到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符合双师型教师标准。最后,指导青年教师严格按教学规律和课堂教学要求组织教学,不断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艺术性。如语言上把控制语调语速,版书规范整洁,了解学情,掌握动态,守时守信,求真求实等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广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积极性。 (3)课堂规则的设计。 俗话说,计划是控制的基础,无计划,控制就无从说起,纠偏就更不可能;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可以确保课堂学习有序开展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次上课时应给学生明确课堂学习规则,慢慢地这些行为规则就可以变为学生自觉意识,会落实到具体的课堂和学习中。这些规则的制定,不仅要规范学生行为,而且要让学生明白规范的意义。当然,教师制定这些规矩前,也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考虑学生改进空间,从事规则拥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家赞可夫的发展教育理论认为,某种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这种方法并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和精神需求,才能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但并非教师个人主宰课堂,高效率、丰富多彩的课堂可提升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考,应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平台,让学生成为展示自己的机会,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教师应充分相信和解放学生,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培养,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机智灵活处置多因素间的关系协调,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开展顺利并取得良好效果。专业教师通过一些试验,发现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强,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5)借助互联网优势强化信息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以及高职院校强化多媒体设施、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逐渐得到推广使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特点。据统计,95%以上的高职生拥有手机,其强大的功能在课堂上表现在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和看电影等,学生表现出的热情远远超过了课堂学习。所以,顺应学生的网络情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进行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是一种合理科学的疏导,也是一种全新的、与时俱进的信息化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手机教学,有如下两种有效渠道:一是授课内容可以由任课教师在课前上传至空间,学生借助手机在网上进行预习、复习和自测等,对有疑问的可以利用手机进行网上搜索或者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由教师现场答疑;二是课堂上教师先讲授知识点,将要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提出,学生借助手机等工具围绕任务或问题积极搜集资料,然后小组开始讨论并在课堂发言,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解决问题。这种课堂充分考虑了以学生为中心,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为它完全打破了学习在时间上、空间上和视觉上的限制,使学生学习的时代感和探索感得到强化。 4融洽、愉快课堂氛围的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在心理学上与行为的起因、方向、强度和持续性有关,源于特定需要,想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和意愿表现。学习动机作为内部动力推动着学生学习行为和条件的产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率也会受到它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与学习动机变化方向一致,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取得满意效果。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而合理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科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对于好行为进行奖励和坏行为进行处罚,促进学生课堂行为规范,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以促进课堂教学提升。 (2)教师走动式教学。 任课教师上课时如果总是站在讲台上,长期以一种姿势对着学生,强度和频率都一样,学生很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如果教师经常走下讲台,采取走动式教学,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讲课效果将更生动、形象和具体,与学生的距离逐渐拉近。此外,讲课过程中,教师语言表达风趣幽默,将能有效缓解课堂紧张而严肃气氛,创造轻松而愉快气氛,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效果将更好。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我们应该将教学过程打造成无拘无束,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良好互动,否则,什么教学方法都是无效的。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开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教师不喜欢学生,学生的学习就得不到教师关心,帮助学生进步更无从谈起;学生厌烦教师,就会抵制教师,教师所做一切,学生都会不满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要平易近人,喜欢学生,客观看待学生,从心底关心学生成长。师生友好的关系和诚挚的友谊,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成为学生热爱学习的感情基础。良好师生关系分课内和课外:课内,教师应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调动学生兴趣。为此,教师应强化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新知识的不断学习。课外,强化师生沟通,了解学生需要。为此,教师要以平常心和学生沟通,多关心多问候,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也应大胆和教师说话,真诚交友,寻求指导和帮助。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市场和就业,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就在于,以职业技能和应用技术为教授核心内容,无论教学还是实践都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密切跟踪学习前沿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终身教育是人们在经历九年义务制教育、高中和高等教育后,进入工作岗位,仍在坚持的一种教育形式,对受教育者的年龄没有门槛性规定,时间跨度可以延长到人的一生。终身教育可以是自学,也可以是接受培训,还可以听讲座、逛论坛、参会议获得知识文化和技术,没有固定的形式。既可以通过书本和口授学习间接经验,也可以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对于劳动者而言,终身职业教育非常必要,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培训新技能的过程。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最好平台,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一、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主导 职业培训的主体多种多样,有企业内部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也有社会机构组织的科普培训、公益讲座,以及非政府组织举办的面向某些特殊性岗位的培训,例如对社工的培训、对志愿者的培训,这当中也涉及到一些医学、教育方面的职业能力。目前,终身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是政府牵头、劳动者参与、社会协同的办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和公益性。政府主导的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迅速打造终身职业培训平台,投入资金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受任期和执政思路所限,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延续性不强,刚开始的阶段会投入较多,如果没有形成品牌和特色,可能在后续阶段就会流于形式。作为教育公共事业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在社会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政府的关注点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区域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成熟度也有所不同。 (二)层次多元 终身职业培训涵盖的范围较广,以培训的内容分类,包括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创新创业培训,以接受培训的人员分类,可以分为在职人员培训、岗前培训、再就业人员培训、一般性社会知识培训,以培训的时间分类,包括项目培训、岗位培训、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有些职业培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来定制,有些培训则聘请业界的知名人士讲解,还有的由员工自我培训,职业培训的过程也是企业员工“传帮带”的过程。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对职业培训比较重视,会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培训,员工自觉学习的意识更强,终身职业教育的参与度更高。而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合伙企业等职业培训体系相对薄弱,企业和员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对职业素质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强,因此这类企业中的终身职业教育进展有限。 (三)覆盖率低 终身职业培训在企业的覆盖率普遍不高。在国有企业,职业培训和党性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在私营企业,许多员工从入职以来就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职业训练,只能在工作中摸爬滚打、边干边学。对于一些政府主导的职业培训,由教育局或人力资源局牵头,通知辖区企业派员参加,由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所以企业参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抱着“抓壮丁”“凑数”的心态参加培训,因此迟到早退的现象较为严重。在人们的意识当中,终身学习、职业培训也没有成为一种常态,认为在学校读了十几年书,知识文化已经够用,学习是浪费时间,“纸上得来终觉浅”,拒绝“纸上谈兵”。这些人没有意识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引导人们在工作中以正确的方法处理问题十分必要,因此自觉主动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强。 (四)实效有限 职业培训是一项针对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时长、传授的知识、实地调研的单位、实际操作的项目,都要进行周密的规划,否则培训容易沦为“走过场”,没有发挥实际效用。有些职业培训,教授的不是具体技能,而是一些广为流传的工作态度,讲解的不是怎么干,而是应该干,培训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让学习者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力,也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目前社会上也有不少市场化的培训机构,但教授的知识多为考研英语、注册会计师、司法考试等应试型内容,面向的不是职业技能,而是从业资格,有不少人虽然参加了培训、通过了考试,但职业能力仍然欠缺,无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不得不“回炉”重塑,这也反映了当前终身职业培训的弊端。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构建终身培训的体系的可能性分析 (一)高职院校具有办学优势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工作机构,与企业办学、社会办学、劳动者自学相比,存在巨大的优势。首先是师资优势,高职院校拥有大批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经验,同时还掌握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心理,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其次是场地优势,企业办学需要腾挪出专门的学习场地,社会办学需要租用人流密集处的大教室。而高职院校本身拥有教学场所,不仅拥有教室、课堂、图书馆、实训基地,还拥有一应俱全的后勤保障,食堂、体育场、宿舍楼,解决了职业培训的后顾之忧。再次是经验优势,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教学相长,学校从专业设置、企业联动、师生管理、经费运作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与企业内部“小打小闹”的短期培训,以及社会上专业门类不齐全的“偏科”培训相比,具有更大的管理经验优势,也更能促进终身职业教育朝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二)校企协同具有实训优势 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生产运营,不可能抽出大量的人力和充足的场地从事培训工作。社会培训受制于办学条件,也没有丰富的实践应用型资源。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长期保持着校企合作,与各行业、各领域的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无论是生产性还是经营性行业,都或多或少拥有实训平台,为职业培训提供了一个仿真模拟的体验环境。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要到企业去实习,工作地点较为分散,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自由很大,这类职业培训就必须有专业部门来协调。高职院校是胜任这一任务的最好选择,在长期的教学培训中与企业建立了大量的业务往来,有利于整合校企资源,利用好学校和企业“两大平台”,有助于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有些高职院校本身就与企业保持着长期合作,形成了人才定向培养、企业基地实习、实训平台强化训练的办学模式,将这种模式拓展到社会终身职业培训中去,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要,发挥培训效益。 (三)政府支持具有平台优势 与社会开办的零散式职业培训,企业的专项性内部培训相比,高职院校的终身职业培训更易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专项性资金和相关政策配套。社会上开办的职业培训一般侧重于一个或几个专业内容,综合性、系统性不强,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教师流动性大。企业的内部培训针对某个专项进行,与企业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缺乏公益性和持续性,推广和普及意义较低。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能够整合师资力量、社会资源,设置社会需要的课程,结合政府的区域规划、产业导向、目标任务来培养人才,针对性和指向性较强,因此更能得到官方支持。而终身职业培训可以改变培训载体不足、平台不大的困境,由政府主导、高职办学、企业协同、社会支持、公众参与,打造一个终身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政府将科技经费、服务业引导资金、人才资助资金投往这个平台,能够推动高职终身职业培训的蓬勃发展。 (四)在职培训具有需求优势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面向社会开办终身职业培训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有广泛的社会需求。现在社会开办的职业培训门类众多、竞争激烈,但形成品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培训机构较少,如“新东方”“蓝翔”等职业技术学校,涉及的行业有限,还有大量社会急需的岗位职业缺乏优质知名的培训机构来组织。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点更新“,互联网+”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一些职业营运而生,如网络营销、淘宝客服、图文处理、物流运营等,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相关工作人员急需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以胜任本职工作。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齐全,而且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品牌和社会信誉,由于是专业办学机构,也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和新设特色专业,培养岗位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能够利用晚间、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开展培训,制定课时得当的职业培训“套餐”,为劳动者提供了很大的时间便利,因此也会获得较大市场需求。 三、结论 终身职业培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劳动者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需要,由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能够充分整合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采取校企协同的实训优势,运用政府支持的平台优势,挖掘在职培训的需求优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管理人才。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在工程与船舶及建筑中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将学生看成是一块夹在两片面包中间的肉,他们在学习期间需要经常性地走出学校,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其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因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所以从产生之初,这种教育模式就收到了业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纵观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教育,他们都十分重视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主导型培养模式,即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任务转嫁给企业,让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灵活培养各对象学生,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第二,学院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教学工厂”认为教育的主动权应该归还院校,实行以“院校教育为主,企业培养为辅”的教育模式;第三,企业、学校合股培养模式,即极大地解放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以董事会制完善与企业的关系,将高职院校的运营与现代企业的股份制模式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效果。作为舶来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从引进至今仅30年左右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大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则仍然在高等院校。所以,对高等院校的学生进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见识,也可以有效激活市场,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1.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之间仍存在脱节。 1.1学校与学生之间。 学生已经显示出对学校方提供的培养目标、模式、内容、方式等方面的诸多不满,集中表现在对学校整个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全面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满,并对培养方式的陈旧、单调和不够科学提出了批评。相反,学生对知识教育表示认可,并对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满意度较高。 1.2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 矛盾集中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能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毕业生希望进入企业后直接从事管理工作,但企业大都要求学生从基层操作岗位做起,在实际工作中显示出一定的能力后,择优安置到管理岗位。从客观分析,首先是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同时也无法给予企业正确的甄别信号;其次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需要有差距,企业希望学校能够更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现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沿袭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管理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傍本科味浓,学科化教学仍然严重,认真学习本科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本身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是,我们目前采用的工商企业管理教材有相当部分是本科的,从理论教学到案例分析都是学科化的,实践性不足,缺乏高职特色。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缺乏实用性。一是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课程与普通管理类课程的差别不大。二是涉及面广但不精不专,学的多反而变得肤浅,使学生无法融会贯通,无法灵活运用。三是教材滞后。在案例教学中,科学、翔实地反映中国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太少,大部分专业教材及管理案例来自国外,许多案例教学变成了被动的案例讨论与分析,难以解释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案例中看不中用,模拟现实的机会不多,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四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因此有工商企业管理无专业课的说法。专业实习难以有效开展。由于工商企业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财务、质量检验、战略规划等,要想安排学生将企业的管理工作全部实习一遍是非常困难的。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 二、加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对策 1.适应区域形势发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各行业发展现状,可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了解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具备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善于沟通与协作,勇于探索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健康身心,能在工商企业一线从事执行及基层管理工作,包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1改革课程体系。 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践来看,其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具体是:一是核心课程要精练,不追求广而全,要与其它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区别开来,突出企业组织、公司运作、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二是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增设管理沟通、商业伦理、职业礼仪、艺术赏鉴等课程。三是增大选修课比重,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营造更加开放的学术氛围。 2.2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未来企业间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由此社会急需大批了解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懂得国际经济法律、法规的管理人才。为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国际化。 2.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是应切实重视和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必须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生学习自立性的原则,应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强化和提高。三是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开展专业实践,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一,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改进实践教育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的适应能力。第二,要走出校园,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建立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必须与各类企业展开合作,将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实习。第三,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4.1拓宽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 一方面在引进教师时,要注意与现有教师的专业互补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可以通过派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通过学习交流和参观、培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应的专业技能。 4.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一是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首先,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作流程、新技术、新技能以及产业发展概况,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岗位实践、项目研发等活动,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转变;此外,要大力支持专业教师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努力成为本行业域内的专家。二是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要从企业引进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或操作技能娴熟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也可从科研院所聘请一些专家、教授来校讲授本专业最前沿知识,加强对校内专职教师的“传、帮、带”。加强与企业行业联动,增强办学的针对性,降低办学成本,扩大学校影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工商企业专业起源于市场,其人才培养也应还原于市场,让市场来检验人才培养的成效。所以,高职院校要不断推广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不断见成效。 作者:韩红蕾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创新 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高职教育活动是以职业化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所谓职业化人才培养,就是学生在进入到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的时候,就是以成为职业人为目标而进行各种学科的学习,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然而纵观我国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技能教学的重视却远远超过了职业化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因此相关教育活动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现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是高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对象,近年来,就业形势也越来越好。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都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自身在就业时的压力逐步变小,然而在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面临与同行业竞争的压力。就业门槛低,岗位上竞争加大,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的最为实际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水平的教育,而在于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未来进入企业,由于工作性质都是与经济、管理相关,自身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如果没有对职业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会很快被企业所淘汰的。只有让学生热爱自己的行业和工作,了解如何在岗位上提升自身,才能使其更具备发展潜力,更好地迎接工作带来的挑战。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对于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却不及技能教学完善,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完备,在教学活动上不深入。这就使诸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也能上手,然而自身缺乏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自我的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后劲不足,难以胜任工作上的长期发展。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1.对于职业心理的建构 职业心理,是对于对职业兴趣、人职匹配、生涯发展方面进行的研究。性格决定命运,对于职业人来说也是如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庞大的专业门类,其中涵盖多种细分的专业以及职业方向,选择哪一种具体的门类作为自己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一般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相关概念。然而,如果引入职业心理构建体系,则能很好的通过各种行为分析、性格分析,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查布苏斯(Chabassus)和齐托瓦斯克(Zytowski)认为该书讨论了后来帕森斯在其职业选择的心理学中(thepsy.chologyofvocationalchoice)讨论的三个概念:优良的决策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的(决策信息);某人长于某事(相合,congruence);与某个职业的匹配同时需要能力和兴趣(相合的成分,componentsofcongruence)。通过对于信息、特长、能力与信息的分析,不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能确定自身所长,因而能更好地确定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这样在学习活动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减少盲目性。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可以借助多种职业能力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学生职业心理的教育活动,通过心理辅导、拓展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认知职业、认知自我,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关于职业发展、就业活动方面的信息,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未来从事的行业建立正确的认识,保证学生职业心理是积极向上、正确发展的。 2.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鼻祖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执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现。对于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未来走上职业道路之后,可能在企业中从事的是财务、管理类工作,这些工作对于个人自身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一旦在这些问题上出现差错,个人的职业生涯甚至命运都会发生重大转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校内部接受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其自身在工作之后不会走上邪路,成为称职的职业人。高职院校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好的方式,还是将学生置身于类似工作环境当中,让学生体会到真正工作时的感受,并且模拟处理一系列可能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学校,可以通过“模拟实习”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具体的经管工作中的各种辛劳,让学生能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对于可能出现在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教师需要为学生展示正面和反面案例,或者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要用事实来说明职业道德问题对于职业生涯的影响,让学生对职业、工作心生敬畏,从而自发的遵从职业道德。通过这两方面的尝试,不仅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会有所提高,也能对工作产生新的认识,行得正,走得稳。 3.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有关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职业规划课程目前在诸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都有开展,然而开展的深入程度却还有所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是比较复杂、深入的。外部环境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组织环境三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政治与政策的变动、经济增长率、高新技术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大环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大体走向,是客观的。所谓提高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更是需要学校在相关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支持,尤其是在信息提供等方面。作为学校,需要集结就业指导部门、辅导员,动用已毕业学生的资源、合作企业的资源等,为在读学生提供一系列最新的就业信息、行业信息、企业信息支撑,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与行业发展、外部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有效改善以往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实际工作活动脱节的问题,这也是职业化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创新。 4.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挖掘 当代,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比拼的不仅是实力,还有运气的成分在其中,然而许多学生却难以正视就业中的挫折,一出问题就心态失衡。很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就业理想,想要进入管理层,然而这种理想在现实中却经常受挫,学生会感受到巨大的挫折感。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身职业的性质和自身专业的特点,树立良好的心态,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让其要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有效应对压力,同时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在自觉自愿的条件下,加强对于自身职业、专业的钻研。在传统意义上,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授,然而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一种重要职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是否能长久保持先进性。除此之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还要培养良好的抗压能力,要加强对于精神抗压能力训练活动,培养其坚韧的品格和耐力,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吃苦、受累,同时又积极乐观,能有后发制人的能力。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必定如虎添翼,具有更长远的发展前途,职业之路也会走的更加平稳、顺畅。 三、结语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其实在目前这一阶段,还是主要体现在对于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重新认知方面。以往的职业教育,培养重点在学生的技术、技能方面,对个人自身的长期发展和职业发展并不看重,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人才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工作责任也更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化人才培养在理念上就要进步,在重视人自身发展的同时,尊重人自身的兴趣、习惯与能力,从而打造具备个性化、持续性的个人职业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创新思维引领下,高职职业化人才培养需要从职业心理、职业素养、职业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四个方面同时入手,才能使每一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能走上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并且在走上工作岗位上之后后劲十足,得到更加长远、持久的个人发展。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实施途径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创造性与协调组织能力,不能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整体不高。因此,深化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尝试运用模块教学理论,依据课程体系将不同课程模块划分为不同的板块。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以及其他课程等5大课程模块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原理”、“经济法规”、“基础会计”、“统计基础”等课程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技能课主要由“连销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基础”、“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的理论与实训课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44%;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特色所开设的一些课程,如“东莞经济综述”、“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沟通”、“公共关系”等,占总学时的5%左右;另外5%主要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的需要,在全院教师所开设的一些特色课程中自行选修。可以看出,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仍旧局限在学科方面,对于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相对比较少,同时,过于追求课程体系的大而全,缺乏将相关学科进行有效的衔接。 二、当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呈现趋同化现象 人才培养目标指的是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对所需要培养的人才所设定的一种预期。在教学活动组织和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其得以进行的核心,在教学工作中,任何活动的开展通常都是基于这一目标来进行的,例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教学水平进行有效评估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该目标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培养与市场“适销对路”的人才。管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一个人学历的高低并不能准确反映其管理能力与水平,而我国高职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基层管理者,这就导致课程体系设置内涵不清晰、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另外,在该专业的教学目标设置中,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趋同化现象。尽管各高职院校无论是其办学条件还是历史文化,甚至是在区域依托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这一差异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未能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各校自身的特色或不同。因此,在市场需求不断多元化的今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无法较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 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普遍存在课程体系结构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对缺乏职业性,同市场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在课程的教学中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却相对较少。3.在课程的开展中,应用性的课程比例较低,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学科的设置缺乏实际性、前瞻性等,缺乏对市场发展的有效调研,普遍存在着照搬的现象。5.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少,没有充分结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缺乏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6.学科没有有效地同职业岗位进行对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就业时脱节现象的发生。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和发展中存在片面性,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工作岗位后,无法良好地开展和适应工作。 (三)综合能力及技能培养有待强化 通常来讲,要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是一个非常适用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状况。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应用,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践课程的配置水平都相对较低,而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则相对比较偏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好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却比较受限,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错误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践课程存在脱节现象,还有的院校为了能够凑足学分,在课程体系中重复进行实践课程的设置,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课程实施途径单一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普遍重视对专业类别的系统性发展,同时,在学科内容上也主要追求专、精、深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师类别中理论教师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和技能教师、实习教师的比例却比较低。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能力远大于实践能力的现象。由于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不高,就算建好的实验室等基地也大都成了摆设,使用率相对比较低。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实施途径比较单一,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大多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模式,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同社会和企业的衔接相对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相对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创新意识。 (五)考核形式僵化,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现阶段,我国各高职院校教师通常都具有较重的教学任务,为了能够尽快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考核,在大多数课程中都倾向于采用试卷的考核方式来进行,采用论文来考核的方式仅出现在少部分的课程中。一些类似于创业策划、演示等方式的考核,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通常很少采用。而在考试中,通常倾向于采用闭卷考试,只有少量选修课会采用半闭卷或者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在题型的设计方面,通常涵盖了选择判断、名词解释、问答和计算等。因此,这一评价方式最终反映出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缺乏对于主观性分析和扩展性的考核。通常来讲,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对其相关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客观知识的传授,然而,学生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基于现实环境所进行的相关决策和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能力,是难以从理论知识中得到提高的,同时,对于理论知识的过分重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完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表现出来。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和合作意识;进而在课程的日常开展中,有效地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对市场需求进行探析,不断地调整和改善自身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培养中,应该基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加大对学生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资源整合和协调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促进其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形成。例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置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综合管理的能力,同时,还非常重视学生管理咨询能力的提升等。 (二)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为目的,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紧密地衔接“知识—岗位—技能”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1.应基于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充分融合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重视专业性质和学科核心课程的构建,调整课程设置以达到最优的配置。同时,需要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正确处理好本学科与交叉学科间的逻辑关系。2.在课程的设置中需要基于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实际操作和需求进行充分协调,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岗位提供一定的帮助。3.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全面结合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针对企业管理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4.在课程的设置上还要根据该专业的就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开设创业课程,为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增加实践创新课程的开设比例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市场需求提供应用型人才。基于这一最终目标,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体系。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增设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2.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比重,规范教学管理体系。在开展实践操作课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的比重,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层面进行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实验室等配置完善的实验场地设备,同时,设置研究小组,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实践创新课程。例如,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对管理学知识进行探讨;通过在学校举办企业管理模拟大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等。4.学校应加强同企业或政府等单位的有效合作,利用暑期实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同时,为他们深入了解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帮助。 (四)优化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师资队伍的影响。在师资力量的设置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适应人才培养的改革,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导向,不仅重视教师理论知识的提高,还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1.教师应重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更新。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深入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电技术等快速融入到高职教学中,另外,也要鼓励教师进行相关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从而提升他们的教学经验。2.学校要积极地协调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可邀请企业或者社会中经验丰富的知名人士到校演讲,与教师和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际管理经验;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讲座的开展、管理技能演练等方式,不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强化教学团队的学术能力和企业实务操作能力,不断优化高职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转与实施。 (五)创新并改善考核方式 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考核实际上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体现出来。此外,课程考核还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自身的教学和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有助于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1.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有应用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考核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考核。学校应该基于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等多方面作为考核的出发点,同时,充分协调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多样化的考核,如对小组和团队的整体考核等。除了授课教师的考核外,还应加强企业和实习单位的共同考核。通过这一考核,学生可以针对考核结果,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从而及时把握自身学习中的薄弱点;而教师也可以通过考核结果全面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2.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课程,要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综合考核,调动学生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式。以创业策划为例,这一策划通常会涉及到几个方面,例如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模块,因此,学校在开展创业策划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产运作或者市场营销作为出发点,综合其他方面的课程开展进行有效的评价。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市场对管理人才也有了更高、更为多元化的需求。基于这一现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创新和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及时对学科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以便合理进行资源的配置,设置科学、合理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最终目标。 作者:肖翠云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项目教学法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完成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也会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学生的就业与前途也会受到波及。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积极在日常教学中引人项目教学法,实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取得较好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认识 (一)内涵 项目教学法,教学的展开是借助“项目”这一载体。这种“项目”拥有好多门课程知识,有利于学生处理问题时感觉到这种方式的完整性。这种教学法,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学生是相对独立的项目的承担主体,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和评估结果均有学生独立负责。学生借助独立负责项目实施,可以熟悉项目开展全过程和所有环节的基本要领和要求。项目教学法,学生是实施主体,教师是实施陪衬;学生要先练先学,教师再后讲后教;学生要积极主动,踊跃参与,敢于尝试和练习,创造性开展活动;教师要有全局观、大局观,科学把握项目开展进度,及时分析项目实施难题,科学点评项目实施效果。这样,教师的教学主角被学生替换,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 (二)作用 在项目教学全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都能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并展开创造性活动,最终的结果并不很重要。项目实践的展开,学生从中可以逐渐熟悉课程规定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创新活动的辛劳和开心,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得到熏陶。比如: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适当采用一些项目让学生完成计划制定、现场调度、物流管理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各种管理知识的应用条件和方法。当然,项目的展开,参与人员不一定只有本专业学生,可以吸引不同专业、工种和职业领域的学生作为项目教学小组成员,借助项目的有效实施,能提升实际工作中学生与专业、部门不同的同事有效协调、协作的精神和能力。 (三)特征 1、目标指向的多重性 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激励,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对于教师,借助对学生的引导,教育理念和模式得到升华,角色从单一的传授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引导者和掌控者。对于学校,课程观念得到更新,办学思想和目标得到提升,借助实施项目教学法,积极改革教学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管理特征、考评标准、支撑要素等,使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得到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2、培训周期短,见效快 项目教学法,通常实施时间较短和开展的空间范围有限,教学效果能够进行良好的测评。 3、可控性好 项目教学法,全过程由学生与教师一起参加,教师全过程指导学生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全神贯注进行技能训练。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的完成,一定先要懂得实施办法。这样,学生拿到项目就要思考需要用什么原理,再运用这些原理对项目进行剖析,然后制定项目实施过程步骤。而实践所得的结果的正确性和与书本的差异性又要考问学生。 (四)核心 教师不再追求传授已有的知识技能给学生或者说并不是依照现成的路径和方法让学生求得答案,而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路径和方法求得答案,并展示结果和自我评估,注重的是学习全过程并非知识学习最终结果。全过程中,学生认真参与,各种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成为教学的穿针引线和有效监督人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得到激发。 二、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条件与程序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基于项目这个中心、把培养能力作为为目标。因此,项目的存在是项目教学法生存基础,课程离开了项目的支撑很难实施。同时,项目必须具有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性特征,否则,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最后,项目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组建一个相关完整的研究媒介同样重要。比如,学生项目工作室、学生调研基地和情报资料中心。只有这样,学生小组的讨论、一手资料的调研和文献资料的收集才能顺利进行。许多专业教师研究多年的、较传统的“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现在转变成广泛应用的“诱导学习机动一感知知识一理解知识一运用知识一检查反馈”五段教学模式,同时构建了“教学实施一旧知温习一新课传授一作业安排”的课堂操作流程。多年的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之路,比较成熟的实施程序已产生:项目选择一项目研究方案设计一项目组织实施一项目效果评价一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在项目选择阶段,如果教师有受托的研究项目,直接分解下达给学生小组即可。如果没有,还需要教师明确选题方向,学生小组和教师协商研究题目并明确每位学生在项目小组中的角色。在项目研究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小组讨论形成的方案,同样需要教师的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在项目组织实施阶段,学生组长的作用非常关键,既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要注意和教师的沟通,确保项目任务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在项目效果评价阶段,首先是学生小组的白评,通过自评,发现工作缺陷和专业知识运用的缺陷,进一步夯实相关理论基础和完善项目研究报告,其次是引人企业评价。即使不是企业委托的项目,也可以邀请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研究项目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阶段,每一学生小组必须提前向全班同学公布项目研究报告,教师发动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批评,项目小组做好陈述和答辩的准备,在充分展示和交流基础上,教师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有效整合,对各项目小组的表现予以差异性评估。 三、完善工商管理专业中项目教学法若干建议 (一)课程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入理解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包含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通常,项目教学法更青睐专业课,而与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结合比较难,试试效果不稳定。因此,建议项目教学法可以作为专业课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明确下来。 (二)专业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化 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方面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显著,同时,项目的产生途径和来源较多,可以把项目教学法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明确下来。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课程项目产生途径或来源不多,可以在有条件的课程中提倡推广和应用,不要作硬性的规定。 (三)人才培养定位与项目教学法运用的差异性应引起重点关注 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定位差异很大,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程度和范围也不相同。研究型大学的项目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目标着眼于理论创新,许多项目可能来源于国家重大管理类攻关课题。因此,学生很少参与,占用不多的教学时间,基本在30%内。教学型大学由于和地方经济联系密切的特点,容易获得来自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同时,它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也要求学生需要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践中去。因此,项目教学法所需要的各种实践性项目较多,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的时间可能占到教学实践的50%左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的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对理论学习关注度不高,所有的专业课程均可采用项目教学法。许多项目可以直接来自于学校开办的实验性教学性公司,学生应当全部参与,教学时间的占用应可高于总教学时间的70%。 (四)项目教学法规范和管理制度应逐步完善统一 如何避免项目教学法教师放羊而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南郭吹竿的现象,真正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目的,是当前项目教学法普遍面临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必须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项目小组规模、项目研究支持和考试办法等环节统一标准和要求,并纳人常规教学监控与管理之中,以确保项目教学法的目标顺利实现。 (五)处理好教师角色的转换 能适应项目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应是基本要求,教师角色原来是主导教学过程,现在是教学全过程的指引者和导向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大伙伴、大朋友、总导演、大专家等角色,教学方法原来强调如何教而现在关注如何学;当然,教师要搞好现在的教学需要比原来付出更多幕后工作才能换来课堂的轻松。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体现了“任务贯穿全过程,教师引导全过程,学生主演全过程”的特点。因此,专业教师应进行角色定位变化:从“讲解、主导”向“导演、监控”转变;从“站在讲台洋洋洒洒”向“走进学生沟通交流”转变;从“教学的主角戏”向“教学的配角戏”。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明确学生知识应有自己主动获得;教师的重要性更胜以前,更加不能少,更多的功夫是在幕后;教师要积极走进学生,与学生都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解疑答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多引导少指挥;项目实施完毕,教师应善于及时进行总结。此外,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针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不仅要依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当增减教材内容,而且教学设计过程中本着提升应用效果目来完善具体项目内容,按照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规律重组教材结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小总结”的思路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进行再设计。 (六)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要得到肯定 1、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课堂上采用项目教学模式,教师会给每个学生布置具体任务,学生带着压力上课,就会集中精力主动去听教师讲解、去参与项目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既可以自己查找资料解决,也可以同学间沟通解决,还可以请教师启迪。这样,学生学习之和技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 2、提高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采用项目教学,学生承担的具体任务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就是学到知识和技能并得到及时的应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需要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锻炼处理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讲究方法和创新的观念 采用项目教学,教师只是把任务和相关素材分配给学生,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完成任务,学生最终的作品也就会多种多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教师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励,教学的个性化、分层次和弹性化目的也实现。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立足地方,服务当地”一直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理念。那么如何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有利学生就业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借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使原有具备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逐步提高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同时积极吸纳专业人才,使其融入教师队伍,发挥专业特长,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培养出更多具备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识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1.资格。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证书并熟知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师,应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入门条件。同时,“双师型”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而职称并无任何限定。 2.实践。相应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应该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必备素质。“双师型”教师肩负着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示范技能操作重任,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规范的熟练,行业实践案例讲解能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给学生讲解行业概况和发展趋势。 3.专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强调: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社会适应和引导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较好;专业应用能力较强;创新能力。 4.层次。依据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同,“双师型”教师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层次不同,相应的责任也有差异。讲授理论并兼具实践指导是初级(助教)“双师型”教师的职责;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把握涉及行业信息和技能,能依据行业动态建言本专业发展是中级(讲师)“双师型”教师的职责;深入企业调研并科学分析,能建言本专业的课程改革、适用范围、方向变化等是高级(副教授及以上)“双师型”教师的职责。 (二)“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1.知识结构。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学特点,而职业岗位以及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则是特别关注点。为此,专业教师知识结构要多样化,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关联专业或行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将这些融会贯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当中技术和岗位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为此,高职专业教师要不断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更新教学要点,使学生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 2.能力结构。操作、科研和教学能力,是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基本内容。操作能力,是指依据生产岗位职责进行实践能力,是任职岗位必须达到的实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科研能力,是指研究应用理论和推进高新技术应用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有效实施理论、实习和实训教学能力。除此之外,高职“双师型”教师,既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又要具备教育和心理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素质结构。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是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基础。道德素质,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较好。职业素质,是指岗位所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岗位配套的行业思维、知觉反应、思维模式、创新精神和行为模式。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对企业管理极强的专业能力。为此,扎实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很多高职专业教师均是来至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没有经历过社会和企业的实践锻炼,属于理论型而非实践型,教授课程会与实际有所差异,培养的学生应用能力较差。而专业教育质量关键在于专业教师教学能力高低,企业实践经验丰富而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一定优势,教学质量较高,因而“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涵盖了生产、采购、人力资源、财务、营销、物流及行政等企业管理业务各方面,实践性很强;学好这个专业,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实践中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正是源于不断地实践,通过高质量的专业科研成果最终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要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科研和实践能力,深入企业实践开展应用科研,解决企业管理的急难杂症,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离不开 “双师型”教师培养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培养的专业人才又回报社会成为有用之人,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本分。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必须走与生产实践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道路,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具备牢固文化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能适应企业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应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专业教师只会照本宣科,那是无法培养出来这种令企业满意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教师,只有亲自到企业一线,熟悉岗位应知和应会,不断更新课程科目和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为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培养出令企业满意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策 (一)树立双师教师队伍意识,完善相应考核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校要在政策和制度上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稳定“双师型”教师,如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上可把“双师型”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标准等。学校要科学测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数量、成本和标准,对于新进教师要严控。学校可以通过优化薪酬待遇、住房津贴、课时劳务等办法适当优待“双师型”教师。同时建立有助于“双师型”教师潜能发挥的管理和创业机制,使他们有“用武之地”,并能安心、踏实地在校工作。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考评制度,评价指标从以学术论文为主向以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主转变,积极鼓励专业深入企业参加定岗实践,促进专业教师观念从学术研究型转变为”双师型”。 (二)依托在职培训和出国进修等办法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给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去提高实践能力。学校应从培训方式和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倾斜,免除教师的“后顾之优”。学校可定期派遣专业教师深入相关企业第一线进行调研,搞管理服务和项目合作等,使教师了解企业最新的生产和发展情况,熟悉企业最新的运营模式、生产工作环节等,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学校要创造机会,送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吸引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 (三)校企开展深度合作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1”校企联合办学应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即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开展并监控培养过程和考评培养质量,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学生三年专业学习可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即校内二年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和接受实训学习;在企业累计一年时间亲自接触并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企业文化,促进实际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增长。根据这种培养模式,学校可采用直接从企业引进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理论水平较高的优秀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也可以聘请他们兼任校内教师,成为校内“双师型”教师的重要补充。但高职院校在直接引进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时必须重点考核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是否具有教师潜力,有选择而不盲目地将他们“为我所用”。 (四)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 作为教学小组,教书、育人是所有成员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小组内部相互分工又合作、相互之间责任明确、彼此间知识技能互补。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有利于推进“双师型”教师规模扩大和质量上升。为企业输送优秀管理人才是“双师型”教学小组的宗旨;该小组由一线的专业教师组成,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促进教学改革的展开。这里的教师群体包括专职以及兼职教师、企业管理者等成员,目的是为了优势互补,相互学习,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这种教学小组内,拥有良好的业务协作、有效的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共享的教学资源、不同年龄层次的业务互帮互助及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机制,为高技能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障。 (五)依托校际之间师资力量合作以使资源利用率提升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养普遍有着迫切的需求,但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大面积、快速地培养全体教师,难以满足全体教师的培养要求。校际师资合作,无疑提供了一条拓宽师资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加强校际合作,在教学中利用相互的师资力量,借用他人的力量,满足各自的需要是一种既节约又稳妥的办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大大提高“双师型”师资的利用率,同时也能缓解因目前严重缺乏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而造成培养符合型管理人才的压力。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有效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且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和社会努力采取多种手段调控大学生的就业去向。高职院校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新的教学课题,教育部门将培养创业型人才设定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项涉及到所有教育层次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始终的教育任务;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教育目标要求进行。所谓创业型人才,是指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且掌握了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有能力发现创业机遇并勇于承担风险来把握住机遇的人。创业型人才与创业人才不同,创业人才是指已经开始创业的人;而创业型人才是指潜在的创业人才。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培养潜在的创业人才,即创业型人才。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管理体制、创业环境与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很多高职院校只把创业能力培养当作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只进行创业政策、创业形势等情况的介绍和指导,忽视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与社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二)课程设置需改善,师资力量需加强 当下,我国的创业能力培养并没有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相融合,与学科专业教育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而且,创业能力培养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系,对于授课老师的要求相对较高。然而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为“学院派”,虽然对于专业内容很了解,但是缺少实践经历与创业经验,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创业能力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管理方面,同创业能力培养有关的选修课程与辅修课程较少,且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本专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冲突。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中通常较为刚性,学生可以得到的创业机会也很少,不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创业平台,这将对学生的创业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 (四)创业经验欠缺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然而长期以来,本专业的教育仍沿用之前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很多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操作来实现,学生很难获得实际的工作技能,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最终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很少。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率相当低,低于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一;然而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可以达到20%~30%。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中,要想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满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本专业传统的教育与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是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与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可以采取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由行政兼职教师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创业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职业人”要想做到全面,就要拥有创业意识与创业理念,更需要拥有能够付诸于实践的创业能力。所以,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1)优化任课教师的培训、进修制度,并支持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中去。(2)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来校演讲,邀请知名的创业教育机构到校指导;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学校建立创业基地,以利于进行更加有效的创业交流。(3)重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并鼓励教师对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方法、途径进行研究,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 (二)开拓创新,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创业,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行业相关知识并了解创业前景。首先,高职院校应重视创业实践项目的开展,并以此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化与课程设置的改革,积极探索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完善课程体系,使其满足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创业教育的相关必修课程,并将其归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去;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做到“教学合一”;改善院校的刚性教学管理机制,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多类型、多形式的创业实践机会;成立学生创业实践案例管理库;编写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需要且满足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教材与讲义,还要编写可以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与辅助读物。以创业型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科学文化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为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以此来实现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同创业教育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创业联系紧密的课程,如“创业社会基本常识”“创业管理公开课”“创业设计与研究课程”等。在高职院校中,通过采取必要的研究与改革措施,促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其次,对校内外的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充分使用与依靠校外的产学研培养基地、校内的实践培训室等有利条件,重视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并安排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咨询、指导与跟踪的相关服务,重视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建立专门的学生“创业公司”,如学生超市、店铺,学校提供场地、资金、创业信息等惠利措施,为学生提供“真枪实弹”的创业环境,以利于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与能力,丰富创业经历,积累经验。 (三)创建平台,提供有力的创业实践环境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扩宽学生的实践面,积累实践经验。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模式进行创新,变为“学生中心、实践中心、社会中心”的新模式,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机会,将学习与创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在高职院校中,举办多种形式的适合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创业实践活动,创造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工作环境。在学校开办创业设计竞赛、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技能大赛等有关活动与讲座,分析掌握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具体联系,创造积极的创业能力培养环境;安排学生到各种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树立创业信心;开展青年志愿者等公益活动,了解社会需求;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掌握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有助于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与此同时,发现创业成功的实例,发挥具体的示范与鼓励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还可以培养潜在的企业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进行课程改革,重视创业实践,克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困难,弥补培养中的不足,通过增强“以创业教育带动素质教育”的理念、创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创造有利的创业实践环境等有效途径,来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理念、创业技能,促进高职院校中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平稳、快速进行。 作者:李娜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信用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一、信用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果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企业间就会以诚信的态度进行交易,这必然会让交易市场变得更加稳定,更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在当今时代下,企业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些企业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这必然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如果各企业都讲诚信,守信用,那么不当得利的情况就会减少,公平竞争就会增加,市场的经济秩序就会转好。最后,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才能创建知名度高的企业品牌,才能让企业自身更具竞争力。如果企业不讲诚信,那么企业就难以迅速发展,更会面临破产的风险。例如: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当地著名的食品生产企业,它主要以生产月饼、元宵、各种糕点等食品为主,在没被媒体曝光前,该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每年至少有两、三千万的收益,但是,自打该企业出现“陈馅事件”后,南京冠生园的商业声誉一落千丈,企业形象几乎降到冰点。时隔半年,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申请破产,究其原因是该企业本身失去了起码的“诚信”,不重视产品质量,只想着获取不法利润,结果既害了消费者,又害了自己,更给当地月饼市场也带来了严重影响。可见,企业自身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就不会为了谋取利益而使用“陈馅”生产月饼,就不会造成企业破产。 二、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尽管我国工商企业一直在研究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办法,但是,我国工商行业信用管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我国工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太多,这必然给企业信用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财务部门不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实际情况,只知道客户和本单位间的财务往来状况;而企业销售部门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情况,而不知道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往来状况,由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客户的认知不同,它们在企业信用管理中必然会出现意见分歧,这必然会造成企业信用管理的正常开展。其次,销售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给信用管理带来过大的风险。企业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以业绩论英雄,工作人员销售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销售人员的工资档次,更有些企业单位的销售人员工资实行全额绩效,也就是说,这些销售人员没有基本岗位工资,只有销售产品,才能得到报酬,所以,销售人员往往会为了获得提成而违规操作,或者隐瞒客户的一些不良信息,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真的出现问题,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最后,财务部门独自承担信用管理工作,会出现信用管理不合理现象。例如:财务部门只了解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关系和财务状况,财务部门分析企业信用度的好坏也只是以财务往来账目资料为判断依据,而有些企业单位可能和本单位合作时间较短,根本无法以财务往来账目为判断依据,很容易造成判断错误问题出现,因此,让财务部门独自进行信用管理是不合理的,只有发挥单位内部各部门的优势,让各部门相互间沟通和协商,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更加合理化,才能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手段 1.提高全体职工的信用管理意识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人就能完成,它是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才能做好的。因此,企业要多宣传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让全体员工都认识到信用管理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只有全体员工相互沟通、共同合作,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还有,企业也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信用管理,以避免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出现漏洞。 2.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在以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主要依靠销售部门或者财务部门,这必然会导致企业信用管理不合理问题出现,因此,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非常必要。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后,该部门可以对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规划,以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当需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时,该部门完全有精力进行一系列的调查走访,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只需要简单的配合工作可以了。 3.提高信用管理者的能力 信用管理者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领导者,他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的优劣。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信用管理者一定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有调节部门关系和优化员工配置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4.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 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信用管理的顺利开展。信用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收集客户资料并归类建档,而且要及时进行信息更新,通过资料来判定客户的信用度并进行科学评估,还要给客户设立信用额度。还有,信用管理人员也要多去税务、工商部门了解客户信息,多收集有利于评估客户信用的有关资料。 5.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 针对有些销售人员为了自己获得利益,瞒报客户不良信用信息问题,企业内部一定要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避免出现超额度赊欠问题。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当客户需要赊欠货款时,不管是谁办理赊欠业务,都要经过信用管理部门进行信用评估,杜绝一切违规操作问题出现,保证客户信用查询按流程办理,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6.实行客户等级制度 企业信用部门首先根据客户和本单位的交易记录来判断客户的信用情况,然后再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判断客户的还款能力,最后再对客进行等级定位,为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通过对客户实行等级制度,企业的信用管理会更加合理,对企业自身和客户来说都有好处。 四、结语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是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工商企业一定要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模式,制定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定,让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真正的发挥作用,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作者:樊洪深 程沛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 一、立足现实,明确目标 教育改革的目标旨在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因而在传统的培育人才方面的理论型人才标准对于当下社会急剧变迁,市场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各种经济运营方式的出现等条件下对人才的全面性要求,实践能力要求,创新能力要求无法适应或满足。因此当下的教育改革首先要目标明确,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以使其与社会实践需求相合。 二、冲破传统,丰富教学 1.校企联合,优势互补。 情随事迁,时异事异。在当下这种急风骤雨式的社会剧变条件下,只有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够及时有效,而且更好的解决这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学校尽可以以自身的理论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可以将企业中的实际管理运作体系与管理模式中的具体实践过程展现给学生,为其创造一个实际的展现才能的场所,使其在实践中检验其理论。这种方法的实行,有助于学校的教学与社会的需求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一种联合,既能弥补学校中的实践教学不足问题,又可以使企业实现专业人才的直接培育。这种模式的建立也可以采用使企业投资在学校建立实验室的方法,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这种实验环境中具体的体验到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际上的企业需求人才标准之间的差别,分清楚二者之间真正的关系,从此来培训自身的能力。 2.与当下结合,改变课堂。 从现有的被证明过的哲学体系可以清楚了解,真正的改变事物发展方向的是其内因,而非客观条件,因此,要进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就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因素,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出演主角。互换角色只是表明了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承认,但是根据其还是处于在校学习的阶段,教师还必须加强其引导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对当下发生的一些实际的具有影响力的事件进行一些整理与分析,将其当作重要案例投射给学生,比如,阿里巴巴的运营管理是如何进行的,怎样一步步获得成绩,利用何种管理资源以及何以会如此行事等,或者可以将苹果公司的成功作为重要案例对其进行宣讲,使其不但要以课本为依托,还要为其树立活学活用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学习小组的建立,在课堂上创造出诸如头脑风暴之类的气氛,使学生真正做到能够积极主动,在激烈的讨论中激发出其管理潜能,或者说,使其在一种团队的思考与探讨模式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量。 3.利用科学技术成果,打造科技型教育。 现代社会无可争议的进入了商业与信息化为主的时代,因此教育者必须明确的认识到当下现实,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使多媒体走入课堂,并且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一种整合,可以以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吸收,选择,并进行筛选,整理,真正的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所需知识,这种整合资源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大幅度的增长,知识面的更宽拓展,而且有助于其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训练其对于各项能力,使其更加具有自主性,创新性。对于条件成熟的地方,也可以相应的采用各种的远程教育模式,或者聘请一些职业经理人或者观看一些职业管理者的讲述材料,总之,这种新工具的运用必然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更快更为开放的认清各种当下现实条件,并且可以使其与当下的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更为紧密的关联起来,从而真正的将其培养为社会上的实用型人才。 4.以人为本,树立基础。 管理的实质不仅是对于一些资源进行优势互补,重组或优化,还有一点就是对于人员的管理方面的一个关键点,即是利用其各自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来进行一定的项目下的人力资源调度,因此其改革一定要以人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人文主义关怀天下的胸怀,因为只有这种博大的人格魄力与魅力,才能在整个的管理事宜中发挥出比专业更为有力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一方面是要树立起学生对于道德品质的敬畏与学习训练,另一方面即是要使其通过这方面的自我培训,塑造出自身的人格力量,也要使其拥有发现事物或人物闪光点的敏锐能力,从而更好的让学生走上职业道路之后拥有更大的作为。 三、结语 总而言之,笔者以当下社会的急剧发展为背景,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摆在第一位,将其设为目标,因为教育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最终是要通过实践来管理企业,要在企业中实行管理,因此只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各种直接的现实呈现给学生,使其从单一的学习模式与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真正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自身成为有用的人才。 作者:李建忠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后勤管理论文:浅谈人的素质与学校后勤管理 摘要:后勤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后勤工作要求从事该工作的职工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品行修养、基本技能和较强业务素质,对管理者而论,其素质、技能要求要更高一筹,即全兼容。 关键词:规范、端正、整洁 一、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对后勤人员素质的要求 后勤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后勤工作要求从事该工作的职工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品行修养、基本技能和较强业务素质,对管理者而论,其素质、技能要求要更高一筹,即全兼容。 1、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 人的各种素质中,政治思想素质是灵魂,是我们开展和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将其作为后勤管理者的必备素质来看等,否则后勤工作就会错位乃至误入谜途。 2、要有一定的开拓精神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适应事业的重新规划、布局的重新调整,后勤社会化已势在必行。作为后勤管理者必须勇于打破旧的管理模式,为建立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开拓进取,以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具有开拓精神就成为学校后勤管理者应具备的又一个重要素质特征。 二、后勤管理与后勤人员素质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的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管理的成效又取决于人的素质,可见我们应深入研究、分析素质的内涵,辨证的看待个体素质和群体结构、管理行为以及管理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 1. 后勤工作的服务职能受后勤人员强烈的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制约 后勤的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学校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三是努力掌握服务技能,为师生员工的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后勤职工只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真正实现优质服务,努力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 后勤工作的管理职能受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的制约 素质和管理能力休戚相关。众所周知,健全管理体制,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方法,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学校应拥有一个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后勤人员群体。 3. 后勤工作的经营职能受后勤人员尤其是后勤部门 领导的勤俭意识和改革开拓精神的制约后勤部门为充分利用人、财、物自身的价值,必须扩大服务项目,实现物业化管理,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口上以缓解学校经费紧张的压力,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三、加大改革力度,实行优化组合,以提高学校后勤管理水平 学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实行优化,这是一个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系统工程。提高职工素质是根本,要针对后勤职工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政治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如定期组织后勤职工学习,进行有关法律、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学习,既提高文化素质,又达到教育的目的,努力做到“四个必须”:⑴必须正确认识育人的重要性。服务育人是对学校后勤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为学生服务就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关怀,同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育人要求渗透到服务工作中去。⑵必须具备良好服务技能。单凭一股工作热情缺乏一定的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后勤人员应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⑶必须注重后勤职工的示范作用,初中生在校三年,几乎每天都与后勤人员打交道,后勤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上,举止、衣着、仪表都在学生注目之下,因此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遵守的,自己首先要遵守,因此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⑷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用真挚的感情去关心、体贴服务对象,缩短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对后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 四、完善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实现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于学校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保证作用。职工对总务处负责,总务处对学校负责,责任明确,职责分明,第一,要做时间的结合者。后勤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到今日之事今日毕,而且应该认识到,今天耗用时间不只是为完成正在做的工作,同时还得为明天将做的工作奠基,为未来作好准备。第二,要善于掌握自己的时间。后勤管理人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做好工作,提高工作效能。一要计划工作用时。什么时间做什么,什么事情何时做,要心中有效。二要分清主次工作。把众多的工作排个顺序,依次办理。保证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但是,这种保证作用还得依赖于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后勤管理工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所有的职工都对自己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益,达到优质服务。在工作中做到八个字:主动、热情、耐心、周到,这是服务艺术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总务后勤优质服务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后勤管理论文:关于新时期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论文摘要】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及全员聘用制的推进势在必行,后勤管理队伍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继续深化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后勤管理队伍成员的素质,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提升后勤管理质量,服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内容。 【论文关键词】后勤管理;高职院校;队伍建设 1.前言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同时,改革也继续深化。当前,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的采用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预示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将踏上一个新台阶,在新时期,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对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重要作用,是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探讨在新时期、新形势、新局面下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和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2.