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论文:浅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促进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一些心理缺限的症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的疗法。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 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快感, 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快感, 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 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 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 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 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 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 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 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 促进身体健康, 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 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 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 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 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 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 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 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 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体育与健康论文:浅析高校保健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保健体育课 心理健康 特殊群体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一、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保健体育与保健体育课 保健体育教学是通过对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等有关知识的传授, 帮助学生懂得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鼓励学生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引导学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 养成有益于健康的锻炼行为,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保健体育课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对由精神压力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和躯体性不适反应,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处置,以便达到指导青少年讲究精神卫生、帮助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心理变态。高质量的保健体育课教学,可以改变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虽内涵不同, 但它们的确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对高校病、残、弱“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要做到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才能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体育课的现状 1、对保健体育课认识不足 教育部于1992 年、2002 年先后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把保健体育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 并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2、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与方法针对性不强 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都不一样, 但大同小异。说明多数学校已认识到身体康复,不仅仅是生理机能的康复,更是通过体育手段,增强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的期望。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学校把许多中国传统的养生、康复手段拒之门外,只有少数学校在开展,其原因是:多数教师因以前没有触及过此类教材,而不能适应教学。此外,多数学校未能安装健身路径等器材,康复体疗器材匮乏,不能更好地、各尽所需地开展体疗康复运动。由此可见,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这就很难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的愉悦感, 其影响学生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三、保健体育课课程的构建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新的保健体育教学思维模式 加强对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的组织领导, 重视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大实施力度,并推广传统康复、医疗体操及适应性康复体育的教材。任课教师加强对传统医疗体操,如练功十八法、八段绵、五禽戏、易筋经等进修学习,以适应教学。同时还应打破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逐步走向以增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和习惯。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地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保健体育课教学模式。 2、完善残疾体弱学生的教育体系, 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把残疾人体育教育纳入本地区教育总体规划, 建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使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现有的学生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便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使体育保健课更加符合残疾体弱学生个体的需要,适应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 3、构建合理的保健体育课教材体系 保健体育课教材的选择和构建, 应根据保健体育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从保健体育资料及目前病残学生的现状看,保健体育课内容应包括保健知识,即为保健理论部分;身体练习,即为实践部分;个人选用部分,即为终身体育能力(自己创编锻炼方法组合或擅长项目的某此创新)。高校病、残、弱学生的康复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而且需要营养和生活卫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体育课理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身体练习的内容应根据个别情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选择。 4、建立合理的保健体育考核办法 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考核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来提高高校保健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保健体育课的考核应根据教材内容体系而定, 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对病、残、弱学生加大课外体育活动考核比例,以创编锻炼方法组合和擅长项目选择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以人为本,遵循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总结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残疾体弱的体育教学,要将“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 体育与健康论文: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的健康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 认识体质 身体健康 德育 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 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健康的大学生的一门重要学科。高校体育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培育学生德育,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为祖国培养“四有”人才。 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原始人类在为生存而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发展了走、跑、跳、投掷、游泳以及其他各种技能。这些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技能与现代人的体育活动都是身体的活动,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用于谋生,后者主要用以锻炼身体。体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中,随着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与制约,也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高校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人才。高校体育通过教学以及一些训练和竞赛环节,教育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不断增强体质,确保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 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在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前提下,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坚持经常锻炼的自觉性,除一定程度上来自其本身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外,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的目的性的认识,解决好为什么锻炼?为谁锻炼?是至关重要的。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是我们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目的。如果我们对锻炼的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某一项或几项有较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且在校期间通过日常坚持锻炼养成了锻炼习惯,则这种锻炼自觉性的内在驱动力将是持久的和无穷尽的。 二、科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科学有效的锻炼就是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遵循科学锻炼的原则,运用体育的内容,采取适合发展身体的不同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的锻炼身体,以促进人体的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有机体的生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增进大脑的营养供应,提高大脑的记忆力。除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还可以增进对运动系统的技能。同时运动还能增进呼吸系统的功能。科学的锻炼要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也就是指体育锻炼参加者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技能以及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另外科学锻炼要遵循经常性原则。体育老师出了带领学生上体育课外还应该引导学生经常进行锻炼,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身体对运动锻炼和效果有“不进则退”的规律,所以,只进行几次或只是短期进行锻炼不会取得效果的。高校一般一周只给学生安排一次体育课,这样的锻炼是不能增进学生的体质的。高校的体育教师除了积极参加体育教学外,还应该每周为学生安排一种趣味活动或者是一种类型的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进行锻炼。只有这样坚持锻炼才能够真正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增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乍一看与德育好像没有什么重大的关系,其实体育教育所涵盖的德育教养的内容时多层次、多方位的。科学的体育教育能塑造文明健康的民族形象,体育教育是挖掘人生命潜能的最后锻炼手段。体育锻炼中的体育竞赛项目能够培养学生勇往直前、不畏强手、勇于拼搏的精神。另外体育竞赛是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爱校热情的有效手段。体育竞赛具有鲜明的集体观念,这是从未代表任何集体进行比赛的人很难得到的直接、生动、感性的集体意识。在热烈紧张的竞赛场内外,集体与个人、代表者与被代表者融为一体,在学生心灵中鲜明的印下集体的观念。高校体育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场合。与中学相比,高校人才更加丰富,并且学生都来自各个地方,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集体气氛。高校体育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各种大型的竞赛活动,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另外体育活动也是一个有组织性的活动,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组织能力。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通过团结协作才能够达到目标。譬如篮球比赛,篮球比赛除了运动员要拥有一定的技能外,相互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要。只有队员默契合作,团结一致才能够将比赛打好。参加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大学生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想。通过相互协作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德育,让学生拥有社会美德,心理更加健康。 四、总结 高校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平台,也是培养学生社会美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平台。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科学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培养“四有”人才。 体育与健康论文:浅谈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初探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生 健康教育 体育与健康 论文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健康状况和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影响着人才质量、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但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还是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率问题。本人结合中职教育实际情况,初步探讨怎样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体育与健康教育为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提供身体素质的保障。 新理念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确定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的总目标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促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要使现代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保持完善的健康状态,就必须认真地开发学校体育规划与科学布局以及体育课程资源利用。 一、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观念和指导思想的落后 其一,现在大部分中职学校实行开放招生,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地区。许多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时期接受的健康教育与目前所接受的健康教育存在根本上的理念差距。部分学生连完整的体育课都没有上过,技能的差异导致学生间接受能力的差异。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必然容易对所学事物失去兴趣。其二,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健康教育的弊端在于对“健康”概念认识模式的模糊不清,这对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是十分不利的。 2.课程内容的陈旧与教授方法的落后 教育部在修订后的《纲要》中明确规定:“在中职二年级实行拓展模块(学生自主选项教学),让学生选择自身喜欢的课程。”目前,由于大部分中职学校领导对培养社会紧缺的应用性人才的专业教学方式更加重视,把更多经费投人到校专业课设置与配备上,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相关功能却无法全部一步到位,导致健康教育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并没有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合理化地结合。校方的思想怠慢使多数教师丧失了教学积极性。有的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往往忽略实践教育,重视理论的教学,没有很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的不灵活 多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成绩时主要采用定量评价,而很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考核标准过于单一。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考核标准,而对新的考核制度不很适应而难以接受,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新的评价体系过于复杂而退求其次。 二、相关建议及对策 1.改善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发展趋势应以以下教学方法为主流:启发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体育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启示下,先让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然后教师总结明确结论。研究式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思考、研究、探索、讨论,教师后讲解、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职校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达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目标。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要改变以往评价单一化的做法。要求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们不要怕麻烦,尽量做到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考试与测验相结合。努力做到评价方式多元化。 3.结合各校特点,开展阳光体育 长期系统的健身锻炼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提高骨量,预防骨质疏松,从而使骨变得强壮、牢固;身体活动使得关节更加灵活、稳固;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可使肌肉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表现为肌肉的健壮、有力。 4.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转变教师观念十分重要。新体育课程要求体育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教师的责任任重道远。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培训。 总之中职体育校本教材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进行编写,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中职特征、学校特征、专业特征,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添彩,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学校共同进步、社会繁荣发展。 体育与健康论文:浅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选项教学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中 体育与健康 选项教学 意义 论文摘要:选项教学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结合笔者的体育选项教学实践,论述了实施选项教学的意义。包括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有效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两个方面。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和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实施选项教学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水平以及社会、个人发展的需要,从学校为其提供的若干运动项目中选择1~2项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也为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开拓了用武之地。 一、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实施选项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教材、教学手段是学习的外因,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望、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内因。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凭借教师的主观愿望,注入、灌输,甚至强迫、命令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提高,才能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合作,从而主动建构知识,增长技能,实现终身发展。 实施选项教学,能使绝大多数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因此,学生内心蕴藏着渴望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极其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有了这份热情,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参与学与练,大胆尝试和探索,敢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实施选项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运动心理学指出:“一个人有了认识某种事物的需要,这种占优势的倾向性就会引起一个人与满足该需要有关的意志活动,并使人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之中,也使智力积极活跃起来。”高中生经过了义务教育学段九年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学生“项项都要学,项项学基础”的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萌发和追求的是身心的满足和获取成功的体验。选项教学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需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萌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空间。在选项教学活动中,学生激发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凭借这种积极高涨的学习情绪和敏锐的智力活动,就能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3.实施选项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与技能水平。 通过实施选项教学,可使学生获得某一运动项目比较完整的知识、技术、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篮球、足球、排球等一些集体性的项目。通过较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与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等;田径项目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自我超越的意识等。实施选项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例如,在篮球选项课教学中,首先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功练习,如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简单的裁判规则训练等,然后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竞技水平进行分组比赛,并依次循环。每一轮循环下来,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讲解指导。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技能水平,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4.实施选项教学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选项教学使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进步很快,涌现出了一批体育骨干,这些体育骨干在课余自发组织了各种比赛,例如,年级篮球联赛、年级足球杯赛等等,同时还组织同学进行专项技术训练,不仅使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还提高了同学们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5.实施选项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通过选项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特长,提高了他们的体育兴趣和参与意识。实践证明,在足球选项教学中,长时间足球练习和比赛磨合,培养了学生对足球运动更加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这一点可从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上来证实。由于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因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活动应运而生。不仅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和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能力,并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终身体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学生好胜的天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终身体育的观念,通过选项学习使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能掌握1~2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 1.选项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 在过去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不管体育教师是什么专业出身,有什么专业特长,篮球、足球、田径、体操等,项项都得教,可教学效果却是吃力不讨好,严重地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体育教师都很清楚,并不是任何教师对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很“内行”,也有“弱势”项目存在。开展选项教学后,学校能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去安排课务。这既能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又能充分展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熟练地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结构和特点,开拓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娴熟地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选项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拓展。 随着选项教学的不断开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能会逐步提高,不少同学对一些运动项目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都非常的不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不亚于我们教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压力就会有动力,这将能激发教师的教学欲望。面对这样的压力,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教学水平,就会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果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在与学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自觉地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吸收新鲜信息,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并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改革,积极进取。师生互动还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得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和愉快。 3.选项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选项教学,可以使教师专心致志地研究某一个单项,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发挥自己的专项特长,对本专业的各项内容达到精通的程度。做到既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合理安排教材,设计出切合学情的教法,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和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 体育教师应时刻注意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质量观,紧跟形势发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形成新技能。 三、选项教学有利于业余运动队员的选拔和体育特长生的专项选择 高中学生的比赛往往是一些单项的比赛,如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过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教师对同一项目的各个年级之间的学生了解不够,认识不足,因此在参加各种比赛时教师挑选队员往往比较困难,不能及时从各个年级中选拔出优秀的队员参加比赛。而在选项教学中,教师熟悉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很容易从不同年级的同一项目中挑选出优秀的队员,为各种比赛做好了前期的准备。 另外,普通高中还有向高等院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和职责,而现在体育高考都需要考生有自己的特长,选项教学以后,学生能够通过三年的课堂学习和训练,把自己体育课上所选的项目作为自己体育高考的专项来报名,从而争取专项考试的优异成绩。 四、选项教学有利于场地器材的安排与使用 普通高中各学校往往是班级多、人数多而场地器材缺乏。过去的体育授课方式是每一个年级的体育教师根据自己年级的情况去安排教学计划与布置场地器材,这样就会出现不同年级之间因同时上同一类项目的内容而出现场地器材不足或冲突的情况,而有时又都不上某一项目,造成器材的闲置。实行选项教学后,则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充分提高学校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弥补了场地器材的不足。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体育与健康论文:浅谈关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对比分析 【论文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新课程 对比 【论文摘要】本人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总目标、基本理念进行简要的阐述,再对新老课程诸多因素进行对比,以期为体育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一、前言 教育部于 2003 年 4 月重新制订和颁发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体育新课标),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多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还是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到课程管理、课程资源以及教材建设,全面进行改革。 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体育课程的总目标表述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课改前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对比 1.指导思想不同 体育新课标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而过去的体育课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没有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方面不够重视。现行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体育课程相比,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再者是以前的体育课程更多的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开发教材,深化教学内容不够。体育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课程教学要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方面作为基点,其表述更多的是从学生方面考虑,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能。 2.目标体系不同 体育新课标目标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领域目标,根据领域目标划分水平目标,从而形成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目标体系。从三个目标的关系看,体育新课标目标统领着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它制约着其它层次的目标。领域目标则制约着水平目标,是属于“中级目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受控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同时又控制和指导水平目标,水平目标是属“下级目标”。这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以往的体育课程只提出了“一个教学目的和三项教学的基本任务”,即“以增进学生健康,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以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初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三大教学任务,其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相互重叠,使得总体的课程目标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 3.学习领域不同 体育新课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有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以往的体育课程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倡导的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每个领域可以脱离其他领域而独立存在。并且,老体育课程将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年级和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不能进行有机的衔接。 4.内容标准不同 体育新课标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老体育课程则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制作了总的原则规定,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5.评价方法不同 体育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老体育课程主要重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及体能状况进行评价,是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并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 三、结束语 总之,现行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无论在指导思想、理念、内容、实施标准,还是在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与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都有诸多的不同和突破。只有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切实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体育与健康论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的探析 [论文关键词]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 学习评价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新一轮课改,体育与健康课程就评什么,怎样评,成为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探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话题。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内容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五或水平六)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数的框架。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强调在评价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以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功能。具体评价内容如下: 1.体能的评价。体能主要包括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和健康有关的体能,《课程标准》更强调对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进行评价,可以从学习目标中选择几项体能进行评定。在对学生的体能成绩进行评定时,可参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结合学生的个体基础与进步幅度进行体能成绩评定。另外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考核项目。 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高中体育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以及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行的选项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运动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作为学习的内容。 3.学习态度的评价。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树立学生有终身体育的意识,把这种学习的态度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那么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出勤与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等。可从能否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能否积极投入健康教育活动、等几方面进行学习态度的评价。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体育与健康课中,学生的情意表现主要为:能否战胜胆怯、自卑,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敢于和善于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与障碍,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善于运用体育活动等手段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趣等。学生的合作精神则主要表现为:能否理解和尊重他人;能否遵守规则、尊重裁判;能否在学校和社会的体育与健康活动中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等。 5.健康行为的评价。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健康行为也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之一。学生的健康行为评价内容主要有: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是否学会制订并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是否注意个人的卫生,是否为维护公共卫生而努力等。 (二)怎样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的评价 1.评价时运用好两个标准。 (1)由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依据《课程标准》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容,可以将学习成绩评定标准分为绝对性标准、相对性标准、个体差异标准。这三种评价标准各自都存在着优点和缺点,如果单一地使用任何一种评价标准,都难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效果,应将多种评价标准结合起来使用,即评价标准多元化。 (2)允许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课程标准》把制订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标准的权利下放给体育教师,由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各评价指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其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2.评价时选择好几种方法。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定量的评价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做出评价,但很难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健康行为等。这样就要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一是在对某些可量化的因素进行定量评价以后再对那些不能量化的因素进行定性评价,二是对某些因素进行量化后得到的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这样就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实践中,学习目标主要是在“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许多目标如果不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放到学期末再终结性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必须多元化,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位于一体。这样既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课程标准》提出,在确定体育学习评价内容时,除了要注意其评价内容 的全面性以外,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参与评价,既体验成功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因有运动天赋而体育学习成绩好,在体育学习中的优点就多些,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这是个体差异的反映,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随着体育的发展,学生可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层面获得体育的知识与体育技能。如果单单以体育教师的评价来对待学生,是很片面的,是不合理的。因此既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也要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还可让家长参与评价。 4.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学习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绝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而是要从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采取激励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其主动全面地发展。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与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相比,更为强调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教师应突出评价的反馈与激励作用,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为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体育与健康论文:论体育与健康水平综合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体育课;新课程;学习评价;学习兴趣 【论文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评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是一个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综合学习评价体系。通过在实验班采用该评价体系,对照斑采用原有的以竞技、体能为主的终结性评价的对比实验,来论证实验班的教学效果是否明显好于对照班。实验表明,实验班在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体育课成绩、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和对照班比较,都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该综合学习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0.前言 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开展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关于水平四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在《教育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建立了一套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基础,结合学生体质测试及模块评价.以改革学科评价方式为重点,旨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主要目的.以对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评价为主的水平四综合评价体系,使学生评价与贯彻新课程理念相对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抽取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学初一(1)班为实验班男生23人,女生21人,初一(2)班为对照班男生22人,女生24人,实验时间为一年。 1.2研究方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 1.3新课程理念下的水平四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1.3.1构建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可测部分,还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表现进行记载。将参加校以上运动会比赛作为加分条件,视情况加5一l0分。 1.3.2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等生理指标的考核,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但将其分值调整为占总分的40一50%。1.3.3拓展原评价中的出勤及上课表现,将努力程度、参与态度、合作探究、心理健康、等纳入评价体系,分值为20%。 1.3.4对平时上课认真但由于受先天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取得优晃的同学,经本人申请小组讨论,可以自己的特长展示而获得加分.视情况加5—10分。 1.3.5对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常识进行考查,但采用讲授和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分值为20%。 1.3.6评价采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等级分优(85分以上)良(75—84分)及格(60一74分)不及格(59分以下)。在期末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简短评语,交班主任一并写入该学生的报告单中。 2.研究结果 2.1学生的学习兴趣指标的统计(表1) 采用中学生兴趣量表在实验前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兴趣进行统计并检验。量表来源自汪晓赞(2005)的博士论文《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分体育学习消极兴趣、体育学习积极兴趣、运动参与程度、自主与探究学习、对体育的关注和对体育的认识六个维度。 由表l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各项统计并无差别.而实验后具有高度显著性的差异,说明实验班采取的综合评价体系效果显著。 2.2身体素质和体能指标的统计由表2看出,实验前各项指标的T检验中P均大于0.05,而实验后P值均小于0.0l,说明该综合评价体系更有利于实现技能及身体健康领域的学习目标。 2.3学生体育课成绩、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水平统计由表3看出实验后实验班在体育课成绩和体质健康测试中均明显优于对照班,说明该综合评价体系更有利于学生体育课成绩和体质水平的提高。 3.分析与讨论 3.1科学合理的评价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指南针”的作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更应该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每一个学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 3.2通过特长展示加分,能够使既使通过努力也无法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也可以达到理想的成绩,从而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这也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体育课中获得乐趣的理念。 3.3变原来一味填鸭式的灌输体育与健康知识为多种渠道的学习方法,更能是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基本知识。 3.4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不仅有教师参与,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进行多主体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建立自我评价表及小组评价表,组织学生学习如何进行自评及小组评价。然后,教师结合自评及小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体现了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主体性和民主性。 3.5过程性评价使受先天条件影响的学生也能够从中看到取得优异成绩的希望,受到鼓舞和激励,同时也对自恃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具有一种约束和鞭策,从而能够激励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 4.结论 4.1该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运动参与领域、心理健康领域及社会适应领域的学习目标。 4.2该综合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健康领域、技能领域的学习目标。 4.3该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课成绩和体质健康测试水平的提高。 4.4该综合评价体系中建立成长记录袋、特长展示加分、调整各项分值等措施是切实可行的。 4.5该综合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发挥课堂评价的反馈功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体育与健康论文:浅析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素质教育之我见 [论文关键词]品德教育 能力培养 强化素养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必须将素质教育融入课程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更需将一个灵魂、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及四种能力融入其中。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明确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灵魂、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一个灵魂是指政治思想素质,两个重点是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个掌握是指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四种能力是指继续学习的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立业创业的能力、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个健康是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体育与健康》作为基础课,国民必修课,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体育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现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素质教育实施的点滴体会及思考。 一、贯彻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批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选择读高中考大学的路径,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已经没有分数的“门槛”, 进来的学生生源素质逐年下降。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85%以上的学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成绩总在班中垫底,他们是义务教育中的“失败者”。 由于初中乃至小学都饱受“白眼”,因此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除了学习成绩不理想之外,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较差,各方面的能力欠缺,如:缺乏劳动意识,缺乏与人交往沟通能力,缺乏对师长的尊重理解、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挖拙教材内涵,强化思想教育 目前使用的体育教材是有我校一位老师参编的教材,其间有“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章节,故而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与健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教学之中,使学生不仅得到了体育锻炼,而且得到了“做、立、行、走”等肢体语言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2.采用多种形式,增强学生自信 课堂上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在开学第一次课堂上,便告知学生,现在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大家应该重拾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随后以诚信到操场上课为要求宣布了上课的注意点,宣布一学期没有无故旷课现象,平时分为100分。让学生从不逃课做起,这样有助于让学生树立一定的自信。 此外,我还注重课堂提问艺术和考核方式,多表扬,多肯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反馈”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反馈在教学中适时给学生的能力掌握情况作出评价,随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而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并能将这一措施体现在教学反馈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成功,发展学生学习中获取知识而带来的直接兴趣,也产生了由即时奖励而带来的间接兴趣,从而培养和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贯彻素质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点,体育作为一门交际语言,在我国的开国之初就发挥过重大作用(乒乓外交),其应用则显得更加的重要。 1.在体育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讲究合作的社会,单枪匹马的方式已经不再为人们所崇尚。尤其到了工作单位之后,没有很好的合作能力,就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而我们的学生以90后为主,家庭条件的优越,家长的偏爱,使得他们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对同学的困难视而不见,喜欢独来独往。 针对这一点,在体育教学中,我特意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是按照学生的性别、爱好、锻炼经历、技能状况、家庭背景及对学生的总体评价,分三个层次锻炼(水平比较好的一组,水平一般的一组,刚学的一组)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现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据统计资料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达成率达85%以上;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而现在的中职学生,作为90后,又是家中的独苗,缺少与人交往的能力,同学之间经常发生口角,多数是因为语言不好听,表达方式不适宜等情况。 看到这一点,在进行锻炼的时候、分组对抗的时候,引导学生讨论、沟通自己所需要的队友应该具有什么优点,你是怎样发现他人这些优点的,从而使学生得出人际关系的决窍在于自己能真正的去发现和尊重他人。 3.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职教理念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了让学生日后能够进行自主锻炼的目的,能够跟上时代节拍,我们就必须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及创新的思想。培养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及立业创业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观念,改革教法,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从‘独奏者“的角色逐步过渡到”指挥者“的角色,从教师的”启发式“发展到”参与式“,从’封闭式”发展到“开放式。”动之以情、导之以趣、授之以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对学生灌输终生锻炼的作用。 三、贯彻素质教育就必须关注职业素养培养 1.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来感染学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职校学生学习基础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上课调皮、旷课、做小动作己是见怪不怪。但如果教师走进课堂时精神饱满、笑容满面、声音响亮、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就能吸引学生自觉认真地听课,积极锻炼,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渲染学生。通过多媒体的事例展示、实物动作的运用、实际操作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技能的乐趣。同时通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承担不同程度的角色,如: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让学生们找到自己的位置,体会参与的过程。 3.够用的教学观点和实用的内容。若所学非所用或不能预见其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对相应内容的学习兴趣就会淡化。适时地把学习内容与身边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加以说明,学生对学习该内容就会感兴趣。如乒乓球扣球时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动作体会不同的方式,或要求学生用用不同的力量、不同角度体会乒乓球扣球的动作。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愉快中成长。 总之,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时,思维才会处于激活状态,学习效果才会最明显。体育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参与终生锻练的能力,同时培养判断能力、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体育与健康论文:浅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选项教学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中 体育与健康 选项教学 意义 论文摘要:选项教学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结合笔者的体育选项教学实践,论述了实施选项教学的意义。包括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有效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两个方面。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和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实施选项教学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水平以及社会、个人发展的需要,从学校为其提供的若干运动项目中选择1~2项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也为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开拓了用武之地。 一、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实施选项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教材、教学手段是学习的外因,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望、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内因。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凭借教师的主观愿望,注入、灌输,甚至强迫、命令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提高,才能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合作,从而主动建构知识,增长技能,实现终身发展。 实施选项教学,能使绝大多数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因此,学生内心蕴藏着渴望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极其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有了这份热情,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参与学与练,大胆尝试和探索,敢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实施选项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运动心理学指出:“一个人有了认识某种事物的需要,这种占优势的倾向性就会引起一个人与满足该需要有关的意志活动,并使人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之中,也使智力积极活跃起来。”高中生经过了义务教育学段九年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学生“项项都要学,项项学基础”的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萌发和追求的是身心的满足和获取成功的体验。选项教学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需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萌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空间。在选项教学活动中,学生激发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凭借这种积极高涨的学习情绪和敏锐的智力活动,就能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3.实施选项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与技能水平。 通过实施选项教学,可使学生获得某一运动项目比较完整的知识、技术、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篮球、足球、排球等一些集体性的项目。通过较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与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等;田径项目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自我超越的意识等。实施选项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例如,在篮球选项课教学中,首先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功练习,如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简单的裁判规则训练等,然后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竞技水平进行分组比赛,并依次循环。每一轮循环下来,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讲解指导。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技能水平,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4.实施选项教学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选项教学使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进步很快,涌现出了一批体育骨干,这些体育骨干在课余自发组织了各种比赛,例如,年级篮球联赛、年级足球杯赛等等,同时还组织同学进行专项技术训练,不仅使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还提高了同学们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5.实施选项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通过选项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特长,提高了他们的体育兴趣和参与意识。实践证明,在足球选项教学中,长时间足球练习和比赛磨合,培养了学生对足球运动更加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这一点可从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上来证实。由于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因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活动应运而生。不仅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和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能力,并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终身体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学生好胜的天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终身体育的观念,通过选项学习使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能掌握1~2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 1.选项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 在过去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不管体育教师是什么专业出身,有什么专业特长,篮球、足球、田径、体操等,项项都得教,可教学效果却是吃力不讨好,严重地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体育教师都很清楚,并不是任何教师对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很“内行”,也有“弱势”项目存在。开展选项教学后,学校能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去安排课务。这既能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又能充分展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熟练地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结构和特点,开拓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娴熟地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选项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拓展。 随着选项教学的不断开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能会逐步提高,不少同学对一些运动项目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都非常的不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不亚于我们教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压力就会有动力,这将能激发教师的教学欲望。面对这样的压力,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教学水平,就会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果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在与学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自觉地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吸收新鲜信息,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并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改革,积极进取。师生互动还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得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和愉快。 3.选项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选项教学,可以使教师专心致志地研究某一个单项,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发挥自己的专项特长,对本专业的各项内容达到精通的程度。做到既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合理安排教材,设计出切合学情的教法,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和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 体育教师应时刻注意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质量观,紧跟形势发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形成新技能。 三、选项教学有利于业余运动队员的选拔和体育特长生的专项选择 高中学生的比赛往往是一些单项的比赛,如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过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教师对同一项目的各个年级之间的学生了解不够,认识不足,因此在参加各种比赛时教师挑选队员往往比较困难,不能及时从各个年级中选拔出优秀的队员参加比赛。而在选项教学中,教师熟悉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很容易从不同年级的同一项目中挑选出优秀的队员,为各种比赛做好了前期的准备。 另外,普通高中还有向高等院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和职责,而现在体育高考都需要考生有自己的特长,选项教学以后,学生能够通过三年的课堂学习和训练,把自己体育课上所选的项目作为自己体育高考的专项来报名,从而争取专项考试的优异成绩。 四、选项教学有利于场地器材的安排与使用 普通高中各学校往往是班级多、人数多而场地器材缺乏。过去的体育授课方式是每一个年级的体育教师根据自己年级的情况去安排教学计划与布置场地器材,这样就会出现不同年级之间因同时上同一类项目的内容而出现场地器材不足或冲突的情况,而有时又都不上某一项目,造成器材的闲置。实行选项教学后,则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充分提高学校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弥补了场地器材的不足。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体育与健康论文: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的健康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 认识体质 身体健康 德育 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 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健康的大学生的一门重要学科。高校体育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培育学生德育,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为祖国培养“四有”人才。 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原始人类在为生存而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发展了走、跑、跳、投掷、游泳以及其他各种技能。这些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技能与现代人的体育活动都是身体的活动,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用于谋生,后者主要用以锻炼身体。体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中,随着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与制约,也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高校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人才。高校体育通过教学以及一些训练和竞赛环节,教育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不断增强体质,确保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 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在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前提下,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坚持经常锻炼的自觉性,除一定程度上来自其本身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外,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的目的性的认识,解决好为什么锻炼?为谁锻炼?是至关重要的。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是我们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目的。如果我们对锻炼的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某一项或几项有较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且在校期间通过日常坚持锻炼养成了锻炼习惯,则这种锻炼自觉性的内在驱动力将是持久的和无穷尽的。 二、科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科学有效的锻炼就是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遵循科学锻炼的原则,运用体育的内容,采取适合发展身体的不同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的锻炼身体,以促进人体的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有机体的生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增进大脑的营养供应,提高大脑的记忆力。除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还可以增进对运动系统的技能。同时运动还能增进呼吸系统的功能。科学的锻炼要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也就是指体育锻炼参加者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技能以及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另外科学锻炼要遵循经常性原则。体育老师出了带领学生上体育课外还应该引导学生经常进行锻炼,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身体对运动锻炼和效果有“不进则退”的规律,所以,只进行几次或只是短期进行锻炼不会取得效果的。高校一般一周只给学生安排一次体育课,这样的锻炼是不能增进学生的体质的。高校的体育教师除了积极参加体育教学外,还应该每周为学生安排一种趣味活动或者是一种类型的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进行锻炼。只有这样坚持锻炼才能够真正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增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乍一看与德育好像没有什么重大的关系,其实体育教育所涵盖的德育教养的内容时多层次、多方位的。科学的体育教育能塑造文明健康的民族形象,体育教育是挖掘人生命潜能的最后锻炼手段。体育锻炼中的体育竞赛项目能够培养学生勇往直前、不畏强手、勇于拼搏的精神。另外体育竞赛是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爱校热情的有效手段。体育竞赛具有鲜明的集体观念,这是从未代表任何集体进行比赛的人很难得到的直接、生动、感性的集体意识。在热烈紧张的竞赛场内外,集体与个人、代表者与被代表者融为一体,在学生心灵中鲜明的印下集体的观念。高校体育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场合。与中学相比,高校人才更加丰富,并且学生都来自各个地方,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集体气氛。高校体育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各种大型的竞赛活动,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另外体育活动也是一个有组织性的活动,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组织能力。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通过团结协作才能够达到目标。譬如篮球比赛,篮球比赛除了运动员要拥有一定的技能外,相互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要。只有队员默契合作,团结一致才能够将比赛打好。参加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大学生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想。通过相互协作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德育,让学生拥有社会美德,心理更加健康。 四、总结 高校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平台,也是培养学生社会美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平台。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科学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培养“四有”人才。 体育与健康论文:关于江苏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10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显著的相关性,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组。建议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实施有效的干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体质健康 1前言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目前对人们健康的威胁,15%——20%来自遗传因素,20%一25%来自环境因素,50%——55%来自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10%——15%来自卫生和医疗保健条件。可见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了“健康促进与身体运动(HealthPromotionAndPhysicalActivity)”为主题的会议,大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并明确提出了“使体力活动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那么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处于18—23年龄段的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如何,与体质健康究竟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将进行深入的研究。 2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省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为样本具有代表性,根据截至2004年江苏省高等院校结构比例,首先分层抽取10所高校,然后在每所院校抽取150名全日制大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期刊、杂志、报纸等途径查阅有关生活方式研究、体质健康研究、行为理论和动机理论等相关文献资料100余篇(本),确定研究空间以免重复,寻找本研究的理论支持和可借鉴的研究方法。 2.2.2社会调查法 2.2.2.1问卷调查法 参考Prentice,W.E.于1990建立的生活方式自评量表(来自FitnessandWellnesforLife)J,在11位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出我国大学生生活方式自评量表。包含:饮食方式,睡眠方式,体育锻炼方式,嗜好方式,就医方式和应激方式等6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所有的二级指标有“从未”、“有时”、“坚持”三个选项,分别以3、2、1或1、2、3记分,得分高者生活方式相对健康,反之其某些生活方式要素有待改进。本文选取其中的体育锻炼方式指标进行研究。2005年10月下旬,采用研究者现场发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当场收回的方法,向10所调查院校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99份,回收率为99.9%,有效问卷1432份,有效率为95.5%。 2.2.2.2体质健康调查法 向各院校索取对应调查范围的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教育部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需归档保存)。 2.2.3数理统计法 首先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和录入,然后运用$PSS12.0作数据整理与统计。 根据量表中锻炼方式的3个二级指标的得分总和对样本进行分组,高于或等于7分者归为经常锻炼组,低于7分而大于4分者归为有时锻炼组,小于或等于4分者归为偶尔锻炼组。运用卡方检验,比较这三个群体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无显著性差异。 3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有19.3%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59.0%的大学生有时参加体育锻炼,有21.7%的大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相似的研究成果有:天津7所高校12.3%的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65.9%的大学生有时参加体育锻炼,而21.8%的大学生从未参加体育锻炼;长春市大学生经常锻炼的占22.2%,有时锻炼的占60.0%,几乎不锻炼的占17.8%。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氛围和政策法规的实施等:首先,目前学校体育的“应试教育”现象十分突出,教学围绕考试圈,为了考试而教学。体育锻炼追求的只是眼前利益和近期效益,体育考试及格、体育达标、中考体育加分等,而诸如体育素养,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技能这些能使学生受益的体育素质被忽略。其次,周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气氛和情调作为一个外界刺激因素,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对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有较大影响的是学校“体育群体”,笔者通过对大学生课余体育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主要依靠大学生自发组织。这种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不利于学校资源的利用,也不利于高校体育的科学指导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率和质量,必须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最后,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历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曾多次以不同法定形式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规定。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包括体育课)。国家体委于1995年6月23日了《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强调学校做到保证学生每天要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开展二次远足、野营活动,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身体检查。1995年颁布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展课余训练和竞赛。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学校体育领域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想把体育政策法规落到实处,而不仅仅留于形式或行政口号,要依赖于法律监督、学校领导教师的重视以及有效的舆论宣传和导向。 4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大学生总的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及格率为31%,良好率为51%,优秀率为17%。合格率达到了教育部预计值(98%),其中及格率超出教育部预计值(23%)8个百分点,良好率超出教育部预计值(50%)1个百分点,优秀率低于教育部预计值(25%)8个百分点,可见,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容乐观。相似的研究成果有:“湖北省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2.17%,及格率为37.21%,良好率为47.29%,优秀率为13.27%”(吴建喜,陈伟,曾吉等);“辽宁省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0.25%,及格率为58.68%,良好率为21.13%,优秀率为9.94%”(刘贺,孙德瑞,高亭昕等);“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45%和0.2%,及格率为2O.57%和28.7%,良好率为51.95%和5O.5%,优秀率为26.02%和20.6%”(胡湖,颜飞卫)。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运动不足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主要因素;其次,饮食不合理,部分大学生热量、脂肪摄人过多,有些大学生为减肥营养摄入不足;再次,不吃早餐、过度上网和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 5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经常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逐渐趋于平和,运动效果显著。”“健身锻炼每星期至少3次,如每周少于3次,效果就不显著。而全身持久性锻炼(耐力锻炼)的效果与频度有关,频度越多,收获越大。” 为什么经常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率和良好率高于偶尔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呢?由于体育锻炼能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产生全面的效应。首先,体育锻炼能改善大学生的生理功能: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和灵活性,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体育锻炼能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包括改善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保持和增强血管壁的弹性;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呼吸系统的功能,使呼吸次数增加,呼吸加深,使肺通气量大大增加;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包括使骨密质增多,骨壁增厚,骨松质排列有序,并能延长骨化时间,从而增强骨的抗压和抗扭曲性能,能使肌肉力量增强,并能使关节变得灵活坚固,使人体健壮健美;体育锻炼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使营养物质的吸收更彻底,代谢排除得更干净;体育锻炼能使内分泌活动更加旺盛等。 其次,Taylor(1985)对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增加或提高学业成绩、自信心、情绪稳定性、独立性、心理控制源内控倾向、良好心境、知觉能力、身体意象和身体能力感;Berber(1993研究报道,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HRn~ax的6O%一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情绪改善;McDonald Hodgdon(1991)对有氧健身锻炼与特质人格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氧健身运动在人格与评价上有积极型效果。最后锻炼还能改善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一种长期、系统、不懈追求的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起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6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组。 2)建议对学生体育锻炼实施干预策略。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制定更为严格的实施细则,明确校长为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校长实施“以运动锻炼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模式”的轮训,考核校长的健康管理绩效。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督促学校树立“培养:生体育锻炼习惯优先”的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工作实施“运动锻炼参与率”、“运动习惯巩固率”和“体质健康指标改善率”的三项考核。 体育与健康论文:浅谈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初探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生 健康教育 体育与健康 论文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健康状况和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影响着人才质量、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但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还是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率问题。本人结合中职教育实际情况,初步探讨怎样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体育与健康教育为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提供身体素质的保障。 新理念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确定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的总目标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促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要使现代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保持完善的健康状态,就必须认真地开发学校体育规划与科学布局以及体育课程资源利用。 一、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观念和指导思想的落后 其一,现在大部分中职学校实行开放招生,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地区。许多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时期接受的健康教育与目前所接受的健康教育存在根本上的理念差距。部分学生连完整的体育课都没有上过,技能的差异导致学生间接受能力的差异。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必然容易对所学事物失去兴趣。其二,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健康教育的弊端在于对“健康”概念认识模式的模糊不清,这对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是十分不利的。 2.课程内容的陈旧与教授方法的落后 教育部在修订后的《纲要》中明确规定:“在中职二年级实行拓展模块(学生自主选项教学),让学生选择自身喜欢的课程。”目前,由于大部分中职学校领导对培养社会紧缺的应用性人才的专业教学方式更加重视,把更多经费投人到校专业课设置与配备上,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相关功能却无法全部一步到位,导致健康教育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并没有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合理化地结合。校方的思想怠慢使多数教师丧失了教学积极性。有的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往往忽略实践教育,重视理论的教学,没有很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的不灵活 多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成绩时主要采用定量评价,而很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考核标准过于单一。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考核标准,而对新的考核制度不很适应而难以接受,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新的评价体系过于复杂而退求其次。 二、相关建议及对策 1.改善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发展趋势应以以下教学方法为主流:启发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体育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启示下,先让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然后教师总结明确结论。研究式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思考、研究、探索、讨论,教师后讲解、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职校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达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目标。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要改变以往评价单一化的做法。要求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们不要怕麻烦,尽量做到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考试与测验相结合。努力做到评价方式多元化。 3.结合各校特点,开展阳光体育 长期系统的健身锻炼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提高骨量,预防骨质疏松,从而使骨变得强壮、牢固;身体活动使得关节更加灵活、稳固;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可使肌肉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表现为肌肉的健壮、有力。 4.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转变教师观念十分重要。新体育课程要求体育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教师的责任任重道远。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培训。 总之中职体育校本教材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进行编写,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中职特征、学校特征、专业特征,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添彩,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学校共同进步、社会繁荣发展。 体育与健康论文:浅谈关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对比分析 【论文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新课程 对比 【论文摘要】本人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总目标、基本理念进行简要的阐述,再对新老课程诸多因素进行对比,以期为体育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一、前言 教育部于 2003 年 4 月重新制订和颁发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体育新课标),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多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还是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到课程管理、课程资源以及教材建设,全面进行改革。 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体育课程的总目标表述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课改前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对比 1.指导思想不同 体育新课标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而过去的体育课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没有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方面不够重视。现行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体育课程相比,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再者是以前的体育课程更多的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开发教材,深化教学内容不够。体育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课程教学要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方面作为基点,其表述更多的是从学生方面考虑,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能。 2.目标体系不同 体育新课标目标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领域目标,根据领域目标划分水平目标,从而形成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目标体系。从三个目标的关系看,体育新课标目标统领着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它制约着其它层次的目标。领域目标则制约着水平目标,是属于“中级目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受控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同时又控制和指导水平目标,水平目标是属“下级目标”。这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以往的体育课程只提出了“一个教学目的和三项教学的基本任务”,即“以增进学生健康,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以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初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三大教学任务,其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相互重叠,使得总体的课程目标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 3.学习领域不同 体育新课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有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以往的体育课程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倡导的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每个领域可以脱离其他领域而独立存在。并且,老体育课程将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年级和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不能进行有机的衔接。 4.内容标准不同 体育新课标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老体育课程则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制作了总的原则规定,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5.评价方法不同 体育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老体育课程主要重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及体能状况进行评价,是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并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 三、结束语 总之,现行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无论在指导思想、理念、内容、实施标准,还是在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与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都有诸多的不同和突破。只有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切实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体育与健康论文:试论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 健康教育 关系 论文摘要: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视为学校健康教育范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求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前 言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教育部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决定在全国学校推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健康第一”作为中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被统一了起来。这引起学校体育界和社会上极大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学校开设健康教育学课,不仅有助于我国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别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道德水平,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两者之间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需要我们对它作一个详细的了解。 2.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含义 现代社会,健康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早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多偏重于躯体方面。例如《辞海》对健康的解释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强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种健康观是以生物学观点来看待健康问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在关心自己躯体健康的同时,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和周围的生存环境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认识到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既是构成健康的关键因素,又对躯体健康存着直接的影响,于是,人们的健康概念开始趋向完善。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家鲍尔提出:“健康就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有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善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鼓励人们采用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善、达到、维持和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健康状况。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教育促进和干预活动,通过有目的的干预过程,使人们能保持有利健康的行为,从而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学校体育使青少年身体完美、身心健康发展,学习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养成一生对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3.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其中最有积极意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育教育促进的学生发展,是一种整合的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技能技术的片面发展,所以不能仅凭借学生的运动成绩来判定体育的优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应是学生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发展,“因人施教”、“率性而教”,而不仅仅是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的体育发展。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必须培养人去适应变化。学生的体育发展应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其体质、健康会逐渐体现在他们今后很长的工作、生活过程中,而不仅仅以学校课堂中技能技术和成绩的获得为终点。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要立足学生现在,还必须面向学生未来。 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视为学校健康教育范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求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对实施全民健身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学校健康教育,应该在体育教育原有的学科体系中融入现代健康教育的内涵,以人的健康的整体发展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智力充分和谐发展。 4.结 语 健康教育不仅能健体还能育人,它为德育智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健康教育在当今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又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品牌推广论文:企业品牌推广管理 摘要:中国的所有省级电视台,几乎都有自己的定位,但是真正塑造成功的品牌却屈指可数。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定位之后缺少品牌推广与维护。文章以湖南卫视为例,分析了其品牌推广与维护策略。 关键词:湖南卫视;品牌推广与维护;策略 放眼中国的电视版图,几乎所有的省级卫视都有自己的定位,比如云南卫视的“浪漫人文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频道”、甘肃卫视“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天津卫视“钻石品质、浪漫生活”、江苏卫视“中国情感特色频道”、安徽卫视“电视剧卖场”、湖北卫视“公益频道”等。但大多数的电视台的定位只流于口号,最终还是无法建立成功的品牌。而近几年快速崛起的湖南卫视,在2002年确立其“娱乐”定位之后,在几年时间便打造了中国电视第一娱乐品牌。其成功就是因为品牌的推广和维护到位。 一个成熟的品牌具有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三个特征,一个品牌形象建立之后,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和广告不断提高品牌的“三度”来强化和巩固其地位。电视品牌在得到受众普遍认可之后也要加强维护,否则品牌价值就会消退甚至消失。 一、提升品牌知名度 所谓频道或栏目知名度是指观众想到某一个栏目或频道时,脑海中能想起某一栏目或频道的程度。其由低到高依次分为:无知名度、提示知名度、未提示知名度、第一提及知名度。知名度是栏目或频道高收视率和品牌延伸的基础。湖南卫视提升其品牌的知名度,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活动造势 对于知名度的打造,一般来说可以从“借势”和“造势”上进行。作为省级电视频道,可“借”的新闻资源相对较少,因此,湖南卫视更多的是选择举办活动进行“造势”。北京大学广告系的陈刚教授认为:“电视媒体的突破在于活动。通过有影响力的活动,不仅可以创造持续的收视率的高峰,进而带动广告经营的攀升,更可以通过活动,提升媒体的品牌形象。” 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闪亮新主播”、“寻找紫菱”等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成功地提升了其品牌的知名度。 (二)四轮驱动的整合营销传播 对于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湖南卫视对内构建了“四轮驱动、整合营销”的服务模式,要求“广告部、总编室、覆盖办、节目生产部门四大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抓创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广告部单一运作的传统营销模式。四轮驱动的核心是强调频道资源与部门的整体营销、全面服务、密切配合。” 对外,湖南卫视的整合营销传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与各地方电视台的合作。比如《超级女声》在“海选”阶段与广州、郑州、成都、杭州等地电视台合作,设立五个赛区进行选拔赛。 充分利用网络、短信等现代传播手段。通过网络互动、短信互动,将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歌迷迅速凝聚在一起。 电视节目与赞助商之间资源的整合。超级女声由蒙牛酸酸乳冠名,而蒙牛则投入一个亿的巨资,在每一瓶酸酸乳上都“冠名”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进行市场推广。 湖南卫视还巧妙地运用了频道内资源的整合营销传播。2005年《大长今》紧跟《超级女声》的结束播出,营造了一个新的收视热点。在总决选中,“超女”演唱《大长今》主题曲提前预热,为其热播铺下了极好的根基。 通过一系列的品牌推广措施,从2002年到2005年,湖南卫视的全国收视率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年均增幅达40%。2005年湖南卫视在31个省会、直辖市的收视率排全国第5位。可见,通过活动造势和整合营销传播,很好地提高了湖南卫视与其节目(活动)品牌的知名度。 二、树立品牌美誉度 品牌美誉度是是指市场中人们对某一品牌的好感和信任程度,它是企业品牌推广与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以后,湖南卫视开始着力树立其品牌美誉度。 通过“活动造势”这样的事件营销及各种营销载体建立的品牌知名度,往往不是企业所期望达到的品牌美誉度。美誉度反映的是消费者在综合自己的使用经验和所接触到的多种品牌信息后对品牌价值认定的程度,它无法靠广告宣传来实现,美誉度往往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是形成品牌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好的品牌美誉度来自于消费者之间的口碑传播,因此,就要注意传播产品的正面信息,将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程度。对于树立品牌美誉度,湖南卫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升节目质量 电视媒体及时了解当前观众对节目的需求与意见,根据市场行情,适时地对节目内容进行阶段性地调整,进行改版扩展,保持节目品牌的新鲜感、时尚感,跟进受众需求,提高节目的对象化。 竞争的白热化。电视节目具有复制性,电视节目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竞争也更趋于激烈,同时也对湖南卫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南卫视副台长、创新小组负责人梁瑞平称:“有没有创新气质是我们评价所有节目和活动的指标之一,我们希望在电视行业有引领作用。”创新成了湖南卫视提升节目质量、维护品牌维护的一个法宝。 媒体的繁荣发展有两层含义,极大地满足需求,必须提升品质,坚持在需求中繁荣,在品质中发展。满足需求要数量、品种,繁荣发展更要品质、品位与品牌的含金量。对湖南卫视来说,在娱乐同质化恶性竞争的今天,更需要提升品质内涵。 (二)增强节目公益性 公益行为容易树立企业品牌的良好形象,从而获得良好的品牌美誉度,尤其对于公益行为的受益群体,往往会成为品牌口碑的传播者。面对2007年底50年一遇的雪灾,湖南卫视取消了赢利的春节晚会,改为慈善节目——《爱心大融冰,我们一起过年》,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湖南卫视最早在节目中体现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每次遭遇洪灾,湖南卫视也会制作动情的赈灾节目。 《勇往直前》是湖南卫视打造的一档“明星挑战真人秀”节目。目前,《勇往直前》栏目已经捐助了6所希望小学,捐款数额达481万元,书籍价值30万元。 湖南卫视将娱乐节目与公益事业对接,将严肃甚至沉重的公益话题,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呈现,有利于品牌美誉度的提升。 三、强化品牌忠诚度 通过上述措施树立其品牌美誉度的同时,湖南卫视着力强化其品牌的忠诚度。 品牌忠诚度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多次表现出来对某个品牌有偏向性的(而非随意的)行为反应。品牌忠诚度的形成不完全是依赖于产品的品质、知名度、品牌联想及传播,它与消费者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靠消费者的产品使用经历。 电视频道或节目忠诚是频道或节目影响力的核心,它由无频道或节目忠诚者、习惯收看者、满意收看者、情感收看者、忠诚收看者五级构成。湖南卫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品牌的忠诚度: (一)立足“草根”,拉近观众 “草根”是近几年开始流行的一个词,“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roots,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等一般都可以看作是“草根阶层”。草根还包括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比如一些不太受到重视的民间、小市民的文化、习俗或活动等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视带有很深的精英文化情结。电视上常常用说教的语言和表现手法,这种说教式的电视,观众的收看热情不高。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其实是对“精英”电视的颠覆,它带领了中国的娱乐节目走向草根。湖南卫视的很多栏目或者活动,都有很浓厚的草根色彩,如《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完全是平民选秀。《超级女声》甚至在初选时不论选手的表现如何都统一播出,“审美”和“审丑”兼顾,极大的满足了草根心理。其他节目如《真情》、《谁是英雄》、《晚间》、《乡村发现》等,无一不是草根视角,甚至包括《国球大殿》节目,都以平民挑战世界冠军作为卖点,如此一来,很好地拉近了观众,让观众感觉到湖南卫视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平民的节目。作为大众传媒,要想取得更大的收视份额,就必须贴近大众,越贴近大众,越贴近生活,品牌的忠诚度就会越高。 (二)节目互动,亲近观众 目前的电视不是互动电视,其传播方向都是单向的,但是,湖南卫视利用其他手段,包括电话、短信、互联网等手段提高了节目的互动性。《超级女声》、《快乐男声》、《闪亮新主播》、《寻找紫菱》都是很典型的互动性节目。 湖南卫视在著名搜索引擎百度里面,几乎每个节目都建有贴吧和博客,网民可以在上面自由发言讨论,而湖南卫视也会把贴吧的意见从节目中反馈出去,这样构成了一个良性互动。 互动性的加强,能更加吸引观众,增强观众对节目的参与性,让其产生主人翁意识,增强了电视节目的忠诚度,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编排“错位”,吸引观众 从2006年初开始,湖南卫视对其晚间节目编排做出重大调整,电视剧正式退出晚间黄金时段,安排至22:00以后的时段播出。原来的黄金时段则被用来播放自办栏目,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这个新调整出的新的电视剧播放时段已被打造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黄金品质的“后”黄金时段。 晚间黄金时段是电视剧播放的头号战场,极易导致各地卫视晚间黄金档节目的同质化竞争。笔者选取了16家省级卫视作为调查对象,16家卫视中有9家卫视在周末都是以播放电视剧为主,而没有安排其他节目类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卫视晚间黄金段对电视剧的高度依赖。 通过“错位”的编排,湖南卫视在新时段播放的电视剧,在编排的数目和风格方面,并不是以“多”、“新”见长,却依然能够通过其“质量”和“特色”来吸引目标受众,也使得广告商也比较容易地找到他们希望影响的目标消费人群,完成了有效传播。 通过收视调查分析,湖南卫视发现,22点以后的受众群年龄在25-45岁之间,并且尤其以30岁左右的白领女性居多。因此,根据她们的审美要求,确定了“健康向上、细腻、以情动人、故事好看”的选片风格,以一些精品引进剧和经典老片作为该时段电视剧的主打类型;并通过“独播剧”的版权购买方式,排它性放映,提高观众对剧场的忠诚度。 (四)媒企双赢,留住客户 因为电视媒体的顾客除了受众还包括广告客户,所以,提高广告客户的忠诚度同样重要。实现媒企双赢,是提高广告客户忠诚度的一个手段。湖南卫视善于与企业联合开拓市场,湖南卫视广告的价值观,用湖南卫视广告部主任樊旭文的一句话就是“B+B2C”。 在湖南卫视,媒企关系(B+B)的本质是伙伴式的合作关系。显然是要满足企业需求,成为客户的伙伴,建立媒体独特的传播价值和相应的服务手段是其根本性的前提。 湖南卫视的品牌合作相当广泛,目前与包括日化大鳄宝洁、联合利华,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大亨博睿传播,乳业双骄蒙牛、伊利,以及诺基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步步高、创维、养生堂、青岛啤酒等行业龙头、国内、国际一线品牌的合作,可以说数不胜数。湖南卫视10个亿中有6%-70%是由这些品牌贡献的,占据了主流。湖南卫视正是靠媒企双赢来强化广告客户的忠诚度。 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品牌的推广和维护,湖南卫视品牌竞争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从其完成定位后经过三、四年时间,品牌竞争力挤入全国所有上星频道(包括中央电视台)的第四位。 品牌推广论文:企业品牌推广思考 大多数企业都认识到要生存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但有了品牌又怎么推广呢?特别是广大的中小型企业该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市场里做品牌推广? 一、牌推广的含义 品牌推广就是品牌贩卖,它是品牌建设的最终目的:即将品牌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而实现品牌价值,这时候的品牌推广已经拥有了前期一系列大量工作的铺垫,它将促使消费者最后做出购买决定。 二、品牌的推广策略 1.传播推广和渠道推广相结合 传播推广一定要适合实际企业具体的销售渠道情况,什么样的渠道设计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传播策略。 2、降低销售中心,做好终端推广 加强直接和消费者沟通的机会,掌控最终战场,掌握消费者。 3、长效与短效的结合 中小型企业品牌推广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品牌价值的尽快实现,是一种短期即时效益的实现,但是在开展品牌推广时,一定要将品牌长远利益的实现考虑在短期的推广活动中,即要考虑到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品牌忠诚度的建立,使品牌价值在每个环节和过程中得到不断积累。 4、与消费者互动力求简单 与消费者互动是品牌推广活动的重点,中小型企业在品牌推广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吸引消费着的参与或者回应,成功的推广活动一定是消费者参与最广的形式,而要吸引大量消费者的参与,就必须简化一切程序,使消费者不多费精力;而对于执行来说,只有程序简单才便于控制,其操作性才强,运作才能到位,效果也就能得到保证。 5、集中战略,目标唯一 对于广大的中小型企业来说资源是有限的,对于各种传播形式的全盘采用将使企业不能集中资源于主要方面,无法形成竞争优势。 6、强化对媒体的分析 中小型企业在品牌推广过程中,由于一般是地域品牌的原因,必须考虑媒体的受众与目标顾客的吻合程度,不要去看绝对收视率或发行量,应看有效的覆盖率。 7、强调文化因素 品牌推广重在减少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获得好感和认同,文化的因素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就可以起一个衔接的作用,用得好将对销售产生很强的推动力。 三、建立品牌推广的管理部门 1、品牌推广的策略规划部门 在市场部下设立品牌推广小组,或者归入品牌传播部的工作范围。 2、品牌推广的策略执行部门 由市场部品牌推广人员直接执行,销售部一线人员协助;或者直接由销售部一线人员执行,市场部品牌推广人员协助。(视具体的组织架构而定) 3、加强品牌管理部门的专业力量 要为品牌推广部门提供最优秀的管理人才,包括品牌推广经理、品牌助理等人员,都要是对战略、品牌、市场研究、传播、销售管理等方面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以及深刻认识的专业人才。 4、加强品牌推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互动 1)与市场策略规划部门的互动 掌握整体市场的战略规划思想和目标,同时向市场部门传达品牌推广的发展方向,求得整体战略资源的有效分配。 2)与市场调研部门的互动 通过市场调研部门取得相关的市场研究和品牌研究的资料,同时也定期传达品牌研究的方向和主题,使市场凋研部门将品牌研究纳入统一的市场研究系统。 3)与销售部门的互动 向销售部门传达品牌的策略思想、发展方向、策略规划和战术计划,同时协助销售部门开展品牌建设的具体执行工作,使品牌价值得以真正实现。 4)与财务部门的互动 向财务部门取得品牌的成本、毛利、净利等财务数据,以此来评判品牌推广的状况。 四、品牌的推广方式 1、销售终端品牌推广方式 1)现场导购。和消费者面对面的沟通、讲解产品特点,提商品牌美誉度。促进品牌试用率及扩大购买群体,增加购买数量和频率。 2)终端陈列。注重终端陈列的位置和陈列面积大小、整洁度、整体美感提升品牌形象和忠诚度。 3)店头POP宣传。加强终端宣传力度,对抗竞争品牌的攻击,拦截竞争品牌的消费者。 2、渠道品牌推广 1)协助、配合、培训、支持经销商。提高经销商的积极性,提高渠道的铺货率和渠道渗透力度。 2)加大渠道促销力度。吸引经销商进货力度,促使经销商主动加品牌推广,填满经销商仓库,对抗竞争品牌。 3、消费者互动推广方式 1)带领消费者实地考察生产场地。提高其品牌形象和忠诚度。 2)直接促销活动。主题题活动、派送、展示、优惠券、赠送礼品、价格折扣、退费优待。这些可以提高品牌试用率及扩大购买群体,增加购买数量和频率。 4、传媒品牌推广方式 1)软性文章细无声。 首先要把握软件文章的特点: A、商业痕迹,做到在商不言商,先交朋友后淡生意; B、细水长流,滴水穿石,不求功于一役;其次要弄清楚好的软性文章应具备的要素: l、标题要有吸引力: 2、文章要有趣味性; 3、内容要有可信度。 2)小众媒体锁定人。 不像全国性的大企业,目标市场点多面广,中小企业的销售区域少而集中。媒体的选择必须考虑媒体的受众与目标顾客的吻合程度,不要去看绝对收视率或发行量,应看有效的覆盖率。做针对性的广告宣传,这样直接渗透到潜在客户那里。从企业的操作层面来看,要注意几个关键性问题是小众媒体的选择要以当地消费者喜欢接受的媒体为转移;二是加强与潜在客户的双向沟通,可以通过没计有奖问答等方式与客户互动、以便得到潜在客户的信息及增进了解。 五、品牌推广的误区 1、缺乏策略思想 中小型企业由于实力薄弱,投入后更多的是单纯考虑提高品牌的销售量。 没有更多地在统一的品牌策略下考虑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 品牌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以及品牌的长远建没。 推广手段与品牌形象不吻合,从而伤害了核心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同感。 2、缺乏整合与互动 开展品牌推广时没有与渠道和传播等者运作手段配合起来,手段单一、力量单溥。 推广活动单线开展,缺乏与消费者的沟通,不能激发消赞者的参与热情。 3、过度依赖传播 正是因为传播对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而且又是最直观的表现,所以掩盖了品牌建设中深层次的内涵,造成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过度依赖甚至单纯依赖传播的情况,以至于产生重形式、轻内容的炒作思维。 其实传播的作用在于表现品牌的外在特点,它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识别度,树立品牌的外在形象,但是这些是不能直接促进销售的,只是一个铺垫,能真正实现品牌价值的是品牌的顾客忠诚度和满意度,而这两个重要指标不是单靠传播就能建立的,更多的还是需要从品牌的内涵中去挖掘,包括产品品质、价格、购买便利程度、客户关系、售后服务、附加利益等众多方面,因此品牌建设是存在于营销全过程的。 品牌推广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推广研究 摘要:从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概况和新媒体的特征入手,提出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并通过桃花坞年画新《门神》的设计实例,探讨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推广的方法和途径,提出在新时代,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手机等智能设备终端,利用新型传播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多媒体形式进行深度与广度的传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命。 关键词:桃花坞木刻年画;新媒体;品牌;推广 一、桃花坞木刻年画概况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国民间传统木版年画中的典型代表,与天津杨柳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在过去一段时期,每年销售上百万份,除广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民间群众喜爱外,还曾远销到华侨较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在我国印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州桃花坞年画起源,最晚当在明朝嘉靖年间的十六世纪之初。苏州桃花坞年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在现存于世的近三百种明、清作品中,不难看出其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变化着。它的内容,主要与人民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它的表现形式,符合中国人民的欣赏和审美习惯。它表达了人民的希求和愿望,满足了文化生活之需要,从而使年画艺术本身也得到了发展。苏州桃花坞年画既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每个时期所描绘出来的人物服装衣饰和头面发型的变化、节日活动和风俗习惯的兴替等,都为民俗学、社会学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受到欧美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影响,人民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日益减少,另外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以及现代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损害、破坏和不断消失的严重威胁,在发展中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困境更大。当前,我国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传承人越来越少,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也同样受到影响,传统年画市场日渐萎缩,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从事年画制作的人员越来越少,年画技艺也濒临失传。幸运的是,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资助的政策下,桃花坞木刻年画得到了妥善的保护,有自己的博物馆,年画社和年画研究所,还有年画艺术礼品有限公司。但桃花坞年画现在还是像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还仅仅是靠自己传统的声誉和影响力,在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推广自己的品牌形象方面缺少一定的措施和方法,特別是在当今的新媒体下,怎样传承和发展桃花坞木刻年画是这个时代需要深入思考的命题。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新科技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微信、网络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它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第一,是与人的互动性。新媒体是运用编程技术和互动媒介,通过交互行为,并以多种感官来呈现信息的一种崭新的媒体形式,观众可以对画面、文字、影像等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互动性使信息的传播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段。如在人机交互上,更加简洁和人性化的界面,可以使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内容来浏览,打破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的规律。第二,是传播的快捷性。信息在新媒体中的传播速度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新媒体具备无时间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加工和。现在流行的各种网络直播,能使受众最快最及时地了解信息。第三,是大众性与平等性。新媒体具有大众性、草根性、包容性和平等性的特点,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打造自己的传播平台,交流自己的观点、看法,并自己的声音。新媒体使得大众有了独立的话语权。第四,是多元化与新颖性。新媒体内容涉及面大,涵盖信息多,表现出日益多元化的特点。依托最新型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移动技术,利用电子书籍、数字报纸与广播等新媒体共同形成的信息产业链为人民提供了多元化和新颖性的信息阅读和接收方式。在数字技术下的互联网产品的普及使得人民获取信息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自由地阅读和接受信息。现在新媒体技术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同步进行更新和发展,也不断利用新的技术和载体进行传播,更体现出自身所具有的信息传输的多元性和新颖性,更加方便信息的获取。现代数字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展示和阅读方式、交易和消费市场得以快速的更新与发展。特别是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产业相结合,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制作方式,扩展了其所在的传播平台,形成了传统文化产业的新业态,从而给予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以新的意义。在当今数字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的形式下,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很好的机遇,利用新媒体技术环境来搭建自身的发展平台。积极面对新媒体技术发展方向,寻找合适的推广途径,推动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的设计与创造,将会促进我国文化和艺术产业发展。 三、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加,受欧美发达国家的熏陶,在与西方快餐文化的对比过程中,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较少被大众媒体注意。而数字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脱离了大众主流传媒,它通过网络、手机、数字移动设备等新媒体方式,人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和传播,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快捷及时地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此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数字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为非物质文化的保存和延续提供了技术支持。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近些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方面,通过多媒体技术,记录传统工艺流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次,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中,除了单纯的整理和保护外,还应该担当让其发挥时代媒体的特征,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题材等创意元素,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新的展示和传播方式,吸引当今社会人民日益增长和变化的审美情趣和要求。数字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之间形成对话,将地域性的传统历史文化纳入到高科技和现代化语境中,在满足人们追求新鲜感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通过广泛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提高新业态的原创能力,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力,开发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1]。 四、桃花坞年画新《门神》 下面以我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为例,来探讨新媒体语境下为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推广。(一)传统年画《秦叔宝、尉迟敬德》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题材可以分为很多类别,其中驱凶避邪一类中,就有《门神》(如图1)。门神,是传统中国家庭的守护者,他有保护家人及财产平安,防止阴邪气的进入。特别是在过新年时,人们要在门的左右两边贴门神,挂桃符,祈求家庭安康。这里选用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秦叔宝、尉迟敬德》,原画尺幅:1040×470mm,由王荣兴年画铺制作。秦琼字叔宝,尉迟恭字敬德,皆为唐初名将。明刊本元无名氏《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门神二将军》条中有关于他们被奉为门神的记载:“唐太宗不豫,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号,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太宗惧之,以告群臣。秦叔宝出班奏曰:‘愿同胡敬德戎装立门外以伺。’太宗准奏,夜果无事。因命画工图二人之形象全装,旋于宫掖之左右门,邪祟已息,后世沿袭,遂演为门神。”左曰“门丞”,右曰“户尉”,为一对武将门神,一般张贴于宅第大门之上,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普及性最强的门神,至今长盛不衰。图中二将头戴武冠,身穿铠甲,足蹬战靴,腰佩弓箭;一将执锏、一将持剑,双目怒睁,威风凛凛,使鬼魅望而却步。[2](二)LED显示屏技术LED就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英文lightemittingdioded的缩写。它是一种通过控制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方式。而LED显示屏则是一种平板显示器,由一个个小的LED模块面板组成。LED显示屏可以显示变化的数字、文字、图形图像;不仅可以用于室内环境还可以用于室外环境,具有投影仪、电视墙、液晶显示屏无法比拟的优点(如图2)。(三)现代技术与传统年画结合桃花坞传统年画“门神”是印制在宣纸上的,然后用浆糊或胶水贴在门上的,是静态的。而该作品是将模拟LED电子灯的发光效果把静态的“门神”年画用动态的方式去表现,用现代的手法去阐释。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代表颜色有:黑色、桃红、橘黄、绿色、紫色等。作者把这些桃花坞的代表色彩进行提取,对传统门神形象就行归纳和整理,最后用LED电子灯的色彩组合来描摹出两个门神的形象特征(如图3)。LED电子灯靠灯的亮灭来显示字符,可以说是一个动态的效果。所以作者把传统门神从静态的形式发展为动态的形式。通过灯的亮灭程序来让门神在门上来回走动。在制作的过程中,门神的原始动作是抬着手中的剑,在走动的过程中,作者把他们剑的位置也做了调整,随着步伐的前进,剑的位置也在抬高或降低,他们走到一起的时候,手中的剑相互碰了下,然后再彼此反过来走动,然后循环。就像LED电子显示屏一样滚动的效果(如图4)。在后期,可以把LED灯组装在门上,通过程序来控制,形成一个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新时代门神。以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内容和题材为元素,通过新技术,运用现代的表现手法,是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方式之一,也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新价值的方法之一。 五、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化财富,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情感的智慧结晶,[3]是人与自然、人类之间千百年来互相适应、互相协调、互相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生存和生活有更高精神层次要求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它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情趣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在新时期,需要根据时代的特色和人们的兴趣趋向,采用适当的高科技和新媒体,探索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新路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观赏性。当今,政府开始建设一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处理和展示,同时该平台传播方式更加直接和方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公共服务设计,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机等智能设备,结合多媒体新型传播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多媒体形式进行深度与广度的传播,这对于提升大众的参与意识,实现非遗的社会和经济利益最大化作用重大。[4]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也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体现出新的价值。 作者:谢晋业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品牌推广论文:网络营销下品牌推广相关问题讨论 我国的网络营销起步较晚,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利用网络开展网络营销服务,企业网站的建设速度异常迅速,以网络为载体的各种新型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也不断涌现。从1997 年到 2000 年的网络营销初创期,到 2008 年 6月底我国网民高达 2. 53 亿,网购人数达 6329 万人,跃居世界第一位的快速成长期,再到 2011 年 6 月底的我国网民总数高达 4. 85 亿的成熟期,网络平台基本搭建完成,网络营销大展身手的空间已经形成,巨大的购买力市场已经成为企业竞争新的制高点,基于网络平台的新的企业竞争市场成为企业竞争实力的综合体现。 如何通过网络营销模式开展品牌推广成为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的重要课题,网络的快速流通性为企业品牌的推广提供了快速成长的空间,本文对企业实施网络营销模式下品牌推广存在问题、影响因素、推广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企业网络营销模式下的品牌推广策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品牌与网络营销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是: “品牌( brand) 是一种名称、属性、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网络营销( On - line Marketing 或 E - Market-ing) 就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 2 品牌推广与网络营销的关系 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网络营销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诸多网络营销的成功案例表明在网络营销环境下品牌始终是展现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网络为企业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供了有力条件,但从目前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模式看,企业通过网站建设实施网络营销的模式还主要集中于通过网络推销手段提高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如使用群发邮件、价格折扣、网络广告等方式吸引网民的关注度,而事实上维护品牌形象、实施品牌推广战略、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形成品牌忠诚度才是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中更应关注的核心,通过一系列品牌推广的战略树立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良好的品牌形象,最终形成消费者对企业品牌持续消费的行为和较高的认可度。因此,如何开展企业网络营销模式的策划; 如何使企业的品牌在企业其他销售渠道中得以延伸和拓展。 网络营销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以广告、公关、促销、沟通等为主要渠道的传统的品牌推广模式,网络营销正以其高效经济性、时域性、快速成长性、交互沟通性、整合性等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消费习惯,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方式,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在网络中沟通交流的频率和时间的不断增加,建立企业在虚拟网络平台上的品牌优势,不仅能为企业带来直观的网购收入,还能为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加和现实消费环境中的潜在消费与实际消费支出提供稳定的支持,因此,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利润,更重要的是通过快捷的网络传播媒介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实现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好的实施平台。本文基于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提出了网络营销模式下品牌价值模型。如图 1 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品牌推广策略的制定实施直接影响到品牌知名度、品牌满意度指标,并进而对品牌价值、品牌价值的提升和回报产生影响,因此,品牌推广策略成为决定品牌推广效果和企业价值提升的核心环节。 3 网络营销模式下品牌推广的存在问题 3. 1 网络营销模式下品牌推广认知度的局限 一方面,从目前我国企业对实施网络营销战略的认知程度看,认知度不高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大多数企业对网络营销的开展模式和实施效果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且容易忽视网络营销在企业整体营销策略中的重要地位,这就导致企业对网络营销模式下开展品牌推广策略缺乏认可,传统的品牌传播媒介如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的品牌推广方式仍然是企业更为推崇的主流模式。另一方面,认知度不高的原因还表现在企业对网络营销模式的实施效果存有疑问,尽管近年来以网络传播为主要模式的个人网络营销成功案例已屡见不鲜,但企业成功的案例相对较少,且缺乏足够的组织网络营销模式可以借鉴。而事实上,一个缺乏公众认知度的企业品牌在实施网络营销战略时确实会因为产品趋同性、营销策略或手段单一化等问题难以收到满意的实施效果; 而具有较高知名度品牌的企业对在传统传播媒介基础上形成的品牌效应有很强的依赖性,对网络的不可捉摸性和可能造成的负强化效果存在抵触,因此,企业对在网络模式下实施品牌推广战略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顾虑,如时效性、地域性、排他性等。 3. 2 网络营销模式下品牌推广的战略定位问题 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长也为企业的网络营销创造了足够广阔的空间,但企业仅仅凭借创意实现一夜成名的初衷很难得以真正的实现,究其原因,企业缺乏对自身产品和品牌做出正确的定位是关键所在。 纵观诸多企业在网络媒介下的层出不穷的营销手段的使用,创意已成为企业实施网络营销最重要的手段,然而,很多时候,创意并不能带来企业品牌形象和业务量的正面提升和拉动作用,甚至普遍存在网民在接受创意的同时对创意背后需要宣传和树立的企业品牌完全忽略。这一切的起因正是企业缺乏与创意并行的围绕产品和品牌定位的一系列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因此,企业在实施网络创意的关键是建立起创意与企业产品和品牌本身的结合点。有效的网络营销创意应该是能够在吸引广大网民注意力的同时,充分认识到企业品牌和产品的存在,并通过网络营销信息传递系统产生病毒营销、口碑营销、事件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的快速传播效果。这就对网络时代企业的品牌形象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确的定位在于充分展现顾客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企业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塑造能力,并通过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实现企业品牌和产品的定位。 3. 3 网络营销模式下品牌推广竞争力的缺位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要素之一,网络营销模式下实施品牌推广的关键是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构建和维护。要实现上述要素,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模式下的品牌推广时应重点关注选择合适的品牌元素、丰富的营销手段的使用、完善网络交互功能、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体验能力。 从目前我国企业在参与网络环境下的竞争态势可以看出,完全通过网络营销实现品牌推广并具有行业内较强竞争实力的企业和产品屈指可数,网络营销的功能被淡化为产品营销渠道建设,基于价格因素的网购和网络直销成为了企业实施网络营销效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一消费特征表明了基于网络营销模式的品牌推广存在显著的竞争力缺位现象,改变这一特征需要企业在实施品牌推广过程中,在运用病毒营销、Email 营销、数据库营销、事件营销等诸多网络营销手段时要特别注重加强营销关键要素与企业产品和品牌的典型要素的结合; 要充分重视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加强对潜在消费群体的构建和营造; 要通过网络视频、体验营销系统的开发加强消费者在真实环境中的产品体验能力,树立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如时下比较流行的服饰体验中心的推出,满足了消费者在网络上直观获得产品试穿效果的需求,无形中增强了企业品牌的竞争力。 4 网络营销模式下品牌推广战略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企业网络营销模式下品牌推广的问题分析,本文基于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品牌推广战略层面提出以下战略实施效果的核心影响因素。 4. 1 诚信 近年来网站诈骗活动层出不穷,客观上造成了消费者在识别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策略的产品和品牌推广时的抵触情绪,而诚信是企业在实施品牌的网络推广中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与企业品牌无形价值提升直接相关的基础,是培养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前提。从消费者行为层面看,即使在企业诚信经营前提下要形成消费者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满意也需要通过系统的市场营销战略逐步实现,而形成行为和情感忠诚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因此,诚信问题是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第一要素,事实上,企业在诚信方面的承诺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如产品质量、产品价格、物流渠道的及时畅通、优质的品牌服务质量等,任何一个环节的忽略都可能造成严重的诚信危机。 4. 2 安全 安全作为评价指标也是网络营销活动中企业和消费者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双方利益相关的重要结合点。从企业角度出发,安全既是建立和培育稳定消费群体的必要条件,更是关系到企业品牌形象和未来发展的基础要素。维护网络安全已成为网络营销的重要衡量标志。 4. 3 交互性 网络营销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直复营销理论、软营销理论、网络关系营销和网络整合营销,其具体推广方式表现为电子商务网站的信息、网络广告、事件营销、口碑营销、Email 营销、搜索引擎营销、数据库营销、病毒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等。不论哪种理论和方式,实施网络营销均是把更强的交互性作为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主要实现目标,更强的交互性意味着更快的网络传播和流通速度,更强的信息交换、供需互动及双向沟通能力。 品牌推广作为企业无形资产提升的要素,其资产价值的体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交互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牌推广的速度和在消费者群体中的知名度,知名度作为品牌价值体现的衡量指标,是品牌资产提升、品牌认可度和形成品牌忠诚度的首要标准。企业可以通过开放式的在线咨询服务、开发企业论坛及顾客交流社区、针对性的定制营销系统、开发产品测试视频或图像、开展消费者满意度调查、Email 邮件等方式提升网络营销的交互能力,从而实现更好的品牌推广效应。 4. 4 技术性 品牌推广技术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升网络管理、网络服务的技术能力,网络营销技术能力的主要实现方式为以网络技术高端人才为支撑的网络管理系统,改变传统营销组织形态,通过技术投入和技术支持完善网络营销品牌推广的技术条件,提升信息管理部门的功能,加强营销与网络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广泛借助威客模式等新型网络推广模式的宣传作用,转变传统营销被动的局面,增强个人用户接触和了解企业品牌的主动性,同时实现降低营销成本的效果。 另一方面是针对性的品牌推广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品牌定位、品类创新、广告创意制作、品牌形象设计( CIS) 、终端触点设计等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网络推广( SEM) 、传播沟通、网络媒介传播设计、网络技术支持等一系列品牌推广战略,并通过具体的品牌推广方式设计实现企业目标。 5 网络营销模式下品牌推广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开展网络营销的品牌推广策略主要有以下模式。 5. 1 企业官方网站建立 企业建立官方网站是规避诚信、安全问题对企业品牌造成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如目前普遍采用的条形码查询业务。通过官方网站的建立,实现了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双向交流与沟通,且有效解决了品牌专利权侵权问题对企业和客户双方造成的影响; 在官方网站得到足够宣传的前提下,客户容易形成对企业官网较高的信任度和品牌认可度,并更容易实现企业品牌的网络宣传和推广效用,降低了品牌建设成本支出,为企业带来广泛、高效的宣传效果。 官网建立是品牌推广、品牌诚信的有效实现途径,通过网络营销实现对企业品牌的建立、维持、保护和提升,实现品牌无形资产的不断增值,当然企业官网本身也能企业的产品一样,需要注意其品牌效应,网站本身的知名度也是对企业品牌提升的保障,因此,官网的建立要在整体布局、网页设计、界面的友好性、可操作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并注重与企业品牌形象、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并加强与各门户网站的合作,提高网站域名的“出镜率”。 5. 2 直销功能促进品牌推广 网购作为成长速度最快的消费模式已成为众多网民的消费选择,直销功能的强化不仅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利润收益,减轻了库存压力,降低了经营和管理成本,且更加扁平化的销售渠道建设有效的减少了中间环节造成的利润空间压缩; 成本效益的同时,网络直销作为网络营销的重要方式其更大的现实意义在于借助在知名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网络销售实现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并通过附属论坛或个人博客的宣传效果实现品牌推广由客户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宣传,将知名电子商务网站与官网营销结合起来能收到更好的推广实效。 5. 3 网络媒介的宣传策略 网络营销区别于传统营销最为重要的一点既是网络媒介具有的无法比拟传播速度、传播便捷性,品牌宣传在需要做到优质品牌塑造的前提是品牌形象植入,加大品牌宣传和广告效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有效工具即是借助网络强大的品牌宣传效果,诸如搜索引擎 ( Search Engine) 、博客 ( Blog) 、公告板( BBS) 等主流传播媒介都是企业开展品牌推广时的选择,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实现企业的宣传目标。 5. 4 多种营销模式的结合使用 充分重视多种营销模式结合使用的推广效果,特别关注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营销模式的使用,如病毒营销、数据库营销、社区营销、体验营销等,充分认识新型营销模式的推广作用,并将企业品牌推广贯穿于营销传播的信息流动中,并通过提供有价值、有创意的品牌信息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加强互动性,快速实现品牌推广的效果。 网络营销模式下企业品牌推广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抢占竞争先机的重要策略,品牌无形资产的增值对于企业的意义远超过网络直销的经济利益,其对企业的影响表现在企业长远利益和远景发展的需求方面,而网络营销环境独有的传播属性为企业品牌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重视和正确实施网络营销模式下的品牌推广是当前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的重要环节。 品牌推广论文:文化在城市品牌推广中重要性 1.论题、背景和意义 论题:文化在城市品牌推广中的重要性 背景: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Kevin.Lane.Keller教授在他所著的《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指出,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品牌名就被相对固化在一处地理名称上,也就是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联系在一起。城市品牌对一个城市经济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在诸多城市品牌影响因素中,文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城市文化本身已经为城市贴上了自己的标签。例如:提到北京,就会想到首都、故宫、长城,典型的“京城文化”;提到西安,就会想到兵马俑、秦始皇;提起巴黎,想到的是巴黎的贵族气质、浪漫时尚和艺术宫殿般的城市风景;提到雅典,就会想到希腊文化、奥运。这些文化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印象,在打造城市品牌上不容忽视。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就可以打造成功的城市品牌。 意义:1城市文化为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通过创建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首要的是城市文化的竞争。一个城市的形象如何,取决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的文化。城市在任何时代取得的重大成就,无不在城市文化中有所体现,鲜明而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对提升城市形象有巨大作用。 3通过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市民素质。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民的素质和能力,高素质的市民是城市繁荣的基础;市民素质的高低也可以体现城市的发展水平。 2.研究基础 通过大学四年的英语专业课程学习,已经掌握了语言学,语用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国际市场营销,英语写作等方面知识,对英语的各个知识结构体系有了全面的认识。学习了国际市场营销后,才知道营销并不仅仅指物品的推销,还包括城市的品牌推广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各国的交流不断加强,旅游业也因此得到了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品牌推广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城市的品牌推广最终要靠城市的特色文化,所以要突出文化在城市推广中的重要性。由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中西城市推广中也有差异,应该取长补短,相互吸取经验,突出自己的特色文化。 现在已经学习及参阅的著作包括《国际营销学》、《城市旅游》、《品牌文化战略研究》、《世界旅游文化》等。参阅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Kevin.Lane.Keller教授在他所著的《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指出的城市品牌的定义。 3.主要研究内容 随着各国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城市的特色文化在中外城市品牌推广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城市价值的体现。鲜明、独特的城市文化会大大提升城市的综合质量,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第一部分,论文要介绍城市品牌的含义以及影响城市品牌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突出介绍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其中要说到城市文化的内涵,城市文化在城市竞争中的作用。第二部分,用对比的方法谈谈中外城市的城市品牌推广,主要是中国西安城市文化的特色定位,发展。外国的雅典,巴黎或罗马的城市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例如,可以对比人文景观文化、聚落文化、名人故居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第三部分,保护与开发自己城市文化的措施及意义。希望能够给相关领域的学习者与研究者起到一定的帮助。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通过对中外城市的对比反映出文化在城市品牌推广中的重要性。 品牌推广论文:微博营销品牌推广新方式 微博如今已成为大众最常用的交流平台之一,根据新浪2月28日的201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其微博注册用户已突破了3亿大关。同时在过去的一年内,新浪微博用户总量,每日发博量,日活跃用户指数等同上一年比较增长约300%。在微博服务的成长及巩固阶段,其微盈利性的特点不仅使广大的个体用户的娱乐型需求,社交型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也为不同的组织、企业及商户甚至个人提供或创造了营销思想、理念、产品甚至自我的高效低成本渠道。 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如一直处于舆论中心的方舟子先生及其“韩寒门”、“昏教授”肖传国、“蒙牛造骨牛奶蛋白”等一系列学术及食品科学打假事件,大多通过其个人认证的博客或者微博发表观点,公布图文证据及进行激烈的网络论战,这其中的孰是孰非,见仁见智。通过微博的信息流动平台,先生不仅向公众公示了自己的打假发现,与各种势力直面相迎,同时其也在成功的推销自己的理念——致力于打击伪科学,伪学术,及政治腐败。方先生通过微博达到的舆论影响力及其如今广为人知的“科技打假第一人”及“学术打假第一人”称号却也反映出了自我营销的成功性。而作为粉丝或间接被影响者的我们其实也在无形之中吸收了营销信息甚至成为营销环节中的一环,无论我们对他或是他的看法表示同意,反对或进行讨论,都无疑将其形象及其思想映进脑海,这既为“市场定位”营销策略,其学术中的标准定义为“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方先生的微博窗口更多的是通过它来完成对其信念的践行与传递,而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突出只是一个附加而又必然的意外。 当然,以自我推销为主要作用的微博形式也是广泛存在的,其代表即为各个加v的明星个人微博。“微博女王”姚晨以其亲切自然的微博内容及勤勤恳恳的发博态度闻名于“博界”内外,及其在影视业与时尚业上的努力与出色表现共同作用使其成为如今的当红一线女星。通过微博平台,明星们不仅能够与自己的朋友们留言交流、快速获取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是明星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与粉丝们进行互动的方式:明星们可以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心情及近况,通过搞笑亲切的生活照或工作照让粉丝了解自己的状态,偶尔突发性的回复粉丝留言制造意外惊喜。当然对,于草根阶层来说,微博也能是推销自我的有效方式,“微简历”及招聘公司的人力资源师对微博招聘渐高的认可度使得微博成为企业和求职者的窗口,求职者通过微信或微博条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职场优势,向企业营销自己的才能。而另一些更具有传统商业营销特点的微博营销,包括企业的认证微博窗口模式和网络商户寄生商品信息模式。 从如今新浪今年3月推出并在不断完善推广的企业版新浪微博,以及现存的13万认证企业账户中,可以发现企业及商户已逐渐认识到微博的良好营销效果、准确的潜在顾客发现、亲切的用户体验及迅速和广泛的信息传递网络。Vancl是最早进入微博并进行企业及品牌产品宣传的企业之一。其如同大多数微博认证企业一样,拥有自己的粉丝群,由于粉丝的自主性及其选择的自由,即粉丝群等同于有过服务和商品体验的客户群或者关注企业及品牌有潜在消费意向的客户群,这使得营销对象的确定及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组合的确定在成本减低的同时提高精准度。Vancl微博主页中的宣传贴士,产品活动及消费者互动等各种形式的显性或隐性营销模式,通过对产品设计制造和服务流程细节的温馨阐述及对于每一个vancl客户的疑问的详细解答及需求的全力满足,其使得用户在微博这个平台上能够与企业之间进行无级差的沟通交流,感受到了关注及尊重,并在逐渐熟悉的过程中产生对vancl的品牌认同甚至形成品牌忠诚。另一方面,vancl邀请徐静蕾、姚晨等明星就产品、品牌进行微博在线互动,不仅增加营销的趣味性和扩大营销影响范围,还通过明星形象的映射作用,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知名度。Vancl的认证微博营销模式是面向大众消费者的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的网络宣传方法,其创意的收集、活动的组织计划、定时的微博发表及客户的互动等都需要相应的人员在充分了解各种企业和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vancl自身丰富的电子商务经验使其在这方面如鱼得水。同时相比之下,传统实体营销要求的资金和人员的大量耗费及相应的目标效果达成度都难以与之相背。 虽然对于众多的网络商户来说,认证微博营销无法负担同时也缺乏必要性,但并不代表他们无法从微博这个绝佳营销分得一杯羹,其挖掘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推销渠道和锁定目标客户的方法。鉴于其侧重点并不在于品牌推广形象塑造,而是落在简单扩大销售量获取现期利润上。其往往通过与热门微博主进行协议,使热门博主能够在其众多密集有趣的微博信息中插播一条“广告”或者说是“热情推荐”,也许有一些是真正自己使用过,在体验过其良好的效果或认可其高水平的性价比后才推荐给粉丝的,但更多的是专业的微博营销台,其密集的有趣或有价值信息的目的正是通过集聚粉丝群成为更高价的隐性广告商。虽然用户对于这种插广告的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感觉不满,但鉴于信息获取的无偿特点,无形中增加了对其的容忍度。这正为无数个体网络商户找到了符合自身规模和特点的商品推销模式,真正的低成本和营销对路——有兴趣的客户通过广告中的链接进入网店,直接进行近一步详细了解及购物消费,不用转而再去实体店中挑选产品,使客户从产品接触到消费实现渠道一体化,减少寻找的精力时间成本。 品牌推广论文:包装设计对香水品牌推广重要性 在各大商场最引人注目的位置,总有一些让人目不暇接,梦魂牵绕的化妆品陈列着,在那些品种繁多的物体当中,最让人们心动,忍不住驻足多看一眼的唯有那一款款充满灵性、设计独到、包装经典的香水。在这个物质丰裕的社会,香水已不再是奢侈品,使用香水,无论是展现成熟干练男人的深沉,还是优雅高贵女人的妩媚,大多会在公众场合留给人们美的嗅觉感受。轻闻她的味道,就能感受到她的温馨与温暖,让人们立刻神清气爽,精神抖擞。不论是哪种牌子或者档次的香水,总需要使用包装容器承装纳。而大部分的消费者都会在接触香水的气味之前,先根据包装设计对该款香水做一个初步的评价,并作为是否进一步体验产品的参考指标之一。由此可见,香水的包装设计是香水一件不可或缺的美丽外衣,且在香水品牌推广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包装设计对商品的重要性 在这个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产品的包装设计对商品的营销至关重要。包装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商品在市场流通中的价值,并最终影响商品的附加值。包装不仅使产品具有既安全又漂亮的外衣,在今天更是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营销工具。在包装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突出产品的形象,产品的形象塑造在销售的各个环节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以至消费行为的形成,从而影响销售这一最终目的。辨认一个商品首先是通过包装来实现的,好的包装设计是产品推广的催化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首先看到的是产品的包装,包装既要符合消费者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又要准确体现商品的本质特点。设计师在进行产品包装设计的时候,既要注重包装设计的美感,体现其价值,又要能给产品带来附加值,从而强化整体品牌设计和传播品牌价值的意识,使自己的设计能够起到推广和传播品牌价值的作用,让消费者认同产品的最大使用价值。任何产品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包装,产品的包装就像人们的衣服,合适的美的衣服能凸显人的气质,装饰人的外表形象,从而达到包装人的作用。因此包装设计对产品的推广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任何公司都必须拥有的东西,是商家推销和宣传产品的工具。同时,良好的包装设计也能充分反映公司的企业形象,从而达到宣传公司的良好作用,所以包装设计至关重要。 二、香水的历史与发展 香水是一种古老的文明产物,其发展历史伴随着人类的进步历程,源远流长。远古时代的埃及是最早使用香料的国家,其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远早于其它的文明。人类最早的香水,就是埃及人发明的可菲神香。但因当时技术未得到发展,精炼高纯度酒精的方法尚未研制出来,所以那时的香水准确地说,应称为香油。那个时候使用香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直到19世纪下半叶,挥发性溶剂取代了早期的蒸馏法,人造合成香料在法国诞生,使香水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天然香型,香水家族也由此迅速壮大,并奠定了现代香水工业的基础。 三、香水包装设计的特点 现在的香水品牌越来越多,因个人的教育水平、文化程度、社会生活经验和家庭环境的不同,人们选择香水的品牌喜好也不尽相同。设计师在进行香水包装设计的时候会考虑这些风俗习惯、社会、个人等因素,而设计出一款款具有针对性的香水和香水包装,以应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法国之所成为世界级香水品牌大国,与其重视香水包装设计是分不开的。根据对香水包装的调查了解,法国40%的设计家工作在包装工业领域,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香水包装业在不断地扩张和膨胀,每一个香水品牌要定期开发新产品,或者改造旧包装,以适应新的社会潮流。同时香水设计师更需要结合消费市场,不断地创新,或者进行一种改革,使新的产品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征服未来的市场。法国人重视创新理念,善于打破常规,经常能够设计出充满灵性的、创造与想象并重的产品,他们追求新颖、独特的风格,其设计别出新意、别具匠心。他们认为,设计家应该能够打破习俗惯例,创造新的设计符号,这样创新出来的香水才能从琳琅满目的香水货架上凸显出来,打败竞争者,取悦消费者。所以法国的香水设计,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前卫和浪漫著称,对创意元素毫不吝啬,大胆地使用不同颜色及其配色、塑造千变万化的瓶身造型,如此精细的设计怎会不直接影响到香水的销售呢?所以,一些大的香水公司均设立了专门的设计部门,雇用了顶级的香水包装设计师。香水想要获得自己的品牌和市场效益,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有一个吸引人的香水瓶子和精美的香水包装设计。每一款香水都有她的“生命力”。香水的味道本是无法通过包装留下来的,但是好的设计会使人忍不住想要去感受她的芳香,感受她的味道。香水包装的造型、色彩、结构、文字及辅助的形象设计,都能调动消费者者的嗅觉,使其仿佛能辨别出空气中香水的味道。好的香水包装应该是不同寻常、有较强个性,易于识记的,与她的品牌和香气形成统一体,通过外在的表现让人们体会到她更深层的内涵,从而使人们永远记住她的美,犹如她那经久不散的香气一样永远弥散在空气中,给人以高贵、典雅、神圣之感。不同的人对香水的感受是不同的。女性香水有很大的表现空间。18-25岁的女性要求可爱纯情、清新的感觉;26-35岁的中年女性更多的追求浪漫,温柔,性感,妩媚,炽烈;40多岁的女性追求优雅高贵,自信成功的居多。因此香水的包装设计还要根据不同的人群进行精心设计,无论是从瓶形、色彩、材质上都要符合消费者心理和香水本身的特质,瓶形设计应简洁精炼,柔美富有现代感时尚感,体现女性特征。男性香水风格多样,设计应体现男性成熟、稳重、深沉、自由奔放的阳刚之气,更要体现其有创造力、有活力、浪漫得体的特质,所以其包装设计和瓶形设计应符合男性的特征,突出简洁、活力、古典、休闲之感。 四、香水包装设计产生的效益 曾被誉为“贵族中的贵族”的“香奈尔5号”是广为熟知的一款香水,除了她那独特的香味以外,还要归功于她那独具创意的包装设计。“香奈尔5号香水”尽管已经拥有独特的产品支撑点和完全的品质保障团队,但是出身于服装设计的香奈尔夫人精益求精,她认为如此设计并不完美,还需要在瓶形方面再一次提升“香奈尔5号香水”,使其完全能够独立于世界高档香水之列,发出自己强烈耀眼而桀骜不训的光芒。香奈尔夫人认为香水是女性整体装扮中最后一道画龙点睛的关键步骤,因此,根据“少即是多的原则”,在别人惟恐不足地往包装上增加装饰的时候,她却一项项地减除,运用宝石切割般形态的瓶盖,透明水晶的方形瓶身造型、简单明了的线条,迅速俘获了消费者的眼球,让香奈尔5号香水瓶简单的包装设计在众多繁复华美的香水瓶中脱颖而出,成为最怪异、最另类,最经典,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款造型。从此,“香奈尔5号香水”在全世界畅销80多年仍然经久不衰。“迪奥”象征着对完美境界的不断求索的精神。虽然每一款香水平均需要三年时间来研制,但迪奥的香水系列依然层出不穷。1947年,克里斯汀迪奥曾凭借其首个时装系列“新风格为女性形象掀起”的革命,显露女性优美纤细的腰和美腿的时装款式,给二站后苦闷的日子带来了生机。但是追求完美的迪奥认为除了时装之外,如果没有一款完美香水来陪衬,女性的魅力无法散发得淋漓尽致,于是划时代的香水,“迪奥小姐”出现了,并开创了“迪奥”源远流长的典雅高贵香水形象。由此,一个巨大的事业开始了,迪奥公司共推出18款香水,聘请优秀的设计师,在公司总部的工厂生产。“迪奥小姐”是迪奥的第一款香水,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用橙花鼠尾草、栀子花等清新香气做初调沉香,岩蔷薇等浓香作为基调的香水。这一清一浓,既典雅又脱俗。盛放在漂亮的双耳尖底形状的香水瓶里面,独特的造型使这款香水深受女性朋友喜爱,为迪奥数十年的香水传奇揭开序幕。她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美丽,更是快乐。她充满灵性的设计为所有年轻时尚女孩热爱与追逐。流线般的性感“8”字形细颈瓶之作,完美诠释着“Jadore”真我香水。她那高品质的透明玻璃,高雅的玻璃珠和亮丽的黄金线圈凸显出它的细颈瓶身设计,无疑使她成为一件世界艺术瑰宝,体现着迪奥对香水设计的解读:优雅、精致,简洁、严谨,注重细节,追求卓越。 迪奥香水由著名的设计师马克•拉利克设计的当今世界上最为畅销的法国高级香水之一的“时代之风”香水,就是通过典型的香水包装设计将自己打入国际市场,成为人们熟悉的成功案例。她最著名的是“和平鸽”造型的水晶瓶子,阐述了经过世界大战后,和谐与平安已降临,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希望心灵得到抚慰的愿望。由水晶制成的一对正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晶莹剔透,栩栩如生,象征飞翔的时代,爱的温柔与香水的浪漫风格相呼应。每一瓶香水的瓶盖上,都用手工将羊肠线牢牢绑住,为第一个打开香水瓶的主人带来好运。和平永恒,无忧无虑、青春无邪、天真浪漫,快乐轻松的生活,是这个品牌最完美的诠释。 品牌推广论文:品牌推广工作年终小结 总体观察,这一年对我取得长足进步;不论与客户的谈判,还是销售经验与新客户的接洽工作,都在不断进步中。 下面是我对公司的品牌推广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如何有效拓展世界各地的市场份额应是首要题目;如今我美国设立分公司,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市场格式的深化稳定和产品技术含量的节节提升。紧接着我有在伊朗成立分公司的想法,其一切都是为了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对当地以及周边市场的有效治理;也不能忘记CRM客户关系治理)推动,有效地治理好每个区域的客户与我之间的友好和长期合作的关系炙手可热,要把握产品上风的主动权往获取市场而非等客户来找我! 司是专业生产汽车制动泵类配件,理想中我品牌战略:首先。制动泵是最强的一项,因此在制动泵方面,尽量使用自己的品牌;其次,一些大型经销商会坚持用他自己的品牌结合我产品打进市场,但是方仍应想方想法将""品牌进进产品中;再者,品牌的打响是靠稳定的质量在市场的推广而建立的就比如国内大多数消费者熟悉的优质品牌仍以国外品牌为主导,人们知道喝饮料首选什么、什么牌子,买运动鞋看的更多是什么牌子,手机要买那个牌子,电器产品还是这个牌子的质量更好些,就连买本土轿车都得先看看厂商的国际合作伙伴是日本的还是欧美的由于那些名牌的质量优越,人们就会潜意识的相互之间宣传;另外,公司如今外协采购外销的规模在逐渐增大,针对外协产品我应该杜尽用自己的品牌而影响自己""品牌专业制造制动汽车配件的形象,考虑的长远的战略眼光;最后,对企业的不断宣传可以进步品牌的着名度以及品牌的长远效益。 1、东欧地区:目前俄罗斯市场还是空缺,由于国家政策以及关税、运费等题目,对于我们来说,如何进一步努力的降低产品本钱来进步价格竞争力是进军市场的首要题目;出现一点危机的市场是立陶宛,由于价格题目,我们在和一个大客户出货时候产生了分歧,若能在年顺利解决价格题目,销售份额将有保持或者提升;东欧市场较好的是波兰市场,目前固然只有两个客户,但是年的销售额有看达到18万美元(卡玛斯外协为主);东欧市场另一福田是土耳其市场,固然年跟我司贸易的客户不如以往那么多,但是市场远景较好,尤其是大客户的锁定以及小客户的推动,有看我司产品在该地区取得更大发展; 2、西欧地区:意大利和德国市场在年发展稳定,希看通过新厂房的规模和展会、造访等品牌推广,赢取更多的客户和更大的市场份额;英国市场目前只有一个客户,但是由于助力器和硅油离合器水泵题目,今年贸易额不仅一般而且助力器的退货给我造成较大损失;此外经过年对西欧市场的了解,发现该市场要求质量高,价格要适中,在西班牙、法国新车较多,即使开发新产品,市场的持续能力也不高;基于此,我个人以为西欧地区市场策略,如何锁定关键大客户成了首要任务,比如说意大利的LPR,假如我们的产品能够达到他们的性能要求,就应当全力配合客户,从长远利益角度考虑,率先占领市场份额,然后推动价格的提升。 3、现行和客户的联系过程是:前期谈判工作(邮件交流、核对询价单和报价、价格的确认和所寄样品的确认、产品标识、付款方式的约定、订单的生产)下单前的待办工作(包装内盒、外箱唛头、内盒不干胶内容)生产中的联络(交货期的反馈、与生产部的协调工作)发货前的联络(船公司的联络与船期的安排、物流的治理)发货后的联络(货款的回笼题目、单据的邮寄或者银行交单)再次联络(新订单的谈判); 4、非洲片区:单分开南非市场,我们非洲市场仍不理想;目前销售区域还是集中在埃及和突尼斯,建立贸易关系的有3家,年有销售来往的只有两家,其中一家埃及大客户由于付款方式无法达成一致而取消大约30万美元的订单;但是埃及另一客户的贸易额由往年的一万多美金增大到近7万美金;突尼斯客户的贸易额也由往年的六千多增到一万美金;随着我司产品在市场的布局成熟与质量的进步,坚信能在北非市场有更大份额; 5、南非片区:目前南非市场客户共计5家,由公司负责治理销售区域,我司监视;目前主要区域在约翰内斯堡,然后在德班和开普敦各有一客户;现行主导销售产品是制动分泵;销售额由往年的不到8万美金,增加到今年的18万余美金;初步预计年销售额达到28万美金,并向30万发出挑战; 6、中东市场:年有贸易来往的中东客户(阿联酋、伊朗、以色列)共计11个客户;年公司产品销售额5万余美元,外协产品销售额12万余美元,在业绩上都高于往年的产值;随着伊朗市场的不断拓展,我司起亚PRIDE总泵和分泵将以主打产品进进该市场,同时争取通过明年的展会或者造访,扩充日本车系列产品在中东迪拜以及周边国家的市场份额; 7、对于客户所寄和给的新样品,我以为我司应该首先对其进行筛选,不能是汽车配件的样品我们就接受,假如数目、市场、利润不是很理想,就立即放弃,过多精力的分散,其结果必定是得不偿失。 品牌推广论文:品牌推广工作年终总结 总体观察,这一年对我取得长足进步;不论与客户的谈判,还是销售经验与新客户的接洽工作,都在不断进步中。 下面是我对公司的品牌推广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如何有效拓展世界各地的市场份额应是首要题目;如今我美国设立分公司,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市场格式的深化稳定和产品技术含量的节节提升。紧接着我有在伊朗成立分公司的想法,其一切都是为了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对当地以及周边市场的有效治理;也不能忘记CRM客户关系治理)推动,有效地治理好每个区域的客户与我之间的友好和长期合作的关系炙手可热,要把握产品上风的主动权往获取市场而非等客户来找我! 司是专业生产汽车制动泵类配件,理想中我品牌战略:首先。制动泵是最强的一项,因此在制动泵方面,尽量使用自己的品牌;其次,一些大型经销商会坚持用他自己的品牌结合我产品打进市场,但是方仍应想方想法将""品牌进进产品中;再者,品牌的打响是靠稳定的质量在市场的推广而建立的就比如国内大多数消费者熟悉的优质品牌仍以国外品牌为主导,人们知道喝饮料首选什么、什么牌子,买运动鞋看的更多是什么牌子,手机要买那个牌子,电器产品还是这个牌子的质量更好些,就连买本土轿车都得先看看厂商的国际合作伙伴是日本的还是欧美的由于那些名牌的质量优越,人们就会潜意识的相互之间宣传;另外,公司如今外协采购外销的规模在逐渐增大,针对外协产品我应该杜尽用自己的品牌而影响自己""品牌专业制造制动汽车配件的形象,考虑的长远的战略眼光;最后,对企业的不断宣传可以进步品牌的着名度以及品牌的长远效益。 1、东欧地区:目前俄罗斯市场还是空缺,由于国家政策以及关税、运费等题目,对于我们来说,如何进一步努力的降低产品本钱来进步价格竞争力是进军市场的首要题目;出现一点危机的市场是立陶宛,由于价格题目,我们在和一个大客户出货时候产生了分歧,若能在年顺利解决价格题目,销售份额将有保持或者提升;东欧市场较好的是波兰市场,目前固然只有两个客户,但是年的销售额有看达到18万美元(卡玛斯外协为主);东欧市场另一福田是土耳其市场,固然年跟我司贸易的客户不如以往那么多,但是市场远景较好,尤其是大客户的锁定以及小客户的推动,有看我司产品在该地区取得更大发展; 2、西欧地区:意大利和德国市场在年发展稳定,希看通过新厂房的规模和展会、造访等品牌推广,赢取更多的客户和更大的市场份额;英国市场目前只有一个客户,但是由于助力器和硅油离合器水泵题目,今年贸易额不仅一般而且助力器的退货给我造成较大损失;此外经过年对西欧市场的了解,发现该市场要求质量高,价格要适中,在西班牙、法国新车较多,即使开发新产品,市场的持续能力也不高;基于此,我个人以为西欧地区市场策略,如何锁定关键大客户成了首要任务,比如说意大利的LPR,假如我们的产品能够达到他们的性能要求,就应当全力配合客户,从长远利益角度考虑,率先占领市场份额,然后推动价格的提升。 3、现行和客户的联系过程是:前期谈判工作(邮件交流、核对询价单和报价、价格的确认和所寄样品的确认、产品标识、付款方式的约定、订单的生产)下单前的待办工作(包装内盒、外箱唛头、内盒不干胶内容)生产中的联络(交货期的反馈、与生产部的协调工作)发货前的联络(船公司的联络与船期的安排、物流的治理)发货后的联络(货款的回笼题目、单据的邮寄或者银行交单)再次联络(新订单的谈判); 4、非洲片区:单分开南非市场,我们非洲市场仍不理想;目前销售区域还是集中在埃及和突尼斯,建立贸易关系的有3家,年有销售来往的只有两家,其中一家埃及大客户由于付款方式无法达成一致而取消大约30万美元的订单;但是埃及另一客户的贸易额由往年的一万多美金增大到近7万美金;突尼斯客户的贸易额也由往年的六千多增到一万美金;随着我司产品在市场的布局成熟与质量的进步,坚信能在北非市场有更大份额; 5、南非片区:目前南非市场客户共计5家,由公司负责治理销售区域,我司监视;目前主要区域在约翰内斯堡,然后在德班和开普敦各有一客户;现行主导销售产品是制动分泵;销售额由往年的不到8万美金,增加到今年的18万余美金;初步预计年销售额达到28万美金,并向30万发出挑战; 6、中东市场:年有贸易来往的中东客户(阿联酋、伊朗、以色列)共计11个客户;年公司产品销售额5万余美元,外协产品销售额12万余美元,在业绩上都高于往年的产值;随着伊朗市场的不断拓展,我司起亚PRIDE总泵和分泵将以主打产品进进该市场,同时争取通过明年的展会或者造访,扩充日本车系列产品在中东迪拜以及周边国家的市场份额; 7、对于客户所寄和给的新样品,我以为我司应该首先对其进行筛选,不能是汽车配件的样品我们就接受,假如数目、市场、利润不是很理想,就立即放弃,过多精力的分散,其结果必定是得不偿失。 品牌推广论文:企业品牌推广新思维 新闻营销是指借助新闻的内质和形式,综合运用新闻传播手段,在满足社会公众新闻需求的同时,达到企业品牌宣传的目的,从而创造最佳的传播效果。这种营销模式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企业知名度,塑造品牌的美誉度和公信力。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葛洲坝集团二公司)在对外新闻宣传实践中,巧妙借助新闻营销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新闻宣传的效果,而且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各界对葛洲坝品牌的认可度。 巧妙植入 “特殊乘客”引发媒体聚焦 “植入式营销”源自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营销”概念,它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融入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节目各种内容之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留下对产品及品牌印象,继而达到营销产品的目的。“植入式新闻”是“植入式营销”的一种新模式,它不同于新闻式的广告,单纯的将广告以新闻报道形式呈现,“植入式新闻”要更容易达到品牌传播的效果。 “植入式新闻”一般具有营销成本低、传播效果好、策划要求高等特点。中国葛洲坝集团二公司借助“植入式新闻”营销模式,积极创新新闻宣传工作,并在实践中取得实效。2016年12月1日,由中国葛洲坝集团二公司参建的武汉至孝感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武汉、孝感两地携手走进“同城时代”。作为首次承建高速城际铁路,中国葛洲坝集团二公司想借助这一重大工程节点,在湖北主流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从而较好展示公司在高铁施工方面工程业绩,树立葛洲坝集团品牌形象。 为此,公司专门成立宣传工作组,制定宣传策划方案,力争把握这一契机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根据新闻营销新闻性、嵌入性、整体性和策划性等特点,在武孝城铁通车对外宣传报道中,应首先考虑媒体如何介入的问题。在得知当天通车首发列车上会有大量媒体跟车采访这一重要信息后,公司宣传人员敏锐地捕捉到“乘客”这个关键词。 在通车当天,十余名身着印有“中国葛洲坝集团”字样红色醒目工装的项目部职工,早早来到汉口火车站,他们手持动车票,在乘车前来到动车组车头部位进行合影,他们的惊艳亮相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迅速吸引诸多媒体记者关注的目光。媒体记者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照相机、摄像机等摄影器材对这些“特殊乘客”进行拍照、摄影。他们成功获得湖北卫视、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纷纷前来进行采访。最终,武孝城铁迎来“特殊乘客”这一图文消息在多家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生动地展示了葛洲坝集团品牌形象,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此次武孝城际铁路通车专题宣传中,中国葛洲坝集团二公司正是因为成功将“特殊乘客”这一元素植入到对外宣传报道中,才让能让众多新闻媒体记者顺理成章地对其进行宣传报道。报道既不突兀,在符合新闻宣传主流报道价值导向的同时,社会大众也愿意去了解这群“特殊乘客”背后的故事,从而让葛洲坝集团的品牌形象和一流工程业绩得到充分展示,应该说是一次很成功的“新闻营销”实践。 精心策划 突破传统宣传思维定式 新闻策划是“新闻营销”的重要一环,通常有广义和狭义新闻策划之分。广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等。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指新闻从业人员为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 企业在进行对外宣传时,应坚持“新闻营销”理念,强化新闻策划工作,不仅要把企业品牌、社会效益、社会口碑等内容纳入到新闻策划中,而且还要找准“新闻点”,吸引媒体关注,从而有效的为企业及其产品树立品牌、传播价值。 中国葛洲坝集团二公司作为驻川知名央企、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国建筑企业500强,如何强化属地化建设,将葛洲坝品牌扎根四川,提高其美誉度和影响力,是摆在当前公司形象宣传工作的一大难题。而加强对外品牌形象宣传,特别是增加在川主流媒体曝光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2017年2月,四川卫视将在《四川新闻联播》节目中开辟“撸起袖子加油干”新闻专栏,集中报道春节后四川省重点工程项目迅速掀起生产热潮的情况。而公司承建的李家岩水库工程作为“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开建的首个城市应急备用水源,意义重大,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开展李家岩水库工程建设专题报道,不仅可以提升葛洲坝品牌在四川的影响力,而且能较好展示公司在水利水电施工领域专业实力。公司及时与四川卫视记者取得联系,但记者在了解有关情况后表示宣传报道条件不太成熟,主要原因是成都李家岩项目当前施工场面狭小,达不到电视宣传的视觉效果。 借助“新闻营销”思维,首先要突破传统宣传思维定式,在紧扣主题的前提下,转移媒电视画面焦点。公司在了解李家岩项目部生产计划后,得知项目部即将实施李家岩水库工程的首次爆破,形成了围绕“首爆”为新闻点的新闻营销思路,并主动策划了电视画面如何反映爆破现场的氛围、声光效果、人物背景等拍摄方案。最终,四川卫视同意将该选题纳入《四川新闻》专栏,并采纳了公司策划的拍摄方案。 2017年2月11日,四川卫视《四川新闻》,播l《撸起袖子加油干 扑下身子抓落实――李家岩水库导流洞首爆成功》报道,近两分钟的专题全方位展示了李家岩水库首爆全过程,成功规避了施工现场缺乏生产高潮的软肋。节目中,中国葛洲坝集团二公司李家岩水库项目经理现场接受四川卫视记者专访,谈到葛洲坝集团作为中央企业干好李家岩水库的能力及决心,项目部总工程师作为爆破总指挥也出镜介绍了导流洞工程的作用和技术难点,凸显了葛洲坝集团在施工技术上的优势。最终该专题报道不仅满足了媒体选题及效果要求,而且反映了葛洲坝集团技术领先、形象一流的多种元素,实现了我们对外推广品牌,挖掘新闻深度的工作目的。 由此可见,在对外宣传中除了要建立好媒体公关关系以外,还要善于运用新闻营销的理念来推广企业自身品牌和价值。企业宣传人员不仅要当好宣传员,同时也要不断丰富角色内涵,在当好宣传员的同时也要努力成为企业品牌推广的推销员。 品牌推广论文:媒体活动对新媒体品牌推广作用初探 【摘 要】现代社会中,新媒体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传媒方式,手机APP已经成为媒体宣传的一个重要媒介,而微信公众号平台更是各大商家实现品牌推广和盈利的主要方式。本文通过针对媒体活动的开展设计,结合新媒体宣传手段,来实现对新媒体品牌、广播电视台的旗下APP进行宣传,起到对新媒体打响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加广告数量和提高广告收入等作用。 【关键词】媒体活动 新媒体 APP推广 一、新媒体品牌推广的必要性 开发手机APP产品具有很好的推广市场,关键是手机APP产品要好。想要有一款得到市场认可和接受的手机APP产品,必须经过市场的论证,了解用户所思所想,满足用户需要,结合媒体良好的捕捉各行业信息的经验,配上靓丽的时尚界面和良好的使用体验,这样的手机APP产品才能得到顺利推广,从而提升开发手机APP的目的,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1.公益产品的设置。公益型APP子产品多存在手机APP产品所属的游戏、工具、资讯、社区类中设置,设置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用户关注,找寻到对用户有用的信息,形成进山寻宝的诱惑力,进而下载注册APP产品,达到后期成功推广的效果。作为传统媒体更应顺势而上,打破传统宣传固有模式,充分开发自有资源优势,扩大服务范围,多角度多空间打造自我影响力,不被历史潮流淘汰。 锦州广播电视台开发上线的《无线锦州》APP,就将广播、电视节目通过其APP充分与地域城市的影响力结合起来达到最大化,除此之外,《无线锦州》APP延伸移动客户端原创者开发的想法,强化有针对性服务产品的推广,涵盖了资讯、视听、便民、互动四大板块21个模块,全方位网罗新闻、路况信息、公交、交通、天气医疗、住宿、美食、旅游景点、金融、百度地图、查违章、各种输入法、浏览器和新闻APP等服务功能,让有网络的世界各地的人随时随地看自己想看、听自己想听的家乡信息,更好地了解锦州,解决本地域外无法了解及时信息的窘境。 正是由于下载APP不花费任何费用,信息量大、操作简单、用户使用成本很低,所以,受众下载和注册就会相对变得容易,对于其自身的宣传影响力十分有益。 2.收M产品的植入。比较常见的付费型APP产品,典型的包括旅游、金融、教育以及医疗类等,他们的商业模式非常地清晰,推广的目的就是要获取有效的购买用户。基于需要付费,用户的使用成本通常比较高,同时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也就高。 作为传统媒体的APP平台搭建后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媒体平台是一个服务平台,不能向群众收取任何费用,这一点毋庸置疑。重庆广电集团《阳光重庆》平台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他们采取以政务服务外包的形式通过向政府输出技术和资金服务,在媒体广告吸附上产生相对应的变化,从而实现盈利。 二、效果和品牌推广 一般初创的公司或者新开发的手机APP产品会先做效果推广。比如说在微信或者微博甚至一些门户网站上投放软文时,要求对方带上注册,为的就是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 这是由于初创公司资金能力有限,贸然使用高额的品牌推广费用不切实际,另一方面所开发手机APP产品可能不够完善,如果大面积进行品牌推广的话,会因为产品质量问题从而导致广告费用化为泡影。 一个公司或开发团队除了产品是重要的,接下来就是推广了。好的产品容易复制出来,但成型的推广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搜索引擎很多,但百度只有一个的原因所在。所以,正如开头所讲,好产品才是推广成功的基石,结合产品的特性、商业模式、所拥有的推广资金,合理利用移动端的免费资源与效果类广告平台,按发展阶段来制定相应的手机APP推广才是最合理化的目的所在。 三、传统媒体与APP产品相辅相成 现在,传统媒体在技术研发应用、升级维护方面还很滞后,网络技术的短板制约了自身的发展。融合发展要实现突破,关键是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把当今可用的技术都囊括到我们的视野中来,进入到我们的项目设计,用最好的技术,达到最好的水准,取得融合发展最佳效果。 1.手机APP是传统媒体的强心剂。锦州新闻广播秉承“新闻立台、权威舆论”的宗旨,多年来深度挖掘主频率的时政资源,以民生视角报道,以和谐理念传播,广泛开发公共新闻的参与空间,主动渗透城市生活的细微末梢,打造可听、可信、可行,集责任、公信、诚信为一体的主流传媒,深受广大听众的认可和喜欢,其中《新闻早报》《锦州全景话》《大事小事帮帮帮》等节目讲求内容、内涵、内在,追求品质、品位、品牌,迈开拓展、创新的步伐有一定发展空间,但是怎样让其节目的影响力发挥更大化,在多媒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牢牢站住脚守住一片天地,锦州新闻广播领导者及时获取最新型传播信息媒介,充分开发手机APP产品,利用手机APP现场同步收听产品扩大其节目的传播深度和影响力,焕发传统媒体新的生命力,对于传统媒体的利用,也应该是不可缺少的。 2.传统媒体是手机APP的生命力。由于将手机APP定位于服务传统媒体,依托于传统媒体,所以可以完全借助于传统媒体的原有受众广、根基深的群众资源发展手机APP用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在广播节目上,通过开展直播节目参与互动方式上开通手机APP平台,有针对性地顾及这一平台的用户,告知大众活动地点、活动范围,传达上情民意,并通过有组织有步骤进行策划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格局,从而提高使用率,吸引新的听众和使用者,增加下载量。 在手机APP和传统节目平时经营的时候,可以增加关于“我最喜欢的节目”“我最喜欢的男、女广播”等活动,从参与评选的观众中随机抽奖,获奖观众可以有机会被邀请到广播电台和自己喜欢的主持人一起主持节目等方式,来增加观众的参与感,拉近观众与主持人之间的距离。同样,广播电视主持人也可以举办关于走出广播室、走近听众的活动,在现场和观众零距离互动,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总之,手机APP推广方式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先把应用做好并不断完善,了解你的应用,明白在产品的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了解异常数据背后的意义再做出推广的调整,市场是会变的,推广的方式也需要灵活应用,没有新想法的团队永远不能生存长久。 (作者单位:锦州广播电视台) 品牌推广论文:卡通代言人在品牌推广中的策略研究 摘 要 品牌形象代言人能蛟銮科放频挠跋炝Α⒔一步提升品牌价值,是企业推广品牌的有力推广方式。卡通代言人的推广策略有多种,分别是广告、公关、终端、衍生品的推广,企业应根据自己品牌的实际情况对推广策略进行适当的选择。 关键词 卡通代言人 推广策略 广告 公关 终端 衍生品 1卡通代言人的概念 卡通代言人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营销目标,在综合分析市场情况、同类商品以及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根据品牌自身的个性、文化以及产品特点,设计出合理的卡通形象。卡通代言人在为企业做推广的时候所发挥的作用不是平常的文字和图形能替代的,卡通形象以其特有的亲切感赢得了社会上大部分人群的喜爱。 2卡通代言人推广的现状 伴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商品日趋同质化,卡通代言人这一新的广告形式渐渐被运用在商业推广中进行产品差异化营销。国外卡通代言人在品牌推广中的运用较早,从六七十年代开始,随着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的兴起,卡通代言人在国外的品牌推广中运营范围非常广泛,现今已经成为了国外品牌形象代言人的主流之一。 在现今这样的营销时代,相较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品牌卡通形象代言模式,我国卡通形象代言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品牌卡通形象代言想要开拓更长远的道路,仍须克服诸多困难,经受严峻的考验。但我国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只要合理把握品牌卡通形象代言的开发运作方式,卡通形象代言在将来品牌推广中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强有力的。 3卡通代言人的推广策略 卡通代言人是品牌推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卡通形象是虚拟的,卡通代言人不仅需要通过推广策略来扩大品牌的识别度,同时也更能够发挥卡通代言人的自身优点。要进行有用的推广,离不开相应的策略,只有对品牌推广策略的特性有着精确的掌握和深入的理解,对其优势、劣势、适用范同、时机的使用了然于胸,才能成功地对品牌形象代言人进行推广,从而进行有效的品牌传播活动。广告、公关、终端、衍生品这四项皆可视为品牌推广的有用策略。 3.1广告推广策略 广告是消费者获取品牌信息的主要途径,能在一段时间内迅速扩张品牌的知名度。广告的推广策略丰富多样,有的使用电视、期刊、报纸来宣传广告;有的使用商场、广场、公交车站等空间设置电子屏幕宣传广告等等。卡通代言人归根结底还是为品牌推广服务,目的皆是让品牌深入人心,通过广告推广这种形式,将卡通代言人进入受众视野、留下印象、产生回忆,并借助卡通代言人迅速有效地推广。卡通形象必然要有特色,人们通过有个性的外型,才能真正的记住该卡通代言人。 3.2公关推广策略 公关需要不间断地宣传推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公益活动、体育赛事、大型展会等等,因其良好的互动参与,培养消费者对客户产品的忠诚度,对品牌推广、提升品牌美誉度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公关活动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与良好的互动性,如果是赞助活动还能依靠所赞助对象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获得更多额外的媒体报道,放大推广效果。通过卡通代言人在现场设置游戏环节与消费者实现真人互动,亲身体验使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2006年蒙牛为全国500所穷困小学的学生每人每天免费赠送一包牛奶直至一年,让家境贫困的孩子也能在牛奶的滋养下健康成长。这项活动蒙牛集团为自己赢得了社会美誉,活动中总能看到形影不离的卡通代言人“多多”送奶给小朋友,小朋友也爱上了这个机灵可爱的“多多”。 3.3终端推广策略 终端推广是指卡通代言人以其优势所形成的强有力的号召能力,通过对品牌亲自体验的模式增强品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在品牌推广中,终端是商品从生产厂家到消费者的最后一环,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品牌推广手段。卡通代言人不仅仅是让受众“听到”或“看到”,而是要努力使消费者“体验”,这种体验不止是简单地接触产品信息和享受服务,还要给消费者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其目的是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信任,强化品牌忠的诚度。卡通代言人利用终端推广真正实现了与消费者的零距离接触,通过卡通代言人对产品的直接参与互动,让消费者认知品牌,实现品牌推广和强化品牌文化的双重目标。 3.4衍生产品推广策略 卡通代言人的衍生品是基于该品牌形象创作出来的衍生产品,衍生品是不盈利的,主要是经由免费投放市场来提高卡通代言人的社会认知度。例如猫扑网以生动可爱的形象猫小扑作为其卡通代言人,围绕猫小扑开发的漫画《猫小扑与饭勺猫》是一部富含人生哲学的漫画,每一话以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如世界杯,楼市,“宅”文化等为内容,由饭勺猫和猫小扑碰撞出各种爆笑场面,在这个过程中猫小扑这个卡通形象迅速赢得了青年消费者的欢迎。 以上推广策略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企业或品牌在实际运营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方式。 4结语 卡通形象代言在推广品牌形象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功的卡通代言人不但能推动企业品牌的推广,而且能提升消费者的审美享受。如今卡通代言人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视觉传播语言,连结着品牌与大众,成为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卡通形象独特的个性让人们对相关品牌产生亲切感,更容易接受,在无形中已经将品牌植入人心,加速了品牌的推广。品牌卡通形象代言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和品牌和青睐,并且以其独特的推广优势持续不断地发展壮大。
建筑安全类论文:加强建筑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主题词:建筑施工 安全监管 对策建议 一、建筑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建筑施工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2005年建筑业伤亡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11.4%和6.5%。但当前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安全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政府行业安全管理不到位,监管责任不落实。目前负责全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仅对建筑业中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实施监督管理,而对其它各类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实施依法监管工作,尚未做到位;有关交通、铁道、水利、电力等行业主管部门在本职责范围内,对专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管职责界定不清,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主体责任还未完全落实;安全监管部门的综合监管职责不明确,缺乏有效手段,其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难度大;有些建设工程(如化工、冶金及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等)的政府行业安全管理职责不明,行政监管主体缺失,建筑施工安全处于失控状态,存在管理盲区。 (二)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基础管理薄弱。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涉及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勘察等诸多责任主体,从历次安全检查特别是重特大建筑事故暴露出的问题看,有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责任制未落到实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不到位,执行安全法规和标准规范意识差,“三违” 死亡16人的特大跨塌事故,施工企业没有大桥拱架施工安装组织方案和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北京市西单西西工程“9.5”死亡8人的施工坍塌事故,存在严重设计计算缺陷等。这些都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很好汲取。 (三)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执法监督乏力。目前与建筑安全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适应的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如1997年颁布的现行《建筑法》,关于建筑领域调整的范围和对象,特别是有关建设管理和责任主体各方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许可、职责定位、行政处罚等方面的规定不明确或缺失,有的内容与有关法律法规不一致;有的建筑安全技术标准及规范已明显落后,特别是由于缺乏强制性、可操作性保障建筑施工安全投入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造成企业在招投标中,不规范竞争,为保证低价中标,压减应有的安全投入,埋下大量事故隐患。执法监督不力,对逾期未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或整改不合格的建筑施工企业,未制定明确、有效的处罚规定和办法,从严执法不到位,动态监管不及时;此外,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发生事故的企业和责任人处罚力度不够等。 (四)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滞后,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量农民工涌向市场进入“门槛”低的建筑业。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达4000万人,80%为农民工,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三分之一。不少农民工未经培训教育就上岗作业,有的虽然进行了培训,但不务实、不严格,也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满足施工安全的需要,这也是造成建筑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对策措施和建议 建筑施工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从其特点看,点多面广,劳动密集,流动作业,层次较多,事故易发,属高危行业;从建设工程各方主体看,涉及建设、施工、监理,以及勘察、设计、设备供应等多个环节;从政府监管主体看,涉及建设、铁道、交通、水利、电监和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式应积极推进“四个转变”:一是由对单一部门管理转向对全行业统一监管;二是由治标为主转向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三是由施工现场的应急管理转向强化企业安全基础管理;四是工作重心由事后管理转向隐患治理和事故预防。为此,提出以下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依法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加强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政府是安全生产监管主体。政府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根据权、责统一的原则,依法全面落实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各类建设工程实施监督管理,对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负全责;铁道、交通、水利、电监等专业建设工程主管部门,应负责有关专业监管,并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管,指导、协调和监督各有关部门加强相应的全管理工作。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细化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的职责定位,形成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统一监管,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调运转的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格局和工作机制。 (二)强化安全基础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设置独立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保障安全投入,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要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班组、岗位、项目经理和施工人员。政府有关部门要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履职尽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促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同时,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劳动组织管理,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作业,大力推进建筑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打牢安全管理基础,确保施工企业本质安全。工程建设、监理、设计、勘察等单位要依法认真履行有关安全职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定责任,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落实各方相关安全责任。 (三)研究和实施建筑安全生产的治本质之策。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基本途径。一是要加强建筑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及安全标准、规范的修订、制定工作。当前应加快《建筑法》的修订工作,增加有关安全生产内容,特别是要明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行政管理主体地位,明确其对建筑安全生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在从业资格和施工许可前置条件中应补充有关安全生产许可的规定;修订、完善“两个责任主体”安全职责、责任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制定建筑施工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处罚办法等。二是研究制定建筑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制定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意外伤害保险、工伤保险及建筑事故死亡、伤害的经济赔付标准和实施办法,发挥经济政策对建筑安全生产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四)认真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有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本行业建设工程的特点,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提出的以预防坍塌、高处坠落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总体目标和各项要求,细化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监督,严格督查,相互配合,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对整治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消除事故隐患。对隐患严重或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施工企业,责令停业整顿。对整改不合格的,应暂扣或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直至取消相关资质。通过专项整治,坚决遏止重特大坍塌、高处坠落事故以及隧道坍塌、透水、瓦斯爆炸、桥梁坍塌、塔吊坍塌、深基坑坍塌、高大棚架坍塌、拆除工程坍塌事故多发的势头,促进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确保实现建筑业事故死亡人数较2005年总体下降3%的目标。 (五)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许可条例,强化日常动态监管。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是从源头强化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落实企业主体安全责任的重要手段。用足用好这一有力武器,必须狠下决心,严把建筑市场安全准入关。一是对逾期未取证的施工企业,依法责令退出建筑市场。截止今年3月底,已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6.4万余家,颁证率88%,仍有2.5万余家企业未申领许可证。尽快制定和实施有关规定和具体办法,对2006年6月30日前,经整顿仍达不到安全生产颁证标准的建筑施工企业,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严禁从事建设项目招投标、施工等任何建筑施工活动,坚决依法撤消其建筑资质,并向社会公布,强化社会监督。二是加强对持证施工企业的日常动态监管。进一步完善许可证日常动态监管制度和监管程序,实施许可证年检制度,对持证企业进行抽查和回检,加大对持证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安全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降低安全生产条件或发生事故的持证企业,必须重新审核安全生产条件,责令整改。同时针对不同情况,依法暂扣、吊销许可证,并进行经济处罚。三是要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对无安全生产许可证仍擅自进行建筑施工活动的企业,要依法严格处罚,清除出建筑市场,决不能放任自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推进联合执法,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法律的权威性。 (六)加强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实施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从事安全培训教育强制性的规定和办法,明确政府及企业的职责、任务,以及从业条件、培训教育内容、考试考核办法、违规处罚责任等。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引导施工企业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教育和管理,做到未经安全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同时,加大对建筑施工企业“三类” 建筑安全类论文:建筑安全管理 摘要: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业生产的产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建筑业也是一个危险性高、易发生事故的行业,是国家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的重点行业之一。近年来,建筑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建筑施工现场的诸多不安全因素影响了整个建筑业效益的提高,也是建筑业及建筑施工现场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全管理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等特点,本文将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建筑安全管理,探讨了建筑业安全管理的全新方法及其操作过程,借以降低建筑安全事故率,提高建筑业生产率,增加琢益。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建筑安全管理;PDCA循环 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是各国职业安全事故率较高的工业部门之一。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英国平均每周有1名建筑工人死亡,建筑事故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项目成本的3%~6%;美国平均每天有2名建筑工人死亡,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项目成本的7.9%[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天死于建筑事故者有3人,我国虽然还没有有关建筑事故所造成经济损失的统计数据,但实际经济损失也不会低于其它国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业市场上,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承包商的平均利润率(我国2000年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为1.5%)[2]“。由此可见安全问题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2000年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4820.10亿元,总从业人数达2110.66万,约占全国工业企业总从业人数的1/3“[2].与此同时,近年来重大恶性事故发生频繁,引起我国政府、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落后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阻碍国家基本建设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行业较差的安全管理状况导致了生产率降低、成本上升、工程质量水平降低、建设周期加长等。图1说明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健康条件与建筑产品的质量水平、建筑业的整体形象以及建筑施工企业对高素质人员的吸引力之间的关系。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是整个建筑业发展的关键,建筑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施工现场,而建筑施工现场的诸多不安全因素及安全管理现状是建筑业乃至建筑施工现场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建筑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国内外很多学者从20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业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事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绝大部分事故与管理因素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安全技术是建筑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但安全管理却是安全技术与安全规程实施的保证。本文将全面质量管理(TQM)中PDCA循环的方法运用于建筑安全管理,以期保证安全技术、安全规程、安全措施等在建筑企业中得以正确实施与贯彻,从而达到降低建筑业安全事故率、提高建筑企业效率、改变企业形象,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 全面质量管理[3](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或全面质量控制(TotalQualityControl,TQC)是已经得到普及的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其实质是依靠全体员工对生产、经营、服务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改进产品、工作以及服务的质量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依据TQC(TQM)原理建立起来的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模式是企业质量管理中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1SO)也把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引用为IS0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系列标准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中通用的管理模式,而且PDCA循环也是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如果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建筑安全管理之中,将使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由过去的“群众运动式管理”、“安全月、安全年式管理”转化为连续、动态循环式的过程管理,由此将大大强化企业全方位的、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2、建筑安全管理的PDCA循环 2.1安全决策阶段一计划(Plan) 该阶段包括企业制订某段具体时间如一年、一个季度、一个月的安全管理计划;分析建筑安装生产系统的安全现状;提出安全工作指标;编制安全措施计划四个方面。 选定企业安全管理目标的依据主要是企业该时期的安全工作方针,上级有关部门对安全工作的指示、要求,以及企业当时的安全生产状况等。安全管理的目标一经选定就应成为企业该时期安全管理工作的主题。 分析生产系统安全现状的目的主要是根据安全工作目标编制安全措施实施计划。在进行现状分析时,应从企业当时的安全生产形势和生产状况着手,通过与历史上最好阶段、一般阶段、最坏阶段以及与本企业具有可比性的其它企业的同类状况相比较,经过周密调查、细致分析和充分论证,确定出企业该段时间内具体的、可以量化的安全工作指标。在安全指标已经确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关联图、因果图(鱼刺图)等工具对前期(一般为上一阶段)曾发生的事故(或隐患)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和汇总,找出导致事故(或隐患)发生的全部末端因素(可采取措施预防的因素),进而运用排列图、“0~1”评分法等工具找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施工生产现场予以确认。在此基础上,依据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企业的总体安全措施计划内容,然后依据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划分情况,将其逐层细化到职能部门、项目部、工程队、班组以及个人的职责范围内,并指定各自的负责人、检查人和完成期限,同时绘制出目标管理图。 2.2计划实施阶段一实施(Do) 依据细化后的安全措施计划,企业中各有关部门和个人应层层负责、逐级落实,按照既定进度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或个人可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也可在自身的工作范围内进行新的PDCA循环(该循环包含于企业的总的PDCA循环之中)。经过一定阶段的实施后,企业安全管理计划的总目标负责人应召集各分目标负责人,分析和汇总各部门的实施情况,以便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实施进程进行分析、协调及修正,必要时还可组织有关部门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最后确定出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通过几次反复循环直到所制订的目标最终全部完成。 2.3效果检查阶段一检查(Check) 当制订的安全目标达到或计划进行了一段时间后,企业各部门、各单位均针对自身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其最终的、整体的效果如何,还需在生产过程中检验和确认。这种对初步实施效果进行检验或确认的过程称为成果巩固期(一般需数月-之久)。巩固期过后,企业安全管理目标负责人或其业务主管部门应及时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最终的检查和评估。最终的检查评估与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检查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正式的、全面的和最终的。 检查评估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安全计划的实施程度(哪些目标完成了,哪些目标没有完成,原因何在?完成的效果(与企业历史上最好阶段比较,与基期比较,与安全工作目标比较)。使用的图表一般有:排列图、控制图、折线图、柱状图等。 2.4汇总总结阶段一处理(Action) PDCA循环的关键环节是总结阶段,它是安全水平改进与提高的基础。具体做法为:对实施情况检查评估后,企业安全管理目标负责人召集与安全有关的所有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讨论、汇总和总结,并将有效的经验或措施用书面形式固定下来,依照既定的工作程序纳入企业有关的技术或管理标准之中。 三、结语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工作方式,它是指一项工作的开展要经历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处理四个阶段。把PDCA循环运用到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中,即:计划是根据建筑安全需要,结合本企业、本建设项目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方针、安全目标和安全计划;实施是按照安全计划进行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执行等各项工作;检查是按照建筑安全计划的要求检查验收安全工作的进展情况;处理是根据安全计划的实施、检查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处理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保证安全计划的实现。对于一些重大的安全问题、安全事故隐患要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和对策,使安全问题解决在初发阶段,并作为新一轮PDCA循环的开始,从而形成了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改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图2)。把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工作方式运用于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可以解决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安全工作质量水平,使企业的安全工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建筑安全类论文:建筑安全信息机制构建措施 摘要:在建筑企业实际发展中,安全机制的构建较为重要,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全面分析建筑安全信息机制的内涵,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构建,以此提升建筑施工安全性。 关键词:建筑安全信息机制;分析;构建 建筑行业具有高危险特征,在实际施工与管理期间,相关部门必须要做好建筑安全信息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提升自身工作质量,满足现代化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需求。 1建筑安全信息内涵分析 在建筑企业实际发展中,相关部门必须要对安全信息的内涵进行分析,保证可以根据安全事故的原因等开展分析工作,除了可以提升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性之外,还要保证建筑管理工作的安全性符合相关规定。在此期间,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建设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型,对安全信息进行管理,提升施工工作的安全性,将文字与图像等作为主要载体,利用先进的沟通渠道等,对信息进行传播,保证组织机构与施工人员都能全面了解安全管理信息,并制定完善的决策与规划方案,落实上级部门的要求,提升自身工作质量。对于建筑安全信息而言,具有预防、控制等特征,可以弥补传统建筑信息的不足,并预防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全面开展法律培训、制度培训与安全技能培训等活动,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工作质量。第一,建筑安全信息机制的主体。对于建筑信息安全机制而言,主要就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其中的数据信息,并分析其安全性与经济效益,在数据信息处理与交流之后,根据其实际特征开展相关管控活动,明确信息机制使用者与管理者的职责,并完善安全信息机制[1]。第二,传导模式。对于建筑安全信息而言,其传导模式较多,主要为时间与空间方面的沟通,满足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并构成完善的信息流或是网络机制。目前,我国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信息传导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难以突破传统传导模式的局限性,甚至会出现信息机制主体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在相互合作与联系的情况下,提升建筑安全信息机制的完善性与可行性。部分建筑企业在建立安全信息机制之后,会出现各类损耗问题,导致出现信息量缩减的现象,无法提升数据信息真实性与合理性,缺乏一定的指导价值,甚至会导致建筑施工过程出现安全事故,甚至会导致施工企业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一些建筑施工企业还没有明确安全信息传递负责人,甚至会出现隐瞒真相的现象,难以提升安全信息机制的运行效率,无法增强其可靠性。 2建筑安全信息机制的构建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全面构建安全信息机制,将其应用在实际施工中。但是,我国建筑安全信息机制属于初步建立阶段,在实际工作中,安全信息机制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完善与创新,提升自身管理工作质量,优化其发展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建筑安全信息机制设计措施。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安全信息机制设计工作,根据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完善的信息搜索与传输系统,并拓宽信息处理渠道,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工作技术,明确安全信息机制的核心内容,保证可以提升自身工作质量,优化其发展体系。相关部门需要提升安全信息机制的构建效率,科学控制建筑企业的运行成本,同时,还要利用安全信息机制,规避施工事故,减少施工事故对于企业带来的危害,并为建筑施工人员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性,并提高施工工作效率。另外,施工企业必须要重视自身经济效益,利用安全信息机制等,防范安全问题,降低事故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施工企业在设计安全信息机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建设系统工程,并对安全信息系统等其他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处理,设计总框架图,然后利用框架图开展相关管理工作。如图所示,施工企业在设计安全信息机制的时候,必须要明确整体信息核心,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提升自身工作质量。相关设计人员还要对法律法规、组织信息、先进技术、经济效益、企业文化与其他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将其设计在安全信息机制模型中,并建设其他子系统,规划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各类项目。同时,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完善相关系统,保证各类项目之间的配合密切性,并构建完善的安全信息机制,提升自身工作质量与可靠性,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2)建筑安全信息机制构成措施。在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信息机制进行设计之后,需要全面分析其构成要求,并将其分为核心系统与外围系统,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等,建设完善的数据库,然后对各类安全信息数据进行共享,并构建统一的信息机制。同时,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对建筑施工经济效益、技术与法律等进行管理,制定阶段性的培训方案,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持建筑施工企业的长远进步,逐渐优化其发展体系,满足施工企业安全信息机制的建设要求。(3)制定安全预警方案。建筑施工企业在完善安全信息机制之后,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预警方案,针对建筑施工安全问题等,全面开展事故预防与处理工作,对事故进行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事故萌芽,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各类问题,例如:建设专门的事故预防监测系统,对建筑四个进行全面的分析,获得原材料质量数据信息、施工人员施工水平数据信息、施工机械设备质量数据信息与地质安全数据信息等,并对其进行简易化处理,构成完善的信息处理模型,在提升事故预防工作效率的基础上,规避建筑企业事故安全事故问题,满足建筑安全信息机制的完善需求。 3结语 在建筑安全信息机制实际构建期间,相关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创新安全信息机制的构建方式,明确自身工作要求,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管理工作质量,满足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作者:贾佩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基建处 建筑安全类论文:安全目标管理在建筑安全管理的运用 摘要: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保障了施工现场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建筑工程进度,还保证了建筑工程质量以及企业的效益。本文通过对安全管理目标的概述研究,深入分析了现阶段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探讨了安全目标管理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措施,以供相关企业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参考研究。 关键词:管理;安全目标;概述;现状;应用 1前言 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在质量上要高标准,在安全管理上的要求更要严。因此,建筑安全管理在建筑施工中变得尤为重要,并受到极大的关注。建筑安全管理不仅是对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管理,更是对建筑安全以及质量的保障。无论是国家规定的安全管理目标还是企业的安全目标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对施工安全的约束以及保障人民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实现建筑施工的零问题零事故,为建筑行业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2安全目标管理的基本概述 安全目标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一种企业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是企业上下围绕安全生产的总体目标,分层次的制定各自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安排安全工作进度,制定实施有效组织措施,通过安全成果的严格考核,实现管理的一种方式[1]。安全目标管理是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一种形式,是企业实现科学民主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是我国施工企业实行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安全目标管理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整改与落实、总结与实施的循环管理,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现阶段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 3.1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体制 建筑安全管理是保证整个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以及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发挥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建筑工程在管理上本身就具有多而杂的特性,而在安全管理上又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体制,使得施工企业与建筑企业相关部门没有得到合理的协调,导致了施工现场一再出现混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工期的进度,并对建筑工程在社会上的评价产生不良的影响。 3.2对施工人员安全管理认识不清 在建筑工程中,一方面由于施工人员自身对施工安全的认识不清,更不具备专业作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对工作的认识不清,所以导致施工现场事故频发[2]。另外,由于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的不重视,对于工人在作业时是否穿戴齐全安全防护工具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使得施工人员对安全认识水平提不上去。建筑企业对于安全知识的普及不到位,更没有落到实处,也导致了施工过程中的事故发生,影响工期的同时给企业带来损失。 3.3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无论哪一项工作都要有系统严格的监督机制,安全管理也是一样。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过多的关注在工期的进度上、工程的质量上以及企业的效益上,却对施工安全疏于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监督机制,导致了一些施工作业的违规操作,给建筑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还对人员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有些单位建立了相关的监督机制,但在落实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了现场施工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导致事故频繁发生,不仅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对企业的形象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3.4对施工中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以及管理不规范 建筑施工中运用最多的就是起吊机,因为一些工作是人力没有办法完成的,所以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来完成。对于施工设备的管理主要包括机械的安装、定期的维护以及检修、使用技术的培训与指导等等方面,但往往在建筑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少有企业注重机械的安全管理工作,更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使得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 4安全目标管理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4.1安全目标管理的制定 在建筑安全管理中,依据上级相关规定以及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的安全需要,制定企业内部安全目标管理的总体任务[3],然后根据这一总任务,各个施工环节的相关部门在落实总体目标上的具体工作目标,明确相关责任人的权力与职责,基层部门再根据施工作业的特点与性质,确定自己的安全工作重点,并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争取实现“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安全目标。 4.2安全目标管理的实施 在安全管理目标制定后,具体的实施措施可以保障其落到实处,发挥其功效。首先,根据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安全监管体制,完善责任制以及监督体制,明确管理人员的应该享有的行使权以承担的责任,完善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体制,对工作人员以及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实现建筑安全管理的合理科学性。其次,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以专业水准,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目标,并在实际工作中保障其落到实处,更要做到公平公正以及严厉,禁止一些违规操作,保证施工安全以及人员的安全。第三,做到施工现场随时随地的安全监督与检查,防患于未然。 4.3安全目标管理的评测 安全目标管理的最终成果如何,关键在于对其综合评测与反馈上,这也是管理工作的收尾阶段,更是发挥安全目标管理激励作用的最终体现。在对各个安全目标管理的评测上,必须建立科学合理化的评测机制,认真分析影响安全因素,总结经验教学,对于评测结果突出的进行一定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对于完成不好的应给予鼓励,对于出现重大问题的应严重警告,实现企业员工对安全目标管理的更高追求,与此同时及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结束语 无论建筑在施工前以及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保障了人身安全以及工程进度,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以及降低了施工的风险,还保证了工程质量以及企业的效益。因此,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以及企业总体安全管理目标,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目标,规范安全管理模式,完善以及健全相应的安全监督体制,是实现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 作者:缴立强 单位:廊坊市阳光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类论文:建筑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系统性高、综合性强的管理体系,它涉及到建筑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而且事关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体安全。在现阶段的管理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并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和措施,不断完善施工管理体制,才能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性。文章对建筑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管理理念;施工管理体系;建筑行业 近些年来,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在当今建筑施工行业中的竞争也越来越大,而在这激烈的竞争过程中经济效益则是企业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所以尽可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已是企业最主要的施工目标。目前,建筑工程建设施工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施工中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建设。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往往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高,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给建筑施工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建筑行业中,工程建设施工人员在作业中与其他行业相比,其人身受到伤害的概率要高出将近一倍,而严重的导致身亡的概率则要比其他行业高出两倍。另外,在我国由于安全因素而引发的施工事故每年高达500多起,造成1500多人伤亡。建筑施工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而且还给整个建筑领域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因此,为了能有一个安全的施工作业环境,能够进一步保障建筑施工人员的人身生命安全,在建筑施工中一定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把好安全关。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 2.1提高生产安全规范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安全管理体制日趋成熟,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规范施工单位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当出现不正当的行为时,也有权利责令其整改或制止。工程监理单位作为监督整个工程的委托单位,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控制,发现参建单位的错误并能够提出有效可行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2提高生产水平,保证施工安全 在整个安全生产进行过程中,承建企业负有重要的责任,尤其是在施工中的每个安全环节中更是安全责任的第一负责人,而且还承担着大多数安全责任事故。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要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通过现场抽查、施工监督等方式,加强对承建企业的监管力度,从而促进施工单位加大安全管理的投入,完善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不断提升施工技艺水平,从而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2.3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不断增多,施工规模更是发展迅速。其中,在安全管理方面,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方法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尤其是监理工程师发挥的作用更重要。监理工程师专业工程技术水平高,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法律、经济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因此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安全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此外,还可以责令施工单位对不当的施工操作进行整改,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所以监理人员的配置可以提高工程建设施工中的作业质量,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3目前建筑安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3.1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贯彻落实到施工中 在施工单位中都有相关的施工作业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也有制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规章制度往往得不到落实,在施工现场的一些环节仍存在着不规范操作的现象。在企业中,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造成了管理的弱化,使得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因素。对于这些因素,工程安全管理人员不能进行及时的管理,未能制止违规操作,也不能很好地消除安全隐患。由此可见,规章制度得不到严格落实,必将会扰乱正常的管理秩序,从而造成许多潜在安全问题的出现。 3.2安全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施工过程中,一些工程负责人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施工观念,而存在严重侥幸心理,在进行作业时忽视安全生产,只关注生产效益,这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忽视管理,被动应付。一些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体制不完善,在工程建设中也没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还有一些企业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是专职管理人员数量缺乏,配置不合理,而且在企业中管理人员多为兼职,这使得不能在组织方面保障生产的安全。 3.3安全投入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在安全投入力度方面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第一,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建筑企业肆意压低造价,减少施工工期;第二,工程建设主要负责人生产观念不正确,侥幸心理严重存在;第三,在施工中只看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而忽略了施工生产安全;第四,工程款拖欠现象存在严重。 3.4安全培训教育有所欠缺 工程施工一线作业员工大多为农民工,他们受教育时间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整体综合素质也不高,他们在施工过程中遵循规章制度的思想意识不高,违规操作行为比较严重,而且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也比较差。比如:施工中不按严格的流程进行;也没有良好的佩戴安全帽的习惯等。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严格的安全教育培训,大多规章制度没有落实到生产中;另一方面,需要培训的员工未得到全面的安全培训,尤其是一些安全意识比较低的新员工,他们大部分都没有进行过全面的安全学习,施工前也没有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4建筑安全管理的解决措施 4.1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 如果建筑安全生产只是依靠法律法规进行制约,效果非常有限。要改变安全生产管理被动的局面,可借助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使被动为主动。利用企业追逐利益的行为,充分调动建筑业主自发追求良好安全业绩的动力。将企业资质、招投标与安全生产业绩进行挂钩,并且可以作为保险公司根据安全生产业绩上下浮动保险利率的重要参评因素,使安全业绩良好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让安全业绩不好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慢慢给淘汰出去。 4.2建立建筑安全业绩评估指标 大多数发达的国家都建立了权威的建筑企业信誉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还专门设立了一系列企业安全量化的评估指标,包括劳工索赔率、损失时间事故率、经验调整系数、伤害事故率等,这些指标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完整地反映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为建筑企业提供了安全状况的可比量化数据,并作为保险公司、业主、政府部门、考察企业安全管理状况的重要依据,因此被称之为建筑施工单位的重要安全指示器。 4.3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个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例如具备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和有关安全生产的知识、规章规程;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安全文化知识,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劳动卫生知识。熟悉工伤保险的法律、劳动保护法知识;掌握应急处理措施事故、现场勘验报告及调查处理方、伤死亡事故以及职业病统计技术;应急救援预案编制与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法;学习先进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学、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等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还需具备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 4.4建筑安全责任需要重新进行划分 因为建设单位无须承担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责任,所以导致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项目上随意降低工程造价,将工程项目违法发包给了低资质或无资质的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随意改变图纸,随意改变工期,拖欠工程款、垫资工程更是经常发生。而让建设单位承担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责任,也是符合国际惯例。很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建筑单位对工地所有人员的安全责任。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建设单位须承担相当大的安全责任,因而业主或业主代表直接参与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经济也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也在进行一定程度的建设转型,因此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大管控强度,以此来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生产安全是建筑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和核心宗旨,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提升工程施工建设的水平,从而提高项目投资的效益水平。另外,监理企业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监管职责,并对建设过程中常出现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全面的把握,从教育培养、监督管理、风险管控、安全思想认识等方面入手,对安全管理改革策略不断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王凌燕 单位:威海市文登区建筑工程管理处 建筑安全类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与建筑安全管理 【摘要】建筑行业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建筑行业也是一种高危险的行业,其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建筑工程量的增加,安全事故问题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本文主要是进行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事故包括机械打击、坠落、触电等。这些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 1当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安全交底工作不到位、安全管理机构缺乏完善性以及相应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1.1安全交底过程存在问题 在安全交底的过程之中,存在安全检查成效很低的问题,当前,很多的技术交底工作存在交底不完善以及缺乏针对性的严重问题,大部分人员在工作交底的时候都是进行口头上的交底,这样的形式难以保障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多企业中的员工根据自身的个人经验进行建设施工工作,在工作的交底上缺乏严肃性,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很多工程施工没有相关技术交底的环节,也有小部分人员通过伪造的交底记录去蒙混过关,这样就导致施工生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容易出现某些工程安全施工。此外,也存在安全管理人员检查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交底工作,相关负责人也需要对施工的设备机械等进行必要的检查,从而有效降低工程出现安全施工问题的概率。 1.2相关安全管理机构缺乏健全性 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的安全机构缺乏健全性,以及其中的教育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当前,依然存在很多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没有做好人员的配备问题,也存在一些项目管理体系缺乏健全性,比如说,某些项目的管理人员是身兼数职业,这样就导致难以周全把握好工程的施工。此外,甚至很多企业缺乏安全教育工作,或者是安全教育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口头宣传阶段,并没有在现实的施工中得到有效落实,很多企业对员工缺乏有效的安全培训工作,在工人安全教育这一方面没有加强投资力度以及强化培训工作,从而导致工人素质偏低以及工人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 1.3相关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某些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施工安全意识,因为当前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很多施工单位经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十分被动,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所以,某些施工企业在安全经费上相关缺乏,无法保障对安全经费的支出。甚至某些项目管理人员采取减少安全经费的做法,从而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这样就导致整个工程施工安全经费严重不足,此外,当前的建筑工人流动性较大,工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对于工程施工也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这样的形势之下,就需要加强对建筑工人的教育培训,提升其安全施工意识以及职业素质。 2针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对策 2.1完善安全监督制度 首先,应当对监督机构的职能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需要监督部门进行监督。其次,应当建立村政府的安全管理相关机制,由于我国的农村建设不断发展,所以,很多工程也是在农村进行,但是许多工程并没有相关的开工手续,对此,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以及法规进行必要的规范。 2.2加强隐患排查的工作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最担心出现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存在于施工的过程中,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就应当加强隐患的排查工作,及时以及准确找到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并且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控制。在建筑施工以及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列出风险因素清单。通常而言,施工现场主要的危险主要来自于经验主义的风险,但是单纯依靠经验并不是最为保险的方式,因此,应当完善隐患排除工作,比如,编订风险清单、组织员工学习等,加强对员工的技术交底以及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安全隐患因素,从而保障工程的质量。 2.3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第一,对电器设备等进行防护,各种施工设备需要有安全保护装置以及防雨水装置,可以安排相关人员对施工设备进行必要的管理,对设备进行保养以及维护。第二,进入施工现场之后,相关工作人员都需要佩戴好安全带,这也是对工程施工人员的硬性规定。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当禁止穿拖鞋、硬底鞋或者是高跟鞋。在建筑高层进行施工,尤其需要佩戴安全带,此外,相关高空作业的人员需要操作证书才能进行工作,设置安全网以及踢脚板等。第三,应当做好文明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干扰周边居民生活,做到不损害附近居民的切实利益,施工现场应当采取封闭式的施工,其中施工所需要的沙子、石头以及钢筋等都需统一摆放整齐。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建筑行业对国民经济意义重大,需要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本人认为,应当完善安全监督制度、加强隐患排查的工作、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作者:韩华 单位:贵州安科劳动保护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安全类论文:谈建筑安全管理目标与手段 摘要:在施工建设过程当中,只要稍不留神就会造成安全事故,而根据数据显示,造成事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力度低,而这种情况甚至占了九成的比例。为了减少建设过程中会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的概率,我们必须要加强管理力度。而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意识,才能确保施工过程的相对安全,达成“开开心心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的最佳理想,推动社会平稳进程。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目标;手段 1引言 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时刻都在产生着变化,对需要的建筑物也有所不同。同时对工人的需求量也增大了,再加上政府部门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旧的管理观念已然行不通。不能满足二十一世纪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曾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出。而此后,我们做的一系列工作就是完善加强建筑行业的安全,推动保障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对此,我们应当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立符合中国当前国情的安全管理制度。 2建筑安全管理的目标 经理负责制,是一项工程中的“地基”。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保证工作可以安全有序的进行下去,在确实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的情况下,还要确保施工成效以及施工质量。将各方面严格把控和配合,以确保质量和安全同步。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进步,我们要与时俱进,利用新时代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将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和确保施工人员安全二者同时,将工作顺利展开,实现企业自身价值。这也要求企业要将旧的传统观念扬长避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开展工作,以完成整个施工进程的绝对速度,绝对安全。根据国家对于施工安全方法所进行的一系列规定和管理条例,要将人身安全建立在工作标准之上,科学地将两个工作适当的调整展开。 3提升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手段 3.1完善安全监督和责任机制 当发生事故时,不应当出现“踢皮球”的事。在日常情况下,各业务主体要明确分清责任,而国家已经颁布的各法律法规与有关建筑安全管理制度,我们必需严格执行和拥护。举个例子,当建筑事故安全真实发生的时候,通过详细的事故鉴定结果,我们不仅要将事故发生所在单位的责任找出,而且要将这次事故中业主的间接责任找出,并且给对于实施监管力度没有起到作用的监管单位一定的责任惩罚。只有将责任明确,才会有效遏制“踢皮球”事态的发生,才会让人民的生命安全有所保障,才会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监管体制。而对于宣传工作也不能停滞,必须加强一切有关于施工建筑安全责任和技术的宣传。比如:正式入职之前要进行事故安全培训,模拟体验事故发生,开员工安全大会等一系列指导工作。 3.2完善建筑安全事故的申报制度 当建筑施工期间发生事故时,存在有意隐瞒不报,虚报,谎报的现象。从而将法律视而不见,《安全生产法》中有明文规定,国家要加强管理力度,为了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施行,我们应当将违法乱纪现象扼杀在摇篮里。首先,要加强社会监督,使安全管理及施工事故明确,必须实行将文本公示。其次,事故发生时,企业为了不影响自身影响,会选择和当事人私下解决,而这却成为企业逃避责任的途径,以及受害人并没有安全保障,对此,为了扼制这种状态,可以适当提高受害人的可获偿额度。最后,当将事故上报时,有些人员存在非法操作,要大力检查监督,发现之后绝不姑息,并加大处罚力度,对人民真正的负起该负的责任。 3.3利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若要将建筑安全管理水平整体提高。只是依据法律约束是行不通的,社会协调也不容忽略。调动社会方面情绪,自觉主动的加入到生产建设中来。为保障权益,可以将保险作为建筑工地的硬性要求,每个人都上一套保险,让建工时期收到的伤害能够有所保障,根据每个项目的业绩决定此项保险的费用。将市场经济很好的合理调节,而此举更是将保障与权益相结合,提高安全水平并且降低了事故发生的可能。 3.4普及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 不得不承认,为了可以多挣一点钱部分黑心企业省略了对于建筑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他们不进行生产前培训和危险体验,从而忽视了情况的严重性,侵犯工人权益。情况严重的,施工条件下甚至不给工人配备任何护具,不仅如此,并没有实行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使得工人超出体力承受范围,这更加大了施工期间的难度和发生生产事故的几率。而建筑工人普遍文化水平低,不懂的劳动者保障法,导致无法有效保障自身利益,甚至有苦也无处可说。这种状况需要改善,第一:要确保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第二:企业需要将安全知识普及,增强建筑工人安全意识,强化企业文化。第三:开展保障劳动者权益知识座谈会,让劳动者知法懂法,懂得面对不公待遇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第四:建筑企业不应当忽略安全问题,企业内部要加强对安全知识的强调,各单位领导要起到表率作用,尽可能的建立安全的工作空间,以保障安全施工。 3.5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科技技术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设施可以运用到施工环境系统和安全管理当中,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科技技术不仅可以对网络安全系统的建立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还可以在进行施工期间实时监控,发现哪里情况不对立即采取措施,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而加快全面的网络系统建设,还可使责任明确,还可给相关部门提供信息,从而提高整体建筑行业的管理。可以为每位施工工人配备电子设备,从而实时监控位置和此前的施工状态,保证施工工人安全。 4结束语 如此看来,权益、安全和保障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安全才能产生利益,建筑行业的安全更是不容忽视,它关乎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现今社会竞争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企业的稳定发展,意味着国家稳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但是,人身健康安全永远是在第一位的,决不可将其放在利益之后。所以,我们要格外重视安全,加强安全意识,认真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让每个工人都有所保障。 作者:庞世文 单位:陕西建工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类论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与建筑安全管理对策 摘要:随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深入,各级都将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安全责任放在工作首位,处处保安全,事事讲安全,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深入到企业文化,渗透到职工心中,以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建筑企业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与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不仅影响到企业安全生产,还给建筑工程施工埋下潜在安全隐患,导致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威胁到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主要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社会化与系统化的建筑工程项目,不仅是单个部门与个人的工作职责,也需要全员参与配合。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建筑企业领导与全体职工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对施工有序进行与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安全意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与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贯彻到施工每一个细节,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施工,才能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施工顺利完成。 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1.1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不健全企业法人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在整个经营管理中起到促进作用,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在于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前提是做好施工的安全生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将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认真管理每一个施工生产的环节,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情况下,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专业安全人员的配置不足,加上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安全生产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建筑施工管理过于混乱,工程施工无法得到保障。1.1.2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导致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应聘廉价劳动力,通过与民工队的“包工头”签订单项工程承包合同、包工不包料的方式,明确双方工作的职责权限,安全制度由民工队自行管理,而企业只注重施工进度与经济利润,忽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给工程施工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过程中,部分企业没有结合自身需求,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安全生产科学知识理论不足,安全操作技能水平较低,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自我防护能力。 1.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2.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在生产经营汇总,部分建筑企业还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导致施工的安全机构设置、安全人员配置、安全资金配备、安全操作程序以及安全事故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给建筑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得有关人员在执行任务中,无据可循,只能依靠以往工作经验与工作积累进行管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工作缺少计划性、规范性与预见性。加上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安全管理执行力度不足,没有制定完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体系,导致应急预案形同虚设,安全管理混乱,没有发挥应急防范效用。1.2.2施工过程缺乏安全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作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施工进度与人员人身安全。因此必须做好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确保人员的人身安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具有随意性,施工过程缺乏安全管理,对部分违规操作的情况视而不见,发现隐患问题没有进行处理,并上报上级部门,给现场施工埋下潜在安全隐患。 2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 2.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应对对策 2.1.1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作为施工企业的法人代表,企业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了解安全生产不仅影响到自身企业发展的信誉,还给国家财产与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进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应提升自身安全生产意识,当生产、效益、安全以及进度发生冲突时,应坚持“安全第一”原则,正确处理安全和生产、效益、进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以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牵头,由各级分层管理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和各项工程安全员负责管理,认真落实劳动保护法、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生产措施,结合自身具体需求优化配置专业安全人员,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此外,还应定期组织研讨会,分析讨论安全生产中的难度,加强安全事故调查,提出对负责人的处理意见与改进措施,并做好施工班组的安全学习工作,组织交流安全生产中的工作经验,为工程施工奠定扎实基础。2.1.2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改善有社会零散人员自发组织的无序状态,通过签订负荷国家规定的劳动合同方式,明确安全生产双方的工作职责、权利。进行施工前,做好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经过考核评估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任职。在日常施工过程中,应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活动,加强安全施工的宣传力度,认真做好工前教育、工中检查和工后讲评的工作,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确保建筑工程施工有序进行与人员安全。此外,还需建立完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落实到部门、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手中,做到谁在岗、谁管理、谁负责,实现安全生产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营造一个文明施工的氛围。例如为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有效解决岗位责任制不落实和直接作业环节监督不力的问题,建筑企业应从学习、观察与落实上形成一体化的保证体系,严抓岗位安全制度学习,每月阅读组织开展岗位责任制学习,提升员工对岗位制的认识。并将“一岗一责制”落实到位,对岗位安全负起责任。此外,还应建立完善奖罚制度,如果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部门负责人、安全员与违规操作人员都受到相应的处罚,通过规范岗位责任制的行为,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2.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 2.2.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筑企业应按照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安全标准与行业规范,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与工程项目的需求,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权限,真正做到有规必依,严格执行,违规必罚。此外,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应加强安全管理执行力度,制定相应的事故预防制度与应急管理措施,加强隐蔽工程的安全管理,通过辨识危险源、定期安全汇报、有效防范等方法,从根源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2.2.2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胜于救灾,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是确保施工有序进行的关键与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明确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与权限,加大隐蔽工程的监管力度,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处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对于施工中违规操作的行为,必须根据规定要求给予相应处罚,通过通告批评方式对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警醒,提升安全管理效率与质量。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部门应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到现场进行监督,对于脚手架的搭建不规范、没有做好“三宝四口五临边”防护的问题,应及时安排有关施工人员进行整改,确保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同时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对电气、设备防护和各种器械设备进行管理,严格使用“三相五线”连接电缆线路,并在电源箱上悬挂警示牌。施工人员进入现场施工前,应提醒佩戴安全帽与安全防护用品,确保人员施工的安全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主要负责施工现场人员、机械、环境、材料以及设备的综合管理,要想提升安全生产及安全管理效率,确保人员人身安全,必须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贯穿到施工过程的始终,让全员参与进来,通过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等方式,对建筑工程施工加以规范,从而提升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张俊 单位:重庆建工渝远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类论文: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对策及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建筑安全现状,分析建筑领域内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认识和思考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安全生产;建筑;标准化;对策 前言 建筑行业是一个危险系数较高、安全事故频发的领域。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全球建筑施工量最大的国家。数据显示,仅2010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就达9.6万亿元,从业人员达4100多万人,约占全国工业总从业人数的三分之一。 一、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开展背景与推进情况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建筑业的不断进步,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及安全技术标准,法规、标准系统化更加健全,建筑业的安全管理不断完善,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从多年的建筑安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建筑业体量大、范围广,高空、交叉作业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且流动性大,施工场地管理状况良莠不齐,建筑业安全事故发生率依然较高。以2013年为例,我国共发生建筑安全生产事故85起,其中死亡320人(事故类别统计见图1)。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为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手段,在我国正大力开展,各地区结合实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标准化落实成果,积累了一定标准化建设经验,极大地改善了工地面貌,有效地减低了各类事故的发生率,在环境保护和循环利用等方面展现出较大的优势。全面深入推进有利于提升建筑安全生产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对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避免事故发生,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存在的问题 看到成果的同时,也应清晰地认识到,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法规、规范的系统衔接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二是监督管理主体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各地监督部门日常监管工作中更加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实体工作的管控,对于标准化工作的关注度不够。三是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落实缺乏有效引导和激励机制,对监管主体和施工单位的开展和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缺乏系统配套的激励机制,各方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不足。四是技术保障不足,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科技创新支撑缺乏,未能协同利用好现有资源。五是施工单位落实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力度不够,未形成长效机制。施工单位对施工质量和进度方面高度关注,但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方面不够重视,无制度化的落实举措,加之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实体经济乏力,原材料、用工成本大幅度上涨,施工企业经营困难,施工单位压缩成本,减少安全措施费用的投入,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能力受到制约[1]。六是舆论宣传方面,全社会尚未形成推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浓厚氛围,各方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未有效形成协同推进的合力。 三、相关建议与对策 根据自身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学习、认识和理解,针对目前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实际,谈几点不成熟的对策和建议,供读者指正。 (一)深化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优化标准化的顶层设计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强化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研究,包括通过细化研究相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落实,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人、机、料、法、环、测处于良好状态等方面持续发力,夯实标准化的实施基础。第二要继续优化相关法规、技术规范的系统衔接配套,加强行业间的协调沟通,使建筑行业的标准化与其他行业良性互动。同时强化建筑行业内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衔接配套,确保法规、规范层次清晰,配套完善,执行有力。第三要继续健全完善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及有关规定为核心的考评体系,科学评定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二)强化监督管理,将推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 化融入日常监管工作各地要重视和加强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改变以往各监督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更加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实体工作的管控,忽视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推动,各地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可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出台相应的落实方案、措施,将推动建筑安全标准化融入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利用监督检查现场反馈,召开月度、季度监管例会,文明工地检查以及约谈等形式,全力推动,将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逐步引向深入。 (三)完善推进标准化奖惩机制,提高各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的指导意见》(建办质[2013]11号),《意见》明确了考评目的、考评主体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考评办法,有序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2]。应继续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奖惩机制,对于积极创新安全监管方式方法,全面深入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并推广经验,对于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成绩突出的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和工地可授予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示范工程”、“示范工地”等称号或予以其他形式的加分奖励(图2),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对于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开展不力的地区可予以通报批评,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开展不力的企业和工程项目可予以通报批评、信用扣分等,并在新闻媒体或相关网络平台上进行曝光。通过完善奖惩机制,进一步推动建设主管部门、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改革创新,增添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动力与活力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推进的着力点,按照参与各方职能特点,全面开展创新。一是建筑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要开展制度和服务创新,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大胆进行创新,成果逐步推广,使监督管理更加有效,服务引导更加精准,标准化工作更加深入。二是施工企业和项目部要发挥主体作业,在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上明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相关要求,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创新及实用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满足标准化要求的安全可靠、经济环保、可重复利用的设备装置,做到安全可靠、降低事故风险,兼顾环保、经济性和美观。三是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甚至个人积极参与创新。建筑安全相关的高校、院所在建筑安全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优势,施工企业有现实需求,做好供需对接,协同创新,必将产生一大批符合施工现场需要的先进实用的优秀创新成果,而个体或团队参与也是创新一种有效补充(图3)。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创新更有动力与活力。四是积极吸收国外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最新技术成果和经验做法,洋为中用。目前欧美国家的行业协会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企业每年向行业协会缴纳一定的会费,会费除日常管理外,其他费用则可用于建筑业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 (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长效机制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督促施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图2某建筑施工工地使用工具化围挡也是预防和减少伤亡事故发生,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从加强安全监管、落实安全责任、提高人员素质、改善作业环境等多个环节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协同发力,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逐步健全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3]。 (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深入人心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持续深入推进,核心在人,关键在落实,各地宜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监督检查、评比、观摩等活动,扎实开展、全面深入落实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和公众号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深入人心,努力提升建筑安全生产在全社会的知晓度,形成政府推进引导、企业参与落实、群众知晓支持、舆论正面宣传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预防事故、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强化源头管理的有力措施。全面深入推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提升建筑行业安全保障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现状的简要概述,分析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此抛砖引玉,供各位同行指正。 作者:袁金虎 单位:南京市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站 建筑安全类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与考核的合理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建筑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全事故也频繁发生。使得建筑业仍处于我国高危行业,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完善考核制度,以促进效能的提升,保证我国建筑业的安全、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安全生产;监管;考核;合理建议 前言 近年来,有关部门逐渐意识到建筑安全的问题(安全生产、安全监管等),并开始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也取得的一定的成绩。但,分析总体形式,可以发现安全问题依旧严峻。如:安全生产问题严重,不重视安全监管,以及考核制度不完善等。以上问题就是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施工进程与质量,不利于建筑业的长足发展。因此,以下笔者就对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及考核中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1我国建筑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 调查我国建筑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可以发现是复杂多样的。以下笔者从中抽取常见的三种原因进行分析。 1.1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分析当前我国建筑业的施工人员,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施工人员学历不高,文化水平有限,且基本没有接受过科学的安全教育与培训。通常是以“老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入行。“师傅”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徒弟”,使其在实际的工作中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以掌握工作的技能。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师傅”自身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故而“徒弟”的安全意识也不高。大部分施工人员将更多将重心放在“通过工作获取利益”上,忽视了安全操作生产规程。因此导致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 1.2施工工期制定不合理 目前,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如:《合同法》)仅仅提出了超过工期应如何处罚,并未提出如何制定合理的工期。导致我国一些参建方为保证自身利益,与建筑单位制定了不合理的工期。为在规定内完成建筑任务,很多建筑单位会盲目缩短建筑工期。施工工期的不合理就会导致一系列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如:单位要求施工人员加班加点赶工,进而导致施工设备出现磨损、施工环境恶化。以上情况使施工人员处于一个不安全的施工环境,故而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1.3施工现场存在交叉作业 另外,也是事故高发的原因就在于,建筑施工现场存在交叉作业。具体如下:建筑施工是露天的施工场所,所包含的施工项目众多,施工人员众多且工种繁杂。为保证建筑施工的进度,一般情况下,施工现场临时设备较多,人员流动性大,且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现场存在一些高强度的施工作业交叉进行,不但增加了施工指挥、调配的难度,同时隐藏了很多安全隐患(如:高空坠物、设备撞击等)。这也正是由于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系统不足,安全监管不够,力度不严造成的。 2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问题 2.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现有的建筑安生生产监管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①在监督检查发现隐患时,有关部门通常是要求建筑单位整改方案或是进行罚款(大部分违法成本较低,罚款不高),无法有效引起单位重视。由此可见,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不严厉,且震慑力不足。②处罚条款不明确。建筑单位在施工中违反安全生产标准时,无法根据标准执行罚款。③责任不明,无法确定责任。安全事故发生后,通常工程建设各个参与方互相串谋,包庇,导致事故安全责任不明。 2.2执法不严,监管不力 “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同样是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具体表现在: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在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时,大多是采用“评分制”的标准。且没有制定评分后的具体措施,导致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与安全责任重视不足。这一情况下,及时相关部门限令整改,起到的效果也依旧不高。 2.3管理人员专业度不够 建筑安全监管机构人员专业度不够,也是安全生产监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监管机构人员严重不足,且在职人员专业素养存在明显差距。很多监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有效信息的交换(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统计信息),且信息整合、汇总意识不强。正是管理人员的专业度不够,导致监管联动机制不畅通,进而导致监管职能履行效率不够。 3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 3.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改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中的问题,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的法律、法规,使监管工作可以“有法可依”,并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以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如:有关立法部门在立法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与当前建筑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考虑,去除或修改一些与时代不符、落后、陈旧、实际执行困难的规则、条款。增加一些符合时展,可执行度高的标准,以提高法律、法规的标准性、规范性,使其符合且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与发展。 3.2确定事故责任制,加大执法力度 为改善“执法不严,监管不力”这一问题。在当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中,有关部门应积极确定建筑安全的事故责任制,并积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责任认定。具体可以:有关监管部门应建立并积极完善事故调查制度与程序,要求建筑单位权责明晰,信息透明,以方便监管工作的落实。针对一些安全事故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制度中应细化处罚条款。具体条款的制定,部门可以参考国内外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法规、政策,然后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参考,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政策,并积极加大执法力度。 3.3提高队伍建设,强化工期控制与监察 为从根本上降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单位应积极提高自身队伍建设;而监管部门应积极强化工期控制提高监察效率。在提高队伍建设中施工单位可以:重视对单位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帮助其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可聘请相关专家对施工人员进行科学培训,并进行考核,以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与观念。在强化工期控制与监察,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人员素质建设,提高人员监管能力,丰富人员监管技术手段(如:借助网络技术实施现场监控),以提升监管效能。 4建筑企业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 4.1建筑企业考核中的问题 存在问题如下:①考核概念不明确。如:部分建筑单位没有意识到考核是对一个员工的评估,没有考虑到通过考核可以和员工进行全面的沟通,更没有意识到通过考核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②考核方法不科学,影响考核结果。如:部分建筑单位将考核作为选拔干部的一种途径,而员工则将考核作为升职、加薪的一种方式。这样有目的的考核范围不够全面,内容比较单一,往往无法发掘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安全观念。③考核内容与实际的工作脱节。如:负责考核的管理人员没有下基层观察与分析,那他制定出的考核方案无法满足员工的安全需求。 4.2改善建筑企业考核中问题的对策 企业可以:①制定考核人员应对岗位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关注各部门的协同贡献,了解岗位特点与要求,注意各岗位间的绩效平衡。②在考核前,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宣传与培训,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相关的安全管理与施工培训,以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观念。 5总结 总而言之,尽管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及考核的角度分析,其中仍存在很多需要解决、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影响了建筑施工进度与质量。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对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力度,鼓励其改革自身的考核制度,以提升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以促进建筑业的健康、稳定、安全、持续发展。 作者:祁凯 单位:广西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分公司 建筑安全类论文:建筑结构设计与建筑安全性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国力迅猛增强,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升,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对于衣食住行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大,其中,对居住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进而给建筑工程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筑工程质量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建筑结构设计的影响,是整个建筑进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因此,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是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文章主要基于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安全性的措施,希望可以为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提供理论帮助和借鉴,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提高;安全性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普及和应用,我国各行各业都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其中建筑行业的发展颇为迅猛,建筑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进而促进了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随着人们对建筑工程功能要求的越来越高,导致其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大大增加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复杂性,因此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问题,大大影响了建筑工程质量。即使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很高,但是其安全性往往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从而降低建筑工程质量。基于此,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就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为促进建筑行业的安全和长久发展夯实基础。 1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抗震度不够 我国建筑的抗震性很差,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在遭遇较大的地震灾害时无法抵御,给人们的财产安全及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麻烦。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震度,就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抗震水平,这也是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方式。对于建筑抗震性能的设计,我国进行了明确的规范标准,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依据。但是有些建筑企业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够重视,导致施工时不注重抗震性能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于抗震性能的设计认识不足,致使在设计时忽略抗震性能的设计,最终导致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大大降低。针对这个问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根据实际建筑环境进行分析和考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相适应的抗震标准,以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度。 1.2结构设计中偷工减料 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施工材料,但是部分建筑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节约支出,就会在结构设计中偷工减料,忽视建筑物的质量及其安全性,导致建筑物种的材料不能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功能,造成建筑物的质量不符合相关规定标准,存在安全隐患,降低建筑物的安全性。钢筋作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材料,我国对于建筑物钢筋的配筋率有着明确的规定,并针对建筑物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钢筋配筋率。因此,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高度重视建筑物的配筋率问题,全面了解和掌握施工的全过程,以此设计出适合建筑物的配筋率。另外,一些建筑公司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仍然使用冷轧变形钢筋,其具有强度高、脆性大、韧性小等特点,不利于抗震性能的实现。 1.3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 建筑物的安全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建筑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技能知识以及经验不足,就会造成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或者其他缺陷。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人员没有意识到建筑物安全性的现实意义,过于重视建筑设计的美观,而忽视了建筑的质量,降低了建筑物的安全性,严重时甚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特点和施工技术来进行设计,把不合理的设计行为以及只顾设计美观而忽视建筑质量的错误设计理念消灭在萌芽之中,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和人员伤亡。 2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安全性的措施 2.1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抗震性能的重视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设计人员作为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为了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安全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抗震性能的重视意识,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每个基础环节的设计,并随时掌握施工动向,并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更新,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意识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摒弃传统的设计理念,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现代化水平,以此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 2.2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规范设计建筑结构 建筑行业是提升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工程之一,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国家也对规定了相应的建筑规范,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促使建筑规范与时俱进。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规范设计建筑结构,提升建筑施工质量,杜绝一切建筑安全隐患的发生,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另外,还要及时指出建筑结构设计中不符合国家规范的行为,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以此避免或者减少建筑安全隐患的发生率,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准,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2.3开展科研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要想设计出好的成果,就必须要提高创新水平,建筑行业也不例外。目前,建筑行业有了蓬勃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下,建设结构设计的内容也更加复杂多变,设计难度也随着增加,现有的结构设计程度已经无法满足设计人员的相关需求,进而在一定水平上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性。同时,计算机程序的内容和功能直接影响结构设计水平。有时为了解决生产问题,配合软件的能力,只能把计算过程简化以满足计算程序的能力。所以,提高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首先要开发出一款高精度软件,不断推新创新,提高建筑行业中的科研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迅猛,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以及建筑功能。但是与此同时,建筑结构设计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设计人员进行解决和改善,消除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隐患,以此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基于此,设计人员首先要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责任,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设计水平,促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建筑规范,从而为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贡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白为民 单位:黑龙江省轻工设计院 建筑安全类论文:建筑安全管理问题及相应对策 摘要:介绍了建筑安全管理的含义,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监督等方面,分析了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具体的解决策略,有利于提高我国建筑安全的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施工现场 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从2001年起建筑业总产值就以10%以上增长速度高位运行。2014年我国建筑行业总产值高达176713亿元,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推动力。然而快速发展下隐藏的是建筑业安全隐患,各种重大安全事故频发,给建筑行业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安全事故发生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损失,还有大量人员伤亡,如2016年11月24日江西电厂施工平台倒塌事故,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此次事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也引发人们对建筑安全的反省和深思。 1建筑安全管理的含义 建筑安全管理具有广义和狭义区分。狭义是指建筑单位施工过程中的关于建筑安全的工作和意识。广义而言不仅包含施工过程中建筑安全的有关工作和管理,还包括施工前、施工完毕之后有关建筑安全方面的所有管理行为和意识,及国家政府对安全管理防范工作问题的讨论和监督管理工作等[1-5]。建筑安全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建筑安全管理原理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建筑安全管理方法的实施。宏观来讲,建筑安全管理主要指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城市建设管理局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建筑安全质量监管工作。微观来讲,主要由直接参与施工过程的建筑企业、监理机构以及中介组织对项目施工安全的计划、实施、控制等管理工作[1-5]。 2建筑安全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建设单位方面 1)忽视建设工程基本程序。依据《建筑法》及《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我国项目建设工程须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施工许可并进行备案相关手续。但是,很多建筑单位对这些基本程序不予重视,没有依法办理相关许可手续和备案登记。有的工地甚至是先施工再进行相关手续审批及申请,往往会出现环评或施工条件不达标问题,致使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长期停工现象。还有一些建筑单位为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对项目进行低价招标,和施工单位签订虚假合同,压缩建筑材料成本,使用以次充好的方式蒙骗建筑单位,埋下建筑安全隐患造成现场安全管理混乱。2)压缩合理工期及不合规的施工技术。建筑单位为能尽早交付项目,强行压缩合理施工工期,忽视施工安全盲目赶工期、抢进度。施工人员在管理层要求之下,采取高压作业、交叉作业方式进行施工,施工人员工作强度大、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给项目施工带来威胁。3)施工安全管理费用没有专款专用。不少建筑单位直接将该款项归为施工费用,将该款项直接挪为项目施工材料费或是人工费、管理费,没有用来购置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施工安全事故发生时,施工人员缺乏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增大了危险性。 2.2施工单位方面 1)安全管理意识较低。有些施工单位重视项目的经济效益增长,安全管理意识较低,安全管理多偏于形式。即便制定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但实际中难以贯彻执行到位。有些安全管理员自身都不重视施工过程的安全,自身的安全管理素质较低。2)安全管理水平较低。目前国内安全管理水平整体较低,建筑单位比较注重对施工技能的培养,忽视安全管理培训。建筑单位安全管理制度没有结合自己单位的施工特点,对工程安全意识的建立和安全知识普及工作做的较少。3)忽视重大安全管理源的管理。重大安全管理源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关键部分和薄弱环节,这些环节和地方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几率较高。施工单位对这些重大安全管理源的安全管理跟其他环节和地方的管理方式一样,并没有着重管理,也没有编制关键部分和重点施工环节的安全计划书。 2.3施工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较低。建筑从业人员多为进城务工农民,其对安全操作的认识不明确,安全生产意识不高,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导致建筑单位整体的安全管理意识较低。2)特种作业岗位的安全管理要求较低。建筑施工中有不少岗位都需要特种作业证才能上岗,如起重机、信号工种等岗位。这些岗位的很多从业人员根本就不具备上岗资格就进行施工操作,这种违章行为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3)安全培训较少。建筑单位为提高工程施工效益,比较重视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但对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培训却比较少。即便组织培训也只是为应付检查工作,并不以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为目的,对员工的培训也比较零散,不具备系统性。 2.4建筑安全监督方面 目前我国各地工程安全管理机构人数不能满足监督安全管理工作的需求,监管人数也跟不上现代建筑工程扩充的数量。而且,监管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没有跟上日益增长的建筑专业知识。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方式以突击性检查为主,缺乏对建筑工程的日常监督。 2.5其他 1)市场违法转包和分包交易。建筑市场交易的操作不规范,我国建筑市场内存在着违法转包、分包交易现象,不少资质较低甚至是不具备施工资格的建筑单位参与到建筑项目中,使建筑安全事故案例激增。2)建筑安全技术仍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建筑安全技术仍比较落后,安全生产技术和安全防护用品、安全检测方面水平仍较低。一些建筑施工工艺新科技和先进管理方法仍没有普遍适用于整个施工过程,针对安全管理的评价方法也不够全面和系统。 3解决建筑安全管理问题的有关对策 3.1建设单位安全管理 1)树立安全施工观念。以整顿建筑安全管理为切入点,以提高建筑单位安全管理意识为目标。针对先施工后审批,没有依法进行建筑施工申请手续的建筑单位进行严格查处。依规定对建筑生产单位的安全责任进行划分,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树立安全施工观念。2)严查违法违规的建筑行为。政府部门应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有关法律,堵住安全生产的法律漏洞,提高建筑行业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对施工中任意压缩工期、肢解发包工程等违规行为及时查处和整改。要求任何建筑企业都须在审核手续批准完成之后才能开工,要求任何企业的施工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追求利润。3)建筑单位要积极参与到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建筑单位应积极参与到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在施工单位可以设立专职安全管理员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施工安全的管理力度。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费用要求必须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来使用,禁止安全管理费挪做他用,对安全费用的财务管理进行严格的监督。 3.2施工单位安全管理 1)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管理意识。施工单位要根据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安全制度来规范工作人员的施工操作,提高施工团队安全管理意识。在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时,要以严格、公正态度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对施工单位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划分明确,保证人人有责、各司其责,从而真正做到安全生产。2)改变落后管理模式。配备相应数量和质量的管理人员负责施工人员进场和就职后的安全管理培训。注重安全管理制度在工地上的推广和执行,并匹配相应安全生产管理奖惩制度,号召施工员工安全生产、生产安全,提高施工单位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3)抓好关键施工环节和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监督。对施工现场关键环节和重大危险源进行重点监督管理,对工地上的重大危险源登记备案。对关键施工环节进行动态监督,对危险源的施工情况要随时报告给监理单位和建筑单位领导,对关键施工环节和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防护和监控,还可以采取定期排查的方式强化监督力度。 3.3建筑施工从业人员安全管理 1)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建筑企业应该在施工人员进场前、施工前和日常工作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在进场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考核,符合上岗条件的人员才能允许上工,并要求人员持证上岗。2)强化特种作业岗位的安全管理。对特种作业岗位,应该要求从业人员严格按照持证上岗的规定进行作业,对这些特种岗位的工作行为成立工作日志,及时的登记、记录特种岗位工作情况。 3.4建筑安全监督管理 依据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条例》《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的规定,建筑安全监督部门作为施工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巨大。为保证我国建筑的安全,建筑安全监督部门应树立严谨的管理态度,忠于自己的岗位职责,坚持公平、公正、合法的监督原则,在既不影响施工单位正常施工的前提下及时消除各施工项目存在的安全隐患,保卫好我国建筑安全质量管理的底线。其次还应该要不断的提高自身建筑安全管理知识的累积,逐渐打造出一只素质高、稳定性强的建筑安全监督队伍。最后,在监督管理方式上,也不能仅依靠突击检查这一种监督方式,应该是突击检查、日常检测和定时定点监察三种监督方式综合运用和灵活使用。以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力度;进一步严格落实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制度;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及施工现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保温系统防火技术标准及施工安全措施;进一步加强工地消防装备建设为监督管理目标,逐渐提升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监督水平。 4结语 我国的建筑安全仍存在着安全生产意识低,安全管理水平不高,安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差,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执法力度不严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建筑安全的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得到改善和提高,笔者也提出了几点关于解决我国建筑安全问题的建议,以期能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作者:郁斐 单位:上海市第四中学 建筑安全类论文:建筑材料对高层建筑安全的影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得到加大水平的发展,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多,建筑的节能、环保性能更加优异。但是在高层建筑中新型建筑材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装饰装修材料造成的火灾隐患是高层建筑的安全的重大威胁。对新型建筑材料在高层建筑中对建筑安全影响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建筑安全性能。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高层建筑;建筑安全 1新型材料的特点 新型建筑材料不仅能够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还能实现防水、防火、防腐、采光、吸音等特性,建筑材料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建筑的观赏性更高。随着人们对资源、能源的重视,国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优化环境,发展绿色建筑,通过建筑材料实现能源的节约。新型的建筑材料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能够满足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建设更加温馨的建筑环境,同时对废弃物进行利用。 2新型保温材料发展状况 保温隔热材料的使用能够减少建筑的热能耗,在建筑内外使用保温隔热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聚苯乙烯泡沫板、绵延矿渣棉、玻璃棉等材料都是重要的节能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大分子有机材料得到大量应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可以实现良好的保温效果,成本低,但是施工性能差,强度比较低。从材料燃烧性能上,可以把保温材料分为无机类复合保温材料、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类保温材料主要包括岩棉、玻璃棉、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浆料等,具有不然性能。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主要包括胶粉聚苯颗粒等保温材料,属于难燃材料。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主要包括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CEPS)、硬质聚氨醋泡沫板(PU)和酚醛树脂泡沫材料等,具有一定的可燃性。 3建筑装修材料对高层建筑安全火灾影响 2010年11月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公寓“11.15”特别重大火灾,造成58人死亡,建筑过火面积12000m2,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事发是由于在进行项目改造过程中,无证电焊工作人员违规在10层窗外进行电焊作业,电焊溅落金属点燃9层脚手架架上的聚氨酯保温材料,引发火灾。聚氨酯保温材料属于易燃材料,在现行的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中已经禁止使用易燃材料作为外保温材料。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是重要的高层建筑安全隐患,新型建筑材料虽然提高了建筑的性能,但是也带了危险,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难度大,火灾损失常常特别大,因此,要重视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 4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火灾安全 4.1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火灾成因 (1)外墙外保温系统构造原因建筑外保温系统通常是由墙体基层、保温层、保护层和饰面层几个部分组成。建筑的外保温系统对建筑进行包覆,在不同的防火分区需要设置相应的防火隔离带,根据高层建筑设计规范等相关规定,在每层建筑间应用300cm的不然材料进行分隔,在建筑立面和屋面之间设置500cm的不燃材料进行分隔,在每层建筑的窗口应设置防火挑檐或者设置不燃烧墙体进行处理,以防止屋内火灾通过建筑洞口向外蔓延,防止建筑层间蔓延。建筑墙体基层内部空腔和幕墙施式建筑,以及建筑保温层同建筑墙体间空腔,都会在发生火灾时形成烟囱效应,为火灾补充空气,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楼板见空腔用防火材料进行封堵。外保温材料很多都是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一定的燃烧性能,在最新的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易燃外保温材料,但是在进行施工时,一些施工企业为了降低工程施工成本,仍存在使用易燃材料施工的情况,这就给建筑施工和后期使用带来了很多火灾隐患。一些未经防火处理的有机保温材料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开始脱落,裸漏出有机可燃材料,造成火灾隐患。(2)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施工管理问题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火灾可能在保温材料进入施工场地存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在保温材料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在保温系统使用过程中,上海“11.15”重大火灾,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火灾,引燃大面积外墙立面保温材料发生燃烧。这反映出施工过程施工技术人员管理意识淡薄,没有依照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缺少安全教育,相关监管不到位。 4.2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火灾危险性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火灾蔓延速度快,大量使用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会迅速燃烧,造成建筑火灾。EPS板、XPS板、PU板这三种可燃有机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使用量较大,发生燃烧后产生大量有毒烟气,会造成人员窒息死亡。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救援困难,一些高层建筑防火系统年久失修,在发生火灾时无法投入使用,对救援造成困难。燃烧产生的低落物,可能会危及人身安全,并可能引燃二次火灾。 作者:王喜悦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建筑安全类论文:谈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方式 摘要:为了有效保证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实施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非常必要。在建筑安全上健全法律、法规,并对施工现场安全提出相关要求。施工安全技术主要包括脚手架、土方及模板等工程建设,这些方面的施工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有必要对建筑安全问题加以考虑,因此,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方面正在探索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文章从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方式进行了充分地探讨。 关键词: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方式 1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明确项目施工方和项目设计方的安全管理职责,并将对双方的安全管理要求写在安全标准化管理文件中,在建筑施工过程坚定不移的执行安全标准化管理文件。管理者需按照以往项目经验对施工危险情况进行预测,识别项目的潜在危险点和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将其编制在施工危险源的分析报告中,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管理办法。除此之外,还应将项目的应急预案、应急演练等应急管理措施编制在规范中。项目安全施工标准化工作规定要制定好,现场施工人员需要遵守规定来执行操作,监督安全文明施工设施和施工作业行为标准。管理者需要监管项目施工安全的情况,并经常对其进行检查和评价。管理者需要将施工情况作为项目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定期组织进行安全评定工作,并将考察结果报告上级管理者。管理者在巡检过程中发现施工安全方面的状况,需及时整治。除此之外,管理者需要定期开展有关施工安全的讨论会,不断完善施工安全注意事项等。 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环节难点分析 (1)对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认识尚需强化。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中,企业可以在建筑施工某一阶段的管理做到安全标准化,但是从宏观的角度观测,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应该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体系。在建立这一体系中,应以建筑项目全部完成时间的总体性角度来看待。如应从项目的立项分析、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项目管理到施工完成后的运行为一体系,对每个环节都应该制定安全标准化管理细则,从而建立并完善建筑工程整体性安全标准化体系。(2)建筑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力度不强。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权威性的指导型法规,而建筑工程内部也了许多关于建筑安全的法律法规。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融合了以上两个部分法规。除此之外,建筑过程中所涉及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操作等实际问题,还没有法规对其进行论证、约束与规范,即还未标准化。而已有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方案的编制与修订,还存在很多缺陷,整体性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仍需完善。(3)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没有及时跟进相应的监督及奖惩机制。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中,施工标准化管理流程以及具体的实施操作规范需要由实际参与到建筑施工的人员予以编写和拟定。鉴于此,我们不难发现建筑施工标准化的编写数量是极其庞大的,同时内容也比较细等特征。从我国的建筑安全标准化的整体管理流程方面来看,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在内容的编写方面,还具有很多的问题,比如信息与操作不相匹配,以及随意编写的现象。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及时跟进监督与奖惩机制,由此使得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编写施工安全标准化操作规范时,积极性与主动性、责任意识都不是很强。3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1)组织机构标准化管理。项目经理应对工程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全面负责,安全保证体系负责人、技术保证体系负责人等必须持有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并积极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树立安全管理意识。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在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制定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并制定各级安全人员职责,以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安全保证体系负责人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应做好施工管理工作中的管理、组织及协调等工作,并贯彻执行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细则。项目技术负责人对项目安全技术负有直接责任,参加安全生产监察,从技术上对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意见。(2)现场施工标准化管理。为了提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标准化管理的任务和目标,应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现场施工管理细则。现场管理标准化。现场入口处应设置平面布置图,明确划分办公区、施工区、生活区等,在主要通道设置不同安全警示牌,有触电危险场所标识应使用绝缘材料制作。应实施临时设施管理标准化,临时宿舍建设必须满足消防及环保要求,室内用品及设施应摆放整齐,食堂、洗浴间等设施应满足要求,现场应配备药箱、绷带等急救器材。现场各种机械、材料应按照施工平面图布置,不同类别应分区堆放,存放材料场地应平整,现场材料应结合材料特点采取保护措施。(3)安全防护标准化管理。项目建设中使用的悬挑平台、脚手架及防护网等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布设,此外,建筑外侧应结合规范挂上安全网进行封闭,高空作业时应系好安全带。通道口、电梯井口及楼梯口等位置,应结合具体情况设置防护棚、防护门及防护栏杆等,必要时还要加装安全网,并设置标识起到提醒的作用。必须拆除或改变安全防护设施时,经过施工负责人同意以后,应提前将替代安全措施做好,在作业完成以后立即将安全防护措施恢复。(4)安全信息标准化管理。在日常的运行中,有关部门要对安全信息进行充分记录,并把国家与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内容实施科学地储存,此外还要对国内外有关安全施工设备及技术的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地搜集,以供企业领导者予以使用与参考。该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拥有较高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以便确保以下工作能够有效实施:①需要构建建筑设计的鉴定与验证标准;②对施工进度与相关设备状况进行有效的记录;③纪录特殊作业与相关建筑工序进行。(5)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全面性。由于建筑项目的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的使高层建筑施工始终处于安全监控的范围内,从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7)基于BIM技术的安全培训。在传统的安全培训过程中,主要是对安全监管人员、施工人员等进行岗前的教育培训,其培训手段单一,培训信息过于口头化,培训内容缺乏实践意义。因此,其培训效果也往往不如人意,尽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单一的培训模式,但是由于培训数据库的不完善和实践性较弱的情况,导致培训的形式化,操作性不强。对于BIM技术而言,由于BIM技术的可视化特点,因此,BIM技术不仅能够协助施工安全管理部门解决高层建筑施工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还能建立基于BIM技术的安全培训数据库,高层建筑施工人员可以通过安全培训数据库,学习最新的施工方法,掌握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通过这些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机械设备使用水平,保证技术的规范性,从而让安全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效地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具有信息数字化、空间化、全面化、定量化等重要特点,在高层建筑施工中,BIM技术通过对施工方案的审查、施工场地的规划、施工安全的评估、施工过程的监控、施工措施的制定等,来达到了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显著效果,对安全管理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BIM技术显著的优势,将其全面地应用在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切实保证安全管理的效果,从而为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也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安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李洋 单位:中国中铁航空港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类论文:建筑安全事故原因与风险管理方法 时代的发展异常迅猛,建筑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建筑行业涉及领域广,在建筑中,施工周期长、人员流动性大、工种复杂等,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但威胁着我国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还给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筑业应高度重视起安全事故,加强施工安全的管理,将所有影响建筑安全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中,从而推动建筑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应运而生。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下,势必会带来很多安全风险问题。通常而言,在建筑施工中存在很多难以预测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会威胁着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建筑造型具备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造成在建筑中频发安全事故。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工作人员需要长期在露天高空中施工,这无疑有着很高的危险性。同时,在施工中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工程后期作业规划和工程实施中,很多时候都由自然条件所决定,因此,很难预测出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很难预测风险对于建筑工程所带来的影响,这些不可预测的风险,不但会对有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而且也会为整个建筑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结合建筑工程特点,不管是工程监理工作者,还是具体施工工作人员,都应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树立起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唯有施工工作者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才能确保施工的顺利、安全进行。 二、建筑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1.设备安全管理上存在疏忽设备在不安全状态中,也会频发事故。具体表现在:设备使用中缺乏安全管理制度、设备维修不及时、设备超负荷运作;开挖土方、脚手架、模板等工程缺少相应规范的、合理的设计计算资料;防护装置缺乏安全警示标志、强度低、报警装置、安全保险装置等不完善;个人防护用品有缺陷。在设备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影响了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2.施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表现在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制度不完善等。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管理状态杂乱无序,有很多违反规定的操作,这些情况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其企业对安全施工重视力度不够,项目管理工作者过度追求工程质量,而忽略了操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其中有很多无证上岗的施工人员,监督管理工作者没有按照有关要求监督施工,没有及时处理施工隐患,这些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致使建筑工程安全施工频频发生,想要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有关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起这些问题,从而完善解决好这些问题。3.施工环境带来的影响在建筑施工中,大多数施工项目都是在露天中完成的,在具体施工中,人员多、道路状况复杂、堆积各种生产资料、生产设备较多等,这些都是引发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但自然环境是引发建筑行业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大雨、大雪、高温等环境下,会提高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4.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浅薄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但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也为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安全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施工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浅薄。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来进行,这就导致施工人员素养高低不一,技术水平不一。劳动分工没有互相配合,也互相干扰,施工人员没有按照施工要求进行认真施工,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三、加强建筑安全的风险管理方法 1.加强管理施工机械对一些重机械严格把关,严禁这些设备进入施工场地,在需要的情况下,按照有关规定要求进行,保障特种机械操作工作人员定岗、定机。在施工刚刚进行中,使用单位结合机械设备使用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机器保养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和清洁施工设备,及时解决施工故障,更换受损的施工零件。在施工现场中,应悬挂警示牌,在一些作业危险区域,如:电梯口、临时用电设备等区域,应悬挂上安全警示牌,提醒施工作业人员,从而提高他们的施工安全意识;建筑材料、建筑配件等材料应整齐堆放,专人负责一些易燃易爆的物品,确保施工的安全,同时,施工现场的生活设施也要达到施工要求,确保生活设施符合施工的要求,为顺利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2.完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应精细化管理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监督管理部门,切实的、积极的履行自身职能,加强监控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切实做好审查施工企业安全资格工作,严格把关建筑市场安全资格准入,严禁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混入施工现场。在此基础上,施工企业还需要构建起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施工现场,消除一些不安全的状态,避免一些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和施工水平。3.精密组织安全管理机构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安全控制,这是由安全环保部门管理的,一般施工企业中,项目部生产经理都是由安全总监负责,这样就可以免去很多职位。但很显然,这种组织机构存在问题,很难保证安全管理的优先性、权威性,对安全管理质量和安全管理效果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筑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秉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施工原则。唯有这样,才能将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如:在设置安全管理部门后,在安全管理机构将所有项目部责任人纳入其中,并明确各个责任人应负的责任,避免权责不清。将各个施工队伍的责任人作为主要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继续担任主要安全管理人员,考核不合格者,对其进行严格教育。此外,定期召开安全会议,每次安全会议都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前一段时间的安全管理状况,对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及时的、有效的解决好问题。4.对施工人员展开安全培训用人企业应对现场施工工作人员实施安全教育培训,并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唯有达到了安全培训的一系列要求后,才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另外,一些特殊岗位,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没有相关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上岗,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于发现有违规操作的工作人员,予以通报批评,并对其实施安全教育,从而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对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及时给予鼓励,鼓励形式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从而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施工企业必须要意识到,唯有从根本上找出影响施工安全的原因,才能真正地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安全风险贯穿于其始终,想要将所有安全风险消除,显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建筑企业应尽可能地控制安全风险,将施工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施工企业应高度重视起安全风险管理,不断整合和优化风险管控机制,积极地、主动地消除安全风险,唯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从而推动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康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地域文化城市景观设计论文 1地域文化的含义与传承 城市在形成过程中的特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造的资源,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记忆,景观设计的目的应该是让城市的文化特征得到传承,这种传承也是设计创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设计者需要将地域元素经行演变,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处理好城市景观的更新与城市传统面貌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景观设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现代化既可以是高科技,同样也可以是传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域文脉为背景的“立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第二次创造。对地域特有文化的深入理解可以使我们从传统的艺术形式中找到塑造景观个性的亮点,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关键在于设计师如何将传统的文脉符号赋予第二次生命,在保留历史符号的同时,以现代时尚的形式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从传统中提取满足现代生活的空间结构。传承是在文化的内在精神基础之上,是对城市非物性元素的继承。 2创作具有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的意义 在当下的景观设计实践中,形式上的创新似乎成为设计的主流,设计背后的文化因素,地域特色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只有形式的设计作品只能在某一时间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不起时间的推敲。设计需要文化的支撑,这个支撑就是该地区的地域文化,只有对城市区域的文化特点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设计者才能提取出地域的特有文脉元素,在提炼文脉元素的基础之上,将元素进行艺术形式的处理,以具体的艺术形象应用到景观设计之中。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设计者对文化解读过程,地域文化是原创设计之“源”。只有理解了设计的源泉,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城市景观艺术,做到“千城千面”,而不是一味的照抄西方的形式,让城市景观成为外来文化符号的堆砌。 3地域特色在个性景观设计中的实践 个性即事物的特性,也就是个别性,每个人回归本土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人的个性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景观也是如此,城市个性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城市逐步形成了她自己独有的个性。南方城市如小家碧玉的女子,北方城市如粗犷的汉子,这些都是在历史,文化,民俗,艺术长期影响下所形成的。个性又以内隐的形式存在于文化之中,个性凝结为文化,文化又促进个性的形成。城市的个性与城市的地域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地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景观设计只有深深扎根于地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景观艺术,景观设计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力。形式的炫酷、追求功利的景观设计是对城市个性的抹杀。吴良镛院士曾经说过:“我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的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尊态度、文化自强精神。”城市创新是在构筑城市的躯体,地域文化则是城市发展的文脉,保住了这个文脉,就会形成自己的性。对于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3.1文化因素的提炼 地域文化是设计的原创基础,设计实际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提取设计元素首先需要对文化因素的提取。提取文化因素必须先对地域文化有相当深刻的理解,才能对文化进行归纳,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当地的民风民俗,地貌特征,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名人,气候条件的方面。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将这些文化因素经行归纳,提炼。例如苏州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其设计提出“城市山林”的概念。将苏州古城格局(九宫格)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对苏州古城景观新的再现,围绕“城市山林”这个文化概念进行设计,深灰色的屋顶与白墙描绘出苏州古城的历史印迹。具有文化因素的设计使景观的艺术形式有深厚的内涵,而不是单纯的卖弄形式,文化因素对于人性的形成、人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以及不同民族性格与精神的造就,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提炼出文化因素是个性景观设计的前提。文化因素转化为艺术符号对地域文化特征进行提炼后,将提取的文化因素,从形状,色彩,质感等几个方面出发,转化为艺术符号,这里的“艺术符号”也可以说是“表现形式”。也是在对文化因素进行提炼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形式。从文化因素转化为艺术符号时,保留其主要的文化特征,既要具有文化的特征,也要有时代感。用现代的手法来演绎传统,需要处理好“新”与“旧”的矛盾。文化因素转化为艺术符号,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再设计,去繁就简,找出最具特征的文化因素,将其转化为艺术符号。艺术符号需要给人在传统的基础之上有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感受。创造出一种具有文化价值的新元素符号。例如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景观设计。其设计在提取传统元素的基础之上,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广场景观设计中大量运用到汉唐符号,将唐朝的诗词文化与景观小品相结合,如广场中的雕塑设计,将唐代书法的代表人物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的著名书帖,雕刻于紫砂岩石材之上,与广场上的唐代花纹地景浮雕协调搭配,石材的厚重与书法文字的潇洒相结合使广场唐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气息,广场的灯具设计也独具匠心,将现代材料与汉唐纹样相结合,很好地做到了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3.2艺术符号在个性景观设计的应用 将文化因素转化为艺术符号后,就是将其在设计实践中运用,对艺术符号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归纳,演绎。个性化的设计,就需要出强化饱含文化因素的艺术符号的运用,符号的运用是将符号通过有形的载体表现出来,成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寻找这种载体的过程,就是设计实践的过程。有的设计使用符号较为直接,在设计中可以直接发现艺术符号的存在,有些则是让符号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如著名建筑师王澍在设计宁波博物馆时,将旧城区废弃的砖瓦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归纳,进行黑白灰的分类,将其用形式语言的法则进行重新组合,排列。每一块砖瓦都是不同的艺术符号,他们以特有的方式诉说宁波这块土地上特有的文化特征。宁波浙商的故事通过建筑上的每一块砖瓦来体现,这种饱含历史文脉的材料的有机组合方式体现出宁波这块土地上特有的浙商文化。设计只有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理解,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并且解决这种矛盾,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巧妙的运用新的形式,突出符号的运用,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景观设计作品。所以我的设计既要继承古人的思想,又要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如果我们一味的推崇古代元素,景观设计就没有进步。 4结语 城市景观的变迁是文化不断传承的过程。城市是文化,设计也是文化,景观设计的发展也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设计延续的背后是文化的延续。地域化的景观设计才能使城市的魅力永恒的流传下去。只有把握好对设计背后文化的理解,才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景观设计。设计忽略了设计背后文化要素和精神要素,造成了设计一味追求形式,只会使城市个性丧失,景观设计“千城一面”。对本土地域文化的回归是现代景观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个性化的景观设计需要对地域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突出景观设计中的地域元素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景观设计具有独特的个性,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这个原创设计之源,在设计中做到“立新”而不“破旧”,“模古”而不“失今”。 作者:谢玄晖 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后开发城市景观设计的探讨 一、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景观失去特色。现代化进程不断飞快前进的今天,城市中的传统景观、文化遗产、古迹等不断地遭到破坏。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在建设过程中,许多百年古树、传统民宅都成了牺牲品,建设起来的成了一座座高大靓丽,却毫无新意的建筑楼群。那些记录着一座座城市发展历程和文化沉淀的景观、古迹、名胜作为城市的标记,是人们认识这座城市,了解城市人民,吸取城市文化的重要参考,而且这些景观、名胜也是城市中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的展现,然而,今天为了兴建现代化城市,盲目地拆毁、重建,让城市缺少了自己的特色和气质。 (2)“奢侈”的景观设计。在功能合理的情况下,景观的“档次”感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如今“档次”这一词语在建筑中,仅仅被简单的解释为宏伟、奢华这类简单的诠释。城市建设的设计出现了规则化的现象,城市普遍的广场化,园林普遍的宫廷化,绿地普遍观赏化。在建设中,一些人简单地认为,只有“标志”性的建筑,才更能体现城市的景观气魄与城市的档次感。 (3)“急进”的景观设计。城市建设中,绿地的面积扩大成了不可缺少的部分。树木和草地能够有效改善环境,净化城市空气,有效改善空气的干燥与有害气体的含量,还能够使城市的噪声降低,缓解近几年来的城市绿岛效应严重之势。如今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为了扩大绿地的覆盖率,放弃本土种植,采用直接引进古树、名贵树种等方式,对植物的生长规律有欠考虑,造成了巨额浪费,水资源短缺的现象让人们对大规模地种植草坪、绿地产生了怀疑,可是一些建设者为了短时间的绿化效果,仍然大规模的进行公共绿地的种植。 (4)“崇洋”的景观设计。城市化建设中,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被人们所推崇,使得城市中的广场、政府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都趋向欧洲和罗马的建筑风格,这种“崇洋”的建筑设计使中国自身的民族特色建筑逐渐消失。我国的建设者为自己的辉煌建筑所骄傲时,国外的建筑者已经对中国城市中的建筑失去了向往感,在他们看来不过是身边随处可见的罢了。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 (1)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这就要求生物链的完善。落叶归根是大自然中树木自我保护与养分的自我供给,将树叶清理掉,也就等于破坏了大自然的自我循环系统。城市的管理维护设计中,还“废物”与自然,给大自然一个完整的生物链。 (2)解放思想,改变“见缝插绿”的保守观念。城市绿地建设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应强化科学性,并且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3)维护和建立城市绿色廊道,保护野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城市绿地建设应尽量保留具有自然特征的河流廊道、城市河岸的带状公园和城市道路两侧的立体绿化带等。“渠道化”的城市水体,丧失了自然美也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4)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5)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屋顶绿化应在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得到积极推广。生态型屋顶花园已经成为防止气候变暖、节约能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的一种综合性手段。 三、结束语 后开发景观设计的中心在于我们所提倡的理念,而其要求在于我们所提倡的观念,在这一理念当中无论是中心化的设计还是理论化的研究,很难脱离对人文的要求,因为人文理念是一种社会形态所形成的必然联系,我们将此融入城市的景观设计当中,无疑就会发现所寻找的景观化设计就是一种对于人文创造与景观理念结合的方式。 作者:尹红婷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老年人需求因素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城市的景观、公园等处是老年人进行休闲、健身等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针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设计十分必要。本文从老年人的需求角度,分别对城市景观中的景观共通类、设备设施、材料的使用、景观绿化等几个部分的设计,提出一系列思考。 关键词:城市景观;老年人;设计 1景观共通类的设计 1.1路线与通道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路线与通道设计是整个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引导人流及划分区域空间的作用。老年人走路步速与步幅相对较缓,景观中的路线设置应尽量减少曲折,路面宽幅相对更宽。考虑老年人视力上衰退,道路的颜色应与两侧的路沿或植被等有明显的色相对比。在不同方向路线的交汇处或路口前后方两侧,最好有声音提示,便于视力较差的老年人通行。在斜相交的路口,避免出现小角度转弯,这会影响轮椅等老年人生活辅助工具的通行。廊道也属于景观设计中的通道形式,老年人在游园过程中喜欢在廊道进行休息,廊道两侧护栏的样式、宽度、高度也应考虑老年人的使用需求。 1.2扶手 进入老年以后,人的身体机能比年轻人会有明显的退化,对于老年人来说较长的坡道、梯阶和甬道需要设置扶手,给老年人安全感,该类扶手高度0.9~1.1m为宜。很多老年人走累了会随时坐在一些花坛外沿、台阶等处,老年人在这些场所需要经常弯腰、下蹲、起身等动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站立的稳定。在这些区域设置一定数量的扶手,可以方便老年人完成这一连贯动作。该类扶手可以设置得较低,便于坐下时起身,设置为双层,上层为站立时使用的扶手距离台面0.9m左右,下层扶手为老年人席地而坐时下蹲或起身时所扶,高度距离台面0.4~0.6m为宜。同时,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会有一些产生高度差的景观设计,以形成景观的层次感。比如水景、地台、沿河观光带等,产生这些高度差时应该设置防护栏并加上扶手,以防意外跌落等。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扶手材料应该能做到防锈、防滑,直径以保证抓握为宜。 1.3台阶与坡道 老年人不适合较陡的台阶和坡道,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将台阶与坡道设计得较为平缓。距离较长的阶梯,中间段要设有休息平台。单个台阶的高度最好在0.16m以下,台阶的宽度应该在0.3m以上。台阶上要有防滑条,且防滑条能与台阶在一个平面上。同时台阶的立面与平面最好能用2个对比度较大的不同颜色区分开来,方便老年人识别台阶的高度差。城市景观中的坡道净宽要保持在0.9m以上,甚至更宽。坡道两侧要设置相应的护栏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在坡道的图案上,应尽量减少横向直线类的几何图案,以防止在视觉上产生和台阶类似的视效。 1.4水景 在自然水景类的城市景观设计时,可以在湖畔或河畔设置石头,供老年人休息乘坐。如水岸设置为堤坝类,在堤岸上需设置双层护栏,上层护栏高度在1.1~1.2m,下层护栏高度在0.7m左右。可以分别为直立行走和乘坐轮椅的老年人,提供观光水景的保护屏障。如是城市干道的滨河观光道路,其步道宽度最好不小于5m,并尽量接近水面。而公园、居住区等滨水道路的宽度3m以上即可,也需设置护栏。较宽的路面可以保证走路相对较慢的老年人不影响其他游人的前行。而人造水景相对自然水景考虑的更多。如当今城市水景中常见的人造瀑布景观,人造瀑布会因水量不同,产生不同视觉、听觉效果。如水流落差过大,其产生的声音分贝,会一定程度影响老年人的听觉判断,同时飞溅的水花,也会使路面湿滑。因此城市人造水景,特别是居住区的人造瀑布,单级落差宜在1m以下。喷泉等水池的池沿高度应设置为0.4~0.45m的高度,以便于老年人随时就坐休息,同时在池沿内侧设置护栏,以防跌落。 2设施与设备的设计 2.1交通导向设施 老年人的记忆力相对年轻人有一定衰退,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设置清晰醒目,简单易懂的交通导向标识,对保障其游园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交通导向设施的指示牌要有足够的尺寸,同时在色彩上应该能与周围景观色彩有较大的对比度,而指示牌自身的底色与图案文字在色彩上也应有鲜明的对比度。指示牌的图案尽可能地精炼,易于识别。较为活泼的图案与色彩,老年人更容易记忆。为照顾不同文化程度的老人需求,指示牌上的图案或符号相对文字更重要。各种指示牌都应该固定牢固,不能产生倾斜、摆动等现象。指示牌的位置应选择安置在最为醒目的地方。指示牌设置的高度应大致在人眼睛水平视线的高度区域,较为合理的高度为1.4~1.7m。如是悬挂的指示牌,其高度就要在2m以上,以防碰撞。目前轮椅使用者多为老年人,而国内景观导向系统中对轮椅使用者的考虑还较少,老年人视线的位置较低,很多情况下轮椅使用者不能充分接近想看的东西。对于轮椅使用者的指示牌的设置高度应该降低至1.1m左右。针对老年人,还可以在指示牌处设置声音导向提示作为交通导向的辅助设施。 2.2服务与娱乐设施 城市景观服务与娱乐设施包括卫生间、饮水处等。城市景观中的卫生间中的水龙头等洁具,应采用便于操纵的感应式开关,便器旁要设有扶手,供老年人顺利完成站立下蹲,再到起立的动作,便器旁还应有挂钩等供老年人放自己的物品。同时,每一个便器旁最好都设置紧急呼叫装置,以防意外。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与施工中,还应该考虑老年锻炼的需求,在场地上规划出一定面积的平整区域,根据老年人的运动特点,在景观中设置一定数量的运动器械。有条件和场地了还可以专门规划出用于运动的健身区域、球类区域等。现阶段我国城市景观中均不缺少售卖饮品的摊点,但这并不适宜每天来景点散步、锻炼的老年人。城市景观设计中专为老年人考虑的饮水处还较少,可以在运动场地区域设置能供给冷热饮用水的自动投币饮水机。同时,城市景观区域还应在有可供急救车直接驶入核心区域或运动区域的通道。 3材料的选择 景区中的路面材料首先要防滑,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无凹凸。如景观装饰需要地面材料使用鹅卵石路面时,不宜面积过大或路线过长,有条件可以直接选用木质地板等脚感较好的材料。在有运动器械或运动区域所在景观道路地面最好有塑胶路面,一些运动器械下方则应该设置为沙地。交通导向系统、指示牌等的材质选择,尽量不要有较强的反光,也不易选择透明的材质。整个景观的入口或标志性景观等处的标志物的材质,要选择识别性强的肌理或色彩,增强材质的识别性,利于老年人对景观的熟悉与记忆。而休闲座椅的面材尽量避免金属材质,金属材质的特性让其早晚低温时座椅冰冷,而夏日阳光下座椅又会发烫,这都会给老年人的休息带来不便。 4景观的绿化 植物能释放大量负氧离子,能净化空气,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绿化也是老年人选择城市景观进行休闲活动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使用植物造景,除必要的道路、建筑以及运动娱乐场地等,其他均应为绿化覆盖。多种植乔木,适当配以花色艳丽的灌木及色叶树木,忌用有毒、带刺,以及易引起过敏的植物。绿地上的辅路铺设也应考虑使用轮椅的老年人的通行。绿化要注意营造生机勃勃的自然效果,使老年人在城市景观中所至之处鸟语花香。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景观设计不能单考虑景观效果,要更多地考虑老年人的需求。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为其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 作者:宋端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美 一、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美的形成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美的推行,实际上是人类对于推动工业发展所做的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弥补。在工业文明发展初期,为了尽快推动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最终破坏了原本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工业化进程对自然和环境的破坏,致使原本城市中花木葱茏、碧水蓝天的和谐景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用冰冷的钢筋混泥土所堆砌的城市建筑,随之而来的还有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这让我不禁想起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度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1]。”如今,城市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问题越发严重,使得原本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与我们的理想中的背道而驰。痛定思痛,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发出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因此,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在强调装饰美的同时,更应该将设计焦点放在如何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如何维持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统共生。 正如“美国现代景观之父”奥姆斯特德所说:“景观技术作为一种‘美术’,其重要的功能是为人类的生活环境创造美观;同时,还必须给城市以舒适、便利和健康;在终日忙碌的城市居民的生活中,缺乏自然提供的美丽景观和心情舒畅的声音;弥补这一欠缺的就是景观设计的使命[2]。”伴随着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提倡和发展,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也变得越来越强烈。人们更注重环保和生态的发展,如此一来,如何建造一个更适合人居、更环保的生态城市就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中西方就如这个问题,都做出了深入的探究。20世纪英国著名的城市学家霍华德是“花园城市”之父,他所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可以说是西方城市建设的奠基石。在中国,著名的钱学森老先生首先提出了构建“山水城市”的提议。在他给吴良镛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除此之外,他还在给李宏林的信中写道:“我设想的山水城市是把我国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同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条件结合起来。要让每个市民生活在园林之中,而不是要市民去找园林绿地、风景名胜。所以我不用‘山水园林城市’,而用‘山水城市’[3]。” 二、生态美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是人文和自然相融合的产物,并结合了传统园林设计和现代设计手法。人类非常迫切的希望将生态美的观念融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而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就需要将文化与自然相融合,并将美的形式和生态功能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让人类能够重新与自然亲近、体会自然的美好,并在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对自然展开生态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的外在表现,它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是极其重要的。城市景观中融入生态美的设计是这个时展的动向和潮流,是城市化发展所提出的新概念。城市景观设计应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是城市文化创造与传承的统一。城市景观设计应当和旧城的保护和更新互相协调、统一,这样才能既满足了人类的审美情趣,又增添了人类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文化感、认同感,从而达到人类生活与城市景观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完美状态。 三、城市景观中文化传承性的生态美学特点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城市正在逐渐失去个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精神文化的地位已经远高于城市的地理位置。芒福德曾说:“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性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发挥[4]。”简单来说,城市的文化是否能够得以传承影响着这座城的“个性”乃至“精神”。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艺术的创作一直重视人及其个性的重要性。从微观上,生态美学看重人的自身价值以及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程度;宏观上,它强调要全面地,即从人、生态、自然生命的意义上去看待“美”。既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实施生态美学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赋予景观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将人和生态自然结合的更好,不仅仅是人改造自然,更是自然融入人类正常生活的集中体现。日本在民族精神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喜欢在设计中加入自己的大和文明,比如将枯山水艺术在日本的景观设计中应用起来。对于我们国家而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程度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中国城市景观的迅猛发展,但是,千城一面即城市个性化消失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我们就要用到生态美学和景观生态学的观念来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由城市规划师、生态学专家和社会学专家共同对城市及其周围区域的构成有机统一整合,再根据人对生活环境的需求,进行的自然生态和空间等方面的设计。综上所述,一个合格的生态城市景观应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景观生态的设计者最首要的事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他所设计的生态景观应该是最纯真、最原始的,大自然是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任何的人类活动都可能影响乃至破坏生态的稳定和平衡,甚至导致生物种群和群落的消亡。当地区经济在发展的初期,是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虽然无法避免,但同时比较可行的做法是根据城市生态规划,战略性的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好一批典型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些自然生态系统所呈现的自然美,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的心里和生理健康水平也是颇有脾益的。同时,保护好本来的生态环境也是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维护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随着历史的不断沉淀,它们被保留的越来越少。其次,景观生态设计的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即高度的适应性。城市的景观资源是有限的,为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化的美好愿景,这就需要去模仿自然生态景观,,并把它加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这种设计手法称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在上世纪70年代初,许多欧美国家开始流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它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尽量模仿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手法,人为的为生物种群创造出适宜其生存的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这个生态设计是规划设计师根据他的主观审美观念创作模仿的艺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化建设应当学习生态保护之理论,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上设计师的设计,使之成为连接艺术美感与生态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 四、结语 高度的城市化让人类的生活更便捷,但是都市人的精神生活层面、审美观念与自然生态的发展却停滞不前。以及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唤起了回归自然的讨论,城市规划者与设计师应该为了营造美好的宜居环境付出应有的努力,去担负起将生态化审美观带给都市人的责任。在兼顾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生态平衡的同时,运用回归“自然生态美”的方法来抚慰当代都市人疲惫的心灵。只有真正做到这样,在未来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才能真正地倡导并融入生态美,才能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的城市形态,也才能让城市设计真正成为美的化身。 作者:史羚妍 单位:上海大学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传统环境审美观和城市景观设计研究 一、我国传统环境形成的因素 1.风水学因素 原始社会时期,大自然作为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为人们提供生存的食物,由于人们生产工具、生产力等水平低下,对自然界充满敬畏和恐惧心理。在对自然环境的不断探索下,模仿自然中的景观元素,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打造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居住环境。如村落的选址常常背山面水、藏风聚气,坐北朝南可地域冬季寒冷的西北风,由于人们心中水具有灵性,被神化后作为人们生活的源泉,而靠水而居,视野开阔,在整体上使村落形成自然山水的环境格局。这样的风水环境是现今景观设计的一种艺术追求,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心灵慰藉,自然式的环境打造模式常被运用于现代城市居住景观环境中,为人们打造宜居生态的居住环境。 2.“天人合一”的思想因素 古代由于人们知识匮乏,常常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对生存环境中突然出现的现象或事物加以神化,人们在对居住环境进行打造的时候受自然神灵崇拜的影响。认为人在打造家园环境的同时应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实现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体现人最初的本性,在大的生态环境里,以自然为基础,打造与自然相和谐的居住环境,山、水、树、石等自然景观元素都应以自然形态进行设置,形成有规律、生态的景观环境。 3.君子“比德”的思想因素 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经济、政治等许多因素,部分文人不得志,文人常借助园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愿望、品德等,从而出现一种叫“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其中“比”即象征或比喻,“德”即人的思想品德,比德即借助山水林木等自然山水景观之美,赋予人的道德情操,将自然环境元素人格化后从中感受和表现自己的人格美如以山、竹、松、水、梅、菊等元素,利用其自然的规律特性赋予人高尚的品格,进而对环境进行打造。这种君子比德德思想促进我国园林景观的发展,作为审美理念的文化影响因素之一,至今仍影响着许多文人大师居住环境的设计。 4.“神仙”的思想因素 在秦汉时期,由于统治者受炼药师、风水师以及道家学说的影响,追求神仙长生不老的生活方式,许多神仙思想在上流社会广为流传并引入园林设计中,常在较大的山水园林景观中虚构出神仙的生活环境,并在山水空间格局中建造方丈、蓬莱、瀛洲三座神山,强烈表明了山与水的美学关系和对神仙居住环境的向往。神仙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山水结构对后来的园林景观审美的打造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也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二、我国传统环境审美观 1.传统环境审美观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通过对中国园林历史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造园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环境审美观,中国传统环境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概括为从敬畏自然、认识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创造适合人类发展的空间环境。其中,每一个阶段环境的审美意识反应出这一时期园林的发展,以下三个过程分别说明了不同时期环境设计中审美观的形成特点。首先,环境审美观起源于两汉及以前的时期,人们依靠最原始农业生存发展,对自然环境充满崇拜和依赖,认为不能征服自然,应顺应自然而发展,从而形成对环境向往自然美的观点。其次,环境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体现在魏晋、唐朝时期,这一时期,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环境审美意识越来越高。但由于战争统治使得生活环境不安定,人们对自由、安逸、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环境充满向往,所以,这期间的环境审美观以体现对田园自由生活和自然山水的喜爱为主,从思想上追求哲学美。最后,环境审美观从宋朝至明清时期有了较大的飞跃式发展,人们从物质追求过渡到精神追求,不但追求环境外在美,而且强调用环境美来表现内心美。从环境的每一个细节利用诗词、寓意或美学形态等进行设计,追求环境的意境美,使环境在增加景观趣味的同时,丰富环境空间的文化内涵,从心灵上想象并感受环境所营造的意境空间。 2.传统环境审美观 通过对传统环境审美观的形成过程的了解,根据我国园林的发展历史,把我国传统的环境审美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审美观以天然山水的自然美为主,传统环境打造遵循自然法则,在模仿自然真山真水的基础上追求“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普遍将山水的自然美作为审美标准,从而融入大自然,陶冶个人情操。如苏州拙政园的环境打造,以理性的思维将个人感情寄托于园林,从精神上获得解放并感受环境带来的怡然生活。第二层次审美观以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美为主,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理论等都客观的阐述了环境、人之间的生存关系,人作为宇宙万物的主要主宰者,天、地、人合一是传统环境美学思想特点之一,尊重自然,形成人与环境相生相克的和谐发展模式,构成虚实、均衡的艺术审美空间。第三层次审美观以追求环境的意境美为主,意境作为美学的概念之一,从诗词歌赋到水墨山水画的鉴赏,“意境”作为主要评价内容,逐渐形成的美学法则被运用于山水景观设计中。具有“意境”的环境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情感交流的载体,从而形成了“寄情于景”“景中情”的环境艺术评价标准,使环境在情与景融合的同时充满人文情感气息,让人在环境空间中感受美的体验。 三、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 1.传承传统环境审美的设计手法 虽然传统环境从自然美、人与环境和谐美、意境美等追求层次不同,景观中强调的重点不同,但根据设计中美的相通性,可以总结出环境设计手法的相同点并用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现今城市景观类型丰富,如滨水、道路、居住区、广场、校园等,其景观审美设计原理与传统环境设计相类似,景观追求大同小异,在景观设计时常以山水画中虚实、对称、均衡等审美原则,结合传统环境中借景、框景等空间营造手法,强调景与人的和谐统一进行整体打造,传承我国环境审美观,运用现代材质进行形态设计,凸显社会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艺术性生活环境。 2.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性设计 由于现代城市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生态问题已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回归健康的生活环境。在当今城市环境设计时,应遵循传统环境的设计原则,以自然为基础,顺应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了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态可持续的角度设计回归自然的城市景观环境,在对城市景观设计时应做到:(1)尊敬自然,保护当地物种。因为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基本内容,也是构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景观设计时,减少外来物种的引用,利用当地乡土物种进行景观打造。(2)从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景观设计,如利用地形设计自然管道排水,减少工程造价,打造景观效果较佳的天际线景观。(3)遵循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传承传统环境,遵循自然审美观进行景观的打造,如根据植物四季不同的变化特征打造四季不同景观,模仿自然,从花开到花落观看景观不同时间的景观效果。 3.追求以人为本参与性设计 我国传统环境审美观的设计以服务于人为主,在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后,提高环境的审美品位。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也如此,以人为本,注重人参与性,合理的设置景观节点空间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断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如树荫下设置乘凉座椅,小区里设置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和休憩设施等。 四、结语 在数字化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城市景观环境打造因素越来越多,景观设计师应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继承我国传统景观文化的同时进行生态化设计,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景观环境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虽然人们的审美在不断地提高,但是通过对我国传统环境审美影响因素、形成过程研究,发现传统环境审美观主要内涵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直接作用,所以,当下城市景观设计应在传统环境审美原则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以自然山水为基础,打造与现代社会特征相符的环境景观。 作者:郁珊珊 单位:厦门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设计与景观小品研究 一、景观小品的特点和现状分析 景观小品是集艺术和实用功能于一体的公共艺术品。室外小品体积小、分布广、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对整个空间能起到很强的装饰性作用,包括建筑小品——雕塑、壁画、亭台、楼阁、牌坊等;生活设施小品——座椅、电话亭、邮箱、邮筒、垃圾桶等;道路实施小品——车站牌、街灯、防护栏、道路标志等。景观小品在具体的设计中,更加注重公共的交流互动,注意社会精神的体现,通过雕塑、壁画、装置以及公共设施等艺术形式来表现大众的需求和生活状态。目前我国的景观设计中常常会忽视小品的精神功能,制作粗糙、材料恶劣、缺乏美感,这样不仅降低了整个空间主题的和谐融洽,也导致了空间的单调乏味。其实,好的景观效果是通过大量的细部艺术加以体现的,好比绘画,如果有一处没处理好,就会影响到整体的效果。因此,景观中的细部处理也一样,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 二、景观小品的功能 (一)实用功能。景观小品,尤其是景观设施,主要目的就是给游人提供在景观活动中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服务,如休息、照明、观赏、导向、交通、健身等,这是小品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合适的地点放置合适的座椅,可以创造出功能性强而又迷人的场景。经过精心设计与细部推敲的坐憩设施,能够给人们提供心理上的引导与调节作用,例如大学校园中坐憩设施的设计。首先明确要营造的氛围——良好的人文气息;大学校园中设置坐椅的地方,很自然会成为人流汇集的场所,因此,在设计时要选择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的场地,让学生乐于在此处学习交流,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识别区域特色。优秀的景观设施与小品具有特定区域的特征,是该地区历史文化、民风民情以及发展轨迹的反映,通过这些景观中的设施与小品可以提高区域的识别性,关于这一点,体现最深的应该是雕塑和建筑类小品。例如我国南北方不同的建筑小品在表现形式、色彩、材料等方面就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西安曲江遗址公园的某处道路设施设计很好地将自然条件和文化历史结合在了一起,具体表现便是曲江岸边的卵石。人们在江边玩耍或经过时,可以感到江水潺潺地从卵石缝隙间流入江中且不会弄湿鞋子,这一创意让人联想到古时候的曲江人是不是也是这样在岸边吟诗观景。再比如具有时展意义的小品——深圳莲花山邓小平主席的雕像,让人牢牢记住了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的成功。现在许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其中最常见的应该是旅游业的开发。好的旅游景观设计可以展现整个区域的最大特点,设计者一定要负起责任来,将景区的特色展现地最好,尤其是景观小品的设计,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提高整个环境素质。通过小品设施的设计来表现景观主题,可以引起人们对环境和生态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产生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同时可改良景观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小品的艺术质量,从而提升整个环境的品质。广东岐江公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设计实例,岐江公园的原址是以前遗留下来的一个废旧工厂,里面有废弃的铁路、厂房、船等设施。当代设计师俞孔坚先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现代原生态理念,将它设计成了一个以现代化材料、色彩、形态为主要表现元素,和原有的废旧场地相结合的主题公园。公园内保留了原来的铁路和厂房等设施,厂房内部则被设计成了一个当代艺术家作品展厅;废旧船只则和岐江结合在了一起,利用芦苇、水稻、水杉等植物的搭配,形成具有一定景观特色的小品。园内座椅、饮水机、垃圾桶等小品的设计则结合了整个主题,采用钢材、纯色、简约的形状来进行烘托。整个环境呈现出一种现代化、简约但又不失生态的特点。 (四)美化环境。景观设施与小品的艺术特性和审美效果,能加强景观环境的艺术氛围,创造美的环境。如广州的青青世界中的许多小品设计都是利用植物和废弃物的结合来进行设计的,顺应了当前提倡环保和绿色。 三、结论 优秀景观设计中的小品设计可以成为让空间环境生动起来的关键,好的室外环境小品不仅能带给人视觉上的美感,且具有意味深长的意义。好的环境小品注重地方传统,强调历史文脉中饱含的记忆、想象、体验和价值等因素,常常能够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使观者产生美好的联想,成为室外环境建设中的一个亮点。由此可见,景观小品设计不应只是满足实用功能还要提高整体环境的艺术品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作者:陈风焕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设计造型艺术研究 一、西安地区城市景观设计的造型艺术风格 西安的景观设计除了需要考虑造型和景物要素之外,还需要考虑地区文化、城市特色、居民的心理需求等,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才能创造出具有艺术特色的城市景观设计。 1.城市文化的影响 西安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周、秦、汉、唐时期一直矗立于古代文明城市的顶峰,并且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迹。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西安的景观造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汉朝的石刻,唐朝的建筑、歌舞、音乐、书画、诗歌等都能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找到历史痕迹,如大雁塔北广场中的雕塑“大唐盛世宝典”唐诗展现、曲江“贞观广场”的雕塑造型、大唐不夜城中的景观小品的图案运用都是以唐文化为背景进行创作的。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要进行景观创作,必须在尊重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保护古城遗迹,延续城市文化,以及传统和现代和谐共生的思想,这才是西安最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西安还有很多特色民俗,所谓的民俗指的是从古代流传到现在的习惯,能体现一个地域的社会发展情况,其作为一个窗口,历经历史的变迁与传承,有助于外界展开对西安的了解。西安风俗民情比较浓厚、丰富,渐渐产生了“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特点,重点通过戏曲、工艺、饮食所构成,其中、工艺品、戏曲、雕塑、会话、剪纸、绘画等能在景观设计中表现出来。如大雁塔北广场陈列的雕塑中有吹糖人、老碗吃面、唱戏吼起来、辣子是道菜等题材的再现,生动地反映出关中民俗,为城市景观增色不少。 2.城市色彩的影响 色彩也能代表一个城市景观的特色,景观的颜色不是独立存在的,其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色调。西安的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城市的整体色调和色彩,在景观造型的时候也需要以传统为基础,随后引进别的色调来对西安的城市色调进行丰富。城市的主色调是通过城市硬质方面和软质方面组成的,表现在外部环境、古代建筑以及现代建筑、城市景物、城市街道等很多方面,这些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西安现阶段的城市色调是通过历史原因、民族原因、材料原因、天气原因、心理原因等很多要素发展产生的。西安城市的基本色彩为灰色,古代的建筑物等历史建筑的主要颜色都是灰色,表现出了西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另一个主要色彩是土黄色,最著名的大小雁塔、窑洞等都是土黄色的;还有一个主要色调是绿色,这和大力发展绿色西安的主题相吻合。景观造型中色彩的使用也能产生不同的作用,如景观草坪中跳跃的红色雕塑就起到了强调的作用;高新区景观小品中的红色、黄色、蓝色高纯度的色彩运用展出高新区景观定位的时尚。 二、西安地区城市景观设计的造型方法 在景观造型方法上也是有很多方法可以借鉴的,如运用视觉传达基本形式美法则的规律,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等方法,将这些规律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去,创作出具有视觉美感的景观造型艺术。 1.运用对比与协调的方法 城市景观设计中到处都存在着比较,有了比较才会形成视觉美感和多样的层次。对比是对于调和来讲的,而不同则包括多种对比要素,也表现了事物的很多特征。比如形状的大小,色彩的明亮度、纯净度、色相,所处的位置,质地的轻重、强弱、粗细、刚柔等。这些都能形成对比形态,进而组成拥有多样美感的形式。对比是张力的体现,可以利用视觉感受让观看者产生感触,其是特定情感的象征。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假如没有对比,在形式上就无法吸引人们的目光,景观造型单一、单板、无层次。但是对比的使用就会让画面在一致性中体现出不同,将物质衬托得更加突出鲜明。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假如对比太强力,就会喧宾夺主,主次不分,最后导致失去视觉美感。因此,在设计城市景观的时候,不单单要有对比、变幻,还需要有一致性,需要在对比中找协调。 2.运用变化与统一的方法 形式美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变化统一,统一代表着调和,变化代表着多样,不但要使用不一样的要素进行区分,还要使用相同的元素进行沟通,进而产生完整的新形状。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应该拥有统一性,景观设计也是这样的,其中包含的元素和内容更多,这就更需要在景观造型中找变化,丰富的变化才能展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在城市景观中,繁复的功能需求、多种的组成要素,能形成多样化的状态,即便是单一的组成要素会产生很多的改变,这就让设计师清楚所有要素之间的联系,创建一个统一的景观环境。景观环境中主要的一点就是统一性,包含了很多内容,需要使用统一的方式,能利用颜色、形状、机理、特色上的相同或者相似实现视觉上的整齐。例如,一系列的景观造型中虽然有很多的形状,但是它们都是几何形状,这些形状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协调的,有助于形成整齐感。此种协调的统一方式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使用得非常广泛,虽然色调、质地、高低不一样,但是统一的形态获得了整齐的视觉效果,还能使用同样的主题或者一样的艺术表达方式实现视觉上的统一。 3.运用节奏和韵律的方法 在景观设计中,节奏指的是相同的视觉要素不断地重复继而形成的运动感觉;韵律的美感主要是通过严格的标准式的重复获得的。韵律的定义不是固定不变的,既有显著的、有规律性的韵律,也有自由的、自然的韵律。节奏能让城市景观造型中的所有要素之间拥有非常简单而明晰的关系,让形式变得有规律性,让景观形成平衡性、匀速的运动美感。在西安的景观设计中,设计者需要关注景物的节奏,使景观变得生动丰富。 三、西安地区城市景观设计的造型原则 1.“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是指,在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更关注人和自然的统一,这是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这里说的以人为本指的是要在设计中考虑人的感情、心理及生理需求。例如,景观设计和公共器材的分布及尺度要符合视觉美学的位置、角度,还有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位的摆放要充分考量人对私密空间的要求等。人在景观中的参与性与互动性都是设计者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整个的造型也要围绕这个内容展开。 2.整体性的设计原则 人在察觉美的过程中对形象的认知是通过它的总体效应得到的,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总体到局部再到总体的过程。城市的景观是通过详细的设计要素组成的,如线条、形状、质地、色彩这些要素是互相影响、相互协调的,并给人一种统一的视觉美感。这就需要设计者关注整体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要重点关注的是整体的美,而个体的美只是整体美的辅助。西安的城市景观设计要重点关注整体设计风格,在风格统一之下找变化,比如整体的主题定位、整体的色彩基调、整体的材质运用、整体的尺度把握,体现统一性和整体性,才能设计出完整的、统一的景观造型艺术。 3.体现文化景观的原则 历史文化是西安景观的灵魂,也是西安的名片,只有形式和功能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作品的内涵和灵魂,这样才能使景观设计作品更让人流连忘返,更触动人们的心灵。在设计景观的时候,设计者把文化背景、地方的特色、风俗习惯挖掘出来,融合到相关的设计之中,这是城市景观设计是否成功的重点,是创造出具有独特风韵的西安景观造型的依托。 4.增强趣味性的设计原则 光前,人类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繁重的工作让人们感到疲惫,他们渴望在工作后拥有一个轻松、美丽的环境,能让自己身心放松:在美丽的广场上散步,在绿树掩映下的躺椅上看书;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中和朋友交谈。因此,景观设计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之外,还需要有视觉美感,让人们感到身心愉悦,让居民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城市景观环境中去。文化语境下的西安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造型艺术,应把城市特征、风俗文化、历史文化、形式美法则等应用到设计中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西安特色的景观设计,才能使西安的景观既有造型的美观,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者:牟夏 黄缨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植物造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植物造景的配置原则 (一)功能要求 由于人们对不同的园林绿地具有不同功能的要求,因此植物造景的配置要对其功能要求进行全面的考虑,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其功能的要求,还具有强化和衬托的作用。比如:小游园和儿童乐园性质的园林绿地,要选择无毒刺、姿态优美以及花繁叶茂的花木;对于行道树来说,要选择抗性强、树冠高大以及叶密荫浓的树种,这样就可以实现美化、吸尘、遮阳等效果。 (二)景观需求 对于园林绿地来说,不仅可以形成不同的景观,还具有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而带来人们美的享受。所以,植物造景的配置应该进行合理的搭配,应与艺术美的规律相符合,以此将园林植物美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植物的选择:(1)因地制宜结合景点建筑物的特征和园林功能的要求来进行植物种类的配置,这样才可以将风格体现出来。比如:廊、亭、榭、轩应选择姿态优美、绚丽多彩的花木,这样才可以体现景色的美;风景点、公园应选择多样、色彩丰富的树种,这样才可以体现四季美观、繁花似锦以及活泼明快的特点;由于寺院、碑刻和古迹具有庄严、肃穆的特点,因此应选择体型大小、色彩浓淡的树种,并与建筑物的性质相符合。(2)因时制宜植物作为园林构成的重要内容,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从在生长的过程中,其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由于植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园林景观随着也会产生变化,所以植物的配置不仅要保持景观的稳定性,还要设计出四季有景可观赏的景观。为了实现此目的,就需要对树种的选择进行全面的考虑,并按照设计的意图将统一的季相构图做好。 2植物造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1)园林植物可以表现时序景观随着四季的变化,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季相特点,植物的生命规律为四季演变时序景观的创造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按照植物四季的变化,将不同花期的植物进行合理的搭配,这样就可以实现在同一景点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景观的效果,以此给人们带来不同美的享受,让人们能够体会到季节的变化。(2)园林植物可以创造观赏景点由于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各异、变化万千的形态,不仅可以展示植物的个体美,还可以根据设计的图纸进行植物的配置,以此体现植物的群体美。另外,可以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将园林植物进行合理巧妙的搭配,从而创造出乔、灌及草相结合的群落景观。(3)园林植物具有防护作用对于园林植物来说,不仅具有防风滞尘、涵养水源的优点,还具有保持水土、降低噪音以及减少污染的优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人免受放射性的危害,从而具有保护人体的作用。比如:悬铃木、刺槐具有滞尘的作用;云杉、水杉、圆柏及柳树等具有枝叶稠密、叶面粗糙的特征,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的径流量,还具有缓和流速的作用,以此达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效果;乔灌木具有降低噪音的作用。 3加强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措施 (1)加以注意四季植物的形态变化通过对植物四季不同的形态进行全面的了解,可以有效地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植物的配置,这是园林景观调整的重要措施。在进行植物造景的过程中,将一个季节景观重点突出,并将季节植物进行交叉种植,以此体现植物季节的特点。由于园林景观四季的交替变化与自然景观的特点具有相似性,这样人们就可以体现大自然四季交替的变化,从而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2)明确主次、疏密有度在进行景观绿化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植物造景技术必须要明确主次、疏密有度,方法自然,将人工痕迹尽可能的减少。首先要进行整体的布局,再进行细小部分的设计,使近景和远景进行有效的结合。从整体进行分析,从较大的部分着手,再对局部的细节部分进行设计,大的地方增加景观,小的地方增加趣味的景观。另外,对于植物的设计来说,必须对园林景区内部树木的协调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将树木进行合理的栽种,与附近其他的树木和背景相衬映,以此达到艺术规律的整体性。(3)设计贴近大自然的植物景观对于植物造景的设计来说,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减少人工的设施,从而将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得到充分的体现。根据植物自身的颜色和形状等特点,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可以将生态公园划分为不同的空间,而每个空间都具有自己的功能。比如:将开放和半开放、封闭和半封闭等空间进行合理地转换,这样就可以使游客具有神奇的感受。(4)生态景观的所有因素进行有机地结合对于植物景观设计来说,并不单是拥有植物,还应该将植物与建筑、道路铺装、山体和水体进行有机地结合,这样才可以实现相得益彰的目的。将公园内的建筑与植物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以来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与植物具有统一性,从而使环境变得更加的和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植物造景在我国现代化城市景观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植物造景不仅可以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植物造景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文明、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将人作为设计的主题内容,将生态景观所有的因素进行有机地结合,以此来创造出一个文明、生态和生活完美的园林化城市。 作者:路瑞杰 单位:国有中牟县林场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留白艺术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启迪 一、中国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时,并没有设计师一类的职业。我们现在所说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其实都是由古时的画家所创作。为此,中国山水画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象图。“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中国画早已密不可分,血脉相连。中国山水画从“师法自然”中描摹出的多为开放空间,国画中的“留白”已成定法。中国古典园林也多在追求无尽往复的山水园林空间,尤其到了封建末期,明清两代,园主更是在有限的庭院空间中构建出“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的延续空间。如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意匠之妙,就妙在路线的循环,周流不息,“处处邻虚,方方侧景”,小小园林,虽地仅数亩,总使人有游之未尽的遗憾。 二、“留白”对我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指导意义 1.在文化传承方面“留白”作为一种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最早受我国道家思想所影响。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就提出“空”,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有进一步的象征意义。在考虑文化传承方面,要客观地去分析当今环境设计,不能一味盲目地仿古,这是不科学、不理性的。时代的不同,人们的观念、需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要考虑继承传统“留白”手法的同时,与当代设计潮流融合,传统与现代形成对话。如周边建筑形象互相协调,“留白”空间以简洁大方为主,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并努力创新拓展,促进我国城市整体环境面貌得到改善。2.在设计技巧方面(1)“留白”设计体现的虚实性“留白”在艺术中的运用就是通过对比烘托出虚实关系。如密斯•凡德罗设计巴塞罗那德国馆中,其空间特征与东方的设计手法极其相似,营造出具有“留白”的过度空间,我们称之为“流动空间”。这种表现方式不仅用于室内,同样用于室外。在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后院,以不起支撑作用的矮墙隔开庭院,越过矮墙可观看天空和自然,而遮蔽了中景,这与东方式的庭院“留白”手法几乎相同。整个空间将灵动水面的“虚”空间与德国馆表面石材展现的“实”空间进行强烈对比,加之现代主义功能、简洁的思想设计,凸显一种洁净、静谧的感觉。(2)“留白”设计体现“场所精神”日本文化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最为深远,不断借鉴、吸收、创新,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气息,此后在诸多领域甚至超越了中国。同样受道家影响的“枯山水”在空地上铺沙以象征大海,放几块石头象征岛屿,余下都是空白。大海因为风掀起浪涛,但在枯山水中由沙象征的大海是纹丝不动的,是静止的,象征着永恒的空间。龙安寺石庭院中有15块岩石,这些岩石的布局不管从哪一方向看,都只能看到14块,总有一块被其他石块遮挡住。据说,这是为了告诉人们“知足之足,常足矣”的道家思想。从中可以体现出“留白”在龙安寺中营造一种宗教意义的空间。3.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东方人把“空间”看作是超过单纯的“空地”,存在着某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恰恰是我们景观设计所寻求的意境。大部分城市在建设中急功近利,看中眼前利益而放弃了长远的目标,忽视绿地、广场、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导致城市空间拥挤不堪。城市功能分区模糊,核心功能不明确;城市发展方向与城市发展规划脱节。在强调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种“填鸭式”城市发展模式还能走多远?按照城市的整体规划,城市的各组团之间,本应预留足够的空间,作为“永久性的非建设用地”以达到缓冲功能,这些“留白”的广场、绿地帮助城市改善并解决未来发展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结语 通过对中国画“留白”手法的分析以及指出中国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内在联系,可以看出中国画与景观设计中对“留白”的运用本质上是相同的,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应继承传统园林的虚实空间审美意识,功能达到设计以人为本的目的。怎样将景观设计功能性、技术性、艺术性与快节奏的城市发展相互协调,还需要我们设计工作者不断的学习、研究、探索、实践。 作者:关剑锋 刘圆圆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低碳语境下城市景观设计创新思索 1.低碳语境简述 低碳,指较低或者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即是一定意义上通过减少碳排放为途径的环保。近些年来,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口规模、社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低碳、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景观等一系列新概念也相应的兴起,为解决全球危机问题带来了一线希望。由此,“低碳”作为极富社会价值的观念,成为了全球主流的意识形态,也为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契机。 2.低碳理念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2.1以自然为本的设计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高效的自我修复系统,尊重自然,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开启自然的自我恢复功能成为解决碳排放问题的最佳策略之一。而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许多设计方案打着“低碳”的标签,事实上并不低碳。例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一股城市绿化“草坪热”在全国许多城市兴起,为了跟随潮流,许多城市砍掉原有枝繁茂密的大树,用大面积的草坪取而代之。在西北一些严重干旱的城市,设计师为了达到奢华的视觉景观效果,不惜建大面积的水景设施。这些形式作品在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加剧了碳的排放和自然修复功能的退化。 2.2人性化的设计 当代城市景观其本质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是使用的艺术,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应从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其设计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以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的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我国的山水画论中言“心无水则不活”,可见在整个自然景观要素中,水景设计的重要。在低碳语境下,水景设计除了考虑效果上的营造,还应该因地制宜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如在地址的选择上,就应该依据地势特色、水源环境来设计水景,创造出符合市民需求的优雅的景观环境。 2.3生态型的设计 西蒙兹说“人类需要从城市中获得灵感、激励、身心放松、优美及愉快的源泉。”城市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建立的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这就要求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为核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发掘现有的绿地资源生态效应,利用生态维护和再生的设计方法,使城市景观设计为人类提供无尽的生态型服务,使城市真正走向低碳化。 3.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的营造要则 3.1自然优先 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创建的首要原则就是以自然优先。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人文条件等,使设计适合原有基地环境,达到城市景观建设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达到最低程度。例如,在园林水闸的选择时,就应顺应自然水流自上而下,由高到低的自然原理,将闸口正对水流地处,这样既能使水流顺畅的通过水闸,又能防止水流不均匀的对水闸基地的冲刷。结合土地本身的自有净化修复功能,大量使用乡土植物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措施,以降低景观后期的维护成本,延长景观的使用寿命。尽量保持原有河流的自然形态,水景植物的配置上模仿自然生物群落,保持植物多样性原则等。 3.2适度设计 城市绿化系统是实现低碳的关键所在,充分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加大城市绿化,提高植物覆盖率。通过提高园林绿化质量,科学的布局绿地的分布结构来提高城市景观的公共绿地效果。例如,在现代化城市中,多采用标准化的市政雨水管道来处理雨水。一方面雨水失去了与地表接触的机会,割断了自然界雨水的循环,另一方面在暴雨天气管线排水不顺时容易导致路面局部积水现象。基于国际一些经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在城市街道的局部地段建设一个雨水园恢复雨水与地表的接触,既简单快捷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绿化率又节约了后期维护成本。 结语 在低碳时代背景下,基于低碳语境构建当代低碳城市景观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众多毫无意义夸张的景观形式或是各种异国情调的社区景观和追求奢华视觉效果的市政景观,构建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其过程是任重而道远的。它对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坚持适度设计和人性化设计原则,将低碳思想贯穿于整个景观设计选材,设计施工,后期维护各个环节,才能创造出真正低碳的、可持续的、生态的、节能的、整体的当代低碳型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竹子对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贡献分析 1竹资源 1.1竹资源概况 在植物种类中,竹类属禾本科竹亚科,有70余属,千余种之多。世界重要产竹区———亚太区的中国,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竹子栽培与利用历史,无论是竹子的种类、面积、蓄积量及竹材、竹笋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被誉为“竹子王国”。 1.2竹子的价值 a)美学价值:竹子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竹之美体现于姿、色、声、韵诸方面。竹子杆型挺拔秀丽,枝叶潇洒多姿。其色彩美体现在笋色、杆色和叶色上,笋色多为黄、红,杆色最富于变化,有嫩绿、金黄、暗紫和斑纹等;叶色从墨绿、翠绿到黄绿等;在整体上会表现为竹林的色相变化。同时,竹子在风中、雨下、昆虫飞鸟活动时的天赖之声,加之竹在不同季节创造的不同景观,使人们在美的享受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b)生态价值:竹类植物具有成林快,生物量大,造价低等独特的优势,在现代园林中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一是竹类植物的生长速度是任何植物无法比拟的;二是竹类植物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化量;三是竹林负离子含量远远超过或高于其他绿地类型,大大提高了竹林的游憩价值。 c)文化价值:中国被称作是“竹子文明的国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梅、兰、菊、竹”被称为四君子,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竹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和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音乐、园林等艺术领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经济价值:由于竹类植物生长快、产量高、适用性广、繁殖能力强,作为观赏苗木进行开发具有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将竹类植物大面积地引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既可以降低绿化成本,又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园林绿化用地提高生态效益,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2竹子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领域 随着世界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追求自然、保护自然的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带动了整个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思想的转变。园林植物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满足城市园林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的需要,而且要有为人们提供遮荫、除尘、降噪、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而竹类植物的场地适应性、强大的生态效益、独特的空间结构和艺术景观效果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等特点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竹子 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在具备可持续性、循环性、文化性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创造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而竹景观作为一种具有高美学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植物,必将在未来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 2.2现代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的竹子 城市绿地支撑着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竹类植物由于其特殊的生态、人文和景观价值,是理想的城市绿化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目前,在城市生态环境中虽然涉及的竹类植物种类不多,但其开创性的工作及成果,无疑将对竹类城市生态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随着人类对城市竹类生态环境效应研究逐步深入,竹类植物生态功能的城市利用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科学。 2.3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竹子 竹子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色彩也具有不同的情感表现。同时,竹子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的象征,可以设计成不同的造型,如竹类雕塑、竹类座椅等城市公共设施小品,或做成障栏状,在广场中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甚至可以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充当点睛之笔或作为城市标志性雕塑,提升城市形象,宣传中国文化。 2.4现代城市商业区景观设计中的竹子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大多已经厌倦了硬质景观,向往回归大自然。而竹建筑及小品因竹材天然的色彩、形态和质感,易与环境要素统一协调。同时,竹小品蕴含着清新、朴素、雅致的意境,使人联想到中国的竹文化,在人流量大的城市商业区可以对中国竹文化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选择竹秆高、枝叶茂密的竹类物种,在城市商业街区还能起到很好的遮阳效果。 3竹子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a)首先,竹子在城市景观设计应用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竹子大部分仅作为景观设计中的配景,只限于在路旁、墙边、岩际、窗前,构成竹径通幽、粉墙竹影、竹石小品、移竹当窗等传统的竹子景观。相比前几年,竹子在城市中的应用大有提高,主要集中于公园、绿地、小区等绿化区域,在城市街道美化中也略有提升。现代竹子作为一种新的景观设计材料,渐渐在各个城市初露头角,并且以“竹子”为题的设计正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各种生长葱郁的观赏竹高矮搭配、错落有致,与周边的竹篱、地被植物组合成景,形成一道独特的竹林景观。图1是四川温江中国花卉博览园内的观赏竹应用效果。 b)其次,竹子在城市景观设计应用中形式相对单一,缺乏竹景观的营造。在国内,很少有专门的竹景观设计。竹子作为一种平凡而脱俗,带有东方民族精神的景观材料,必定能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占有一定分量,有强大的竞争力。例如:广州竹韵山庄别墅区的竹韵景观园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竹韵山庄以竹韵主题“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为始终,营造出了一番别具风格的城中异景。在竹韵山庄中心广场的进口,布置了一个高4m、长6m的石景,上面刻有一个大的“韵”字,“竹”字以身旁的金丝慈竹喻示出来。石景前面分别用观音竹球、佛肚竹球、1m高方竹进行点缀,宣染竹子的气氛,营造石景的生态景观;石景背后用玉韵竹、黄金间碧玉竹及佛肚竹的竹叶来衬托“竹韵”的内涵,让茂盛的竹叶来表示竹子的韵味;周边是在小佛肚竹环抱下的紫美人竹,竹以黑为美,紫色柔和发光,竹枝修长,竹叶飘洒,雍容高贵的紫美人竹在小佛肚竹的衬托下,显示高昂的气势,有温馨的观感,让背后高大参天的大树黯然失色,把“竹韵”表达得淋漓尽致。 c)城市景观设计中对竹文化的开发挖掘深度不够。竹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应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得以传承。例如楼盘中的经典景观设计———广州番禺南村镇“清华坊”楼盘中的竹文化景观,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意韵。水木清华、坊间流芳的清华坊竹子景观的设计初衷就是以竹为师,以竹为友,营造一个清幽、质朴的居家生活环境,以点带面,用竹子特有的文化气息来陶冶人们的情操。在整个“清华坊”园林景观的设计中,红竹、金竹景观的营造是其中的一大亮点,于情处、于理处都将竹子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溪蜿蜒而过,溪水潺潺而流;竹林清风斜影,竹径百里通幽。 4竹子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对策 4.1加大城市中竹景观的应用,实现竹景观的共享性 竹景观能让人们共享,在规划设计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竹林景观,让人们能沉浸在这些优美竹林环境中,并享受其乐趣。同时强化空间围合功能,做到品种多样、形态各异,达到完美配置的最佳境界,从而创造出高品味的城市生活环境。在竹景观的营造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应用。 4.1.1以竹为主,创造竹林景观 依竹之特性及具体环境要求,以竹林作为景观焦点而形成的表达方式,即群植、片植大片风景林地,形成成片风景,营造较为独立的竹林景观。竹林主景在景观营造的表达方式上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静态景观主要是指竹林的整体美感,远观修竹林涛,色调一致,林相整齐;近观翠竹片片,清新淡雅,如浙江普陀山紫竹林、无锡惠山公园“翠筠深处”的竹园景观等。动态处理主要体现在竹林中曲径通幽的动态空间序列,利用竹林小径的斗折蛇行,点缀竹林小屋、池潭碧水等,力求含蓄深邃,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如杭州西湖景区三潭印月的“竹径通幽”和“云栖竹径”景观等。 4.1.2与建筑小品搭配,美化环境 在我国园林中,建筑要素与植物配置之间的有机结合最为普遍。园林创作通过花木与建筑两者空间、体形的组合,调和建筑与其所在的山水环境,使人工和自然在共同的主题思想下得到和谐。竹与建筑相配,既可衬托出建筑物之美,又可柔化硬质建筑物之质感。古典园林中,常在亭、堂、楼、阁、水榭附近,栽植数株翠绿修竹,不仅能起色彩和谐的作用,而且陪衬出建筑的秀丽。在园林建筑和墙拐角处,用常绿的凤尾竹、紫竹、方竹等和假山石遮挡,相配成层次丰富、造型生动的景色,起到阻挡、隐蔽作用,同时竹与山石相配也使环境变得更为优雅。 4.1.3与山石及其他植物配置 竹石组合是指竹子与奇峰怪石通过艺术构图,组成充满艺术魅力的竹石景观。假山、景石是具有特殊风趣的庭园小品,若配植适当竹子,能增添山体的层林叠翠,呈现自然之势,山林之美。竹类植物与其他植物材料的组合,不仅能创造优美的景致,更能将无限的诗情画意带入园林,形成中国园林特有的情境与意境。古典园林中,竹子与其他植物配合造景,把古人的志向、情趣以及高尚的理想寄情于植物造景,创作出既充满美感又富有特定含义的独特景观。如竹与松、梅组合创作出的“岁寒三友图”;与梅、兰、菊一起,突出了“四君子”的主题。此外,将一些具有色斑和条纹的竹类,配以其他观赏花及彩叶植物,与竹相映,艳丽悦目,颇有特色。 4.1.4园以竹胜、景以竹异的专类竹园 竹类是植物形态构造较独特的植物类群之一,类型千差万别,建设专类竹园,可将不同品种的竹类集中于一个园林中,充分运用现代园林的造景手法,将竹与地形地貌、溪流、假山、亭、廊、榭等园林造景元素合理组织起来,并结合当地的人文要素,创作出一个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全面展示竹子外在秀美风姿和内在品质,并普及竹类科普知识的专类休闲娱乐的空间。如四川成都望江楼公园有140余种竹子广植其中,此外,井冈翠竹、浙江安吉竹种园、北京紫竹院公园等,都是合理利用竹子创造优美环境的成功典范。 4.2突出竹林景观的艺术性 竹林景观配置应遵循美学原理,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根据美学要求,进行融合创造。讲求竹林设计的现时景观同时,更要重视竹子季相变化及生长的景观效果,从而达到步移景异,时移景异,创造出“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有利于观者的精神和谐。例如:竹径是一种别具风格的园林道路,在用作竹径的普通竹子中有规律地选择一些加以人工造型,或在竹秆上营造花纹、文字,或将圆形竹秆造型为方形、凹形、凸形、椭圆形,或将直的竹秆造型为弧形、螺旋形、弓形等等,能给人以韵律美和人工美之感。 4.3突出竹林景观的生态性、环保性 在追求环境效益的今天,城市景观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每个决策都充分考虑到环境的效应,如何使人更多的亲近自然,是设计在构建生态景观过程中的重要主题。竹林作为绿色植物群在光合作用下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这种环境效益的两重性与当今的设计主题不谋而合。 4.4突出竹林景观的文化性 借鉴中国传统建筑、园林构筑布局中强调空间序列和借景的设计手法,引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胸怀宽广、节节向上精神内涵的竹子。作为绿化的主要植物品种,将现代城市环境中的竹林景观与本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能体现人们修养、文化、进取的精神,还能表现出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进步。 5结语 我国有着丰富的竹类资源,又有着深厚的竹文化底蕴,只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合理运用,把竹文化内涵巧妙地用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就可以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观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可发挥竹子美化环境的生态功能,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实现其经济效益与观赏效益双丰收的效果。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人与自然互动的城市景观设计探究 摘要: 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也是人们生活、居住、休闲的重要场所之一。从人与自然互动的角度来探索现代城市互动景观的设计方法及途径,旨在利用城市互动性景观设计引导人们活动方式,希望城市景观建设能够结合现代科技技术更多地融入互动性设计理念,为城市景观的建设提供一些设计思路。 关键词: 人;自然;互动;景观设计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来讲,对美的追求永远都是设计的主题之一,美是风景园林学科的灵魂和价值核心。本文从人和景观互动的角度,来探究城市景观中人、物、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在景观设计中实现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强化互动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可持续性的观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人与场所的互动 景观设计首先要尊重地方性,这地方性是由环境形态与当地不同的气候、环境、地理特征并综合当地人们在此地世代生活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形成的。景观设计是与地域环境相融合,而不是一种适用于各种地区的设计模版,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人与场所的关系。 (一)行为与场所的互动 工业时代的景观消耗了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索更适宜在城市中人最大化的使用、又可减少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以此来达到人与场所的共赢。首先,在设计中要注重场所的共享性。“场所的共享性也指在同一空间中可容纳人群多样化的互动需求,不同的人、不同的活动在同一空间中交叉碰撞激发了新的互动行为产生的可能性,使得互动景观场所更多变更富有生气。”[1]如其设计时,既要预先考虑空间的灵活性,又要强调功能的复合性、兼容性。空间的情景转换使资源利用得更充分、更合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实现各种活动的顺利进行。即在一个空间中,不同的时段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早上满足老年人打太极等活动,晚上满足老人跳广场,其他时间还能满足另外人群的活动需求。此外人们还能通过运动找到共同兴趣点和话题的人群,从而产生更多交流与互动。其次,在设计中考虑空间的私密性。从人的行为习惯方面考虑,良好互动的空间不仅具有一定私密性,还能对周围环境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只有保障人们活动的相对私密性,才能使人在该场所中有较久的停留。如座椅数量由多人变为两人或者通过灌木植物与座椅结合起来设计,起到对视线的遮挡,从而达到一定的私密性。当人也可以通过空间的虚分割,如地面材质的不同、地面高低的不同等来界定特有领域感等。再次,设计中要注重空间的位置感。空间中的位置感让人有安全感的同时,也让人有良好的方向感及对空间的辨识度,我们可以运用高科技的显示设备,人在空间中清楚地知道空间位置,同时也应考虑到空间道路的设计易达性,使人们能短而便捷的到达相应的空间。 (二)情感与场所的互动 城市景观是人为景观,它是设计者审美和思想碰撞凝结出来的物质文化,为城市中人提供活动的场所,人便成为景观中的主题。景观中的人和景观外的人看待景观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景观的表达,后者是景观的印象或是更贴切地说是对景观的情感互动,正如卞之琳《断章》中所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景观是人与自然秩序的融合,是人们对外部世界最直接、最具体的感触,也是通过人们在特定场合下体验所定义的。如果我们与所在的场所产生了一定的互动,那么我们对场所的认同度就比较高,也就使自己对该场所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归属感。简单说,认同于该场所,是一个适应该地方的自然过程和格局及社会的过程和结构的结果,更是个体人的秩序和与其周围环境秩序协调融合的结果。如象山校区的建筑看起来仿佛自土地中生长起来,从形态上,设计师反城市主义,借鉴了民居建筑之间不完全对位、不阵列、不复制的做法,使建筑之间的间距更像一个被有意设计的空间。质朴而谦逊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们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面对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自然之中,山边原有的溪流、土坝、鱼塘均被原状保留,只做简单修整,清淤产生的泥土用于建筑边的人工覆土,土坡种满燕麦,溪塘边的芦苇被复种,还有诸多的向日葵。人们走入这个空间就会产生无形的归属感和亲近感。另外,上海徐家汇公园位于上海城市副中心徐家汇范围内,其中大中华橡胶、中国唱片厂和周边居民旧住宅区地块为公园的旧址。在公园的设计中,通过置换大型污染企业、兴建大型公共绿地,改善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耸立在原大中华橡胶厂的那根烟囱非但没有拆除反而增高了11米,用光导纤维发出的光亮寓意烟囱顶端冒出的白烟,这样既尊重了原有场地的历史,又具有现代公园的独特之处。同时,在贯穿公园的湖上,架设了象征徐浦、卢浦、南浦、杨浦大桥的4座桥,在桥的中央又设计了上海老城厢等。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山岐江公园,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原是粤中造船厂所在地。设计师在公园的设计上,利用老厂的门式析、铁轨、龙门吊等组成新的景点,利用芦苇、水草等野生的植物构筑新的风光,利用一些旧机器作为重温历史文化的硬质雕塑,等等。这些都是对地域文化及原有场地的保护,让人们在公园中感受到历史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场所与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人与动植物的互动 人与动植物的互动,首先要对该区域的生态因素和物种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设计师利用生态的设计方法,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保护着基地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基地生态系统,使其更加健康地发展。浙江省杭州市江洋畈生态公园,其前身是西湖淤泥疏浚堆积的场所,其拥有湿生林、浅水沼泽、湖泊池塘等多层次的湿地景观。设计师在整治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拔掉一株原生态植物,而是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态植被和动物,为鸟类、鱼类、水禽、两栖类等野生动物提供舒适的栖息环境,这样的设计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适应的同时也使景观更好地发展起来。另外,公园里的房屋、道路建设都是以生态为前提,路面大部分采用砂石路,园内基础设施的承重材料都可作为回收材料。江洋畈生态公园的设计是对环境的补偿,设计成为了辅助,环境中的动物和植物成为景观的主题。每年春暖花开、草长莺飞、蜂飞蝶舞、虫叫鸟鸣等,其设计不仅具有良好的视觉景观,同时也能享受到悦耳的声音。另外,植物是城市景观设计中绝对的主角,它们对划分空间以及营造景观中都起着主要作用。植物可以软化建筑边界,并且随季节变化的生长现象还能给建筑带来几分生气。而在如今的城市景观设计中,由于植物叶子质感不同、色彩不同,反射出的光线也略有差别,与景观中硬质设施融合,营造出不同空间的氛围,色彩给单调的场所带来新亮点,同时也体现着该地域的文化内涵。在满足人们视觉的同时,芳香类植物与人们在嗅觉上也有互动。很多不同的植物有特殊香气的花草,有的有镇静作用,有的是醒神作用;而观果类植物、具有药用价值类植物则与人有更多的互动,其在整个过程都与人有互动的作用。 三、人与景观小品的互动 景观小品是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笔,对空间起点缀作用。其包括建筑小品———雕塑、壁画、亭台、楼阁、牌坊等;生活设施小品———座椅、电话亭、邮箱、邮筒、垃圾桶等;道路设施小品———车站牌、街灯、防护栏、道路标志等。其在设计中更加注重与场所的对话及与人的交流、互动,更加注重“社会精神”的体现。如中山岐江公园的重塑中将原有的烟囱、龙门吊、火车轨道、厂棚等景观小品经过更新重新运用到场所中,使人无形中与场所中的小品有一个情感的互动。再如秦皇岛汤和公园的设计,没有一丝的造作,完全运用本土的植物和一些本地廉价的材料进行设计,使走进来的人能够马上融入到环境中,使人们去享受这个环境。红色的飘带贯穿其中,与木栈道结合,可以作为座椅;与灯光结合,而成为照明设施;与种植台结合,则可成为植物标本展示廊;与标识系统相结合,又成为一条指示线。它由钢板构成,曲折蜿蜒,因地形和树木的存在而发生宽度和线型的变化。以乡土的狼尾草、须芒草、大油芒、芦苇、白茅为主要植物品种,构成五个节点。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如“云”的天棚,五个节点分五种颜色。斜柱如林木;地上铺装呼应天棚的投影;在这天与地之间是人的活动和休息空间及专类植物的展示空间……充分体现本土文化设计尊重自然、尊重人、关怀人类精神需求的设计理念。换句话说就是设计要接地气,要从场地环境入手,了解场地不仅是对本地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本场所使用人的尊重。 四、结语 本文从空间、场所、小品、情感等方面论述看人与景观互动的设计方法。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下,我们要跳出一些框架,采用国外先进的手法,立足于本土文化,挖掘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创作中让人成为环境的主题,即要考虑设计初的绿植设施等的选择、设计中场地的处理、施工过程中工艺的处理、投入使用的维护等设计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而使景观与人成为互通、互补、互融、互动的艺术空间,最终实现人、物及环境的有机融合。 作者:周鸽 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园林植物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住房建设是主要的空间环境,和建筑以外的空间一起被称为城市景观。笔者对园林植物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园林植物;城市景观;设计;应用 1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1用园林植物来表现时序景观园林植物的生命特征会随着季节的变化,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的生长和季节变化规律,根据植物材料不同的颜色在每一季节的设计。例如,大多数植物春季开花,在设计布局中,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原则,搭配开花植物为点缀,给人以山花烂漫、春意盎然的景观效果;夏季配以观叶植物,能呈现绿荫匝地、林草茂盛的胜景;秋季配以叶、果植物,能呈现丹桂飘香、秋菊傲霜,金秋硕果的秋景美色;冬季北方草木凋零,山寒水瘦,可配以长青植物,以使萧条的隆冬增添生机和活力,以此构成四季演替的时序景观,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 1.2用园林植物形成空间变化布局植物本身是一个空间实体,在景观空间设计中起到一个重要作用。喜欢郁郁葱葱的树木被视为一个单独的建筑,不同的葡萄藤覆盖的脚手架和屋顶,一个完整的整体形状,柔软的草地上,显示空间的变化。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景观效果。同时,工厂的布局应以干密度散射背景中的实际需要,同时,植物配置不应该阻挡人们的视线,树木种植要正确,树冠不应该阻挡人的视线。在视觉效果差,高于视平线的灌木将围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园林中地形的高低起伏,造成视觉上的空间变化,比较容易给人产生好奇感。植物的运用恰当能强化地形变化,如在地势高处种植高大树木,更能显地势之高,植于凹处,让人感觉地势更平缓些。 1.3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若根据固定布局要求,按照植物自己的特点,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可创造出不一样的景观。例如,棕榈、椰子、制造假槟榔是热带风光;雪松、梧桐树和大草坪形成的疏林草原是欧洲风格;竹安静、梅疏影斜表现的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优雅。 1.4植物景观形成地域特色由于植物有不同的生长特点和地域的气候差别,使植物呈现出不同的地区性。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景观特点,如南方地区适合阔叶常绿林,而北方适合常绿针叶林如松树、柏树。植物的生长要选择适合的气候条件,才能造就出适合地方特色的景观。各个地方在园林景观的培育和种植过程中,形成与地方文化相融的特点,在培育和种植的过程中,有些植物还渐渐地发展成为一个地区的标志性植物。杭州西溪花间堂度假村落,坐落于杭州市余杭区西溪湿地内,景观采用自然风光为主,在景观庭院的空间设计中,采用纯自然植物,丝毫没有人工装饰的味道,营造出了另一番古朴自然的风味。 1.5植物能够起到烘托建筑、雕塑的作用植物作为景观的软装饰,不同的植物在颜色和材质上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觉。建筑和雕塑作为硬装饰只有和植物这个软装饰相互搭配才能够体现景观的美。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选枝干高大枝叶繁茂的树种;在低矮建筑周围,可以选一些枝叶繁密的灌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任何硬装饰都离不开植物的搭配,而且植物在色彩的选择上也要园林植物与山石搭配,使景观四季都有丰富的色彩,在树形的选择上,能够与周边的配景形成高低错落、一步一景更好地和大自然贴近的原则,在与水景搭配时形成水中望景,景中有动的特点,使景观营造出更加深远而富有内涵的特色。 2景观设计中应用园林植物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谨慎用有毒植物。有毒植物不适合居住景观;在幼儿园和儿童游乐场,不可以毒、带刺的植物,为避免伤害孩子。经常见的有毒园林植物有夹竹桃、毒箭树、常春藤等。第二,应注意原植物的利用于城市景观规划。伴随建筑或道路新建,可以在建设之前保留的树木、草坪、草厥等之类植物,在原有之上规划建设。保留原有之源,还节省植物栽种培养的资金。第三,园林植物搭配方法综合应用。植物可以用在不同的配置中。第四,工厂区景观植物要注意抗性。第五,外地引进植物景观。不仅要考虑成本和引种植物本身的环境条件,必须通过严格检疫,防止新的病虫害。 3结论 综上所述,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培养,要从艺术效果、文化、经济领域、功能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考虑景观生态。同时,城市景观设计中还要避免一味地去模仿,体现出以人为本,既尊重城市文化底蕴,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从而使城市景观设计独具特色,营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郑周满.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 作者:巩宁 赵莹 单位:沈阳福瑞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设计 《艺术百家杂志》2015年第三期 一、地域特征因素的提出 “地域”(region)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是指面积相当大的一块地方。通常理解为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也叫区域。它是由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空间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综合体,不同的地域空间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拥有不同的地域特征。研究地域特征必须将自然、人文和空间等因素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自然因素是城市景观存在的基础条件,它是构成不同城市格局和影响城市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和动物等等。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自然因素,不同自然因素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城市景观空间。以地形为例,在开阔的平原地区,城市的布局以横向为主;而多山的地区,则多会利用坡地的落差形成立体的、多层次的城市空间格局。在特定的地域内人类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这是自然因素所形成的特定的地域景观;人文因素是人类在一定范围内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特定因素,同时这样的因素又反作用于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如今的人文因素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城市地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征,代表着城市的灵魂和性格,设计时考虑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城市活动中来,从根本上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设计,才是充满人情味的、体现地域人文关怀的设计;城市空间由城市各物质要素的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及其组合规律组成,城市的形象与城市的空间布局关系密切,人在城市中生活,所有活动亦离不开城市的空间。在此,空间的有序组织需要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和景观设计的全局统筹考虑。深入了解城市景观的各个部分特别是具备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观空间,用统筹的战略性眼光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使整个城市景观成为独特而又统一的整体。 二、营造具有地域特征城市景观的表达方式 美丽而富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是体现城市整体质量的标准和关键。保护、利用城市已有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以此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全局,将自然与传统人文结合起来,开发新的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在保护、开发突出地方特征的同时,注入城市新时代景观设计的活力,表达方式如下: 1.“天人合一”哲学观下的生态园林城市“天人合一”是中国朴素哲学观的基础,它认为人应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存在于宇宙这个统一体之中。经过几千年的孕育和积累,最后沉淀为一种稳定的、永恒的精神精髓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了一种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美学观。这种思想作为具有中国地域特征的美学观不仅存在于传统园林艺术,也正在以新的姿态融入到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之中。这就对中国城市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应符合中国传统园林自然美学观、具备中国特征的生态园林城市景观。生态园林城市是在保留原有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修复,营造出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城市景观,它是以维护人的活动与生态环境相和谐为宗旨的理想城市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人文文化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讲究因地制宜,“据高堆山,依低挖湖”,真正做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原有的地域景观特征,能够激发城市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营造出和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生态环境。设计时还应考虑到城市地域特征与人的需求相和谐,保留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城市名胜古迹、构建历史人文空间等,以此传播城市历史和地域传统文化。生态是可参与的,应当树立起哲学的、文明的生态观念,引导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发生转变,产生自觉的生态意识,让人们自觉参与到城市生态园林的氛围中,乃至自发的保护和营造属于自己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生态是美的,生态景观赋予了城市空间自然美的要素,加强了城市的可识别性与可欣赏性;生态审美不仅仅是人们对外在自然美的发现,而且还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与外在的自然美形成了和谐统一的关系,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典范。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上体现为人的活动与生态环境相融,任何形式的城市空间都是由人类生活空间发展而来的,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生态园林城市设计以重视自然环境为基础、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出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独特的生态环境。 2.现代审美观下的中国意境景观人是审美活动的主体,人类社会中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朴素的审美观,传统的园林景观由此而生。中国传统的园林景观概念是将自然环境作为审美对象,其设计主要是模拟大自然的景观模式,以艺术的手法师法自然,以假山假水再现真山真水。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同步发展,西方主流价值观念被引入,人们发现除了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之外还有更多不同的价值观念存在,人的审美观随之变化。传统的高雅文化受到来自世俗文化的猛烈冲击,部分传统的艺术手法和审美理念渐渐变成一种小众艺术离开大众视线或者逐步被淘汰,人们的审美趋向表现为大众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景观设计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着。同时,城市景观的设计应当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城市的景观审美,将现代设计新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力求做到与原有环境相融合。尽管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出现了大众化、多元化的审美趋势,仍应立足于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城市景观设计的意境与人文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意境空间的营造模式也许不能够完全适用于现代景观设计,景观意境的营造应侧重于对人文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传统园林的纯粹临摹,落在实处即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环境营造不同的意境景观。城市景观设计应当考虑在满足现代审美与多元化审美观的前提下,将人文文化和时代特质相结合,彻底改变全球一体化形势下城市趋同的现象,营造出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 三、结语 我国文化正处在转型期,我国城市景观发展亦是如此,城市的高速发展与地域特征城市景观的营造存在于城市建设的矛盾统一体之中。城市景观出现了全球化、毫无特征的现状,城市居民面对这样的情况无所适从,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大不如前了。当前,本土文化的回归、重拾城市地域魅力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天人合一”的生态角度和现代审美的意境角度进行探讨,力求营造出令城市居民自豪的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 作者:杨蕾 单位:南通大学 艺术学院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西方风格对国内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 由于旧中国被列强划分为不同的势力范围,因此,各地的景观风格也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例如哈尔滨的各种巴洛克建筑,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情,而作为20年代末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的上海,其城市景观设计中,则展现了大量的英美文化元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城市景观设计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建国初期,由于政治上“一边倒”的选择以及经济建设上的苏联援助等原因,我国开始了全盘学习苏联的过程。建筑界此时也接受了苏联当时的建筑创作思想,在强调民族风格的同时,结合了苏联建筑中的雄伟大气,城市景观设计中以各种英雄群体雕像为主。此时的欧美的设计理念被认为是腐朽落后的西方文化,从而被完全摒弃。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一方面由于中苏交恶,另一方面国内的经济形势恶化,城市景观设计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只有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中进行了少量的景观设计建设工作。在这少数的设计中,苏式风格被逐渐排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欧美景观设计理念又一次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并且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景观的设计也掀起了一个热潮,特别是在深圳、厦门等沿海开放城市,数年间,一大批新颖的城市景观拔地而起。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市景观设计更加丰富,并且设计理念中的中西方文化融合更为深入,类型更为多元,创造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乡土特色的城市景观,标志着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在中西融合的基础上,更加开放和兼容,迈上了多元风格的发展道路。 未来需要注意的问题 防止盲目崇洋媚外。由于近现代以来西方列的综合国力较强,造成部分国人对其盲目崇拜,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则一切以西方为标准,这非常不利于打造中国特色景观设计; 注重保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在近些年出现了各地一律修建仿古建筑或西式建筑的情况,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结果。其实各地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传不仅异常珍贵,而且能够凝聚居民认同感,因此需要注意体现地方特色。 与城市整体建设风格保持协调统一。在城市景观设计时,不仅要注重融合东西方文化理念,还要促进人与自然的整合,除此之外,要打造成功的景观设计,一定要使其能与城市的整体建设风格相协调。 要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吻合。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注意所在城市的功能定位,旅游型城市要增强景观设计的观赏性,而省会等政治地位较为突出的城市则需要注重景观设计的文化性。 突出绿色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近年来绿色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城市景观设计要紧跟这一发展趋势,增加绿色生态理念,以切合社会文化的改变。 作者:王晓华林崇华刘辛夷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北方城市景观设计特点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哈尔滨城市景观设计的实例,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城市景观的设计原则。并且通过对寒地城市的植物配置原则和配置手法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植物配置方案,从而创造出丰富的寒地植物景观。 关键词:寒地;寒冷地区;配置原则 一、概述 城市景观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景观的设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一些“特殊”城市如何做好城市景观的设计,比如——寒地城市景观设计。 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概念,指北纬40°以北的高纬地带,其冬季漫长、气候寒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西安、兰州、拉萨、沈阳、哈尔滨等一些省区。 二、国外寒地城市景观设计 国外寒冷地区的城市景观设计起步的比较早,如瑞典、挪威等北欧城市通常采用建筑单体精心的围合出形态积极的户外庭院空间,并通过调动绿化、小品、围墙等建筑元素来降低风速等一系列措施,改善了室外局部环境的小气候,从而延长了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前苏联针对寒冷地区城市的景观设计问题也提出了,建立气候防护单元、设施布局紧凑、注重街道走向和冬季风向的关系、发展室内景观等理论。 三、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地域特色性原则 我国北方地区城市所具有的特定的气候条件及四季分明的景观,是创造北方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资源。国内外有许多的城市都善于利用北方特有的冰雪条件开展冬季景观建设及各种文化艺术和节日庆典活动,并相应的发展冬季旅游项目。我国哈尔滨在每年冬季举办各式各样的冰雪节旅游活动,利用松花江的冰面营造城市冬季景观。将冬泳、冰滑梯等冰雪活动汇集在一起,再利用江堤开辟雪橇滑道,建冰雪大世界大型主题公园;在太阳岛公园中举办雪博会、雪雕比赛,从而营造出一个别具特色的冬季游憩空间。 寒冷地区城市景观是基于自然及长期演化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人工建筑及景观形象。一些形式简单,布局紧凑,既利于冬季的防寒,又可以阻挡春季的风沙的城市地区设计形式,比较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其中,封闭的人行系统就是北方城市特有的城市交通空间之一。比如,哈尔滨大型地下商业街、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空中步道都是为适应寒地城市气候而设计的。 (二)利用室内空间表现的原则 北方冬季的寒冷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从事户外活动和公共交往的需求,而室内环境的室外化则给我们提供了在某种程度上尽量接近室外空间的室内化公共空间,为寒冷季节的室外社会活动提供了一个较为舒适的气候环境。比如设计有玻璃顶棚的街道、庭院、屋顶花园、空中步道及地下商业街等多种形式的室内化公共空间。这种设计方式不但可以引入自然光线与室外环境保持视觉上的联系,还可以在室内种植绿色植物,丰富冬季城市景观。 四、寒地城市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寒地城市其冬季漫长寒冷、日照时间短,植物随着气温的降低而进入休眠期,除了一部分植物具有冬季观叶观干等特殊观赏效果外,大部分的树木叶子干枯,呈现出一片灰暗的褐色。因此,寒冷地区城市植物景观的设计应以改变人们对冬季寒冷的感觉、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努力方向。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选择方面:依据四季景观不同主题的要点选择植物。 冬季枝干形态优美的树种;常绿针叶树;各种风致优雅、婀娜多姿的常绿树树形,如偃卧形、悬崖形、临水形、迎客形、奔月形等。这些树种枝形飘逸,给人以优美的审美享受。如冬季美丽的雾凇景观;落叶阔叶树。落叶树木之美不仅在于其生长季节的叶、花和果,也在于其冬态条件下干的线条结构。除了充分挖掘树冠的自然形成外,还可修剪成各种人工形态,白雪覆盖后也可作为雪雕观赏。 枝干色彩与质地。与春、夏、秋三季比起来,树木的色彩在冬季是比较单调的,枝干多为灰褐色。但有些树种的枝干却具有鲜艳的色彩,如红瑞木、京桃等。应用这些树种可丰富冬季城市中植物景观的色彩,打破色彩单调的冬季效果。 冬季宿存果实的植物。宿存果实是冬季植物的另一景观,若在白雪的映衬下其观赏效果会更好。 结语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优劣在于能否创造丰富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否有良好的视觉空间感受,以及是否能满足寒冷地区城市居民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面貌,而寒地城市景观同样有其独特的设计手法,产生有别于一般城市的风景。所以,在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应主要以城市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因地制宜。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设计 1.景观设计是城市设计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形成一个城市面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景观设计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了城市空间的处理,原有场地特点的利用,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广场、步行街的布置,街道小品以及市政设施的设置等,既涉及功能,又涉及视觉及心理问题。传统的景观设计概念以绿化为主,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对景观的功能要求日益突出,同时在美学上也要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所以城市硬质景观大量使用,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文章在构成城市硬质景观的基本要素上,如铺地、台阶、雕塑小品等,通过理论性的详细介绍,针对性地说明这些元素的特征、使用以及构成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形象、生动,富有参考性和启发性,对如今开展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2.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 2.1地面铺装 区别于自然环境中的地面,在城市地面往往都需要做硬质铺装处理。这除了需要满足高频率、高强度的使用功能之外,还因为铺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本元素之一。通过不同铺装材料的运用,可以划分地面的不同用途,界定不同的空间特征,可以标明前进的方向,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同时通过铺装图案的变化,还可以创造视觉趣味,构成空间个性。 在做地面铺装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因素:首先应当遵循整体统一的原则。无论是铺装材料的选择,还是铺装图案的设计,都应与其他景观要素同时考虑,以便确保铺装地面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功能上都有被统一在整体之中。随意变化铺装材料和图案,只会增加空间的零乱感,所以在没有特殊目的的情况下,不能任意变换相邻近的铺装材料及形式颜色。第二是安全性。应当保证铺装功能所必需的强度要求,做到铺面无论在干燥或潮湿的条件下都同样防滑,避免行人发生危险。第三是外观,包括色彩、尺度和质感。色彩要做到既不黯淡也不令人烦闷,又不鲜明到俗不可耐。色彩或质感的变化,只要在反映功能的区别时在可使用。尺度的考虑会影响色彩和质感的选择以及拼缝的设计。路面砌块的大小、色彩和质感等,都应与场地的尺度有正确的关系,这点相当重要。 地面铺装材料很多,主要有沥青、混凝土、花砖、天然石、卵石等,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做出选择。沥青地面成本低,施工简单,常用于车道、人行道、停车场的路面铺装。彩色的沥青路面的使用,还可以改变景观的单调性。混凝土路面因造价低,适用性强而被广泛使用。现浇混凝土铺地要注意伸缩缝的设置,而混凝土砌块铺装则更加灵活。花砖路面的色彩丰富,式样与造型的自由度大,容易营造出欢快、华丽的气氛。常用于公共设施入口、广场、人行道、大型购物中心等场所的路面铺装。天然料石,特别是花岗岩铺地,往往可以营造出一种庄严、沉稳的气氛,大多用于城市中的重要地段。为了避免大面积硬质铺装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以结合绿化,形成嵌草铺装。 2.2台阶、坡道和路缘石 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由于各种自然原因或功能需要,常常要改变地坪高度的变化,而地坪高度的变化也往往产生出丰富而美丽的城市景观。其中改变地坪高度的景观设计有台阶、坡道和地缘石。 台阶和坡道的主要功能是使行人从一个地坪高度转移到另一地坪高度,但同时也具有突出该场地环境特征的巨大潜力。当台阶设计成狭窄而有亲切感,宽阔时而有雄伟的感觉,可以封闭而神秘,也可以开敞而连绵。他们将是逐渐引人入胜,以戏剧性的手法诱使行人到达观感高潮的极好手段。 地缘石是一种确保行人安全,进行交通引导,保持水土,保护栽植,以及区分路面铺装而设置在车行道与人行道分界处、路面与绿地分界处,不同的铺装路面的分界处等位置的构筑物。路缘石的种类很多,有预制混凝土、砖、天然石材等,造型也很丰富。 2.3雕塑小品 雕塑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它能以其丰富的造型语言,向人们传达着特有的思想感情。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地理景观、园林景观和建筑景观相互渗透,往往就构成了城市或社区的特征标志。城市雕塑类型很多,其中一类属于小品式雕塑,其题材大多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动、植物为主,注重反映民俗风情和场所特征。雕塑为了求得与环境相协调,应在规划、构思、制作等方面认真考虑。第一就是布局:雕塑所处位置与周围建筑及自然环境是否相协调,在景观构图中所在的地位,雕塑所在位置与道路交通的关系等。第二是造型:雕塑造型如何占有适宜的空间,并以什么造型"语言"吸引过往行人的视觉并影响他们的观赏心理。第三是体量尺度:特别小品类雕塑,应同观赏者保持亲切的关系。 雕塑形式通常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类。具象的雕塑由于能直接为人们接受,所以往往多于抽象雕塑,但许多优秀的抽象雕塑形象比具象雕塑更形象、更概括、更简练、更典型,因而也就更耐人寻味、发人遐想。传统的雕塑以石、铜材料为主,但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雕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造型手段,具有动态艺术、视幻艺术、电子艺术、光影艺术以及音响艺术表现力的新奇雕塑,更能满足人们不同层面的艺术享受。 3.结语 在进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环境的现状。要科学全面地理解城市景观设计要素的自然属性和其他特征及城市生态平衡的机制,运用现代的艺术理论和创作手法,创造一种源于而高于自然的城市景观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然而,在现代很多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存在很严重的雷同现象,且也有很城市不根据城市原本的自然条件,随意模仿其他城市的建设风格。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创新意识薄弱,也会造就很多建筑垃圾。 其中的原因,一是城市景观的设计是由政府官员决定,其为追求政绩,很少实在的考虑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至少缺乏主动性,而又与施工人员欠缺沟通,最终的设计成果就留下很多遗憾。因而,要从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入手,政府官员、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要充分沟通,创造出有特色和体现城市特点的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设计分析论文 在今天,许多人认为有两种文化类诗人存在于社会,其一是诗人,其二就是景观设计师。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景观的创造活动”并迅速普及到全国,这种活动大多是地方或居民自发的,景观设计师利用当时的机会与民间活动融为一体,创造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近代主义理念急速变迁的城市建设及建筑机能主义、合理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和制限曾一度出现缓慢状态。使“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得不到人们广泛深刻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它的真正价值才被人们重新再认识。 随着越来越大范围的地球环境污染侵袭人类,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深思阪神大地震结束后留给人们一个课题,在复兴计划中如何设计创造一个安心、安全合理的人居环境,并结合科学技术手段指导创作。即使这样综合各方面条件,也无法解决多样而又复杂的自然观念、生活观念,由此造成了很多不合理问题的出现。这时人们意识到城市景观设计与人的直接关系。日本能在城市景观设计上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国民整体对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意识的全面提高。我曾经在日本留学工作8年多,在研究生院读书的时候学的就是景观设计,在日本就职工作也一直是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内容,在学习与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充分认识到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日本的专利。中国在城市建设中也应该把城市景观设计放在首位,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全社会的人都应重视。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景观设计理念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把中国建设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的环保国家,这一目标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必须能够给使用者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相互接触的活动场所,起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相互沟通的“精神家园”的作用。要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创造出心理景观概念,与建筑和周边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起到表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景观理念,走入“人与自然共存”的新时代。 日本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的特点大致分为五个方面。 1.重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在人类的现阶段,对作品的表现是离不开地域文化根基的。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取决于此的。从日本城市景观设计看日本城市生活、文化,可以从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无论是山村小镇还是大都市,景观设计都离不开它的地域文化根基。进入这样氛围的环境中无法不让人感受到地域文化内涵。自然与人的共存是日本景观设计理念。因此,这样的景观设计才有生命力。 2.利用有限的空间再创造 对每一位景观设计师来说,要想创造历史文化与自然景物的时空关系,即空间再创造,始终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对利用空间的艺术再创造,否则就会导致作品的失败。人们深知景观设计师创造的作品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使用者,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景观应该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这样才是景观设计师的创造程序,在创造中使用者和地域文化是二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我拍摄到的日本城市景观实景图片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使用者,地域文化,再创空间”这就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人与自然共生 日本城市景观设计,可以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主题思想,这样的作品随处可见,我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共存”这样的概念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对视觉形象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包括用身体去感受自然界中的一切,这就是现代日本城市景观设计中常用的理念,用中国人的语言表述就是“与自然对话”,日本城市景观设计都是在体现这一理念,城市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涵盖了视觉、触觉、嗅觉等等。就像大家看到的文中图片那样,为使用者提供了体验自然与人类文明的魅力场所和时空关系。这一点可以称得上是日本在城市景观设计上成功的法宝。 4.城市花园中,乡村桃园中 中国人常用“花园”和“桃花园”比喻美景和盛景,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理想化生活环境的向往。这样的城市景观意境在今天的日本可称得上是实现了。“城在花园中”的这一理念在规划设计上被日本设计师作为头等大事,也是衡量规划设计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们设想到的“理想”变成真正的“现实”。 5.用日本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成功之处,促进中国现行城市景观设计理念。 现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当中认识到了使用者与景观环境的相互关系,至少许多房地产开发商认识到了,管理部门认识到了,除市政规定的绿化面积外,开发商们为使项目能顺利进行,用很多思路去与设计师探讨景观与空间、小景观与城市大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中国的建设走向成熟的开始。 城市景观在快速建设的同时,不要过分模仿外来文化,要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文化内涵去创造现代城市景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中国现代视觉形象表现空间。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要明确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真正涵意。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日本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的5个方面,指出城市景观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能够给使用者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相互的活动场所,起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相互沟通的作用,这样的景观设计才有生命力。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设计方法分析论文 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 1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 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 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例如,上海浦东的陆家嘴上,在南京东路纵轴线延长线上建成的亚洲第一高度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观,不是简单的A+B=AB,它等于X,这是一种新的因素,是南京路空间的延伸与定位。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2城市景观形成要素 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不仅仅来源于视觉,对城市的印象,还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建立起关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联系的形象,但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则是他同时代人所共同的感受。 每一个建筑物都会影响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个形象的整体。人们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图象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 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路:一个城市有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一个建筑有几条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象主要是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 区:它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边缘: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有的区可能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有些标志很大,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如电视塔、摩天楼;有些标志很小,只能在近处看到,如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中心点: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象的形成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象的骨架,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在城市规划时,应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3城市远景和轮廓线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远景景观。进入和离开城市的景观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需要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城市景观,或采取某种手法,去平衡这些景观。 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轮廓线,同时也是城市潜在的艺术形象,城市轮廓线是城市的远景,是唯一的。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城市轮廓线的建筑都应研究它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特别是远离市中心的一幢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轮廓线得到改进。 远景和轮廓线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灯光,富有戏剧性的灯光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朦胧的阳光提高了城市的艺术感染力。 4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4.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4.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 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当一个建筑物与另一个建筑物有一定距离,同时是行道树形成狭长景观以强调一个理想的视点,于是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有镜框的焦点。在一个对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获得的狭长景观也就愈多。 市民广场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当广场的地面过大,使建筑物看去象是站在空间的边缘,墙和地面分离开来,使空间的封闭感消失,广场的景观也随着发生质的变化。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 1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 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 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例如,上海浦东的陆家嘴上,在南京东路纵轴线延长线上建成的亚洲第一高度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观,不是简单的A+B=AB,它等于X,这是一种新的因素,是南京路空间的延伸与定位。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2城市景观形成要素 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不仅仅来源于视觉,对城市的印象,还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建立起关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联系的形象,但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则是他同时代人所共同的感受。 每一个建筑物都会影响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个形象的整体。人们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图象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 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路:一个城市有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一个建筑有几条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象主要是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 区:它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边缘: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有的区可能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有些标志很大,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如电视塔、摩天楼;有些标志很小,只能在近处看到,如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中心点: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象的形成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象的骨架,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在城市规划时,应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3城市远景和轮廓线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远景景观。进入和离开城市的景观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需要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城市景观,或采取某种手法,去平衡这些景观。 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轮廓线,同时也是城市潜在的艺术形象,城市轮廓线是城市的远景,是唯一的。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城市轮廓线的建筑都应研究它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特别是远离市中心的一幢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轮廓线得到改进。 远景和轮廓线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灯光,富有戏剧性的灯光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朦胧的阳光提高了城市的艺术感染力。 4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4.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4.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 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当一个建筑物与另一个建筑物有一定距离,同时是行道树形成狭长景观以强调一个理想的视点,于是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有镜框的焦点。在一个对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获得的狭长景观也就愈多。 市民广场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当广场的地面过大,使建筑物看去象是站在空间的边缘,墙和地面分离开来,使空间的封闭感消失,广场的景观也随着发生质的变化。