后勤社会化与全员聘用制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影响 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的推行,既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压力和任务,同时也是改革的动力和机会,其中将不可避免地对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带来冲击。 2.1 后勤社会化改革将促进后勤管理观念的变化 后勤社会化是党中央、教育部及相关部委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既定政策。在后勤社会化的条件下,无论是内部承包模式、后勤集团组建模式或后勤服务外包模式的采用,后勤管理模式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后勤管理观念认为,后勤管理从属于学校,属于事务性工作、福利性工作。在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中存在后勤管理“难以出成绩,容易出问题”的认识,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对后勤工作的创新积极性不高,正视程度不够,思想觉悟有待加强。后勤社会化后,后勤管理队伍面临的工作环境虽然发生改变,但是工作具体性质和工作规律依旧,根据后勤社会化方式的不同,后勤管理队伍的工作对象也不同。在后勤社会化的要求下,后勤管理队伍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创新精神都有待提升。 2.2 全员聘用带来深远影响 全员聘用制是当前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是以劳动合同关系代替行政人事关系,聘用双方的合法权益收到法律保护。在全员聘用制中,劳动合同双方的关系平等、自愿、公平,其权利义务是对等的。高职院校属于教学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推行全员聘用制是符合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及教育事业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需要。在全员聘用制和组建后勤集团的背景下,后勤管理干部在人事关系形式和实质上与高职院校脱钩,原有的行政人事组织关系转变为以劳动合同为维系点,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民事关系。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与后勤社会化的结合,打破了原有后勤管理队伍“铁饭碗”的观念和“大锅饭”机制,促进了后勤管理队伍内部和外部的竞争。 2.3 后勤管理队伍人才结构对改革产生制约 后勤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适中面临着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传统后勤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来源复杂、工作性质相对普通、工作内容单一、平均年龄偏高等历史原因,后勤管理队伍的在发展中遇到瓶颈:在竞争制度引入下,落后的后勤观显然无法应对竞争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队伍受到专业、高层次学历教育相对较少,技术性人员和有丰富管理知识的专门人才缺乏,竞争起点相对较低。 2.4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发展空间狭窄 长期以来的工作特点,使得后勤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且除了个别技术工种外,相当部分后勤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在职称竞聘竞评中不占优势,上升通道单一乏力,与教学口人员相比,产生心理落差。发展空间狭窄使得后勤管理人员产生安于现状,乃至得过且过的心理,不利于发挥后勤管理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后勤工作的成果是后勤管理队伍努力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后勤管理团队,对后勤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有重要推动作用。 3.1 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提升后勤管理质量的的要求 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学生生活学习是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的根本目的。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后勤管理质量的提升直接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教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在后勤服务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要求下,后勤服务从福利型服务向商品型服务转变,原先粗放型后勤管理必须向集约型后勤管理转变,必然要求后勤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知识和灵活的经济头脑,能够在新的后勤管理模式下,逐步降低原有福利型后勤的投入,以收支平衡为过渡目标,争取发展成为可持续的商品型后勤。 3.2 后勤社会化推进的需要 后勤社会化是高职院校减负增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降低投入,增加产出是后勤社会化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后勤管理队伍首先学习后勤社会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吃透文件精神;其次是转变思想,适应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模式。 3.3 推行全员聘用制人事改革的需要 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意味着传统后勤管理人员的人事关系从行政关系转变为单纯的劳动合同关系。全员聘用制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全员竞聘上岗,择优录取。拥有较高学历层次、较强专业技能、较丰富管理经验的后勤管理人员,更容易在竞聘上岗中获得优势,或较易进行转岗。 3.4 适应后勤现代化的需要 后勤现代化,意味着有许多新技术、新理论应用到后勤管理服务当中。掌握专业技术,应用先进理论,树立科学的后勤观是当前后勤管理队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建立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要求成员既能适应制度改革,也能跟上技术进步,在专业技术资格、理论学习研究上与时俱进。 4.多种途径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既是后勤管理服务自身的要求,也是适应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适应竞争的要求。 4.1 领导重视和正确认识 高职院校的领导班子应充分认识到福利型后勤向商品型后勤转变过程中后勤管理队伍的作用及其建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高水平、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能力,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和经费宽裕的情况下适当向后勤管理及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倾斜,增强后勤资本,扩大后勤服务提供的灵活性,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平台。 4.2 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学习培训 实现高效、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需要一支学历、专业、经验、技术都能够适应发展的后勤管理队伍。改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学历层次整体相对偏低,专业背景不符、职称级别不高、专业技术不强的局面,可通过在职学习和专门培训解决:一是通过自考、成人教育、远程、同等学力等方式,提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改善学历构成,通过政策鼓励、支持和要求后勤管理人员主动提高自身学历层次;二是通过邀请有较高理论造诣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专门性培。 4.3 完善后勤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 后勤管理服务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改善后勤管理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年龄结构,应完善后勤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学历结构的人才队伍,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管理团队,保证后勤服务全面、可持续发展。 4.4 人才引进和外部交流同步进行 除了在内部选拔、提升后勤管理人才外,还可以通过从其他高职院校或者外部机构选拔引进高水平的后勤管理人才,通过外部招聘给原有后勤管理队伍带来新鲜血液和新鲜观念。在全员聘用和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可以适当增加人才流动性以服务后勤人才的引进,通过通过其他政策倾斜降低人才流失。 4.5 建立积极有效的后勤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为原则。首先应在制度上保证后勤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维护其规范性、权威性,树立在后勤管理队伍中的信心;其次,应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及高职院校财政状况,认真分析后勤管理队伍中的激励因素,通过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奖惩相结合,配合全员聘用制的人才去留模式,适度激励,有效激励。 5.结语 高职院校面临的改革历史使命在当前生源萎缩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根本上取决于后勤管理队伍建设。集思广益,采取多种途径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思考及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以期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有利教学教育发展,适应全员聘用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需要。 后勤管理论文:论新时期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摘要: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及全员聘用制的推进势在必行,后勤管理队伍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继续深化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后勤管理队伍成员的素质,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提升后勤管理质量,服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内容。 关键词:后勤管理;高职院校;队伍建设 1.前言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同时,改革也继续深化。当前,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的采用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预示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将踏上一个新台阶,在新时期,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对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重要作用,是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探讨在新时期、新形势、新局面下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和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2.后勤社会化与全员聘用制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影响 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的推行,既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压力和任务,同时也是改革的动力和机会,其中将不可避免地对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带来冲击。 2.1 后勤社会化改革将促进后勤管理观念的变化 后勤社会化是党中央、教育部及相关部委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既定政策。在后勤社会化的条件下,无论是内部承包模式、后勤集团组建模式或后勤服务外包模式的采用,后勤管理模式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后勤管理观念认为,后勤管理从属于学校,属于事务性工作、福利性工作。在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中存在后勤管理“难以出成绩,容易出问题”的认识,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对后勤工作的创新积极性不高,正视程度不够,思想觉悟有待加强。后勤社会化后,后勤管理队伍面临的工作环境虽然发生改变,但是工作具体性质和工作规律依旧,根据后勤社会化方式的不同,后勤管理队伍的工作对象也不同。在后勤社会化的要求下,后勤管理队伍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创新精神都有待提升。 2.2 全员聘用带来深远影响 全员聘用制是当前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是以劳动合同关系代替行政人事关系,聘用双方的合法权益收到法律保护。在全员聘用制中,劳动合同双方的关系平等、自愿、公平,其权利义务是对等的。高职院校属于教学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推行全员聘用制是符合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及教育事业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需要。在全员聘用制和组建后勤集团的背景下,后勤管理干部在人事关系形式和实质上与高职院校脱钩,原有的行政人事组织关系转变为以劳动合同为维系点,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民事关系。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与后勤社会化的结合,打破了原有后勤管理队伍“铁饭碗”的观念和“大锅饭”机制,促进了后勤管理队伍内部和外部的竞争。 2.3 后勤管理队伍人才结构对改革产生制约 后勤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适中面临着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传统后勤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来源复杂、工作性质相对普通、工作内容单一、平均年龄偏高等历史原因,后勤管理队伍的在发展中遇到瓶颈:在竞争制度引入下,落后的后勤观显然无法应对竞争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队伍受到专业、高层次学历教育相对较少,技术性人员和有丰富管理知识的专门人才缺乏,竞争起点相对较低。 2.4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发展空间狭窄 长期以来的工作特点,使得后勤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且除了个别技术工种外,相当部分后勤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在职称竞聘竞评中不占优势,上升通道单一乏力,与教学口人员相比,产生心理落差。发展空间狭窄使得后勤管理人员产生安于现状,乃至得过且过的心理,不利于发挥后勤管理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后勤工作的成果是后勤管理队伍努力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后勤管理团队,对后勤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有重要推动作用。 3.1 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提升后勤管理质量的的要求 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学生生活学习是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的根本目的。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后勤管理质量的提升直接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教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在后勤服务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要求下,后勤服务从福利型服务向商品型服务转变,原先粗放型后勤管理必须向集约型后勤管理转变,必然要求后勤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知识和灵活的经济头脑,能够在新的后勤管理模式下,逐步降低原有福利型后勤的投入, 以收支平衡为过渡目标,争取发展成为可持续的商品型后勤。 3.2 后勤社会化推进的需要 后勤社会化是高职院校减负增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降低投入,增加产出是后勤社会化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后勤管理队伍首先学习后勤社会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吃透文件精神;其次是转变思想,适应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模式。 3.3 推行全员聘用制人事改革的需要 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意味着传统后勤管理人员的人事关系从行政关系转变为单纯的劳动合同关系。全员聘用制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全员竞聘上岗,择优录取。拥有较高学历层次、较强专业技能、较丰富管理经验的后勤管理人员,更容易在竞聘上岗中获得优势,或较易进行转岗。 3.4 适应后勤现代化的需要 后勤现代化,意味着有许多新技术、新理论应用到后勤管理服务当中。掌握专业技术,应用先进理论,树立科学的后勤观是当前后勤管理队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建立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要求成员既能适应制度改革,也能跟上技术进步,在专业技术资格、理论学习研究上与时俱进。 4.多种途径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既是后勤管理服务自身的要求,也是适应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适应竞争的要求。 4.1 领导重视和正确认识 高职院校的领导班子应充分认识到福利型后勤向商品型后勤转变过程中后勤管理队伍的作用及其建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高水平、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能力,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和经费宽裕的情况下适当向后勤管理及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倾斜,增强后勤资本,扩大后勤服务提供的灵活性,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平台。 4.2 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学习培训 实现高效、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需要一支学历、专业、经验、技术都能够适应发展的后勤管理队伍。改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学历层次整体相对偏低,专业背景不符、职称级别不高、专业技术不强的局面,可通过在职学习和专门培训解决:一是通过自考、成人教育、远程、同等学力等方式,提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改善学历构成,通过政策鼓励、支持和要求后勤管理人员主动提高自身学历层次;二是通过邀请有较高理论造诣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专门性培。 4.3 完善后勤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 后勤管理服务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改善后勤管理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年龄结构,应完善后勤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学历结构的人才队伍,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管理团队,保证后勤服务全面、可持续发展。 4.4 人才引进和外部交流同步进行 除了在内部选拔、提升后勤管理人才外,还可以通过从其他高职院校或者外部机构选拔引进高水平的后勤管理人才,通过外部招聘给原有后勤管理队伍带来新鲜血液和新鲜观念。在全员聘用和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可以适当增加人才流动性以服务后勤人才的引进,通过通过其他政策倾斜降低人才流失。 4.5 建立积极有效的后勤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为原则。首先应在制度上保证后勤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维护其规范性、权威性,树立在后勤管理队伍中的信心;其次,应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及高职院校财政状况,认真分析后勤管理队伍中的激励因素,通过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奖惩相结合,配合全员聘用制的人才去留模式,适度激励,有效激励。 5.结语 高职院校面临的改革历史使命在当前生源萎缩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根本上取决于后勤管理队伍建设。集思广益,采取多种途径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思考及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以期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有利教学教育发展,适应全员聘用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需要。 后勤管理论文:试析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及培养路径初探 【摘 要】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的素质对开展后勤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结合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探讨分析了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指出了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的培养方法,其中包括加强理论学习、重视实践锻炼、树立服务意识等多个方面,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高校后勤管理的实际工作发挥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校 后勤管理干部 素质 奉献精神 服务意识 1.引言 对于高校后勤部门来说,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的素质,有利于促使管理干部更好的履行职责,凝聚后勤管理干部的力量,提高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然而,由于后勤部门面临的环境会发生变化,管理干部的思想观念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这无疑就增加了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的难度。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和后勤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注重采取相应的策略。 2.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2.1思想政治素质 第一,政治责任感。高校后勤管理干部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责任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重大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使自己的行动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相统一。第二,实事求是,一视同仁。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在工作中,对所有人员要平等对待,不能有偏私,要实事求是的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与同事和领导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氛围,增加亲切感,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工作的开展,还能够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第三,以身作则,以诚相待。高校后勤管理干部要严于律己,自己最不到的事情,决不能要求别人去做。要真诚待人,关心师生的需求,帮助师生解决所面临的困难,为后勤部门做出应有的贡献。 2.2科学文化素质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该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要博学多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能灵活运用,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为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该勤奋学习,学习的内容既要包括思想理论知识,也要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并了解世界的变化和发展,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2.3经营管理素质 第一,组织能力。能够独立策划工作方案,具备良好的思路,保证工作落实,做好总结工作,并推广相应的经验和方法。第二,语言表达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要学会措辞技巧,语言技巧,根据工作的对象和内容,选择恰当的语言。在传递信息的时候,要措辞清楚,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第三,开拓创新能力。做好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工作,以顺应变化的新情况,做好内容创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四,调查研究能力。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掌握后勤部门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并重视分析和总结,为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2.4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该具有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的精神,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师生,奉献社会。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高校后勤管理干部才能更好的开展自己的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3.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的培养路径 3.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为开展自己的工作储备知识 要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首先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自己的工作。因此,高校后勤管理干部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用先进的理论知识的来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自己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重视自身实践和技能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实践才干是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高校后勤管理干部要加强自身的锻炼,不管在顺境或者是在逆境中,都要加强自我锻炼。 3.3虚心学习和采纳别人的意见,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对自己的工作,应该及时反思,自我检查,自我解剖,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虚心学习,博采众家之长,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新的措施,做到与时俱进,以 好的适应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各项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4树立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当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意识,要了解师生的困难,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他们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在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注意帮助师生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为师生服务的过程中,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该有一颗真诚的心。 3.5加强管理干部的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 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充分发挥管理干部在后勤部门的作用,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所有的工作人员当中做好表率作用。为了加强个人修养,做好表率作用,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6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的工作对象是高校的广大师生员工,这就要求他加强与师生之间的联系,掌握他们的需求,为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师生具有年龄的差异,他们的文化程度和自身素养也不尽相同,他们对后勤部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4.结束语 总之,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的出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也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但不管怎样,只要后勤管理干部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自身修养,他们就一定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后勤部门做出更大的贡献。 后勤管理论文:论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 论文摘要: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客观要求。从分析其本质入手,探讨了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质、现状、意义、主要内容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 后勤管理是对后勤工作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后勤管理科学化的实质是探索并遵循后勤管理的客观规律,以实现后勤保障能力最大化为目标,对工作实施管辖和治理的过程。要评价一个单位后勤管理科学化的实际水平,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考评,否则后勤管理科学化就只能停留在宏观理论层面。所以,加速推进后勤管理科学化,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步伐,就必须开展对后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评估研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就是要对后勤管理本身科学与否建立一套评价标准,其实质是解决后勤管理本身的标准化问题,即建立以定量评估为主、以大量详实可靠的信息数据为基础、可以准确衡量后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 一、后勤管理评估的现状 (一)后勤管理缺乏标准化评估体系 项目评估在我军后勤的研究和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例如后勤装备效能评估、后勤演习评估以及后勤保障能力评估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长期以来,我军缺少后勤管理方面的评估体系,无论是部队后勤还是后勤部队,对于后勤管理都缺乏具体的考核办法和评估指标。要评价后勤管理的水平,不能仅仅依据主观意愿和临时拍板,应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二)后勤管理缺乏评估机构和人员 一方面,评估工作是一种跨学科、跨层次的综合性工作,它既要求综合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军事后勤学,又要求结合决策层、执行层与研究层,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技术含量,这就对后勤管理评估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后勤管理科学化这个课题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乏评估机构和人员。尽管我军后勤理论工作者对后勤管理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使得一些很好的评估方法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后勤管理评估缺乏完善的信息数据 后勤管理科学化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需要完善的信息数据系统作为基础。但是,我军后勤管理长期以定性分析为主,对于在日常工作中的大量信息数据没有进行较好的统计和保存,加之后勤部门对于取得的信息数据缺乏有效的分析、整合,使大量数据闲置、流失。 二、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意义 (一)为考核后勤管理工作提供量化工具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是一套以定量评估为主的评价标准,它本身就是以大量详实可靠的信息数据作为基础,每个指标都是一个具体的量化工具,可以准确地评估和反应后勤管理工作的优劣。运用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来考核后勤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以往主观臆断、定性分析和随机判断的传统做法,提高后勤部门的正规化管理水平。 (二)有助于提高后勤管理的科学性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既可以作为后勤管理部门考核、评价后勤管理工作优劣的标准,也可以作为提高其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的指标。有了这个评估指标体系,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每项指标按照要求的标准进行优化改进,从而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为后勤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后勤管理决策涉及后勤领域各个方面,如物资供应、教育训练、装备建设等,在这些决策中往往需要考虑决策方案的可行性,比较各种方案的利弊,而通过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可以获得历史数据、现状信息、未来信息,从而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筛选,最终为后勤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进程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必须突破后勤管理的思维定势,在改革和创新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就是要打破以往后勤管理评价缺乏标准、后勤管理多凭定性分析和经验判断的定式,探索出一条既适应我军后勤管理现状又适应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管理模式。因此,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对于顺应新军事变革潮流、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内容可以分成3种类型:后勤成果类指标、后勤消耗类指标和后勤效益类指标。无论是哪个类型的评估指标体系,它的核心都是标准化问题,都可以用如下方法确定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首先,将后勤管理科学化作为体系的总目标,然后根据总目标建立指标体系,再运用统计数据和科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和评分标准。在这个体系中,既有明确的可以用定量指标描述的部分,也有“模糊”的难以用定量指标描述的部分。所以,对于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一般采用定量指标(客观指标)和定性指标(主观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制定。 其次,确定指标体系要进行适当的分级,可将评价指标分为一、二、三级指标等,一级指标由二级指标组成,二级指标由三级指标组成。下一级指标在选取时,要着重考虑能否体现上级指标的主要内容,是否符合评价目标,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所占的比例是否均衡等。 第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经验方法(主观判断)确定指标的权重,即确定评价准则。需要指出的是,可以根据以上原则和方法,依托我军现有信息化平台建立评估决策系统,用科学的手段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从而将我军的后勤管理推向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一)构成要素分析法 构成要素分析法就是按照影响后勤管理活动的构成要素来设置指标体系。例如,后勤管理若按照专业保障能力设置指标,就包括油料、军需、运输、财务、卫勤、营房等构成要素,可以将这些构成要素作为一级指标,然后再将这些要素的职能构成和影响因素设置为下一级指标,进而建立起层次分明的评估指标体系。它的优点是可操作性强,指标不易重复,便于进行单项评估;缺点是后勤管理包含若干构成要素,导致指标体系条块分割,无法反应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设计法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设计法都是以后勤建制为基础,就是自总部往下级(或基层往上级)对后勤模块进行划分,根据评价对象的情况设置评价指标,各级部队的后勤按照保障环节再做进一步的细化。这样,评估指标体系就建立起来了。它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层次性,适用于内部自我评估或者是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单位的评价;缺点是层次较多,工作量大,指标体系比较复杂。 (三)动态指标设计法 在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有些指标要考虑多个单位使用,有些指标对于某些单位存在缺项问题,有时还要考虑时间变化、环境变化等。所以,在设计时应分析影响后勤管理的各种要素,建立动态的评估指标体系,充分体现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技术性和合理性。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源于后勤管理实践,它既是后勤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科学分析,又是后勤管理活动标准的具体体现。在加速推进后勤管理科学化的过程中,要尽早地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既要用这个指标体系指导后勤管理活动,又要在后勤管理活动中完善这个指标体系,密切协调,相互促进,从而将我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进程稳步向前推进。 后勤管理论文:加强后勤管理保障“三集五大”建设顺利进行 摘 要:文章从分析电力企业后勤保障服务的地位入手,探讨电力企业后勤保障服务的发展,指出电力企业后勤保障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电力企业后勤保障服务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途径展开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电力企业后勤保障服务 发展方向 发展途径 按照国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目标,通过转变公司发展方式,建立科学的“三集五大”管理体系,建设具有一流创新能力、发展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公司,后勤保障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通过进一步创新管理,提高后勤服务能力,实现工作的新突破。 1.后勤保障服务的地位 俗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对后勤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后勤工作是生产经营的安全保障。后勤工作担付着厂区、办公区生活生产设施的维修保养工作及生产经营人员的车辆、饮食、医疗服务,如果出现问题,轻者将给生产经营带来不安全隐患,重者将带来设备毁损,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 ②后勤工作与广大员工息息相通,是对全体职工的服务。把后勤工作搞好了,就会使广大职工有一个好的心情投入到安全生产等重要的工作中去,就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充分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③后勤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水准具体而直观的体现。无论是各种创建活动还是迎接上级组织的各项工作检查,文明卫生、整洁优美的企业环境必将给大家带来美好的第一印象,反之则会引起不悦。 2.后勤工作发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随着公司“两个转变”的推进和“三集五大”体系的全面建设,公司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正在经历大变革、大调整,后勤工作必须以集团化运作为核心,实现由分散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通过科学的后勤管理、有力的后勤保障、良好的后勤服务、有效的后勤资源整合,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更好地服务广大员工。 3.后勤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后勤分散管理,不能实现整合优势。目前后勤服务中各单位机构设置各类,后勤处、车队、医院、食堂等后勤部门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没有实现大后勤格局。 3.2与生产部分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历史原因,后勤部门在管理手段、标准化建设、班组建设、信息化建设较生产部门起步晚,水平低,加强后勤建设与管理工作,缩小并赶上生产部门是后勤工作的重点工作。 3.3职工队伍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由于传统观念对后勤工作的影响,造成人员结构年龄老化、文化水平较低,后勤管理的专业化和服务的技能化要求与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远远不能满足后勤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4.后勤工作的发展方向 后勤工作的发展方向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公司“两个转变”的新要求,以科学规划为统领,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全面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后勤资源,加快转变后勤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科学规范、集约高效、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的后勤工作新格局,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5.后勤工作的发展途径 5.1加强标准化建设,为后勤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公司统一的标准体系下,全面启动后勤标准制(修)订工作,强化标准意识,推进后勤标准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与后勤业务高度融合,管理、技术、工作标准衔接配套,全面、系统的后勤标准体系,实现技术标准全业务覆盖、管理标准全流程覆盖、工作标准全岗位覆盖标准化体系 5.2加强班组建设,开展职工创新活动,为后勤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加强班组建设,是强化企业基础管理、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必然要求。把班组建设成为安全文明高效、培训凝聚人才、开拓进取创新、团结学的优秀团队;把班组长培养成为政治强、业务精、懂技术、会管理和具有现代意识的基层管理者;把班组员工培育成为具有一流素养、一流业务技术、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的劳动者;充分发挥班组建设在加强后勤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坚强保证。 班组八项建设(基础建设、安全、技能、创新、民主、思想、文化、班组长队伍)活动开展以 来,公司各项工作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职工安全意识提高了,后勤基础设施健康水平提升了,后勤服务规范有序了,职工工作更规范、更高效、更轻松了。 在班组建设过程中,一线职工结合实际深入思考、立足岗位不断创新,深入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例如我公司车管处使用车辆定位监测管理系统,建立车辆状态实时动态管理,车辆油耗同比大幅降低;后勤处员工自主研发先进的物业报修管理系统,系统内置房屋台账系统、查询系统和语音报障系统等多项功能,对物业报修维修工作实现全过程管理和监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职工医院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开发了职工体检结果查询系统,并对职工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5.3转变管理方式是企业后勤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现由分散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通过科学的后勤管理、有力的后勤保障、良好的后勤服务、有效的后勤资源整合,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更好地服务广大员工。 我公司对后勤处、医务所、车管处、物业公司、食堂酒店进行了资源整合成立了综合服务中心,各单位在后勤服务中统一指挥、统一安排,各部门分工合作,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配合、事后有回访”,后勤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受到了广大职工的好评。 搞好后勤服务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三集五大”的不断深入给电力后勤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和宽广的空间,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优化后勤资源配置,加强后勤班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使电力后勤服务工作更趋规范化、人性化、科学化。 后勤管理论文:高校后勤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在高校教育工作改革及创新发展中,后勤管理工作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将高校后勤管理作为研究重点,对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分析,认识到高校后勤管理中,以人为本工作构建的重要性,总结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分析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核心目的是通过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明确人才培训目标,全面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实现高校管理工作的稳定创新。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以人为本;方法分析 由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高校不仅将教育作为核心,而且也应该将后勤管理作为重点。后勤管理工作对院校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融合,可以使高校管理者关心教师、学生及工作人员的基本需求,创设合理的教育、后勤服务环境,以便满足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在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很多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管理体系,构建了企业运行的管理模式,他们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充分满足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因此,研究中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后勤管理的核心内容,具体管理方法如下。 一、“以人为本”后勤管理工作的意义分析 1.有效促进教学质量 对于良好的后勤保障工作而言,可以提升高校的运行活力,促进高校改革工作的稳定创新。而且,高校在管理工作方法整合中,通过以人为本后勤管理工作的构建,可以实现人才的稳定培养,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从而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支持。 2.充分展现时代精神 在后勤管理工作构建的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其中,可以明确后勤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及落脚点。伴随经济时代以及科技时代的发展,高校管理工作的责任较为重要,所以,在高校管理中,为了让学生在良好、舒适的环境下学习及生活,通过完善性后勤管理工作的构建,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为院校的建设及发展提供保证。 3.全面提升服务管理 伴随社会经济的整合,服务管理水平逐渐提升,在计划经济转变的背景下,需要构建完善性的整合管理机制,通过对市场运行状况的衡量及创新,需要构建标准化的整合管理办法,优化高校服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在后勤管理工作创新中,需要相关人员在操作按照市场的运行需求,构建计划经济整合办法,满足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后勤管理工作的社会化 通过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些院校的管理存在着社会化的现象,意味着高校管理工作在以往的单一化管理中发生了转变,形成了全方位、多功能以及开放性的社会模式,但是,随之出现的就是高校服务的社会化,一些校内餐厅、校内超市为了提高自身的效益,忽视学校中的治安管理规定,从而导致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出现社会化问题,为管理工作的构建造成制约。 2.经营及管理工作的限制性 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而言,经营方式构建中必须有管理服务进行支持,意味着管理即为经营服务,又要驾驭经营,因此,管理者为了更好的构建经营服务,会更多的追求经济效益,但是,在高校后勤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为其带来的风险,为后勤管理工作的优化造成限制。所以,在高校后勤管理及经营活动构建中,需要避免这些限制因素的出现,完善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良好创新。 3.后勤管理工作的制约性 由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着复杂性的特点,在后勤管理工作构建中,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合理的问题,一些管理工作的无法满足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需求,降低了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同时,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的管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些自办后勤、垄断经营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后勤管理工作不到位,限制了工作内容的有效整合,而且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在后勤管理中,一些优质资源难以在高校后勤中得到运用,导致后勤管理服务无法满足学校及师生的发展需求,使后勤管理工作的地位低下,制约了院校的稳定发展。 三、高校后勤管理“以人为本”的构建 1.明确后勤管理目标,提升管理价值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较为重要的内容,但是,一些院校在教学管理中容易忽视这些问题,将教学中的重点放在教学管理工作之中,导致后勤保障工作流于形式,为高校管理创新造成制约。因此,在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明确后勤管理的目标,所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在后勤管理工作中,需要将服务学校的发展作为核心,通过对学校发展、师生生活等问题的分析,构建系统化的管理工作,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后勤管理目标也需要结合校园文化、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等内容,制定长期的后勤管理工作,满足后勤管理工作的价值需求,提升以人为本的服务需求。第二,在后勤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积极开展后勤管理工作,相关人员应该明确管理工作的内容,工作中需要倡导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认识到自我价值,在工作中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明确工作的核心目标,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稳定创新。 2.引进信息化管理,实现工作创新 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而言,其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工作内容,管理对象存在着人员复杂性、事物多样性以及信息交错性等特点,这些因素的出现也就增加了后勤管理工作的难度,若在整个管理工作构建中,缺少系统性的整合方法,也就会出现高校后勤人力、物理以及财力资源浪费,而且,其管理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后勤管理工作完善中,需要在“以人为本”思想确立的基础上,构建信息化的管理办法,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数据进行科学调研,认识到管理的内容,明确管理办法;第二,通过对高校运行状况的分析,进行院校发展状态以及信息量的确定,构建信息化的后勤管理工作,完善工作设计中的组织方法、服务项目以及采购需求等,促进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有效创新;第三,定期对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在工作中认识到现代化的后勤管理服务需求。通过这些工作的完善,可以明确信息化的管理内容,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构建。同时,在后勤管理服务系统设计中,通过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整合,可以为高校提供战略化的决策支持,并实现高校与国际院校的相互接轨,而且,在该种环境背景下,通过思想及行为的转变,可以为后勤管理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坚持与时俱进,满足高校后勤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3.强化后勤育人工作,促进文化建设 高校后勤工作完善中,管理工作的构建需要促进用人管理工作的创新,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持,所以,在现代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设计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这种高校文化的建设,将学生以及教师的利益作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结合高校的实际需求构建先进化、服务化以及公益化的管理办法,满足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需求。第二,对于后勤管理人员而言,在工作中需要加强自身的政治建设,通过对优良思想以及信息文化的宣传,引入全新的文化管理口号,并制定多元化的服务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之中,实现后勤管理工作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全面提升后勤工作的服务质量。第三,在后勤管理工作设计中,应该将后勤管理质量提升作为核心,满足以人为本思想工作的落实需求,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4.强化员工为本理念,完善管理机制 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完善中,应该将员工作为主体,完善管理机制,通常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通过对管理学理念的分析,可以在后勤工作中建立“X-Y”的理论,其中X理论为“人性恶”,主要强调通过惩罚手段约束员工;‘Y’理论为“人性善”理念,主要是通过激励制度的构建鼓励员工,在实际执行中可以发现,Y理论的成果较为明显。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构建中,通过激励措施的构建,可以有效培训员工的服务意识,提升工作人员的主人翁精神,而且也可以让员工在工作中认识到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个人目标,实现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有效完善。第二,在后勤管理工作完善中,需要在奖励制度明确的基础上,注重对员工的精神鼓励。所以,在后勤管理中,相关管理者需要发挥民主精神,为员工提供更多活动参与机会,使其在活动中提高表现欲望,员工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更多的参与到活动之中,提升管理工作的核心价值。第三,建立健全的评价管理机制。在后勤工作构建中,需要对后勤人员给予公正的评价,及时弥补员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表现良好的员工应该给予肯定,提升员工对后勤工作的认同感,完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机制,突出管理目标的价值性,从而为工作内容的创新以及管理工作的完善提供支持,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经济运行及创新发展的背景下,知识经济理念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后勤保障部门作为促进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顺应时展步伐,将“以人为本”理念作为核心,探究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时,在管理工作构建中,也需要将教师以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构建信息化、专业化的服务理念,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积极推进后勤管理工作,满足高校后勤管理内容的可持续化。 作者:孙峰 单位:常州大学 后勤管理论文:医院后勤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该文通过阐述医院后勤管理的重要性,具体分析当前医院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医院后勤管理的对策,有利于提升医院后勤管理的水平,为推动医院更加稳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医院;后勤管理;解决对策 医院后勤管理主要涉及医疗物资的储备与管理、事物管理、医疗涉笔的购买与维护、基建工程的管理等多项内容。其中,在整个医院的管理体系中,后勤管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为医院的日常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与保障,而且还能够为医院的医疗工作和科研任务起到重要的协助作用。医院后勤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工作效率的高低,所以强化医院后勤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强化医院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1.1是医院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 医院的后勤管理主要是为医院一线的医疗工作提供更多基础性的保障服务,是医院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支持系统。其中,医院的后勤管理主要是负责医院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水电服务和物资采购、供应等内容,所以提升医院后勤管理效率是推动医院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1.2是优质医疗服务的组成部分 医院后勤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具有直接的影响。其中,医院在向社会提供各种医疗服务的过程中都需要后勤做保障,尤其是在现代医院各类医疗技术和设备现代化、信息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在医院后勤管理的过程中更应该实现现代化,真正成为医院优质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便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医院,让医院能够提供更多优质的医疗服务。 2医院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后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医院后勤管理水平 医疗工作是医院不断发展中的中心工作,也是医院重要的经济来源。其中,医院后勤工作无非就是医院发展过程中跑冒滴漏的修修补补,是医院发展过程中水电气暖的供应保障,日常工作的技术含量较低,所以存在发展前景不被看好的情况。在另一个方面,医院后勤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并不存在营收的项目,而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是医院发展中的消费部门。这样长而久之,医院管理者便忽略了后勤管理部门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管理工作的难度性。 2.2医院后勤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后勤管理工作 以往医院的后勤管理队伍主要是以在编职工和劳务派遣人员为主,而在编的工作人员只出不进,所以占据的比例不断缩小,劳务派遣工作人员占据的比例又不断增大。这样在职工作人员的学历较低,知识结构非常单一,难以满足现代设备应用的工作要求。同时,因为后勤工作岗位的待遇较差,无法解决员工的编制问题,且员工的晋升认定非常困难,从而导致大部分高学历的后勤工作人员流失,造成后勤工作岗位人才缺乏。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医院后勤保障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常常会多花费冤枉钱而反复维修施工的情况发生。 2.3后勤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理念陈旧落后 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属于事业单位的性质,但因多种原因导致医院始终存在官僚主义的问题。通过比较社会企业和医院,医院内部的人员流动数量较小,所以部分工作人员在相关的管理岗位上喜欢依据自身多年的经验展开后勤管理。这样始终在经验总结的禁锢下所采取的管理方法,常常会忽略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原则,出现管理理念陈旧古板的现象。因此,部分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在接受新的事物方面常常会以消极的态度来应对,不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从而在较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医院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 2.4信息化程度偏低,后勤管理效率低 医院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后勤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导致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始终按照行政命令来展开工作,严重影响了医院后勤管理的效率。之所以医院后勤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偏低,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后勤管理所投入的资金较大,而短期无法取得良好的收益。同时,大部分医院建筑修建较久,所以在医院后勤管理过程中实行信息化技术,常常会因为基础设施先天条件不足,增加了医院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难度性。因此,将医院后勤管理工作由传统的人工管理转变为向智能化管理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2.5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阻碍了医院整体的发展 在医院后勤管理过程中,所设置的部门和岗位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后勤管理的消耗成本。同时,在医院后勤管理过程中缺乏节约意识、预算意识和科学意识,所以造成了医院发展过程中各项资源的浪费。资源浪费现象不仅是资源配置上的一种低效率或者是无效率,更是医院后勤管理过程中的不作为,从而对医院的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强化医院后勤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对后勤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在医院后勤管理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后勤管理的水平,便需要医院管理者将后勤工作合理的纳入到日常工作中,充分认识到后勤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还需要适当加强对后勤工作的政策倾斜,适当增加医院后勤管理的资金投入量,不断提升医院后勤管理人员的待遇,以便能够充分调动起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当将医院编制岗位向后勤倾斜,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后勤保障人员岗位职称晋升的渠道,为后勤管理工作人员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提升医院后勤管理水平奠定人才基础。 3.2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提升后勤人员业务素质 在医院发展过程中,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所以为了有效提升医院后勤管理的保障水平,便需要全面提升医院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新医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应该充分重视医务人员的培养,指导后勤工作人员接受教育培训,以便最大限度提升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同时,在现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励的环境中,医院后勤管理还应该积极引入高素质的专业人士,以及专业技术较强的维护保养人才、掌握节能环保知识的专业人才和工程监理人才,不断强化后勤管理人员参加岗位职能学习和技术培养,以便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医院后勤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执行力。只有充分重视医院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才能够让后勤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医院现代化发展。 3.3改变人才录用制度,构建优胜劣汰机制 在医院后勤管理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系统完善的人才竞争机制,尽量优先录取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其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学历,而且还需要非常熟悉医院后勤管理的相关工作内容。同时,在录用医院后勤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还需要组织后勤管理人员参与严格的考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相关的人才对业务水平和相关知识储备进行考察,合理构建优胜劣汰机制,对不合格的人员进行警告处理,并将其与绩效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对多次不合格的人员给予离职处理。 3.4转变运行机制,推行社会化管理 通过在医院后勤管理过程中采用社会化管理方法,主要是对医院的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深化改革,合理引入先进的社会元素来突破传统封闭的管理模式,以便让医院的社会服务项目能够与医院后勤的服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医院后勤管理采取社会化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医院后勤管理的工作质量,促进医院医疗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将社会化管理方法合理融入到后勤管理中,不但能够实现医院后勤人员的分流,减少医院后勤服务的开支,而且还能够保证医院后勤人员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提升医院后勤管理的效率。 3.5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升后勤管理水平 结合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其所产生的大数据不仅可供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实时的数据对比,以找出目前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且同时有利于促进传统的模糊管理逐步往数字化的方向转变。与此同时,加强后勤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医院后勤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提升,并促进各科室的日常工作逐渐形成量化指标,从而提高医院的节约水平。另一方面则是有助于对变配电、锅炉等重要设备的实时工作参数进行动态监控,以激发发现安全隐患,进而提升医院的安全水平。 3.6加强成本核算,节约后勤管理开支 医院后勤保障不仅要有大量的投入,而考虑到医院的后勤工作,不仅点多面广且其投入线也相对较长,因而也极易导致浪费的现象发生。对此,作为医院的后勤领导,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应务必致力于相关规章制度的健全,尤其是针对物资的采购,应务必建立一个严密的保管制度,并加强对成本的核算,如此方能切实提高物资的使用效率并确保良好的投入产出比。 4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形式的不断变化,公立医院的后勤工作虽是遭遇了一定的挑战,但也同时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因此,作为公立医院的后勤工作者,应务必积极调整自身的工作思路与心态,并结合医院的运行关系体系积极推行专业化的技术监管,如此方有利于服务区域集约化、后勤设施信息化以及后勤岗位专业化的后勤管理保障模式形成,进而使医院的后勤工作亦能满足社会医疗卫生的发展需求,进而为新时期医院的现代化管理发展指明方向。 作者:陈新刚 罗玉琪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后勤服务中心 后勤管理论文:高校后勤管理转型思考 摘要:“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校后勤迎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转型的必要性,并指出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最后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促进高校后勤管理转型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转型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影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也迎来了深刻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此新环境下高校应当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工具,发挥互联网在后勤中的作用与功能,实现传统后勤管理的现代转型,促进后勤管理标准化、智能化与精细化。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转型必要性 当前随着“数字化校园”深入建设,后勤管理信息化发展成为了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的转型升级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利用“互联网+”,可实现校园服务管理模式转型升级,进而提升后勤管理质量、效益以及效率,这也是高校后勤工作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应加强对互联网技术应用,实现共建共享,使高校后勤管理系统惠及全体师生。其次,“互联网+”时代,学生与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已离不开网络,并期望学校能够通过互联网向其提供更为便捷与高效的后勤服务,这也给高校后勤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后勤管理也必须转型升级应对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新诉求。此外,“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监督体系也更为健全,高校通过互联网构建的后勤满意度评价体系,广大师生可更全面利用互联网系统进行评价,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反馈作用,促进后勤管理质量不断提升。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现状分析 (一)观念制度滞后 目前高校普遍运用了校园一卡通等技术,给师生校园生活带来了一定便利,但总体来看,由于经费、观念以及技术上的问题,校园后勤管理外部开放以及内部整合等仍需进一步加强,其现状已经无法满足高校信息化建设以及个性化服务等需求。并且随着高校扩招,服务对象日渐庞大,而许多高校在应用“互联网+”创新服务管理上仍然显得较为滞后,仅将互联网作为学校新闻通知的平台,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观念缺乏,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同时,高校后勤管理发展是一个动态进程,其需要系统规划以及大量资金投入。但目前整体规划缺乏、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也成为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所在,而一些高校由于后勤业务外包,导致后勤管理存在职能模糊、责权不清等问题,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转型发展造成影响。 (二)信息共享欠缺 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范围大,涉及面广,部门关联程度高,数据采集点多,因此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大工程。并且高校后勤工作涉及到科研、教学等各个方面,其信息资源相对较为分散,与各个部门间的关联程度较高,这也更需要学校后勤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高效性。而目前高校后勤不同业务间信息分隔以及垄断等现象较为明显,不同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部门间沟通不利,信息交流不畅通。这些问题导致后勤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实现不同子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不同业务间关联性受到影响。例如后勤服务系统中修缮管理、餐饮服务以及宿舍管理等都独立存在,不同系统中的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共享,导致高校后勤工作中的信息筛选、整合等变得更为繁杂。 (三)平台开发不足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转型升级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之上,而目前一些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软件开发随意性强等问题,由于高校外包信息化建设业务,后勤信息化系统构建中缺乏单位人员参与,所建立起的系统软件同高校师生日常应用相脱节,针对性不强,导致后勤管理信息化转型效用大打折扣。由于技术力量以及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限制,高校内部信息交流系统以及相关功能拓展也存在一些瓶颈。 (四)专业人才缺乏 “互联网+”给高校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由于高校管理重心偏移,后勤部门人力资源往往难以引起足够重视,长期以来后勤管理是高校中的薄弱环节,其人才招聘引入门槛较低。而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现状来看,管理服务人员配置不科学、后勤工作人员服务创新能力低、技术水平不足、业务素养差等问题仍大有存在。随着后勤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转型发展需要大量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这也导致后勤工作更加显得力不从心,后勤管理人才问题进一步凸显。 三、“互联网+”环境下促进高校后勤管理转型的对策 (一)健全管理体系 对于高校后勤管理而言,信息化转型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标在于为师生服务。“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部门应始终坚持服务、育人宗旨,立足于教育服务,创新理念。其次,高校后勤是非营利性机构,其不产生利润。而在新环境下,虽然后勤管理部门经营自主化与产业化的趋势较为明显,但其作为高校自身管理机构的重要部分,理应得到更多的资金与技术等方面支持。因此高校有关部门应基于师生角度,设身处地关注后勤业务发展情况,加大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使经费投入常规化,加强信息化建设,更新软硬件设施,提升管理质量。同时,高校应构建后勤工作团队专门负责后勤管理信息化各项业务,积极同从事高校后勤软件开发管理的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完善后勤工作转型的技术储备。此外应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具体应规范各项后勤工作,明确信息共享制度体系,促进形成信息全面、制度一体与结构统一,并且与社会发展与师生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二)促进信息共享 高校后勤工作以主动、热情、高效为宗旨,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后勤服务管理模式也已无法满足后勤信息化需求。针对当前后勤服务理念方式滞后的现状,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后勤管理投入力度,构建起服务平台系统框架,并具体结合后勤信息化进程,增添各类信息化模块,同时应注重信息资源整合,将网站、新媒体等系统进行全面融合,实现数据统一,推动“智慧后勤”、“数字后勤”等建设,提升后勤信息流动精确性与即时性。其次,通过各个应用系统的紧密联合,实现高校信息共享与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高校后勤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以开放互联、协同智能的管理服务系统,促进互联网平台同后勤业务的深入融合。此外,高校也应借用智慧后勤管理服务系统,促进同其他高校间的联动与交流,实现校际间信息资源共享,构建起协调、开放与创新的共同体,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 (三)完善平台建设 “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为适应互联网媒体平台广泛应用的新趋势,应借势而为,建立起多元化服务平台,提升后勤管理效率。如构建数字后勤服务大厅、后勤服务APP等,为广大师生带来更为便捷与高效的服务;开通高校后勤微信公众号,向师生推送各类后勤服务信息,同时融合成绩查询、校园卡查询等,构建评论专区促进工作人员与师生间的互动,将其打造为高校后勤文化之窗以及服务育人的主阵营;不断丰富后勤信息化服务的衍生品,强化市场竞争意识,不断挖掘高校后期服务层次与需求,创新管理理念,有效延伸后勤服务范围,通过后勤服务平台的全面构建,使各方分散信息得到充分整合与利用。此外也可创新平台开发模式,实现后勤服务平台多元化。例如电子科技大学由学校后勤集团以及大学生创业团队联合开发推出的“嘀咚校园”高校O2O平台,其通过多方合作,利用APP实现学费、水电费缴纳、一卡通充值、图书馆查阅、洗衣预约、学生二手市场、物流配送以及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等多项功能,为在校师生构建起了全方位的服务系统,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校后勤集团的“互联网+”发展。 (四)强化人才管理 首先,针对高校后勤岗位用人机制,实行岗位竞聘制度,由普通岗位到领导岗位,全部以公开竞聘的方式招揽人才,提升后勤各部门员工积极主动性,为后勤管理专业化与精细化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引入,构建起专业性更强的管理队伍。其次,高校应经常性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培训、校际间学习考察等,更新服务理念,提升知识与技能水平;加强与企业合作,由企业委派技术人员前来高校交流培训,组建起高素质管理团队;同时高校后勤部门也有必要将考评与激励机制应用于后勤工作队伍当中,全面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此外也应加强对信息管理员的指导与培训,积极组建学生管理团队,对专业管理队伍形成有效补充,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锻炼与实践的机会。 四、结论 总而言之,高校后勤管理系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应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紧跟时展步伐,满足互联网时代高校师生对后勤管理的新需求,创新管理理念与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推动后勤信息化转型,进而使后勤管理惠及高校全体师生生活,成为广大师生与员工的坚强后盾,促进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陈伟鹏 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后勤管理处 后勤管理论文:行政后勤管理创新路径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理论已经逐渐成为时代倡导的管理理念。在学校的行政后勤管理中同样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最终使得学校的教育管理系统结构更加科学化,管理方式更加完善。本文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探讨当前学校教育行政后勤的管理方式,旨在为加强与提高学校管理权益和效率。 关键词:“以人为本”;行政后勤管理;路径探索 “以人为本”的行政后勤管理理念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以人为本”理念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核心,将人的因素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并且通过不断地激发与激励,将人力资本价值和竞争实力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提升。实现人自身的综合发展,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创设出一定的条件,顺应人力资源发展的趋势。通过对教职工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提高自身工作的自觉性,强化工作服务意识。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内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根植于行为管理理论,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中始终围绕着“人”,以以人为中心,切实保护人的尊严,并且在不断地管理中用科学、合理化的方式激励员工的能动性,通过鼓舞能够让员工的士气得到上涨,最终使得员工在接下来的行为中产生良好的作为。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是时刻以“人”为中心进行教育行政的管理,突出“人”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主导与主体地位。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能动性作为第一要务与基本任务。在此基础之上能够最大程度的对人的能力进行挖掘,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的发展,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主要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首先,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以“人”为中心,能够加强教育行政管理,让教育行政管理的步伐更加稳定,相关的工作变得更有时效性。如果完全剖离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与宗旨,那么即使系统上的管理很全面,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以人为中心的工作管理理论来源于以事为中心,以“事”为中心的实践发展离不开以“人”为中心的行政管理理念,在单一的以“事”为中心管理中,是完全将事情的效率作为中心点,注重工作成就的提升,但是缺少人性化的东西,因此即使拥有健全、合理的程序,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变的不符合“人”的实际,由此可见,在完善科学化管理方法以及标准化程序上,要切实的做到以“人”为中心,这样在制定与实施管理方法上才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为制定出的规定最终是由人进行实施的,人才是这其中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且管理工作的效率也是由人进行提高的。因此,具体的管理工作离不开以“人”中心,即使在以“事”为中心的工作管理中,也要充分的尊重员工,适当的鼓舞员工,营造出积极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工作氛围,这样才能够在完成程序上的安排后最大程度发挥人的能动性,为提高工作效率做出了很大的作用[1]。其次,要充分尊重人的发展,关心员工的生活以及相关的心理变化,教育工作者要与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打破以往僵硬化的相处模式,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友谊,管理者对员工的尊严与人格要格外的尊重,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中最为基本的做法之一。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充分的调动工作者的能动性,加强工作者的参与性,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对员工进行工作上的鼓舞,一方面能够让员工得到自我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让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员工在得到尊重与肯定之后,能够独立并且自觉地完成相关工作,这样的做法充分呼吁了以“人”为本,并且员工在这样和谐、轻松的氛围下能够保持心情愉悦进行工作。在以往以“事”为主体的工作中,忽略了对员工的管理,这使得在脱离群众之上所制定出的程序得不到有效的实施,一味的追求效率方面的东西,忽略了员工的能力承受限度,即使员工迫于工作的压力按照规定所工作,那么员工的内心也是消极的,即使短时间内工作的效率可以明显看出,长此以往,员工的精力得到耗费,同时也得不到应有的照顾与关怀,员工的工作兴致下降,最终影响整体的工作效率,脱离以“人”为主体的工作管理是不可取的。在传统的科学管理中,相关学者以科学管理为主要的目的,注重管理上的提高,对教职员工缺乏了解与关怀,即使在薪资待遇上给出了较高的价格,缺乏对员工心理关怀的工作最终也是冰冷的,高薪酬能够引导与吸引员工的工作动力,但是长时间冷漠、机械的工作环境也会使得员工的工作动机受到影响。人在物质生活中同样需要足够的精神生活,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二者不可抛。由此可见,教育行政机关在解决与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问题之后,还要丰富员工的心理需要。这和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打造企业品牌建设一样,在教育行政后勤管理中同样需要建设一个良好的文化,让员工找到归属感,丰富员工的精神层面,了解员工的内心渴望,最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荣誉感、参与高、成就感等。以“人”为中心并不是以单独的个人为中心,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之上以“人”为中心,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是个体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与能力,并且发展的潜能也都各不相同,因此,要保持一视同仁的态度,充分尊重每一位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意义。并且要不断地为员工创造发展的机会,行政机关对于所管辖的员工要提供培育、发展、适应的机会,让员工不断地充实自我、实现自我[2]。 二、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中以人为本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中需要切实的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指南,这是进行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决定了学校的整个管理系统结构运转,需要遵循一下原则: (一)遵循科学性的价值追求 遵循科学性的价值追求能够让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得到科学化的执行,并且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进行办事,即使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有创新,产生了新的理论与管理方法,这也都是在科学化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教育行政管理同时受到两种规律的制约,一种来自于教育规律的制约,另一种是教育规律的制约。具有着超强的规律性,因此,要充分的遵循科学化的要求,采用新的管理理论,树立整体最优化的优点,将各部门的工作管理进行分层,最终呈现出每一个部门的人员都在层次之中,实现系统管理的要求,让每一个部门都各司其职,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相对的工作,既有权利又有义务,二者是相对的。 (二)以“人”为本需要遵循教育行政管理的方向性原则 在学校的教育行为中,需要坚持并遵循方向性的原则,方向性的原则指的就是按照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指的就是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应该充分贯彻国家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为依据,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我国教育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国家和党的方针、政策引导下,能够让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更加完善,管理的效率也会得到提升。并且沿着国家和党的指导路线能够确保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在不断发展中,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促进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遵循民主性的原则 追求民主是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其中也包括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遵循民主性要求在相关的行政管理中,必须充分的对民主进行发扬,以群众为基础,集思广益,全面调动各方面的参与、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在学校这个教育平台中,全体的教育工作者是其中的主人,参与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是他们应有的权利,同时也附加着一定的义务,有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工以及师生员工,他们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管理对象,同时也是管理者,拥有着双重的权利且扮演着两种角色,所以在学校召开重要的会议或者重大的问题,需要通过代表会、座谈会等形式,让群众进行参与,体现民主发扬民主,广泛的听取民意,做到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民主的最大化,同时也让决策更加科学化,执行起来更加的顺畅。 三、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具体实施对策 (一)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强化沟通交流 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核心,更离不开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因此,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要充分的尊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人格与尊严,在此基础之上强化沟通与交流,行政管理者与教职员工之间的交流更是一种民主化的提现,只有二者之间保持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才能最大程度上加强之间的情感交流,最终促进行政管理工作得到效率的提升。强化沟通交流也能够体现出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而不是一方高高在上一方望而却步的样子,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效率,进一步促进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在具体的工作管理中,学校要充分且全面的对员工进行保障,在满足员工基本需求后,加强心理上的沟通,了解内心之中最大程度满足,并且要积极的投入到员工的生活之中,了解员工的基本生活情况与内心所求,及时的给员工付出关怀,实现物质与思想并存的引导与启发,在和谐的相处模式与工作环境之下,使得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积极性。 (二)在依法管理基础上重视激励机制 相关的管理工作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与管理,因此,在学校各部门的管理工作中需要依法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工作,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从而打造出良好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环境。积极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让每一位员工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做到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出民主性的特点,体现教育管理的民主思想。同时,还需要不断的打造校园文化的的氛围,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让教育者得到文化层面的熏陶,也有助于提升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从而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越来越需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为我国教育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能够切实的提高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时效性,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能够在管理中塑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能。 作者:史诗德 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后勤管理论文:建立现代医院后勤管理体制模式探讨 [摘要]在新医改背景下,随着医院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后勤管理模式和环境发生极大变化,医院后期管理体制的变化不但需要积极迎合市场经济,同时还需面对医院发展改革新形势。该文就近几年来医院后勤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如何进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作一综述。 [关键词]现代医院;建立;后勤管理体制模式 医院后勤工作是医院整体工作的基础,是维持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医院后勤工作直接关乎着医院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转,关乎到医院职工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医院整体大局[1]。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成分,其现代化管理程度现已经成为医院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2]。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医院后勤管理工作需从计划经济下的自我封闭式服务体系朝着社会化服务转变,以便适应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这就为后勤管理工作模式提出新要求,医院务必加速医院后勤管理体制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1目前医院后勤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医院后勤管理工作是医院物资、设备、总务和财务等管理工作的总称,管理内容包括医院各个方面,如电、气、水等,一般分为财经管理和总务管理。总务管理主要为房屋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以及生活服务等[3]。财务管理包括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随着现代医院发展规模的增加,医疗服务内容也不断增多,医院后勤管理工作面对的难度也日益增加,此外近几年来医疗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早前传统医院后勤管理体制的缺点日益明显,这使得后勤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4]。当下多数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处于低效益和高耗能状态,医院后勤管理开支显著增加,但预期效果不理想。此外,医院后勤工作人员编制严重超标,工作人员占到医院所有工作人员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不仅加大人员管理难度,同时也导致医院资源的严重浪费。另外医院后勤管理工作成本核算也面对较多问题,日常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思想错误,多数科室未实施成本核算,科室缺乏无效益管理意识,这些均严重损害医院整体利益。 2医院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1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实现卫生改革总目标 由于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是医院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医院后勤改革的成败关乎医院运行成本的高低,关系到当下市场经济调条件下医院整体竞争能力的强弱。医院后勤管理部门实现“低廉费用提供优质服务”的卫生事业改革总体目标。医院后勤管理特别是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整体管理工作的一项核心内容[5]。 2.2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克服传统医院“大而杂”的弊端 医院后勤庞大的服务规模,事事俱全的“小社会”,管理机构繁多,办事效率低下,这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一种表示形式。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若医院还追求样样俱到,不注重社会化资源、信息和服务方面的优势,那么医院极有可能在日后激烈市场竞争中被其他医院所淘汰。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目的在于拆除社会与自身间的围墙,将诸多由社会承担的服务交还给社会,而医院通过市场合理选取有助于自身要求和符合质量标准的医疗服务项目。 2.3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提高医院服务的质量和减少医院成本 医院提高办院效益就必须减少医疗成本,降低人力资源上的浪费和闲置。工作于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是医院重要的人力资源,而其他工作人员的性质均为临床医疗服务,因此其他工作人员人数上需要有所限制。在医院日常服务工作中引入社会服务,使员工在激烈的医疗竞争情况下感到紧迫感和危机感,以便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服务水平以及服务态度,从而使大家从早前“大锅饭”转变为“竞争饭和风险饭”。后勤管理工作社会化需从整体上转变体制,在内涵上将不应由医务人员完成、或可以不要医务人员做,或医务人员也不一定能完成的工作均推向社会,使医院医务人员不仅能集中精力从事医疗服务,同时又能确保全方面的配套和后勤服务[6]。 2.4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盘活医院的人财物 早前传统的医院后勤部门存在机构繁杂,设置重叠,机构间制约和交叉的问题,医院设施和设备追求“小而全”势必导致诸多资源和资金的浪费,“跑、滴、冒、漏”现象十分严重,这些均使得医院资源成本不断增加。另外,后勤工作人员缺少岗前培训以及连续的继续教育,往往存在人少干不了事、人多不干事以及出工不出力等情况,加上后勤人员“出口”不畅,使得后勤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偏低,严重制约医院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而后勤管理模式社会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效率和计算成本,使投入产出利益关系影响医院后勤物力、财力和人力的转出,产生足够效益,进而盘活搁置于后勤服务多个方面的资产[7]。 3建立现代化医院后勤管理体制模式的几点思路 3.1后勤管理模式社会化 医院想要节约后勤管理支出成本以及提高后勤管理质量,就需打破早前传统管理模式。医院需要裁减后勤工作人员,降低医院后勤服务和人力资源成本及必需对医院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医院可通过利用社会力量为医院医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该方式不但能极大提高医院整体后勤管理水平,同时还能降低后勤管理成本以及管理难度[8]。委托外包是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有力选择方式,如食堂、洗衣、电梯和保洁均可作为委托外包项目。文献报道,医院通过外包方式不仅能有效解决后勤工作人员因工龄增加而不断上涨的工资,同时还能减轻退休人员带来的巨大负担。然而医院在采取委托外包时需严格审核和考察,选取资质良好的企业。 3.2建立完善的后勤管理制度 多数医院后勤管理效果差、不理想,这与医院后勤缺少管理制度有关[9]。由于后勤管理工作繁多且复杂,所以后勤管理工作中务必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和制度,以便为后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确保后勤管理工作有效实施,从而减少或避免盲目或缺失管理。完善的工作管理制度是医院后勤管理工作良好运行的有力保障,后勤管理制度的制定需与医院整体情况相结合,以便促进医院管理合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3加强医院运行和管理成本核算 从现代医院发展出发,现代医院后勤不再是传统的后勤服务,而是带有经营性质的经济工作,医院除了加强医院生活后勤管理之外,还需加强物业、设备和物流管理。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竞争日趋激烈,物业、设备和物流管理在综合考虑医院财产保值和增值时必须加强医院运行成本核算,从而有效维持医院整体经济效应。医院结合后勤工作管理特点,对各项运行和管理工作实施成本核算,有效控制费用支出,加强医院运营成本的控制,减少后勤开支[10]。后勤管理部分通过采购、配发以及报废申请制度,做到勤俭节约,从而使用有限的后勤支出尽可能满足较多的医疗服务整体需求。 4结语 医院作为社会服务的特殊行业,医院的发展关乎着大众身体健康以及国家医疗水平。随着国内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作为医院管理改革中的组成部分,其工作面对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在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医院务必重视后勤管理工作,构建健康有效的后勤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 作者:徐友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总务处 后勤管理论文:科研单位后勤管理工作思考 【摘要】分析了科研单位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及性质,并从队伍建设、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探讨了加强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科研单位;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今年是山东省水科院建院60周年,60年来院科研开发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后勤保障能力也有了长足进步。作为科研单位要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各项工作皆应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后勤工作也不可偏废。因此,应加强后勤管理,重视后勤工作,提高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大家爱岗敬业,大力增强后勤保障能力。下面以山东省水科院后勤管理工作为例谈几点体会。 1后勤工作特点及性质 “后勤”一词源出希腊文,意思为“计算的科学”。19世纪30年代最先使用“后勤”概念,并以此作为军事术语。古代战争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后勤工作最先是战争艺术中重要部分之一,即使有百万之师,如果后勤工作没做好,也一样打不赢。后勤是山东省水科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院水电暖维修管理服务,资产管理,车辆管理物业管理及食堂管理等,对于维护院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科研是立院之本,开发是强院之路,后勤服务就是为完成院中心工作提供保障。要做好后勤服务工作,重要一点是做好“以人为本”工作,就是关怀全院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关心后勤职工的自身利益。“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人是生产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基本观点,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才能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才能更好的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意识。因此每位后勤职工应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做到优秀。 2注重后勤队伍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要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作为指导思想,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工作,提高集体效能。队伍建设致力于人与院的科研开发工作的共同发展,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重视人才尊重知识、以鼓励职工爱岗敬业、培养主任翁意识为中心。加强后勤队伍建设:一要建立长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严把入口关,将单位内有管理经验的人才调入后勤队伍,也可根据岗位设置面向社会招聘人才,做到后勤工作有传承;二要对队伍人员有管理有关怀,考核中有关怀,关怀中促考核,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渗透管理,从而实现优化后勤职工队伍,提高服务质量之目的。临时用工是队伍建设的有益补充,由于后勤各工种的特殊性,要求必要的暖通工、电工等必须要有,后勤工作关键的岗位、关键的人员、在关键的时刻能起到事办功倍的作用,临时用工人员有时就完成这样的任务。 3加强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重心是细节,细节管理到位出成效。山东省水科院办公宿舍水电暖实行承包,每半年进行考核,根据收费盈亏进行奖惩,作为本年度的评优评奖依据。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明显提高,十几年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水电暖用量数据库,可根据数据变化,判断发现水电故障的发生。2008年有一宿舍楼总给水地下有漏点,2016年办公区新实验楼地沟给水跑水,都是根据大数据的异常变化发现有漏水现象,能准确找到漏点,及时抢修,避免了损失的继续发生。电工师傅使用大数据分析,对不同品牌不同价格的灯源,同时安装在办公室使用,根据使用寿命和价格进行比较,找出性价比高的灯管作为办公室长期使用的品牌灯源,为单位节约了大量资金。 4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后勤管理制度和规定也应不断完善和发展。如仪器设备招标人员过去基本由院领导和综合部门人员组成,目前改由熟悉所购设备仪器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专家组织招标,有关综合部门业务所室相关人员参加,使招标管理制度更趋于科学合理。再如车辆改革是后勤改革的重头戏,2001年院将公用车辆承包给正式驾驶员,包括工资、维修、保险、油料、奖酬金等,通过这种改革形式的承包,驾驶员的服务热情和服务意识有较大提高,受到了院干部职工的广泛好评。近年来,由于车况越来越差,为了更好的服务于院科研开发工作,驾驶员们自筹资金购置了新车,以满足院各项工作的需要,院对承包内容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达到了单位与驾驶员收入双赢的目的。 5结语 后勤工作事务复杂,头绪繁多,如果后勤工作正常运行,单位各项工作就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反之亦然。后勤职工的工作需要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后勤人员虽然工资、职称、福利均相对较低,但广大职工都能够爱岗敬业,积极工作,希望得到尊重和被认可。后勤工作能让职工和领导满意,就是对后勤职工的最大的褒奖。因此,应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让大家共同享受省水科院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各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应多沟通、多交流,相互之间少一些指责、抱怨,多一些理解支持,全院职工和睦相处,齐心协力,通力协作,共同为实现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作者:任长青 单位: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后勤管理论文:行政后勤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行政后勤管理工作较为重要,应当予以足够重视。加强利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创新行政后勤管理方式,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建立专门的管理机制,遵循现代化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原则,逐渐提升管理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 关键词:行政后勤管理;企业发展;重要作用 1引言 在企业实际发展期间,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应当树立正确观念,明确各方面工作要求,逐渐提升管理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明确各个人员的工作职责,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加大工作力度,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2行政后勤管理的含义和重要性分析 某企业在行政后勤管理的过程中,已经安排3名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进行分配,4名管理人员对各个部门进行协调。同时,还要完成资源整合等任务,能够体现企业行政后勤管理工作要求,逐渐提升自身工作效果。第一,含义和内容。行政后勤管理主要是针对行政方面的工作开展管理活动,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主要为:行政后勤管理、人力资源行政后勤管理等,与企业的发展产生密切联系,关乎企业的长远生存。因此,企业应当予以足够重视,根据行政后勤管理特点等,制定完善的制度,以此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满足企业当前发展需求。第二,重要性分析。对于企业行政后勤管理而言,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对后勤资源进行分配,提升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完善管理体系。首先,企业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有利于发挥职能作用,对物质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提升各类资源的调整效果,为企业经营与生产等提供物质方面保证。其次,企业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有利于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对资金进行合理的调配,逐渐提升资金管理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最后,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有利于对人力资源进行分配,将责任制度与奖惩制度联系在一起,通过职责的明确,对工作人员进行奖励或是惩罚,逐渐提升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要求,建立专门的管控机制,逐渐优化工作体系,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 3工作需求 3.1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企业行政后勤管理机构需要为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使其承担工作职责,充分意识到自身工作重要性,在宣传教育的情况下,提高其工作能力,使其更好地完成相关任务,达到预期的行政后勤管理目的。 3.2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企业在行政后勤管理期间,应当要求工作人员做好服务工作,主要因为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内容较为复杂,一些管理人员只重视自身工作的完成情况,没有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难以提升自身综合工作水平,导致工作效率与质量降低。在此情况下,企业行政后勤管理机构就要为工作人员树立服务意识,使其耐心执行工作,端正自身心态,做好本职工作。 3.3适当的变通能力 企业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重点关注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使其根据自身工作要求,建立先进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利用现代化行政后勤管理方式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还要明确服务内容,指导管理人员细心的参与相关活动,端正自身心态,更加重视自身工作,逐渐提升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增强后勤管理力度,完善相关制度,满足当前发展需求。 3.4完善的思维能力 企业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通过合理方式应对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突发事件管理能力,主要因为企业后勤行政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广,较为全面,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协调,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明确工作原则,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提升其工作效率与质量。 3.5较好的沟通能力 企业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期间,应当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对各类信息进行反馈,将自身作为整个企业的联系纽带,为各个部门提供高质量服务。在此期间,应当对行政工作进行全面的协调与沟通,逐渐优化行政后勤管理方式,建立专门的管控体系,加大管理力度,满足当前实际发展需求。同时,后勤管理人员还要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相关沟通与协调活动,明确相关工作原则与要求,提高信息资源的流通效率,满足当前工作需求。 4促进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在企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应当明确自身工作重要性,建立先进的管控体系,逐渐提升自身管理工作效果,通过合理的方式应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升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4.1确保基础建设 在后勤管理期间,应当重视基础建设工作,明确自身工作原则与要求,树立正确观念。首先,企业应当充分落实基本方针与政策,加大行政后勤管理力度,树立全局服务的观念,在指明工作方向的情况下,建立集约化的管理机制,以此提升自身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其次,要明确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标准与规范,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在提升自身管理工作质量的情况下,优化发展体系。最后,在企业行政后勤管理期间,相关部门应当强化工作力度,建立先进的组织机制,对各类基础资源进行配置,在科学管理的情况下,对各类管理方式进行改进,逐渐提升工作效率,加快其发展速度。 4.2加强行政后勤队伍的建设 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过程中,应当提升管理水平,创建先进的管理体系,明确行政后勤管理工作要求,加大管理力度,提升团队管理工作水平,满足相关工作要求。第一,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关部门应当聘用专业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提升其专业技能,满足工作要求。在此期间,不可以聘用兼职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求其全职工作,使其能够认真参与各类项目,提升其管理能力。同时,还要阶段性的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培训,使其掌握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更好的执行相关工作,另外,还要提升其工作驾驭能力,根据行政后勤管理要求等,对其进行全面处理,明确工作职责,提升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第二,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方案。企业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方案,重点设置相关工作目标,提升考核评价工作可靠性与效果。在评价过程中,还要明确相关考核内容,例如:对管理人员进行服务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考核,逐渐增强其工作效果。为了提升考核评价工作公平性,应当制定动态化监督方案,对其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满足当前实际发展需求。第三,完善相关政策方案。在行政后勤管理过程中,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政策,做好研究管理工作,充分落实相关政策方案,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对问题进行简化处理,利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对工作形式进行规范,深入探讨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内容。第四,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企业在行政后勤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制定完善的管理政策,加大管理力度,明确各方面工作职责,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5结语 在企业行政后勤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合理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建立专门的行政后勤管理方案与体系,加大工作力度,逐渐提升管理工作效果,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使用现代化工作方式对其进行处理。 作者:陆云 单位:嘉兴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后勤管理论文:高校后勤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 摘要:高校后勤管理运用精细化管理不仅仅要在理念上得到对应认知,同时也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要认真分析学校实际管理问题,做针对性的完善细化,不断地完善制度层面、执行层面、人员培养层面的工作,让精细化管理发挥实质性作用。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精细化管理;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管理不断的严谨化、专业化,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已经不再适应当下实际情况,精细化管理可以更好的节约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益,为高校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一方面需要参照专业化标准与方法,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学校个体情况,提升管理的有效性。 一、精细化管理基本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日本的企业管理概念,主要是强调管理中分工更为细化,提升工作效率与品质,提升服务质量的一种现代化管理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则是一种与传统粗放型管理相对的管理模式。该管理理念注重降低管理成本与管理资源,提升管理效果的最终目的。该管理注重责任制的发挥,让管理责任分工且明确化,让每个责任人提升自身工作谨慎性与积极性,最终提升工作效益。 二、高校后勤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的操作方法 (一)服务理念上的应用 高校后勤部分实质上是学校的服务部门,为学校师生日常学习与工作生活服务,该工作强调精细化管理服务理念,是让后勤服务更加的精细化,为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基础保证。后勤服务中精细化管理需要让学校教书育人的环境更为优质化,促使工作开展的顺畅化。树立对应的精细化管理服务意识、管理目标、工作态度,让服务更为贴心,切实了解师生诉求,主动改善管理水平,变被动为主动,不断自我优化升级;在制度化不断的细致化、严格化,树立优化品质的管理目标,保证优质服务意识,从而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成果。 (二)管理方法上的应用 确定了管理理念,接下来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方法操作上。要注重精细化管理制度的设定,明确服务标准,完善员工培训管理,让每个环节能够有制度标准可依,让工作形成内在良性循环的闭环状态。将工作精细化处理,必将得到逐一的攻克。搭建一个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氛围。积极纳入现代化企业管理经验,运用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促使管理方法的先进化。要对管理方法与理念做有效宣传,注重员工基本意识与能力的培训,确保后勤工作人员能够了解精细化管理将要带来的变化与操作要求,提升全员参与与积极执行的意识。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要讲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工作明确清晰化,确定对应的工作标准、工作范围,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落实责任制管理,每项工作都有对应的责任人,责任人负责日常的监督执行,一旦出现问题则需要让责任人做对应的责任承担,接受工作上的惩处。如果工作良好,责任人以及全体人员则可以获得对应的奖励激励。因此,在人员管理中需要做好工作考核制度、工作监督制度、培训管理制度、人员纳入制度等管理,确保管理制度的完善性,避免传统人管人的滞后管理模式。培训管理中要落实到具体岗位与个人,依据实际情况展开。培训可以展开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培训时间尽可能地减少工作人员私人时间的占用,避免员工的反感情绪。培训安排要符合实际情况所需,实际解决工作人员的工作问题,提升工作效率,指导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与工作理念。培训还可以分为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有不同人员与不同时机展开,提升培训的针对有效性。激励制度需要通过奖励与惩处双方面开展,防止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同时也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在管理制度上也需要保持适宜性,避免管理过于严格导致的工作人员懈怠消沉的氛围。尤其是近年来反腐工作、节约型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化,导致部分单位管理过于严格,工作人员整体情绪消沉,更多人员由于上升途径或者综合待遇提升难度增加或者减少过多,导致工作人员中有负面情绪滋生,进而衍生出消极怠工的情况。因此管理制度需要合理,激励机制必不可少,但是不可以过度地打压约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注重精细化管理运用。要讲工作尽可能的量化成可以评估的标准,注重一定指标的设定,细化到具体细节。同时工作需要日事日毕,做每天或者每周的工作计划,依照每天的工作任务做总结,分析工作问题与优点,不断进化升级。对工作完成情况做监督审查,要做事,也要有反馈,这样才能让工作开展有对应的监督,避免工作懈怠。要让人人承担对应的责任,同时每个人也赋予对应的权利与义务,这样让每个员工都具有更强的活力。让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的反馈,每个人建言献策都应该得到鼓励,让基层工作人员与管理者形成良性对话,有效地了解基层实际情况,结合管理者的经验做管理应对措施的合理设计,促使后续工作的积极开展。 三、结束语 高校后勤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管理操作办法,在实际应用层面需要针对性学校情况做深入讨论分析,切实了解学校具体后勤管理工作现状,针对精细化管理前人经验做合理的运用与创新,让管理能够落实到实际一线工作需求,提升工作人员积极性,从而促使管理工作有效的推行。要让管理层与执行层都充分的配合,管理理念才有生根发芽的空间,避免因为抵触情绪而导致的不配合情况。尤其是精细化管理中部分管理更为严格,工作松弛度不够,导致原有粗放管理下懈怠的工作人群无法有效适应,甚至做出有悖于管理理念的行为,阻碍管理工作的进行,甚至将其阻碍的最终负面效应扩大化,将其嫁祸到管理理念的差错,这样就会形成管理的强大阻力,导致精细化管理落实的失败。 作者:周晓明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后勤管理论文: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优化方法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做好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结合当下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从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正确认知、做好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核电企业;后勤管理;优化方法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后勤工作存在较高的难度,并在人们心中具有费力不讨好这一思想。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后勤工作有着较强的重要性,各核电企业中员工是其主要的竞争力,进一步凸显出后勤工作的重要地位。各核电企业只有在提高后勤管理工作质量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促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推动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与进步。 1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正确认知 1.1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只有后勤工作人员根据核电企业运行实际情况科学设计工作目标、准备相关设备,为核电企业进行各种活动提供稳定、安全、质量较好的后勤支持与各种服务,同时为工作人员提供交通住宿、饮食等服务,并对其工作环境进行完善才能较好地促进核电企业正常高效地进行各种运营活动,进一步促进核电企业与工作人员将自身的注意力全部放在日常运营中。后勤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核电企业运行的物质基础,在提高后勤管理质量的过程中,才能较好地使物质基础满足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相关需求。同时在后勤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可以得到较大的发挥,使其更好地完善自身的工作任务。其中后勤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还对核电企业自身的工作氛围有着较强的影响,并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产生影响。 1.2体现企业的文化形象 核电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在任何时间都对核电企业自身的形象进行着体现。在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中以及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服务,帮助其完成相应的检测任务,良好、整洁的企业工作氛围,各种设备完善的工作人员活动中心、整洁宽敞的就餐环境、高质量的接待服务以及整齐的车队等都会给人们留下较为深刻良好的印象。如果后期管理工作质量相对较差,则会产生较强的负面效果。与此同时,后勤管理人员在较好进行工作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文化形象进行了充分的展示。 2做好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方法 2.1正确认识管理与服务之间的联系 在核电企业中后勤管理工作具着较强的综合性,在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应服务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责。例如:资源管控、物资管控、安全管控等。在各种制度与策略落实后为后勤管理工作提供了较强的管理依据,并较好地提高了后勤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其中后勤管理工作实质又不只属于管理,其管理主要是以服务为基础,是核电企业与工作人员进行科学服务的主要方法。从实质上进行分析,为企业、工作人员、各部门之间进行优质服务,就是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在实际运行期间,后勤管理人员应主要以高质量的服务需求为基本需求,对自身的管理模式与工作手段进行优化,进一步促进后勤管理与服务统一性与工作的共同发展。 2.2自主服务思想的建立 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性质对于后勤工作的从属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中其从属性在具有相应被动性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其被动性与主动性相互对应并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在其主观性得到较好执行,正确地建立核电企业主要为一线工作人员进行良好服务的意识,加强主动、超前服务意识的形成。其中防止出现遇事推动推诿、办事效率低下问题的发生,才能较好地提高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满足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相关需求。同时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还应具有较强的自主服务思想,从核电企业实际运行的整体出发,以服务他人为核心进行后勤管理工作,无私奉献、任劳任怨,通过质量较好的服务、热情的态度、完美的个人形象、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是核电企业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保证。 2.3仔细认真进行后勤服务 古人就曾说过,在做大事时,应先从小事做起。在进行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核电企业所有工作人的衣、食、住、行等是其在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每一项工作都具有较强的具体性与实时性。各种后勤工作没有大小之分,如果不当处理相关小事也会成为大事,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要求各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应与一线的工作人员进行充分的接触,对其相关意见进行了解与掌握,并在实际工作现场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对相关问题进行快速合理的解决。其中后勤管理安全工作也有着较强的重要性,其主要由饮食、交通、工作安全、消防等方面组合而成,其所包含的范围相对较大同时与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较强的联系性。想要较好地提高后勤管理安全工作质量,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则应该充分地深入到基层中去,根据核电企业实际运行情况制定较为完善充满细致性的安全检测制度,以相关检测规定科学进行工作。同时在根据相关领域的危险信息数据与各种自然因素为基础提高工作现场的检测力度,对于存在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解决。另外还应该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工作专业技术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解决突发问题时的水平。 2.4提高服务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现阶段各核电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通常是由各专业后勤管理服务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怎样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提升,对提高服务质量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各核电企业应与相关专业服务企业制定长期合作关系,提高在日常运行中的交流性与共同合作性,使后勤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直接进行接触,对一站式服务制度进行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服务效率。其中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季度审核与调差制度、年终评估考察制度等,进一步提高其后勤管理服务质量。另外,以服务质量标准参数等为核心,对相关检测制度进行制定,提升日常的检测力度,推动其后勤服务质量的快速提升。 2.5提高工作人员对后勤管理工作的参与情况 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是其服务的主要目标,也是对良好工作环境进行维护的主要个体,在所有工作人员对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进行较强的参与,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与效率,并得到各工作人员的认知与以及主动遵守后勤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因此,核电企业应建立相应的部门作为沟通桥梁,提高工作人员参与后勤工作的力度,在第一时间内对工作人员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共同努力提高后勤管理工作质量。 2.6科学解决工作人员的问题 后勤管理工作与领导、工作人员的实际经济利益有着较强的联系性,进一步提供了自身的工作难度,无法真正地满足所有人对其工作质量的需求。但在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抱怨时,后勤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仔细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与解决,降低工作人员对其的误解。在解释过程中应具有较强的依据,充分赢得工作人员的信任。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各核电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后勤管理工作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提高工作人员对后勤管理工作的参与情况、科学解决工作人员的问题、正确认识管理与服务之间的联系、提高服务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等方法,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在较好地满足工作人员与企业相关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张哲 单位:山东核电有限公司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分析幼儿教育的激励与发现方式 近年来,随着科学教育之“做中学”课题研究的开展,以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如何激发幼儿自主的探究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性教育理论,已在全国各大幼儿园涌动成一股潮流。幼儿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都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并呈现出“观念更新、行动落实、成效显着”的勃勃生机。但是,总的说来,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想做而不敢做”、“敢做而没事做”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科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依然没有摆脱“呈现-注入”等旧有模式,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教学艺术有待全面提升是主要原因。“呈现-注入”是以教师有目的地呈现事物和现象,向幼儿传授相关的知识和规律,让幼儿模仿知识和技能的一种传统式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重认知目标、轻情意目标,重活动结果、轻活动过程,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幼儿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立足教材多、关注幼儿少,象征性的提问多、启发引导少,个别表扬多、鼓励全体少;幼儿在活动中被动应答多、主动思考少,“学说”知识多、主动发现少,“学做”技能多,动手探索少。因此,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最终,较为普遍地形成了幼儿在活动中“无所事事”和“无动于衷”的尴尬状态。“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能尽情地展现好奇心,其探究新鲜事物的热情有恰当的出口和认可,惟其如此,幼儿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的品质才能最终得以生根、发芽和开花。就此意义而言,创造出“激励-发现”模式,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并使其初步获得了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并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2“激励-发现”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2.1“激励-发现”模式的理论基础 “激励-发现”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美国着名的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法”。学生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是布鲁纳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布鲁纳认为,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让幼儿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伴随科技的进步,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幼儿在园内所接受的知识和技能亟需更新,相比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智力。他强调新时代应当普遍注重教育的智力目的,通过教育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他甚至还把这样的教育目的,同国家、民族的安危和发展联系起来,他认为儿童智力的充分的发挥,能使国家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激励-发现”模式的提出还依据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理论。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陈鹤琴先生认为,对于幼儿而言,好奇心总是好的,而且,小孩子还有好动心,幼儿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幼儿的行动完全为冲动与感觉所支配;受好奇心的驱使的幼儿,与新异境地接触愈多,则知识愈广;小孩子也是喜欢成就感,他们不仅喜欢动作,更喜欢动作有成就;小孩子更喜欢称赞,他们喜欢“听好话”,恰到好处的表扬和鼓励能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勇气。另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鼓励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因此,“激励-发现”模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符合跨世纪教育的目标和现代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 2.2“激励-发现”模式的内涵 “激励-发现”模式的提出,旨在改变幼儿科学教育中,“呈现-注入”式的活动程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呈现-注入”式教学方法是把每一门学科肢解成相互没有关联的知识点来教授,“激励-发现”则更注重激发和引导幼儿,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究某一知识的形成过程,环环相扣,调动学生去探求与某一知识相关联的其他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结论和规律,最终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初步的体系性意识。既然“激励-发现”相比传统教学,更注重激发和引导幼儿探究某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就很自然地成为了“激励-发现”模式的核心内容,因为,对于幼儿而言,好奇心意味着被吸引,意味着有兴趣,这是让幼儿脑子动起来的强大动力。教师从幼儿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设置疑问情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必须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地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途径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出来的课堂上,孩子们才能主动地动脑、动手和动口,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并快乐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惊奇地发现科学现象,自主地建构起属于幼儿的科学认识体系,初步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积极有效的思维训练。因此,“激励-发现”是依据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所施行的一种教育策略,“激励-发现”之“发现”,并不是要求幼儿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让他们通过主动探究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激励-发现”顺应幼儿好动心的需要,给幼儿充分的机会和适当的刺激,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从无知无能发展到有知有能。“激励-发现”之“激励”是为了满足他们喜欢称赞的特点,用积极的鼓励调动和保持幼儿的兴趣。兴趣可以振奋幼儿的智力,激发探索的积极性,产生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有自信心,成就愈多,自信心愈强,自信心愈强,愈易产生探究冲动。 3“激励-发现”模式的现实意义 3.1“激励-发现”模式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激励”是手段,幼儿的“发现”才是目的。这种模式下的“做中学”活动,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学会独立做事,学习记录与表达,养成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的习惯,为“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开辟了一条有效的实践途径。 3.2“激励-发现”模式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和幼儿的双边活动中,强调了“发现”的主体是幼儿的同时,也辩证地突出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在活动的导入、过程指导、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上有效地激励幼儿产生和保持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小心地呵护“发现”萌芽,大力地赞赏每一个孩子的发现成果,帮助其获得成功感。 3.3“激励-发现”模式体现了培养完整幼儿的现代教育理念 “激励-发现”模式下的“做中学”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幼儿感知科学现象和规律,而是包含着更深刻的教育内涵。该模式既有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又有情感意志的发展;既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有健全人格的塑造;既有创新素质的渗透,又有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于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激励-发现”模式的操作程序“激励-发现”模式的操作过程一般有六个步骤。 4.1积累经验,准备充分 可让幼儿共同参与相关内容的直觉性的经验积累或物质材料的准备过程。如在活动室设立自然角,提供花草、小动物、小昆虫等,让幼儿观察、触摸,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备教材、备幼儿,为活动奠定一个科学的,符合认知规律的物质和心理基础。例如,在《袋子为什么会爆炸》活动中,教师应为每组的孩子都准备小石块、砖块、积木、可乐瓶、气球、皮球、透明塑料袋、水、蜡烛、玻璃杯等材料,孩子们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 4.2设置情境,激发情绪 在进入发现过程前,让幼儿明确探索的目标和方法,充分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在《给核桃弟弟脱衣服》活动开始时,教师给幼儿许多熟核桃,说:“今天我们一起吃核桃好吗?”孩子们立即来了精神。紧接着教师提出了问题:“可是老师不知道怎么帮它脱下又硬又厚的衣服,让你们吃到又香又酥的核桃肉。怎么办?”“跃跃欲试”的氛围马上就弥漫整个课堂。 4.3假设答案,大胆推测 在动手操作前,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大胆地推测各种各样的可能,记录假设的答案。在《给核桃弟弟脱衣服》活动中,幼儿纷纷主动大胆地进行猜想预测:他们想放在门缝里夹、用锤子敲、用脚踩、用木板拍、用手捏、用牙咬、墙上摔、砖头砸等,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认真地记录在表格上。 4.4鼓励探索,主动发现 让幼儿在自由的探索中主动寻求发现,教师针对幼儿的不同水平,结合情景进行分类指导。《给核桃弟弟脱衣服》的活动过程中,老师对验证了自己推测的孩子大加赞赏,鼓励继续探索:“你的方法真行!你一定还会发现什么方法最方便又省力的!”;对出现矛盾、犹豫不决的孩子巧妙肯定,“你真不简单!快要成功了,教师等你的好消息!”激发他继续进行探索的动力和信心。促进活动中每一个孩子有所思,有所为,有不同层次的探究发现,人人产生成就感。 4.5讨论交流,表达新发现 在讨论交流时,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的不同探索能力与思维特点,鼓励幼儿交流,教师应当适时地引导幼儿勇敢地告诉大家自己的发现,欣喜地与同伴分享探索的喜悦,并提示他们,很多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同时帮助孩子们逐步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有勇气和信心结合自己的“课题”将探索进行到底。 4.6及时评价,激励情感 评价,指及时而客观地肯定幼儿在本次活动中表现出的较强或特别的发现行为与能力,激发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葆有积极而持久的态度、情绪和情感,并使孩子们对主题活动怀有留念,期待着下次活动的到来,实现科学地可持续性地培养与激励。 5“激励-发现”模式的实践注意点 在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激励要巧妙而恰到好处;应设立开放式的弹性授课时间体制,因材施教,为探索兴趣意犹未尽的孩子提供时间和空间,继续他的探索,为他的系列性探索主动提供平台;教师还当以同伴的身份引导性地参与孩子的探索,并就个体间的探索能力差异,进行补差性激励,以促进集体里的每个孩子,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均能得到提高与发展,此亦谓“激励—发现”模式的建构原则和目的。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幼儿教育的激励+发现方式分析 1“激励-发现”模式的产生背景 近年来,随着科学教育之“做中学”课题研究的开展,以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如何激发幼儿自主的探究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性教育理论,已在全国各大幼儿园涌动成一股潮流。幼儿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都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并呈现出“观念更新、行动落实、成效显著”的勃勃生机。但是,总的说来,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想做而不敢做”、“敢做而没事做”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科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依然没有摆脱“呈现-注入”等旧有模式,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教学艺术有待全面提升是主要原因。“呈现-注入”是以教师有目的地呈现事物和现象,向幼儿传授相关的知识和规律,让幼儿模仿知识和技能的一种传统式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重认知目标、轻情意目标,重活动结果、轻活动过程,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幼儿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立足教材多、关注幼儿少,象征性的提问多、启发引导少,个别表扬多、鼓励全体少;幼儿在活动中被动应答多、主动思考少,“学说”知识多、主动发现少,“学做”技能多,动手探索少。因此,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最终,较为普遍地形成了幼儿在活动中“无所事事”和“无动于衷”的尴尬状态。“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能尽情地展现好奇心,其探究新鲜事物的热情有恰当的出口和认可,惟其如此,幼儿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的品质才能最终得以生根、发芽和开花。就此意义而言,创造出“激励-发现”模式,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并使其初步获得了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并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2“激励-发现”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2.1“激励-发现”模式的理论基础 “激励-发现”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法”。学生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是布鲁纳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布鲁纳认为,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让幼儿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伴随科技的进步,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幼儿在园内所接受的知识和技能亟需更新,相比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智力。他强调新时代应当普遍注重教育的智力目的,通过教育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他甚至还把这样的教育目的,同国家、民族的安危和发展联系起来,他认为儿童智力的充分的发挥,能使国家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激励-发现”模式的提出还依据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理论。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陈鹤琴先生认为,对于幼儿而言,好奇心总是好的,而且,小孩子还有好动心,幼儿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幼儿的行动完全为冲动与感觉所支配;受好奇心的驱使的幼儿,与新异境地接触愈多,则知识愈广;小孩子也是喜欢成就感,他们不仅喜欢动作,更喜欢动作有成就;小孩子更喜欢称赞,他们喜欢“听好话”,恰到好处的表扬和鼓励能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勇气。另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鼓励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因此,“激励-发现”模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符合跨世纪教育的目标和现代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 2.2“激励-发现”模式的内涵 “激励-发现”模式的提出,旨在改变幼儿科学教育中,“呈现-注入”式的活动程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呈现-注入”式教学方法是把每一门学科肢解成相互没有关联的知识点来教授,“激励-发现”则更注重激发和引导幼儿,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究某一知识的形成过程,环环相扣,调动学生去探求与某一知识相关联的其他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结论和规律,最终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初步的体系性意识。既然“激励-发现”相比传统教学,更注重激发和引导幼儿探究某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就很自然地成为了“激励-发现”模式的核心内容,因为,对于幼儿而言,好奇心意味着被吸引,意味着有兴趣,这是让幼儿脑子动起来的强大动力。教师从幼儿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设置疑问情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必须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地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途径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出来的课堂上,孩子们才能主动地动脑、动手和动口,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并快乐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惊奇地发现科学现象,自主地建构起属于幼儿的科学认识体系,初步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积极有效的思维训练。因此,“激励-发现”是依据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所施行的一种教育策略,“激励-发现”之“发现”,并不是要求幼儿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让他们通过主动探究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激励-发现”顺应幼儿好动心的需要,给幼儿充分的机会和适当的刺激,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从无知无能发展到有知有能。“激励-发现”之“激励”是为了满足他们喜欢称赞的特点,用积极的鼓励调动和保持幼儿的兴趣。兴趣可以振奋幼儿的智力,激发探索的积极性,产生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有自信心,成就愈多,自信心愈强,自信心愈强,愈易产生探究冲动。 3“激励-发现”模式的现实意义 3.1“激励-发现”模式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激励”是手段,幼儿的“发现”才是目的。这种模式下的“做中学”活动,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学会独立做事,学习记录与表达,养成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的习惯,为“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开辟了一条有效的实践途径。 3.2“激励-发现”模式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和幼儿的双边活动中,强调了“发现”的主体是幼儿的同时,也辩证地突出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在活动的导入、过程指导、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上有效地激励幼儿产生和保持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小心地呵护“发现”萌芽,大力地赞赏每一个孩子的发现成果,帮助其获得成功感。 3.3“激励-发现”模式体现了培养完整幼儿的现代教育理念 “激励-发现”模式下的“做中学”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幼儿感知科学现象和规律,而是包含着更深刻的教育内涵。该模式既有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又有情感意志的发展;既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有健全人格的塑造;既有创新素质的渗透,又有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于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激励-发现”模式的操作程序“激励-发现”模式的操作过程一般有六个步骤。 4.1积累经验,准备充分 可让幼儿共同参与相关内容的直觉性的经验积累或物质材料的准备过程。如在活动室设立自然角,提供花草、小动物、小昆虫等,让幼儿观察、触摸,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备教材、备幼儿,为活动奠定一个科学的,符合认知规律的物质和心理基础。例如,在《袋子为什么会爆炸》活动中,教师应为每组的孩子都准备小石块、砖块、积木、可乐瓶、气球、皮球、透明塑料袋、水、蜡烛、玻璃杯等材料,孩子们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 4.2设置情境,激发情绪 在进入发现过程前,让幼儿明确探索的目标和方法,充分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在《给核桃弟弟脱衣服》活动开始时,教师给幼儿许多熟核桃,说:“今天我们一起吃核桃好吗?”孩子们立即来了精神。紧接着教师提出了问题:“可是老师不知道怎么帮它脱下又硬又厚的衣服,让你们吃到又香又酥的核桃肉。怎么办?”“跃跃欲试”的氛围马上就弥漫整个课堂。 4.3假设答案,大胆推测 在动手操作前,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大胆地推测各种各样的可能,记录假设的答案。在《给核桃弟弟脱衣服》活动中,幼儿纷纷主动大胆地进行猜想预测:他们想放在门缝里夹、用锤子敲、用脚踩、用木板拍、用手捏、用牙咬、墙上摔、砖头砸等,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认真地记录在表格上。 4.4鼓励探索,主动发现 让幼儿在自由的探索中主动寻求发现,教师针对幼儿的不同水平,结合情景进行分类指导。《给核桃弟弟脱衣服》的活动过程中,老师对验证了自己推测的孩子大加赞赏,鼓励继续探索:“你的方法真行!你一定还会发现什么方法最方便又省力的!”;对出现矛盾、犹豫不决的孩子巧妙肯定,“你真不简单!快要成功了,教师等你的好消息!”激发他继续进行探索的动力和信心。促进活动中每一个孩子有所思,有所为,有不同层次的探究发现,人人产生成就感。 4.5讨论交流,表达新发现 在讨论交流时,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的不同探索能力与思维特点,鼓励幼儿交流,教师应当适时地引导幼儿勇敢地告诉大家自己的发现,欣喜地与同伴分享探索的喜悦,并提示他们,很多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同时帮助孩子们逐步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有勇气和信心结合自己的“课题”将探索进行到底。 4.6及时评价,激励情感 评价,指及时而客观地肯定幼儿在本次活动中表现出的较强或特别的发现行为与能力,激发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葆有积极而持久的态度、情绪和情感,并使孩子们对主题活动怀有留念,期待着下次活动的到来,实现科学地可持续性地培养与激励。 5“激励-发现”模式的实践注意点 在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激励要巧妙而恰到好处;应设立开放式的弹性授课时间体制,因材施教,为探索兴趣意犹未尽的孩子提供时间和空间,继续他的探索,为他的系列性探索主动提供平台;教师还当以同伴的身份引导性地参与孩子的探索,并就个体间的探索能力差异,进行补差性激励,以促进集体里的每个孩子,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均能得到提高与发展,此亦谓“激励—发现”模式的建构原则和目的。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幼儿教育方式多元化分析 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文化知识只占很小一部分,主要侧重于学生的习惯养成、学校生活的适应、兴趣爱好培养、普通话基础教学。幼儿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因地制宜,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情况。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单一的教学方法小孩子很容易腻烦,所以要注意多元化教学,并以此挖掘学生的天赋。 一、美术教学 在教学中融入美术,要区别于单纯的美术教育。用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从小开发学生的艺术才能。在课上让学生接触优秀画作,帮助学生的审美初步成型,逐步提高艺术品位。幼儿教育有一个教学部分是色彩的认识分辨,普通的教学方式是拿出彩色卡片这种无趣的教具帮助理解。世界名画那么多,这些画作里就包含了众多颜色,完全可以拿来当教材使用。《周日下午的拉扣格兰德口加特岛》,创作于1884年,出自乔治口修之手。这幅画画面绚丽缤纷,明艳动人,非常陶冶人的情操。在课上给学生介绍完一些常见的颜色后,让学生在这样一幅画中找出所学的颜色,巩固教学。色彩认识教学之余,顺带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让学生欣赏到了美术界的瑰宝,可谓一举多得。教学用美术作品一定要严格筛选,要切合教学内容,不能生搬硬套,画蛇添足。此外要尽量避免主题偏负面的作品。学生心智稚嫩,需要保护,太现实的很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伤害。《马拉之死》这样的主题深刻,可是视觉冲击很强,画面很血腥。让学生接触这样的作品,间接让学生沾染了暴力、犯罪等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隐含内容,有悖于幼儿教育的原则。美术教学也可以应用到学生的作业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画画,表达情感、记录事件都可以。幼儿园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文字教学,所以画画作为一种直白原始的表达方式,正好可以用来用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且绘画本身就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需要投入精力。 二、音乐教学 音乐胎教当下非常盛行,从侧面说明音乐有益智作用。音乐开发右脑,已经是一个常识。幼儿教育引入音乐教学,与传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相比,极大程度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大量经典音乐的熏陶有些不切实际,而且学生也还不具备这么高的音乐素养去消化这些名曲。所以只需要稍微用来稍微点缀一下课堂就行。音乐教学主要应用形式是儿歌。儿歌可以开发儿童的心智,通过儿歌教学,学生可以对很多事物有初步的了解。像《看花灯》、《咪咪小花猫》这类儿歌,主要就是描述一种事物。学生通过他们初步认知这个世界。儿歌以诙谐风趣的语言,明快悦耳的旋律,向儿童灌输一些简单的知识内容。儿歌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作用——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所以要做好儿歌教学工作,将音乐教学的形式扩展到更多的幼教领域。 三、游戏教学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游戏教学充分利用这个特点,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幼儿园的学生活泼好动,很难集中注意力。让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就能巧妙地规避这个难题。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运动能力、交流能力等很多方面都能得到锻炼。举个例子“,丢手绢”,学生围城一圈游戏。唱歌有助于语言能力提高,跑动锻炼心肺功能,互相追逐考验反应能力。游戏最重要的作用,娱乐身心。让学生在愉快玩耍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结合教学需要,选择游戏类型。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游戏规则、形式,加入新鲜的创意,只有适合的游戏,没有一成不变的游戏。游戏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室外游戏,要事先做好场地清理,消除安全隐患。教师自己也可以参与到游戏中,和学生打成一片,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 四、视频教学 幼儿阶段人的理解能力较差,给教育带来了诸多不便。传统的幼教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完全可以进行视频教学。视频教学相对于图片更直观,而且可以包含的信息量更大。比如当告诉学生星星会闪,拿出一张图片,怎么体现这一特点。善用视频教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进行视频教学的时候要为学生做好讲解,否则有些学生很可能难以抓住重点,理解不了视频内容。像一些童话故事都有相应的改编动画,不乏具有深刻寓意的作品,放映后要给学生讲明寓意部分。多元化教学,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游戏、视频都只是一种形式,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些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幼教品质,还能开发学生的潜质。一堂课可以穿插多种教学方式,有能力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发更多的教学方式。教育事业一直在进步,教学形式要与时俱进,融入新鲜的血液,保持生命力。 多元化幼儿教育,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初步发掘学生天赋。告别传统枯燥单一的课堂,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享受最后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小孩子的生活本应烂漫,幼儿教育要保护好学生这份童真,勿让学生留下遗憾。 作者:朱翠萍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直属机关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试议幼儿教育中的民谣传承方式 一、用艺术做民谣传承的催化剂 因为民谣具有简洁的语言美、流畅的韵律美和诗化的意境美的特点,与艺术在本质上其实是相通的。因此,教师应该用艺术做民谣传承的催化剂,利用一些艺术形式的幼儿教育作为自己的民谣传承策略。以《叮叮当》为例:“叮叮当(来),叮叮当(来),山脚门外,孤老堂(来),松台山上仙人井(来),妙果寺里猪头钟(来)。”这首民谣不仅节奏鲜明,而且还有诗化的韵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配有轻快背景音乐的诵唱给幼儿听,让幼儿感受到民谣的艺术美;然后为幼儿解释其中的生僻方言和概念,并确定它们的发音,从而让幼儿对民谣有一定的基本了解;最后,可以让幼儿集体学唱之前放过的《叮叮当》,之后男女合唱,并配上一些乐器演奏,最后让幼儿以小组的形式表演汇报各自的学习成果。儿童是童谣的主人,只有幼儿喜欢并能唱出的民谣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以《娒娒,你真早》为例:“你真早,半夜割晚稻;晚稻未开花,我要吃黄瓜;黄瓜味太淡,我要吃橄榄;橄榄太清味,我要吃甘蔗;甘蔗都是峥,我要吃金杏;金杏满肚子,我要吃糯柿;糯柿都是核,我要吃大蒜;大蒜味太辣,我要吃江蟹;江蟹十只脚,我要吃喜鹊;喜鹊尾巴长,看见新娘叫啊爷。”这首民谣体现了丰富的本地饮食特色,因为篇幅稍长,可能对幼儿来说较为难理解,为了便于教学和幼儿接受,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除了诵读之外,让幼儿在本子上描绘出民谣里歌唱的食品,然后让幼儿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让幼儿学习到了这首民谣,同时也使幼儿体会到了民谣的画面美,还可以锻炼幼儿的美感和表现能力;或者教师使用多媒体将这些时令的水果、蔬菜展示出来,让幼儿去辨认,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不会“五谷不分”,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用游戏做民谣传承的拓展工具 游戏,可以说是所有人童年生活的一种象征。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够得到充分的乐趣,其情感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抒发。因此,教师可以将游戏作为民谣传承的工具,拓展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正月初一头》为例:“正月初一头,捉张单个头;走拉县前头,买只酱菜头,煮起一锅一头。阿一夹一夹,阿二想汤喝,阿三拔双箸,阿四流眼泪,阿五给阿妈讲,阿六头打肿,阿七端起抿,阿八挟箸添,阿九走拉到,阿十看看罐头非能燥。”教师在民谣教学中要创设轻松的课堂游戏氛围,给幼儿表现自我提供良好的情境。因为民谣一旦离开了生活就会失去其真正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进行情景剧模拟,从而使民谣情景更加丰富有趣,并展现质朴淳真的当地民风。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每人饰演“阿一”到“阿十”中的一个角色,教师饰演“阿妈”,一起边念民谣边表演动作,最后选出表现好的幼儿给予奖励。这样的游戏既符合幼儿喜爱游戏的天性,又能很好地将民谣中的精神表达出来,还可以培养幼儿肢体的协调性以及与别人沟通协调的能力,是一种可以不断发展的传承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与幼儿一起进行民谣的学习和游戏,这不仅可以增加幼儿学习的信心,还为他们与父母增进情感、表现自己提供了途径。这种共同参与学习民谣的亲子体验,创造性地传承了民谣。总而言之,民谣之于幼儿后天的培养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各方面的民谣资源,借鉴优秀的民谣传承策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好幼儿的文化启蒙教育,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从而让民谣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不断的发扬广大。 作者:刘晓霞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一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在幼儿教育中合理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式 摘 要: 教师的正确评价,适当鼓励,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在工作中,要多表扬、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使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孩子更自动地参与学习。当然,对孩子的表扬要适当,不能一味地表扬,应当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用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表扬 批评 表扬与批评是教育过程中常用的教育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就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表扬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幼儿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培养幼儿接受批评的良好品性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表扬孩子要恰当,不能过度 表扬孩子之前要把握事实依据,做到心中有数。究竟采用哪一种形式给予表扬,应当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来定。比如,孩子学会穿衣叠被了,就给予丰厚的奖励,这表扬就太高了,给予一定的赞许、口头的夸奖就足够了。表扬太高,会使孩子容易满足,对自己降低要求,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表扬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对好自满、好骄傲的孩子,要特别注意把握分寸,不可过度表扬,否则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对比较自卑、消极且表现不太好的孩子,可以适当加重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批评必须注重事实 对孩子进行批评时,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从实际出发,做到客观公正,恰如其分,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错就是错,小错小批评,大错大批评。如,涉及孩子品德的错误,顺手拿了别人的东西等,再小也是大事,应当严肃批评。对一般的小过失,衣服弄上了洗不掉的汁之类的,就不应该大动肝火,以免孩子不服气,过多的批评只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所以批评时一定要以理服人,让孩子心服口服。 三、引导幼儿学会自我批评 批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及时改正错误,批评的艺术在于如何引发孩子的自我批评。在对孩子所犯错误的事实,作出正确的评价后,就应考虑怎样引发孩子自我批评,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让孩子从心底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错误是怎样产生的,如果不改就会出现什么危害,明确怎样改正,今后应当怎么做。这就是自我批评。在批评孩子时,还应注意态度、场合、时间,态度过于严厉或是当众批评孩子,都是错误的。在批评的过程中,不能伤及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对立的想法,不能没完没了地唠叨,不能把话题扯远,批评现有错误时,不应把以前的过错一遍又一遍重复说。 四、批评时应注意不同场合 幼儿也有自尊心,当批评他时,会伤害他的自尊心,所以批评幼儿时应注意场合。正如陶行知所说:“同是一事,处不同之地,当不同之时,遇不同之人,指导修养的方法也就不能尽同。”在公共场合教育孩子宜给他“下坡的台阶”,不妨先“冷处理”,让他把偏激的情绪平息一下,然后换个地点再个别谈话,这样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 五、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表扬奖励方式 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对幼儿的点滴进步要予以真诚的及时的表扬。小班孩子的表扬奖励更多地运用物质方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让孩子更关注自身的行为,而不应该把获得物质奖励作为孩子的一种追求。因此,对中、大班孩子的表扬奖励,应从小班的物质为主慢慢转向精神为主。这种表扬和奖励有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巩固,提高幼儿的自主性。 六、家园紧密合作,携手共同教育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各有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幼儿行为的学习,良好品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双方必须共同创设沟通的渠道,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活动。幼儿园积极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原则;帮助家长学习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园地、《快乐家园》等,了解幼儿在家表现,讨论家园配合对策。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方法开始。家园的紧密合作,不仅能对幼儿的教育起到非常好的成效,而且能使家长更好地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七、面向全体幼儿进行赏识教育 教育者面对的是一群受教育者――全面幼儿,而不是个体,赏识表扬的手段要面对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经常受到表扬奖励的机会,教师要用心爱每个幼儿。 八、与环境互动激发幼儿的交往,慢慢接受“批评” 研究表明:幼儿行为习惯和良好品性很大一部分是在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幼儿创造交往的环境,使他们在这一大环境中树立交往的意识,从而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提高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 在园时,幼儿很容易为了一件小事就会发生冲突,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特别爱告状,通过告状寻求成人的帮助。要想淡化幼儿的告状意识,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幼儿间的冲突是方法之一。在孩子活动中,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幼儿中,当孩子发生争执,做出错误的行为时,尽量不“独断”,而是参与到孩子中寻找争执的原因,分辨行为的对错,商量协调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 总之,作为教育者、引导者,我们要用爱心、耐心、细心,慢慢地感化幼儿,让幼儿慢慢地接受批评,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以宽容、博爱的心态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用真心培育新世纪的主人。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谈在幼儿教育中如何采用新的教育方式 【摘要】在中国没有幼儿园的漫长年代里,中国的幼儿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所以有贤妻良母要“相夫教子”,“子不教,父之过等等。作为幼儿教育最初的承担者,这些父母们显然没有专门幼教知识,有的只是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经验,其中有好的也有坏。当然,这一方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年代,但是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幼儿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一直到现在,中国的幼教界一直都没有停止这种探索的脚步。在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中国幼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幼儿教师的观念也得到了重大的转变。 【关键词】幼儿教育 教育方式 一、教育目的 幼儿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很长的时间里,幼儿教育只是作为初等教育的附属品,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儿童上小学做好准备,而忽视了幼儿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内化程度,保证人的自觉、主动发展。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学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但素质教育观超越了人本主义思想:它没有片面强调人的内在潜能,而是既重视先天潜能开发,又强调后天素质的培养;它避免了人本主义“本能说”,而认为人的潜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它不是片面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是重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与此同时,又强调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2)强调教育的全面性,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现。但人的发展潜力是有限的,后天的素质发展必须建立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之上,个体素质结构的各个要素均要获得高度、普遍的发展,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此,素质教育力争提高学生学习、生活与做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因为它不是选拔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 (3)强调教育的公平性,保障所有应该得到受教育机会者的权利,促进所有受教育者的发展,尽可能缩小城乡、校际、班级、个体之间的差异,教育面向全体。从这一意义上讲,可将素质教育理解为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的目标,因此,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适合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高素质的幼儿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也就没有幼儿的良好素质。难以想象,习惯于重知识灌输、重技巧训练的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学习素质,只看重一日两节课的教师能够全面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幼儿园教育自身的素质。 二、教育内容 幼儿园曾经长期存在着一种惟智现象,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教育开始进入幼儿园。依照现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的面发展。从最初的重视智育到现在的五育并重,这种转变反映了了中国幼儿教育的一大进步。我认为目前幼儿园教师应对立以下素质教育观念:一是了解幼儿,注重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不应对孩子过早下结论,幼儿园的特色教育都必须以全面发展教育为前提。二是信任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要注意让幼儿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而不是片面地、绝对地以幼儿为中心。三是关心幼儿,让每一个幼儿的身心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教师应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对孩子的评价要有针对性而不能太达笼统,幼儿园更不要为经济利益而盲目扩招,要严格控制学额,要加强对小型活动组织的探讨。四是鼓励幼儿,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是要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和科技发明中,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幼儿自觉地有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习以为常的现象,那么教育定能造就出人材。五是扩充文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知识与技能是素质提高的基础,也是素质得以表现的形式,因此幼儿园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提高,尤其应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艺术修养(并非指单纯的艺术技能)的加强、写作与电化教育能力的提高等薄弱环节上多下功夫。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六是促进身心健康。幼儿园教师的身心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地完成本职工作,而且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构成影响。难以想象,一个喜怒无常的教师能创造出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一个久病不愈的教师能带来勃勃生气。 三、教育方式 传统观念上,我们习惯与整齐划一,因为这样便于管理。在很长时间内,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是以老师讲解为主,跟小学、中学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以前在幼儿园里,老师总会要求小朋友“手背在背后,乖乖坐好不准动”;“小朋友跟我读……”然后就一遍一遍的重复;还有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会在黑板上画一副示范画,打分是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了限制和束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逐步摈弃了这种刻板的、不适应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允许幼儿自由自主地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方式,允许自由选择伙伴,允许有自己的见解,,推行赏识教育,尽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引导幼儿探索和创新。尤其是新技术蓬勃发展以后,许多幼儿园引进了多媒体教育手段,使幼儿园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许多幼儿园开始改变以前的“家园不同步”的现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努力做到家园同步,发挥幼儿教育的最大作用。同时开始最大程度地利用社会其他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从总体上讲,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教育方式是为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服务的。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相对于以前已经是很大的转变了。 四、师幼关系 在传统的观念中,老师总是权威的化身,老师总是对的。不光幼儿这么认为,甚至连老师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这就给幼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从本质上看,教师与幼儿都是独立的人,都有人格的尊严,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都有生存、学习、游戏、娱乐、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权利,教师应当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交流情感和看法,虚心征求和倾听幼儿的意见,赏识幼儿的优点和进步。目前提倡的是一种与幼儿对话的师幼观,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要求幼儿教师“蹲下来与幼儿说话”――当然这种“蹲下来”的主张并非只是形式上的蹲下来,实际上这要求幼儿教师彻底转变自己的幼儿观和师幼观,把幼儿当成真正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的人,尊重幼儿的观念和选择。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真正实现教师与幼儿人格上的平等。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探索幼儿教育的新方式 幼儿教育新方式学习兴趣新课改冲击着我们大脑中已有的传统教学理念,荡涤着与我们相熟相伴的陈旧的观念,改变了太多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我们努力尝试主题式的学科整合,在设计活动时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把孩子置于活动的主体位置,尽可能给学生们更多表达与表现的机会。 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语言行为,时刻从学生的语言及行为状态中捕捉到他们思维的脉络,顺应着不同个体学生的不同反应,或自然地以一种肯定的态度给予学生启发性的引导,或以一种赞许来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考,这样,可以从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良好的思考习惯。 一、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由于幼儿园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对一些事物都存在很强的好奇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抓住孩子的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有趣的活动,并把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融入到整个活动中来,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把本来枯燥的、学生不愿主动去接受的知识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并可以使学生很主动地去接受这些知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幼儿阶段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坚强独立的性格,而不是现在大多数幼儿园的教育形式。现阶段,很多幼儿园把小学低年级的课程搬出来,进行日常教学,把培养孩子掌握知识当成教育的重点,这样的教育与幼儿阶段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相违背,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现在很多家长把孩子掌握知识的多少当做对幼儿园教育水平的评价标准,因此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影响孩子长远发展的学习方法的传授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为了全面改变幼儿教育的现状,需要我们全社会不断提高认识,把育人放在教育的前沿,把培养长远人才放在首要的位置,全面总结传统教学形式的利弊,在新时期的幼儿教育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幼儿教育的新方式。 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活动 知识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得到的,而得到的知识最终也应该应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因此,从小应培养孩子的这种意识,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编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真去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去,充分调动孩子们内在的学习欲望与热情,让孩子们主动的敞开心扉,积极地去完成我们教学过程中所预设的问题,真正把课堂变成孩子们学习的乐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努力探寻新课程改革幼儿教育的新方法、新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教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新的课程改革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们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一定会找到更加完善的幼儿教育新方式。 (上接第146页)层层落实,每个人都做好自己本岗位的安全工作,每个人都对自己、对幼儿、对同事的安全负责。这样,每个人在工作中就会主动地将危险隐患排除。 2.安全设备设施是园所安全保障的另一重要因素 加大对安全设备的投入,如消防设备、监控设备、门禁系统等、以及幼儿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安全防护设备,如软墙、木地板、塑胶场地、安全的玩教具等,定期对这些设备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加强园所内电路电器、液化气、天然气等的检查维护,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温馨的生活环境。 3.转变安全教育理念,多途径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虽然通过制度和设备的完善,以上的安全管理措施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目前有些教师的安全工作理念还存在一定问题。有些教师抱着“千安全,万安全,坐着不动最安全”“少活动少出事,不活动不出事”的想法,往往取消所谓的“危险活动”来确保安全。但这种教育效果忽视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许多幼儿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幼儿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常识所造成的。《纲要》中指出,教师“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通过教师的过度保护、照顾、限制来达到安全的目的。要注重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幼儿通过实践了逐渐丰富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1)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在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的教育因素,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如,进餐时不说话,不打闹,可以避免异物吸入气管;上下楼梯要排好队,靠右行,不拉扯,可以避免摔伤、挤伤;不把异物塞进口、鼻等,避免发生窒息危险;按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避免细菌传染等。 (2)通过游戏活动丰富幼儿的自我保护常识 幼儿认知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来学习一些抽象的知识的。教师要为孩子们设计趣味性强、有针对性、还操作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自己去体验、感知危险及处理方法,学会自我保护。例如开展“着火了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等游戏活动,让幼儿知道当自己或同伴遇到这类情况时如何处理,如何保护自己,尽量避免或减轻伤害程度。 (3)随时观察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随机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教师发现某个安全问题时,可以及时将事情作为教育素材,使幼儿认识其不良行为的后果及危害,这样会给幼儿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组织幼儿参加各种安全预案演练 组织幼儿参加各种安全预案演练,创设教育情境,让幼儿掌握正确的逃生自救本领。通过火灾、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等预案的演练,让幼儿知道当火灾发生时正确的逃生路线、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掌握危险发生时的自救本领。 (5)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增强躲闪、滚爬、跨越、呼喊等快速反应能力,当危险来临时能及时逃生、呼救,从而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4.加强家园联系,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幼儿的安全保障工作上,加强家园合作、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些家长在孩子的安全意识上存在疏忽大意现象,认为将孩子送进幼儿园,教育和安全就是老师的事了,自己不用再担负起任何监护责任,对孩子的有些坏习惯听之任之,如带零食入园、喜欢打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纵容孩子这些坏的生活习惯。家长的这些做法不但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将孩子至于危险之中。这时,教师就要主动跟家长沟通,真诚地、委婉地向家长传授一些正确的幼儿理念和做法,争取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家长也应负起责任,每天检查幼儿的口袋,不带危险的物品入园,亲自接送幼儿入园、离园;以身作则,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这样,通过教师与家长协调配合,及时相互反映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从家庭教育的源头上预防和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健康的幼儿教育观念与方式初探 【摘要】:幼儿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做好幼儿的教育是每一位幼儿教育者的责任。通过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能更好的对幼儿进行教育,既要对传统的幼儿教育取之精华,又对先进的幼儿教育进行系统的学习,使其转化成为在日常生活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们如果能够对这种教学方式经常进行自我反思,那么幼儿教育便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育 观念 方式 当今的幼儿教育,一直强调的是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将先进的幼儿教育融合成日常的幼儿教育,这样教师才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教育幼儿。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有一些原因导致幼儿教育观念与原先的观念出现了偏差,下面举出了一项对幼儿健康的教学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现象描述 将整合活动误解为一种不同领域内容的简单拼凑。幼儿园大班举办了一次“海归搬蛋”的体育观摩活动,流程和时间为:首先是幼儿用5分钟模仿海龟,这是游戏前的热身活动;然后幼儿利用工具,通过一定的路线做指定的动作,用15分钟将“海龟蛋”运到指定地点;接着师生共同用15分钟统计“蛋”的数量;最后用5分钟开庆功会。整个活动用时40分钟,目的在于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都调动起来,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出来。 二、原因分析 总共活动有40分钟,但是真正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却只有20分钟左右,只用了大约15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实行整合教育,这样下来就很快的发现有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将活动的核心价值忽略掉了。在统计“海龟蛋”时,大家都要集中注意力进行安静的统计,这样活动的整体节奏就完全被打破,幼儿活动的密度就被大大降低,应有的体育锻炼效果没有达到,这样就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意义。整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是一项重要的环节,幼儿教育今后都会向整合教育的大方向发展。但是整合教育应该以自然、有机为特点,在幼儿的体育活动上更不能一味赶时髦对整合教育进行生拉硬套的拼凑。幼儿教育必须慎重考虑在整合教育中将学科活动作为支点,利用体育活动自身的特殊价值和规律,创造出整合教育真正的意义。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观念与原先的观念出现了偏差的原因可能是:一、幼儿教师的思维特点不同。幼儿教师一般在思考问题时都会受到感性和直观两方面的影响,对自身以往的经验和理论过于依赖,这样就会导致对先进教育产生一些误解的行为,应多倾听幼儿的声音,配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来设计活动。二、幼儿教师缺少范例学习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听专家讲,也要多听幼儿的声音。通常在向幼儿教师传播先进幼儿教育时,我们采用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专家讲座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混乱了成人与普通教育,将教师学习有行动性和依赖性的特点忽视,这样教师得到的只是口头理论而不是实用理论,教师负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实在是有相应的难度。三、学习的过程中,对先进教育理论的误解误行是一种自然的现象。理论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过程,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由浅到深的过程。这一个过程是需要学习者进一步对待这样的现象,让学习者用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这些知识。在消化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反思,这样就慢慢提升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们在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过程中,要捋顺思维,由浅到深的学习、消化,避免误解误行的现象。 三、解决对策 (一)幼儿教师要走精英教育 现阶段的教育,往往更注重对幼儿的教育,而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幼儿教师的教育。幼儿教师在入门时,普遍存在专业素质不高的现象。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该采取精英教育的策略,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教师们的素质,还能够将幼儿教育的质量问题很好的解决。政府要给予幼儿教育更多的支持和协助,使得幼儿教育成为大家羡慕的专业。 (二)将幼儿教师的职后教育质量提升 幼儿教师在成长中必须要经受职场学习的锻炼,培训是直接影响幼儿学习质量的重要形式,所以改革学习模式是当今的重要环节。例如: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过程中,专家的理论讲座,应该根据不同的听众采取不同的讲学方式和讲学内容。现今有专家只是用同一演讲稿来对所有人讲述,根本不考虑听众的自身素质和地区差别,这样没有针对性的讲学方法效果非常的差,以致部分学习者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是一知半解。所以,专家要将教师的各种思维特点考虑在内,对幼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学,适当的提供一些范例让幼儿教师进行反复思考,使得幼儿教师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三)将实践作为幼儿教育的倡导基准 幼儿教师会对先进教育观念出现一些误解现象都是非常正常的反应,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育。所以幼儿教师在实践时要经常自我反思,听幼儿的声音、听家长的声音、听同伴的声音,在不断的交流中反思,在关键时刻也要求助于专家,让专家给予一些专业的点拨,这样幼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够进一步纠正错误,得到快速成长。 结束语:幼儿是每一个时代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新鲜活力,没有这样的新鲜血液来激活国家这个大集体,那么民族就不能够进步,国家就不能富强,所以把好幼儿教育这一大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先进的幼儿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养成幼儿的坚韧品格,这样幼儿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才会越走越顺、越走越远,为今后成为国家栋梁做好充分准备。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在幼儿教育中合理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式 摘 要: 表扬与批评是教育过程中常用的教育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如果运用不当,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产生副作用。作者总结了工作中的一些经验,论述了合理运用表扬与批评对孩子的影响。 关键词: 表扬 批评 合理运用 孩子一出生对好坏对错没有概念,很多事都是本能驱使他去做。但是教育工作者就要帮他们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在孩子做对时,我们要及时表扬,帮助他巩固好的行为;在孩子做错时,我们要及时批评,帮助他改正不好的行为。 一、表扬 (一)表扬孩子要恰当,不能过度。 表扬孩子之前要把握事实依据,做到心中有数。究竟采用哪一种形式给予表扬,应当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来定。比如,孩子学会穿衣叠被了,就给予丰厚的奖励,这表扬就太高了,给予一定的赞许、口头的夸奖就足够了。表扬太高,会使孩子容易满足,对自己降低要求,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表扬也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对好自满、好骄傲的孩子要特别注意把握分寸,不可过度表扬,否则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对比较自卑、消极且表现不太好的孩子可以适当加重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表扬要及时,不要认为孩子做得好是理所当然。 当孩子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因为孩子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常常缺乏自我评价能力,当出现好的思想或行为时,我们必须及时给予表扬,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表现的对错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及时把这种思想、行为固定下来。哪怕只是竖一下大拇指,给一个赞许的目光,也是对孩子积极的肯定,让他明白,这么做是对的。 (三)慎用物质奖励。 在幼儿园里物质奖励只是一张小贴纸、一朵小花,是对所做的正确的事的肯定、鼓励。但是在家庭里就不一样了,现在的家庭物质条件都比以前好,很多家长都喜欢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以求孩子更大的“进步”。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要注意奖励得当,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此下去,孩子的胃口会一天比一天大,物质奖励也会一次比一次多,最终孩子将不知道读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而读书。他们会认为,就是为了奖励而读书,为了物质而读书。如果奖励跟不上孩子的要求,还会出现不读书,让家长陷入难堪的境地。奖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至于满足孩子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各种合理需求,这是家长的职责,也是孩子的正当权利。滥用物质奖励对孩子的成长不一定有好处。 总之,表扬这种教育方法对所有的孩子都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一些表现不太好的孩子,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孩子常受到批评,所以对批评有一种“免疫力”,而表扬则是他们平时很少得到的,他们更需要得到正面的肯定和激励。在表扬时还应注意诚心的表扬,随口的表扬比不表扬更糟糕。 二、批评 与表扬相反,批评是对孩子已经产生的不良思想、不良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通过批评,使孩子经受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良思想和行为总是难免的,如果不用批评加以否定,加以制止,孩子势必在不良道路上越走越远,造成更大的危害。因为,批评也是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之一。那么怎样运用批评才比较正确呢? (一)在批评前先明确批评的目的。 批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批评应该以谈话的形式开展,孩子犯错误是无意还是有意,是思想上的还是行为上的,或是二者兼有之,错误的程度如何,只有搞清楚了,才有可能采取较为正确的批评方式。如果只是一味地责骂,那么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只知道先求安身,不被骂才是对的,于是不管对错,先认了再说。所以,我们在知道孩子表现不好时,一定要理智,不能冲动,冷静下来好好分析一下,知道批评的完全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二)批评必须注重事实。 对孩子进行批评时,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从实际出发,做到客观公正,恰如其分。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错就是错,小错小批评,大错大批评。如,涉及孩子品德的错误,顺手拿了别人的东西等,再小也是大事,应当严肃批评。对一般的小过失,衣服弄上了洗不掉的汁之类的,就不应该大动肝火,以免孩子不服气。过多的批评只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所以批评时一定要以理服人,让孩子心服口服。 (三)引导幼儿学会自我批评。 批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及时改正错误,而批评的艺术在于如何引发孩子内心的自我批评。在对孩子所犯错误的事实,作出正确的评价后,就应考虑怎样引发孩子自我批评,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让孩子从心底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错误是怎样产生的,如果不改会出现什么危害,明确怎样改正,今后应当怎么做。这就是自我批评。在批评孩子时还应注意态度、场合、时间,态度过于严厉或是当众批评孩子,都是错误的。在批评的过程中,不能伤及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对立的想法,不能没完没了地唠叨,不能把话题扯远,批评现有错误时,不应把以前的过错一遍又一遍重复说。 孩子认识错误并进行改正要有一个过程,所以,我们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朝令夕改,否则孩子会无所适从,应当要求一贯,前后连续。 教师的正确评价,适当鼓励,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在工作中,要多表扬,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使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孩子更自动地参与学习。当然对孩子的表扬要适当,不能一味地表扬,应当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用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有效地教学方式 提高幼儿教育 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首要地点,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但是,目前我国幼儿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存在部分误区和弊端。因此,如何运用正确有效的教育方式来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本人在幼儿教育中的几点探索,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1 重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作为一种被理论证明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方法,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我国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与理想的教学反思所应具备的自觉性、延续性、发展性、活动性等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实情境中的教师教学反思会受到通常理论分析所忽视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组织环境、人际关系以及教师的理论素养、性格特点和教龄长短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反思学生的参与状态和思维状态,反思教学设计中的细节处理。看难点的突破反思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和学生灵光闪现,并把它们以教育案例、教育事件、教育心得进行储存。 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得益匪浅,而有的教师无所适从。翻开教师的反思笔记,存在着空、浮、杂等现象。有些教师把教学反思看成是任务型、应付性的工作。如上了科学活动《沉浮》,教师反思记录:幼儿对探究活动有兴趣,能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就是时间拖长了点;上了语言《桃树下的小白兔》,教师反思:小朋友对故事感兴趣,想象丰富,就是没有注意面向全体……诸如此类,反思浮于表面,也有点八股味道。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适当的引导。 2 创建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认知是基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幼儿动作的内化形成以及新概念的生成,都依赖于儿童成长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对幼儿的教育重点应放在环境的创设上,努力创建多元化、多样式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良好发展与成长提供自由的探索空间。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知。作为幼儿教师,应经常组织评选“好孩子”、“好宝宝”的教学活动,通过文明班级和优秀宝宝的评选活动,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创建相应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明白浅显的道理,从而形成讲文明、懂礼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3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我们不但要抓好课堂教学,向每一个45分钟要质量,更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苦练本领,锻炼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技能。 3.1 在年级组间举行各学科模拟教学大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2 积极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幼儿园各门课程的模拟教学,再现真实的幼儿园教学情境。即让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在模拟的情景中进行角色演练,从而达到半真实的交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理解课堂内容。 3.3 不定期地根据教学实际,带领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幼儿园实况录像和到附近的幼儿园进行实地的参观、见习、实习,学写观后感和见习实习感受,在实践中进行切实的锻炼,为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定期举办“玩、教具”制作、优秀作品展览和活动案例创意设计大赛,激发学生创新才能。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情感发展 多媒体CAI具有鲜明、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其智能性的启发和引导必然唤起幼儿高涨的学习兴趣。用图、文、声、像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幼儿创设了可感知的情景体验,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唤起了幼儿的有意注意,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激发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在教学欣赏《三只蝴蝶》这一童话故事时,我用幻灯片教学,随着音乐旋律、节奏的不断变化,屏幕上依次出现故事中的主要场景:美丽的花园里风和日丽,鲜花盛开,三只美丽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一同快乐地游戏。突然,狂风暴雨来临,三只蝴蝶分别向红、黄、白花请求在花下避雨受拒,相亲相爱的他们勇敢面对暴风雨的侵袭不分离。风雨过后,太阳升起,三只蝴蝶又手牵手在青翠的草地上游戏,三色花羞愧地低下了头。 形象的画面、动听的旋律、生动的故事情节使孩子们不仅受到了作品美的熏陶,还得到了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不怕困难团结奋进的德育教育。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还使幼儿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这使我深深体会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这句话的分量了。 总之,育人是一项特殊的工作,经验再丰富的教师也无法即时看到教育的果实,有待同行们去探索、交流。但愿我们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的需要,采用幼儿易于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改变教育方式,从幼儿教育时做起 【摘要】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分享、谦让、独立等优秀品质的形成与这一时期的教育方式有着根本的联系。本论文从教育方法、包括批评方法,家园协作、“鱼”和“渔”辩证即怎样学习与怎样思考等方面来阐述了如何在教育方式上做出改变,从而使幼儿时期的教育实现应有的目的,为下一阶段的教育提供好的开端与起点。 【关键词】教育方式 幼儿教育 家园协作 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一堂,这引起了各路媒体的高度关注,到场记者提问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大师们是在哪里接受了优质的教育而成就了今天的辉煌?是剑桥?牛津?还是其他名校?然而答案却出乎众人意料。因为,许多大师的答案是“幼儿园”。幼儿园老师作为启蒙老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而幼儿园教育让这些大师习得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了分享、谦让、独立等最基本的做人做事的优秀品质。因此幼儿时期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幼儿时期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幼儿是否能具备这些品质。 如何改变教育方式,笔者在孩子的教育方法、批评方法、家园协作等方面有一些启示和反思。 1.在教育方法上:严与爱同行。 记得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人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幼儿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对孩子今后的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孩子的每一步,我们都应慎重。 平时的家庭教育中不乏有溺爱孩子的事情,比如孩子不能独立或准时吃饭,由于心疼,家长就会跟在孩子屁股后跑着喂,这种做法致使孩子从小就不能形成良好习惯。因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必须严爱有度、严爱结合,科学地爱孩子,严与爱同行。虽然不能对孩子过分严厉苛求,不能对孩子的差错动辄训斥;但也决不能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无理要求百依百顺,无原则地迁就,过分溺爱放纵,这都会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和习惯。家长们应该学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注重孩子的个性行为发展,要耐心给予正确的引导,做他们的伙伴和朋友,做好他们的引路人。 2.不能只告诉孩子“你真棒”, 有时必须说“不行”。 是的,不能只告诉孩子“你真棒”,有时必须说“不行”。相当长时间以来,很多中国家长和教师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减少作业量”、“给孩子松绑”、“让学生多休息一会儿”等呼声此起彼伏,更有人强调要时时告诉孩子“你真棒”。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放弃了严格的教育方式,在给孩子“快乐童年”的理论指导下,转向宽松甚至纵容的一面。实际上,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过分的呵护使孩子变得娇气十足,骄奢逼人,不能承受丝毫压力,不懂得一起分享。甚至一些学校因为怕孩子受伤而不敢开设体育课,一些“好学生”根本听不得批评,一批就哭,再批就出走、失踪。在一些远足、穿越类的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孩子在体能、心理、团队意识等方面,与国外孩子形成了极大的差距。这不能不让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警醒:再这样把孩子娇惯下去,孩子们将不仅失去创造力,甚至连生存的能力都没有了。因此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必须的。 3.批评方法要“另辟蹊径”,因为“别样的批评”更精彩,更有效。 许多人都知道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他在育才小学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发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予以制止,并令这个学生放学后到校长室去。刚一放学,这位同学就等在办公室门口,这时,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奖励他能按时来到这里;接着又掏出一块糖奖励他在不让他打人时能立即住手。第三块糖则奖励他正直,不让同学欺负女学生,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这时,这位同学哭了,说: “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陶先生满意地笑了,随即又掏出一块糖递了过去,奖励他能正确认识错误。 那个学生原来以为自己做错了事定会挨训,但陶先生没有直接批评,而是找出那么多优点,还立即给予奖励,让那位学生一番感动之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如果采取的是生硬说教的方式,就有可能让学生产生抵触甚至对抗情绪。由此可知,教育的方式是大有讲究的,我认为,批评方法要“另辟蹊径”,因为“别样的批评”更精彩,更有效。 另外,陶先生的这种激励法还在于其及时性。他的四块糖果在他每说一个好处后就奖出一个,真可谓“奖当其时”。无论是赞赏、奖励还是批评,都是一种精神上的触动,应当立刻去做。一旦时过境迁,感受淡了,效果上就要打折扣。 4.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做好家园协作,携手并进,因为教育需要共同的力量。 对幼儿的教育,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幼儿园可以开展“家长助教活动”,这样,“家园共育”的理念便会更顺畅、更自然地落到了实处,为幼儿园老师与家长之间互相沟通、交流、互助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一个更为和谐、统一的社会环境。作为孩子家长,应积极密切、主动地配合班主任教师实施教育计划, 与幼儿园教育同步,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上的要求,要家园一致,给孩子明确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从而学会分享、谦让、独立等良好品质。 5.懂得“鱼”和“渔”的辩证,让他们学习“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更重要。 全世界在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来看,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么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教学方法要灵活,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要善于启发诱导,很显然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让孩子懂得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更为重要。 尽管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社会的精英,但幼儿时期的教育在其一生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相信一定会为他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教育方式论文:从幼儿教育方式说起 近年来,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学前教育,更是成了热门话题。不管是有条件的,还是没条件的,家长们都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让孩子接受最优良的教育。但是,备受瞩目的学前教育真正让孩子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吗?作为一个教师和家长,笔者想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夸奖式”教育让人手足无措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认为孩子的心理很脆弱,承受能力不强,再加上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所以“夸奖式”教育成了家长和教师的首选。笔者的孩子今年三岁半,刚上了一年小班。一次,他无意间犯了个小错,可能是出于职业的关系,笔者立刻对他进行了一番批评教育,他怒目圆睁地瞅着我,还举起右手说要打我。面对此情此景,笔者只好甘拜下风,默默走开。人教版六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其中有一句话让笔者至今记忆犹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股风时常吹在我耳边,让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正是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激励作者不断地努力,最终走向了成功。看来“反面的激将”也能让人有所进步,那我们为何不尝试运用“正反”两面的方式教育孩子呢?天天泡在“蜜罐”里,尝着甜味,偶尔让孩子尝一下“苦”的味道,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二、“帮扶教育”怎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每到星期五接孩子的时候,幼儿园老师都会发给每位家长一份作业,要求家长协助孩子完成。这是一份“含金量”很高的作业,既需要动脑又需要动手,虽然有示意图,但很多作业连家长也要琢磨半天,就更不用说让孩子自己来完成了。幼儿教师要求家长采用这种“帮扶教育”完成学校的任务,家长必须运用这种“帮扶教育”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一呼一应”让“帮扶教育”成了一种趋势。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中国的孩子和日本的孩子在夏令营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为什么中国孩子的动手能力远远不如日本孩子。“一切从娃娃抓起”,这就是根源所在。不仅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做人要从娃娃抓起,能力也要从娃娃抓起,但从娃娃抓起培养能力的方式绝不是所谓的“帮扶教育”。 三、“标榜式”教育无处不在 学过教育学的人都知道,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很好奇,在其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的引领作用就很重要。无论你说什么或做什么,孩子都会一一效仿。笔者的孩子上小班快一年了,每次放学回到家,他都会说许多话,做许多动作,然后告诉笔者谁谁是这么说的,谁谁是这么做的。有一次,儿子无意间骂出一个字——“滚”,让笔者大惊失色。这时,妻子的一席话提醒了我,“你总是在孩子面前说这个字,他怎么可能不会用呢?”看来,大人就是孩子的榜样,大人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既然孩子们已经拿我们当做他们的“榜样”,那么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就一定要起到“榜样”的作用,也一定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 四、多彩才艺提前培养 打开电视,选秀节目比比皆是。选秀节目的增多让选秀成为了一种成名的快捷方式,也让更多想成名的人跃跃欲试,这其中也不乏一些想让孩子成名的家长。于是,“才艺要提前培养”就成了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的出发点。家长们在兴师动众地为孩子报这个班,报那个班,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聘请名师来培养孩子时,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是否征求过孩子的意见。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孩子们在弹着钢琴、背着画板时那渴求的目光总会向四周环视,特别是当他们看到同龄人在自由玩耍时,更会忍不住地回头张望。任何事物都有其生长的规律,孩子也不例外,古人早就有前车之鉴,“拔苗助长”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尤其是学前教育,它既需要社会、学校的重视,也需要家长、教师的配合,更需要耐心的引导和良好的示范,只有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孩子才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教育也就达到了它的最高境界。