工程建设管理论文:交通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与管理 【摘要】交通工程建设成本高、投资巨大。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控制投资,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尤为重要.认真分析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投资。本文就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与管理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交通工程;投资控制管理 由于我国各地为了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交通环境,纷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地铁、轻轨、高速公路建设。但是由于交通项目建设成本高、投资巨大、工期较长、运营成本高、收益低、融资问题等等,制约了交通的发展。因此.在交通建设中,严格控制投资,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提高政府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就显得尤为重要。 1、公路交通工程投资控制目标的设置与组织管理 公路工程的投资控制分为四个阶段即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管理阶段,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在施工管理阶段如何完善费用审核的相关机制并降低因管理疏忽造成的费用增加,同时费用审核人员要熟练掌握费用计算规则准确核定工程量。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以设计概算及设计为指异的工程招投标活动确定的中标合同价格,将是此阶段投资控制的目标。这个阶段投资控制的任务是按设计图施工,使实际支出控制在中标确定的合同价格范围内。在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投资控制的任务就是搞好项目结算和决算,检验项目投资是否控制在国家批准的项目设计概算或修正概算内。综上所述,设计阶段作为实施投资控制的关键阶段,其投资控制目标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必须按其规律依次确立。 一般说来,公路交通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分为5个阶段,即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建设实施阶段、试运营及竣工验收阶段。在项目设计阶段,可研投资估算是编制设计概算的依据,设计概算一般不应超过可研估算。原则上这是项目总投资的最高限额,不得任意突破,如有突破须报原审批部门批准。因此设计概算是编制投资计划、进行投资包干、考核设计经济性、实行项目招标,核定合同价格的最重要依据,也是项目投资控制目标的重点。设计阶段是投资控制的关键阶段。公路交通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目标是随着工程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分阶段设置的,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目标是其中最重要的阶段目标。 2、可行性研究及立项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在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及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该项目的工程造价影响很大,建设方对工程投资的控制重点是积极参与项目决策前的准备工作,切实做好可行性研究,高度重视对建设工程项目经济性、科学性、合理性的研究论证。根据市场需要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水平、设计方案等。建设方必须对城市发展规划、市场容量、投资环境,市场前景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等各方面作出深入的调研和正确的评价;尽可能全面地编制投资估算充分考虑建设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宏观、微观的经济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投资的作用。 3、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目前,国内交通建设方面的实际情况是:边立项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大量存在,建设方前期规划没做好,在设计及施工阶段提高标准、增加功能、更改方案,造成工程造价人为失控;设计市场缺乏竞争,无法实行公开的设计招标,设计人员只对技术负责而缺乏经济观念,设计方案保守,设计质量粗糙,初设阶段方案考虑不成熟,不到位,致使在施工图阶段设计变更较多,投资失控;设计费按工程造价的比例计取,存在设计单位任意提高设计标准,设计安全系数过高,不能优选经济技术方案,导致概算超标;勘察设计深度、精度不够,如有些交通项目,在施工中才发现地质情况与勘察报告出入较大,不得不临时变更设计方案,采取更高代价的施工方法;业主方与设计单位签订的合同,双力职责权力不明确,缺乏必要的奖惩条例,不能使设计人员担负起优化设计与有效控制造价的责任。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投资的浪费和失控。在设计阶段必须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加强设计单位的管理,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经济观念,使设计人员具有投资控制意识,运用价值工程原理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质量,把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提供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 (2)开展设计招标,通过招标进行多种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使设计单位加强设计深度、提高设计水平,使设计方案不仅技术上适用、先进,经济上也可行、节约。 (3)推行限额设计。按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各专业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重视初步设计的方案选择,严格控制施工图预算,加强设计变更管理。 (4)推行标准设计。工程标准设计通常指工程设计中,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通用的标准图。在工程设计中采用标准设计可促进工业化水平、加快工程进度、节约材料、降低建设投资,使施工速度大大加快,保证工程质量,又能降低建筑安装费用。 (5)提高业主方设计把关的能力。业主人员应加强初步设计审查及施工图审查的能力,加强与各设计单位的联系与沟通,注意各专业之间的接口衔接,减少设计缺陷及安全隐患。业主在 设计合同中一定要明确设计变更及修改的限制条款,超过额度要扣罚一定比例的设计费,通过合同严格约束设计单位的行为。 4、招投标及合同签订阶段的管理 招投标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重点应放在规范招投标活动和招标方式的确定上:①必须积极推行“合理最低评标价法”使业主以最合理的价格选到有技术保障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合格的投标人,保障项目的圆满完成。其中最关键的是招标文件编制的合理、严密及评标过程的公正与审慎,造价工程师要深入到编制招标文件及评标过程中,防止低于成本价中标,导致“豆腐渣工程”,或“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等现象;②要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工程量清单计价对透明招投标活动、减少施工合同纠纷、推行竞争和以市场定价、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③在谈判及签订施工合同时要严谨、详尽、明确,增强对合同的法律意识,明确界定工程内容及工程范围,详细制定买卖双方的责权利,尽可能堵住一切漏洞,控制费用变更,减少索赔隐患,避免在今后结算时造成扯皮或发生经济纠纷,加强合同管理及履约检查制度,保证合同的顺利实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5、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目前交通建设工程施工中,存在着设计变更随意、业主提高要求、增加功能,现场签证多等问题,浪费投资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业主方在施工阶段应加强合同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杜绝投资浪费。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对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进行审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运用价值工程等方法通过不断地对项目做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努力挖掘节约工程投资的潜力,从而达到节约投资,创造更高效益的目的。 (2)加强对施工现场监理工程师及主业代表的管理及素质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忠于职守,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熟悉招标投标文件及施工合同,在做好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监督的同时,充分重视节约投资的重要性,公正、合理、及时处理索赔费用。 (3)尽量减少设计变更。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必须认真处理发生的设计变更,对于涉及到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业主、监理共同签字认定;另外,业主方可以指派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员常驻施工现场,随时掌握、控制工程造价的变化情况。 (4)加强现场工程量签证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现场签证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与工程经济人员相互配合,严格现场签证管理,签证内容要实事求是,工程量清楚明确,不违反合同约定的范围。 6、竣工结算阶段的管理 在工程结算过程中,审计管理人员不仅要提高业务素质还要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审核结算资料,审查工程量的计算、费用的计取是否科学合理,认真做好工程结算工作,对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具有重要的作用。 7、结束语 交通项目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决策到竣工交付都有一个较长的建设周期,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应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并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通过加强对每个环节的造价控制和审查来发现项目投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工程建设管理论文: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龙滩水电站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和“西电东送”的战略项目之一,是红水河梯级开发的控制性工程。项目的管理组织在建设这样宏大的工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龙滩水电站建设管理的组织模式、工程招标采购的方法和合同管理方法等。 关键词:水利水电 建设管理 研究 实践 龙滩水电站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和“西电东送”的战略项目之一,是红水河梯级开发的控制性工程。工程已于2001年7月1日开工建设。 龙滩水电站位于红水河上游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境内,设计总装机容量630万千瓦,是目前国内已建和在建的仅次于三峡工程的特大型水电站,该工程分两期建设,其中第一期装机420万千瓦,概算总投资243亿元。1999年12月26日,由原国家电力公司(出资33%)、(出资32%)、广西开发投资公司(30%)、贵州省基本建设投资公司(出资5%)共同发起组建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全面负责龙滩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电力体制改革后原国家电力公司和原广西电力有限公司的股份全部划给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为保证龙滩水电站的顺利建成,项目业主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深化改革,对在当今社会环境中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原则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 1.工程建设管理的组织模式 项目的管理组织在建设这样宏大的工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传统的工程建设的管理组织方式,业主班子将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组织机构。在设计项目管理组织时,项目业主以市场经济的思维方法构思项目管理组织的模式,形成了按投资多元化、管理社会化、经营市场化建立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的总体构想。这一构想就是要充分利用改革的成果,运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实行龙滩水电工程建设的社会化管理。 作为电站建设的业主,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电站的建设及运营,对水电站总体规划与设计实施强有力的管理。公司在各参建主体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倡导管理创新,通过贯彻对合同主线实施“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思路,促进各参建单位形成自觉的质量品牌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及顾全大局的观念,使工程进展较顺利,质量、工期、投资等方面均得到有效的控制。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为更好地发挥公司工程建设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的作用,加快工程进度、质量、投资、控制,进一步明确职责,规范运作,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公司管理机构设置为“九部”,即:工程建设部、计划合同部、机电物资部、工程技术部、财务管理部、党群工作部、总经理工作部、环保移民部、人力资源部。目前,正式职工85人。除此之外,充分借用和发挥社会专业力量,将部分专业工程委托社会化的专业部门或机构对其的实施进行管理。这样,形成了水电站项目业主与社会专业机构是以经济关系建立起来的具有特色的大型项目的工程管理组织结构模式,实现了工程项目的社会化管理。在工程的具体事务管理中,水电站项目业主又是按市场化经营的方法进行运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水电站建设管理提供服务 ,使水电站建设得到有力的社会支撑。如水电站项目中某些设备的采购、货物的仓储、设备和大宗材料的运输、有关的辅助服务等均按市场原则通过经济合同来实现。社会化管理使业主的工程事务管理工作量大大减少,业主班子的人员规模可以降低至最低点,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降低了建设成本。水电站项目业主由此可以集中精力管理重大问题,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定思路、定标准、定制度,一手抓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一手抓工程招标和合同管理,这样在总体上就把握住了水电站建设的方向。各社会专业机构在统一的规范和规则下,各司其职,负责相应专业工程的具体实施工作。实行社会化管理,还可得到社会上最优秀的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水电站建设服务。 2.工程招标采购的方法 2.1.项目招标 龙滩水电站工程项目分标按照标界清晰,便于合同管理,优化施工布置,减少施工干扰的原则。 针对招标项目规模大、技术要求高,项目业主在2001年初即制定了招标管理办法,并报原国家电力公司备案,规范了招标工作程序。对项目立项、招标组织、招标程序、招标方式及投标条件、标底编制、评标委员会、保密事项等都作了规定,明确了责任。对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建筑安装项目,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对投资在200万元以下的建筑安装项目,一般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邀请对象为目前正在龙滩工地施工的六家大型施工承包人投标。对部分监理等服务项目和零星机电设备项目,采用询价后的邀请招标方式,邀请投标人不少于三家。 招标过程中,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2.1.1.认真审查招标文件,保证招标文件的合法性和严密性。 2.1.2.认真组织开标工作,保证竞争的公平和有序性。所有的招标项目,均采用公开开标,开标时有公证员现场公证,公司监事会和广西 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处派员过程监督,保证开标过程的公正。 2.1.3.认真组织评标工作,保证评标过程的合法、公平、公正、合理。公司在评标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计委等7部委联合的《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来执行,外聘合格专家在评标委员会专家总人数的2/3以上,评标办法在开标前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发给所有投标人,评标委员会专家采用综合评分法和独立评标。按照评标委员会推荐2~3命中标候选人,公司招标领导小组定标的程序确定中标人。招标评标的整个过程有广西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处派员监督,监督全体评标人员都能遵守评标纪律,避免外界干扰,使整个评标工作都能按照既定合法程序进行,保证了评标工作的公正公平性。 2.2.无标底工程招标实践 无标底工程招标是在龙滩水电站建设中采用的一套完整的工程招标方法,它的核心是在工程招标时不编制招标的标底。它不是以“标底”作为工程招标的衡量准绳和评标尺度,而是通过一套严密、科学的招标操作程序和评标办法来决定工程合同的授予者。实施无标底工程招标,按市场规律组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 ,排除了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了评标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实施无标底工程招标,实质上对招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条件下,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必须要有真正坚持“剥夺每一个人的特权”的精神和勇气,要敢于战胜自我。其次,实行无标底工程招标,需要很高的条件,它要求招标者必须具有十分丰富的工程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和对工程所具有的深刻的判断能力。即在无标底招标条件下 ,招标者应具备的评标方法和指标参数的合理确定、招标文件的严密编制、工程招标的有序组织、以及对投标单位资质管理和选定等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大量工程招标经验的总结和思考,水电站项目业主认识到只有从管理制度上、管理方法上采取措施,才能铲除腐败的温床 ,彻底消除工程招标中的负面影响因素,真正地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工程招标与采购。由此,龙滩水电站形成并确定了工程招标采购的总体构思,其核心思想和总则是:在工程招标采购中要“剥夺每一个人的特权”;工程招标采购中的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水电站项目业主根据龙滩水电站的实际,进一步对工程招标采购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如何从制度上、技术上清除各类消极因素存在的可能性,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设计出一系列有关工程招标采购的组织方法、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具体包括:无标底工程招标的方法;科学公正的评标办法 ;承包商资质信用的预审控制方法;招标采购的组织机制;工程招标文件的编制方法;工程招标中的技术要求;以及实施闭口总价和固定单价合同的措施等。 3.合同管理 3.1.合同管理的特点 龙滩水电站建设管理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合同管理制是建设管理的主线,其主要特点是: 3.1.1.严格合同的预管理。所谓合同的预管理,就是合同签订前,合同项目的计划立项、招标文件的编制及审查等,这是合同签订后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招标文件的编制和审查要以技术要求合理,商务要求严谨、公平,整体规划可靠为原则。 3.1.2.严格合同的签订程序。每一份合同的签订之前,合同文本都经各业务职能部门会审把关,然后甲乙双方要进行平等协商,就双方关心的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这样减少合同执行难度。 3.1.3.严格按合同办事。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严格按合同约定办事,对质量、进度、安全、造价、文明施工等管理要求,都遵从合同约定。合同双方是平等的合同主体,一切事务的处理都以合同为准绳。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代表,以及其他服务单位,都在合同规范的范围内履行职责。对于设计变更和自然因素造成的费用增加,依据合同条款规定,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处理。 3.1.4.完善合同清算工作。合同履行结束,逐一对合同进行清算,一方面,合同竣工资料要求齐备并符合国家档案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对合同费用问题要有最终决算,双方对决算结果都要签字认可。 龙滩水电站建设的合同管理只刚刚开始,随着工程的进展,必然有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还有待于项目业主去研究去解决和实践。 3.2.强化工程合同管理的核心地位 随着我国的经济由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转轨,大型建设项目的管理也势必由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水电站项目业主认识到,龙滩水电站建设必须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制,必须以合同为主线、以合同为核心实施工程项目管理。 3.2.1.从组织上采取措施,实施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合同管理,制定一整套合同管理的有关工作制度和规定,对合同管理的组织、合同管理的程序以及合同的起草、谈判、审查、签订、履行、检查、清理等每一个工作环节均作出明确规定。 3.2.2.树立水电站建设管理中的一切行为均以合同作为惟一依据的意识,合同运用于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以合同、经济手段管理和实施水电站工程。 3.2.3 .选择确定符合水电站建设特点的工程承发包模式和合同结构,通过合理的合同结构实现和保证水电站项目管理组织的目标结构和运作。 3.2.4.根据水电站工程的具体情况和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在龙滩水电站的前期大部分主要工程项目上均实行闭口总价合同,锁定建设成本。强化合同准备工作,从技术上和经济上采取措施,创造和建立实施闭口总价合同的前提条件:坚持以施工图进行工程招标,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和随意性;强化工程招标中的合同意识,努力完备和详细一切技术资料和现场环境条件,使承包单位能够以最小的风险在完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投标竞争;严密制定合同文件,合理确定工程合同的界面与工程范围,事前分析可能存在的不确定事件和风险,有针对性的采取保护措施;充分考虑和保证承包单位的利益,引导承包单位注重技术方案的竞争,集中力量用于工程的实施,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4.工程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通过对项目目标控制方法的不断研究和实践,龙滩水电站在工程管理和控制的具体方法方面形成了一些较有特点、较为成功的做法。 4.1.通过规划设计、科学技术、工程招标控制项目投资。在龙滩水电站的投资控制工作中,从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技术、工程招标等方面入手,控制工程的投资,节约建设成本。水电站项目业主坚持以设计为重点进行项目的投资控制,以极大的精力投入于工程的设计工作,进行设计方案的比较和改进,由此才有左右岸导流洞洞形设计方案的改变,经过设计优化的导流洞洞形设计方案,节约了大量的投资。控制水电站项目投资的另一思路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先导,依靠科技来实现投资控制的目标。在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案、设备选型等各项工作中,均设立相应的研究课题,投入科研经费,开展了大量有关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试验和实验,取得许多科研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既解决了工 程难题,又为节约投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严格、严密的工程招标是控制投资的又一思路。通过重点强化工程招标工作,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良好环境,以最合理的合同价获得最好的施工队伍和最强的工程保障能力以及可靠施工技术方案。此外,前期工程通过实行工程闭口总价合同,充分依靠和发挥监理的作用等一系列控制措施和方法,使龙滩水电站的实际投资被控制在计划的目标投资值以内。 4.2.独立平行的工程质量监理。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建设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水电站项目业主以制度建设作为抓好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工程招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作为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对于工程监理工作,在具体的做法上采取了特殊的措施,即在所有的工程监理合同中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必须同时与施工单位各自独立平行地进行全部工程的质量检测,包括必须使用独立平行的检测仪器和工具;独立平行地实施质量检测 ;获取独立平行的检测数据和资料;提交独立平行的检测报告等。这样在每一个工程上,都能同时得到分别来自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各自独立的两套质量检测与评估报告,可以切实掌握工程质量的真实情况,确保得到一流的施工质量。 4.3.依靠科技缩短建设工期。对于为期6.5年左右的建设工期 ,首先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论证进度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关键问题,事先研究制定解决的方案,超前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实验和系统研究等。在得到了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难题的系统方案之后,水电站项目业主紧紧抓住2007年7月1日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的进度控制总目标不放。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集中力量做好项目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抓紧工程的设计工作,为后期项目实施阶段工程的顺利展开积极创造条件。在进度控制工作中,以进度大节点作为控制的关键,保证落实大节点目标;建立工程协调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协调各参建单位之间的进度关系;实施工程进度的动态控制,及时调整进度计划。科学的进度规划和有效的进度控制,为确保了龙滩水电站发电目标的按期实现。 4.4.文档资料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为加强水电站项目档案管理 ,建立健全项目档案 ,龙滩水电站制定了有关工程文档资料、工程竣工资料等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实行文档资料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其中,采取的一个有效管理方法是赋予业主档案资料室在档案管理中的一项特殊权力:工程合同尾留款的支付签发权。水电站项目业主在工程合同中均约定 ,预留合同价款3%~5%的工程尾留价款,作为工程保证金和工程竣工资料、项目档案的保证金。合同规定,工程参建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收集、整理、归档工程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工程竣工资料、项目档案经业主档案资料室认可接收,签发归档交接单之后,才能获得最终尾留款的支付。通过经济制约手段,有效、及时、规范地健全了龙滩水电站的前期工程项目档案。 运用上述这些管理思想与方法组织与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使龙滩水电站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成绩: 4.4.1.水电站的设计起点高、意识超前,通过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开发的构想,圆满成功地解决了远期与近期建设的有机协调,实现了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4.4.2.通过水电站总体规划的不断优化和调整、通过合理的设计来节约投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提高项目建设各阶段、工程各方面的科技含量,实现了项目的投资控制目标,节省了相当的建设资金。 4.4.3.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严格按照建设程序,通过科技的投入,分析研究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与因素,采取措施,实现了水电站建设项目的进度目标。 4.4.4.通过实施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严密严格的合同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质量责任制的落实、独立平行的质量检测等切实和有效的方法,确保了一流的工程质量。 工程建设管理论文:探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管理问题 小规模的水利项目是说为了处理好灌溉以及饮水工程而建设的一些项目,比如小规模的灌区,小规模的水库等等。如今,我们国家的此类项目的建设管控活动是一种“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为主导模式,它的发展是以相关的法规为前提的,经由不断的分析论证,获取了非常优秀的成就。该体系促使了项目的产权分明,明确了法人的关键职权区域和责任范围,引导了建设活动的开展。经由落实招投标体系,确保了成本单位从国家指令的形式变化为市场选取的性质,进而减少了项目的成本,提升了承包机构的能力,进而拓宽了管控的水平,确保了项目的品质以及建设速率等等的一些目的的获取。经由合约的管控模式,此时参建者互相的影响,彼此的权益得以维护。 1 小规模水利项目的建设特征 项目的总面积不是很大,同时需要的资金也不算多,一般都是在几十万,同时它的投资一般是补助和所在区域的集资等行为而得到的,无法开展招标工作。对于建设技术的规定不是很严苛,工艺很是简便,一般都是土石项目,安装也不繁琐。很多的项目的落实都含有群众性意。这类项目由于它的活动总数不多,项目总量不大,无法结合设定的机构等开展工作,无法进行品质的监管工作。 2 项目建设时期面对的一些管控难题 如今我国的广大农村使用最多的一些项目都是在上个世纪的中期得到的,自从革新之后,因为很多的缘由而没有开展综合画的配套活动,建设装置不断的老化,渠道面临塌陷等问题,渗漏非常厉害,利用性不高,存在着很多的浪费问题,灌溉水平不高,其抵抗旱情的水平也不是很高,严重的干扰到农业的进步,干扰到农村利润的提升。其发展态势会令人们忧心,具体的体现在如下的一些层次之中。 2.1 项目的创建工作很是随意,使得在项目技术和有序使用等层次之中无法互相的融合,像是一些项目的管线存在渗漏问题,在未经由认证之前的时候,国家支付资金开展维修工作,很多年以来,未从根源之中处理好漏水事项,此时导致枯水时节缺水,在水多的时候又成灾。 2.2 管控不合理,标准不高 在几年之前的时候,因为资金不是很多,此时使得一些水利项目的建设标注不高,而且建成之后的管控也不合理,此时导致其不具有使用性,而且也使得资产得不到有效地使用,像是一些县区内容,当完工之后,未落实到部门机构开展工作,当完工还不到一年,就出现了一些问题。 2.3 项目的建设措施不合理,品质无法维护 由于此类项目的投资不多,不具有综合化的建设措施,其品质不是很好。很多的项目都是受益于群体建设。一些工程由于很多的劳动力都进城务工,此时主要采用由施工队伍总承包、专业施工队伍与受益群众联合承建的办法;项目点剩余劳动力极少,施工条件较困难的项目采用专业施工队伍承包建设;项目点群众积极性一般,施工条件一般的项目采用专业施工队伍与受益群众联合承建,施工队伍负责技术施工,受益群众投工投劳负责土石方工程开挖与材料运输;项目点受益群众积极性高,有能力承建项目施工的由项目村屯牵头承建。由于施工方法不统一,项目建设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部分工程质量较差。 2.4 项目的资金太少,配套装置不合理 对于那些自然氛围不是很好,偏僻落后的区域,此类项目的花费比较多,但是扶持的资金不是很多,而且群众的经济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局限。一直以来因为受到金额的干扰,项目的建设规定不是很高,而且配套装置较少,建成后生产经营效益达不到设计要求,存在先天性不足与后天管理跟不上,导致小型水利工程难以充分发挥效益,很难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 2.5 工程验收与移交不规范 由于工程投资少、分布散,有些工程验收不按照验收标准进行验收,且没有做好移交手续就投入运行,导致工程存在运行安全隐患。 3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对策 3.1 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 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依据审批工程的规模,建立健全资质认证制度,确保聘请具有一定设计资质的、从事相应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设计,严禁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不正当渠道获取从事水利工程设计的权力,设计图纸必须加盖资质证章方能使用;所有审批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必须经行政主管部门招标办招标。招标办组织建设单位和有施工准人证的三家以上企业或单位,依据设计工程项目进行投标,落实工程招投标制度,引进竞争机制,规范施工管理,明确工程投资,遏制工程建设中出现的腐败现象,签定公证合同方可进入施工程序。 3.2 建立管理机制,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建设程序,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广泛宣传,科学管理,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往规范有序方面发展。 3.3 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 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是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使工程发挥更大效益的基础依据。近两年结合实际情况,正在认真建设中小型水利工程,如打井、建坝、扬水、拦河、修渠、排水、微滴灌等。 3.4 加强技术培训派驻施工现场的项目法人单位技术代表和管理人员,要坚持培训上岗,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和业务素质。 3.5 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制度。各地区特别是行业主管部 门的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妥善处理好发展速度、经济效益与工程质量关系,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加大对建设领域的违纪违规和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对那些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要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做到奖惩分明,以此来规范建设领域的组织和个人行为。 总的来讲,小规模的农田水利项目要想获取优秀的成就就要靠着它的品质,要保证具有优秀的监管模式,合理的管控步骤,此时才可以保证建设步骤顺畅,建设管控有序,资金的运行合理,避免面子项目等出现,确保它成为当前农业活动的优质项目。而且要开展好后续的管控活动,保证不出现不利现象,保证项目能够实现它的利润,保证生产工作开展顺畅,保证群众的生活能够积极的开展。 工程建设管理论文:浅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 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总体上在提高,但仍然凸显出不少质量问题,这或多或少地给工程项目的维护带来不便。本文首先论述水利工程质量的影响要素,并就怎样更有效地加强项目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提出一些可行性思路。 1 影响水利工程质量控制和管理的问题因素 1.1 人是水利工程的主导因素 水利工程的质量好坏归根结底在于人,不论是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员、技术员工,还是负责质量监管的人员,其为工作所做的努力都最终影响着工程的质量。这些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都对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构成直接影响,并由实际的工程质量来体现其工作的成效。 1.2 设备和材料因素 材料配件的科学合理也是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构成工程的主要框架。工程项目所需材料的质地、规格和设备的安全性能、结构等均对项目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 1.3 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资金短缺、材料陈旧、设备老化、施工工艺落后和对安全监管不力等问题。除此之外,个别施工企业为了争抢施工进度,致使对一些关键领域的重点环节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安全隐患频发,给施工方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2 加强水利工程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对策 2.1 对工程建设者开展专业的技能培训,全方位把握工程质量 水利建设是一项系统、繁杂的工程,该工程项目需要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严把质量关。针对个别施工者安全意识不够高、技能缺乏的现象,建设企业要定时定期开展对全体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讲座的方式进行,经由各部门人员谈心得、做交流、深入沟通。改变建设者因文化程度不高、专业知识匮乏给质量管理带来的不利局面,切实有效地提升质量意识。加强各部门人员之间的协作,从宏观上把握工程质量,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素养好、工作态度扎实和专业技术过硬的建设团队。加强施工建设人员和水利工程监理、质量检测等部门的协作,提前做好水利工程质量安全隐患的预警与防范工作,多方集中智慧、凝聚力量,第一时间将这些影响工程建设全局的质量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2.2 加强对设备、材料和机械的质量控制 水利工程质量的保障在很大意义上要依赖于所采用的机械设备和原材料,基于此,要对本工程项目内的各种设备性能、标准和材料的有效情况做好质量管控,并由专门的技术人员严把质量关。只要是不符合水利工程质量规范和要求的材料、设备均不得带入施工现场,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原材料和设备的规格到位和施工安全。 在施工前也要有重点地选择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和新方式,明确质量管理的目标,施工过程中控制的难点和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施工设备运用的每一个步骤、环节都要制定出相关的质量应对措施,以防由于设备和材料出现问题,而耽误整个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尽量选用国际先进的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及时淘汰掉陈旧的、落后的机械,使机械和材料能够经得起恶劣的环境、气候和复杂的地质条件给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建设单位购买各种建材和设备时,一定要选择正规、有信誉、可靠性高的厂家,并出具合格证件,选派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前往采购,这样不但能降低购买成本,而且还会控制建材的质量。 2.3 强化设计阶段的质量控管,提高法律意识 设计阶段是整个施工建设的基础,水利工程在设计环节需开展质量评估论证、保证有充裕的资金投入和预期质量效益,一个可行的、先进的设计方案是施工顺利完成的重中之重。在本方案中,要对编制出详尽的施工各环节质量控制对策,并对可能遇到的未知风险做出预警的能力和水平。响应节能的号召,方案要节约原材料的成本,降低能耗、物耗,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注重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有序利用,提高建材的综合使用效率,把注重沿线地区生态和环境保护融入到实际施工任务之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健全施工的法规和规章,促进各部门人员相互监督、制约,把各项制度和举措落实到位、制止违背施工方案和规范的一切行为,令行禁止,才能统一、高效、有序地完成施工作业任务。 3 结语 水利工程质量控管要实现适用、安全、可靠、美观和经济的目标,必须明定企业参与建设的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策略,提高工程质量意识,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工程建设管理论文:石油化工企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摘 要: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存在着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工艺复杂、涉及专业及风险因素多等问题,本文认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合自己的项目管理组织,做好工程前期的质量管理,通过强化管理,优化工程控制等,做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基础和保证,这样才能实现项目管理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项目管理组织;工程质量;优化控制 引 言: 工程项目管理是按照客观规律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管理活动。工程项目建设涉及到各个领域与多个专业,业主往往由于自身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不可能由自己来完成全部的管理工作。业主通常通过各种委托协议或合同,将工程的各项任务和管理职责及各项风险分解到各有关人员和机构,项目业主只进行总体的协调和控制,保证项目按时保质的完成,并尽可能节省投资。 近年来,石油化工行业新建了许多大型工程项目,项目建设一般都以原有的石油化工企业为依托。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如何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使工程建设项目安全高效的建成,是每个工程建设单位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抓好项目管理组织建设 1、项目团队的选拔与建设 项目工程建设成功的关键是组建强有力的项目管理团队。项目团队的成员大多数的时候是在没有专家帮助的情况下,解决项目的很多专业技术问题的,尤其是当一些问题需要马上解决的时候.团队成员应具有与项目相匹配的专业技术水平,否则将会出现由于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而导致项目进度受到影响的问题。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项目特点,为避免工作中产生混乱,项目部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划分项目成员的权责,这样才能使项目经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才能,开拓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 二、注重工程前期的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1、业主在抓工程质量管理时,应特别重视工程前期的工程质量管理策划。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定每个管理人员的责任范围,制定各种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建立严密且可操作的考核制度等。“工程建设总体部署”的重要内容是工程质量管理的策划,这个策划同时也是指导项目建设各部门和各参建单位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 2、选择好的承建单位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在组织招标选择设计、施工和监理等承建单位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资质,还要注重业绩,注重对项目管理资源的投入,注重技术方案和质量保证措施,避免单纯追求低价成本。 三、优化计划管理过程控制 计划管理工作是工程建设高效有序地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工程建设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早介入、早准备、早开工,抓好过程控制.工程管理要向生产和设计这两个方面延伸,做好整个过程的协调管理。 1、制定总体控制计划,采取周、月计划的动态管理,严格考核制度,确保较高的月计划完成率才能确保关键控制点的完成。 2、对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的审批程序加强管理,跟据批复的施工方案审查现场签证。设计变更采取限制名额的审批控制,即在限额内由项目单位对设计变更自己进行审批,限额外的由实行项目单位和业主专业部门共同审批,最大限度地使设计变更的合理性。 3、推行质量目标的计划管理,定期对工程质量进行大检查,设立各种考核指标,强化质量目标考核。 四、实行合同履行跟踪确认制 1、严格执行招投标管理规定,科学合理地制定评标细则,规范招投标行为,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建立完善评标专家库,评委实行持证上岗,随机抽取,同时采取措施杜绝挂靠、非法转包现象的发生。 2、根据项目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投标单位资格审查,选择对本项目建设有实力的施工单位参与投标,在施工招标阶段应该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选取有真正实力的投标单位来负责项目的建设。中标单位一旦确定之后,在合同谈判阶段对承包单位所配备的项目管理机构应慎重考察,在合同中应明确承包商项目团队中的主要岗位人员,并对明确人员的到位做出相应的限制条件,从而确保承包商管理团队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同时针对项目特点,在合同中对承包商对本项目所提供的作业人员做出规定,避免出现中标单位虽然对此类项目工程经验丰富且技术力量雄厚,但对本项目所配备的具体作业层却有失水准,从而加大了该项目运行的困难程度。 3、强化施工合同管理,以合同为依据,跟踪确认合同的履行情况,进一步明确落实有关方面的职责,对合同履行报告中的违约行为采取从重处罚的措施. 五、做好项目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和其它工程项目建设不同,施工作业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大量的危险作业很容易引起事故的发生,而且相对来说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性也是比较大的,可能会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情况,所以在施工安全管理上必须深入细致、常抓不懈,不然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1、安全管理责任制的建立与完善。 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同时也要不断强化企业各级责任者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确立以工程项目管理部经理为核心的项目安全管理机制,确立工程项目管理部、施工监理和施工承包商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项目建设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实现对施工中各种危险施工的安全监督管理,有效地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 2、加强安全培训力度。 在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力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强化施工人员在安全意识和素质方面的培训,确保施工承包商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使施工作业符合安全规范;二是要不断提高施工承包商的技术装备的安全性,不断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操作能力和安全技术水平进行培训。只有这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的水平也会随之不断的得到提高。 六、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 建设项 目管理,首要的是人的管理,因此只有建立一整套健全的激励机制,各项制度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实现预定的各项安全和技术方面的目标。 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本着教育为主,惩戒为辅,多奖少罚的原则。针对项目管理者执行的效果,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并明确考核标准,对执行情况良好的管理单位给予相应的激励回报,对执行不力的承包商要进行严厉的处罚。考核要真正的发挥奖惩导向的作用,避免出现人为因素干扰而产生不公正的奖惩考核情况,而且处罚措施要严格公正的执行,不能姑息迁就。 2、项目建设激励机制即设立专项基金,对签订项目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的企业,实行阶段性目标考核奖励与总体目标考核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同时设立工程质量创优和超额节资项目贡献人员的专项基金奖励机制. 七、结束语 工程管理不能完全仿照别人的模式,只能参考借鉴并结合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管理模式。石油化工项目正朝着大型化和复杂化以及集约化方向发展,业主为实现预定的目标,希望得到全面的项目管理服务.为满足业主的各种需求,项目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开拓创新,在项目管理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适应自己的工程管理的成功之路。 工程建设管理论文:对做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我省林业重点工程的开展和进一步的实施,在资金管理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管好用好资金成为林业重点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本文就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解决问题加强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林业重点工程 资金管理 财务管理 通过实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我省的林业资金投入呈现大幅增长。2001年起,国家安排我省林业重点工程投资40679万元,其中长江和淮河防护林工程11300万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6000万元,林木种苗工程4193万元,退耕还林工程种苗补助11400万元,其他工程投资7786万元。如何管好用好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确保林业资金的安全运行是当前林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林业事业发展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本文就进一步强化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充分发挥好资金的使用效益谈谈一下几点看法: 1 当前在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项目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许多项目资金要等到投资计划下达一、两年后才能陆续到位,有的甚至两、三年都不能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工程的实施和进度。 二是项目资金使用不规范。没有完全按照项目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挤占、挪用、串用资金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出现了弄虚作假,虚列工程支出,套取工程资金,私设“小金库”的现象。 三是资金管理不到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核算不规范。专项资金未能专户储存或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票据审核把关不严,票据金额超过票据限额。 2 资金管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风险不确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难以定量估量,经济效益不突出,部分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向短期见效产业以寻求较快较好收益,使得林业项目工程配套资金落实不力,究其根本原因是对地方政府加大林业投入缺乏一种硬性约束机制。 二是项目单位存在重事前跑项目要钱,事后轻效益、轻管理的现象。部分项目单位不按程序立项、申报、审批、建设,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或在实施中擅自调整、更改项目建设计划和投资,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能,造成项目资金投资效益低下。 三是林业重点工程资金在监管中存在多头监管、效率低下。由于各个监管部门职能不同,因而往往从本部门的职责角度出发,制定一些规章制度,造成了监管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权责界定不清。 四是资金管理使用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部分地方财政由于财力有限,对林业部门的正常资金拨款普遍不足,导致林业单位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专项资金用于弥补人员和公用经费的现象,影响了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 3 加强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林业财政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有效的林业法制体制。根据《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林业重点工程资金违规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地方性的林业重点资金管理的实施细则、实施办法,如《安徽省林业国债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安徽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项目指南》《安徽省违反退耕还林政策规定惩处办法》、《安徽省林业重点工程资金违规责任追究规定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进一步规范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管理。首先项目单位应当明确项目资金的运作、使用程序,建立健全重点工程项目管理责任制。林业建设投资应当按申请、立项、科研、审批、计划、设计、施工、验收、报账的程序进行运作和管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工程项目的主要责任人,对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资金的安全使用负全责,从项目选择立项到检查验收的各环节,层层把关,把资金管理渗透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其次必须做到计划、资金一经下达,只能按法律、法规、制度和办法规定的用途管理和使用林业工程建设资金;做到按规定及时足额将资金拨付到建设单位,不滞留、挤占和挪用林业工程建设资金;做到按规定的标准开支,不随意提高或降低建设标准。最后项目单位应建立资金使用违规违纪问题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的项目施工单位,给予责令限期整改、停止项目审批、停拨年度资金、暂停项目建设等处理。 (3)加强会计核算工作,坚持“三专两单”制度,即专项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单独建帐、单独核算。财务部门要按照项目预算管理的要求,推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和专项资金支出报账制,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根据实际发生的各项业务进行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完整、及时,严禁虚列支出、弄虚作假、编制假账,从源头上保证林业工程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堵塞专项资金管理漏洞。 (4)加大重点工程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监督检查是保障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首先上级主管部门从资金下拨之日起应组织审计、财务部门加强日常的审计、监督,开展定期的全面稽查和不定期的重点抽查,实行资金跟踪管理。其次财务部门应和各业务处室加强配合,采取以查促改,以查代培,查培结合的方式,将重点项目的资金使用检查和工作质量检查结合起来,确保资金使用和工程质量相适应,并通过严格的监督检查、稽查,对检查出的问题按有关规章制度认真进行整改,对整改落实情况及时进行督察。最后要自觉接受社会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做到部门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监督相结合,确保林业重点工程 建设资金的安全运行。 (5)加强林业财务人员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通过重点培训《预算法》、《审计法》、《政府采购法》、《财政违法行为处分处罚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相关办法,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本单位、本部门的财务管理意识,使财务人员在及时了解工程建设的政策、规定和相关制度办法的同时,明晰工程之间、工程与一般业务之间的资金往来关系,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资金使用中的管理作用,总结林业重点工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管理的措施和办法,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单位领导当好参谋,避免由于会计信息失真出现违纪违规行为或造成资金浪费现象。 (6)建立健全林业专项资金信息反馈制度。全面掌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加快信息反馈,对林业项目资金下达情况、到位情况,工程进展情况和投资完成情况及时收集、整理、上报,做好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分析。 (7)采取措施,积极落实配套资金。落实好配套资金是确保林业重点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项目实施单位应该积极主动加强与当地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联系,请当地财政部门给与大力支持,确保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由于各地财政情况不同,对于财政情况比较困难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以劳折资,在完善管理制度和健全手续的前提下,可以作为地方配套资金的组成部分,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建成。 工程建设管理论文: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造成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及隐患的原因有很多,下面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中参与的建设单位较多,作业场地较大。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中,如果再加上交通联系不畅,那么势必会使得安全管理难度大大 提升。 第二,水利工程所涉及的领域对象很多,从而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比如一些爆破工程涉及到炸药管理问题。有些则涉及到在汛期的安全施工问题,还有些涉及到基坑的支护与开挖等。 第三,有些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质量和法制意识较为淡薄。我国建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一些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中明确规定了施工单位的责任和义务,也进一步明确了施工单位在工程技术与质量管理上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或多或少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实际操作中违反一些应该遵守的操作规程,没有按照施工图或者是施工顺序进行正确施工,技术措施也没有保障。 第四,有些施工单位有时为了短期的利益,快速赶超工期。甚至连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都不到位,导致其安全意识较差。由此会带来一连串的严重后果。造成工程质量低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 二、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质量的措施 目前,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领域中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加强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管理与教育工作 第一,在组建施工队伍、施工班组时,要选择技术过硬,安全质量意识强的人员,实行安全与效益挂钩,使其能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危险作业岗位,应严格培训,持证上岗。对新工人实行三级安全教育,未经安全教育的不准上岗,并明确规定工人有权拒绝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及无安全防护的危险作业。 第二,健全安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置要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要求,组织有关单位成立安全生产小组,全面实施安全管理工作。施工单位和设计、监理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并按照岗位负责制、逐级负责制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还要建立安全生产的检查与奖罚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一般包括常规性检查、特殊性检查、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等制度。常规性检查是进行安全管理的基础环节,有助于及时发现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特殊性检查是对某一特定时段、区域进行的检查,涉及范围广,有一定的针对性。定期检查是施工单位制定的一项检查制度,有固定的时间,属于例行检查。不定期检查具有突击性的特点,没有固定时间,没有预先通知,有利于更真实、更客观地反映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一,施工安全管理应抓住两个“关键”,即关键施工对象和关键施工工序。关键施工对象包括危险施工部位,如高空悬挑部位施工、导流洞、引水洞衬砌封堵施工、大坝围堰筑堤施工、深基坑开挖支护施工、土石方爆破开挖施工等。关键施工工序如大体积硅浇筑、钢筋焊接加工、大型构件吊装作业、材料、构配件吊装运输、脚手架工程等。对以上两个“关键”实行安全检查制度及专人安全盯岗制度,真正做到制度落实、检查落实、责任落实,保证施工安全。 第二,要坚持标准化管理,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控制。坚持标准化管理是水利施工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执行标准化,规范化施工是安全生产最强有力的保证。项目施工中应将每一天的施工对象、作业人员及作业程序、安全注意事项及安全措施等,按标准化要求和规定执行,使作业人员在施工前和施工中的每时、每刻都能做到施工地点明确、施工对象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安全注意内容明确,杜绝因情况不清、职责不明、盲目施工导致的安全隐患。 (三)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加强技术监督。 在“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结合木厂实际进行挖潜,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工作。逐步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延长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期,保证设备的检修质量。要努力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艺,熟悉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使用方法;改革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制定检修网络图,使检修质量提高,工期缩短,耗材降低,工力减少。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和检测,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保证设备有良好的技术状况。加强仪表监督、绝缘监督、金属监督和技术监督。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讲一步加强。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管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总的来说,我国在水利水电安全管理领域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以弥补我国在相关领域起步较晚的缺憾。另外,还要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并制定相关安全责任制度,使得责任落实到人;对可能发生危险的部分要重点看护,定期检查,确保安全。并对需要改进的部分加以改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使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并探索研究出一条全新的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之路。 工程建设管理论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加大对水利基础建设的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在此,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水利工程的经验与实践,概述了我国水利工程传统建筑管理模式,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新时代水利建设发展与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我国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是以业主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三项制度为标准制度。 1 传统建设管理模式概述 水利建设项目大多数是非盈利的公益性项目,一般投资主体是国家。然而,整个水利建设项目运行完全是由项目单位临时组建“指挥部”等非法人机构负责,没有一个相应的机构代表政府实行监督与管理,这使项目投资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在传统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下,项目建设单位同时又是使用单位。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制约,建设单位容易偏向自己本部门的利益,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导致项目投资“无底洞化”。 一般来讲,解决管理体制问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进行严密的制度设计,解决好权力和利益之间关系;二是实行政企分离,政府主要从事宏观决策和监管,企业从事具体的建设管理事务。目前,我国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正沿着这两条途径前进。 这种管理模式是以组建临时管理机构如某某工程指挥部等形式来进行工程建设的管理。其优点: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管理模式曾发挥了很大作用;其缺点:没有明确投入、产权、分配的关系,当资金、质量、工期等出现问题时,不便于明确和追究主体责任。 20世纪90年代,建设管理体制开始了明晰产权改革,实行政企分离体制,许多建设单位改制成为独立法人,从而形成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管理模式。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质是通过第二条途径进行制度改革,它具体表现为“建管结合、贷还结合”。项目法人责任制确立了业主在整个投资过程的核心地位,它以业主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三项制度为标准制度。我国三项制度从80年代之后在我国的整个建筑市场就开始试点,不断推广,水利建设市场也在探索。特别是“98”大水之后工程投入的大幅度提高,使我们有能力由过去水利工程以岁修为主改变为以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为主,所以以“三项制度”为核心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在水利建设工程中得到了全面推行,为保证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项目法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项目法人责任制是“三项制度”的核心问题,但是部分项目法人组建不规范,甚至根本未组建项目法人,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确。行政干预,违反建设程序,只抓工期,不顾质量,资金不能按时到位。 2.2 招投标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 许多工程在招投标中,委托没有资质或低资质的单位招投标,从而使低资质或无资质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参与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不够规范,违规操作,虚假招标或直接发包工程导致部分工程存在转包和违法分包。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同体”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质量监督机构、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互隶属同一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其中监理单位归属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或施工单位管理。 监理队伍不足,素质较低,部分人员无证上岗;监理工作不到位,比较突出的是作假账。不该签单的签单,应该核实的不去核实。部分工程项目设计前期工作不充分,设计人员设计水平低,不能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设计因素考虑不到位,设计质量不高,设计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2.3 监督检查,加强质量检测 稽察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威慑能力不够;稽察整改到位率低、监督力度不足。部分市地质量监督机构还没有完全独立建制,政府质量监督机构的定性还不明确,质量管理职能责任不明,质监人员不足,监督缺乏规范统一的工作程序,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存在监督机制失灵的现象,质量检测工作有待加强。 2.4 验收工作以及偷工减料问题 实施的建设项目多,但正规验收的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由于验收率低,已影响到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整体进度,影响到新的项目的实施。 工程多次转分包,层层收管理费,工程实体资金流失, 从而导致部分企业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偷工减料。为节约显成本,施工不按规范操作,最终导致隐成本大大增加。质量控制体系落后,有待健全,质量把关不严。 3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3.1 依法规范项目法人职责 项目法人是项目建设主体,对工程项目负总责。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法人基本条件的要求和管理,建立对项目法人建设行为的考核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项目法人的建设行为。 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标底形成机制和评标决标的标准、方法和工作程序,推行合理低价中标,防止恶意低价中标行为,遏制转包和违法分包现象,加强对招标机构和评标专家的管理。 3.2 提高监理人员素质,积极推进监理改革 工程监理主要任务是对工程质量、工期、投资进行有效控制,以提高施工单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体制改革,增加监理企业活力,积极引导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开展综合性工程咨询服务业务方向发展。 3.3 健全施工图纸的审查制度,提高设计水平 严格按照勘察设计的有关条例及规范进行设计;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施工图纸的审查制度,防止随便变更设计图纸。 质量监督是代表政府对工程参建各方进行强制性监督而设立的,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加强质量监督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的业务培训,建立敬业、专业、高效的质量监督队伍;质量监督将采取“谁验收、谁监督”的原则,或采取“上级监督下级”的原则,不断完善质量监督体制。工程建设 评优和优质工程评审工作全部转由行业协会制定评优标准和优质工程评审办法。 3.4 整顿规范水利建筑市场,广泛融资 建立有效的水利建设监督管理制衡机制,建立“同体”回避制度,同时规范工程分包管理;建立信用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项目法人监督力度;强化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严格管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资质;严格检验进场材料、产品、设备,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项制度标准;全面推进三项制度的实施。 水利建设资金筹集来源多层次,结构复杂,这就使项目工程资金完全到位的难度大。而最关键的还是这些资金来源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可预测性大。而且部分水利资金来源依据不明容易产生纠纷。虽然水利项目资金筹措大部分是有法律依据,但有一些地方政府配套出台集资办法缺乏法规依据,这导致资金到位不稳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立法,以法律为依据,出台筹资政策,依法筹集水利资金。 4 结语 目前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为筹集水利资金提供了全新渠道。对那些投资大、周期长、收益高的水利建设项目,我们可以通过成立股份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筹集大量水利资金,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企业对资金的饥渴,还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培育现代市场经济。如今,经济全球一体化和金融证券化,水利工程项目也完全可以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水利金融债券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工程建设管理论文:对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思考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 建设管理 思考意见 【论文摘 要】本文从水利工程多年的发展和实践情况出发,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运行过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做好工程建设管理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导下,项目法人责任制为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它是我国投资建设领域最基础的制度,承担着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根本作用。项目法人负责着整个工程建设,确保了建设项目的正常实施,监督着项目建设的质量、安全和施工制度,保证了资金管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规范招投标管理和合同管理程序,明确管理条件 国内的水利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全面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管理,国家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为工程建设的管理提供了系统性的依据,在合同条款中,编码制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更加清晰明确,评标报告和标候选择人从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程序更加正规。在管理的条件中,投标单位从《文件》规定的形式、金额和时间条件上进行递交投标保证金,签订施工合同,项目法人也必须按标准预支款项,提交履约担保。 三、严格执行项目开工报告审批制度和设计变更审批制度 按国家下达的通知要求,项目法人要在项目开工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签订合同,按规定做好土地征用、移民安置、资金筹措、质量安全监督等工作,才能办理项目开工报告的审批手续。对于需要设计变更的文件,要及时办理设计变更审批手续,经监理单位签发变更指示后才能真正实施设计施工。 四、加强档案管理,使之有效服务于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定》明确表示,项目法人必须建立项目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好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和归档工作,加强与档案管理部门的沟通、配合,坚持档案管理与工程建设同步开始、同步进行、同步完成,发挥工程档案的利用效果,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建设。 五、加强质量监督工作,做好工程建设的监理管理事项 确保工程质量,组织协调参建单位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是建设监理的必要目的。在建设过程中,强调市场之间的合作关系,实现市场对工程的监督、制约、协调机能,是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能够实现投资的最大效益。工程监理对工程质量实施的监理工作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阶段性的质量监督,把工程质量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六、建立管理统筹计划,确保建设项目质量 水利工程质量结合项目法人负责制度、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设计服务和政府监督形成了独特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了质量管理意识,全面落实了质量管理的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起了质量管理的统筹计划,通过建设工程中的各方人员齐抓共管,确保工程质量的优良性。 七、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中,推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强化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工程实际情况中制定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能够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完善各项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能够提高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给水利工程建设的预案计划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 八、处理好建设项目各方人员的相互关系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时处理好参建各方的相互关系,能够有序开展工程建设。建设单位可以运用“查、促、帮”等方法来监督控制参建单位,督促监理单位认真履行职能,主动要求监理单位召开施工图会审、技术交底和施工方案研讨等活动,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协调并解决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九、实施文明工地建设工作,科学管理,文明作业 施工单位要注意保持环境优美、卫生整洁,做好施工区、生活区的文明建设,做到布局合理,标识明晰,体现现代化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精神,将文明工地建设中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把工地参建人员的精神面貌和环境卫生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科学、文明作业的目标要求。 十、实施并执行工程验收制度 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实施工程的验收力度,质量监督单位直接核定质量结论,在单位工程中项目法人有时会委托监理单位主持、验收质量结论,而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均由省水利厅主持,专项项目工程验收由相关部门主持。在整个进展过程中明确各个验收单位的责任,坚决做到工程质量、工程内容、配套资金、财务管理工程 审计、工程款和工资的合格标准,确保各项工程内容的合理安排。 工程建设管理论文:浅论交通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与管理 一、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诸多大中型城市的交通状态却和经济情况成反比的状态,城市的车辆交通堵塞情况严重已是世界之首。而因为城市交通所引起的交通车能源大量损耗,空气污染严重,城市交通工作效率低下等各种交通社会经济隐患,也严重的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为了缓解我国交通上的不便,国家和各个城市的交通部门都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来改善城市的交通问题。 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由于专业较多,工程技术庞杂,故而交通工程项目建设的难度性也很大,而如何控制和管理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成为了相关管理人员十分头疼的一个问题。要想以限额经济的目的来换得交通工程建设的完美竣工,首先要了解建设施工的具体发展过程,这其中主要的内容包括,交通工程的前提工程,土木建设工程,机电,专业设备,轨道工程,装修工程,最后的绿化等等,在所有的工程建设完毕以后,还需要全面的进行协调运行和反复的检验。 二、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投资控制中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总体投资控制 在交通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受人员更替、条块分割等因素的影响,给项目的总体控制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加之项目管理者对某些环节的忽视,使得投资控制的内在关系被打破,割断了投资控制的连续性,致使基础数据与合同数据的不相符。另外,由于多个项目的共同运作,其合同数量巨大、要求多样而复杂,这也让项目投资管理的总体控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若其管理流程不稳定,就难以实现各项目进程的全面管理。 2、合同管理机制不完善 交通项目建设过程中,当合同双方签订合同后,基本就不再关注合同了,也很少向合同执行者交底,导致施工中的管理者、监理人员对合同条款知之甚少,都是凭借个人经验和主观认识来履行合同,履行合同职责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履行合同时出现违约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当前的项目投资管理,普遍缺乏合同归档管理,其信息化程度也相对偏低。很多项目的合同管理非常分散,在合同归档要求、归档流程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在履行合同时,未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在合同履行后,没有及时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估。总之,合同管理还是粗放管理。 3、变更处理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往往都是“施工在前,审批在后”,影响变更费用、数量的准确性,使投资费用增多。一些专业工程师在进行变更处理时,由于不清楚合同具体内容、工程量的相关计算规则,致使现场签证的价格不符合合同约定,或者工程量与合同内容重复。 4、没有统一的清单标准 由于交通工程建设时期涉及的专业很多,各个行业之间彼此缺乏同意的联系,导致在各个项目之间的费用开支核准不一样,使得工程清单在编排和造价上变动性较大,无法做到统一的清单投资管理的目标。又或者在交通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设计和施工阶段经常是由一家公司统一负责工程的实施,而本来意想中一体化简化投资控制的开支成本,由于行业的垄断性,反而扩大了交通工程项目中的工程投资费用。 三、交通工程项目建设的控制和管理 1、可行性研究及立项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在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及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该项目的工程造价影响很大,建设方对工程投资的控制重点是积极参与项目决策前的准备工作,切实做好可行性研究,高度重视对建设工程项目经济性、科学性、合理性的研究论证。根据市场需要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水平、设计方案等。建设方必须对城市发展规划、市场容量、投资环境,市场前景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等各方面作出深入的调研和正确的评价;尽可能全面地编制投资估算充分考虑建设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宏观、微观的经济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投资的作用。 2、减少设计变更 在项目施工阶段,要尽量少次数的变更设计。在动工以前,要反复验证、复核设计边界条件,如地质状况、管线情况等,优化、改进图纸设计,而不能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新问题,边施工边改图纸。另外,还要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减少因施工问题带来的设计变更,例如,若基坑工程中的加固质量不过关,就会增加支撑,变更设计。 3、招投标及合同签订阶段的管理 招投标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重点应放在规范招投标活动和招标方式的确定上: 3.1必须积极推行“合理最低评标价法”使业主以最合理的价格选到有技术保障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合格的投标人,保障项目的圆满完成。其中最关键的是招标文件编制的合理、严密及评标过程的公正与审慎,造价工程师要深入到编制招标文件及评标过程中,防止低于成本价中标,导致“豆腐渣工程”,或“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等现象; 3.2要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工程量清单计价对透明招投标活动、减少施工合同纠纷、推行竞争和以市场定价、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3在谈判及签订施工合同时要严谨、详尽、明确,增强对合同的法律意识,明确界定工程内容及工程范围,详细制定买卖双方的责权利,尽可能堵住一切漏洞,控制费用变更,减少索赔隐患,避免在今后结算时造成扯皮或发生经济纠纷,加强合同管理及履约检查制度,保证合同的顺利实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4、施工阶段中的管理 在施工的阶段中,对施工方法进行反复的检查,优化施工设计,选择最为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通过经济效益工程等理念对交通工程建设进行多方案的经济型对比,加强对工程经济投资上限额的潜在能力。做到减少工程设计上的变动,严禁将工程设计的变成扩大设计的规模,杜绝扩大设计的标准或者添加设计的内容等等。加大对现场交通工程的管理和监督,现场的签证管理师工程建设中最为频繁的一种,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与监督人员必须相互协作,签证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可靠,工程量的数据也应当清晰明了。 5、竣工结算阶段的管理 在工程结算过程中,审计管理人员不仅要提高业务素质还要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审核结算资料,审查工程量的计算、费用的计取是否科学合理,认真做好工程结算工作,对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交通项目的建 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决策到竣工交付都有一个较长的建设周期,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应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并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通过加强对每个环节的造价控制和审查来?现项目投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工期风险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各种建筑项目也层出不穷,广泛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另外工程项目也受到其他条件的制约,建筑工程项目总是存在各种问题,尤其是工期,这将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本文通过对各种建筑项目的分析,谈久了建筑工程项目工期风险存在的原因,并且有针对的提出其解决措施,促进了建筑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期;风险管理 1建筑工程工期风险存在的原因 1.1资金的匮乏 建筑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的任务,它的工期就是指从工程来时到整个工程的竣工,一直到验收合格转交到客户手里。这也就以为着整个工程的工期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的变动也是加大的,所以其中的不可预计性和不可确定性极多,导致工期风险存在。资金不足就是影响建筑项目工期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资金不足是现代企业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资金的不到位,导致必要的材料、设备都难以及时到位,甚至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这就导致工程存在极大的风险,再者就是不能及时供给资金,导致动工困难,工期延长。总之,资金匮乏,是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工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1.2组织设计的不合适 建筑工程项目是一项周期长,综合性强的任务,所以事先对其进行严密的规划是必要的,但是正因为它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其中的变动性。设计变更就是影响工期的一项重要原因。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方发现原来的设计图纸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错误,或者不符合当地的地质情况,这就必须要进行设计的及时更改,这就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进度。再就是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情况复杂,各种人员的调配不当,施工平面的布置不合理都将影响工期计划的执行。另外,由于整个是公共过程中的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提前没有考虑到这些必要影响因素,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都会导致工期的延长,更有甚者,由于施工存在危险,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人员伤亡,都将严重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工期。 1.3相关单位的原因 施工队伍对建筑工程的工期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毕竟建筑工程不是单一的任务,而是需要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完成的综合性工程,相关单位在整个建筑工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银行信贷单位、建筑设备供应部门等等都对建筑工程的工期起着重要影响。其中涉及图纸的错漏,有关部门或者业主对设计方案的变动、材料设备的不合格、资金不能够按时支付都可能导致整个工程的中断或者速度减慢。另外,不合理的合同工期,将大大增加施工的难度,从而导致工期的延误。 1.4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 虽然影响建筑工程工期的重要是人为的主观因素,但是其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到的。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地震、特殊极端天气、特殊的寒冬天气现象等自然灾害,工程必然不能进行,整个工程甚至有可能都放弃。还有就是在施工过程遇到地质问题,例如溶洞等侵蚀性地质都影响工期的正常进行。总之,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来说,影响它的风险因素众多,影响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直接的、间接地、隐性的、明显的等,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不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人为主观因素,人们都在极力的管理控制,但是仍然在整个建筑工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可避免。 2控制建筑工程工期风险的策略 2.1事先做好风险控制 风险回避是事先对整个工程进行一个细致严谨的极端规划,通过计算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尽可能的回避。首先要学会回避风险,所谓风险回避是建筑工程风险应对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实际的过程中,经过判断,做好事先控制,确定施工阶段工期控制工作的细节。也就是是说事先明确工期的计划,根据合同的工期要求,有条理的准备各种工作,做好时间安排。再者要编制、审核单位工程的工期计划,确定好每个部门之间的衔接根据关键线路的工作,保障施工的连续性和均衡性。最后做好短期的计划,每一个年度、月度都需要严密的工期计划,已施工总工期为基础,确定单位工程的形象进度和所需资源,包括人力、资金、设备等等的供给,做好整个工程的综合平衡。 2.2事中的工期控制 在整个工程在运行的过程中有各种新问题出现,做好事中控制才是保障整个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及时对施工工期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随时对工程做好实施动态。做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做好信息反馈出路,并且随时把计划和实际的进度进行比较,从中检验是否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偏差,对以后工程的进度做好控制。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施工现场,及时预防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而技术问题或者安全隐患,减少这些因素对工期的影响,做好各项协调工作,及时解决资源矛盾、配合矛盾,保障工期的顺利进行。总之,建筑工程的事中控制对整个工程的工期应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3事后的控制 事后的工期控制是指完成施工任务之后的工期控制,包括及时组织工程验收,车里整个工程的索赔等,还要对整个工程运行过程中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归档,防止以后出现建筑问题时候,可以及时的找到工程的问题所在,也方便在之后的工作中避免同类的失误。总之,在整个建筑过程中要做好工期风险的管理,保证建筑的顺利完工。 3结语 本文作者意识到建筑工程工期的风险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工期风险角度,根据建筑工程的自身特点,说明了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工期风险大的原因,并且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阐明了工期风险如何控制,但是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本文在这个问题上还未能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详细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在这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可以在之后的学习中对这个问题做出更加深入分析。 作者:杨诚 单位:云南香料烟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房屋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文章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资金也在不断增加,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各种建筑设施和各种建筑工程的扩大,建设工程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建筑工程的风险对于建设施工的过程是非常危险的,因而导致建筑施工的损失增多,因此对于房屋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对于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也会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就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一些相关的危害,提出一些风险管理的措施以及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风险;管理 建筑工程的程序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建筑工程的完工是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来共同完成的,不同的因素影响的效果是不同的,建筑人员需要注意建筑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而施工的目标就是是建筑工程需要的标准,如果施工的过程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就会造成更多的风险,这种风险是非常不利的。施工的问题除了这些,还牵扯到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素,都会让施工过程的成本增加,施工的周期也会不确定,同时施工的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因此建筑企业在建筑过程中一定要了解施工的风险,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加以控制,就能在施工的过程中减少损失。通过了解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对于其中的风险加以分析,这有利于我国在风险控制管理过程处理中更加的成熟。 1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的时间,经济的发展迅速也带动了建筑工程行业的蓬勃发展,虽然建筑行业在蓬勃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建筑行业处于刚刚起步发展的阶段,需要经过政府的正确引导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而目前的发展状况是不尽人意的,无法实现建筑施工与环境经济的协调及融合,但随着不断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势头也会越来越猛。 2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态度 建筑行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如果国家没有重视建筑行业的发展就会让建筑的发展良莠不齐,也会出现建筑工程施工不安全的问题,这对于施工行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此需要建筑行业能够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这些认识对于建筑行业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需要每一个企业都认识到对于建筑行业风险管理的问题。 3对于风险管理项目的调查研究 我国的台湾地区以及香港地区对于风险管理这方面的认识还是比较早的,早期的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著作也非常多,但是仅仅是这些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建筑行业的风险管理控制是一项比较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讨和研究,也需要不断的加深认识。而相比于港台地区,内地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认识就晚的多,早期只是通过接触一些相关的书籍才认识到这方面的知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完善,我国的项目风险管理也得到了新的认识,因此国家对于加强这方面的认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4风险管理的分析 风险管理的经济成本设计的范围是非常广的,通过风险分析就可以了解风险管理有哪些可以避免的损失,有的损失是需要进行评估的,如果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也需要将损失降到最低,这样可以减少建筑过程中的损耗。这样的措施有利于增强施工人员的信心,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风险管理的目标性:建筑工程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建筑目标牵涉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与各个工作人员的利益相关,企业只有制定适合的目标才能够减少企业的成本和资源的消耗,每一个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施工的进度,所以企业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企业制定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化的预测,需要进行科学化的制定。 5建筑施工过程的风险程度越来越低 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采取提前应对的措施,建筑施工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还有不确定的因素的影响,那就可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做一些提前的准备,比如可以建立一些防护网以及在周围种植一些树草之类的植被,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坡度进行一定的计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这样也能够减少滑坡的产生。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做好应对措施。施工过程中的每一步环节对于施工的完成都是紧密相关的,所以需要注意每一个施工环节的细节,在发生灾害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相关人员的疏散和撤离,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施工的损失。 6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开始认识到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各种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这也是规避风险的一种方法,每一个施工的企业都需要进行风险的规避,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潜藏的巨大危害是需要非常小心的,因为涉及的利益是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如果企业能够在施工之前认识到这一问题,再加上政府也会对企业进行相关的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也会降低施工过程风险管理的程度,给予了施工过程更多的安全保障,对于施工过程也会更加的有利,未来的施工发展会更加的安全。 7结论 本文通过多种理论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相关的危害给出了相关分析,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管理都作出了许多的调查研究,同时也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存在的损失以及原因加以分析,在施工的过程中也对施工的风险的规避以及目标的制定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给施工过程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于降低施工过程的难度有了很大的帮助。不管是在企业的角度,还是站在政府以及施工工作人员的角度上来看都是非常有利的。本文研究的成果主要用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并在以后施工过程中能够加以应用,对于施工过程能够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本文对于所进行的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并能够加以借鉴,企业需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对企业的施工过程把握的更好,施工的过程也能让人更加放心。 作者:叶俊 单位:江苏景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述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功能的建筑物越来越多,其建设的规模也都越来越大,使用的技术也越来越复杂,而建设施工的周期一般都较长,施工的环境较复杂,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都增加了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如果不能规避这些风险,会影响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时,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风险;风险管理 风险广泛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周期长、规模大、施工复杂、投资多的建筑工程,各种不确定因素大量的存在于施工过程中,工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风险事业,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客观存在的风险并不意味着损失,只要善于进行风险管理,这些风险都是可以避免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和目标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两大要点,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1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中的经济、技术、组织和管理等各方面都可能产生风险,风险会造成工程经济效益降低,严重的会导致工程项目失败,造成巨大的损失。建筑工程中的风险具有普遍性,并且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都是客观存在的。风险管理就是辨识、评估、预防、控制这些潜在的风险,以最少的成本减少甚至避免风险的发生。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质量,对风险大的项目借助风险管理来予以规避,开发者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合适的风险方案;风险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企业有了正确的建筑工程项目决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就需要对风险的准确预测,也就是科学的风险管理;科学的风险管理是企业建筑工程项目取得经济效益的关键,对可能的风险进行准确地评价,做好相应对策,能够降低风险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2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 2.1建筑工程风险的分类 经营风险:合同带来的风险,有些企业为揽到工程,在签订合同时会同意一些不平等条款,致使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不利的地位;项目带来的风险,由于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在投标时没有科学的分析、预测成本和利润而低价竞标;建设单位带来的风险,与业主的紧密合作是顺利实施工程的基础,业主的实力、信誉、协调能力都影响工程的正常展开。管理风险:项目经理任用风险,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效率及成本有项目经理的管理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另外,项目经理的频繁更换会使施工成本失控;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技术难度大、规模大、技术工艺复杂等特点,管理工作容易存在安全隐患,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的出现,这样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也会直接影响企业信誉,甚至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技术风险:在施工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实际情况与地基条件、地质资料不符的现象,这时会使工期,而且还会增加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如果在施工过程中遭遇洪水、台风、泥石流等恶劣的自然现象,也会直接影响施工,甚至还会造成人员的伤亡;施工设计图纸的变更、供应不及时,都会影响施工进度,对工程项目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走出自身技术能力范围的问题,各专业间又没达到及时的协调,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会影响工作的效率,甚至造成施工失误,对建筑造成严重的影响。经济风险:材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设备市场等要素市场的波动都会对工程成本造成影响;货币贬值、利率变动等因素会影响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使施工中出现资金、设备、材料供应不及时、有达标等现象,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给工程造成不可忽视的经验风险。 2.2建筑工程风险识别的依据 风险识别的依据有:项目规划,其中有工程目标、采购、资源、进度、费用计划、各方对项目的期望值等;风险种类,掌握市场、技术、管理、组织、质量和法律法规变更等各种风险的特征规律;历史资料,找到一些和此建筑工程类似工程的一切资料,通过分析这些资料找到有借鉴作用的风险信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计划,规划和设计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对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起到指导作用;制约因素与假设条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完成的计划和规划性文件,实施期间出现的不成立条件会增加项目风险。 2.3建筑工程风险识别的过程 集料的收集,收集对建筑工程风险识别有用的资料,包括工程环境方面的数据资料,类似工程的有关数据资料等等;充分估计建筑工程风险形势,明确其现实性和不确定性,明确项目可以动用的资源,对保证实现建筑工程目标的方针进行分析,对隐藏的假设和风险予以揭露。 3建筑工程项目风险防范措施 3.1风险回避 当潜在的项目风险具有较大的发生可能性和威胁性,而且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又没有合适的应对措施时,可以通过改变项目目标和行动方案或主动放弃项目实施的方法,从根本上回避风险的发生,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风险事故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其他严重后果。 3.2转移风险 通过合同、协议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其它或个人的方法。这样,当发生风险事故时,可以将部分损失转移给其他组织和个人。又包括非财务性风险转移、财务性风险转移两种形式。 3.3缓解风险 通过有效的手段来缓解风险造成的有利后果或降低风险发生率,属于一种积极的处理手段。又包括有形手段和无形手段两种。 3.4接受风险和风险自留 当采取的风险回避手段所花费的费用超过风险事件本身造成的损失时,可以采取接受风险方案,并做好准备工作和应急计划,尽量减少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如果找不到风险应对策略,就可以将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看成项目成本,并采取积极行动承担事故后果称为风险自留。 3.5储备风险 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结合项目风险规律,事先拟定出科学、高效的风险计划和相应的应急措施。当项目进展与计划不符时,就直接启动应急措施,可分为进度、费用和技术三大类。由于建筑工程自身特殊性决定了项目工程中会存在较多的风险,项目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工程项目风险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达标、顺利竣工。 作者:王野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城市建设管理行政执法局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增强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人们在物质追求方面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建筑工程行业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在近些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层面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重视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各项风险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尤其是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建筑施工项目都需要科学与先进的管理模式做指引才能使其顺利实施。要使建筑施工行业得以蓬勃发展,强化风险管理制度,重视施工管理技术是关键。 关键词:工程施工;风险;风险管理 衡量一个建筑工程质量好坏的标准在于其施工风险管理工作的优劣。施工风险管理工作体现在建筑施工的各个流程中,而且工程质量的高低、工程进度能否按时完成以及工程所获取的实际效益等都与施工风险管理工作有着一定的关联,因此要使建筑施工的各个阶段得以顺利实施,做好施工的风险管理工作非常关键。此外管理者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中要大胆创新,改进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处理与解决,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中。 1项目施工风险的基本概念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也给国家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的契机,建筑工程行业也不例外。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它给国家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不利因素,工程任务的日益加剧,工程耗资的不断增加,无疑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做好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管理工作非常关键。所谓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建筑施工的各个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质量方面的相关问题,不仅会影响工程的实际进度,而且对工程的质量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比如在进行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若所选择的方式不恰当,也极易使得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对后续正常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 2项目施工风险管理所面临的难题 2.1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低下,风险观念薄弱 首先,纵观当前我国各大建筑施工团队人员的素养都较低,知识层次较低,专业人员较少等,他们的自我保护观念淡薄,对施工中存在的一些潜在危险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当在施工中遇到突发状况时他们往往不能沉着应对。此外,很多施工人员缺乏规范的技术标准,安全管理观念不强,大大加重了工程安全管理的难度。其次,由于建筑行业与其他行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得很多学历高、能力强的年轻人不愿意涉入这个行业,有的人员甚至对该专业存在一定的歧视心理,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最后,我国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所制定的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存在的很多问题不能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与解决。 2.2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 为了使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能够顺利实施,我国也制定并出台了一定的法规政策用以约束某些行为,但在观察中我们发现仍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所制定的法规缺乏针对性;二是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三是法律的执行度不高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再加之当前很多监护施工项目主要由政府主导,风险成本也都是由政府全权负责,导致很多资金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加大了建筑风险管理的难度。 2.3施工中的现场监理工作不到位 在建筑施工的风险管理的各项因素中现场监理工作不科学也是其中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国内监护施工现场尽管大多数都是按照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实施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却没有专人进行负责,这样在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突发状况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影响后续施工。有的施工单位虽然安排了专业人员进行监理,但在具体实施中却是流于表面形式,遇到问题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就做出不科学的决策,使得监理环节没有起到真正效果,这些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实际进度。 3增强施工风险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纵观当前我国的施工发展现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很多工程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管是在质量方面或是业绩方面都较为欠缺。再加之在实际施工中各种突发情况层出不穷,有些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作为管理者不断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非常重要,只有在平常的工作中善于发现,深入思考,严把每个施工环节的质量关并做好一定的管理工作,才能提高建筑施工的真正成效性。现针对建筑工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提出以下几点针对性的措施。 3.1强化合同风险管理制度 与其他行业相比较而言,建筑施工是一个系统而庞杂的行业,而且前阶段的施工直接关系着后阶段的施工质量的好坏。建筑施工行业不仅包含自然、经济领域,而且还与法律、道德等层面内容息息相关,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必须借助法律的约束并通过一定的文字进行风险评估。在具体的施工中通过法律的方式保护施工方与主办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现就建筑施工合同中一些常见的问题企业应组织相关负责部门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在合同管理的各个阶段中对原有内容进行适当的改进与补充,使之与企业的发展相吻合。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网络化的日益普及,建筑施工管理部门也应构建完善的网络化法律风险控制工作,设置专门的法律顾问制度并明确到人,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人员应给予严厉的惩戒,对表现好的人员应给予奖励,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3.2强化施工队伍建设力度,增强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作为施工单位应强化企业中每个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及法律观念,并将其铭记于心,对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应全面掌握。在熟悉施工各个阶段的相关技术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知识的基础上企业主管部门应注重对干部的培训工作,定期聘请一些业内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或者是派人到外进行参考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此外,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多方吸引优秀人员,例如可通过高薪聘请或者是发放各种福利等方式吸引人才加入企业团队中。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应在施工开始前就做好风险预估工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应对,最大限度的降低公司的损失。通过对建筑施工中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后,我们真切的呼吁建筑行业各界人士,在进行建筑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选择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聘请专业的风险管理顾问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化的培训。随着时展的浪潮不断推进,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运用高科技以及网络化的制度去约束与管理企业,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与抵御风险观念。 3.3做好施工队伍的管理工作 在提高施工风险的各个举措中强化施工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尽管当前在建筑施工的各个领域中很多方面都使用到了高科技,机械化、自动化随处可见,然而它的主要控制中心还是依靠人为的力量。所以作为施工单位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养、专业能力扎实的施工团队很重要,强化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项目管理部门还应注重每个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开展行之有效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培训工作,强化施工人员对风险的认知水平,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施工风险评估工作。 3.4严格把关施工各个环节,高效率完成风险管理工作 作为建筑工程主办方应将施工过程控制作为衡量施工是否达标的重要依据,特别是要注重施工各个环节中的控制关键职能,针对风险控制工作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共同做好施工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此外,作为管理者在平常的工作中切勿墨守陈规,而应大胆创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施工企业的诚信意识。我们都知道施工过程管理工作几乎包含了工程的整个阶段,大到工程竞标、工程施工中,小到预算的各个细节中都有涉及,施工管理者要认真、仔细,在第一时间发现工程合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于此进行有效的改进,从而最大限度的增强施工成效性。 3.5最大限度的降低技术环境中的风险问题 在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技术风险的防范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所以在进行建筑施工前施工人员要做好数据的勘测工作,通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做出准确的评估,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比如在地基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根据施工区域的实际地质状况以及自然特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这样才能使风险等级降至最低。作为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开始初期就应对施工中所面临的一些突发状况等做好分析与预估,并根据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最为有效的策略,尽可能的避免不良施工条件的发生,影响施工的实际进度。在施工中还应做到施工图纸的统一,对于施工中的一些重要部位应做好标记减少施工偏差现象的出现。此外还要明确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确保施工现场有序开展工作,增强施工的成效性。 4结束语 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行业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建筑行业若仍固步自封,走传统的发展路线则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步。为了更好的顺应时展潮流,在施工风险管理中进行大胆创新,改进传统的管理模式,走与时俱进之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其更好的立足于社会的重要保障。 作者:芮朝辉 单位:青海金世纪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投资项目工期风险管理研究 1工期风险管理的简介 工期风险管理具体是指对于各种不确定性条件下,对于工期进行额风险管理,这个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工程,对于未来的各种工程实践进行的预测来实现工程的实施和资金的运转。建筑工程在项目投资的过程中可以分为具体的活动,而每个活动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要想对未来的预测做到完全精准是不可能的,所以会出现偏差,从而带来一定的价值偏离,这就是风险的来源,所以说要想做好工期风险的管理就必须在预测的过程中掌握多种预算规律,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同时也要尽可能的放宽指标,防止出现部分项目达不到要求而出现亏损的现象。在项目投资时要充分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对影响工程的各种因素进行估计,以降低风险,从而保证工程的顺利进,促进自身企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 2影响工期的因素分析 2.1项目风险因素的认定和识别 要想对境地风险就要学会如何识别项目风险因素,对于不确定性因素的认定,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这就要求对整个建筑工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初期到工程施工完成各个阶段涉及到的相关的资金、材料、政策、经济形式等,都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要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也就是抓主要因素,将其分解,从而进行准确的预测,降低其对工程的影响。 2.2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诸多方面,下面举例进行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对于建筑工程的进行是很重要的,要知道建筑施工大部分是在户外进行,所以一旦天气恶略就会影响正常施工,从而影响工程的工期,同时建筑需要水泥建筑等措施,所以对于外界环境的温度也有一定的要求。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影响。要知道施工设备是参与施工的主要力量,一旦施工设备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工程的停滞,对于工程的施工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工艺可能会随时应用到实际中去,这和做出的预测有很大的出入,也对工期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一般是积极的,随着新工艺的引入会加快施工进度和质量。工作人员的效率。项目施工的主体是人,所以施工人员对于系工程的进行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要知道一个有着高素质的施工团队和一个低素质的施工团队的差距很大,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是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还是管理制度,以及相关负责人的工作能力都会相差很大,这不但会影响工期,严重的还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除此之外,不确定因素还包括政府政策支持、材料运输和质量、当地土质情况等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出现一方面都会对工程的正常进行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和最初的预测产生出入,所以在工期风险管理时要做到充分的准备。 3应对工期风险管理的方法探究 3.1学会回避风险,降低风险 要明确投资项目时有很大的风险的,所以建设投资方在投资前期要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如果风险过高,难以控制,可以在投资或者施工之前放弃项目,避免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要制定严格的企业制度,对每个项目都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做到有效的回避风险。对于项目的已知风险,要尽快采取措施,从而降低风险对工程的影响,而对于不确定风险,要尽可能的假设外界条件的变化去进行预测,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避免这些预测的风险。 3.2提高对工程的要求 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质量的工程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会很小,所以无论是从人力资源还是设备方面都要高标准严要求,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对工程进度的影响,从而大幅度的降低工期风险。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还要颁布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制约和保护,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投资方的要求进行,这也可以有效的控制工期风险。 3.3提高风险预防的能力 提高风险预防的能力对于投资方而言主要体现在自身方面,一方面投资方要实施人才战略,提升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这样在进行风险预估时才能准确的把握住信息,预防出现的各种因素,减少已存在的风险因素,从而降低各种风险的发生概率。 4结束语 建筑工程有着其自身的特性,所以说建筑投资方在进行建筑项目投资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于影响项目工期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确认和分析,对于其中不确定性因素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规避,建设投资方应制定科学的措施从工程的前期着手准备,对于风险较大的项目要学会放弃,同时要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能力,从而提高风险预防的能力,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提高对工程的要求,这样同样也能避免很多因素对工程工期的影响,可见掌握多种规避不确定因素对于降低工程风险多么重要,最终保证工程正常进行。 作者:季耀东 严明汉 单位:南京南汽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南京万辰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简析 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标竞争十分的激烈,招标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因此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招标人想要在招标活动中选择最优的投标人,不但要做各方面的努力,还要对招标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对招标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风险进行预测合评估,分析找到解决风险的办法,保障招标的顺利进行。 一、建筑工程项目招标概述 1.项目招标基本概念招标主要运用的是技术经济的评价机制和市场的竞争机制,在项目中间展开择优选择的一种相对成熟的交易活动,它是招标人在依法参与竞争性的招标过程中,对招标的条件事先公布,并邀请符合项目工程的投标人参与其中进行竞标,根据公开的选标条件找到适合的投标人,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简单来说招标是一种经济行为或者交易行为。而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标是为了确保利益的前提下,在市场上形成良性的竞争优势,并选择最优的投标单位,可以有效保障工程的质量,根本上是为了节约建筑的成本费用,缩短工程的工期,实现建筑投资利益的最大化。2.项目招标的基本特征工程项目的招标从工作的开始就走的规范化的程序,投标活动以及参与的人员必须严格的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依法接受国家的监督公开的进行。招标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并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进行。而整个招标活动的程序和规则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过的章程的步骤,是不能随意在中间发生改变的。整个招标活动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有序的进行,确保了招标活动的顺利展开。建筑工程项目涉及的利益面积比较广,因此在招标活动中实施的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程序。要先公开招标的信息和具体的内容,招标的程序实施公开,并且结果进行及时地公开和。招标过程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应当公正的对待,并在相同的条件下参与竞争。招标活动坚持高度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并接受各级部门的检查和监督,这样才能防止在招标活动中出现恶性竞争,有效地维护了竞争的局面,促进招标的顺利发展和进行。招标和投标活动都坚持一次性的原则,即交易行为只能进行一次性的秘密报价,递交投标文件后不得擅自改动内容,不得对相关的条款进行修改。招标是为了选择最佳的建筑工程项目,选择最佳的投标人,确保工程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工,节省工程的成本,保障工程的质量,达到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收获。 二、建筑工程项目招标的风险管理 1.风险的含义和管理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且发生的因素较为复杂。如果在某一条件下或者时间下,对这一事件的预测结果与现实的结果发生了较大的差距或者有不确定的变动,可能变动越大,会发生较大的风险。风险的管理也分为可控制的风险和不可控制的风险。可控制的风险可以利用现实的条件提高技术手段加以控制,而不可控制的风险是不能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预测和控制。但风险管理的水平还是取决于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2.建筑工程项目招标的风险管理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就是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将建筑工程项目招标中的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降低招标过程中的损失。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首先要进行项目的风险评估,并分析评估的结果并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在建筑工程项目招标过程中出现的利益损失和效益的偏差现象,从而优化管理的办法,进行风险的控制,并对招标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妥善的处理。这样有利于建筑工程项目在前期的资源配置,为实现建筑项目的总体目标奠定基础,从而降低工程项目的风险,促使项目得到最大化的利益。3.风险监控建筑项目工程的风险监控可以有效地保障风险计划的顺利展开,并且也是规避风险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在监控之前,要先确定风险监控的体系,对建筑项目招标实施的过程进行监控,快速的识别和分析风险的存在,并做好预防风险的办法。 三、建筑工程项目招标管理工作风险分析 1.项目招标工作存在多方面行政干预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标活动牵涉到建筑行业的多个主管部门,且有些部门的主管或者领导具有功利主义的倾向,并且有意的妨碍着招标活动的顺利展开,影响着招标的质量和进程。而建筑工程项目招标的负责人不会违背领导的意思,因此在招标的过程中会失去招标活动的公正性,最终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工作的顺利展开。2.建筑工程项目招标工作监管体系不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标活动要严格的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程序进行,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规定,并对招标的活动有明确的流程和工作内容的指导。但是在具体的招标实施活动中国家有关部门缺少相应的监督和监管,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而招标活动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项目工程的监管单位置若罔闻,部分的投标者企图钻空子,忽视招标活动的法规导致招标活动的正常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给招标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困扰。3.项目招标人自身的原因在许多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标人当中缺乏对投标者的全面的了解和审查,而项目的招标有很多都是委托有关的招标进行的,而这些人在参与招标的活动中缺乏自身的经验和技术,对投标者的背景和资料缺乏调查和研究,导致招标人错过资质比较好、信誉较高的投标公司。投标者的投标书与自身的实际的情况并不是完全的一致,这就需要招标人对投标人的现实情况进行确切调查、全面了解,保障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效率,为建筑工程项目节约成本和资源。4.项目招标人过分的重视标的价格很多的项目招标人为了公司的利益考虑过分的重视标的价格,并企图降低项目的成本。但如果成本过分的降低会影响建筑项目的工程质量,最后只会增加项目的成本,得不偿失。因此招标者在参与项目招标的过程中要合理的考虑利润和价格,在项目的实际情况条件下去考虑成本和标的价格。既保障了工程的质量,也保障了标的价格。 四、建筑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工作对策 1.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减少行政干预招标者有选择投标者的选择权利。因此要保障招标的整个过程在公开化和透明化的前提下的进行,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招标工作的实施内容,确保招标活动的公平进行。对招标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如果遇到行政干预要如实向上级部门反应,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投标者要真正的做好充足的准备,凭借着自己雄厚的实力和业绩得到招标人的肯定和支持,并公平地参与到招标的活动中来。此外招标人进行风险管理要对投标人的信息进行如实的登记进入档案,并持续的关注投标人的动向,确保选择的正确性,这样也有利于自身的风险管理。这是招标人进行市场管理的最有效地手段,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中诚信经营的必然条件。2.提高人员业务水平,改进工作的方式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标单位要选拔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招标人员参与到招标的活动中,并且对招标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管理,加强自身的操作技能,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在招标的活动中为招标单位选择优秀的投标者。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作保障,高素质的人才可以全面了解和分析项目工程的整体情况,对招标活动全面的掌握,对投标人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权衡,这样在项目的前期才能保障工程合理的利用资源和资金,才保障完成项目的总体目标。高素养的企业招标人员会对招标项目成本、质量以及工期等各方面做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确保项目的如期完成,为项目的完成节约了资本。参与招标的人员还要具有保密的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操作的技能,体现项目招标的公平性和合理性。3.完善招标文件的编写,邀请专家审核招标文件的质量影响着招标项目工程的质量,对招标工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要不断的完善招标文件的编写工作,对招标的目的以及相关的工作细则都要编写清楚,并邀请相关的专家进行审核,避免在招标的过程中出现不良的事件造成损失,对招标文件中的条款加以修正,确保招标的公平和公正性。4.加大对投标方的研究和风险协调的能力建筑企业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投标策略,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招标人的要求改变各种战略性的策略,让企业能通过合理的方式中标,实现双方的经济利益,屏气扼要对项目的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了解真实的情况。在风险发生时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树立良好的风险协调意识,将对不确定的风险做好应对的准备。因此企业在发展中要树立良好的危机公关意识,提高企业的协调和应变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5.控制企业的可管理风险针对项目工程中可以预测和控制的风险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手段,制定一定的风险管理的策略,提高可管理的风险意识,并针对出现的风险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工程预算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结算的完整性,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总结。加强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的管理,加强财务收支状况的管理,实现财务的收支平衡,实现企业的稳定。 五、结语 招标工作中涉及的人员和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存在多方面的风险,且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为了能确保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标单位必须加强招标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有效地预测和识别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策略,加强各个方面的风险管理,从而确保工程的顺利完工,降低企业的成本。 作者:张涛 单位:华招标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分析 一、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1.确认建筑工程的危险源,设计危险源的清单 可以说安全事故只要发生可那么就存在危险源,危险源可以说是安全事故发生的基础,所以,安全的风险管理工作主要的重心就是要对危险源去进行控制。建筑工程在开始开工之前,监理的工程师就应该去参照工程的主要特征还有工程所要进行施工的内容,和相关的条件以及一些外部环境,对工程的安全风险的有关资料和信息进行统计,参照工程构成以及工程的施工阶段还有工程的风险因素等去进行相关的分类,积极的识别和确认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源。对于参考而确定的危险源,要按照事故可能出现损失的严重程度还有事故可能出现的概率分去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各种重大的危险源进行评价,按照重大的危险源的主要特征去制定控制其安全风险的具体办法,并设置危险源的清单。 2.严格审查各种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之所以要进行应急救援的预案是主要是为了去控制事故发展的方向更加的严重,尽可能的减少环境还有相关资产受到损害的程度,尽量的降低施工现场出现的人员伤亡。审查应急救援预案的过程里面,监理的工程师需要对救援的预案进行注意是不是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不同的工作程序都是不是可以进行操作,救援的器材还有救援的组织人员布置的是不是合理。 3.监视测量并且控制危险源 监理工程师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危险源的清单对各种风险去进行控制,假如建筑的工程施工条件还有施工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工程量有相关的变动,那么还需要去了解风险的控制方式是不是要按照工程的变化而进行改变。并且,监理工程师还需要去检查是不是有新的危险源会出现或是存在施工前期被护士的危险源。如果出现新危险源,那么就要去积极的识别它,同时制定相关风险控制措施。 二、施工之前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理工作 1.比较细致的了解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各方面条件 总的来说在施工的企业安全生产的条件有很多的内容,在通常的情况下,安全生产条件不会造成财产的损失或者是有关人的员伤亡。并且伴随着我国的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的推行,有一些没有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要求的施工单位是不可能取得安全生产证的书,所以也就不可能去进行工程的建设。 2.审查工程施工方案以及安全技术措施 为了对工程可以安全生产进行保障,施工的企业在工程技术上还有防护上以及管理的去建立一些相关的安全措施。对规模比较大的危险性比较高的工程来将,比如有:土方开挖和吊装的工程,基坑支护还有模板的工程等,都是需要去制定一些比较独立的施工方案。同时在进行施工的过程里,监理的工程师还需要特别的去注意核查有关的安全技术是不是都是成熟并且可靠的,是不是都有一定的可行性以及针对性,是不是都符合行业中不同强制性的标准规定,要认真的审查专项方案的计算的方法还有安全的验测结果以及主要数据的来源。 3.对相关设计文件进行了解,参与工程技术交底工作 工程设计部门在施行设计的交底之期,总监理工程师需要让手下的监理人员对设计的文件进行了解,并且积极的对设计图纸中存在的施工的安全问题以及结构上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可能出现或者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专业的监理工程师需要在设计技术交底的工作中积极的参与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了解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的主要原则和设计上的主要构思以及对于设计质量的一些要求等,对与施工安全的环节去进行注意,并且选择新材料还有新的技术以及一些新的工艺手段,去向设计单位提出一些比较适合的预防安全事故的办法和建议。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中,安全的监理可以被称作是一项非常系统性的工程,施工企业要对安全的监理工作进行重视,积极的参与到工程的设计以及建设还有勘察和采购的每个方面,再由就是承包方需要严格的去执行自身的安全责任的义务,积极的和有馆的单位和项目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好协调,施行互相的监督手段,一起去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保障建筑工程能够高质量的如期竣工。 作者:张文河 单位: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论文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项目表现出数量多、规模大、综合性强等特点。同时也具有投资周期长、规模大、风险因素增加等特点。各种类型的房屋建设、附属设施的建设以及管道、线路、设备的安装等都使得建筑工程对实际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风险,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下文便从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意义、类型及相应措施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意义 所谓工程造价风险是指一个项目在造价分析时,从开始立项、中间招标投标和最终的工程开工的全过程,总会遇到一些内部或者外部的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被称为工程造价风险。在工程开始的全过程中,要对每个项目进行管理,这些相应的管理就被称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它需要在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中,对每个项目可能存在的不确定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我国在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理论上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开始的晚,研究的不够深入。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文章很少,因此,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想西方国家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寻找到适合我国发展的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方法。由于我国建设工程数量多、规模大的特点,要想顺利完成项目,项目的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由于我国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很少,因此,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更需要对其加大研究力度,这样才能保证国民基础设施的安全,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类型 2.1立项阶段存在的风险 在这一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是决策风险。如果在这一阶段中没能准确的估计工程的规模和功能,那将对估计建筑工程造价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使造价估计产生巨大的偏差,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2设计阶段存在的风险设计阶段是整个建筑工程阶段的关键一环,它所需要的设计时间占整个工程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可以影响整个工程的五分之四。如果这项工程是出自一个业余的造价师手中,那么建筑工程的造价会非常高。一旦这个项目的造价确定,那么这个设计就确定了,但是实际上这个项目的造价是不正确的而又无法修改,因此设计阶段是整个工程的重要阶段,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2.3招标阶段的风险 招标阶段同样会使建筑工程承担一定的风险。这与招标阶段对设计方式以及合同的选择方式有关。 2.4施工阶段的风险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严格审核项目的设计和方案,不能对项目进行准确的分析以及对质量的审批,那将对工程造成巨大的隐患,会增大工程的成本。同时,如果施工单位不懂变通,一味的按照设计来做,不仅不能高效的完成任务,还会造成利益的损失。 3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相应措施 3.1立项阶段的风险管理措施 在建筑工程的立项、设计、招标、施工等各个阶段都会因为一些内部或者外部的原因造成相应的风险。因此对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立项阶段,了解项目责任方的实力为保证项目报=报价最大程度上的准确性,要合理论证项目的投资报价。要尽可能的采取措施控制报价的风险。同时要加强对项目的实际研究,科学合理的立项方案,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可能造成风险的因素。在这一阶段,要加大对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只有把这一阶段的工作做好,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开展。 3.2设计阶段的风险管理 对于设计阶段,要按照立项要求,设计最优化方案。要聘请优秀的设计师,整体把握整个设计过程,仔细审核图纸,避免因为考虑不全面或者绘制过程粗糙导致的不必要的后续损失,已达到为后续招标和施工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 3.3招标阶段的风险管理措施 对于招标阶段,也是决定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基础。为了完成成功的招标,承建方应该给招标者提供详细的设计方案包括图纸、工程量清单、招标文件、招标的合法合同等文件。要和招标者坦诚相待,说明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还要说明承建者自身的实力,在招标过程中,要合理剖析利弊,同时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使承建方处于主动的地位。同时要根据合同的形式和计价方式的不同进行选择,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尤其要重视合同中的细节问题,如工程进度及相应的支付比例、变更价款时的原则问题等。 3.4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 措施对于施工阶段,要求施工过程相关人员要熟悉掌握图纸的内容,控制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如某项环节的费用变更等。还要严格控制施工时间,不能延长施工时间,这样会造成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同时,造价工程师要全程参与施工过程,适时改变设计方案,以最优化的方案完成全部的施工过程,以期达到最低的成本和最好的效果。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药科学计量工程,要严格审核付款的每条款项,并且要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签证政策。为了有效管理现场签证,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施工记录,制定有效的签证政策,科学合理的管理现场。为了对建筑费用做出合理的分配,造价师还要制定出一定的方案或者措施,以便更好的管理现场施工。 3.5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 构建完善的防范体系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防范至关重要。承建方要将风险防范意识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让每位参与项目的员工都要时刻警醒,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施工的每个环节中,要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平时,还可以进行风险演练,增强大家风险意识的同时,锻炼大家应对风险时的能力,能够做到在真正遇到风险时临危不乱,采取合适的方法处理风险,使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同时,作为管理者,务必要做好风险防范体系,对于风险的预测、监督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到合理科学的设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在整个工程中将风险降到最低,并努力做到收益最大化。 4结束语 建筑工程能否顺利实施与建筑工程造价风险有很大关系,它直接能够影响项目的效益以及项目的决策问题。我国正处于全面发展阶段,对于建筑的投入逐年加大,要保证投入能够得到相应的效益,则必须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就要综合考虑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因此对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的管理至关重要。加之,我国的相关理论工作比较落后,因此,对于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的管理措施的研究势在必行。 作者:程远 单位: 山西容海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建筑工程是施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材料的采购、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人员的安排调配、进度跟踪、质量检测等等,每一个环节都与整个工程的质量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各地房地产业迅速崛起,公路、铁路、桥梁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发展,这些建筑工程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对工程的利益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因而就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建立一套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与评价体,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完成。 一、安全风险管理与评价概述 (一)什么是安全风险管理与评价。所谓安全风险管理指的是研究风险发生时控制风险的有效方法和举措,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减小风险造成的损失,一般而言安全风险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基本内容,是一种主动性的防范风险措施。安全风险评价则是对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分析的过程,他一般是采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指标,确定各个风险因素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对整个项目的安全水平做一个整体的评价。 (二)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筑工程项目一般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建设环境较为复杂,因而在施工中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建筑工程的安全风险性降低。进行安全风险管理可以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等级,保证建筑工程顺利完工,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保证施工人员安全和保护施工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安全风险管理也是现代企业进行自我管理的方式之一,进行安全风险管理可以排除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因素,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建筑工程风险种类与形成原因 (一)安全风险种类。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环节,其风险的产生也出现在某一环节或众多环节之中,一般而言,建筑工程的风险种类主要有机械伤害、高空坠落、触电事故、建筑倒塌、物体打击,等等。 (二)安全风险形成原因。建筑工程的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点:一是施工人员操作的不规范,部分人员由于操作不当造成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对施工场地的人员形成伤害;二是设备的质量和状态问题,建筑工程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有些设备年久失修,发生线路老化等现象造成的危险;三是施工环境造成的风险,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雷暴、雨雪天气,在给施工造成困扰的同时还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四是其他方面的原因,有些工程由于设计上的不合理或是综合作业安排不当造成的安全问题。 三、建筑工程加强安全风险管理的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评价体系。风险评价体系是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直接依据,因此要加强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就必须完善安全风险评价体系。运用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能够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就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解决对策,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尽量少地受风险因素影响,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施工单位的利益。 (二)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现场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方面,在施工现场之中,涉及到原料的准入安全、人员的施工安全、机械的操作安全等等,任何环节的安全事故都会对整个建筑工程造成影响。为此,在安全管理之中,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十分必要。首先,在材料准入方面,坚决按照相关的质量标准进行,对于不符合质量的原料坚决退回,保证施工材料的安全性;其次,在人员管理上,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进入施工场地,必须佩戴安全帽,对一些严禁烟火的施工场地,禁止施工人员抽烟,一经发现,坚决处理;最后,在相关机械的操作上,聘请专业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在大型机械运行过程中,机械下方严禁站人,在部分机械施工区域设立围栏,等等。 (三)加强安全教育。在许多建筑工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的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因而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要向施工人员讲明,让施工人员了解这些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触发这些因素。同时,对于一些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危险如雷暴、雨雪天气等,要向施工人员讲解灾害的预防措施,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并列出规避风险的办法。 作者: 李连合 单位:北京中宏基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 一、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一)没有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没有明确的定位风险管理,没有在企业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更是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负责管理风险。因此,企业风险管理的机制不够建全,导致处理风险、预防风险的能力很差,从而也增加了企业施工过程中的风险。 (二)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许多的企业经营者在风险管理上的意识都很薄弱,对风险管理认识的重要性不足,因此,根本就没有把风险管理意识作为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有的企业还是有些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但这些风险管理措施仅仅是相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安全方面来说的,这些风险管理措施没有系统的、明确的管理目标,主要还是分布在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设计这些文件当中,根本就没有正式的风险管理项目。而且,企业经营者重视的基本上是业务量,施工技术上的管理与他们无关,致使他们不具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企业经营者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学习和研究,对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都不清楚,更别说在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上。 二、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一)合同风险的对策。 提高合同管理的质量就必须要加强施工合同的管理,这是我国切实可行的工程风险预防管理机制中的一个主要的防范措施。合同签订管理、书面资料管理、合同履行管理等都是合同内部措施,同时也是法律服务机构、合同监管部门等实施的外部管理。合同签订的规范,合同风险自然就避免了,而且施工合同不但是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还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 (二)组织风险的对策。 施工企业者或承包人应有回避风险的意识,且还要重视风险,不管是对人力、物力、财力还是其他方面的投入,都要提高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质量及其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安全意识。承包人应选择合适的人员来担任风险管理部门的经理,同时加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风险教育培训。培训管理人员在现代项目管理上的一些新工具、新方法、新技术,培训施工人员熟悉并掌握新方法、新工艺的操作方法。从而使广大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增加他们的忠诚度和凝聚力。 (三)工程环境风险的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风险面临很多未知的因素,自然环境也是风险中的一种。针对着这些自然环境的因素如:气象条件、火灾、自然灾害、爆炸等,施工单位可以选择工作保险来转移风险。有意识的将风险转移到和其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另外一方来承担,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损失。同时,要加强对爆炸和火灾的监控,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及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并树立他们风险防范的意识。 (四)安全和技术风险的对策。 技术风险也属于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中的一项,为了降低技术上的风险,施工企业要制定一系列的科学的施工方案及施工组织,并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施工工艺来加强管理工程物资,同时加强施工器械的管理。在各种风险里面,建筑施工企业最关心的一种风险就是安全风险。安全风险关系到企业在这个项目工程上的收益以及它的生存发展。因此,重视安全生产是施工项目管理上的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控制和防范会引发安全风险的环节和因素,从而减少安全风险。 (五)资金和错误假设风险的对策。 资金风险同样也是施工企业的重要风险。为了降低资金的风险,首先施工企业要提高风险意识,对信誉好的企业予以投标。其次,要求施工建设方支付工程担保款,从而转移资金的风险,同时也解决了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最后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施工许可证的管理,政府部门还要建立一个建筑市场的登记制度和信用评价。发现有违规的建设单位就进行登记和通报批评,并限制其以后的建设项目。根据合同的需求,其项目范围会随着工程的进展而增加承包商的风险,这种的错误假设风险会导致工程的风险。 三、结语 如今社会的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跟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项目风险管理的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施工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工程,因此项目风险管理可以很好地控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所以,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有针对性的对项目风险管理发现的问题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作者:张洪 单位:北京轩方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研讨 1高层建筑成本管理的问题 第一,机制和成本管理理念的落后。现阶段的成本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模式,各环节的控制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很多企业仅仅将成本控制归结为财务部门的管理范畴,从而对全过程成本管理控制不足。第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中的存在很多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主动控制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企业成本起到了弱化大大作用。最后,落后的成本管理手段普遍存在于施工单位。当前施工企业尚未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管理中心,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成本效益管理,因此实现成本管理是很难的。 2高层建筑预防风险的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的范畴包括施工是否延长工期、施工费用是否超出预算、工程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以及项目是否搁置等。施工单位需要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风险管理,有效的控制风险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所以企业要运用调控手段,引导控制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减少行政干预,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进行意外保险,大力建设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系统体系,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发展趋势因地制宜的完成企业风险管理。 2.2树立风险意识,慎重考虑项目上马施工建设部门要利用所有条件进行施工图纸的制作,工程清单的制备,招投标文件的详细写作,以及相关法律条文的和工程资格的认定。尤其是作为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深刻理解招投标文件的实质内容,快速发现文件中有待修改的地方,对一些含糊不清的风险问题要敏感,及时捕捉。特别注意项目技术是否符合规范,合同条款是否符合相关法律。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实力,竞争对手的经济实力。尽一切努力降低风险系数,提供合理的风险报价。 2.3建立风险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往往取决于领导者的风险态度和风险管理。因此,作为企业领导者,要有一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承担起监控风险的责任。管理人员应加强风险管理运用风险管理办法比如:规避风险,分担风险和接受风险。当企业面临的风险,应该采用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主动的避免或减少损失的风险转移风险的方法。对于可以承受的风险,应采取积极措施,尽量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文虎,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环境和风险道德标准管理。让每一位员工都树立风险管理的文化理念,全面建立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文化以及风险管理的工作环境,让员工自觉地发现感的风险,风险防范。 3结束语 高层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的种类特征很多。应用进程以及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快速发展,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避免工程风险的操作,使高层建筑施工不断向着大机械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办法,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都进行风险化管理,避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先进性,推动高层建筑工程的高质量完成,实现整个建筑工程的良好运行,促进建筑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高作祥 单位:烟台富海怡景花苑职工住宅建设指挥部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发展最为火热的行业非房地产行业莫属,而建筑业作为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行业也迎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建设尤为迅速。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后者,即如何做好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风险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界内以及民众最为关心和关注的问题。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有很多,无论是哪一种风险,都直接关乎整个施工企业以及相应施工项目的成败,而且每年由于安全风险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安全事故不计其数,由此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难以挽回的后果。鉴于此,笔者在文中对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风险因素 虽然我国国土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加之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屈指可数,为了解决这一现状,高层房屋建筑受到了更多开发商与民众的青睐和普遍的欢迎,然而,和一般的建筑工程相比,高层房屋建筑具有施工周期长、施工技术繁琐的特点,加之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和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高层房屋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一方面不利于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另一方面也对施工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地威胁。所以,规避高层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不仅是极其有必要的,而且是相当重要的。 1解析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 对于任何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来说,其施工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多的风险要素,高层房屋建筑工程也不例外,而且高层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的更多更明显的风险,风险的形式有很多,而且一部分风险难以把握、难以预测,所以,为了保证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顺利实施,更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必须进行风险管理。众所周知,高层房屋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是存在着很多风险因素的,这些风险因素不仅形式多样且彼此之间错综交叉,严重的威胁到了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 1.1高空坠落和一般的建筑相比,高层房屋建筑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高度非同寻常,因此,高层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更多的高空作业,那么什么是高空作业?所谓的高空作业就是指施工作业在超过基准面两米的高度范围内开展。一般来说,从事高空作业的人员必须具备更强的应变能力,同时高空作业人员的流动性相对较强,这种作业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加之施工会运用到较多的施工设备,各种工序会交叉开展,所以加剧了高空坠落风险的出现。 1.2高空坠物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大部分都是在高空中开展,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就必须同时将施工材料、机械设备以及人员运输到较高的部位,但是由于操作不当、工作人员疏忽以及其他突发性情况的发生,导致人或物从高空发生坠落,轻则延误工程施工进度,重则导致人员的伤亡,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高空坠物又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木块、砖瓦、器械等发生高空坠落,砸到在地面作业的施工人员,致其受伤甚至是死亡。(2)利用起重器、塔塔吊等设备运输施工材料或其他物件的时候由于设备操作人员的失误对建筑物下部的施工人员造成砸伤或致死。(3)施工的时候没有淘汰老化的施工设备,而是继续使用已经丧失基本性能的设备,加之缺乏必要的维护与维修,导致设备在作业的过程中发生零部件脱落的现象,砸伤施工人员。(4)在高空进行作业的人员不加注意对材料或设备进行随意的丢弃,导致设备或者部件从高空发生坠落,导致人员的伤亡。 2针对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提出的有效策略 既然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存在上述突出和明显的安全风险,我们就不应该坐视不管,而是要对症下药,予以合理有效的解决。 2.1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和专项技能人是施工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同时也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因为无论是设备还是材料都在人的操控之下,因此,要想保证高层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首先要增强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也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1)首先是对施工人员的专业安全培训和教育,这项工作应该在正式施工之前开展,并且交由具有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授负责,以期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确保施工安全。(2)做好新老员工的分配,让具备丰厚高空作业施工经验的人员带领着新入门的施工人员,以期丰富新入门的施工人员的施工经验,保证施工的安全性。(3)高层建筑施工和一般的工程项目具备本质的不同,对施工人员有着极为严格甚至是苛刻的要求,因此,施工人员必须具备从业资格证书,所以,在正式的施工之前要对每一位施工人员的从业资格证书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具备或者证书是否过期。(4)要定期检查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防止具有心理疾病的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突发疾病,例如恐高症、心脏病等,从根本上杜绝高空作业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2.2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离不开一定数量的机械设备,由于机械设备操作不当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大量存在,因此,应该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1)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常见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没有严格按照机械设备自身要求的装卸标准进行装卸作业的操作,重点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脚手板和搭设脚手架的工作时,是必须要明确按照施工设计方案中具体施工条件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搭建。当对这些施工辅助工具进行拆除的工作时,也应该做好全面的保护工作。不仅要注意使用之中的安全可靠,还要避免搭设及拆除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2)机械运输在高空建筑施工项目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在使用机械设备之前以及正式施工之前要仔细的检查运输机械的安全性,只有其安全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才能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应该确保所有的设备具备安全出厂合格证书,通过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来降低高层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的出现。(3)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由于垂直运输、塔吊等机械设备始终处于持续的作业之中,因此它们很容易出现由发热、磨损等故障,甚至会影响到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所以,对机械设备开展定期的保养与维护是极具必要性的,这样做可以保证机械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处于正常的状态之下,使得其安全性能得到保证,最终使得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得到保证,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3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高层房屋建筑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但是每年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并且屡禁不止,由此而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而笔者就在文中对常见的安全风险进行了阐述,同时探究了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只有及时的发现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彻底有效的解决并遵循细节决定成败的原则,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促进施工的顺利实施,保证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希望通过文章的简短叙述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绵薄之力。 作者:赵楠楠 苏文静 单位:河南三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探微 一、监理单位因素 监理单位因素主要是监理人员本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过失责任"过失责任指的是监理人员在安全监理工作中由于缺乏谨慎态度而导致安全事故并需要承担的责任"监理人员需要对安全生产认真负责并烙守职责,在工作中一旦产生失误就必须承担这种责任,但是这种责任是难以避免的,因为即便是具有健全的监理制度以及高素质的监理人员也存在发生过失的可能性;二是读职责任"即监理人员在安全监理中没有按照合同以及法律规定履行自身的义务而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这类行为存在与主观并且可能涉及到违法问题;三是越位责任"即监理人员在自身的义务职责范围之外参与安全管理"事实上,监理人员并非生产者,也并非生产组织者和指挥者,所以监理人员需要找到自身位置" 二、建筑工程中安全监理风险防范措施 (一)强化工程监理单位建设 在工程监理单位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要通过安全教育工作来对监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强化,从而引导监理人员树立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要重视提升安全监理人员的合同管理与法制观念意识,在理解相关规范中明确的责任!职权以及职责范围的基础上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策略以避免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产生;其次,如果发现监理单位内部的安全监理规范有待完善,监理机构应当根据建筑行业发展制定安全监理工作手册来发挥出指导作用;第三,监理单位有必要对监理人员在工程安全监理工作中的纪律和职业道德作出充实和补充,通过构建严格的奖惩机制并落实贯彻来调动监理人员主观能动性以及发挥警示作用" (二)在业务承揽与合同履行中学会风险防范 业务的承揽与合同的履行会给安全监理工作带来风险,所以在这两项工作的开展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承揽与单位能力和资质相称的业务,如果对工程不熟悉且缺乏经验,需要持有谨慎态度;第二,对施工单位资质进行考察,如果施工单位资金缺乏并且融资渠道欠缺,则应当对业务的承揽持谨慎态度;第三,在监理合同的签订中要对合同双方的义务进行补充;第四,在建设单位选择施工单位的过程中发挥协助作用,对于资质欠缺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有必要表明立场并且做到绝不迁就;第五,监理单位需要对施工中的工程变更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对工程变更持有的态度和意见需要留下凭证;第六,对施工中的/抢工0现象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完善相应的安全措施;第六,对于施工单位的违规现象要表明态度并及时制止" (三)在职责范围之内认真履行自身义务 在工程安全监理中,监理人员需要明确认识到5安全条例6中所规定的监理责任以及合同中所界定的职责范围,对于施工单位应当负责的安全工作不能越姐代厄"在此过程中要认识到工程参建各方并不存在隶属关系,各个主体的行为都有合同以及法律法规作为制约,所以监理单位的行为不能完全替代施工单位所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这要求监理单位在确保施工安全!顺利!正常的情况下不干涉施工单位所采取的施工方法,同时也不能用指令形式来要求施工单位对相关行为进行更改,如果有必要施工单位可以通过必要咨询和书面意见的形式来表明自身态度和立场" (四)重视安全监理中的保险工作 保险工作是进行风险转移的有效手段,在安全监理风险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监理单位不仅要积极采取风险规避措施,同时要重视通过保险工作来进行风险转移"在以往的工程安全监理工作中,大部分监理单位并没有给予保险工作足够重视,并且对合同投保所持有的态度十分保守,而随着安全监理风险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监理单位意识到了保险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安全监理工作而言,保险工作更是十分必要"。 作者:李建东单位:(内蒙古金鹏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理论 1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进行项目风险管理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 1.1整体性原则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可阶段)、工程招投标阶段,项目负责人制定项目风险管理策略时,应系统地看待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预期回报水平,内外环境等因素,综合判断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风险状况,制定系统的风险管理策略。 1.2主动、及时、全过程原则 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应遵循主动控制、事先控制的管理思想,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调整管理方案、并将这一原则贯彻项目实施全过程,才能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特点和优势。虽然有些风险对全局影响不大,但在项目风险控制的总体设计时,仍然必须从项目的全过程考虑,预先设置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 1.3综合、系统、全方位原则 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不仅其产生的原因复杂,而且后果影响面广,所需处理措施综合性强。对项目风险来说,不确定性不仅贯穿项目的全过程,而且涉及到项目的各个方面,项目由各子项目构成,项目的目标是多目标性的,包括投资、进度、质量、安全、合同变更和索赔、生产成本、利税等目标。要全面、彻底的降低乃至消除风险因素的影响,必须采取综合治理原则、动员各方力量,科学分配风险责任,建立风险利益的共同体和项目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如果项目某一方面的风险没有有效的控制,有可能演变为整个项目的风险,所以应对项目风险的各个方面,设置相应的风险管理环节,按照专业、规范、安全和高效的要求,实行对项目风险的全方位控制。 1.4可行、适用、有效性原则 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环境复杂多变,所以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也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管理方案首先应针对己识别的风险源,制定具有可操作的管理措施,有效的管理措施能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项目的风险管理势必消耗有限的资源,因此在选择项目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案时,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应该使项目风险管理的费用小于风险发生时对项目参与方造成的损失,否则项目风险管理就失去了实践意义。 1.5经济、合理、先进性原则 项目风险管理方案涉及多项工作和措施,应力求管理成本的节约,管理信息流畅、方式简捷、提高项目风险的管理水平。 2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流程 风险管理的流程是一个确定和度量项目风险,并制定、选择和管理风险处理方案的过程,由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几个步骤组成。在风险管理中,上述步骤是不断重复进行的,不断的反复使得项目的风险管理达到最优化。 2.1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通过某一种途径或几种途径的相互结合,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即将发生的各种风险加以系统地识别、归类、整理和评估,并据此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方案和措施,付诸实施。从工程风险识别的定义可知,工程风险识别的两个环节包括:一是查找风险源;二是找出风险因素向风险事故转化的条件。 要对项目的风险完整、确定的识别是非常困难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对风险的研究起步早,在实践中己经形成了风险识别的一整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美国的管理学会向所有的企业和经理人员提供“潜在损失一览表”,并且附有指南。一些发达国家的保险协会和风险管理协会也定期提供风险研究报告,其中包括新的潜在风险与风险识别的新的理论与方法。一些大型企业和专业的保险经纪人公司或项目咨询公司还制订有自己的风险管理手册,这一切均为做好风险辨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工程风险领域的风险辨识方法很多,这些方法可以分成定性和定量两类: 2.1.1定性的分析方法包括:资料法、询问法、实地观察法、情景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是最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是指通过对多位相关专家的反复咨询、反馈,确定影响项目投资的主要风险因素,然后制成项目风险因素估计调查表,然后再由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各风险因素在项目建设期内出现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因素出现后对项目投资的影响程度进行定性估计,最后通过对调查表的统计整理和量化处理获得各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和对项目投资可能的影响结果。专家调查法主要包括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 2.1.2定量的分析方法包括:综合集成法、AHP法、WBS—RBS法和CIM法。 2.2风险估计 在风险管理中,若要客观合理地提出风险处置方案,仅凭借风险辨识的结果是不充分的,还必须弄清楚风险发生的机率、风险期望损失等。风险估计是指运用各种风险分析方法,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以分析风险发生的机率及风险一旦发生对项目造成的损害程度。风险估计是一个将项目风险的不确定性量化,用概率来评价风险潜在影响的过程。对工程项目来说,险估计是指对建设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和影响过程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这个过程不仅是项目实施阶段风险管理对策选择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工程风险估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风险损失发生概率的估计,而概率估计的理论基础是大数定律。大数定律阐述了大量随机现象的平均结果呈现出稳定性的规律。只要被观察的风险单位足够多,就可以估测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 在进行工程风险估计时,通常是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和同期类似工程的风险状况来估计目标工程的风险,这一估计过程的理论基础就是类似原理。类推定理主要起源于辩证法世界存在普遍联系的原理,认为很多事件的存在和发展伴随着其他事件的存在和发展,因而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似关系。在工程风险估计中,往往缺乏风险损失的统计数据,根据类推原理,借鉴整体或局部类似工程的风险损失统计资料,可以估计目标风险载体的风险状况。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基本对策可以分为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等四种形式。这四种对策各有不同的性质、优点和局限性。当风险管理人员规划和决策时,选择的常常不只是一种对策,而是几种对策的组合。在风险管理对策中,最积极的手段是风险控制,最安全的办法是风险转移。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管理 1.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分析 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涉及几个方面:决策风险、行为主体风险、软件风险、组织管理风险等。具体可以表现为:工期风险、费用风险、质量风险、生产能力风险、市场风险、信誉风险、法律责任风险几个类别。 2.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控制 虽然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较多,但从项目组织、职责、流程与制度上建立一套风险管理机制不过,风险是可以管理,并得到控制的。风险控制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减少项目实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控制管理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2.1事前预控: 在建筑工程智能化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和动态,捕捉风险的前奏信号,以便更好地准备和采取有效的对策,包括项目投保等措施,预防和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事前预控直接关系到风险发生的机率和风险损失的大小。 2.2事中控制: 无论预控措施做得有多么周密,建筑工程智能化的风险总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当风险发生时要进行有效控制,防范风险损失范围和程度进一步扩大。在风险状态下,依然必须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如迅速恢复生产,按原计划保证完成预定的目标,防止项目中断和成本超支,才能对已发生和还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良好的控制。 2.3事后控制 在风险发生后,要迅速及时地采取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影响,尽量降低风险损失和弥补风险损失,并争取获得风险的赔偿,如向保险单位、风险责任者提出索赔,以尽可能地减少风险损失。 3.风险控制的方法 建筑工程智能化项目风险控制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3.1风险识别: 即预测和识别出项目目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并予以分类。—般是根据项目的性质,从潜在的事件及其产生的后果,以及潜在的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来预测识别风险。 风险预测和识别的过程主要立足于数据收集、分听、整理和预测,要重视经验在预测中的特殊作用(即定性预测)。通过风险调查、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及实验论证等手段,对项目风险进行多维分解,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从而全面认识风险,形成风险清单列表。 3.2风险分析: 确定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列表之后,就要查清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的性质,即进行风险分析,将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评价其潜在的影响。它的内容包括确定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对项目目标影响的严重程度,如经济损失量、工期迟延量等,评价所有风险的潜在影响,得到项目的风险决策变量值,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1)风险损失量:即风险对项目造成的负面影响大小。风险损失量可用数值表示,即将损失重大小折算成对影响计划完成的时间表示; (2)风险概率:它是风险发生可能性的百分比表示,是一种主观判断; (3)风险量:它是指项目风险危害程度,计算公式为:风险量=风险概率?鄢风险损失量。 如:某一风险概率是25%,一旦发生会导致项目计划延长4周,因而,风险量=25%?鄢4周=1周。 3.3风险控制计划 完成了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分析后,实际上就已经确定了项目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和对项目的冲击,因而可以对风险排序。然后可以根据风险性质和项目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防范计划,即风险控制对策。制定风险控制对策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基本对策有三种形式:风险限定、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总的目标是减小风险的潜在损失。风险控制对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采用智能化开发方案。对于应“规避”或“转移”的风险在计划时必须加以考虑。 3.3.1风险限定对策 风险限定是对使风险损失趋于严重的各种条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而避免或减少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各种潜在的损失。风险限定对策有风险回避和损失控制两种形式。风险回避对策经常是一种规定,如禁止某项活动的规章制度,损失控制是通过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或通过降低所发生损失的严重性来处理项目风险。 3.3.2风险自留对策 风险自留是一种重要的财务性管理技术,由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风险自留对策分计划性风险自留和非计划性风险自留两种。 3.3.3风险转移对策 (1)合同转移:是指用合同规定双方风险责任,从而将风险本身转移给对方以减少自身的损失。因此合同中应包含责任和风险两大要素; (2)项目投保:是全面风险管理计划中的最重要的转移技术,目的在于把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生的大部分风险作为保险对策,以减轻与项目实施有关方的损失负担和可能由此产生的纠纷。付出了保险费,在项目受到意外损失后能得到补偿。项目保险的目标是最优的工程保险费和最理想的保障。 3.4风险监控措施 由于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在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计划后,风险并非不存在。在项目整个周期中,需要时刻监控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 风险监控主要是采取应对风险的纠正措施以及全面风险控制计划的更新。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全面风险管理计划,并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识别、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最有效的风险监控措施之一就是“前10个风险列表”,是按“风险值”大小将项目的前10个风险作为控制对象,密切监控项目的前10个风险。每次风险检查后,形成新的“前10个风险列表”。 建筑工程智能化建设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管理。上述意见仅是一点浅见,有待工程实践的检验和提高。
高职财务会计教学研究:高职财务会计的教学体会 【摘要】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大量投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突飞猛进。由于大学近几年的扩招造成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生源质量的急剧下降,很多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改革都于失败告终。从职业院校的实际存在的财务会计的教学问题出发,根据亲身的教学体会找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高职 问题 体会 近几年关于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的教学方法的争论一直很激烈,什么讲述法,项目引导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的教学实践中。据市场调查,大多数企业在面试学生时,都是考察学生的业务处理能力,而高职院校的这种能力和本科院校相比,差距明显。究其原因,高职院校财务会计的教学质量低下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的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大都要求双证毕业(即毕业时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才能发毕业证),所以大一的学生的精力基本上都放在考证上面。基础会计学得不扎实,不系统,而自身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偏差,加上财务会计综合性较强,要求有较好的思维能力,造成目前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困难重重。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视,许多学校大力压缩财务会计理论课的时间,增加财务会计的实训时间。这本无可厚非,如果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比例不适当,那将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因为学生理论没有学好,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受很大的限制,实训老师就不得不去补理论知识。这样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二、提高财务会计的教学质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对于财务会计理论教学中难度适中的知识点,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它一般是教师启发式的指导,以案例为基础;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或作出判断,从而锻炼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预收账款的知识点时,可引用一个案例:某公司按照合同规定预收广东从化四新公司货款60000万元存入银行。数天后,实际销售该公司的商品价款为8万元,增值税为13600,差额33600元可以补收。请编制相关会计分录。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做分录,有的学生分录如下:A预收货款时,借:银行存款60000,贷:预收账款60000;B公司销售产品时,借:预收账款60000应收账款3360,贷:主要业务收入8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13600;C收到货款时,借:银行存款33600,贷:应收账款33600。 有的同学将B的分录的借方做成:借:预收账款93600将C分录的贷方做成贷:预收账款33600。让两个学生代表把这两种分录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他们进行讨论。最后得出,实质上这两种方法都是对的,只不过是思维角度不同而已。第一种思维方法是按照应收和预收账款的定义来思考;第二种是按照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的借贷的实质来思考。第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第二种要求他们联想资产负债表中如何填写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的数据,告诉他们预收账款是一种负债,它在借方表示一种相应的资产―应收账款的增加。通过这个案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科目在借方和贷方的不同含义以及填写资产负债表中特殊的会计科目的数据。 对于一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可以采用改错法来进行教学。在教学方法的设置中,可以安排由老师或学生自己查找企业的实际业务案例,并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由师生共同评价会计处理的妥当与否等。在教学工作中采用的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叫――改错法。改错法就是教师在讲课时,可以故意出现少量的错误,然后请学生来思考和改正。平常有些学生习惯于接受正确答案,不会和不愿意花时间去思考问题,因此这样的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较差,不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在采用改错法时,学生必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分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为什么对,为什么错,这也是对学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当然,教师解题时也可以特意出现一些错误,如果错误被他们发现,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学习的印象和效果。采用改错法,要事先设计好教学案例,哪儿出错比较合适,通过这个错误,可以提高学生哪方面的知识欠缺。例如计提应付票据的利息时,作分录为:借:财务费用,贷:应付利息,然后问学生是否有错误。学生经过考虑后会发现老师把应付票据反映为应付利息了,这样做会影响对企业将来债务类会计科目的分析,同时告诉他们应付票据的利息是票据到期时才偿还,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该把这笔利息费用视为相应的负债。同样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有时学生找出的错误各种各样,这时就帮他们慢慢分析,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争取吃一堑,长一智,下次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 另外,在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中,可以情景案例教学。(1)可以将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企业实际财务活动来提高学生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理论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下企业尤其是会计事务所去搜集会计案例。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2)实施情景教学,通过教师对财务会计课程和实训室进行优化设计。如可以将实训室的桌子摆成像财务室那样,并在各个座位上分别标明主管,出纳等字体,使学生实训室能有身临境的感觉。还可以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与财务会计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视频、图表与文字整合为既有一定框架和原理说明,又有情景设计和趣味情节的教学参考片和教学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从抽象性、概念化学习到具体性、通俗化学习,通过课堂讲授、师生互动与情景教学中的实景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实现立体教学。 如果学校在外面有大型实训基地,也可以直接请他们的会计主管当实训指导老师,请他们直接给学生上实训课,实训内容就可以用他们的经济业务。在实训的后期,可以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企业业务链为架构体系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因为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会计服务于管理,是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的资金运动的记录与反映。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密切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筹资、生产、投资活动及生产过程中的采购、生产、销售业务是环环相扣,周而复始,这些业务类型不同但都涉及资金运动,财务人员需要配合各业务部门办理相关资金结算,并及时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会计这一核算工作过程是财务人员通过分工与协作,日常及时核算企业的资金运动,定期计算经营成果并报告会计信息的系统化工作过程。因此,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企业业务链为架构体系的财务会计教学模式是以企业的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对外投资等会计工作对象为主线索,按会计核算工作中典型的日常业务会计处理与期末事项会计处理为时间线索,区别出纳、会计等不同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多维性课程教学方案。该教学模式,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和会计工作岗位的职业情境中,接受会计核算任务,与他人分工与协作,逐步完成各种类型经济业务的核算。 总之,财务会计这门学科综合了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基础会计、经济法等内容。必须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阶段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出纳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高职财务会计教学研究: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 要】 为实现培养高技能会计人才的目标,文章试图从财务会计课程出发,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按会计岗位设置项目重构教学内容,建立多层次的实践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各企事业单位培养能胜任各行业第一线从事出纳、会计、审计等工作,具有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基本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与分析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从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依据会计学科教育的自身特点,注重实践技能与岗位职业能力的训练,探索培养高技能会计人才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核算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但是,目前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本科财务会计教学的翻版,它主要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为顺序,分章节阐述各要素中各会计账户所涉及的经济业务,最后介绍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虽然各高职院校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都强化了会计实践教学,但是这种先讲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禁锢在某个会计账户的运用上,而忽视了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现行财务会计教学模式下,学生沿袭了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传统学习习惯,被动接受知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中具体经济业务的工作情境相脱离,缺乏实际岗位工作能力。按此模式培养的会计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考试时会写分录,但一到实际工作岗位上仍然是满脸茫然,捉襟见肘。因此,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对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序化,突出实践能力,探索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财务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一)根据会计岗位职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 财务会计课程应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与职业能力的分解,根据职业能力安排课程必需掌握的专业知识,重构课程架构体系。目前中小企业会计部门工作岗位一般包括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内部审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与分析等,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是对以上会计岗位进行分解,确定归属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财务会计课程可按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要求,并在对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来确定本课程各岗位及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二)根据会计工作流程设置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中应遵循高职学生的感性认识规律,让学生从其所处的工作环境,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中主动掌握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财务会计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是对每章节的内容都是先介绍理论后实践,教学的顺序是“概念――要素的确认及计量方法――账户设置――账务处理――举例――小结”,学生由于没有感性认识,很难深入理解这些理论。而创新教学模式是按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教学顺序是“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凭证传递”。我们将给学生展示真实的账证资料,从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开始进入教学内容,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嵌入各相关工作任务过程中,给学生以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实现课程与工作零接轨。 (三)根据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构建实践环节 财务会计课程应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构建,充分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课程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三阶段并设置相关课程:第一阶段为课程讲授前的会计岗位认知实习(校外实习基地);第二阶段为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会计分岗实训(校内实训室)和会计岗位实习(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第三阶段为课程学习后的综合模拟实训(校内实训室)与顶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 三、财务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创设“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财务会计课程按企业会计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可划分为八大工作岗位,即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会计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总账会计岗位。在课程组织过程中,以八大工作项目为导向,根据每个工作项目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再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列出应掌握的知识点。通过“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把财务会计的每个知识点融入到课程中,同时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会计中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范围与任职条件,加深学生对各岗位的理解。 (二)创设仿真的工作流程,融“教、学、做”为一体 财务会计课程对每个会计岗位设置了仿真的工作流程,即“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凭证传递”。我们首先给学生展示真实的企业原始资料,从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开始进入教学内容,老师只作基本的讲解,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由学生判断该项业务的性质与内容,最终要求学生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及相关账簿资料等,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中的账务处理流程一致,实现“教、学、做”相结合。 (三)创设仿真的工作岗位,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财务会计课程开设的同时,可配套开设会计分岗实训课程。该实训课程可设置九个实验,前八个实验分别按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会计岗位、资金核算岗位、总账会计岗位设置,由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及提供的实验资料单独完成,第九个实验为某一小型企业的全部经济业务,以小组形式来共同完成。我们把全班同学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会计岗位的核算工作,由老师派发原始凭证,各小组完成各自岗位的业务核算,并能把已编制的凭证传递到其他相关岗位。在独立的实训课中创设仿真的工作岗位,学生不仅能掌握工业企业里每个岗位的业务核算,还能处理好单个岗位与其他岗位的业务联系,真正把企业的财务部门搬到课堂上,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四)创设真实的工作岗位,实行工学交替 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还可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到校内、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如校内体育馆和电子阅览室的收费项目可为学生提供出纳岗位和会计记账岗位,学生超市可提供收银、仓库管理员、会计记账等岗位。学生完成18学时的项岗实习时间,经任课老师考核及格,取得1学分。通过这真实的工作岗位训练,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收据的填写方法,真假币的辨别方法、存货盘点、日常的记账工作和月末结账等账务处理方法。同时,学院还可与会计师事务所和财务咨询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月派出会计专业学生替各会计师事务所和财务咨询公司进行记账,每三个学生为一组,每组一套账。通过这真实的记账工作,学生可从实际工作中掌握从会计凭证到会计报表的账务处理过程,真正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等咨询机构的工作流程,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实行工学交替。 四、财务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 (一)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会计教育要求的教师是既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学院不仅要鼓励教师考取各类会计专业资格证书,还要求教师都要有企业兼职、顶岗的经验。财务会计教师通过在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工作,缩短老师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外,学院要从企业一线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担任会计实践课程,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应当围绕课程建设开展教材建设。由于现行的财务会计教材基本是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编写的,不符合会计岗位项目教学的内容,因此,应结合财务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编写一套以新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重心,体现会计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教材。 (三)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财务会计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此,应将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放在首位。在校内,可建设手工会计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审计实训室、ERP实训室、模拟财务咨询公司等,有利于加强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同时,由于会计部门对于企业来讲是相对保密的部门,这就为会计学生的顶岗实习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有些学者建议学院成立注册记账公司,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项目,笔者认为这也是一个有效途径。但如何理清学院与记账公司的产权关系,这是一大难题。学院不妨在成立记账公司前,与多家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每月派出学生到事务所进行记账,事务所的会计师也可成为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笔者认为这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工学交替的可操作方法之一。 总之,在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采用按会计岗位设置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方法,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层次的实践环节,首先创设仿真的工作流程,其次创设仿真的工作岗位,最后创设真实的工作岗位,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财务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可实现培养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从事会计、出纳、审计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高职财务会计教学研究:对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两难的状况,提出在保证教学内容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按资金运动过程和业务流程安排教学内容,体现各章节之间的知识逻辑性,并强化和细化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宜采用观摩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体验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 【关键词】 高职;财务会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财务会计”是继“会计学原理”之后开设的会计专业主干专业课之一。学生在初步认识会计工作的工具即会计科目,初步掌握会计工作的方法即借贷记账法之后,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会计处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为“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但从教学效果来看,老师普遍感觉难教,学生普通感觉难学。即使一些“会计学原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也普遍认为财务会计课内容多,难度大。笔者认为要想改变目前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两难的状况,须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一、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现状 从课程教学内容来看,现有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所用教材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具体项目展开,以会计报表的编制为终结,详细阐述了企业的供、产、销及利润分配环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由于财务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导致教材编写基本上是内容面面俱到,条条框框的规定较多,重点不突出。加之我国的会计核算与国际接轨,准则的频繁修订、出台,造成了“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改和补充,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稳定性、连续性、系统性,增加了教学难度。许多教师习惯于按教材的内容组织教学,偏重于核算细节。由于许多学校的财务会计课时安排为72课时,导致老师讲完核算之后已经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从而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每节课都忙于单调枯燥的业务核算,看不到会计学习的乐趣,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较沉闷压抑。 从教学方法上看,在财务会计课堂上,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是讲述法,黑板上的一段文字或是老师口里的一段描述就是一笔业务,学生在这段文字中或教师的描述中去想象这是一笔什么样的业务,然后照葫芦画瓢地编制会计分录。有时,学生不理解业务,老师要费很多口舌去讲解这个业务,很多时间浪费在这些解释和描述上,而学生仍然会对业务涉及的原始凭证及业务流程一无所知。虽然现在有许多上会计课的老师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将一些原始凭证和业务流程以较为生动的方式播放出来给学生看,让学生观摩,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实战性;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没有真正的进行原始凭证填制,没有真正的业务流程体验,虽然在课堂上、考试时会写分录,但一到实际工作岗位上仍然是满脸茫然,捉襟见肘。 二、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结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既不能完全跟着准则走,也不能完全离开现行的准则。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具体准则中常规的、经常性的、与会计六要素有关的业务,如固定资产准则、存货准则、收入准则等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对于具体准则中的特殊的、非经常性的业务,如会计政策变更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债务重组及非货币交易准则等,教学中可以不涉及这方面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涉及到具体准则时,教师要了解具体会计准则修改和制订的背景,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此外教师可以将这些准则以课程学习参考资料的方式通过邮件、学习网站提供、推荐给学生,以方便学生的专业拓展学习。 (二)按资金运动过程和业务流程重新组织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传统的按会计要素安排教学内容固然有其学科的严谨性和知识的连贯性,但却缺乏知识体系内在的逻辑性,如传统教材中资产要素的“应收及预付款项”与后面的“收入”要素,资产要素中的“存货”与负债要素中的“应付及预收款项”,在核算内容上是有较强的业务关联性的。按要素分开去讲每一部分内容,学生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按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和业务流程,将这些有较强业务关联性的内容安排在一起去讲,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既懂业务流程又懂核算要点,还能在真实的业务流程体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现将传统的按会计要素安排的教学内容与拟按资金运动过程和业务流程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见表1:新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比较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保持原有的按会计要素安排的教学内容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新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从形式上更为灵活,在章节安排上更加紧凑,前后内容有较强的逻辑性。课程教学内容从认识报表为起点,以编制报表为终点;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为基础,以收入-费用=利润,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净流量为分析的起点,强调会计要素的涵义及会计报表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通过具体经济业务核算过程形成会计报表的结果,反过来,通过报表结果的具体项目增减变化来推断经济业务的过程。从课程教学内容来看,既反映了基本业务的核算内容,又突出了专业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细化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除了要在会计学原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借贷记账法和账户进行较复杂业务核算的能力以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而专业分析能力的培养单靠嘴上说说、纸上写写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较为真实的实践环境、较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为此要强化细化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应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之中,而不仅仅是课程结束后的集中训练。新的教学内容要求每一章节均应合理地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或布置一些工作任务。 如在第一章“公司的组建与经营”中安排如下一些实践活动或工作任务:1. 参观一个生产型企业;2.模拟创办一个生产型公司,完成资本投入的核算;3.以座谈、观看电子资料的方式认识生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4.以座谈、观看电子资料的方式认识公司财务规章制度;5. 认知公司的资产、负债;6.认知公司的所有者权益;7. 认知公司的收入费用利润;8. 认知公司账簿;9. 建账。 在第二章“供应过程的核算”中安排如下一些实践活动或工作任务:1. 认知料的供应流程;2.观摩料的供应涉及的单据凭证式样及填写格式;3. 填写收料单;4.讨论料的供应的计价方法;5. 分析应付及预付款项;6.编制记账凭证,完成料供应的核算;7. 登记有关明细账;8. 认知国家和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9.认知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10. 认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取得方式、程序和管理制度;11. 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12. 无形资产取得、使用与处置的核算。 在第三章“生产过程的核算”中安排如下一些实践活动或工作任务:1. 认知企业料的发出的流程和管理制度;2.讨论料的耗费的计价方法;3. 观摩料的耗费涉及的单据凭证式样及填写格式;4. 填写发料单;5. 编制记账凭证,完成料的耗费的核算;6.登记有关明细账;7. 解读工资单;8.编制记账凭证,完成工的耗费的核算;9. 登记有关明细账;10.认知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耗费和管理制度;11. 讨论分析固定资产的耗费的计量方法;12.编制折旧计提表;13. 编制记账凭证,完成费的核算;14. 登记有关明细账;15.讨论分析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问题和处置;16.认知产品完工入库的流程和管理制度;17.观摩产品入库涉及的单据凭证式样及填写格式;18. 填写入库单;19. 登记有关明细账。 通过强化、细化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下,接受和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学中做,做中学,既能核算,又懂管理。 三、有关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基于上述教学内容,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宜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观摩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体验法、案例教学法等。 (一)观摩法 将一些业务的原始凭证及业务流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播放给学生观看,或者是收集、填制各种原始凭证及有关会计事项的办理指南,制成票样或打印出来,放入文件夹供学生查阅观摩,让学生获取较直观的认知。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由于学生已学过会计学原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发给学生一个模拟实训企业的会计资料,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会计模拟实训。老师掌握实训进度,以下达实训任务书的方式告知学生应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工作内容,具体实训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但工作成果要按期交给老师检查以评定成绩。 (三)角色体验法 财务会计课程涉及到很多的具体核算业务,由于学生并没有接触实际工作,对于工作的分工和业务流程缺乏感性认识,而会计核算和管理往往是站在特定的角度、特定的业务流程上进行,学生缺乏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为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可采用“角色体验法”,即老师设计一项或几项业务,让学生扮演银行工作人员、会计、出纳、销售人员、经理、客户等,模拟各种角色体验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面临、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将烦琐、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成生动、形象的语言。如在讲到应收票据的有关业务时,老师设计第一项业务即客户甲来公司商洽业务,拟以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购入我公司商品一批。则扮演销售人员的学生在得知对方的意图之后就要将这个情况汇报给总经理,按公司规章制度进行事项审批;审批之后,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收到对方开来的银行承兑汇票后,开出提货单交运输部门发货,开销售发票给客户;会计人员根据销售合同及银行承兑汇票复印件记账。如在讲到存货购入核算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出纳、会计、采购员和仓管员,各司其职,完成材料的购买、款项的支付及材料的入库等业务的流程及会计单据的传递。 (四)案例教学法 在公司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学习中,采用案例分析法,给出一个公司的存货资料,让学生比较不同的计价方法对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影响;或者让学生分析在既定的经营目标下,如何选择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如在讲到企业投融资业务活动时,运用案例资料,让学生完成从投资取得到持有到最终出售的全过程的核算,并就投资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四、结束语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提升的关键一课。教师应认真组织好本课程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学生应克服各种困难,化就业压力为动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学校应做好教学保障工作,保证各项教学内容能按量保质完成。 高职财务会计教学研究: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性教学的定位思考 [摘要] 《财务会计》是一门集理论、实践、技术于一体的实用性学科,教师在传授中应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如何抓紧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财务会计 实践教学 能力培养 一、加强财务会计实践性教学是现代会计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为了适应国际会计惯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重修了《企业会计准则》,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必然会推动会计教学改革,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是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那么高职院校应如何来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这就要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让高职院校培养出既具有较宽厚的经济与会计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财务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1.实践性教材贫乏 目前使用的实践教材种类虽多,几乎是“各自为政”。在财务会计实践教学中,由于缺乏与高职院校配套的实践性教材,有相当部分院校采用自编教材。这些教材中普遍存在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环节的审核监督问题;模拟资料“过于其实”或“过于虚假”;实验的内容不统一、不规范、不成体系等现象,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进程,制约了高职人才的培养。 2.实践项目单一 大多数会计模拟实验都采用制造型工业企业,且局限在会计核算上,而其他行业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审计、税收等项目还有待开发,实验项目仅停留于“报账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上,要求和层次低,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项目,缺乏特别有待开发: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项目、创新性实验项目。 3.实践教学环境欠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配有“手工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还有部分院校没有建立自己的校内实验室。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验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实验实训需求,不利于学生对会计工作形成直观认识。另外,校外实训基地严重缺乏,虽个别高职院校在校外建立了实训基地,一般以给对方培养人才为条件设立,实习学生基本没有直接参与工作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忙于找工作,根本达不到预期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效果。 4.有实践技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匮乏 由于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中专升格后形成的,导致师资队伍中真正符合高职教学要求的教师比例偏低,具有一定研究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更少。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教学任务繁重,知识结构老化,没有精力参加进修,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对实际工作流程缺乏感性认识,在指导实践教学中,往往力不从心,也不清楚当代经济发展究竟需要哪些新技术,这与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是不相称的。 5.教学观念陈旧 对高职的财会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与财经类高校学生竞争的主要优势,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立身之本。然而,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响着高职教育,这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表现的很明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三、建立完善财务会计实践性教学体系 1.领导重视,建立以素质、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 (1)更新观念,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首先,学院领导要转变观念,重视和支持实践性教学改革。坚持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尽量增加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比重(理论4:实践6),更新实验内容,重组实验课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实验单独设课,增开实验选修课程。同时加大实验经费和实验教学设备投入,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验基地,保证学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其次,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核心工程就是要设计出具有高职特点的财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2)更新观念,改进实践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理论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搜集会计案例,充实教学资源。教师在模拟案例的设置方面,应考虑有关国际理论与实务(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内容的设置),拓宽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面;应开辟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会计工作环境,提高学生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学生也可根据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有目的的选择,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编写统一的、权威性的高质量财务会计实践教材 (1)要保证实践教学取得好效果:必须有一本好教材!必须有一本好教材!因此必须完善会计模拟实习教材编写制度,组织那些具有深厚会计理论知识的教授、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实验课教师、会计实务工作者和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教师共同组织编写,做到教材共享,既减少重复劳动,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选用或编写的教材应具备“全、新、实、简”的特点。所谓“全”就是指财务会计实践教材选用的经济业务类型应具有“全面性”的特点。所谓“新”就是指财务会计实践教材应能反映最新的会计、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内容,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所谓“实”就是指财务会计实践教材中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应符合现实经济活动和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所谓“简”就是指财务会计实践教材选用的经济业务应尽量典型化,即具有一定的“简约性”。同时,在基本资料中设置少量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以解决目前模拟实验重核算、轻审核、轻监督的问题。其次,还可增加一些非常规的经济业务,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3.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1)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向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授,兼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或考虑与企业联合建立自身的实习基地,聘请有经验的实践人员担任实习基地的各科室负责人,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2)采取上送下派方式,提高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按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财会教师读研或到国内外高校学习进修,以提高会计教师实践教学和理论研究水平;根据需要脱产或利用假期选送会计教师下派到业务部门、企业进行专业培训或顶岗锻炼,到第一线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进行适当地社会调查,既可以由学校联系对口单位,也可以针对会计改革的热点和专业教学研究中的重难点,由教师自发组成专项调查小组,搜集整理资料。 (3)适应社会,调整好知识结构和专业视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会计的时效性强,不仅是从核算方法上,还是从内容上专业教师都应与时俱进,随时了解和掌握会计相关政策法规的动态,努力扩展自己的专业视野,完善自我,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4.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1)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日后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校内实验室应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实验室、电算化实验室和ERP沙盘综合实验室等。现代会计教学中,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是相辅相成的,高校在手工会计实验基础上应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做到教材、数据共享,使两者融为一体。 (2)实践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校内模拟实习,也不要让学生实习仅仅流于形式,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从政策、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应积极寻求出路、拓宽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思路,把财会管理有创新、有成果的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首选目标,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 (3)引进建立德国式“模拟公司”。实践证明,“实验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职业学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长相关知识,但没有外部相关部门的配合,还是摆脱不了“闭门造车”的境地,远远不能和“模拟公司”相比。学校应在教学理念、实践方式、实践手段上大胆创新,国家也要加大各级实践基地的投入,借鉴德国“模拟公司”的运作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减少学生与企业的磨合时间,实现“无缝衔接”。 5.加强实践性教学考评,完善评价体系 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考评,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一般来说可以从实训纪律、实训技能、实训报告、撰写论文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实训成绩,其中以实训技能为核心,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和约束力、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灵活考核办法:(1)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增加会计模拟实习课的份量,加大实账处理的考核力度;(2)探讨抽题考核的新办法,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用于毕业考试)。(3)建立等级化的评价体系,采取层层量化;(4)尝试运用计算机,减轻评价的工作量。
进度控制论文: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控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提升,但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却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提出的更高要求,营造出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一些常见问题。这就要求工程管理人员了解和掌握这些常见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本文主要探讨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和进度控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和改进措施。 1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的原因 1.1施工图纸出现问题,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园林绿化工程在施工时,施工单位的作业都必须严格按照图纸的设计进行,施工方不能擅自改动。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导致施工图纸不能适用,比如在竖向设计中,设计高程往往与现状高程差距过大,会产生巨大的土方工程量,使工程成本增加,产生不必要的浪费,此时就需要设计人员及时跟进,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图纸进行必要的调整,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同时,降低施工成本,加快施工进度。只有设计方和施工方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才能保证设计意图和景观效果的实现。而一旦施工与设计方就图纸内容出现分岐,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因为施工计划的临时改变,双方必须就下一步的施工计划做相应的研究与探讨;另一方面,图纸出现变动,一些原有的工程就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一些已经开始的工程就要面临重建的命运,工程的拆除、清理、再建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成本,施工进度不得不相应顺延。 1.2多个工程同时施工,整体工作受到制约 一个完整的园林工程总是由园路硬化、景观绿化、给水排水、土方工程、亮化工程等多个分部分项工程共同构成的,因为这些工程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的作业避免不了有交叉的部分,比如硬化和给水工程,会出现施工场地交叉的现象,如果没有有效地调节与控制,就会出现施工错乱的现象,不利于实现工程工期,而且有可能大大增加了施工成本。因此,施工之前在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是很有必要的,分析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进度计划,合理地安排施工场地以及施工人员、材料、机械进场,尽量不浪费时间和空间,从而有效地加快施工进度。 1.3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 由于园林工程一般都是在户外完成的,因此,园林绿化工程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北方地区栽植季节非常短暂,为了提高绿化苗木成活率,在制定施工计划时,要充分地把气候因素考虑在内,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此外,施工进度还会受到其他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比如施工现场未完成拆迁场地不具备,苗木的选购和运输出现延误、施工单位经验不足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进行返工等。因此,为了保障施工进度的正常进行,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之前有必要对现场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收集相应的气候、地质、水文资料,制定出详细合理的施工计划并进行分析论证。 2控制施工进度的措施 现阶段的园林工程往往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工程,需要各参建单位的积极配合。为了保障施工进度的按时完成,首先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图纸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认真审图,及时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制定详尽的进度计划并进行充分论证,在与发包方签订合同时明确进度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双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一方违约所要承担的相应责任和解决办法;其次施工方应该建立一个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负责施工过程中各参建单位的协调沟通,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和保证进度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最后,还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考核检查机制,运用科学的方法,动态的监测工程进度实施情况,及时发现不利于实现进度目标的情况并采取措施加以改正,进行分析总结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通过考核检查发现存在问题的方面,落实奖惩制度。 3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一直是园林工程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园林工程质量的好坏,决定了一项园林工程的成败,也是检测施工单位技术水平的最好标尺。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施工团队、气候、施工条件、设备、材料等。但总的来说,对施工质量影响最大的还是施工团队和施工材料。一支施工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超的施工团队是实现园林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相反一支施工经验欠缺,技术水平不高的施工团队也是工程质量不合格的最主要因素;另外,由于园林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的多样性,所需的材料也种类繁多,比如硬化工程需要砂、石、水泥、混凝土、石材,给排水工程需要各种管件、管材,亮化工程需要各种电缆、电器设备,绿化工程需要各种苗木等等。如果施工单位出于自身收益的考虑而对材料质量把关不严,为了降低成本,不顾工程质量,选用不合格的材料产品,也是导致园林工程存在质量隐患的重要原因。 4保证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4.1加强施工团队建设和管理 园林绿化工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绿化所用苗木是有生命的植物,与其他工程所用的砂石、钢材、混凝土等材料有本质上的区别。为了确保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提高苗木成活率,一支优秀的园林绿化施工团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植物学知识和苗木栽植经验,熟悉本地区乡土树种的生长习性,了解本地区的气候、地质、水文条件。因此在组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团队时,应尽量选择拥有本地区园林行业从业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组建,并结合本工程特点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学习。建立和落实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检查考核,奖优罚劣,最终使园林工程的质量管理达到一个好的效果。 4.2加强园林工程材料进场管理 园林工程一般由给水、硬化、绿化、景观、亮化、建筑小品等工程组成,需要大量的成品或半成品材料,为保障材料的质量,一方面在选用材料的时候要做好严格的把关工作,全程控制材料的预定、采购、查收等重要环节,杜绝不合格材料流入工程的现象;特别是绿化用苗木,必须派专业人员到苗源地进行勘察,全程监控,完善检验检疫程序,杜绝一些有病虫害的苗木进入现场。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好材料的保护工作,有些成品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并不立刻使用,就要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出现浪费现象。 4.3加强苗木后期养护管理 苗木栽植后的养护管理也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苗木成活需要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养护管理,例如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等,加强绿化苗木的后期养护管理,可以很直观地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观感质量,巩固绿化成果,进一步实现景观效果。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护方案,保证资金、人员、物资的长期投入,是做好苗木后期养护管理的前提保障,也是更好实现园林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5结束语 精品园林绿化工程,只有通过优秀设计方案,精湛的施工工艺、精细的养护管理来实现。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管理和进度控制都是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了解和掌握工程原理,又要具备灵活指导现场施工等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进度目标的同时,打造一个精品园林绿化工程。 作者:金磊 单位:包头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进度控制论文:进度控制交通工程论文 一、质量控制 1对原材料的控制 整个建筑所需的原材料质量的控制实质上关乎到工程的后期施工中质量的保证问题,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在进行质量把控的时候对于检测出的不符合施工要求的和设计要求的材料,不论是在质量还是在参考数值方面,都不能运输到施工现场中。我们知道材料的质量的好坏对交通工程的建设质量的整体把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比方说防护栏或者标志牌等出现质量问题,在进场进行构件的时候就很难把握,但是对于在安装过程中这种质量问题的出现还是比较容易及时处理的。有些材料存在细节上问题,在检查的时候也不容易及时被发现,通常在运进现场之后,在使用的时候才能将问题发现。所以说对进场材料进行严格监控是十分重要和非常有必要的。为了避免出现经常材料有些鱼目混珠,施工单位的相关人员就要专门到合作工程进行实际考察,核实相关设备和所需材料的详细信息,然后进行分析看到底符不符合施工中和设计方案的具体要求。然后在进行运输的时候也要定期检查,避免制造商投机取巧。等到所有材料进场之后,技术人员任然要按照标准要求对材料再进行检查核实,一旦发现有问题就要立即要供应商更换材料或者赔偿等。 2对施工流程的控制 对交通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的有效控制,除了把好材料进场关,同时也需要对施工的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如波形粱钢护栏施工工序为:放样-打桩-护栏安装-护栏线形调整。隔离栅及防抛网的施工工序为:放样-挖坑-浇基础、立柱安装-挂网。标志的施工工序为:基础定位放样-基坑开挖-基础混凝上浇筑-标志立柱安装-标志板安装。 3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有效控制,需要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作为基础和依据,而在施工项目的管理层中,项目的总工程师是该项目的负责人,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执行施工工程质量的总体方针和政策,以及工程质量检验的标准,由工程师和实验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定期的检查,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需要及时的进行处理。 二、进度控制 1在施工之前进行必要的考察工作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开始之前,就对施工现场的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根据业主的要求,按照合同中规定的工期对施工过程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并且对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进行科学的规划,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够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工。 2有效的监理工作 监理单位要本着对业主负责的态度,认真督促施工单位按制定的施工组织计划施工。制定年进度计划,按时向建设单位上报月进度计划、季进度计划、月形象进度和季形象进度。发现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要及时准确地向业主单位报告,以解决实际困难。 3建设单位主要通过合同措施来实现 对进度的控制。一是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工期,要求务必在规定期限内完工,对于工程延期的给予经济处罚;二是工程款支付与进度挂钩,根据工程量和形象进度拨付工程款;三是设立奖惩机制,激发施工单位的积极性,有效地加快工程进度。 4交通工程与其它工程相比 具有线长面广、分部分项工程繁多、气候影响大、制约客观因素多的特点。因此,建设单位必须积极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沟通联系,搞好征地拆迁和协调工作,为施工单位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这是进度控制的前提。 5工程款的到位情况是影响进度控制的又一重要因素 大多数工程资金的落实都比较困难,这将严重影响施工单位加快工程进度的积极性,以至于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作为业主单位,必须设法落实好资金。 三、总结 通过本文的讲述之后,我们知道要提高工程在建设中的质量,按照这三个原则严格做好每一步的把控环节,不仅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资和对质量以及进度的控制方面,毕竟交通业的发展同样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生和整个社会秩序的有效运行。对于如何做好这三个方面的把控,我们在上文中也适当地有些相应方法和手段,除此之外,我们也要积极扩展高科技在技术当中所占的比例成分,同时培养专门的技术操作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相关的交通事业单位还应该建立一定的监督管理体系,在整体上做到资源的优化和结构的改进。企业的自我监督很重要,但同时政府也应做到在行政和法律方面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交通业的全面发展。 进度控制论文:进度控制工程监理论文 一工程质量控制 工程的监理工作有很多方面要进行有效的控制,比如进度、质量、投资、安全等,其中工程的质量控制是监理工作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熟悉技术指标 监理人员必须是专业人员,不仅要懂得工程的规划建设以及施工过程的一些细节,而且要对工程的技术指标了然于胸,监理过程中,要对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详细研究,明白设计的意图,对各种施工规范及技术要求进行深入探讨,然后据此制定监理实施细则,以便在监理工作中能够很好地进行施工指导。 2加强管理在项目的具体实施 监理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管理,监理部首先要明确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度,然后再明确各现场监理的职责,都要向总监理工程师负责,这样才能形成层级管理。便于监理的全面掌控。在现场施工监理时,要实行“三检制”,现场监理要做好“三检制”执行情况的检查。工序“三检”落实不到位,现场监理不签字验收,不允许进行下一工序。对于操作不规范的施工行为,现场监理要进行及时纠正,发出警告,责令其整改,严控施工质量关。 3严格把控材料质量 人饮工程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大工程,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及健康息息相关,工程的材料必须按照设计的标准不折不扣地进行管理控制。监理人员要对进场的机械设备、人员、材料进行严格地检查,如有不符,立即责令其进行整改,直到达到合同中的设计要求标准为止。特别是对于工程的材料,一定要进行检验,达不到标准的材料,杜绝进入施工场地,进场的材料如有不符标准的,应立即清出现场,确保施工质量。 4加强现场的检测 现场监理人员要勤于现场检测,不断对现场进行巡视,适当进行旁站,关注施工的每个细节,根据经验结合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先判断,及时纠正施工中出现的错误及违规行为,保证工程顺利施工。在监理过程中,监理部门要协同设计、质监、建设、施工等单位,进行联合验收,密切进行现场巡回检查,彻底清除工程质量事故,确保工程质量。 二工程进度控制工程的规划 施工都有一定的工期,工期的制定基本上是基于多方因素综合而定的,但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可能会影响到工期的提前或延后,如果为赶工期而不按规划的步骤进行,提前完工有可能会影响到工程质量,延后工期则会增加建设单位的施工成本。如不能如期完成,对工程质量和建筑各方都是不利的,所以监理部门对于工程进度控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1开工前要认真审查 在工程开工前,监理部门要对施工单位的相关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计划方案进行详细审查,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再确定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然后在开工后,要严格按照确定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避免延误工期的情况发生,但也要避免为了赶进度而粗糙施工的行为,要严控细节,保质保量,监理部门要对施工计划进行控制,保证施工能按部就班的如期完成。 2施工中的进度控制 在施工阶段,监理部门要同设计、建筑方、技术人员、施工方等部门共同研究,协同合作,在现场通力解决发现的设计、施工及一些技术问题,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加快施工进度,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同时监理部门要对工程施工进行严格的检查,对工程的进度及实际情况要详细的了解和掌控,在现场进行跟踪,避免施工方的单方汇报。要对工程施工的一些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通过数据结合实际进行检查对比,分析施工中的进度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三结语 人饮工程是个系统工程,工程涉及到的环节众多,对于监理工作来讲难度不小,在监理工作的内容中,除了重点进行质量控制外,还有投资、安全、信息、合同、组织等多方面的监控和管理,另外一些施工过程中的档案、记录等都需要进行管控。如何做好监理工作,确保工程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是每个水利工程监理工作者都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者:黄宏志单位:新疆志翔工程建设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进度控制论文:项目计划进度控制 随着项目管理的推行和施工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不适应市场的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不畅的管理机制所涉及的各管理层次进行调整,使企业以项目管理为主线,建立管理层与作业层两层分离、生产要素合理配置、高效运作的施工管理体制,充分运用项目资源,实施进度资源有机、紧密结合的计划进度控制,是达到项目目标的关键。 一、实施进度资源的综合控制,实现项目为利润源头,是加强管理,开拓市场的需要项目管理整体目标的实现,必须在严肃科学的计划控制与合理有效的资源投入下,通过各项施工管理的有机、综合的适时过程控制才能达到。 在项目实施工期、成本、质量、安全四大控制过程中,就成本角度来讲,做为成本中心的各项目部,以实施卓有成效的成本控制为基础,才有可能形成源源不断的利润源头,才有可能使企业得以生存和继续发展。 项目发生的总成本过程,主要集中于组织、管理正式工程的施工阶段,而这一阶段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达到业主认可的各阶段进度目标,并取得过程业务收入以弥补过程投入,最终实现总工期目标和总项目收益值。施工进度目标是通过分阶段、分层次进度计划的执行和控制,各类人、财、物等资源围绕进度计划实施同步投入、配合与支持,并在综合控制下实现的。 由此,计划系统应进一步予以充实、完善和提高,尤其是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工作更需加强,以适应内抓管理,外拓市场的要求,使施工进度计划管理手段同其它资源计划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综合控制的最佳效果。与企业外部开拓市场紧密结合,更多地承揽施工任务、更好地干好现有工程。在面对有限的建筑市场和众多的竞争对手的严峻形势下,企业在适应市场、开拓市场、抓住市场机遇的同时,唯有各项工作在组织得当、协作配合、科学有序、扎实有效的基础上,才能信息灵敏、决策正确、执行得力、不误战机,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占尽先机而有所发展。 二、全局性的项目总体计划管理,是施工管理的主线和重点就一个工程项目来讲,要有一个全盘总体控制计划,以指导、协调和安排人、财、物等各类资源。 要达到项目工期目标、质量目标、效益目标及其综合体现出的企业信誉和社会效益,在项目管理上需要确定一条从准备谋划、执行反馈、调整修改、再执行及执行结果评价的主线,一切工作应围绕这条主线展开。基本建设程序表明了一个工程项目产生、演变、发展、形成的规律过程,在施工阶段亦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施工阶段之前各阶段所产生的工作成果,以及明确的最终交工时间要求,是项目施工总体计划、资源安排的基础。 在合同工期的目标下,编制合理的总体计划,以安排各阶段、各专业主要工作,进行人、财、物等资源调配,并指导进一步的进度计划细化工作和各类详细资源安排的初步确定提供依据,形成各时间层、各专业层次、各组织层次的进度计划体系,是计划资源总体控制期望目标实现的关键。 项目部直接管理下的具体工程项目,计管理是贯穿项目施工始终的各阶段、各层次、各业务职能管理的第一步和首要的工作。一切工作由计划开始,一切工作按既定目标印计划步骤展开,有条不紊、适时调整,才会避免工程施工组织中的大起大落、非均衡性施工,从而有效利用和节约资源,实现最佳产出。 三、充分运用计划管理手段达到控制目标,就必须将各类资源有机地融入计划管理的全过程中项目施工进度计划是编制者依据基建程序中施工阶段之前的各阶段工作成果,考虑工程、工艺特点和施工特点,以合同工期为工期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规定的总进度目标和效益目标,形成分层次、分阶段、分专业的,包括各资源投入量平衡计划在内的一整套计划组合,并由项目管理的决策层批准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就单独施工进度计划来讲,它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项目千头万绪业务管理计划工作的龙头,是财务资金计划、劳动力组织安排计划、机具调遣计划、技术准备及现场组织等各专业计划的主线。这些资源计划依据施工进度计划编制而又相对独立执行各自的职能计划管理。从工程最初,施工进度就与各类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各类资源的投入,也要道施工进度进行数量、结构、时间、范围等进度管理,并以计划的形式与施工进度计划配合,支持和保证施工进度目标的完成。 四、具体计划管理中,要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定性和定量地,主要是定量地进行单页和综合分析,使进度目标与资源投入协调一致,使计划的执行建立在正确谋划的基础上。 项目总体计划编制需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下: 1.项目建设进度计划施工周期或合同开竣工日期。 2.《初步设计》及投资概算等资料。 3.施工设计图纸计划交付日期及相关说明。 4.主要工艺设备、材料计划供货日期。 5.水文、地质及气象因素。 6.本企业现有可能调配于本项目上的人员机具。 7.充分考虑各专业管理和成本核算的要求,科学适当地划分工程结构编码(WBS)和组织结构编码(OBS)。 8.外部协作关系等其它因素。 在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后,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使编制出的计划符合以下要求和确定以下几方面内容。 1.符合合同规定完成工作内容的最终交工日期,明确反映出为实现工期目标的各阶段、各主要施工工序及各专业主要控制点的合理安排与交叉。 2.总体计划中作业项目加载初步确定的劳动力资源计划投入总量及其结构性安排。 3.将已确定或初步估算的工程实物量在计划中体现,以确定施工劳动强度,便于定期监控时的资源分析。 4.按概算资料进行总价经营分析,初步测算分解出总成本中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间接成本费用,并加载于计划作业中。 5.进行施工机具详细计划投入量的预安排及使用的时间长度,并与计划进度相协调。 基于上述总体计划的要求和包涵的内容,主要期望达到以下目的: 1.实施项目施工的宏观控制,随施工进展,在其动态适时调整过程中,实现工期目标。 2.基于一个工程项目内外协作关系的复杂性,诸多影响因素多变而不确定性,必须在总体控制下实行分阶段、分专业、分区域的分级进度控制,使总体进度控制计划成为分级控制的基准和指导规范。 3.项目的整个施工阶段,与业主或总承包商或分承包商或设计和供应商,建立一致的进度目标,并起到履行、监督和警示某一阶段各方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以期望共同目标的实现。 4.取得预定的成本控制目标。 5.协调处理好进度、质量、成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项目总体控制目标在三者的互动、综合作用下,达到各自的控制目标。 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施分阶段、分层次的计划进度及资源管理,逐一实现分级目标项目的全过程、全面计划进度管理,首先应使每一位参与者在既定方针、目标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自职责,制定和贯彻程序化的规范性文件,认识到过程控制与最终目标的实现不是某一部门、某人的事,它直接关系到项目部各单位及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以作业层参与、管理层操作、决策层领导的“三层合力”的综合进度管理。 项目总体计划执行之后,只是项目进度管理的起步,以此为基准的逐级分解进度计划及各业务控制管理将随之展开。要将项目总体规划和总体进度目标变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步骤,必需进行行之有效的逐级管理和切实可行的分级控制,客观上就要求对总体进度管理进行分层次、分结构的纵向与横向的具体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工作。 根据实际需要和可操作性要求,按详略和粗细程度分为项目总体控制计划即一级总体统筹控制计划,二级进度控制计划,三级详细执行计划,四级具体作业计划。 二级计划是对一级总体统筹计划的进一步展开和确认,同时又是对三级详细计划的指导。三级计划是准备执行的近期计划安排,是执行、检查进度完成情况的重点。各作业项目已准备就绪,并即将开始,相应的资源支持和保障计划随时处于待投入状态,是各阶段目标实现的短期性安排,是管理层重点管理阶段。四级计划将三级计划具体为作业层可操作的进度安排,是与劳动作业任务单下达内容相一致的立即执行计划,确保三级计划的实现。按时间段划分,对应与前述四级计划分为合同期总体控制计划、年度实施计划明度执行计划、周作业计划。 工期进度目标的完成是参与施工作业的各类资源综合作用,相互支持、配合的组织成果。科学合理的工序交叉与工期时段的确定,也是在合理加载资源,分析、调整、平衡后得出的,离开资源的有力支持,工期目标只是空谈而无法实现。通过进度完成数据的采集、汇总,对照既定计划工期和控制点,对比分析工期差异程度和原因,分析计算对后续作业与相关工作的影响,以确定出新的应对进度计划,结合资源支持计划进行权衡,以更新此级计划,确保工期目标的实现。 按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各层次计划进行组织实施,不论哪一级计划,一经贯彻执行,各单位、部门及每位管理者、执行者,均应维护其严肃性,及时收集实际进度数据,认真分析、研究与计划对比的差距,实事求是地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与补救措施,重新调整资源分配与投人强度,合理进行作业交叉与局部调整,再执行后对效果再评价,以扭转局部不利因素对总体时度的影响,使其按既定总进度安排继续实施。同时,应注意一成不变的计划不是适当、正确的计划,随着进度的延续,总体进度计划总是处于动态的、需要及时更新、调整的状态下,每一级计划都是为保证上一级计划的实现而制定和实施的。当某级计划执行完后,其实际执行情况的数据就更新上一级计划,将不可避免出现的进度差异(包括工程量完成程度,人力、材料等资源及费用投入与计划间或超前或滞后的差异)时,以致影响了分级计划目标的完成,就需提前调整进度和平衡资源,完成预定计划目标。 六、各类资源计划为确保进度计划的实现给予有力支持的同时,也为本身在随进度的进展中进行过程核算控制确定了目标基准各类资源计划包括: 财务计划、劳动工资计划、物资供应计划、机具计划、质量计划、技术准备计划等。 七、进行有效的计划进度资源控制、管理,必须辅之以强有力的保证措施和严格执行的管理制度包括: 数据处理、传递程序化、系统运行制度化、建立编码系统、加强基础工作、更新技术手段等。 进度控制论文:工程项目投资中进度控制探析 摘要: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其整体发展具有三大战略性目标体系,即投资控制、进度控制以及质量控制。在这三大目标体系之中,投资控制和进度控制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之中,其对于整个工程项目效益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此种情况下,本文基于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发展的方向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便于对工程项目投资和进度控制展开行之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项目投资;进度控制;工程项目 引言 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投资控制以及进度控制直接决定着整体工程项目建设发展的好坏,因此,在对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投资控制以及进度控制方法的使用,并从全局的观念和角度出发,将之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之中,从而保障整体工程项目建设发展的基本效益。在对项目工程进行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整体的建设目标,通过对项目投资以及进度等进行控制能够更有效的节省不必要的花费,从而集中全部资源达到既定的建设目标。为此,本文通过对工程项目的投资与进度控制分析,在深层次上对理论发展进行延伸与开发,并期望其能够对现实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以及进度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一、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 1.编制要与实际相契合 在正常情况发展下,项目投标所设定的项目计划均处于一个草稿状态,其仅仅是为了投标所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未综合实际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所进行的,因而,其所具有的现场指导价值相对较差。在这种情况发展下,企业编制的项目进度计划与现实发展不符,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工程的工期的发展以及资源配置情况,并产生一定的资源浪费。所以,在对项目进度计划进行编制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项目发展所可能产生的风险,并基于风险发展的本身对计划进行合理的编制。 2.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与优化 (1)分析调查,统筹兼顾为了有效的对项目进度进行编写,在项目正式启动和发展之前,应该将整个施工过程之中的诸多子项目以及现场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在对项目重难点分析过程之后,通过分析调查的方式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筛选。与此同时,施工方应该从大局发展的观念出发,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实现综合性的信息数据整理,并基于施工顺序的发展情况对相关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并实现对施工规律以及施工主体的构建与发展,综合借助立体交叉作业以及平行作业和流水作业原理的基础上实现对整个项目工程的统筹兼顾。(2)确定总工期在对项目合同计划编制之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施工项目的总工期,基于公司诚信角度考虑,公司的项目施工计划必须将时间控制在总工期结束之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公司对整体施工日期节奏的把握。与此同时,在确定总工期之后,编制计划人员可以根据总工期进行倒推,并基于工期总计划进度实现对各大子工程施工工期的整体推算,有效的对相关施工计划进行合理的分配。(3)进度计划的优化在完成对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之后,我们还应该对其整体的进度计划进行优化发展,并基于施工机械组织、施工劳动力组织以及施工作业组织等各大方面进行系统的优化,从资源配置层面出发,在结合相关预算的基础上,实现对项目工程发展的时间紧缩,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整体的发展效率,从而合理有效的实现对整个进度计划的发展与优化。 二、工程项目投资优化调整 1.工程项目投资的预算 在项目工程整体发展的过程中,项目工程投资的预算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优化发展的过程中,公司预计在此工程项目上投入资金数目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将直接决定项目工程计划编制的时间以及资源配置,因而,在项目工程正式开始建设之前,公司应该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情况作出初步的预算判断,并充分判断该项目所能够给公司带来的利益,从而有效的实现对工程项目的战略布置。在总投资预算作出之后,公司应该根据总投资预算对相关子工程的投资预算情况作出布置,从而以“小目标围绕大目标”的方式实现对整体工程项目的投资发展。 2.工程项目投资的优化 在建筑工程项目之中进行投资的优化不仅是基于一个企业内部发展的考虑,其还涉及到整个施工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发展,因而,在此基础上,预算管理人员应该对工程项目投资的各个部分进行合理的优化,并形成一个科学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发展体系与目标。因此,在对工程项目的投资优化上,要成立相应的审查部门,通过对投资预算支配发展报表的研究,审查部门对施工整体的预算支出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查与审核,对于擅自动用工程项目款的施工单位予以严厉的批评和处罚,并建立起严格的审核体制,从而保证相关工程项目的有效建设与发展。 三、施工过程中的进度控制 在项目施工过程之中,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按照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情况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进行有效的调整,并根据施工周期形成月计划、季度计划以及半年计划和年计划等,并以时间为基础考量标准,对项目施工的整体情况进行考察,以月计划为计划发展基础,通过项目工程的完整量来不断调整相关月计划的变化情况,并综合对资金以及机械设备和劳动力等多种因素进行考量,建立起一套较为全面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体系。在施工进度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以时间为基础进行项目施工的有效的控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影响施工进度控制的其他关键性因素。从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施工部门如何与其他施工组织进行联合作业、施工与监督部门的协调沟通、政府相关政策因素均是影响施工进度发展的主要原因,因而,在项目施工的整体发展之中,施工控制计划必须要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的考量,并按照一定的比重标准对其进行综合排序,从而实现项目工程在有效的控制之中合理的实现发展,并达到既定的目标。 四、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及进度控制措施 1.合同措施 从合同措施的角度来看,在进行整体项目工程控制的过程中,通过签订相关合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整体的投资预算作出判断,并形成书面形式以保证公司整体发展的效益。与此同时,公司还应该加强索赔管理,在对原材料采购以及机械作业工程的布置和使用上,倘若由于协议方主观因素导致整体工期产生延误或者导致整体投资预算出现严重偏差的,公司应该依然对其展开索赔程序,以保证公司整体效益的发展。 2.经济措施 从经济措施来看,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工程预付款所谓的工程预付款是基于建设工程协议合同正式签订之后,建设方必须支付给施工方一定比例的施工款项,以便于施工方能够实现对工程施工材料、机械设备以及人员的前期雇佣,因而,工程预付款作为施工方前期开发的有效资金,其比例多少以及到款时间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发展和实施。因此,倘若建设方并未支付给施工方工程预付款,施工方有权对建设方进行起诉并启动索赔程序,同时也有权单方面对工程建设进行延期。(2)工程进度款工程进度款主要指的是在整体项目施工发展过程中,公司按照月度计划完成情况所获得的工程进度款,而工程进度款在某种程度上对施工进度发展与控制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就当前我国项目工程的整体施工情况发展来看,往往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工程进度款难以及时、有效的到位。因而,在进行建设初期,建立合理有效的工程进度款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的促进项目施工进度的控制与发展。 3.技术措施 基于技术措施层面考虑,施工方案的整体布置与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施工公司的建设能力,而在对相关施工技术的选择过程中,施工公司应该充分的分析该技术使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站在全局发展观念基础上实现对工程项目的系统化发展,并基于现实的角度发展考量,综合对技术的风险性进行分析,从而在需要使用技术的项目环节之中充分进行运用,采取机械化施工与人工施工相结合,在对流水作业以及进度计划的合理安排上,实现对整个项目工程的技术优化。 4.组织措施 从组织措施的角度来看,在工程项目的投资和进度控制过程中,其无非就是一个公司整体内外部协调组织的关系发展作用。因而,为了有效的实现项目工程的整体进度发展,公司应该充分重视对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组织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并通过对相关控制组织部门的构建实现对控制计划进度的有效性安排,并通过进度控制部门对相关进度实施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与此同时,从外部发展关系来看,分包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建设单位往往会因工程项目建设意见以及资金支配发展上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通过组织化的方式发展能够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争议,从而促进整体公司施工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项目工程发展过程中,影响其投资和进度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只有不断的对工程项目的进度发展进行综合性分析,并借助相应的控制手段实现对整体效益的宏观把握才能够最终实现对相应工期目标的建设。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我国工程项目的实践建设控制有所帮助。 作者:王冠 于群 冯舒婷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进度控制论文: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措施 摘要:建筑工程综合性较强,涉及的范围较大,这就造成了管理难度的增大。合理安排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可以有效解决建筑工程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同时,实施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可以有很多有利条件,例如,可以按时去完成工程任务,节约建筑资金,工程质量也有较好的保证。因此,为了更好地去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进度,需要不断地去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进行管理,不断地去健全相关的制度。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地对工作进行监督和监管,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进度。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 合理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可以保证建筑工程有更为合理的施工时间。在新时期下,如何更好地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进度,需要有效地去对建筑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因此,必须要不断地去优化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相关方案,使建筑工程管理更为合理,从而减少建筑过程之中不必要的消耗。同时也应该不断总结相关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下面就来具体谈论一下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必要性,以及合理安排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相关举措。 1必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必须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施工时间安排,如何更好地操作以及工程的成本等相关因素。合理的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可以使施工时间最为节约,而且工程质量也较为高。因此,进行合理的建筑工程安排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来具体说明一下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必要性。 1.1可以按时完成建筑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可以有效地去按期完成建筑工程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进度控制安排,非常容易使建筑过程中出现部分工程重复去做,而一些工程根本无法去做的现象,这样极易导致资源和时间的严重浪费。合理地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1.2可以节约建筑资金 对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也就可以去对建筑的资金进行相对合理有效的管理。一个较为复杂的建筑项目,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进度、质量等方面同样也要进行考虑。 1.3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合理安排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计划,可以有效地保证工程的质量。在建立施工进度控制的过程中,应该密切联系实际,不能只是空谈形式、纸上谈兵,在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应计划,同时也可以灵活应对一些不利条件,才能进一步保证每天的工程质量。在工程进度控制之外,还可以不断地去进行质量监督与监管,尽量避免一些不负责任的工程建设,从而不断地去提高工程质量,在增加相应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相关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相对来说涉及的面比较大,也是相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也相对较强,因此,要想更好更合理地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必须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不断地对建筑工程的形式进行合理的监管,以便更好地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下面就来具体探讨一下开展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工作的相关措施。 2.1要有专业的管理人才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整体布局较为困难,因此,必须要有专业的管理人才进行管理。有了这些专业人才在一起探讨,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资料,来使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布局更为合理。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要有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的人才选拔制度,避免暗箱操作对工程带来的种种不利条件;最后,也要不断地做到赏罚分明,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强从业人员的危机意识。 2.2完善相关制度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仅仅靠管理人才的个人能力是不够的,在此之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来保障工程建设。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职责分明,权力的滥用极易导致工程最后的失败。其次,要不断地做好相关管理制度的执行工作,使管理项目可以更好地去运行,进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工程的建设。最后,也应该不断地去完善合理、公平的薪酬制度,这样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更有凝聚力,从而使得管理的氛围更加良好,可以进一步促进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完善。 2.3不断地进行监督与监察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目标制定时,首先要做到施工项目相关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如果某项工程的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较为复杂时,可以在监察过程中,不断地把握施工现场的相关因素,从而可以更好地去完善相关的进度方案。在另一方面,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过程之中,同样也可以不断地去对施工进程进行动态化管理,不断地去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工程进度分析,从而去进一步去保证工程的质量。 3总结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之中,可以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例如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而可以按期去完成相应的工程任务,节省建设资金,并且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从而可以更好地去将建筑的综合收益实现最大化。因此,我们要不断的运用相关的建筑与管理技巧,借鉴先进的管理方式,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同时,也应该不断地去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之中,也要不断地进行监察,保证工程的建筑质量,以便可以将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安排得更为合理、科学和有效。 作者:毕磊 戴晓群 单位:北京港源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 进度控制论文:水利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与管理体会 【摘要】水利工程的的控制管理中,施工进度是控制水利工程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如果水利施工的进度控制出现了纰漏,那么后果不但会造成人力、财力的损失,甚是还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本文就,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的控制的影响因素以及进度控制的原则,方法进行相对的阐述。 【关键词】水利工程 施工 进度控制 1影响水利工程进度的因素 因为水利工程与其他的工程相比不同,水利工程不但施工项目多,而且整体的工程量很大,在施工时间长,作业复杂及施工单位多等特点,因此,根据以上几点因素,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人为因素、资金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四点。其中人为因素一般就是在水利施工当中的一些因为管理层的人员因为在是实际的水利工程预算当中出现了纰漏而造成了水利工程在日常的施工当中出现了问题,继而引发了水利工程施工中出现了其他的问题。对于影响水利施工中的资金因素,则是有很多种,比如说水利施工的甲方投资人的施工资金没有及时拨到施工单位,这样的情况对于水利施工单位来讲,是非常影响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的。其次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的就是技术因素,出现技术问题的地方一般都是存在实际的施工场地当中,由于施工人员的操作失误,而对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造成影响。出现了这种水利工程施工进度原因的时候,那么久需要施工单位对于这些各式各样的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做出解决措施,并针对各类出现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采取有效的施工进度控制措施,最后在实际的实施过程当中,针对以往出现的问题于眼前出现的问题作出对比,从而避免同样的问题出现两次,最终对于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更为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2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原则 2.1施工目标进度分解原则 因为水利工程的项目组成非常复杂,而且参与建设的各个方面的主体也很多,为了方面个建设主体制定不同的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从而优化对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那么久必须要建设姜木总进度目标进行分解,最后建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的目标体系,最终实现对水利工程项目的控制原则。从而建立起更加严密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目标体系。 2.2进度目标分级控制原则 所谓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进度目标分级控制,就是指根据不同的建设活动中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对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总工期的各项不同的影响进行等级控制最终对水利沟工程建设进度进行有效地控制。 2.3建设进度与投资和质量的协调控制原则 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与投资和实际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进度实施控制当中,必须要兼顾建设投资的目标以及质量的目标,只有对建设进度目标、建设投资目标和建设质量目标进行统筹协调的时候,这样才能可能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并以最快的建设速度阐述更加优质的效果,从而更好的完成工程项目建设的任务,最终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更加有效的控制。 3水利工程施工进控制的主要手段 3.1行政手段 所谓的行政手段,就是指行政单位以及领导通过利用自身的地位以及权力,从而施工指示,此外,行政单位的领导层还可以采用诸如激励类的手段对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指导、考核等等。行政手段的特点就是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能够更加直接的、快速的、有效的进行指令下达,虽然说,行政手段在实际的施工当中的效率非常高,但是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也要注意提倡管理员工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指挥的现象发生。行政手段的工作重点就是对整个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目标的决策和指导。因此在控制施工进度进行下发命令的同时,必须要深刻的分析其中的利弊,最终做出更加明确的判断和决策。 3.2经济手段 控制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的经济方法,就是有关部门以及单位通过经济调控的手段从而对水利工程施工进度项目控制起到影响,譬如说,银行通过控制投资的方法速度控制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在承发包合同中写进有关工期和进度的条件,通过招标的进度优惠条件鼓励曾宝人加快工程进度。 3.3管理技术控制手段 在水利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当汇总,管理技术控制手段就是指通过对进度控制的规定、计划和调控,通过整个水利工程项目负责人对整个工程项目施工下发的目标和情况的控制管理,并针对实际的施工进度与预计的施工进度做出比较和分析,若是在对比中出现偏差,那么就不需要针对所出现问题作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使得工程建设其他方面的进度管理,最终保证工程进度目标得以顺利的完成。 4进度控制的主要措施 由于水利工程整一项工期长,且施工程序繁杂的施工项目。所以说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工作人员针对实际的工作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对于有可能影响施工进度的各种因素进行仔细的分析,最终制定出对应的解决方法,以确保工程目标的准时完成。 4.1水利工程施工的组织措施 要想对水利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的控制,那么首先就必须要建立起严格的施工进度控制体系,只有一个,纪律严明、责任分工明确,的项目管理部门,才能在最根本上保证整个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完成,对于预计的控制目标与实际的施工状况不符的情况下,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根据自身的施工项目的特点做出对应的解决措施。此外,项目管理部门还应该要求各个管理层的人员做好本职工作,最终落实自身的工作目标,完善整个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 4.2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控制措施 技术控制就是一项技术方面的控制,要想做好施工进度的控制,那么掌管工程监理的人员应该根据工程监理的相关要求,对审批承包单位上报的施工总季度计划以及承包单位的编制进行严格的分析、监控,做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的祖师,尽量消除设计缺陷,从而尽最大的可能保证真个施工的连续性。 5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是整个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重点,在水利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当中,必须要各个施工管理单位进行严密的配合,定期的进行沟通,制定周密的施工计划,并在实际的施工当中严格的按照施工施工计划来进行。在实际的施工中,定期的对施工进行监控和排查,最终保证整个水利施工项目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完成。 作者:许德顺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进度控制论文: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与管理 在当前社会,由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升高,建筑企业经久不衰。建筑工程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何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是当前建筑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影响建筑工程顺利施工的因素有很多,而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筑工程是否能够科学合理的按时完工。当前,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各式各样,有人为因素,材料设备因素,社会因素及自然因素等各种因素[1]。如何巧妙地应对这些因素对施工进度的影响,是决定建筑工程顺利施工的重要步骤。 1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 1.1人为因素 人的作用往往是对建筑工程各方各面最大的作用,人为因素则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最主要因素。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为因素影响,例如,工程设计师在设计建筑图纸时,没有充分考虑建筑地具体情况,导致施工现场与图纸矛盾,从而影响建筑工程的正常施工进度;建筑工人懒散,在建筑施工时拖拖拉拉,没有施工紧迫感等等。 1.2材料与设备因素 建筑原材料是建筑工程进行的基础,而建筑所用设备是建筑工程进行工作的必要保障。但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材料与设备问题,影响施工的正常进度。 1.3自然因素 在建筑公司施工过程中,也常常会受到许多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恶劣的天气状况,地震、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等也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有着极大的影响。 1.4社会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社会因素往往出现不多,但有时也会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如相关政策的变化,大型传染病的出现,突发性战争的出现等情况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造成影响。 2如何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和管理 2.1加强对建筑工程相关人员的管理 在这个方面,建筑企业应该做到:第一,聘用素质高、能力强的建筑设计师。建筑企业在聘用设计师时,不但要考察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应该考察其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能聘用那些只会一味地进行纸上谈兵的设计师。第二,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管理。建筑工人施工的进度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管理,例如,制定相关的行为规定,严格控制施工人员在建筑工地中的行为规范;建筑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每日工作量,对没有按时完成工作量的工人进行相关地经济处罚,避免他们在工作中自由散漫的工作态度等等[3]。 2.2制定合理的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建筑企业在工程图纸设计出来以后,应该制定合理严格的施工计划,施工进度计划中应包括日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年进度计划等具体计划。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如无特殊情况的出现,应该严格按照施工进度计划来完成相关的工作。但是,建筑工程施工计划也不应该死板固执化,因为建筑工程往往工作量极大,工作周期长,在长期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预料以外的特殊因素影响施工的进度,如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等。这样一来,在施工进度计划的执行上就需要弹性的执行力,即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及时调整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不能因为临时事件的出现打乱了原有计划,就盲目地将后面的工程施工进度完全实施在计划之外,没有了施工计划的概念。除了制定合理的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计划以外,还应该制定合理的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表,通过表格的形式,将施工极度清晰明了的展现出来。施工进度表的绘制应该尽量简洁明了,避免因为过于繁杂而增加了建筑工程相关工作人员的理解难度。 2.3建筑企业应确保施工计划的实施 如果只是将建筑工作中的施工进度计划当作口号,而不是真正的实施,那么施工进度的计划就发挥不了它原有的作用。建筑企业应该加大对计划落实的控制和管理力度,在这个方面,建筑企业可以派相关人员进行现场的监督,并且要求监督人员定时进行施工进度与质量的上报。建筑企业可以根据监督人员上报的情况,对较好完成计划的人员进行奖励,对没有完成计划的人员进行经济惩罚,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励建筑工人的工作热情,使他们不再认为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与自己毫无关系。建筑企业还应该根据监督人员上报的施工质量问题,进行相应地处理,对问题负责人直接“问责”,加大对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力度。建筑企业应该避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工程质量问题的现象出现。 2.4对建筑材料严格管理,对建筑设备定期维护 建筑企业应该加大对建筑原材料的管理力度,采购人员在进行材料购选时,应该注重材料的质量,而不能贪图一时便宜。建筑公司应对建筑工程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材料的购买,防止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材料不足的现象。对于建筑设备,建筑企业应派专门的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避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4]。 3结束语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影响施工进度的正常运行,而建筑企业应该根据具体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来保证建筑工程的正常施工进度。总之,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是否得当,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完成状况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与管理应被列为当今建筑企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作者:刘强 单位:山西省霍州煤电集团云厦建筑公司土建分公司 进度控制论文: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进度控制研究 前言 水利工程建设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是第一位的,然而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的控制也不容忽视,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度进行把控,使得其能按时完工,从而使得其不但能够使水利工程及时的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够相应的降低水利工程的施工成本.要做到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需要经常对水利工程实际进度的情况进行检查,并与实际工程计划进行对比,如发现工程存在滞后需要及时查找造成水利工程进度滞后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决,如此不断的进行检查调整直至按时完成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 1业主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进度控制的关键 水利工程建设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为了使得水利工程能够尽快的投入使用,能够尽快的实现资金的回收,从而使得水利工程能够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做好对于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的控制是关键.其中,水利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为完成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需要从多个环节入手,为完成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首先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因素来影响水利工程的施工,从而要求水利工程的业主方实现对水利工程施工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详实的调查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预案,从而使得能够在水利工程计划执行的过程中进行动态的调整,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解决,使之能够按照水利工程的施工计划顺利进行。 1.1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前期阶段,应当对水利工程项目的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以及项目的立项等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待到项目都完成后即可进行项目的确立。在这一阶段业主控制进度的关键是需要督促咨询设计单位按时提交相应的设计资料与文件,并将其提交给具有项目审批权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审核。 1.2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 完成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并最终立项后,即可展开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作业,业主在水利工程设计阶段是整个项目进度控制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地都展开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从而使得设计院的工作成倍增加,一些设计院由于前期对相应的河流展开了勘测工作,从而使得其能够更好的接到水利工程的设计委托,但是由于工程量较大从而使得一些设计院没有足够的人力完成设计委托,从而使得一些设计存在漏洞,在水利工程的初步设计阶段与招标设计阶段未能进行认真的检查,从而使得到了实际的施工时发现问题,需要不断的进行修改,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修改需要推翻原先的设计,浪费时间与精力,从而为业主实现对于水利工程的进度控制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业主方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需要做好以下方面,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单位的选择时,在考虑其资质、地理优势和前期地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查看其工作量是否能够承受,设计单位能够抽出足够的人手进行项目的设计,现今,一些水利开发公司已经进行了设计招标而不再进行设计委托,同时在进行设计单位的选择时选择了一些非本地的同行业设计单位进行竞争,增加了水利工程设计阶段的可选单位,从而更有利于水利工程项目。与此同时,为了确保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业主方需要在设计阶段对整个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进行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及时的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掌握设计进度,从而使得设计单位对于业主的思路与要求有着充分的了解。从而减少了后期因沟通不畅而导致的设计项目不符合业主的要求所导致的修改。同时在设计阶段,在确定设计期限的同时需要为设计留出足够的时间,确保水利工程的设计质量。 1.3水利工程的项目准备阶段 前期良好的水利工程项目准备是十分必要的,在前期,业主需要对整个水利工程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对于项目区域内移民的搬迁、工程用地的征用等工作。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工程更是需要提前几年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在完成项目投资计划后,业主方需要抓紧时间完成项目的招标设计以及标段的划分等工作,项目的建设资金的落实、建设用地的批复使用、工程的“五通一平”等工作以及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通过招投标选定后业主即可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开工,经过国家的相关部门批复后方可开工进行建设。在水利工程的准备阶段,业主方可以充分做好项目的招标工作,对比选取技术、信誉都较好的建立和施工单位,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对于施工单位的选取需要仔细甄别,在现今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很多的施工单位对于一些投资额较小的水利工程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单位打着别的单位的牌子完成项目的招标后将工程层层转包,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同时在监理单位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今很多的监理单位都是属于挂靠在设计单位,而设计单位的收入要远高于工程监理人员,因此使得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在业务素养以及职业素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施工单位与与监理单位时需要选用口碑、业务水平都较高的单位从而确保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与工程进度。 1.4水利工程的项目实施阶段 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的施工进度掌握在水利工程的承包人手中,施工单位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技术投入、人员投入以及资金使用和施工组织是否合理等问题决定着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这一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业主方在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的工程进度控制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所出现的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的主要因素如下: (1)业主为了使得水利工程尽早的投入使用,提出了不符合实际的水利工程项目进度计划,或者是为了尽可能的获得利润而将工程项目的标价压的过低,还有业主方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准备不足,移民安置、场内的“五通一平”等工作滞后等都会对水利工程项目的正常施行造成严重的影响。 (2)承包方在施工计划中编制不合理,随意性较强,未能制定出较为合理的水利工程施工方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业主方需要在施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积极与工程项目的设计单位做好设计的认定,对于一些设计问题要及时沟通并进行修改。并与水利工程项目承包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对于承包方所提出的施工计划进行认定。其中在项目的实施阶段,业主进度控制的措施主要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和合同措施等。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业主方的作用,做好对于工程进度的控制。 2结束语 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整个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充分的分析,找出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并进行解决,业主方应充分发挥其在项目中的特殊地位,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充分调动参建各方的积极性,确保水利工程按时按质完成。 作者:关琨 单位: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北直管建管部 进度控制论文:工程进度控制下电力工程论文 一、电力工程进度控制措施 1.组织措施 组织是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因素,为实现进度目标应加强组织管理,设立专门的工作部门和具有岗位资格的专人进行进度管理控制工作。落实各层次进度管理人员的任务和责任,确定进度目标,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是一个动态和调整的过程,编制进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进度计划应与招标、物资采购等工作进度相协调,并对工程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偏差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建立完善的进度控制制度,如:工程进度报告制度、进度计划审核制度、进度计划实施中的检查发现制度、进度协调会议制度、图纸会审、工程变更和设计报告管理制度等。选择有一定资质、信誉好、有经验的施工队伍为工程进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2.技术措施 采取加快工程进度的技术措施,不同的技术路线、技术方案,会对工程进度产生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在技术方案评审和选用上,应与工程进度的关系作分析比较。如:优化施工方案、分析技术的先进性和技术的合理性,分析为实现进度目标改变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的可能性,发现未能按期完成进度计划,必须及时检查分析原因,并立即督促做出调整,以保证工程进度的实现。 3.经济措施 实现进度计划的资金措施。如:资金需求计划、资金供给和激励措施。根据资金供应能力,合理安排进度计划,以免因资金供应不足拖延工程进度、造成工期延误。电力工程进度的实施效果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制定考核评定指标,及时办理工程预付款及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对应急赶工给予优厚的赶工费用,对工期提前给予奖励,对工期延误收取误期损失赔偿金。调动每一位计划执行者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使工程质量、安全、文明、进度均达到目标值。 4.管理措施 工程进度的管理措施涉及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承发包模式、合同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树立系统、动态、多方案比较和优选的管理观念。重视信息技术在工程进度控制中应用,及时全面的收集影响工程进度的各种信息,主要是工程计划完成情况、资源供应及工程质量等信息,建立跟踪检查制度,对照进度计划进行跟踪检查进度的实际情况,了解和掌握与工程进度有关的各种信息,对各种信息规范的整理、汇总、分析、判断,不断与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全面的动态分析、静态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进度拖后,及时分析原因,并系统分析对后续工作产生的影响,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有利于提高工程进度信息处理效率、有利于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工程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 5.合同措施 加强电力工程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行为,合同管理工作,其一般是从招标开始,并始终贯穿于电厂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合同是以相关法律为依据,有效控制工程建设中质量、安全、投资以及进度的手段。对工程合同工期与有关进度计划目标相协调,保证合同中里程碑目标的实现,严格控制合同变更,在合同中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对工程进度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处理办法,加强建设合同索赔管理,重视合同文本的管理,必要时以合同为法律依据,进行工期索赔,维护自身权益。 二、结语 总之,电力工程进度控制是一项全面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进行长期的摸索和总结,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程序复杂、环节众多,其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方方面面,打破原计划是常有的事,因此,目前的工程进度管理均以季度计划为依据,从工程总体需要出发,,利用进度计划进行关键工序考核,奖罚分明,尽量减少或避免进度失控现象。必须高度重视进度管理的重要性,充分考虑问题。只要科学合理的规划,精确的设计计算,完善的管理机制,就可以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作者:孟庆英 单位: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发电厂 进度控制论文:软件项目管理中的进度控制问题 一、软件项目管理中的进度计划编制 1.1进度编制方法的选择 进度编制的方法是根据计划的变化而变化的,其中关键日期的制表费用较低,需要的时间也比较短。而甘特图则需要的时间和资金较高。与此同时,CPM还要将每一阶段的活动日程进行分析,一旦活动的日程较多,超出了CMP的阈值,就需要计算机来计算出工期和路线,所以RT法是进度编制方法中难度最大、耗费时间最长的一种。所以项目组选择哪一种进度编制方法,要从项目的规模、紧急程度来进行全面的分析。 1.2进度编制工具的选择 进度编制的方法确定之后,就要对编制的工具进行选择了。编制工具要具备输入、核算工期、资源的成本预算、材料价格、计算人员资金需求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分配,并最终形成成本预算的功能。在项目实施时,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资源或整个成本的预算进行比较,用户对任务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工期的估算、和各个任务的顺序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在资源的使用方面,编制工具还可根据任务信息的日程进行适当的调整,按照任务的要求对资金、人力、物力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配置。 1.3进度计划的制定 进度计划的制定也可称为项目范围的制定。对项目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责任和组织结构进行定义。WBS是范围定义组织架构。WBS(WorkBreakdownStructure)可以将项目产生的各项任务按照树状图的走势一样一级一级向下层的管理单位分配任务,所以这也进一步的对进度的计划制定提供的坚实基础,并为其划分出了工作范围。 二、软件项目管理中的进度计划实施 项目的实施计划需要得到技术人员和用户的一致认可。当项目得到认可并公布后,相关的人员就可按照原定计划进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里我们提倡采用走动式的管理方式,项目组应该根据不同人员的不同技术类型才实施相应的跟进措施。 (1)针对自身能力较弱,没有较强的完成愿望的人员要采取命令式的跟进方法。因为这些人员普遍技术能力不强,但对工作又不主动,不能按时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要求,就必须要采取强制性的态度。 (2)针对一些有较强工作热情但完成的能力比较低的人员要采取说明的管理方式。因为这些人员很可能是新人,加入到一个新的环境或工种中,由于之前没有设计,欠缺一定的技术经验,但其自身的工作热情又较高,具有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针对这类人我们就要有足够的耐心来逐渐引导,并为其提供相关的理论经验,命令下达时要详尽,不能有所遗漏,一旦完成相应任务时还要给予相应的支持和鼓励,提高其自信心。 (3)针对一些能力较强但任务完成的愿望较低的人员要采取说明式的跟进方式。因为这些人员普遍都是技术组中的老员工,具有一定的技术和惊讶。完全有能力来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但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往往存在工作热情不高,完成任务的愿望不够主动。所以就需要我们随时了解其想法,多进行沟通和交流,给予其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其自由发挥,不应过分约束。 (4)针对一些能力较高而完成任务的意愿也较高的人员应采用授权式的跟进方式,项目的管理人员要适当给予其一定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在一些重要的环节上给予监督。 三、软件项目管理中的进度计划的控制 软件项目的进度控制最终实现的目标就是软件需求。在需求不明确的情况下,软件工作的开展是不能够进行的,所以软件项目的管理第一个要求就是有可靠的需求。软件的进度控制不但要取得相关人员的高度认同,还要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进度控制按常态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点:计划(PLAN)、执行(DO)、审查(CHECK)和行动(ACTION),简称PDCA。相关技术人员应对进度控制中出现的各项差异进行正确的调整,一旦出现偏差时,要及时对其产生的后果进行预计,及时调整计划方案,尽可能的降低其执行风险,正确分析项目中出现偏差,最好利用网络中的总时差和自由时差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规划。 作者:刘琳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进度控制论文:工程管理中的施工进度控制研究 1影响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因素 1.1人为因素 人是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主体,其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人的问题影响施工进度,例如施工单位将部分工程分包给难以胜任相关工作的单位,导致施工质量较差,无法交工,影响了整体的施工进度。 1.2资金问题 资金的充足是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能够顺利开展的物质保证,只有将项目的资金落实到位,才能够有效的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但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建设方与施工方单方面的问题,导致资金迟迟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 1.3施工技术存在问题 由于各个项目所需的技术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施工前相关单位就应当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估,选择合理的技术,保证施工项目能够顺利进行。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施工人员对施工项目的认识不到位,准备工作做的不到位,导致工程返工,影响施工进度。 2控制施工进度的有效措施 2.1合理的调整施工进度计划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进度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按照原定施工计划施工的情况随时可能会产生,假如出现延期以及工期超前等情况,因此需要对施工计划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应的措施弥补,促使施工进度能够按照原计划进行,可采取下列措施:合理的利用合同的条款来促进分包单位完善进度作业管理;可改善施工的方式,采用较为先进的施工手段施工,以此控制施工进度[2]。 2.2做好工程的勘测设计 建筑工程的建设通常需要经过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以及技术设计等几个阶段,以此防止出现未经过科学设计就开始施工的现象。在设计的过程中,相关单位应当严格遵守设计规范,仔细考虑各方面的细节,有效的提升施工图的质量,为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依据。 2.3选择合理的施工企业 施工企业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关键,施工单位的资质以及技术会直接影响施工进度的控制。目前在施工工程建设市场上,施工队伍数量较多,且各个施工队伍的资质与技术水平差异较大,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是保证施工进度的重要前提。相关单位应当推行招标承包制与工程建设监理制,通过公平公正的竞争来选择优秀的施工单位,随后以合同形式确定业主与施工企业的经济相关系,明确责任,以此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实施。 2.4提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 建筑施工单位以及合同工期完成施工任务是建筑施工单位经营的基本目标,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当不断的优化施工进度的管理,使建筑工程施工能够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提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整个工程项目来说都十分关键。相关单位可组织培训,使管理人员不断的充实自己,增强责任感,更好的为项目工程服务。 3结语 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属于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以及施工单位之间相互配合。因为任何项目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工程的延期,所以只要各个参加建筑工程项目的单位能够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在执行已经确定的计划时应当不断的检查,不断的调整,保证工程项目能够按照工期顺利进行。 作者:王浩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后勤管理处 进度控制论文:建筑项目管理的进度控制 1施工进度控制主要方法 1.1优势资源法和加班加点法 优势资源法和加班加点法就是企业正常施工的工时并不能够按时交付工程,因此就要把优势资源和稀缺资源用于施工项目,并且充分发挥施工企业资源的效率。优势资源法和加班加点法比较适用于管理能力强,控制、协调施工资源迅速的企业。 1.2变更设计与新工艺、新材料、新科技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说明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工程施工进程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不仅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降低成本,还能进一步加快工程进度,按期完成。 1.3其他工程进度控制方法 有组织措施法对工程项目合理划分分别组织;经济措施法明确影响工程施工进度行为的奖罚措施;合同措施法就是以合同条款约束施工单位行为;法律措施法按照相关法规严格要求施工进度等等。工程施工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一起使用。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采取最适合的方法来保证施工进度。总之,对施工进度的控制是工程管理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以从总体出发,合理配置人员、机械等各个力量,运用科技的力量,明确职责,严格谨慎的做好工程进度控制工作。 2工程进度的保证措施 2.1施工组织保证措施 第一、项目经理及其下属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施工经验,了解施工的具体细则,能够妥善的协调参与工程的人力资源、物资材料和设备等,劳动力、设备、材料等能够快速进场进行施工。第二、当施工合同签署后,项目管理人员要迅速到达现场指挥调度,因地制宜的制定出施工计划,也要与当地百姓和政府之间的联系,做到工程能够被人民接受,维持良好的施工外部环境。第三、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安排好各种临时设施,制定出此次工程的难点重点的具体解决方案,加快审核速度,缩短准备时间,抢前抓早。第四、在施工进行中,要坚决按标准施工,遵循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实现流水化作业,减少无效的消耗和浪费。在经理部内部可以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刺激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以保证工程的施工工期。制作完善的施工劳动力安排计划,合理成分的调动劳动力参与到工程施工中来,对工程员工的休假不能够集中在一起,经过合理安排,统筹规划,对关键工程或是重点工程的倒班制度,确保工程能够正常施工。 2.2施工物资保证措施 做好物资的准备工作,施工的各个环节需要哪些物资都提前最好清单,在采购之后要认真完成物资的检验、实验、取样入档等工作。在施工单位的采购计划中,带料的选择和运输也要特别的考虑。某些材料、配件则需事先通过专门机构的认可,如消防阻燃材料、防火门、外门窗等,对新材料、新设备更需要专门机构的鉴定认可后方可用于工程。这些工作都必须有计划的事先做好安排,才能保证各种材料、构件、配件和设备能按计划用于工程,从而保证工程的进度。 2.3施工机械设备保证措施 施工机械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至关重要,它的效率决定着整个工程的进度,因此,要特别注意机械的准备、检修和操作。例如塔吊,这是在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机械,塔吊的安装一定要保证其稳定性,并且使用塔吊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专业技术及上岗证书,对塔吊的工作人员实行责任上岗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章进行操作,确保机械的正常使用和施工安全。 2.4施工技术保证措施 对施工现场的勘察和施工图纸的审查工作也是影响施工进度的重要因素。如果图纸理解出现偏差或者现场情况不明,则会影响工期。对图纸存疑的地方,即刻与设计单位交涉,解决疑问。对工程技术人员要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和质量标准培训,组织学习工程质量标准文件、招标文件、施工技术规范与施工监理细则,准确掌握本工程质量标准和施工工艺流程,保证工程实施的质量。 强化技术管理和工序管理,坚决避免因个人工作失误、技术失误而返工或者严重影响施工进度,确保关键工序施工的工期。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工程在开工之后,可能会出现很多必要或是不必要的变更,这些变更既有设计单位的问题,又有施工单位的问题。这会对工程的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工程的原进度计划可能因工程变更而需要变更,工程变更尚涉及材料的变更及原供货合同的变更;而这些变更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实现;工程的变更有时会引起已完成的工程某局部的拆改,甚至涉及到结构的安全和加固,也直接影响进度;大量的拆改、反复的拆改还会引起工人积极性的损害,也会影响工程的进度。 3结束语 进入现代社会的建筑创新期,由于建筑项目设计涉及的层面更加宽广,因此对于施工周期进度的确定更加难以保证,面对出现的各种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创新交接的严谨态度中,才能使建筑项目的进度控制走向高质量的未来。 作者:娄中华 单位:浙江宝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进度控制论文:营配贯通数据采集项目进度控制 提要一个工程项目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交付使用,将直接关系到该项目的合同正常履行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生。因此,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进行有效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是项目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对项目的工作环节、流程、组织方法的研究及进度控制方法的探讨,为营配贯通数据采集这项长期性的工作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能力以及获得新的管理经验,提供交流的平台和实验性数据。 关键词营配贯通;测绘;进度控制;项目管理 1前言 营配贯通数据采集项目相对于其它测绘项目而言,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营配贯通数据采集项目数据量非常大,一个地区的采集量都在数万根以上,每组数据对应的照片都在5M以上;二是采集人员多,一般对一个地区的采集少则组织十几个多则二三十个外业组,一般都有二十名以上的外业采集员;三是组织管理困难,由于电杆、基站分布在城市、县城、村庄甚至山上等各个区域,采集人员往往是对每个台区进行采集,队伍分布分散,这就影响了现场的组织与管理;四是内外业交接量大,数据的梳理尤为重要。外业数据采集是营配贯通项目的基础,也是决定最终测绘产品质量的关键。外业数据采集在整个测绘产品生产周期中占用时间长、消耗精力多、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所面对的问题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有效的组织协调项目人员,使其配置达到最优,是目前测绘项目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外业进度控制 做好项目的进度控制,首先要做好人员设备的组织与协调。将人力及设备资源利用的更充分,减少人员及设备闲置,并且做好内外业的组织,减少内外业交接的重复性工作,是做好营配贯通数据采集项目进度控制的关键。 2.1注重前期资料的搜集 由于测绘项目规模大小、持续时间的不同,每个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就营配贯通数据采集而言,一般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短、工期要求紧,这就要求我们在项目的前期做好资料的搜集工作。前期资料搜集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实际工程量的搜集。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发展,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造成了各个区域采集量大小不一。前期与各区域电力公司做好沟通工作,把各地实际需要采集的工作量进行搜集、整理,并与约定总量进行对比,详细了解工作量的分布情况以及各地对于外业采集的具体要求,做好项目的准备工作。(2)确保资料搜集的准确性。一般而言,各区域电力公司对于外业采集的工作都有详细的计划安排,熟悉业主的具体安排,以及业主对于采集量的确认,对于前期的计划工作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做好工作总计划的基础。(3)做好项目前期沟通工作的准备。外业采集时,需要同当地供电部门进行联系与沟通,确保各项支持工作。资料搜集时,提前将各地供电部门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进行搜集整理,记录对以后采集工作的开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做好项目总计划 前期资料搜集是各项工作的基础,更是做好项目总计划的依据。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工作量分布情况,做好项目实施的总计划,并以此计划为基础来开展项目的各项工作,包括人员、仪器的组织安排、项目推进流程等。做好项目总计划应考虑的因素:(1)区域内工作量的分布情况。所在区域的采集量以及工期要求决定了内外业工作中人员、仪器的组织与安排。(2)外业工作的难度评估。不同区域的采集难度是不一样的,譬如平原的外业采集速度比山区更快,工作区域集中的区域采集速度比较分散的区域更快,根据范围内的不同特点来安排开工时间及人员规模。 2.3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项目开展的主体是项目管理工作,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对项目的进度控制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1)有较完善的组织机构。要做到质量及进度的控制,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是有力保障。明确项目管理中各岗位的职责,明确赏罚制度,明确工作范围,才能保证工作中各项工作都有人负责,既责任明确又相互配合。项目经理是整个项目的总负责人,对人员、仪器实施统一调配;项目总工,确定采集方式,创新内、外业工作方式及流程,对项目质量总负责。各个分区域的负责人明确各自责任,做到既有自主权力,又着眼大局。此外,各个分区域的负责人能够实时了解该区域内的工作难度以及新情况的产生,项目经理才能对项目总计划进行及时调整。举例如表1所示。(2)工程管理者的水平对于工程进度有很大的影响,懒散的管理者带给工程的往往都是进度的滞后,精干的管理总能带出精干的队伍。工程进度的滞后很多时候都是由于管理的问题,协调、组织等各个方面都能影响到工程进度的快慢。粗放型管理带来的要么就是资源的浪费,要么就是进度的滞后,只有从细节入手,细化管理,才能使工程项目更有条理性,才能使项目负责人的好的管理思路体现出来,工程进度也才能摆脱滞后的局面。(3)及时对人员、仪器进行调配,减少闲置。一方面,及时调配能够节省开支,降低消耗,另一方面,及时准确的调配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项目管理的过程是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当新问题产生时,如何有效及时地解决反映了项目管理者的能力。这就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做好应对新情况的准备,做好新问题的评估,准确采取措施。(4)明确赏罚。由于项目参与人员众多,一个好的赏罚制度固然重要。项目管理者不论亲疏,明确赏罚能够起到稳定队伍,保证制度执行情况的作用。 3内业进度控制 内业整理是将外业采集的数据转化为成果的过程,内业的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项目进度的表现。由于营配贯通数据采集项目自身特点,外业采集量非常大,内业工作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内外业的交接能够即快速又明确,才能够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才能防止数据遗漏的情况发生。(1)台帐整理:台帐在项目进行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日台账既能够对每天各个外业组的工作量及工作内容进行汇总,达到日考核的目的,又能使内业整理人员准确掌握工程进度,防止遗漏。做好台帐既能够做好日报工作,又能够做好项目考核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创新工作方式及流程:在内业整理环节,很多工作都是在电脑上完成,内业工作方式的创新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更多地利用软件功能,设计编写各种提高工作效率及准确度的程序,对内业进度以及人力资源的利用上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生产方式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业整理的进度,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人员素质,可采取不同的生产方式,分区负责制或流水作业法,可适当选择,甚至创新更多的生产方式。 4人员的培训 进场人员的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项目参与人员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对工程质量及进度起到很好的作用。及时地培训总结,能够将先进的工作方式进行汇总学习,使先进的方法得到发展,这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质量。作业人员从工程准备阶段就开始进行培训,但是绝不是仅限于准备阶段。工程进度的深入推进使得工程中遇到的问题逐渐增多,工程难度逐渐明朗,对于作业人员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所以作业人员的培训应该贯穿工程实施的全过程,涵盖的范围应该全面,既包括一线作业人员又包括项目管理人员,内容应该丰富,既有作业技能又有管理技巧。做好培训计划的同时,又能发现问题随时培训,是确保作业人员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首先了解作业人员的教育、工作背景,了解作业人员的优劣势,找准培训的下手点和着力点,做到对症下药。第二,做到有教材、有记录、有效果、有反馈。第三,加强传帮带观念,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工程中达到提升的目的。作业人员能力素质的提升,可以直接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工程进度的提升主要靠的是作业人员作业水平的提升来实现的。 5总结 综上所述,营配贯通数据采集项目的进度是由多方面原因决定的,只有从工程前期到工程结束,从外业工作到内业整理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环环控制才能够达到想要的效果。在前期资料搜集齐全、准确的前提下,做好工作总计划,并以此为指导在项目过程中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注重生产方式的创新,时刻以紧迫的工作态度来要求自己,尤其是项目管理者,围绕项目工期多想办法,明确赏罚责任,对项目推进进行连续性的管理才能做好项目的进度控制,保证工期的完成。 作者:孙广 马光军 张鹏飞 单位:河北建设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进度控制论文:土建工程安全施工与进度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土建工程项目的大幅度提升,土建工程安全施工与进度控制问题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研究的重点课题,对保证土建工程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在经验总结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土建工程安全施工与进度控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土建工程的优化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建筑企业稳定与可持续竞争发展。 关键词:土建工程;安全施工;进度控制 1土建工程项目安全施工要点分析 土建工程的安全施工应贯穿于整个项目施工过程,实现项目精细化、严谨性安全管理。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土建工程安全管理与监控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进行安全施工工作的强化。 1.1施工准备阶段安全施工要点 施工准备阶段的土建工程安全监管工作至关重要,其工作的好坏对土建工程施工后续工作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应做好土建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监管。首先,应结合土建工程建设要求与实际情况对土建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安全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构进行施工方案科学规划,保证施工方案与方法选用的合理性、可行性[1];其次,对施工材料、施工设备以及建筑企业建设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与审核,用以避免因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质量问题,对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结合土建工程属性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稳定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各施工工程危险源,并制定可行性应急预案,用以降低土建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对土建工程施工安全施工给予及时、有效处理。 1.2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安全施工要点 土建工程施工阶段作为土建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阶段,是土建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阶段。对此,施工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应明确认知土建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明确自身在安全施工中的职责,树立责任意识,并建立施工责任安全管理机制,将安全施工工作落实到部门、到现场、到个人。与此同时,通过建立项目安全管理小组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与监管,用以保证对施工现场危险源的技术发现与处理,规范施工现场施工行为,对重点项目关键技术进行跟踪监管,保证施工工艺操作的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2]。此外,通过建立施工现场安全评估机制,实施土建工程安全施工的动态监管,对各环节各施工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与等级确立,从而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安全防护。 1.3施工安全管理机制的完善 为保证各施工环节土建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施工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至关重要。对此,施工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应严依据土建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控制规范与要求,制定健全的安全施工管理制度。例如,通过制定完善的检查与监管制度,形成系统化监管施工程序,为安全施工工作的贯彻落实提供标准依据,做到组织工作的有序进行。并保证建设单位监督管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发展,发挥监督管理工作作用,通过选用合理的检查与监管方法(包括常规性检查与监管、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特殊性检查等),提升整体工作质量,强化监管力度。人力资源作为土建工程建设主体,其安全意识、安全素养、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的高低,对土建工程的安全施工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对此,建设单位应强化技术人员、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在依据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教育培训制度。通过采用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法(如,现场讲解、专业技术培训、典型案例分析等)帮助工作人员树立安全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责任意识,提升其安全管理能力。 2土建工程进度控制策略分析 土建工程进度控制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土建工程施工质量,实现土建工程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促进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效结合。而影响土建工程进度的因素有许多,如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地质条件、气候条件、资金投入、施工工艺、施工设备、施工材料等。对此,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土建工程进度控制的强化。 2.1制定科学施工进度控制管理规划 通过制定科学施工进度控制管理规范,为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的监督与管理提供依据,保证施工进度控制工作的贯彻落实。在此过程中,需采用科学的追踪与审查策略对土建工程项目进行动态监管,保证实际进程与规划进度的协调与统一。针对实际进度与规划进度存在的差异性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给予科学处理,通过规划调试,提升工程施工进度。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可行性施工进度控制管理规划,对相关机构与工作人员进行组织、引导与监管。在建立进度控制目标体系的基础上,明确各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实现进度控制工作职责的科学分配与有效落实。此外,需制定完善的项目工程施工进度报告机制,在明确各阶段施工进度审核管理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进度定期汇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进度监督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网络进行各部门信息共享,实现项目规划进度、实际施工进度、资金投入与材料设备使用的相一致。 2.2细化工程进度目标 为保证工程进度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从不用层面出发进行工程更进度目标的细化。例如,依据土建工程施工阶段的施工内容,对进度目标进行细化,明确进度控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依据土建工程施工工序,制定明确的进度控制目标,在总目标的基础上设置分目标,并保证各工序间进度目标的有效链接;依据工程建设进度规划,从时间角度出发进行目标分化,根据施工进度控制流程(见图1),制定完善的工程施工计划表,提升施工进度。图1施工现场进度控制流程图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土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与监督进程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其项目管理工作内容复杂,属长期的系统工作。因此,在进行土建工程安全施工与进度控制时,应从工程项目整体出发,对其进行综合、系统、科学规划,并在技术创新与机制完善过程中,提升土建工程管理质量,保证土建工程如期完成,促进建筑企业稳定与可持续竞争发展。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作用 [摘要] 对于企业而言,人员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主体,有效的人员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经过不断地经验总结发现,采取薪酬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人员管理效率,进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文章以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对薪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激励作用,做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 薪酬管理;人力资源;激励作用 薪酬是与员工工作直接挂钩,能够有效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仅影响着员工的生活,同时也是激发员工工作的动力,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做好员工薪酬管理,充分发挥薪酬的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进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如何充分地发挥薪酬管理的作用,备受人力资源管理者关注。 1薪酬管理概述 企业绩效薪酬管理主要包括薪酬管理与绩效管理。其中薪酬管理指的是:企业为了能够实现发展战略,基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以及本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实际情况,以此来制定企业薪酬体系,调整企业薪酬水平与结构,确定员工应该得到的实际薪酬,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与控制。绩效管理指的是:为了能够达到团队目标,以持续开放沟通的过程,进而形成团队的目标利益与产出,进而推动团队与个人,能够凝聚在一起,做出有利于实现团队目标的行为。 2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所发挥的激励作用 (1)雇用双方实现双赢。以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推行薪酬管理,主要是用工资与奖金等物资条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有效地协助管理者,完成企业目标,该种管理模式下,多数员工不是出于本心的,而是为了利益而暂时屈服的,因此其工作的积极性较差,因此难以充分地发挥薪酬管理的激励作用。现代化企业透过人性化管理,帮助员工发现其自我价值,除了给予员工基本的薪酬奖励外,同时还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促使其不断地成长,以此来满足员工与企业发展的需求,进而实现双赢。 (2)充分地体现员工的价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采取薪酬激励管理方法,是企业通过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来回报员工,该种奖励方式不仅是肯定员工的专业能力,而且是奖励员工为企业发展的付出,包括时间与精力等,进而体现了员工的价值。企业通过给予员工经济奖励,以及精神方面的奖励,实行合理的薪酬制度,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同时还可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同时也是员工得到企业认可的象征,使得员工对企业有更强的归属感,进而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3)为企业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若想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则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做好全面的管理工作,以此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薪酬管理是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为企业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能够使员工认可企业,愿意在企业平台上进一步发展,进而发挥其最大价值,因此而言薪酬管理机制,能够为企业留住人才,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盈利空间。当今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已经成了人才竞争,只有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才能够夺取制高点,而薪酬管理的有效性,则可以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同时帮助人才实现自我增值。 (4)创新管理方法。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张人性化,通过人性化管理,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多开展员工思想教育工作,时刻关注员工在生活上与工作上面临的困难,并积极地帮助员工解决其所面临的困难,使其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进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荣誉感,使其能够投身于企业建设中去,这是现代化薪酬管理的重要手段,若企业依旧延续传统的管理模式,只是基于薪资上的奖励,已经无法满足员工对于自身发展的要求,而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才能够留住人才,进而将人力资源资本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不断朝向人文化方向发展,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5)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用薪酬管理模式,可以为人员工作提供动力,同时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是这些成效都是基于有效的薪酬管理,其能够帮助员工实现自我定位,促进其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只有员工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的工作,或者有着自己的工作目标时,才能够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而无效的薪酬管理,则会使得员工失去工作兴趣,使得部分员工不再愿意为企业效力,进而造成企业人员流动性大,而解决此类问题,则需要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多下功夫,合理地分配岗位,提出有效的人员流动政策,使得未被开发利用的员工,能够有发展的机会,为其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并有效地利用薪酬奖励机制,以薪酬奖励来促进员工的发展,使其能够不断地实现晋升目标,同时需要做好现有员工的管理,为其提供实现自我增值的平台,进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3企业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薪酬激励管理的措施 3.1坚持薪酬分配原则,做好薪酬管理工作 (1)坚持对内公平分配原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能够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但同时也会起到激化矛盾的作用,因此需要做好薪酬分配工作,坚持对内公平的分配原则,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当员工体会到付出与回报能够成正比时,员工才会更加地努力,进而发挥薪酬管理的激励作用,除此之外当员工获得与其资质相符,或是贡献程度相同的同事所得到的同等报酬时,员工才会体会到自己被公平对待,进而更加愿意付出多一点的努力。薪酬管理机制的有效推行,需要企业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薪酬环境,使得员工对去企业有足够的信心,进而激发员工的作用积极性。 (2)坚持对外公平的原则。对外公平原则指的是企业在制定薪酬体系标准时,要基于同行企业所给出的工资水平,以此来确定被企业薪资水平,选择略高于同行企业平均薪资水平,或者选择略低于平均水平,若选择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需要在其他方面给予员工相应的补助,否则当员工发现其所得到的薪资报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时,则会使遏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造成人才流失,因此企业在制定薪酬管理机制时,要始终坚持对外公平原则。 (3)坚持激励限度原则。企业薪酬激励管理机制的实行,要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并且坚持激励限度原则。其中效率原则指的是:在相同的工作条件下,对工作效率较高,创造的价值较多的员工,给予较高的薪资鼓励,进而在薪资报酬的鼓励下,员工则会不断地提高其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薪酬激励管理是用来鼓励员工的手段,为其提供更多的薪酬福利回报,但是激励是需要有限度的,要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激励幅度太小,则难以体现激励的作用,若激励的幅度太大,则企业需要增加运营成本,甚至会给企业造成负担,而在后期发展中,降低奖励限度,则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最后导致人才流失,因此需要企业在实行某项奖励机制时,要严格把握激励限度,进而充分地发挥薪酬管理的激励作用。 3.2选择适合的薪酬模式 首先,实行稳定的薪酬模式。该种薪酬模式中,员工的固定薪酬占据的比例较大,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薪酬的浮动小,而且员工工作效率与企业效益关系小,因此难以发挥较高的激励作用,主要适合喜欢安逸的员工。其次,弹性薪酬管理模式。员工的浮动资金所占据的比例大,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其薪酬,有着直接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激励员工,通常员工为了获取更多的工资,则会有更好的业绩表现,其缺点安全性低,且风险性较高。最后,调和性薪酬管理模式。其主要是调和固定与浮动工资,不仅可以给员工带来较大的安全感,还可以为员工留下发展空间,推行调和性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员工的需求,而且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成本,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背景下,企业实行薪酬管理,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能够实现人力资源资本化,对促进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激励成效,是基于有效的薪酬管理,因此企业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选择合适的薪酬管理模式,以此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加强 摘要: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企业薪酬管理体制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员工的进步和发展。如果企业忽视了薪酬管理工作,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会降低,进而影响到企业发展的效率、进度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对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首先分析了企业管理和企业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然后就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完善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问题对策 一、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管理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对生产经营开展的组织、计划、协调、调控等一系列利于发展的管控行为。常见的企业管理教育有MBA、CEO12篇及EMBA等。企业工商管理可将内容和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大概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以企业管理对象为依据,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技术管理以及企业中各项经营环境的管理。第二部分,将企业发展流程作为分类依据,分为调研管理、项目建设管理、项目运营管理、项目的更新和完善管理等,围绕利于生产执行的一切环节管理。第三部分,将职能和业务功能作为分类依据,分为计划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及质量管理等[1]。 二、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一般指企业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发展现状、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等,对企业的员工(人力资源)制定薪酬支付的策略和准则,并依据此准则设定薪酬构成和数量,继而构成对薪酬的系统性管理过程[2]。薪酬管理的目标是保障员工的基本利益,并通过利益的获得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员工薪酬管理的制定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战略部署,而这个战略又是将企业最终发展目标为主要依托的,这样看来,员工的薪酬管理也是企业进步的一个途径,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从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含义来分析,可将薪酬管理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体系设计,第二部分是日常管理。薪酬水平和薪酬构成是企业员工的薪酬体系的主要两个组成部分,设计的主要目的也是要实现企业员工薪酬的具体化,使企业薪酬管理更凸显公平性和透明化,形成和谐的企业氛围,建立起企业和员工相互信任的运作流程。企业员工的薪酬日常管理,指的是包含了薪酬的预算、支付和调整等工作,并通过良好的循环来不断实现人力资源薪酬的有效管理。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的结论: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是要做好员工的薪酬管理,为其顺利开展打好基础;第二是要将员工薪酬管理作为重点工作不断改革和完善,才能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发展。企业要从根本上实现薪酬管理的有效性,并发挥出作用必须同时推进这两个方面,并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薪酬管理体系才能获得成功。 三、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来看,已经逐渐转向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这样的一个经济发展模式。企业也要针对人力资源开展有效管理,薪酬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90年代,由于人才市场的发展,大批人力资源流向了企业,企业为了应对众多人员的管理,才开始逐渐开始重视薪酬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专业人才为了寻求更好出路,选择了出国,逐渐引发了一段热潮,针对高端专业人才的不断流失,国家及企业才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员工福利的第一步,因此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但当前正是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时期,大量的外企涌入中国,他们拥有优厚的待遇和完善的管理,并为员工制定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吸引着大批的优秀人才加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企业失去了竞争的优势,也没有竞争优秀人才的力量。在面对国际一流企业的竞争时,国内企业必须强化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并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改革,才能在竞争市场中征得一席之地,获得更多专业人士的青睐。 2.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薪酬分配方式存在问题 我国针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薪酬分配中采取的是“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式,尽管这种分配方式已经在我国成功运行了几十年,但在内部仍旧存在严重的问题,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薪酬的平均主义严重。具体来说,就是同一个企业的员工,在薪酬的分配方面不会有较大的差异。这样做只能说体现出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平性,但实际上,对企业效益的提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是非常不利的。员工都是独特的个体,在能力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就应根据业绩制定标准,发放员工不同的薪资。如果所有员工都使用一样的标准,没有差距,这样就会让能力强的员工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打击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员工动力的消退,对于本来能力差的员工,也不能起到督促作用。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最终会导致企业生产效率的全面下降,使企业无法实现稳定的持续发展。 (2)企业员工的福利管理存在问题 福利管理是薪资管理的核心问题,对于人力资源薪资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员工的福利有了保证,员工在心理上才能排除对工作的疑虑,更加没有后顾之忧的努力工作,也会给自己源源不断的动力。但从目前来看,我国众多企业还是采用的比较传统的管理方式,员工的福利也还是局限在保险金、养老金及退休金等几个方面。现在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不光需要物质,对于人文关怀和精神文化方面需求更加突出。再就是还有一点,当前我国企业一直为员工提供一成不变的福利待遇,节假日很多公司也是遵循国家规定而来,因此就算是性质不同的企业,也会有一模一样的福利待遇。企业应多从自身情况出发,并真切的关注员工需求,重新审视福利待遇的问题[4]。 (3)薪酬管理缺乏激励措施 对于薪酬管理的公平性,很多企业都是通过岗位编制等措施来体现的,尽管这种做法相对比较公平,但仍然存在众多问题:第一,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指导性,内部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设置;第二,企业对于考核,将关注点都放在了考核形式和考核标准方面,这对于员工来说,不仅打击了其工作积极性,还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员工进步的欲望。 四、完善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对策 1.企业管理者加强对薪酬管理的重视 企业的最重要的引导者就是企业的管理者,他的决策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是整个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应首先转变思想的,他们会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对薪酬管理作出适时调整和完善,实现了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有机结合,让薪酬管理体系更加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和完整性。 2.优化企业薪酬管理体系 企业薪酬管理体系是稳定企业根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生命线,企业必须不断完善补充和健全管理制度,才能创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划分岗位并明确岗位职责,并对岗位指标做出详细、完整的说明,让员工可以熟悉掌握;第二步,是明确岗位评价标准,制定岗位等级制度,让员工对岗位等级有所了解,并明确薪酬、岗位级别、岗位工作量、岗位难度之间的关系。 3.完善薪酬战略计划 在企业发展的新时期,薪酬管理一定要制定科学的战略发展计划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首先,要按照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设计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实现他们的统一化。人才的管理和引进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合理、科学的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薪酬管理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从当前来看,制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营目标更加适合发展稳定的企业,因此,在企业的薪酬管理中可以将奖励政策、平均的薪酬水平和标准的福利待遇水平都包含进来。 4.加强企业薪酬战略的重视和实施 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任何发展理论都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其中薪酬体系无论从现状分析还是管理都要建立在实际现实情况上,这样才能使其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从目前企业发展来看,还有很多传统企业以经济薪酬为主要的薪酬体系,这种落后的薪酬模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当前企业都已经逐渐转变成了内在和外在结合的全面薪酬管理形式,外在薪酬指的就是货币形式的物质报酬,内在薪酬指的是以精神上的鼓励作为报酬。当前,很多企业会在员工报酬中加入福利、晋升表彰等货币奖励,这些都是薪酬的一个组成部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薪酬的结合就是全面薪酬策略,现代企业应从着两个方面出发,并做好结合,才能发挥出薪酬策略的真正作用[5]。 五、结语 总之,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完善企业薪酬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要不断通过实践来完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加强薪酬制度优化升级管理,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 作者:王家栋 单位:上海华明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分析 【摘要】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薪酬与企业的发展和效益有直接的关联;而对于企业中的员工而言,薪酬水平关系到他们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与他们在公司是否能够认真踏实,生活能否稳定幸福也有着直接的联系。为避免企业资源管理出现问题,造成人员流失,阻碍企业发展,笔者通过本文对企业资源理的原则的分析和薪酬管理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现代新时期;企业薪酬管理;人力资源 一、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重要性 在加强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过程中,员工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和快速发展,在适当的脑力和体力消耗下得到自己相应的报酬,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企业来说,实现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如果企业在这些方面没有做出相应的提升,那么就会严重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能否加强企业的薪酬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决定于企业人才和员工素质的高低。缺少高素质人才和员工的企业是无法保证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的。 二、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薪酬设计缺乏前瞻性 由于企业常常从自身利益作为出发点来设计薪酬,导致企业很难认识到薪酬是保障企业长期高速运转的战略手段。这导致薪酬设计缺乏战略前瞻性。 (二)薪酬管理缺乏公平性 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推动着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中也迅速地发展起来,这也使得员工利益和企业的生产力直接挂钩。目前市场上的企业较多地推行绩效制度,岗位责任等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政策,但是很少有工作能够制定出一套完善有效的企业业绩管理体系来明确企业薪酬管理,这也导致薪酬管理缺乏公平性,严重打击员工的积极性。 (三)薪酬管理缺乏激励性 虽然部分企业对于薪酬管理缺乏公平性等问题采取了一定的补偿,对岗位编制进行考核和重编,但是企业的绩效于员工的是薪酬管理仍然存在缺陷。在绩效考核时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考核的标准过多的是一种形式和过程。这样的考核制度自然很难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 三、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实际上,对于企业来说,薪酬是作为保障企业生产稳定、正常运营的一种投资或消费行为。对于员工来讲,薪酬是一种作为其付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补偿和回报。这是企业同员工之间的一种公平交易。然而,企业不能将薪酬看作是一种交易,而应当看作是一种投资。投资是需要进行适当的运营管理从而获得收益。企业能否获得较大的收益不仅决定于企业是否能够合理经营,也取决于投资金额是否充足。从这个层面上看,薪酬是企业所作出的一项需求人力资源的投资行为,而企业能够获得收益,是在员工能够勤劳有效的工作作为保证前提的。在企业取得收益的基础上,企业能够通过对员工的薪酬管理提高自身利益,加强对企业运营成本的掌控。企业应当将成本与利益的关系看得更长远,不应图一时之利。实际上企业薪酬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环节。企业支付员工薪酬的水平也被企业日常运营的收益牵制,而员工薪酬水平又影响着企业日常运营的收益。能否将企业运营套入良性循环,使得企业快速发展,这是薪酬管理阶层应当思考和重视的发展目标。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企业是有能力通过合理的薪酬管理来进行成本控制,从而实现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塑造企业文化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改善企业积极性的方式。薪酬能够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从而帮助企业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资源人力薪酬管理问题严重,针对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薪酬管理的实质是企业的一种管理机制。主要是促进员工在“以优代劣”的被动监督方式和“以优促罚”的主动管理方式中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积极性。因此,树立全面的薪酬管理体系,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加强平日中的工资福利、奖金津贴、消费补贴等内容,并且提供给员工更好的工作环境、发展机遇以及学习机会。就我国现状,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对薪酬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是简单地把薪酬当作员工的工资。合理的薪酬不仅能够使企业获得员工的认同感和皈依感,也给予员工在精神方面的激励。在这种认知状态下,企业文化和薪酬管理才能够得到较高水平的效果。将物质所指和精神所向相结合,形成新现代人所说的全面薪酬。对于企业职工,较高的薪酬补偿能够保证其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需求,促进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效率。建立正确的企业文化和营销效益理念,保证公司政策适当向一线员工倾斜,保证业务质保明确合理,注意与新政策的沟通,这使下级能够理解支持企业文化。 五、结语 对于企业实现自身更好更快并且长稳的发展,改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合理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改善薪酬管理,吸引优秀人才,这是企业较为科学的决策和较为长远的规划。基于这一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加强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这一课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作者:李博 单位:邵阳学院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困境 一、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企业价值的创造者与驱动者,使得人力资源成为了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而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环节,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从企业角度分析,给予员工一定的薪酬,已经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投资的重要内容,也是财务成本的一部分,对员工招聘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合理、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对企业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制定合理、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为企业未来发展扫除部分障碍,有效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了员工价值与企业目标的结合,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面临的困境 1.理论体系落后,福利发放弹性不足。 针对薪酬管理来说,目前很多企业依然存在认识模糊甚至认识错误的现象,导致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特别是薪酬管理方面缺乏认知,使得其理论知识薄弱,致使薪酬设置不合理,没有起到激励效果,严重影响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现阶段,很多国内企业并没有编制详细的薪酬管理手册,或相应的明细,同时缺少对工作岗位职能的评估,导致薪酬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太过关注现金及物质奖励的发放,并且奖励发放只是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缺乏自主选择制定的福利,导致体系较为单一,弹性不足,削弱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除此之外,大部分企业认为高工资等同于员工高忠诚度与满意度,此项错误认识致使企业薪酬管理工作无法全面落实,影响了企业后续改制与创新,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缺乏完善的薪酬管理结构。 企业薪酬管理和传统劳动力价格工资有着本质差异,现阶段企业薪酬主要是按劳分配,根据员工的学历、职务、工作经验及业绩指标展开考核,但学历与职务是员工的潜在劳动贡献,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出现,并且在合作与分工的条件下,使得业绩指标界定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导致业绩指标考核不严密,在隐形福利差异的影响下,致使员工对薪酬发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情绪。同时,一些企业为了提高激励效果,太过重视个人奖励发放,忽视了团队绩效考核,造成团队不团结,缺乏一定的协作能力,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薪酬结构不完善,导致企业内部工作环境不良,在团队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个人意识太强的问题,在勾心斗角的局面下,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3.薪酬发放形式单一,与管理不统一。 我国企业薪酬发放主要包括三点: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年终奖金,此种薪酬发放形式非常单一,针对企业内部劳动程度、技术及管理因素的考核奖励相对较弱。度过金融危机之后,国内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薪酬管理水平有限,导致其无法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相协调,不能和国际市场顺利接轨,进一步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薪酬管理体系制定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不相符。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员工均不知道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及战略目标,企业只是利用短期激励方法刺激员工当下的贡献与行为,较为常用的方法就是制定一个月或三个月的任务目标,之后以成败判定价值,致使员工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了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如果薪酬管理体系制定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就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导致激励作用无法发挥,使得企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三、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出路 1.创新管理理念。 欧美国家比较盛行“宽带薪酬设计”的薪酬管理理念,近些年来,在国内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宽带薪酬设计指的就是在组织内用一些跨度较大的工资范围取代原来数量较大的工资级别范围,将原有的众多工资级别压缩为几个级别。在应用宽带薪酬设计理念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不是适用于每个企业。同时,在实施宽带薪酬设计理念的时候,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这样才可以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落实,不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2.完善薪酬体系。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薪酬是激励员工的有效福利措施,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在设计薪酬体系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这样才可以有效激励员工,如住房基金、加班补贴、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衣食补贴、带薪假期、游乐活动、法定福利、特殊福利等。近些年来,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企业开始不断借鉴部分西方国家的人性化福利措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教育福利、生育福利等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 3.健全绩效考核体系。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结合企业战略决策与经营环境,制定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实现个人薪酬和对企业的贡献、价值挂钩,全面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绩效考核体系的贯彻实施,可以将员工的降级与晋升予以量化,提高了员工对工作业绩的关注,充分发挥了薪酬体系的激励作用。 4.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国家应出台一些有关政策,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摆脱依附于企业的社会与政治功能,使其可以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自主经营、自主盈亏,成为真正的主体。同时,在企业内部,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落实,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构建学习型企业,使企业员工可以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与技能,还可以高效完成工作,对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合理、科学的设计,才可以确保薪酬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并且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同时,在企业中开展薪酬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强激励与约束作用的发挥,使薪酬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在薪酬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样才可以确保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韩婷 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下薪酬管理论文 一、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薪酬管理概述 薪酬是指员工通过从事企业所需的劳动从而获得的报酬。一般而言,薪酬管理有三个目标效用:激励员工高效工作、鼓励员工积极提高工作技能、吸引并留住组织需要的优秀员工。较之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薪酬管理具有敏感性与特权性,且被广泛应用,薪酬管理制度普遍遵循补偿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竞争性原则、透明性原则、方便性原则以及经济性原则。 (二)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现阶段,作为最广泛被应用的激励措施之薪酬管理,显而易见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举足轻重。具体表现有三:其一,通过对员工薪酬成本的控制,既向参与劳动的员工给付了合理报酬,又为企业带来了产出,创造了更多收益与社会价值,循环反复,是直接降低企业运营总成本的有效措施;其二,帮助企业不断吸引人才、葆有人才,并激励员工以极大的热情干事创业,始终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延续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薪酬是对员工工作绩效最直观的评价,正向激励功能显著。其三,提振企业文化建设,支持企业变革并帮助企业塑造与时俱进的优秀企业文化,而这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现实中的企业文化变革往往伴随着薪酬管理变革,甚至薪酬变革先行,正是有效利用了薪酬的正向激励作用。 二、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当下,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对员工而言没有充分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对企业而言又没有有效控制运行成本,不甚合理的薪酬管理最终使得企业难以留住高素质人才,难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地位,以下两个问题表现最为突出:一是薪酬分配方式多元化欠缺,长效激励机制不健全。现阶段绩效工资与年终奖金在薪酬中占绝大多数,其他不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显性或隐性福利待遇多数仍在试水阶段,尚未形成薪酬分配多元化格局。当前企业的薪酬分配方式仍优先考虑企业资本要素,弱化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以及管理要素等所占比重。现实情况是即便企业通盘考虑了上述要素,仍然会因为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不能与时俱进、薪酬管理方案设计不完备、薪酬管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在企业与企业职工(特别是管理骨干、技术骨干等高素质人才)之间尚未构建起经济效益共享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长足发展。二是薪酬分配方式与企业绩效管理不同步,存在平均化、浮动小的趋势,企业员工无论是横向比、还是纵向比,均不能以薪酬这个结果为导向有力激发每个企业员工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具体地说,一方面企业虽然制定了详实的绩效考评方案并以此作为衡量企业人力资源薪酬分配水平的主要依据,但是,不同档次的薪酬差距较小,以致绩效考核结果同员工对企业经济效益贡献值之间的正相关程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设置的浮动奖金薪酬,往往以职工工作年限、职称等级为主要考虑因素,使得以贡献大小为主要考评依据的现代企业薪酬管理机制沦为摆设,以致员工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价值与其自身的薪酬水平没有紧密关联,挫伤员工积极性。 三、改进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对策之路 鉴于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攸关着企业的长足发展与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薪酬管理,建立完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已然时不我待。一是要在企业上下树立多元化薪酬的薪酬管理新理念。薪酬管理作为一种要素管理机制,就要藉由激励手段来达到考核和管理目的,实现从被动监督方式向主动管理方式的转变,其中,革新薪酬表现形式是关键。即当下之薪酬不完全以货币为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工资福利、奖金津贴、消费补贴、学习培训、优良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与发展机会等,既有安身立命的物质保障又有自我提高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激励等。二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工作机制。企业领导决策能否在全体职工之间贯彻执行,主要取决于职工的执行能力与执行意愿等。因此企业领导对员工的综合素质有一个正确、到位的评估十分重要,要善于发掘员工的优点,因才制宜,个性化领导,以求效果最佳。同时,在涉及薪酬管理方案时也要充分考虑员工差异,高度重视不同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和同一员工在不同情况、不同阶段的差异需求,多提供培训机会、晋升渠道,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创新薪酬分配方式,实施团队薪酬。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往往导致员工绩效目标与薪酬预期等结构性变化,因此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薪酬激励和绩效回馈等环节同步入手,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员工团队,保证能妥善应对团队成员的适当流动,既不过多增加员工负担也不明显挫伤队伍士气,薪酬在新老员工之间始终维持动态平衡。 四、结语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是企业提振员工工作积极性、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以及吸引并葆有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是企业长足发展并始终葆有竞争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直接攸关着广大企业员工生活质量与福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直面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改进路径进行有益的探讨已然刻不容缓,我们依然在努力。 作者:陈婉萍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的价值分析 1.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 薪酬管理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企业人才管理的宗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特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表现。在企业合理内部管理基础上的创建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企业的人力资源,促使企业所有的人才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判断一个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企业管理者是否能够从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保证企业职工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是最合理的。因为当职工满足于自身生活需求之后,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生产和建设中。同时,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认知度以及归属感,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留住更多的人才。 二、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施要点 1.创建科学的薪酬管理与体系。 只有采用科学、高度战略管理体系,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的指导与控制,才能够促进企业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薪酬管理也一样,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进行支撑。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对于操作性较强的环节,必须始终坚持务实原则,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制定长期目标,避免出现盲目进行薪酬分配或者改变薪酬制度的现象,保证企业制定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够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生产以及组织有机结合,然后再根据企业的特点对薪酬管理进行建设和实施,这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创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制。 绩效考核体制是完善薪酬管理的前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创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利用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体制对薪酬管理的公平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将企业的具体状况与绩效考核体制进行紧密结合,重点对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进行评估与考核,同时还应该全面分析市场劳动价值的变化状况,及时地对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薪酬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保证企业职工的薪酬与实际价值相匹配,让薪酬管理体制更加合理、透明、公正。 3.合理设置企业岗位。 如果企业岗位设置不合理,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造成大量人才的浪费或者流失,并导致企业的薪酬管理出现问题。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当前的状况,利用调查、观察以及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企业的岗位设置进行分析,并始终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保证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并且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薪酬,即取消人人工资平等的薪酬管理方式。对于对公司贡献大的员工,其职位越高,薪酬同样相对较高,这样能够激发在岗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人本主义的薪酬管理。 人本管理是企业薪酬管理的核心内容,逐渐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方式,能够通过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来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让员工参与进来,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特别是企业能够吸收更多的高级人才,采用激励式的薪酬管理机制,为员工提供便于其发挥自身才能的制度空间,让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能够参与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才能,进一步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人性化薪酬管理已经逐渐地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将薪酬管理应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亚楠 单位: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炼铁部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薪酬管理论文 一、薪酬管理概述 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进行薪酬管理的时候,是按照该企业自身的薪资标准、薪资体系对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组织。然后结合各方面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薪酬计划、薪酬制度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薪酬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管理的过程当中,所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包括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市场变动以及工作人员的各方面情况等实时的进行合理的协调。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薪酬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外部薪酬调查、确定薪酬管理的目标、制定薪酬计划等等。 二、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探析 1.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源规划 所谓人力资源规划,就是指按照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与内外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企业将来对于人力资源的具体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结合分析的结果,制定出与市场事情相适应的政策与方案,从而保证组织在适当的时机,在各个岗位上获得最为合适人选的动态过程。工作分析与职位评价是其核心内容。不同的职位需要具有不同能力和技能的人,基于能力和技能的不同,便可形成能力薪酬体系和技能薪酬体系,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薪酬管理是否能有有效执行。 2.薪酬管理与员工招聘与培训 薪酬管理和员工的找平培训是相辅相成的管理,其管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薪酬水平的高低对应聘者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企业的薪资水平较高的话能够为企业招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在这个时候,企业的选拔标准就能够适当的提高,这样有利于尽快的为企业吸引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3.薪酬管理与工作分析的关系 薪酬设计的前提就是工作分析,而工作分析相对于职责工作制而言,是建立内部公平薪酬体系的基础,对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工作分析所形成的职责说明书是评估薪酬等级的关键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工作评价信息并不是凭空想象的,其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来源于岗位说明书。就算是在技能工资体系当中,进行岗位职责的研究与分析依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表为薪酬设计设计步骤与相关责任者明细表格。 4.薪酬管理与招聘录用的关系 做好薪酬管理无论是对于企业招聘人才,还是录用人才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站在员工的角度上,薪酬的高低是他们决定是否留下的关键,薪酬较高更加有利于为企业招纳有实力的人才。此外,招聘录用对于薪酬管理也具有着尤其重要的影响。所录用人员的具体数量以及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薪酬总额。 三、完善薪酬激励管理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调整薪酬管理制度 薪酬管理制度可以紧密的综合管理的目标,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措施与手段,是有效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所制定的薪酬制度科学合理,必须确保有一个具有着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确保所制定的薪酬与时代接轨。加大对人才市场与薪酬市场各方面信息研究与分析的力度,从而为帮助企业招聘到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与发展目标进行工资制度、工资组成以及工作水平的建立、最后,企业还需要进行相应奖惩措施的制定,通过这些来进一步的提高工作人员正常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完善激励制度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激励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进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激励制度的建立,同样也是需要注意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员工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等,只有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才可以真正的达到激励员工的效果。 3.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企业如何才能够留住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淘汰各方面能力都不足的员工,就必须要依赖于绩效考核制度,结合企业内部每一个工作岗位的性质、工作内容、职权以及承担责任进行各种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挖掘员工的潜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加上定期或是不定期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考评,考评标注和绩效薪酬挂钩,激励员工不断学习、前进,获取等多的劳动技能。某公交总公司为了实现对内公平原则,开始实施岗位工资制。以公司各类岗位定期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的结果确定工资的差别和标准,通过工作岗位评价确定各岗位的薪点数。同时,每个月按照所述单位的经济效益折算出各个岗位的绩效薪点值。该公司所实行的这种岗位加绩效的弹性等级薪点薪资制度,促进了该公司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水平。每一个部门之间、每一个专业之间甚至是每一个员工之间的工作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果采用相同的薪酬政策,必然会导致员工工作懒散、工作怠慢现象的发生。企业应该合理的定位各个岗位的价值,从而去确定最为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这项工作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能力需求进行合理的评估,结合具体的评估体系进行工资成本的制定,包括每一个岗位浮动工作的比例等等。 四、结束语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体系当中尤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其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要想切实的做好薪酬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做到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薪酬管理的巨大作用。 作者:李泽瑛 单位:红河州交通运输局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论文 一、企业中薪酬管理现状 1.薪酬管理缺乏科学性。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自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企业,现今许多企业都借其他企业的管理制度为己用,但却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许多企业出现了“内部分家”的现象,即薪酬管理体系与企业发展需求达不到共识,薪酬管理不完善,无法做到人尽其才,使企业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也制约着企业的人才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2.薪酬管理未能合理划分。 薪酬管理的定义是对员工为企业付出的贡献制定其应得报酬的决策。许多企业也根据自身发展制定了合理的绩效方式,但仍有一些企业没有摒弃传统的同工同酬体制,致使员工付出不同,报酬却一样,无法树立员工的责任感,调动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也阻碍了企业发展。 3.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企业缺乏薪酬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大部分的领导层也对薪酬管理少有了解,导致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影响薪酬管理的实施效果。例如上述所说的同工同酬就是企业薪酬管理不完善的结果,一线员工的需求未得到重视,致使部分一线员工消极怠工甚至流失频繁。 4.薪酬管理缺乏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在薪酬管理中起到发动机的作用,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于公可以促进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企业发展力和竞争力,于私还可以给予员工自身信心,树立员工良好的工作态度。 二、企业中薪酬管理创新对策 1.薪酬管理与企业发展需求相符。 不同时期的不同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也应不尽相同,各企业应制定与自身发展需求相符合的薪酬管理制度。例如企业发展之初,可以将薪酬管理重点放在两方面,一是节约资源,注重后勤保障,二是与员工同风险、共受益;若企业处于稳定阶段,则可以将重点放在员工应得的报酬和福利上,让员工积极工作、愿意付出;对于国有企业,可将薪酬管理的重点放在职位评估上,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实行奖金政策;而对于私企,尤其是大部分的服务行业来说,应将重点放在服务能力和客户反映上,实行提成制度。 2.薪酬管理应人性化。 企业与人才不仅是雇佣与被雇用的关系,同时也是合作关系,企业与人才的选择是双向的。企业若要借人才为己用,则要吸引人才,才能留住人才,因此企业的薪酬管理必须要人性化发展。例如企业应多关注基层员工,满足员工需求,如有特殊困难的,企业应该予以帮助,另外年龄偏大或身体稍弱,却依然兢兢业业工作的员工,企业应予以特殊福利。 3.薪酬管理应制定考核制度。 薪酬管理中最忌讳同工同酬,按劳分配才是管理的正确方向,规范化的按劳分配意味着企业需要制定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可以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的薪酬分配为借鉴,根据企业自身的各岗位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针对考核结果合理分配员工应得的薪酬。这不仅有助于企业的薪酬管理规范化,还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 4.实行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发动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企业的奖励机制紧密联系,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奖励机制的制定。奖励机制既可以保证老员工的稳定,还可以激发新员工的潜能,让所有员工对工作抱有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建立责任感。奖励机制可以从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入手,将员工的工作表现与其相应报酬和所得荣誉联系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建立与企业相符的薪酬管理体系,完善人性化管理,制定考核制度,实行奖励机制,才能加强员工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绩效,最终实现强大的企业人才竞争力,使企业向更好的前景发展。 作者:徐宏丽 单位: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薪酬管理论文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研究的重要意义 (1)构筑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顺利衔接的桥梁。克服以往企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两条线平行、互不衔接的情况,培养输送满足企业所需要、渴求的专业薪酬管理人员。 (2)根据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突出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办学特色,明确框架与体系。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做准备。将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完美结合,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的一体化。 (4)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提供借鉴与参考。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实验教学研究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h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他们的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境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学生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4个方面。王贵军(2006年)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境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萨茹拉(2004年)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 2.2“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目前,大多数研究的视角都是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角度入手,而“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还非常少。大多数是“薪酬管理”案例集,而且即使有一些实验教材,也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问题。康士勇(2005年)在其所著的《薪酬设计-工作评价与薪酬标准》一书中,主要提出岗位评价的方法和基于岗位的薪酬结构设计,并给出了具体的范例。王凌峰(2005年)在其《薪酬设计与管理策略》一书中对国内的一些原创性成果和富有创新价值的实践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在该书中增加了组织结构设计与流程再造这一详细介绍。杨力(2007年)在其论文“‘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一文中,从内容熟悉阶段、案例参与阶段、动手实践阶段和设计创新阶段4个方面探讨“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的思路。总的来看,目前对“薪酬管理”实验教学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 3基于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研究 3.1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构建 通过对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主管、薪酬管理人员的访谈、沟通等调查,获取企业薪酬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岗位职责等一手资料信息,从引人、留人环节将企业需求转换为薪酬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力与技能的等级,构建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即: (1)事务性、常规性职能———初级技能:即薪酬测算、薪酬套改,基于人员晋升、不同职系的变动的薪酬的调整等。 (2)例外的、复杂的创新职能———高级技能:基于企业战略的变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组织结构的调整、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方面而进行的薪酬方案的改进与调整。基于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构建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 3.2基于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3.2.1验证性、操作性实验设计———初级技能的掌握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如果做薪酬管理工作,基于“金字塔”模型的分析,首先是初级技能的掌握,即根据单位薪酬制度进行薪酬测算。。依据教学进程实验教学载体的特点,操作性实验环节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与相应时间安排。 3.2.2设计性实验设计———高级技能的掌握 结合薪酬三大子系统,即基本薪酬、奖金和福利,模块化构建设计性薪酬实验方案。具体包括2个层次:薪酬方案优化实验,薪酬方案设计。设计性薪酬实验方案有薪酬满意度调查、职位评价实验、技能薪酬方案设计实验、绩效薪酬设计实验、宽带薪酬设计实验和自助式福利薪酬设计实验。设计性实验内容开发后,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很好的组织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薪酬管理”课程设计性实验在实践中针对班级分组、实验组织流程设计、预先提供材料、实验时间安排以及考核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以上是根据薪酬管理专员的工作说明书的岗位职责的内容设计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对应了薪酬的组成部分,即基本薪酬、奖金和福利。在课程运行过程中,将各个项目进行细化,形成薪酬管理课程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并进行实践。 4“薪酬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基于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需要院、系方面提供保障措施,如: (1)侧重保障实践教学环节; (2)购置与升级校内实验软件; (3)保障实验室与网络环境; (4)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作者:张霞 胡建元 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浅析 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很多企业在进行薪酬分配时是根据在岗人员的身份地位、级别进行分配,根本不重视员工的岗位差异,使一些积极肯干、具有技术能力的员工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得到失衡,导致员工产生挫伤感。其次,薪酬分配并没有按照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实行的正是平均主义,另外,在薪酬分配当中,在企业从事技术类型工作的员工工资上升的可能性不大,若是不可达到行政级别,工资则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这样员工对工作便失去热忱。 2解决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现存问题对策 要解决我国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制度入手,健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机制,其次要使员工有权参与到薪酬的分配当中,最后是巧妙利用政府职能,并给予员工更好的福利。通过这三个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面临的问题,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1建立健全的薪酬机制 每当企业进行工资的变更以及确定时,都要严格对操作进行严格要求,从而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l全面了解薪酬的情况,并且展开调查,了解薪酬的水平以及结构等,对员工的日常的劳动情况,和社会发展形势进行分析;(2)全面落实好考核工作,对每个岗位的在岗员工工作情况以及业务水平进行严格考核,将每个员工劳动存在的差别进行一一区分;(3)根据企业薪酬变更的总体情况,重新调整企业薪酬的各项机制,例如工资标准、结构、晋升以及形式等都进行调整,并且在调整之前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参考职工们所提出的意见。解决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首先从薪酬机制开始,对薪酬机制进行改进,不断完善,是企业建立健全的薪酬机制的主要途径,企业只有拥有良好的薪酬制度才可进行持续发展。 2.2员工有权参与到薪酬的分配中 即使近年来,我国各大企业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和之前相比,已经得到很大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发达国家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准许员工参与到其中,这一做法,可使管理层的人员能够了解到员工对公司的薪酬管理的意见,并参考其意见进行薪酬的调整。若是不让员工参与到其中,员工对薪酬存在的意见就得不到解决,影响到工作干劲与态度,所以企业应准许员工参与到薪酬管理制度的制定当中。对员工提出的问题做全面的分析,采纳可行的意见,并对薪酬做适当的调整,从而满足多数员工的要求,有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更忠于企业。在员工参与薪酬各项制度的设置当中,领导和员工之间展开沟通讨论,拉近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距离,使其相互信任,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让员工参与到薪酬管理当中,是最直接了解到员工对企业薪酬管理看法的途径,也是企业完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重要方法,员工的参与,可将现有存在不足的制度,变得有效。 2.3利用政府职能,并给予员工更好的福利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进行干涉,对企业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可巧妙的采用政府职能来促进企业薪酬管理的健康发展。首先,国家对企业要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且使企业实现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其次,在企业的薪酬管理上,政府要给予自主权,不对其进行干涉只有这样,企业的薪酬结构、水平等,才可适应市场的发展。福利政策是员工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企业在薪酬管理当中,企业应重视员工的薪酬福利政策,并做适当的提高,能够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竞争压力比较大,企业除了要巧妙利用政府职能之外,要留住人才,还需要通过调整薪酬,给予员工更多的福利,使员工尽心尽力服务于企业,从而达到双方获利的效果。 3结束语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和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薪酬管理关乎着员工的工作态度,合理的薪酬管理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将其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解决,才可推动企业的发展。 作者:余婉 单位:四川传媒学院艺术设计与动画系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提高策略 一、薪酬管理的内容 1.薪酬计划的制定 企业计划要实现的员工薪酬的支付结构、支付水平和薪酬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就是薪酬计划,它就是将薪酬政策落实,使其更具体。在制定计划时还要注意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增强企业竞争力原则;二是坚持与目标管理统一的原则。 2.薪酬结构的调整 对薪酬结构的调整就是对员工各种薪酬构成要素结构和比例的调整。薪酬结构的内容包括确定员工岗位和职务的工资率;明确工资成本在员工间的分配关系;员工固定工资、辅助工资以及浮动工资的比例以及奖励工资的调整。企业在确定薪酬结构时一定要考虑到员工的感受,尽量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二、薪酬管理中的问题 1.薪酬制度不合理 薪酬制度不符合企业经营的需求,薪酬制度应该随企业的发展而变化。由于职能权限受到约束,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没有调整薪酬的自主权,当企业发展到不同阶段时,其薪酬战略不能随之得到合理的调整。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平均主义思想严重,严重打消了员工的积极性,也影响了企业队伍的稳定性;另外企业的薪酬设计随意性强,与管理原则不相符。在进行薪酬制度设计时不能够遵守三大原则,也缺乏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系,使企业内部薪酬出现不公平的现象。 2.不公平的薪酬分配 企业在进行薪酬分配时只依据行政级别而忽略了岗位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高能力、高技术、高知识的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且薪酬分配不能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相结合;另外员工工资的提升有限,只有达到行政级别才能获得提升的权力,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一些专业技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激励制度作用不大 虽然奖励是员工薪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企业的奖励不够规范,不够公平,使奖励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失去了原有的激励价值,容易引起企业内部冲突,影响员工工作的热情。 三、提高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策略 1.建立公正的考核体系 企业要根据员工操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来确定其工资的增长率和工资总额。所以企业要先进行薪酬调查,对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进行了解,以社会发展状况和员工的劳动能力为依据,考虑到企业自己的经济状况;另外企业还要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考核,不仅要考核员工的业务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考核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根据劳动差别来确定薪酬。要建立完善的增资机制,制定工资提升的条件,在进行工资标准、工资结构、工资形式以及工资提升决策前要工会职工代表以及全体职工的意见。 2.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有些薪酬管理方面的问题企业自身是不能够解决的,需要国家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摒弃依附于企业的社会和政治功能,使其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主体。只有政府职能得到转变,才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企业获得薪酬管理和用人方面的自主权,能够自主决定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使其能够符合市场薪酬水平以及适应市场竞争的状况。 3.人性化的政策设计 企业要想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除了给员工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薪资外还需要给员工提供优厚的福利。福利政策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机的部分。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需要将人性化的国外福利项目与国内实际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符合中国发展特点的福利项目,比如一些有利于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福利项目,可以满足员工各方面的需要,还要为员工提供一个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环境;另外,企业还可以效仿车外的弹性福利政策,根据企业所提供的时间和金额的范围,由于员工自己按喜好构建自己的福利项目组合,这样使福利更具灵活性,更容易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4.利用职位评价建立公平的薪酬分配 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原则可以通过岗位评价来实现。职位评价的根本在于岗位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员工,企业可以依照岗位分配不同的薪酬,由于岗位对公司的贡献有所不同,所以存在薪酬差异。为了让员工接受这种由于岗位不同而存在的薪酬差异,企业必须要明确工作的各项指标,让每个员工都认识到不同岗位所做出的不同贡献,以消除员工心理的不平衡感。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先要了解其所处的市场位置,根据实际的情况确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普通员工的薪酬水平。企业拥有良好的薪酬管理体系更能够吸引人才,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并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薪酬制度的选择决定了薪酬管理的有效性,所以企业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薪酬制度模式,使薪酬管理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 四、总结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保障员工的自身利益,同时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成效。通过激励还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作者:吴同飞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初探 一、薪酬管理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现代薪酬管理 传统的薪酬管理主要关注员工的效率,从而促进员工的积极性,随着美国职工持股运动的发展与深化,现代薪酬理论逐渐建立起来。现代薪酬管理将管理者的报酬与企业的业绩相联系,为管理者提供股票分红等报酬支付形式,这一阶段薪酬管理的主要特点是,薪酬并不仅仅是企业员工贡献的简单回报,而且应该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性联系。现代薪酬管理包括带宽薪酬制度、以业绩为基础的薪酬体系以及泛化薪酬政策。 2.中国的薪酬制度改革 我国的薪酬制度改革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阶段,主要以行政调解薪酬水平,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具有活力的薪酬体系不断完善,极大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子薪酬制度经过了一定范围内增加工资(1978-1983年);奖金不封顶(1983-1985年);员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1985年以来)的三个阶段,确定了市场决定工资,国家监督调控的薪酬制度。 二、薪酬管理主要内容 1.确定薪酬管理目标 现代企业的薪酬管理不仅仅需要满足员工的需求,还需要与企业的战略规划相适应。因此薪酬管理的第一步是在企业经营战屡的基础上,确定薪酬管理目标,从而根据薪酬管理目标确定管理的方式方法。虽然根据企业行业不同,薪酬目标有所不同,但是现代企业的薪酬管理目标主要包括构建稳定的员工队伍、激发员工热情、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相协调。 2.确定薪酬政策 薪酬政策是为了达到薪酬管理的目标,企业薪酬所采取的薪酬管理方针策略的总和。现代企业的薪酬政策首先必须满足国家相关法规,其次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确定薪酬政策。企业的薪酬政策包括企业的工资政策、企业的成本投入政策与企业的工资支付政策。 3.制定薪酬计划 薪酬计划是根据薪酬政策制定的薪酬方法,是薪酬政策的具体化。在薪酬计划的制定中,需要考虑到员工的需求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通过制定薪酬计划,为企业的薪酬实施与工资发放提供依据。 4.调整薪酬结构 薪酬结构是企业员工的薪酬比例与构成。因为现代薪酬包括基本工资、激励薪酬、团队绩效、股票所有权等多种形式,因此员工的薪酬结构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为了确定企业的薪酬结构,可以采用技能导向法、市场导向法、岗位导向法等多种方式,确定员工的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的比例。通过调整薪酬结构,能够对员工形成激励,从而促使员工将个人发展与企业效益结合起来。 三、薪酬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薪酬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业务,而且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合理的薪酬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吸引力,从俄国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1.对企业员工形成激励 薪酬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价值认同,缺乏公平的薪酬管理,会对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的员工积极性造成严重的影响。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能够将员工与组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将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采取合理的薪酬管理,通过员工的贡献给予相应的报酬,能够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采用灵活而有效的薪酬管理,能够对员工进行激励,从而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2.提升人才吸引力 薪酬管理是各种资源相互整合的过程,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财富,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能够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从而提升企业的新引力,使企业的竞争力加强。 3.降低人力成本 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方面,通过绩效确定员工薪酬,强化考核,能够降低人力资源能本,提升薪酬的战略价值。 四、结语 现代企业发展中,薪酬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构建良好的薪酬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薪酬管理的作用,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能够激励企业员工,吸引高素质人才,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作者:马波 单位:中兴工业管理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研究 摘要: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的发展和运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薪酬的水平则直接体现了上级领导对于人能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也是人力资源衡量自己价值的客观标准。许多企业因为对人力资源的不够重视,较低水平的薪酬导致人才外流,增加人力资源成本。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针对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对可行的建议,致力于设定合理的薪酬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一)薪酬分配方式单一我国的分配制度要求,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但是多数企业并未真正贯彻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忽视了员工在智力,创意,技术等方面作发挥的作用,未能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因素实施多元化的薪酬分配,缺少适当的奖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员工的工作热情降低,致使工作效率低下。(二)薪酬管理体制落后我国现行的薪酬管理体制起步较晚,而且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制度没能真正的落实完善。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薪酬与绩效相结合,仅仅依靠员工绩效水平来制定薪酬水平,灵活性差,以业绩为衡量工资水平的标准很难满足多种岗位人事管理的需要。(三)员工福利相对匮乏就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制来看,缺少人性化的福利待遇。福利待遇水平仅仅停留在加班补贴,社会保险,住房补贴之类,并且这些福利待遇要求水平较高,获得途径相对麻烦。企业应当注重增加人性化的福利待遇,降低福利待遇门槛,让福利惠及家庭,落实到每一个为公司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二、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从企业的角度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众多企业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人事的流动容易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人才的外流无疑是得不偿失。这些都将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通过高工资和良好的待遇不但能留住人才,还能吸纳人才,壮大企业实力。 三、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制定多元化的薪酬分配标准公司应该及时根据自身情况完善薪酬分配标准,通过调查研究相同市场薪酬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确保自己公司的薪酬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依据不同的岗位职责,工作性质给予不同的薪资补偿,告别薪资水平与绩效相挂钩的不科学运用,适应时代的发展,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在摸索中不断完善薪酬分配标准,让每一位员工的付出的得到应有的回报,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不为蝇头小利而得不偿失。(二)构建“以人为本”的薪酬体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努力,对于员工来说,为公司谋求发展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而薪酬是对自己付出的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回报,也是公司对于个人价值的肯定。所以在面对人力资源薪酬体制的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带员工的需求。落实福利制度,增加福利制度的惠及范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才的流失,也能增加员工对企业的拥护和热爱,只有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才能更好为公司的发展尽心竭力。(三)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改革创新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和创新的过程,不能仅仅依赖于已有的经验原地踏步,我国的企业人力力资源薪酬管理制度起步晚发展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满足自身的需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完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制迫在眉睫。通过科学合理的改革,才能保留企业人才,优化企业的配置,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卢艳韦 单位:滦县社会保险事业局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绩效薪酬管理途径 摘要: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其中的绩效薪酬管理更是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重中之重。对于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来说,绩效薪酬管理作为其公司业务的一部分对于公司内部建设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中,仍然存在着自身的绩效薪酬管理问题。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加强自身管理,通过提升绩效薪酬管理来促进公司综合实力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就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绩效薪酬管理新思路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公司;绩效薪酬管理 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是围绕“人力资源”这一主题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其业务一般包括:档案管理、劳务外包与派遣、猎头服务、社保和公积金业务、人力资源分析与薪酬报告等等。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发展不仅需要对外业务的开展,更需要做好自身的经营与管理,而绩效薪酬管理正是当前最需要关注的管理工作之一。在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绩效薪酬管理工作方面,虽然其总体管理思路是比较科学有效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创新管理思路,解决顽固弊病。 一、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绩效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司与员工之间沟通不足 从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发展现状来看,在进行绩效薪酬管理工作的实际过程中,公司与员工之间往往缺少沟通。很多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通常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也将绩效考核的结果直接作用于薪酬管理工作之上,而直接忽略了与被考核员工之间的沟通。绩效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在员工积极性高的条件下开展,如果员工对公司相关政策和考核环节不了解甚至不理解,就会出现绩效薪酬管理中的重大失误,甚至会使员工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当前的现实情况是,虽然绩效与薪酬挂钩已经成为了几乎所有公司所采用的模式,但是很多公司的管理方式已经脱离了“激励”这一人力资源管理主题,偏向于对员工的束缚和严格监督。 2.绩效薪酬管理缺少战略思维 当然很多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虽然对服务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较好的认识和服务水平,但是往往涉及到自身的绩效薪酬管理时,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管理的战略性考虑。很多公司的管理层认为绩效薪酬管理就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任务,能够促进公司的盈利,而却没有考虑到什么样的绩效薪酬管理方式适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薪酬管理其实并不应当仅仅由人力资源部门去负责,而是应当在各个部门、处室的配合与帮助之下,才能够完成这一工作。在绩效薪酬管理的战略性思维方面,很多公司的管理者只考虑到眼前的公司盈利和运转,尽可能的对人力成本进行压缩,对人力资源的投入过少,对绩效薪酬管理的现念没有正确的认识。这就导致了公司人才的潜在化流失和绩效薪酬管理效果的大打折扣。 3.缺乏科学高效的绩效薪酬管理考核制度 虽然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已经被几乎所有公司所看重,但是很多公司的绩效薪酬管理制度依旧不完善,缺少科学高效的考核标准。很多公司的薪酬情况按照职位级别划分,很多岗位的薪酬虽然经过了绩效考核,但是仍然以固定薪酬为主要内容,奖金的发放也是以部门、小组为单位,不能发挥薪酬激励的作用,与其它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也没有联系,不能做到综合考评。绩效薪酬管理的重要理念就是要使员工的薪酬与其创造的绩效相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员工为了增加自身的薪酬一定会投入更多的积极性到工作中去,使得公司的业绩得到提高。而这其中,科学高效的绩效薪酬管理考核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其中的薪酬调整幅度、岗位晋升还是学习培训机会等,都是当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绩效薪酬管理工作中非常需要的部分。 4.绩效薪酬管理缺乏激励性 笔者曾经参与过一项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绩效薪酬调查活动,选取了上海十家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为调查对象,其结果如下: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对公司绩效薪酬满意度最高的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之后为公司的中层管理干部,对公司绩效薪酬满意度低的是普通员工。而根据之后针对这十家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薪酬激励性调查显示,认为公司绩效薪酬制度有比较强激励性的员工仅占到总数的13.59%,而认为公司绩效薪酬管理制度的激励性不够强的员工占到了44.40%,其它人员为不确定。由此看出,当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绩效薪酬管理制度激励性不够已经成为了制约公司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对员工达到激励的效果,就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也难以吸引社会上的人才加入,更难以为公司的团队建设工作服务。 二、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绩效薪酬管理的新思路 1.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绩效薪酬管理模式 以项目、任务等为导向的绩效薪酬管理模式可以说适合绝大部门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坚持“重视人才,发挥绩效薪酬激励,保证公司发展”的原则,把项目和阶段性目标作为绩效薪酬管理的新考核方向,能够有效实现绩效薪酬管理。以项目为导向的绩效薪酬管理模式能够把考核结果直接算入员工考核资料当中,员工的薪资调整、职位晋升、学习机会以及岗位调整等,就有了新的有效的参考体系。 2.坚持员工与公司的统一性发展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大环境下,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需要我们的重视。当今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是企业人才的竞争,没有优秀的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柱,就不可能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也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绩效薪酬管理的要点就是要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其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加强对绩效薪酬管理的现代化理念认知,坚持以人为本的绩效薪酬管理理念,增强对公司员工的人文关怀,建设公司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个人利益能够与公司利益高度结合,不但注重物质激励还要注重精神激励。在具体的绩效薪酬管理工作中,要高度意识到员工、人才才是公司发展的最核心动力,人力成本投入要符合员工工作绩效。 3.量化绩效薪酬改革,增加绩效收入比重 改革绩效薪酬管理是为了促进公司的战略化、可持续发展。在量化绩效薪酬改革的过程中,要根据公司发展的阶段性计划和实际情况进行,不断改革绩效薪酬考核的量化指标,使绩效薪酬改革能够服务于公司的发展。同时,要在绩效薪酬管理中,适当加强绩效收入所占总薪酬比重,使得“岗位平均化”的薪酬情况得到改善,真正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要优化公司的绩效薪酬体系,科学高效进行绩效薪酬管理工作,其中需要我们注意三方面内容:第一是要对员工进行科学的职位分析,这也是人力资源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进行绩效薪酬管理的重要基础,要通过职位评析确定公平公正的参考依据;第二是进行公平、公正的职位评价,这是指对公司中工作量、难易情况、承担责任情况等不同的职位进行评价,确定出不同职位之间的差异,制定出合理的薪资水平,而同样职位的薪酬是在一个层面上的,就会使员工产生公正感;第三是要对绩效考核进行有效性处理。绩效考核是薪酬管理的直接依据,公司员工的薪酬调整很大程度都依赖于绩效考核的结果,我们要依照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结合的思路,双向考核后再进行薪酬管理。 4.采用辐射式创新管理思路 虽然现今的绩效薪酬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在创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慎重,一步改革做错可能会影响到公司整体的运转和发展。因此,在我们进行绩效薪酬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以点带面的辐射式的工作方式,推广科学高效的方法,摒弃效果较差的方法。公司所要实行的绩效管理新模式一定要在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小环境下进行试行,时间可参考具体实际进行设计,发现效果良好即可进行辐射式推广,发现存在问题也有机会进行改正和解决。 5.发挥绩效薪酬的激励作用 绩效薪酬管理是把绩效考核与薪酬待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管理方式,发挥绩效薪酬的激励作用是当前绩效薪酬管理理念的必然要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明确指出,进行绩效薪酬管理工作时,必须要发挥其中的激励作用。同时,公司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需求层次,进行激励模式设计时,要注重分层次,对于公司不同的员工设计出差异性的激励制度。 首先对于公司的普通员工来说,在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中不存在很大强度的体力劳动,也有比较多的个人时间,而其薪资水平可能与其个人渴望的条件不太吻合,需求上更偏向于物质方面。因此,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应当注意的是物质方面的绩效薪酬激励,使其生活水平能够不断提高。这其中也需要一部分的精神激励,使其能够获得一定的荣誉等,进而对公司有归属感,认真工作。 之后,对于公司的中层管理干部来说,其薪资水平一般可以满足生活需要。但是以中层管理干部的实际思想考虑,其很多人有灵敏的知识头脑,想要创造更多的价值,得到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取得更高层次的职务晋升。因此,对于中层管理干部来说,一方面要对其物质需求进行满足性激励,一方面要不断为其提供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 最后,对于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来说,其已经拥有了相当满意的物质待遇,更多的需求存在于精神层次上,比如说获得的荣誉、为公司创造的价值以及社会地位等。因此,我们在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薪酬激励时,应当从精神层面入手,比如为高层管理者设计竞争性较强、完成性较强的年度荣誉评选、公司最佳高管等等精神激励性质的评选活动。 总之,在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要想立足社会,取得市场份额,就要不断创新自身的管理模式。绩效薪酬管理作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对公司的发展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不断发现绩效薪酬管理中的问题,创新管理新思路,推动公司的新发展。 作者:张蕾 单位: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油田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研究 摘要:薪酬是一个企业所需要支付的人力成本,是一个企业吸引以及留住人才的教育方式,人是企业的主要元素,作为企业的人才力量,人力资源管理是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企业应该搭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薪酬管理制度,这是一个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人力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让油田企业更好的发展,油田企业就要提高对人力资源中酬薪制度的管理制度,必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实施战略化的薪酬管理方式。 关键词:油田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 一、油田企业 从某种程度上面来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是一步科技进步历史。科技的进步推动着经济的进步,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虽然这条道路很漫长,但是我们有信心可以走好,走实。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油田企业进入发展,油田企业主要有观念的形态和制度行为自己物质的形态。观念形态是油田企业的核心。新时期油田企业文化精神: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成功。经营理念,经营战略:打造油田企业文化的品牌,实现可是持续发展。经营宗旨:实现经济上的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的最优化。经营准则:诚信规则,科技高效力。油田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创业,创新,竞争,发展。我们要加大开发油田的力度,矿大油田企业,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一定要创造出新业绩,做出卓越的贡献。我最喜欢《周易》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发展油田产业,创出新的辉煌,走向成功。 二、人力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企业也在进一步发展,并且发展迅速。只是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单方面还有很多的弊端,比如说管理等措施不够严谨。在企业中,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只有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合理的分配,充分的利用和科学的管理,才能让企业更好的发展,最终走向成功。人力资源是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驾驭者,如果没有人力资源,那么就没有企业的发展,企业也就丧失了竞争的先机。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企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那么,问题就来了,要怎样才能保持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稳定呢?首先说明一下人力资源是构成企业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充分的利用有效的人力资源来发展企业。我们不能以一步笑五十步,以五十步笑百步,一定要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个环节。我们一定要用发展中的眼光来看待企业中存在的所有问题,面对现在的高科技,新技术,我们缺乏的就是一批优秀的人力资源。那么我们要想总有一批这样高素质,高效率,高价值的人力资源,就要对他们进行智力开发,培训他们,使得他们的思想以及行动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企业的步伐,做企业的中柱。我们要把每一个人的质体以及形体融入到企业当中,真正的做到物尽其用。由于受到当前社会形式的影响,油田企业人才的流失非常大,而且补充不足,首先是人才的缺失非常严重,大家都追求轻松的工作,工资高的工作,体面的工作,偏偏石油工作非常艰辛,工资还低,工作时间不固定,地点不固定,限制人身自由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很多年轻人不会选择石油企业去工作。其次,技术人才不多,不够精,因为前几年的事业行业并不景气,因而好多人都转型,导致石油的专业人员供不应求,所以,一定要加强石油方面的人才培养。 三、酬薪管理 所谓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管理的过程,就是以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为基础,来确定员工应当得到的酬劳总额以及酬劳结构,酬劳形式的一个过程。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的部分,良好的薪酬管理是油田企业获得竞争,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薪酬是企业必须付出的人力成本,而且也是企业招收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石油企业目前普遍存在工资低的现象,导致专业水平高的人员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安安心心的工作,不能够发挥最好的效果,专业水平不高的人,都在混日子,企业的效率上不来,原有的薪酬制度不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酬薪管理呢?首先确定合理的薪酬结构。这个酬薪结构就是说薪酬的构成元素,这和员工的利益直接挂钩,并且关系到薪酬管理的公平性和激烈性。其次建立基于企业战略和文化的薪酬策略。企业的薪酬管理需要良好的薪酬策略来作为引导,所以这个策略的制定一定不能脱离这个企业发展的战略和企业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方向。然后进行工作分析。在薪酬管理中,工作分析是极其重要的内容,主要是保证酬薪设计的公平性,能够尽早的发展问题,以使用最快的速度处理好问题。树立正确的薪酬管理理念。树立具有积极性的薪酬管理理念,只有薪酬理念有刺激感,才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员工发挥最大的效果,拿出最好的状态放在工作里面。薪酬制度缺乏有效性。油田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着不公平的薪酬现象,所以专业水平高的人员无法专心工作,一定要调整好薪酬。最后工资固定奖金固定。多年来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薪酬制度给大家形成了一个固定了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工资固定,奖励固定的思维模式。不管企业的收益是怎样的,也不管员工付出是怎样的,工资和奖金都是固定的,因而造成了员工对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依赖性,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一切竞争的本质都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将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使用,才能实现企业最后的目标。只有合情合理的薪酬体系才能够让企业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并且能够横向拓展到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也能够在市场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让员工对自己的薪酬感觉满意,才能使员工心无旁骛,一心一意的为企业工作,为企业奉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我国油田企业的发展就需要完善我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发展,所以就需要完善我国油田企业人力资源制度,以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作者:侯振瑛 单位: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物业管理一公司人力资源部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浅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文化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而在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即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根本。其宗旨就是要使企业的每一个成员——从最上层到最低层,都各得其所,各尽其才,使企业团队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并使每个人的才能全部地朝着有利于达到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一宗旨,管理从最初的他律的规章、守则发展到人的自律的规范,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一种文化认同,从“要我这样做”到“我要这样做”,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文化力量的潜移默化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来已久。管理文化是人类在组织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从来都是在集体基础上进行的,这就需要管理,因而,管理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当人类学会群体劳动时,便开始为人们所注意。到现代社会,管理几乎渗透到社会各种组织机构的每一个部门,管理活动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处处可见的一种活动,而其中对人的管理又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渗透着文化的观念。同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得益于企业文化理论的指导。 “企业文化”的概念由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ThomasJ .peters)和沃特曼( RobertH. waterman)在合着的《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一书中系统提出。两位管理专家根据对美国最成功企业所做的调查研究分析指出,在经营的最成功的企业里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利润指标,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判断准则、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道德观念和生活信念等。“企业文化”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中,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方向,进而激发员工共同努力去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 根据彼得斯和沃特曼的总结,美国总成功公司的“企业文化”原则为:①乐于采取行动;②接近顾客;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④通过发挥人的因素来提高生产率;⑤领导自身力行,以价值准则为动力;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⑦组织结构简单,公司总部精干;⑧宽严相济,张弛结合。 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管理学院教授舒适特,通过对美国大量企业的调查研究并结合现代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通过改造“企业文化”进而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即“A战略”。舒适特认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主要影响,只有对人力资源实施有效管理的企业,才能获得稳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他在“A战略”理论中提出:①员工的工资和其它报酬应同其对企业的贡献直接挂钩;②员工所受的奖酬应与其劳动生产率挂钩;③强调沟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④对企业的经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把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考核经理人员的标准;⑤定期向员工介绍有关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设想和实施方案,并使员工参与制定更进一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该理论强调:关心员工的需要是获得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任何企业内,对人的管理都应重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管理,应当得到极大的首要的关注。 在美国,“企业文化”理论和“A战略”理论倡导的关于“企业文化”的思想,进一步推动了美国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中日益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各个企业对各自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但愈来愈多的大公司日益重视建设符合企业经营哲学和经营战略的“企业文化”,以不断加强和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例如,创立于1911年的电脑信息业顶级公司IBM公司,以“尊重人、信任人,为用户提供最优服务及追求卓越的工作”为企业经营宗旨,这一经营宗旨就是IBM公司企业文化内核和价值观。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分析构筑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力 我国石油企业先后经历了石油、石化重组改制,各石油企业内部分离分流、减员增效等一系列重大变革,我国石油工业逐步进入了国际能源经济和能源战略的快车道。但变革的震荡还在延续,因为石油企业人员多、成本高和效率低下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特别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对滞后。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等。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力资本管理。围绕着人的管理的概念,从美国理论界和咨询界不断推陈出新说明。第一次变化的核心,在于把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区分开来。人力资源以人为载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第二次变化的核心,则是把人力资源资本化,把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区别对待。人力资本突破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投资收益具有可持续增值的特点,人力资本管理重视投资回报率,通过理性地投资人力资本,获得远远超出物质资本的回报。这是国际化背景下的一种必然趋势。 三、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关系到工作人员本人、工作人员相互之间、工作人员与组织之间的事务,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工作人员的吸收录用、招聘、调配、使用、培训、交流、岗位责任制(职位分类)、考核、奖惩、任免、升降、工资、福利、统计、辞退、退职、退休、抚恤和人事研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不断发展,从而出现了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但是,我国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还处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过度阶段,似乎“人力资源管理”才是我国企业的主旋律。当然,此“人事管理”的概念,是对传统人事管理的否定之否定。国企背景的企业和民企背景的企业,区别在于国企是有历史的,无论人和事都有历史;而民企生在市场里,人和事都是面向市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只有解决历史问题,才能实实在在有发展;后者则没有历史包袱,按市场规律运作即可。 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性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就是通过使用人才艺术去达到最大的效益。公司是独立从事商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基本经济单位,公司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挺立潮头。作为一名公司的领导者,首要的才能在于用人的艺术技巧。公司最大的浪费,莫过于人力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公司员工潜在能力和工作欲望的浪费。只有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充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公司才能永保创新的活力;只有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在当今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 过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只是放在政治学习和档案记录等上面,这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讲求实效相互竞争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公司的整体目标提供合适可用的人才,这就要求人事部门进一步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建立好人才档案,搞活用人机制,为公司选拔贤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用其所长、人尽其才;关心和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使员工无后顾之忧,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 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观缺乏。目前,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完成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和从战术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变。尽管油田改制后,国有石油企业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作过有益的探索,如建立劳动力内部市场,干部选拔实行公开制度等。但是,现在在观念上仍然停留在战术的层面,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观念,尤其是基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停留在对人力资源进、出、管的操作层面,对员工也存在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在管理手段上,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尽管实行了计算机操作,但仅限于实务操作,远未达到信息化的程度。 二、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比较落后。首先,在人才观念方面,与国际着名企业肯定个人尊严的人才观相比,我国的人才观念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对人才的界定不清楚,并且有传统的思维定势,没有树立“大人才”的观念,把人才圈定在高学历、高资历的范围之内。其次,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相当一部分单位和经营管理者对人力资源重视不足,企业内没有真正形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氛围,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管理者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 法知之甚少,一些管理者的思维甚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旧框框里,“以人为本”的管理停留在口头上,对员工的管理过于简单、粗放。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核心就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所谓激励就是创设满足职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职工的动机,使之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现在石油企业各自都有不同的激励制度,但是激励制度在某些企业里用得不够好。一是没有充分认识和尊重人的需要的客观性;二是只重视企业员工的普遍性需求,而不重视个体需求的特殊性;三是只注重对员工物质的奖励而忽视对职工精神上的奖励。激励方式、方法单一,不能有效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四、人力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近年来各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本投入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员工培训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培训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企业对培训的管理比较粗放,培训的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石油企业在培训管理体制、培训机构设立、受训对象的选择、受训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致使石油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倾注的大量投资,回报却不高。另外,由于企业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的制度不完善,致使相当一部分人员经过培训或业务进修后,考上几个题或写上一篇论文后,就可顺利结业。至于回到原单位后,受训人员的知识、技能、态度、绩效改善如何,后续的管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石油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造成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一方面由于石油企业单位行政级别的存在,人员被束缚在各个二级单位内,致使人才流动困难,造成部分员工无法施展才能;另一方面,企业从外部引进人才的机制还不完善。近几年来,由于减员增效,一些技术骨干离开生产岗位,石油企业新增劳动力,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而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又不能有效引进,给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构筑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力的措施 构筑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变革观念、建立机制。变革什么观念?市场观念、客户观念、流程观念。建立起什么机制?吸引、激励和保留人才的机制。坚持市场化的路径,一是通过改制上市,实现股权多元化;二是建立管理者和职工持股的市场化企业;三是强化客户导向,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四是以市场化方式,选拔、考核、激励和使用职业经理人。总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遵循法人治理规则,遵循各生产要素的市场行情。 一、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观。 过去,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战术管理阶段,而现实要求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必须突显出战略性、整体性和前瞻性等特点。人力资源部门不能再局限于对劳动力的进、出、管等事务性管理,而应该从战略决策的角度,结合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战略的调整、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市场动态做出总体战略规划。要以长远的眼光做出人力资源预测和规划,尤其是专业人才要接替有序。比如,在大学毕业生引进方面,可以和石油高校合作培养,做到“预先选材、按需培养、工学交替、合作教育”,变过去盲目招聘为按需培养。在现有大量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要强化培训的功能和培训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石油企业人力资源优势(人多)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要建立以能为本、能级匹配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氛围。 二、要建立起科学的选人制度。 吉姆?柯林斯的“先人后事”原则无疑是有价值的。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选用合适的人成为石油企业的第一要事。用什么样的制度选人,决定着能否选到合适的人。实践证明,用“赛马”的制度, 将比“伯乐相马”的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它将带来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 德才兼备是公司选人用人的基本条件。德——就是忠诚党的事业,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及为公司献身的精神。才——用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的话说:就是“智、信、仁、勇、严”也。智——是指一个人的聪明才智。选拔和使用人才,必须考虑到他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计划和组织能力等等。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选拔不同智能的人才,所谓适才所适。信——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信任部属;二是深孚众望。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领导者,首先要信任群众,才能得到群众信任。领导与群众互相信任,形成真诚、谅解、团结、协作的气氛,公司才具有生命力。仁——主要重点是必须对部属体贴入微,关怀备至。人有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各种需要,关心群众、体贴群众,使每一个人都心情舒畅地工作,才能使人的内在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勇——一是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二是有胆有识,勇于探索,勇于开创,处事果敢。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当今,观念上要不断创新,贵在一个“勇”字。严——一要严于律已;二要赏罚严明,在群众中起表率作用。 三、 要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 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制度的产物。无数事实证明:有什么样的管理体制, 就会有什么样的员工队伍和工作绩效。石油企业要以一种动态的观念来考虑人员与岗位的匹配问题,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人的能级水平和岗位能级结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人是有差别的,其能级变化有快有慢,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竞争条件的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使有些岗位可能失去存在的价值,有些岗位的功能可能增加、能级提升,这些变化必然打破原来的能级匹配模式,要求建立新的能级匹配模式。石油企业只有以一种动态的观念来考虑人员与岗位之间的匹配,才能使员工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懒人变成勤快人,使勤快人变成有作为的人,企业因此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引入竞争机制,搞活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公司的竞争,公司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只有那些思想保守,不善经营,不懂管理的“南郭先生”不断被新人取代,公司才能充满活力,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为此,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要积极搞活用人机制,不断深化公司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干部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拓宽人才视野,从根本上改变用人观念和标准。具体做法: 一是要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前提下,坚持公开、民主、竞争、择优的原则,提高职工参加干部工作的程度;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工作,增强整体功能;三是要继续推进干部考核中的民主推荐、民主测验和民主评议制度,积极推行中层干部任前公示制和聘用试用期制;四是建立健全干部选拔聘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五是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用好作风好选人,选好作风的人;改变过去那种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状况,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通过竞争上岗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进入干部选拔的视野;六是要制定干部“能下”的各项制度,主要是中层干部的试用期制、任期制、谈话戒勉制、末位淘汰制,使中层备干的“上”与“下”成为公司一种正常现象;七是要建立和完善中层干部“能下”的各项配套措施,对从岗位上调整下来的中层干部要区别不同情况,合理安排,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八是加强舆 论宣传,转变传统观念,淡化“官本位”思想,在公司中营造一种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氛围。 人事部门在考察选拔聘用干部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全面深入,即要看工作实绩,也要看品德作风;即要了解在单位的表现,也要了解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情况,组工干部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精通。要敢于反映真实情况,自觉抵制违的干部工作原则的行为,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为公司把好用人关,并通过深化改革,有效地激活公司用人机制,使大批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复合型干部茁壮成长。 五、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以解决企业内部的公平性和外部的竞争性,薪酬要与工作绩效、员工贡献直接挂钩,体现多劳多酬、优劳优酬,使薪酬成为员工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实践创新、不断贡献业绩的激励手段。石油企业要创造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要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帮助员工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营造组织与员工共同成长的氛围,让员工对组织的未来和个人的前途充满信心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出路何在 【摘 要】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也在我国快速的成长并飞速发展,并且在我国的经济地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原有的国有企业却显得渐渐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具体原因也有很多,但是终归起来还是因为国有企业的观念、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所以在国有企业进行一次彻底的人力资源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国有企业 人力资源 改革 一、国有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和传统观念的冲突 1.企业领导者方面 企业经营者与企业利益不紧密相关,缺乏把企业办好的最基本的利益冲动。大多数经营者由行政任命,缺乏职业经营者的理性,对改善企业经营的理念、措施被动接受,行动迟缓。如大多数国营企业尚没有成立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理念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的阶段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已制约了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由于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所迫,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已成为国季淦业改革进一步深化过程中的必修之课。 