软件项目管理论文:中小软件企业项目管理 [摘要]本文结合现阶段中小软件企业蓬勃发展的背景,结合软件开发的流程分析及管理中的成本、进度、质量分析。分析了中小软件企业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软件;管理;项目;软件企业;生命周期;流程控制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一批批中小软件企业不断涌现。大大推动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有相当部分的软件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大多仍然处于一种手工作坊式运营阶段,处于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的混沌阶段,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质量和效率都不强。由于处于企业的初创期,中小软件企业忙于找项目、揽项目,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实力和行业专攻,从而造成了什么项目都接、什么活都做的局面,且公司人员较少,分工不明确从而造成了此类软件企业管理流程混乱,重编码轻设计,甚至到编码完成后再回头编写、应付各种文档资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不规范,项目延期、失败层出不穷。所以如何有效地对项目进行管理,有章可循,对于中小软件企业来说,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对于广大的中小软件企业而言,如何能有效且比较简单地对自己的软件项目流程进行管理呢? 项目流程管理在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贯穿着整个过程,所以有时它也被称为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立项、策划、分析、实现、测试、、维护等环节。 首先我们从软件工程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我们来说一下软件工程中开发模型的概念,无论大小,每个项目都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开发模型。软件常用的开发模型包括:瀑布模型、螺旋模型、渐进模型。那么具体到中小软件企业,在这几种模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我们针对这几种常见的模型做一下分析。 一般而言,瀑布模型常用于在开发时间内需求没有或很少变化、分析设计人员对应用领域很熟悉、用户应用环境稳定、用户除提出需求以外,很少参与开发工作、需求使用面向过程的语言或编程工具且风险较低的项目。 螺旋模型常用于在项目开发早期需求可能有变化、分析设计人员对应用领域很熟悉、用户可不同程度地参与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使用面向对象的浯言或第四代语言、中等风险项目。 渐进模型主要应用于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需求都可能发生变化、分析设计人员对应用领域不熟悉、用户可参与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用面向对象的语言或第四代语言且高风险项目。 生存期定义可视软件项目特性识别和所选软件开发模型而异,对于软件生命周期的几个环节来说,他们并不是孤立的、时间层次非常明显的,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时间的重叠交叉甚至错位。 对于项目管理人员来说,要注意区分这几个阶段并在不同的阶段定义不同的工作内容并严格执行。而具体到中小型软件企业,由于人员较少,各种工程外小组不太健全。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各个流程进行分解大致分为调查阶段、立项阶段、策划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实现阶段、测试阶段、阶段、维护阶段。 在调查阶段:我们要采集用户需求信息、拟定立项建议最后要生成用户需求文档及立项建议书。 在立项阶段:我们需要编制可行性分析报告、立项申请报告并进行评审最后要形成评审记录。 在策划阶段:我们要任命项目经理、建立项目组。并对需求进行分析、评审。根据需求情况对项目进行资源准备(人、财、物)。在此阶段要形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及测试大纲及需求评审记录。 在分析设计阶段:我们要进行下面的工作系统设计(含数据库、界面设计)、设计评审、用例准备、测试计划评审、项目计划修订、复用元素提取根据情况要形成系统设计文档、集成和验证测试计划、系统设计评审记录、测试计划评审记录、项目计划修订记录。 在实现阶段,我们要进行详细设计、详细设计评审、构造软件(编码、自测)、模块测试、组装测试要形成详细设计文档,评审记录、源程序、相关的测试数据和记录。 在测试阶段,我们要进行集成测试、界面冻结、编写用户使用手册、填写申请单之后进行申请评审要形成集成测试测试记录、报告、安装母盘、用户使用手册子版)及产品介绍。 在阶段,我们要编写培训教材、进行产品包装设计、母盘准备、服务人员培训、光盘刻制、资料印刷、产品包装、产品检验、产品和交付井进行项目总结。 在维护阶段,我们要采集产品问题反馈单、登录问题反馈台账、编发产品问题的E—mail、采集、登录问题反馈跟踪记录表、编报问题反馈跟踪月汇总表、产品问题审核、分类和交付、产品问题回复、本版本产品问题维护、新版产品母盘制作、编、发产品更改公告、问题维护审核、新需求台账登录。 众所周知.影响项目进展的三个维度是成本、进度和质量。如何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尽力做到快、好、省?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将结果处理得最优?这就是项目中管理的学问了。任何项目要被视为成功,都要必须达到几个目的,这其中包括质量要求、截止期及成本限制。质量规定给出了一个最终的定义包括项目的形式、适配性和功能,它定义了项目提交给用户时的最终状态,而且要确保项目符合这些规定。 同时项目的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确定一个合理的交付日期。这就是一处平衡的过程,协调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同时所谓一个项目,进度是主线,其他的因素是围绕它来做的,同时进度也是项目管理的标尺。所以在项目中一旦将会期确定下来,就要将它转化为进度表的形式,并告诉你的项目组成员。当编制进度表时,头脑中要牢记住这个日期。如果你的团队知道要求完成项目的实际期限,他们将受到更大的激励,对他们会更有帮助:当团队成员知道进度的情况时,他们将能够加快自己的步伐,从而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更大贡献。合理的进度,不应该让项目组成员感到紧张。紧张是个人绩效的一个主要杀手。紧张的人更有可能犯错误,而且一般来说其表现不如最佳状态:一个人犯的错误越多,他对其工作及对其本人的感觉就越糟糕,他就越有可能死火。高死火率意味着高的人员离职率,意味着你要花更多的时间用于更新雇人和重新培训。紧张的工作环境导致雇员的紧张,他们反过来又导致环境更加紧张。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对于人员短缺的中小软件企业而言,这显然是不希望被看到的。 作为一个项目来说,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有些人来说,这种情况可能造成令人难以置信的放松,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它又可能造成难以置信的紧张。那些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到底是什么的雇员,容易变得紧张;他们拿不准为什么来这里,这意味着不能担保明天他们还会出现。如果你向你的团队成员提出了足够明确的目标,并向 他们展示实现目标的途径,你的雇员不仅不会紧张,而会真的感觉自己是该项目的一部分。可能还会对自己取得的结果感到自豪。而当项目经理用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专门技术来影响员工的时候,项目成果的机率就会增大。 你不仅应当向你的团队成员说明目标,而且你应当让他们参与确定这些目标。并且一般来说让他们参与计划的编制,这是绝对必要的。如果你让团队成员帮助编制计划,你将更有可能提早发现可能发生问题的领域。团队成员也感觉到对项目承担了更大的义务,因为在使项目启动方面,他们有某种利害关系。 同时,在执行项目时,项目经理一定会面对这样的要求,即不超出某种成本限制。作为项目经理,应该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预算、计划,你应当告知你的公司或客户这项工作确切地说要花费多少成本:出于你的团队是执行项目的人此时也应该像客户一样,也需要尽可能地了解有关成本的信息,所以我们考虑软件的项目管理的时候,都必须在这几方面对其加以界定及规范,在日常的项目管理工作中要注重这几方面的协调、平衡。 一个项目组,我们也要关注于组织的建设。一个软件项目的成功,团队间的合作及有效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效的减少噪音,提高沟通的效率。几乎在所有的项目管理中,沟通问题是必不可免的,对于一些项目经理来说,沟通不佳意味着“没人听我的”,而对于另外的一些经理来说,沟通不畅意味着项目组成员每天到晚一直忙,却不见多少成绩,好多人做着重复的工作,因为彼此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的方式很多,比如说会议、电话、电邮、甚至行为等等。 如果团队成员看起来不愿意沟通,这并不一定表明他们不愿意合作。相反,他们仅仅可能是不愿意以自己不适应的方式进行沟通。所以,为了鼓励沟通,我们必须清楚应该选择哪种沟通渠道,应该选择哪些条件组合,以得到我们所期望的反应。 在项目工作中,万不能对他人颐指气使。维持团队的关系以促进项目组成员齐心协力地工作这才是项目经理所要取得的目标。如果项目经理过多地用权力、金钱或者处罚的手段来影响项目组成员的话,项目失败的几率会很大。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一样,项目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平时的管理工作当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将相关的管理知识及管理理论有意识的应用到管理实践中,我们更要发展艺术性的思维。没有完全相同的项目环境,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才能深刻的体会到项目管理的精髓,不断的成长。同时作为一个项目经理,要有大局观,要具有系统思维。不要受单一项目的局限,要在一个更大的组织视野下考虑项目的实施。 软件项目管理论文:中小软件企业项目管理 [摘要]本文结合现阶段中小软件企业蓬勃发展的背景,结合软件开发的流程分析及管理中的成本、进度、质量分析。分析了中小软件企业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软件;管理;项目;软件企业;生命周期;流程控制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一批批中小软件企业不断涌现。大大推动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有相当部分的软件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大多仍然处于一种手工作坊式运营阶段,处于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的混沌阶段,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质量和效率都不强。由于处于企业的初创期,中小软件企业忙于找项目、揽项目,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实力和行业专攻,从而造成了什么项目都接、什么活都做的局面,且公司人员较少,分工不明确从而造成了此类软件企业管理流程混乱,重编码轻设计,甚至到编码完成后再回头编写、应付各种文档资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不规范,项目延期、失败层出不穷。所以如何有效地对项目进行管理,有章可循,对于中小软件企业来说,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对于广大的中小软件企业而言,如何能有效且比较简单地对自己的软件项目流程进行管理呢? 项目流程管理在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贯穿着整个过程,所以有时它也被称为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立项、策划、分析、实现、测试、、维护等环节。 首先我们从软件工程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我们来说一下软件工程中开发模型的概念,无论大小,每个项目都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开发模型。软件常用的开发模型包括:瀑布模型、螺旋模型、渐进模型。那么具体到中小软件企业,在这几种模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我们针对这几种常见的模型做一下分析。 一般而言,瀑布模型常用于在开发时间内需求没有或很少变化、分析设计人员对应用领域很熟悉、用户应用环境稳定、用户除提出需求以外,很少参与开发工作、需求使用面向过程的语言或编程工具且风险较低的项目。 螺旋模型常用于在项目开发早期需求可能有变化、分析设计人员对应用领域很熟悉、用户可不同程度地参与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使用面向对象的浯言或第四代语言、中等风险项目。 渐进模型主要应用于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需求都可能发生变化、分析设计人员对应用领域不熟悉、用户可参与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用面向对象的语言或第四代语言且高风险项目。 生存期定义可视软件项目特性识别和所选软件开发模型而异,对于软件生命周期的几个环节来说,他们并不是孤立的、时间层次非常明显的,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时间的重叠交叉甚至错位。 对于项目管理人员来说,要注意区分这几个阶段并在不同的阶段定义不同的工作内容并严格执行。而具体到中小型软件企业,由于人员较少,各种工程外小组不太健全。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各个流程进行分解大致分为调查阶段、立项阶段、策划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实现阶段、测试阶段、阶段、维护阶段。 在调查阶段:我们要采集用户需求信息、拟定立项建议最后要生成用户需求文档及立项建议书。 在立项阶段:我们需要编制可行性分析报告、立项申请报告并进行评审最后要形成评审记录。 在策划阶段:我们要任命项目经理、建立项目组。并对需求进行分析、评审。根据需求情况对项目进行资源准备(人、财、物)。在此阶段要形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及测试大纲及需求评审记录。 在分析设计阶段:我们要进行下面的工作系统设计(含数据库、界面设计)、设计评审、用例准备、测试计划评审、项目计划修订、复用元素提取根据情况要形成系统设计文档、集成和验证测试计划、系统设计评审记录、测试计划评审记录、项目计划修订记录。 在实现阶段,我们要进行详细设计、详细设计评审、构造软件(编码、自测)、模块测试、组装测试要形成详细设计文档,评审记录、源程序、相关的测试数据和记录。 在测试阶段,我们要进行集成测试、界面冻结、编写用户使用手册、填写申请单之后进行申请评审要形成集成测试测试记录、报告、安装母盘、用户使用手册子版)及产品介绍。 在阶段,我们要编写培训教材、进行产品包装设计、母盘准备、服务人员培训、光盘刻制、资料印刷、产品包装、产品检验、产品和交付井进行项目总结。 在维护阶段,我们要采集产品问题反馈单、登录问题反馈台账、编发产品问题的E—mail、采集、登录问题反馈跟踪记录表、编报问题反馈跟踪月汇总表、产品问题审核、分类和交付、产品问题回复、本版本产品问题维护、新版产品母盘制作、编、发产品更改公告、问题维护审核、新需求台账登录。 众所周知.影响项目进展的三个维度是成本、进度和质量。如何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尽力做到快、好、省?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将结果处理得最优?这就是项目中管理的学问了。任何项目要被视为成功,都要必须达到几个目的,这其中包括质量要求、截止期及成本限制。质量规定给出了一个最终的定义包括项目的形式、适配性和功能,它定义了项目提交给用户时的最终状态,而且要确保项目符合这些规定。 同时项目的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确定一个合理的交付日期。这就是一处平衡的过程,协调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同时所谓一个项目,进度是主线,其他的因素是围绕它来做的,同时进度也是项目管理的标尺。所以在项目中一旦将会期确定下来,就要将它转化为进度表的形式,并告诉你的项目组成员。当编制进度表时,头脑中要牢记住这个日期。如果你的团队知道要求完成项目的实际期限,他们将受到更大的激励,对他们会更有帮助:当团队成员知道进度的情况时,他们将能够加快自己的步伐,从而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更大贡献。合理的进度,不应该让项目组成员感到紧张。紧张是个人绩效的一个主要杀手。紧张的人更有可能犯错误,而且一般来说其表现不如最佳状态:一个人犯的错误越多,他对其工作及对其本人的感觉就越糟糕,他就越有可能死火。高死火率意味着高的人员离职率,意味着你要花更多的时间用于更新雇人和重新培训。紧张的工作环境导致雇员的紧张,他们反过来又导致环境更加紧张。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对于人员短缺的中小软件企业而言,这显然是不希望被看到的。 作为一个项目来说,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有些人来说,这种情况可能造成令人难以置信的放松,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它又可能造成难以置信的紧张。那些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到底是什么的雇员,容易变得紧张;他们拿不准为什么来这里,这意味着不能担保明天他们还会出现。如果你向你的团队成员提出了足够明确的目标,并向 他们展示实现目标的途径,你的雇员不仅不会紧张,而会真的感觉自己是该项目的一部分。可能还会对自己取得的结果感到自豪。而当项目经理用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专门技术来影响员工的时候,项目成果的机率就会增大。 你不仅应当向你的团队成员说明目标,而且你应当让他们参与确定这些目标。并且一般来说让他们参与计划的编制,这是绝对必要的。如果你让团队成员帮助编制计划,你将更有可能提早发现可能发生问题的领域。团队成员也感觉到对项目承担了更大的义务,因为在使项目启动方面,他们有某种利害关系。 同时,在执行项目时,项目经理一定会面对这样的要求,即不超出某种成本限制。作为项目经理,应该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预算、计划,你应当告知你的公司或客户这项工作确切地说要花费多少成本:出于你的团队是执行项目的人此时也应该像客户一样,也需要尽可能地了解有关成本的信息,所以我们考虑软件的项目管理的时候,都必须在这几方面对其加以界定及规范,在日常的项目管理工作中要注重这几方面的协调、平衡。 一个项目组,我们也要关注于组织的建设。一个软件项目的成功,团队间的合作及有效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效的减少噪音,提高沟通的效率。几乎在所有的项目管理中,沟通问题是必不可免的,对于一些项目经理来说,沟通不佳意味着“没人听我的”,而对于另外的一些经理来说,沟通不畅意味着项目组成员每天到晚一直忙,却不见多少成绩,好多人做着重复的工作,因为彼此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的方式很多,比如说会议、电话、电邮、甚至行为等等。 如果团队成员看起来不愿意沟通,这并不一定表明他们不愿意合作。相反,他们仅仅可能是不愿意以自己不适应的方式进行沟通。所以,为了鼓励沟通,我们必须清楚应该选择哪种沟通渠道,应该选择哪些条件组合,以得到我们所期望的反应。 在项目工作中,万不能对他人颐指气使。维持团队的关系以促进项目组成员齐心协力地工作这才是项目经理所要取得的目标。如果项目经理过多地用权力、金钱或者处罚的手段来影响项目组成员的话,项目失败的几率会很大。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一样,项目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平时的管理工作当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将相关的管理知识及管理理论有意识的应用到管理实践中,我们更要发展艺术性的思维。没有完全相同的项目环境,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才能深刻的体会到项目管理的精髓,不断的成长。同时作为一个项目经理,要有大局观,要具有系统思维。不要受单一项目的局限,要在一个更大的组织视野下考虑项目的实施。 软件项目管理论文: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 摘要: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和开发是一项具有复杂性以及系统性的工程,其涉及面相对较广,在实际的工作中所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因此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实施系统和完善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信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软件的规模以及复杂程度在不断增加,因此在实施计算机软件工程开发的工作中各种问题也逐渐地显现出来,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就应该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更好的管理方法和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管理方法;问题 目前,在实施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并没有引起工作人员和企业领导人员的足够重视。在实施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过程中,软件产品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且计算机软件工程刚刚兴起,在实施软件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此可见全面地实施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该文就将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作为基础,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和浅析。 1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 1.1对于组织机构的管理 在实施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对于组织机构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只有设置全面的组织结构,完善组织机构管理的质量才能完成科学管理制度和管理团队的建设。只有完善组织机构的管理才能清楚地划分管理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尤其是对于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来说,必须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负责组织机构的管理,进而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性和质量。 1.2软件质量和配置管理 在实施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软件质量管理和配置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项目质量保证主要是定期地对总体绩效进行评估和评价,完善质量计划编制、项目质量保证以及项目质量控制等过程,对于不能保证项目质量的问题给予进一步的分析,找出具体和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进而更好地提高软件的质量。同时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人员也应该对软件产品的演变过程有一个精确的记录,保证软件配置管理的质量,进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 1.3风险的评估以及管理 风险管理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对风险的正确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监督和风险解决等,实施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在预测到风险即将出现的时候及早采取措施给予抑制,避免风险的出现和发展。在实施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及早地对项目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加强对各种可能出现风险的管理,降低各种风险对项目造成的影响,进而提高软件企业的经济效益。 2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的重视 大多数企业在实施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项目管理的培训,在项目管理培训上投入的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均相对较少,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和完善的知识培训体系。很多软件企业只是依靠着某些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精湛的技术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而在项目管理培训方面往往比较盲目,只是走一走过程而已,缺少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的重视程度,项目管理人员缺少对项目管理知识和培训知识的掌握[1]。 2.2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的意识较薄弱 在目前我国各个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个软件企业在进行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一旦发生风险就会给企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由此可见在实施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大多数软件企业在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对风险控制的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并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和控制对于项目管理来说的重要意义,以致不能及时地防范和控制相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2.3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团队意识低下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大多数工作人员并不能从宏观上对整个项目进行整体的把握,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没有从大局上对相关的管理工作进行考虑。大多数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缺少团队意识,这些管理人员虽然具有精湛的技术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只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缺少培养新一代人才的观念,缺少带头作用和责任心,导致各种管理问题的出现,不利于企业的更好发展。 3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3.1提高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的重视程度 软件企业在实施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增加对项目管理培训的重视程度。企业应该增加在管理人员培训上的精力、物力和财力,注重对管理人员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提高。让相关管理人员掌握更多的知识,让管理人员熟悉相关的培训和管理流程,进而更好地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有效性。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人员也应该建立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的审核制度,项目管理人员在上任之前应该给予一定的考核,进而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 3.2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风险控制管理意识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在实施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应该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充分地掌握和学习风险管理知识,熟练地掌握风险识别、风险控制以及风险转移的方法,在项目启动后立即对风险进行识别和管理。与此同时项目管理人员也要保证风险控制和管理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减少各种风险对企业经济效益和软件开发造成的影响[2]。 3.3培养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团队意识 企业管理人员在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让相关的项目管理人员从宏观上掌握大局,进而整体性地对整个项目管理进行掌控。同时也要充分地发挥项目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合理地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安排,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在此基础上也要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在充分发挥每一个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个人能力的同时培养可以满足企业更好发展需求的新一代人才,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软件工程开发和设计过程中的各个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也在不断增加,实施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各种问题也逐渐凸显,而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工作的管理质量也逐渐成为影响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这样的情况下软件企业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策略给予完善,进而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促进软件企业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作者:吴丽娜 单位:宿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软件项目管理论文:软件工程项目管理需求分析 摘要:科研机构、高校承担的大型科研工程越来越多,软件在工程项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结合科研领域软件开发特点,介绍软件开发流程管理及质量保障措施等,可为科研软件的质量提高及创新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科研软件;需求分析;开发模型;质量保障 0引言 随着科研机构、高校承担的国家大型科学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在这些大型科学工程中,软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担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项目[1]、BESIII项目[2]中的数据采集软件、探测器和数据监测软件是获得物理成果的基础,而模拟软件和分析软件则直接关系到物理成果的处理和精度。这类软件项目有较深的物理学背景,需要使用一些物理分析和设计方法,实现手段必须符合领域特点。例如,数据存储在粒子物理实验和空间天体物理实验中的要求不同,前者主要采用ROOT[3]格式,而后者则以FITS[4]格式为主,开发所用的常见库和工具也因数据存取格式不同而不同。此外,该类软件应用面较窄,仅限于某一科研领域,其开发很难由软件公司承担,因为软件公司必须投入大量的学习成本,而产品应用又受局限。因此,这类软件的开发一般由科研院所、高校自行承担。然而,目前我国软件整体实力与创新性还不强,人才结构也需要改善[5],一些从事基础研究的机构,软件人才紧缺,且缺乏软件开发管理经验,造成软件质量不高。科研机构从事软件开发的科研人员学习能力强,热衷于追求新技术,如果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可帮助其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依托大型工程培养所需的软件人才,不仅有利于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而且还能为国家培养大批软件人才。本文结合该类软件项目的特点和科研机构现状,探讨其软件开发特点,并提出流程管理和质量保障措施。 1科研领域软件开发及其特点 1.1软件项目特点 (1)软件提出者。一般是项目科学家、顾问,他们具有较强的科学洞察力,也能较好地把握软件开发方向,但他们大多只关注宏观问题,而非技术细节,对软件不是很了解,不能用计算机语言和思维描述项目,也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描述实现流程、细节,因此不能准确估计软件开发难度和工作量。 (2)软件开发者。一般为青年职工和学生,他们熟悉软件开发,但往往不能完全理解项目目标,也不能深刻理解其物理过程,理解过程中往往思维局限性大,缺乏方向。 (3)软件测试者。多数情况下单元测试由开发者承担,集成或系统测试由其他人员完成,部分由用户完成。与开发人员相比,测试人员往往物理基础较好,掌握基本测试方法,但是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测试体系,而且将软件测试当作“副业”,测试以功能实现为主,对软件细节不了解。 (4)用户。用户一般是物理工作者,他们熟悉研究领域的物理要求,但不能用计算机语言描述需求,往往需求不实际或不够明确。他们对软件要求较高,要求通过物理测试对软件性能和输出结果精度进行测试。如通过运行大数据量检查软件内存和时间消耗,以促进开发者进行算法优化等。 1.2软件项目开发特点 (1)软件需求不够明确。科研领域软件项目一般都涉及到探测器和数据,涉及领域较广,而且需求不断变化。无论是软件提出者还是用户,往往难以用计算机思维或语言清楚描述问题;软件开发者对项目物理目标,特别是物理过程缺乏深刻理解,不能很好地理解软件功能细节及需求。比如,对于一些数据分析软件,提出者或用户难以描述出软件需要完成的功能,而开发者对数据处理流程中进行的数据转换、修正、数据结构重组也缺乏深刻理解。 (2)人员结构较为单一。软件开发中通常一人需要承担多种角色,包括软件需求分析员、设计者和开发者,甚至测试者。这样的职位设定,人员分工不明确,难以深入把握某一领域(比如测试)的特点和方法,从而影响了整个软件开发过程。 (3)软件实现细节难以把握。此类软件一般涉及复杂的物理过程,需要用一定的物理方法解决,但方法并不唯一,不同方法会对结果带来一定影响,而且不同类型数据所依赖的方法也不同。软件开发中还有些研究性课题,只能以接口形式存在于软件中,但预留接口时往往设计较为简单,考虑的情况过于理想,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然而,如果设计时考虑得比较复杂,接口较多,又往往缺乏必要的软件技术和经验,不能有效把握细节。 (4)硬件频繁改动增加软件开发风险。软件依赖于硬件,设计初期软件是在理想的硬件设计状态下运行,但如果硬件发生变更或者运行影响因素增加,软件也随之变动,从而加大开发风险。 (5)软件测试及评估缺乏专业水平。由于开发者、测试者与用户的专业测试能力都比较欠缺,难以涉及到核心质量问题,往往无法全面对软件作出专业评估。 (6)人员管理难度大。科研机构、高校一般热衷于科学研究而不是工程项目本身,因此难以兼顾两方面工作。软件提出者和管理人员往往对软件工程缺乏深入了解,难以对开发工作作出客观评价,因此对软件开发的进度和质量带来一定影响。 (7)软件不确定性因素多。随着工程实施,软件提出者、用户会不断改变、增加需求,加上开发者及测试者缺乏相关经验,代码开发不规范、开发人员流动性强等增加了软件开发的不稳定性。另外,为降低开发成本和难度,开发人员通常会引入现成的工具,这可能给软件开发带来隐患。然而,面向某一科研领域的软件开发项目也有自身的优势。如和大型专业软件相比,所需的项目功能不是特别多,部分开发平台具有可移植性,开发人员综合素质较高,学习能力强,英语基础较好。此外,很多工程与国外合作开发,可参考国外成熟软件,并方便引进一些免费的软件框架和平台,如Gaudi[6]框架、天文分析工具库Ftool[7]等。 2软件开发流程管理 2.1确定软件开发模型 科研机构,尤其是一些缺少经验的团队,习惯采用瀑布模型进行开发,主要由于该模型分阶段,且各阶段间存在因果关系,比较符合思维模式。但它会产生大量文档,到开发后期会凸显软件开发缺陷。适合科研领域的开发模型有迭代式模型[8-9](需求变更驱动型)、增量模型(功能驱动型)及快速原型开发[10]等。对于科研软件而言,模型选择需综合考虑软件框架稳定性和开放性、构件独立性以及项目组开发经验等。比如对于需求不明确、流程不清晰、算法不确定的项目(如数据处理软件、分析软件和标定软件等)采用迭代模型或者快速原型开发较好。此外,采用一种模型为主,其它模型为辅,也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2.2加强开发流程控制 无论采用何种开发模型,开发人员必须在每一次开发或迭代中完整实现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步骤。各阶段的评审或项目报告尤为重要,项目前期要确保软件开发人员准确理解项目需求以及软硬件环境;中期阶段要确保开发流程和方法可靠;后期要通过测试确保软件运行符合要求。 2.3需求分析中注重物理分析 科研软件中一般涉及大量数据操作,而且过程比较复杂,一些原始数据要经过转换、重建、标定及修正等步骤,而且处理不一定是线性的,即相邻数据之间可能有关联。这些功能和性能需求不容易明确,需要着重把握。软件中还可能涉及一些物理算法(比如图像修正、频率分解等),因此在需求分析中需要着重进行物理分析,包括流程梳理、特殊方法和条件选择等。 2.4采用串行开发方式 科研机构人员结构比较单一,往往多项工作并行执行,给软件开发质量提升及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可将相关性比较强的软件以串行方式开发,数据产品生成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可以依次开发。 2.5提高开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软件开发过程中,保障软件项目负责人在经费使用及绩效考核中的话语权,组建凝聚力强的研发团队,对软件开发的进度、质量进行考核。 3软件质量保障措施 (1)加强开发过程中的沟通。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带来软件开发需求的变动,用户往往只注重项目需求功能满足,而不关心软件的实现细节,所提出的功能或接口可能不切实际,因此需要加强与用户的沟通,明确软件开发目标。 (2)充分调动开发人员积极性。科研机构软件开发人员往往是科研项目的幕后工作者,其工作成果容易被科研项目成果所掩盖,所以充分调动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尤为必要。一方面,为其提供成果展示平台,尤其是展示创新性成果,如将开发中的文档整理成册等;另一方面,在基金申请、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支持。科研机构职称评定主要依据取得的科研成果,由于工作内容不同,如采取同样的评审条件,软件开发人员与其他研究人员在同一层次上竞争将缺乏竞争力。可能导致部分人员不愿意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或者开发软件的同时还从事其它研究,从而影响软件开发进度和质量。因此,需要根据软件开发人员工作的特殊性,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其积极性。 (3)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项目负责人。优秀的软件工程项目负责人不仅是一个好的软件设计师,对软件实现细节能够很好的掌控,还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能科学配置资源。 4结语 面向科研领域的软件具有较深的行业背景,其设计方法、实现手段有很强的领域依赖性。本文从科研领域特点及软件提出者、开发者、测试者、用户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其需求难以明确、人员结构较单一且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在软件开发管理过程中,需要采用合适的软件开发模型,注重流程管理,充分调动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赵海升 李兵 聂建胤 宋黎明 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软件项目管理论文: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软件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对软件的特性以及功能要求越来越多,要开发出一个优秀的软件,必须综合不同的用户的不同的想法。另外加上企业、个人和政府的信息需求日益复杂,现在的计算机程序不再是一个人能够轻松构建,而是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共同努力。并且各种形式,各种应用领域的软件都需要工程化,所以,产生了软件工程,整个软件工程过程中的项目管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根据软件开发中项目管理涉及的人员、产品、过程和项目四个方面来讲述了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管理方法 1软件工程开发概述 软件工程是建立和使用一套合理的工作原则,以便经济地获得可靠地、可以在实际机器上高效运行的软件。软件工程方法为构建软件提供了技术上的解决方法,包括沟通、需求分析、设计建模、编程、测试和技术支持。 2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有效的项目管理集中在4个方面:人员、产品、过程和项目。 2.1人员 在IEEE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提到,当向3个大型技术公司中主管工程的3位副总裁问及一个成功的软件项目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时,他们回答会的的第一重要的因素不是他们所用的工具,而是人员。 2.1.1项目利益相关人员每个项目的利益相关人员有高级管理者、技术管理者、开发人员、客户和最终用户参与,为了高效率的完成项目,整个团队必须能够发挥好每个相关人员的能力和技术,这是团队领导者的任务。 2.1.2团队领导者项目的管理需要很多相关者的努力,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第一要具有一定的实力,必须能够掌握整个项目,还要能够理解团队人员,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影响整个团队。 2.1.3软件团队优秀的团队结构取决于组织的管理风格、团队里人员数目与技术书评,以及问题的总体难易程度。规划软件工程团队结构时应该考虑待解决问题的难度、开发程序的规模、团队成员需要共同工作的时间、对问题做模块化划分的程度、待开发系统的质量要求和可靠性要求、交付日期的严格程度以及项目所需要的友好交流的程度等因素。 2.2产品 不管喜欢与否,从项目一开始,就要研究应该开发哪些产品以及要解决哪些问题。至少我们要建立和界定产品的范围。 2.2.1软件范围软件项目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软件范围。确定范围主要考虑要开发的软件如何适应于大型的系统、产品或业务环境,软件要产生哪些客户可见的数据对象作为输出和软件要执行什么功能才能将输入数据变换成输出数据等问题。 2.2.2问题划分问题划分是软件需求分析的核心活动。在确定软件范围的活动中,并不试图去完全分解问题,只是分解其中的两个主要方面:必须交付的功能和内容和所使用的过程。 2.3过程 团队选择过程模型主要适合于需要该产品的客户和从事开发工作的人员,产品本身的特性和软件团队随处的项目工作环境。软件团队在选择最适合项目的软件过程模型时,应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一旦选定了过程模型,项目团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确定过程模型中应包含的软件工程任务。较小的项目如果与以前开发过的项目相似,可以采用线性顺序方法。如果时间要求太紧,不可能完成所有功能时,增量策略可能是最好的。同样的,如果项目具有其他特性,可能就要选择其他过程模型。作为项目负责人,要特别注意与用户保持联系,掌握用户的心理和动态防止来自用户的各种干找和阻力。 2.4项目 为了更好地管理软件项目,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正确的基础上开始工作。通过以下两点来实现:首先努力的正确理解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为每个参与项目的人员设置现实的目标和期望。这一点又通过组建合适的开发团队,并给与团队工作时所需的自由、权利和技术而得到加强。 (2)保持动力。很多项目的启动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后来慢慢地开始瓦解。为了使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人员充满动力,项目经理比喻采用激励措施,使人员变动更小,让每个任务都高质量的完成。 (3)跟踪进展。对于软件项目而言,当工作产品正在产生或被认可时,跟踪项目进展要作为质量保证活动的一部分。 (4)做出英明决策。总体上,项目经理和软件团队的决策应该“保持项的简单性”。 (5)进行事后分析。建立统一的机制,从每个项目中获取科学系的经验。 3结语 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是软件工程的普适性活动。它先于任何技术活动之前开始,且持续贯穿于整个计算机软件的建模、构造和部署之中。项目管理中的人员、产品、过程和项目对软件项目管理具有重大的影响。要顺利完成软件开发,就必须将人员组织成有效的团队,激励他们完成高质量的软件工作,并协调他们实现有效的沟通。产品的需求必须考虑客户与开发者的想法,设计更合适的产品。过程必须适合于人员和产品。最后必须采用确保软件团队能够成功的方式来组织项目。 作者:王明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软件项目管理论文: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1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管理意识 在软件工程项目处理中,有些项目经理没有强烈的认识到本身的责任,无法从总体上掌控全部项目,只是静心于详细的技术工作,造成项目组成员之间忙的忙、闲的闲,打算不周、使命不均、资本奢侈等近况。有些项目经理没有很好的管理方法,本身做比力坚苦的事情,使项目使命没法公道的分配给小组成员,以到达事情“负载平衡”。在涉及相关软件技术方面的企业中,项目经理大部分是团队中的技术中坚力量或者是主要技术人员。但是,在详细的项目实施细节中,无论是项目基本的常识,或是项目实施必备的能力与本领,他们还存在着很大的晋升空间。技术骨干在担当项目经理之前,最佳的选择是提前练习与实践相关的项目办理常识。项目经理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常识,更多的是与人来往配合的常识,需要指出的是人际间的交往能力是其必需的业务素质之一。另外,项目的负责人还要有比较强烈的责任意识,并且在现实工作中不断提高本身应该具备的责任品质,积极践行责任行为,树立好的标杆与榜样,为团队整体的发展负责。这是项目实施的具体路径所决定的,没有领头羊一切将很难开展与执行。 1.2存在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与预防潜在危害的意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识,在任何项目在举行方向与正式实行以前,作为项目的负责人要从危害存在的大概性动身,对其大概致使的危害系数举行预先的判定和做好需要的预警备案。任何项目都有必然存在的潜在的风险,但是最好人工的准备,风险的危害最大水平的降低是对项目负责人能力与水平的重要考量,其必需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来应对随时发生的变故。有些项目经理在工作中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企划书中风险管理进行了粗略介绍,敷衍了事的随意列出几条危害,写一些简略应答办法,对后来的风险防范起不到任何作用和影响。 1.3内部沟通问题 在软件工程项目的进展与实施过程中,人际间的配合与合作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秉性的差异,沟通与交流中的障碍与差异会影响团队的协作与凝聚。很多开发的工程项目的规模比较庞大、复杂,项目经理就很难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项目团队中就很有可能出现不同角色之间的分工不清、责任不明,导致的工作互相推诿、出现问题推卸责任的情况。有时还会发生组员之间不进行沟通联系,各做各的工作,不愿意和别人合作,最终导致的项目无法按时完成等问题,产生不必要发生的损失。为避免以上呈现的现象在软件工程项目的研发与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应制定有效的交流轨制和交流机制,增强团队队员之间的配合意识,对由于贫乏交流而产生的差错要进行规避与责罚。进度控制的问题在软件开发工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按时完成工作进度,延期项目的进度也是经常有的事情,有可能会带来很严重的损失。这时就需要项目经理来有效的节制团队的工作进度,对应项目进度的个体意义进行判断,事前或实时采纳需要的办法,尽可能缩小预期进度与现实进度的误差,实现对项目的自动管控。 2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对策 2.1完善管理体系 首先,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体系要对人才进行有效并且合理的管理,建立一个完善的、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其次,团队职员要有杰出的本领与功底,而且队员要有求知欲和上进心,可以不竭的进修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办理的热情,有用的将履历和实践。最后,团队中的队员要履行工程项目中的规章制度,严苛的奖惩制度也会在必然程度上增进队员,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使得队员更踊跃的为项目尽力。 2.2提高进度与风险管理工作的效能 项目经理首先应加强项目进度的处理,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指,利用时间进度完善办理进程的功效,来抉择项目的起头及完成的时刻表。成立一个实际的项目进度计划的进程,和公平合理的、有效的管控好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办理中,全数小组成员的任务状况。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办理的职员,应答危害办理的常识、危害方法的常识、量化的方式,和危害管控的方式举行有用的把握和认知,为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办理做好有用的危害办理陈述,而且做好有用的危害防备事情。风险在项目完成之前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发生,所以需要项目经理定期的对软件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对不同等级的风险进行使用不同的应对措施来处理问题,必要时期可以采用规避、减缓等处理方式。当前在软件项目控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是对信息的优化处理与分析,从而做出比较科学的判断与预测,随着近几年来,软件在项目控制中的深入应用,特别是各种计算方法的不断普及,项目控制在“软计算”等方面取得了非常长足的进展。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的项目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方面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 2.3建立合作式团队 我国在项目管理方面的科研人才存在着很大的缺口,这一点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项目管理的现代化技术发展,因此,构筑合作团队非常重要。第一要素是信任感。这意味着一个有凝聚力的、高效的团队成员必须学会迅速地、平心静气地熟习自己的诟病、错误、失败。他们还要乐于承认他人的优势,即便这些优势超过了本身。以人的软弱与退缩是很难形成有战斗力的集体的,这与高效管理的初衷也不尽符合。第二要素超卓的团队需要领导带头。团队成员全力以赴,由于他们很清晰必要做什么,他们会彼此排除别人那些无助的行动而恰恰是这类无怨无悔的行为,才培育和培养了他们对彼此的负责与担当。第三要素增强职员之间的联系。可以按期见面开会,开会前先把议题准备好,会中有记实,吩咐有记实总结、存案,除正式交往,队员之间也要非正式练习,连结事情关系,增强感性与亲情的融会是队员的一种需求。 3软件工程项目对策的有效性分析 当前在软件工程项目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是对各种信息的优化处理与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实施对各类问题的有效解决。 3.1对策的针对性 对策目标的针对性,是指备选的对策必须是依据项目管理中给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文中第三部分指出的三条对策都是根据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三种问题,一一对应提出的,每一条都是根据问题提出的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这中针对性要从不同的问题性质的本身来设定不同的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对策的针对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3.2对策的实用性 对策必需遵循主、客观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清楚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操作的而不是脱离实际的对策。提出的三种对策都是在现实能够达到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清晰地指出应如何处理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从问题对策的实用性出发,探究其发展的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3.3对策的可行性 对策的可行性指对策与问题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同时,政策的制定应该遵循各种主观与客观的要求,在了解清楚的基础上进行对应性的应答。当政策与具体问题出现严重的不对称时则非常容易造成意外的损失。 作者:郎晓菲 软件项目管理论文: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思考 计算机软件大体分为三类,一种是总述,一种是系统软件,一种是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的作用是促使各个硬件按照一定的规律协调工作,保证计算机处于正常运转状态。而应用软件的作用则是为了实现某种使用愿望而开发出来的软件。 1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1.1工程项目管理的含义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业主通过委托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签署相关协议,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有义务和权力代表业主在工程项目进行的情况卜干预和服务。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可以协助业主同项目工程总承包签订一系列合同,只是起到辅助性作用,不直接与总承包企业或者施工、勘察、供货和设计签署协议或合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有责任在施工过程中监督合同的完成情况。 1.2软件工程项目的概况 1.2.1管理人员开展有序的项目计划 企业必须把人员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在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上人员的调配问题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因此,项目能否成功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写作能力息息相关,针对工程项目的操作类别不同,可以分配成各个研究小组,进行科学合理的针对性开发和高效的协作,有利于工程的快速推进和更加完善。小组内的人员根据自身优势,确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对项目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对风险进行评估,与此同时从节约成木的方而出发,形成科学的人力资源调配机制,使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1.2.2质量和配置管理工作 软件的质量管理工作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工作,质量管理决定着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是否真正的成功,通过一系列保证质量的手段,有计划的编制、控制和保证项目质量。保证项目质量的方式可以通过定期的进行质量评估得以实现,在日常项目管理中要不断的对工作进行考查,对于项目不合格的地方要提出意见并且考虑整改措施,不断完善整个软件配置管理的记录工作,使项目的质量能有一定的检测体系,这样开发者会对项目工程的质量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1.2.3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 风险管理大致分为两种工作,一种是风险识别,另一种是风险评估。得到评估结果以后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定期检测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好处是可以减小产生风险的概率,还可以避免一些因疏忽而产生风险,使项目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也减少了因项目风险而造成的一些相关责任人的利益冲突。 2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团队的协作问题 分工合作是我们完成一个项目的基木因素,在软件开发方而更需要每个人的智慧一起凝聚出果实,共同享受成果,而目前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方而信息的交流方而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分工不清、团队不合作等问题。 2.2需求分析和实际中的业务存在差距问题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没有结合实际的活动需求,也没有调查有效的数据分析,因此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在开发出新的产品以后并没有取得理想的业务效果。 2.3风险管理的问题 项目的风险工作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很重要的问题,如果风险没有相应科学管理,很容易带来巨大的损失,但是很多员工并不懂得如何规避风险,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更是缺少对风险工作的管理,导致很多企业在风险来临时无法做出正确行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 3.1对风险管理和工作进度进行有效管理 制定风险管理制度。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风险识别意识和相应的遇到风险的专业知识,并且能有效的控制风险的能力。在平时要做好风险评估的管理报告,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要及时预测并且做出相应的解决行动。设置专门的人员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定期进行风险的评估和检查工作。在整个项目中,根据需要进行多次的风险管理工作,因为风险无时无刻都有可能存在,检查的目的是尽量减少风险发生,在一般情况卜处理风险的措施一般有三种:减缓、规避和转移。提高工程的进度,不断的推进工程的工作效率。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表,并且尽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目标。工作人员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效的作息时间安排,管理人员要密切关注工程进度,不断的督促员工完成应做的工作量,有条理、高效的完成对员工的工作任务的监督工作。 3.2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针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人员日常管理工作,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合理安排人才资源,确保在进行计算机软件项目工程时人员调配顺利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对于工作人员来说 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极大的丰富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减少工作上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人员的素质。奖罚制度是对企业员工优劣的衡量标准,所以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方而采取奖罚制度可以极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主动为企业创造效益,企业的发展才能有长远的未来。 3.3建立合作的团队 在员工内部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员工的内部工作经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完善沟通方法,开辟多种交流方式和渠道,不断的增强各个部门的沟通意识,使团队的力量不断凝聚起来。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个人。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非常复杂,需要的人员也众多,因此必须要使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范围,清晰的划分自己所需要负责的区域,清楚自己的责任,这样能够确保每一个步骤都井井有条,非常有秩序。调动整个团队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一些活动、奖励措施等使每一个工作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愿意并想要去做的更好,不断激发团队的潜力和员工的协作能力,这样项目不仅会做的越来越好,员工内部也会越来越和谐并且充满正能量,企业的效益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4结语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内容十分的复杂,要保证软件工程按照工程原计划进度顺利开展工作,并且要节约成木、保证质量,必须熟练对计算机软件进行操作,在现在的大多数生产计算机软件的企业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软件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软件工程项目的成功条件是软件项目要具有科学性和高效性,在此基础上企业的合理管理也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瑾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软件项目管理论文:软件开发项目管理论文 1在软件开发中实施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有时即使不开展项目管理工作,软件开发项目也能取得成功。但是如果乏项目管理,则难以将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容易导致软件企业面临着亏损的风险。在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技术、方法等,管理软件开发活动,如此既有助于实现软件开发目标,又能够控制软件开发的进度以及开发成本。当前,虽然有部分软件企业依据软件工程理论,制定了管理软件开发的制度,但是却没有严格控制软件开发的进度以及成本。这种做法不仅会延长软件开发的时间,还会增加软件公司的经营风险,最终损害到相关用户的利益。而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就有助于保证软件开发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提高软件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2项目管理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现状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人们发现了在开发软件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规范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不重视管理工作。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人们开始尝试利用过程管理方法。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是没有制定管理软件开发过程相关标准。近几年来,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采取项目管理来控制软件开发的质量、软件开发的成本等,以此确保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成本等因素,符合当时的既定标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每一个项目组的不同成员都应该承担不同的任务,并且企业管理者应该要求他们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身的任务,这种明确分工制度,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3项目管理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每一个软件开发项目都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提出问题、研究可行性、分析需求、测试等。因此项目管理工作应该贯穿于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 3.1可行性研究 无法开发哪一个项目,都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与研究。通过利用项目管理来研究软件开发项目可行性的目的在于: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软件开发项目是否具有开发的价值。其中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包括: 1)、研究技术的可行性。其主要是指:要合理地分析开发项目的功能与性能,分析其中所隐藏的技术风险。 2)、研究经济的可行性。其主要是指:估计所开发的项目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然后依据所估算的经济效益,确定该项目是否具有投资的价值。 3)、研究社会的可行性。其主要是指:分析此项目的运行方式是否正确,分析当前的人员技术水平以及管理制度是否具有可行性。 3.2软件项目估算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首先要规划软件开发项目,如此便于项目管理人员制定切合实际的估算方案。规划软件开发项目的内容主要包括:明确软件开发的目标、明确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资源、明确软件开发的进度等。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估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估算可以保证软件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也可以确保软件项目的成本未超出预算。在估算资源、成本以及进度的时候,要依据自身丰富的经验以及相关的数据。但是当前所使用的估算方法较为单一,此种估算方法容易增加估算风险。对此,研究人员应该努力研究出更多科学、有效的估算方法。 3.3软件项目开发人员的管理 在开展软件项目开发人员管理工作的时候,首先要合理安排人员。通常情况下,是由多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软件开发项目。在具体安排人员任务的时候,要依据每位人员的优势进行,并且要明确小组内每一位成员的工作任务以及工作目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要确定不同的责任人,比如:项目经理、开发经理,并且为每一个小组安排一名组长,如此有助于确保软件开发项目的顺利完成,同时保证所开发出来的软件属于高质量产品。 4结束语 虽然项目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包含较为深刻的理论,但是要想真正实施项目管理还是比较困难。对于软件开发企业来说,其应该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项目管理工作经验,以此提高项目管理工作的质量。 作者:侯凯 单位:锦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经营管理论文:邮政生产经营管理中感想体会 近年来,随着邮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所经营的业务种类繁多,几乎覆盖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角落,且具有一定的区域特色,作为邮政经营前沿阵地的县局,如何开展好经营管理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贯彻省、州邮政工作会议精神,坚定发展信念不动摇,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真抓实干,以效益为中心不断优化业务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做强做精各类业务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切实提高邮政服务质量和水平,履行好普遍服务义务。 二、按照上级下达的工作目标,结合本局实际情况,合理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到班组、支局。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提高职工发展业务的积极性。定期通报业务发展情况,搞好经营活动分析,对业务发展当中存在的不足,查找原因,找出差距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各项业务发展,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三、加强业务宣传。通过开展窗口宣传、墙体广告、宣传横幅、散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的活动,以提高各项邮政业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新业务,只有让用户了解,他才会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使用,所以要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注重业务的宣传作用。 四、着力抓好企业文化和职工队伍建设。职工队伍素质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形象和兴衰,因此,要把加强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和职工的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的教育提在重要工作日程,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业务技能培训和组织职工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职工队伍的稳定和健康,对树立邮政的良好社会形象,对企业经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不可或缺。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企业。关心职工,认真倾听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制订各项发展业务的措施和办法,首先考虑职工是否拥护、是否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重奖励、轻考核,努力提高职工福利待遇,让职工在企业经营效益提高中享受到实惠。 六、基础管理、安全生产、资金票款监管等各项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用制度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和职工的操作,并做到考核到位,检查到位,监督到位,确保生产安全和杜绝资金票款案件。 七、注重信息技术对生产经营工作的支持,以建设为主转移到以维护为主,确保设备、网络运行正常,才能使生产经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生产经营管理论文:粮食生产经营管理制度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农业组织化工作的若干意见》(金委发[]171号)的精神,加快推进我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现就完善扶持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以及相关政策,制定实施办法。 一、扶持规模种粮经营户(场、社) (一)整合完善补贴方法 对符合条件的种粮规模经营户(场、社),实行整合市、区已出台政策,镇(工业区)级财政适当配套,合理把握亩补总量,现金补贴与物化补贴并举,资金(物化)补贴直接到户(场、社)。 (二)补贴总额控制与分级承担办法 为确保规模经营户(场、社)在正常年景下不低于散户种植水平和实际收益不低于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的平均水平,确定各级财政亩补总额不低于260元为准,其中区级以上财政补贴210元(含种子、农机作业补贴),镇(工业区)级财政配套补贴每亩不低于50元。 二、扶持建立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组织 (一)以年种植水稻3000亩为标准(不足3000亩的可联村组建),全区计划建立100个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组织。各级政府要对其在购置农机和建设必要的仓库设施方面给予扶持。 (二)购置农机补贴。从急需和财力可承受的实际出发,首先补贴植保机械的购置。以按指定的机型实行标准配置,每村尚需投资4万元(年防控稻飞虱时,区、镇(工业区)两级已出资购置的305台套大型喷雾机须纳入村级服务组织之内),由区级以上财政补贴50%,镇、村配套50%。 今后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纳入市、区财政补贴范围的,原则上配置到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组织。区、镇(工业区)的补贴标准按市有关规定执行。 (三)新建服务设施的补贴。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组织必需的管理用房、仓库等设施,原则上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提供。规划在纯农业区域的村,与规模经营结合起来,纳入区当年补贴计划;按标准化要求新建的管理用房及仓库设施,按锁定的投资总额,由区级以上财政补贴50%,其余部分由镇(工业区)、村承担。 三、扶持粮食生产合作社(场)仓库、晒场等设施建设 (一)对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0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合作社(场),在规划许可、按标准化要求建设的前提下,就近配置比例为每亩0.6-0.8平方米的简易式仓库和1-1.2平方米的晒场。第一年计划完成100个点。 (二)配置仓库和晒场的产权归镇(工业区)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镇(工业区)、村集体经济组织以不高于银行利息的租赁费标准出租给粮食生产合作社(场)使用。 (三)对符合条件配置仓库、晒场的,按每个点投资8万元为标准,区级财政补贴25%,其余由镇(工业区)、村组织自筹解决;自筹困难者,可部分争取银行信贷支持。 (四)各镇(工业区)应着力培育若干个体现新农村风貌、现代农业水平、能起示范带动作用、具有一定规模的粮食生产合作社(场);并在设施农田、土地治理、排灌设施等建设项目方面,优先安排给粮食生产合作社(场)。 四、引导和鼓励种田能手从事规模经营 加大引导和鼓励农技人员、村干部和已转业的种地能手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是确保“用2到3年时间基本实现我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关键所在。各镇(工业区)要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全面落实政策,努力使他们成为我区推进农业组织化的生力军。 (一)鼓励区、镇(工业区)农技推广服务单位在明确利益分配和健全风险机制的前提下,以集体为主创办有一定规模的粮食生产合作农场。鼓励并引导区、镇(工业区)农技人员中以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人员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对自愿下去的,单位与个人签订好书面协议,保留事业编制,并可在3年之内保留基本工资和“四金”待遇。 (二)鼓励各村干部创办有一定规模的村级合作农场。各镇(工业区)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把合作农场经营所得净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增加村干部的报酬,并确保村级工作与带头开展土地规模经营两不误、两促进。 (三)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导和鼓励已转业种田能手返农、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各镇(工业区)可采取一次性奖励措施,并协调保留属农保人员原企业缴纳的统筹养老金。 五、附则 (一)本实施办法由区推进农业组织化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并负责解释。 (二)本实施办法自年1月1日起执行,执行期限暂定3年。之前区级出台的有关扶持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的办法与本实施办法不一致的,执行本实施办法。 (二)执行中如遇上级出台新政策,本实施办法作相应调整。 生产经营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论文 自其成立之时开始,在整个过程中,为了生产产品,必须不断投入各种生产要素,从而形成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就施工企业而言,为承揽及完成某些项目所投入生产要素的总和就构成了本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对于以利润最大化作为重要理财目标的施工企业来说,如何谋求达到最佳经营规模,从而实现规模效益,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最佳经营规模的确定 企业经营的规模效益是指因经营规模变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的变动,可用平均收益率或平均成本的变动来表示。在经济学的生产中,规模效益有三种情况,即规模效益递增、递减、不变三种。所谓最佳生产经营规模,就是边际收益率为零分界点的经营规模,在此状态下,企业平均成本最低,收益最大。 (一)确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应考虑的因素 企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要素的均衡性。生产经营规模的改变涉及的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或收回,而是所有各项生产要素的增加与减少问题。要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有序进行,投入的各项生产要素必须均衡,即各生产要素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对一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并不能得到完全满足,比如人力资源,受制于、原因而不能随意增减,当承揽到某工程项目时,可能会因为有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缺乏而使该项目难以实现最佳效益。 2.市场变化。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施工企业的产品具有特殊性,即先有买主,再有产品,只有承揽到足够的施工任务,即找到产品的买主,才能开始生产,从而使各项生产要素不被闲置。我国建筑市场的规模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而施工任务的承揽在很大程度上受这种周期性的。在建筑市场扩张的情况下,由于施工任务的易获得性,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也就成为必然之举;而在建筑市场萎缩的情况下,由于施工任务的不足,则必然导致生产经营规模的缩减。 3.技术和管理的现实水平。规模效益的递增需要有和经营规模扩张相适应的科研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才能实现,施工任务承揽到手后,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完成该项目的科研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则必然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的递增,这是企业在决策时应该考虑到的重要因素。 4.社会政治条件。这主要包括国际关系、国内政治局势等。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政局的平稳,必然有利于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反之,则可能导致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萎缩。 (二)确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的 如上所述,当企业达到最佳生产经营规模时,平均成本最低,因此,可通过对企业平均成本曲线的来确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从短期来看,企业的成本按习性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曲线如图中SA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如图中SMC所示,当两条曲线相交于N点时,短期平均成本达到最低水平,此时企业收益最大。 但由于短期平均成本处于频繁的变动之中,因此,从确定最佳经营规模的角度考虑,应重点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从长期来看,公司的所有成本都是变动的,即所有成本都是变动成本,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以根据一系列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来确定。企业各个时期都要从平均成本最低这一点出发来确定经营规模,因此,将短期成本曲线SAC1、SAC2、SAC3……的最低点连接起来就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的,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如图中LAC所示。当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相交于N点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此时达到了最佳经营规模。 对施工企业而言,考虑到工程项目类型差异的复杂性及由此造成的实物工程量难以统一,N点的业务量无法用实物量表示,只能用营业收入(包括工程结算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来表示,具体的长期平均成本及长期边际成本数据可根据企业有关财务资料及相关的分析预测得到。以上仅仅是从理论意义上所作的分析,在具体时还应考虑上文中提到的有关因素,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影响,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施工企业实现最佳经营规模的现实选择 最佳经营规模的确定,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次上分析,还是企业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如何实现最佳经营规模,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必须做出的现实选择。 (一)达到最佳经营规模的基本方式 在实现最佳经营规模的基本方式上,有内涵方式和外延方式两种。内涵方式是在现有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约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但这种方式受现有设备等生产要素和条件的限制;外延方式是通过投入的不断增加达到规模,这种方式具有速度快,不受现有资源约束,但是由于对投入的需求,资金筹集可能变得更加困难。外延方式和内涵方式各有优缺点,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应交织使用,取长补短,不能凭主观愿望决定采用哪种方式,而应结合的自身实际情况,综合平衡后做出决策。 (二)施工企业实现最佳经营规模的具体途径 从我国施工企业的总体状况来看,经营规模偏小、管理水平低下已成为阻碍整个行业的一大障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建筑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施工企业必将大量涌入。面对国外大型施工企业的竞争,我国施工企业的生存将面临更大的困境,而走规模发展之路则是摆脱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实现规模经营,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股份制改造,组织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大型企业集团。股份制改造后,集团内通过相互参股、控股等方式,将集团内各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稳定的利益共同体。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以母公司为核心的集团,不但可以形成从施工任务承揽、工程项目建设到技术开发的有机整体,而且为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经营风险提供了机会。应当注意的是,以行政纽带组成的企业集团(即集团成员企业之间是基于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联合起来的,下级企业服从上级企业的管理),不能算作化的企业集团。这种联合方式的产权关系不明晰,缺乏内在结合的基础,很难形成凝聚力,不能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不是我们所说的集团。 2.通过市场竞争,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兼并那些规模不经济或低效益的弱小施工企业,在兼并中达到企业规模的扩张。由于目前建筑市场份额有限,施工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规模较小的施工企业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更是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此时,大企业对小企业的兼并,不论对兼并方还是对被兼并方,都是有利的。但是,这种兼并应是在尊重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那种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的“拉郎配”式的兼并不仅达不到壮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效益的目的,而且会损害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充分挖掘内涵式发展的潜力。内涵发展方式的选用,是施工企业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和兼并、联合方式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所应作出的必然选择。应该看到,与国外施工企业的管理相比,我国施工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在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张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在实现最佳经营规模的过程中同时采用,不可偏废。如果难以达到相应的管理水平,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那么组建企业集团或兼并联合后企业规模的扩张,对于达到最佳经营规模也是毫无帮助的。 总之,最佳经营规模的确定与实现是施工企业管理当局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必须同时运用,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外界环境都应详加考虑,并综合平衡各相关因素的,才能做出的决策。 生产经营管理论文:浅析技术创新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 通过对山西兰花集团莒山煤矿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工作总结研究,分析技术创新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起的作用、企业科技进步面临的主要问题、困难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 技术创新;生产经营;发展;作用 山西兰花集团莒山煤矿有限公司座落在全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沁水煤田,是山西兰花集团公司的核心企业,现年设计生产能力90万t。莒山煤矿始建于1959年,经过近50年的开采3#煤资源迅速枯竭,为加快企业发展,使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狠抓技术管理,积极开展各方面技术创新,有两项创新项目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其中一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获晋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莒山煤矿有限公司在技术创新和资源回收方面的先进经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1 近几年企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主要成就 莒山煤矿有限公司是一个有50年开采历史的老矿,除自身开采外周边也遭到小煤窑的掠夺性破坏,3#煤资源迅速枯竭,如何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延长矿井报务年限,莒山煤矿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在3#煤弃滞资源回收上做了大的文章,实施了一系列技术创新。 1.1三号煤底层弃滞资源复采技术 莒山煤矿1980年前后采用倾斜分层采煤法开采,当时技术装备落后等方面因素,工作面回采了上部煤层,底层遗留厚度约1m左右,该区域内的弃滞资源可采储量约为200万t。 为此,莒山煤矿成立了3#煤底层弃滞资源复采技术攻关组,在3322下层工作面进行回采试验,采用高档炮采工艺,但对设备配置、工艺流程、劳动组织做了特殊的调整改进。经过近半年实践,3322工作面顺利完成试采,生产原煤5万t,回采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1)将工作面单体液压柱配合金属铰接顶梁更新为单体液压柱配合π型钢梁齐梁迈步式支护,另在钢梁后部加支短梁加强第三排的管理,增强了回采工作面顶板的稳定性、整体性。 2)将工作面的循环进度由原来的1.0m逐步缩小为0.6~0.8m,工作面柱距作了调整0.4m和0.6m间隔布置,在保证行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放炮后顶板的裸露面积。 3)使用毫秒雷管微差定量爆破技术,即减少了放炮时对顶板的反复震动,又提高了炭块率。 4)提前收短梁,放炮后及时移长梁控制顶板的下沉,煤帮支设贴帮点柱等。 在3322工作面回采的基础上,根据底层工作面的特殊条件,工程技术人员反复实践,逐步改进完善了3#煤底层复采回采技术工艺。该项技术的运用可回收3#煤底层弃滞煤炭资源近200余万t,矿井服务相对延长4年。 1.2六采区分层工作面坚硬顶板控制技术成功运用 莒山煤矿六采区3号煤煤质软,顶板坚硬,顶板周期来压强烈,工作面回采难度大,先期回采均因工作面顶板来压频繁、来压强烈而失败。针对六采区特殊的煤层顶板地质条件,结合以前开采经验教训及其它地区坚硬顶板管理的成功经验,立项进行分层工作面坚硬顶板控制技术攻关研究。 课题组组织有关技术人员不断深入现场,完善采煤工艺和顶板控制技术。 1)将薄板矿压理论应用于单体支柱长壁炮采工作面坚硬顶板控制,减弱顶板来压强度,切顶及台阶下沉现象明显减少,解决了顶板冲击来压,支架损坏率明显降低,提高了生产效率。 2)对顶板预爆破致裂的步距、位置、时机等参数做了科学的调整,预爆破工艺更完善、合理、系统,卸压效果明显。 成功开采3613、3608、3607等工作面。生产实践表明,该项成果实现了“两软一硬”中厚煤层的高效回收,投资小、安全可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在类似条件的矿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山西省科技厅对该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获得2004-2006年度晋城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1.3三号煤刀柱工作面底层复采技术 70年代初莒山煤矿采用落后的刀柱式回采工艺,造成弃滞资源近500万t,1993年,与太原煤科院技术合作进行刀柱弃滞资源复采试验,因多方面原因没有成功推广应用,但为进一步研究该技术提供了部分基础参数。2004年,成立“刀柱下弃置煤炭资源复采技术研究”课题组,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对刀柱式工作面回采后采空区形态进行研究,建立三维模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刀柱式工作面回采后采空区应力分布规律。根据3#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赋存特征,将长壁综采工作面顶板结构可简化为板状结构,应用RST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求得3#煤层顶板来压步距和来压强度值。然后,根据刀柱式采空区下长壁开采与普通煤层长壁开采时的围岩结构差异,对刀柱式采空区下弃置煤层长臂开采时顶板压力进行预测。 根据理论研究结果,制定了刀柱下残留煤层长壁复采方案,确定了复采区巷道布置方式及采煤工艺。根据复采总体设计方案,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现场实践的不断完善,2005年6月首采工作面试采成功,同年在我公司正式开始推广运用。 该项技术的成功运用完善了回采工作面过刀柱煤柱集中应力区的管理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使近300万t弃滞煤炭资源回采成为现实,并为类似条件下弃置煤炭资源的回收提供了技术依据和实践基础,目前该技术还在运用中发挥着效益,矿井服务可延长六年。山西省科学技术厅组织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8年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莒山煤矿在3#煤弃滞资源的回收利用、采煤工艺改革及生产系统改造等方面,大胆创新、攻坚克难,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技术成果,探索出了适合公司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提高了资源回采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2 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莒山煤矿在技术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技术创新步伐和思路还不能适应兰花集团公司快速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突出反映在:一是技术和装备水平低;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偏弱,自主创新人才缺乏;三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四是客观、既定条件的限制,使得技术创新只能在给定的条件下进行,造成技术引进及创新的起点不高。总之,市场制约、资金制约、技术人才制约和体制制约仍然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对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支撑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3企业技术创新实施举措 3.1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机制 建立技术创新内在激励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健全技术要素分配制度,技术人员奖惩制度等,提高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建立技术创新考核机制,结合经营考核办法,将企业技术创新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把技术创新成效、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效益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贡献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 3.2加大科技投入,多渠道筹措技术创新资金 在技术创新的成果取得经济效益之前,资金不足往往成为制约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企业自身投入的同时应广开筹渠道,解决创新活动中资金缺乏的问题。 3.3大力挖掘现有科技人才的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现有科技队伍的作用 建立人才激励、竞争的有效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出成果。加大科技培训工作力度,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把教育和培训放在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3.4大力开展技术革新,营造全员创新氛围 围绕降低成本、节能降耗开展小改小革、技术革新,充分发近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企业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全体员工为公司献计献策,抓好一批投资小,见效快、针对性强的短、平、快项目。推广应用先进的工艺技术的装备,改造淘汰阻碍线生产的落后技术装备,同时奖励技术革新活动中涌现出的“五小成果”,定期举办职工技术比武,营造公司内部全员创新的良好氛围。 生产经营管理论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促进生产经营管理 近几年来,高升采油厂采油作业二区党总支紧密结合油田改革与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积极探索油田基层企业文化建设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努力营造昂扬向上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初步形成具有张一特色的文化积淀,为牛心坨油田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引导人,激发原动力 “团结务实,以人为本,依靠科技,增效创新”是采油作业二区多年来形成的企业精神。为了使其不断发扬光大,我们采油作业二区党总支始终注重根据本单位不同时期不同重点工作,统一思想、明确认识、坚定信念、鼓舞士气,受到良好效果。2001年,我们党总支在油田分公司组织采油集输系统大检查前,针对职工队伍重视不够、热情不高、抓手不清、整体管理水平与标杆站有较大差距的实际,及时提出了“每名员工都代表张一形象,每项工作都事关管理水平”的口号,利用各种形式、手段来引导教育职工,强化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进一步树立了全区职工主动自觉为张一、为高采争光的意识,有效地激励了职工敢于争先、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精神,高二联一举夺得局集输系统标杆站称号,三分之二的采油站进入油田分公司标杆站行列;2002年,我们党总支针对石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职工队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客观现实,又提出了“工作是快乐的源泉、技术是竞争的本钱、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现代油田企业文化理念,运用张一广播站、本区新闻简报以及各种会议等载体和途径,向广大职工反复宣传和渗透,不断强化“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意识,引导职工发奋学习业务技术,促进职工教育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使全区职工业务技术素质迅速提高,在各级技术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经营各项工作;按照厂党委“树新风、求新知、拓新路”工作导向,我们提出“创新要有心、创新不唯新”的观念,大力提倡“管理无小事、事事可创新”的思想,要求全区职工“事事求效、岗岗负责、人人有为”,大力选树典型,不断弘扬张一特色的文化精神,形成了众人拾柴、群体创新增效的浓厚氛围。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想做到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引导人,不断激发广大职工的学习热情、劳动干劲和工作主动性,就必须把握三点:一是突出超前性――在对大的形势的研究把握基础上思索酝酿、放眼长远、未雨绸缪、思想先行、舆论开道;二是讲求针对性――在具体的重点工作难点问题上深入分析提炼,从管理当中来,运用到管理当中去,瞄准症结、解疑释惑、明理思进、力求实效;三是兼顾系统性――在理念的提升推广的过程中要系统实施,明确其培养、凝练、普及、积累的系统性,反复抓,抓反复,认准道理,不断强化和更新,形成良好氛围和浓厚底蕴。 二、以科学务实的机制提升人,提高战斗力 如果说思想理念是企业管理的灵魂,那么有效运转机制就是企业管理的经络,企业文化的宣扬与贯彻很大程度上依靠机制的建设来运作。 几年来,我们把经营管理机制的建设完善作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生产经营管理整体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切入点,积极探索求新,并逐渐形成文化特色。针对一线职工“干好干坏都一样”,缺乏有效比较的现象,我们健全无线小广播、橱窗、简报三位一体的宣传网络,建立及时有效的舆论评价机制;结合采油集输系统大检查,我们建立健全双文明建设大排榜、井站大排榜激励机制;围绕厂末位在岗降薪培训考核办法的实施,探索“以站为校”全员奖金挂钩浮动的培训考核奖惩机制等等。我们重点抓了两个方面的机制建设:一是党员队伍的示范机制――深化“戴徽上岗,做合格党员”活动,通过开展“党员的标准是什么”大讨论活动,形成“做思想教育的宣传员、生产管理的示范员、提高素质的技术员、干群关系的协调员、职工生活的服务员”的采油一线具体党员标准,全方位引导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组织开展“共产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和共产党员工程”活动,形成一批确实代表张一先进管理水平的标杆样板,对全区工作和整个队伍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目标化管理机制――变以往人人提、泛泛提为分层次、点面结合、集体研究立项,三抓五定,统一协调实施,把工作重心由一般性的节约挖潜向技术革新降本增效转移,突出重点,效果显著,全年挖潜创效一千余万元。 三、以积极向上的形象塑造人,增强凝聚力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对于我们作业区这样一个基层生产单位而言,企业的形象主要表现在职工队伍的精神风貌上。几年来,我们把队伍的形象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树立积极进取的良好形象,扩大影响力,增强凝聚力。 一是加强作业区两级班子和机关作风建设。我们以中心组学习为依托,认真学习管理业务知识,不断加强领导艺术的学习,提高两级班子成员的管理和业务素质,从而提高管理水平;作业区领导班子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在2002年厂里一次竞赛活动中,擅自提前退场,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会后,作业区领导主动承认错误,并以书面的形式向作业区全体员工进行公开检讨,为员工遵守岗位责任制做出了榜样。作业区领导班子成员每月坐一次班车,到职工群众当中,了解和解决员工在工作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把温暖送到职工身边;作业区机关组室承包采油井站,建立严格的考核评比制度,使机关的服务指导职能与现场解决采油井站的管理问题得到有机结合,机关工作作风得到了切实转变,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了互相促进和提高。 二是在党员队伍建设工作中,按照厂党委把党员建设成为党的形象窗口的要求,深入开展“戴徽上岗,做合格党员”活动。不但使党员胸前的党徽成为张一活动的风景,同时在党员实践“五大员”标准的工作中,展现了“三个代表”在基层的具体形象。现实工作中,党员戴徽上岗就是一种无声的承诺,要想亮出牌子,必须做出样子,潜在的意识促进了外在的表现,使得党员示范岗、共产党员工程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 生产经营管理论文:基层党建与生产经营管理的结合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加强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并与生产经营管理相结合,是企业各级党委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基层党务工作者的目标。本文对如何将基层党建工作与生产管理相结合的问题,提出一点解决方案。 完善党建工作机制 推进党建基础工作 合理规划、部署党建工作是一个企业抓好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和决策能力,也影响着企业党建基础工作的成效,因此应当加强对企业实际情况的认识,充分结合企业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加强企业党建基础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发展的视角对待企业党建工作的推进及落实,强化党建工作的适应性,让企业党建工作能够结合各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避免与企业经营管理环节产生摩擦,让企业职工能够在充分认识党建工作的基础上,明确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应用价值,从而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在企业党建工作的载体选择上,企业党建工作者应当掌握各部门工作的重点及难点,转换以往传统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方式,结合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形式,加强企业党建基础工作与信息时代的结合。最后,量化党建工作,增强党员意识,突出重点创新,引导各基层党组织围绕企业生产中心工作,明确基层党建的标准和程序,灵活变通地展现基层特色,提升基层党建水平。简历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相关评选机制,充分展现基层党建工作的特色。 突出安全责任意识 推进党员目标管理 实行企业标准化管理,抓牢安全质量,稳抓专项检查、稳抓工作重点,提高企业工作质量,推进绿色、安全、文明、标准化,树立企业良好品牌形象。加大安全培训与宣传力度,提高全员安全风险防范意识,突出基层党组织在承诺的安全环保责任。定期开展安全目标管理与讲评活动,基层工作者要认真分析查找不安全因素。各基层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的意识,企业职工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企业的安全生产,同时企业的安全生产也制约着企业的竞争力,保障着企业的稳定发展。严格控制目标,强化安全责任监督,广泛听取民众意见和建议,落实安全责任情况。 同时,企业软实力是生产经营的重要保障,可以从打造企业软实力的方面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工作,把现代化的手段运用到基层党建工作中。在抓工作和安全的同时,坚持每周学习理论,提高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强化技能训练,提升党员能力素质。各基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素质,学习创新教育,将工作重点、企业安全意识与基层党建相结合,推进党员目标管理。 打造党建工作平台 推进党建阵地建设 党建工作平台的建设需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环节,强化党团组织建设,有效提升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培养作用。落实各部门领导班子的责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建工作的结合,在企业各部门中充分发挥青年突击队的作用,深入组织基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打造全面化、立体化的党建工作平台。在党建阵地建设过程中,也应当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技能的培训作用,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成效,通过视频、研讨、讲座等形式在组织企业员工学习专业技能和安全知识的同时,渗透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营造和谐的党建工作氛围。在建设党建工作平台,推进党建阵地建设过程中,企业党建工作人员应当以企业人性化管理理念为核心,加强对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并对好人好事加以挖掘和宣传,通过新媒体媒介的形式,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宣传力度,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也能化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观念。党员将基层党建阵地作为服务平台,公开做出杜绝安全隐患、提升工作质量的承诺。各基层党组织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党的纪律,持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亮出身份起到带头作用。对企业安全、质量、进度等方面多重把关,将承诺落实为行动。 抓好主体责任落实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贯彻落实“学科在前”的要求,从严治党作为主体责任,落实主体任务,纪律严明。纪检委员与基层党组织切实履行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措施,把纪律、规矩放在第一位。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纪律委员会的职责,起到保证“两个责任”的作用。充实内容和形式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各基层党组织不断优化反腐倡廉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进行检修和特殊点的日常记录”和廉洁从业教育等形式,深化廉政文化教育和指导施工,做好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坚决把纪律和规章放在最前面。党委要求基层党组织专门的纪律委员会,主要针对那些机构扁平化改革后未设纪检机构的公司。党支部的建立和完善,两党支部级诚信责任制,实行党的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具体责任和具体措施。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物资公司服务中心) 生产经营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工,财务管理的基本地位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更加突显出来,企业管理通常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运用财务管理强化企业资金与成本的相关管理才能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最终的管理目标。本文主要针对财务管理对于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基本作用展开分析,并且对财务管理的相关问题加以剖析。 关键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作用 一、中小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企业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共同发展、依存的,财务管理主要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加以管理,这是企业管理中最为基础的一类管理活动,它对各类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并且对相关财务关系进行处理。中小企业的企业管理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实现其总目标,科学、合理的管理企业的现金流动经营、购置企业资产、利润分配以及公司融资等。实际上,财务管理本身隶属于企业管理,它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但同时财务管理又会出现在企业的决策、生产以及经营等所有管理当中,为此,财务管理属于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开始朝着市场型经济转型,已经有大部分企业逐渐将市场经济认同为主体地位,在经济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的过程中,企业的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与此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活动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基于此,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将财务管理放置于主要的位置。当企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时,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与生存,所以,财务管理的作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二、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欠缺成熟完善的财务观念 由于受到传统财务体制的影响,企业高层领导人员的管理观念还未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是在风险、时间方面,还是在机会成本方面都欠缺科学化的认识。分析具体的情况,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未建立于优化成本经济资源以及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其次,企业财务管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做法,这些均会影响到中小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 (二)欠缺完善的预算管理 当前中小企业财务预算管理还不十分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未完善以及健全预算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而且基本的执行力也不够严谨,所实施的制度比较强调编制财务收支预算,并且忽略企业的资金赤字。其次,未对企业的预算管理行为加以规范,大部分企业还未设置专业的预算管理部门,仅仅只是根据以往的生产经营成果以及之后的预测来编制企业的支出与收入预算。最后,欠缺合理、科学的预算编制方式与流程,企业一味参照管理人员以及领导人员的规划制定进行,而不是根据相关部门的具体情况出发,这也致使企业实际经济与财务预算处于脱轨状态下。 三、提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并强化对中小企业财务预算的管理 在如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以及领导者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最重要的一点则为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并在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发挥出市场的协调作用,促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以最低的成本 来实现企业的最大生产效益,保证财务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以双赢的状态呈现出来,从而失去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多元化以及经济化发展。 除此之外,要想强化中小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必须在加强健全企业预算管理体制、加强管理人员观念以及改善预算编制流程等方面实施。强化中小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其一,在企业中需要树立 预算管理的中心地位,加强领导人员对预算的基本认识,转变将预算与简单收支计划混为一谈的传统观念。其二,在企业中创建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其基本作为是负责预算的编制,而预算的中心部门则为财务部门,同时还需要与其他部门共同配合,以此来创建科学的预算体制。其三,实施合理、科学的预算编制流程,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编制财务预算。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 在中小企业管理过程中,财务风险始终在企业的整体管理中,基于此,企业财务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穿插于企业财务工作的每个细节中,将原有的管理思想以及经济观念打破,创建综合性的风险观念。为此,企业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将防范工作做到位。首先,企业针对具体的投资情况与生产经营情况定时全棉企业的相关经济活动,以此来提升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预测能力。其次,加大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力度,高层管理人员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并且提升财务风险的警惕度,对市场的变化规律与发展规律进行正确的把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风险并且规避风险,最终创建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增长以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但是就当前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其技术水平与资产水平也较低,并且,由于受到外界经济环境以及原有经济体制的影响因素,致使中小企业还欠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中小企业管理过程中除了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外,同时还需要真实认识到财务管理的基本作用,这样促使企业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生产经营管理论文:企业基层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的结合方式 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有效结合以推动企业科学发展,需要注重以下三点内容。 抓准基层骨干与企业管理者的 合力点 基层党建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能否提升工作质量的核心在于提升企业工作效率,而其触及工作效率的两个基本因素,是党建基层骨干与企业管理者。企业实际工作的难点在于解决问题,贵在坚持不懈地迎难而上。从企业生产效率中能够发现其管理者的思想行动效率高低,而与基层骨干的合力也是其发挥领导能力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首先要与生产经营的管理者有效结合,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合力才能为基层党建工作带来有力支持。这就要求在开展工作之前,充分听取基层骨干从群众生产生活中汲取的宝贵意见,在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中形成统一的想法与意见。只有思想、意见统一,才能明确工作目标与方向,使生产经营管理工作顺利稳步开展。如果企业经历重大变革,包括劳动关系变化、经营模式转换、经营计划调整、工作目标确立等,管理者都需要与基层骨干共同协商,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为其工作提供顺利完成任务的条件,从而将基层党建工作落实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找准企业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 切入点 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误以为基层党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与生产经营管理是分离的,认为这两种工作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在这种思想误区的影响下,企业中的基层党建工作容易产生形式化的现象,如果不加以克服和引导,势必对基层党建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以实际生产经营管理需求为导向,渗入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这一融入点与渗透点,实际就是基层党支部开展工作的切入点。 一方面,企业的基层党支部需要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尤其对生产经营状态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合理安排,在保障党建工作前瞻性的基础上,按照其计划的核心内容,结合实际需求,从而为基层党建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以企业经营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工作计划安排,将基层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 另一方面,找准切入点要从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适用性入手,先将企业职工易于接受的工作内容作为工作实践的基础。在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中能够表现出宏观性,但如果仅凭宏观性作为工作基础,势必令其工作内容脱离群众,难免在实际工作中与生产经营环境产生矛盾,如果不慎损害到职工利益,将更加不利于基础党建工作的开展。实际工作中的内容只有得到企业职工的广泛支持,才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因此基层党支部在工作中应以职工利益为核心,找准基层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在实际工作中保持灵活性和适用性。 打造基层党建工作载体的 创新点 在多年生产经营的管理工作中容易产生基层党建工作的固有模式,而流于固有模式的党建工作将与时代脱轨,无法迎合时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在企业的基层党建工作中要与时俱进,从党支部的工作内容中挖掘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点,其工作载体也应当适用于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管理新需求,从而实现基层党建工作效果、意义的最大化。这就必须实现工作载体的客观创新,做到生产经营管理与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结合,从而达到生产经营管理与基层党建工作两手抓、两手都硬的要求。 一方面,企业全面的发展计划和阶段性的生产经营目标可以作为党建工作的参考,以企业年度生产计划为主线,以党建工作载体作为辅助,融入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以便确立和促进企业发展状态的稳定与健康。基层党建工作载体的动态特征必须具备新颖性,而党建活动内容的新颖性也要建立在企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之上,从而引导广大职工普遍接受,促进其参与到基层党建工作中去,并体现出主动性和积O性。如是,基层党建的工作才能够事半功倍。 另一方面,基层党建工作应当以主题活动与阶段性活动相互结合的方式开展。利用主题性活动、阶段性活动作为党建工作的载体,主动积极地解决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困难与问题,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凸显出党建工作的管理价值。依靠企业自身的管理经验,实时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进行活动载体的创新性调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并且将之落实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中。 依靠现代化的经验管理观念,基层党建工作需要抓准基层骨干与企业管理者的合力点,找准企业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打造基层党建工作载体的创新点,从而保障基层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效结合。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六采油厂第四油矿) 生产经营管理论文:浅淡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本文对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生产经营管理 建国60多年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维护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面对内蒙古自治区盐业公司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及主要措施,在“强化党建发展”中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与时俱进加强党的建设,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在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突出的作用,应坚持四个结合。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与中心工作相结合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这是工作的重点。要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实际工作中,一是在观念上要把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凝聚人心、建设企业的有效措施,企业的各级组织、各级管理人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例为工作中之首要,跟踪企业发展的轨迹,跟踪至生产线运行的程序,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管理之中。二是在目标上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达标护航的锐利武器,尤其加强车间班组思想政治工作是搞好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对于把握职工脉搏,统一职工思想,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生产指标、工作目标的完成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各个标段,都要从目标明确,心劲一致,在企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把优良的思想道德教育转变为齐头并进的科学文化教育,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并举,激发职工的企业主人翁责任感,调动职工主人翁的工作积极性,把完成好工作任务,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之中。三是在效益上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实施措施有效完成工作目标的目的。思想通、心气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制度措施落实的保障,是团队精神富有凝聚力的充分体现,才能创造出一流的经济效益,更好地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业绩之中。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与理想信念和形势任务相结合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引导职工从社会发展趋势上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正视问题。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思想信念,进行理想信念和转化思想意识的教育。在社会大发展中,要正视社会各种矛盾,首先要认识形势,了解时代信息,感受到时展的气息与脉搏。其次要增加发展的信心和对组织对领导的信任,正确地选择和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不被局部的、暂时的困难所阻碍。再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态度,并要端正态度。不改革就没有发展。从大局出发,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自觉地做到心系行业、心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与企业规章制度教育相结合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从经营管理的建章立制基础工作抓起。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离开企业制度,经营管理就是无源之水。企业管理实行着一套系统、科学的规章制度实施管理,一是能够保证企业经营的有序运作进行,使管理工作按规章规范地运营。部门有职责范围,人员有岗位职责,明确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做到有章可循、各司其职。二是规章制度的建立是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本身具公开、公平性,体现了党务公开、厂务公开,体现了民主管理,充分调动了职工主人翁管理积极性,起到了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的作用。三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发挥职工的首创精神。对做的好的进行奖励,对违规违纪的给予处罚,即弘扬了先进精神,也抵制了不良。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作用,是“人治”到“法治”的进化,是文明管理的进步,从而引导职工遵章守纪,遵守制度。执行制度,落实制度,是企业经营措施的落实,是倡导职工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政治思想动力。 四、思想政治工作与“三热爱”相结合 企业靠职工发展,职工靠企业生存。职工教育在热爱党的同时,要热爱企业、热爱岗位。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根据其所在岗位和肩负的责任,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尊重职工的工作成果和首创精神,开展操作技能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及相关待遇,鼓励职工为企业建功立业,岗位贡献。其次,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先进典型是先进思想的体现者和代表,是工作中的榜样。在工作中积极发现,因势利导,选树为先进,成为了众者的标杆,倡导学习榜样示范,进行赶、帮、超,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还会形成一股人们敬佩崇尚的正气,由此会带动并影响一大片学习的群体、行为的群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再次,建立党政工团组织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以赋予各自一致的责任,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开展党员教育、组织发展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时时处于生产中、一线中,处于执行层中, 企业稳定的基础和取得效益的前沿阵地,是企业生产经营终端操作者,企业一系列的重要任务,重大改革,均得以顺利推进,在改革整合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在凝聚人心,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因此,企业各级管理干部应坚持并运用生产任务、职能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步开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工会组织以及各部门要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竞赛。开展职工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激励职工积极进取,实行党务公开、厂务公开,进行民主管理,发扬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发挥青年团员的工作优势,展示青年职工的奋发向上精神。增强职工的自信心,展示职工风采,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创造活力,引导职工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起来,为建设蒸蒸日上的企业创造一流的经济效益。 总之,深入企业改革,基础在于加强企业管理,没有好的管理根基,改革就难以深化。正因如此,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党的各级组织、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共同唱响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 (作者单位: 锡林郭勒盟额吉淖尔盐场) 生产经营管理论文:浅析企业基础党建与生产经营管理的关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同等重要。本文对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基础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浅析了如何处理好企业基础党建与生产经营管理的关系这一问题。 关键词:基础党建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 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的利益取向也不断的受到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探讨企业基础党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来说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希望可以把基础党建工作渗入到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各个环节,发挥基础党建的政治优势,树立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形象。 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基础党建的重要性 企业基层党组织能否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关系到了整个企业的前途命运。我们党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带领人民不断的前进,就要建设强有力的党组织,要不断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广大党员干部和企业职工应该共同坚持社会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人们思想、心态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人们的道德观念受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竞争性的影响,也产生了负效应。很多企业在公开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唯利是图、不择手段,道德出现滑坡,不仅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加强企业基础党建,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引导,处理好党建与生产经营管理的关系,把握住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如何处理好企业基础党建与生产经营管理的关系 1、建设企业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并认真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 企业基层党组织是企业政治思想的核心,其主要作用就是落实企业任务目标和确定企业发展的方向。而党组织各级干部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带头人,所以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较好的经营业绩、团队协作意识强、作风形象好”的综合素质。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目的,就是希望党员干部们可以狠抓学习修身,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积极转变陈旧的观念,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学会竞争和积累经验,争做时代的楷模和企业的先锋。 认真做好发展新党员的工作,要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为重点。发展党员是党建工作的基础,要严格按照党员发展的程序进行,选择优秀、有专业技术的职工为发展党员的重点培养对象,不断为党组织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密切联系企业职工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俗话说“团结力量大”。企业基础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曾说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企业基础党建工作要依靠员工群众来开展,其目的是为了服务群众,坚持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倾听职工群众的心声,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各党员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党建工作应该密切联系职工,多深入到群众身边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克服一些困难。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当的宗旨。团结群众、服务群众是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及时负责的解决职工工作中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通过党组织服务职工的行为,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让员工在企业工作有家的温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党组织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忠于党忠于企业,积极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敬业奉献。 3、加强企业党组织的引导,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加强党组织的引导工作,即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工作上都发挥模范先锋作用,积极引导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价值。为了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党员干部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政策法律和职业技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及时更新知识、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 党组织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并参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参与制定了适应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为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企业党组织都很重视企业文化的构建,以统一员工的思想,指导员工的行为,提高企业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宣传公司企业文化的方式有很多,利用网络、电视、培训、宣传栏等载体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对表现突出的职工进行嘉奖和表扬,激励员工向优秀模范学习。党组织可以和人事部多建立联系,共同为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而努力,创新企业特色文化,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 三、结语 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受到企业的重视。只有不断的巩固和加强企业基础党建,处理好与生产经营管理的关系,才能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把握住正确的方向。为了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担负起社会责任,构建和谐企业。望企业重视党建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生产经营管理论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分析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合同、项目之间关系,构建以合同为中心,实现项目、合同、资金、票据、物资等基础信息资料、数据关联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研究了基于Java平台和开源框架构建可复用框架,阐述了系统支持的基于项目管理的业务流程。最后给出了系统实例和未来扩展的展望。 关键词:生产经营;合同管理;项目管控;表单数据;可复用框架;统计分析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竞争力、提高生产力水平,伴随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同时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过快、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主,从而造成信息不流畅、形成信息孤岛的现象;二是企业的业务流程梳理不完善,而在信息化建设中延续了传统的流程,从而造成了业务流程的不畅通,突出表现在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和按照计划节点进行资金支付等过程的控制上。 目前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包括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物资管理等还处在起步阶段,各类业务缺乏统一信息系统的支持,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缺乏规范化、标准化,共享程度低。 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所属项目、经营活动的联动管理,必须建立以合同为中心,将项目、合同、资金、票据、物资等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关联起来的信息系统,构成各个业务相对独立,信息相互关联的数据链,形成贯穿于企业各部门的畅通的信息流,达到相关部门的业务信息集中、共享。从而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项目实施情况、资金收付情况、物资流转情况等方面的综合管理。 1 生产经营业务分析 生产经营活动涉及企业的管理、生产、市场营销、财务、物资等多个业务部门,因此,生产经营管理系统需要建立两层业务关系:一是数据层面的关联性,重点是建立合同与项目之间的一对多的关系;二是流程层面的关联性,通过各类资金表单关联项目、合同、资金、设备等资源,在申请流程中形成动态关联性。 1.1 资源关联性 数据的关联性和复杂性,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难点。在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构建合同信息和项目信息的基础上,处理好合同与项目之间多对多的关系。 按照业务分类,合同类型可分为收入类合同和成本类合同,而项目依据合同建立,所以项目类型也分为收入类项目和成本类项目,并且一个合同可以拆分为多个项目,同样一个项目也可以由多个合同支撑。例如,一个成本类项目,其主要内容是采购各类信息、通信设备,而这些设备是为多个项目统一采购,则形成项目和合同之间一对多的关系;而一个收入类合同,可能分解为工程类项目、软件研发实施项目、设备采购项目等,从而形成合同和项目之间一对多的关系。 为解决这个难题,系统提出了两个方法:一是实现合同与项目之间一对多的关系管理;二是构建虚拟合同,将项目和合同之间的一对多的关系,分解为项目和虚拟合同之间一对多的关系,同时虚拟合同与实际合同之间建立一对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唯一依赖合同编码,所有与合同建立关联关系的项目其拥有唯一的合同编码。如下图所示: 1.2 表单数据 业务流程处理是系统的核心功能,从流程发起、处理到关闭的所有环节中,贯穿了表单数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表单是关联合同、项目、资金、票据和设备的主线,对表单数据的管理至关重要。 表单按照业务类型、成本收入类型分类,每张表单与项目的关联唯一依赖于项目编号,与合同的关联唯一依赖于合同编号。由于表单数据关联多,为降低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将表单数据按照分级处理的原则,分为三部分:一是表单头部,包括表单名称、表单编码和表单类型;二是与表单类型关联的业务属性;三是表单公共属性。 一个表单可形式化定义为F(N,C,T,Tr,Gr),其中:F()表示一个表单;N表示表单名称;C表示表单编码;T表示表单类型,包括成本类、收入类工程进度表单和资源申请表单,发票收据申请表单,以及其他业务表单;Tr表示与表单类型T关联的属性,根据不同类型有若干属性;Gr表示公共属性,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合同名称、合同编号、开工日期、合同金额、建设单位等七项。 2 系统架构和业务流程 2.1 系统功能架构 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功能域划分为综合业务功能域、综合统计查询功能域和系统管理功能域三大块。其中,综合业务功能域为业务部室提供业务操作功能,包括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票据管理、物资管理等模块;综合统计查询功能域采用表单、表格、图形等各种展现方式,为管理决策层提供多维度的统计查询和分析决策功能;系统管理功能域,为系统管理员提供维护功能,包括人员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组织管理、流程管理、日志管理等。系统功能架构如下图2所示: 在系统功能架构中,包括三个功能域、统一接入层、统一接口层,以及数据层。统一接入层实现了身份认证和权限访问控制;统一接口层提供了基于java平台的可复用框架的业务接口、工作流JBPM调用接口,系统外部excel导入导出接口、文件导入导出接口,以及数据库访问接口;数据层为系统运行提供了数据存储支撑,包括系统管理信息库、合同信息库、项目信息库、发票收据信息库、表单信息库、设备信息库、统计分析信息库等。 2.2 可复用框架 系统采用Java平台开发,B/S架构设计,构建基于jasperreport、Extjs、jsp、jbpm、struts、json等开源框架、符合项目实际需求的系统架构,形成可复用的功能框架并在其他项目中复用;数据库采用Oracle 10g,应用服务器中间件采用Tomcat 6.0,服务器部署的操作系统可选择Windows 2003 server及以上,或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 可复用框架采用三层架构:视图层采用JSP结合Extjs页面框架技术,通过ajax技术实现页面与应用服务之间进行数据通信;控制层采用成熟的Struts2框架技术;Model层又分为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系统每次从页面发送请求传到后台经过STRUTS处理,找到相应的处理类和处理ACTION方法,然后通过方法调用与后台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返回到前台JSON数据串,经解析展现在用户面前。 2.3 系统接口 信息系统的建设承载了企业的业务流程自动化、标准化过程,在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要满足业务人员从传统处理过程到自动化处理过程的特殊需求,如传统业务表单以excel为主手工处理,在信息系统中需要提供对此类表单导入和导出接口,从而满足当前业务操作需求,并能够提供表单导入后自动化处理流程。在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中就提供了excel导入和导出外部接口,此外,还包括了为合同、项目、设备等业务模块台账管理提供的文件导入和导出外部接口。 系统提供的内部接口包括两类: 一是为业务逻辑提供的调用接口,如图3所示的可复用框架中,数据请求、响应、处理、数据库交互的应用程序接口,业务逻辑类继承BaseAction父类; 二是业务流程接口,主要实现JBPM提供的三个函数,如下面表格中所示: 2.4 系统业务流程 系统的业务流围绕项目管理过程展开,贯穿整个流程业务数据流,则是以合同信息为中心、以项目信息为主线、以票据信息为联系、以资金信息为重心,将合同、项目、票据、资金和设备数据关联起来。参与整个业务流程的部门包括生产技术部、项目管理部、市场营销部、财务部和企业管理层,参与的角色包括项目经理、项目管理部主管、生产技术部专责、市场营销专责、财务部专责、企业领导等。系统业务流程如图4所示。 系统业务流程体现了业务部门各司其职,由专责负责具体业务操作,具体业务流程包括: 1) 当市场营销专责在合同台账管理中完成合同信息录入,代表了流程的起始;由生产技术部专责完成合同信息完整性审核,通过项目管理流程下发项目管理部,项目管理部任命项目经理,由其在项目台账管理中建立项目信息,启动项目;项目计划,项目经理在项目执行期间,填报项目各阶段进度总结报告,在项目验收之前完成项目所有文档的上传工作;在项目资源申请节点,由市场营销专责在票据台账管理中填报发票收据申请单,并启动资金或设备申请流程,申请表单类型包括资金支付、收入申请,设备调拨、报废申请;当生产技术部专责收到申请后,在票据管理中审核发票收集信息,在核对完成后票据信息自动导入合同信息中的工程结算书中保存;在合同管理中有营销专责按照发票票据等信息完成合同资金明细,包括收入类和成本类合同明细。财务部门通过资金管理模块,汇总企业所有合同完成后形成的资金收入明细和资金成本明细。 2) 生产技术部以合同为统计单位,按照每个合同所关联的项目统计项目明细。 3) 企业管理层通过综合统计查询模块,查询合同统计信息、项目统计信息。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首先简介了当前信息系统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合同、项目、资金、设备、票据等数据的关联性处理的欠缺,并分析了企业实际需要解决的数据关联性、业务流程中表单数据管理的问题,以此为出发点,给出了生产经营经营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业务流程,并讲述了系统实现的可复用框架。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已经在多个企业实现了应用,尤其是在基于合同、项目关联性管理的信息通信服务业,得到了良好应用。系统界面如图5所示: 在完成上述功能的基础上,系统在未来的升级扩展中,将针对表单类型可定制、业务流程可扩展等方面深入研究,从而拓展系统应用领域、提升系统性能。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多元主体公共管理论文 一、多元主体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健全民主制度,而制度的健全离不开制度创新。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制度化必须加强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要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保证实现依法治国、规范党政关系、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尤其是在反腐倡廉方面,要充分利用公共管理制度,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办事的长效机制。 二、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面临的困境 1.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竞争不充分 由于历史因素影响,我国公共权力的配置表现出单极化、单向性的特点。公共权力多为国家垄断,国家与社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划分不清晰。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社会组织逐渐兴起,但不管在运行机制还是组建模式方面,都是政府占主导地位,突出表现在政社界限模糊、运行模式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社会组织缺乏市场竞争的自主性。政府的行为模式是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并不是自下而上的公共抉择,加之法律制度与民主化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的竞争环境很不充分,多元利益与公共权力的分散不能很好地整合,一些社会组织的利益与公共事业的利益很可能发生矛盾,导致新的不稳定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数量庞大的职能性社会团体挤压了公共主体的竞争空间,也造成了主体竞争不充分。 2.政府与民众面临的困境 公共事业的决策者可能会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忽视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在公用事业的决策过程中,如果在决策中没有社会的监督,就有可能出现损害人民利益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存在行政效率低、执行力不强的问题。这些情况就要求公共事务的管理必须出现新思路、新方法。而民众的参与是现代社会治理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公共事务的管理有赖于民众的参与。但在公共事务的具体管理中,民众的参与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一些在经济上处于优势或者具有较强政治话语权的人或组织往往拒绝民众参与公共事业。 3.多元主体参与公共管理的措施 要实现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管理者要开拓思路,创新公共管理机制,逐渐形成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管公共事务的新局面,通过彼此的合作关系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同时,管理者要培育社会组织,促进公共管理事务的多元化发展,形成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公共事务管理的水平,兼顾大众与私人利益,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从而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的协同治理。社会组织的培养要依靠民间力量,管理者应鼓励民间合法组织的活动,提升社会组织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应不断将政府承担的服务性工作、技术性职能分离出去,鼓励民间组织来完成,要不断破除政府对传统公共事务的垄断,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力与创造力。优化社会治理资源,通过契约化形式将公共事务的管理委托给社会中介组织、事业单位,让公众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以实现公共事务的联合治理。此外要积极搭建公共管理的平台,建立公民参与机制,将政府对话、民众参与、社会组织协调三者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建立权力与利益关系、责任关系,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权、责、利制度化、模式化,形成三者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平衡统一关系,从而实现公共事业的创新性管理。 作者:单位:孙健 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凤凰街道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创新教育公共管理论文 1我国当前公安教育训练的现状 (1)重知识轻技能 在教学上,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战技能的现象。尽管近年来十分强调警务实战技能训练,但在教学内容及教材教法都存有与公安实战脱节的现象。在职民警培训中,目前各类培训班的课程基本上是政治理论、领导科学、公安业务、查缉战术等内容的组合,实战技能方面比较欠缺,有时想加强实战技能方面的培训,但由于师资等各方面客观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出现培训内容重复、培训内容交叉的现象。 (2)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我国公安教育训练创新教育中推行“教官制”起步时间不长,各公安院校普遍缺少既有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公安实践经验的教师,大多数院校型教师缺乏公安基层基础实际工作经验,以致出现教学内容与公安实战脱节、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教育训练、教育教学滞后于公安现实工作的发展、难以满足公安实战需要等方面的问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基层公安民警普遍却困于无法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缺乏授课技巧。因此,目前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中存在着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教学水平偏低、实践能力偏弱的问题。 (3)教育训练与效果运用脱节 民警培训后无法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和练以致用;一是因为教育训练内容与实战有距离,重理论、轻实战;二是因为基层公安机关内部在执法过程中的行为不规范,忽视对培训效果的运用。 (4)教育训练与人事管理制度不相衔接 一方面,现有的在职民警培训创新教育体系中,已经形成了初任、专业、晋升训练相结合的训练体系,但尚未形成民警从“入警”到“退休”的个人的一整套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另一方面,除警衔晋升培训外,民警参加教育培训的结果尚未能与民警的使用、职务晋升直接挂钩。 2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创新公安教育训练机制的借鉴 (1)引进竞争,构建“一主多元”的公安教育创新教育培训供给机制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用市场机制来改造政府或用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服务提供者之间进行竞争,以达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目的;二是运用市场交易机制,将政府承担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部分职能通过政府合同承包、政府补助、政府凭单、特许经营、设立市场等方式转交给社会或私营部门承当,实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三是确立市场选择机制,使消费者(使用者)手中握有资源可以进行选择,以促进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可见,在公共服务中,市场的价值是将市场理念和市场机制同时深入到缺乏竞争意识的公共组织内部,建立起政府组织之间、政府组织与私营组织之间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在我国公安民警培训领域,由于单一培训主体也逐渐暴露出弊端:公安教育培训部门垄断供给导致“旱涝保收”排除了竞争压力,也规避了培训机构提高质量的内在动力;使得“体制内”培训效率不高,各类培训渠道利用不足;难以满足公安民警全方位的、立体的实际培训需求。民警培训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市场机制在公安民警培训领域也应拥有“合法”身份。通过适度的市场调节,引入竞争开放机制,建立起以各警察学院、各级警官培训中心为主体,其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境外培训机构、其他各类培训机构合作并存的“一主多元”民警培训体系,将有利于实现民警培训资源优化,促进民警培训机构为公安民警提供优质服务。 (2)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重塑民警培训流程与运行机制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对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社会公众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公共组织必须清楚自己做什么、如何做和向谁尽责。为此,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至上或顾客导向,“把权力中心主义转化为服务中心主义”,通过把公民变成消费者(顾客),听取公民(顾客)意见,提供回应性服务,并赋予“顾客”选择权,满足公民(顾客)的不同需求。当前我国的公安民警培训制度,公安政工部门、警察学院和警官培训中心等组织实施培训的单位机构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顾客”(指包括参训民警、参训民警所在单位和社会)的培训需求,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近年来,虽然各地纷纷提出开展培训需求调研,但并没有切实地把需求调查与课程设计有机结合起来,“需求归需求,计划归计划”,需求分析没有成为培训计划生成的基础环节。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安民警培训应广泛听取参训民警、参训民警所在单位和社会等多方面意见,改变“为培训而培训、有什么培训什么”的传统观念和做法,树立起“以人为本、按需培训”理念,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重塑培训流程,使培训工作更加符合公安工作中心任务的需要、符合岗位履职需要和民警健康成长需要。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提升民警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新公共管理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加强绩效评估是至关重要的行政管理环节和必须广泛运用的行政管理技术。为追求质量和效率,新公共管理主要采取3种方法: ①明确的绩效目标。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既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 ②重视结果为本的控制。传统的官僚主义政府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往往只会花掉预算分解的每个项目的资金,对结果和收益毫不关心。 ③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在我国公安民警培训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培训不重评估”问题。培训评估是培训质量的保障。培训评估作为“看不见的手”,既是公安机关政工部门干预公安教育培训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公安教育培训资源合理配置的信息依据。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提出了“四级评估模型”,成为管理界研究培训评估问题的经典理论。因此,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借鉴四级评估模型,我国公安民警培训绩效评估可分为4个层次:反应评估(Reaction)、学习评估(Learning)、行为评估(Behavior)、成果评估(Result)。公安民警培训绩效评估是以结果为本的控制,意味着培训机构不仅要对培训过程负责,更要对培训结果负责;既要提高培训办学自主性,更要保证对学员负责、对参训学员的单位负责、对党和国家的事业负责。实施有效的培训绩效评估,首先要实现评估主体多元性。参训学员是培训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在教育培训中处于主体地位,掌握整个培训过程情况,对教育培训水平和效果最有发言权,反应评估、学习评估应以学员评估为主。而学员通过接受学习培训,能力提升推动工作的情况,则应由所在单位、服务对象进行评估。因此,学员培训效果评估应综合领导、专家、学员、用人单位、社会的意见,建立多元评估主体,形成多视角的评估结论。其次要建立定期评估机制。立足公安民警培训实际,根据分级与分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要求,制定科学全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全面考核学员学习期间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作风养成等情况,进一步推进教育培训与培养使用相结合,将学习情况、培训成绩作为晋级晋职重要依据之一,增强公安民警参加学习培训的内生动力。同时,公安教育训练主管部门应定期或是不定期对各级培训机构进行资质、资信审查、抽查,引导和扶持实力强、业绩优、潜力大、信誉好的培训机构提升竞争力,发挥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对一些不符合办学标准的培训机构,促进其在公平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第三要加强评估结果的反馈。公安民警培训评估亦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应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评估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公安民警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明确方向、解决问题。培训评估中应总结本轮培训所得到的经验及存在的不足,为本轮培训的后续工作和下一轮培训项目的决策提供信息,促进整个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案例教学法用于高校公共管理论文 一、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推行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这势必不利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树立专业自信,也会造成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吸引力降低,教学模式转变势在必行。转变后的教学模式必须关注公务员考试及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潜能的培养。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潜能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基本的分析、推理、判断、论证及综合运用知识原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基本的理解、表达、沟通、劝说及提升的能力。这在学生日常管理及教学过程外显为“读、说、写”及表演、主持、导演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模式正好切合和这样的专业培养需求。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障碍及其原因 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案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案例教学运用范围窄、应用层次浅、教学效果差的突出问题。有学者将其形象地概况为“三多三少”即旧案例多,新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一)本土化公共管理案例制作成本高 案列搜集成本和案例编写成本是公共案例制作成本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虽然作为政府改革的重要议题日益受到尊重,但和欧美等国相比整体上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高,这就使得我们搜集公共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处处遭遇掣肘,增加了我国本土公共管理案例的搜集成本。同时,作为我国当下本土公共管理案例编写主体的是高校从事公共管理教学与研究的专任教师,他们大多缺乏公共组织从业经历和相应的公共管理组织管理经验。要求这些专任教师们根据搜集来的公共组织调研资料,结合教学实际制作高水准教学案例自然会增加案例编写的成本。 (二)学生参与意识不强 长期的“灌输式”教学使得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训练和相应的能力与方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不愿主动学习、不愿参与讨论的惰性。而家庭背景的差异和性格特征的殊异,又会导致很多学生即便对讨论的问题有想法也羞于表达。这都会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 (三)教师缺乏从事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相关技能 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还过于保守。他们既担心难以适应案例教学对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所提出的高要求,也担心因学生不能适应案例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更担心因难以把握案例教学过程和效果而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缺乏推行案例教学的热情与动力。他们没有意识到案例教学是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大转变,是促使使教学效果明显改善的好契机。另一方面,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的教师大多数缺乏公共管理实务经验和相关培训,在推进案例教学过程中面临能力不足。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流程中存在着诸多复杂的环节,从案例的选择、编写、预习到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每一个环节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要能够辨别真伪、去粗取精,选择合理的教学案例。其次,要求教师能够在案例中发现与理论知识紧密相连的问题症结,为案例教学的价值实现准备条件。最后,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为案例教学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此外,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也是教师成功开展案例教学的重要支持。总之,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是促使案例教学有效应用的重要保障。 三、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改进策略 针对上面分析的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下以下改善策略,以期克服障碍,推动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一)加强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案例库建设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 以案例教学法闻名于世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特别注重专业案例库的建设。首先,肯尼迪政府学院根据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在组织结构的层面上设有公共政策案例库和公共政策案例中心,更进一步,该中心又设有专门的案例编写小组,并为编写小组核定专职工作人员和稳定而充裕的经费。这个小组的专职人员承担了肯尼迪政府学院绝大多数案例的编写工作。国外的这些做法启示我们,国内高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进和使用发达国家的公共管理案例,更应该学习他们在案例库建设方面的成熟做法,对本土的公共管理案例库建设从人才、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譬如,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成立专门的案例采集制作部门,加强和政府及其他非政府公共部门的交往以期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此外还可以聘请一些公共组织的工作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制作案例,定期和学生交流,既能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指导性,又能使学生接触到更加贴近实际的素材。我国时下正处在全面改革纵深化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公共管理领域不乏热点话题和创新之举,为我国高校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要善于研究和开发,就能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案例库。 (二)增加教学对象社会实践经验,有效巩固学生主体地位 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动员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讨论和交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教学对象的知识存量和既有体验有较强的关联性。所以,案例教学要尽量避免教学对象对所选案例的完全陌生,而且要尽可能将有着多元背景的学生安排在一起,通过不同经验、观点的交流碰撞挑动并推进案例讨论的开展。目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管理岗位的历练和管理实践,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因此,要对本科生开展有效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必须采取参观考察、课程实习、实地调研等方式增加其社会实践经验。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记案例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以公共管理主体的身份去发现典型案例中的问题症结并进行探索解决,所以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必须要极力巩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第一,教师应积极构建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探索学习准备良好的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第二,教师应积极构建师生、生生自由交流的有效渠道。第三,教师应积极给学生创造讲课机会,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学习自信。第四,教师应积极转变讲课方式,以“合作学习”取代“指导型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形成学习主体意识。第五,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意识,要敢于并善于接受学生的批评及专业挑战。第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的增长逐渐增加教学案例的复杂度,使案例教学随着学生的成长逐渐深化。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案例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的最终实施者是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其职业素养的高低影响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实现。对此,第一,教师必须要努力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案例教学的有效应用与实施比较复杂,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要求较高。首先,要求教师要能够辨别真伪、去粗取精,选择合理的教学案例。其次,要求教师能够在案例中发现与理论知识紧密相连的问题症结,为案例教学的价值实现准备条件。最后,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为案例教学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第二,教师必须要有效增加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可以鼓励专任教师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服务,重视各种到公共部门调研和挂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学校积极与公共管理部门合作,聘请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中有丰富公共管理实践经验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结构和师资力量。总之,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是促使案例教学有效应用的重要保障。 作者:汪静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旅游业服务公共管理论文 一、哈尔滨市旅游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哈尔滨市旅游公共管理存在认识误区,旅游公共管理概念被狭隘化 一提到旅游管理我们就会想到旅行社、导游员、景区和涉旅饭店、宾馆等等,旅游职能部门对它们行使管理权。事实上旅游公共管理涉及产业领域是非常广阔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娱、购涵盖了包括各种基础设施在内的很多内容。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旅游车船公司、旅游信息平台、城市形象识别、城市居民礼仪等等都是旅游公共管理的范畴,但是在我们的旅游管理中经常政策性的被忽略了,旅游管理公共部门没有得到授权,公共管理的重要作用无法发挥出来,使得城市旅游和旅游功能活动变得更加单一化。 2.哈尔滨市旅游公共管理部门的执法权受限 职能范围较为狭窄,造成旅游执法能力弱,市场监管能力不强问题出现。旅游公共管理是一个系统平台,作为一个高关联度的产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作用发挥要在众多关联部门交叉出现,而作为旅游公共管理主体的旅游职能部门由于在政府序列中的排名靠后,很难受到足够的重视,服务职能无法充分得到释放,同很多相关职能部门产生服务交叉、权责交叉时往往处于一个被动的境地。 3.旅游公共管理有管理、缺服务,引导旅游产业发展能力不足 面对涉及旅游六要素的各个相关行业,旅游公共管理部门在政策法规性管理方面作用发挥明显,而对于旅游企业的整体发展缺乏行业性指导,对旅游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无法提供适当的服务和帮助。对于哈尔滨市城市旅游业发展缺乏一个中长期统筹,对产业调整缺乏自主性掌控。 4.旅游公共管理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存在认识误区 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不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旅游产业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要采取的发展模式。哈尔滨市旅游公共管理中出现了政府和市场两极化情形。比如:在旅游公共设施建设上,有些时候往往过于依靠市场,造成这种公益类配套服务不完善的情形出现。当前,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是是依然处于国内二三线旅游城市的行列,忽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把旅游业过度放权于市场,对哈尔滨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会造成一定影响。 二、加强哈尔滨市旅游公共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宏观层面指导 1.旅游公共管理目标明确、职责清晰 对于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发展要做到目标明确,对自身职责的界定要做到清楚明了。从宏观发展战略上要加强对旅游公共管理的认识。要摒弃过去对旅游业的单一、狭隘的认识。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非常高的主导产业,它的作用主要是宣传和吸引。宣传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吸引世人眼球,吸引潜在的所有可参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要素。因此,要正确认识发展旅游业的最终作用和目的,明确旅游业的作用和功能是宣传城市、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要加强旅游业准公益类产业的认识,这样旅游公共管理的功能就可以定位是城市宣传、展示和营销的机构,扩大城市对外联系的纽带,为城市带来各种发展资源的平台。 2.旅游公共管理重管理更要重服务,要强调公共管理的宏观性 在现今旅游业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型的过程中,旅游公共管理部门要明确自身的功能属性。在进行行业指导和发展的具体实践中,要更加侧重于宏观性政策的制定、保障性法规的起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制定城市旅游发展中长期规划,要加强调研,加强研究能力,牢牢把握旅游业态发展的趋向;组织旅游企业跨区域进行大区宣传工作哈尔滨市做得很好,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扩大范围和内容;加强政府间合作,整合资源、统一行动、统一步调,不断深化政府间旅游组织的合作。采用政府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通过一系列的经济调控杠杆来实现对旅游企业的引导;建立和完善旅游法规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督、促进部门协调发展。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赋予旅游公共管理部门更多的参与权,对涉旅项目的公共设施建设从旅游产业角度提供科学的建议;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把“智慧旅游”活动开展起来。 (二)发挥微观层面作用 1.政府旅游公共管理部门要加强同旅游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在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过度的过程中,政府旅游公共管理部门同旅游企业之间的角色关系也在发生变化,除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对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政策约束外,从行业发展层面讲,政府旅游公共管理部门更多强调的是引导和服务。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租赁公司、涉旅宾馆、饭店等旅游企业,作为旅游市场的主体,它们将在各自的旅游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市场参与者的主体作用。2013年10月1日《中国旅游法》实施以来,很多旅游企业面临诸多新问题,如旅行社客源市场萎缩、导游员队伍萎缩等。旅行社和导游员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地位是旅游公共管理部门当前必须认真研究、马上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旅游公共管理部门要深入企业研究市场需求、企业困难,把旅游公共管理变为旅游公共服务。此外,做好旅游政策的公开,在旅游政策的制定上可以举办听证会,听证会的成员由旅行社、旅游车船租赁公司、旅游景区以及涉旅宾馆、饭店的负责人员等组成,保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能够符合旅游企业参与旅游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发挥和调动旅游企业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关注旅游政策的制定、关注旅游行业管理的发展 2.政府旅游公共管理部门要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力度 哈尔滨市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哈尔滨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哈尔滨市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网点建设、哈尔滨市旅游形象识别系统建设等都是当前哈尔滨市旅游公共管理部门要重点关注的一些问题。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要以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数据库为依托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标准,整合目的地现有的信息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形成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信息共享的机制,从而打破旅游信息统计口径不一或信息统计不完全的窘境。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参与”的旅游信息采集机制,及时准确全面地采集旅游及涉旅行业基础信息,重点采集游客需要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信息,对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实现各涉旅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互通。进旅游咨询中心建设,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集中区等游客集中区域建设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监管,鼓励各地选择适合当地发展实际的运营模式,可采取政府独立运营,招标选择与公益性服务无利益冲突的企业、其他组织合作运营或委托其独立运营,以确保旅游咨询中心充分发挥公益信息咨询功能和可持续发展。 3.政府旅游公共管理部门要加强旅游监管的范围和监管力度 “黑社”、“黑导”“、黑车”现象要引起旅游公共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要重点加大对“黑社”“、黑导”“、黑车”的整治力度,在旅游商店、餐馆、医疗机构、旅游景区(点)等消费场所向导游员、司机私授回扣行为以及出售假冒伪劣商品、以次充好、抬高物价、欺客宰客等行为作为查处重点。政府应该赋予旅游公共管理部门更高的检查权,在重点景区、高速公路口加大对“黑导”和“黑车”的检查和打击力度。对于旅行社的规范整治,一方面,要通过市场化途径将没有竞争力和经营资质的小社、门市逐步淘汰出旅游市场;另一方面,要对“黑社”加大打击力度,联合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展开联合旅游公共管理执法活动,坚决将非法“黑社”剔除出旅游市场,保证旅游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4.政府旅游公共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者和从业者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增强他们依法行使监督权利、维护旅游消费者合法利益的观念。“云南导游宰客”问题把旅游管理者和从业者存在的素质不高、缺乏职业道德、暴力执法等问题都凸显出来。提高旅游管理者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要通过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等形式展开,增强旅游公共管理人员法制观念;加强涉旅企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定期举办一些旅游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活动,要督促旅游企业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在保障企业员工合法利益的同时,严格要求从业人员依章行事,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作者:彭巍 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旅游发展研究所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农村公共管理论文 1我国农村公共管理的一般理论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心骨,公共管理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代表村民利益,凝聚村民意志和力量,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学技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发展途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村域和村庄用地布局规划,实施发展项目,帮助农村居民化解发展风险,解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不断地把农业产业化向更高的农业工业化阶段推进。同时,要重视民生,努力创造条件,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加大教科文卫方面的投入,注重社会主义人文关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使农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2我国农村公共管理出现的问题 2.1乡镇政府机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我国乡镇政府,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乡村两级行政机构积累了过大的行政成本,也积累了严重的债务。乡镇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在农村的基础,自然具备了国家政权的基本职能,其行政机构的设置都逐一与上级对口,对三农的活动制定了过多的约束制度。 2.2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约 农村现行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公共管理实现合理化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农业的行业特殊性,乡镇政府和村两委事实上很难对农民提供经营方面的帮助,但我们的土地归集体所有,村委会对土地只有分配和流转的控制权,这就大大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土地价格高的地方,乡镇政府甚至县政府也插手土地的流转,土地所有权被分割。这种状况的后果之一,是导致村两委班子的权力过大,且得不到强有力的监督,这大大提高了基层公共服务的运行成本。 2.3农村教育体制不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软件硬件设施都相对薄弱,为了压缩财政开支,在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集中办学,虽是义务教育,却没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中小学教育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产品,应该全额纳入国家和省市县的财政预算。在目前城市化进一步加快的情况下,农村的教育实际上是为城市输出资本,因城市的人力资源很大一部分投资是由农村来完成的。各级财政都应注重向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财政责任。 2.4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淡薄,参与不积极。特别是在农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要农民缴纳养老保险金比较困难。目前,家庭保障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基本保障方式,是现阶段农民保障的基础,单一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此外,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试点摸索阶段,理论准备及实践经验都还不充分,因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还基本没有经国家权力相关审批通过的法律,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 3如何加强我国农村公共管理 3.1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完善乡镇管理体系 3.1.1进一步撤并乡镇,将国家的基层政权收缩到县一级,农村的政策方针的下达可以不必经过乡镇机构的重重批示和考证,可以节省设立各个机构的经费、工资等花费。 3.1.2淡化农村居民委员会的行政功能,真正将农村居民委员会建设成为农民自治的社区组织,让农民以民主自治的方式管理自己。 3.1.3国家对农村的行政控制主要通过法律途径实现。可考虑在农村社区设立精干高效的司法机构,就近解决农村的司法纠纷,为农民解决麻烦,为农民干实事。 3.2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①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②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③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 ④改善和保障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 3.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3.3.1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 3.3.2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引进天然气等新型能源,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3.3.3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农村邮政服务,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村居民服务作用。 3.4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4.1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村居民增强社会保障意识。 3.4.2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即建立起由农民个人、集体和国家共同负担、共尽责任的多主体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 3.4.3建立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我国法定基本社会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和家庭储蓄保障并存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发展,不可顾此失彼。 3.5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 应加快丰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法和专门的关于具体保障项目的法规,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单位:张家口市宣化县洋河南镇人民政府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以课题立项为平台的公共管理论文 1当前学生实践现状分析 科研评价认定只局限在传统体系上,缺乏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在科研评价上,仍然以单一的成果作为最终的评定标准的现状,造成了学生的关注点不得不聚焦在科研表面的成果,缺乏学术延伸,极大打击老师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课题立项的作用及意义 2.1促进学生融合,拓宽知识面 学生课题立项一般是不同年级组合、不同专业知识结合的过程.通过成员搭配,合理运用团队资源,团队成员间分工合作发挥各成员的特长,共同完成工作,达成共同目标.通过科研立项研究过程,结合课题实践,弥补专业知识不足等劣势,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使项目能更好的实施.学生课题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尤其是现代全球化复杂的背景之下,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仅靠片面的理论知识是无法胜任的.而课题立项恰恰可以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并对这些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大学生专业实践是大学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具有盲目性,难以实现专业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局限于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以及“走马观花”的参观实习,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也仅局限于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两种实践过程都缺乏目标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处于割裂、无沟通状态.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体化就是学校实践活动涉及的各类资源的最大效用,将灵活性和统一性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一体化既可以是实现过程,也可以是计划目标,它是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互补和联动机制的构建.这可以极大程度的促进公共管理教学的改革.通过课题立项可以较好的规范实践的管理,对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2促进自主学习,提升科研能力 随着全球格局的加速发展与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承受力面临着更苛刻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及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现实问题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层矛盾,这种矛盾和困惑所造成的浮躁心态使大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扎实学习自身切实所需的知识技能.传统“以教师为绝对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大学生自学的支持服务系统不健全,课程资源不配套等问题,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受到了压抑.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层次分明的思维方式是成功开展科研活动的前提与基础.科研立项,在平等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课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学生对科研的求知欲,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学生团队的自我督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运用学生与团队内外合理施压,使得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2.3促进全面发展,提升就业能力 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培养以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通过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确立有意义的项目课题,进行深入有价值的科研活动,以促进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将来的就业增添砝码. 2.3.1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对项目课题的研究过程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灵活利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另外,科研立项作为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造型个性品质的开发.创造型个性的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而追求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自由发展正是科研立项的最高价值目标. 2.3.2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加强培养学生自身科研能力,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科研立项活动或直接加入教师的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共同完成较大的研究项目.以共同科研实践来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加快、加强学生科研素质与能力的培养.2.3.3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学生科研立项一般是由学生团队完成.通过团体合作,在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加强促进学生团体协作的理念,塑造学生蚁巢协作的观念,在体现个人能力的同时,与团队其他成员形成科研成果的互利互惠,通过彼此学习、坦诚交流,达到共同提高,在团队协作与督促下不断发觉自身潜能.2.4促进教学相长、服务社会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将自己的成果、经历和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将指导学生科研所产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带进课堂,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丰富了课堂教学,这不仅使教学更贴近学生需要,也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质量.另外,作为在校学生,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缺乏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但通过科研立项活动促进我们充分使用现有的资源,去实现自身的价值.科研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大学生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充分了解国情,促进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培养锻炼才干、增强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促进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3学生课题立项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用人单位到高校挑选毕业生早已不是停留在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日益重视.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对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日益重视.但长期以来,基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更偏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相对缺乏创新意识,这难以体现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的优势所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也对学生科研工作做出了探索的尝试,比如中国科技大学与1999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计划”;复旦大学李政道教授设立的专项学生科研基金;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的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每年投入经费20-50万元,每年立项1000项左右;北京大学设有两项学生科研的专项基金,由教务部试验班办公室管理,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加入到教室研究工作中,也支持学生的自主科研项目;教育部从2007年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2007-2010年共资助15000项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本文选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同年级的170个人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显示,约57.9%的学生认为由于学校经费资助不足、开展形式单一等原因而不愿意参加科研立项.由此可见,通过课题立项,建立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给予配套经费的支持,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保障项目的实施,促进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以上的数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学生课题立项的实证研究可行性.本文依据笔者学生辅导员的实践经验进行验证. 3.1增加科研立项方式,发挥学生自主性 在高校内部本身可以在原有学生自主科研立项的方式基础之上,适当的增加申报方式.真正体现出培养学生学习和参与科研实践的主动意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模式.同时我们可以采用把学生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参与科研积极性的问题.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科技协会组织同学参加院级课题立项,采用教师立项学生选择参与,教师学生共同立项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自主性.在院级立项中,学生积极组队立项,覆盖面达72%. 3.2加强项目化管理,采取激励机制 加强大学生科研立项多边化管理,合理运用激励手段,提高学生对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合理、层次化运用奖励机制,分级别,逐级递增奖励额度,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激励学生对先进美好事物的追求欲.同时,各项奖励可以通过奖学金,三好学生评定及毕业评定等方式,物质层次与精神层次相结合.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成绩作为学生个人能力的一项评定标准,进入学生的档案.这样学生申报积极性将更高,项目结题率将会改善,结题效果也会更好.例如,针对学校相关活动,科协开展院级课题立项,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随时监控项目的实施情况,针对项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对于优秀项目实施追加经费支持,并在年度评定上进行政策倾斜.3.3完善教师指导制度,建立教师激励体系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选择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教师,促进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机制的完善,做到切实为学生解疑答惑,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质性提升.同时也可以尝试建立类似于导师制的一种教师辅导制度,加强教师和学生双向了解和沟通.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将指导学生科研记入教师的工作量,并给予相应奖励,以激发教师的指导力度,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关心学生科研项目的进展程度. 4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科研立项正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举措.当前形势下,我们应当不断提高学生自主科研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学生科研立项这一有效形式,在学生群体中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提供充足的科研实践机会和场所,搭建高质高效的学生科研平台,为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而不懈努力。 作者:赵宏伟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公共管理视角中的档案管理论文 一、档案管理理念在公共视野角度下的变化 浅谈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变。在20世纪末期,随着档案开放性程度增加,档案资料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公众接触机会频繁增加。站在普通公民的视角,本文认为,档案资料牵涉到的是一种国家、政府责任,更与个人权利息息相关。更要向公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有关档案资源的具体内容信息,其中包括与公民信息相关的来源、身份、地域、经历和相关历史记录[2]40。面对社会大开放的时代趋势,档案事业不再是国家层面的秘密,而为公共事业的重要构成,在服务与存在领域有很大扩展,大众思维中也将档案管理视为社会管理。20世纪末以来,国内档案界对改革档案管理体制、创新档案馆的公共服务体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扩展档案工作领域、家庭和社区档案管理、公共档案馆理论等做了很多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经验。从档案界发起的一些有益的积极探索分析,也暗含着公共管理与档案管理间的日益对接与融合的发展方向。档案机构要分清公共管理与档案管理的内在关系,更加主动的制定出档案管理政策,主动深入转变自身的角色与职能,努力扩大档案资料的服务范围,激活档案服务,创新档案服务,优先建设档案公共资源、巩固档案信息资源组织系统,开展开放存取档案服务,深化档案部门的社会角色和公共管理身份,这些都应该是档案机构的明智选择,同时也是融入公共管理的切实举措。其实,档案资源是信息资源的特殊形式,在国家公共信息领域,档案资源的作用也非常的突出。由此而论,档案信息资源具有明显的公共特性,是公共管理中不可忽略的管理对象和管理客体,而对于私人拥有和管理的档案资源,则可以被看做公共资源的补充部分。 二、我国档案管理理念的发展 1.我国档案管理观念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对档案的认识仅局限在国家档案和党政机关档案上,将档案馆视为执政党和国家政府的附属机构,这可由各级档案机构一般均设立在党的有关部门下看出。如在学校,档案室一般隶属于党委办公室管理。1987年我国《档案法》制定后,档案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档案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理念逐渐清晰起来,社会档案观被人们接受程度提升。于1991年举办的世界第13届国际档案会议上,加拿大学者表示,世界档案理论与实践正在深刻的变化,未来发展方向为社会档案观将取代国家档案观160。作为世界大国,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正沿着此路线逐渐变迁。事实上,我国档案管理观念和实践的转型是我国社会转型在档案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档案事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出现的必然趋势。不同于以前政府管理下的封闭式和垄断式的管理模式,基于公共管理的档案管理实践,在其价值取向、管理理念、管理机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都体现出新的特征,呈现出新的社会公共管理模式。 2.国内档案学管理观念的发展变迁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直到今日,我国档案界研究出现过两次本质性的变化,首先,传统的档案学被划归为史学学科,第一次变迁认为档案学属于信息资源管理范畴;现在,档案学又从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变更到了社会公共管理范畴。最近一次转变让我们认识到档案是国家、社会的重要信息资源,是其基本构成要素,即档案资源属于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政府的机密资料。从以前作为机密资料的档案资源进行内部管理和内部使用,向现今作为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的档案资源面向社会公开管理和开放存取利用。这其中发生了档案资源由内部管理向公共管理、由机密资料向公开资源、由内部使用向开放使用的革命性转变。在第9次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国家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重点加强体育与公共文化事业的设施建设,如档案馆、科技馆、博物馆与图书馆等。可见,档案馆是被划分进了公共服务领域。从此,公共服务管理理念开始指导档案管理,国内学术研讨会上也将公共档案馆建设作为特点话题将以谈论。在2007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意见》的档案工作指导方案,不少学者认为档案工作关乎民生,需要档案管理部门一丝不苟落实。从此“,民生档案”成为了我国档案界的研究方向。 三、档案资源在公共视野角度下的开放与存取 1.档案管理与开放存取 国际开放存取运动最早始于学术期刊界,其初衷是打破学术文献资源的商业垄断,促进学术文献信息的免费自由利用。档案管理界的开放与存取在互联网的推进的基础上得到了深层次的进步,其生命存在价值也焕然一新,这说明,开放存取信息资源大可借助网络技术向公众最大限度的开放优质信息资源。这种开放包括公众可以破除资金、法律以及技术的障碍,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免费全文检索、阅读、获取、翻译、传送和存储。其实,早在18世纪90年代,法国就颁布了世纪上最早的档案法《穑月七日档案法》,该法案中,有关于公民可自由翻阅档案资料的规定,因此,该部法规也被视作“档案界的人权宣言”,原因在于档案不再是机密性的通知阶层特权,而是开始以面向广大公众服务,是利用档案资源的时代性变革。世界开放存取运动从期刊资源开始,逐步涵盖了包括档案资源在内的一切信息资源40。开放存取的核心在于提倡信息资源存取的参与者,包括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在信息存取的过程中建立一种有效的互动关系。在档案资源的开放存取过程中,要求建立从档案资源的者和存储者,到档案资源用户之间的对应关系,以达到最终使档案资源被用户方便快捷使用的目的,这也是档案界最需要加强研究的课题。 2.档案资源开放存取的现状分析 当世界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世界开放存取运动的迅速发展,为档案资源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存取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档案管理机构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和引导了档案管理机构的开放存取行为,从而实现了档案资源的开放获取和开放存储,体现了公共管理视角中档案资源管理和利用的一致性。目前,已经有相当比例的档案管理机构为了促进档案资源的开放存取已然作出了有效的行动。具体表现在档案资源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数字档案馆的快速建设与发展,数字档案服务手段更加丰富,数字档案资源的开放存取范围更为广泛,这些都蕴含了开放存取理念在档案领域的实践与应用。档案资源的开放存取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内容的公共可见度,加速了档案资源价值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回归,使档案资源的网络开放存取真正融入到世界开放存取运动体系。尽管目前有部分特定类型的档案机构参与档案资源开放存取和利用的力度不大,还有待于破除相关制度的障碍。但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档案管理的实践看,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开放存取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优势和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资金优势,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档案资源开放存取行动中的短板。档案高等教育机构、大学档案馆、档案学术团体,以及各级各类档案管理机构,也都应为档案资源的开放存取运动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庞竹玲 单位:广西大学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民族地区公共管理论文 一、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必要性分析 (一)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是与中国的改革实践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模式等诸多问题紧密相连的,而民族地区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不仅需要解读和规范上述种种问题,还需要区域特色化分析能力,只有如此,民族地区的公共管理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才能实现特色化路径的突破。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学科发展要立足实际,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在专业特色的建设方面首先应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应突出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特色,树立“民族特色,服务地方,辐射周边”的办学理念。 (二)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环境特殊性的需要 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要求不仅是加快发展经济文化,更要重视少数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平等地位和权利,维护边疆地区的和谐与稳定。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量的社会事务中夹杂着民族习俗、宗教禁忌的因素,地区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及文化生活都带有强烈的民族、宗教特性。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依法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社会事务管理,调整和规范少数民族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其合法权益。从而,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工作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对民族、宗教知识的扎实掌握;对民族、宗教政策把握的灵活性;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等。民族地区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应立足区域发展实际需求,培养出高素质,能够胜任新时期公共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公共管理人才,能够兼顾少数民族同胞的民族情感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三)解决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需要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使得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毕业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现状。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只有突出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特色,树立“民族特色,服务地方,辐射周边”的办学理念,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公共管理事务的特殊性,调整教学方案,增加民族事务管理内容,将民族特色理论知识与先进的管理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学生服务地方、服务民族的学习动力,凸显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增强地区性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专业特色化发展路径 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及其对公共管理工作的特殊要求,少数民族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应该力求保障少数民族权利,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地区高校应从现实出发,致力于培养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少数民族管理特色的,能够适应复杂的管理环境的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机制,凸显民族特色 在人才培养机制上,民族地区高校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环境的特殊需求,以适应地区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调整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完善培养过程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增设民族特色课程,如民俗学、民族发展史、国内外同源民族关系、边疆地区发展历史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处理民族发展权利与经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设民族特色经济、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等专业方向,尝试拓展民族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方向,发挥民族地区高校服务地方的特色优势。 (二)适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要,强调实践教学 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应从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环境的特殊性出发,案例教学应体现地方特色,培养学生处理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的实践能力,正确认识民族矛盾及民族权利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激发学生思考、创新能力。同时,通过观摩社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管理工作现场及少数民族的节日及宗教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将所学公共管理知识同实际中的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特殊性结合起来。在民族文化节日活动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策划、实施,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将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溶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的日常培养当中。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摆脱传统公共管理专业“纸上谈兵”的教学弊端,通过实践活动的历练,使得民族地区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真正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拓展师生学习空间 各高校应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将各类院校原有的建设成熟,硬件设施、实验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成果丰硕的强势学科整合起来,为公共管理类学生的跨学科、全方面发展提供高层次,多角度的理论和实践平台。邀请在管理一线的工作人员做专题报告并参与编撰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反映民族地区区情、民族地区公共事业管理规律的案例教材、著作,让学生在身边发生的例子中学习、总结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工作的实战经验。同时,为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创造在公共管理、服务部门特别是民族事务部门挂职锻炼的机会,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与学拓展实习空间。民族地区高校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恰逢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机遇,因此,此类高校应抓住契机,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服务地方、民族特色鲜明、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 作者:王春艳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公共部门危机公共管理论文 一引言 2003年春节过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急性传染性疾病SARS,波及面广,影响深远。这场灾难的背后,暴露出中国政府在预防控制突发性事件问题上的薄弱之处。SARS事件给政府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人员往来频繁、资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系统地防控重大突发事件,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长期以来,我国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存在不少缺陷。这些方面主要表现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是卫生部门一家的事,缺少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政府在指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缺位;日常应急储备缺乏;信息报告系统分散、缓慢等.这些缺陷直接导致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应急反应的行动迟缓、手段匮乏。 社会意义上的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类:国防突发事件、传染性疾病突发事件、科学实验突发事件、交通事故突发事件;自然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各类突发事件都有其特点,其共性是突然发生,难以预知,危害巨大,影响深远。 二SARS事件引发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 这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威胁,并给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它不仅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使政府的公共管理面临着一个新课题,即如何管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随着现代政府管理的复杂性日益加剧,政府管理的脆弱性亦日渐突出,特别是当社会爆发危机时,政府往往手足无措、难以应对,导致危机的后果迅速扩散,社会陷入混乱,进而危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有序地管理起来,使危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达到最小限度,无疑成为政府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 危机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86年出版的《危机管理:为不可避免的事而计划》一书(CrisisManagement:planningfortheinevitable)该书的作者StevenFink曾在1979参加过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件的处理工作,之后,他对危机管理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最早国外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促使企业的经营者加强企业的防卫管理的研究.但当时的危机管理研究只不过是单纯的危险对策、保险管理、安全技术和防灾计划。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R.Blake和I.Mouton针对领导行为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系统。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将政治科学中的危机理论扩展到经济及管理领域,探讨企业在陷入危机后的紧急对策问题.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在研究企业危机现象时,提出将管理失误作为危机起源来研究其过程机理.我国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才展开了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而公共管理危机的研究近几年在中国才初见端倪。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针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处理危机,恢复社会稳定,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二)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 在危机管理方面,美、日、俄等国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制度化的组织机制.科学的危机管理组织是实现危机管理高效化的关键。为此,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全方位的既相对独立又高度协作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最具代表性.这一体系纵向上是以国家(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地方(城市医疗应对系统)三级公共卫生系统为基本架构;横向上是以公共卫生、执法、医疗服务和第一现场应对人员为基本架构。这种纵横交错的组织系统保证了政府进行多维度的、多领域联动的危机管理. 建立完备的法律机制。在一个法制国家,法律是人们行动的准绳.在有关法律规定之下,政府、相关部门、民众才能在突发事件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多国的实践表明,制定完备的紧急状态法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保证。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美、日等国都建立有立体的危机信息收集处理网络,并进行常规的训练和演习.如日本的防地震演习和美国的防恐演练都在定期举行。 建立高效的应对机制.快速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实现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在俄罗斯解决莫斯科人质事件中,俄罗斯危机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使得危机事件迅速解决。建立开放的沟通机制.信息沟通是维护公民知情权的需要,而传媒则是信息沟通的重要途径。为此,国外都非常重视发挥传媒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媒体客观公开地报道突发事件,有助于传递政府的政策,缓解民众的紧张情绪,减少危机带来的潜在损失。 (三)公共危机管理系统模型 基于以上的论述,公共危机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的工作,一是危机预警,二是危机预防,三是危机处理. 危机预警是指根据系统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通过对危机现象、危机先兆和危机起因的严密监测,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进而对系统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测和报警。具体说,就是指政府对危机的预测能力,例如,对于自然灾害,可以通过加强天气地震等预报的准确性来提高预警能力,对于人为的灾害则主要通过培养社会及公众的危机意识来提高预警能力。危机预警是危机管理的前提,属于预测性质的工作。 危机预防指的是对于收到的预警信号,采取及时的响应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是对策性工作.例如疫病在某地区的突然爆发,其他地区在得知该信息后,应立刻采取措施,防止该疫病在本地区蔓延。 危机处理是指危机发生之后,如何有效应对危机,使危机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无数的事实证明,大多数人为危机是无法准确预测,所以,危机过后的危机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之所在。 其三者的关系如图1模型所示.危机预警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提高预警能力有助于提高整体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危机预防则是危机管理系统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响应危机预警发出的信号,另一方面配合危机处理.危机处理发生之后,把信息反馈至危机预警系统,预警机构把信息汇总分析后,为下一次危机的发生提供预警信息。 三结束语 从SARS对中国乃至对全球的袭击到屡遭恐怖袭击的美国,我们看到,在国际关系日趋复杂,环境遭受大量破坏的当今社会,恐怖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危害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应对公共危机是对政府和公众提出的新课题.尽管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危机管理涉及到管理学、心理学、财务、公共关系和人力资源等多种学科,因此可以说公共危机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建设和完善需要大量的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研究论证,相信在此领域的研究将大有作为。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大学生就业困境公共管理论文 1.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新公共管理的出现标志着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方向转变,齐更加注重以顾客为导向,并且以经济、效率、效益对目标的完成机型测评,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于大学生就业服务问题而言,基于新公共管理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研究李轶(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政府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大都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培训、就业信息等等,对于这些服务内容每个大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享受,但是,政府的服务内容在大学生数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并不会因为增加或者减少某个人而增加或者减少服务成本,也就是政府的就业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虽然在理论上大学生的就业服务是非竞争性的,但是在实际的就业实践中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但是在一个相同或者相近的活动空间中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信息都是相同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别人在就业服务中获得了就业岗位,那么自己的就业机会就会因此而降低。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所提倡的“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等理念,符合当下政府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合理发展,新公共管理更加强调第三方在公共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现阶段的中国,第三方服务在公共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其主要用于解决公共产品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所以其同样属于公共管理服务的范畴,为此,从公共管理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2.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改善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部门与私人管理部门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为此,政府部门完全可以采用或者借鉴私人管理部门中的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依照顾客的实际需要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更好的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就大学生就业来说,政府部门就应该立足于大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按照市场竞争机制试试有效的管理和决策,以不断提高我国公用服务的质量。针对当下大学生就业制度保障不完善,就业市场信息不畅通等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2.1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章制度 大学生就业市场主要包含了大学生、用人单位以及自由交易三个要素,为了给大学生就业提供制度保障,相应的制度规则就必须覆盖这三部分。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诸多制度法规还不完善,就业市场的运作也经常出现混乱状态,大学生上当受骗的现象屡屡出现,严重损害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声誉,也使得大学生自身权益受到了损害。为此,我国应该健全就业市场的规章制度,完善我国的就业法律体系,不断优化就业市场环境,确保我国人力资源交易的正常开展。 2.2创建市场化的大学生就业环境 首先,我国应该进一步保障全国大学生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现阶段,由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不均衡,高校大学生大都集中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等,人才分布的不均衡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全国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对于人才拥挤的地区,当地政府大都会借助户籍、学历、专业等限制人才的流动,但是,这种门槛的设置本身就是一种就业歧视现象,而且可能进一步加大我国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差距,增加大学生的自由流动的成本,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减少这一门槛设置,确保人才的自由流通。其次,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资源中心,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就业信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全国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资源,让大学生能够通过就业信息网络查询用人单位的信息,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最后,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以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现阶段造成高校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高校教育模式还存在很多弊端,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难以快速融入社会。为此,各大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按照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合理创新教学内容,不断向社会各界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2.3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评价机制 所谓大学生就业评价机制,是指评价主体按照大学生就业评价的方法,以大学生就业评价为标准,对大学生就业评价内容进行相应的价值判断,从公共管理理论角度分析,在大学生的就业评价机制中,可以把政府作为作为评价的对象,因为政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可以借助各种宏观的政策手段帮助和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评价机制要考察的评价内容就是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所实施的各项措施和手段。此外,要想确保大学生就业评价机制的顺利实施,还必须确保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也就是说政府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就评价本身的作用来说,其主要是用于对未来发展的指导,而不是仅仅进行简单的优劣区别,为此,要建立完善的大学就业评价机制就需要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 3.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而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为此,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这一现状,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改善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新视角,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服务,进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国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作者:李轶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发展论文:旅游产业发展探究论文 [摘要]通过对我国民营快递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回顾,分析了它的发展过程中博弈理论和市场营销的补缺营销方式在该行业的具体运用;并对未来民营快递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描述,指出了民营快递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借鉴和参考意见。 速递服务或称快递服务(courierserviceorexpressservice),在当今世界,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服务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客户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蓬勃发展。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快递市场已不仅仅是国有大公司和外资快递公司的市场了,民营小型快递公司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其发展趋势也令人不可小觑。 从一定意义上讲,民营快递公司的发展是各管理理论的例证。 一、民营快递公司的产生与发展摘要:河南省旅游产业正经历由量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发展到质的跨越的重要时期。文章就河南省旅游产业未来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若干重要课题,如发展优势、发展重点、发展步骤以及发展思路等进行了反思,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1引言 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国内团队旅游,1843年他又第一次组织了到瑞士的国外度假活动,从而开创了旅游活动的先河。但当时的旅游活动仅限于王公贵族阶层,与普通百姓无缘。如今,旅游度假已经成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而服务于旅游度假者的旅游产业从1994年以来,产业总值已超过4万亿美元,高居当今世界各大产业之首,旅游度假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普通百姓的消费需求。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5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仅2530万人,国际旅游收入只有21亿美元。1981年国际旅游人数超过3亿人,国际旅游收入为1060亿美元;到2000年,全世界出国旅游人数激增至6.97亿人次,国际旅游总收入4740亿美元,分别是1950年的27.5倍和225.7倍,是1981年的2.3倍和4.47倍,增长速度非常可观。正象世界旅游组织2002年度评估旅游产业发展时所指出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有耐力的、稳定的经济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7.5%和67.7%下降到37.9%和47.8%。居民消费由追求基本生活资料数量的满足发展到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一个新的以追求更高生活目标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旅游消费就是这一趋势的主体。具有明显旅游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的河南省,如何能顺应时代大潮,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占据一席之地,面临一系列重要研究课题。 2优势评价 近段以来,笔者不断看到有关对河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反思与质疑的文章,似乎对河南省自身所拥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宣传与重视成了河南省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在全国滞后的原因。尤其是部分地区山水风光游在若干黄金周上的上佳表现,更成了山水风光游将取代历史文化游的根据。事实上,两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从长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看,历史文化旅游最终仍是河南省首要的支柱性旅游产品。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发展水平主要有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又包括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由于国际旅游有严格的标准体系,因此,国际旅游景观与服务环境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组织水平的试金石。众所周知,意大利既拥有世界最多的世界遗产项目,同时又以地中海度假而享誉世界,是欧洲最重要的旅游度假目的地之一,其接待游客量占地中海国家总接待量的40%左右。但对游客的调查显示,在游客到意大利旅游的主要动机中,45%强调其文化价值,43%热衷于气候条件,27%看重自然因素,近30%选择上述因素的综合。我们对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5批)进行了初步分析(表1),结果显示,在1268项的总量中,河南省位居山西(118项)之后列第2位(96项),显示了文物文化大省的实力。 河南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富集省份之一,城市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尤其对国际游客和跨省份游客。省内三点一线地区应该是最有竞争力的地域。但必须明确的是,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但凡世界著名旅游城市,都不在于其马路如何笔直、大楼如何高耸、商厦如何云集,而是看城市的文化氛围与环境舒适度。更直接地说,是要看所在城市的文化厚度以及城市中的绿地和水面空间。如欧洲的罗马、维也纳、巴黎,乃至莫斯科、基辅,都是古老文化与山水风光的聚合体;再有黑海明珠城市敖德萨,就其现代化程度来看,给人的初步印象就好象是一个欧式风格的古镇,除了位于敖德萨国际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级海港的敖德萨宾馆是高层建筑(30多层)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群和卵石铺就的市区主干道以及充满于市区建筑物中的城市雕塑与几乎占据城市建成区面积1/3的绿地。敖德萨市是不到200万人口的城市,却有着相当发达的旅游度假条件,四星级以上酒店20个,三星级酒店50个,一个城市的三星级以上酒店数量超过河南省全省总量,服务设施与国际标准接轨良好;同时,还有遍布黑海海滨的不计其数的疗养院、度假村。其特色就是质朴与舒适,适合多层次游客的休闲需求。因此,这里不仅是欧洲著名的夏季疗养地(海滨度假),而且还是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中心之一。所以,我省的开封和洛阳尤其应该走城市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突出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 山水旅游从世界范围发展来看,应努力实现从观光型到度假型的过渡。而且河南省黄金周的大量客流也基本以省内游客为主,且以一日游居多。河南省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当是不仅仅依赖于山水风光游,而主要还是依赖于历史文化旅游的成功开拓与开发,毕竟历史文化旅游才是河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3产业重点 就国内外影响来讲,截止目前,河南省旅游产品仍主要由郑州少林寺和洛阳龙门石窟2个景点来支撑。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河南省旅游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该省已经开始实施以“三点一线“(郑、汴、洛和沿黄河旅游线)为中心的旅游开发战略。值得强调的是,上述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以形成河南省不同品级的旅游产品体系为目的。 首先,应重点建设好开封、洛阳、郑州、三门峡等重点旅游城市,并继续改善这些城市的旅游环境条件,把城市作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点。 其次,加强黄河小浪底湖区的环境设计与管理,这里肯定是河南省最重要的滨湖度假地带①。这既有赖于自身的资源条件,也与其重视环境保护有很大关联。这就要求河南省在黄河小浪底库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以已经通过的旅游规划法规为依据,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兼顾,以便能持续不断地吸引游客。第三,在景区开发上应对伏牛山旅游区中的白云山、石人山、龙峪湾等景区实施倾斜政策,关键是环境治理和旅游管理;要重点提升焦作云台山等有交通优势且已经有较高知名度的景区。最后,特色景区也是河南省旅游产业开发的重点,如三门峡的冬季白天鹅之旅以及许昌鄢陵的腊梅之旅等都是重要项目。 4产业组织 发达地区的旅游开发经验表明,只有按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产业发展要求来经营旅游产业,才能真正发挥旅游的产业影响力。把旅游作为产业来经营,就要充分考虑其产业要素关系,加强产业组织研究,其中的重点是理念和思路的确立。其前提是以人为本,不能急功近利,这方面欧洲旅游发达国家的教训可谓深刻。旅游产业组织研究的关键是强化旅游市场营销与管理环节,而旅游市场研究已经成为新的条件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笔者建议按照产业组织水平与特点,把河南省分为4个产业组织层次和8个游憩活动类型(表2)。 需要说明的是,暂时处于地方层次的3个旅游活动类型,其层次的提高对提高河南省旅游产业组织水平具有关键作用,应该引起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视。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据以上分析与思考,认为今后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应重点作好3个方面的工作:即确立与保护名牌;加强旅游市场圈层的研究;做好旅游产业组织研究。 考文献:[1]王一宁.中国步入世界五大旅游国家行列[N].北京晚报,2002-06-25. 1.我国快递业的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国间的贸易壁垒不断消除,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活动愈加活跃,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趋于高效率和快节奏,时间价值越来越重要,大量的样品、单证、商务函件、资料的快速传递需求,为函件快递业者提供了大量的货源。快递服务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快速和灵活方便两方面,飞机和各种类型的专用汽车等交通工具的革新,保证了快速运输和小型货物的集散与派送。 我国快递发展的初期,中国邮政于1980年、1984年分期开办了国际特快专递业务,开中国大陆快递业之先河,并逐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大快递公司均看好中国市场,DHL、UPS、FedEx、TNT、OCS、Airborne等国际快递公司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陆续与中国企业成立合作合资公司或建立关系,这些国际快递业巨头借助其庞大的国际网络、优良的服务功能和成功的经验,不仅为广大的中外客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也使这些公司及其国内合作伙伴们获益匪浅。目前仅与这六家合资的快递公司已占有中国大陆60%的国际快递服务市场份额。 2.民营快递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民营快递在我国产生,具有代表性的有1994年创立的宅急送快递、1995年左右创立的上海申通快递、山东大千快递等。民营快递的发展之路十分艰难,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短缺的问题,物流企业是资金投入比较大的行业,FedEx、UPS、DHL每年都以几十亿的投入来扩大和完善其服务,而民营企业却几乎都是10万、20万的投入;其次是就规模而言无法与各跨国公司同日而语;第三是人才的短缺,很多民营快递企业,创立时期都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员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第四是民营企业自身的缺点,比如操作不规范、信誉度不够、派送力度有限等。面临如此大的困难,民营快递仍迅猛发展。以宅急快递送为例,该项业务于1994年创立,2004年发展到全国150多家分公司,服务区域覆盖2000多个城市和地区,2002年营业额达到2亿多元,24小时国内包裹速递做出了自己的品牌。申通快递也已经形成了以上海、长江三角洲为依托的优势网络,民营快递产生之初的迅猛发展,在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合理的经营。 3.民营小型快递公司前期的发展原因 (1)强烈的求生欲望和自身的特点。 民营快递从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开始,便在外资快递和中国邮政的夹缝中生存。在民营快递产生之时,四大快递公司已经与外运合资有了五六年之久,中国快递公司EMS也大力斥资开始国内和国际快递业务,许多民营快递公司都是由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组成的小型公司,没有国营公司强大的政府后盾,也没有外资公司的大量资金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快递公司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那就是不发展就灭亡,没有任何的退路,这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从主观上催生了民营快递企业的成长[1]。另外,小民营快递公司起步阶段雇佣的多为下岗职工、城市闲置人员,劳动力成本较低廉,办公地点多为长途客运车站提供较近的地区,租金低、送交快件便利,由于使用车辆直接带送,时效性比较强、反应快捷。同时,企业员工的管理类似于家庭化,员工较能吃苦和忠诚。以上种种使得一些既考虑成本又比较注重时效的企业与个人,越来越多地使用其服务。 (2)合理的营销策略。 这些民营快递公司之所以能同国际快递巨头和国内大型的物流企业同台竞争,除了强烈的求生欲望,还取决于它的独特市场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 正如民营快递的产生之初,中国邮政和其他几家国际快递巨头基本上垄断了中国的快递市场,民营小型快递公司产生于这个时候不可谓不艰难,它之所以能在如此艰难的情况能得以发展,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国农村与乡镇的发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沿海与长江、珠江三角洲一带,一方面这些地区周边农村的城市化使快递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乡镇设立自己的工厂与产地,随着这些企业国际快递量的增加,乡镇到城市之间的城市快递服务需求也急剧增加。由此催生了中国民营快递的产生。民营小型快递公司产生之初,很多是以家庭成员或个人为主体,利用城市到城市、城市到乡镇之间的客运车辆转送快递,以成本低廉、派送速度比较快等特点而逐渐被人们接受。成功的例子有上海的申通快递、山东的大千快递等。 第二,营快递公司对快递市场有合理的细分认识,并采取了正确的市场营销方式。