2.企业员工方面 企业员工方面则是多年的传统设计、工艺生产和管理观念使他们形成习惯性思维和守旧思想,对于新的科学的管理观念很难接受,因此很多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在短期很难推广,往往因欲速求成产生很多相反结果。如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为了提高科学管理、注入新鲜血液,聘用了很多“海归”高级管理人才,但是其结果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都灰溜溜地走了,其中不乏在国外名企工作过的高级管理人才。是这些人才无能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没有施展才能的平台,所以很难有所作为。因此科学理念的引进需要长期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的搭建。 (二)企业行为政府化,潜意识中政治气氛浓厚,重“名”而不重“实” 这种行为在国有企业较为严重,如管理者的考核任命强调政治表现,但有些业务骨干却因为不善拉关系而受到冷遇,“又红又专”的标准最后往往变成“红而不专”。 (三)领导更换频繁,导致企业行为明显短期化,只重眼前利益 国企领导较少考虑到战略、文化层次,即使制定了战略目标,也不能保证它在下一任内的延续性,相应地企业更缺乏支持战略实现的长期人力资源规划。还有就是只想到自己这一任的利益,根本不把企业长远利益考虑在内。 (四)缺乏一个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许多国有企业已将原来的人事处、人事科更名为人力资源部,其中部分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价值,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是形式上的改动,换汤不换药,与原来无实质性的差异,从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到企业经营者的任用制度基本沿用传统的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引进,又较普遍地模仿西方经验,只是简单地嫁接一些技术工具和工作程序,忽视或没有意识到与民族文化、行业特征及企业具体情况的结合。 (五)人力资源投资严重不足,员工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由于国有企业在我国存在的时间较长,各种观念还没有把人力资源投资纳入在内,对员工的投资就更谈不上,这样就导致了企业员工的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有就是企业缺乏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和岗位教育,没有从长远的角度为企业培养人才,储备人才,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投资其实是企业一项长期而有效的投资,只是考虑到了企业眼前的效益。 (六)激励机制不完善,职工积极性难以调动 国有企业包袱沉重,矛盾重重。员工工作消极,工作缺乏主动性;合作能力差,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时间观念差,纪律松散;工作责任心不强,员工间、部门间扯皮现象严重等等。许多问题不是一时采取某个措施能解决。因此许多企业领导也无可奈何,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热情不足。为保证能计划、有效地完成流程,合理的控制成本、费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人力、物力价值,达到企业年度战略目标,国有企业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和高效、实用的员工激励措施。 (七)企业文化建设范围狭窄,内容陈旧,对员工的凝聚力微弱 多数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很肤浅,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由传统的口号式宣传演变而来的文化氛围反而造成僵化、保守、形式主义的形象,不能吸引企业外部的优秀人才。 (八)领导者本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方案 (一)现代市场竞争也就是人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外企业普遍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组织整体效率和获利能力能起到重要的影响力,积极致力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但是,十几年的企业改革并没有使我国国有企业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人事管理体系。企业人事部门仍然是一个非生产性的行政职能部门,难以形成和维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一方面,传统的人事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无法有效提高职工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生产力;另一方面,传统的人事管理无力保留住优秀的人才,导致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大力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人力资 源素质,是当前国企改革,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发展是硬道理,没有科学管理理念肯定不行,那么如何引进呢?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事情,它是全体员工共同的管理。它需要公司高层的大力支持,中层的参与,基层的广大认同。首先说服并得到高层得到支持,然后定期的反复向基层宣贯、培训,得到广大认同,打好一定的平台,最后通过中层参与,分阶段渐进式实施。同时通过反复调研、调整达到预期要求。就像“华为的冬天”一文说过技术的引进需要经过先僵化再优化再固化的长期过程,同样科学的管理理念的引进更需要这样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三)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不仅是制度创新,同时也包括组织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从过去行政性人事管理向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转变,需要在观念、体制、组织上对政府机构和企业进行改革。建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先需要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观念。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差异已逐渐由物质资本差异性转变为人力资源差异性。 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但是,国有企业人事管理部门的运作并不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管理被动且缺乏目的性。转变传统人事管理观念,要求企业人事管理以企业发展目标为指导,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树立人事管理的市场观,使人事管理部门有目的地、主动地和有效地完成各项管理职能,从而实现企业战略。 (四)建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求政企分开,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得以运行的条件,企业只有在较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上才能自由地找到所需要的职工,各种人才也才能自由地选择合适的企业。同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给企业和职工以压力,促使企业不断优化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保留住优秀的人才,使企业职工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企业的要求。虽然国有企业在用工用人制度上已有部分自主权,但人事管理上仍然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人事部门既对企业负责,又对政府劳动人事部门负责,职工存在就业刚性,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因此,必须彻底改革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实现政企分开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完善劳动力市场,使企业面向市场,根据企业经营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自主管理。转变政府劳动人事部门职能,积极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在实现政企分开以后,政府劳动人事部门的职能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过去直接参与企业人事管理转变为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各种服务。 (五)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国有企业面临的崭新课题,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专家和信息优势,广泛吸取国外先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优点,结合中国国情,建立我国自己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模式并向企业介绍和推广。同时,政府劳动人事部门还可为国有企业在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过程中提供专家服务和专业人员培训,人员选拔能力测试题库建设等技术服务。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建设,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功能。 (六)为了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还必须对国有企业的人事机构进行改革。重新确定人事部门在企业中的定位和作用,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功能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重新划分并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以企业发展目标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健全人力资源的招募、选拔、培训、评估、.激励以及奖惩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实现职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统一。资源管理部门形成有力的补充,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七)此外,建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还应鼓励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机构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企业往往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力量而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中求助于一些专业机构。例如人员的培训,国外企业十分注重 对企业职员的培训,但一般只有一些大型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广大的中小企业则依赖于顾问机构对其职工进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机构的发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形成有力的补充,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八)在国有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和高效实用的员工激励措施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目前常用的激励方法有物质激励、培训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情感激励、晋升激励、荣誉激励、榜样激励。我们知道根据马斯洛心理学原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层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个人价值成就需求。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价值观、不同职务和经济地位的人对需求的要求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上述的五层次需求在他们内心的地位、重要性是各不同的,哪种需求在他们身上占的比重大,哪种需求就的给予对他们获得的满足感就大,换句话说就是达到的激励效果好。国有制造企业的激励不仅是对个人的激励,更是对所有员工的激励,要考虑员工的个体性,也要考虑部门、企业的整体性。激励是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不但对员工没有激励性,反而对员工起到负面作用。因此把握企业不同部门人员的需求是关键,根据需求进行整体激励、部门激励、个人激励,定期地、经常的与员工沟通,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激励措施高效运行的强有利保证,同时要注意激励的公平、公正性。要根据部门分工不同及个人需求不同,部门、个人激励方法的权重比例也要随之变化。 (九)加强计算机网络化、数据化建设,使资源共享高效化。在产业信息化的今天跟上时代潮流的发展是硬道理。企业对各种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来源广、及时、准确、快速。不仅要求内部相互传递要畅通无阻,外部传递更要迅猛、快捷,计算机的网络化、数据化建设成为必然。因此现在国有企业相应地应该建立自己的内部局域网和外部网、0A系统、人力资源部的HRP系统、财务部的管理系统、技术部门的PDM系统以及生产部门的物流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建立使的企业变成高效率的无纸化办公有机整体,同时各部门计算机数据化建设使得各部门工作大大高效化。公司的外部网络建设使得公司集团内部、行业间及与政府部门业务更加高效。此外,计算机网络化、数据化建设要求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数据的准确性、更新的及时性很高,因此处于信息化发展中的国有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网络及安全维护队伍建设,同时在各个部门设计专门的数据化更新、维护信息管理人员。 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某项工作很难再由个人单独完成,团队的整体协作非常重要。所以资源的共享,部门员工的整体协作精神,领导的整体团队意识、团队管理显的尤为重要。而这些就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系统来支持。 (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 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目前,多数国有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很肤浅,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由传统的口号式宣传演变而来的文化氛围反而显得僵化、保守、流于形式。从员工的角度来看,也就没有提高自身的外部推动力,员工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更多的是受社会的影响及员工之间的潜移默化,良莠不齐,致使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凝聚力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力功能未能很好地挖掘出来。对于多数国有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的建设重点是首先要解除旧有观念,习惯以及制度的束傅,然后建立企业的共同愿景,让员工和企业紧紧的结合在一起。 再有就是我们的国有企业领导一定要转变旧有观念,在用人制度、管理企业中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不断创新才能使我们的国有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论 由此看来,国有企业要实现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加快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进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使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建立有效的物质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在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情况下,经历着改制、重组等不断的改革、变新,虽然在变革中存在着很多阻力,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地方还不成熟、不完善,但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理念去发展它、进化它的方向是没有错的。由于观念的冲突、价值的取向不同、国有企业发展的现状,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给它充足的时间。但随着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当今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我们相信国有企业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实现不会很远。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蚂蚁算法在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指派中的研究 [摘要] 将蚂蚁算法应用于求解人力资源指派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算法用以提高全局搜索能力,文章介绍了基于蚂蚁算法的人力资源指派策略,给出求解问题的数学描述,最后通过实例对算法进行仿真测试。 [关键词] 人力资源指派 蚂蚁算法 正反馈问题 自适应扰动机制 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然而,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在依靠其灵活机制不断取得效益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其中,人力资源指派就是一个常常让企业领导层感到棘手的问题。人力资源指派(assignment problem),是一类典型的组合优化问题,在工作分配、生产安排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性质的指派问题,例如有若干项工作需要分配给若干人(或部门)来完成;有若干台机器被指派来完成若干项目等等。它们的基本要求是在满足特定的指派要求条件下,使指派方案的总体效果最佳。文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蚂蚁算法,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合理地协调诸如此类的NP—Complete问题。 一、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指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国内商业气氛日趋成熟,同时在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的进一步腾飞,使得许多企业也应运而生,同时带来的还有机遇与挑战。由于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过快,缺乏相应的战略上的深思熟虑,具体表现: 其一,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配置不科学是目前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指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人员配置上,存在人员富余,从事经营管理、科研开发、技能操作的拔尖人才和专一多能人才不足;在配制方式上,存在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 其二,机制落后,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在指派中,不注意人力资源的战略性调配,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没有合理的指派机制,不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导致企业人才的严重浪费。 其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角色定位不准。人力资源指派的工作很容易被理解为“谁能做谁就去做”,因而在指派任务时,或者是随便安排一位非技术人员,或者是将不适合某一岗位的人暂且调动去完成被指派任务。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没有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战略性规划、管理技术协调和人力资源指派上,角色定位严重不准。 在对人力资源这一核心竞争力的任用和培养上缺乏可塑性,多为任人为亲或通过关系来任用人,造成从业者素质不高、职业化行为程度低,专业知识、技巧缺乏。同时还由于缺乏规范化的运作,缺乏专业分工、依靠经验、感觉运作,造成了企业社会诚信度低、公益形象弱的问题。从而导致在现代商业竟争环境日趋恶劣的情况下,企业往往显得有些举步维艰。 二、问题的解决方案 中小型企业由于其存在的特殊性,管理者往往在人力资源指派方面给予的关注不够。只重视生产,而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人力资源合理调度上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中小型企业不能很好地事尽其才、人尽其用。 蚂蚁算法具有正反馈、分布式计算和建设以及的贪婪的启发式等特点,是一种新的通用的启发式算法,能够合理地解决中小型企业优化配置的问题。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将其用于求解TSP(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尚未有人将其应用于解决人力资源调度问题。笔者将其应用于求解一类人力资源调度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蚂蚁算法,以提高其全局搜索能力。 1.蚂蚁算法概述 蚂蚁算法(ant algorithm),又称蚁群算法,是一种源于大自然生物世界中的新的仿生物算法。初步研究表明蚂蚁算法在求解复杂组合优化问题方面具有并行化、正反馈等先天优点。 人力资源指派问题就是:指派n个人去完成n项工作的同时寻找出一个最优指派方案,属于一类资源优化组合的问题。我们应用蚂蚁算法,指派蚂蚁去完成以前完成过并且绩效较好的工作,并以正反馈的方式,逐渐形成最优或近似最优的指派方案。(在蚂蚁算法中,我们不关心蚂蚁种群的仿真问题,只是使用人工蚂蚁作为一种优化工具,本文中的蚂蚁指代的是人力资源指派中人的因素。) 初始时刻随机放置n只蚂蚁到n个任务上,每只蚂蚁仅能承担n项工作中的一项,每项工作仅能由一只蚂蚁来完成。在本问题上,引入作为各个人的启发因子、表示在第i只蚂蚁完成第j项工作的熟悉程度(信息素)、表示在被指派人完成项目的概率。则有: 其中为可调系数,分别表示与先前工作的循环中由第i只蚂蚁完成第j项工作的熟悉程度的量及第i只蚂蚁完成第j项工作的相关系数。 2.算法改进 (1)信息素(熟悉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减,也就是说蚂蚁完成任务的熟悉程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衰减,用P表示信息素的持久性(0 表示第k只蚂蚁在本次循环中对任务和任务之间的熟悉程度的增量,其计算方法根据具体的计算模型而。在最常用的ant cycle system模型中:为一常数,为第k只蚂蚁在本次循环中所走路径的效率。 (2)由于蚂蚁算法使用了局部搜索法,很可能陷入局部极大值(或局部极小值)的陷阱,而得不到问题的最优解,因此引入“自适应扰动机制”,即对算法进行调整,使其在一定范围内只接受优化迭代的准则,从而跳出了局部极值的怪圈。为了增大搜索空间,人为地对模型加一定的扰动,其模型改进为: g为扰动强度,根据每次循环的最优解的情况对其进行调整,为最大扰动强度。 三、实证分析 案例:假设某公司指派4人去完成四项工作,分别为:任务1、任务2、任务3、任务4。每个人仅限完成一项工作,其耗时为: 如何进行指派可使耗时最短? 首先,随机指派一人完成一项工作,从而达到局部最优。然后,不考虑任何扰动因素对其他任务进行指派,其时间矩阵为: 经过蚂蚁算法运算所得指派矩阵为:,此时总耗时为73。 然后,考虑扰动因素对指派的干扰,从而对整个指派环节进行调整,经过优化后的蚂蚁算法得指派矩阵为:,总耗时为70。 结论:所得最优指派为员工A去完成任务1,员工B去完成任务4,员工C去完成任务3,员工D去完成任务2。 四、结束语 蚂蚁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启发式随机 搜索算法,虽然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它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真实的蚁群集体行为的启发和提炼。单个蚂蚁的行为很简单,能力也很有限,但是就是这样简单拿到个体所组成的蚂蚁群体却显示出惊人的寻优潜力,能过完成复杂的任务,而且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调整自己,最终显示了它在求解NP—Complete问题上的优势。可以从根本上帮助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操作者要在思想根源上认识到科学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以此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运作机制以及科学化管理和建设工作。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浅谈如何做好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前言 石油领域的开发工作一直以来是关注的焦点,而如何使将其依附的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做好则显得至关重要。如今,我国的石油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各个石油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如何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吸引更多的外部人才,保留和激励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有助于打造优秀雇主品牌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既然人力资源管理如此的重要,石油企业自身要取得长远发展就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二、简析石油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尽管石油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其人力资源的管理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影响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现从宏观角度对石油企业人力资源观的现状做以简要的分析,了解其发展空间和方向,以期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 在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其主要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力资源计划的缺失。在我国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我国的石油企业的员工规模浩大,但是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效益却普遍偏低,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挖掘不出员工本身的潜能及创造价值。 第二,员工的实际培训形式化严重。目前,许多企业都声称在企业内部会培训员工来提升员工工作技能,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一些石油企业管理者着眼于眼前利益,不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例如缺乏科学的员工培训规划、缺乏员工培训的资金保障,在有限的培训活动中,培训内容选择不当、培训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严重,使得承诺与实际管理相脱节,造成员工培训形式化严重,培训效果不佳。 第三,人员激励不尽合理,用人机制不够灵活和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每个企业在管理上都会采取一些激励机制来留住人才、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但是仍存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如缺乏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而造成了人才的流失,石油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低;造成了人才普遍浪费,企业缺乏了适应自身特点和市场经济特点的激励机制;许多员工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认识不深;同时薪酬缺乏公平性,分配的机制制度落后,收入分配不合理,尤其是物质激励的不公平会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情绪,重创员工工作的热情。 三、简析如何做好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对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目的找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使得各种资源都能得到最大限度优化配置。 以下针对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就如何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一些方法与改进措施,仅供参考: 第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做好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环节,挖掘各种人力资源的潜能并分配其以合适的岗位,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环境,尊重并善于发现人才。同时要确保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及其管理工作有条不紊,保证企业可以获取适当数量和质量的人才,充实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积蓄石油企业得以长远发展能量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二,规范人员招聘工作,强化员工培训。补充空缺职位人员选取的有效途径就是人才招聘工作,外部招聘人才可以为企业带来新鲜的血液、能量和活力。严格遵守人才招聘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程序,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那些能真正认同企业文化、满足岗位要求的人才招聘到企业中来。例如长庆油田的人力资源招聘与预估的做法值得推崇和学习。同时对吸收来的人才进行真正地培训,尤其是一线员工的培训工作更要认真对待、加大投入培训的力度和资金保障,制度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法,确保能够取得预期的培训效果。 第三,健全人员激励机制、薪酬体系和管理考核制度。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员工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尽其才,发挥其潜能和创造价值。大庆油田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的方法,调动了员工生产的热情和获得了员工的职业忠诚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企业管理者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养,结合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员工进行重点的培养,充分挖掘人才的潜能,发挥其员工的智慧与创造力。同时,要建立与现代企业相符合的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奖罚分明,使薪酬体系更科学更合理。 四、结语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留住人才,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发挥人才潜在的智慧与创造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石油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并发展,需要人才资源作为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需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水平,以人为本,从而使石油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走得更稳、更长久。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 是家族企业。根据最新的一次全国民营企业普查资料,民营企业内部普遍实行家族制管理,已婚企业主的配偶50.5%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9.8%负责购销,已成年子女20。3%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13.8%负责购销。 而在亚洲,由于市场 经济 发展 的时间不长,约半数以上的大型企业以家族所有的形式存在。知名的家族更是比比皆是,李嘉诚父子成功的故事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家族企业“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公司治理结构在一段时间内反而显得简单,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在企业做大后,原先靠亲情维系起来的不明晰的产权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引发内部争权夺利,不少家族企业内部人才缺乏却又不愿意管理权旁落。许多暴露出的 问题 表明, 中国 的家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长挑战和观念升级。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民营企业由于收入低、人才成长环境欠佳,加之家族式的管理对人才晋升等要求的局限,引进并留住人才有一定的难度,使得人才匮乏成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仔细 分析 不难发现,民营企业人才匮乏的症结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得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民营企业的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观点是: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与员工的交流,重视公司文化和凝聚力,培养员工对公司的责任和认同感。而 目前 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对这一观念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事务性管理层面,以组织、协调、控制、监督人与事的关系为职责,谋求人与事相宜为目标,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强调使用而轻培育,将人视为成本算人头账,而不算人力资本账,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二)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民营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作为一个企业不能等到用人时才去找人,而应事先有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的基础之上形成本企业的人员替补计划、招聘计划、退养计划、发展计划等。谁是企业未来的领导人?谁是企业未来的“领头羊”?这是每一个民企老板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许多民营企业业主存在功利主义,有开发培养人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顾虑,对人才只用不养,缺乏充分开发培养、合理使用、有效管理人才的观念。这种观念无疑将企业人才的能力局限在现有水平上,不能有效地挖掘员工潜能,更是对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极大挫伤,其后果必然极大的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三)员工流失快,人才稳定难 在 现代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机制越来越灵活。很多民营企业老板认为只要有钱,不愁在市场上找不到人。可是他偏偏忘了,骨干人员的离去,带走的不仅是技术、市场及其它资源,而且更可怕的是遗留下来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使得员工心态不稳,进而引发“跳槽”,整个员工队伍流失加大,甚至导致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失过快。严重 影响 了士气及整个组织气氛。有资料表明,我国民营企业员工跳槽现象十分严重,有的企业员工流失率达25%,以至于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由此陷入了招聘—流失—再招聘的不良循环中。这一方面加大了人力资本损耗,使人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使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难以维持,影响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对企业来讲,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是必要的,流动异常,不利于工作的延续和事业的发展。 (四)人员招聘不规范, 方法 单一 人员的招聘本身应具有很明显的计划性、程序性和 科学 性。而我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规范的招聘规程,在招聘时没有详尽周密的招聘计划,其招聘往往呈现出“现用现招”的特点。结果往往是招聘者重复性地到本地或跨地区的人才市场上去寻找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既费时,又费力,造成了招聘成本过高,而且企业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 另外,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招聘时,往往采用传统的面试法,很少采用笔试法、情景模拟法和心理测验法来考察应聘者的写作能力、分析创造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面试法具有简单、直观、节省时间的特点,但仅靠面试是很难测试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的;加上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的专业素质较低,在招聘时,往往凭经验办事,重学历不重能力。重应聘者的言谈,不注重考察实绩,甚至以貌取人。可以想象,这样的“伯乐”怎么能够找到真正的“千里马”呢? (五)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在知识经济 时代 ,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人才的缺乏,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目前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现状是: 1. 历不高 除了一些集团化发展的企业及一些从事高 科技 行业的人才素质较高之外,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其管理人员多是家族成员或企业的创业元老,而他们当中大部分的学历偏低。 2. 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般来说在民营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者缺乏现货企业管理的基本认识,不大懂得按 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大部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3)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少 尤其在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中,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单纯学技术出身的,知识结构太单一,缺乏必要的相关管理知识。 民营企业如何拓宽提高人才素质途径的渠道,如何通过科学配置,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才整体效应、实现素质与结构的和谐,就显得非常重要。 (六)人才晋升难,发展空间小 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因此,在人才选用和晋升时,最为担心的是这些人才对企业或老板的忠诚。一方面,企业感到原有的亲戚朋友创业元勋的能力、学识和素质已难以胜任企业的持续发展,急需从外部选聘人才。但另一方面又顾虑从外部选聘的人才是否和自己一条心,能否忠于企业,忠于职守。在这种心理影响下, 导致企业以家族成员利益为中心,企业内从财务到人事等核心部门充斥着本家族人士,从而造成近亲繁殖。相应地,则把引进的外来人才放在各种框框的控制内使用,把人才手脚捆起来跳舞。在晋升、培训机会的分配与安排上,不是以员工的能力与实际需要为标准,而是将外聘人员当作“外人”,一律拒之门外。 (七)强调管理,忽视激励 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了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多地把人看成是一种活的资源来加以开发、利用,把激发人的热情、增强人的能力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通过有效而正确的激励技巧,激发出每个人内在的活力,使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把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以较高的工资收入或其他物质激励方式吸引人才,但在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单一地以增加报酬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忽视非物质的激励方式(如理想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培训激励和自我实现激励等),忽视良好的企业组织环境的培育,使得企业缺乏凝聚力,员工缺乏归属感。 (八)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忽视培训的 内容 和质量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本身也认识到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培训,结果却是受训者对培训内容兴趣不大,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管理及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没有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相联系。只图完成任务,办了多少期班、培训了多少人,至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所应该做哪些培训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缺乏培训要求的调查,并且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方法不适应成人 学习 特点,培训者专业化素质不高,培训资料和教材缺乏,培训政策不到位等等都给培训工作带来了挑战。 (九)人事法规政策淡漠 我国民营企业中,由于部分企业经理只知道技术、产品与市场的重要性,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较少,所以选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士随意性很强。这些人力资源管理者基本上身兼多职,既不懂劳动人事政策,又没有劳动人事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在管理上根本不考虑人事法规政策,完全依照老板的旨意行事,老板让怎么干就怎么干,企业的建章建制、医疗保险、 社会 保险等管理也不健全。该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不签,该给员工交纳社会保险的不缴,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买方特点,员工只得接受不合理条件的限制,这就使员工缺乏归属感、稳定感,增加了员工的流失率。更有部分民营企业为了点滴的局部小利,经常大规模的换人,造成人员流失率大20%,员工的基础队伍不稳,事业发展受到影响。有的民企甚至害怕员工在企业工作时间过长,企业将要给予其较多的福利待遇,而有意借故解雇资深员工,伤害了一些员工的感情。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做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近年来,管理界把劳动力视为一种能动资源来看待,即人力资源。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全面分析了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广东省委书记的《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讲话精神,对如何进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解放思想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正演变为人力资源的竞争。在新世纪进一步做好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完善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是搞活国有企业、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当务之急。2007年12月25日,广东省委书记发表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讲话,在讲话中反复强调解放思想,为广东省经济建设和国有企业深入改革打了一剂强心针。我们必须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一、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人力资源改革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本身固有的弊病,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更是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作用。 1.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层面 当前,国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实现了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和岗位的权责明确化,人事制度、薪酬福利制度、培训考核制度也相对完善。但是,这些仍然属于行政事务性工作的范畴。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部门职能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说起来都是战略性,干起来全是事务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于细化,几乎不涉及人力资源的发展规划、员工发展、组织变革等战略性管理工作。总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忽视了战略性的定位,缺乏对管理工作全局性的统筹规划。 2.国企员工综合素质不高且普遍缺乏创新精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创新力,而企业的创新力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但是多数国有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的重要性,不重视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重视员工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即使有些国有企业组织了培训,也往往收不到实效,主要是目前针对员工的培训体制都有很多不足之处,表现在培训内容陈旧、形式单一,重视岗前培训、忽视员工职业发展培训,缺乏沟通技巧、团队精神等素质培训,这就直接导致了国企工人素质普遍不高,严重缺乏创新精神,无法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3.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人才闲置、浪费、流失现象惊人,给企业生产和管理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近几年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的加快,人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观念增强,很多国有企业优秀人才流向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或者选择自主创业。这种人才流失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行业,而是一种全盘性的流失。这种流失不仅造成了国有企业人才投入成本无法收回,而且增加了人才重置的成本,使国有企业负担加重,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其他各项改革的进行。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成因 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和认识落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进行企业经营战略规划时忽略人力资源规划的倾向,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普遍缺乏“以人为本”的战略性管理理念。当前,很多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以事为中心的阶段,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只注重使用和控制,不注重投入。在选人、用人的观念上,计划经济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模式依然存在,忽略了员工的差异性、个性和创造性扼杀了员工的创新热情。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或不科学 企业要有活力,离不开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才不断的自我提高。我国国有企业长期忽视制度管理,企业缺乏“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人才培训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制度不健全导致很多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管理水平无法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机构臃肿,优秀人才流失,员工素质低下,企业运作效率整体低下,积极性受到压抑,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制定的一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性文件在执行中大打折扣,甚至造成负面影响。三、改进和加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探讨 广东省委书记发表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讲话反复强调解放思想,改革观念,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克服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对于我们解决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策略性指导。我们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开创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新局面。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好人力资源规划 国企要生存 要发展,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把人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动力,主要体现为: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满足使员工的利益。国有企业只有确立了这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才谈得上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企业才会有着不断发展的动力。 同时,国有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有着巨大的支持推动作用,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将其纳入企业经营战略,另一方面,应以企业战略为指导、以企业目标为方向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2.注重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度,使人力资源战略得到落实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任何一个企业要实现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都必须对企业现今和未来各种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 国有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盘点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及实现策略,设置灵活的组织结构、岗位编制、准确的人员配置,使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得到落实。这样既可以为企业提供最佳人力资源配置,满足企业各发展时期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又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效率。经过科学规划的人力资源配置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3.创新传统的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作为企业的基本力量,企业员工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企业经济效益、产品质量和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因此组织对员工的系统培训是一项“双赢”战略。 企业应根据长远发展的需要,把职工的教育培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提升到公司战略发展的层面上来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工教育培训网络。首先,企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员工培训的重大意义,员工培训是一项投资而非成本,并且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投资,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其实,讲求实际的培训理念。国有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要充分采用现代培训方式,广泛使用实际案例,并与当前实际业务相结合;第三,注重员工素质培训。员工培训由三个层次组成: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国有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同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培训措施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企业理念、积极的态度、良好的习惯以及较高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员工进行引导和管理。 4.创新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全面客观科学的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实现考核和反馈的良性互动以实现企业和员工的沟通,不断推动员工为提高企业绩效而改进自身工作,企业为提高员工绩效提供资源和帮助。同时,考核结果也是职工晋升与配置,调薪与奖惩的重要依据。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中的一个重要体系就是激励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所追求的管理效能,就在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需要是多面、多层次的,但基本的是物质和精神的两个大的方面。国有企业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结合的原则:首先,加强物质激励。物质激励体现这企业对人的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所作贡献的一种酬劳和补偿。企业要打破平均主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薪酬管理机制,并适当注重长期激励方式的研究和员工保障机制的建立;其次,加强精神激励。精神激励是企业对人才所作贡献的一种表彰和宣扬。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认定和宣传,使员工获得荣誉感、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励员工发挥榜样作用;第三,加强情感激励。情感激励就是以个人与个人或组织与个人之间的感情联系作为激励的手段,通过调节人的情绪系统,实现激励的目的,对于激发员工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会遇到种种新情况。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正树立“到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根据企业具体环境用先进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理性的制度系统,就能从根本上形成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的企业氛围,顺利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项活动,从而推动企业整体实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思考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 会计核算 论文摘 要:企业的人力资源即人才,人才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已成为知识经济运行的先决条件,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第一推动力。企业应通过运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充分挖掘企业人才的潜能,使之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被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其核心作用也对整个企业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因此有人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21 世纪会计主流”。显然,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准确会计核算就成为人力资源会计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和报告,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衡量、评估和管理,才能为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一、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特点 人力资源会计是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或文字说明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以供企业管理当局和其他利害关系者使用的一门学科。其会计核算具有一些区别与传统会计的特点,概而括之,主要有如下几点: 1.会计对象的特定性。核算对象是企业控制的人力资源,也就是一个会计主体反映和控制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是可以用价值计量的资源。 2.不断投入性。人力资源的投资是构成人力资源资产的成本,是在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中长期创造价值的源泉,但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它具有不断投入的特点。 3.计量单位的多样性。人力资源会计仍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但由于人力资源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要采用其他的一些计量单位(如自然单位、逻辑单位、百分比单位、文字说明)来说明人力资源信息。 4.资源的易失性。由于劳动力既是企业的资源又是社会资源,也是家庭、社会细胞的重要组成分子,具有相对的人格独立性,企业内外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对未来人力资源的流动、离职产生影响,所以企业的该种资源具有缺控性和易失性。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会计计量 一种资源是否构成企业资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人具有服务的潜力,因为聘用协议的订立而受到控制和影响,因此可以把他们当作企业的资源来进行管理。为了正确计量人力资源,在运用传统的会计科目的基础上,需增加以下几个账户: 1.“人力资产”账户。该科目是资产类账户,属核算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其借方记录人力资源的原始取得价格和价值增减变动。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可以对学历水平的层次以及专业技术职称的高低估价作为人力资产的初价值;职工由于调出、转让、退休、死亡等原因退出企业时,记入贷方;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现有人力资源成本。该账户按群体单位设置明细账,对特殊人员成本可按个人设置明细账。 2.“人力资产摊销”账户。该科目是“人力资产”账户的备抵账户,核算每期摊销的人力资源的成本。对资本化的人力资源账面价值,按估计人员的利用期间平均摊销时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借方记录职工因某种原因退出企业时相应的成本费用;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现有人力资源的累计摊销额。 3.“人力资源成本费用”账户。借方记录人力资源的工资、奖金、福利费等每期发生的人工费用。设置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离职成本、使用成本和原值摊销五个二级科目,期末结转后应无余额。 4.“人力资本”账户。该科目的性质类同于实收资本。核算企业吸收劳动力使用权的初始投资和以后追加的投资。贷方记录职工的录用和评估增值时的价值,表示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一项资产投入企业;借方表示解聘、辞职、退休及聘期内死亡而注销的账面价值。 5.“人力资产损益”账户。核算企业职工调出、转让时收取的补偿费用(如学习、培训、实践费用的违约金等)与账面净值之间的差额及企业人员因退休、死亡而注销的账面净值。其借方记录企业人力资产变动时支付的有关费用,贷方记录收到有关的补偿,期末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无余额。 6.“劳动者权益分成”账户。该科目按留存的人力资本分配企业年度实现的价值增值给劳动者时记贷方;借方记录劳动者从企业提取收益分配或某种原因放弃收益分成;余额在贷方,表示留存在企业的末分配劳动者权益分成额。 在会计报告中,应把人力资产账户中扣减人力资产摊销后,将其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投资与固定资产间。因企业的人力资源一般平均使用期会少于房产等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将人力资本列示所有者权益的实收资本后,劳动者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所有者因而享有相应损益。此时,应将劳动者权益分成的贷方余额列示在留存收益下。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推广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我国宏观管理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报告,国家可以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维护的现状,促进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本的协调,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是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 从微观来看,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为:1) 防止人才高消费;2)有利于健全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3)促进人事管理的科学化。 四、结束语 在今天这个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社会,随着人在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重要性必将为我们所意识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必将普及性地进入会计理论和实践范畴。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展、完善、最终融入传统会计,弥补传统会计在人力资源方面不足,使会计更好的发挥记录、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业务的功能。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河北经贸大学 安金红内容提要:加入WTO使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亟待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为些,笔者认为应采取: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大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发展、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进人员流动风险、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等有力对策,以壮大竞争实力,迎接严峻挑战。 加入WTO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科技、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对人才的竞争。自对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世界范围的设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在这场争夺战中,我国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显露了出来。由于人才频繁跳槽而导致经济失败、企业破产的也不乏其例。种种迹象表明,知识经济必将加剧人才供求的矛盾,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重组。人世以后,我国的国际交往将更加频繁,人员往来将更加便捷,信息共享、人才共用将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将会进一步加剧。面对人世的挑战,我国企业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届时高素质的人才将会大量流失。企业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决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充足的而且是高品质的人才资源作支撑,那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 一、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身上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力.亦是人类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和知识的反映。现在,美国的企业,尤其是成功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人事管理已发展成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事部门已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性角色。但在我国企业中人事部门及其管理仍存在很不适应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四: 1.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单位在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时,许多领导往往抱怨国外的管理经验不起作用,单位的职工管不了,没法管。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我们忽略了开发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O从开发利用方百来看,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确实不高。一个人的潜质有赖开发,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人只有开发好,讲管理才容易出效益,许多跨国公司的老板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相信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投入越多回损越大。然而,我们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结果许多工作没法进行,最后导致效益低下。 2.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国外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强调开发管理者,其次才是开发员工,我们现在的企业只强调开发员工而忽视管理者自身观念的改变和素质的提高。目前我们的企业搞得不好,关键是管理者的问题。因为管理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10%,而他们的作用却远远超过过90%的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所以,管理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官者”做的好,员工也会跟着去做,如果做的不好,很难去要求员工,因为管理者在群体中的影响力显然要强于普通员工。如果管理者没有更新观念,只用老一套来要求员工,必将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陷入困境。企业的成功取决于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已成为企业能否适应市场并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据权威统计:1997年中国企业家创新的综合素质水平列世界46个主要国家的41位,能胜任高级管理人员及开发市场的素质能力列46位(最末一位)。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家的素质状况是较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约翰科特曾在(变革的力量一领导与管理的差射一书中指出,现代企业家应是售现代技术、伍现代管理、有国内外的经营经验、善于运用归纳恩维和统计方法进行现实观察、分析和研究发展战略的能力的人才。“将帅无能,系及三军”,一个好的企业肯定有一个好的领导。大量事实也证明,那些能使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的人都是高素质和高管理水平的。培养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是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但其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多为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选择、任用、激励等规定,以达到尽可能地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的目的。传统的人事管理使我国企业人员很难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制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因人设岗,情大于法的人事管理仍然很普遍。在我国,企业培训工作通常是与人事部门分离的,一般都由业务部 门举办短期培训班。这种培训仅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眼前。这常见于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ISO9OOO系列达标验收等的应急培训。企业人事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经理人的规划。就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看,职工自身素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才得不到发掘,企业的兴衰多系于主要领导人身上,而且工资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发挥。在美国,企业给雇员的工资不是一风不变的,而是逐年有所变化。同一职位都有上限下限的浮动工资。刚进入同一职位的人,无论能力怎样,都处于下限工资水平,每年有所上升,但升幅不一定相同。工作好的升幅大,反之则小,愈在上,则升幅愈大,达到上限则需要晋升职务才可能升工资,这就不断地激励员工向价值高的职位挑战。在职工工资类别等级上,我国国有企业与之多有相似之处,但在职工升资上却缺乏激励他只要企业有效益,职工干好干坏都能升资。对职工的业绩考评,则更是情高手法,激励作用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4.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 我国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没有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规律加以总结和应用,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这种情况下,必然使企业的奋斗目标和经营理意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同时,我国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综合工作能力。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关键知识和能力主要有:(1)具有善于交际的技巧,能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要求;(2)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3)具有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协调雇员关系);(4)能运用统计技巧阐述劳动及相关状况;(5)具有法规方面的知识(如劳工法、雇佣标准法及相关法规);征消理领导的能力(即能导慢和培训各层管理者建设性的做好工作);(7)对公司情况要熟悉,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了如指掌,并参与职能部门的目标制订工作。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方面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力资源部门也上升为战略部门。新时代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1的工作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入世给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带来了许多难得的机遇。入世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更加融为一体,我国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都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人世后,我国的经济活动空间将会大大拓展,这将给企业的各类人才尽情地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在21世纪,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人世后,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企业也有了更加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机会。来自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中国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继而转变观念、突破体制、营造机制,增强中国企业的忧患意识,更加激发起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认为“人作为个体,有能无能并不重要,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权力支持”,这是以“权”为本的思维方式,在中老年阶层里的影响很深,反映在企业组织活动中就是争权夺利。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则与之完全不同,其核心理念就是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在对待所属人员时,应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平,追求平等的愿望。为了给职工的这些要求以最大的满足,而同时又不忽视任何原则,不忘掉总体利益,企业领导者应经常把自己最大的能力发挥出来,努力使公平感深入各级人员心中。要把那些传统的旧观念彻底摒弃,要尽快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人事人才新观念,包括人是资源的新观念、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本投入优先的观念、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观念、引才借智的观念、市场配置的观念、社会评价的观念、法制管理的观念等。任何一个企业,元论其规模大小,都应尽快制定出迎接入世、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括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增大人才含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的活力等。 2.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 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多但素质低,入世后,对人力资源的素质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即知识复合型。未来的员工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知识的融合度一定要高,掌握多种技能,既要提高人的智商,也就是做事的本领;又要提高人的情商,也就是做人的道德。中国的企业在未来的时代里,能不能从容地走向世界,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的素质的较量,面对人世的挑战,尽快培养一批“外战内行”的外向型人才,努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3.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发展。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力求避免进入误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一是努力形成企业全员创新意识。“企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一个企业即使有先进设备,而掌握它们的人缺乏先进技术,墨守成规,企业终将步入死亡。所以企业必须努力培养创新意识,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二是建立以市场为最终导向的创新体制。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用户与市场是创新成功实现的最终落脚点。企业应积极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创新。三是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首先是企业制度更新,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保证创新顺利进行。四是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企业经济实力直接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一方面企业应依靠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外界融资能力。五是加强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实行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联合。 4.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避人员流动风险。 “户枢不蠢,流水不腐”企业保持活力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断改善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人员流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企业而言,既可以给企业增添活力,也可能给其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就是人员流动风险。因此,应采取措施,将人员流动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规范内。首先要进行风险预防,在风险事故发生前为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采取具体措施。其目的在于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在招聘过程中,要预防团应聘者提供不真实信息引人的流人风险。此外,依据员工流动的必然性,可采取内部流动的方式来减少员工的流动倾向。内部流动能够一定程度地减少员工的流出数量。其次,要进行风险减轻。在处理人员流失风险时,与员工面谈必不可少,通过面谈可了解其离职的真正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挽囹措施。即使挽留失败,企业也可从谈话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对其他员工流失的防范。另外,当流失事件不可挽回时,企业需设法减少损失,甚至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再次,是进行风险转移。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而是借助合同或者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公司及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上。最后,进行风险回避。当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行动或改变行动方向,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它虽简单却较为积极,其意义在于设法回避更大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5.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哲学,即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外化的企业经营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分为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形象物质文化三大层次。企业文 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文化即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主要指这种企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方面是由一些特定的与企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带到企业里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结果。企业文化是亚社会文化,企业的员工走进企业时她不是一个抽象的自然人,而是一个社会人,是一个具有一定意识、信仰、价值观念的人。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把企业文化赖以形成的这两个方面更好的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更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有效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小议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 石油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只有以人为中心,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治理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根本资源,大力开发,坚持对人力资源的有效治理和利用,实施以进步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进队伍伍整体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才能使石油企业适应当今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其持续稳定发展。从企业实际出发,本文仅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谈几点熟悉摘要: 一、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目前状况 (一) 适应发展要求和队伍素质目前状况的差距较大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相对封闭的企业环境的影响,石油企业的观念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加进WTO后、中国石化改制上市、石油企业现行体制、机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发生重大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一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占职工总数80%以上的年轻员工有朝气、可塑性强,但吃苦、奉献意识差,偏重个人利益。另一方面,整体素质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员工占25%以上,低级技术员工占60%左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 知识结构及层次分布不公道,短期内难以整体进步 现有的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中,近十年来毕业的占尽大多数,这些员工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实践经验。人才断层明显,中高级人才“缺腿”严重。专业技术职员知识结构单一,基层技术职员忙于日常生产,缺少必要的培训或进修,对技术发展的了解和知识更新不够,全面进步员工技术素质的难度较大。 (三) 队伍结构比例失调,制约整体效能的发挥 根据资料显示,在资源分布上,一线、二线、三线职工比例为45.5%,34.5%,20%,造成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臃。专业技术职员配置上,矛盾突出,生产单位专业技术职员和中高级技术工人所占比例不到50%。基层治理员工中,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的新题目突出。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企业招工不是按需引进,而是按计划指标招用,兼收并蓄,所学专业和实际所需难以对接,并且劳动力活动性差,形成封闭式“板块”就业结构,导致资源适用性差,个人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 人力资源使用和开发脱节 目前,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治理上重点仍在制度约束和提拔任用上,而忽略了培训和再进步。对人才存量治理没有做到“量文体衣”,部分员工学非所用,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由于缺乏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后备人才培养办法乏力,人才的动力不足。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企业用人机制,树立人才资本意识 树立人才资本意识是搞好企业人力资源治理和开发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经济的发展就是人才发展的结果,人才资源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灵魂。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对人力资产熟悉不足和观念落后,导致了企业人才需求疲软、人力竞争力弱、人才的市场配置程度低,制约了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经济效益的进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要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对人力资源的熟悉和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树立起人才资本的功能或重要性大于物质本钱的人力资本意识,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促使企业加快开发的步伐,全面实施人力资本开发和人力资源投资的战略,建立和发挥企业的人力资本上风。目前,胜利油田开发已处于中后期阶段,对科技和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科技兴油战略,这就需要从勘探、开发和产能建设等各行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智能的综合性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和治理素质高的人才队伍,这是油田要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石油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起人才资本的意识,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抓牢抓实。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 目前,我国很多研究都集中在设备、工艺等物质资源投资经济效果的评价方面,而忽视了人才招聘、人才开发等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的评价问题。其实,分析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可以指导人力资源投资决策,有利于减少在人力资源上的盲目投资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机会成本,保证企业全部投资的经济效果,因此,对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与物质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是同等重要的。通过反复研究,本文认为人力资源投资与企业改扩建投资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可以采用企业改扩建投资项目评价的“有无”增量法来间接计算和评价。 一、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与支出的基本要素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是指企业由于人力资源投资而增加的有关收入,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的基本要素有新增企业业务收入和回收流动资金收入。新增企业业务收入包括新增主营业务收入和新增其它业务收入,回收流动资金是指企业人力资源流动资金投资支出在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的收回额。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支出的基本要素有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和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其中,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人力资源离职成本、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包括人力资源离职管理费用和使用管理费用,人力资源离职成本主要是离职补偿成本,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包括基本工资等人力资源维持成本和奖金、奖励等人力资源激励成本;其中,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招聘、寻求等)投资支出、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深造等)投资支出和人力资源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投资支出,它又可分为人力资源流动资金投资支出和固定资金投资支出两种类型。 二、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性质分析 若按照投资项目评价的一般理论,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与支出应直接进行预测和计算,即应直接预测新增企业业务收入、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等基本要素。但是,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总收入是企业中包括新的和原来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等在内的所有人力资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而共同创造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接受人力资源投资后所新创造的收入是难以计量的,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是在原有人力资源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把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新增的业务收入与企业原有人力资源基础所创造的业务收入准确地区别和分离开来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可以准确地区分,其工作量和难度往往超过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本身。除非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全部用于新建一个地区销售分部,那么,这个新的地区销售分部的销售收入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新增的业务收入,但是这种情况不具有代表性和一般性。另外,由于企业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收益性支出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是混合性的,把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与企业原有人力资源基础所产生的管理费用准确地区分开来,也是非常牵强和困难的。由此可知,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新增的业务收入和收益性支出是不能直接预测和计算出来的。 尽管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业务收入与收益性支出难以直接预测和计算出来,但我们可以利用“有无”增量法间接预测和计算出来。由于人力资源投资和企业改扩建投资均是在企业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和改扩建投资所产生的业务收入均与企业原有基础所产生的业务收入难以分开,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和改扩建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性支出均与企业原有基础所产生的收益性支出难以分开,所以,人力资源投资与企业改扩建投资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由于企业改扩建投资经济效果评价采用的是“有无”增量法,因此,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也可以采用“有无”增量法。“有无”增量法是用“有项目”条件下未来的现金流量减“无项目”条件下未来的现金流量,得出增量净现金流量,对增量净现金流量进行折现,根据增量净现值大小来判断改扩建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方法。 三、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量分析 根据“有无”增量法的基本原理,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的过程为:首先,预测并计算“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和“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的现金流出量与流入量;其次,计算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出量(增量)与流入量(增量);然后,计算人力资源投资净现值;最后,根据净现值大小判断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1、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入量(增量)分析。根据“有无”增量法,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应通过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未来的收入与“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未来的收入之差,即二者之间的增量间接计算出来的。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增量),都可确认为人力资源投资中每期发生的现金流入量(增量)。通过对“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和“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包括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可得出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入量(增量)的计算公式为: “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企业业务收入+回收流动资金收入 “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企业业务收入 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入量(增量)=“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新增企业业务收入+回收流动资金收入 2、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出量(增量)分析。根据“有无”增量法,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支出应通过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未来的支出与“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未来的支出之差,即二者之间的增量间接计算出来的。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支出(增量),都可确认为人力资源投资中每期发生的现金流出量(增量)。通过对“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和“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包括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可得出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出量(增量)的计算公式为: “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企业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 “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 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出量(增量)=“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企业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 四、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 根据前面对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入量(增量)和流出量(增量)的分析,利用“有无”增量法的基本原理,进而可以对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进行评价。由于人力资源会因解雇、辞职、退休等原因而退出企业,因此,人力资源投资涉及的年限一般只有5—20年,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时,应根据本企业实际选择合理的预测期。人力资源投资基准折现率是人力资源投资所需的资本成本,一般条件下,人力资源投资基准折现率应取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综合上述分析,可得出人力资源投资净现 值的计算公式为: 人力资源投资净现值=Σ(ΔCIt-ΔCOt)×(1+r)-t式中,ΔCIt为第t期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入量(增量),ΔCOt为第t期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出量(增量),ΔCIt-ΔCOt 为第t期人力资源投资净现金流量(增量),r为人力资源投资基准折现率,n为人力资源投资涉及的年限。 由“有无”增量法的判别准则可以判定,当人力资源投资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时,人力资源投资具有经济效果,企业可以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当人力资源投资净现值小于零时,人力资源投资没有经济效果,企业不应进行人力资源投资。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企业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其重要性而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尤其是我国在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企业的发展已经从旧的体制束缚中挣脱出来,赢得了生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有的体制隐藏和遗留下来的一些困难与问题,也因此被暴露出来.如何促进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当前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发展中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也是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作用,并对现在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在企业理念,职工整体素质,控制人员流动,企业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高素质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要素,可以说人才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为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都离不开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取得优势地位,依靠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特别是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现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全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人才,谁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胜利者,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国经济之所以处于世界的首位,其真正的优势就在于其具有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美国是世界吸纳顶尖科技人才最多的国家,众多的富于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已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世界许多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力资源优势在企业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全球著名的微软公司自1975年创立以来,始终以超常速度发展.该公司成功的秘诀正是拥有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大批精通最新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科技人才.而我国深圳的华为和中兴两家生产通信设备的高科技企业,短短十几年就发展成全国本行业知名的大企业,这是和公司网罗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分不开的.从中可以看出,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企业最富有挑战力和竞争力的资本,人力资源已成为国家,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中保持主动,赢得优势的第一资源. 我们再依据世界银行的计算财富方法来说明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该方法把形成社会财富的因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自然资本(土地,水源,木材以及地下资源的价值);第二类是创造的价值(机器,工厂,基础设施,水利系统,公路和铁路等);第三类是人力资本(人们的生产能力所代表的价值);第四类是社会资本(它不是个人代表而是以集体形式出现的家庭和社区之类的人员和机构的生产价值).其中第四类财富尚未统计.根据前三类财富的统计,越是发达的国家或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其人力资本所占的财富比重越高,而且在整个世界财富中,这些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所占的比重更高.据统计,目前世界上29个高收入国家的人力资本已占财富的67,世界总财富的63,9是人力资本.据此,我们可以说,知识财富在各类财富中占主导地位,哪一国拥有的知识量多,既该国的人力资源拥有量大,则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事实上,自然资本,创造的资本也离不开人力资本,离不开知识,因为只有包含越多的知识的自然资本和创造的资本,其价值才会越大.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无疑是未来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 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状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科技,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对人才的竞争.入世使我国的国际交往更加频繁,人员往来更加便捷,信息共享,人才共用表现得更加明显,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也进一步加剧.在这场争夺战中,我国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显露了出来.我国的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充足的而且是高品质的人才资源作支撑,那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届时高素质的人才也将大量流失. 目前我们企业人才管理普遍存在以下弊端:一是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不高,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然而我们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结果许多工作没法进行,最后导致效益低下.二是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已成为企业能否适应市场并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管理者的功能不单是服从和执行,更应该是创新和开拓.国外人力资源的开 发,首先强调开发管理者,其次才是开发员工,目前我们的企业搞得不好,关键是管理者的问题."将帅无能,系及三军",一个好的企业肯定有一个好的领导.三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但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因人设岗,情大于法的人事管理仍然很普遍,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选择,任用,激励等规定,以达到尽可能地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的目的.在我国,企业培训工作常着眼于眼前,一般都由业务部门举办短期岗位培训班.如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ISO9OOO系列达标验收等的应急培训;且工资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发挥.对职工的业绩考评,则更是形同虚设.四是企业双文明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有待提高;我国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而我国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又普遍缺乏综合工作能力. 三,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在21世纪,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来自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中国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应尽快制定出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括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增大人才含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的活力等.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文秘站版权所有 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其核心理念就是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在对待所属人员时,应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平,追求平等的愿望.因此我们应自觉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努力达到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是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我想早点听到你们成功的消息."┉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我们通常所说的"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管理者要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同时在考察考核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职工整体素质 由于日本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很高,因而他们职工的创新和革新能力很强.从50年代起,日本就树立"教育是最好的投资"的观念.一个熟练工人如根据职业需要进修一年,劳动效率可以比以前提高1.6倍.由于日本在战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造就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美国和日本10多个主要公司20年的成绩分析中,发现革新人物(知识分子)参与成功的革新项目比率占93?3,而革新人物参与失败的革新项目比率只占33.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们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有现代化科学知识,又有革新精神,能够开拓新局面的人才,来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形势要求.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多但素质低,未来的员工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知识的融合度一定要高,要掌握多种技能,即知识复合型..未来时代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的素质的较量,因此必须尽快培养一批"外战内行"的外向型人才,努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企业要加大投入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建立以市场为最终导向的创新体制,努力形成企业全员创新意识,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 (三),合理控制人员流动,保持企业活力 企业要想在狭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关键是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适时,适量,适质地用好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怎样才能将员工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怎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干劲以提高企业的绩效怎样才能留住优秀的员工,保证企业的相对稳定关键是要制定一个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追赶型发展战略."户枢不蠢,流水不腐"企业保持活力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断改善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企业要适当运用鲶鱼效应即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企业要通过实行公开竞争,择优聘任,"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建立新型的人事,用工,分配机制.即一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能力,委以相应的工作,授以相应的职务;二是要引导人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树立竞争意识,积极参与竞争.三是要运用目标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优胜劣汰.运用中,要根据政策掌握分寸. (四),全面加强企业双文明建设,发挥企业潜在生产力 企业双文明是指主要由企业人力(含知识),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投入而产出出来的,为企业社会所需要的一种物质和精神财富成果.其中,企业物质文明的主要表现是合格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不断扩大的市场,不断增值的资产,不断提高的效益.企业物质文明是一种直观和直接的生产力.企业精神文明的主要表现是能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经营观念,企业战略,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方法等).企业精神文明直接作用于企业物质文明,是一种潜在生产力.这种潜在生产力的作用一旦得到发挥,就会对物质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企业管理中必须突出价值创造和岗位贡献,突出以效益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依据这一效应,作为国家,要加大对人才的宣传力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重要的是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现代组织的管理理念,但在知识更新,组织变革以及文化融合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的引进,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传统组织人事管理的冲击,是势不可挡的.毕竟,"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确认与核算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人力资源可以看作是企业的重要“资本”和宝贵“资源”,人力资源必然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成本,即人力资源成本。而至今人力资源会计仍然未能在理论上与传统会计融为一体,实务中也未能得以大规模应用。对人力资源会计的探索和研究仍然进展缓慢,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种种难题尚无法统一认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认识人力资源成本问题。 一、人力资潦成本会计的概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对国家、企业的贡献日益突出,传统的会计体系对人力资源的处理将不能满足新经济环境的需要,将人力资源作为资产纳入会计体系,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将是今后会计改革的方向。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崭新分支,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 /:请记住我站域名/1.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或其他组织所拥有或能使用的各种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是将企业中人的因素资产化处理,被视为企业的一项最重要的资源。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用来确认和计量有关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有关利害关系人的程序。 2.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赚取利润,管理的核心是人,企业最应努力挖掘的潜力是人力投入与产出的潜力。在当今日益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决策者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对人力资源成本及其价值的研究。我们国内许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知识员工与传统体力工人相区别,不再是传统的“被管理者”,不应再被视为简单的成本,而是和资金一样被看作企业的重要“资本”和宝贵“资源”。但是,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本,必然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成本——即人力资源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对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的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是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是以财务会计方法为手段,将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成本和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而进行的投资单独予以反映的过程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 按照人们赋予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的都应加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反映对象,具体依据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时间顺序,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不同目的,可将这项投资确认为以下五个项目: 1.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是企业在招募和录取职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招募成本。它是为吸引和确定企业所需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对企业内外的广告宣传费用。 (2)选择成本。企业为选择合格的职工而发生的费用。 (3)录用成本。企业为取得已确定聘任职工的合法使用权而产生的费用。 (4)安置成本。 2.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企业为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能力,为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而发生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上岗前教育成本。企业对上岗前的新职工在思想政治、规章制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基本方面进行教育所发生的费用。 (2)岗位培训成本。企业为使职工达到岗位要求对其进行培训而发生的费用。 (3)脱产培训成本。是企业根据生产加工工作的需要,允许职工脱离工作岗位接受短期(一年内)或长期(一年以上)的培训而发生的成本,其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或专门的技术人员。 3.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职工的过程中而发生的成本。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维持成本。保证人力资源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的费用。 (2)奖励成本。为激励企业职工,使人力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对其超额劳动或其他特别贡献所支付的奖金。 (3)调剂成本。调剂职工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使其消除疲劳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职工必要的需求,稳定职工队伍,并吸引外部人员进入企业工作而发生的费用。 4.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 人力资源保障成本是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健康事故保障成本。企业承担的职工因工作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健康欠佳不能坚持工作而需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 (2)劳动事故保障成本。企业承担的职工因工伤事故应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 (3)退休养老保障成本。社会、企业及职工个人承担的保证退休人员老有所养和酬谢其辛勤劳动而给予的退休金和其他费用。 5.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由于职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包括以下几项: (1)离职补偿成本。企业辞退职工或职工自动辞职时,企业所应补给职工的费用。 (2)离职前低效成本。职工即将离开企业而造成的工作或生产低效率损失费用。 三、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 人力资源成本是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离职成本。成本计量的研究是建立在传统会计计量的基础之上,将其作为当期费用核算,而人力资源会计将其作为资产人账,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有以下三种: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 四、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 传统会计将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支出都当作“期间费用”来处理,都直接列入“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或“生产成本”账户,但由于这些支出并不是完全为当期服务,传统处理方法不完全符合会计中的配比原则,使企业会计报表中相关的资产、收益数据失真。因此,需要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单独核算。 五、人力资源成本的披露 人力资源成本按上述说明进行账务处理后,在期来还要进行充分的披露。我认为应当分两部分:对外报告与对内报告。 在对外报告方面,首先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可以将。“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之后。“人力资源收益”列在利润表的营业外收入之后,“人力资源损失”列在营业外支出之后其次应在附注中,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详细揭示人力资源成本的状况。从动态方面,应揭示报告期内追加的人力资源投资总额、投资方向、占本期总投资的比重等数据,从静态方面,应报告人力资源占企业总资产的比率,企业员工的学历构成、职称等情况,以展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全貌。 在对内报告方面,内部报告的内容应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非货币信息,主要是企业现在的人力资源组成,分配及利用情况,特别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应重点揭示。另一部分是货币信息,主要是企业各责任中心人力资源的现值,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应单独分析成本与其创造的效益,以确定其投资收益率。 当然,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问题并不一定要在短期内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理论才能日益完善,人力资源会计才能全面推行。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初探 企业单位建立人力资源统计,对于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做好全面的观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将统计的范围进一步有力的扩大,有效的完善统计理论,而且对于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且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价值。 一、人力资源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效反映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 企业人力资源的总规模可以依据人力资源的总量指标得出;对于人力资源的配置利用情况也可以依据人力资源的结构指标得出;针对人力资源的潜能可以依据人力资源的质量指标反映出来,而且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有效的反映出人力资源的管理效果。 (二)为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细致的涉及到诸多方面而且还非常复杂的一项任务,在企业当中想要制定一项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不仅需要具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而且还必须要紧密的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客观的实际情况全面有效的进行调研,对于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评价和研究需要分别从定向和定量两个方面逐步进行。有了数量方面最直观的反映,这样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发展变化趋势我们就能够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为资源管理策略的真确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为决策者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奠定基础 企业的绩效和发展与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对人力资源的配置进行有效的优化,主要还是不能够忽视人力资源的总量和质量以及结构等诸多方面的了解和掌控。人力资源有效统计就是站在量化的角度,对企业当中人力资源的总量和质量以及未来的发展变化的整体趋势做出最直观的反映。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决策者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统计分析的基本任务 人力资源统计不仅有着独立的研究范围和自身的研究对象,而且还具有特殊的研究内容和任务,笔者将其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①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以及领导决策做好服务;②通过有效的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有效的反映出人力资源队伍和监督检查政策的执行情况,而且还可以有力的为人才编制做好规划以及制定人员计划等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全面做好人力资源统计分析有着非常必要的重要性,能够为各项方针政策提供有力的保障。笔者将其分为三点做主要阐述:①通过有效的统计和调查以及分析,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不仅有着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及制度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②通过详细的分析研究,对于各个环节的人员素质和结构状况得以进一步的掌握和了解,还可以有效的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③对于人力资源活动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有效的及时得以发现,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找出具体原因以及解决措施,更好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好服务。 三、现代人力资源统计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投资统计 站在人力资源的角度而言,所进行统计的不仅是人力资本的积累状况,而且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状况也同时的给以全面的反映出,无论的针对微观统计还是宏观统计对于人力资源的资本积累和投资状况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这样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方向和力度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掌控。所以,人力资源投资统计是人力资源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站在投资的角度上看,国家政府和企业以及劳动者才是投资的主体所在。针对不同的投资主体有着不同的投资动机。从国家角度看,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的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从投资内容上看,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家庭生育投资、家庭教育投资、学校教育投资、在职培训投资、医疗和保健投资、人员流动投资。 (二)人力资源产出统计 人力资源产出统计的内容笔者分析认为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测算人力资源贡献值;其二,计算人力资源价值。按照目前具体情况来看,在人力资源价值的研究过程当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被称为“个人价值说”,另一种被称为“群体价值说”。不论是个人价值还是群体价值,其计量方法都有货币法和非货币法两种。由于货币计量的规范性和其特有的综合性能,货币法比较受重视。常用的货币计量方法有工资报酬折现法、调整未来收益折现法、随机报酬模型法、经济价值法、未来超额利润折现法,前三种方法适合计量个人价值,后两种适合计量群体价值。由于人力资源为其经济组织可能创造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 定性,所以说,人力资源产出价值的计算是人力资源统计的一个难点问题。 (三)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分析 人力资源投资效益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将投资收益与投资成本均折合为现值进行比较。由于人力资源收益具有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多效性的特点,所以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贴现率、内部收益率等。目前来看,比 较成熟的是关于教育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包括舒尔茨的教育投资收益率法和丹尼森的国民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及劳动简化法,其中第一种常用来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个人收益率进行评估,后两种则用于宏观教育投资分析。正因为其计算方法的复杂性,所以在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分析时,必须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直接计算与间接测算相结合、价值量指标与实物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在内容上还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有形效益与无形效益。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激励机制;企业文化 【论文摘要】文章旨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更新观念,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员工的培训,重视员工的个体成才;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和平等的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改良企业文化,营造人力资源建设的良好氛围。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众多资源之一——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综合,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企业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以保持企业强劲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是摆在众 多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却令人堪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滞后 就人力资源而言,在企业中可有三种存在形态:一是成本,即企业给予他的报酬高于他创造的收入;二是资产,即既不赚钱也不赔钱;三是资本,即他创造的收入高于企业给予他的报酬。只有以资本方式存在的人力资源才能称其为人力资本,而且只有异质型的人力资本才是稀缺资源。现阶段,绝大多数企业把人力仅仅视为一种资源,这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不承认人力资本的贡献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使得企业内部失信状况严重;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得不到承认,就必然引起非理性的反抗。人力资本的非理性反抗必然导致货币资本的非理性镇压,其结果必然导致高级人才的流失,而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蒙上阴影。 (二)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 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没有一个长远而又行之有效的规划,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人才引进渠道过窄,随意性大,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2)缺乏完整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3)岗位设置与员工配置不尽合理,缺乏科学规范的岗位职务分析,没有完整的职务说明书。这些都不利于人才的优化配置,不利于人才的挖掘。 (三)人才任用与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受我国传统思想的束缚,在人才作用上,不少企业,尤其是传统产业、乡镇企业还具有强烈的“情感经济”意识,在员工配置机制上,具有较强的个人情感色彩。在这样的企业中,血缘关系成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纽带,高层次管理者和财务等核心职位大多为亲朋把持,使得一些优秀人才远离企业核心管理层而难以发挥其才能。在有些国有企业中,也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能进不能出”和传统文化中的“任人惟亲”、“任人惟近”的裙带关系现象,大量平庸之辈占据着企业的要职。 (四)人力资源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有些企业缺乏科学、严格的绩效考评制度,这不仅会扭曲和削弱激励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也将使企业陷入管理监督的困境。实践中,有些企业员工对薪酬现状不满,难以有效激励他们积极地工作。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薪酬分配上不公平现象严重;二是缺乏相应的福利制度,使员工没有安全感。此外,激励手段单一,忽略员工需求的多层次性,以物质激励代替一切;忽略高层次人才对精神激励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结果造成能人留不住。 (五)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enterprise’s culture)是企业在长期的运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企业价值观及企业精神,它对员工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会产生强烈的影响。目前大多数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这往往会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理念的错位。 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又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有必要制定以下对策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一)更新观念,建立正确的人才观 首先,企业应树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企业战略性管理的观念。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部门应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同时应纳入企业经营总战略和总决策中;其次,树立人力资本观念。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西奥多·舒尔茨也认为“人力资本是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质量的提高,其对经济成长的贡献远比物质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最后,正确的人才观还必须建立正确的求才、用才、留才机制及合理的人才流动政策。 (二)加强员工的培训,重视员工的个体成才 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新信息层出不穷,而旧信息、旧技术以同样快的速度被淘汰。研究表明:10年前的知识到现在有90%已老化。所以,学习不可能是人生某一阶段的事情,没有一种知识可以终身受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和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企业应该不断为员工创造学习的机会,重视员工的个体成才。企业不重视员工的培训开发,将无法适应以人力资源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挑战,同时也是对员工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员工的培训并不仅仅是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开发人的能力。通过不断培训,使人才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更新,使员工向智力型、复合型人才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和平等的竞争机制 企业应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逐步实习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 理,使员工能进能出、职位能上能下,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为此,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公正、公平、择优的员工竞争上岗制度。其次要建立反映竞争结果的晋升、培训、薪酬奖励制度,以发挥竞争机制对员工的导向作用。 (四)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分配制度设计是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首先,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以考核结果为依据,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其次,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报酬制度,并重视核心员工的知识、技术、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这些要素应参与企业的分配,并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改良企业文化,营造人力资源建设的良好氛围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运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其对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会产生强烈的影响。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是将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牢固结合起来的潜在力量,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也要在适应新的工作和报酬方式中不断作出调整和改变。最后,企业还应在学习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独特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企业的第一竞争要素,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愈加明显。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每个企业都应该研究自身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制定相应的对策来提升企业的绩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我国政府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本文对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人力资源配置不够优化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结合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新模式,探讨其理论与实践,推动我国政府部门人事管理体制及模式的改革与完善,提高人事管理水平,就成为一项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当前存在着管理观念滞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方向,是走法制化和科学化的路子。创新研究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及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当前公共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课题,应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效率观念不强。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用效益观念来衡量公务员的配置使用,必然导致公务人力资源配置使用效益低下,浪费严重。 (二)法治观念淡薄。当前我国虽然建立了公务员制度,但受传统封建专制和集权主义影响依然很大。 (三)公务员队伍人员素质不高,活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习惯于利用传统思维和传统手段对待变化了的新形势,缺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开拓创新精神。 (四)政府公务员价值趋向有失偏颇,“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跳跃式发展起来的,还非常不完善,经济的不平衡使“官本位”趋向在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仍居主导地位。 (五)优胜劣汰的效应有限。首先,公务员的评价机制不科学,一些地方公务员晋级升职还主要取决于个人学历、资历及领导的评价,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作实绩相统一并相应晋级、升级的科学管理机制。其次,公务员的选任机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竞争动力和压力。最后,公务员的退出机制还不健全。普遍只有谋求升迁的动力,被辞退的压力不足,“一业而终”,平平稳稳干到退休,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二、加强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探讨 (一)通过细化职位分析确定最佳人才引进政策和使用方案 政府部门引进人才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公共管理,而且绝大部分的政府公务员所从事的是基础性、事务性管理工作,即只要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同时较好地执行上级的指令,完成好上级交办的管理任务即可。因此政府机关的人才引进应以中、低级管理人员为主,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高精尖技术人员为辅。政府人事管理部门必须从政府机关的职责人手,加强对政府机关的组织分析、职位分析和工作分析,以确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降低人才引进的成本,实现政府机关人才引进的效益化。 (二)通过继续教育充分发掘现有人才资源的潜力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信息传播加速的时代。不少政府部门常常感到现有公务员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政府管理工作的需要。所以面临着是引进掌握新知识的人才、还是通过对现有人才的培训来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选择。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的费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有大大低于新引进人才。事实上,人力资源的发展,虽然从广义上可以解释为人才的引进、培养、储备和管理使用,但从狭义上说,就是指对人才的培训,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也要通过系统科学的组织、职位和工作分析来确定培训计划和方案。增加公务员培训的机会,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可以用较少的资金让在职的公务员能够及时获取新知识、新理论,看到自己在政府工作中的希望和做好工作的能力和信心,做到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俱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这样可以提高政府公务员的忠诚度和工作努力的程度,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益,降低成本。 (三)把握引进公务员人才的最佳时机 政府机关的人才引进工作一般不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这也为政府机关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中长期人才引进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这一规划为依据,政府部门可以根据人才供求的情况机动灵活地制订短期的人才引进计划,不必因急于一时的人才引进需要而增加成本。根据人力资源的长远规划,在经济形势相对较差的时候再去院校引进人才。所以不仅限用于从院校引进毕业生,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政府部门还可以抓住机遇,从企业、事业单位引进一批急需的优秀人才,那时的成本也要大大低于经济形势好的时候。 (四)进行职位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工资分配方式,拉大工资级差 在现行的公务员管理体制下,公务员的领导职位可以说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目标,但是,公务员的非领导职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然沿用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只能上,不能下”的传统做法。工资是公务员的惟一收人来源。按照收益支出匹配的原则,目前公务员低差别、均分配的工资 分配方式并没有体现市场经济的需求。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拉开公务员职位工资档次,压缩总成本,提高职位收入,提高每个职位公务员的效率,从效率角度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五)加强团队精神,活跃组织气氛 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处于快速紧张的变化之中,因此,人与人加强沟通,加强团队思想,活跃组织气氛,增强个人感受,较好地发挥个人的天赋和工作能力,使个人人格受到尊重,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法宝。政府机关工作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如:稳定性高、可预见性强、风险性较小等,这些规律既是其缺点,也是其优点,优点在于能够有空间和时间做好团队整合工作,发展团队的良好合作气氛,运用的好,在吸引人才时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团队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人事部门的事情,也需要用人部门的良好用人机制和用人气氛,否则,解决不了长远的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建设问题。 (六)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系统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政府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整体上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是包括三个方面素质在内的系统工程: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意识、潜在能力素质。但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素质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公务员和政府共同努力的动态过程。 总之,我国已经加入WTO并且正在加速进入市场经济社会,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政府机关而言,不讲效益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成功的根本是人才,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因此,政府机关也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研究,以确保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既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够符合 “精简、效能”的原则,降低政府运营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浅析国企人力资源管理 我们的国有企业脱胎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与现在社会经济不相符的弊端,其中,人力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现在国企的危机问题。 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合理运用也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 一、国企人力资源存在的危机 1.用人机制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将人力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进行开发与保护,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一种敢于承担风险去创新的文化氛围,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而多数企业领导仍然停留在过去管理水平上,大部分国企习惯沿用传统的行政级别制度,人事安排上基本采用先来后到的顺序,按级晋升,把员工看作管理和控制的工具,抑制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激励措施不到位 在物质激励方面,没有考虑各部门之间的差异和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不同职能部门同级职位薪酬实行“一刀切”,不重视知识劳动,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员工的付出和回报不匹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安心的专攻技术难题,而是想办法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因为在现在的制度下,只有拥有了行政职务才能被社会认可。由于行政职务岗位不可能无限多,这样在互相竞争的过程中,加速了企业核心员工的流失。在精神激励方面,国企的多数员工并没有认为企业的发展和形象对自己有多么重要,而是认为企业的发展是领导的事,换句话说,就是企业的凝聚力不够,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3.缺乏严格、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 很多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选择去国企的真实想法是:“到国企工作压力小,混工龄、混经验”。有的员工总有干不完的工作,而有的人整天无所事事,人际关系复杂,考评方法不得当,这些都致使国企出现人不少,活干的不多,效益不明显,制约了国企的发展。 4.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发挥不够 国企从事的仍然是档案人事管理,仍是企业的权力部门。缺乏对人力资源的科学认识,只顾资的开发,而没有重视人的研究,没有真正把人力资源提高到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的层次上。 培训效果较差,企业引进人才是为了使用,并没有实质性的员工培训计划,培训目标不明确,缺乏长远规划。有的培训就像是完成任务,有的培训就像是休假,效果极不明显。这样致使国企员工整体素质技能与外资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 二、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析 1.建立动态薪酬制度 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薪酬激励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吸引、留住人才的主要手段。国企目前应该建立起与企业劳动力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做到使企业的薪酬水平既具有市场竞争力有具有动态激励作用。首先,报酬分配应合理拉开距离,克服平均主义。施行不同职位不同薪酬,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业绩薪酬和技能薪酬相结合的战略,充分体现出人才的价值,在公平的基础上,向核心员工倾斜。对内使员工感到公平,发挥出薪酬分配制度的激励功能;对外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达到吸引留住人才的目的。2.建立严格科学的考评体系 绩效评估是个系统工程,是企业正确评价员工、制定薪酬计划和决定员工升迁的重要依据。国有企业要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就一定要建立科学严格的绩效考评体系。第一,在评估中要降低人为的主管因素,强调参与,进行互动式考评。第二,考核指标尽可能做到量化,具有可操作性,增加评估的透明度。第三,要有侧重,不考评无关内容。绩效考评是对员工的工作考评,对不影响工作的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要进行考评。 3.建立良好的用人制度 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人力资源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开发人力资源,重新定位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塑造适合于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要搞活,就要将“人”视为企业发展的动力,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人才的得失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对待用人的问题上,国企首先应该在思想上彻底清除论资排辈的观念,重视人才,创立人才大观。另外,要建立以“公平、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做到制度规范,透明公正,运行有序,广开进贤渠道,造就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同时,引入竞争制度、监督体制,使人才能上能下,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4.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是凝聚力,是导向力,也是约束力。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应该能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出员工的潜能。而不是简单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员工精神状态,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健康积极、活泼和谐的精神氛围,体现出本企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这是企业文化的生命所在。只有鲜明的个性,企业才能被顾客所认识,才能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以特色取胜。因此,国有企业要根据企业的需要,从企业的切身利益出发,量身订作,形成具有全员认同的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要尽量避免 只流于形式,而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的空头文化。 企业作为一个功利组织,在企业外部,全体员工有价值的工作,表现为企业的效益,在企业内部,全体员工有价值的工作表现为企业的效率。这就是说,人的工作价值构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价值创造体系、价值评价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的有机结合及其良性循环,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我们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体系也应向这方面发展。我们要利用科学理论成果,从多渠道探索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办法,创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讲稿 医疗机构要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跨出传统的人事管理误区,实行全方面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一、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1.管理立意的战略性传统的人事管理强调管理功能的发挥,着重解放当前的问题和交办事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点着眼于医疗机构的预期目标,在人才的开发和使用上,注重与医疗机构发展战略相结合,是医疗机构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管理内容的广泛性传统的人事管理基本上以招聘、薪酬、考核、劳资关系等行政业务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范畴日趋扩大,如机构的设计、职位的设置、人才的吸引、领导者的任用、员工激励、培训与发展、组织文化、团队建设、组织发展等等。除了原有的事务性职责外,还要进行医疗机构的管理、协调与优化资源配置工作。 3.管理对象的目的性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是以组织的工作任务完成为目标的,员工个人是完成组织任务的工具。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则是在强调员工的业绩、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取得组织利益的重要来源的同时,也把满足员工的需求、保证员工的个人发展作为组织的重要目标。即人力资源不仅是组织运作的要素和工具,其本身也已经成为组织的目的。 4.管理主体的多方性在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中,管理者是专职的人事部门人员,这种管理主体的单一化特征,有着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的优点,但其管理难免刻板化、行政化,缺乏组织中其他方面的支持,而且往往与其管理对象――员工处于对立状态。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由多方面的人员所组成。各个管理主体的角色和职能是: 直线经理。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即“直线经理”(linkmanager),他们从事着大量的日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甚至是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内容。高层领导者。组织高层领导者重视和参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组织的宏观和战略层面上把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甚至直接主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相关性工作,例如参与人才招聘、进行人事调整、决定年终分配等等。一般员工。现代组织中,广大员工不仅以主人翁的姿态搞好工作、管理自身、而且以主人翁的角色积极参与管理,并且在诸多场合发挥着管理者的作用,例如在全面质量管理(tqm)中对其他人员错误的纠正、对自己的上级和同级人员的测评等。人力资源部门人员。除了从事专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外,作为组织高层决策的参谋助手和对其他部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指导者,对整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的协调整合应发挥作用。 5.管理手段的人道性。与以往的“人事管理”相比,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其方法和手段有着诸多的人道主义色彩。如员工参与管理制度、员工合理化建议制度、目标管理方法、工作生活质量运动、自我考评法、职业生涯规划、新员工导师制、灵活工作制度、员工福利的选择制等等。 二、转变观念实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1.加快院长的“职业化进程”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计划的制定主要依靠医疗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院长。如果院长不具备现代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整个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的变革也无法进行。所以,要大力推行医疗机构院长职业化,为实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与作用面对当今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应从医疗机构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成立人力资源部,将人力资源部门建设成为既是人事行政管理的办事机构,又是领导班子实施人才战略的参谋部。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无论从理念、内容到方法都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要注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水平,充实完善成员结构,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也是各级管理人员的事,形成群体开发人力资源的优势。一是注重适当层次的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学历教育。二是强化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培训,这方面的培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已有医学学历的进行管理方面的培训,另一类是对已有管理学历的进行医学(与医疗机构管理有直接关联的内容)方面的培训。三是加强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帮助管理者更新知识、转变观念,获得一些专业知识和关键技能,明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扮演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实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1.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又称人力资源计划,是一套确保组织在适当的时间里和在适当的岗位上获得适当的人员(包括数量、质量、种类和层次等),并促使组织和个人获得长期效益的措施。它包括晋升规划、补充规划、培训开发规划、配备规划、职业规划。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要以医疗机构整体规划目标为依据,与医疗机构的发展战略密切结合,保证为医疗机构发展提供动态的人力资源支持。 人力资源规划十分重要,其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医疗机构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而准确的人才需求预测则是编制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实现人才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人才需求预测要在分析现有人力资源配置状况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质量和时间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由此制定人才引进、人才开发的长期规划和中短期的计划,形成科学平衡的人才结构。 2.规范的人才使用机制首先要建立一套客观、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形成一种公开、公正、公平的人才评价制度;其次,要避免选用人才方面的误区,一方面要重知识、看学历,另一方面,也要重能力、看学力。对于所需要的人才,既要善于内部的公开选拔任用,又要敢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内部选拔时,不仅要看到人才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更要看到他的基本素质、发展潜力和培养价值。面向社会招聘时,要拓宽用人渠道,敢于打破行业、地区界限,增加透明度,为各类人才提供和创造发展机遇。 3.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要避免绩效考核强调人的弱点、缺陷和失败等不足之处,把着眼点转移到挖掘人的潜力,注重未来的使用上来。在实施考核中要有一套能够反映岗位特点和本人(科室)实绩的科学的考核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关键业绩指标,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薪酬分配、晋升、聘任、培训与教育的依据,切实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员工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医疗机构的整体战略结合起来。 4.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的激励,不仅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增强医疗机构的凝聚力,提高医疗机构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能力。激励通常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是两种不同内容的激励形式,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强化物质激励约束,特别 是工资、福利、奖金等经济性物质报酬,通过物质报酬的升降来形成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另一方面,加大精神激励约束力度,把公开竞争机制引入岗位竞聘、职务晋升之中,以竞争的形式把岗位轮换、职务升降建立在能力、业绩、贡献上。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将制约与激励相互配套,获得预期的管理效果。 实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者一项新的课题,需要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管理者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六种 摘要:国外经济学家认为,西方工业化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更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结合我国国情和自身特点,从中有所借鉴和创新。 一、"抽屉式"管理 在现代管理中,它也叫做"职务分析"。当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都非常重视"抽屉式"管理和职位分类,并且都在"抽屉式"管理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职位分类制度。据调查统计:泰国在1981年采用"抽屉式"管理的企业为50%。在1985年为75%,而在1999年为95%以上。最近几年,香港的大中型企业也普遍实行"抽屉式"管理。 "抽屉式"管理是一种通俗形象的管理术语,它形容在每个管理人员办公桌的抽屉里,都有一个明确的职务工作规范,在管理工作中,既不能有职无权,也不能有责无权,更不能有权无责,必须职、责、权、利相互结合。 企业进行"抽屉式"管理有如下五个步骤:第一步,建立一个由企业各个部门组成的职务分析小组;第二步,正确处理企业内部集权与分权关系;第三步,围绕企业的总体目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职责权限范围;第四步,编写"职务说明"、"职务规格",制定出对每个职务工作的要求准则;第五步,必须考虑到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相结合。 二、"危机式"管理 在世界著名大企业中,随着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化,相当一部分进入维持和衰退阶段,柯达、可口可乐。杜邦、福特这样的大企业,也曾出现大量的经营亏损。为改变状况,美国企业较为重视推行"危机式"生产管理,掀起了一股"末日管理"的浪潮。 美国企业界认为,如果一位经营者不能很好地与员工沟通,不能向他的员工们表明危机确实存在,那么他很快就会失去信誉,因而也会失去效率和效益。美国技术公司总裁威廉·伟思看到,全世界已变成一个竞争的战场,全球电讯业正在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他启用两名大胆改革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副董事长,免去5名倾向于循序渐进改革的高级人员职务,在职工中广泛宣传某些企业由于忽视产品质量、成本上升、导致失去用户的危机,他要全体员工知道,如果技术公司不把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及用户时刻放在突出位置,公司的末日就会来临。 三、"一分钟"管理 目前,西方许多企业纷纷采用"一分钟"管理法则,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内容为: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及一分钟惩罚。 所谓一分钟目标,就是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主要目标和职责明确地记在一张纸上。每一个目标及其检验标准,应该在250个字内表达清楚,一个人在一分钟内能读完。这样,便于每个人明确认识自己为何而干,如何去干,并且据此定期检查自己的工作。 一分钟赞美,就是人力资源激励。具体做法是企业的经理经常花费不长的时间,在职员所做的事情中,挑出正确的部分加以赞美。这样可以促使每位职员明确自己所做的事情,更加努力地工作,使自己的行为不断向完美的方向发展。 一分钟惩罚,是指某件事应该做好,但却没有做好,对有关的人员首先进行及时批评,指出其错误,然后提醒他,你是如何器重他,不满的是他此时此地的工作。这样,可使做错事的人乐于接受批评,感到愧疚,并注意避免同样错误的发生。 "一分钟"管理法则妙就妙在它大大缩短了管理过程,有立竿见影之效果。一分钟目标,便于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努力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一分钟赞美可使每个职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使自己的行为趋向完善;一分钟惩罚可使做错事的人乐意接受批评,促使他今后工作更加认真。 四、"破格式"管理 在企业诸多管理中,最终都通过对人事的管理达到变革创新的目的。因此,世界发达企业都根据企业内部竞争形势的变化,积极实行人事管理制度变革,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在日本和韩国企业里,过去一直采用以工作年限作为晋升职员级别和提高工资标准的"年功制度",这种制度适应了企业快速膨胀时期对用工用人的要求,提供了劳动力就业与发展的机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发达企业进入低增长和相对稳定阶段,"年功制度"已不能满足职员的晋升欲望,使企业组织人事的活力下降。90年代初起,日本、韩国发达企业着手改革人事制度,大力推行根据工作能力和成果决定升降员工职务的"破格式"的新人事制度,收到了明显成效。 世界大企业人事制度的变革,集中反映出对人的潜力的充分挖掘,以搞活人事制度来搞活企业组织结构,注意培养和形成企业内部的"强人"机制,形成竞争、奋发、进取、开拓的新气象。 五、"和拢式"管理 "和拢"表示管理必须强调个人和整体的配合,创造整体和个体的高度和谐。在管理中,欧美企业主要强调个人奋斗,促使不同的管理相互融洽借鉴。 它的具体特点是:(1)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企业每个成员对公司产生使命感,"我就是公司"是"和拢式"管理中的一句响亮口号。(2)自我组织性。放手让下属做决策,自己管理自己。(3)波动性。现代管理必须实行灵活经营战略,在波动中产生进步和革新。(4)相辅相成。要促使不同的看法、做法相互补充交流,使一种情况下的缺点变成另一种情况下的优点。(5)个体分散与整体协调性。一个组织中单位、小组、个人都是整体中的个体,个体都有分散性、独创性,通过协调形成整体的形象。(6)韵律性。企业与个人之间达成一种融洽和谐充满活力的气氛,激发人们的内驱力和自豪感。 六、"走动式"管理 这是世界上流行的一种创新管理方式,它主要是指企业主管体察民意,了解实情,与部属打成一片,共创业绩。这种管理风 格,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如:(l)主管动部属也跟着动。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名誉会长土光敏夫采用"身先士卒"的做法,一举成为日本享有盛名的企业家,在他接管日本东芝电器公司前,东芝已不再享有"电器业摇篮"的美称,生产每况愈下。士光敏夫上任后,每天巡视工厂,遍访了东芝设在日本的工厂和企业,与员工一起吃饭,闲话家常。清晨,他总比别人早到半个钟头,站在厂门口,向工人问好,率先示范。员工受此气氛的感染,促进了相互间的沟通,士气大振。不久,东芝的生产恢复正常,并有很大发展。(2)投资小,收益大。走动管理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和技术,就可能提高企业的生产力。(3)看得见的管理。就是说最高主管能够到达生产第一线,与工人见面、交谈,希望员工能够对他提意见,能够认识他,甚至与他争辩是非。(4)现场管理。日本为何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生产力呢?有人认为是建立在追根究底的现场管理上。主管每天马不停蹄地到现场走动,部属也只好舍命陪君子了!(5)"得人心者昌"。优秀的企业领导要常到职位比他低几层的员工中去体察民意,了解实情,多听一些"不对",而不是只听"好"的。不仅要关心员工的工作,叫得出他们的名字,而且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这样,员工觉得主管重视他们,工作自然十分卖力。一个企业有了员工的支持和努力,自然就会昌盛。 美国麦当劳快餐店创始人雷·克罗克,是美国有影响的大企业家之一,他不喜欢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走动式"管理上,即到所属各公司、各部门走走、看看、听听、问问。公司曾有一段时间面临严重亏损的危机,克罗克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各职能部门的经理官僚主义突出,习惯躺在舒适的椅背上指手划脚,把许多宝贵的时间耗费在抽烟和闲聊上。于是克罗克想出一个"奇招",要求将所有经理的椅子靠背都据掉,经理们只得照办。开始很多人骂克罗克是个疯子,不久大家悟出了他的一番"苦心",纷纷走出办公室,开展"走动式"管理,及时了解情况,现场解决问题,终于使公司扭亏转盈,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它正在从一种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并且成为许多美国企业赖以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 一、战略经营伙伴: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角色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一直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重整。在80年代以前,人力资源管理(当时称为“人事管理”)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行政管理的角色,即主要是处理一些文件,此外还负责招募甄选、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等方面的制度建立以及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同企业战略方向之间的关系是很疏远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扮演的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向联系角色了,它开始帮助企业执行战略。而到了9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的战略决策者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的问题的重要性,许多企业都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当成是一种能够通过强化和支持企业经营活动而对企业的盈利性、质量改善以及其他经营目标作出贡献的有效手段,并且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企业中“关于人方面的问题的专家”。这样,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它还必须参与甚至有时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同时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调整来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准确地说,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是以一种战略经营伙伴的身份与直线部门共同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事务方面(如维持人事记录、审核控制、提供服务等)所花费的时间比重之所以越来越小,主要原因是内联网等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维持人事记录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低,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所必需的一些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自助的形式提供出来,它不仅使得传统上的那种面对面的服务提供方式变得不必要,大大降低了提供服务的成本,而且赋予了直线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控制人力资源事务的能力。自助服务系统除了降低成本以外,还有助于员工们把人力资源部门看成是一个积极的部门,同时它还与心理契约的这样一种变化趋势相吻合,即员工们希望自己能够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承担起的更大责任。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职能的管理角色外包也已经越来越普遍。通过将日常的管理工作交给企业外包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公司或者机构去管理,美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企业价值更大的管理实践开发以及战略经营伙伴的形成等功能上。事实上,在美国企业中,负责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管理者被越来越多地吸收到影响企业战略方向形成的高层管理委员会之中。这些管理者不仅直接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总裁或经营委员会汇报工作,而且当企业遇到一些经营难题时,往往也会请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以客户为导向: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实施战略 一旦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被看成是企业的一个战略伙伴,它已经投入到了企业的战略制订过程之中,并且还负责通过制订和调整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来帮助完成企业战略的贯彻和执行工作。那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需要通过对自身进行战略调整来使得自己确确实实成为一个战略性的职能。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在企业中同时扮演着多种角色,执行着多种活动,所以,在面临时间、经费以及人头等方面的资源约束的情况下,企业的人力资源高层管理者必须作出战略选择,即应当如何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分配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价值,换言之,如何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经营伙伴。 在这方面,最近在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出现了一个与全面质量管理哲学一脉相承的新趋势,这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高层管理者应当采取一种以顾客为导向的方法来执行该职能。在一些比较先进的美国公司中,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已经开始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当成是一个战略性的业务单位来看待,并且试图根据他们的顾客基础、顾客需要以及满足顾客需要的技术等条件来界定自己的业务内容。 首先,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始辨认谁是自己的客户。最明显的人力资源客户是那些需要得到人力资源服务的直线管理人员。此外,战略规划小组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个客户,因为这个小组也需要对与人有关的业务问题加以确认、分析并且提供建议。员工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客户,因为他们因雇用关系而获得的报酬是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确定并加以管理的。 其次,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始确认本部门的产品有哪些。直线管理人员希望获得具有献身精神的高质量员工。而企业的战略规划小组不仅需要获得战略规划过程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以及建议,同时还需要在战略规划执行时获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支持。员工则期望得到一整套具有连贯性、充足性以及公平性的报酬以及福利计划,同时希望能够获得公平的晋升以及其党职业发展的机会等等。 最后,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根据所要满足的顾客需要本身的木同来分别确定需要运用哪些技术来满足他们的需要。甄选系统需要确保所有被挑选出来的求职者都具有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培训和开发系统则需要通过向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来确保他们不断地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从而为企业提供更高的价值,最终满足直线管理人员和员工双方的需要。工作绩效管理系统则需要向员工表明企业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并且向直线管理人员和战略制订者保证:员工的行为将会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最后,报酬系统需要为所有的客户(直线管理人员、战略规划者以及员工)都带来类似的收益。这些管理系统将向直线管理人员保证,员工们将会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来服务于组织的利益,它们还向战略规划者提供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所有 的员工都采取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具有支持性的行为。另一方面,报酬系统显然同时为员工的技能投资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提供了等价的回报。 这种以顾客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它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确认谁是自己的顾客、这些顾客有什么样的需要希望得到满足以及应当如何来满足这种需要,从而有助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尽快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 三、强化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能力: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 当前在美国企业中所形成的这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实际上是寻求通过企业最为重要的财富即它的人力资源来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人力资源职能不仅需要全面地参与企业战略的形成,帮助企业找出它所面临的与人有关的经营性问题,而且一旦企业的战略决定下来,那么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战略的执行还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它将负责通过建立和协调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确保公司能够对具备必要技能的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职能管理人员必须拥有并运用他们所掌握的以下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人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中所能够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目前实际上是在扮演何种角色;二是哪些人力资源政策、计划以及管理实践能够使人真正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而这种要求就对美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尤其是战略性高层管理人员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德乌·乌里奇教授所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角色模型在美国被广为接受。乌里奇教授在明确将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所扮演的角色划分为战略经营伙伴、行政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以及变革推动者这四大角色的基础上,同时也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要想在未来有效地承担起这些角色,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他们就必须在原有能力基础上具备一些新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的基层战略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开发自己的经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变革管理能力及综合能力,只有在具备并系统地运用这样一整套全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实行这种战略性的管理方法。 首先,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经营能力,即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并且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根据尽可能精确的信息来作出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具有支持作用的理性决策。由于在几乎任何~家企业中,对决策的有效性都必须以钱为标准来进行评价,所以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能够计算每一种人力资源决策的成本和收益及其所可能产生的货币影响。同时,他们还必须把人力资源决策所产生的非货币影响也考虑在内,必须能够充分认识到每一种人力资源实践中所涉及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其次,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需要具备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最新进展状况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这些管理实践包括人员配置、开发、报酬、组织设计以及沟通等等。新的甄选技术、绩效评价方法。培训计划以及奖励计划等等被不断地开发出来。其中的某些计划可能还是有一些价值的,但是另外一些所谓的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能够对这些所谓的最新人力资源技术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并且只采用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益处的计划。 再次,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必须在诊断问题、实施组织变革以及进行结果评价等方面掌握高超的“变革过程管理”技能。每一次即使是当企业对其战略进行非常微小的改变时,整个企业都必须出现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会导致必须执行这些新计划或新方案的人们之间出现冲突、抵制和感到困惑等情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一种能够以确保变革成功的方式来监控变革完成的技能(事实上,一项对《财富》500强公司所进行的调查发现,87%的企业将组织开发和组织变革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一部分)。 最后,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必须具备“综合能力”,即综合利用其它三个方面的能力来增加企业的价值。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一个专才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把一个通才所应有的远见带入到决策过程之中。这种要求实际上包含着这样的含义,即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能够看到,人力资源领域中的各项职能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匹配在一起;并且能够认识到人力资源职能体系中任何一个领域如果发生变化,都有可能会要求其它领域也作出相应的改变。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一方面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获得了对企业通过人来进行竞争的方式施加深刻影响的机会,而另一方面,与这种机遇相伴随的还有重大的责任和挑战。新的人力资源职能必须由这样一些人来承担,这些人把他们自己看成是一种只不过正好是在人力资源领域中工作的经营人员而己,而不是相反,把自己看成是一种碰巧在某一经营领域中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作者:刘昕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9期)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从人力资源危机看人才管理——论国有施工企业如何改进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然而,国有施工企业现在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偏低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如何科学地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已成为国有施工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人力资源危机的现状 国有施工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才的总体素质令人担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国内教育水平的提高,国有施工企业员工总体素质偏低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普通型员工相对富余,高素质的人才匮乏,加上各种原因造成的人才流失,使得国有施工企业人才的总体素质令人担忧。 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需要人才,但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却是国有施工企业的一个通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专业技术人才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但是,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视。国有施工企业管理者大多是技术起家,重技术、轻管理往往是他们的特点。他们认为经营管理人员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吃闲饭”,因此不予重视和培养。长此以往,导致有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要么被埋没,要么跳槽,而那些没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员却通过种种“关系”占据管理岗位,使管理部门成为养闲人的场所。 人力资源流失严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才主体意识的增强,人力资源流动逐渐频繁。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不仅是正常的,甚至是必须的。但是,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在大量流失的同时又缺少补充,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流失,不但使以前对这些人员的培养投入得不到回报,而且重新招聘、培养相应人员所花费的成本也非常高。此外,人力资源的流失还可能造成企业商业机密外泄等后果。 因此,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会直接削弱国有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危机的成因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一是对人力资源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缺乏科学的人才观。企业应认识到,德才兼备、有创造力、有贡献的就是人才。不仅高工是人才,技艺精湛的工人也是人才;不仅受过系统教育的硕士是人才,从基层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也是人才。 二是将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人事管理混为一谈,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投资、保障体制。很多国有企业虽然把“人事部”的牌子换成了“人力资源部”,但思想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层面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不仅涵盖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内容,而且在理论上和操作上更加丰富、深刻和全面。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是为员工的自我发展提供帮助的服务部门。企业应当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视员工为最宝贵的资源,用科学的、人性的方式尊重员工的人格和选择,关心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自我完善,实现自身的目标和价值。企业在员工成长的同时也得到了成长,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国有施工企业的两个突出问题是冗员过多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施工企业普遍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导致一方面富余人员较多,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工成本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熟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却十分短缺。 激励手段单一,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国有施工企业在员工激励认识上存在误区:注重人力资源职位的提升,忽视人力资源专业技能的发挥。国有施工企业往往以专业技术作为提升行政管理领导的依据。诚然,有不少的优秀技术人员在走上领导岗位后,表现很出色,但这并不是一个必然规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素质和能力结构上的要求差别是很大的,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一定就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曾经有报道,一名专业能力很强的博士被聘任为某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经理后,却因管理不善,最终被免职。对这位博士来说,他的特长是研究而不是管理,所以其管理的失败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对企业来说,这种用人方式是人才的浪费:其一技术人员并不一定适合管理工作,将他放在管理岗位上,可能把真正适合这一工作的人员挤走;其二技术人员走上领导岗位后,他本人的专业在延伸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上必将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对企业和个人,这都不是一件幸事。 此外,目前国有施工企业基本上还是执行按职能分工设置的组织管理体制下的分配制度,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因为不能得到合理的激励,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人力资源培训落后。在对人力资源的使用上,很多国有施工企业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通过不断开发而不断增值的增量资源,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像所有资源一样会发生损耗,只关注对其使用,而没有考虑到补给和折旧,不舍得把人力资源培训作为重点投资与投入对象。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人力资源的选拔与配置。首先要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目前,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还是由上级行政部门指定任命,有些名曰竞争上岗,实际上早已拟定;在招聘中出现各种“不正常”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出台有关经营者招聘的政策法规,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规定的程序和办法选择适合的经营管理者,通过竞争择优选择经营者,使大批有胆识,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其次要制订选拔的标准。例如国有施工企业管理专业性很强,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不仅要懂得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而且要具备经济理论、企业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诸方面的业务能力。因此在制订对国有施工企业管理者的选拔标准时,就必须把这些作为必备条件考虑进去。其它的岗位也是一样。只有制订完善的选拔标准,并严格地按标准执行,才能选拔出真正适合这一岗位的管理者。 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成功的企业领导层都十分重视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他们认为,只有人力资源的潜能得到开发,企业的潜能才会得到开发;只有人力资源的素质得到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才会得到提高。合理开发出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相当于在不增加人员数量的条件下,增加了人力资源的总量。这对企业效益的增加和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利的。 作为人力资源流失比较严重的国有施工企业,更是要重视人力资源培训,把人力资源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做到舍得投资,舍得开发,舍得培养,真正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进而转化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在进行人力资源培养之前,应分析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结构,结合未来发展需要,科学地设计培训体系,建立并完善培训与用人相结合的机制。 人力资源的考评与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国有施工企业应特别注意在人力资源的选拔、绩效考核等方面应用科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使激励更加有效和充分的基础是对工作绩效的科学考评。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目标任务、任职标准、考核制度。目前凡是员工积极性高的企业,一般都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与个人收入挂钩。 建立适合国有施工企业的激励机制。激励,是指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使其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激励机制可以使员工清楚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所在,清楚了解到在企业中应扮演的角色,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针对国有施工企业的具体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薪酬激励。企业可以通过工资、福利以及股权等方式,把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以经济利益的形式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愿意为企业整体利益服务。不过,这种激励如果过量的话,会加大企业的负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因此,薪酬激励必须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包括对企业 员工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宽容,关心与体贴。正确运用精神激励可以有效地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度。企业如果做到真心为员工着想,就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事业激励。人都有强烈的成就动机,以科技人才为例,他们都希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对提升专业领域的成就、名声、荣誉以及相应的地位比物质利益有更强烈的需求。因此,对他们来说,事业激励主要就是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他们能够施展才华。 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经营哲学,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的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信念、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通过企业文化激励能使员工体验因能力差异而引起的收入和地位差异,激励员工不断自我完善,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以人力资源价值的良性循环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激励,反过来又促进企业形象的自我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论提升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效之举措 一、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急需破解的重要问题 (1)激励机制仍需完善。当前,大多煤炭企业的激励方式仍然主要以工资、奖金等物质薪酬激励为主,集中在解决和提升员工的物质生活需求方面,而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追求及荣誉需求心理等精神方面的因素关注还很欠缺。(2)培训实效有待提高。企业培训是企业为了使员工具有能够胜任某项特定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观念而开展的系列活动。但在具体员工培训中仍普遍因培训内容与工作实际需要脱节而使培训最终只是敷衍了事、走个过程而已,大多达不到应有效果。(3)用人方式固定单一。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企业的用工方式可以包括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和劳务派遣用工等三种方式,其各有特点,各具优势。 二、我国煤炭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实效的必要举措 (1)合理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员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主要可以采用薪资激励、福利激励、职业发展激励、荣誉激励和感情激励等见效快且切合实际的激励形式。一是薪资激励。企业通过根据岗位与职责的不同设计相应的薪资发放制度,可以使员工通过工作获取比较稳定的经济报酬,能够给员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是为员工提供稳定收入的经济来源的基本形式,合理的薪资激励形式有利于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二是福利激励。福利包括法定福利和用人企业福利。法定福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三是职业发展激励。职业发展激励是指企业在使员工获取了一定的物质保障的基础上,通过为员工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良好的晋升机会以满足员工追求个人事业发展需要的激励方式,职业发展激励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尽而推动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四是荣誉激励。荣誉是企业给予员工个体的高度评价,是满足员工自尊的心理需要,其能够激发员工不断努力进取,其是一种终极的激励手段,企业主要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形式把员工的工作成绩与其评优和提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五是感情激励。感情激励就是加强与员工的感情沟通,从员工思想、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给予他们诚挚的关怀,想员工所想,与员工建立亲切的感情,让员工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和企业的温暖,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感情激励是企业领导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2)切实提高培训实效。一是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要使培训工作获得实效,就必须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一方面,选定具体实用性的培训方向,如煤炭企业质量管理培训、煤炭营销技巧培训、煤炭作业安全必备常识培训等;另一方面,选定具有针对性的相关培训对象,广泛的人人参与,范范地员工培训,势必造成培训的盲目性,难以避免走过场,最终导致劳民伤财,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二是设置实用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设置要侧重于企业急需的岗位技能与专业技术必备知识,重点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特殊岗位人员进行培养。(3)灵活选用用工方式。一是全日制用工方式。全日制用工方式是目前各企业中最常见的规定了劳动时间、劳动期限的用工方式。全日制用工方式使员工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特点,有利于企业培养人才、长远发展、调动员工积极性,适用于企业的常规性、关键性工作岗位。二是非全日制用工方式。非全日制用工方式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的用工方式,其主要指钟点工以及一些兼职工作者,非全日制用工具有流动性较大的特点,企业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某些临时性较强的工作中雇用一些非全日制工人,如时令性的临时促销员、兼职会计等。三是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劳务派遣用工方式是根据企业的需要,由劳务派遣公司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派遣符合条件的员工到用人单位工作的全新的用工方式。劳动派遣有以下主要特点:其一,员工的服务单位和管理单位分离,企业不需再设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人对劳务派遣工进行具体、繁琐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聘用、档案管理、社会保障的建立及工伤申报、劳动纠纷处理等诸多事务性工作,均由劳务派遣单位负责,用工企业可以更多专注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其二,用人机制灵活,在劳务关系中,用工企业可以根据需要,与劳务派遣单位协商派遣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变化而随时进行用人调整,从而使企业用人可进可退、能上能下,用人灵活;其三是用工成本降低,劳务派遣用工方式既可以减少了因管理人力资源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又可以减少因相关义务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责任小、风险小的一举两得的新型用工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根据企业现状和未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工作,对管理人员、企业员工提出了工作要求。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提高员工素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 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企业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就是人。”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了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作。 1、 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特定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组织目标的成员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它是指通过对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事的配合,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并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 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主要指吸引、激励、保留、开发人才为企业所用。具体说是指把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组织中来,将他们保留在企业组织之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获得人力资源的高效率的利用。 3、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在企业管理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管理内容上以人为中心;管理形式为动态管理,强调整体开发;管理方式采取人性化管理;管理策略上注重人力资源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管理体制上采用主动开发方式;管理层次处于决策层,直接参与企业的计划与决策。 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突显是市场竞争加剧的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与否,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受重视程度。 1、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重点是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使员工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来说,要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承上启下、上通下达的纽带作用,帮助企业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一要合理地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确保人事匹配;二是恰当地解决员工之间的关系,使其和睦相处;三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员工为企业努力工作;四是对员工进行充分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保证企业的最好效益。 2、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根据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状况,企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创造理想的组织气氛,为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设计,通过不断培训,进行横向纵向岗位或职位调整,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发挥个人特长,体现个人价值,促使员工将企业的成功当成自己的义务,鼓励其创造性,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作风,转变员工的思想,改进员工队伍的素质,使员工变被动为主动,自觉维护并完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员工个人和企业整体的业绩。在具体运作中实行员工岗位轮换制,通过轮换发现员工最适应的工作种类,确保企业组织结构和工作分工的合理性及灵活性,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全面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3、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要素。这是因为企业管理目标是由企业管理者制定、实施和控制的,但在工作过程 中,管理者是通过员工的努力来实现工作目标的,这就要求员工必须具备良好的能力素质,掌握市场运作规律,圆满贯彻管理者意图。只有恰当的选用员工,才能圆满地实现企业预定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创造灵活的组织体系,为员工充分发挥潜力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员工各尽其能,共同为企业服务,从而确保企业反应的灵敏性和强有力的适应性,协助企业实现竞争环境下的具体目标。 4、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人是企业拥有的重要资源,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美国管理学教授劳伦斯.S.克需曼曾经说过:“人是一切企业竞争、发展的控制因素。”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企业的决策越来越多地受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约束。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逐渐被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成为企业谋求发展壮大的核心因素,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三、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改造的过程。本人认为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是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就决定这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管理制度、员工队伍和服务质量。良好的企业文化,即以人性化管理为基础,以实现企业价值观为目的,规范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的纠正企业员工的不良习惯。它所蕴含的深层内容既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也对全体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员工迫切需要职业质量和生活质量进一步结合,他们不仅需要工作上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心理上的各种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激励员工,如:参观、学习、考察,外出旅游等,通过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熏陶,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忘我工作的作风、勇于奉献的工作态度,达到企业与员工交心,使员工有归属感,企业有凝聚力,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通过通过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败。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任务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履行的职责,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学习,具有敬业精神,具有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能力。对这些知识的了解,更加明确了企业管理者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有助于管理者落实责任,确保企业各种政策、制度、组织绩效间的密切联系,维护企业人事政策和制度的连贯性。促进企业更好的成长和壮大。 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领域的扩大和在管理环节的提前等表现,使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运作中需要不断创新,其核心是在企业管理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鼓励员工创新的竞争机制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所在。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究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1.1低成本管理战略所谓的低成本管理战备,尽可能减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花费的费用。我国的一些企业在建成规模,有了一定的生产能力之后,为了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会对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企业科研费用等等,这一点在中小企业的运营中十分常见。 1.2集中性管理战略所谓的集中性管理战备,就是对一个特定的顾客群、一个区域性的市场或者一个产品系列的具体分支进行主要攻破,以一个具体的目标性市场作为企业攻破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所做出的任何一个决策都要把企业自身的市场定位考虑在内,全力集中在具体的目标之上,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2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就现有水平来看,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企业的平稳发展,下面我们就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不尽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决策者的所有言论都只是一纸空谈。在我国的一些企业当中,企业决策者都倡导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但是并没有注重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与行为,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另外,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包括企业员工的招聘与培训,人力资源的规划与绩效、薪酬管理的庞大体系,而我国的许多企业只重视了其中的个或几个部分,没有建立一个具有综合性与全面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得实际工作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大大降低。没有一个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没有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可以真正地把以人为本的人力管理理念继续下去,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未能建立已经成为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题。 2.2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主体意识不强上文中提到过,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将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激发出来,使得员工可以在企业工作中找到个人价值,使其有成就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这样一来,员工自身得到了满足,与此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达到企业与员工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当前,我国的一些企业的员工并没有认识到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主体的地位,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多,矛盾不断激化,企业与员工的联系只有经济利益。这样一来,企业对于员工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只是为了在工作中得到固定的工资,企业中的人情味就越来越淡。企业不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员工遇到问题也无处申诉,这就使得企业与员工逐渐分享,主体意识越来越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2.3缺少人力资源管理的正确策略用正确的策略进行引导与推动与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特点,换言之,就是以长期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规划,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在策略的掌握当中。只有在正确的策略的引导与推动之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具有持久性。但是,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来分析,以国有企业为例,一些企业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而是大幅度地依靠国家的有利政策。其它的企业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这就使得企业未曾重视过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制定。根据相关的统计,在我国的企业当中,有近八成的企业决策者没有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制定,至少七成企业没有落实过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这就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得不到提升,并且还提高了企业用人风险,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改善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加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 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我国的部分企业将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因此,下面我们对加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进行阐述: 3.1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无论企业内部部门,哪个方面的工作出现了问题,都是企业制度不完善的表现。因此,要想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一定要从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开始。对于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有两个要求,第一,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职责一定要明确,建立起一个职责分明,互相监督,实时沟通,平稳和谐的联动机制。第二,企业决策者要致力于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从传统与现代化的跨越,用制度来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 3.2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上文中提到,许多企业没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企业的决策者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因此,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一定要把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起来并使其发挥作用。这就要求企业的决策者要树立起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首先从思想上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到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之下。其次,企业一定要专门设置一个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使人力资源在企业人才规划与人才选拔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企业的人才得到合理配置,这样才能使人才愿意留在企业,发挥个人价值,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第三,要培养一支综合素质强大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这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才能强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才能不断上涨。 3.3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人力资源激励制度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要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潜在的工作能力,而激励制度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激励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淤建立完整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我国的企业要建立起一个综合全面多角度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的考核标准。绩效考核的内容可以包括企业员工的业务量、经济利益实现、学习培训、能力提升等几个方面。另外,企业要明确一个合乎常理的绩效考核周期与绩效考核的审定者。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不能仅以企业的决策者或者其它上级作为唯一的考核审定者,要进行多角度的审定,使每一位利益关系者都参与到绩效考核的审定中来。最后,要对企业员工绩效结果进行综合的评判。在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审定之后,要运用合理的方法对这些考核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来确定企业下一步发展的经济与财务目标。于建立相对完善的激励制度。所谓的激励制度,就是以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为基础而对员工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的相关标准。企业应当对员工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查与了解,从而设置员工心中所向往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平衡二者的关系,使这两种奖励可以 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另外,在完善激励制度的过程当中,要在员工的薪酬上体现企业的激励行为。在薪酬上做到按劳分配,多劳者多得,贡献大的人得到更多的薪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更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优秀人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存在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加强措施。希望以此来引起我国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拔得头筹。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一、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 民营企业通常是指按“四自原则”,即: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性质创办的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有力推动了 中国 生产力的 发展 。据全国工商联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 我国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我国GDP的55.6%, 工业 新增产值的74.7%, 社会 销售总额的58.9%,税收的46.2%和出口总额的62.3%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提供的就业岗位已超过75%以上,专利约65%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今后新 经济 增长点还将是中小民营企业。因此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二)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对生产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起着保证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把企业所需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中来,将他们保留在企业之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潜能,来为企业服务。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戴尔.卡耐基就曾说“假如我的企业被烧掉了,但把人留住,我20年后还是钢铁大王”。企业强调以“人”为本,而中小民营企业在与其他企业人才竞争中并不占优势,相反还存在一定的劣势。由于民营企业低水平的管理模式和落后的管理意识,以及制度上的缺陷,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也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从而导致由盛到衰。中国民营企业目前的平均寿命仅有2.9年,从诞生、发展、兴盛到衰败生命周期极短。因此民营企业要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新 时代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才能提高其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分析 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制度缝隙中发展起来的。受当时创业的环境和制度因素的 影响 ,企业成功与企业主锐利目光、个人魅力、创业精神和特殊禀赋有关。但制度转轨过程中市场给予的巨大机会,掩盖了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的缺陷。这时期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采取以个人为中心、以亲情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创业者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成为企业凝聚力主要来源,这对保证决策高效率和企业初期凝聚力起决定作用。因此,初始阶段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决策非程序化、管理非制度化、执行非理性化和随机性构成了初创期中小企业管理的基点,而转轨期的众多商机支撑企业迅速成长,其自身内部管理的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内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日益强大和多样化,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仅仅依*机制灵活而获取大量市场机会的时代不复存在。相反,中小企业原有的管理痼疾日益暴露并成为制约其成长的桎梏。面临的管理 问题 主要体现在:企业规模扩大与管理能力不足的矛盾;产权不明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一股独大导致发展风险增大,员工凝聚力下降;决策随意性与企业追求长远利益最大化需要理性决策的矛盾;亲情纽带与 科学 化制度化规范管理的矛盾。这些矛盾突出集中体现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上。 (一)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组织的重要战略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组织战略的成败。人力资源战略对组织具有持久的、长期的影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小型民营企业主、企业管理层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企业人力资源也有了较全面的理解。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着手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为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付式管理,不少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者都请专业的咨询机构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企业战略规划以及人力资源规划。从这点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同感正逐渐从意识上转到实际中去。 但由于意识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差异,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人力资源投资理念也往往不一致,导致企业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战略并不协调。科学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成为当前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难题。而由于在初创和成长初期,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是向生产和销售倾斜,而在市场竞争环境发生变化和企业步入稳定成长期后,人的因素的作用日益重要。中小型民营企业原有管理模式如制度照抄照搬不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管理较随意化、缺乏科学性等弊端正成为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虽然以人为中心理念已被大数企业所有者和管理层所接受,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更多的是将“人情”与“人性”混淆。据对广东省中小企业调查,被问到制约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时,63%企业主认为是融资,47%回答是产品销售,38%认为是市场开拓,只有33%的企业主将人才和提高内部人力资源放在迫切需要解决议程上。同时,由于人才流动性大,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比较慎重,再加之企业发展较快,人才需求量也较大时间急,所以人才更多地是从人才市场招聘,不能真正将人力资源投资作为企业基础性投资看待。相应的,这些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也未能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以支持。 (二)家族式管理,导致人才尤其是高端经营人才难求 现代 企业管理必须有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突出的问题便是家族式管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的抽样调查,浙江省私营企业的私人股份所占比例在90%以上,其中量大的股东所占比例高达66%以上,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还有其他同姓兄弟也占相当比例,大约为14%。另一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与全国工商联 研究 室共同组织的、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个市县区的1947家私营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中国私营企业目前普遍采用家族拥 有的形式;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紧密结合,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在企业主手中;家庭成员在企业中居要位。许多企业主认为,企业要稳定发展就必须“由我本人或我的家人来经营管理”。2002年完成的《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指出,资本、风险、决策管理权三个“高度集中”是今天私营企业的普遍特征。 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使用的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诸如内在的凝聚力和团结、能提供可充分利用的信用资源、避免人的“通往风险”和“逆向选择”、减少成本等。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弊端就很明显地暴露出来,企业发展的 历史 习惯使得他们在用人方面常表现为对外人不放心、任人惟亲、过分集权、论资排辈等。对企业的局限性可表述为:①企业并没有足够信得过的亲人可用,如果*熟人介绍来扩大 网络 ,使得关系趋于复杂,信用度偏低。②人才的压力不断增大。现代企业受技术专业化和管理专业化挑战,民营企业仅仅依*原来的家庭成员已难保证企业的持续成长。③近亲繁殖获取信息量小,思路狭窄。④由于家族成员在企业里掌控较多的资源,在企业里无意间容易形成排挤外来人才的行为,特别是一些引进的管理“空降兵”在企业的存活率往往较低,外来人员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很难真正溶入团队。 据福州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朱祖平教授研究认为,就福建省的情况来看,企业最需要的是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端人才,即不仅要有深厚的工商管理 理论 功底,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才,如工商管理硕士。而导致这种职业经理人难以融入民营企业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民营企业在管理上带有很深的家族式管理的烙印,所有权和支配权不分。民营企业主的心态调整不到位及定位不准确,没有站在所有者的角度去定位。作为企业所有者来说,他的兴趣应该在于拥有企业。但很多民营企业主不但要拥有企业,而且还要配置企业,或者说支配企业,希望自己去行使经营权。这实际上把职业经理人的“领地”给占领了。因为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他的目标不在于拥有,而在于支配,资产是谁的他无所谓,他们更兴趣去支配资产,资产增值了,他们就有成就感。在民营企业主把所有权和支配权都“占领”了的情况下,即便聘到合适的职业经理人,民营企业主也不愿放弃经营权,造成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中发挥不了作用,那么对于高端人才或者经营长期实践又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人来说,他们就会觉得在这样的企业里发展空间太小,宁愿选择他业。在所有权和支配权短期内难以调和的情况下,即使高端经营人才勉强进入民营企业,也会引发一系列矛盾,如职业道德出现“败德”现象,即企业在可能降低待遇,将就用人;职业经理人不很好地履行职责,或在履行职责过程考虑少付出,或是从其他地方弥补利益,以实现心理平衡。于是因为职业经理人职业道德不完善,企业主不愿放弃经营权,必然设置一些约束,反过来又让职业经理人没有被信任感,感觉在企业中发挥不了作用。这种恶性循环造成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一种顽疾。 (三)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素质不高 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完善的激励和薪酬机制,必须依*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实施。中小民营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管理基础薄弱,人力资源部门功能定位不清,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先天不足。虽然中小企业不能像大型企业一样有一整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但其职能却是类似的,必须有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测评、培训、激励、考核、薪酬、社会保障与劳资关系等一系列职能。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人事管理的职能正步原国有企业中人事工作仅承担行政人事事物和劳资福利的后尘。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界定不清,尤其是对核心员工激励不到位,将会影响士气进而影响企业绩效,这在高 科技 民营企业更是如此。其直接后果是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和人员配备不合理,仍由人事行政部门承担或直接由行政后勤部人员兼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人员配备而言,不仅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备很少,分工也不明确,即使有也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大多停留在员工的档案管理、工资和劳保福利等日常事务性管理中,是典型的以“事”为中心的“静态”人事管理。 (四)人力资本的投入严重不足 经济学家在分析近几十年来各国经济增长因素时发现,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不能利用劳动力的追加和物力资本的追加来解释。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这只能归功于 教育 的提高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一个工人技能的提高如用一部机器或一件工具一样,可以节约劳动力。虽然提高工人的技能要投入相当的费用,但它能生产更多的利润,足以补偿费用的支出。由于知识技术的爆炸性增长与迅速更新,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企业要谋得在竞争中创新发展,就必须对职工进行终身教育和培养,以保证企业发展所需人才技能的更新。然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只使用不培养已成为普遍的现象。由于企业规模不大,固定的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场所和培训时间亦难保证,培训方式也多限于师徒之间的传帮带,培训 内容 以企业的应急需求为主,仅有的培训也成为一种短期行为。对广东省614家中小型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显示,采用上岗前进行相关技能培训的有324家,占52.7%;采用边干边学方式培训的有271家,占44.13%;仅有14家企业回答将员工送学校培训,仅占被调查企业的2.28%。在问及员工培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时,在583份有效问卷中,回答缺乏师资的147家,占25.21%;缺乏经费投入的171家,占29.3%;回答生产任务无法安排培训的114家,占19.6%;因员工流动性大而不作培训安排的最多,达到237家,占40 .1%;竟然还有82家企业对员工培训未作任何安排,占14.06%。许多民营企业盲目追求短期效益的迅速增长,认为人才培养的成本高于直接招聘的成本;认为人才培养的技术越高,人才流失的越快。所以他们不重视也不愿意进行人才培养,造成了人力资源的贬值。另外,有些企业虽然较重视人才培养,但只重视对新人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旧人的培养。中小型民营企业即没有像摩托罗拉那样的财力用于培训,也没有完善的薪酬设计与良好的劳工关系作依托,因而为了规避因培训后员工流失而造成的培训投资风险,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宁肯从市场上现招相关专业人才也不愿花钱自行培养。殊不知,外招与内部培训之间,除了有培训成本之外,还存在人员任用风险问题。 (五)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施企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激励员工动机就是要设法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需要与企业目标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处于一种驱动状态,他们在这种状态的驱策下所付出的努力不仅满足其个人需要,同时也通过达成一定的工作业绩而实现企业目标。激励对于调动人们潜在的积极性,出色地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激励并不是无条件地简单满足员工的任何需要,而是要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绩效提高的方式来满足员工需要,企业要对员工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予以控制。为了能够吸引激励和保留有能力的员工,公平的薪酬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且带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于一般员工效果可能比较好,或者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太多不足。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来说,报酬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或是获得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原有的薪酬体系必须做出调整。如考虑合理地设计核心员工持股、公开同样岗位的市场工资水平、增加外出培训机会、增加额外的保险与福利,或者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休假以及员工娱乐等。 此外,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基于企业既定的目标、任务下所完成的工作量来衡量,其方式多为员工对上司命令的执行和服从,其标志主要是即时的工作效率。由于缺乏较为完备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企业多以晋升、加薪和奖金作为激励手段,对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潜能不利,也不利于员工积极参与管理。 企业采用物质激励时,如没有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在分配时更多是凭主管的个人判断,会导致分配不合理,缺乏依据,往往是企业花了钱却收到激励的预期效果;许诺不兑现,有些企业对职工进行物质激励承诺,甚至签订了目标责任制的奖励合同,但是最终部分甚至完全不兑现,结果不但挫伤了职工继续工作的积极性,并且破坏了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对领导的信任;采用非规范化的“救火”性激励政策。有些企业某一个部门出了问题,为了激励该部门的职工,就发放特殊的奖金。这种政策,非但不能真正起到积极作用,实际上是奖罚不明,还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混乱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国际工程承包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可利用的资源有资金,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当它们被用于实现价值的时候,即成为相应形态的资本,即金融资本,物质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重视人力资源,构筑人才高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进驻国际市场的关键。 一、目前国内工程承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工程承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企业社会职能难以摆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模糊;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国内建筑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二、国内建筑企业如何提升自己在国际工程承包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 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的建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别于其他企业,它既包括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又包括特定的国际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这类建筑企业要想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以上两方面着手。 1.建筑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升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就是不断地强化人才优势,吸引、培养优秀核心人才,并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上,就应建立以识人、选人为基础的招聘与选拔系统;以用人为基础的配置与使用系统;以育人为基础的培训与开发系统;以留人为基础的人才激励系统。这四大系统的建立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良好的标志,也是其运行机制的重要方面。 (1)建立以识人、选人为基础的招聘与选拔系统 企业人员招聘,应当以人员与岗位的适应性作为参考或评价标准,核心是“适岗人才”,即选择适应岗位需要的人才并使其能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改变过去在招聘、应用人员上守株待兔式的单一和被动做法,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的识人、选人机制。 (2)建立以用人为基础的配置与使用系统 企业必须改革原有 “论资排辈”的用人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型用人机制。同时,应根据企业发展规划,明确与之相符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要善于从企业内部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实行竞聘上岗,改“相马”为“赛马”,给人才以脱颖而出的机会。 (3)建立以育人为基础的培训与开发系统 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用培训发展人,尽管每位员工的成功标准各有不同,但追求成功却是每位员工的终极目标。培训是提高和丰富员工知识和技能,进而实现个人目标的一种知识资本的积累,是当今企业激励员工颇为有效的手段,是满足员工需求的重要表现。持续地培训,将持续地激励员工,并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尤其是国内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培养一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4)建立以留人为基础的人才激励系统 一是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激励体系。鼓励员工积极创造价值,并建立与公司分享价值创造、分享利润回报的氛围。 二是建立体现人才劳动价值的保障制度。用保障留住人。逐步增加保障性激励,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切实为员工在住房、保险、医疗等各方面解除后顾之忧。 三是用文化凝聚人。企业文化是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和辐射力的集合,它作为企业形象和理念的平台,往往在凝聚人才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才具有向心力。 四是用精神、感情留住人。在物质激励的同时,不断提高精神激励的水平,将成为企业持续激励人才的方式之一。 2.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区别于建筑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按人力资源分工的不同,国际工程项目中的人力资源大体可分为直接操作的作业人员(以下简称作业人员)和从事技术性、管理性工作的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管理人员)两大类;由于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国际性特点,工程项目往往并非在本国进行,出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国际承包企业难免要在项目所在国当地雇佣人员参与项目的建设。因此按人力资源的来源不同,又可将其分为本国雇员和非本国雇员两类。(1)人力资源组成情况 作业人员,从目前我国建筑工人的队伍来看,其主要构成还是来自农村和较贫困地区的为了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而参与项目建设的民工。管理人员,他们大多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特长,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往往把工作的成果作为自身的目标,而单纯的物质报酬目标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国内的雇员,他们往往面临语言、饮食和风俗习惯方面的障碍。项目所在国的雇员,他们的优势在于适应项目所在国的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熟悉各项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具备在当地自立生活的能力。 根据上述特点,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管理,应从多方面、多层次着手进行。 (2)区分不同的动机和目标进行管理,设定多样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对于目标单一的作业层人员,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物质报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应仅限于工资总量的增加和减少,可适当以增加补贴、改善劳动条件、建立长期雇佣关系等目标进行诱导,防止效率增长速度跟不上报酬的提高速度和项目人力成本增加过大的现象。 对于目标各异的管理层人员,首先应采用谈心交流等方式了解不同人员的目标,区分各个目标分别设定激励、约束方式,给予他们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充分授权、委以重任,发挥其聪明才智与创造性潜能,尽可能少地使用物化条件的约束。注重项目部文化氛围的形成,加强交流,使各领域、各层次的员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3)加强培训、培养、锻炼,提高人员的素质 对作业人员,应通过观察,将其中部分成绩突出、能力较强的选拔出来,通过培养锻炼使其具备更强的带动、组织一般人员的 能力,逐步将其转化为技术型、管理型的工人、工长,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对于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他们自身的文化优势和学习能力,努力安排培训机会,让他们学习掌握当地法律、法规、制度、习惯,取得与项目实施有关的当地或国际标准的认证证书,加强与项目所在国本地语言、文化的融合,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化解和避免许多矛盾,降低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经营的风险。 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需要懂技术会管理、了解所在国文化和法律、语言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很多国际承包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这类人才的培育。但是这类人才往往培养难度和成本大,容易流失,如将追求复合型人才的培育转变为注重培养由多种专业人才构成的项目部的复合型能力,则不失为较快解决人才需求,避免人才流失的良策。 (4)强化制度约束,完善管理,保证当地雇员高效的工作 鉴于项目所在国与我国文化传统、劳动法制等方面的差异,当地雇员不同的工作方式不仅可能带来本身工作的低效率,也可能对本国派出雇员的工作形成不良影响。一方面,应遵守项目所在国的劳动法律和制度,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另一方面,应力图建立完善的适合项目建设需要的项目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有效的绩效考评和奖罚标准,在雇佣时即谈定合同条件,明确具体要求,并在实施中严格落实执行,尽力争取在管理上处于主动地位。 (5)尽力化解矛盾,优化分工,促进各种人力资源之间的协同合作,发挥资源优势 工程项目的实施非常复杂漫长,依靠的是团队的力量。项目的管理者应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团队思想,促进各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要鼓励竞争和成绩,但更应遏制和避免排他的“英雄主义”思想和行为。 国内派出的人员往往是根据其以往的经历和能力进行选拔的,应努力发掘各人的特长,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让他们在能发挥最大优势的位置上,或让他们离开使他们陷于最大劣势的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而言之,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建筑承包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国际工程项目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建筑工程承包企业要想立足国际市场,首先就要提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战略上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打造核心竞争力,创建企业品牌,从而为进驻国际承包市场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将直接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建筑工程承包企业面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如何改善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建立适应国际新趋势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我国工程承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立足国际市场的保障。
美术学生小论文: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探讨 摘要: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仅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传统的教育方式一般都是教师“专制型”的教育模式,对于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最初的“复制式”临摹是必要的基础练习。但如果高校美术教育依然沿用这种“复制式”临摹,那么对于学生艺术灵感的培养将是一种“扼杀”。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主体意识;突破传统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机制一直以来比较严格,为了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教育选择机会,很多老师和家长会建议学生选择美术专业。教育选择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比较大的推动性作用,也为许多在艺术方面有才华的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天赋培养和发展。但一部分美术专业的学生在进入高等美术教育后,依旧无法摆脱中小学时的美术学习习惯,没有自己的创作特点,至今处在临摹状态。通常美术专业的学生都经过基础美术培养,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术。作为高等美术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创作意识。本文主要探究高校美术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对培养自身在美术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单一化。在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教育在形式上比较自由灵活,但本质上还是无法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美术教育在内容的传播中还是局限于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高校美术教育缺乏与时代相一致的教育内容,高校美术教育的生命力无法体现。美术作为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如果将美术脱离实际,就无法表达出美术在一个时代中的意义。文艺复兴时期之所以成就了许多优秀的画家,正是因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各种文艺思潮不断涌现,画家们融入时代的脉搏,倾听时代的声音,并用画笔一一记录。欧洲著名的现实主义版画家,雕塑家科勒惠支描绘的《面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儿童与妇女饥饿形象的代表。画中两个饥饿的孩子拉着母亲啼哭着要面包,但无可奈何的母亲只能侧过身子。寥寥几笔就将因战争而处在苦难中的妇女儿童形象跃然纸上。科勒惠支用艺术视角与现实相结合,通过画作将战争的罪恶揭露的一览无余,这幅画至今都影响着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二)实践中培养高校学生美术教育主动意识。作为高校美术院校,应该多给学生外出实践观察的机会。大部分接受高校美术教育的学生都已成年,完全具备形成自己独立见解和意识的能力,学生应该自觉培养像科勒惠支这样将艺术视角与现实相结合的思维意识,主动从现实的各个方面发现、创作反映时代脉搏的作品,将高校美术教育变得多姿多彩。 二、认识高校学生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美术的教育具有三大功能,首先是最基本的教育功能。教育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教育范畴,使学生在明辨是非的同时拥有基本的美术知识;其次是审美功能,审美功能是美术生必备的专业素质,也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最后是认知功能,认知功能使人们对事物的构成,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方向及对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良好的认知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完成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对于培养以上三点是高校学生美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三、发展美术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现实意义 美术教育最终是要服务于社会的,这就要求美术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更需要指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高校美术教育中要引导学生从优秀的作品中感知生活、感知世界,培养学生的潜在创造力。高校美术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上的提高,以及积极的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责任。美术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可以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未来进入社会中的适应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四、多种方式培养高校美术教育 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的建立 作为一门高级的艺术学科,当下的高校美术教育无法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方式,至今影响着些老师们的教育方式。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学生亲自实践、观察和主动融入,就需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高校的美术教育在课堂教育外,还应该冲破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实践性的课程和相关的课题活动。多种方式的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探索主流文化,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注重学生开拓思维上的培养。 五、学习国外高校美术教育的优秀方面 东方国家在美术方面的教育相较于西方,需要多加借鉴。国外有许多国家在美术教育领域中,有着非常高的造诣,值得我们学习。我国传统的美术界在水墨画与篆刻方面比较优秀,现代主义的画作应该向西方学习。尤其作为教育领域比较发达的美国,他们在艺术的培养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时代节奏的把控,甚至会明确指出,新时代下的美术学习者应该掌握的基本艺术技能和素质。在美术教育中他们鼓励学习者将日常活动与艺术形式联系起来,以此来启发学习者的创造能力。 六、结语 美术教育归根结底是将基础的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只有用心了解一个时代的发展,体会一个时代的风雨变幻,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我国如今处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思想中,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向商业化倾斜是在所难免的。但不可忽略的是对学生在艺术修养上的教育和熏陶。艺术修养是从事美术活动者灵感的来源,是自身必不可少的素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所创造出的作品才会有灵气,才会打动人心。 作者:吴聆 单位:江苏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美术学生小论文:初中美术欣赏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 摘要:在教师的帮助与必要的示范下,学生结合教学基本目标与个人学习情况进行学习目标的制定,并确定实践的方式,在实践中探究并监控自我,最终获得实践评价的过程即为自主性学习。本文主要围绕这一教学策略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关键词:教育;美术;初中;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性关系着学生在欣赏课中的投入程度,因此,教师应积极应用自主性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在欣赏教学中的参与性,提升其审美素养与欣赏水平[1]。 1兴趣带动自主学习 总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欣赏课的教学难免会让学生产生乏味单调之感,因此,教师应注意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多样化的教学来转变学生印象,促使学生发挥其自主性,同时也能够将更大的空间提供给学生的自主学习[2]。而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学生独立赏析作品的动力,兴趣可促使学生不断的丰富自身的体会与理解。教师可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可将一些教学辅助工具引入至课堂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引导学生更好的体验、感悟美术作品,升华学生认知。在信息化时代,自主性学习教学的方式非常多样,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极大的便利了自主性学习的开展,丰富的网络资源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十分有利,教师可对其加以利用来实施自主性学习的教学。以《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赏析为例,通过赏析作品学生就能初步掌握画中人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和具体的职业,且画中压抑、沉重之感非常鲜明,学生通过赏析也能有所体会。为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行为,教师应多准备一些材料,如影像资料、图片等,这些素材中应包含了当时的背景、纤夫的生活状况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了解这幅画作,从而能够从另一个层面来欣赏画作。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而作品的赏析也变得更为立体,可有效增强学生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自主探究画作,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自主性学习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教师需有此意识,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作为主体,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良好的刺激其积极性,在实践中加强自主学习能力[3]。与传统的知识教学相比,欣赏课的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学生感知与体验作品是欣赏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以学生感受能力、审美素养的提升作为教学的目标。教师可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素材的查找,并进行材料的汇总与制作,以多媒体的形式在课堂教学时展现出来,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发挥自主性学习的优势。例如,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教师向学生说明这一宋代风俗画的独特之处,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再以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四名学生组成一个探究学习小组。在完成小组的组建后,由教师统一发出任务,即围绕这一作品展开探究,探究内容主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人物特征、背景知识、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而教师则主要是提供建议与指导,了解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点拨,了解学生的探究进度并给予鼓励或指导。在探究完成后,学习小组需向教师与其他小组分享其探究成果,并对不同小组的成果进行评比。教师需注意总结学生的自主学习,对探究结果进行概括和补充,进一步升华教学效果。 3适当延伸赏析空间 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广阔的赏析空间,因此,在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受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将赏析的范畴与内容不断的拓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可将教材内容的讲解作为基础,在完成教材内容的讲解后适当的进行延伸,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提升其知识范畴[4]。与此同时,教师可设置形式多样的任务,并将任务安排给学生,促使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相关的创作背景与作品资料,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对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以《格尔尼卡》的赏析为例,要使学生通过教学对这一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教师需将作品本身与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在理解作品本身表达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投入到更广阔的空间中理解作品。学生在初步赏析毕加索的这一画作时产生的第一感觉就是凌乱,其次则是恐惧。在进一步赏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从另一个角度来欣赏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加入自身的体验,从小见大。在学生对作者产生好奇心时,鼓励学生去了解作者与作品创作的背景,通过延伸与想象深化理解。 4结束语 自主性学习是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学生的自主性是其核心内容,学生自我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可持续发展是这一教学策略的目的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应用这一方法,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优化教学质量。 作者:黄莉媛 单位:江西省铜鼓县第二中学 美术学生小论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是最能直观形象的表达创造效果的方式,是启发智慧发挥想象的一片沃土,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开展实践活动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培养想象; 创新 ;实践能力; 素质培养 目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主题是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青少年是人才的后备军,培养优异人才的途径很多,其中美术教育是最直观形象的,然而现实中,许多老师、家长、学生都认为美术这一学科无关紧要,是学习其他主科疲劳后的放松课,调剂插空的副科。他们很少用心地思考美术教育的功能、作用与内涵,认为美术课可有可无,甚至人为地减少和压缩美术课,而让位于其他学科,挤了时间提高考试科目成绩,这样从眼前看似乎达到了一定效果,但从长远角度看,是利小弊大。小学生依据其心智特点是最需要通过视觉感觉,发现和认识外部世界的年龄段,需要通过美术教育去诱导他们的想象力、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由于教育机械地以“主科”为主,以主考科目分数看眼前利益,剥夺了受教育者应该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 美术学科的重要性 从生理角度看,左脑半球是完成逻辑思维的,右半脑是负责形象思维的。许多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右脑的工作能力比左脑强得多,学习美术的形象塑造和造型,对右脑是最大的开发和应用。由于对形象思维的训练少,对创造性的培养不足或根本没有,右脑用的就少,造成学生形象思维差,创造力弱。形成了高分低能,只会应付考卷而缺少创造性。新世纪培养出的学生要求注重想象和创造。科学幻想,既是激励人创新的动力,也是引导人们进行创新的萌芽。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多数科学发明都是从科学假设开始的,而科学假设又始于科学幻想。小学生时代是最天真烂漫的,但如果学生整天陷于做题应考之中,学习知识是为考试升学,不是为创造而学,这样不知不觉中扼杀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要培养丰富的想象与创新能力,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主动积极地学习钻研各种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美术课是最好的手段和实验场地。因为形象思维,能充分使用右脑,把右脑中的逻辑思维形象化,再用美术语言:色彩、线条、块面、光线、明暗色调等生动优美地表现出来,把想象中无限空间跃于平面线上。一个画面不够,还可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通过这样的美术创作,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既然美术是创新的最好实验室,首先就要重视美术,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教师不仅是美育的教育者,也是创新思维的启蒙者。我们实验小学站在新课标、教改的高度,不但重视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注重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以新课标为纲、以调查研究为主,搞课题研究,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美术素质,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是关键,加强情意性教学是手段,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和综合素质是目的。 培养美术素质的四个方面 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呢?结合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素质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在因素,紧扣每一个环节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四年级上学期第一课《江西民间美术》的赏析,我先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引出江西的历史,介绍江西的物产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再引出瓷都——景德镇,介绍江西瓷器的辉煌历史,让学生对江西充满自豪感,热爱自己的家乡。由爱家到爱国,再联系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讲解祖国的许多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告诉学生落后就要挨打,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为中国经济腾飞作贡献。加强情意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所谓情意性教学,是指教学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的过程基本上统一,或者说过程不被目的过分地约束,这也是新课标的精神所在。这种教学行为给予学生的是轻松愉悦,并对应着学生的情感、直觉,与学生兴趣发生关联。体现出了一种暖性和活性,从而构成一种更趋浪漫表现性的教学模式。小学生美术的基本功还不扎实,但是他们喜欢想象肯动手,我在讲解三年级下学期《小花伞》这课时,让他们充分展开想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我先拿几把实物的伞给他们看,简述伞的结构,然后重点放在设计装饰一把小花伞上,同学们有黑白线条设计的、有用各种颜色组合的,还有在伞上写字表达心意的,还有用实物做的等等,设计不出来的同学,让他们和设计能力强的学生合作设计,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设计意图,并进行成果展示。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既激发了学习的内在兴趣,又使他们的审美素养于无形中得到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清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唤起一个人美的情感,也往往唤起了他的道德觉悟,学生们就能对现实中的美与丑、高雅与庸俗,文明与野蛮,新生与腐朽,健康与颓废作出正确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维护美的高尚品德,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造能力 小学美术课本中有许多手工制作课,要求精工细作,工艺性还较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性格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工作的计划性与条理性及认真观察和有意注意的习惯。例如:四年级上学期《适合纹样》这一课是全面训练学生智能的系统过程。图案设计的过程除了开发学生智能外,还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甚至在作业过程中,调色盘、绘图工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绘制程序如何,坐、站、握笔的姿势如何,都有明确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如,在泥塑课中学生通过搓、揉、抓、捏为技巧训练,可增强动作的针对性与准确性,培养学生认真、耐心、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爱劳动、爱整洁的习惯。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尝试,培养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力,这都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艺术活动是创造性的,美术学科在培养人的创造才能上有许多独特功效。如在素描中可以锻炼学生形态美、比例美、和谐美、结构美等能力,使学生创造能力得到提高。注意学科渗透,促进文化素质的提高 美术作品对现实的概括、反映,需要有科学理论和哲学的指导,需要借助于逻辑思维,有了这些才能表现出现实的本质和意义。例如:美术课中的透视知识、形体结构等的学习与立体几何相结合,能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增进学生对数理化等文化课的理解,促进文化课的学习。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事件、人物、内容、形式及有关历史环境,条件的评析,帮助学生生动地、鲜明地去认识现实,认识历史。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更丰富、印象更深刻,从而增长智慧。因此,从美术作品中认识世界,可以补充从思维科学上认识的不足。美术教学与语文也是密不可分的。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形象思维及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让我们乘着课改的东风,加强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以其丰富、鲜明的视觉形象,便学生在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形象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达到知识的完善,思维的净化,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作者:鄢惠云 单位:江西省丰城市上塘第三小学 美术学生小论文:美术教学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意义 【摘要】美术教学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并且培养一定的特长。大学生美术课的教学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鉴赏审美的眼光,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均有较大的帮助。在紧张繁忙的大学生活中,美术教学可以很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教育教学工作者认识上的差距,对于目前的高校美术教学来说仍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的美术教学成功经验,提高高校美术教学水平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美术教学;大学生;素质发展 一、引言 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普通高校的美术教育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亟待补充有关美学和人文方面的知识,才能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过程中,知识的多寡并不能代替美术教育在大学生身心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大学的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层次,提高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情感能力,并对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一定的提高。实践证明,美术教学陶冶了学生的生命情感,完善了学生的人格,在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美术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发展方面的作用 (一)美术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育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人类最美好的能力之一,西方教育学家认为,对于事物的探索欲和创造力是人类内部的基本驱力。人类生存过程中必然要运用到一定的创造力才能不断发明更好的东西,发现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活方式。人类创造力的提高,离不开情感和心灵的自由以及对美好的事物的感知。创造力的存在是新事物不断出现的前提,这种新事物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又包括精神层面的。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就是由于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人类的创造力不断发挥的过程。虽然在形式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创造力的实质是不变的。人类综合利用情感、智慧、生理、直觉、美感等条件,进行一定的创造。在美术作品中,就特别能体现出人类的创造力。创造力是美术作品的灵魂,不管是我国古代的彩陶还是西方古希腊的雕刻,处处彰显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创造能力。在具体的美术创作中,形象思维是美术创作者的基本思维模式。在一般的大学学习中,尤其是理工科的大学生,往往在逻辑思维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逻辑思维往往要求学生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在创造性方面有一定的不足。而美术教育教学往往能够对大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很好的弥补。美术教学要求学生思维敏捷灵活,注重强调个人性格的发挥,对于美术作业的完成也可以选择灵活的方式进行实现。美术学习教学方面的灵活,和美术课程的教学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想象在审美的环节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美术的学习和创作过程离不开审美创造力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发挥的过程。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还有着一定的区别。联想能力是由某一种事物想到了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只是对于人们的心理范围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作用。而想象则是在头脑中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事物。因此,想象能力对于创造力的发挥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在审美活动中,想象能力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想象能力强的人,在审美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美就越丰富,反之则越贫乏。大学里的美术教学,其特点之一就是可以通过美术教学来进行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在高校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单纯的临摹和模仿在美术的学习中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即使是技术再好的模仿作品,也难以达到原作的水平。美术教学对大学生个性的引导、鼓励和培养,会使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动力获得空前的提高。这种创造思维在大学生的心中形成一定的定势,就会变成一种素质融入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专业的学习到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相信都会从美术教学中培养的创造能力中获益。 (二)美术教学有利于大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爱心的培养。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在忙碌中无法静下心来体会生活的美好和内心的安宁。而艺术这个上天赐予人们的礼物,可以让人们在进行艺术欣赏时柔化欣赏者的内心,有利于人们爱心的培养。爱心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重要的素质,是善良的基础,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必然是与社会脱节的人,没有爱心就相当于精神上的贫瘠。在社会中,爱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大学的美术教学,可以通过美术鉴赏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通过艺术的作用来柔化他们的内心,获得更多人文方面的滋养。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当然,美术教学并不是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与任务。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来说,美育具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大学生审美的过程,即是爱心的流露。因为在审美的过程中,人们会把自己最美好最善良的情感赋予所审美的对象之中。审美的过程体现出人性中的闪光点,越是懂得审美的人,越具有丰富的爱心。美术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鉴赏能力是随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些学生和老师只关心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知识层面上的教育,而对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不甚重视。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失衡。通过美术教学,学生具备对美的认知欣赏能力,从而在生活中做到爱美、知美。有了一定的审美底蕴,大学生就不会对一些营养不多的流行歌曲或者一些平庸的肥皂剧进行追捧,也不会穿一些奇装异服来哗众取宠,以丑为美。因此,美术教学对大学生的人格修养起着一定的培育作用。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来源于对于艺术语言的精确理解和对艺术情感的丰富体验。这种审美素质是依靠专业的教育和专门的训练来进行提高的。 (三)美术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美术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体现在对于美术作品的表象美的欣赏方面,还包括在道德层面上的认知和把握。在中国的传统美育当中,一直在强调心灵美的作用。美术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美感是从创作者的内心流露出来的,在道德的层面上达到了一定的认同感。美术同样可以给人带来道德修养方面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教育、教化作用。比如,在世界美术发展史上,有许多反映战争残酷的作品,从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反战的作用。美术对于人们表现世俗中的情感,激发起人们的共鸣上有着一定的意义。美术的教化作用使大学生领悟到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微妙而独特的精神氛围,足以涤荡心灵的污垢,达到一个美化心灵的效果。同时,对于大学生的美学教育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因为,审美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超越性的活动,一个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人,在心理层面可以具备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一是对于物质性的超越。美术教育是一种精神上的活动,审美的功用主要是进行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要进行美术审美活动,需要与物质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二是通过美术教育的审美训练,学生可以学会从另一种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变得更加达观,这是一种意义上的心理调控。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达到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超越。主客体这一二元对立的概念提出对人类哲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忽视了人与自然的统一。通过对于美术的学习,使艺术的和谐性在学生的认知观念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大学生素质方面的教育越来越重视。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起美术教学对于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影响作用,通过合理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来进行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薛佳佳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美术学生小论文: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摘要: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教育问题也更加重视,特别是小学的美术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将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生活有效的联系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美术教学的改革中,教师特别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本文结合当前的美术教学改革,从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方面对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进行了有效分析。 关键词:美术教学;兴趣;创新精神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兴趣培养和创新精神萌芽的关键时期,因此,有效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新课改教学的推进,小学的美术教学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为美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实现对学生综合培养和教学的重要的过程。因此,在美术教学的改革中,如何实现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也是本文研究和分析的重要问题。 1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小学的美术教学,是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非常重要,所以,美术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学生。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这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小学生往往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教学的有效性很难把握,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如果兴趣不高,就很难进行教学,导致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教学。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发展,要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和结果,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猜字谜等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1]。 2丰富美术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也比较低,所以,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采取多种方式教学,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和需要进行及时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导,促进学生的发展[2]。另外,今天的社会发展变化迅速,课堂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对学生也不能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教师要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一定的故事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活动,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和兴趣培养。 3不断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之上,所以,教师要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广泛的涉猎课堂学习之外的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有效的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的美术教学,是对学生实现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相关知识的教学,还要进行知识的拓展,养成学生知识积累的习惯,所以,教学中应该有足够的重视,让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学生的能力提高有效的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4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开始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中,并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充分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形象化的展现出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美术教学,在教学中受到了很多局限性,色彩的表现也不到位,所以,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3]。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图画、声音等内容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更加形象的展现了出来,能够很好的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另外,多媒体教学也要进行合理使用,不能过多的使用,否则会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产生一定的限制和影响。 5加强实践教学,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锻炼,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是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重要过程。所以,在当前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和进步。另外,在过一些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动性,制作一些贺卡之类的小礼物,培养学生的创造潜力,实现对学生的教学和发展。 6结束语 小学美术教学,是对学生兴趣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培养。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翟三 单位:拉萨广西友谊小学 美术学生小论文:美术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问题初探 一、注重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优秀的美术技能是不够的,因为其承载着教书育人、传播美术知识的重要任务。在目前的高校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学偏重于对美术技法和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社会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创作中创新能力和文化思维都受到束缚。在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在艺术修养方面有所修为。学生只有提高综合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上有更好的发展。因此,高校除了开设美术专业相关的课程以外,还应当开设提高学生艺术文化修养的课程,提升对美的感受、欣赏能力,运用正确的审美观表现美、创造美。高校还可以跨学科设立选修课,如增加社会学、民族学、哲学、文学、口才等相关领域的课程。艺术教育离不开文化支持,学生只有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人,而不是仅仅完成科目理论讲授的任务。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职业素养、教学能力、高尚人格。 三、美术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如今,教育从“以教为本”过渡为“以人为本”,美术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实践和知识的创新,采用新的技术,增添新的知识,教学课程要跟上时代步伐,这是适应当前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教师要结合学生发展和就业走向,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材料、形态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学校也要让教师走出去开阔眼界,将师资水平和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条件,培养学生适应新技术的能力。 四、改善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能对客观事物进行记录和重新认识,满足人们的实用需要。随着社会进步,美术形式不断发展,表现技巧也不断改进,更注重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技术的掌握不再是检验美术人才水平的唯一标准,而关注的是学生对社会、对事物、对生活的切实感受,对当代精神是否有深刻的洞悉和把握,能否把对事物的感受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当代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目前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美术技能水平,导致学生虽然具备扎实的绘画技能,但作品缺乏灵性和美术内涵。教师应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水平,使学生具备美术理论、艺术素养、文化知识。 五、合理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具有独特性,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良好的评价,有时会仔细考量教师的喜好,按照教师的模式和想法开展创作。这使得美术教育评价无法完全发挥作用,这种教学评价方式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要注重美术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美术技巧、思维和综合能力出发,防止片面的评价方式造成负面影响。 六、加强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鉴赏能力 美术作品包含的信息是多层的、丰富的、有一定深度的,拥有美术鉴赏能力的人可以在如今繁多的美术作品中发现艺术表现的真、善、美。同时,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的教育方式对美术专业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限制,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已有的知识,这种模式往往导致同一教师教授的学生对一幅画有同样的评价和感受。这不仅不利于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美术鉴赏存在差异性这一客观事实,简单地把美术鉴赏归为一般的理论知识进行传授。鉴赏者因个人的阅历、文化层次、生长环境不同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素质教育教学中采用权威的教学方式和利用教材权威性强制教学,就不适应教学改革和时展的要求。培养美术鉴赏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时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鼓励他们敢说、敢评。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背景故事、时代背景、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思考,对于学生的各抒己见,教师也要尊重他们的看法。高校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一突出问题,促进素质教育的推广,进一步提升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性。 作者:王蕾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学生小论文:美术教学中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措施 一、消除畏惧及自馁心理,增强创作的勇气和信心 美术教学中教师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创作开始的时候总是不敢动笔,问其原因,是怕画不好。这一现象到小学高年级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源于学生的畏惧、自馁心理,往往是学生创作的自信心不足所造成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往往眼高手低,于是对自己的创造能力产生怀疑,继而产生畏惧、自馁情绪。若任其发展,学生会逐渐疏远艺术,进而抑制自身潜力的发展。对此,教师绝不可掉以轻心。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正确认识,还要借机向学生阐明:艺术的表现手法无一定之规,只要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画得如何,都称得上是一幅好作品。在《今天我值日》一课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因对人体动态把握不准而有所畏惧。对此,笔者在他们创作前先引导其欣赏著名画家的作品和其他学生的作品,之后学生觉得名家作品和学生作品相差无几。只此一举便打消了学生的顾虑,增强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另外,要让学生消除畏惧和自馁心理,教师还要帮助其解决创作过程中的实际困难。首先,教师在创作过程中不能脱离学生的年龄、个性而人为地提高要求;其次,在完成难度较大的作业时,要多给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加强直观演示,少定框架。如,在《剪纸》一课的教学中,一些学生觉得设计纹样很难。笔者拿出一些选材极其平常的剪纸作品,如苹果、葫芦等,虽然设计、剪制并不十分精美,却是上好的作品。结果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创作灵感也随之涌现。此外,教师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少批评,力戒讽刺挖苦。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创新之处并给予启发、鼓励、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鼓励勤奋,克服懒惰、倦怠心理 创造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勤画、多练,而懒惰、倦怠只会使创造才能逐渐萎缩。一般来说,小学生对美术课是非常感兴趣的,较少表现出懒惰、倦怠情绪。但到了小学高年级,个别学生会有厌学情绪,只愿临摹作品,不愿开动脑筋积极创新。对此,教师应从两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克服懒惰、倦怠情绪:第一,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做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对于任何一门功课都要认真学,帮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美术课。第二,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欣赏、手工、绘画教学交替行进,尤其在作业设置时应注意难易适中。对于个别较难的作业,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一丝不苟,增强意志力;另一方面要限定时间让学生完成,不拖泥带水。课堂节奏紧凑,能使学生专心致志,克服懒惰、倦怠心理。 三、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打破狭隘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智慧和意志方面的优秀品质,缺乏道德、情绪方面的优秀品质,就会使个性不和谐,影响创造才能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德、智并重。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受到美的熏陶。如,通过《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鉴赏课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正义感的教育;通过《最受尊敬的人》等课程教学,让学生用绘画表现好人好事,使其心灵得以净化;通过《纸带穿编》等手工课程,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环境的好习惯。此外,教师还应该经常通过参观画展、随堂欣赏、作业讲评、教师示范等途径将风格各异的作品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认识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意识到艺术不能“唯我独尊”,只有百花齐放,才能繁荣艺术,从而帮助学生打破狭隘观念,使学生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造。 四、增强课堂吸引力,避免兴趣的狭隘性 兴趣会影响性格的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发挥。学生兴趣广泛,精神生活丰富,会为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因此,教师要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量,为学生创造奠定物质基础。第二,在教学内容上,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绘画课《最受尊敬的人》,教师可启发学生表现清洁工,让他们了解美好的环境是别人付出宝贵时间换来的,让学生存有感激之心,从而发自内心地创作。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大胆改革,积极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寓知识技能的培养于趣味性教学之中,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如,在《走进春天》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里的春天,拓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增强了美术学习与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又消除了学生兴趣和知识方面的狭窄性。 五、结语 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在不断消除心理障碍的过程中发展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教师掌握了学生创造活动的心理要素,就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为学生施展创造才华营造更加广阔、自由的空间。 作者:洪巧菊 单位:江苏丰县实验小学 美术学生小论文: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农村地区因为各种原因,美术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 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只看重学生的成绩,不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这就导致了一些农村学生没有美术兴趣,或者即使有兴趣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学生的个性逐渐泯灭。 2.学校方面 部分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美术课开设的课时不足,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成熟,将美术上成了临摹课,或者以灌输讲解教学为主。美术课的应有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学生方面 学生在幼儿时期大都喜欢美术,但是到了小学一年级,喜欢美术的学生往往开始减少,小学三年级更成为一个分水岭,三年级以后部分学生为了升学,放弃了美术的爱好,但这种放弃可能使他们今后的全面发展留下缺陷。在素质教育大形势下,美术教学应该从美术的实质入手,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授课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改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很多学生有想法、有创意却不敢和教师交流,或者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可。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教师或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或采用表扬激励的评价,让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愉悦的气氛。小学生积极好动,对新奇的事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个性才华,培养学生的自信,对学生审美情趣和独立人格的培养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2.多元美术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途径 美术教学方法很多,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寓教于乐、玩中学习的开放式教育。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喜欢游戏。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以组织一定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深入思考,创作个性鲜明的绘画作品。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的交互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以往的美术教育侧重示范性和临摹练习,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声音、文字、图像集于一身,形象生动地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学生不仅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还可以从网上搜索有效的资料进行自主探索。如,在教学剪纸、折纸、泥塑等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大量课本以外的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 3.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明确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 相较于以往封闭性的教学模式,现今的美术教学大多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所谓合作学习,即在教学活动中将个人行为转化为集体行为,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和作品展示给别人,其他学生会从中受到感染,从而推动整个学习进程的发展。总之,虽然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存有一些问题,但是美术教师要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自主、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在自由的天地里尽享美术的无穷魅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作者:张明泉 单位:安徽马鞍山市含山县仙踪中心学校 美术学生小论文:美术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发挥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是否能够发挥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先决条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前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方法和美术表达。教师应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变单方向的知识讲解为双向的师生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采取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如遇到问题时,教师不是直接的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查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研究讨论主动的获取知识,并体会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喜悦感,这样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创新氛围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创新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美术较强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创新氛围。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做良师,在课下成为学生的朋友,把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扩展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平日里教师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内心世界,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怀,努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第二,师生间要建立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观点,多元的思维等,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和挫折多正面鼓励,为学生建立一个宽松和自由、崇尚个性的氛围。第三,要对学生多进行正面的鼓励。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少优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创作来获得的快乐。第四,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表现的特点,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要利用美术教育易于发挥学生想象力的优势,做好美术学习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积极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的深度上要不断开拓创新,在专业技巧上精益求精,不断进行知识积累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实行开放性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在美术教学中积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应该设计制定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题,提高内容的开放性,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美术教育中体会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鼓励学生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进发新思想,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锻炼。 四、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和其他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传统的美术教育中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教学材料不足条件等的限制,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和思维的空间太少,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检索、鉴赏艺术作品的新途径,也可以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增强美术教育实践环节 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强,但以往教师的讲解却占据了大多数时间,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偏弱。因此,教师要注重增强美术教育实践环节,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用于绘画和鉴赏。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之外,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描绘具有自己思想和风格的绘画作品,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学生只有不断的进行美术实践,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高校美术教育是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和方法来改革和优化现有的高校美术教育,使其更好的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服务。 作者:张静 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美术学生小论文: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 美术基础进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因此,美术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最有效的学科。学生具有思维能力才会善于发现美术学习中的问题,分析思考发现的问题,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解决发现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绘画创造能力和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训练学生观察美术事物的能力,提高形象思维水平。学生只有勇于标新立异,善于观察、学会思考、勇于创作,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形成自己独特的构思。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能像以往一样跟着教师的步伐学习,要学会经过教师的引导之后自主学习,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事物,美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绘画物体要打破常规、具有创造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创新思维氛围的构建 小学生的学习阶段是至关重要的,美术学习更加需要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学习关系,减弱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让学生毫无负担地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越有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美术有助于拓展想象空间,激发创新意识。 三、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的建立 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比较在意教师对自己的鼓励、支持和评价,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表扬表现比较好的学生,鼓励表现欠缺的学生,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重视,对于学习更有积极性。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步之处和退步之处,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做出不同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阶段是一个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美术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和主动思考,养成良好的美术创新思维。 作者:程晖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实验小学 美术学生小论文:中职学生美术教学论文 一、美术教学能充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美术课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研究表明,美术课开的早晚、是否全面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美术课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美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还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上,苏联在科技方面远远领先于美国,就在于苏联在小学阶段就开设了美术课,并一直延续到大学,而美国在初中阶段才开始美术课程。这就充分证明了美术课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可陶冶学生情操 美术作品凝聚着作者的个性和想象力。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学生可以唤起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想象力,从而激发创造潜能,陶冶情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或展览名家名作,或张贴学生的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鉴赏,提高审美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有效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其思维有一定的拓展和提升。 (三)美术教学可培养学生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学习贵在实践。书本知识的真正吸收,主要体现在运用和实践上面,美术课程的学习同样如此。无论是思想上的感悟、精神上的理解,还是心理上的认识都不能单单依靠文字表达出来,还可以依靠画笔、工艺等美术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体现美术情趣和美术意境。学生学习中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往往和美术知识、美术作品的展现是息息相关的,当然也会对学生的生活和将来从事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美术教学对中职学生身心发展有促进作用 中职学校的美术教育,并不是让学生在美术上必须有一定的造诣,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培养各种能力,陶冶情操,能够借助美术来认识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种美。鉴于美术范围较广,分为工艺美术、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做出选择,了解其不同特点和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悟和体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课程大多是一些抽象的知识,而美术课程可以让学生触碰到实际存在的事物和具体可感的环境,这对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是十分有益的。久而久之,必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三、美术教学能帮助学生心智发展趋向于成熟 美术教育的功效不仅限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还能帮助学生的心智发展趋向于成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21世纪新型人才。如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欠失了美术教育,就会或多或少地造成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差异,使个体人格和性格普遍化,使生产劳动者的感官意识和审美功能不协调,从而妨碍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如果重视美术教育,可以使中职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才能,积极展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实际上,现行的应试教育已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美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在的美术潜能,让学生掌握一些美术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相对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为其心智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四、美术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会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美术教学同样如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知,自己去判断,这样学生从中获得的体验和认识才会更加深刻。为了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我让学生自己组成合作小组,要求他们通过相互合作完成一种以生活废品为原料的工艺品制作。作业布置下去后,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商讨、构思。有的用布的下脚料做成了“奥运娃娃”,有的用易拉罐做成了“树”型的工艺品,有的用各种颜色的废纸粘贴成了一条“大鲤鱼”……通过学生的动手合作,不但练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懂得了美术的实践意义。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也是思想的叛逆时期,无论是意志还是兴趣,都还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对生活中的善恶、是非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极易表面化、肤浅化。因此,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参与美术活动,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意识,升华审美情趣。 总之,中职阶段的美术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和全面发展有很大的益处,这不仅表现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上,还体现在提高中职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因此,中职美术教育的实施应以发展学生个体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为宗旨,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绘画上,要从促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内涵入手,使其深入美术实质,去感受、去体会,从而实现中职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为普及美术文化做出贡献。 作者:孙雪芳单位:浙江省杭州拱墅区职业高级中学 美术学生小论文:学生兴趣与美术教学论文 一、转变美术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着美术教学的成效。新时期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美术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开放式美术课堂,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现状,积极尝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多层面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其次,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时间与空间。美术学习是一门复杂的学习活动,它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交流思想,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灵感”,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成功。“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体验成功,来保持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2.构建开放式课堂,让学生“灵活”起来 实践证明,人在自由、平等状态下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兴趣是最浓郁的。因此,教师要积极构建开放式课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师生应该是一种平等关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甚至成为学习伙伴,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美术教学课堂应该是民主的,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只有构建开放式课堂才能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应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对学生的艺术见解不要轻易地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保护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另类思维与想象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富有乐趣的课堂教学氛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收到最佳的授课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 讲故事是通过援引美术领域的相关故事,包括美术创作的背景故事,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感受美术艺术发展的悠久历史,了解美术创作的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豪感,使学生以一种饱满的情绪投入美术学习活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美术教学注入新鲜活力,改变传统单一的美术教学形式,我们可以发挥多媒体资源丰富、直观形象、呈现方式丰富等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是展示美术作品、播放影视资料、讲述美术故事等,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准确把握好多媒体运用的目的,媒体的运用是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能喧宾夺主,淡化了美术教学活动。总之,无论采用哪一种情景创设方法,都要紧紧扣住美术教学的内容,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2.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 良好的艺术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抓住时机、创造机遇努力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如结合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绘画比赛,通过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而且也为学生创造了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锻炼,增添信心;此外也有助于在校园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对每一次活动,教师要认真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活动的筹划、组织、实施等都要紧扣活动主题,如活动海报的制作,可以发挥学生的美术才华,让学生自主制作,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熏陶;教师要善于扩大活动影响,如将学生的佳作张贴墙壁上,使整个活动都散发出浓浓的艺术魅力。 三、适时开展实践活动,突出“职教”特点 “职校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大多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参与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所以提升学生美术专业素质是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学要散发出活力,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紧扣职业学校教育的特点,打造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美术教学,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要。 1.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灵感之源,职业教育源于社会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觅得创作灵感,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对学生美术素质的需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摆脱狭小空间的束缚,充分发挥想象,到生活中寻找美术创造的素材,培养学生捕捉生活美、感悟生活美、呈现生活美等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及时将观察的素材、灵感积累下来,如“日记画”,学生将每日的生活观察、感悟等用美术的方式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既锻炼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也为美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更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使美术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满足岗位需求。 2.以“职业”为导向开展实践活动 目前,影响职校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很大一个因素是学生的就业情况,美术专业职校生就业难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我们要积极探索职校美术教学特色,以“职业”为导向,努力推进实践活动。职业教育的特色应该定位在“职业”两字,因此,职校美术教学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学生美术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为重点,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寻找实现目标的载体。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要重视学生美术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熟练掌握职业技能,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当前职业学校实践活动主要是“工学交替”,教师要紧紧围绕职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未来岗位,积极拓展实践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全方位的锻炼与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只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美术学习的意义,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黄宇单位:吉林女子学校 培美术学生小论文:养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学论文 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能力,启发学生美感 美育即对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具有的美感予以利用,对人开展教育,促使人发展得更加和谐与全面。美主要从劳动中产生,但是又为劳动提供服务。人们开展生产活动不单是追求物质满足,还要求美感享受。目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艺术创意与设计有极其广泛的要求,在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均蕴含着美。一个人若无法了解现实生活美,那也无法对艺术美予以正确认识和理解。所有艺术创作的基本来源均为生活。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基本任务为对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予以培养,并使其养成良好习惯,学会从生活中对美予以发现和体验,而后在创作中充分展现。 二、对教学方法予以创新 美术教学中现实与想象、形象与抽象共同存在且相辅相成,因此教师需发挥引导与组织作用,使学生拥有足够空间与机会去参与美术审美与创作活动,若有必要可提供个性化体验机会,促使学生对自我予以充分展现。对学生创新性思维予以培养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兴趣予以激发,故而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将学生兴趣作为出发点,并基于此对可行性、针对性与创新性均较高的教学策略予以制定,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而后对其创造性思维予以激发。同时,当前多媒体教学逐渐普及,教师应对现代化教学方式予以充分使用,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时采用更直观且形象的方式,促使学生对知识予以更好掌握和理解。例如美术密切关联于文化、音乐以及文学,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音乐作品、朗读诗歌等,亦可对民族文化予以介绍,为学生提供美术情境,激发其想象力,而后从自身理解角度开展创作,由此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教会学生用心感悟生活,对创新素材予以积累 美术创新并非凭空臆想或者闭门造车,而是要在一定创新素材的积累上释放艺术情愫,同时综合运用自身知识经验。美术创新的主要来源为生活,这更是美术教学得以持续开展的强大平台。要提升学生素材的积累需促使学生对生活予以细致观察并用心感悟。教师需对学生对于生活的敏感度予以有效培养,让学生学会用艺术角度对生活美景进行欣赏,并从中发现创新素材。在开展美术课堂时可增设探讨生活环节。教师可在课堂中选取一个宽泛主题,需关联于教学内容,而后让学生依据此主题去生活中对素材予以找寻,并对其予以记录,而后将其带入课堂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学生记录美时可使用简笔画、漫画、照片、素描或者简笔画等方式。 四、强化课堂有效性沟通 美术教学可对学生科学审美观予以培养,进而增强其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需为学生构建一个创新环境,并开展有效沟通。教师需结合学生创新思维理念的相关要求,将学生作为主体,搭建有效平台,对学生主动性予以充分发挥。教学环境若具有民主性可促进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同时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健康环境。教师需多沟通交流于学生,创造公平民主课堂氛围,鼓励并肯定学生言行与思想,认可学生创作作品并适当表扬。及时发现作品中缺陷与不足,并指导学生修改。 五、创建合理评价机制 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需基于科学合理评价机制的构建,这样可促使学生积极性获得提升。评价时要注重鼓励与创新,避免重复与平淡,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提升。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应摒弃传统的固定答案或者一个标准,这样会忽视学生个性,并且导致学生在创作时过于注重表面效果,缺乏创新见解。因此需采用科学评价方法,以增强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美术教学中从其基本灵魂为创新。因此教学需结合时展要求对教学方法予以适当改进,注重学生审美情趣与个性的培养,使其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并积累创新素材,强化对美术的理解并充分感悟。同时还要构建一个民主、活跃且轻松的课堂氛围,优化改进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积极性,进而有效培养其在美术创作中融入创新思维的能力。 作者:余谦单位: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 美术学生小论文:初中学生参与美术教学论文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就必须要改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努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使学生实现积极情感的转移,使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教师并不只是传道授业,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而且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教师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与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心灵对话。这样自然能够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在无形中形成了。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 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时的心情。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舒适、愉悦、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以一种十分欢快的、积极的心情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来。对知识的掌握和占有欲就会凸显出来,由此表现出来的就是强烈的求知欲望。相反如果教学氛围紧张、枯燥,学生自然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与不安的心理,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即使教师付出再多,学生依旧是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教学的附属,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着力为学生营造愉悦而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之中,这样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正面情感效应,使学生对教学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黑板加粉笔的单调式教学,教师要学会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高超的教学技巧、先进的教学工具来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陶醉其中,身心放松。例如,《花鸟画的欣赏》这堂课的教学,我在教学伊始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大自然中花儿盛开、鸟儿起飞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抛弃单纯学习的沉重心情,敞开怀抱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此时在没有我任何提示和引导的情况下,学生便自己欣赏起了教材中的花鸟图画,并且津津乐道地用自己的美术知识来描述和进一步学习。这样我就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轻松的、优美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提高,从而自主而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因此,我们想要轻松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情趣,就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来精心地为学生创设和营造适宜学习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巧妙设计有探索性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得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一味地说教,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与机械地记忆,使得学生失去了展现个性与展开思考的权利。我们要为学生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参与教学的空间,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潜能得以挖掘,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更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与教学内容的密切关联,加强问题本身的针对性与目的性,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兼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激起全体学生学习的激情、参与的动力,使教学成为全体学生共同探究的平台。 四、结语 总之,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我们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活动,突出美术的学科特色,着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活力与朝气的美术课堂,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作者:张景华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镇建昌营初级中学 美术学生小论文: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一、利用教材明确主题,培养学生目标明确的观察力 安排学生课前自学,通过对教材图例的赏析明确主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有目的的观察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一是指导他们将目标放在寻找对象的主要特征上,发现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地方。二是引导他们针对性地去观察与发现对象细节,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使形象更加真实饱满。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可充分训练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达到较为理想的观察效果。 二、观察实物提出要求,发展学生整体有序的观察力 写生教学是培养高年级学生美术观察力的重要途径,但把实物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一边观察一边描绘,这样做并非完全是仅为了完成实物写生作业,而是要他们在深层的观察中加深对实物的认识,以便打破学生绘画中的概念化,克服因对实物的观察不清而草草了事的应付性描绘的现象。从技术上讲,美术基础训练中的重头戏就是教学生学会“看”,并且是“整体地看”、“有序地看”,即把外部世界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形象,都是处在和其它形象比较中的一个形象。面对观察对象,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观察要求,强调在整体的协调中再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探究,培养观察的整体性和条理性。 三、亲近生活走进自然,引导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 大自然的神奇多彩,对学生永远有着新鲜而神奇的魅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色彩感受,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美、采撷美,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表现力。高年级学生知识面虽然有所增加,但他们仍习惯用鲜艳的纯色来概念化地表现物象,如把树涂成一种绿色,天空涂成一种蓝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深入自然,让学生到室外去认真观察一下。学生在细心观察自然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认知,丰富了画面的色调,还进一步提高了他们观察学习的兴趣。 四、拓宽视野交流评价,发展学生由此及彼的观察力 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对外部对象体会和研究的过程,是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眼、脑、手合用的过程,有效的观察总是和积极的大脑思维活动紧密相连。在高年级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通过展示评价环节,鼓励学生边观察,边思索,相互交流、拓宽视野、共同提高,在感知的同时伴随着对对象的理性的分析,才能使我们的观察既整体概括又细致深入。观察力的进一步发展还体现在观察的深刻性和逻辑性中。举例来说,当儿童年幼时,他所画的圆柱形物体大多是上面圆圆的,而底部则是平平的一根水平线,这种现象表明学生的观察力更多地偏向于直觉。而在一个经过一定训练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眼中,圆柱上部形状和底部形状就有了一种视觉上的联系和必然———既然上部是圆的,那么底部也肯定是圆的,进一步的发展和透视知识的铺垫还能使他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圆柱的上部和底部虽然都是圆形,但因为离眼睛的高低距离不同,所以形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观察也就更加细致入微了。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察方法 1.整体观察法的培养。所谓整体观察法即从整体出发,保持“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方法。一般教师在讲解整体观察法时,并不能说出整体是什么样子,更拿不出一个什么整体来,学生没有整体的表象就不能形成形象思维,利用电脑来帮助就可以先让学生获得整体的表象,把观察对象的关系,整体比例关系,色彩关系或物体的基本形态,主要特征显示出来,同时隐藏了局部的关系或局部的特征,等学生有了整体的表象和一定的概念后,再把各个局部分批显示出来,使学生明确所谓的局部是什么,先主后次地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在感受整体是什么的同时也感受到局部是什么,做到既整体又入微,这种把整体和局部分离开来指导学生观察的手段是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 2.比较观察法的培养。所谓比较观察法,即指在明确比较观察的目的与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比较标准与参照物,教会比较的具体方法。一个物象可以分成多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整体与局部的比例、色彩关系,在确定其中一个部分的大小比例和色彩关系时,是以另一部分物象为标准的,这样就要求观察一个部分物象时,同时观察其它相关部分的大小比例和色彩关系,使各种关系相互制约相互参照,这样才能不脱离大的整体关系,使各部分关系互为标准的不断比较中逐步确立。 3.形体结构观察法的培养。所谓形体结构观察法,即将复杂的物体归纳为基本几何形体或基本形的组合体的观察法。当物体结构比较复杂时,学生往往被某些局部的特征所吸引而忽视了形体基本结构,要指导学生先去观察形体结构,讲解法说不清道不明,示范法时间又有限。为了能是学生注意到形体结构,则可以把物体拍成照片,运用多媒体在照片中加上几何形体或几何形状来归纳物象的形体结构,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来观察,总结归纳形体结构。 4.按步观察法的培养。所谓按步观察法即按作业步骤,先形后色的观察法。学生在观察物体时,常被物体斑斓的色彩吸引,其实美术的表现方法一般是先形后色,如果观察步骤上与之一致,对观察和作业都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用电脑模拟观察步骤,先出现物体的形状,然后出现色彩,这种先形后色的出示步骤有利了学生按步观察法的形成。 本文作者:陈军工作单位:镇江市索普实验学校
实体经济论文:美国金融海啸的实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 【摘要】本文从美国 金融 海啸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这场金融海啸的实质是虚拟 经济 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最后探讨了金融海啸对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海啸;金融工具;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一、美国金融海啸的形成与实质 美国当前的金融海啸,始于2006年出现、2007年2月首次披露的次级贷款危机。次贷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疯狂追求高额利润的资本主义的痼疾,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无限制地运用杠杆化,资产证券化过度,衍生金融工具过分膨胀,最终致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这是此场金融海啸的实质。 美国的多数居民一贯超前消费、寅吃卯粮。因此在美国,向银行抵押贷款、 贷款买房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原本只有收入可观且稳定的居民才可以贷款,但10年前,美国房市一片大好,在正常的房贷得到满足以后,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利息收入,扩大消费群体,又再次降低贷款的条件,扩大贷款的范围,向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和收入不稳定的一族发放抵押贷款。为使次级贷款者有能力还款,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零首付、利率优惠(前期固定利率,后期浮动利率或是提供一定的低利率优惠期)等。贷款公司成功开拓了次级贷款市场,但因为次贷风险较高,于是找来投行(高盛、摩根、雷曼兄弟等)分担风险。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一再降息,致使房贷资金充裕,购房需求愈增,房价上涨,房地产升值。持有房产者对其房产增值部分,再次申请增加抵押贷款,这部分涨价增值抵押贷款的风险较大,信用等级低,与之相对称,金融机构也就提高它的风险收益的预期,提高它的利息率。其利率曾高达10%—12%,比普通抵押贷款利率高一倍。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扩充它的资金来源,运用杠杆化的原理,再引入资产证券化,运用新产品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其本质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由于cdo是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风险较高,很多投资者不敢问津,于是将cdo分成优先cdo与普通cdo。发生债务危机时,优先cdo享有优先求偿权,因此相对于普通cdo而言,优先cdo风险较小,很快得到市场认可。普通cdo则风险更大,主要销售给偏好风险的对冲基金。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使得以次贷为基础的优先cdo与普通cdo均市场红火,对冲基金除按照协议从投行处购买普通cdo,更将普通cdo抵押给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加大普通cdo的购买力度。而投行为了分得利益,又从对冲基金处回购普通cdo,同时投行开发出信用违约交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即在cdo中取出部分资金到保险公司投保,让保险公司分担风险,提高cdo的信用评级,将次贷的资本链进一步拉长,也使得风险级数进一步提高。 由于房价仍高涨,cds市场销量可观。华尔街在cds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一种新型基金,专门投资买入cds的基金。 只是将基金资本分为不同的切片,其中一个部分作为support tranche,即在亏损时先由support tranche进行垫付,不足时才由其他切片依次支付。support tranche其本质是一种保证金。新型基金大卖,各种养老基金、 教育 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新型基金大量增发,但保证金support tranche并没有增加,导致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大为下降。从次贷到cdo,再到优先cdo、普通cdo、cds、新型基金,这一系列的衍生品的创新过程,华尔街不是在遵循贷款证券化最初的分散风险的目的,而是在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 这些抵押贷款,还有股票、债券、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等等,他们都是实体经济的“纸质复印件”,称之为虚拟资本,他们的运行形成了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以2006年的估计数据为例,美国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3万亿美元,而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的价格总额估计为40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30倍,虚拟的繁荣令人眼花缭乱。统计资料显示,1994—2007年,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水平大幅提高。美国抵押市场全部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由1994年的55.8%提高至2007年的74.2%,而所有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则由1994年的31.6%大幅提高到了2007年的92.8%。据美联储统计,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规模从2000年的3.0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83万亿美元。据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次贷危机报告》,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从2000年的4.8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8万亿美元,年增13%,形成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其中,次级贷款2003年4 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 0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比例从1993年开始起步 发展 到2005年的20%。在高度证券化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次级抵押贷款的呆账和坏账,恶化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的资产池,增加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收益的不确定性。抵押品赎回权的丧失率(delinquencies)在2005—2007年短短两年时间内激增50%。 这样连续不断自我膨胀的虚拟资本总有一天要达到充分饱和的状态,泡沫太大终究会破裂的,金融资本的链条也就会断裂。诸如由房产供给逐渐扭转大于需求,房价下跌,房产及二手房卖不出去。房产抵押贷款中原先凭房产上涨增值而增加的贷款,就会难以继续还贷。这种情况逐渐多起来,使信心不足,房地产资本链就会断裂。 美国最大的金融信贷机构是“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房利美(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fanny mae)是在1938年根据美国国会颁布的法令成立的;房地美(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 freddie mac)是1970年成立的竞争机构。他们只收购二级抵押贷款市场上的房贷资产(信贷凭证),然后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取得的房贷资产打包向投资人出售。他们虽然不直接提供房贷,但提升了信贷市场的流通性,使美国中低收入的家庭得到房贷。从1994年到2006年,次级房贷使900万户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从2002年到2005年美国房价以每年10%的升幅一路上涨,2005年上升达17%,累计涨幅超过50%,更加刺激了次级房贷市场的大发展。2005年达到6 250亿美元,比较2001年扩大了5倍,到2006年,美国次级房贷高达12 210亿美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繁荣,使参与房贷的金融机构收益丰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增加信贷资源,也被社会所推崇。 必须指出的是,次贷市场及相关衍生品市场等虚拟经济的繁荣是以实体经济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为基石的。但是,自2005年以来,美联储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连续17次提升基准利率,从1%到5.25%。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峰顶摔下,2006、2007年跌跌不休,城市房价跌幅高达17%,最小也有11%。次级房贷的还款额因利率上调而逐步增加,低收入的不能偿还贷款的家庭大增,至2007年6—8月形成冲击市场的次级房贷危机。至2008年,比尔斯登破产、雷曼兄弟公司也被迫破产,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收购,美林也被美国银行收购,扩展为2008年的金融海啸。 二、 金融 海啸对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分析 美国的金融海啸及次贷危机是金融衍生工具闯的祸吗?这样提问题和看问题是值得再度思考的。因为这种认识,不利于我国的 经济 发展 ,不利于我国的金融创新。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只是一种工具,其性质是中性的。任何工具,特别是有效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为人民造福,也可以用来闯祸。诸如在房价上涨阶段,可用来集中资本,让众多中小收入者凭所购房产作抵押取得房贷,拥有住房,繁荣房地产市场,其功不可没;但是在房价下跌阶段,那些凭房价上涨、房产增值取得房贷从而套现者,以及没有提供收入证明而取得房贷者,则成为房贷市场资本链的薄脆环,有断裂爆破引发危机的可能。又如,金融期货,可以用来套期保值,对冲风险,又回避风险;也可以用来投机,追求高风险的高收益,引发高亏赔。这是违规操作追求高收益的贪婪造成的,是信贷缺少应有监管和风险管理不到位所致。在金融资本市场上,如果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力,正常的经营者也会流入投机者流。凭房价上涨增值发放贷款,是种没有实际抵押品的抵押贷款;没有收入证明发放抵押贷款,是将抵押贷款变成了没有信用的信用贷款。滥发信贷,就会使房贷市场的泡沫膨胀,其膨胀倍数大大脱离实体经济,增大了泡沫爆破引发危机的风险。 次贷危机发生后,众多学者、政界和 企业 界资深人士,特别是一些损失惨重的金融机构对按市价调整的 会计 准则发起猛烈抨击,纷纷指责金融机构实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是引发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美国及欧盟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中,一些银行家抱怨由于会计准则规定衍生工具要以公允价值即按照市场价格计量,严重低估了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加剧了金融危机。美国国会2008年10月3日通过的美国政府救市方案中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公允价值计量;10月15日欧盟正式决定第三季度起金融机构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改用成本估值计量。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布对国际会计准则作出紧急修改,允许金融机构对一些以前必须以公允价值或当前市场价值入账的金融资产“重新分类”。 其实,公允价值计量只是个会计技术问题,与金融危机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而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达到客观、透明、真实的高质量要求。改用成本计量也不能降低实际亏赔,只是账面和报表上好看一点而已,并不能解决价格下跌的问题,也不能改变危机的本质。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符合资产与负债的定义。例如,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由于资产必须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预期的经济利益或未来现金流量不可能以 历史 成本方式进行计量, 而只能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这是符合逻辑的。 因此,运用公允价值模式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计量更合乎资产定义。同理,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由于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此以未来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的现值计量负债,也合乎负债的定义。其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会计核算的前提之一物价稳定这一假设难以成立。尤其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值随时间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历史成本信息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其决策有用性也大打折扣。公允价值计量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要比过去的历史信息更有用于决策,从而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能更好地获知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帮助其作出理性的决策。因此,按公允价值计量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实体经济论文:中国金融要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 众所周知,2008年美国金融创新的滥用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大海啸,不仅中断了世界经济在失衡结构中的增长势头,而且也让缺乏抗周期调整能力的南欧产业和支撑其高福利水平的财政赤字平衡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今天由此造成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在迅速影响到欧元区整体的经济活力及其银行业的稳健性,从而会进一步损害到长期以来由美元与欧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虽然,四年来为了修复金融危机给美国金融体系的借贷双方所造成的资不抵债的巨大压力,美联储不惜余力地大搞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经济缓慢复苏的效果,但是,美国今天高失业率状态下的经济复苏,不但不给中国经济缓解外部的压力,而且还在以更加频繁的制造中美贸易摩擦的保护主义方式来遏制中国的出口,以实现大选之年奥巴马提出的、能够给美国本土带来就业曙光的“再工业化”目标。 另一方面,这些年来由于中国和其他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都陆续加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从而依靠美元与欧元所提供的巨大流动性,渐渐确立了本国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发展模式。而如今欧美经济需求的深度疲软和美元与欧元币值及其流动性的巨大波动,却给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 应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金融改革刻不容缓 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的动荡格局,我们一定要清醒地梳理清楚三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对症下药。否则,盲目行事,不仅事倍功半,而且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首先是结构性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全球化红利、资源红利、和人口红利开始出现程度不同的单边衰竭趋势时,中国现有产业结构和制度安排下的外需主导增长方式是否会面临巨大的阻力?而跳过客观的发展阶段和无视禀赋约束下的比较优势原理来推进企业自律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是否能如愿以偿? 其次是周期性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实体经济部门企业利润下滑,融资困难,投资意愿不足;而在虚拟经济部门却出现流动性泛滥,价格扭曲,投机行为加剧的现象。虽然这里提到的流动性泛滥是前期泡沫经济膨胀和事后政府大规模救市所产生的后遗症,但是,脱离经济基本面支撑却被大量“激活”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今天一起绕开了正在不断“去库存”和“去杠杆化”的实体经济部门,而奔向稀缺的全球资源市场,或去波动的国际金融市场与脆弱的新兴市场寻求短期套利的机会,这种投机现象给各国生产部门的复苏造成了成本上升和销售环境恶化的不良后果。尤其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中国,更是出现了让宏观调控政策左右为难的“钱流”和“钱荒”并存的状况。 最后是外部性的矛盾。由于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各国消费、投资、贸易和政府支出之间的“相互平衡机制”被打破,于是针对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结构失衡所带来的尖锐的矛盾,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程度不同的救市干预政策,甚至很多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货币救市政策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拥有货币主导权的发达国家。而且,欧美发达国家更是利用他们在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舞台中的“话语权”,而不顾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阶段对现有 “一刀切”的平衡调整思路的消化能力,一味强化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和国外利己性的市场开放要求,以达到缓解他们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财政压力和经济硬着陆风险上升的效果。这种只站在自己国家利益至上的立场上所推进的缺乏“共赢”的国际政策协调方式,确实增添了世界经济利益不断分化的复杂性,给中国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挑战。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来自于大宗商品市场的输入型通胀与通缩压力,以及海外游资短进短出所产生的外汇占款的大幅波动,从而导致既要保持币值和价格稳定又要确保经济增长和就业目标的我国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全球“失衡发展”的格局一旦破裂,上述各种矛盾的叠加效应就会接踵而来,从而不能抱有幻想,而是应该抓紧时间,抓住机遇,从制度改革着手去打造市场活力,化解矛盾,消除矛盾。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发展规律,选好调整时机,谋求共赢的国际合作方式。 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就是未来金融改革的切入点 中国金融的发展从规模和结构上看今非昔比,随着改革开放30年所创造的丰硕成果的日益积累和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的不对称冲击,中国银 业的资产规模和股市的市值水平等,和中国经济的生产总值一起都跃居到了世界的前列。尤其是中国加入wto融入到了全球化体系之后,大量为了分享中国全球化红利的外资金融机构都纷纷汇聚到上海,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上海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 但是,尽管如此,和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定位一样,我们创造高附加价值的金融服务能力和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人家发生危机是金融创新滥用过度造成的后果,我们受到牵连是金融创新不足惹上的麻烦。佐证这一判断我们可以拿出很多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比如,在国有股份制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发展模式中,对长期以来一直靠垄断的息差盈利方式和在过度的行政监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银行业而言,普遍缺乏金融创新的动力来提升金融服务的附加价值。于是,金融服务的缺位也造就了民间金融的发展空间,但是一直以来这片土壤没有很好的规范、引导、培育乃至必要的保护,所以它表现出来的脆弱性是最直接的,一点儿经不起外部冲击的考验。今天,有相当一批“新派金融家”,在不同程度上“痴迷”上了“以钱养钱”的金钱游戏,并没有花精力去打造一批具有发展潜力、代表中国未来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和为新农村发展的农民企业家团队。当然还有社保基金的空帐问题,商业保险的信誉问题等等都在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中国金融“软实力”严重匮乏的问题!它具体表在六大方面: 一是金融资产价格扭曲。比如,中国目前以利率和汇率为代表的核心金融资产价格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再加上市场分割问题又并行存在,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国债和企业债等市场还没有整合在一起,无法为利率的合理水平提供有效的市场依据(收益率曲线)。这就会进一步严重影响到其他各种金融服务中合理的价格水平的发现和制定,从而使得很多金融服务的收费价格存在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另外,若在这种扭曲的价格体系下完全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那么,在目前欧美货币宽松的环境下,就非常有可能会造成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利用少量的自有资本和大额度的金融杠杆来华进行无风险的价格套利,从而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夺走中国大众长年辛苦积攒的储蓄(很多金融危机发生的新兴市场国家,就是没有顶住来自于投机机构所在国家的政府要求市场开放的压力,在没有充分完成其价格体系改革情况下,贸然开放了自己脆弱的金融市场,结果引火烧身,惹来民族的灾难)。 二是市场流动性不足。虽然股市的市值规模名列世界前茅,但是投资者换手率极高,价格波动非常明显,无法形成价值投资的格局,这就使得二级市场无法向一级市场传递融资条件的正确信号,从而也催生了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公平的格局。尤其是当经济周期下行的时候,这种矛盾就更为突出,于是很容易出现别人股市下行调整的时候,我们会跌得更惨,而别人股价反弹的时候,我们却还在为市场流动性不足而苦恼,刚拉起的股价片刻就被无情打下。当然,有人认为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国投资者避险情绪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所致,而进一步的原因就是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国大众财富的实力没有他们那么雄厚,所以很容易过度反应。 三是风险分散能力不强。无论是违约风险还是流动性风险,无论是市场风险还是操作风险等,我们的管理方式比较单一:银行体系凭借抵押和自身流动性准备来应付可能遇到的各种麻烦,而市场体系基本上由投资者自身来承担全部的风险(即使基金出现账面上“损失”也会通过信息不对称的保护伞来转移实际利润和靠垄断的服务费征收来把损失转嫁给弱势的大众股民)。这两种传统的“顺周期”风险管理模式都可能造成信贷过度和信贷不足的问题。比如,对(以实物或政府信用为靠山的)抵押实力雄厚的国有大企业,进行过度的放款,而对有着良好的投资机会却没有足够抵押能力的中小企业出现惜贷的行为。事实上,日本泡沫经济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一旦系统性风险爆发,那么所有的抵押品瞬间就会失去变现的能力。美国次贷危机中唯一值得我们借鉴经验的地方就是他们“逆周期”的风险分散意识:在市场繁荣的大好时机进行资产证券化,起到了很好的分散风险的作用。 四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内幕交易,粉饰报表,错误引导等都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顽疾。在这方面要通过“事前”的机制设计尽量杜绝利用“信息不对称”盈利的一切漏洞,而在“事后”要对可疑的现象 ,彻底追查,严厉打击。另外,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常常是阻碍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因素,由于他们抵押能力不足,加上在它们又处在产业链的末端,准入门槛低,竞争十分残酷,盈利能力就十分有限,所以,缓解违约风险就全靠银行自己去加大对客户事前的信息管理和事后的资金跟踪,这样就使得银行信息生产的成本大大增加,从而挤压了他们相对于大企业而言本来就微薄的利润。于是,这批群体融资难的问题就很自然在中国这样银行主导的国家中发生了。 五是公司治理机制缺位。今天无论是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还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无论是强化金融业高管薪酬体系的改革,还是坚定不移地引入股市的退市机制等,都让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引入竞争机制和对金融机构奖惩分明的制度安排,对改善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提高企业的业绩表现有着多么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之所以发展不快,除了盈利模式严重受到抵押能力不足的阻碍以外,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现代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还没有得到充分确立。其中,作为激励机制的政府扶持力度还需要有很大的提升。 六是价值创造的取向有偏。如果金融服务不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那么投资者的价值创造就是一种“零和博弈”。而且,最终财富要么会集中到在不公平竞争的市场中获胜的少数人手里,要么就会因为不愿意介入这种投机行为充斥的市场而被迫温存在没有效率的银行体系,从而使得实体经济的平均融资成本大为上升。当然,中国股民习惯跟随“政策市”来抓住资本利得的短期上升机会,也改变不了中国资本市场价值创造能力长期不足的现状。所以,引进价值投资的专业化金融机构和完善中国金融体系的制度建设以及打造各类创新产品以满足由此产生的对各种高端金融服务需求,才是中国金融发展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必由之路。只有企业做强了,金融服务取向明确了,那么,大家才能真正致富。而且,那个时候投资盈利模式的选择对绩效的影响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 三、 金融改革方案的选择要继续立足服务于实体经济 未来上海金融的发展一定首先要重视价值创造的取向,即要为创新驱动(提高附加价值)和转型发展(降低对外依存度)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也要充分认识到金融改革必须依靠国家一盘棋推动的重要性,稳中求进。要把国家引领的对现有金融体系所进行的“优化调整”的“存量改革”和上海自发的利用 “先行先试”的制度红利所推进的“市场创新”的“增量改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率先打造出一个依靠“要素服务软实力”创造高端价值的全新增长模式,努力改变上海长期以来依赖“商品制造硬实力”进行同质化竞争的不利格局。 我曾在去年5月10日在《解放日报》的思想版上,较为详细地比较了“商品制造大国”和“金融创新大国”之间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解释了为何东亚国家在充分放开金融管制、满足金融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要素价格自由波动”的时候,却失去了过去商品制造中依赖“要素价格保持稳定”所带来的“性价比”竞争优势——从而导致这些国家不仅出现了制造产业空心化的倒退现象。鉴于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也强调了中国金融改革要充分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探索多元化改革道路和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重要性。为此,我提出了上海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未来所需要“做实”的七种金融服务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其一,企业家金融。发挥上海高等教育、研发环境、金融人才和专业技术等各种知识型要素较为集中的比较优势,把过去控制要素投入成本的盈利模式尽快转变为发挥要素创新能力的价值创造方式,大力培育像美国硅谷那样的“企业家金融”的发展模式,即这类由天使基金和公共基金主打的金融服务,享受政府优惠的税收待遇并同时受到投资方式的严格监管,促使他们靠不断增长的企业实际利润来作为自己发展的收益来源,而不是靠“推动”企业未来“利润潜在增长的预期”,来谋求自己在退市过程中的高额资本利得。显然,对于后者的发展模式,一旦监管不到位,就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投机行为。今天中国的创业板,在这方面就有很多教训值得反思。只有把社会资本、企业金融家和创新人才三者牢牢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扶持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成长,才能化解上海“大学生就业难、海归成海带”的资源浪费现象,从而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其二,关系型金融 效仿德国银行业的普遍做法,即依靠专业化、差异化的银行资金扶持和量体裁衣的投资管理计划,使得银企关系十分稳定,避免了同质化的盈利模式和银行之间恶性竞争。通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资本回到实体经济的舞台上。 其三,供应链金融。上海要为汇集而来的银行家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努力塑造像日韩银行业那样的“供应链金融”,即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产业链和利益链通过激励机制和产业组织的设计将其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由大企业为小企业做融资的抵押担保的格局,这样就会大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偏高的问题。 其四,消费者金融。充分利用上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集聚一身的明显优势,在确保让优质上市企业稳定主板市场价值以及完善和规范各种激励与风险防范的制度基础上,营造一批富有责任感的真正“为民理财”专业化金融机构,开拓符合中国现在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理财目的为主的“消费者金融”的服务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从而让日益稳定增长的“财富效应”来推动中国内地市场消费水平的显著提升。同时,也要兼顾在上海较为集中的高端收入群体改善生活质量目的的财富管理需求,为此,尤其要依靠金融创新来支撑这种“差异化、个性化”的高端服务。 其五,全球化金融。掌握“先行先试”的主动权,利用上述“企业家金融”平台、“关系型金融”环境和“消费者金融”模式所提出的多元化市场和金融服务的高要求,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尤其要促进以四个中心建设为代表的“要素服务型行业”在上海的集聚,行政服务效率的提高和对异地而来的金融人才的人文关怀将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另外,上海和中央的金融政策协调、信息沟通也是打造国家“金融安全”所需要的、以“人民币国际化”为目标的“全球化金融”模式的必要条件。尤其是要重视与各国之间、全球各大市场之间、国际货币所在的主要区域之间的金融开放与合作模式,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努力打造人民币在海外越来越宽广的安全流通与结算网络。 其六,政府金融。在上海提供的得天独厚的“企业家金融”平台和“消费者金融”的市场环境以及“全球化金融”的运作体系中,探索管理外汇储备和社保资金等公共财富资金进入海内外市场的“政府金融”运营模式,提高诸如“主权财富基金、社会养老基金等”的资本运作绩效水平。同时,还要结合未来“藏汇于民、公私合作”的战略方针,进一步来优化“政府金融”运作效率的管理方式,从而分担社会大众的后顾之忧,释放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压力,确保中国经济依然能够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 其七,国家金融。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在上海较为集中的现象,主动与国家相关部委提出“以上述国家资源为主导,以市场运营机制为基础,以民间资本和海外先进技术为补充” 这样一种“政企紧密合作”的“国家金融”发展模式(一种和国家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的、有益的“信用配给”模式)——即使银行的收益来源主要还是来自于受到政策保护的息差收益,但是其核心任务就是大力扶持中国“资本密集型”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全力打造“中国标准”支撑下的国企和国有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 上述七大“金融业务模块”虽然侧重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风控方式也不同,但是,如果内在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方式安排得体,它们一定会相互促进,有效地完成中国金融成功转型的艰巨任务,实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价值取向。 实体经济论文:虚拟经济不能离实体经济太远 摘 要: 房利美、房地美被国有化,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证券被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命悬一线。众多百年老店的迅速消失,宣布华尔街过度虚拟经济的失败。没有基础的衍生市场将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市场,而加强基础“标的”的多层次市场的建设,避免虚拟经济引发危机的灾难性影响,坚持伴随实体经济发展而持续发展的方向,是新兴市场用沉重的代价换取的最重要启示。 关键词: 资本市场,虚拟经济,衍生市场,新兴市场 次贷危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而是一次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机。所谓资产价格泡沫,就是资产的价值与价格离得太远。这里有一个常识的判断,泡沫是非常脆弱的,泡沫的破灭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实上,华尔街金融巨头,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已经在虚拟经济的泡沫中灰飞烟灭。 衍生产品与虚拟经济 这次美国华尔街爆发的次贷危机的泡沫,包含很多内容,从信用泡沫--产品泡沫--资金泡沫--价格泡沫--市值泡沫,形成一条长长的泡沫链。 最底层的标的次级贷款是一个巨大的信用泡沫。抵押贷款是一个信用产品,信用产品应该带给有信用的人。但是,次级贷款把一个信用产品贷给了一些低信用,甚至没有信用的群体。而且附加了许多加大信用风险的优惠条件,比如零首付,比如,延迟本金还款等等。次级贷款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信用泡沫。 基于这个1.5万亿美元的信用泡沫,创造了超过2万亿的资产证券化产品(mbs),超万亿的债券抵押凭证的所谓结构化产品(cdo),近万亿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cds),为了这些证券的高评级,债券保险公司产生2.4万亿担保产品,以及各自近万亿的信用卡证券化产品,汽车消费贷款证券化产品。眼花缭乱的产品泡沫以及伴随的价格泡沫,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值泡沫。超过美国4.3万亿的国债市值两倍。一旦那些一厢情愿的假设,比如房价不断涨、利率长期低发生变化,次贷违约率上升,危机就爆发了。 价格泡沫和市值泡沫的制造与巨大的杠杆交易放大资金泡沫密切相关。在次贷危机中倒闭的著名的凯雷资本下面的凯雷基金,泡沫高峰期间,其6亿多的资本金,把管理的资产放大到200多亿,杠杆倍数高达32倍。当市场下跌3%,凯雷基金面对巨大的流动性风险,不得不黯然退出曾几何时还叱咤风云的华尔街历史舞台。 我们看到,这里最关键的部分是,这些也冠名为“产品”的东西,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价值,并没有创造任何真实的财富。产品链越长,越不知标的为何物。次贷衍生品数万亿上十万亿的市值,是被虚拟货币托起的泡沫,是杠杆交易方式放大的虚拟财富,使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到危机四伏的地步。 美国前财长保罗·奥尼尔认为,“通过扰乱世界货币市场获益的人是投机者。在我看来,他们并没有提供多少有用的价值。”奥尼尔对金融市场的观点以及其为金融市场制定规则的重要的职责,挑战了金融机构的巨大利益,这可能是其被迫从财长位置上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价格泡沫结局是危机 我们已经看到,次贷泡沫最后只可能是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就是泡沫破灭,瞬息之间,数万亿数十万亿的虚拟财富消失,化为乌有,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几乎摧毁华尔街。次贷危机从新世纪抵押贷款公司的关闭开始,次贷违约,沿着次贷产品的证券化产品、结构化产品、保险互换产品、债券保险、债券市场、信用卡证券化产品、消费信贷证券化产品直至债券保险公司,都深陷危机。贝尔斯登倒闭,把危机的严重程度提高到红色警报,几乎所有金融公司都陷入了次贷危机的漩涡。 政府支持的最大的房地产抵押担保机构--房利美、房地美被接管,雷曼兄弟已经成为贝尔斯登第二,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命悬一线。这些百年老店迅速从华尔街消失,宣布华尔街过度虚拟的经济的失败。试想,如果不是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联储可以随心所欲发美元,华尔街大大小小的金融公司,完全可能重现1997年泰国一天关闭58家银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一幕。 次贷危机把另外两大经济主体拖入衰退。受次贷影响英国北岩银行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挤兑行为,最后英国政府对其实施了国家收购。因为直接持有大量次贷衍生产品,欧洲成为重灾区。虽然欧洲央行的大规模注资,使欧洲所有金融机构有了喘息的机会,但是因次贷延伸影响,一般滞后美国一年的欧洲经济已经开始面对衰退。日本经济也重返了负增长之途。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通货膨胀,全球经济危机一触即发。次贷危机爆发,华尔街以及全球金融市场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买,证券投资资本大规模撤出华尔街和其他国际金融市场,进入商品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推高了石油粮食价格,全球通货膨胀急剧恶化,超过70个发展中国家通胀超过两位数。美国的通胀已经5.6%,欧洲的通胀大大超过警戒线,使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处于经济放缓与通胀的两难之间。全球通胀是否最终引发全球危机还要拭目以待。 新兴市场发展应“脚踏实地” 次贷泡沫使华尔街伤筋动骨,使全球经济陷入深重的危机。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连华尔街都难逃劫数,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基础和相应金融体系不足以与金融资本一较高下之前,切不可以身犯险。 新兴市场多是初级市场,或者是不成熟的市场,夯实金融市场基础,是初级市场的根本大计。次贷泡沫的危机给新兴市场最大的启示是,新兴市场最应该夯“实”的基础,就是不要远离实体经济,不要过度虚拟,要成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 新兴市场要扎扎实实发展与实体经济联系最密切,有效把资源配置给有成长、有价值的行业和公司的不同层次的市场,比如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主板、三板、企业债、公司债市场。只有以上市公司的价值增长和发债公司的价值增长为投资目标的市场,才是金融证券市场的基础,也是金融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培育优质上市公司和发债公司,使公司业绩不断增长,做实做强做大基础“标的”的市场,才能分享企业和公司的成长,才能分享经济的成长,而不会被过度虚拟的泡沫经济伤害。 新兴市场的衍生产品市场应该以对冲风险管理风险为目标发展,切忌以投资为目标推出。而多层次衍生产品的市场要审慎渐进。衍生产品是衍生出来的,虚拟的成分随着衍生的层次增加而增加。虚拟经济离实体经济越远,泡沫越大,泡沫破灭后的灾难也越大。 如果像次贷那样,被衍生的基础产品也存在巨大的风险成分,衍生出来的整个衍生品市场就是建立在一个“虚拟资产”的基础上。这样没有基础的衍生市场将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市场,而加强基础“标的”的多层次市场的建设,避免虚拟经济引发危机的灾难性影响,坚持伴随实体经济发展而持续发展的方向,是新兴市场用沉重的代价换取的最重要启示。 实体经济论文:房地产业的虚拟化及其向实体经济的复归 摘要:房地产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产业。一方面,它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子部门,另一方面,又有非常强烈的虚拟经济属性,这主要表现在价格的强波动性、资本增殖的自主性和产业资本的虚拟化等方面。因此,在分析房地产市场价格是否偏离其价值时,不仅要从房价收入比、房地产空置率、房价租金比等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也要从货币供应量、利率、信用、金融自由化等虚拟经济的角度出发。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例,从实体经济因素分析美国泡沫的生成虽有意义,但存在缺陷,美国的次级债危机不仅是一种价格泡沫,更是一种以货币、金融衍生产品为基础的信用泡沫。本文发现,从虚拟经济的角度来判断和预测房地产市场的走向,较之实体经济更有意义,而且,房地产泡沫的治理也离不开货币金融政策的支持配合。 关键词:房地产 虚拟化 实体经济 美国次级债 一、传统一元分析框架的缺陷 房地产被称为“不动产”(property),是指土地及其土地上的永久建筑。在人类的其他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房地产提供的住宅或厂房是保证这些活动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在传统的理论视野中,房地产一般都被认为是实体经济中的一个子部门。长期以来,人们也习惯于用实际收入、家庭与人口数量、就业量等实际经济因素来解释和预测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波动。就房价而言,是否已经产生了泡沫,或者,是高了还是低了,有没有偏离其本身的价值,从目前学术界各种观点来看,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衡量。第一个标准是房地产价格收入比(housing price-to-income-ratio)。所谓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根据1993年联合国对107个国家的调查,一般居民可支付收入跟房价比大概是3到6倍左右,这是一般的标准。 第二是房地产空置率(vacancies),是指某一时刻空置房屋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商品房空置率在5%-10%之间为合理区,商品房供求平衡,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空置率在10%~20%之间为空置危险区,要采取一定措施,加大商品房销售的力度,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空置率在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 第三个标准是房价租金比,是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价之间的比值。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界定为300:1~200:1。如果房价租金高于300:1,意味着房产投资价值相对变小,房产泡沫已经显现;如果低于200:1,表明这一区域房产投资潜力相对较大,后市看好。房价租金比无论是低于200:1还是高于300:1,均表明房产价格偏离理性真实的房产价值。 第四个标准是经济基本面。如果整个经济处于过热的状态,那么由于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可以相信房地产业也会有一定的过热的现象。 不可否认,以上这些指标确实可以解释一些房地产经济活动,但是,研究表明,仅有这些因素不足以对房地产波动给予充分的解释。quigley使用1986-1994年美国41个大城市截面数据,根据居民收入、家庭数量、人口数量、就业量、每年房屋建造许可和开工数量、空房率等实际经济变量及房地产价格滞后变量对房地产价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解释变量对房地产价格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是,难以预测价格变动的拐点,预测最准确的模型错误率也高达52.73%。19(见表2-1)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只根据实际变量无法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很好的解释和预测。显然,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已经不能仅由实际经济方面的一元分析来解释,必须联系货币和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的因素。 二、房地产业的二重性 在当代社会经济中,房地产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产业。一方面,在传统产业理论中,它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子部门,强调房地产作为不动产的物理特征和物质价值,认为房地产作为实物资产的一种形式,价格和经济增长以及物价水平大致平行发展。另一方面,却具有非常强烈的虚拟经济属性。在我国,中国证监会(csrc)的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主要是以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4754-94)为主要依据。在证监会的分类指引中,房地产业作为单独的一个门类,在所有产业中排行第15位(分类代码:j)。证监会是将房地产业单列出来,不仅是为了突出房地产业的重要性,更是由于房地产行业产业属性的这种复杂性使然,总体来说,证监会是将房地产业列入实体经济的部门。但是美国、英国等国家,不论是摩根斯坦利和标准普尔公司的全球产业分类标准(gics),还是伦敦金融时报的全球分类体系(gcs),都将房地产业列入金融产业的范畴。在这些虚拟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房地产业的虚拟化已经非常深刻,所以,房地产业与银行、保险、综合金融等一起被列入的是虚拟经济的范畴。房地产业的二重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房地产的资本化定价特点使房地产价格具有强波动性。从实体经济的角度,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一件商品的价格应该等于其成本的加总,是其生产要素投入的总和。以边际成本定价法为例,方法就是使产品的价格与其边际成本相等,即p=mc,当某一产品的价格与其边际成本相等时,实现了帕累托最优。但是,当房地产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消费品或耐用消费品,而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时候,房屋的销售价格就不再是建筑及土地成本决定的供给和由消费者效用决定的需求的一种均衡,而是以未来收益现金流的贴现方式出现,反映的是投资于房地产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和资产升值的潜力,这是一套与成本定价法完全不同的资产定价理论。在这种定价方式之下,房地产与股票一样,具有了强波动性。传统上人们认为房地产价格波动要远远小于股票价格波动,大约只相当于股票价格波动的五分之一,但是,投资专家、学者和基金管理者认为现在的房地产价格波动要远远高于这一水平,他们估计房地产价格波动大约要相当于股票波动的57%。 第二,房价脱离实体经济因素,资本增值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由资产价格理论得知,房地产价格由房地产租金收益流的贴现值决定,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假如两者发生背离或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幅度大于房地产租金的波动幅度,就表明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了异常。但是,在现实中,房屋销售价格与租金的背离已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房地产价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了租金的增长速度。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欧洲房地产周期波动中,房地产的价格与租金价格相比,也呈现更强的波动性。这说明房地产作为虚拟资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房地产业的资本增值和实体经济领域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无关,这也体现了虚拟经济运行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房地产业资本的虚拟化倾向。房地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传统的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这使银行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储蓄与贷款协会纷纷倒闭就是一个教训。于是,为了分散风险,抵押贷款证券和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等直接融资方式纷纷发展起来。截止2007年末,国按揭贷款市场规模已经接近110,000亿美元,年增长速度甚至一度达到近16%。(图1)基于1.5万亿美元的信用泡沫,美国创造了超过2万亿的资产证券化产品(mbs),为了这些证券的高评级,债券保险公司又产生2.4万亿担保产品。眼花缭乱的产品泡沫以及伴随的价格泡沫,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值泡沫。在美国。与房地产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造就了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图2)房地产虚拟资本的规模大大超过了房地产实体经济的规模。 三、房地产市场二元分析框架 关于房地产泡沫的研究有三条路径,一是从实体经济层面进行研究,二是从虚拟经济视角展开,三是从产业经济学和政府规制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周建军、鞠方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利率政策、信贷波动及股价等对房地产的价格存在显著的影响。他们认为,房地产市场的高波动性与经济基本面关系不大,而更多的来自金融因素,主要与金融风险的增加有关。进一步地,他们提出了房地产泡沫的虚拟经济决定假说。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房地产价格波动基本上是取决于经济基本面或者实体经济决定论,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虚拟经济包括房地产市场的展壮大,经济虚拟化愈来愈明显,金融危机和房地产价格波动越来越明显,房地产波动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更多的与金融发展有关。现代经济实际上是货币经济,货币是连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活动的纽带。房地产泡沫归结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应该从货币资金循环和货币政策角度研究房地产泡沫,这有别于一般的强调实体经济因素和金融因素的分析,也有别于存量分析方法。货币资金的流转循环变化是导致房地产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 房地产泡沫既有实体经济的因素,又有虚拟经济的因素,这与现代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虚实两重性密切相关,而且,在房地产泡沫中,虚拟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引入虚拟经济因素可以较好地解释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同步发展时所存在的房地产泡沫现象,即使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没有出现背离,如果房地产和其他虚拟资产之间的结构不合理,发展速度不平衡,房地产市场和虚拟经济出现背离,同样可能由于大量的货币资金积聚在房地产市场上而造成房地产泡沫。可以说,二元结构分析框架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角度来判断房地产泡沫,改变了传统的实体经济判断泡沫的局限和不足,为研究房地产泡沫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四、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与向实体经济的回归 1、从实体经济因素分析美国泡沫的生成有意义,但存在缺陷 首先,从美国历年来的房价收入比来看,美国的房价收入比一直在2.7-5.2之间,07年底为4.9(见图图2-5)。根据1993年联合国对107个国家的调查,一般居民可支付收入跟房价比大概是3到6倍左右。显然,美国的这个房价收入比尽管近年来有所上升,泡沫风险确实在提高,但是,美国的房价收入比仍还在国际承认的安全范围之内。要知道,在我国,10年来,我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估值,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房价收入比一直在8以上。08年6月北京的房价收入比为21.0;上海的房价收入比为15.6;广州的房价收入比为13.6;深圳的房价收入比为19.4。而且,相较之下,图2-6数据表明,与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美国的单套房价也不是很贵。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发生次金融危机,而美国却成为金融危机的引爆点呢?显然,从房价收入比等来解释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次级债危机,说服力并不强。 其次,在次级债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的房价租金比虽有所上升,但仍在安全范围之内。从图2-7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89年到2007年间,美国的房价租金比大体上是上升的,毫无疑问,这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直到2007年,美国的房屋租金比不到300:1,应该还是在合理的区间内。 再次,次级债危机前,美国的经济基本面向好。首先,从美国gdp增长率来看,直到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仍然保持在2%以上,这说明,在2007年以前,美国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经济衰退。从就业人口数来看,在危机发生之前,美国就业人口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而且,我们也从中可以发现,在次级债危机爆发的2007年7月,美国全就业人口就有所下降,相应的失业人口增加。 毫无疑问,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不论是房价收入比、房价租多比,还是gdp增长率、失业率等,这一系列传统的实体经济因素尽管都有或多或少的征兆,但都无法在根本上解释次级债危机的发生。显然,仅从实体经济因素考察美国次级债危机存在缺陷。 2、金融自由化与货币循环流视野下的美国房地产泡沫 从房地产虚拟经济属性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次级债危机则是一种金融或货币现象,即房地产市场和虚拟经济部门发展背离,大量的货币资金积聚于房地产市场造成的房地产价格膨胀。但除此之外,美国房地产泡沫不只是单纯的价格泡沫,我们从前文中已经得出结论,美国房价尽管已经开始与其实体经济相背离,但价格泡沫并不是想象中的严重。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本质,还在于它是一种以货币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为基础的信用泡沫。 首先,我们可以从图2-10中看出,房价的走势与货币供应量是正相关的,而且,从图中,我们也可以大约推算一下,房价一般要滞后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换句话说,货币供应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房价的上涨或下跌。此外,利率作为货币的价格,无疑对房地产市场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在利率水平较低的时候,购房者的月供较少,促进了房地产的需求,同时低利率水平也促进了经济的加速增长,居民收入预期增加,也促进了对于房地产的需求;在加息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经济前景普遍非常乐观,居民收入预期进一步增长。同时房价的上涨也促使居民进一步购买房产,进一步促进了房价的上涨。(2)在利率水平较高的时候,购房者的月供较大,抑制了房地产的需求,同时高利率水平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速的下降,居民收入预期减少,也遏止了对于房地产的需隶在降息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经济前景普遍非常忧虑,居民收入预期进一步下降。同时房价的下跌也促使居民的观望乃至抛售房产,进一步促进了房价的下跌。从图2-11中可以看到,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与美国住房价格存在强烈的反向作用。这说明,房地产泡沫的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很大。 其次,近年来美国房地产的房屋价格与通胀率背道而驰。根据belke和wiedmann(2005)的观点,房屋的价格增长应与通胀率的走势大致一样。一般来说,从货币循环流的角度,当通胀率高企的时候,投资者会以房地产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以对冲货币随时间的贬值。因此,房价增长率与通胀率相差的过大正是房屋根本价值与市场价值不相称的表现。从图2-10中,我们可以看到,1995年以来,美国的通胀率均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水平,按道理说,从实体经济的角度,这意味着宏观经济较为稳定。但是,从1995年以来,美国房屋价格开始大幅背离通胀率,直到2005年,这一差距被放大到了最高点。房屋价格与通胀率背道而驰的加剧表明,尽管国家通货膨胀并不明显,但房地产领域仍聚集着大量的投机资金,而这,正是房地产泡沫化的一个重要征兆。 在我看来,美国这一次次级债危机的大背景,是上世纪以来的“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加剧了货币在各个虚拟经济部门之间自由、快速地流动并投机、套利。毫无疑问,住房金融制度的改革和住房金融约束的放松,为大量货币流转于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提供了原材料。金融自由化使信贷约束放松,造成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货币资金增加,也就是需求增加,在供给刚性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信贷约束的放松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对房地产泡沫负责。美国这一次次贷危机,本质上是一种以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为特征的信用危机。房地产抵押贷款本来是一个信用产品,但是,由于金融自由化和近乎疯狂的金融创新,由于管制的放松,由于法律的不到位、缺位或者刻意被规避,银行的抵押贷款被给了一群没有信用的人。信用标准的降低,次级债款越来越多,使银行的信贷资金过度流入到了房地产市场,制造出了一个巨大的资产泡沫。 更重要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按揭证券化在美国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见图2-11)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以及商业银行等整个金融市场通过抵押贷款证券化、担保债务凭证(cdo)等金融衍生产品紧紧联接在一起。在按揭项目不断进行证券化的过程中,银行及其它机构把原本一部分的借贷款及相对风险转移给按揭证券的持有者,由于证券可以在市场自由流通,在货币循环流的作用下,更多人可以间接投资于房地产市场,按揭证券的资金来源也不再只局限于本地的存款金额,也可以来自证券市场,毫无疑问。这又变向增加了房地产及其衍生品市场的资金来源渠道,在扩大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范围的同时,也在放大房地产的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房地产泡沫就会通过这种具有“传递”性质的证券,将房地产领域内的风险转嫁给固定收益市场。很容易理解,这是一整条的泡沫镱信用泡沫一产品泡沫一资金泡沫一价格泡沫一市值泡沫。 3、泡沫的破灭:向实体经济的复归 什么是房地产泡沫,我们知道,所谓泡沫指的是一种资产在一个连续的交易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在这时的经济中充满了并不能反映物质财富的货币泡沫。然而,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资本虽有其独特的定价方式,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但决不能背离这个基础而孤立的发展。如果虚拟资本的市场价格大大背离它的内在投资价值,形成泡沫,而泡沫作为一种财富幻觉,终有醒来的一天,泡沫被挤出后,虚拟资本的价格会立刻回到其自身价值的水平之上。泡沫破灭之日,就是向实体经济复归之时。从图2-13中可以看到,在房价开始下跌的情况下,股票也开始下跌,泡沫破灭。虚拟经济逐渐向实体经济回归还表现在美国住房投资占gdp的比重上。在图2-14中,从2002年开始,美国住宅投资占gdp比重开始越过均值,比重逐年加大,这意味着,货币更多地流向房地产市场,最终的结果是造成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由此而来的次级债危机。紧接着,2006年-2007年间,受次级债危机的影响,美国住宅投资占gdp的比重开始重返均值。 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对实体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成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甚至经济衰退。进入2008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为0.9%,第二季度为1.9%,第三季度为-0.3%,都远低于去年的2.2%。从目前来看,虽然美国经济陷入长期、深度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中性的观点认为,美国会经历2-3年的低迷期。二是失业率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1月份以来,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就开始下降。2008年10月份,美国非农就业岗位减少24万个,9月份则降28.4万,8月份降127万,这使得美国失业率升至6.5%,创下1994年以来最高纪录。 五、政策含义与建议 通过传统实体经济角度来分析房地产泡沫尽管有一定的解释力,却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基于房地产市场的二重性,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两方面来看待房地产市场及其泡沫问题,则有着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显然,房地产泡沫的治理离不开货币金融政策的支持配合。加强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货币金融的控制和管理,特别是加强对信用的治理,防止大量货币积聚在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活动,消除房地产泡沫的货币根源,是治理房地产泡沫的关键。 事实上,以货币循环和金融自由化为切入点,通过对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生成和破灭,以及美国次级债危机传导过程的分析,证明了美国这一次的房地产泡沫不仅与实体经济有关,更与货币向房市的过度集中有关。对于我们国家,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是两方面的。首先,站在国内的视角,我们应逐渐认识到,金融自由化不是不切实际的金融创新,不是单纯的放弃政府管制,而是改变政府管制的作用方式与政策工具;金融自由化所抛弃的仅仅是妨碍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金融抑制政策,而不是放弃所有正当而必需的金融体系游戏规则。事实上,要使得金融自由化导致真正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必须有一整套完善有效的法律规范和市场规则,以此来支撑金融体系的自由化过程。 其次,鉴于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笔者还认为,有必要在二者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这里所指的防火墙,是指在当前的货币政策的调控中,作为监管部门的央行,应特别关注虚拟资产价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建立起虚拟资产价格监测等相关指标体系。 实体经济论文: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 摘要:本文从讨论虚拟资本入手,论述了虚拟经济的形成机理、发展和规模;接着研究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侧重研究了负面作用,即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引发泡沫经济;随后分析了我国经济中的泡沫风险,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虚拟经济、泡沫经济 一、虚拟经济:形成机理、发展与规模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实体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虚拟经济则不同,它是指与虚拟资本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也即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因此,讨论虚拟经济可以从虚拟资本入手。 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与实际资本相分离的,本身无价值却能带来“剩余价值”、并具有独立的价值增值运动规律的各种资本凭证。虚拟资本的形成是与货币的产生分不开的。货币开始是为突破物物交换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交换媒介,但货币发展到由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一种价值符号以后,在交换媒介功能之外,又增加了价值储藏功能,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可能。在信用关系出现后,资金借贷双方联系日益密切,资金需求者愿意向资金供给者支付利息,货币产生了“收益”,从而转化为了虚拟资本(借贷资本)。借贷资本的大规模发展产生了银行信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便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必然寻求新的融资渠道,于是股票和债券应运而生,它们是最明显的虚拟资本。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资本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趋势,资本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继股票、债券之后,又出现了证券化资产和金融衍生产品。证券化资产是因资产证券化而发展起来的。银行将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各种信贷资产经过重新包装后实行证券化,或者在一些低信用等级的证券中加入较高信用等级的证券,并用其作为抵押发行新的证券,从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这样等于是在本身就是虚拟资本的信贷资产及初级证券的基础上,又产生的虚拟资本,大大提高了资本的虚拟化程度。金融衍生产品是虚拟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产品,金融期货、期权合约的买卖者并不真的拥有合同中规定数额的证券或货币,也不必在交易清算时真的买入或者卖出这些证券或货币。特别是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实际上是就指数的涨落打赌,无任何实际对应物,是最彻底的虚拟资本。 与虚拟资本的发展相适应,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来考察,虚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闲置货币资本化。这是虚拟经济的最初阶段。例如,当某人持有暂时不用的闲置货币,而另一人却急需生产经营资金时,前者便可将其闲置货币让渡给后者去使用,后者则承诺对借入资金按期还本付息。在这种货币的直接借贷行为中,由于贷方并未从事现实的生产经营,而是仅仅凭借代表借贷行为成立的借据或凭证获取利息收益,因此,这种借据或借贷凭证便成为虚拟资本的雏形,贷方据以获取利息收益的活动也就是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 2、借贷行为中介化。这一阶段的标志就是银行的产生。在这一时期,货币资金借贷主要不再是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而是表现为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借贷。此时,对广大的存款人而言,其持有的能够带来利息的存款凭证就是虚拟资本。因此,借贷行为的中介化实际上意味着虚拟经济活动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由于能够扩大社会的资金借贷规模,提高社会范围内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因而,对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证券交易的市场化。随着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大量发行,客观上要求形成一种便于有价证券实现流动性的机制或场所,于是,证券市场应运而生。虚拟资本交易的市场化可以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从而有利于优化社会资金的配置结构,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 4、虚拟经济国际化。进入20世纪后,较大规模的跨国证券投资开始出现,虚拟资本的发展由此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布雷顿森林协议和关贸总协定推动下最终形成的规模巨大的国际金融市场,更加便利了虚拟资本的跨国交易,从而使虚拟资本交易日益呈现为一种国际性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可以促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并使资本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5、金融工具创新化。20 世纪60年代以后,虚拟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国际性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规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包括各种金融期货、期权等在内的金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工具的创新化使得虚拟资本的交易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使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日益呈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 80年代以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交易规模迭创新高,使得虚拟经济的运行愈发脱离实体经济而扩张。据报道,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仅为3%左右,国际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5%左右,但国际资本流动却增加了25%,全球股票的总价值增加了250%。1997年全世界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40万亿美元,约为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总和(28.2万亿美元)的4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的平均流动量已高达1.5亿美元以上,约为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可以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膨胀。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中,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麦金农,1973;格利和肖,1960)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具体而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发现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主要诱导工具。同时,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 2、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其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同时也使企业产权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受益权相对分离,企业所有权的转让与处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弱化,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增强。其二,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企业资金安排、投资选择、规避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影响,如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可使企业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 3、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出对实体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1980年相比,1996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总额均成倍增长,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迅猛,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但是,虚拟经济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隐藏着极大的风险。这是因为:虚拟经济要正常运转,需与实体经济的规模相适应。然而,虚拟经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却越来越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在证券市场中,人们对于证券市场未来价格的预期往往并不是基于公司的财务状况,而是基于一种心理预期和想象空间。这种投机者的“市场接力棒理论”(金德尔伯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生动地描述了投机者普遍存在的“博傻心理”,即投机者见到大家都看好某一金融资产,自己也加入这一行列,期望自己的“接力棒”下传,由于大家有相同的预期,在相反的预期未形成主流之前,市场接力棒就不乏接手者,从而带来市场的火爆,使市场价格脱离客观价值,形成泡沫。前面所提及的虚拟化程度较高的证券化资产和金融衍生产品,更是在虚拟资本基础上的再次虚拟化,几乎与实体经济没有联系,易形成泡沫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投资中也可能存在着泡沫成分。企业为解决 资金不足问题,可以向银行贷款,也可以发行股票和债券。但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遇到经济全面衰退,企业破产倒闭,实际资本创造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企业先期的银行贷款和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较之实际资本来说,就成了空中楼阁。实际上也是一种泡沫。 经济中出现泡沫并不意味着泡沫经济的出现,经济泡沫对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市场供求机制而自动恢复均衡,只有当虚拟经济中的泡沫成分不断加重,资产价格普遍大幅度地偏离或完全脱离由实体经济因素决定的资产价格时,才会导致泡沫经济。泡沫经济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泡沫经济所造成的虚假繁荣现象,会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破坏经济均衡;泡沫经济所造成的混乱的信用关系,会影响金融系统的运行,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并引发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譬如1978-1981年发生在墨西哥的泡沫经济,在1981年股市崩溃之后,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持续的通货膨胀,导致大批企业和个人破产,失业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增大,整个墨西哥经济一片萧条;80年代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迸裂同样使经济实力雄厚的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至今难以自拔,所谓的“日本神话”由此破灭。 泡沫经济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看,主要是由金融投机引起的。人们在“博傻”心理支配下,金融资产价格越高越买,越买价格越高,导致金融市场超常规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从客观上看,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由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可见一斑。发展中国家在实体经济实力不强、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金融市场过度开放,会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七十年代以后,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受金融深化理论的误导,上述各国相继开放金融市场,企图通过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虚拟经济过快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并导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以泰国为例,泰国工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匮乏、出口以资源型产品而非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泰国政府力主投资并着重发展重化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但受教育和科技水平限制,严重制约了泰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实体经济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和金融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泰国政府却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上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该国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短期外资大量流入,且被投入到房地产和股市炒作而非实体经济领域,使泰国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趋严重,并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三、我国经济中的泡沫风险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商品价格由国家决定,基本不受市场影响,而且金融交易近乎为零,基本不存在泡沫现象。但进入90年代以来,深沪股市的建立和房地产市场的开放,使“泡沫”的威力大大发挥出来。 我国股票二级市场上的泡沫是众所周知的。我国股市上有很多股票的市盈率都达到50倍以上,大大高于美国的水平(nasdaq的平均市盈率虽已经高达90倍,但美国工业类股票的平均pe(市盈率)仅为25倍,运输业股份的pe平均为12倍,银行业平均为13倍,公用事业股为20倍)。今年st板块的几番上涨,也有利地说明了我国股市的投机性强,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泡沫。 在股市泡沫严重膨胀的同时,也出现了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较之房地产泡沫,犹如小巫见大巫,这是由于体制漏洞而导致的疯狂炒作的结果。而且,股市炒作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居民个人,而房地产的炒作主要是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的,资金量大,泡沫膨胀更加厉害。时至今日,房地产泡沫导致的后果依然是触目惊心的。 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都是泡沫的表现形式。在我国,除了这两种泡沫以外,还存在更严重的泡沫形式,即由于实体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而造成的泡沫。这种泡沫集中反映在银行的不良贷款上。目前,我国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作为中介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只有企业经济效益好,银行、存款人和企业之间的资金循环才能正常进行。企业效益不佳则会给银行带来风险。若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清算价值无法还清贷款,银行会出现坏帐,若拖欠贷款,则会形成呆帐。企业风险只是单个风险,但当它通过不良贷款转 嫁给银行以后,就成为金融系统风险。我国企业由于体制原因、经营管理不善所导致的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使我国经济潜藏了危机。 四、结论和建议 以麦金农、格利和肖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金融深化而不断增加,因此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这一主张是片面的。西方发达国家自80年代以来已相继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资产总量迅速膨胀,目前均已大幅度超过本国的gdp,但在金融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gdp并没有随之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反而有所下降,而且,在欧洲还引发了90年代的货币危机,在日本则产生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在80年代中后期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深化程度迅速提高、虚拟经济膨胀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 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确实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盲目的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却会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内部经济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应当慎重,我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应是逐步的。我们应当下大力气进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以适应加入wto后的国际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在加快资本市场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不仅包括扩大证券品种的规模,也不仅包括增加新的证券品种,而且包括拓展和开辟新的市场,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和企业获得资本性资金的渠道。其中,存量股份制、债权转为社会股权、将建设国债建立在运用资本经营方式运作国有资产的基础上等,都是应当重视的具体措施。 2、 积极推进创业投资,加快高科技产业化步伐。知识经济是将知识转化为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投资的功能极为重要。在资本市场的配合下,积极推进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 3、 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实物经济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实物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实物的非货币化,有着诸多弊端;资产的非证券化,严重限制着资产的准确定价和资产存量的盘活。 4、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关键的问题是,运用何种机制和规范。在双重体制并存的条件下,运用计划经济机制,虽一时抑制了某些现象,但不利于金融市场的成长,结果可能造成更大的风险。为此,应特别重视运用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强化金融监管。 实体经济论文: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均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关,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又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由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了比较严重的泡沫经济,导致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不仅对有关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破坏作用,也对世界经济形成了很大冲击;即使经济发达国家也存在诸多泡沫经济的隐患,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后,至今未恢复增长;美国经济不断积聚的泡沫成分,让全球经济界人士忐忑不安。如何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泡沫经济,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热点。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业将被迫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进程将日益加快,研究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机制,以便在充分发挥金融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同时,防止金融深化过程中发生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进而引发泡沫经济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重要课题。 一、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涵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活动占总经济活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金融深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其结果是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创新。由于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存在大量的投机活动,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和金融活动本身的产值迅速增长,形成规模不断扩张的虚拟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股票和房地产等长期资产价格迅速的膨胀,是虚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所形成的整个经济虚假繁荣的现象。其形成过程为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上涨的预期吸引了大量新的买主,这些新买主一般只是想通过投机获取价差、牟取利润,而对所买卖的资产的实际使用价值或盈利能力不感兴趣;由于新买主的不断介入,价格节节攀升,形成泡沫经济现象;一旦价格上涨的预期发生逆转,价格暴跌,泡沫破裂,便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整个经济衰退。历史上著名的泡沫经济案例有1636年发生的荷兰郁金香泡沫、1791??1720年发生的巴黎密西西比泡沫、在伦敦发生的南海泡沫等,近年来发生的典型的泡沫经济案例拉美地区的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日本金融危机等。 在讨论泡沫经济时应严格区分泡沫经济和经济泡沫,泡沫经济并不等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为上下起伏的经济周期。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市场机制会对经济泡沫起制衡作用,无论速度快慢,最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总会出现一个均衡点,突出表现为价格上升,需求将下降。但市场机制对泡沫经济则无能为力,因为泡沫经济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均衡点,突出表现为价格上升,需求随之上升,市场充溢着买涨不买落的投机气氛,泡沫经济运行不遵循市场的基本运行原则,是市场失灵的特殊典型。1846??1847年英国铁路狂热,1919??1920年伦敦和纽约股票和商品价格暴涨暴跌,1920??1923年德国物价剧烈波动,1982年黄金价格从每盎司850美元跌至350美元等,均是比较典型的经济泡沫的案例。 二、虚拟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 1、高度流动性。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正是虚拟经济的高度流动性,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不稳定性。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这是由由虚拟经济自身所决定的,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象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3、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无常,不遵循一定之规,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不断扩大,使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驾驽,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大量投机性资金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4、高投机性。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投机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达到通过短期投机,赚取暴利的目的。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则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电子货币、股票、债券、abs等金融工具,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的支持,落后的虚拟经济会成为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的障碍。 但是,我们应看到,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并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款增加了20%以上。由于大量新增资金并未投入实体经济部门,而是流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投机活动日益猖獗,并使日本经济迅速泡沫化:日经指数1985年为12000点,1986年开始急剧上升,到1989年底已突破39000点,四年之内翻了二倍多;日本土地价格以1980年为100,1985年上升为154,1990年上升为626,日本土地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按当时市值计算,1990年日本的土地总值已达15万亿美元,比美国土地资产总值多四倍(美国土地面积为93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倍多。日本的泡沫经济与其货币政策的失误是密切有关的。 2、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过度,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大量呆账、坏账的存在是引发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追逐高利率的利益驱动下,放松金融监管和金融审查,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大量信贷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贷款抵押品手段非常软弱,许多贷款以被高估的股票和房地产作抵押,当泡沫经济迸裂,股票和房地产价值回归其合理价格时,被抵押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票和房地产等抵押品出现大量缩水,不仅高息无法收回,而且贷款本金亦难以到期收回,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帐面出现大量呆账、坏账,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当广大民众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失去信心,便会发生挤提,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如泰国银行坏帐占银行总信贷的比例,1996年为9.8%,到1997年就上升为11.9%,1997年8月国际债信评价机构认为,泰国金融贷款中25%付不出利息。银行体系存在的大量呆帐、坏帐已经严重扭曲了泰国的金融体系,积聚了极大的金融风险,引暴了金融危机。 3、发展中国家在实体经济实力不强、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金融市场过度开放,会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七十年代以后,拉美和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受金融深化理论的误导,上述各国相继开放金融市场,企图通过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虚拟经济过快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并导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以泰国为例,泰国在工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匮乏、出口以资源型产品而非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泰国政府力主投资并着重发展重化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但受教育和科技水平限制,严重制约了泰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实体经济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和金融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泰国政府却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上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该国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短期外资大量流入,且被投入到房地产和股市炒作而非实体经济领域,使泰国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趋严重,并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1980-1996年期间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占gdp 的比例(%)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1997》 4、国际游资的大量存在也是产生泡沫经济的重要因素。国际游资属于短期投机资本。从新兴工业化国家泡沫经济的形成及其破裂过程看,国际游资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较快,金融市场开放度较高,且在金融监管方面经验不足,使国际游资有了大肆进行投机牟取暴利的机会。 1988-1997年新兴工业化国家股票证券投资流入(亿现价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99年世行发展指标》 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必然引发泡沫经济,但并非说虚拟经济快速发展中形成的经济泡沫即为泡沫经济。由于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举足轻重,且美国股市最近持续高涨,引致全球经济学界对美国经济是否泡沫化的担忧。事实上,美国目前仅仅是存在一些经济泡沫,整体经济并未泡沫化:其一是美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是由实体经济中高科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的,80年代之后一直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80年代后为5%,90年代为1-2%,目前为1.5%,失业率不断降低,98年跌至4.3%,消费持续旺盛,兼并收购浪潮风起云涌等,使美国实体经济稳步、持续增长,足以支撑美国虚拟经济中的金融泡沫;其二是美国虚拟经济中存在一些金融泡沫是合理的。首先,美国股市虽然频频创出新高,但主要是由nastaq科技股的强劲上扬所带动,工业、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股票走势较为平稳。nastaq的平均市盈率虽已经高达90倍,但以美国工业类股票的平均pe(市盈率)仅为25倍,运输业股份的pe平均为12倍,银行业平均为13倍,公用事业股平均为20倍,均处于合理区间,不能仅仅因为一个科技股板块市盈率偏高而认为泡沫成分过大。其次,科技股板块整体市盈率偏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现代的现金流量模型,股票价格更多地反映了投资者对该企业的成长性的预期,股票的内在价值由拥有这种资产的投资者在未来时期所预期并接受的现金流所决定,等于预期现金流的贴现值。其公式为: v=d1÷〔1+k〕 若按此方法计算,除个别市盈率过高的股票,如有的科技股市盈率达2900倍,存在过度投机现象,大多数科技股若长期保持现在的增长势头,则美国科技股的定价尚不太高。其三,美国拥有全球最为健全、规范、高效的金融体系,具有较高的金融监管水平,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较好,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强。因此,美国经济虽然存在一定的金融泡沫,但并未泡沫化。 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破裂又会引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以edwards.shaw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金融深化而不断增加,因此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这一主张是片面的。西方发达国家自80年代以来已相继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资产总量迅速膨胀,目前均已大幅度超过本国的gdp,但在金融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gdp并没有随之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反而有所下降,而且,在欧洲还引发了90年代的货币危机,在日本则产生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在80年代中后期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深化程度迅速提高、虚拟经济膨胀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仅对本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损害,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对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 四、虚拟经济的功能及其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具体而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发现的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主要诱导工具。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使发行主体如企业等能及时并充足地获得发展所需资金,促进优良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获得社会资金的企业有义务提高其经营透明度,由广大虚拟资本投资者予以监督和审查,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动调节资金流向,使社会资本流向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管理规范的行业和企业,使没有前途的企业由于资金匮乏而自生自灭,提高社会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在这一方面,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例子是美国经济近十年的强劲增长。美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与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成功转换有关,但风险资本市场提供的巨大支持也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风险资本市场为美国的网络经济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资本,使其在短期内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2、有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其一,虚拟经济在促进社会资本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动了劳动力、技术以及自然资源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使有限的经济资源流向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实体经济部门,提高整个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二,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的发展,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的规模扩张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股权置换、控股收购等产权交易方式的创新,为企业低成本规模扩张提供了便利渠道,有助于社会规模经济的发展。其三,制度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对社会经济发展最具影响也最具推动力的企业组织形式就是股份制,而股份制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股权的分割、设置和股权交易,这些均是虚拟经济的重要范畴。 3、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其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同时也使企业产权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受益权相对分离,企业所有权的转让与处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弱化,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增强。其二,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企业资金安排、投资选择、规避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影响,如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可使企业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其三,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反映了现货市场供求关系的未来转变,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经营战略,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4、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出对实体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1980年相比,1996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总额均成倍增长,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迅猛,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金融资产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服务业增加值的变化(1995年不变美元)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中经网数据处理中心 五、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实现的。但虚拟经济的发展与投机活动始终是共存的,虚拟经济所提供的资本配置的高效率,取决于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而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是依靠投机活动实现的;虚拟经济所提供的风险规避功能如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等,风险也是通过投机者分摊的。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所具有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很容易吸引大批资金滞留于虚拟经济领域进行投机活动,而投机过度会引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并形成泡沫经济。从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经验看,泡沫经济的产生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直接结果,但与实体经济也有密切关系。引发泡沫经济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货币政策失误与金融监管不当是产生泡沫经济的体制性因素。在金融监管不利的情况下,低利率和超量的货币供给会使大量资金流入股票、房地产等容易产生泡沫经济的领域,导致投机活动猖獗,引发泡沫经济。如日本货币供应量在1982??1985年期间十分稳定,经济也稳步增长,出现大量外贸顺差,导致本币升值;且由于日本居民储蓄率始终很高,银行拥有大量过剩资金。为了继续保持其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日本央行在坚持零利率政策的同时,多次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量,1987??1990年日本货币供应量(m2+cd)超过了10%;日本银行积极向房地产经营者提供贷款,1985-1987年间对房地产的贷 六、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危害 在看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危害。泡沫经济产生后,无论其持续时间有多长,最后均会发生破裂并引致严重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构成多方面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扭曲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农业、工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泡沫经济兴起阶段,投资于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可以得到远非实体经济能够企及的很高的回报率,高回报率使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部门流入股市、汇市或房地产,使股市、汇市和房地产异常繁荣,资金供求失衡又会引致利率大幅上升,使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因融资成本过高而萎缩甚至停滞;同时,股市、汇市和房地产业的高收益使大批人才流入泡沫经济领域,使劳动成本因人力资本短缺而迅速提高;生产成本的过度膨胀会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国际竞争力,阻碍出口贸易的增长。泡沫经济所扭曲的资源配置方式,会严重损害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阻碍一国的经济增长。 2、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泡沫经济引致的虚假繁荣景象扭 曲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产生过度消费现象的重要根源,而过度消费又容易引致进口大量增加,同时,企业由于借贷成本过高,劳动力成本加大,会降低出口竞争力。进口的大量增加与出口的急剧下降,破坏经常项目的贸易平衡,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逆差,外汇储备剧减,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3、破坏金融系统运作,降低银行抗风险能力,引发金融危机。泡沫经济中投 机活动盛行,资金需求剧增,诱使银行不断提高利率以获得更高的收益。高利率促使银行扩大信贷,放松对信贷质量的审查和可行性研究,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量资金涌入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过度投机市场,实体经济由于无法承受过高的银行利率而使其正常资金需求受到极大抑制,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既得利益集团,对股市、汇市和房地产投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经济泡沫的破裂不仅使大批个人或企业陷于困境甚至破产,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带来巨额不良信贷,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低下,抗风险能力减弱,引发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破坏宏观经济稳定。 4、泡沫经济可重新分配国民收入,加剧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会引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社会安定构成威胁。譬如1978-1981年发生在墨西哥的泡沫经济,在1981年股市崩溃之后,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持续的通货膨胀,导致大批企业和个人破产,失业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增大,整个墨西哥经济一片萧条;80年代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迸裂同样使经济实力雄厚的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至今难以自拔,所谓的“日本神话”由此破灭。1998年俄罗斯泡沫经济崩溃时,产生了许多俄罗斯新贵族的同时,是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迄今为止,俄罗斯经济仍未见起色。 七、结论与建议 当前,国际经济学界和imf等国际金融组织在处理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已取得了应对泡沫经济的一些经验,如加强国际协调、督促有关国家优化调整实体经济结构等,但对如何从体制上扼制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和防止发生泡沫经济问题,还远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对应对泡沫经济的许多措施的有效性,也存在很大的争议。我国目前即将加入wto,必然面临金融、服务等被迫对外开放等问题,更应积极致力于该项课题的研究,汲取他国发展经验,在充分发挥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同时,科学把握虚拟经济发展的“度”,对泡沫经济防患于未然。 1、大力培养金融人才,迅速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建立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体系是一国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金融人才又是建立这样一个体系的先决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前,金融发展相对滞后,改革开放后,金融业发展才获得生机,金融监管水平是在金融发展过程中边干边学中提高的,缺乏一批既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因此,应尽快培养或引进一批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为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和探索先进的监管办法创造必要条件。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实体经济的坚实发展,能有效化解虚拟经济中的泡沫,防止产生泡沫经济。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实体经济论文:对中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1998年到2006年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各自的变动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利用 gdp指标与股市的相关指标进行一般性的实证分析。股票市场作为经济增长中的一种融资和资源配置,作为虚拟经济的代表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借此以研究我国股市对经济的促进、表征与预测作用。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关联分析 滞后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学者对中国股市的波动做了一些研究,其基本结论与经验判断证明,目前我国股市仍然是“政策市”,推动股票市场发展的直接动力源仍然来自相关政策。也有一些学者利用 1990—1998 年的沪深股市数据资料,分析了中国股市的运行特征,认为我国股市目前已经初步具有了成熟股市的基本特征,股市运行曲线基本上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吻合。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活动可以发现,gdp 增长率、gnp增长率等反映经济基本状况的指标呈现周期性特征,同时零售物价指数也在短期内表现为周期循环。经济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必然会对股市产生影响,从而使得我国股市与其他发达市场一样,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运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二者有着某种长期均衡关系。 2. 无论是短期抑或长期,经济增长对股票市场都存在着单向granger 因果关系。 3. 就长期历史平均而言,中国股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态势;但就短期历史动态而言,并未达到可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程度,甚至出现了背离宏观经济的现象。 二、实证分析 1. 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1998年-2006年的gdp值、上证指数以及二者之比:证券化率。 证券化率(securitization ratio)作为衡量一国(或地区)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测度了证券市场在该国(地区)经济中的重要性,当证券化率越高,证券市场在该国(地区)经济体系中越重要。一般,发达国家(地区)的证券化率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证券化率较低。尽管短期或许存在不稳定性,证券化率仍不失为权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关度的较好参考指标。 2. 对反映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数据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 ① 主成分分析:第一个主成分(以下称实体经济主成分)可以解释固定资产投资年度累计、进出口总额年度累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工业增加值这四个变量,是和实体经济相关的指标,称之为实体经济主成分; 第二个主成分(以下称金融市场主成分)可以解释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m1、金融机构存款总额、金融机构贷款总额这四个变量,是和金融市场相关的指标,称之为金融市场主成分; 第三个主成分(虚拟经济主成分)可以解释收盘价、上证指数、股票总市值这三个变量,是和虚拟经济相关的指标,称之为虚拟经济主成分。 本文只研究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也就是第一类主成分和第三类主成分)各自的发展规律和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对于金融市场方面我们在这里不做研究。 ② 建立arima模型,以显示虚拟经济的变化规律: 可得出虚拟经济变动规律方程式表示为: xt=-0.131+0.077 xt-1 依据方程式(1)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虚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宏观方面,其预测结果分析可以减少股市不规则波动对经济发展的负效应,一定程度上避免股市的大幅度波动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微观方面,预测结果也可以作为投资者们进行投资的一个参考。 ③gdp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分析: 可得出gdp变动规律方程式表示为: xt= 64.863-1.002xt-1-0.973 xt-2-0.951 xt-3 依据这个方程式(2)我们可以对gdp发展趋势进行简单预测,其预测结果分析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经济策略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④滞后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的总体走势与其国家的政治环境及经济景气状况的变动周期是高度相关的,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走势的预期心理会首先从股市上反映出来,因此人们称股票市场为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 但是股市预测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滞后性。 所以,我们选取股票总市值作为虚拟经济的一个代表指标,gdp作为经济发展状况的代表指标,检测股票总市值变化反映gdp变化的滞后性。 三、研究结论 第一,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虚拟经济中具有代表性的股票总市值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实体经济的一些指标如: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解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显著相关的,虚拟经济指标的变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实体经济的变动。 第二,虚拟经济主成分和gdp的变化规律都符合arima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出的虚拟经济变化规律可以对虚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预测。预测结果可以反映股市的未来变动,政府根据这个变动可以对股市做相应的调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减少股市的大幅波动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这个预测结果也可以作为投资者们进行投资的一个参考,降低投资者投资风险。用gdp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指标,构建gdp变化规律的arima模型。它可以作为一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一个依据,使国家宏观经济快速、平稳地发展。 第三,股市虽可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但它的预测作用往往是具有滞后性的。根据我们滞后回归分析的结果,我国股市对经济发展预测的滞后期是三个季度。滞后期的验证为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测做了进一步的优化,使经济预测的结果更合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制定都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实体经济论文:股市正进入与实体经济脱钩期 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已经四年了,还有很多疑问依然在那里,无人能够赢得共识。这直接导致了一个根本问题上的分歧——我们究竟处于危机后时期的哪个阶段?在今天的研究中,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只有确定“我们在哪里”,正确预测“我们正走向何方”的概率才能最大化。 趋势一:全球经济陷入“死亡螺旋” “危机后”实施的临时性政策刺激,正在面临“信心危机”——当刺激政策药效逐渐消退,经济状态依旧疲软的时刻,更多的人开始怀疑“政府,本身或许是问题的根源”。迅速积累的、庞大的国家债务,让每一名国民感到失望,这决定了他们手中的选票会投向谁!即便非民主选举国家,民心所向的变化也会让政治家们感到恐惧。 凯恩斯主义被纳税人终结,只是时间问题。财政政策“被迫”收紧,给脆弱经济带来的潜在影响不免令人担忧。不过,完全放弃努力,却又是任何政治家无法做出的抉择,因此,无休止的谈判、结构化的政策,会令经济数据看上去陷入“下降螺旋”,而非猝死。 货币刺激,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不过,最大问题是,刺激成本的上升会逐渐体现,通胀周期开始缩短,经济增长幅度开始收窄,各国央行如同吸食吗啡的瘾君子为了追求同等快感而不得不逐渐加大用量。 过量货币投放,可以恢复经济增长吗?这个问题没有共识。美联储认为“可以”,其他央行“不反对”或者被迫“弃权”。没有通胀预期,货币流通比率就会下降,经济活动就会减少,经济增长率就会下降。尽管货币过量投放不一定能够促使经济出现持续性增长,但却可以做到维持实体经济基本稳定,虽然每一轮货币投放的力度必须加大。 相比未来可能发生的“世纪通胀”,眼下通缩造成的失业率上升更令货币决策者担忧。因此,量化宽松上各国央行的“一致性”体现得尤为明确。 凯恩斯主义完成了“家庭债务”向“国家债务”的转移,量化宽松则完成了“近期债务”向“远期债务”的转移(前提是以新增国家债务为抵押的货币发行方式比如美元)。本质上,它们都是财务技巧——将债务展期的一种方式。债务从来没有消失,政策刺激的根本作用是“减轻负荷、争取时间”,只有真正的经济增长出现才能在未来对冲掉一部分债务。 不过,真正的经济增长不会来自任何政策刺激,政策刺激只能是作为“诱因”或“债务转移”;真正的经济增长来自于创造性需求或替代性需求的持续出现(技术革命或战争)。“自发性复苏”何处会出现呢?没有人能够预料。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的结束,可以归功于罗斯福新政,但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创造需求”,也许结局会是另外一个答案。 如何甄别“自发性复苏”来临呢?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来发现,当游戏规则依然是“危机逻辑”——以流动性数据是逻辑主线,那么说明全球经济还没有走出衰退阴霾。阶段性的经济数据可能具有“欺骗性”,而游戏规则的变化则更为“诚实”。 趋势二:中国经济“减速换效率、减税换增长” 从长周期看,中国经济增长处于趋势性放缓。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城乡劳动力转移红利的消退,带来了生产效率持续下滑。从短周期看,主权债务危机恶化,发达经济体增长前景黯淡,使得中国经济外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货币过量投放导致的通胀高悬以及房地产泡沫,抑制了长期政府主导下的内生增长。推动经济高速行驶所引发的成本(人力、物力、环境)上升,使得“宽松货币拉动投资、财政刺激主导投向”这套组合策略的边际利润已经下降至临界点。 值得庆幸的是,当下“减速”已达成共识——在没有寻找到新的可持续增长点之前,“减速”是最保险、最经济的选择。由此引发的失业率上升压力,可以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以及创造就业能力强的部分产业政策放宽来有所分流。减速不是目的,效率增长才是目标。这是所谓“调结构”的初衷。不过,“减速”同时,需要做一件事情——让“大政府模式”寿终正寝。否则,“减速”换不来效率。 主动减速,意味着不可能再出现“四万亿”刺激政策;意味着不可能再依赖房地产投资来拉动gdp;意味着经济目标彻底转向效率增长。这等同于宣告“大政府模式”的终结。高投资、高税赋是过去十年“大政府模式”的经典特征。我们要观察“大政府模式”是否终结,投资增速、税赋比率的变化趋势将是实证。 政府职能的转换,是实现效率增长的唯一出路,是应对全球经济“死亡螺旋”的唯一办法。通过全方位减税,交出投资主导权,改善社会财富二次分配的不平衡,逆转财富循环方向,进而推动中国经济步入新周期——即减税换增长。 “政府并非我们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政府则恰恰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于其他国家,“危机后”时期的中国政府债务水平并不高,如果要继续坚持走“大政府模式”并非不可以,但必经地方债危机或房地产泡沫破灭——政策刺激一发力,房地产在产业链前端,泡沫化必然更上一层楼,随时可能捅破。所以,某种程度上,房地产泡沫是当下放弃“大政府模式”的现实原因。 趋势三:“危机模式”证明真实复苏还没有出现 丑陋的经济数据与金融市场的繁荣并存,存在即合理。有人称之“非理性”繁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周期不吻合,所以既有趋势脆弱且不可持续。我不同意上述带有“道德色彩”的教科书式观点。 趋利避险,是人性所归。资本的秉性一定是选择安全边际较高的区域。资本流向只是在说明——自发性复苏并没有真实出现,政府主导的人工复苏缺乏足够安全边际,没有形成足够稳定的趋势。因此,资本更愿意选择驻留在虚拟经济,而非实体经济。 为了拯救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而不断输入流动性,在过去四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大了三倍,中国广义货币年增长20%,欧央行提供了过万亿欧元的长期贷款……放眼望去,几乎所有国家都在铆足劲印刷货币,以维持实体经济平稳。 不过,“凯恩斯”也好,“量化”也罢,货币创造不等于需求创造。当经济不景气,需求不振,货币乘数下降,新增流动性只能暂时“平衡”货币流量,但无法改变实体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减缓的周期趋势。 相比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货币需求相对容易“创造”。接连不断的货币扩张计划,使得货币贬值预期上升,大量货币追逐有限资产的未来图景令投资人慌乱。金融资产的快速变现能力相对于固定资产更具有吸引力。所以,从投资人的选择,我们可以鉴别出当前经济所处周期——“危机逻辑”而非“复苏逻辑”——危机逻辑中,流动性数据是逻辑主线;复苏逻辑中,经济数据是逻辑主线。只有当自发性复苏出现,投资人预期影响下的资本流动才会逐步形成向实体经济转移的趋势。在此之前,货币扩张预期会支撑虚拟经济的阶段繁荣,与实体经济“脱钩”。 实体经济“空心化”、虚拟经济“泡沫化”作为周期性现象,是证明经济尚未出现真实复苏的“论据”。当前金融市场的表现只能说明流动性状态,而并非经济晴雨表。投资人只会为各大央行货币政策的宽松紧缩投票,而漠视各国疲弱不堪的经济数据。 简而言之,金融层面的流动性危机已经过去,经济层面的螺旋式衰退还看不到尽头。危机逻辑下,流动性是考量金融市场趋势的核心要素——这是投资人处于不同周期下的预期偏好所决定。 实体经济论文:小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 【摘要】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集中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过度投机会扭曲消费行为,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安全。因此,研究二者的关系,积极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向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体经济与在其基础上产生的虚拟经济是现实经济中并行的两个经济体系,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以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其本身还存在诸多不健全和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研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积极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面积极作用 有利于促进资本集中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体现和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是由于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尤其在现代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环境背景下,虚拟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方便快捷的交易支付。虚拟资本的流动引导社会资本由效益较低的企业、行业和地区流向效益较高的企业、行业和地区,进而带动社会资源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持续的重组和再分配。从宏观上看,虚拟经济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促进了经济增长。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机会。虚拟经济通过其财富效应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例如,股市上涨造成的财富效应能够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带动就业增加。此外,虚拟经济的扩张,需要大量的金融等专业人才补给,促进了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振兴将进一步刺激内需,吸纳一大批城市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有助于实体经济分散和重新配置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是虚拟资本为风险配置发展起来的风险配置载体。它可以为大量的投资者分散风险,也可以提供具有各种不同风险等级的虚拟资本,把它们分配给对风险持不同偏好和不同感受程度的投资者。① 有助于解决实体经济信息不明晰的问题,提高资本运营能力。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披露和金融创新,来处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投资业绩的优劣,可以通过资产价格的信息功能来判断。虚拟资本的高速流动,加快了货币周转、转移和结算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实体经济部门内部的资本运营能力。② 有助于深化国企改革,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资本市场支持着现代股份公司的创建和日常运转。此外,虚拟经济的发展还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股权的分割、设置和交易,而这些都是现代虚拟经济运行的重要范畴。 反面消极作用 过度投机危害实体经济。在金融活动中,投机和投资都直接表现为金融工具的买卖行为。投机活动是一种必然的市场行为,随处可见,然而一旦过度投机,势必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一、扭曲资源配置,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不合理,拉大贫富差距。三、过度投机必然会滋生经济泡沫。虚拟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脱离实体经济独立发展,自行扩张,一旦其规模和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就会使经济泡沫的成分不断增加。 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当人们看到所持有的虚拟资产价格高涨,预期未来收入将大大增加,就会增加现期消费,若消费过度增加容易导致进口大幅增加,加之企业借贷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加大,会削弱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口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会受到抑制,这将导致该国经常项目的贸易失衡,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③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秩序。虚拟资本发行过量、流通频繁,加上杠杆的放大作用导致银行信贷呆账坏账激增,使银行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而产生金融泡沫,进而会扭曲正常的信用关系,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由于自身的不稳定性和高流动性,虚拟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会严重威胁世界经济安全,阻碍各国的经济增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由于一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像对冲基金这种虚拟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可将外部的金融风险和危机传导到一个国家的内部,引发该国的金融危机,并将危机传播至其他国家。④ 反作用的机制分析 投资效应。一、托宾q值的变动。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在1969年提出了所谓的q值的概念,这个值是企业的市场价值(market value)与其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之比,它反映了股票价格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企业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是不相等的,因此q值一般不等于1。那么q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呢?当股价上涨使得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重置成本时,也就是q值升高至大于1时,此时增加资本的成本将小于资本收益贴现的市场价值,即企业购置新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资本就会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进行投资有利可图,于是扩大投资,产出增加,经济繁荣起来。当股价下跌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低于其重置成本时,也就是说q值下降至小于1时,企业增加资本的成本会大于资本收益贴现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企业投资者认为继续投资会无利可图,甚至会亏损,于是就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投资不振,以致产出下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虚拟经济可以通过股价的变动来改变企业的q值,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最终作用于实体经济。二、资产负债表效应,即通过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影响信贷水平。它指的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会影响到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从而对投资产生影响。若金融资产的票面价值大幅上涨会使得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好转,如企业权益增加、负债比例降低等,企业方面的净资产上升,增强了本企业的还款能力和信用度;银行方面的不良资产状况得到好转,银行也就会相应地放松对债务人的信贷约束,放贷意愿增强,企业筹资更加容易,筹资成本也大大降低。因此,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最终导致银行放款增多,企业筹资增加,投资更加活跃,进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⑤ 虚拟经济对消费的作用。财富效应,也被称为消费效应,指有价证券等资产价格的波动,导致资产持有者财富的变化,进而导致其消费的变化。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他指出货币余额的变动会使消费者的支出引起变动,财富是消费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然而,对于财富效应应该重新思考和认识。股市上涨时,人们似乎更多地关注自己账面财富的增加,因为账面财富的增加意味着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货币收入。此时投资者可能会出现两种行为:其一,大部分投资者将虚拟资本的变现所得用于增加现期消费。而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去考虑其账面财富的增加是否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实体经济部门产品的增加。若流向实体经济领域的货币过多,而实体经济本身的规模又没有及时得到相应的扩张,这就可能有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二,由于投机心理的驱使,投资人将增加的账面财富再投入到虚拟经济领域,如再购买股票、债券等,也不会给实体经济的增长带来任何作用。因此,财富效应究竟有多大作用或其产生的条件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股权变动效应。股权变动效应的作用途径是投票机制。人们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投资者认为某公司的股票有上涨的潜力,预期能够获益,便买进并持有该股票,反之就卖出。通过这种方式,投资者的买卖交易行为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投资者的行为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该公司的经营业绩的评价,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较多地体现在其发行的股票走势上,进而反馈到该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另外,由于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权,他们通过用“手”投票来实现其权利,加之大股东自身条件的差异(如财富状况、投资经验、持股份额,风险偏好等方面)从而使得大股东在投资经营决策时有所不同,结果由于股份的变动而导致股东的变换,就必然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方向、经营规模等经营策略。通过股权的这种变动效应,可以看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资源的配置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师范学院) 实体经济论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之辩 论文关键词:实体 经济 虚拟经济 关系 论文摘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必须保持适度平衡,否则会出现经济危机。当前欧美发生的 金融 危机 ,正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的结果,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国务院总理在2008年10月14日应约与英国首相布朗通话时表示,要认真 总结 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金融创新 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温总理向西方发达国家首脑提出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的呼吁,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不论是深深卷入危机中的欧美金融强国,还是需要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 一、虚拟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虚拟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其释义尚无定论。最为普遍的解释,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的概念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在《资本论》第3卷第5篇中,特别是在论述信用和虚拟资本的第25章及其后,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 银行 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它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这是它与实际资本的共同之处。 虚拟经济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间的商务借贷行为。例如某甲急需购买某种货物,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额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 社会 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 证券 来生息,这时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们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们手中,并可以将分散在各人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 市场 化,即有价证券可以根据其预期的收益而自由买卖,从而产生了进行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例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市场化不仅能使人们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大大提高虚拟资本的流动性,还能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能在国际范围内引导资金向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可以大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还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 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即各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影响也日益增大。随着因美元脱离金本位而导致浮动汇率制的形成、金融创新的增强、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流量越来越大,从而使得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增大。 虚拟经济具有五大特性: 1.复杂性。虚拟经济是一种复杂系统,其主要组分包括 投资 者、受资者,以及金融中介者,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金融市场中进行虚拟的经济活动。虽然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对 环境 及其发展前景的了解及其预定目标独立决策的自由,但每个人的决策又不能不受其他人的影响。 2.介稳性。所谓介稳系统是指远离平衡状态、但却能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系统。这种系统虽能通过自组织作用而达到稳定,但其稳定性很容易被外界的微小扰动所破坏。虚拟 经济 是一种介稳系统,必须要靠与外界进行资金交换才能维持相对的稳定。 3.高风险性。虚拟资本的内在不稳定性导致其价格变幻无常,而 金融 市场 交易规模的增大和交易品种的增多使其变得更为复杂;人们对市场及 环境 变化的预测能力不足,从而较易导致决策错误;还有许多人因为追求高收益而甘冒高风险,从而促使各种高风险、高回报的 金融创新 不断出现。 4.寄生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虚拟经济由实体经济产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相关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可看成是资本的循环运动。 5.周期性。虚拟经济系统的演化大体上呈现周期性的特征,一般包括实体经济加速增长、经济泡沫开始形成、货币与信用逐步膨胀、各种资产价格普遍上扬、乐观情绪四处洋溢、股价与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外部扰动造成经济泡沫破灭、各种金融指标急剧下降、人们纷纷抛售实际资产及金 融资 产、实体经济减速或负增长等阶段。但是这种周期性并不是循环往复,而是螺旋式向前推进的。 二、实体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实体经济并不是一个专用术语,至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词语,有时候这个词语甚至被应用得很通俗化。 金融危机 爆发后,美联储频繁使用实体经济这个词语,与之相关联的是除去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就美国经济数据的构成来看,其中包括制造业、进出口、经常账、零售销售等的部分被美联储笼统地概括为实体经济。由于不包括房市和金融市场这样的特殊的部分,所以实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内市场运行的“流水账”部分。之所以这样来描述,是因为虽然实体经济往往不是要害部门,而是民用普通领域。 尽管不是要害部门,但实体经济显然对于美国市场的日常运行具有关键意义,一旦实体经济出现震荡或反复,往往反映到美国人的生计问题上,像美联储十分关注食品价格指数和消费者核心物价指数以及库存和零售销售等指标,这说明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反映的是市场运行基本面的状态好坏。 我们还可以认为,美联储把核心能源消费这一块也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理由就是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健康”往往与能源价格走势相反。而且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美联储所关注的实体经济指标往往同时反映大量中小企业的运行态势。这样看来,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与 三、准确把握实体 经济 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和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匹配良好时,虚拟经济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 融资 渠道,转移 市场 运作的风险,从而有效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就会产生泡沫经济或者 金融 危机 。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以维护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是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 环境 。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 社会 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资金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 银行 为主体的各类 金融机构 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 证券 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 历史 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理由是: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 检验 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在制定宏观政策时,首先要健全 法律 法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虚拟经济系统中的主体行为;其次要规范、完善资本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规避和转移风险;其三要加强监管和严格执法。 实体经济论文:融资水平助推实体经济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直接融资水平,充分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全市实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显著提升直接融资水平全面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提升直接融资水平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 到2020年末,全市直接融资水平显著提高,社会融资结构明显优化,全市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不低于35%,在全省的排名超过地区生产总值(GDP)排名,国民资产证券化率达到30%,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动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交易,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50%以上规上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新增主板或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1户,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户,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数累计达到80户。 二、突出工作重点 (一)全力推动股权融资。 1.推动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大力实施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四年行动计划”,自2017年起,每年改制比例不低于10%,努力做到应改尽改。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要切实担负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对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对改制企业“一户一策”给予指导,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改制企业提供财务、投资及法律顾问等方面的服务,或根据地方财力给予完成改制的企业适当费用补助,积极推动企业加快改制步伐。 2.做大做实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依托省上“五千四百计划”和“创业板行动计划”,健全充实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筛选推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发展前景好、成长性强、龙头引领作用明显、运行机制健全、财务管理规范的重点企业,予以重点培育和支持。同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每年对重点培育企业进行补充、调整和更新,实行一年一报、动态筛选、重点跟踪、动态管理,确保全市重点培育企业数量长期保持在150家以上。 3.鼓励重点培育企业多渠道上市挂牌融资。支持重点培育企业选择合适上市途径,引导其自主选择中介服务机构,对具备条件的重点企业实行“一户一策”精准帮助,力争更多企业纳入全省“五千四百”计划。鼓励和支持资产规模大、盈利水平高的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板上市;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支持上市挂牌企业公开转让股份,开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并购重组,促进股权与资本对接;支持有意拓展海外市场、吸引国际资本的企业境外上市。 4.支持上市企业做优做强。鼓励上市企业充分依托资本市场,通过公司债、可转债、定向增发、配股和优先股等多种方式实现再融资,扩大企业融资规模、投资规模和生产规模,提高上市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上市公司借助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并购重组海外产业链核心资产以及研发、品牌与技术资源。 5.着力提升资产证券化率。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市属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积极推进有条件市属国有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全力推进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利用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 (二)大力推动债券融资。实施债券优先战略,扩大债券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改善我市直接融资结构,力争到2020年末,50%以上市县两级国有企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在AA+以上的上市企业及其大股东实施债券发行计划,发行规模累计达150亿元以上。鼓励企业综合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融资,推动优质企业发行公司债、可转债、集合债、私募债等。各区市县、园区要加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债券承销机构与发债企业无缝对接,为企业发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驻市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各自法定经营范围内开展债券发行、承销和结算业务,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申请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商资格。 (三)加快推动基金组建。鼓励和支持小平故里发展基金采取“1+N”模式做大做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实做大小平故里发展基金,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推动我市基金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2017年底基金授信总规模达50亿元、提款达12亿元,2018年底基金授信总规模达100亿元。加大与央企、省属国企合作力度,积极对接系列基金等省级基金,合作设立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等基金。加强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对接,积极引入保险、银行理财等资金投入到全市经济发展建设。市本级设立3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条件的县(市、区)可参照设立。鼓励重点产业园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并购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创业型和创新型企业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着力优化我市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环境,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到我市设立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各类基金,开展各类投资合作,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强化工作保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依托上市公司与产业引导基金发展工作组,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直接融资协调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改制上市、并购重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各区市县政府、园区管委会以及市级相关部门要主动与重点培育企业沟通对接,优化行政服务,特别是在重点培育企业实施改制、资产重组、上市挂牌、发债等过程中,要建立“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服务”制度,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政府金融办要加强对重点企业培育和提升直接融资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实行定期通报制度,推动企业改制、上市挂牌、直接融资等工作落到实处。 (二)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优先吸引行业排名靠前的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进驻我市,帮助开展企业规划、实施境内外首发上市、债券发行和兼并重组等业务。积极引进和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资产评估、信用评级、金融资讯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建设机构较为齐备、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中介服务体系,支持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整合,提升行业整体实力。支持驻市证券营业部拓展业务领域,增设业务网点,创新服务产品,提升服务能力。鼓励融资性担保公司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并积极为全市重点企业依托资本市场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加强中介机构监督检查,加快建立中介机构服务评价体系和诚信档案,引导中介机构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履行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严守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各地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上级奖补政策,扎实做好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证券化融资类奖补资金的申报、审核工作,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税务部门要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鼓励企业直接融资相关税费支持政策。 实体经济论文:银行业金融机构实体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摘要:如何围绕我国经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大局,加大金融科技产业融合的效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无疑是商业银行必须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对科技型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银行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实践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建议 近年来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无疑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经济工作。而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和作为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型企业,无疑需要加快发展步伐和加大支持力度。可见,提升银行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意义十分重大。因此,银行必须重视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在服务机制完善、质押模式探索、担保体系创新、财政资金投入和资本市场建立等方面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一、科技型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银行机构加大了对科技型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以某市为例,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该市银行业机构为150多家科技型企业授信130亿元,占全部授信的15%。然而,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影响到了科技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企业财务状况或生产经营状况无法满足贷款条件 大部分的科技企业为发展中的中小企业,经营发展不稳定,如某市一家科技研发企业,获取一个项目从研发到投入生产需要大概2年时间,期间客户只预交少量订金,研发成功即可获的全部研发资金,如不成功则合同失效,企业自行承担研发费用,企业因生产周期长、研发费用高、经营风险大,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条件。 (二)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少 通常科技企业自有资产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少,缺乏有效担保,如某市科创园区为近年来科技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但大部分科技企业为租用园区工厂,自有资产不足以提供抵押担保;另一方面,科技型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因技术性强、专业性高,难以评估作押。 (三)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能力和意识有待提升 银行专业化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特色化还不够,对科技型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还不能完全得到满足。目前,大部分银行基于资金安全方面的考虑,贷款资金必须有符合条件的抵押,某市仅有商业银行在试行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且信贷产品、信贷担保、业务流程、风险评价等主要还是面向传统产业客户和传统有形资产,未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建立有区别的信贷业务系统,也没有相应提高对科技型企业贷款的风险容忍度考核。 (四)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需完善 缺乏再担保机构以及地方担保机构能力偏弱,部分担保机构对企业发展评估专业性有待提高,仍然以企业是否有担保、抵押为评判标准,弱化了为企业提供有效担保的效果。 (五)政府对科技型企业支持有限 虽然有政府“两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但这些资金在高新技术发展资金中所占比重小、安排分散,不能对一些好项目大项目提供有力支持。 (六)融资渠道单一 调查显示,银行信贷仍是科技型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占企业融资的80%以上。社会性的投融资渠道不畅、方式不多。一方面是大量社会资本积淀,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企业投资风险大,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资产少,相应负债能力也比较低,风险较大,难以吸引投资者。企业获取资金困难,致使一些好项目因缺少资金支持,难于做大做强,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和实现产业化。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实践 (一)加强监管引导 金融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引导银行加强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一是引导银行建立完善适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贷业务流程;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基层机构的审批权限;三是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信贷规模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四是对科技型企业不良贷款进行科学考核和及时处置;五是鼓励银行业机构创新科技型企业融资产品、融资渠道、担保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 各地紧紧抓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积极搭建科技专营支行,某市目前有2家银行机构成立了科技专营支行,并配备了相关专业人才,在建立商业可持续的科技型企业贷款机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三)大力推动风险补偿机制建设 针对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大的特点,各地政府出台了《科技和金融试点信贷融资业务风险补偿暂行办法》,实现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建设的重大突破,对全面改善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办法》通过对科技支行提供一定数额的坏账风险补偿和奖励促使银行提高风险容忍度,降低贷款门槛,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入。 (四)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品种 根据科技型企业市场状况,各地银行业机构及时开发出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的新产品,如某市商业银行与市中小企业创新中心、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合作,推出“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并推出针对以企业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动产或货权为抵质押担保项下的“仓储通”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推广互助式会员制担保贷款,为9家科技型企业授信5200万元,累计投放资金3700万元。 (五)对科技型企业开展上市辅导 融资与融智相结合,对有上市预期的科技型企业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而且在上市规划与辅导,募集资金监管与使用,后期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智力支撑,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某市为例,在银行的帮助下,该市有2家科技企业将于2年内实现上市,企业发展即将步入新阶段。 (六)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以某市为例,为帮助企业实现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2014年度由浦发银行该市支行主承销的1家科技企业的5亿元中期票据成功发行,为企业拓展了低成本资金的来源渠道,有效支持了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对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对科技型企业的专业化服务机制,开展好间接融资服务 进一步推动科技专营支行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核算独立化、风险分散化,指导科技专营支行坚持重点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经营方向、经营理念不变。探索科技支行“一行两制”模式,坚持并完善科技支行“五个单独”管理体制——单独的客户准入机制、单独的信贷审批机制、单独的风险容忍政策、单独的拨备政策和单独的业务协同政策;推动贷款审批权限的下放;坚持信贷评估时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兼顾、重大项目的联合评审、风险管理前移、团队责任制,完善科技支行风险管理机制。 (二)探索知识产权质押模式,开发适合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 指导专营机构不断探索和创新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进产品服务创新,满足科技企业的发展需求。组织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不断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处置方式;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流程,开通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绿色通道”;制定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技术规范和实施办法;探索“评估+担保+信评+辅导”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模式。建立“统借统还”融资平台的模式;探索信贷工厂模式,推进联合互保贷款;探索“贷款银行+助贷机构”的小额贷款模式。推进质押贷款创新,不断创新保理融资模式。推进股权质押贷款、合同能源贷款、应收租金保理、债权保险融资等方面的创新。 (三)完善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服务 大力推进科技担保机构的创新。推进科技担保在担保模式和反担保模式方面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企业互助担保、补贴资金贴现,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无形资产质押;推进科技担保在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方面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创业担保、担保换分红和担保换期权。探索贷款银行、产业园孵化器、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政府专项支撑资金、科技担保机构共同担保的“科技型企业融资联合担保平台”模式。 (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与机制 统筹市县(园区)两级支持金融、科技等相关资金,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建立政府、金融机构联动的风险共担机制,重点用于信贷风险补偿、创投风险补偿、融资担保债务发展、引导基金资本金注入和科技金融平台建设工作经费,发挥国有资本战略导向作用,以更大的政策力度,支持科技金融体系发展。探索政府购买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及采购高科技企业产品的新模式;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探索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 (五)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 完善促进股权投资发展的政策,依托当地区域优势,积极引进全国性或区域性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机构和拓展业务;通过政府出资引导,组建产业重组基金,促进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提高和衰退期企业的整合重组。通过税收优惠、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办公服务和项目对接等政策优惠,创造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各类股权投资基金聚集区,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为PE、VC等风投资本提供通道,拉动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跟进。完善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系统,通过上市奖励、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或返还和提供中介桥梁、历史遗留解决、协调服务等,促进科技企业上市。搭建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其综合服务功能,有组织推进金融创新和服务协调,不断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作者:何虹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新野县支行 实体经济论文:有关扶持实体经济的意见 为积极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促进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现就进一步扩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四大一高”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重点,促进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质量,建立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扩大信贷投放,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明显提升,持续提高企业满意率、贷款满足率和贷款覆盖率,努力实现三个“不低于”的目标,即: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各项贷款增速不低于全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加大对“四大一高”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破解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落实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要抓住我市成为中原经济区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个国家级经济区叠加区的难得历史机遇,有效发挥货币信贷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四大一高”重点项目、产业转移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强我市实体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二)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认真落实各项金融支持政策,努力提高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比重,切实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贷款难问题。要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认真落实有扶有控的要求,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着力加大信贷投放,着力建立完善机制,着力创新服务方式,着力突出差异监管,务求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 (三)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显着提高涉农信贷投放比例。要进一步推进“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健全“三农”金融服务网点和网络,以保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中心,落实“三农”金融服务政策,探索构建“三农”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加大对各类群体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做好金融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对符合要求和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及零就业家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其自主创业。对符合贷款条件、新增就业岗位吸纳上述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微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促进就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要充分利用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资源优势,继续稳步推进信用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就业的作用。 四、工作措施 (一)加大对“四大一高”重点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1.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均衡增长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信贷资金结构,统筹配置信贷资源,优先保证手续齐全、符合项目开工和建设条件的重大项目所需配套信贷资金及时落实到位。2.对符合国家投资投向、正在报批或需要继续完善新开工条件的重大投资项目,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的沟通协商,扎实高效做好信贷审查和信贷资金拨付的前期准备工作。3.对重大项目要建立起快速决策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有针对性地设计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包括中长期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债券承销、融资顾问等全方位服务,并在利率优惠、规模调配等方面给予倾斜。4.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贷款,为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提供有效信贷支持,发挥各家银行的优势和品牌特色,形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风险分散、合作共赢的信贷支持合力。 (二)鼓励引导信贷资源向小型微型企业倾斜。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决杜绝附加不合理的贷款条件,同时考虑小型微型企业实际经营状况,设立科学的贷款利率和服务收费标准,适度进行让利。要建立小型微型企业项目库,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科技政策的优质小型微型企业;支持科技含量高、特色鲜明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小型微型企业;支持有助于增加就业和具有可靠偿债能力的小型微型企业。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确保优先将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大型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争取小型微型企业信贷规模不受限制。鼓励和支持银行发行小型微型企业专项金融债券,监管部门要做好相关的组织推动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小型微型企业信贷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处理机制等“六项机制”,并在2012年底前全部建立完善并实施到位。要坚持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的“四单原则”。对从事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工作人员建立专门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科学设定尽责、问责和免责条款。各农村法人银行机构要学习银行的经验做法,在2012年底前确保做到“四专”,即建立专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的专营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小型微型企业金融工作的专业人员;制定专门针对小型微型企业授信的专项考核;单列小型微型企业信贷的专项规模。各国有商业银行和洛阳银行分行要大力发展延伸专营机构,切实解决小型微型企业信贷管理部门挂靠和没有单设专营机构的问题,凡是有县域银行机构的,争取在县域设立专营机构。 (四)提升小型微型企业金融产品适用性。1.加快担保和抵质押方式的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抵质押担保形式,逐步由单一抵押扩大为包括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过程中突出的“不敢贷”、“不能贷”等问题。2.加快小型微型企业信用评级方式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避免对财务报表、抵押担保等传统评级方法的过度依赖,将“三品三表”(人品、产品、抵押品,电表、水表、报关单表)纳入综合评定,以此作为发放贷款的相关条件,扩大小型微型企业授信面。3.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小型微型企业成长周期、行业特点、风险状况、资金特点和盈利能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行(社)制宜,研发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金融产品,探索金融产品多样化,提高金融服务个性化,逐步由提供信贷资金向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转变。4.加快业务流程的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简单、方便、快捷的服务原则,积极推进业务流程再造、规范操作标准、集成信息决策,不断缩短审批链条,提高放贷效率,逐步实现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横向功能集中、纵向时间缩短,满足小型微型企业“短、小、频、急”的信贷资金需求。 (五)积极推进服务“三农”金融体制改革。1.积极推进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改革,按照单独信用管理、单独信贷考核指标、单独能力资源配置、单独的激励考核安排、单独贷款政策扶持体系等要求,推进改革进程,加大支农力度。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步伐,做大做强农村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3.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实现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在各县(市、区)全覆盖,发挥其支持“三农”的补充作用。4.大力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社等民间合作组织,引导民间闲散资金的合理流动。力争用2-3年的时间推动农村逐步建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资金需求。 (六)努力形成金融支持“三农”合力。农业发展银行分行要在及时足额供应粮棉油收储信贷资金,维护主要农产品市场稳定的基础上,大力支持水利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农业科技等信贷业务,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仓储和冷链物流项目等。农业发展银行分行、农业银行分行要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产业化贷款的投放,要在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筛选一批经营效益好、示范效应明显的企业作为目标客户进行重点营销,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覆盖率;同时要选择一批信誉良好、项目可行、有公司依托的种、养、加工业大户,稳妥发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市农信办要把广大农户作为基础客户群,适当提高信用农户的授信额度,发放循环授信凭证,切实为农民贷款提供便利;实施批量营销、批量评估授信、批量放贷相结合,主动对专业村、专业户集中营销贷款;确保信贷资金向特色农业倾斜,集中培育壮大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烟叶等优质特色产业。邮政储蓄银行市分行要扩大“百亿送贷活动”的成果,继续依托特色村信贷服务模式,着力提高涉农贷款比重。 (七)探索建立“三农”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1.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支持“三农”的税收优惠政策。2.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地方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的风险补偿资金,财政部门以上一年度县(市、区)涉农贷款的实际余额为基数,按新增涉农贷款的一定比例予以风险补偿。3.建立农业贷款保险制度。引导农村保险与农业信贷相结合,建立职能部门间的联系机制,共同解决经营风险和农民投保的承受力问题。在政策性保险缺位的情况下,可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财政部门根据承保与赔付的情况对保险公司给予补偿。 (八)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研究完善配套政策,主动融入金融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中。有关部门和经办银行要进一步简化小额担保贷款的审批手续,明确办理各项手续的具体流程和时限。同时,要加强对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之熟悉掌握小额担保贷款相关的工作流程、时限和要求,提高小额担保贷款的办理效率。经办银行应建立区别于其他商业性贷款考核制度的小额担保贷款单独考核制度,在操作规范、勤勉尽责的前提下,经办银行的小额担保贷款质量考评情况可实行单独考核,不影响经办银行和信贷人员的年终评比、奖励和晋级。 (九)建立健全再就业贷款联动机制。建立“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机制,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项目的成功率。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人民银行要积极推进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的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面向所有创业者的项目开发、创业指导、融资服务、创业孵化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加快信用社区建设,利用社区劳动平台为小额担保贷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民银行和经办银行要加强配合协作,积极开展个人信用意识教育,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和失信惩罚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和社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有效降低小额担保贷款的成本和风险。 (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个人购房的信贷支持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有实力、有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前景好的项目,要积极提供融资支持和相关金融服务,满足房地产开发的合理融资需求,增强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优先支持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继续支持居民首次购买自住普通住房和购买改善型自住普通住房的贷款需求。对居民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符合条件的,可执行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要严格执行对第二套购房的贷款条件和所规定的政策,对非自住、非普通住房的贷款条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适当予以提高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切实改进风险定价水平,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实体经济论文:金融与实体经济跨越发展 一、把握经济发展主流。拓展金融服务空间 湖北经济具有其他区域难以比拟的优势,也有相对的不足。把握自身特点,趋利避害,发扬所长,弥补所短。是湖北经济实现后发增长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的重点,也是湖北银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难点。大力支持经济社会建设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湖北要加速经济步伐.就要抓紧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和公共基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主两副”个中心建设以及长江经济带、鄂西生态旅游区开发、大别山革命老区开发以及湖北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汽车产业升级建设、长江汉江水资源利用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等,都是支撑湖北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建设项目.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金融支持湖北经济发展,就要针对省情区情,抓住突出矛盾,解决主要问题,真正对这些关系湖北经济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工程加大投入.保证丁程尽快实施,加快建成。积极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未来竞争力和发展增长点。对湖北而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加快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符合湖北的经济文化特点,具有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优势,应当率先优先发展。金融在服务这两个领域发展过程中应当把握三个方向:第一,紧紧抓住新兴产业与湖北传统产业的结合点和升级通道,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持湖北主流实体经济结合起来;第二,把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与加大科技创新手段结合起来。支持文化加科技的文化龙头企业向市场化、产业化、资源化发展和转型;第,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首先需要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调整服务布局,积极推动“一主两副”战略实施。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与平衡湖北省内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原则。理解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通过金融手段,促进资源要素在不同功能区域的重组流动,提升经济的活跃度和整合集聚能力。湖北自身经济和金融资源毕竟有限,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需要挖掘经济金融存量,更需要提升经济金融增量。区域经济金融政策应当充分鼓励和调动两个副省级中心城市的资源聚集和资源利用能力,这就需要在政府科学决策、金融监管部门合理引导、金融机构主体变革图新、地方政府创新机制方面共同作用。武汉则应重点打造多层次、多主体、交叉融合的现代金融市场化服务体系,引导金融市场各个主体突破传统模式.实现金融服务跨越发展.引导区域以外金融要素向武汉集聚,提升武汉经济金融总量。 二、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银行服务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成长模式。基础来源于银行服务市场的定位与银行发展的核心战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监管政策的变化、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银行业传统发展方式.特别是核心价值理念与实现业绩可持续增长的模式。都面临着深刻的考验。同时,银行机构在资本约束背景下,也在推进着盈利模式转变,努力形成多元化收入和利润来源。因此银行机构越来越重视在制定发展规划中,以实现资本运用效率目标为基础,把自身发展规划与经济发展环境和金融发展需要进行比较,从而在确定发展区域、业务重点、业务结构、资源投入、组织架构、绩效管理等进行综合考虑。银行服务价值的核心是在满足核心客户经营需求的同时,实现银行自身的价值目标。服务的竞争必然带来服务的差异化和专业化,银行通过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了解核心客户的核心价值诉求与实现银行经营目标的契合点,不断明辩和调整客户因市场变化而产生的x,t银行服务需求的变化,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核心目标客户。所以在服务湖北经济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和寻找属于自己的目标客户,形成针对核心目标客户的客户服务策略。是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基础,也是保持业务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在确定自身核心客户策略和服务目标之后,就必须努力提升和巩固在这一领域内的服务品质和服务效率,满足客户的要求。在发展自身专业化服务能力过程中.银行机构既要遵循银行基本服务功能与内控管理原则。更要通过金融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满足客户对服务品质、服务价格、服务效率的更高要求.在金融服务中保持竞争优势。湖北主流经济发展为银行提供了丰富的客户市场资源,但这些客户自身也在实施着产业升级、行业整合、市场网络建设等工作,也需要在现代融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融资支持,商业银行不仅要满足于较为传统和单一的金融服务功能,把传统业务做专做精。而且更要抓住客户发展提升的机会,向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的方向转变,通过创新业务、搭建平台、拓宽渠道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从总体上提出加快湖北创新型、复合型、综合型金融人才培养计划也属当务之急,这既是各家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兴行之策。要发挥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的各自优势,提高各级政府对金融产业和金融发展的认识;调整各级政府对金融产业、金融机构的评价视角,完善考核办法;积极鼓励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模式创新,积极鼓励引进创新金融人才和创新金融机构。湖北的银行机构在培养金融创新人才或者建设专业化服务团队方面不应当与发达地区有太大的差距。在实现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应当优先发展创新型人才,通过创新服务的方式促进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提速、上规模。 三、加快区域金融强省建设。促进经济金融共同繁荣 湖北各级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共同责任。应当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充分互动.将金融服务升级、经济结构升级和微观主体培育三者放在一个宏观框架下进行统筹规划,为湖北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经济、金融、企业共同实现跨越发展。金融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过程,高度关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变化,提升自觉响应能力。为此应当把金融经济运行纳入全省经济活动、经济调度和经济分析的体系内。在体系内加强沟通协调、加强信息交流、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同时,围绕建设区域金融强省的目标,政府层面应当把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强化金融市场环境建设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体系加以规划和管理,引导出台支持金融优先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从招商引资式的金融业发展政策向引导、服务和支持的金融业发展政策方向转变,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和服务升级搭建政府服务平台和政府合作平台。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当首先把武汉自古就有的区域以外资源导入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用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吸引区域外部甚至境外机构向武汉积聚,在做大的基础上形成做强效应。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当确立服务全省的发展目标。发挥出辐射和脯养湖北全省特别是重点发展区域的作用.发挥资金加管理加人才的优势.在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武汉城市发展向现代服务业方向转型。应当充分发挥国家批准武汉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强大政策优势,结合湖北的优势资源,以科技金融、产业金融的机制体制创新和发展模式突破,服务于湖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也在我国金融产业发展过程中走出湖北的特色模式。在这一最有可能实现突破发展的金融模式创新中.有两个重要内容应当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良好的竞争性发展的创新环境和集群化生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通过强化专业化风投团队市场发现机制建设和银行对成熟技术产业化的支持,湖北完全有可能培育出有中国特色和湖北特色的硅谷银行发展模式。湖北拥有丰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加上湖北拥有的信息、传媒、通讯、多媒体技术优势,也完全有可能打造出像湖南、江苏、北京、上海等地的文化产业集群,为湖北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更丰富内涵。打造湖北金融的信用高地。有关各方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和环境建设,强化湖北诚实、守信的信用文化,有效防范各种类型的区域金融风险,营造让党和政府放心、让金融机构安心、让人民群众舒心的金融发展环境。加快中小金融服务组织的制度化发展建设.加强各级政策性担保机构建设,规范发展民间金融,优先发展信用中介服务体系,构筑多层次满足中小企业、社会居民正当合理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使湖北成为金融资产质量最高、金融服务效率最好、金融法制环境最优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信用高地,促进湖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市场 经济 的 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企业 作为市场的基础正以其独立经营及利益主体的身份,参与社会的市场竞争。长期以来,内部 会计 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形同虚设,被认为是企业会计资讯品质不高的万纠之源。因此,笔者拟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 问题 对策 内部控制是 现代 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企业经营活动更合理、合法化,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差,企业经营、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违法违规现象层出不穷,要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近几年,我国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进行了体制改革,体制改革虽然对国有企业宏观机制进行了改造,但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依然存在,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内部控制手段软弱。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的根本出路在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本文根据目前国有企业的现状,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求对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所涉及的几个方面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确保有关 法律 、会计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然就目前而言,内部会计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货币资金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销售与付款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成本费用控制;担保控制;预算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存货控制,这是财政部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础规范》中规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它清晰系统地划分了会计工作中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环节过程应加以控制和规范的范畴,是企业确定内部会计控制原则、目标和方法的依据。 二、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近年来在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推动下,从理论研究向政策指导、实务应用领域迅速展开。但就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来看,并不理想。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内部控制仍很薄弱,内部控制功效表现紊乱,机制失衡,从而引发的经济犯罪和经营失效屡见不鲜,主要表面在以下方面: 1.内部环境方面 (1)没有真正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备而实不至”,尤其体现在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不少企业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同时,我国国企存在严重的“所有者缺位”,具体表现为政府作为所有者却把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权交给企业管理人员,授权经营把原应属于股东的权力一并交给了国企经理人员。(2)风险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绝对消除,风险和收益并存,没有风险,就不可能有收益。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要参与市场竞争,必然要面对风险。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但是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国企经营管理的理念并不成熟。(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者作为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主要责任人,管理者的素质 自然 成为决定内部控制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国企管理人员的素质远未达到内部控制的要求。陈久霖明知从事石油期权投机交易是明令禁止的,但直到期权保证金支付问题难以解决、经营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他才向母公司出具紧急报告,即使是到这个时候他也没有说明实情,试图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来掩饰公司的违法行为,最终酿成为石破天惊的大悲剧。 2.会计信息质量方面 从近年来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机构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所公布的情况来看,发现会计报表严重不真实的企业占半数以上,有的虚盈实亏,有的虚亏实盈。 3.维护企业资产安全方面 安全是企业资本运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国有企业的资产安全状况令人担忧。一方面国有企业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随着市场体制的变迁,积压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国有资产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三、完善 企业 内部 会计 控制的建议 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何以一种更积极的状态参与到世界竞争的潮流中去将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题。 经济 现实迫切要求我国企业早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1.重视内部环境 只有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具体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才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要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就必须对现有董事会结构进行调整完善,充分发挥其监督、制衡和决策作用。对于董事会的人数构成方面,相应地增加外部董事人数,特别是一定数量的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董事。另外一方面,对于大型的国有企业,董事会可以借鉴知名国际公司的董事会做法,设立若干独立委员会,如审计、薪酬和提名委员会等。 2.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 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有两项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l)内部审计,在企业各个层级的人员中,就内部控制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审计部门的作用不仅在于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还应该帮助组织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成为内部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建议管理当局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组织文化,使成员能自觉把办事准确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2)控制自我评估,在国外,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新趋势是实行“控制自我评估”(csa,controlselfappraisal),意指每个企业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的目标。csa是为提高组织内部控制的自我意识所作的努力,这种活动经常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设计csa的目的是使人们了解哪里存有缺陷以及可能引至的后果,然后让他们自己采取行动改进这种状况,而不是坐等内部审计人员.站出来。研究表明,实施csa的方法对于一个企业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内部审计程序和业务经营程序以及控制风险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可试行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csa,以便经常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有企业迫切需要早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于改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完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构造及其分层设计 [摘要]本文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产权关系、治理结构中管理权责安排结构及企业经济管理要求的多样性是构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基本理论。在确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应当按照公司治理结构层次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内容层次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具体目标进行层次划分及其设计,以便于具体贯彻落实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 目标构造机理 层次划分及其设计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合理地构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特别是按照公司治理结构中权责关系及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则是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构造 现代企业制度其实质是指以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相制衡为主的各种权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种企业管理制度安排,在这个多元利益主体结构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既包括 “会计控制”,又包括 “对会计的控制”,从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五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等规定来看,也显然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企业不同利害关系者对企业的权力和经济利益要求及其所承担责任的不同,实施会计控制的目的也就不同,因此,企业内部权责结构决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当然,我们在研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各种目标的差异时,并不否认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总体目标具有相同之处,即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利害关系各方之利益的共同所在,因此,它是协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各具体目标不对等、不一致甚至相互对立和矛盾的基本点和根本依据。 在现代企业利害关系者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两大集团。按照这一原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可以分为所有者目标和经营管理者目标两大目标群。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是其投入企业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要求实现其资本保值、增值目标,他们期望获得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价企业的财务状况以便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有效的、高质量的会计控制作保证。因此,企业所有者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相关、及时的会计信息是所有者了解、查证受托经营者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尽职尽责履行其受托职责的基本依据,所有者通过会计信息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能够了解掌握其资本的安全性、收益性和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实施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经营管理者的必要干预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全面履行其受托经管责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经营者要实现这些目标,没有会计控制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实施对会计的控制并通过会计控制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济管理要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热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及时向企业所有者提供为企业所有者接受的财务报告及其它会计信息,以解脱其受托责任。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按公司治理结构层次划分及其设计 按照企业治理结构原理,上述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内部会计控制目标,还应具体划分为股东、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财会经理、内部审计等若干层次具体的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股东作为企业资本的出资者和股份的持有人享有所有权和股东权,在内部会计控制上拥有审查财务账簿和股东大会决议以及监督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法定权利机关,享有决议权、听取报告权和查核权,股东大会可以查核董事会所造具的财务会计报告,查核监事对这些财务会计报告及账册审核后所提出的报告。可见,股东及股东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要求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真实、完整、有用的会计报告及其它会计信息,监督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行为,做出正确的投资及管理决策。董事会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代表公司同第三者进行交易活动的法定必备的业务执行机关,对业务执行起决策作用,它接受股东的委托,负责公司的战略和资产经营,监督和制约经营主要决策,董事及董事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主要是保证计划、投资方案、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等的科学公平合理、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合理、制定高效可行的公司基本管理制度等。企业经理人员由董事会委任,是企业的人,具体负责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协助董事会制定企业战略并负责具体实施,如制定企业长短期计划;制定、建议并实施企业财务总战略;制定并实施有关企业预算和管理控制程序,确保企业管理者能够掌握正确信息,以明确目标、做出决策、监督绩效;具体管理企业的劳动人事、生产经营、市场营销以及财务事项。从此不难看出,企业经理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营管理要求的内部经营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经营风险控制系统;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监事有公司创立会或股东大会选任并对股东大会负责,它是对董事和经理班子行使监督职能的机关或个人;监事会是对董事会、董事和经理人员等管理人员行使监督职能的机关,其主要职权是对公司普通业务的监察和财务会计监察,因此,监事及监事会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及行为、财务会计工作及会计资料实施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确保股东及股东大会目标的实现。按照《公司法》及《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单位财务负责人 (或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与其他副总经理一样由总经理提名、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单位财务负责人报酬事项由董事会决定,显然,财务负责人既要对总经理负责,又要对董事会负责,但最终或主要是对董事会负责,因而企业财务负责人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主要是实现董事会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并接受监事会的监督。以此类推,企业会计人员及会计机构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认真实施会计监督、履行自身职责、(在正常的、不违规的前提下)对财务负责人负责。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在我国内部审计主要是对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对企业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单位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在我国内部审计的建制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部审计身份及目标的定位问题,即为准服务对谁负责?世界多数国家公司的监控机制,主要有单轨制和双轨制两种。采用单轨制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其股份有限公司机构设置主要有股东会和董事会两者,在董事会内分设一个或数个委员会,其中具有直接监督责任的是审计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监控公司内部控制的结构、审查内部稽查部门、推荐公司签证会计师、审查公司年度内控计划、核阅公司财务报告等;采用双轨制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其股份有限公司机构设置主要有股东会、董事会和监察人 (即监事会)三者,而其监控的主要机制是董事会负责业务的经营,监察人负责监督董事会业务的执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即属后者。在双轨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审计设置是隶属于股东会、还是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呢?如果隶属股东会,那么其职能则与监事会职能相重复;如果隶属总经理,那么董事会势必需另设内部审计机构,因此,笔者持在董事会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意见,这样能够形成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严密内控系统,即股东会通过监事会对董事会实施内控,董事会通过内部审计对总经理及其它管理者实施内控。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之中,因此,明确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的内部会计控制具体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按照分权制约原则,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应对企业会计负责人负责,对企业所发生的日常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按照社会审计的基本职责来看,聘请、委托注册会计师的权利及有关事项应有企业监事会负责,以保证社会审计发挥维持社会经济秩序和促使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职能的作用。 按照约束与激励原理,在确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约束目标的同时,明确激励目标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内容。确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激励目标的基本原则应是约束与激励相一致,即谁约束谁激励。在美国股份公司治理结构中,通常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的同时,设置提名委员会和报酬委员会,分别负责提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任免和报酬方案,报请董事会研究确定 (主要管理人员的提名及报酬应报请股东会研究确定)。美国做法值得借鉴。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按其内容层次划分及其设计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按其内容层次来划分大致如下:内控制度科学合理、查错防弊及时准确、财产安全完整、业务活动健康运行、风险控制系统有效、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会计信息及时有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管理效率真实高效、国家法规贯彻执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完善升华等,这些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递进层次关系,通常表现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条件。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的基本内控目标,包括约束制度和激励制度两个基本部分,企业应按照《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规章制度,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及其以下各基层管理和业务经管部门及人员的内控权限、职责义务范围、履行方法及其奖惩内容、办法等各项内容都应以科学合理的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尤其是各部门及经办人员的内控目标及具体内容应具体详尽、科学合理适当。查错防弊及时准确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应是企业内部各管理阶层、各管理部门的会计控制目标,但是各管理阶层及管理部门的具体查错防弊的具体目标、具体方法及措施却是不尽相同的,如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过程中的查错防弊,应有财会部门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相应的授权批准程序、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必需分离、。相关机构及人员应当相互制约、加强款项收付的稽核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各资金使用部门应严格遵守授权与批准程序及权限范围的规定,会计部门及人员应严格履行审查监督职责。保证财产安全完整,既是财产经管和使用部门及人员的内控目标,又是财会部门的内控职责,还是企业出资者及管理当局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因为,从会计基本原理来看,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包含着资本的安全完整,资产是资本赖以存在的自然形态,资产还是对企业未来经济效益有用的经济资源,实现资本保值增值也有赖于资产的安全完整,它要求企业会计在稳健等会计原则基础上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在尽可能防范和抵御未来资产风险的基础上,从事会计核算及监督工作,在制定各项投资及其它经营决策时要充分考虑投资及其它决策的风险因素。可见,财产安全完整既是自然物质和权力形态的安全完整,更是财产价值形态的安全完整,因此,财产安全完整是企业各部门的共同内控目标和职责。促使并保证企业业务活动健康运行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所谓业务活动健康运行应是指各项业务活动内容合理合法、符合企业整体业务目标要求和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业务风险在可预见的控制范围之内,开办业务活动的手段与方法科学正当、无违法违纪行为,业务活动效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效益性和前瞻性,业务活动运行程序明确顺畅、快捷、高效率,业务经办部门及人员责任心强、积极性高等的运行状态,可见,业务活动健康运行这一内控目标涵盖了得笺具体的控制目标。风险控制系统有效目标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种类、内容、风险程度、风险发生及其防范部门,风险评估机制健全,防范规避风险措施得当,风险信息反馈灵敏准确,防范风险能够令行禁止,防范风险的奖惩制度严明等。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既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又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会计正是通过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的记录、汇总、报告等手段实现其对企业经管责任落实、对企业财产及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职能的。从大的方面讲,会计工作与业务经办活动是两项不相容职务和工作,会计是对业务活动进行控制的基本方式和手段,这是会计存在并取得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因。美国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其 《会计思想史》著作中指出:“私人财富的积累导致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这种会计不仅应保护物质财产的安全,而且应证明管理这些财产的人是否适当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调查受托者的诚实性和可靠性的需要,使内部控制成为所有古代簿记制度的主要特征。”这充分地说明了会计及会计资料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会计及会计资料的内部控制本质。会计信息及时有用是在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及前述各个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进一步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所谓 “信息”是指有用的消息相资料,会计信息是指对企业利害关系者进行管理及经营决策有用的会计资料,从内部会计控制的层次内容来看,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主要是单位负责人、会计部门及人员的基本内控职责,会计资料能否进一步成为会计信息这主要是股东、股东会、监事会等的内控职责,也就是说会计资料是否有用要根据使用者的目的和标准来判断,忽视会计资料与会计信息的质量及目标的区别,只能混淆内控中的不同职责与任务,所以《会计法》将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作为其基本立法宗旨之一,并明确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负责是科学合理的,是一大进步,因此,这里将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和会计信息及时有用作为两个层次的内控目标是有现实及理论意义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是指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之外的其它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应健全完善,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除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外,还应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与内控制度协调一致的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确保这些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管理效率真实高效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保证真实反映企业管理效率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过于繁琐,不讲效率,同时又要保持适度的控制与被控制者之间的博弈空间,以便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保证国家法规制度贯彻执行不仅是社会审计、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实施 “再控制”的目标之一,而且还是国家以所有者和国家宏观管理者的身份实施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和要求,这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之一。当然,这里也包括通过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国家法规制度在企业内部的贯彻执行。促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是整个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这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确保单位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总体要求,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好坏的最终标准。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时会存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做得很好,但是由于其它原因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并不好的情况,也就是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好并不是说企业效益就一定好。会计职业道德完善升华是指在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过程中,通过“它控”和“自控”,促使职业会计人进一步树立并增强正确的会计职业良心和职业责任感,进而达到会计职业道德不断完善与升华的一种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内部会计控制的过程,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过程。因而,就职业会计人而言,能够促使其会计职业道德的不断完善与升华,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最高尚之目标和精神境界。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摘要:就 企业 内部 会计 控制制度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是 现代 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质量,检查各项 经济 运行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促进生产经营管理各部门协调工作,保证国家 法律 政策的执行,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完整,达到预定的经营目标而建立的一种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和财产管理等所进行的控制活动,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会计控制,《会计法》所要求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真实与否及国家经济运行指数,建立内部会计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控制 内部会计制度采取的一切措施方法和程序,最终要由人来执行,所以最首要的是会计人员素质的控制,包括以下内容:制定有效的用人政策;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对会计人员进行轮训或继续 教育 ,不断提高其业务技术能力;岗位定期轮换,以加强责任心;实行会计委派制,切实把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入会计监督的范围。 二、组织机构控制 在建立组织机构时,将具有控制功能的措施引入内部控制机制,使其具有防护性功能。具体包括,一是单独设立机构和会计人员,明确会计人员的职权范围。二是会计人员职权要明确划分,明确各自应履行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三是会计内部人员岗位的划分要明晰。 三、业务处理程序及经营全过程控制 从会计角度说,一切经济业务都须经过会计部门,并明确各部门发生或经办有关业务与会计部门的关系,以防止管理过程中漏洞的发生,同时也使会计资料反映真实、准确、及时,减少会计记录遗漏等错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应着重从采购业务控制、销售业务控制、货币资金控制、固定资产业务控制入手。 1、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 采购业务包括商品、材料和固定资产的采购。它一般由签订购货合同、验收材料或商品入库、结算支付货款三个环节构成。其要求包括,采购计划、订货、验收、结算等工作必须分工负责;采购人员除特别授权外只能按批准的品种、规格、数量进行采购,不得擅自改变采购内容;除零星采购外,采购业务均需签订采购合同;采购货款必须经过审核、核对合同,方可付款结算;采购货款除小额采购外必须通过银行结算;采购的物资必须经过验收方可入库;采购过程的损耗必须查明原因,经审核批准后方可处理;应付账款明细账与总账应定期核对。 2、销售业务的内部控制 销售业务是指 企业 围绕推销产品、商品或劳务等所发生的 经济 业务。销售业务一般要经过签订销售合同、填写发货单通知仓库发货、办理发货、办理货款结算四个环节。在设置销售业务内部控制时要求:销售合同、发票和发货单,必须经审核批准方能生效;发票和发货单应顺序编号,如有缺号须经批准方可注销;要按规定价格销售,未经授权不得改变售价;收款时必须对品名、数量、单价、金额进行审核,有销售合同的必须与合同核对;废残料的出售必须按一般销售处理;销售退回必须经授权批准后方可办理退款手续;开单、发货、收款必须分工负责;应收账款明细账应与总账核对相符。 3、固定资产业务的内部控制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生产手段,价值大,使用期长。它的内部控制要求是:固定资产的购买、自制报废、清理、转移、调拨和出租均应经过批准,并取得相应凭证;固定资产购买必须签订合同;固定资产应建立固定资产目录、明细账和卡片;定期对固定资产清点,对账实不符情况须经过批准后方可进行账务处理;固定资产折旧和大修理费用必须经过复核;报废固定资产处理必须经过审核。 4、货币资金业务的内部控制 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内部控制,是整个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关键。货币资金业务是指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收支业务。它具有业务量大、发生范围广的特点。具体要求有:实现钱账分管,出纳员不得负责总账的记录和凭证的保管;各种收付款业务均应集中于出纳部门。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出具收款凭证或付款凭证;现金收入和支出必须立即记账,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现金日记账情况并进行账实核对;银行存款收付业务必须定期与对账单核对,并由出纳员以外的人员编制或审核银行调节表;库存现金除日常周转需要外都应每日解交银行,库存现金必须存入保险柜;发票和收据必须按编号顺序使用,领用空白发票和收据必须进行登记;支票签发必须由出纳员和财务负责人两个以上负责并签字,并应设置支票签发登记簿进行记录;所有付款业务只有经过审核批准后方可支付;一切收付款业务员必须凭证齐全,收付业务完成后必须加盖收付讫印章;所有与现金或银行存款收付业务有关的人员在业务处理后都必须在相关文件上签字,以备追溯责任。 一项好的内控制度,应该达到以下标准。其一,控制触角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没有留下控制死角。也即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纳入了内部控制范围。其二,事权划分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即内控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要能真正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操作方便。其三,控制程序规范,过程控制受到特别的重视。也即内部控制要形成 科学 的机制,尤其是要把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放在突出的地位,通过控制,防患于未然。其四,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功能可得到有效发挥。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浅谈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摘要:施工企业由于内部管理的不完善、不到位而导致目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健全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施工企业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必须要从建设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加强内部管理,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制度保障。本文就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施工企业 会计控制 职责权限 一、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1. 施工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程度不够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其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控制过程,但在实际情况中,企业往往只重视事后控制,对事前和事中的控制则忽略了。许多企业只有事后的核算和分析,缺乏科学的事前预测和决策,事前制定的计划不科学,缺乏事中的及时监控调整,事后的奖惩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企业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 目前相当部分企业领导对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重视,有的管理人员自身都不能遵守有关的控制制度。企业管理层存在重生产、轻经营、重开发、轻内部管理的思想,甚至把内部会计控制看作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情。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单位里领导说了算,才能真正体现经理负责制,对建立内控会计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 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执行力度不够 有的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制定的比较严密,但仅仅停留在纸上而未贯彻执行,成了流于形式的一纸空文,内部管理权限失控,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滥用职权,贪污舞弊造成可乘之机。 4. 内部的监督缺乏或者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己建立的企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监督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另外,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体制也不健全,各职能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监督,各行其是,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得到快速传递与交流,不仅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完成,同时对内部审计也极为不利。 5. 会计人员素质低或者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应有发挥 目前会计人员的素质相对而言不能满足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要求,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也流于形式。致使部分会计人员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不高,自我管制能力差,影响其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另外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松懈企业管理,使财务会计制度发挥不了应有作用,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应有发挥。 二、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 1. 控制环境建设 从控制环境包括的内容来看,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需要改变和加强对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经营管理观念等;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同时要把提升内部审计的职能,从查错防弊提升到对公司管理作分析和提建议。 2. 会计系统建设 会计系统是指企业为了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企业交易,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记录,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应能做到以下几点:确认并记录企业所有真实的交易;及时且充分详细地描述交易,以便在会计报表上,对交易作适当的分类;正确计量交易的价值,以便在会计报表上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确定交易发生的期间;在会计报表上公允披露交易及相关事项。 3.控制程序建设 控制程序是内部控制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应重点加强控制程序建设。 (1)建立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 所谓不相容职务分离是指对某项交易涉及的各项职责进行合理划分,使每一个人的工作能自动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 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控制程序原则,企业要求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分离,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分离等。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能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2)建立授权批准控制制度 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员工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对有关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交易是管理在其授权范围内授权才产生的。授权批准制度要求企业制定相关办法,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等内容,并规定企业内部各级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4. 结合行业特点建设 施工企业的工程工期长短不一,具有工程分散、野外作业的特点,导致难以设置有形或象样的仓库,而工程所需材料种类多,施工技术水平高低不同,难以准确确定应用材料的数量和金额。施工企业一般都是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每个项目又有自身的特定,与其他持续经营的企业有所不同。但施工企业仍然可以建立内部控制,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结合施工企业的特点,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首先,健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控制制度 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在财务上分设会计和出纳岗位,会计人员负责帐务的记录与核算,出纳人员购买、保管及使用现金支票,收付或管理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财务印章应分开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收入、支出、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 其次,建立健全应收帐款控制制度 在应收账款控制制度的建立上,财务部门和经营部门具有不同的职责,相互制约。经营部门负责应收帐款的催收工作,在工程完工后一个月内做好工程价款的决算及结算工作。财务部门负责债权债务的管理工作,通过对账龄的分析对经营部门提出建议。财务部门评价客户资信程度,做好应收帐款帐龄分析,了解债务人现状,确定需要注销的坏帐。 再次,建立健全采购与付款控制制度 施工企业具有较多的采购和付款业务,这项交易应建立健全控制制度,为财务核算提供合理依据。确保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三、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1.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淘汰等办法,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要建立考核、奖励、晋升、淘汰机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业绩、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综合考核,奖优罚劣,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 加强企业环境建设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应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规则的要求运行。 3. 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 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4. 加强信息的沟通和实施有效的监督 严格控制信息系统的流程,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精确完整的数据;强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保证按照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程序进行运作;加强病毒防治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完整。 没有监督就等于没有控制,监督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再控制,主要由审计部门实施。重视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要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范围、审计人员职责等要有明确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董事会或者总经理领导,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中的监督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将会计控制制度上升到法律层次,但施工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以及会计控制监督缺乏力度等问题仍然存在。施工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会计控制,才能确保施工企业在复杂的经济活动环境下有效地规避财务管理风险,预防企业内部人员经济犯罪和管理违规,保证企业良好经济效益的实现。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浅议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摘要] 本文从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出发,深刻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阐述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分析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 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 (1)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者为了确保法律、法规以及经营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保证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既定的目标,对所属企业和人员的行为进行制约和规范,对所拥有的资金和财产进行维护和有效利用实施的一系列方法、程序和制度的总称,是一种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 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和市场经济的基础工作,是随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子系统。 (2)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子系统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二、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1)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对于所有者来说,其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保障。对于经营者而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是其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既能够规范经营者的行为,也能够促使所有者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调动经营者管理好企业、赚取利润的积极性,从而促使现代企业平衡、稳定、协调地发展。 (2)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是落实《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加强企业的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我国已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的会计行政法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正在实施的新的《会计法》明确要求各单位必须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可见,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是贯彻落实《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 (3)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我国企业面临来自外部世界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这一经济现实迫切要求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与国际惯例接轨。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是一种必然选择。 三、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存在于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各个管理组织中,与企业经营过程结合紧密,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施工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程度不够。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其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控制过程,但在实际情况中,企业往往只重视事后控制,忽视对事前和事中的控制。许多企业只有事后的核算和分析,缺乏科学的事前预测和决策,事前制订的计划不科学,缺乏事中的及时监控调整,事后的奖惩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企业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目前相当部分企业领导对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重视,有的管理人员自身都不能遵守有关的控制制度。企业管理层存在重生产、轻经营、重开发、轻内部管理的思想,甚至把内部会计控制看作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情;有的高层领导者越权管理,使原本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员工粗枝大叶,责任心不强造成人为失误,甚至联合起来舞弊,使内部会计控制失去了其基本功能;有并未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的;也有的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将已制定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应付外来审计。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单位里领导说了算,才能真正体现经理负责制,对建立内控会计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执行力度不够。有的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比较严密,但仅仅停留在纸上而未贯彻执行,成为一纸空文。如设备租赁未按制度贯彻内部牵制原则;有的财务付款手续不健全,不按合同规定付款;合同的签订、执行、付款都由一人来执行等;有的内部管理职责不清,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决算、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机制;内部管理权限失控,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滥用职权、贪污舞弊以可乘之机。 (4)内部监督缺乏或者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不仅要求制度化,同时应配有相应的监督制度。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已建立内部监督制度的企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监督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有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监督流于形式,没有建立整套的评判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也没有制度化。此外,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体制也不健全,各职能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监督,各行其是,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得到快速传递与交流,不仅影响工作的正常完成,同时对内部审计也极为不利。 (5)会计人员素质低或者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应有发挥。一般说来,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方面,会计人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人员的素质和独立性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目前会计人员的素质相对而言不能满足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要求,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业务水平偏低,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也流于形式。致使部分会计人员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不高,自我管制能力差,影响其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另外,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放松企业管理,使财务会计制度发挥不了应有作用,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应有发挥。 四、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还存在问题,没有起到实际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 (1)企业负责人不重视,未带头执行。破坏既定内部会计控制程序,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而且,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许多企业更注重业务发展,追求经济目标的实现,没有建立与当前形势相适应的、强有力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内部管理,未能处理好发展与管理的关系。有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甚至认为,内部会计控制不能创造效益,还要占用人员编制,增加经营成本,因此对内部控制并不十分重视。 (2)控制环境的失效。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首先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对于控制环境而言,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当董事会拥有技术、才能和智慧,并能进行适当的管理时,才能适当履行其监控、引导和监督的责任。而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来说,虽然在形式建立了董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经常只有一个“虚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实施公司经营决策的董事会与从事公司日常经营事务的总经理班子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职责重复。 (3)风险意识不够。控制和风险的概念紧密相连,在企业日常的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也应该时时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才能将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无法达成的风险降至最低。特别是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风险最容易发生,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环境改变时的事务管理。 (4)信息流动与沟通不顺畅。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应按某种形式及在某个时间之内,辨别、取得适当的信息,并加以沟通,使员工顺利履行其职责。员工都必须了解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关内容以及自己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 (5)内部监督失效。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监督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进行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实现,或两者结合。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企业监督内部会计控制环节的主要力量。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甚至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结合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建立和完善当前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企业环境建设,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加强信息的沟通和实施有效的监督等。 会计人员素质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淘汰等办法,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不仅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要注意其职业道德及法制观念的培养。要建立考核、奖励、晋升、淘汰机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业绩、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综合考核,奖优罚劣,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应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 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严格控制信息系统的流程,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准确完整的数据;强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保证按照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程序进行运作;加强病毒防治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完整。 没有监督就等于没有控制,监督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再控制,主要由审计部门实施。重视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要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范围、审计人员职责等要有 明确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董事会或者总经理领导,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中的监督作用。 六、结束语 虽然我国将会计控制制度上升到法律层次,但施工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以及会计控制监督缺乏力度等问题仍然存在。施工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施工企业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有效地规避财务管理风险,预防企业内部人员经济犯罪和管理违规,保证企业良好经济效益的实现。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试析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一、优化完整性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 内部会计控制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活动中,对内部会计控制有着不同的解读,因此说内部会计控制具有历史性。要使内部会计控制成为企业目标实现的保障,就必须优化完整性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 1.理清内部会计控制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首先,理清会计控制主体和会计控制客体。会计控制主体是制定会计制度、实施会计控制的部门与人员,会计控制主体的主要人员是会计人员;会计控制客体是会计控制作用的对象,是经济活动或资金运动。理清了会计控制主体和会计控制客体,就明确了会计控制主体的会计责任和会计控制客体的具体内容。 其次,理清会计控制和财务控制。会计控制是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进行控制,其职责是记录财务收支、资产变动以及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财务控制是为实现既定的财务目标而对财务活动施加影响或进行调节,其职责是筹划资金的运营、制定信用政策和办理货币资金收支业务。 再次,理清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会计控制是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驾驭,既可以是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也可以是事后控制;会计监督是会计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一种监察督促,只是一种事后监督,只能以财经法纪法规及制度为依据,并在实施时不需考虑外部环境的要求,只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监督。 最后,理清会计控制和审计控制。会计控制是会计主体内的会计部门或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或资金运行进行控制,主要是进行合法性控制;审计控制除了内部审计是由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外,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都是一种外部监督。 2.创新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结构。 首先,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结构不合理。我国现行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主要是从“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及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角度来构建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的,因此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理论大多数是从授权批准、职责分工、会计记录或者合法性、完整性、正确性、防止舞弊的角度来阐述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和功能。这显然具有片面性,因为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目标。在兴利和防弊两个方面,兴利是主要的。 其次,创新是历史的必然。我国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结构,套用的是amcpa1988年提出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既不能应对当前的会计信息失真、费用支出失控和违法违规现象,也不能满足经济活动不断变化的需要。 二、构建系统性的内部会计控制内容 1.构建详尽的会计岗位责任控制。在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将各个部门的业务活动划分为若干具体的工作岗位,并在不同的岗位上配备具体的会计控制人员,并规定其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对其权限和责任进行控制。 2.构建详密的会计内部牵制控制。为了防止会计人员的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凡涉及款项的收付、结算及登记,均设置两名或两名以上的会计人员相互核对、相互制约,杜绝“一人顶两岗、钱账不分离”的现象。 3.构建详细的会计资料控制。 首先,构建详细的会计凭证控制。具体是:规范会计凭证格式,对会计凭证进行连续编号,规定合理的凭证流转程序,保证凭证的签章齐全、合法,合理地填制会计凭证,合法地复核会计凭证等。 其次,构建详细的会计账簿控制。具体是:会计账簿按规定设置,账簿启用时填齐相关内容,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对账簿或账户连续编号,按规定方法和程序登记和更正错账,按规定时间和方法结账等。 再次,构建详细的会计报表控制。具体是:按规定的方法和时间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需有关负责人审阅和签章,会计报表装订成册并加盖公章保存等。 4.构建详明的会计稽核控制。具体是: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性,会计资料记录的真实准确性,相关资料的一致性等。 5.构建详实的财产物资控制。具体是:对财产物资接触控制,对财产物资定期盘点控制,对财产物资记录保护控制等。 6.构建详悉的会计分析控制。具体是:对会计分析内容控制,对会计分析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控制,对会计分析方法和时间控制,对参与分析人员和分析财务报告编写要求控制等。 三、确定鲜明性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 1.确定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因为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目标,所以:首先要确定约束制度目标,避免和防止经济活动中的不正当行为的发生;其次要确定激励制度目标,使企业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有效进行。 2.确定客观的会计资料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会计资料具有客观性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通过客观的会计资料记录、汇总和报告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责任的落实,实现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职能。 3.确定安全的财产物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内部会计控制目标除了使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使会计资料真实可靠外,还要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财产物资的安全包括财产物资的实物安全和财产物资的价值安全。所以,其一,要加强财产物资的实物控制,使财产物资的实物形态安全;其二,要加强财产物资的价值控制,使财产物资保值增值。 4.确定系统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因为要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最好的办法是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系统化。即:审批审核编号结算复核记账审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业务合法、会计资料真实、财产物资安全,从而实现会计处理的有效性。 四、贯彻强制性的内部会计控制执行 为了保证会计资料及其核算资料的真实有效、保护国有企业财产物资的保值增值、实现科学化管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必须贯彻《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强制执行内部会计控制。 1.注重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素质培养,为贯彻强制性的内部会计控制执行奠定基础。其一,注重职业道德培养,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敬业爱岗、熟悉法规、客观公正;其二,注重专业技术培训,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能胜任其工作;其三,注重后续教育的实施,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知识技能不断更新、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2.推行权责对称的会计责权控制,为贯彻强制性的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提供条件。其一,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权利明确;其二,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责任明晰。做到不同机构不同岗位权责分明,岗岗责任到位,事事责任到人,权利和责任对称,从而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质量。 3.实施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考查与检查,为贯彻强制性的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提供保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的部门和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部门和人员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在加强经营管理的同时,一定要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变革与创新是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和经济活动有效进行的基础,通过内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确保企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论文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牵制;制约;激励与约束 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的重要举措。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必须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创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自我约束能力,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不足 (一)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急需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有效实施是两个概念。目前,企业虽然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但缺乏有效预防的会计监督机制,使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缺少有力的约束,加之外部监督机制的软弱无力,虚假的会计信息生成输出后很少被发现,因此,导致会计工作次序混乱,做假账行为屡禁不止。从外部环境看,由于政府宏观控制措施、法制建设还不完善,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较差。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 (二)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 当前,多数经营较差的企业,都出现费用支出失控、财务收支混乱,违法乱纪现象时常发生,导致财务混乱,使会计信息难以真实反映实际经营情况,各种经济指标考核失去了意义。其主要根源在于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严重导致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薄弱,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尤其是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严格检查和监督。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疏于防范,有章不循。所以,很难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应有的效力和作用。 (三)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面对新的经济环境,企业要保持竞争能力,势必要经常调整经营策略、调整内部机构等,这就导致原有的控制对新增加的业务内容没有控制作用。所以,根据经营管理范围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来调整和拓宽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变革与创新已变得尤为急迫。只有不断调整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才能提高其效能,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二、建立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内部相互制约的原则 内部相互牵制是指在各岗位问建立互相验证、互相制约的关系,其在进行有关责任分配时,单独的一个人或部门对一项经济业务活动无完全的处理权,必须经过其他部门或人员的查证核对。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一项经济业务活动各项环节尽量由不同部门处理,也可委托中介机构,发挥其客观、公正的作用。 (二)完整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完整性要求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应渗透到单位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由于会计工作贯穿于单位整个经济活动,是对单位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另外,还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对全体员工都有约束力。由于单位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因此,要将各部门和各岗位形成既相互制约,又具有纵横交错关系的统一整体,以保证各部门和各岗位均能按照单位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三)成本效益观念与务实原则 设计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为了实际应用,因此,不用过于强调其严密性和完整性。应尽量精简机构和人员,选择恰当控制方法和手段,减少过繁的手续和程序,避免重复劳动,使内部控制制度简化且高效率;内部会计控制的文字说明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楚。 (四)动态反馈和预见性相结合的原则 单位的会计机构要积极修订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始终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适应力和活力。同时,由于各个单位的内部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和发展,但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又是相对稳定,为了既要符合现时需要,又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保证在一定时期内的适应力和活力,在设计时要有一定的前预见性。 三、完善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一)重新审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牢固树立内控观念,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自我认识,自觉主动地进行内控的监督约束,尽快构建一套责权分明、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控会计机制,从而促进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必须坚持依法理财的原则;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必须注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必须根据企业经营范同的变化,不断调整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以提高其效能,因此,要真正地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把这样的认识融人到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企业依法自主经营、减少经营风险、顺利实现经营目标;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有利于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权责、科学管理;有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利的制衡、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提高内控效果。重视内部会计控制是正确处理企业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前提。 (二)重构企业内部会汁控制制度 当前,很多企业都是跨越式发展的,企业规模快速扩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也需要打破传统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狭隘性,拓宽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对整个企业的资源环境和业务流程的全方位管理控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会计信息的内容被赋予新的涵义,反映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方面,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内容更加丰富,控制难度相应加大。这也必然要求企业在加强经营管理的同时,必须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通过内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才能确保企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制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是要通过有关制度的内部牵制和制约,不断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所以,就有必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构内部会计控制,建立健全内控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相关惩处办法,强化内部稽核检查机制,统一思想,增强企业内控的自觉性。 (三)更新成本费用的控制观念 成本是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盈利能力多少的关键,企业在设计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时,必然要考虑成本费用的控制问题,内部会计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因而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应以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要在实行内部会计控制所花费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因此,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手段的成本管理制度势在必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树立战略成本费用控制的新观念,要考虑如何将成本控制措施融合到具体的业务过程之中,使成本管理措施得到顺利实施。企业应当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工作,诸如制定成本费用标准,分解成本费用指标,控制成本费用差异等等。新经济时代,企业经济运作的特征,迫使企业改变传统成本的管理控制观念、管理模式,运用高新技术,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通过全员成本管理和全过程成本管理,充分发挥价值流程中生产者与其他价值创造者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成本控制日的,实现战略成本的管理。降低成本是企业盈利的最根本途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成本结构,企业应该认真分析价值流程中的成本控制要点,设计合理的绩效考核模型,抓住重点制定目标成本,实施成本控制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包括确定目标成本、费用预算等;根据预算单元进行分解,每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在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寻找进一步降低消耗,杜绝浪费的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自身“体质”,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成本,促进成本不断降低,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有效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四)加强信用管理,构建和更新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应尽快建立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加强资信管理和信用分析工作,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建立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企业内部授信制度、建立应收账款监控制度,设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真正使企业的信用风险控制管理落到实处,抓出成效。通过积极有效的风险管理,最大程度地降低会计风险。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控制手段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使得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大大提高。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系统管理体制和程序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为保障计算机系统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应以制度为准绳制定详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的操作细则和作业指导书,从而确保蕴含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思想的计算机系统正常进行。由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所以,应进行定期评审,对计算机系统下的内部会计控制进行审核和评估,检查其是否符合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减少和消除人为控制因素。根据评审的情况,及时加以补充、修正和完善,确保信息系统下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会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数据输出输入、文件储存和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应在传统的控制观念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内部会计控制的创新工作,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内部会计控制,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五)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有效结合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部会计控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财务管理模式,更是一种企业管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内部会计控制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孤立地被理解成一些程序和过程,而是包括企业战略目标、预算管理、业绩评价和激励在内的一整套控制制度,把预算编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手段有机结合,已成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约束,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一是强化组织约束,提高政府和社会的外部监督力度是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力保证,依靠政府的权威性,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要加快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社会监督体系,使其成为企业的约束力量。同时,通过中介组织,依据独立审计准则,站在公正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评估,并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损失、责任进行追究,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有效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准确地把握企业内部运行中的症结所在,有利于提高内控工作的质量,对企业实施会计控制,确保企业健康运行和公司效益不受损失。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现代企业会计控制制度。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是通过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来实现的,使每个群体或个人行为均处在他人的监督控制之下,避免会计控制流于形式。如委派“财务总监制”,体现控制主体相互制衡的关系,通过多层次的财务监控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控制风险。建立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真实。 (六)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围绕人的价值管理来开展内部会计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协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环境控制关系。通过优化企业控制环境,培养职责权限,划分责任中心,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根据实际完成情况予以奖励或处罚,建立责、权、利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应注意责任的考核民主化和问题处理的人性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企业内每个员工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内部会计控制的最终目标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的,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人是内部会计控制活动的载体,企业内部各层面的人均应参与内控体系的活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本身就是人的活动,是由人来进行并受人的因素影响,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保证组织内所有成员具有一定水准的诚信、道德观和能力的人力资源方针与实践也是内部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快建立会计诚信的内控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诚信管理,确立会计人员的会计诚信观念和诚信立人的意识,使会计人员意识到会计诚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把会计诚信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准则和最基本的工作要求,树立起会计职业的尊严感。所以,建立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对培养企业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进而更好地贯彻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它通过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强化监督、完善自我等活动,不断促进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在新经济时代,只有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中小企业股东的利益;有利于董事会有效行使控制权;有利于保障债权人、职工、客户等的利益;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和目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试论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 中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对于促进市场竞争、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市场繁荣、方便群众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受经营规模、财力、人力、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企业组织体系通常采用垂直管理模式,管理跨度小、幅度窄,尤其是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岗位设置、职责划分交叉重叠等现象严重,中小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颇有影响。因此,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帮助其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标准 对内部会计控制度进行研究,特别是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标准,对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人利益,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设立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成本效益 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任何分工、审核、制衡,都必须考虑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分工和制衡的成本高于其效益,则不应当采用该项控制。断定一项控制是否有效,应当站在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上考虑。尽管一些控制方法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对整个企业来讲,如果不采用,可能对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则仍应实施该项控制。 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针对中小企业的薄弱环节、对企业成败有直接影响的方面,如影响盈亏、成本的重要事项,应严格控制;次要的事项,根据中小企业的能力限制,可简单控制或不控制 灵活多变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随着中小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企业应当及时发现所存在的缺陷,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 因地制宜 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广,各有特点,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不能照搬大企业的做法,而应当根据本企业业务、规模等特点,制定适合本企业情况的控制制度。 一般来说,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至少应实现以下几基本目标: 1、保证企业决策所依存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中也常见多地区的经营,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决策越来越依赖于各种错综复杂的财务经营信息。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保证这些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防止支持决策信息的错误和贫乏。 2、保证企业各部门遵循已制定的政策。计划、外部法律法规。政策计划是企业管理层制定的,而法律法规则源于企业外部法律环境,遵循企业内部的政策、计划是为了保证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遵守法律、法规则有利于企业避免来自外部政府的惩罚损失。 3、保护资产的安全。中小企业应制定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以实现保护资产安全的目标。如对资产接触人进行权限的限制,设置计算机密码和操作口令,聘用保安人员和对仓库保管员制定严格的物资流动程序等。 4、提高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中小企业应依靠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整的会计核算,进而编制财务报告,并采用运筹学的方法分析各个经营指标的经济性,考察企业是否存在设备未能充分利用、费用核算不规范、工作人员是否超标和生产台班开工不足等情况,保证提高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 5、保证实现企业所制定的经营目标。中小企业的诸多经营活动和一切内部控制措施都是为了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来建设,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只有达到以上5个基本标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可称之为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只有在这样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下,中小企业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策划 我们应当坚持对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效益评价,分析其不足与有效性,其最终目标在于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起达到上述5大标准的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防范可能遇到的风险,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繁荣发展。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机构简单、人员精悍,因而要结合这些特点,在控制上把握好“小而不粗、疏而不漏”的原则,从“实用、简洁、有效”着眼。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建立和健全其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严密的财务控制 ——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要求中小企业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授权批准控制制度。要求中小企业明确规定涉及财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经办人员,包括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会计系统控制制度。要求中小企业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工作流程,建立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系统控制制度包括企业的核算规程、会计工作规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 2、现金流量预算控制 中小企业应通过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来实现现金流量控制。即要求企业加强现金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坚持“以收定支,与成本费用匹配”的原则,明确现金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同时,根据年度现金流量预算制定出分时段的动态现金预算,对日常现金流量进行动态控制,及时发现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实施预算资金审批制度。 3、应收账款控制 中小企业必须建立完整的应收账款核算体系,财务核算准确详实,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并且真实完整。同时必须制定相应信用政策评价客户资信程度。通常从信用品质、偿还能力、资本、抵押品、经济状况等五个方面来评价客户的资信程度。从而选择资信、信誉良好的客户,而拒绝那些资信、信誉较差的客户。加强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确定收款率和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中小企业可以结合销售合同、确立收款率和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保证应收账款的安全性。落实专人专职负责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提高资金周转率。 4、实物资产控制 实物资产控制是为保证企业实物资产安全、完整而采取的会计控制措施。具体内容主要有:第一,建立实物盘点制度。定期盘点存货等实物资产,与记录相比较,看是否存在缺损现象,并查明原因。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及实物资产相关文件的接触人员,以保证资产的安全。第二,及时入账。经济业务发生以后,必须立即入账,特别是现金、银行存款,要做到日清月结,防止挪用,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第三,做好档案保管。建立实物资产会计档案保管制度,便于业务复查。 5、财务风险控制 债务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有效地利用债务,可以大大地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收益。当企业经营好、利润高时,高负债会带来企业的高速增长。但是负债经营要承担相当的利息费用,并且债权人对企业的资产有优先求偿权。如果经营不善,或出现其他不利因素,则中小企业资不抵债,破产倒闭的危险就会加大。 6、管理信息系统控制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中小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其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具体讲,应有助于控制标准的建立和修正,控制活动成效的评定,控制报告的拟定以及改进建议的及时传达。企业应按控制系统的需要识别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在此基础上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和经济地传递给企业内的相关人员,使他们能够顺利履行其职责。 此外,还要处理好控点与控面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找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只要各中小企业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按照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不断对其进行效益评价和修改,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来开展工作,相信各中小企业将会建立与健全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推进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思考 财政部于2001年6月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以下均简称《规范》)。与基本规范相关的实物资产、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筹资、成本费用、担保等其他8个具体规范,正在继续制订并陆续下发。本文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应做好的相关工作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提高认识仍是当务之急 1.企业领导,尤其是企业负责人,要认真学习《会计法》及相关的条例、法规,当前尤其是要学好《规范》。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企业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应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重视并组织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企业内控制度既是《会计法》的要求,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管理的需要,它对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规的贯彻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把建立企业内控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及早列入议事日程。 《总会计师条例》规定,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总会计师,是本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应在建立健全本单位内控制度中发挥好组织领导作用。 2.财会部门是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牵头部门和具体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规范》,提高认识,吃透精神,掌握好原则和方法。财会部门要发挥好其应有的主导作用,积极策划,制订方案,给领导当好参谋。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对于搞活企业,促使其转换经营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变革和企业转型时期,不少企业出现了较多管理失控问题,给企业、国家造成了损失,有些甚至是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固然很多,但企业管理粗放、内控制度不健全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尽快做好这一工作。 3.企业要加大对《规范》的学习宣传力度,使所有的管理人员甚至全体员工都了解《规范》的内容,并加深对其重要意义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都要参与的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活动。大家都应鼎立支持并积极参与,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的思路 1.企业应成立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工作的领导小组,以便做好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副总经理和总会计师担任副组长。组员由财会、审计、机电、物资、计划、劳资、人事、营销、生产、基建、信息、董事会及总经理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担任。办公室设在财会部门。将任务按项目合理分工,如:财会部门负责货币资金、对外投资、筹资、付款、成本费用、经济担保等;计划和基建部门负责工程项目;营销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产品及劳务定价;机电部门负责机械设备采购、保管使用;物资部门负责材料物资、生产性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保管、收发等;劳资部门负责岗位设置、职责权限划分、确定工资待遇和劳动保险费用;人事部门负责人员配备、职工奖惩、领导干部资产经营承包考核兑现等;信息部门负责指导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董事会办公室提出对总经理的授权方案;公司办公室负责办公设备、行政低值易耗品以及机关管理费用,并提出对副总经理及有关部门的授权方案;审计部门除了参与策划外,重点应做好整个制度的审查和修订工作等等。还有不少需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具体项目,均应本着涉及谁、谁协助财会部门提出具体方案的原则,做好相应的工作。 2.建立内控制度和建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结合起来进行。《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之后,国家不再制订相应的行业财务制度,现行的行业财务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企业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与内控制度共同之处,都是为了加强财务管理。不同之处是,前者涵盖了企业所有的财务管理内容和有关方法,其所涉及的内控问题,一般都原则性较强,后者强调的是会计具体事项在全过程中如何相互制约(或曰相互牵制),把涉及会计事项的经济业务的责任和权限,划分得更加明确、更加具体,以便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强化监督、防止越权、堵塞漏洞。两个制度的建立结合进行,既可以相互匹配、互为补充,又可以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3.建立内控制度,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要对原有相关制度与《规范》进行对照清理。已有的制度,符合要求但尚不完善的,应补充完善;不符合要求的,加以废止。经常发生的有关事项,即使《规范》中没有列明,也应加以补充。 4.发挥整体优势,调动上下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较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内,拥有较多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其所发生的不少经济业务,具有很大的共性。从上至下,如果各层次都分别制订一套内控制度,既无必要成本又高。因此,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整体优势,不仅可以降低工作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可从内部不同层次的会计岗位上抽调一部分业务骨干,成立制度起草小组。在建立好制度主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小组成员各自所在层次的专业优势,合理分工。实施办法制订后,分别经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通过后,下发实行。各下属单位,可以此为据,结合本单位实际做补充规定或制订实施细则。有关授权事宜,应根据企业管理的有关规定或公司章程进行。 三、贯彻落实《规范》应做好的其他几项工作 1.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化企业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这方面,国家应通过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真正解决好出资人到位问题。已经改制为公司制的企业,在权力制衡方面,尤其要解决好当前存在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在职位上高度重叠的问题,克服和防止“内部人控制”。董事会要真正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监事会对董事及经营者的监督作用要有效发挥,而不应是摆设。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过程中,应层层明确会计事项的审批授权范围,划清责任,防止越权审批。 2.建立严格的违规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国家有关立法部门,要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真正能够操作的有关责任追究法律法规;二是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应体现下管一级的原则,使责任追究制度做到责任到位,有法有规必依,违法违规必究。 3.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企业的主管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要把检查评价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有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并适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内部,上级财会部门,要对下级单位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充分发挥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的作用,因为,许多违反会计制度的问题,仅仅通过财会人员是很难发现或者是很难及时发现的。 要解决好以包代管的问题。现在,各种承包制,在企业内部广泛推行,这对于落实经济责任、加强内部控制,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掩盖了不少管理上的问题。许多金额较大的承包项目,形成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包盈不包亏,在形成巨大损失后,承包人所交数额有限的风险抵押金,根本无法抵补疏于管理而造成的损失。而在问题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违法乱纪、营私舞弊的行为。 4.会计人员在执行内控制度过程中,起着其他人不可替代的把关作用。首先,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其次要有较强的技术业务能力。另外,企业领导必须支持和理解会计人员的工作,维护好会计人员在控制中应有的权威作用。 5.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当前,会计工作质量差,会计信息失真,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与会计基础工作相关的许多其他管理工作水平较低亦有很大的关系,因而要加强会计控制水平,有赖于全面提高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水平。内控制度一旦建立,必须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使所有相关人员不但熟悉它,而且要掌握其操作方法,并自觉做好相应的工作。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 由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造成的经济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 问题 对策 一、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会计制度的认识不足,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弱化。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建立控制制度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因而对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有的企业领导把成本控制,或者对内部资产安全性进行的控制等某个方面的控制当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还有的企业领导,则干脆对内部会计控制没有认识,觉得那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制度,实属繁琐多余之物。由于企业领导者重视不够,也导致了企业财会人员及员工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漠视,有意无意地弱化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国有企业改制以后,形式上也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很多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由一人担任,董事担任监事,董事会成员大多由企业的经理人员担任,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作用。监事会成员的薪水和职位的升迁大都由总经理或董事长决定,使监事会也形同虚设,难以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企业财务会计受总经理的直接领导,在组织上、经济上都依赖于企业经理,作为被领导者去监督领导者,显然不符合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分离的原则。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建立,使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监督成为空谈,造成了某些企业管理层独断专行、贪污腐败、弄虚作假,致使财务信息失真。 3.会计机构独立性差, 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不力。一般说来,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方面, 会计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会计机构对企业的会计流程、产品流程、产品性质、公司经营性质等都非常熟悉。因此,会计机构经常担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设计任务。因此,会计机构在企业内部会计统计系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会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我国很多上市公司会计机构缺乏起码的独立性,经理和董事长怎样说,会计机构就怎样办。这时,会计机构就成为信息对称的最大障碍。会计机构的独立性问题是企业进行公司治理时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 4.内部会计控制机制运行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仅靠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还不能自动发挥管理效能,切实实施内控制度并严格按制度办事,并在运行过程中适时加以审计和评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效能的目的,保证会计控制的有效性。现实中许多企业虽有各种财经制度办法,但却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实施,导致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有的企业侧重于事后监督,属于事中控制范畴的核算程序其相互牵制弱化,属于事前控制范畴的制度建设滞后;还有的企业对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往往被一般性工作差错的查纠所取代,缺乏对内控运行情况的深入考核,未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使得内控措施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对策研究 1.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企业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要加强培训工作,使社会各方面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积极作用,使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成为各企业的自觉行动和切身需要,为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不仅要培训财会专业人员,更要教育、培训单位负责人,使企业负责人能正确认识到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既是《会计法》的要求,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管理的需要,它对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规的贯彻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负责人在思想上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工作中才可能带头执行,从组织领导层面解决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根本症结。 2.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企业应依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内控制度,以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会计控制制度体系按控制对象划分主要包括:货币资金控制制度、采购与付款控制制度、销售与收款控制制度、成本费用控制制度、资金筹措控制制度、担保业务控制制度等。上述控制制度又可根据涵盖的内容,细分为若干具体控制制度,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例如货币资金控制制度,涵盖了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内容,涉及到货币资金的收支保管、授权审批以及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等环节;销售与收款控制制度,包括销售商品(或劳务)的定价原则、信用批准及条件、收款结算方式以及应收帐款的管理等。值得注意的是,各项控制制度之间要相互衔接,口径一致,避免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3.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必须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建设董事会:首先要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其核心作用;其次是实行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对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适当外部化,引入外部的独立董事,以期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再次是明确董事会内部分工,设立专门委员会。通过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可以从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为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运行基础提供保证。 4.明确控制目标,加强内部监督。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点是围绕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环节来设置的。一般说来,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能有效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容易及时发现7和纠正。因此,在设计时必须明确控制目标,充分考虑各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基本原则,认真检查关键控制点是否进行了控制,所有的控制目标是否已达到。同时,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以期能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浅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 作者:胡明星 刘恒靖 张徐洁 [摘要]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明确和规范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行为,对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对提高管理效率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规范会计秩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 存在问题 对策措施 一、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大部分企业虽然实行了公司制改造,但真正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很多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虽然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董事会独立性受到干扰,监事会成员主要由公司职工和股东代表组成,在行政关系上受制于董事会,监督作用难以发挥。股份公司的一些机构设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股份公司仅仅具有了现代企业的外壳,而没有从根本上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明确界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权限和责任。同时公司也没有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企业管理者的产生依然具有很强的政府色彩,这样产生的管理者习惯于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治理企业而不是管理企业。大多数管理者还不习惯应用现代管理的控制方法,对下属人员的工作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导致公司内部中下层机构之间、不同岗位之间以及不同人员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牵制,不少公司存在着不相容职务兼任、岗位责任制形同虚设的现象。 2.对内部会计控制不重视,内控执行不力 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比较薄弱,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有些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还有许多误解,认为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办事手续繁琐,束缚了手脚,影响了办事效率,甚至认为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人为制造矛盾。大多数企业订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对领导基本上不起约束作用。更多的是有章不循,遇到具体问题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失控现象严重。 3.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但总体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内容上片面、零散,不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个别单位受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甚至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控。(2)偏重事后控制,通常是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后才设法堵塞或惩处,失去了应有的效力。 二、加强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措施 1.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有效实施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针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独力董事、监事会、经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等不同的权力主体确立控制权,使各权力主体之间形成不同的权力边界相互制衡,防止内部人控制。首先,要完善董事会的功能和设置,增加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比重,减少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控制。董事长与总经理要分设,以增强其独立性。其次,要强化监事会对财务的监督,要建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应该主要由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和监事组成,负责对公司活动进行监督,并拥有聘用注册会计师的决定权等。 2.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现代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保证企业权责分明,管理科学。设立授权批准、业务主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确保资产保管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经营责权与会计责任相分离、授权与执行、保管、审查、记录等相分离。制定各种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和工作目标,并订立明确的控制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定目标。要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重点,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并对预算结果及时进行分析,对预算差异进行控制。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控制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淘汰等办法,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 在聘用会计人员上,要制定严格的招聘程序,不仅要选择业务能力强的人,更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的人才。 在培养人才上,不仅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要注意其职业道德及法制观念的培养。在会计人员安排上,要实行工作岗位轮换制,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抑制部分人员的不良动机。要建立考核、奖励、晋升、淘汰机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业绩、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综合考核,奖优罚劣,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4.高度重视,以人为本 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运行起关键作用,因此必须提高现代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视程度。要强化企业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管理者不仅负责建立制度,而且负责监督自身认真执行,带头遵守制度规定,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现代企业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执行和落实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过程中,消除某些人在制度面前的种种特权,对违反制度的人员,不分职位高低,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5.加强内部审计,强化外部监督 内部审计是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企业必须重视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要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范围、审计人员职责等要有明确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董事会或者总经理领导,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中的监督作用。 在加强内部审计的同时,必须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在管理者内部会计控制观念普遍淡薄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作用,依靠政府的权威性,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要加大执行力度,对不能加强企业自身内部会计控制、违反法律法规,导致企业目标没有实现的,应依法追究管理者的责任。 三、结束语 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现代企业必须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强化考评和监督机制,以期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浅见 【摘 要】文章拟从企业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建立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方法、途径、程序,以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局限性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通过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保护企业资产,防止资产流失,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依法经营、规范经营,使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合法化,实现企业经营方针和目标;促进企业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企业内部 会计控制 建立实施 局限性 一、为什么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 4.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促进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促进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并为保证各部门能将其执行政策、制度的情况反馈给企业最高管理层,从而可以减少政策、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偏差。 5.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为外部审计认识,评价企业提供可靠的基础保证。 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和有效程度,是审计人员确定范围、重点和所用方法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可依据内部控制作用的强弱,来认识、评判审计风险。 二、怎样建立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组织结构控制 实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首先要从本企业的组织机构开始。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根据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要求,一项经济业务不能够由一个人从头到尾进行处理;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工负责,有利于防止差错,堵塞漏洞,能对保护财产安全起积极作用。 2.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处理,未经授权批准,即不允许接触和处理这些业务。这一控制方式使经济业务在发生时就得到有效控制。 3.会计记录控制 (1)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分工,使之形成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关系。 (2)对会计凭证进行编号,经济业务一经发生,就应对记载经济业务的所有凭证进行连续编号,防止经济业务遗漏或重复。 (3)进行复式记帐和帐户控制。运用复式记帐方法,有助于会计人员纠错防弊。会计人员对总帐与明细帐进行定期核对,是核查会计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4.资产保护控制 (1)接近控制。接近控制是指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只有通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资产。这里所说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易变现资产和存货。 ①限制接触现金。现金收入应当由指定的出纳负责管理。出纳人员应当与控制现金余额的会计记录人员和登记应收款项的人员相互分离。 ②限制接触易变现资产。易变现资产如有价证券和应收票据,应采取由两个人同时接近资产的方式加以控制。在处理易变现资产时,要求有两名管理人员共同签名。 ③限制接触存货。在制造企业和批发企业,存货应通过委派专职仓库保管员保管。设置分离且封闭的库区,以及控制进入厂区或库区等方式来实现。 (2)定期盘点控制 应对实物资产定期盘点,进行帐实核对,并对差异分析原因,及时处理,担任保管职务或担任记录职务的人员不得单独从事定期盘点和帐实核对工作。 (3)记录保护控制 实物资产的相关记录应妥善保管。首先,应严格限制接触这些会计记录的人员,以保证保管、审批和记录职务分离的有效性,其次,这些记录应妥善保管,以防记录被盗或被毁;再次,这些记录应留有备份,以便在遭受意外毁损时重新恢复。 (4)财产保险 应对重大财产投保,避免企业遭受不可抗力等对实物资产带来重大损失而得不到补偿。 5.内部稽核的控制 (1)原始凭证的审核。 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主要应当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对原始凭证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督。二是对原始凭证准确性、完整性的监督。 (2)记帐凭证的审核。 对记帐凭证主要审核其内容是否完整,编号是否连续,科目运用是否准确,借贷方向是否正确。除结帐和更正错误的记帐凭证外,其他记帐凭证是否附有原始凭证,记帐凭证金额与相关原始凭证所记载金额是否相符,记帐凭证记载的内容是否及时登记相关的会计帐簿。 (3)会计帐簿的审核。 会计人员在审核会计帐簿时,应特别关注: ①总帐、明细帐、日记帐和其它辅助性帐簿的设置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②帐帐、帐证、帐实是否相符。 ③帐簿的登记、装订、保管、存放地点是否妥善。 (4)会计报表的审核。 对会计报表的审核,应特别关注: ①种类和格式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②会计报表是否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帐簿记录和其它有关资料编制,数字是否真实,计算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完整。 ③会计报表项目之间、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 ④会计报表附注及其说明是否符合规定,与会计报表是否保持一致。 ⑤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是否经单位负责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局限性 1.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局限。管理层在设计和实施某项内容控制时,必须要权衡强化内部控制的利弊得失,如果增加控制环节过于降低办事效率,就有可能会放弃设计或实施这项内部控制。 2.如果负不同责任的职员忽视控制程序、错误判断、甚至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舞弊等,往往导致内部控制失灵。 3.管理人员滥用职权,逾越控制权限,对设置或实施的内部控制不予理睬,也会使建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形同虚设。 4.领导因素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如果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视不够,监督不力,内部控制便会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也是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财务防范体系,对于减少财务风险,维护国家、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害,解决企业核心问题,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试析新经济时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我国加入wt0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量外国公司涌向中国,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者们也可以注意到近几年来媒体经常报道的一些企业由兴到衰,最终走向破产的结局,无非都是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可见,一个企业建立完善的、严密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并严格地加以执行,才能使企业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本文就内部会计控制概述、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薄认识,以期共同探讨。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措施 一、内部会计控制概述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资产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规章制度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既是一种简单的财务管理方式,更是一种企业管理机制, 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一种先进的内部管理被企业普遍采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现代企业各级管理者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对企业的会计及经济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以及影响和制约公司经营目标的各种因素实施约束与监督的管理活动,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企业管理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存在问题 (一) 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现状整体薄弱,大多数公司还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有些公司把内部会计控制看成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规章制度,未能起到规范经营活动的作用。更为严重的是有章不循、执法不严,在经济业务的具体处理过程中,以强调灵活性为理由而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处理,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亚细亚的破产”,“郑百文事件”,以及“巨人集团的倒闭”等案件的发生,大多是疏于内部会计控制的结果,同时,也说明我国公司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没有从源头做好此项工作。这就迫切要求从更深层次、更高角度来思考我国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问题: (二)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低下。亚细亚破产案件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该集团于1989年5月开业,一年后就跨入全国50家大型商场行列。然而,1998年亚细亚商场却悄然关门!这个不争的事实,引起了轰动。据称在集团内部根本不需要成本信息,也不需要计算投资回收率,并且不用收集市场方面的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由管理层随意控制以至内部会计控制效率极端低下。 2、财务违法、违纪行为频繁。当前,无论是从媒介获悉还是发生在我们身旁的财务违法、违纪行为已是屡见不鲜!数额小的涉及金额是几千、几万元,而数额大的则是上百万、千万甚是上亿元的资金被侵吞。 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检查流于形式。曾是销售量跃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巨人集团为了追求资产的盈利,以超过其资金实力十几倍的规模投资于一个生疏而资金周转周期长的房地产行业,而且巨人集团并未向银行申请任何贷款,不仅使自身财务资源冻结,而且丧失了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可能机会。事后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认为“巨人”当时投资失策有他个人主观方面的原因,同时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管理条款多多,面面俱到而没有重点,导致管理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责、权、利的配套。 4、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失、机构设置不健全。当前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弱化,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多数企业内部控制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甚至一些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 5、会计信息失真,不利于企业及证券市场的有效运作。一些企业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的账簿、出具的会计报表及一系列的会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甚至有些公司为了上市,做假账,不仅不利于证券市场的有效运作,也导致自身的毁灭。如:郑百文曾为沪深两市商贸股中的领头羊,然而在98年一夜之间,由一个绩优股沦为巨亏股。事后据郑百文一位财务经理回忆说“郑百文其实根本不具备上市资格,为了达到上市募集资金的目的,公司硬是把亏损做成盈利报上去,最后蒙混过关”。 三、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效率 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发挥其固有的相互监督、制约、牵制的功能,因此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一是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职责范围;二是要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三是要严格制订考核和实行奖惩制度。对于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较好的,应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甚至造成重大损失的应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迁挂钩,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二)提高人员素质, 进行岗位轮换 任何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成败取决于其设计水平和高素质人员的贯彻执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同时,对职工实行轮岗制度,对轮岗暴露出的制度、管理缺陷要及时采取措施, 减少经济损失。 (三)建立完整的、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并强化外部监督 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切实执行, 企业必须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 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检查, 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 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 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 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企业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业违法行为曝光, 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目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研究范围一般只面向经营层面,而很少关注治理层面上的内部会计控制,从公司治理角度考虑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让员工们更加清晰地看清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更大限度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五)实行内部会计控制报告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报告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内部会计控制政策、方针、内容、方法和效果的书面文件,该报告可以使各利益相关方能更快地了解企业的情况,促使企业经营者重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完善,最终使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内部会计控制报告中,应该包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依据、内容、方法、报告涵盖的时间以及一些必要的保证等内容,并要求董事会在内部会计控制报告上签字盖章。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在加强经营管理的同时,一定要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变革与创新是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和经济活动有效进行的基础,通过内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确保企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牵制;制约;激励与约束 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的重要举措。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必须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创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自我约束能力,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不足 (一)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急需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有效实施是两个概念。目前,企业虽然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但缺乏有效预防的会计监督机制,使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缺少有力的约束,加之外部监督机制的软弱无力,虚假的会计信息生成输出后很少被发现,因此,导致会计工作次序混乱,做假账行为屡禁不止。从外部环境看,由于政府宏观控制措施、法制建设还不完善,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较差。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 (二)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 当前,多数经营较差的企业,都出现费用支出失控、财务收支混乱,违法乱纪现象时常发生,导致财务混乱,使会计信息难以真实反映实际经营情况,各种经济指标考核失去了意义。其主要根源在于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严重导致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薄弱,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尤其是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严格检查和监督。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疏于防范,有章不循。所以,很难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应有的效力和作用。 (三)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面对新的经济环境,企业要保持竞争能力,势必要经常调整经营策略、调整内部机构等,这就导致原有的控制对新增加的业务内容没有控制作用。所以,根据经营管理范围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来调整和拓宽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变革与创新已变得尤为急迫。只有不断调整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才能提高其效能,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二、建立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内部相互制约的原则 内部相互牵制是指在各岗位问建立互相验证、互相制约的关系,其在进行有关责任分配时,单独的一个人或部门对一项经济业务活动无完全的处理权,必须经过其他部门或人员的查证核对。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一项经济业务活动各项环节尽量由不同部门处理,也可委托中介机构,发挥其客观、公正的作用。 (二)完整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完整性要求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应渗透到单位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由于会计工作贯穿于单位整个经济活动,是对单位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另外,还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对全体员工都有约束力。由于单位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因此,要将各部门和各岗位形成既相互制约,又具有纵横交错关系的统一整体,以保证各部门和各岗位均能按照单位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三)成本效益观念与务实原则 设计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为了实际应用,因此,不用过于强调其严密性和完整性。应尽量精简机构和人员,选择恰当控制方法和手段,减少过繁的手续和程序,避免重复劳动,使内部控制制度简化且高效率;内部会计控制的文字说明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楚。 (四)动态反馈和预见性相结合的原则 单位的会计机构要积极修订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始终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适应力和活力。同时,由于各个单位的内部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和发展,但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又是相对稳定,为了既要符合现时需要,又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保证在一定时期内的适应力和活力,在设计时要有一定的前预见性。 三、完善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一)重新审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牢固树立内控观念,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自我认识,自觉主动地进行内控的监督约束,尽快构建一套责权分明、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控会计机制,从而促进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必须坚持依法理财的原则;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必须注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必须根据企业经营范同的变化,不断调整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以提高其效能,因此,要真正地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把这样的认识融人到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企业依法自主经营、减少经营风险、顺利实现经营目标;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有利于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权责、科学管理;有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利的制衡、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提高内控效果。重视内部会计控制是正确处理企业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前提。 二)重构企业内部会汁控制制度 当前,很多企业都是跨越式发展的,企业规模快速扩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也需要打破传统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狭隘性,拓宽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对整个企业的资源环境和业务流程的全方位管理控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会计信息的内容被赋予新的涵义,反映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方面,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内容更加丰富,控制难度相应加大。这也必然要求企业在加强经营管理的同时,必须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通过内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才能确保企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制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是要通过有关制度的内部牵制和制约,不断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所以,就有必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构内部会计控制,建立健全内控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相关惩处办法,强化内部稽核检查机制,统一思想,增强企业内控的自觉性。 (三)更新成本费用的控制观念 成本是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盈利能力多少的关键,企业在设计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时,必然要考虑成本费用的控制问题,内部会计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因而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应以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要在实行内部会计控制所花费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因此,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手段的成本管理制度势在必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树立战略成本费用控制的新观念,要考虑如何将成本控制措施融合到具体的业务过程之中,使成本管理措施得到顺利实施。企业应当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工作,诸如制定成本费用标准,分解成本费用指标,控制成本费用差异等等。新经济时代,企业经济运作的特征,迫使企业改变传统成本的管理控制观念、管理模式,运用高新技术,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通过全员成本管理和全过程成本管理,充分发挥价值流程中生产者与其他价值创造者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成本控制日的,实现战略成本的管理。降低成本是企业盈利的最根本途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成本结构,企业应该认真分析价值流程中的成本控制要点,设计合理的绩效考核模型,抓住重点制定目标成本,实施成本控制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包括确定目标成本、费用预算等;根据预算单元进行分解,每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在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寻找进一步降低消耗,杜绝浪费的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自身“体质”,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成本,促进成本不断降低,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有效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四)加强信用管理,构建和更新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应尽快建立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加强资信管理和信用分析工作,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建立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企业内部授信制度、建立应收账款监控制度,设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真正使企业的信用风险控制管理落到实处,抓出成效。通过积极有效的风险管理,最大程度地降低会计风险。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控制手段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使得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大大提高。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系统管理体制和程序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为保障计算机系统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应以制度为准绳制定详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的操作细则和作业指导书,从而确保蕴含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思想的计算机系统正常进行。由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所以,应进行定期评审,对计算机系统下的内部会计控制进行审核和评估,检查其是否符合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减少和消除人为控制因素。根据评审的情况,及时加以补充、修正和完善,确保信息系统下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会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数据输出输入、文件储存和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应在传统的控制观念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内部会计控制的创新工作,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内部会计控制,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五)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有效结合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部会计控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财务管理模式,更是一种企业管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内部会计控制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孤立地被理解成一些程序和过程,而是包括企业战略目标、预算管理、业绩评价和激励在内的一整套控制制度,把预算编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手段有机结合,已成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约束,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一是强化组织约束,提高政府和社会的外部监督力度是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力保证,依靠政府的权威性,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要加快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社会监督体系,使其成为企业的约束力量。同时,通过中介组织,依据独立审计准则,站在公正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评估,并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损失、责任进行追究,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有效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准确地把握企业内部运行中的症结所在,有利于提高内控工作的质量,对企业实施会计控制,确保企业健康运行和公司效益不受损失。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现代企业会计控制制度。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是通过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来实现的,使每个群体或个人行为均处在他人的监督控制之下,避免会计控制流于形式。如委派“财务总监制”,体现控制主体相互制衡的关系,通过多层次的财务监控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控制风险。建立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真实。 (六)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围绕人的价值管理来开展内部会计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协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环境控制关系。通过优化企业控制环境,培养职责权限,划分责任中心,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根据实际完成情况予以奖励或处罚,建立责、权、利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应注意责任的考核民主化和问题处理的人性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企业内每个员工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内部会计控制的最终目标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的,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人是内部会计控制活动的载体,企业内部各层面的人均应参与内控体系的活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本身就是人的活动,是由人来进行并受人的因素影响,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保证组织内所有成员具有一定水准的诚信、道德观和能力的人力资源方针与实践也是内部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快建立会计诚信的内控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诚信管理,确立会计人员的会计诚信观念和诚信立人的意识,使会计人员意识到会计诚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把会计诚信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准则和最基本的工作要求,树立起会计职业的尊严感。所以,建立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对培养企业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进而更好地贯彻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它通过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强化监督、完善自我等活动,不断促进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在新经济时代,只有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中小企业股东的利益;有利于董事会有效行使控制权;有利于保障债权人、职工、客户等的利益;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和目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浅议新时期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与基础。在企业会计系统高速发展的今天,内部控制系统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何满足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方式与管理目标的需要,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内部会计的一系列对策措施。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现代企业管理;企业内部审计 一、新时期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1.内部会计控制能够让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控制中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制定的一系列关于财税方面的法规及纪律要求,都需要通过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实现对企业的宏观控制。企业在通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自我约束的同时,严格执行和遵守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 2.内部会计控制能够保证企业高效率的经营。 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合理地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企业各部门及人员履行职责、明确目标,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3.内部会计控制能够提高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正确可靠的会计数据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了解过去、控制目前、预测未来、做出决策的必要条件,而内部会计控制系统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科学地进行职责分工,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生,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二、当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存在不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薄弱。 近年来,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经常出现费用支出失控、财务收支混乱等违法乱纪现象,导致财务混乱,使会计提供信息难以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也使各种经济指标考核失去了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对建立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系统重视不够,导致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薄弱,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尤其是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有章不循,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严格检查和监督。 2.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信息系统相对客观环境变化比较滞后。 企业所有的财务与经营数据都会集中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尤其是面对新的会计准则,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原有的控制对新增加的业务内容没有控制作用。企业的信息系统不够先进、安全、全面,就会让进行财务舞弊的人进行盗取或篡改数据。 3.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健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和纠偏主要是依靠企业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良好发挥可以起到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不能够将内部审计的监管作用良好发挥,不利于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施。此外有些企业虽也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但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使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缺少有力约束,加之外部监督机制的软弱无力,虚假的会计信息生成后很少被发现,因此导致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做假账的行为屡禁不止。 三、完善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1.重新审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将内控意识融入到企业的治理结构中。 牢固树立内部会计控制观念,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自我认识,自觉主动地进行内控的监督约束,尽快构建一套责权分明、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控会计机制,从而促进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必须坚持依法理财的原则,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企业经营范同的变化,不断调整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以提高其效能。因此,要真正地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把这样的认识融入到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企业依法自主经营,减少经营风险,顺利实现经营目标;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科学管理;有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利的制衡,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提高内控效果。 2.以成本效益原则重塑成本费用控制观念,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成本是决定企业竞争能力强弱、盈利能力多少的关键。企业在设计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时,必然要考虑成本费用的控制问题,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时应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手段的成本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树立战略成本费用控制的新观念,要考虑如何将成本控制措施融合到具体的业务过程之中,使成本管理措施得到顺利实施。企业应树立成本费用控制观念,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工作,并将其融入到具体的业务过程中。在新环境下,要求企业改变传统成本管理控制观念、管理模式,通过成本管理和全过程控制,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目的。 3.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有效结合,建立多层次的财务监控体系,降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目前内部会计控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财务管理模式,更是一种企业管理机制。把预算编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手段有机结合,已成为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约束,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一是强化组织约束,提高政府和社会的外部监督力度是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力保证,依靠政府的权威性,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要加快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社会监督体系,使其成为企业的约束力量。同时,通过中介组织,依据独立审计准则,站在公正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评估,并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损失、责任进行追究,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有效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准确地把握企业内部运行中的症结所在,有利于提高内控工作的质量,对企业实施会计控制,确保企业健康运行和公司效益不受损失。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现代企业会计控制制度。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是通过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来实现的,使每个群体或个人行为均处在他人的监督控制之下,避免会计控制流于形式。如委派“财务总监制”,体现控制主体相互制衡的关系,通过多层次的财务监控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控制风险。
企业员工论文:如何激励企业核心员工 【摘 要】本文在分析激励及激励机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核心员工的涵义及特征,然后针对核心员工的特征运用激励的原理就金融危机下如何激励企业核心员工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解决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有所帮助。 【关键词】金融危机 激励 核心员工 一、激励概述 1.激励的涵义 激励(Motivation)既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又是一个管理学概念。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人类行为自我激发的精神状态,激励则是对动机的启发和刺激;而管理学家认为,激励是促使实现组织目标并满足个体愿望而努力的一种策略和意愿。激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职能,是根据某个具体目标,为满足人们生理及心理的愿望、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通过有效地启迪和引导人的心灵,激发人的动机,挖掘人的潜能,使其充满内在的活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一种管理活动。简洁地说,激励就是持续地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激奋的状态之中,维持一种高昂的热清。 2.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根据激励的定义,激励机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诱导因素集合,(2)行为导向制度,(3)行为幅度制度,(4)行为时空制度,(5)行为归化制度。 二、核心员工的内涵及特征 1.核心员工的内涵 员工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员工对于企业都具有同等重要性,有些员工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成员,有些员工是企业的普通职员,还有些冗余员工则是企业的包袱。核心员工作为企业的关键人才,虽然所占比例很少,但却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企业核心员工是指员工队伍中拥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源泉的关键技能、在重要岗位上任职、具备很强的企业忠诚感、并为企业的经营和成长做出突出贡献的那部分群体,也可以称为企业关键员工或骨干员工。核心员工是企业的精英与骨干,对企业的目标和经济效益影响很大,他们的可替代性较小,替代成本较高,是企业的稀缺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起核心作用,一旦离开企业在短期内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来代替。 2.核心员工的特征 简单地说,核心员工就是你最看重的、最难以寻找的、不可缺少的、最难以替代的、保证公司经营策略成功的关键人物。根据核心员工内涵的界定核心员工通常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核心员工拥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源泉的关键技能;(2)核心员工在重要岗位上担任职务;(3)核心员工具有强烈的企业忠诚感;(4)核心员工为企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金融危机下如何激励企业核心员工 1.薪酬激励 金融危机给企业薪酬变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机遇。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的影响力大幅增加,这种增加来源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给员工所制造的心理压力,员工拒绝薪酬变革方案的后果极有可能是几个月找不到工作,基于外部环境所带来的谈判优势,企业推进薪酬变革(包括减薪)往往会遭遇较小的阻力。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薪酬变革,削减非关键和支持性岗位的数量,将这些人的预算在薪酬及激励政策向核心员工倾斜,从而提高核心员工的薪酬水平,提供给核心员工对外富有竞争力、对内公平的薪酬。如可以建立特殊奖励计划(包括特殊贡献奖等),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即使业绩没有完成,对于成绩表现依然优秀的核心员工进行特殊(额外)的奖励,体现企业对于核心员工的重视。也可以重新设定薪酬体系和结构,减少员工固定工资的比例,降低刚性成本;增加奖金的激励方案,增加柔性成本,从而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企业效益下滑的局面,还可以起到有效激励员工的效果。 2.环境激励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核心员工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都会出现一些恐慌,如有些核心员工可能情绪很低落,没心思工作;而又有些核心员工显得很怨愤,对企业处处抱不满的态度,甚至不服从上司的安排,消极怠工等,有的核心员工甚至会开始谋划自己今后的去路;有的核心员工会对企业失去信心,从而影响核心员工的工作士气,降低其工作效率。因此,企业要为核心员工营造一个积极、进取、安全的环境,从而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具体说来,首先需要与员工积极沟通,让员工充分了解公司的现状,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员工产生疑虑。其次,企业要及时提出改善方案,稳住员工的心态。要出台一些有利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既为员工鼓舞士气,树立信心,也为企业文化的巩固和企业凝聚力的增强进行一种造势。 3.能力激励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核心员工现在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既要考虑现在的企业能不能继续干下去,万一哪天企业倒闭了,他得另谋生路,又要考虑离开这个企业后,他自己能干什么。所以,企业必须提供给核心员工一个不断成长的企业环境,让他在企业不会觉得自己落伍了,即使将来换一个工作环境也不用担心自己胜任不了。企业可以通过培训满足核心员工这方面的需求。通过培训,可以提高核心员工的能力,为他们能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富挑战性的工作及从事不同岗位工作打好基础。当然,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的培训资源的紧缺,企业可以考虑削减外部培训投入,调整企业培训计划,把一些可以通过内部讲师传授的课程纳入企业的计划。忙时打仗,闲时练兵,利用好这个时期加强对核心员工的培训,等到经济形势好转的时候,企业就有足够的人才资源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4.成就激励 如果员工在公司里没有成就,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即使领着丰厚的薪水,他们也会考虑离开,寻找自己能够开心的工作,所以成就激励是员工激励中一类非常重要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成就激励。首先是组织激励。在公司的组织制度上为员工参与管理提供方便,这样更容易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要让核心员工更多地参与到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遇到的许多难题的解决中来,越是在企业处于困境中,越需要所有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出谋划策,共度难关。其次是目标激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原来的一些发展目标可能无法实现或一些计划要延缓执行,但是企业不能因此就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还是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为核心员工设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向他们提出工作挑战。这种做法可以激发核心员工的斗志,激励他们更出色的完成工作。 企业员工论文: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 [摘 要] 知识型员工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稀缺资源,已日益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对企业而言,如果知识型员工流失率超过行业正常的流动率水平,则不仅意味着人才的流失和智力资本的贬值,而且还可能造成技术和商业机密的外泄,那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正因如此,面对知识型员工流失,企业应未雨绸缪,事先制定危机管理方略,以便及时保留人才。 [关键词] 知识型员工 流失风险 风险应对 一、什么是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 这一概念是美国着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的,具体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加拿大着名学者、优秀基金评选主审官弗朗西斯?赫瑞(Frances 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当然创造过程中用到了手,但只是用手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而不是用手扛一个50磅重的麻包。” 本文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企业之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在今天,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已经涵盖了大多数的白领。 二、知识型员工流失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1)知识更新的加速使知识的陈旧周期缩短。美国学者库克认为:创造力的发挥有一个最佳期,超过了一定年限,雇员的创造力会进入衰减稳定期。为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应及时变换工作岗位和环境,否则创造力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将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知识型员工是运用知识并对它进行创新的人,知识陈旧周期的缩短迫使知识型员工为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中更快获取新知识而加快了流动。 (2)目前对知识型人才需求缺口的加大。知识型人才始终是稀缺的,所以各国都在努力寻求人才,以填补其各行各业的职位空缺,对知识型员工流出的拉力越来越大。人才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才竞争的激烈性,也是造成某些地区或行业知识型员工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 (3)目前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日趋规范和完善。户口和档案管理制度逐步放松,人才流动制度成本变得很低,甚至不再成为约束因素。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选择相对广泛,这种趋势会加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愿望,最终造成企业的人才流失。 2.企业因素 (1)追求更高的薪酬是知识型员工流失最重要的原因。当薪酬福利不能充分反映各类人员的劳动特点与付出,员工自然认为薪酬缺乏公平性及充分的导向性。当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所产生的内部不公平感会令他们难以接受而流失。 (2)企业文化不能促进企业凝聚力的提升。良好的企业文化,对需求层次较高的知识型员工更为有效和持久。如果员工接受了或适应了企业文化,那么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以积极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良的企业文化,不但无法产生凝聚力,反而会加速人员的流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成本损失。 (3)工作环境不太理想。如果一个人总处于一个不利的环境之中,员工的心境会感到压抑,在得不到疏导的情况下,就会牢骚满腹,对布置的工作就会充满抵触情绪。而且一般而言,个人对环境往往无能为力,改变的方法是离开这个环境,转到一个更适宜的环境去工作,这就导致人才流失。 (4)企业的长远目标和战略意图不明确。有的企业虽然目前发展不错,但企业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企业的战略意图也不明确,给人一种琢磨不透的感觉,时间一长,这种感觉很容易让知识型员工产生一种对企业命运和自身仍呆在该企业的前程担忧,从而很容易萌发到有明确的战略规划、清晰的发展目标和更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去的想法。 (5)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难以实现。在我国,很多知识型员工最初的动机可能是获得较高的薪金,但工作稳定后,就会考虑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途问题,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如果企业不能给员工在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机会和平台,他就可能跳槽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单位去。 3.个人因素 (1)知识型员工具有通过流动增值的特征。知识型员工可能更多地忠诚于他们的专业而非他们所在的组织,为了更新知识,他们渴望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因此在一家企业工作对他们而言就是为了获得工作经验或是学习相关技术,一旦目的达到,他们就会选择到发展空间更广阔的企业学习新的知识,通过流动实现增值。 (2)心理契约不能实现。“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与知识型员工互动的情境中,员工个体对于相互之间责任与义务的信念系统。大多数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稀缺资源,拥有相对较高的话语权力,他们在充分相信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往往会要求组织满足其心理契约的要求,否则就可能因为不满意而从那些不能满足他们心理契约的企业流出。 4.行业环境因素 (1)工作环境较为艰苦,留住人才不易。像工程建筑,主要是因为公司因流动施工很多,常年在野外作业,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居无定所且难以解决婚姻问题,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缺乏吸引力,即使是已婚员工也常常为照顾家庭而困扰。 (2)行业的制度不够规范,像IT业尤为明显,软件工程师的劳动成果没得到合法保护。 (3)知识型员工所处行业的行业生命周期和行业竞争性对其流失也有重要影响。例如高新技术企业行业竞争性就尤为激烈,并且高新技术行业正处于创业成长期,行业内知识型员工供不应求,这必然会导致对知识型员工的争夺及员工的流失。 三、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对策 1.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预防 (1)人才危机意识的培养。企业管理 者要有强烈的人才安全意识。无论何时,高素质的人才永远是稀缺的,永远是各个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对一个企业而言,能否留住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其经营的成败,企业管理者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这一点。 (2)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与培训。该计划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针对企业内的核心技术岗位和重要管理岗位制定,依据各岗位的重要程度、可替代性强弱以及对任职者要求的高低进行权衡选择。计划制定后,还应针对该计划进行培训和模拟演练。 (3)建立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预警管理系统。预警系统建立后,实施对这些指标的日常监控,一旦它们偏离正常安全范围,系统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随后风险管理小组马上展开分析调查,弄清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评估其影响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管理决策,是改善组织管理以化解危机还是正式启动风险管理程序。 2.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处理 (1)风险沟通管理。在收到知识型员工的离职信后,企业应真诚地同其交流,了解他们离职背后的真实原因,看看有没有挽回的可能。如果员工去意已决,公司应予以体谅,并真诚感谢他们曾为公司做过的努力。这种富有人情味的做法能最大程度从道义上避免员工离职时携带商业或技术秘密背叛公司。同时,知识型员工离职后,企业应即时披露相关信息,公布事实真相,并表明公司的态度和立场,避免其他在职员工的恐慌和社会媒体的猜疑,将信息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有效维护公司内部稳定和外部形象。 (2)空缺职位的填补。人才流失风险发生后,风险管理小组应马上启动人才储备,迅速物色合适人选以接替离职人员,从而保证组织的正常运作。企业人才储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企业内部在职员工,另一个是外部劳动力市场。对于那些技能要求不高或替代性强的岗位,可建立外部劳动力市场储备,在需要时企业可随时招聘。对于技能要求较高或替代性较弱的岗位,则重在加强企业内部在职员工的培养和储备。 (3)风险损失的控制。知识型员工流失对企业而言损失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员工离职后带走了公司的资源,如商业或技术秘密、客户资源、业务网络、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等。因此,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便是企业在员工离职前后采取相关措施,防止这些资源的流失。例如通过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建立健全对知识型员工的合同管理内容以及担保等措施来加以控制。 3.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事后管理 (1)改善组织管理。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控制后,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整个风险过程,对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诊断。例如借此契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调整组织结构、强化员工激励机制、改善薪酬福利、提拔一批新人到关键岗位任职等,通过这些措施,一来使组织结构更加合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更加健全;二来使其他在职知识型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得到发展,使其对公司充满信心。另外,要对风险处理的得失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使企业人才流失风险管理机制更加完善。 (2)离职知识型员工管理。财富500强公司中很多企业相当重视离职员工的管理。实施离职知识型员工管理重在理解和沟通,通过建立离职员工关系网络保持双方的联系和交流,适时提供相关职位和条件鼓励优秀离职知识型员工回归,或者使其成为公司的商业伙伴,从而继续为公司做贡献。 企业员工论文:适应企业和员工需求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重要性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企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及企业间的竞争最终将体现在人力资源优势的较量上。人力资源管理者适应企业和员工的需求,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应做好转变。 关键词: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者 以前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企业内没地位,不受重视。人力资源部与人事部没有区别。招聘录用决策主观;缺乏完善的招聘流程;缺乏明确科学的甄选标准;不做岗位分析,不从战略角度进行人力规划等。考核、编制度等工作多是在老板要求下进行,人力资源部没有自主决定权,基本都是老板一人决定。导致人力资源部的很多工作建议和想法没有机会去实践。 虽然根据组织结构进行定岗定编,但对组织结构还是没有发言权。制度都有,可是执行不到位。虽然进行绩效考核,但业绩仍未有太多改善。虽然根据培训需求调查结果设计培训,但培训效果对于工作的绩效提高不明显。员工工作没有主动性、推卸责任。中层离职或调动,下属中没有可以顶替的人选,培训未起到人才梯队建设的作用和人才储备的作用。老板对人力资源部不满意,不知道人力资源部做的事对公司有什么价值。业务部门的管理者也对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不置可否。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主席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第一次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充分显示出国家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许多企业都已经意识到并且承认“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HR行业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加入到这个阵营,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各类型企业的重视。然而大多数人力资源从业者都是从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过来,旧的理念和新的方法既有融合又有冲突,在这种状况下,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HR从业者,使人力资源工作者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做好如下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者可能不是企业中的技术专家,也可能不是销售能手,但一个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熟悉企业经营运作的关键环节,甚至成为公司业务的专家。深刻理解公司业务的运行方式和流程,知道哪些是公司业务的关键点,哪些地方可能存在问题,知道人力资源和这些环节的关系。在规划或实施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时必须关注项目的人力资本、企业经济指标,以成本、利润为中心。人力资源工作必须能为企业降低成本或控制成本,必须注意时间,讲求时效。对公司的营销、技术等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体会到企业的真正需求。对日常事件做到能授权则授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研究、预测、分析、沟通上,制订详细的行动计划、采取措施帮助业务部门解决棘手问题。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方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熟练掌握现代HR管理技能,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家和咨询师,在工作之余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企业中每个管理者都对人力资源管理负有直接或间接责任。但由于精力的局限,不可能每个管理者都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也不可能每个管理者都去追逐最新、最前沿的人力资源管理资讯。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有责任、有义务为企业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帮助管理者及时掌握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法和技巧,帮助管理者提高理论修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和能力,充分调动现有人力资源的作用,在企业内部建立咨询平台,使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人力资源资讯中心。 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是数字驱动的,他们关心的是企业的利润、成本、市场份额、销售额等,所以和他们交流,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学会运用他们的语言。比如,如果员工满意度提高一个百分点,企业的效率就会提高几个百分点,成本就会降低几个百分点,每年能给企业创造的利润是多少等诸如此类的语言。这些数字语言应该经常出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和计划中。 规划应该成为人力资源部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切忌闭门造车,要制订详细而系统人力资源项目必须请有关人员参与讨论,制订切合实际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成功的基础。当情况发生变化时,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能制定一个新的计划反映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变化。 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使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计划生动形象地得以交流和沟通。企业的各个部门都是忙碌的,都有着各自的工作任务和压力,往往会使他们忽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再加上他们可能没有接受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训练,所以常常无法理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工作、要求等,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使目标具体和形象并及时沟通,听取建议。 对人力资源项目的需求进行透彻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多姿多彩,成就也各有不同。同样的工作在不同的企业可能会取得截然不同的结果,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由于企业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是流动的。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是由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决定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时时向决策者和直线管理者们提醒企业人力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可能导致的后果,并向他们提出职业建议和解决方案。 转具有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HR管理者即使在平时的工作中做的很全面、很专业,但如果HR部门的工作开展得不到公司领导、其他部门或员工的配合和大多数人的支持,那么工作的开展也将深受限制。不涉及利益和权力调整的人力资源方案是没有价值的。然而涉及利益和权力调整的工作,如果不能得到公司的决策层和经营者的支持,那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自讨没趣了。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对员工管理的结果负责,与此相对应,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应被授予足够的权力以承担相应的责任。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有市场观念,公司的所有员工都是客户,包括老板。工作的目标之一是使客户满意。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除了尽力满足客户需求,进行必要的客户管理也非常重要。对客户进行分类,对客户进行培训。人力资源部是公司的职能部门,在与直线部门的关系上,是既管理 又服务的关系。不能一味地强调管理,忽视服务;也不能只提供服务,忽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走到直线部门中去,走到员工中去,多看多听多沟通多思考,真正了解业务,参与企业流程建立或重组,推动企业组织变革。人力资源部对企业未来、对管理流程、对行业动态、对市场、对客户、对员工等信息都需及时了解。未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价值,在于深刻把握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有效运用人力资源方案,主动帮助公司高层和直线管理者用好人。人力资源面对员工,要代表公司贯彻方针、目标,将公司对员工的要求有效地实施下去;另一方面,面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者要细心听取员工的建议与要求,将员工对公司建议和要求有效地反映上去。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走到人力资源价值实现的广大空间之中,走到企业高层领导关心的地方,走到企业经营一线,走到直线管理者身边。多问多听,发现员工需求,解决经营问题,把握管理要点,创造绩效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者需与人事局、劳动局、人才交流中心、社保中心、相关单位进行工作合作,代表公司与这些外部合作者搞好关系,为公司创造有利的外部资源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当作终生事业去追求的信念,要有辩证和客观的处事理念。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能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所以要谨慎行事、辩证思维。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可能会经常被不理解、指责,面对这些,要有较好的心理承受力,要经得起工作的考验。 人力资源管理者每天都要安排和处理很多工作,但忙忙碌碌的工作本身并不是目的。正如管理大师杜拉克所言:我们不是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结果而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者不能单纯地追求做了多少工作,而要看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了什么效益。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成为工作效果向工作效益转化的促进者。 除了上述需注意的地方,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仍会遇到很多新鲜问题。问题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变的有针对性,问题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切入点。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自身不足,及时补充新理论和新知识,成为一个适应变化、满足企业和员工需求的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企业员工论文:我国企业对一线员工管理漠视状况浅析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线员工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目前我国企业对一线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改进措施。文中提出一线员工就如同高楼大厦的地基,所以任何管理者都不应该忽略他们,而应该重视他们并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工作能动性,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稳固。 关键词:一线员工;激励;管理 一线员工就是最基层的工作人员,所以他们是被管理的对象,而他们没有管理的对象。 一、一线员工的重要作用 第一,一线员工要么直接和产品接触,要么直接和顾客接触,无论是那种都是直观重要的,和产品接触的员工,更能了解产品的细微缺陷或者优势;同时一线员工也可能了解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直接和客户接触的一线员工,他们无疑是代表公司,员工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客户的购买行为。同时一线员工也最能提出切实可行合理化的建议。 第二,如果一线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充满自信和自豪感,树立职业理想,讲求职业道德,对职业技能精益求精,就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服务水平,极大地增进企业的竞争力。一名瑞士钟表师根据自己做表的经历,在1560年就断言,金字塔建造得那么精细,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敬业之心的自由职业人,而绝不是史书中所说的奴隶。后来的考古终于证实了他的断言。2003 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了同样的结论,推翻了历史上是由奴隶所建造的说法。这充分说明一线员工尊严感的重要性。 二、目前在实际管理当中,关于一线员工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一线员工的工资待遇较低 这与我国的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现阶段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很多,再加上我国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这就必然导致一线员工的工资待遇低下,同时还伴有一线员工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差距太大。一个时常跳槽的美国“ 海龟”,居然可以拿到号称亿元的年薪。相信那个企业的员工,大多数可能年薪不过2万元。5万倍的收入差距! 2.一线员工得不到企业的重视 上海曾公布过一项调查结果: 对4000 户居民的入户调查,仅有1%的居民愿意当工人。事实上,现在不仅城市居民不愿意当工人,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也不愿意当农民。这一方面说明了在社会分工多元化的情况下,人们增加了对职业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对工人、农民这样的职业的轻视,甚至歧视。(让一线员工昂起尊贵的头)很多企业似乎只重视领导层,重视战略的制定,任何精明的战略和管理如果没有一线员工的执行,也都只是空中楼阁。 3.一线员工得到的尊重和关爱太少 企业内部一线员工的工作比较艰辛,收入也不高,还有部分管理人员对他们不够理解、关心和尊重,甚至使他们觉得抬不起头来。一家企业有这样一条标语“只有努力干,才会有尊严”,可见员工的尊严是多么不容易得到,实际上特别是一线员工,不仅工资很低,而且工作稍有作不好还要遭到哪怕是一个很小的主管的斥责,公司的文化就是这样的。还有我们熟知的一些企业号称规模很大,可在员工的口碑缺很差,你能相信这样的企业吗? 4.重视员工的监督和惩罚缺乏对员工的引导和教育 监督惩罚和固然可以对一线员工进行有效地管理,如果不对员工引导和教育势必加重员工的逆反心理,甚至会故意做出对公司不利的行为。一些公司对员工实行机械化管理,比如见到顾客微笑,要笑到露八颗牙的程度,试想一下如果员工一肚子的委屈或者是拖着疲劳的身体,这样的笑容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改进措施 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现实经济能力,大规模大幅度给一线员工提高工资待遇不太可行,企业应该多使用激励手段和人文关怀来达到更好管理一线员工的目的。 1.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 一线员工身处生产和服务一线,枯燥重复的劳动、一成不变的条件和环境等势必引发其思想不稳,平时生活的后顾之忧也难免会影响工作,再加上工资和福利都相对较低,很容易让员工失去工作热情甚至是产生职业倦怠。这样的后果是员工机械式的工作,对工作的不规范和错误都莫不关系甚至毫不在意。所以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员工的宣传和教育,使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再先进的设计和高明的战略都离不开员工的执行;同时让员工热爱自己的职业,必要时可以考虑简单工作地轮岗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加强精神激励手段的应用 对一线员工的激励主要是使用正激励少用或不要负激励。一线员工虽然收入不高,对金钱的需求很高,但他们同样需要精神激励,精神激励的效果往往更明显。精神激励的方法主要有授权、给员工信任、设置各种一线员工的奖项,并适当的给与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 3.增加组织人文关怀 一线员工往往由于收入偏低,工作不稳定,他们更需要人文关怀,即使是有一个温暖的家的员工,在组织里依然需要关怀,在组织里得不到关怀的员工,他们的感觉是孤独和无助的。管理者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员工,为他们过生日等等。比如星巴克尽可能地照顾到员工的家庭,对员工家人在不同状况下都有不同的补贴办法。虽然钱不是很多,但会让员工感到公司对他们非常关心。那些享受福利的员工对此心存感激,对顾客的服务就会更加周到。 一线员工就如同高楼大厦的地基,所以任何管理者都不应该忽略他们,而应该重视他们并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工作能动性,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稳固。 企业员工论文:浅谈我国民营企业员工流失与管理 摘 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境,其中,民营企业员工大量流失问题已日趋突出,严重阻碍着企业前进和发展的道路,如何解决好我国民营企业员工流失问题,使企业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就这一问题,作者从五个方面,对造成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并针对存在的原因,以我国民营企业的建设与管理为切入点,从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民营企业 员工流失 竞争 发展 引 言: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实践证明,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和正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其中,员工大量流失是众多民营企业最感“头疼”和棘手的问题。目前国内企业林立、竞争日趋激烈,加上国外企业对国内市场的猛烈冲击,尤其是在两次较大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中,民营企业更显出了其自身的脆弱性与不成熟性。新的历史时期,严峻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如何依托市场,大力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有效控制人才的大量流失,以保持企业的健康、稳定与快速发展,在已经白炽化的残酷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走上不断发展、不断强大的康庄大道,是每个民营企业都必须认真考虑与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民营企业员工流失原因分析 无论我们是在企业工人招聘现场,还是在各类媒体的报道中,或者是在网络信息及相关论坛的浏览中,我们都会听到民营企业“招工容易留工难”的无奈感叹,在“火热”的招聘环境中你会发现,众多民营企业无不面临“年年招工满,招工年连连”的窘况。民营企业为什么会出现“招工易、留工难”的现象?民营企业员工大量流失问题为什么会越来越严重与突出?笔者在深入研究与分析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料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感觉到造成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员工的自身前途无望观。 相较来说,国有企业的员工流失问题,比民营企业要小很多,为什么?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在国企工作,除了福利待遇上的保障外,还认为在国企工作有无限的发展前途,是把本职工作当自己的事业来做的。民营企业情况不同,笔者曾走访过一些民营企业,与其员工进行过促膝谈心式的交流,交谈中发现,民企的员工思想意识上大都认为自己只不过一个普通的“打工仔”,上一天班,就挣一天工资,企业的发展与己无关,自己在企业的发展更是不想或者不敢想,这种前途的渺茫感、无望观,表现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表现在去留问题上,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时会一山望着一山高,如果有待遇、福利和工作环境更好的单位,往往会毫不犹豫地跳槽、走人。 一般情况下,员工应聘到民营企业工作时,最初的动机与愿望是能够获得较好的待遇与酬薪。等工作逐渐稳定后,就会考虑到个人的发展机会与前途问题,虽然称不上人人都是“胸怀大志”者,但,强烈的事业心,争取一个更为理想与光明的发展机会与前途,应该是人们一个普遍而广泛的心理反映。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经过努力工作,总是希望得到企业的充分肯定与信任,同时,希望通过自己的优秀表现,可以去选择企业内自己喜欢的岗位,或者从比较低级的岗位和职务过渡到较为高档的岗位与职务上。可是,由于民营企业在经营与管理上有许多体制与机制的约束,往往使员工的这一愿望难以实现,久而久之,员工心理上就会发生重大变化,认为自己的职业“仅仅如此而已”,从而产生消极懈怡思想,感觉没有前途与发展的同时,对工作的企业及自己的选择失去信心。 2、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现象。 民营企业的员工大都感觉工作压力过大,负担过重,超负荷的运转与劳作,达到了使人难以承受的程度。笔者曾到一家蓄电池生产企业中走访,主管关键技术的小邵就对此现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说:“我虽然是管技术的,没有一线工人那么苦,但是,我的手机必须24小时开着,有时,一个月下来,我加的班比上的班都多,而单位只象征性地给一些加班费,神经总象上了弓的弦,总是紧绷着,有的时候真是感觉疲惫不堪,多少次产生过放弃这份工作的想法”。 我国的民营企业基本上都存在这种情况,一方面工人们在超时或超强度地劳动,另一方面,超额的劳动与付出又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员工们在无奈的心底隐藏着深深的报怨。现在是个法治的社会,所有的员工都知道国家有一个《劳动保护法》,也都知道加班是应该发给加班费的,可是,虽然我国《劳动保护法》已颁布实施多年,但在当前的各个民营企业中,有多少家把劳动法真正落到了实处呢?企业不遵守劳动时间,我行我束,说延时就延时,说加班就加班,而且员工不能有任何非议与怨言,还不发给相应的延时或加班费,长此以往,强大的、超负荷的劳动强度与较低的报酬,使员工在身体上、心理上和思想上,产生极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偶然因素到来时,这一不平衡心理就会激发出来,最终,必然选择离开。 3、员工的人格弱势地位 在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中,普通员工甚至核心员工的人格需求处下弱势地位,往往受不到企业的充分理解与尊重。有的企业总是认为,你是我聘来的工人,是地地道道的打工者,就是要听我的话,任我摆布,就是要夹起尾巴做人。致使一些企业随意处罚员工,随意打骂体罚员工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了反感与仇视心理,工作起来小心翼翼、蹑手蹑脚,生怕一不小心触犯那条“红线”,从而引来不必要甚至不公的惩罚。 经研究发现,在比较发达的国家企业内,十分注重员工人格的尊重,体现着每名员工都是本企业一重要组成份子的思想,员工的偶而小错误也不会招来尖锐的指责与过于严重的处罚,所以,使员工往往表现出积极的自主性与创造力。我国的民营企业对此应当有所借鉴,在员工的人格与自尊的尊重中,让员工真正工作、生活在一个舒适、快乐的企业环境中。如果一味地处处设防,象看“贼”似的看着员工们的一举一动,时刻准备着把举起的“鞭子”打下去,那么,员工们在强大的压力与高度的紧张中,失去了一个人最起码的安全感,失去了工作的愉快与充实感,如果机会到来,员工们会绝然远离该企业而去。 4、不景气的企业经营发展现状。 当然,如果企业因经营或管理不善,处于一种低迷、不景气的现状,自然会引起员工的大量流失。你想,有谁愿意把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前途寄托于面临倒闭的企业?企业的经营危机,往 往就是员工流失的“最佳时机”。应该指出的是,民营企业的不景气现状,往往就是因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不善造成的,企业在经营与管理中,留不住人、拴不住心,使员工尤其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骨干员工大量流失,人才资源的枯竭,使企业一步步走向绝境。 一方面是员工流失使企业陷入困境,一方面处于困境的企业使员工的流失更加日益严重,这一恶性循环将使企业走上不药可救的一条死路。 5、日趋激烈的企业竞争环境。 我国民营企业处于开放、自由的发展环境之中,同类企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群,国内林立的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国企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带来的竞争,同类外企的大量“侵入”,使我国民营企业处于商业的“战国”时代,“百国并存,弱者先亡;七国争雄,强者为尊”,这是无情的自然法则。然而,我们都知道,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在这严酷的竞争里,象“挖墙角”类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地进行着,人才及员工的流动是自然而然的现象。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的企业以什么样的环境及方法留住员工,是个着实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不是感叹竞争的激烈与员工流失的无奈。 二、防控员工流失的管理对策研究。 员工流失问题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道路,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正常经营与管理活动。有效解决好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失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企业人力资源优势,是各民营企业保持健康、强劲发展的紧迫任务。针对民营企业员工流失产生的诸多原因,就如何防控民营企业员工流失问题,笔者有以下几条不成熟的建议。 1、树立起一个观念。 总书记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是明确指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国民营企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企业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 什么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民营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就是要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来考虑,而不是仅考虑企业的利益,员工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员工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员工自然会把企业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把企业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从而,就会以积极的心态、负责的精神、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企业就会达到“拴心、留人”的目的。 “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提出并付诸实践。企业在管理中强调尊重员工人格,满足员工各项需求,关心员工成长,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并且在员工的使用上十分重视主体性和参与性,反对把员工仅仅看作为一名“打工仔”,而是强调人是有多重需求的“社会人”。从而,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员工的大量流失问题。 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必须走出几个误区。一是“雇佣者”与“被雇佣者”观念上的误区。现代企业管理已经把人力资源管理上长升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与以前把员工当成工具进行赤裸裸的剥削时代不同。员工应聘到企业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是企业的一份子,是企业的主人公,作为企业必须尊重他们,礼待他们,使之充分感受到在企业的主人地位与环境温暖。简单的“雇佣”与“被雇佣”观念与关系体现,会严重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热情,是一种消极、不明智的用工思想。二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润误区。一些成功的企业,往往是把当前利益放在长远利润的基础上来考虑,不做利益上的“守财奴”,让员工们看到实惠、得到实惠,常言说:你给我一尺,我还你一丈,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观念,也是一种“知恩图报”的美德,企业满足了员工一份需求,那么,同工会以十分的贡献来报答企业的需求。三是被动与主动的误区。应该在口号上、行动上真正实现员工就是企业主人公的思想,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所以,企业在许多问题的决策上,要以高透明度的精神向广大员工公开,使员工们积极参与进来,努力创造一个民主的决策氛围,以此来促进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那种躲躲闪闪、掩掩藏藏的做法,只能与员工产生隔阂与距离,使决策因脱离群众而产生重大失误,也严重挫伤着员工们主动为企业谋计献力的热情。 2、加强两个基础建设。 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企业个性文化的建设与完善,注重员工队伍素质的建设与提高。这是企业控制员工流失的“软性”基础设施。 首先,是企业文化的构建与完善。最近,一部热播中的电视剧《亮剑》中,体现了一种精神,就是“亮剑”精神,一支部队,从它的初建时期起,一位优秀的部队领导人就为他注入了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不会因为领导及人员的更替更改变。我们的民营企业在建设与管理中,也应该借鉴这种精神,企业的这种精神是什么?就是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的个性文化。我们常会看到,一个还算优秀与成功的企业,为什么会在其初建时的“领军者”突然离去而迅速倒闭,就是因为企业文化的空白或不完善。 管理大师托马斯.彼得斯说得好,“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的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 ”的确,一个企业就象是某一个人,有着人的信念、态度、目标和习惯,因而存在并显示着这个企业的独特个性,这种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不断完善,是稳定企业,使之保持可持续发展动力和可能性的基础。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因此,它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个人对集体的认同,希望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相依的关东,最终使员工依恋并热爱自己的企业。企业文化的打造是个系统而长久的工作,应该体现到企业日常经营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才能逐步培养起企业的一种特有精神与个性文化。 其次,不断加强员工队伍素质建设。员工是企业的人力基础,员工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素质,员工素质的发展决定着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只优秀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企业,必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实践证明,有效实施员工培训激烈机制,对员工进行优质培训,使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与技能,是深受员工喜爱与欢迎的举措。这对有效控制员工的流失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不断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与良好出路。民营企业在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中,应该努力克服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要认人为官。民营企业的成功有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了求得以后的发展和报答政府官员们曾经给与的支持,常常聘请官员作为企业的主要领导或分管一方面,这是极为不明智的选择,企业经营之道与为官之道相去甚远,而多官员虽深谙官场规则,却对市场规律一知半解,企业落在他们手里几乎几路一条。二是近亲繁殖要不得。由于历史与传统的原因,民营企业大都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播技艺、传播方法、传播管理,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全军”,一个有能力的师傅还好说,要是师傅无能,那么企业员工的素质只能底谷徘徊了。三是不要忌贤妒能。常言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其实,在现代的民营企业发展中,这种思想是绝对要不得的,应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机制,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更不要害怕有超出自己的“能人”出现,而是要善于发现和重用这些人才。 3、完善三个管理机制。 人才是企业的基础,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民营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 一是加紧完善法律落实机制。与国 有企业及其它单位相比,我国民营企业在《劳动保护法》的落实上还不尽如人意,比如日常工作的加班费、节假日的值班及加班费等兑现问题上,还停留在“空口白牙”的空白阶段。不能把这一问题当作小问题来看待,有的企业以为中国13亿人口,“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有的是”,总在想别的民营企业都没有加班费,为什么我要发加班费?这就大错而特错。记住,这是个竞争的时代,严格落实《劳动保护法》不仅可以免除企业与员工间不必要的劳动纠纷,还能有效树立企业形象与信誉,对营造民营企业良好的“人文”氛围大有好处。实践证明,哪个民营企业法律意识好,法律条款落实的扎实,哪家企业就是社会人才的主要流向。所以,对民营企业来说,加紧法律落实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是当前势在必行的举措。 二是不断强化员工激励机制。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在管理上都一套系统、科学、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这是企业走上成功之路的不二“秘诀”。员工的激励机制包含丰富的内容,是一门科学、一门学问,在某种意义上讲更是一门艺术。员工的激励机制一般包括:酬薪激励机制、工作绩效激励机制、奖惩激励机制、荣誉倡导激励机制、员工培训激励机制等等,总之,要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劳动基本原则,倡导个人荣誉感,增强员工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员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员工间的团结、互助与协作精神,激发员工饱满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发挥每名员工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广大员工在有效的激励中,为企业拼搏甚至“献身”。 三是建立完善有效的沟通机制。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企业与员工间的沟通机制,是保持企业与员工间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途径。企业与员工、领导与下属、上层与下层、员工与员工,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及时沟通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与办法,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了解、理解和感情,有利于工作上的交流与促进,不仅能够缓解企业与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消除隔阂、拉进距离,还为员工自主参与企业建设与规划开辟了一条好途径。 总之,社会本来就是人的社会,各类社会关系本质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问题,只要在企业的建设与管理上,充分认识到人这个基本要素的重要性,积极处理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各种利益及利害关系,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失问题就能得到巨大的改善。 企业员工论文:浅论企业员工流失原因及对策 摘要:从勒温的人才环境理论引出国企人才环境状况,并在系统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当前面临的内外人才环境后,提出了优化国企人才环境的几点对策,以期能为国企经营管理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人才环境;企业;流失;对策 一、人才环境的内涵 (一)人才环境的定义和作用 人才环境是指人才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外部要素的总和。具体说来,人才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指的是影响人才发展的有形的硬件条件,包括经济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软环境指的是影响人才发展的无形的软件条件,包括体制环境、法律环境、制度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人际环境等。 人才资源开发活动任何时候都不能孤立进行,它受制于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纵观古今中外,环境优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劣则人才散,事业衰。事实雄辩证明: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凝聚力,环境是吸引力,环境是竞争力。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才环境的竞争。抓住了人才环境建设,就抓住了人才资源开发的关键点和制高点。 环境与人才,犹如鱼与水、鸟与木的关系。“欲致鱼者,先通谷;欲求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环境与人才,相互促进,彼此推动,协调发展。 (二)勒温关于人才环境的理论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认为:个人能力与条件及其所处的环境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绩效,个人的绩效B是个人的能力和条件p与所处环境e的函数:B=f(p,e)。 勒温的人才环境理论指出,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绩效,不仅与他的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处于一个不利的环境之中,比如专业不对口,工资待遇不公平,心情不舒畅,人际关系紧张,领导作风专断,不尊重知志和人才,则很难发挥其聪明才智,也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而且一般而言,个人对环境的改变往往无能为力,要改变的方法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离开这个环境,转到一个更适合的环境中去工作,这就是人员流失的理论依据。 二、我国众多企业当前面临的内外人才环境现状 (一)内部人才环境分析 1.企业自身体制、机制和观念的问题,致使内部人才环境堪忧 (1)在人才理念上:陈腐、落后。在不少国有企业领导人眼里,人力资源并非第一资源,而经济资源则成了第一资源。在这种意志的支配下,国有企业领导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获得更多的资金或项目上。诚然,资金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重要的,但殊不知资金的获得和使用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2)在用人制度方面:缺乏科学的选拔标准和竞争机制。论资排辈,任人唯亲,依靠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拔人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无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适才适岗;没有给人才提供足够的用武之地,致使有实力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甚至被埋没在单位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3)在劳动用工制度方面:没有真正实行优胜劣汰,员工普遍缺乏危机感。“想用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出不去”现象比比皆是。 (4)在分配制度方面:既没有通过工作分析、职位评价等手段做到企业内部一致性决定薪酬结构;也没有按照市场劳动力价位确定薪酬水平,更没有实施严格的绩效考核来决定员工收入。平均主义依然存在,吃“大锅饭”现象依然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奖惩不明。 (5)在员工培训方面:往往都是走过场,培训力度不够。即使培训有了效果,将来人才继续流失对企业会有更大的损失。 (6)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并未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至使员工普遍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更谈不上上下一心,同心同德了。 2.人才“高投入得到高回报”心理难以得到满足 一个人从成人到成才,除了社会之外,家庭做了巨大的投入,自身也付出了很多,按照“投入产出”原理,人才高投入,自然需要得到高回报。目前国企冗员多,社会负担重,经济效益差,国企员工普遍收入较低,而外企、民企、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的高工资或优厚待遇对国企员工必然会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就成了人才外流的拉力,加上国企自身机制的问题对人才形成的无形的推力,这样在内外的双重作用下,人才流失就在所难免了。 3.员工追求自我实现,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人才与企业是共同生存、共同成长的,但“加速度”却不一定相等。当企业无法满足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时,员工必然会另谋出路,重新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 国企多年的用人制度埋没了大批人才。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员工别无选择,正如勒温的人才环境理论中所说的“个人对环境往往无能为力,改变的方法是离开这个环境,转到一个更舒适的环境中去工作 ”,这就形成了人才的流失。 (二)外部人才环境分析 中国入世意味着“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人才竞争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从竞争的深度上看,竞争的激烈程度要比现在残酷得多,尤其是2005年后,国有企业不仅要与国内众多的民营企业争夺人才,更要与大量的外国大型跨国公司抢夺人才。从竞争的广度上看,人才竞争将从过去主要对科技人才的竞争,逐步扩大到对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生产操作人才的竞争。中国人事科学院副 院长、着名人才学家王通讯先生指出“过去中国国有企业独享的优势是,对高质量的人才支付了低质量的价格”。但是,人才竞争的加剧将使中国告别人才物美价廉的时代。人才的价格,尤其是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的价格将逐步完全与世界接轨。到那时,我国国有企业独享的人才优势将完全消失。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才市场最终将完全融入到世界人才市场中。到那时,人才流动将更加自由,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加强,优质的人才必然会从效率低的地方流向效率高的地方。因此,外部人才环境的这一特点对我国国有企业的人才稳定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正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指出的那样,如果中国国有企业目前的人才报酬体制再不彻底改革,国有企业在已经流失了大量科技人才的基础上,今后还会加上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失。 三、优化我国国有企业人才环境的应对策略 (一)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树立“人人是人才”的现代人才观 着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那就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从这句经典的企业管理格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上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人的工作,二是做好事的工作。只有充分做好了人的工作,才可能做好事的工作,因为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要由人去做。过去,许多国有企业之所以没做好事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先做好人的工作。所以,国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真正落到实处。要落到实处,除了要有严密的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外,还必须有检查手段和纠偏措施。 (二)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 首先,国有企业必须摒弃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建立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立企业人力资源委员会,并由企业行政一把手亲自兼任委员会主任,下设常务副主任及副主任各一名。企业人力资源委员会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配合企业市场竞争的总体战略,制定一套面向未来的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对员工的招聘、培训、考核、使用、调动、薪酬、福利、退休等,实行科学的、全过程的、综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素质,增大人才含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其次要勇于变革,做到“三个突破”。一是突破人才资源均衡配置的定势,配合国有企业机制转变、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战略、实施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再配置。对人才资源配置,必须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均衡配置状态,按市场需要实行优化配置。二是突破单纯的按劳分配思想观念和政策的局限,探索资本、技术、知志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和办法。切实把知志、科技等作为重要的分配要素,分配制度上充分体现知志创新的价值;在奖励政策上,要大胆实行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还可以借鉴国外,境外股份制企业的做法,适当给贡献较大的员工以较多的股份。三是突破“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人事管理弊端,坚持考试进入、竞争上岗、考核奖励、绩优晋升、培训提高、辞职辞退、优胜劣汰的管理模式。 最后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这是人才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体制问题关乎全局,决定着方方面面。要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的、能够促进人才有序流动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配套的人事人才管理新体制。这种新体制应当具备六个特征:关系顺畅、职责明晰、分类到位、机制灵活、制度健全、政策配套。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事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在人事人才管理问题上,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事业、政府与其他各类社会组织的关系并没有完全理顺,构建新体制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铸造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绝大多数员工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的个性、素质、目标和氛围,体现企业对价值的认知,包含企业对某种事物或事件的是非、善恶、真伪的判断与评价标准。 国企从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文化,大多是传统的、陈腐落后的,对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会产生较大的阻力。因此,企业要留住人才,重塑或创造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显得尤为迫切。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讲是对人员管理的成功,是招揽人才、发挥人才与留住人才的成功。要想留住人才最好的办法、最高的境界,就是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旗帜,引领人才为所在企业冲锋陷阵。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使人才不再“为了生存而工作”,而是“为了工作而生存”,“为了快乐而工作”。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人际环境 人文环境包括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氛围等。优化人文环境的目的在于鼓励竞争,包容失败;支持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在全社会营造尚贤风气,尊重知志,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讲努力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公开、公正、公平的人文环境,比单纯引进人才更加重要。 所谓人际环境,指的是微观环境,即小气候。俗话说“贤臣择主而事之”,“为朋友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这些话虽然缺少政治前提,但也有它一定的道理,一个单位能不能吸引人才,人才来了能不能留得住,人际环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人际关系包括团队情商和团队首长的情商。团队情商,即团体的和谐度;团队首长的情商,即领导者的人格魅力。要努力提高团队情商, 文秘站: 企业员工论文:中国民营企业关键员工流失分析 摘要: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技术、资本和管理手段的竞争, 更根本的是企业之间关键人才的竞争。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关键员工频繁跳槽的问题,解决民营企业关键员工的流失问题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家和人力资源管理师们的当务之急。中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关键员工流失率过高的问题,通过探讨民营企业关键员工流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民营企业;关键员工流失;企业文化 关键员工指掌握核心技术,从事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创造主要绩效,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提高公司竞争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员工。一般包括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术研发骨干、高级运营技术人员、核心营销人员等。 一、中国民营企业关键员工流失的现状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技术、资本和管理手段的竞争, 更根本的是企业之间关键人才的竞争。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关键员工频繁跳槽的问题,解决民营企业关键员工的流失问题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家和人力资源管理师们的当务之急。全国工商联研究室2007年1月的《2006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中数据显示,“十五”期间私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由2000年的20 128件增长为2004年的45 061件,增长了124%。许多民营企业不仅人员流动率过高,而且流失人员中大部分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人员流失问题已经成了制约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当前,民营企业关键员工流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学历员工流失率过高。2003 年北京市在人力资源结构现状调研中,抽样调查了十户高科技民营企业,大学生的流失率为18.5%,其中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流失率分别为14.7%和33.3%。第二,流失人员中大多是企业的中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有较高职称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是民营企业的中坚力量。第三,关键员工流失对民营企业造成了严重后果。他们不仅带走了企业的商业、技术秘密,造成核心研发技术的断层,也带走了企业辛苦培养的现有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因此,为了保有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必须妥善解决好关键员工流失的难题。 二、民营企业关键员工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员工负担过重,关键员工不被重视 由于民企对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设计缺乏科学依据,员工工作职责分配不合理,工作边界模糊不清,人为地加大了员工的工作强度,所以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着员工超强度劳动问题。另外,由于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只是生产衣帽鞋袜、低端电子产品等,它们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的技术、文化水平等方面的要求不高,导致在许多的民营企业中,关键员工仅仅被看做是依附于企业的廉价劳动力。这种对人才不重视的思想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是民企关键员工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方式依然盛行 据调查,中国的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其内部员工自然分化为三个阶层:一是家族内部成员或合伙人,单独掌握着人事和财务大权;二是企业所在地及周边地区的务工人员,一般担任工作组长、车间主任和保安大队长等职,为领导的利益“保驾护航”;三是为数最多的外地来的务工者,担当着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蓝领工人角色。民营企业这种家族式的用人机制使外来关键员工感觉老板宁用家族里的平庸之辈也不愿重用家族外的贤能之士,自己只不过是替老板赚钱的廉价工具,没有“归属感”,只好抱着“边发牢骚边找机会跳槽”的心态工作。 (三)薪酬制度有失公平,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据调查,在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成因中工资待遇不高居于首位,约占人才流失的68%。许多民营企业没有一个科学的员工绩效评估机制,而且对员工的处罚是随机的,员工稍有不慎就会被无情罚款。例如在山东威海市的一家生产建筑塔机的民营企业,经常因所谓的“质量问题”对技术员工的处罚扣款动辄五六百元,达到当月工资总额的1/3,但如果到质检科送礼请客的话,就没有“质量问题”了。而且该民企连最基本的计件工资制都没有实行,磨洋工的人并不比勤奋工作的人少拿工资。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当一个人认为,自己获得了与别人相等的报酬而自己的投入却大于别人时,就会感觉到不公平,改变这种不公平状态的方法就是减少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 度或者愤然离职另谋高就。 (四)人事管理制度不规范 据调查,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只要老板对员工的工作表现不满意,随时可以炒员工的鱿鱼。即使民营企业与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许多员工并不知道劳动合同的内容,而是强制性地被要求签订的,这就为敏感的工资待遇冲突留下了隐患。另外,在民营企业中,员工一般是被聘在某一固定岗位上工作,很少有机会在不同岗位上变换,也很少有机会从低到高逐级上升,枯燥繁重的工作势必会累积员工的厌烦情绪。再加上培训机构的缺失,缺乏对关键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投资,这种不重视很可能让员工产生“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想法。 (五)缺乏适合关键员工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 中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至今还未形成一种可以真正吸引人才、保留人才的企业文化,这既和民企老板文化素养不高有关,更和他们唯利短浅的经营理念密切相连。关键员工在企业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护,即使拥有比普通员工高的薪酬,但自身的价值并没有得到企业内其他成员的真正承认,常常遭到同事的妒忌和无端刁难而陷于孤立。当他们无法忍受这种工作氛围时,离职就成为他们的明智选择。 三、防止民营企业关键员工流失的应对策略 《2006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广义的民营经济产值比重,占全国GDP的65%左右,占年度经济增量的70%~80%,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维护国家经济的繁荣稳定和长远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好民营企业关键员工流失的重大现实难题。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民企老板必须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用人观,把员工当做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充分尊重员工。一是让关键员工参与到公司高层的决策工作中来,让他们关心企业的成长,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二是鉴于目前CPI指数不断上升的现实情况,要充分考虑到关键员工外来打工是为了养家糊口过上富足的日子,所以在保证民营企业必要利润率的基础上,要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工资水平,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另外,民营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沟通机制,使企业家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企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例如,通过与关键员工的访谈工作, 企业能够了解他们打算离职的真正原因,以便企业采取针对性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来减少关键员工的流失。 (二)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打破员工之间的身份隔阂 民营企业为了长远发展应努力冲破狭隘的家族观念,做到大胆举贤任能,敢于任用具有管理特长和专业技能的关键员工,提拔他们进入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真正做到“唯才是用”。民企老板要尽力跳出任人唯亲的惯性思维,有意识的打破企业内部员工形成的阶层隔阂,让有才华的关键员工从事人事管理和财务工作,让靠关系混日子的家族成员辞退离职,从而使竞争机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让曾被忽视的员工看到未来可以大有作为的希望而努力工作,让曾养尊处优的关系户感到有被赶走的危险而痛改前非自食其力。这样,人才的活力得到释放,企业内部上下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关键员工自然就不愿跳槽了。 (三)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 关键员工一般都希望能够在民营企业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工作业绩能够得到企业领导的认可和赏识,从而满足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估体系,及时地对关键员工的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员工的绩效水平应该在薪酬上得到体现,建构起以专业知识和业绩为基础的薪酬分配机制,为人才提供竞争性薪酬,从而鼓励上进鞭策落后。在具体薪酬策略上,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可选择实施“全面薪酬策略”,配合灵活多样的薪酬形式,如人才持股制、股票期权制、带薪休假、福利自助等。 (四)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民营企业应健全各种人事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在人才的招聘、选拔、培训、考核、晋升、奖励以及离职辞退等各个环节上,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创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透明化的竞争环境,从而使优秀的关键员工有机会脱颖而出。另外,民营企业必须改变只会用人而不会育人的现实,积极关注关键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通过知识培训、学习深造、实行轮岗制等手段满足员工的自我发展需要,做到用人和育人的完美结合。 (五)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员工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它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性、内部分配的相对公平性、人才使用的合理性、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来体现,具有较强的凝聚人心的功能,最终能够达到企业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的双丰收。目前,许多民营企业中的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领导者的口头和书面材料上,根本没有真正的贯彻和实施。所以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民营企业家必须把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放在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来抓。例如,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把“与客户一起成长”作为核心理念,注重关键员工的发展,使公司成为着名的专业研究咨询机构。 企业员工论文:论现代管理中的企业员工培养 摘要:现代企业模式多元化的发展要求不同人力资源的匹配,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同条件下企业员工的培养模式。想要保证和提高企业人员执行力的质量,这就依靠企业文化以及企业人员的执行力,包括提升团队以及个人的职业素养。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退颖而出,成为社会各界的焦点。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化;规范化;企业氛围 目前的企业竞争中,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处于企业战略的核心地位。有效地利用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才能,可以推动企业战略的实施,促进企业的飞跃发展。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战略决策来自于企业的行动方案和制定的发展目标,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拥有量。 一、现代企业现状的概述 (一)企业组成多元化 当代企业结构组成多元化是当代企业竞争的不可或缺因素。不同的企业结构涉及了不同的企业人员的构成。相应的,不同的人员构成就需要不同的培养模式。在我国主要的企业运营模式有: 1.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就是指企业有国有股份,而且在企业所有股东中,国家持有的股份最多。国有控股企业有两种:一是绝对控股,即国有股在企业中占51%以上。二是相对控股,国家是企业最大的股东,但所占股份比例并没有达到51%。 2.民营企业。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均被统称为民营企业。在“公司法”中,是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的,主要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又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 3.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利益主体,以集股经营的方式自愿结合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它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利于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职能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二)用工方式多元化 1.签订劳动合同的(长期)。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内容分为:劳动合同制范围以内的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制范围以外的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形式分为要式劳动合同和非要式劳动合同。也有劳务合同的,劳务合同属于民事合同的款项内,在平等协商的情况下当事人各方达成的,就某一项劳务成果以及劳务所达成的协议。劳动合同不包含劳务合同,从法律适用看,劳务合同所调整适用于其他民事法律合同法以及民法通则,而劳动合同调整适用于劳动法以及相关行政法规。 2.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长期)。例如实习生,以及临时工种,廉价劳动力等。 (三)领导经营层选择多元化 1.任命制。又称为委任制,是指由上层领导或其他人事部门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委任制的优点是程序简单,便于操作;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行动迅速,利于治事和用人的统一,效率高、省时间。但缺点是容易因领导个人的好恶,而出现“任人唯亲”等不正常用人现象,也容易使管理的工作关系带有个人色彩,形成宗派主义;或因领导本身的视野与精力的限制,而造成在没有全面了解下属的情况下错误委任的现象。另外,对不胜任者不易调整,容易造成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退的弊病。 2.聘用制。聘用制是确定事业单位与职工基本人事关系的一种以合同的形式的用人制度,即通过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确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本单位的身份属性。事业单位传统的用人制度是一旦职工在其单位被调入或分配,就成为该单位的终身职工。聘用制就是要将合同契约式的用人制度代替传统的用人制度;聘任制是事业单位内部是相对委任制而言的具体工作岗位的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对某一职工既要通过聘任明确具体岗位职务,又要通过聘用制确定基本人事关系。受聘人一般通过竞争取得拟任工作岗位或职务,确定的形式可以签订聘约或颁发聘书,也可以签定聘任合同,也可以签订目标 责任书。 3.选举制。选举制的产生是从现代企业进步的象征。它避免了上述两种制度的弊端,给企业一种更公平更公开的竞争用人机制。企业股东大会确定选民资格,进行选民登记,提出候选人,公开竞选,进行投票和计票等程序。此制度合法便利公平。 二、建立和健全管理机制和体制 (一)建立科学合理管理体制 我们认为,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体制需要遵循四条人事原则。这四条人事原则是:“宏观统一管理原则”、“横向分类管理原则”、“纵向分层管理原则”、“治事管人搞合原则”。企业实行科学管理,一定要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几方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必须全面理解和贯彻。企业要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必须成为注重经济效益、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成为对市场需求信号和国家调控政策反应灵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具有活力的市场竞争者和风险承担者。 (二)考勤考评细分量化,责任到人 毫无疑问,良好的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和员工绩效考核系统可以支撑企业持续产生高绩效,保证企业长期发展。关键绩效指标法KPIKPI法符合一个重要的管理原理--“八二原理”。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着“80/20”的规律,即20%的骨干人员创造企业80%的价值;而且在每一位员工身上“八二原理”同样适用,即80%的工作任务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因此,必须抓住20%的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和衡量,这样就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制定严谨考核机制,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体制,这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首要问题。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科学地设置人事机构和划分权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科学地设置人事机构和划分权限的原则并将这些原则具体化,也就是要根据这些人事原则并考虑我国的国情来建立我国的人事管理体制。 (三)引入创新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的多数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还不能实现依靠人力资源优势来优化配置企业的另其他资源。企业不只是依靠设备的先进、技术的领先,而且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现代经济的竞争将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竞争,提高企业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企业规模、环境、装备水平以及产品档次和质量的内在差异,实质反映的是人民营企业必须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无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人才引进的经营机制 在引进人才方面,尽量做到发挥人才优势人尽其才。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先是强调人才资源优先开发,把人才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方式,继而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大力加强能力建设的项目,加大教育投入的资金,实现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战略。特别要优先开发例如重点发展领域的紧缺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企业高技能人才等重点人才资源。其次是人才结构要优先调整。“十二五”期间人才结构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优化人才的培养结构,素质结构和分布结构。 三、形成良好企业文化氛围 (一)树立新主人翁精神,扭转打工者身份,扭转建立主人翁思想,激发工作热情 要实现新主人翁精神,我们必须要有把别人的经验和知识技能据为已有的强烈愿望。新主人翁精神的核心在于把自己的岗位当作一个股份公司。这个股份公司有两个股东,一个方面是企业,一个方面就是该岗位的员工。不同的是,大股东即企业投入的是货币,期待的回报也是以货币体现的利润,而小股东即总经理即员工投入的是人力资本,回报的也是人力资本。它以知识、技能和经验为体现的。也就是说,从这个理论上来看,新主人翁精神对于激励员工,正面引导员工有着积极的作用。企业投资回报的是利润,而员工投资回报的是知识、技能和经验。 (二)抓好人才素质情,感建设的培养 1.要有谦虚好学之心。无论我们的知识如何,一个不谦虚的人是很难真正用心去学习。无论是谁都应该具备这种谦虚的美德,这是好学之心的基础。要有一颗谦虚好学之心,身边总有许多优秀的人,而这些优秀的人身上总有我们身上没有的优点,我们可以通过向他们学习以达取其长补已短的目的,他们会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从而在职场中能够较快进入角色,获得成长。 2.要有挫而愈艰之心。我们都知道职场是金,需要我们淘,许多工作经验、知识与技能是靠平时积累下来的,是在各种失败或者失误中总结出来,是自己在无数次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悟出来的。 3.要有荣辱羞耻之心。人没有荣辱羞耻之心就不会知错就改,就不会上进,愈是破罐子破摔的人越不可能成为“主人”,也不可能修炼成新主人精神。因此,人还是要有一种精神和气质,才能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才会下定决心把事情做得更好,才会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因此获得成长和成功。 (三)努力追求卓越,永不言败,做新生代鱼鹰式员工 卓越的工作业绩,为社会成员的未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也增强社会成员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还能保障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而卓越工作要有旺盛的精力,它来自于充沛的体力,所以,强健的体魄是卓越工作基础条件。要使身体强健,就应锻炼身体,生活勿必有规律,物质生活方式应科学合理;力戒慵懒,力除怠堕,力排过度,力挫不及,锻炼好身体,这是提高个人素质起码的态度和行动。精神则是思维和意识的结合形态,培养一种好的思维方式和健康的意识形态,是卓越工作根本前提。好的思维方式是干好工作的有利条件,昂扬的精神面貌能够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忱。心态是卓越工作的关键问题,要时刻调整心态,有一个好的心情和抖擞的精神迎接每一天或每一项工作。干工作只能要真才是干。卓越的工作方式是卓越的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建设卓越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必须要有卓越的工作方式。真正卓越的工作一定是工作前提条件的最佳组合与运用,特别是对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工作能否卓越的关键所在。有一种说法:工作只重过程,不在乎结果。其实,过程是结果,结果也是过程,好的过程才有好的结果,所以,结果是检验过程的最好证明。任何过程都是为实现预定的目标,成果体现了过程是否实现了目标,社会成员需要卓越的工作业绩就是要很好很多的工作成果,也是社会成员的品德、水平和能力最好的证明。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制度不健全,保障工作差,企业编制不完善,内部文化氛围薄弱等现象本文主要针对不同的企业发展现状,提出非针对性的概括性论述,真正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的还是企业自身基层人员以及管理层的觉悟调高。只有协调好各个阶层的运作流程才能使一个企业真正的做大做强。如果家企业能够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实行人本管理的经营哲学,那么这就是一家能够在未来立足和发展的企业。 企业员工论文:企业个性与员工个性相容的发展 摘要:企业文化作为塑造企业个性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倍受瞩目,成为研究的热点。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又迫使企业需要从新的视角来尊重员工个性间的差异。本文提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应建立员工心理档案信息系统,依据企业运营各系统和员工个性等特性,全过程动态调整蕴含着企业文化的各项管理制度,使企业在企业个性与员工个性相容环境中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个性,心理档案信息系统 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掀起了信息化应用浪潮,这一切正逐步将知识生产力推到前台。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供求结构快速变化,企业的内外环境变化也是越来越快。如何有效应对新形势的变化,调整资源性成长方式为管理型成长方式,通过管理规模的扩张促进企业的成长已是企业管理者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本文从企业个性与员工个性相容管理的角度提出建立心理档案信息系统的解决办法。 企业及企业文化存在的实质 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的显着特征就是它能成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某个权威(企业家)支配生产要素,能够以比市场交易更低的成本实现同样的交易,企业就产生了。可以说企业的实质就是它能以最少交易费用完成一定量交易的一种制度安排。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作为一种制度存在就必须最大减少其内部的交易费用(管理成本),才能在市场中的不同制度之间的竞争中占有竞争优势。 作为独特的企业成员普遍认可的一系列价值观,企业文化会引导企业成员自觉地做出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选择;特定的价值观会激励员工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符合企业需要的行为;受同一价值观的影响,企业员工在不同时空的行为准则必然趋向相互协调一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实质上也是一种经济资源,它通过塑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明确的价值指向、高尚道德境界的工作人群,可以使得产权界定、监督、遵从等的费用减少,即降低管理成本。而且据诺思的观点:企业文化不仅是减少管理成本的重要制度基础,更重要的而是它对经济主体创新和进取精神的推动,它具有和产权界定匹敌的巨大作用。 企业文化一旦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将成为协调和统一人们行为的主要力量。企业文化的建立过程实质就是塑造企业个性的进程,企业文化的创立与传递,主要是通过员工们分享对企业中发生事件的理解而进行的。企业文化的发展程度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反映,它既反映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也反映着整个员工队伍的素质。企业文化可在企业内形成一定的独特思维框架和评价参照,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机制,促进或制约管理活动的发展,保证企业发展的连贯性。 知识经济中企业文化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发展正逐步改变工业经济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基础,文化手段重要性的这种变化,是与层级结构的网络化改造相关的。“文化”将成为保证和促进网络化层级结构条件下企业组织活动一体化的粘合剂。 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基本政策的制定,借助各种沟通渠道,去倡导某种适合企业个性特点的文化。大张旗鼓地宣传这种文化,总结和介绍在这种文化影响下成功工作单元的事例,以促进这种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被各工作单元迅速普遍地接受,并使之成为影响员工行为选择的基本规范,其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近现代大量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实证研究证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必须重视人的个性特征,实现管理的个性化原则。企业文化也必须是多元的,能够包容不断出现的异质价值观,才能满足知识经济中个性化特色和学习型组织的要求,才可能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活力。 知识经济社会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社会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环境变化速度较快,创新即是生命力,传统以“组织记忆”,即经验为主要体现的企业文化,将以迅速学习知识和交流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推广新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为主要方式。企业文化、个性及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要制定科学规划,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规划结合起来。对人的素质不断开发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尤以教育培训,激发员工最大积极性为重点。 如何将人力资源效用达到最优,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和基础。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均是企业员工,两者是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区别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将企业文化看成是塑造企业个性的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结合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管理对尊重员工个性的要求,如何管理使员工个性与企业个性相容,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并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就成为企业管理者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国外对个性类型的研究,无论是性格理论或心理类型的理论,还是依据这些理论研制的分类工具,自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美国心理学家被征召到军队服务为标志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种评测个性特质之间差别的个性问卷和心理测验都先后面世。Myers和Briggs母女俩在荣格心理类型理论模型基础上创立的测量并描述人们在信息获取、决策制定等方面偏好的自我报告个性指标问卷MBTI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个性测试分类工具。据报告在美国每年都有超过两百万的人员使用MBTI进行个性测评。许多关于个性的研究几乎都将MBTI当成个性的代名词。目前笔者进行的在荣格心理类型理论和MBTI基础上发展的中国企业职业个性测量工具的研究也初步验证了荣格心理类型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M BTI的相关条目和结构经过调整,也能用来测评中国人的个性类型。 企业个性与员工个性相容管理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人才测评技术的发展和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广泛扩展,笔者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探索,即:建立员工心理档案信息系统,动态实时管理员工心理档案,全过程与企业运营各系统进行信息交流,将员工适时配置到能最大限度发挥积极性的企业流程中某一位置,员工个性和能力得到有效施展空间的同时,推动企业发展,也即员工个性与企业个性和谐,达到双赢结果。 心理档案是指涵盖了员工至少一项个性和能力测评的结果,包括:员工的个性特征、专业能力、行为选择偏好、管理风格偏好、职业兴趣等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文件,其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应该是个性特征。 心理档案信息系统基本结构(见图1)。个性测评模块是基础核心模块,Holland的研究报告曾经指出:当个性特质与所从事的岗位能够搭配时,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工作效率均较高,离职率也偏低。个性影响员工的学习偏好和行为选择偏好,通过个性测评安排适当的员工到相应岗位,对其岗位能力进行评测,依据岗位要求能力与员工现有能力的差距,安排适合员工学习偏好方式的培训提高其能力,完成岗位工作;对不同岗位、不同个性员工的激励敏感度进行评价,采用针对性的激励方式,提升员工对完成岗位工作的积极态度,在当今知识成为主要生产力的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心理档案信息系统应包括个性测评模块、岗位能力评估模块、激励敏感评价模块等三个基本模块。 在各系统的运营中,加强和心理档案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流,有针对性考虑个性特点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无疑能显着提高各运营系统的效率,所以,从该角度来说,心理档案信息系统应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核心部分(见图2)。 通过心理档案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可以全面用科学手段定量了解企业员工的个性特征,行为偏好等情况;同时由于沟通渠道的拓广,非任务性沟通内容及活动的增加,势必使员工接收到许多企业决策的信息,改善决策层与执行层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促进员工对决策产生共识,使员工了解并愉悦的执行决策。在一些非独断性决策问题上,考虑员工个性等因素,以提高决策适应性,提升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成本。 知识经济是一个需要强调高度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时代,企业处理好个性发挥的松散性和分工合作提高生产率的紧密性两者的动态平衡问题,在发挥员工个性的基础上注重团队合作等企业文化精神的培养,使员工个性与企业个性相容,就能推动企业生产率大幅提升,也能造就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平台。 企业员工论文:企业人员工培训的误区 摘要:虽然很多企业重视人员工培训,但是企业在重视员工培训的同时,也走入了某些误区,致使企业花大钱组织培训,而培训的效果却因某些误区的存在而事倍功半。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以及培训相关人士,必须走出这些误区,改变观念,进行系统思考,才能够真正提高培训的效用。 一、 企业培训的瓶颈 瓶颈之一:培训定位模糊。对培训定位不清,致使培训与企业长期发展脱节,培训并没有真正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做出贡献。培训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然而大多管理者对培训认识不清,认为培训就是组织理论学习和政治思想教育或者是某些技能的学习,无需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企业领导没有将培训放在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在经费紧张时首先削减培训经费。与此相应,员工也就认为培训就是离开工作短期休息,培训没有与企业发展目标相联。 瓶颈之二:培训主体错位。培训只是培训部的事,高层不重视,中层不支持,基层不理解,培训部角色尴尬。企业高层常有这样的认识:“企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主要是因为员工素质不高,员工是人力资源部招聘的,培训部是负责培训的,员工素质不行是培训部培训得不好,所以这些问题不是我们管理人员的责任”。培训部就好比一个“孤独的漫步者”,这就是培训部尴尬的角色。 瓶颈之三:培训对象错位。许多企业尽管重视员工培训,却只是关注中基层员工的培训,忽视对高管层的培训。只对中基层员工培训,忽视对高层培训,或者笼统培训管理层,员工的素质愈来愈高,而管理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瓶颈之四:激励配套缺位。轻视培训后期监督和人才提拔,造成人才流失,人才流动下的愤怒与恐惧导致企业领导伤心之余不再做培训。有些企业很重视培训,并且为员工提供众多的培训机会,但却忽视培训的后期监督和人才提拔,让员工感觉学而无用。人才的高流动率使高层面临这样一种困境: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培训上,培养了需要的人员,但却留不住人才,最后为别人做“嫁衣”。辛辛苦苦培养的员工说走就走了,本来还很稳定的员工在培训后反倒跳槽了。这些现象使得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心有余悸,害怕“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样一来,即使认识到培训的特殊意义也会减少对培训工作的投入。 瓶颈之五:培训供求错位。培训没有建立在科学的需求分析上,培训没有针对性,培训项目设置不合理,导致培训效果事倍功半。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求缺乏科学、细致的分析,使得培训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也就没有针对性。总之,许多企业没有将本企业发展目标、岗位技能要求和员工的生涯设计相结合来设计培训。培训前不进行细致深入的需求分析,对课程及设施不进行合理的设计,导致培训需求不明确,让培训变成一种盲目的救火式、应急式、毫无规矩、偶然的、随意性的工作。 瓶颈之六:培训监督缺位。许多企业重视培训的前期准备、策划和选择过程,而当进入实施阶段时,却忽视了对培训的监督和沟通。培训实施需要必要的监督,以便实时掌控学员的学习信息,同时可以使培训项目在不断反馈过程中得以改善。而实际情况是,培训一旦开始后就很少有人过问,直到结束时才进行简单的考试。通常的学员都是被动的学习,没有主动地参加到培训中去,培训中缺乏沟通。同样的培训课程,有的学员学习效果很好、获益匪浅,而有的学员却所学甚少,就是因为沟通存在问题。培训过程中缺少监督和沟通造成事倍功半。 瓶颈之七:培训方法不当。在培训方法上,企业大多运用传统的模式授课,“培训师讲,学员听”,从而产生枯燥、效果不好的弊病,使员工失去对培训的兴趣。许多培训师根本没分清培训与教育的界限,培训应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中心,而关键在于改变学员的技能。我们还需要研究能够切实改变学员技能的培训方式和手段,国外探索出的讨论式、学习式、讲演式、游戏式、案例分析、模块培训等方法值得企业借鉴。 二、 员工培训的木桶原理 1. 木桶原理内涵。木桶原理指的是: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但这只不过是木桶定律之一。人们往往关注木桶定律之一,而往往忽略木桶定律二:一只木桶能不能装水,完全取决于有没有桶底和桶底的质量! 2. 木桶原理启示。这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也可象征某一个员工,而“木桶”的最大容量则分别象征着企业、部门、班组和员工个人最大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员工培训实质上就是通过培训来增大这一个个“木桶”的容量。通过分析木桶原理与员工培训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木桶原理可以在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两大方面给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提供一些非常好的启示。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企业的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培训管理者应用统筹、系统和项目管理的理念来建立完善培训体系,以及操作各个培训项目。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逐步改变员工的思想素质,提高工作技能,培养科学工作习惯,产生更大的绩效。所以做培训之前,我们必须明确我们建立培训部门组织和实施相关培训项目的目标,而且要有一个初步的效果预测和培训管理规划。 三、 培训对象之木桶原理 瓶颈拓展之一:培训主体就位。培训部应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得到足够的授权,解决培训需求分析、项目确定、内容设计、培训评估的问题。培训部应设定衡量本企业人才的标准,然后根据标准设定相关课程,组织培训;在培训部的监督下,由中层管理者负责在部门内实施“全程培训”,培训部应将精力集中在素质培训方面,并在一系列培训、考核后对人员的提拔和推荐有一定的发言权,培训部的重要地位应该加强。 瓶颈拓展之二:全员系统培训。一个企业好比一个大木桶,除非这个企业人浮于事,否则每一个员工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这个企业的最大竞争力往往不只取决于某几个人的超群和突出,更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取决于它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环节。当市场竞争不激烈时这一点恐怕还不明显,但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某些薄弱环节的瓶颈作用就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有不少企业受培训经费所限,只对生产工人进行培训,忽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更忽视对企业经营者的培训;有的企业则只对阅历较浅的年轻职工进行培训,忽视对资深老职工的培训。这些做法都是与木桶原理相违背的。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极为迅速,忽视对管理人员、经营者、老职工的培训将使这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企业大木桶上最短的木板,从而制约了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企业员工培训的对象应全员化。近年来,企业培训的对象更进一步从本企业的员工扩展到了与企业相关的非本企业人员,例如合作厂商的员工、顾客等等,以使自己的产品充分展示其效能和优势。瓶颈拓展之三:针对“短板”员工。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要增大木桶的容量,我们可采取两种办法:第一是同时加长每一块木板;第二是只加长最短的木板。相比之下我们很容易看出,要增大相同的容量,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要经济得多。有不少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不考虑员工实际水平的参差不齐,其培训过程象 学校上课一样要求统一的模式,采取统一的进度。根据木桶原理我们知道这样做实质上采取的就是上述的第一种方法,是很不经济的,它大大增加了培训投资但效果却不一定好,因为它缺乏针对性。更有一些企业将培训视为福利的一种,奖励给表现出色的员工。这样做更是与木桶原理背道而驰,它只是使长木板更长而短木板则依然短,企业整体实力还是提不高。现在很流行揭短管理,即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不断查找和发现自己的最短处并及时对症下药使之由短变长,从而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 要想加长最短的木板,首先就要找到它。要及时找出最短的木板,这对员工绩效考核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编号法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制造性企业里,产品经过每一道工序时,该工序工人的编号都要加到该产品上,最终成品的编号就包含有经手的每一个工人的编号。一旦某个产品出了质量问题,根据该产品的编号便可直接找到责任人,然后对该责任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指导和培训,以加长这块最短的木板。 四、 培训内容之木桶原理 瓶颈拓展之一:培训内容个性化。若把企业的某个部门或某一岗位比作一个木桶,那么这个部门或岗位上的每位员工就是组成这一木桶的每一块木板。并且每个员工的能力、素质、知识、技能等都是参差不齐,而模式化、统一化和标准化的培训,只能满足一部分员工的需求,但是大部分的员工培训却没有满足。由于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特长客观上是参差不齐的,所以组成这一木桶的木板是长短不一的,其中必有一块是最长的。因此,企业培训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培训内容,从而以较低的成本提升员工素质。 瓶颈拓展之二:内部强者模范化。由于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特长客观上是参差不齐的,所以组成这一木桶的木板是长短不一的,其中必有一块是最长的。我们完全可以设法让所有短木板向最长的那一块木板看齐,从而有效地避免木桶原理的负作用,增大木桶的容量。很多企业一提到员工培训,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从外部寻求培训资源,而不是从内部开发培训资源。实际上,企业的每个部门或岗位上必有一个工作能力最强的能人,作为最强者的这些能人必有其独特的、成功的工作经验和技巧。企业应注意对这些能人的成功经验进行挖掘、整理、完善和提升,使之标准化、制度化和手册化,成为非常切合其所在部门和岗位实际的宝贵的培训资源。然后,通过对员工进行严格的岗位培训,把已标准化、制度化和手册化的培训内容有效地传递给每一位员工,让每个在岗的员工都按照制度和手册所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进行工作,从而使个别能人的智慧和能力迅速地转化成为该部门或岗位全体员工统一的、一致的行为。 瓶颈拓展之三:培训内容丰富化。大多数企业的员工培训特别讲究实效和收益,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使员工适应其当前岗位工作(下转第84页)的需要以提高工作效率,其内容主要是针对某项具体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例如生产线上的工人的技术培训。 如果将每一位员工比作一个木桶,那么组成这个木桶的那些木板就是该员工所掌握的各项知识和技能,而该木桶的最大容量就是该员工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对于某个具体的员工来说,除非岗位知识和技能是他的薄弱环节(例如新员工),否则单纯的岗位培训对于提高该员工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另外,现代社会是协作性社会,以合作求竞争才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不仅要求员工掌握岗位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员工掌握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冲突处理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在现代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所以,员工培训的内容应从狭隘的岗位培训转向丰富多彩的全方位培训。例如,现在国外比较提倡并盛行自我提高性培训,其学习内容不一定同目前的岗位工作相一致而是着眼于长远发展。这种自主性选择的业余学习同样得到了企业的支持和指导。 瓶颈拓展之四:人文素养固桶底。若把每一位员工比作一个木桶,那么组成这个木桶的那些木板就是该员工所掌握的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木桶底则是该员工的人文素养。如果桶底不是坚固无缺的,那么当木桶的容量随着木板的加长而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桶底便开始泄露,严重的情况下桶底会开裂甚至会脱落而令木桶整个崩溃。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优势正在替代传统的物质资源优势,“以人为本”已逐渐成为企业的共识,人文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整体竞争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越来越需要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人文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内化合一,良好的人文素养让人站在哲学的、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高度看问题,十分有利于活跃、丰富和完善人的思维,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人的见识水平,增强人的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人文素养作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渗透于人的内心之中,把人与动物、机器区别开来,使人抵得住一些不正当的物质、功利的诱惑。如此,你就会用颗善良的心和尽自己的所能来造福企业、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瓶颈拓展之五:配套机制箍桶身。作为管理者,一方面要分析员工跳槽的原因,一方面要不断改变自己的认识,因为许多时候就是因为管理者的失误才造成员工的离职!管理者多从自身寻找原因,并切实改善,相信会减少员工的流失。管理者一定要明白,培训并不是造成员工流失的原因。 企业员工论文:论企业如何激励和留住核心员工 摘要: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核心员工具有资源优势,他们的流失将导致企业人力资源重置成本的增加,使企业的竞争力下降,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失败。从核心员工的特征及核心员工流失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出发,对企业激励和留住核心员工提出了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等可行的应对措施。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外部环境正发生着激烈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注意到,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经估算:物力投资增加4.5倍,利润相应增加3.5倍;而人力资源增加3.5倍,利润将增加17.5倍[1]。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的优势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企业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强弱及能否维持发展是由企业所拥有的人才决定的[2]。核心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和忠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核心员工的管理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关注。如何留住核心员工,激励他们积极发挥自身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必然也成了众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努力探讨的问题。 1 核心员工概念及特征 究竟怎样的员工才能算是核心员工呢?我们可以认为核心员工是指那些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能产生深远影响的员工[1]。正如帕累托的80/20定理解释的那样,核心员工即那些虽然占企业总人数的20%-30%,但却集中了企业80%—90%的技术和管理,创造了企业80%以上的财富和利润的员工。不少专家学者都对核心员工的内涵特征以及如何对核心员工进行有效地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由于他们各自知识经验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的差异,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但究其本源,核心员工的实质却是相同的。 具体来讲,核心员工有以下几点特征: 1.1 核心员工具有资源优势,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核心员工拥有的资源是一般员工所欠缺的或者掌握比较薄弱的知识或技能,或是对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起关键作用的其它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且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核心员工在企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企业的资深研发人员和资深技术人员等。 1.2 核心员工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心理期望 企业的核心员工基本上已经在薪酬数量和创造的价值上得到了满足,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来分析,核心员工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但是随着这些需求的满足和自身价值的不断增大,他们又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核心员工在心理上也必然会产生一个较高的心理期望。 1.3 核心员工易流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为了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各企业对人才的竞争不断加剧。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发挥优秀员工的才能,满足其各种需求,核心员工就很容易跳槽,而企业则会因此而付出巨大的人力资源重置成本,甚至会陷入困境。 1.4 数量的稀缺性 核心员工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是十分小的,但他们发挥的作用却是十分巨大的,这十分符合帕累托法则。因此,掌握关键资源的核心员工在数量上具有稀缺性。 2 核心员工流失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一两个环节上具备明显优势,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3]。而核心员工就是这种核心资源优势整合的结晶和载体之一,他们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核心员工是极其宝贵和稀缺的资源,他们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核心员工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同时他们也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威胁。由于核心员工有较高的自我实现需要,因而也具有较高的流动意愿;另一方面,核心员工是行业的精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猎取”。因此,核心员工很容易从企业流失,一旦流失就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核心员工的流失将增加人力资源重置成本 核心员工一旦流失,为满足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企业就必须重新招募和培训新员工。因此,为满足对核心员工的需要,企业就必须花费更多的成本来获取,而且招聘来的新员工是否胜任工作,是否能融入企业都具有不确定性,这必然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 2.2 核心员工的流失会使企业的竞争力下降,甚至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由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掌握在核心员工手中,所以他们一旦离职,企业可能无法及时找到相应替代人选,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关键资源就得不到补充,从而会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一些情况下甚至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2.3 核心员工的流失可能导致企业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泄露。 因为核心员工掌握着企业的关键资源,他们一旦流失,必定会导致企业的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的流失,从而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如果这些核心员工跳槽到竞争对手的企业或者是另起炉灶时,企业将面临的竞争压力将会更加严峻。例如,牛根生离开伊利集团,创建了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从伊利手里抢走了很多市场,与伊利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很大的影响了伊利的市场占有率,使伊利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 基于这些不利的影响,核心员工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激励和留住核心员工已经成了现代企业必须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 3 企业激励和留住核心员工的对策 通过对核心员工的概念及特征的探讨分析,以及对相应理论观点的研究,笔者认为,企业激励和留住核心员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 薪酬作为济利益激励对员工行为的驱动力是最根本的,经济利益是对付出相应劳动的一种最基本的回报形式,这是企业必须付给每个员工的。员工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薪酬的多少,核心员工由于掌握组织的核心技术,拥有组织的核心资源,他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要比一般员工高出很多,他们理应得到较高的价值回报。然而,不少企业在对于核心员工的薪酬上缺乏外部竞争力,以至于在外界有高薪引诱时,一些核心员工很容易选择离开。因此,一个企业想要留住核心员工就必须给予他们合理的薪酬。一般来说,合理的薪酬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外部的竞争性与内部公平性。所谓外部竞争性是指要对核心员工支付较高的报酬,使核心员工的薪酬水平领先于市场的平均水平,确保核心员工的报酬具有市场竞争力。内部公平性原则是指要增强企业在分配上的透明度,切实按贡献大小给予报酬,使付出与回报相匹配,让核心员工在心理上感到公平。 对于核心员工来说,仅仅给予他们较高的物质报酬是不够的。赫兹 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影响员工行为和工作态度的因素有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较高的薪酬只是属于保健因素,它不能起到调动核心员工发挥潜能的作用。核心员工比一般员工更看重个人成长的机会、职业的发展空间等薪酬以外的其它激励因素。因此,要想留住核心员工,企业最终必须要建立一套激励型的薪酬体系。所谓激励型薪酬体系是指在薪酬体系设计中,导入激励因素,使建立起的薪酬体系既能给予员工创造的价值的合理的回报,又能对员工发挥激励作用的一种薪酬制度[4]。激励型薪酬体系可以通过薪酬体系中的激励因子来激发核心员工的工作热情,如富有刺激性的福利计划、员工持股计划等,从而达到用好核心员工,留住核心员工的目的。 3.2 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 核心员工追求的是工作满意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使核心员工的绩效得到合理的评价,既有助于增强核心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也有利于核心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业绩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也便于企业及时了解核心员工工作绩效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改善工作绩效。 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对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是十分必要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就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激励和帮助员工取得优异绩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法[5]。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以达到改善公司绩效的效果。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可以客观公正的考核员工的工作业绩,帮助员工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成果,发现自身工作的不足,同时,还有利于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升技能水平进而提升个人和组织绩效。 因此,建立一套系统的、以业绩为导向的以及具有科学的考核标准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可以及时对核心员工的工作进行客观公正、准确全面的评价,让核心员工及时了解自己的业绩情况,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进而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3.3 构建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经营哲学,是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形成的,企业全体成员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6]。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员工产生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还可以起到吸引和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优化企业的内外部形象和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要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各方面的潜能,激励和留住核心员工,就必须构建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对整个企业管理具有导向作用,对企业的竞争力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平等对待员工、尊重员工,可以提高员工忠诚度。在企业内部营造“以人为本”的环境,有利于激励员工的情感,使员工对企业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还可以把组织成员的行为动机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使员工产生强烈的集体意识,进而凝聚成巨大的内部向心力,使核心员工忠于企业,尽自己最大力量为企业做贡献。因此,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构建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把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看成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尊重其个性和才能的发挥,鼓励他们参与企业决策活动,使其在心理上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3.4 合理的培训与开发计划与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与一般员工相比,核心员工更注重追求自身价值的体现,因此他们非常注重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企业对自身的培养。对企业而言,培训核心员工不仅可以提升核心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满足核心员工自身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 另外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加强对核心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帮助核心员工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明确各自未来几年职业生涯发展指明目标和方向,激励他们不断向目标努力奋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将他们的个体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整合和统一,提高员工的组织归属感,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核心员工能长久的留在企业中,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3.5 与核心员工形成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20世纪60年代由Argyis提出、Levinson加以界定的一个概念,最早用来描述员工和企业双方不成文的、内隐的契约或相互期望,具体体现为双方对相互责任义务的主观约定[7]。可以说它是存在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当组织目标效果与个体目标效果不能协调,特别是个体目标效果低于其所期望值,即员工的满意度较低时,而组织又不能及时对此做出相应条件的改变,即心理契约被打破而又没有进行维护,这必将造成员工的流失也就是人才的流失,即心理契约的破裂造成了人才流失。心理契约的违背对个人和组织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会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绩效、工作的满意度、对组织情感的投入以及员工的流动率,在有些情况下员工甚至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并重新评价自身与组织的关系。因此,企业要向留住核心员工就必须与他们建立起稳定的心理契约,明确他们的期望,不断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认真完成企业对员工的允诺,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补救。 3.6 关键员工的约束机制 企业在人力资源激励方面采取措施来最大限度的发挥核心员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当建立有效的人才约束机制,不但要把优秀的员工招进企业中,采用各种方法激励他们,同时,企业还必须建立起有效的人才约束机制,比如说:在招聘员工时做好入口把关,通过科学的人事测评,选拔忠诚度高的员工;通过与员工签订用工合同,加大员工违约赔偿的力度,进而规范和约束员工行为;在企业章程中对企业的各种利益主体进行界定,任何个人都要按照章程办事,通过企业章程来处理企业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等方法来约束员工,留住员工。这样的约束机制对于有效的留住核心员工有很大的作用。 4 结束语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必须重视对核心员工的管理,不仅要把核心员工招进来委以重任,同时企业还应当不断激励核心员工,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度,把他们留住。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还与管理者心胸是否开阔,眼光是否长远有关系,如何激励和留住核心员工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管理者应该在运用好各种激励政策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个人的领导魅力,使核心员工忠于企业。 企业员工论文:加强当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知识的获取、使用、创造与增值,资源的整合,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将重心转向准确把握知识型员工的特性、探寻适合知识型员工的有效管理策略,选好、育好、用好和留住知识型员工,规避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各种风险,使其积极主动的开展创造性工作,达到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共赢和谐。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管理策略 二十一世纪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因缘于外部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化而发生深刻的变革。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社会资源不仅仅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还有知识,“知识”已经成为财富创造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获取、使用、创造与增值,资源的整合,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作为知识载体的知识型员工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将成为一个核心角色。因此,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将重心转向研究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寻找适合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选好、育好、用好和留住知识型员工,规避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各种风险,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主动的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达到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共赢和谐的目的。 1.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及特点 1.1知识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为资源配置第一要素的经济,节约并更合理地利用已开发的现有自然资源,通过智力资源去开发富有的、尚待利用的自然资源。作为知识、信息的载体的知识型员工在知识经济时代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2知识型员工的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而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是随着知识经济浪潮和知识管理革命而兴起的一个概念,至今学术界对此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在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知识型员工的概念是:“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一种思维性活动。 1.3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知识型员工具有比其他员工更强的竞争性,为了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企业建成知识型企业,并建立有利于知识型员工彼此进行合作的创新方式。基于此,必须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才能管理好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贡献者,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特殊性: 1.3.1具有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知识型员工一般都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或培训,拥有较高的学历,掌握了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由于有较好教育背景,知识型员工一般具有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创新欲望,以及其他方面的个人能力素养。 1.3.2工作过程很难监控,工作结果不易测评。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思想、创意、技术发明、管理创新的形式呈现,不是传统的可以直接测量的经济形态。许多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形成通常很难靠单人完成,需要与其他人员的合作。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特别是个人的工作成果,经常无法采用传统的经济指标加以量化和评价。 1.3.3较强的社会尊重归属感和认同感等精神诉求。知识员工受教育程度高,对于自身精神生活质量要求相对较高;知识员工可为企业、社会创造更高的单位社会价值,知识员工相对而言得到的劳动报酬较高,在经济上有能力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内容。对知识员工讲物质金钱是必要的,但绝对不是充分的,知识员工不可能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的诉求。知识员工更需被他人、被企业、被社会所尊重和认可。 1.3.4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诉求。知识型员工很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很难满足于常规性工作,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尽力追求尽善尽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调账自我、超越自我,一次来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 1.3.5具有极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知识型员工是一个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知识型员工更愿意拥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不愿意局限于现实常规,更强调在责任主动承担和管理自主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1.3.6工作的流动性。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突显在技术的竞争上,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竞争,这一客观大环境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现实需求。同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就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现实可能。传统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劳资关系开始受到挑战,知识型员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职业理想,而非所在的企业的整体和长远目标。 针对知识型员工的上述特点,企业应该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积极的应对,前瞻性的勾画出面向未来的科学管理策略。 2.加强知识型员工管理的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型员工的竞争呈白热化, 企业应该前瞻性的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才能够吸引来、培育好、使用好、激励好并最终留住知识型员工,使其愿意“为我所用”使其更好的“为我所用”成为每一个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和不得不努力解决好的问题。知识型员工有较强的自主管理意识和心理诉求,他们通过个人有意识、有目标的知识学习,交流和共享,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从而实现知识保值、增值和创新,确保个人绩效和生存发展能力的持续提升,彰显自我人生价值。组织应该主动创新知识员工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对组织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知识型员工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性化管理,这是组织管理和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2.1调动知识型员工的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个人知识的获取、整合,其实是个人学习知识、与人分享知识、经验和阅历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个将自己转变和锻造成真正的学习主题的过程。知识型员工应该结合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来考虑,明确学习目标。理性的给自己一个定位,确定自己学习的方向,培养学习知识的强烈愿望,有意识地学习,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素质,牢牢的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提振自身把握幸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积极参加和促成学习型组织和团队的构建;知识型员工应该积极拓展自身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只属于自己的完整立体知识体系,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知识型员工应该创新知识使用模式,发挥个人知识的能量,发掘个人知识潜能。知识型员工必须明确,其拥有知识的目的是使用它,把它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以实现知识的保值、增值。知识型员工必须有主动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强烈意愿,知识的获取和使用对知识型员工的自主管理同样重要。 2.2新员工招聘时,选拔与组织相匹配的知识型员工。在引进新员工时应严格挑选程序,注意知识型员工的态度、个性和行为与组织相匹配,进行基于文化的招聘。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引导新员工怎样工作,怎样与其他员工相处,怎样获得帮助等,使他们快速地融入企业,避免因知识型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相冲突而造成的流失和损失。 2.3构建基于自身实际的特色文化,将知识型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与企业的价值、愿景、使命和目标尽可能的统一起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对知识型员工的整合能力越来越明显,组织领导应着力于在企业的发展中塑造提炼特色文化,并将企业文化根植于知识型员工的意识之中。企业文化最大的作用是强调企业目标和员工理想的和谐;强调组织员工之间理念和价值观的趋同;强调企业员工之间的吸引力和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劲的凝聚力。构建企业文化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个体的自我实现,是企业这个群体在这个多变的环境中的精神自主。一旦知识型员工意识到这样的企业文化及其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是他乐于接受和遵循的,他便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奉献自己的忠诚、效率、责任心和创造力,使知识型员工从内心产生出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工作热情,彰显自我人生价值。 2.4重视培训开发,育好人,留住人,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科技发展高速化、多元化,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型员工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持续的保有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举办的各类有针对性的培训,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知识员工的这一需求。在信息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必须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企业应注重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保有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型员工往往把企业对他的培训看成企业对他以往工作成绩的认可,一旦获得培训机会,他必将把所学的新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践,回馈企业,彰显自我。 2.5构建学习型组织和团队,发挥合力,形成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越强,整合知识的能力越强,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越强。知识型员工需要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同时,企业更应该创造环境,引导知识型员工发挥创新合力。一个企业能否让知识型员工学得更好更快更有效,将成为企业是否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使企业成为具有浓厚学习气氛的、紧跟科技进步潮流,使广大员工持续获取、保有、共享和创造性使用知识的学习型组织的团队。 2.6营造知识型员工自我实现氛围,搭建知识型员工自我实现平台。知识型员工本身具有较强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企业应通过各种有效地渠道和途径激励和引导其自我实现意愿,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挑战性和工作自主性,引导其主动承担责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是否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知识型员工希望不断地接受新挑战,以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企业应不断给他们创造机会,提高他们工作的挑战性,使他们把工作压力看成是对他们实现职业荣誉感和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机会。这样,才能促使知识型员工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主动承担任务和责任,积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企业应千方百计的给知识型员工创造和搭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愿望。 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们应该认真研究、合理利用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点,制定更适合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使现代知识型企业朝着更加健康、稳健的方向发展。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即使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是全面立体的,世界上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型员工的标准管理范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认真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和深入把握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创造性的展开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活动。在管理的实践中,企业的管理者应注意深刻总结自身经验教训,坦诚和理性的借鉴一切先进的外部经验和理论成果,科学高效的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和谐。 企业员工论文:分析企业员工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技巧 企业员工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技巧分析,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结合企业员工现状、企业员工管理的误区,总结了完整的企业员工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技巧。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拥有人才的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探索员工管理的有效途径,运用管理的手段和技巧,最大化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效益,现结合我国企业员工特点,对企业员工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技巧问题进行探讨。 一、企业员工管理共同特点 对于我国企业员工来说,每个人的职业生涯是其一生最宝贵的物质财富和人生阅历,工作既是其物质财富的主要保障,也是实现其人生社会价值和获得个人心理满足的主要保障源。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员工的综合技能、业绩表现、忠诚企业是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企业良好的员工管理则是保障员工稳定的制胜法宝。 广泛来讲,员工管理是企业整个人力资源管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实施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行为,调节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纵向横向关纽带,以便更好地实现共同认知的企业愿景。具体来讲,员工管理是企业和员工的纵向交流沟通管理,这种沟通通常采用正向激励性的、非强制性的手段,用以最大限度提高员工积极性和贡献度,主动支持组织实现目标任务。可见,员工管理具有非常鲜明的动态性和正向反馈特性。良性的条件促进和巩固企业与员工双方的纽带联系,不良的条件分化瓦解企业和员工双方缔结的联系。 二、企业员工管理基本问题 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外资企业相继进入我国,其人本化管理理念直接影响和冲击到我国长期以来固有的企业管理理念变革。从变革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我国一些企业不能实现长期持续稳固发展的原因很多,但其员工管理不善是其主要因素。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不信任,使员工之间内耗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良好的员工管理使员工从心理和情感上获得尊重、满足和快乐,有利于提升其工作意愿和积极性,更有利于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落实。 我国从2004年就把“以人为本”作为国策,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深入推进,使企业不仅面临来自国内同业的竞争,而且也受到来自国际上先进企业员工管理方式的冲击。因此,企业能否最大限度吸引并留住最优秀的员工,成了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问题。通过对我国企业员工管理实际调查摸索,依据大量文献和案例的分析,初步形成了对我国企业员工管理中存在不足和问题的认同。 1.优秀企业文化没有形成 优秀企业文化可以帮助员工明确工作的真谛,可以在企业员工中形成共同价值观认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企业中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但是,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停留于形式,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制作了看似完美、系统的企业文化手册和设计了很亮丽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及十分规范的行为约束系统,但普遍都没有落到实处,没有通过确立共同愿景和价值观认同,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把企业员工个人目标引导到企业目标上来。 2.普遍对员工管理重视不够 改善员工管理关系到企业整体团队的和谐稳定,是一项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更是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企业员工管理普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价值认同。每个企业都没有将其与企业“工作计划”、“营销战略”、“绩效考核”等工作那样受到高度重视。据悉,大部分企业员工整体积极性与薪酬关系并不大,反而是跟管理者不和成为主要原因。管理者不去了解员工的工作实际,不关心下属的生活及实际困难,凭想象、凭感觉,甚至凭个人喜好去管理,双方融洽的关系就不会真正建立。遇到突出问题和应急事件时,关系就十分紧张。此时,管理者想当然地通过政策手段或法律手段来处理问题,结果导致员工与管理者关系再度紧张和僵化,形成恶性循环。 3.交流沟通意识不强任何企业内部都会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些矛盾往往就是员工管理不善的关键所在。当企业和员工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时,纵向和横向交流沟通将成为解决问题的第一选项。积极主动、及时有效地沟通将会有效降低员工内耗对企业形成的不良影响。我国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上下级层级分明,纵向交流沟通意识淡薄,导致交流沟通的滞后,上下级关系紧张,从而直接影响着各部门以及部门之间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交流沟通意识不强,当矛盾出现时,上级大多不会主动与下属沟通,而多数采取“高压”政策或是“推诿”的态度,致使简单的事情人为复杂化,成为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问题严重后才开始着手解决,这一现象相当普遍。 4.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科学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 员工的潜能仅能发挥30%,而另外70%的潜能需要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基础上才能够发挥出来。企业员工对企业现状不满,是导致企业员工管理不善的主要因素,而提升员工的满意度需要建立360度的激励机制。在实践中,不少单位以物质奖励为主,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往往对员工采取简单的现金奖励,忽视员工在情感归属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作为自然“社会人”的需求,有冲突时只是以粗暴或命令的方式约束员工,不懂得尊重员工,激励员工,导致预期的目标未达到,影响企业稳定和持续发展。企业对员工个人的业绩考评流于形式,员工薪酬基本固化,没有真正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使得员工对工作没有过高的热情。 三、企业员工管理的有效途径 1.做一个能够全面了解员工的管理者 一个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充分了解和认识企业员工,但这并非容易之事,然而管理者如果能全面掌握自己员工对企业发展的愿景和期望,明白员工的内心,则实现企业设定目标的过程中将会顺利的多。一个能够全面了解员工的管理者,必定懂得关心和了解基层。 认识和了解员工可定义为三个过程: 第一过程:了解员工的基本情况,包括社会背景、学历经历、业务水平、家庭情况、爱好特长等,同时还要了解和掌握员工当前的思想动态和热点问题等。 第二过程:当员工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管理者能预料到员工的反应行为。能恰如其分地帮助分析,并能指导解决问题的途径。此举表明,对员工的了解更近了一步。 第三过程:有效发挥和挖掘员工的潜力,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能使每位员工在其胜任岗位上发挥最大潜能,给一个可以经过自身不断努力就能实现的绩效目标,并且在其遇到困难时充分进行指导。 2.做一个主动倾听员工倾述的管理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管理者与员工平等互动,善于聆听员工的倾诉是一个重要途径。员工的思想一旦出了问题,尤其当无法解决时,就会失去工作的主动和激情,让其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是可望而不可及。作为管理者,应耐心沟通、鼓励、引导,帮助分析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地实现管理目标。 3.做一个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的管理者 在稳定的大企业中,管理者要多注重员工的变化,在基本管理的框架内灵活地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员工。管理者要与时俱进、因人而异地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处理员工的新问题,就必须具备超越原有管理方式的能力。当今,一方面欧元区的企业业绩步步下滑,经营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的企业业绩的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不断扩张,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管理者缺乏创新的管理意识和手段。 4.做一个能将员工调整到合适岗位的管理者 员工的能力各有所长,必须坚持“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用人之道。为此,在用人时管理者必须先要充分掌握员工的业务水平、技能专长。在诸多企业中,关于员工执行工作的正确性、完成工作的及时性等指标纳入员工业绩考核表中,而以此作为区分员工优秀与否的标准,这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管理者不应单纯关心员工业绩考核表的得分,更要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员工的主动性、责任心、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时限和准确性,从而全面了解员工的个人潜能,企业管理者才能灵活多变、务实高效地管理员工,才能有效实现企业的绩效目标。 5.做一个员工尊敬权威的管理者,而非员工惧怕权利的管理者 对员工的管理最终落实在员工的服从和执行,这种服从关系来自于权利或权威两个方面。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管理者必须注重亲情管理和人格魅力,任何时候要把维护企业和员工合理权益放在心上。积极地为员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生活条件,倍增职工荣耀感、归属感。作为企业管理者应当深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寓意,要走近职工,尊重职工,实现管理者和员工的和谐相处,做一个富有魅力、员工尊重的管理者。 6.做一个允许员工犯错误的智慧型管理者 创新意味着发展与突破,创新中的失败孕育着成功。只有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靠着灵感去尝试,去努力,才有成功的机会,但也不可避免地招致失败的可能。若管理者不允许员工失败,就会抑制员工的创新性和主动性,进而产生惰性和依赖性,最终导致企业失去活力,丧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管理者应当鼓励员工去创新,允许员工失败 7.做一个能为员工创造合理竞争环境的管理者 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也存在着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促进正当竞争是作为一名管理者的重要职责,要时刻关注员工的举止动态和心理变化,择时采取恰当措施,将不正当竞争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为此,对于员工管理要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制定一套完备的组织绩效和员工业绩考核评估体系,要以员工的工作实绩评估其能力,避免“人情管理”,实现绩效考核客观公正。同时,企业内部要建立渠道畅通的沟通申诉机制,协助员工制定绩效纠偏计划,持续不断地辅导员工实现绩效目标。 8.做一个不断激发员工潜能的管理者员工是组成企业的细胞,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员工个人成长发展,就不会有未来腾飞的企业。工作中,一是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规划、协通和人才保障职能,积极完善绩效评估与激励系统,将企业发展与职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和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和创造性,共建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二是要逐步建立基于工作丰富化的一般人员岗位轮换制度。通过岗位轮换,可使职工获得重新估价和修正自己的机会,在岗位轮换中不断认识自己,准确定位自己在企业的发展空间,也会让员工感受到领导是在有意识地全面培养自己,因此会在新的岗位上施展自己更大的才能。三是要建立注重激励的利益协调机制,努力实现分配公平。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加强沟通协调,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组织效率。为此必须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建立全方位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四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目标,建立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合理流动、选贤任能、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努力做到“有利于物尽其用、有利于人尽其才、有利于结构合理、有利于整体利益”,全面促进员工正确对待自我价值体系与组织系统目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激发职工的动力。 四、员工管理过程中应掌握和熟练应用的十个技巧 1.领导者应具备不断更新观念的能力 把管理职务当作官和权的集合体,把员工当成随意摆布的工具,这种传统的管理作风应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予以剔除。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遵循择优录用、双向选择的原则,逐步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尊重和认可员工自我价值,充分掌握员工的需求层次,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员工管理体系。人才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将人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于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方式、绩效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是企业竞争的关键与根本。 2.为员工设计一个“跳一跳”才可以实现的绩效目标 留住人才的关键是设计一个员工跳一跳才可以实现的绩效目标,为他们提供新的成功的机会,人人都期望获胜,热爱挑战是优秀员工的品质,如果企业能不断提出更高的目标,他们就会留下来。管理者确立绩效管理目标时,首先从提升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入手,理顺企业的管理流程和规范管理手段,其次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入手,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情况,创造并设计一些挑战机会以刺激员工追求更高的业绩,并通过不断优化,改进工作方式,提升企业效率和效能,再次科学规划员工的职业设计,将员工个人职业生涯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3.加强管理者和员工的双向沟通 在实现企业绩效目标的过程中,有些企业绩效考核的公开及透明方面做得不够,主要体现在考核时管理者和员工没有保持双向沟通,企业管理者无法将企业战略目标和行为要求传递给员工,员工对自身的工作业绩及工作表现与企业期望结果之间的吻合度无从知晓,绩效考核的激励和战略导向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管理者和员工之间需要经常交流、沟通,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4.明确目标强化授权与执行 一旦工作目标设定,就不应受人为干扰而偏离,而应在前行中不断纠偏。企业如果没有授权与执行制衡机制,必然导致经营者行为自由散漫、思维扭曲。授权的本质就是信任与诚信、责任与承担,就是管理者可控下给员工较大的自由和空间发展自己的事业,同时员工要善于培育自我价值,加强自我决策。企业管理者应当扮演支持者和教练的角色,与员工一起规划持续的愿景和挑战,将愿景与组织的每一层面联系,使远景成为动态管理,不断的开放与信任、指导与控制。 5.辅导和引导员工开发职业生涯通道 每一个企业员工都会为自己设定一个基于理想或显幼稚的发展目标,往往这个目标和企业目标关联度低而使员工发展偏离方向,并逐渐丧失信心。因此,企业必须充分了解员工当前思想状况及承受能力,加强员工绩效指标或目标制定的参与度,提高有利于个人素质和职业生涯的发展等潜在效应的认识。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员工工资收入和岗位调整、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等多个方面建立关联联系,为每一位员工设定一个适应于员工的发展计划和职业发展目标,并有力创造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平台。通过有效的绩效沟通,管理者要全过程的关心和呵护员工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6.让员工参与到实现目标过程 的每一个细节绩效管理是将团队和员工的努力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联系,并运用有效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手段,通过提升组织和个人绩效,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过程。因此,企业要充分利用有效的培训资源、企业文化和心理疏导等工作,做好员工观念的转变,形成一个人人关心绩效、人人重视绩效的良好考核环境,使企业和员工实现双赢和谐发展。 7.让员工看到管理者践行承诺 管理者不应忽视整体目标而轻言承诺,但应牢记在员工面前的承诺,作为企业管理者,其每一个行为细节和决定都有可能对企业员工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员工也真正希望领导做到“一诺千金”,作为企业管理者想要赢得卓越的领导能力和驾驭能力,必须为自己所说的每句话负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如果确有客观原因而改变,就必须向员工阐明解释,否则就会失去公信力,失去员工对你的信任与忠诚。 8.理解信任、支持鼓励、做下属坚强的后盾 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对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所以,管理者善待员工的建议和意见,尊重员工的想法和方案,这样会创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的积极向上的发展氛围。 管理者担任三种角色:后盾、导航员和阶梯,使员工获得稳定感和成就感,工作开展没有后顾之忧,能放开手脚,开拓进取,困难也就迎刃而解。这样,不但管理者的威信提高了,团队的战斗力也得到加强,业务开展自然水到渠成。 9.允许员工工作中的失败 工作中遭遇挫折和失败并不可怕,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失败,无论谁都很难过,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积极帮助员工从失败中尽快走出来,而不是一味的埋怨与批评,通过总结与引导给予有益尝试的信任和支持,鼓励员工继续学习,共同查找失败原因,分析问题所在,探讨解决方案,促使员工新的尝试,帮助企业实现创新。 10.讲原则、有责任、规范制度 一个团队要想健康发展,稳步提高,必须要建立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也就是管理者和员工都要遵守的行为准则,管理者对于员工,要做到支持但不娇惯,用制度来规范拘束大家的行为。 团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看对待矛盾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企业员工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技巧分析管理者和员工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员工的心理是不会平衡的,团队是不会和谐的。 所以,制度也是管理者运用精神激励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制度,员工就知道如何做了,知道应该做什么,有效遏制员工的惰性,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结果自然事半功倍 企业员工论文:企业员工后勤管理工作论文 近年来,随着省内外员工的大量涌入,为公司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何丰富公司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完善公司的后勤管理制度,已经成了事关公司发展和稳定的重要课题。 公司后勤管理也在积极探索、寻求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公司情况相符合的、优质高效、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后勤管理模式,以推动公司事业的发展。作为公司的后勤工作部门,充分体现自己的功能,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确立后勤工作的创新意识,适应公司的发展,积极探索能为公司提 :请记住我站域名/ 为客观反映公司后勤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总结其中的经验和不足,现特对公司员工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公司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公司后勤管理工作在公司管理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保障性的重要作用。所谓基础性是讲后勤管理的对象以不动产为主,是对企业生存基本条件的管理,没有这些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企业就无法正常生产。所谓保障性,就是说只有公司后勤工作做好了,才能为正常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只有做好公司的后勤工作,才可以使公司的设施、设备和物资、员工宿舍等,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逐步提高企业效益;只有做好公司的后勤工作,才可以为全体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条件,使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地搞好本职工作;也只有做好公司的后勤工作,才能把公司厂房、宿舍等管理得有序、整洁、美观,可以使全体员工工作学习时心情舒畅,休息时愉快安逸。因此,公司后勤工作是办好公司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和保障工作。 公司后勤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内外联系复杂,任何部门都离不开后勤保障工作。离开了后勤保障便不能正常开展生产生活。同时,后勤工作并不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如一百件事情,九十九件做好了,有一件没有做好,也会有人认为后勤管理没有做好。他们不理解后勤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有些后勤工作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运转,如供水、供电等,特别逢年过节,大家放假休息,年轻人享受着家庭的温暖,老年人欢度着天伦之乐,而后勤战线上的同志,越是繁忙辛苦。然而,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工作着,奉献着,为了公司的需要用自己无私的奉献,辛勤的汗水,美化着员工的生活,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思想和作风,谱写着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的美好篇章。 二、公司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情况 目前,公司后勤实行三级体系管理的模式:第一层次为计划与决策,是副总领导后勤管理中首要的基本环节;第二层次为组织与实施,是公司总务处实现计划与决策的组织保证;第三层次为监督与控制,是后勤各组室检验管理目标和实现服务目的的重要手段。公司后勤管理体制是基于精干和高效这一原则的,即公司以最少的人员搭配,最短的时间占用,最低的财力支出和物力消耗,获得最佳的成果输出。从公司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完善配套的后勤管理体系和指挥体系,同时部门与组室制定了严而细的规章制度(包括工作范围、职责、岗位责任制),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业务交叉和人浮于事。一级管理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以保证后勤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公司后勤管理工作是公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是一种意识,有目的指导我们去实现公司后勤工作的总目标,探明它内在的客观规律,明确其基本要素,可以提高工作效能,使后勤工作更好地为开创公司工作新局面做贡献。公司后勤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及所取的工作成绩: (一)宿舍设施建立 公司在不断发展后勤管理也要不断提升改善设施,不断的为员工增加综合性的服务,后勤部门建立房产、设备、设施、上、下水、煤气、采暖、浴室、晾晒衣服架、洗衣房、阅览室、配电系统的维修、维护及管理工作;同时后勤部门在宿舍区建立了洗衣房,内部设施齐全,为全自动投币洗衣机,建立了洗衣房的服务管理制度,一方面方便员工洗衣服,另一面减少员工外出花高费用的洗衣服,提高员工讲究卫生,另一面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后勤部门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其服务面大,服务范围广,内外关系多,需涉及到公司人员所需要的各个方面,诸如人事、财物、物资、设备、基建、房屋、伙食、交通、医疗、卫生、绿化、环保、水、电等其它各项综合性服务工作,这些统统由后勤部门管理。为完成这诸多的服务内容,后勤既要与公司的每个职工、每个部门打交道,又要与社会上有关部门保持经常性的密切联系,不仅有纵向联系,还有横向联系,不仅牵涉到人,而且涉及到财、物、时间和空间。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就要综合考虑问题,既要处理好内部上下左右关系,又要处理好外部关系,工作中要做到上下衔接,左右依靠,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对于设施建立所取的成绩是首先服务放在第一位,公司员工对宿舍配备设施比较满意,公司为员工建立这些设施配备,主要是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让员工在工作中找到快乐,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及生活质量,让员工感到公司的人性化管理服务,感到以公司为我家,一些重点服务设施如晾晒衣服架为员工方便晾晒衣服,全自动洗衣房主要为员工提供方便洗衣服,员工洗衣服可以省时间及省钱,图书阅览室主要是提高员工学习能力及丰富文化生活知识,让员工 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我们的实践中来,让员工参与公司的管理,为公司建言献策,这样公司与员工是亲如一家,密不可分,一方面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另一面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效率,因此后勤管理工作及设施建立对公司做出了巨大的服务贡献。 (二)食堂就餐质量有所提高 古人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饮食对人们来讲都是天大的事情,在公司食堂你只要留心,每天都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今天的饭菜怎么样,和口味吗?”“对食堂有什么建议吗?”食堂管理员穿梭在用餐的员工中,对员工进行现场询问及调查,这是后勤工作的一项举措,目的是为了及时收集员工的意见,加快食堂对饭菜和其他问题的改善进度。每天有100多员工对食堂进行评价。“今天的菜太淡了”“今天的菜太咸了”,“米饭太软了”,“米饭太硬了”等等不管你做出的评价如何,采集建议的员工都会欣然接受,将建议和评价汇总并传达,并对改进的方面给予员工回复,因为他们知道,让员工吃好、吃饱,让员工对就餐质量及食堂满意食食堂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民以食为天,公司从事的是天大的事情,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食堂工作不断开展,大多数员工反映,近期食堂有些起色,比以前强多了,这不仅仅是食堂单方面工作的改进,更包含了所有参与的员工们,对食堂工作直言不讳,提出宝贵意见的员工们的功劳,食堂一点一滴的改善和进步,都与员工们息息相关,不可分离,是提高食堂就餐质量的源动力,请同我们一起携手共同完成这天大的事情,让所有在公司工作、生活的员工们感到满意和舒适是公司食堂改进及发展的方向和目的,同时为了要确保食堂的就餐质量,公司食堂同时建立了意见箱,并对食堂的就餐场所进行扩建,建立了新的食堂就餐场所,另食堂还建立了饭菜价格、饭菜质量、饭菜品种、饭菜卫生、食堂服务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流程,对员工每天所吃的饭菜建立“每天就餐菜谱”仅供员工参考,员工在选菜可进行任意选菜,满足员工的口味,建立一定的质量监管体系,对公司食堂的饭菜质量进行监控,应对食品安全工作充分重视,建立健全集体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并对个人卫生制度,严格要求食堂的消毒工作。员工对食堂的监控组织,在食堂显眼处公开投诉渠道,并使得员工意见能及时的反映到食堂,形成一定的例会等机制,保证渠道的畅通有效,对公司食堂进行监管,有关部门在处理员工与食堂的矛盾的时候,应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对员工立场多加考虑,应尽量做到维护员工的利益。适当增加菜的品种,注意营养搭配,并在条件可以的情况下增加一些地方小吃。加强对厨师的技能培训,掌握不同菜系的烹饪方法,以及引进竞争机制,对厨师所做的菜进行责任到人的评价机制。员工也应加强自己的修养。在公共场合应有文明礼貌的行为,应积极的维护排队的秩序,有较高的道德感,总之,以上体现了食堂的就餐质量,同时在就餐质量中所去的成绩是,公司食堂不断建设扩展,对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的改善,员工的满意度不断的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样员工的后勤就餐质量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也就提高了,从而公司的效益同时提高了,因此后勤食堂就餐质量的改善对员工的工作及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创建健身场地 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及减轻员工的工作及生活压力,公司后勤建立了娱乐健身场所,如健身房设有跑步机、杠铃,乒乓球场地,公司厂区设有篮球场地,羽毛球场地,同时建立这些健身场所增加员工的业余爱好,首先建立这些场所需要设立计划方案,及费用的申请,后勤管理部门必须按既定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办事,后勤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后勤部门集中了大量的人、财、物,后勤管理工作需要接触到各个阶层和广大员工,对外还需要直接和有关业务部门联系,有的还需要受相关业务部门的领导,因此,正确地贯彻执行公司的方针政策,克服盲目性和自由主义,对搞好员工后勤健身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公司设立的健身房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使员工拥有良好的工作、生活状态,同时健身房建立了健身流程制度,有利于员工的身体锻炼方法,进入健身房前,让员工先要换上干净的软底鞋(或球鞋),有利于身体健康,为了确保健身房的卫生及健身器材的完整无损,要求员工爱护室内环境卫生,健身房内不许吸烟、不带零食、不乱扔垃圾、勿随地吐痰;爱护健身房内地面、墙壁卫生等,勿高声喧哗,互爱互让,相互关照,争做文明运动者,营造健身房和谐、友好的氛围,爱护室内健身活动设施,安全规范地使用健身器材;禁止携带其他物品进入健身房,健身结束后,请将健身器械关闭、并将电源插头放回原位,关好门窗,在锻炼时如有疑问员工可咨询后勤管理人员,积极配合管理人员工作,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共创和谐企业文化,以上这些健身设施的建立对员工的身体健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此期间所取的成绩是让员工有了良好的健康身体,减少员工的疾病,提高员工的免疫力,提高员工在工作中的反映能力,保持身体活动能力等,因此公司后勤娱乐健身设施的建立开展活动,一方面锻炼员工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丰富员工的工作及生活,让员工在公司感到工作生活没有压力,感到工作生活很快乐。 三、公司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员工业余生活不够丰富 1、丰富员工生活的文化设备较少 电视、电脑、书籍是进行文化活动的基本设备。目前,大多数员工由于远离家庭,暂住地的自有文化活动设备普遍较少。 2、 员工活动的范围较小、内容单一 员工的社会活动面普遍都很小,大多数人活动区域是公司与住处两点一线。因此他们的社会接触面相对较小,后勤活动对象只有其家人、亲戚或同乡,这让他们的后勤活动范围很受影响。农村员工的后勤生活仍显得比较单调,普遍缺少乐趣。多数员工在业余时间选择看电视、聊天。除此之外,员工的其它后勤生活主要有打牌、搓麻将、看书、上网等方面。 3、员工生活的满意度不高 绝大多数员工表示,如果经济、时间等条件允许,他们非常希望通过文化娱乐等方式消除疲劳、释放压力、享受生活。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他们对目前的后勤生活情况并不十分满意。 4、对员工管理方面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饭菜价格,仅有八成的员工认为食堂饭菜价格合理;食堂卫生与饭菜质量,公司食堂的卫生状况存在众多有待改进的地方,饭菜质量方面也存在一些清洗不干净、品种更新速度慢、菜的品种过于单一,一是:菜的种类过于单一,在一个季节之内,几乎每天都是一样的菜,口味不多;二是:早晚点的饭菜种类较少,油炸食品过多,缺乏营养;三是:食堂设费供汤处的汤也是很单一,口味不佳。 (二)后勤管理人员的技术和思想素质需要提高 后勤工作涉及到广大员工,要求后勤管理者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热情、周到地做好服务工作。后勤职工必须牢固树立为公司服务的思想, 提高后勤服务的综合水平和能力,进一步优化后勤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为公司的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后勤职工还必须增强时间观念,拖拖拉拉的作风,必然贻误大事,必然遭到反对。 (三)后勤管理人员创新意识需要提高 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服务设施及娱乐场地,但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应继续创新,继续提高改善及改进措施,多收集员工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让员工全员参与到管理中来,对建立的这些设施不定期的进行维护保养,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在实践中提炼精华,不断改善不断创新,提高管理效率。 四、优化后勤服务的探讨 后勤在完成各项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服务质量,只有充分发挥后勤服务功能,努力提高后勤人员的自身素质,提高管理水平,优化服务,树立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形象育人的观念,才能全面促进公司后勤管理,才能适应新时期公司发展的需要。 (一) 重视后勤队伍建设 公司必须要建设一支业务精、效率高和战斗力强的队伍是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搞好后勤工作的关键。根据后勤管理的工作特点,选用后勤管理人员要做到:(一)选能干的人。后勤人员既要有理财管理的能力,又要熟悉公司方针政策,还要具有一定的后勤管理知识与专业技能。(二)选廉洁的人。后勤人员经常跟钱、物打交道,要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不仅自己不占公司的任何便宜,还要敢于顶住一切不正之风。 选能吃苦的人。后勤人员必须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后勤人员还要做到脑勤、腿勤、眼勤、手勤、嘴勤,能自己做的事自己做,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尽量不花钱或少花钱。(四)选热心的人。公司的后勤人员既是公司的主人,又是员工的服务员。 (二) 加强后勤职工思想 教育,增强后勤职工业务技术素质 思想教育是各项工作的统帅和先导,后勤的思想教育必须和业务、服务、质量相结合。后勤管理者应具备主动性、自觉性的素质,这是由于后勤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做后勤管理工作的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后勤工作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听不完的意见,挨不完的批评。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关键还在于后勤本身,要在思想深处解决了为谁服务的问题,工作就会由消极变为积极,由被动变为主动,就会做到积极、主动、自觉地为广大员工服务。后勤部门在公司中承担着为公司、生产、员工提供服务和保障的重任,后勤管理和服务质量的好坏是直接或间接对公司的各项工作产生影响。 (三)丰富员工后勤生活的对策 用工公司在不断改善员工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结合员工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因陋就简、因企制宜,注重基本文化设施建设,并能积极开展丰富员工文化生活的文化体育活动。 1、 增加后勤文化活动设施 公司要逐渐增加文化设施方面的投资,在想方设法改善员工物质生活的同时,结合员工生产生活的实际,创造条件建设一些适合员工活动的场所,如棋牌室、乒乓球室、阅览室、篮球场等,尽可能地让员工在业余时间有电视看,有书读,有场地玩。 2、组织开展多形式活动 组织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后勤文化活动,应当成为各类用工单位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充分利用工作之余、节庆假日等时间,组织员工开展投入不多、简便易行、生活健康而又有吸引力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在各部门员工之间开展游戏比拼、棋牌比赛、技能比武等活动,也可以组织大家演家乡戏、唱家乡歌、说家乡情活动,以此激发员工的参与热情,增加他们的生活情趣。 3、 严格遵守劳动法规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在劳动时间安排、劳动工资支付、劳动保障落实等方面加强自律,杜绝强迫加班加点、克扣员工工资、规避各种社会保障等违法行为,努力为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保证员工能有充足的闲暇丰富后勤生活。 4、完善职工集体宿舍及食堂等后勤管理。 如定期进行宿舍慰问和检查,努力为员工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企业员工论文:企业员工绩效管理工作问题的浅析 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工具,也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目标分解和逐步逐层的落实,帮助企业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理顺管理流程,规范管理手段,提升各级人员管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 客观准确地评价员工工作绩效,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和谐发展”的理念,从岗位工作关键绩效指标即KPI指标考核、岗位工作履职指标考核、员工工作能力评估、员工工作态度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切实建立起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比贡献、硬约束的全员绩效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实施细则、体系完整、流程顺畅的运营管理和考核体系,创新业绩评价和分配激励机制,对各岗位员工形成有效激励,强化职业责任,切实通过绩效管理,提升部门和员工绩效,达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一、自推行绩效管理以来,各岗位员工的言行发生的变化 第一,工作安排更为合理。绩效计划的制定,把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工作的标准以及要达到的程度以合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部门主任在安排工作的时候能充分考虑到每个员工的能力,安排合理的工作量,避免了以往一直存在的鞭打快牛的现象,工作安排更为合理,工作的劲头更足。 第二,工作没有了拖延。绩效管理的重点是放在岗位KPI指标月度工作计划及完成上,这也是我们在绩效管理试行中总结出的亮点。要求各岗位每月末要针对本岗位次月KPI指标月度工作计划,同时对当月本岗位KPI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对不能完成的员工要及时介入查找原因,帮助其完成,避免了工作的拖延。 第三,提高全员学习积极性。一直以来强调的专业培训学习,对部分员工都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时间久了部分员工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差距越来越大,结果是工作热情呈递减的趋势,工作不积极,绩效合约的签订使工作能力强的人更有精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部分对工作心不在焉的职工也有了危机感,工作态度不好、任务完不成就拿不到相应的分数,看到自己的不足就得想法改进,去学习,去提高,否则分数低,奖金也会受到影响。 二、绩效管理运行中不容忽视一些问题 第一,制定和实施适合本企业需要的绩效管理办法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目前的发展阶段、行业的特点和员工的素质水平制定相应的绩效管理办法。在绩效考评流程的制定、考评形式的选择、考评周期选择、指标的分解和选择等方面,应当充分考虑以上因素,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合理的方案和管理办法,而不是直接选择最理想和最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必须经历一定的过程,循序渐进,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 第二,KPI指标会使考核者误入机械的考核方式。过分地依赖考核指标,而没有考虑人为因素和弹性因素,会产生一些考核上的争端和异议。 第三,KPI指标并不是针对所有岗位都适用。对于特定的一些岗位,运用KPI不是很恰当,比如部分职能型的职务,它出绩效周期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外显的绩效行为不明显,运用KPI来考核就不是很适合。 第四,指标中设定的目标基本是短期目标,忽视了长期目标。月度履职指标的管理是针对短期的目标居多,考核也是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在长期性的目标上,却是短期内很难考核的。 第五,认为所有的员工、所有的工作都应该通过同样的程序、按照完全一致的方法来评估。有些人需要具体的反馈,有些人则不需要;有些人需要更多的沟通,有些人则不要。当然,不相同的工作岗位,工作标准不可能都相同。 第六,忘了评估的目的在于提高,而不在于批评。进行绩效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绩效,而不是找一个典型,进行批评。将员工进行比较,只能破坏团队感情、挫伤士气、互相猜忌。 第七,沟通问题。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绩效评估上,而不是花在绩效计划或持续不断的绩效上。必须重视沟通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沟通应当贯穿整个绩效管理的过程考核实施操作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问题,如果一个部门领导在帮助员工制订个人工作目标的时候不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过程中没有引导与协助,最后的考核结果没有在与员工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提出工作改进点,那么最后的考核结果肯定是失效的,就不会起到绩效改进的作用,从本次考核试行来看,部分考核数据的失效是由于这一问题而产生的,考评周期期初、期中和期末,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也要进行深入的绩效沟通,确认绩效目标和衡量标准、传递和反馈绩效信息,以实现既定目标和不断的改进提高。 三、针对以上问题,主要解决办法如下 第一,探索与改善,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考核体系。 第二,通过宣贯、培训,逐步建立“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递、激励层层连接”的工作机制。 第三,客观性原则。应以岗位特征为依据,不能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岗位。 第四,坚持可比性原则。对同一层次、同一职务或同一工作性质岗位的指标必须在横向上保持一致。 第五,加强沟通。在运用KPI时一定要在整个企业内部有充分的沟通,让部门和员工自己首先认可自己的KPI指标后才来进行考核,可以大大减轻考核阻力,而且可以保证考核结果的认可。 四、如何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 目前,绩效管理工作虽已形成习惯,但绩效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如何把每位员工内心潜藏的能量和热情挖掘出来,建立并全力推行有效的、切合部门实际的绩效管理系统,采取既能有效激励员工,又能得到员工认可的绩效管理模式是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的重点。 (一)选择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 绩效考核的方法直接影响考核标准的成效和考核结果的正确与否,因此要根据考核的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考核方法,并且考核方法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评价结果必须相当可靠,即对同一员工多次测评结果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效度是指考核能达到所期望目标的程度,即考核方法与考核目标之间要有较高的关联度。 (二)公开化和及时反馈的原则 企业的绩效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和评估责任的设置都应当有明确的规定,做到整个评估过程的透明。这样才能使每位员工对绩效考核产生信任感受,对考核结果持理解、接受的态度。同时,绩效评估的结果一定要及时反馈给被考核者本人,否则就起不到评估的激励、奖惩、培训和的作用,可能导致员工不信任、不合作的后果。 (三)建立考核申诉制度 考核申诉产生的原因,一是考核员工对考核结果不满,或认为考核者在评价标准的掌握上不公正;二是员工认为对考核标准的运用不当、有失公平。因此,要建立一定的程序,以从制度上促进绩效考核工作的合理化,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应有作用。 (四)提取指标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1、明确性原则。应明确具体,即对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责任的轻重、业绩的高低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要求。绩效系统的建立应当是基于明确清晰的企业战略。只有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同时对各种战略概念给予清晰的定义,才能够保证处于组织不同层级的人员都有统一的认识,确立正确的工作目标。 2、细分化原则。指标是对工作目标的分解过程,要使指标有较高 的清晰度,必须对考核内容细分,直到指标可以直接评定为止。绩效管理应当自上而下完成实施。企业的目标自上而下系统分解为部门的目标和团队以及个人的目标,部门、团队和个人目标的实现有力地支撑着企业目标的实现。 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不宜定得过高,应最大限度地符合实际工作要求。 4、界限清楚原则。每项指标内涵和外延都应界定清楚,避免产生歧义。 5、少而精原则。指标应能够反映出工作的主要要求,应当简单明了,容易被执行、被接受和理解。简单的结构可以使考核信息处理和评估过程缩短,提高考核工作效益。 6、相对稳定性原则。指标选择后,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能随意更改。 7、绩效管理必须与薪酬激励体系和员工职业发展体系明确联系起来。 建立绩效目标明确,组织结构合理,过程管理可控,评价体系科学,适应企业和员工发展的内容健全、门类齐整、层次清晰的绩效管理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基于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的激励机制,形成符合企业实际的绩效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业绩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企业员工论文:中小企业员工人本管理激励机制的完善 [摘要]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小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人本管理激励机制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激励机制 人本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保持经济稳定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落后、不健全,正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积极作用的发挥。 一、中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表现为任人惟忠,惟亲不惟贤,亲戚、朋友或亲信担任着企业重要的管理岗位,导致管理上权责不分、权责不明,导致员工的反感,严重挫伤了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加大企业员工的离心力,降低了企业凝聚力。 二是激励机制认识上存在误区,许多中小企业仍然奉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经营者仍然把员工当作“经济人来看待,缺乏与员工的情感交流”,单纯依靠物质利益的满足对员工进行激励,甚至“金钱至上”,忽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 三是激励方式存在问题,表现为“大锅饭”式激励,分配没有与业绩相挂钩,工资等级制仍然流行;奖金没有成为表彰先进的工具,被扭曲为不管工作业绩如何,任务完成好坏,人人均有奖;奖励措施单一,奖少罚多,以罚代管现象突出,企业给予的奖励大多集中于奖金和提高工资方面,而对于培训、晋升、参与管理、精神方面的激励措施非常有限;领导缺乏感情投资,上级与下级之间缺少沟通,没有构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和谐企业环境。 四是对“以人为本”领悟不透,陷入“以能为本”的误区里,能本管理建立与能力要素相同的“能级”造成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另外在众多能力要素不同的情况下,“能级”不具有比较性,很难保证测验的公平、公正、可靠与有效,在实践操作中容易引起歧视与偏见,以及员工中的相互抵毁,嫉妒及技术封锁,最终阻碍了能力的发挥。 五是过程缺乏沟通,不少中小企业往往重视命令的传达,而不注重反馈的过程。所有的员工都希望能得到公司的赏识,但结果却往往令他们失望,很多员工总是抱怨,领导只有在自己出错的时候才会注意他们的存在。缺乏必要的沟通,员工处于封闭的环境中,积极性不高。 六是缺乏企业文化。很多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缺乏企业文化建设,而且对员工极少进行价值观、企业文化及公司管理理念方面的教育。由于员工和企业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和企业的理念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完善中小企业员工人本管理激励机制的措施 1.塑造互信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文化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稳脚跟并发展壮大,也须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通过创造一个环境整洁、氛围友善、运作有序、管理规范的良好企业形象,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志和欲望,齐心合力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而且是留住和吸引人才的一个有效手段。互信、尊重、竞争是不同企业文化中相同的部分。对中小企业而言,在为员工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方面难以与大企业比肩,但在实现对员工的尊重、信任、协助员工创造价值方面却是可以与其一争高低的。从生活上关心员工、体贴员工、把员工冷暖放在心上、力所能及地帮助员工、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在工作中,企业要力求实现对人的价值的尊重,这可以体现在如实质性的工作、明确的前程规划、无偏见的工作环境中等。作为主管,应创造交流环境,定期与下属进行沟通,了解下属的思想状态。 2.进行物质激励,构建科学公平的薪酬体系 人本管理的薪酬激励应该本着公平性、激励性、经济性和合法性原则,来选择企业自身合适的薪酬结构。现代企业的薪酬结构包括:基本薪酬、奖金、津贴、福利,对于中小企业一般应选择高弹性模式,也就是基本薪资、奖金、津贴与个人绩效挂钩的比重幅度大些,而福利和保险占比重较少的模式,这样具有较强的激励功能,有利于减少优秀员工的流失,但员工安全感较差。相反,如果选择将薪酬决定因素定位在工龄与公司经营状况上,与个人绩效关系不大的高稳定模式,虽然员工有较高的安全感,但缺乏激励,企业负担也会加重。要使得所选择的薪酬模式即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管理者应综合考虑企业的资金实力、经营目标及个人绩效,合理组合薪酬的各要素,确定各要素的比例,使薪酬制度达到高效激励员工的目标。企业要正确处理工作业绩和激励管理的关系,实施绩效奖金制度,从员工的德、能、勤、绩全方面进行考评,构建以人为本更深层次的奖金激励制度。另外,中小企业在设计和考虑本企业的职工福利时,需要针对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内容。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自身的财力状况,尽可能为企业员工提供完善的福利条件。比如为员工提供免费午餐或补助、免费培训、幼儿入托和赡养老人补贴、休闲娱乐、休假等福利。没有充分的理由,不要轻易取消已存在的福利,以免挫伤积极性。 3.情感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 由于企业规模小,财力有限,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酬、高福利来激励人才。因此,精神上的激励,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感情投资、情感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情感管理是研究人的内心世界,探究人深层行为动因的一种科学。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善于运用各种鼓励手段,联络感情,满足职工的社会心理需要,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使职工真正地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 ,企业领导不论是在制定计划还是在日常的交往中,都必须发自内心地记住这一重要意义,并且处处体现在行动上。作为管理者应当通过接触、交谈,主动去接近职工,与他们交谈,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对每一位员工都要真诚相待,信而不疑。给下属充分的权力,并创造一个充分施展的空间。总之,应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进行积极的情感诱导,激发员工正面的、积极的情绪,消除其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以融洽企业内部关系,减少企业内部矛盾。 4.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明晰员工的职业前景 职业生涯激励成为员工目标激励最有效的方式,已倍受管理理论界的认同和企业家的广泛应用。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有利于本人客观评价自己的实力,有利于组织和员工制定出有计划性的培训计划、鼓励员工自我控制自己前途和命运,有利于人尽其才,达到员工与企业目标的共同实现。中小企业往往不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很多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没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中小企业经营者要做到人尽其才,就必须尽可能地做到让员工选择岗位,并允许在发展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员工了解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明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要将企业的发展、需求等相关信息展示给员工,以全面分析外界条件,更好结合个人特点制定出可行的目标。提供各种方法,帮助员工分析自己,认识自己,尽力做到性格与岗位的匹配,兴趣与岗位的匹配,特殊能力与岗位的匹配。 5.参与式管理,让员工来当家 民主管理的核心是让职工参与管理,这也被称作“全员参与”。在现代科学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越来越多的被管理者参与管理,管理已不再是少数专职管理者的事。中小企业的决策相对更为具体、简单,管理者应与员工共同讨论员工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认真听取员工对工作的看法,积极采纳员工对企业发展和管理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随着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的提高,对业务娴熟的员工还可以实行员工自主管理。管理者可以指出企业整体或部门的工作目标,让每位员工拿出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经大家讨论通过后就可以实施。由于员工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有较大的决策权,所以有很强的工作主动性,并且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通过员工对企业管理的深度参与,增进了员工对工厂业务流程的了解,更能体会管理者的辛苦和决策的用意,从而成功改善了劳资关系,提高了执行上级计划的自觉性,增强了企业凝聚力,提高了效率和效益。 6.推行阶段性的岗位轮换,提高员工换位思考能力 企业员工在一个固定的岗位呆的过久,容易对工作产生枯燥和厌倦感,甚至产生惰性,工作的热情和效率大大降低。对中小企业员工进行阶段性的岗位轮换或交流,让企业员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使员工达到“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水平,逐步把员工从仅具单一能力培养成为复合型员工,可以承担多种工作是很多员工梦寐以求的愿望;通过岗位轮换培养跨岗位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员工一个评价自己的资质和偏好的良好机会,学会与人沟通、增进人际关系、拓宽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对新的岗位和工作产生兴趣和新鲜感,也使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本企业的事务,有助于员工增强工作的热情,提高工作绩效。 企业员工论文:企业知识型员工薪酬设计与研究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与传统的流水线上的工人相比,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有其特殊性。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更大地为企业创造效益。文章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入手,分析了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需求,并建立了适合我国企业的薪酬结构。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直接薪酬结构 管理 一、知识型员工的内涵 知识型员工一般指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企业(或组织)带来知识资本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知识型员工不同于普通员工的本质特征是拥有知识资本这一生产资料,也就是说知识型员工是知识所有者,他与资本所有者(企业家)一样,具有对所谓剩余价值的索取权,这就改变了知识型员工与企业家之间的传统关系。从管理上来讲,工业文明时代的管理模式对知识型员工已不再适合,需要重新搭建一个适应知识工作和知识型员工特征的知识性工作平台,而这一平台的基石就是激励。 二、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一)素质高,有相应的专业特长。知识型员工大多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学历, 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由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缘故,知识型员工大多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 (二)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知识型员工通常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往往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有较强的成就动机。知识型员工更渴望看到工作的成果,认为成果的质量才是工作效率和能力的证明。他们愿意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期待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并对企业有所贡献。 (四)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与体力劳动者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相反,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劳动。他们依靠自身占有的专业知识,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 (五)个性强烈,不盲目崇拜权威。与传统的体力劳动者不同,知识型员工不仅富于才智,精通专业,而且大多个性突出。 (六)流动意愿强。知识型员工由于占有特殊生产要素,即隐含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而且他们有能力接受新工作、新任务的挑战,因而拥有远远高于传统工人的职业选择权。 三、知识型员工直接薪酬的结构设计 由于知识型员工有着与非知识型员工截然不同的特点,因而在直接薪酬结构设计上也应有所区别。针对知识型员工的薪酬需求,其直接薪酬结构设计如下: (一)工资结构 1.知识型员工的工资构成要素 结合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的特点,公司确定知识型员工实行结构工资制,其结构为: 薪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年功工资+学历工资+特殊补贴。 (1)基本工资 基本工资是为保障员工基本生活需要的工资,设立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关于国家实行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有关规定。基本工资标准的确定,通常考虑以下因素: ①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②本地区、本行业和本企业目前的最低基本工资。 ③社会发展和通货膨胀等因素。 按本地区人均基本保障工资为基准,占薪酬总量(不含特殊补贴)的20%左右。 (2)岗位工资 岗位工资是结构工资的主体部分,占的比重较大,一般占薪酬总量(不含特殊补贴)的30%左右。 (3)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可灵敏地反映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工作作风及工作贡献,从而起到激励作用。公司设计的绩效工资占薪酬总量(不含特殊补贴)的40%左右。 (4)年功工资 年功工资的目的是用来激励员工忠实企业、增强员工凝聚力、稳定员工队伍。工龄工资可在比照国家工龄津贴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支付能力而定。 公司设计的年功工资是以本企业工作年限为核算依据的。一般占薪酬总量(不含特殊补贴)的5%左右。 (5)学历工资 学历工资实质上是把工资和知识进行有效挂钩,不仅有利于促进员工参加学习和培训,不断掌握新知识,而且还可以减少知识型员工的流失。但学历并不等于能力,因此,学历彼此之间的差距不应过大,一般每一级学历工资之间的增长幅度控制在15%~20%比较适宜。 公司根据学历的不同层次,分别给定不同档次的工资,计入个人薪酬。公司设计的学历工资占薪酬总量的5%左右。 (6)特殊补贴 设立特殊补贴是为了引导、激励员工为企业开拓创新、勤恳敬业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奖励和肯定。 (二)奖金结构 依据知识型员工核心价值需求的特点,奖金结构主要涉及奖励金、年终奖和经济效益提成等项内容: 1.贡献奖励:企业设专项奖励基金,对表现突出的员工予以奖励,具体奖励内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 2.经济效益提成:对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创新成果,按年创经济效益提成。 3.年终奖:年初时公司知识型员工制定目标责任,一般包括成本目标和任务目标,年终对其进行验收和考核,做到奖优罚劣。 四、知识型员工薪酬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 薪酬结构能否起到预定激励作用,除了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进行设计外,还需要为薪酬结构的有效实施提供环境。 (一)在领导方法上应着力培养其自主创新性 高层管理者要给予知识型员工以一定的权力,参与企业的发展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 (二)在组织管理上应逐步建立相应的授权式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一是上级管理者要有一定的超脱性,将经营管理权充分授予下级,让其充分自治;二是将下级转变为领导者,赋予他们领导职责;三是扩大非上级干预的业务流程,增大知识含量,让下级知识型员工按照任务要求,自行制定解决方案,处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三)企业文化的相应适应 追求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先要具备规章制度、绩效考核、培训 计划等等硬性文化。另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追求、员工的福利、社会责任、分配方式等的软性文化。这些核心价值观表达了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方面。只有员工认可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效能才能够发挥。 企业员工论文:知识型员工及企业个性化薪酬体系设计 [摘要] 本文在分析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点和主要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面向知识型员工的企业个性化薪酬体系,以克服传统薪酬体制的“刚性”。 [关键词] 知识型员工薪酬设计 一、何谓知识型员工 1.知识型员工特点 知识型员工又称为知识工作者,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一般来说,知识员工是指那些依靠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工作的企业员工。相对于普通员工而言,知识型员工具有以下特点:(1)自主性;(2)目标性;(3)挑战性;(4)流动性。 2.知识型员工的主要需求 由于知识型员工自身的特点,使得他们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需求特征。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正向着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主要集中在薪酬、个人发展、工作成就、工作自主四个方面的因素。 二、面向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化薪酬体系设计 1.个性化薪酬体系 传统薪酬是把员工薪酬分为工资、奖金和福利三部分。传统薪酬机制从根本上说是以企业为导向的“刚性”薪酬制度,在激励员工的目标上是单一的,手段上是匮乏的,效果是不明显的,无法真正调动起员工的创新主动性和工作积极性。而基于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点和主要需求,必须采取与传统的“刚性”单调薪酬模式所不同的富于个性化的,以员工为中心的“弹性”薪酬体系模式,才能较好地满足知识型员工的主要需求。 所谓个性化薪酬体系,是指在企业与员工双方相互沟通,员工充分参与的基础上,建立每个员工不同的薪酬组合系统,并定期随着他们兴趣爱好和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更。它主要的特点是:多样性、定制化和动态性,其最本质的理念是从企业为核心转变为以员工为中心,员工从一个薪水的接收人转变为薪水的客户,作为客户,就有选择的权利。由于知识员工的需求是多样的、动态的,所以其报酬也应该突破单一的现金形式。 2.个性化薪酬体系构成 个性化薪酬体系将公司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两大类。“外在薪酬”主要指为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内在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具有各自不同的激励功能。它们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构成完整的薪酬体系。 (1)内在薪酬。①个人晋升和发展机会。随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内部晋升的路线越来越短,员工的晋升空间变小了,那么如何才能留住这些员工呢?内部轮岗制度正在取代梯子式晋升,这是一种企业内部的横向调动,对于员工来说不同的工作经历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②心理收入。心理收入指由工作性质、工作表现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共同创造出来的情绪上的满足感。对于心理收入,如果企业与员工互动得当,这将是一个“双赢”的项目。企业主如果忽视了员工的心理收入,就会造成员工的流失。③生活质量。生活质量问题是传统薪酬体制中关注极少的问题。将这一因素注入薪酬体系,要求企业重视员工的生活质量,增加员工工作的灵活性,方便他们的生活。通过雇佣双方的沟通,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完全可以做到既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又不降低企业的生产力。 (2)外在薪酬。①保障薪酬——基本工资。基本工资对员工来讲是基本生活保障部分,针对知识员工流动性强的特点,基本工资要具有市场竞争力。②激励薪酬——奖金。奖金是一种一次性发放的薪酬,是员工达到了某个业绩水平或创造某种盈利后获得的收入。它可以以现金形式发放,也可以以股权形式发放。将员工的业绩和企业的业绩结合起来,使员工发挥出更大的潜能。③弹性薪酬——菜单式福利。菜单式福利最基本的特点是:个性化与可选性。员工在规定的时间和现金范围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自己的一揽子福利计划。首先,菜单式福利项目很好地满足人才的需求。其次,菜单式福利具有弹性。再次,菜单式福利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除了让员工参加到自身的福利设计以外,还可以按照员工福利需要推出“福利组合”。④补充的薪酬——额外津贴。额外津贴是指某些人为一些特殊的企业工作,或者在企业界担任一个特殊的职务,因而有权接受的特殊优惠待遇。这是一种价值等同于现金的收入,因而受到员工的青睐。 3.个性化薪酬体系设计原则 (1)整体原则。个性化薪酬体系方案克服了传统薪酬方案零碎的缺点,整合了更多的薪酬元素,强调薪酬的整体性。 (2)客户原则。与旧的薪酬方案最本质的区别是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员工为中心,员工从一个薪资的接受人转变为薪资的客户。个性化薪酬方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员工能够积极参与自己薪酬的形式和内容的确定,如同在自助餐厅吃自助餐一样,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自己喜爱的菜肴。 (3)业绩原则。业绩指员工工作的成果,传统的薪酬制度中也有业绩工资,但这种工资形式容易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错误。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在进行个性化薪酬方案设计时,要求员工充分地参与。 (4)个性化原则。员工完全可以在企业给定的框架内,根据个人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来建立自己的薪酬系统,同时随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更,让员工前所未有地享受到个性化薪酬体系所带来的愉悦。 4.个性化薪酬体系设计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1)人力资源经理角色的新定位。个性化薪酬体系要求人力资源经理成为企业的业务伙伴、内部咨询员和员工益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提高绩效、促进员工发展、优化企业文化的目标。 (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构。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要由向内转变为全面的视角,既关注企业内部,又要密切关注企业外部,使企业的管理工作,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具有优势。同时,要把硬管理与软管理结合起来,既要注重制度管理,又要注重文化管理。 (3)加强对人性的管理。企业要高度关注员工能力、行为和结果。在实施个性化薪酬体系时,人力资源经理要深入了解员工的心理诉求、思维模式、成功意愿,设计出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方式。 企业员工论文: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机制 摘要: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国有企业一方面是员工的绝对量大大超员,另一方面则是各种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因此,如何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如何在企业裁员时使留下的员工能补充离职员工所掌握的技能,以及如何留住人才、减少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等,已成为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 关键词:国企;培训;人力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对国有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我国。如何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如何在企业裁员时使留下的员工能补充离职员工所掌握的技能,以及如何留住人才、减少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等,已成为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无论是在规模上、规格上、质量上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重生产轻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要将总收入的1.5%-3.0%用于员工的培训,而我国则是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这1.5%远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 2、适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培训内容停留在简单的基本技能培训上,以“应急式”的业务培训为主,很少做到全面、准确地从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能力出发来分析培训需求,制定培训的中长远规划和分阶段计划,对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分析、评价和反馈,缺乏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 3、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计划未能很好地与员工本身的需求相结合 培训计划没有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没有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因素、员工本人的意愿、员工个人的素质,“为培训而培训”。企业在落实培训计划中,有时为了凑人数把应该参加甲理论培训的人送去参加乙理论的培训,使培训的知识不能充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4、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的激励制约机制 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薄弱除了投入不够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培训激励制约机制,职工参加培训只是听任于行政命令,职工中特别是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的职工不愿培训,躲避培训的现象严重。尽管有的培训计划安排得很详细,由于缺乏一套培训与岗位(工资)晋升、晋级相联系(不培训或不达到一定的培训效果不得上岗)的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将职工培训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5、培训形式单一,师资队伍缺乏 企业培训大多以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为主,对职工的现场操作能力的培训力度不够,考核也不严。在人力资源培训的教师队伍建设上,缺乏深度和广度,大多数往往满足于从本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技师中抽调任课,由于其自身工作任务重,授课往往缺乏系统性,“应付式”的教学比较普遍,很少有企业与大专院校和企业联系,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和企业真正的培训需求。 二、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机制构建对策 根据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实际需要,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基本思路应是: 1、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人事工作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人力资源”的概念才开始提出来。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通过人力资源的培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与挑战。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海尔的成功在于它的竞争力。影响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如规划、战略、市场销售,等等。但是,海尔人认为,培训也是竞争力,并建立了以价值观念培训为基础、以实战技能培训为重点、以良好的培训环境做保障、以个人生涯培训促发展这样一种人才培训机制。所有影响竞争力的因素都有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培训无疑是知识转化和传播的最佳途经。国有企业提高对“人力资源”在生产诸要素中的地位的认识,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是搞好人力资源培训的前提。 2、加大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人 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不仅仅是一个经费问题,还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要认识到培训支出是很重要的投资,这种投资在促进员工素质提高的同时,和其他投资一样是有回收的,而且回报更高、更为重要、更为长远和更有意义。增加培训投入不但能使人力资本增值,而且也成为企业吸引人才,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欠账太多和高级技工、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国家应考虑提高培训费的提取比例,并实施国有企业“两高”人才培养计划。 3、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1)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是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基础,它包括培训服务制度、培训激励制度、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培训风险管理制度等。培训制度需要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参照国内先进企业或国外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认真制定。 (2)掌握培训需求信息 一般来说,企业培训需求的分析必须包括三个环节:组织需求分析,岗位(工种)需求分析和员工个人需求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哪些员工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技能培训,需要补充什么知识,了解上一次培训无论是培训者还是受训员工存在哪些问题,为制订新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3)制订培训计划和进行培训经费预算 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是完成培训目标、实现培训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计划要服从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的战略需要;二是培训计划要能协调企业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兼顾企业集体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三是要注重短期培训、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之 间应形成互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之间要相互协调;四是企业培训计划应兼顾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让培训计划同时成为可提升员工的发展计划;五是培训计划必须建立在企业对人力资源现状统计分析和需求预测的基础上,防止盲目性。 由于我国目前培训经费只占员工工资总额的1.5%,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在制定堵训计划的同时,必须认真编制培训经费预算。可以利用会计方法计算培训成本,一方面要切实满足保证员工的培训需要,另一方面能够提供必要的培训成本控制和费用节约方案。 (4)实施培训计划 实施培训计划是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的关键。再好的计划在实践中得不到充分的实施便没了意义。培训计划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确定培训机构——企业内部培训还是组织外出培训;二是确定培训内容——要保证其适应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培训的考试考核;四是学员的管理等。 (5)评估培训效果 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对受培训的员工是否达到培训目标进行评估。这是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从企业角度去评估。看企业花这么多钱和时间是否合适;看是否改变了受训者的工作行为,看是否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是从受训者的角度评估。看受训者究竟学习或掌握了哪些东西,这可以以考卷形式或实地操作来测试;看受训者是否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工作中去。 三是从培训机构的角度评估。看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检验当初的培训设想是否真实有效。 4、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要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结合起来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它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目的是一致的。为此,二者必须很好地结合起来。学习型企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创新,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是企业创新的本源所在。包括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 5、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培训的激励制约机制 建立健全培训的激励制约机制是搞好员工培训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企业培训的激励制约机制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将培训本身作为企业激励员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另一方面,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晋级等激励。企业给予员工“培训”的机会,必须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真正有能力、有潜能的人获得培训的机会。要把培训的激励机制与企业的人事劳资制度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评定职称、选拔干部、岗位晋升等方面是否把经过培训作为重要的参考条件;在分配任务和安排工作时,让培训成绩好的员工有充分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同时,还要规定哪些岗位每隔一段时间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不参加培训者不得继续留用或不得晋升高一级的岗位。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一种培训——提高——再培训——再提高的良性循环。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一、社管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 (一)社区管理人员的调查分析 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城市社区的建设以及管理体制的改革,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区级政府的派出机关,其管辖的地域范围与人口基数都在迅速扩张,妥善处理辖区内过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等棘手问题使得街道办事处的日常管理任务日趋繁重。然而,街道办的精力毕竟有限,社区作为街道办的执行机构则承担着街道办大部分的日常工作。社区工作具体分工下来则是由具体的社区管理人员来执行。我们针对社区管理人员设计了单独的问卷来进行调查,其中包括对成都市浆洗街洗面桥社区的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通过是我们对问卷的整理分析,发现在社区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1.近85%的基层社区工作人员认为自己日常的工作量巨大。 2.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在其工作中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并没有得到与其日常付出相对应的回报,这也招致了不少工作人员的抱怨。 3.城市社区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并不合理,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其次社区管理人员非专业化现象严重,高中与大专学历的管理人员占了大部分。 (二)社区居民的调查分析 在发出的100份关于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中,少数民族居民的问卷共60份,汉族居民的问卷共40份。这里,我们着重从少数民族居民的视角来分析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法,我们总结如下: 1.在社区选举方面,少数民族的参与力度不够。通过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高达98%的少数民族居民没有参加过社区居委会的选举。 2.少数民族居民日常了解社区情况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社区宣传栏,其次是通过媒体宣传及相关文件通知。这种传统的宣传方式对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来说已经愈发显得滞后与缓慢。 3.在社区提供的培训活动上,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居民认为社区很少举办相关的培训活动。通过我们的调查,少数民族居民认为对他们日常生活较重要的培训活动主要包括就业创业培训、医疗保健培训、社区安全培训这三方面。 二、少数民族聚集区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社区管理职能不明确 1.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过多的干预了社区居委会本应办理的事务。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能错位、缺乏抑或是管理的不到位,不仅阻碍了社区自我治理的活力,同时也加重了政府的额外负担。 2.街道办事处的地位是作为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在群众和政府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织,本来是没有人事权及直接管理社会的权力。但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街道办事处已越来越像一个综合性机构,同时兼具社区服务、市场主体、社会管理等多重功能。 3.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色彩不断淡化,而行政色彩却在日益增强,使得社区居委会越来越倾向于“机关化”。 (二)社会中介力量薄弱具有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社会中介组织是社区发展 的主导力量之一,行之有效的社会中介组织能够在市场和政府之外发挥极大的作用。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往往直接包办社会事务,忽视对社会中介组织的扶持。因此,社会中介组织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社区社会组织力量的不足、服务内容不全面等相关的问题的产生。考虑如何帮助社区志愿者组织、民间团体等非盈利性组织参与到社区日常的管理中来是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少数民族居民参与意识薄弱,社区参与机制有待健全 少数民族居民由于受语言、生活习俗等原因的影响,使他们在对社区参与上显得明显不足。这种参与不足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自身权益的维护,由于很少参与社区相关的活动,使得他们与社区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更有甚者,逐渐被社区边缘化。因此,改进社区的参与机制是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社区更需格外注意加强少数民族居民更多的融入到社区的日常生活中来。 (四)社区宣传方式单一,居民缺少便捷渠道维护自身权益 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宣传的方式时通过社区宣传栏,但这种传统的社区宣传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社区居民的需求,特别是少数民族居民更是无法接受这种信细宣传方式。所以,改善社区相应的信息宣传渠道变得十分迫切。此外,据调查,在社区生活的少数民族居民对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知之甚少,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更好地让社区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居民了解更多的维权渠道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社区举办的培训活动较少,无法满足居民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也由从前追求物质生活的提高转变为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上来,所以这也就要求社区从传统的管理型组织转变为向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服务的服务型组织上来。但在社区管理的实际情况却是社区提供的相关培训类服务较少,根本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少数民族聚集区社区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构建合理的社区组织结构,明确社区的职责定位 社区科学化管理的基础是发展具有差异化的基层自治组织,因此,社区居委会首先一定要明确好自身的职能定位与工作内容。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的组织者,可以帮助居民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它的作用主要是协助政府处理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办理社区有关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居委会应该把目光集中在社区的事务上,并且要逐渐的明晰自己与基层政府的职能定位。 (二)支持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使其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1.积极培育和鼓励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 将社区的相关服务转移给具有资质条件的社会组织,使其逐步承接从社区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承办各类社区服务项目,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需求。 2.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合理、有序地组织志愿者为社区提供相关服务可以有效缓解社区“人少事多”的困境。 3.健全激励机制鼓励社区组织的发展。 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发展,为其发展提供法律、制度和物质支持,给予奖励措施或者减免税收的优惠待遇,搭建服务发展平台。 (三)健全社区参与机制,调动少数民族居民参与社区日常事务的积极性 1.积极培育社区居民参与意识,鼓励少数民族居民切实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来。 首先,社区需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从社区居民迫切要求解决和关注的问题入手,办实事,重实效,使居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增强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尤其是要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居民的一些特殊需要,是他们在社区得到更符合自身需求的服务。其次,要把社区利益与居民利益挂钩起来,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并不断完善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动员更多的社区居民关心社区工作,参与社区治理。 2.加强社区相关的制度建设,保障少数民族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区。 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保证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约束;健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和社区听证会制度,切实保障居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对社区的少数民族居民要给与更多的关注,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社区的大环境中来,为和谐社区的构建创造有利的环境支持。 (四)改变社区传统的宣传方式,拓宽社区居民维权的渠道 传统式是社区宣传方法已无法适应现今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今天,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需要看到、听到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便捷、快速、高效的。因此,社区的宣传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采用更多方便居民了解的途径来进行传播。比如,采用户外广告式的宣传方式就要比传统式的在社区张贴宣传单快捷、简单的多,并且也便于社区居民阅读。社区居民对自己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并不是十分清楚,这一问题在少数民族居民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加强宣传对社区管理意见反馈就变得尤为重要。只有健全了与有关部门的联系,社区居民才能更切实地维护好自身的权益。 (五)社区应增加培训活动的数量,并保证培训活动的质量,有效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社区的培训活动是丰富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培训活动甚至可以帮助一些居民学到一种谋生的技能。在我们调查中,大部分社区居民对许多培训活动是有一定的需求的,比如对就业培训、社区安全培训、医疗保健等这些与社区居民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培训活动。所以,在不断提倡建立“服务型”社区的今天,更应把这些群众呼声高的培训活动加入到社区日常的生活中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作者:李如意 谭晓玉 郎兆鹏 次旺桑珠 张馨宇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项目管理下的社区教育管理研究 一、项目制管理理论 (一)项目管理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法不同,项目管理有自己独特的管理对象、管理活动、管理方法和工具,并且对项目的工期、成本和质量进行集成管理。在管理机制上,项目管理团队紧密围绕项目而组成,是一种临时的动态组织形式,成员可以跨部门、跨组织,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在领导方式上,项目管理强调个人负责制,项目团队的领导者,同时也是是项目执行者,参与项目的需求确定、项目选择、计划直至收尾的全过程,并在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在管理目标上,项目管理坚持效益最优原则,项目团队需准时、优质地完成全部工作,在不超出预算的情况下实现项目目标。在管理手段上,项目管理有比较完整的技术方法,可以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因此项目管理可以帮助组织机构处理需要跨领域解决的复杂问题,并实现更高的运行效率。 (二)项目管理过程及知识体系 为便于项目的有效管理与控制,项目团队大多把项目过程分为多个阶段。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编写《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第四版)》,项目管理过程按照时间维度分为五步。[1]1.启动:包括发起项目,授权启动项目,任命项目领导者,组建项目团队,确定项目利益相关者。2.规划:拟定、编制和修订一个项目的工作目标、计划方案,确定项目范围,配置项目人力资源,编制项目经费预算表,制定项目质量保证计划,确定项目沟通计划等各方面的工作。3.执行:组织和协调人力资源和其它资源,组织和协调各项任务与工作,激励项目团队完成既定的工作计划,生成项目产出物等方面的工作。4.控制与纠偏:实施、跟踪与控制项目,制定标准、监督和测量项目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差异和问题、采取纠偏措施等管理工作和活动。这些都是保障项目目标得以实现,防止偏差积累而造成项目失败的管理工作与活动。5.结束:也叫收尾,制定一个项目的移交与接受条件,项目成果的移交,从而使项目顺利结束的管理工作和活动。包括项目移交评审、项目合同收尾、项目行政收尾。项目管理过程各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和交互。紧密围绕项目最终目标的实现,项目各个阶段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甚至在实践过程中,因为项目管理各阶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必要对项目的最终目标做出权衡或优化。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把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结构概况为九大管理领域,即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1]项目管理知识领域非常系统全面地涵盖了从事一个具体项目所需涉及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二、政府主导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现状 模式,即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社区教育管理模式,即在社区教育管理行为和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标准形式或具有极高借鉴价值,可在一定区域内推广运用的标准形式。目前,政府主导推进社区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三级管理模式”,并得到了社区教育实践工作者和业内专家认可。该管理模式由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构成第一级管理,区社区教育学校(学院)管理、其他相关部门配合构成第二级管理,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习中心具体推进构成第三级管理。即“一级规划、二级管理、三级推进———政府部门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其他部门配合、各级社区学校组织推进、社区广泛参与”的模式。[2]当然,受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社区教育管理的模式也表现出了多样性,在“三级管理”的基础上衍生出“四级管理”、“三纵三横模式”等。[3]虽然管理模式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是以各级政府机构的推动为核心。特别是在经费等各类资源的分配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在社区教育管理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 (二)特点及优势 1.政府在社区教育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可以有效联合社区内各类资源成为一体,形成职能部门、社区学校、学习中心各司其职的社区教育管理网络。2.政府作为最大和最具权威性的公共组织,有坚实的权力作后盾,其行为具有权威性和统一性,可以对社区教育规模和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整合,从而达到社区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3.政府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监督等方式开展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注重管理的效能和效率,能统筹兼顾,掌控大局,把握社区教育发展方向,达到社区教育应有的社会效果。 (三)面临问题 1.政府精力有限,社区教育管理力度不够政府主导型社区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随着社会发展,政府管理业务越来越多,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社区教育尚属于新兴事物,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处于边缘地带,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各级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管理难以投入更大精力,从而表现出各级政府对社区教育发展重视不足,管理力度不够。2.政府统筹难度大,难于有的放矢社区政府成立专门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对全区社区教育进行统筹管理。这种临时性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设置往往统而不筹。在资源、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极容易形成吃大锅饭局面,按居民户平均分配资源,难于有的放矢。社区内各街道、居委会放任自由开展五花八门的社区教育活动,各搞各的,难以形成社区特色、打造社区教育品牌。3.行政部门间协调困难,成本过高现行“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职能部门配合、各级社区学校推进、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运行模式中,教育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间的协调困难很大,成本过高。职能部门的配合也只保留在文件材料中,社区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有教育部门主管推进,职能部门的实际作用并不高。