也就是充分利用了补缺营销的方式。补缺(niche)是更窄地确定某些群体,一般来说,这是一个小市场而且它的需要没有被服务好。营销者通常确定补缺市场的方法是把细分市场再细分,当细分市场相当大时,通常会吸引许多竞争者;而补缺市场相当小并只吸引一两个竞争者。大竞争者,通常会把市场的岁品丢给补缺者,达格(Dalgic)称这种局面是/游击队员对抗大猩猩。有些大竞争者也转向补缺市场,它要求更分散经营并发展它现在的业务方法。但这样做的成本很大[2]。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邮政和外资快递已经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拥有了自己的客户群。中国邮政更多地把自己的优势和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城市之间的快递业务上本 城市的各大公司之间的重要信函往来基本上都固定使用中国邮政;而DHL、FedEx等公司则更多地利用其有利的国际网络,主要从事国际快递业务,大量的银行单证、外资独资和合资公司的信函长期选用其服务。而对于国内中等城市到小城市和乡镇的重要信函往来这一服务领域而言,各大外资快递公司基本上限于国际间的服务,而中国邮政在这方面的服务也不尽人意,出现了人们常常说的/特快专递快不起来0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使用不属于邮政的飞机、火车等长途运输工具,不便于协调、配合等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民营快递企业抓住了同城快递和小乡镇与小城市之间快递的空缺,使自己有了一个发展空间。 (3)博弈理论的正确使用。 民营小型快递公司的管理者充分利用了博弈论的原理,正如/智猪博弈的例子,/智猪博弈说明了在某个市场上一个占主导地位、控制着市场的公司和它的一个较小的竞争对手之间可能发生的竞争情况。这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如何看待这个较小的竞争对手对它的威胁程度。/智猪博弈中/共同生存的均衡结果只有在大猪的食物份额没有受到小猪严重威胁时才会出现。民营公司的管理者们(小猪们)采取的策略有:等待。允许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品牌,如大型国有快递公司和外资公司(大猪们)开拓本行业所有产品的市场需求,扩大快递宣传。民营快递企业将自己的品牌定位在较低价格上,而得以享受主导品牌的强大广告所带来的市场机会。不贪婪。只要主导品牌认为弱小公司不会对自己形成威胁,它就会不断创造市场需求。因此民营快递公司将自己定位在一个引起不了大公司兴趣的较小的细分市场,如城市到城市之间、城市到各个乡镇之间的派送,以限制自己对其他公司的威胁。 (4)善于把握时机。 民营快递公司一般规模较小,便于调头,不像大的公司调整方针策略需要上面领导层的批示等等,对于市场机会的把握非常及时。20世纪90年代初,民营快递企业就开始了城乡之间的快递业务,这部分业务采用随车带件的方式,成本低、利润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同城之间的快递需求产生之初,很多民营企业第一时间开展了这项业务,尤其是对于港口城市,开展的空港与城市之间、海港与城市之间的同城快递业务,由于海关单据的及时性要求,需求量很大,也取得了丰厚的利润(目前由于无纸化通关的推广,这部分业务有所萎缩)。虽然大公司在这方面也有所跟进,但是跟进速度明显低于民营快递企业。 二、民营快递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民营快递业的机遇 从宏观上看,世界第三方物流市场已占整个物流市场20%~30%,10年内将达到50%。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站有的比例不到10%;2002年初,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同美国美智(Mercer)管理顾问公司对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处于发展初期。2001年的市场规模在400亿人民币以上,占19000亿元的物流市场不足3%。但目前的第三方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流服务商在过去的3年中年业务增长率都高于30%,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到2005年的增长率将达到25%。中国目前物流市场有19000亿人民币,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为20%,第三方物流潜力很大。快递业作为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必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空间,大环境的发展趋势为民营快递业的未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推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跨国企业正将更多的业务转到中国,并通过外包它们广泛的物流功能来降低供应链成本。二是中国公司面临降低成本和更加关心核心竞争进而增加了物流外包的需求。三是政府的激励措施也促进了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综上所述,中国的物流行业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而作为物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快递行业,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必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空间。大环境的发展趋势为民营快递业的未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2.民营快递业面临的挑战 过去的几年间,民营快递通过以上的发展策略与方针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越来越多的小型快递公司在我国加入WTO和其他跨国公司的竞争前提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在加入WTO时,在5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6里,取消了国外快递公司的准入限制,这必将使得国外一些具有快递经验的中小型公司加入中国快递市场的争夺,带来新的竞争。二是同行业的发展,中国邮政和各快递公司越来越注重细分市场的竞争,其业务的涉及领域也逐渐广泛,不再局限在原业务范围领域。三是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的发展对快递的查询、服务质量要求逐渐提高,而民营快递公司的网络分布很少,其服务质量与查询等等,远不能与外企和中国邮政相提并论。各大快递公司迅速强强联合,如UPS提出/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DHL与德国邮政的合作、FedEx选择了大田集团为合作伙伴成立了大田)联邦快递有限公司、TNT签约超马赫公司。这些巨头的优势是民营快递公司远远不能比拟的。 三、民营快递的不足与改进对策 1.民营快递企业的不足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与国内竞争环境,很多民营快递公司已经不复当日的辉煌,有的甚至已经倒闭,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与发展成了摆在民营快递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克服民营快递自身的劣势成为当务之急。 (1)价格问题。民营快递一直以来,以低价位吸引顾客,但随着各大快递公司加大竞争力度,其价格在快递市场已不具备当初的绝对优势。有的民营快递公司特定航线的运价已经高出同行业水准。 (2)速度问题。很多民营快递,经营之初都是一两台车、十几个人,利用亲属和客运车辆带送快件,随着大型快递公司加大对交通设施的投入,这种多环节的交接方式严重地影响了民营快递的中转速度,即使有的民营快递公司加大了自身的交通设施等投入力度,但是由于自身资金等方面的局限,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大型快递公司。 (3)网络问题。正如我国物资采购联合会所做的物流发展报告中所言,世界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电子物流正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了网上购物和网上支付,而相配套的是电子物流的发展。1998年,电子贸易额430亿美元;2000年,电子贸易额4000亿美元;2001年,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由提供到2010年,1/3的国际贸易将在网上进行,这就要求物流过程进一步网络化。作为中国大型快递公司的EMS、中远快递、中外运快递,作为跨国公司的DHL、FedEx、UPS、TNT等,在过去的几年里,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网络开发,目前均已拥有了自己相对完善的网络作业与查询等系统;而民营快递公司在这方面明显不足。几个大的民营快递公司虽然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但查询与服务范围几乎都保持在国内的范围以内,国际作业与查询虽然也有所发展,但基本上都借用其他外资公司的国外网络,而不是自己的网络。这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是十分致命的。 (4)信息问题。因为网络的覆盖面、人才的匮乏等,使得民营快递的报价、查询、信息反馈不及时,极大地影响了其服务质量。 (5)人员问题。很多民营快递企业人才匮乏,因为很多民营快递公司从初创始时期都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有的就是一台车、几个人做起来的,很多老员工虽然从业时间长,但是操作都是凭借经验,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且民营快递企业由于待遇、工作环境与外资快递企业和大型的国营快递企业相比差距很大,所以吸纳人才,尤其是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困难的。 2.民营快递的改进与对策 面临以上的种种问题,民营快递企业只有采取合理的对策,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求得发展 (1)制定合理的战略。企业战略是一个传递并维持组织与其外部不断变化的市场机会相适应的管理过程。它有赖于制定一个任务或战略方向、阶段性目标、增长战略和由不同市场与商品构成的企业经营组合而组合。企业战略一般是一个3~5年的规划,民营快递公司长期以来倾向于点子营销,什么赚钱就做点什么,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这在成立之初虽然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民营快递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计划、没有战略的经营必将走入死胡同。民营快递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个合理的发展战略,从而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使公司的发展具有长远性。例如在目前的形势下,立足国内市场,争取3~5年内与小型外资快递公司合作,建立自己的网络,从而争取在国际快递市场也具有竞争力等。 (2)坚持服务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的选择成为战略实施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合理地选择目标市场,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效益,而且只有坚持服务目标市场,不盲目多元经营,才能做到优势集中。快递主要是从事国际之间和国内城市、城乡、同城之间的文件与小件包裹的快速派送查询服务,市场细分可以从经营范围上细分为国际快递市场和国内快递市场。国际快递的主要客户是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国际结算部;另一主要客户群就是外贸公司和外资公司的出口部门。这些大宗客户的国际快递由于时间要求紧,尤其是银行信用证、提单等的派送时效性非常强,所以不仅仅在派送速度上要求高,而且在查询等方面也需要特别准确及时的信息,民营快递目前的状况显然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同时,由于这些客户与外资快递合作时间比较久,且国外收件人更倾向于接收大的国际快递公司的服务,从而基本成了外资快递公司的固定客源。国内快递市场分为城市间快递、城乡之间的快递和同城之间的快递,由于城市之间的快递一直是EMS的强项,它有强大的中国邮政网络支撑,所以一直经营良好,但近年来EMS的市场占有率日益萎缩,而民营快递企业涉足国内快递时间长,与铁路、公路、民航等都有比较长期的合作,在这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另外城乡之间和同城之间的快递,大的外资公司虽然一直想介入,但由于政策的限制,目前仍没有直接的举措;再就是国内市场相对于国际市场来讲,利润比较薄,即使介入,这些大公司也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业务上。基于以上的分析,民营快递公司应将自己的目标市场锁定在国内快件市场上,在原来城市间快递与城乡之间快递基础上,增加同城之间的快递业务,坚持服务国内市场。 (3)合理的人员培训。民营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人才的问题,很多民营企业倾向于引进高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这本身从理论上讲并没有多大的失误。但是一方面,人才的引进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对资金薄弱的民营快递企业来讲,将进一步加大成本。另一方面,就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物流业务刚刚开始正式起步的今天,快递业务也和整个物流行业一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很大,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也存在区别,很多外资快递企业在入驻中国之后,多倾向聘用中国的员工进行中层管理就是这个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快递企业以引入专业人才为主并非明智之举措,而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对现有员工,尤其是从业时间长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这些人才应该是民营快递企业倚重的人员力量。 (4)对外联合,构建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民营快递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外联合,改进快递装备,从而拥有自己的客户服务体系,扩大自己的国际网络,提高国际查询速度。根据加入WTO我国政府在物流方面的承诺,有3年从业经验的快递公司就可以入驻中国,设立自己的办事机构,这使得国外的小型快递公司入驻中国成为可能,巨大的国内市场也对这些快递公司构成巨大的吸引力,这些公司一般经营时间在3~5年的比较多,而这些公司国际比较多,资金状况较好,但是人员少,从业经验不很丰富。他们极力希望在大陆寻找到好的合作伙伴,民营快递的本土优势对其构成了很大的吸引力,而大的外资快递公司以及中国邮政等,一般是不愿意与这些小型公司合作的,抓住这一机遇,民营快递将有可能建立自己的国外网络,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也有利于民营快递的长期发展。 总之,在我国物流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民营快递公司如果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自身的局限,必将会在未来的物流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旅游发展论文:旅游业论文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旅游业大发展 党的十六屆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县委、县政府领导站在高瞻远瞩的角度,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可谓是上应县情,下应民心。旅游业是极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性強,发展旅游业对于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結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国內需求、促进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以及推进国內外的交流与合作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是实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那麼,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現旅游业全面、协調、可持续发展呢?在此,我谈谈个人的愚见,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给予指正。 一、大力实施“五個统筹”,开创旅游业发展的新路子。貫徹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旅游业,必须按照“五個统筹”的要求,走出一条旅游业发展的新路子。一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大力推进以新宁镇为龙头的城区旅游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农村旅游,扩大城乡旅游交流,逐步实现城乡旅游协调发展。我县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湖区、山区,这些地方经济相对城镇比较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加快这些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二是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在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推动区域旅游联合,逐步实现不同区域旅游业的共同发展。一方面,加强县内各个旅游区、风景点的统筹协调,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分布状况和市场需求,对全县旅游景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宣传促销;另一方面,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三是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充分发挥旅游业对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吸引投资、增加收入等方面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社会事业方面的作用,逐步实现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重。四是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加快发展旅游这一县域支柱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逐步实现旅游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五是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在积极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重视国外市场的拉动作用。要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依托国际旅游大公司,积极宣传我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争取引进更多的资金进入我县这片青山绿水。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 加快旅游业发展,关键在于激活各种旅游生产要素,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类旅游资源,根本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进以下几个转变: 1、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这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各种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使之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多种需要。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以武宁湖为龙头的自然生态和以古艾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充分发挥丰富多色彩鲜明的旅游资源优势,有力地推进了旅游资源开发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旅游开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实践证明。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为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契机。 2、推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这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资金短缺是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最大的瓶颈,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民间资本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投资经营主体。旅游业的发展,为民间资金转变为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的经营开辟了新天地,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通道。 3、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这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把握这个关键,抓住人才资本这个根本,实现旅游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和向人才资本转化,为推进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人才支撑。 三、拓宽发展思路,实现旅游业发展新跨越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現旅游业发展的新跨越,必须拓宽发展思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打造旅游精品,发展综合型旅游和特色旅游,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在旅游业发展理念上大胆创新,充分认识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树立全局的;理念,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实现各乡镇、各行业、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形成全社会发展大旅游的良好局面。二是树立开放的理念。放开市场,大力推进旅游投资开发体制和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三是要树立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在推进规范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感情化服务上下功夫、见成效。四是树立建设精品的理念。着眼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景区建设、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上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标准打造国际一流的旅游精品。五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效并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 3、在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上大胆创新,推出全面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新举措。一是切实加强规划工作,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力求富有创意、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展示文化。二是大力发展周边短线游,积极与庐山、三爪伦等著名旅游县市风景区合作发展长线游,实现旅游市场游目前单一的周边短线游向丰富多彩的长线游转变。三是实现精品战略,加快重点景区建设步伐。四是进一步促进旅游要素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由单一观光游向商务、会议、度假、休闲游的转变。 4、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上大胆创新,构建整合优化旅游资源的新机制。加快旅游市场开放步伐,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出让开发权、经营权、使用权,鼓励支持海内外大企业、大财团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合资兴办旅行社,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形成市场配置旅游资源的新机制。 5、在旅游宣传促销的内容和手段上大胆创新,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产品市场。一是全面创新市场营削模式和手段。制定科学的营销计划和市场拓展战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宣传促销。二是大力开拓客源地市场,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走出去,请进来”,在稳定和挖掘省内客源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国内市场。三是推进“依法治旅”。把加强执法监督与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体系结合起来,实现对旅游市场从部门分头管理向行政联合执法转变,建立健全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我县的旅游前景是无限光明的,但是要想这个美好前景能够更早更快的到来,还需要我们这些从事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工作的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同时我也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会为武宁的旅游而自豪,武宁的旅游前景一定会更加辉煌。 旅游发展论文: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论文 一、双塔区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方向 随着人民收入的提高和更多时间的增加,城市居民还必然进一步要求食品的新鲜安全,乃至要求回归大自然、休闲度假以及体验农业文明。同样,随着旅游城市的发展,围绕着休闲娱乐发展多功能农业,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提高农民收益,为市民提供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学习娱乐的场所。 1.位于双塔区长宝营子乡的骆驼山子生态旅游风景区,面积34.2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0%以上,木本植物29科85种,草本植物24科52种,野鸡、野兔、黄羊等野生动物经常出没,梨树面积万余亩约20万株,其中树龄超百年、树型优美的老梨树1000余株,有梨树沟之称,另外景区现有骆驼峰、石佛、梨花仙子、龙吐圣泉等多处自然景观,是现代化都市农业的产物。 2.朝阳天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长宝乡海里村,占地200亩,建高标准温室大棚60栋,以绿色水果采摘为主,主栽作物为草莓、黑莓,元旦春节过后正是草莓上市旺季,春季过后黑莓也将成熟。 3.金华园旅游观光农业园选址在长宝乡海里村,占地200亩,其中转让10亩、流转190亩。规划新建旅游观光服务用房6000平方米,连体智能高标准温室3栋18000平方米。园区规划建设五个区:设施农业区、田园风光区、嬉水区、水果采摘区、餐饮住宿区。 4.嘎岔有机蔬菜采摘体验园选址长宝乡嘎岔村,占地500亩。园区规划新建冷棚300亩,大田蔬菜200亩。以生产时令有机蔬菜为主,规划建设两个区:种植体验区、旅游采摘区。5.坐落于桃花山下的桃花山风景旅游区,原生植被郁郁葱葱,覆盖率75%以上,可开发面积达6000余亩,也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民俗旅游特色的生态观光园,集“采摘鲜桃,登山健身,品尝风味,体验民俗”于一体,每年“三月三”“九月九”举行热闹的桃花山庙会,是一个高雅与民俗共融,休闲与采摘交汇的旅游胜地。 6.朝阳天宁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桃花吐镇荒地村,有玻璃日光温室2座,栽植稀有水果及花卉,以采摘绿色草莓为主的高标准日光温室20栋,采用无土栽培和水肥一体化的种植方式进行作物管理,吸引八方游客放心品尝优质水果。 7.孙家湾乡是远内外闻名的“大枣之乡”,每到枣熟的季节,都会吸引众多市民来此采摘,品尝大枣的甜脆与鲜美。 二、结论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与生产、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其核心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关键任务是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和示范功能,向农业的广度、深度扩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双塔区的城郊农业将以现代农业中的旅游观光农业作为发展方向。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实现功能多样化、布局区域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安全化、景观田园化和环境友好化。 作者:赵昕欣 单位:朝阳市双塔区农村经济局 旅游发展论文: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治理论文 1旅游与环境影响的相关系数 (1)国内旅游总人次与SO2的排放相关 系数-0.85466,国内旅游总人次与能源消耗相关系数很高且反向变化,说明旅游业能源的消耗并没相应的增加SO2的排放量,这种现象可能一是因为技术进步使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了,二是废气中的SO2排放含量通过废气治理来降低,这或许与近10年来中国增加了10倍的废气治理费用投入有很大关系。 (2)国内旅游总人次与生活烟尘排放量 相关系数为0.6937,可能是由于旅游活动带来的烟尘的绝对排放量低,在整个生活烟尘排放的比重不高而引起的。通过对国内旅游总人次与废水排放和废气排放的相关系数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旅游活动越频繁相应的环境污染就越大,不过10余年来也不断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有效遏制了其对环境的危害,解决旅游业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环境治理和技术的进步。 2旅游产业发展对水环境影响及其治理绩效 旅游人次与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有很大的关系,表明旅游业的发展也增加了环境的负担,相应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定量论证旅游活动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在旅游人次与生活废水排放量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假设的基础上,根据2000年以来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和中国环境统计数据进行函数模型拟合。休闲旅游人次增加与生活废水排放增长散点图分布特征几乎呈一条直线(除2002年以外),基于此,假设两者是线性函数关系,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如下:X生活废水排放总量=0.162914Y旅游总人次+0.847747R-squared=0.991361S.E.=0.0237D.W.=2.0724回归分析证明:每增加1%的旅游总人次,就增加0.16%的生活废水排放量,按照2000~2010年中国旅游总人次年均18.6%的增长速度推算,旅游活动造成了生活废水排放高达2.97%的增长率,生活污水是旅游活动中排放最多的,增加了景区的环境压力,以及污水处理的成本,使景区环境质量降低了。为建立旅游总人次与COD和生活氨氮排放量的函数关系,首先假设在技术不变和废水治理不变的条件下,以2000年污水排放技术水平为基期(即单位生活污水COD和氨氮含量不变),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的同时,氨氮和COD排放总量也在增多。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因加大了废水治理的投入而减少了生活废水COD、氨氮排放量与实际统计生活COD、氨氮排放量之间的差额。基于污染治理费用投入增加额与COD、氨氮排放减少量之间的高相关关系,通过分析三者的散点图,以2006~2010年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为:R-squared=0.99672S.E.=4.034D.W.=2.4145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水环境的污染以及污水的排放是在所难免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只有通过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从而降低休闲旅游业对水环境的破坏。 3旅游产业发展对大气环境影响及其治理绩效 景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不仅是健康旅游的必要条件,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更是凸显了景区与其他景区的竞争优势。理论上,景区短时间内急剧增加旅游人数,餐饮、住宿等相关的服务产业也在增加,从而导致大量物质资源的消耗,进而造成水污染和大气的污染。从理论上说旅游人数的增加必然带来相应废气排放量的增加,然而,对近10多年来的环境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尽管随着经济的增长废气总排放量在不断快速增加,但是废气中SO2、烟尘等污染因子总量却增长缓慢,S02的排放总量却在逐年下降。所以,休闲旅游人次与生活SO2排放并不相关,与生活烟尘排放量相关系数也很低,但是与废气治理投入的费用在统计量上密切相关。这一结果并不能否认休闲旅游人次增加导致了废气总量的排放这一事实,只表明技术进步和废气治理投入的增加降低了废气中环境污染物质的含量。2000~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生活污染源废气排放量占整个排放量的比重很低,2011年生活用的SO2排放量在总排放量中仅占14.68%,生活烟尘排放量是总排放量的27.24%。事实上,休闲旅游产业CO2、SO2和烟尘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重更低,短期内休闲旅游人次的增长难以改变其占总排放量的比重。因此,假设环境治理技术和费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技术进步与空气污染治理费用对工业和生活排放SO2、烟尘等治理的单位贡献是相同),休闲旅游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占生活排放量的比重是一定值,旅游中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增长比率必然约等于生活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比率。休闲旅游人次与技术不变条件下生活SO2排放量和烟尘排放量相关系数很高,这一结果不仅证明了理论假设,而且为二者构建某种函数关系提供了实证依据。在技术不变和空气污染治理不变条件下,休闲旅游人次的增加对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其绝对量很小,比重不高,但是增长速度很快。尤其是旅游高峰期,短期内旅游人次的高速增长对景区空气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旅游区高质量的大气环境是休闲者关注的重要因素,休闲旅游人次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控制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的人流量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 作者:程秀兵 单位:安徽省望江县环境保护局 旅游发展论文:协同发展下生态农业旅游论文 1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优势 1.1资源优势 河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地理环境广阔,自然风景优美,特色农产品丰富,乡土文化气息浓郁,对渴望体验农村生活、亲近大自然的人们有极大的吸引力,是北京、天津居民选择生态农业旅游的理想之处。河北省栾城县是全国著名的草莓生产地,十几年来,该县每年都会举办草莓采摘节,带动了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发展至今,栾城县采摘面积达到670多公顷,采摘品种不断丰富,包括了草莓、甜瓜、油桃、水果西葫芦等。位于京津腹地的永清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迅速,乡乡有农家乐、采摘园。永清县拥有34000多hm2林地,其森林覆盖率达到43%以上,是全省之最,被誉为京津走廊的“天然氧吧”。这里的原生态历史沉积与生态农业的人性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集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绿、美、鲜已经成为吸引人们来此观光的鲜明特色。 1.2区位优势 河北省内环京、津两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2014年12月,国家交通运输部部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提出将建立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实施项目清单,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港通、智能交通、综合枢纽等领域制定切实可行措施,确保交通一体化取得实效。在铁路方面,京津冀三地和铁路总公司将出资100亿元,共同组建京津冀轨道交通投资公司;在公路方面,北京交通委员会将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及人口分布进行规划,实现国道、高速与津、冀的对接;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综合发挥其先行及保障作用,最终形成相邻城市1至2小时交通圈。交通的发展为京津冀地区的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短路程、低花费成为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吸引游客的关键。 2推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措施 2.1增加政府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乡村风貌是根本。所以政府应该以景观的概念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具有当地独特文化的新风尚农村,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使乡村成为生态农业旅游的理想之地。 2.2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丰富生态农业旅游产品 如果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只是简单的采摘、农家乐,那么将会导致同质化严重,就会失去客源吸引力,旅游业无法长久发展。只有与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相结合,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才能使生态农业旅游长足发展。 2.2.1随着旅游的常态化,游客开始追求具有深度的体验。因此在设计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上,就要强调活动的参与性,能够引导游客进行深度地参与活动,加大在互动性的旅游项目上的设计,努力营造深度体验的氛围,让游客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2.2.2生态农业旅游要属于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因此要注重真实性。在建设生态农业园区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注重旅游项目之间的优化组合,使吃、住、行、娱、游、购配套发展,具有整体性,保障游客能够体验到生态农业旅游的真实性。 2.2.3要想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独树一帜,就得发掘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越是与众不同,就越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所以在进行园区开发时要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突显出原有文化的韵味,形成独特鲜明的且具有文化内涵的主题。 2.3树立区域整体发展观念,实现规模经济 河北省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要树立区域整体发展观念,企业间联手营销,实现规模经济。这样既可以减少营销成本的投入,避免同业间恶意的价格竞争,使企业间形成互惠互利的共同发展战略。 2.4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知名品牌 促进河北省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采用多种营销手段,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树立品牌观念,实施知名品牌带动整体发展的战略。具有星级设施及服务的知名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发展,将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周边旅游园区的兴起又会反馈给知名园区,形成共生共荣的发展关系,达到延长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生命周期的效果。 2.5跨区域开展旅游合作,完善协调、监管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可以开展跨区域的旅游合作。通过与北京、天津当地的旅行社的合作,共同开发旅游线路,推进市场间的互动。完善区域间的协调、质量监管及应急处理机制,更好地进行旅游项目的对接,推进生态农业旅游标准化建设,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作者:代玉洋 白静静 贾兆颖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旅游发展论文:旅游业内涵式发展战略中生态文明论文 1内涵式发展战略的选择 1.1成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1.1.1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成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内涵挖掘不够,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未能提供出大规模吸引外来游客的文化旅游魅力。尽管近年来也在不断的打文化牌,但是,游客所获取的还是近乎一种“走马观花”式的“眼福”,看看墙上文字图幅说明,逛逛陈列展示馆,穿行在一座座面貌相似的谈不上是不是当地特色的古建筑中,拍几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过,买回在哪里都差不多的纪念品。在景区停留的时间短,留下印象的估计更多的是某种特色美食。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旅游吸引力打折扣,“回头客”堪称“稀客”。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过多的强调形式,片面的追求文化内容的呈现,似乎忘记这种文化,诸多的人文景观是“人”对大自然适应的结果。如何深挖文化内涵,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让游客获取的不仅是眼福,还有更深刻文化体验和精神领悟。这是成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1.1.2品牌模糊成都市的城市品牌和旅游品牌先后有“国际大都会”、“休闲之都”、“天府之都”、“熊猫故乡”、“多彩之都、成功之都”“,东方伊甸园”。这给国内外旅客留下一个模糊的城市形象和旅游形象,没能得到世人的广泛接受,没有一个固定的旅游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都旅游业的发展。 1.1.3角色边缘化成都市作为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大都市,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四川这样一个旅游大省,也面临屏蔽威胁,角色边缘化的尴尬境遇。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批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和独具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尤其是九寨、黄龙这样具有垄断地位的景区,可以说支撑着四川旅游的半壁江上,许多国际、国内的游客正是慕名而来。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便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旅游集散中转地,对于外来游客来说,成都仅仅是一个“驿站”。游客在蓉停留时间短,实际游览、购物、休闲娱乐的时间则更短,所发生的旅游消费也十分有限。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成都居民的一种消费时尚,成都也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客源地。这对于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的成都市来说,仅仅扮演中转地和客源地的角色,是很难支撑起旅游业的永续发展的。 1.1.4生态文明观念有待加强旅游消费过程中,随意丢弃、挖掘、采摘、攀爬、踩踏、喧闹等不文明的行为从未停歇,尤以“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表现明显,节后相关新闻报道比比皆是,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面相对狭窄,主要集中在“地球一小时活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文明城市检查等几年活动或特定工作中,宣传缺乏深入性与持续性,效果不理想,游客和辖区居民接受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的机会少,生态意识薄弱,自我约束力不够,自觉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参与生态保护的行动力不强。另外,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成都的空气质量、城市干净整洁无污染、交通的便捷呈现出了不少的问题,近年来一直无缘“中国十佳空气品质城市”(2013,2014,来自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榜单显示结果),“中国十佳宜居城市”(2014,来自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榜单显示结果)的称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可见成都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生态文明的观念应该深入人心。 1.2内涵式发展战略的选择 “内涵式发展”是指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实现内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使事物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内在需求,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从上述的瓶颈分析来看,成都旅游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第一,紧抓成都连绵二千多年,从不间断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鲜明个性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蜀文明,都江堰水文化,深挖文化内涵,准确定位城市文化特色,优化产品结构。第二,依托资源优势与特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发展新业态,提高旅游商品的消费比例。第三,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遵循规律,循序渐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内涵式发展战略 2.1深挖内涵,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 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地方文化特色不可脱离的背景。成都旅游业的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态、形态、业态”四态融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塑造产品特色,优化产品结构体系。以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为支撑,整合九寨—黄龙景区,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和大足石刻景区,打造以成都为中心的世界遗产精品旅游线路。厘清城市文脉,整合以金沙为核心的古蜀文化资源、以武侯祠为核心的三国文化资源和以杜甫草堂为核心的诗词文化资源,优化、整合省内相关景区资源,推出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中国诗歌文化旅游产品。强化宽窄巷子、锦里等街区文化特色,推进文殊坊、水井坊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提升都市休闲旅游产品。加大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进乡村旅游从观光向休闲度假提档升级,重点发展温泉养生度假、乡村休闲度假、古镇休闲体验、运动康体度假四类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对地方美食和特色餐饮进行整体策划包装,提升空间共性集聚,凸显成都美食餐饮娱乐产品独有的文化氛围与特色,加快发展美食旅游产品。开发适合国内外、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展览、商务、会议类旅游产品,提高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会展旅游的市场化程度,使商务会展旅游逐步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2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借助成都会展、商贸、科技、农业、工业、体育、医疗等的发展机遇,依托成都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特征,在传统业态的基础上,通过鼓励、整合、提炼、延伸等手法,培育新业态。在新业态开发方面,秉持生态文明理念,不再像初期发展那样破坏了后再反省,要坚定不移的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挖掘内涵,合理规划,彰显特色,并且要注重新业态生态文明理念普及教育、渗透功能的增加。如:依托成都农家乐的发展优势,结合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灾后重建和一般旧场镇改造的成果,推进成都旅游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大力培育乡村度假旅游、景观农业旅游、农园体验旅游等。引导农民通过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方式,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的发展。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宣传生态保护,不仅只对游客,当地的农民亦是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乡村旅游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土地、自然资源和地方乡村文化等,旅游开发商、旅游者、农民等都应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投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去,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循环利用,同时也要保护乡村文化,防止城市化,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开放观念,拓宽视野,深挖文化内涵,推动成都旅游商品提档升级。重点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精心做好商品研究。将多种文化元素注入传统手工艺商品中,如将三国文化、诗歌文化、古蜀文化、熊猫文化、水文化、道文化、民俗文化、现代都市文化的代表元素与蜀绣、棕编、草编、竹编和藤编等传统手工艺相融合,形成品种多样,样式丰富,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关注土特产品的呈现形态,把一种原材料做精做细,做出更多的精加工产品。第二,精心设计、严格指导。除了要突出旅游商品原本应具有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及礼品性的特点外,成都旅游商品设计要充分考虑选材的地方性、普遍性、环保性等,生态保护对象,珍稀动植物等绝对不能成为商品或者加工商品的材料,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影响的材料也尽量避免成为商品或者加工商品的原材料,这点要深入到设计者、生产者、消费者等的意识中去。第三,优化生产、绿色包装。成都旅游商品的制造、加工将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将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尽可能做到环保工艺,绿色工艺、低碳工艺。在商品的包装方面要下大功夫,除了强调便携性、精美性特点外,对于包装的再利用、降解特性等要重点研究,商品包装是目前最大的垃圾来源之一,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为生态环境减除很大的压力,也将成为成都旅游商品的特色之一。 2.3生态文化素养的培养 推进旅游环境保护,实施旅游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的旅游方式,也是成都旅游业内涵式发展的内容之一。要推动这些工作的进程,就要重视培养和提高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建立规范政府、企业、公众环境行为的奖惩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减少生态环境有害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绿色消费、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生态田园城市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运用短期培训、研讨会等方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增强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加大学校生态教育力度,从小便从思想、实践等各方面进行教育,使意识深入内心,身体力行,呼吁人们关爱生物、善待生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者:李娟 王瑀 单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发展论文:开发与发展农业旅游论文 1大山包镇农业旅游开发与发展现状 1.1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利,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本地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因环境不佳而遭遇瓶颈。 1.2观光农业开发水平低 旅游业开发侧重于高山峡谷、湿地、黑颈鹤等景观观光摄影、户外运动项目和极限体验等,农业发展以农作物生产和农特产品粗加工为主,观光农业在老百姓心里未形成意识,开发力度不够,未形成规模化农业旅游产业,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品牌化农特产品匮乏。 1.3管理模式粗放,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严重影响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农民经营管理意识淡薄,对耕作细节把握不足,田间管理力度不够,未实现精耕细作。 1.4农作物种类单一,农业产业结构不甚合理 受特殊地理与气候环境影响,大山包农业以马铃薯、苦荞、燕麦等作为主要农作物。虽然近年来尝试种植玛卡、油菜、大蒜、反季节水果豌豆等,但未形成规模,所创收益不高。总的说来,大山包农业种植种类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农业发展与开发巨大潜力可待挖掘。 2大山包镇农业旅游开发与发展策略探讨 目前,大山包镇发展农业旅游应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旅游资源开发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以提升其附加值,生产极具高原特色的农特产品,实现农业精细化转型,打造具备品牌效应的精品农业旅游产业。 2.1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大力开发生态农业旅游 依靠地区优势适度开发农业旅游资源,注重生态农业发展,着力改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根据党和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良好契机,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努力争取上级政府政策支持与社会资助,做好基础调研,科学预测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完善交通系统建设,发展具备特色的农家乐式餐饮、住宿配套设施,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大力宣传,以科技带动品牌效应发挥。 2.2深层次开发集观光休闲、农特产品开发与精细加工于一体的农业旅游产业链 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利用已有资源建立可供游客采摘观光、休闲娱乐的多功能园区,完善服务设施,让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获得高层次精神文化体验。对马铃薯、苦荞、燕麦等农作物既可依靠传统工艺进行粗加工,将其作为游客体验活动环节之一,使其参与到荞疙瘩、燕麦饭等生态食品制作过程中,还可引进先进食品加工技术,将农作物进行精细加工,生产苦荞茶、高山洋芋粉等农特产品,供游客购买。 2.3转变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打破农民传统观念,转变农业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资源,从播种、施肥、收获等方面考虑精耕细作,选择适合高寒山区种植的特色高产作物,引进先进种植技术,促使农业实现精细化转型;进一步加强对本地家禽、牲畜改良工作,引进适合大山包养殖的畜牧品种,形成具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的畜牧产业,为农业旅游开发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2.4依靠现代科技逐步丰富农作物种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以教育和科技带动农业转型。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改良品种,大胆尝试反季蔬菜与观赏植物种植,充分考量游客心理与种植效益,确定种植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本地高山黑山羊养殖,加大牦牛和藏香猪养殖规模,着力改变本地单一的畜牧养殖品种,丰富肉质品种类,为游客提高更多购买选择和丰富体验,进一步促进大山包农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当地政府对大山包镇农业旅游开发与发展给予充分重视,大山包镇应及时把握当前良好契机,兼顾发展与保护,不断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适度开发自然资源优势,丰富种植农作物与养殖牲畜种类,逐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畜牧业等产业的经营化发展意识,以人力与科技相结合,不断促进农业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文香 单位: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旅游发展论文:包头旅游发展休闲农业论文 1包头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以内蒙古大圣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伊利、蒙牛乳业集团、小肥羊和小尾羊餐饮特色产业为依托,形成了以畜产品生产、加工、餐饮为特色的畜牧业科技旅游模式。尤其是内蒙古大圣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把鹿的生态养殖、系列鹿产品深加工与营销链接在旅游链中,将畜牧业生产与休闲旅游有机融合,在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中形成特色鲜明的畜牧业科技游模式。 2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发展无序 对农业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市场潜力,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特别是对生态农业旅游业特殊的旅游价值及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认识不足。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和管理不明确,政策引导和扶持不明确,休闲农业旅游还没有明确的归口管理部门,旅游部门与涉农部门参与管理和指导都不足。目前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仍处于自发无序状态。 2.2缺乏规划,产业组织自发化 包头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组织自发化问题突出,缺少科学论证和整体规划,存在随意开发的现象。产业者对休闲农业旅游是一种农业生产与休闲游憩相结合的新兴产业认识浅显,对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社会、教育、保健、社会、文化以及环保等功能理解不够,认识不足,在项目开发上缺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缺乏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农业旅游活动和有观赏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和地域特色,内容单调;缺乏鲜明的主题,定位趋同化;功能不明确或功能单一。项目建设多以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为主。 2.3季节制约,资源利用率不高 受气候和农业生产季节性影响,包头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着随季节忙闲不均的现象。象湿地观光渔业游、草原牧业游、田园农业游和观光采摘游的休闲农业旅游,容易受气候和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造成资源闲置。而开发的资源又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他时节缺乏旅游主题和项目,资源利用率不高,投资收益率较低。 2.4市场意识缺乏,知名度不高 普遍存在市场营销企划的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景区(点)的社会知名度较低,企业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低的现象。所搞的休闲农业旅游,没有起到延续和传承农业、农村文化的功能,没有抓住农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技艺、传统农事和农耕文明等文化精髓,也没有打造出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文化内涵肤浅,吸引力不强,市场认可度低。 2.5建设水平不高,管理经营能力弱 目前包头市休闲旅游表现为起点低、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一,档次品味不高、配套设施不齐的状况。一方面,资金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农业休闲旅游点周边环境较差,水、路、电和卫生等条件制约其建设与发展。同时,经营者自身缺乏农业旅游策划、设计和包装等内涵的专业性知识,缺乏规范化运营管理能力,而从业人员又缺少必要的培训,素质和服务水平低下,整个产业存在管理模式混乱,管理水平差的现象。 3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思路 包头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具有良好的区位、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前景广阔。但要注意避免盲目、无序和破坏性开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避免雷同经营、旅游项目和内容单一,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同时,政府要把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放到解决“三农”问题大局上考虑,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制定实质性的扶持政策。打好休闲农业旅游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为市民和游客开辟游玩的新领域,为农牧民增收培育新的增长点。 作者:霍清枝 李玉凤 赵永旺 乔爱霞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包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化和谐发展旅游管理论文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现状 (一)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途径 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性需要通过民族化来完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因此需要教师有较深的本民族文化素养,只有自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自如地完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使这种结合不漏痕迹,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民族文化素养不够,很难完成上述工作,更无法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和谐发展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途径。 (二)自我意识的提高 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师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后,应通过自学的手段进行提高,系统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阅读相应书籍。但在众多书籍中也不乏大量糟粕存在,寻找适合的书籍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南怀瑾先生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应书籍很好的对于本民族文化加以阐释,其内容包括反映儒家的《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等,也包括道家的《老子他说》、《庄子喃哗》等,从不同的方面系统的诠释中国文化,可以作为基础。曾仕强先生的书籍则从应用的层面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阐释,尤其是在管理角度,值得我们借鉴,在此之上应进一步阅读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原著。其中读史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可以进行适当的阅读和探讨。 (三)集体备课共同提高 当大多数教师建立起传统文化与专业课应该结合的思想后,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找到合理的途径与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结合的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问题,就是寻找切入点,不同课程的切入点有所不同,虽然方法和手段有很大的区别,但原理又是相通的。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互提意见和建议,并相互借鉴成功经验,探讨新的问题和难点,在此过程中完成思想的碰撞,寻找到最优的方案。 二、深入思考,完成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结合的系统化过程 只有完成系统化的过程,才能够真正全面地应用到相应的旅游专业领域中。笔者认为应首先寻找切入点,切入点即在什么专业知识的讲述中或在什么问题的讲述中,引入传统文化。切入点应该既能反应专业性又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并能够用传统文化的思想或相应理论进一步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主要由教师讲述,引发学生共鸣,进而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由此判断应该讲解的程度及深入程度,最后留下探讨的专业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意义。通过这一过程,由浅入深的逐步引入传统文化并不断融合,最终完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使专业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三、结语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专业也是如此,只有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才能使知识真正为民族所用。要完成这一目标应从学生抓起。而让学生真正接受,就要求专业课程教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将专业课程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理解、接受。 作者:王蕊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旅游发展论文:县域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论文 一、信阳的旅游业发展基础 信阳旅游业虽起步较晚,但由于良好的自然环境,旅游业发展也已初具规模。目前信阳市境内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1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有6个红色旅游景区进入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名录;已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2013年全年接待旅游者1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5.7亿元,已达到较大规模。由此可见,信阳已具备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的基础条件,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向现代农业旅游发展良好的地区学习,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快速发展。二、元谋县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代表性元谋县隶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发现地。元谋县现代农业基础雄厚:县区处于低纬度、高原低海拔地区,尤其是坝区气候温热,光热资源充足,全年无冬,素有“天然温室”之称誉,适宜种植各种热带、亚热带作物以及反季花卉,特别是“冬春早熟蔬菜”种植质优种类多。元谋县还是云南省重要的蔬菜产地,元谋蔬菜产业成为云南最大的冬早蔬菜主产区之一,产品不仅畅销国内157个大中城市,每年还有3万多吨洋葱、番茄、菜豆、牛蒡、香葱等,通过成昆铁路转口贸易等方式出口到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欧盟及东南亚各国,蔬菜外销量占云南省冬春蔬菜出省外销总量的四分之一。 元谋县注重蔬菜品种研发和品牌认证,增加在国内和国际现代农业的影响力,为现代农业旅游的造势奠定坚实的基础。截止到2012年,元谋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个,绿色食品(A)级认证21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获得云南名牌产品称号2个。自2006年以来,元谋县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优势,成功举办了三届“蔬菜节”、四届“红军节”,随着各种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和一批批影视作品的拍摄,元谋旅游知名度及影响力得到了提高。元谋县赢得了“东方人类故乡”、“中国冬早蔬菜之乡”、“中国天然影视基地”、“中国冬季旅游之都”等美誉,也使元谋县游客接待总量从2000年的14.05万人次发展到2010年的164.82万人次,年均增长27.9%;旅游总收入由2323万元增加到56193万元,年均增长37.5%,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旅游业的发展。以小丙岭村和热区作物研究所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旅游现如今发展的如火如荼。位于小丙岭村的小丙令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主要以种苗育苗及物种引进研究工作为重点,2010年在无任何旅游接待设施条件的情况下,该基地已接待了参观游览人员1万多人次,吸引了大批的学习参观及休闲游览的人员前来,后续当地进一步健全了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旅游设施建设,为接待旅游者提供了条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简称“热区所”)是位于元谋县南城的一家省级农业科研单位。1987年创建,目前已建成5060亩的3个集科学研究、试验示范、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仅在蔬菜新品种与新技术推广、热带亚热带水果筛选示范、生态恢复与治理及能源植物开发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也为发展现代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吸引了大量的慕名而来的旅游者,更是周边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另外,还有大水井—月胧村、橄榄村等地的乡村旅游也较具规模,形成了以农业带动旅游、以品牌带动需求的良好模式。 二、元谋县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带来的启示 元谋县正是找准了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也就是针对目前人们对绿色安全、生态养身的果蔬食品追求和需求,不知不觉吸引了大量的休闲度假型旅游者,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再利用坝区的光热资源、温泉水景、反季果蔬和花卉,以及良好的生态农业环境等,重点开发康体养生、避寒度假、农事体验等休闲旅游产品,吸引外地和周边城区居民前来养生度假;充分凸显生态果蔬种植基地的优势,充分发挥元谋“大菜园、大果园、大花园”的资源优势,重点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游、绿色果蔬购物游、特色乡村休闲游、农作体验休闲游等特色旅游产品,促成了自身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探索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参考:1、突出特色、统一规划、有序发展,加强区域联合发展通过元谋县的旅游发展经验来看,我们在旅游开发中应突出特色,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进行重点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建设,促进旅游业有序发展。要按资源开发有先后,产品改造有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突出特色、重点开发、逐步推进,以重点项目为契机带动发展;要加强部门协同和地区合作,有效整合“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统筹协调不同层次的区域旅游合作,促进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旅游协作配合、信息互通、客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要统筹协调城乡旅游发展,把旅游发展与城市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旅游景区、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乡村的建设,促进信阳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 2、在规模效应基础上,培育宣传现代农业旅游品牌 在任何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规模才能产生更大的效应。元谋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很大,全县都是蔬菜种植基地,种植品种多选择效益高的品种,且全县范围内各村之间因地域水文的差别,选种也有差别也有统一,观赏休闲体验价值高。在大规模的基础上培育和宣传现代农业旅游品牌,注重绿色、养生果蔬等食品的认证和宣传。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由旅游资源的竞争发展到旅游产品的竞争,并快速向旅游品牌竞争推进。加强旅游品牌培育,不仅能增加旅游资源的附加值,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而且通过旅游品牌来展现旅游地形象,给旅游者深刻的体会并得到旅游者的认可,从而产生持久的旅游品牌扩散效应。因此,在信阳的现代农业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更要注重对旅游品牌的培育,通过科学构思和设计,精心打造和培育,努力把旅游产品建设成精品名牌,培育成唯我独有、难以模仿和竞争性强的旅游品牌。 3、注重科技研发与宣传 进一步奠定现代农业旅游基础元谋县先进的现代农业给其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在种植和输出规模上领先,在科技研发上也是国内国际领先的。元谋县热区所建有研究团队6个,专门进行果蔬新品种选育、生态植被恢复、生物质能等研究。20余年来,承担和参与包括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省攻关与省基金等在内的各级重大项目70余项,收集和引进植物资源近2000余份,获得科技成果奖30余项,4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获技术发明专利权11项,获绿色食品认证10个,申请注册商标3个,制定地方标准13项,相关作物技术规程20余套,科技培训1500余场次,培训6万余人次,发放科普资料10万余册。科技创新与集成技术服务覆盖云南及四川攀枝花市共140多个乡镇,推广品种50多个,应用技术50多项,累计推广示范面积100余万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近9亿元,为云南省热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还多次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交流,积极引进优良品种,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影响力,为现代农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注重休闲旅游氛围营造 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基于旅游体验的动机已超越商务、度假、购物、探险等旅游动机而居首位,说明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和期望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体现了旅游向更高的精神消费层次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在旅游开发中,既要重视对具有“体验性”的旅游新产品开发,并通过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增强“体验性”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又要注重旅游环境氛围的营造,在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突出营造热情、好客、轻松、愉快和良好“体验性”的旅游氛围,满足旅游者通过旅游体验到不同的旅游特色的目的。现代农业旅游正符合这种体验旅游的特点,既能让旅游者体验乡村风情、现代农业的发展,又能亲口品尝绿色果蔬和特色小吃。云南省是个多民族多文化省份,早已营造出休闲的旅游氛围,赢得了旅游者的一致好评。因此,信阳要大力发展以现代农业旅游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游,也要注重休闲旅游氛围的营造。 作者:卢俊阳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银行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探析:浅谈营业税改增值税对我国中小银行业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业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面临着“寒冬”。本文从全国性中小银行的税收环境角度出发,首先围绕着现阶段营业税对中小银行的不利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得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面临较高税收负担的结论。进而讨论对银行业开征增值税将对我国中小银行造成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征收增值税的技术难题,从而得出相关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中小银行业 税收负担 流转税 “营改增”试点 一、引言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面对来自国内国际的双重竞争和挑战,我国中小银行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境,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以获得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的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不断被侵蚀。“存短贷长”和“脱媒”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我国中小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在当前“营改增”热点话题中,本文再次提出如何通过税制结构调整,提高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这一项紧迫而重要的现实课题。 目前关于金融业流转税的研究普遍认为,国内商业银行的税负偏重,重复收税现象严重,应通过改革税制降低商业银行税负、提高银行业竞争力。在解决方案中主要有一下观点:第一是直接降低现在的营业税率或者改变税基。第二是改变现在的流转税制,即改征增值税。然而现有的文献大多立足于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对中小银行的税负研究并不多。中小银行虽然具有一般商业银行的普遍特点,但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小银行流转税负担的分析,重点探讨“营改增”试点对我国中小银行盈利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 二、我国中小银行的营业税负担分析 企业的发展与税收制度的变化紧密相连,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我国银行业的所得税负担得到较大的改善,然而营业税依然让中小银行承担较大负担。我们分别从税收转嫁、盈利空间、计税范围、确认机制四个方面分析我国中小银行实际税率过高的现状。 (一)从税收转嫁的角度来说 从理论上讲,营业税作为价内税,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向消费者转嫁,然而由于银行业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特殊性,所以作为准公共物品的银行业不能够完全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对金融产品提高价格。在现实中银行对存贷款的利率的决定,也是根据基准利率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所以商业银行很难通过调整利率来转嫁税收负担,大部分营业税都由商业银行自身承担,导致其实际税收负担过重。 (二)从盈利空间角度来讲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激烈竞争,金融市场上“脱媒”现象日益严重,不断侵蚀着银行日益稀薄的利润空间,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包括中小商业银行)获利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存贷利差。而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着“存短贷长”的客观不利情况,这给商业银行的经营提出巨大挑战。如果不能为商业银行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依然保持较高的流转税率,将会给银行带来雪上加霜的打击。 (三)从计税范围角度来讲 我国营业税是将营业收入作为计税范围的,虽然税收征管简便,但是却存在严重的问题,导致银行需要承担大量不必要的税款,加剧了银行业的税收负担。以一般贷款业务为例,我国税法规定:一般贷款业务利息收入需要全额征收营业税。然而银行实际的获利空间就只是存贷利差,对其贷款利息收入全额征税显然扩大了计税依据,加重了银行的营业税负担。 (四)从确认机制角度来讲 由于银行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其收益的发生和现金的收回常常是不同步的,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然而目前我国税法规定:应税收入确定90天内按权责发生制将应收未收收入记作纳税范围。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只要银行实现收入,无论是否收到了现金,都必须以现金的方式缴纳营业税,这必然加重银行的经营负担,尤其是银行业这种高度依赖现金资产维持经营安全的企业,更是增加了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银行业面临较高的流转税负担,会对银行流动资本产生消极影响,而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的大背景下,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不仅有利于银行业的自身经营安全,也对整个金融体系起到稳定作用。 三、关于对银行业征收增值税的分析与建议 既然营业税给银行造成沉重的负担,那么能否对我国银行业改征增值税呢?本文认为不能简单的回答是或不是,需要仔细探讨营改增将会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讨论“营改增”能否切实的降低银行业的负担,提高其竞争力。 根据增值税的性质,首先需要对银行的各种业务分类。银行业不仅具有直接收费提供金融服务的常规业务,而且更多的是收取存贷价差的经营业务,同时随着金融创新,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也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区分这些业务收入才能根据其特点分别的对这些业务收入征收增值税。具体说来,对于直接收费的业务很容易采用增值税来抵扣进项成本,如银行用办公设备(如大楼、电脑设备等)进行交易而收取的费用,就可以将这些费用抵扣增值税。然而对于其他更为广泛的业务,如存贷业务则难以有效的实现进项抵扣,还是不能有效的减轻银行企业的实际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中小银行虽然具有一般商业银行共有的特征,但也存在自身发展的特殊性,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小。例如,一般的中小银行在经营设备购进(包括购买建筑物或电脑设备等)方面远不及大型国有银行。中小银行即使可以退税,但也不能找到可供抵扣的进项税额。而且目前我国实行的增值税税率达到17%,远远高于现行5%的营业税。如果不能找到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那不仅不能减轻中小银行的经营负担,而且将会更加适得其反。所以对银行业实行流转税改革,一定要切实考虑到中小银行的实际情况。 由于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在银行业开征增值税,本文不能找到可靠的数据做实证分析,但基于银行业自身经营业务特殊性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实现营业税改增值税的难点,最重要的就是确认何种业务是可以抵消进项税以及如何抵消。 同时,随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日新月异的发展创新,核算和区分每一笔业务的性质是十分困难的,征管难度较大。 四、结语 本文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税收改革热点的大背景下,本着提高我国中小银行竞争力的目的,深入分析在现行流转税制下,我国中小银行面临的税收负担。同时,讨论改征增值税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有益和不利结果。从而得出结论及建议。 银行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探析: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银行业的影响与政策思考 摘 要: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我国稳步推进财务税收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从2013年开始,银行业“营改增”的改革问题迅速进入公众视野,这将对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和税负产生较强的冲击。本文根据金融业务特点、会计核算方式,税负现状分析了“营改增”对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改革的复杂性和难点,从征税范围、计税方法和税率提出改革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营改增; 银行业; 影响; 方案 一、我国银行业现行营业税现状 (一)我国金融机构营业税的内容 我国银行业营业税包括传统贷款业务取得的利息收入;融资租赁收入款和价外费用与承租方发生成本后的净额;中间业务获取的佣金与手续费收入;买卖金融产品的净利润等四类。 (二)营业税收制度缺失公平原则 一是营业税计征范围不甚合理。营业税按营业收入总额而非增值额计税,形成行业间税负不公平。例如:银行的贷款收入承担着客户违约的风险补偿,对风险准备金进行征税不符合流转税仅对资源真实使用征税的特性。二是营业税抵扣链条不完整。三是营业税不实行退税。对银行来说,办理出口金融业务的不享受退税优惠,这不利于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四是在银行同业,内外资银行之间也存在流转税负不公平的现象。传统的存贷款利息收入是内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收入,外资银行以发达的中间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他们在业务流转方面有很大差异,对所有银行按同一征收形式计税,造成事实上的纳税不公。而且,按照我国税法规定,外资银行不用缴纳城市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税,造成内资银行的实际营业税率远高于外资银行。 (三)银行业营业税“征税税率过高、税基过宽” 我国银行要按5%的营业税税率,7%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3%教育费附加税征税,这样银行业实际营业税率达到5.5%,远远高于我国运输交通、邮电、通信等其它服务行业。 (四)银行业营业税严重影响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 在国际金融服务中,我国现行的税法规定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都要征税,出口劳务的时候要按规定征收营业税,但出口方银行在购进货物的时候,缴纳的增值税不许抵扣,同时服务进口征税的营业税也不允许抵扣,这些都会大大增加我国银行业的出口成本,制约银行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壮大。 (五)银行业营业税没有转嫁给客户 相关法律规定流转税的负担者是最终消费者。但对银行来说,提供的服务价格没有完全市场化,这种情况下要将营业税转给服务对象,必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银行需承担一定的营业税。 二、营改造对银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形成金融机构真实税负水平上升 银行业由于成本费用主要是以人工柜台服务费和营业场所租用费为主,可以获得进项税额抵扣的数额与一般企业相比非常少。目前,金融机构的营业税名义交纳税率为5%,改征增值税后,由于银行业进项税额抵扣比一般纳税企业相比少很多,很可能会出现税负负担上升的情况。 (二)引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上升 目前,我国税种按税法划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三种。长期以来,营业税是按100%的比例上交地方财政,是地方第一税收来源,据统计,省以下营业税占财政收入的38%以上,省级财政总收入的30%以上,增值税则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分成比例为地方25%、中央75%。如果“营改增”改革完成后,地方政府会失去以前营业税收入的75%左右,财政固定收入有可能下降20%-30%。如果新的地方主力税种无法快速形成,地方财政收入将无可难免地被削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会进一步上升。 (三)引起银行利润变动 银行基本的业务是存贷款,实行营改增后,过去银行缴纳的营业税会变为利润收入,征收存贷款业务净收入的增值税,这样以前缴纳的营业税与征收增值税之间的差额就是当期银行利润变动数,引发银行利润变动。 (四)增加缴税综合成本和风险 银行业要完全实现“营改增”,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包括计算机系统配置、人员调整、核算系统配置等。这需要员工培训,开发与应用新系统,都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同时改革对银行业操作系统会产生较大影响,涉及的范围广,需要较长时间的调试,容易带来信用风险及开发系统风险。 三、银行业“营改增”的难点及风险 (一)增值税专用发票获取的风险 银行的服务对象涉及到社会各行各业,开户单位也有大量的消费者个人。银行很难从大量小微企业和个人储蓄存款的利息支出中取得抵扣增值税的专用凭证。银行业务数量大、银行也没有办法逐笔计算服务价值,这使增值额的准确性受到很大影响。如果采用目前企业增值税征收方式进行管理和计费,会大大增加银行业务人员的税收计算负担,也会加大税务征管部门技术层面的难度,增加业务成本。 (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不充分的风险 营改增后,银行未来适用税率为多少,目前还不是很明确。现在增值税率由原来的17%和13%两档基础上增加了11%和6%,这种税率之间的差异,导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增值税抵扣时,存在抵扣不充分的风险。销项税额是按照自身适用的税率,而下游企业抵扣时进项税额按照上游企业的税率计算,这样会导致营改增之后部分企业的税负增加。 四、银行业“营改增”构想与实施 (一)分地区分阶段,稳步推进营改增改革 借鉴国外金融业增值税征收的先进经验,考虑到我国金融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适宜分地区、分阶段进行银行业“营改增”改革。根据银行业务量和发展规模建议选择中西部银行,按点推行“营改增”。通过模拟测试和数据汇总,及时调整和解决税制设计执行方面的漏洞。结合实际最大限度的减少改革对银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征收增值税方面可以分阶段实施,最初实行免税法,只对开户、租赁、咨询等显性银行业收费服务开征增值税,对隐性收费免征税;成熟阶段采用简易计税征收办法,对隐性收费服务免征增值税,储蓄存款的利息支出作为进项税进行抵扣。 (二)合理划分银行业务分类 综合多方考虑,可以把银行业务划分为金融中介业务、直接收费业务、间接盈利业务、货物买卖业务、投资增值业务五大类。每一类业务又可分出具体的小业务,比如金融中介业务主要指贷款、透支及垫款等各种信贷业务;直接收费业务主要指结算与清算、托管、业务等,其实直接收费业务就是中间业务;简介盈利业务主要指有价证券、其他金融商品业务等;货物买卖业务主要指进行贵金属买卖等;投资增值业务主要指金融同业往来、购买金融商品行为等。 (三)采取科学合理的计税方式 当前银行业实行的增值税计税方法主要有简易征税法和一般征税法。简易征税法是根据某单一税率乘以应税去全部收入得到的税额;一般征税法是以当期销项税额抵减当期进项税额的余额作为应纳税额。这两种计税方法各有优点与不足,简易计税法在操作与监管方面比较便捷,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增值税链条上存在的断裂与重复征税问题。一般征税法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但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特别是在当前银行业发展中面临更大的挑战。相比较来说,应首先考虑一般征税法,在无法应用一般征税法时再考虑简易征税法,确保计税方式的科学合理。 (四)增加银行会计科目,更好进行税收核算 增值税会计核算相对复杂,需要下设三级会计核算科目,近10个明细科目才能完整准确的计算增值税金变更企业会计处理方法。1.变更现行会计科目。按现行的会计准则,银行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核算的金额是含营业税的“含税收入额”,而改革后“主营业务收入”核算的内容是不含增值税的“税后收入额”,所以,营改增后在财务处理上与现行营业税的核算方法不同,银行会计人员应按照业务发展需求,及时变更相应会计科目的进行税收核算。2.增加符合新纳税业务需要的会计科目。如增设“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科目。以准确核算购买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价款和维护费用。3.对不同税率的业务实行分开核算,以避免统一适用高税率。营改增后,在我国原有的增值税17%、13%高税率及3%、4%、6%低税率的基础。增加了6%、11%两个低税率。银行混业经营中,不同税率项目须分开核算,否则会统一适用高税率。在“营改增”后,银行应对涉及的混业经营项目分别单独核算,以适用较低税率,降低税负成本。 (五)银行分支机构众多,缴税应采取汇总清交 对银行来说,服务分支机构网点较多,如果采用按地缴税,各网点税负会体现出较大差异,并且有失公平,加大银行资金流动的压力。银行缴税方面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经验,如电信、交通行业等实行的是汇总缴税。汇总缴税是由金融机构总部统一纳税,各省级分行和直属一级分行按照预征率缴纳增值税。 (六)完善银行财务软硬件系统 增值税是采用专用的税务控制机器进行操作,其发票的传递、开出、保管、取得、真假鉴别、于营业税的发票区别很大。金融机构的业务系统虽然比较先进,还需要完善银行与税收制度改革相配套的ERP或财政税收软件系统,以更好地适应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依法申报增值税程序的新要求。财务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增值税发票的开具和保管工作。 (七)加强发票管理,降低法律风险 1.获取有效的进项发票 对银行业来说,其收入主要包括利息净收入、投资净收益、手续费佣金净收入、汇兑净收益及其他业务净收益等。但对利息净收入和支出征税来说应逐笔确认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但处理起来难度很大,且需要投入较高成本,实际中不具备操作性。在银行业实施营改增改革时,要充分考虑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建议采用简化计算方法,用利息净收入乘以税率得到应纳税所得额。银行如果允许对利息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就可以参照一般征税法纳税。 2.防范增值税专用发票相关法律风险 增值税发票管理严格,内部控制合规性要求经较严格。增值税按照发票上标明的税款抵扣的公式计算税金。发票的抵扣、冲正申请、领用、认证、和保管等操作流程复杂、税务监管严格,迫切需要银行提高税务内控合规管理,提高税收遵税收法制意识。防止增值税专用发票相关行政及刑事风险。增值税法条文复杂,管理严格,处罚力度较大,经济和刑事责任双追究,对我行税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上所述,银行业务主要划分为五大类,每一类又可以划分为具体业务。营改增改革中需要有缓冲期,因为银行业升级税控系统、保证系统安全,最大限度的降低系统风险,需要逐层推进。同时结合银行业实际情况,实行与所得税一致的就地缴纳方法,并定期清算,允许扣除不良贷款的利息,以确保税收公平、公正,推动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人行银川中心支行) 银行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探析:银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方案探讨 摘要: 由于自身行业特征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实施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之后,银行业的相关方案变动以及所受到的影响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银行业提出的相关改革方案,以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对银行业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 银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方案探讨;影响分析 一、引言 在“十二五”期间,在税收方面提出的关键内容就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并通过部分地区试点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普及。在这一政策提出之后,社会对银行业针对这一政策作出的相应改革方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目前来看,银行业还没有做出明确的改革方案,只是提出了相应的原则性规定,对于计税方法的最终选择还没有做决定。 二、银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基本原则 第一,对于增值税来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生产、流转消费品以及服务的各个环节的征税,每一环节都是相互抵扣的,将税款均分,最终的消费者是税负的最终承担者。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一方面对营业税中的原有缺陷和不足进行了有效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将增值税方面的优点充分的发挥出来,实现了流转税制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对市场中企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银行业来说,还是需要坚持增值税的基本原理,有利于将各个环节之间的税收抵扣,有效地避免了重复征税问题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的税收制度。第二,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有效的改革方案加快产品的创新,促进业务拓展,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与质量;有助于中国的银行业“走出去”,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实现了银行业的多元化,加快了金融资源的整合;对其“专业化”的经营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社会协作与分工的进一步强化;在面对“网络金融”、“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加积极地应对。第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实施之后,银行业自身发展得到了有效的促进,同时也加强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发挥积极的作用,实体经济就会有更多的发展动力。这样一来,在实际的改革方案中一方面需要调动和激发银行业支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需要适当地减少实体经济需要投入的融资成本。第四,首先所提出的改革方案必须充分的考虑银行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经营特点,注重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一定要避免直接套用相似的处理方式或者是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其次是需要避免税会的差异过大,注重纳税操作的便利性,减少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征税成本与纳税成本,而且还需要增加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和融合性,这样才能够顺利的推进改革进程。第五,对于目前中国的银行业来说,现实中较重的税负就是流转税,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地减少这项税负,或者是不增加银行业税负。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中》强调了“对于改革试点行业来说,从税负总体来看略有下降或者是不增加”。因此,在改革方案中,其基础和前提就是不能直接增加银行业的税收负担,然后再考虑该如何减少税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对重复征税问题的有效解决,实现各个行业之间的税负公平。第六,银行业中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方案,需要对所有涉及者的承受能力均衡考虑,其中国家和银行都是重要参与者之一。在改革方案设计的时候,除了需要对银行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之外,还需要对国家财力的可承受能力进行综合考虑。这样在实际上对改革的要求不仅仅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税负,同时还需要注意减少对国家财政收入平衡产生的影响。 三、选择计税方法 第一,根据增值税的原理来看,简易计税方法与一般计税方法之间并不处于对等和平衡的状态,而且优先顺序也比较明显。从理论上来看,企业一般都会使用一般计税方法,如果有部分条件不完善的话,简易计税方法作为补充才会使用。因此,银行业的计税方法多会选择一般计税方法,然后才是简易计税方法。第二,经过对这两种计税方法优点的比较结果来看,简易计税方法虽然在征收监管和纳税操作方面都更加的简单、便捷,但是实质上与营业税的差异不大,抵扣链条和重复征税的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存在着“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另外对于与银行业有业务往来的企业来说,抵扣进项税额的优点也难以享受。由此可见,简易计税方法并不能够成为银行业计税方法的首先选择。对于一般计税方法来说,上述简易计税方法所有存在的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对于实体经济发展来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四、对银行业造成的影响 第一,影响税负。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来看,可以按照管理和业务的细项,分别测算出进项税额,一般进项税额抵扣是在总税额的2%左右。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当增值税税率<8%的时候,其增值税以及相关的税额是有所减少的,降低了流转税税负;反之如果增值税税率>8%,其增值税以及相关的税额都会有所增加,流转税税负也有所上升。[1]第二,影响报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实施之后,也会对银行业资产负债、利润、支出、收入等方面报表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定价不变的前提下,政策实施之后其实际的营业收入会有所减少,所减少的额度也就是销项税额。与之相对应的也会适当的减少营业支出,所减少的额度也就是进项税额抵扣。作为价外税来说,增值税是不用进行损益核算的,这样在政策实施之前,这一部分的税额也属于银行业的经济利润,而在实施之后,这一部分的利润就没有了。第三,影响经营。对于银行业的经营方面来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的实施对多方面都造成了影响,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影响定价,随着不断加速的利率市场化,银行业的定价机制越来越灵活,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想把增值税转移给合作者,首先就需要将价格提高,但是这样一来往往就会造成客户的流失,但是如果降低价格留住客户的话,必然就会造成自身利益的受损;二是影响内部组织架构,在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之后,银行业可以单独设立业务流程处理、物业、呼叫、研发等内部机构,进而实现专业化的经营,但是进行专业化经营的前提还是需要加强对经营成本的考虑;三是影响系统改造,随着不断提高的信息化程度,这一政策实施之后就需要,银行业就需要进一步改进原有的业务处理系统,以确保计税、支出确认以及收入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第四,影响纳税。对于营业税来说,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在计税总收入中直接计算出来的,是企业应交的税额,而对于目前的增值税来说,还是按照凭票抵扣制度来实行,这就需要将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分别计算出来,然后再用销项税额减去留抵税额和进项税额之后的税额,就是该阶段需要交纳的总税额,对于增值税中的发票来说,是需要经过专业认证的。银行业在实施改革之后,就会需要开具和收到较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样就需要对这些发票进行专门的管理,以免对涉税风险和税收成本造成影响。因此银行业在这一方面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需要加强。 五、对下游客户造成的影响 对于银行业的下游客户来说,对其造成影响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即银行业自身制定的征税政策、利率市场化以及银行竞争的程度、下游客户的实际类型。这些因素的变化程度都会对下游客户造成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两者之间的合作。 作者:上官明明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浅谈农村商业银行的建设: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企业文化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它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开始转型蜕变,其企业文化也面临着各种转型升级。虽然转型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农商行;企业文化;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传承自农信社,企业文化是其发展的灵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统一银行员工思想和行为,促进农信社股份制转型以及提高核心竞争力都有至关重要作用。各农商行应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职工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银行、良好银行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了职工文化素养,丰富了职工精神生活,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农商行职工队伍的道德修养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一批精明能干的员工队伍,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群体环境,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和改造人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能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各项技能,引导职工干在岗位、学在岗位、练在岗位、奉献在岗位、成才在岗位,同时还促使企业不断加快培养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的步伐。2.建设企业文化是加强企业凝聚力的需要。企业的改革是为了增加活力,而增强活力主要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农商行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能帮员工认清企业前景和发展目标,了解只有企业兴旺发达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得到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并有效地把全体员工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合力。3.建设企业文化是加强企业整体协调功能的需要。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可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行为标准,以此来规范农商行员工的行为,保持和谐的气氛,全行一盘棋,力量不内耗,各部门各环节协调运行,增强企业的整体功能。4.建设企业文化是有效发挥激励职能的需要。农商行目前还处于改革发展阶段,内部激励机制尚不完善,激励方法也有待提高,加强并推行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就会使员工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可以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二、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1.先天缺失问题。农村商业银行源起于信用社,它立足于“三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企业文化有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对现代管理文化吸收较晚,造成企业内部现代与传统的文化碰撞。此外,从农信社到农商行,企业经历多次管理者的变化,先后为农业银行、农改办、人民银行、省联社,业务范围、工作重点、经营目标等都有所调整,难以形成长期积淀的、浓郁的企业文化和体系。2.文化价值观和农商行的发展战略不相一致。建设企业文化无疑是为了企业能够更好、更持续的发展,但有些农商行的文化建设只是机械地照抄照搬,没有结合银行自身实际情况,不是在综合考虑银行发展战略、经营宗旨的基础上对核心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众加以提炼和挖掘。这样的企业文化必将无法为企业带来预想效果,缺少实践性也很难让员工认同并接受。3.企业文化推广不力。随着农商行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者也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重视,但仍存在重业务轻文化的现象。对业务指标要求严格,而对企业文化却多数停留在口头上,主要通过会议贯彻,形成以会议贯彻会议,文件贯彻文件的现象。企业对文化建设推广力度不够,加上员工本身工作主动性不高,对企业文化更是缺乏深刻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员工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实。4.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员工是农商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金融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不少农商行却对“企业文化建设”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这个词语从领导口中听过,陌生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觉得实际工作和企业文化有什么联系。企业文化建设只体现在纸上,却不能落到实处,很容易给员工造成疲惫心理,更不觉得企业文化与自己有什么关系,错误的认识必将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阻碍。 三、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建设的思考 1.加大企业文化传播和落实的力度。农村商业银行应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各种手段如宣传栏、会议等向员工灌输企业理念,增加员工对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认识。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关建议。企业文化应体现农业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和行业特点。农商行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和中小企业,服务三农是其不变的宗旨。因此,农商行的企业文化不仅要为全体员工所信奉,还要为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所承认和赞同。要把农商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常抓不懈,形成独特和成熟的企业文化,并产生“文化生产力”的效应。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要考虑商业银行的共性,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发展经历、经营思想、发展战略等,充分考虑到各种企业和人的因素,将企业文化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融合到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全过程,从而保证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能够反映经营目标的要求,始终以经营行为为依据,并有助于经营成果的实现,处处体现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全面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社会形象,不断塑造农村商业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3.不断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贯穿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真正认识到员工是农村商业银行最活跃、最积极、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活力的源泉。一是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员工更多的重视、关心和理解,为员工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为每个员工提供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场所。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尽快建立健全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良好内部竞争环境。把每名员工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实行切实有效岗位责任制,将责任、权利与员工的收益捆绑在一起,完善薪酬分配制度,不断健全包括薪酬分配、等级评定、产品计价和绩效评价等管理规定在内的薪酬制度体系,还要提升员工幸福指数,除了物质激励之外,通过荣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典型激励、领导行为激励等多种精神激励方法,让员工真正感受到在农商行工作舒适、自豪、快乐。三是要不断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相结合,员工应该普遍认识到,只有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了,个人才能政治上光荣,事业上进步,经济上受益,个人价值也才能在为农村商业银行努力工作中得到实现,因此,工作必须时刻以农村商业银行整体为重,个人服从集体,将自己的行为统一协调到全局上来。4.进一步完善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职工文化建设是农村商业银行党委、行长室、工会的共同职责,是推进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根本之举,是实现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农村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行长室、工会齐抓共管的职工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形成党委领导、行长室负责、工会推动、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并将职工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整体规划之中,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的活动载体与活动形式。5.不断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企业文化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应贯穿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全过程。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落实到经营环境的各个环节,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系统,避免与业务经营脱钩。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内容之一,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形成、确立及贯彻执行,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特殊化,保证制度的科学化、定量化、规范化、系统化,使制度不失其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对农商行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强大的内涵是其用之不竭的财富和智慧之源,是塑造农商行品牌、吸引贤才、吸引客户的有效途径。面对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村商业银行要给予企业文化建设更多的重视,对企业文化要加强宣传,进行长期并完善的规划,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以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作者:李宁宁 单位:河南新郑农村商业银行 浅谈农村商业银行的建设: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 摘要: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新生事物,虽然农村商业银行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其经营的业绩、知名度以及声誉在该行业都处于领先位置。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设计和经营模式为农村信用社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与其它商业银行在经营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主要服务于“三农”。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存在问题以及发展战略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阶段 农村商业银行 市场定位 发展战略 农村商业银行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商业银行的建立有效的改善了我国的三农问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农村的发展需求,提升农村的经济增长速度,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是必然的,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指明的方向,农村信用社需要参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模式对具体运行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使城乡统筹发展得以实现。金融环境的复杂性以及金融行业的激烈竞争,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重新对自身进行定位,并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从而使其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长效、稳定的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研究 1.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定位研究。 农村商业银行的创建主要是为“三农”提供服务,需要根据”三农“的具体发展情况,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准确的业务定位。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转化而来,虽然其经营和运行模式有所改变,但是其服务的核心是不变的,所以农村商业银行仍然要以传统的金融业务为基础,通过对传统业务的优化来更加有效的为“三农”服务,对中小客户的优势进行强化,丰富中间业务项目,同时还要对投资银行以及业务等新的业务进行创新和研发。贷款营销管理能够使银行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在借贷业务的开展中需要注重经济利益。需要有效的利用借贷的资金,来提升这些资金在放贷业务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从而使农村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贷款业务的办理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和审核工作,从而减少信贷风险,防止不良贷款的产生,进而使信用社的利益得到保障,有效减少信用社的损失。在个人业务中,需要加大推广个人理财业务产品的宣传力度,增加专业的理财服务,从而提高个人贷款和按揭贷款的营销,建立起完善的理财平台。2.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建立,而且其逐渐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客户主要面对的是县域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要的服务客户,并将服务圈内的大客户作为服务的重点。其服务客户中以中性优质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力求能够获得大企业客户的信赖,同时也兼顾一些小型企业。此外,国家政策扶持的新型建设产业也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个人业务主要以收入比较稳定的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对高端客户的信息机构也有一定的业务往来,力求能够争取与大客户的合作,在合作中为其提供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模式,以期能够达成长期合作的意向,进而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商业银行的知名度不足。 农村商业银行目前成立的时间尚短,在金融体系中属于新生事物,而且市场发展不成熟,社会上的知名度明显不足。主要是因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设立初衷是服务于“三农”,但是农业、农民在金融行业发展的潜力较小,在还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农村合作社的兴起使得农业大户以及私营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数量有限,而且还有一部分企业会选择其它的商业银行,从而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难以实现规模化。而且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知名度不高,所以一些企业以及个人对其信任度不强,不会轻易选择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存款对象,因此造成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缺乏。 2.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观念存在问题。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在业务的开展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没有意识到传统的经营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形式,资产负债结构单一,经营品种不够丰富。一些贷款业务员面对贷款失信问题过于谨慎,由于惧怕承担风险,所以在放款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同时,信用环境直接影响着农村商业银行资金的运营安全性。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其信用环境堪忧,极容易出现一些钉子户,而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信贷人员的积极性降低。此外社会诚信的体系不健全,面对逃避债务的信用行为缺乏有效的措施来积极应对。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农村商业银行贷款营销意识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分析 1.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战略。 为了使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保证贷款业务的制度化管理和透明化运营,从而使客户能够了解农村商业银行的运营方式以及相应的保障制度,进而建立起客户的信任度。同时在贷款的营销过程中要以安全性和效益性为基本的原则,转变对小额农户贷款不重视的理念,提高小额信贷业务量,将贷款发放的权利导向转化为盈利导向,主动赢取该地区的重点企业以及农业大户的青睐,增设代收费等业务。为了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采用客户经理绩效考核制度,通过绩效考核来激发信贷人员的工作热情,根据考核结果撤销考核不合格的客户经理,同时在客户经理晋升的制度中要做到公平、公正,从而有效实现绩、效关系。 2.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发展战略。 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客户的信贷需求不同,所以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方式也要体现出多样化。可以通过开展支农服务,来扩大对贷款业务的宣传,使客户能够了解农村农业银行的贷款活动,进而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基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其在经营上需要立足于小额的农户贷款,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扩大业务面,增加业务量,并延伸金融服务功能。对贷款的对象进行延伸,使广大农民都能够在小额贷款中获得一定的效益,同时还要对授信的额度进行扩充,使客户由小额农贷逐渐扩展到一些农业大户以及加工、养殖业大户中[3]。此外,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需要进入基层去了解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放宽视野,挖掘一些具有潜力并对金融有极大需求的客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新的贷款项目,以丰富的业务和优质的服务来获取市场的份额。 3.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第一,要完善人才储备,利用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发展平台来吸引优秀的人才,同时也可以通过招聘以及推荐来引进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人才,并根据银行的业务情况以及人才的能力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第二,加强员工的培训。农村商业银行需要设立专业的培训部门并配备专业的培训人员,从而能够为银行的工作人员定期提供培训,强化工作人员自身的职业素质,提高其服务意识。第三,拓展员工的晋升渠道,农商银行需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规划,使员工能够看到自己未来发展前景,使表现好的员工能够具有良好的晋升渠道和发展平台。最后,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使员工意识到其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防止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要想得到长效、稳定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市场定位和科学的发展战略做支撑。在激烈竞争的局面下,农村商业银行需要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通过学习成熟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来不断的发展优势,弥补弱势,从而使其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作者:魏云峰 单位: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驻巴彦淖尔审计中心 浅谈农村商业银行的建设: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构建 农村商业银行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改革的本质是通过股权改革,明晰产权,使农村商业银行在优化金融资源的前提下,继续更好的为“三农”服务。在农村建立和发展商业银行就是为了配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商业银行的建立使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步过渡到现代的综合产业发展模式。让农民也有了金融观念和信贷意识,让他们更多的用商业银行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构建良好的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百利而无一害。 一、一个经营效益考核体系 构建良好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必须建立合理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和管理方法的考核体系。农村的存贷具有地域性和产业特色性,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指标考核体系有利于发挥商业银行在农村特殊地域和特殊产业的作用。尤其是在农产品的收购中更能体现考核体系的重要性,只有加强对农产品收购的贷款比重,才能促进农产品更好地融入资本市场,通过市场的方式促进农产品的流动,而对农产品收购的贷款比重的增强实际上更加考核了整个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农产品收购贷款只是其中考评的一种,建立农村客户为中心的信贷管理机制、拓展新型产业化重点客户、对不良用户进行加息罚息的措施等都是经营效益和管理方法的考评。 二、一个业务推广方案 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国是属于新兴的金融机构,既是中小商业银行,又是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农村商务银行的业务功能总体来讲不是太多,因此要构建良好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就要设计农村商务银行的业务推广方案。也就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经验,逐渐增加一些业务功能。这些功能要突破汇兑业务的局限,努力开拓发展农村个人的金融业务、中间业务、理财投资业务以及诸如金融保险等近年来时兴的商业银行业务。总之要把农村商业银行这些功能尽量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每个相关业务要进行细化,形成一个合理总体的业务方案。 三、进行企业化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依然保持者计划经济的痕迹,也就是很多商业银行实际上是一个事业单位性质的,在商务功能、银行管理上没能体现商业银行的性质。但是近年来我国很多商业银行纷纷改制转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商业银行的一种,因此也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企业化管理。也就是在业务流程要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要实行企业化的改造。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也要实行企业化的招人、用人、管人机制,也就是一定要做到适岗适才,把那些精通银行业务、具有管理能力、道德素质高的人才聘选进农村商业银行里去。而且在农村商业银行的高管选择是首先要以银行的业务能力为主,要对高管进行合理配置与管理,总之不管是在业务流程还是在人才选拔上都要实行企业化的管理。 四、一个统一的监管体系 随着十几年来制度的不断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取得相当多的成果,在促进支持“三农”方面也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己经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健运行对地区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虽然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比起城市来要小一些,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贷款业务迅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也逐步加大,因此为了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就要构建统一的内部监管体系。构建统一的内部监管体系就要积极发挥银行的内部审计和内控机制的作用,也就是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风险进行终于基本的防控,及时了解银行业务的各种情况,从而有步骤的实现农村商业的经营目标。内部审计和内控机制也是对农村商业银行高管和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对他们的日常行为,从事的具体业务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总之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五、结语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金融市场广阔,建立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适应了时展的要求。而且要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农村商业银行的特点努力构建适合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而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塑造良好的农村商业银行品牌形象,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稳步推行城镇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王莹 单位:河北省涉县农村商业银行