4.社区教育经费有限,投入不足虽然各地方均出台专门文件,按照人均标准,由政府财政专门划拨社区教育经费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没有形成有效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导致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总量有限。各社区教育学校开展工作均面临投入不足的问题,影响优秀社区教育活动的扩大覆盖和创新社区教育项目的正常启动开展。 三、社区教育项目制模式及运行机制 (一)社区教育项目制管理模式 结合各地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管理经验,现行政府主导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与项目制管理相结合,实施社区教育项目制管理模式,即将社区教育的工作具体化,转化为社区教育项目,并运用项目制管理理论,实施社区教育管理,建立以社区教育项目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打破现行以政府行政层级为网络,层层通报的直上直下管理方式,建立以社区教育项目为中心,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职能部门、各级社区教育学校和社区教育中心相关人员组建项目执行团队,围绕项目目标开展工作,项目团队直接向政府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负责的管理模式。社区教育项目制管理模式,即能保障政府在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其统筹管理的优势,又能有效避免现行管理模式下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切实推进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对各级政府响应十八大精神,实施简政放权,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对推进重点社区教育项目,打造社区教育品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切实实现社区教育的社会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区教育项目管理的运行机制 1.职责划分政府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负责社区教育的统筹规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区教育局。具体负责社区教育项目的启动立项、过程督促、项目结尾验收及评估,结合社区教育项目的大小、侧重,对社区教育财政经费进行分配。各级社区教育学校和社区教育中心,联合项目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组建项目团队。项目团队直接向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负责,负责项目的具体推进,项目过程的控制,结合项目目标进行及时纠偏,项目结尾及经验推广,项目后续工作等。 2.项目实施流程结合项目制管理理论,及实施社区教育持续性、长期性的特点,社区教育项目实施流程按照时间维度分为六步。 (1)项目规划与启动社区教育项目的规划与确定,要严格遵循社区发展的长期规划,服务于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最终目标。区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通过自上而下的深入调研、广泛征集和自下而上的自发组织、需求申报两个渠道,认真梳理,在听取专家意见和基层意见基础上,确立社区教育项目。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根据项目的特色、创新性、对社区发展的贡献价值、可推广性等条件,将社区教育项目划分为重点项目和普通项目,重点项目在政策、资源、经费支持上给予侧重。 (2)项目规划及目标项目目标应明确,计划切实可行,实施方法科学,措施得力,经费预算合理。项目最终成果要对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切实解决社区内居民的教育需求,对创建学习型社区建设具有积极作用。项目团队必须由各街道、区办事处主管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或从事各类相关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员、各项目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组成。并且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真正起到承担、组织、指导作用。项目团队必须依托街道、区社区教育学校或培训机构等具有专业力量的机构,具备项目实施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保障条件。 (3)项目执行项目执行阶段由项目团队自行实施,应紧密围绕项目目标,协调好人、财、物各方面的资源,按既定计划和实施方案,分步骤、分阶段推进项目具体工作,并及时总结,形成项目阶段成果。 (4)项目控制及纠偏项目控制阶段由项目团队开展过程控制和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开展中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重点是项目团队在项目过程中实施的跟踪与控制,实时监测项目工作的进度,分析与项目最终目标实现存在的差异,及时查找问题,采取纠偏措施。领导小组的中期检查工作也应当高度重视,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调控、监督职能,及时发现项目团队推进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必要干预,提出项目后期实施意见,对推进力度不够或违反有关规定的项目可以给予警告或取缔。 (5)项目结尾总结项目结尾由项目团队向领导小组提交项目总结材料和结题申请,领导小组组织专家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审来完成。从项目计划目标完成情况、过程实施步骤及阶段成果、最终取得成果及表现、经费使用情况等几个方面开展总结与测评。对于完成情况优秀,最终成果丰富、效果突出、具有极高推广价值的项目,应给予额外奖励,并扩大范围推广。对于推进力度不够,没有完成项目目标或实施过程不当没有有效实施的项目,应当采取问责机制,并给与一定惩罚。 (6)项目经验总结推广开展社区教育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因此社区教育项目的结尾总结,并不是项目的终结,特别是对于取得优秀成果、具有极高推广价值的项目,应及时扩大范围推广,切实为建设学习型社区发挥积极作用,只有这样,社区教育项目实施才会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取得优秀成果的项目团队,要继续围绕项目开展工作,推广项目实施的经验。通过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的协调与配合,在更大范围实施优秀社区教育项目。 3.经费投入社区教育项目的实施,要努力构建政府教育经费拨款、项目团队自筹、教育对象承担等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社区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社区教育经费的划拨分配,支持项目的开展,并针对重点项目、普通项目、自筹经费项目,实施不同的经费支持政策,切实保障重点项目的有效开展。另外,经费应分阶段划拨,结合项目具体推进情况和阶段评估结果,分启动经费、后期经费等进行划拨。为保证经费的专款专用,结尾验收时,对项目经费开支情况要开展审计工作。项目团队可以争取依托单位的配套资金、社会募捐、吸引风险资金投入等方式,筹集经费支持项目的推进。个别社区教育项目,例如成人学历教育培训等,可以对教育对象收取学费,由社区教育受益人承担部分成本的方式,筹集经费支持项目推进。 作者:高建 梁艳萍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数字化社区管理方法研究 一、目标的设定与实现的思路 1.社区资料的数字化 数字化是实现管理与服务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基础。这就要求对社区管理与服务所涉及的地理信息资料、三维模型资料、专题业务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使之成为能够被调用或入库的电子数据,包括与社区管理和社区地理位置相关的各类数据。数据内容上包含描述区域地表形态、地表要素信息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表达社区专题业务及环境、资源等方面参考信息空间分布的专题数据,以及与专题业务相关的各类文本、照片资料;数据形式上有空间矢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文本数据等。 2.社区信息的可视化 可视化是社区管理的新要求,主要通过三维建模来实现。建模的内容包括:①地形的建模,采用DEM和遥感影像数据,使用Skyline软件家族中的TerraBuilder构成地表模型;②建筑单体的建模,在3dsMax中,通过创建建筑模型和建筑纹理贴图,创建出单体建筑模型;③环境小品的建模,主要用二维的模型结合透明贴图来创造出三维的环境小品模型效果。三维模型建好后,还要按要求建成三维模型数据库。 3.社区管理的信息化 信息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智能化管理工具,其通过智能化管理来实现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和信息利用。本项目主要通过对数字化处理资料的数据库建设来实现社区管理的信息化。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三维模型数据库建设、社区业务信息数据库建设三方面。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是将准备好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建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数据分层组织,并通过统一的坐标系统,实现数据空间位置的对应;基础地理数据采用国家系列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的分层组织规定并命名,整个区域范围内分层不分幅;专题地理数据按照专题内容分层组织。三维模型数据库建设是以商用软件(Skyline等)为主、3dsMax为辅的方法进行建模的。建模的内容包括地形的建模、建筑单体的建模、环境小品的建模等。模型建好后,按要求建成三维模型数据库。社区业务信息数据库建设是对社区管理和服务所需要的单位、住宅小区、人口、房屋、商业、服务业、超市等专题信息进行分析、组织和加工入库,形成社区业务信息数据库。 4.社区服务的集成化 集成化是通过开发信息系统来实现信息的集成管理与应用。开发三维社区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用户提供强大快捷的各项功能,包括基础查询功能、空间定位功能、三维飞行功能、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维护功能等。一个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最终要将三方面的内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三维模型数据、社区专题业务数据集成在统一的运行环境中,实现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同步显示与查询,以及二维、三维场景的无缝切换。Skyline平台提供了二次开发的功能,笔者以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和Dreamweaver8为开发工具,并利用Skyline平台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接口及相应的功能模块实现系统的开发与集成。 二、项目实现关键技术 1.系统总体构成 (1)技术标准与规范 系统建设遵循有关的数据库建设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为共享交换、后续扩展奠定基础。 (2)系统数据库 数据库是系统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本系统将收集社区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基础地理数据、专题业务数据、各类业务资料,包括空间数据、文本与多媒体数据等不同形式;系统数据库建设将实现上述资料的一体化综合管理,为各项应用服务功能的实现打下基础。 (3)系统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整个系统面向用户的应用层,各项功能的合理设计与实现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应用效果。本系统根据需求分析设计各项功能,以为用户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工具,真正实现“统一管理、便捷查询、辅助分析”的系统建设目标。 (4)软硬件环境 软硬件环境是数据处理、存储、应用、输出,以及软件功能开发、运行等全过程的软硬件设备的有机组合,是系统开发实现和运转的基础设施。 2.三维数字社区信息系统的开发 (1)数据层 该系统基于SQLServer数据库平台,将电子地图数据、影像资料数据、三维模型数据、社区业务数据进行加工和入库,分别存放在相应的基础数据库、三维模型数据库、社区业务数据库中,并在“空间属性数据库”与“业务数据库”之间建立绑定,如哪些业务要融入到GIS中,地图需要标注哪些对象,对象如何描述等。 (2)平台层 该系统主要基于Skyline平台予以实现,即以Skyline软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和系统集成。平台层代码采用JavaScript脚本编写,开发环境为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在网页代码中添加<script>标签,引用JavaScript脚本程序,并在程序中引用Interop.TerraExplorerX.dll动态链接库,调用TerraExplorerPro接口函数。平台层也同时实现了数据管理的一些功能,如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等系统权限管理,以及信息查找、信息录入、信息导出等系统信息管理。 (3)组件层 该层将一个个的业务逻辑封装成易部署的中间层业务组件,为应用层提供服务。在网页代码中嵌入<objectid="sgWorld"classid="CLSID:3a4f91b0-65a8-11d5-85c1-0001023952c1">控件,可实现TerraExplorerPro所有接口函数,通过sgWorld变量调用TerraExplorerPro中已封装好的属性(Properties)和方法(Methods)。 (4)应用层 应用层面向最终用户,并为其提供服务。系统在该层上规划专业应用,具体实现图形界面及用户所需求的各项功能。该层采用Dreamweaver8+CSS样式表构建,并在页面中添加ActiveX控件,以显示TerraExplorer3DWindow窗口和TerraExplorerInformationWindow窗口。 3.多源数据的整合 所有的模型建立好以后,通过Skyline软件放置于特定的交互的3D环境中。Skyline软件是根据专业需要而设计的既直观又易用的3D环境观察和交互接口,主要用于虚拟现实、实时视景仿真,以及其他可视化领域的应用软件环境。运用Skyline软件进行地形、模型数据的整合,就是将生产好的三维地形(包括影像)和3dsMax生产的模型数据进行整合和调整,具体过程如下:1)地形数据导入:将数据准备阶段生产的地形数据导入系统。2)模型数据导入:首先,将3dsMax中进行模型加工和纹理贴图处理而生产的格式为*.x文件的模型在Skyline软件中转换成*.xpl文件;后将转换的*.xpl文件加载入Skyline软件中,并调节属性。3)场景调整:各种模型都存在与DEM表面的衔接问题,即所在系统中对相应的模型图层进行矫正和调整,实现模型底部与对应位置的DEM紧密衔接。同时,对于道路、草地等场景,笔者选择Skyline软件自带场景纹理贴到地表,以展现其逼真的场景。4)数据调用:在客户端,运用TerraExplorerView对生产的二维、三维数据进行调用、访问和查询。 4.系统集成 作为一个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本系统最终将前面所提及的三方面的内容:三维建模、虚拟场景、GIS集成在统一的运行环境之中,实现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同步显示与查询,以及二维、三维场景的无缝切换。Skyline平台提供了二次开发的功能,笔者以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和Dreamweaver8为开发工具,利用上述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接口及相应的功能模块实现了系统的集成。 三、结束语 本文应用上述技术方法,在昌吉市揽翠社区建成了昌吉市首个三维数字社区信息系统,并及时投入应用到了揽翠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该系统实现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的数字化、可视化、集成化、自动化,实现了各类资料的高度集成和信息关联,使查询、检索、统计非常便捷;同时,提高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社区民众提供了一个基础、全面、及时、准确、直观的三维可视化的科学工具,为推动社区管理信息化和标准化、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减少政府重复开资、减少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和理念。 作者:王克峰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测绘院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训模式研究 一、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开拓实训路径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拥有社区管理和运作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社区专业的学生接受了系统的社会工作方法学习,初步掌握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方法和技巧。学生社区虽是一个特殊的社区,但也具有社区的一般特征。学生作为同伴辅导,具有教师并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学生居委会若能够借助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力量,可以进行专业化运作。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而言,也可以借学校社区的平台,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专业服务与管理的能力。基于此,社区专业通过与公寓管理中心多次沟通,很快达成合作意向,学生公寓纳入社区专业实训基地,社区专业承担起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的专业化管理和运作。 二、实训模式新探索:通过托管学生居委会,完成仿真社区管理实训 通过合作双方的协议,在原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基础上,建立大学生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学生居委会),由社区专业托管,社区专业负责学生居委会的管理和运作,公寓管理中心将年度计划与任务传达给社区专业,由社区专业教师根据年度计划制定实训课程的授课计划,将学生公寓管理和服务的任务融入到实训课程的教学中来。在双方合作过程中,涉及学生专业实训所需场地、设施、资金等,均是双方共同申报和申请。涉及管理问题,也由双方共同解决。 (一)建立并托管大学生社区居民委员会 在管理方式上,社区专业托管学生居委会后,对全校公寓进行了重新规划,将学生公寓分为楼层、单元(门栋)、幢、片区。模拟当前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合理划分网格,明确责任,指定学生居委会的成员参与到公寓管理中去。社区专业大二、大三的学生共100余人全都加入到学生居委会,每个学生的服务期为一年。选拔社区专业优秀学生进入学生居委会管理层,其余学生分别入驻各个公寓楼相应的责任片区分组开展工作。在机构设置上,学生居委会借鉴现实社区居委会的部门和人员配置,结合高校特点,将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进行调整,建立学生居委会,设社区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下面再设秘书部、卫生安全部、公共服务部、文化生活部、心理健康部、公共关系部。各部均设部长,相当于各个社区委员,各部部长在社区主任的协调下各司其职。在人员分工上,学生居委会也是参照现实社区,具体分工如下:社区主任负责协调管理整个学生居委会的运作,副主任协助社区主任开展工作,并分管两个部门。秘书部负责居委会工作档案保管、文件起草、收发、会议通知、会议记录、学期工作计划、总结等。 公共服务部协助公寓管理中心做好分寝、入住登记、调寝、退寝、水电后勤服务协调等工作;卫生安全部负责寝室卫生创建、安全工作,包括防火、防盗、防骗等安全教育、检查;心理健康部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生活部负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公共关系部负责宣传、外联,招募、管理学生志愿者。在工作方法上,学生居委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实施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常规社区管理事务采用网格化管理,由居委会—片区负责人—楼长—门栋长/楼层负责人层层分解、层层落实任务。通过走访、座谈、检查等及时发现风险,评估学生服务需求,制订服务与管理的计划、实施计划、评估效果。例如走访居民、召开居民代表会、社区卫生创建、社区安全创建、社区邻居节、文体活动组织、志愿者招募、培训和管理、心理咨询服务、纠纷调解、社区竞选、文档资料整理等,促使学生应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和需求。 (二)开设对应实训课程,确保良好实训效果 1.针对学生居委会开设对应实训课程 社区专业学生入驻学生居委会后,为了保证教师的指导力度与学生的工作效果,专业专门开设一门实训课程:社区管理综合实训。本课程开设后,安排在第四、五两个学期,贯穿社区专业学生在学生居委会一年的实训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修完专业基本的理论、实务课程,有着相对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学生居委会工作的效果。同时,连续一个学年的课程实训,既保证学生社区服务的延续性保证了实训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又确保学生实习的系统性和深入性。 2.课程内容安排贴近现实社区 为了使学生的实训更贴近现实社区,更有效果,并使学生居委会的服务更全面更深入,课程根据现实社区的工作内容,结合学生社区的特点进行选取,主要有以下方面:①社区选举。模拟居委会选举,制定选举方案、选举规程,实施选举。②居民会议。选择一个主题召开居民会议,如学习问题、就餐问题、校园环境问题、校园住宿问题等,召集学生代表座谈,形成会议纪要,并提交公寓管理中心,公寓管理中心要给出处理办法和意见。要求议题选择有现实意义并为广大学生关心,居民代表选择合理,居民会议流程设计合理。③社区人口管理。对宿舍人口进行清查登记,核对寝室名单与床位,调查学生性别、年龄、民族、地区分布、家庭状况等并输入义乌工商学院社区管理系统。④社区文化管理。建立居民BBS及微博,策划实施“桂•竹”大学生“邻居节”活动。⑤社区服务管理。针对社区不同群体,设计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项目,如贫困生服务、残疾学生服务、女生服务等。通过与公寓沟通,选择最优方案实施。⑥社区安全管理。对公寓“居民”进行安全防范的宣传、社区安全隐患排除。⑦社区环境管理。对公寓内部及周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整改方案。⑧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实施。策划并实施社区志愿服务项目。⑨社区办公系统的应用及社区资料整理。在开展其他实训项目的同时,将局域网内仿真社区办公系统的资料添加完整,同时将社区相关书面材料根据不同工作内容整理归纳成册。以上这些内容基本囊括了现实社区的绝大部分工作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施,现实社区所需的管理与服务技能基本都可以涉及,保证了实训的深度、广度与系统性。 三、专业实训新模式的收效 社区专业托管学生居委会一年以来,收到了较好的实习效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社区专业的实训困境,还为专业及教师的成长提供的平台。 1.有利于学生完成全面、深入、系统的实训 社区专业托管学生居委会,模拟现实社区进行长达一年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处理各种社区事务,是社区专业学生是进入社会前的一次集中演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有一个质的提升,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对于学生进入社会起到很好的提升和过度作用。社区专业托管学生居委会,将学生社区作为实训场所,使专业在实训过程中拥有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可以根据实训需要,自主安排实训内容。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专业优势与特长,进行专业技能的实操和演练。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社区专业实训场所缺乏,实训内容不够深入、系统、全面的问题,为其他专业解决实训问题提供借鉴。学生居委会在实训的同时,社区专业的师生也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校园、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专业服务社区的理念,体现了社区专业的社会价值。 2.有助于教师提升实训指导水平和专业素养 在以往社区实训中,由于缺乏自主性,校内指导教师很难实现对实习学生的有效指导,不利于教师自身实操能力及实训指导能力的提升。托管学生居委会后,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训中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创造性大大增强,对于其实训指导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有较大推动作用。 作者:张鸣宇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社区管理机制革新研究 本文作者:邱玉婷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公共管理系 思路 综观我国目前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有的城市试点撤销街道办事处,如北京、深圳、长春等地区陆续在小范围内撤销街道办事处,实行“区直管社区”改革探索;有的城市对街道办事处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围绕着街道办事处的“虚”与“实”提出自己的观点,综合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三级政府、三级管理,变街道为一级政府 针对目前街道办事处存在着“名不副实”的现状,即其名义上不是一级政府,却承担着一级政府的各种繁重的职能,而各种职权和资金又不到位,导致街道办事处在实际的工作中行政效率低下,超负荷地运作。有的学者指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街道办事处建立成一级政府,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形成“三级管理、三级落实”[3]的格局。但是,将街道变成一级政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首先,纵向的政府管理层级太多,不符合提高行政效率的客观要求。其次,如果要把街道转变成为一级政府,就必须要通过全国人大修改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相关条文,从法律上承认街道办事处一级政府的地位,并还需要按照法律程序,在街道设立一级人大。再次,在街道政府的职能部门设置上,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公共管理职能,根据辖区内经济结构、社会事务结构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工作机构,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一级财政,为街道政府的正常运行和职能的实现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转变街道为一级政府的改革操作难度太大,从根本上需要触及目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制度变革的成本过高。 (二)虚区实街 鉴于区政府所管辖的范围比较广,职能上与居民相关的公共事务联系比较少,有些学者指出把区政府变成派出机关,通过合并街道办事处,在扩大街道管辖范围的基础上,把街道办事处改为基层政府,构建成新的“两级政府”。[4]这种“虚区实街”的做法虽然可以减少行政管理的层级、集中行政权力,又可以实现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能下移,更贴近居民需求和社区发展,但是,和“三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一样,由于需要通过大量的法律修改和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整个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在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也是较小。 (三)两级政府、两级管理,撤销街道办事处 为了缓解区政府的职能部门与街道办事处的权责配置上的矛盾,有的学者提出撤销街道办事处的设想,即实现区级直接指导社区建设,面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建立“两级政府、两级管理”[5]的体制。这种体制适当调整了政府的管理幅度,使区政府的专业部门得到恢复并强化了其专业职能,把政府的公共服务直接提供到社区。同时也通过减少管理层级,有效地提升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因此,笔者认为,撤销街道办事处这一思路是具有科学性的。但是,撤销街道办事处后,如果不转变区政府的职能,只是在减少行政层级的基础上把部门职能转移到社区,不仅无助于降低行政成本,还会导致社区行政化。因此,要实现“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就必须要立足街道办事处职能的“上承下接”,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并且还要制定一系列的保障配套制度。所以,撤销街道办事处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放权并帮助整个社会实现自治才是最终的目的。要真正实现“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并广泛的推广,在短期内也比较难以实现。 (四)多元管理体制 无论是将街道办事处变革为一级政府,还是把区政府定位为派出机关,撤销街道办事处,都存在着利弊得失。现阶段,可以尝试结合各城市、各区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推行渐进式改革,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实行多元化的城市管理体制,在试点成熟的情况下再逐步推广。随着社区建设试验在全国范围的展开,各地在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创新,如出现了“上海模式”、“江汉模式”、“沈阳模式“和“青岛模式”等各具特色的社区建设典型。对于全国不同的城市而言,多元化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将更为科学和合理,同时,也标志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进入全面转型时期。 方向 新时期社区管理体系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寻找社区建设的突破口,理清思路,摆脱社区建设的困境,把提高社区自治能力作为改革的立足点,探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重心下移,立足基层”,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 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使社区管理重心下。移,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定位,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现政社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重心下移就是将社区的管理职能下移至社区,增强社区自身的管理职能;其核心是政府向社区放权;其目的是解决在原有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全能型政府管理的弊端。在建立社区管理新体制中,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全社会广泛参与为原则,将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企业的经营职能、社区组织与社会团体的服务职能相分离,政府只承担宏观调控职能,进行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 (二)明确社区管理主体的权责体系,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 所谓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是指在社区建设的管理体制中,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与基层政府的综合管理相结合,以基层政府的综合管理为主。首先,要明确条块之间的权责关系。具体要求街道办事处在辖区内,既要将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与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结合,以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为主,又要统一协调,加强社区内各职能部门的专业化管理,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其次,要进一步规范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职责,理清它们之间的权责关系,使得彼此权责有分工,这样才能在城市管理、服务群众和稳定社会中各负其责,实现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的提高。最后,赋予街道办事处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要求市、区政府权力下放,赋予街道更多的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权力。只有赋予了街道办事处一定的行政职权力,才能有利于改善目前因为条块分割而导致的基层工作难以落实的现状;才能有利于发挥街道办事处的综合协调能力,促进社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加强法规政策配套,使社区各系统运作和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要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必须要使社区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完善社区管理的立法。制定一系列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的社区管理法例,保障社区建设在法制化的轨道上有序运行。目前亟待解决的就是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如重新对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任务、地位、规模、功能和组织等作出原则性的修定,淡化社区的行政痕迹,明确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人翁的地位和应有的义务,允许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建立不同形式的执法体制,实行不同形式的社区管理体制;其次,是使社区建设得到制度上的充分保障。目前,要以建立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并使其制度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把社区建设的规划纳入到城市发展的总规划体系当中。可以尝试在政府机构中建一个具有协调职能的法定性权威机构,承担社区建设的宏观指引和调控责任,并且由它来制定一个协调决策的程序运作制度。 (四)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强化居民的社区自治参与意识 社区自治组织和广大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是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社区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自治组织能客观、及时地反映居民诉求,在化解社会矛盾的同时也使居民参与到社区自治中;社区自治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可以缓解街道办事处所面临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短缺的困境;社区自治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可以拓展社区服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政府首先要转变职能,将微观的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社区福利组织、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社区服务组织等社区自治组织,这不仅可以使得社区自治组织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发挥服务社区的作用,同时也促进我国基层社会民主建设的发展。只有提高了社区的自治水平,实现了自治主体多元化,政府才能从社区建设的掌舵者逐渐地转变为监督者、服务者、协调者的角色,还可以提高政府自身的宏观调控力,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社区管理协同论创新研究 协同学理论的核心内涵与运行机理 协同学(Synergetics)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来源于希腊文,意为共同工作。协同学理论由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协同学发展与完善了系统论(SystemTheory)、控制论(CyberneticsTheory)、信息论(Infor-mationTheory)与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StructureTheory)等现代科学理论,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综合思维方式,揭示了各种复杂系统与现象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更为有序转变的规律。哈肯认为,协同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状态,即是研究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环境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自身如何在内部的非线性作用下、自发由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或由有序状态走向更为有序状态的途径问题。这种有序状态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第一,开放系统。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与信息等的交换。第二,远离平衡态。系统处于非平衡态。第三,存在序参量。序参量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主导作用,并对系统演变的最终状态或结构起主导作用。第四,竞争与合作。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第五,控制参量。除了系统内部协同机制的作用外,还需要外部环境提供适当的控制参量,为系统自组织结构的形成与功能的发挥提供保障。第六,反馈机制。任何一个开放系统要维持一定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实现自身目标都离不开反馈,它是系统实现有序的重要保障。 国外社区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管理都经历了长期发展的过程,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根据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目前国外的社区管理有以下三种模式,即自治型管理模式、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管理模式。这三种模式各具有其特点,归纳起来,西方国家的社区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第一,组织管理机构健全,权限职责明确。社区作为基层的管理单位一般都具有明确的地理界限,社区内建有自治性的委员会、社区董事局等组织机构,并且都订有自己的宪章或法规,对各机构的组成和权限做出明确的规定,具有法律效力。第二,依法治理。西方发达国家在实施社区管理时十分注重依法治理。第三,非营利组织高度发达,在社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欧美各国在实施社区发展计划过程中,社区发展的各项服务性工作一般是由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具体操作实施的。西方国家都比较注重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扶持。一方面政府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给予积极的政策、资金上的支持。第四,市民积极参与社区志愿工作。 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区管理是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的产物。从社区建设提出至今,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社区建设中都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模式。但由于理论上尚不成熟,实践上缺乏经验,因而这些模式其本身并不一定全面、完整和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未转变在基层社区的职能 受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区管理体制影响,我国社区大部分采取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仍然是社区管理的行政核心,通过社区居委会来传递信息,代替本来应该由企业、社区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管理的事务,其他管理主体不能发挥其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往往不能处理好与基层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城市基层政府组织的越位和缺位以及社区组织的功能错位。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充当“包办代替”的角色,掌握着过多的资源,这可能加剧社区成员原已养成的依赖心理和社区参与意识淡薄的状况。而其他社会组织均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权威,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代替政府部门组织居民管理公共事务,居民缺乏自组织的意识,社区参与度低。 (二)社区高度组织化而自治性不够 社区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社区治安、园林绿化、社区党建、房屋维修、供水、供电、供气、供暖、文化、娱乐等方面,政府不能成为社区管理的单一主体,其主要承担宏观调控职能,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社区的具体管理工作要由相应的社会企业、社区自治组织等来进行,不是单一管理主体能够实现的,需要调动各个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建立社区居民自治为主的多元主体民主参与的管理体制。尽管我国政府已将相当部分的权力下放到社区,但行政权力在动员社区居民和社会资源上存在着内在的局限,社区自治组织甚至是居民都对政府存有较大的依赖性。 (三)社区管理相关法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政府行政号召、行政协调与督促直接构成了社区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基础。但现行的有关社区管理和居委会组织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立法上的空白,法制还不完善。政府的政策没有变成相应的法规,对居民、组织和社区工作者的约束力受到限制,导致某些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致使居委会的工作经常处于两难的困窘境地。另外,也缺乏支持社区工作的法定措施。社区管理各主体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现象,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定社区各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把社区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协同论视阈下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现出社会化、基层化、综合化、互动化的趋势下,政府、市场、社会都可以成为社会管理主体。因此,根据协同论的核心内涵以及国内外有关社区管理模式的特点,结合我国社区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地构建新型社区,实行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模式将是我国社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因地制宜地构建富有特色的新型社区 新型社区是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构建成的社区组织体系,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文明程度高,社区内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新型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居环境放在重要位置,社区服务实行网络化和产业化,做到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当前,应努力建设的新型社区主要有学习型社区、自治型社区、服务型社区、“绿色”社区和“数字型”社区。学习型社区是指以学习型组织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能保障和满足社区各年龄段成员的基本学习权利和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学习型社区的意义在于使学习成为社会的一种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式。自治型社区是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社区自治的内容和宗旨是:通过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区自治组织机构管理本社区事务。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从而增强社区组织的凝聚力,带领社区居民发展各项事业,努力创造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服务型社区即从整体社区区域功能上进行服务整合,形成服务网络和社区服务联动,使之成为一种社区功能的动态。服务型社区建设遵循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基本的绿色环保要求。“数字型”社区也称为“数字化”社区。“数字化社区”是指实现了信息数字化的社区,即应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因特网技术,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并与现实社区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与社区有关的各个成员在沟通信息时更加便捷,而且能够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 (二)实行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模式 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是指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安全的公共事务由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协作来推动,通过政府引导、协调、支持,由市场和社会共同来建设社区,从而达到政府、社会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和谐共赢。具体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理顺社区管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由于政府、市场和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在发挥政府、市场和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时,又必须规定其各自作用的边界,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在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完善社区管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以保证社区持续、健康、协调地发展。 2.提升居民社区民主意识。政府应积极探索如何利用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管理,从政治生活和社区事务两个方面为共同切入点,不断推动社区管理的有效性。社区建设的趋势是实现居民自治,因此,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就要坚持社区居民自治原则,其实质就是转变政府职能,社区管理重心下移,使得居民拥有自我管理社区事务的权利。此外,实行社区居民自治,也有利于改变许多社区存在的物业管理公司主宰一切、居民被动适从的异常现象,确保社区居民(业主)的权益。社区居民自治主体是非盈利性的组织,应当机构精简、办事高效。 3.加强社区多元管理法治建设。社区管理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无章可循或有章不依,因此,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就应该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法律法规,对于社区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律约束,以法律条文形式规定社区管理主体和服务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社区管理工作都应该遵照法律程序进行,避免出现遇到纠纷事件时无法可依、无法可查,事情得不到有效解决,相关部门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其次,加强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保证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符合法律程序和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使得社区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总之,要提高我国社区管理质量与效率,应当以协同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各具特色的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把社区作为一个组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协调社区各管理和服务主体,为社区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为社区管理和服务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提供一个协调性空间,使得各主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可以充分地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和配合,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能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实现所有管理主体的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实现社区和谐、文明。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考察与研究 xx作为一个特大型中心城市,在迈向21世纪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快实现“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发展目标,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过程中,应当从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市市容和卫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尽快实现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重大跨跃。从地域空间角度来看,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应成为环境卫生整治的战略重点地域。 城乡结合部,又称为“城乡边缘带”(urban-ruralfringe)、“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乡连续区域”(urban-uralcontinnum)、“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nsprawl)、“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zone),“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城市连续建成区与外围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和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刻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国内学者对城乡结合部的涵义和划分方法有不同的看法。规划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将成乡结合部认同为城市近郊区,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建成区的拓展区域,在地域上表现为不边片、不完整的空间;地理学者认为城乡部是典型城市与传统乡村之间出现的城乡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事例,兼有城乡双重特征的独立地域实体;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区和郊区分管的接壤地带。从xx市的实际情况看,按不打破乡镇和街道的原则,则可将城乡分界线两侧的街道和乡镇划入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即xx的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环绕城区,连续的、宽窄不一的环地带。 由于受城市与乡村的双向辐射,城乡结合部社区人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1)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逐村经济的双向车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正是上述过渡性特征使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给这一地带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户籍管理问题:鉴于城乡结合部与老城区在就业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巨大反差,城里动迁户凡是牵涉到就业和子女教育的,多数保持人户分离;而农村劝迁户则鉴于经济利益的考试,也不愿意农转非,增加了户籍管理的难度。行政区划问题: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而导致土地管理分割,城乡单位犬牙交错,“一地两府”及“一地多主”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较突出的跨区的管理矛盾。外来人口问题:在城乡部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廉价的租屋,加上管理较薄弱,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虽然给这一过渡带的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但同时带来环卫、治安、计划生育等许社会问题。农民的出路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多数被预征完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就业、居住和撤队、撤村后集体资产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土地开发问题:按现行法律,土地批租后,逾期完不成开发的坚决加收。然而,现实情况是,土地逾期完不成开发的较为普遍,有的竟长达10年左右。物业管理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房地产的大规模开发而出现了众多的住宅小区,由于一些牧业管理公司管理不到位或不规范,引发新迁居民的不满,增加了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复杂性。 上述管理问题的大量存在,使这一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的特殊社区,土地开发支离破碎,原有的道路、水系等被打乱,垃圾成堆,排水不畅,违章搭建十分严重,环境卫生恶化,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无论是在社区景观或是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与市区形成强烈的把差,成为全市创建卫生城市和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老大难”地带。 显然,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上述诸多问题与矛盾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应当从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充分认识这一地区包括环境卫生的内的各种问题的特点、规律与解决的难度,以便从战略高度,从机制、体制上研究解决的对策。 首先,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等诸多问题的产生,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成市大规模建设改造并不断向边缘区推进,乡村――城市急剧转型过程中形成“都市村庄“这一特殊类型的社区所出现在的可避免的现象,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二,城乡结合部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一方面,引来大规模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使大量高新技术工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向结合部集中;与些同时,由于外来人口的集聚,引发了某些原始的、并对城市市容有严重影响的城市产业――如城市垃圾回收业(闵行区虹桥镇虹四村)以及为外来人口的服务业在这里“见缝插针”地滋生与发展,再加上原有的乡镇和村办企业,各类性质不同,差别很大。难以事例的产业聚集在城乡结合部,是导致这一地区环境卫生等社会问题十分复杂的产业因素。 第三,被城市乌黑的“都市村庄”社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利用其自有多余的住房和“见缝插针”式的乱搭建,以较低廉的房租对外租赁,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从而形成包括导入的城市居民、原住农民和外来人口在城乡结合部混杂居住、十分复杂的社会空间。这是这一地区市容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十分突出的社会因素,也是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因素。 第四,城乡土地所有制的差别和“都市村庄”社区局部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是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卫生状况难以根本改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位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土地制度仍属集体所有,农民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乡镇以下的村委会又是自治组织,因而在都市村未能完全融入城市、纳入城市管理的情况下,村民和代表村民利益的村委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较少考虑限制某些影响环境卫生和容貌的产业的发展,如虹四村,外来人员在些经营了27家废品收购站,1996年的财政收入中,仅从包括乱搭建在内的各类房租收入即达210万元,占全村全部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第五,体制不顺,管理薄弱是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变化的一个制度性因素。如果说前述三个方面带有客观规律因素的话,那么体制和管理则是一个主观性因素。在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地两府”和“一地多主”的现象。“一地两府”指一片土地内由一个城市政府和一个乡村政府兼管,如虹桥镇虹四村的8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在徐虹铁路支线以北的长宁区地盘上,5个在铁路以南的闵行区地盘上,早在10多年前,位处铁路以北的3个居民小组的土地即已被古北开发区所预征,从而形成较长时期的“一地两府三方”的格局,即长宁区、闵行区和古北集团,由此而产生管理上的一系列矛盾。所谓“一地多主”是指一片土地上有多个主人。如浦东新区的钦洋镇,已规划为大型居住区,随着土地不断开发,辖区范围越来越小,并被“多主”所分割。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城区和郊区的政府部门,还包括开发区和众多房地产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形成“一地多主”的管理局面,在工商业行政、税务、卫等方面存在着交叉管理或管理空白。收费、罚款等有经济利益的事情争着办,而对治安工作、环境卫生的综合管理、外来人口的管理等要承担责任和尽义务的事情则相互扯皮、推诿、拖延不决。 第六,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力也是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一个制度因素。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许多与一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不同的特殊性,应有特殊的法规,特殊的执法机构采用特殊的手段实行管理。目前大多数采用与市区相同的行政手段整治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容貌,只能起到暂时的治表作用,无法实现现长产管理。 因此,正确处理城乡结合部城市规划建设、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环境卫生的相互关系,在社区规划建设与整治环境中求得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发展经济,加速城市形态建设的同时,实施社区卫生环境的综合整治。 首先要制定高起点的结合部社区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包括环境卫生整治、绿化、生态建设在内的综合规划,并将社区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畴,使之与总体规划、开发区规划相协调,与区域经济发展计划相衔接。第二,在结合部社区形态建设实现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同时注意实现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正确引导现有乡镇企业、低层次的城市产业、租赁业的规范经营和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结合部社区的重要支柱产业。第三,要及时解决传统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转换问题。对于人均土地不足2分的村,及时撤销村建制,变农民为市民,实行土地的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第四,帮助新市发和外来人口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另外,还得借鉴城区环卫管理改革试点的先进经验,从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具体条件出发,改革社区环卫管理体制。一是在市区广泛实行的由街道办事处挂帅、环卫所负责,居委会等部门配合的街道监察队的“环卫全覆盖”作业法,即小区保洁队日常管理由环卫所统一归口负责,进行“专业对口”管理,社区内实现“环卫全覆盖:。另一个是杨浦区殷行环卫所成建制划归街道的改革,即环卫所实行属地管理,在组织改革思路上服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在业务上接受环卫部门的指导。这两种改革思路的共同点是实现社区内环卫工作的统一领导,前者将环卫管理集中于环卫部门,强调“专业对口”;后者则由街道统一领导实行属地管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总之,我们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对实现xx市21世纪城市卫生现代化管理的重大意义。当前,组织政府主管部门志业工作者与专家相结合的研究队伍,深入结合部社区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调查研究,提出切实有效、可操作的对策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规,严格执法,加强管理,是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工作。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电子政务下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社区功能单一、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阻碍了社区的良好发展。提升电子政务环境下社区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居民认同感,也有助于稳定社会。因此研究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社区管理模式问题,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宜兴市宜城街道为例,对宜城街道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最后就健全电子政务环境下社区管理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政务;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完善,对社会生活的安定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时,社区所要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多,而当前一个良性的社区管理模式也必须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指出,当前我国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颇多,很难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改善电子政务环境下社区管理存在的街道办和居委会关系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以宜兴市宜城街道为例,尝试提出完善电子政务环境下社区管理模式的对策,促进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宜兴市宜城街道社区基本情况概述 宜城街道是由2006年10月宜城镇撤镇建街而成。宜城街道地处沪、宁、杭交汇的三角地带,水陆交通便利,一直以来都是宜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现仍为宜兴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现辖荆东、岳堤、荆溪、新华等30个社区,4个行政村。辖区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26万。宜城街道以建设新型现代化社区为目标,以开展“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按照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思路,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强化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不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2010年,宜兴市宜城街道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2014年,城镇社区100%达到了扁平化管理示范社区标准。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宜城街道社区管理的问题 1.政府对社区管理干涉较多经过对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抽查和访谈,了解到虽然社区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但上级政府部门仍然不太适应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给社区派发的工作也比较繁重。专为社区扁平化管理服务的社工站也是如此——作为街道办在社区的派出机构,常常被要求进行各种检查和考核。同时,社区活动及办公资金大部分来自于政府,需经街道办核发,其自主性受到影响。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其人才的选用应由社区居民进行选举产生,但现实情况是由街道办来负责。2.社区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在调查过程中,可发现社工站是扁平化管理模式实施的主要载体,其工作人员也都做到了持证上岗,社工站工作人员的素质基本得到保证。但在社工站工作人员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工作岗位集中在社区居委会。这些人员中女性偏多,年龄较大,学历参差不齐。在社区扁平化管理改革之前,这些人员就已经在社区工作。他们对社区信息化接受起来比较困难。3.居民社区管理参与度不高经过调查,只有小部分居民愿意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归结起来有这几点原因:社区提供的平台有限、上班没有时间、社区管理活动只是走走过场等。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许多关心社区管理的老人不会使用电脑,而会用电脑的年轻人却不关心社区事务的管理。这就导致了宜兴社区服务网站、社区微博、社区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所提供的服务无法有效展开。 三、健全电子政务环境下社区管理模式的对策 1.政府要转变职能,理顺和社区的关系政府应减少对社区委员会的过度干涉。应借鉴美国社区自治模式,把行政导向转变为以服务、指导为导向。现阶段,社区委员会和第三方组织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政府要对社区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社区事业的稳定良好运行。街道办作为基层政权组织,也应该分清与社区居委会的差别,应将计划生育、社会团体等职权交由社区,真正做到各司其事。同时,政府也要对社区进行一定的监督,可从弱势群体扶持、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工作和社区就业服务等方面来评估社区是否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 2.政府要完善社区培训制度,促进社区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社区工作人员作为社区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到社区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要提高社区管理效能,就必须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必要的培训,以增强他们的专业化水准。要通过各种培训学校或者培训机构,帮助他们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要对社区领导或骨干进行专业化培训,为社区发展注入新能量。 3.社区应建立一体化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为适应电子政务环境,国内许多社区已经建立了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信息服务平台,其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居民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方便快捷地搜索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以宜兴市社区服务网为例,该网站首页设社区动态、通知公告、快捷入口、个人办事、互动交流等模块,比较全面,达到了信息共享的目的。居民有什么问题要交流除了通过传统的渠道,还可以在网上进行留言,社区工作人员会及时快速地解决问题。 作者:蒋淑芳 何虹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城市社区管理现状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社区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本文先介绍了社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又分析了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分析的问题来提出对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型城市社区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社区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一、社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一)社区管理的含义 社区管理这一概念内容很丰富,近些年来被使用的较多,较频繁。它是指社区里面的各个社区基层职能部门、团体(组织)和社区居民在在特定的社区地域范围内,对社区的正常秩序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日常事务进行管理,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二)社区管理的特征 我们从社区管理的定义和具体内涵不难看出,社区管理具有区域性、多样性和自治性的特征。 1、社区管理具有区域性 社区管理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围绕一定范围内的社区进行的,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范围局限在社区范围内;从管理方式上看,主要发动社区内的各种管理主体,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进行自我组织、服务和管理。现在的城市管理主要是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为带头的社区管理,他们将工作中心放在本社区,调动社区内的积极力量和可利用资源对本社区内的环境、卫生、文化等给方面协调管理。通过开展各项社区活动来提高小区内居民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来加强小区内居民的精神文明教育,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2、社区管理具有多样性 这里说的社区管理的多样性指社区管理主体日益多样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区内有街道办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也包含了政府职能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他们种类的多元性,共同构成了社区的多样化。他们每天在社区内活动,共同在本社区党工委和街道办主导下对社区进行管理,共同促进社区的发展。 3、社区管具有自治性 自治性是社区管理的性质,它强调社区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功能使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社区内居住的人群中绝大多数都是居民,社群各项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居民的参与,因此,社区管理具有自治性。 二、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区街道办事处内部结构不合理,自我认识不清晰导致职能定位模糊,社区内居委行政色彩比较浓厚 社区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社区内第三部门人员和居民。在社区管理中,政府一般不愿意下放权力,而且社区内的党支部建设处于失衡状态,政府往往自己独揽大权,不利于社区的管理。在行政与自治的管理中更多突出行政意志。总是以行政意志为主,自治意志为辅助地位。 2、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共同体意识不强、素质不高、管理结构也比较单一 社区居民在社区中参加活动少,有的邻里之间还陌生,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进而对社区公共管理方面的事物的积极性也不高。好多居民由于工作没时间,自身维权意识也不够,每次参加活动都费事、费时和费力等原因,他们喜欢有问题直接找政府,这跟之前的管理模式分不开(之前政府是“管制型”),各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导致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意识淡薄。过去社区组织的运作及居民的参与大多 3、社区公共服务缺乏社区内公共服务开展缺乏,政府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投入力度不够 社区公共服务活动往往由政府承办,在开展活动时很少结合居民实际需要。之前,社会组织开展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把大量资金投入社区内的设施建设中去,对这区内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共服务要求条件较高。居民较少参与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中。 三、构建城市新型社区的对策 1、完善社区结构体系 加强社区各主体协同管理社区,政府认清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有时候也是有限的,社区建设不能单靠某一种力量去推动和实施。调动社区内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为社区建设所用。发挥社区中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 2、加强社区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社区自治管理效率 在社区管理中要想建立一支服务能力高的队伍,就要面向社会广泛吸纳人员。可以通过正规的考试招聘,也可以进行民主选举的办法从社区中选出优秀的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对于新录用的人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对考试。 3、加强社区公共管理服务 在社区管理中应该区分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和社区内部的公共管理。鼓励社区内开展公共管理服务,并给予相应经费支持和金钱的奖励。对于社区内部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可交由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和社会组织来完成。 总结 城市社区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仅谈谈作者对社区管理的一点认识。社区管理离不开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共同参与,政府需要调动社区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居民进行自我管理。找准社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并针对性实施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鲁翠翠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行政管理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机构养老不堪重负,养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安享晚年,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亿万百姓福祉。当前“十三五”时期,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与既有住区老龄健康居住环境危机交织下,解决既有住区高龄、失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的居住生活问题及其老龄宜居环境建设成为亟需破解的社会难题。本文试在行政管理视角下探讨社区养老模式的主要困境,提出对策思路。 关键词:行政管理视角;居家养老;行政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均寿命延长,死亡率逐年下降,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最多。养老问题在老年人群体中始终占据着较高的关注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家庭和社会机制为主的养老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人们比较认可社区养老模式。在当前养老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科学地摆脱“未富先老”的现状,对我国来说已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社区养老模式概述 在国内,通常以居委会或街道为单位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聚居着许多老年人的社区几乎承载了老年人全部的生活和日常活动。利用社区进行养老服务具有其可行性和优越性。社区养老,是指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的包括物质、设施、衣食住行方便以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1.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 (1)社区养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家庭养老能力不足的困难,又解决了去机构养老所遇到的亲情淡薄、环境不适、习惯不同等问题。(2)区别于以往大型养老机构选址和规模特点,社区养老模式本身就更符合国人传统的养老不离家的观念,借助二次开发再利用城市既有建筑,通过介护型养老设施为城市中心区注入创新服务业态,对于塑造宜居养老居住环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社区养老模式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包括小规模、社区型、多功能、广覆盖、低成本、高效能、专业化等,它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功能有机融合起来,把国家、市场、家庭、志愿者等多元主体都调动起来,分担压力,取长补短。因此,融合式养老模式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层次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社区周围的各种资源,最终可以实现老年人就近养老的愿望。 2.社区养老模式的开展思路 (1)开展社区养老模式是政府的职责。开展社区养老模式是项新工作、新课题,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是政府的职责。政府应对其高度重视,有长期规划的目标,投入经费积极开展实施,给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及若干优惠政策。(2)开展社区养老模式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社区养老在我国还是一种比较新的养老模式的尝试。要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就需要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在固有机构养老及相关理念的基础上,率先转变观念,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为居家老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里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3)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目前,政府对于社区养老服务保健基金的补偿和投入不足,使社区养老难以巩固和形成规模,给发展社区养老模式带来很大困难。为促进社区养老模式的开展,需要制定同社区养老服务制度相衔接的相应经济政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逐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基金的水准,另一方面,还需制定相应的收费和免费项目的标准政策。 二、我国社区养老的困境 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管理改革,社区养老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一系列新的困境。下面就几个主要方面作简要地分析。1.资源匮乏的困境。首先,资金方面存在不足。社会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对于我国来说,这部分资金主要是由社会集体进行筹款或者政府财政拨款的形式。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养老保障事业由于存在比较大的资金缺口,这一事业的发展非常的落后,尤其是服务设施比较老化,更新速度非常慢;其次,还比较缺乏从事这一行业专业的服务与管理方面的人才。就社区服务行业来说,其经济效益与社会地位都比较低,很难吸引社会人员投入到该行业中。现阶段,社区或者街道的领导人员,严重缺乏养老服务的管理经验,在社区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临时工或者下岗职工等。此外,社区还比较缺乏养老设施,在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对于一些新的社区,主要是为年轻人服务,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的养老需求,也只能为老年人提供比较少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老年人实际的需求。2.参与社区养老的意识淡薄。在以往,人们对于养老的认识主要是靠自己的子女或者依赖单位进行养老,缺乏社区的概念。社区养老实际上是由政府主导的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项目。实际的调查发现,民众对此普遍缺乏认识,很多老人对此并不了解服务机构的具体性质。所以,民众对于这种形式的养老也都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3.政策法制保障不健全。目前,社区养老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关该养老形式的法律等还不够完善。对于很多社区来说,其养老任务主要是由上级部门下达,在社区中再就这一问题进行展开。在具体的管理方面还缺乏科学性与有效性,也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情况也使得许多工作很难进行开展。 三、中国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思路 就社区养老来说,我国的特色主要是却白社区服务的同时,比较重视政府职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社区养老的落实与进一步发展。要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由政府进行推动,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能够充分利用养老资源的养老模式。通过对上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政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突破点。其中包括老年人的思想意识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和老年人对风险的应对能力等。对政府来说,要牢牢把握老年人参与居家养老的影响因素,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而提升行政的效率,最大限度的推进服务模式的创新。 1.在计划方面,政府要充分考虑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首先,要做好居家养老服务战略规划,并且据此制定出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要确保组织的目标统一与力量统一以及资源统一等,进而确保在运作过程中组织的连续性。其次在赌气你规划方面,还要注意灵活使用政策,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2.组织是社会行政管理的基础 在国家发展体系中,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所以,政府应为此设立专门的机构,并且还要在各个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主要用来对居家养老的问题进行处理。在对各个职能部门进行设置时,还需要明确各方的权利,确保各个机构都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办事。此外,还要设置参谋机构,并聘请资深的专家对该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3.在对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进行管理时,还要做好社会分工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领导,以此来确保组织的协调和统一。要实现对其的领导,就需要各个部门加强组织上的配合,并且完善信息沟通的渠道,并优化资源配置,防止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现象的出现。 4.控制。在进行控制时,要注意合理使用监督和评估的手段 在实施居家养老政策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监督机制进行规范,并加强对经济运作等行为的监督。此外,还需完善评估机制的建设,确保其具有科学性,并评估居家养老的政策。 四、结语 我国未来的养老模式将以居家形式为基础,并且依托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等,来对养老体系进行完善补充。在对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进行满足的同时,还要注意强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所获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等,提倡采用文化的方式进行养老,并将其与物质供养有机结合,以满足当前时期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并挖掘老年人的潜能,从根本上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林 单位:大连科技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研究分析 摘要:文化与旅游是不可分割的,社区是文化的主要源地,社区建设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物质资源保障及地区特色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也为实现区域经济腾飞,解决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问题提供途径和方法。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入手,分析其运行机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使目的地社区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受益,并为加快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方法指导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社区建设;生态旅游产业;管理措施 根据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机理分析,解决现阶段各地区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系统间的矛盾与冲突,需要将两者的和谐统一与共同发展作为理论基础,将发展生态旅游、保护自然资源作为有效手段,提升社区建设水平和生态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协同发展问题,不仅可以完善社区建设,还有利于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 1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概况 1.1社区建设要素 社区建设系统的主体要素包括:社区居民、社区企业、社区团体。社区居民指在社区长久居住的居民,一些不具备这一特征的群体即不具备社区建设要素的属性。社区居民间的合作以及与旅游者、外来务工人员之间的协调是生态旅游产业社区建设的重点,决定着各项事业能否顺利开展。社区企业多指与居民密切相关的一些行业,如酒店等服务行业。社区企业、居民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只有保障其投资收益,才能确保社区建设的有效进行。社区团体是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组织团体,对于社区的各项事业有着直接的表决权,是影响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生态旅游强调生态的保护和旅游地社会的发展,社区建设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项,社会团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生态旅游产业系统分析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资源环境影响不大、对旅游目的地负责的旅游模式。生态旅游产业系统的主体要素包括:投资机构,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部门,生态旅游相关服务企业三大类。投资机构包括风险投资机构、商业银行等,以获得商业利益为目的参与到生态链才有产业中来,其提供的资金将作为生态链才有产业建设的流通成分,为资金回流系统运转提供动力。生态旅游和规划部门是对外沟通,对内协调的中间部门,同时承担着规划、开发、和管理生态景区的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获得税收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也承担着构建合理的法律环境、信息环境以及人才供给环境的任务,在生态旅游产业中不可替代。生态旅游相关服务企业构成了旅游产业的服务主体,除了为顾客提供服务,还对于各种民俗产业的推广、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起到媒介作用,是生态旅游产业系统的重要组成。 1.3社区生态旅游产业运行机理 社区生态旅游系统需要将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两者相结合,通过其紧密互动实现产业复合和集中。社区群体间由于居住位置相近,有着共同利益,因此具备发展旅游社区的基础条件。生态旅游以景观、环境、特色文化为开发对象,与传统旅游相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间通过资金等要素连接起来,社区建设主体和生态旅游发展主体则通过利益追求、政府的作用联合起来,并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动力。其中,利益追求是产业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生态旅游产业作为投资回报率高的绿色产业,其本身的优势对于投资主体、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有效的推动作用。而政府作为协同方,通过直接资助、税收减免等政策手段为产业建设进行引导和干预,为社区生态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保障。 2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措施 2.1法律与保障机制构建 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合作与竞争过程中的市场秩序对于保障系统主体的投资收益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需要在完善生态旅游立法的同时,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引导区生态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立法部门可以以国外生态旅游认证制度为参照,如澳大利亚《国家生态旅游促进计划》等,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完善现有的法律体系。政府需要在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立法体系的基础上,对相关监管作出明确要求。例如,补充诉讼程序的遗漏,使环境公益诉讼有法可循和环保行为有所保障,赋予普通居民提出符合自身诉求的权利和自信,从而推进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旅游应该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这就要求政府妥善处理经济活动中的关系,解决其中存在的矛盾。以土地补偿为例,对于征用社区和居民的土地,政府要引入相关的生态补偿机制并督促财政部门贯彻执行,为居民在生产生活中做出的利益牺牲进行补偿和调整,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引导,以保障居民分享旅游收益成果的权益。 2.2培育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旅游技能 为了避免社区建设主体对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内容陌生,以至于难以参与生态旅游发展项目,相关单位应注重生态理念和知识教育,培育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旅游技能。建立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基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通过粗放型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分析和研究,将新型环保的生态发展模式进行普及,并以社区发展为载体,使其在动态发展中得到传播,给生态旅游发展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居民意识到其经济收益与社区的环境意识的直接联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旅游产业,并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去。除了环境保护意识外,对于社区居民旅游技能的培训也至关重要。政府和旅游企业可以协商出资,邀请当地高校教授、旅游局专家等走进社区为居民授课,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并使其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2.3建立社区居民旅游服务体系 建立社区居民旅游服务体系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人才的引进。为了打造高水平的的员工队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需要对人才结构比例、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提高高素质高业务能力人员的福利待遇,使其参与到日常旅游设施维护、环境保护、安全保障、人员调配、利益协调等工作,为良好居民旅游服务体系打下基础。其次,发展居民旅游服务体系可以与地区的文化内涵相结合,鼓励居民开展农副产品经营、特色旅游活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内容,加深居民的参与度,并使其真正获得效益。此外,还可以通过发展服务性旅游志愿者协会来使社区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发展中。借鉴其他先进的社区参与旅游的经验,可以发展有志愿者参与进来的民间组织,这些志愿组织由于与利益相关性小,因此更加客观、公正,有利于社区自治和共管的有序进行,同时,其良好的服务特性也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提供了便捷和帮助。结束语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地社区的发展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社区是生态旅游的内涵之一,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体,全面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全过程。本文构建了社区保护地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从法律保障、环保意识、服务体系构建三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以真正实现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的整体发展。 作者:杨柳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养老服务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养老的一种新途径,但是,在其发展迅捷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隐忧,法律风险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而产生这些风险的成因,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引导支持力度不够、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等有着密切联系。研究其中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营造良性宏观的法律环境,从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完善社区养老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建立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层次、广互动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这对促进我国城市养老体系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法律问题;对策 在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其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掣肘,尤其是法律层面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亟待解决。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的基本理论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与优势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在1999年已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人口基数大、增加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困难老人数量多、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先于工业化等基本特征,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养老服务体系也造成了极大冲击,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异军突起,其服务模式一方面能够减轻传统家庭养老的人力负担,又能解决养老机构数量不足,门槛较高,老人身处其中感觉亲情日渐淡漠的问题,获得了很多老年人及其家人的青睐。本文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次是老年人不需要离开家庭,而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延续原有的社会网络,享受养老服务;第二层次是政府积极主导,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整合互联网+在内的各种资源,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养老服务队伍提供专业化和公益性服务,满足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其服务内容应包括日间护理、家务服务、医疗保健、应急救援、文体休闲等综合性服务。目前,我国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北京、上海、青岛、宁波、武汉等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服务形式方便多样化,服务内容丰富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据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记载,截至2015年,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比上年增长36.8%,互助型的养老设施6.2万个,比上年增长55%,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①2016年10月,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情况,根据数据显示,老龄产业市场不断升温。一是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持续上升。2015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比2000年的6.6%上升近9个百分点。二是社区为老服务中上门看病需求居于首位。2015年,城乡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和康复护理②。这些调查和统计充分说明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既能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又能缓解传统家庭养老的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系社会稳定,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社区居家养老其根本的目标在于通过良性的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在法理层面其归属于社会分配法律关系,其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于建立与运行实质公平价值,有效分配养老资源,促进社会养老资源成果的公平分享,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包括福利经济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与需求层次理论。首先,福利经济理论追求的重要的社会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率、公平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价值,这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法理层面构建其制度体系的本位思想。每个社会成员都期待幸福和安定的晚景生活,老年人的利益实现程度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有重大影响,不局限于个体单一受益,实现利益的普遍化才是根本,整体利益不是个体利益的机械叠加,而是个体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只有尽量逼近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并在不能实现最优的情况下尽量促进最小受惠者利益,才是实现了个体利益向社会整体利益的初步进化。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现阶段,政府和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必然主体和主导,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才能理性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制度,实现最优的经济效益与资源分配效应。其次,社会保障理论体现了国家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是社区居家养老制度体系设计的关键。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政府应维持与促进市场自治与国家干预间的平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产业的供需平衡,建立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间的良好互动机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需求层次理论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石。依照需求层次理论,作为一种开放型、多元结构的服务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家庭和社区的双重依赖,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不同层面的需求。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现状及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制度现状 新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扶持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发展社区服务,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社区配套建设规划,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该法包括了“社会保障”、“积极养老”、“法律援助”等主要内容,是我国社会在当前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相关体系建设的基本法律依据。近2年来,我国众多省市都先后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法规,继北京市于2015年1月正式颁布《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来,江苏、河北、乌鲁木齐、合肥、苏州等省市相继于2016年制定了地方性的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上述《条例》基本都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充分体现乡镇街道、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社区的基础性和支撑性特点,规范了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内容。还有在部分省市,如上海市、湖南的郴州市,天津市,已经由民政部门等相关机构先后制定了地区性的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此外,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方面,民政部和财政部两部委于2016年7月19日联合下发了《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的要求,全国部分地级市(含直辖市的区)将逐步推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 如前所述,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起步较晚,处于初级阶段,法律制度还不完善,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有:1.从立法角度,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体现在立法较为滞后,数量不足,尚未形成由中央到地方相互衔接的法律体系,且现有的法律法规内容不健全,缺乏统筹兼顾,各项配套制度也不完善,很多没有落到实处。从规范的层级而言,目前,在国家法律③一级,我国尚未存在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门立法。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社会服务、社会优待、法律责任中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有新增一定的内容,但不够具体,较为笼统,法律责任也不清晰,如其中第82条规定,“对养老机构负有管理和监督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没有明确规定给予何种处分,可操作性较差。在地方层面,各地区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地方性规范或条例起步较晚,为数较少。有的刚刚颁布,尚未实施,有的条文过于原则性,细化程度不高,缺乏制裁规定,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各方的权利、责任、利益界定不清晰,法律风险较高,能否落到实处还有待检验。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有些地方的社区对开展日托服务顾虑重重。在有关部门层面,曾经制定的一系列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方案等如今有些已经搁浅乃至出现荒废,如2001年6月,民政部在制定了名为“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的工作方案后,在全国启动了这一计划,而如今这项历时3年耗资134个亿的资金建成的老年活动室,如今大部分已经难觅踪影,很多甚至已经“面目全非”④。此外,与社区居家养老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服务支撑体系还不完善。比如非营利性组织在提供公益性和专业性服务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由其法律地位至今没有得到明确认可,扶持其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国家现在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但其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最后,当前依托“互联网+”,以智能化手段为支撑,创新养老服务手段,搭建起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已经是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新趋势,而相关规范标准尚不明确,无法有效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2.从执法角度,政府引导支持力度不够,很多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徒法难以自行,有了好的立法,如何突破现实中的执法难关,将法律政策落到实处,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内的一大难题。当前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第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还不够,运营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将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已经是现行立法中居家养老经费保障的一般模式,传统的经费补助模式侧重于补助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而忽略了补助运营服务,造成部分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成后面临后续资金运营匮乏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严重挫伤基层积极性,也使养老服务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第二,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完善。2013年7月30日,民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目的在于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目前有些地区正在展开试点,制度化的评估和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处在逐步的完善中。不少地区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的内容、工作体系建设、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设施的质量、满意度都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管理的混乱和监督 评估体制的缺失已经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亟待完善。第三,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完善,对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少居家养老的地方性立法中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加入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养老服务专业团队,开展“智能化养老”,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设施建立,机构组建还基本处在政府推动主导的阶段,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完善,针对社会力量、民间资本、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扶持力度还不够。3.从司法角度,当前居家养老纠纷中老年人的权益难以得到妥善保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首先服务机构和老年人之间是一种特定的消费者和服务者的关系,服务组织应当与服务购买人、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其人订立养老服务合同。但是由于当前养老服务合同尚缺乏统一规范,居家养老护工的职业标准和规范管理问题依然处于探索之中,再加之老年人自身属于弱势群体,普遍缺乏法律知识,经济能力也有限,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或者遭遇暴力护工事件,面临着举证难、诉讼维权难等一系列难题,如何最大限度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法律问题的建议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社区养老服务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重视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坚持福利性、社会保障性的指导原则,紧密结合我国老龄化的实际需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建立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层次、广互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完善立法及相关配套制度 从国家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避免制度碎片化,在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就社区居家养老的地位,政府、家庭、社会的责任,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标准,资金来源、设施建设、专业人员培训等做出规定;从地方层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地方化色彩,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立法和规章。在地方性立法中应注意建立社区养老机构的准入标准,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合同,细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各方的权利、责任、利益,明确监管制度。在有关部门层面,应整合政策,协调联动,改变目前有些部门在社区层面各成体系,缺乏整合,造成政策碎片化、资源和资金使用分散的情况,避免“星光计划”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在配套制度建设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制定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如改登记制为备案制,取消挂靠制,保持独立性,加强监督和引导非营利组织的结构转型,完善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第二,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政策环境,保障用地需求,落实税收、财政、信贷、土地、规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第三,各地民政部门应就“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出台标准,明确提供服务的企业和机构的准入门槛、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采取多地区联合的方式,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壁垒等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第四,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开展居家养老护工正规化制度建设,加强如养老服务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建设。总之,应循序渐进,逐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项制度与配套措施衔接得当、统筹兼顾的社区居家养老法律体系。 (二)在执法层面,明确政府定位,加强政策 引导和政策落实在执法层面,政府应处于主导地位,从规划统筹、资金保障、设施配置、产业培育、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市场监管、搭建交流平台、信息网络建设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具体开展居家养老执法的方式上,可采取综合运用议案督办、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等多种形式,依法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落实,以条例落实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具体而言,主要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经费保障机制。为避免养老相关设施建成后运转困难,挫伤基层积极性,一方面,政府应保证财政配套资金及时兑现,另一方面,应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一方面,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调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运营积极性,另一方面,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山区农村加大补助力度。第二,建立系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在评估内容上,首先是对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情况、身体状况、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高龄、失能、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给予补贴。其次针对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成效,具体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中的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服务队伍、管理制度、服务成效、群众满意度等内容开展评估。在评估方式上可以采取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内部评估主要包括各地根据具体评估指标准备相关材料并开展自我评估和民政部门对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建议各地区民政部门可以建立类似社区低保评定的服务监察和绩效评估机制,设立养老服务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走访被服务对象,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效果、效率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外部评估主要是委托第三方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开展评估,结合老年人的满意度调查,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星级评定,并与运营奖励补助经费挂钩,促进服务质量改进,提高老年群体的获得感。第三,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走向社会化、推行信息化、提高专业化、扩大规模化和鼓励竞争化”的思路,通过政府购买、协调指导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服务机构,支持其采用PPP、股份制等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扩大规模,形成品牌效应。第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政府应当做好配套制度建设,搭建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合作交流的平台,将这一政策落到实处,共同培育一批示范性智能化居家养老社区、共同完善智能化养老服务内容,广泛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媒介,为老年人提供内容更丰富、更满足个性化需求,更方便的产品。 (三)加强司法保障与普法宣传 在司法层面,人民法院系统应当继续坚持对涉老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的三优先制度,落实对特困老年人投诉案件实行诉讼费缓交、减交、免交制度,对较复杂、易反复的追索赡养费、养老金的案件实行“回访制度”。应加强针对老年人养老纠纷中的法律援助,开辟养老权诉讼的法援绿色通道,可以借鉴成立少年法庭的经验,设立老年法庭,专门审理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案件,使占比较重的涉及老年群体养老纠纷的案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同时在审理涉老案件时吸收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为人民陪审员,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各地政府及民政部门应鼓励、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和公益性的社工组织,创造条件举行以尊老敬老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以期达到增加老年人及其家人的法律知识,增强养老组织自身的法律意识,维护个人和他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四、结语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尽管我国起步较晚,但在政府的积极主导、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下,相关法律、政策、制度正在不断成熟,各地实践也在不断深化,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一定能获得长足发展,成为缓解我国严峻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 作者:彭进 单位:湖南商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社区管理下新公共管理理论研究 摘要: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相应的城市治理模式应运而生。本文选取城市管理中很小的一部分———社区管理进行探析,而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当前我国城市治理方面一个重要理论支撑。本文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特征的介绍,以及当前社区管理存在问题的探析,从中揭示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我国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治理;新公共管理理论;社区管理;启示 究竟什么是城市治理呢?不同的学者观点是不一样的。第一类认为治理是一种统治方式,其手段是运用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第二类强调治理的过程特征。这种治理是“一种综合的全社会过程”,它强调以“协调”为手段,而不是协调和控制。第三类认为城市治理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包括国家和公民、执法者和守法者、政府与可控性的关系。第四类则认为治理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是为了应对政府自身无法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时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城市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治理作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种手段,它的实施必然要依赖一定的理论,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这样一种理论。城市治理从宏观层面来讲,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运用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政府的运作效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从微观层次上来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运用对于我国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一)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对传统行政的批判和吸收基础之上,其主要思想有以下几点:第一,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导向,要求政府必须对社会公众作出回应。[1]。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公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政府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存在,积极与公众互动,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第二,新公共管理消除了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采取企业管理的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将一部分职能转移到私人部门,从而实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第三,新公共管理改革强调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应对变化的能力,即倡导企业型的领导者,从而提高管理的绩效。第四,新公共管理认为授权或分权的方式是政府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政府应当像企业界一样,将权力下放到各部门,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自我管理和相互合作。第五,新公共管理强调绩效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第六,新公共发挥管理重视行政机构和公务员的功能,要求其制定有效的社会政策以促进社会进步。 (二)特征 新公共管理与传统的公共管理不同,具有自身比较明显的几个特征:(1)公共性。这种公共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公共管理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其次,新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共性,在管理的过程中,,其他公共管理的主体会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因此,政府部门不再是唯一的公共管理者。最后,公共管理总离不开公共权力。公共管理的权共管理的过程具有公共性。力是公民及社会成员赋予的,其运用必须服从公共利益,否则将失去权力的合法性。(2)公平性。新公共管理强调逐步以公平正义与管理效率并重,而不是像传统行政理论那样过分注重效率。(3)合法性。合法性即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遵循宪法和法律。4)效能性。效能目标的确定应该体现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5)适应性。任何一个公共管理系统都需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新公共管理理论则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和彼此的相互竞争性,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6)回应性。回应性实际上强调的是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良好互动;一方面要求公共管理的主体要积极加强对公民或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要求公众参与到公共管理的决策过程中来;同时要求切实尊重和保护公民的权利。 二、社区管理 (一)社区管理 社区是人们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生活共同体,人们的生活要有序地进行和开展,必然要求对社区内的事务进行管理,也就是所谓的“社区管理”。在我国,社区管理是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以及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而提出来的。社区管理是指社区职能部门对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二)社区工作和管理的现状、问题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经济待遇以及改善社区办公环境,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社区体制的问题,社区资源利用问题,社区建设资金没有保证,社区队伍素质不高,社区服务的服务范围和方式有限,服务效果不显著等问题。社区工作的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化现象突出。社区作为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宣传教育,办理居民相关的公共事务,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并及时反应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然而,实际工作中社区承担的却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目前社区居委会实际履行的职能很多都是与党委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一对应设置的,其中包括劳动保障、民政优抚、城管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社区党建等六大职能。 第二,社区建设工作投资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建设缺乏计划性,社区建设没有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因此缺乏自身发展的专项基金;二是筹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足,除了来自政府拨款的专项资金外,社区在建设的过程中,经要自行筹集资金。 第三,社区服务工作弱化。当前社区服务工作还不够完善,除一部分大的社区社区工作开展的比较好外,许多社区存在社区服务基础设施落后,社区服务体系不完备等问题。此外,在社区管理方面,我国仍然存在政企不分,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管理混为一谈的现象。 三、新公共管理对于社区管理的启示 针对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相关管理理念,我们认为做好当前的社区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改革社区现行管理体制。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其一要实现自己的功能: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的功能和完成行政管理工作任务的功能。其二,在协助政府工作方面,政府应赋予社区足够的权力和提供相应的资源来处理问题,并且这个协助性工作不能是工作任务的转移。总之,做好社区管理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做到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同时又要密切合作,充分发挥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群体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同时要增强广大居民的参与。 (2)健全社区考核和激励机制。新公共管理认为社区管理应当确立明确的绩效目标,既包括组织的目标又包括个人的目标。对于目标的实现程度,要进行测量和评估。首先,要加强对社区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培训主要是培训社区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政策理论等等。与此同时,要让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过程中来,充分发挥民主。其次,可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经济待遇的基础上,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社区工作人员应当给予提拔和奖励,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实现社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改进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除了政府的拨款以外,应当吸引其企业、社会组织的资金,以缓解资金不足的状况。 (4)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活动。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取向,社区居民作为顾客,通常会有多种多样的需求,那么社区的管理者就应当给予居民的需求以回应,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在传统行政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更好地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基于新公共管理的特点,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发挥他们的特性。政府不能调节的问题尽量交给市场,对于市场无法调节的问题,政府也应当充分自身的作用来调节。在回应公众需求方面,政府要坚持顾客导向,公众也应当提升自己管理社会事务的参与度。总之,新公共管理理论克服了政府传统管理的弱点,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效率,对于我国的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意义重大。在平常的工作和管理过程中,我们应当依据实际情况借鉴和运用,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作者:陈玲 罗杭春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高职院校参与社区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质活力城市,加强社区管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地方性高职院校发挥独特资源优势参与社区管理创新。笔者以共青团志愿服务品牌工作为重点,以在社区创建“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为载体,组织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参与社区管理创新,让青年大学生深入社区接地气,勤学笃实长才干,为全面建成小康永州作贡献。 关键词:地方性高职院校;社区管理;志愿服务;培养人才 湖南永州正处在科学赶超的关键期、转型发展的加速期、开放崛起的机遇期,市委提出了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质活力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笔者认为社区是构成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上,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社区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提高了,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对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满意了,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参与永州市中心城区零陵区的社区管理创新,让青年大学生通过参与和服务社区管理创新深入基层接地气,勤学笃行长才干,培养青年大学生要有社会担当和为国奉献,是笔者探索思考的主意。 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高校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有明确要求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和服务社会的本领。基于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及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发挥青年大学生自身的优势作用。 二、永州职院立足永州服务永州,参与社区管理创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 高职院校要以培养社会应用型技术人才为重点,在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上成为教育和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要载体,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引导和组织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创新中去,让青年大学生接地气,长才干,作贡献。这也是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永州、服务永州;坚持产、学、研、训、推“五位”一体化,实行学业、就业、创业、产业“四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好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带动一方群众、繁荣一方经济”办学“四个目标”的体现。 三、永州市中心城区零陵区社区的现状和社区发展需要地方高校参与社区管理 根据笔者走访调查了解到零陵区城内共有徐家井、七里店、南津渡、朝阳4个办事处,27个社区,城区人口27.71万人。当前,每个社区有工作人员10名左右,其中青年人甚少,其余都是见习生。每个社区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3岁,平均学历为高中。社区设有民事调解、社会治安、劳动就业、卫生医疗、计划生育、青少年教育、外来人员管理等业务工作。目前,永州市正处于以创建国家级卫生成市和省级文明城市为工作总抓手,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质活力城市的关键时期,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社区最为关键,社区的工作变得更为繁重和重要。从社区工作人员结构现状看,社区年轻工作人员紧缺,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质活力城市工作中,涉及到社区工作内容有方方面面,反映出年轻工作人员紧缺的现象更加明显。特别是在很多网络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工作中体现出对年轻工作人员的更多需求。例如日常办公、文件资料的处理和归档、社保医保养老等网络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方面的工作,年纪大的老同志虽然有工作经验,工作阅历也丰富,但在信息化数字化办公的今天,年纪大的老同志工作开展起来就有很大困难。另由于老同志年纪大了,在投入工作的精力上、创造创新上和接收新事物能力上都没有青年人易学熟用的优势,这给社区管理创新、长远发展和社区居民服务带来诸多的不利因素。社区急需一批能吃苦善学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青年人参与到社区管理创新和社区业务工作中来,这就需要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和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地方性高职院校组织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创新是解决社区目前青年人力紧缺等诸多问题和困难的最好办法和途径。 四、对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团组织青年大学生参与和服务社区管理创新的探索与思考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精神,根据永州市中心城区零陵区27个社区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并结合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永州,服务永州,“四业贯通”和“四个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院共青团应在永州市零陵区的27个社区建立服务社区发展的长效机制,成立“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将每一个社区成立的“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都作为学院共青团下属的一个组织机构,设立组织机构,要像学院学生会、共青团委员会一样进行换届,引导和管理好“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的学生一届接着一届传帮带,让学院学生干部和青年志愿者一级接一级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同时,学院学生干部兼职社区业务工作,全方位地参与社区管理创新。这为社区工作人员欠缺特别是年轻工作人员紧缺问题提供了新的人力资源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对社区管理创新、社区综合服务、和谐发展以及对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学院共青团的学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来服务社区,以所学专业知识奉献社区,为创建和谐社区作贡献。“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的学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可充分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学校资源参与社区的管理创新和发展。积极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区居民、服务社区弱势群体,通过青年大学生在社区内开展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积极带动社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为社区树立新风尚,增添和谐新活力。“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的学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正处于信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对信息化、网络化办公和新媒体的应用方面具有基本的素质和技能优势,能够很熟练地开展网络信息化业务咨询和综合业务办理工作。让“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的学生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兼职社区工作,从而大大提高社区居民来社区办事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也提高了社区的综合工作绩效效能。“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的学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来自学院12个系部34个不同学科专业,涵盖有医学、农学、经贸、理工、信息、建筑等方方面面的人才,可为社区开展民事调解、社会治安、劳动就业、卫生医疗、计划生育、青少年教育、外来人员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工作创新,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创建和谐社区作贡献。二是学院共青团的学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在参与服务社区管理创新和社区建设中,能深入基层接地气,勤学笃实长才干。学院共青团的学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和兼职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多更快地了解社会、了解基层,可以从社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实干家和能人的身上,学到为人处事的成功经验和扎实巧干工作的敬业精神,体验到做好基层工作所具备的人格魅力。社区的居民有户籍居民和非户籍居民,有临时暂住和长期居住务工的流动人口,社区人员关系非常复杂,社区的工作也涉及到民事调解、社会治安、劳动就业、卫生医疗、计划生育、青少年教育、外来人员管理等方方面面,做兼职社区工作是青年大学生学习和锻炼能力的好平台。青年大学生服务和参与到社区管理创新中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笃实做人做事和勤奋好学,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和社会的阅历;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青年大学生就业和服务社会的本领;能更好地为创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奉献智慧,为永州市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质活力城市,全面建成小康永州贡献青春力量。总之,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学生就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的精神指导下,深度结合永州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质活力城市的战略实际。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的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创新,让青年大学生通过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兼职社区工作的实践,既有服务学生培养人才的作用,又有服务永州科学发展的现实价值和意义,还能为全面建成小康永州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张宜剑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管理建设也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的核心。但是在我国现行的社区行政管理体制中,却仍存在关系不顺、职能错乱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针对社区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以此加快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关键词:社区;行政管理;改革创新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变革的今天,如何深化社区建设和管理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之一。只有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社会管理模式,加强社区管理,创新社区行政管理体制,以实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1.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1.1社区办事处职能越界 根据我国法律条文规定,社区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其拥有对社区居民日常相关的公共行政事务的处理和管理权,对居委会工作行使指导职能,以及完成上级行政职能部门安排的其他任务。但是,就国内目前社区办事处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与法律规定的机构性质大相径庭,其职能性远远超出了法律的范畴,职责范围扩大,接近于一级“准政府”,负责社区内大大小小事务,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治安管理、社区计划生育、社区民政福利、社区管理建设、社区经济管理、社区劳动就业等,远远超过了政府赋予社区办事处“有关居民工作”的范畴。 1.2社区办事处职能错位 社区办事处在社区行政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方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倪娜(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4)面存在严重的交集,造成了二者之间职能错位的现象。社区办事处的主要职能是从事有关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但是,就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社区办事处则额外承担了更多涉及经济方面的管理职责,如针对社区内部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对社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社区内部个体经营户进行经济管理等。社区办事处作为政府下属机构,则会通过社区办事处的职能干涉企业日常经营制度,如通过管理企业内部决策、经营模式等获得相应的经济利润。因此,随着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变革,社区办事处的自主权逐渐扩大,与企业保持较为紧密的利益关系,造成了社区办事处职能错位等现象。社区办事处职能错位不仅会使自身消耗更多精力处理其他事物,造成本职工作的疏忽,更会因为涉及企业经济问题造成内部经济的贪污腐败。 1.3社区行政管理过程权责不一 随着城市管理任务的加重,市政府、区政府等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增加,管理层次划分细致,各项工作任务都在社区办事处中进行派达。如市政府规定交通、环保、工商、公安、税务等职能都需要依靠社区办事处为依托,设置了各类派出机构,对社区内部人员进行管理、宣传,但最终还是需要依靠社区办事处完成职能的分配。政府规定的社区办事处的行政管理职责有限,因此造成了各类派出机构与社区办事处之间在社区管理过程中的权责不一现象。社区办事处由于不具备具体的执法职能,因此只能对社区内的基本生活秩序进行管理,而各政府派出机构具备行政执法权,但是却没有与社区居民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也不能够将法律政策等进行落实,经常会出现各类行政机构与社区办事处之间出现胡乱推卸责任的现象。 1.4社区群众组织关系不明 就社区办事处而言,其与居委会是属于两种不同的组织。居委会是社区内部群众自己推选的组织模式,居委会主任由每家每户派代表选举而成,不被政府认可,也没有行政经费给予补给。而社区办事处是由政府排除的行政组织机构,定期发放行政经费。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指导、支持、帮助与协调开展工作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但是,就国内目前的社区而言,居委会已经逐渐替代社区办事处,成为社区的“代言人”。居委会相关管理人员也是由社区办事处进行指派,仅代表少数居民的利益,不能为居民提供生活上的基本服务。因此,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办事处与居委会等组织模式普遍缺乏认同感,对组织举办的各类活动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有甚者,很多社区居民生活在社区内部却不知道社区办事处的地址与管理人员,这种不明确的关系,也就造成了社区办事处与居委会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下降。 2.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仅是对旧体制的推翻,更是要从根本上进行创新,加快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解决社区办事处行政管理体制的各类矛盾与问题。 2.1社区办事处的性质和职能的科学界定 社区办事处应针对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科学界定社区办事处的性质与职能,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社区建设,使社区办事处成为整整意义上的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心,对社区内部的精神文明状态、社区治安、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进行组织协调,落实监管职能,正确行使执法权。 2.2社区办事处职能的科学规划 社区办事处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社区文明建设,改善社区行政管理体制在居民心中的不良形象。社区办事处应根据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模式,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注重社区内部各组织之间的关联。如在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过程中,注重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成立社区党组织委员会,令其成为政府派出机关的总部门。利用其行政管理权合理监管社区内部居民的生活秩序,建设社区精神文明、管理社区综合治安等。 2.3社区行政管理过程权责统一 社区办事处应创新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模式,调整社区办事处内部组织结构与权力的格局,针对社区办事处规模进行调整,真正落实社区的行政管理到实处。与此同时,社区行政管理的改革重点在于权力的下调,强化权限的处理,包括社区综合协调权、社区管理权、社区规划参与权以及分级管理全等。创新推广多元化的组织模式,缓和社区办事处与居委会等组织模式各自为政的矛盾点,使社区办事处成为社区行政管理的核心。与此同时,为了有效针对社区办事处的行政管理权进行监督,还应成立社区居民管理委员会,对社区办事处的各项事务处理进行公正、公开的监督。 2.4社区群众组织关系的统一 社区办事处与居委会之间应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助关系,创新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管理模式,真正的放权于民,令社区成为居民自主管理的主体,居委会依法从事对社区的管理权,而社区办事处则是对社区行政任务进行有效治理。创新的社区行政制度体制改革就是需要将社区办事处从繁杂的社区事务中进行转移,积极落实社区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和谐构建社区办事处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社区办事处在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加强对居民委员会的组织规模调整,令其可以对自身工作进行协助,共同服务于社区居民。创新的社区行政管理体制通过一种全新的居民自治方式替代传统的居民委员会,建立一整套全新的社区组织体系,使其加深居民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联性。 3.结论 就目前国内城市社区而言,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旧没有落实到实处,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如传统社区行政管理体制与创新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更替;社区办事处、委员会与社区居民三者之间的管理关系;社区自治格局形成后政府下派部门的职责分配等,都是一种全新的突破与改变,需要通过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进行完善与创新。只有社区内各类组织与居民和谐共处,才可以为使社区的发展更加和谐、稳定与繁荣。 作者:倪娜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绿色会计论文:绿色会计新理念探讨 摘要:简述绿色会计的概念,以及加强绿色会计核算、监督理念的重要性。重视发展绿色会计,健全会计核算系统的必要性。 关键词:绿色会计;会计核算;监督理念;发展;健全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现代会计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正“一日不如一日”地在某些方面失去其相关性,那就更不用说作为会计信息最高质量要求的“决策有用性”了。其表现最突出,矛盾最尖锐的当属在传统或现行会计制度影响下,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对环境资源耗用程度反映的模糊,从而造成了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恶性循环,导致企业发展经济的“欲速不达”,在进行经济事项时或在完成经济事项的后期,仍要为抑制这种循环的继续恶化而操劳。在这种恶劣情况下,西方蕴育而生了“绿色会计”,这是一门强调现代会计人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时,正确、及时、合理地对企业耗用环境资源的程度进行核算的科学。 1 绿色会计:也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 传统会计产生于工业时代,它强调对企业硬资产进行核算,而事实上,企业还存在或多或少的软资产(soft as-set)。环境资源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而它的稀缺性,使企业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才能获得对它的使用权,所以环境资源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物品,会计对它的价值理应进行核算。而在长期的传统会计体制下,由于会计信息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如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断言:会计信息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影响的决策行为将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绿色会计作为一门核算soft asset的会计学科,正是运用了会计这一独特方法,以会计人的责任心,试图启动一个好的“会计信息预警系统”,尽力“挽救”因此而“挣扎求存”的企业。所以我认为;绿色会计是一种核算企业社会资源成本的手段,它根据会计要求对企业拥有的环境(自然)资源进行适当的货币计量和重要性判断,并采用适当的会计方法记录企业因经济活动而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情况,是提供因不同程度的耗用(包括破坏性耗用)而需以资产形式追加补偿的财务信息,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绿色会计所核算的社会资源成本,我以为可介定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即。产品成本是产品经济成本和社会资源成本的总和。只不过,在社会资源成本的确认程序及方法上。是划分为收益性的,或是资本性的,还是有得研究的,这里不作细究。但不管如何划分,都是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得以确认的。所以,例如企业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支出的自然资源原始成本就应被附加定义上社会资源成本(惯例为:矿山的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的总和,称为自然资源原始成本)。从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应付责任的角度上看,做这样的定义是有它的必要性的。 2 加强绿色会计核算、监督理念的必要性 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即是现代环境危机所迫,也是会计信息与决策者之间关系狭隘而造成的沟通失误所迫。从中引出的问题,已不单纯是会计问题,更多意义上的是一种社会问题。绿色会计强调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责任,使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上,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起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和配置资源的责任,发挥会计核算、监督的职能。如果忽视绿色会计,甚至不认识绿色会计,就会使企业在出示财务报告时,无形中拒绝履行支付社会资源成本的义务,从而缺漏了对“环境资源负债(soft liabilities)”的报告。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会计是报告软负债的会计学。这种负债是因企业对环境资源不同程度的耗用而需以转移或运用资产或放弃经济利益的形式的追加补偿,但过去的会计期间,会计并未计提或不能可靠计提,而企业必须现在承担起这种债务,它或是被现时清偿,或是在未来“加倍加息”清偿,最终导致企业经济资本的流出。但由于软负债清偿金额庞大,清偿期递延于较长的会计期间内,所以,拥有这种负债的企业当然不希望对它进行清偿,但企业为发展经济并获取或持续获取经济利益,是需要同时搞好环境保护的,因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不协调的阴影已使我们食了“苦果”,要解决环境问题,唯一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进行现时或补偿性的“巨额”投资。《2000年中国环境战略研究》中提到的环境治理投资方案,分高、中、低标准对治理目标进行定位:①高标准——环境保护总目标是环境污染基本得到解决;⑦中标准——总目标是环境质量有明显好转;③低标准——总目标是竭力使环境污染维持现状。三个标准中。资金投资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gdp):2.4%,1.6%,1.0%。若分别达到预定总目标,那么,由于污染的削减,改善了环境质量,从中减少了经济损失,盈得环境效益,每年分别为1459亿元,1056.5亿元,814.1亿元。在西方国家,常用“费用一效益”分析法评估公共项目社会经济效果好坏,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窘迫,所以也被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环境资金投入的一般性项目。环境问题的“费用—效益”分析,是用效益—费用比值法衡量社会经济效果的,但以此同时,自然资源的损毁、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恶化,是逐日加剧的,年“环境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近千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5%,间接经济损失就更难估计了。“投入—产出”的失衡,迫使我国1999~2000年,环保投资将提高到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1.5%,约为2200~3000亿元,力求环境压力有所缓解。这惊人的数字,耐人寻味。97年若按“标准”进行环保资金的投入,则分别投入1794.53亿元、1196.35亿元、747.72亿元,如此投入你我的经济可否能承受,不投入502.4亿元,我们又如何言对后人。会计人责无旁贷,应以自己的新理念,尽自己一份责任。绿色会计为现行会计增加了三个因素。环境—未来—公平。由此可见,三者的“联姻”,正是一种责任——确保把等量的“资本”传给下一代。历史和社会赋于“绿色”就是和谐、平等、共同进步,而绿色会计人正以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疾呼地球人为子孙后代多着想,在认识并探求消耗“绿色”的同时,保护它的纯洁。我们尚无法完全确定环境资源作为一种soft asset货币计价的多少,但必须承认这个soft asset的消耗,若是肆无忌惮的,只会加速它的枯竭,最终危及的只能是我们。 3 重视发展绿色会计,健全会计核算系统 发展绿色会计,就要支持、鼓励企业自觉、主动地披露自身的环境信息,这是绿色会计能否正确地、迅速地发展的关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小组第15次工作会议(1998年2月11日~13日)指出:披露环境成本(社会资源成本)和环境负债(软负债)对于清晰反映或进一步解释报表项目是很重要的。……在判断重要性时,不仅要考虑金额,而且要考虑项目性质。……(环境)信息将帮助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现金流动性、时间及未来财务资源的承诺。而现行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注重经济产值的增长速度,忽略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重在求产值。使得产值上升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取得的,这样便出现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一方面是国民生产总值的虚幻增加,另一方面是自然资源的持久减少、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即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基础不断削弱、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追其原因是自然资源产权模糊,资源无价论的错误影响等;追其责任是会计人对其监督核算的忽略或不可靠。所以,建立、健全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核算系统,发展为保护绿色资源的绿色会计,使现代会计人树立起绿色会计的新理念,让现代会计人承担起监督、核算资源消耗情况的新责任,这是“挽救”我们自己的有效举措。也是最终“完胜”绿色资源的最有效的办法。 绿色会计论文:绿色会计理论体系初探 绿色会计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并在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但在我国它还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的专家学者对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的许多内容还存在诸多争议。本文拟对目前存在的各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观点和建议。 一、绿色会计的主体 绿色会计的主体问题实际上是绿色会计的定位问题,即如何理解绿色会计与现行财务会计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有三种不同的理解:①绿色会计是一门与现行财务会计并立的独立学科。②绿色会计是现行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学科。③绿色会计是现行财务会计与环境科学等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由此,对绿色会计的主体就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政府,属于宏观层面;二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企业,为微观概念;三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既涉及企业又涉及政府。绿色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其主体不能仅限于企业,还应包括政府,即从宏观层次进行核算。 按核算内容的不同,可以将绿色会计主体划分为不同层次:从国家角度划分,称为宏观绿色会计主体;从区域的角度划分,称为中观绿色会计主体;以各个微观经济组织划分,称为微观绿色会计主体。这样就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从而将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与补偿纳入绿色会计核算系统,体现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定的国家或地区的划分规定了绿色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空间界限,即绿色会计只核算本会计主体内部的环境事项以及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环境事项;同时考虑本会计主体内上、下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寻求不同代人之间的环境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这体现出各个会计主体在同一时间、空间中共同占有地球的环境资源,共同对资源的使用与保护负责。 二、绿色会计的客体 绿色会计的客体(核算对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因此,绿色会计核算对象中必然包括自然环境,具体说来,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环境资源损耗是指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以及企业生产、储运、销售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超定额消耗。环境资源的补偿是指企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以及以排污费、罚款和赔偿等形式上缴国家或付给他人用以保护环境的支出。 南京大学的杨胜雄教授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上表示,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并认为传统绿色会计的不足在于只关注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人文环境,因此革新势在必行。 由于绿色会计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对于其核算对象主要有以下观点:①“三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成本。②“四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支出、绿色收益、绿色资产和绿色负债。③“六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权益、绿色收入、绿色费用和绿色利润。其中,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绿色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入、环境污染收入、资源环境保护收入等;绿色收益包括资源环境收益、绿色利润等。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有学者认为,绿色会计的目标应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其内容应能够帮助环境资源使用者和管理者了解绿色资源的存量和流量,以及绿色资产、绿色资源的分布及可能产生的变化情况;了解绿色资源所能产生的效益以及实现效益的能力;了解环境投资总额、环境投资管理情况、环境投资产生的效益及绿色负债变动情况等。也有人提出,鉴于目前我国公民的整体环境意识比较低的情况,近期绿色报告的目标可定义为:向政府管理机构、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对于理智的投资、贷款以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 笔者认为,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绿色会计的目标应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由于传统会计理论只强调提高经济效益的单一目标,不但导致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下降,也危及经济效益的未来可实现性。因此,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不宜定义为单一目标,但它也不是多目标的简单相加,而是注重各个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多目标协调。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的绿色会计信息,为各决策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帮助。绿色会计应披露的信息主要有: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与某一实体和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的类型,等等。 四、绿色会计的假设 当前,争论最大的就是绿色会计假设。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是: 1.会计主体假设、受托责任假设、环境价值假设和多元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认为,绿色会计应注重主体的行为特性,而非所有权特性。当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其他企业的正常经营或影响周围居民的健康状况时,显然仅将会计核算局限于会计主体本身所拥有的资产已不适宜,而应将这种由该会计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包含在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之内。 受托责任假设认为,绿色会计的受托责任应不局限于“财产托付论”,而是适用“资源托付论”,即除了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外,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也应成为绿色会计中受托责任关系的主要内容。绿色会计中的受托已不仅仅是受出资人之托,而是受整个社会之托,受托人有义务、有责任向负有直接和间接委托关系的委托人(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披露其责任的执行情况。因此,受托责任具有双重性质,它包括以体现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责任和以体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 环境价值假设认为,虽然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绿色资源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因交换形成的价值和价格,它不属于传统会计核算范围,但要进行绿色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它虽不适用劳动价值理论,却适用边际价值理论。 多元计量假设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于商品性,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核算内容在计量上具有模糊特征,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因此绿色会计的计量应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辅之以实物、与自然环境有关的指标,甚至是文字说明。绿色会计的计量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计量的精确性与模糊性相兼容的办法。 2.可持续发展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是指绿色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尽管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但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正常程序和方法都应当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绿色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货币计量假设认为,货币计量的优点是能为不同质量、数量的会计核算对象提供一个统一的量度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计算。但由于受科学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将实物量度转化为货币量度,有时其精确度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共同反映绿色资源成为必要。多种计量反映能够互相补充,提供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满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此外,绿色会计主体内的绿色投资、绿色费用、部分绿色效益等仍然包含着劳动价值量,对于这部分绿色要素仍然可以按包含劳动价值量的货币进行计量。 五、绿色会计的报告 关于绿色会计报告,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目前也有两种主要观点: 1.“自然资源损耗+改善资源环境收益=环境保护支出”的观点。理论界有些学者认为,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应包括:①自然资源损耗。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损失和自然资源损耗,后者又由自然资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资本”的消耗成本组成。②改善资源环境收益,即企业通过环保所得收益。包括利用“三废”收益、接受外单位对污染损失的赔偿和政府发放的环保资金等。③环境保护支出。用以反映企业在环保工作中所作的贡献,并设有一系列核算账户,如资产投资、业务费用、回收费用等。 与以上核算对象的内容相适应,该观点的支持者主张编制“绿色资源环境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登记“自然资源损耗”(原因是自然资源的损耗会带来企业收益的增加)和“改善资源环境收益”;负债方登记“环境保护支出”。同时,该观点认为在合理的条件下,企业对社会资源和环境的贡献应等于其收益,即在绿色会计报表中资产等于负债,表明“社会资源资产总平衡,环境和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保护”,也达到了绿色会计中的理想境界。若绿色会计报表中资产大于负债,说明企业行为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政府应采取行政措施予以干涉,督促其增加环保支出;若资产小于负债,则表明企业重视环保,应得到政府的肯定和鼓励。 该观点从核算对象的内容出发,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核算账户,主张用“资产=负债”来编制资产负债表,寻求绿色会计所要实现的理想状态;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的大小,来确定企业在环保方面有无贡献、贡献有多大,从而利于政府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奖惩。但是该观点也存在某些不足:①严格说来,绿色会计报表应是一组能全面反映企业资源和环境状况的报表,而上述观点仅仅提出了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理想。②编制基础“自然资源损耗十改善资源环境收益:环境保护支出”,与传统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出入较大,令人费解。③在编制过程中,可以看出与损益表中部分项目重叠的倾向,易造成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混淆。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该观点有可取之处,但从全面反映资源和环境状况方面考虑,也有欠妥的地方。 2.利用会计要素编制绿色会计报表。该观点认为,编制绿色会计报表的目的是反映资源和环境状况,其内容主要包括:①企业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的预测。这是绿色预算应反映的内容。②企业是否有效利用了资源。资源总是稀缺的,预算只是初步规划了如何有效利用,但经过实际的生产经营后,资源利用状况究竟如何还有待于编制绿色资产负债表予以反映。③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绿色成本的发生情况。企业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一定发生了相应的成本。成本项目有多种,需要编制绿色成本计算表来确认。④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成本和费用,相应地也会取得收益作为补偿。在提交的“绿色损益表”中,应对此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⑤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绿色会计的特征之一是计量单位的多元性,不仅可用货币计量,还可选择实物、百分数等进行辅助计量,甚至可以用文字进行叙述。企业的存在,一方面扩大了就业,取得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对其社区、附近居民带来影响。完整的绿色会计报表对此也应有必要的披露。 绿色会计论文:探讨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内容摘要:实施绿色会计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从绿色会计的特点出发,探讨了企业实行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针对我国企业的现实提出了实施绿色会计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绿色会计 现代企业 运用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 绿色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评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与传统会计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传统会计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按照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原则、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会计核算中没有反映。绿色会计则从生态环境和整个人类的活动出发,围绕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费的补偿为中心,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有效解决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会计中,只有存在财产所有权才有价格,才能在会计账表中得以反映。而如空气、海洋、臭氧层等对人类至关重要但无所有权的事物却不能成为会计核算的内容,企业对这些事物的使用和损害并不记入经营成本,这不仅使利润虚增,更为严重的是对以牺牲环境来取得目前利益的行为的一种鼓励。而绿色会计则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并赋以价值和价格,对其损耗予以补偿,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结合,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 绿色会计的主要内容。绿色会计是在修正传统会计基础上产生的,全面监督反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是绿色会计的重要内容。绿色会计的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为三部分: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及产生的社会环境代价评估;同时,包括对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评估。 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区别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绿色会计中自然环境核算对象通常是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等。由于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核算对象主要内容是: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 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绿色会计核算对象自然环境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它能够为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提供多种服务,具有直接或间接价值,如水资源、土地等。如何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是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难点。绿色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是将涉及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也作为会计要素,经过辨认确定其数量价格,加以正式记录并入会计报表的过程。由于绿色会计计量自然环境资源价值有一定难度,笔者将价值计量公式简列如下: 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 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使用价值 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和存在使用价值又是自然资产价值计量中最复杂的内容,需要借助于价格替代法、支付意愿法、接受意愿法等方法计量。确实难以计量的环境污染,可用数学模型适当测算估计量化。 在我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思考 (一)实行绿色会计的基本原则 1.长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绿色会计的实施,不仅涉及产品成本的市场价格的变更,更主要的是,它涉及市场规律的变动,甚至全球的商品流通准则和经济制度问题。因此,笔者建议首先成立一个由经济、环境、资源、会计管理、法律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企业行为规律、产品市场规律、价格体系变动、会计核算项目、法律体系变动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对部分产品或地区市场进行试点。如果可行,则应深入研究获得推广经验,再开展宣传,逐步使公众和市场接受,而后,开始研究立法或修改有关法律,调整会计教育和管理,以及审计制度。2.灵活性和边界起步的原则。由于绿色会计所核算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在不同的环境、地域和历史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应在确定原则的情况下,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不同的产业、产品,不同的地点和时期选择核算内容和标准。也可以采取“双轨制”,一为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二为探索性绿色会计核算体系。绿色会计核算的起始科目,应当从相对明确、简单和易于了解的内容入手,即所谓“边界推进原则”。而不能一开始就从模糊、无基础和多变的项目入手,如大气环流的风能成本、潮汐能等。此外,也可以采用分解综合的方法。如一片森林的价值成本,可以分解为气候、环境、地理、商业等多项价值,分别衡量,再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综合评估。 3.系统性和多赢的原则。绿色会计不仅包含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涵盖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因此,必须突出系统性原则。从理论到实践、从产品到市场、从企业到社会、从资源到环境、从国内到国际、从宣传到立法、从价格变动到公众生活等,都要系统研究。特别是环境与发展这一对矛盾,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同时,还要保持产品流通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4.强制性和三种行为结合的原则。推行一项新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具有一定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绿色会计制度,企业必须披露尽可能多的环境资源信息,政府部门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作出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同时,绿色会计制度的顺利实行,必须以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有机结合为保障,缺一不可。 (二)组建绿色会计机构 为迎接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和结构的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应立即着手实施绿色会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当务之急是成立机构、研究理论、确定准则,开展试点工作。笔者建议由财政部牵头,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尽快筹建中国绿色会计研究会,组织经济学家、环保专家及会计实务工作者密切配合,加大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的力度。 (三)进行绿色会计试点工作 在我国实行绿色会计,要从实际出发,由简入繁、从易到难,先从明确的易于掌握的科目入手,即先选择个别产品在部分地区、部门试行。笔者建议绿色会计的实施先从绿色食品、用品入手,将环境资源用直接损益法计入成本,以不计算环境资源成本原始账为准,以绿色会计账做参考。在取得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修正完善、逐步推行。 (四)对绿色会计宣传教育 建立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得到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此笔者建议要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加强学校环保基础知识教育,在中小学增设环保常识课,在大中专学校增设绿色会计、审计专业课。应将绿色会计宣传、培训列到《全国环境初级教育行动纲要》中,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绿色会计培训工作,尽快筹办我国绿色会计刊物,以加大绿色会计实施宣传力度。 此外,笔者建议应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做到奖惩分明,用环保罚款筹集部分资金,建立绿色会计研究基金,用于奖励举报破坏、污染环境和研究绿色会计、治理污染等有功人员。 绿色会计论文:绿色会计核算研究综述 在传统的经济核算体系引导下,自然资源的毁损和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从而导致人类有效生存空间的减少,这些本来是经济价值的巨大“亏空”或“损失”,却以经济增长形式体现在传统gdp中,歪曲了经济发展的本来面貌。随着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消耗水平的提高,全球环境生产力难以为继,不能向人类提供无限的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也无法消纳人类弃入的越来越多的废弃物。从环境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现有经济体系中环境因素得不到重视,都没有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的投入、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存指数的降低)计算在内,因此所显示出来的经济效益不够准确和全面,而且极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为了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绿色核算”应运而生。改变传统的gdp核算与会计核算体系,构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核算体系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然产物。绿色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绿色会计核算,在中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构建全方位环保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行绿色核算监督,才能确保我国绿色环保战略的实施,才能更好地监督国家企事业的资源(能源)利用,才能将环境污染负荷及环境效益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为全面的计人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 一、倡导绿色会计核算,建立全方位环保体系 中国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急需绿色会计核算与绿色审计监督(简称绿色核算监督)。在中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实行绿色循环经济的体系保障,是构建全方位环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行节能降耗的绿色核算,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真实绿色财富的绿色审计监督,才能防止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实现绿色gdp增长,才能确保我国循环经济核算战略的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核算监督,是一种循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环境清洁生产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发展核算监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绿色核算监督内涵广博,包括绿色统计、绿色gdp、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融资、绿色资本、绿色税收……等核算监督。绿色核算监督已成为现今国内外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流。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刘丽君社长在《肩负媒体职责倡导绿色核算》中指出,绿色gdp核算呼唤催生了我国绿色会计核算的发展,已在我国刮起了一股绿色会计风。《中国总会计师》杂志作为中国一级财会类杂志,肩负媒体的光荣职责,早在2003年创刊第一期就推出了关于绿色会计的文章,介绍我国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核算理念;倡议媒体进一步加强对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的宣传;普及绿色经济知识;报道绿色核算和绿色会计的学术成果;探索绿色核算和绿色会计的发展方略。为绿色核算和绿色会计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全社会对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的认同,推动中国绿色会计事业的发展。 二、自然资本核算观 自然资本是认识环境和环境环保的一个新视角,环境是一种具有很大价值的资产,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然资本。将自然资本计价明确纳入资源环境与绿色核算体系中是绿色核算监督的重点与难点。把自然资本纳入资源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的观点,首先来自《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自然资本”和环境是自然资本来源的观点。世界银行于1995年首次引用了“自然资本”概念,公布了“扩展的财富”指标,并以此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中包含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大要素。而由资源、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构成的自然资本的涵义共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第二层是由动植物、微生物构成的生命系统;第三层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构成的能够给人类和全部生命系统提供服务的生态系统。因此,自然资本核算观也就是概括了为支持生命系统的生态系统的总和的绿色核算观,也就说自然资本是有价值的,要把自然资本纳入资源环境经济核算观。 三、“零排放”绿色gdp核算法 现行的gdp核算体系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没有考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因而无法真实地评价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积累。该体系还助长了一些地区为追求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并从根本上动摇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为克服传统gdp核算体系的缺陷,应对目前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挑战,利用全新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替代传统gdp核算体系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共识。在中科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绿色gdp扣减核算法的基础上,环保专家钟定胜提出了运用“可持续、效用衡量、横向可比、数据采集”四大原则进行社会总效用衡量的“零排放”绿色gdp核算法,备受人们关注。该方法针对国民经济生产中每个可能造成环境生态损害的环节都采取了虚拟环境修复措施进行弥补,因此它核算的是净社会总效用的增加情况。由于引入了社会平均治理费用来计算虚拟环境修复部门的修复费用计量核算,因此,这个核算方法不仅操作上简便易行,而且数值核算上相当稳定,基本满足数据可获得性原则和横向可比性原则,同时它又能从整体上较为准确地反映全社会经济福利的真实产出状况,可称谓真实可信的“零排放”绿色gdp核算法。 四、宏观环境会计 宏观环境会计是以国家为核算主体,利用会计核算的原理与环境经济核算的结果,对一国经济活动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使用、消耗)进行货币(辅以实物)核算。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耿建新教授与宏亮博士从宏观环境会计概念出发提出自然资源耗减估价方法进行案例分析,使入耳目一新。他们用自然资产的价值,使用未来净收入的现值估价的现值法、使用者成本补偿视同资源耗减的使用者成本法、自然资产的租金净价格法、推导出全新自然资源耗减的估价公式。把此公式运用于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神火股份”)及石油天然所行业上市公司“辽河金马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辽河油田”),具体的资源耗减估价之中,这种对自然资源耗减估值方法的适用性与可行性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在我国尚属首例。 五、森林资产会计核算 多年来森林资源的长期无偿使用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锐减,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物种减少洪水泛滥引人关注。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进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是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林业内部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森林资产管理”的实质就是实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管理,是细化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理顺林业产权管理制度、适应中国“国情”的对森林实行的科学管理。四川省林业厅财务处退休干部陶仁川的《森林资产会计》观点鲜明务实,是对森林资产“公允价值”核算方法的重大突破,使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成为可能。“以讦估促进核算”的方法(即:市场价或公允价值核算),解决了森林绿色会计核算计量难题。其核心是以产权单位(即国有、非国有林业企事业)的森林资产,经首次评估确认其价值量(即清产核资),以后按森林的自然生长规律(即生长率)来计算增值额,该方法无论理论上、具体操作方法上都有了根本性突破。 六、绿色会计应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公司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考虑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空气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球气候遭到改变,将直接危及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必将引起了会计领域的一次绿色革命。通过对环境会计在公司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将环境活动纳入公司会计核算体系,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手段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披露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公司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已成为大势所趋。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郝冀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应用能达到此目的:实现环境投资核算可以帮助其降低经营成本,避免未来的环境负债,提升公司绿色产品商誉,增加企业绿色利润及社会环境效益。绿色会计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极其复杂,它的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物流运动,即从环境资源的形成、获取,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创新的整个过程;它的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价值运动,即环境资源价值、环境资源的耗费、环境资源损失、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的经营开发收入、绿色收入和绿色利润等。 七、绿色核算研究倡议 “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是人类生命力的象征,“绿色”是21世纪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色,“绿色”以生态及环境的代名词深入人心,向一切旧传统经济观念发起了绿色文明挑战。为全面加强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课题研究,特提出绿色核算研究倡议。 1.倡议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专业委员学会的领导下成立“环境会计研究课题组”,率先组织热心于绿色核算与监督研究的专家学者,与环保专家密切合作,共同携手开创中国绿色核算研究新局面。 2.倡议树立绿色gdp科学发展观,积极为会计法及注册会计师法修改工作建言献策,建议增加绿色会计及绿色审计内容。 3.倡议开展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信息电算化研究。为严格执行环境评价法,开展企业is014000环境认证、绿色会计核算、绿色审计监督工作服务,争做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促进派。 4.开展企业环境报告披露制度研究。将争创资源低消耗、污染零排放的绿色企业的绿色核算调研列为首要研究课题; 5.上市公司要进行绿色审计,将环境审计报告书在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公布,并向社会公开承诺本公司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以便于接受股民的社会监督。 6.争做构建和谐社会绿色宣传员,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绿色核算知识,号召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从我做起,人人有责。 绿色会计论文: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绿色会计的推行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全球日益突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绿色会计变得与企业越来越相关。笔者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生态、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的深层原因,阐述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逐步推行绿色会计的必然性及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绿色会计 一、绿色会计在我国逐步推行的社会背景及必然性 绿色会计从本质上看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具体而言,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以有关环保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本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研究和实施绿色会计方面,已先走了一步。我国不论是在企业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比发达国家晚走了一步,至今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还处在千方百计地逃避环境治理责任或被动地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状态。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具有特别紧迫的意义。这是因为,在当今全球我国是生态危机、资源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是生态学上的一个重灾区,有效遏制和缓解这个危机,关乎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为此,中央早就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继而又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了措施。我国应借鉴其经验教训,政府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保护资源和治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加紧环境和资源立法,约束企业、促进企业保护环境。 而传统的企业会计由于不考虑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不反映企业的环境收益和环境损失,因而不能满足企业绿色经营的核算需要,由此建立与绿色经营相适应的会计核算模式和经营成果反映模式,将整个社会生产、交换、消费及生产主体给社会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都反映到会计核算中,建立有环境保护内容的“绿色会计”,全面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当代和未来会计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我国实行企业绿色会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绿色会计理论不成熟。尽管绿色会计有着光明的发展前途,但毕竟建立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也是一个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时至今日,绿色会计的假设、原则、核算对象、程序与方法、计量基础、成本范畴的确认、报告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更谈不上绿色会计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有关绿色会计的探讨不能不说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尤其在我国更显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尚未形成。会计理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具有规范的会计核算原则。财务会计的形成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已经有了一套得到广泛认可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如对会计主体的规定,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对会计分期的规定,对货币计量的要求等。此外,还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如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等。这些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保证了财务会计核算的统一性。而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起步于绿色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绿色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至于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的确定,有的直接套用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或者是做一些小的调整。 (2)绿色会计的计量方法尚不完善。现有会计体系仅对能用货币计量的、能用价格确认和交换的生产要素进行核算,而对企业消耗的暂时未明确权属和价格的资源和环境则没有计入成本,从一定意义上讲,现有会计体系是鼓励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区的当前利益、让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害的一种会计核算体系。现有的会计体系没有完全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其计算得来的收益也是不够真实的。会计工作本身是不全面的,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是不完整的,对社会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单纯的以市场交易价格为计量前提,不能满足绿色会计计量的需要。与财务会计相比,非货币计量方法当前还很不成熟,主要问题是计量单位多而且不统一,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尽管有关专家学者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多种估价方法。但到目前为止,各种估价方法仍处于试验阶段,还没有一种方法得到充分肯定。 (3)绿色会计报告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尚未形成,以及绿色会计计量方法尚不完善,导致绿色会计报告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目前,绿色会计尚未普遍实行,没有编制绿色会计报告的统一要求。环境信息披露基本上是企业的个体行为,具有很大随意性。 2、实行绿色会计的社会大环境还尚未形成。我国目前还尚未普遍推行绿色生产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许多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烈,甚至有些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恣意的损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再加之社会各方对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要求还不够迫切,致使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压力不够大。因此,企业还没有实行绿色会计的迫切要求。 3、未形成规范性的绿色会计的准则。我国企业还没有财务会计那样的强制性的信息披露的规定,致使大部分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绿色会计信息,更不会主动披露对自己不利的环境信息。由此,在企业绿色会计的实践方面,还需要绿色会计理论和相应会计制度的出台。 三、构建我国绿色会计的几点建议 根据目前绿色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要求企业一下达到很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我国推行绿色会计应采取积极谨慎的态度,一方面要尽早起步,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快开展绿色会计的实施工作;另一方面是分阶段逐步提高绿色会计的核算水平和会计报告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 1、完善环境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环境法规的效力。虽然我国一贯重视环境保护,从70年代末试行《环境保护法》至今已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规和政策体系。然而这些法律的覆盖面还不全面完整,各项实施细则也有待明确,可操作性不强。随着人口增长、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方面会出现更多问题。因此,在政府立法中应体现“预防胜于治理”的原则,体现前瞻性。 2、建立绿色税收。从世界经济学界着手研究“绿色环保经济”问题开始,国家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赋予了新的职责。为了从根本上使自然资源、环境得到长远的保障,增加民众环保意识,建立“绿色”生态税收制度是我国当前绿色会计实施的基础。 我国对环境污染者不是征收环境税而是收取排污费。在税收差别和税收减免方面,虽然我国现行税制中已包含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措施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建议在原税收基础上增开环境税,将其作为独立的税种,其法律地位与流转税、所得税等税种是等同的。在其下面还可以分为污染物税、环境能源税、环境资源税、环境关税。 3、加强社会和政府对绿色会计的监督。绿色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地进行披露。因此,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就尤为重要。 4、加强绿色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达国家的绿色会计研究已有20多年历史,并在实践中有所尝试。我国的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可说是刚刚起步,而实践上是一片空白。因此为了尽快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的理论水平,促使绿色会计早日与实践相结合,应积极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大力加强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以指导实践工作。 绿色会计论文:绿色会计论文 【摘 要】本文简述了绿色会计产生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并对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出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我国企业推行绿色会计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绿色会计 企业发展 可行性 对策 研究 一、绿色会计概述 (一)绿色会计产生背景分析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人口剧增致使需求增加、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接近枯竭,这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判传统会计基础上产生的绿色会计始于上世纪70年代早期,旨在为保护生态环境,研究生态环境的成本和价值、提供生态环境变化的会计信息。西方绿色会计理论中,以英国邓迪大学的格瑞?威尔士大学的霍金森、加拿大审计署的罗宾斯坦等人最具代表性,其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二)绿色会计研究的意义 1.绿色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2.企业应确立“绿色经营”理念,绿色会计是绿色经营系统的组成部分。 3.企业应确立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受托责任,绿色会计系统可以确认和考评企业的社会和环境受托责任。 4.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修正传统gdp统计核算方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企业的绿色会计核算则是宏观“绿色gdp”计算和核算的基础。 二、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有关我国环境污染经济落后与贫穷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主要根源,但依靠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仅不能改善生态环境,反而加重了污染的程度,当经济增长到达一定阶段时,对环境资源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我国的环境污染类型已十分严重,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是以环境资源为代价的。 我国对环保的重视促进绿色会计的发展 1978年,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应制定环境保护法;1982年,我国将“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写入《宪法》;1984年,中央将环保提到了“基本国策”的地位;1994年,我国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被写入《刑法》;2003年,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随之发展的绿色会计,最初的研究以理论为主,2002年启动具体实践,但相关的专业标准建设和完整的会计体系还处在完善中。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比较重视环境报告,政府管理机关是最主要的使用者,企业环境报告存在强制型和自愿型并存的局面,且以强制型居多。我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6月成立“绿色会计专业委员会”,为研究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提供了平台,促使绿色会计的尽快建立。 (一)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 1.我国目前环境资源现状的需要 目前我国环境资源东乏西富,资源配置与利用不均衡。绿色会计从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整体出发,要求企业对所拥有、使用的自然资源、对环境、资源的污染破坏及应履行的治理义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敦促企业转变“无偿使用”资源的错误观念,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 2.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基础,自然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 3.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必然结果 国际上要求企业将自然资源的损耗进行核算,计入损益,产品定价要考虑相关环境因素,绿色会计帮助企业顺应国际潮流,增强自身竞争力,更充分地参与国际竞争。 (二)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可行性 1.绿色会计是环境学等相关学科与会计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这些相关学科在我国发展已经较成熟,能够适应绿色会计建立的需要。 2.我国会计的基础规范工作日渐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的全面推行,使绿色会计可以借鉴一些理论和方法,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对环保观念的认同形成良好的试点工作基础。 3.相关法律的不断规范和完善、政府的监督和推动作用,形成我国推行绿色会计的外部政策性基础。 4.广大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绿色会计的推行形成良好的监督。 5.企业认识到绿色会计推行带来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等,会主动实施绿色会计,自愿披露绿色会计信息。 6.国际对绿色会计的不断推动,发达国家绿色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我们更多的理论经验借鉴和实务学习案例。 三、绿色会计在我国企业推行的对策研究 (一)我国企业绿色会计推行的准备 虽然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已经具备必要可行性,但还需要很多准备工作。 1.推行面临的主要困难 (1)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仅对财务领域知识掌握良好,缺乏环境、生物等方面知识。 (2)计量标准需要时间统一 我国有关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虽然“三绿工程20”,实施显效,但环境资源方面的统一标准制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3)对经济事项的反映难度增加 绿色会计计量除了用货币计量,还要对事项的原因、性质和预采取的措施、预计成本进行详细解释。 (4)税收方面的缺陷 ①没有专门环保税种,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和保护作用。 ②现有资源税,税档差距小,征税范围狭窄,不能明显调节资源的合理利用。 ③环保税收优惠单一,税收政策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 ④不同污染物间收费标准不平衡,采用单因子21收费,会使企业规避纳税。 ⑤征收方式不规范,排污费由环保部门征收,影响排污资金的使用效果。 2.推行绿色会计的前提条件 传统会计中的企业,往往只考虑企业的短期利益,对资源消耗无度。克服这一缺点,推行绿色会计,要以下列条件为前提: (1)提高全民素质,加强环保意识。 (2)企业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增强从投资改善环维护中取得效益的抗风险力。 (3)制订各种环境绩效衡量指标,完善、科学的绿色会计方法体系。 (4)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建设,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符合环境发展需要。 3.我国企业推行绿色会计应遵循的原则 以下是根据我国实际,推行中要坚持的原则: (1)长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推广实施绿色会计是长期性工作,坚持循序渐进,分阶段有步聚的进行。 (2)灵活性和边界推进原则 实施绿色会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从简单的事项开始。 (3)系统性和双赢的原则 绿色会计面临解决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形成一个系统,要实现经济繁荣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双重目标。 (4)强制性和全方位监督原则 政府及相关部门须明确规定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全社会进行联合监督。 (5)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推行绿色会计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尽量用少的成本获取较佳的效益。 (二)我国企业目前环境信息的披露 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感淡漠。美国杜邦公司有句名言:“尽量不要在地球上留下脚印”,以少用不可再生资源,将排放物减少到最低为企业发展理念。美国著名的星巴克咖啡宣称,只要是绿色咖啡,星巴克就愿意出高价购买。星巴克咖啡的ceo奥林。史密斯说:星巴克的最大成绩之一,就是说服顾客付3美元的高价买一杯“有社会责任的咖啡”。与之相比,我国多数企业对其社会责任漠视,只注重经济利益,因环保成本大,污染治理设施要么根本不建,要么不运转,不惜牺牲企业名誉换回短期经济利益。 2.我国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缺陷。目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还局限于排污申报登记、通过媒体传递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信息、在产品包装上标出绿色产品标志等初级披露方式。即使基础较好的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环境信息也不多,没有统一遵循的标准,环境信息披露少且不规范,环境报告目标过于狭隘、内容和方式缺乏可靠性、可比性和透明度,具体的环境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等状况则难以为公众所知。 3.环保实施中的成败启示。据湖南省永州市环保局科研所的数据资料显示,湖南省永州市环境污染治理显效,该市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湘江上游水质明显改善。该市九条水泥公司通过安装净回收装置治理空气污染,使得工厂职工的肺病患病率大大降低以外,并且每天可回收水泥20吨,以此估算一年可收回投资,冷水滩造纸厂原每小时向湘江排放90吨废水,严重污染湘江水质,后投资水循环回收系统,可回收再用水80吨,并利用回收系统的煤渣制砖,大大地降低用水成本的同时还取得了煤渣再生利用收益,达到了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与之相反,淮河治理污染不理想,其原因是周边的企业偷排污水,企业实施环保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是众多地区污染反弹的最大诱因。“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迹,90年代身心受害。”形象说明淮河的污染日益恶化,淮河流域的莲花味精集团2003年因偷排污水被罚款近1200多万元,据测算每偷排污水一天,就能省下近10万元的排污费。可以看出,环保措施如果能够有利的得到实施,对于企业来说是可以带来利益收入的,可以以推行绿色会计的实施为契机,改变我国企业的短视行为。 (三)推行绿色会计的对策研究 1.提高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自律意识 企业提高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可以为绿色会计的实施创造良好主观环境。 2.创新为主,借鉴为辅借鉴 西方绿色会计理论方法和企业的成功案例,结合我国实际,加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会计体系,早日与国际惯例接轨。 3.加速绿色会计准则和制度建立,规范绿色会计核算及报告形式 界定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应包括如下的一些内容: (1)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自然资源损耗: ①环境污染损失:性质如“三废”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可按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核算,而类似环保部门罚款的赔偿,可按历史成本法直接计价。 ②自然资源消耗: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自然资源超额消耗,按历史成本计价。 (2)反映企业对环境所作的贡献,包括“三废”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等的各项支出,可以通过以下账户来进行核算: ①资本投资:与环保有关的工程设备等的购买或参与环保建设投资。 ②研究与开发费用:减少企业产品自然资源耗费和提高废物利用的投入。 ④环保行政与规划费用:维护环境资源的环保支出。 ⑤补救措施费用:企业生产破坏环境,对资源环境的补偿支出。 ⑥复原或回收费用:对资源的恢复和处理废物的支出。 (3)反映企业改善资源环境而获得的收益,主要包括: ①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及因此获得减免税的收益。 ②环保方面业绩好的企业,获得国家对其发放的鼓励奖金。 ③企业通过改善环境,获得更多的投资、市场销售扩大和利润的提高。 ④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产生社会效益,增加企业的商誉。 (4)绿色会计的报告形式 披露信息的方式除单独对绿色环境要素考核,还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形式。 ①资产负债表中增加反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的内容,来披露企业因生产耗用或损害自然资源负担的社会责任。 ②利润表将与环境有关的收益和损失纳入反映系统,计算得出绿色净利润。 ③现金流量表补充内容:按照企业经营、投资、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顺序进行,如购买环保产品产生的现金流量、支付给工人的环境污染补贴费、购买环保用固定资产如排污设备等产生的现金流量、创建绿色商标的耗用现金,保护环境所进行的筹资而产生的现金流量等。 4.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国家对资源使用应坚持有偿原则,给出明确的价格信号。 5.运用绿色会计理论进行投资估价绿色可行性报告可以帮助投资决策,避免重复性投资和造成环境污染投资。 6.进行企业试点,逐步推广选择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在某些地区或行业作为试点内容,最后推广、普及。 7.加大绿色会计宣传教育的力度 保证绿色会计的实施,要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大学中增设绿色会计、审计专业课,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绿色会计培训工作,创办中国绿色会计刊物。 8.推行奖惩制度 严惩污染破坏环境行为,奖励实施绿色会计、治理污染的企业和人员。 9.加大绿色审计力度 环境审计可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加强环保工作,改善保护环境,有效利用资源。 10.关于改革我国税制的思考 (1)国际经验对我国实行绿色税收政策的启示 欧盟许多国家实行绿色税收政策,对废气、废物排放征收环境税、对一般性废弃物和污染征收成本支付税。借鉴国际上环保税收政策,我国实行绿色税收应该做到: ①绿色税收政策不应加重纳税人的总体负担 执行绿色税制应保持纳税主体现有的总体税负基本不变,开征环境税时,降低企业其他税赋,将企业缴纳的环保方面的收费并入环境税中,避免重复征收。 ②新开征的环保税要达到税收的横向与纵向公平 本着“谁污染谁纳税”与“完全纳税原则”,保持新开征的税种与现有相关税种相互协调配合,形成绿色税收调控体系。 ③征收的环保税款要专款专用 财政部门编制专门的预算,审计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2)税制的具体构想 针对现在过度消费自然、低度消费人力的情况,可以增加对环境资源使用的课税,减少与劳动和资本有关的课税,调整现行税率税目,具体如下: ①扩大消费税的课征范围,包括用难以降解和无法回收利用的材料生产的产品、预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各类包装物品、一次性使用的电池及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等产品。 ②适当提高汽油、柴油、鞭炮、焰火等污染性产品的税率。 ③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除土地、矿产、森林,要将草原、滩涂、地热、大气、水等纳入进来,调整税额,将对资源的利用的相关环境成本考虑进来。 ④征收一些与环境相关税目,如交通拥挤费、污水排放费、废弃物税、水污染税、空气污染税、燃油税和垃圾费等。 ⑤不违背wto原则的前提下,对有碍于环保的进口产品和设备采用高税率。 绿色会计论文:绿色会计浅探 摘 要:绿色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重要分支,在近十年来发展较快,我国也在近几年着手研究绿色会计。绿色会计要求我们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这更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会计;传统会计;环境资源 绿色会计(greenaccounting),也称为环境会计,是将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传统的会计学相互结合,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形式,辅之以实物计量和文字表述,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 1 绿色会计产生的动因 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日益先进的现代工业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已呈现出日渐衰竭的征兆,从而使全球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被动摇。为解决这一矛盾,部分西方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1971年,比蒙斯(f.a.beams)在《会计学月刊》上发表了《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1973年,马林(j.t.mar lin)在《会计学月刊》第2期上发表了《污染的会计问题》,从此绿色会计的研究和发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环境问题受到关注;1999年,联合国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各国政府纷纷研究建立本国的环境会计体系,我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2001年6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阶段。 2 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 绿色会计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针对传统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对环境问题的无能为力而产生的,其与传统会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传统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和反映是不完整的,而绿色会计则弥补了其不足。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按照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原则、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会计核算中得不到反映,从这一角度来说,传统会计所反映的内容是不完全的。绿色会计则从生态环境和整个人类的活动出发,围绕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费的补偿为中心,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有效解决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2.2 传统会计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的计量存在缺陷,而绿色会计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完善。在传统会计中,只有存在财产所有权的东西才有价格,才能以货币进行计量,才能在企业的会计账表中得以反映。而如空气、海洋、臭氧层等对人类至关重要但无所有权的事物却不能成为传统会计核算的内容,企业对这些事物的使用和损害并不记入企业的经营成本,这不仅使企业的成本虚减,利润虚增,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默许”无疑可以视为是对以牺牲环境来取得目前利益的行为的一种鼓励。而绿色会计则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是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财产”,必须赋之以价值和价格,并对其损耗予以补偿,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 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传统会计相比,绿色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认为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会计要素的变化 绿色会计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考虑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会计,因此笔者认为在会计要素的划分上和传统会计保持一致,即应划分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但在具体内容上应有所不同。例如在资产要素中,绿色会计应设置“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损耗准备”和“环境资产净值”;在负债要素中应设置“环境负债”,包括应付环境资源损耗费、应付环境资源保护费和应付环境污染治理费;在所有者权益要素中设置“环境资本”;在收入要素中设置“环境收入”,核算企业因采取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而由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企业回收处理的“三废收入”,其他单位和个人交来的环境损害赔偿或罚款收入;在费用要素中设置“环境费用”,在利润要素中增加“环境利润”等等,用以核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环境相关的经济业务,这也是承认环境具有价值的必然结果。 3.2 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的变化 3.2.1 会计假设的变化。传统会计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绿色会计的核算内容同传统会计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适当调整其会计假设分属必然,但不必另起炉灶,因此笔者认为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可以确定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多元计量。多元计量假设是指在绿色会计核算中,以货币计量为主,但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很多时候不能以货币计量,因此应以实物、百分数或指数计量等作为辅助方式,在某些时候,还可以用图表和文字附注加以说明。 3.2.2 会计原则的变化。鉴于绿色会计核算内容及其假定的变化,其会计核算原则也应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会计原则的同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 政策性原则是指在绿色会计的核算中要充分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正确处理企业利润和环境资源保护、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社会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要求企业必须站在社会的角度、站在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社会对企业的评价必须舍弃当前单纯以企业的经营利润为标准的观念,代之以企业所创造的绿色利润。同时,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有利于国家的管理和宏观调控。 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绿色会计核算体系中,政府相关部门或组织应对企业最低限度的环境资源信息披露做出明确的、强制性的规定,同时鼓励企业尽可能多的向社会公众和政府相关部门或组织提供环境资源信息。 3.3 绿色会计的计量和披露 绿色会计的计量是指将涉及环境资源的经济事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但环境资源的价值在计量中存在一定难度。一般情况下,环境资源的价值计量可以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和模糊数学法等,直接市场法又具体包括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防护费用法、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等。 绿色会计披露的会计信息是为了向有关各方提供准确有效的绿色信息,以满足决策者分析、决策的需要。它从总体上可分成两部分,一是在企业的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具体披露企业本期发生应记入本期损益的环境支出和与环境相关的资本性支出;二是在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执行的环境政策、实施情况以及企业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长期目标等。 绿色会计论文:加强绿色会计发展助力低碳经济发展 摘要:低碳 经济 发展 在后经济危机时代风起云涌。资源的紧张和环境污染的扩散,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资源环境问题。绿色 会计 作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加强资源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日益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从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剖析了绿色会计在我国实施实施中存在的制约问题和理论实务中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解决绿色会计实施问题的对策及建议,促使绿色会计在我国更快、更好的实施,以实现经济、社会、人与 自然 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会计;绿色信息披露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 (二)树立绿色经营理念 企业 在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那样的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 经济 行为。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情况下,只要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够带来纯利润,只要这种经济行为的边际利润大于零,企业就会选择这种经济行为,甚至会扩大经济规模。但是企业在新的运营形式下,考虑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成本结构必然发生了变化。在绿色成本核算要求下,企业必须为牺牲和维护环境付出代价。因此企业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就必须考虑这部分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对于企业的总成本(包括绿色成本)有一个综合的测算。在此基础上,企业的管理者才能决定是否扩大生产和生产的规模,以使企业的该种经济行为达到一种最优的环境污染水平。 (三)完善绿色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是绿色 会计 核算发挥重要影响的主要途径。要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的质量,还要尽快大力 发展 和完善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及报表。绿色会计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利用资源是否有效、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成本的发生情况、环境损益形成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等。绿色会计报表包括绿色资产负债表、绿色成本报表、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排放表及环境政策报告。由于目前企业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还处于认识和起步阶段,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模式,即在现行会计报表内增加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披露。即单独设置“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权益”项目,分别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及现金流量表项目中,再单独设置“绿色成本”和“绿色效益”项目,列示在利润表中。让报表使用者在了解企业财务业绩的同时,知晓该企业的环境状况。同时,企业还应在会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如企业的绿色会计政策治理措施企业的资源环境管理系统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情况及处理措施企业采用的环境标准及其变化对数据的影响企业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其效果企业对有害的环境影响结果进行保险,以及政府对此补助金的运用情况,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四)加大绿色会计的宣传和 教育 力度 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要广泛开展可持续理论、绿色会计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国家行政部门和企业的环保意识,以促使政府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促使企业认识环保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自觉建立并实行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提高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使绿色会计逐步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接受。 (五)完善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 绿色会计实务操作存在的问题,反映出绿色会计理论的不成熟。绿色会计所依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多元化,尤其在计量环节上没能突破,使得当前绿色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如果政府或相关部门能结合当地引导会计理论界在绿色会计方面加大研究,成立绿色会计理论及应用专题课题组,认真研究得出相应成果,将会提高我国企业绿色会计理论水平,促进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更好地结合。一方面,我国绿色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迫切需要积极参与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如能在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方面加以适当地引导,加强环境、资源、生态经济与会计等多方面理论研究的合作,将会提高我国的绿色会计理论水平,促使绿色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相结合。 三、结论 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应对 金融 危机已成为全球共识,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撬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杠杆,但目前, 绿色会计论文:浅论循环经济中绿色会计的应用展望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会计应用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换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要求进一步完善绿色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企业的决策者们提供更加详细的绿色会计信息。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提出要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绿色会计变得越来越与之息息相关,其实际应用也相应有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拟对现实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如何更好地应用绿色会计作一研究和展望。 一、发展循环经济为绿色会计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 循环经济的 “3r”原则(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的排列是有科学顺序的。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旨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旨在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拉长资源利用链条,减少废物排放,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尖锐冲突,从而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赢目标。 总之,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就是要改变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客观上为进一步应用绿色会计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二、循环经济中绿色会计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绿色会计的本质 绿色会计也称环境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是环境学科、社会学、会计学相互渗透融合产生的交叉性学科。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从而使资源环境和社会效益通过会计核算清楚明了地反映出来,以便于评估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代价,从而有效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之路。 (二)循环经济中绿色会计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国环境发展现状的需要。当前中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等,如果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不注重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与环境的治理,必将从根本上制约经济的发展。绿色会计能从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整体出发,要求企业对所拥有、使用的自然资源、对环境、资源的污染破坏及应履行的治理义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敦促企业转变“无偿使用”资源的错误观念,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使循环经济得到可能。 其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必然造成过度开发消耗资源;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这些都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 最后是真实披露企业经营信息的需要。绿色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能较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成本,准确地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从而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二)循环经济中绿色会计应用的可行性 1.我国已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法律环境。绿色会计对象的价值能够被准确计量是绿色会计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条件,而环境标准则是绿色会计计量的起点。近些年来,我国重视环境法制建设,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除《环境保护法》外,还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渔业法》、《农业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等。除此之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 2.我国已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社会环境。2001年1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 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提出建立我国的《环境会计制度》内容框架应着重对环境支出的界定和规范等建议。同时,我国政府代表也已经多次参加了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的讨论,财政部会计司在答复联合国财务国际环境会计法律法规情况的调查时,也认为企业对为减少和防治污染及恢复环境而发生的成本费用、因污染而发生的费用损失、因污染而发生的社会成本进行披露是很重要的。另外,发达国家绿色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我国提供了更多的理论经验和实务案例。 3.我国已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主观环境。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迫于政府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企业环境信息。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旗下的朝日啤酒集团自1997年开始每年发行《环境报告书》。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想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得到市场的认同、得到社会的认可,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更不容回避。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绿色会计的应用展望 (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信息披露制度 尽管在循环经济的大前提下,中国已制定并颁布了不少环境法律法规,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体系。鉴于此,应加强绿色会计的立法工作,将绿色会计纳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绿色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将它付诸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同时应相应的会计制度,使绿色会计更具实践操作性。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强制规定:环保部门和污染企业向全社会公开重要环境信息,为公众参与污染减排工作提供平台。但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及披露形式的准则,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一些,也无相关标准去衡量其信息质量,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反而影响披露效果。 (二)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绿色会计审计制度。目前中国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都没有设立环境审计组织,在《审计法》和其他审计法规以及审计规范中也未作环境审计的相应规定。当前首要的工作就是制订绿色会计审计法规,建立绿色会计审计制度。 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可以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也可将其作为考核社会责任、社会效益的主要方面。 (三)要建立健全绿色税收制度 绿色税收也称环境税收,是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为目的,建立开征以保护环境的生态税收的“绿色”税制,从而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早在1960年代,荷兰就把绿色税收引入了税制,是世界上最早开征垃圾税的国家之一,2006年荷兰绿色税收收入约占总税收收入的14%,占gdp的3.2%。瑞典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征环境税的国家之一,主要是对能源及对其他与环境有关的物品的征税,它的绿色税收规模较大,约占其gdp的13%。在“中国财税论坛2005”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透露,“十一五”期间的税制改革,将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制订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这意味着,在我国“绿色税收”已经提上了税制改革的议事日程。 (四)要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形成良好氛围。 实施绿色会计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绿色会计就容易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所接受。除此以外,还要加强企业领导、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及环境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更新传统的知识结构,引导他们对绿色会计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够充分认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密切联系,建立健全适应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循环经济概念的深入人心,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融入绿色会计的理念及方法,必然成为当代和未来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 绿色会计论文: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小议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建立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高消耗低发展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也应该发生转变。绿色会计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区别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用绿色会计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真实的反映了环境因素给国家和企业带来的影响,促使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采用绿色会计进行成本核算,虽然我国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一些条件,但是仍然存在着部分空白,为此要加快建立绿色会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知识经济 绿色会计 会计核算 序言 知识经济浪潮下,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使人类经济能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使经济达到稳定增长,又不使社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人类同自然资源统一协调、保持良好关系和最佳状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仅着眼于自然资源和谐利用的问题,更加强调在自然资源使用上的公平问题,这样就必须把会计主体视野扩大到主体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社会生态环境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中,来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这样“绿色会计”就应运而生了。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度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建立与世界经济接轨需要的绿色会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为我国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此时,绿色会计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绿色会计相关定义解析 (一)绿色会计的定义与内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修正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指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协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其目的在于改善社会资源环境,提高社会总体效益。出其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会计处理中,资源和环境具有“资本”性质,这种资本的价值在于能向人造资本转换,随着这一转换,它自身价值也在逐渐减少。因此,绿色会计要计量这两种资本的转换过程,并确定最佳的转换比率,以利于保护社会总资产的平衡。 2、绿色会计会计处理不仅包括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基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包括与企业有关的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料、废弃物以及随后的处理。 3、绿色会计的创建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增加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指标,需要揭示企业对资源环境的责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评企业财务管理的业绩。 4、通过绿色审计,帮助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确保所有的环境政策符合要求,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绿色会计的本质 绿色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管理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生产活动中所涉及的环境要素及其结果进行计量、记录、披露与评价的信息控制系统。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总体说来绿色会计目标分主要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1、基本目标,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即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具体目标,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会计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尽可能为社会提供企业环境披露的有关信息。 (四)绿色会计核算的内容 绿色会计核算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它更强调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有偿使用,具体而言其核算内容主要有: 1、自然资源损耗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资本”消耗成本。前者指企业在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中对自然资源超定额消耗的损失;后者指除人造资本以外的可用货币计量的自然资源。 2、环境污染损失 主要指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如农田,渔塘及淡水、自然景观、工农业、居民生活区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其损失数据可根据赔偿费及罚款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也可按避免或重置成本核算取得。 3、环境保护支出 反映企业对环境保护所作贡献,包括在“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工作、生活环境的各项支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账户来进行归结核算。①投入资本;②业务费用;③研究与开发费用;④环保行政与规划费用;⑤补救措施费用;⑥复原或回收费用。 4、环境保护收益 反映企业从环保中所获取的收益。通过对收益的核算,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环保支出效益情况,从而鼓励与鞭策企业改善环保工作收益,它主要包括: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所得到的收益;企业的绿色产业计划对各项投资的吸引;消费者因乐意消费该企业的绿色产品而导致的利润上升,以及股票价格上升而带来的收益;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所带来的一系列无形资产、社会效益及政府奖励。 二、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在会计体系中建立绿色会计,披露环境信息,推动政府和企业将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决策,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需求的膨胀,造成了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过度开发和污染自然资源,从而加剧了我国资源与环境的恶劣形势。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绿色会计则把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以及解决其它资源生态问题当作自己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去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2、建立绿色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企业发展内部环境而言,我国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即以原料、燃料的大量投入来推动产出。结果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消耗和过度污染,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致使环境极度恶化,从而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与环境关来密切,社会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通过绿色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使企业健康发展,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通过绿色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才可使企业健康发展。绿色会计的构建有赖于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的提高。 从企业发展[论文之家外部环境而言,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清新的生活环境要求日趋强烈,保持良好的环境已成为企业健康发展中函待解决的问题。企业应该为环境污染特别是由它自已导致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如果企业为环境保护作出诸如治理污染、采用符合环保标准的新型设备、研制新型绿色产品,那么企业将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公众会把企业环境会计报告作为他们就一个企业的形象作出评判的依据之一,甚至会由此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倾向,因此企业将过去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是势在必行。 3、建立绿色会计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在衡量国民生产总值时,未将社会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资产列入资产核算,从而使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在某种程度上虚增国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在衡量企业成本时,传统会计只计算人造成本往往忽视不能计价的“自然资本”,使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获取“私利”,虚增其利润。对企业来说,由于未考虑生产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社会带来的危害,事实上内部损耗减少了,但费用转嫁给了社会。而绿色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加入环境资源成本,从而能较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使企业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促使企业加快发明创造挖掘的步伐,使企业在少污染或不污染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产出,从而降低“自然成本”,维护社会资源环境。 4、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提倡或要求其企业对外披露绿色会计信息。作为我国企业要和国际现代企业制度靠拢,那么就必须建立自已的绿色会计体系,并对外披露,这样有利于国外对我国企业的了解,更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具体而言: ①大量外资进人中国,要求我国建立绿色会计体系。由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其国内的一些污染严重、破坏、掠夺自然资源的企业和生产项目通过对外投资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当成其“污染避难所”,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剥削”。我国只有建立了自己的绿色会计体系,要求外资企业公开、披露其绿色会计信息,才能使我国免于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 ②建立绿色会计体系可以防止外资企业资本流失。绿色会计要求把企业利用的“环境资源成本”计人其产品成本,这样就可以正确地计算出外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 ③建立绿色会计体系可以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我国企业到其他国家建立企业,应自觉地公开,披露其环境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外经济合作更持久,更具效益。 5、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效益要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由于经济活动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联系在最初阶段却表现的与实际情况相反,所以让人们觉得似乎经济效益的取得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基础上是合乎情理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由于企业是一个理性的组织,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它很难将眼光放得长远,即使有一部分企业认识到这一点,由于生态建设和绿色会计持续运作模式单一,因此,靠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努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国的绿色会计需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全国财政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实现。 6、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下会计不仅要为微观经济服务,而且要有助于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要兼顾社会利益。绿色会计不仅只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来等进行反映和控制。其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有经济性信息而且有社会性信息;不仅能为企业自身服务而且能为社会大众服务。它是一种微观自主、宏观顾及的“微观—一宏观共振型”的会计模式,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助于会计改革和发展。 (二)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可行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会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条件也已逐渐成熟,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可能性。 1、我国实施绿色会计已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环境 我国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防治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除此之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总之,从会计环境的角度来说,这些法律、条例和政策已构成了绿色会计所需的法律规范环境,这表明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实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2、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绿色会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我国政府和企业已经意识到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些为我国绿色会计的建立和实施指出了方向。 3、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绿色会计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自然资源市场也开始逐步建立和健全。在自然资源市场上,国家或代表国家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和提供者,勘察企业和开发利用企业作为需求方,购买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并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调控。另外,随着企业对环境保护所负责任的社会化,企业要从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方面来考虑其经营决策和管理方法,通过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核算来真正提高效益,这些都为绿色会计的实行创造了条件。 三、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对策 建立绿色会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建立绿色会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绿色会计的规范标准 1、在《会计法》中增加绿色会计的内容 将绿色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将它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自然环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有使用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果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对受侵害的人群给予相应赔偿,那么该赔偿必然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样,企业的环境行为后果就应该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就能通过财务报告反映企业环境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公允性得到真实反映。为此应该进一步完善会计法、环境法规,使企业绿色会计内容纳入会计法,这是实施绿色会计根本法律保障,是将会计理论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2、完善会计准则。 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绿色会计财务报告必须披露的内容,披露内容主要有:①环境问题类型企业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案;②企业自定的环境排放指标以及企业如何对待这些指标;③根据政府法律规定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按照政府要求达到的程度,环境保护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④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已资本化了的数字及摊销情况。另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可揭示环保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同时反映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等内容。 此外还要增强信息披露透明度。确定并公布重污染行业及重污染企业名单,对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提出重点要求。建立全国性的上市公司环境报告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公布企业的环境信息。 3、建立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使绿色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 (二) 提高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 环境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全面丰收。必须提高企业环境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为环境会计的实施创造良好的主客观环境。只有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像并加强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才能真正达到绿色会计的最终目标,从而使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协调一致 (三)完善社会责任的考核体系,加强监督 绿色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的进行揭示,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加强监督,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等方面的监督。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强化对绿色会计的再监督。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应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以取信于社会公众,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四)确立绿色考核和奖惩制度 推行一项新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使其具有一定的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绿色会计制度,政府部门必须明确、强制性规定企业对环境资源信息做出最低限度的披露,通过奖惩制度将企业的自觉性和政府的强制性结合起来。但目前由于与绿色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以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做到奖惩分明,用环保罚款筹集部分资金,建立绿色会计研究基金,用于奖励举报破坏、污染环境和研究绿色会计、治理污染等的有功人员,从而推动我国绿色会计早日实现。 (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绿色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科学交叉渗透而成。复杂的、多元化的产权关系,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让企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相关学科知识,从而使国家有关环境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绿色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 四、结束语 建立和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为此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紧制定绿色会计的规范标准,完善绿色会计的外部环境,加强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一套可行的监督机制。建立绿色会计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绿色会计论文:浅析绿色会计 摘 要:绿色会计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绿色会计的研究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要求我们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个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会计;理论构成;必要性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 绿色会计,也叫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换言之,是指主要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 二、绿色会计的理论构成 (一)绿色会计的目标 绿色会计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目标,就是促使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二是具体目标,就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记录会计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尽可能为社会提供企业环境披露的有关信息。 (二)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 主要是指改善资源环境的投入与产出。投入一般包括研究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科研活动的支出,对“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的支出等。产出一般包括从生态环境建设、环保治理中所取得的收益。 (三)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 在绿色会计中,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是起变化的。(1)会计假设的变化。绿色会计的核算内容同传统会计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笔者认为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可以确定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训分期和多元计量。(2)会计原则的变化。鉴于绿色会训核算内容及其假定的变化,其会训核算原则也应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会计原则的同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则。 (四)绿色会计的计量 1.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环境质量脱离环境质量标准对人类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因劳动者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而给生产直接带来的损失或收益(可用前述市场价值法加以估算),而且还表现为医疗费开支的变化等,该方法就是专门评估反映在人身健康上的环境价值的方法。为避免重复计算,人力资本法只计算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导致的医疗费开支的变化,以及因为劳动者生病或死亡的提前或推迟而导致的个人收入变化。 2.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在被评估环境质量低于环境标准要求时,假如无法治理环境污染,则只能用其它方式来恢复受到损害的环境,以便使环境质量达到环境标准的要求。将环境质量恢复到标准状况所需要的费用就是恢复费用一一重置成本。直接市场法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明确的因果关系基础之上的,所以评估结果比较客观,但是,它不仅需要足够的实物量数据,而且需要足够的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数据。如果在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带来的损失或收益中,相当部分根本没有相应的市场,因而也就没有市场价格,或者其现有市场只能部分地反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的结果,在此情况下,直接市场法的应用或者不可能,或者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在我国推行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生态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空气、水、土地及原始森林自然资源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以及它们的子孙后代所共有的“特定资产”。这些“特定资产”应当被确切计量,赋予一定的价值。建立一种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的新会计模式已势在必行。 2.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当今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社会环境已成为企业健康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看,如果企业考虑了环境对其自身发展的影晌,对自身发展的行为已作了规范,那么在将来便不会因环境成本费用大增而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明显的优势。 3.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成本的需要。按照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并未考虑环境因素,环境污染造成的破坏损失及环境收益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反映。通过建立绿色会计,可以从宏观上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民营企业在管理上还比较落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本文针对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着重分析了其薄弱环节,并提出加强措施。 民营企业是相对于国营企业而言的企业实体,包括私营、个体、合作制及民间资本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规模取得了巨大的增长,已经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对于它的发展前景,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持乐观态度。但是,正当人们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取得的空前成功而击掌欢呼的时候,我们也必须看到民营企业在管理上还比较落后。有若干个因素将会阻碍民营企业的未来增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回收和分配五个环节。资金的筹集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和发展;资金的投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力;资金的耗费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能力;资金的回收影响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资金的分配决定企业的消费和积累以及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各方利益。可见,财务管理已经渗透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 据《产经新闻》2004年9月4日报道,1997年~2002年,我国民营企业自筹资金比重由33.1%上升为42.7%,贷款资金由38.9%下降为22.6%。2003年,国际金融公司(IFC)曾在中国做过问卷调查,30%的大型私营企业认为,金融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40%的中小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资金短缺现象普遍,融资成本过高,尤其在企业谋求规模化发展的情况下非常明显。其中,融资渠道不畅主要体现在获得银行贷款难。 1.银行对民企贷款金额小、期限短,贷款困难重重 就江苏和浙江这两个全国民企经济发展居于前列的省份来说,江苏省1999年银行对民营个体经济贷款额占各级贷款比重为4.8%,2000年有所增长也不过5.2%。浙江商业银行的比重略高为8.2%,江苏无锡市2000年新增民营企业6700户,注册资本为50.24亿元,但民营企业新增贷款仅为0.4亿元,参加银企合作的20家绩优民企中,得到了贷款的仅三家,贷款额仅700万元。 2.从贷款总额度上讲,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 贷款期限上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向民营企业开放建设贷款项目,因而民企经济只能获得一年之内的流动资金贷款,不能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还有,民生银行作为中国首家主要为非公有制企业入股建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民企,但是其贷款规模太小,2000年6月民生银行各项存款和贷款的规模分别是397.6亿元和243.6亿元,占同期金融机构全部存贷款规模的比重仅为0.33%和0.26%。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被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所困扰。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自身的原因。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信贷标准。而且,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资信相对较差,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取得抵押担保贷款困难。二是体制上的原因。民营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差异,造成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距离,银企联系不强,使民营企业获得贷款困难。三是民营企业数量多、地域分散、相对规模小。这就形成了其融资需求总量庞大,但每笔金额却偏小,资金需求分散、周期短、随机性大的特点。这使得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审核、发放、催还及提供存取、代收、转账等服务时,需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由此影响了一些金融机构包括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二)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1.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 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 2.追求短期目标 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 3.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主要表现在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上,不做前期的市场调查及对未来风险的预测及防范,只看到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分散风险作用和将企业规模做大的虚荣成就感,而忽略了企业扩张与其资金实力、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矛盾,忽略了跨地区、跨行业乃至跨国的多元化经营是需要条件的,且多元化经营也不一定能满足人们分散风险的初衷,反而可能导致财务分散、风险增大。事实证明,在世界经济500强中,没有几个企业是靠多元化经营安身立命的。 (三)财务控制薄弱 1.缺乏现代的财务管理理念 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尚未建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概念。这一切反映在财务管理目标上,就是未能确立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反映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便是滋生了许多不科学的做法,比如,筹资时不权衡资本成本,不考虑资本结构;投资时不测算风险报酬,不分析现金流量等。 2.相关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素质水平整体偏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目前,不少民营企业会计账目不清,弄虚作假,信息失真,一方面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所导致;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从总体上讲,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理财观念滞后,理财方法落后,习惯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会计监督意识淡薄,导致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会计控制薄弱,监管不力 内容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会计控制的薄弱、监管不力。具体表现为: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违反现金管理制度,常有超过规定限额的现金支出未按规定通过银行结算和坐支销货款现象发生;固定资产管理失控,固定资产增减不记账,日常核算中不计提或多计提折旧,账面与实际严重不符;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成本控制水平落后,成本费用核算不实等等。 4.财务控制薄弱,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 有些民营企业不能控制资金的流动,造成资金闲置或因缺乏资金陷入财务困境;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因片面追求市场占有率,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且对应收账款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造成对应收账款管理上的巨大风险;对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对原材料、产成品、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5.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成本管理严重弱化 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管理知识相对匮乏,仅有简单的会计常识,在成本的控制方面缺乏经验和措施,不能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成本费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6.不注重日常的资金管理,企业资金严重沉淀 很多民营企业缺少资金使用的长、中、短期计划,缺乏现金流量管理观念,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特别是在经济繁荣时,企业可选择的机会多的时候,更容易忽视财务管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隐匿在盈利光环下。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企业宣传广告开支过大,产品成本提高,经营现金流入量锐减,或是新上项目见效慢,原有业务资金告急,或是债务到期,财务风险加大等等情况出现时,问题与危机就充分暴露出来。 二、优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作出正确的融资决策、拓宽融资渠道 管理层在不同发展阶段,应制定相应的各有侧重的融资策略。在种子期,因不确定的因素大,风险极大,此时应以内部融资为主,如自己出资和亲朋好友出资为主,适当接受外部机构,尽量减少业绩负债;在创业期,为了加速抢占市场,资金需求量较大,然而由于刚刚开始经营活动,整体风险仍居高不下,此时,企业资金融通要以股权融资为主,包括吸引外部风险投资入股,同时,高度重视企业的现金流量、贷款结构和财务成本;在扩充期,由于企业步入成功企业行列,承担风险和融资成本能力大大提高,此时应以债务融资为主,以期最大限度分散风险,降低成本;在成熟期,企业有大量销售利润和经营资产,承担风险和成本的能力与前几个阶段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此时企业应从自身资本结构出发进行融资。 同时企业还应注重融资效率分析,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如票据融资、动产担保、股份合作制等,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加入集团获得资金,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和大企业发展密切的技术经济合作,从大企业那里获得资金支持。 (二) 稳健理财, 切忌盲目扩张和分散投资 中小企业强烈的成长意愿与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及管理能力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其理财思想须较大企业更为稳健,切忌操之过急,盲目扩展。首先要避免将流动资金全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这样很容易导致营运资金周转上的紧张。因为影响企业产品资金回笼的因素很多,不应将流动资金的希望寄托在贷款上。其次,要注意适当分散投资风险,但要避免盲目多元化经营,不要把资金投向与本企业完全无关、管理者不具备知识、经验的领域。因为分散投资很容易导致原有经营项目上营运资金周转的困难,而新的投资项目又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缺乏必要的经营能力和管理经验,无以建立竞争优势。为了不影响原来的项目经营,在进行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或多样化投资之前,必须首先筹措必要的长期资本。 (三)树立现代财务管理观念,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与“会计”不分,财务管理从属于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往往仅限于营运资金管理。在财务管理已取代生产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核心的今天,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为此,民营企业应重视财务预算和营运资金管理、财务控制等工作。从大局把握企业经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并要在思想上提高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再认识,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同时,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民营企业还应聘请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这些财务人员的责任不仅限于对企业资金、资产的记录,其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已有资金的控制、对各项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进行合理的管理上,应能从较高的理论角度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从数字变化的表面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活动,为改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四)明确组织结构,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实现分层理财 民营企业创业之初的组织架构一般为所有权与经营权一体化的业主制,也就是说企业的所有经营管理事项全部由企业自行掌控。但是由于企业主往往不具备财务管理的能力,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不能切实发挥其对企业运作的指导作用,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将借助于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借鉴的关键点是:所有权与经营分离,切实做到权责分明。比如,企业财务按管理主体大致分为四个层次:出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执行者,财务管理人员处于管理者层次,凭借其财务专业知识负责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同时,在财务管理上既要坚持财务集中,又要坚持民主理财,实行财务多人签批,分别审查。比如在动用现金上,尤其是巨额现金时,应由董事长、总经理、财务经理、主管会计分别审核签字,维护财务安全。 在内部控制方面,应当对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职权、凭证资料的签署、传递、汇集流程、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编制与报送事项做出明确的规定,重大开支和日常零星开支的财务账应增加其透明度,出现财务不清问题,应共同协商解决,不能私自处理。最终,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稽查制度。 (五)加强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民营企业必须建立科学、严谨、实用的成本管理机制。 面对民营企业成本管理严重弱化的问题更加应该建立成本会计制度,确定成本费用会计处理原则和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同时,通过预算和考核,落实企业成本目标和责任。在业绩评价考核工作中,要把成本指标作为一个层层考虑的主要指标,从而保证成本目标的顺利完成。成本考核的范围,不仅要考核产品制造成本核算,而且要考核产品的质量成本和责任成本,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侧重于简化成本核算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从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 (六)加强资金管理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金,而企业的资金毕竟是相对有限的,这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及时解决民企资金问题,对其发展影响重大。一是压缩产品资金占用,降低存货占有资金,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与资金的最佳结构;二是应建立销售收款责任制,调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要制定销售与收款同步发展的管理措施,确保销售款的及时回收,杜绝销售人员只管签订合同而不管实际收款的情况,这是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有效措施;三是确立多元化融资意识。在筹资活动中,应建立活而不乱的资金循环机制,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适度负债经营,保持良好的融资信誉;加强资金的监管,合理使用资金,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部门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分析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有效配合。 (七)建立灵活的财务激励机制 民营企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二次创业时,应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走出少数人所有、家庭式管理的封闭圈子,放弃产权上的独占,从构建企业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允许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内部利益分配。在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流程中,人才作为生产力的要素在民营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突出,而且某种程度上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人才成为民营企业主要的资本构成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建立针对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关键技术人员的产权激励制度,如员工持股计划,经营者持股和股票期权等方式来调整企业内部财务利益结构,是关系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稳定员工队伍特别是人才队伍的决定性因素。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财务管理是民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只有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才有可能使企业经营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促进企业大发展。但由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其财务管理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从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制度、投融资、人员素质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民营企业;财务意识 1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 1.1 财务信用观念淡薄 (1)财务管理观念陈旧。 首先,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大部分业主根本无法掌握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法。其次,多数民营企业尚未建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观念。再次,会计人员素质水平整体偏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2)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民营企业恶意逃避贷款债务,使贷款机构感到贷款风险太大,从而降低了对这些企业贷款支持的积极性。此外大多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及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不透明。会计信息缺乏可信度,导致企业社会的信誉度和认知度低,从而引起担保难筹资难等一系列问题。 (3)风险意识缺乏。 民营企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民营企业的自身素质的缺陷,使其在经营管理中可能要遭遇更大更多的风险。而一般民营企业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业务上,很少真正关注上述风险的存在,没有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机制,更没有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切实控制和降低风险。 1.2 财务制度不健全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彼此之间“三角帐”多,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 (2)成本管理不实用。 一方面,多数民营企业采用精打细算,减少浪费等措施控制成本绝对额。然而,有些企业走向极端,过分追求产品成本绝对额的降低,甚至不惜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达到目的。从长远来看,势必减少企业利润。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管理知识薄弱,难以确定企业生产的盈亏平衡点,在相对成本的控制方面缺乏经验和措施,不能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成本核算方面也十分粗放,这对安排产品品种、调整生产结构十分不利。 1.3 融资困境 (1)融资结构不合理。 与国有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要低得多,主要以内源性融资为主,外部融资很少。外部融资中银行贷款是主要的,权益融资占的比例很少。 (2)融资策略不科学。 不能按照资本结构最优、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行融资。很多民营企业只要能融资,就不考虑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民营企业不计融资成本争着去一板市场和海外上市,但其实很多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最大化。很多民营企业在民间借贷的利息率比银行利率高得多,但民营资本的平均本收益率一般都远低于这个比例,因此这种高成本债务会降低股权收益,减少企业价值。 (3)国家相关政策缺位。 首先,国家没有专设民营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向民营企业倾斜的不多,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其次,尚未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贷款的抵押和担保难以实现。 1.4 投资决策缺陷 (1)投资环境差。 ①投资领域准入问题。目前,民营经济在社会服务业以及国有产权交易领域的投资进入很少。尽管民营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较高,但投资主要流向了劳动与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领域。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大型制造业领域投资不足。②投资服务环境不完善,民营投资行为存在着种种扭曲、失灵。③投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现行投资政策体制条件下,民营经济的投资交易费用、投资资金成本与投资税费负担相对较重,严重制约了民营投资收益的提高。 (2)短期行为制约。 大部分民营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 1.5 资金管理与收益分配效率不足 (1)资金使用缺乏科学性。 很多民营企业缺少资金使用的长、中、短期计划,缺乏现金流量管理观念。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 (2)收益分配不合理。 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在初创发展时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股权封闭逐渐暴露出许多矛盾与缺陷,所有者不仅要防范中层员工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甚至要防范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吞食,在分配上较少考虑资本结构问题。 2 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2.1 更新管理理念 (1)提高企业家整体素质。 政府或商会为民营企业家制定培训规划,有计划地鼓励和选送一些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企业进行系统培训,使其通过学习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核算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加强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做好账簿的设置、会计科目的使用、往来账的及时核对清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基础工作,做到账目齐全清楚、凭证完整无误、理账及时、计算准确。 2.2 改革创新财务制度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约机制;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明确涉及财务会计及相关人员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等。 (2)建立科学实用的成本管理机制。 ①财务部门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测定企业最佳销售量及保本销售量,进一步确定销售价格,确定存货最佳存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②应积极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③应做好成本分析工作,通过与计划、前期以及历史最好水平等进行比较,发现降低成本费用的关键。 (3)实行财务管理预算化。 企业应以销售预算为起点,并根据企业财力确定资本支出预算及对策,根据“以销定产”的原则,确定生产预算,并据以确定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预算,汇总编制产品成本预算和现金预算;最后综合编制预计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2.3 多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1)建立严格的信用体系。 针对目前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民营企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民营企业形象的塑造 仅仅靠企业的道德是不够的,还需要银行的诱导与监管,对整体信用不高的中小企业应该采取“区别对待,严格监管”态度。 (2)利用中介服务提高融资速度。 信用保险介入可提高银行贷款的积极性,由保险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使银行需要承担的部分风险转移到了保险公司,银行贷款的风险降低了,贷款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3)培育民间金融市场。 在我国,一方面是大量的民间金融资本未进入投资领域,另一方面,地方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贷款,而民间正规借贷渠道很单一。可见这是一个有需有求的市场,尽管它是一种地下的非正规的金融,并且存在种种问题和缺陷,但是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4)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发挥股份制融资功能,采取改制、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吸收民间资本、私人资本和外资进行参股。在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条件下,借助于多元投资主体上市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 2.4 投资决策科学化 (1)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必须建立一个由专家、技术人员、管理者和职工代表参加的决策领导机构,这是企业进行正确投资决策的关键,必须有一支作风好、技术硬、懂管理、会经营、有创新能力的决策者队伍。 (2)确立正确的投资方向。 民营企业应关注投资环境的变化,正确评价投资环境,确立投资方向。同时,也要大力营造舆论环境,推动我国政府采取措施完善投资环境的公平性。民营企业应时刻关注政府采取的改变投资环境的措施,适应投资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企业的投资方向。 (3)正确处理投资多元化问题。 民营企业应该以本业为主,慎重对待多元化。此外,政府部门应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积极发展为民间投资者提供政策、法律、财会,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服务等组织,从而避免因信息不完全造成的决策失误。 2.5 完善资金管理与利益分配 (1)创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管理机制。 ①广泛进行资金风险宣传,树立资金风险意识。②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③注重“净现金流”的增长。销售额的增长当然可以带来长期的业务增值,但是只有现金流增长,公司才有财力支付股东红利,才能保证股东权益增长。 (2)强化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在企业的全部资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周转短、形态易变,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①加强财产控制和存货管理。要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 ②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要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3)合理分配利润。 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应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走出少数人所有、家庭式管理的封闭圈子,放弃产权上的独占,从构建企业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允许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内部利益分配。经济利益既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又是企业的归宿。利润分配方式不能单一化,应兼顾各方的利益,采取股权、期权激励机制等先进模式。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以及促进就业等诸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民营企业现阶段的状况不容乐观,仍存在许多问题。就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对策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重视,民营企业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以及促进就业等诸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民营企业却普遍存在生存能力弱、竞争力不强的状况,一方面是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够完善,没有建立起各种完善的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内部管理出现问题,特别是不重视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计划、调度、运用及分配,帮助企业控制风险、提高收益,所以有必要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1 民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意义 1.1 民营企业的财务特征 (1)初始资本投入有限,资本积累能力较弱。 据有关统计,民营企业原始资本都来自个人积累、家庭成员或朋友,资本来源比较单一。而在经营过程中,民营企业的资金利润率水平一般低于大企业,利润增长缓慢,内部资本积累能力较弱。 (2)利润质量较低,盈利能力较差。 民营企业结构大多存在主营业务收入突出、而其他营业收入较少的状况,一旦其主营业务所在的行业出现大的经济滑坡或重大变动,就会使企业陷入利润急剧下降、资金无法周转甚至破产的困境。 (3)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结构不合理。 由于民营企业很难筹集到长期资金,所以多用短期资金来解决长期资金,如固定资产的购入、设备更新等方面的需要,长期资金周转慢、回收期长,而短期负债期限短,随时需要资金来偿还,使得中小企业可能会经常出现急迫的短期偿债的压力。 (4)小规模、低层次生产。 民营企业由于自由资金比较有限,投资规模不大,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的经营管理处于较低层次,产品科技含量低,一般都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素质不高,使得整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限。 1.2 加强财务管理的意义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都与财务管理有关。企业的经济核算、财务监督,更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中枢,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是一种客观要求。它通过对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贯通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等一些管理领域。 (1)财务管理为企业管好资金,确保企业资金的正常流通与安全。 目前,不少民营企业在资金管理中资金入不敷出,资金短缺现象严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这就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通过短期筹款和投资来调剂资金的余缺。 (2)财务管理充分发挥好财务监督作用,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建设一支团结、廉洁的领导队伍是搞好企业的关键,如何防止腐败现象的出现,就需要有财务监督。对于不按财务制度办事的人,进行抵制,直至向上级反映情况。 2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业主“说了算”,凭经验决策 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但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属于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在这规模以下小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家族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现象普遍。权力集中的家族式的经营,使财务管理也高度集中。大部分民营企业决策模式主要为经验决策。由于他们的素质不高,并且中国的经济环境亦在不断的变化,使他们难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决策,造成决策质量低下、失误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这种决策的程序比较粗糙,一般凭借的是以往的经验或是供销人员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决策。在民营企业中财务人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除了对业主有协助作用以外,对企业其他部门影响不大。 2.2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变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人们在追求物质和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削弱,致使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繁出现,从而引起了社会道德关系的变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问题日益明显。在家族式管理的情况下,他们害怕自己的意见,如与其家族中的人不合,就会被排斥。另外,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其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作用的大小,不可避免地从属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往往考虑个人利益,未能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2.3 会计信息失真 据了解民营企业会计资料失真现象较为普遍。会计信息失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把选人、用人正好限制在了家庭、近亲这个小圈子里,往往出现人力资源短缺,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架构。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难免因孤陋寡闻而导致决策质量低下。所以当企业需要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就明显暴露出家族式管理的弊端。近年来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财务会计人员紧缺的局面,很多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会计,兼了多个单位的账,只是月底花一两天时间去公司做账,时间上不能保证;新会计不是缺乏理论知识,就是少实践经验;更主要的原因是企业是老板的,工资由老板发,不听老板的就被炒鱿鱼,所以会计只能根据老板提供的票据“做账”、“圆账”。 2.4 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普遍落后,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民营企业多数没有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没有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相应的会计软件没有得到普及。一般企业都没有配备电脑,记账都用手工操作;就算配备电脑的企业,由于会计软件的落后,部分工作还是需要通过手工记账来完成,更不用说通过网络来收集信息,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中一般没有财务人员,只有会计和出纳,即使有些企业有,财务人员的知识也比较陈旧,再加上业主对财务工作的不重视,更多的是把财务人员当会计来看,只是负责企业日常的记账、算账和报账工作。 2.5 外部力量监督缺位 政府和会计中介机构是民营企业主要的社会监督机构。政府对企业会计实施监督的手段主要是会计规范和会计监督。会计规范主要指针对会计实务起约束作用的原则、准则、法规、条例和道德守则的总和。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会计法规,民营企业会计现范体系还不健全。此外,虽然《会计法》中有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进行再监督的内容,以保证会计中介机构有效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但由于对其年度会计报表审计风险很高,使得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不大愿意从事民营企业审计工作。 3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系统 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提高控制效率和降低控制成本,所以要重视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内部决策系统的建设。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民营企业带来了不少机遇,这就要求企业改变以往的决策模式,而要重视对投资的科学论证和分析,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领导者要重视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鼓励财务人员积极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参与新投资项目、成本与收益等论证考核评价工作,从财务管理角度提出改善投资管理,采取强化管理,搜集准确、可靠的投资信息,作出科学的分析论证,供领导决策参考。 3.2 落实会计工作,提高员工素质 (1)深入研究会计人员的价值观,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一方面,会计人员价值观是会计人员对人生目的、意义、态度、生活准则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它具有导向功能,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同样也引导着会计人员的行为。价值观的不同不仅影响个人行为,也会影响企业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及会计职业界要合理正确的使用人才,提倡积极的价值观,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反对弄虚作假,培养减少违规事件的职业意识。另一方面,会计岗位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在职人员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政策及有关法律的发展动态、全面的专业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企业在会计队伍素质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培养一个高素质的团队。此外还要通过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会计人员熟悉和了解国家和行业各项相关的财经法规和政策,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经济法、会计法、税法等相关法律制度。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务实求是、尽职尽守的良好职业道德。 (2)加强财会的基础工作。 首先是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和财会工作负责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财经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充分认识财会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计量验收、原始记录、内部价格、审批与销核、财产清查、经济合同等一整套财会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程序。其次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及加强业务宗旨,注重知识更新的自觉性。 3.3 加强企业自我完善 主观上要围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来确立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遵循合法、有效、全面、适时原则、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及时完善企业自身管理。 3.4 推广和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 要改善和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必然要求。因此,政府要强制性地在民营企业中推广财务软件,规范会计流程,保证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符合财务管理规定,避免手工核算上的随意性和不一致性。新《会计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财务管理软件必须按修订后的《会计法》各有关会计制度进行设计,其核算方式和功能必须符合修订后的《会计法》的规定。财务管理软件的推广使那些仅仅将电脑当做摆设,或者只是当做进行资料的保存和简单计算工具的企业,真正实现电脑的价值并且大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此,应加强民营企业负责人及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选用合格的会计人员,树立现代财务管理意识等,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加强监督,以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以保证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健康发展 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拥有民营企业1000余万家,占我国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0%以上,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民营企业涉及工业生产、商品流通、饮食服务、能源、交通、原材料、城市供水、供电、环保、公交、科教、信息等行业,对我国国民持续稳定增长,拉动民间投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创新与成果转让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远不能适应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加强民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外部监督,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融资受限,发展资金短缺 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有资金,经营规模受到自有资金的限制。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规范、财务报表不真实等问题,使得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信任度不高。银行为了控制贷款风险,民营企业的贷款往往被要求提供抵押和担保,不仅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而且贷款额度也受到限制。另外,国家没有专设民营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民营企业倾斜,在很多方面,民营企业还不如外资企业,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设立了担保公司,但担保的贷款额度以及条件等都有较大的限制,效果并不明显。 (二)财务控制薄弱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主要具体表现在:没有按要求设置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会计科目和会计账簿的使用不规范;会计出纳同为一人;账簿的设置、记账、核算、调账、销账等会计行为随意性较大;账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不规范等问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或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或虽然建立,但没有认真执行等问题。主要表现在:(1)大量使用现金交易搞账外销售,给企业管理带来现金及税收风险。(2)没有充分认识财务管理对经营决策的作用,财务人员被充当“记账”员的角色。而且有大量的民营企业使用兼职会计人员。由于兼职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良莠不齐,通常是“有多少凭证做多少账”,目的只是为了应付税务部门的需要,缺乏对财务资料进行分析,因而无法有效地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财务数据。企业在决策所需信息中,相当程度上仍以供销人员为主体的市场信息收集方式,财务人员参与收集分析信息极小,决策信息准确度、可靠度得不到有效的映证。(3)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短期行为比较突出,使用流动资金过量购置不动产等现象在某些地方特别突出,往往造成经营急需的资金紧张,财务陷入困境。(4)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造成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5)没有建立科学的存货控制制度,存货控制薄弱,往往造成资金呆滞等。 3、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企业的投资者同时是经营者,经营管理权力通常高度集中,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普遍现象。由于对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导致两套账、多套表等问题大量存在,会计信息失真。 (三)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科学管理需要 一些民营企业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科学管理需要。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同时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但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法》等财经法律法规以及会计专业知识缺乏学习和了解,更谈不上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另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知识更新速度慢,缺乏自我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精神,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观念滞后,甚至还存在任人唯亲、无证上岗的现象,导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实务操作水平跟不上科学管理的需要。 2、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体系,未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没有建立科学的经营、筹资、投资预测决策和风险预警、规避机制,企业的管理事务由老板说了算,导致财务控制能力弱,决策科学化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对经济运行缺乏调控实效。 3、会计电算化运用水平较低。受企业负责人或会计人员思想观念、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分析。 二、解决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管理理念及方法双重因素造成的,解决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制定或完善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 由于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通常较小,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资金运作的能力较弱,从而影响了民营企业市场融资资信,从客观上要求国家制定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政策,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加强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促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1、根据《会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这是做好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首要的和基本的一环。 2、财政部门应经常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通过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验收活动,保证民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制度化,及时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规范、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资料。 3、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效率意识和管理服务意识,准确处理会计业务,加强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利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民营企业负责人提供良好的建议,当好企业负责人的参谋和助手,促进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1、提高财务人员和企业负责人的财务管理认识水平,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理财的重要内容。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 2、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有效配合,杜绝用流动资金购买不动产的行为,规避资金周转风险。其次,建立赊销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和收款管理办法,加强对赊销客户信用的调研评定,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再次,建立存货管理控制制度,加强存货管理,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有效地利用资金。 3、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定期检查盘点财产,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 4、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的宣传力度,以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促使民营企业密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进行有效的实施,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以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执业素质 1、加大对单位负责人会计法、会计制度等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会计社会氛围,建立单位负责人学法守法的监督考核长效机制,促使企业负责人认真落实“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法定要求,自觉履行单位会计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职责,进而提高企业负责人领导本单位会计工作的水平。 2、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严把资格准入关,杜绝无证上岗。会计人员还要自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学习,全面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充分发挥会计中介机构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的执业质量,不断拓展中介机构业务外延,为民营企业提供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会计咨询、税收筹划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4、企业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应牢固树立财务管理意识,逐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增强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诚信度和公信度,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投资能力,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进一步加强对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管理;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和考核中的作用,提高经营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执行预算管理制度,认真做好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对企业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和监督,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5、加强会计电算化建设。电算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民营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高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以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最高新的技术、最精细的管理获得最优厚的收益。 6、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会计监督。目前,财政、税务部门的督导还不到位。外部监督的弱化和缺位给民营企业造假账粉饰会计报表提供了方便。因此应以财政部门为核心,税务、审计、工商、统计、社会中介机构等构成立体化的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监督检查的联动和共享机制,促使民营企业讲诚信,有效地解决两套账、多套表等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创建和维护良好的会计环境。 三、结束语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支撑则是会计核算。民营企业要切实提高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理性认识,逐步建立现代的财务管理制度,从大处着眼,从基础起步,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也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和指导,以保证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作者单位:闽东福宁会计师事务所。作者为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任该单位主任会计师)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管理不足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其中,作为“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1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不仅阻碍了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进步。为此本文结合实际,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解决对策,以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进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素质不高,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在非规范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非规范的投机操作“爆发”起来的。这些企业的领导者当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不高,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和创业习惯的限制,较大一部分民营企业家看不懂或不重视财务报表,根本无法掌握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法。而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管理者中,有普遍存在长于技术而拙于管理的现象。再加上民营企业从来都存在重市场、重技术、轻内部财务管理的思想,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这些领导者简单地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完全无视财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也导致他们对专职财会人员的轻视,甚至把他们归为后勤人员一类,忽视财会人员在企业中应发挥的管理职能。这大大制约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进程和持续发展。 (二)财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乏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家族链”式的管理模式使民营企业在选择财务管理人员时往往是任人唯亲,这些亲属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培训,对财经法制度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不能按照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更难运用财务数据和财务管理手段参与管理。由于信任危机,阻挡了非家族优秀财务人员的进入,即使有非家族财务管理人员进入,也往往因用人制度不公而离心离德。同时由于人情观念限制,也会导致财务控制的考核、奖惩制度无法得到严格执行,造成财务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三)财务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欠缺 据了解,多数民营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不够科学,存在着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的弊端,也有不少的小企业甚至不设置财务机构,或虽设置机构却形同虚设。同时,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没有设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有的虽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但归属于财务部门领导,出现又当裁判员有当运动员的现象,根本就查不出问题来。还有为了节约成本,出现一人多岗现象,对不相容岗位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为舞弊埋下了隐患。 二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对策 (一)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提高财务管理的意识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要树立全新的理财观念,一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将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民主参与式的财务管理模式。二是要确立资本多元化的财务管理观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要确立信息管理的财务管理观念,从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分析和利用信息入手,进行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以便寻找企业的发展良机。 (二)转变用人观念,完善用人机制,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民营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财务管理机构的相对简单,但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民营企业家要加强学习,在管理工作之余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及必备的财务知识。同时民营企业家要克服任人唯亲的思想,财务管理等关键岗位应安排具有相当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另外,要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法律知识教育,建立后续教育制度,鼓励财务人员学习和创新,适时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而且如有必要还应从外部引进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并采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不同于大型国有企业,在制定财务会计制度时,应当遵循针对性、操作性和强制性原则,制定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一是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统一负责企业的资金融通、现金出纳、财会管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以及预算编制、决算工作。二是要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如现金、采购、报销、稽核等制度,实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要完善财务处理流程,规范会计行为。企业任何重大的财务和经营活动决策,应当有科学的财务处理程序;账、款、物应设专人分管;财务人员要参与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把好资金支付审查关。四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民营企业的财务监督。在企业中推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稽查制度。如设有内部审计部门,则应独立于财务部门,直接向董事会负责,以体现独立性。 总之,财务管理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民营企业能解决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规范财务管理活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民营企业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营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分析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是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淡薄 民营企业投资人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较大一部分民营企业家看不懂财务报表,更无法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法,在进行财务活动和处理各种财务关系时,主要依靠个人意愿,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倾向。还有一些经营者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和重销售、轻理财的观念,认为企业效益是靠“做”出来的,而不是“管”出来的,忽视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缺乏全局性财务理念,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民营企业往往得不到应用,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二)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民营企业大多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集权现象严重,很多民营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而且,大多数民营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企业整个财务监督系统处于失控状态,资产流失、浪费现象严重,资产管理效率低下,企业风险加大。 (三)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当前,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理论上,企业资金来源有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利用自有资金三种渠道。但实际上,民营企业的筹资渠道却非常狭窄。首先,从直接融资来看,我国证券市场不够发达,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筹资的条件比较苛刻,只有极少数的民营企业能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大多数民营企业只能望“市”兴叹。其次,从间接融资来看,民营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但是,由于银行将资金安全性置于首位,对担保的要求相对苛刻,民营企业很难提供银行需要的充足的抵押质押物,获得贷款较难,特别是获得长期贷款较难,一般只能从银行取得金额小、期限较短的短期贷款。通过担保公司和各类基金提供资金支持更是杯水车薪。最后,依靠自有资金几乎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但自有资金毕竟有限,也往往很难满足企业的全部资金需求,从而导致资金严重不足,限制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四)投资盲目,缺乏科学性 过分集权是所有民营企业的通病,投资往往仅凭个人的意愿,投机心理较重,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集体决策机制,投资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投资方向难以正确把握,经常表现出轻率、幼稚的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有盲目跟风的思想。还有一些民营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没有做好投资前的市场调查及对未来风险的预测及防范,只单纯看到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分散风险作用和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短暂成就感,而没有意识到企业扩张与资金实力、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矛盾,没有意识到跨地区、跨行业乃至跨国的多元化经营是需要条件的,而且多元化经营也不一定能实现人们分散风险的初衷,反而可能导致财务分散、风险增大。由于投资的盲目性,特别是过分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很容易导致民营企业资本结构比例失调、资金周转速度缓慢,从而降低投资项目的收益性,加大财务风险,易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五)财务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机构设置不健全,财务人员配备不合理的问题。有不少中小企业干脆不设会计机构,会计工作全部委托会计事务所,或者任用自己的亲属担当。有的企业虽设置财务机构,却存在着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弊端,形同虚设。同时,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由于民营企业的家族意思浓厚,在财务这一敏感部门,用人的重要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忠诚度”,无血缘、乡缘关系的财务管理人员很难与家族势力平衡,真正有能力的财务管理专才很难留住,因此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家族成员。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未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能力,甚至严重缺乏会计职业道德,难以为企业管理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 二、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与“会计”不分,财务管理的内容也主要是局限于营运资金管理,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要从大局把握企业经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并从思想上提高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核心地位,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起全新的财务管理观念,诸如以人为本观念、知识管理观念、信息管理观念、法治管理观念、信用观念、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价值观念、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理念。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针对民营企业财务控制薄弱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1、建立健全财务机构,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针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大多与会计实行混岗作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职能难以充分发挥的现状,民营企业应建立反应灵敏、高效、快速、独立的新型财务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等相关的财务计划与预算、决策与控制、分析与考核等一系列工作。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严格而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例如:(1)建立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对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不相容职务要有专人负责,不可兼职。(2)建立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明确规定涉及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具体办事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3)建立会计系统控制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工作流程,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2、加强现金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 首先,确立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作为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营利组织,实施“收支两条线”主要出于两个目的:第一,对企业范围内的现金进行集中管理,减少现金持有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二,以实施收支两条线为切入点,通过高效的价值化管理来提高企业效益。 其次,科学地确定现金最佳持有量,既要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需要,又要努力降低现金持有成本,减少现金流动过程中的风险,从而有利于企业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最后,加强现金的日常管理,建立高效的收账系统,确保资金的回收,同时采取各种方式尽可能延缓现金的支出时间,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 3、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加强存货管理,合理确定经济采购批量,加强存货的保 本期和保利期控制,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及时评定客户的信用状况,制定恰当的信用政策;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控制和管理,减少坏账、呆账和死账;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 4、加强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民营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对成本进行正确的核算和控制,努力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建立科学、严谨、实用的成本管理机制,从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5、加强对风险的控制 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一般而言,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大。民营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认真分析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积极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要做好事前的财务计划与预算,事中的财务决策与控制,事后的财务分析与考核,努力降低企业风险。 (三)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特别是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方必须共同采取措施,从主、客观方面逐步改变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不利因素,才能促进民营企业尽快驶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1、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包括:制定针对民营企业的帮扶政策;落实机构,建立和完善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善资本市场,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等各项措施。 2、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包括:金融机构应转变经营观念,扩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对民营企业融资实施特殊优惠政策;改进银行内部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贷管理,降低银行信贷风险;进一步完善对民营企业的配套金融服务体系等措施。 3、民营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自身融资环境。包括:规范企业财务制度,满足银行贷款条件;规范自身经营行为,提高信用程度与经营素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开辟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融资方式,如利用融资租赁和尝试发行可转换债券等等。 4、民营企业之间成立企业基金会,建立多渠道多部门的融资体系。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民营企业的入会费,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面向市场,科学投资 民营企业必须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具体包括: 1、明确投资方向。民营企业应以对内投资为主,主要包括:新产品的试制、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人力资源的投资等。正确的投资决策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2、规范投资程序。民营企业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管理。 3、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民营企业在资本的积累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从而分散投资风险。 (五)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 加强财务管理,人才是关键。财务管理的关键岗位应安排具有相当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人员。要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培训,开展好职业道德教育,建立继续教育制度。鼓励财务人员学习和创新,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调动财会人员的积极性。摒弃家族化和亲缘化,积极从外部引进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并采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留住人才,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蓄积能量。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关于民营企业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不仅带来了很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还为国家财政收入和新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民营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发展模式与经济形态需求,也存在着自身的很多缺陷与不足,尤其表现在财务管理方面,并逐渐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桎梏。本文将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应对策略 研究 一、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我国民营企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科学管理企业财务的意识 据调查显示,当前国内很多的民营企业投资者,根本不具备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无论是企业财务资产,还是人事方面的管理,都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管理体制;多数民营企业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即企业中所安排的管理层人员基本上都是企业所有者的亲属,该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管理活动的无序化。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领导者总是占据主观性位置,随意性太大,很容易导致企业的各种决策的严重失误,同时也很难吸引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加入,长此以往,民营企业的发展比如受阻。 (二)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引导 调查显示,在国内每年的破产企业中,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大约占到七成,民营企业从本质上将最缺少的就是科学的财务管理引导,对财务信息数据与风险预测活动没有有效的管理,而实际上各种财务决断带有很大的主观意识与随意性。从实践来看,该种决策手段和方式之风险,在没有或竞争非常小的市场环境下根本感觉不到,但是当企业不断发展和规模扩大时,若没有有效的信息数据作为支撑,则很快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出现资金分散、波动以及流失等风险问题。 (三)融资手段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从市场来看,当前企业的融资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却仍然非常的局限,这是由民营企业的自身性质与发展规模决定的。在当前的形势下,民营企业虽然受到了限制,难以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实现融资之目标,但是它可以通过民间的方式进行融资,比如高利贷款。但从本质上来讲,通过诸如此类的民间方式,只能筹集到小额的资金,而且融资成本也非常的高,加之没有第三方的监督和管理,往往会因企业决策的严重失误而导致其难以正常的经营和发展,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目前来看,虽然证券市场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一根救命草,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这是指望不上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证券市场的进入门槛太高,债券发行的条件非常苛刻,多数民营企业难以分到这杯羹。总之,由于民营企业的融资手段非常的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所以民营企业因发展和经营资金不足而导致企业破产。 (四)缺乏支持,财务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由于其发展规模比较小,只能通过节约运营成本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多数情况下不设专门财务管理部门或者财务管理机构,而是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委托给会计事务所尤其,或者由一些非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兼职管理。在这样的条件下,难免会出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无序化的管理模式下,很容易出现企业核算、结算不清晰以及财务管理不透明等问题。对于这些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则很容易造成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的急剧增加,企业资金运作程序不明确,最终导致企业资金的严重浪费。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类事情恶化的更为严重情况时,影响民营企业在银行里的信誉,这将给民营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信誉问题,以后贷款则更加困难。在该种财务管理模式影响下,民营企业可能会产生很多的坏账或者烂账。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民营企业多数都是家族企业或者家族产业,企业中的多数甚至是全部重要职务都由其亲属来担任,这种相对比较混乱的财务管理机制很容易导致民营企业留不下真正的人才,若没有高水平的人才作为基础,企业将失去核心竞争力,最终走向破产。 二、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一)改进和完善企业发展的周围环境条件 民营企业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首先对当前的法律政策以及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进行改善。从实践来看,尽管国家及相关部门已经对现有的法律和政策进行了调整,也在法律上确立了民营企业的合法地位,但只有这些是不够的,还要对现行的法律政策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进行优化和改善。实践证明,法律政策环境以及社会运行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地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可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以此为基础来促进民营企业的融资,使资金更多地流向民营企业,以支持其经营和发展。此外,还可以以信用社为基础,组建一些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或者业务窗口,通过试点和市场导向,给予民营企业以政策上的倾斜与引导,助其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民营企业融资和规范当前的金融市场,笔者建议应当逐步建立一个有秩序的市场外证券交易场所,这也是民营企业融资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加强对担保公司的组建,使之专门为民营企业的各项融资活动做担保。同时,还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民营企业之间竞争秩序的构建,并对民营企业及其产品进行规范和监督检查;应当不断地改善传统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间的差别,尤其是国家政策上的待遇资助等。同时,还要不断地改善民营企业内部的人事管理环境,培养领袖型的民营企业家,为招贤纳士和引进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解决融资难问题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应当在其自身的产权管理机制、责权分配以及管理体制上加强改进与完善,对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控制,并且对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决策机制一定要科学。民营企业应当不断地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水平,积极地开展各项风险评估和管理活动;同时,要对民营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加强重视,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杜绝和减少盲目投资行为的出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完善资金投资和决策管理机制。为解决融资难问题,笔者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加大对企业的财政和税收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第二,要积极建立和探索多种形式和层次的中介服务与管理体系,其中包括信息的评估、咨询以及融资担保等业务。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对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工作。通过对现有的证券市场及地区产权交易市场的组建,进一步为企业的股权转让、托管、资产以及土地上的各项权利交易等形式,来改变民营企业的股权流动性,从而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除以上策略外,还要逐渐摒弃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树立起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在企业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及其条件不断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的发展应当靠其自身的创新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和水平,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起与现代企业理财相适应的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同时,还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尤其要对民营企业开展财务会计管理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的财会管理水平,以保证企业理财目标的实现。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调研设计 (一)调研的方式 2011年3月到9月,由课题组成员与所指导的学生成立三个调研小组,向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东莞市中小企业局、东莞市工商联等政府、团体学习调研,走访知名的管理软件公司(如东莞用友、东莞金蝶、甲骨文广州分公司)、广东中诚安泰会计师事务所、东莞德正会计师事务所、东莞民营企业(以下简称:民企)50强及东莞中小型民企。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问卷282份,回收率为62.67%,其中有效问卷272份,有效率为96.45%。调研涉及的企业行业类型包括: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化工、造纸及纸制品、玩具、宾馆、餐饮、建筑与房产、咨询服务、其他行业。调查形式包括:问卷调查、座谈会、电话传真、电子邮件、QQ在线、信函调查等方式。 (二)问卷设计 经过多次论证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首先要保证对东莞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情况的整体判断,并且具有长效作用,形成基础性指标和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问卷共设计了52个问题,其中3个开放式问题,49个封闭式问题。在具体设计封闭式问题上,又分为肯定否定式、多项选择式、等级评分式等多种题型。通过本问卷调研可以全方位立体化考察了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状况。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具体包括: (1)产业结构。本次调研只涉及第二、第三产业企业,第二产业占58.09%,第三产业占41.91%。 (2)企业类型和形式。本次调研中,现代公司制企业占69.49%,是民企主要的企业类型;其次是合伙制民企,占16.54%;业主制民企占13.97%。 (3)出口/内销。在调研的企业中,出口为主,内销为辅的企业占17.65%;内销为主,出口为辅的企业占30.88%;只做出口业务的企业占9.19%;只做内销业务的企业占42.28%。说明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民企出口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从外向型出口为主转为拓展内地市场的趋势。 (4)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在调研的企业中,采取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占6.62%,分散式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占81.99%,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占11.39%。在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企业中,设置了内部银行机构或类似机构的企业占5.56%,设置了财务结算中心的企业占27.78%,设置了财务公司的企业占5.56%,选择其他方式的企业占61.10%。 (5)企业内部控制。在调研的企业中,有55.88%的企业表示建立并实施了基本的内部控制措施,有36.40%的企业表示仅部分岗位设置遵循了内部控制原则,有7.72%的企业表示大部分内部控制处于缺失状态,企业仅凭“老板”或者管理者的意志、命令来维持运转。说明东莞民企内部控制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帝王情结”与法人治理结构缺失,风险意识不强,信息流通不畅,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控制乏力。 (二)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状况分析 具体表现在: (1)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地位。一是是否设置独立的IT部门和首席信息官(CIO)。在调研的企业中,仅有18.01%的企业表示设置了独立的IT部门,有81.99%的企业表示尚未建立独立的IT部门,只是聘请了少数的IT维护人员。有9.19%的企业表示设置了CIO,有90.81%的企业表示未设置CIO。这说明东莞大部民企规模较小,信息化程度较低。二是CIO在企业中的地位。CIO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越高,资源调配权越大,越有利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在设置CIO的企业中,表示CIO处于企业高层领导地位的占36%,处于企业中层领导地位的占64%。这说明仍然有很多企业信息化领导力偏弱,未将信息化管理工作提升到公司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三是财务信息化规划的制定情况。在调查的企业中,有12.13%的企业专门制定了信息化战略规划,有32.35%的企业在制定企业总体规划中包含了信息化规划的内容,有55.52%的企业尚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这说明信息化战略规划尚未普遍得到企业的充分重视,信息化战略规划水平有待提高。四是财务信息化预算的制定情况。调查统计发现,单列财务信息化预算的企业占18.38%,财务信息化预算分散在总体预算中的企业占36.03%,无成文的信息化预算的企业比重最高,达45.59%,其中包括尚未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五是全面预算管理。在受访人群中,认为自己企业实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占17.65%,认为自己企业部分实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占33.82%,认为自己企业尚未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占48.53%。这说明,东莞大多数民企没有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即使在17.65%的自认为实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中,也不一定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预算管理。因此,民企如何运用基于多维数据模型的专业预算软件、ERP软件、Excel等工具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六是精细化管理。在本次调研中,认为自己企业已经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占8.09%,认为自己企业正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占29.04%,认为自己企业尚未开始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占62.87%。这说明,东莞大部分民企仍停留在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和传统经验管理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一些企业举步维艰,甚至关门大吉。因此,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以及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是民企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也是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七是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必然遇到原有工作流程与信息化系统要求之间的冲突,对此,有50.00%的企业表示依照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原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和重整,有26.47%的企业表示大部分业务沿用过去的流程和规范,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业务流程重构和规划。有23.53%的企业选择其他。八是管理决策层对财务信息化的态度。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管理层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态度分为:给予高度重视并予以充足的资金支持的企业占34.19%,重视并予以相关的资金支持的企业占37.87%;比较重视,但资金不是很充沛,偶尔有少部分资金拖欠的企业占19.49%;不重视、资金不到位的企业占8.45%。说明经过30多年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民企对财务信息化普遍重视。九是基层业务人员对财务信息化的态度。在所调研的企业中,有63.60%的企业员工渴望实现信息化,积极参与信息化实施;有33.09%的企业员工有信息化的愿望,但不是很主动参与信息化实施;有18.75%的员工习惯了传统的手工方式,但由于上级部门的要求,不得不实施信息化;有6.99%的员工对信息系统有严重的抵触情绪,持保守态度,经常发牢骚,埋怨新系统不如老系统好用。这说明绝大部分员工能积极配合信息系统的实施。十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对企业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有75.37%的企业表示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企业的战略转型、管理水平、成本控制、经营业绩、市场竞争力、员工的业务素质等取得了明显成效;有23.16%的企业表示财务管理信息化只是用计算机替代手工劳动,在上述方面没有实质性进展;只有1.47%的企业表示财务管理信息化给企业添乱,使企业管理更糟糕,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2)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一是因特网接入能力。在调研企业中,96.69%的企业具有因特网接入能力;52.57%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48.53%的企业实现公司门户网站应用。这说明,企业都非常重视通过网络手段来宣传自己,推广业务。规模小的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原因没能建立自己的网站。二是因特网应用现状。在调研企业中,有24.63%的企业表示远程登录税局官网开具发票,95.96%的企业实现了网上报税,68.01%的企业开通网上银行并进行网上支付,32.72%的企业通过网上采购,32.72%的企业运用网络进行销售,36.76%的企业通过网络开展售后服务,73.53%的企业利用网络收集客户与供应商信息。这说明,网络已与现代企业的日常运作息息相关,甚至离开了网络,企业就无法正常经营下去。三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调研数据显示,没有建立基于Intranet/Extranet的企业网的企业占25.00%,在具备基于Intranet/Extranet的企业网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流程的跟踪与监控的企业占26.47%,实现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换的企业占48.53%。这说明,东莞民企大部分已建立企业内部网,提高了办公效率。四是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硬件现状。在受访的企业中,表示财务部门仅有几台孤立的电脑占7.36%;财务部门建立局域网,但没有专用服务器占8.82%;建立局域网,并有专用服务器(C/S结构)占27.94%;建立局域网并有服务器且与INTERNET连接(C/S与B/S混合结构)是当前财务管理系统的主流模式,占50.00%,该模式既保证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安全,也使系统维护扩展更方便,降低总成本;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选用B/S架构,占受访企业中的5.88%。这说明,东莞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硬件配置总体水平较低,跨省跨国的上规模民企数量偏少。五是企业财务信息化的软件现状。调研结果显示,没有全面实施ERP系统,只是使用独立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的企业占48.53%;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使用ERP或MRPII的财务管理模组的企业占25.00%;未实现会计电算化,仅使用Excel、Word等办公软件处理会计核算工作的企业占26.47%。说明东莞的大多数个体工商户和部分私营企业会计核算仍处于半手工处理状态。六是原有网络、硬件、软件能否适应新系统的要求。有70.22%的企业对此持肯定态度,有29.78%的企业持否定意见。说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网络、硬件、软件平台的要求不高,即使是ERP系统,大部分企业现有硬件配置也都基本能满足其正常运行。然而,当现有硬件环境不能满足新系统的配置要求时,有35.80%的企业管理层非常乐意购建先进的硬件设施,有7.41%的企业硬件建设审批慢、周期长,有56.79%的企业只要旧硬件能凑合用,就不会换新设备。说明民企在资金使用方面控制很严,设备利用率很高。 (3)电子商务。一是电子商务是网络营销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东莞民企逐步意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战略地位,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调查数据表明,在采购、销售业务中运用了电子商务手段的企业达32.72%,其中,电子商务贸易额占该类企业市场营销方式贸易额的比重为13.67%;未采用了电子商务的进行采购和市场营销的企业占67.28%。这一结果说明,目前东莞民企开展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很大。二是电子商务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影响。有23.16%的企业表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整合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产生的大部分无纸化电子凭证可在经济业务发生的同时通过网络进入财务管理系统,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有76.84%的企业表示电子商务生成的数据尚不能自动进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这说明,东莞大部分民企尚未实现真正的网络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系统仅限于局域网,不能完全支持远程应用。 (4)核心业务与决策信息化水平。一是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在本次问卷设计中,将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分为三层。一是初级水平,即信息化覆盖部分主要业务流程,业务流程自身及业务流程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在主要业务流程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二是中级水平,即信息化覆盖80%以上的主要业务流程,并能实现及时充分的数据共享。三是高级水平,即主要业务流程全部实现最优控制。在受访的对象中,自认为处于初级水平的企业占42.65%,处于中级水平的企业占48.53%,处于高级水平的企业占8.82%。二是决策信息化水平。本问卷调查表中,将财务决策信息化水平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初级水平:即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为财务决策提供初步支持。二是中级水平:即能开展数据分析处理,对各种决策方案进行优选,为财务决策提供有力的辅助支持。三是高级水平:即采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进行财务决策智能化。在被调查的人群中,自认为企业处于初级水平的占64.71%,处于中级水平的占33.82%,达到高级水平的仅占1.47%。 (5)系统实施。一是系统实施方式。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购买商品化软件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企业达86.76%;选用自行开发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企业占1. 48%,通过委托开发方式来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企业达8.82%,通过联合开发方式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企业占2.94%。说明购买通用商品化软件方式是一般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首选,只有特殊需求的企业才考虑其他方式。二是选购了哪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统计数据显示,实施ERP或财务管理系统的企业中使用用友公司产品的占22.43%,金蝶公司产品的占61.03%,SAP公司产品的占4.41%,Oracle公司产品的占1.47%,其他公司产品(如神州数码的易飞等)的占10.66%。这说明在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国内软件公司所占份额超过85%,国外ERP系统虽然有先进的管理思想、成熟软件技术和完整的服务体系,但由于对我国税制、国情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本土化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价格也是国内软件所不能相提并论的,一般只有资金雄厚的跨国大型企事业单位才考虑购买国外的ERP系统。三是软件系统是否能满足企业的个性化业务处理的需求。在被问及软件系统能否满足企业的个性化业务处理的需求时,26.47%的受访者表示现有的商品化解决方案能够满足企业自身的需要,51.47%的受访者表示服务商的通用方案不能拿来就上线,需要经过客户化个性改造后才能适合业务处理的要求,22.06%的企业表示大多数信息化产品不能满足企业个性化业务的需求,必须通过业务流程重组、软件二次开发,甚至采用自行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等方式量身订做信息系统。四是售后服务的满意度。在对软件提供商的售后服务是否满意的调研中发现,表示很满意的企业占19.13%,表示基本满意的企业占61.76%,表示不太满意的企业占11.76%,表示不满意的企业占7.35%。这反映了软件供应商的售后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五是财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层次。根据调研统计,处于会计事务处理信息系统阶段的企业占72.79%,处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的企业占21.33%,处于财务决策支持系统阶段的企业占5.88%,处于财务经理信息系统阶段的企业占0%。说明东莞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仍主要处于初中级水平阶段。六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的模组。在问卷中,使用会计事务处理系统全套模块(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系统)的企业占92.65%,使用成本核算、财务分析、控制模组的占企业19.12%,使用财务预测、决策模组的企业占16.18%,使用其他模组的企业占1.47%。七是企业是否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调查发现,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企业占45.59%,尚未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企业占44.12%,有10.29%企业选择其他。八是新旧系统数据接口。在新旧系统切换的调查中,有17.65%的企业表示“全部数据均能通过公共的数据接口自动导入”,有51.10%的企业表示“大部分数据可自动导入,但有些数据仍然需要手工输入”,有19.12%的企业表示“无法自动导入,全部靠手工重新录入新系统”,有12.13%的企业选择其他。这说明《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为不同软件公司开发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的数据自动交换提供了条件。九是财务管理模组与ERP其他模组的信息集成。在问及财务管理模组与供应链管理模组SCM、人力资源管理模组HRM、生产制造等模组、办公自动化系统OA能否实现无缝集成、数据全程共享时,有13.24%的企业选择“完全可以”,有54.78%的企业选择“基本可以,有些环节需要人工辅助”,有23.16%的企业选择“不可以”,有8.82%的企业选择“其他”。十是财务管理信息化期望带来的效益。在受访企业中,期望通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流程优化的占64.71%;实现信息集成共享占75%,实现快速决策占34.93%,提高效率占67.65%,其他方面占1.47%。 (6)信息系统的安全措施。调研数据显示,61.76%的企业制定了严格的信息安全制度并重视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38.24%的企业采取本地实时备份;83.09%的企业采取本地定时备份;10.29%的企业采取异地实时备份;13.24%的企业采取异地定时备份; 89.71%的企业安装防火墙;13.24%的企业采用防入侵检测技术;29.41%的企业采用身份认证、识别系统;32.35%的企业安装企业级杀毒软件,并按时升级;59.93%安装单机版杀毒软件,并按时升级;26.47%的企业安装邮件加密系统;19.12%的企业建立虚拟专用网;32.35%的企业对网络流量相关的设备(包括:档案服务器、网络服务器、防火墙)等有备份。可见,企业采取了以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技术为主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措施,但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的安全体系。 (7)财务管理人员培训。83.82%的企业表示对于不能胜任信息化工作的财务人员组织培训,16.18%的企业表示没有对财务人员进行信息化的业务培训。一是培训形式。20.59%的企业采用专业教师进行信息系统操作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通过考核者方能上岗。77.57%的企业采用“师傅带徒弟”形式,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边学边做。这种方式不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也不需要企业额外的培训支出,所以是大部分民企对新员工培训的主要途径。1.84%的企业选用其他方式。二是培训内容。统计调查发现,根据岗位要求确定每个员工培训模块的企业最多,占58.82%,既灌输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又全面培训软件使用方法和技能企业次之,占27.94%,全面培训软件相关的操作技能和方法,但忽视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的企业占13.24%。这说明民企在人才培训方面非常务实,讲究实效,目的是让员工做好本职工作,却不知灌输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才能使员工更好发挥信息化工具的作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任务。 (8)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在问及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时,18.01%的企业表示领导重视不够,18.01%的企业表示资金缺乏,15.44%的企业表示缺乏政府支持,23.16%的企业表示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25.00%的企业表示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29.04%的企业表示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不足,33.82%的企业表示信息人员缺乏专业培训,16.18%的企业表示信息安全缺乏保障。由此可见,东莞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少,需要政府、市场、股东、管理当局、员工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三、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建设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服务体系 民企信息化建设存在小生产与大社会的矛盾,需要依靠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第三方服务商搭建信息化社会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均摊集群协调费用,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服务商要以中小企业需求为导向,提供适用、低价、简单的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互利双赢。 (二)营造良好的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政策环境 民企期望改善政策环境。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政策扶植、规范服务、人才培育、咨询服务等。建议市政府设立民企信息化发展基金,通过资金补助、奖励、贴息等形式,对东莞民企信息化建设的示范项目、产学研项目、人才培训项目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促进民企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科技学院等本土高校开展产学研项目并设立培训基地。为民企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融资环境,支持信息化社会服务平台的建设。 (三)建设网络安全环境与信用体系 很多民企通过网络实现采购、营销、生产调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因此网络安全环境和信用体系成为民企信息化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 (四)民企信息化宣传普及 政府、新闻媒体、职业团体通过成果展览、交流研讨、技术推介等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普及教育方式,向民企宣传信息化知识和企业成功案例。营造有利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提高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促进东莞民企信息化建设的提升,加快推进东莞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五)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由政府搭台,发动全社会力量,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民企信息化培训,特别要重视对企业决策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引导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使信息化人才来得快,留得住。条件好的企业要加快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建立一支稳定、高水平的信息化团队。 (六)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要适应新业务及中小民企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交易和事项,软件供应商应与时俱进,对系统不断升级更新,扩充软件功能,增强软件性能,以适应新业务处理的需要。另外,中小民企将成为市场中数量最庞大的实体,是软件供应商争夺竞争的重点。 (七)建立健全信息化环境的内部控制制度 民企要根据企业实际管理和业务的需求,按照最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实现控制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明确职责分工,解决企业治理结构问题,完善绩效管理控制。 (八)业务流程重组 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与重组,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摒弃只会增加成本,不会带来效益的不合理的,与企业战略目标不符的流程及环节,进一步优化能够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并使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业务以及关键流程。 (九)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要根据管理需求和业务特点完善公司的预算编制体系,统一预算格式,提高编报效率,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十)资金集中管控模式 按照软件资源规划,通过流程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构建资金集中管理的信息化环境,实现资金集中、实时、全程监控。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摘要:现如今,在我国经济市场发展中,民营企业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在加快经济增长、转移农村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从而使民营企业遇到大量新问题。尽管问题的出现既有来自民营企业自身,又有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然而,民营企业更要充分认识存在的问题,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制定更有利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本文主要对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且重点对导致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加以详细阐述,同时又提出了一些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重要性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因受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再加上,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冲击,这些都会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然而,在民营企业内部,因社会体制发生了巨大改变,所以,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偏低。由此看来,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并且在提高经济水平、完善市场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劳动力等层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当前国民经济最活跃的增长点。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又遇到了大量新问题,特别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极为突出。可以说,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是一个整个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包含多个内容,例如:资金筹集、分配、回收等,并且在民营企业管理各个管理中都能涉及到。然而,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依然存在大量新问题,例如: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管理意识不强等,上述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怎样减少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完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三、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不强 和国有企业或是外资企业相比较来说,我国的民营企业缺少相应的管理机制。大多数民营企业确实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不管是在财务管理层面还是在资产管理方面,都不具备高校的管理机制。再加上,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安排家人或者是亲属管理各个部门的工作,这样一来,便导致民营企业管理职责混乱的局面。此外,因民营企业领导者主观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随意性较大,不利于企业决策,同时也难以吸收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长时间下去,便直接制约着民营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财务管理缺少正确引导 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资金走向问题对企业发展最为重要。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每年破产的民营企业约有70%是因决策失误,导致资金管理局面十分混乱。因民营企业不具有国有企业合理、科学的管理,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预测误差较大,存在较大的主观意识。此种决策方式潜在的风险在竞争不激烈的市场中难以体现出。然而,如果再继续扩大企业规模,若没有准确的数据作为支撑,那么,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由此看来,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缺少科学、合理的引导难以稳定的发展下去。 (三)融资方式比较单一 尽管当前企业的融资方式较多,然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因规模以及性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大多数融资途径都被限制。特别是针对那些不能向银行贷款的民营企业来说,大多数都会通过高利贷形式来筹集资金,此种方式成本偏高,并且并没有合同监管,因企业决策失误不能使民营企业持续、稳定的运营下去,从而最终出现破产现象。此外,尽管证券市场成为民营企业救命药。但如果是民营企业,那么进入证券市场门槛偏高,再加上,对证券发行的要求十分苛刻等原因,这样一来,从而使民营企业处在“市”外。因民营企业融资受阻,因此,造成企业运营资金不充足,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缺少强大的后盾支持 和国有企业相比较来说,民营企业缺少强大后盾支持。对于民营企业来说,除仅有的几项国家政策支持之外,大多数是民营企业都是白手起家,既难以筹集大量资金,又在人力、物力方面的花费偏大。如果民营企业一旦经营不善,那么再加上后续资金支出不到位,便最终导致民营企业的破产。 (五)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因民营企业发展规模偏小,为了减少运营成本消耗,因此,不会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通常都是由非专业人员来担任此工作。一旦选用的是非专业人员管理企业财务工作,从而使财务管理局面十分混乱,因此,便企业核算不够清晰、透明,出现财务漏洞、资金使用不明确等问题。情况严重的会损坏企业在银行的形象,从而被误认为是风险企业。此外,因上述这种不规范的管理模式,极易出现坏账现象。这样一来,难以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导致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缺少完善的管理机制 现如今,民营企业用人机制以及决策机制存在大量问题。其中,用人机制,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模式,这样一来,难以使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掌管管理工作,再加上,因亲属的直接参与,难以将制度与措施落实到位,这样一来,导致机制的运行流于形式。所以,那些有能力的人才便选择离开企业,难以留住人才。这是对民营企业发展极其不利的。如果从决策机制来分析,民营企业决策主要取决于领导的主观意识,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局限性,所以,容易出现决策风险,直接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二)财务管理比较片面 现如今,有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完全忽视企业生产与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却看重以扩大销售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因此,在成本计算方面较为宽泛。此外,有些民营企业重视产销量以及上交的款项,然而,却完全忽略企业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擅自调整成本,这样一来,导致成本不能正确反映出真正消耗量,这样一来,容易造成最终的决策失误。 (三)民营企业对金融政策了解较少 各大银行从安全方面考虑,将精力都放在大客户上,因此,对民营企业放贷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这样一来,导致那些民营企业缺少贷款金额,无法使民营企业正常运行下去。此外,因民营企业主动服务意识偏低或者是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等,都会导致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受到一定影响。 (四)国内资本主义市场发展不容乐观 现如今,民营企业除可以从银行体系融资之外,大多数都是采用民间融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民营企业在没有能力偿还较大金额的亏损下,不能和国有企业可以有国家的财政部门给予一定的支持,从而继续发展下去。因国内资本主义市场决定其民营企业难以成功上市,所以,民营企业难以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五、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民营财务管理机制 因民营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可以从产权制度、责任分配制度等方面加以创新,从而建立一套更为科学的管理机制。另外,民营企业还要切实提高风险评估的能力,因此,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风险评估活动,从而在出现风险时,企业能够认真对待。 (二)切实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因此,要积极引入大量有能力的会计人员,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在具体的工作当中,科学、合理的设定账簿,认真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此外,还要定期组织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学习新的法律法规,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预算与决策能力,使民营企业核算准确性更强。 (三)扩宽融资途径 目前,为使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可以对股份制加以改造,这既可以优化企业产权的结构,又能够规范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大大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水平,正确引导民营企业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方向快速的发展,有效避免盲目性投资出现。 六、结束语 总体来说,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在经济市场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因民营企业发展规模相对偏小、资源相对短缺等缺点,因此,使得民营企业生产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要远远多于国有企业或者外资企业。而为使民营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要强化财务管理。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会直接对企业今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不断加以创新,并且引进更先进管理模式,才可以使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完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下去。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研究 [摘要]目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缺乏健全的财务机构和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成本核算混乱,帐目不规范;筹资机构不合理;投资决策不当;财务失真,逃税漏税现象严重等问题。其主观原因是民营企业家自身素质较差,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较差,客观原因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法制人员的执法不力。为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应当建立健全财务机构,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成本控制与核算;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寻求最优筹资组合;寻求最佳投资决策;依法纳税,合理避税;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大力优化企业理财环境。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大量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向国家上缴了大量税收,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生产出了大量产品,赚取了大量外汇。目前,国库中几乎50%的收入都来自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给我国社会的贡献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代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目前国有企业在GDP中的贡献只占到30%左右。这就是说,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其他性质的企业在GDP中的贡献占到了70%。自1980年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产值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长。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例无疑将越来越重,会逐渐成为对国家经济起支柱作用的主要成分。 民营企业要得到健康地发展,必须要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我国目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在方法手段上和组织建制上都不正规。当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就表现出其“先天不足”,特别是财务管理观念和财务管理系统滞后,财务信息失真,管理失控,不能为高层管理者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计划,控制和财务分析支持。因此,建立健全的现代民营企业管理机制,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是中国民营企业特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目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健全的财务结构 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一直未受重视,特别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业主的管理中影响不大,地位不高。民营企业的决策模式主要为经验决策,虽然民营企业在经营决策方面有着高效率的优势,但决策程序比较粗糙。决策所需信息中,相当程度仍使用以供销人员为主体的偶遇式的市场信息收集方式,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并无规范的规则,财务人员参与收集分析信息的机会极小,决策信息准确度较差,决策的可靠度低。许多民营企业主一人说了算,财务人员被当作“记账员”主要负责对外提供财务与纳税报表。同时,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企业资金管理不善,报销手续不完备,不合规定的现象随处可见。 2.成本核算混乱,账目不规范 成本核算有严格的开支范围,然而许多民营企业的存货发出不是按照国家或行业的规定来计算,而是采用目测或估推,任意扩大或缩小成本范围,从而失去成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账目设置不全,会计科目混乱,有些企业只有一本总账和一本明细账,甚至有些制造业没有“制造成本”这一账户。成本核算不准,库存当然不实。即使出现了“跑,冒,滴,漏”的现象,也无从觉察。 3.筹资困难,筹资结构不合理 企业要壮大,资金充足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然而中小民营企业正面临着筹资难的问题。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都有限制条件,要有土地房产抵押或者动产质押,贷款规模和期限有限制,对所属行业也有限制。另外,一些民营企业主不根据自身情况,不惜采用高成本筹资,造成企业筹资结构不合理。这些基本上表现为企业负债过高,负担过重,偿债风险变大,从而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埋下了种种隐患。 4.盲目投资,影响企业的经营 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机构里中型企业一般设置有市场开发部,品控部,计划部,制造部,财务部,采购部,行政部,小型企业一般只设置市场部,生产技术部,财务采购部,行政部,这些部门是公司的职能部门,但在发挥各自的职能上只能起到一般作用,在企业重大项目决策或投资决策中不起任何作用,企业的投资决策完全处于民营企业主个人说了算,基本凭个人经验和灵感,缺乏项目的科学论证,投资的项目跟“风”现象比较普遍,发现市场什么好做,什么好卖就迅速做出决策投资上马,缺少对资金、技术、工艺、人才、管理等方面论证。而许多企业跟“风”的项目(或产品)有的已进入产品的“成熟期”,有的已经是“夕阳产业”投资的项目在未完工时就得下马。造成中国的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难长大”,究其原因是投资决策不当。民营企业主个人的知识层面,自身素质,技术要素,信息源等是有限的,许多民营企业就是因决策不当,造成企业资金流失,企业肌体本身无法造血,在企业经营受阻的情况下萎缩或死亡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小型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为3年,大中型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为7年,每分钟有9家企业关闭,每天数以万计。 5.财务失真,逃税漏税现象严重 据权威的《经济日报》,“中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中国80%以上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许多民营企业主怕多缴税,支使会计人员做假账,采取“账外账”,“两套账”截留销售收入,人为扩大成本或人为降价销售,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更有甚者一些出口民营企业采取骗税和虚开增值税发票达到偷税的目的,这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处于混乱状态,同时给国家的税收造成损失,也为自身的发展埋下隐患。 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民营企业家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中国民营企业家不缺乏聪明才智,但缺少一种理性精神和文化底蕴。他们总呈现一种“二元化人格”,一方面,他们接受许多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理念,认同许多国际公认的企业运作原则,在公开场合中,能侃侃而谈,言谈之中的观念都是十分前卫。但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又会流露起思想最深处的那种劣根性意识――包括家族意识,人治意识,专断意识,地缘意识,和封建意识。据调查,几乎90%以上的财务主管和出纳员都是有老总的妻子,女儿或儿媳担任。企业的采购、财务、仓库及行政等重要部门也都由老总的亲戚主管。另外,一些民营企业家独裁现象严重,以为老总的决策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推崇一元化模式,企业里只能有一个思想,即老总的思想。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企业的财务制度行同虚设,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频频暴露。 (2)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民营企业家的家族意识,在财务这一敏感部门,“忠诚度”成为用人的重要标准,无血缘,乡缘关系的财务管理人群体很难与家族势力平衡。所以,真正的财务管理专家很难留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是家族成员,大部分未经正规的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能力,难以为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同时,财务人员听企业主的,明知违反会计规章制度,仍然照做不误,甚至还帮企业主“出谋划策”。这些原因都使得民营企业财务人员严重缺乏会计职业道德。 (3)内控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科学或不健全,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效果。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是极少数。民营企业很少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大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内部审计人员,就是设置了内部审计人员,只是名义上的,作用仍然是会计职能,等同于没有设置。 2.客观原因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巨大效应的同时,也有其天然的负效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会刺激一些人的投机心理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微观放开搞活和宏观转变调控方式,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农村和城市,内地和沿海国内经济体制和涉外经济体制,中央和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失调。这一切导致了经济秩序的混乱,加上政策法规的滞后,各种制度的管理松散软化,使得各种不好的经济现象滋生蔓延,客观上造成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上的弊端。 (2)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未建立对民营企业的有效监督 由于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放任自流,甚至让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有机可乘。 三、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1.建立健全的财务机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构筑严密的内控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一线供销全过程中融入相到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原始记录,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设置简明适用,科学高效的财务会计管理机构。 2.加强成本控制与核算 成本控制对企业生存和反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重要保障。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法则的威慑之下,企业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应该制定出适应市场环境的成本编制方法,以便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和途径。企业可以按照经济批量模型降低原材料称本;结合本―量―利分析法,以销售预测为前提在确定目标利润的基础上预测成本支出等,利用种种财务成本管理的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成本进行正确的核算和控制。特别是在新时期成本的控制过程中,一定要把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外的第三成本即运转成本与企业本―量―利结合进行分析,以确保企业运转。 3.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求得最优筹资组合 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运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资金,没有资金活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不可能的。筹措资金是企业资金活动的起点,是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理财机制的主要功能。因此,进行筹资管理,指定筹资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企业筹资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客观存在的筹资渠道,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进行筹资,有效的筹资组合可以降低筹资成本,提高筹资效率。 4.寻求最佳投资决策 投资决策是关系企业生存反展的最重要的决策,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能够作出正确合理的投资决策,企业就有了生存反展的基础。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以产品的可行性为基础,以实现最高资金利润率为前提,以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最大化为标准,先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在市场调查基础上进行经济分析与评价,即使捕捉投资机会,按照一定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同时,企业应认真分析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适当控制企业的投资风险。一般而言,收益越大,风险也就越大。因此企业应分析自身的情况,选择一个收益与风险达到均衡的方案。 5.依法纳税,合理避税 税收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项费用支出。企业为了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可以在坚持依法纳税的基础前提下,在税收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事先安排和事中调整,进行必要的税务筹划,减少企业应纳税额的支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获得最大利益。企业可以通过对存货计价方法的合理选择,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和合理选择销售计算方式等方法来减轻企业税负,并结合自身特点,搞好会计核算方法的持定,通过税收规避,延期纳税等途径来实现减轻企业税负,达到获得最大收益的目的。 6.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果和质量的优劣,人是决定因素,包括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主管人员、普通的财会人员以及企业分管财务工作的经理人员。高素质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可以使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最优、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财务活动的效果、确保会计高质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是企业效能型管理机制的精髓。对财务会计人员高素质要求,并建立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和能力的管理机制是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果的保证。这里所谓的财务人员素质是指综合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大方面的内容,其具体表现在财务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实际业务能力与魄力、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等方面水平的高低优劣。 7.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 从政府角度,对内控制度的制定、指导、督查及处罚等只能归口财政管理,审计、税务、工商行政管理、银行及主管部门无需介入,以免再度形成多头管理、重复检查的现象;社会中介机构要把对单位的内控制度检查做为查账的重点,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没有处罚权,如果所做的评价不够客观公正,要适当给予处罚;企业在考核干部时,应征求同级财政部门对被考核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意见,尽可能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8.大力优化企业理财环境 在企业内部应突出财务管理的战略地位,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并将其放在高层管理的地位上,赋予财务管理部门更大的权力和责任,让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对企业的决策和运行实行动态管理和制约,促使企业经营获得高速稳健的运行。同时还应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状况等。民营企业需要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才能更健康地发展。大力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在融资政策上应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在立法上切实保障对民营企业实施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和贷款发放条件,成立相应的担保机构,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改变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传统歧视意识,从而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从改革初期的个体家庭经济呈现出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态势,进入一个新的创业阶段。但是,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融资 2007年报告显示,浙江民营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在中国五百强民营企业中,浙江占两百零三席,总量居全国第一。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出口额等最能反映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浙江继续位居全国第一。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对民营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产业布局广泛化;企业规模集团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区域全面化;经营方式国际化。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从改革初期的个体家庭经济呈现出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态势,进入一个新的创业阶段。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政策不配套,财务管理环境不佳 2004年宪法修订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氛围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长期受观念、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筹措困难;在贷款取得方面,民营企业属于最难获得贷款的群体,民营资本的70%靠自筹,从国有银行获取的贷款不足30%;二是投资环境不公,企业发展空间受限。在我国行业和领域准入方面,即使是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允许民营经济进入的只有42个,刚刚超过50%,而允许外商进入的则有62个,三是私有财产的安全保障有隐忧,资本外逃严重。 2.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任人唯亲 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创办人是20世纪80年代的城镇个体户,农村专业户及一部分辞职人员,相当一批人文化素质不高,40%的业主不懂财务报表,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大部分业主根本无法掌握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法,而在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管理者中,又普遍存在着长于技术而拙于管理的现象;同时家族式管理,很大一部分民营企业的出纳人员由老板的直系亲属担任,且地位高于其他财会人员,业主习惯于短期的、投机式的理财思维,存在着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对财务部门的要求仍停留在记帐、算帐和报账上,在实践中集中表现为资金筹措靠关系,投资决策找感觉,发展定位凭想象,产品开发往往是一轰而上,其结果必然造成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 家族式管理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员工与企业主的亲疏关系易于超越个人能力,结果是企业不能有效约束自家人,管理工作难以制度化、规范化,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成本难以控制,最终使企业在财务、调度、生产等各方面出现漏洞,市场竞争力削弱,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3.盲目投资,缺乏科学性 民营企业的老板懂市场、会营销、善交际的占80%以上,而擅长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只占36%。过分集权是所有民营企业的通病,导致决策只凭一个人的智慧,家族化管理之下的公司决策实际上是家长个人决策,缺乏对决策行为的制约,其经营行为决策行为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投机心理较重,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集体决策机制。公司规模扩大和市场竞争加剧以后,家长独断专行的决策很可能脱离实际,以致造成投资的重大失误或经营方针的重大失误。 4.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当前,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研究发现,近年来占企业总数99%中小企业主导的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已达63%。而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民营经济使用的比率小到30%,民营中小企业使用比例更低。这不仅制约了民营中小企业和整个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制约着金融市场的成熟和发展。 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小、期限短,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共有98.7%来自银行贷款;担保公司和各类基金杯水车薪;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大门基本上对中小企业是关闭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企业自身的原因,中小企业信用较差。我国中小企业普遍信用意识淡漠,财务信息虚假;其次,中小企业缺乏有效保证,中小企业往往缺少可供抵押的财产;再次,中小企业担保难;最后,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银行必须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还能力、产品销路、领导的才能及诚信等相关方面,这些银行对企业很难做到正确而全面的了解,同时,银行在实行信贷责任制后,压力加大,为了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银行必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审查力度,由于银行的审查成本和潜在的收益不对称,从而降低了他们在中小企业贷款问题上的积极性。 5.财务制度缺失,财务管理混乱 民营企业大多表现为所有权与经营权一体化的业主制,由于缺乏财务管理制度,会计行为不规范,缺少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特别是在经济繁荣可供选择机会较多的情况下,更容易因冲动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或者过多地将资金投入非生产性支出,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财务危机就会显现。具体表现在会计资料不真实性不可靠;内部控制不完善,形同虚设,或根本没有设置;会计职责的分工不明确,即使是大型民营企业会计职能分工明确,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和核算程序,也无法形成对财务的严格管理;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民营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资金周转失灵;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巨人集团”的衰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6.资金使用缺乏科学性,不注重日常现金流量的管理 (1)资金使用中盲目跟风。市场调查及对未来风险的预测,往往新上项目投资效益低,结果原有项目的利润被新上项目消耗掉。有不少民营企业搞多元化经营,摊子大,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却忽视对资金成本及其运用效率的控制,结果导致资金结构比例失调,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利息负担加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中。 (2)成本管理不科学。多数民营企业为了产品成本绝对额的降低,不惜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达到目的,结果损害了企业的信誉,最终降低了企业利润。另一方面大部分财务人员由于管理知识薄弱,相对成本的控制方面缺乏经验和措施,不能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成本核算方面也十分粗放,一旦企业出现亏损或盈利,管理层无法进行成本分析,影响了产品品种结构调整。 (3)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有的民营企业主借助其绝对控股地位,操纵成本、减少利润、侵占小股东利益,大股东借助其对企业的控制权,既套取企业资金又侵害了非控股股东的利益。此外,民营企业存在着劳资利益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业主大多过分看重自我利益,轻视劳动者利益,企业没有合理的工资标准,提取的公益金不按规定用途使用,劳动保护、职工教育方面的投入不到位,不交社会统筹基金,劳动者的应得收益难以得到保障。 二、解决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改善外部环境,放宽市场准入 (1)首先必须改善政策、法规和融资环境。尽管国家已经在法律上确立了民营企业的合法地位,但现有的法律和政策、社会舆论、政府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政策环境的完善就是要为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以促使其资金更多流向民营企业。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主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民营商业银行,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进行试点,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给予适当的政策引导,进而将其经验推向全国;逐步建立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开辟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新途径。组建担保公司,专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其次,改善竞争环境,改善民营企业之间的不规范的竞争秩序,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产品进行更严格的规范;同时,改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差别待遇。再次,要改善人事环境,提高企业家的素质,培养领袖型企业家,为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2)要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件,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 目前,杭州的民营经济发达,银行的资产质量很好,银行开展业务的空间很大,国内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在杭州设点,规模和效益在全国城市的分行中名列前茅,金融界称此为杭州现象,杭州金融业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民营企业,这是杭州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 2.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 首先民营企业家应改变观念,并能采取更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人才外;其二,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以保证决策民主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避免无谓的干扰,以尽量提高决策的效率。其三,财务人员的责任不仅限于对企业资金、资产的记录,其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已有资金的控制、对各项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进行合理的管理上。其四,实施预算管理制度,要明确划分责任中心,包括收入中心、成本中心、费用中心等。最后,加大财务硬件投资,实现财会电算化以释放财务管理的潜能。 3.开拓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瓶颈”难题 一是建立企业内部信用机制。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能力,以优化企业信用管理机制,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二是尝试权益融资方式。对条件成熟的民营企业来说,可以尝试采用权益融资方式,有效避免财务风险,使资本结构更趋稳健、更趋合理,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要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从而起到优化企业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的作用。 2007年7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马云,将启动阿里巴巴旗下B2B(企业间电子商务)公司香港上士程序。如上市成功,阿里巴巴有望创下内地互联网公司上市融资规模之最。 4.实现财务制度规范化,减少人为随意干预 (1)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管理机制。首先,在投资活动中,建立资金投入效益的保证机制,决策失误是资金投入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企业财务部门要多方收集企业外部信息,主动研究市场,自觉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测算论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分析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其次,在筹资活动中建立规范的资金循环机制,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适度负债经营,形成既要借鸡下蛋,又能卖蛋还钱的良性循环,设法筹足项目建设资金,提高企业偿债能力,规范企业融资行为。 (2)规范设置会计机构,加强财会基础工作。中小企业要合理设置财会机构,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其次,要按照会计法规、制度,规范设置账簿和进行核算,为建立完善的财务核算制度提供真实、准确的原始数据。再次,加强成本核算管理,对企业的原材料、产品、产成品进行成本核算,通过核算寻求降低企业产品成本的途径,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建立合理规范的利益分配制度。企业要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分配制度,财务部门要监控企业资金的分流,减少非生产性成本的开支,处理好劳资利益分配关系,合理制定工资标准,保障职工福利,合理制定企业税后利润分配政策,妥善处理个人消费与企业发展的问题。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及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管理却存在着诸多的弊端,阻碍了民营企业发展的前进道路,所以,如何强化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主要针对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作出讨论,并给出一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现状 对策措施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营企业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趋势发展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企业数量、还是品牌竞争力来看都是非常引人瞩目的一个经济分支了。尽管如此,不同于一些国企、外企的资金雄厚、管理技术先进、管理模式优越,我国民营企业受一些人为或非人为的制约因素的影响,有着自身的缺陷。其内部管理较为混乱,特别在财务管理方面尤其明显,它的财务管理体制、资金运转方式、财务监管手段等方面的弊端是有目共睹的,在财政部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测公告显示: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在会计基础上工作薄弱、白金抵现金等现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空间的扩展。常见的一些问题有粉饰报表、乱用发票、假票抵债等。民营企业发展不平缓,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找出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这些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民营企业的发展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众所周知,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越发展,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越是明显。所以,重视企业财务管理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完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提升企业信用等级、为企业更好的融资与筹资从而更大促进企业发展。 一、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正因为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很有必要的。财务管理混乱阻碍了民营发展的脚步,就要为其排除障碍,使其健康、平稳的发展。所以,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 第一,民营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所在。一个企业的生存根本离不开财务,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能正常运作的基本。一个正规、有序的财务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顺利进行各项生产运营活动。财务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方面,企业经营的好坏最后也都会以财务的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有助于企业对外融资及筹资,对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从而也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最终提高企业效益,促进企业发展更上一层,保证企业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不断地做大做强。 第二,现实环境的要求所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不断与国际接轨,不再是闭关锁国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民营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分支之一,自然不能被排除在外。在资本市场发展中,投资者对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在不断的提高,民营企业在走向国际的漫漫旅程中,就必须不断向国际标准靠拢,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不断做到利益各方要求的企业财务会计质量的要求。若是民营企业还是只存在于自己的世界里,那么在不断遭受跨国公司的竞争的压力下,民营企业会不断被跨国企业多取代,无法再越来越规范的经济市场下生存下来。所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规范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向国际标准看齐,是非常重要的,改善财务管理制度也是适应现实环境的要求所在。 第三,我国民营企业继续发展的要求所在。据市场调查,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相当一部分处于“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状态上。纵观市场,影响着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外部因素有跨国企业的竞争、大型企业的排挤、市场本身发展的景气状态等;内部因素有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企业管理水平等。内部因素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影响力。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企业财务混乱、丧失企业现金支付能力、财务状况不断恶化等,不管企业有多大都不能逃过倒闭的最终命运。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分析本企业的财务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不断、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二、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主要现状 1.民营企业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会计人员素质水平低下,会计基础薄弱。首先,我国民营企业有一大部分的企业主不是专业的管理者出身,甚至有些是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他们并不知道如何来管理企业,自然,很大一部分企业主也不精通财务会计知识,也无法掌握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方法,而且他们更看重的是企业的技术发展如何,而忽略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我国民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家族企业,企业的排他性很大,企业主并不放心把企业的财务交给外人去管理,这就使得一些有着较高水平的财务管理职员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企业财务管理的混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合理利用,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消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打击财务人员的积极性,更进一步造成企业财务的混乱,从而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及筹资范围小。对于一些民营企业来说,资金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资金一旦运转不过来,企业就将面临生存的危险。一直以来,民营企业资金来源都是自我积累为主,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而企业资金却不能再自我承受。由于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不高,资金度较差,从银行融资这一筹资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控制,因为财务管理不当,造成生产经营不能正常运作,造成失信行为,这就影响了企业信誉,在市场上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现象,恶意逃废贷款、谎报财务报表等虚假行为,使得其在市场上的名誉不好,与外企业谈判投资也受到制约,这就使得民营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现状,受资金的影响,民也企业本身的发展自然要受到制约。 3.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管理力度。我国民营企业因自身的特点,普遍都没有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缺乏内部监审力度。在企业中,企业主拥有全部的经营决策权,而其家族的人也都在企业的各个重要岗位上执行其权利,这就打击了族外员工的积极性,而企业主族人并不精通财务管理知识,也不具备有掌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能力。因为这些,就可能导致企业的资金不能合理应用,或是置闲或是紧张,影响企业的资金使用率就将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进度、影响到企业运营的生产成本,造成企业生产经营业务不能正常运作,企业名誉受损,最终影响企业发展,影响企业效益,循环下去,企业必将走向破产。 三、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文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中不难看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就要将其绊脚石搬开,找出其问题症结所在,才能更好的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总的来说,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形成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意识。民营企业因其自身的特点,本身就存在着固有的不足和缺陷,而企业主一向注重技术而忽视内部财务管理软件,这就造成企业的不协调发展,而财务管理的作用又是不容忽视的,这就造成了因财务管理不当使得企业不能正常运转的后果。企业并非是生产管理和营销管理两部分组成的,企业主不重视财务人员,不能参与企业的一些重要会议中,极大地限制了财务人员应当发挥的作用,同时限制了财务管理的作用,这就在客观上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在一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还停留在基础的会计信息上,用着才传统的记账方式,算账、抵账。随着企业的发展,仅仅这些并不能满足对企业财务的使用做到一目了然,财务的不明确,就造成了企业资金的不明确,造成资金使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民营企业的资金多半是自筹,这就对企业造成了经济压力,阻碍企业的正常运作。 2.进行盲目投资,不进行科学考察。巨人集团的失败可以很好的论证企业进行盲目的投资带来的后果就是自取灭亡。纵然,民营企业要求发展,进行各种形式的投资时必然的选择,但是,民营企业主在各种投资中表现出来的轻率、无所谓的态度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是不相符的,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是民营企业将自己推向深渊的根源。民营企业一味的追求企业多元化发展而盲目的在各个行业中进行投资,而不事前去考察投资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其现状作出科学的结论。民营企业中绝大数的企业主都抱着尝试的心态去拼搏,然后市场竞争更偏好有准备的企业。 3.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发展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对财务会计的基本要求,而在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里,帐实核对、账证核对、账帐核对做的并不规范,甚至有的企业都没有此项行为,这就使得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而现代企业管理最主要的就是信息的管理,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及时、不透明、不真实或不完整造成财务信息失真,企业主不能获取到企业准确的财务信息从而不能很难做出科学的决策。 4.企业资产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我国民营企业有很多还是家族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没有做到规范。一些企业为了方便使用库存超限额现金,多余的现金也不送往银行,采购原材料等也用现金支付,企业实际控制者与他的族人可以随意从企业支取现金而不被计入帐内,这样企业主对本企业的财务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控;银行存款也造成成管理混乱,任意企业主亲近的人都能随意出入银行办理本企业的银行业务,不遵从会计主体假设。企业主随意支取现金不能很好的区分企业主是日常开支支取好事企业的营业支出,造成混淆。财务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也是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大问题。 四、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针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几个问题,本文给出以下五个针对性的措施: 1.更新观念,确定财务管理在民营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民营企业主对财务管理的观念是最重要的。从企业的领导人到员工,都要改变对财务管理的传统认识,确立“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点在决策”的现代管理理念,摒弃将财务管理看成是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的附属管理职能的错误看法,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2.建立合理、规范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在物资采购、入库、领用及销售等一系列操作过程中,做到财务分明。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科学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比如,民营企业应该做到实物管理与账簿分开保管;现金库存不能过多;任何人支取现金要入账;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操作不能由一人完成,至少要有3人在场监督;定期对财产进行盘点,防止漏帐、多帐等错误发生。 3.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制度。民营企业融资难有很大原因是担保难,如果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一种商业担保结构,主要为民营企业服务,这样能降低贷款风险,提高了民营企业融资的能力,对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着一定积极地作用。 4.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民营企业因自身发展特点,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所以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对风险可以防患于未然。风险管理是事前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充分利用会计对风险的预警、防范作用,依据环境变化预测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前做准备,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5.规范公司结构。民营企业多数是家族企业,产权单一,对家族式进行改革,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实行两权分离,吸收更多的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来管理企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唤起企业主的管理意识,强化财务管理的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五、期望 通过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民营企业要想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发展还有着很大的难度,然而,民营企业在我国国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又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联合政府机构、民营企业主及各方单位共同致力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工作中来,如开设一些课程来提高企业主及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完善社会法律制度保障各方利益等……各个击破,虽然有着很多的问题,但相信在各方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不足,给我国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以及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下,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成为经济总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伴随民营企业的不断壮大,加强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显得愈加重要。必须解决目前存在的管理人员素质低、管理手段落后、法律观念不强、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加强财政监管,加大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考核、管理、力度,查处违法企业和人员,为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研究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惠及下,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在这个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民企的财务管理水平却未获得相应的提升。笔者认为,在现时条件下,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对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保障财经法律的执行,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营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弘扬社会正义和公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不高 我国目前的民营企业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初期,大多为家族式企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多数是家族成员,这在财务管理人员中表现更为突出。这种重亲情轻素质的用人弊端,使一些非财务专业、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员充当了对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的财务管理人员,这是造成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民企工作不稳定,工作繁重,各项社会保险没有保障,这使得许多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在选择到民企工作时望而却步。人员素质决定管理水平。存在上述人员缺陷的企业,多数不能严格按照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财务管理手段落后,不适应企业规模化发展 由于民企老板出于节支考虑或者对现代化财务管理系统的不了解等原因,使得目前相当一部分民企仍然停留在手工方式核算帐务、管理财务的水平上。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加上民企财务管理人员较少,往往一人多岗,因此财务人员常常陷于繁重的手工记帐算帐中,无力顾及更深层次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法律观念不强,偷漏税款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民企老板在利益驱使下,漠视法律,授意或指使财务人员偷漏国家税款。有些财务人员由于法律观念淡薄,放弃从业原则,违背职业道德,采取隐瞒收入、多计成本或者隐瞒收入、隐瞒成本的的方式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利益。 四、追逐企业利益,企业员工社会保险得不到落实 长期以来,在民企工作没有“五险一金”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时间长了,人员多了,就成了社会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企业主只追求企业利益或个人利益,不愿意为员工利益增加成本费用。二是政府监管不严,其中包括财务监管、税务监管和劳动监管。 五、官商勾结,牟取非法利益 随着民企的不断发展,其涉足的领域也不断扩大,许多原来由政府或国有企业控制的资源、行业也准许民营。但政府仍然掌握着土地出让、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国企改制等事项的审批权、决定权。在众多竞争者的角逐中,有些民企利用账外账积累的黑金勾结贿赂官员,低价侵吞国有资产,攫取非法利益。 上述问题的存在,应当引起政府财政、税务等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司法监督部门的高度重视。至于解决的办法,笔者认为应当通过改革管理方式加强管理和部门联动,惩防结合的措施综合治理。 一、加强财政监管,建立高素质的民企会计队伍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因此各级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包括管理民营企业的会计工作,既是权力范围,也是职责所系。但不可否认在财政监管工作中目前仍存在着重国企轻私企的状况。因此,要提高民企财务管理水平,首先要强化财政监管措施。这就要求财政部门在民营企业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实行财务管理等环节和过程中严格依法监管,采取备案和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民营企业设立合格的会计机构,设置适当的会计岗位,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逐步推行会计电算化,建立以内部控制制度为主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还要监督企业认真执行财务制度,对上述方面不符合要求以及违反财经法纪的企业和相关财务人员,财政部门要严格依法处理。 二、加大财务人员培训和考核力度 财政部门可以结合现行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对民企财务会计人员建立档案,进行专门的考核管理,促进民企财务管理工作和财会人员素质共同提高。 三、加大税收监督,严惩偷税行为 税务部门要加大税务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利用账外账的方式,隐瞒收入、多计成本或者隐瞒收入、隐瞒成本进行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 四、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监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随着国家劳动保障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劳动保障部门应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不按规定为职工交纳社会保险的企业,坚决查处。 五、限制地方政府减免税费的权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打击官商勾结。 必须严格限制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资为名制定“优惠政策”的权力,坚决查处违法减免税收、土地出让金,低价转让国有资产等行为,截断因官商勾结造成公共利益向私有经济转移的暗流。 上述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有赖于政府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统一领导,有赖于财政、税务、司法等部门在监督检查方面的联动和配合。相信随着政府部门管理力度的加强,民营企业主法律观念和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加上法律惩处的威慑,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将逐步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新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案例研究 作为我国最大的服装生产企业,雅戈尔不断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提升产业基础,完善产品品质,在我国服装发展产业链中创造了很多第一。金融危机环境中,浙江民企保持了良好的成长性,2009年浙江民企百强资产总额达2848亿元,同比增长110%。与2008年相比,百强民企销售收入反弹明显。雅戈尔在浙江民企排行榜中位列第四位,在民企净利润排名中位列第二。曾经业界批判雅戈尔的不务正业,其实正是因为有房地产投资、股权投资做强大的财权支撑,才让雅戈尔的传统服装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安然度过。对雅戈尔集团而言,服装是基础业务,房地产是成长业务,股权投资则是借力资本运作的财务润滑剂。三驾马车业务之所以能相互融洽协同发展,就在于雅戈尔是资本运作的高手,健康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在集团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雅戈尔集团财务管理发展环境 (一)后危机时代宁波民企面临的经济、政治环境民企最大的贡献在于吸收就业人数总量的75%~80%,但是在2009年我国推出的4万亿贷款财政刺激计划时,国企受惠多民企受惠少。据估计,民企所享受的份额只有5%,这就造成民企在资金链紧张时靠信用很难获得贷款,只有进行抵押贷款,但是抵押贷款周期短、门槛高、成功率低,大部分民企还是选择商业贷款和民间借贷,尤其是后者,程序简单、方便快捷,但是利率非常高,企业一旦出现流动资金周转不灵很可能就会被巨额债务拖垮。由于我国国情决定民企财政受惠少、银行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现象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这也是后危机时代民企不可忽视的政治环境。 后危机时代,很多的“80后”“90后”进入民企,他们的工作理念和60后70后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不以吃苦为荣,而是强调体现自我,要双休等,这些会使民企工人中产生浮躁的心态。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熟练工人非常短缺,技术工人无序流动,招工难,留住技术工人更难。企业之间相互挖人,对员工培训的钱经常因此而打了“水漂”。随着现在劳动法的实施和普及“五险一金”的社会保障政策,民营企业反映现有政策与实际执行尚有较大差距,以鄞州区为例,给每位职工缴纳“五金”,每月需支付502元,其中企业承担350元。微利的民营企业承担不了这些保险重任。同时,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在政策设计上的缺陷,无法实现全国联通,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来的员工不愿意参加社保等因素,参保率较低。这些都加大了后危机时代民企的生产成本,CPI指数的上升和通胀的压力一切都使得民企面对的成本压力的形势比较严峻。 (二)雅戈尔集团财务管理自身存在的缺陷具体包括: (1)集团范围内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雅戈尔集团在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现金管理、投资管理、信用管理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由于制度覆盖面较广,且集团成员单位行业不同、组织机构差异较大,因此集团财务管理制度内容较为宽泛,对成员单位具体财务工作约束性不强,需要各成员单位制定一系列财务管理实践实施细则,对自身财务行为予以规范和制约,但是在财务管理变革之前各成员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性方面还参差不齐,部分公司还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来指导自身的财务管理行为。 (2)滚动预算管理对生产经营控制具有局限性。雅戈尔集团虽然建立滚动预算制度,但预算没有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律依据。整个企业集团不能协调经营,下属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完全服从于整个集团的经营目标,甚至出现子公司成为整个集团的逆向选择。因此要处理一个集团企业内部不同的预算体系问题;另外集团控制的范围同具体子公司不一致,子公司集团需要根据集团下达的预算书节目层层进行细化,进行完善的事中控制,但在手工方式下提供每个项目的完成数据非常困难,时效性不强且存在误差,即使分析出来也是基于事后事项,无法达到实时控制。 (3)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不规范。集团虽然制定了全面预算管理办法,但在实际管理中,集团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的子公司全面预算与子公司通过董事会修订的全面预算不相符。另外,根据整个集团的发展目标,集团财务管理部对子公司全面预算的相关数据所进行的调整与修改未及时反馈给子公司。这就造成集团与子公司缺乏统一的全面预算,子公司没有与企业集团的全面预算相协调、相匹配,这样的预算管理必将影响和阻碍集团整体战略目标。因此雅戈尔集团加强对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规范运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雅戈尔集团财务管理创新内容 (一)强化预算效果,提高财务控制力 鉴于集团全面预算和滚动预算所存在的问题,集团适时进行了全面预算和滚动预算的变革,如今已经形成以发展规划为导向,年度预算为控制目标,滚动执行预算为控制手段,覆盖集团生产销售、投资、研发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过程的跟踪、监控,对预算结果未执行进行分析、对比,将价值最大化落到实处。集团根据发展规划,提出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据以编制公司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然后分解出对子公司的建议性经营目标,并将各项指标下达给各子公司及各子公司董事会。子公司根据集团下达的各项指标和本单位具体情况修订编制年度预算,上报集团财务管理部审批。对子公司上报的预算,集团还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和平衡各子公司的预算,汇总编制集团预算。通过预算,使得集团在集权制下有效控制资金的使用和投向,严格管理成本与费用,明确企业经营绩效的考核目标。为保证预算的有效实施,集团财务管理部根据实际执行情况随时调整偏差并建立内部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反馈给各子公司,以便各子公司更好的执行预算。在评定各个部门工作业绩时,根据预算的完成情况,分析偏离预算的程度和原因,划分责任,奖惩分明,促使全员为完成预算规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雅戈尔预算管理作用如图1所示: (二)财务管理与风险评估的耦合――财务管控 随着集团业务的不断扩张,面临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不断增加,风险程度不断提高,在经营业务蒸蒸日上的同时,经营和财务风险的防范成为集团发展必须解决和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管理当局必须采取一系列行动以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风险控制并非不让风险发生,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的风险,将风险管理渗透于财务管理内容中。明确风险管理责任主体,建立一套风险识别、评价机制和风险控制的程序和办法,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提高集团的经营效率。 雅戈尔财务按照国家及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并根据集团的实际情况制定《雅戈尔集团财务风险管理办法》,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要求、制度及职责,设置财务风险管理机构,由财务管理部、投资管理部、审计监察部共同组建财务风险管理控制领导小组并下设财务风险防范控制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对各子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业务的合规性与合法性进行检查。通过监督检查提出意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和控制财务风险的产生。集团从偿债、盈利、营运、成长能力四个方面建立财务风险控制预警指标,对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并编制财务风险预警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明确财务风险防范奖惩办法,对子公司财务风险控制、防范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控制不力致使公司遭受重大财务风险损失的人员进行惩处。 (三)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耦合――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 作为契约缔结的企业集团,经营管理存在巨大的风险,在组织内部采用以保证资产安全性、核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运营效率、促进管理政策的贯彻和实施的行为准则以及所有与之协调的方法和措施对集团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是服务集团价值最大化,框架和要素的设置涵盖集团经营的全过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集团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更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集团得以生存及避免内部运行失控和潜在管理效率损失的必然要求,从雅戈尔集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上看,能够将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持续改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 集团在清理内部控制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内控手册》,同时还有配套的《内控配套规章制度汇编》。集团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考核工作由公司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实行总部检查评价和部门自查评价两级横向检查评价体制。同时内控办公室在集团各有关专业领域内分开选拔若干业务骨干组建内控专业人员,并定期进行培训,经考试合格颁发内控专业人员资格证书,纵向形成集团总部内部领导小组检查,各部门自查,年中专业人员队伍检查的“监督网略”,分别从内部控制环境评价、业务流程综合评价、日常工作检查评价等方面,编制完整、规范的评价流程,各类检查评价的结果必须由“内控专业人员”签字确认,确保内控检查的结果独立、客观、公正。雅戈尔集团持续改进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制定与执行过程如图2所示: (四)低成本管理战略 成本管理是集团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雅戈尔集团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骄人成绩,专卖店遍地开花,使竞争对手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原因在于雅戈尔的低成本战略,其核心思想是企业通过加强内部成本控制,在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领域在努力降低成本,使企业总的成本水平低于主要竞争对手的,从而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企业的目标就是在提供的产品(服务)的功能质量差别不大的条件下,努力降低成本来获取竞争优势。雅戈尔集团主要是通过经济承包考核责任制来进行低成本管理。企业将任务一步步地分解和下放落实,奖惩严明,责任清晰。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被看成一个经济实体,企业的成本核算被分解到每个员工。同时,根据工作量和成本控制达到的水平,相应地核定工资奖金的额度。在这种制度下,每个成本中心的费用是限定的,超过部分自理,节省部分自留,即为公司省钱就是为自己省钱。 三、雅戈尔集团财务管理创新案例剖析 (一)树立全局的战略理念 集团是众多利益相关者的主体,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所有者、个人、债权人、职工、政府等,股东要承担风险,债权人和职工也要求承担较大的风险,同时政府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企业经营变故受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所以集团财务管理的理念与集团的利益主体相关,是多个利益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财务管理目标的形成以最大限度实现各利益主体目标的最大化。采取最优的财务管理策略和政策,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风险收益等因素,在集团的投资、筹资、营运、分配活动中正确处理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在保证集团长远发展的基础上使集团价值最大化。具体表现为: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平衡,充分尊重和满足集团各相关主体的利益要求,关心本集团职工的切身利益,真正关心客户的利益。财务管理的本质要求集团价值的大小不仅与当前和未来的盈利能力相关,还与集团产品的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各种资源运用、偿债、防范风险与控制风险能力、社会贡献能力相关,不断推出新产品以保持销售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讲究信誉,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与宣传,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促使集团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所以履行集团价值最大化决定财务管理理念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保障股东价值、债权人的利益、员工的权益、政府收益等各方面价值的均衡稳定增长。 (二)财务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实现财权机制 集团的财务管理理念是以集团价值最大化为核心,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集团的财务治理和管理,实现集团财务的共同治理,但为了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不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参与集团的财务管理,一般而言,相机途径按直接提供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能够参与公司的财务管理,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全体则主要通过独立董事代表来代表,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代表组成的董事会作为公司重要管理者管理职能的重要决策机构,保持集团资产保值和增值,公正平衡资产收益的不同权益。监事会是公司财务的重要监督机构,由于利益相关者利益结构的复杂性,可能存在利益冲突,集团董事会和监事会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协调和平衡各种利益相关关系,在各种利益关系者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财务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涉及到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互惠互利,内涵公平与效率的有机契合,体现财务有效管理的目标与财务公平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将利益相关者看成是实现集团价值、集团利润的工具,这种长期稳定的财务合作关系对集团的长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企业管理领域有一句通俗易懂而又深刻的话语经常提起“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按此思路可以类推为财务决策理念决定财务决策结果,财务决策结果决定财务会计信息与财务管理职能。财务战略决定企业主要资源配置的方向和方式,将企业财务管理引导到加强战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上来,引导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上来,丰富自身的内容,树立前瞻性理念,通过战略管理的纽带,财务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紧密相连。集团财务管理以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为导向,服务集团战略管理,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资源配置上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定位准确的财务战略,决定了整体资源配置的有序性、运转的高效性和集团经营的效益性。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因素分析 作者简介:钱硕,1989年生,江苏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研究生。 一、问题提出 自2009年创业板开闸以来,创业板一直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截至2012年7月24日,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总数已达346家。创业板企业具有财务门槛低、科技含量高、增长性强的特点,而创业板企业的高成长性和低财务门槛的特性也决定了其盈利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截至2012年7月18日,33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有331家公布了上半年的业绩预告,其中预计净利润下降的有115家,占比34.74%,预计亏损的有8家,占比2.41%,两者合计占比近四成。8家预计亏损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净利润降幅均超过100%,还有4家业绩预减的公司,净利润降幅在100%左右。截至7月18日,创业板的市盈率已跌至32.21,为今年以来的第三低点,这也是创业板上市以来第三低估值水平。 如何帮助投资者理性分析和投资,如何正确理解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并以此为基础公正地评价其成长性成为当前尚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上市企业的招股说明书中提取能够显示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公司治理水平的指标进行量化,将上述量化指标和企业上市后的净利润变动情况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指标筛选和多次回归分析,确定和企业上市后利润变动情况相关性强的指标,借此来帮助投资者快速的了解新发行公司的经营风险。 二、预测指标的确定 预测指标要能够代表公司的治理结构、科技含量、盈利能力等方面情况,在阅读了大量创业板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证监会审批文件及创业板上市企业文件指引后,笔者确定了6项预测指标:研发费用占比、技术研发人员占比、独立董事占比、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与应收账款增长率。 三、提出假设 假设1: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值和净利润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研发费用的投入将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及投放,也是影响高新企业未来盈利水平的主要因素。 假设2:技术研发人员占比和净利润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同理于研发费用占比,技术研发人员占比也是体现企业创新研发能力的指标,即假设研发团队实力强的企业,在募投资金注入后会有优异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净利润增长方面。 假设3:独立董事占比和净利润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聘用独立董事可以规范公司运营,减少违规关联方交易,提高企业盈利质量,保证企业持续盈利。 假设4: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作为杜邦分析法的核心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可以反应目前股东投入资本的使用情况;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资产质量越好,企业利润水平越趋于稳定增长。 假设5: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呈相关关系。市场份额稳步甚至快速增长,可以一定程度保证企业上市后产品销路稳定、经营业绩不会出现大幅下滑。 假设6:应收账款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发行前应收账款增幅越大,发行人盈余管理甚至会计舞弊的可能性越大,上述手段不能改变企业实际盈利能力,故上市后净利润下降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四、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样本选取 笔者将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后两年内的净利润变动比率作为因变量,以代表上市公司上市后的盈利情况。由于我国创业板自2009年10月开闸,符合上市后连续经营条件的须为2010 年前申报发行的公司,符合上述条件的公司仅有36家。考虑到持续经营年限和样本规模,笔者将限定时间延长至2010年2月前在创业板挂牌上市的公司,共有50家。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从金融界及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抽取数据。由于笔者使用Eviews7软件进行模型设立和回归分析,故主要变量均采用英文命名,主要公示如下: 五、回归结果 (一)相关性检验 笔者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经检验,应收账款增长率、技术人员占比、独立董事占比、营业收入增长率等四个指标的相关性符号与原假设一致。但是,研发费用、净资产收益率均和净利润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即假设1、假设4不成立。笔者分析,研发费用投入的经济利润推动作用尚未展现,可能是造成研发费用与净利润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另外,企业为了迎合上市企业财务标准的要求而进行盈余管理,导致了净资产收益率与上市后净利润增长率负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因变量净利润增长率和研发费用占比及ROE这两个指标相关性绝对值较高,分别为-0.169和-0.152,可推断上市前大量非理性的研发费用投入及盈余管理是造成上市后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二)多元回归第一次回归结果 变量定义及计算方法如下: NET_PROFIT_CHG:净利润增长率,2011年净利润/2010年净利润。 RSRCH_FEE_GROSS_INC: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值,2008年研发费用投入/2008主营业务收入。 TECH_PPL:技术人员占比,截至2008年年底研发人员/截至2008年年底在职员工总数。 INDEPT_DIRECTORS:独立董事占比,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总人数。 RETURN_ON_NET_ASST: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2008年净利润/2008年末净资产。 GROSS_INCOME_CHG:营业收入增长率,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 -1。 AR_CHG:应收账款增长率,2008年年末应收账款/2008年年初应收账款。 第一次回归结果并不理想,R^2仅为0.09,F检验值仅为0.644585,说明模型整体解释力不强。从单变量看,p值均落在拒绝域外,最接近临界值的变量为研发费用占比这一指标。此外,研发费用和净资产收益率与净利润增长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虽然显著性不强,但这一统计结果仍与原假设违背,并不符合常理。为了发现模型缺陷,笔者进行了Durbin-Watson和残差测试。Durbin-Watson测试在样本规模为50,变量数量为6的情况下的临界值分别为=1.34,=1.77。由于DW统计值为1.737753,位于DW高低临界值之间,故无法对残差项的相关性发表意见。下面为残差异方差性检验的结果: 笔者选择使用卡方检验方法,在5%显著性,自由度为6的单位临界值为12.592,由于测试值Obs*R-squared小于临界值,故无法拒绝原始数据不存在异方差性。 经过上述测试,发现模型本身不存在技术性缺陷。为了优化模型效果,笔者决定剔除营业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增长率这两个指标,主要原因为:上述两指标显著性不强,t统计值最低,分别为0.37、-0.65。 (三)多元回归第二次回归结果 第二次回归结果仍不理想,R^2降至0.07,说明模型解释力度进一步削弱。同时,从模型质量角度看,两个反应模型信息评价标准的指标AIC、SBIC均有所上升,根据信息评价标准理论,上述指标越小,模型效果越好。由于AIC指标具有缺陷,故单从SBIC指标看,尽管解释变量数量有所下降,但SBIC指标反而上升,从-0.649694升至0.765140,根据信息评价标准,进一步说明模型质量不高。此外,研发费用占比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和净利润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与原假设相违背。 为了提高模型质量,笔者尝试剔除研发费用占比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 (四)多元回归第三次回归结果 在提出了研发费用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后,模型效果仍不理想,R^2仅为0.014,且自变量的t值均落在拒绝域中,分别为0.31、0.78。 六、结论 (一)回归模型 回归结果显示假设2、3、5、6成立,但显著性不强,假设1、4不成立。此外,六项预测指标和净利润增长率相关性不强。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有几下几点: (1)样本规模 由于符合上市后持续经营两年这一条件的创业板公司较少,造成数据样本规模不足,使得统计值与真实值相差较远。根据大数定律,随着样本量的增加,估计值会逐渐趋向于真实值,故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较少的先天缺陷限制了模型回归效果。 (2)前提假设 第一次回归结果表明,研发费用占比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均与净利润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与原假设不符。据笔者分析,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为:(1)研发费用投入的经济效益可能不会在短期即两年内得到反映,大量的研发投入在资本化之前会影响企业利润水平,且不同行业专利技术认定考核时间存在差异,故研发费用投入和净资产收益率二者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故不适宜线性模型。(2)净资产收益率已经消除了企业规模的影响,更适宜于横向比较,而净利润增长率没有消除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和纵向指标相关的可能性更大。 (二)建设性意见 结合创业板公司现状,笔者认为,截至当前阶段,筛选预测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后盈利能力的指标尚不具可行性,这也和证监会推行注册制审核制度遭遇阻力的现状相符。加强券商的尽职调查力度,提升保荐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控制意识,增加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力度仍是预防创业板上市公司包装上市、保证上市后盈利水平的主要手段。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放松规制对水务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摘 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对水务行业进行了在民营化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呈现政企高度合一、投资主体单一、无偿供水等特征。为了测定改革之后的绩效,本文通过定性的研究引入虚拟变量对18家上市公司绩效进行测度,进行一些初步探索。 关键词:放松规制、市场化、虚拟变量 一、问题提出 自来水产业作为一自然垄断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的一般特征化特征,即规模经济、成本次可加性和网络性等,但在研究自来水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地区的分割,自来水产业呈现局部网络性,可以采用标尺竞争等方法,引入竞争机制,从而为我们采取放松规制的实践策略提供了很好的的理论依据。而就我国目前自来水产业状况来说,许多水务公司已经上市,放松规制下的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但目前自来水产业总体效率的提高是否是由放松规制的带来的,或者说放松规制是否确实起到了一定性的作用,关于这方面实证性研究作为本文的一个切入点被提出来,希望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18家上市水务公司的横截面数据,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模型,引入虚拟变量进行计量分析。 第一,数据采集。本文分别采集2006和2010年18家上市公司的可用数据组成一类截面数据样本。我们都知道截面数据应是同一时间点上的,这里却采用了两个时间点数据的叠加作为一样本,主要是为后文中我们对放松规制绩效的考核而引入虚拟变量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故本文用了类截面数据的说法。其中,补充说明一点是本文原想采用18家上市水务公司未上市前和上市后2010年的数据,只因为数据查找方面的问题,18家上市前数据难以查找,所以本文采用了18家上市水务公司最早可用的数据即2006年数据作为代替。由于数据的不完备,所以在说明放松规制引入竞争到底是否起作用,起多大作用进行测度方面在数据结果可可信度上会存在一定偏差。 第二,模型构建。本文采用常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基础,将变量实际代表的意义进行修改从而得到本文说需要的方程。具体如下:∏=其中∏代表企业利润,L代表劳动投入,K代表资本投入。两边取对数则有,ln(∏)=αln(L)+βln(K),引入D,D代表虚拟变量,若D=1则代表放松规制,D=0则为未放松规制,模型方程变为:ln(∏)=αln(L)+ βln(K)+D 第三,数据的计量分析。 在做计量分析时,为了处理上的方便,我们不妨令y=∏ 首先,我们把自变量和因变量做为一组打开,可以观察到,资本K变动幅度最大,劳动L和营业利润Y变动幅度也较大,虚拟变量D由于取之特殊呈现,通过观察,容易看出各变量不存在明显的向上或向下的趋势。 其次,我们对数据样本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一所示,各检验指标的prob值都为零,说明模型方程不存在单位根。 最后,我们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样本进行回归,结果见表,在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出才c4即虚拟变量t统计值和prob值都通过检验,其它值的t值,R值、DW值也通过检验,我们知道我们够造的模型是对变化率的考察,而此时c4为0.67表明放松规制在2006年和2010年对企业利润造成差别可以说十分明显。 三、从放松规制引入竞争视角浅谈应对措施 1、标尺竞争。让全国各地展开充分竞争的情况下,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供水企业的绩效,当地政府择优录取,政府与企业签订阶段性合同,贯彻效率高质量好的企业进行下一期的经营的理念,提高当地水务企业绩效。 2、直接引入竞争。依据各个生产环节规模经济属性的不同,进行环节切割。可以有市场调节的,都承包给民营企业去做。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则有国家承担,像管网输送环节,同时可实行双重定价,并定期进行评估,保证企业有效运营。 四、结论 在运用2006年和2010年数据样本计量分析中,计量结果表明这两年规制政策的定性分析效果十分明显,说明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后放松规制对企业盈利有显著影响不容忽视。在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一些放松规制方法的同时也为本文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我们将对放松规制对企业盈利造成影响的路径进行量化研究及通过数据收集对其力度做进一步研究。(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特点及业务范围,认为以资金集约管理和综合金融业务为两大主线的发展模式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并提出了实现财务公司盈利能力的途径及保障。 【关键词】 集团公司; 盈利能力; 中间业务 近30年来,随着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财务公司作为一个混业式的非银行金融服务机构和大企业资金司库与商业信用管理的金融功能组织,其业务领域不断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领域和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3以上都有自己的财务公司。美国通用电器每年40%以上的利润来源于它的财务公司,利润总额仅次于花旗银行集团。我国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资金蓄水池”,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等多方面都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如何在资金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独特的金融机构功能,实现盈利能力最大化,我国财务公司能做到的并不多。业内较好的海尔集团财务公司2010年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为1.79%和18.95%,有的财务公司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仅为0.26%和0.12%,笔者所在财务公司2010年总资产收益率及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47%和6.37%,行业内收益差别明显,财务公司在集团内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特点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定义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是指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定义和业务范围(略)可知,这些为了发展企业集团而设立的财务公司,在某种意义上,其发挥的就是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与国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产业性 财务公司是为大集团公司提供金融服务的。所以财务公司是依托集团公司而发展的,它的经营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该集团公司所在产业经营兴衰的影响。 (二)金融性 财务公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为集团公司各成员企业提供特殊的商品——货币资金的金融服务。因而,它必须按照国家法律和金融体系的运行规律进行金融活动,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为企业筹集资金,有效利用好资金,创造更好的效益。 (三)企业性 一方面表现为财务公司是集团公司出资兴办的,对企业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它的经营业务必须是为集团公司各成员的业务经营及发展提供服务,其经营发展目标与企业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表现为财务公司是一个独立的经济核算的企业法人,具有企业的一切权力,它开展一切业务必须是盈利的。 财务公司作为一类特殊金融机构,具有主办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三位一体的特殊职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混业经营特征。因此,以资金集约管理和综合金融业务为两大主线的发展模式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拓宽财务公司盈利能力的途径 (一)在与商业银行合作中,积极寻求主动权 财务公司从筹建开始就离不开与银行的合作,很多情况下,与商业银行存在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在合作过程中,财务公司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竞争观、收益观,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积极争取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避免银行坐地起价,充分发挥大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平台的优势,利用财务公司存款业务可增加商业银行存款规模,根据国家货币政策及存款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效益,在不同时期、不同市场情况下要求商业银行对财务公司采用灵活的存款利率,最终达到双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二)建立统一对外支付平台,减少资金体外循环 搭建财务公司代扣代缴税款操作平台,清理成员单位缴税专户,对成员单位的专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与税务局、成员单位形成委托关系,由财务公司一头对外。集中保证金业务,通过银行将所有保证金集中管理,由财务公司集中统一办理。可实现资金零在途,进一步缩减资金体外循环的规模,实现资金运作效益的最大化。 (三)充分发挥财务公司投资银行的职能 由于财务公司拥有充足的资金,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财务公司不仅是资金平台,更应该是一个金融平台。依托财务公司,可以把公司金融和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甚至以融促产。可以尝试把财务公司沉淀的资金用来投资理财,发展公司金融,以钱生钱,不仅可利用财务公司来平衡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而且通过对其运作,投资金融,还可以赢得利润继续推动产业的发展。2011年12月28日,中国华电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的官网上出现了一则披露过去一年投资收益的信息:“全年投资收益达到 6 000万元以上,其中申购新股方正证券获得投资收益2 050万元,突破财务公司有证券投资业务以来单笔收益最高纪录,收益率高达50%。” (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赋予了财务公司发展中间业务较大的空间,在稳定发展传统业务的前提下,大力开展中间业务,这不仅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也符合财务公司的长远利益。中间业务作为一项收益稳定、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的金融服务,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利于强化财务公司的经营管理,优化财务公司的资产结构,对于提升财务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且既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又被视为集团“内部银行”的财务公司,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具有许多天然优势,国航财务公司2005年担任了国航股份企业债券的第一分销商和第一财务顾问,配合发行工作的顺利进行,承销企业债2.6亿元,2006年后,还积极参与了国航A股上市、集团并购及其他重大资产运作等,这些中间业务不仅为财务公司带来了持续的收入来源,而且为国航主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积极参与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 在企业年金管理中,财务公司可积极争取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的资格,直接参与年金管理,为集团的企业年金提供账户管理和投资管理服务;也可以参股已获得管理资格的机构或担任年金理事会的顾问,间接参与年金管理,分享年金市场快速发展的潜在成果,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并以此为契机,带动自身投资业务发展。南航财务公司作为南航企业年金管理的财务顾问,为集团企业年金提供账户管理和投资管理服务,实现企业年金的保值增值。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层次分析法在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分析指标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在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机制中,盈利指标的选择与权重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盈利指标权重进行科学的设置,以此来分析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盈利能力 评价指标 一、引言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资金增值的能力,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问题,学者们往往是基于各种模型和方法进行研究评论的,而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直接研究企业盈利能力的文章并不多见。师萍(1997)运用层析分析法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企业的偿债能力对总体财务状况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盈利能力。蒋麟凤(2007)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的盈利能力对财务状况的影响最大,偿债能力次之。这些研究都是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但都没有直接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具体分析与评价,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了彻底剖析,从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这四个方面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并对各盈利指标的权重进行科学的设置,以此来衡量与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践价值。 二、研究设计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著名数学家 T. L. Sat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将评价对象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分析该对象的性质、所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按照要素间相互关联程度将要素组合为不同层次,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系统。在每一层次按照一定准则,通过两两比较判断的方式标度定量化,形成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相对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计算要素的权重,确定每一层次中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总目标层次的总排序。 (二)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选择 盈利能力分析体系包括经营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盈利能力分析、资本盈利能力分析和收益质量分析,具体由一系列反映企业盈利指标构成。 三、构建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 (一)构建层次结构图 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由总目标层(A)、子目标层(B)、具体指标层(C) 构成(见表1)。 (二)建立判断矩阵 请财务管理专家对两两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比较赋值构造判断矩阵。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数的评定标度来描述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见表2。 (三)计算各指标权重系数 在使用层次分析法的过程中普遍采用特征向量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排序向量,以确定判断矩阵各因素的权重。各指标权重系数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3。 (四)进行一致性检验 首先,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其次,计算CI的值,CI = (λmax - n ) / ( n - 1) , CR = CI /R I(如果CR 由以上结果可得企业综合盈利能力评价模型: Y=0.1254X1+0.3543X2+0.0654X3+0.1351X4+0.0303X5+0.0536X6+0.014X7+0.0152X8+0.08X9+0.0427X10+0.084X11 从该模型可以看出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最明显的因素是营业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毛利率。 四、案例分析 通过计算中国石油公司2007-2011年的相关财务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盈利能力做出评析。相关财务指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见表5。 从上例可以看出,中国石油公司在2007-2011年这5年中,2007年盈利能力最强,2011年盈利能力最弱。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最明显的因素是营业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毛利率,从表中数据可知,企业的营业净利率和营业毛利率逐年递减,净资产收益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成本费用利润率也逐年递减,说明该企业的成本费用逐年上升,而利润却逐年减少。说明该企业的盈利能力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企业管理层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财务现状,扩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收入,尽量缩减不必要的开支,开源节流,以此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五、结论 基于层次分析法,文章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了彻底剖析,从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这四个方面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并对各盈利指标的权重进行科学的设置,以此来衡量与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践价值,但不足之处在于现有层次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专家的主观评价,这将导致结果不完全可信。因此对于现有层次分析法的改进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所在。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探究 摘要: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及经营管理者,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文论述了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分析了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其它因素。 关键词:企业盈利能力 分析 内容 一、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在一定的收入和耗费水平下赚取利润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获取利润是投资者办企业的初衷,是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也是企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无论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还是经营管理者,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分析在财务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 投资者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因为利润是其股利收入的唯一来源,企业盈利能力提 高还可以使股票价格上涨,使股东获得资本增值收益。债权人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因为利润是偿还企业债务的最终来源,只要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稳定的现金流入量,即使负债率偏高,也能保证偿还到期债务。经营管理者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因为利润 是考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也是衡量经营管理者业绩的主要标准,此外,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还可以揭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釆取措施加以改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企业利润是国家税收收入的直接来源,企业盈利能力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 二、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获取利润是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因此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实际上,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和营运能力分析也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主要是计算各种利润率指标。 在实际工作中,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很多,包括以销售业务为基础计算的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以企业占有或消耗的资源为基础计算的资产报酬率指标,以投资为基础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而本文所阐述的盈利能力特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从销售业务中获取利润的能力。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属于综合性指标,主要从投资角度反映企业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回报能力。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利润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直接相关,因此,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主要是计算毛利率、营业利润率、营业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是对营业收入变动情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三是对成本费用变动情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的盈利状况和盈利水平,如果非正常因素对利润影响过大,应该予以剔除。非正常因素包括非正常收益和损失、即将停业的分部或分厂、会计准则或税法变更带来的累计影响等。 三、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 盈利能力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是综合性的财务指标, 它受企业营销能力、收现能力、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资产管理水平以及回避风险的能力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分析和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对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十分重要。 (一)营销能力 营业收入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营销能力是扩大经营规 模、增加营业收入、提高利润的基本保证。因此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首先要关注企业的 营销策略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评价企业的销售情况。 (二)收现能力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商业信用己成为企业之间购销活动的主要方式。在商业信用大量 存在的情况下,收现能力便成为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此时,企业大量的营 业收入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赊销量越大,营业收入与现金流入之间的差异就越大,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只是账面数字。一旦企业催收货款不利或赊账单位出现问题,企业就会发 生坏账损失,减少利润,降低企业的盈利水平。 (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 利润是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后的余额。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途径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增收,二是节支。在销售价格和销售量一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是企业提高利润的最有效途径。成本费用越低,企业盈利的空间越大,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加强对成本费用的管理与控制,是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资产管理水平 资产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资产结构是否合理、 资产规模是否适度、资产使用效率高低等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加强资产 管理,合理安排资产结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是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资本结构及其风险 资本结构主要指负债与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和稳定,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负债利息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适度举债不仅可以减少企业所得税,而且可以通过财务杠杆作用提高股东的投资回报。但是如果负债利率过高,会直接减少企业利润,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增加企业的偿债压力,加大财务风险。特别是当负债利率高于资产报酬率时,还会减少股东的投资回报。 四、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其它因素 (一)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 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会形成不同的财务成果。因此,进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时,应关注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分析其对利润的影响。 影响企业利润的会计政策主要有以下方面。 1、存货计价方法。目前,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存货计价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 出法、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用。一般来说,如果物价 比较稳定,各种方法计算的存货成本相差不多。但是在物价持续上升的情况下,釆用先进 先出法计算的发出存货成本比较低,当期利润则比较髙,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结果与先 进先出法接近,其他方法计算的结果则差异较大。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医药企业的市场绩效、盈利能力分析 [摘要] 医药行业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及人类对于医疗技术和药品疗效的无止境需求使得其成为15类国际产业之一。文章通过对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背景、发展现状、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上述研究结论讨论其制约因素。 [关键词] 市场绩效;盈利能力;制约因素 医药产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一直以远远高于其他传统行业的速度发展。处于全球行业背景下的中国医药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医药行业在近几年整体经济效益下滑明显,从整个行业运行的数据来看,2006年1~5月,医药行业在销售同比增长19.6%的情况下,利润仅增长6.9%。1~9月,医药行业总体销售收入为3374.64亿元,同比增长18.36%,实现利润总额是257.38亿元,同比增长10.44%,利润增速却远远低于收入增速(图1)。我国医药行业要赶超世界领先企业,还会面临更多难题。 本文仅从市场绩效及企业盈利能力方面,以江苏省康缘药业为例,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现状深入讨论。 1 市场绩效的含义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利润、品种、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效果。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绩效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对市场绩效本身进行直接的描述和评价;第二,研究市场绩效与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之间的关系。按照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是通过厂商的行为来影响市场绩效。但是如何计量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理论目前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市场绩效的衡量 目前,被普遍用来估量产业绩效的方法有三种,即收益率、价格-成本加成和托宾的Q 。 2.1 收益率 收益率是一种衡量每一元投资盈利多少的方法。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收益率是以每美元投资所赚得的利润为基础,其中收益或者利润是指的经济利润,而不是会计利润。收益率的正确计算比较难,有时候还必须做出使最终结果发生偏差的折衷。 资产收益率是综合反映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资产收益率(ROA)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如一年)内创造的收益(利润)与运用的资产的比值,衡量了公司运用资产创造收益的效率。ROA=净收益/总资产=净收益/销售额×销售额/总资产 由此,销售利润是衡量企业的主要业绩杠杆。 2.2 价格-成本加成 为了避免收益率的计算,经济学家使用勒纳指数(价格-成本加成),即(P-MC)/P来衡量厂商业绩。价格-成本加成是将价格P和边际成本MC的差额作为P的分子而得到的。但是这种方法可能很难获得MC的数据,而且容易产生偏差。 2.3 托宾的Q 托宾的Q,是指一家厂商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这家厂商资产的重置资本的比率,如果Q高,则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因而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而言,新的厂房和设备比较便宜。这样企业就可以发行权益,并取得相对于其为购买这些厂房和设备所花费的成本的较高价格,从而投资支出就将上升,因为企业只需发行少量权益即可购买大量投资品。另一方面,如果Q较低,企业就不愿意购买投资品,因为相对于资本成本而言企业的市场价值较低。如果企业在Q低时想获取资本,它可以便宜地购买另一家企业,从而获得的是已有资本,因此投资支出将较低。 这一业绩衡量方法既没有收益率也没有价格-成本加成用得多。使用托宾Q的优点是避免了估计收益率或边际成本的困难。厂商市场价值通常是加总厂商已发行的证券(如股票和债券)的价值,而获得厂商重置资本的估计会比较困难。 2.4 技术进步贡献率 衡量市场绩效时,还有学者经常采用技术进步指标。技术进步主要是指较快地创造出新产品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在经济生产中,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及其组合方式的改善。技术进步具体表现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增加产品质量和品种等。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把研究与开发的总支出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话,1975年美国的比例为3∶19∶78。 3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以康缘药业为例) 根据康缘药业1999年~2006年会计报表资料计算如下指标: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根据资料分析,康缘公司总资产报酬率2001年出现较高水平11.7%,但之后一直在5%~8%范围内,基本水平不高,而且大都低于行业先进水平13%(据统计资料,2006年国家中型医药企业总资产报酬率为13.49%,处于较高水平),公司总资产利用效率降低,同时每占用百元资产产生的息税前利润减少,说明总资产盈利能力下降,需进一步分析总资产活力能力下降的具体原因,比如分析销售利润率的变化。 从销售利润率来看,医药行业资料显示,一些世界大制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相当高,平均值达22%之多,而一般行业的企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康缘药业在销售利润率方面,2004年出现最高点,但之后两年大幅下滑,与国际医药行业相比,差距较大。 4 制约因素 通过康缘药业总资产报酬率及销售利润率在近几年的变化,从整个医药行业角度分析影响行业效益下降的几个因素: 4.1 政策层面 4.1.1 药品降价行为持续进行自1997年以来,药品降价一直是在医药企业头上的一把剑。2006年,发改委两次降低了部分药品的价格,包括抗感染药物以及抗肿瘤中成药。而且,发改委声称凡是医保目录中的药品价格都将调整。对于民族药及其他特殊类药物约200种,也进行一定的价格调整。2007 年,是“十一五” 计划的第二年,我国中医药产业正处于转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正是中药材市场走向发展和逐步辉煌的转折点,更是一个好机遇,医药行业仍面临较大盈利增长压力。 4.1.2 打击商业贿赂行为医药购销领域一直存在商业贿赂的问题。国家主席在2006年1月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讲话中,将反商业贿赂作为2006年六大要务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医药价值链的医院环节,医药代表不敢进医院,许多新药推广受到限制,对于处方药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关于该项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国信证券2007年投资策略报告中分析说,从去年药品终端市场反应来看,这轮行业整顿的影响非常显著,打击商业贿赂使医院用药规模由2005年21%的增速下降至2006年的6%,明显呈下降趋势。图表1中,2006年医药行业销售与收入曲线中,也能反映医药行业2006年行业效益下降趋势。 4.2 企业层面 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开发以仿制、引进为主。我国医药企业大都仍然是生产仿制药,技术创新药物投入与产出所占比例很少。以康缘公司为例,公司在技术创新上的盈利率最低,主要利润范围集中在传统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部分,缺乏自主创新产品。 行业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研发创新上。研发投入对于医药产业增长具有重要影响。研发投入成本的主体方面是创新药物开发的投入,创新品牌药品对产业和市场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据IMS health数据,2005年全球重量级药物数量已达到94个,2005年前十大品牌药的销售收入已占据全球医药市场的1/10。其中,阿托伐他汀的销售收入高达129亿美元。目前,我国医药产业还处于粗放式规模扩张阶段,医药产业的增长主要依靠劳动投入的增长和资本投入的增加,特别是资本投入在产业增长中具有显著的作用。但是,数据分析显示,医药产业的研发投入对于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3 成本方面 水、电、煤、汽等上游生产要素持续处于较高的价格水平,使得医药工业成本费用的增长幅度一直领先于业务收入水平的增长;以康缘公司为例2006年主营业务成本持续处于上升趋势(表2)。 同时运营费用上升,为应对各项医药政策出台实施所带来的冲击,一些企业选择以产定销的经营策略,规避市场风险。但整体医药工业的毛利水平已从2002年的37.2%下降至2006年的30.0%,持续处于下降趋势。 4.4 市场竞争秩序方面 由于近几年跨国医药公司的进入,国内众多医药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这就容易导致恶性竞争的局面。不仅对于医药企业本身无利可图,而且对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也十分不利。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为基础,通过表内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一套指标体系,通常包括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利息保障倍数等,然后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本文针对盈利能力分析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九忌。 一、仅从销售情况看企业盈利能力 对企业销售活动的获利能力分析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重点。在企业利润的形成中,营业利润是主要的来源,而营业利润高低关键取决于产品销售的增长幅度。产品销售额的增减变化,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许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比较关注销售额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试图只根据销售额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然而,影响企业销售利润的因素还有产品成本、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因素,影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因素还有对外投资情况、资金的来源构成等,所以仅从销售额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不够的,有时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忽视税收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税收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任务,选择确立的税收分配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调节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纳税环境,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则被要求缴纳高额的税收,从而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因此,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然而,由于税收政策属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很多财务人员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只注重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而容易忽视税收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三、忽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经常项目收入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占公司利润很大比重,尤其主营业务利润是形成企业利润的基础。非经常项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在企业总体利润中不应该占太大比例。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很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只注重对企业利润总量的分析,而忽视对企业利润构成的分析,忽视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实际上,有时企业的利润总额很多,如果从总量上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好,但是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一些非经常性项目,或者不是由企业主营业务活动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 四、忽视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 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负债经营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高于企业借款利息率时,企业负债经营可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否则企业负债经营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有些企业只注重增加资本投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而忽视了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有可能会妨碍企业利润的增长。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许多财务人员也忽视了资本结构变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只注重对企业借入资本或只对企业的自有资本进行独立分析,而没有综合考虑二者之间结构是否合理,因而不能正确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 五、忽视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资产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资产运转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着企业营运能力的好坏,也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通常情况下,资产的运转效率越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就越好,而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越强,所以说企业盈利能力与资产运转效率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往往只通过对企业资产与利润、销售与利润的关系进行比较,直接来评析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忽视了企业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忽视了从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效率角度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这将不利于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进而推动盈利能力。 六、忽视对企业盈利模式因素的考虑 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途径和方式,是指企业将内外部资源要素通过巧妙而有机地整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模式。独特的盈利模式往往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法宝,也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即使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但若没有一个独特的盈利模式,企业也很难生存。显然,企业的盈利模式并不是指从表面上看到企业的行业选择或经营范围的选择。因此,要想发现企业盈利的源泉,找到企业盈利的根本动力,财务人员就必须关注该企业的盈利模式,要分析这家企业获得盈利的深层机制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从其经营领域或企业行业特征上进行判断和分析。 七、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 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是指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只注重分析企业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等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物质性因素,而忽视企业的商业信誉、企业文化、管理能力、专有技术以及宏观环境等一些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事实上,非物质性因素也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动因,比如企业有良好的商业信誉、较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将会使企业在扩大销售市场、成本控制、获取超额利润等方面有所收获,这都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的财务能力进行分析时,如果只注重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物质性的因素,而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就不能够揭示企业盈利的深层次原因,也难以准确预测企业的未来盈利水平。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浅谈施工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分析 我国加入WTO之后要求企业的行为日趋规范科学,评价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其整体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常见的一些分析评价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整体评价分析的需要,但存在一些不足。要真正做到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有必要对原有关分析指标进行改进,同时结合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有关指标综合权衡。本文从应用财务分析指标进行企业财务评价的角度,针对常见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和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存在的一些缺陷,浅谈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常见的偿债能力分析评价指标的缺陷及改进 常见的偿债能力分析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等),其缺陷主要表现在: 1.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各自的计量属性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所计算的指标的可靠性。如: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性资产(现时价值)、非货币性资产(历史成本)、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历史成本)、长期借款(截止本期的本利和)、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历史成本)等等; 2.未对资产和负债的内容进行分析:(1)应收款项中是否有债务人死亡、破产等造成的无法收回的坏账;(2)存货中是否有实际成本核算不实,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等未按规定进行摊销的情况;(3)是否存在不可能取得收入的“未完工程”;(4)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中是否存在前期应摊未摊的费用。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本文认为通过改进相关指标,并结合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指标综合权衡,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如改进以下指标: 1.在计算流动比率时,分子可考虑扣除根本不具有变现能力的预付账款、待摊费用等项目,分母可考虑扣除不需企业未来以现金偿还的预收账款; 2.在计算速动比率时,分子可考虑改用企业的超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信誉高客户的应收账款净额)来反映和衡量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分母依然扣除预收账款,即公式为:超速动比率=(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信誉高客户的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债-预收账款)。由于该比率在计算时除了扣除存货外,还从流动资产中剔除了与当前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和影响速动比率可信度的重要因素(如信誉不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因此,能够更好地评价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和偿债能力的大小。 3.在计算资产负债率时,除了参照上述调整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外,分母――资产总额还要考虑扣除长期待摊费用等。 在改进相关指标的同时,结合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指标来进一步验证企业偿债能力。如构建两种指标: 1.短期债务现金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2.现金债务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 一般而言,企业的负债最终要靠现金流量来偿还,以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来佐证企业的偿债能力,可以使评价结果更稳健。 二、常见盈利能力分析评价指标的缺陷及改进 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往往习惯于把会计利润作为主要依据,事实上会计利润是有其局限性的: 1.它的大小受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1)在合法范围内对会计方法的选择,如: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周转材料摊销方法等;(2)人为调剂利润的需要,如:潜亏不及时处理等。 2.会计利润大,却无相应的现金流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单位实现利润不少,但职工工资无法兑现、短期借款无法偿还,企业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在施工企业造成会计利润大于现金净流量的主要原因有:(1)已确认为工程结算收入,但未实际收到款项的应收工程款;(2)购置固定资产等资本性支出。尤其是前者显得更为突出,这使得企业的应收款项数额巨大,大量资金沉淀在甲方。 常见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产值利润率等),基本上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数据进行计算从而给出评价的,但是这些指标不能反映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与不足。 在施工企业,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因此,在进行企业盈利能力评价和分析时,增加评价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能力指标显得十分必要。可考虑增加: 1.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对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主营业务收入。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工程款的回收速度越快,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越好,坏账损失的风险越小。 2.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营业利润。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实现的账面利润中现金流入越多,企业营业利润的质量越高,因为只有真正收到的现金利润才是“实在”的利润而非“观念”的利润。 3.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该指标值反映企业全部净利润中收回现金的利润是多少。 4.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资产总额。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高,它也是衡量企业资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总之,通过相关指标的改进并结合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有关指标等的综合权衡,可以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 以上仅是本人针对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常用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时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的肤浅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企业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也将日趋科学、合理和完善。综合运用,全面分析,更好地为投资者、决策者所用,这才是财务信息提供者的目的所在。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巧用利润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 【摘 要】 通过对利润表中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的分析,可以对企业的工作业绩作出评价,同样有助于关注企业财务风险,保证企业良好运行。 【关键词】 利润表;盈利能力;分析 利润表又称收益表或损益表,是反映上市公司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把一定时期的营业收益与其同一会计期间的营业费用进行配比,以计算出公司一定时期的税后净利润。通过利润表反映的收入、成本和费用等情况,能够反映公司生产经营的收益情况、成本耗费情况,表明公司生产经营成果;同时,通过利润表提供的不同时期的比较数字(本月数、本年累计数、上年数),可以分析公司今后利润的发展趋势、获利能力,了解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完整性。由于利润是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体现,又是进行利润分配的主要依据,因此,利润表是会计报表中的主要报表。 一、利润构成分析 企业的利润,一般分为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将企业的利润表按照其收益来源构成划分为经营性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业务收入。通过上述收益的划分,将企业的利润构成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六种类型,从而可以判定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 A型企业属于正常状态的利润表要素构成状况,这类企业最好,属正常企业的经营状况,当然这类企业财务状况最好。而B往往是由于非经常性的特殊情况发生损失而造成的亏损,通过采取措施,加强经营管理,也会加以扭转,故该类企业可望迅速好转。C型企业属于危险状态的利润表要素构成状况。这类企业虽有盈利但非营业所得,而是靠非正常经营业务所得,故既不能持久,也不会过多。D这类企业在不能获得主营业务利润情况下必导致亏损,该类型企业产品销售获得毛利已不能弥补期间费用的支出,产生营业亏损,继续下去亏损额越多,亏损比例越大,导致破产速度越快。E型企业属于濒临破产状态的利润表要素构成状况。这类企业虽然最终有盈利,但正常经营业务所得,既不会多,也不会持久。这种偶然性所得,最终还是不能持续企业支出。F这类企业当然难以维持下去。如果亏损累计数据超过所有者权益时即为资不抵债,导致破产,这类企业已无健康可言。 二、利润表构成分析 利润表构成是指利润表中各项目要素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通过分析各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而识别影响利润形成的内在因素和盈利能力的大小。具体分析方法是:首先将利润表数据填入表内,其次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100%,再计算出其他各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最后识别利润形成是否正常、各项目比例是否适当、盈利主要来自何方,从而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健康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利润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即收支结构、业务结构、主要项目结构。通过利润结构的分析可以判断利润的质量,进而为预测未来的获利能力提供依据。 (一)收支结构分析 收支结构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额及比例。利润与收入(或成本)的比值越高,利润质量就越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也越强。第二个层次是总收入和总支出各自的内部构成。显然,正常的企业应以主营业务收入为主,而其他业务收入上升可能预示企业新的经营方向;营业外收入为偶然的、不稳定的收入;靠反常压缩酌量性成本、各种减值准备计提过低、预提费用过低而获得的利润,是暂时的、低质量的利润。 (二)业务结构分析 利润的业务结构就是各种性质的业务所形成的利润占利润额的比重。利润总额由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净收入构成,营业利润又由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构成。对于生产经营企业,应以营业利润为主,主营业务利润下降可能预示着危机。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的上升可能预示新的利润点的出现,高额的营业外净收入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甚至可能是造假。 (三)主要项目结构分析 利润的主要项目是指为企业作主要贡献的各种商品、产品或服务项目。通过主要项目结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获利水平变化的原因。主要项目分散则难以发现主要项目的企业是否陷入了困境。分析为企业作主要贡献的产品或服务项目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其市场竞争力,可以反映企业的利润质量。 三、巧用利润表分析盈力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因此,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一方面,利润是企业内外有关各方都关心的问题,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盈利能力是反映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则给予股东的回报越高,企业价值越大。在分析公司盈利能力时,要分析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用到的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获利率等。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仅要看利润多少,还要关心利润质量以及盈利模式 对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判断,取决于企业提供的利润信息,企业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在资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越多,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应越好;反之,企业利润越少,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差。因此,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非常重视利润数量的多少。然而,企业的利润额由于受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资产的质量、利润的确认与计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质量风险问题。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途径和方式,是指企业将内外部资源要素通过巧妙而有机的整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模式。独特的盈利模式往往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法宝,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即使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但若没有一个独特的盈利模式,也很难生存。显然,企业盈利模式并不是指从表面上看到企业的行业选择或经营范围的选择。因此,要想发现企业盈利的源泉,找到企业盈利的根本,财务人员就必须关注该企业的盈利模式,要分析这家企业获得盈利的深层机制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从其经营领域或企业特征上进行判断和分析。 (二)不能仅以历史资料和销售情况评价盈利能力 在财务分析时,大多数财务人员都是以企业年度决算产生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计算各种盈利能力指标,来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这种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所计算、评价的数据反映的是过去会计期间的收人、费用情况,都是来源于企业过去生产经营活动,属于历史资料。而对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价,不仅要分析其过去的盈利能力,还要预测分析它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不仅与前期的积累、前期盈利能力的强弱有关,还与企业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有关。许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比较关注销售额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只根据销售额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评价。然而,影响企业销售利润的因素还有产品成本、产品质量等,影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因素还有对外情况、资金的来源构成等,所以仅从销售额来评价企业的盈力是不够的,有时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另外,还要关注税收政策、非物质性因素、利润结构及资本结构对盈力能力的影响 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然而,由于税收政策属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困素,很多财务人员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只注重对影响企业发展内部因素进行分析,而容易忽视税收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 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是指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只注重分析企业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等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物质性因素,而忽视企业的商业信誉、企业文化、管理能力、专有技术以及宏观环境等一些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事实上,非物质性因素也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动因,比如企业有良好的商业信誉、较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将会使企业在扩大销售市场、成本控制、获取超额利润等方面有所收获。这都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企业的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经常项目收入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占公司利润很大比重,尤其主营业务利润是形成企业利润的基础。非经常项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在企业总体利润中不应该占太大比例。 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很多财务分人员往往只注重对企业利润总量的分析,而忽视对企业利润构成的分析,忽视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实际上,有时企业的利润总额很多,如果从总量上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好,但是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一些非经常性项目,或者不是由企业主营业务活动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负债经营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高于企业借款利息率时,企业负债经营可以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否则企业负债经营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有些企业只注重增加资本投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而忽视了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有可能会妨碍企业利润的增长。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发行公司债券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摘要: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文章针对公司债券在企业盈利能力中的影响,通过对样本企业在2006年~2009年四年间公司债券发行额度、年末资产、融资成本利润率及企业净利润进行分析,发现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能够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发行公司债券是企业发展的一个越然要求,但由于公司债券自身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其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债券 企业盈利能力 债券市场 一、引言 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但是与股票融资、银行贷款相比,我国的债券市场由于受到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的制约,长期落后于其他融资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007年,总理在“两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2007年8月1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这标志着我国公司债券发行工作的正式启动。《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出台后,2007年9月24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发行我国第一只公司债――07长电债,随后,华能国际、大唐发电、万科等上市公司也紧随其后。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企业已经累计发行各种债券(包括企业债、公司债和短期融资券)近4万亿。债券作为一项重要融资来源已给很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有力的支持了企业的发展。不少上市公司也选择了利用债券的融资方式获取资金。在目前我国公司债券融资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研究上市公司发行债券后的市场反应,具有实践和理论的意义。 二、样本数据分析 笔者选取41家上市企业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分别研究企业2006年~2009年的债券发行额度、年末资产、融资成本利润率及企业净利润等四项内容,通过分析这四项内容在四年间的走势得出相应的结论。41家企业2006年~2009年所发行债券的额度、年末资产、融资成本利润率及企业净利润分别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样本企业在2006年共发行债券348.36亿元人民币,在《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出台后,样本企业所发行的债券额度大幅度增加,在2007年共发行债券814.07亿元人民币,在2008年共发行债券1902.4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样本企业的债券发行额度已经突破2357.17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的6.7倍。 样本企业的年末资产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在2006年年末总资产为245.93百亿元人民币,2007年年末总资产为3(18 2百亿元人民币,2008年年束总资产为395 29百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样本企业的年末总资产已经达到491.08百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的2倍。 样本企业融资成本利润率是企业税后净利润与融资成本的比值,是衡量企业融资效益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融资成本利润率=净利润/融资总成束×100% 样本企业融资成本利润率在企业大规模发行债券前的2006年和2007年只有41.79%和28.93%,这说明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其盈利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从2008年企业开始大规模发行债券开始,到2009年末,样本企业的融资成本利润率已经由2008年的123.56%增长至617.89%。这说明企业通过大量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成本要低于其他筹资方式的融资成本,企业的盈利能力也相应提高。 样本企业的净利润值在四年阃处于波动状态,在2006年企业净利润为10.66百亿元人民币,2007年企业净利润为13 75百亿元人民币,2008年企业净利润为11.72百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样本企业净利润达到15.36百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的1.5倍。 由以上对样本企业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企业发行债券量的不断增长,企业所能得到的发展资金亦不断增长,这对于企业本身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而企业年末资产和企业融资成本利润率的增长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从企业的净利润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企业发行债券量的不断增长,其净利润在2007年和2009年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在2008年却呈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于中国国内市场的冲击,在2008年逐步呈现,使得企业在总资产及融资成本利润率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出现下滑。 三、公司债券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发行公司债券时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分散市场参与者的金融风险及其拥有独特的价格信号功能 1.降低融资成本。企业直接向投资者出售债券时,避开了银行的中介,从而减少了中间费用的支出,一般来说,公司债券市场中介组织的费用相对较低于银行信贷市场。同时,公司债券融资比银行贷款具有规模成本优势,也就是说,企业筹资规模越大,债券的筹资成本越低,大企业及筹资规模大的企业在债券市场上能够以比银行利率更低的成本筹集资金,特别是对那些大型的、有声望的、盈利的、有稳定现金流的企业来说,其规模效应更为明显。 2.提高资奉市场的运行效率。资本市场中保证市场具有高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具有较大的规模和高度的流动性。显然,仅有股票的资本市场必定是低效率和功能萎缩的市场。因为它很难满足投融资双方时不同金融工具的要求,使他们不能通过持有股票、债券比例结构的调配来更好地适应投资者和融资者在资产负债方面的安排,从而缺乏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企业债券市场对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可以减少对银行的过度依靠,同时还可以增加银行的投资渠道。能在降低风险的情况下,增加银行的流通性。所以,发展企业债券对于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3.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金融风险。股票所具有的高风险性,往往使人们不敢投资。但投资者可以通过高风险的股票和低风险的公司债券、国债的组合,降低资产风险,同时保持较高收益,这既可以提高人们的投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企业融资的渠道。故当不存在债券市场时,利率结构不是市场化的,很难发展有效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包括期货、期权和掉期等。因此,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就没有相应的工具来管理金融风险。当不存在债券市场时。从投资者角度看,他们会面临资产的效益递减效应。投资者只好把钱存在银行,接受一个相对低的回报,或者在股票市场上去承担一个更高的风险。 4.价格信号功能。企业债券定价中包含了比银行贷款更为复杂的重要内容,从均衡的市场价格反馈回来的信息,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企业债券拥有的独特价格信号功能能够更好地进行金融资源配置,使资金以最合理的成本流向所需企业。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企业债券融资具有其独到的优势、它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展。发行企业债券有力于资金的集聚,满足企业的不可分项目对资金的需求,进一步改善或提高了全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促进风险的分担和资金的有效配置,将资金流向边际增长最高的地方。但同时,由于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着诸如总体发行规模小、产品种类单一度未形成成熟的债券定价机制等问题,故我国的企业债券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方面还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样本数据中企业净利润不能与企业债券额度同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结论 笔者针对企业债券在企业盈利能力中的影响,通过对样本企业在2006年~2009年四年间业债券发行额度、年末资产、企业净利润及融资成本利润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债券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得到了更多的发展资金,进而促进了企业资本的增长,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实现了企业净利润的增加。同时,企业债券也降低了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这些同样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 2.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着诸如总体发行规模小、产品种类单一及未形成成熟的债券定价机制等问题,使得其对于企业净利润及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即企业债券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但是没有起到决定走势的根本性的作用。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为基础,通过表内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一套指标体系,通常包括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利息保障倍数等,然后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在盈利能力分析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能仅从销售情况看企业盈利能力 对企业销售活动的获利能力分析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重点。在企业利润的形成中,营业利润是主要的来源,而营业利润高低关键取决于产品销售的增长幅度。产品销售额的增减变化,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许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比较关注销售额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试图只根据销售额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然而,影响企业销售利润的因素还有产品成本、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因素,影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因素还有对外投资情况、资金的来源构成等,所以仅从销售额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不够的,有时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关注税收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税收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任务,选择确立的税收分配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调节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纳税环境,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对于企业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则被要求缴纳高额的税收,从而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因此,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然而,由于税收政策属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很多财务人员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只注重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而容易忽视税收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三、重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经常项目收入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占公司利润很大比重,尤其主营业务利润是形成企业利润的基础。非经常项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在企业总体利润中不应该占太大比例。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很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只注重对企业利润总量的分析,而忽视对企业利润构成的分析,忽视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实际上,有时企业的利润总额很多,如果从总量上看企业盈利能力很好,但是如果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一些非经常性项目,或者不是由企业主营业务活动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 四、关注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负债经营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盈利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高于企业借款利息率时,企业负债经营可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否则企业负债经营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有些企业只注重增加资本投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而忽视了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有可能会妨碍企业利润的增长。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许多财务人员也忽视了资本结构变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只注重对企业借入资本或只对企业的自有资本进行独立分析,而没有综合考虑二者之间结构是否合理,因而不能正确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 五、注意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资产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资产运转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着企业运营能力的好坏,也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通常情况下,资产运转效率越高,企业运营能力就越好,而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越强,所以说企业盈利能力与资产运转效率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往往只通过对企业资产与利润、销售与利润的关系进行比较,直接来评析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忽视了企业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忽视了从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效率角度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这将不利于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进而推动盈利能力。 六、对企业盈利模式因素的考虑 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途径和方式,是指企业将内外部资源要素通过巧妙而有机的整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模式。独特的盈利模式往往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法宝,也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即使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但若没有一个独特的盈利模式,企业也很难生存。显然,企业的盈利模式并不是指从表面上看到企业的行业选择或经营范围的选择。因此,要想发现企业盈利的源泉,找到企业盈利的根本动力,财务人员就必须关注该企业的盈利模式,要分析这家企业获得盈利的深层机制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从其经营领域或企业行业特征上进行判断和分析。 七、重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 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是指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只注重分析企业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等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物质性因素,而忽视企业的商业信誉、企业文化、管理能力、专有技术以及宏观环境等一些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事实上,非物质性因素也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动因,比如企业有良好的商业信誉、较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将会使企业在扩大销售市场、成本控制、获取超额利润等方面有所收获,这都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的财务能力进行分析时,如果只注重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物质性的因素,而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就不能够揭示企业盈利的深层次原因,也难以准确预测企业的未来盈利水平。 八、不仅要看利润多少,还要关心利润质量 对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判断,取决于企业提供的利润信息,企业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在资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利润越多,企业盈利能力相应越好,反之,企业利润越少,企业盈利能力越差。因此,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非常重视利润数量的多少。然而,企业的利润额由于受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资产的质量、利润的确认与计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质量风险问题。只看重利润的多少,不关心利润的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利润信息及盈利能力的真实性,从而有可能导致财务分析主体的决策缺乏准确性。 九、不能仅以历史资料评价盈利能力 在财务分析时,大多数财务人员都是以企业年度决算产生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计算各种盈利能力指标,来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这种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所计算、评价的数据反映的是过去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情况,都是来源于企业过去的生产经营活动,属于历史资料。而对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价,不仅要分析它过去的盈利能力,还要预测分析它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不仅与前期的积累、前期盈利能力的强弱有关,还与企业未来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有关。因此,如果仅以历史资料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很难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出一个完整、准确的判断。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从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 [摘要]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为了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相关信息,正确做出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文章主要从现金流量表中衡量盈利能力的五个重要的财务指标出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会计报表;现金流量表;盈利能力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信息的会计报表,以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此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情况。作为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补充,现金流量表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的关于企业现金变动情况的信息,还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总体财务状况进行客观评价。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重在分析利用,以便为报表使用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充分有效的依据。在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时,报表使用者可以通过现金流量表得到关于企业偿债能力、利润质量、盈利能力、投资价值等许多有用的信息。对于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本文仅从现金流量表几个主要财务指标来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来揭示企业保持现有经营水平、创造未来盈利能力的高低,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在对企业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时应当首先注意到以下前提:首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现金流量分析的重点。现金流量表准则将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三类,在对现金流量信息进行分析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应当是重点,原因是经营活动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核心和重点。一般来说,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是为经营活动服务的,而且作为一个健康运转的企业,经营活动应当是现金流量的主要来源;其次,在分析现金流量表时,对未来的预测比对历史的分析更重要。尽管现金流量表提供了企业财务状况变动的动态信息,但现金流量表提供的毕竟只是历史信息,这只能代表企业的过去。而“买股票就是买未来”,运用外推和经验挖掘企业未来发展的信息比对企业历史财务状况的描述重要得多。 运用现金流量表具体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时,主要从以下五个指标来进行分析: 一、营业利润现金保证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这一比率主要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当期净利润的差异程度,即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证的。从一个会计期间来分析,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收回现金,这个比率应该小于1。但是考虑到企业是处在持续经营的过程之中的,本期的销售收入中有一部分会递延到下期才能收回现金,而本期收到的现金则包括一部分前期的应收账款。如果企业的销售业务没有发生大起大落的变化,应收、应付账款都能够按期支付,存货规模也与上期持平,那么,这个指标应该大于1,因为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中包括了必须要由销售收入来弥补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固定资产折旧额的具体数值根据企业使用的不同的折旧方法而有差异。为了避免因为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提出来的折旧额不同而产生的不可比性,报表使用者可以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中扣除固定资产折旧额,以此来计算调整后的营业利润现金保证率。 调整后的营业利润现金保证率应该接近或等于1。如果这个调整后的比率明显低于1,说明企业的利润质量较差(如含有大量应收账款,而且可能存在大量的坏账损失),但是在短时间内不会对企业持续经营产生严重影响,因为只有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出现了现金短缺,这一问题才会成为突出矛盾。如果这一指标连续若干期大大小于1,并且逐期递减,说明企业的净利润缺乏足够的现金保证,其质量很不理想。而且当这个指标小于1时,企业可能会通过增加债务筹资来满足资金的需要,但这样做势必将导致资产负债率和筹资成本提高,从而降低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二、经营活动现金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流量总额 这个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占企业现金净流量总额的比率。这一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自身创造现金的能力越强,财务基础越牢固,偿债能力和对外筹资能力越强;这一比率越低,说明企业自身创造现金的能力越弱,财务基础越不牢固,偿债能力和对外筹资能力越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从本质上代表了企业自身创造现金的能力,尽管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筹资的途径取得现金,但企业债务本息的偿还仍然要有赖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三、销售收入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 这一比率反映企业每一元销售收入中所能获得的现金流量。考虑到固定资产折旧的原因,这个比率应该比销售利润率(即:净利润/销售收入)高一些。这个比率高,说明每一元销售收入创造的现金流量多,利润质量比较好;如果这一比率比较低,且连续下降,说明销售收入缺乏必要的现金保证,销售收入中含有大量的应收账款,而且可能存在大量的坏账损失,将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资产现金回报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总资产平均余额 这个指标是对资产利用效率的一种评价,它反映了每一元资产所能够获得的现金流量,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说明了资产的周转速度。从理论上来讲,在各期销售收入基本相当、应收账款均衡周转的情况下,这个指标应该大致与总资产周转率(即:销售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相等。如果实际计算出的这个指标低于总资产周转率,说明销售收入中有较大比重被现金以外的其他资产所占用(如含有大量应收账款,而且可能存在大量的坏账损失),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存在,也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五、现金股利支付保证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股利 这个指标表示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占企业实际发放的现金股利的比率,说明企业实际用来发放现金股利的资金中,有多少是来源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的。这一比率越大,说明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这一比率越小,说明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弱。不过,这个比率较高时并不意味着投资者的每股股票在当期就可以获取很多的现金股利,因为,股利的发放与企业管理者当局的股利政策有关,如果管理当局无意于用这些现金流量在当期发放大量的现金股利,而是青睐于用这些现金流量进行再投资,以期获得更高的投资效益,从而提高本企业的股票市价,那么,上述这项指标对于企业当期的财务分析来说效用就不是很大。但企业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并非只着眼于短期利益,从长远发展来说,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投资机会,获得了更高的投资效益,最后最得益的也还是投资者,企业不在当期给投资者发放现金股利,而是用其进行再投资,以获取更大的投资回报,就必然会在以后给投资者发放大量的现金股利,正所谓“舍小钱得大钱”。 以上是根据现金流量表,利用比率分析法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的简要分析。为全面了解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动状况及其他信息,报表使用者还可将现金流量表与其他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将本企业的财务比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标准比率,或本企业历史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出更多、更重要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信息,以便为自己的财务决策、经营决策、投资决策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教学的情境教育艺术分析 摘要:情境类的教学方法一直深受各个阶段教师的欢迎,这是因为它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中。初中生物这门课对学生来说很具有吸引力,但学习它又有一定难度,生物教师应该利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初中生物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生物;情境教育;教学方法 生物这门课在初中对学生来说既不算陌生但又不能说是很熟悉,这是因为在小学阶段生物并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出现,而是融合在其他科目中,在初中时才单独成为一门课让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应该使用情境教育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让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生物课堂。下文将主要结合一些教学案例去分析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境教育艺术。 一、情境生活化 教师在使用情境教育时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使情境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效率。以初中生物(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中的第二节《从种到界》为例,这一节的内容是承接上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延伸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分为七个等级和这样分类的原因及意义。教师在讲授《从种到界》这一节的时候可以采取生活情境教学,在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教师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课后布置一个课下作业,即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结合导学案预习《从种到界》的相关知识点,并能结合这两节课的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教师在上《从种到界》这节时先提问学生这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分类的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这几种。然后教师举出现实中的具体例子,比如猫和狗有家养和野养之分,那家养的猫和野养的猫是属于一个物种吗?学生说是属于一个物种。这一问题就是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的提问,不至于让学生不知道教师问的什么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感觉下掌握这一知识点。所以生物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内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情境直观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情境教学法时要注意使情境直观化,借用各种工具营造一些直观的情境,从而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下的并不仅仅是一张张照片组成的片段,而是让学生产生一些思想上的共鸣。讲到情境直观化,我将以初中生物(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中的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为例,让学生在这节的学习中了解什么是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并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在讲《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这节课时,先询问学生知道什么是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吗?学生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然后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两张图片,分别是水螅和涡虫,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描述一下它们的样子,可以和同桌进行交流,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水螅和涡虫这两张图片进行再加工,使水螅和涡虫这两个名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形象直观起来。教师随机提问一个学生,让这个学生进行描述,在描述完后教师表扬或纠正学生,然后播放关于这两种生物的动态视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分别列出其他几种生物,让学生对它们进行配对。通过情境直观化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牢牢记住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这节中的相关知识点,提高了这一节课的教学效率。 三、实验情境 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不能只做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主动去探求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这门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使用实验情境这种情境教育的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主动提出相关问题,并努力寻找答案。关于实验情境,我将以初中生物(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的第二章里《人的性别遗传》这一小节为例,《人的性别遗传》这一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人的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并希望学生通过对《人的性别遗传》这一节的学习能够画出正确的遗传图解。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是什么决定婴儿生出来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学生有的说知道,有的说不知道。然后教师拿出一个木箱,里面有黑白两种小球各5个,黑色代表精子,白色代表卵子,教师随机点同学上来抽取小球,这时可能有的学生会发出疑问: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它又能证明什么?教师给学生解释这样做的原因。然后教师在做完实验后问学生:孩子男女是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决定的吗?学生通过刚才的实验知道,生男生女是不能以自己主观决定的。然后教师再讲遗传图解的画法,并出一些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利用遗传图解进行解答。通过实验情境,激起学生对生物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从而推动生物课堂的高效开展。总之,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情境教育,让学生在一些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王丽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五中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实践思考 摘要:中国现在的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中重视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的现状,导致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灵空虚,生命观念淡薄,目前生命教育在世界盛行,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现我国大陆对生命教育仍处在一个起始阶段,大多知识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研究不够深入,对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还有待开展系统、深入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命教育;实践与研究 生命教育的思想从1986年开始,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先倡导并实践,迄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生命教育一经提出,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此期间华特士还编著了《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对生命教育的思想、目的、过程、任务和课程内容等作出了全面阐述。 一、生命教育的渗透方式 教育是一种面对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事业。生物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在渗透生命教育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社会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浮躁的社会风气深深地影响着生命成长和发展的正常轨迹,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对它的认识人们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生命似乎永远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斯芬克斯之谜。许多国家地区在实施生命教育时都采用学科渗透的方式,那么渗透方式又有哪些好处呢?例如,渗透式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领悟到生命的精髓;在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各科目中讲授生命教育知识,还可以调动全校教工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 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应该深挖教材资料,找准人文教育切入点,教师应发挥自身表率作用,展现自身的人文素养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必须注重生物学与人文学科知识的衔接。我们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可以良好地驾驭科学文化知识,更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此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式和环境,在《学会生存》中认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一个对教育基本目的的广义的界说”。 二、生命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内容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所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总是在施展主体力量改造自然,从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工业社会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与此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超额采伐,对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的发展意义,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提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有: (1)在生物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生命意识,通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和开展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课外相关活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与神圣。 (2)探讨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关爱人的生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想思路之一,实施生命教育有助于解决当今人类的种种生存危机,有助于端正教育思想,科学施教,使教育走向健全与高效。教育是世间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一种事业,它承载了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引领着受教育者走向美好生活。生命教育的内涵,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广义的界定,认为所有与青少年生命有关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生命教育。从这个角度讲,素质教育也可称为生命教育;一类是狭义的界定,认为那些针对青少年生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 (1)初中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 (2)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3)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增强生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 (4)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教育研究的意义就在于能为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提供可行的方法、促进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如何开展生命教育的实验研究,探索出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与方法,为生命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提供一些好的实践方法案例,生命教育概念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了解和认识的,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宽泛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这对我们把握生命教育的概念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每个人的初中阶段是个体生命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各方面都会发生剧烈变化,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确认,排除自我迷茫,而他们自己也渴望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所以需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所以在初中生的教育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引导,否则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偏差、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不强等问题,将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生命教育倡导有科学理性的人文理想,给予科学实践以人文关怀,生命有关的所有人文内容都应作为科学理性的依据,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对待生命。 作者:蔡则静 单位:新沂市黑埠中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课堂现代教育论文 一、深入细节,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最难掌握的是许多实验观察细节。很多生命现象、生化反应、新陈代谢等方面的内容都是教师用语言不能清楚完整表达的。多媒体则可以最优化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化虚为实、化静为动,把抽象的文字内容化为直观生动的视听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中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目的是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在介绍该实验时首先用多媒体演示一遍,通过播放、画面停滞和回放等手段,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掌握实验过程和细节,对实验目的充分理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PPT展示课堂小结,形成知识体系 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如果学生只是依靠上课时所接收到的零散的知识点,那么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但是有些学生又不善于归纳知识体系,且随着时间流逝,储存在大脑中的短时记忆也会逐渐被遗忘。如果教师用PPT把教学内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既有助于教师理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帮助记忆。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课堂的结合,是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一大突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展现多媒体手段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吴海江 单位:四川都江堰市李冰中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学教学安全教育探究 1户外活动安全 1.1预防溺水 溺水是由于人淹没于水中因缺氧而被迫深呼吸,致使大量水由呼吸道进入肺并经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造成气体交换受阻,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导致心跳停止。“善游者溺”多是由下水前准备活动不足、水温偏冷或过于疲劳等引起的手足抽筋所致。为避免溺水,下水前须活动身体、适应水温;游泳时,如感到身体不适,要立即上岸休息。当发生抽筋时,要冷静并立即呼救,同时设法按摩、伸展、拉长、放松抽筋处肌肉,以缓解肌肉痉挛性收缩。在他人出现溺水时,应立即呼救或报警并充分利用现场器材,如绳、竿、木板、救生圈等救人。而未成年不得下水救人。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应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立即实施人工呼吸,注意每分钟吹气的次数为16~18次。在反复进行4~5次人工呼吸后,如果溺水者还没有脉搏,则必须同时进行心脏按摩(每分钟60~80次)直到心跳恢复为止。 1.2预防运动过程中发生出血、拉伤或骨折及脱臼 运动过程中遇到摔倒、碰撞、剐蹭等易造成外伤出血,不及时处理会造成严重后果。出血有毛细血管出血、动脉出血和静脉出血三种。其中毛细血管出血,血色呈红色,渗出慢,血量少,一般会由血液凝固而自然止血,处理时可先对伤口消毒,再用消毒纱布包扎;动脉出血的血色鲜红,特别是大动脉出血,血流猛烈,呈喷射状,可在受伤动脉的近心端采用指压法或止血带止血法进行止血急救;静脉出血的血色暗红,血流较缓和,一般是将受伤静脉的远心端压住而止血。应尽快将经过初步护理的动脉或静脉出血者送医院治疗。准备活动不足就剧烈运动会因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仍较低,对较大的刺激反应迟钝而导致身体协调性差,同时由于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差和关节灵活性差,极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突然过猛扭转关节部位,如果波及附在关节外面的韧带及肌腱,会导致扭伤。此时应立即停止运动,用局部冷敷处理,以使小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水肿。大约48h后再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会使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造成脱臼,此时切不可让已受伤的关节再活动,以免加重伤势,而应立即请专业人员将关节复位。骨受到猛烈撞击,易发生骨折。骨折以后有疼痛感,且运动功能丧失。为了避免伤势加重,对骨折病人要进行急救:先对伤口消毒包扎,再用夹板将骨折两端的关节固定(夹板要长过断骨上下两端的关节,夹板与肢体之间要垫棉花或纱布;给夹板缠绷带时,松紧要适度以保证血液循环畅通),立即送往医院治疗。因骨膜与骨折后的修复有关,要注意保护好骨膜。 1.3预防野生动物的伤害 一般情况下,动物不会主动伤人。动物伤人是因被人类侵扰而激发了它们的防御行为。处于发情期、哺乳期、孵卵期、育雏期的动物对外界侵扰的反应尤为强烈,必须与它们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万一被啄伤或咬伤,对伤口的处理与对猫狗咬伤处理方法类似,但应包扎伤口。一般有毒的动物如胡峰、毒蛇、毒蛙、毒毛毛虫等其体表往往具有鲜艳醒目的警戒色,遇到它们时最好尽量远离。如被毒蛇咬伤,应保持安静并及时在伤口上方近心端结扎伤肢,以阻断毒素由静脉回流至心脏;擦去蛇毒,并用碘酒消毒,必要时切开伤口,排出毒液,立即送往医院。如果不幸被蜂蛰伤,应先挑出蜂刺,但不要挤压,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体内;然后用氨水、苏打水甚至尿液涂抹伤处,以中和毒性。对那些个体较小的动物同样不可掉以轻心。它们活动隐蔽,毒性较大,还会传播疾病。如蜱虫,常在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等处叮咬,除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外,还可传染无形体病。其唾液中的神经毒素可致人的运动性纤维传导障碍,引发呼吸衰竭,甚至死亡。被蜱虫叮咬,不可强行拔除或将其捏碎,可用酒精、煤油、松节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使其“麻醉”而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夏季进入草地、树林时最好穿防护服并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则涂擦驱避剂以防蜱虫。再如恙虫,常在人的发际、颈项、腋下至胸乳部、腹股沟、四肢等处叮咬,其幼虫体内携带的病原体进入人体血液后,会引起立克次体血症和毒血症症状,导致高热、眼红、皮肤红肿、四肢麻痹,恶心嗜睡等。所以,在进入草丛灌木中活动时,应扎紧袖口、裤管口,衬衣应塞入裤腰内,并使用驱避剂。野外活动后,及时拍打衣物,以减少恙螨的附着。 2.社交安全 2.1性安全 青春期少女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抵制诱惑的能力有限,很容易偷食禁果,导致意外怀孕而承受堕胎带来的伤害。由于少女子宫、阴道等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堕胎极易造成急性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炎等。若在短期内反复流产,会使子宫壁变薄,内膜受损,输卵管堵塞,甚至子宫穿孔而危及生命。而如果被社会人员引诱性侵,还可能感染性病甚至艾滋病。需要指出的是,男生被某些性取向异常男性引诱性侵而感染性病甚至艾滋病的概率非常高,尤其要注意防范。 2.2认识新型的危害 新型是指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而言,由人工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如冰毒、摇头丸、、止咳水、鼻吸剂等。新型毒性强,会直接对大脑神经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使吸食者出现幻觉、极度兴奋、抑郁等各种急慢性精神病症状,甚至导致行为失控,引发暴力犯罪;也可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和心率失常,严重者可产生惊厥、脑出血和猝死。此外,由吸食新型激发性欲而导致的集体不安全性行为极易增加感染性病和艾滋病的风险。滥用新型多发生在舞厅、酒吧、KTV等娱乐场所,致使许多青少年认为其是无害的“娱乐消遣品”。 作者:朱建军 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矮陂中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了解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 以“生态系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环境保护做得不够好,我国的绿地已经逐渐减少,绿地减少使得当地温度变高,土壤缺少水分而沙漠化,沙漠化的地区绿色生物变得更少,生物也不能在此地生存,继而人类也不能在此地生存。该视频片断说,像这般沙漠化的地区在我国变得越来越多,如果持续下去,我国将是一个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目前经常出现的雾霾问题、温度升高的问题,学生从多媒体视频中理解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又从自己身边的例子感受到改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就能够感受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愿意自主吸收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知识。学生愿意自主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会更有效,而有效的教学又能推动环境教育的展开。 二、探索知识规律,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有效教学的理论中,如果强行塞给学生生物理论,学生不仅不会对这些知识感兴趣,也不会意识到这些概念的真正意义。初中生物是一门要求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课程,只有在探索中他们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后,接下来他们就会迫切想要了解怎样做才能改善未来的环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以下日常生活中容易看到的现象:树皮中有白蚁类的昆虫,这些昆虫依附于树木提供的营养而生,啄木鸟食昆虫而生活,啄木鸟死后尸体被细菌分解,细菌能够存活,细菌分解后的营养物质成为土壤中的腐殖质,树木吸收腐殖质中的营养,它们生长得更茂盛,茂盛的树木给昆虫提供更多的营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思索能够发现它们属于食物链的关系,如果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断掉,那么与之相关的生物都将不能存活。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目前的环境为什么会恶化呢?学生经过思索就能感受到我们的自然环境就是一个大的食物链,人类在这个食物链的顶端,现在我们亲手破坏了绿色植物,这导致整个生生不息的食物链遭到破坏,所以我们必须付出代价。想要改善环境,首先就要从恢复食物链开始,而恢复食物链第一要务,就是要做好绿化工作。学生通过探索知识规律,就能够明白解决环境问题最终的方法就是做好绿化工作,而做好绿化工作的根本,就是从现在开始重视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应用有效教学理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促使让他们努力地学好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 三、重视知识实践,让学生寻觅到环境教育的宣传途径 在有效教学理论中,如果学生仅仅只是学习理论知识,他们依然无法真正理解学习知识的意义,如果能够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他们就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当学生意识到学好初中生物知识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调查,比如,要求学生去调查自己居住的小区、街道的绿化情况,并让学生思考怎样运用学过的环境知识才能改变现在的生活环境。学生经过实地调查就能发现,虽然我国现在很重视绿化工作,可是在生活中很多人依然没有环境意识,破坏环境的事情时有发生。学生发现了问题,就会积极思考要怎样宣传才能让周围的人了解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让周围的人不再破坏环境。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师的环境教育才会变得更有效。使用有效教学的理论能够推动教师的环境教育工作,它使整个初中生物教学变得更有效。教师可以以环境教育为例,进一步思索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有效教学。 作者:管砥霞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现阶段初中生物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思维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初中生物在教育教学中也存在着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安静地听讲,中途穿插着教师的提问,这是教师一直以来所采取的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其课堂参与程度低,学习效率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差。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由于教师长期僵化的教学观念导致的,传授知识一直以来是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目标,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则完全忽视。同时,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以知识掌握的牢固与否作为提高学生考试能力的保障。因此,教师一直将知识的灌输作为课堂的主要任务,将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忙于记录教师所讲的内容,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这种教学观念和教育思维的指导下,教师教学的重点多为枯燥的理论传授,侧重对书本知识进行梳理、讲解和补充,而不注重对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缺乏相应的实验课,导致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对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问题却不甚了解,使生物教学趋于理论教学,忽视了其实用性。 二、完善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要想对生物的教育教学进行改进,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就需从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能力上进行改进,使其不断与时俱进,与时代相适应。 (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定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注意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现成的知识内容,防止学生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还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束缚学生的思维,于生物教学无益。 (二)教师要改变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1.改革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创新思维往往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讨论,而不应为了强调严肃的课堂纪律,紧闭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或者由学生自由组合,集思广益,对生物课上的一些课后问题进行讨论。例如,教师在讲解蝗虫的有关知识之前,可以提出一些诸如“蝗虫是靠什么感知外界信息的”这类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常识和对昆虫的了解,查阅相关的书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正确与否,教师都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能够调动自己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见识,积极讨论,组织答案,这个过程对学生学习思维的锻炼有很大的作用。 2.重视生物实验和实践活动 生物课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然而在许多的教学中,教师都只注重学生的理论和书本知识,忽视了实验课的重要性,这不利于刚刚接触生物知识的初中生对生物得到直观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在相关理论知识讲完后,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结构,自己动手看细胞在不同酸碱情况下的变化。学生对这种环境下学习的知识记忆能力更强,同时更有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一些生物现象,捕捉昆虫仔细观察,了解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性,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对生物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利用新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有些生物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一些学生不常见的动植物,学生对它们的认知程度低,很难理解。若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出来,则能够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一些3D特效做成的,如种子发芽过程之类的动画,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书本上的图片和教师的讲解所不能实现的。 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大,初中生物教学是学生接触生物知识,真正了解大自然规律的开始,对于学生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多样的、符合学生特点和心理需要的教学方式,在和谐的课堂和自由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和重视生物课,提高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顾玉文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第三中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初中生物作为初中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践行素质教育,对于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起源以及生命的珍贵。就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生物教学;渗透 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通过初中生物教学,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和珍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的主要教学难点是如何将生命教育融于到生物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式。 一、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 1.结合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实施教育初中生物丰富多彩,而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板书宣讲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并且初中生物课本中有许多较为抽象的问题使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来实施课堂教育。多媒体教育技术是一种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教育技术,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直观化。案例1:在学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时,教师可以从婴儿的诞生讲起,从母体孕育开始,对于孕妇而言孕期一般为38周到40周左右,在母体怀胎的时候,一般由母体为胎儿提供营养物质。随着孕妇孕周的增长,胎儿会挤压母体其他脏器,大幅提高了孕妇的代谢负担,并且分娩时孕妇要经历剧烈的疼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解胎儿的形成过程,并且通过幻灯片的方式将胎儿的成长变化过程演示,让学生明白生命的起源与成长过程,进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案例2:在学习植物的分类时,教师可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将植物的种类通过ppt或者动画、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将濒临灭绝的植物通过视频或者动画的方式演示,让学生了解目前哪些植物是珍稀物种并且濒临灭绝,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意识,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让学生明白造成这些植物灭绝的原因,进而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因此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把以上相关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让学生体会生命诞生的艰辛与不易,让学生珍惜生命。2.在实践中体验生命的意义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中学生学到的多是理论性的知识,学生不能切身感受生命的意义,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生命的意义。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进行校园植树、栽花活动。案例3:在植树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植树、栽花等,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组分开,一组植树、另一组栽花,并且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要来给自己种植的花草进行浇水、松土、施肥等,让学生记录自己栽植的过程并且观察小树和花草的成长过程,并且记录每一个细节问题,观察花草的成长、开花、枯萎的整个过程,再让学生对于这一过程进行心得体会的分享,教师通过组织这个实践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来感受生命的经历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对生命的全面认识,能够切身的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因此,通过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多组织这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3.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生物这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尤其是初中生物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初中学生处于发展的初期,对于“生命”这种宏观的话题没有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初中生普遍对苦难、灾难没有明确认识,尤其是现阶段的初中生多是“00后”,出身于经济物质条件丰厚的时期,很少经历苦难、灾害等,因此对于生命的意义没有真切的感受。案例4: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自然纪录片、灾难片等,如地震、自然灾害、姜玉战争等相关的影片,如央视频道的《人与自然》,通过让学生观看自然界中的生物生存的斗争,进而感受生命的珍贵。或者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战争的纪实片,让学生了解战争中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与珍惜,从侧面来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 二、总结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重要意义,在学习生物的初期阶段,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掌握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实施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教师通过讲解生命的起源来焕发学生对生命的意识,并且教师要抓住教育时机,在恰当的时机为学生灌输教育思想。最终希望通过初中生物教学,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作者:姜玉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乘风学校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谈初中生物生本教育课堂的师生关系 摘要:文章首先简单分析了传统的权威依附式、单向知识传播式师生关系,基于此,认为应该在初中生物生本教育课堂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则需要从“教师改变观念,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发动学生全员参与,建立民主关系”等方面做起。 关键词: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欲和动手操作能力。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发挥自主性的前提。 一、传统的师生关系 (一)权威依附式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之间沟通很少,教师示自己为权威,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探讨、表达的机会,内在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二)单向知识传播式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是知识教学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一种交往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教学的工具和附属品,师生关系因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而构成。 二、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应体现“生本教育理念”。第一,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坚持民主和平等。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的人格绝对平等,教师可以指正学生的错误,学生也可以指正教师的错误。第二,师生之间应该具有深厚的感情,和谐融洽。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或心情愉悦的状态中,会显著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发挥学习潜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发挥自身潜力,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价值,也利于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第三,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比学生高,但可能并不比学生了解的知识范围广。在信息云集的时代,师生应相互理解、坦诚相待,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三、如何在初中生物生本教育课堂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改变观念,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首先,笔者作为一名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不再把学生看成是一群无知的小孩,也不再把自己看成是无所不能和无所不知的权威。在课堂上,笔者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探讨学习,从不把笔者所知道的强加给学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哪怕是错误的(当然错误是需要纠正的,纠正错误的机会也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因此,在笔者的课堂中没有权威,只有各抒己见;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最恰当。(二)发动学生全员参与,建立民主关系在探讨具体问题时,发动全体学生进行探讨,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展示,让他们自己进行相互评价,还要求小组全员参与。比如在“探究骨的成分”的活动中,要他们进行小组竞赛,看哪组最先探究出来,看哪组的结论表述最好等。然后,学生小组内就可以进行分工:①小组全体成员讨论探究方案,确定实验设计;②1号负责组员的分工协调,2号负责记录实验结果及分析,3号负责准备实验材料,4号负责实验方案展示,5号负责实验,6号负责结论并陈述,7号负责答辩,8号负责收放仪器等。在这样的分工合作学习中,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民主。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负责展示的学生,也进行轮流,这样避免了个别学生展示疲劳,而另一些学生因为没有机会而不能展示的现象。由于在任务驱动下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展示,真正体现了民主。(三)教师、学生全体参与,建立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的关系在“遗传与变异现象”一节中的“个体间性状的比较”活动中,教师让全班学生按照活动中的要求进行自我检查8种性状,并将其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分别记录下来。自我检查结束后,教师要求所有学生起立,由教师或学生自愿表述自己的检查结果。在此过程,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嘲笑,要互相尊重。发言者表述各项结果时,要让与之观点不同的学生坐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同学坐下的现象时,他们感觉到非常有趣,心情也非常轻松、愉悦。最后统计和报告者一起站立的学生有多少。当学生发现:还没等报告者报告完他的性状时,就已经没有学生和报告者一起站立时,或最后只有一位或当报告完最后一项没有一位学生与报告者一起站立时,全班学生就明白了: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性状完全相同的人。在这个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建立了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总之,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与学生积极交流,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尊重、理解学生;学生也应主动与教师沟通,向教师敞开心扉,增进师生情感,与教师做朋友。在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效率才能逐步提高,教师也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目标。 作者:陈黎明 单位:广东省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生命教育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 摘要:生物课程作为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本应获得各方重视,但现实的多个因素制约着生物课程的开展,从而影响到生命教育的渗透。以浙教版教材为例,重点阐述制约生物学科中生命教育开展的三方因素,给教育者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生物;生命教育;制约 谈起生命教育,熟悉而又陌生,很多人把它偏重于安全教育理解,习惯把它穿插到思想品德课或心理健康课中。近年来,随着生命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课程作为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关于生命教育主要通过哪些课程实施,笔者曾做过学生问卷抽样调查。要求学生从语文、数学、英语、生物、物理、化学、地理、思品、心理、体育、美术、音乐共12个选项中挑选主要的3个,统计后发现,选择体育、思品、语文的人数是最多的,调查结果让我疑惑:生物课为何没能显现出它作为生命教育的主学科地位?哪些因素制约着生物学科中生命教育的实践开展?经过几年的摸索调查,笔者觉得以下三个主客观问题最为突出。 一、浙教版生物教材的编排顺序不利于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 首先对比下浙教版与市面上流通较广的三种教材在初中各年级科学内容编排顺序上的差异。对比发现,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教材采用了相同的编排顺序。依照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我个人更喜欢人教版等的编排顺序。生物来源生活,难度恰当,生物内容集中编排在初一、初二上,有利于增强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生命教育有实践的肥沃土壤,能更好地渗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中去。生命教育得到很好的实践,反过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认知。到初二初三,孩子的思维已达到抽象、概括水平,独立学习能力较好,也已具备良好的数学计算能力,更适合接受思维能力较高的物理、化学内容。连贯的教学使得学生对物理、化学的知识脉络更清晰,前后知识点更能融会贯通。相比之下,浙教版把生物的很多内容集中放在初三,而物理、化学的新课内容却很少,尤其是九下整本书都是生物内容。浙教版教材的这种编排方式,很明显是在简化初三教学难度,压缩时间为中考复习留足时间。浙江省的初中科学教学一直沿用浙教版教材,诚然教材的这种编排顺序有它的优势,但从生命教育角度来说,初三生物的这种编排方式不利于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生命教育要想深入人心,不是靠简单的“灌输”就能奏效的。它需要充足的时间、空间去延伸,以生物学内容为载体,借助情境、体验等各种方法,一步步推进,最终促进孩子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这种不科学的编排方式正是导致生物课堂中生命教育难以落实的客观因素。举九下生物为例,内容涵盖遗传与进化、人与生物圈、健康与遗传病、免疫、环境保护等,延伸的生命教育可涉及生命的宝贵、生命的平等、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问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等主题。这些内容伴随孩子一生,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都有积极作用。由于内容多,时间紧,中考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现实中初三的生物教学往往停留在认知层面,掌握了知识就算完成了教学。而技能层面和情感层面的目标往往被忽略,形同虚设。在2015版新编的浙教版教材中,初三生命教育因教材编排问题而得不到落实的现状依然存在。很好的教育素材,生命教育因为缺少实践的土壤而被搁置。此外,新版生物教材中基本沿用老教材的内容,更新太慢,不能与时俱进。内容上缺少死亡教育,呈现浙江特色的教学素材偏少。落实生命教育,从教材的编排顺序到内容的更新,浙教版教材还需更多的论证修改。 二、功利性教学让生命教育缺失土壤 1.误把考纲当教学指导研究考纲,研究考试细则是每个初中老师必做之事。考纲本是用来指导中考考试,为考试服务的,但却成了有些老师上课的指导说明。为使初三中考考点更有针对性,从初一开始,就有老师以考纲要求去备课,考纲中提到的重点讲,没提到的少讲或干脆不讲。2.生物的主科地位正逐年下降从上表可看出,180分的总分中生物分值总体偏少,最多达48分,少的只有30多分。相比物理、化学的高分值,生物的地位越来越低。在唯分数论的当下,有些学校的生物课程设置早从原来的每周4节减少为每周3节甚至更少。从2017年起,杭州市中考科学总分将减少到160分。总分的减少对原本不占优势的生物学科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在生物内容多,课时紧张的背景下,初三生物课追求生命教育质的达成,这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三、教师队伍对生物教学不够重视 生物教学课时少、内容多、分数少等客观因素导致不少科学老师在实践教学中“避轻就重”,尤其是物理、化学专业出身的老师。观察这两类老师的生物教学,我发现他们的做法有些极端,而这些做法不利于生命教育在课堂的渗透。比如,先着重上物理、化学等这两块的重难点落实到位了,再临阵磨枪赶生物内容;或课堂重点讲物理、化学内容,利用边角料时间划课本中的生物知识点,老师在课后抓学生的生物背诵或听写;再或是临近考试,发下大张的生物讲义,突击式背诵生物的知识点。原本需要花几个星期才能完成的生物教学任务,在这些老师手里只需要几天就能完成。况且生物的考试成绩并不差,这让他们觉得这些教学做法很受用。课本中很多鲜活的生命教育素材被老师当做自学材料处理,在这些老师的“努力”下,原本生动、有趣的生物知识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听写任务,记记背背成了学好生物的至理名言,生物学科俨然成为了“理科中的文科”。要发挥初中生物课的生命教育价值,需要从教材编写人员到一线科学老师等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努力,期待以上3个问题能引起相关教学界人士的重视和改善,促使生命教育的蓬勃开展。 作者:魏菊萍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绿城育华亲亲学校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与感恩教育分析 摘要通过与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结合,从父母养育、科研献身、医疗进步、自然资源四个方面融入感恩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教学;感恩教育;感恩情怀 近年来,对于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教育研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中,农村教育中德育的问题日渐显露,由于农村中留守学生长期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导致了部分学生出现了思想品德变坏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感恩观念的缺失。但对于面临着升学压力的中学生而言,给他们专门开设德育的课程不太现实。因此,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凸显感恩教育成为了农村教师教学的关注重点。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也是中学期间理科课程中最便于渗透人文精神的学科[1]。在初中生物学教材的部分内容里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的素材。教师在进行生物学知识传授的同时,应该学会利用教材内容,并作适当拓展,以实现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笔者从一线教学的实践出发,集成汇总了从感恩父母养育、科学进步、医疗卫生、国家建设、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实现“春风化雨”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养成。 1感恩父母养育之情———生命现象类比 只要一提到感恩,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想到自己的父母,所以在初中这样一个留守学生成长的叛逆期,让他们理解父母打工的艰辛,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体现得尤为重要。在讲授“人的生殖”时,讲到母亲十月怀胎,胎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在怀孕期间母亲的生理负担加重,分娩时又冒着生命的危险把新生命带到人间。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获得认同感,让心灵产生震撼,让情感发生共呜。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感恩概念的理解,可创建情境,列举一个植物的例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树木的开花结果伴随着生命的律动,但就在最终生命停止跳动的瞬间,它仍然想落下后成为丰富的营养,让下一代的花、果能更好的生长。由此可以联想到我们的父母,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子女,心心念念惦记着子女的将来。也不难发现有这样的诗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养儿方知父母恩”等等。通过生命现象的类比教学让学生明白感恩。最后,本节的课外作业是:每位学生回家后要用心做一件感动父母的事情,然后写出自己的亲身感受。这是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将对养育之情的感恩教育从品味者到体验者,张显感恩教育的活力与美感。 2感恩科学家的奉献———科研故事讲述 与父母不同,有一群人虽然不与我们频繁接触,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群人就是奋战在科研一线,发明创造、应用转化的科学家,没有他们为科学技术所做出的贡献,更不可能有现在如此高度发达的社会。在“种子的萌发”一节教学中,介绍了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农业技术员和绿色证书。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讲想必都知道农业劳动的艰辛,但是谁又能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是科学和技术,需要长时间的实验、观察、总结、反思。这个时候可以不用局限与教材,将学生的知识、思绪延伸到教材之外,利用科研故事的讲述来感恩科学家的奉献。例如,举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用了50多年的时间,研究水稻的高产技术。他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走遍大江南北只为寻找优良性状的水稻幼苗,他运用科技手段为人类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更为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乃至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正是像他这样的科学大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奉献才造就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真真切切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用故事讲述的方法来突出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与艰辛,并强调他们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必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让他们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3感恩医疗卫生进步———死亡数据引入 在“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一节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在课堂中展示了的诗“送瘟神”: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诗句的字里行间提供一条重要的死亡信息,当时的血吸虫病,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通过诗句的引入,让学生更加明白在人与自然的抗争中,无力抵抗的灾害是病魔,传染病夺去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随着医药技术的进步,威胁人类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人的寿命得已延长。如今新农合政策更让学生感同身受,感恩医疗卫生进步之情由然而生。 4感恩大自然资源———生物圈Ⅱ号的启示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中介绍的生物圈Ⅱ号,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上建造的一个实验基地。1991年9月,8名科学家进入“生物圈Ⅱ号”。他们计划在里面住上2年,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从事农业生产,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遗憾的是,一年多以后,“生物圈Ⅱ号”中氧气含量不足,实验宣告失败。用事实告诉人们,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唯一的家园,应该倍加珍惜的爱护。而人类是大自然中最有能力、最有智慧的一部分,所以人类有义务、有责任调整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做到“天人合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谐家庭、和谐乡村、和谐社区、和谐校园这些和谐的构建都离不开感恩教育。 作者:杨廷福 单位:贵州省天柱县兰田镇中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不少初中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如果离开旁人的正确引导极易走向歧途,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与处理心理问题,使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的学习与生活。 一、结合生物学科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学科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本科目,教材中涉及到不少生理学与心理学知识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利用这些特殊的知识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可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指导他们掌握消除不健康心理的方法。而且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将不健康心理扼杀在萌芽中。比如,在“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在班内开展一个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正式讲授教材内容之前,新设计一些与母爱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沟通,诸如,可让他们询问母亲在怀孕期间发生过哪些令人难忘的事情?感觉比较幸福的事情有哪些?遇到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等等,并相互交流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接着,教师可告知学生人体疼痛的感觉分为多个级别,其中目前在分娩时所承受的疼痛为最高级别。通过教育和引导,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养育孩子时的艰辛,并使其热爱生活与生命,进而形成感恩的健康心理。 二、提升教师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教育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与理论,还属于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品质和健康人格。初中生正处于关键的思想发展和意识形成重要时期,周边事物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和教师接触的较为频繁,影响力不同忽视。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以积极向上与饱满热情的态度去影响学生,通过提升个人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的感染他们,在无形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例如,在学习“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时,教师可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我国森林状况和绿化方案设计方法的资料,以及调查本校的绿化情况,并绘制出本校的绿化方案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次性筷子和被砍伐森林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看到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想法?森林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讨论: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是否遇到过破坏环境的事例?破坏环境有哪些不良影响?是否知道哪些行为和举措能够保护环境?然后,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学校的草坪和树木,冬天给树木防寒,夏季浇水等。如此,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促使他们也积极参与到绿化活动中,从而形成健康心理。 三、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特殊的环境,情境创设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想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根据学科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能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初中生物教学需以公平、民主的态度对待整体学生,鼓励他们学习,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其学会与人相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由于初中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教师应多爱护和关心他们,为其形成健康心理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教学为例,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动物的特征,以教材为基础适当延伸教学内容。教师为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长江白鳍豚的图片,告知学生它们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地球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物种绝灭人类不能漠然处之,原因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同时,当学生遇到难题或无法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应耐心解答运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预期,肯定与鼓励他们的表现,学会换位思考维护其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信任和尊重教师,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四、总结 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和实施,也是新时代教育活动的需求。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 作者:马海兰 单位: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回民中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研究 摘要:初中生物教学课标已经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要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这个教学目标,这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生物科学素养中包含对于自然界的关心和关爱,包含了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因此,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还需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有更多的认识,有一定的责任感,这是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环保教育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生物教学目标和传统教育教学有非常大的不同之处,主要在构建科学的生物学科过程中,也建立起响应的生物学知识体系,更加关注任何自然的关系,更加关注社会的环保和生态的研究。要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的拓展自己的能力,对于环境保护有一份责任感,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1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环保教育渗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在教材的使用北京下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让学生的环保思想和课堂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性的教育[1]。例如,教师在对森林资源讲解的过程中,要突出森林在环境中的保护功能,夯实学生头脑中的森林生态观念。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例说明,一棵树的价值,加入一棵树的生长年限是40年,在用途上的价值可能是20万元,其中包含树能够生产出供给人类呼吸的氧气,在空气污染防治方面的价值6万元,在土壤侵蚀保护方面的价值3.5万元,在水分的涵养上以及鸟类的栖息上价值为7万元,另外在树上还能够提炼出蛋白质成分,这些都是一棵树的价值,其中还包含能够给人们遮蔽太阳,纳凉的作用。但是如果这棵树遭遇到了砍伐,它的价值可能仅仅值几百元或者几千元。当前情况下,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还不到20%,和国际间的标准相对比还远远不足,但是森林的毁坏速度却是在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一旦发生洪水等自然灾害,没有树木的保护,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水土流失情况会如何。因此说在平时的生活中就需要建立起经常植树造林的理念,让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更高,让大自然更加完善。通过这样课程的讲解,学生在内心深处会激发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树木的欲望,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在每一年的植树节,也要去植树,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的环保行为更加自觉[2]。 2生物环保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课堂的学习上,除了要进行环保教育以外,还需要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进行环保实践,让学生都亲自的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来。课堂教育主要是激发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教师的要求对于环境保护有全新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阅读书籍以及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把环境保护和生物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关于与社会污染,关注周围的环境情况,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以此树立起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热情和信心。教师给学生组织一些课外的活动,让学生对于环境保护方面收集更多的资料,拥有自己的见解。例如,在世界地球日时,教师就可将这个作为主题,进行演讲或者征文活动的开启,让这种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让这种教育的效果更加突出,结合着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去做一些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活动。例如,垃圾的有效分类处理,节水节能措施的掌握,拒绝白色污染,让学生使用多用环保饭盒,减少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这样的教学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之中,才能让学生对于环保有更多的体验,才能从自我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于家乡附近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且每一个人在这其中的任务不同,在自我任务完成以后可以进行集体的汇总和交流。也可以从校园本身出发,让学生对校园的情况进行绿化设计,植树种花种草活动,科学技术小发明等等,例如,使用废旧电池中的液体对于种子的生长会有哪些影响,废旧电池对于人们的生活以及河流中的鱼类会有哪些影响。这样的生物探究性试验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增长具有积极性的促进作用,在每一个学生研究以后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成果在全班进行集体性的交流,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生物学习对于自己生活的影响,还能够进一步的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让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上升到新的台阶。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具有一定的紧迫性,需要从自我习惯开始做起,让学生从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小事做起,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够成为环境保护方面的主人[3]。 3生物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收集更多的环保性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激发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将生物课本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和环保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学习每一部分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清楚环保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在确定完联系以后,一定要深入的对这样的联系进行揭露,让学生自然的联想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并且以身作则,在日常环保中起到示范性的作用[4]。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进行了探讨,文章一共分为几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环保教育渗透、生物环保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生物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人类生存的额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的发展有自己的进程,人们需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也不能毁灭任何一个生物物种,在生物的保护上有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并且将这些观点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上,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认真的保护环境,环境和大自然才会给我们更多的馈赠。 作者:胡霞 单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第七中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生命教育对初中生物课程的意义 摘要:当今初中生物课程缺乏生命教育的实质内容,生物学的核心是使学生能够体会生命的意义,明白生命发展之美,以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学校要注重在生物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生命教育,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崇尚和热爱。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命教育;教学内容;实践活动;课外作业 在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周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到处排放的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各种生活垃圾等都严重威胁自然环境,污染排放速度远远超出了自然环境的自我净化速度,以至于自然界遭到破坏,直接影响了生态环境,地球上每天都有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人类身处于生态食物链的顶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在日积月累之下势必影响人类自身,人类不知节制地开发和污染地球环境,最终尝到自己所酿的苦果。 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为了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也为了人类在将来环境中的生存,提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势在必行。青少年发展时期,是接受环保意识最有效的时期,拥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与可塑性,而且环保意识要从小抓起,小时候就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学校要在初中时期积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把生命教育融于生物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只有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学生才能从身边小事做起,一步一步,从改变自己到影响别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二、当代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生物教学中缺乏生命教育部分,根本上还是由于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忽视,过分看重学生成绩,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对生命没有深刻理解和感受。在许多社会新闻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孩子有虐待动物的行为,更有甚者,会由于外界压力,学生心理出现压抑情况,有些孩子会发生自残行为甚至有自杀倾向,这些频发的社会悲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是什么引起了这些悲剧?确实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如今孩子内心如此脆弱,有些孩子人格与心灵都有扭曲的情况,学校在教育方面确实存在缺失。只有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了解生命的美好,才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建立健全的人格,使心灵变得强大,面对生活磨难的时候,学生能以一颗强大的内心面对风雨,从根本上杜绝社会悲剧的发生。 三、如何进行生命教育 (一)丰富教学内容,进行生命教育引导。生物学科的教材对生命教育的涉及还不够全面,而且教材具有更新延后性的特点,所以初中生物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适当延展,有弹性地进行生命教育引导,不能死板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生物老师要有教学前瞻性,教学内容要不拘泥于课本教材,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 (二)组织实践活动,领会生命教育。学校要想有效地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可以多种多样,自然界遍布生命,一草一木都体现着生命的要义,学生可以通过对动物或者植物的观察体会生命的成长。在动物的选择方面,蚕宝宝可谓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为蚕宝宝的成长过程跨越了多个阶段,而且体型小,易于学生饲养。蚕的生长从幼卵开始,逐渐长成蚕宝宝,到一定阶段时会吐丝结茧,最后成为飞蛾破茧而出。蚕的生长过程可谓深刻诠释了生命的可贵与神奇,学生观察时能体会到生命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用心体会生命的变化,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当学生体会到生命意义的时候,由此及彼,从物种向自然界生命延展,学生能够学会珍爱生命,对各种生命形式抱有珍惜与爱护。学校应该开展多样、多领域的实践活动,不能单纯停留于单一的生物,尽可能向学生展现大自然生物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把生命形式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展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举办生命教育讲座。学校可以采取定期开办生命教育讲座的方法,促进学生生命保护意识,因为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有其知识理论性的特质,主要是加深学生的理论认知,而讲座活动利于煽动学生情绪,弥补了教学上情感培养的空缺。生命教育讲座具有专题性,网罗各方信息,以生命教育为主题,从各个角度谈及环境的现状,宣扬人与环境一体共生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他们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与担当。 (四)布置课外作业,使生命教育更深刻。生物学科在初中教育时期并不算主要学科,生物学居于各学科的次要地位,导致学生对其不重视。生物学科要想增加学生课余时间对生物的学习,需要老师布置课外作业,因为生命教育属于人文教育,所以老师适宜布置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的、具有灵活弹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结语 随着人与自然矛盾的日益突出,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学校在贯彻落实生命教育理念方面成为重中之重的教学内容,但我国生物学科的生命教育还处于落后阶段,想要全面贯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生命教育必须引起社会与学校的重视,因为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步入竭泽而渔的误区,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生命意识是为未来生态环境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文菊 单位: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情感教育现状及策略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初中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列入改革的重中之重,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生物知识,更应当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本文从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现状入手,就初中生物情感策略的改进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希望能够对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有所帮助,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现状;建议 引言 初中生处在心理的“过渡期”,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恰当的情感策略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更要对初中生的情感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能够显著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效果。 1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现状 自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来,情感发展目标开始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现在的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策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1对情感因素的认识和了解有待进一步加深: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大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情感发展目标的重要性。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对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关系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对学生情感发展目标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真正的对“学习”这项活动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 1.2缺乏运用情感策略的实践活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中仍然缺乏运用情感战略的实践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更加偏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一时很难做出改变;二是由于教师队伍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教师的教学观念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有计划的教学方法。 1.3教师与学生找不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与学生找不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中,教师象征的是一种权威,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也不平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扮演的是命令的角色,学生扮演的是服从的角色,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习惯,学生们已经习惯于作为一个“服从者”参与教学活动,情感受到抑制,不敢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2初中生物情感策略的改进的相关建议 初中生物情感策略运用存在诸多问题,亟需改进。现提出建议如下: 2.1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优化教师队伍: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的教学能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能力、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进一步探索教学科学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优化教师队伍,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培训要涵盖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性,改进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2]。第二,在教学过程的时间中,教师不应只局限于个人的思维当中,要多与其他教师进行思想和方法上的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改进初中生物情感策略,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第三,培养教师广泛阅读教学资料的能力。在阅读教学资料的过程中学习新的情感策略培养方法,并与自己的想法想结合,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 2.2教师应当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改善师生关系:新课改的背景下,师生关系应该向更和谐、更融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当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改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双方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以便通过学生的反馈来更好的改进自己的工作;鼓励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大胆提出质疑,帮助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在生活中,教师应当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上,教师应当起引导者作用,但是也不能对学生全盘否定,应当是平等的交流、合作关系。第二,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想法。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引导和启发,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适当的鼓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恰当的批评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鼓励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赞扬的话都是对学生的肯定。 2.3采用情感策略处理教学内容:采用情感策略处理教学内容的含义是教师从情感角度对所要教授的进行的加工、组织,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但该策略的应用并不排斥教学内容的认知策略的运用。相反,一个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从认知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的基础上,又从情感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两者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3]。采用情感策略处理教学内容的方法具体有以下两种:心理匹配策略和展示、挖掘情感策略。心理匹配策略就是尽可能使教学内容成为能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因,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发学生对所学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它又包括认知匹配策略和形式匹配策略。认知匹配策略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使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其需要。形式匹配策略是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来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的统一。展示、挖掘情感策略指有效地利用教学内容这一情感资源来达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各种情感品质。教师要做到深入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善用语言表达教学内容的情感,要善于用表情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利用情境营造情感气氛。 3结束语 初中生物情感策略改进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未来的初中生的情感态度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本文提出的建议对于改进初中生物情感策略有所帮助,广大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双向提高,从而真正促进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作者:刘春鸿 单位:重庆市黔江中学校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教学关注生命教育研究 摘要: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意义、内涵和价值的教育,生物课本身就是一本生物教科书,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生命教育的内涵,探究初中生物教学中关注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命教育;生活态度;积极向上 1生命教育的内涵分析 生命教育的内容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内涵和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让生命充满色彩,提高生命质量;二是,用欣赏的眼光欣赏其他生命,能够与他人友善相处,喜欢动物,关爱自然;三是,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保持乐观的生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父母和教师在对当代初中生报以更大期待的同时,也给予了更大的压力。许多初中生在面对这些压力和困扰时,心理逐渐发生扭曲,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甚至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因此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必要的。 2初中生物教学中关注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体,生物课本身就是一本生物教科书,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包括生命的起源、个体的诞生、人体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生理发展、衰老和死亡等,这些素材生动形象、贴近生活。 2.1利用生物的生长周期,帮助学生认知“生死” 一个生物的生长周期包括孕期、出生、成长、死亡四个方面,在生物课的教学过程中这四个方面均有所涉及。例如,在《生物圈中的人》的单元学习中,包括人的由来、人的起源和发展、人的生殖、青春期、衰老和死亡等内容,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更替和循环历程;在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如“人的由来”中,学生通过了解一个受精卵、形成胎盘、胎盘的生长过程以及胎儿成长的图示,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形成的不易和母亲在孕育生命过程中的付出和艰难,使学生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更加孝敬父母;在“衰老和死亡”的教学中,教师以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就是以出生为起点、以死亡为终点的生命周期,人生是短暂的,只有不断扩宽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价值。作为初中生,实现生命的价值,一方面是要珍惜生命,爱惜自己;另一方面是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课前自主学习,课堂积极参与、敢于质疑;课后灵活巩固,扩展学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要以乐观积极地态度去克服,认识到每一次挫折就是一次成长。 2.2改变生物实验方式,教育学生关爱生命 并不是所有的生物知识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具体形象的案例和现象给予感性经验的支持,而生物实验借助学生的操作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观察,不断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生物实验中,存在最多的是关于生物生理解剖的实验。在传统的生物实验中,基本上采用的是活体实验的方式,学生亲自动手或者亲眼看见动物被残忍的解剖的血淋淋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使得一些学生对动物的生命产生冷漠的态度,可以任意宰杀,任意伤害,从而不关注生命,不热爱生命。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动画的效果更佳的逼真,如果用电脑模拟实验代替活体实验,一方面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同时通过模拟实验更加真切的感受动物的疼痛,认识到实验是动物也是一种伤害,但是为了人类的进步,我们不得不选择一些小动物的生命进行实验,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实验中和生活中更加爱护这些生命,这些为人类进步付出的生命。 2.3借助部分生物的顽强生命力,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 生物教学中涉及到多种多样的生物,这些生物中不乏一些生命顽强的,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长和发展。例如,在《调查周围环境中的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搜寻本地一些特有的顽强生长的生物,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物的生长要克服哪些困难,然后通过图片进行展示,如在石缝中艰难成长的小草,在人类捕杀和食肉动物的环境下,野兔子这样的环境中仍然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克服困难,寻找食物,进行生长。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近期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一个学困生表示自己在上课过程中听不懂教师讲的知识,自己做题不会,有时候花很长时间解答的试题,结果还是错误的,该学生认为自己可能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材料,在学习中呈现懒散的状态。学生在交流中,鼓励该名学生要坚持,坚持在下课把教师讲解的知识弄清楚,向同伴请教,每天弄清楚五道相关试题。 3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课包含着丰富的生命素材,在教学中需要利用生物的生长周期,帮助学生认知“生死”;改变生物实验方式,教育学生关爱生命;借助部分生物的顽强生命力,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适时适度地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使他们能够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程指伟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八十九中学 初中生物教育论文:初中生物情感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初中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列入改革的重中之重,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生物知识,更应当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本文从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现状入手,就初中生物情感策略的改进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希望能够对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有所帮助,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现状;建议 初中生处在心理的“过渡期”,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恰当的情感策略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更要对初中生的情感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能够显著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效果。 1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现状 自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来,情感发展目标开始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现在的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策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1对情感因素的认识和了解有待进一步加深: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大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情感发展目标的重要性。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对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关系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对学生情感发展目标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真正的对“学习”这项活动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 1.2缺乏运用情感策略的实践活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中仍然缺乏运用情感战略的实践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更加偏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一时很难做出改变;二是由于教师队伍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教师的教学观念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有计划的教学方法。 1.3教师与学生找不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与学生找不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中,教师象征的是一种权威,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也不平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扮演的是命令的角色,学生扮演的是服从的角色,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习惯,学生们已经习惯于作为一个“服从者”参与教学活动,情感受到抑制,不敢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2初中生物情感策略的改进的相关建议 初中生物情感策略运用存在诸多问题,亟需改进。现提出建议如下: 2.1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优化教师队伍: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的教学能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能力、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进一步探索教学科学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优化教师队伍,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培训要涵盖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性,改进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2]。第二,在教学过程的时间中,教师不应只局限于个人的思维当中,要多与其他教师进行思想和方法上的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改进初中生物情感策略,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第三,培养教师广泛阅读教学资料的能力。在阅读教学资料的过程中学习新的情感策略培养方法,并与自己的想法想结合,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 2.2教师应当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改善师生关系:新课改的背景下,师生关系应该向更和谐、更融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当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改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双方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以便通过学生的反馈来更好的改进自己的工作;鼓励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大胆提出质疑,帮助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在生活中,教师应当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上,教师应当起引导者作用,但是也不能对学生全盘否定,应当是平等的交流、合作关系。第二,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想法。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引导和启发,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适当的鼓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恰当的批评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鼓励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赞扬的话都是对学生的肯定。 2.3采用情感策略处理教学内容:采用情感策略处理教学内容的含义是教师从情感角度对所要教授的进行的加工、组织,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但该策略的应用并不排斥教学内容的认知策略的运用。相反,一个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从认知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的基础上,又从情感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两者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3]。采用情感策略处理教学内容的方法具体有以下两种:心理匹配策略和展示、挖掘情感策略。心理匹配策略就是尽可能使教学内容成为能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因,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发学生对所学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它又包括认知匹配策略和形式匹配策略。认知匹配策略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使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其需要。形式匹配策略是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来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的统一。展示、挖掘情感策略指有效地利用教学内容这一情感资源来达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各种情感品质。教师要做到深入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善用语言表达教学内容的情感,要善于用表情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利用情境营造情感气氛。 3结束语 初中生物情感策略改进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未来的初中生的情感态度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本文提出的建议对于改进初中生物情感策略有所帮助,广大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双向提高,从而真正促进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心理学研究论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心理学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指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16号文件”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较高的目标,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摆在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未来思想教育发展的趋势 多年来,西方的公民教育一直强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从外部灌输向自觉观察学习的教育方式转化,加强隐性教育力度,增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合力。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注重正面教育,注重运用灌输方法,向被教育者灌输社会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这种方式固然简单、易于起效,但西方的思想教育方法相比之下则更为隐蔽,深入人心,值得借鉴。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离开有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当今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的重要课题。当前,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如何开展一场有效的、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实践方面面临的重要课题。以脑电理论为启示,形成一整套有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将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和广泛的推广性。 二、脑科学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 跨学科学习脑科学,可以在脑电理论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间实现有效的衔接,用脑电理论指导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选择和实践开展。 1、左右脑分工理论概要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WolcottSperry,1913.8.20-1994.4.17)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因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脑有左右两半部,各有不同的功能,并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左脑操纵语言、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产生直观、想象,具有形象思维功能,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思想政治教育要产生效果,必须内化到大学生的心中,这一过程既是逻辑的,又是非逻辑的;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所以,既要储存于左脑又要储存于右脑。以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逻辑性强,只能与左脑相互关联。科学开展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与右脑相互关联,让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内化,深入到同学们的心中。 2、脑电理论概要 脑电理论,又称脑波理论或脑电波理论。自从1929年,德国的精神科教授柏格(HansBerger,1873~1941)成功完成首例人类脑波的记录之后,经过数十年不断的测试及研究,脑波专家已经了解正常人在不同年龄的脑波型态、清醒与睡眠的脑波变化。国际脑波学会针对不同震动的周波数,把脑波由慢到快依序分为δ(得尔塔)波、θ(希塔)波、α(阿尔法)波、β(贝塔)波。研究表明,在α波时,人的意识处于清醒与半清醒之间,脑的防御降低,身体更为放松的,灵感与直觉敏锐,脑的活动活泼。所以α波是为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均是在大学生“警觉状态”(β波状态)下开展的,起效不明显。采用有效载体,让学生在“放松状态”(α波状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则效果更好。但是,以往观念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仅停留在“寓教于乐”的层面,此旧观念有待推翻。 三、目前国内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国外均非常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环境、教育督导、发挥实效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做法;在我国香港和台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是,内地高校对于如何科学、规范地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实操经验的提升。 1、理论研究现状 国内在理论层面,开始有效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如何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调动校内外各种力量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活动、载体、环境建设为切入点,运用隐性方式切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形成一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包括人员的组成、培训、考核等;如何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加以结合;如何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如何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估、考评和激励。如何制定政策,完善机制,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等。 2、实践开展现状 在实践方面,开展的工作则略显滞后。很多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正面灌输为主。诚然,在一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正面灌输的思想教育必不可少,但是目前多元文化下,如何让课堂教育、政治灌输不仅入耳,而且入心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些时候,受众表面在听,实则内心不接受,这种做法的效果就会大大折扣。以大学为例,目前的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队伍主要有两支,一支是思想政治课的两课教师,另一支是辅导员,笔者调查了大连的一些高校,从目前的工作形式看,两支队伍都是以正面灌输教育为主。 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开发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众多,而从研究中来看,隐性载体发挥作用的强弱,与其能否降低受众的内心防御有关,如果通过一些活动让受众的脑波达到“放松状态”(α波状态)那么教育效果会更加深入人心。研究中,开展了针对大学生道德和行为实践,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素质,真正促进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符合社会的需求,侧重考察艺术熏陶、团体辅导、社会实践、文化建设等十几种载体,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影响。 1、艺术熏陶 目前,还没有对艺术育人的效果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艺术作品是最富有情感的,它通过塑造生动的感性形象去感染人,使之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蕴含着大量的作者思想,当欣赏作品时,欣赏者就会与作者心意相通、实现共鸣。而更多的欣赏蕴含优秀思想的艺术作品,欣赏者就会领略到丰富的思想世界。这就是无言的教育。所以,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艺术教育的时候,不仅让更多的高雅艺术走进校园,更应该让同学们学会欣赏艺术的方法,而不是“看热闹”;同时,研究建设优秀的艺术作品库,收录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供学生自由的选择欣赏;举办大众化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艺术表演当中。艺术作品,不仅能陶冶情操;根据左右脑分工理论,艺术作品还能开发潜能。 2、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有组织者的一对多开展的主题活动,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这种方式以运用专业的技术,促进学生们对自我的认知、对环境的适应、对他人的理解、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正是因为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没有说教,达成的共识也均在类似游戏的过程中形成,团体成员在分享体验时则更觉得真实。成功的团体辅导,可以很好的形成团队的精神和大学生合作的意识,同学们领导的能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即假期实习或是在校外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社会实践以社会为教材,大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可以直接感受经济的发展、职场的氛围、团队的建构、自强的重要,所以,以社会为师,可以让大学生锻炼优秀的品质。同时,社会实践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是一种以他人为师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社会实践以后的学生,通常会更加热爱国家和社会,更加体会创业的艰辛、更加理解家长与师长的期待、更加珍惜大学生活的时光,一个崭新的精神面貌通过实践得以形成。 4、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大学生自觉成长、寓教于乐。《音乐欣赏》、《公共关系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等人文选修课,文理交融,为大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各式各样的竞赛,锻炼了能力,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扩大了知识面;阳光体育运动、大学生艺术团、朋辈辅导小组丰富了大学生健康的课余文化生活,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军训、观影、沙龙等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使各种能力协调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新的教育方法的创新必须依托于教育理论的改革,而教育理论改革的灵感也来源于实践经验总结。很好地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吸收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进行学科交叉和学科交融,已经成为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思路。20世纪,脑电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脑电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针对人的学科,将脑电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必将很好地提示如何选择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供来自自然科学的依据。 作者:陈肖东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农民工子女交往心理学研究 1农民工子女交往心理障碍的表现 通过对大量农民工子女的调查和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包括交往动机、交往情感和交往行为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在交往动机方面,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生活圈子较小,他们更加渴望交往。但他们往往受到所生活的交往空间限制,交往范围较为有限,而城市学生往往也不太愿意与他们交往。二是在交往感情方面,农民工子女的现实交往往往不畅。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中同学中朋友少,而好朋友更少。在这一背景下,他们在交往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往往容易积累起来。因此,存在大量农民工子女把交往的感情需要转向社会青年和虚拟网络空间的现象。三是在交往行为方面,较易走向封闭,不愿主动交往。农民工子女容易因为物质的匮乏产生交往的自卑,在城市生活中难以找到交往的对象,往往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会主动与人交往,因而极易形成孤僻心理,影响到日常的交往行为发展。 2农民工子女交往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 2.1农民工子女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个性即人格 指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经常的、稳定的不同于他人心理特点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的反映。由于不同的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所生活环境都有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方式和别人相比总是存在千差万别的。个性品质表现在人际交往中,有令人生厌的、疏远的,有容易被人接受的,也有被人喜欢的等各方面不同情况。 2.1.1农民工子女具有一定的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但容易被误解,不利于交往农民工子女在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交往优势,如他们具有勤劳、诚实、谦虚等品质,这些品质可以使他们获得一定的交往便利。同时,农民工子女身上不少的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在交往中也容易被城市孩子误解,如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对物质较为敏感,容易被城市孩子认为是小气、自私;农民工子女说话较直,容易被理解成是语言尖酸刻薄;农民工子女较为胆小,容易被理解成是不合群,脾气怪异。这些误解,容易使本来人际交往能力就较差的农民工子女产生交往的障碍。 2.1.2农民工子女有部分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容易导致交往障碍的产生在城市生活中,一些农民工子女会具有不良的个性品质,这些不良个性品质表现在思想以及行为上。在学习上,一些人成绩不好,经常不交作业;在行为表现上,会拖班级的后腿,甚至有些人还破罐子破摔;更为严重的是有部分孩子还结交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甚至开始早恋等。这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很易引起同学们的反感,进而导致他们不愿意与农民工子女交往。同时,这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还会破坏班级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导致班风学风被破坏,对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是不利的,甚至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导致一些老师也在心理上不接纳农民工子女。 2.2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 产生的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既是启蒙之师也是终身之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施加的影响是最早和最全面的。农民工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样也受到父母的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能否跟进、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收入等因素都将影响到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农民工家庭容易导致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父母的缺位,造成亲子感情的缺失 不少的农民工子女都在农村长大 上小学后才来到城市,而在农村生活时,这些孩子往往是由爷爷、奶奶隔代进行抚养的,等到孩子要上学读书了,才把孩子接到城市来。由于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长期缺位,孩子与父母形成了一定的隔阂,无法表达他们间的感受和爱,孩子心理在发展上已经蒙上了阴影。 2.2.2农民工父母文化水平过低 缺少必要的教育常识可以说,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父母的学历水平都不高,在城市中主要从事收入较低的体力劳动。同时,他们还缺少教育孩子的必要常识,但却对孩子的发展有较高的要求,这极易形成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影响孩子的自信。 2.2.3家长与老师缺少沟通 对孩子发展关心不足不少老师都反映,一些家长,特别是农民工家长,除了考试分数,他们平时极少与老师沟通,很少关心孩子的表现和发展,以为把孩子送到城市的学校,孩子的一切教育问题都迎刃而解,自然能够获得比在农村学校更好的成长。 2.2.4父母收入偏低 影响孩子交往的自信农民工受文化程度所限,在城市大都从事建筑、环卫等职业,他们的收入也较低,在城市生活中往往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这样的经济条件,往往不允许孩子在物质方面与城市孩子相对比,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进而影响孩子在学校的交往。 2.3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学校原因 学校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影响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因素有学校的管理、教育方式、同伴交往等,这些因素不合理,都会导致农民工子女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2.3.1学校管理不够合理 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学校的教学管理包括对教学纪律、成绩管理、评优评先、班队活动的安排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知道,由于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总是随父母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来回,他们曾在不同的学校学习过,对城市和农村学校的管理都有一定的对比,不少城市学校较为注重成绩,评选各种先进均根据排名,而农民工子女基础本来就有一定不足,他们还存在一定的学习适应困难,因此往往很难跟上城市学生的学习步伐,学习成绩也就很难提高。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很容易造成他们丧失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以致产生怕学、厌学的不良情绪。这些怕学、厌学情绪的产生,以及学习兴趣与信心的丧失,都是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根源。 2.3.2学校教育方式不够恰当 缺少教育的针对性在城市学校里,一些农民工子女无法和本地生学生一起参加升学考试,一些农民工子女基础较差,甚至有的农民工子女人际关系不够好。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就把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学看成例行公事,甚至有一些教师还把农民工子女看成是教学及班级管理的负担,仅限于课堂上传授知识,不太关心他们心理的需要。哪怕有些老师或是班主任意识到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特殊性,而学校和老师也没有对他们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2.3.3同伴关系的不良 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存在弱势,一方面他们难以得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学习和行为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城市学生对他们也会产生反感,不愿意与农民工子女交往。从而使他们在同伴关系中正常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交往往往就会表现出退缩、封闭、胆小、怕事等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使他们在内部形成小团体,脱离班集体的范畴,成为一个游离于班级的小团体。而一些问题严重的农民工子女,将交往的需求转移到互联网上,甚至结交社会上不良青年上,进而导致这些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行为上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2.4导致农民工子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社会原因分析 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生活,在城市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环境里,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容易导致他们的交往障碍产生。 2.4.1传统的城乡差别观念 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一定的偏见农民工及其子女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因此,一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一定的歧视。一些素质低的城市人甚至认为是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到来,影响和破坏了城市的形象与秩序,挤压了城市居民的原本就不足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等。这些歧视,容易导致农民工子女看不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2.4.2户籍的二元结构体制问题 对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有较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户籍制度都是二元结构体制,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同样受制于户籍的二元结构体制。虽然,农民工在城市里为所在城市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可在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上,甚至是在社会的认可上,都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平待遇。农民工想让子女得到城市居民一样的教育,让孩子来到城市上学,往往因为户籍障碍使其子女在入学和升学等方面的问题无法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平等的优质教育。同时,加上家庭无法给子女创造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这些会对农民工子女幼小的心灵造成深深的影响。 2.4.3人际关系网络过小 农民工子女无法获得各方关爱农民工虽然来到了城市生活,但要融入现实的城市生活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往往是较孤立的来到城市,没有多少亲戚和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无法让孩子获得包括叔叔、阿姨等各方的关爱。人际关系网过窄,极容易使他们的内心产生失衡状态,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此外,农民工子女还会受父母心态、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在与同伴交往中产生心理落差,存在明显的自信不足,评价过低,这些拘谨、压抑、退缩等心理综合在一起,让他们无法获得正常的人际关系。 3交往障碍的引导策略 农民工子女健康的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很多,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的重要影响。农民工子女是人际交往中的主体,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农民工子女的人际关系发展过程看,他们在中小学阶段的人际交往发展还是人际发展与成熟的开始阶段,尚未形成稳定和人际关系,还有较大的可塑与可变性,这一阶段也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影响人幸福的环境因素,包括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发挥等,都包含了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因此,要消除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家庭教育是孩子发展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也是成长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保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应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友好的发展与交往环境,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子女的自信,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获得健康快乐地成长。 3.1农民工子女的公平受教育权利,有赖政府的保障与社会的关爱 3.1.1教育公平是建设 公平社会的基本体现现代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以保障公平受教育权为基本出发点制定相关教育政策,使孩子人人都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公平包括孩子在入学、受教育过程和取得学业成功等等方面的机会均等。 3.1.2政府保障农民工子女公平的受教育权应采用的措施 农民工子女公平的受教育权能否可以得到保障,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所采取的措施是密切相关的。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将农民工子女学习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的绩效考核范畴,并对职能部门的责任进行问责,确保落实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权;还要取消农民工子女入学以及升学的户籍的限制,让他们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样可以就近入学,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习考取理想的学校,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优质教育,和城市生有相同的机会升学与考试,甚至在将来同样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农民工子女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是他们是否被城市的教育认可,他们在学习的热情与潜能能否被激发的前提与保障。 3.1.3社会要形成关爱 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氛围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农民工子女来到相对陌生的城市,他们肯定向往城市生活的美好,但现实却把农民工子女推进了城市生活的低层,对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本来就容易产生孤独、寂寞和自卑的心理。在部分城里人歧视的眼光下,他们的发展将步履维艰,幼小的心灵是无法承受这样的负担的,他们作为弱势群体,无法在城市里寻找到归属感。因此,他们在学业和人际交往上都将受到巨大的影响,不但会造成他们难以适应城市的发展,也极易造成他们将来成为城市生活不稳定因素。因此,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全社会都要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接纳和包容城市农民工的存在,给农民工子女创建温暖的发展空间,让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城市平等地生活与学习,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3.2改善家庭教育的环境,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3.2.1父母要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与技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孩子在城市中呆在家里的时间是最长的,他们受到家庭的影响也是最深远的。因此,农民工虽然自身的文化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应该掌握一定的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能。一是要有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不少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无暇关注,只关心成绩,成绩不好就知道责骂或是惩罚,不利孩子的身心发展。二是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父母除了孩子的学习问题,还要关注的交往问题,要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谈,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骂,不宜让孩子幼儿小的心灵独自承受过大的压力;三是要有合理的期待目标,不少农民工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甚至有些人还把自身在文化上的缺失转移到孩子的身上,这样不但容易造成因目标的差距给孩子过多的责骂,也会让孩子承受了过大的心理负担。家庭教育的不当,不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3.2.2创建家庭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与家庭人际关系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分不开的。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子女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不但能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还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物质条件不足所产生的自卑心理。反之,缺少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会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和睦相处,使家庭成为孩子发展过程中躲避风雨的温馨港湾。积极的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则孩子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 3.2.3关注孩子交往过程的细节 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好的交往行为或是不良的交往行为产生总有一个发展过程。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密切关注孩子平时交往过程中的细节,及时发现一些不良行为的苗头,对培养孩子的良好交往能力非常重要的。对孩子在交往过程中的有益的交往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而对一些不良的交往行为,则要及时给予说理、引导,防止他们走上交往的不良极端。 3.3学校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3.3.1学校要制定相应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 在学校管理中,要制定相应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督促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履行公平教育农民工子女的责任,也让教师能够开展有效的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的工作,禁止歧视农民工子女的行为发生,使学校和老师切实关注农民工子女。同时,学校也要创建一个同学间和谐友爱的交往环境,同学间是能够产生和保持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避免城市学生和农民工子女歧视或孤立现象的产生,给农民工子女一个安心学习和发展的平台。 3.3.2根据农民工子女特点 提高其自信水平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农民工子女交往障碍的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自信的不足。要提高孩子的自信,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农民工子女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水平;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关注农民工子女,要有意识地多提问他们,对他们的良好表现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感;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农民工子女的不同特点,分配给他们相应的任务,给他们更多展现自身的潜能的空间与平台,通过能力的展现和提升增强他们的自信。只有自信水平提高了,孩子才有可能敢于主动问老师和同学的学习问题,通过在学习和活动中与老师、同学的接触,增加他们和老师及同学之间的认可,克服交往中存在的障碍,提高交往的能力。 3.3.3引导农民工子女学会交往的技巧 农民工子女身上有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存在一定的个性不足,因此如何充分发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让他们学会交往,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是要教会农民工子女学会角色扮演,在交往中,要克服自我中心,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同伴,只有信任同伴,才会获得同伴的信任,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的人际交往一定会成功;三是要让孩子勇于和同伴交流,把自己从封闭中解放出来,在交往中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行动中加强与教师和同学的友谊;四是要教会孩子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交往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要教会孩子及时通过学习或活动等形式转移出去。通过积极的情绪教育,在乐观心态的过程中,甚至能够将一些消极的情绪转变为促进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保持积极和阳光的交往的心态。 4总结 总之,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关心与帮助,他们交往能力的提升,也要有农民工子女自己努力,只有当农民工子女享有了和城市人一样的公平教育环境,个性和潜能都能够得到积极的发展,他们人格才能不断地健全,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够不断提升。 作者:谢龙华 钟贞 单位:梧州学院 心理学研究论文:初中物理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研究 一、以情境教学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对一些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在进行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模式激励学生学习物理,勾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帮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通过情景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提供保障.所以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将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等结合在一起,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经验等建立适合学习的情景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等获得基本的物理技能、掌握基础知识.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准备几个通过敲打可以发出响声的物体,如茶杯、小鼓等.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用木棒敲击任意一个物体,学生猜出是哪个物体发出的声音.之后教师将撕碎的纸屑放在鼓面上,然后敲动鼓面,带领学生观察鼓面上不断舞动的纸屑.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人体什么器官起到了声音的感知功能?声音又是怎么传播的?让学生一一进行解答.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物理现象进行理解,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以角色扮演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角色扮演教学方式在初中物理学的教学中同样十分的适用,在该方法的使用中,让学生扮演物理学习活动中的某一个角色完成任务.在实行角色扮演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相关的课堂主体设计一个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物理活动,该活动的设计主题中还应该融入乐观、好奇等积极的元素,然后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组,通过抽签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学习电功率以及欧姆定律后,教师可设计一个相关的学习主题.这个学习主题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扮演成一个设计师的角色,设计一份自己房间电器设备以及电路的图纸,在这些电器设备和电路当中,应该包括电灯、电表、变压器、空调以及开关等.为了使学习的内容更具有挑战性,还应该对这些电器设备和电路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解释.学生设计完成之后,同学之间可以对这些设计进行评价,还可以在教室里面展出,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关的交流和沟通.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某个重要角色的演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设计一个较好的主题,让学生在学习的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开发学生所具有的潜在力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以实验教学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授课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教师可以对整堂课的布置进行精心的设计研究,将需要引入的教学实验合理地融入进教材内容当中,使学生在读书、听课的时候能够快速的发现这个关键点,为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埋下伏笔,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例如,在讲“速度”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实验,准备几张白纸、刻度尺、秒表等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比较纸片下落的速度.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提出问题:哪张纸片会下落得更快呢?是依据什么进行判断的呢?在演示实验时,让学生拿出两张16开的纸,将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外一张对折两次,为了让纸片可以平稳地下落,可以把纸片两端向上叠起一些,将纸片放在同一高度,将其同时释放.要求学生对纸张下落的时间进行记录,比较那张纸下落的速度快.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动手实验,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速度的知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以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积极心理学是一项重视学生幸福指标的学科,教师是影响学生感受幸福的关键人物.在进行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评价的方法,对学习有进步的一些学生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演以及肯定,为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在力量,板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融入积极心理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教师能够更加合理地开展教学,顺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作者:江银燕 单位:江西上饶婺源中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1、理顺师生关系 1.1换位思考来理解老师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不存在一点毛病和问题都没有的人,在中学生的师生关系里,有时会出现师生冲突,这时无论是怎样的情况,学生首先要让自己平静下来,千万不能不顾场合顶撞老师,甚至有过激的行为发生,这样会使问题升级,铸成大错。想想老师有时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学生的负责任,也许有时语言会激烈些、或者是不是学生误解了老师等等原因,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冲突。但不管如何,中学生都要尊重老师,维护老师的自尊和尊严。 1.2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优越感强,以自我为中心现象明显,有些学生不允许批评,也受不了挫折和批评,如果在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往往就会对老师产生不满、心中不悦,有时还会影响到其所教授课程的学习效果。 2、协调亲子关系 这里所说的中学生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关系。具体包括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它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青春期是人生中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容易产生亲子的冲突,所以我们要构建和谐温暖的亲子关系。中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理解父母 首先,要看得起父母。无论父母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他们的文化水平如何,他们都是在为社会同时也是为子女做奉献。理解和珍惜他们的付出,从心里感激他们。中学生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尊重、平和,有事情要与父母商量,遇到父母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时,要与父母好好沟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能顶撞父母、与父母大嚷大叫,甚至有的中学生还与自己的父母来硬抵抗,让他们感到极度地伤心。 2.2关爱父母 从小事入手,养成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的行为习惯。主动做些家务劳动,平时多留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如果看到哪里不舒服,问一问,有病要陪他们去看病。父母过生日时,送上真诚的祝福,节日里多陪陪父母。2.3自我成长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也在成长,成长中我们既要做到与父母的良好沟通,也要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因为不远的将来,未来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要注意从老师、父母、长辈身上学习他们的经验和阅历,汲取他们知识和教育,这些有益于我们中学生日后的发展和提高。 2.4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德 尊敬长辈要落到实处。比如:吃东西时,要先给长辈,出门之前要同家人打个招呼,公共汽车上要给老人让座等。 3、同伴关系 3.1不能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和想法,总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种交往方式最不好,最容易导致孤立局面。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学会理解他人,要学会运用人际交往的“黄金原则”——即象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3.2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努力理解对方 当观点不一致时,应想办法心平气和地讲明你的想法,增进相互的理解,使彼此间的感情融洽。切记不可粗鲁行事,伤害他人。凡事多为他人着想,自己有错时应主动承认并道歉,对他人的缺点也要给予宽容。 3.3对待友谊需要真诚 进行人际交往要有一定的原则,要给予他人真诚的批评与帮助,要有一个真诚的感觉,建立起真正的、互帮互助、和谐有益的人际关系。 3.4交往方式要及时调整 当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时,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型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对自己看不习惯的人根本不理,就显得十分幼稚,会造成自己的心理压力。 4、结语 最后,做为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往往具有新奇性、探索性的特点,有时情绪也不是很稳定,所以我们要主动避免不良的外界刺激,避免有时会导致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所以我们认为在中学生这一人生发展特定时期的人群,社会、学校和家长要充分重视学生们的人际关系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对于出现这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准确地处理好,保证中学生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刘恕华单位:吉林辽源职业技术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职教心理学研究探析 1.研究目的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学的首要任务是揭示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更好地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应以职业教育对心理学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工作范围。 2.研究领域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及时地吸收本学科和某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调整自身的学科体系。从组成内容上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将包含有关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心理发展理论、职校师生心理理论、职业心理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等相互联系的六大块;从理论观点上看,除了认知观外,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将吸收其他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如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方面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观点,来充实和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3.研究方法就职业教育实践而言,负责施教者是本地区的教师,接受教育的是本地区的学生。 因此,任何有关教与学的问题,全都是本土性的。针对本土性的职业教育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以谋求解决,以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一切构想与实际运作,即是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取向。研究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未来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只有适当的方法,没有“最好的方法”,凡是适合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以及问题性质的方法,就是最适当的方法。 4.研究对象职业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的、整体的人,在职业学校教育的情境中,应以全体学生为范围,以每个学生的身心全部为对象所采取的研究取向。虽然研究的范围包括学生全部,但研究对象却是以个别学生为基础的,是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与主观价值的教育基本目的”的理念之下,对每个学生身心全部的研究。研究整体的身心统一的学生主体是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艰巨任务。 5.研究重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热点”纷呈,心理潜能开发、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创新教育、人格教育等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操作技能训练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将更加深入,这些策略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实际的桥梁。要解决未来职业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上述这些课题的进一步集中与深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6.研究手段目前,世界各国对教育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加强了高新技术和方法的训练。我国心理学研究人员巳经开始借助于计算机,采用多因素分析等统计技术,而且还引进了现代统计分析软件包,这就为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增添了现代化手段。可以预见,高新技术与手段在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研究队伍由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完善与深入,复杂性日益增加,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题研究仅凭个人的努力是难以胜任的,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协作完成,越来越多的相关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已经进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工作者、职业教育工作者,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等共同合作进行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必将成为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取向。 心理学研究论文: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研究论文 【摘要】电工课程是高校电子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独立学习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思索并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电工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学习心理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电工课程是电气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明显的工程性质和很强的实践性,涉及的半导体器件多,内容杂又难理解,抽象概念多,大部分的学生普遍认为入门难。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的特点,逻辑抽象思维能力有很大发展,求知欲旺盛,对感兴趣的东西可以积极思考,乐于创新。教员在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作为教员,只有理解了学生,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授课质量。 1.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大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1.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大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职业定向性比较强。大学生即要学习各专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掌握从事各类专业活动的基本技能,又要在本专业内拨博览群书,在某一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钻研。大学教育还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学习方法的特点。 经过高中的有组织有指导的学习后,大学生的学习转变为自学方式占主导地位。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学习的意义、价值,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学习独立性、批判性都很强,能够独立思考,探索所得到的正确结论,喜欢表达自己独到的想法、见解和观点。 2.顺应时展潮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育终身化。 一个人的工作职能也将会经常变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不断更新,我们应当紧跟时展潮流,随社会经济结构经常变动,以“学校课堂”为主体的一次性教育将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领会终身化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把握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正是依赖自主学习,从人才应具备素质和能力分析,排在前三名的是:创造性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这三大能力的结合正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任务有 2.1培养学习兴趣。 培养兴趣是做好自主学习的关键,自主学习不是强迫性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自觉发展进行的,这将有利于自己的个性发展,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将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自主学习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学,而是一个在交流中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而获取知识的过程。 2.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长期的学习中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经过高中时期的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自学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2.3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的刻苦努力固然重要,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事半功倍。大学教育并不一定要记住所学的东西,但一定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到很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3.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 奥苏伯尔在其《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习心理学中有一种重要的驱动力,即学校情境中的学习成就动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些动机的应用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认知内驱力指的是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 当一个学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课程基础阶段时,教师要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一些与课程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比如在讲述555定时器时,先从我们日常用的触摸灯讲起,在黑板把灯的亮灭设为输出,几次触摸设定为输入,与学员一起分析输出与输入间的逻辑关系,而后引出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在心理上给学生们制造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书上关于555定时器的内容。最后才有教师讲解,这时已经激起了学生的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 关注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学生对电工学的兴趣或是认知内驱力决不是生来就有的,教师要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乐趣,逐渐巩固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比如电力电子技术这一章,采取的授课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学,然后让学生去开放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几个学生一组亲自动手做一稳压电源。任务布置后,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课上认真学习,不懂的地方主动与老师讨论,课后积极的查阅相关的资料,挑选合适的电力电子器件,系统和设计的思想贯穿课程的全过程,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掌握了本章的重点如晶闸管、双基极晶体管、桥式整流的工作原理,了解直流稳压电源的结构及应用,对电力电子的专业知识有全面、系统、深刻的把握。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对器件的输入输出特性有了深刻理解和印象,熟练的掌握基本电子仪器的使用,了解电子仪器、器件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学生看电路图能力、电路分析计算能力、选择设计方案和器件的能力、电路设计及调试的能力在自我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感到自己学有所用,这就大大的提高了他们学习电工学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相互之间的协助能力。超级秘书网 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得教师的赞许和同学的接纳而表现出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大学生的争强好胜之心甚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组织合理的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和胜负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有的章节如时序逻辑电路这一章,在教师统一讲授后就可以采用分小组学习,把与本章节有关的计算机硬件的内容整理组合,然后利用课余时间,每小组选派代表为大家讲解。最后有教师点评,给他们以鼓励。例如译码器这一节,学生在自己组织时,自然而然的就与计算机的存储器这一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即很好的理解了译码器,又很直观的理解了地址的概念,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起计算机硬件不再觉得很难了。一个章节内容完结后让每小组就所学的课程及时归纳总结———写出各章小结,总结出每章的知识点、应用的分析方法及重要的结论,再有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讲解,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会有较大提高。事实证明表明表扬与激励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 4.结束语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关心和爱护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同情和理解,很好的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对他们热情期望,严格要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学,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再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论文: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趋势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结束语,对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趋势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积极心理学的起源、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基本含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整合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3],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4]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本文就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做一综述,找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背景;研究概况;评价;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SheldonM. KingL,200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MartinE.P.Seligman MihalyCsikszentmihalyi,2001),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如Sek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竭尽努力,但仍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是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足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病症更有价值。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9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确立临床和行为方法的全新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这在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理论参照。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Seligman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动物实验中,若给狗重复施加其无法躲闪的电击,狗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行为,它会对本可以避开的电击不再躲避。在人中也会出现由于对环境事件的“习得性无助”而产生抑郁。在后来的研究中,Seligman又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由于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1]心理学在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时涉及的主题有:主观幸福感、快乐、满足、士气、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绪平衡、幸福觉察、主观不幸福感、可感性生活质量等,以及所激发的人类潜能和积极的人格特征。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基本含义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两种。 第一种表述: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第二种表述: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杂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甚至想模仿传统主流心理学的DSM而建立自己的DSSWB(幸福的诊断和统计标准),这使得积极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让心理学界看到了一张熟悉而又亲切的脸。 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高明之处。它几乎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等。积极心理学在2004年还以世界心理诊断标准DSM(第四版)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CSV标准(CharacterStrengthsandVi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另外,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三)研究内容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1.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⑴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 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感受的指标。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SrivastavaA.,LockeE.A BartolK.M,200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Dinner就是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⑵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 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MarcelaKogan,2001)。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 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LyubomirskyS.,2001)。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主题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Horwitz和Emmions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100位美国人,结果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一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甚至有人说自己已经不记得快乐的感受了。财富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小,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环境及人口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异中和了。为此,一种解释快乐理论提出,要想知道为什么有人比其他人更感快乐,那么就必须了解保持和提高长期快乐以及个体感情产生的认知过程和动机水平。 ⑶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 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Peterson认为,乐观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成分。乐观的人更容易拥有好心情,更加不懈努力和成功,并且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大量对如患有爱滋病等危及生命的病人的研究表明,那些始终保持乐观的人活得更长久一些。乐观的作用主要是在认知水平上起调节作用。一个乐观的人更可能习得促进健康的习惯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当然,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的偏差”(optimistic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小,从而表现为盲目的乐观而不现实(SandraS.,2001)。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个体具有较好的主观感受。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andraL.Schneider探讨了“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SandraJ.Optimism,2000)。这种对“现实的乐观”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诠释:让生活更加富有意义。[论\文\网LunWenNet\Com] 2.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2]。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的基础上将积极人格特征与消极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一是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因素及其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例如,Steinberg和Lubert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维结构,由多种资源构成。他的理论对人类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综观西方心理学关于创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创造性的个体特征,创造性思维加工过程与创造性环境。Steinberg等人根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性创造潜能的12种策略以及创造性生理激活从脑机制方面进行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时,高创造性被试(创造性测验得分高考)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只有单测被激活(CarlssonI.,WendtP.E. RisbergJ.,2000) 3.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FrancisBacon认为与能交流思想的朋友和搭档接触有两个好处:“它加倍快乐,并将痛苦减半。”确实,当同别人一起时会感受更快乐些。当被调查问及:“你拥有多少亲密朋友(不包括家庭成员)?”报告中有26%的人少于5个朋友,38%人有5个以上的朋友,并说他们感到“很快乐”(DavidG.,2000)。 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在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当判断自己有多快乐时,会理所当然的参照他们的情感,经常感受到快乐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则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认为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源于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所带来的影响。 三、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取向之一,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试图从元理论高度克服心理学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整合心理学内部的分裂与对峙,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野。 1.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2.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预防。若仅关注个体身上的缺点或弱点,其实并不能达到有效地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任务在于能够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弄清它们的形成途径,并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这些心理品质。 3.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原因的认知及其理论假设的建构上,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尽管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个体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但仍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以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从广泛的角度——进化过程来讲,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经验,因而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4.整合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仍是实验、测量等,积极心理学需突破现有研究方法,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手段。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积极心理学仍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人类心理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其研究结果不能被实践证实,那么,再完美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某些方面积极心理学仍不能对幸福感作出完美解释。例如,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满意等积极情感,认为应该重视、强调人性的积极情感因素,然而中国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似乎也表明,很多成功人士在其成功的追求过程中,经常要自己去做一些烦琐的、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而快乐的人似乎容易“玩物丧志”,成为事业上的失败者。人们的这种常识有其科学依据吗?如何转换?完善、健全的人格如何塑造?所有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积极心理学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必将能促进积极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科本身的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很短,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研究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不断去开拓。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3],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4]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积极心理学由于产生时间短,存在一些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不足也是可以克服的。 四、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极心理学羽毛渐丰,终于与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成为现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但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在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和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更有待开拓。 第二,研究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self-directed)、适应(adaptive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第三,研究方向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即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建构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地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第四,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两个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它使原来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学变得更完整、更平衡。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运动,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归宿。随着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基因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 五、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一个社会只有以积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这个社会才能成为有效、公正和人道的社会。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如果心理学能集中力量利用人积极的本性来使人更像个人,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表现出充分的积极,那么,心理学在使社会更具有人性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贡献。 心理学研究论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摘要:从整体角度分析,教育心理学受到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认知主义、人文主义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新形势下,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并且从现实角度分析,对其发展趋势加以概述与分析。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多元取向;发展趋势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 1.建构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主义已经发展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产物,并且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变化,在诸多刊物中建构主义这一内容均得到体现,比如《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教育研究回顾》等。从理论上分析,虽然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比较单一的理论,但是其内容多以强调解决问题、强调合作学习等,所以说建构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在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培训中具有代表性,当然,这种模式会一直持续下去,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2.后现代主义取向 后现代主义同样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包括伽达默尔、德里达等,从后现代主义的诸多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主张多元化,对还原论有所反对,且后现代主义提倡方法的多元化,对教育心理学而言具有推动性。其中在后现代主义中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表现是在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影响中涌现出一大批全新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性话题,比如,跨文化研究、个体差异、网络教学等。 3.认知主义取向 在20世纪末认知心理学诞生,且在心理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逐渐演变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流派。毋庸置疑,认知主义在心理学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可以为心理学提供连贯的观念,还能推动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其中在认知主义取向中,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先前知识作用、分散联系、储备知识等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认知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动机研究已经成为认知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4.人本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心理学中人本主义被称为第三势力,而且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由国外诸多研究家提出了众多理论模型,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个体中心理论,无论哪一种理论,均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育发展中离不开方法论、跨文化理论,还需要从多维度以及多途径角度分析,所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了解到人本主义当前已经发展成为极端机械主义的矫正器,尤其在某一个特殊情况下,人本主义往往以人道主义在整个研究中得到复苏。 5.行为主义取向 在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取向以全新的研究取向出现在人们身边,其中与行为主义取向相关的包括个别化教育系统、不间断的持续默读。从整个发展趋势分析,现阶段受到应激影响的行为主义已经不存在,这种情况导致心理学家受到批判,甚至导致心理学湮没在社会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行为主义演变得比较温和,而且将各个流派的内容进行了融合,虽然缺乏绝对话语权,但是却出现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即行为主义教学方法仍旧属于主流教学方法。 二、新形势下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是传播心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为发展基础的,自教育心理学出现以来受到诸多思维的影响,无论是哪一种取向,所形成的现实性、客观性等,均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教育心理学会呈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1.实现理论观念的融合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会导致人们过分追求多元化,几千年前的理论流程不能再重演,而且能够实现多种理论观念的融合,这些理论的多元化融合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进步。 2.实现研究情景的生态化 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下,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价值期望逐渐增加,虽然从全局出发教育心理学理论已经比较完美,但是仍旧存在非常多的缺陷,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研究者也明显感受到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轨,所以在这种发展背景下,需要尽可能地在自然环境中创设非参与式研究情景,从根本上探究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行为机制,如此才能促使教育心理学贴合教学实践。 3.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 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下,大多数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会利用后现代主义思维实现对传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从崭新的视角出发,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审视。此外,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视角上所存在的各种固执、偏执等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从多个因素以及多维空间进行研究。 4.研究方法具备综合化 在当前的研究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科学心理学创建的时候仅仅认为加强实证才能推动心理学的发展,与性质类似,所以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其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其中所涉及的方法包括了叙事式、阐述式、客观式等,因为方法不同,所以在统一研究中的应用也不同,但是也只有保证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为了进一步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本文主要对其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期望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进步。 心理学研究论文: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 心理环境是相对物质环境而言的,即人的一种情绪、思维、心态等。幼儿时期是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感、意志的发展,无不需要家长、教师、社会的密切关注和科学的教养。因此,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然和谐的心理环境,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今天,社会的不断发展令人们日渐重视“情商”的培养,也就是心理健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内向,孤僻,敏感的孩子,他们对群体的生活的适应能力差,对家人的依赖性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能经受挫折,令父母老师头疼不已,而这一切正是因为幼儿没有健康的心理因素,也再次证明了孩子除了要有良好的外界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只有内外因结合,才能令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开心而又开朗的孩子。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与经验。 一、作为家长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1.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在专横的旧式家庭环境中,教育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的个性特征,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2.在生活中给孩子建设性的关怀,让幼儿在正确的关爱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的生活日渐富裕,孩子也越来越少,每家可能只有一个“宝”,此“宝”自然变成了家人的中心,事事包办,盲从的父母、祖父母等数不胜数,可事实证明这样的关怀方式给我们带来的只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并未为孩子的成长给予良好的帮助。我们提倡关心爱护孩子,与溺爱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建设性的关怀意味着为孩子的提供良好的情感环境,从一个孩子能承受接受的方式支持他,这种开放式的关怀需要父母积极参与到孩子情感生活中去,和孩子一起玩,每天坚持花20分钟的时间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表扬孩子合适的行为,说出您的感受等,让孩子们感受到肯定性的关怀,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3.给予孩子积极的约束,我们在让孩子得到正确的关爱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到纪律约束性的必要性曾有个孩子,因为下午放学的时候说好妈妈来接,妈妈还答应孩子下午接的时候会带玩具来,但下午来的却是爷爷,妈妈临时有事来不了了,爷爷没有带玩具,孩子马上就不高兴了,推爷爷回家,叫妈妈来,爷爷劝孩子不能这样,但说了几句也没什么效果。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家长们都在犯着同样的错误,认为总是应该劝孩子,给他们机会,即使他们行为已超出了社会现有接受的标准。其实,正如一名国外作家所说:“所有孩子都需要接受纪律的约束,这既是积极性的,也是限制性的。” 二、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1.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尊重理解幼儿学习兴趣,创造主动学习气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完成任务,达到能力的提高。 2.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创设一个文明、健康、温馨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许多大人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无意中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令他们愈来愈没有自信,最后成为孤独自卑的人。为了训练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开学回来我要求每个孩子都要讲一个故事。未料,能力薄弱的孩子居然把讲故事当成接受惩罚的方式,紧张到哭了。那一刻我发现,自己给部分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方式确实能锻炼到部分孩子,但并不代表全部孩子都能接受。 3.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活动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集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做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例如:针对部分家长一味的溺爱和包办,忽视对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一现象,可以设计“看谁穿得快”“自己的事自己做”“谁最能干”等有趣的活动,如拾落叶、拔草、种花等,到社会实践中去接触,了解一粒麦子,一颗螺丝钉,一分钱,一张纸来之不易,使之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良好品质。 4.还应给孩子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孩子的本性就是好动,但因为大人过多的去约束孩子,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体能发挥,导致孩子在该动的时候不敢动,不该动的时候却控制不住自己。班上的老师告诉我有一个孩子,天性比别的孩子好动,但因为家人怕他到外面后控制不住自己,到处乱跑,所以很少带他出去玩,以为把孩子控制在较小的空间里,那样他会有所改进,但得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心理健康与心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良好的心理环境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中学习和生活。不良的心理环境,不仅对孩子的性情行为有所影响,甚至于会歪曲、破坏孩子的一生。 三、社会传媒对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不可低估 幼儿期,儿童生活范围较狭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影视片、广播、广告、音像制品和部分报刊杂志。如果这些传媒内容健康,会对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起积极作用,让幼儿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幼儿喜爱模仿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会去模仿社会传媒中的人物及言行举止。而内容不健康的传播,则会从反面为幼儿树立某种学习样板,使幼儿出现品德障碍。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发展的积极因素。总之,我们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占领家庭这块阵地,把握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酝酿良好的社会大氛围,让幼儿在健康和谐的环境里受到全面的教育,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让我们携手努力,使明天的太阳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高慧敏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 心理学研究论文:影视审美心理学研究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子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观看影视娱乐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影视娱乐的内容随着观众需求在不断变化。近些年来,电视剧、电影以及电视广告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本文着重对于影视娱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视娱乐化对于观众审美心理的具体影响作出分析。 【关键词】影视娱乐化;审美心理;影视娱乐化的问题;影视发展方向 一、影视娱乐的审美心理原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视娱乐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主要是靠人的精神潜意识来完成的。影视娱乐的内容触发人们的潜意识,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后会在脑海中产生合理或夸张的想象,这是审美意识产生的基础。这种潜意识的形成和人的梦境形成比较相像,在梦境中除了可以生活场景重现,还会将人的想法或者内心渴望的东西重现在画面,组合成人们的梦境。电视、电影通过较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将人们的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因此电视和电影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文化娱乐产业之一。电视电影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和听觉感受,两种体验相结合,通过还原较为真实的生活片段,刺激观众的大脑皮层,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潜意识。 二、影视娱乐产生的必要性 心理学家对于人的心理进行分析,总结成三种心理状态“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与生俱来的精神状态,而人的心理需求就是趋向轻松、快乐方面的内容。电影和电视因其较完美的画面感、故事内容以及听觉享受,给观众精神上的享受,放松观众的精神状态。但是这种放松只是暂时的,仅仅会在潜意识中对观众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还会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状况越来越差。我国的人民群众不习惯通过心理医生来舒缓自己的心理压力,因此影视作品成为解压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观众可以通过愉快的影视作品,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轻松的故事内容中,从而减轻部分压力,使观众能够放下部分忧愁,自信乐观的继续生活。 三、影视娱乐发展的不足 由于受商业化影视作品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影视作品缺乏真实内涵,这使得人们在观看影视节目时被错误引导逐渐失去了文化审美能力。观察近几年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不可否认,电影市场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影响着人民的审美理念与生活观念。例如,这两年来真人秀节目以其趣味性的内容受到了众多观众的追捧,于是真人秀进军电影市场,诞生了一系列的真人秀电影作品。虽然这些能给人愉快的精神享乐,但缺少艺术内涵,电影纯粹只是为了商业。看过真人秀电影的我们,顶多在电影院内哈哈大笑,电影并没有对我们实际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对影视娱乐作品的监管,给观众正确的审美心理暗示,这对我国影视娱乐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影视娱乐化的发展方向 针对影视娱乐作品中出现的过度娱乐内容,我国广电总局出台了“限娱令”,要求电影电视作品不可以装疯卖傻,没有文化内涵;作品内容不可以哗众取宠,出现虚假信息;作品内容更不可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宣传。这些禁令有利于规范影视作品市场,保障影视作品的内涵和正确的娱乐性,从而给观众美好的休闲内容,丰富娱乐生活。 影视作品的规范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保护社会公众与影视明星的利益。近些年来,各类亲子节目盛行,部分儿童明星开始拍摄广告或者参演影视作品,这些活动不利于儿童明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给他们自身的生活学习带来不便,除此之外还会给普通儿童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因此,今年广电总局就了对于亲子节目的要求:限制明星儿童的出镜率;对于普通儿童在影视作品中的出镜加以限制;更对亲自节目的内容加以规范。影视作品的发展,除了依靠广电总局的限制,还离不开制作人和导演对作品内容的把控。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应该拒绝低俗媚俗的影视画面,并且注重画面的华美,注重对传统文化或者价值观念的传承,对于广告植入的内容,也应该做到“无缝连接”,使广告的出现不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 因此,我国未来的影视作品应该更注重于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反映群众的真实想法,为群众树立正确而有深度的价值观念,给观众更美好的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从而使影视作品在内容、思想和道德方面做到统一,拒绝低俗作品或过度娱乐作品,生产更多高质量的优秀作品。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我国影视娱乐文化审美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对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文明产业的发展,并为我国新兴文化的发展走向树立新的航标。因此对影视文化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李鑫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研究 摘要:管理心理学提出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新观点、新理论,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本文在论述管理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的应用,旨在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企业家都越来越重视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学习或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尤其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它主要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研究哪些因素最能在员工心理上起到激励作用,如何保持和加强员工的积极行为等。这些就是管理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管理心理学的意义有两个,一方面是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另一方面是对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掌握工作中员工的心理活动及其需求,才会在管理上制定出相关政策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管理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吸收并理解才能将其真正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对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及全体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二、管理心理学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与应用 (一)管理心理学对人才选择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岗位的具体信息,通过利用管理心理学能够对其工作的内容、性质、任职者需要具备的素质进行综合分析考虑,由此对任职者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地判断。为了真正了解员工对自己任职的岗位是否真的合适,岗位的细致化判断和员工的综合素质都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进行明确分析,企业在岗位设计的同时适当增加岗位职责,增加工作的挑战性,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企业和职工双方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才使用方面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能岗匹配,为了让员工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首先要对员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素质等具体方面进行分析考量,以此判断其工作能力是否符合任职的岗位和团队环境。通过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等方面的管理,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学习,才会对员工的身心素质的把握更进一步,逐渐使其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个人的发展空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中,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强项,也要尽量回避个体的劣势和弱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为他们提供最合适他们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和长处,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能够有效地实现其整体目标。比如说,外向善言的员工,适合从事影响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工作;沉稳、内向的员工,适合做严谨细致的工作。因此,在企业用人或员工职位晋升时,要特别考虑员工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 (三)管理心理学对人才保留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与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为了留住人才,首先要切实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并尽量满足,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才会有所提升,同时员工也会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最终达到双赢的管理效果。 (四)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的应用 员工个体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绩效,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适当的激励,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员工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适当的采取某些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提高薪酬待遇,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员工职位能得到晋升和生活中给员工更多的关心与照顾等。另外,给那些有能力的员工安排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也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对于那些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员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员工胜任本职工作,还能对员工产生激励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在组织各资源要素中居占首要地位,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注重掌握和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用的研究和讨论,让企业管理者在选人、用人及留人等方面掌握和熟悉管理心理学知识并真正将其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 作者:黄亚敏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心理学研究论文:高校辅导员工作心理学研究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实践中对人性关注的缺失 很显然,我国的中学教育目前来看是失败的。社会各方面往往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而忽视对其人格的培养,从而造成学生中普遍出现高分低能,缺乏个性和创造力等现象。大学教育更也是如此,由于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以前的“教”和“学”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由于人格教育的缺失,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后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无法对人生做出规划,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时光,大学校园成为了他们混文凭的地方。大学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首要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这需要以学生完善的人格为依托。然而中国教育在思想人格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学生在人格方面出现“断层”,无论从能力结构还是成才观念上都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原来憧憬的大学身生活产生失落感,出现目标和能力上的空白区。 (二)大学生群体普遍出现严重复杂的心理问题 有以上分析可知,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的自控能力与心理抵抗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应对大学里更加复杂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再者学生的生存适应力差,从在父母身边的被保护与被指导到大学生活的亲力亲为,自主、自控与自我服务,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转换自己的角色,缺乏自主意识与自控能力,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其他同学及老师的关系,无法快速的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对大学生活产生厌倦情绪,久之很可能发展成抑郁症,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心理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大学生遇到的任何问题都会通过心理体现出来,使得行为表现与特定的社会化境,人文环境交织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掩饰性和复杂性,对其他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是校园安全的潜在隐患。 (三)大学的扩招,自费,选择就业等问题已经出现端倪 由于大学的大量扩招,招收的学生个性更加多样化,兴趣也各有不同,这就给高效的教育带来更大挑战。现代的教育应该提倡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传统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全面性的要求,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引导性的教育模式。择业的自主性产生的就业压力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每年都会有因为找工作问题而发生的自杀事件,这就凸显出了辅导员在就业规划和心理辅导方面的作用。高校内的就业择业辅导课程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教育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高效管理层应该尽快注意到这种转型,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成功就业。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心理层面的缺失 (一)育人与自我发展层面的缺失 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和市场调研,总结出高校辅导员认为自身缺失的问题主要有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不足;学生们认为辅导员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有待提高。学习能力体现了辅导员的自我完善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也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与工作激情。而其他能力都是关乎辅导员对于辅导学生的工作是否能胜任的关键因素,这些能力的缺失不仅影响辅导员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辅导员与学生的正常交流与合作,对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培养都是不利的。 (二)育人理论与辅导技术的缺失虽然说现代大多数高校都不再设置班主任,辅导员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班主任的角色。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引导为主,因此辅导员必须懂管理,会育人,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所想,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讲究育人的艺术性与技巧性也是辅导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辅导员的工作完全是照抄前人的模式,不能将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当中,甚至有些做法过于偏颇。至于心理层面的交流与辅导更是缺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产生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因为辅导员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探究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相应的交流技巧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以胜任辅导员的工作。 三、辅导员工作的心理学建议 (一)选拔过程中注重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高校相应管理部门在选择辅导员时应该综合考虑参选者的教育背景,性格特点,专业知识以及面试表现等因素,并对他们及时的进行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最有能力胜任者,然后再利用一段时间对入选者进行实际检测,看其是否可以胜任辅导员的工作。同时高校应该完善对相应人员的任免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力来减少任人唯亲等现象的出现,使得辅导员的任免更加透明化,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创建有效的培训机制,提升辅导员的心理素质 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准,提升其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可以弥补辅导员专业知识不足,辅导技巧单一等问题。多数学校每年都会花费大量时间与财力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辅导员对这种形式的培训往往存在抵触情绪,或者无法提起足够重视,这就导致培训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标。所以有必要探索有效的培训机制,使之成为高效管理的一种制度,同时要不断地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对这种培训提起足够重视,真正满足辅导员们提高辅导水平的愿望。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气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安全感 辅导员作为一种长期和学生打交道的工作,其身心安全往往受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影响。再者辅导员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校区内,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对辅导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辅导员的安全感既来自外在的人际和谐,也需要练就自身的坚强与独立。所以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保障。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辅导员的辅导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可以直接影响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现在很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注重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实际能力,创建有效的培训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等措施,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国高校教育水平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李凌峰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心理学研究论文:高职教学管理下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是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所必需 首先,高职类院校学生来源多样,水平各有高低。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高考生,通过高考进入院校,二是来自部分等职业学校的中专生。学历背景各不相同。因为专业差异,文科专业只招收文科生,理科专业大都招理科生,有的专业不限文理,因此,学生的组成多样,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来源与普通大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素质有差异。普通大学的学生大都来自普通高中,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中等职业学院,甚至存在初中毕业生。学生来源广,学校无法很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都缺乏了解,在教学中只按照的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免出现学生接受困难甚至厌学的情况,不能兼顾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基础差,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程,学习的缺乏主动性,又对学校的管理存在抵触心理。因此,这样的学生组成不仅加大了教学难度,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其次,由于高职生的学历为专科,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类院校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里。高职类院校着重培育专业类人才,因此对文化课分数要求并不高。进入此类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成绩不好,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就不受重视,高考结束后,又觉得出路不如一些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于以后的发展没有信心,更有自暴自弃的想法。加上周围大多数同学情况都是如此,缺乏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气氛,使得学生会觉得不上进也是常态,最终会使得学习越来越差,也造成意志消沉。另外,当今社会对高职类院校和学生仍存在认识偏差,不像普通高校或重点院校受到重视,虽然现在各项政策有所倾斜,且在宣传上也对高职教育多加肯定,但是部分家庭和企业单位,仍然持有偏见,这样的社会氛围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只会加深对自身的不认同和自卑感。 二、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激发求知欲和主动性,从而促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学习的普遍规律,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才能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原来更多,这样才能激发人们不断去探求未知的世界。那么,运用教育心理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学校加大对学习的重视,教师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技能时间,有问题积极帮助解决,有进步要及时肯定,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兴趣为导向,以求知欲为动力,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动力才能越强。另外,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班级管理。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小集体,好的班级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树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目标,使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进步和整体提高。班集体管理好,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班级规章纪律。学生的这种从中是在管理规范、集体性活动的压力下产生的,虽然不是真正出自自愿的转变,但是对于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心态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难题,为班级争得荣誉。班级管理得当,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团结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心境,溶于集体。对于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可以将其树立为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像其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模仿优秀使自己变得优秀,是学生进行心态转变的重要步骤,引导学生像优秀的方面进步,有利于促进积极态度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学的进步。重视高职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的心里辅导包括隐性引导和障碍梳理。通常,人们将学生的心里问题大致分为困扰、障碍疾病等不同等级。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由于高职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和家庭的不同程度的偏见,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因此,应当在教学之余,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对学生进行集体的心理辅导,也为需要个别咨询的学生提供便利,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不仅在辅导和引导,还要加入“干预”机制。如有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学校的心理辅导则不能仅限于等待学生主动寻求帮助,而应积极干预,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关注学生心态的变化,只有加强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才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做好辅导和干预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可以实行教师值班,定期谈话等形式,增加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感觉被重视、被关心。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宣传,让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加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尊重学生,树立积极心态,从而影响到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类院校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都需要重视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是将来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学校和社会都是尤为重要的。因此要积极采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作者:王丽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心理学研究论文:红楼梦中管理心理学研究 一、管理者的特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传统的中国人所推崇的。管理者的素质是一种修养,是为人处世的智慧,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红楼梦中有具备卓越管理才能的人,“金紫万千谁治国,钗裙一二可齐家”。综合薛宝钗,王熙凤和贾探春的特点,管理者的特征可总结如下。 (一)恩威并施 管理不能多恩无罚,仅靠下人的良心是不行的。应该恩威并施,因为管理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PK。王熙凤评说过家中的奴才:“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地抱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平儿也训过奴才:“你们素日那眼里没人,心术利害,我这几年难道还不知道?二奶奶若是料差一点儿的,早被你们这些奶奶治倒了。饶这么着,得一点空儿,还要难他一难,好几次没落了你们的口声。众人都道他利害,你们都怕他,惟我知道他心里也就不算不怕你们呢。”管理的理想境界不应该是因为权利而生出的对权力的惧怕,而是应该由自身的影响力决定的。凤姐的失误在于威多恩少。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回中,凤姐一到宁国府,她就发表了措辞极其强硬的就职演说:“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诸事由得你们。再别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么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薛宝钗和王熙凤一样,深知管人是要讨人嫌的。但她的处理风格却和王熙凤完全不同,她在就职演说中说道:“我本也不该管这事。就你们也知道,我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说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闲,别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我若不依,分明是叫姨娘操心。我们太太又多病,家务也忙。我原是个闲人,就是街坊邻居,也要帮个忙儿,何况是姨娘托我?讲不起众人嫌我。倘或我只顾沽名钓誉的,那时酒醉赌输,再生出事来,我怎么见姨娘?”薛宝钗把自己参与管理说成是身不由己、万般无奈的事情,这样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被管理者的同情。即使是强化治安管理,薛宝钗也不是金刚怒目式的,而是循循善诱,尽可能启发人们的羞耻之心。事实证明,薛宝钗的这套柔性管理确实具有很强的感化作用,人们对此都口服心服。 (二)德才兼备 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要求管理者应是有德之人。下属对管理者的德行进行评价,进而决定管理者所具有的影响力。凤姐所不足的就是德行。她的精明中含着狡诈,泼辣中带有阴险,追求独立的个性中又包藏着权欲和贪心。作为贾府的实际管家人,凤姐并没有以维护家族利益为出发点,她的一举一动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打算[5]。兴儿演说荣国府中说:“一辈子别见他才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估着有好事,他就不等别人去说,他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他自己错了,他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他还在旁边拨火儿。”(六十五回)显而易见,正因为王熙凤的无德,她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权威,有的仅仅是一时的权势而已;靠山一倒,便寸步难行,一败涂地,任凭她再有管理才能也无力回天。 (三)心里口里都来的 1.心理素质结构 (1)上进心上进心就是要求向上、进步的心情。这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首要品质。林黛玉没有。林黛玉擅长写诗,有文学才华,她多愁善感,伤春悲秋,以为爱情便是生活的全部。她从不曾劝宝玉追求“仕途经济”,宝玉也深深感激林妹妹“从不说这些混账话”。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都是有上进心的,薛宝钗在《咏柳絮》中写道:“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贾探春说过:“我要是个男人,我早走了,到时做出一番事业来,自有我说的,偏我又是个女孩,话也没有我多说一句的。”而凤姐最喜揽事逞强:“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 (2)经济头脑做管理者一定要有经济头脑。宝钗懂得“生计”,且会“理家”,对社会的商业运行非常熟悉。她认得当票(五十七回),知道商人会如何给人参作假(七十七回),她与王熙凤都知道钱的用处,所以凤姐拼命敛财,宝钗使劲散财。凤姐敛财有三条主要途径:第一,下人送礼;《红楼梦》中有三处写到凤姐弄权,弄权铁槛寺、贾芸种树、金钏月例;第二,利用月银放高利贷;第三,当家中顺手得利,比如给凤姐凑份子过生日时,凑的银子多花不了,凤姐就赚下了一部分。宝钗用自家的钱财帮助姐妹,得到了姐妹们的高度赞扬和评价。宝钗帮助史湘云办过中秋螃蟹宴,给林黛玉送过冰糖燕窝,给王夫人送过金钏的装裹衣裳,给袭人送过戒指,还把哥哥从南方带回的土特产分送给每一个人,甚至包括赵姨娘。贾探春作为一个千金小姐,本可只知安富尊荣,但她颇有经济头脑:“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探春在管家期间,兴利除弊,不仅节流,精简不合理的费用,而且开源,把大观园承包出去。(五十六回) (3)情商高薛宝钗在贾府获得了上下的一致好评,这与她在人际关系上付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薛宝钗白天要到贾母王夫人处去问安,还要承色陪坐,姐妹那隔三差五也要去问候看望,白天几乎没有时间做针线活,每天晚上忙到后半夜。从情感智商的角度来说,林黛玉与薛宝钗相比的确是逊色的。假如在我们周围,有一个像林黛玉那样的人,她(他)只专注于自己的感情,不大注意别人的情绪反应,甚至时常为了“我的心”而开罪别人;另有一个像薛宝钗那样的人,她(他)不动声色地把别人的情绪看在眼里,作出适当的反应———或排忧解难,或慷慨相助,我们会更愿意和谁做朋友呢? (4)处事灵活研究表明,管理者中外向性格占90%以上。外向性格的人把注意力和能力集中于外部世界,经常而且是自然地被外部的人和事物吸引,更多趋向于参加外部活动。与之相对应的特点就是灵活。他们在根据外部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相当高的适应性。对环境十分敏感,能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行为(随机应变)。宝钗扑蝶是宝钗思维灵活性的最好表现。宝钗在大观园中看到一只美丽的蝴蝶,一路追逐来到一个亭子旁。亭子里两个丫头正在说悄悄话,怕人听见就打开了窗户,宝钗想走已经来不及了,急中生智,遂含笑喊道:“颦儿,你还不快出来,我看到你了!”然后向两个丫头问道:“你们可见到林姑娘了?”两个丫头心惊胆战,生怕悄悄话被林姑娘听去了。宝钗扑蝶一直为人所诟病,认为是她心底狠毒的表现,但是事实上这个事件并不能给黛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伤害。王熙凤的思维灵活性更是功夫非同一般。正如王蒙先生所说:“王熙凤其人虽然没有高水平的战略眼光,个人品德上也颇可非议,但她的精明强悍机变却使她成为能够胜任贾府的日常管理的唯一的、无可替换的人物。” 2.表达能力 (1)口才王熙凤言谈爽利,说话风趣,素日善说笑话,肚内有无限的新鲜趣谈。元宵节家宴上,凤姐要讲笑话,下人们纷纷开心地去叫亲属来听笑话,可见其语言表达能力之强。山东大学张瑞芳教授曾说:“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薛宝钗和贾探春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她们的诗词水平上就可看出来,宝钗的诗词水平与黛玉难分伯仲,探春的诗词水平虽不如钗黛二人,在贾府的姐妹中算是出类拔萃。 (2)反应快反应快慢与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有关。心理学研究认为,王熙凤是典型的多血质气质类型,贾探春是典型的胆汁质气质类型,薛宝钗是多血质和胆汁质的混合型。这三种气质类型都是外向型,精力充沛型。林黛玉是典型的抑郁质气质类型,内向、易倦、孤僻。 (四)雅俗共赏 雅指的是知书达理,俗指的是世俗事情。管理者要做到上上下下都敬服,需要做到两点: 1.懂礼日常生活中王熙凤在贾母面前貌似随意说笑,其实从未离过正谱。贾母说:“我喜欢她这样,况且她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家里没人,娘儿们原该这样。横竖礼体不错就罢,没的倒叫她从神儿似的作什么。”(三十八回)围绕贾母生活所展开的谐趣横生,欢乐活跃的场景,几乎都是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五十四回)的效应。既表现了她对老祖母的一片孝心,又表现了她千方百计讨老祖宗欢心的心计。凤姐在贾母跟前的承欢取乐,是其他小辈所不敢为也不能为的,是她独有的才干———“心眼子“和”巧嘴儿”的绝妙结合。在贾琏娶取尤二姐的问题上,她抓住了“国孝”和“家孝”两重违礼的把柄,牢牢地把握了事情的主动权。 2.懂理理就是道理,做事的智慧。凤姐再强悍,也要讲理,做事情要能堵住别人的嘴,就是俗语说的“天下逃不过一个理字去了”。在秦可卿的丧事上,凤姐的风度无人能敌,“一应张罗款待,独是凤姐一人周全承应。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但或有羞口的,或有羞脚的,或有不惯见人的,或有惧贵怯官的,种种之类,俱不及凤姐举止舒徐,言语慷慨,珍贵宽大,因此也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挥霍指示,任其所为,目若无人”。(十三回)在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见到凤姐时,凤姐的表现既不失贵族少奶奶的身份,更不失热情。“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第六回) 二、结语 《红楼梦》被认为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反映了一定的心理规律。性格的养成与家庭环境和参加的实践活动有密切关系,其中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做得更好。 作者:赵冬梅 王雪艳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实现手段。如何进行跨文化教育及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背景下,专家和学者们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和难题。本文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教育心理学取向为指导,以学习者的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为切入点,着力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心理学 引言 2010年,国家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需求,更是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保证。国际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不仅要求学习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和水平,这是外语工作者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任务。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上颁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文件,首次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思想。这一文件的颁布为国际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纽带和桥梁,是传播本国文化、吸纳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要组成部分和环节。跨文化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门独立的、新增的学校课程,它更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尤其是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培养优秀的国际化人才,除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外,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跨越文化背景,传递异域信息的必要桥梁和手段,也是衡量跨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数和外化标准。但是,究竟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者们具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Imahori和Lani-gan(1989)研究称,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具备恰当的动机、知识和技能水平。贾玉新(1997)指明,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由基本交际能力、情感和关系能力、情节能力和交际方略能力组成。此外,张红玲(2007)也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指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同时还要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跨文化场景中,并且从心理上不惧怕,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而且,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杨盈和庄恩平(2007)则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需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还要重视跨文化意识、思维能力、非语言交际及交际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虽然学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观点不一,但是研究者们积极归纳总结,从不同定义中找出共同之处。故而,本文以胡仲文的概括总结作为本文探讨和研究的基础,即以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这三个层面的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内容。胡(2013)指出,“在认知层面,学者们指出要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交际者不仅需要一般文化的知识,还需要具备特定文化的知识以及关于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人文、宗教、习俗等各方面的知识。感情层面包括交际者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对于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其他文化的尊重等。行为层面主要是指交际者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能力(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非语言能力、变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异文化环境中做事的能力等。” 二、教育心理学 自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五步教学法”以来(即准备、提示、联系和比较、概括与总结、实践应用),教育科学化的观点便逐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当代教学心理学的发展研究已经十分科学化、系统化以及独立化。教育心理学并不是简单地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其发展已日渐完善,并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系统化独立化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一般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与学的制约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张大均,2005)。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充分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原理,着重分析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及要求,且结合自身教学条件,做好教学准备。但,究竟什么是教育心理学,长期以来,研究者们意见不一,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与阐述。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一类是把教育心理学看成是一门研究人性的科学;第二类是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心理规律作为教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第三类则是主张兼顾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董刚,2010)。第一类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Thomdick及Judd。而第二类观点中,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多侧重于学习者,主要代表人物有Welton及Starch。第三类观点则较为全面,从教与学的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二者与学习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有Gage和Berliner。除此之外,还有学者直接将其分为两类对抗性的观点,即一类是教育心理学看作是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应用领域,是实验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第二类则是将其看作是教育情境中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是独立的应用型学科(叶浩生,2012)。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等主要流派。其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人本主义是教育心理学的学者们所最为广泛讨论及研究的理论派别。本文也以这三大理论派别为指导,从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出发,探寻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经之路。 三、理论应用及实践 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语能力的需求已经不言而喻。广大研究者和学者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都对外语教育进行了系统科学的研究和论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而言,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也有很多,如生理因素(年龄),认知因素(认知风格、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策略),情感因素(动机,动机归因,自我效能,自我概念,自尊及焦虑),社会文化因素(语言态度、文化适应、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等。1.认知主义学派认知派认为学习在于依靠主观的组织作用形成完形或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盲目的;主张对学习问题应注重对内部结构与内在条件的研究。其突出之处在于肯定意识及主观的能动作用。从外语学习角度而言,教师要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其意识到外语学习,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趣味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面积广泛,可以是特定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文及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和常识,故而能与学习者的固有知识建立相应的紧密联系,更新现有知识体系。这也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的先决条件。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做好课程设计,尤其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未来的职业走向,从未来职业要求出发,为学生有选择地介绍本国及他国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固有知识可以被看作是影响学生理解和认识新知识的内部结构和条件,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实现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一般和特定文化知识。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辅助者和启发者的角色,教学设计和实践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学”上,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完成由被动学习到独立学习的转变。同时,从认知角度出发,教师应帮助学生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习效果,如此,学习者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习者进一步自主学习、自我指导以及自我管理。在教育心理学的各大派别中,教师的角色早已从以往传统课堂上的主导者逐渐转变为协助者及组织者的作用。学习者的自主能动性和自我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是学习过程的源动力和推动力。2.本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马洛斯和罗杰斯,主张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其典型教育主张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学习主体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并且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同时,罗杰斯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自由的,而自由学习是有意义的。在其列出的10条学习原则基础中,提到“学生倾向于拒绝那些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同时“当外部威胁逐渐降低时,学生比较容易觉察和同化那些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内容”。在外语学习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是文化沟通和理解过程中难以跨越的鸿沟,这种差异便是“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会对学生原有知识体系和认知造成冲击或冲突,故而学习主体往往“倾向于拒绝”。在情感上的表现则是,学习主体对异域文化的不熟悉和不理解,容易造成学习主体对外语学习的畏难情绪,产生情感上的恐惧,进而容易缺乏学习动机,产生焦虑情绪,并造成学习主体自尊心上的打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及准备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降低“外部威胁”,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包容度,如此学生才会“察觉”和“同化”相关学习内容。此时,在实际教学课堂的组织中,教师应注意学生情感上的细微变化,引导学生逐步从“拒绝”到“同化”学习内容,可以通过深刻理解本国文化,比较异域文化差异,进而最终达到尊重他国文化,包容异域文化的目的。同时,从情感(态度)角度出发,教师还应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动机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学习,而教师作为辅助者参与其中。3.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提倡以“刺激—反应”为原理,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是一种行为活动,可以通过反复刺激和反应,重复操练形成语言习惯,为学习者输入足够语言材料,进而达到输出的目的。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注重语言材料的输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外语使用能力。同时,较为普遍的语言练习场景则是对语境的模拟。学习者通过对跨文化交际场景的模式,熟悉语言环境,增强学习者对跨文化交际的适应性。该理论多应用于语言技能的磨练与提高,但对于非语言技能等能力的培养,仍是必不可少的练习渠道。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为学习者营造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语境,给学生实战训练体验。通过反复大量的“练习”,得到理想的“效果”,并从中“学习”。行为主义学派主张通过反复“刺激”的强化练习,使得行为习惯得到改变和加强,由此产生与美国的听说法(audio-lingualapproach)便是外语学习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实际交际语境的不断观察、模拟和演练,鼓励学生克服对文化差异的不适感,习惯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中沟通交流。 四、总结 外语教学的心理过程,既包括教师的心理及认知,也包括学生对外语课堂的依赖与认可。教学“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自我的认知、行为和情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张庆宗2010:147)。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多层次、多角度以及全方位的参与,教师要从教育心理学的维度出发,积极把控学生心理,从认知、感情和行为三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度和包容度,熟练语言及非语言技能,夯实心理素质,增强异域文化适应性,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与难题。 作者:高姝 康立敏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公共外语教研部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讨 摘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本文主要就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论述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推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问题 对策 1 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观念和体制与大学生价值观相脱节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观念和体制比较僵化,经验式的管理理念长期处于中心地位,“高校与学生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过分依赖的主从关系,高校是主动教育者与管理者,而学生是被动受教育者与被管理者”。①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1)自我意识很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极少保守,他们总是处在时代的前沿。(2)当代大学生处在不成熟逐渐到成熟这样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但是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缺乏自我监督和约束,这种自身素质和客观环境的矛盾,导致学生产生许多问题。(3)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个别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转向了实用主义,功利性强,甚至出现了“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心里浮躁,不能脚踏实地去工作和学习。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由于各种繁杂的行政事务,往往重管理轻服务,认为管理者处在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只要管得住学生就行,这种思想的形成不利于高校造就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往往被视为管理的客体,处于被动地位,在实践中表现为管理者以经验管理代替民主管理,问题式管理代替发展式管理,强调了统一要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采用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轻视了综合素质的要求,影响了管理的效果。因此改革现在不合理的学生管理观念和制度迫在眉睫。 1.2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高校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断加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问题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大学校园是社会的微缩,社会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压力在学生身上也都能体现。人际交往、课业负担和就业问题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个主要方面。大学生承受各种压力的后果就是心理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于造成及其恶劣的后果。近些年来高校频繁出现学生因心理问题自杀的现象,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引起高校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1.3辅导员队伍构成不合理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辅导员人数的增长与学生的人数增长不相匹配,其比例不能达到1:150,甚至一部分辅导员不是专职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现象,招聘或兼职辅导员,甚至有的辅导员工作变动性较大。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使得辅导员不能热心学生管理工作,更不能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最终目标,甚至有些辅导员认为学生管理工作只是权宜之计,将其作为将来深造,转岗的过渡,这些思想的存在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新的问题。 1.4信息网络的负面影响 信息网络的兴起成为人们相互之间沟通的另一种快捷方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学生学习和获得知识搭建了桥梁,另一方面它可能会把腐朽的思想以及有害的信息渗透到学生当中。有些大学生痴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网络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当中得到了共识,一些大学生上网成瘾,对网络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调查研究显示高校降级和退学的学生当中有80%以上是痴迷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信息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加强正确的引导和管理,教育大学生正确使用信息网络。 2 解决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问题的对策 2.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每位大学生 (下转第61页)(上接第30页)而言,大学生活是他们人生的又一个新的起点,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不少学生刚入校会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不适应,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针对大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教育与管理服务,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此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经常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即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助学生之所难。关注和理解学生在就业压力下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对自身发展的困惑,教育引导学生处理各种困难,并总结教育管理的经验,树立人文关怀 的教育理念。努力开拓“以学生为本”教育管理路、新途径。 2.2 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要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就需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作用,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以及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高校应当建立从学校到院系再到学生“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具体来讲就是学校应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院系应当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学生本人应当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宣讲,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成立心理健康协会,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种“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者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2.3 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素质高低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对推动高校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学生工作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应当走专业化道路:(1)高校应当对学生管理工作者做出整体的规划,使其在学生工作当中想做事有舞台,干成事有地位,在政策及待遇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2)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培养。鼓励学生管理工作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工作,教育学理论研究及应用理论的课题研究。鼓励其攻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使其学有所长,逐步建立一支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知识水平,“不仅要把握教育的内在规律性,还要具备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与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2.4 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阵地同一般的思想文化阵地一样,如果不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入。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一涌而来,校内校外广泛流传,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呈现多维以及开放的特点,因此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牢牢把握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为此,一是要加强网络技术水平的研究,在计算机房以及校园网安装过滤系统,滤掉不健康的信息;二是要开设网络知识讲座,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网络技术;三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抢占网络文化阵地。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快捷以及开放的特点牢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地开展学生工作,开辟学生工作的新途径。高校应当制定更具体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哲学思考 摘要:大学培养的人才是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的统一。思想政治素质包括获得他人好评的能力、追求生活的决策能力、画出人生意义的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道德意识。大学应该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大力进行世界图景教育、改革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与专业配合形成全面发展的人,从而达到大学教育的完美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世界图景 “风雨润桃李,黑白画春秋”,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社会发展是必要的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维护统治的工具,是既得利益者的吹鼓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教育有必要吗?怎么根据思政教育发展大学教育?下面,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这些问题。 一、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与大学教育 众所周知,大学是人才的生产地。大学要生产人才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人才。一般认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这个定义强调了人才的智力属性,但是作为人才的定义明显不足。要了解什么是人才,还必须先了解什么是人。人才是从人的概念生发出来的。生命是宇宙的一种特殊现象,生命是一种有目的的追求自身价值的存在。人作为生命要履行生命的责任,他有生存、安全、爱自我实现等等基本需要。生命是人的本质,在人的生活中,如果去掉了生命的绝对命令,那么人就不成其为人。追求生命的意义有不同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人才。因此,人才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在我们看来,人才既是具有一定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专业知识的人,更是具有一定的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专业知识的人。人才应该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杰出能手,他应该具有超强的解决人与自然矛盾,获得物质利益的能力,这是传统的专业教育的内涵。从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专业知识方面看,又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谈。 人才要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首先要明白什么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归结为一种人生意义的追问。那么,什么是世界的本质与人生的真谛?如何破解生死之谜?对这些基本的人生问题的回答,不是传统专业教育能够承载的。这作为一种潜在的背景制约着人的创造性,是人才的基础内涵。这种能力,可以称之为回答人生基本问题,让人生价值得到树立的能力。 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作为人,无论他是领袖名人还是凡夫俗子,都是珍贵资源的结晶体。对于一个做卫生的老太太,富翁可能不把他看成资源。但是,这个做卫生的老太太可能握有一张选票、可能忠心耿耿帮富翁守护财产、可能窥探富翁腐败的证据……,也就是说,做卫生的老太太也是一种极大的资源。要挖掘各种资源,除了能够用自己的资源和别人进行交换以外,也需要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这样才能使人让渡资源(这个资源对让渡人可能是无意义的),而这又需要树立自己的人文形象。树立良好的人文形象,需要专业本领、需要寻找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能力以及诚实的人格魅力。人寻找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能力也可以称之为画出人生价值的能力。 人在提出各种生命的目的后,他需要进行各种决策为目的画圆,例如,他可能需要说服姨妈和他共同投资;或者需要确定计策、压制各种反对实力取得政治斗争胜利;或者需要采取巧妙手段、压制情敌取得女朋友的青睐;或者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确定市场情况、推出营销策略,这些,都需要了解物的联系与生命规律,并由此形成创造性的方法,这可以称之为获取人生价值的人文能力。 人是一种目的性存在,人在追求自己的目的时呈现出千姿百态、高低不同的各种方式,而这些不同的方式与人的自利性互相支持,形成了人与人矛盾冲突的根源。更加重要的是,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服务于经济基础,因此,思想政治必然为统治阶级服务,甚至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上经常成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工具。为经济基础服务无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载的。它要提出社会理想,论证社会理想的历史合理性并且以此为基础树立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再运用教育规律内化为人的心理结构。这种能力,可以称之为保障人生价值的能力。 上述所说四种能力,统称为人文能力。可见,人文能力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骨骼。如果缺少了人文能力教育,那么大学生可能没有动力、没有方向、没有快乐、没有坚守、从而没有创造性;如果缺少了专业教育,那么大学生没有实际能力,社会文明无法继承与发展,人停留于纯粹感性阶段,人会逐渐成为与低等生物类似的存在。著名教育家纽曼说:“如果一定要为大学课程制定一个实际的目的的话,那么这个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良好成员。”大学教育的目的无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统专业教 育当然是不够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的本质是政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是思想政治本质上的一元论观点;还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的本质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与维护统治,这被理论界俗称为思想政治的二元论。众所周知,我国传统历史是非常重视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从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以后的历代以儒家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再到宋代程朱理学以及元明清的极力推行儒家,封建王朝的历史可以说整个是一部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而这个教育又基本以儒家思想为典范。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质究竟是维护统治还是协调关系奔向共同目标? 思想政治的本质是政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产生的一种方向性、规范性教育,是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强行推出的一种强制性教育。这种观点深刻的看到了思想政治的阶级本质,看到其产生具有一定的“原罪”性质,是奴隶主、封建地主、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制造的一种带有愚民性质的教育。然而,奴隶主、封建地主、资产阶级又是怎样产生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个从宏观的意义上来说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历史无论何时都是人选择的结果,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从思想政治的起源的意义上讲,其“原罪”的产生也离不开人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的必然结果,也以世界图景作为指导,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所以,思想政治的最终本质不是政治,而应该是人,是人的哲学。这是因为,无论是什么阶级,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世界图景,就有相应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这个角度,这个阶级的产生是世界图景的结果,然后社会又围绕这种世界图景运转。所以,思想政治的表面基础是政治,是统治,实际的真正的基础还是人,是人的世界图景。所以,我们不主张思想政治的本质是政治的一元论,也不主张思想政治的是本质是统治与人的生活的二元论,我们主张思想政治的本质是人的世界图景的一元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发展路径 思想政治的本质是人,所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人为本。具体说来,应该针对以上所说四个方面进行思想政治系统工程建设,建立大学科群与大教学队伍。首先是重编思政教材,添加与上述四个方面所说的相关内容。以《马原》教材为例,应该说,原理中得哲学部分对于世界的起源,世界的最一般的规律,世界是否有神,人死后是否有另外的世界,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如何等都要进行回答,奇怪的是,现行教材竟然对这些问题都视而不见。这样又怎么能够搅动学生心灵的底层,与他们产生心灵的共鸣? 其次是重视世界图景构建。信仰,是对于精神事物的坚定的思想感情,包括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或对道德遵从,对于真实生活的热望等,把他们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人对生命的再创造。人是有死的存在,人是一种从世界寻找永恒的价值的存在,在理解了生死之谜,创造了理想世界的图景后,人的心灵的深层结构得以形成,人由此安身立命,在此基础上才能树立坚定的信仰。树立了坚定的信仰其他一切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才有良好的基础。 第三是与专业课与其他人文课程配合,重视对于生命意义的开发,培养学生发现生命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他人心理规律,进行决策取得自己利益的能力,从而形成统一的大学教育体系。对于人而言,他要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这需要劳动,因此需要培养专业本领;他需要社会协作,因此,他要改革生产关系,规范自身行为;问题是,人生的意义还不是设定的,需要人自己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生命意义的能力,或者叫做“画人”能力。这样,一个大学生就变成了一个有解决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矛盾的人、变成了一个懂得人生价值并且能够发现与创造人生价值的人、变成了一个遵守社会规范、奉献社会的人,也就是说变成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实现了大学发展的本质。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理论探索 摘要:教育是提高人类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开发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石。概述教育指导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坚持教育发展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论。以教育规律、教育程序、教育科学的理念,理论研究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发展规划,理论探索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学校建设和教育经费问题。 关键词:教育;体制改革;规划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力资源的实践活动,是传承人类思想、文化、生活、知识和技术的社会活动,是提高人类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开发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石。中华百年教育,经历四十余年的教育起步、创伤与落后和六十年的教育普及、失衡与发展,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宏观部署,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促动了思想解放,改变了思想观念,增进了意识形态,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所以,我们要在新教育时代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认真做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工作,把教育事业推向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教育指导思想的基本理论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在新时期下把教育事业推向现代化的科学发展方向,促动了思想解放和思维方式转变,增进了意识形态和思想认识提高,这是在教育史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百年教育,从新民主、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教育时期到2010年进入新教育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四大跨越,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是在教育进步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教育时代背景下,经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汇集而成的。教育规划按照教育指导思想、教育体制改革、发展规划目标三大部分,并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分类教育发展的规律,把多种形式教育整合为一体,构成全面教育体系,充分体现出我们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提升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当代世界趋于经济全球化动荡与发展,国际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转变,国际经济活动呈现信息化、科技化方向,国际发展和经济竞争普遍被认为是教育发展的竞争。在我们国家经历百年教育,如何面向未来教育,如何把教育推向现代化,如何在国际教育发展竞争,是当前向现代化教育推进的根本性转变。中国有句名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就是在新教育时代下,为未来教育发展,制定出发展规划目标,就是要在全国人民、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现代化教育大业。这是体现教育的思想解放,体现教育思维方式的变化。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教育体制改革,是在国家推行各项体制改革下进行的,其次是教育发展规划,必须在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行政区域和人口发展等各项规划的前提下,才能提出教育发展目标、规划指标和规划任务。因此,我们把做好各项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都要体现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意识观念之上。因为,教育是与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是指导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教育工作指明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所以,我们要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工作是在履行党和国家政策、宪法、教育法律准则的基础上,按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坚持教育指导思想先行的根本性原则,要在思想观念上,开拓进取,积极向上,扎扎实实地做好教育工作,充分体现全面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意识。二是把科学发展观思想理论贯彻到全面教育思想体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三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方向。四是教育始终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大业,教育是坚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是要充分认识教育发展对增进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繁荣文化、改善民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六是当今世界教育竞争,首先是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要在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形态上发生根本性转变。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指导思想是向人类和社会做出的思想宣言,也是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 实施教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的责任和职责,接受教育是一个家庭和个人应履行的义务。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不仅是单纯的学校教育,而且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在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是建立在国家体制下构成的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事业组织体系以及社会教育 协作组织。教育体制又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四个层面,在每个层面再划分类型建立相应的教育机构。教育这些层面、类型、机构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四个层面里,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在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教育协作组织履行服务与指导下的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在政府教育部门和政府其他各个部门管理、监督、指导与服务的教育体系。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包括教育行政与管理机构、教育事业一般单位与各类学校机构以及教育管理和教育制度的各项改革。“教育改革”一般被认为是教育体制的改革,把“体制”省略了,文字不够严谨。“教育改革”词语,教育不应改革,教育是永存的;既然改革,解词之意,就是把教育改掉或去掉。如果没有教育,人就像植物一样,人类社会便成为植物世界。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也是有教育的。有人类,既有社会,就有教育,是人们认识的哲理。关于“教育改革”提法不妥,应该给予纠正达成共识。这是因为教育是随着人类而产生的,教育是固有的,教育的本质不存在矛盾和问题,更不能存在对它进行任何性的改革。为了发展教育,是对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的改革,应称之为“教育体制改革”或“教育制度改革”。教育界针对学校教育的学校招生工作,提出“招生改革”,学校招生是必然的,除非从幼儿园到读博士后是一个学校,并且普及到博士后,这不可能,谁也不能改掉招生,学校如何招生,那是招生制度改革的问题。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际上还包含教育制度的改革,这是促进教育发展关键性的问题。如果没有建立较为科学的教育体制和完善的教育制度,就很难发展教育。目前传统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如果不进行改革或改革迟缓或改革困难,就不能立足于国际教育竞争。教育体制改革是在国家实施整体教育和推行教育全面发展的同时,在教育部门及其教育机构和学校机构,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含有教育和具有教育属性的组织设置、隶属关系、管理与服务以及从整体教育到具体教育制度进行分类改革。教育分类应该按照教育规律,在四个教育层面科学划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类,社会教育从广义上讲应包含学校教育,但它们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和截然不同的教育形式。学校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一个人接受教育是从学校到社会随着成长逐渐提高素质,接受教育层次是衡量提高素质的主要标准。社会教育体制是由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和国家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实施的各种方式的教育与其相配套、相对应、相隶属机构体系和社会教育各项制度体系构成的。 关于“教育”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内存在不同的表述方式,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概述教育的基本定义,教育从狭义上讲是指学校教育,是由各类学校组成的。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教育者承担有教育职责、有教育目标、有教育系统、有教育组织的实施对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传承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和实践知识,进行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也是直接影响受教育者提高素质和进步的全面教育活动。设置学校教育专门机构与建立相配套的学校教育制度相结合,形成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实施学校教育,再把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充分体现全面教育的完整性、规律性和科学性。 这里提出教育体制改革,是因为在历史背景、社会影响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一是国家制定教育法规赋予学校实施教育职能、职责和学校基本条件并非完全到位;二是学校结构和布局与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不够合理,城乡与区域学校发展不平衡;三是“教育产业化”违背教育原则,“学校市场化”是创建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的最大障碍,使教育侵受根本性的危害。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是做好教育规划的前提,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是全面实行教育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首先应该从教育单位机构改革,主要是学校教育机构及其内设分支机构体系的整合,并结合在区域和人口进行学校设置的调整。教育机构按照国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与相应“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两大类,教育层次从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四个层次七个级别的学校机构进行规范性的调整。为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应依法取缔市场化行为的学校,保证学校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人才培养体制主要是受教育者在学校接受教育层次的培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招生制度和其他分类制度。扩大教育开放,加强世界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竞争,应做出具备现代化的教育规划。 学校教育体制是按照学校教育层次设置学校机构和建立学校制度组成的体制体系,首先应把幼儿教育规划安排好,幼儿教育包含0~3岁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并称学前教育,幼儿园应视为学校,幼儿园机构是由公立和私立幼儿园组成的,街道、市 场有收益性的英语班、美术班、艺术班、体武班以及其他各类专业班应调入幼儿园,依法取缔有收益经营性的行为。初等教育亦称基础教育,主要包括义务教育,科学设置小学和初中学校机构,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规划的前提;义务教育由公立学校为主体、私立学校和具有职业性的专业学校构成的初等教育机构体系,按照区域和人口分布建立学校机构、取消市场经营性学校以及各类专业班是初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 中等教育体制是由高中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机构和相应的制度组成的,主要以公立和私立两类办学的管理模式,涉及政府部门、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创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由于学校资源不足、经费缺乏、学生就业困难、升学失衡,社会上出现营利性升学补习班和职业补习班以及中等成人职业班,学校体制和制度比较杂乱,国家制定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目标没有完成。如何整合中等教育学校,规划已经做出比较规范的中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实施管理办法。 高等教育主要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包含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分国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即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专科教育包含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是由中等职业和高等职业学校组成,专科级别学校又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普通专科学校两类,普通专科学校逐渐被职业教育所取代,这是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科教育按照综合、行业与产业分类形式设置本科学院和本科大学两类规模型学校机构。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学校和科研机构科研院所,形成了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只有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能推进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自我教育包含非在校远程教育、非脱产成人教育、函授教育以及非在校自学,应按照高等教育体制,依托高等学校建立比较完善的自学考试考核制度。自我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应依托高等学校构建比较规范的高等教育体制。 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较快,但由于客观原因和管理问题,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高等教育法规滞后和缺位,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高等教育学校机构设置和制度体系不够规范,学校布局、学校结构、学校规模、学校资源不平衡;三是高等学校师资力量不足,高校教育经费偏少,学校建设标准偏低,高校债务压力过大;四是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存在管理、引导与服务不到位和越位的问题。实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国家以公立高校为主体,提倡私立学校为辅助的办学形式符合国情。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建立以专科教育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逐步形成以专科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体制。成人教育实际上是成年人教育,具有社会性、非正规性的教育,是在全日制专科、本科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外接受的教育。进入成年继续接受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种形式。成人教育一般称为成人高等学校教育,由于成人学校全脱产在校学生占全部在学人数比例较小,成人高等学校应调整,更名为某社会学院或某社会大学,使之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基地和场所,应按照普通高校体制、制度和管理模式,实行普通高校、社会高校和自学考试统一的高等教育文化知识层次毕业学历制和结业非学历的教育制度,社会高校应招生成年人离岗在校学习。广播电视和远程信息网络是高等学校教育利用的现代教学资源,应建立在高校内设置的教学单位。 研究如何建立现代高等教育体制,首先按照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总体目标,设置多少高等学校和相应机构,专科学校(即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本科学院学校、本科大学学校的校数各占多大比例,然后设计各类学校的规模。建立研究生教育机构是培养高层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体制方面应“二制合一”,取消现行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制度,实行统一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制度。通过教育体制改革,设置机构简捷,要求体制规范,做到制度落实,实施深层管理,努力完成规划的发展目标。 民族教育发展规划必须按照民族政策,尊重民族习俗,保护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字,科学有序地推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特殊教育主要是残疾人教育事业,是整体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普通教育共性方面的基础上,注重特殊教育体制建设,制定全面实施规划的保障机制。社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成长全过程的教育,在学校接受教育是提高素质的关键,进入社会接受教育,主要包含成年人教育、培训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 三、教育规划实施的探索思路 研究教育发展的思路,应重视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发展方向的研究;研究教育体制的改革,应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研究如何剔除陈旧的教育体制和制度,加快实施创建科学、完善、先进的教育体系进度;研究教育规划的标准,应在深入调查、见证实践、总结经验、找准问题、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学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表示应实施规划的思路和要求,是在未来十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 检验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规划的重点,是实施规划的关键。教师是教育之本,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是按照国家财政预算程序实行的,应规划如何建立健全完整的法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规划就是改革,改革就要规划,如何进行改革,必须科学规划,虽然这是片面的,但它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研究规划、做出规划、实施规划,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完成教育发展目标的使命和任务。教育发展规划应立足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规划,社会教育涉及政府各个部门、社会和民间协作组织,学校教育规划主要是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学校建设和经费预算等。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法》界定:“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名家说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学校人的集合是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关系到教育质量,关系到教育发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随之1994年《教师法》与相关法规和政策,都在推动着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造就一大批教育家,激励教师和校长创新教育思想、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以精湛的业务传承他人,以高尚的师德影响社会。二是提高教师地位,关键是如何落实教师待遇,既要做到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又要做到教师工资高于公务员工资和其他行业的工资,然后再把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落实到位,用实践检验教师是真正的崇高职业。三是如何建立健全教师管理体系,研究院所机构和师范类学校是培养教师的基地,是补充教师队伍建设的来源,教师可采取统一准入、统一调配与双向选择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即“双制学校”的形式,把在校教师分教学、管理和生活三类教师,补充管理教师和生活教师;资格教师准入、教师培训、教师施教、教师退出应做出相应的规划,调配教师应设置“二编制”,即学校教职工基本编制和教职工与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编制,科学制定编制应按照工作量并结合岗位,从每所学校汇集全国教师队伍人数,把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好;“双制学校”实行统一教师工资标准,并规定长期从教私立学校教师退休工资与公立学校教师一样由国家负担,努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学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教学是深层的,具有科学性。教育现代化,关键在教学;教育科学化,关键是教材。早在1954—1966年,除了“五七、五八、五九”三年影响外,经过教科书编写与施教,文字简易化,文言通俗化,知识科学化,为国家培养一大批教育家、专家和高层人才,成为具有世界竞争能力的科技队伍,验证了最佳时期的教学进步。随着教学进步和教育发展,现在仍然存在文言不够通俗,有些文字不够简易,有些学科教材过于抽象,有些教材知识与实践不够紧密,教材知识规律失衡,教材编辑失控等问题。所以,应大力倡导教学经验,开拓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规划配置先进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学科教材亦称为教科书、教学资料、教学仪器、教学设备、教学网络或叫远程教学等,教学资料和仪器作为学科辅助教材,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和网络扩大教学范围。教学应使用国家统编教科书和教学资料,科学划分学科知识层次,力争把学科知识提高到现代化的教学水平。 学校建设从狭义上讲是校舍和设备等固定资产配置,直接展示学校的环境条件和文明程度。学校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关系到教育发展。回顾教育发展历程,学校建设取得了明显的变化,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环境不断改善,为教师施教学生受学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学校建设仍然还存在配置不公、配置缓慢的问题。比如,国家规定学校建设指标过低,没有完全规定学校教师与学生生活用房指标,现代网络教学用房标准也不够到位。又如,据教育统计资料,学生人均使用校舍面积与“过低指标”和质量指标差距过大,有些学校设备不够,条件比较落后。再如,据教育调查反映,农村城市中小学校建设包括经济发达城市中小学校食堂设施简陋,生活用房不够,有些学校因无生活用房,没有建立食堂。按照教育现代化目标,应规划出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学校。规划学校建设,一是按照学校建设形成固定资产应划分:教学用房主要包括教学办公用房、教室(网络教室)、图书馆室、实验室、体育场馆、会堂等,生活用房包括教职工和学生宿舍、食堂、其他用房等,公共设施包括门卫、围墙、道路、园林等以及学校设备四大类。二是按照学校教育层次和级次,学校教育规模和标准,应重新规划适应现代学校建设的设计和学校资源配置的指标。三是应全面开展校舍和设备普查,核定使用周期,汇集总体数据,然后按照规划学校规模和标准,并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做好新建学校资产完整、扩大学校规模资产补充、未达标学校资产配置和学校资产消耗定补,把学校建设落实到位。 规划保障经费投入为研究教育 经费管理、研究保障教育经费提供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教育经费来源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私人投入和社会各界捐赠集合的经费。教育经费支出是以学校经费支出为主,主要包括社会公共教育、非学校公共教育、民办学校和公立学校等。政府投入是通过财政预算直接向公立学校拨付并对其他学校和公共教育给予的补助。教育经费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关系到学校建设,关系到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教育发展需要保障经费,又要管理经费,更要经费效益;经费支出既要做到均衡使用、公平公正,又要做到科学运用、激励先进。 教育与国民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繁荣。教育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经费投入,政府投入是通过财政部门从国民经济取得的财政收入。为了推进教育发展,国家竭尽全力不断加大对教育投入,全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承担如此大国教育,显然是比较艰巨的,这与世界教育比较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 我国教育投入与世界教育投资比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投入指数差距很大,据教育统计和教育调查反映教育经费不够,专家普遍认为教育经费投入偏低,直接影响教育发展,影响教师队伍建设,影响学校基本建设,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由于学校经费短缺,诱发学校乱收经费,造成学校债务沉重。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育经费的问题,目前社会普遍反映是由于教育投资不公,导致学校差异太大,教育明显不公,教育发展失衡,教育矛盾突出。教育矛盾与问题,教育不公与失衡,我们应以客观原因分析,是由于教育、社会和经济是互动的,如果宏观决策不够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人口流动规划失控,就很难避免投入差异。社会进步必然推动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扩张,只要发展教育,就要扩大教育,教育需求经费就会极度膨胀。所以,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客观的。 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三大措施:要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加大教育投入提出两个指标:一是按照“三税”的3%征收教育费附加,只能说明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投入,但没有其他实际意义,是因为教育费附加投入占全部教育投入比例较小,区域教育费附加收入差异太大,应取消教育费附加,按比例加在正税上,既减少税目内的附加,又不麻烦纳税单位和纳税人,对增加这部分收入统一转移支付。二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充分体现政府增加教育投入的决心和行动;但是,我们应从指标的多方面进行分析,这个指标显然是不合适的;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6年《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以及其他相关法规都提出世纪末达到4%,而到2000年只有2.9%,没有完成指标;过了世纪末从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2004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2010年《纲要》又提到4%的比例,2008年只占3.3%,如果每年加0.2个点,或者按照预算增长点,到2012年自然就能达到4%,这是由于国家财政是按照传统预算和教育经费支出基数逐年增加相应的比例,并没有完全做到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据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世界教育支出比重平均为4.4%,2005年oecd28国平均为5%,专家预计2010年世界平均将超过5%,同时预测全国教育需求、国民经济实力和国家财政能力,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应该达到或超过5%,占gdp4%的比例明显过低。 如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如何提高教育经费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如何把教育经费落实到位,一是高度重视,二是具体行动,三是促进落实。首先,教育部门应做出高度重视反映,组织经济、教育专家和工作人员,研究世界教育投资与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比较,研究并收集国民经济分配、政府财政收入、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教育投入和个人捐赠教育等相关资料。其次,教育部门应做出具体行动反映,组织财务、统计工作人员开展全国教育普查,从每所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学校资产和经费包括资产评估、补充经费等进行分类清查汇集,然后按照现代化学校标准核算出全国教育经费需求。最后,教育部门应做出促动落实反映,组织专家和工作人员汇编国家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可行性报告,提供国家经济完全具备承受教育需求能力的依据,论证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家财政收入、教育经费投入两个比重的理由,要求调整政府投入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支出预算,保障大幅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研究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目标,本文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并预示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教育发展规划。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促动了思想解放,这是百年教育从新民主时期、新中国、改革开放到2010年进入新教育时代教育发展的四大跨越,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日可待!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探索 关键词:基础教育 教育课程 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六次改革 1.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新教育”,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开办洋学堂,派遣留学生。增设外语、算学、化学、天文、医学、物理、万国公法、航海测量、代数、微积分等新课程,引进西方的教学管理制度,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2.1903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确定了“五四五制”学制,初小五年,增设修身、读经、国学、算术、几何、体操等课程;高小四年,增加图画、手工等课程;中学五年,开设外语、法律和理财等课程。 3.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开设历史、地理、农业、缝纫、唱歌等,并给予女子受教育的权利。 4.1923年民国政府公布“新学制体系”,第一次将中国学制定位于美式“六三三”制,在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社会、自然、艺术、算术、体育、音乐、园艺、工艺等;初中在小学基础上增设外国语和生理卫生,破天荒实行学分制。 5.1927年之后,民国政府强化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政策。在这一阶段,改革没有明显进展。 6.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在革命根据地的学校课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就颁布过《小学课程教学大纲》,规定根据地的列宁小学分初高二级,分别为三年和二年,初级小学开设国语、算术、游艺、劳作、社会工作等课程,高级小学增设社会常识和科学常识课程。20世纪40年代中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以“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宗旨,规定中学课程包括边区建设、政治常识、国文、史地、自然、生产、医药常识等,突出了鲜明的革命性、科学性、实用性特点。 (二)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次革新 1.1949~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设置了门类更为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2.1953~1957年。这期间,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3.1958~1965年。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1958年“”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4.1966~1976年。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 5.1977~1985年。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6.1986~1991年。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7.1992~2000年。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这一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 8.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下面详细介绍。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 在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有过三次较大的教育改革。 第一次,20世纪初,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针对传统教学的“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理念,杜威主张经验课程,“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 第二次教育改革发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美国教育学界批评当时的课程内容没有反映20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新成就,于是提出了课程改革,要求加深加难数学、科学、现代外语三门基本课程的内容。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来临,以及教育全球化大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国际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1)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加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2)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3)实行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革;(4)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均衡性;(5)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现实性;(6)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7)注重道德、情感、态度、人性关怀、价值观教育;(8)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9)课程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重视国际理解教育。 (二)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同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课程教材存在着种种弊端 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建国以来,虽然先后进行了七次课改,但仍然存在着:(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大有市场。(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实际。(8)基本都是必修课,选修课太少甚至没有,缺少职业技术课,各门学科的课时比重不协调。(9)人文社会学科比重过低。 案例一:12岁的丁磊,拿到英语专业的大专文凭。他计划在两年内拿 到计算机本科专业文凭然后出国。丁父:应该拣最有用、最相关的东西先学。在以后的实践中,缺什么补什么,现在是到大学才分专业,我让丁磊从小就分专业。丁磊:很害怕与人打交道。我宁愿读书苦点,也不想和人打交道,那样又累又烦。如果想找人说话了,就到网上聊天室去,不想说话了,关掉“猫”就可以了。2000年2月,已大专毕业的丁磊又走进了小学校门,插班6年级,为的是完成中断了的小学学业。 案例二:在长春发生的一个中学生悲剧。某中学的一个优秀学生,突然昏迷,住院一周后不幸死亡。医生诊断为疲劳过度而致。后来,专家们看到这个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发现他早晨4点起床,学习到5点半。家长: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得好,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也为他提供条件参加各种辅导班。学生:学习成绩总是想排第一,总是将后面的学习内容提前学习。 思考:中小学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走向生活服务;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有责任感、有生存本领的人。 中小学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忽视情感、态度、责任心的培养;重结果不重过程;内容过繁,学生负担重。 (四)新世纪以及加入wto对人才质量规格提出新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基础教育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到来,要加速发展经济,必须培养新型人才。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教育信息全球化,教育参与市场竞争等,这就要求基础教育课程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同时,wto带来的全球范围产业结构的重组,需要重新考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等方面的改革。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与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理念。 2.课程的目标。 3.课程结构。 4.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5.教学过程。 6.教学组织形式。 7.课程与教学评价。 8.课程与教学管理。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 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提出适应终身学习的意识、技能与方法 (四)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的改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式积极主动。如:通过让学生统计家庭丢弃的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垃圾对人类的危害。 2.课程结构的改变 改变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 3.课程内容的改变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 4.学习方式的改变 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课程评价的改变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6.课程管理模式的改变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四、提高专业素养,迎接新课程挑战 1.转变教育观念 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富有个性的表现 教学观:提倡自主探索;学习指导 教师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作学生朋友,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2.教学方式的改变 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建立新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 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文化; 教师之间建立合作与交流的文化。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要: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仁学思想。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儒学论坛”上,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孔子的仁学思想为世界文明尤其是亚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孔子思想 仁学思想 家庭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世界文明 “仁学” 儒家思想 人类社会 孔子的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礼记》和《孔子家语》等文本之中。仅《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就达109次之多。如果我们把孔子对仁的各种界说加以分析与综合,就不难发现,“仁”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针对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是不完全一样的。本文无意全面解读与阐释孔子的仁学理论,只是认为深刻领会并汲取孔子仁学思想的精华,对于指导和改进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深化家庭仁爱、孝悌与克己教育,解决爱心缺失、亲情淡漠及自私任性等实际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一、“仁者爱人”与仁爱教育 《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者爱人,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一要义,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孔子把“爱人”视为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高准则,就是希望人们能以“仁爱之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的理念,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最基本特征。 孔子不仅以“仁爱”思想要求民众,还要求执政者率先垂范,以“仁爱”治国安邦。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只有执政者带头施爱,且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一个和合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并非不讲原则。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当子贡问他“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时,他的回答是:“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孔子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把“乡愿”那种模棱两可的“好好先生”称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由此可见,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是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理性之爱,是爱憎分明、爱善者与憎恶者相统一的一种美德。 深刻领会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内涵,反观当前我国独生子女群体中较普遍存在的“爱心缺失”的问题,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启示:“仁爱教育”,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祖辈、父辈的爱都倾注在他们身上,好吃、好用、好玩的多由他们独享,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再加上商品经济社会,物欲横流,过分追逐享乐与金钱至上的理念,充斥其间。在这种环境熏陶下长大的青少年儿童,极易形成自私、懒惰、依赖与任性等心理弱点。他们从小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的环境中,缺少关爱他人的内在意识。这种“爱心缺失”的问题往往是产生人际冲突乃至造成社会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仅仅在于此,而是在于长期以来被人们忽略了的家庭“仁爱教育”。 须知,仁爱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传统优势,在家庭教育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当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成为有博爱之心的仁人志士。然而,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却有赖于家庭仁爱教育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家长要想使子女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就必须通过实施仁爱教育,使子女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协商共事;学会分享与换位思考,凡是自己不愿意的,决不可强加于别人。实施仁爱教育,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子女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将仁爱教育落到实处。 二、“孝第为本”与孝悌教育 孔子一贯主张“爱人”应从“孝第”开始,然后再由近及远,把对亲人的爱推广到社会上。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在《论语》中,子有是这样阐释孔子“孝第”思想的,他说:“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不难看出,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爱人”应以“孝悌为本”,只有以孝为先,以爱齐家,方能爱他人、爱国 家。“孝第为本”,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它不仅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 在“孝第”中间,孔子更为重视的是孝道。他认为,一个人要尽孝道,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礼相待。“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二是关心牵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三是恭敬真诚。“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的形式,而在于是否心存真诚。对父母的真诚是最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孝敬之诚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又有何异? 深刻领会孔子“孝第为本”的思想,对于加强孝悌教育,解决当今社会较普遍存在的“亲情淡漠”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君不见,在我国众多的“四二一”式家庭中,“孝老”已被“亲小”所替代,“啃老”则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虽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孝悌”,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正在被人们所淡忘;亲情,作为人类相生相息的一种自然情感和维系社会伦理道德制度的基础,正在被金钱和利欲所替代。由此而产生的亲情关系破裂乃至家庭暴力事件,正在危及社会的安定。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都不感恩,怎么可能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加强孝悌教育,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美德,我国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孝道。宪法中就有“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等条款规定。孝悌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一大优势,应当成为当今时代我国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家长的有责任把孝悌作为教育子女的一门必修课,做到常抓不懈。在道德观念上,要让子女懂得父母有养育之恩,孝敬父母责无旁贷,无上光荣;在道德情感上,要让子女知道父母的生日、爱好、身体和工作情况,学会关心、体贴与理解父母;在道德行为上,要让子女对父母恭敬真诚,自觉接受父母的教诲,但又不过分依赖父母,主动与父母分担辛劳和忧虑。在孝悌教育中,家长的以身作则至关重要。家长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影响子女,引导他们从爱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人做起,进而升华到爱集体、爱国家、爱人民。 三、“克己复礼”与克己教育 克己复礼,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三个要义。《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在这里,“仁”有两层含义:一是克已,二是复礼。所谓克己,就是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所谓复礼,原本是指回复周礼,即西周维护社会秩序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我们今天理解其内涵,不必苛求其原义,可以把它理解成必要的伦理制度与行为规范即可。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克制和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才算是仁人。“克己复礼”,不仅体现了孔子仁学思想的本质内涵,同时又指明了践行仁学思想的正确路径。 首先,“爱人”需要“克己”,“克己”要有目标。孔子为此提出了“为仁”的“三项要求”、“近仁”的“四种品德”和“行仁”的“五个标准”。其中,“三项要求”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四种品德”是:“刚、毅、木、纳。”(《论语·子路》)意即“刚强不屈、坚毅果敢、质朴无华、言语谨慎”的品德。“五个标准”是:“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 其次,“克己”要有措施保证。孔子提出了以下几条措施:一是“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二是“省”。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三是“戒”。他认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四是“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即杜绝“不凭空猜测,不主观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的毛病。五是“学”。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修行“仁、知、信、直、勇、刚”等六种德行,才会克服愚、荡、贼、绞、乱、狂等六种弊端。 第三,“克己”是条件,“复礼”是目的。孔子认为,“礼”是衡量人的行为和道德是否规范的标准。“ 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只有“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所以,他一再要求他的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意在使其弟子知礼守礼,立身于世。“礼”还是维护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的核心。理政治国,需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礼作为一种形式载体,不仅可以约束与规范人们的道德意识,还具有促进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功效。 总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是基于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今天,我们领会并汲取其思想精华,对于加强家庭克己教育,解决我国独生子女中较普遍存在的“自私任性”的问题,极具有现实意义。 克己是一种品德。人的忍耐、谦让、恒心与毅力,都是由克己而生。只有克己,才会奉公;只有克己,方能临危不惧,尽忠报国。从我国古代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苏秦的“悬梁刺股”,到当今时代焦裕禄、孔繁森等英模人物克己奉公的先进事迹,我们不难看出,凡成就大业者,皆具备克己的品质。眼下,许多人都在抱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问题,却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岂不知,这正是长期以来疏于对子女“克己教育”的结果。许多家长对子女关爱有过、赏识有加,缺少对他们的约束、批评与引导,久而久之,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断增长,私欲和任性也在随之膨胀,他们甚至听不进一点反面意见,经不起任何困难与挫折的考验。须知,一个人的克己品质,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期教育与修养的结果。孩子年纪小,克制能力差,更需要家庭克己教育。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克制自己,对孩子自私、懒惰、说谎、任性等弱点,不可姑息迁就;要让他们从小学会明辨是非、抑恶扬善、克己奉公,做到个人服从集体、服从国家、服从时代、服从社会。 在家庭克己教育中,家长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家长是否克己自律,决定着家庭克己教育的成败。实施克己教育,家长必须首先克己,以实际行动为孩子作出表率。即便是碰到障碍或出现反复的时候,也要克制自己,不可动辄发火,采取打骂等粗暴手段,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而且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实施克己教育,还需建立必要的家规。家长可采取民主协商的方法,与子女共同制定家庭守则。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入手,约束与规范孩子乃至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教育的探讨 摘要:以某医学院校为例,通过发放问卷并统计资料,重点调查医学生恋爱对象的选择以及失恋时的心理体验方面,深入分析医学院校学生恋爱观的基本情况以了解目前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状态,为今后建立健全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教育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医学生 自我生活管理 恋爱观 大学生自我生活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内涵之一。医学院校课程具有课时紧张、学业繁忙等特点更加富有特殊性,而随着性心理的成熟,对爱情的欲望与追求,自然也会在医学生的内心萌芽。医学生恋爱观折射医学院校校园生活和医学生身心健康,通过调查,了解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现状很有必要。 1.恋爱观基本情况反映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的现状 选择某医学院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发放、回收并统计,结果显示,45%的医学生表示自己谈过或是正在恋爱,而有30%的医学生则表示目前未谈,若遇到合适的也会陷入其中,只有不足30%的医学生明确表示至今未谈,也不准备在大学期间谈。丘比特之箭为什么在医学院校校园中也会如此闪耀呢?4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因为学业压力不大,空闲时间太多,内心空虚寂寞,需要慰藉,引发了爱情。的确,摆脱了高中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机械的学习,大学里的时间相对变得随机而灵动,假如不合理安排时间,就会感到有过多空闲,似乎无事可做。进入大学校园,意味着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必须重新建立各种关系,医学院校也不例外。烦恼、无聊、通过交流完善自我等使医学生对亲密关系的需求空前强烈,亲密关系发展到顶点就是爱情。除了父母,恐怕不会承认有比恋人更亲密的人,而且恋人间的亲密在某些方面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对亲密关系的追求把孤独的医学生引向恋爱是很自然的事。心理学家沙利文指出,亲密关系和性冲动最终结合成人类的情爱,所有这些重要的相互联系的倾向……这在青年早期变成对亲密关系、友谊、认可、私下交流的相同需要,以及以更精细的形式与一个异性建立恋爱关系的需要。 在赶潮流是否会导致恋爱的发生这个问题回答上,18%的医学生是这样认为的,这与从众心理有关。如果在一个宿舍,大部分人都在谈恋爱,剩下的人也会受到影响。处在青年期的医学生,往往对自我缺乏充分的肯定,甚至有人会为自己没有恋人而自卑,所以他们不会“逆潮流而动”。赶潮流还与周围文化环境的诱导有关,超越生死的爱情影视,风花雪月的言情小说,缠绵悱恻的恋爱歌曲,体验恋爱感觉的广告片——校园里流行的一切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医学生的行为。 爱情往往容易受客观因素左右人的情感和欲望,总是游离在你我的身份之间。作为医学生,维系恋爱的纽带,仅仅是精神上的需要、容颜上的愉悦,爱情的基础十分脆弱,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性格、情绪还远远不够稳定。如果对未来事业和婚姻家庭有认真的考虑,在共同学习、生活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建立深厚的感情,并且双方能驾驭各自的情感,把爱情和学习统一起来,那么为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爱,付出多少代价都是值得的。 2.恋爱对象的选择体现加强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在医学生人群中,把理想爱人的条件转向注重有内涵,注重人品是普遍的趋势。调查显示,医学生对异性的内在品质较为重视,对外部因素的要求相对较少。在所欣赏的异性优点中,内在品质的占75%,而注重外在因素的仅占25%。其中,女生对男生内在品质的注重率高达95%,包括男生是否能力出众(65%),是否温柔体贴(55%),是否幽默开朗(30%),是否稳重大方(25%)等,都是女生看重的方面。她们摈弃了那种“以貌取人”的思想,应该说这是比较理性的一种趋向。反观男生,女生是否温柔体贴(50%),是否真诚善良(45%)仍是他们首先在意的方面,美丽端庄(35%)也不甘落后,还有品学兼优(20%)等。数据显示,男生对女生内在品质的注重率为55%。对于外表的要求,男生要高于女生;而对于知识能力的要求方面,女生则要比男生看中很多。 当然,注重外在因素的也不乏其人。有近20%的女生希望有一位高大帅气的男友,近50%的男生渴望追求漂亮的女生,更有人坦城的认为“在意对方是否有钱”。这都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在这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人都变得现实起来,人也学会了借助外界感官刺激来满足内心的某种需要。但是,几十年后彼此不再风华正茂时,不得不现实的告诉自己,内在品质优秀的人永远年轻和美丽。 3.失恋的心理体验反映完善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恋爱给人带来美妙的感觉,爱情就像玫瑰花,它带来馨香的同时,有时也会刺伤脆弱的心灵。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道,初恋的幻灭对于任何人都是痛苦的:但对于一个充实的灵魂,一个不想自欺的、与轻佻和夸大其词的灵魂,这几乎是不能忍受的 了。的确,当一个人曾经置身于神妙销魂的两人世界,却又突然被抛同广袤荒凉的宇宙中时,他所遭遇的并不是一般的人生低谷,也不是一般的生活曲折,而是心灵的坠入深渊。这种遭遇,发生在初次叩开恋爱之门,并以全身心投入其间的医学生身上,境况当然更为凄惨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失恋后顺其自然比例大于痛苦忧郁,且呈显著性差异。70%的同学能够及时、合理的调整情绪,转移到学习或上作中去;只有30%的同学认为自己不能够承受,会悲观失望不得解脱,甚至心理失衡。在所失恋的学生中,有55%的同学认为很痛苦,其中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约占65%。更为可怕的是,有个别同学表示当他们示爱被拒绝或爱情关系结束时,曾企图自杀。 如果说爱情是永恒的话题,那么失恋也应该是。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情感。古往今来许多伟人在爱情遭受挫折以后,并没有被失恋的痛苦所压倒,而是化痛苦为动力,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歌德失恋后没有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而是把自己破灭的爱情作为创作的素材,写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以此成为他事业成功的起点。 漫步人生路,爱情只是人生的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如果把爱情等同于人生只为爱情而活,就会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失去路标。失恋不是失去爱的权利,也不是永远被爱神抛弃。诗人徐志摩认为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摘要: 成人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教学模式缺乏成人特色。教育者需要端正思想,明确成人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策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教学模式 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八章“继续教育”阐述:“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如今,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普通高等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主动推进改革,积极促进发展,不断扩大成人教育的规模。 目前,各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学历教育,普遍对成人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力度不够,缺乏成熟的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已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没有顺应成人学员职业发展的要求,教学理念与学员的职业发展心理不吻合,教学目标与学员的职业发展需求出现偏差,教学策略与学员的职业发展阶段不对称,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学生,其心理、生理、阅历、角色等完全不同于普通学生,加上其学时少,且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如何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彰显“成人特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 目前,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中,运用较为广泛和普遍的教学模式是“集中式学习”、“分布式学习”和“校企双元制”三种[1]。在成人高等教育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中,这三种模式分别在各自的诞生和盛行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各自的优势,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一)集中式学习。集中式学习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易于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有利于教学管理,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内容需要演示、分解、剖析和感触的自然学科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体现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它在成人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无法解决成人学生参加学习时存在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家庭与学习的矛盾和分散居住与集中学习的矛盾;忽视了成人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过于强调标准化、同步化、模式化,对成人学生知识的扩展产生不利影响。要真正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分布式学习。分布式学习所强调的是资源的非集中化,是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教育。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数字化保存和远距离传递,学生可以不必像以往那样,全体集中到一个地点,由教师面对面地传授知识。论坛、电子邮件或qq群可以支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与专家进行交流、讨论与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开展各种讨论。 此模式在成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明显,它解决了成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工作与学习、家庭与学习、分散居住与集中学习的诸多矛盾;丰富了学习资源,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宽广;教与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增强;对于学生的发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学习能力不同等因素,若完全进行分布式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差异,学习进度也会不同,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易发挥,增加了教学管理的负担。需教师面对面讲解才能理解的实验内容不宜采用此模式。学生长时间单独生活和学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缺失,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比学赶帮的精神,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2]。 (三)校企双元制。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双元结合完成教育任务。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具备毕业后立即上岗的能力,又通过学校教育使之基本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具备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此模式促进了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技能的提 高;加强了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克服了办学的盲目性;加快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水平都有所提高;改革了课程结构,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但是,应用面略显狭窄,仅对部分专业有效;真正意义的校企双元制教学模式较少见,往往流于形式;主要是合作模型与运行机制问题、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关系问题、学员考核与评价问题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创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往往有着非常现实的求学目的,即获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文凭,以此作为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石和砝码;而且有着更加务实的求学态度,即全方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并对某一专业学科有所专攻。但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却未能跟进这一发展形势,既未能走出“赚钱工具”的狭隘误区,又无法超越“学历补偿”、“知识补课”的原始视域,以新的教育观念引导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这种状况的后果是直接导致其功能性缺失,不仅制约其发展,而且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关键是要制定一个以较高层次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确定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以及与学员的职业发展,从业岗位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必须彻底改变过多地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历+技能”的学科课程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成人教育学员分为脱产生、业余生和函授生,教学模式也应针对学员类别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应当有所不同,脱产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业余生“较系统掌握知识要点,具备从事专业岗位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适用能力”,函授生“了解一定的理论知识要点与基本具备进一步的提高能力,基本具备知识要点使用能力”;其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其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所侧重:函授生和业余生以网络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脱产生则相反。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思考。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以成人学员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来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创造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弹性学习机制。确立多元化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体现成人特点,并以成人的生活、需要与问题为中心,突出能力培养与多种教学范式综合运用的教学活动与形式。 首先,提倡跨时空的分布式教学模式。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工学矛盾突出,文化基础差异较大,这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困难。而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则有效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一方面,网络教育不受时空限制,从而为成教学生提供了跨时空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教学补充,有利于基础较差者进行知识补充。因此,多元教学模式必须具备“虚拟学习环境与学习社区”功能。 其次,校企合作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为了满足学员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职业发展需求,找到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平衡点,并提高成教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必要引入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应该充分利用学员及其所在单位这一宝贵资源,让学员和社会各界充分参与到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设置中来,使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校和企业必须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从而确保合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必须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网络交流平台及信息员联络制度和信息制度,畅通对外宣传和信息沟通渠道。最好由学校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组成项目管理组,共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有力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再次,合理安排集中式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适合于成人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能力。大胆地继承和发展课堂教学法,特别是综合实验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演练法、问题法、案例法等基本教学方法,对优化教学过程具有巨大的潜力。这些课堂教学法能够克服封闭式、注入式、僵硬的教学法之弊端。 最后,确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学员的能力培养。成人学员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模式应当采用分布式模式和校企双元模式为主,集中式模式为辅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成人学生来自于生产一线,具有较强实践工作经验,但理论知识相对较缺乏,因此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深化,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专业技术 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来适应市场变化的新形势,进而找到较满意的工作。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体现以成人需要为中心的“突出能力培养”的目标。 成人高等教育还需要在实践中改革创新,拓宽运作思路,主动走出校门,将成人高等教育真正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式教育,为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实践证明,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成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非常有效的一种模式,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它必将拥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有关教育论文: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近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是教育整体发展。目前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偏差、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和教学模式滞后等影响教学质量,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改革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新思路:创新教育理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探讨适应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构建高质量、有特色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 关键词:成人教育 教学质量 对策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出现的成人高等教育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再加上社会观念及市场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正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谋求新的发展路径,更好地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强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实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1.1办学理念不明确 成人高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盲目扩大招生,把学校继续教育办学作为创收的途径,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几乎达到报考即可录取。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入学门槛不断降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较低,给教学及教学组织带来严重的困难,同时影响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信誉。成教学生绝大部分是已经在岗的从业人员,读是为晋升职称提高学历所迫,有些学校投其所好,盲目开设专业,成人教育成了“学历教育”,“文凭教育”。 1.2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首先成人高等教育缺乏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普教、成教教师一个样,中职、大专、本科教师也没有区别,教师没有明显的“成人”特色。其次教师担任角色多,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教学研究。再次许多成人教师都是外聘教师,教师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更换频繁,来去匆匆,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对教学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1.3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成人高校忽视成教学生年龄大小不一、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师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直接移到成人高等教育课堂上,以讲为主,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输,较少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能力培养。 1.4远程教育不够成熟 现代远程教育大大扩展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选择,正在成为我国继续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许多成人高校教育都在努力试行远程教育教学,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大多数教学实施并不完善、不成熟,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1、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教师队伍还不成熟。没有一支合格的、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到教学中的远程教育教师队伍。2、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建设还不成熟。教学有效资源不足与资源制作滞后,真正适合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资源很少。带宽传输速率不高,对实时授课、实时答疑等现代远程教学要求在技术上暂时还不能满足。3、课件制作的标准规范和评价测量体系还不成熟。教学质量监控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1.5教学评估体制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推进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评估中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目前,评估中较强的政府行为及评估主体的单一化,评估所坚持的原则和标准也只能体现政府的愿望,难以保证评估的科学性、专业性。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仍以普通本科教育一贯采用的学历与职称等为标准,模仿普通本科评估,还没有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中非学历教育培训和现代远程教育的评估指标,脱离了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方案设计滞后,时代性不强等。评估作用难以运用,评估作用局限于鉴定与评比,而忽视了评估的导向、调控、激励、诊断、服务等,导致评估流于形式。 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学校要明确办学目的和指导思想 成有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人教育的办学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特别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摆脱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以学历教育为目标导向的办学目的,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着眼未来、放眼世界,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2.2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和端正学习态度 当今社会发展过程是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知识量递增速度愈来愈快,知识的陈旧周期愈来愈短,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徒有虚名是无立足之地的。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获得文凭、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市场意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前瞻性,着眼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提高专业技能或掌握热点行业应用技术,以提升自身职业竞争力。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探究等。 2.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总理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能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成人教育教师管理机制需要完善,首先要组织了一支具有成人特色的独立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以学院专职教师为主体,社会兼职教师为补充,同时吸收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的相对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熟悉成教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的具有可持续性严谨务实的师资队伍。 2.4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成人学员对学习多存独到见解,有探讨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的探索与研究,改变平时所采用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教学方法特别要注意成教学员的接受能力,精心组织教材,斟酌语言,把握重点,提纲挈领,针对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突出,到课率下降严重的现象,应努力发展好现在远程教学手段,打破完全以传统面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做好远程教育,拓展远程空间,提高远程教育的效果:①硬件环境建设,学校应加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有计划地配备计算机以及推进学校设施的智能化;②软件资源建设,开发优秀的教学课件;③人力资源建设,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2.5健全教学评估机制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法规无论在指标体系上还是在评估形式上,都无法满足各个学校的需要,应根据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趋势及我国现状,以引导和促进高校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评估的规定和条款。为了提高和保证成人高等教育评估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自己的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应进行广泛深人的调研、全面系统的论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可行性强的纲领性、权威性评估方案及其指标体系,通过多方面收集信息,力求评估结论全面、公正、准确。评估机制应该有较充分的双向交流和反馈余地,被评估者通过动态评估,调整自身的办学行为,获得持续的质量改进和发展空间,真正达到评估的目的。逐步形成学校操作、中立机构评估的长效机制。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因学生规模扩大,学生素质下降,工作难度增大。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结合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体会,对高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高学生;教育管理;思考 一、高学生的现状 1、由于录取新生因地域差距而形成的参差不齐的文化程度,高院校既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同时还要考虑专业技能培训与毕业生未来的就业需求。 2、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约束能力、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力较差,思想容易产生波动,而未来社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要求高院校所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综合素质,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及吃苦耐劳和适应能力。 3、较强的自卑心理。大部分学生中学时成绩处于下游水平,学习热情不高,信心不强。高考后,看到中学的很多同学考上比较好的大学,心里上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而社会和企业盲目追求高学历则更会给高的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致使部分学生自觉不如别人,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和以后的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4、普遍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大部分高院校办学时间较短,教师数量短缺,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室、实验室、实习工厂等硬件设施亟需补充和改善。高教育的特色不明显。导致社会和学生对高教育缺乏正确的了解,相当一部分高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前景没信心,担心所学专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热情,产生厌学情绪,往往养成上网、酗酒滋事、逃课等不良嗜好。这种现状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对搞好高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思考 1、完善学生工作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范围,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 学校的各学生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协调配合,一起合作。发挥学生处的指导和监控作用,其他部门做好具体的管理工作,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责分工,严抓共管。 2、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学生全面发展。在入学教育时,把本校的特色及高教育的特点和高的培养目标及未来的发展计划详细的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学习和工作有一个较为切实可行的计划,便于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学习。在平时要鼓励学生多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多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同时要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结合将来就业,突出能力培养。与本科和专科相比,高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而在社会活动能力、运动能力、创造性等方面则表现出色。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和业教育的要求,因材施教,改革教育方法。一方面加强学生专业性教育,注重实践,使学生成为高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和引导学生学习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自信心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近几年高校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生活热情明显不足,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降低,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应根据高学生的特点,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派专人负责,随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建立正规的心理档案,对易危学生人群要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工作,着重培养青年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 5、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同时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辅导员聘用机制。要广纳贤才,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学历层次。实行“优先”政策,吸引优秀中青年教师担任政治辅导员 ,对于称评定,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专辅导员。实行切实可行的辅导员考核和奖励办法。同时重视和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要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进行专题辅导,建立学院领导、辅导员与学生干部联系制度,学生干部工作例会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学生干部动态管理制度。必须在各方面支持他们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总之,高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复杂、琐碎而繁重,只有不断学习借鉴先进院校的有益经验,积极探索高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并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科学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思想教育,重视队伍建设,才能更加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考 摘要:众多理论研究都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又该如何助推地方经济,怎样服务地方经济,本文旨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服务 地方经济 引言 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将愈演愈烈,激烈竞争的焦点在于科技和人才,科技和人才的质量提升来自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高等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要加速,必需融入地方经济,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丰富服务地方经济的内涵,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彰显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是地方科教兴市的重要人才基地,也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高等职业院校的双重身份决定其服务和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1.高等职业教育的含义及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1.1高等职业教育的含义 现代职业教育被界定为:它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从业者和创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典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厚的职业情感、相应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能迅速地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并发挥其职业潜能。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技能基础上, 针对职业岗位群, 以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应用、技艺操作和经营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 实施具有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和高级技术技能内容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 主要培养企业内部的技术指导者、组织者、推广者和带头人。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也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1.2高等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超过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例如,安徽省2008年高等职业院校达64所,在近一百高校中超过一半。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早就表明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速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增长比物质资本的增长要快,国民收入的增长比物质资源的增长要快,这正表明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据测算,在当今发达经济体系中,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增长为1-3美元;而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便增长3-10美元。 在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一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工作,经济社会越发展,职业教育就越重要。当前,我省已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发展新阶段。建设职业教育大省,是将我省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由之路;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 其投入、师资、生源和就业均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这也表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推动区域性人力资本的提升,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 2.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三方面的挑战。第一,经过几年整个社会对高职生的要求由数量转向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第二,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生源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双重竞争;第三,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由于投入不足,阻碍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以安徽省为例,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基础能力建设薄弱、体制机制创新乏力、政策措施落实不力,难以保障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短缺,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总之,在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认识有偏差,条件跟不上,服务意识有待提高,服务能力有待增强,服务方式有改进,内在建设有待提升,这些都与有地方的经济发展不适应,亟待解决。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是互动的,两者互为因果关系。高等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鉴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或瓶颈,高等职业教育又该如何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呢? 3.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3.1 增强认识,深化理解 认识与理解有几个方面,一是对高职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二是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有正确的认识;三是什么样才是服务地方经济? 既然是服务地方经济,那么,第一,服务的意识要增强,要有主动的全方位服务的意识,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要有效益意识,处理好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要有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能盲目,不能河泽而渔。第二,服务的方向要明确,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 其投入、生源、培训、实习基地、就业等均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如果这些方面是经济的,我们认为,它是服务了地方经济。具体来说,投入有地方政府的投入,生源一般是本地,如,安徽省的职业院校的 生源一般是安徽省的,受教育和培训的对象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实习基地也大多在本市或本省,这些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就业的地方性不是很明显。以安徽省来例,就业结构与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安徽省经济重心正逐步向合肥及长江沿岸城市倾斜,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合马芜铜四市工业优势明显。但是,在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中,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四市安排毕业生就业的比重却很低。虽然总就业率很高,本地化就业率偏低,不到50%,这与安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所以,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有待增强,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措施要跟上,结果要显现。 3.2校企联手,共同科研 学校的科研必需要为社会服务,必需来源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企业的科研要有智力支持,要有团队的合作,要面向市场。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技研究与开发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然要求。 高等院校人才资源密集,科研水平高,实验手段先进,技术实力雄厚,学术思路新颖,而企业直接面对生产第一线,生产能力强、销售网络畅通,成果转化基础条件较好,所以企业与高校有很强的互补性,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事实证明, 高职教育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各级各类人才,也完全有可能为社会提供科学研究成果,为教育决策服务。高职教育承担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人才的使命, 也应该为科技产业提供服务和科研成果,同时还必须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拓宽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的贡献率。 众所周知,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同时,没有硅谷也肯定没有一流的斯坦福。硅谷的企业不断向学校提出新的技术需求,使得学校的科研紧跟市场需要,科研所产生的新技术推动了市场发展进而又产生出新的技术需求,就这样双方形成良性互动。 学校理论占优,企业实践突出,校企联手,理论与实践融通,这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为了提升科研水平,可以组建相对固定的团队或课题组、项目组;可以校企共建研究机构,搭建科研平台;另外,也可组织与开展地方经济建设重大课题立项与攻关以及共同开发教材。 共同科研,将会产生大量科技创新成果,这为服务地方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铺平了发展的道路,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注入了活力,但是,科研成果并不等于经济增长,学校和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或模式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服务地方经济落到实处。可采取高校与政府、企业对接的方式,通过成果展示会、洽谈会、信息会等形式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由实验状态到生产状态的转移。 3.3联合办学,共育英才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高等和职业的双重属性,其特点决定了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岗位。企业也必须要依托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打造企业的先进文化。这样,联合办学应该是双方的共同愿望和必然选择,联合办学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成本。 高等职业院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可以为企业培养专门的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将学生的课堂搬到车间或让企业的专门人才走进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有效缩短学生的成才周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有这些,也必将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3.4狠抓质量,深化内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服务地方经济,内涵建设必不可少,质量工程要常抓不懈。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要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提升管理水平,打造教学团队,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 应该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要求, 设置新专业, 开拓新专业, 对现有的相关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适应性变动。本着“立足当地, 注重实用, 着手现在, 着眼未来”的原则, 采取“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方式, 积极进行学科专业调整改造。 就安徽本省而言, 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已经集聚了一定优势的产业群, 形成块状经济和各不相同的支柱产业, 因而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不同地方的高职院校根据所在地方经济特色开设对应的专 业, 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 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方面的人才。 但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应该看远,谨防近视症,因为,招生及其后的培养有一个周期,教育服务经济的部分功能在以后的年份逐渐显现。 在优化课程设置上,必修课、选修课、公选课保持适当比例,有效衔接,根据专业、市场和学生设置课程,另外,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在内容上也要进行适当的整合,使得有限的课时发挥最大的效用。 在团队建设上,围绕专业和教师的研究方向,有计划地培训和学习,有计划地开展课题攻关和研讨。在质量和内涵建设上,我人急需要做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变与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协调的地方,也只有质量的提升才能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也只内涵的深化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5拓宽渠道,有效补充 高等职业院校要时刻保持睿智的目光,广阔的视野,依法办校,拓宽服务地方经济的视野。除了办好全日制高职教育外,还应积极开展各种非学历教学活动, 努力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素质。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如安徽省某些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了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农民的就业,这是直接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另外,职业资格培训向社会拓展,依托学校的各类资源,积极为地方开展职业资格认定,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帮助他们明确发展的定位和职业发展的方向,更好地适应市场,这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支撑和保障。 充分发挥学报的功能。高职学报为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必须实现由综合化向专业化、由重理论研究向重应用技术研究、由半封闭办刊向开放性办刊这样3个转变,积极推介学校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的成果搭建交流平台,学报要了解企业的需要,企业要了解学报的作为。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报也要体现地方特色,反映地方经济建设和科研的最新成果,这是在宣传上,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上为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3.6立足区域,放眼世界 高等教育区域化的核心是高等教育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办出自身的特色,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高校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化的主要载体, 在区域经济大发展的世界背景下, 应当树立并加强区域化意识, 改善地方高校与所在区域各部门的关系, 促进区域社会和地方高校的协调发展。 例如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所提出的立足安徽,创区域一流的目标是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准确定位。另外,安徽的马芜铜宜城市带,合芜蚌试验区,以及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和中部崛起,这些都是高校建设所依托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也是立足区域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就合芜蚌重点发展产业领域来说,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合芜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等主导和创新型产业特点开展相关工作,服务地方经济。 立足区域,而不能囿于眼前,高职教育也要放眼世界,向先进国家学习,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办学,这本身就是扩大影响,增强实力,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首先要确立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发展道路。通过国际合作办学, 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地方经济需求的外向型人才培养道路,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留学和外聘教师讲学的途径, 以达到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十一五”期间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明确提出:广泛开展中外合作教育,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鼓励与境外著名高校以互派教师、互派学生,资源共享、合作教学等形式广泛合作,有选择地引进境外资金、课程教材和优秀师资。 另外,高等职业院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教师到企业挂职,担任顾问或独立董事或提供管理咨询;企业也可以通过创办实体直接参与经济建设,这些都是实现校企互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很好形式。 学校和企业在发展地方经济中唇齿相依,企业要把学校作为培训基地,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企业要把学校作为智力源泉,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实践场所;学校和企业的互动合作空间巨大,高职院校要深入地方实际,分析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特点,明确对接点,找准突破口。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舞台上将大有作为。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加强教育行业税收管理的思考 摘要: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复杂性以及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问题的存在,造成税务机关对该行业的税收管理出现了盲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的税务登记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加强财政税务票据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税务 教育行业 税收管理 税务登记 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无形中造成了人们的“税不进校”观念根深蒂固。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复杂性以及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对该行业的税收管理出现了盲区。如何加强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切实堵塞税收漏洞,应当成为税务人员认真思考的问题。最近,笔者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学习和思考,现对有关问题作出粗浅的分析,以期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现状 教育机构种类较多,按组织形式划分,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学校等非企业组织和各类企业组织。据统计,目前在虞城县范围内,登记注册且正常运营的教育培训机构共有557所,其中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非学历教育的6所。在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教育机构中,从事幼儿教育的有76所,从事小学教育的有438所,从事中学教育的有37所。在此范围之外,还存在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个体工商户、大量的未登记注册的无照培训机构和为数众多的家教执业者个人。 目前虞城县教育培训行业提供的主要有学历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适应了不同的社会需求。根据有关规定,学校主要提供学历教育,其收费项目和标准较为明确,其他单位及个人则提供除学历教育以外的诸多培训,其收费项目和标准基本按照市场供需状况确定,存在一定自由度和伸缩性。 教育培训行业取得的收入涉及免税项目和应税项目。免税项目是,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含政府办和民办)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应税项目主要涉及税费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除税法规定的减免税项目收入外,教育培训收入均应依法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其中应纳营业税主要涉及营业税文化体育业税目,按照3%的税率缴纳。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虞城县的学校均未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款,缴纳的主要为个人所得税;其他教育机构有的虽然缴纳了营业税等,但与实际经营情况严重不符,税款流失严重;无照教育机构及个人未缴纳任何税费。 二、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日趋多元化,各类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公私合办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使得教育行业税收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教育劳务的税收管理规定,明确了对教育超标准收费或接受捐赠、赞助行为等征税的规定。尽管如此,教育行业的税收征管工作依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不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导致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税务部门不能参与各类教育机构的设立、考核、验收等各个环节,很难掌握详细税源情况和各类教育机构有关资产、资金、分配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各级教育部门在对待教育劳务税收问题上存在本位思想,不积极配合,不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税务部门很难从源头上进行控管。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学校、培训机构等都没有办理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征管的就更少了。另外,还有部分小型民办教育以培训班、辅导班形式出现,没有自有资产,办学设施全部是租用的,教师全部是聘用的,学制也不固定,有的全天授课,有的只是利用假期、节假日或晚上授课,流动性大,隐蔽性强,三证(办学许可证、非企业单位登记证、收费许可证)不全或根本没有,对这类教育劳务税收税务部门就更难控管了。 税务管理人员对教育行业的有关政策不理解,制约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使人们“税不进校”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之教育行业有关政策的复杂性,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在该行业税收管理方面存在盲区。具体表现一是对教育行业的划分及登记管理有关规定不了解,直接造成了部门协作不畅、信息交流不通等,无法掌握教育行业的税源情况;二是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不了解,如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及有关的优惠政策不理解,直接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造成了对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缺位。教育机构不按规定使用发票,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难度。多年以来,教育机构的收费一直是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造成 了大部分教育机构在收取国家规定规费以外的费用过程中,不按规定使用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有的使用白条,有的采用自制收据,有的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使税务部门对其收入情况不易掌握,这就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 从业者纳税意识淡薄。学校提供学历教育,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无可厚非,问题主要出在其他培训服务当中。各类机构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培训服务,取得的收入并不低,但所缴纳的税款少之又少,原因是多数培训者没有纳税常识,未按规定设置账簿或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资料残缺不全,无法正确计算收入额和应纳税所得额。更有办班人受利益驱使,只为赚钱,对有关税收政策置若罔闻,不但不积极主动纳税,反而有意逃避纳税,纳税意识十分淡薄。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行业税收管理的措施 为了加强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进一步堵塞税收征管工作中的漏洞,消除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盲区,各级税务机关在教育行业税收管理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教育行业的税务登记管理 熟悉教育行业的划分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目前教育行业可分为六大类,一是学前教育,包括各类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幼儿班、保育院等;二是初等教育,主要指各类小学;三是中等教育,包括各类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教育、技工学校教育、其他中等教育等;四是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含普通高校办的函授部、夜大、成人脱产班、进修班);五是其他教育,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外语培训、电脑培训、汽车驾驶员培训、厨师培训、缝纫培训、武术培训等)及特殊教育;六是其他未列明的教育,包括党校、行政学院、中小学课外辅导班。为了表述的方便,笔者在此将“学前教育”“初、中、高等教育”“其他教育和课外辅导班”分别简称为“幼儿园”“学校”“培训机构”。 明确相关登记管理部门。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的部门,主要包括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民政、发展改革(物价)、财政、税务等部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属于事业单位;根据《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职业培训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试行)》规定,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也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应当到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登记管理部门办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应当到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应当到县级以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另外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还应当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等。 加强税务登记管理。《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应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上述各项规定均明确要求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到主管税务机关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目前,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办理了税务登记,但仍有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游离于税务管理之外,这应当引起各级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的税务登记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 开展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主要依据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该文件从四个方面规定了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解决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3号)又对教育劳务征收营业税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但由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关于税收的规定 十分笼统,征纳双方对教育行业的纳税问题均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大部分学校对“教职工缴纳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比较认可,而认为学校本身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应纳税。据调查了解,持“税不进校”观点的还大有人在,甚至部分税务人员也认为幼儿园、学校不用纳税。可见,对教育行业现行税收政策的宣传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税务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比如在各学校及培训机构开展专项宣传,把有关的税收政策送进校门,送进课堂,使老师学生都能知税法、守税法;应定期召开学校及培训机构的法人代表、财务人员座谈会,对税法的严肃性做明确的说明。总之,各级税务机关应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宣传工作,要深入到教育行业的有关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深入细致地讲解有关税收政策,切实提高各类教育机构相关人员的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以确保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三)加强教育行业税收优惠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减免税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教育劳务免征营业税的范围、收费标准、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减免税报批手续,严格界定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范围。一是必须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减免税范围。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区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正确把握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教育行业的减免税范围。二是收费必须经有关部门(一般为财政、物价部门)审核批准且不能超过规定的收费标准。超过规定收费标准的收费以及学校以各种名义收取的赞助费、择校费等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均不属于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一律按规定征税。三是必须单独核算免税项目。各类学校均应单独核算免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单独核算的一律照章征税。四是各类学校必须按规定办理减免税报批手续,否则一律照章征收相关税收。 (四)进一步加强财政税务票据童理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第16条规定,有应纳税收入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对涉及征税的收入项目,应统一使用税务发票,按规定可使用财政收据的除外。《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高校收费管理的通知》(豫教财[2007]74号)规定,各普通高校收取学费、住宿费和考试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应使用河南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各普通高校在收取服务性收费时使用税务发票,收取代收费用时向学生开具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财务收款收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7]005号)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凡涉及征税的收费项目均应纳入税务管理,进行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并使用税务发票。对不征税的收费、基金项目,应使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收费、基金票据。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一是教育行业的收费必须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合法票据。二是要正确区分什么样的业务使用财政票据、什么样的业务使用税务票据。对凡涉及征税的收费项目均应纳入税务管理,使用税务发票。对不征税的收费、基金项目,应使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收费、基金票据。各级税务机关要正确把握以上两点,从教育行业收费票据的使用人手,规范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文思考 摘要:探索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美术教育界共同关心的大事。有识之士认为“一个现代代的未来人,要有知识,才干,有开拓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这种观点反映了美术教育界对儿童人文教育的关注。儿童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态度,发挥想象力。新世纪的儿童美术教育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的美育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核心,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 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 froebel, 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p#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丰子恺先生对儿童心理的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使我们为感亲切。新世纪的儿童比以往更聪明,更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更加高了。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目前这种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生活里,美术学习有助于儿童发展自身最大的潜能。 让我们召唤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正在成长的儿童美术教育,把精神、把传统、把最广泛意义下的文化相传下去;关怀意味着爱,用爱美化儿童心灵,缔造出具有灵性的儿童美术,还儿童一个率真的童年!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素质教育的观点 一.素质教育是实现末来时展的教育 我国教育事业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学生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现在,在校的中小学生及大学生到本世纪正好肩负着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史重任。所以,党中央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发展的趋势,认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这不但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我们如何实现未来时展的素质教育,如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且长期坚持科学发展呢?我认为实现素质教育不能挂在口头上,也不只是去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适应时展的教育体系。我们为什么要实现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国家发展的需求,是民族发展的需求,不发展素质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培养出时代人才,没有人才就不能实现强国。实现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门科学,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教育观 1、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学练目标,鼓励学生利用校外体育资源进行体育锻炼,引导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学会科学的自我锻炼的方法,组织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学练效果进行评价。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那就是:提高思想素质、提高专业素质、提高人文素质、提高道德素质和语言素质等。教师的终身学习不但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这个职业对每个教师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指导者、帮助者。教师素质的提高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大的意义。此外,还要注重在学习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多方面不断进行改革。 2、正确的现代社会主义教育观首先是要着眼于世界的发展,再者就是要着眼于国家的发展,其次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关起门来办教育是不行的,人是流动的,信息是流动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因此教育要随着世界的发展、信息的流动发展教育。关起门来办教育,不了解世界的发展,不了解国家的发展需要,办教育是不会培育出人才的。其实办教育不要沉浸于历史之中。教育的发展不仅是横向的开放和流动,而且也是纵向的开放和流动。不要因为在历史上某个时段教育办得好,就照搬过来;也不要因为其它国家教育办得好,就照搬过来,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是实现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的。也就是国际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我们的教育就实现什么,国际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人民发展的需要,民族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目标。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就要向国际学习,学习其它国家的教育经验,同国际融入一体,进行交流。就要充分吸收历史文明成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树立现代社会主义的教育观,树立符合国情、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教育观。 三.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 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有用人才人类社会已步入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已迫在眉睫。为此,全社会要共同关注教育,共同努力实现素质教育。国家没有人才就不能实现强国,国家没有好的教育就不会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曾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说:“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那么我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教育中获得和谐全面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即:德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智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人格完善中起着重要作用。党中央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四、结语 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是二十一世纪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适应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综上所述,只有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现代化的使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和未来知识密集型劳动者,素质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它的自身价值。要想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民族繁荣和发展的灵魂。 作者:李晓燕 单位:宁夏教育考试院