浅谈内科护理教学:浅析护理伦理教育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摘 要:在护理学科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护患关系的改善是当前医院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为适应医学模式的改革的需要,护理专业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技术型人才。而护理伦理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护理伦理教育在那可护理学教学中的渗透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护理伦理;内科护理;渗透 优秀的护理人员,在全面掌握医学知识的与精湛的护理技术的同时,还应当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伦理规范。因此,在内科护理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护理专业教学应当对护理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护理伦理教学与专业思想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护理道德灌输与影响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到护理伦理的教育对护理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将护理伦理教育教学贯穿于内科护理教学中,可以促使护理学生更加规范自身行为,判断善恶,继而提高护理伦理行为抉择能力。可见,护理伦理教育对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调整认知结构 一名合格的护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与精湛的护理操作技巧,同时还应当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伦理行为。所谓的护理伦理其实就是在护理实践中调整人们的相互关系。护理伦理已经成为判断平凡护理工作与高尚道德情操的标准。在内科护理专业教学中,实行护理伦理教育,可以促进护士在遵循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展开护理工作,解决护理伦理的问题,有利于和谐护理环境的建设。同时,加强护理伦理教育,可以促进护理科研探索,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护士生在经过伦理教育后,就会将护理实践与护理伦理相互统一,提高护理质量,促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护理人员。护士生的护理伦理理念是建立在社会到的基础上,并在护理专业技能学习中逐步建立。内科护理专业教育如果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如果仅仅是开设护理伦理教学是很难达到的。还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灌输道德意识,促使护士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伦理观念。就当前护士生的成长环境而言,性格活泼、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强,但是在护理工作认知方面缺乏应有的能力。不少护士生认为护理工作就是简单的打针、铺床、发药。在接收专业学习的时候关于疾病的产生与发展并未予以重视。同时不少护士生认为护理属于伺候人的活,缺乏学习热情。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内科护理专业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护理伦理教育调整护士生的认知结构。向护士生不断强调护理工作在医疗体系中的重要性。如针对老年糖尿病,护理人员在展开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疾病的发展程度与减退、患者心理特点等提供细致的护理,以此获得患者的信任。因此,内科专业护理教师在向护士生传递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将护理伦理知识渗透于其中,强化专业教育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护理伦理理念。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护士的临床表现就可以了解到,护士的护理道德意识比较薄弱。这主要是因为护士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针对此种情况,内科护理专业教育需要通过教育促使护士生树立正确的伦理理念,同时通过教育来不断加强、巩固。唯有如此,护士学生才能够在后期的护理岗位中体现出良好的护理伦理素养,妥善处理好临床护理中的伦理难题。针对此项教学,可以强化护理伦理理念,提升内科护理学的吸引力,增强护士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任何教师都应当明白,课堂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还应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强化护士学生的伦理道德。为促使学生在学习相应的护理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与当前临床医学和社会热点相联系,增强学生的伦理感,可以将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讲解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感知到伦理道德在职业中具体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相应的社会热点,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病例导入于其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临床中具有典型性医德案例引入教学中,促使护士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进行分组探讨。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护士学生的护理伦理素质。 三、培养护理伦理情感 在受到外界刺激产生心理反应的表现就是情感。护士生就是今后的护士,会在其护士工作中接触到不同疾病种类的患者。由于受到病痛的折磨,表现出萎靡不振,生命垂危。部分患者由于饮食困难需要帮助,有的患者由于大小便障碍需要导尿、灌肠、有的患者由于化脓性伤口需要护理等等。如果护士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良好的职业情感,那在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很难面对这些患者,难以完成护理任务。而护理伦理情感则是在基本同情感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责任感,最后会升华成为事业感。而这些情感的变化,需要内科护理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同时内科护理学教师也应当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建立护理伦理教学的重要平台。内科护理专业属于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师为渗透伦理教学,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护士学生的临床代入感,同时也不会产生任何的医疗风险。如,介绍糖尿病血糖测量护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血糖测定。测定血糖的时候,引导学生注意沟通与心理护理。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责任感与荣誉感,并在后期的护理工作更懂得包容。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内科护理专业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护理伦理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将护理伦理教育渗透于内科护理专业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综合水平具有促进性的作用。 浅谈内科护理教学:浅析内科护理教学中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摘 要】内科护理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内科护理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在目前的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人文关怀培养不足就是其中之一。如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在护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意识,是内科护理学教师应当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目前内科护理教学中人文关怀培养不足的问题,阐述如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内科护理;人文关怀;培养;策略 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在日常的就医过程中,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次,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变革,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医疗水平是基础,而服务水平则是一种新型的竞争手段。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使中国的医疗领域服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力,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当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断融入人文关怀的内容,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一、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行业,都不断创新和努力,争创成为服务型的团体和组织。在医疗领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已经是医疗服务者工作的重点。诚然,就医的患者,都是处于人生中最脆弱的时刻,如果医疗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能够适时给予人文关怀,就能够让病人感觉到人性的温暖,从而使医院获得较高的荣誉。 美国学者Leininger博士曾经说过:没有关怀就没有护理。对于护理职业而言,人文关怀是核心,护理的本质就是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本着对生命和健康的尊重,认真对待每一名患者,认真对待每一个生命,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因此,在当今时代,在内科护理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本意识,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医疗护理服务水平。 二、如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1.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尤其重要。在内科护理的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利用身边比较有感染力的事例,在内科护理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此外,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充分体会到人文关怀的实际意义。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教师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在学生面临困难时,施以援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文关怀的力量,从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懂得人文关怀,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做到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内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灌输人本服务意识。护理本就是一个服务型的职业,护理的对象是比较特殊的。因此,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尊重人、关心他人的优良习惯,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会本着对患者关心的态度,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照顾患者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创新教学方法 在内科护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传统的内科护理教学,教师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而不利于培养优秀的服务型人才。而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需要良好的服务态度作为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一些先进的事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在护理工作中,先做人、后做事的真理。 4.在情境模拟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当今时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充分体会到人文关怀的实际意义。例如,教师在讲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时,可以先搜集相关的病理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患者的痛苦和亲人生离死别的画面,让学生在这种震撼的气氛中,充分感受到作为医疗工作者应当给予患者以人文关怀。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分小组活动的形式,结合医学实例,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和护理人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为患者就医的不易,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本关怀意识。 总之,在内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本关怀意识和能力。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应当不辜负天使的称号,真心诚意为患者服务,做到关心患者、爱护患者,促进医疗卫生行业护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本文就内科护理教学中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问题,阐述了几种教学方法,或有不足,仅供参考。 浅谈内科护理教学:内科护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实践研究 摘要:当代社会环境之下,中职卫生类学生缺乏患者所需人文关怀能力。为此,将临床实践与人文关怀理论体系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患者心理与需求。以科学有效管理模式与培训方法为基础,提升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程度,为护患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提供良好条件,为学生专业能力深入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内科护理教学 人文关怀能力 实践 护理人文关怀特指护理工作者服务于患者的才能与本领,是评定综合护理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著名医学研究学家Waston院士曾明确指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实践的核心。护理人文关怀是充满爱心的人性互动,具有帮助他人达到社会文化上生理与心理健康的作用。至今为止,护理界普遍将人文关怀定义为三层涵义:第一,护理行为。护士照顾患者,必须采用合理的护理行为,满足患者需求;第二,关爱行为。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工程中,支出关爱情感;第三,谨慎态度。对自身行为负责。因此,如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成为了当前医学教育普遍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人文关怀教育在课堂中的运用 (一)营造人文关怀氛围 授课老师在内科护理学第一节课中,应用具体、生动的语言与丰富的表情,加上极具感染力的临床实例,为学生详细介绍内科护理学习方法和学习特点。提前告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并主动向学生提供联系方式,使全体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喜欢上内科护理学。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内提前进入教室,与学生进行沟通,联络师生感情,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师生交流。多谈论学生感兴趣话题,课下以朋友身份多与学生交流,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动态,以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 (三)管理与理解相结合 现代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具有孤僻、独尊心态、依赖心强等特点。对此,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给予学生信任。在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前提下,严格要求学生,并亲临指导、监督;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做到管理、理解之间有机结合。 二、在课堂中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一)先做人再做事 教师在内科护理学各章节教学过程中,可带入先进实例,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例如,肺炎病人的护理这一节课可以将世界名著《最后一片叶子》的内容融合到教学之中,帮助学生体会人道利他价值观。 (二)以学生为中心 内科护理教学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多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思考,通过自身实际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比如在呼吸衰竭患者护理教学中,除教导学生常规护理内容之外,追加部分内容:“当呼吸衰竭患者是在座各位的亲人,你们会如何进行护理。”学生通过这种情景模拟,容易体会到病人家属心中那份急切与期盼心情,这种心情一旦埋进心中,不需多久便会成长壮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使“仁爱”之心获得升华。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体验式教学法。以学生经验与体验为出发点,结合专业知识与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眼、手、脑相结合,鼓励学生放飞心灵,亲身体验。在视听感受中,通过亲身经历或媒体教学,激发学生人文关怀情感。例如,为学生播放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教学录像,当画面出现患者表情痛苦与患者家属哭泣时,示意学生安静、肃穆,并要求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提升学生对患者人性关爱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活力,促进师生、学生之间交流有效进行,对培养学生之间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呼吸系统实验教学中,模拟临床案例,为小组提供高仿真模拟人作为学习道具,将小组讨论与个案分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 3.个性化教学实验。教学实验服务于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人文关怀精神是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例如,在高血压健康宣教课中,让教师扮演高血压患者,使学生对教师实行健康宣教。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与自己进行沟通,并注意学生宣教用词,提醒学生尽量使用平和、婉转词汇。 (四)规范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标准 将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添加到内科护理学课程评价体系中,具体评价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临床个体案例报告、小组合作学习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全面考核学生健康教育能力、情感交流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以及医德修养综合素质水平。 三、实践效果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均反映在课堂中所学知识能顺利运用到实习活动中,二者联系紧密。学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与沟通技巧,使患者感受到轻松、自然的护理氛围,有效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带教老师也对学生礼貌、和蔼的态度赞不绝口。实习结束后,学生均提交3份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报告,课程教师通过仔细阅读发现学生在工作中能切实做到为患者着想,并将人文关怀理念贯彻到护理全过程之中。 四、结束语 人文关怀将“以人文本”理念充分体现在专业护理过程中。内科护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能够加深学生对内科护理过程的理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优质护理水平。 浅谈内科护理教学:神经内科护理教学中临床病例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护理教学中临床病例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实习的护士200名,根据不同带教模式把200名实习护士分为两组,一组选取100名实习护士应用传统带教的护理教学模式设为传统组,另一组选取100名实习护士应用临床病例护理教学模式设为病例组,比较两组实习护士理论知识成绩、临床病例护理评分,实习护士对教学模式的护理评价。结果:病例组理论知识成绩与传统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病例组临床病例护理评分优于传统组,病例组实习护士对教学模式评价好评率高于传统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教学;临床病例 现代护理教学是为了培养全面的护理人才,使护理人员可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临床病例,可以将理论与实际联合在一起,以此提高实习护士临床的综合能力[1]。应用临床病例是把实习护士引入到特定的护理场景内,以病例相关问题对实习护士引导,使实习护士掌握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临床病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充分调动实习护士的学习兴趣,在临床教学中在掌握理论知识要点同时,也可以掌握整体知识,提高实习护理实际应用的能力[2]。为探讨临床病例对神经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实习的护士200名,其中病例组应用临床病例护理教学模式取得理想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实习的护士200名,根据不同带教模式把200名实习护士分为两组,一组选取100名实习护士应用传统带教的护理教学模式设为传统组,另一组选取100名实习护士应用临床病例护理教学模式设为病例组。传统组男5例,女95例;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2.5±1.1)岁;其中80名为专科生,20名为本科生;病例组男6例,女94例;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1.9±1.3)岁;其中82名为专科生,18名为本科生;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 1.2方法 传统组由教师教学,以带教老师为中心,根据教学科目为实习护士进行教学指导。病例组应用临床病例护理教学模式,将100名实习护理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10名实习护士,带教老师在讲解前,准备好病例与相关PPT、视频资料等,准备病例相关经典临床护理问题,引导学习对理论观点与临床护理实践结合在一起,对不同类型和病情进展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教学是以病例为中心,以实习护士作为主体开展研究式教学,指导实习护士要做好课前预习,再进行课堂讲解,最后分步骤对病例进行讨论和讲解。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实习护士的理论知识成绩、临床病例护理评分,实习护士对教学模式的护理评价。其中实习护士对教学模式护理评价可以分为好评、中评与差评。其中好评指护理方式理想,患者情绪和护理依从性好;中评指选择合理护理方法,患者情绪与护理依从性一般;差评指患者情绪和护理依从性差[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P 2 结果 2.1比较两组实习护理教学效果 病例组理论知识成绩与传统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病例组临床病例护理评分优于传统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比较两组教学模式好评率 病例组好评82名,中评18名,差评0名,传统组好评52名,中评38名,差评10名,病例组实成立护士对教学模式评价好评率高于传统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工作是以维护患者健康,促进患者临床康复为目标,完善护理服务体制,可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护理人员的培养主要在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上。所以,护理人员的临床教学中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从传统经验式带教向病例式教学模式转变,帮助实习护士掌握临床护理措施和护理技能,可以独立操作护理程序,正确应用临床护理评价,以此培养实习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4]。 临床病例教学是帮助护理人员确定教学方向与教学目标,指导实习护士掌握基础和疑难护理问题,找出临床护理重点与难点,使实习护士可以掌握学习重点。改变传统带教模式的照本讲解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实习护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接受教学转变为主动提出项目与内容,结合临床病例,主动找出改善患者临床问题的方式,将理论知识通过病例护理中的问题传递给实习护士,从而提高实习护士对理论知识的理论,加强实践临床护理操作能力,以此提高教学模式好评率[5]。 总之,神经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临床病例护理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实成立护士理论成绩,提高实习护士临床病例护理评分,提高实习护士对教学模式的好评率,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浅谈内科护理教学:利用智能手机辅助内科护理教学的模式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应运而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如何引导学生将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成为国内外学者和手机开发商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以此探讨智能手机辅助内科护理教学模式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手机;内科护理教学;辅助模式 智能手机与电脑类似,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安装第三方服务商程序,利用通信网络接入无线网,智能手机可以看作是电脑与手机的完美结合。每一次科技的发展都会带来教育模式的改革,智能手机作为信息技术的代表,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了一些影响。近年来,笔者将智能手机应用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笔者现将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智能手机在内科护理课堂预习中的应用 内科护理的专业性非常强,教材中的知识相对有限。在课前,教师需要在网上为学生收集资料,费时费力。近年来,智能手机中出现了大量的软件,利用智能手机开展课前预习也成为可能。笔者建立了微信群,在上课前将需要预习的资料在微信群中,引导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来查询资料,让学生将自己获取的资料发到教师邮箱,抽查学生的预习。同时,笔者在微信群中共享视频、图片、病例等资料,让学生进行共享和交流,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好基础。这既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智能手机在教学课堂上的应用 在课堂上应用时,教师需要将学生分组,每一个小组使用一部智能手机,由教师统一安排。内科护理教学课堂任务繁重,信息量大,一些疾病学生理解下来相当困难。学生利用手机的拍照功能将课堂内容记录下来,可帮助学生节约课堂笔记时间,尤其是针对总结性知识点、对比性表格,拍照功能的适用性更好。在课后,教师将相关资料分享至群共享,让学生下载和保存,可以随时进行翻看和复习,优化了学习效果。 此外,护理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临床护理技能的实践性与应用型人才。鉴于内科护理教学的特殊性,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活动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实现临床实践与教学活动之间的亲密对接。例如,在讲解关于胰腺炎患者的护理时,教师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的视频通话功能让学生观摩护士的护理过程,讲解胰腺炎患者的护理要点,让学生对这类疾病的护理产生直观认识。这样的措施满足了学生的学习要求,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临床之间的有效对接。 利用智能手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护理要点,也可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如笔者就利用智能手机开展了角色扮演,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拍摄,在拍摄完成后学生自己添加旁白和字幕,上传到微信朋友圈让大家一起学习,这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表演欲望。 三、智能手机与三维人体解剖软件的结合 内科护理与解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必须要清楚各类疾病的解剖定位,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利用教材、板书、模型和挂图只能为学生展示二维结构,没有立体感可言,学生往往感觉抽象难懂。为此,笔者应用智能手机下载了三维人体解剖软件,利用三维技术展示出了动态性的解剖模型。这一软件中,男性和女性人体解剖结构图都有,还详细标注了身体部位。学生可以利用软件来放大、旋转和平移人体解剖,实现透视操作。此外,解剖部位不仅有中文标注,也有英文标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复习所学的知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英语水平,相当于随身携带人体解剖模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有益。 四、小结 应用智能手机辅助内科护理教学模式,让内科护理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拓展了学生的课后学习渠道。因此,将智能手机应用在内科护理教学活动中是非常可行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智能手机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依然有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手机软件的局限性、学生的“手机控”问题、网络垃圾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等。这还需要教师进行不断探索与完善,从而将智能手机的教学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优化内科护理的教学质量。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篇1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予城市化进程更多的推动力。近年来,城市人口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交通运输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多,大城市堵车日益严重,交通运输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出行方式,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在很多城市运行和建设。在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满足城市居民目前出行的需求,还需要充分考虑后续轨道交通运行过程中新增人口的出行需要。只有将未来城市交通运输需求和运力充分考虑,才可以为城市的平稳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1轨道交通的内在本质特征分析 1.1城市轨道交通的产品定位 在经济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这两个专有名词,对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及不可分性。然而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具有很大的不同,对于私人产品来说主要具有两大特征:消费者必须要付给生产商一定的费用,否则就不能获得想要的产品;平均成本低于边际成本。与此同时,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前的产品叫做准公共物品,从本质上来看与公共产品类似。准公共产品对消费者的收费是不确定的,其平均成本高于边际成本,但是边际成本大于零。通过分析发现,从消费这一角度来看,轨道交通具有非竞争性的特点,尤其在车上乘客较少的情况下,轨道交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征。同时,轨道交通具有不可分性,每一位乘客都必须遵守买票乘车的原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地铁提供的部分服务(客运)直接收费,从这方面来看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1.2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经济特征 1.2.1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效应 某个经济主体生产和消费物品及服务的行为不以市场为媒介,然而对其他的经济主体产生的附加效应的现象称为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都属于外部效应的范畴,这是从外部效应的经济效率来划分的。正外部效应对于轨道交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经济特征,周边区域会由于地铁的建设而提升自身价值,并且还会衍生出房地产和商业。所以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也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这就是地铁所产生的正外部效应。但轨道交通建设也会带来区域秩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如周边环境影响及建设工地的安全问题等机制的作用都会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而发生一定的扭曲,阻碍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对于此类重大工程来说需要政府主导。 1.2.2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 网络效应也是轨道交通所具有的技术特征,如果一条线路所存在的网络系统是不合理的,那么该线路就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该线路就不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互联网的存在加快了网络资源共享的步伐,提升了效率。其次就是从轨道交通运行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了规模化轨道交通网络,其服务效率和系统变得更高效。强大高效的轨道交通不仅提升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客流量的增多会增加所获得的收益。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网络分布的特点,融合人民日常生活所需,开展连锁化、品牌化、专业化的经营性服务。如便利店、洗印照片、连锁小药店等,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扩展而带来的规模效应。 1.2.3独特的产品周期 项目建设初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所经历的三个时期。在项目建设初期,需要花费的资金较多,但是前期不会立刻获得很多收益,然而项目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沿线房地产、商贸行业的发展。在项目成长期,项目的支出和收入处于平衡的状态,但是由于在这一阶段会花费大量的运营成本和财务成本,所以收入和支出仍然很难平衡。如果企业想要维持项目的运转,还需要继续流入外部资金。在项目成熟期,不仅可以收回投资,还会获得一定的收益,一般情况下这三个阶段的完成需要大概30年的时间[1]。 2城市轨道交通经营特点 2.1具有时空局限性 轨道交通的运行时间是固定的,所以一般情况下轨道交通无法通过工作时间的延长而生产多样化的产品。如果没有建设好轨道,地铁是无法有效运营的,因为其不能输往外地,也不可能脱离轨道运行。同时,票款收入限制在固定的范围,运输的总体收益和能力是有限度的。 2.2轨道交通权益具有放大性 沿线居住条件、土地开发强度、路网变化、商业经济成熟程度等是轨道交通票款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出行活动更加频繁,虽然公路市政路网的规模与以往相比增加了很多,但汽车的快速增加引起城市拥堵比较严重。因此,随着轨道交通服务水平的提高,会有更多的人流量拥向轨道交通,城市人口密集、商业繁华的核心地段是地铁建设的主要区域。质量有保障的地铁可以使用百年以上,所以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中,地铁的资产数量会逐渐变大,由此可见地铁具有很强的保值增值能力。 2.3具有极强的现金流获取能力 在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前期需要花费较大的资金,而且还需要经受较长时间的回收期,所以在轨道交通建设前期会存在收支处于不平衡的情况。但由于地铁项目具有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票款收入,在为地铁运营创造一个安全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其他各类业务,从而促使地铁项目的衍生收益增加,巨大的现金流使项目的盈利成为可能[2]。 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现实情况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方式是多样的,这已成为我国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中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从现阶段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都在快速增长,像纽约、东京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线路的长度超过了1000公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距离也在逐年增加,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也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 4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公共出行交通工具相比最显著的优势便是高效便捷,人们乘坐城市轨道交通之后可以大大缩短自己的出行时间。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每座城市都涌入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使得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这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用以缓解城市交通系统的压力。从目前来看,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继续扩容,就必须要投入足够的资金给予支持才可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目标。以往的公共交通工具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那么大力度地发展轨道交通正是对原有交通方式最好的补充。这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的运输压力,还可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同时,地下交通与地下管廊系统一起建设的理念提出和实施,不仅节约了建设成本,更对城市地下管道大动脉的改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5.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尽管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优势有很多,然而实际上要想真正完成公共交通工程的建设,政府需要为其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政府的财政压力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政府在批准土地这个过程中,选择轨道交通地址要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的具体方向而定。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都采用地下交通运输方式,所以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选址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沿线道路的承载性能,与此同时还要及时检测所在区域是否适合进行地下隧道的挖掘,还要注意查看周边建筑物群体受到列车行驶震动声音的干扰程度。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肩负起自己的岗位职责,并深入探究轨道交通沿线的实际情况。还要明确沿线公共交通站点及居民社区建设的具体位置,从而才可以更精确地预测规划的轨道交通站点,确保所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线在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同时,完美地对接其他城市交通路线[3]。 5.2推进城市轨道建设的网络化 做好与其他城市交通线路的对接工作是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如果所建设的交通路线处于密集区,那么就需要进行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路线乘客换乘点的设计,确保乘客乘坐轨道交通的便利。并且在应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确保换乘优惠政策的落实,为城市建设智能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3健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体系 中国香港完美地诠释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体系建设的理想效果,铁路是香港轨道交通线路的主要方式,要采取措施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更紧密地与居民社区结合起来,从而可以使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得到更进一步提升,增加运输速度。因此,这也要求我国内陆城市在整个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及人口密集区分布的大致情况,逐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体系。要想满足交通运输需求,就需要充分利用城市轨道交通的各个环节来掌握具体情况。 6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对交通的服务质量要求更高,便捷的轨道交通可以使人们的出行需求得到满足。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出行服务,轨道交通建设应当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结合具体的情况完善与健全城市交通运营体系,使城市人口的交通运输压力得到缓解,确保现代化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作者:戴军 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篇2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纵观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快线规划也趋于完成。以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各城市纷纷在城市轨道交通快线规划中融入了多样化的运营尝试,交通快线规划建设也逐渐成为了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部分。鉴于各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的不同,对交通快线规划的建设也略有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以国际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在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中更具有先进性,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并且可以应用到国内建设中,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的速度,构建具有系统性、灵活性的交通线路,方便人们的出行并助力经济发展。 1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的发展经验 1.1大规模城市的构建促进交通快线的形成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型城市的发展速度来看,各大城市借着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城市规模得到了飞速扩张,中心市区的空间结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整体规划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以交通发展方面来看,经济的发展给公共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作为出行、通勤工具的人越来越多,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的建设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减轻了交通负担。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建,居民出行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满满呈现出走廊式特征,方向性和距离性都越来越复杂,交通出行上的供需矛盾也逐步加剧。所以只有构建多样化全面性的城市轨道交通快线,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速度。 1.2大规模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的经验分析 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的建设过程中,国外的先进经验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以巴黎RER系统为例,其自身规划的科学性和网络构建的全面化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将城市内的交通线路与周边的各城镇相连接,实现了中心郊区双向服务功能。通过构建更加全面的交通网来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满足人们长距离的出行需要。其次就是运用了共线运营模式,将隶属于不同企业的交通网统一管理,使其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互通,共线运营的模式有助于加强彼此联系感,提升管理效果。在构建过程中还通过设立支线交通网、扩大各站间距等方式来增大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的覆盖率,并尽量确保所设立的支线都与主要中心城区有所联系。如若在构建过程中出现施工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现象,则应适当调整构建方案,通过补丁式修建来完成既定目标。 2可供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发展的制式选择 2.1传统铁路制式 铁路制式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的主要应用制式之一,对推动城市轨道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判断铁路制式的运营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主要从三方面考量,即功能设定、服务意识和技术应用。如果三者之间不能做到协调统一,那么铁路运营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铁路制式与所处区域工程建设不相符的问题,举例来讲,道路规划过于复杂,不适合铁路路线规划;所用车辆性能不足,无法很好地完成频繁的启停工作;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无法契合当前繁杂的交通服务等因素都影响着铁路制式的发展和实施。所以在规划过程中应注意位置的选取和功能模块的规划,确保在发生上述状况时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造。 2.2多样化的城轨制式 相较于传统的铁路制式,城轨制式在选择上更具多样性,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城轨制式。鉴于各城市对快线的速度要求都有所不同,其设定的速度标准和供电电率和车型也有着一定差异,具体如表1所示。由表1中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成都的城轨制式选择更为全面,在速度标准上远高于其他城市,更加适合远距离出行乘坐。就长远发展来看,此种城轨制式更适应城市今后的发展。 3城市轨道交通快线规划与建设的特征 3.1系统性 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并非独立存在的,无论是在运行区间或服务行为上都与传统的普速轨道有所联系,所以在具体规划过程中应注重系统性原则,应该以更加具有全面性的眼光和思路来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快线。使其既可以与原有的交通线路相融合,又要做到互不影响,确保相邻或相交的交通轨道都可以正常运转。还要具有一定的可更改性,在今后城市规模发生变动时可以顺应发展需要进行适当的扩张,逐步形成轨道交通快线串联成网、普快结合的发展模式,以此来保障人们出行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3.2可达性与贯穿性 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在建设中除了系统性,还要遵循可达性与贯穿性着两种原则。可达性也可以理解为中心性,就是指所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线路都必须经过城市中心。以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较多的城市在规划上选择将轨道交通快线建立在城市外围,乘客需通过换乘普线的方式来进入城市中心,这种设计无疑是存在缺陷的,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贯穿性指城市轨道快线在建设时尽量依照直径线的方式来贯穿城市中心,以此确保换乘时更方便,具有更多选择,以适应早晚高峰期多人同时出行的实际状况。遵循这两种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客流需求,无论是需要从城市外围进入城市中心的远距离乘客或是由城市中心向外出行的乘客都可以得到出行保障,通过减少换乘次数的方式来提升可达性,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3.3渐进性 在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快线功能缺乏、施工难度大投入高等问题,所以注重建设过程中的渐进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以普线建设为主,应该先构建出基本交通网来满足日常交通需求,再考虑快线的建设与应用,也就是遵循先普后快的规划原则。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的服务人群主要是从城市外围进入市中心的乘客,换言之就是指轨道交通快线的需求量是由外至内的。既要协调好与内线之间的换乘,也要保障外部人员进入城市中心的需求,也就是要遵循先外后内的空间规划原则。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乘客多方向、远距离的出行需要,为了减少资金投入和施工难度,在建立时可以采用先断后联的建设方式,分批建设,最终实现互联成网。除了上述所提到的特征,各城市在构建快线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建设节奏,无须过于死板。 4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在我国刚刚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技术的选取与应用或是快线是否需要贯穿城市中心都存在些许争议,还因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而难以得出具有普遍性的争论结果。所以我们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适当地吸取国外的成熟经验,来建立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城市轨道交通快线,为群众的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提升国民幸福感,并为社会经济增长提供助力。 作者:乔瑞 单位:昆明市政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昆明城投中交城建科技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篇3 1城轨云实施历程及现状 1.1城轨云实施历程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建设应用云计算技术的数据中心,通过虚拟化技术为各业务系统提供计算、网络、存储资源,可支撑城市轨道交通的全部运营指挥管理系统,并通过虚拟桌面实现面向调度员和值班员的全部业务功能[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云平台项目的实施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起步试水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单业务系统上云,具体项目为温州市域铁路S1线的综合监控、广州地铁信息化、无锡地铁办公自动化。以上项目尝试了城轨交通可集行业之力,搭建服务城轨交通行业的专业云计算服务平台,以解决行业内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 (2)线路部分融合阶段。本阶段是一条线路中的较多系统上云,且云平台不承载信号系统的ATS子系统,典型项目为金义东城际、深圳6、10号线中的线路云平台。融合云平台总体遵循面向业务需求的设计思路,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业务特点,采用云计算资源池的设计方法,实现IT(信息技术)基础架构模块与业务模块松耦合、资源池的模块化交付横向扩展[3]。 (3)线网级全业务覆盖阶段。本阶段城轨云基于线网化统筹规划设计,业务覆盖包含安全生产、内部管理、外部服务。典型项目为呼和浩特城轨云、武汉地铁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太原城轨云等。4)规范体系标准建立阶段。有关城轨云相关规范的编制从2017年起开始进行持续性工作,主要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牵头组织,目前已发布《市域快轨技术规范》[4]和《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技术架构及网络安全规范——[总体需求],[技术架构],[网络安全]》[5]。目前正在进行有关城轨云的5个技术规范和基于城轨云架构的城轨信息化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 1.2城轨云实施现状 由于中国发布交通强国战略实施,智慧城轨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全国城轨相关企业加强了对城轨云应用的研究,考虑采用城轨云新技术的轨道交通项目越来越多,从“上不上云”转化为“怎么上云”。但另一方面,目前各地城轨建设单位对城轨云的认知有差异,重视程度不同。且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各地的工程边界条件不一、建设运营组织架构不同,造成城轨云项目在实际落地中变数很大,偏离或违背当时规划定位和设计初衷。云平台方案的规划为解决轨道交通目前的发展建设瓶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案,根据其自身特性,云平台应满足虚拟化、池化、自动化三大特征[6]。 2城轨云面临的挑战 2.1城轨云平台建设模式相关问题 在实际项目中,城轨云平台作为多专业、多业务的载体,其主管业主相比传统建设模式需进行更多的协调工作,但由于与其他业务系统处于平行层级,部分项目协调难度很大。由于技术背景出身的缘故,部分业主个人专业偏好对城轨云方案影响极大。在实际项目中出现过统一设置满足各专业业务需求的云平台,部分业务系统仍以自身业务特殊为由,单独采购物理服务器的现象。此外部分集成商厂家由于逐利因素,只看重自身业务包件的标的合同额,并未考虑城轨云方案的全面性,从而易造成城轨云在实施过程中偏离设计要求,资源浪费。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下: (1)城轨云项目建设由轨道公司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一思想,提高项目的协调效率。 (2)建立负责城轨云建设的专业归口部门,以纯粹云平台立场与各业务系统对接,确保城轨云实施时不会向某些业务系统倾斜。从而确保城轨云实施路线尽量少的偏离。 (3)建议引入城轨云项目实施的后评价体系,以独立、客观的视角评价城轨云项目,将城轨云建设重点关注问题统一标准化。 2.2城轨云平台计算资源问题 目前轨道交通内的城轨云建设仅仅描述了基于X86架构CPU服务器的计算能力。但在实际项目中,其算力在实现某些场景计算情况下,效果及效率并不高,从而造成城轨云平台负载较高,效率低下。为解决以上问题,城轨云平台的算力应当构建多元混合算力的计算资源池。因此建议在城轨云的实际项目和规范编制中,补充基于ARM架构的CPU、GPU、FPGA、基于开源RICS-V精简指令集架构的CPU等内容,丰富城轨云算力,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解决数据计算处理的场景全面覆盖。 2.3城轨云RAMS及第三方安全认证问题 在部分采用行车综合自动化(TIAS)的全自动运行线路或城轨云部署ATS业务的项目中,城轨云平台的RAMS(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安全性)指标是各方关注的重点,将直接影响到信号系统第三方独立安全认证的进程。在实际项目的处理思路是涉及行车的功能业务不在云上部署,回避了此类问题。但在论证城轨云覆盖业务范围上,难以拿出定量的数据指标来论证自身方案的合理科学性。如现在行业内普遍认为云平台架构的综合可靠性、可用性不低于传统物理架构部署,但相关RAMS指标并没有量化出来,云化部署涉及行车的业务,能否满足实际运营的功能需求,也未可知。建议在实际城轨云项目中,至少也把部署ATS或TIAS对应部分的云平台软硬件也纳入第三方安全认证中。同时也鼓励云平台厂家积极将自身产品申报相关安全认证。在确定云平台部署ATS或TIAS的实际项目中,设备招标可优先推荐通过第三方安全认证的云平台产品。 2.4城轨云工程验收问题 目前行业内并没有专门针对城轨云的验收标准规范,没有相关的功能验证和检验批次项目,使得城轨云的验收格外困难,项目建设目标难以精细量化验证。城轨云部署了多种业务系统,在实际项目中,城轨云需要参与多次重复的验收工作,且不同行业验收监管部门对城轨云的认识也不尽相同,造成城轨云实际项目验收要将某些基础技术内容阐述多次,且每次验收监管部门的意见也不尽相同,造成了新的问题,从而影响其他系统的单位工程验收。解决以上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加速推进专门针对城轨云平台相关技术标准和验收规范的编制和宣贯;对其他业务系统单位工程验收规范进行修编,补充云平台相关内容。 2.5运营维护体系问题 由于城轨云平台涉及多个专业,与以往传统项目不尽相同。在部分项目中,运营部门以管理界面难以区分为由,对城轨云平台存在一定的排斥情绪。另一方面,城轨云平台对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造成在城轨运营部门的薪酬水平下,难以招到满足要求的运维人员。主要解决措施如下: (1)城轨云平台需加强云平台运维便利化的产品研发,降低云平台运维技术门槛,同时增强云平台的数据标记及可追溯性,最大限度明确管理界面。 (2)运营单位的组织架构和生产关系也需进行对应的调整,鼓励向综合维修大工班、减员增效方向推进。 3城轨云发展方向 3.1城轨云平台技术更新 随着城轨云平台的推广,城轨云下个阶段将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而由于城轨云建设时序、技术背景、主体的不同,可能一个城市存在多个不同厂家的城轨云平台,每个城轨云平台部署不同的业务。因此跨云管理、协同调用的多云管理平台势必将成为下一阶段重点关注的技术难点。多云管理平台的技术难点是资源统一调用管理的机制以及数据共享交互的标准化接口。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思想,提高轨道交通数据中心数据存储、处理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如何将轨道交通企业业务与云平台深度结合将是下一步需要更深层次研究的问题[6]。 3.2城轨云规范编制 目前由于城轨云的规范布局还有大片的空白,因此城轨云的规范编制是促进城轨云项目高标准落地的重要技术手段。城轨云平台的规范编制应重点关注以下两点:城轨信息化如何适应城轨业务快速建设、快速运营发展态势的新需求;5G、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城轨云平台应全面覆盖地铁及其他交通制式[7]、应覆盖城轨企业管理信息化全面需求,纳入其内部管理网实现规范管理。科学厘清城轨云系列规范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各规范的覆盖范围、技术颗粒度等关键要素。建立起细化和突出各个规范的关键要素,构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备,既浑然一体,又各具特色的标准体系。研究城轨信息系统架构“云”“边”“端”的关系,合理配置计算资源和网络安全;关注、细化业务性质、数据流程和大数据应用等需求;研究提出“云”“边”“端”技术方案和边界安全防护方案。进一步研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的内涵,实现与既有规范有机融合。深入分析云架构的安全需求,细化“系统自保、平台统保”的安全方案,指导工程落地实施。对于既有的线路,如何在不影响运行的情况下对既有线路进行升级及迁移,是面临的巨大挑战[8]。规范编制应涵盖既有业务迁移到城轨云平台的相关内容。总结呼和浩特应用城轨云等项目的成果和经验,关注规范对标、技术创新和有待优化完善的相关内容。根据实际运行数据,修编更新相关总体需求以及云平台部署细节。完善城轨云相关定量指标体系的建设,从而定性定量研究城轨云与传统信息技术体系架构在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对比效果。为选型决策、优化设计、运维体系等提供指导。根据当前云平台的发展趋势,其开发和部署工具日趋成熟,利用云平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是可行和值得推广的[9]。 4结语 综上所述,城轨云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备囊括各种制式轨道交通和各项业务场景的技术背景。但城轨云毕竟是新生事物,项目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在行业标准的完善和规范下,城轨云自身不断优化迭代,适应革新管理和维护体系。城轨云势必将为智慧城轨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0]。 作者:王皓 杨承东 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水电工程安装篇1 1引言 在高层民用建筑中,水电安装施工技术是工程的重中之重,对水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也尤其重要,影响水电工程安装施工技术的因素非常多,因此,在对高层民用建筑进行水电安装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将所有的施工影响因素考虑进来,根据每一项影响因素制定出相应的解决预案,一旦在工程中出现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提供解决方案,为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提供基础。因此,在高层民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一定要做好对施工技术的管理。 2高层民用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要点 2.1加强绿色环保的水电安装施工技术应用 目前,全球资源都面临紧缺的现象,我国也在大力宣传节能环保,而在高层民用建筑工程中,也必须要贯彻这一思想,将节能环保理念充分的运用到建筑工程的施工中,确保高层建筑能够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实现对我国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因此,高层建筑的水电安装施工必须要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施工中剩余的材料也要适当的处理,不能随意丢弃,这就需要高层建筑的水电施工管理人员提高对环保节能的意识,使节能环保能够充分的在工程施工中得到体现。要想达到以上要求,施工单位必须要做到:施工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加强对工程施工中的环保意识的培养,在对施工材料进行采购时,确保施工单位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应用环保材料,对工程中的施工机械加强管理,减少施工机械对电能的浪费,同时,注重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问题;施工单位可以适当的增加对环保节能方面的投入,提高环保的重视力度;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对环保的思想认识,确保施工符合国家的环保规定。 2.2建立健全高层民用建筑工程项目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管理机制 ①贯彻执行目前已有的规则和标准、技术文件和标准程序,对不足之处进行改正,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全面深刻了解企业自身的质量体系,进而有效提升管理团队的能力和水平,划分具体的责任到各个技术岗位上,保证配置的合理性与公平性,防止责任分配模糊的现象。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管理者与员工的主动创造性。②做好质量交底工作,对管理技术档案进行严格把关,特别是要深入了解施工图纸,经过会审有效保证高层民用建筑工程水电安装的顺利施工。③要做好质量技术交底工作,利用分级处理的手段,正确实施每一道特殊工序和关键工序,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合理之处。 2.3重视水电安装火灾事故防控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高层民用建筑的水电安装材料具有特殊性,在施工中非常容易出现火灾,因此,高层民用建筑的水电安装工程要做好充分的防火措施,严格控制材料的保管。①对所有的施工人员进行岗前防火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防火意识,确保在施工中能够按照操作标准进行施工,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同时,工程的施工人员也要定时的进行防火考核,考核合格之后方可进行操作;②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用电管理,确保易燃物品放在通风干燥处;③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操作规范监督,不得随意更改施工顺序,发现施工中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上报,不得私自处理。 2.4强化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管理中的规范化 随着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建筑工程中应用的水电安装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逐渐摆脱了以往水电施工中的脏乱差现象。在高层民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要加强控制力度,确保工程的安全文明施工,在施工之前对施工现场进行一定的勘查,确保制定的施工方案能够切实可行的应用到工程的施工当中,也可以结合目前的先进管理技术手段,对工程实施科学的管理。①定额管理。加强工程中施工材料的利用率,确保所有的材料都发挥了最大的效用,缩小施工成本,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②现场管理。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和管理制度,确保施工现场的管理有效性,在尽可能低耗材的前提下加大工程的施工效益。③有效保证施工工作科学、均衡、标准实施,推动施工作业总体上提升。 2.5给排水管道渗漏预防安装施工技术要点 对于高层民用建筑的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施工准备。工程施工前对工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确保所有与施工相关的材料齐全,检查工程中的施工位置、标高、强度等,检查采购的施工材料是否符合施工标准。对给排水管道的材料进行相应的控制,确保采购的材料价格低廉,质量优质,确保材料管道的接口质量良好。②规范操作。高层建筑给排水管道的施工人员一定要具备高超的技术能力,所有的施工人员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尤其是对管道的接口施工,一定要严格的按照施工工序进行。选取最佳的管道尺寸,运用先进设备或先进技术对管道进行施工,确保管道的安装质量。 2.6电气安装工序施工技术要点 建筑施工时,电气系统的安装重要性极高,工作量较大,主要有以下的三点:①电气配管:在进行该项安装时,要符合美观的要求,做好配管的隐蔽工作;还要注意开关等安装,与建筑结构相符合,并且符合人机工程学,能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使用感受。另外,各种配管的连接方式要严格的控制,根据相关的标准选择连接方式。例如,在钢管的溶解时,要确保其端口处于完全对接的状态;且在端口需要使用专门的产品进行防护,严禁使用胶带;②电力配线:在进行该项安装时:a.要保证接线正确,尤其要注意正负极的连接问题,在安装完场后,要逐一进行检查;b.要保证线路都处于被保护的状态,杜绝出现导线裸露在外的现象,尤其是线盒的接口处,要加强检查的力度。另外,要对接地处进行绝缘处理;③设施安装:在电气设施的安装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接地处理,确保人员的安全性,尤其是配电箱电功率较大,要做好安全防护。并且,在相关设施安装完成后,立即贴上标识,方便管理和维修。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层民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必须要对施工技术加强控制力度,将所有的影响因素考虑周全,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控制体系,因此,在施工现场,必须要将水电安装工程放在首位,并且加强对其施工技术的监督,不仅可以有效提升高层民用建筑的居住舒适度,还可以增强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对高层民用建筑工程的水电安装加强施工技术的控制与管理,才能实现对高层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保证。 作者:常清 单位:中建七局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水电工程安装篇2 1引言 对于高层民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来说,其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的管理与控制可谓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各种内外部因素均容易影响高层民用建筑工程项目中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应用工作,因此,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将各种影响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高层民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的管理与控制才能得以强化,从而为高层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打下扎实基础。简而言之,只有在高层民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的管理与控制做到以下各项措施,才能为整个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奠定基石。 2高层民用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要点 2.1加强绿色环保的水电安装施工技术应用 国家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在此要求下,高层民用建筑工程项目水电安装施工工作也必须也积极转变自身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在保证自身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充分保证不会影响社会公共利益,不破坏周围的环境,所以,在施工时,必须使用环保型材料,能大大节约能源、实现生态、环保的目的,然而,当前环保的重要性未得到重视,大量高层民用建筑工程项目水电安装施工管理对该点落实不到位。因此,必须做好以下三点:第一,施工单位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对环保的重视,明确自身对绿色采购的职责,主动积极地在施工工作中使用环保材料和设备,进而有效优化和完善环境;第二,增强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同时在环保方面增加资金投入;第三,引进先进的环保思想,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选择环保的水电安装材料。 2.2建立健全高层民用建筑工程项目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技术管理体制是高层民用建筑工程项目水电安装施工中至关重要的管理手段,现阶段,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是高层民用建筑工程项目水电安装施工管理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整体而言,这一管理体制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即为贯彻执行目前已有的规则和标准、技术文件和标准程序,对不足之处进行改正,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全面深刻了解企业自身的质量体系,进而有效提升管理团队的能力和水平,划分具体的责任到各个技术岗位上,保证配置的合理性与公平性,防止责任分配模糊的现象。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管理者与员工的主动创造性。第二板块即为做好质量交底工作,对管理技术档案进行严格把关,特别是要深入了解施工图纸,经过会审有效保证高层民用建筑工程水电安装的顺利施工。第三板块即为要做好质量技术交底工作,利用分级处理的手段,正确实施每一道特殊工序和关键工序,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合理之处。 2.3重视水电安装火灾事故防控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由于水电安装材料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高层民用建筑工程项目水电安装施工现场在近些年频繁出现火灾事故,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水电安装材料的消防安全问题,相关部门也必须关注如何解决和控制材料的安全问题。针对此,可采取以下手段有效应对上述问题:第一,对施工人员积极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提高施工人员的防范意识,保证按照标准的操作规范开展施工,确保施工安全,与此同时,向施工人员讲授火灾带来的负面影响,培训预防与补救火灾等相关的内容,在考核达标之后才能进场施工;第二,建立健全的用火用电规则,并将其落实到实际中,加大对使用易燃材料、电气设备、明火操作等方面的管理;第三,根据具体的规章要求施工人员正确操作事故,不得出现违规行为,积极防范火灾,并且施工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不得强制命令人员实施冒险操作。 2.4强化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管理中的规范化 由于当前施工理念逐渐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施工现场混乱、肮脏不堪,亟待摆脱这种不良施工现场,为实现目前高层民用建筑工程项目优化现场环境的目的,必须将各项现场管理措施与方案落实到位,尽可能科学规范合理地管理,实现管理现代化,因而水电安装施工管理可从以下几点展开:第一,利用定额管理的方式,减少能耗与物耗,充分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进而大大缩减工程成本;第二,合理调节施工现场的具体规则,实施科学的操作方案,进而保证在可控范围内进行现场作业,进而达到良好的综合效益,以尽可能低的能耗实现产出最大化;第三,有效保证施工工作科学、均衡、标准实施,推动施工作业总体上提升。 2.5给排水管道渗漏预防安装施工技术要点 第一,提前准备好施工的相关工作,检查位置、标高、强度等,保证管材良好的质量与严密平整的接缝。选择优质、物美价廉的管道材料,其质量对管道接口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如果选择劣质的管道,则难以保证管道接口良好的质量。第二,规范操作,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与操作水平,管道接口防渗技术最重要的就是科学准确地操作,使用优质的管道材料,选择合适的管道尺寸与管道角度,运用科学的手段操作,管道接口质量才能得以保证,避免管道接口产生渗漏。综上可知,有效实施管道接口防渗技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避免接口出现渗漏,提升给排水管道施工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 2.6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技术要点 对于所要安装的电气设备进行详细的检测是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的重点,保证电气设备的各项指标都符合规定。在整个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对于火线、零线以及地线,均要采用不同颜色的导线所连接,防止在后续的安装过程中出现混淆,引发安全事故。在铺设输电线路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保护导线在以后的日常生活过程中不会出现磨损的现象。而且线槽内所放置的线路的总截面不能大于线槽整个截面的五分之一,防止因为导线过热而使得导线的保护层出现老化的现象,引发安全事故。对于一些裸露在建筑物表面的导线,要采用隔热以及防火板进行隔离,防止因为外界的原因破坏导线外的保护层,引发安全事故。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高层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而言,在整个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管理,各种内外部因素都容易对其产生影响,因此,必须以现场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的控制与管理作为重点,有助于建设单位有效提升高层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品质,保障广大社会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对高层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现场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的控制与管理,必须全面了解此项工作的技术重点和难点,同时充分结合其实际情况,对现场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管理作出相应调整,从而构建完善的工程技术管理体系,不断适应其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而对现场水电安装施工技术在高层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强化控制与管理产生积极的作用。总而言之,唯有保证高层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良好的现场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管理,才能确保高层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品质。 作者:陈马城 单位:福建恒实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水电工程安装篇3 1当前高层建筑水电施工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一片相好的前景条件下,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与此同时,人们对水电安装的要求也是逐渐严格。但是,伴随各种内外综合原因,在民用高层建筑的水电安装方面的安全问题始终存在较大的缺陷,亟待解决,同时引起了相关人员的关注度。具体的问题如下: 1.1涉水区域的渗漏问题 在建筑工程中,凡是与水相关的地方,总是不可能避免地会存在渗漏问题,特别突出在厨房和卫生间这块。渗漏问题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而且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用于水电安装的管道或者材料的防水性不好,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各种各样器械的零配件的大小型号不符,从而导致漏水;施工者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要求来操作。建筑工程中一旦出现了渗漏现象,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同时还会对建筑工程的本身质量造成威胁,大大缩短建筑物的使用时间。 1.2建筑水电管道安装问题 目前,高层民用建筑的水电安装技术和流程逐渐趋向于规范。然而,在实际的管道操作过程中,始终存在许多难以根除的问题。例如安装管道的防护层厚度不够,管道的建筑材料不统一,管道质量不符合要求,管道的阀门关闭不是十分紧密,管道在安装埋线过程中坡度太小等一系列问题。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受到施工当地各种条件的的影响,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合格也会对水管的安全问题造成一定的伤害,最终导致后期的使用不理想。 1.3建筑特殊部位的堵塞问题 在进行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会存在大量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很有可能会对一些敏感部位造成堵塞,这样就会对极易使得管道出现问题,从而影响整个建筑物的使用。易导致堵塞的原因有下面几点:敏感部位和墙体的接触不紧密,地漏的位置设置地比较高,没有预留水封部位等。一旦建筑物出现堵塞,会使得室内水体难以排出,停留在室内,损害建筑物,还会影响使用者的正常生活。 1.4电气工程的设备安装问题 在进行安装电气工程的设备,极有可能会使得出现一些安全事故。比如,配电箱在进行安装时会出现各种线路混乱,地线和零线没有仔细区分,还有的配线的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如果电气设备的安装设计不合理,将会对建筑物后期的使用造成很大的威胁,对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具有很大的威胁。 2高层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 采暖系统安装。在高层建筑中,地热供暖系统已经越来越广泛了,而且逐渐受到消费者的接受。目前为止,采暖系统的分类为电暖和水暖两种方式。其中的水暖方式是使用塑料材料,这种方式比传统的供暖方式要更加舒服节约能源。地暖安装工的步骤分为围绕盘管、保温防护层的铺设、混凝土浇筑、集中供热和分数器等。因此,施工时,工作人员必须十分注意对材料的保护,严格避免材料的损伤,从而为材料效能的发挥提供保障。排水与雨水系统安装。在施工阶段,各项过程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例如铺设的管道比2号大的管道,则必须要比地面高10cm,同时施工人员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对管道的长度做出一定的调整,从而确保施工过程达到标准。最后再用架子进行固定。工作人员在进行安装横支管和立管时可以采用倾斜三通的方式来进行,同时还需要重视对管道的清理工作,保证管道畅通。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不能随便对管道进行扭曲,在搬运材料成品时需要等待胶水固化后再进行,管道和插口必须涂上足够的胶水等。照明、动力系统安装。高层居民的供配电系统都是来自城市电网系统,通常都是在地下室设置配电房,电缆沿着桥架铺设,一直延续到高层居民用户中去。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将电缆和桥架固定,线路和插座的材料都是铜,并要采用暗线的方式分布在墙体内。电缆和桥架安装完成以后,需要对孔隙进行严格的封闭处理,然后再用钢板来分隔,对于电缆架周围的线路可以使用矿棉板来封闭,然后再使用混凝土来进行固定。在高层民用建筑中,配电箱的安装要求十分严格,配电箱的底边需要安装在高出地面150cm处。建筑的照明系统可以采用暗线安装,距离地面130cm左右,距离门大约为25cm。消防自动喷洒系统安装施工。在高层民用建筑的水电安装技术方面,建筑的消防器具使用管道材料都是热镀锌钢管,当管道直径大于等于100时则需要使用卡箍来将两者连接起来,管道直径小于100时则需要使用丝扣来将二者连接。在安装消防的喷洒管道时,都是采用从低层到高层的顺序,一般包括提前准备,消防装置的安装,喷头的支管安装,组装和调整。除此之外,消防的报警装置需要在安装好了之后进行试验,需要使用水压为3MPa来试验消防喷头。在进行安装消防管道前需要将管道内部的杂物仔细清理,安装完毕后需要将封口封闭。一般情况下,管道需要设计为0.003的坡度,方便以后排水。安装完成之后需要利用同样水压进行试验。在最高处必须安装排气孔,最高点和最低点都要有压力表,水满之后也需要对喷头进行试验。加压后,检查管道是否泄漏。去掉压力后,需要使用足够大的水流量来做泄水处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民用建筑的水电安装技术在城市居民的建筑问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还能够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施工企业必须加大对必须根据高层民用建筑水电施工安装技术的重视,了解施工的施工特点。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高层民用建筑水电施工的技术要求,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对高层民用建筑的水电安装质量的提高和对施工周边环境的保护,以便给以后的发展提供契机。 参考文献: [1]余玉瑜.建筑水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9):184. [2]汪峰.民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节能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17,(3):181. [3]徐士东.住宅工程水电安装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141-142 作者:谢帅帅 杨跃伟 聂永强 单位: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篇1 过去,我国多是采用人工管理模式进行农业生产建设和管理,这种生产模式不仅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且难以取得良好的生产效果。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要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就需要农业建设和管理人员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升级,积极探索以物联网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建设中的应用,并大力开发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生产经营模式,才能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建设质量和生产效率,从而才能实现智慧农业的目标要求。 1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农业的概念 1.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指的是按照约定的协议,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及信息传感设备等将不同的物质与网络相连接,从而使不同的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通信和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监管等功能的现代技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物联网结构体系可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感知层,主要通过扫描识别相关物体,获取物体相关的数据信息,然后将数据信息传输至系统处理设备中;第二层为网络层,主要是对处理后的数据信息进行再传递;第三层为应用层,该层主要是借助于用户端接口和网络层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全面把握,并根据用户需求对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使物联网技术产生的数据信息和实现的功能满足用户需求[1]。 1.2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指的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融合计算机、移动设备等现代化设备及智能化科学技术,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具体来说,就是将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监测技术、无线通讯技术、3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和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如对农业生产数据信息进行远程可视化监测、诊断和控制,根据监测的农业生产数据信息制定科学的农业管理规划,远程监测农业病虫害灾害问题并自动预警等[2]。可以说,智慧农业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促进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整体发展水平。 2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仅是智慧农业中应用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之一,但是,该项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却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无线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环境参数,然后,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智能物联网监控系统实时传送和处理所采集数据信息,不仅能帮助用户们制定科学的农业生产管理决策,还能为农作物生产和温室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2)推动农业走向信息化,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慧农业中,在农业种植现场使用各种无线传感器、传输设备及无线基站等,不仅能促进农业管理人员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轻松、快速获取种植现场的各种信息,同时还能利用软硬件系统和手机客户端对农业种植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及预警,从而能精准地进行现场管理,物联网技术的这种高度信息共享性、自动化特性,有效推动了农业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3]。 3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3.1在智慧农业统筹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合理地进行农业统筹规划管理是推动农业生产、管理、加工等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由于农业生产管理涉及的内容众多,因此,就需要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广泛收集农业生产中的相关数据信息,并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才能实现合理的农业统筹规划,例如,可应用物联网技术中的无线传感技术广泛采集与整合农产品相关长势、规模、植保、产量、品质等信息,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网络通讯技术、卫生遥感技术对各项农产品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监测,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卫星遥感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关键数据信息进行定位和实时传递,不仅能促进农业统筹规划工作高效开展,还能降低管理人员的农业统筹规划管理难度。在智慧农业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农业统筹规划管理,首先需采用信息采集设备、无线或有线传感节点、传输系统及太阳能供电系统等监测植物生长环境动态变化及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植物养分含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空气湿度、空气温度、光照强度等参数,根据各项参数便可实现农业园区的自动施肥、喷药、灌溉、降温等,第二步则是应用农业园区视频监控实时监测弄作物生长情况,以便农户能根据农作物生产实时状态合理调整种养方案,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统筹规划管理中的应用见图1所示。 3.2在智慧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要达到智慧农业生产目标要求,就需要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中各项农作物生产信息及相关环境变化的智能化监测,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便能达到这一要求,如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相关智能化技术设备和无线传感技术,不仅能快速采集和监测农作物生长土壤、养分、温度、空气、光照等数据信息,还能动态监测农作物生产环境的变化,从而能为农业生产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另外,借助于物联网技术中的智能物联网监控系统还能实现农业园区的农作物灌溉、施肥、松土等自动化生产运营和管理[4]。 3.3在智慧农业灌溉中的应用 农业灌溉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科学合理的农业灌溉不仅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和产量,同时还能节约农业水资源,从而为农户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要实现智慧农业灌溉,就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不同类型的农田中配备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利用这些传感器全面收集农产品生长过程中的湿度、温度及光照等环境条件数据信息,根据这些数据信息分析和总结不同农产品不同时期的灌溉需求,在根据其灌溉需求制定合理的农业灌溉方案,另外,利用物联网技术还能实现农业灌溉的智能化控制和农田灌溉作业自动化,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农业灌溉工作的效率、准确性和有效性,还能提升农作物生产质量。 3.4在智慧农业监管中的应用 农业监管主要包含了农业生态环境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做好农业生态环境监管是保障农产品生产质量、产量的前提条件,因此,其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往,多是依靠人工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监管,不仅耗时、耗力,且难以达到良好的监管效果,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及其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智能物联网监控系统不仅能快速、准确地采集不同农田的环境质量数据信息,同时还能自动化处理和分析采集的数据信息,从而能帮助农田管理人员合理评估农田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而有助于其制定出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或修复措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则主要是指利用物联网技术可追溯查询农产品全供应链质量,如在农产品信息收集环节,管理人员可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编码板块进行划分,并配备相应的电子标签及条码,这样便能促进农作物除草、施肥、浇水等流程均有对应的记录信息,然后,在农作物加工至农产品的各个环节也配备相应的电子标签及编码,这样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中,商家和消费者便可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其追溯码进行查询,从而能明确农产品生长、加工、销售等全供应链质量,进而能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5在智慧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农业病虫害防治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农业病虫害防治质量的好坏对农作物产量、质量均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农业管理人员全面做好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既往,农业管理人员多是在农业病虫害发生后采取农药或其他病虫害防治技术对其进行处理,这种做法会显著降低农产品质量。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农业管理人员就可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智慧农业病虫害防治,如应用物联网技术全面收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潜在病虫害的各项数据信息,如病虫害发生时间、危害部位等,然后制定合理的农产品病虫害防治方案。另外,农业管理人员还可利用智能化技术对农作物进行自动化精准喷施农药或构建农产品农药喷施自动化装置,这样可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降低农作物中农药的残留量,从而能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安全[5]。 3.6在智慧农产品销售中的应用 进行农业生产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人们提供充足的食物,同时还需进行农产品销售,从而为农业管理人员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既往,农产品销售多是采用线下销售模式,这种销售模式的销量并不高。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应用,就可利用物联网技术收集农作物生长全过程中的所有数据信息,并将这些数据信息上传至电商平台中展示给消费者看,这样不仅能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相关认知,还能促进农产品自身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升,从而能为其赢得良好的市场口碑。另外,利用物联网技术还能实现农产品的网络化销售,这样能促进销售人员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进行农产品销售,从而能显著扩大农产品销售途径,进而能有效提升农产品销量。 4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在既往的农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我国采用的多为传统人工生产和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并不利于解放农业生产力,且难以提升农业生产和管理效率。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便随着信息技术也发展起来不少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中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如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监测技术、无线通讯技术、3S技术等,其中,以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如在农业统筹规划中的应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农业监管中的应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及农产品销售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促进我国农业走向信息化、智能化,同时也促进了传统农业模式向智慧农业模式转型发展,从而有效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模式改革升级。 作者:董明星 单位: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篇2 农业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基础保障,是立国之本。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中国农业正朝着现代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发展智慧农业模式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物联网技术是在第一、二次计算机和网络革命后诞生的新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技术,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化支持条件[1]。物联网技术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动态数据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比较强大,能够进行智能化识别和追踪,因而在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智慧农业属于一种智能能源系统,其能利用智能技术手段促进农业生产变得更生态、环保和高效[2]。在智慧农业发展中,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技术与生产之间的联动性,可为整个农业体系建构一个多维度的信息环境,提高信息传输速度,确保信息交流过程的有效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真正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智慧化。 1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农业阐释 1.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实质上来说,就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种网络是以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而延伸拓展形成的网络体系,其建构起连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同时还实现了人机交互。因为物联网的基础和核心是互联网,具有连通性和物物联接的特点,用户端可以扩展到任何物品,实现物品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从技术支持角度看,传感技术与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体系运行的主要技术[3]。利用传感技术可以定向对物联网内的物体实施信息传输,同时,也能够对物联网所覆盖的区域信息进行传输与处理。从系统架构方面看,物联网系统架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可靠传递层、全面感知层和智能处理层,其中,全面感知层采集和处理物体实时信息时,主要是利用二维码、传感器和RFID等技术进行,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操作;可靠传递层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电信网络和无线传感网络等进行处理和信息再传訾婷,王士龙(山东省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山东淄博255000)递;智能处理层通过智能化控制来实现人机交互或人与人交互,最终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1.2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是指利用计算机、移动设备等,对传统农业进行生产实践支撑,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智能化控制,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的一种先进农业生产模式。智慧农业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生产、服务、交易与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每个环节的数据信息在农业生产中都是交互传播和共享的,获取信息非常便利快捷。智慧农业基于专业理论知识和智能化硬件设施设备,能够进行远程可视化监测和诊断,可以对农业生产的各方面信息进行监控和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高效化管理,促进农业发展降本增效[4]。智慧农业具有非常显著的智能化特征,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非常高,这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是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可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高效、高产、绿色、安全、优质地发展。依托物联网技术,可建构一个多维度的信息环境,为智慧农业稳健、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2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策略 2.1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智慧农业生产中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能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能对农业园区进行自动化管理和运营,利用无线传感技术动态监测相关环境变化情况,采集土壤、空气、温度、光照和养分等各项信息数据,并提供施肥、灌溉、松土等优化解决方案,从而为农业生产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例如,灌溉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一环,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农业灌溉不仅能够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还有助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应用物联网技术控制和管理农业灌溉时,可把相关的传感器安装在田地中,利用传感器来对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湿度、光照等外部环境条件进行监控。同时,还能结合农作物在各个生长阶段的需求,为其控制合理的水肥,自动进行灌溉操作,灌溉的效率与精准性也得到极大的优化提升,保证农产品品质,有效节约水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2.2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监管领域中的应用 现代人们对物质生活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智慧农业进行监管,主要是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监管,保证农作物及农产品的生长状况、品质与安全性良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受到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生态环境监测,分析评估农田生态环境情况,提供科学的环境改善方案。应用物联网技术,还能对土壤的养分、结构等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监管,从而帮助农业种植者筛选适合土壤生长的相关作物品种。物联网技术还能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等因素进行检测,根据所得的参数和指标分析结果,可以及时发现有害物质,如微生物和重金属离子元素等,帮助人们及时做好改善和防护措施,确保农产品安全高效地生产。物联网技术还能采集和整合农产品相关长势、产量、品质、规模、植保等信息,提高农作物和农业生产管理的有效性。 2.3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病虫害的发生会极大地危及农作物的生长,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才能促进农作物丰产和农民增收。物联网技术中有定位系统,该系统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来对农业生产关键数据信息进行精准监测,及时发现农作物病虫害问题,为相关部门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物联网技术能够根据监测的病虫害情况,自动进行农药喷施,而且是自动化地进行精准喷施,不仅能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还能减少农药用量,使农药利用率提高,降低农作物投入成本,并能降低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物联网技术还能统计分析农作物各生长时期的病虫害数据信息,帮助人们提前制定病虫害防控措施,实现智能化的病虫害防治。 2.4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应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在线销售逐渐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在农村地区,很多农产品的电商平台也逐渐建立起来,应用物联网技术可进一步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构建产、供、销统一服务平台,为智慧农业发展拓展途径。物联网技术能够将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在电商平台上进行展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保证,能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也有利于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物联网技术运用于智慧农业中,还创建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不同环节的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同时,物联网技术还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农业生产监控和实景体验,增强购买欲望。 3结语 综上所述,现在各地都在探索智慧农业建设和发展问题,而物联网作为农业信息化、智慧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在智慧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是必然趋势。各地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把控智慧农业发展特征,应用物联网技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业生产高精度、智能化控制,最终推动农业生产更加高质、高效地发展。 作者:訾婷 王士龙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为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实现农业智能化管理,应积极运用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加快智慧农业建设,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就是发展智慧农业模式,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促使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模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 1智慧农业与物联网技术的概念 1.1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是指在传统农业中引入相关智能技术,借助计算机、移动设备等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智能化控制的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1]。智慧农业涉及很多前沿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这些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实现对农业生产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并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做出相应的智能化决策。 1.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从字面意思可知,它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此处含义主要有两层:1)物联网的基础和核心是互联网,这是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网络;2)物联网的用户端可以扩展到任何物品,实现物品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将物联网命名为“theInternetofThings”,并对物联网的定义进行了补充,它是指任何时间与任何场所,任何物体间的互联[2]。 2智慧农业物联网主要架构分析 2.1系统结构设计 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主要包括智能监管设备、自动调控设备、信息采集器、智能网关等硬件设施。信息采集器搜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后处理成模拟信号,然后通过模数转换器将其处理为数字信号,再借助无线传输设施把信号转换为电磁波[3]。其中,无线传输设施采用了具有能耗小,建网活动空间大,可以多终端接入等优点的zigbee技术。智能网关负责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处理,将信号传输至监控中心,由监控中心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存储。与此同时,通过专家系统对采集信息进行智能判断,将调控指令发送给自动控制器,实现对现场设施的自动化控制。此外,现场图像信息可传输至监控中心,实现远程可视化监控。 2.2物联网感知层 RFID设备、传感器、视频监控设备是构成物联网感知层的主要构件,主要作用是收集数据信息。利用zigbee节点、CAN节点等由通讯模块将搜集的信息传输给物联网对应的智能网关,从而实现对现场数据信息的实时测验与采集。应用系统位于上层,所传达的指令可通过智能网关传输给继电器,实现对农业设备开关的调控,进而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化调控。 2.3物联网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涉及WLAN、LAN、CDMA、4G等网络技术,能够即时准确地传输农田生产数据信息与控制指令。物联网网络层可以将感知到的相关农业生产数据高速、高安全、无障碍地传输至任何需要的地方,使数据在世界范围内实现长距离、大范围的通信。 2.4物联网应用层 应用层是面向终端用户的,属于智慧农业的最高层,可按用户的不同需求建立各自操作平台。物联网应用层中存在数个应用系统,可以对农业生产环境、过程、病虫害进行辨识。同时,物联网应用层可将物联网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做出相应处理,从而完成对农业生产场地的自动化管理与调控[4]。此应用层的用途主要是实时采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等过程中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共享,让工作人员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生产效率。同时,还能加强对产后流通、安全溯源、多渠道销售等相关环节的管控,从而推动农业朝着高效、高产、绿色、安全、优质的方向发展。 3智慧农业中物联网的主要应用 3.1应用于农业灌溉领域 灌溉属于农业生产的关键一环,灌溉是否合理关系到农作物能否正常生长,有利于节约水资源。在田地中安装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搜集作物生长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围绕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水肥需求给出有效的灌溉方案,之后利用物联网给出灌溉指令,自动完成灌溉操作。不仅极大提升了灌溉效率与精准性,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且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有效节约水资源。 3.2应用于农业监管领域 农业监管工作包括2个层面:1)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管;2)加强对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监管。农业生态环境决定着农产品质量和安全[5],利用物联网获取农田的主要环境质量数据,由系统进行分析后评估农田生态环境情况,然后给出科学合理的环境改善方案。 3.3应用于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 病虫害是为害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加强病虫害防治管理是确保农作物丰产的主要措施。基于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精准喷施农药,从而提升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减轻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节省农药支出成本。借助物联网及时获取农作物各生长时期的病虫害数据,可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时段、为害部位、药剂类型等,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再经物联网完成农药的自动喷施操作,实现智能化的病虫害防治。 3.4应用于农产品销售领域 当前,网络在线销售正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利用物联网在电商平台上展示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让消费者对农产品有更全面的认识,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信任度,从而增加购买意向,而且也能获得良好的口碑。因此,在智慧农业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对生产环节中的农产品或运输包装过程中农产品贴上RFID电子标签,同时,在运输、仓储、销售等不同环节及时更新数据信息,从而建立起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对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整个环节的数据信息进行共享与透明化管理,从而实现对农产品全过程的可追溯性管理。 4推动物联网在智慧农业领域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推动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农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我国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下列建议。1)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补贴优惠。将与农业物联网有关的产品与设施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并出台相关鼓励措施,鼓励科研院校、科技涉农企业、电信运营商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从而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局面。2)加大对农业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自主创新,重点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农业应用技术加以研究,攻克相关技术难点,研发出更多适合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软件产品与农用智能终端产品等。3)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农业物联网技术相关标准研究,组织专家团队参与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制定,掌握话语权。 5结语 将物联网技术融入农业领域符合智慧农业建设的需要,智慧农业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目标。由于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比较迟,在推广与应用过程中面临着不少困难,但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智慧农业发展也必将提速。今后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农作物生产全过程的精准管理,水肥药的自动化控制、病虫害的智能监控与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等。其中,应重点构建更为完善的农业生产模型,比如,病虫害预警模型、气候灾害预警模型、不同农作物生长模型等。同时,探寻云计算技术与农业生产发展深度融合的路径,重点研究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模式,建设从农业数据中心到手持移动终端设备的数据交换宽带,以农村“三网融合”为契机推动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也必将成为打造智慧农业的主要基础。农业物联网属于一个新兴研究领域,需要相关学者、专家、农技人员的继续努力,根据农业生产特点与需要不断优化农业物联网技术,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率、高精度的智能化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志成,张沐诗.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J].农村科学实验,2019,35(21):122,124. [2]张熙.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性研究[J].宝钢技术,2018,11(2):46-47. [3]王金翔,郑笔耕.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5,27(16):112-113. [4]夏波,刘志琴.浅析物联网在智慧农业的发展[J].通讯世界,2015,34(7):306-307. [5]文黎明,龙亚兰.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15):54. 作者:唐浩强 单位:甘肃省庆阳林业学校