管理工程论文:浅析监理工程师在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龙滩水电站麻村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了监理工程师的组织形式及在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砂石加工系统 生产运行管理 监理工程师作用 1 工程概况 广西龙滩水电站麻村人工砂石加工系统位于坝址右岸下游4km处,主要担负龙滩水电站Ⅰ、Ⅱ、Ⅳ、Ⅴ标以及临建工程约160万m3混凝土所需骨料的生产任务。按混凝土浇筑强度3万m3/月计算,砂石系统生产处理能力为300t/h。根据混凝土使用骨料级配要求,砂石系统以生产二级配骨料为主,同时也能生产三级配骨料进行设计。成品料生产能力240t/h,其中人工砂(≤5mm)96t/h,小石(5-20mm)72t/h,中石(20-40mm)72t/h。砂石系统由麻村灰岩砂石料场(含溜井)、料场进场公路、砂石加工系统(粗碎车间、超细碎车间(制砂)、成品料堆场)、给排水系统、废水处理系统、供配电系统及辅助设施等组成。 2 监理组织机构设置 2003年3月,长峡龙滩工程建设监理部受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双方签订了“麻村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监理合同”,监理的主要内容是:麻村采石场毛料和剥离料开采的质量控制及边坡安全观测和支护施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含设备管理)等监理。根据合同授权的监理范围并针对砂石料生产运行的施工特点,监理部确定了监理组织机构设置及专业人员配备(如下图),同时编制了工程监理岗位责任制、“工程监理规划”和有关专业“监理实施细则”,确定了工程监理的总目标。根据监理服务内容,制订了砂石料质量控制措施、监理工作程序、监理工作制度,规范化地开展监理工作。 3 监理工作程序 监理部和监理人员严格按照合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落实总监理工程师责任制。在做好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阶段质量、投资、进度三大目标控制的基础上,严格履行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理职责,保证项目监理人员专业配套、人员到岗,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监理工作。其监理程序可归纳为三大类: 3.1运行管理程序:主要为业主、监理、承包商三者之间联系及管理流程,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3.2监理内部质量体系运行程序: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及其传递途径;会议协调;各种监理业务处理程序;资料的分类、整编、归档、各层次人员岗位职责;建设各方的关系及其处理。 3.3围绕监理任务落实制定的外在控制程序:包括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施工进度控制程序、支付结算控制程序、信息管理程序、质量事故处理程序、索赔、工程变更、施工分包队伍审批、竣工验收等程序,这些程序是监理控制程序的核心与关键,它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保证先后开展顺序和衔接,保证监理监控不漏监,同时这些控制程序都在相应的系统中制约了系统的行动,保证各个系统在受控状态。监理工程师只有严格执行这些基本控制程序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4.监理工程师作用 4.1控制与管理 凡是成功的项目管理必须有一个高效率的质量组织体系,质量体系的优劣除反映在人员素质、专业配套、组织结构运转、效果可衡量性外,重要一条就是组织可控性,可控性依赖信息传递畅通,信息传递、反馈的途径就是程序。内部可控程序无疑来自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体现命令源,责任与权限控制;横向保证职能部门配合协调和信息流程。监理部在建立健全各项工程管理制度和监理工作制度过程中,全面展开各项监理工作,并坚持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理制度、主要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监督管理制度。监理部还通过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监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业务素质,为砂石加工系统的生产运行有序进展提供了保证,确保了砂石料及料场开挖质量一直处在受控状态之中。同时,监理人员不仅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而且还协助运行单位完善生产运行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保证成品砂石料的产品质量。 4.1.1 质量控制 砂石加工系统有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并制定了《砂石料生产质量及试验检测制度》,从料场开采、破碎、筛分各生产环节实行全面生产质量监督控制,并按《砂石料质量试验检测制度》规定进行取样试验检测。各质检责任人职责分工明确,生产运行期间要求质检人员坚持每天进行一次取样试验检测,发现砂石料质量问题及时停产进行整改,按制度和规范要求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保证了成品砂石料质量。监理到现场采用旁站检查、见证取样、巡视等方法对砂石料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加强现场质量监控,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在实施质量控制的过程中,监理人员掌握和熟悉质量控制的技术依据;制订质量控制目标和质量成本控制计划,明确监理质量控制机构、人员和任务;检查并协助施工单位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对关键部位和工序进行旁站监理,坚持进行质量检查与评定,作好质量检验记录,随时记录施工中有关质量方面的问题, 对工程质量进行经常性的分析,并定期按规定格式编制工程质量统计报表。 4.1.2进度控制 监理工程师进行进度控制的主要方法是:规划控制协调。即根据施工合同确定工程项目的总进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与协调管理。成品砂石料生产根据销售情况或成品砂石料堆场库存情况确定。 4.1.3投资控制 砂石加工系统项目结算分成二个部分:①覆盖层剥离、无用料处理及边坡支护结算为单价合同,由监理控制投资;②毛料开采费用计入成品砂和成品碎石单价合同中,监理只控制成品砂石料质量,不控制其投资;。考虑到边坡支护由施工单位施工总承包,监理工程师处理边坡支护合同时,采取如下措施来控制投资:①在审核设计支护方案和设计图纸文件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注意听取设计地质人员的意见,优化设计方案,节约投资;②在施工阶段,严格工序控制,通过对工程计量的审核,以及必要的抽查等手段实现对工程量的控制。 4.1.4信息管理 在信息管理方面,监理部设置了综合组负责信息管理,负责收、发、保管日常工作中的来往文件、通知、报表,负责保管与工程有关的图纸文件,按月整理日志,会议记录及有关技术资料,每月编发监理月报。监理部要求各专业组认真做好现场监理记录和大事记录并由综合组妥善保管,推进监理规范化管理。 4.1.5安全管理 自从我部承担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监理工作起,对安全管理尤其重视,多次发文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安全管理。在平时生产运行管理中,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实施安全监督:检查督促施工运行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审查批准施工运行单位对工程施工中的重大安全问题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和防护措施;对施工生产中安全薄弱环节生产现场夜间照明及高边坡的危石落石等进行经常性检查,对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及时指令整改;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参加对安全事故进行的调查分析,审查施工单位的安全事故报告及安全报表,监督施工单位对安全事故的处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督促运行单位认真执行业主下发的有关安全文明施工的文件,并扎扎实实地做好此项工作,以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督促运行单位加强新工人进场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基层班组和民工的管理,执行班前会制度,及时处理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安全监督得力,两年多来,砂石加工系统从未发生一次机械伤人事故和重大安全事故。 4.2组织协调 4.2.1与建设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与建设单位领导及其驻工地授权代表的联系与协商,听取他们对项目监理工作和项目监理人员的意见。在召开监理会议、延长工期、费用索赔、处理工程事故、支付工程款、工程变更的签认等监理活动之前,征取建设单位的同意。 4.2.2与运行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与承包单位之间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监理单位依照有关的法令、法规及委托监理合同赋与的权利,监督承包单位认真履行施工合同中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促使施工合同中约定的目标实现最佳状态。在涉及承包单位的正当权益时,监理单位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予以维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了解和协调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造价以及合同管理中的有关情况,理解承包单位的困难,并热诚地帮助解决困难,促使承包单位能够顺利地完成施工任务。 4.2.3协调方法:(1)根据需要召开监理例会及专项、专题会议,由总监理工程师或其指定人员主持召开协调会,统一步调,交流意见,决定会议的主要内容及会议程序。会议内容于会前约定,会前明确开会的目的,会议的决议事项应对与会各单位有约束力。凡涉及组织协调工作的人员或单位,聚集一起开会共同研讨协商,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取得共识,使问题得到解决。(2)协商是沟通双方之间的情况,减少分岐,解决矛盾,统一意见,共同作好工作的重要方式与方法。在监理例会和专项、专题会议召开之前,总监理工程师要与建设单位、承包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作好协商、协调工作,以提高会议质量,减少无效的争议。必要时还可以邀请设计单位、勘察单位、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人员参加有关的会议,对于重大问题的协商与决策,也可召开由建设、承包、监理单位领导层参加的高一级协商会。(3)协商的基础是信息,信息不通,情况不明,协调工作没有目的,也就是难以收到成效,信息沟通工作通过各单位不同层次人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如专业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各专业管理人员之间,与设计工程师之间,与承包单位各专业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总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驻工地代表之间,与设计单位项目总负责人之间,与承包单位项目经理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信息沟通还可以通过监理月报、监理会议纪要、简报等形式,还可以将所属监理单位的有关业绩的信息传达给有关单位和部门,让他们对所属监理单位有更深刻的了解,以提高监理单位的声誉,增强信任,促进工程建设的良性发展。 4.3指导和帮助 监理项目全过程控制是一个有机整体。但是从工作内容来看又由若干环节组成一个整体。根据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和工作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手段,环环扣紧,条条落实,是监理工程师实施项目全过程控制的重要职责之所在。 运行单位在监理单位指导和帮助下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操作规程,并监督各项操作规程的执行和落实。完善文明施工管理和监督管理网络,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负责人的组织保证体系。对自己所属责任区范围内的环境做到清洁、整齐,不乱堆乱放,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有序。监理现场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通知运行单位进行整改。 5.几点体会 ①业主的支持是监理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监理受业主委托,在业主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如果没有业主对监理工程师信任、支持和指导,监理工作将难以顺利开展。 ②搞好监理工作的关键是加强监理队伍的自身建设。在监理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监理工程师除要有较高的学历、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公正、廉洁,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③建设监理工作是一项需要各种专业技术、经济、法律综合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智力密集型服务工作,这就要求监理人员具有控制投资、管理合同和信息,调解经济纠纷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和合同管理意识。监理工程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监理,一丝不苟,才能有效地对施工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把好关,真正有效地为业主服务。 管理工程论文:如何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管理工作 摘 要:针对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如何合理选择工程内容与编制实施方案,提出实际工作中采用的有效、快捷方法;并就项目规范化管理和项目验收资料整理注意事项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 维修养护 实施方案 资料整编 水管体制改革推动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多样化,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逐步正常化。水利部、安徽省水利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制度和管理办法,对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的实施提出了规范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实施项目的工程效益与管理水平。为保障维修养护项目的正常开展、规范实施,认真编制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方案,指导维修养护项目的实施尤为重要,给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更为科学有效的依据,推进实施单位的项目管理正常化、规范化水平。 1 实施方案的编制 1.1 编制要求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方案是项目实施和管理验收的依据,原则上管理单位应按照水利部、省水利厅颁布的有关规定,结合拟实施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针对影响工程效益与运行安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因素,并在对存在问题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安徽省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堤防工程管理考核标准》、《泵站工程管理考核标准》、《水闸工程管理考核标准》、《河道工程管理考核标准》以及《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等,依据财政经费预算安排情况,通过比选,编制合理且切实可行的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年度实施方案。故此,水管单位应做好以下几点准备工作:(1)切实掌握“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是指对已建的水利工程(包括水工程及其附属配套设施)及管理范围内的绿化进行日常性保养、保洁和防护,及时处理局部、表面、轻微的缺陷,以保持工程完好、设备完整整洁及操作灵活;通过简单的修理、较小的工作量便可恢复或局部改善原有工程面貌,保持工程的设计功能,原有规模和标准不改变、不扩大”的真实涵义。(2)根据养护细则的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工程维修养护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记录;实行年度抽查、检查和记录保持一致,对各工程影响运行效益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上一年度的工程运行记录,制定本年度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计划,为工程维修养护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1.2 编制的内容 该市近年来实施的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一般分为堤防、泵站、水闸三类,考虑到工程维修养护含日常维修养护和专项维修养护两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应合理确定维修养护项目,明确维修养护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 1.2.1 合理划分日常和专项维修养护项目。一般情况下,将需经常维护、难以量化的维修养护项目划为日常维修养护项目;将工程量大、容易量化、投资比较集中的项目划为专项维修养护项目,日常维修养护要区分工程类别分项编写;专项工程可分为堤顶道路维修养护、堤坡整修、堤脚抛石固基、水毁恢复、泵站机电设备更换及管理房维修等。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尽量合理划分日常维修养护和专项维修养护项目。 1.2.2 日常和专项维修养护应相互联系一同开展。日常维修养护和专项维修养护项目的划分是按照水利部规定,针对维修养护任务,考虑管理单位的实际状况划分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维修养护项目实施过程中,专项维修养护项目的实施要为日常维修养护创造条件,专项维修养护可作为日常维修养护项目的补充,将日常维修养护和专项维修养护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协调实施。 1.3 方案编制的重点事项 1.3.1 注重工程日常管理。管理单位在工程日常管理中,要注重详细掌握工程现状资料,了解工程各部位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维修养护方法。这样才能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方案编制准确、完整、规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3.2 明确编制责任。工程项目维修养护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要落实专人,专职负责,细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编制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做好编制工作。 1.3.3 遵守编制规则。近年来,该市实施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方案,一般按照堤防、泵站、水闸三类工程,在分地段、分部位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标准,合理确定工程维修养护目标,精心编制各类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方案。 1.3.4 注重编制质量。实施方案编制质量直接影响维修养护项目的实施,同时也是签订维修养护合同和组织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要组织熟悉工程管理的技术人员,在准确掌握管理范围内工程现状、存在问题及切实可行的维修养护措施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依据工程管理规范、规定、标准和技术要求,逐项逐段确定维修养护项目及工程措施,同步制定出实施计划及实施步骤;并准确计算工程量(或工作量),参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及市场信息价,合理选用单价标准,单独编制项目预算书,同时上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2 方案的审查 实施方案的审查目的就是针对存在遗漏或不切合实际的地方。实施方案审查应组织主管单位、水管单位有关工程、管理、财务等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并严格按照《中央财政补助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参照有关“管理考核标准”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及修订意见等规定,结合当年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预算和水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审查,将维修养护专项工程作为审查的重点,使维修养护实施方案达到原设计目标。 3 组织实施 通过技术审查的实施方案,上报有关部门审批,批复后尽快组织实施,按照省、市、县有关工程建设管理要求,及时完成招(议)标工作,签订施工、监理合同、并督促施工单位尽快进场实施。项目管理人员要与监理人员、质量监督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到施工现场察看工程的质量、进度。掌握工程养护施工的管理内容,熟悉每个养护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达标体系,还要及时检验养护效果,掌握质量动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随时处理。质量管理控制点一般有:技术交底,质量管理计划,施工检查,技术复核,必要的材料试验和检验等。实施过程中,如项目确需较大变动,要报请原审批部门批准。 管理工程论文:浅谈如何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 摘 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近年来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将会对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本文就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前言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作为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其作用不言而喻。可是,就目前而言,由于各方面因素,国内很多水利部门在施工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导致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受到影响。笔者从事相关工作,对此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就如何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谈谈自身一些看法。 1 我国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模式老套,管理理念落后 虽然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原因,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理念一直难有突破。世界上新出来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无法良好地应用在实际管理工作当中,导致了管理质量的停滞不前。因此,模式老套、管理理念落后已经成为了我国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水利施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而言,人员是施工管理的重点,是水利施工管理的主体。水利工程施工有着强度高、工作复杂等特点,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参与,将会导致工作质量不高,工作进度停滞不前。而国内有很多一部分水利施工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技术水平,无法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还有相当一部分水利施工单位在施工管理时临时调动管理人员,调用新的管理人员投入到施工管理中,这部分管理人员往往缺乏实际管理经验,只有有限的知识理论,这样是无法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 1.3 没有完整的施工管理体系 缺乏完整的施工管理体系是我国水利工程施工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国内,有很多水利工程是在地形、水文环境复杂,较为偏远的地区进行的,这种地区缺乏相关专业的管理类人才,无法实施良好的管理。由于管理系统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责任无法落实到人。还有部分企业为了节省企业开支,出现了人员职位和责任不明确的现象。换句话讲,施工人员既参与到施工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参与到水利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以将人力资源最大化使用。这样虽然节省了人力资源,为企业节省了开支,可是大部分施工人员毕竟只有施工方面的技术和经验,而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却是十分匮乏的,即使有部分施工人员能够辅助管理工作,那也必须要有专业性人才带领,否则,只会让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产生副作用。 2 如何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 上文中得知,目前国内企业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水利施工的进度和水利工程质量产生巨大影响,为了对此进行改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完善水利工程信用体系 从法律的角度出发,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水利工程相关法制建设,强化法制意识,提高施工人员按照法律进行施工操作的自觉性。要对水利工程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培训,还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使水利工程的施工能够按照法律和行业规范进行。通过建立和完善监理制度,推进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建设,提高施工单位的施工能力,保障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还可以通过群众参与监督的方式来监督水利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结合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有效监督系统,营造良好的水利工程施工环境。 2.2 完善水利工程施工监理制度 可以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整个监理队伍素质。要对水利工程的质量工期以及投资进行有效地控制,建立和完善监理制度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要严格规范监理制度,要求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能做到持证上岗,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水利工程按照设计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施工,所有相关工作都要经过总工程师或者是总监理师签字,尽可能地避免施工质量低下等现象的出现。 2.3 提高水利施工现场施工控制的力度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每一道施工的工序都是互相关联的,缺一不可,同时,这些工序也都是相互制约的,整个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将会受到这些施工工序 质量的影响。所以,为了控制施工质量,一定要从施工现场入手,从基础上入手,才能够做好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应该依照合同规定进行,使每一个工作都得到落实,科学、合理、合法地进行每一道施工工序,尤其是对于工程中的一些重要隐蔽工程,更要进行严谨的质量控制,保证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施工现场的管理者需要按期召开质量管理大会,进行定期的质量汇报工作,并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来承担水利工程施工的责任。 3 结束语 水利工程项目是国家的命脉项目,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一方百姓交通、农业等重要因素。虽然现在国内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还不完善,但只要齐心协力,发现当前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改善,多吸纳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相信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管理工程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如何做好施工管理工作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开展施工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许多城市,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兴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性,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积极开展施工管理工作。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来看,开展施工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满足整体工程质量,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兴建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多个施工环节和管理部门,整个工程施工难度很大,涉及到的质量控制点也非常多,要想保证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2、为了满足整体工程的安全性要求,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涉及的施工环节多,在施工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安全,如果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那么将会对整体工程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出于保证整体工程安全性的要求,我们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3、为了保证整体工程有序进行,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程序多,整体工程相对复杂,所以在工程施工中必须要保证工程按照计划程序进行,保证工程的有效性,所以,要想保证工程有序进行,我们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二、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具体措施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实际过程研究后发现,其施工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具体措施: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要明确施工管理的定义和特点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的定义是指施工开展中,施工空间、时间、安全防护以及配合资源的管理组织和安排,如施工计划管理、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等。施工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施工管理贯穿于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2)施工管理是整个施工过程安全有效运行的基本准则,(3)施工管理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起到了有效指挥、全面管理的作用,(4)施工管理是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能够满足相关要求的重要手段和保证。由此可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要想取得预期的建设效果,就要积极开展施工管理工作,要以施工管理为主要手段,全面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有序进行。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要明确施工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 在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管理中,通常会选择项目经理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一般会先成立工程施工项目经理部,然后按照项目经理部的职责,组建整个管理体系,通过项目经理管理体系,划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分并明确施工管理职责,通过具体的管理层推动工程项目的全面施工。这一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明确职责,保证施工管理质量。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所有工序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主要包括土建施工部分、电气施工部分,设备安装部分。在这几部分施工中实行施工管理,不但促进了工程质量的可靠提高,还保证了工程整体的安全性。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要做好施工管理计划工作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涉及的环节多,因此整体工程非常复杂,要想保证工程的有序进行,就要对整体工程进行全面的规划,而施工管理计划工作正是满足这一目的而产生的管理方式。在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施工管理计划成为了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施工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施工计划主要分为:时间计划,其中包括季度计划、月计划、半月计划、旬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临时计划。作业区计划:正线轨行区计划、车站内计划、车厂计划。作业性质计划:影响行车的计划、不影响行车的计划、影响客运服务的计划,不影响客运服务的计划等。施工计划的主要要素包括:施工单位、施工日期、时间、施工内容、施工区域、施工防护、施工配合。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要做好工程列车的组织工作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管理中,工程列车的组织工作是一项重要内容。工程列车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施工,其种类主要包括:(1)内燃机车:车厂调车(客车)、救援以及配合牵引平板车作业,(2)轨道车:配合牵引平板车作业,(3)作业车:接触网作业车、轨道检测车、接触网检测车,(4)平板车:普通平板、带吊臂平板。工程车组织的目标是为了安全有效配合作业,工程车组织的原则要满足以下要求:(1)工程车必须符合线路的车辆限界,(2)工程车可以牵引,也可推进运行,(3)工程车运行凭信号、行调命令、行车凭证或调车方式运行。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工程列车的组织工作。 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施工管理起到的积极作用 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来看,施工管理对整个施工过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管理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有序进行 施工管理在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中,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使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过程有制度可依,保证了整个工程的施工秩序,使整个施工过程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完成预期的工程量和施工任务。 2、施工管理保证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满足各项施工指标 施工管理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切实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各项施工指标的实现,使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均达到标准要求。因此,我们要明确施工管理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积极作用。 3、施工管理提高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率和有效性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开展施工管理工作以后,整个工程保持了良好的施工秩序,各项施工程序有条不紊的进行,满足了整个工程施工的需要。从作用上来看,施工管理出了保证工程的有效性之外,还对提高整体施工效率和有效性有着积极影响。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开展施工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施工管理对于保证整体工程各项指标的实现,促进工程施工指标的完成,提高整体施工效率和有效性均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明确施工管理工作的要点,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努力做好施工管理工作,促进整个工程质量和安全性的提高。 管理工程论文:新会计制度下强化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摘 要] 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公路工程施工企业涉及的生产要素较多,生产环节复杂多变,给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但不管会计制度如何变化,投入与产出是两个最基本的会计分类。而在公路工程施工企业中,这两个要素的衡量标准并不明确,增加了工作难度。 [关键词] 新会计制度;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 1 新会计制度下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如果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出现问题,势必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一般情况下,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财务控制不严格。部分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决策层之间的监督制约力度不够,当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看法出现不同时,达不成一致意见,影响工作效率;对于采购、劳务等会计项目的结算程序不完善,容易出现多开多结现象,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2)奖惩激励机制仍有待完善。完善的奖惩激励机制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容易造成员工感觉分配不公,互相攀比,工作积极性不高。某些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奖金趋于平均,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3)债权债务清理不及时。对于某些已经竣工或撤销的项目没有及时地进行债权债务关系清理,形成了不良资产和坏账损失。不仅无法直实反映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增大了管理成本,而且往往有其他隐性支出,严重制约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提高。 (4)成本核算不实。成本是基本的会计要素,成本核算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而在公路工程施工企业中,成本的核算时间点、核算规则都容易出现问题,对成本核算的真实性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对成本核算人员的要求也较高,易受人为因素影响。 2 强化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管理的内涵非常广泛,其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涵盖了实际工作中对大小事务的整体控制和协调。财务管理,是对财务方面工作的掌控,既包括对财务工作人员的掌控,也包括对企业资金流、成本、利润等财务要素的计算和分析。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而言,我国的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思想传统、做法僵化,存在投机取巧现象等,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加之自新会计制度实施以来,部分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调整不及时,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不适应,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了工作实效。新会计制度较原会计制度有了一定改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逐步适应新会计制度,加强理论创新,借鉴先进经验,以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为企业的综合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3 强化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是企业经营状况最直接的反映,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关乎企业发展,关乎企业前途。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对收入和支出进行精确的计算,加强成本控制,获得最大收入。由于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的自身特点,其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与一般企业不同,必须采用适当的工作方法,以促进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健全财务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确保工作规范进行。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明确工作流程和标准、规范工作中的具体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规范明确的制度,为员工如何做好工作提出了指引。制定并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既包括成本控制制度等与业务工作相关的制度,也包括奖惩激励制度等对员工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的制度。要注意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及时掌握最新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制度规定,确保制度规范有效。 (2)对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进行独立核算。由于每个公路工程施工项目都有其自身特点,成本和收益都可以独立计算,因此完全可以选择独立核算。在核算时应重点考虑项目规模、项目进度及特点等要素,同 时应对核算人的权利及责任予以明确,确保核算的独立性。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成立专门针对每个项目的工作小组,选择相应的财会人员为组员,小组负责项目财务核算工作的所有事项,并承担责任。 (3)做好工程内部预算的编制及审查工作。工程内部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成功控制成本、增加利润的前提和基础,其质量高低,关系到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的监督和把握,必须做好编制及审查工作。在预算编制结束后的审查也非常重要,不仅要对预算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审查,同时也要关注预算与企业实际的契合程度,保证预算编制质量。 (4)妥善调配企业运营资金。企业资金运转是否流畅、高效,对于企业效益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公路工程施工企业效益,必须对资金流进行合理调配。要着重抓好投标、成本、资金、材料和非生产性开支5个重要环节。同时,要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和审批制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对企业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对于已经竣工或被撤销的项目,要及时进行清理结算,促进资金及时回笼,使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管理工程论文:试论如何搞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探讨 摘要:工程管理是每一建筑单位都在努力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建筑工程管理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途径 探讨 随着建筑市场经济发展,过去市场的竞争已转化为工程质量的竞争。提高工程管理与控制对于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变得至关重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立足之本。工程技术管理贯穿于工程施工到竣工的各个阶段,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对工程施工的各项技术活动和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运用管理的职能,促进工程技术工作的开展,正确地贯彻国家的技术政策和上级有关技术工作的指示与决定,科学地组织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施工过程符合国家技术规范、规程和技术规律,以保证高质量地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达到统一。 一、工程项目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质量原则 工程建设与人民生活的改善息息相关,搞好工程质量管理,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繁荣富强,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必须树立强烈的“质量第一”的思想。 (二)预防原则 在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中,应从过去消极防守的事后检验变为积极预防的事先管理。因为好的建筑产品是好的设计、好的施工所产生的。必须在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事先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种种不合质量要求的因素,以保证建筑产品质量。如果各质量因素预先得到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就有了可靠的前提条件。 (三)服务原则 建设工程项目,是为了满足用户的要求,尤其要满足用户对质量的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就是要把为用户服务的原则,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出发点,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同时,要在项目内部树立“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思想。各个部门,各种工种、各种人员都有个前、后的工作顺序,在自己这道工序的工作一定要保证质量,凡达不到质量要求不能交给下道工序,一定要使“下道工序”这个用户感到满意。 (四)用数据说话原则 质量控制必须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必须依靠能够确切反映客观实际的数字和资料,否则就谈不上科学的管理。一切以数据说话,就需要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工程实体或工作对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理,从积累的大量数据中,找出控制质量的规律性,从而研究工程质量的波动情况,寻求影响工程质量的主次原因,采取改进质量的有效措施,掌握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的客观规律,以保证工程项目的优质建设。 二、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一)质量管理 1.质量监管体系 工程质量的优劣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工程建设项目都应当同时接受企业自身监督,业主(监理)监督。 1)企业自身监督———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当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质检机制和质量监管体系,现行的机制主要是项目质检员长驻工地监督施工质量,分公司质检员巡查项目质量情况,公司质检部门组织定期或不定期质量检查验收(内部阶段性)。这样一个三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监督机制,也是企业对工程质量把关的主要途径。 2)业主(监理)监督———也称为第三方监督,是最权威性的监督。现行的管理机制赋予这种监督以权当天的管理权限,由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的、正施工的和已完成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2.监管方法和手段 作为管理人员,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是现场管理工作懒重中之重,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检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以及控制质量的方法和手段。一般有以下几种:1)现场监督一一对于施工作业中的每一道工序,做到现场检查发观问题,随时指出并纠正。检查手段采取实测实量和整体观感相结合的方式,已经形成的产品,有权责令施工人员推倒重来。2)召集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明,严格对施工工人进行工序技术交底,纠正错误,限时改正。3)编制质量控制书,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详细说明,指明对策,责成项目部限时整改。同时,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还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变化,但必须处处以国家规 范和新的验评标准为依据。管理人员应当主动与业主(监理)部门、企业自检体系密切配合,共同管理。 (二)工程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的检查与进度计划的实施是融汇在一起的。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是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和信息来源,是调整和分析施工进度的依据,是进度控制最重要的步骤。进度计划的检查主要是通过把实际进度与进度计划进行比较,从中找出项目实际执行情况与进度计划的偏差,并对产生偏差的各种因素及影响工程目标的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估,以及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监理单位、承包商及相关单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工程进度计划。 (三)工程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投标承揽任务开始到工程竣工验交,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事先预测,认真核算和监控。一个工程的成本包括很多方面,有现场成本,通过现场管理降低成本;有机械设备成本,通过缩短机械使用周期来提高效益;有材料成本,通过控制材料的质差、价差、量差来减低消耗;有劳动力成本,有效地使用劳动力,不搞人海战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质量成本,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减少无效劳动;有文化成本,通过提高凝聚力来调动积极性。还有运输成本、财务管理成本、安全成本等。工程项目要在质量上符合规范要求、工期上达到合同文件要求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技术措施。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建筑工程的正确管理需要建筑工程使用和管理单位共同的正确的管理和使用,它要求我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必须做好建筑工程管理活动的每个具体环节。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管理也必然更加专业化,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要不断加强其内部的管理体系,以便能获得更多利润、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企业部门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现代管理体系有着非常强的整合能力,如何做好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管理工作,需要所有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够有一个放心安全的居住环境,我国的建筑事业就能够蒸蒸日上不断发展。 管理工程论文:关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及发展对策的探讨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加强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和工程造价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建立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见解。 【关键词】工程造价 控制与管理 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80年代完善起来的。表现为国家直接参与和管理经济活动。要求在不同设计阶段必须编制概算或预算并对政府负责;制定了概预算编制原则、内容、方法和审批办法;规定了概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和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的编制、审批、管理权限等。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概预算定额管理体系。由于国家控制了构成工程造价主要因素的设备材料价格、人工工资和利税分配等,概预算制度在核定工程造价、帮助政府进行投资计划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工程造价缺乏竞争性。二是造价控制重施工轻设计。三是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不健全,工程咨询业发展还不成熟。四是高素质的工程造价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五是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 1.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日益深刻地融入全球市场,在我国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项目越来越多,我国的许多项目要通过国际招标、咨询或bot方式运作,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投资和经营的项月也在增加。因此,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化正形成趋势和潮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行业壁垒下降,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外市场全面融合,外国企业必定利用其在资本、技术、管理、人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挤占我国国内市场,尤其是工程总承包市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的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转换经营模式,增强应变能力,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在竞争中学会生存,在拼搏中寻求发展。另一方面,入世后根据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我们将获得更多的机会,并能更加容易地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加入wto后,在国际市场上,作为一名成员国,我国的企业可以与其他成员方企业拥有同等的权利,并享有同等的关税减免,在“贸易自由化”原则指导下,减少对外工程承包的审批程序,将有更多的公司从事国际工程承包,并逐步过渡到自由经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工程造价管理国际化已成必然趋势,各国都在努力寻求国际间的合作,寻找自己发展的空间。 2.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趋势 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普及应用的速度令人吃惊,而且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给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其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已成为信息战。另一方面,作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知识经济已经来临,与之相应的工程造价管理也必将发生新的革命。知识经济时代的工程造价管理将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知识经济可以理解为把知识转化为效益的经济;知识经济利用较少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而更重视利用智力资源;知识产生新的创意,形成新的成果,带来新的财富。这一过程靠传统方式已无法实现,这时先进管理手段——电脑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网上招投标,开始实现了工程造价管理网络化、虚拟化。另外,工程造价管理软件也开始被大量使用,同时还有专门从事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开发研究工作的软件公司。 三、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 1.必须加强法律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 国家法律只能从宏观上加以规范,不可能对工程造价的各个方面都作出详细的规定,因此工程造价管理自身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中国建筑业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就必须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竞争市场,我们只有懂得并真正吃透国际惯例、法规、标准等,才有可能按国际惯例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受到国际法律的保护。 2.必须加强项目库的组建 近年来,也有许多人把神经网络理论用到了工程造价管理中,神经网络方法也就是模拟人脑的思维进行各种活动。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神经网络模拟人脑搜索类似历史项目资料,最后凭经验来确定工程造价。实际上神经网络方法与香港的模式是一样的,只不过把这一复杂工作交给计算机来完成而已,我们有必要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引入这些先进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相当丰富、完善的项目库,这恰好也是我们所缺少的。项目库的组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社会平均水平。二是企业个别水平,这样我们也可以避免在评标时去判断企业报价是否是低于成本报价这一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 3.必须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培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工作已从被动反映造价结果转向能动影响项目决策。但人才质量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因此如何造就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高等院校应该担负培养现代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重任。我们必须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学科建设,在高校建立硕士点、博士点,以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经济、晓法律、善管理,同时精通计算机和外语的高素质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注册造价师执业制度。我们必须大力推行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制度,以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造价工程师,同时为造就总经济师以及高级管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4.工程造价管理必须信息化、网络化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各方面的信息流铺天盖地,纷至沓来。面对如此宏大的信息流,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显然已无能为力了,我们必须寻找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这时计算机网络、软件就成了时代的宠儿,普遍为人们看好。计算机的引入标志着我们的工作有了新意,同时也给社会创造了效益。充分发挥现代化管理手段,既是向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 管理工程论文:实施规范化管理工程 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 [摘要]本文以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无缝厂为例,论述了如何实施规范化管理工程,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规范化管理工程 管理能力 一、实施背景 2008年四季度以来,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致使钢材市场需求剧减,在这样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必须引导全厂员工充分认清当前形势,积极应对钢管市场的经营形势,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高效的管控能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变被动为主动,调整生产经营秩序,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管理创新能力,积累资源能力,为此,2009年度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了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管理能力,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活动;树立“制度化、流程化、数据化、标准化”的生产经营管理理念,以促进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工序成本的不断下降,促进我厂管理工作的升级,为鞍钢无缝钢管厂跻身现代钢管企业提供新的管理创新动力,为厂振兴和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二、内涵和做法 1.内涵 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波涉及全球,导致钢管市场需求和效益大幅度下滑,为了迎接钢管市场的再度辉煌的到来,我们抓住此时的契机蓄积能量,努力提升企业的自主管理能力,2009年度在全厂开展了实施规范化管理活动,其活动的重点是建立“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数据化”的管理理念和工作程序,达到了管理动作的井然有序和协调高效,并通过在管理实践中的不断完善、改进和创新,促进了我厂管理的升级,管理水平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成本的下降,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2.主要做法 (1)从提高对规范化管理工作的认识入手 企业管理规范化,是指依据企业开展管理事务的规范运营框架或流程,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并在管理工作中按照这些组织框架和运营流程进行实施,以期达到管理动作的井然有序和协调高效,规范化管理在企业运作上涉及到诸多方面,概括起来就是“四化”:标准化、流程化、数据化、制度化。 2009年度我厂开展的规范化管理活动,从研讨、准备、实施等过程,使管理人员对规范化管理的认识不断得到升华。认识1:开展规范化管理是为我厂构建一个具有充满生机活力和谐发展的新机制,使我厂能够自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提高自身免疫力,可保持连续稳定的发展。认识2:做好工作的方法程序条件,是业务流程管理的规范化。认识3:“规范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认识4:为了使无缝厂更好生存与发展,进一步提高管控能力,厂提出了“四化”生产经营与管理理念。 (2)全面修订管理制度,从“标准化”工作开始起步 2009年2月提出了为全面落实厂确定的质量品种效益型发展战略,夯实管理基础,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决定在全厂开展全员标准化工作,目的是通过开展全员标准化活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作业标准和管理标准,进一步提高全员按标准化作业、按标准化管理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全厂管理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全员标准化活动分四个阶段:一是健全完善标准阶段。主要有工艺技术规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岗位作业标准和设备点检标准、管理制度。二是培训阶段。主要是建立技术培训体系,编写标准化作业培训教材,开展全员培训活动,开展全员岗位练兵活动。三是考核评价阶段。四是巩固提高阶段。 为此在2009年度全厂建立建全各类管理制度,覆盖了全厂全部管理工作。 (3)全面启动编制岗位业务流程图,建立起“流程化”管理模式 流程化是“四化”的关键。要解决问题必须了解流程内在与外在矛盾,只有弄清了流程所涉及的每一个细节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有抓好工作中的每一个流程方可确保万无一失。 2009年4月起我厂全面启动编制岗位业务流程图工作,在全厂范围内建立起来“流程化”管理模式,如何做好各岗位业务流程图,经过厂领导组织走出去学习取经,典型人员多次研讨,确定了以厂组织机构、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为工作前提,提出每项工作业务流程图的总体要求是:每项业务要建立流程化工作程序,从开始—过程—结束步步相扣、相承接,流程中要确定出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数据,主要控制手段,时间要求或接点等,业务流程图具体要求为,标题部分:要有业务流程图名称、部门、岗位、编号,表头部分:要有时间要求、每项业务所涉及的部门、说明部分等,内容部分:具体完成时间、业务内容、流向、判定、开始、结束、关健控制点、产生出数据标志、补充要求等。 岗位业务流程图的要求确定后,此项工作首先从典型事例抓起,先后进行了两次典型样板发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然后大家进行热烈讨论,不断完善典型样板,最终得到统一的结论。随后在全厂各级管理层中全面开展了编制个人的岗位业务流程图工作,经过初审、终审于5月份全部完成了全厂四室一会61个岗位,284个业务流程图。 (4)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本质要求,需要形成制度化的工作程序 制度化,是解决我们如何贯彻执行制度标准、如何进行标准化作业的问题,只有保证每项工作的流程顺畅、有效运行,保证每个控制点的数据准确、处于受控状态,才能保证各项制度标准的有效执行,提高各个层面的工作执行力。 为了持续改进规范化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流程化”管理体系,使“流程化”工作方法深入人心,变为每个人工作的自觉性行动,形成制度化的工作程序,2009年度厂内共组织了七次规范化研讨活动。分别由机关各部门专业部门领导、专业管理人员介绍如何从本职工作做起,开展好流程化管理活动。建立流程化典型介绍的主要内容为:简述对开展“规范化管理”活动的认识;详细介绍本职工作的业务流程及其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数据、控制手段;分析本职工作的现状、查找问题及原因、制定改进措施,然后由厂长、书记进行点评和总结。从第五次研讨开始转向为专项研讨会,第五次研讨会议请安全组介绍,如何实施安全规范化管理,并“以安全事故为零为目标,建立和运行安全管理工作保证体系”,生产技术室主任谈如何借鉴安全管理体系经验,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调度室主任谈如何借鉴安全管理体系经验,建立和完善生产调度管理保证体系,设备管理室主任谈如何借鉴安全管理体系经验,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保证体系,综合管理室主任谈如何借鉴安全管理体系经验,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保证体系。第六次研讨会议研讨的内容是请生产技术室介绍,如何“实施运行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然后分别由7个单位作业长,就“实施运行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谈对于生产技术室所介绍的内容,是否符合无缝厂实际并满足客户需求,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结合本单位实际,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无缝厂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确保本质上提高产品质量,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第七次研讨会议内容由设备管理室介绍:“实施全员规范化设备管理,构筑预知状态维修体系”,然后由12个单位作业长研讨的主要内容是叙述实施范化设备管理的必要性、目的与手段,叙述点检定修制规范化管理方法,构筑预知状态维修体系,保障设备稳定运行,设立设备的五层防护线。 (5)数据化管理是规范化管理的基本条件 “没有数据就没有发言权”,事物缺少数据的描述如同一潭死水一样没有生机,透过数据看实物本质,充分地认识数据里所隐含的秘密,通过人与数据有机地建立,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流程内存在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构建数据化管理平台是提高我们管理水平迈出的第一步。 管理者重视数据化管理,是实施数据化管理的基本条件,管理者重视数据化,重视人的因素,确立人和数据的有效组合,充分利用数据的作用或功能,认知和使用数据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构建数据化管理平台按照数据化要求开展相关工作。 管理者重视数据化管理,确立人和数据的有效组合,充分利用数据的作用与功能,不断认知和使用数据的价值,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此构建数据化管理平台。数据化管理更是异议管理工作的基础,处理异议的过程正是数据化管理充分体现的过程,用数据说话是异议处理的根本。 规范化管理活动的开展,强化了数据化管理工作的实施,凡事用数据讲话,以数据做为依据,己形成一切工作的必需要求,如每天的调度会必须用数据说话汇报,2010年制定的降成本目标措施工切以数据为根据,一切总结汇报必须用数据表示,即能定量的决为定性,同时又为断推进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统计报表的完善性。 三、规范化管理实施的效果评价 我厂己建立起一套完善了规范化管理程序,达到了管理动作的井然有序和协调高效,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方法,循序渐进地不断改进,并在进行积极的创新探索推进。规范化管理在无缝厂的建立与实施,促进了成本不断降低,2009年实现降成本2639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管理工程论文: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参与成本管理的探讨 成本居高不下一直是束缚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一直是困扰国有企业的一大难题。本文拟从国有企业如何有效利用科技人员,培养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参与成本管理,有效降低企业成本等方面作些探讨。 一、科技人员与成本管理现状 1.成本管理将科技人员排除在外。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参与人员,大多数只限于财务部门及其下级成本核算人员。因为成本管理只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事情,科技人员很少参与,他们更重视产品的开发和研究、生产质量控制等。这种在成本管理方面缺乏合作、沟通的方式导致相当多的企业成本分析意识淡薄,成本构成分摊失实,成本信息失真,从而严重影响了管理者决策。 2.成本控制忽略产品设计阶段的决定性作用。一般大多数企业的成本控制仅仅限于生产过程,忽略了产品设计过程对成本大小的决定性作用。在整个产品成本控制过程中,产品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产品在设计时就决定了材料、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等。不同的产品结构、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制作过程,其产品成本的差异会很大。其次,一个新产品的功能和成本水平基本上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决定了。设计不合理引起的产品技术的先天性不足,是用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控制措施所无法挽回的。要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就必须依靠科技人员优化产品设计和工艺等。 3.财务透明度低,限制了科技人员参与财务分析和管理。这里的财务指成本核算的账目,包括总账和各种台账。除财务人员和管理当局了解之外,其他人无权过问,从而导致科技人员历来就以产品开发、技术管理、生产质量控制为主,无权参与财务分析和管理。同时科技人员缺乏财务会计知识,也不具备参与成本管理的能力,因此不太关心企业成本核算。 4.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和培养制度。激励机制的强弱与成本控制力度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但大多数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只有惩罚制度,而没有激励制度。工程技术人员无论是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成本,还是变废为宝,均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技人员降低成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期以来,大多数国有企业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和贡献极不对称,严重影响了科技人才作用的发挥,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正是以上原因导致了目前国有企业成本管理落后,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为此,笔者提出,必须重新对科技人才进行定位、培养和管理。应在国有企业实施“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人才体系,这对成本管理大有裨益。 二、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参与成本管理的设想 1.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内涵。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是指既精通本行业技术,又懂科学管理,同时熟悉财务工作的一种复合型人才。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应具备如下素质:①精通专业技术知识。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首先是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是研发新产品的带头人,是产品设计的主要力量,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问题能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②熟悉技术部门的管理工作。能够在带领科技人员参与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有效地处理好科技人员之间的工作配合和协调问题。同时,还能参与成本管理,开展成本分析等。③掌握一定的财务会计知识,熟悉宏观经济、企业管理、法律等学科知识。其中财务会计知识包括会计学知识和财务管理知识。尤其熟知企业成本的组成、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并能熟练地将财务会计知识应用于技术成本管理之中。 2.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职责。 (1)协助财务人员将传统成本的管理范围进行扩张。美国学者指出,现代产品包括了核心、形式、附加三个层次,它们构成了产品整体。同时生产环节重要性的下降及产品成本知识含量的增加使得企业的成本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表现为研发成本、服务成本或后援成本的比重日益上升。在这种成本结构中,非产量驱动的研发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比重已上升到了重要程度。此时,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信息。因此,为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可以协助财务人员对传统成本的管理范围进行扩张,从单纯的生产阶段成本核算扩张到研发阶段成本核算及服务阶段成本核算。 (2)将技术革新同降低成本相结合。任何企业都涉及大量的技术,有优势的技术能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成本优势。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应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运用价值工程手段控制产品设计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设计方案。在新产品的开发中,设计者必须进行市场分析和预测,通过价值工程分析,确保产品的基本功能,合理保留为实现基本功能而添加的辅助功能,坚决剔除过剩功能。为此在开发与设计新产品时,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只考虑技术问题,还必须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开展价值工程分析,追求技术和经济的最佳组合。 (3)参与成本管理的全过程。①参与成本降低目标数额的制定和调整。新产品的现行成本是指没有采取任何降低成本措施,并且对新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变化情况予以调整之后的现行制造成本。这个数字完全通过经验估计而来。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数额必须通过总工程师、产品设计者和财务人员的协同努力来确定。当供应商价格或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时,也主要依靠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和财务人员对成本降低目标数额进行调整。只有成本降低目标数额制定恰当,才能为降低成本指明方向,正确考核经营者业绩。②参与成本标准的制定。成本标准不能仅由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和管理当局制定,还要有科技人员参与,否则该标准可能有失偏颇。③参与成本差异的分析。在实施标准成本的企业,成本差异的分析一定要由责任中心的生产人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使标准成本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便于管理当局根据差异分析情况作出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的决策,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当局针对标准成本的状况,作出销售经营决策。 (4)其他职责。企业有时候会出现资金的暂时困难,除了正常的筹资渠道外,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在企业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利用企业的设备和科技力量承接外来加工业务,获得加工收入。同时对企业的废料进行再加工利用,变废为宝,节省原材料资金,也是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职责。 3.实施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优势。 (1)连接了科技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传统职责的断层,在成本管理中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使双方能更好地协调、沟通,避免成本降低措施的盲目性;在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努力下,能实地解决成本项目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优化成本状态;进一步发挥广大科技人员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实行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2)在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参与下,成本核算能够实实在在地反映成本实际状态,成本信息能够真实反映生产耗费状况,成本控制更有针对性,成本分析落到实处,成本考核更加合理;增加成本核算的透明度,通过了解成本状况,更能让广大科技人员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提出技术革新措施,降低成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实施和培养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途径。 (1)大集团、大企业可走后续培训之路。制定对在职科技人员进行培训的计划,包括技术培训计划和财务知识培训计划。给他们重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实现永不满足、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勇于挑战的愿望,打造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2)增强成本意识。成本意识是现代成本管理中一个最基本的立足点。要使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成为降低产品成本的责任者,首先必须使他们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使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才能增强广大科技人员的成本意识,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3)单独设置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岗位。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作为一个岗位单独设置,享受与其他职称相当的应有待遇,在受聘期间,他们获得的收入应与其承担的权利、义务、风险相对称,权责应与奖惩、任免挂钩,其享有的权益与待遇应与其付出的劳动和贡献大小相匹配。 管理工程论文: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取效益(或利润),而效益是由收入和成本之差决定的。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益很大一部分都体现在工程项目的成本上,而工程项目的成本是指在这个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计。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益水平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恰到好处的缩减节省这些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 【关键词】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体制成本;机制成本;素质成本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形象的窗口、培养人才的摇篮、企业效益的源泉。因此,抓好项目管理,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对于施工企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长期性的工作。我们都知道,要想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益,那么就必须恰到好处的缩减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如何恰到好处的缩减呢?首先,施工的过程中全部的生产费用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向出发,提高整个工程的管理效益水平。 一、显性成本 1.提高显性成本中直接成本的效益。在这些可以在施工预算中计算出来的成本中,即在整体工程项目的显性成本中,我们可以将在整体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消耗的费用用在构成工程实体上,或者有助于这个工程项目实体形成上的费用称为直接成本。因为它可以直接被会计计入工程对象的费用,并可以在核算中反映记录,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可以看出哪一项费用可以缩减,哪一项费用是没有必要的应该省下等。因为对于这个直接成本部分,对于这个工程项目来说,是公司管理者可以控制的,但直接成本相对于其他费用来说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因而对于管理者来说,虽然这部分成本是可以控制的,但也是最难控制的,应被列为企业管理的重点核心部分,同时,应给予高度重视。 2.提高显性成本中间接成本的效益。所谓间接效益,就是指不是直接用于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同时,也不能直接计入工程对象,但可以在会计核算中反映记录的那一部分费用。在整体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中,组织准备中,以及管理施工的整体过程中的费用等都是属于工程项目管理成本中的间接成本。但是,因为这一部分费用不比直接费用那么可以清晰的陈列,并且所占比列较小,包含项目比较杂乱,例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工作人员的办公费,出差费交通费等,但是却有很大的缩减空间,有些不必要的费用可以直接省掉,处理得当就会恰到好处的缩减成本,从而提高效益。 二、隐性成本 相对于可以在预算中计算并在会计核算的时候反应记录的显性成本,就有一定程度上的费用不被发现,或者是视而不见,甚至在我们可以时常感觉到它们存在时,又不能轻易的做出确定性的分析,计算,记录等操作,这就是我们说的隐性成本。 1.隐性成本中关于体制成本的缩减。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体制比较落后就会使项目的成本升高,这样就会轻易的导致在收益不变成本升高的基础上经济效益下滑。这就直接反应到整体工程项目效益水平的降低。 (1)体制成本的缺陷。体制成本主要体现在传统的管理体制,它已经不再适应日以增进的工程项目发展趋势,在不断前进的企业工程管理项目上,显得不再有什么显著作用,而新的管理规律使得传统的管理体制有些格格不入,而市场的竞争力不断迫使传统的工程管理体制发生问题,例如同一个机构却分成很多机构,产生机构重叠,造成成本提升,又由于层次过多,机构重叠,造成的施工队伍逐渐庞大,再者整体的工程项目本就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工程,在逐渐庞大的工程队伍中,由于工人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人员构成相当发杂,真正施工的工人只占有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庞大的队伍中,能够真正带来效益的只占少数,而企业还要负责这些庞大队伍的开销,队伍不断庞大,而工作效益逐渐降低,使得企业的效益受到很大的负面冲击,让工程在整体上延长进度,这有导致整体工程效益的显性成本提升,最终反应到企业工程利润降低。 (2)体制成本的改革。因为工程体制的落后,不适合工程的实施,才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提高工程管理效益水平,可以重新进行相对应工程整体的适合的体制改革,编制适合此次工程的体制,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市场当前的形式,以及此次工程的目标,将原来传统的工程人员简编成适合当前工程的人员分配。将原本庞大的施工队伍中,只占据成本消耗,却不能带来企业工程效益的人员撤离,将真正的施工人才扩增到适合的程度,这样,缩减了庞大的施工队伍的同时,可以缩减成本,又可以提高效率,使得最终的利润大大的增加。又如,企业的工程管理一般都会分成阶级的管理方式,例如一级项目管理,二级项目管理等,因为工程的设置构建分层,会导致每个阶层都有相同的管理部门,造成了部门的重置,部门的叠加不禁会造成人员开销的增加,还会使得工作的过程增加,效率降低,最终使得成本增加,效益降低。所以,我们可以减少相同部门的叠加,适当增加适合工程项目的部门,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开销,提高效率,最终提高工程管理效益水平。 2.隐性成本中关于机制成本的缩减。(1)机制成本的漏洞。多年来,我们着重管理机制的健全,但仍存在着突出性的问题,在用人分配上由于各种“关系”的施压与盘根错节,让一些很有潜质资质的有用人才外流,而靠关系进来享受福利的人员却日益增多,在大家不曾注意的工人阶层,潜藏着一部分相当高的不利成本。再则,即便机制改革的好,但下达到个管理施工阶层却贯彻的不够清晰明了,使得再明智的机制不能真正的给工程带来有利的效益,这样的落实不力让很多劳务用工照顾关系更是空前盛世,腐败猖狂,引起管理混乱,导致工程质量拙劣,会发生多重问题,甚至会出现重大事故,营私舞弊的蔓延,让下发工程的资金不断外流,能够真正应用到工程项目的资金少之又少,使得工程质量令人堪忧,引得整体企业工程成本不断提升,而效率却不增反减,最终让工程延期甚至效益出现负值。(2)针对机制成本漏洞的改革。面对如此不堪重负的机制体制,我们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将之重整旗鼓。在劳务用工方面,我们不走多层选进人才的方式,而是公正公开的经过筛选,让真正有潜质的工程人员,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工作人员,不贪图利益的工作人员充分融入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中,缩减不必要的人员劳力,任用有责任心的管理者,将完善的机制改革贯彻实施整体的工程项目以及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及劳务用工。让越来越多的人主动积极的执行规章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大家积极的贯彻落实完善机制的前提下,会让整体工程项目处于一个人心振奋的氛围中,这可使得工程项目的效率大大提高,让工程项目的收益日益可观。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就去抓质量问题,这样就使得人员的责任心必须处于一个高度绷紧的状态,若是由于施工人员的责任心不到位,让工程的材料质量等出现问题后,再去审计追究奖惩,这不仅为企业工程带来极大及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会使得机制成本又一次隐形地增加,得不偿失。 3.隐性成本中关于素质成本的缩减。素质成本是指由于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因素造成的决策失误、管理失控、索赔不力、效率低下,给企业和项目带来的增量成本或产生的很大的机会成本。项目经理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领导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项目经理应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及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 (1)素质成本的严重性。一个工程上下能让企业盈利的一个制胜之道就是用工人员的素质水平。若是上则工程的管理人员,下则工程的施工人员都没有良好的素质修养道德观念,都将自己的思想至于最高之位,人人都不能体会工程的真正意义价值,这样只会“富了和尚,穷了庙”。个人虽是收益可观,但没有足够的素质道德的约束,难保由于私心与贪图利益,而让工程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当工程竣工之时,又有多少隐忧在其中呢。首要问题是要正确认识为什么要当项目经理。是为企业奉献还是为个人捞钱?通过管理项目为企业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后,合法合理地实现个人价值并获得应得的利益是我们应当倡导的。企图通过管理项目发财致富的人只能是“富了方丈穷了庙”。项目经理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控制、公关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要有施工技术、有施工经验,熟知施工组织设计、掌握施工预算,能看懂财会报表,只有这样才能经营头脑清晰、决策正确果断、管理控制有方、当家理财有术。少数项目经理虽然拿到了一级资质证书,但对于项目管理管什么、怎么管、怎么才能管好、怎样实现效益最大化等重大问题,还处于朦胧和混浊状态。这样的项目经理管理的项目的素质成本将会是巨大的,可赚可不赚的钱赚不来,能省下的开支省不下,机会损失增加,增量利润减少。(2)关于素质成本的改革。首先,我们要保证整体工程项目的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所谓有好的领头人,才能有好的队伍,各个阶层的领头人必须要了解自己的职责,责任,拥有优质的责任心才能胜任自己的领导地位,才能将企业的各个机制体制完善地落实下去,严厉的实施到整个工程中去,这样一级一级的贯彻落实,才能让工程全新的复苏。同时劳务用工的素质意识也是要有一定程度上的要求的,才能约束施工人员在工程施工上的责任心,保质保量。当工程上下所有员工都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时,才能减少工程不必要的损失及审计过程的过大开销,开源节流,为工程的盈利再添一笔。在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共同缩减的情况之下,我们才能将工程的效益推至另一高峰。 管理工程论文:如何做好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水利工程档案是在水利工程建设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数据等各种历史资料的记载,也是水利工程开展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维护、科研、抗灾等不同工作的重要依据。水利工程档案资料应按照完整化、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要求进行整理编制,包括各种技术文件资料和竣工图纸及政府办理的各种报批文件档案资料应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同步进行,在水利工程竣工验收时,承包人要提交一套合格的档案资料及完整的施工图纸,作为竣工验收的条件之一,为今后的维修、管理和改建提供依据,做好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水利;工程档案;管理 一、建立档案管理网络,确保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是水利工程档案齐全、完整、规范的重要保证。一是成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档案管理工作,由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全面负责对档案室配备专职档案人员,在各业务部门指定专门人员担任兼职或专职档案员。二是要设计出可使用的档案管理信息管理软件,将输入的数字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排列和编目,实现档案数字化,信息组织与管理的有序化。三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修订岗位责任制及档案管理制度,做到职责分明。四是建立科学的归档制度,归档时应对文件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在内容方面检查归档的文件是否齐全完整。无论是在工程各阶段还是单位内的各个部门,都能从组织上保证文件材料不疏漏、不散失,使档案管理工作达到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二、转变观念,科学管理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各级各类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一种科学的管理意识,没有将档案工作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导致业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档案资料积累残缺不全,给档案的整理归档带来了困难。为了使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制定一系列措施,对水利工程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并根据水利工程复杂性的特点,拓宽档案收集渠道。 从实际情况看,水利工程建设是比较复杂的,从项目申报到工程竣工的阶段比较多。这种工程形成的文件材料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涉及部门和人员多,经历时间长,稍有疏忽,就可能遗漏。而小型水利工程大多施工要求急、建设周期短、形成的文件数量不多,不易引起档案人员的足够重视;加之施工人员组成复杂,往往造成工程任务难完成;临时机构解散,而档案材料也随之消失。为了保证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我们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首先了解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及各阶段的工作安排,掌握每一阶段工作中需要形成哪些档案资料,对每种资料的内容、数量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采取以下收集方法:(一)追踪收集适用于工程周期短、形成档案材料快的工程。档案人员或兼职档案人员主动到现场询问和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工程信息并指导和督促技术部门有针对性地收集档案资料。这种方法收集速度快、档案资料齐全,质量也比较高,但花费的人力、物力较大。 (二)分阶段收集 适用于建设周期长的工程。某些大型水利工程及某些跨年度的水利工程,我们始终保持与兼职档案员及施工、建设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并加强催收,尽力避免档案原始材料的散失,这样能保证工程档案的连续性、完整性。 (三)强制性收集 适用于对某些人员分散、临时机构较多的施工单位。我们采用收取档案资料押金的做法。当一项水利工程报建后,施工单位先交一定金额的资料押金,施工单位将完整的档案资料移交给档案部门后才可退回这笔押金。这种方法对一些内部较复杂的施工单位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可以保证档案资料不会由于人为因素而流失。 三、明确档案资料管理的范围和要求(一)水利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范围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报告、设计、决策、施工、质检、监理、过程中验收、竣工验收、试运行等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形成,并应归档保存文字、表格、声像、图纸等各种载体资料。 (二)档案资料管理的要求 一是工程档案工作应与工程建设同步管理;二是档案应完整、准确、系统,并做到图面整洁、装订整齐、签字手续完备,图片、照片等要附情况说明;三是竣工图应反映实际情况,必须做到图物相符,做好施工记录、检测记录、交接验收记录和签证,并加盖竣工图章;四是施工过程中的图片、照片、录音、录像等材料,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事故等,应有完整的文字说明,同时要详细地填写档案资料情况登记表。 四、强化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范围和要求,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水利工程档案工作的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应该比一般单位的档案人员更全面,他们不仅要懂文书档案,还要懂科技档案以及与水利工程相关的一些专业类别档案。 因此,为达到水利工程档案整理规范化的要求,应对各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讲解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会形成哪些类型的文件材料,哪些是属于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具体的归档范围。同时,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对文件的起草、书写要求和制成材料的规范化,作详细的讲解,使大家对档案内容提前了解,工作中注意积累资料。这种培训与档案管理工作和工程同步进行,为今后建档工作奠定了基础,使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有一个切实的保障。 五、通过开发利用档案信息,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积累贮存档案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开发档案信息。例如2003年开封市境内清挖河道,当时的情况是黄河发大水,整个河道被淤泥覆盖,整个水利工程受损严重,农民灌溉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保丰收,利水情,市、县政府责成市、县水利部门针对内河清淤拿出整改措施,水利施工人员通过水利工程档案的调阅,迅速设定方案,抽调人员进行设计、测量、汇图各个河道的数据的汇总,拿出了最佳的清淤方案,第一时间交给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根据水利部门的方案针对全县境内各乡镇河道的现状,及时做出了清淤挖掘方案,并快速实施,使各乡镇的灾情降到最低,农田损失面积得到最大的控制,这些都是水利工程档案作用的彰显。水利工程档案的形成是水利工作者劳动智慧的结晶,通过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将其转化为档案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又通过档案工作者提供给水利工作者利用。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说,如果能将档案信息及时提供给业务部门和水利工作者,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就会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档案部门做好建档工作。 近几年我们实施信息化管理,将档案资料及时输入电脑,随时为业务部门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资源,这些档案信息无疑为我们水利事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每当业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从利用档案中获得信息时,他们也会更积极主动地向档案室归档文件材料,从而保证工程档案的完整性,促使档案管理更上新台阶。 管理工程论文: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工作探析 论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管理 开发人员 组织结构用户 论文摘要:通过对软件产品特点的分析,讨论软件工程管理可能涉及的人员、组织机构、用户、控制、文档资料等内容. 一、引言 软件工程管理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究其原因:首先是人的传统观念,工程管理不为人们所重视;另一方面软件工程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软件工程管理的问题也是刚被提出的。同时,由于软件产品的特殊性,使软件工程管理涉及到很多学科。因此.对软件工程管理,人们还缺乏经验和技术。但事实证明,由管理失误造成的后果要比程序错误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很少有软件项目的实施进程能准确地符合预定目标、进度和预算的,这也就足以说明软件工程管理的重要。 二、软件工租,理的内容 目前软件生产自动化程度很低,在开发过程中人是起决定性的因素,因此,软件工程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管理。我们可根据软件产品的特点.分析软件下程管理的具体内容,它包括对开发人员、组织机构、用户、文档资料等方而的管理。 (一)开发人员 软件开发人员一般分为:项目负责人、系统分析员、高级程序员、初级程序员、资料员和其他辅助人员.根据项目的规模人小,有可能一人身兼数职,但职责必须明确。不同职责的人,要求的素质不同。如项目负责人需要有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和对重大问题能做出决策的能力;系统分析员则要有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社交活动能力;程序员需要有熟练的编程能力等。人员要少而精,选人要慎重。软件生命期各个价段的活动有分工又互相联系。因此,要求选择各类人员既能胜任工作,又要能相互很好地配合.没有一个和谐的工作气氛很难完成个复杂的软件项目。 (二)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不等于开发人员的简单集合。这里的组织机构要求:好的组织结构、合理的人员分工和有效的通讯。软件开发的组织机构没有统一的模式。下面简单介绍三种组织机构。 1.主程序员组织机。ibm公司提出的主程序员组是软件系统结构化思想在组织上的体现。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全组的协调和统一。一位高级工程师(主程序员)主持计划、协调和复审组的全部技术活动。技术人员(一般25人)负责分析和开发活动,一位后援工程师支持高级工程师的工作,并且在该项目继续进行时,可以代替高级工程师工作,以减少可能的损失. 2.专家组。专家组强调每个人的才能,把每个人都看作是某一方面的专家,由这些专家组成一个开发机构。这种组织结构虽然能发挥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但往往有可能出现协调上的困难,选择这种方式要慎重. 3.民主组织.民主组织由从事各方面工作的人员轮流担任组长。很显然,这种组织结构对调动积极性和个人的创造性是很值得称道的。但是由于过多地进行组长信息“转移”不符合软件工程化的方向。 (三)用户 我们是为用户开发软件的,在开发过程中自始至终必须得到用户的密切合作和支持。作为项目负责人,要特别注意与用户保持联系,掌握用户的心理和动态.防止来自用户的各种干找和阻力。 1.用户不积极,不配合。这种表现通常来自对采用先进技术持怀疑态度的用户,他们心理上的抵触情绪会在行动上表现为消极、漠不关心。在需求阶段,做好这部分人的工作很重要,通过他们中的业务骨千,才能真正了解到用户的要求。要使他们认识到: 计算 机的 发展 和应用是 现代 化的必然趋势,使用计算机将会带来巨大的 经济 效益:让他们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去取代某些可能过时的或淘汰的专长。 2.用户求快求全.这种表现来自对使用计算机持积极态度的人.他们中一部分人希望一个早上就能用上计算机,并且全能用上计算机。要他们认识到;开发一个软件项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软件工程不是靠人海战术就能加快的工期。另外,即使计算机能够处理的事情,系统也不能下于包罗万象,贪大求全。要根据现有的条件量力而行。如果系统大而全,必然会很复杂,开发时间就拖得很长,因此可能会导致一个系统的失败或性能太差. 3.用户需求变化.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用户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修改以前提出的要求。从软件工程的角度不希望有这种变化。但实际上,不允许用户提出变动的要求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方面每个人对新事物有一个认识过程,不可能一下子提出全面的、准确的要求:另一方而还要考虑到与用户的关系。对来自用户的这种变化要正确对待:要向用户解释软件工程的 规律 ,并在可能的条件下部分或有条件地满足用户的合理要求.例如:软件需求分析阶段结束后软件的设计口标已经确定,这时用户要求的重大变化要导致设计目标的变化,特别是到软件开发的后期,一般不可能满足这种变化的要求。要向用户解释清楚工程的内在规律,但对用户提出的如性能等局部方而的要求,只要是合理的,就要加以考虑。 4控制。人员控制是对开发组织内部人员控制。就是要保证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稳定性。人员的频繁更换或流动将会大大增加软件出错误的机会。至少要保证软件项目每一期工程或软件生命期每一阶段中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同时注意发挥每个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费控制要编制详细的经费预算。并在各阶段进行经费的核算。在经费上失去控制,软件项目就没有经济保证。质量控制与各阶段的复审在意义和作用上是一致的,在此不再叙述。 5.文档资料。开发过程的各种活动后都要反映在文档资料上。每一个阶段的文档资料是以后各阶段工作的基础,又是对前面各阶段工作的复审。软件工程管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文档资料管理来实现的。因此,要把开发过程中的初步设计、中间过程、最后结果等建立成一套完整的文档资料。文档标准化是文档管理的重要方面。 三、结束语 在当今的软件工程时代,每个项目涉及众多的人力和物力,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在实际工作中,不管是否正式提出管理问题。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只不过是管理的好坏程度不同而已。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增大.开发人员也随着增多,开发时间也相应持续增长。而对于规模大、人员多、开发时间长的软件项目,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和力求在确定的时间和预算范围内有效地、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按计划完成预定的软件项目。 管理工程论文: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管理工作的做法与思考 原文作者:佚名 2012年,湖北省农业厅坚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农业和农村人才、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全省农业科教系统以阳光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培训为抓手,依托各行业、各部门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培养扎根乡野的“田秀才、土专家”,为全省粮食“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一、2012年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1. 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为实施好阳光工程项目,湖北省农业厅将阳光工程与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有机结合,成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农业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实施工作;召开了阳光工程工作部署会议,省、市、县三级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经管等各行业负责人参加会议,强化各行业、各级一把手责任。确保培训服务于各行业的中心工作、服务于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 严格资质认定,创建示范基地。经各培训机构申报、县市阳光工程领导小组审定、省农业厅复核备案,确定290个培训机构为2012年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其中,农广校85个,约占基地总数的三分之一,农机校61个,龙头企业29个,农民合作社30个,农业系统推广机构50个,外系统培训机构35个。为提高基地的阳光工程实施能力,省农业厅制定了《湖北省阳光工程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创建试点工作方案》,以实现“八化”为目标,即办学队伍达标化、工作进展有序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培训模式特色化、台账登记诚信化、资金使用合法化、档案管理科学化、宣传工作常态化,组织巴东、宜都、枣阳等8个县市开展示范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在全省树立一批优秀基地典型。 3. 规范教学管理,确保培训质效。一是强化基地负责人责任意识。采取业务培训和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290名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的负责人进行了强化培训,出台省级阳光工程资金使用范围指导意见,有效提升基地负责人的法纪观念、业务水平和惠农政策执行力,规范资金用途。二是加强班级管理。严格遵守开班申请、“第一堂课”等制度,选好班主任、班委会,加强班级日常管理和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保证培训工作顺畅有序。三是加强师资管理。严把教师选聘关,建立首席讲师制度,研究制订《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首席讲师管理办法》。四是加强教材建设。省级组织编写了17本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教材、6本农民创业培训教材,供各培训基地选用。鼓励各项目县组编适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确保参训学员人手一套。五是创新方式方法。在培训过程中,各地探索了“进村办班、入户指导”,“划片招生、集中培训”,“结合农事、分段教学”,“农民‘点单’、按需培训”,“冬春办点、提质增收”等培训模式。 4. 创新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培训实效。省农业厅制定了《湖北省农业厅阳光工程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对项目县市、培训基地实行量化考核,实行县市自查、市州核查、省级抽查、第三方考评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以“过程管理为手段、结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一是实行量化考核。对项目过程、结果以及成效的关键性指标全部量化赋值,设立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同时设立“违纪违规”一票否决事项。核心理念是通过考核工作引导各地从“完成培训人数”到“完成好培训任务、发挥好资金的人才培养效用”转变,涉及到培训如何与主导产业结合、人才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指标体系。二是引入第三方评价。这是该项目评估最大亮点,分值很高,占30%,是影响排序的最大因子。对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情况委托第三方进行电话抽查,学员培训时间、对象、内容、职业培训、创业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各抽查5%,专项技术培训班次抽查20%。三是组织各行业开展省级核查。2012年省级抽调畜牧、水产、农机、农广校、科技发展中心等各单位负责人,分别带队组成7个检查组,对76个项目县开展大面积核查,从反馈的信息看,各县市在阳光工程实施中做到了服务产业、服务行业的需要,兼顾了行业发展需求,得到各方高度评价。四是合理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将项目绩效考核评估结果在全省通报,与2013年项目安排挂钩。对评为优秀排名前十位的县市农业局予以表彰,通报给相关市、县政府。对排名靠后的5个县市,责令提出整改报告,并暂停一年安排国家项目资金,对考评排名最后的一个县市实现末位淘汰,不予安排项目。通过绩效评估工作,打破干好与干不好一个样,干与不干照样分项目的格局,形成良性竞争局面,不仅有依据把钱分好,而且有理由激励县市把项目做好,最大程度发挥资金效益。 5. 加大媒体宣传,强化社会监督。为更好地发挥媒体第三方监督的作用,促进各项目县更好地实施项目,农业厅要求每个县市每月不得少于两篇材料在媒体上宣传,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2012年,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宣传了湖北省阳光工程的培训项目。其中,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先后报道湖北省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典型7次,农民日报专栏报道湖北省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次。此外,省级主流媒体,如湖北省电视台、《湖北日报》、《农村新报》,多次冬春大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信息,跟踪项目实施成效,社会反响强烈。同时各地也借助电台、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加大阳光工程宣传报道。媒体的介入,营造了领导重视、政府支持、社会关注、农民满意的良好社会氛围,出现跨区报名、慕名前往培训的火热场景。如2012年张桃林副部长视察湖北省东西湖农广校时,适逢他们举办创业培训班,有来自重庆、湖南学员和来自全省其他市州的学员,纷纷向张桃林谈学习的体会。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湖北省农业厅在阳光工程项目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反观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还有许多问题没有破解,就阳光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还有三个不适应。 [论文网] 1. 阳光工程的覆盖面窄与农民素质提升需求不相适应。湖北省每年接受阳光工程培训人数不足农业劳动力的2%,加上农业部今年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要求,阳光工程目前的培训层次有限,还难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和农民素质提升的多样化需求。 2. 项目实施要求高与管理人员素质不相适应。从近年国家阳光工程项目指导意见要求看,阳光工程服务行业层次更多,覆盖面更广,目标更加量化。一方面阳光工程培训和行业结合更加密切,非常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项目实施的难度,特别是近期国家审计署对阳光工程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这些新变化,不仅要求从事科教工作的同志,既要有很强的调研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综合协调能力、项目监管和项目执行能力,还要有计算机数据分析能力、应急事件处理能力等。而目前许多地方科教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少数地方还存在管培不分问题,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升。 3. 农业教育培训体系薄弱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不相适应。农民职业教育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工作,多年来缺少专项资金支持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师资队伍素质不高、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研究不够、培训基础条件差等都不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 三、对策与措施 1. 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协同推进阳光工程实施。组织种植业、畜牧、水产、农机、能源、经管等行业开展摸底调研,深入了解各行业需培训对象的数量、分布情况,确保在底数明、数量清的基础上制定阳光工程实施方案,充分依靠各行业,协同部署、协同检查、协同推进阳光工程实施。 2. 强化管理人员培训,提高项目监管能力。一个岗位就是一份责任,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和认识不到位,都可能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省农业厅将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人员素质培训,强化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担当意识,提高业务能力,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3. 加强培训条件能力建设,提高培训服务水平。省农业厅将积极争取财政和社会资源,着力加强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师资培养,规范、健全农民教学课程系统,努力建立适应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培训体系。 管理工程论文:关于强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项目管理概念,探讨了强化管理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强化措施;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建筑工程项目数量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管理层面涉及到工程管理体制的完善、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方法的变革等方面,再有地区性差异和投资多元化等缘故所导致的各种管理模式共存和并行的局面,均使现代管理概念的项目管理机制的建立完善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需要与时俱进,由此可见,探讨如何强化项目管理工作的问题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当前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存在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1.1 缺乏较新的项目管理概念。在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企业在找寻机遇的同时也必面临着越来越强的竞争挑战,由此会让一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企业还抱着重技术、轻管理的传统运行方式,企业中的资金配置不平衡,在技术研发和技术人员聘用上花费了大量资金,但是对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素质提高却难予重视,不免内部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这样的管理理念极大地限制了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 1.2 缺乏完善的项目管理体制。要想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按时保质的完成,项目管理体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当及时意识到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同时设立一次性的项目经理部为项目的高效运作发挥作用。但在一些企业中,企业管理仍继承了许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以行政手段和硬性指令代替科学的管理方法,违背了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无法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导致资产利用率降低,成本急剧上升。 1.3 缺乏清晰的项目管理内涵。不少企业仍然缺乏对项目管理基本内涵的学习和了解,认识观念模糊,造成项目管理机构不规范、固化等现象;有些企业在招标时拿建造师资质证去投标,可中标后却由别的甚至连执业资质证都没有的人去干,项目经理只挂名不出征;很多企业在项目经理责任、权利方面还比较明确,可在项目经理的利益方面干好干坏一个样,责权利的不清严重阻碍和挫伤了项目经理的工作积极性;当前“项目管理就是个人承包”的误区还没有彻底消除,“以包代管” 、“挂靠单干” 的现象仍然存在,两层关系不清造成越权争利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项目管理的推行成效。 1.4 缺乏正确的项目管理方法。在项目管理中,对项目不能完全根据其特点编制具体的施工组织设计,只是套用以往相关的经验进行修编,与施工实际的欠相吻合必然给施工带来麻烦。同时,对进度计划的制定多为沿袭古老的横道图编制,而很少采用先进网络计划技术;对结算款的处理为避免与业主的矛盾,通常不能及时结算;对工程控制的日常控制和前期控制,往往缺乏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正确方法的实践等。这些欠合理方面的存在,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1.5 缺乏经营管理的稳定性。由于建筑产品和施工生产的特殊性,建筑企业在管理上的特点与其它企业相比有较大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标方式的竞争性。根据我国建筑法的规定,建筑施工企业一般都是通过投标竞争的方式来承揽业务。中标后再通过签订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来确定彼此的经济与法律关系,但由于进入壁垒低、企业众多,竞争非常激烈,大多数企业只能依靠低价 标方式来取得业务。 (2)经营业务的不稳定性。采用竞标方式承揽业务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企业经营生产业务量的不稳定性,从某一个具体项目看,企业能否中标,一方面与企业的业绩、技术、管理、资金等综合实力密切相关,也与投标策略、信息掌握有很大的关系,具体项目的中标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3)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在作业环境方面,建筑施工大多为露天作业,受天气、气候、地质、水文的影响较大,作业条件较差;在管理环境方面,不同的投资主体、多变的项目管理模式、不同地方的政策,都使得管理环境复杂多变。 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概念界定 2.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应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飞跃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新的科学领域和先进管理模式,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是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某项复杂的一次性生产或工程项目形成全过程的管理。因为工程项目管理不仅要求“知”,而且要重视“行”,强调实践的验证,所以项目管理必然离不开人,离不开组织者和领导者,离不开方法和手段。作为对某一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必须有一个责任主体,就是项目经理;必须有一个管理模式,就是项目管理;必须有一个管理载体,就是项目经理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产生和提出,是基于学习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和国际项目管理方法的引进这一背景,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推行,使建筑施工企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生产能力提高了几倍甚至几十倍。借鉴和推广这一管理模式,对于工程项目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是管理科学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所谓工程项目管理,就是为了使工程项目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预期的各种目标,而对项目所进行的全过程的所有诸如决策与计划、组织与指挥、控制与协调等一系列工作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采购管理等九个方面。 2.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也可以说是基本原理,就是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因为项目本身就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目标和过程是项目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1)目标管理。首先设立项目总目标,采用分解结构方法,将总目标层层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和可执行目标,并将它们落实到项目实施周期的各个阶段和各个责任人,并建立由上而下、由整体到局部的目标控制系统,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对于一个项目,通常是根据工作范围、进度、质量、成本要求确定项目目标,因为所有的业主都要求按期完成实施的内容,并不超出预算费用,达到委托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 (2)过程管理。项目管理是一个整体化的动态过程,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造成某种结果的一系列行动。对于项目,有五个基本管理过程——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上述管理的过程在项目管理的所有层次上都发生。 3. 强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3.1 明确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特殊性,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应概括为“四控制、三管理、一协调”( “四控制”即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控制;“三管理” 即现场、信息、合同管理;“一协调” 即组织协调)。项目目标控制要以执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度等作为灵魂,以组织协调为动力,以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为手段,以现场管理为保证。 3.2 规范项目经理的定位与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经理,是负责对建筑工程项目经营管理的人,对项目客体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组织管理活动。 3.2.1 明确项目经理的地位。项目经理应是企业内的一种岗位职务,是由企业法定代表人聘用或任命的在项目上的一次性授权管理者和责任主体。 3.2.2 对项目经理的管理 。对项目经理管理必须实行两个制度:(1)必须是具有相应资质证并经过注册的人员,方可以项目经理的名义从业。对这项制度,实际上也是对企业进入市场在资质人格化上提出的具体要求。(2)必须实行项目经理执业资格证书与企业资质证书配套使用制度,将两个证书配套使用。在 市场竞争中,如果只有企业资质的一般条件,而没有项目经理从业资格这个必要条件相呼应,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受到局限,对项目经理的管理就会失去约束,就不能有效遏制市场的恶性竞争,不能有利于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3.2.3 对项目经理的要求。(1)对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根据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授权范围、时间和内容进行管理;负责从开工准备到全面竣工验收阶段的项目管理 。(2)项目经理只宜承担一个项目的管理。(3)项目经理必须取得相应等级的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4)项目经理应接受企业法定代表人的领导,接受企业管理层、建设单位和管理部门的检查与监督。 3.3 实行项目经理部的组建原则。在推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中,有必要明确一下项目经理部的组建原则和管理形式。项目经理部的组建原则应是:“精干、高效、优化组合、动态管理”的原则。按照这个原则,项目经理部的组建形式应为:实行以矩阵制管理(或事业部制管理)为主的组织结构形式,并坚持“三个一次性”的科学定位。 (1)实行矩阵制(或事业部制)管理为主的组织结构形式。项目经理部的组织形式应按照项目的所在地域、规模、复杂程度组建,项目所在地与单位总部在同一区域内的应实行矩阵制管理。矩阵式管理是指项目管理与企业专业职能部门管理成矩阵关系。项目经理根据项目的需要设置项目经理部业务岗位,其成员由项目经理提名,由专业职能部门委派。项目远距单位总部的可实行事业部制管理,公司可授予项目经理较大的人、财、物及经营管理权限。 (2)坚持“三个一次性”的科学定位。所谓“三个一次性”,即:项目经理部是一次性的施工生产临时组织机构;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管理中心;项目经理是企业法人的一次性的授权管理者。项目经理部应是有弹性的、可变的、动态的,其人员随项目管理的需要而有序的流动。一个项目经理部只能承担一个项目,项目完工后项目经理部必须解体。 3.4 建立有效运转的项目经理部。 建立能够有效运转的建筑工程项目经理部应做到以下四点: 3.4.1 按合理步骤设立。第一步是确定项目经理部的管理任务和组织形式;第二步是确定项目经理部的工作岗位;第三步是确定人员、职责、权限;第四步是对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确定的目标进行分解;第五步是制定规章制度和目标考核奖惩制度。 3.4.2 合理配置人员。项目经理部人员的设置应紧紧围绕项目管理内容的需要,也就是“四控制、三管理、一协调”和有关管理规定的需要,贯彻精干高效的原则。对项目管理工作究竟需要多少人,这就应由项目经理根据项目的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来决定。 3.4.3 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项目经理部必须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当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能满足项目经理部的需要时,项目经理可以自行制定项目管理制度,但是应报企业批准。 3.4.4 适时解体。项目完成后,应当将项目经理部解体。项目经理部解体的理由有四点:(1)有利于建立适应一次性项目管理需要的组织机构;(2)有利于建立弹性的组织机构,以适时地进行调整;(3)有利于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审计、总结、清算和清理;(4)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管理层的两层分离和两层结合,既强化企业管理层,又强化项目管理层。实行项目部解体,是在组织体制改革中改变传统组织习惯的一项艰巨任务。 4. 总论 总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无论是面对建筑市场相对繁荣的今天还是即将萎缩的明天,都有必要顺应潮流、未雨绸缪,以先进的理念引导企业的改革和创新,确保项目管理健康发展。本文利用动态工程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在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上提出改进和创新对策,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人事管理论文:对信息业人事管理定位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须定位成一种战略型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之一,是保证企业既定战略目标的完成,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这唯可将人力资源管理定位成一种战略型管理。那么,人力资源管理应成为一种什么样的战略型管理呢?一方面,它必须根据环境变化和自身情况而提供一种前瞻性、动态的人力资源分析与预测,研究“气候变化”到来前后的各种可能、机会和风险,制定、调整环境突变后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它必须为企业制定目标和战略决策提供全方位的、深入调研的信息,使企业成功地实施战略,达到目标。当然,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应该是一种从属公司目标战略的辅助性战略,但它不是被动地服从公司目标战略,而是围绕公司目标战略而制定,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行业建设、客户、友商等变化,并进行预测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同时,根据公司的既定战略目标,努力推动、牵引,并为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要做好这种战略管理,需要:1、收集信息、进行行业预测分析在公司战略目标制定后,需要搜集、跟踪国}化、市场变化、友商情况变化等方面的信息,并进仃仃业走势预测、研究,分析“变化”到来时可能引起的种种状况,从而对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前瞻性的预测。2、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人力资源须对环球信息行业市场走势、建设走向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客户需求、产品有深入的了解、分析,一旦获得有关外部机遇和危机方面的情报,就得调整计划,快速反应,制定相应对策。当“巴西的蝴蝶拍打翅膀”时,人力资源部门要联想到可能“会引发德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并根据蝴蝶效应,预测到整个IT行业冬天将要来临早早准备御寒的棉衣,有相应的应变措施,不会因此而乱了阵脚。3、研究客户需求,把握机会的能力除了研究环境变化而引起的行业新走向外,人力资源部还需与业务部门一起对客户需求有深入的了解,要关注客户现在的需求,分析客户未来、潜在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的行业环境中,抓住客户需求变化的机会点,组织人力,迅速抢占机会窗。4、规避风险的能力建立人力资源预警措施。通过信息收集、分析,研究、发现风险出现的苗头,判断风险的种类,找出问题根源,过而拿出解决办法规避风险,避免损失. 二、人力资源管理须定位成一种研发型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之二,是研究如何激励、激活人才,提高人均效益,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及其增值。人力资源催理这种研发不同于学术研究,它更注重与企业实际现状鲜合,并用以指导企业自身实践。A、招聘进度的分段式控制与信息的收集:在拟定一泞招人计划时,也要拟定一个阶段进度表,可与各部门联系,当市场销售出现转机,客户战略改变,经营环境变化,友商进攻等情况下,人力资源部可根据市场行情变化立即采取措施,并作出相应调整。B、临时工的招聘不仅限于工人、文员等操作层,还可招聘高级人才。现在很多高级人才的就业观念已转变,愿意当“临时工”,这些人有经验,上手快,效率高,可做到“小投入、大回报”,这既解决了业务繁忙时的人力缺乏困扰,又节省了资金、物力,如果人才的能力强,还可留下。招聘高级人才临时工,国外许多大企业都这样做,在运作大项目时,临时招聘一些人,项目结束后,就解聘。在人力市场供大于求的今天,只要疏通好招聘渠道,相信就能招到合适人才。C、挖掘蓄水池,建立人才档案并跟踪管理。忽略人才储备在“盛夏”到来时会失去市场机会,延误作战时机,影响市场份额:储备量过大会造成成本增加,影响公司资金周转,降低公司利润。因此,人力资源部要对外部人才建立蓄水池,对池水渠道疏通管理,控制水的流量与流速,在机会出现时,立即调出水池中的人才储备。对蓄水池里的人才要建立档案,跟踪管理,与他们保持联络,控制其变动幅度,超出一定范围内的波动,就应立即进行针对性处理,查明原因,拿出解决方案。D、建立商等分销渠道。这既可避免“寒冬盛夏”突然降临人力资源或缺或剩的状况发生,也可通过商自己特有的分销渠道疏通市场的湖泊支流。在目前市场份额有限的情况下,奶酪无论大小都要抢,不能放弃小产品和新产品,新增长点在配置上不能全交给商,这样容易失去一多项目少的情况下,也不能全部撒手,因商在给你产品的同时,也可能在给友商产品.人少项目多时,可放手,人多项目少时,放手就等于放弃这块市场.若商无作战经验,对公司不忠诚,本身资源有限,投入不够,服务不到位,造成客户反感,等于是丢失这块市场。所以,企业应加强商管理,将商扶上马,送一程,帮助他们配置资源,培养他们的单兵作战能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要成为一种技术支持型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之三,就是指导、协调、推动各层管理者去承担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责任,向业务部门和员工提供一种技术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也应该是各业务部门经理工作的一部分,在信息行业,许多部门经理是由业务人员提拔的,对于人力资源工作没经验,因此,人力资源部应给他们以培训指导,技术支持;部门经理也应主动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共同完成管理目标,而不是仅在需要用人时,才想到人力资源部门。但这种“支持”应有别于传统的具体事务,它是通过建立求助工作系统,为部门和员工完成个人与组织发展目标提供“支持”。如:部门如何进行跨部门运作,如何进行职位评估和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要配合部门的发展,为部门组织变革、创新机制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 人事管理论文: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摘要:21世纪的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最关键的资源,如何尽快发挥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我国面临的最严峻、最重大的课题。本文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内涵出发,对异同之处作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做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见。 关键词: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 一、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传统人事管理是指对人事关系的管理,一般是指人事部门作为组织内的职能部门所从事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它是在一定管理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和相关的事为对象,运用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的某种状态,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系列管理行为的总和。广义的人事管理是指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一切组织机构(即单位、部门、团体等)对组织内人群的管理。人事管理过程包括“进、管、出”三个环节。人的调进调出被认为是传统人事管理的中心内容。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完成组织管理工作和总体目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和绩效,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倒,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各种组织管理政策、实践及制度安排。目的就是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组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其基本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教育和培训、考核和激励、工资福利、劳动保险和劳动保护、职位分类、定编定员、企业文化与团队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评估与生产力改进等。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深入全面的新型管理形式。 二、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1.相同之处 严格来讲,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在新形势下对传统人事管理的发展和完善,因此,两者有一些共同之处。 (1)管理目的有相同性 尽管两者管理方式和具体内容不同,但都以完善单位管理和保证单位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力求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人”这一能动资源,实现人、财、物的最佳配合,提高效率,使员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单位、社会创造最大的财富。 (2)管理任务有相同性 人员的招聘录用、培训考勤、职务升降、考核奖惩、绩效管理、工资福利、档案管理、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等等,既是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任务,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3)管理对象有相同性 笼统地说管理对象都是人,都是处理单位中“人与人”及“人与事”的关系,按需设岗,对人员进行合理配置,恰当地协调、解决“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冲突,以达到企业所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2.区别 虽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渊源上有一定的联系,但毕竟两者的发展环境不同,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也不同。而认识这些区别之处,对完善我们的管理是大有益处的,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管理观念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把人当作一种“工具”,将员工视为成本负担,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把花费在员工身上的成本和费用简单的等同于费用,并最大程度地加以控制和降低,如减少各种培训开发投资。同时以“事”为中心开展工作,只见事不见人;只见某一方面,而不见事与人的整体性、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的、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其管理的目的和形式就是“控制人”。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人为资源,将员工看成有价值的,注重开发和产出。这种管理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同物质资本、货币资本一样共同创造企业财富。所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充分肯定和认同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其管理重在人与事的系统优化。 (2)管理模式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管理,多为“被动反应型”的操作式管理,企业任何制度上的变革都是由企业CEO或高层主管提出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根据上级的指示做被动的调整。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多为“主动开发型”的战略型、策略式管理,重视对人的能力、创造力和智慧潜力的开发和发挥,要求企业必须在快速变动的环境下,主动发现问题所在,懂得利用信息技术去寻找对策,提出创新的构思。 (3)管理内容丰富程度和管理重心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内容简单,主要是对员工“进、管、出”的管理过程。“进”是指员工的招聘、录用;“管”是指员工的考核、奖惩、职务的升降、工资福利待遇、档案管理等;“出”即办理员工离开的各种手续等等。因为 以“事”为中心,所以不承认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认为人是机器的附属物,组织在进行工作安排时主要考虑组织自身的需要,很少考虑员工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极大地影响了组织效益的增长和员工积极性的发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涵盖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内容,而且管理内容更加丰富,工作范围拓宽了。因为强调以“人”为本,所以在考虑组织工作的同时,充分考虑员工个人特点、兴趣、特长、性格、技能和发展要求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有效地激发了员工工作热情,使组织和员工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 (4)管理地位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功能性部门,管理活动处于执行层、操作层,往往无需特殊专长、不需要有专业知识、不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着重展现各种功能及执行效率,单纯处理文书、事务性工作的人事行政、执行已制定的政策、活动、薪资管理及维持员工关系和谐的管理角色。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入决策层、运作层,是具有战略和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除承担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业务外,还扮演各部门的战略性伙伴角色,主要承担策略及执行前瞻性的人力资源规划等任务。 (5)管理对创新的重视不同 员工的知识优势形成后,要想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根据具体发展形势,不断创新管理。创新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创新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特长,获取尽可能多的创新产品。传统的人事管理,有的直接组织员工开展科研,有的制订科研奖励条例鼓励创新,这些虽然也属于创新管理,但是不够系统全面,没有根据员工的特长去组织个人的创新活动,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创新管理,根据员工特长去规划、组织知识资源开发、重组及学术研究等,并注意事后效果的调查,及时发现与处理有关问题,不断改进完善创新体制,保证创新活动有序、快速、高效地开展下去。 从以上的区别分析来看,传统的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存在很大不同的,要想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转变观念,采取必要的措施,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构建 任何一种体制不管如何适合主流趋势,要想发挥最大的效用,必须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规划。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构建也是如此,但大概来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管理层必须清楚地认识和理解传统的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树立人力“资本”观念,提高对员工的重视程度。 第二,制定有利于企业战略发展和员工自我实现的人力资源规划,并对此计划进行监督和评价,确保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第三,建立培训计划与人才使用相结合的人才开发利用机制,注重教育与培训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第四,建立科学评价和分配制度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五,建立企业和劳动权益有保障的契约机制,健全劳动合同制度等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人事管理论文:国有企业由传统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环境的主要特征。从理论上分析,当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成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特征时,企业的战略管理的显着变化之一就从关注企业绩效的环境决定因素转为强调企业的内部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普遍认为,要搞好一个企业需要四大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由于人力资源的价值创值过程具有路径依赖和因果关系模糊的特征,其细微之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将是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源,将是企业绩效的最终决定因素。从现实来说,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正在迅速增长。这些企业为了有效地开展经营活动,越来越多地实施了员工的本土化策略,这在无形之中与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展开了人才竞争的较量,国企业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将会在人才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不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其后果将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性化管理,它反映了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从以工作为导向转变成以员工为导向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人事管理是致力于建立一种对员工进行规范与监管的机制,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低成本地有效运行的一种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员工当作一种资本,将员工视为能创造价值的最重要的企业资源,致力于建立一种能把人的问题与企业经营问题综合考虑的机制。现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活动、管理重心等方面有诸多的不同,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就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中心;传统的人事管理把人当作成本,把人当作工具,不尊重人的价值,不尊重人性,缺乏明确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当作资源,当作具有增值潜力的资本,以“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为前提,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与管理,追求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一种被动反应型的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主动开发型的管理,基于员工的工作绩效是能力与激励水平的函数,而员工的能力是一个相对常量,员工的工作绩效决定于被激励的水平,所以激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目前,许多国有企业已将原来的人事处、人事科更名为人力资源部,其中部分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价值,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是形式上的改动,换汤不换药,与原来无实质性的差异。用为国有企业改改革,怎么实现好从人事管事到人力资源管理,及时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为企业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保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按知识经济和科学规律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新经济时代,知识、信息科技的创造者及生产者——人才成为了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经济的竞争转向了人才的竞争,顺应这一竞争趋势,国有企业必须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1.按知识经济要求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应着眼于智能型人才的开发。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经济活动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信息、知识、科技、创造力,而这些资源的生产者只能是智能型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成败有赖于掌握高深专门知识,又能利用资讯科技,获得宝贵前沿信息作决策依据者的努力。顺应这种趋势,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要着眼于智能型人才的开发,着重培养员工思维方式的再造和创造性才能;着眼于员工整体、系统、权变思维方式的训练,培养员工的洞察力、创造力、判断力,形成员工的“整合式创新才能”。从而使员工能够运用资讯科技、信息、知识对国有企业面临的复杂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创造性地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动态性复杂问题”。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应着眼于员工健康人格的培养,包括持久的工作热情、坚韧不拔的意志、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人际协调沟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等等。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对各种信息的接受程度。因此,培养员工的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尤其显得必要。另外国有企业流程再造,更需要人际协调和合作,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和协调的技能以及团队精神。 2.按科学规律要求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依据企业发展战略、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规律制订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动态策略和政策。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做到未雨绸缪,使人才供给紧跟企业发展步伐。同时,要依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需求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并制订相应的策略。在产业发展初期,应重视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广告促销、熟练技工等优秀人才的培养,并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在产业成长期,随着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要特别重视质量管理、信息情报、产品差别化设计、营销工程策划、外贸人才的选拔、培养、开发,并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适应大规模的生产要求,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产业成熟期,应重视制订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在产业衰退期,为稳定员工队伍,企业要根据转移战略有针对性地培训过剩人才、更新知识,以适应未来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按市场经济规律交易原则制订国有企业分配制度 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交易原则,制订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要重点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收入分配与国有企业竞争力、员工个人竞争力密切挂钩;一个是按质论价,对员工的人力资本科学公正赋值。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对经济活动中的一切资源投入都要进行计量和货币反映,人力资源也不例外。必须对提供人力资源的劳动力赋值论价。要根据人才的综合素质、智能高低、创造力强弱确定人才的货币反映,并注意与人才市场竞争中人才等级的平均薪资水平保持相对平衡。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吸引并留住一流人才。 三、建立有效地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多数国有企业经营者对现有激励方式的有效性评价很低,对国有企业未来预期差、不愿意承担风险 和采取长期化行为,同时国有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针对上述问题,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实行激励性的年薪制度。二是逐渐引入股票期权、高额退休金等长期性的激励项目,促进经理人员长期化的行为。三是通过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构造股权多元化的现代公司制国有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高层经营人员的监督。四是设计科学的审核程序,依靠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对国有企业审核,确保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的真实性和以业绩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性。五是尝试经营者经营责任终身追偿制度和任命国有企业经营者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国有企业经营者长期化行为,增强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风险意识。 四、建立符合国有企业实际企业文化 所谓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纵观世界成功的企业,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等,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即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优质的产品、精明的服务往往产生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着名企业家张瑞敏在’99《财富》论坛前夕对媒体记者分析海尔经验时就说:“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 目前,多数国有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很肤浅,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由传统的口号式宣传演变而来的文化氛围反而显得僵化、保守、流于形式。从员工的角度来看,也就没有提高自身的外部推动力,员工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更多的是受社会的影响及员工之间的潜移默化,良莠不齐,致使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凝聚力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力功能未能很好地挖掘出来 人事管理论文:信息科技在人事管理部门的应用 信息时代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企业运作的影响之大,可与18世纪工业革命相媲美。当我们提及信息科技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时,会自然联想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HRIS)。它应包括信息处理、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其中信息处理为最低要求,而决策支持系统则处理最复杂的决策问题,并要求使用者具有相当的水平。 ——信息处理系统使人事部门的员工从重复繁琐、机械单调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它最适用于帮助人事管理人员从大量的信息数据中找出所要求的答案。这类工作在以前要耗费几天的时间,现在只要坐在终端前,通过键盘告诉系统你的要求,半分钟左右便可得到答案。由于所有的信息数据全部存储在电脑的磁盘中,文件柜、文件夹及各种规格的纸张文件的存储、整理和装订工作便可以全部省掉,降低了行政开销。员工的信息数据库可以改进人事部门的工作,使处理数据及提交的报告快而准确。 电子邮件和文字处理等软件也使人事部门在日常处理事务上的效率提高了。信息处理是信息科技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最基本的应用,它解放了人事部门的生产力,使他们得以从事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工作,而且减少了开支,用少数的人员得到较以前更高的产出。 ——专家系统(ExpertSystem)是用来回答问题的应用软件包,它使得应用该软件包的用户觉得如同有很多专家坐在面前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当然很多问题不只一个答案,专家系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数据和专业知识给你提供几个可行的方案。 这类系统目前在员工训练和自修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提供了一个互动式的学习环境,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制定训练内容。对于某些问题,受训者可反复提问而不会感到“脸红”,“老师”也不会因为学生问了某些傻乎乎的问题而不耐烦。这类专家系统使得培训变得灵活,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若把该系统用于回答电话咨询,可省去人事管理人员在回答员工常见问题方面所耗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专家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最优选择和决定,如在招募中的应用,系统根据求职者的经验、技能、教育水平、兴趣、年龄等数据和空缺职位的需求做比较,然后列出那些资格与公司的需求最接近的应征者作为进一步面谈的对象。这使得录取的决定更加科学化,因为它排除了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而且它代表着“专家”的意见和支持。如果需要,它还可以显示出作出决定的具体理由,即它是基于哪些数据做出决定的。 人事部门可利用专家系统将某些传统的人事部门的责任授权给其他职能部门,同时也增加了工作考核的透明度。其他部门也可以了解人事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他们也更愿意提出改进工作文秘站:的建议以得到“顾客”更高的满意度。这些建议反过来回馈给专家系统,使系统工作做得更好。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ortSystem,也称D)可帮助人们对那些规律经常改变或没有什么规律可寻、并且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结果的项目做出决策时起辅助和支持的作用。使用适当的话,它可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例如,为了保持销售的最佳状态,行销队伍和培训工作应维持在怎样的水准才算合适,这是现代人事部门经理们所面对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将各种信息数据集中起来进行分析,并可按要求形成各式图形和报表。上文提到,决策支持系统是信息科技在人事部门管理中最高水平的应用。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这个系统,掌握必要的技能是重要的前提。 人事部门为实现有创意的目标,就要吸收那些有创意性并具有信息科技知识的人才,并给予他们研究的时间和在鼓励他们承担风险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让他们尝试,要看得起勇于面对失败的“将军”,让他们保持锐气,因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能力是有效使用决策系统的关键。 借助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提高组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决策的时间,并提高可靠性。它甚至可协助经理人员制定企业的远景意图。反过来它对使用者又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它需要使用者具备信息科技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钻研精神。一旦使用者具备这些条件,能够正确地应用决策支持系统,它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是无法估量的。 人事管理论文:高校人事管理中人职匹配的现状和重构对策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高校教育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为了促使高校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好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高校人事管理相对于其他方面的管理而言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如:主要对象为高校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主要目的是合理利用高校各种资源,确保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注重调动高校内部人员的积极性,保证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工作有序进行。而"人职匹配"是高校人事管理的重要准则,指的是高校岗位与教职工群体之间的能级匹配,实现高校人事管理效应的最优化,其内涵主要是指职责、工作付出与薪酬的匹配;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匹配等。本文就高校人事管理中人职匹配的现状,探讨人事配置方面的不足与对策。 一、"人职匹配"的基本理论 "人职匹配"理论最早由美国帕森斯教授提出,该理论以差异心理学和个性心理学为基础。"人职匹配"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职业相匹配。每个个体在能力、兴趣爱好、价值观与人生观等方面都有其特性,而且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特性的人员[1]。"人职匹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一个人自身的能力完全能胜任该职位的要求,即所谓的人得其职;二是指职位所要求的个人能力、性格、学识、经验、技能等这个人都符合条件,即所谓的职得其人。"人职匹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求职人员心理及生理特点的有效评价。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求职人员的信息,包括能力、家庭、身体与心理状况、学历、工作经历等,并以此进行评价。 (2)提供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如职业性质、求职的最低条件、工作环境、薪酬制度等。 (3)"人职匹配"。指导者在掌握求职人员特点及职业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帮助求职人员选择适合其个人特点的职业,并能在该职业岗位上取得较好的发展[2]。 二、高校人事管理中人职匹配的现状剖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矛头已指向高校,但高校"人职匹配"现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高校教师兼职管理者的素质与职业素养间存在差距、教师全面发展的要求与"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相悖、个人灵活的服务意识与岗位刚性制度间的矛盾等。下面,笔者重点剖析一下高校人事管理中"人职匹配"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师兼职管理者不具备管理职位的素养 高校管理者是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为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以及教学质量提供支撑。高校教师属于高层次人才,教师兼职管理者在师资管理队伍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 然而部分教师兼职管理者并不完全具备管理职位的素养。首先"近亲提升"与"关系户"的现象未能杜绝;管理结构方面存在缺陷[3]。其次,高校本身也未对管理职位上的素质要求给出明确规定,聘用程序没有完全公开公平化,专家对于聘用人员的评价机制存在不健全的地方。另外,有些高校没有充分考虑教师兼职管理者的发展规划,未将工作实绩与薪酬充分挂钩,直接导致教师兼职管理者进入管理岗位后,不能完全胜任,管理工作运行不到位。 (二)教师的全面发展与职位任职要求相悖 对于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而言,如何平衡好教师全面发展与职位任职要求间的关系是关键所在。任何一个职位都有其特定的任职资格要求,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对于高校人事管理者,尤其是教师兼职管理者而言,职位资格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学业务水平精湛、科研能力显着、综合管理能力突出。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教师全面发展与职位任职要求间出现了一些冲突现象。 其一,教师整体素质存在不足。近几年,社会对于人才的整体要求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再加上社会文化思想复杂性潮流的冲击,高校教师在教学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未能与时俱进,从而导致在学生专业要求、课程设置、管理结构等方面涌现出诸多不合理的问题[4]。 其二,职位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有些高校职位设置要求不明确,专业从事教学且并不具备管理能力的教师也加入到高校人事管理队伍中。虽然多数高校已经明确以"学科建设的发展"作为学校的主要发展方向,但人事管理水平也是高校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部分,职位体制的有效改革应冲破顽固性倾向,充分体现出教学、科研与管理的有效协同。 人事管理论文:浅论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人事管理;人事制度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在组织中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也随即显得极其重要起来。我国组织先前大都是运用人事管理制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这种人事管理效率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做好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极其重要。文章主要讨论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及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组织人力资本的管理,其具体含义包括:根据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对员工的思想及其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励,从而对员工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运用及管理,以使组织达到对员工积极因素的充分调配和利用,从而取得最优的效益,并且使员工到全面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科学。我们应该从人力资源和人事管理的区别及转化入手深入探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职能都包括对员工的招聘、录用、考核和薪酬分配等相关内容,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人事管理还是有很多差别的,这些差别表现在两者的本质、管理重点、职责重心、出发点等等。 (一)本质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比传统人事管理更具有整体性、战略性和未来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把整个组织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当组织需要作出决策时,它可以给组织提供一个可以长远发展的建议。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它不能考虑到组织的整体性和战略性,人事管理部门不可能给整个组织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策略和建议,从而人事管理很少能涉及组织的高层战略决策。 (二)管理的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放在了注重员工的有效使用,在使用员工前要对员工进行很科学细致的检测,发挥员工的特长和优势,使员工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样既做到了组织可以最大化地利用人力资本为自己创造价值,员工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和才智,获得了自我实现感。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考虑到了组织和员工这两层因素,并且最大限度地使其二者产生共赢的效果。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忽略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能动性的特征,对员工的使用单一化、机械化,没有考虑到员工的独特性。传统人事管理的管理重点明显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的科学性和可利用。 (三)职责重心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重心是在考虑到整个组织的前提下,为组织的成员发展做出科学的决策。它致力于调整组织的所有部门的优势及人员安排,并且对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和分配,使各部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整个组织成为一个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实人力资源的职责重心是为组织出谋划策,为组织未来的长远发展配置人才;传统的人事管理是组织中职责范围比较具体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其职责重心是对组织各部门人员进行调配、考核、人事档案管理等制定,没有能动性地把整个组织看成一个整体,各部门员工之间没有更好地了解及融合,这样各部门就比较独立,不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四)出发点不同 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管理其最突出的原则是实行“人本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把组织的员工看成是“社会人”,真切的考虑到员工的需要,实行“人格化”管理,很关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在使用员工同时很注意员工自己的发展;而传统的人事管理把员工看成“经济人”,它站在组织的角度,单纯的追求组织绩效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员工个人的发展需求。 二、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一)从执行到战略的转变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立足在执行层面上的,它的工作重点是对员工的招聘选拔、分配岗位、工资福利发放、档案管理等事务性上的工作,这种人事管理只是执行其上级的命令,没有主动地从组织整体考虑的决策权;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整体性、战略性。它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而相应地制定人力资本战略,为组织战略与策略管理起决定性意义。现在的组织越来越感觉到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应该从战略层面上为组织尽力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执行层面上来为组织服务。 (二)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本看成是组织的第一资源,非常注重人力资本的开发,非常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员工的主动性。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往往只强调对人力资本的单向管理,忽视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具有可开发性,忽略了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从而忽略了对组织中员工能动性的开发。目前,很多组织对人力资本的继续教育看的越来越重,对其投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人力资本开发和培训的方式也有较大改进,培训内容越来越丰富。员工进行岗位轮换制、员工职业生涯的(转上页)(接下页)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新方法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三)从行政管理角色向咨询、服务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人事部门很大程度上属于行政管理部门。人事管理将员工视为其管理的对象,对员工进行单向的管理,其更偏重于对组织员工的监管和控制,存在着“官僚式”的构架。在这种人事管理模式下,人事部门被认为是不能为组织创造直接价值的成本部门。而在当前组织中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充当组织决策层,而且为其他部门提供内部服务、咨询,协调内部关系,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士气,成为劳资双方沟通的媒介。 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显著特点 (一)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加以开发,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考虑员工的个性、需求的差异,又考虑客观环境对员工的影响,用动态的观点开展工作,从而达到人力资本合理配置、员工与事的系统优化。 (二)动态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重视员工的开发使用,强调人员的整体开发。结合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情况,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不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岗位职务调整,充分发挥员工个人才能,从而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人事管理论文:关于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建设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法治 依法治国 人事制度 论文摘要:法治化是当今社会的普遍要求,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文章对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的内涵、实践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法治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要求,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出现的必然的一种社会状态。高校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独立管理组织,有其独立的法人主体地位,同样,作为高校人事管理的相对人—教职工,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独立主体之一。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越发达,管理双方的独立性就越强,因此,高校双方对法治的需求也必然越强。就我国而言,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随着高校各项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关系和经济关系随之发生了重大调整和变化,因此,迫切需要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转变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走法治化、规范化建设的道路。 一、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具体体现,它是指高校人事管理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在其精神指导下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以限制和正确运用人事管理权力,实现管理行为的规范,管理结果的有效。高校人事管理的法治建设,可以规范高校人事管理的行政行为,保持高校人事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人事管理进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治状态。 1.制度建设必须体现法的精神。高校人事法治化建设,首先应进行法制化建设。因为真正能促进人类幸福和自由的,是建立起一种崇尚秩序文明的制度。我们之所以认为制度建设相较于其他东西更为重要,就在于,制度和法的意志一样,遵循一个一以贯之的逻辑,使人趋利避害,有章可循。高校的人事法制化,要求在高校人事管理上须有一整套体现法律意志的规章制度,须有合理的人事权力结构形式和制约机制。法制化要求以制度化形式形成对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行为的规范,以制度化形式形成对教职工权利的充分尊重和实现。高校人事管理的法制化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民主和法制机制应该贯穿人事制度改革的全过程,人事工作制定的管理条例、规定、办法都要反映法的原则和法的精神,力求实现情、理、法三者的有机结合。 2.制度建设必须保障基本权利。人事法治将使人事管理行为更加规范,使教职工的权利与义务更加明确,更加具体。高校法治化建设,内在根基是以人为本。如今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时代,教职工的基本权利,如生存权、发展权、经济分配权、知情权和民主监督权等都应得到充分保障。近年来,国内高校多数已进行了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反映在人事体制上,主要进行了以聘任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改革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但体制改革不能漠视基本人权,以强制手段对待职工,不准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其不良后果显而易见。因此,高校人事法制建设,必须建立起教职工申诉机制、表达机制、参与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监督机制等,以确保教职工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实现,确保高校教职工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尊重和实现。 3.制度建设必须保障权力的监督和执行。财政权力和人事权力,是构成行政管理的两大核心权力。人事权力的配置,权力不能缺乏约束。“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表明行政权天生具有扩张性和渗透性。没有法律的牵制,必然走向专横。因此,高校人事法治化建设重在建立权力约束机制。制约是一种实在的需要,本质是保障权力的监督和执行。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宗旨在以国家法律、法规为指导进行人事管理。因此,高校人事法治呼唤“阳光下的人事”,呼唤人事工作应增强公正性和透明性。人事法制化建设必须建立人事行政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以保障整个系统对人事行政权力的监督和执行。 二、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建设实践 高校人事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关于高校“人”(教职工)的管理,具体而言,是高校人事部门以在高校中从事劳动的人和有关的事的相互关系为对象,通过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等手段,来谋求高校人与事以及共事人之间的相互适应。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内容广泛,涉及教职工最切身的利益,具体包括了教职工“进、管、出”的全部内容,如人员的调入、调出、培训、考核、任职、聘任、评职、劳资、奖惩、档案、离退休等方面,如没有法治的规范,其具体的管理过程将存在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高校人事部门是学校内部任务繁重的部门,同时也是权力比较集中的部门,如没有法制的约束,国家人事行政权力将极容易被滥用。因此,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法治化不仅是规范被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规范管理者的管理行为。高校人事管理从其人事制度的确立到人事制度的改革,再到人事制度的规范,在法治化建设道路上,已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导下,高校人事法治化建设也有了自己的管理实践和经验。目前,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建设正进入了逐步深入、不断深化的发展阶段。 1.国家人事法律法规逐步完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经历了人事制度的确立(1949年-1978年)、人事制度的改革(1978年-1998年)、人事制度的规范(1998年至今)等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以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事业单位登记暂行条例》为标志,高校人事制度进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范阶段。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2]35号),以此为契机,大多数高校进行了人事聘任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淡化身份、强化岗位的聘用合同制。2005年人事部以部长令的形式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规范事业单位的进人行为。从2005年开始,在经过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人事部起草了《事业单位管理暂行条例》,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行政法规。同时,还将陆续出台公开招聘、岗位设置、绩效分配、人事争议处理等单项政策规定。另外,高校的管理体制、机构编制、社会保障等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国家关于事业单位的人事法律、法规、规定为高校规范人事管理提供了法治依据。 2.高校人事聘用制改革保障了教职工基本权利的实现。国家对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法律法规规定,是高校人事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和方向。在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宏观指导下,作为事业单位之一的高校,其人事管理应结合高等教育的具体实践,做到“本土化”。具体来说,就是高等学校的人事改革还应结合《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指导。同时,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一切均以保护教职工权益为根本出发点,在制度实施上,体现依法治校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统一。 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实行合约管理是深化高等学校用人制度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推进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向法治化轨道迈进的一项具体措施。2002年人事部颁发的《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明确了高校教职工的各项权利,如以培训保障其发展权,以合约聘用待遇保障其经济分配权,以人事争议处理保障其申诉权。聘用制度最大的特点是以聘用合同的形式,实现了人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过渡。聘用制度明确规定了聘用的原则、程序、聘用的考核、聘用的解除等,是目前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法律保障。合同形式,指当事人订立聘用的一种方式,具体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目前高校大多以书面形式,一是强化管理规范的需要,意思表示更加充分,另一方面,提高管理效能。人事管理合约直接涉及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合同聘用的基础是公正竞聘,竞争上岗是前提,选择什么岗位是教职工的自由权利,这正是体现契约化管理的意义所在。可见,高校人事合同聘用制改革,正是教职工基本权利得到法律明确保障和实现的最好途径。实践证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着力保护了大学教师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制度化的人事政策,避免了大学当局在大学改革的过程中以改革为名任意侵犯大学教师的基本权益或伤害大学教师的人格尊严的发生。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主体双方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已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进入市场的主体平等竞争,自由发展。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市场及其市场中的各竞争主体都呼唤公平正义,而实现公平正义的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法制的治理和干预。因此,“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成为国家各项事务管理的基本准则。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依法治国”写入我国宪法,依法治国正式成为我国具有法律意义的一种治国方略。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做了高度概括:“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在这种形式下,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都得到增强。社会上,法律、制度作为一把“卡尺”在判别人们的行为价值上发挥重要作用。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导下,高校走上了依法治校的道路。此外,近年来《行政法》、《行政许可法》、《公务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对高校人事管理依法行政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事实证明,从人事工作的管理者到被管理者,“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正成为人事管理方和管理相对方的共同需求。近年来,高校人事争议案件呈现上升趋势,人事争议调解和人事争议仲裁正成为一种制度,这正是人事管理主体双方法律意识增强的直接表现。 4.人事信息化建设促进了“阳光人事”。人事公平与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建设法制人事的核心价值追求和基本准则。实现这一重要目标,最为根本的措施就是全面推进人事依法行政,着实履行人事法律的各项规定,维护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彰显人事公平和正义。加强人事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必然应建立起“阳光沐浴下的人事—阳光人事”,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近年来,国内大多数高校在国家法律法规框架下,建立和完善了内部聘用制和内部分配制,高校内部规章制度对内部教职员工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例如,高校内部专业职务评审,直接决定了教职员工晋职发展的发展权,内部分配方案直接决定了部分劳动报酬的分配权,正是通过公开这些法律制度,使教职工清楚自己现实的权利和义务,清楚自己的所做所为。通过这些制度的公开,人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近年来,实践证明,人事信息化建设大大推进了人事政务公开的发展。随着全球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借助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人事政务走上了专业化和现代化管理的道路,人事政策法规、人事办事流程、人事工作指南、人事变动结果等都在政务平台上得到广泛宣传。在人事信息化的推动下,人事制度更加公开化,人事业务流程更加精确化,人事依法行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监督和实施。 三、高校人事法治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共建和谐社会的命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和谐社会建设,应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决定。和谐社会,首先是人的和谐。落实高校科学发展,促进人事和谐,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构筑法治人事,实现人事管理的法治化,是人事部门在新形势下的人事工作管理新模式。随着国家各项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内容面临许多新的课题。从内容上说,高校人事管理从过去的被动执行,逐步转化到政策的制定。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就是按上级规定调资,按规定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按计划接收人员,而现在人事战略是高校管理的骨架,人事管理上要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内部岗位设置、内部分配制度、进人战略等,人事管理从单纯的事务型向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型转变。由此,高校人事管理法治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进一步加强人事改革立法,用制度规范行为。近年来,国家人事法制化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法的制定一般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随着国家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事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人事矛盾日益凸显,因此,法制化建设仍是当前人事法治化的首要任务。(1)我国人事法制体制还不健全,须加大人事改革立法进度。例如在法律制度最为成熟的劳动合同制方面,反映在高校人事管理上也存在着诸多的尴尬。2002年国家人事部颁布了《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的意见》,全面推行了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制度,2006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又全面推行了高校编制外用工的劳动合同制度,聘用合同制和劳动合同制虽说在本质上一致,但在具体实施范围上仍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双重制度直接导致了双轨执行制,面对有些具体人事问题,高校人事管理在执行上仍面临着诸多的无奈。又如2006年国务院批准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初步建立了科、教、文、卫等11个分行业的岗位管理制度,但具体到高校岗位设置则缺乏现实操作性,目前高校的各职务岗位仅进入了最低级别的入岗状态,各职务岗位的分级仍在探讨论证之中。目前,人事部正在积极研究与事业单位机构分类、财政管理、社会保障等改革相配套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研究制订包括《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暂行条例》以及十几个配套文件在内的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暂行条例》将是高校人事管理的总章程性的行政法规,须尽快出台。(2)提升我国人事立法的层次。总体上,我国人事立法还面临着立法层次低的问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受《公务员法》的调整,企业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受《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调整,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受部门规章的调整,没有上升到法的层次和高度。因此,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应大力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方面的立法层次,进一步用法的形式确认和保障管理对像的各项权利,进一步用法的形式确认和规范高校人事管理行为。(3)注重将成功经验及时形成政策法规。从人事工作的角度,要努力克服人事立法工作中的等待、观望思想,主动地总结人事人才工作经验,将那些成熟的成功的经验形成规范的政策,条件成熟时,再将政策上升为地方政府规章乃至地方性法规。努力消灭人事管理中的政策空白点,这应当是人事立法上的最低要求。 2.进一步加强人事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促进公开化。高校人事信息化建设在促进高校人事法治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加大对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来推进高校人事电子政务的发展,促进“阳光人事”。高校人事电子政务,并不单指政务上网和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的建立,而是借助信息化手段,改进“政务”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达到信息公开化、制度规范化、业务流程化、人员现代化的目标。高校人事管理应通过信息化方式,建立校情公开公示制度,将与教职工切身利益有关的人事政策法规、办事程序、人事动态等内容及时上网,揭开高校人事管理“神秘的面纱”,及时准确地宣传高校人事政策,从而保障人事行政的履行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实践证明,高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极大地提高了高校人事管理者的行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也极大地提高了为教职工服务的水平。 3.加强人事法治教育,用理论强化意识。法律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根本看法。加强法律意识培养是实现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法治化的基础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普遍得到增强,高等学校人群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高校教职工法律意识较强,这是推进高校人事法治化进程的良好基础。因此,要加强高校人事法治教育和宣传,在全校形成尊重法律、尊重人权的文化氛围。(1)加强教职工法律、法规和制度教育。教职工法律意识增强,就会自觉用法律观点来衡量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监督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因此,学校应加大高校人事管理法制化的宣传力度,通过普法形式加强教职工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方面的教育。具体通过组织教职工参与对《宪法》、《行政法》、《行政许可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社会保障条例》等基本法律的学习,同时,通过组织加强对人事部相关人事法规的学习和学校有关人事规章制度的专门学习,用理论强化意识,以期达到增强广大教职工法制观念的目的,达到增强其知法、懂法、学法、守法自觉性的目的。(2)高校人事工作者主动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学习,提高法律素养。高校人事法治化对高校人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直接掌握高校人事权力的人事管理工作者,应首先带头维护人事法规的权威性,主动适应人事法治化建设的需要,通过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专门的专业培训,加强自身法律修养和道德修养。人事干部头脑中要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工作中依法行政、依法作为。(3)人事部门必须在法定的范围内进行行政行为。人事部门制定的法律规范或政策性文件必须符合有关法律的立法精神和立法目的。首先,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或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幅度,行使人事行政权力要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再次,要遵守法定程序。尤其在做出涉及相对人权益的决定前,要充分尊重和保障相对人的知情权、申辩权、陈述权和救济权,否则,即使实体正确,也会因程序违法被撤消或宣布无效。 4.加强人事执法检查,用监督确保公正。权力不能缺乏监督,尤其是公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定律。人事权力历来作为一种准公共权力,更不能缺乏约束。公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执政为民,也可以执政为私。监督机制不够严密的情况下,为公为私,全在掌权者的一念之间。因此,推进高校人事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必须加强人事执法检查,建立和完善高校人事执法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高校人事行政执法责任制。高校按照“权责统一”的要求,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有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有赔偿的责任制度。具体措施:(1)强化高校人事部门的法律责任。建立高校人事责任问责制,对高校人事部门的人事行政行为及后果应建立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其实质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和规范高校人事权力的行为最终达到为民所用的目的。(2)加强群众监督。整合现有监督形式和渠道,畅通教职工举报和建议的渠道,为教职工行使监督权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监督作用,促进和监督高校人事行政执法主体严格履职,保证高校各项人事法律的正确实施。 人事管理论文:如何将传统人事管理转向资源开发型现代化管理 目前企业人事管理一般处在人力资源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劳动人事管理工作强调以“工作”为核心,人对工作具有适应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考核取决于工作要求,工资分配的标准则取决于工作特征。这种人事管理相对于泰罗的科学管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二十世纪后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管理还是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首先,它以“工作”为核心,抑制了人的能动性,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其次,这种人事管理往往注重事务性操作,不利于开发人员潜在能力。现代化人事管理即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和可激励性。人才是一种资源,它不仅本身具有价值,而且能够创造使用价值。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寻求“人”与“工作”相互适应的契合点,将“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管理领域这种人性回归思想,是现代化人事管理最突出的标志之一。 那么,如何将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转到人力资源开发上来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如下几个途径: 一.切实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确保组织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的需求,控制人力成本,在预测未来企业发展的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调整人员分布状况,为组织对人员的考核录用、培训开发、晋升、调整、工资等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晋升规划,即有计划地提升有能力的人员,满足职务对人的需求和员工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在晋升规划中,即要避免职位体系频繁变动,在员工心理人为造成不安全感,又要防止其硬化,使员工看不到个人发展前途,影响员工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2).补充规划,即合理填补组织中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职务空缺,避免组织工作因某一职位空缺而出现断层现象。同时,及时补充人员有利于员工锻炼,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准备性人才。 (3).培训规划,即组织为长期所需弥补的职位空缺,事先准备具有一定资历的人员,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思维等方面对其进行系列培训,确保未来用人需求;同时,调动员工积极性,将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 (4).调整规划,即通过有计划的人员内部流动,合理调整组织内人员在未来职位的分配。调整规划即有利于员工多方向发展,激发其潜在能力,又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人员循环系统,使企业工作充满活力。 (5).工资规划,即确保未来的人工成本不超过合理的支付限度。在工资规划中,企业应争取建立一套具有激励性、富有挑战性的工资分配体系,使工资切实成为调动员工积极性强有力的经济杠杆。 要做好人力资源规划,首先必须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全面清查,即进行人员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通过供给预测,了解现有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预期可能出现的职位空缺、劳动市场状况、社会有关政策以及本单位在公众中的吸引力等。通过需求预测,了解产品市场需求、预期生产经营变化、工作时间变化、技术与组织结构、劳动力的稳定性等。只有做好这两种预测,才能切实保证企业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二.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系统研究,本着效率最高原则,建立并调整分工协作体系。这方面主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工作评价,即通过对工作的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每一个工作在组织中的地位和相对价值,从而测定一个稳定公平的报酬分配体系,有效地控制人力成本。 (2).工作分析,通过运用科学手段,为管理提供有关工作的全面信息,如工作规范、任职资格、工作环境、工作执行标准等。 (3).搞好组织设计和工作设计,划分并确认部门职责,确认工作制约关系与协作关系,保证组织管理章程、制度的制订、贯彻和改进;同时,这项工作还为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提供基础性资料,是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 (4).工作衡量和方法研究。通过这项工作,可以甄选出最有效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确定最佳工作负荷等。 三.做好人员系统研究,本着最经济地使用人力的原则,解决人员选拔、人事激励、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等管理活动。 (1).进行动机性教育,形成并发展适合本企业的氛围,统一员工的价值观念,提高企业的内聚力和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从组织角度来看,进行动机性教育其实就是建立企业文化。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对共同价值观的内化控制,使组织成员自我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高度一致。 (2).人员的甄选、调整和使用,运用科学手段,了解人员的素质结构、能力特征、职业适应性,为量才用人、视人授权提供可靠依据。 (3).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根据生产力变化的连续性和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开发员工潜在能力,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人员培训要注意双向开发,即当员工所任职位不足时,扩大其职位外延;当员工能力有余时,增加其工作重量。 (4).建立完善的人员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根据马斯洛的激励理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单位应及时掌握员工心理需求动态,适时采取措施,并尽量将员工需求导向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上来。 如何将劳动契约型的传统人事管理转向资源开发型的现代化管理,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本文所述无异滴水之于大海,疏漏谬误之处,尚请大家指教。 人事管理论文:浅议施工企业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论文关键词:施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转变 论文摘要:如何找准施工企业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转变途径,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不断扩展空间和补充动力,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1.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区别 1.1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不同 人事管理强调的是以工作为核心,看重人对工作的适应性,人应该服从领导、服从组织分配,服从工作需要。对人的评价也只是对其工作成果(绩效)评价。而不注重甚至忽视个人愿望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核心,寻找“人”与“工作”相互适应的契合;强调企业的基石是人,企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创造一个个人与企业的价值共同体,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1.2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不同 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只是一个负责干部工作的业务部门或办事机构。而人力资管理则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当代网路资讯技术飞速发展、以“智富”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作为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新理念的主体,成为企业的特殊资本。因而,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经营战略核心。 1.3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着力点不同 人事管理主要着眼于当前人员(岗位)的补充与上岗培训等。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谋求企业长远发展,追求投人产出的最佳方式,使“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以启动员工为手段,创造出以十当百,以百当千的积数效绩。 1.4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在机构系统及职能设置上不同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层有党委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教育培训工作分别由教育、劳资部门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由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必须树立新观念、实现新定位 2.1树立“两个观念” 一是人力资本价值观念。人力、人才作为资本,与其他资本形式相比,是具有创造价值能动性作用的资本。人力资本总是运作其他形式资本(资源)创造财富的决定性力量,尤以“智富”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社会最为重要。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人才水平就是企业水平,就是企业应变市场的水平。二是价值共同体观念。所谓价值共同体观念,就是要纠正人事管理只讲绝对服从的、适合工作的做法,确立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目标相结合的价值共同体。坚持以员工的杰出成就,获取企业的社会贡献和长久兴旺。 2.2在思想上实现“三个定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准确定位) 一是要从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作用角度,从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确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价值创造中心的地位。二是要确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组织上的核心地位,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贯彻到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及实施,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部的职能作用。三是确立人力资源管理是全体管理者重要责任的地位。企业管理者活动效果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与否紧密联系,人力资源管理不只是部门的工作,而是全体管理者的职责,要促使各层次管理者重视人力资源工作。 3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1要有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规划 关键是人才需求要与企业发展相一致,如果一个企业尚没有明确的市场竞争战略,绝不能确定人才的需求。企业要的是人才适度规模战略,而不是人才数量规划战略。 3.2要使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相匹配 员工的发展和成长就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一要重视员工生涯的设计指导,帮助鼓励员工表达并实现在企业内部的发展。二要实施目标导向性的绩效评估。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既是人事管理工作基础的发展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职工与企业相融合的方法是把企业的目标分解、考核到员工,引导他们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服务,如铁路施工企业,对重要的施工方案还可以在企业内部公开招标,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三要推行激励导向性的薪资策略。绩效评价要公正合理,成为工资、奖金、股权分配的依据并形成制度。 3.3要有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 企业要执行有策略导向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包括选才、用才、留才和激励机制;符合市经济的规则,包括作业层、管理层和决策层等各类人才不同的能力测评考核、绩效评估;差距较明显的薪资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升迁(公开竞争)、调整(岗位轮换)、淘汰(尾数淘汰制)制度。 4探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的建议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管理体制或体系都是在不断变革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只有适用、适应,没有完美无缺的。尽管人力资源管理在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模式,但不能照搬照抄。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适合本企业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首先,必须坚持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导。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建立上,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方针的原则进行。特别是管理层、决策层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做到政治合格、业务能力过硬。 其次,必须引人竞争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是在竞争和雇佣制基础上来确定企业员工的长(短)期合作关系的。企业稳定发展主要依赖于同员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竞争和雇佣制的建立,使员工受到市场的压力,才会有创新创造的动力,使其处于被启动状态。海尔集团就采取了这种模式:竞争上岗,人人可获升迁,一线员工工作出色者也可以走上管理岗位、专业岗位或技术岗位,管理干部也可淘汰,转为专业技术岗位或一线员工;新老员工没有差别,人人能升能降,待遇能增能减,员工能进能出,克服了员工沉淀现象。再次,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价值分配体系。价值分配体系是企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一是激励机制的价值分配,使个人处于激励启动状态。二是运用多种价值分配形式,给员工提供不同的竞争“跑道”和动力源。如薪金分配上的固定工薪制、年薪制、奖金分配制、职务岗位津贴(工资)制、岗位调整机会、职称评定和职务升迁等等,形成个人自身价值与企业价值实现的有机结合,个人荣辱与企业兴衰相统一的价值分配机制。 第三,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价值评价体系。这是能否启动员工的关键,也是最难做好的工作。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公认原则,即公司领导决策层公认的原则和员工认同的原则。二是吸引人才的原则。能够长久地吸引有事业心、责任感的人才加盟自己的企业。同时,还要把价值评价体系指标作为灌输企业文化,传递企业目标和任务的载体,作为价值分配的依据。这样就能牵引员工为企业效力,约束员工按规程办事。所以,价值评价体系既是价值分配体系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企业牵引和约束员工的机制。这样,企业就能达到考核控制的目的。 第四,必须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人力资源的开发体系,就是面对内部员工,培养和造就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人才。企业对员工个性的尊重是保持企业创新的主要动力。这是开发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利于人才在事业上创新创造,激发潜在的能力和积极性。然而,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人事制度的影响,尊重个性发展的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并不意味着放弃科学的、理性的(严格制度和纪律的)管理,否则就会变成无政府状态。人本管理和建立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目标的共同体,必须在科学管理日臻完善的基础上,既注重中国特色,又适合企业实际,既强调个性发展,更强调“团队”精神。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另一方面就是“以建立市场为目标,进行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为员工不断充电加油”。特别要重视高层管理者的培训,如:请专家进行开拓思路,经营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培训和勾通、领导、计划、管理方面的现代技术培训。 第五,必须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应该改变人力资源职能分散在多个职能部门的状况,建立一个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要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业务建设,要有一批有热情,懂专业的人才来工作,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真正发挥企业核心管理作用。 人事管理论文:试论从政府人事管理到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一种人事行政战略的确立 [论文关键词]传统人事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人事行政 [论文摘要]传统政府人事管理是一种战术型管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型管理,二者在管理的性质、管理的内容、管理的地位和功能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政府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一种人事行政战略的确立。推进这一人事行政战略,必须转变战略观念,制定战略规划,强化战略职能。 随着由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传统的政府人事行政管理模式正在向现代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在传统政府人事行政管理模式下,人事行政管理主要是一种事务型、执行型、战术型、局部性、管制型的管理,而现代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一种战略型、长远性、主动性、系统性、整体性、服务性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可以说,从政府人事行政管理到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标志着一种人事行政战略的确立。 一、现代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对传统人事管理模式的战略性超越 从概念范畴看,传统人事管理是基于组织正常运转的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制度和方法,对人事工作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是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理念,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为目标的管理行为,包括人员录用、岗位调配、职业规划、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的内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把人、人力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十分重视人的才能的发挥和潜力的挖掘。其内涵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力,把人力资源由潜能转变为财富。它远远超出了传统人事管理的范畴,是管理学中一个崭新的和重要的领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政府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模式提供了新机遇。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对社会进行全方位控制的管理模式开始松动,适合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分类管理模式逐步确立,但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手段简单、管理功能单一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从宏观角度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也就是说,政府现行的人事管理模式的弊端还没有完全消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亟待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相比,就实质而言,意味着一种人事行政、人事战略的确立,是管理性质、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历史性进步。 首先,就管理的性质来看。传统人事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管理,是一种单纯的业务型、战术型的管理,影响范围有限,主要由人事部门人员执行,基本上不涉及组织高层战略决策。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型的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的创造性活动,科学合理地配置使用各类人员,使人的能力、创造力和潜力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发挥。 其次,就管理的内容看。传统人事管理是孤立的静态管理,在纵向上把互相联系的几个阶段——录用、培训、考核、调动、退休等人为地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管理,造成录用与使用、使用与培训、培训与晋升奖励等环节互相脱节。在横向上形成人员的“部门所有制”,把员工视为部门的财产,只重视对人才的拥有而不重视使用,人才闲置、浪费、压制现象普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克服了上述弊端,在管理程序上体现了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特征,把人员的录用、培训、考核、使用、调动,升降、奖惩和退休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全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内容_卜既是一套完整的管理程序,又是一套整体性开发战略。它的视角跨越了部门分割的局限,将全体员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动态管理,这种动态管理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有利于人力资源投资获得最佳效益,同时也使员工产生危机感,促进员工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与利用。传统人事管理过分强调人适应工作,因人设岗,管理活动局限于给人找位置,而不是着眼于人的开发利用,没有认识到人是最宝贵的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把人看成是技术因素,而是把人看成是具有“内在建设性潜能”的主体因素,把人看作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它注意通过教育、培训、授权、激励等一系列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整体性开发,发掘人的潜能,提升品位,增值资本,从而使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更大的效益。 再次,就管理的地位看。传统人事管理活动处于执行层、操作层,被认为无需特殊专长、不需要有专业知识、不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一般人都能胜任的工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入决策层、战略层,是具有战略和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它把人力资源管理与实现单位的目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单位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到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具备很好的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数理统计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 最后,就管理的功能特点看。一方面是传统人事管理具有被动性、执行性,如人员调配、考勤、工资发放等,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积极主动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从资源开发、职业发展与组织发展角度,前瞻性地注意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进行挑战性的开拓。传统人事管理的功能多为行政性事务,如招聘、薪资、档案管理等,被定位为后勤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则参与制定战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塑造企业形象等。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人力资源部实际上是一个决策型的服务部门,其职责不仅是为组织输送优秀员工,而是要善于发现人才,更重要的还是培养人才,通过系统培训,使每个人才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为企业创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传统人事管理缺乏系统性,人事管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衔接配套不够,人事管理的整体有效性较差。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之间是存在相互联系的。要想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强化员工凝聚力以及提高组织绩效的作用,就必须在一整套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各个方面,如组织结构设计、部门职责分工、职位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募与甄选、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晋升调配、组织文化建设等,能够协调一致相互促进。适应系统性与整体性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系统化管理,以创造出一种协同效果。换言之,“人力资源管理虽然是对人的开发与管理,但这项工作并不只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是组织整体、多部门协作完成的工作。事实上,在现代管理中,每一位管理者都有指导、教育、约束、激励下属人员的职责,提高下属人员的职业境界与进取精神,提升下属人员的人力资本价值。以整合的方式统筹环境、战略及情境等因素。” 二、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施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确立,和过去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相比,其战略性色彩浓厚。如果说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是一种战术性、策略性和执行性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战略性和决策性的管理。实际上,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性、综合性人事行政管理。因此,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施,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以考虑和推进。 1.树立战略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进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首先更新思想观念,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思考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其基本要求是,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源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而且是第一资源,因为其他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的利用都要以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为基础。“树立人力是最重要的资本的思想,尽快实现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战略性人力资本管理的转变。政府人事管理部门必须尽快更新观念,改变把人力单纯当成一种成本的思,而是把人视为一种最具有能动性的活的资源或人力资本,这种资本不仅是投资的产物,而且是政府战略实施和使命履行的重要载体。”政府人事管理部门以及专业人员应当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战略性人力资本管理的思想,将人事管理工作纳人政府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管理的高度,使人事管理工作不仅围绕政府的战略、使命以及所面临的各种重大挑战来展开,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应付、灵活而不是僵化地开展创新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而且也要为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人力资源配置提供指导和帮助。对人事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的依据,是它对政府的战略和使命的贡献率和促进度,是对社会进步和活力增进的有效性如何,而不是单纯的人员招聘、工资管理、档案管理或者维持现有的规章制度方面的效率如何。 2.制定战略规划 从战略上规划和实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这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性工作,这种战略规划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规划。要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功能出发,系统构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框架,避免传统人事管理职能各自为政,难以发挥总体效能的弊端。如前所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或战略性人力资本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对人员的管理也不仅仅是把好进口的问题,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仅要在合适的时间为政府和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同时还要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人尽其才,督促和激励他们做出合适的业绩。因此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自上而下地重新梳理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全面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原理和管理原则,首先做好职位分析和职位分类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好整体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同时着力搭建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绩效管理体系、薪酬激励体系、奖惩体系、组织文化建设体系等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之间的匹配性和战略一致性,避免出现彼此互不配合,甚至导向不一的问题。” 二是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象的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对象是各类人才,如何建立和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水平是政府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政府必须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人才结构和人才布局,不断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为此,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和国民经济发展同步,教育经费的增长甚至要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其次,要建立系统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体系,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技能教育等,通过全方位的系统教育,促使劳动者树立终生学习、终生受益的理念,以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这样,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就有了保障。 3碾化战略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应当摈弃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大包大揽的人事管理体制,改变政府事无巨细地对人事安排全方位控制的做法。对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能是宏观管理、战略指导,其工作重心尽快实现向规则制定、信息服务和权益维护等方面的转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提供规则指导是政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非常重视全面营造完善的法律环境。从我国情况看,虽然宪法规定了非歧视的总原则,但是,由于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长期缺乏具体的制度规定,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总是成为某些用人单位排除选择对象的工具,从而造成择业人员在工作选择上的不平等,一方面造成用人单位未必找到真正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严重挫伤择业人员的积极性,进而从客观上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充分、合理流动。应该看到,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歧视,特别是制度性歧视现象还广泛存在。因此,加强法制建设,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制度障碍和歧视现象,制定和落实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规则是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提供规则和制定法律制度首光要遵循平等、公正原则,也就是对全社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行无差别对待,除非法律对特殊职位做出例外的规定,不能将性别、年龄、户口、宗教信仰、体征差异等作为招聘、选拔、使用人力资源的先决条件。其次,一切事关人力资源流动的规则的提供应当是公开透明的,并且为社会公众所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氛围,形成一种社会监督的公平用人环境,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上,还应该发挥信息服务职能。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有关求职和招聘信息,为用人单位和就业者提供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和机制。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和规模的招聘会、求职洽谈会,促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直接面谈。政府还要发挥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职能,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如劳动安全的保护、工作条件的保护、工资收入的保护、社会保障待遇的保护等。特别是对劳动安全的保护,劳动者往往处于不知情,或信息不充分的境地,政府有责任发现危害、预防危害、制止危害。政府要建立对人力资源管理中产生的争议和纠纷的处理机制。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发生争议和纠纷是正常的,处理争议和纠纷的机制既要在组织内部建立,也要在组织外部建立。在组织内部双方无法解决的争议和纠纷就需要外部力量的干预,政府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政府还要建立对弱势社会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如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政府牵头建立劳务输出机制等。 三、结语 政府传统人事管理工作向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模式的转换,不仅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是一种战略思维、战略管理模式的确立和转变,是一种人事行政战略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政府转变传统人事行政工作下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确立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必将对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大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产生重大深远影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略。 人事管理论文:关于高校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探析 论文摘要:实现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转变,有利于高校提升管理效能和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从哲学、管理学、高校地位的嬗变、高校人事改革的进程等多个视角对高校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种模式进行了比较,探讨了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必然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校管理;人事;人力资源;转变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基地,肩负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知识支持的重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在人才的管理上,依然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格局上。这种传统人事管理的理念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尽快实现高校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建立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已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性化管理,主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与配置,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引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它反映了组织客观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是从以工作为导向转变成以员工为导向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人事管理在当代的新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是:人不仅是管理的工具和手段,而且也成了管理的目的。要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最大程度地挖掘人才的潜质,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着力于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力求精干和高效,用尽量少的人力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二是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力求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使人的潜力发挥到极限,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达到工作的高水平。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崭新和重要的领域,是对一种特殊的经济性和社会性资源进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对员工实施有效管理和使用的思想和行为,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区别: 1.管理的视角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人力资本是一种消耗资源;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并非将人视为成本,而是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使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一切其他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率。 2.管理的类型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往往是“被动反应型”的“管家婆”、“救火员”式的操作性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多为“主动开发型”的策略式和预见性管理。 3.管理的重心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以“事”为中心,恪守“进、管出”的管理模式,讲究组织和人员调配;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发挥人的潜能和人力资源开发上。 4.管理的方法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孤立的静态管理。当一名员工被安排到一定岗位后,完全由员工被动地工作,自然发展;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不仅对员工安排工作,还要根据组织目标和个人状况,为其作好职业生涯设计,不断培训,量才使用,人尽其才。 5.管理的手段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采用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手段;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采取人性化管理,尽可能考虑到人的情感、自尊与价值,坚持以人为本。 6.管理的策略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的人事工作,往往就事论事,缺乏长远考虑,属于战术性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注重近期和当前事宜的处理,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注重对未来的预测和规划,属于战术与战略相结合的管理。 7.管理的技术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机械呆板;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手段,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 8.管理的层次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部门往往是执行部门,很少参与决策;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自身就处于决策层面,直接参与组织的计划与决策。 三、高校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必然性 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是高校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内在要求 (1)关于人的哲学的演变。关于人的哲学先后有过四种观点: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受经济因素制约,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社会人假设则认为人工作的主要动机不是经济需要而是社会需要,环境的力量要比上级主管的控制力量更有效;自我实现人假设进一步认为人总是要求提高和发展自己现有的能力,并充分发挥潜能,组织应当把人作为资源,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人就可以自我激励;复杂人假设更深入地认为人有复杂的动机,不能把所有的人简单地归类为某一假设,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动机需要。由于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因而引起对人的管理的思想理论不断演变。 (2)管理思想理论的演变。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思想,基本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此后人际关系学说以及行为科学理论基本以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为前提。特别应强调的是,行为科学理论使传统的人事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变注重外在要素管理为内在要素管理,变注重外在量的调整为内在要素质的提高。它特别强调人的心理、价值观、群体文化等,“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概念皆源于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管理理论的变化必然引发实际工作中管理内容的变化。 (3)管理内容的演变。雇佣管理认为人是一种投入,一种成本消耗,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控制成本。因而在一系列实际管理措施中人被工具化、手段化,势必出现劳资双方严重对峙。劳资双方根本利益渐趋一致的观点则认为,人不仅是一种成本,更重要的还是可以创造比消耗的成本价值大得多的可再生资源,人事管理不仅要控制人工成本,更重要的是为组织获得更称职的人,更有效地发挥人的潜能,维持并激励人的高度工作意愿。由此出发的人事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劳资双方利益必然趋于一致。 2.高校社会地位的巨大变化是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外在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社会地位和运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科研单位,它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要因素,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的主力军,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21世纪的高校担负着更大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任务。高校面临的将是市场经济下自由招生、自主管理与双向选择的社会体制,如不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将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险。 3.新时期高校内部的变革为其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创造了内在动力 当前,各高校已经或正在进行的人事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在这个改革中,它们都力求寻求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管理效益,促进自身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它使高校中的“人”和“事”有了很好的结合点,发挥了人的最大潜能,有利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实现高校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和职能 传统人事管理是建立在把人假设为“经济人”的基础上,更多的是看到人的自然属性。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完整、丰富的人性假设的基础上,不是只抓人性中的一个片段,而是对完整、丰富的人性予以全面尊重。因此,只有实现观念的转变才能带来管理方式的转变,才能有管理目的和结果的转变。要树立“开发人力资源是高校人事工作的核心任务”的观念,通过编制人力资源开发计划、薪酬设计、员工培训等一系列职能的转变,善于从人力资源管理中寻找解决高校发展问题的答案,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教职工积极参与高校发展目标和战略的制定。 2.科学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人力资源规划是指组织要科学地预测、分析自己在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自身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需要的人才,并使组织和个体得到长期的利益。 作为高校而言,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的引进、使用、培训等各个环节。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理念,一方面要以高校战略规划为核心,为高校实现总体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同时还要在实现高校总体目标中有效促进个人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使两者处于良性的互动之中。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要考虑到人员结构和层次的合理性安排:既要重视一线教学部门,也要注重行政管理、后勤服务部门;既要重视发展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还要重视培养一批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3.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聘任制是我国现阶段人事管理改革的总趋势,也是人事管理体制的核心所在。在高校实施全员聘任制是人事管理的有效手段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主要环节。实施全员聘任要做到按需设岗、择优评聘、坚持标准、全面考核,破除评聘中论资排辈现象,使评聘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为了稳住和吸引人才,在实施全员聘任制的过程中还必须建设一支业务精良、结构优化、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彻底破除职务和身份的终身制:在分配制度上要彻底打破平均主义,探索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要将教职工的校内津贴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直接挂钩,真正做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这样方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以最小的人力资源获得最大的组织收益。 4.引导教职工设计职业计划,加强职业管理 职业管理是将组织目标同员工个人职业抱负与发展融为一体的管理活动,是指从组织角度,对员工从事的职业所进行的一系列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职业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区别于人事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高校人事部门职能中一个相对比较新的职能。高校职业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指导教职工制定职业计划,并在聘任、培训、绩效管理中帮助教职工实现职业计划。在指导教职工制定职业计划时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协调学校目标与教职工个人目标,使两者结为利益共同体。个人职业计划必须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离开组织目标,便没有个人的职业发展,甚至难以在组织中立足。二是要实事求是、准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这是制定个人职业计划的前提。三是职业目标一定要同自己的能力、个人特质及工作适应性相符合。四是要在动态变化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职业计划。人事部门和部门负责人要根据高校的发展战略,指导每个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尤其是要使教师对学校发展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及时根据学校发展目标不断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个人目标,使高校的工作内容成为教师发展的舞台,并力求在教师成长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预备好非常完善的培训机制,帮助每一个教师成长。 总之,高校只有切实做到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把人力资源作为其他事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整体的发展目标,更好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人事管理论文:论析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论文关键诃:传统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论文摘要: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必须要转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通过转变管理观念,建立科学的考核管理机制,合理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优化人才结构,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传统人事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的缺陷和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要发展就必须要更新管理观念,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管理观念做为发展的指导方针.实现最终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绩,为竞争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计划经济下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所以有很多尚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成为管理者共同面对的艰巨任务。 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演变 人事工作从有了人类的社会性、群体性就已经存在,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差别,从早期的以情感考虑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人事管理,到中国封建社会人事制度的文官制度。由任人唯亲的文官制度到任人唯贤的科举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人事管理理念的第一次革命。科举制度否定了贵族政治,理论上是强调人人平等,唯才是举,是一项世界性的革命,因此西方社会对科举也称为中国文明之一,是现代文官制度的始源。但这一制度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平等的现象,因所出的试题并不是科学化、客观化、规律性的内容,而是以儒家经典为主,完全取决于主考官和评判官个人的喜好,所以也不是一个很公平合理的选判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及市场要求,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步入了一个以经济价值来衡量人的价值的时代,人是否能给企业资本带来效益则是一个重要的用人前提,用了人以后如何激励人更好的创造价值,这就诞生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知识与能力为主的人事管理就是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它是把人的知识与能力当做一种资源来看待,从而来开发、应用到管理中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资关系的转变,人事管理工作内容不断扩充,工作重点发生了转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劳动力不仅是生产过程的一种成本,更重要的还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一种资源,甚至是第一资源,于是发生了从传统的人事关系管理到以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管理、利用和开发的总和即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了传统的人事管理走向全面的人性化、人本化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传统人事管理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理念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指对人的服务、协调和管理的总和。从狭义上讲。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指的是各单位成立的人事部门所承担的职责,如人员的招聘录用,人员的日常管理、调配,人员的考核,职称评定,工资的核定,人员的辞职、辞退和退休等一系列的动态服务管理的协调工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人事管理其方式与体制是行政命令式的,“以事为本”是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理念,它在管理过程中强调事而忽视人,是一种先确定要做的事如:定编定岗、岗位职责划分等,然后再选用适合做这些工作的人员,这种理念只重为工作而用人,忽视了因人而开展工作的理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最有利的优化组合达到最有效的发展目的的全过程。“以人为本、任人唯贤”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奉行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表明了将人不是视为单纯的生物人,而是视为全面的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及自我实现人,提示人是从单一的经济动物发展成为具有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特性,内涵丰富的人,承认人既是一种劳动力又是一种资源。任人唯贤,体现出用人的公平合理性,文凭只是衡量人贤与否的重要依据之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既重文凭,又不惟文凭”。强调在实践中不能单看一纸文凭,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测试文凭拥有者的实际能力,在此基础上决定人员的选择,这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针。现实中,许多组织在人员选拔上采取了“赛马不相马”的选人机制,体现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所倡导的竞争精神。 传统人事管理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特征 (一)在人性假设上有着不同的特征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假设是建立在以下几方面。社会人:它的理念是以“人本善”为精髓,是一种重人轻物的理论;自我实现人:它主要要求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创造一个使之“自我实现”的工作环境,其“需要层次论”共有五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复杂人:它是一种“权变理论”的思想。传统人事管理的人性假设是建立在一种“经济人”的基础上,它认为“人本恶”,是一种重物轻人的理论。 (二)在管理原则上有看不同的特征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原则上,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原则。其出发点是把人视为最宝贵的资源和完成组织目标的关键因素,并遵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人力资源的规划,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者心理与人力资源关系进行充分的研究,同时考虑人对组织的归属感,使员工和单位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并且不断地向更为合理的方向演变。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员工的现代培训和潜能的充分开发以及对员工合法权益的保障等。传统的人事管理则偏重于比较具体的、技术性的事物管理,其出发点是把职工作为管理和安排的对象,而对人的思想、心理、行为、主观能动性、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对共事人之间的相互协调、人和组织的关系等并不予以重视。 (三)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有着不同的特征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方法的指导思想是:要使其具有战略性、远程性、规划性、主动性、创新性和可开发性的管理职能,它的管理工作是由专职管理干部和各级领导干部及员工互相配合来完成的。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方式方法是比较具体性的、技术性的、被动性的、管制性的和保守性的,它的管理职能通常是由专职人事干部行使的。 (四)在管理内容上有着不同的特征 传统的人事管理基本工作内容包括:毕业生接收、人员调配、人事任免、考核、委派、工资、福利、教育和离退休管理,以及其他人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除了上述人事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外,还要注重人力资源的规划、预测、开发、培训和战略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各种层次不同员工的心理需求、潜能挖掘和澈励的作用与效果;并且对内外环境的协调及文化建设也在侧重思考之中。 (五)在企业管理部门中的地位上有着不同的特征 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单位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经营和生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效益不可缺少的部门之一,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部门。传统的人事管理部门在单位中处于附属的地位,在整个经济管理活动中,是一个需要经济投入的部门,是一个增加管理成本的部门,是一个次要的部门。 (六)在管理的任务和目的上有着不同的特征 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通过人与事的有效结合,激活人的发展潜能,使人走上发展自我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根据人的能力,合理安排人的工作,根据人的贡献合理分配相应的利益,以此来激发人们不断进取的心理,起到服务于事也服务于人的发展目的。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被动的执行和完成上级部门和本部门领导所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管理工作只是陷于琐碎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没有工作目标、没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激情、得过且过的思想贯穿在整个管理工作中。 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探索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把对人、对物、对事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事物全面发展的全过程。 (二)建立健全各项激励机制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主要包括:完善人才配置机制。按照分工和适才适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配置,使员工学有所用,让他们有成长的环境,以增强他们对用工单位的向心力;完善酬薪机制。其主导是遵循“按业绩付酬”的原则,采用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办法,浮动工资与本人业绩、单位效益拄钩,也可采用按比例提成、利润分成及其他更为灵活的付酬办法;重视精神激励制度。激发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仅仅靠物质激励是不够的,要重视精神激励,应该深入员工的内心世界,通过构建符合人性的精神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当然,这里所说的精神激励,不只是那种传统的给予表扬或荣誉的精神激励,而是一种新型的赋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员工能够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中的~员,由此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不断调整组织结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模式是打破过去垂直水平的管理模块,部门关系要从垂直或水平线型变为平面网络型再变为以知识资产为主体的矩阵型,管理层次上从多层次的金字塔变为以技术和专业人才为重点的扁平型,同时具有了灵活发展与外界合作关系的扩展型组织结构。这种结构不仅重视、发挥单位原有人类资源的作用,而且为各单位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留出灵活拓展的余地。 (四)重视员工培训 在当今知识竞争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对单位和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新员工必须接受教育培训,而且在职员工也需要不断接受培训,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保证单位及员工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教育培训对于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树立长远的教育培训的战略思想,形成一套科学长远的教育培训计划,对职工的智能、技能开发、培训、考核、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都作出硬性规定,这些规定要与单位的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直接挂钩,鼓励员工增长知识和技能以实现单位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之地。 (五)重视文化建设 用工单位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如果说传统的人事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的建立,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要特别强调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的加强,使用工单位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由此提高广大员工的文化素质,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通过文化建设氛围,形成一种具有共同价值观念与独特的组织文化群体,促使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及集体效率的发挥。 在激烈竞争的今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必须要转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转变管理观念,建立科学的考核管理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使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
新闻传播类论文:体育新闻传播特征 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新闻内容更新快。新闻的最大特点和魅力在于及时性,且已成为新闻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新闻传播与新闻事件发生之间,时间的距离越小,新闻价值就越大,这是新闻传播的一个客观规律。而体育新闻的时效性则表现得更强烈,对于体育受众来说,一场比赛的结果,一个比分的输赢,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体育比赛始终充满悬念和变数的特点要求体育新闻的传播更加快捷迅速。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站对体育新闻的更新速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网络的时效性有目共睹,传统媒体的出版周期可能是几天,而网络媒体的更新速度则是几分钟或几秒钟,速度之快,令人震撼,这恰好满足了体育新闻传播快捷迅速的要求,因此网络体育新闻与其他传媒相比,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新闻内容量大且保存期限长。互联网拥有强大的数据系统,信息承载量是传统媒体的无数倍。而传统纸质媒体的信息承载量受版面的影响,电视、广播则受时间和信息容量空间的影响。但网络媒体则没有这个限制,因为网络的超链接功能使它方便快捷地汇总信息和整合信息,它既能横向集纳最广泛的多元信息源,又能纵向保存历史信息,且在查找文献和资料时更为快捷。在一些重大体育事件产生或经过以后,网络媒体还能多方位多角度地回放赛事、分析赛事,最大程度上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另外,网络媒体对于新闻信息的内容保存时间较长。体育赛事和新闻可以轰动一时,而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受众只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新闻价值,而网络媒体像人的记忆一样将其储存起来,其先进科技的应用更可以长时间地保存,以供不时之需。互动方式———全民参与。互动性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传播的信息传输方式呈现“双向互动交流方式”,网络为受众与传者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搭建了信息共享与思想交流的平台,这种交流不分时间、空间和诉求对象,只要具备一定条件,传受双方都可以进行自由交流与沟通。受众和传者的纵向互动,受众和受众之间的横向意见互动,把原本仅限于人际传播的交流放到了一个宽泛的媒介平台上进行,让每个受众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让网民参与形成互动已经成为各网站提高点击率和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其中表现最为抢眼的就是“网络论坛”BBS。另外,运动员博客的开设使受众对运动员的了解更加深入,通过留言,人们对运动员更多了一份关怀与鼓励,还让全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提高了体育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加速了体育的发展。多媒体:全面调动视听。众所周知,报纸通过纸质媒体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则借助音频、视频信号来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这些媒体大多采用单一的方式来传播体育新闻,而网络新闻却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身,成为高科技的多媒体,与这些传统媒体只采用一种或几种传播形式相比,互联网集纳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新闻内容。而且,其功能强大,还可以将这些媒体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传播手段,然后进行运用,满足不同阶段受众的需求。 高度的情感性。随着现在社会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体育新闻不再只是单纯地对体育赛事进行追踪报道,而是以人为核心,通过对赛况的报道,来宣扬一种迎难而上、不屈服不服输、奋力拼搏、团结进取的体育精神,是对国家、民族以及未来的一种情感寄托。网络体育新闻传播展现了对人的情感的尊重,揭示了新闻背后人的内心世界的那层神秘面纱。例如,在第28届奥运会期间,体总网专门针对我国每一位奥运冠军进行了网络独家报道。在报道中,我们可以跟随记者的镜头,走进运动员的生活中,了解他们平日里艰苦训练的经历,体验他们夺冠瞬间的欣慰和幸福,让受众与运动员一起为失败难过,为成功高兴。网络体育新闻发展策略分析加强深度报道,把握新闻中的“度”。什么是深度报道?它的定义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研究生教程谈到新闻报道的三个层次时称:第一层是事实性的直接报道;第二层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是在事实和调查基础上做出的解释和分析报道,也称深度报道。要平凡中见深度,体育新闻深度作为一种新闻深加工产品,所选题材如果关涉名人,是热点、焦点,具有社会敏感性,那就容易引起读者关注。这类题材深入挖掘的空间较大,报道的价值和意义也较大,自然也就成为体育深度报道的首选。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的退赛事件触动了社会的敏感神经,人民网就发表了一篇题为《谁懂刘翔之痛》的深度报道,全篇以“请放过刘翔吧”为主要切入话题,对刘翔的病情康复、心态、个人发展做了全面深刻的报道,文章一经刊出,引起很大反响,被各大门户网站转载。另外,突出体育报道的娱乐性是大势所趋,但它带来的弊端却不得不令人重视。在一些网络媒体的体育新闻娱乐化后,报道内容开始热衷于追逐和挖掘体育明星的秘史、艳闻。作为网络媒体的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正确理解与对待体育新闻娱乐化,把握好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度,是急需解决的新课题。不可否认,当今新闻竞争日益激烈,体育新闻也是如此,这给体育报道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体育新闻涉及体育明星的个人隐私等,其曝光需要把握好度,体育明星私生活的透明化可以让受众深入了解该明星背后的光环,从而更加喜欢体育明星。相对来说,如果把握不好“度”,会让受众产生反感,给媒体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一味报道运动员、教练员及其相关人员的私生活,甚至是绯闻,以满足一部分人的偷窥欲,那就走向极端了。如雅典奥运会上,炒作诸如姚明“胡子”的长势、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暗恋”王励勤等“花边新闻”就显得很庸俗和无聊。这种“娱乐至上”的最终结果,恐怕就是“娱乐至死”。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媒体在选择新闻的判断中更倾向于市场的卖点,而不是原先新闻价值必须严守的社会责任感。体育报道突出娱乐性是大势所趋,但绝对不能把娱乐化和虚假新闻、恶性炒作混为一谈。 网络体育新闻要以人为本。在网络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特点,使得体育新闻的资源很丰富,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在眼球经济的背景下,就更容易导致体育新闻人文关怀的缺失。体育运动的主体———人是体育新闻传播的对象,人是具有人性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生意义的,而新闻媒体“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质就是对人的关注、尊重,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因此,在报道角度和内容上,要改变过去体育新闻多以体育事件为中心的观念,将媒体视线向“人”身上转移。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报道内容,开拓体育新闻的报道领域,同时还可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接受心理,更重要的是使人文精神回归到体育新闻中。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一个体育事业参与者的生命,表现个人命运的成败与悲欢,表达对个人生命的感知和对生命与世界的领悟,把探讨运动变为探讨个体生命,使报道成为对生命的探索和追问,把“运动中的人”变为“人在运动”,使人成为体育运动的真正主角。在体育报道中要注重运动员作为普通人在运动中的真情实感,表现其自然的喜怒哀乐,使体育报道与受众的心理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报道才会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体育新闻具有明显的情感性,这也体现了传媒“以人为本”的追求。体育新闻是以人为核心的新闻,既然是以人为核心的报道,就应该充分展现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对新闻背后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如果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情”,从传播方式和态度来说,都有悖于媒体追求的“以人为本”。另外,还要打造网站新闻特色与接受传统新闻媒体获取新闻的受众比较,通过网络获取新闻的受众更注重网站新闻风格和新闻的质量。因为从我国国情来看,这类受众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这种现状要求网络体育新闻编辑在新闻风格和质量方面当好把关人。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可能有不同的报道方式,我国的许多新闻网站,往往采用的是罗列式新 闻浏览方式,即将相关题材的报道归于一个专题中,让受众自己阅读,然后作出判断。这样的做法,看上去内容客观翔实,报道面宽泛,实际上却使新闻质量良莠不齐、杂乱无章。 《新民晚报》网络版的做法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新民晚报》的网络编辑新闻把关意识非常强,他们吸取了报纸新闻标题吸引人的特色,不仅在内容上求精,更在标题上下工夫,求新、求亮,从而使网络新闻标题打破了仅仅作为链接的功能,一下子使新闻标题的做法“跳”出了网络新闻的弊端,这种把关人意识值得在其他网站新闻编辑中借鉴,而网络体育新闻的创新更应如此。加强网络法律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基础,网络化的体育新闻市场也是一样的。网络体育新闻没有强调个人或者集体的约束,所以要依靠广泛教育引导和加强网络自律。首先,网络传播作为新生事物进入我们的社会,必然要给人们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理网络当然是最根本的保证。依法治理网络是体育新闻可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加强对网络使用者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充分发挥网络自律的作用也同样不可忽视。只有当全体网络使用者正确认识了网络传播的作用和价值之后,才会自觉地抵制网络传播违法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加强对网络传播行为的监管。针对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控制难的特点,要建立制度化的网络监控体系,完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对于网络传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严格管理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各个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力争将网络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不使其扩散,创建体育新闻发展的健康环境,保障体育新闻正常、顺利发展。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要针对网络传播的特点和网络时代新闻传播违法行为的特殊性,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结合体育新闻的传播特点,强制法律措施,保障网络传播健康发展。在保护体育新闻市场的同时,也保护广大受众的基本利益,提高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素质,网络传播中的体育新闻要严格把关,将和谐发展的思想潜移默化地传播到受众及国人的思维中,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结语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体育新闻内容越来越丰富,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发达,必将成为人们选择的一个重要新闻获取方式。但不可否认,网络体育新闻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比如新闻的失实问题、娱乐过度问题,因此如何规范和引导网络体育新闻的发展方向,促进其健康发展,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毫无疑问,体育报道在追求轻松娱乐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品位和深度,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新闻的精品意识。 新闻传播类论文:新闻传播学发展脉络的回顾和展望 一、初始期(1978年-1982年) 在历史变革下,新闻传播学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过,在早期刚成立的时代没有一本关于新闻传播学的学术专着。1976年,的结束对新闻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以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解放传统思想,构筑新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学术大繁荣的背景促进了新闻传播学的推广,极大了检验与验证了新闻传播在社会主义发展与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为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和空间。 二、发展期(1983年-1988年) 80年代初期,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并审议通过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宏图,提出了改革、发展、创新的重要举措。随着1989年的政治风波,全国上下进入了一个以新闻为视角和突破点的政治热潮,在这种发展环境下,新闻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舆论、媒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国家新闻总署对我国170余家报社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目前多种经营的报社占到全国报刊总署的50%,说明新闻已经引领和走入了大家的生活,并成为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传播途径。 三、上升期(1989年-1991年) 80年代末,咋在政治舆论与风波的背景下,部分新闻媒体工作出现了认识上的片面错误,导致社会舆论与传播的导向性偏离,促使党中央对新闻传播行业进行了整治。1989年各省市和自治区对新闻行业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先后出台了《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等重要方针政策,重点阐述了新闻工作的内容、本质、功能、作用等。各级政府领导也积极根据党中央和各省市的要求进行落实工作的安排,特别是对人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构思和布置,强调新闻传播行业要起到表率与模范的作用。198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压缩整顿报刊和出版社的通知》,并明确提出了要整改新闻行业的具体实施策略,对过滥的报刊和出版社严厉打击,并颁布相关措施,奖励各级各类新闻出版行业的先进单位。 四、巩固期(1992年-1996年) 在对新闻传播行业整治与重组后,随着邓小平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南巡”讲话,新闻传播迎来了展现的开端,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主体的改革正在加大进一步力度。在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中明确要求我国应根据现有体制对社会主义市场进行在组合,对新闻传播、教育学术等方面进行平稳过渡和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导向安排和战略部署,从而提高新闻传播行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大战略地位。此外,国家根据转型后的社会主义经济整合了一部分报刊社和出版社。距不完全统计,《广州日报》、《华西都市报》等出版行业的日均发行量已在全国遥遥领先。非常适合我国在发展中的需要,随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成立集团问题的通知》,以文件的形式对接下来新闻传播的可持续化发展指引了方向。1996年,和中组部以《广州日报》等出版行业为代表进行了试点工作,采用网络化和实体化的方式,对外传输新闻信息,通过新的形式为我国现在新闻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繁荣期(1997年-至今) 1997年后,我国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并在文学类基础上,下设了新闻传播学和传播学。从此,新闻传播学和传播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促进学科发展树立了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当前,新闻传播已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是传播学交叉和呈现多元方式的重要环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繁荣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我国迈入21世纪与国际上的对接和联系指明了方向,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学科。 六、结论与建议 新闻传播学时传播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新闻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展脉络可分为初始期、发展期、上升期、巩固期、繁荣期等。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正在迈向新的历史舞台,未来的发展会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新闻传播类论文:浅论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媒体融合是新媒体时代媒体发展的最终结果,其对具体社会的舆论格局、媒体格局、文化与思想状况、使用信息的形式,甚至社会的运转方式,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媒体融合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们还很难想象新一代媒体的详细模样,但是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媒体融合的宏伟蓝图。媒体融合之后可把手机、电脑、电视机、收音机、报纸等媒体的特点与功能融为一体,借助无线传输技术,成为不久的将来人们阅读新闻信息的新终端。我国在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影响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但是媒体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端倪。详细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各类新媒体参与新闻传播,从各个门户网站到搜索引擎,融合的媒体利用以往媒体生产新闻的能力,集合新闻信息,在当前传播各类新闻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手机在新闻传播及行政部门公共信息中的作用也备受关注,自媒体,例如微博、微信、MSN、QQ、BBS等媒体在传播新闻中的积极作用也不可轻视。 第三,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在传播新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将微博、微信、博客内容转发到传统媒体、网站与手机为受众提供了参与各类直播节目的机会、收集信息获得新闻线索、计算机协助报道新闻等。 第四,传统媒体借助网络途径与数字技术,衍生出了新兴媒体,比如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电子杂志、手机报、电子报等。可见,当新一代新闻接收终端随着媒体融合的出现,媒体新闻势必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融合新闻”也会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 二、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信息主体、接收终端、组织形式、经营模式、产权结构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作用。 (一)信息主体多元化 在网络传播与数字技术的共同推动下,一般公众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传播新闻的能力,他们利用微博、微信、MSN、QQ、BBS、博客、手机、播客等工具,已经形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可以随时表达观点、新闻,使得新闻信息的主体表现出多元化趋势。媒介融合速度不断加速,使得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并且接受者与传播者一体化是新闻传播的典型特征。依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7月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我国域名总数1915万个,网站总数273万个,我国网民的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相比2013年增加0.9个小时。每天都有海量的微博、微信、短信、图像、图形、文本、音频、视频,庞大的信息源都可作为传统媒体利用与开发的对象。虽然信息的提供者主要为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及政府等,但是承担与采集新闻信息的还是职业的新闻一线人员。专业的媒体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但必须承认的是,新媒体已经在改变大众传媒格局,在世界区域内,很多“草根记者”在一些突发的、重大事件的现场多的最新消息一次次引起轰动效应。 (二)接收终端统一化 接收终端一体化,其实就是将接收终端进行融合,这一过程是建立在数字聚合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这里所说的终端融合是指设备终端的融合,也可称为3C融合,涵盖消费型电子产品、计算机、电信等。借助某种协议,可实现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计算机这些信息的互通互联与共享。比如,电视与电脑的有机融合,数码相机、MP3等影音设备和电视、电脑、手机的融合等。融合接收终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新闻信息的一体化与多样化需求,当前单一形态的新闻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他们现在需要的新闻信息可能同时涵盖视频、音频、图像与文本等。在该要求下,新型的接收终端必须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并能将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有机整合,最终展现到消费者跟前。接收终端的有机统一,从表层看就是硬件设备的融合,其实涵盖了三个内容:1.接收终端硬件的有机融合。2.构成了多种类型媒体信息的统一平台。3.以终端设备为载体的服务于内容的融合,及以在线虚拟终端为载体的服务于内容的融合。比如,部分牌子的MP3能大量下载歌曲,生产厂家可在音乐服务器上为客户提供下载服务。 (三)组织方式一体化 在媒体融合环境中,新闻传播的形式颠覆了以往媒体间的壁垒,有效整合全部媒体,实现统一规划,构建了一体化的组织形式。该组织形式其实就是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借助各种媒体制造流程的控制与设计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机构重组,实现各种类型媒体的集体运作。融合与集中后的组织形式,借助各种媒体的介质特点,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达到产品各异与资源共享,变竞争关系为合作关系,强强联手做好区域市场,落实聚能效应,扎实保护好媒体市场。比如,美国的媒介综合集团,在21世纪初斥资四千万美元,在佛州坦帕市建成了一栋传媒大楼,名叫“坦帕新闻中心”,把旗下的电视台、编辑部、坦帕论坛报、集团网站都汇聚在一起运营。组建了“新闻总编部”,全面管理三种媒体所生产的新闻报道,在新闻信息采集与编辑上倡导三种类题共同操作完成。我国在类似问题上较为落后,在组织形式上尚未实现一体化,但已启动了整合新闻生 产流程的实验。比如,某省日报报业集团就和当地的移动通讯等媒体合作,开发出《某省手机报》,推出了国内第一家数字报纸,和科技公司合作推出了“跨媒体与数字报刊出版系统”,实现数据库、光盘出版、数字报纸、传统报纸等产品的多元化出版及一体化生产工作。借助报刊与网络互动,颠覆了传播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创造了统一平台,大大提升了融合媒体的影响力。但是,由于我国媒体融合的研究较为落后,要想实现组织形式的一体化,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四)经营方式综合化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经营,是多个媒体的共同运作,特别是在新闻信息的与采集上,均是联合行动,该方式可大大降低设备、资金、人力上的投入,减少新闻加工的成本。并且,各种类型的媒体联合运营,可有效保护已经覆盖的媒体市场。和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传媒相比,媒体融合与之有着本质区别,该区别就是经营方式的综合化,这种本质区别为创新新闻传播方式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一般民众都可借助发短信、写博客、写日志、发起个人对个人、多人对多人、个人对多人互联网聊天,从社会全局来看,该新闻传播形式已经从传统媒体占主导作用的单项式转变成了专业媒体发起和一般民众集体参与的互动式、分享式,使得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密切结合汇流与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的融合能力不断提高,与接受新闻的方法与手段也更加多样化,传播新闻信息将广泛借助多媒体形式,最后在新型终端上录、说、写、看、读、听等方法的自由组合与选择,新闻循环播展现出更为便捷、人性化、自由的特点。但是随着新闻传播方法和手段的日趋变化,对新闻传播信息的加工与整合的难度也更大,怎样精确定位内容、选择恰当表现形式、管理与控制传播流程等,将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五)产权结构多样化 当前手机、互联网、电视、广播、期刊、报纸等媒体的融合就成为媒体产权的融合。信息技术已经成功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使得相同内容呈现多市场、多渠道、多介质传播有了可能,为媒体的有效融合创造了条件。产权融合的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企业重组,而是展现了新媒体时代新的运营理念。传媒企业借助合并、收购等方式,进行产品整合、内容共创、内容重整、整体策划、组织重构,构建了产权结构多样化的大规模传媒集团,运营高效益大规模的媒体业务,落实一加一大于二的发展目标,为传媒企业带来高利润高效应,践行低成本运营。比如早在21世纪初期,美国与时代华纳在线合并,借助控股、参股等运营手段实现媒体产权的有机融合,构建了跨媒体产权的媒体航母。不但可以扬长避短,还可大幅降低重组成本,更有利于开展合作。但是,当前我国的传媒企业产权还没有正式进入市场,尚且归属于政府部门。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版分销与广告市场慢慢开放了部分市场,但产权还具有浓厚的政府气息,因此我国媒体产权在融合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些民营媒体中。在信息技术的促使下,媒体融合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在中国的民营媒体企业频繁并购与国外媒体产权高度集中的呼应下,我国的新媒体、网络、电视、光比、期刊、报纸利用集团化道路以实现扩大规模。同样在本世纪初期,我国的6大合并成立了当前的中国光比电视电影集团,是局台合一的经营模式,从该事件可以看出我国的传媒业在产权融合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总之,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媒体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并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蔓延。为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信息需求,我国的媒体必须顺兴发展趋势迈出转型的脚步,这也是新媒体时代媒体经营的新理念。所以,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各种影响,坚持融合,在融合中革新,在革新中前进,不断推动新闻传播的法制化、多样化、民主化、真实化、客观化与实效性,使新闻传播能更好地为社会、市场及群众服务。 新闻传播类论文:受众心理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 、受众心理的作用 在当今日益发展的社会里,“传播研究最中心的战场还是在新闻学领域内”; “新闻事业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信息交流中的主要途径,在传播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① 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他们分散且大量,随时变化,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那么又是如何对新闻传播效果产生影响的呢? 文字图像在特定接收部门的接收下,才能把具有特征的表面信号转化为相应的神经刺激,才能对新闻传播内容作出相应的反应,才可最终外化成言行。他的作用是隐形的,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它成为了新闻宣传工作者认识上的一大盲点。 受众心理的意义渐渐凸显了出来。报道者渐渐认识到了解受众心理的必要性。发现以前只讲传播不讲效果的形式主义传播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了。便鼓励了当代的新闻报道者寻找更加科学的编辑撰写的方法。 二、受众心理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从受众的潜意识看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受众从接受到信号的刺激,到转变成信息被人脑解读,其实就是人的意识和浅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受众的接收行为比较随意,然而媒介宣传者意在吸引受众,从而引导受众形成符合传者意图的思想和行为,之间便形成了矛盾。所以新闻就是要千方百计的吸引受众,使受众从不清晰的潜意识状态上升到意识层面,这里的这个从潜意识到意识层面的转化,是在受众大脑中的有趣的过程。 一名美国的记者在采访民众于白宫前聚众抗议这一事件时,采集到了警察将他们拖入警车中的珍贵画面,然后把镜头摇向白宫上空的国旗,令受众产生思考,并且用自己的经验试图对此信息进行解读,产生了美国警察的行为究竟是否合适,是否不尊重人生来的权利的疑问。这便达到了传者的意图。所以新闻工作这应当做好“引导”这门艺术,使得作者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传者的意图。 (二)从受众的需求层次看 马斯洛所提出的闻名于世的需求层次理论即指人的需求呈阶梯宝塔状,首先是一般的吃喝需求的满足,然后是感觉自己不受威胁不危险的需求,然后是对爱和被爱的渴望,最后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要求。② 受众在接受新闻的心理活动中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心理,如有的人习惯关注看似抓人眼球的标题,如“明星绯闻”、“连环凶杀案”。而有的读者,会关注每天的天气还有物价。更有一部分受教育程度高的受众,习惯性的关注国内外重大的经济政治事件,以及和自己未来的发展以及职业方向有关的信息,还有国内外知名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分析目前最有名的世界着名的纸媒体,如《科学》、《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自然》。这些杂志和报纸主要内容包括人文社科领域以及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和进展,是为了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望既自我实现欲望的。 (三)从受众的认知心理看 认知心理学这一科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心理活动。当然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传受者心理活动也属于认知心理学。受众的感官是通过不同的媒介信息起作用的,但是很多受众对于这些并不苛求。例如台湾的很多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如《家有仙妻》,《阿郎》等虽然在道具、演技、后期制作上非常粗俗,但是由于情节设置十分吸引人,人物塑造个性十足一样可以吸引观众。 (四)从受众人格看 大多数受众具有优秀的人格特质。其中一部分受众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关注祖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关注世界的战争和粮食问题,关心他人的精神和生活状况,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并且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感和实际行动。2010年4月20号的早晨,四川省雅安市发生了7.0级地震,随即各大新闻媒体网站报纸均迅速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积极反响。 受众人格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另一方面。 埃里克森作把人格分为了若干阶段,各个阶段在成长过程里都有不同的心理矛盾以及特有的品质。《新闻袋袋裤》节目就是非常适合在校的小学初中学生看的新闻节目,《夕阳红》的目标受众是离退休人员,是新闻、生活、娱乐性节目。《新闻联播》是全国最知名,带有鲜明政府性和意识形态的新闻节目,它是针对全国各年龄段的受众的新闻节目 (五)从受众的选择记忆看 受众在接受到新闻的信息所刺激之后再一定时间内会形成印象,然后会产生短期的记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恢复受众在受到新闻报道的刺激以后会先形成感觉记忆,只有在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了以后才可以形成短期记忆,如果在脑海里反复回忆复述就可以形成长期记忆。受众主动从信息流中选择了少量的信息并且记住了他们。 无论什么层次的受众对自己所感兴趣的方面都会更加的感兴趣,而且可以结合自己的所学,从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中去合理解读新的信息。选择性的记忆和现有的观点基本相同的信息。有意或无意的忽视重要但和自己原有观念不相符的新闻。这一活动在受众的潜意识中进行着,不受现有情绪的影响。如2000年巴西队和中国队在世界杯的赛场上相遇,在此之前中国绝大多数球迷都是巴西队的粉丝,可是一场比赛下来,所有人只记得住巴西队的犯规动作,忽视了他们的出色表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选择记忆的例子。 (六)从受众的心理效应看 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受众心理过程的因素还有逆反心理和遵从心理。 在当今这个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意志的环境中,人们渴望获得自由,对刻意的指挥,试图改变自己原有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说教性新闻产生反抗,这就是逆反心理。这种反抗最直接的表现在了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如同在对典型人物进行描述的时候,这些人都是在一定的地区和领域具有可学习性的人物。有的是见义勇为的百姓,有的是脚踏实地的工人,有的是科技先锋与模范,有的是技术精湛的科学家,有的是勤工俭学照顾妈妈的学生。对报道人物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有净化心灵和学习的意义就可以。受众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对他们的无私奉献以及奋斗的过程产生质疑,觉得是媒体刻意夸大事实,对这些所谓的典型人物产生负面情绪。 遵从性心理表现为从众和随大流。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会要求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与环境保持高度一致。受众所在的群体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惯例,以及其他人大多数人的态度,会成为自己的行为依据。如同在60年代的时候,有一篇轰动一时的文章,叫做《伟大的战士》。其中所宣传的雷锋平凡而又伟大的精神,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形成全民效仿雷锋的局面。历经了三十年的变迁,雷锋精神早就成为 文化,保留在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当中。 三、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具体方法 (一)从受众潜意识角度 作为新闻媒体,应该对社会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走向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在新闻报道中应做好充分的估计与准备,并且深入把握各方受众的利益需求,积极改善民生,为政府决策提出舆论支持,科学地实施新闻传播策略,提高新闻的社会价值。做好“引导”这门艺术,促使受众通过潜意识的经验更好的理解新闻的内容。 (二)从受众的需求层次理论角度 新闻节目也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每一位受访者的个体差异,去准确的展现平凡小人物的真实生活需求,根据百姓的利益去选择热点焦点。积极宣传具有温情色彩的感人故事,传递互帮互助互爱的价值观念。满足受众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得满足,并且加强法制意识,保护被报道人的隐私权,使受众感觉到安全和尊重的需求。及时公开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始终保持公平公正才可以实现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平和安稳。不但要考虑受众的心理需要,而且要从政府的角度,充分思考类似矛盾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只有基层需求都满足了,受众才可能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从受众的认知心理角度 受众按男女、年龄大小、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蓝白金领、中国还是外国、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支持何政治派别分为很多类别。新闻媒体着重考虑两性间不同的思考方式,军事以及政治新闻应该突出男性的直接以及渴望刺激的特点,制作上更加大气,特效上更加酷炫。时尚以及休闲类新闻女性收视率比较高,在新闻的采集上应该更加符合女美、崇尚享受的生活方式等心理,制作上以轻松愉快的气氛为主。尊重受众不同的理解和接受新闻的习惯,充分考虑观众们内部的异同,使得他们在多种形式的新闻中均可以达到满足。 注重新闻传播的精心设计。借助电视网络等兼有图像、声音的传播手段,调动受众的视觉和听觉神经,并且内容要在吸引人的基础上严肃权威。尤其是当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不明的时候,社会主要的权威的新闻媒体,不应该有任何形式的主观臆断和下定论的行为,更不应该没有理由的猜测理由,然后不根据任何科学系统的调查以及询问就随意的杜撰事件的发展方向,防止报道失实矛盾升级。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受众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受众的文化素养。促进媒体交流和接纳环境的形成,从而形成相互影响的人际交流群体,促进受众的新闻接受行为。 (四)从受众人格角度 大部分受众对社会现状及发展充满热情,应该重视这些人的热情,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有利社会发展的活动,给予这些人格高尚者最大程度的支持和鼓励。他们主动吸取新知识,努力提高文化道德水平,传者因积极争取能行为同步,从而加速新闻事业的进步。 新闻的传播者要做的是对节目受众的年龄定位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而且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中老年人,离退休人员的新闻报道应该有区别对待 (五)从受众的选择记忆角度 新闻媒体从业者应该积极调动受众的感官,争取在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同时,使内容符合受众的需求,形成提取复述,使受众感兴趣并且记住,在人际关系之间形成有效传播。受众的根据自己的喜爱来观看新闻,这已经成为了人们的行为习惯。人是有感情有生命的个体,不是电脑。所以新闻从业者如果想改变受众的这一习惯,基本是不可能的,只能在了解这一情况之后,有计划的调整新闻报道方法。 (六)从受众的特殊心理角度 新闻从业者应该对特殊心理持积极的态度,对受众充分尊重。增加新闻的时效性,向大家描述最新出现的事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向公众实时情况。时刻记得抓紧时间,保证新闻质量。新闻结构讲求清晰有序,强调新闻的逻辑性,以及分析性,公正性。坚决杜绝引发暴力事件,煽动叛逆情绪,干扰政策落实,影响优秀价值观念的行为发生。 保证遵从心理可以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新闻传播活动应该提高并充分利用受众的可信度,注意受众之间的个体心理特征和差异,重视在群体中地位较高、不易被影响,但是对别人却有领导作用的一部分人,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四、结语 这篇文章通过对受众心理的多个因素,如受众的潜意识,受众的需求层次,受众的认知心理和人格,以及受众的选择注意和选择记忆,还有特殊心理等不同方面,具体的分析了心理活动在新闻传播效果过程中的作用。而且就这几个方面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解决方法,望予以重视。 新闻传播类论文: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浅议 论文摘要: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但也应通过积极有效的传播使一些负面新闻信息发挥正面的作用。只要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准确理解和切实把握新闻信息的负面性,就能够使一些负面的新闻信息传播成为国家政策和制度层面的一种完善,并通过有效的警示和激励发挥大众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新闻;负面新闻信息;信息传播 无论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是客观存在的。在信息媒体日益普及以及通讯手段日显便捷的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负面信息,并使其发挥正面的和积极的效应,这应引起各级政府、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的广泛重视。特别是通过由达赖集团一手策划的分裂祖国、阻扰奥运火炬传递的事件,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负面新闻信息的研究和引导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一、负面新闻信息的涵义及其表现 负面新闻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原始状态,就其本身的价值判断而言是负面的,比如地震、塌方、洪水等自然灾害;社会上种种违法乱纪和有悖于道德的行为,如贪污腐败、徇私枉法、坑蒙拐骗、色情暴力等丑恶现象;还有交通事故等人为的灾难。而“负面新闻”则通常是指经过人加工而成的新闻报道,实际上是指那些消极层面的新闻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它—般有两种理解,即一种为报道的内容是负面的,产生的影响也是负面的;另一种则是报道的内容本身并不是负面的,但由于记者在认识上的偏颇或媒体操作上的不慎而未能加以客观真实的报道,以致产生消极的影响。 对负面新闻信息的概念,目前尚无专家学者给予固定的形诸文字的定义,单就其文字表述层面理解,负面的就是不好的、消极的或者反面的,负面新闻就是坏消息或反面消息。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负面新闻常常是笼统的,有时候是指负面新闻信息,有时候则是指“负面新闻报道”。在进行学理研究时,对此有必要加以科学甄别。 负面新闻信息和负面新闻的主要区别,在于负面新闻信息是指一种处于原始状态的消极变动的事实,而负面新闻是指经过人所传播的新闻或是产生消极影响的新闻。就其在社会上的效应来看,负面新闻信息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辨别。 首先,就是坏消息或者不好的消息;其次,是会影响到执政党和政府形象乃至威信的新闻信息,即在大众意义上的负面新闻;再次,是与国家现行的大政方针相违背、破坏社会安定团结大局的新闻信息。对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既可以产生消极的和负面的影响,也可以产生积极的和正面的影响,其关键在于如何去正确认识与有效运作,这也为我们对负面新闻信息传播进行正面引导的研究与操作提供了可能。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新闻信息的负面性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总有在矛盾中运动的两个方面。有负面则就有正面,负面新闻信息也当然是与正面新闻信息相对而存在的,但不能把负面新闻信息简单地等同于坏的和消极的新闻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对负面新闻信息加以正确的理解。到目前为止,国外媒体或学界对此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至少还没有专门的着作深入探讨这一问题,而只是局限于一些灾害新闻和犯罪新闻等的具体讨论之上,尚未形成在学理上的系统研究。据称日本有关于灾害新闻报道方面的专着,遗憾的是国内还没有翻译过来。从澳大利亚归来的新闻学博士张威教授在澳讲学多年,也谈到尚未见过这方面的有关专着。许多外国记者,他们虽然没有系统地研究和学习这方面的理论,但在关于战乱、饥荒、贫困、事故、自然灾害等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操作上往往自觉地应用了一些比较好的处理手法,其中一些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也可从他们的报道实践中汲取一些相应的教训。 (一)准确把握负面新闻的“负面”性 国内外新闻界都有着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即对负面新闻的报道通常被受到限制,其原因不外乎很多人均认可这样一个假设,就是负面新闻将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而大量地报道负面新闻更会使民众对这个政府或社会失去信心。在一个民智未开和闭目塞听的社会,这个假设也许能够成立,但在当今民主进程不断加快、电视和网络普及、社会开放、国内外交往日趋频繁的环境下,这样的假设是很难成立的。 在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却有着比正面新闻更为强大的正面影响力。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来看,一是新闻报道的效果首先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心理,要看受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而不能单单以传播者的角度一味地让受众被动接受。受众是具有心理辨别力和分析力的,并非是媒体说什么就会认同什么,他们会对媒体报道的内容加以分析,然后加以自己的判断。如果媒体刻意回避负面新闻信息,它在受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必然将大打折扣,而一个没有可信度的新闻媒体,就算它传播多少好消息或正面的新闻信息,读者同样要对其不具信任度和亲和力,因而使媒体借以正面宣传达到正面效果的目的也将难以实现。长此以往,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威信也将会荡然无存。二是过多的正面宣传易使大众产生“正面审美疲劳”,形成严重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只有在媒体依照新闻规律进行适度的负面报道回应时,才能加以冲淡或纠正。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即不管正面新闻是真是假,许多人先抱三分怀疑的态度,而激进点的人甚至一概否认,认为这是在唱赞歌、吹牛皮或拍马屁。当真实的正面新闻得不到受众的普遍认可时,这种正面宣传所取得的宣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三是具体到某条新闻,负面与否并不能准确地加以判定。笔者认为,在更多的情况下需要对其加以时间和空间限定,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准确的分析。 如针对社会下层极端贫困人口生活的报道,读者或观众当接收这一信息,他们的反应必然是多方面的。不同的读者会按自己的知识和经历而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之大部分人能够理解,因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贫穷,这不一定是谁的过错。有同情心的人甚至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帮助贫困人口,这要比只是抽象地喊扶贫的效果要好得多。再如“矿难”一度也被当作负面新闻而加以限制,但解禁之后我们听到的并非骂声一片,反而促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关爱生命和注重安全的共识,意识到在能源开发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并积极支持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改善矿工工作生活条件。 (二)负面新闻的价值判断应符合新闻准则 众所周知,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和及时,并不在乎其正面和负面,只要是真实的新闻就能得到受众的欢迎,没有受众在接受到新闻信息时先去判断它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大家所关心的只是新闻本身。而新闻若被套上正面或负面的枷锁,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丧失其真实与及时。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对新闻进行预先的价值判断而使新闻丧失真实和及时,这对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乃至对社会受众心理所带来的伤害,其实远比被判定为负面所带来的伤害要严重得多。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做到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化,即用辩证的与多维的视野透视负面新闻信息传播对政治、伦理、法律和审美等方面将产生的影响;二是历史化,即对负面新闻信息进行一些历史的比较和梳理。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也不是只在某个地方才有的,这是一种古今皆存的普遍现象。如传说中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等,甲骨文上也有许多负面新闻信息的记载。问题的的关键在于如何辩证地认识这些新闻资源,并加以充分而有效地利用。 三、发挥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辩证且准确地把握负面新闻信息的负面性,就能够使之传播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和正面的效应。 (一)负面新闻信息的正确传播能够促使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制度的完善 负面新闻信息本身所反映的事实的好与坏、对它如何认识与表现、其传播的环境以及受众等方面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它所传播的效果。1998年8月,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尚未消退且灾情隐患犹存,举国上下正万众一心地投入到全力抗洪的特殊战斗之中。然而,地处长江上游四川省部分地区的许多原始森林却遭到了不法分子的乱砍乱伐,对此新华社记者采写了题为《长江上游仍在砍树》的新闻报道。消息披露之后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各媒体及社会大众纷纷表示强烈谴责。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也为此先后进行了重要批示和政策调整,时任总理朱镕基要求有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严厉打击非法砍伐活动;时任副总理李岚清及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等分别就此予以批示;国家林业局还向全国长江上游天然林一株也不能砍伐的决定;国务院调查组也适时赶赴四川省视察并指导工作,并从9月1日起提前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就是这样的一篇报道,引起了我国在护林政策方面的重大调整。由此可以看出,一则负面新闻信息及时而有效的传播,能够引起全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并促使国家及有关部门加以政策上的适时调整,它对社会进步与文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二)负面新闻信息的正确传播能够成为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激励手段 一些负面新闻信息的适时传播,能够使人们在心理和认识上感到某种挑战,并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励人们奋发应战并主动投身于解决所反映问题的实践中,进而进一步推动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在享受高度文明的同时也正在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恐怖活动、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这些现实的威胁都是媒体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并时时提醒着人们引起注意并加以解决。1999年10月12日,全世界的新闻媒体都广泛报道了届时世界人口超过60亿这样一个事实。这原本是一则喜庆的消息,然而各大媒体报道所注重的视点在于它向世界再次敲响了人口警钟,人口的急剧膨胀不仅加重了地球的负担,使地球资源的消耗加快,扩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而且它将严重地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媒体的这一报道,不仅没有使人们就此而感到悲观,而是令全世界进一步加深了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共识,并激发全球共同寻求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良策的热情。可见,只要媒体准确地把握负面新闻信息传播潜在的社会价值,其激励意义便是不言而喻的。 (三)负面新闻信息的正确传播能够成为媒体发挥自身舆论监督职能的有效形式 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具有舆论监督的警戒功能,它能够通过对社会现实中消极污浊现象进行揭露和抨击,给社会和社会大众以一定的警醒与告诫,以抑制不良行为的扩张和蔓延,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大量消极活动诸如腐败现象等,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见不得人、偷偷摸摸且不敢登大雅之堂而谋划于密室。媒体将其揭露出来告白于天下,就能掀起社会舆论广泛谴责的强势。 我国有党纪、国法、政纪等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监督,但主要是追惩于后。加之一些人对信息所具有的控制加工或处理权,且本身又不甚注重监督,进而往往致使这些人违法乱纪且有恃无恐,但他们对新闻舆论监督心存余悸。新闻舆论监督虽然不具前几种监督手段的强制性,但也具有其自身无以比拟的优势。一是广泛性,社会各阶层、各组织和公民作为监督的对象,是媒体发挥舆论监督职能的主体;二是及时性,消极腐败现象被由媒体揭露出来,就能很快引起司法和行政部门的关注和介入;三是公开性,媒体曝光使丑行者原形毕露并声名狼藉。因此,新闻舆论监督不仅可以惩治于后,而且也可以防范于前,它具有其它监督所不能及的重要作用。如央视《焦点访谈》等媒体栏目所产生的监督效应是公众有目共睹的,朱镕基同志还曾为《焦点访谈》作“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改革尖兵,政府镜鉴”的题词及肯定。 (四)负面新闻信息的正确传播能够在国际关系中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盾牌 尽管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不像它的国内政策那样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直接和深刻关注,但在维护国家利盖方面,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依然需要国内外民众的广泛支持。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其对内政策的延续,它最终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外交关系的成功与否常常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媒体对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负面新闻信息加以正确的传播,就能使民众更为全面地了解国家意志,甚至将影响当事国双方的政策。 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军悍然用导弹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这一暴行震惊了全世界。我国新闻媒体对此迅速反应,及时报道了我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强烈抗议,并配以大量的事实报道、新闻分析和新闻评论,使广大中国民众清楚而全面地了解到事实真相以及我国政府的立场,从而给予我国政府以坚决的支持,并对美国政府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尽管美方对此以“误炸”搪塞,但仍不得不承认这是影响中美关系的消极事件,美国政府和克林顿总统本人多次公开表示道歉,随后还进行了赔偿。从事件本身来看,这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它也是一个明显的负面新闻信息,如果媒体报道偏颇就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但是,媒体的正确报道使之成为维护国家主权、激发民众爱国热情以及全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呼声,从而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 最近发生在拉萨的“3·14”打、砸、抢、烧事件以及后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藏独”分子骚扰奥运火炬传递事件,属于典型的负面新闻信息。对这一事件的不同报道,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西方一些国家新闻媒体肢解事态甚至歪曲报道,对此不仅激起了国内民众和国外华人的强烈谴责,而且也引发了国际上一切富有正义、爱好和平国家及其人民对我国的声援和支持。而国内主要媒体在这一事件上全面、客观的报道,使人们更加清醒地看到了达赖集团长期假借民族宗教问题分裂祖国的本质,看清了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无知、偏见甚至仇视,也进一步看清了西方一些媒体及其国家所标榜的所谓“民主”、“自由”和“人权”,从而更加坚定了我国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这一事件正确报道所产生的良好效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总结其宝贵的经验。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刻意掩盖负面新闻信息的做法无疑是掩耳盗铃,且最终使事态更加恶化并背离初衷。我国政府及新闻媒体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已经更趋理性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只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和运用负面新闻信息并加以正确引导,就能使其发挥正面的积极效应。 新闻传播类论文:浅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四大转型趋势 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以下四大转型趋势:学科融合,大学需要优化内部的所有资源,通过学科的融合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媒体融合,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报道新闻;科技创新,高校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应加强针对新媒体环境的应用性研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理解生态,只要我们身处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报道新闻的方式就没有理由不变,我们新闻教育的模式也没有理由不变。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新媒体;转型趋势; 2006年,也就是Twitter诞生的那一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你”(YOU)列为年度人物。在数码文化方兴未艾的今天,那些曾经被称为受众的人们变身成为信息生产的积极参与者。正如Bradshaw(2007)所言,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从一个公众必须依赖专业媒体获取信息的社会,变成一个“人们可以自己获取并且生产信息的社会”。《时代周刊》预言,为数众多的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如YouTube、MySpace、Wikipedia以及Twitter,“不仅会改变世界,而且还会改变世界变化的方式”(Grossman, 2006)。迅速变迁的媒体环境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四大转型趋势。这四大趋势概括起来就是:学科融合,媒体融合,科技创新和理解生态。在当前几近相同的技术环境里,这四个方面不仅是西方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课题,也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重点思考的发展方向。今天,我想围绕这四大趋势,立足于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前沿,并结合浙江大学的探索,谈谈想法。 一、学科融合 先说个案例。最近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似乎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他们也许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被校方“关闭”的新闻传播学院。当然,校方并不主张用“关闭”这个词,他们用的是“重组”。该校高层表示,现有的学院太小,太孤立,太受约束,以至于无法为学生提供他们所希望的新闻教育,也无法使教师从事他们所希望的教学和研究。在重组期间,新闻教育仍然以课程的形式继续,不过必须是双主修,或主修其他专业加辅修新闻专业。请注意,是辅修新闻专业。面对学院教师、学生和校友的质疑,校方强调此举将是提升该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一大契机,未来可能建立一所融合信息、传播、媒体和技术等多种相关学科和资源的新学院,并可望成为美国最好的。 科罗拉多大学或许只是个案,它有许多内因,如原来学院的内部管理比较混乱等等。但这一个案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面临每天都在改变的媒介环境,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也需要改变。在这个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人人都是媒介的时代,新闻(Journalism)和新闻工作者(Journalist)本身的概念受到挑战,需要大大拓展。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新闻教育仅仅依靠新闻学院是否足够?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被重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方认为它没有很好地与其他学院合作,从而无法提供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因此,如何优化大学内部的所有资源,通过学科的融合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成为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 这一目标有不同的实现途径。科罗拉多大学是比较极端的一种。目前,浙江大学2+2的本科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新生进校都按人文或社科两大类划分,前两年打通培养,主要是通识教育,没有具体专业。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从第三年开始,学生进入自己确定的专业院系学习。用校方的话说,就是一种“宽专交”(拓宽基础、专业培养、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就弥补了原有单一化专业教育的不足。当然这一模式在新闻传播专业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大块的实习时间使得本来就被压缩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压缩,导致学生感到在校受到的专业训练不足。进入专业较晚,也使学生难以找到专业感觉。头两年通识阶段选课太随性,有些课程感觉用处不大。总的来说,这种“宽专交”的培养理念是适合新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的,但具体模式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媒体融合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政治学家普尔教授提出。他认为,媒体融合就是传统上需要依靠多种媒介技术来提供的内容和服务被整合在一种媒介之上,而这种媒介通常就是数字网络媒介(Pool, 1983)。同样来自MIT的媒介融合研究专家、比较媒介研究专业的创始人杰金斯教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展开。他将媒介融合定义为三方面的整合:跨越多个媒介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介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受众的主动信息获取行为(Jenkins,2006)。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融合并不单纯是一种技术现象,而是包括技术、产业、文化和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 媒体融合的大潮同样席卷中国。不论是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三网融合进程,还是每个媒体内部争先恐后规划的全媒体蓝图,都体现了这一趋势。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则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媒体融合的压力。从前,报社记者只会写文字稿就行了。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被要求在新闻现场同时以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的形式通过微博等方式新闻。一些记者为新技术带来的新可能而欢欣鼓舞,还有一些记者则更多地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如埃里克?牛顿所言,“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Newton, 2010)”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挑战。 面对日趋融合的媒介环境,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培养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传统新闻理论对于新闻现象的归纳和解释是否仍然准确?传统按媒体划分的采写编评课程是否还适应当前的融合新闻报道?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又该如何改变或重组现有的课程设置?目前,大多数高校选择的是增量改革的途径,即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正的同时,增加一些新的课程。浙江大学也是如此。2011年上半年,浙大增设了《媒体融合》本科课程,我是主讲教师。在教师讲授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调研国内外融合新闻报道的前沿案例,最后独立完成一项融合新闻报道任务。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获不少。但初次探索,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课时太少,未能与实验课结合,平 台不够完善等等。 三、科技创新 一直以来,新闻传播教育,包括研究,与业界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断层。理论研究保持独立性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应用研究也与业界脱离就值得反思了。在新闻传播学科,高校喊产学研一体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事实却是说的多,做的少。常见的情况是,业界在前面尝试,学界在后面观望。业界有了成绩,或出了问题,象征性地请学界来总结一下,仅此而已。结果就是,业界觉得无关痛痒,学界感到疲于应付。双方仍然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连接点。 要改变这种局面,高校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举两个例子。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刚刚建立了一个Reese Felts 数字新闻项目,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新闻传播的新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尝试是,建立一个由学生设计、开发、制作和运营的新闻网站(),然后利用这一平台试验各种不同的报道和叙事方式,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测量不同方式的传播效果。一方面,网站为所有相关课程提供了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网站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可用于指导专业媒体的新闻实践。另一个例子是前面提到的科罗拉多大学,他们也建立了一个名为“数字媒体实验厨房”(Digital Media Test Kitchen)的实验室,从新闻技术、技巧和商业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 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学院在这方面虽然整体上尚未起步,但也不乏开拓者。比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于2008年建成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并与多家媒体和IT企业开展了多种合作,初显“媒体硅谷”之势。浙江大学最近也利用学校投入巨资升级传媒学院实验室的契机,重点建设新媒体实验室,由认知研究实验室、数字影视与文化产业实验室、电子编辑与数字出版实验室组成。其中,认知研究实验室配备全球最先进的眼动仪和脑电仪,旨在利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手段为新闻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四、理解生态 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不是原来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人也不再是原来的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所处的媒介环境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不论是新闻传播教学还是研究,都必须时刻把握不断变换的媒介环境,方能与时俱进。理解媒介生态的关键是理解我们周围的人,理解那些我们曾经称之为“受众”的人们。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例如思维方式上,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具有更强的批判能力,不再认为传统的主流媒体是唯一的、甚至可信的信息来源,对新闻的理解也不再是单一的、静止的;行为方式上,Web2.0的出现使人们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和消费者,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生产者。同时,人们的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浅层阅读逐渐取代了过去印刷媒体时代的深度阅读;多任务(multitasking)逐渐取代人们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情,等等。面对变化的环境和其中的人们,新闻传播教育不能熟视无睹。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弄清楚现在的人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新闻。以情感为例,传统的新闻报道不能掺杂新闻人的任何情感,记者编辑必须冷静客观地报道新闻。但研究表明,带有情感的新闻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更容易被人们记住。记者不隐藏自己的情感倾向,反而会使读者更愿意相信。而且,在博客、微博这样的新平台上,带有个人感情的报道更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人称。第三人称毫无疑问是新闻报道的叙事方式。但人们发现,用第一人称讲新闻,会使受众感到更有人情味,感到是在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媒介进行交流。当然,这些都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帮我们进行决策。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我们身处的媒介环境发生变化,我们报道新闻的方式就没有理由不变,新闻教育的模式也没有理由不变。 新闻传播类论文:微博改变新闻事件的传播格局 微博时代,热点事件的发酵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媒体和记者,话语权也不再只掌握在社会精英手中,每个人都有了自身的表达空间,并且利用新兴自媒体的圈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响应者”。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日益普及,其交互性的特征已经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我国社会的信息和舆论传播格局,传统媒体时代的旧有传播体系正在逐步瓦解。微博时代,热点事件的发酵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媒体和记者,话语权也不再只掌握在社会精英手中,每个人都有了自身的表达空间,并且利用新兴自媒体的圈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响应者”。在社会化媒体参与“追踪”与“围观”的过程中,新闻事件的各个传播环节都有了全方位的转变。 自媒体成事件传播源头 在互联网引爆的“大众麦克风”时代,微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便捷地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情绪、观点的变化,这些内容就有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起点。任何一个个体都可以在微博上设置议题,把自己了解、关心或者认为不正确的事件线索公诸于众,从而引发其他人的兴趣,进行再次传播,最终使得事件升级,成为热点。此外,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在场的微博用户也可以第一时间现场图片、消息,他们被称为“公民报道者”,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记者,成为了很多事件公开的第一源头。 早在《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当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热点事件进行分析表明,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占总数的近30%。2010年后,随着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这一比例继续上升,2011年热点事件中,自媒体设置议程、影响话题走向的比重已经超过传统媒体,甚至互联网信息“倒灌”传统媒体的态势已经很明显,传统媒体往往从微博上寻找焦点,再进行二次挖掘和报道。2012年以来,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重庆市北碚区委原书记雷政富、山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单增德等“问题官员”被揭发并免职,无一例外不是在自媒体中率先发酵。 在社会化媒体大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传统媒体从业者也把微博作为披露事件的第一工具。如“毒胶囊事件”中,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赵普在加V认证的实名微博上率先爆料,“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这条微博转发近13万次,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打假行动。然而,赵普的微博引发了新闻界内部的严肃思考,对于食品、药品安全这样的大事,媒体人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审慎把关,其微博的言论如何自律和他律成为新的难题。据悉,人民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目前都已制定记者网络发言的守则。此外,《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网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等传统媒体也已经进驻微博,改变了传统媒体对网络热点迟钝和失语的状态,延伸了其舆论引导能力。 “微博直播”极大提高事件传播速度 2012年12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抵达深圳考察工作,作为就任总书记之后首次离京考察活动,他这次深圳之行的信息和照片最早和最多见于的不是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上,而是在微博上,很多深圳本地网友通过微博进行了“直播”。据不完全统计,微博中关于深圳之行的条数超过10万条,传播速度和信息量远超过传统媒体。 微博具备“快传播”与“私传播”的特性。“快传播”指微博省去了传统媒体的后期编辑、排版、制作、发行等周期,可以以电脑或手机联网等进行同步传播,后期加工时间趋近于零,这是最多每天出版一期的平面媒体无法达到的,有所提速的广电媒体也望尘莫及。2011年重大突发事件在事发当天发酵的超过半数,这恐怕只能依靠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私传播”是指新闻现场的所有亲历者无须以强大的公共传播途径为依托,也可以和专业记者一样具有优先传播权,那就是利用微博进行事件直播。 在2011年的“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微博就起到事件直播的作用。7月23日晚,摄影师“小刀”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微博上直播着事件的发展;网友“Smm_苗”用手机微博发出最早的信息后又陆续发表了数条在事故现场的目击图文记录。还有其他众多网友发出的求助、寻人信息,汇集在一起,成为当晚最活跃的信息源。资深媒体人吕焕斌曾评价:“仅以此事件(温州动车事故)最初的6小时观察,以传统电视媒体对比微博这种新媒体来看,电视还是完败,无论是时效、更新速度、社会动员还是各种功能,新媒体打败了传统媒体,自媒体打败了公众媒体。” 此后,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追尾事故,网友“安默然lucky”微博做了最早报道,当时在车厢最后面的网友“季法师”在微博发出了第一张现场图片;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网友和北京市各级官方微博一道,微博直播路况和救援信息。人人参与的“微博直播”极大提高突发事件传播速度,成为了公众快速了解信息的首选平台。 网状传播扩大事件传播范围 微博实现了新闻资讯的无障碍式传播,与其他媒体相比,微博传递信息更加自由,也更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每个人的信息和观点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受众群体逐级扩散,通过网状的传播模式进行扩张。微博转发可以迅速为重大事件提供信息支持,网民信息共享,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将一条信息传遍网络世界。 2011年1月25日,一个名为“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账号悄然诞生,随之引发了一场全民解救被拐儿童的风暴。这一行动主要通过微博平台进行互动及传播,“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粉丝突破了20万,网民纷纷转发相关信息,其所 带来的社会影响得到几何级数的放大。虽然它的成功与传统媒体后期的跟进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密不可分,但微博传播平台在此次行动中毋庸置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微博平台的发展,为热点事件或话题的传播带来了新模式与新方向。 作为社会公共事件,其最终目的在于积聚各方关注与力量,使影响力达到最大化,微博平台的多级传播使很多事件的覆盖面不断扩展。2011年以来,以微博平台为依托,越来越多的事件或话题为更多人知晓,涌现出如免费午餐、给孩子加个菜、大爱清尘、解救白血病女孩鲁若晴、加油小伊伊、西单奶奶、救助小传旺等一大批微博话题。在微博传播中,“简单”降低了参与门槛,“高效”则提升了参与热情。 话语“多元化”改变单一传播主体 在传统的传播渠道中,媒体和记者是传播的主体,他们通过自己掌握的大众媒介向公众提供各种信息,并且拥有较高的公信力,而普通民众只能作为“受众”接收信息。互联网时代,事件传播的轨迹日益多元化,信息的主体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热点事件的议程设置和传播过程中,网络“意见领袖”和网络名人对舆论走向产生的影响日益显现。在微博时代,“意见领袖”和网络名人甚至比传统媒体更具有可信度,更容易成为热点事件中发声的主体。 以2012年8月湖南“永州唐慧案”为例,在事件传播、发酵的过程中,虽然主流媒体后期积极介入,但不再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意见领袖”、网络名人的微博信息导致了事件的多点引爆、链式反应或拐点出现,产生了巨大作用,甚至引导了传统媒体的报道角度和尺度。 网上“意见领袖”粉丝众多,信息传播力强,在网络舆论场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在唐慧案中呐喊的,有律师、记者、学者、作家、商人、官员等,“意见领袖”多由各行业专业知识丰富的精英人群组成,具有名人效应和“羊群效应”,他们的意见在热点事件的公众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闻传播类论文:民间新闻传播崛起促使舆论引导策略转变 近些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上,当事方往往处处被动,疲于应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引导策略没能根据传播环境变化做出适当调整。民间新闻传播崛起并与大众传媒共荣互动,已经成为当下传播新变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强烈冲击着既往的舆论引导策略,迫使其做出必要调整。 民间新闻传播是人类固有的社会现象之一,是前印刷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方式。到了近代,印刷术在欧洲推广导致报刊产生,人类这才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和民间新闻传播相比,报刊等大众传媒具有快速准确、无远弗届等诸多优点。传播技术的进步使大众传媒逐步占据了新闻传播的主导地位;民间新闻传播虽然还无时无地不在,却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对社会影响甚微。 建国后较长时间内,我国媒体环境上述特征在尤为明显。所以,既往的舆论引导对象主要是大众传媒;其价值取向是“堵”,即压制信息,正面引导;其具体措施是指通过阻断大众传媒和新闻源的接触来遏制信息传播。它和大众传媒主导下的传播环境是相适应的,因此,长期行之有效。 首先,受众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知晓亲身经历以外的新闻的。这就意味着,新闻存在与否不是取决于发生与否,而是在于报道与否。不报道就等于不发生,当迫使大众传媒放弃报道时,新闻在受众端就被消失掉了。缺少了外界信息刺激,受众自然无从和遥远的新闻形成共鸣;事件则得以被控制在较小的传播范围内。这时的信息传播处于严格管控下的有序状态,这是有利于当事者进行处理的。当然,处理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其次,不管遏制实施的多么成功,总会有一定量的信息从新闻源溢出,经民间传播到受众那里。但民间新闻因其传播系统的孱弱消解了自身力量。这里的孱弱一是指传播速度迟缓,一是指信息流量微弱。民间新闻或是口耳相传,或是书信往来,等传递到遥远受众那里时,大多距离新闻发生已经相当长时间。又由于其信息流量较小,受众群体也处于相对孤立状态,这就进一步阻碍了新闻的再传播和聚合。所以,民间新闻多是明日黄花,是不会对事件产生较强干预力量的。 一切拜技术所赐,在被印刷及电子技术边缘化几个世纪之后,近十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民间新闻传播重焕生机。博客、论坛、QQ、MSN等,尤其是微薄的出现,不但使民间新闻异常活跃,更让它重返传播中心舞台。大众传媒和民间新闻传播共生共荣的传播新格局已经形成。这就要求要具体分析新变化,进而调整舆论引导策略了。 首先,民间新闻传播速度和信息流量空前增强。在公共事件刚刚发生时,甚至超过了大众传媒,这从近些年来的报道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几乎事件一发生,就有大量现场信息通过民间渠道得到传播。民间新闻传播之所以如此活跃,得益于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发达的网络技术培育了新闻源和受众之间强烈的双向沟通意愿。在新闻源那里,人们力图突破压制,主动信息:在受众那里,主动探寻新闻已经成为常态。同时,受众之间自发的新闻再传播和聚合能力也因传媒技术的发展而强大。因此,新闻总有途径传播,通过隔离传播源和大众传媒来阻断信息传播的方法将无法取得实效。而结果的无效将宣判策略的非法。 其次,既往的舆论引导策略导致大众传媒和民间新闻传播的恶性互动。其一,是迫使受众疏离大众传媒,亲近民间新闻。发达的传播技术已经打开了信息需求的欲望魔盒,当大众传媒不能提供足够新闻时,受众必将转向民间。这刺激民间新闻传播,使其更加活跃,却会进一步弱化大众传媒的权威。当大众传媒被边缘化的时候,民间新闻也将失去参照,其局限性则可能被受众忽视而接纳。民间新闻最大的诟病是其必然伴随大量流言。当因为没有参照而不能对其有所辨别时,真相的探寻将变得更加困难。其二,出于追寻新闻的本能,在无法接近新闻源的情况下,诸多大众传媒将选取民间新闻进行报道。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说前述问题只是让受众放松了对流言的警惕,这里则很可能使流言华丽转身,成为事实。流言一经大众传媒报道,就披上真实的套装了。接下来,民间新闻会将“被真实”化的流言再传播。这样,一个流言自证的循环就出现了。 显然,以“堵”为取向的舆论引导策略,最大的弊端不再于伤害了谁的“权利”,而在于它使信息传播陷入一片“混乱”。“混乱”对事件的处理百害而无一利。新的传播环境需要新的策略。新策略的终极目的是重建信息的有序传播!这就应该在承认民间新闻传播与大众传媒共生共荣这一现实的基础上,致力于于两者的良性互动;其价值取向是“疏”。所谓的“疏”是指积极主动向大众传媒开放新闻源。在介入报道的速度上,民间新闻往往领先于大众传媒。但由于民间新闻的自发性质,其权威性和可信性并不高。受众更需要相对专业、权威的信息。只要能得到翔实的新闻素材,客观公允报道,大众传媒自然会成为为民间新闻传播的引领者,两者的良性互动也会自发形成。反之,就可能转向恶性互动。 当然,民间新闻传播崛起不是舆论引导策略调整的唯一原因。政府管控媒体方式的悄然转变以及媒体市场取向等因素共同导致的媒体功能取向从以“正面引导”向“舆论监督,的变迁,受众公民意识的觉醒等同样是策略调整的时代背景。但有什么比媒体自身格局变迁的力量更大呢? 新闻传播类论文:论新闻媒体传播作用在社会管理工作创新 当今社会,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辐射日益加强,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特定土地上人们的集合,而这个共同体、集合的粘合剂,就是新闻媒体。正是新闻媒体提供了监测环境、告知消息的工具,提供了人们彼此间交流意见的公共平台。社会生活空间的大小及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传播的发展水平。口头传播与原始部落民主相适应,手抄文字、马车驿站与民族国家相适应,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与全球政治相适应。在网络环境下,消息弥漫于整个的社会空间,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运行。社会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理,必然涉及到管理者和人民两个基本要素,管理者要认识人民,理解人民的心声,人民也要了解管理者,审查管理者的资质。在这两者之间,其沟通、联系的主渠道,非新闻媒体不可。在当前这个媒介化时代,要创新社会管理,建设良好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离不开新闻媒体。 一、现代社会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等新特点 1、人口流动频繁。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的“单位”属性逐渐减弱,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人员流动。走南闯北,出现了单位用人、社会管理人的新形势。 2、人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改革开放,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跨体制的人员流动,带来了人们心理素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社会在主流价值之外,又有许多价值观出现。如自立、竞争、互动、风险、信用等价值观正在确立,还有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也凸显出来。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腐朽无耻、低级趣味等。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 3、社会阶层多元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计划经济时期决定人们社会经济状态的政治性、制度性或行政性标准(如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档案身份等)逐渐为一些新的因素所取代,职业分化、收入差距扩大和资产私有形式的出现促使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晰。尽管目前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还在持续,并未完全定型,但其基本的分化形态和规则正在形成。多年前,学术界提出了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原先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变成了十大阶层,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4、民主化进程加快,社会越来越公开透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 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人民群众要求政府更加公开透明,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上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参与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 上述社会变化,也形成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利益问题,过去强调是整体利益, 现在开始重视个体利益,同时新的群体形成产生诸多群体利益。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难免产生利益冲突。如何协调群体的利益冲突,化解矛盾;如何进一步公开透明,让群众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中来;如何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建立起新的社会管理机制,这种新的社会管理机制也必须适应多元化、多样化社会的要求,遵循多元社会治理理念。既要有“硬”的手段,也要有“软”的手段。“软”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某种形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指导或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等等。在这方面,新闻媒体显然有其独到的作用。 二、媒体在多元化社会管理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1、宣传功能。新闻与宣传都同属于传播范畴。宣传是一种传播活动,可以通过任何传媒进行。在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体是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还有法律法规等重要阵地。还能通过它的信息筛选和散布功能,直接影响百姓对社会的感受,由此直接影响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认可程度。调查显示,现在 90%以上的群众都是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党和政府的决定、实施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如每年的全国“两会”、省“两会”,人们都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进行关注。新闻媒体在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 2、引导和教育功能。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媒体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和获取思想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对社会主流思想,对社会的价值观的选择,都起主导作用。人们世界观的形成,有家庭、学校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媒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媒体传播信息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烈的社会性、生动性、知识性、思想性,它往往通过真人真事、具体情节和潜移默化的方法来表现事实和思想,来对舆论进行引导,因此较容易为公众接受。 3、沟通协调功能。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媒体扮演着各方信息沟通平台的角色,在社会系统的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枢纽作用。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与公众、社会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媒体上进行沟通。这些年,政府部门通过媒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事例多了起来,很好地发挥了媒体的沟通作用。 4、社会组织功能。新闻媒体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与评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策略,并呼吁社会共同关注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上,形成统一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就充当着一种社会组织者的角色。 5、舆论监督功能。舆论监督历来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功能。舆论监督,既是实现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反映百姓诉求的主要渠道之一。党和政府一直强调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统一思想、修正错误、凝聚力量和促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信息服务功能。新闻媒体不断向人们提供各种事件信息,如对于那些来自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威胁,新闻媒体能及时地向人们发出警告,让人们采取防御措施。此外,新闻媒体还提供有关人们生活环境的信息,如关于公共事业、经济状况等,这也是新闻媒体满足人们日常信息需要所具备的功能。 新闻媒体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将发挥正确导向、聚合智慧、动员教育、沟通协调、上传下达、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一方面为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全新空间与视角,另一方面也让媒体重新审视自己,完善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调整思维,从而增强媒体与社会 的“互动性”与“粘合度”。责任与担当:媒体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价值所在新闻媒体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必须坚持职业伦理,弘扬专业精神,恪守社会责任。唯有严格要求自己,践行道德规范,善尽社会责任,大众传媒才能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进程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2011年发生的谣“盐”事件,给媒体如何参与社会管理留下了许多思考。2011年3月16日,全国不少地区出现“抢盐潮”,众多新闻媒体沉着冷静应对,在重要版面、时段、页面,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传达政府部署,积极稳妥地做好食盐供应新闻报道,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消除了民众对核辐射影响的疑虑,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 具有社会管理功能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有明确目的的社会活动。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传递信息,沟通情况,交流经验,协调行为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因此,新闻传播活动从一开始,就暗含着对管理效果的设定。按照人们通常的说法,效果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在资源投入量一定的情况下,产出越多,该转化过程的效果越好,在产出一定的前提下,投入越多,则其转化效果越差。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行为,必然要耗费一定的资源才能产生一定的管理效果。而这一效果的产生,又是贯穿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始于传播之前,显现于传播之后,即总是受众在收受新闻传播之后才会表现出来的。由此,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的效果,可以被理解为新闻传播者(即管理者)在实施自己的管理行为所消耗的一定的资源与在此基础上所得到的新闻受众(即被管理者)接受信息传播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方面所发生变化收益的比较。 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与社会管理息息相关。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的特点,发挥新闻媒体的功能作用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进而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媒体本身应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二是政府等管理部门要善于运用媒体,管理好社会。 由此可见,媒体参与社会管理,首先应该是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媒体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公众提供事件的真相,并让公众获得充分的有效信息。谣言止于智者,公信源于诚意。这次谣“盐”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传播新闻事件真相,达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效果。因此,媒体应强化社会责任,加强对公共信息的公开、公平、公正的报道,畅通人民群众的权利表达渠道,努力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各种社会分歧。这样才能把好舆论引导的闸门,真正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总之,新闻媒体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新闻媒体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这种传递的信息与人类事先储存的信息不同。传媒传递的信息更多地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最新变化有关,通常被人们称为新闻。无论世界发生何种事,如战争、疫情等,一旦经新闻媒体传播,这种信息就会对人们的社会生存和命运产生影响,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是一般的信息所不具备的。如在地震中遭破坏的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一系列经新闻媒体传递的信息,引起各国政府对核电站安全的高度重视。这就是新闻的力量。 新闻传播类论文:论微博对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性质 一、草根“麦克风”发出的自媒体时代强音 2012年9月15日,新浪微博用户主页右侧的热门话题榜中增设了一个新词条——“理国”,与之相关的微博成为继宜黄强拆案、7·23动车追尾事故等话题后的又一起传播速度极快且的热门话题。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是通过对影响力、转发及评论数等因素的整合评估形成的,数目庞大的草根用户往往在相关信息传播的选择上呈现聚合状态。一般地,一个热门话题,仅靠坐拥上万粉丝的加V用户自娱自乐其实不易形成,更需大量草根的互动传播作为助动。 事情是这样缘起的:由于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不断升级,西安等城市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后演变为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一时间微博上对此事件的实况报道大量涌现。新浪微博一位仅有300余粉丝的西安用户“@田维Paolo”于15日当天16︰37发出一条微博“刚接到我爸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西安玉祥门数十辆日系车被砸,局势失控,一位车主下车阻止爱车被砸,被一棍击中头部,生命垂危!!!!”这一新闻快报型微博因得到多名加V用户转发从而获得一定程度扩散。后“@田维Paolo”亲临现场拍摄实况照片,其中一张被砸日系车车主收拾残骸的图片被商界新媒体事业部财视网新闻中心主任“@SJ翔宇”转发,获得逾120条转发。 对于西安9·15事件,新浪微博上大量类似“@田维Paolo”草根用户皆转型为“战地记者”,躬亲现场直播暴力事件,他们在9·15事件期间制传的新闻报道数量远远超过媒体官微对相关事件的制传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这次草根网民向新闻记者的转型,佐证了“自媒体时代”的题中之义(根据百度百科):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着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微博传播新形态。在中国,自媒体的集中形式以及自媒体新闻产品的制传载体即为“微博”。微博一直没有权威而精准的定义,根据维基百科的释义,“微博又称微型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140字)并可以公开的微型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李开复则解释为,“微博就是每次不超过140个字的微型博客。”微博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呈现出以下区别: 相对比之下,微博是唯一一种互动性与开放性兼强的媒体。 二、西安之“殇”——“9·15事件”背景介绍 2012年,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升级,以8月15日香港14名登岛保钓人士被日方逮捕事件最激烈地引发了中国民众对日本当局的仇恨。9月15日,西安众多爱国者于钟楼、小寨等地游行示威,表达主权诉求与仇日情绪。但游行者在拉横幅、喊口号之余,竟对日系车、日本产品专卖店等展开了打砸抢的大规模暴力犯罪行为。 日系车主李建利颅骨被打骨折是9·15事件中暴徒施暴的典型案例。媒体人江雪在《“九一五”:西安之痛》中写道:“那是在9月15日下午5点多,李建利开着自己家那辆白色卡罗拉经过环城西路……车到玉祥门和西门之间的路段,走不动了。这时,对面路中间来了一队游行的人……一个穿白色T恤的男子,跳了过来,举着手中的U型钢锁,向他头顶猛砸……这一击是致命的,导致颅脑开放性严重骨折。从医院的透视片子能清晰地看出,李建利的一块颅骨断裂凹了进去。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抢救手术中,医生取出了一大块和一小堆被砸碎的颅骨……” 打砸抢的暴力行为被认为已然异化了爱国主义朴素诉求的原始初衷。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学教授王天定于10月2日发微博说:“西安的9·15事件,呈现明显的组织化特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人专门组织了一些烂仔肆意打砸抢,组织者与烂仔各有所求,前者是制造混乱,后者都是烂命一条,先拿三瓜俩枣,乱中还可乘机抢劫。所以,打击那些烂仔是必要的,但重点是要抓住那些组织者。”除了王天定等专家学者、江雪等媒体人对此事件的学理性解读和专业化报道外,其他网民亦积极表达观点。如网友“@不要让我吃香菜”在微博上发表评论说:“我大西安9·15那天的抗议活动显然已经成为不理国行为的典型了。”草根用户的积极关注与活跃表达促成了这起事件备受瞩目的效果。 三、关于“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的问卷调查及案例研究 (一)负面新闻信息释义 根据丁柏铨、陈相雨《“负面新闻”及相关概念辨析》一文的释义,西安“9·15事件”应属“负面新闻信息”。 该文称,“它(负面新闻信息)与负面新闻殊异。在语义表述上,负面新闻中的负面,将报道题材与报道效果相混杂;而负面新闻信息则明白无误地说明只是制作成新闻作品的事实带有负面性质。就此而言,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一定要使用负面新闻概念,那么就须特别说明究竟是报道题材属于负面,还是报道效果属于负面,以免产生歧义。负面新闻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发生的、不可抗拒的事实[1]。信息可以是事实,而事实具有原生质的特点,其本身不包含人们主观的价值判断。信息也可以既是事实又包含人们一定的价值判断。关涉自然灾害、犯罪等的新闻信息,无疑都属于负面信息。负面的新闻信息所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根据新闻事实存在的状态就可以判断。[2]” 由此可知,9·15事件属于“负面新闻信息”。它广泛引起了民众的负面情绪,达到了破坏功能(如破坏西安的城市形象、市民间的和谐互信)、瓦解功能(如瓦解西安人的地域优越感、凝聚力、外地人来西安的旅游意向等)、腐蚀功能(如腐蚀了公民对于一部分人的信任度,使人产生道德倾斜),以及煽情功能(如煽动起一部分人的爱国热情、公民个体间的相互仇恨等),这皆符合丁柏铨、陈相雨在文中所谓的“事实携带的负面性质”。 (二)本地问卷调查分析 横向来讲,西安在9月1日至10月1日间发生了不少“正面新闻事件”。如:9月2日西安PM2.5数据达优极天标准;9月26日,陕西卫视改版仪式启动;9月29日,深圳直达西安的高铁开通;9月29日,西安市推出1亿元科技创业种子投资基金;10月1日,陕西省图书馆“换书市集”正式开张等。 纵向上讲,西安在近年亦不乏正面事件。最有名者如2010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曲江观光轻轨的竣工(2012年10月)等。相比于“9·15事件”在微博上的传播,上述新闻并未在微博上产生可以相提并论的轰动效果。为证明这一结论、了解获知“好事”与“坏事”各自的人数及其获知途径,我向100位非西安本地市民的游客发放了问卷,以期获得直观、可靠的数据。 问卷调查地点为西安市回民街、大唐通易坊、大雁塔北广场以及骡马市步行街等四地。问卷调查对象为在西安旅游或长期工作的外地户籍人口。问卷涵盖问题有三:(1)是否听说过西安“9·15打砸抢烧事件”?从何得知?(2)是否听说过西安曲江轻轨竣工事件?从何得知?(3)是否听说过西安世园会?从何得知?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1)有86人知道西安“915事件”,其中72人通过“微博”得 知;另14人中,有2人通过“电视”,12人通过“人人网”(人人网是与Facebook传播形态相似的自媒体)。(2)仅有16人听说过西安曲江轻轨竣工之事,其中6人通过“电视”得知,6人通过“微博”,其余4人未填写得知途径。(3)有57人听说过西安世园会,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和微博双向得知。 从问卷结果可知,86位“坏事”知晓者中有72位通过微博得知,占这部分样本总数的83.73%;而“好事”知晓者中,只有不到40%是通过微博获知,遑论好事的知晓者人数本身仅占总样本的16%。知道“坏事”者数量远超知道“好事”者数量,且“坏事”得知渠道主要是微博等自媒体。 由此我先预设一个假想:微博“偏爱”负面新闻信息。通过下面的媒介内容分析进一步对此证明。 (三)外地媒体报道分析 我选取《潇湘晨报》与《重庆时报》的官方微博作为研究样本,以期获得对该议程的佐证。 《潇湘晨报》与《重庆时报》均为综合性都市报,前者以长、株、潭为中心,面向湖南全省城镇发行,其官微则贴近“综合性”定位、涉及各地新闻。后者也以本地市民为受众群,新闻内容综合性强。选择这两份报纸的官微作为案例,主要出于以下考量:1.两者对西安来说均属“外地媒体”,更利于观察外地媒体对“9·15事件”的关注度,从而挖掘微博传播者甄选信息的标准;2.两份报纸均属综合性都市报,虽分别为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及重庆市总工会(投资体系为人民日报华闻控股华商报业)等行政机关主管,但不属“党报”范畴,其新闻在编辑和采写方面呈现多元化、宽口径、接地气特征,利于实务研究;3.两报官微均有大量粉丝,分别为177万和71万(截至到2013年2月上旬)。 首先研究《潇湘晨报》。在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之间,《潇湘晨报》官微包含“西安”二字的微博共17条。其中:7条是关于“9·15事件”的报道,其中正面新闻信息1条(《西安青年李昭街头举牌:前方砸车 日系调头》,这条新闻属于以负面新闻信息为背景依托的正面新闻信息)、负面新闻信息6条。其余10条无关西安“9·15事件”的微博中,负面新闻信息2条(分别为《上万学生冒雨参加校庆 校方称学生强烈要求》以及《左右不分?患者右脚骨裂左脚被手术》);正面新闻信息5条,分别为《湖南妹子获2012年环球旅游小姐国际大赛中国赛区季军》(比赛在西安举办)、《国庆长沙-西安坐动车6小时搞定》、《西安酒店申请更名为“钓鱼岛酒店”获批》,以及《英国“活雷锋”卖家产来西安做慈善7年 给流浪汉发包子》。其余4篇为中性新闻信息,分别为《西安一小学让近3000学生躺在课桌上午睡》、《西安“造湖运动”:拟投百亿造28个湖》、《长颈鹿算什么,这是坐货车的“乔布斯”》,以及《长沙乘高铁到西安二等座票价592元》。 通过整理数据可知,《潇湘晨报》官方微博在2012年9月1日至30日的所有报道中,正面新闻信息、中性新闻信息、负面新闻信息的数量比例为5︰4︰8。负面新闻信息最多,占近一半。 再来看《重庆时报》。在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之间,《重庆时报》官方微博包含“西安”二字的微博共8条。其中,正面新闻信息2条,分别为《正能量!"洋雷锋"卖家产去西安给流浪汉送饭7年》和《西安一酒店申请更名“钓鱼岛酒店”获批》;中性新闻信息2条,分别为《西安惊现坐货车“乔布斯” 被调侃视察iPhone5业务》和《大学生活宅在床上过?》;负面新闻信息3条,分别为《上万学生冒雨参加校庆 校方称系学生强烈要求》《西安公布保钓游行9名打砸者照片 敦促投案自首》,以及《患者右脚骨裂左脚被做手术 院长:这没啥事》。剩余一条《国庆你准备去哪里“看头”?》属《重庆时报》官微的#午间分享#栏目,是服务类信息。不属于硬新闻范畴。 通过整理数据我们可知,《重庆时报》官方微博在2012年9月1日至30日的所有报道中,正面新闻信息、中性新闻信息、负面新闻信息的比例为2︰2︰3。负面新闻信息最多。通过对《潇湘晨报》和《重庆时报》官方微博在同一时段对于西安的新闻报道正负面属性分析可知,负面新闻信息占到所有新闻中的最大比重。 (四)本地媒体报道分析 本地媒体,选取西部网(陕西新闻网)的官方网站与官方微博进行对比。西部网是在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省委宣传部主管主办、陕西电视台承办的陕西新闻门户网站,是省级主要新闻媒体。 在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之间,西部网官微中言及“9·15事件”的微博共5条,均为负面新闻信息:分别为《勿以爱国之名 行害民之事 》、《西安警方公布9名打砸者照片劝其投案自首》、《多家保险公司称被砸日系车主暂无法索赔》、《西安警方微博公布砸日系车砸穿颅骨嫌犯正面照》,以及《央视:西安被打日系车主维护财产属于正当防卫》。 新闻传播类论文: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摘 要 本文归纳了近年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存在的九类问题,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于社会科学成果的一系列评估标准。作者认为,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需要借鉴这一评估标准,以提高论文质量。中国大陆的大学新闻传播院系要求论文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获奖、来自较高的课题级别等等作为学术评价标准,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证明论文的价值。 关键词 学术论文 评估标准 近年中国大陆招收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数量急遽增长,重点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已经与本科生相当;而研究生导师,即使破格提拔,增长也是有限的。初带研究生的生手导师较多,如何保障研究生的教学质量,特别是毕业论文的水平,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这里谈谈常见的论文写作中问题,以及评估论文学术水平的标准,交流一下,供同行们讨论。 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存在的九种问题 我近年评阅硕士和博士论文近百篇,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九种: 一,将论文写成教材或普及读物。虽然处于学习阶段,但硕士、博士论文无论如何属于学术论文一类。而现在一些论文,有的很像教材,将某一论证对象从定义、重要意义开始说起,方方面面都讲到,讲完了,文章也就结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读物,对某一别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外国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绍,介绍完全了,文章也就结束了。有一篇关于探险报道的硕士论文初稿,从什么是探险、什么叫探险报道、探险和探险报道的历史开始写起,然后是详尽的关于探险报道的写作要领、注意事项,直至采访时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写到了,相当全面。写完了,文章结束。另一篇关于世界性通讯社的博士论文,叙述了各大通讯社的历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数百字的段落“论证”几句,论文就算写完了。没有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发现,也没有研究的新视角。这样的论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将论文写成了工作经验总结或理论宣传文章。可能有的作者在读研前是做宣传工作的,或者担任领导干部的文字秘书,这种工作经历使得作者写的论文,文字流畅,话语是成套路的,诸如:在……形势下,在……领导下,为了……,以……为基础,以……为指针,做到打实几个重点……、突出几个……、落实几个……等等。读了文章,好象在喝白开水,除了有些词句漂亮外,实际上并没有提出新观点、新发现、新视角。例如有一篇关于舆论监督的论文,作者为了在第一章显示论证的理论性,三个小标题分别是:舆论监督是……生命、舆论监督是……旗帜、舆论监督是……保证。但是舆论监督本身到底是什么,反而没有说出来。因为作者真心诚意地以为,这就是“理论”论证,报纸上理论版确实尽是这类“理论文章”,有些还是级别较高的党政领导人的文章。有一篇论述某报纸论文,本来是可以写成学术论文的,但是作者陷到这个媒体里太深,进去出不来了,没有站在客观的立场用学术眼光来观察问题,当谈到这家媒体存在的意义时,小标题是“……的理论意义”,内容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分别为该单位的题词。作者误以为,高级领导人题词,就是“理论”。 这种情况与中国大陆的新闻工作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宣传、商业公关与新闻报道混同有关,每年在论文中这种类型的所占比例也较大。除了学生的问题外,这与部分导师本身就在具体的新闻工作领导岗位,对于学术研究不够熟悉也有关。因此,需要强调区分学术研究论文与政治宣传、企业公关文章,有时它们都叫“理论”,但所指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三,论文中缺乏基本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一些论文,分析太缺乏本学科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仍然在使用诸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中学时代学的大众哲学常识,来“分析”问题。不能说他们说的不对,但是实在没一点学术研究的味道。这种情况到了写论文的时候再纠正,已经晚了。这反映出研究生的学科基础理论教育较为薄弱。从入学就应加强学术理论思维的训练,将文科的基础知识打牢,真正懂得什么叫“研究”。 四,论文的理论前提不可靠或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即使行文、具体论证和结构不错,由于论文的立论不成立,全盘皆败。例如一篇论述古代文论对现作启示的论文,将韩非谈到“文章”如何的一段文字作为“纲”,展开来写。显然,作者误将引文中的“文章”的概念理解为现在的“文章”(先秦文献中的“文章”是“文采”之意)了。这个理论前提一错,后面再怎样写都没什么意义了。另一篇论文,阐述舆论学的发展历史,谈到18世纪西方第一部使用现代“舆论”概念的著作,根据别人的介绍,将作者对舆论的划分(“公意”与“众意”),抄写中误为“众意”与“民意”,没有再看原著,就论证起这两个抄错的概念含义如何不同。一开头就出现这种理解错误,后面的论述自然跟着错。 这与学术研究存在不同意见是两回事。不同学术争论是正常的,但是基本的事实,包括事实本身和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公认的原因,总要正确。理论前提起码能够自圆其说,也就是能够“成立”,不然就没有共同的讨论基础了。 五,把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作为理论依据。不少作者在讨论论文的基本概念时,并没有理论根据,常把字典、词典作为论据,试图证明什么。我们写的是学术论文,不是小学生学习一个字词时查字词典那种情形。为了理解一个概念,论述中可以涉及这个词汇的语法构成和意义解释,但这只是这个基本学术概念的技术性解释,读者将等待着关于这个概念的真正学术性阐述。然而,常常查了字词典后,关于基本概念的解释就算完成了。现在新闻传播学文章中常出现“××性”的概念,创造和使用很随意,缺少科学内涵,这是造成论文学术价值评价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不会写绪章。任何文章总要有一个开头,学位论文的开头通常要求有一篇绪章(叫序、序言、前言、绪论、绪章等等均可),这篇绪章的任务是交代自己的选题、论文的主攻方向、文献检索过程和情况(即前人这方面已经做了些什么)、自己的论文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或所有整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大致的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关于论文的问题。但是现在不少论文的绪章,写什么的都有,或是感谢之类,或者是发表感想,像散文而不是论文。对绪章提出一定的规范要求,就是逼着作者必须考虑自己是否做了文献检索,论文是否提出了新观点。 七,忽视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往往有这种情况:论文的“参考文献”没几篇,但是文章却提出了大胆的假设,说得头头是道。这是由于知道得太少,胆子越大的缘故。这样的论文中通常矛盾很多、别人(但是作者不知道)已经论述过的东西较多(但是往往有明显漏洞),可是作者自己感觉良好。 “参考文献”不是论文的形式主义的部分,而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考察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看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是否本学科的代表作,也可以从侧面考察学生的治学态度是否严谨。如果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没有开列出几篇东西,已开列的也不是代表作,而且编排没有规范,那么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这篇论文的水平高不了。 八,非必需地引证和论述自己导师和可能评议论文的老师的论著。如果恰好论文涉及导师的研究领域,而且导师确实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观点,学生引证是正常的。但是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即不少论文的选题与导师或其他相关老师的研究没有直接联系,或者他们的论著并不是学界的代表作,学生却千方百计要引上几段,有些引证的内容就是大白话,谁都会说,甚至连导师论著中的“俗话说……”都引上了。 关于非正常引证的动机是复杂的,F.索恩(Thorne)曾归纳了六种非正常引证的动机,情况如下:为阿谀某人引用;以自诩为目的引用;为相互吹捧而带有偏见的引用;为支持某一观点牵强的引用;为维护某一学术研究派别利益的不正常引用;因迫于某种压力的引用。[1]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类非正常引用不可能反映与研究对象的真实联系,最终影响论文分析结果的客观性,玷污学术研究 九,写作中缺少“假设论敌”的意识。于是,写作时只考虑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一面,有意无意地回避不利于自己观点的材料。这很容易被别人抓住作者论证中的缺口。如果每论述一个问题,自己多想想,别人会就这个问题给我挑什么毛病,如果每一个问题在写作时都这样自我提问,文章就会论证得较“圆”,逼着自己治学严谨些。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估体系”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建议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采用“社会科学成果评估指标体系”[2],对学术论文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估。若了解了其结构要素,我们在写作论文时就会有一种学术标准进行自我衡量,以保证论文至少像个论文,多少有些创造性。 社会科学成果评估体系是由一系列指标构成的。首先考察论文的规范性。这里的规范性,不仅指引证的规范,而是指研究者对研究资料的占有、分析深度、遵循学术引证规则这三方面的情况如何。是否充分占有资料,这本身就是论文的最大规范问题。不充分占有资料,特别是不占有最新的资料,无法保证观点的创造性,有些结论可能是许多年前就已经有的了;或者造成论文低水平的重复。这种情况下当然仍旧可以写上许多话,但这无论如何算不上有水平的论文。 这三方面的论文“规范”,从一开始就将那些不占有研究资料而拍拍脑子随意想出若干“××性”,或随意地从个别事例推出整体的文章,从学术论文中予以排除。资料的占有和分析,实质上是要求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或对现实有所了解,防止研究者因某些局限而忽略必要的事实,疏漏某些可能的逻辑关系。当然,这些关于论文的规范性考察,并不等于论文就具有科学性了,但是它会影响到论文结论的科学性;而且,规范的论文也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较为清晰的学术发展脉路。 第二,对论文的难度作出评估。假如第一关过了,可以认定算是学术论文了,那么马上就面临第二个问题,即这篇论文实际付出的精力有多大?一般地说,付出精力大的研究,其成果的质量也较高。这里的指标有两项,一是论文的规模,一是论文的复杂程度。 这里的“规模”,不是指参与人数的多少,而是指研究本身所要操作的概念、事实要素或实证研究中的变量等的多少。需要处理的因素越多,规模越大;反之越小。这是考察作者研究能力的一种指标,并非文章越长规模越大。有时一篇论文并不长,但是需要很多论据,必须论证得当,它的规模就属于较大一类。例如关于北京“新疆村”的研究论文,涉及人口、经营规模、材料来源、语言和文化生活、社会管理系统、雇佣关系、同胞关系、家庭、生育、宗教、民族政策、法治、饮食等等,必须处理这样多的因素。因此,可以认定该项研究的规模较大。 这里的“复杂程度”,不是指涉及面大(有些选题涉及面较宽,但是逻辑关系简单,分析起来并不困难),而是指需要处理的因素之间逻辑关系复杂。有些看起来不大的选题,如果其中要说明的各种关系较难把握,那么应当说其复杂程度较高。例如“我国的地下色情产业”这个社会学选题,它似乎算不上重大选题,但是真正研究起来,要处理的各种因素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关系越复杂,需要运用的知识量、知识深度、研究能力等的要求就越高。 第三,对论文的研究成份进行评估。一篇论文,不一定完全是研究性的,有些成份属于是在普及某些知识,或者仅仅提供了一些资料。根据智力对材料加工程度的差异,研究性质成份是指论文中提供了新的认识的那部分。 因此,需要先对论文的研究成份的多少下一个判定,这里提供了四种选择:25%、50%、75%、100%。看来还是简单了些,但重要的不是划分研究成份占多少的讨论,而是要在观念上学会区分研究、普及、资料这三种不同的成份,努力使自己的论文增大研究成份。一般地说,硕士论文如果有50%属于研究成份,可算是相当不错的了。这里需要说明:并非只要属于研究成份就好,同样属于研究成份的部分,水平高低差异很大,这里还要有其他的衡量标准。 第四,考察论文的科学性,即可靠性。这需要根据对论文研究性、普及性和资料性成份所作的划分,分别评估。如果确定成果全部或部分属于研究类,就要首先对成果研究部分的科学性进行评估。这里有五项标准。 1,基本理论依据或前提的可靠性。提出这一对论文的基本要求,在于经常存在这样的情况:论文中具体概念没有发现不成立,论据也颇有力,论证不能说不严密,方法也有效,但是由于理论前提不可靠,实际上一切皆不能成立。例如若有人提出“太阳黑子活动决定经济发展”的假设,这完全可以通过计量经济分析证明该假设成立,而且在统计学上确有明显性。但是这在经济学方法论上是完全错误的,错就错在没有可靠的理论前提。 2,概念使用的科学性(明确、严谨、有效)。概念是任何论文的基本单元,将概念的“明确、严谨、有效”要求联系在一起,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概念需要很好地反映特定事物的范围或本质,仅仅做到“明确”是不够的。有的很明确的概念,不具备处理、解释其定义范围内事实的能力,不能有效地说明结论。一些文章中常见的脱口而出的一连串“××性”,就属于这种情况。 3,论据(理论或事实)的可靠性和充分性。这里的“可靠、充分”是对论据说服力的衡量标准。“权威人士”的话,可以作为辅助的论据,但不宜单独作为论据,就在于它虽然通常是可靠的(这里是指真实),但不能作为“充分”的论据。 4,论证逻辑的严密性和完备性。这里实际上涉及两个标准,一是具体论证中要做到滴水不漏;一是论证的整体充分,没有空缺。 5,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这里的两个标准,前者是指所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例如考证某一事物为历史上的第一,方法上就要保证是对全部资料进行了检索和分析,而不是只依据部分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实证调查的推论,则不能超越原抽样的总体范围,否则便不可信。所谓“有效”,是指所采用的方法正好能够说明作者要证明的论点。显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不在于它是否复杂和新鲜,而在于能否有效地说明论点。 当然,并非每种研究成果都适用于这五项,前四项一般适用于理论型论文;实证型论文需要重点考察第五项,而前几项可能不全适用于对它的评估。 第五,对论文的价值进行评估。这里也包括五项标准。这是对该论文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包括论文对学术发展的贡献程度----学术价值、论文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社会价值。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同行专家组可以对论文的学术价值提出若干评估的衡量标准,但是社会价值是难以具体分解的,因为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不是“社会价值”需要的“主体”。因此,这里涉及学术价值的前四项较为具体,关于社会价值的后一项相对抽象。 1,问题提出或选题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某个学科的学术发展,提出问题本身如果带有启示作用,常常有力地推动学科整体的发展。为什么说论文的选题很重要,原因也于此。 2,所提供的新事实、新知识对学科发展的贡献。这是针对某一类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的,它们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新事实或提供新知识,例如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论文。新闻传播学的论文中,有一部分也需要用这个标准衡量。 3,所获得的新认识新结论对学科发展的贡献。这是针对另一类论文的,它们主要在观念领域有所创新,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对世人和学科有启迪作用,例如哲学、文论、政治学、法学、方法论等方面的论文。新闻传播的论文中,有一部分需要使用这个标准。 4,所提供的分析角度或研究方法对学科建设的贡献。这是针对所有论文的。我们很难要求每篇论文都能提出新观点、新事实、新知识。但不少论文的研究视角较为新颖,或者研究方法与众不同,给人以启示,那么这类论文也应该肯定它对学术发展的贡献。 5,论文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这里的含义是:对论文所取得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作用的可能性作出综合判断。这只适用于纯应用性的论文。 一篇学术论文,如果在以上五项中有一项能够作出一些贡献,应该是很成功的了。因此,在衡量自己成果的价值时,要有自知之明,感觉在某一项可能作出些贡献,就努力在这方面下功夫,争取有所收获。全面追求“贡献”或追求很大的“贡献”,很可能结果是完全没有“贡献”。特别在自我感觉非常好时,更需要正视这五项衡量的标准。 第六,关于论文中普及性成份和资料类成份的评估条件。普及性知识和资料类成份,并非没有价值,但不应在学术论文中占主导,不然,就很难说是论文了。如果自己的论文中有普及性和资料类内容,也要尽可能使之可靠和严谨。下面是关于这两方面的评估标准: 对论文普及性成份科学性的评估条件:1,对原成果概括和转述的准确性。2,介绍阐释的清晰性。 对论文普及性成份的价值评估条件:1,对开拓学术视野的贡献。2,对解决某一具体学术问题的贡献。3,论文普及性成份的社会价值。 对论文资料类成份科学性的评估条件:1,所提供资料的可靠性。2,资料选取的必要性和充分性。3,资料处理的科学性。 对论文资料类成份价值评估的条件:1,对开拓学术视野的贡献。2,对满足学术研究需要的贡献。3,论文资料类成份的社会价值。 “核心期刊”发表、评奖、课题来源能否作为论文的衡量标准 现在中国大陆有新闻传播院系的大学,对教师的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的衡量标准中,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上,或者评委成员大多认为达到在这些期刊发表的水平,或者发表的东西获得了什么级别的奖,或者研究本身是某一级别的课题的一部分,会在论文的评价上给予特别看待。有的学校硬性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才能够作为毕业、晋升的条件。新闻媒体给予了报道,往往也会加重对论文评价。这些衡量标准,在现在中国的国情下,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国家法律法规的依据。 由于现有的国情,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新闻报道或评价,以及课题来源等不一定来自科学共同体(指本学科最具权威的专家组)的判断和决定;目前中国大陆的学术刊物是否“核心期刊”,并不是科学共同体公认的,它们的认定受到较多的非学术因素的制约;学术评奖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非学术因素,某些有价值的论文,恰恰可能存在争议,而评奖通常给予了争议较小的;课题来源和级别只反映政府管理机构对社会科学的需求和导向,难以证明论文的学术价值;媒介的报道或评价不能反映论文的价值,因为记者的评价是非专业的。所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这一评估体系,暂时不采用这些间接指标。 学术同行引用频率本应当成为评价论文的重要标准,但鉴于目前中国大陆人文-社会科学界尚无社会科学引证系统(例如美国有《社会科学引证索引》),并且研究者尚未普遍遵循研究规范,现在暂时也没有将同行引证作为评估标准。 既然现在不少大学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要求获奖、要求较高的课题级别和媒介报道等等评价要素,论文的作者很难不去追求。但在舆论上,我们需要做一些工作,至少在认识上要清楚,这些标准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证明论文的价值。 回过头来再看这一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估体系,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现有的评估指标体系可以解决一般情况下对论文的评估,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这要以社会环境整体宽松、人们的心态较为正常为前提。如果只允许一种意见存在并且人们都一致赞同这样的做法,或者人们普遍地处于某种激昂和偏执的状态,再完美的评估方案也会评出十分荒谬的结果,因为可能会出现密尔(J.S.Mill)所说的“多数的暴虐”现象[3]。另外,为了保证这一评估体系的公正,需要评委的数量相对多些。如果委员人员太少,每个评委的权重就会过大,自然影响评估的公正性。 新闻传播类论文:从传播学角度看高校媒体新闻同质化现象 目前,媒体市场竞争激烈,无可避免地进入了同质化竞争时期。报业同质化现象表现在内容层次和报业运营层次两个层次。有学者认为,通常所指的报业同质化是针对报纸的内容方面来说的。而高校媒体既不属于政治性报纸,也不属于商业性报纸,它是否也存在着同质化现象? 从规模来看,仅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闻传播百科全书》中,就收录了239份高校校报的名录和简介。再加上电视和网络媒体,高校媒体规模甚大。然而,与大规模相对的是,高校媒体传播效果的有效性比较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从传播内容来看,新闻同质化现象仍然是影响受众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内的各种媒体,包括校园内的各种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上的新闻内容往往相同或相似。借用报业同质化概念,高校媒体的同质化主要是指校园媒体中存在的新闻内容‘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局面,即指新闻的内容雷同。 有学者认为,报业同质化现象是报业竞争白热化的必然结果。报业趋同可以区分为良性趋同与恶性趋同两种类型。对于报业竞争而言,良性趋同具有积极意义。与此相反,恶性趋同则是消极性的。因为,恶性趋同是一种单向性的移植性模仿,没有提供什么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笔者通过比较发现,对于高校媒体的同质化,各媒体之间在新闻题材、结构、内容上高度的相似甚至雷同,这种相似或雷同之间并没有表现出媒体自身的创新和进步,而往往是相互之间的简单抄袭,即恶性趋同。这种新闻的同质化现象使得受众容易对新闻产生厌烦,长此以往,校园媒体在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减小,起不到其所应有的传播思想、引导舆论的作用。这种现象的存在,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受众对所传播内容的厌烦和抵触,阻碍了传播效果的实现。 现今媒体市场存在的同质化,多因媒体之间激烈的竞争。那么,在思想活跃、开放自由的大学校园内,高校媒体本应是百花齐放,为何会出现同质化现象?笔者认为,高校媒体新闻同质化现象不同于媒体市场同质化现象成因,高校媒体由于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它们之间虽有竞争,但竞争并不是一种常态,也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白热化竞争状态,高校媒体之间更多的是平安共存。可以说,恰恰是因为竞争的真空状态,致使媒体缺乏创新意识,并产生很强的惰性和相互之间的依赖性,从而导致同质化现象的产生。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校园媒体作为媒体角色的严重缺失 当代中国媒体身份的角色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政府“喉舌”。中国媒体的一项中心的使命就是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喉舌”不仅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对新闻媒体的明确要求,得到过新闻界和学术界的认同和肯定,也体现在具体的传播行为中。2、经营主体。市场经济要求中国媒体既要追求社会效益,也要追求经济效益;既是传播主体,也是经营主体;既是事业单位,也是企业机构。作为经营主体,它必须通过特殊的生产营销模式获利,并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3、全球媒介。媒介全球化是指媒介的一种超越地方性的各种活动和自我认知定位。4、社会公器。媒体作为一个信息和文化传播的中介,一直是以公正的“人民”代表的角色自居。5、传播角色。任何媒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一些基本的普遍意义上的功能性要求和角色扮演,它报道新闻被称为“社会哨兵”,它传递知识被称为“人民教师”,它揭露丑恶被喻为“社会医生”,它丰富生活,愉悦身心被比作“娱乐工厂”,等等。它们从不同层面丰富和充实了媒体身份的社会内涵。但是这些称呼并不具有真正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特征。它们的意义由“政府喉舌、市场主体、全球媒介、社会公器”等身份要素决定。ⅲ反观高校媒体,作为经营主体、全球媒介、社会公器的角色基本缺失。校园媒体虽然很大程度上行使着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但由于未脱离计划体制,在整个报业追求市场化和差异化的同时,校园媒体仍然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党委喉舌的单一化的导向角色。就经营主体而言,虽然目前媒体市场进入战火硝烟的竞争时期,但高校校园的媒体却因经费来源的稳定性以及非营利性而置身于竞争之外。毫无竞争意识的校园媒体不用绞尽脑汁地挖掘独家新闻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也不用想方设法用独特和不同于其它媒体的新闻视角来进行报道,受众也不依赖于这些信息来做出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同质化在所难免。 二、传播过程中传播元素的缺失 所谓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既要有“传”,也要有“受”,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传播者把信息传播出去,需要受众的消费和反馈。同时,受众也是需要媒体的,需要从媒体了解信息,表达自己的心声,在媒体上获得一定的表达空间。但高校媒体显然是只考虑“传”而很少考虑“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缺少互动,传播者甚至不了解受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消费需求。所传播的往往是传播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或传统的模式进行的新闻报道,这样的新闻要么结构相同,要么人云亦云,容易造成同质化现象。 三、传播范围和传播对象的限制 一般而言,校园媒体的传播范围局限于校内,受众群体也多限于校园内的师生,在媒体的读者定位上,各媒体往往相同或差异不大。这直接导致校园媒体在传播内容上的趋同。校园媒体在内容上主要是校园新闻,即使是少量的综合新闻,也大都与校园和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传播内容的限制,加上校园传媒工作者的专业素质问题,使校园媒体新闻呈现同质化现象。笔者从事高校的校报编辑工作,有幸能看到全国很多高校的校报,笔者发现,在不少高校,一条完全相同的新闻,在校报上出现、在校园网上出现、在校园内的一些报刊或简报上也出现,重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如何规避高校媒体新闻同质化? 一、引入竞争机制,斩断高校媒体产生同质化的经济根源。 高校媒体首先要转变思想,开拓“市场”,广开“粮路”,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学校和有关组织全额拨款是高校媒体的绝大部分经费来源,经费来源的唯一断ⅱ稳定性使高校媒体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更不愿意去挖掘自身的独特性。因此,作为高校媒体,避免新闻同质化首先要转变依赖于拨款、不求“市场”的思想,而树立广开“粮路”的思想,积极拓宽受众面,增加受众数量;多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把新闻推向社会和企业。 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激励媒体不断创新,自动规避同质化。高校媒体普遍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做好做坏都一样,媒体怎能主动去挖掘独家新闻呢?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做得好的进行奖励,做得很不好的甚至可以惩罚,以此来激励媒体进行创新。 二、提高高校媒体从业人员的传播意识和专业素养 高校媒体普遍存在从业人员非专业人员的现象,由于培训力度不够,这些采编人员缺乏应有的传播意识和新闻专业素养。如何改观这一现实状况?首先,从业人员自身应提高认识,增强传播意识,掌握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另外,学校也应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养,通过加大对采编者的培训力度,加强与其它高校媒体和社会媒体的交流与学习等方式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三、树立质量意识和受众意识,在可读性和选读性上多下功夫。 新闻内容事实上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的内容层面:一个是必读性的内容。二是可读性的内容。三是选读性的内容。就高校媒体而言,对于必读性内容,如总书记来学校等重大新闻并不强求它们表现出差异性,而主要是在可读性和选读性上多下功夫。 在可读性和选读性上下功夫,一些大型媒体在这方面比校园媒体做得出色。如针对一个硬新闻进行多角度解读,给受众提供开阔的视野;在同一主题下,把不同的新闻组合在一起,形成传播强势;引用华尔街日报体,在非事件性新闻或深度报道的开头采用故事性描述的写作技巧,通过讲述一个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人物故事,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以吸引受众,等等。高校媒体需开阔眼界,多向外界媒体学习,借鉴一些好的报道方式,为我所用。