民间舞蹈教学篇1 民间舞,泛指起源并发展于民间,受当地文化、风俗的影响,风格别具一格,主要是人民闲暇时自由创作的舞蹈。每一个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在民族文化上各不相同。由于表演人员在年龄上有所差异,生理特点各不相同,产生不同形式的表演风格。朴素自然、风格多样、内容丰富,都是民间舞蹈的情怀。在民间舞蹈由来上,一直是宫廷舞和古典舞的创作因素。学习民间舞蹈不仅有助于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而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高校应对现有的民族舞蹈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让各族文化得到传承。因此,加强高校民间舞教学改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源远流长、民族众多的东方文明古国,经过了深厚文化的积淀和无数岁月的洗礼,中国成为了一个民族文化悠长的国家。在五十六个民族逐渐融合、发展、交流下,共同谱写了象征着民族文化精髓的舞蹈篇章。民间舞是广大人民群众表达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是各族人民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风俗等影响下的产物。烘托着浓厚的民族精神与民族色彩,是各种祭祀活动、礼仪活动、民俗活动的传承者,也是人民生活中和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更是人们茶余饭后情感的表达者。各种各样的形式和内容,各显风采的音韵和风格,都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舞蹈来说,自身对人的塑造有着重要意义。舞蹈不但能够改善人们的体型,而且也能培养人的精神。不中哪种舞蹈风格,都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怀。特别是民间舞蹈,能使学生在学习舞蹈中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在舞蹈学习中,他们自然而然地把文化与舞蹈结合在一起,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接受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展现出一个民族的风俗民情、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等内容。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民间舞蹈教学工作具有现实性意义。 二、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进建议 现如今民间舞教学已经在我国许多高校普及,民间舞教学是传扬民族文化的最佳手法,这也引起了很多高校的重视。同时,高校民间舞教学当中也存在着问题,需要一步步进行改善。针对以上我提出的问题,将给出一下建议,以便于高校民间舞教学能有所创新。 (一)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理论学习 丰富教学内容的一个方式是多媒体教学,在民间舞蹈教学的同时,也应向高校生普及相关的民族文化,例如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甚至是地理环境等。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既能丰富学生们的舞蹈技能技巧,又能传播民族文化,可谓一举多得。我国高校的民间舞蹈教学应该从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论入手,把握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特征,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民族舞蹈文化特征,描绘民间舞蹈生动的形象。这是民族舞蹈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弄清楚了这一点,就可以使民间舞蹈在高校得以全面发展。目前,多媒体教学在文化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某种民间舞蹈的风俗习惯和情感,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动作,有效防止教学方式的淡一些,丰富教学内容。此外,增加时间长度,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接触并了解。其次,采风,这是美术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方式,通过舞蹈采风,可以给学生提供了解民族文化的机会。早期民族舞蹈的发掘和教材的编写为教学提供了保障和基础,老师在上课时教授的内容才是现在准确的教学过程,教学和教育是教师的职责,教学是指教学能力,教育则是指育人能力。普通高校则需要改进教学方法,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尝试有效的融入科技和科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以及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一个更好的教学成果。丰富教学的内容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创新教学的方法,激起学生对舞蹈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向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此外,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观看民间舞蹈的视频,让学生体会民间舞蹈展现的吸引力,渐渐地汲取当中的精髓。当今信息技术发达,教师也能够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来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教学、网上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兴趣,带动学生对学习民间舞蹈的主动性。在归纳整体的基础上应用对比教学法。高原民族属于农牧业文化类型,如苗族、傣族、彝族、藏族等。这些民族的舞姿都带有顺边的特征,因为这里受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民族的审美特征也有影响,但他们顺边美的特征又各不相同。这些生活在高原的民族虽然具有相同的特点,但又有着不一样的特性。这样的对比教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起来轻松,还能达到方便记忆的效果,在对照中可以轻松地驾驭不同的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有利于学生对我国这种多民族国家的民间舞蹈做一个系统的了解。启蒙式教学方法也经常出现在民间舞蹈教学之中。与对比教学法不一样的是,它更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民间舞蹈中有一个特色不得不提那就是宗教,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当中的一个,东汉时期就已经传播到了我国,在中国广受欢迎。在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迎娶了唐朝时期的文成公主为妻,她继承了中原的先进经济和文化,其中还有佛教,并迅速在西藏发展。是文成公主将佛教带入了西藏,同时启发了西藏的人民,在如今我们常常能在藏族舞蹈中看到佛教里的特点。像这种启蒙式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整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也可以大大提升我国普通高校民间舞蹈在教学方面的水准。新时期的中国民间舞蹈教学应更加面向全世界,提升与世界舞蹈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地位从中更突显。季羡林曾经说过,文化一经形成,就立刻会成为“文化交流”。不单单出现在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中,并且还体现在民族和民族之间的沟通中。它还应包括与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的交流。我国拥有着56个民族成千上万的民间舞蹈,风格多样内容丰厚形式独特,在世界舞蹈艺术当中别具一格。中国的56个民族民间舞千千万,在世界舞蹈艺术之中非常独特。对于现代高校的民间舞教学,应吸取优异的文化,引进国外的中国民间舞文化理论和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本着谦虚和宽容的精神,我们应该去严谨地对待它的本质。引入国外优秀的舞蹈理论教学成果,不断寻求文化交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开阔的视野,使我国民间舞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促进我国民间舞蹈的发展,确立我国民舞的学术地位以及国际地位。 (二)在舞蹈教学中德育教学 与舞蹈技能齐头并进很多家长与老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成绩问题和技能有没有掌握,特别是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只有掌握了专业技术才是最重要的。其实一流的舞者并不是只有掌握了舞蹈技能才行的,舞蹈是展现美、创作美的艺术。不仅仅只需要外在美,内在美也应该是同等重要的。具有良好的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不断更替变迁,唯有一直不变的就是我们的德育教学,德育教学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学生在不断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同时,也应该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民族文化精髓。同时能将其充分的融入到作品中,展现民族文化的灵魂。时刻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的敬畏心,做一个充满爱心、热爱生活、迎难而上、道德修养极高的舞者。舞蹈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应该起到示范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往往能慢慢的从本质上影响着学生,包括品格、人生观、世界观和做人的标准等等。在管理学生的同时,教师的品德、对人的想法、对事物的看法,都会在不轻易之间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在德育教学当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课余时间可以开展民族文化宣传的活动,普通高校可以开展德育教学相关的讲座,真正做到舞蹈技能与德育教学工作两手抓,让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舞蹈老师在教授舞蹈技能的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整个学风变得更加淳朴。在高校中,组织开展民间舞蹈教学活动,具有现实意义。其既是民间舞蹈的传承,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民间舞蹈以其简单、生动、有趣的特点,深受各民族的喜爱。它不但丰富了民族群众的生活,也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了传承,高校民间舞教学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让民间舞蹈得以延续,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作者:郭亮 民间舞蹈教学篇2 0引言 舞蹈是一种文化,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肢体呈现出舞蹈的形式美,同时传达出舞蹈内在的情感和思想。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表演者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深入体会和品味舞蹈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舞蹈教学融合的内在需求 1.1深化学生对舞蹈精神的全面理解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和掌握舞蹈的动作技能、技巧,还应该让学生全面理解舞蹈的精神和内涵。只有理解舞蹈的内涵和精神,才能更好地进行表演,增强舞蹈表演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一直以来,高校舞蹈教学都非常重视传递舞蹈艺术精神,这对我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而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对文化的感知能力,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舞蹈作品的精髓,让学生感受舞蹈的内在精神和情感,品味舞蹈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学习民族舞蹈类型时,要想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就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结合舞蹈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传统文化内容,以传统文化教育来加深学生对舞蹈内涵和精神的理解。 1.2展现舞蹈艺术中的文化魅力 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舞蹈教学融合,能够展现舞蹈艺术的文化魅力,这是我国舞蹈事业发展的需求[1]。舞蹈是一种文化载体,在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背景下,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希望我国传统文化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舞蹈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并鼓励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创编舞蹈,编排出有特色的民族舞蹈,以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我国民间民族舞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体会舞蹈中的文化魅力,通过舞蹈表演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舞蹈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民俗、生活等,我国传统舞蹈艺术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元素。只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呈现出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挖掘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 1.3促进舞蹈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集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我国舞蹈教育事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在世界舞蹈领域突出自己的特色并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凸显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息,彰显民族特色。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将舞蹈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带领学生在民族舞蹈中寻找传统文化元素,以传统文化为根据,继承和发扬民族舞蹈。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才能在舞蹈创编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现代舞中,以促进我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 2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舞蹈教学面临的形势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各种西方文化、思潮涌入我国,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人们崇尚西方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不时尚的,而西方文化是时尚、流行的,忽视传统文化[2]。这种崇尚西方文化的现象在很多领域都有所体现,人们日常更青睐于西方节日,学习绘画、音乐以及舞蹈等艺术时,也更青睐于西方艺术,这使得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在高校舞蹈教学中,不重视传统舞蹈的现象较为常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一些传统文化由此而流失。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育领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大势所趋。 3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舞蹈教学融合的实践路径 3.1转变教学理念,将文化元素与舞蹈教学相结合 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舞蹈教学融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找到舞蹈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在合适的时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传统文化元素[3]。舞蹈教师可以成立研究小组,通过互联网、书籍、文献等了解各种类型舞蹈的相关文化知识,搜集相关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并将其整合到舞蹈教学体系中,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在合适的时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舞蹈教学内容,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舞蹈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各种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民族舞蹈的起源、发展历程等,提取出其蕴含的文化元素,并加以教学。舞蹈是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民族的舞蹈往往能够体现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宗教信仰等,不同类型的舞蹈也往往具有不同的作用,如很多舞蹈类型最初用于祈福、祭祀等。在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舞蹈相关的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传统文化与舞蹈教学的有效融合。 3.2创设教学情境,加强舞蹈教学中的文化熏陶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强舞蹈教学中的文化熏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与舞蹈教学的有效融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创设教学情境,也可以借助道具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例如,在学习蒙古舞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内蒙古地区的舞蹈、音乐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播放蒙古族音乐。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和音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下,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积极投入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并沉浸在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中,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利用多媒体设备外,还可以在布景和服装上精心设计,按照蒙古族的生活习惯来布景,提供蒙古族的服装,学生如身临其境,仿佛生活在蒙古。在学习古典舞时,可以利用古典园林幕布来布置学习场景,并准备一些古典舞的服装、道具,让学生更好地进入相关角色。在这样的氛围和情境下,无论是舞蹈教学,还是相关文化知识教育,都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舞蹈艺术非常注重情感的传达,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促进舞蹈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在特定情境中,增强学生的体验,同时还能够加强文化熏陶。此外,舞蹈学院也可以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在布置学院环境时,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如在走廊、教室等的环境设计中,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营造浓重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3.3提高教师的艺术文化修养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素养和教学水平会严重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要想在舞蹈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两者的融合,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内容[4]。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高校舞蹈教师一般是舞蹈专业人才,比较熟悉舞蹈的相关理论和技能,但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这会严重影响传统文化教育与舞蹈教学的融合。针对这一情况,高校要鼓励舞蹈教师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构建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网络,鼓励教师通过网站学习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备课时,可以让舞蹈教师与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合作,共同备课,发挥出专业传统文化教师的优势,以提升舞蹈教师的教学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传统文化教育的交流会,让舞蹈教师就传统文化教育与舞蹈教学的融合,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出解决方案,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舞蹈教师的艺术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 4结束语 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舞蹈教学相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舞蹈内涵和精神的全面认识,促进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还能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合我国国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在舞蹈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相关文化元素。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创设良好的情境,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不断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 作者:李春迪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民间舞蹈教学篇3 民族民间舞蹈是直接反映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而形成的,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所处自然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存在差异性,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是某一民族舞蹈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最显著的标志,是一个民族舞蹈作品思想、形象、形式特点的总和。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集教、跳、编、演于一体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因此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时,需要对其“风格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与其形成因素,通过“动感、动势、动律”,递进式引导学生加深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知,准确把握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强调不同文化构成所产生的不同的“动”的原理与身体不同的律动表现,确保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理解民族独有的文化审美在动作中的渗透功能,进而保障学生对舞蹈文化内涵具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实现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特此进行本次研究工作,希望地方高校能够更为高效地开展舞蹈教育工作,推进我国现代舞蹈教育发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集中思想,端正学习态度。其次,教师需要热爱每个学生,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自尊心进行有效的尊重与保护,积极鼓励学生。教师还需要不断强化自己的耐心,认真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最后,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探究,通过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1],确保学生可以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体态、动态、神态进行准确的掌握,进而实现学生探究意识的科学培养。所以,教师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具体落实“风格性”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强化学生民族审美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和社会大众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各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也极其紧密,地方高校在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时,如果教师对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缺乏重视,则会对学生认识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造成很大的制约,所以开展舞蹈教学时,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及其蕴含的审美意识和民族性格。同时,教师还需要确保其讲述内容的针对性,保障能够科学阐述民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风格特点。此外,教师给学生讲解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时,还需要对学生的主体性予以高度尊重,注意引导性和启发性,使学生对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具有更大的兴趣。 三、剖析民族民间舞蹈标志性动作元素 各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汲取素材,经过舞蹈编导加工提炼,形成各民族民间舞蹈特有的风格性动作。现阶段,民族民间舞蹈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风格体系和动作体系,通过合理剖析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地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运用每个民族特有的动作元素,抓住不同民族风格的本质特征。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时,可以利用观赏视频和亲自示范的方式对舞蹈动作进行深入剖析,详细讲解其动作发展脉络,使学生了解劳动生活动作和舞蹈动作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发展规律,掌握其风格剖析能力和动作剖析能力。例如,藏族民间舞蹈的踢踏舞动作,这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性动作,双膝有规律地上下颤动,双脚拍打出和谐的节奏,热烈激昂,体现出藏族人民朴实自如的性格。再如,维吾尔族舞蹈各部位动作配合眼神完成传情达意,动静结合,快慢对比,加之绕腕、移颈、弹指等装饰动作,形成了奔放利落、细腻多情的舞蹈特点。剖析民族民间舞蹈标志性动作元素,研究其风格特征,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实现举一反三,对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来源进行自主研究,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推动了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四、深入分析文化内涵 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对于民族民间舞蹈而言,“风格性”具体包括舞蹈文化和舞蹈精神,在进行具体学习时,需要以文化视角为基础,长时间积累的民族文化形成风格各异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各民族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可以通过民族民间舞蹈来展示民族文化精髓。例如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蒙古族舞蹈刚柔并济,肩部、腕部、臂部、腿部各部位的灵活运动,都有着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气息和精神气质,步伐动作表现出人与马的亲密无间,模仿马的动作,富有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用民族舞蹈来反映本民族的文化标识。再如东北秧歌热烈火爆、诙谐逗趣的舞蹈动作,上肢动作与下肢步伐协调配合,再加上道具手绢花的翻转技巧,凸显东北人的热情和豪放;傣族少女婀娜多姿、柔情似水,用“三道弯”体态凸显水乡的祥和与宁静……民族舞蹈动作富有民族文化内涵,以文化自信来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深入挖掘民族舞蹈文化所蕴藏的精神内涵,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 五、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在创作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相关主体的创作场面与传承场面,进而感受舞蹈的民族文化气质和魅力,教师需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确保能够高度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具体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深入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风俗环境、文化背景和产生来源,针对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再现相关情境[2]。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具体包括三种方法。其一为课堂舞台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穿着民族服饰,根据舞台形象展现灯光和音响效果,确保学生能够深入舞台情境,使其对民族舞蹈风格具有更为深切的感知。例如歌曲《火红的萨日朗》,“萨日朗”是蒙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草原上的山丹花”。歌词写道:“草原最美的花,火红的萨日朗……”为舞蹈创设了情境,奠定了民族风格,运用肩部、腕部、臂部、腿部的蒙古族舞蹈动作元素,如耸肩叉腰行进步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骑在马背上策马扬鞭,逍遥自在,软手柔臂的连绵表现出到处是花香,让人陶醉其中……其二为课堂生活化,具体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塑造舞蹈形象,通过利用舞蹈艺术自娱自乐的具体情境,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联想力,将排练厅想象成草原雪山等,使其能够进一步掌握民族民间舞蹈动作,进而感知动作蕴含的“风格性”。如歌曲《站在草原望北京》,在舞蹈中运用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等多民族舞蹈动作元素,蒙古族柔臂表现草原男儿的奔放豪爽,藏族踮步舞出高原姑娘的朴实自如,维吾尔族托帽、夏克转跳出边疆姑娘的妩媚热情,朝鲜族古格里含蓄深情,彝族烟盒舞散发着传统意味,各族舞蹈表现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祝福祖国。其三为内容形象化,具体是指通过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更为直观地呈现民族民间舞蹈内容,并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民族民间舞蹈视频,使学生可以更为深刻地掌握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推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健康文明的开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奋斗,繁荣发展。 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第一,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研究中,要从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探究,教师必须明确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精确把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对其知识框架进行有效补充,使学生能够对“风格性”进行更为精确的把握。第二,教师需要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像结合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蹈场景的还原,同时对传统舞蹈教学的单一性进行科学改善,对学生情感进行更为有效的引导,有效地感染学生情绪,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第三,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研究,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对相关教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随看随记的良好习惯。第四,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要经常进行田野调查和采风,对研究对象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研究,确保能够获取更为丰富的创作灵感,对文化背景和舞蹈动作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全面收集,以获取创作素材,感悟当地民族精神,同时还可以实现舞蹈理论体系的合理构建。第五,民族民间舞蹈教师需要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和同行、前辈进行有效的交流协作,进而实现自身知识层面的有效拓展,更为深入地研究民族民间舞蹈[3]。最后,还需要保证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地方高校教师在进行舞蹈风格的讲解时,需要确保语言精练,合理应用各种表达技巧,避免使用模糊词语或口头禅,以突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讲解舞蹈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将“风格性”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重心和中心,这样才能真正跳好民族民间舞蹈。总之,地方高校在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时,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民族审美,剖析民族民间舞蹈标志性动作元素,深入分析文化内涵,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可以使“风格性”得到充分凸显,确保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时,能够进一步明确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进而保证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民族民间舞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推进高校舞蹈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红云、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风格性”分析[J]、好日子,2019,000(019):1、 [2]易辛、民族民间舞“风格性”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9,(7X):226-227、 [3]孔令昕、论学院派民族民间舞风格课教学的规范性[J]、剧影月报,2019,000(002):65-67、 [4]张焕婷、高等院校舞蹈教学中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研究[J]、艺术研究,2019,83(02):132-133、 作者:侯晋芳 单位:长治学院 音乐舞蹈系
体育课程线上教学篇1 得益于系列创新教学法的有效应用,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性与有效性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程度提升。但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正备受关注,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构建的紧迫感也不断增强。联系教学经验可以发现,简单地进行线上教学相对简单,但进行线上教学模式的构建往往更为复杂,线上教学模式构建的现实难度也相对较高。很多高校在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构建中十分被动与茫然,各种难点也并未被有效破解。鉴于此,探寻出更为有效的线上教学模式构建策略十分必要。 一、高校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概述 高校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很多高校纷纷在进行线上教学的同时,积极进行相应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线上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为线上教学的有序进行提供支撑与保障,这不仅能够促进整体教学创新性的较好提升,对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也有很多帮助。另一方面,线上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使得整体教学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制约,除了可提升体育教学灵活性外,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也能从更多角度与途径学习体育知识。但也要看到,线上教学模式构建对高校及体育教师提出了一些新要求,线上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存在明显差异,相应教学模式的构建也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于高等院校以及体育教师而言,其自然需要对新时期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广泛思考。 二、高校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构建中的难点 (一)线上教学资源的整合难度较高 高校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构建中,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运用是重要基础,但线上教学资源的整合难度较高是不争事实,这也成为了相应教学模式构建中的难点。部分教师虽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线上教学尝试,但线上教学与线上教学模式构建存在本质差异,大多数教师并未积累足够多的线上教学模式构建经验。线上教学资源的整合涉及到相应教学资源的搜集、汇总及具体的教学运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线上教学以及相应教学模式构建都会受到影响。很多高校之所以无法确立出基本的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与教师群体无法较好整合线上教学资源有直接关系。部分教师虽然能够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应教学资源,但缺乏具体教学目标指引,相应教学资源搜集与整合上的盲目性色彩十分浓郁。这一情形下,想要构建出具体的线上教学模式便十分困难,线上教学资源整合难度大也是相应教学模式构建中的难点。 (二)线上教学对具体平台过于依赖 高校体育课程线上教学中对爱学习等线上教学平台过于依赖,基于具体的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较为可取,但从线上教学模式构建的视角予以审视和分析能够看出,一旦对传统线上教学平台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线上教学模式构建中便会呈现出机械性强这一问题。结合高校体育线上教学实际看,钉钉平台、微信、猿辅导等平台也十分优质,但较之传统的在线教学平台而言,微信等一种社交软件、自媒体软件的利用率明显不足。(三)线上教学学生参与度难以保障高校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构建的视角下,学生在线上教学中的参与度较低会成为相应教学模式构建中的难点。体育课程教学与一般的文化课线上教学存在很大不同,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体育课程教学基本上基于具体体育运动的项目开展,学生的运动兴趣也能较好转化为体育课程参与上的兴趣。但线上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程教学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线上教学缺乏较高的认同感,其在线上教学的真实参与度也相对较低。这一状态下,相应教学模式构建中自然要关注于学生参与度的提升,学生能否充分参与到线上教学之中也成为了相应教学模式构建状况的评价标准之一。这一现象客观存在时,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构建中需要兼顾的内容更为多样,学生的线上教学参与度提升较为困难也会转化为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构建中的具体难点。 三、高校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构建的具体策略 (一)结合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 高校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构建中,教师应当将线上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作为基础,结合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整合线上教学资源的做法也十分可取。例如,在体育运动安全相关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将安全运动理念的培养,体育运动中个人防护技巧的掌握等作为基本教学目标。在这一教学目标指引下,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教学资源,具体包含图片、文字、视频、音频与成熟课件等。在搜集线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整合相应教学资源,将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 (二)依托各种软件多元线上教学形式 在高校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构建中,确定出集中具体的线上教学形式,弱化对单一线上教学平台的依赖较为重要,这也能够增强线上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例如,教师可以在媒体融合视角下,对专业的在线教学平台以及更为灵活的社交软件、自媒体软件进行应用,借此多元线上教学的基本形式,从更多渠道进行线上教学。在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规则讲解中,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的线上教学平台讲解核心知识与要点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微信群内分享微课课件,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等方式,更为直观的了解、掌握相应运动项目规则。专业的线上教学平台上具有多样的在线教学辅助功能,但微信、QQ等社交软件更为灵活,各种软件与专业在线教学平台之间也具有较高的互补性。为此,线上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中,高校与教师应当更为多样的选取线上教学形式。 (三)借助教学任务创设保障学生参与度 高校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构建中,学生参与度的提升需要重点关注,提升并保障学生参与度是避免线上教学流于形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相应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体育教师可以对项目导学法进行有效运用,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教学合作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完成相应任务与项目学习的做法十分可取。例如,教师可以创设耐力训练、爆发力训练策略体系构建等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搜集相关资料,制定出相应策略体系并上传到作业系统之中。教师则可以需要对学生的教学任务完成状况进行具体评价,并结合教学任务完成状况提供针对性指导与教育。通过教学任务的较好创设,以及学生小组合作下进行的教学任务解决,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参与度也能得到更好保障,相应教学模式也可以更为顺利地构建。 四、结束语 高校应当顺应互联网+教育这一趋势,积极进行体育课程在内在多种课程教学相关线上教学模式构建尝试。在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构建中,除了要对具体难点予以有效破解外,高校也应当做好线上教学模式构建相关规划。与此同时,通过定期审视线上教学模式构建、运转状况,发现并解决相应教学模式构建中存在的不足,积累更为成熟的经验。更为重要的是,线上教学模式构建本身需要一定时间周期,高校及体育教师也应当将线上教学模式的构建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 作者:梁方梅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 体育课程线上教学篇2 由于国内疫情的不良影响,全国各大高校为了防止疫情的相互传播与蔓延,纷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国所有高校全部停止线下授课,将原本需要在学校学习的课程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线上教学,教师们通过课件制作、视频音频、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授课。体育课也是一样,体育教师通过对原本课程的改编,将原本需要在线下才能教授的课程搬到了线上,使学生们通过网络在家学习相关的动作要领和技术动作,从而达到线上体育教学的目的。随着国家与各大高校对于“课程思政”的推行,线上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的有效结合成为了“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以及蕴含在体育教学中的内容 (一)课程思政的定义。“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随着国家对于思想政治的重视程度不断增高,2014年开始逐渐将思想政治课程向着“课程思政”转变,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学科课程展现出来,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使学生能在学识和品德上都有所提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在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实施方法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细则,导致了思想政治课程很难向“课程思政”改变。所以,高校应在教育改革的同时,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真正的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各个学科当中。 (二)体育教学所蕴含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中,体育教学是从小学到大学都必须具备的一门学科,在各大院校的课程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在学生们积极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同时,通过正确的体育教育强身健体对于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我国也是一个体育大国,在奥运会历史上中国队员从默默无闻到如今的百花齐放,勇夺桂冠,体育教育的意义坚定了国家体育强国的信念,也凸显了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的历史文化也在不断传承,从古代的骑马射箭到现代的各种规范化标准化的体育项目,体育文化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传承着我国的历史文化,国家文化的传承与保障。在体育教育中,运动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良好的运动技术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也可以避免很多因错误动作导致的难受、受伤等不良反应,通过正确的体育教育,能让学生们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同时,更能让他们体会到体育教育中所传达出的意识和精神,例如体育竞赛中所蕴含的各种规则,为了比赛可以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防止比赛中产生各种不良的行为,制定各种规则是体育项目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各种规则的了解人们也能学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遵守规则的规则意识;而在竞赛双方进行比拼的同时,竞争意识和公平意识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灌输,毕竟只要是比赛就有输赢,正确合理的竞赛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公平意识。当然在比拼过程中,奋勇拼搏的拼搏精神也能得到体现,在团体项目中通过队友之间的相互合作,也能使学生们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魅力和信任的力量。所以,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涉及到思想政治对于学生的思想建设。 二、调查研究的方式与结果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调查对象为在网络调查问卷平台上实名登记注册的在校大学生,所含专业涉及计算机、风景园林、电子、医学等,调查方式是对问卷平台上符合年龄与学历要求的大学生们采取抽样调查,问卷共计200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100%。 (二)调查问卷设计。问卷主要是针对有体育线上教学的各大院校的大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中的实施情况和对“课程思政”的意见。问卷共设置了15道选择题,涉及对于体育线上教学的情况、“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课程思政”在体育课程中的实施程度等。 (三)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生对课程思政是比较认同的,但不同的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相对而言,偏文科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程度是比较好的,因为文科生在思想政治课程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的体育线上课程的教学中,这部分学生能理解到体育教育所带来的体育精神,并与思想政治中的一些理论产生反应,将原本一些比较单调的思想政治理论通过体育教育中的实质性对抗与体育精神结合了起来,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思想政治课上所学的一些概念,使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相比而言偏理工科的专业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程度是比较差的,因为理工科男生偏多,他们更倾向于在线下进行体育教学,通过实践和比赛去更好地学习和体会所学知识,现在将体育课程搬到了线上,本来就对这些喜欢运动的学生来说失去了一定的兴趣,对于课程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更是意兴阑珊,虽然这部分学生也可以通过视频、图像等设备在家中进行实际动作的练习,但对于“课程思政”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反应并不好,很多学生表示线下还有可能去体验一下竞赛中的政治思想,线上基本没有学习的动力,相比线下觉得无趣乏味,他们更注重实践与互动。在调查结果中,60%以上的学生还是比较接受“课程思政”融合在体育教学中的,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相比于单调枯燥的思想政治课更加乐于选择将思想政治融合于实践中的体育课程的,即使线上体育课程没有线下的效果好,但至少可以在实践中去体会政治思想,使学习时更有兴趣。在问卷的最后有一项关于“课程思政”与学生的期待值是否匹配的问题时,7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不匹配,感觉结合的不好,说明在实际课程中,由于是线上体育教学的关系,学生由于对线下体育实践比较渴望,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和感受度都不是很满意,一方面,学生们希望既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体育方面的知识,又希望能通过一些人物事迹或传奇经历等体验“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精神,显然这方面做得不好。另一方面是因为思想政治课程在体育课程中所结合的点比较少,很难满足学生们对于“课程思政”的期待。 三、高校体育线上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意义 “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和理论升华过程,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高校体育线上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起来,体育教师如果在开展线上体育教育教学中把挫折教育、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规则意识等融入到体育线上教学过程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彰显“以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促使显性与隐形教育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这对于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意义。 四、高校体育线上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高校体育线上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还可以对学生思想上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此,笔者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将体育线上教学和爱国精神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爱国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点,而在体育教育中,体育赛事是一个具有很高关注度的事件,可以将我国各个在体育赛事方面为国争光的人物和事迹巧妙地运用于“课程思政”中,使其成为爱国精神传播的一个载体,从而让大学生具备爱国主义精神。体育教育者们要学会将体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挖掘出来,结合教材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各种契机,将思想政治教育活泼生动地开展起来,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到民族荣誉感。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日常的学习和交流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局限于上大课和看相关的书籍,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的功能有限。要想充分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一是要对学生有一定的深入了解,特别是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这一方面,要有准确的判断。在具体的体育线上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且分阶段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在线上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人视频或在学习交流里上传多段录像的方式,让学生们进行相关动作要领的交流与学习,学生之间在进行对相关动作的讨论和思考的同时,也能更加清晰地学习和认知所学的知识,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都为了更好地完成相关动作相互督促和进步,使单独的个人组成了团体,从而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也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三)提升教师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在很多的高校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对“课程思政”具备足够的重视,很多体育教师也只是注重学生们强身健体,而并不注重学生内心健康的教育,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将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结合起来,将体育知识和思想政治的道德精神相融合,把育人这个概念融入到体育课程的教学之中。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的内容做的更加的多元化,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也能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五、结语 体育线上教学“课程思政”是体育线上教学与思想政治元素的有机结合,是体育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的探索和挖掘。“课程思政”在体育线上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更能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对教育的改革也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作者:韦春生 张红云 体育课程线上教学篇3 随着高等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体育教学得到了重视并成为了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高校需要明确当前体育课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通过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体育知识的渠道,以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课程,来不断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高效性与可持续性发展。 1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普遍缺乏完善的体育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教学融合体系,也没有现成的相应的教学方案可以参照。相对于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而言,混合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实现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线上教学是利用网络建立师生之间的联系,线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与交流,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二者融合从而发挥二者的优势作用,能有效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但由于学校普遍缺乏完善的线上线下融合体系,很多高校的大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并未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混合教学,学校官网及相关网络平台的信息更新也不及时,且缺乏健全的线上体育教学考评制度。其次,在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上,缺乏相应的应用机制。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需要充分发挥混合教学的优势,而应用机制则是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的基础保障。但现阶段,由于应用机制尚不健全,因此体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施缺乏科学的依据,教学规划缺乏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的效果,难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此外,有部分高校虽然利用互联网建立了校园网络学习平台,但是其体育混合教学模式的网络化水平仍普遍较低。高校在网络的维护与管理上投入较少,导致校园网络平台形同虚设,学生的教学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2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构建的基本实施路径 2.1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混合式教学 高校体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的开展过程当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各项运动技能,掌握各项运动的技巧,同时,还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并加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才能有效提高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构建,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一些常规的运动的技巧、方法与训练时的注意事项等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之后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实践训练,课下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学生的线上指导,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实现线上的沟通与交流,要及时解决学生在体育训练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完成预期的训练目标。 2.2强化混合式课程设计的科学合理性 课程设计是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构建的核心环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都需要以课程设计为主要参考依据。高校体育教学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学阶段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但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与依赖的,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能力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统筹规划。课前教学阶段的学习活动要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学习,借助信息技术与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获取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同时还可以自主收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资料,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跨班级或班级内的线上社交群组,为学生提供针对知识点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理论与实践知识的预习工作。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立足于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采用边讲边练、以练代讲、边做边评等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与辅助下完成实践与综合性知识的学习与练习任务,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课后,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指导活动,为学生制定个性化课后练习任务,并对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跟踪测评,建立微信群或学习交流讨论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并与同学、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从而提高体育学习的效果,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 2.3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科学混合 线上教学能帮助学生形成动作的整体表象,但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运动技能,还需要通过线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复练习来实现。例如:针对海岛野外生存课程中“速降”的教学,首先通过线上教学模拟出房屋着火,受困者逃生的生活情境,并引出速降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之后由教师通过线下课程教学向学生示范速降操作的基本动作要领,帮助学生形成动作的整体表象,再指导与辅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速降的基本动作要领。线上模拟情境与线下动作展示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地体验与掌握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要领,在高校体育的其他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游泳、武术等的实践性教学中也较为适用。针对理论性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深入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以线上教学为主,教师通过线下课堂对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进行检验,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进而有效节省线下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此外,综合性内容也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难度较低的操作技能,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线上学习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点,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完全掌握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针对综合性的教学内容采用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的程度把握上,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教学安排等方面情况,灵活调整混合教学方案。 2.4课后借助线上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由于能力与生长环境的差异性,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存在明显的差别,不是所有学生在一整节课下来都能够全面理解与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与动作要领,一部分学生会在课后遗忘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后借助线上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首先,教师可以将一些体育运动要领的相关视频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观看视频进行反复练习,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后,打破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复习巩固的局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学生可以在复习巩固过程中,将自己的问题和练习的视频拍下来发到网络交流平台,让教师和其他学生针对自己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进行指导,从而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复习巩固的效果。此外,教师在进行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线上线下混合评价方式,通过设定多元化评价模式,针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以及线下课堂教学中的综合表现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同时,将评价的结果公布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学生个性化教学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对学习方法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的开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体育学习需求,高校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分析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特点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科学设计与规划教学内容,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进而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及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刁学慧,魏汝领.高校体育类“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构建路径探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7(3):80-86. [2]唐海军,王占康.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对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篮球专项课学习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3):6-8,12. [3]马凯,贾亦帅.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6):28,30. [4]徐喆,朱萍.基于超星网络教学平台的线上教学策略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8):22-23. [5]刘禹男.基于网络资源的“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6):127-129. [6]罗春婵,丁义文,李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效率探究——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验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2):31-33. [7]曹霞.混合教学法在排球普修课上的实验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9. [8]徐梦伟,林晨,史永华.病理学日常线上教学的探索及反思[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6):53-55. 作者:陈娟 郭剑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南京林业大学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篇1 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玉米需求量不断增长,玉米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在保证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1]。但玉米种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产量和品质有所降低,为此需进一步研究玉米栽培技术,并加强推广,进而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玉米栽培环境要求 1.1温度 玉米属于喜温类的作物品种,整个生育期需要较高的温度。气温下降至10℃以下时,会对玉米种子发芽带来一定影响,导致发芽迟缓;气温超过20℃时发芽旺盛,当温度达到40℃以上时玉米种子停止发芽[2]。苗期可耐受-3℃的低温,拔节期要求气温达到16~26℃,开花阶段要求气温保持在26℃左右,灌浆期适宜温度为20~24℃。 1.2光照 玉米属于短日照的作物品种,在日照时数8~10h条件下能够开花结果。 1.3水分 玉米植株高大,叶片和叶面面积较大,生长过程需水量较大。生长期适宜降雨量为410~640mm,干旱会对玉米产量及其品质带来不利影响,夏季降雨量不足150mm的地区不适宜玉米栽培[3]。但降水较多,会对光照条件带来不利影响,阻碍玉米的光合作用,导致病害发生概率增加,并易发生倒伏、杂草等危害,对玉米产量及其品质的提升带来严重影响。 1.4土壤 玉米栽培对土壤没有严格的要求,土层深厚、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的栗钙土、黑钙土及沙质土壤均可栽培。 2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2.1选种 玉米高产栽培过程中选择优良品种非常重要,这也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关键,应结合地区气候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品种。首选抗逆性好、产量高、病虫害少的优质品种,以保证玉米健康生长,为其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4]。玉米品种选择好之后,将种子放置于阳光下暴晒,并用药剂拌种,以提高发芽率,减少各类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有效促进玉米健康生长,实现高产。 2.2精细整地 为了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在玉米栽培过程中需精细整地。整地过程中可运用灭茬整地法,用机械开展灭茬工作,把田块中的秸秆充分粉碎后进行深耕,打破犁底层,深度控制在25cm以上,之后平整土地待播。运用灭茬整地方法开展整地工作,可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玉米植株健康生长非常有利。 2.3合理栽培 玉米栽培选择好时机非常关键,栽培过早或过晚都会对玉米生长造成不良影响。栽培过程中还要科学控制种植密度,植株间隙太大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太小会对植株光合作用造成不良影响。通常情况下,栽植密度控制为45000~52500株/hm2[5]。确保栽培密度合理,可有效保障玉米生长过程的营养供应,提高植株免疫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4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是保障玉米健康生长的关键,田间管理要抓好施肥与除草工作。玉米生长过程中对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施足底肥非常关键,底肥应和种子间隔4cm以上,以免引发烧种问题,底肥首选农家肥。根据玉米不同生长期科学追肥,保证玉米养分充分供应,为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通常情况下玉米从种子发芽到3叶期这段时间不必进行施肥,处于这一阶段的玉米幼苗所需营养由种子直接提供。玉米植株生长至5叶期时,应结合定苗情况合理施加攻苗肥,早期施入攻苗肥时要确保氮肥是玉米整个生育期氮肥施入量的50%左右[6]。玉米进入中期生长阶段时应合理施加穗肥,穗肥施入量为玉米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的40%。玉米生长后期发生脱肥现象时可在降雨后补施尿素,也可在苗期将玉米缓控释专用肥一次性施入。充足的肥料不仅为玉米生长提供有利条件,也会加速田间杂草的生长,进而与玉米抢夺水肥,因此要及时开展中耕除草。合理的中耕除草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温度,也有利于改善土壤透气性,为玉米创造有利的生长空间,控制和减少杂草对玉米造成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应联合开展松土、培土、中耕、除草、施肥等工作,确保处于土壤深处的玉米根系更好地吸收养分,促进玉米健康生长,为其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2.5病虫害防治 2.5.1病害防治玉米生长过程中时常发生一些病虫害问题,不仅威胁玉米的健康生长,还会降低玉米产量。常见的病害有大小斑病、瘤黑粉病等[7]。大小斑病发生时玉米叶片部位出现大量斑点,不仅严重威胁玉米健康生长,还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为了有效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种植人员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防治管理。玉米栽培过程中应选择优良的抗病品种,并合理施肥,促进玉米健康生长,提高其抗病性。此外,可用多菌灵药剂5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天喷施1次,连喷3次便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用退菌特8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天喷施1次,连喷3次。上述药剂交替应用防治效果更好。玉米瘤黑粉病又称为玉米黑霉病、玉米黑粉病,主要是由于真菌感染而导致的一种玉米局部侵染性病害,孢子堆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但大多表现为瘤状,直径3~15cm,发病初期外面有一层白色的膜包裹,孢子堆破裂之后会有很多黑色粉末散发出来,这些便是冬孢子。玉米瘤黑粉病分布广泛,在我国发生已有70多年之久,其发生与大量施入氮肥有关。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瘤黑粉病应坚持“选择优良抗病玉米品种、控制与减少菌源联合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原则,将田间病残株及时清理或深埋,控制或减少菌源数量。农家肥要充分腐熟,坚持轮作,轮作周期保持在3年以上。可通过种植大豆达到倒茬的目的。运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时,可用除锈剂在幼苗出土前对地表进行全面喷施,种子用15%的粉锈宁拌种,粉锈宁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4%。抽穗阶段喷施1%的波尔多液或50%福美双700倍液,可有效控制该病害造成的危害。为了保障玉米植株健康生长,需进一步强化栽培管理,合理确定栽植密度,科学施肥灌溉,尤其是在抽雄前病情高发期水分供应须充足,并加强玉米螟防治工作。 2.5.2虫害防治玉米螟与红蜘蛛是玉米生长过程中主要的虫害。玉米螟通常经玉米叶片钻入心叶,并啃食心叶,严重影响玉米健康生长。红蜘蛛为红色,体型较小,主要附着在玉米叶片背面。玉米进入灌浆期后,虫害发生率较高,遭受危害的玉米植株叶片变白干枯。将赤眼蜂投放在田间防治玉米螟,叶面喷施阿维菌素防治红蜘蛛。 3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意义 3.1提高玉米产量 玉米栽培过程中推广应用高产栽培技术,是保障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推广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可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近年来市场上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大,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需进一步加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3.2提高经济效益 以往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农民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玉米栽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玉米品种不断增多,由于品种差异性,种植技术也存在很大不同。为了实现玉米高产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4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路径 4.1加大栽培技术的科研投入 为了更好地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需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只有栽培技术研究成熟之后,才可向广大农民进行推广。推广过程中可以建立示范基地或组织相应培训,组织广大农民对新的玉米栽培技术进行学习。针对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答疑解惑,强化技术培训质量,有效促进农民更好地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良好基础。 4.2加大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宣传力度 为了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充分了解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势,有助于该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相关部门可借助电视、广播、微信、QQ等加大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宣传力度,并深入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科学指导,促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被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4.3建立高产技术示范基地 打造高产技术示范基地,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可定期将农民组织起来,深入基地学习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加深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了解。同时,合理引导广大农民,调动其建设高标准玉米高产种植示范田的积极性,通过种植大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地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5结语 为了实现玉米高产稳产,需加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广大农民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积极性,推动玉米种植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王小莉 单位:甘肃省合水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局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篇2 1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1选种及种子处理 在选种时,需充分考虑种植地块实际情况,分析当地地形地貌、土壤环境、降水及积温条件等。与此同时,尽可能优选高产抗病玉米品种,待确定栽培品种后,需严格落实种子处理工作,以促进种子萌发,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种子处理主要包括晒种、浸种及拌种。晒种可促进种子吸收水分,以提高其出芽率;浸种可为种子萌发提供水分;拌种可有效防治病虫害。 1.2整地 玉米植株具备相对发达的根系及较强的适应性,要想提高玉米的产量,就需为其营造一个适宜生长的土壤环境。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栽植地块。在玉米具体生长过程中,玉米主要依赖土壤获取养分及水分。因此,需保证玉米栽培土壤疏松,具备良好的通透性。在播种前种植户需做好相关整地工作,以提升土壤肥力及水分利用效率。通过整地,保证地表土质细碎并且平整,避免存在杂物,为后期播种奠定基础。 1.3播种及密植 1.3.1适时播种 待第一次透雨后可播种玉米,此时即可直接播种干种,亦可播种40℃水浸泡12h的种子。在播种后,选择细土作为盖种土壤,同时将盖土厚度控制在2~3cm。此时不建议在播种过程中使用种肥,以防烧苗或降低土壤内水分含量。 1.3.2合理密植 不同玉米品种所适宜的种植密度存在较大差异。早熟玉米品种因发育期较短同时植株较为矮小,可对其适当密植,一般将种植密度控制在9万株/hm2;若种植地块具备良好的降雨及灌溉条件,可适当密植;若种植地块较为干旱,需降低种植密度。 1.4地膜覆盖 通过覆盖地膜可保证土壤内水肥含量,提升玉米苗抗旱性能,进而促进玉米增产。在此过程中需注意应在浇透水后覆膜,同时将墒面宽度控制在0.6~0.8m。 1.5水肥管理 1.5.1灌溉 若条件允许,可引入喷灌设备,采取喷灌方式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水分,进而提升玉米产量。 1.5.2施肥 需施入2.25万~3万kg/hm2有机肥,有机肥结合秋整地、旋耕、耙地均匀施入耕层土壤,深度达到25cm以上。磷钾肥全部通过种肥同播,一次性深施,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各按1/3比例追施尿素。 1.6病虫害防治 1.6.1大斑病防治 在玉米抽雄吐丝期,每公顷使用75%百菌灵1500~1950mL或50%多菌灵悬浮剂1200~1500mL兑水1.95万mL向叶面喷施防治大斑病。 1.6.2玉米螟防治 可采用生物防治措施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产卵期释放赤眼蜂或在大喇叭口期每公顷使用1.5%辛硫磷颗粒剂以1∶1.5比例与细沙拌匀后撒入喇叭口内。 2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现状 2.1栽培技术应用不合理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是一项以提升玉米产量为最终目的而研发的种植技术。但是因部分地区信息接受渠道限制,玉米种植户很难及时学习并掌握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因文化水平较低,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玉米产量难以提升。另外,农村地区普遍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缺乏完善的农业配套设施,水利设施落后,导致玉米种植户忽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影响玉米增产增效。 2.2推广体系不完善 当前,中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导致其推广应用效果较差,推广范围狭窄,使用规模较小,无法提升玉米产量及增加收入。 3加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的措施 3.1加强重视 结合当前玉米高产种植需求,相关主管部门需充分认识到玉米高产在中国农业生产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发及推广工作加强重视,满足玉米种植的高产需求,为各地大面积种植玉米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需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种植人员积极引导,帮助其明确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学习并掌握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实现玉米高产。另外,还需大力宣传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组织相关科普活动,积极推广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后期玉米种植机械化奠定基础,推进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3.2建立科学的技术推广体系 为提高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成效,相关主管部门需建立科学的技术推广体系,转变传统的推广理念,创新落后的推广方式,以提高技术推广效果。为使玉米种植户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可通过系统科学的技术推广体系以加大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力度,借助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理论讲解提升推广效果,扩大推广范围,真正实现玉米高产。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大力普及,相关主管部门可针对性建立网络技术推广平台,采取信息化技术实现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推广,不断扩大其推广范围,为种植户提供更多学习渠道,以提升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效果。 3.3各部门加强合作 首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农业科研单位需有效合作。通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帮助农业科研单位提高自身研究成果转化效率,同时提供实际生产参考信息,以提升农业新技术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其次,农业生产经营企业需与科研单位强化交流合作,由农业经营企业为科研单位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及资源支持,使农业新技术研发获得保障;而农业科研单位需为农业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通过资源及优势互补,使农业技术实现全方位发展。此外,国家农业部门也需与农业科研单位强化合作,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3.4严格把控生产环节 基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保证其得到科学应用,玉米种植户除需积极学习外,还需严格把控玉米选种、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各个环节,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玉米生长状况等因素严格选择适宜的肥料,保证玉米种植过程中的施肥质量。在玉米不同生长阶段需科学配置肥料,结合其不同生长阶段具体养分需求科学施肥,严格控制施肥量,保障土壤肥力。在施加氮肥的过程中,需沿着玉米叶子滴水线浇灌,严禁直接将氮肥施加于玉米苗周围,保障玉米吸收充足的养分。 3.5完善相关设施建设 要想有效推广并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就需帮助种植户明确落实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利益。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需要技术人员的大力推广,还需在技术及设备上给予相关配套指导,帮助种植户系统掌握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具体方法,真正实现玉米高产。 作者:谷永丽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篇3 随着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高产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益,不断地提高玉米农作物的经济地位和价值。尽管如此,从整体来看,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和范围仍有很大的空间,需要结合我国农作物的种植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广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切实发挥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价值,为农民辛勤劳作增收创收助力赋能。基于此背景,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意义、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方式展开如下论述: 一、推广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大范围提高玉米的产量 玉米高产种植有利于大范围提高玉米的整体产量。我国玉米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各地的单产差别比较大,有选种方面的主观因素,也有天气土壤等外界因素,更有人们各自为主、不规范统一的种植技术因素。而集中统一大范围推广玉米高产种植技术,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种植玉米,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减少恶劣天气、土壤贫瘠、病虫害等外界环境带来的损失,极大地提高玉米作物的产量,有利于帮助广大农民实现更高的农作收益。 (二)有利于巩固玉米的经济效益地位 玉米高产种植有利于巩固玉米的经济效益地位。在排除玉米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的前提下,对于农民来讲,玉米的产量就相当于它的直接经济收益。因此,玉米高产种植不仅是对辛苦劳作产出产量的肯定,更是对辛勤付出获得经济收益的奖励。即好的玉米作物收成,往往能给农民带来更好的物质生活。从这一角度来理解,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可以给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也促使更多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玉米种植效应,不断巩固玉米作为经济作物的重要地位。 (三)有利于玉米高产种植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玉米种植缺乏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对可耕地的总体投入与应有收益不成正比,玉米的高产对化肥、农药、天气的依赖性比较大,缺乏科学绿色的种植理念和方式,在可持续与短期高产高收益下,农民更倾向于短期的收益和回报。而大力推广玉米高产种植技术,采用科学绿色的种植方式,在增量增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耕地土壤的韧性,不仅符合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也更有利于实现玉米的长期可持续耕种,实现玉米高产种植的科学化发展。 二、当前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基本模式 (一)科学化玉米选种 科学化玉米选种是确保玉米高产种植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环节。玉米选种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耕种环境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产量效益最大化。具体来说,如黑龙江的大多数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常年多风,在选种时要优先考虑这一因素,尽量选择抗旱性好、茎秆粗壮、抗倒伏的玉米品种,确保在干旱多风天气玉米能正常发育生长。玉米选种的科学化就是要做到符合当地种植环境,确保玉米整个生长周期的正常发育,为增量增产提供保障。此外,选好玉米种子后,要将种子进行必要的晾晒,用药剂拌种,提高发芽率,减少病虫害。当然,市场上也有直接拌好药剂的品种可供选择。 (二)灵活合理化种植 灵活合理化种植玉米也十分关键,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播种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根据耕地土壤的湿度或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播种,确保种子及时发芽破土,汲取水分和养分,促使玉米正常发育;二是要把控种子播种的密度,前后间距和左右间距要适合该玉米品种后期的生长发育,如有必要在玉米幼苗期可以人为进行调整,间距过密的地方要拔掉,间距过大的地方可以移栽,确保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一般来说,每667m2种植密度为3000~3500株。灵活合理化种植玉米,有利于后期的田间管理和玉米整个生长周期的营养汲取和正常发育,也能起到抵御恶劣天气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精细化田间管理 精细化田间管理,就是根据玉米的生长发育周期在关键节点进行精准细致的措施处理,主要体现在施肥和除草两个方面。 1.施肥。施肥可以分为播种前的底肥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追肥。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加底肥时,尽可能确保底肥与玉米种子间隔4cm左右,避免底肥烧种,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调节播种机器来有效解决。 2.除草。田间不仅有玉米植株还有杂草,两者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要在玉米的不同时期选择合理的除草方式,确保玉米能够汲取足够的生长养分。常见的除草方式多为施用农药除草剂,既省时效果又明显。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正规厂家、农药残留性低的除草剂,确保玉米田间土壤的韧性不受破坏。 (四)加强病虫害防治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分为玉米病害和玉米虫害,两者种往往交叉重叠出现,也会单独出现。 1.病害。玉米常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瘤黑粉病等。对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选择优良品种,科学施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在大斑病和小斑病发生时,可选用多菌灵等药剂喷洒植株进行治理。 2.虫害。玉米生长过程的虫害主要有玉米螟和红蜘蛛。防治玉米螟时可以采用在田间投放赤眼蜂来防治,一般在玉米螟幼虫发育前期放赤眼蜂;防治红蜘蛛时,可以用阿维菌素乳油喷洒玉米叶片背面,以提高防治效果。三、推广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主要方式 (一)持续加大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科研投入 加强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推广是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工程,首先要从源头出发,在技术上不断持续加大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科研投入,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持续优化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为农民的玉米种植增量增产增收。 1.相关部门及研究单位应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积极投入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研发,加大力度促进科研成果的技术应用转化,提高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实践性。 2.农业相关部门应积极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农业种植技术帮扶机制,从耕地土壤处理、玉米种子选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予农民更实用更精细的指导和帮助,获取更多玉米高产种植实践科研数据。 3.各地政府应积极牵头倡导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研发,从税收政策减免、科研成果补贴、人才技术引进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来保障玉米高产技术科研的有序开展。 (二)有序推进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科学宣传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好的技术仍然需要借助好的推广宣传加以快速化普及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提升。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亦是如此,在推广该技术时也要善于借助推广宣传的口碑效应,快速地带动广大农民了解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并参与实践。要做好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科学宣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新闻广电平台的权威宣传,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可以进行跟踪报道,形成系列专题农业纪录片,在相关农业频道进行周期循环播放。2.善于运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采用小视频形式传播玉米高产种植小技巧,让农户打开手机就能随时随地地了解和学习,也可以开通官方微信留言平台,实时在线收集农户种植过程遇到的困难疑惑,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总之,要借助多种形式更直接、更便捷地帮助农户参与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实践中。 (三)建立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作物示范基地 好的典范往往能引起极大的群体带动效应,促使一件事能够被快速传播和效仿。基于此,根据玉米种植分布范围,有选择地建立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农作物示范基地,借助示范基地的增量增产增收的效益引起广大农户的集体关注和参与效应,能快速地为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树立坚挺的口碑,甚至能起到比任何宣传更直接的连锁效应。建立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示范基地,要形成一种良性的种植技术推广氛围。 1.要做到示范基地有序、有条件地对外开放,让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比如,定期组织农户进行参观,尤其是在玉米种植的关键环节。 2.要做到示范基地的信息化公开透明,让农户可以通过特定渠道了解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相关信息。3.示范基地也要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专有的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及时有效地科普玉米高产种植知识,与农户进行更为便捷的互动和交流。这样一来,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示范基地就能真正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推广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意义重大,既有利于大范围提高玉米农作物的产量,又有利于巩固玉米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地位,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玉米高产种植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总之,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大范围推广普及十分必要。因此,统一规范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基本模式,从玉米选种、种植、管理等环节优化方式和技术,为农民高产种植玉米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种植经验十分有意义。而推广玉米高产技术也不仅限于科研投入、推广宣传、示范基地等,需要更多从事农作物研究、工作和劳作的人员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曹彦冲,马富东,李晓华,等.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农业,2019(18). [2]刘保伸.玉米种植技术及推广应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07). 作者:隋彬 单位:安图县石门镇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