新经济学论文:产权新经济学制度 摘要简要论述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由此引出产权研究,并着重论述了产权研究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与我国国企改革相联系,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我国国企的产权改革要如何进行及如何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1简述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被认为在许多方面对新古典经济学有重要的发展,掀起了一场经济学的革命,甚至它的开创者科斯称其为“本来就应该是的那种经济学”。 从交易费用这一基本概念出发,新制度经济学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发展了几个重要的分支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以科斯、阿尔钦、威廉姆森、诺思、德姆塞茨和张五常为主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意识到主流经济学在分析问题时,暗含假设的严重缺陷和错误,指出无摩擦交易、完备的信息和明确界定产权的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现实的。新制度经济学派以此为契机和出发点,存在交易成本、产权非清晰界定和信息不完备情况下的经济现象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从而把制度分析与主流经济学结合起来,强调制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孕育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制度分析和制度变迁框架。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首先意识到了在经济生活中交易成本的存在和产权界定的重要性,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是其代表作,后人在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出了科斯定理。德姆塞茨和阿尔钦则循着科斯的思路创立和发展了产权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产权的安排和效率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它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诺思和戴维斯在产权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影响下,通过对经济史的研究,发现并总结出了近现代经济增长的制度原因以及制度变迁的规律,即制度变迁理论,该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2产权研究 研究产权制度更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一个经济体中的产权安排如何构成这个经济体中的产权制度,即基本的经济制度。国家与个人、市场与企业,其产权安排如何,是以私有产权为主还是以公共产权为主,产权关系是清晰还是模糊,产权界定成本,产权受到法律保障程度,政府与产权的关系如何,产权制度更替的方式又怎么样。总之,落脚点是哪一种产权制度安排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潜能之发挥。那么什么叫产权?按照阿尔钦的定义,“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实施的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值得注意的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产权,它不是指一般的物质实体,而是指由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因而,产权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预期。 科斯认为:“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权利的一种安排会比其他安排产生更多的支出。但是,除非这是法律制度确认的权利调整,否则通过转移和合并达到同样后果的市场费用如此之高,以至于最佳权利配置和由此而来的更高产出将永远无法实现。”这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从这一思想出发,人们开始探讨不同类型的产权安排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一般而言,可以将产权分为三种类型:私有产权;国有产权;共(公)有产权。德姆塞茨曾指出:“共有产权是指共同体所有成员共同行使的权利。共有产权意味着共同体否认国家或私人去干涉共同体内的任何人行使其权利。私有产权则意味着社会承认所有者的权利,并拒绝其他人行使该权利。国有产权意味着国家可以在权利的使用中排除个人因素,而按政治程序来使用国有财产。”从这三种类型的产权安排出发,研究者们区分了它们之间的效率差异。从经济学意义来讲,一种产权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视它是否能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在共有产权下,由于共同体内的每一成员都有权平均分享共同体所具有的权利,如果对他使用共有权利的监察和谈判成本不为零,他在最大化地追求个人价值时,由此所产生的成本就有可能有部分让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来承担。且一个共有权利的所有者也无法排斥其他人来分享他努力的果实,所有成员要达成一个最优行动的谈判成本也可能非常之高,因而,共有产权导致了很大的外部性,出现“搭便车”行为。在国有产权下,由于产权是由国家所选择的人来行使,作为权利的使用者,由于他对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最后成果的分配都不具有充分的权能,就使他对经济绩效和其他成员的监督的激励减低,而国家要对这些人进行充分监察的费用又极其高昂,再加上行使国家权力的实体往往为了追求其政治利益而偏离利润最大化动机,因而它在选择其人时也具有从政治利益而非经济利益考虑的倾向,因而国有产权下的外部性也是很大的,当然“人风险”问题就自然产生了。相比之下,在私有产权下,私产所有者在做出一项行动决策时,他就会考虑未来的收益和成本倾向,并选择他认为能使他的私有权利的现期值最大化的方式,来做出使用资源的安排,而且他们为获取收益所产生的成本也只能由他个人来承担,因此,在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下的许多外部性在私有产权下就被内在化了,从而产生了更有效利用资源的激励。如果能够把产权界定清楚,那么提高效率是必然的,这样可以克服很多外部性。就我国国企来讲,由于产权问题引起的非效率是严重的。因此,必须对国企产权进行改革,提高国企效率。我国特殊的国情,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引用产权理论,而必须结合我国国情,有的放矢。 3我国国企产权改革 “产权”是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产权改革是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借鉴西方产权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我国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对我国国企改革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我国国企改革的理论建议和政策主张。张维迎认为:产权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企业摆脱困难的先决条件。同时他还认为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私有产权能够形成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和经营者选择机制,从而形成优于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张五常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唯一出路是私有化。还有其他支持国企进行产权改革的学者都认为国企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因为产权不清晰引起的。要使国企有活力,必须彻底进行产权改革。他们普遍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国有产权制度的创新,使传统的国有企业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以往国有企业的改革始终围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效果总是不明显,其原因就是国有产权关系不顺、政企不分,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进行国有产权制度的创新,其基本目标是:产权清晰、产权结构合理以及产权自由流动,使之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适应。而且,20多年改革实践也证明,绕开产权谈改革是行不通的,没有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和产权制度的变革,其他一切改革都是无效的。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都是围绕着产权进行着,只是程度不同,认识不同和政策不同。 但是产权改革并不是简单的、空泛的、一味的放权,放权并不能使我国国企短期内就能起死回生。我们在进行产权改革的同时必须明确产权改革的真正含义。我国的产权改革还必须和我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切不可照搬照抄。产权制度包括产权界定、产权交易和产权保护等内容,如果产权改革仅注重产权的重新界定而忽略了其他相应的制度建设,那么必然事倍功半,无法达到设想的改革目标。当前进行的国企产权改革就严重存在这种问题,一味注重产权界定,在明晰产权的同时并没有想到如何去保护国有企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事实上产权是明晰的,就是国家所有。但是,这种明晰的产权该有一个怎样的具体主体来体现国家对整体国有资产“所有”这个权力,这还不明晰,以及这种明晰的产权该有一个怎样的制度来对其进行保护,让其在该有效的制度保护下保值、增值也还不明确。同时,国家一直没有理清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因此人问题一直是一个致命问题。笔者认为这些也是当前改革的重点所在。产权改革是必要的,但是产权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产权改革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不应该是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方向。政府应以维护公正、公平的市场规则为宗旨,消除包括行政垄断在内的各种垄断,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才不会使产权改革产生扭曲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为国有企业,也为民营企业营造健康的外部治理环境。现阶段我国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必须是全方位、多元化的。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国有资产改革的重要思路: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政府机构精简草案,对经济职能部门做了重大调整,具体体现了这一改革思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必然会从制度上极大地推进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与制度变革,表现在四个层面上:一是产权结构多元化。通过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传统集体企业改制,以及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投资主体的相互渗透,使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成为企业普遍的财产组织形式。二是产权主体独立化。无论国有、集体和私有财产,都应有清晰的产权边界和独立行使权利的产权主体,并共同受到法律的保护。三是产权运作资本化。各种金融资本、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本的产权,都可作为经营性的资本要素来运行。四是交易市场化。企业改组、联合、并购等都将通过资本市场和其他市场化的产权交易方式来实现。市场成为真正影响和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新经济学论文:新经济学货币 世纪的今天,经济的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网络的产业化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在包括凯恩斯和萨缪尔森等人的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看来,四个衡量宏观经济的指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是不能同时达到的。但是,在今天时兴的新经济中不可能变为了可能。而在现代中央银行都将这四个目标列入基本的货币政策目标中。这也使得央行的职能和运做方式需要进行变革,以适应现代经济的"新"。 而本文重在探求新经济中货币政策是否还象过去几十年中经济学家解释的那么有效,进而探询如何运用货币政策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而不是与预期相反的结果。并从美国的经验中探寻中国货币政策改革的方向。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究竟什么是所谓的"新经济",新经济一词是从美国泊来的,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但又实实在在地在美国出现,而且迅速席卷世界。归纳起来,我觉得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以数字化信息技术和因特网为标志的技术变革在全球化拓展; 知识创新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个人信誉基础上的风险投资制度已经成熟,被投资者所认可; 互联网的普及速度超过了以往过去的任何发明,它以其开发性、可扩展性和互动性,迅速成为了客户需求的新平台,成为了一个新标准; 服务业替代制造业主宰产业发展; 全球化的各种规则开始建立,降低了要素流动的摩擦; 资本市场是这一创新时代的最重要的引擎,是结构调整最有效的工具,而工业社会中集中控制资源进行结构调整的方式已经过时; 在新经济中,公司正在走上收益递增的轨道。这些新经济的趋势性特征涉及到技术、商业模式、客户标准、产业、规则和金融工具,它们综合贡献给了经济增长,构成经济增长的新要素,这些新要素正在改变着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从而构成了所谓的“新经济”。 而从传统经济学来看,经济的发展是有周期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是主体随即错误的结果,所以政府在货币政策上不宜干预过多。而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经济周期是外部冲击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所以货币政策对于克服危机,使经济步入良性循环是大有裨益的。后凯恩斯主义认为周期的发展是政治压力的结果,所以在货币政策上趋向于比新凯恩斯主义更自由的方式。 那么,作为具体的运行,我觉得美国的货币政策是的趋向不是明显的偏向于一种派别的,而是一种综合各种观点杂糅的体系。在强有力的实现对经济的预期良性运行的控制的同时,尽量采取比较含蓄的,市场化方式。这种理念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就在最近(12月5日),格林斯潘正式表示,对经济部分失去发展表示忧虑。并认为美国经济发展步伐放缓是能源价格大幅上升,使企业能源成本上升近40%,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无法使企业的损失在市场中得到弥补。而应该警惕可能出现的由金融资产缩水导致的家庭和企业的支出疲软。广大投资者一直以来担心美国经济趋向硬着陆,格氏此番抚藉言语正中他们的下怀。美国经济减缓的速度出乎意料,去年的技术股泡沫显然已破灭。正如格林斯潘所指出的,对近期任何经济数据都不应该大惊小怪,异乎寻常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正是必要的。几年来,需求一直超过供应。美联储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形势,防止通胀上升,1999年中期来已将利率提至6.5%,累计加息幅度达1.75%。格林斯潘似乎认为随着股价下降,金融市场趋紧抑制了消费者支出,经济正走上软着陆的轨道。一段并不清晰的话语刚出,萎靡的纳指马上大涨274点,创下近三十年的单日最大涨幅。 而且我们也曾经看到,格林斯潘在过去的美国所谓的新经济的高速列车行进中不时的用针尖刺破将要被吹涨的气球——通货膨胀的虚假繁荣。而我觉得他的行为正好暗合了萨缪尔森的用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原理与加速度原理对经济周期的假设——萨氏以为在边际消费趋向和加速度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总是上下波动。那么,一旦边际消费发生改变,经济的良性轨迹就极可能被改变。所以格林斯潘一直采取防微杜渐的方式警告人们,什么时候有通胀的危险。而他又不肯明示,是担心"软着陆"变成"硬着陆"。我个人认为仅凭这一点格林斯潘便称得上是金融监管的超一流人才。何以见得?君不见八十年代的日本虽然经济正是如日中天,但是日本政府也意识到虚假繁荣背后的通货膨胀的威胁将在未来严重的侵害日本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可是就在日本煞费苦心的挤干了泡沫以后,再施行零利率也无法拉升经济的起飞。而我们中国在经历了八十年代末期的高速增长中"通胀猛于虎"的通苦以后,在九十年代初,经济的过热中,施行了紧缩银根的政策,其后虽然成功的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但是现今的通货紧缩中,货币政策实行却收效甚微。今天的解释也各不相同,但我觉得与那时的过紧是有联系的。 而在今年,繁荣了十年的美国新经济也遇到了极大的危机。我们观察美国经济的视角一般有三个:一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金融政策;二是明年的消费趋势;三是明年的投资趋势。而美联储在12月19日宣布维持现有利率不变。而很多经济学都认为利率下调是在所难免的,为什么联储没有行动呢?央行不愿意改变多年来谨慎的多看少动原则,他们要观察多年的高投入,生产率增长及股市走强是否发生了逆向转变并形成恶性循环。不过美联储也承认新经济的威胁已经由通胀变为疲软。而消费趋势离不开收入的预期,我们知道在宏观经济学中有带动消费的财富效应。从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每年因股票和房产升值而使家庭财富平均每年上升2.26万亿美圆。而储蓄率在99年降至可支配收入的2.2%,大大低于长期的7%左右的水平。而在2000年,美国国民的股票收入几乎为零或负增长,而今年初对于股市的高预期造成家庭贷款消费的上升,预期的不理性将使明年的消费减少。还有就是投资,自96年以来,信息技术与通信行业吸纳了大量的资金也使劳动生产率上升。新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也要主要归功于资金支持——特别是在风险投资制度下的融资途径下的电信与高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从目前来看,这些行业投资已经近于饱和。 所以,新经济毕竟没有超越过去的工业革命,电气时代中所固有的经济周期的制约。高利率,利润下降,消费需求的收缩都是周期性的,少一点震荡,快一点复苏就是货币政策大有可为的地方了。经济减速的迹象撒下如此之多的阴影,这一事实仅仅提高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也已有人担心格林斯潘讲话可能导致以下一种循环:由于投资者认为明年初会减息,导致股价上扬。但必须指出的是,降息的前提是消费者支出的下降。问题在于,如果股市反弹过高,消费支出仍将强劲,如此,就不会降息,甚至可能得加息。这样今天的货币政策到明天就完全相反了。 尽管美联储可能调控美国经济,使之软着陆,投资者同时也明白美联储任务的难度之大。历史经验显示,事实上央行是鲜难做到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处于增长减缓中的经济比繁荣强劲的经济更不堪经受外部冲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经济增长减速会使各种经济、金融失衡状况暴露无疑。随着增长减速,原先那种以为利润会永远增长、股价会一直上升,因此可以入不敷出的消费将显然是极不明智的。同时,悲观情绪也可能过度。今后的风险在于,美国的实际高投入、大幅提高生产率、企业利润增长、股市走强等一系列良性循环会变为恶性循环。出现这种情况,美联储就需要采取减息措施,但不是在此之前采取措施。 但是面对新经济的新,联邦储备委员会也没有什么可以认为是肯定行之有效的方式。连格林斯潘也在10月上旬美国银行家协会成立125周年的纪念大会发表的演讲中认为,技术进步的飞速发展已经导致美国现有的许多银行监管条例显得十分陈旧和过时。 同时,他呼吁发达国家应该紧密合作,修订各国现存的银行监管条例以适应在新经济中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的各项金融交易活动。但是,格林斯潘也没有提出如何修订银行法规的建议。他只是强调,目前的银行监管部门在实行监管行动时更多地依靠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自律性,运用条规开展监管活动效果大不如前。 尽管如此,格林斯潘仍指出,“从银行业发展的历史角度看,加强对银行的监督管理应该始终作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这是银行发展历史过程中,我们获得的一条千真万确的关键的经验和教训。”格林斯潘对去年出台的银行业监管改革法案大加赞美,并指出这是“通向未来变化道路上的一面开路旗帜而已”。他还认为,全球所有的银行监管部门都会发现现有规定条例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格林斯潘的估计,将来监管部门会将注意力从考虑银行的债务比例转向发现银行是否有违规经营行为。格林斯潘认为,目前世界正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之中,要求监管部门能够不断调整以适应新变化。同时,随着新经济浪潮的席卷全球,金融系统变化的日新月异,要求监管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当准确的反应和行动,否则经济形势将向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演变。正是这种情况,要求银行监管条例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进行必要的改革而不至于落伍。 在看了美国新经济的"剪不断,理还乱"后,再想想咋们亚洲和中国,其实发展水平还低了许多,如何借鉴美国的经验,吸取教训,将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 当年,就在美国新经济快速成长的时期,亚洲却出现了经济危机,这意味着东亚的以产量为目标的“集中干预型”资源配置方式的失灵,传统产能大规模过剩。中国则在工业化还未完成的时候,又赶上了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政府还有很多集中配置资源的要求,如西部大开发。在这方面,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从货币政策来看,既有贷款的优惠,也有大量的特别国债;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知识时代提出的创新问题。在这种局势下,中国的调整必须与国际调整的趋势相一致。中国的各种产业从汽车到住房,实际上连基础设施都有产能过剩问题,而现在中国政府除了集中配置基础设施外,已经没有其他可集中配置的方向,因此集中资源突破产业瓶颈的老办法在现时条件下已无处着力,是改变配置资源方式的时候了——应把核心放在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高层次功能,大力刺激民间创新的动力上,比如减免知识型创新企业所得税等类的措施更是不可少。政府的作用还要在有利于新经济成长的软环境建设方面加强,以求有更多的知识创新企业在本地区成长,带动经济从旧到新的转变。 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推动技术变革和产业重组的最重要的引擎,中国一方面要实现工业化,承接生产力的转移;另一方面要面向新的技术创新时代,积极改变国内集中配置资源的方式,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中国1999和2000年初资本市场中股市的两次快速攀升都与大规模的资源重新配置有关,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做出了最积极的反映,这也体现了中国资本市场开始在调整着中国的产业结构。当然,这也与借鉴美国新经济中的明显的财富效应的政府行为有关系。但是,由于没有二板市场,中国资本市场的创新空间非常有限;由于大量非流通股的存在,利用投行进行并购调整结构的手段也就不足,如无法在资本市场上迫使一些低效率企业退出产能等,从而使得结构调整缓慢。 新经济的概念是与网络化和全球化联系在一起的,这意味着新经济将带来更先进的交易设备和交易手段,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金融产业在这个大趋势下必须要面对新的挑战。一方面,为了在新的形势下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必须给金融产业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新经济大大增加了金融产业的风险,进行风险管理又要求我们中国政府加强对金融产业的监管。事实上,在这两个目标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矛盾的。我觉得这对于我国来说尚有一定的优势——集计划与市场于一体的货币政策或许会比较有效。 新经济下金融产业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各大证券交易所的合并,纽约、日本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联合体和纳斯达克市场的迅猛发展代表了这一趋势。对于那些未参加联合体的证券交易所来说,肯加入其中的肯定是一些经营绩效不好的企业,这就会造成这些市场中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它们也会努力加入到合并的行列中,现在拉美很多国家的交易所也正在考虑合并的前景。我们国家也在积极策划沪市和深市的合并计划。 我个人以为中国政府在策略上很多地方都考虑周全,可是实效却未必很好。例如,货币政策上收效甚微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许多人认为的单纯模仿美国,而在于中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状况复杂。按理说,中国拉动内需的财政政策就需要减少税收,但是税收少了,国企改革怎么办?社会安定如何解决呢?而利率一降再降也没有拉动需求,就在于收入预期不高。对于此,中国股市的政策市连连上升,以财富效应拉动需求,但是效果也不理想。一级市场常常冻结大量资金,而二级市场又往往是庄家搏杀散户的地方,君不见十年股市,多少违规大事,多少诸如苏三山,琼民瑶的"地雷"让散户撞上,而碰到管金生这样的嗜好赌博的大机构者,创造"三.二七"事件,也只好自认倒霉了。不过我们也欣喜的看到中国股市正向理性投资的方向转变。所以面对新经济,考虑这么多的货币政策取向都不是根本的关键,关键在于从制度上创新,改变我国经济结构,改变如经济学家杨小凯所提及的缺乏制度改革的"后发劣势"。 新经济学论文:浅析新经济学的国企改革 摘要:文章论述了产权研究的内容,并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国企的产权改革要如何进行及如何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 关键词:产权研究;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一、研究产权制度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按照阿尔钦的定义,“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实施的一种经济品的使用权利”。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产权,它是指由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获益和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因而,产权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一个人形成与他人进行交易时的预期。 科斯认为:“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权利的一种安排会比其他安排产生更多的支出。但是,除非这是法律制度确认的权利调整,否则通过转移和合并达到同样后果的市场费用如此之高,以至于最佳权利配置和由此而来的更高产出将永远无法实现。”这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由此,人们开始探讨不同类型的产权安排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通常产权分为三种类型:私有产权、国有产权、共有产权。德姆塞茨曾指出:“共有产权是指共同体所有成员共同行使的权利。共有产权意味着共同体否认国家或私人去干涉共同体内的任何人行使其权利。私有产权则意味着社会承认所有者的权利,并拒绝其他人行使该权利。国有产权意味着国家可以在权利的使用中排除个人因素,而按政治程序来使用国有财产。”从这三种类型的产权安排出发,研究者们区分了它们之间的效率差异。 从经济学意义来讲,一种产权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看它是否能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在共有产权下,由于共同体内的每一成员都有权平均分享共同体所具有的权利,如果对他使用共有权利的监察和谈判成本不为零,他在最大化地追求个人价值时,由此所产生的成本就有可能有部分让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来承担。且一个共有权利的所有者也无法排斥其他人来分享他努力的果实,因而,共有产权导致了许多“搭便车”行为。在国有产权下,由于产权是由国家所选择的人来行使,作为权利的使用者,由于其对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最后成果的分配都不具有充分的权能,就使其对经济绩效和其他成员监督的激励降低,而国家要对这些人进行充分监察的费用又极高,再加上行使国家权力的实体往往为了追求其政治利益而偏离利润最大化动机,因而它在选择其人时也是从政治利益而非经济利益进行考虑,因而国有产权下产生的外部性是很大的,当然“人风险”问题就自然而然产生了。相比之下,在私有产权下,私产所有者在做出一项行动决策时,就会考虑未来的收益和成本问题,并选择其认为能使私有权利的现期值最大化的方式,来做出具体的安排,而且他们为获取收益所产生的成本由其个人来承担,因此,国有产权下的许多外部性在私有产权下就被内在化了,从而激励对资源的更充分有效利用。如果能够把产权界定清楚,不但能克服很多外部性,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针对我国国企来讲,由于产权问题引起的低效率是很严重的。因此,必须对国企产权进行改革,提高国企效率。然而我国特殊的国情,又要求我们结合实际国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国企改革。 二、我国国企产权改革 “产权”是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产权改革是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借鉴西方产权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我国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对我国国企改革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我国国企改革的理论建议和政策主张。他们普遍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国有产权制度的创新,使传统的国有企业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产权改革并不是简单地、一味地放权,放权并不能使我国国企短期内起死回生。我们在进行产权改革的同时必须明确产权改革的真正含义。我国的产权改革必须同我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当前进行的国企产权改革存在着注重产权的重新界定而忽略产权交易和产权保护等内容的严重问题,只注重产权界定,在明晰产权的同时并没有想到如何去保护国有企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事实上产权是明晰的,就是国家所有。但是,这种明晰的产权该有一个怎样的具体主体来体现国家对整体国有资产“所有”,还不明确,以及这种明确的产权该有什么制度来对其进行保护,让其在有效的制度保护下保值、增值也不确定。产权改革是必要的,但是产权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我国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必须是全方位、多元化的。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国有资产改革的重要思路: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必然会从制度上极大地推进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与制度变革,表现在四个层面上:一是产权结构多元化。通过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传统集体企业改制,以及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投资主体的相互渗透,使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成为企业普遍的财产组织形式。二是产权主体独立化。无论国有、集体和私有财产,都应有清晰的产权边界和独立行使权利的产权主体,并共同受到法律的保护。三是产权运作资本化。各种金融资本、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本的产权,都可作为经营性的资本要素来运行。四是交易市场化。企业改组、联合、并购等都将通过资本市场和其他市场化的产权交易方式来实现。市场成为真正影响和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相信在产权结构多元化、产权主体独立化、产权运作资本化的进程中,我国国企产权改革必将探索出更为适应我国具体国情的产权改革道路。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推动力。 新经济学论文:跨区域银行设计新经济学的角度 摘要:2009年银监会下调城商行异地市场准入政策,从而加速了中小银行的跨区域经营热潮。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如何生存、发展、壮大是中小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设计组织结构以保证发展是跨区域发展的中小银行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入手,提出中小银行在跨区域经营的组织架构中,既要实现垂直向下的部门一体化,也必须相应提高分支机构的管理边界,从而减少内部摩擦和交易费用,提升效率;通过比较当前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分析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适合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组织架构与管控模式。 关键词:中小银行;组织结构;交易费用理论 跨区域经营的中小银行①是指中小银行突破自身所处城市所辖行政区域的限制,实现跨行政区域的经营发展,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本省范围内不同城市间设立分支机构,另一种是跨省(区)、直辖市间的发展。2006年,监管部门《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为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据。2009年监管部门调整了市场准入政策,放宽和简化机构设立。银监会也提出中小银行发展的四个方向,即成为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社区银行以及专业化银行,这为有条件的中小银行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因此跨区域经营已经成为中小银行发展的主流模式。至2009年底,实现跨省经营和省内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42家,占城商行总数量的29%。其中,实现跨省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32家,占总数量的22%②。 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面临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如何生存、发展、壮大是中小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如何调整设计组织结构以保证发展又是所有中小银行必须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针对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过程中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比较主流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最后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营效率的角度,提出适合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研究的新视角:交易费用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最早由Coase(1937)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费用是指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它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发现贴现价格以获得精确的市场信息的成本,以及在市场交易中,交易人之间谈判、讨价还价和履行合同的成本。Coase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因此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Coase还进一步分析了市场与企业的边界问题,他认为企业的规模会扩张至企业的内部管理组织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的均衡点,即“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 Williamson(1985)在Coase的基础上,将交易费用理论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交易,所有的交易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契约(contract),并且人是有限理性③(boundedrationality)和机会主义④。一项交易由市场组织好还是由科层组织好,取决于交易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综合考虑。其他条件不变时,资产专用性⑤程度越高,市场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优势就越不明显,因此交易就越适合由科层⑥来组织;反之则反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交易就适合由混合形式(hybrid)来组织。而科层能够取代市场,是因为其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与市场制度相比,内部交易者通过机会主义倾向以牺牲企业的整体利益来满足私利的能力被削弱,机会主义的动机也因之削弱;与内部组织相关的各种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审核;内部组织拥有处理争端或纠纷的优势;内部组织还可以从各个方面减轻信息不对称的影响。Williamson进一步在《市场与层级组织》一书中,将组织结构分为U型、M型和H型三大类,与U型结构相比,M型结构实施了更多的向下分权,与H型结构相比,M型结构实施了更多的中央调控,他认为从U型H型M型⑦的演变过程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组织变革。 二、中小银行的组织架构及其跨区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银行组织结构变革实质上是针对业务模式转变的自我调整,美国银行业的组织结构变化代表了银行业的发展轨迹,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最初银行业务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存款推动,存款规模对于商业银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规模优势的效应使得银行不断扩大经营网络,最终对业务规模的追求使得总分行制出现;上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金融脱媒,以及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银行的业务模式从以规模为中心转向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组织架构也由规模为导向的总分行制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转变;客户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引起金融需求的不断深化,从而使银行的产品开发和金融方案设计重要性突显,因此以产品为中心的事业部制出现;进入90年代以后,全球一体化使银行业务全球化,原有的客户事业部和产品事业部下管理半径太大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将地区事业部和客户产品事业部有机结合,矩阵式管理架构出现。 反观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大致遵循了上述的变化轨迹:总分行制事业部制矩阵式。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一般意义上的总分行制,目前只有民生银行采用完全意义上的事业部制架构,其余的商业银行只在部分新兴市场业务或产品领域,如信用卡、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等采用事业部制;真正意义上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在国内商业银行还处于摸索阶段。 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普遍采用的是总分支行组织管理架构,只是在某些部门的设置上采用了事业部制,以及个别业务领域采用了矩阵式的管理手段。自从2005年上海银行设立异地分行以来,中小银行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发展模式,但是随着异地开设分支机构数量的增加以及管理半径的逐渐加大,使得总分行间的管理复杂性呈几何级数增长,众多中小商业银行实行总行集权的总分行管控模式,但随着业务不断发展以及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一集权式的管控模式面临着如下挑战: (一)统一评审机构导致风险认定存在歧议 许多中小银行只在总行层面设立独立的风险评审机构,实施项目集中评审制,异地分支机构的项目必须由这一评估机构统一处理。原本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对异地分支机构的有效风险控制,防止分支机构出现道德风险以及项目的逆向选择,但却无法保证远离企业所在地的评审机构对异地项目风险状况的准确掌握。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评估机构无法准确掌握异地分支机构的贷款项目风险,最终造成分支机构的项目难以通过,业务拓展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使得业务领域的开拓出现了逆向选择,即中小企业经营的特殊性,使得远离该企业所在地的评估部门无法把握其风险,因此中小商业银行极力推行的中小企业业务无法顺利开展,分支机构更多地将目标锁定为大中型企业。因而,采用这一组织设计的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中,经常出现分支机构与评审机构的矛盾,增加了内部交易费用;同时也使得银行的中小企业开发战略无法获得推行。 (二)集权式管理使得分支机构业务发展受阻 在跨区域经营中,由总行充当战略规划中心,对于分行的业务发展实施规划指导职能。国内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特点,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不尽相同,对身处其中的商业银行产生必然的直接影响。总行出于统一考核、计划指标等因素,对所有的分支机构采用统一的业务发展规划,结果造成业务开展难度大、成本高,创造的效益不理想,员工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分行的信息优势,削弱了分支机构开展业务的灵活适应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分支机构提出针对当地市场特征的业务计划,又难以获得总行的认同,需要寻求各种内部沟通渠道加以解决,如有些中小银行的分支机构,会定期派项目负责人前往总部进行沟通,这事实上增加了银行总分行间的沟通成本;除此之外,由于实行集权式管理,当市场出现变动或机会时,分支机构需要向总行层层报批,难以及时做出反应,耽误了市场时机,使得效率下降。 (三)业务条线化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内耗严重 有些中小银行实行业务条线化管理,以加强总行对分支机构业务发展的控制,但是分支机构规模相对较小,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占优势,需要依靠整合分行的资源,才能具备与大型银行相抗衡的能力,这是当前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不可回避的劣势。若中小商业银行过于强化业务条线化管理职能,不仅会削弱分行资源整合的力度,导致目标模糊、条块分割、组织内耗严重,难以发挥后发优势,同时也不利于加大分行的市场开拓力度和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客户要求 中小银行在未实施跨区域经营时,主要采用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职能型架构,但不同行业客户或不同类型企业客户的需求也千变万化,难以用统一的标准予以满足,客户需求的综合化和多元化要求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和差异化的服务,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跨区域中必须要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内部分工专业化”的组织架构,以应对区域差别化带来的挑战。而中小银行的总部机构虽然初步建立市场营销管理体系,但对分行市场营销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支持力量仍然比较薄弱,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分行市场营销中出现的问题。 三、小结 当前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跨区域经营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既保持对异地分支机构的有效管控,同时保证其快速发展壮大,又使得总分行机构间沟通顺畅、决策效率高,在这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成为考验这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智慧的一个试金石。 新经济学论文:新贸易理论改制新经济学 摘要新贸易理论考虑了技术乃至制度对一国国际贸易的影响,但是其终究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情况作为出发点的。技术和制度因素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新贸易理论技术制度WTO后发优势 1新贸易理论对技术的探讨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基本上都属于静态分析,即假定一国的要素禀赋、技术水平与消费偏好等变量固定不变。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结构变化,经济学家开始用新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贸易结构,形成了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代表者之一克鲁格曼,首先脱离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用高度抽象但近似弗龙和赫崎的模型,假定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生产新产品的国家获得福利,利润率提高,资本向获利高的地方(发达国家)流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差距加大。一旦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一部分得到技术的国家用低成本劳动创造较高的收益,资本因此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流动,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缩小了差距。但是,模型所说的资本向创新技术国家还是向转移技术国家流动是不确定的。这个模型只能说明技术创新可能给双方都带来收益,但如何确定趋势,没有进一步研究或说明,不足以说明后发展国家一定能够或在什么约束下能够受益或赶上产品创新的国家。其次,克鲁格曼从李嘉图模型开始,假定每个国家之间的要素不同———技术含量不同,各自在市场中有自己的地位。技术领先国家开放贸易,后发展国家“赶超”上来,消除了“技术优先”者保持其技术领先的程度。新贸易理论中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虽然给发展中国家的后来居上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但是,除了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外,许多国家在技术、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如印度),却没有对改变产品和产业结构产生明显影响。 那么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际的技术进行学习和消化以求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并不是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在当今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过程中享受到技术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呢? 也许产品周期贸易理论能给我们做出一定的解释。这种理论指出,发达国家开发创新产品首先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后者在进口这些产品并逐渐占有这些产品的生产,而发达国家继续开发并生产更新的产品,周而复始。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发展中国家技术的模仿对自身比较优势的形成和产业结构的提升上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更容易注意到技术过时的速度较快,从而减少对学习活动的投资。技术模仿在短期内的经济增长反而会强化技术模仿的惰性。更进一步,发达国家促进创新的政策反过来将阻碍发展中国家的赶超过程。 此时,制度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比较优势形成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制度因素的重要性 2.1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特征 虽然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有许多,如各种生产要素的禀赋和积累,但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种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有再多的生产要素及其积累的国家都有可能是低产出与低经济福利的国家,从而使其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 G·阿尔蒙特、P·鲍尔在研究20世纪的政治制度发展中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政治力量的强弱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社会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政治力量的作用越是弱小;而社会经济越不发达的国家,其政治力量的作用越是强大。因此,发展中国家想要发展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提升自己的比较优势,必须进行制度上的改革,以避免制度性的贫困。 2.2技术与制度之争 关于技术和制度哪一个因素能更好的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贸易获益,经济学界历来有争论。在中国,杨小凯、林毅夫关于技术模仿与制度模仿的争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实质上,他们双方观点的交锋点是发展中国家要取得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应该走技术模仿道路还是制度模仿道路。 杨小凯制度模仿论的主要观点是,以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模仿是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劣势”,且认为在进行较为容易的技术模仿之前,要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林毅夫技术模仿论的主要观点是,作为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的技术模仿,是后发国后来居上的主要依据,后发国通过技术模仿,促进生产要素的积累(特别是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最终达成经济发展,上层建筑必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动而发展。 我们认识到,所有的观点都直接或者是间接的指出了制度在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里我们并不关注技术还是制度谁更重要,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制度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发展国际贸易中地位如何,即制度到底怎样影响着技术的形成,又如何促成后发优势及比较优势的生成。 2.3制度外生及其优势 现代化研究的理论表明,就整体而言,先发国家由于没有先例和经验可循,其制度变迁方式以制度创新为主,多为内生的,而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大可以结合切身实际情况,大量借鉴先发国在制度变迁中的经验教训,其制度的生成多为外生的。但是这种制度生成方式并不是全盘的复制先发国的制度,也不排斥必要的制度创新。 我们将发展中国家,即后发国在制度上模仿发达国家的这种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合法的“搭便车”现象。这种制度上的搭便车由于制度本身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存在着巨大的有益的能动作用,体现在这种制度模仿不仅能成为发展中国家制度变迁的巨大推动力量,同时又不会阻碍发达国家的制度创新。不同于技术模仿的是,发达国家往往愿意帮助和鼓励这种制度模仿的生成,以形成制度上的规模效应,从而有效的减少不同制度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摩擦,从而减少交易的成本,提高贸易利润。 2.4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模仿 加入WTO正是中国对WTO规则制度的模仿过程。WTO首先属于一种多变贸易体制。而所谓贸易体制,就是国与国之间彼此发展经贸联系的某种制度性安排。而WTO这个贸易体制完全是由各成员之间达成的一系列多变协议,既赋予各成员参与全球贸易及贸易规则制订的权利,又赋予各成员国政府相应的义务。中国加入WTO,就是要履行其成员国义务,争取其成员国权利,前提就是承认并接受它的制度安排,在统一的制度框架内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往来。这么做无疑是有好处的。 3制度模仿的方式问题 无疑,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推进国际贸易,必然要对制度进行改革。因为是后发国,因而可以借鉴制度的规模效应考虑制度改革的方向。事实上,这种制度上的改革更多的是一种制度上的模仿。而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样的模仿究竟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呢?其进行的方式对一国的贸易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又是如何呢? 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的变迁是受众多因素共同影响和制约的过程。因而成功的制度变迁往往是渐进的、摸索的,那种激进的、认为制度可以决定一切而盲目的陷入主观主义和制度决定论的观点往往最终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休克疗法”在俄罗斯的失败正是很好的例证。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实现对于发达国家的赶超,人为地扶持众多违背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而为了支撑这些不具备自身能力的产业,政府就必须制订各种管制措施对经济体系进行强有力地干预:政府对管制措施的设计服从于一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可以想象,这种制度上的不合理安排只会继续在长期内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产业结构不易优化,缩小经济发展的空间,恶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 中国渐进式的制度改革初期,只知道以往计划经济的道路不能再走了,但仍然不知道改革究竟往何处去,走的是与先发国相似的制度创新的路子,改革的代价是巨大的。如今,在全球化的开放条件下,制度的变迁不再是一个缓慢的、自发演进的过程,中国加入WTO等强制性的制度模仿过程正好说明制度模仿也可以是渐进和激进交织的过程。甚至还有学者提出,入世意味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终结。 应该说,不论是激进式的制度模仿还是渐进式的制度模仿,终究还是一种方式,并不是目的。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旦条件成熟,采取快速的制度模仿也是可能的。正如中国的改革开放的道路,不仅仅有技术后发优势的发挥,也包括制度后发优势的发挥,当然还包括资本、劳动、经济结构等多方面的后发优势的积累和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制度模仿发挥了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在贸易上,不仅仅形成了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价格机制,对外贸易战略也从极端的内向型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开放的贸易自由化战略;不仅仅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人们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及民主和法治意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都为改革开放、贸易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只有制度上的不断完善,才能促使对外贸易的氛围不断完善,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才能有强有力的保障。 4综述 总之,我们认为,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必须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仅仅在技术上不断地学习创新,更要在制度的借鉴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上取长补短,这样的“追赶”才能后来居上。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这和全盘的西化是决然不同的。 入世使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结合,受国际通行惯例的制约更加明显,这既是我国技术学习、制度改革的压力,也是动力。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技术和制度的学习和借鉴是全方位的、大规模的,但是它们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是手段和过程。 技术和制度的学习模仿并不排斥创新,它们的发展有利于贸易的进步,反之,贸易的发展促进技术的交流和制度的完善。这就要求发展中国家在整体的宏观上做出有利于技术和制度从模仿到创新的战略安排。例如完善促进知识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制度基础,构建不同层面的促进知识积累、技术进步与创新的运行机制。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将私人成本、社会成本和私人利益、社会利益相一致,最大化社会的共同利益,进而使创新活动成为内在的持续的过程。 新经济学论文:国企产权改制新经济学简析 摘要简要论述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由此引出产权研究,并着重论述了产权研究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与我国国企改革相联系,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我国国企的产权改革要如何进行及如何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1简述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被认为在许多方面对新古典经济学有重要的发展,掀起了一场经济学的革命,甚至它的开创者科斯称其为“本来就应该是的那种经济学”。 从交易费用这一基本概念出发,新制度经济学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发展了几个重要的分支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以科斯、阿尔钦、威廉姆森、诺思、德姆塞茨和张五常为主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意识到主流经济学在分析问题时,暗含假设的严重缺陷和错误,指出无摩擦交易、完备的信息和明确界定产权的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现实的。新制度经济学派以此为契机和出发点,存在交易成本、产权非清晰界定和信息不完备情况下的经济现象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从而把制度分析与主流经济学结合起来,强调制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孕育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制度分析和制度变迁框架。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首先意识到了在经济生活中交易成本的存在和产权界定的重要性,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是其代表作,后人在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出了科斯定理。德姆塞茨和阿尔钦则循着科斯的思路创立和发展了产权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产权的安排和效率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它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诺思和戴维斯在产权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影响下,通过对经济史的研究,发现并总结出了近现代经济增长的制度原因以及制度变迁的规律,即制度变迁理论,该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2产权研究 研究产权制度更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一个经济体中的产权安排如何构成这个经济体中的产权制度,即基本的经济制度。国家与个人、市场与企业,其产权安排如何,是以私有产权为主还是以公共产权为主,产权关系是清晰还是模糊,产权界定成本,产权受到法律保障程度,政府与产权的关系如何,产权制度更替的方式又怎么样。总之,落脚点是哪一种产权制度安排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潜能之发挥。那么什么叫产权?按照阿尔钦的定义,“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实施的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值得注意的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产权,它不是指一般的物质实体,而是指由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因而,产权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预期。 科斯认为:“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权利的一种安排会比其他安排产生更多的支出。但是,除非这是法律制度确认的权利调整,否则通过转移和合并达到同样后果的市场费用如此之高,以至于最佳权利配置和由此而来的更高产出将永远无法实现。”这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从这一思想出发,人们开始探讨不同类型的产权安排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一般而言,可以将产权分为三种类型:私有产权;国有产权;共(公)有产权。德姆塞茨曾指出:“共有产权是指共同体所有成员共同行使的权利。共有产权意味着共同体否认国家或私人去干涉共同体内的任何人行使其权利。私有产权则意味着社会承认所有者的权利,并拒绝其他人行使该权利。国有产权意味着国家可以在权利的使用中排除个人因素,而按政治程序来使用国有财产。”从这三种类型的产权安排出发,研究者们区分了它们之间的效率差异。从经济学意义来讲,一种产权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视它是否能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在共有产权下,由于共同体内的每一成员都有权平均分享共同体所具有的权利,如果对他使用共有权利的监察和谈判成本不为零,他在最大化地追求个人价值时,由此所产生的成本就有可能有部分让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来承担。且一个共有权利的所有者也无法排斥其他人来分享他努力的果实,所有成员要达成一个最优行动的谈判成本也可能非常之高,因而,共有产权导致了很大的外部性,出现“搭便车”行为。在国有产权下,由于产权是由国家所选择的人来行使,作为权利的使用者,由于他对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最后成果的分配都不具有充分的权能,就使他对经济绩效和其他成员的监督的激励减低,而国家要对这些人进行充分监察的费用又极其高昂,再加上行使国家权力的实体往往为了追求其政治利益而偏离利润最大化动机,因而它在选择其人时也具有从政治利益而非经济利益考虑的倾向,因而国有产权下的外部性也是很大的,当然“人风险”问题就自然产生了。相比之下,在私有产权下,私产所有者在做出一项行动决策时,他就会考虑未来的收益和成本倾向,并选择他认为能使他的私有权利的现期值最大化的方式,来做出使用资源的安排,而且他们为获取收益所产生的成本也只能由他个人来承担,因此,在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下的许多外部性在私有产权下就被内在化了,从而产生了更有效利用资源的激励。如果能够把产权界定清楚,那么提高效率是必然的,这样可以克服很多外部性。就我国国企来讲,由于产权问题引起的非效率是严重的。因此,必须对国企产权进行改革,提高国企效率。我国特殊的国情,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引用产权理论,而必须结合我国国情,有的放矢。 3我国国企产权改革 “产权”是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产权改革是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借鉴西方产权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我国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对我国国企改革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我国国企改革的理论建议和政策主张。张维迎认为:产权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企业摆脱困难的先决条件。同时他还认为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私有产权能够形成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和经营者选择机制,从而形成优于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张五常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唯一出路是私有化。还有其他支持国企进行产权改革的学者都认为国企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因为产权不清晰引起的。要使国企有活力,必须彻底进行产权改革。他们普遍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国有产权制度的创新,使传统的国有企业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以往国有企业的改革始终围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效果总是不明显,其原因就是国有产权关系不顺、政企不分,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进行国有产权制度的创新,其基本目标是:产权清晰、产权结构合理以及产权自由流动,使之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适应。而且,20多年改革实践也证明,绕开产权谈改革是行不通的,没有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和产权制度的变革,其他一切改革都是无效的。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都是围绕着产权进行着,只是程度不同,认识不同和政策不同。 但是产权改革并不是简单的、空泛的、一味的放权,放权并不能使我国国企短期内就能起死回生。我们在进行产权改革的同时必须明确产权改革的真正含义。我国的产权改革还必须和我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切不可照搬照抄。产权制度包括产权界定、产权交易和产权保护等内容,如果产权改革仅注重产权的重新界定而忽略了其他相应的制度建设,那么必然事倍功半,无法达到设想的改革目标。当前进行的国企产权改革就严重存在这种问题,一味注重产权界定,在明晰产权的同时并没有想到如何去保护国有企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事实上产权是明晰的,就是国家所有。但是,这种明晰的产权该有一个怎样的具体主体来体现国家对整体国有资产“所有”这个权力,这还不明晰,以及这种明晰的产权该有一个怎样的制度来对其进行保护,让其在该有效的制度保护下保值、增值也还不明确。同时,国家一直没有理清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因此人问题一直是一个致命问题。笔者认为这些也是当前改革的重点所在。产权改革是必要的,但是产权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产权改革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不应该是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方向。政府应以维护公正、公平的市场规则为宗旨,消除包括行政垄断在内的各种垄断,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才不会使产权改革产生扭曲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为国有企业,也为民营企业营造健康的外部治理环境。现阶段我国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必须是全方位、多元化的。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国有资产改革的重要思路: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政府机构精简草案,对经济职能部门做了重大调整,具体体现了这一改革思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必然会从制度上极大地推进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与制度变革,表现在四个层面上:一是产权结构多元化。通过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传统集体企业改制,以及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投资主体的相互渗透,使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成为企业普遍的财产组织形式。二是产权主体独立化。无论国有、集体和私有财产,都应有清晰的产权边界和独立行使权利的产权主体,并共同受到法律的保护。三是产权运作资本化。各种金融资本、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本的产权,都可作为经营性的资本要素来运行。四是交易市场化。企业改组、联合、并购等都将通过资本市场和其他市场化的产权交易方式来实现。市场成为真正影响和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新经济学论文:经济学下社会主义新经济的断裂与融合 一、社会主义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起源 没有学说会凭空出现,经济学的产生都依托于一定的历史环境,通过对前人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整合而得出的,而社会主义经济作为和我国政治高度结合的经济制度,其来源除了我们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外还有现代经济学。 1.1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起源 社会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延伸,在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结合了中国的特色,让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们拥有了改变生活的武器。社会主义经济是发展的经济,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济中的精髓,随着时代进步的同时也揭示了资产主义社会的不公平性,社会主义经济更多的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的前沿性,所以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能看到更多劳动价值理论,甚至是商品的双重性,也正是这两类理论让社会主义经济和现代经济完全的站在对立面。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主要是借鉴苏联的经验,但是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就将我国的主要力量集中到提高生产力上,所以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包含了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经济系统,但依旧以马克斯主义为主导的政治体系服务,我国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并不冲突,苏联的解体就是因为太过于信仰计划经济,为了不走苏联的老路,我们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统一协调并没有问题。 1.2现代经济学的起源 现代经济学起源久远,学派众多,在发达国家存有大量此类的文献及报告,本文涉及的经济学是发达国家的主流经济学,以私有制经济为切入点,如宏观及微观经济学原理,垄断理论,包括关于此类的著作,如《国富论》《就业、利息和货币》《经济学原理》,现代经济学认为私有制才人类理想社会中最适宜的制度,亚当•斯密是世界上公认的现代经济学之父,他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进行高度总结,并提出了一套新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微观经济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市场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微观经济学并不能解释日后的经济危机,此时凯恩斯则提出政府干预市场,即宏观调控和微观经济合二为一,这种混合的模式就是现代经济学的特色,它虽然调和了各个经济学派之间的矛盾,但是也另经济上的滞涨问题只停留在表面。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断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均起源于古典经济学原理,但经过后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却成为了两种差别巨大的研究成果,导致这些分裂的主要原因除了经济政治文化外还和其立场及研究方向,理论来源等有关。 2.1阶级立场及研究方向不同 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一直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经济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时发现了社会中的根本矛盾,而西方社会因为担心此类学说会影响到自己的未来,竭力打压此类学说,并通过大量辩护,以证明自己才是最优的社会制度。可以这么说,马克思主义经济更在乎人的发展,而现代经济学更注重资源分配。政治经济研究的对象决定了此类学科的阶级性,当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那么经济利益也不会相同,对社会的看法自然也会不同,所以不同的阶级不可能用相同的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参考,对其进行分析并得出了现代经济是人类社会过渡的这一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和其局限性,从这两点看社会主义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完全对立。 2.2理论来源与理论基础的不同 二者均起源于古典经济学说,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二者分道扬镳,各自开创一片天地,社会主义经济更注重唯物主义辩证,而现代经济学则试图证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是伴随人类而生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经济代表的唯物主义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最高级,是揭示人类世界运行一般规律的理论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类理论是总结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以及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而得出的,批判的接受了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其理论基础也来自于上述原因。同时社会主义更注重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将生产这一行为赋予其独有的地位,跟资源分配同等的地位。现代经济学其理论来源自丰富的文献,现代经济学更偏向于向世界证明其合理性,未来性以及稳定性,西方学者们试图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证明现代经济学是人类唯一的发展路径,而且他们将古代的封建制度和君主制度看成是不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而将社会主义提倡的人性视为异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多种多样,多个学派之间研究侧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亚当•斯密一直致力于研究国家财富的积累,而马歇尔则注意消费和需求,凯恩斯则将现代经济由微观经济引向宏观调控,在经济研究者眼中经济所研究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如何分配资源。 2.3分析的研究的方法不同 社会主义经济学中更多的谈及整个人类社会,而现代经济学更多的是在研究如何分配资源。从理论经济学来讲经济学的某一部分并不具有社会阶级意识形态,它是一切经济学的基础,但是将经济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后就出现了分歧。这其中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科学体系,唯物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辩证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经济利用大量的分析数据建立起自己的基础,从数量分析,案例分析,统计数据分析中得到数据,并根据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进行经济验算。而现代经济是哲学的类的科学,其以实证为基础,更注重逻辑,以前人的经验,逻辑为研究方法,现代经济更加抽象,更注重某一领域的问题,西方的学者们不针对群体,而是注意个体的资源分配,现代现代经济学主要是通过将亚当•斯密的理论分化,弱化,取其中的某一部分进行研究和分析,来建立现在的经济模型。 2.4发达国家主义经济在我国断裂的原因 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在我国断裂最大的原因是我国对经济学的理解暂时停留在表面,大部分只从表面上去理解,从而对现代经济学产生排斥心理,同时在我国人们对经济的理解超越了客观,但是生产力却没有跟上人们的认知水平,人们对发达国家经济制度极度排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则造成了我国经济短时间停滞,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发达国家经济制度的重视也超越了我国现有的资本累计水平,这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建设,盲目的推崇和盲目的排斥都不适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也是为何我国的学者要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和发达国家经济制度融合找出一套适合中国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的原因。 三、社会主义经济和现代经济融合的原因 社会主义经济和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均是事物的发展和运行,都试图解释规律和变化,同时二者的起源相同都是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而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受到了现代经济学的熏陶,辩证的继承了其中的精髓。我国在提出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我国提出了市场经济后,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经济进行了反思,开始将别国的经济制度资源配比融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中去,及满足人与物质需求,在满足人与人的需求,这样就相当于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这也说明,理论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能和不断发挥作用与社会相适应。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一般而言,一定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不是很明显,我们应将视野放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现代经济学中有关就业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就业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社会主义新经济学的特点 我国的特色主义经济是现代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延伸,它具有发达国家的经济特色,也有“社会主义”这一亮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跟我国的政治制度紧密相连,而为了发展这一特殊的经济制度,在体现出社会主义经济人性化光芒的同时,利用现代经济制度带动企业的活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经济发展和现代经济制度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但是我国近几年所凸显的弊端也和现代经济学有关,真正的社会主义经济,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腴,也不仅是精神上的丰腴,不是要求民众去信仰,而是让民众及使没有信仰也能利用现有的资源让自己过上富足的生活,是一个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耕者有其田,游子能归家的大同社会。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必然要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和现代经济中的精华,让这二者更好的去诠释我们社会中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是一种注重研究总和的经济,是以全体为标准来衡量价值的经济理论,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则注重个人价值,机制调配,社会主义经济则是将二者融合,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来分析社会的长期发展趋势,而现代经济制度则能成为成为分析工具,二者相辅相成,互补性十足。社会主义经济其本质是一个对话类的文明,这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文明是一种开放的经济制度,它不是封闭类的,它将宏观调控和微观经济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它不仅着眼于现在,它将人们的长远利益和局部利益统筹兼顾,它更多的思考着全体人类,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集体,它强调分配主义,坚持按劳分配,合理的拉开人们贫富差距,促进工作效率和产出,促进人们的共同富裕,和现代经济制度一样,中国所采用的社会主义经济不仅仅是依靠着马克思主义经济,还有中国千年不断的文明,中国是一个延绵千年的国家,而社会主义经济则将中国文明从水火中救了出来,生生不息的经济和延绵不断的政治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特色,唯有建设一个均富的国家才能促进我国的政治经济不断发展,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构成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框架。 五、结语 社会主义经济学不是自然科学,而是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在发展新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现代经济学中有价值的部分,对这部分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一边借鉴其来丰富我国的经济,另一边则吸取和借鉴现代经济学曾出现过的错误,借鉴的本意是以史为镜,是批判的接受,以此来以长取短,这样才能正确的吸收现代经济学中的精华,并以此来发展属于我国的经济理论,从现代经济经济的不足看到我国经济的不足,避免我们发生同类错误。 作者:许巍 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新经济学论文:互联网时代下新经济学探讨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创新了传统经济的营销模式、营销策略、交易模式及宣传模式等,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改革,也为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高新科技,互联网就是其中一种。互联网在近几年间发展迅速,当代经济也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由于互联网的种种优点,其已被运用到各行各业中,行业中的交易方式、经济活动都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及发展,从而活跃了我国当代经济市场。本文就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当代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并且对经济的发展也作为思考,分析了当代经济的发展趋势,以满足目前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形态。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新经济学;发展思考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创新了传统经济的营销模式、营销策略、交易模式及宣传模式等,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改革,也为我国企业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要看清方向,深入研究如何能够突破互联网为企业带来的挑战,把握互联网为企业带来的机遇,从而创新出全新的企业发展理念,使互联网时代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下对经济发展的变化 1.创新了传统的销售模式 我国传统的经济交易模式使用的实体店销售,销售的物品较为集中,实体店重视的是店面的装修和物品的品牌形象。实体店每天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顾客,老板对店面的宣传主要有三个途径,其一,就是成本较高的报纸宣传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宣传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投入资金较高,但是效果也是最为明显的;其二,就是通过制造店面广告及海报等形式对店中的商品进行宣传,这种宣传模式有局限性,那么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三,顾客与顾客之间的传播,这种相比前两种具有实用性,它是以产品的质量及店员的服务质量为基础的,与客户的意识有较大的关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创新了这种营销模式,扩大了商品销售的范围,并且没有局限性,顾客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等的限制挑选商品并且进行交易,还可以对多个商品及商家进行选择,销售方可以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周到的服务,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互联网时代也创新了传统的宣传模式,可以使用微信、网站、微博等多种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其成本少,效果良好,使企业中商品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及销售。 2.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在传统的经济中,企业只是对商品的生产、定价及销售重视,在此过程中的每个阶段,企业内部都要进行协调,运用自身的资源使企业可持续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商品的更新也越来越快,顾客以不满足传统的消费模式及消费欲望,这也就要求企业要对产品的生产进行创新。另外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中,产品的销售大多以网店为主,商家及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聊天工具进行沟通、交流和交易,这就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节约了商家的成本,使消费者可以更好的进行购物,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3.提高了行业的竞争力在传统的经济中,企业只注重内部的合作,要求企业经济组织集中化。在互联网时代中,重视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互相合作,经济组织离散化。在商业合作中,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这样可以调集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物资及信息等,是降低商业活动的成本,提高商业活动的利润。通过以上描述可以了解到,在互联网时代下,经济发展的核心可以得到实现,完成商品的交易及实现商品的价值,使我国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下对经济带来的挑战 1.协调全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问题 目前在全国发展互联网经济的方面还存在地域差异,东部地区的发展形势较好,西部地区的发展形势较弱。所以当代互联网下的经济发展,要规划全面,根据不同的产业进行推进。另外互联网时代下的经济发展要依靠当地政府及政策的支持,当地政府应该大力宣传和推广人民创业,并且对创业及就业给予支持,使企业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以解决。 2.电商企业及物流企业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互联网产业的集聚模式正处于初步阶段,比如类似58同城及拓维信息的一些互联网企业,但是并没有国际化的领导企业,并且这些企业有一半都在深圳及北京等一线城市中,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远大的发展目标,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优势,使互联网产业都可以实现全面发展。另外,不少传统企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正在找融合点,各企业在线上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线下,但是还是缺少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品牌。由于地域的差别,微商分布在不同地区,但是一些中小企业或者农村没有正确的电商认知,并且没有专业的电商人才,这就使得这些地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 三、互联网时代下对经济带来的机遇 1.创新传统的经济局面 相对于某些西方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是较为缓慢的,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个人贷款问题及贷款高利息等问题,这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经济结构,解决这些问题只靠银行是远远不够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我国政府及领导的监督和管理下,在金融方面已经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包括融资渠道、信贷资金及降低贷款高利息等问题,创新了我国传统的经济局面及结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我国产业的发展模式 目前,互联网的发展迅速,互联网的智能控制系统、新型传感器及自动化生产线再一次创新了产业的传统生产模式,使其逐渐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趋势发展。在此基础上,互联网技术还创新了传统工业的设计理念及销售模式,虽然对整个生产链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基于此也实现了生产链的创新及完善。从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方面,都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目前我国产业的发展也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促进了我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此过程中也衍生出了全新的产业服务形态,并且创新了产业群,扩大了生产型的服务业务。比如一些柔性化的“互联网给+制造业”,创新了传统的制造模式及融资渠道,在企业服务、发展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从目前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将来还会有智能化工厂及企业不断出现,智能制造将会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及机遇。 3.提高了我国经济实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活力,使我国经济进入了全新的发展形势中。根据经济发展理论,发展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时候,要想能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附先进的技术,这样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有足够的资源,互联网也突破了传统经济发展问题,使这些资源可以得到合理运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 四、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对人民的生活、社会发展、国家的进步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互联网时代创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对于我国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所以就要好好把握这个机遇,突破挑战,为我国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作者:罗可夫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新经济学论文:十二五的新经济学理论思考 财政赤字——华盛顿共识是否适合中国 十二五规划在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非常复杂的大背景下开始实施。目前在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日益严重,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在国外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消除,部分国家又陷入经济严重衰退的泥潭之中。中国的经济布局从何处着手。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形势整体良好,目前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部分学者甚至借用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有利无害,中国治理通货膨胀具有成熟的经验,面对目前暂时的价格上涨趋势,决策者不能谈虎色变。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如果不尽快治理通货膨胀,中国的经济将很快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价格的不稳定会导致疯狂的投机性购买,而投机性购买会进一步助长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失去国家信誉之后,整个国家将会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从表面上来看,这场关于通货膨胀的争论是学术之争,或者说是经济对策分析中产生的分歧。但从本质上来说,它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理论缺陷。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实行的是稳健财政政策,“量入为出”是政府编制财政预算的基本原则。各级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收支平衡的问题,决不允许出现财政赤字。然而,到了上个世纪的90年代,由于“华盛顿共识”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转型国家尝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试图通过增加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拉动经济的增长。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状态,为了重振经济中央政府实施了分税制改革,大幅度提高中央政府汲取财政收入的能力,大幅度地削减地方政府提取财政收入的能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比例严重失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持基本的财政开支,千方百计地通过土地经营、城市经营攫取财富。中央政府为了支持大型工程项目,轰举借债,结果导致中央财政预算出现了庞泰的赤字。为了说服全国人大代表接受赤字财政预算,国务院负责人不得不反复重申,中央政府财政赤字是暂时性的,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中央政府将不断地减少财政赤字,重新实行平衡的财政预算。可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中国的财政一直是“赤字财政”。财政赤字非但没有减少的迹象,反而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财政赤字的增加就意味着中央政府支出的增加,也意味着中央政府债务的增加。中央政府增加的债务主要来自于银行的借款,而中央银行与财政之间的关系看似相对分离的关系,实际上是紧密的关系。中央银行作为债权人,不得不通过发行钞票弥补亏空。而中央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庞大财政计划,则进一步增加了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压力。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加剧。所以,国内实行的赤字财政预算,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从国际因素来看,我国实行特殊的外汇管制政策,外贸企业收取的外汇必须存人中国人民银行,而中国人民银行收取外汇之后,必须释放大量的人民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内市场人民币的流通量,从而使通货膨胀更加严重。 —些学者指出,通货膨胀问题是一个货币问题。但是,在笔者看来,中国的货币问题只是表象,而根源则是中国的财政政策和外汇管制措施。中国实施赤字财政政策,目的是为了增强中央政府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但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由于货币信号出现了问题。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越来越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央政府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但由于通货膨胀加剧,人们宁愿抢购商品房,也不愿意相信中央政府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由于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市场主体宁愿囤积居奇,也不愿意增加消费品供应,平抑市场物价。 打个比方,中央政府通过增加货币的发行量,试图直接调控市场经济,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基本信号是价格,货币发行量越多、流通的速度越快,价格上涨的速度也就越快。当中央政府大量发行货币,试图提高自身宏观调控能力的时候,市场已经作出了非常灵敏的反应,市场主体通过购买实物资产,抵消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损失。 预期性定价——市场主体的应对之策 不仅如此,在生产流通环节,市场主体发现价格正处于上升的通道,于是,他们在制定价格的时候,采取了一种非常特殊的“预期性定价”策略——在制定价格时一步到位,通过大幅度提高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减少由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预期损失。这种“预期性定价”不仅加快了中国通货膨胀的速度,而且导致市场经济的基本信号彻底失灵。生产流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只能根据传统的经验加上通货膨胀的预期因素制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殊的定价策略,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几乎达到失控的状态,消费品的价格指数上涨已经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整个社会怨声载道。根据有关统计,2006年消费品价格指数控制在3%,2008年控制在4.8%,2009年控制在4%。2010年的预期目标控制在3%,但按照目前的势头,2010年消费品价格指数可能要超过4%,甚至有可能超过5%。 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对资源的占有和控制将会成为未来投资者的主要投资目标。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轻微的通货膨胀比如把通货膨胀控制在3%左右,可以鼓励人们消费,从而刺激生产,拉动经济的增长。这种通货膨胀无害论,曾经一度被中国经济学者奉为经典。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发展的历史来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的确出现了通货膨胀上升的势头。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通货膨胀高达5%左右。但是,这些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了市场经济的“国际外部性”——通过向国外输出通货膨胀压力,有效地解决了国内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美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一度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美国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导致国内的消费品价格上涨,但是,美国政府采取非常特殊的贸易政策,那就是通过增加进口,大幅度地抑制国内消费品市场的价格,然后将通货膨胀造成的后果转嫁到消费品出口国。美国当前就是采用这样的通货膨胀政策,在太规模发行美元货币的同时,通过提升外贸增长速度,保持国内消费品价格的基本稳定,把国内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压力巧妙地转嫁给发展中国家。 但是,中国缺乏这样的国际贸易条件。中国的人民币不是国际通行的货币,中国的外贸出口政策受制于西方国家,因此,西方国家可以通过外贸输出国内的通货膨胀,而中国正好相反,只能通过贸易输入通货膨胀。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大量发行美元货币,国内消费品价格基本稳定,而中国千方百计地抑制通货膨胀,国内消费品价格却不断上涨的原因所在。 对付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减少货币的发行量。但是,减少货币的发行量直接受到损害的恰恰是那些中小投资者和普通老百姓。货币发行量的减少就意味着他们的融资成本增加,货币发行量的减少也意味着交易成本的提高。普通老百姓手中持有的货币可能因为通货膨胀的压力减少而相对保值,但货币发行量的减少则有可能会使他们的就业乃至生活面临新的压力——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资源处于流动的状态,但是,在抑制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资源流动的速度会相对放缓,普通消费者的机会成本相对减少,就业和生活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可以这样说,在抑制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最先受到损害的可能恰恰是中小投资者和普通消费者,他们将不得不勒紧裤腰带度过这个严寒的冬天。这是中国当前宏观调控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因此,在分析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时候,决策者必须充分意识到,此次所面临的问题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所面临的问题迥然不同。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属于典型的“匮乏型”通货膨胀,在整个社会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导致购买力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的增长;而现在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属于典型的“剩余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调控不当,有可能会导致财富分配严重失衡,部分消费者陷入绝境。 因此,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的财政政策,对赤字财政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很有必要。西方国家的赤字财政政策,是建立在信用经济基础之上的,信用经济不仅强调消费信用,而且强调政府信用,政府实施赤字财政政策,实际上是政府信用的具体表现。政府通过发行国债,鼓励超前消费,不仅可以兑现政治承诺,取悦于选民,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中国的经济是典型的储蓄经济。中国人强调量入为出,强调平衡的财政观念。如果盲目的东施效颦,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在整个社会信用严重不足,政府权力不受管制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导致国家经济彻底失控。 储蓄经济学与信用经济学的区别就在于,储蓄经济学是一种稳健的经济学,它强调政府必须对居民负责,对居民的存款负责。居民将自己的收入存入银行,银行用稳健的投资理念,引导自己的投资行为。政府的信用表现在公共财政政策方面,就是要实行平衡的财政预算,决不能通过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的增长。但多少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实施赤字财政预算政策,通过大举借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结果导致政府财政信用彻底崩盘。不仅如此,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通过征收银行存款的利息税,拼命地驱赶普通居民在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果导致整个国家货币流通量急剧增加。 在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在快速增加,但是,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却没有提高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种“货币化”增长,不仅导致许多领域出现了严重的泡沫,而且更主要的是,由于政府信用彻底破产,结果导致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越来越难以达到预期的效用。土地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我国土地国家所有,土地的有偿转让,使得土地的货币化交易很快形成。在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获取了大量的财政收入,房地产开发商通过炒作土地价格,获得了巨额财富,可是,普通消费者作为国有土地的主人,却不得不承受房价上涨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可以这样说,房地产市场的货币化,使得中国的财富分配彻底失衡,社会矛盾空前严重。正是看到这一点,中央政府不断出台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试图以房地产宏观调控来解决我国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中央政府出台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结果导致房地产市场成为引发社会经济问题的导火索。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新的理论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是中国改革开放最为辉煌的十年。自下而上的自发性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财政包干体制,有效地约束了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权,在经济条件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各行各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的末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生了逆转,自上而下的改革,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分配结构,恶化了地方财政状况,而且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导致中央财政不断扩张。赤字财政政策的实施,改变了几千年中国人的财富观念,也改变了中国财富的分配结构。大型国有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海外上市,使得中国人长期积累的资源几乎在顷刻间成为他人的财富。更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当我们奉行自由的市场经济政策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世界上从来都没有自由的市场经济,也没有完全开放的贸易体制。从表面上看中国享受着庞大的贸易顺差带来的货币富裕,可是,在波诡云谲的世界金融市场中国却不得不承受来自西方发达国家货币贬值所带来的空前压力。这是一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经济发展思路,也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所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华盛顿共识无处不在。所谓自由的市场经济,既包括完全开放的贸易市场,也包括相对自由的金融政策。华盛顿共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经济发展的乌托邦,但很不幸的是,一些中国政府决策者既是营造乌托邦的梦想家,同时也是华盛顿共识的实践者。相对开放的经济体制与相对封闭的行政管理体制,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正是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空前的难题。现在,我们必须追问的是,自由的市场经济究竟呈现怎样的形态,对政府权力的有效管制是否属于自由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一方面寄希望于建立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可是另一方面当经济面临重大问题的时候,又希望政府出面力挽狂澜。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时候,必然会动用公共财政资源,而政府权力的不受节制不但会导致市场经济信号彻底失真,而且更主要的是,由于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改变了市场资源配置结构,从而使整个社会分配体制更加不稳定。西方国家所奉行的信用经济学理论,催生了一大批经济政策,包括赤字财政政策。中国一方面采用储蓄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却长期实行赤字财政,这就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居民的储蓄存款越来越不值钱。这种以损害中下层普通居民的利益为代价的改革,能够长期持续下去吗。 现在社会各界面对政府捉摸不定的财政金融政策,正在寻求自救的良策。所谓“预期性定价策略”,只不过是生产经营者减少政策成本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真正的原因还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从根本上来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刺激经济的政策,它同时还是一个兼顾公平的社会收入分配政策。假如仅仅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速度的需要,而大量发行货币,通过增加财政支出促进经济的增长,那么,这样的宏观调控政策必然会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陷入到“悲惨性”增长的恶性循环之中——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整个国家经济失衡现象就越严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的财政与中国的金融之间存在着“直通车”——财政与金融之间的关系是左边口袋与右边口袋之间的关系,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就意味着中央银行发行更多的钞票,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必然会导致居民的购买力下降。所以,每一次宏观调控都会使普通居民付出惨重的代价。西方国家财政与金融之间关系,是一种相互分离、互相制约的关系。政府发行国债,敦促金融机构购买,金融机构必须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当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超量发行货币购买美国国债,已经在美国国内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美国一些经济学家直言不讳地指出,美联储主席不懂经济,不懂货币,只懂得增加货币的发行量。这说明在美国由于特殊的金融监管体制,使得美联储在货币发行的问题上,不能只听命于美国政府,还必须考虑到金融市场的需求,考虑到本国投资者的利益需要。这种相互制衡的财政金融体制,既可以确保美国的联邦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时候有所收敛,不能滥用“宽松的财政政策”,又可以保证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配合美国联邦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投资者的利益,不能无节制地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这样说,美国的分权制衡体制体现在宏观调控之中,就表现为美国财政部和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将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这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财政金融体制,它确保美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同时又给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中国的财政与金融之间的关系过于密切,以至于在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时候,金融管理机构与财政管理机构不存在任何的压力,他们既不需要对投资者负责,同时也不需要对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负责。正是这种特殊的财政金融管理体制,使得中国宏观调控始终处于一种令人担心的状态。人们不知道宏观调控将会给经济带来怎样的灾难,也不知道宏观调控将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分析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西方经济学理论,在经过严密的论证之后,回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坚持数千年来形成的量入为出财政观念,还是大胆吸收借鉴西方国家的信用经济理论,积极推行赤字财政政策,不断扩张政府财政信用,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 第二,储蓄经济学理论是否过时,在增加居民财产收入的过程中,是否应当鼓励居民适量储蓄,建立稳定的家庭收入结构。 第三,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化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应当把公共资源集中在工业部门,通过优先培育大型城市,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具体到生产要素配置领域,中国的工资增长是否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中国是否会出现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大幅度转移劳动力的长期阶段。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究竟是应该向城市倾斜还是应该向中小城镇特别是农村倾斜。换句话说,我们是通过鼓励农民进城,实现中国的城市化,还是通过“造城”,实现中国的城镇化。 第四,中国的分税制改革是否应该加快步伐。现有的分税制结构是否应该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第五,中国的货币政策与中国的财政政策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是应该优先利用现有的货币资源,还是通过发行钞票解决政府投入资金问题。金融监管部门如何将超量发行的货币及时回笼,在不伤及无辜居民的情况下,尽快地控制通货膨胀。 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或许能够形成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当一些经济学者不承认在西方经济学之外还有其他经济学的时候,包括印度学者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开始思考社会转型时期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理论问题。他们以自己的理论指导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实践,以发达国家的改革实践丰富经济学的理论。这种关注现实的经济学发展思路,值得中国的经济学界认真反省。 崇洋媚外不会产生有价值的经济学理论,妄自菲薄不可能产生具有创新性的经济学观点。中国的经济学家一定要挺起胸膛,扪心自问,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自己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新经济学论文:新经济学下教育模式的对比 一、中日法学教育模式概观 (一)办学体制 中国目前法学教育体系最为复杂和混乱,多层次(从专科到博士)、多机构(从普通高校到法官学院、检察官学院、司法行政学院、电大、党校以及民办高校)、多渠道(正规的普通教育与非正规的成人教育并存)、多性质(公办与民办并存)、多导向(普通教育、专业学位教育、在职培训)[1]。 中国法学教育以公办高校为主,多种办学形式并存。民办高校为数不少,但无真正意义上的私立高校,大部分依附公立高校以二级学院形式存在。 日本法学教育体系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主要教育资源投入占主体地位的全日制本科生培养,教育机构与渠道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的正规教育。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衔接,法学院系负责素质教育,法科大学院连接国家司法研修所负责职业教育。官办大学、私立大学二元体制并存,各有千秋,互成均势。 (二)管理体制 中国高校办学自主权不大,从招生、课程设置、培养方案都受到一定限制,管理机构庞杂,泛行政化。条件不足的高校唯有墨守成规,只求保住办学权,条件较好的高校则在现有体制内小修小补,无力作根本变革。 日本实行国家指导下的大学自治制度,高校的设置认可由国家依法掌握,大学设置标准和教育质量评价由民间机构负责[2]。各高校在学制、课程、招生方面享有很大的自主权,且管理机构简化,教授治校原则落到实处。 二、模式演进中的知识传承 知识通过社会内部不断的试错过程而务实演化,知识演化有赖于环境的稳定。人类知识的演化大部分不能归功于突发性的重大创新或革命,而应归功于广泛而渐进的适应性变革。知识分散并保留在千千万万人脑中,知识的传承需要环境的大体延续,有关法学的非可言传知识对制度环境要求则更高[3]。 中国近代法学教育肇始于清末,纵观近现代法学教育发展史,可谓三部曲:清末民初大泛滥,建国初期大萧条,改革开放。清末民初法学教育泛滥,质量低下,后经民国整顿,形成官办公校、优质私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各校应时而变,先后学习风格迥异的大陆法系(尤以学习日本为甚)、英美法系的教育模式,一时出现了“南东吴,北朝阳”的私立法科名校。建国初期,全面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改造、清除旧司法人员重建司法队伍,引进苏联模式,又经院系调整,以政法教育代替法学教育,直至以政治运动取代政法教育[4],中国一度进入法律虚无时代。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改革开放后法学教育犹如民初大泛滥:公立高校大上快上法学专业,知识基础几乎一穷二白,私立高校几经涤荡,肢解消失殆尽,大学自治精神难以复归。知识赖以传承的制度环境不复存在,头脑中内含法学知识的法律人被扫地出门,法律职业共同体无从形成,有关法学教育的非可言传知识从此断绝。法学一跃为“显学”却割裂历史、缺失灵魂。 日本法学教育模式历经缓慢演进。日本私立法教育源远流长,其不但引发近代教育的产生而且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私立法校既是自由民权运动的载体,饱含强烈的在野精神,又是日本法治近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引领时代潮流[5]。日本私学甫一开始便有强烈的独立性、民间性、自治性的品格与灵魂,虽经政府政策统合,屡次整备,但未经大起大落故能顽强生存,独立精神弦歌不绝,知识基因得以延续传承。日本早先的私立法律学校发展成今天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如明治法律学校为明治大学前身、东京专门学校为早稻田大学前身,英吉利法律学校为中央大学前身),其学习、整合、继受外国法的传统一直未曾中断,对西方法学教育模式兼收并蓄,既引进英美的学徒制,又吸收了欧陆的合理主义理论教育方式[6],形成法学争鸣。 日本法律共同体亦在不断变迁中逐步形成。既有启蒙思想家、在野的自由民权者举办私校,又有在职法务官僚举办官学,两大阵地交相传播法律思想与精神,法律知识得以扩散、传承。 三、模式运行中的内外制度 内在制度是群体内随经验演化的规则,外在制度是外在设计出来并依靠政治行动自上而下强加于社会的规则。制度一般都包含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内在制度的惩罚一般是分权化的、自发的社会反馈,而外在制度的执行一般通过正式的、有组织的机制[3]。实践中,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灵活转换,外部制度能为内部制度演化提供保护与支持职能。 中国外部制度设计者对法学教育模式的设计主观性强,长官意识浓烈,而国家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因专家委员临时性、分散性、从属性故而影响有限。当局设计的制度追求广覆盖大一统,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模式都整齐划一,导致千校一面甚至千生一面,完全忽略大学分层带来教育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多元化以及国家和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多方面、分层次、多功能[7]。又因缺失正式的、有组织的惩罚,外部制度得不到有力执行。尤为严重的是,上层管理者无法关注到基层有益的内在制度,不能将其及时转化为可推广的外在制度,加之外部制度供给缺位,不能很好地保护、培育、支持、补充内在制度。 中国内部制度因历史断层频繁,外部制度保持压制态势,长期缺乏渐进演化的环境,内部制度一直未能成型。各高校竭力迎合上层统一设置的条条框框,未办法学专业者冲刺最低门槛,谋求办学权,已办者瞄准官方评估最低标准,但求合格过关。各高校法学专业坐享人口红利,暂无招生压力,跑马圈地,无需竞争,相互间也未构筑学习、竞争机制。加之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长期分离,司法实务界与法学教育界各自为政,现实法制与理论研究缺乏相互交流与促进[8]。法学教育界行业自律、自治制度及第三方约束机制无从形成。 日本外部制度一直比较宽松。1879年明治政府《教育令》实行教育行政权地方自治,自由主义政策使私立法学教育得以建立并壮大发展。即使政府统合将其纳入国家体制内,仍以财政、政策手段引导为主,不唯强制。至1918《大学令》实行国立、私立大学平等政策,二战后经美国的全面改造,在确立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法制体系同时,保留了私法领域内的日本法律传统,日本的法学教育体系一直未受根本性的外部制度冲击。 日本法学教育传统不断发展演变,主管当局也不苛求规范化、统一化,内部制度得以多向度演化,形成培养目标、学生特质、学校传统三大差异。第一,各大学基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和思考,纷纷开展差异化发展策略,重于培养法曹者有之,重于培养政府官僚者亦有之。第二,日本法科大学生在选修课程方面远比中国更为丰富和自由,造就了其迥异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法科大学生是自己塑造自己[9]。第三,高校间差异源远流长,历史积淀形成的独特传统已深入学校体制、师生内心,坚持和维护传统差异的观念根深蒂固,且有内在制度予以保证。 坚持差异与传统须经得起竞争,日本温和宽缓的内外政策也蕴涵效仿与竞争机制,其逐渐演化成行业自律、自治制度——正式化内在规则(formalisedinteralrules),即教育共同体内在地创造大量制度,由第三方以有组织的方式在中间执行。目前日本法学界有几大法科学院认证评估机构,其中日辩联法务研究财团和大学标准协会较有影响,第三方机构对法科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师资数量与能力、考试状况、成绩评定等作出评估,结果客观公正,一批质量不合格、甚至不符合设置标准的大学法学院名单向社会毫不隐讳公布,促其整改甚至迫其退出[10]。日本私学双雄之一的庆应义塾大学也曾被评定为整改措施很不充分,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责令其重新整改。 新经济学论文:电信的新经济学综述 1高端市场和大众市场 传统经营者都千方百计把有钱人的腰包当作主要市场目标,因为赚富人的钱更容易。于是就有了专门为少数有钱人建造的总统套房和几百万元的高级轿车。 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这种高端市场策略在许多领域越来越遇到麻烦。因为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不可能沿着物质生产的直线模式无限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市场从短缺经济进入了全面过剩,经济萧条可能是未来社会长期的表现形式。当高端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以后,社会生产力还要不要继续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是有远见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网络产业领域,从高端市场向大众市场的转变趋势更加明显。根据网络经济法则,网络的使用价值与用户的平方成正比。根据信息流通规则,如果一个信息网络只有少数有钱人使用,谈何信息流量?有差异才产生信息流通的势能。在电信发展史上,已经有过不少采用高端市场战略而失败的教训。像可视电话、“铱星”系统和新加坡的CDMA等等,仅靠少量高端用户难以支撑一个必须覆盖全国甚至全球的网络,其结果是要么公司破产,要么把新建的网络全部拆除! 2资源稀缺和欲望无限 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资源稀缺、欲望无限前提下的理论体系,基础资源是钢铁和能源。网络经济的基础资源是沙子(硅)和信息,资源不再稀缺,欲望也不再无限。网络服务的成本构成与价值实现形式正在给传统理论带来严重的挑战。 虽然早就有人提出过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是为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而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但是直到20世纪末,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才使人类真正意识到过去的“康壮大道”已经不能再走下去了。 经济实践证明,未来社会不是物欲无限膨胀的社会。因为人类的理性迟早会认识到,传统经济的病根主要在于金融资本盲目投资生产大量物质产品,反过来遭受资源耗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双双恶化的严重报复。人类最终只能依靠网络生产力对物质资源的代替效应,以更低廉的社会成本直接投资全民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 3经济个人主义和网络协同精神 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在200年前就提出一个悖论:人类在追求私人目标时,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实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和增进社会福利。也就是相信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市场规律又天然具有一种平衡约束力,使每个利己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后被西方经济学称作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这个最优状态在整个西方经济实践中并不存在,传统市场经济在多数情况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完全依靠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形具有“几乎可以说是奇迹般的偶然性”。假如经济生活中仅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话,那末自由竞争结果更多的是低效率。前美国总统顾问斯蒂格利兹指出:“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市场本身会带来有效而公平的结果,华盛顿将这些观点奉为神明。其实,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之所以看不见,原因是它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的确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但是取消一切管制,市场同样无法运行”。 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纳什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人们在非合作博弈中的平衡状态。最后的结论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过程中,每个行为主体的完全利己主义决策结果肯定是低效率的。它实际上证明了亚当?斯密200年前提出的每个人自私自利就可以实现公共福利最大化的假设的不可实现性。 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和信息的日益透明,摆脱这种困扰的机会终于来临。人们在多次交往或者重复博弈后发现,遵循平等合作规则要比通过欺诈获得少数几次不义之财更有利。一个新的经济学观点正在形成,那就是:乐意给予者自己将获得最多,只有为他人谋利益,自己才能获得合理利益。 与过去不同的是,网络创造了平等、协作的刚性气氛,网络协同精神受到青睐。也就是说,在网络环境中,唯利是图者越来越没有市场,损人利己者会很快得到报复。只有持平等合作态度,并为他人提供了有用价值者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 4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一直是传统经济教科书的一条刚性定律。“企业目标就是创造超额利润”,“办企业就是要为股东赚钱”等口号也被写进我国许多企业家们的施政纲领。在这样的理论氛围和经营模式中,企业家最关心的是年度利润指标,所谓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导致企业短视。甚至不顾本企业实际条件,看到人家干什么赚钱就要干什么。当一种业务利润下降,就盲目转向另一种业务。 从近期的产业实践来看,往往越是急于获取高额利润,越是离利润更远。为了赚取更多利润,经营者很可能降低产品和服务质量,为了赚取更多利润,经营者很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甚至制造信息不对称),在价格上大做文章。结果,国内外有许多企业由刚成立时的超额利润,到若干年后走向亏损和破产,就是因为沿袭传统经济的企业目标,急功近利而陷入困境。 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社会越来越进步,现代企业目标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股份制的初期阶段,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就是要赚取利润,利润率越高,越能吸引股东们的进一步投资。在中期阶段,股东越来越多,董事会成为实际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主要是由一些经营专家组成,这些经营专家最关心的是企业品牌和企业业绩,股票升值还是贬值。股票持有者也希望股票升值而不是利润分红。发展到第三阶段,一个重要标志是股权继续分散,监事会成为企业的实际最高权力机构。监事会的首要责任是约束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在不污染环境、不危害社会的情况下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 网络经济一个重要规律是梅特卡夫法则,就是网络价值与网络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换句话说,就是网络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财务收益。所以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要首先认识到微利时代的到来,进而还要以价值最大化为企业的首要目标,合理利润只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自然结果。 5收益递减和收益递增 传统经济受资源、能源和交易费用的约束,单位生产成本总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同时一个消费者占有实物财富越多,每增加单位财富对他的使用价值也会下降,从而形成收益递减效应。网络经济较少受资源、能源和交易费用约束,单位服务成本总是随着服务量的增加而下降。同时,一个人占有的信息越多,每增加一条信息对他的有用性才越大,因而形成收益递增效应。收益递增会造成某些小企业快速无边界扩张,形成新的集中垄断,比如微软公司、英特公司。在新经济领域,垄断可以看作是收益递增规律的逻辑性结果,但它又是破坏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官僚主义和企业内部非效率性的罪魁祸首。因此各国在产业实践中一方面实行政策性管制,一方面培育竞争对手以限制这种垄断的力量,以寡头形式实现有效竞争。现在看来,过于分散的小企业和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都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网络时代的最后赢家是大型、分布、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企业集团。 6数字鸿沟和网络均富 由于网络经济具备一种正反馈效应,也就是先期占有网络资源者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后进入者则难以立足从中获利。换一个角度,一个人已经获得了大量信息,再增加一条信息对他产生的价值概率就高,相反,一个不掌握任何信息近乎白痴的人,给他一条重要信息也毫无价值。也就是更容易造成新的贫富悬殊。 另一方面,许多落后国家和地区,因为优先发展网络产业,利用信息均富效应,很快缩短了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据联合国在落后国家的调查,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高级网络服务在边远贫困地区的价值远比大城市高,那里的居民在特定情况下愿意支付高于城市的通信价格。当大运营商们对广大农村电信市场还不屑一顾的时候,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已经看到这里孕育着重要的潜在市场。 从自然属性看,工业商品在于内部性和独占性,信息服务在于外部性和共享性。也就是说,信息价值与价格(趋于成本)取向是相背离的。所以总体上讲,工业经济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网络经济更能促进共同富裕。目前出现数字鸿沟的主要问题在于按照传统市场经济规则使价格与价值脱节,要想使农村的潜在市场变成显在市场,社会尚缺少一种为穷人服务也有利可图的制度安排和机制。 各国的普遍做法是建立普遍服务基金制度,以专项基金方式贴补边远地区网络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过高部分,也就是形成一种服务穷人也不吃亏的制度安排。 我国近期实行大运营商包干村村通电话的普遍服务办法可能是个立竿见影的政策,但是从长远看电信普遍服务不仅是村村通电话,而是先进电信与信息服务的全面覆盖和“家家通”。除了传统电话之外,还要包括网上教育,网上医疗,网上交易,网上政府。只有将先进的信息服务向占80%人口的广大农村渗透,才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打造一种电信与信息普遍服务的激励机制,可能是政府一项更重要的责任。 各国政府重视普遍服务的另一个深层原因还在于网络产业的新经济属性。工业产品可以定位于少数人消费的市场,而网络服务必须定位大众市场。未来的赢家一定属于那些能够变潜在的大众市场为显在市场的企业集团。所以说,除了普遍服务基金制度之外,一个有远见的网络企业家应该积极开拓大众市场,主动承担普遍服务的责任。 新经济学论文:电信服务的新经济学诠释 1高端市场和大众市场 传统经营者都千方百计把有钱人的腰包当作主要市场目标,因为赚富人的钱更容易。于是就有了专门为少数有钱人建造的总统套房和几百万元的高级轿车。 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这种高端市场策略在许多领域越来越遇到麻烦。因为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不可能沿着物质生产的直线模式无限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市场从短缺经济进入了全面过剩,经济萧条可能是未来社会长期的表现形式。当高端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以后,社会生产力还要不要继续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是有远见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网络产业领域,从高端市场向大众市场的转变趋势更加明显。根据网络经济法则,网络的使用价值与用户的平方成正比。根据信息流通规则,如果一个信息网络只有少数有钱人使用,谈何信息流量?有差异才产生信息流通的势能。在电信发展史上,已经有过不少采用高端市场战略而失败的教训。像可视电话、“铱星”系统和新加坡的CDMA等等,仅靠少量高端用户难以支撑一个必须覆盖全国甚至全球的网络,其结果是要么公司破产,要么把新建的网络全部拆除! 2资源稀缺和欲望无限 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资源稀缺、欲望无限前提下的理论体系,基础资源是钢铁和能源。网络经济的基础资源是沙子(硅)和信息,资源不再稀缺,欲望也不再无限。网络服务的成本构成与价值实现形式正在给传统理论带来严重的挑战。 虽然早就有人提出过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是为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而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但是直到20世纪末,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才使人类真正意识到过去的“康壮大道”已经不能再走下去了。 经济实践证明,未来社会不是物欲无限膨胀的社会。因为人类的理性迟早会认识到,传统经济的病根主要在于金融资本盲目投资生产大量物质产品,反过来遭受资源耗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双双恶化的严重报复。人类最终只能依靠网络生产力对物质资源的代替效应,以更低廉的社会成本直接投资全民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 3经济个人主义和网络协同精神 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在200年前就提出一个悖论:人类在追求私人目标时,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实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和增进社会福利。也就是相信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市场规律又天然具有一种平衡约束力,使每个利己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后被西方经济学称作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这个最优状态在整个西方经济实践中并不存在,传统市场经济在多数情况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完全依靠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形具有“几乎可以说是奇迹般的偶然性”。假如经济生活中仅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话,那末自由竞争结果更多的是低效率。前美国总统顾问斯蒂格利兹指出:“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市场本身会带来有效而公平的结果,华盛顿将这些观点奉为神明。其实,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之所以看不见,原因是它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的确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但是取消一切管制,市场同样无法运行”。 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纳什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人们在非合作博弈中的平衡状态。最后的结论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过程中,每个行为主体的完全利己主义决策结果肯定是低效率的。它实际上证明了亚当?斯密200年前提出的每个人自私自利就可以实现公共福利最大化的假设的不可实现性。 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和信息的日益透明,摆脱这种困扰的机会终于来临。人们在多次交往或者重复博弈后发现,遵循平等合作规则要比通过欺诈获得少数几次不义之财更有利。一个新的经济学观点正在形成,那就是:乐意给予者自己将获得最多,只有为他人谋利益,自己才能获得合理利益。 与过去不同的是,网络创造了平等、协作的刚性气氛,网络协同精神受到青睐。也就是说,在网络环境中,唯利是图者越来越没有市场,损人利己者会很快得到报复。只有持平等合作态度,并为他人提供了有用价值者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 4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一直是传统经济教科书的一条刚性定律。“企业目标就是创造超额利润”,“办企业就是要为股东赚钱”等口号也被写进我国许多企业家们的施政纲领。在这样的理论氛围和经营模式中,企业家最关心的是年度利润指标,所谓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导致企业短视。甚至不顾本企业实际条件,看到人家干什么赚钱就要干什么。当一种业务利润下降,就盲目转向另一种业务。 从近期的产业实践来看,往往越是急于获取高额利润,越是离利润更远。为了赚取更多利润,经营者很可能降低产品和服务质量,为了赚取更多利润,经营者很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甚至制造信息不对称),在价格上大做文章。结果,国内外有许多企业由刚成立时的超额利润,到若干年后走向亏损和破产,就是因为沿袭传统经济的企业目标,急功近利而陷入困境。 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社会越来越进步,现代企业目标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股份制的初期阶段,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就是要赚取利润,利润率越高,越能吸引股东们的进一步投资。在中期阶段,股东越来越多,董事会成为实际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主要是由一些经营专家组成,这些经营专家最关心的是企业品牌和企业业绩,股票升值还是贬值。股票持有者也希望股票升值而不是利润分红。发展到第三阶段,一个重要标志是股权继续分散,监事会成为企业的实际最高权力机构。监事会的首要责任是约束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在不污染环境、不危害社会的情况下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 网络经济一个重要规律是梅特卡夫法则,就是网络价值与网络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换句话说,就是网络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财务收益。所以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要首先认识到微利时代的到来,进而还要以价值最大化为企业的首要目标,合理利润只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自然结果。 5收益递减和收益递增 传统经济受资源、能源和交易费用的约束,单位生产成本总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同时一个消费者占有实物财富越多,每增加单位财富对他的使用价值也会下降,从而形成收益递减效应。网络经济较少受资源、能源和交易费用约束,单位服务成本总是随着服务量的增加而下降。同时,一个人占有的信息越多,每增加一条信息对他的有用性才越大,因而形成收益递增效应。收益递增会造成某些小企业快速无边界扩张,形成新的集中垄断,比如微软公司、英特公司。在新经济领域,垄断可以看作是收益递增规律的逻辑性结果,但它又是破坏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官僚主义和企业内部非效率性的罪魁祸首。因此各国在产业实践中一方面实行政策性管制,一方面培育竞争对手以限制这种垄断的力量,以寡头形式实现有效竞争。现在看来,过于分散的小企业和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都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网络时代的最后赢家是大型、分布、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企业集团。 6数字鸿沟和网络均富 由于网络经济具备一种正反馈效应,也就是先期占有网络资源者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后进入者则难以立足从中获利。换一个角度,一个人已经获得了大量信息,再增加一条信息对他产生的价值概率就高,相反,一个不掌握任何信息近乎白痴的人,给他一条重要信息也毫无价值。也就是更容易造成新的贫富悬殊。 另一方面,许多落后国家和地区,因为优先发展网络产业,利用信息均富效应,很快缩短了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据联合国在落后国家的调查,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高级网络服务在边远贫困地区的价值远比大城市高,那里的居民在特定情况下愿意支付高于城市的通信价格。当大运营商们对广大农村电信市场还不屑一顾的时候,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已经看到这里孕育着重要的潜在市场。 从自然属性看,工业商品在于内部性和独占性,信息服务在于外部性和共享性。也就是说,信息价值与价格(趋于成本)取向是相背离的。所以总体上讲,工业经济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网络经济更能促进共同富裕。目前出现数字鸿沟的主要问题在于按照传统市场经济规则使价格与价值脱节,要想使农村的潜在市场变成显在市场,社会尚缺少一种为穷人服务也有利可图的制度安排和机制。 各国的普遍做法是建立普遍服务基金制度,以专项基金方式贴补边远地区网络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过高部分,也就是形成一种服务穷人也不吃亏的制度安排。 我国近期实行大运营商包干村村通电话的普遍服务办法可能是个立竿见影的政策,但是从长远看电信普遍服务不仅是村村通电话,而是先进电信与信息服务的全面覆盖和“家家通”。除了传统电话之外,还要包括网上教育,网上医疗,网上交易,网上政府。只有将先进的信息服务向占80%人口的广大农村渗透,才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打造一种电信与信息普遍服务的激励机制,可能是政府一项更重要的责任。 各国政府重视普遍服务的另一个深层原因还在于网络产业的新经济属性。工业产品可以定位于少数人消费的市场,而网络服务必须定位大众市场。未来的赢家一定属于那些能够变潜在的大众市场为显在市场的企业集团。所以说,除了普遍服务基金制度之外,一个有远见的网络企业家应该积极开拓大众市场,主动承担普遍服务的责任。
大学生就业形势探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 【摘要】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和文化的社会群体,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宝贵资源。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在当前国内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偏低的现实问题,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高校应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推动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全新就业观,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形势 对策 1 绪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课题,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等教育和毕业生本人四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呈现出不容乐观的态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毕业生总数大幅度增加,就业率相对偏低,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问题。 目前,由于供需差别大、应届生就业不吃香,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薪酬逐年降低,假招聘铺天盖地,再加上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怕吃苦,爱面子,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是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政治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根本利益的大事。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这会使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受挫,从而影响大学生对社会、对政府的信任。本文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深刻剖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从中探求破解对策,希望能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2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1 毕业人数剧增 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每年以60~70万的总量增加。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是与往年持平。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达到41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增幅达19.9 。相对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率却出现了下降。在 3.3 高校专业设置适应不了市场需求 很多大学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技能缺乏,这就与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关系,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暴露出大学生自身所学与实际工作相差太远,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大为严重。连年的扩招使得学校在师资、校舍、实验设备等方面都出现了紧缺,各高校也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地设置了一些新的热门专业,但仓促的设置不利于专业发展,从而使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矛盾结构突出。 4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如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率连年下降,人力资源过剩,用人职位日渐饱和,对我们来讲是相当不利的。如何正确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充分做好思想准备,让自己在职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 首先,大学生要掌握好所学的基础知识。这是最基础的一点,是以后就业的铺路石,敲门砖。大学里一些看似无用的课程,在以后实际社会生活中应该十分有用,因为这些类似于哲学、社会学类的课程都是让我们学会怎样为人处事。此外,如果连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都没掌握好,那么如何去学习以此为基础的新知识?因此,把握好四年大学生活,认真学好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就业的必要前提。 其次,要有擅长的专业技能。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例,由于计算机应用在将来应该会是人人都能熟练掌握的,必须要有相应的软、硬件开发能力来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刻苦的学习,努力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所学的技能多于其他人,就业几率才会上升。 第三,要善于为人处事。大学里很重要的一课时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处事,即如何社会交际。这一点虽然不能从表面上看出来,但会对以后的工作生活起到深远的影响。 第四,先就业很择业。首先是要找一份能够让自己生存的工作,而不是一开始就我到一份事业,只有降低自己的期望值,采取务实的态度去择业,才能让自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立足之地。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或是做兼职,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树立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具备敢于创业的信心。 5 总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校、毕业生本人四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本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责任。 对于每一位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人生的又一次挑战。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偏低的现实问题,大学生要树立自信,不要盲目攀比学历,注意实际能力的提升,同时,立志从小事、平凡事做起,遵循成才规律,先就业,再择业,此外,转变就业观念,要适应市场需求,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要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 大学生就业形势探讨:剖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 【摘要】金融危机风靡全球,各国不同程度的受其影响, 因此,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各国面临和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分析引起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策略 人才交流市场人头攒动,09年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一再创造新纪录,北大学子卖猪肉,这些现象都和社科院就业报告的数字互相阐释,共同指向一个话题——大学生就业是越来越难了。 这几年人们普遍感到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了,即使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或者海外留学归来,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也并非易事。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近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各级政府正在积极落实国务院指示,努力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出路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和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形式,有必要形成以下共识: 1 要转变社会观念 现在中国普遍关心的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是全球性问题。当然,相应的对策不是减少教育,而是通过公共政策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我们不能因为大学生一时的就业难,就否认当时大学扩招的必要性,因为现在世界大学教育都在普及。读书越多虽然不一定代表能力越高,但至少给了你提高能力的必要基础。扩招是我们这个民族一次高等知识和能力的转型,这个转型将是深远的。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学习掌握技能是正确的。社会要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风气。所以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能以为就业难就减少对人才的培养,只有培养有知识的人才,才能够更快的改变现状,较快经济发张,促进企业调整,把祖国国力提升上去。 2 个人要调整好心态 由于“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使人们的就业方向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故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理性的选择就业。转变自己的一些观念: 2.1 大学生普遍薪资期望过高,使的一些企业和单位不敢大规模的招人,而且培育新人也将会浪费不少资源,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大学生等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大学生的薪资期望不能过高,毕竟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应当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再慢慢发展,提高自己的薪资值。 2.2 局部行业和局部地区人才过剩,从行业来看,大家都希望到一些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和三资企业中去,而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小型的企业就业。从地域来看,大部分大学生都愿意到大城市就业如北京、上海、深圳等,而不愿到西部等边远地区、基层发展,使的东西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故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发展,把学到的只是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从而即解决城镇等一些中小城市缺少人才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2.3 “一次就业,一生职业”的观念仍然存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积极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时,大学生目前最重要做的是面对现实,既然现实不能骤变,我们最好的选择是先融入现实,再试图改变。再说,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3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促进就业的力度 面对年年攀高的大学生就业数量,笔者认为,政府的“一只手”要努力制定更为有效的措施,比如利用信息优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利用法律手段,保证各种人才就业的公平性;通过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强化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技能培训;通过宣传教育手段,引导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观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从开始抓起,不要认为快毕业了才建立学生的就业观,要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目标,让学生们明白将来要做什么,要事先准备什么,提供新的行业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而政府的“另一只手”恐怕还得多做一些综合治理的事。譬如,不要急于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不要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学位而忽视教育层次的多元化发展;不要忽视社会结构复杂化和职业岗位技能化的发展趋势,固守高等教育“精英化”的老观念,要把学习书本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等等。国家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加大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力度,进一步疏通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4 高校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很多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在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高等院校,在注重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实际应用技能的锻炼,切实做到与社会需求衔接。同时,要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等。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有长远的眼光,多积累社会经验,客观地看待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迎难而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抉择。 大学生就业形势探讨: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总体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拉动就业的能力。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等经济发展现状,同时受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和就业定位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扩大大学生就业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影响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因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结构中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其就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迫切需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和特点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导致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降低,尤其是由于处在经济转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很多企业吸纳人才的能力都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也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城镇的发展本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也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开始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企业基于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趋势的预测,开始减少新员工的引进。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使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区域就业形势差别较大,整体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此外,企业用人成本也呈现出了逐年增加的趋势,也不利于企业吸纳大学生。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特点 受经济环境以及就业形势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就业观念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注重经济利益,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平台,在区域和行业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区域和城市,因此,出现了“北漂”、“蚁族”等群体。大城市在发展资源和平台上,更具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回到小城市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范围。此外,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选择,相反,中小企业则受到冷落。其次,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有所转变,随着就业压力的越来越大,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竞争更加激烈,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面对压力、疏导压力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就业选择上往往比较盲目,缺乏目标和规划,甚至很多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以逃避的方式和消极的态度面对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自信,增加了心理压力。此外,在就业定位上,很多大学生都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定位。进入大学后,盲目参加各项社团和校园活动,对未来职业方向和职业技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在面临就业选择时,才发现岗位的能力需求与自身的实际能力相差较大,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当前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影响 (一)就业岗位有限 经济的高速增长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放缓,经济增速保持稳定,在就业拉动能力上,有所减弱。同时,因受教育体制改革影响,高校的扩张政策导致了大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人才供需的不平衡,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倾向与市场岗位需求不匹配 从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上看,大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需要较高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的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局方面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但同时,由于我国第三产业起步较晚,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才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欠发达,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无法解决大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更强,无论是在薪酬水平、发展机会、职业成长、还是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更加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而欠发达的中部、西部地区,则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到大城市去奋斗和拼搏,导致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过剩,竞争日益激烈,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域和农村则由于缺乏人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三、大学生就业对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群,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高素质专业性人才是经济建设的智力保证,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现代企业也更加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当前企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二)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压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竞争力较弱。促进大学生就业,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党的十八大上,进一步稳定了深化产业结构,发展高回报、高效益、低能耗产业的经济建设策略,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大学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储备力量,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路径探索 (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拉动大学生就业 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对拉动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根据2013年经济形势报告显示,过去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能拉动100万人就业,这个数字经过经济转型和调整还在不断提高;目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能拉动130万—150万人就业。可见,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坚持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同时加大力度,推动中部地区的崛起,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二)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 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应坚持扩大内需,鼓励居民消费,以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动力拉动经济的增长。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第三产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对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大力发展金融、现代服务、交通运输、文化体育、信息等产业。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第三产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岗位,吸纳大学生就业;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迫切需要提高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同时,推动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发展一批先进制造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支持和鼓励小微企业的发展,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创业带动就业不仅能够创造社会价值,同时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压力。创业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能够带动其他人的就业,从而提高社会的就业容量。政府等有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通过税收优惠、项目扶持、降低创业门槛等手段,减轻大学生创业成本和压力,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增加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抗风险能力。将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作为典型案例,加强媒体宣传,发挥其模范和榜样作用,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民生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回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拉动就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也导致了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主要表现为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发生转变,同时缺乏明确的就业定位,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而经济发展也使就业岗位更加有限,大学生就业倾向与市场岗位需求不匹配、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也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面临这种现状,应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拉动大学生就业,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容量,解决就业问题。 作者:黄自娟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大学生就业形势探讨:大学生就业形势与高校指导就业的发展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历年来不曾缓解,且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就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做了分析,也对高校指导大学生就业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形势;就业指导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了摆在社会和高校及学生本人面前的一道难题,高校毕业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3年突破630万,2014年700万,2015年730万,这样刷新纪录式的增长,让大学生们感叹‘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相对于毕业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就业人数却不见起色:据教育部统计,历年大学生就业比例维持在70%左右,据此可见,每年有近200万大学生处于待业状态。 一、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就业人数庞大,岗位需求不足。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体力劳动被机器代替,收工加工被现代化机械取代,使得一部分劳动力面临着失去就业岗位的危机。这是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社会原因。但沿海地区仍有许多企业招不到专业对口的技术型人才,是市场结构过剩和需求不足的供需矛盾,也突出反映了大学生技能转变落后于市场转变的速度。2.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企业对求职者往往是在人数众多中择优录取,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牢固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求职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等,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企业在要求专业的同时,还要参照学生在校时的社团活动、兼职经历等。3.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够,同时存在就业观念的误区。高校在开展专业课程时,对社会岗位需求的预估不准确,前几年紧缺的岗位,等学生学成毕业这一岗位已不再热门,造成了许多大学生成了就业困难户。大学生在就业思想上的误区也是阻碍就业的一大原因。一些学生想一步到位,在大城市、工作体面、专业对口、工资要差不多等等,殊不知大城市的就业压力更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岗位不多,但消费水平也低,对于初入职场的学生也是不错的选择。而待遇不错、工作体面,这些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多年的努力、总结、积累经验,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实现愿望,而不是成为不去就业的理由。对于专业对口,一些学生认为既然学了这门技术,就希望能做这一行,不想浪费了在学校的学习。不断学习,缺什么学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学习,什么才真正能融入到工作中,才能被企业所需要。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就业指导的意义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有力的的保障,也是最方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和进行就业指导的最佳场所。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尽早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然而我国高校重招生、轻就业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各大高校中,甚至认为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与学校关系不大,这样错误的观念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系统的就业指导,直到临近毕业才匆忙学习。学习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给学生的指导也仅限于毕业前提供招聘会企业、时间、地址等有限的信息来源,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仅限于学校提供的实习岗位和招聘会。在就业指导方面依然沿用传统的讲解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提供求职技巧等方面,对于传授给学生创新能力、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等比较欠缺。 三、高校就业指导的措施及改革方法 面对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高校作为大学生起航的最后一站,有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研究出适合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1.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形成长期有效的就业培训机制。教育部门应充分和就业劳务司建立密切的沟通,实时掌握就业动向和人员流动情况,做到对就业岗位与就业人员的供求关系明了,积极引导和疏散就业供求矛盾,让企业岗位能招得到人,让就业者不再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把需要的岗位提供给大学生,把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带入到企业,让企业能最快时间找到人才,让学生不再盲目错过就业单位。在高校,要选拨具有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组成就业指导办公室,这支队伍要不断研究和改进就业指导的工作和方法,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性和实际性,并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及本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矛盾,使就业指导工作不脱离实际,不纸上谈兵。2.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职业规划应尽早着手。要树立大学生从一年级起接受就业观念全程指导的理念,在大学一年级进行职业前景教育,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有初步的认识和憧憬。大二和大三,要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寻找适应社会的需求的方向。3.积极寻求用人单位的信息交流,建立就业信息档案。高等院校应寻求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定制式合作,积极沟通,互通有无,增进与就业单位的联络。高校将就业学生的个人资料及专业方向提供给单位,包括大学生的求职意向、社交能力、就业观念等方面的信息,针对性的为企业筛选合适的人才,既解决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盲目性,也解决了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让更多的企业、政府单位走进高校,在大学早期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观念,既是对学生的早期就业指导,也是加深用人单位对本校的了解,实现双赢。 大学生就业形势探讨:大学生就业形势探讨 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不是难在社会岗位需求已经饱和,而是别有他由。本文浅析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并从自身作为辅导员的角度提出帮助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辅导员;缓解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关注,第一是大学生人数,2012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80万,到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了727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这庞大的群体将在短时间内迅速脱离课堂涌向社会,这就是大学生就业浪潮。就业是大部分人发挥其自身价值的通用渠道,对于大学生也一样,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但结果却差强人意,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实际能力不足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有的用人单位甚至不需要大学生,曾经让人高山仰止的大学生在现在已经褒贬不一,大学生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大学生就业被一道道门槛阻拦,有时甚至爆出“毕业即失业”的消极言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起因 (一)毕业人数太多,就业冲击波太大 以大学本科四年为例,现在的普通高等院校,在培养一个四年制本科大学生的计划中,会加入毕业实习这一必须经历的课程,但时间大多是大四下学期,实习结束后大学生将一起奔向社会求职,很少留在原来的实习单位,而几乎全国所有的大学毕业季都在同一时间段,这也就产生了大学生求职热潮。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却不会因为劳动力的增加而遍地开花,它们的需求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波动不会很大,因此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二)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大学不是一所技能学校,她所培育的是综合性人才,所谓综合性也就是在思想和行动均要有所提高,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而大学生的主要学习环境是校园,学习场地是在教室,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教材与讲义,有的教材为了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了解,书中的例子离不开老师和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固然能够让学习的人深入浅出,但终究还是需要花费相当一段时间去转化并用之于实际的工作。 (三)自身期望太高 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改变,依旧停留在以前大学生就业优势时期。跨入21世纪以来,高科技的发展让许多行业生产方式已经走向规模化、便捷化、高效率、高质量。对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想要找到好的岗位需要准备的还有很多,而大部分学生都不这么认为,他们要求的是高收入,高福利。还有很多的大学生期待的是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工作和发展,认为机会多,待遇高,但伴随而来的却是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四)没有计划,职业定位不明确 大学计划与职业规划其实只是一个大学生大学生涯开始阶段的起始课程,但笔者将之作为一个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是有理可循的。一方面,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问求职人员的兴趣爱好,是否喜欢这份工作,期望在什么地方工作等等。对于社会的主流工作岗位不是研究而是生产,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仅作为相应的参考,并不是择选的主要依据,往往得到这类公司青睐的恰恰是有计划、有目标、思想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另一方面,有份实际可行的学习计划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而不会茫然无措,一技之长比一无所通要有优势得多。许多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总是乱投简历,而不会找准方向,简历内容也很普通,无法吸引注意力。 三、辅导员怎样缓解大学生就业难 (一)提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思想和生活的导师,其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到自己的学生,作为一名辅导员应该身正为范,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基层工作者应该更加深入基层,与学生拉近地理和心理距离,处理问题时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提高在学生间的影响力是辅导员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 (二)帮助学生制定计划 无论是大一新生还是毕业生,辅导员都要积极广泛的组织学生为自己的大学和将来就业制定计划,计划是行动的前奏。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召集大家开展座谈会,或者进行相关讲座,还可以举办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活辩论赛等等。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引导,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帮助学生修改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争取这份计划不是好高骛远的空想,而是切实可行的导航。在平时注意督促学生履行自己的计划,有长愿景,也要有小目标,并可以通过班会形式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疏导 在以上的原因分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没有准确的定位,其就业思想与实际的社会发展变化相脱节。大学期间,对于就业心理辅导辅导员要密切关注这些学生,首先要动员班委会建立反应小组,要及时准确汇报学生的心理变化,通过谈话或者讲座为学生舒缓压力,解决难题。同时可以联系心理学老师,为学生进行面对就业的心理课,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四)帮助学生实习 大学生就业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争论也是雨未停、风又起。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从本职工作中为大学生就业找方法,寻出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目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结合时势,与全国人民一道为中国绘制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而大学生将是圆梦的一支重要力量。做好大学生工作,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是我们光荣而伟大的使命。 作者:王猛 单位:辽东学院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初探: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资金市场的几个问题——对科大卫先生文的商榷和补充 摘 要:资本主义首先是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组织,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既要重视与之相关的“资本流通”暨资金市场等制度性因素的探讨,也要从生产方式角度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基于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国没有经历特许设立的历史阶段,故而中国的赢利性商业社团(合伙乃至公司)虽在古代有了区别于股东个人的团体性,某些类型的合伙也有了一些类似于法人的因素。但法人的正式形成还要到清末《公司律》公布之后。中国15——18世纪的资金市场(金融信用)相对于同时期西欧一些国家,表现出了票据化、社会化进展迟滞的特点,新的信用工具有的缺乏、有的进展缓慢,但它毕竟还是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资本主义萌芽,资本流通,法人,合伙 科大卫先生最近发表的大作[1]对中国经济史上的关键问题之一——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作了新的探讨,笔者由此所得教益极多,因近年一直从事典当业、高利贷资本、合伙制方面的研究,与大作内容联系颇为密切,一些问题我也进行了长期的思考,观点虽稍有不同,却似有所补充。本文意欲就以下几个问题略述拙见如下,以就教于科大卫先生及其他学界大雅。这些问题包括:第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主题问题;第二,合伙组织与法人问题;第三,15-18世纪中国资金市场[1]发育程度的估计问题。 (一)“作坊资本主义”、“期货市场的资本主义” :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主题有关的几个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科大卫先生在文中将中国学术界所研究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实体称之为“作坊资本主义”,认为手工作坊既非资本主义的制度,亦不构成引致资本主义原因,所以“作坊中雇佣关系的性质,只不过是一个侧面的问题”。“那么有关资本流通的制度,在中国是否已经充分发展,是否足以提供大规模使用新技术的必需的投资”,才是“资本主义萌芽”讨论的核心部分。既然如此,他主张改弦易辙,到“祀产的发展和交易过程证券的应用中寻找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1](p59.61.67)那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究竟是“作坊资本主义”呢?还是明代以后的“祀产发展和交易过程证券的应用”即“期货市场的资本主义”:呢?也就是说,我们是应该从资本生产即生产方式的角度还是资本流通的角度来研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1](P67.P64)呢?这涉及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实体及研究的主题问题,值得我们首先为之置辩。 在开始本文的讨论时,亦欲仿科大卫先生文之顺序,先对“资本主义”这个名词予以适当的认识和界定。 应该说资本主义首先是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组织。马克思的定义是“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2]( P358)这一起点的外在组织形式便是工场手工业,它存在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 [2]( P373)工场手工业最初是自发形成的,而“一旦它得到一定的巩固和发展,它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形式。” [2]( P402)这一定义20世初的法国经济史专家保尔·芒图是基本同意的、他首先指出:“所谓大工业,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他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某些篇幅中,完成了历史学家的工作。[4](P9.P20)重视精神因素的W·桑巴特(1863-1942)、马克斯·韦伯(1864——1920)也是如此。桑巴特虽然认为“那由企业的精神和市民的精神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心情称为资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创造了资本主义。”但他同时指出:“资本主义是一种交通经济的组织,在此项组织中通常有两个不同的人口集团对峙着:即生产手段的所有人和无产的纯粹工人。……他们经过市场,互相结合,共同活动,此项组织并且受营利原则与经济的合理主义的支配。” [5](P215.205)韦伯同样认为:资本主义的西方近代形态是一种“自由劳动之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方式。”或者说是一种“个人创办的、具有固定资本和确定核算的理性企业。”[6](P11) 在《世界经济通史》第22章中他还指出:这种“理性的工业组织”须具有六个先决条件方能成立,即企业家占有生产手段、市场的自由、合理的技术、合理的法律、自由劳动、经济生活的商业化。[7]而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则是自由劳动,因为合理的核算也好、合理的法律也好,“只有在自由劳动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6](P12)最近的罗伯特·杜普莱西斯“则将资本主义视作物质财富生产的一种特殊的组织方式。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个人和群众以货币、信用、土地、生产性设备和原材料库存等形式拥有资产。他们用这些资源雇佣工资劳动者,依靠他们的劳动生产出农业和工业产品(商品),然后将他们在市场上销售,以实现利润。”而这种制度的核心,即“使资本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经济制度的是企业主和工人之间形成的关系”。[8](P5) 总而言之,资本主义首先是一种生产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产制度”、“交通经济的组织”、一种“理性的工业组织”、“物质生产的一种特殊的组织方式”。而“自由劳动”或者说“企业主和工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则是其中的核心因素。其他的因素都只有在自由雇佣劳动的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诚如恩格斯所言:在雇佣劳动中“包含着全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9](p296)既然如此,以雇佣劳动为核心,探讨明清手工业、农业、矿治、航运等行业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及发展应该说是基本正确的了。 那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是如何研究资本主义的呢?是否如科大卫先生所言“整部《资本论》都在讨论资本流通过程”呢?[1](P57)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首先,《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流通、生产的全过程,或者说《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换形式再回到原有形式的整个的循环运动。以图示则大体如下: 资本循环总过程 第一阶段:资本家在市场上以货币购买劳动力、生产资料,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 第二阶段:资本家监督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创造出大于预付资本价值的商品,生产资本变为商品资本。 第三阶段:资本家出卖商品,商品的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收回预付资本并实现剩余价值。 其中第一、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其次,马克思一生学术研究的目的,也是写作《资本论》的目的,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发展,及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剩余价值的生产,如果只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的,因为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不创造剩余价值的。此外马克思还指出,只有在重商主义时期——对现代生产方式进行最早理论探讨的时期——因为商业资本是资本本身的最早的自由存在方式,并且曾产生过压倒一切的影响,经济学才从流通过程出发。马克思认为这只抓住了假象。因为这实际上这是从流通过程独立化为商业资本时所呈现的表面现象出发,而真正的现代经济学是从理论研究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的。[3](P376)既然这样,马克思怎么会在《资本论》中通篇都去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呢? 那么,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与资本流通的制度的关系又如何呢?我觉得必须重视资本流通制度即资金市场的研究并将它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结合起来。但是否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必须完全转向资本流通制度的研究,是否在研究后者的同时必须否定前者,是否必须到资本流通制度的发展中去寻找资本主义,而不理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则还须进一步商榷。也就是说对于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流通暨资金市场(金融信用)的关系还必须重新加以探讨。才能确定生产方式变革与资本流通两个因素孰轻孰重。[2] 从中外学术界对资本主义起源研究的整体状况看,除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外,较早的有以马克斯·韦伯及W·桑巴特为代表的定性学派,本世纪2、30年代以著名经济史专家H·皮雷纳为代表的商业学派等[10],比较近期的研究则有法国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陶蒲(Maurice Dabb)[11](P89)、罗伯特·杜普莱西斯等。 这些作者时代不同,观点各异,从其所提出的资本主义起源的核心因素看,如马克思主义史学侧重生产方式的变革,关注新经济因素在封建社会经济内部的成长;如W·桑巴特与马克斯·韦伯注重某种精神因素的作用;H·皮雷纳注重商业的作用;[10]布罗代尔注重高层商业及信用制度的作用,即集市、交易所、长途贩运贸易及其相适应的金融信用。[12](P87-93)黄仁宇总结意大利、尼德兰、英国的经验,概括出信用、专业经理、及经商技能三个因素,并指出重点是信用及法律对信用的支持[11](P57.P70.P95-96)等等。 由以上所引各家之说看,资金市场(金融信用)因素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起源的研究,也十分重视信用因素,马克思认为,中世纪小生产者的资本积累是非常微小的,因为手工业、小农业等“只容许有少量剩余产品,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要被消费掉。”[15](P509注1)但是从流通领域中,很早便积累起了货币财富,这便是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高利贷资本是同小生产,尤其是小农占优势的情况相适应的,它主要对小生产者放贷,也对那些显贵主要是地主放贷,这是高利贷资本的“具有特征的形式”[3](P672)。但是高利贷资本也有其他的“从属的形式”,如商人借贷货币作为资本去牟取利润的形式[3](P671)。至12世纪以后,作为高利贷资本的对立因素,信用制度发展起来了,在12和14世纪的威尼斯和热那亚,由于海外贸易及建立在这贸易基础之上的批发商业及国家摆脱旧式高利贷和货币经营者的需要,设立起了“信用组合”,在17世纪的荷兰,虽然阿姆斯特丹银行(1609)与后来的汉堡银行(1619)一样,并不标志着现代信用制度发展中的一个时代,它纯粹是一个存款银行,但商业信用和货币经营业已随着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而发展,使高利贷资本开始从属于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旧式高利贷的垄断自然地被推翻了。在17世纪后30年及18世纪初,整个英国都有一种反对高利贷、使工商业和国家摆脱高利贷的要求,在英格兰银行创立之前(1694以前),1683年即有设立国家信用银行的计划,而且不久确实设立起来了。现代银行制度,一方面把一切闲置的货币准备金集中起来,投入货币市场,另一方面建立信用货币,限制贵金属的流通[3](P680-683)。这样银行制度便造成了社会范围的公共簿记和生产资料的公共的分配形式,从私人高利贷者手中夺取了资本分配的权力,从而将社会上可用的、可能的资本交给产业、商业资本家分配,这使资本扬弃了它的私人性质。 综合以上所述来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在反对高利贷资本的过程中,银行及其他信用组合发展起来了,高利贷资本开始从属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随着中央银行的建立,信用货币发行,贵金属流通受到限制,银行制度便夺取高利贷资本掌握的分配社会资本的权力。总而言之,信用这一因素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生及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是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但是信用因素在资本主义萌生阶段的作用不能随意夸大。 14、15世纪欧洲呢绒工业纷纷从行会控制的城市迁往乡村,“外包工制”受到商业资本的控制,[12](P18)资本主义生产开始萌芽。然这种初兴的资本主义企业规模很小,主要是利用现有的家庭纺织工人和他的工具,诚如布罗代尔所言“除了个别例外,资本家并不关心大生产系统,满足于通过家庭劳动控制手工业生产,以便更好地保证生产的商业化。由于手工业方式的家庭劳动的存在,制造厂直到19世纪还只占生产中的小部分。” [12](P92)故而资本主义生产初起时显然不需要那么大的资本或那么复杂的资本制度。即使后来英国工业革命初期还是如此,例如“英国的棉纺业革命是在普通生活的土壤中萌芽的,多数发明由工匠做出,工业家往往出身低下。投资最初数额较小,也容易借到。” [12](P115-116)不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其他各国“大多数企业的开业资本是以很不正式的方式筹自个人及其家庭、朋友、邻居……厂房通常是租的,而且往往由原来别的用途——如寺院等——改建而成。需要量大的是周转资本,而这往往是通过赊帐买进、现金卖出挤出来的。”[14](P264-265)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并不是中世纪从流通领域积累起来的资本,事先购买了原料、材料、工具等,以之与雇佣劳动工人结合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本只不过是把它找到的大批人手和大量工具结合起来。资本只是把它们聚集在自己的统治之下。”这便是资本的真正的积累过程。[15](P511) 总而言之,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生产并不需要太大规模的资金,因而对金融信用暨资金市场的要求也不是那么高的。故而对资本主义萌芽过程中金融信用因素作用的估价似不宜过度。 当然这里也绝对不是否定工业革命与金融信用(资金市场)的关系。而只是对资本主义萌芽阶段(15-18世纪)与工业革命发生之后即近代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对金融信用暨资金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区别稍加强调而已。到了19世纪以后,随着近代机器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它与资金市场(金融信用)的关系便发生了本质的关系。依约翰·希克斯所论,由于商业贸易的推动,欧洲18世纪手工业得到发展,在科学尤其自然科学的推动下,机器工具及动力发明,引起投资扩张及形式变化,机器的应用使手工业企业中固定资金开始代替流动资金取得中心地位,固定资本货物种类增加。以机器为中心的固定资本有一个特点:就是其价值只能逐渐释放,这样就对取得流动资金的取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主要适应海上及陆上长途贩运贸易、批发贸易之需求而成长起来的西方资金市场(金融信用)在十八世纪得到发展,各种债券很容易地在市场上出售,流动资金比较容易取得,[16](p130-136)再加上十八世纪的欧洲利率水平已经下降, [17]P413)于是乎工业革命便得资金市场(金融信用)之助而更快地向前推进。 就中国16-19世纪上半叶的情况看,以高利贷、商业信用、各种形式合伙制为代表的资金市场(金融信用)在这一时期也得到较大的发展,高利贷中生产性、资本性放贷比例增加,且在一些地区、行业中与经济运行形成稳定的资金供求关系,利率表现出稳定和下降;钱铺、钱庄在进行货币兑换的同时,开始发行信用货币,清代以后帐局、票号兴起,在进行京债放贷及货币汇兑业务的同时,也多对商人放贷。再加上自古以来便已存在的当铺资本性放贷加强,各种形式合伙走向普遍化,一些合伙尤其是长途贩运贸易中的合伙资本规模大为扩展。各种金融机构、经营信誉较好的商业店铺乃至富豪殷商都接受私人款项存储,一些金融机构因此大大加强了作为信用中介机构的功能。商人尤其是铺店零售商人还通过“赊”的手段获得信用。所有这些使工商业者能够较快地筹集资本或获得流动资金,从而较好地适应了16世纪以后长途贩运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和农业手工业的地区分工、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经营发展的需要。亦基本上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这种关系在以下将详细论之。至于19世纪后半期及二十世纪初工商业企业与资金市场关系问题,不属本文范围,此不具论。可参见洪葭管[18]、李一翔[19]等人的大作。 最后还须指出的是,为了否认所谓的“作坊资本主义”,科大卫先生极力否认工厂制度与作坊的关系,认为“手工作坊既非资本主义的制度,亦不构成资本主义的原因;工厂是资本主义的制度,但是它并非由手工作坊演变而来,而是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包涵了如同在作坊中使用的雇佣劳动,还把会计的方法用于生产的管理。”[1](P59)这一观点指出了二者的区别,是有道理的,但是完全否认二者之间的联系,则又有不妥。理由是:第一、工厂制度既是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的产物,同时也是手工业生产方式,尤其是手工作坊乃至与之相适应的整个社会关系长期演变的一个结果。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或“制度”)绝对不是在19世纪上半叶一僦而就的,从西方经济史看,至少经历了独立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这样的演变过程。中国虽未经历独立的手工工场阶段,但后世大机器工厂与手工作坊及手工工场生产关系的继承性也是非常明显的。而且这种继承,不仅表现在“包涵了雇佣劳动”,而且表现在包涵了与工厂制度有关的另一极即有关资本的一系列制度,如资本组织方式、企业经营方式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在手工作坊及手工工场阶段积累的生产关系的基础,即使发生类似工业革命的技术变革,工厂制度的产生恐怕也只能是一种幻想。工厂制度既建立在大机器工业的技术基础之上,也建立于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以来不断积累的生产关系(或曰制度)基础之上。就中国的情况看,近代工业虽由国外移植,但不少工厂即建立于手工工场的基础之上,而且不少传统的工场手工业转化成了近代化工厂[25](P 77-78)第二、生产关系确实是适应于与特定技术相适应的生产力的变化的,但生产关系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自己的独立性和连续性,否认这种独立性、完全割断这种连续性是不准确的。 总而言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货币、借贷、合伙、典当等与资本流通有关的制度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这一研究扩展了我们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认识,促使我们对资金市场(金融信用)因素的作用作出新的评价,但既然是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其主题仍只能是对生产方式变革的研究,资金市场即资本流通方式只是与之相适应的环境问题、条件问题。 (二)合伙组织与法人问题 科大卫先生谈到宗族财产的合股占有时指出:“祀产可以比生意的合伙关系维持更长的时间……因此有名义拥有财产的祖先或神明,就具有了法人的特性……也许可以说,祀产是传统中国对没有皇帝特许的情况下,如何合股问题的一个答案……祖先和神明成为唯一有可能维持永恒不变的组织。在这种情形之下,不能期待会有长期存在的以个人名义拥有的资本性组织。如果说明清时期有长期存在的资本主义的组织,那么它们就是尝产和庙产。”“许多祀产都表现了企业性的目标。”商人贸易是用号的名义做的,而却用堂的名义拥有房地产。“这些生意和财产,或者其中的股份,就会成为以堂名义设立的尝产,传给子孙,而子孙不能将其瓜分掉。相反,合伙和其他名目的生意维持的时间要短暂得多”。[1](P62-63) 故而,科大卫先生认为:以合股形式占有的尝产和庙产,虽无皇帝特许,但却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资本组织,“具有了法人的特性”;相反“合伙和其他名目的生意维持的时间要短暂得多。”因而不具有法人特性。那么“合伙和其他名目的生意”究竟是否法人?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具有法人特性呢?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庙产、祀产具有法人特性的问题呢? 应该说,完整意义上的、近代的法人制度首先是从西方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首先必须从西方中世纪及近代早期经济、法律发展的历史来考察这一问题。从这一角度看,我们发现在西方中世纪及近代早期存在多种多样的商业社团组织,如行会、合伙等,而这些社团是在从自由设立到特许设立的过程中转变为法人,而后又由特许设立转变为自由注册设立并进一步向大众开放的。方流芳以西方行会的转变为例,认为:“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动力是对行政性垄断的追求。”“正是求助于国家权力的加入,以形成私人力量难以单独实现的行业垄断。”而国家之所以确认商业社团的法人地位,“正是将商业社团改造成推行公共政策的工具。”因此法人初始形态的最本质的特征即是“政企合一”,“法人社团被视为是国家权力的延伸。” [21](P157) 从西方法人制度发展的一般进程看,它经历了从特许设立到准则设立的发展过程。早在13至15世纪的英国,大部分行会通过受领皇家特许状或经国会法令特准成为法人社团。16世纪以后,由于海外贸易的扩大,此类特许公司普遍起来,此后,历经三个世纪的发展,直至19世纪中叶,伴随着特许制向准则设立的过渡,特许公司才逐渐消退。 [21](P158)、 [22](P55-56)早期特许公司主要是一种管理性质的公司,资合不是必要条件,随着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的发展,从16世纪开始,从特许公司衍生出一种叫做合股公司的海外贸易组织。(joint stock company),这是一种行政垄断权与资本相结合的公司形式,或又称特许合股公司(chartered joint-stock company),随着特许合股公司的形成,独立法人人格的特征也就完全成型。与此同时,在特许公司出现很久以前便已出现的各类合伙企业,即非特许企业也在不断申请而成为特许公司;特许公司最初只不过是行会即基尔特组织的海外贸易延伸而已,后来随着它的发展,它才向国内各行业延伸。 随着特许合股公司的成立及壮大,在原有合伙股份已经大量被转让的基础上,向社会募集股份资本及合股股份的转让随之兴旺,17世纪末在阿姆斯特丹、伦敦已经有较固定的股票交易场所。但股份交易引发社会投机,发行可转让股票成了一种无本取利的特权,大量商人假冒特许公司参与股票的投机,引起股票泡沫化,为了打击投机,扭转这种股票泡沫化趋势,以1719年英国泡沫法案为代表,各国颁布了一系列法案。但这一法案亦严重伤害了股票投资者,至1825年,英国泡沫法案废除,1844年英国合股公司法出台,规定废除特许法人,人们可以通过自由注册的方式,获得组建企业的法人资格,无论是特许法人还是自由注册的法人,其股份均可自由地转让。从此法人失去了受领垄断权及分担国家职能的特殊地位,这样政企分开、政府职能在私法领域受到极大限制。[22](P59.P62) 、[21](P162-163) 综合以上所述可见:第一、无论特许设立还是依法自由注册设立,法人资格都是国家给予的。[23](P31)第二、法人的出现是国家对营利性商业社团追求行政性垄断的结果,一方面国家力图通过这种手段推行它的某些公共政策,而另一方面,这些接受法人地位的社团则力图通过公法权力的干预,达到取得垄断某些行业经营权的目的。既然如此,我们可以从这两个角度看看中国古代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历史过程? 据笔者所见,目前学术界谈到合伙与法人问题最早的当推日本学者今堀诚二先生,他将中国古代合伙分为三种形态,认为即使是均等出资、平均分配的古典合伙,合伙也可以对抗合伙的出资者,“具备了作为第三者的团体性”;[24](P622)而合伙分化第一类型的合伙,“带有对抗于无机能资本家的独立性”及“独立于机能资本家的团体性”,这种团体性是一种“具备了相当接近于法人资格的团体性。” [24]( P718)而对铺东型合伙却认为“合伙的独立性并不十分充分,未达到所谓法人格的地步”。 [24]( P758.) [1]可见今堀先生是从团体性角度探讨法人问题的。吴承明先生论及明代晋商资本合伙制时认为,明代徽商中的合伙,“可能还不是组成一个法人”。 [25]彭久松、陈然认为四川自贡盐场的契约股份制极类似于近代的有限责任公司,是一种“由不同的财产主体按一定章程组建的以营利为目的并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联合体”。[26]曹树基认为:清代台湾垦号是股份制企业,“类似于现代的法人,它拥有独立的资产,具有法人资格,承担民事责任。”“具备了类似现代企业法人的基本功能。”[27]《中国民法史》则认为:中国古代的各种民事权利主体包括合伙并不是法人,因为“中国法人组织是从清末开始的”,即在清末第一次民法草案颁布之后才存在法人制度。[28](589) 应该说,就中国古代的整体情况看,手工业、矿冶业、商业中的合伙制店铺、作坊、工场或一次性的合伙贩卖的结成,均是依事实设立,而不是依法设立。除了要遵守官府维持政治社会秩序的一般法律之外,其成立及经营并不依据特定的法律规范,不但国家成文法中没有相关内容,封建地方政府及有关城市对工商业的一般政策中也缺乏相关规定。但是如上所述,官府处理与合伙组织有关的问题时又确实是将它作为团体来处理的,以区别于参加合伙的各股东个人。这一事实表明合伙作为一种营利性社团已经成为当时的民事法律主体之一,其财产的占有及经营活动的开展,是以团体的名义进行的,也就是说,其权利义务与合伙各股东个人的权利义务是有区别的。总而言之,合伙即使不象有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企业是不是具有法律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国家颁行的有关法律条文,如公司法所赋予的,即是国家法律给定的,”[23](P31)也就是说必须有明确的公司法,依此成立的合伙组织或公司组织等营利性社团才是法人,因为如上所述,在公司特许设立阶段是谈不上公司法的。但是像以上几位学者那样从合伙的团体性、合伙组织的内部特征、设立及存在的时间长短等法人的非本质特征来确定合伙是不是一个法人团体,似乎也是不准确的。这样看来,将庙产、祀产看成具有法人特性也就不怎么正确了。 那么我们从什么角度来考察中国法人制度的形成和演变,或者说从什么角度来考察中国营利性商业社团(合伙、公司)是怎样被赋予法人地位的呢? 与西方中世纪经济史类似,中国历史上也存在着“行”的组织,唐宋时代“行”的组织,除了同行业集会、平常经营聚集在一起以外,主要功能是官府向工商业者进行征敛。宋人记载言:“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29](卷13《团行》)明中叶以后,会馆出现;清代中期之后,公所、公会出现,这些类似于西方基尔特的组织才具有了管理垄断工商业的某些功能。 但是因为中国古代历史与西方古代中世纪史发展的差异,“行”也好、“会馆”也好、“公所”也好,不但中国封建国家没有明确地以某种形式赋予它以法人的资格,而且最终“行”、“会馆”、“公所”等组织也未演变成实际上的营利性社团组织。 与西方特许设立形式上有些类似的事件是明清时代牙行的凭帖设立。明清牙行均需由朝廷批准,给予官帖,才能设立。从官帖所登记的内容看,大致相当于营业许可证。由官府查选地方殷实可靠的人户充当。雍正十一年以后,整理牙帖,规定各省牙帖定数,从此以后,牙行设立不许随意增加。而牙行的主要职能,一是替商人服务,即在商品交易中发挥居间、中介的作用;二是替官府执行某种市场管理的职能,如平准物价、监督度量衡、维护地方治安等 [30](P1311-1332)。这样看来,雍正十一年以后牙行虽不是被特许经营,但确实具有一定程度的行业垄断的意义,因为牙帖数量有限,故在一定地段市场中,一家或几家牙行是有一定垄断专利的意义的。而且政府也通过牙行执行了部分公共功能。所以牙行的凭帖设立及所具有的功能确与西方公司的特许设立有某些相似的外部特征,但是因为两项本质特征的区别,使我们还不能断定二者之间就是完全相同的,第一、凭帖对牙行是否专享其特定名称、统一印章,其成员是否可以利用其名称发起诉讼或应诉等即关于牙行主体特征缺乏规定。第二、对于牙行的机构、合股原则、成员责任、牙行担任的政府职能等也无明确的规定。因而牙行虽凭帖设立,但也很难说他已经具有了法人的特征。 前引方流芳的论文还提到一个有趣的历史事实,那就是,中国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设立了专司对外贸易的行商(洋行、十三行),而与洋行打交道的主要外商,即是由英王特许设立、垄断远东海外贸易和殖民事业的东印度公司。方流芳认为,二者颇为相似:(1)同是权力当局特许设立;(2)同样分担政府职能,行使公共权力;(3)同样从政府处获得垄断特权。作为分担公共职能的补偿;(4)同是若干商人的集合体,且与官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这些洋行是否就是某种与东印度公司类似的特许法人社团呢?方流芳认为是肯定的,因为,“在这种历史的巧合背后隐含着法人社团的共同源头——公共权利与私法权利的混合。”[21](P164-165)但是这种观点理由似乎也不充足,虽然洋行特许专营的色彩比之一般牙行更浓一些,但与以上所述牙行的一般特征一样,同样缺少法人特许设立所应该具有的本质特征,故而也不能说清代洋行己经是一个类似于东印度公司的法人社团。 综上所述可见,法人制度的确立暨合伙、公司等营利性社团组织被赋予法人资格,在中国已经错过了特许设立的阶段,而直接要到清末《公司律》等法律的制订,他们才真正取得这一资格,[2]当然,诚如方流芳所论,西方近代商业公司(非行政垄断性的营利性社团法人)制度虽然引入中国似乎毫无障碍。但是中国境内实际存在的公司真正转变成近代商业公司却步履维艰。从推行的过程看:中国近代公司制度的首先是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外资企业中推行,华人投资多于此附股,然后是由中国自己创办的所谓“官督商办”的工矿企业,最后才是民间资本成立的一些家族企业。[23](P103-173)还值得注意的是:1949年以后大陆公司企业之被赋予法人地位,大体也遵循了这样一个发展的轨迹:即先是因外国独资及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而制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1980)、《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1988年),然后在《民法通则》公布(1986年)以后,国内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等也与外资、中外合资企业一样获得了法人地位。至1988年《私营企业暂行条例》颁布,规定私人企业中的有限责任公司形态为法人。[31]中国的法人制度才算是大体建立起来了,当然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关于15-18世纪中国资金市场发育程度的估计 对于这一问题,科大卫先生在中西对比的背景下,指出:“在15-18世纪的欧洲,从高层的金融界(high finance)到零售业的运作,发生过一场商业革命,接踵而来的,包括保险业、银行、有限公司、股票交易、商业融资(business financing)、债券(interest-bearing instruments)等一系列制度被创造出来。现在,西方的历史学家把这些制度视为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建筑构件,在工业融资的增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样的情况在中国没有出现,那么,为什么会这样?”。[1](P64)那么,此时的中国资金市场(金融信用)究竟发展到一个什么水平了呢?应该说,确实有些近代工业革命必需的金融信用制度在中国没有形成,如保险业、股票交易所等。但整体上估计,适应15-18世纪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国资金市场发育也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随着专业性地区集团商人活动的加强,资本的流动性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像所谓银行、商业融资等在当时已经形成,并且成为当时工商业运行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而股份公司、股票交易、债券等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萌芽。以下便逐一对有关事实稍加申述。 关于近代银行制度的起源,是中国经济史界的一个老问题。日本学者加藤繁、日野?三郎曾对唐宋时期专营存款的机构——柜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证论述,认为是中国早期金融业者,中国早期银行制度即源于此,但因材料缺乏,以下两点尚不能完全证实:一是柜坊的存款是否有息?二是柜坊是否利用商人、居民的存款进行放贷等经营?故而柜坊是否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这一点也不能完全确定。实际上循着这一思路,我觉得宋元以后的质库、典当铺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了早期银行机构的特色,这不但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固定的经营机构、地点、资本核算等,更重要的它具有了信用中介的功能,因为宋元以后它既进行固有的动产抵押放贷,而且还经营了有息存款,清代以后的当铺还根据本铺资本及信用状况,发行钱票,这样它作为近代金融机构的特色就更浓厚了。如果专论15-18世纪,则除了当铺之外,钱铺及帐局也具有了早期银行机构的性质。至少从16世纪开始,钱铺在进行钱银兑换业务的同时,也进行各种放款;早期的帐局以放京债为主,逐渐也对商人放款,并接受商人、官僚、地主、农民等城乡居民家庭及店铺存款。 至于商业融资,如果是指对商人的经营性资本放贷的话,那么中国15至18世纪这种资本性放贷是相当普遍的。除典当、钱铺、银号、帐局等银行业机构对工商业者进行经常性资金放贷外,一般商铺如布铺、绸锻铺、杂货铺、盐铺等及一般商人、地主、贵族、官僚家庭也常以闲置资金及家财对商人放贷。这种放贷包括开办资本及流动资金放贷。在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主要是同城的金融机构、店铺及私人放贷者与商人之间结成了比较稳定的资金供求关系。 以上所述似乎都是一种直接的货币存贷,实际上,除此之外工商业者还常得到其他多种形式的信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合伙。商人除借贷外,还常通过与人合伙获得足够的资本。15-18世纪的合伙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资本与资本合伙;第二种类型是资本与劳动合伙;第三种类型是介于二者之间,即以劳动参加合伙者除以经营劳动及能力参加利润分配外,自己还出一部分货币或实物资本。除了这种以资本或劳动临时组成的合伙组织外,合会、宗族财产共有等社会固有的组织形式也常向合伙组织形式转化。这一时期合伙的股份化已经非常普遍,股份转让也已比较常见。 二是商业信用。这里且不论政府与商人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只将民间商人与商人之间发生的商业信用关系做一个简要的概括。从这一角度看,15-18世纪商业信用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是赊,如贩商通过牙行对铺店商人乃至直接对手工作坊和个体手工业者提供商业信用,这种商业信用从牙商角度看也是贩商给予自已的信用。第二,汇兑,货币从一个地方汇到另一个地方。既可以是一次性地由会票所记目的地的家庭或商号兑现,也可在有人愿意最终承兑的情况下零星支用,不过在零星支用时,须每次填写支票存照,[33]、[34]、 [35]( P 7-13)如果延期或改变承兑人,则须另外背书承兑之人。汇兑之事多由商铺、金融性店铺如银号乃至殷实之家兼营,清代中期以后,又有专营汇兑的票号。在所汇货币兑现之前,等于是承兑之家(及后来的票号)为出票之人及其他开具支票零星支用之人提供了延期的信用。第三“期票”、“兑票”等。这与借贷、合伙或其他经济行为(如雇佣等)尤其是借贷有关。商人A欠了商人B的钱,不能按原有惯例或约定及时偿还,这时商人A便可以开出一纸票据,承诺将在未来某个地点、时间里偿还所欠金额;这种票据便被称之为“期票”。这种期票等于是延长了原有的直接货币借贷信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提供了某种新的信用;所谓“兑票”,不是指上面汇兑的票据。为说明其含义,假定有商人A、商人B、商人C三人,如果商人B因商品交易等欠了商人A银钱,至期偿还货价,称之为兑还。如果商人B一时资金紧张,则由与商人B关系密切的商人C开具票据给商人A,承诺在某个约定的时刻兑还该欠商人A的银子;或个人承诺某个时间之后予以清偿,这种票据清人称之为兑票。显然这种票据是商人C延长了商人A与商人B的信用关系,扩大了金融信用规模。 关于股份公司的起源问题。一般认为,中国近代股份公司制度是从西方引进的。但中国古代合伙组织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至15-18世纪时,已经具备诸多近代股份公司制度的因素:如有限责任制度的萌芽、经营权和资本所有权分离等,已经接近于两合公司,并向股份公司的萌芽期迈进。 关于股票交易起源问题。在15至18世纪时期,合伙制的股份化已经相当普遍,尤其资本规模扩大的一些企业。股份的买卖、转让也还比较常见。当然尚未见有固定的交易场所,也就是说,正规的股票交易所尚未形成。 关于债券起源问题。明清时期的存款、委托生息、领本经营、合伙之间有时并无明确界限,从存款与委托生息看,如果从存款者和委托者角度而言,二者目的都是使资金生出一定的利息,区别可能在于,存款可以小额、零星进行,委托生息则较大额地、一次性进行;而领本经营与合伙则是领取他人资本、外出经营,以后或按固定息率向资本主纳利,或与资本主依一定比率分取所得利润,前者为领本经营,后者为合伙。其中委托生息即带有一定意义上的企业债券的意义,然尚未能向社会公开发行,局限于亲朋好友等人的关系之中。 综合以上所述可见,15至18世纪的中国,作为早期银行机构的典当铺、钱铺、银号、帐局已经形成并对工商业的运行产生了巨大影响。所谓的商业融资在这一时期也比较普遍和常见,不仅上述金融店铺对工商业者进行各种资本性放贷、一般商业铺店及地主、商人及其他富豪之家也对商人放贷,同城商人经营资金常形成某种固定的供求关系。除了这种直接的货币供应以外,商人还通过种种形式获得商业信用,从而有效地扩展信用圈子、扩大资本规模。 但是相对于同时期的西欧先进各国,中国古代资金市场在十七世纪后在走向近代化方面显得有些滞后,如当时钱铺虽然也发行钱票,但限于个别钱庄个别使用;银行业仍然还是其初创形态——当铺、帐局、钱铺等,未创立类似近代银行的全国性的金融机构;虽然也有类似北京、苏州这样的金融中心,但缺少冲帐、拆借等业务;合伙虽然也有了长期的发展,但相对英、荷等国却显得落后,如缺乏股东大会等固定的权力机关和经营机关;股票虽也有转让、买卖,但缺乏集中统一的、社会化的、价格可预测的股票交易场所;财政仍是依靠直接的实物、货币、劳役征收,信用化的趋势仍不明显。 究其原因,我觉得其中之一可能与中国特定的比较成熟的资金市场结构有关系。一方面这一时期新的生产方式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手工业、农业结合的小生产方式为主;相应地商品市场方面虽然日常用品(粮、棉、布)的长途贩运为标志的全国性市场得到发展,但仍以地方性小市场、区域性市场及城市市场为主。与这种特定的生产方式或商品市场相适应,中国古代资金市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整合,到15至18世纪已经相当成熟,形成了一种灵活的、以直接的金属货币存贷为主、高中低层配套的、能满足各种各样的社会金融需求的资金市场。[40]这一资金市场被整合得非常好,徽商、晋商等的放贷资本规模较大、所跨地域较广、资本自由流动程度较大、供求相对稳定、与经营者和生产者(主要是商人、手工业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满足了大部分资本性、经营性资金的需求,这可以说是一种“高层的金融”;除此之外还有满足小农、小手工业者乃至小商小贩的那种数额较小、主要在本地农村或集市、市镇上便能满足的资金放贷,或各种因日常生活、侯选求学、丧葬嫁娶、溺佛求神及其他一般人情来往而引起的生活性借贷。这些大概都可以说是一种低层金融了。另一方面,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的伦理宗教对有息借贷是不加谴责和禁止的,政府不但不加禁止,有时自身还经营多种有息放贷。因此商人、地主个人或组织和团体一方面可毫无障碍进行直接的有息放贷而不必担心被禁止,也就没有必要采取与人合伙或将借贷隐藏于汇兑之中的办法以躲避政府或教会的禁制。从而减缓了走向票据化的压力。 此外封建国家的影响也不能忽视。中国封建政府在经济方面最重要的控制干预之一便是将货币的铸造、供应的大权紧紧地抓在自己手里,直至宋元明初等钱与楮币并用的时代还是如此。当国内银铜产量不足,白银自美洲传入中国、这种控制有所减轻时,政府仍有较强的控制干预力量。整体上说,这种控制干预表现在:打击假劣货币、盗铸等;通过购买实物收回货币或投入货币增加市场货币供应;或作好金银、铜钱等实物货币的储备以稳定纸币之价;或收回旧纸币,换回新纸币等。国家至少从秦开始便建当了庞大而完备的文官系统和常备军队,尽管政府为财政需要常滥发货币,尤其是滥发纸币。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国家毕竟较好地供应了货币;通过这个完备的文官系统及相应的吏役系统征敛到了足够的货币、实物及人力;通过对流通过程的垄断控制,获取禁榷专利收入;建立起属于国家及皇帝本人的产业,直接获得地租、利润、利息收入;利用商人完成了国家所不能完成、或作起来成本太高的、与政治军事密切相关的一些事务,如军粮、官物的购买、运输等,这样封建国家财政便无需走国债信用化的途径。 总而言之,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环境允许直接的有息货币放贷,封建国家又有较好的供应货币、维持相对较为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通过庞大的文官系统又征敛到了足够的实物或货币,以直接的货币借贷为主的资金市场己经比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因而缺乏使这种直接的货币借贷走向票据化的动力。而这种以直接的货币存贷为主体的资金市场(金融信用)容易被狭隘的人的关系所束缚,因而是不利于走向社会化、近代化的。 结语 综合本文所述可见: (1)完全否认或贬低从生产方式角度探讨资本主萌芽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既要探讨“资本流通”等与资本主义萌芽相关的种种制度性因素,也要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角度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不能将这一重大课题单纯地归结为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 (2)基于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国没有经历特许设立的历史阶段,故而中国的赢利性商业社团(合伙乃至公司)虽在古代有了区别于自然个人的团体性,某些类型合伙也有了某些类似法人的因素。但法人的正式形成还是要到清末《公司律》颁布之后。 (3)15-18世纪中国金融信用发展相对于同时期西方一些先进国家,表现出了发展迟滞的特点,新的信用工具有的缺乏、有的进展缓慢,但仍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初探: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探究 摘要: 如果必须直面的近代史论,回答“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是否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问题,如同评述清末新政一样,如果不是暴力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对历史的假设往往就是这样,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由于既不能证实,也无法证伪,任何说法都可以存在,甚至可以说,假设的历史往往比文学世界还要精彩。本文试图通过将这一问题予以消解,未尝不是对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 关键词: ;资本主义 “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是关于中国历史的著名论断。这里包含着一个对历史的“假设”,即假设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将遵循马克思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至于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社会则是后话。历史学人却有一个共识:历史容不得假设。但是,另一个共识却是,每每提到“容不得假设”,随后便开始在假设的基础上开始评说。本文或许也摆脱不了“假设”之窠臼,但希望更多地在假设之外,得出对历史的认知。 一、革命史观 所谓革命史观,是一种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评价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人物、事件的历史观。如果用历史学科的专业要求来衡量这位非历史学家的史论,虽然有苛求之嫌,但是有利于还原更加贴近真实的历史认识。首先有必要提及一下的近代史论的特征,郭世佑教授将其概括为三:概略性,政治性,多变性。简而言之,的史论既无专著,又乏专论,以应时应势的政治报告和政策文献为主要载体;并且谈论的许多问题对自己而言是时事政治问题,而非历史的范围;更重要的是他会随着现实革命斗争需要有所调整、予以变化。从历史科学的角度来看,既然存在这些问题,基于革命史观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与学科建设问题,自然需要专业的历史学者加以解决。在建国之前,已有许多学者初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来撰述近代中国的历史,例如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等,到了1949年以后,随着共产党政权的建立、巩固,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论著成为争相引用的学术权威,此后的诸多近代史著述、教材大都受其示范与影响。当然,在革命史观逐渐成为主导观点的过程中,范文澜、胡绳等人的历史认知与对近代中国的认识,相互影响、彼此互动,共同催生了革命史观。可以说,学术与政治、历史学者与政治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极其微妙的。同时,应该注意到即使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学者也有接近或倾向于革命史观的,例如著名清史学者萧一山,革命史观在当时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并且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政治局势。今天,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研究中国近代史,淡化革命因素,是从和平年代的视角、需要出发看待历史学科的,这并不是要否定革命史观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意义,只是它与当下“建设”、“发展”的主题不相适应了。同样,对的近代史论的讨论,也无法完全站在革命的立场,我们的讨论更注重它的当下意义。 二、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一语,处于第一章第三节,但是可以这么认为,不论是谁写的,文中的观点是赞同的。明显地,文章正是以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为重要基础,进而探讨中国社会问题。首先,必须注意到,这篇文章虽然有专业的历史学者参与,但是对文章观点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政治宣传、革命教育的需要;其次,共产党人是在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至于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普遍性,而可以适用于中国的特殊性,则是值得商榷的;再次,这篇文章的观点确立之后,更多的学者做的工作是以此为论点找论据,而鲜有敢于寻求突破的。最后,进入新时期,伴随着思想解放,史学研究开始回归学术本身,有些学者剥离政治因素后重新思考这一问题,涌现出了许多学术成果,使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认识更加清晰。 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它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一个环节,重要性可见一斑。例如,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洋洋几十万言,全在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诸位作者,主要在于完成政治任务而非单纯的学术研究。何晓明所著《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梳理,从学术方法论层面进行了深入反思。何晓明认为, (1)关于名与实。按照唯物史观,“资本主义”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意识形态的统一体,而我国的研究实践长期注重的是生产关系层面;另外,“萌芽”二字近乎文学描绘的用语,其本质是非精确、非学术的。 (2)关于史与论。在这一问题上,我国学者受权力的引导,先有了不可质疑的“论”,然后整理史料、充实结论,违背了历史学的认识规律。 (3)关于一般与特殊。马克思自己尚且认为他的理论不一定与其他地区的特殊情况相适应,所以把“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作为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学术起点,值得怀疑。但是,作者还说了一段十分中肯的话:“回顾近60年的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史,可以说其最重要的成就是对于相关领域基本历史资料、历史过程的清理、爬梳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虽然在许多时候也发生过‘削足适履’式的错误做法,将中国史实硬套进西欧(英国)模式里去,但是,在‘削’之前,我们毕竟对‘足’做了一番认真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对它的生命机理和运动状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的把握。而这一切,都是中国学人坚持本土立场、凸显本土特色的结果。我们应该对此表示充分的理解、钦佩和敬意,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完全否定、横加指责。” 作者:宋花乐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初探: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区别 摘要: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主义的区别。由此可见,民族资本主义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关键词: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资金;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 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2002年审查通过必修本)关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时,容易出现一种误解,即认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而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是没有准确理解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间的关系和区别。 资本主义萌芽与民族资本主义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以商品经济活跃为基础的资本主义萌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但民族资本主义并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二者不能混淆。以下是它们的区别: 一、从概念上看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是指农耕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雏形,是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和生产关系。而民族资本主义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及民族工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土生土长的资本主义,是相对于官僚资本主义而言的。 二、从背景来看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处于封建社会内部,由于社会分工扩大,使各自的生产品成为商品,而扩大着交换的范围。民营手工业作坊增多,市场比较繁荣,白银流通和货币关系也得到发展。这些都说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部,是在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 三、从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看 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以后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成长起来,仍是封建经济的附庸。鸦片战争前缓慢发展着。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差距不大,但发展的结果却明显不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自产生后发展迅速,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尼德兰革命成功后出现了荷兰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发展十分缓慢,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到清朝前期,经历了两个世纪,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还处于萌芽状态。为何发展结果如此不同呢?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君主的权力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如,天主教会和教皇对王权的制约、封建贵族领主对王权的制约、一些封建自治城市对王权的制约等,因此,欧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较,专制力量相对薄弱,资本主义萌芽有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中国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历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到了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极大地束缚了社会的进步,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的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政策上看,西欧主要封建国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增强国力,对内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对外拓展海外贸易,实行殖民扩张,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 特别是明清统治者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如,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等,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严重摧残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资金上看,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如,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圈地运动等方式,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本。而中国的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多用来买房置地,很少把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少必要的资金。主要表现在: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立众多的关卡。 从市场看,在欧洲,政府对内通过一系列措施,积极建立和拓展国内市场,如,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对外通过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因此,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所需要的国内外市场十分广阔。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这使得国内市场非常狭窄。封建地租沉重造成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鸦片战争爆发时,这种萌芽就被侵略者扼杀了。正如同志所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民族资本主义是在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产生,经历了一个初步展、黄金时期、遭受挫折、日益萎缩、被改造的曲折历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两个方面:不利因素:先天不足。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人才、技术落后、规模小,市场狭小等;后天畸形。由于其先天的不足和列强的压制与掠夺,造成民族工业在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呈畸形发展,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有主要是纺织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沿海大城市,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三座大山的压榨。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步履维艰;动荡的政局。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因素:列强侵华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中国人民反帝运动的高涨,使实业救国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四、从特点来看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行业(个别部门)如:纺织业、制瓷业等,一般规模小,采用手工操作,其主要特征就是雇佣关系。手工工场的管理者是富裕起来的手工作坊主,即“出资”的机户。劳动者是丧失了任何生产资料,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别无生活保障,他们与作坊主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即生产资料拥有者与出卖劳力的自由雇佣劳动者的有机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一般规模稍大,其主要特征是采用大机器生产。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转化的民族资产阶级。企业的劳动者是工业无产阶级,即来自破产的农民。 五、从影响来看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表明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封建制度衰落的标志和具体体现之一;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但是资本主义萌芽仅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产生,是对雇佣关系的一定发展,在整个商品生产中不起决定作用,在整个城市经济中也无足轻重,而相对于大海般的封建经济,它仅是沧海一粟,对整个社会的进程未发挥什么作用。民族资本主义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式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战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封建经济日益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出现了新成分,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中国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并得到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促使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革命的发展:在近代工业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的同时,西方的是科学知识也随之引入。在此基础上,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派,他们的主张为以后的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逐渐成长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中学 536017)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发展农业产业化策略的调查研究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当前一系列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选择,是区别于传统农业方式和组织形式的一种新机制。是调整农村收益分配,实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形式。 如何发展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实现“一化促两化”发展战略,我们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发展策略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一、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一定发展,但与全国、全省,特别是东部发达的省市相比,我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很低,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认识不到位,对于农业产业化关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和方向性认识不足,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模糊,对新阶段、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方向不明,对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不清。习惯于传统的农业工作模式,跳不出就农业抓农业,就生产抓生产的圈子。对开发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贮运等增值环节重视不够;二是小、散、弱、低的问题突出。目前我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弱,辐射面小,带动能力弱,科技含量低、经营水平低。我省现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9个,我市目前符合国家级标准的尚无1个,全省现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2个,而我市符合省级标准的只有1家。同时,在我市现有的49个龙头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现代科技要素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上的技术含量不高,对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由于缺少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影响的名、特、优产品,导致企业普遍存在着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不强。如在我市现有的9家以黄姜为中药材为原料的加工企业中,以水解物为终始产品的6家,占67,以皂素终始产品的3家,占33,而以双烯为终始产品的只有1家,仅占10,而以黄体酮为终端产品的没有1家。在蔬菜、食用菌、畜产品及干鲜果加工方面也十分落后,尚无一家规模加工企业;三是企业布局问题突出。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由于缺乏对全市优势资源及县城特色产业的科学论证,缺乏对市场前景的调研分析,造成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每个企业没有“亮点”,缺乏“卖点”,形成产品结构雷同,低水竞争比较突出,不仅限制了企业本身发展,也难以形成产业特色优势和产品规模优势。如在全市现有的49个龙头企业中,以医药加工企业居多,尤其以黄姜加工企业更为突出,几乎县县都有,有的县甚至多达几个。而加工蔬菜、畜产品、干鲜果、粮食等农产品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四是利益机制不健全。我市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基本上处于简单的市场买卖关系,虽然部分企业与农户签有订单关系,但双方履行约率不高,彼此缺少诚信,掣肘扯皮,经常出现纠纷裁决,难度很大。导致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和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关系,难以形成抗御市场风险的整体合力;五是管理体制不顺。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农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农业的产、加、销诸环节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同程度存在着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甚至出现部门利益私人化的现象,导致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甚至力量相互抵消,不能使政府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如在税收减免、土地使用、融资贷款等方面表现突出;六是产业基础不牢,受我市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使农业产业基地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和标准化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难以实现由产品到商品的“惊险 跳”,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差,商品率低,生产效益低。同时,也造成企业加工成本高、附加值低、利润低的连锁反应,影响了企业收购、加工农产品的积极性。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思路与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农业“三增”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强化优势产业开发,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为途径,积极实施“一化促两化”的产业兴市、强市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设想经过各方努力,到20__年,全市力争建成10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50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年加工销售收入10亿元,带动农户20万户,户均增收200元,初步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20__年,全市力争再建设10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20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年加王销售收入20亿元;户均增收400元,带动农户40万户,使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村经济主体水平都达到新水平。为了实现上述思路和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突出抓好5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思想认识,切实提高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选择,是实现农业“三增”的有效途径。用长远性、方向性的发展战略眼光来认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突破小农经济思想束缚,跳出传统农业的思维制约,实现从单一生产过程管理向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的跨越;要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由“条块分割”“行业制约”变为按市场需要集合多种生产要素;要纠正各种“左”的思想影响打破行业所有制,融资界限,实现生产要素按现代化方式的优化重组;要按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重新构筑农村经济模式和实现途径;要清除不适应市场经济陈旧观念思维定势,创新体制、机制,达到指导农业经济实现新的突破。真正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业产业化,支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倾力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排头兵。首先,必须充分认识龙头企业的作用和意义。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与农户经营的重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对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起着“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当前,必须倾力培养和扶持一批高起点、大规模、强带动、外向型的重点龙头企业,切实克服我市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辐射面小的现状。其次,要制定落实中、省、市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各地、各部门要充分领会其精神实质,念好、用好政策经,切实做到按政策办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龙头企业发展的要求办事,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第三,要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要积极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建立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一些大型工商企业介入农业领域,充分发挥其具有的强带动、高效益、强辐射、外向型的优势。同时要把大户经营引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利用大户机制增加龙头企业发展的活力,增加龙头企业的数量,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对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户,要从政治上肯定,政策上扶持,经营上帮助,环境上放松;龙头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经营方式,特 别是学会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资本运营的本领;第四,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龙头”企业家队伍。一方面要善于引进人才,只要能壮大发展企业,发展经济,就要以优厚的待遇大胆引进;另一方面要对我市现有的企业家培养提高。今后要把对企业家的培训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只有培养造就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懂经营、会管理、重信用、作风正的企业家队伍,我市的龙头企业才能有望做大做强。 (三)强化优势产业开发,创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平台。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水平,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壮大规模”的原则,坚持“山林草,塬粮果,川经药,城郊菜(畜)”的区域布局,走“小群体,大规模,强产业”的产业发展路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产业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和标准化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目标必须放在培育壮大特色产品产业上,构筑农业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发展规模生产基地和优势区域,达到产业布局调优,产业规模调大,产品质量调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调强。 首先,强化药、果、畜三大产业开发。一是要积极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以十大药源基地为重点,以现有科技先导型医药企业为龙头,以国内外中医药大市场为依托,努力集合商洛中药材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制剂技术,加快新药研制与开发,实现中药材发展产业化,药源基地建设规范化,医药企业集团化,中药加工现代化,使药业成为我市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二是积极发展以核桃、板栗为重点的干果产业。坚持规范化建园,标准化栽培,科学化管理,加快良种推广步伐。同时要将工作重点转向果品贮藏、加工、市场销售上,着力打造商洛果业品牌;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产业。以三元瘦肉型猪、肉羊、肉牛为重点,按照“南羊北牛,川道猪鸡,城郊奶畜和特养”的布局,突出无公害特色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养殖大户,发展畜牧小区,扩大专业化养殖规模,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其次,要大力开发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要充分发挥我市无污染的资源优势和地处大中城周边的市场区位优势,积极开发名特优农产品。一是加强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开发规模。要在抓好现有的32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蔬菜、茶叶、水杂果,小杂粮、畜、禽、蛋五大类特产品,实施规模开发,扩大基地面积。使优质农产品比重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在发展特色产业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气候、资源条件出发,按照“小群体,大规模,强产业”的路子,真正形成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拿手戏,促进县域特色产业形成规模;三是推行标准化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积极推广标准化技术,加大投入投入品管理,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严格按照部、省颁布的生产标准和规程组织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三,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要按照部、省标准逐步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的标准体系,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重点推广国家、行业制订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使农产品品种、生产、包装、保鲜和贮运等环节都有基本配套的标准体系。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十五”末,全市要初步形成以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大中小配套,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与国内市场紧密联结,统一开发的市场网络体系。要加快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建设和信息网络延伸步伐,尽快形成市、县区、乡、村四级信息服务平台,形成覆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特色乡村的信息网络,为农民安排生产,进入市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四)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首先,要引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其次,要通过整顿市场秩序,规范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关系,提高诚信程度,属于合同契约关系,要规范合同行为,提高合同履约率,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第三,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发挥其对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职能,同时也要监督龙头企业按合同办事,维护农民的利益。行业协会要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价格协调、规范经营行为、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失调查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形成合力。 首先,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实践好“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当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农村工作,就是要坚定不够地解放和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聚集多种生产要素形成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典型去关心、支持和发展;就是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产业化方式发展农村经济,以产业化经营方法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就是要靠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收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好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大局,做好新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按照中、省、市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政策和扶持措施,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各级都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龙头企业制度,要带着对农业和农民的浓厚感情,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和龙头企业,实实在在地为[!]他们排扰解难,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文秘站版权所有 其次,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群众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的创造。因此,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和龙头企业的意愿,尊重他们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经营,都要由农户和龙头企业去自主决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机制的选择,也必须尊重农户和龙头企业的意愿。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是 宣传、引导、服务和支持,不能越俎代疱,更不能随意干涉。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尤其要尊重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允许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侵犯农民的权益。必须按照“条件、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农户和龙头企业的积极性,才能使产业化经营稳步、健康地发展。 第三,要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合力,推动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各个方面,不只是农业部门的事,各有关部门都要从支持农业,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一是要形成政策的合力。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已制订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如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信贷资金等各部门都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决不能以部门利益影响其贯彻执行。二是要形成投资合力。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计划、财政、金融、农业等部门形成合力,协调和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协调组织筹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资金。三是形成环境合力。要按照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涉农部门要大力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设施建设;工商、税务、土地、交通等部门要积极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纪检、政法等部门要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新闻媒体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制造氛围,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你去请教三个人,可能会得到四种答案。因为农业产业化到底包含多少内容,目前的说法并不统一。为了避免射偏了靶子,咱们选择一个最小的口径,只讨论农产品的深加工。即使如此,我们仍能从中看到农业产业化的无限前景。 看一看我们周围的世界,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尽管我们只需要最终的消费品,可只有很少的人在直接生产它们,而更多的人,都在做着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并为此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试想一下,如果原始人想吃鱼,可以跳进水里,直接用手去抓,对他们来说,这是最有实质性意义的行为。可后来人类进化了,在捕鱼之前,先要织网和造船,要织网、造船,就得事先制造织网和造船的工具。鱼打得多了,就晾晒起来,吃干鱼、熏鱼。到现在,人们用鱼制成的各种食品,不计其数,甚至还把鱼皮做成服装,把鱼骨制成药品。最初一个简单的用手抓鱼的行为,被无限的“复杂化”了。对此,你可以做多种解释,但无论怎么说,总归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往生产链条上不断增加了新的环节,用萨缪尔森教授的话来说,这叫生产的“迂回性”。生产的迂回,带给我们的是经济的富足和繁荣。 我们常说,农业是个弱质产业。旱了不行,涝了不行,虫灾病灾也不行,这是自然风险。好不容易遇上个好年景,却不一定能赶上好行情,这是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是老天爷的事,我们暂且按下不议。要说市场风险,各种产品都免不了,但农产品风险尤其大,因为它的需求较稳定,往往受价格的影响。比如小麦1块钱1斤,你能吃两个馒头,等降到5毛钱1斤,你也不会撑破肚皮去吃三个。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叫需求弹性小。一旦供给增加,需求保持相对稳定,价格自然会下跌不止。可延长了产业链,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用粮食做饲料,用饲料养螃蟹,需求弹性就大多了。螃蟹丰产,价格当然还会下跌,可价格一跌会刺激需求,反过来又会稳住价格。这样一来,市场风险无疑会小一些。社会越发展,人均粮食消费量越大,但直接消费的粮食会减少。20世纪60年代,守着一碗青菜汤,你可能要吃下三碗白米饭。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的日子,餐桌上都有蛋有肉,高兴了再喝上两瓶啤酒,米饭吃的就少多了。 但是,肉、蛋、啤酒都得用粮食去转化,而且得用更多的粮食去转化。所以,农产品的链条必须向这里延伸,否则,就越来越没有市场。这可不是件可为可不为的事情,而是必须要走的一步。何况这还有利于克服农业的“弱质”。 农业产业化像个“金娃娃”,只要经营得当,从头到脚都有钱赚。但抱紧它并不容易,要把各个环节衔接起来,形成链条,得做很多的工作。说得专业一点,必须有一个健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家都知道,荷兰的花卉产业世界闻名,但鲜花贵在一个“鲜”字,因而对营运体系的要求特别高,从培育、生产、分级、保鲜、包装,到运输和销售,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损失。这一点,荷兰人比谁都明白,他们的花卉拍卖和配送系统效率之高,堪称世界之最。在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个阿斯梅尔花卉拍卖市场,每秒钟能完成2笔以上的交易,而且完全用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光是玫瑰,就分成20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又按颜色、等级、花期等分装打捆,形成标准的规格。交易商无须到现场看货,只需坐在交易大厅里,根据报出的规格,按动电钮就可以竞价成交。后续的清算交割,完全由电脑处理,几小时后,花卉就被装上飞机,最迟到第二天,便摆到了世界各地的花店里。没有如此高效的服务体系,荷兰的花卉,绝难成就今天的热门产业,更不会领导世界花卉的新潮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21世纪,农业的概念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转基因技术和无土栽培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增加了它的资本、技术和知识含量。这将意味着什么?现在我们还无法准确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农业的链条将因此而延伸得更长。众所周知,沙子只是一种非常初级的建筑材料,但人们注入了资金和技术,就从中提取出了硅,并发展出计算机芯片和因特网。想一想这段历程,对未来农业产业化的前景,你还会有任何怀疑吗。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浅谈以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 摘要: 现代工业理念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以现代工业的理念作指导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重点是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按产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现代生产经营组织,做大做强产业,创新产业发展理念和生产和经营方式,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关键词:现代工业理念社会化大生产现代科技产业化 一、现代工业的理念的内涵 现代工业的理念,就是当代工业,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要求,面对激烈的竞争以及不断深化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格局,为取得发展优势,实现最佳经济效益,而形成的一系列关于产业组织和生产经营方面的理念。 当今社会,随着以信息化技术为代表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社会化大生产加快发展,国际统一市场迅速形成,产品和生产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跨国界、跨区域流动,每个产业、地区、企业的发展都与整个经济体系状况紧密相关,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合作中求发展,当代工业积极应对,形成了不少令人称道的产业发展特色。现代工业理念主要表现在如下八个方面。 (一)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优化工业发展的主体。现代工业,不是靠政府的包办,而是依靠以盈利为目的、高效运作的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发展来实现产业的成长进步。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就是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这种制度安排,使出资人和企业经营者责权利紧密结合,明确了企业的产生和退出机制,有利于激发社会创业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稳定和管理。 (二)以市场细分和品牌特色开拓市场。企业要盈利,就必须依赖市场赐予。企业在组织生产之先,必须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在精心分类基础上找准目标市场,制订好营销策略,建立营销网络,并依靠自身鲜明的品牌招睐顾客、开拓市场。 (三)以严格的标准化实现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标准就是公认的、可以重复使用的、必须共同遵守的、关于实体和程序的规定,在现代企业中标准已成为成本、质量管理和绩效评估的重要工具。标准的实行,可以减少摩擦、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四)以装备现代化开展自动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现代工业充分利用先进的装备,提高生产水平。以电脑控制为标志的自动化生产能够最大限度节约劳动的耗费,并使整个生产过程保持理想状态。专业化可以培育和发挥企业专长,大大提高企业生产率,形成专业优势。规模化,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自动化、专业化、规模化相辅相成,成为现代工业企业突出特点。 (五)以信息化为手段优化生产经营决策。信息就是事物有关过程、状态的消息。信息化就是通过建立工作体系,全面、快速、准确地收集、处理、传递、利用相关信息,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持。信息化使企业有了千里眼、顺风耳、遥控器,可以大大地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减少发展的不确定性,使企业保持一种生产经营的最优状态。 (六)以科技创新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持续升级。随着知识、信息的增长,人们的消费理念不断更新,对产品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科技创新可以使企业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掌握垄断性的优势,加速产品更替和技术的升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七)以横向和纵向一体化谋取发展优势。横向一体化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壮大企业的规模,扩大市场份额,优化企业环境。纵向一体化,是指产品的前向、后向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减少交易费用,密切产业联系,减缓不利的市场变化带来的动荡。 (八)以产业集群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培养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产业集群是指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的成群涌现。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产业体系的完善,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产业成长进步、地区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实力。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产业提供各种服务的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相关组织和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发展主业,减少不必要的拖累,并源源不断地获取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方面的支持。 二、以现代工业的理念作指导是新形势下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相对于工业来说,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增长速度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__年农业增加值只占GDP11.8,而经过折算后的农业劳动力却占全国总算的40,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1。工农业增长速度比98年是2.54:1,20__年达到了事5.02:1。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者如此长期的、不小的差距呢?固然有工农业先天的、自然技术方面的差别,但这远不应该是答案的全部。而且,就发达国家情况来看,差别远没有我们大,一般不仅是工业大国,而且是农业强国,甚至在有些领域,农业经济效益超过一般工业水平。就是国内的先进地区,由于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产品市场日益扩大,部分产品甚至远销国外,农业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两者本身的差异的思考。诸如单位生产规模、专业化程度的差别引起的规模收益的差异,劳动者素质的差别引起的产出水平的差异,机械化装备水平的差别引起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创新不足引起的科技水平的差异,商品率不高引起的成本效益观念的差异,投入不足引起的集约经营水平的差异,产业链条过短引起的产品附加值的差异等等,人们从多种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这些分析,促使人们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同样要遵循经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最早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两者均是以产品生产为基础,同样具有社会化生产性质,在同样的科技、经济环境和体制条件寻求发展。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并提出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 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的要求。这些说明了改造传统农业,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积极借鉴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尤其是要向现代工业学习,以现代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的发展。三、以现代工业理念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现代工业理念指导农业,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将农业真正作为经济产业,使之主动融入社会化大生产中,在加强产业组织、做大产业规模、拓展产业体系、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应有之义。 (一)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有效支撑产业发展。农业弱,弱就弱农业组织基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小而全,商品率低、盈利意识差,相对自我封闭,品种、技术更新缓慢,生产经营低水平循环。加强产业组织建设,发展专业户是基础。专业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市场意识、科技意识较强,生产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代表该产业先进生产力水平。由一般从事多种农业生产纯农户向亦农亦非农兼业户、由兼业户向专业农户过渡,这是农户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正处于兼业户大量出现阶段,应抓住有利机遇,促进专业农户发展,加快兼业户向专业农户转变。一条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通过入股、租赁等多种方式,搞活土地流转,使那些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而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向专业能手集中。加强产业组织建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重点。要积极落实《农业专业合作社法》,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和经营,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农产品加工营销、农资供应、动植物防疫等方面的问题,发展和维护农民利益,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组织瓶颈。加强产业组织建设,培养龙头企业是关键。没有龙头企业,农产品储藏、加工、销售等问题就难以解决,产业发展空间势必受到了很大的抑制,产业的效益得不到的挖掘,产业最终也难以有力地舞起来。 (二)引导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做大产业规模。没有规模就不成其产业。规模太小,产品营销加工也开展不起来,相关配套产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无从建立,产业的聚集效应无法实现。做大产业规模,关键是要引导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并以此发展特色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实现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有机统一。发展规模生产,要以国家优势产业带规划为指导,因地制宜地制订地方上的全盘规划,持续稳定地推动规划的实施,切忌朝令夕改、到处开花,始终形不成当家产品和产业规模。 (三)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产业设施装备水平。农产品基地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太差,生产不稳定,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有关社会力量,增加投入,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推行工厂化生产,提高生产可调控水平。以水利化为重点,增强抵御自然灾害水平,摆脱农业靠天吃饭状态;以机械化和交通便利化为重点,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产地检验检测建设为重点,加强产地环境和投入品监测,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业集约生产水平。粗放型农业主要依赖土地、劳力、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是外延式的扩张,追求的是单纯产量的增长,粗放型农业是不可持续农业。相对于粗放型农业而言,集约型农业也可说是精细农业,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耕细作,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的提高,是一种内含式的扩张,是技术密集型农业、知识化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追求的是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收益率的提高。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建立农业科技直通车机制,改善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服务,稳定地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普及先进适用的技术,提高产出水平。同时,要加强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研究应用,解决制约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难题。 (五)实行农业标准化,改善农业生产组织。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农业标准包括产品标准、产地环境标准、投入品使用标准、栽培技术标准等各个方面。农业标准的实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控制。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认证产品管理、加强专有特色产品保护;可以促进与国际农产品市场接轨,打破贸易壁垒,提高产品竞争力,开拓国外市场;可以降低农业耗费、减少生产成本、发展精准农业、保护农业环境。实行农业标准化,要认真做好标准的制修订,做到农业生产有标准可循。要加强相关标准宣传、示范应用工作,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 (六)开展农产品加工、营销,更好地实现农产品价值。农产品加工,不仅可以缓解农产品销售的时间、空间限制,一定程避免初级或鲜活农产品大量积压而造成农民利益的损失,而且可以有效拓展产业发展余地,大大地增加产品价值。农产品营销关系到产业能否生存和发展,发展生产,产品营销必须先行一步。树立大市场观念,不仅要关注本地市场,更要着眼国内、国际大市场,要把握现有市场,更要注重开发潜在市场;建立稳定便捷的营销渠道,发展订单农业保证产品及时、有序投放到市场;推行品牌发展战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实行农产品商品化包装,标识化流通、品牌化经营,以安全、优质、特色取信于消费者。 (七)加快发展信息化,改善产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农业转变,加快现代农业的步伐。一方面要引导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密切关注、收集和运用产业发展相关信息,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另一方面,要充实、强化各级农业部门信息服务职能,加快县、乡、村基层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培养信息工作人员,结合当地实际,加强信息的搜集、处理,及时相关信息,并为农民提供有效信息咨询,解决影响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迫切需要的实际问题。当前要做好“三电合一”等方面工作,逐步推进信息化进程。 (八)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最重要的是产供销、贸工农各个环节、经营单位紧密结合、一体化经营,并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做大产业利益蛋糕。其中核心问题,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并以此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产业联系,否则产业发展会是一盘散沙,农民无法分享产业化利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既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定,建立产销对接,实行松散合作,也可以采取独资、参股、控股等产权联结的方式,以分红方式稳定收益分配,实行紧密合作。不管何种方式,必须向农民返还一定的产业化收益。尤其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按照法律和章程的规定,实现的盈余按交易额以一定比例分配给成员。 (九)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包括农资供应、职业教育培训、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农机作业、动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农田灌溉、资金融通、产品销售等方面内容。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促进农村分工、安置劳动力、促进产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应发挥国家、集体、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的优势和积极性,特别是要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当前尤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培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解决产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 (十)实施项目带动,加快产业开发。项目带动,就是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制订产业发展项目,并努力动员相关 资源,参与项目实施,推动产业开发进程。实施项目带动,要加强可行性研究,详尽分析项目成本和收益,保证项目的合理可行;加强规划,建立产业发展项目库,及时向外产业项目信息;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改变传统撒胡椒面的方式,集中国家相关资金,引导产业开发,实现资金的最佳效率;要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引资,利用社会资金,开发产业项目;要加强项目跟踪管理和服务,保证项目按照要求,按时如质完成项目设计要求,早日发挥项目效果。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关于现行金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及对策 论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金融 约束 制度安排 论文摘要:分析了现行金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 发展 的制约,指出,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和金融需求,构建新型 农村 金融体系;要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培育农村资本市场,加快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进程,解决农村信贷资金的外流,健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为农业中小 企业 融资提供担保服务;要创新农地担保制度,解决农业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要放开民间借贷,加快农村征信工作进程,为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要创新监管制度和模式,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监管。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 现代 农业、繁荣农村 经济 作为首要任务”。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必须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总体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本文在认真剖析现行金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的同时,从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和功能视角出发,提出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现行金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缺乏金融扶持 从产业经济和金融经济相关联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产业性质决定不同金融机构的滋生和发展…。我国目前农业的生产特点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迫切需要与此产业性质相对应的金融机构产生,农村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要素的缺失,恰恰是农村金融机构缺失的充分体现。我国农村金融体制虽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从现行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其市场定位虽然是为“三农”服务的,但从贷款的额度、期限和服务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更不用说需要大量资金支撑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发展。同时 ,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后调整了其发展战略,在县域及农村的分支机构向中心城市收缩,信贷业务向大中城市倾 斜。据统计,4家 国有商业银行从1998年开始至今 ,共撤并 3.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上收了贷款权限,县域网点功能萎缩。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资特别是直接融资制度缺失 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快,但农村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很小,间接融资仍然占主导地位。一是股权融资渠道狭窄,占比较低。我国较严厉的企业股票上市条件,只对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上市有利,导致金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严重不对称。据有关部门统计,在 (二)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培育 农村 资本市场 由于种种原因, (三)加快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进程,解决农村信贷资金外流问题 风险不同,要求的收益也不同,这是 经济 学的基本原理。农村金融服务的对象是分散、小额、风险状况各异的众多农户和农村企业,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有足够的利率自主权对不同的客户收取不同的利率,从而减少风险、增加收益。金融市场利率放开后,农村地区资金价格一般会呈现出较高的水平,不仅能有效地动员农村地区的资源、调动农村居民进行货币积累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极大地吸引非农资金流人、扩大资金供应。同时,资金将会更为有效地使用,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保证农业产业化投资的顺利进行。 (四)健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为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国外经验证明,中小企业因受自身条件限制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规定的条件时,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便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因此,应由政府出面或者出政策,成立各种类型的担保公司,为产品有订单、经营有效益的中小农业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同时积极推动民营资本参与组建担保公司,拓宽担保公司资本金的来源;发展信托业务,通过为农业企业发行各种信托产品筹集发展生产所需资金;大力兴办金融租赁公司积极发展金融租赁业务,为农业企业发展壮大提供租赁服务。 (五)创新农地担保制度,解决农业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 修改现行有关 法律 法规,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将宅基地归农民所有,扩大集体用地的使用权,使建在集体土地上的农业企业真正享有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含抵押)在内的土地经营权。建立农地使用权登记管理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农地的流转,将农地使用权这种固定的财产价值变成流动性较高的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扩充农地贷款资金来源。 (六)放开民间借贷,尽快出台《贷款人条例》,为农业产业化多渠道融资开辟合法的途径 实践证明,一个经济体健康持续的发展,应该是以民问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特别是在当前,不经过银行体系的实体经济投资活动,还有助于减少货币创造。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顺应经济发展要求,加强对民间融资的引导与规范,尽快制定《贷款人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民间融资应有的地位,明确其性质、活动范围、运作方式和借贷原则等,建立长效管理和监测机制,适时向社会进行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为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弥补农村金融市场信贷资金不足的作用,为县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 (七)加快农村征信工作进程,为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增加金融有效供给实现经济与金融互动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农户、农业中小企业等征信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他们对征信工作的认识,促使其逐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统计报表等规章制度,提高与银行打交道的能力。同时,要不断完善征信评价机制,规范对农户、农业中小企业信用评定的管理工作,提高其信用等级,促进农业产业化金融信用环境长效机制的建设。 (八)创新监管制度和模式,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监管 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弱质性,决定了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不能同商业银行一样,应给予其更加宽松的监管环境和优惠政策。除了在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比等方面实行差别监管外,还应在市场准人、资金拆借市场、投资保险、中间业务发展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壮大农村金融机构实力,从而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投融资问题研究 摘 要: 农业 产业化是实现 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村 经济 发展的有效方式,但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首先应当解决的是投 融资 问题。本文在论述投融资问题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重庆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在投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投融资 对策 1. 投融资问题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首要问题 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发展思路,是把传统农业以农产品的商品化、 市场 化为纽带,将农户与农业企业(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储运企业和销售企业)和市场三者结合起来,实施农业集约化经营的一个发展过程。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手段,是农村经济实现结构性增长的必由之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按照c—d生产函数y=f(k,l,m, a),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主要取决于投入农业的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农业技术(广义)四种生产要素。对于重庆而言,农业劳动力处于绝对过剩状态,在短期内,农用土地和农业技术的变化不大。由此看来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真正稀缺的生产要素应当是资本,而不是其他要素。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将主要取决于资本的投入水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投融资问题是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首要问题。具体而言,投融资问题重要性着重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1.1 龙头企业的发展必须解决投融资问题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培育是一个中心环节,农业企业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组织基础,而龙头企业则是整合各类农业企业和农业经济组织的关键,通过农业企业可以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更加高效的连接起来,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必须以大量资金投入为支撑。首先,“龙头”,意味着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农业企业的规模化经营。一是必须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厂房车间、道路等;二是必须不断引进大量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三是企业必须不断以利益机制吸引企业 管理 人才,并对企业的员工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再培训;这是农业企业规模化发展即其发展成为龙头企业的三个基本条件,而这三个基本条件的满足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次,龙头企业必须有处理各种风险的资本实力。龙头企业通常是以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为依托的农业企业,其显著特点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要受到农业自然风险的影响,而对于农业自然风险的处理机制我国尚不完善,相应的农业 保险 制度尚没有建立;除此之外,龙头企业还要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所以,农业龙头企业要面临的风险要大于一般企业,对于这些风险的防范和处理,离不开企业自身雄厚的资本实力。 1.2 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现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科技含量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有助于创造名牌农产品,因而科技含量的提高是农产品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我国近几年来出现的农产品相对过剩现象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市场上出现过剩的一般都是技术含量低、品质欠优而不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而真正的技术含量高、品质好的农产品却供不应求,例如:一方面是我国的小麦生产过剩,而另一方面却是我们生产面包用的面粉要依靠进口。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而农业的科技进步必须以大量资金投入作为推动力。一方面,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开发、改进和改良方面,必须有大量的资本投入作为 成本 ;另一方面是除了自主开发和改良以外的高科技引进,农业高科技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其引进必须以大量资金作为引进成本。所以,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2. 重庆农业产业化中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投融资总量不足 在全 社会 固定资产 投资 中,农业投资所占比重一直偏低。以重庆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为例,2001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08038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3%,到2002年为191128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仅为1.9% 。从重庆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 统计 状况来看,虽然在持续增加,但一直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对于目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而言,重庆农业投资总量严重不足,资金缺口较大。另外,重庆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还必须处理扶贫开发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问题,这更加剧了资金缺口。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重庆农业产业化投资还存在较大的波动性,时高时低,缺乏投资的连贯性。不仅总量存在波动性,而且各投资主体的投资也存在较强的波动性。比如国家 财政 投资、地方财政投资、 金融 机构 投资和农户投资等都存在不稳定性。 2.2 缺乏充足有效的投融资渠道 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任何地区来讲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言下之意单纯依靠某一个投资主体的投资很难达到期望的发展水平。因此,要解决投融资问题,必须考虑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多元的投融资主体当中依据本地实际重点发展某几个投融资主体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主要资金来源。但从重庆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投融资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农户的少量投入,作为拥有投资能力的其他渠道如 工商 企业、金融机构、外资等实际投资水平几乎在目前的投融资结构中可以忽略。但从现实情况和其他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营来看,投融资问题的解决必须是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必须充分开拓金融机构、外资等投融资渠道。 2.3 投融资主体定位存在偏差 目前重庆农业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国家(集体)、金融机构和农户。从市场的角度来着,投资主体的行为取决于市场导向对其的作用,但其真正的动力则来源于利益的调整。由此推论,作为微观层次利益的受益者农户和作为宏观层次的利益承受者国家,都应该承担农业投入份额的主要部分。但目前而言,重庆财政的收入能力和农户的收入水平决定了财政和农户不能成为投资的主要来源。而具备投资能力的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却缺乏投资积极性;另一个可以考虑的主体即外资投入主体也没有能够被有效吸引。这就可以看出重庆目前投融资体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应当重新定位各投资主体在投融资体制当中的作用,特别是对重庆财政具体情况而言在投融资体制中的合理定位问题,也就是如何解决金融机构、外资和工商企业以及其他来源的投资主体缺乏内在投资动力激励的问题。 3. 重庆农业产业化中投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财政收入有限和农民增收困难 正如前文分析,按照市场原则,投资主体的投资动力取决于利益机制的引导,也就是说,作为农业产业化受益者的政府和农户,都应当是农业产业化的投资主导力量之一,但重庆的现实情况决定政府和农户不具备成为农业产业化投资主导力量的能力:一方面,重庆财政收入虽然在近年来一直持续增长,但仍然表现为较大的收支赤字,在2002年时重庆地方财政实现了8523.9亿元的收入,但财政支出就高达15255.9亿元,收支逆差较大,1990~2002年间,重庆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而财政支出年增长高达17.2%;此外,政府财政还要同时面对扶贫开发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这就大大约束了政府的财政投入能力;另一方面,重庆作为“大农村”,受自然、 历史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一直偏低,进而农民增收困难,到2002年时,农民年纯收入虽然达到了2476元,但除去农民日常生活开支和农民子女 教育 支出外,所剩的能够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当中的资金几乎没有。 3.2 金融机构为避免信用风险而“惜贷” 作为具备资金投入能力的商业 银行 分支机构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近年来开展的资产 业务一直远低于负债业务总量,重庆市各 金融 机构 2001年和2002年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1848.36亿元和2284.63亿元,而同期贷款余额分别为1636.18亿元和1945.42亿元,特别是从2001和2002年的 统计 数据看, 农业 贷款在2001和2002年分别为13.01亿元和13.08亿元,农业贷款占比仅为1%,并且农业贷款总量增长缓慢,2002年农业贷款仅比2001年增长0.5%,远低于同期金融机构贷款高达18.9%d的增幅。金融机构之所以对农业采取“惜贷”的态度,主要是出于对潜在信用风险的规避考虑。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商业 银行 改革的深化,各金融机构都在努力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资产质量,另一方面,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存在较大风险,因而 投资 农业就要面对自然风险、 市场 风险、技术风险和经营 管理 风险等风险,在不能有效消除这些风险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必然对投资农业产业化采取谨慎态度。 3.3 缺乏外资来源 无论从国外还是从我国东部和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营来看,在投 融资 结构当中,外资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一股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内资投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考虑如何有效的利用外资是十分必要的。在重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出于区位、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几乎很少有吸引外资投资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案例,这与山东、浙江等地区在农业产业化当中利用外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区位因素、自然等因素在以前看来虽然都是先天的不利因素,但反过来,一方面要看到重庆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应当看到整个重庆近些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而对于外资来源少的原因应当从对外宣传、外资利用方式和渠道方面考虑。 3.4 缺乏投融资的主导力量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项浩大工程,所需资金投入数额巨大,因此需要来自各个投资主体的资金投入。按照一般规律,政府和农户都应当是投入的主导力量,但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投融资主导力量的确立往往应当因地制宜,各地应当根据本地实际确立投融资的主导。对重庆而言,目前政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投融资的主导,但其投入能力决定这样的投融资结构的低效性,因而,必须考虑如何正确发挥政府在投融资结构当中的作用,确立政府、农户以外的投融资主导,发掘潜在的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主体作为主要投资者。 4. 优化重庆农业产业化投融资结构的对策 4.1 重新定位政府在农业产业化投融资结构中的作用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投融资结构当中不能完全充当投资的主导力量,但并不代表政府在投融资结构优化当中不重要,事实上政府在投融资结构的优化中作用十分重要。关键就在于政府应当改变以往的直接投入方式,相应的将政府的职能转换为: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和为其他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主体如金融机构和外资创造有利的投资条件并重,引导资金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项目。这里,一方面应当将有限的财力合理利用,成立专门为龙头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为中小型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协助中小龙头企业改善 财务 结构和生产设施,以解决金融机构投资农业产业化的后顾之忧;从远期看,对于龙头企业,在成熟的条件下应当鼓励其发行股票,促进其股票的上市,逐步以直接融资方式作为重要的资金来源;放松对金融性租赁融资的限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以设备租赁的方式进行融资合作。另一方面,在政策制定上,应当参照东部和东南部分地区的做法,采取更为积极灵活的政策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在宣传方面,政府应当利用多种渠道和机会加大对重庆农业产业化投资收益潜力和投资 环境 的宣传,使外界加深对重庆农业产业化投融资环境的了解。 4.2 大力扶持 农村 中小金融机构 在众多金融机构当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指合作金融)在投资农业产业化当中具有先天优势,首先,在边际收益和边际 成本 比较方面,农村合作金融由于其人员和网点优势,加之对农村环境的熟悉,在向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风险管理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这样可以相对其他金融机构而言在这方面有较低的边际成本。同时,合作金融机构向农业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边际收益主要依赖于贷款利率水平、浮动权和浮动范围,利率浮动范围越大,其边际收益就越大。其次,对于农村合作金融而言,在城市已经有了竞争激烈的各家商业银行,因此,没有必要舍本求末,将业务范围向城市延伸;相反,在农村,当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网点已经从农村收缩,只有农业银行少量网点和农村合作金融,加之农村合作金融长期立足农村,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和人员都有较合理的分布,便于开展金融服务。这样的经营环境下更能显示出合作金融的优势。但同时农村又面临种种约束,如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等,这就需要一方面由政府主导建立担保基金,降低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另一方面需要鼓励资本具有实力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兼并重组,扩大农村金融的资本实力。同时,要扩大和丰富农村合作金融的业务范围,增强业务能力,在这些金融机构开展适应农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贴现、汇兑、信用证等业务,在成熟条件下,农村合作金融亦可应规模农业企业的要求开展国际业务。 4.3 充分发挥利用外资的潜力 在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利用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实现的。首先,从 经济 学 角度分析,农业产业的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的资源禀赋,而重庆在许多自然资源上有其独特优势,如重庆丰富的 药 材资源、良好的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等,这意味着投资重庆农业产业化能带来良好的收益;另一方面,重庆在劳动力成本等方面也具备比较优势,加之今年来重庆基础设施和重庆大环境的改善,都使利用外资成为现实的可能。但这里应当重点提出的是,在利用外资方面除了政策优惠和加大宣传外,还应当注意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丰富利用外资的方式;一方面要继续争取间接利用外资,另一方面应当重点加大直接利用外资的规模,在外资直接引进方面,除了鼓励外商直接投资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外,同时也可以积极采用融资租赁、合作开发、并购、bot等形式引进外资项目。 4.4 合理控制资金的投向 资金在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是最稀缺的资源,所以,对资金投向的控制也十分重要。在资金投向方面,应当首先考虑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因为龙头企业在产业化发展中作用特殊,龙头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依托力量,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企业发展 农民增收 农民增加投入 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应当增加对农业和农业企业科技进步的资金投入,只有科技含量高,品质优良的农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农业和农业企业科技的投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效益,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加大对农业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引进的资金投入。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浅谈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实行农业企业化运作,采取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率化,最终达成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效果。 【关键词】农业产业;联产承包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整体发育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农业经济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实现质的跨越提出的内在要求。 近几年来,中央一再强调指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要保持长期不变,在这一大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如何扬长避短,适应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变化的需求,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确保农民增收,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实际上,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是处理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所面临一系列难解之题的一个最为有效的举措。 首先,从生产环节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弥补联产承包责任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和不足。在联产承包制下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规模细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薄弱。当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单靠农民个人力量显得越来越为有限,很多农户既没有扩大生产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基本资源条件,又缺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投入实力,因此很难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的束缚,这样生产上不去,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就成为无源之水。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分散的农户联结为一体,通过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链条,把每个农户都纳入到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系列之中,真正实现生产的“统分结合”。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大大发展农户的企业化经营、农场化经营和定单农业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的应用,通过国内和国际间的分工和协作,充分发挥地域经济的资源优势、品种优势,促进农业经济全方位发展和进步。农民的增收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其次,从流通环节来看,联产承包制本身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一家一户和彼此封闭的生产经营单位,割断了生产与市场的内在联系,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市场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以后,由于绝大多数农民所占有的市场信息有限,加上市场调节滞后性的影响,很多农民难以正确把握市场的波动或盲目跟着市场走,往往陷入市场虚假信号的陷阱,或是产品销售受阻,或是卖不出预期的价钱,有时甚至出现丰产不增收或是丰产减收的情况。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农户分散性的小生产融入到大市场之中。 第三,以户为单位的联产承包制,难以抵御各种突如其来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行政干预风险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体制,可以使少数头脑灵活,市场预测较为准确的农户富裕起来,率先步入小康行列。但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之下,很难规避无时不在的各种风险,从较长时期来看,必然会出现大量生产难以维持甚至破产的农民,形成两极分化。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大大增强广大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走共同富裕之路。一方面,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农户的生产、经营各项活动统合起来,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形成有机整体,并与市场联通起来,从而可以从整体上减轻市场波动、突发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产业的各链条和各环节结为整体,形成合力,在产业链中构建起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反馈系统,当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马上会引连锁效应,迅速做出应对反应,从而最大限度化解风险,降低损失;另外,行政性干预对于农户来说也是引发风险的因素之一。 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充实、巩固和完善联产承包制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农业产业化赋予了联产承包制以新的内容和新的生命力。在统分结合的双层体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生产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分”的优势,在保障农民生产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利益诱导,充分调动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又以市场为纽带,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衔接以及社会服务化体系的确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在整体上将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又统一起来。这种“统”,不是行政上的管理,而是经济上的,以利益为目标的“统”。这种统分结合,可以在农业产业上各环节给农民带来丰厚利益。仅以农产品加工环节为例,价值1元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以增值3.75元,日本可以增值2.2元,而我国只有0.38元。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潜力巨大,农民可以从中获取相当可观的收益。 第五,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充实农村现实经济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比较利益的作用下,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必然要由比较利益低的部门向比较利益高的部门转移。而从目前来看,农业与其他部门相比,比较利益明显偏低,从而导致现有的农业资源大量流失,不仅严重削弱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也对现行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带来威胁,这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重大问题。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大幅度提升农业专业化水平和技校水平,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实现城乡市场的结合,加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提高农业的综合获利水平和能力。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农户,不仅可以从直接的产品生产中获得利益,有的还可以获得流通环节的利润返还,还可以分享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这样,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可以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这对于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都是极为必要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还很脆弱,产业化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以开展。但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协调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民增收,在联产承包制基础上,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内部制度建设,加强龙头企业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产业集群,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发展新模式,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就全国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增长较快。2001年,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66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有27000多个,占41%;中介组织带动型的为22000多个,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的为7600多个,占12%;经纪人、专业大户带动型的为9600多个,占14%。2002年,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其营业额达1042亿元,利润264亿元。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4693亿元,比2000年增长52.8%。销售收入为946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者达1762个,增长62.3%。2003年,监测合格的35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平均为8.1亿元,比2001年第一次监测时提高3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固定资产规模3.2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销售收入9.7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截止2004年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超过10万个,带动7000多万农户,每户平均增收100多元,初步形成以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27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局面。国内各地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58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83.7%,合作方式占10.1%,股份合作方式占1.4%,其他方式占4.8%。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相对较小,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就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省来说,2007年初,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3657家,总销售收入1823亿元,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省级龙头企业达200家。浙江省绍兴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2006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利润12.8亿元,农产品加工值达155亿元,联结基地728.9万亩,带动农户169.7万户。而中西部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则有所不同。湘西自治州政协调研组2004年9月上旬对湘西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全州只有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只有11亿元,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地级市的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它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以当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发展的基础基本上是立足于本地,然后再逐渐向外扩展。当然,这些龙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突破本区域的界限。如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大力开展有关业务,将经营触角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据统计,2004年我国共有116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从事跨区域经营,并且许多龙头企业开始向多产业、多品种、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式发展。 (四)各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化经营势头显现。据统计,2003年和2004年,我国省级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3.6亿元,中央财政从1995年到2003年,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总量达12亿元。2004年,江苏省全省引入“三资”达167亿元,较2003年增加46亿元,增幅达38%。龙头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进军。2003年,监测合格的国家重点企业中有295家企业具有出口经营权,创汇额达44亿美元。其中单个企业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有80多家,超过3000万美元的有40多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20多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6家。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步兴起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偏低,覆盖面较窄。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因而无法形成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各地虽然已出现一些龙头企业,并且这些龙头企业确实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各地的龙头企业往往从地方利益出发,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体系,有的甚至还搞地区封锁,这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各地农业企业的规模有限,相互间的竞争力有限,无法形成重组兼并的浪潮,这对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覆盖面较窄,目前只有50%左右的覆盖面,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则早已超过80%。就龙头企业方面来看,我国的龙头企业所占比重及整体实力也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较低,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地龙头企业之间往往各自为政,自求发展,出现各地区间龙头企业的重复设立,致使其规模和发展程度长时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很难有大幅度提高。对有限农业资源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龙头企业间的矛盾,引起了相互间的争夺,这给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由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公司与农户间的协作还不密切,这就增加了成本支出,减少了利润。据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元,日本为2.2元,中国只有0.3元。较低的利润水平又会影响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龙头企业的实力较弱,没有形成足够的控制力,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缓慢。全国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相对统一的管理,因而发展速度较慢,实力扩张有限,始终难以发展成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因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的步伐较慢,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同时,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在当地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对所在地区其它企业的控制力较弱,使其发展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如,湖北省鄂州市虽有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但规模都不大,集约化程度也较低,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有限。 (四)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给予充分重视。但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区没有统一规划,任龙头企业自由发展,致使农业产业化的合作体系难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反过来也会阻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合作机制的形成。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不够,致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其它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隐患,这些隐患妨碍了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给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 为尽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龙头企业,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体系的建设。要重新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颁布来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适时制订出台一系列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以改革促发展,以制度促提高,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龙头企业也要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内部各种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使其发展后劲更足。 (二)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各地都有其自身特色。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并使优势的发挥能切实收到实效。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用新模式推动企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改变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种(养)什么加工什么卖什么”的传统产业化模式,代之以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市场需求什么一加工什么一种植什么”的新的产业化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农业发展路径,增加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拓宽农民的视野,使农户由过去的单纯关心农业生产变为关心农产品未来的销售。使农户逐渐摆脱传统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转而从事多种农业经营,在经营过程中去改造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最终发展现代农业。 (三)加强龙头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要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来从事经营,将上下游企业有机地联结到一起,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各协作单位的功效,使其各司其责,各尽其事,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条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龙头企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十分重要。因此,各地区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其它中小企业的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形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工、科、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内一些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如,广东省围绕龙头集团公司的发展,把关联农场改造成它的农业分公司或生产基地。广东东方剑麻集团完成对垦区剑麻种植、加工、销售企业的联合重组,形成广东农垦集团在剑麻产业上的龙头公司,年产叶片33.7万吨,年产直纤维1.8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剑麻种植、加工和出口企业。 (四)打造名牌产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以国内外大市场为着眼点,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技术装备水平,要创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名牌战略的制订与执行,不断拓宽企业的发展方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名牌产品可带动其它相关产品生产和销售,对农业产业化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从事乳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蒙古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就将牛的养殖户和本企业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公司——养殖户”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并逐渐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名牌产品,扩大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奠定了在国内同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吉林省的德大集团也是采用这一模式,将肉食鸡养殖户和大豆种植户与公司密切联结起来,形成一条龙式的专业化生产,逐渐扩大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五)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运动,提高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要大力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进行联合协作,将现代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星火计划”和“良种工程”计划的实施,通过国家有关政策及资金的资助,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龙头企业,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满足社会需要,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要形成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新产品、新技术去引领企业的发展,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去创新,形成创新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 (六)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龙头企业自身及各级政府要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加大龙头企业吸引国内外资金的步伐,利用其他地区的资金来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在这方面,东南沿海地区走在了前面。江苏省阜宁县2001年就实施了“农业招商引资百日竞赛”和“农业项目推进年”等活动,大力扶植农业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中部地区近年来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各级政府要着力塑造好适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加大对龙头企业所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搞好硬环境建设。同时,在税收方面,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向龙头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减轻它们的纳税负担,以降低企业产品成本,提高赢利水平。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可考虑对龙头企业实行不同于其它企业的优惠利率,优先支持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活动,同时组织专项基金,对龙头企业提供专项支持。还要加快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其他相关企业的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壮大企业的规模,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增强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 总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我们要积极给予支持,大力促进,使其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条件下得到迅速发展,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公司+协会+农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必须清醒看到,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很低,发展中还存在龙头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结合仍较松散等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农业产业化,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临武舜华鸭业的成功发展历程在这方面作些探索。 一、临武山水鸭天下 湖南临武鸭是我国八大名地方麻鸭之一,又是古代皇家贡鸭。作为临武鸭产业的国家级龙头企业——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公司自创立以来,始终贯彻“服务农民、报效社会”的经营宗旨和“名在质量、利在创新”的经营理念,不断发展创新,构建了“公司+协会+农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舜华鸭业已建成现代化加工厂2个,种鸭场3个,规模养殖场106个。2005年出栏加工达到550万羽,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670万元。带动农户23600户,户均增收1160元。 (二)产品不断优化,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产品由过去的卤鸭发展到现在的香辣鸭、板鸭、鸭肉粽等8大类70多个品种产品,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远销香港及南非等地区和国家。2004年“舜华”商标被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养殖基地与龙头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 舜华鸭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鸭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目前,有规模养殖农场106个,平均养鸭10万羽以上。同时通过协会与公司签订合同,既解决了家庭式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又解除了舜华鸭业的原料的后顾之忧,从而使基地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四)农民收入得到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出路得到拓展 “公司+协会+农场”模式的创新,使农户有了公司和协会的多项服务保障,养殖农场农户每养殖1羽鸭可获利1.5~2.0元,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出路,现今,公司员工有850人,直接安排农村和街道剩余劳动力近800人,带动种养殖农村劳动力近9万人。 二、创新发展:从“丑小鸭”到“天鹅”的蜕变 临武舜华鸭业公司在实现临武鸭产业化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不断摸索总结产业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希望之路,实现了从“公司+农户”到“公司+基地+农户”再到“公司+协会+农场”的三次跨越式发展,从“丑小鸭”成功蜕变为“天鹅”。 (一)“临武鸭模式”的演变 1、“临武鸭模式”的雏形:“公司+农户” 1996年,临武鸭业公司实行“公司+农户”模式,由公司与养鸭户签订购销合同,鸭农按照合同约定养殖临武鸭,鸭业公司按照合同约定收购临武鸭。从“临武鸭模式”的实践看,由于公司无法完全监控临武鸭的养殖质量,导致加工成品质量不过关;另外,由于农户分散,计划性不强,养殖难以控制,养鸭成活率仅为70%,无法取得规模效益,因而该模式不久便被淘汰。 2、“临武鸭模式”的发展:“公司+基地+农户” 1999年10月,舜华鸭业公司成立,提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由公司开发养鸭基地,统一提供鸭苗、防疫、调配饲料,鸭农参与到基地生产中去。从“临武鸭模式”的实践看,第一,由于少数农民短视,基地不足以制约养鸭户。当公司试图借助乡村的集体力量,通过签订基地建设合约,以此把分散的农民按原有的行政划分来组织起来,以达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取得效益。实践证明,以行政命令式的行政组织——村委会这一有着多元化社会目标的组织难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中介组织的效率,更违背市场机制的运营,难以奏效。第二,农户分散经营,是独立个体,现实利益太强,合同信誉度差。同时,对鸭子也不便于防疫管理,一旦发现死鸭,极易发生大规模感染传播,造成整个基地瘫痪。第三,“一家一户一口塘”连起来形成的基地,在养殖过程中遇到了基本农田有限的新问题,规模发展遇到瓶颈。因而该模式也被淘汰。 3、“临武鸭模式”的深化:“公司+协会+农场” 从2003年开始,舜华鸭业公司通过不断探索,提出“公司+协会+农场”的产业化新模式。“公司+协会+农场”的运作方式是,首先由公司根据市场需求预测,通过契约与合同和协会或农场约定本年度生产的数量、品种及主要的品质和技术指标。协会会同公司再把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农场农户。农副产品收获后,由协会(或与公司一起)验收、收购。从“临武鸭模式”的实践看,公司鼓励、支持和帮助养鸭大户利用全县闲置的山塘水库办农场,由分散的小规模经营逐渐转向农场规模化养殖。通过协会将农户拧成一股绳,减少了利益主体,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公司与养鸭户形成了稳固的契约关系,具有很强的带动能力和明显的规模效益。 (二)“临武鸭模式”的创新 1、组织形式的创新——协会与农场的引入 “临武鸭模式”通过由“公司+农户”到“公司+基地+农户”再到“公司+协会+农场”模式的转变实现了组织形式的创新。协会由公司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原则下组织起来,协会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调剂资金、协调生产、帮助交易谈判等等。农场由几户、十几户农民自发成立,采取合伙、股份合作等方式经营。协会与农场的引入,一是有利于在合作组织范围内成员互相间了解、信任和监督。中国农村是一个典型的静态社会,通过地源关系、亲缘关系,农民之间不仅相互了解,而且存在着相互监督和道德约束。因此,协会和农场能够对分散农户的机会主义进行监督和约束,从而弥补了前两种模式的组织缺陷。二是有利于节约签约、执行和监督契约的成本。养鸭协会和农场的介入,公司只需和协会或养殖农场签订合同,由一方对多方(散户)到一方对几方(农场和协会),监督起来也比较容易,更较大程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三是有利于企业与农户之间购销关系的稳定,公司、协会与农户之间的组织关系较以前更为紧密。 2、风险利益保障机制的创新——“三统一”服务与“5、4、3”扶持政策 在鸭子养殖过程中,为确保临武鸭品质,公司组建了下属控股子公司——临武鸭养殖公司,成立了临武鸭养殖协会,对养殖户统一发放纯种临武鸭苗、统一防疫治疗、统一饲料经营。通过“三统一”服务,一方面使农户养殖的鸭子达到“无疫病、无违禁添加剂和无规定药物残留”的“三无”安全要求,确保了鸭子的质量和安全;另一方面提高了鸭子的孵化率和成活率。目前,临武鸭种蛋孵化率在95%以上,养殖成活率在90%以上,降低了鸭农经营风险,提高了养殖效率。 为进一步发展临武鸭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公司积极探索,在龙头企业、养殖公司、信用社、农户之间建立四方信贷机制,并建立了风险保障机制:对养殖户实行“5、4、3”的扶持政策,即养殖户每养1羽临武鸭,信用社给予贷款5元,舜华鸭业公司给饲料款4元,养殖户自筹资金3元。公司还设立临武鸭养殖风险基金,由财政出资10万元,公司出资20万元,养殖户按实际交鸭数量每羽上缴0.05元共同筹措。基金由临武鸭养殖协会按照“专款专用,遇缺即补”的原则掌握使用。对那些因自然灾害、疫病、意外导致一次性损失在500元以上的养殖户,经鉴定给予适当补偿。从公司方面看,公司统一发放鸭苗,每羽鸭苗可获利0.2元;统一饲料供应,每吨饲料可获利50元;通过深加工,每羽鸭可获利1元;统一防疫,自制蛋黄疫苗、大肠杆菌疫苗还可获利。临武鸭产业化环环得利,企业与农民共同发展。 3、技术开发培训机制的创新——技术开发与技术培训职能的分离 在前两种模式中,养鸭农户的技术培训是由公司出面解决,采用“公司+协会+农场”模式后,技术开发由公司负责,而技术培训与推广由养鸭协会负责。职能的分离一方面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更快地发展,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协会发挥科研机构、政府的技术推广部门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作用。总之,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公司+协会+农场”在稳定契约方面具有较大的组织优势。当然,它仍然存在着一些信息和履行方面的制度缺陷。应当肯定的是,正在兴起的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制度的又一次深刻变革,而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创新则是这一变革的先导和支撑。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意义即在于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活动稳定地联接在一起并使之一体化,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真正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 三、成功的奥秘和经验启示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舜华鸭业的“临武鸭模式”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可以从中得出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必须与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相适应。而不应搞“一刀切”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发展同样是一个组织程度由低到高,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随着产业化发展,舜华鸭业根据鸭业生产加工的特点,从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对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适时进行创新,从“公司+农户”到“公司+基地+农户”再到“公司+协会+农场”,逐步形成了企业、协会、农场三者分工协作和“利益均沾,风险共担;联利联心,共同发展”的经济共同体。从生产关系角度看,这是一种体制模式,它能够将农民家庭同相关组织,按照产业联系和利益关系,组成生产经营共同体甚至命运共同体,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有效地防止利益结构的扭曲和失衡,克服了家庭经营“一小二散”的问题,适应了当前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是新型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关系,是促进家庭经营走向现代化规模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可见,农业产业化具体组织形式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加以选择,并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 (二)社会化大生产的龙头企业必须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匹配,家庭农场、合作制和股份制农场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根据产业经济理论,专业化分工、协作不仅扩大市场交易规模,而且促进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当农业的发展更多地利用工业分工的成果并同时与工业品的交易规模增大的情况下,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将逐步让位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中,应该以农场生产经营为主,龙头企业和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进行社会化的服务,是一种市场或契约联结下的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相匹配的生产组织方式,农场只从事生产,而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都由社会分工产生的龙头企业和各种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技术协会、行业协会等)提供。 临武鸭最初由农户零星饲养,生产水平低,经营效益低,后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经营资源向企业和养殖大户集聚,在建立养殖基地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养殖农场(基本上是家庭农场或者合作制农场),使产业规模得以迅速扩张和稳固,企农经济效益都有明显提高。“临武鸭模式”成功经验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龙头企业必须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匹配,家庭农场、合作制农场和股份制农场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组织形式,从而不断推进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协调利益分配必须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中介组织的发展将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润滑剂 多元参与者主体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利益共同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中,利益分配问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最核心的问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中介组织能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促进龙头企业与农场(农户)之间利益的合理分配,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润滑剂。“临武鸭模式”为我们提供的成功经验是,充分发挥专业协会的功能,以产品为纽带,协调农企利益关系、增强相互信任和理解,可以将不同经营主体形成合力,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形成规模化经营,生成规模效益,使产业化链条内部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联系更加规范、紧密、协调,有效实现了养鸭产业由传统饲养变为规模饲养、由传统经营向现代规模经营转变。 (四)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必须不断进行自主创新 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竞争能力的强弱和产业牵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而龙头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和产业牵动能力的大小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在一定意义上,技术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的灵魂所在,农业科技开发和应用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市场需求是第一需求,得市场则得天下,没有市场,产业、企业无法生存更无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龙头企业市场开拓力度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产业化经营的成败;而制度创新是激发企业活力和调动要素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舜华鸭业坚持“名在质量,利在创新”,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开发部,并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建立销售网点1800多个,并通过广告宣传、抽奖旅游等活动,形成了强大的营销网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扩大;积极推进生产组织方式、风险利益保障机制的创新,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以此为基础完善内部制度,将管理层和员工通过股权和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以技术、营销、产权为主的自主创新,从根本上增强了企业内部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强劲的优势,有效地承担起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达到了“创一个龙头、牵一群产业、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的目的。“临武鸭模式”的经验表明,自主创新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注入强劲的活力,而且能够不断拓展产业的发展空间,具有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和带动能力的巨大能量。 (五)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科学引导 由于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和市场机制的失灵特征,农业往往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处于不利地位,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必须采取一些支持、保护和引导政策,特别是在产业化初期更要“多予、少取甚至不取”,着力解决好基地(农场)、龙头企业和市场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合理进行政府角色定位,有效发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功能作用,是确保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但是,对政府功能作用的肯定绝不意味着可以对农业产业化过程无所不包的过度介入,而是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企业和农民的意愿和经营自主权,不直接干预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临武鸭模式”的成功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临武县委、县政府在临武鸭产业化初期重点在品种改良、疫病防治、技术培训、药品饲料供应、资金融通等基础设施和服务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其后在整体布局规划、政策信息引导、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充分发挥协调、指导、服务、保障的职能,着力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临沂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临沂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运作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基地建设滞后、优惠政策落实难等问题;其解决对策为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加速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关键词]临沂市 农业产业化 农业标准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较低层次的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订单农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很不规范,产、加、销脱节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2.运作机制不完善。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只是初级联合,极不稳定。由于受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影响,各方只顾眼前利益,发挥不了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不健全,农户和合作社的责权利关系不够清晰,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规模小,辐射带动面小,经济实力弱,结合层次低,合作领域窄,服务功能不强,内部运行机制不够规范。 3.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从龙头企业加工产品来看,多是附加值低的粗加工产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制品少,知名品牌更少。从龙头企业的规模看,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存在资金不足、规模不够大、机制不完善、科技含量低等问题。 4.基地建设滞后。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规模的形成和基地的发展。产业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还不平衡,部分乡镇尚未形成自己特色的产业基地。 5.优惠政策落实难。一些政策操作性不强,对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主体不够明确。一些政策由于涉及部门利益,落实起来比较困难。 二、对策和建议 1.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 一是改造提升现有的龙头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技术改造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式,努力扩大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实行抓大放小战略。重点抓好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成为带动面大、技术含量高、外向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放活搞好中、小农业企业,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参与。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辐射强、科技含量高、与农民利益和产业基地结合紧密的龙头企业,财政要充分整合支农资金,建立专项资金,强化资金扶持,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要由目前的产中贷款贴息投入转向产前基地建设、产后产品开发、品牌创建投入并重;银行部门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倾斜,既要增加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又要增加对农户的小额贷款等。 2.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基地、农户与企业的联系,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以资产、劳务或土地为纽带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重视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要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广“公司+合作组织+基地”的联结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之间都应签订农产品供应、收购合同。积极引导基地农户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入股企业经营,改变农民作为单纯原料供给者的状况,企业通过预付收购资金、赊销生产资料、提供科技服务等形式,给农户以扶持,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部分返还给农户。 3.加速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一是扶持、扩大、规范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鲁南蔬菜批发市场等传统农产品市场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促进单纯的产地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性市场转变。二是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尤其要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做到有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就有市场与之相配套。三是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引导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临沂农产品一条街、专销店、等,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和流通举办展销会,扩大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外向度。四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快、流量大的优势,加快农产品的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开拓农产品的无形市场。 4.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要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逐步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重点推广国家、行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龙头企业要采用国际标准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由生产领域向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加快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监督检测制度以及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大力推行gap(标准化种植体系)、gmp(标准化生产体系)、gsp(标准化销售体系)标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5.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 要转变思想观念,把吸引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到我市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工作措施,加强宣传推介。各县可从实际出发,建立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区,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做到既能把基地建设项目引进来,又能把加工项目引进来。对重点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进行重点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到海外发展种植、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 6.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一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服务体系。县区要成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公室,负责土地流转的政策研究、方案制订和业务指导等工作。乡镇以农经站为依托,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咨询、流转信息等工作。村级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及时掌握村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信息,及时向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提供土地流转动态情况。二是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以村组为单位,把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农村劳动力等情况进行全面统计,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要采取微机联网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强化管理、规范运作。推广使用规范标准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实施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建立土地流转纠纷仲裁机构和土地流转制度。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浅谈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约束及思考 论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金融 约束 制度安排 论文摘要:农业产业化的 发展 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当前信贷资金投入不足和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本文在详细分析现行金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的基础上,以 现代 金融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约束分析 (一) 农村 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到位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创新,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是与农村 经济 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很不适应。从现行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其市场定位虽然是为“三农”服务的,但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户和个体工商户,从贷款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功能缺位,主要是为粮棉油收购和管理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其他政策性业务 ,如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的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 ,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乏力;目前已经挂牌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因受自身经营管理的限制,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力军,农信社潜在的风险仍很突出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难以发挥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股东大会在农信社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事务中基本上没有话语权,难以行使监督和决策职能。目前,农信社“三会”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并不等同于法人治理的完善,这种形式上到位和实质上缺位的潜在风险阻碍了农信社的发展。二是增资扩股并未触及产权制度改革深层次问题,农信社内部人控制问题仍然突出。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农信社为了增资而增资,忽视了通过增资扩股改善股权结构,构建有效产权制度的重要意义,出现了存款化股金、承诺保息、甚至贷款入股等违规行为,股本金稳定性较差。 (三)金融 中介组织不完善 ,使众多农业产业化 企业 因资金制约发展缓慢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不但使金融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 日常经营管理也更加严格、规范和有序。源于民间资本兴建起来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过程中有 86%以上的企业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要求的条件,再加之县域范围内基本没有为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担保公司、信托公司或者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农业产业化企业在急需资金时,只能依靠 自身力量,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丧失了许多快速发展的机会,只能在缓慢发展中求生存,不能取得规模效益。 (四)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削弱 了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对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 ,深化改革后调整了其发展战略。推行集约化经营,在县域及农村的分支机构向中心城市收缩,信贷业务向大中城市倾斜,占县域及农村信贷市场上的份额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4家国有商业银行从 1998年开始至今.共撤并 3.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上收了贷款权限,县域网点功能萎缩。 (五)民间融资长期得不到政府的认定和支持,制约 了其对农村产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民间借贷自古有之,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普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民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农业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银行信贷资金缺位的情况下,民间借贷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通过民间借贷融资高达 8000亿元至 14000亿元。民间借贷虽然有发展的必然性.、也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在历次金融改革中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地位得不到认可、发展得不到支持。致使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有资金的不能发放、需求资金的又得不到资金”的双困境地。 (六)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抵押担保制度的矛盾 ,使农业产业化 企业 有资产而无法抵押 厂房抵押是当前银行信贷通用的一种担保形式,也是 金融 机构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担保法》明确规定:“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建在乡镇或村组,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宅基用地,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在 法律 上的模糊,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集体土地所有权很难确定,这种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在抵押上的错位。已成为众多农业产业化企业难融资、金融机构难变现、担保机构难担保的“死结”。 二、域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 发展 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 农村 金融体制改革,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 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各种需求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表现出较强的多样性。因此,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时,应从功能视角出发,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标准,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小企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借贷组织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打破和消除垄断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竞争效率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开展竞争、提高效率,增加农业信贷资金供应,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二)完善农信社的管理体制 ,夯实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基础 一是把法人治理制度落到实处,增强决策的规范性和 科学 性,杜绝管理风险。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足鼎立的分权与制衡治理机制,是农信社顺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增强重大经营决策的透明性和民主性,确保“三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农信社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扩大增资扩股的范围,引入一定比例的民间资本或者外资入股,夯实基础,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解决内部人自控的问题。三是对农信社的监管,要与其他商业银行区别开来,在资本充足率、呆账核销、存贷款比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监管环境。 (三)健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为中小农业企业融资提供专门服务 国外实际经验证明,农业产业化企业因受自身条件限制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规定的条件时。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便是解决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因此,应由政府出面或者出政策,成立各种类型的担保公司,为产品有订单、订单有效益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同时积极推动民营资本参与组建担保公司,拓宽担保公司资本金来源的渠道;发展信托业务,通过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发行各种信托产品,筹集发展生产所需资金 ;大力兴办金融租赁公司,积极发展金融租赁业务,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壮大提供租赁服务。 (四)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将宅基地归农民所有,扩大集体用地的使用权,使建在集体土地上的农业企业真正享有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含抵押)在内的土地经营权;建立农地使用权登记管理制度,引人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农地的流转,将农地使用权这种固定的财产价值变成流动性较高的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扩充农地贷款资金来源。 (五)制定支持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为 现代 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市场 经济 是法制经济,以法律的形式来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比政策更具有连贯性。目前,应结合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尽快制定保护、支持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为我国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浅论经济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论文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科学发展观 思路 论文摘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文章针对经济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谈了四个方面的思路,旨在找出一条符合现实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探索与建设之路。 一、解放思想是创建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想基础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哪个地方思想解放,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得更快:否则,经济发展就相对落后解放思想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解放思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应该从三个方面人手第一.要从指导思想上进行升级和转换解放思想要从不同层面来实现.领导干部指导思想的转换和升级应该先行领导干部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起到带头人和先锋模范的作用.首先要在他们中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先进思想武装领导干部的指导思想只有领导干部们真正做到解放思想.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真谛.彻底转换指导思想.才会把先进性传递开来。第二,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和完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解放思想的根本就是要不断吸收和发展思想的先进性.保持思想的生命力。因此,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工作实践才能做到真正地解放思想第三.解放思想要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老百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和基础.只有让他们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先进性.这项工作才可以实行和开展下去.农业产业化的优势才可以真正发挥出来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经济的种种原因.要让群众理解和认识农业产业化的先进性和优势,就必须要在群众中解放思想。 二、确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主体及各自的角色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一条龙经营机制实质是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农业经营新体制代替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使农业生产经营逐步走上商品化、专业化、一体化的轨道,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发展。 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主要牵涉到政府、农户、企业和市场四方面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因此.确立他们之间的合理关系及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第一,农业产业化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这是农业产业化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的政府要改变以往统包统揽、什么都管的工作局面.努力建设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服务型、管理型的政府发展农业产业化.势必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因此必须尊重和重视农户和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和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让企业和农户唱主角.政府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 企业往往是市场经济的主力.企业对市场的认识和理解高于其他主体。因此,充分尊重并放权给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在所有领域.只要是允许市场的地方,就要鼓励企业的正当行为.当然要限制市场的弊端,防止企业只为自己谋利益。 农户也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却是市场经济的弱势群体。要指导农户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才能全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作用并且要在尊重农户主体地位前提下.把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融入到农户的思想中.让农业产业化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第二,政府、农户、企业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如何调整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关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景。以往,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大多都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而忽略了农民在其中的作用农业产业化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无论政府、农户还是企业行为,都应当遵守这一准则,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 因此.应当建立一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区域农业产业化模式。 政府应当以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管理型、服务型的政府为目标政府做好宏观规划和管理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微观方面.政府要改变以往什么都要做的习惯.放权给各个微观主体(企业、个人等),为微观主体的活动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这是农业产业化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保障只有微观主体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服务。 农户和企业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中最敏感、最关键的要素。农民作为农业产业化中最基础的元素和力量.如何妥善解决农民在新的农村社会关系和经济生活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确保农业产业化成功发展的最基础因素企业作为现代社会最具活力的组织.其先进的生产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是社会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在确立农户和企业关系的工作中,如何发挥出企业的最大优势,显然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鉴于此,再考虑到现实问题,农户和企业关系的确立,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首先,要保证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不变;其次,要发挥企业最大优势。现代企业中.股东是企业的主人.经营者却另择更有才能的人担当。为此。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可以考虑吸收引用现代企业的模式建立这样一种模式应该是比较有生命力的.让农户以土地资源人股.企业家以资金和优势技术和经验人股.组建更大的企业集团。单个地说,企业家是最大的股东,拥有对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的权利.这就确保了现代企业中企业家对生产力的贡献作用。而分散的农户作为小股东,可以以合约的形式和企业家制定工作关系。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农户还可以只作为企业的小股东领取分红.而去别的领域或地区从事工作如此则确保了农户生活保障不受到生活生产方式转换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作为农户集体是企业最大的股东,仍然是企业的主人。一些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还可以按以往的习惯进行这就可以确保农民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能够在新模式下充分发展和进步.避免了农业规模化带来的经济增长而使其他社会生活发生停滞在这种模式下.农户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得以体现.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也发挥出了优势.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 三、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种相关产业和社会职能 农业产业化要建设和发展起来.少不了相关产业的支持和共同发展。区域的发展.优势和重要产业的突出是关键,其他相关产业的成长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在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只要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还要建设好相关产业和服务招商引资进来的龙头企业,政府培养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农户.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克服落后地区的全部劣势.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可能会因为其他的因素而被限制了因此.政府要适时地搞好全面建设.把各项公共设施建设好,尤其建设好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相关的各种产业和相关服务项目。 首先.要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建设各项有利于农业产业向外发展的公共没施投资环境是企业进行农业投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个地区的招商引资竞争力首先就体现在投资环境的优良程度上公共设施的齐全和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企业的活力和效益.因此地方政府也必须抓好此项建设和服务。 其次,建设和完善市场的功能大量的理论和事实指出.在微观方面,市场的效率是最大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固有规律.把该放的权放开给各相关微观主体促进各微观主体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效能.让市场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动机。 再次.探索和创新农业产业化下农民的社会生活和集体活动。社会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增长.还要有很多层面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建设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适时地探索和创新新农村社会生活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政府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先进思想指导和引领农村社会的转型。避免和克服农村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和不和谐因素.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健康科学的发展。只有这样.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和发展之路才能真正走下去.才能真正走出意义来。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保障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已有多年.但是对于落后地区来说.仍然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鉴于地区之间的各种差异因素,落后地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绝不能照搬其他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经验.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和参考具有指导性的经验。 有目共睹的是落后地区的工作较难见成效对于落后地区的干部政绩和工作效果的考察方式应区别对待落后地区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也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既要有打赢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之仗的信心.又要有接受失败的准备。因此.保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就是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首先,应当为前来投资的企业做好服务.使得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能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自由进出.保证企业的活动能够充分自主。招商引资不是目的。只是农业产业化的第一步企业愿意走进来,政府就该做好全程服务各个政府部门都应当积极做好自己的服务工作.配合好企业的活动,促进企业的活力才能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效力产权的界定一定要清晰,哪些属于公共品.哪些属于企业主的私有品.都应当有明确地认定充分保障投资企业的各项法定权利.保障企业作为法人的各项权利。 其次,对农户的保障更是重中之重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本身就是异常艰难的工作.如果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一时不是很顺利.怎样确保农户不受太大生活压力的冲击.就是必须要考虑的农业产业化势必要改变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农村传统的基本生活方式.农民的生活无疑会遭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一定要在各个方面下功夫,避免农民生活质量下降.避免农村生活出现问题。在农业产业化的建设中.各项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就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是一项战略决策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和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工作情况.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充分发动一切社会力量,在本地区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探索和建设。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灵台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研究 摘要分析了灵台县农业资源特点,提出了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途径,以促进灵台县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产业化;发展;途径;甘肃灵台 灵台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属于北方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县域面积2 038km2,年平均气温8.6℃,日照时数2 453h,无霜期159d,年平均降水量650mm。境内具有丰富的土地、光照资源和良好的水利、交通条件,发展潜力很大;但也有一定的资源局限性和脆弱性,发展速度缓慢。为促进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笔者在对全县农业资源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充分发挥比较效益的观点出发,提出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途径。 1灵台县农业资源特点 1.1土地资源丰富,但土壤肥力较差 灵台县位于北纬34°54′~35°14′,东经107°0′~107°57′,总耕地面积5.22万hm2,其中山地3.33万hm2,川地0.61万hm2,塬地1.28万hm2,总人口22.56万人。海拔890~1 520m,地形为“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区)两道川(达溪河、黑河川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黑垆土,其次为黄绵土。地势平坦,土地面积广阔,便于机械化作业,适于规模化生产经营和产业化开发利用。但灵台县土壤肥力较差,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在11.5mg/kg以下,有机肥源不足,70%左右的耕地土壤为低产田或中低产田。 1.2水利条件较好,但季节分布不均 灵台县境内达溪河水利工程总干渠全长21.03km,设计水流量0.8m3/s,年灌溉面积670hm2,3条支渠总长8.147km,支渠以上的渠系总长度12.3km。目前,斗渠、龙渠和毛渠等田间渠系配套工程及平田整地工程基本就绪,整个引水工程已经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降雨季节分布不均,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5%,每年在农作物生长期有40~50d为停水期,不能满足农田灌溉需要;地下水资源贫乏,埋藏较深,农田灌溉能力差。这对需水较多的大田作物、园艺作物、冬春设施栽培以及较大规模的养殖业都有一定影响。县政府已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在达溪河灌区上游涧河流域投资修建大型水库,随着水库的建成使用,这些问题都将得到很好地解决。 1.3光照资源充足,但热量条件有限 年平均日照总时数达2 453h,夏季平均日照8.5~10.0 h/d,年辐射总量563.4~587.3kj/cm2,光能资源丰富;且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日较差10.0~12.6℃),有利于农作物干物质的积累和农产品品质的提高。但年均气温仅为8.6℃,平均无霜期159d,作物生长期1年有余2年不足,霜冻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威胁。≥10℃的有效积温2 804℃,冬春季严寒期长,但光照充足;夏季气温较高,秋季降温较快,总热量对蔬菜等露地经济作物生产有一定限制。 1.4交通运输发达,但优势发挥不够 灵台县东南与陕西长武、彬县、麟游、千阳、陇县接壤,西北与崇信、泾川县毗邻,西宝高速、平定高速及天平高速3条高速公路与灵台县相邻,国家正在投资建设的西安到平凉的铁路于相邻的陕西长武县通过,咸阳国际机场距离灵台县不到200km,无论公路运输、航空运输,还是铁路运输、通讯条件均十分便利。但由于灵台县农业综合开发起步较晚,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生产经营规模小、且带动能力不强,可供运输的农副产品数量少,发展的交通运输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1.5发展前景广阔,但开发步伐缓慢 由于灵台县是“一塬一山两道川”,地形以塬地和川台地为主,随着达溪河川区水利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使该县两河川区从传统的旱作农业变为灌溉农业,大大提高了土地、光热、生物资源的利用率。但由于灵台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农民综合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农业生产投入水平不高,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致使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1]。虽然灵台县先后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或试验场,但因科技投入不足,未能发挥应有的科技先导作用。 2灵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具体途径 2.1把粮油等传统基础产业做优做精 粮油生产是灵台县的传统基础产业,在农业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同时又是一种弱质产业。粮油产业效益低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但不能因此而不重视粮食甚至放任不管,如果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把粮食安全寄希望于进口,那是非常危险的[2]。为此,必须树立粮油产业大有可为、粮油产业也能为农民增收做贡献的观念,在把粮油产业做优做精上大作文章。通过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推广优良新品种和新型实用技术,增加粮油生产的科技含量,努力提高产量,改进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加工增值,从而有效提高这一基础产业的经济效益。目前,灵台县粮油产业应重点发展以冬小麦、春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加工业,以冬油菜、胡麻、荏子为主的油料生产加工业,以豆类和糜谷为主的小杂粮生产加工业。 2.2将草业作为新兴基础产业优先发展 根据灵台县南部山区土地资源丰富和土地利用率低下的实际,应将以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为主的草业开发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先行基础产业来抓。草业是朝阳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3]。种植豆科牧草有六大益处:一是为养殖业提供足够的饲草,实现就地转化增值;二是进行饲草生产加工,实现产业化生产经营;三是可以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的大面积丰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豆科牧草根系发达,需水较少,可以缓解目前水资源供需矛盾;五是种植豆科牧草可以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六是可以优化种植业结构,实现耕地的用养结合[4]。紫花苜蓿营养价值很高,是畜禽养殖的优质饲草,而且抗旱、抗寒,耐瘠薄、耐盐碱,适应性强,应成为灵台县草业发展的首选饲草作物。根据灵台县中低产田改造、种植业结构调整、畜牧养殖业发展的要求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牧草种植面积应保持在耕地总面积的30%左右,其中紫花苜蓿可占到牧草面积的80%。 2.3把畜禽养殖业作为主导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从灵台县综合农业资源情况和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等因素考虑,发展畜禽养殖业的比较效益高于种植业,因此养殖业应是灵台县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主导优势产业,也是“草业—养殖业—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种植业”等农业产业链的中心环节。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可大力促进草业发展,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的高效持续增长;同时可以生产大量的有机肥,有利于加强土壤培肥,促进沃土工程的实施,有效提高种植业的产量和效益。灵台县养殖业应以发展草食型肉用畜禽为重点,适度发展奶蛋畜禽养殖,逐步优化畜牧结构,大力推进品种改良和暖棚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出能力;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家庭养殖为基础,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奶牛、蛋鸡养殖业,适度发展养渔业和特种养殖业,按照小规模养殖、大群体经营的发展方式,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新型养殖基地和畜禽良种改良基地,促进养殖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从现在的不到20%逐步提高到40%~50%,使畜禽养殖业真正成为灵台县农业产业化的优势主导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2.4将苹果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 灵台县位于被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优势产区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是以苹果为主的“平凉金果”主要产区之一。境内光照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苹果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当地农民具有栽植苹果的传统习惯,但因面积较小,未能形成真正的产业优势。近年来,随着“平凉金果”这块“金”字招牌的名气越来越大,灵台苹果也呈现出价升快销的喜人局面,已远销广州、深圳、成都、重庆等多个大中城市及西欧、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年销量达2万t左右。2009年苹果的产地销售价已达到4元/kg,果农户均果品收入达3~4万元。因此,灵台县应抓住这一机遇,树立“小苹果、大作为”的观点,并在苹果的品种、品质、规模和深加工等方面狠下功夫,使传统的优势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2.5使种业、林业等潜在优势产业发挥潜能 随着灵台县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一批新的潜在优势产业已经孕育成熟,有望成为灵台县的阳光产业。一是种业。灵台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病虫害少,生产的农作物种子籽粒饱满、发芽率高,具有较好的良种繁育条件,可与相关种业公司联合,进行冬小麦、玉米、高粱、油菜、胡麻、油葵、西瓜、十字花科蔬菜等作物良种的大面积繁殖。二是林业。林业是灵台县生态改造和经济建设的一项长期重点工程,一方面,要抓好枣、杏、扁桃、核桃等经济苗木和红叶李、国槐、侧柏、梧桐等绿化苗木的生产繁殖;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以核桃、毛杏、枣、仁用杏为主的经济生态林建造和以杨树、刺槐为主的环保生态林建造;同时结合农田防护林建设,在渠边、路旁、地埂大力栽植小叶杨、毛白杨等速生用材林,使灵台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乔木与灌木结合、经济林与生态林并举的重要林业基地。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关于上饶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论文摘要: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上饶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市,应当根据上饶市的农业发展特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以十二五为契机,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上饶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上饶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论文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指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牵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十二五期间,如何变我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格局为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解决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的问题,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市场衔接起来,促进上饶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是必由的路径。 1 上饶市农业产业化取得的成绩 (1)龙头企业数量增加。截止2008年底,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6家,市级龙头企业120家。 (2)龙头企业规模增大。全市6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3家,亿元以上达到22 家。列入全省“双十双百”工程的14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43亿元。 (3)带动农户总量增大。我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8.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3.8亿元。如万年生猪集团大力推行“协会+集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猪模式,带动农户养殖1.2万家。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4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工商登记,农民合作社成员总数23000人。 (5)农产品品牌建设上了一个台阶。截止2008年底,我市获著名农产品商标24个;获江西省名牌农产品47个;获绿标343个;获有机食品标志216个;无公害农产品68个。万年贡米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婺源县成为中国绿茶核心产区金三角之一,德兴的“源森”牌红花油被评为江西省名牌(农)产品。 2 上饶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 上饶市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农业资源,但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能力和转化率都相对较低,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单一的粗加工产品多,系列开发深加工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名优特新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平销产品多,畅销产品少;内向型产品多,外向型产品少等“五多五少”的问题。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增值率低,资源开发层次浅,造成农业后续利益流失,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难以实现。 (2)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弱。 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现在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所以只能走组织化经营这条道路。近年来,虽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快发展,但是总的来看组织化程度并不高。2006年全市只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201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7个、协会95个、其它49个,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仍是社团法人,以技术咨询服务、交流生产经验和有关信息为主,在引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正确把握市场、顺利走向市场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办法,真正能够实现有效开拓市场的非常有限。 (3)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能力不强。 规模较小,实力较弱,辐射能力不强是上饶市大部分龙头企业面临的情况。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3月,上饶市级以上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188家,省级以上为6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只有22家,过10亿的3家。由于龙头企业发展主要受到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影响,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导致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难于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4)品牌竞争能力不强。 一是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对农产品商标注册的认识不足,一些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名山名湖被外地抢注,没有把商标作为拓展市场营销的有效手段。二是目前上饶市农产品的少有大品牌,处于牌子少又不响的处境。 3 上饶十二五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路径 3.1 突出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十二五”期间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抓农产品加工业,抓加工业必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必须培育大品牌,从而才能延伸产业链,完善服务链,拧紧利益链。抓住了农产品加工,就抓住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1)粮食加工。我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鄱阳湖更是全国闻名的“天下粮仓”,2008年粮食总产达286.5万吨。要想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实现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重点扶持年贡米集团、弋阳大禾食品有限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 (2)茶叶加工。以名优茶、有机茶、保健茶为重点,加大茶饮料、茶多酚等茶叶系列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延伸产品链条。整合茶叶的品牌资源,全市重点培植3-5个精品名牌。加强绿茶加工企业的改造与建设,提高绿茶的质量和档次,扩大出口创汇。重点扶持婺源绿茶、婺源的“大鄣山”牌有机茶叶、“源发”牌绿茶、“林生”牌绿茶、“绿露”牌上饶白眉茶等知名品牌。 (3)水产加工。依托以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代表的全市水产养殖优势,以渔业龙头企业建设为核心,重点扶持以鳗鱼加工、龙虾加工以及常规鱼的熏、糟制品为主的系列加工企业。完善优化产品结构,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冷调理食品等,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业,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4)林木加工。目前,上饶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2058.2万亩,林木绿化率达57.7%,活立木总蓄积3836.9万立方米,其中竹林面积158.4万亩,毛竹18314.6万株;用材林面积876.0万亩,蓄积1861.6万立方米,林木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以林木原料基地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带动,重点发展竹胶板、竹地板、竹家具、竹笋、竹工艺品、细木工板、高(中)密度纤维板、贴面板等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 (5)畜禽加工。要大力实施无公害和标准化发展战略,培育和扶持一大批规模大、牵引力强的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企业改制,引进一批有高新技术、先进设备的新企业。以加工冷却肉、分割肉为突破口,生产适销对路的袋装冷却肉为主的卫生方便食品,逐步实现畜产品由农贸市场走向超市、餐桌。 3.2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 品牌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培育农产品品牌是促进传统农业向产业化转变的重要手段。要使上饶农业发展的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必须积极推进上饶“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优秀品牌”农产品的品牌培育战略。 近年来,我市在树品牌、创名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说,我市农产品品牌杂、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如婺源的茶叶品牌就有近40个,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作坊有400余家,这种“百茶齐放”现象导致过度竞争,谁也成不了名牌。所以政府部门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品牌经营意识,以地理标志保护、原产地保护为平台,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叫响一个品牌。 3.3 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风险不仅仅停留在生产领域,已经转向到了市场流通领域。发展是硬道理,卖出去更是硬道理,所以要大力培育形式多样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放眼全球开拓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1)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企业。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努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产品经营公司,力促三个转变,即从单纯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向苗种、生产资料供应、加工、保鲜、贮藏、运销等一体化经营转变;由以本地营销为主转向本地与外地、国内与国际营销并重,深购远销,实现销售市场多元化;由注重农副产品的现货收购经销向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方向发展,发挥好信息在引导商流和物流中的特殊作用。 (2)发展超市农业。超市系统代表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方向,对农产品加工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他们都是货架销售为主,摆上货架的东西与零售店里摆进柜台的东西不一样,与进农贸市场的更不一样,同样的水果玉米进入上饶市区的超市销售与进农贸市场的价格相差接近50%。因此我们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主动与国内外大中型农产品连锁超市挂钩,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品供销关系,为农产品销售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3)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加工配送、电子结算等新型物流业态。发展集团购买、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落实国家和省、市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轻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3.4 破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1)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重新定位政府的投融资作用。虽然上饶的经济和财政实力还不足以大规模反哺农业,但是政府财政支出新增财力的使用应当大幅度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于法定支农支出要确保落到实处,并最大程度去争取国家各项支农资金。此外,政府亦不能充当投融资的主导力量,而是要正确定位在其中的角色,即在努力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为其他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主体如金融机构和外资创造有利的投资条件,引导资金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项目。 (2)大力扶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众多金融机构当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投资农业产业化当中具有先天优势。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比较方面,农村合作金融由于其人员和网点优势,加之对农村环境的熟悉,在向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风险管理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这样可以相对其他金融机构而言在这方面有较低的边际成本。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降低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扩大和丰富农村合作金融的业务范围,增强业务能力,在这些金融机构开展适应农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贴现、汇兑、信用证等业务,为农业融资创造金融环境。 (3)充分发挥利用外资潜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利用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农业产业的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的资源禀赋,而上饶在许多自然资源上有其独特优势,如上饶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良好的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等,这意味着投资上饶农业产业化能带来良好的收益,再则近年来上饶基础设施和投资大环境的改善,都使利用外资成为现实的可能。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外资,积极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丰富利用外资的方式。 3.5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积极培育和扶持由农民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在自愿的前提下,以“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为原则,以产权为纽带,大胆探索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以农户入股的形式,与合作组织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农民实际出发,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质量,还要切实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 (1)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除了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更要不断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在财政、技术、金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淡化兴办合作经济组织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 (2)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在市场运作的前提下,把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登记、照章纳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同时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引下自我组织、自我保护、自我发展。农民从合作组织的服务中得到利益、合作组织通过服务获得收入。 3.6 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由于目前农民在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各涉农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组织社会力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1)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涉农部门信息网的作用,在扩展容量的基础上,规范信息采集、分类。增加报刊杂志、电子网络、电视和广播电台对农业信息的传播量。 (2)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确保他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条件具备的村要配备农民技术员,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在农村科技的示范、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解决村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动物防疫网络的断层问题。 (3)建设良种繁育体系。通过现有的农业科研机构、种子(种苗、种畜)经营部门以及农业龙头的引进、选育、示范和推广,扩大我市农、林、牧、渔各业优良品种的覆盖面。 (4)物资服务体系。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供销合作社,逐步实行农业生产资料加工、购销、运输和送货服务一条龙.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关于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分析 论文关键词:休闲 农业 产业化 新 农村 建设? 论文摘要:随着 社会 经济 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休闲 旅游 将成为一种时尚,休闲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在阐述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加快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建议,旨在为江西省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据有关 统计 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亩,不到世界水平的40%。全国农村有2.4亿农户,户均耕地不到半公顷。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94个城里人,我们仅能养4个人。由于农业的小规模经营,农民要增收,必然导致兼业化,农村从事非农业劳力已超过50%;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房地产开发的力度加大,人均耕地在逐渐“缩水”等等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难题。为此,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向“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三高农业转型迫在眉睫。休闲农业的出现为农业的转型指出了方向,也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其产业化发展必然提升农村区域经济竞争力,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休闲农业产业化概述? (一)休闲农业产业化概念? 旅游产业化是指以旅游核心产业为龙头,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推进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 市场 化,进而形成现代旅游产业的产业集群化的过程。旅游产业化是现代旅游业的基本业态,也是旅游产业化的动态发展行为,即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进军的产业进步过程。? 休闲农业产业化是指以休闲农业为龙头,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推进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而形成农业休闲旅游的产业集群化过程。即将休闲农业作为一大产业来经营,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将区域旅游资源、旅游 环境 、旅游区位、旅游 文化 、旅游人才、旅游 管理 等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形成产业竞争力。而休闲农业旅游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休闲旅游为主题,它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 艺术 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购物、度假,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情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这就决定着农业休闲旅游的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前提,实现食、住、行、购、娱、游协同发展。? 休闲农业产业化涉及诸多复杂问题。首先,休闲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 工业 化、城市化、全球化交织在一起;其次,休闲农业产业化受到区域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区位、文化环境,以及旅游人才、 管理体制 、企业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无论如何,休闲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基本业态和基本趋势。其产业化标志具有多个层面:(1)市场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前提和运作方式。(2)规模化与集约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成熟标志。(3)国际化与现代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水平标志。(4)集群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竞争优势。? (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的全球化,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如何加快转型、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业实现连续丰收,过去农产品短缺的局面已经扭转,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供给已经进入较为充裕的阶段,表现为卖方市场;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克服“小规模、分散化”家庭经营弊端,已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实行农业战略转型是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和长远问题,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创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是目前形势下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思路。休闲农业的兴起为农业的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发展休闲农业可将具单纯生产性功能的农业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转移,它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展具有农业生产、加工、游览、休闲、科普、农技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特色餐饮、景色观光、宠物饲养及其附属用品供应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为农业注入了较大的科技含量,又集观光、休闲、旅游、科教于一身,因此可获得较高的效益。?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们带薪休假天数的增多等促进了社会消费结构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人们对休闲文化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而作为乡村旅游形式之一的休闲农业旅游自然而然的成为都市人们休闲的首选。据统计,到2006年底,我国城镇 人口 已达5.77亿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3.9%,全国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且每年有114天的法定节假日,这为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对于乡村旅游形式之一的农业休闲旅游,其产业化发展必定提升区域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但由于受利益的刺激,全国各地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纷纷上马,造成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等严重现象。为此,加强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措施,也是实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重要举措,必然带来农业产业形态的更新。? 二、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 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不同,是它具有服务业的功能。休闲农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受益于城市,是一种强调城乡经济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达农业形态,使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休闲农业是农业和休闲旅游的有机结合,其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产业化必然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另外,农业休闲旅游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和互动性,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不仅可以将农村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乡镇工业)作为新的旅游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休闲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等问题一直困扰我国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在江西省也同样存在,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对环境的极大破坏,为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运而生。其中所提出的发展生态经济,正是使我省摆脱目前经济发展模式困境的最好途径。江西省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了建设生态江西的理念,倡导经济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模式。所谓生态经济就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活动形式,其强调的是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力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发展中达到动态平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和支撑点,并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综合考虑,实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旅游是把生态建设与开发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发展生态经济的良好途径。江西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及自然资源,为江西省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休闲农业提倡农业生态化,将科技含量极高的农业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之中,切实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农业生产效率。而随着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为农产品开拓了全新的销售渠道。婺源的有机绿茶,近几年畅销欧美,仅2006年一年年产达5000吨,销售收入达1.08亿元,茶农和有茶的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大的提高,提高了他的积极性,让他尝到了农业休闲旅游带来的甜头,促进茶叶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还有以往农民家中留着自吃的干蕨、干笋、干辣椒等等今年也销售旺盛,自家养的农家猪、农家鸡、鸭都是游客所爱吃的,游客也愿意出高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也跟着提高了,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为生态江西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思想保障。? (三)休闲 农业 产业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其一,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能转移 农村 富余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 旅游 产业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的绝大部分是以劳务形式体现的,它要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多方面需求,它需要有“一条龙”的行业与之配套服务,除了直接促进农业发展之外,还可以带动 交通 、 运输 、饮食、邮电、商业以及纪念品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据有关资料 统计 ,旅游业直接就业者与间接就业者的比例为1:5,提供就业机会多。? 其二,休闲农业的开发,扩大了农业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休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部分农产品运销层次多的问题,避免经销商的中间盘剥,同时农民也可从提供休闲服务中获取合理报酬,增加收入。? 其三,休闲农业可以增加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交流与沟通,将城市先进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农村,促进农村 经济 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品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 社会 的进步和城市乡村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因此,农业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运输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产量的提高,产品质量的上升,休闲农业旅游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还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当地经济结构不再是单一的农业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集约化、 机械 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江西省宜春市现已建立休闲农庄近2000家,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累计近亿元,吸纳就业人员突破1万人。? (四)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江西省农业现代化、 市场 化、国际化的需要? 休闲农业的产业化有利于培育江西省区域性农业主导产业,促进江西省“名优特产品”的培育,创造良好的农业市场组织发育的产业 环境 ,提高江西省农业产业市场组织化程度,培育农业市场组织竞争力。其次,休闲农业的产业化通过引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江西省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提供发展资金、人才和技术,提高农业产业劳动者素质,全面提升江西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农业生产要素产出率,增强江西农业的竞争优势。? 三、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可行性分析? 江西省是个农业大省,传统种植 历史 悠久,农耕 文化 沉淀,农业产业化经营较早,休闲文化的发展较其他发达省份落后,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就是近几年的事。但是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的农业大省,其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历届政府也特别注重农业旅游的发展。特别是自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 新农村重大任务以来,江西省的农业旅游业也迅速发展,到目前为至江西省休闲农业旅游业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旅游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供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良好,休闲农业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2007年国家旅游局“城乡和谐游”的提出,这是江西省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机遇。? (一)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1.江西省旅游经济在节节攀升,为休闲农业产业化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2006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49.73万人次,同比增长33.38%。其中接待外国人18.41万人次,同比增长35.06%;香港同胞16.08万人次,同比增长40.95%;澳门同胞5.77万人次,同比增长40.97%; 台湾 同胞9.47万人次,同比增长16.15%。旅游创汇13 960.75万美元,同比增长34.3%。接待国内旅游者6 000.23万人次,同比增长18.6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旅游总收入390.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15%。? 2.旅游设施明显改善,为休闲农业产业化硬件保障。旅游交通等 公共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至2005年底,南昌昌北机场已开通境内外航线38条,赣州、景德镇、井冈山机场增开了至旅游热点城市航班;纵横江西的京九铁路和浙赣铁路增开了十多趟江西与省外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 580公里,省会南昌至各设区市和所有出省主通道全部实现了高速化,连接公路干线与旅游景区的10条旅游景区公路基本建成,极大改善了江西旅游可进入的条件。同时,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全省新增上档次的旅游汽车近千辆,新增旅游星级饭店139家,分别比“九•五”期末翻了三番和增加了98.58%;上档次的旅游餐馆、购物及娱乐场所不断涌现。? 3. 旅游 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省政府对旅游业的 投资 逐年增加,由“九•五”前期每年21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000万元。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外资和民间资本也大量进入旅游领域。仅2005年招商签约资金达135亿元,实际引资52.53亿元。大投资带来大变化,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区、a级旅游区、森林公园等建设速度加快,旅游目的地形象明显改观。井冈山、婺源已成为特色鲜明、游客云集的旅游热点;庐山、三清山、龙虎山、龟峰、仙女湖等重点旅游景区接待条件明显改善;南昌、九江、赣州、景德镇、鹰潭、萍乡、瑞金等城市面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旅游景点不断涌现,旅游功能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南昌、九江、赣州、景德镇、鹰潭先后进入 (一)选取合理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加大产业规模? 休闲 农业 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 旅游 项目开发,它的发展必须包含并兼顾农业、 环境 、生态、环保、 教育 、 经济 、 社会 、旅游、医疗、 文化 的意蕴,只有这样休闲农业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之道。产业规模影响着区域竞争力。江西省休闲农业旅游的产业化健康发展一方面取决于产业规模,另一方面也受制于产业化组织模式。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其产业化的发展必然受到农业及旅游业产业化程度的影响,同时,产业化组织模式也同样影响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综合国内外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虽然其产业经营的具体形式上有所差异,但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休闲农业企业(中介组织)”,而基础是“农户”,其实质是“农户”通过休闲农业企业(中介组织)把自己与 市场 连接在一起,通过有效的产品价值链 管理 ,形成贸工农一体化。? 但是,旅游经营是一个产业链,链条中的稳定交易实际上是寻求组织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其实质是经济的专业化即为游客提供系列化和连续化的旅游服务。为此,江西省休闲农业旅游的产业化发展要充分考虑休闲农业产业化与旅游资源分布的关系、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与旅游经济发展总量的关系。由于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地区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旅游产业化水平及潜力有所不同,由此所采取的产业化发展政策和组织制度也应有所不同。如:产业化水平高的地区,应偏重于旅游企业集团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对策,而水平低的地区则要注意鼓励个体、私营、股份制、公司制等多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对旅游业的参与。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应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特点,采取政府主导型、市场(企业)主导型、企业集团型、资源开发型、龙头景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不同形式。? (二)注重特色,开发深度旅游? 休闲农业走产业化发展这条路子,其最终目标是提高休闲农业的竞争力。虽然江西省目前休闲农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总体来说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开发的深度不足。一些走马观花式的农业观光旅游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为,它不但不能达到消除疲劳、缓解身心压力的功能,反而增加游人旅游后的疲惫,因而,深度旅游、定点度假成为新的旅游方式,健康、有机、养生为诉求的休闲游憩活动成为诸多游者的选择。? 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应遵循奇趣性、参与性、多功能性、地方特色,形成项目开发的稳定性和长效性。江西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各地的农业特色各异,休闲农业的产业化需将当地的农业特色、农业文化为主要旅游资源,加大农业旅游业的集约程度,注重深度旅游的开发,充分利用江西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开发乡村观光休闲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乡村文化互动游等系列产品,展示江西独具魅力的古村名镇和乡村风情,重点培育稻乡、渔乡、茶乡、酒乡、竹乡、桔乡、莲乡、橙乡、候鸟之乡、温泉之乡、傩舞之乡、毛笔之乡、夏布之乡、砚台之乡、羽绒之乡、烟花之乡、花卉之乡、客家风情之乡等特色旅游村镇;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一批“农家乐”旅游产品和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参与性强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各种节庆活动、时令季节,如梅花节、桃花节、荔枝节、枇杷节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独具特色的活动。如樟树市可以 中 药 的种植文化、中药的鉴赏文化、中药的膳食文化为主要特色而组织的各色产业链,进而形成以中药为旅游资源的农业休闲旅游产业集群;而那些依傍名山大川的地区其休闲农业产业化则要以当地的民俗文化为主要特色。另外,休闲农业旅游也可以将农业休闲与探险、科考、科教等旅游形式结合在一起开发更深层次的旅游形式。如大连市根据当地农业特色建成世界最大的、面积340亩的“勇者之旅”玉米迷宫,满足游客的猎奇 心理 。为此,江西省的休闲农业产业化必须在提升农业旅游的档次的基础,形成休闲农业旅游的“一县一特”和“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农家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协调管理? 休闲农业产业化,不仅要有资源上的前提、体制及机制上的条件,更要有国家政策上的支持,这样才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化的基本前提;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促进旅游产业化的有效手段;完备的体制环境是旅游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科学的运行机制是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必然保障。为此,政府应加大对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政府要重视加强对农业休闲区的规划与 指导 ,把休闲农业规划区的建设视为社会公益事业,投入资金建设硬环境,并配以优良的软环境条件。? 2.地方政府对进入农业行业的企业可以适当实行土地、税费等政策优惠,鼓励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3.政府(农业局、旅游局)对农业产业,特别是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以及农业生产基地、加工基地进行总体规划,引导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 4.政府除鼓励“公司+农户”模式外,还需要组织农民培训,以便指导农业生产基地、加工基地,观光农业园、休闲农业园的建设。? 5.完善 农村 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激活农村宅基地资源。根据农民意愿,在满足农民居住自用的基础上,引导将多余的产权房入股参与建设集中的、规模型产权式 农业 旅游 住宿设施,开展农业旅游经营活动。? 6.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农业旅游。本地农户可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兴办休闲农业旅游,并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稳定、长期的收益回报。? 7.积极扩大经营规模,拓展各种开发主体,鼓励农户自主开发“农家乐”等旅游产品,支持农业企业兴办现代农业园区旅游项目。政府、企业等多方联手建设集聚型农业旅游基地。? 8.制定《江西省农业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等法规,成立或指定专门的机构或个人进行专业 指导 和 管理 ,形成规范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主导农业旅游景区点建设,农业旅游的管理和服务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进行规范。? 9.建立农业旅游安全机制。加强对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安全防范、食品卫生等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紧密依靠 社会 公共 安全系统,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并加强维修和保养,建立起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农业旅游安全体系,确保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安全。? (四)建立休闲农业培训体系,加大旅游农民的培训力度? 休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则是这个系统的一个最主要的因子。休闲农业培训体系主要包括政府相关公务人员培训系统、产业经营单位人员培训系统、社会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培训系统。其培训对象涉及相关产业链方方面面的从业人员如生态农业技术人员、旅游规划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等。其中,旅游农民的素质是制约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建立生态、集约、高效的农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据 统计 ,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金融支持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的一个原因 摘要: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指农户与供销、加工服务主体的产销协作、经营组合。伴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组织发育,现在已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其主要有: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及一些少量的产销一体化公司。尽管其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多样,但其参与的主体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处于产业化中生产环节的农户以及一些小规模农民专业户;二是起连接生产和市场的龙头企业,其中包括农村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大户、城市商贸加工企业以及一些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三是以一些农户为主的合作中介组织,如专业合作性的专业协会;四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销一体化公司。在产业化过程中,几类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本文以龙头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讨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工作,以推动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一)制度安排的必要性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忽视农业的发展,其结果是农业的停滞导致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因而采取一定的方式带动农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农业产业化融资,本质上是一个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鉴于农业产业化达到重要作用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状况,有必要对其融资体系进行制度的重新安排。现在各国政府大都在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利用产业金融政策干预经济发展。完全“财政式”的产业发展资金的解决方式和寄希望于完全市场化、商业化的运营机制这两种思路都有失偏颇。 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的模型主要有两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由一群人的自发行为所引起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以法规形式来实现的制度变迁。在目前金融秩序混乱,行为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完全依赖诱致性制度变迁将势必阻碍及延缓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利于我国农业发展,基于此,政府应以多种形式给农业产业化以金融支持,走政策融资与商业融资相结合的道路。 (二)农业产业化主体融资的特殊性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那些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大都在资本运作、融资方面具有弱质性,其主要表现在内部弱质性和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两个方面: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其一些龙头企业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资信等级低,从而没有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 农业龙头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主要表现在银行信贷和直接融资方面。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倾斜,多为其它所有制经济的龙头企业却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对这些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极不相称,且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条件要远远高于大企业,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利率政策上,对国有企业给予较多的利率优惠,而对农业龙头企业则不实行。少数金融机构还采取一些不合规的方式,擅自或变相提高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利率。此外,这些企业单笔借款额小,笔数多,商业银行监管难度大、风险大、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高。而且在中间业务方面,金融部门的服务水平远难满足农业龙头企业的需求,突出表现在服务的品种少,仅能提供开户、结算、贷款等常规服务,而资信评估、理财咨询、承兑汇票、贴现各类等特殊服务则很少,服务层次低,大多数是一些小额零散的业务,长年正常性的服务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在大银行贷款困难,不得不在信用社开户,其中间业务水平更差、效率更低,直接影响了这些企业的效率。 其次,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通过争取额度直接上市,或通过股权转让间接上市,还是发行企业债券,都存在一定困难。 二、构建完善的龙头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直接融资系统,间接融资系统,信用担保体系。其中,直接融资系统包括并购、公开上市(主板、二板)、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四个层次;间接融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等金融机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由政策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非盈利性的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盈利性的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三个层次的组织结构。 为使农业龙头企业顺利融资,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和内部各层次应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分担风险、共享收益。这三个子系统的融合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以间接融资支持企业兼并收购,以信用担保体系支撑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以金融机构为发起人、采取向社会公募或向特定对象私募的形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基金通过购并或公开上市撤出,以信用担保体系与银行信贷相结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金融创新建立新的切实有效的融资方式,寻找能真正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途径,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谈企业人力资源制度执行力的提升 论文摘要:从人力资源制度本身及人力资源制度执行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要从规范人力资源制度的制订以及完善人力资源制度执行的流程管理两方面出发,提高人力资源制度的执行力。 论文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制度;执行力 一、人力资源制度概述 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力求通过健全人力资源制度促使企业人力资源各项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员工的工作效率。 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往往又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是各种新的人力资源制度不断出台,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源新制度出台后往往是热闹一阵就归于沉寂。归根结底这是人力资源制度执行不力的表现,制度执行不力,其原因包括制度本身和制度执行机制这两方面的原因。 二、人力资源制度执行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人力资源制度本身的原因 (1)人力资源制度不合理。有不少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制订制度时,没有考虑到工作实际,“跟着感觉走”、“眼高手低”,在没有充分调研分析、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的理解和对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前瞻性把握不够、照搬照抄上级制度等前提下制定出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本身设计和流程就不够科学,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不科学、不合理、不具体、操作性差的人力资源制度在执行时必将引起员工的抵触,进而会产生对于制度的过于频繁的修改-执行-修改,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逐渐失去权威性,员工更会无所适从,并逐渐产生对人力资源制度和管理的困惑。 (2)企业文化与新人力资源制度冲突较大。对某项具体人力资源工作来说,也许管理流程是合理的,出台的制度也是科学的,但不能适应企业现状。因为企业有自身的业务组织和运营特点,决定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组织的方法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企业固有的行事风格、价值观等对新制度的制订和执行,也起着范围介定的作用,如果出台的人力资源新制度大大超越原有文化,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员工离职、企业权利斗争、消极怠工、效益滑坡、安全事故频发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3)人力资源制度违法或损害职工利益。管理者在制定人力资源制度的时候,没有对制度涉及到的有关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出台的人力资源制度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导致制度难以执行,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另外,企业制定和出台各项人力资源制度时,绝大部分会涉及到员工利益的调整,如果在出台制度前没有对员工利益调整的幅度和员工的接受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和评估,对员工利益调整较大的人力资源制度势必会受到员工的抵触。 (4)人力资源制度体系过于庞大难以执行。不少企业在构建人力资源制度体系时,过分追求先进性、科学性,构建的制度体系太烦琐复杂,试图一下改革到位,以最先进的方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此类型的人力资源制度体系推行周期过长且操作繁琐,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效果,这将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心目中的形象,会对制度进一步推进带来麻烦。人力资源制度执行机制的原因 (1)认识不到位。传统的人治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在左右着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各项人力资源决策还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治的影响,不少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没有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来说,执行人力资源制度比制订制度更为费力,更为重要,也更为紧迫,没有充分认识到好的人力资源制度的强有力执行会对企业内部管理及员工效率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2)利益的驱使。由于人力资源制度绝大多数涉及员工利益,管理者在执行制度的时候,难免会产生趋利的倾向,对自己有利的就会花费较大精力执行和监督,对自己没利或损害自身利益的就淡化不去执行,在执行人力资源制度过程中搞实用主义。 (3)准备不足的执行反复。在人力资源新制度执行前没有考虑到宣贯的重要性,导致不少制度的执行者和利益相关者对新制度不了解或误解,制度执行时偏差较大,需要不停地反复执行,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还达不到预期的执行效果。 (4)缺少执行人和强有力的监督。执行人缺位,是很多企业人力资源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重要原因,执行人的挑选和任用,是企业人力资源制度能否贯彻的关键,不少企业的制度执行人只是普通的管理专职,而人力资源制度涉及范围涵盖该专职的直接上级或间接上级,因管理权限的原因导致人力资源制度难以执行或执行流于形式。 同时,缺乏对人力资源制度执行人执行制度效果的监督也是执行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在缺乏强有力监督的前提下,由于人的惰性和扯皮等原因,仅仅期望执行者发挥高度工作责任感去执行制度的愿望往往是实现不了的。 (5)领导不执行。即使企业配置了合适的人力资源制度执行人和建立了强有力的制度执行监督体系,但与其平级或上级领导人违反制度后,如何处理,特别是当该领导人为元老或实力派时,作为人力资源制度的执行者乃至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将如何处理,是强制执行并对违规者进行处罚还是按照企业原有政治原则对某些领导者和元老进行单独的特殊考虑,人力资源制度执行者和企业最高领导者的不同决策都会对人力资源制度的执行力有较大的影响。 三、提高人力资源制度执行力的措施 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要提高员工效率,推动企业内部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制度创新不行,而制度执行不力更不行。 1.规范人力资源制度的制定 (1)保证人力资源制度的严肃性、合理性、科学性、完善性。在制订人力资源制度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在收集和分析制度出台的前提、背景、适用范围、管理流程等各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制度的编写,并在一定范围内对即将出台的人力资源制度进行讨论和征求意见,在汇总分析各层面意见后对制度进行修改完善,有条件的可在小范围内进行制度的试运行,通过试运行来检验人力资源制度的严肃性、合理性、科学性和完善性。 (2)人力资源制度内容和程序要合法。人力资源制度应依法制定,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人力资源制度的制定,特别是涉及员工利益的薪酬、保险、福利、休假等方面的制度更应经过民主程序,有职工代表大会或员工代表大会的,应经职代会审议通过,没有职代会制度的,应当征求 工会的意见;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应当征求超过半数职工所推举的职工代表的意见。同时人力资源制度应通过单位分发或员工签字领取,员工有知悉权。 (3)更多地考虑人的因素。根据员工特点考虑人力资源制度对权力在各层面的分配以及集权和分权程度的确定,员工因个人利益对人力资源制度的接受或抵触的程度,近期企业在员工日常管理中呈现的突出问题,现有员工工作中存在的良好的团队氛围,员工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都是人力资源制度制订的重要参考依据。 (4)构建简洁可行的人力资源制度体系。企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定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进行持续过渡、调整、完善和优化,试图一步改革到位,以最先进的方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是不可行的。构建人力资源制度体系可以力求简洁,具体来说,一是制度不必过分追求先进性、科学性,二是制度不能太烦琐复杂。 同时,面对庞大的人力资源制度体系构建,可选择从局部入手。这里的局部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从人力资源的某个模块入手,二是指从一部分员工而非全部员工入手。这体现了首先抓住主要矛盾的思想,在引入一个系统性工程的时候应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方面,从人力资源的某个模块入手。如果推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提升,那么可以考虑以岗位管理体系的优化为突破口,因为这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特别是薪酬和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若要使工作更为扎实,则可以借助流程优化和梳理的工具,对岗位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另一方面,从一部分员工入手。一般而言,主要指的是各部门负责人(中层)。对人力资源基础较为薄弱、员工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尚很肤浅的企业,全面推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相当的难度,故可以先对部门负责人的薪酬、绩效进行优化,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待这部分管理者已经掌握了人力资源的方式方法以后,再于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效果更佳。完善人力资源制度执行的流程管理 (1)提高认识。企业各级领导者、普通管理者和员工都要提高对人力资源制度执行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只停留在制度本身而不执行到位,所有美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愿望都只能成为泡影。 (2)加强人力资源制度的宣传贯彻。要想执行人力资源制度,必须先让企业员工了解和熟悉人力资源制度,就必须进行制度的宣传贯彻,而且制度的宣传贯彻必须由企业中具有实际影响力的人员带头,同时在进行制度宣传贯彻的过程中要注重完善书面记录,对各类人力资源制度在各层面员工中宣传贯彻后都应保留有书面记录可查。在员工违反规定或执行不到位的时候就会有据可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执行人力资源制度后,因无书面证据证明制度是否宣传贯彻到位而收回处罚令或减轻处罚,更不会引起后期不断的讨价还价。 (3)以人为本,精细管理,为人力资源制度执行提供良好保证。人力资源制度执行的主体是“人”,要打造执行力,必须打造强大的执行团队。 一是优化正面激励机制。本着“一流员工、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薪酬分配原则,进一步完善绩效挂钩机制,根据员工岗位业绩建立相对应的薪酬福利体系,从而形成员工谋发展、比贡献、争上游的良好工作竞赛氛围。同时,以典型事例正面引导员工行为,捕捉安全生产、技能比武、知识竞赛、企业管理等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人员进行典型开发,引导员工积极向上。 二是构建精细管理体系。完善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认真进行职务分析,把企业岗位的职、权、责、利等有效地统一起来。有工作就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将工作的好坏和奖惩挂起钩来。同时要加强目标管理,在保证目标设置合理性的前提下,强化目标分解、目标执行和目标考核的过程管理,使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明确自己应完成的使命和应承担的责任。 三是增强员工执行能力。定期组织员工的执行力培训,倡导员工运用新知识、新观念来带动执行力的提升。 四是要有强有力的执行人。可以选取意志顽强、原则性强、沟通协调能力强、为人正直、熟悉企业业务的专业人员为人力资源制度的执行者,而且制度的执行者必须被公开授予权力,并公开制约其行为的措施,同时获得企业最高领导者的支持。 (4)加强监督,落实责任,为人力资源制度执行提供有力保障。加强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是人力资源制度执行的有效保障。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检查,进一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保障各项人力资源制度落实到位。 一是实行“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各职能部室、业务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在本职范围内负有人力资源制度执行监督权,是人力资源制度执行的责任人,有助于增强负责人的责任感,促进相关制度的落实。 二是强化责任追究制。对人力资源制度执行 文秘站: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要为企业增值服务 近年来,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高层经理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但是,在很多企业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无法说清人力资源部门到底是干什么的,无法说清“人事管理”(Personnel Management)与“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有何区别。这种混沌看法对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来说既是一种伤害,又是一种警示。它提醒我们思考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价值到底是什么? “人事管理”之所以演变成“人力资源管理”,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事实上存在着两种职能,分别是行政职能和战略职能。 从行政职能的角度上看,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多属于战术性和行政性的工作,例如组织招聘员工、新员工培训、基本技能的培训、工资的计算与发放、考勤管理、组织文体活动、人事档案管理等等。这些大量的日常工作通常被称之为“人事工作”。由于这部分工作几乎无法从本质上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在一些发达国家,有些公司已经将这部分职能转交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或顾问人员。 从战略职能的角度上看,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之一,是将企业中的员工视为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企业价值的重要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将这些资源加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使之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其常规工作包括制订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协助企业进行改组和业务流程的设计、提供公司合并和收购方面的建议、参与提供业务信息与企业竞争、制订人才保留计划、帮助业务人员提升解决难题的能力等等。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人力资源管理者仅限于履行其行政职能,而忽略了战略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价值,是通过提升员工的效率和组织的效率来实现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只有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并将日常工作融合到业务中去,才能创造自身工作的价值。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为企业的增值服务,为直接创造价值的部门努力创造达成目标的条件,才能赢得相应的尊敬。下面我把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儿体会与大家分享。 我所服务的公司尚洋电子是一家以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为主体业务的高科技企业,在保险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在业务方面,它的策略是“以软件为主、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强化优质服务”。但是,在快速成长过程中,像许多高科技企业一样,尚洋公司曾经被人才流失、顶尖人才难以成林、新任主管重业务轻管理等问题所困扰,也曾出现过员工不满、客户抱怨的情况。分析过去几年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公司管理层在去年的总结会上达成共识:“客户的需求决定着公司人才的需求,组织与队伍的稳定是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增值的基本保障,良好的人才机制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力资本的增值必须高于财务资本的增值”。于是我们确立了尚洋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战略职能——让客户、股东、员工三方共赢,即“3W原则”(Win-Win-Win)。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则主要围绕着“三个增值,三个满意”这一核心思想进行变革,即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要能使客户增值,使公司增值,使员工增值,目的是要让客户满意,让股东满意,让员工满意。 为实现上述职能和目标,公司加大了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并在人力资源部的人员配备、培训经费、咨询费用、员工薪资福利调整方面予以保证。人力资源部的职责,开始从发工资、收集简历、选择培训课程等传统的人事管理,重点转移到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公司业务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上。人力资源部的员工也从日常办公室工作中,体验到了工作中所蕴藏着的高弹性、高含量的业务增值潜力。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员工个人的优化工作和组织团队的优化工作,来改善人员和组织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 所谓员工个人的优化,是指通过吸引、保留、激励、发展员工,提升其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使其个人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业绩不断提高。这被视为人力资源部的日常行政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选择(Staffing,人员招聘和调配)、使用(Performance Management , Position Evaluation Competency Analysis,绩效管理、职位分析与评估、个人能力分析)、培育(Training and Development,培训培养与职业发展)、保留(Compensation and Benefit,报酬和奖励)、行为管理(Policy and HRIS ,员工行为规 范与员工信息系统)、企业文化建设(Employee Relation and Motivation,员工关系和员工激励)。 而组织团队的优化,是指通过参与企业的业务决策、组织决策,企业文化设计和变革,使企业总体组织高度优化,从组织效率方面促进公司节约成本、增加产出。这是人力效率的组织体现,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层职能。相应的工作内容为:人力资源方针制订(HR Direction Setting )、高绩效组织建设(High-Performing Organization)、工作流程改进(Work Process Change)、企业文化建设与变革(Culture Building and Change)。人力资源部在寻找业务伙伴、提供市场信息、建立行业规则、提供建议和外脑咨询方面,扮演穿针引线、相互呼应的角色。例如,人力资源部作为牵头人,组织了两次电子商务行业人事经理联谊会,许多著名的电子商务公司负责人踊跃参加,不仅为规避行业风险、促进有序竞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有效地防止了软件开发人员盲目跳槽。 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客户、股东、员工都感到尚洋电子发生了很大变化。尚洋电子的一位销售人员,在给西北的一位保险公司总经理谈起尚洋的发展变化时,这位很有事业心的老总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得到尚洋在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培训内容。人力资源部立即将相关材料整理给这位老总,并就他所提的问题给予帮助。事后,我们的销售经理很有感慨:“想不到良好的管理不仅作用于内部,还可以赢得客户。” 而在公司内部,经理层也逐渐了解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人力资源管理决不单单是人力资源部的事,而是每一个管理者的事,一线经理(Line Manager)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者,并开始主动承担更多的人员管理责任。从今年所做的员工满意度调查来看,“回顾过去的一年,您认为公司取得了哪些变化?”大多数员工把“公司整体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和职能大大改善了”并列为前两项成就。从专业顾问公司对客户的调查、公司董事会对企业的评价来看,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公司效益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如同对待销售、生产、财务部门一样,对人力资源部门的评价也必须以它对企业增加值的贡献为出发点。虽然对人力资源部门效益的定义和衡量不如其他部门那么容易和直接,但仍然是可以做到的。除员工满意度调查、客户调查等方法之外,较为简易的一个办法就是采取其相对顾客的做法。即:将企业内的其他部门、经理人员、员工都视为人力资源部门所服务的“客户”。如果人力资源部门的各种服务有欠缺、太贵或质量太差,那么企业就不得不考虑从外部购买人力资源的服务性劳务。同样的服务,如果外部相对本企业内部更低廉的话,宁可采用服务外包的方式。另一个做法是用企业参照法,即拿本企业工作情况与那些“表现最好”的企业的各项标准进行比较,当然,这需要较丰富的外部资源。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策略分析 内容摘要 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利弊分析入手,首先探讨这一实践对企业可能带来的影响,然后针对目前主要实行的外包形式,特别是通过对人力资源培训和薪酬外包的决策分析,探寻影响企业实施外包的相关问题,从而提升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有效性。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培训外包 薪酬外包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概况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渗透到企业内部的所有人事业务,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制度设计与创新、流程整合、员工满意度调查、薪资调查及方案设计、培训工作、劳动仲裁、员工关系等方方面面。然而考虑实施不同人力资源工作时管理者所应制定的策略是有差异的。 上海一翰威特,一家跨国外包管理与咨询公司,近期对亚太地区424家公司进行了调研,并公布了人力资源工作外包趋势的调研结果。接受调研的公司主要来自印度(33.3%)、大中华区(30.2%)、东南亚国家(22.4%)、澳大利亚/新西兰(7.5%)、日本和韩国(6.6%)。调研显示,大部分公司青睐对人力资源工作诉诸外包管理,进而强化主营业务和降低经营成本。其中半数以上(50.5%)的公司认为将人力资源工作诉诸外包管理的首要原因在于集中精力于主营业务,更好地发展核心能力。而28.3%的公司认为可以通过外包管理降低经营成本。由此可见外包对企业的战略意义。在谈及今后一年中的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工作内容,希望外包基本薪酬管理工作的公司占20.3%,此后依次是培训与发展外包(18.9%)、福利管理外包(15.6%)、医疗理赔程序外包(10.8%)及招聘外包(10.1%)。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然而同时各种具体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外包也开始呈现分化,即目前企业实施的几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主要集中在了一般薪酬管理、人员招聘和培训方面,而其他领域的职能外包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二、实施人力资源工作外包的利弊分析 企业是否需要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企业进行战略选择时需要认真分析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基本的角度,即要考虑这样一种实际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和相关成本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其他相关问题。 (一)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策略产生的效益 1.降低成本 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降低成本,并重构预算,从而解放一部分资源用于其他目的,这也可以说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利益。美国的人力资源专家在对美国323名培训经理和负责人的有关人力资源培训外包的调查研究表明,有43%的被调查者把经济原因(例如,降低成本)作为主要的外包目标,而实际上有29%的公司确实由于外包节约了成本。例如,就培训而言,在外包服务方给不同的客户提供相似的培训计划的情况下,也就存在着规模经济。把部分成本的节约给予客户,外包培训服务的价格也就降低了,从而低于自己发展相关业务的成本。 2.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将招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交给最好的专业公司完成,这样可以改善专业服务的质量,提高工作有效性,使企业内部人员能够注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例如,2001年某着名跨国公司的校园招聘任务交由中华英才网来完成。中华英才网在各地大学里展开对该公司的招聘宣传;组织校园招聘会;利用其网络的人才招聘系统接收学生的电子简历;按照公司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初试、笔试的筛选,笔试的试题由公司提供;然后根据笔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来确定最后的面试候选人;该公司只负责做最后一轮的面试。利用专业工作实施这项专业职能,企业不仅可以减少与该职能相关的工作设置,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可以利用承包公司优质的专业化服务,以他之长提升职能管理效果。 3.满足业务变化的需要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经理应该更具战略性眼光、适应性更强,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他们具有更多关于公司业务进程和战略方向相关的重要知识。人力资源工作外包可以将人员从日常管理这样的负担性职能中解放出来,减轻非战略性投入。根据企业的业务变化的需要安排而来的这种灵活的雇佣方式有利于企业的战略调整及其实施。 (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相关问题 虽然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为企业带来各种潜在利益,然而,目前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能产生的问题也是较为明显的。在接受上海一翰威特公司调研的企业中,担心外包管理机构服务质量的公司占半数以上(53.3%),之后依次是安全问题(15.6%)、缺乏相关规程知识(7.5%)。问及外包管理机构的首要质量因素,37%的公司回答说确保满足服务标准,29.2%的公司希望服务机构专攻某项职能。16.3%的公司认为外包管理机构的当务之急在于如何使他们真正成为企业的亲密合作伙伴。翰威特咨询公司亚太区总裁麦伯龄先生认为,调研结果说明,尽管许多亚太区的公司采用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但其他诸多公司仍不熟悉该项操作方案及其能够为公司带来的增值。他指出:“显然,一些公司对于将人力资源工作外包给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管理心存疑虑。”同时,许多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也表示,虽然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业务越来越外包化,但也不是全无选择性的,还是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 如果说企业在考虑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的顾虑重重能够反映出外包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一些问题,那么企业目前在权衡是否会采取这样一种措施时遇到的困惑主要反映在:有 效实施外包同时又不会产生商业秘密外泄的问题之间进行的权衡;由于外包服务方的存在,组织内部人员甚至包括组织发展倾向由此受到的不良影响;以及有学者提出,人力资源外包会降低企业发展独特竞争力的能力,以及担心由于承包方对组织战略和文化的漠视导致的外包无效率等等。总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与其他企业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一样,也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决策。 三、人力资源外包的具体策略分析 虽然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整体状况来看,企业可以通过企业综合状的分析探知利弊,但从具体职能的角度,应该如何进行策略分析并制定出具体而行之有效的方案,可能才是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下面以人力资源培训和薪酬管理的外包为例进行详细分析,并系统总结出一些重要方面以供企业借鉴。 (一)人力资源培训外包 在许多公司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培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点是不容置疑的。享誉全球的道化学公司、爱德华·琼斯公司,以及西南航空公司被认为是其行业的领头者,也是全球成功企业管理的典范。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他们十分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对员工的培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随着企业对人员培训工作重视程度的增加以及外包行业的发展,许多企业发现有效地利用外部专业公司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比企业内部供养大量的培训专员更为实际并提高效率。外包的确正在改变着人力资源部门运营的方式。传统的由内部执行所有人力资源活动的公司在不断地依赖外部的承包方。目前许多公司正每年不断增加培训与发展活动的外包,希望能够在实施更大规模的、更优质的员工培训的同时尽量控制培训方面的支出。 然而,企业内部负责培训的专员们经常面临着什么时候使用外部承包方提供的培训和发展服务的抉择。因为外包选择权既提供了潜在的强大的益处,同时也存在着重大风险。关于潜在的益处方面,外包能够提供为组织引入一些专家和接受到专业知识。因为技术和法律的迅速变化,许多人力资源部门缺少内部资源和专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这样外部培训提供方的利用能够确保员工的实践紧跟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外包通常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和服务水平。通过建立标准的运营程序以及拥有专业化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的人员,承包方熟悉选拔培训的计划。在承包方给不同的客户提供相似的培训计划的情况下,也就存在着规模经济。把部分成本的节约给予客户,外包培训服务的价格也就降低了。 外部承包方的委托培训需求也产生了一些问题。Ulrich (1996)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源外包可能限制组织发展内部技巧和专业的能力。这不仅减少了员工拓宽人力资源资质能力的机会,而且也使得组织在知识和经验方面易受攻击,甚至自我服务行为对提供方也是公开的。除此之外,外部承包方常常由于不能很好地理解组织文化,从而在某些领域没能有效地实施培训。在一个公司内部,员工的部分知识和经验在本质上是内隐(tacit)的,而如果组织和承包双方不能够给予大量的实践和其他资源方面的投资,这些知识和经验就不能清晰有效地传递给组织之外的成员。 外包在改变着组织运行的方式,这是毋庸置疑的。关于培训外包结果相关的成效,可从以下因素进行考虑: 1.首先也是首要的,与你的承包方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如果有可能与你的承包方分享你的业务信息,建立运营业务的执行程序,最好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2.树立正确的外包动因。一些公司使用外部培训方的动机在于他们看中了成本节约。如果你只在乎节省了多少钱,而不在意收获了多少,即你的分析不是建立在成本一效益的比值,以及培训与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连接上,谈提高培训质量的确是很难的。 3.订立清晰全面的契约。确保你与培训方的协议清晰且涵盖各方的责任,提供清楚的业绩期望,列出未满足需要而应受到的惩罚和赔偿等问题。 4.在实施中与培训方紧密合作。即使有了详细的契约,也不要把外包看作是不需要你参与的过程。经常地与培训方交流沟通,在行动上保持紧密联系以控制培训项目。 如果你在实施人力资源培训外包的过程中注意了以上几个关键之点,在之后的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还可能为你提供更多切实的信息,帮助你不断改善外包环节中的种种不利方面,最终当你与一些理想的承包公司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对方也能够通过比较深入了解公司文化和需求制定出更加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案,那么培训外包的效益还会成比例地增长,这其实也就是一些最优秀公司的做法。 (二)薪酬外包 薪酬外包作为薪酬运作的有效方式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在 20世纪70年代,当小公司开始使用计算机时,许多人认为薪酬外包可能会随之消失。然而,在 20世纪80和90年代,薪酬外包迅速发展,尤其在许多大型公司里,薪酬外包再次普遍得以重视。低运营成本的诱惑、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现存资源的重新定位以及受外部规章制度和私有实体所严重控制的系统的责任转移等方面使得大量的雇主重又开始认真考虑实施薪酬外包。同样,在考虑实施薪酬外包和实施薪酬外包的过程中,清晰的目标、认真的评估也必不可少。 1.薪酬外包的目标 在决定外包之前,评估现在的薪酬状况以及明确外包怎样发挥作用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像成本控制和核心竞争力集中这些外包广泛的益处之外,组织还有哪些具体的目标,明确目标之后可以进行外包内容的考虑。 2.薪酬外包的成本估算 薪酬外包经常帮助大的雇主提高运营能力和节约成本。然而承包方的服务价格各不相同。甚至有相近费用结构的承包方在提供的服务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比较他们的成本计划确定真正的成本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询问承包方的定价结构。要求每个承包方将所估计的费用加入到总成本,这样有利于进行价格比较。价格清单对于确定成本会提供很大的帮助。此外,还需要明确那些与终止服务相关的惩罚费用。 3.评估承包方 由于薪酬在人力资源中会涉及到企业的一些敏感问题,因此在选择外包方时安全可靠性十分关键。在与承包方建立联系之前了解外包方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明确其公司的历史、所有权状况、从事薪酬外包业务的时间长短以及本公司业务在其承包收入的比例多少,都是一些反映其实力与可靠性的依据。此外,其近年来的财政状况和获利情况也是要关注的问题。由于薪酬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评估承包公司的系统工作能力,事实上就是关注其在各个方面的适应性,因为除了组织的变化、兼并和收购,薪酬通常还受到来自政府指令、税法、贸易联合、企业各个利益相关方等许多不断变化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承包公司系统地把握和权衡这些相关因素的能力以及对系统变化和各种变化相关的费用的适应性也是相当重要的衡量尺度。如果可能,最好征询一些(与外包方曾经合作过的)人士或公司,而 且最好多咨询几个。他们中的大多数至少有你所用的承包方的雇员数,至少有两个左右客户来自相近的行业或有相近的需求历史。另外,还可以结合征询一些近期(近6个月)开始业务的客户、与外包方合作达到一个会计年度的客户以及与之在薪酬系统方面合作多年的客户,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充分评估承包方并进行选择。 4.客户服务 顾客服务问题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实施的服务质量和服务的持续性。承包方实施服务的质量是外包成功的重要指标;另外,由于全新的完善薪酬系统的启动通常至少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承包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在合作过程中的调整、适应性十分关键,因此也是服务评估中的重要指标。 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实施外包时都会考虑到其不同的内容和性质等问题,由此产生不同的关注重点,以上通过培训外包以及薪酬外包所要考虑因素的分析为例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对这两种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的经验总结和分析,协助企业提升应用外部专业公司实施外包的能力,包括策略评估能力,承包公司选择能力以及实施中与承包公司的合作与沟通能力等等,同时推动外包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企业效率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与商业信誉的关系 前 言 21世纪,知识和技术将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导因素。知识经济,这一不久前多数人尚为陌生的词汇正通过各种媒体进入人们的视野,它昭示着一场正在酝酿中的生产力的革命以及未来世纪的经济格局,而人力资源作为生产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必将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企业要想顺利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在人力资源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这就要求其对自身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人力资源或其表现形式——人力资本与企业商誉之间则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本文试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就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与商誉的关系、商誉的本质以及商誉的会计处理等有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求找到管窥商誉本质的新视角。为此,我们先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概念说起。 1.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是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就人力资源来看,它属静态的概念范畴。对于整个社会,它是指其中全体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集合,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并反过来对上述诸因素施加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它则仅包括其所拥有或控制的、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使用的全体人口的劳动能力,它与社会人力资源构成个别与总体的关系. . 而对人力资本的概念,则需要从动态的意义上加以理解。它所强调的是人力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当人力资源用以作为赚取利润的手段时,即被赋予了人力资本的内涵,其载体是人力资本的真正所有者——劳动力。作为商品的人力资本——劳动力资本,其价值与使用价值与一般商品有着严格的不同,即人力资本的使用是其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价值,而且还会通过劳动经验的积累,或通过自身的建设而增加其价值。对此,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已有详细论述。人力资本的另一个显着特性是其“不可分割地属于其载体”。正是人力资本的这一显着特性才使得其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从而导致商誉的产生。 2. 商誉的来源——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 2.1 商誉产生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本的垄断 作为一项特殊的无形资产,商誉的根本特征是其不可辨认性。这项特征是它与一般无形资产相区别的主要标志。那么,企业的商誉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要探究这个问题还必须从商誉的根本特性——不可辨认性入手。 不论怎样对商誉加以理解,其最终必然表现为企业除商誉外的净资产的超额盈利能力。而可以形成商誉的超额盈利能力,又必然缘于某种形式的垄断。广义来说,不论多么完备的市场,都不可能彻底避免垄断性的存在,因为市场中的许多要素(例如人所拥有的优秀素质和技能)都是独一无二或极为稀缺的,这种独一无二或极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一旦为企业所占有即形成垄断。而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皆可归因于垄断,比如,对购买或销售市场的垄断可以使企业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垄断价格,对技术的垄断可以使企业降低成本,对人力资源的垄断则可为企业带来成本、价格、市场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企业对市场和技术的垄断均为可以出售的权力,因而应属可辨认无形资产的范畴,因此应当增加可辨认净资产的价值。惟有对人力资源的垄断与企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出售,与之相联系的超额赢利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净资产超额赢利能力(下文即从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所以,企业的商誉应来自其对人力资源的垄断。 2.2 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商誉的真正来源 企业对其人力资源加以使用时,就使其转化为人力资本。正常情况下,人力资本的使用可以为企业带来市场平均利润,这种能够为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即是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称之为人力资本的效用。当企业人力资本的效用与其使用成本之差大于市场平均值的时候,我们可以称其超额部分为超额效用,这部分超额效用是企业超额赢利能力的根源。可见,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在约翰·海尔斯看来,“人是追求最大利润”的,因为市场经济中的每个人都是有理性的,而且都对自己的人力资本拥有控制权,也就是说,市场中的人都是所谓的“经济人”。市场中的每个人——“经济人”都尽可能使其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即尽可能地使其占有的物质或获得的享受达到最佳状态。而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则需以其使用价值——效用最大化为基础。 人力资本对于其所有者的价值,在市场中表现为劳动力的价格。对企业而言,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则为使用劳动力的基本成本。既然市场中每个劳动力的目标——其价值的最大化要以较高的效用为基础,而劳动力的效用则表现为其所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亦即为企业带来的效用,因此,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本的价值最大化就与其对企业的效用最大化统一起来。人力资本的效用就在于其对实物资本的转移或改变。对此,马歇尔曾有论述,他说:“人类不能创造物质的东西。诚然,在精神和道德的领域内人可以产生新的思想;但是,当我们说他创造物质的东西时,他实在只是生产效用而已;或换句话说,他的努力和牺牲结果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或排列,使它能较好地适合于欲望的满足。”当人力资本所生产的效用远高于其(全部)使用成本以致产生超额效用时,商誉便从中产生。但超额效用为什么能够产生呢? 2.3企业与劳动力间的不完备契约——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归属企业的秘密 人力资本效用较高时,其市场价格也需相应较高,这才符合市场交换的规律。若果真如此,企业来自人力资本的超额利润也就无从产生。然而,现实中人力资本为什么的确能给企业带来超额效用以及相应的超额利润呢?这说明市场中必然存在着某种不公平或者不对称的交换,这种交换的内容应由企业契约来规定,为此就需要对人力资本的特性和市场中企业契约的实质加以讨论。 前文已经提到,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它只能不可分割地属于其载体——劳动力自身。企业可以对其非人力资本拥有占有权,而对其人力资本却只能拥有使用权,这种使用权由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契约来规定。按照科斯的观点,企业是各要素所有者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达成的契约,企业的形成就是用“一个契约代替一系列契约”,用“一个长期契约代替一些短期契约”。张维迎博士则进一步指出,普通的市场契约是完备契约,而企业契约是不完备 契约。周其仁博士也曾作出类似的论述:普通市场契约反映的是各个生产者之间及其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企业契约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反映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不确定性只是这种关系在企业契约上的表象特征。然而,如丁为民博士所指出,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力量也是非对称的。在市场中,尽管形式上“每一次交易都是严格自愿”的(弗里德曼),然而由于劳动力若不进入市场将无法生存,资本所有者则无须为此担忧,手中的生产资料足以使其维持生产和生活。生产资料的不对称导致竞争力量的不对称,从而在企业契约订立之前,参加博弈的各产权主体就已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就市场交换各产权主体的不平等性对交换结果的影响,麦克弗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保证充分自愿交换的背景条件“不是自由地不进入某种特殊的交换,而是自由地不进入所有的交换”。但是,资本的稀缺性否定了这种条件存在的现实可能性。正是这种状态,否定了二者平等博弈和签约的可能。虽然“在竞争模型中资本雇佣劳动或劳动雇佣资本并无区别”,然而,供求的选择使得资本比劳动更为稀缺。所以,现实中的选择总是资本雇佣劳动,即通过购买劳动力来占有劳动,从而达到获取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目的。从资本和劳动力所达成契约的性质来看,它是一种不完备契约,因为劳动与劳动力的分离使得该契约的履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在订立契约时劳动并不存在,所以资本和劳动的契约只能是针对劳动力而达成,也就是说资本所购买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可能是劳动。这样的契约具有较高的事前不确定性或不完备性,它无法规定劳动的实际支出情况,而只能让其由诸如劳动者的生理条件、技术水平、劳动条件、意识形态、与其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及其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来决定。正是这种不完备契约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来自人力资本的超额利润的产生,当就人力资本进行讨论时,不能不提及企业家的作用。在企业的人力资本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所谓的“企业家”。没有企业家的成功参与,人力资本的超额剩余价值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企业家的介入可以极大地改善企业对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选择、占有、管理、开发和使用,使企业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对于企业家的重要作用,马歇尔曾做过专门论述,他认为,企业家“‘冒着’或‘担当’营业的风险;他们搜集了工作所需用的资本和劳动;他们安排或‘计划’营业的一般打算,并监督它的细小事情。”这样的企业家应具有如下双重能力:(1)他必须具有自己行业中物的透彻知识;(2)他必须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必须具有首先适当的选择他的助手,然后充分信任他们的能力,以发挥他们内在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同时,他对一切事务施行总的把握,并保持营业主要计划的井井有条和前后一致。与一般人力资本相对过剩不同,萨伊和马歇尔都认为企业家是不可多得的。这样,一旦优秀的企业家为企业所拥有,即形成一种对人力资本的垄断,这正是超额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 因此,企业的商誉产生于其所垄断的人力资本,当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为正值时,该部分超额效用的价值体现即表现为企业的商誉。随着企业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的变化,其商誉的价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即其超额赢利能力增加或减少。但这种变化往往是缓慢而不易察觉的,待到引起注意时,往往是其人力资本的垄断因内部或外部条件的作用在较长的时间里已发生了较大改变的结果。也就是说,商誉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4 商誉变化——人力资本超额效用变化的反映 引起企业商誉发生变化的原因亦应归结于其人力资本垄断状况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人力资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虽然人力资源的流动会影响其总体效用水平,但只要其主体或核心部分未变,其变化的幅度都将是不足为重的。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有助于形成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则反过来影响其人力资源的效用,同时它也是企业商誉得以产生的土壤。与企业商誉密切相关的企业文化需要时时予以悉心培养,然后其商誉才能得以长期维持。反之,如果企业人力资源的主体或核心发生改变,即使其商誉不会立刻消失,也将在未来数年内很快丧失殆尽。所以,与人力资源及从中所衍生的企业文化相联系、可以长期保持不变的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得以维持其竞争优势,因而维持其商誉的关键所在。 如果我们可以暂时撇开人道因素的限制而进行比较的话,可以看出,企业对其人力资本的使用与租入的固定资产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首先,二者的所有权均不属于企业,而仅赋予企业以使用权。其次,二者的效用均与企业的利用能力相关。当企业对其人力资本的主体或核心的使用权长达十数年或数十年时,其性质则已与融资租赁(或称资本租赁)颇为类似,因为此时企业对该部分人力资本的使用期限将占去其最佳效用期限的绝大部分。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本具有固定资产的多种属性,条件具备的话,完全可能而且应当作为资产加以计量和记录。 3. 商誉计量属性——人力资本超额效用未来收益的现值 理论上,商誉的计量应是对其内在价值的货币量度。而商誉的内在价值表现为其对企业的超额效用,它是难以赋予一定的货币价值的。此正如大卫·李嘉图所指出的,“效用对交换价值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我们无法直接用货币单位来量度商誉的内在价值,而只能用其外在表现形式——超额赢利能力来加以反映。 此外,当企业的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因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时,其超额赢利能力也随之变化,从而使其商誉的价值起伏不定,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给其计量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由于商誉只有不断加以维持才不至于迅速消失,所以,其目前的价值应属于前期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所产生,后期的商誉中有一部分应归属于以后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而不应将目前的商誉与此后人力资本的效用所产生的商誉相混淆。也就是说,企业商誉如果得以长期保持,则不仅与目前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有关,还与以后各期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有关。因而,企业未来的超额盈利能力不能全部用来衡量其目前的商誉,而只应取其一部分。但是,其中究竟有多大非份额应归于目前,又有多少属于其后,仍是一个不易限定的变量,因为无论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还是其人力资本成本的上升或者其效用的下降,均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只能对其作出近似合理的估计。 在合理估计企业目前的商誉价值之前,首先应对其服务期限予以恰当选择。 4 商誉确认——对人力资本有效管理的途径 4.1.自创商誉 上面关于商誉的论述均着眼于企业的自创商誉,即于企业内部形成的商誉。在传统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一般不主张对自创商誉加以确认。其理论依据一般可以归纳如下:(1)人力资源非企业所有亦非企业所能控制,缺少资产应具的特征;(2)难以确定其历史成本;(3)其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4)实务操作难以规范,且不予确认并不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影响。勿庸置疑,仅站在可靠性的角度,自创商誉也许是不宜加以确认的。这是因为,它产生于企业人力资本的超额使用价值,而人力资本的取得成本——工资费用象实物资本一样,已按其取得成本入账。既然实物资本的具体形式——有形资产一般也是按其取得成本入账,就不应要求把人力资本按其使用价值入账。但是,虽然存在上述理由,而且目前对自创商誉加以确认的条件尚不具备,但不应以此否认本来对其确认的可能性及其合理性。因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用户看来,无形资产也是十分重要的,且对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显然,商誉作为一项特殊的无形资产,当其实际价值数额巨大时,若不予以反映,必然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正如前文所述,企业人力资本的核心部分若长期保持稳定,则已具有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属性,将其作为一项特殊的资产予以反映或确认当有其合理性。而且,若能将其加以反映,必会促使企业重视其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 利用,也有利于用户分析企业的现状、潜力与前景。可以预见,随着相关条件的逐渐成熟,以及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逐步深入,对自创商誉加以确认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4.2 外购商誉 关于外购商誉,现存实务多予以确认。如英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22号(SSAP22)表达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该公告认为:“尽管商誉没有形态,可它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在企业被并时,所付价格中已经包含一定数量的商誉价值;这样(该项)资本已换成一种资产——商誉,因此应将其以与其它资本资产同样的方式予以确认和处理。”既然外购商誉产生于现实的交易,对其予以确认自然也就不存在可靠性的问题。当然,对外购商誉的性质应如何理解仍有必要加以讨论。首先,企业被并时,其价格的决定因素自然是企业的内在价值,但一些外部因素,比如说供求关系,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与一般商品的价格受其效用及其“稀缺程度”两个因素的影响其道理完全一样。在现实中,由于企业设立的目的是赚取利润,只有在非常情况下才会出售,其稀缺程度往往很高,从而价格高于价值(含商誉在内)——即商誉高于实际值的现象也就较为普遍。其次,从购受企业来看,其目的在于获得受购企业的效用,并靠此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然而当企业以公允价格购入一拥有商誉的企业时,其所获投资利润率仅相当于市场平均水平,而购入其他不含商誉的企业亦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即此两种投资方式的投资利润率应无差别。所以,一家企业购入另一家拥有商誉的企业,一定认为受购企业能够提供超额效用,否则不应在选择购并对象时厚此而薄彼。受购企业对购并企业的超额效用可能源于受购企业人力资源被埋没的价值或者源于购并企业人力资源的内在潜能。然不论是哪种原因,起关键作用的应是购并企业的人力资本、特别是其包含企业家在内的高层管理人员。当购并完成时,受购企业的员工常被大量裁减或更换往往就是为了顺利实现上述超额效用。 5. 商誉摊销——人力资本超额效用的消耗 不论企业的自创商誉还是外购商誉,都是由于其现有的人力资本具有超额效用才存在,并因企业与其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劳动力间的契约而得以延续,但其延续时间不会太长。因此,企业现有的商誉应予以摊销,其摊销期限亦不妨取为五年。有人认为,企业的商誉可能得以长期保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还会不断增加,因此主张对商誉不予摊销,而让其一直保留在账面上。其实,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如前所述,企业目前的商誉一般不会长期发挥效用。而且,若商誉果能得以长期保持,应是后期对人力资本效用的保持或有效开发和利用所致,不应将其与目前的商誉不加区分。关于摊销方法的选择,由于现存商誉的效用呈递减趋势,因而应采取与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类似的方法加以摊销,使其摊销额前期多而后期少。然而,如果每期都有新的商誉形成,在此新增额呈均衡状态且又作为自创商誉加以确认时,各期总的摊销额亦当保持均衡,故可就账户总额用直线法予以摊销。 结 论 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和技术的所有者,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及其有效地管理、开发和利用,是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而言,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是其商誉的真正来源,这种超额效用缘于其对人力资本、特别是对“企业家”的垄断。当资本与劳动之间达成一种不完备的契约时,即可使商誉得以产生。对商誉加以确认和计量可以促使企业重视对其人力资本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所有企业积极改善其商誉的努力将使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但仍将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其商誉为负。当然,从实际来看,本文所涉及的关于商誉计量的变量的可得性与及时性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力资源会计所需解决的,然而对它的进一步讨论已超出本文的范围。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定位与人力资本 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我们一直是这样被教育的。在现代企业里,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概念应如何定位呢?在“华凌。中国经济论坛”上,几位专家就此话题各抒己见。 企业定位关键在经营者 艾丰(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企业内部是三个人,一个叫所有权,一个叫经营者,一个叫劳动者,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多企业管理之所以搞不好,是因为这三个人没有搞清楚。比如说,他是一个劳动者,我们过去给他一个概念你是主人,主人政治概念是不错,但是产权概念出了问题,他不是投资者,他怎么成了主人?我觉得应该搞清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怎么搞清楚?三者定位以后,有四句话,各就各位,各行其道,各尽其职,各得其所。所有者认收益,所以关键问题在于经营者,看经营者怎么定位。 主人概念在产权上一定是所有者的概念,你是所有者,还是你不是所有者,你是出卖劳动的。这三个清楚了,我们的管理渠道就不一样,我们中国企业,我认为就是这个不清晰,这个不清晰你用其它的,根没做好,其它绝对不行。不光是国有企业,私人企业都有这个问题。一个私人企业家有一次跟我说,我那个企业的工人没有主人翁的感觉怎么办?我说怎么办?你把你的资本分给大家,大家都是主人了,你愿意不愿意?如果你不分给大家,那么你出钱让他们来打工,赚钱多了给你,有什么不好呢?我说国企过去的毛病就是劳动者不是劳动者,要当所有者,而且对市场不负责。现在给你打工的,按照合同该解雇就解雇,管理也好管了,为什么还要红杠呢? 国有企业是一个机制 张国有(北京大学教授):有一种主人,艾老师说是产权主人,这是对的。我们还有一种主人,就是说他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主要用他推动企业发展。国有企业产权的主人是政府,所以国有企业可以叫做政府企业。在产权上这个企业是谁,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企业的命运。但是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动力跟能力的问题。台湾曾经有一个企业给我印象很深,它最初的时候是民营企业,经营得不好,后来当局往里面注资,注到百分之八九十就是公营企业了,但是它长期以来叫公营的体制、民营的机制,因为总经理上台的时候,就跟当局讲,你除了重大项目审批以外,其它组织结构的确定、人员的招聘、工资制度的变动都由企业、都由我说了算,要不然我不干。确实经济部除重大项目审批以外,其它项目统统由企业来做。美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叫夫里德曼,跟台湾老总辩论,就是政府管得越少越好,不管最好。老板说我公营企业照样可以管得很好,夫说你可以让一只猫汪汪叫,你不可以让所有的猫都汪汪叫。后来这个老板到“经济部”做事了,台湾岛很多公营企业照样管不好。因为公营企业是一个机制,一个企业可以管得好,但是这个机制有很多限制条件,这个机制很难管。 经营者投入的是人力资本 艾丰:我觉得企业,特别是现代企业,经营者对一个企业的兴衰起的作用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强化,包括上市公司。买了股票的都叫所有者,但是持有股票的人想对企业经营起多大作用很难。所以对于企业的兴衰,真正起直接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经营者。那么经营者是什么?他不是一般的人力资源,不是一般的劳动力,而是人力资本。经营者是以劳动形式实现的资本投入者。他看起来是劳动形式,但是他投入的是资本,而且这个资本,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这个知识资本是灵活资本。你拿了五个亿投资交给我,我是一个糟糕的经理,我可能管几天就管没了。假如我是一个很精明的,我能把你五千万的资本管到多少亿,所以我的这个知识资本的投入对一个企业是最关键的要素。 现在我们很多企业,之所以出现问题,就在这块,给的定位不够。不少企业规定,你是工人,我是总裁,规定几倍到几倍。我认为是不恰当的,因为你是劳动投入者,我是资本投入者,你的工资,那是在企业打入成本的,我企业赔钱也得给你发工资。但是我作为经营者的报酬,不应该是资本收益,赚了钱我应该分,如果不赚钱,老板和老总想拿钱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赚钱了,我应该拿得比你多,因为我在资本收益里提取。现在我们把这两个混淆了。所以人力资本的问题我认为在中国很重要,当前不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人力资本的理论落实,就有困难。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乡镇企业的启示 【摘要】21世纪企业管理的重心将由物资资源的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的管理,知识将成为企业的关键性资源,人才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怎样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挖掘员工潜力,从而提高组织效率,是各国、各类企业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配备合适的人员、从事合理的工作设计、改进工作制和工作报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内容,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加以科学化和规范化。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机械式组织结构的典型,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有机式组织结构管理的代表,本文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在决定因素,再结合我国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推导出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具备的特点。希望此文能对中国乡镇企业管理能有所启示。 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舍弃表象因素,对“黑箱”进行解构,揭示不同管理模式的最终决定因素,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规律,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深化研究的突破点。本文试图采取“先归纳、后演绎”的方法,对东方的日本企业和西方的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先归纳探究其模式产生的根源,再从中国乡镇企业这一特定对象所面临的输入因素出发,演绎推导出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输出特征。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比较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可以通过配置的方式、管理的手段、使用的原则、激励的措施四方面,进行概括和描述。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文秘站:)特点 这里谈到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的,至今仍是美国企业显著特征,它是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的典范。 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美国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作为需求方的企业,几乎任何时候所需任何人才,都可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规范的程序招聘,或通过有目标的市场竞争,从其他企业“移植”,企业过剩的人员,流向劳动力市场。作为供给方的劳动者,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职业,即使从业后对自己潜能有了新的认识,或有了更理想的工作,也会从容迁移。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这种方式的好在于,通过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匹配;缺点是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差,不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日本企业的职工,有70在本企业工作时间超过10年,而相应的数字,美国是37。 2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最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美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理性,重视刚性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对常规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大多数企业都有对其工作岗位所设的《工作岗位要求矩阵》,详细描述每个岗位对人员素质,包括知识、技艺、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具体要求。企业分工精细、严密,专业化程度很高,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工作,不得随便交叉。这种手段的好处在于,工作内容简化,易胜任,即使出现人员“空穴”,也能很快填充,而且简化的工作内容也易形成明确的规章和制度,摆脱经验型管理的限制;缺点是员工自我协调和应变能力下降,不利于通才的培养形成。 3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美国企业重能力,不重资历,对外具有亲和性和非歧视性。员工进入企业后,拥有管理学硕士学位的人可以直接进入管理阶层,受教育多的人起点也高。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可以从内部提拔,也可以选用别的企业中卓有建树者,一视同仁。员工如果有能力,有良好的工作绩效,就可能很快得到提升和重用,公平竞争,不必熬年头,论资排辈。这种用人原则的好处在于,拓宽了人才选择面,增加了对外部人员的吸引力,强化了竞争机制,创造了能人脱颖而出的机会;缺点是减少了内部员工晋升的期望,削弱了工作积极性。由于忽视员工的服务年限和资历,导致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 4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物质刺激为主。美国企业多使用外部激因,少使用内部激因重视外酬的作用。认为,员工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物质报酬。可以不向员工说明此项工作的意义,但必须说明此项工作的操作规程,员工可以不理解工作本身的价值,但必须把工作完成好才能获取相应的报酬,员工得到认为合理的报酬后,就不应该再有其他要求了。因此,员工的报酬是刚性的工资,收入的95甚至99以上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固定工资。这种措施的好处在于,企业景气的时候不用考虑对员工有额外的支付,减少了发展 成本;缺点是如遇经济不景气,企业无法说服员工通过减少工资、降低成本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只能解雇员工清除剩余的生产能力,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信任,形成对抗性的劳资关系。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日本模式和美国相比,是资本主义灵活大规模生产的典范。 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靠内部培训。日本企业具有用人上的相对封闭性,内部培训是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方式。认为,高素质的员工,只要经过培训,就能胜任所有工作。所以,在聘用员工时,特别强调基本素质,不看重个人具体技能。由于重素质而轻技能,在培训员工上要花很大功夫,日本企业在职工培训上的投入是美国企业的25倍。培训时不仅要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下协调关系等“软知识”和“软技能”。它的一个特点是,职工在本企业继续就业才能发挥作用,一旦离开就会失去,没有市场价值。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就业稳定性增强,员工不愿离开熟悉的企业,企业也不愿意放弃自己培养的员工,这有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缺点是增加了培训费 用,阻滞了员工的流动,难以实现社会范围内,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2人力资源管理上,具有情感式色彩。日本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关系,重视富有弹性的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含蓄的职务主义,侧重于靠人对企业进行控制。一方面有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和含蓄的控制,企业更侧重于通过树立信仰,灌输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使其自觉地与企业目标和要求保持一致。企业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情感上的互动,是管理的主要手段。日本企业允许而且鼓励职工在精通本职专业技术同时,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实行工作转换制。这种手段的好处在于,极大地调动和发挥了员工的潜在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了个人爱好和兴趣,有利于专业 的深化,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技术上的创新与开发;缺点是内部容易形成家庭主义纠纷、姑息迁就、公私混同等弊端。 3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有限入口和内部提拔。日本企业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有新的工作需要时,一是从 学校吸收,二是尽可能通过内部调节来满足,因为从劳动力市场上招聘的人员,或许只具备新工作需要的硬技能,却大都不会拥有在企业工作需要的软知识和软技能,重新培训已具备软知识和软技能的员工再去掌握新的硬技能,比起招聘外人来得快捷、划算。因而日本企业人才使用的入口狭窄,进入企业必须从基层干起,通过按部就班的培养过程,逐步了解企业、认可企业、完善自身、创造效益,求得提拔重用。对人的评价与提升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和渐进式的方法,不以一时一事取人,侧重于全面、历史地考察。这种用人原则的好处在于能够比较客观深入地对人做出评价,鼓励人们踏踏实实工作,树立长远的工作观念,避免短期行为,保证人才选拔的正确性;缺点是缩小了人才选择面,不利于吸引外部人才,不利于企业人才结构的优化。4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精神激励为主。日本企业在重视使用外部激因同时,更多地使用内部激因,发挥内酬的作用。采取终身雇佣制度,不轻易解雇工人,即使企业处于困难时期,它可放假、停工也不会将工人赶出工厂,除非职工犯了严重错误或触犯刑律,才会解职。领导与员工之间,雇主与雇员之间,以及职工之间,除了工作上互相配合、通力协作外,还注重不断增强相互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努力创造一个友好、和谐和愉快的气氛。使员工有充分的安定感、满足感、归属感,在工作中体味人生的乐趣和意义。企业还吸收职工参加管理,使职工不但对企业经营状况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而且能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发表意见,形成合作性的劳资关系。物质激励也是弹性工资,工人收入的25左右是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得到的红利。这种措施好处在于,精神激励调动了普通职工的积极性和献身精神,工资成本的灵活性使日本企业无需大批解雇工人也能比较容易地渡过经济不景气难关;缺点是淘汰率低容易影响员工进取心,集体决策影响决策的果断性和时效性。 二、中国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通过对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我们可以建立以下定性模型: (y1,y2,y3,y4)T=(f1,f2,f3,f4)T·(x1,x2,x3,x4) 其中,y1,y2,y3,y4分别代表配置、管理、使用、激励四方面特征;x1,x2,x3,x4分别代表文化、技术、产品市场、劳务市场四种因素;f1,f2,f3,f4代表四个函数关系。从这个人力资源管理定性模型看出,每一特征都是四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当前中国乡镇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因素,也可分析出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具备的特点。 (一)当前乡镇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处于深化阶段,乡镇企业步入“二次创业”时期,企业的外部环境和生存空间,相对于发展初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文化上传统的农业文明。中国文化也属农耕文化,特别是在乡镇企业,带有典型的农业文明痕迹。人们讲求“亲缘、血缘、地缘”关系,习惯于家庭式管理,尊重权力,乐于稳定,功利主义较强;讲求互相关心,期望群体对自己关注,相应地,对群体和组织忠诚度也高。同时,农民式的狭隘自私也有充分体现,注重短期的眼前的利益,难以将个人利益同企业兴衰长期统一,“二兼业”的就业形式,使就业相对不稳定,流动性大。 2技术分工不细。目前中国乡镇企业中,大规模现代化生产的还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自动化、机械化的程度低,专业性差。各工种、各岗位之间更需要有效衔接和协调作业,生产和管理经验作用大,技术上不宜分工过细。这对员工素质提出的要求是,能够尽可能全面熟悉企业情况,对各工种操作方法和工艺流程都有所了解,最好是“通才”。 3产品市场不稳定。乡镇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经济技术实力的限制,市场份额极不稳定,产品品种结构需要经常调整和改变。相应地,企业的组织方式、决策程序、管理方法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过分拘泥于严格的规章制度会使企业僵化,降低活力,难以适应不断变动的市场要求。 4劳动力市场欠发育。中国劳动力市场尚处刚刚发育阶段,难以对企业提供有效人才供给。一方面国民教育水平偏低,特别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相对很差;另一方面,人才的供给与需求脱节,学校培养学生时,对人才需求关注不够。尽管近年来,各省、市人才中介机构,人才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人力资源总量上升,质量提高,但仍呈现出结构性短缺,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地域分布不均衡,城乡二元性特征显著。乡镇企业难以吸引和招聘急需人才。另外,劳动力市场需要健全的机制来规范。目前,企业通过市场选择劳动者,存在了解不足、使用不当、从业不稳的顾虑;劳动者通过市场选择企业,也存在缺乏利益保障和长远发展机会的担忧。 (二)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该具备的特点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中国乡镇企业应以自身情况为出发点,博采美日模式之长,融合提炼,形成独具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人力资源配置上,应当以培育为主,引进为辅。乡镇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普遍低下,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壮大和发展。有限的实力又难以在欠发育的劳动力市场上引进充足的适用人才,全面改变企业员工的素质。因此,从长期看,必须立足于内部培养,企业发展规划要有人力资源开发与计划配套,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领导业绩考核重要指标。对于高级管理人员,要实行继续教育,使其掌握市场经济基础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将学习成绩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基层、中层管理人员应全部参加国家承认学历的函授学习,学习成绩作为聘用干部标准之一;对于工作时间长、文化水平低的员工,实行在岗培训,必要时每年选派部分重要岗位职工到大、中专院校学习或到大型企业进修;聘请院校教授和企管专家到企业讲座辅导,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从短期看,引进人才是补充,通过招聘、借用等方式,吸纳一部分专才、特才,依托人才引进,带来新信息,启动新项目,开拓新市场,发挥引进人才的技术辐射作用。“引进适用人才,培养未来人才,提高全员素质”,应是当前乡镇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指导方针。 2人力资源管理上,应是制度化加人情式。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很不健全,员工的录用、晋升、辞退缺少规范,随意性很大,导致了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安定感。企业的 生产、销售、财务等基本制度也不规范、不系统,员工缺乏必要的强制约束。因此,乡镇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人才引进、使用、考评、奖惩规范化,使技术分工条理化、明确化,每位员工都对自己的权利义务责任非常清楚,这有利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制度化管理的同时,要注入人情式的手段,加强职工的理想信念、人生观、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开掘人的精神潜力,培养企业群体精神。要把企业价值观灌输到职工思想行动中,转化为员工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关心员工生活、工作环境质量,提供条件,满足个人发展期望和精需求。员工情感上的回报会产生极强责任心和巨大创造力,使遵章守纪和自我约束融合,发挥“法治”和“人治”的叠加效应。3人力资源使用上,应是多口进入,快速提拔。乡镇企业各个层面都存在人才的短缺,所以,要有多个入口,多条渠道。一条途径是与各类高等、中等院校加强联合,使其为乡镇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直接进入企业中、高层;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职业学校、短期培训等方式对具有初、高中文化的农村青年进行职业教育,充实到生产一线;还有一条途径,是从大型企业、大专院校的离退休人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进行挖掘。乡镇企业应保持灵活的用人机制,唯才是举,不看学历、资历看实绩,创造人才发挥效能的环境,对有能力、业绩突出者委以重任,快速提拔,激发潜能。同时,也应注重对人才全面的、长期的考察,避免用人失误。“文秘站”版权所有 4人力资源激励上,应是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乡镇企业要建立把员工和企业紧密连结在一起的经营方式,通过合同或契约,把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提高员工收入、改善劳动条件、增加福利要求的措施具体化,形成人人关心企业前途命运,共谋企业发展大计的局面。股份合作制改造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员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有利于形成利益共同体。乡镇企业还应建立员工全方位、多渠道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制度,如职工代表大会制等,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沟通上下关系,协调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情感,正确处理维护员工利益与发展生产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精神上的共同体。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综合作用,使员工和企业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论中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 内容提要:时下正值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同时也成了相当热门的话题。本文就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入手,阐明加强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针对性的为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传统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论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三农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极大贡献。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当前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形式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其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产权不清,体制不全,人才匮乏等。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是严重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此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近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当前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认识、分析、探讨具有直接而现实的意义。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的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等载体中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源泉,尤其是在新的经济中,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最大财富,同时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是一种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实现组织目标。具体地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及开发的过程。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人事管理工作逐渐被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取代,其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管理内容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档案、人员调配、职务职称变动、工资调整等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重点是开发一个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使员工能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在管理形式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静态管理,也就是说,当一名员工进入单位,经过人事部门必要的培训后,安排到一个岗位,完全由员工被动性的工作,自然发展。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强调整体开发,也就是说,对员工不仅安排工作,还要根据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状况,为其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不断培训,不断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岗位调整,充分发挥个人才能,量才使用,人尽其才。 3、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手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性化管理,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与价值,以人为本,多激励,少惩罚,多表扬,少批评,多授权,少命令,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4、在管理策略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人事工作,就事论事,只顾眼前,缺乏长远,属于战术性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注重近期或当前具体事宜的解决,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根据组织的长远目标,制定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措施,属于战术与战略相结合的管理。 5、在管理技术上,传统的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机构呆板。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科学性与艺术性,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完善考评系统、测评系统等科学手段。 6、在管理体制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多为被动反映型,按部就班,强调按领导意图办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多为主动开发型,根据组织的现状、未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工作。 7、在管理手段上,传统的人事管理手段单一,以人工为主,日常的信息检索、报表制作、统计分析多为人工进行,很难保证及时、准确,并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系统,信息检索、报表制作、核算、测评、招聘等均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结果,及时准确的提供决策依据。 8、在管理层次上,传统的人事管理部门往往只是上级的执行部门,很少参与决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处于决策层,直接参与单位的计划与决策,为单位的最重要的高层决策部门之一。 二、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表现为人力资源的竞争。戴尔﹒卡耐基就曾说:“假如我的企业被烧掉了,但是把人留住,我20年后还是钢铁大王。”松下幸之助也曾说:“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这就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强调以人为本,而农村信用社在与其它金融机构人才竞争中并不占优势,相反,还存在一定的劣势,且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银行的成立,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加入,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将达到白热化程度。因此,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要想在人力资源方面获得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抓住当前的改革机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 源管理。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农村信用社才能完善自己的组织结构体系,提高自身效益,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 我国农村信用社(主要指县级联社,因为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掌握全辖农村信用社人员使用权)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规划,也不考虑其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及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西部某省一山区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领导班子在制定农村信用社三年规划时提出门市业务微机化,于是,为辖内农村信用社一次性购入所有微机,然而全县三百多号员工无一人懂得微机,所有微机在库房里休息两年后,才在一名由农行挖过来的微机管理人员手下陆续投入使用。四川省绵阳地区一农村信用联社就曾向大专院校公开招聘本科毕业生,然而两年后,这些招来的高材生都基本走完了。其实质就是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严重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陈旧的人才观念,使农村信用社的人才开发能力只停留在现有水平上,不能挖掘人的潜能,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 2、机构设置不到位,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目前大多数的农村信用社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其只能大多由行政办公室兼任,唤名“综合科”,已设置人力资源部的联社大都是将“人事教育科”改为“人力资源部”。部门的功能和地位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范围内,按静态的以“事”为中心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进行操作,并没有承担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工作。更有甚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理解认识,而搞些表面化的东西,挂个人力资源管理部的牌子,开口便是“以人为本”,闭口便是“重视人才”,“开发人才”以此来装点门面,丰富“职场政客”语言。在人员配备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没有配备相应的人员,或者有人员,但不是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偏低,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甚至在有的农村信用社(联社)根本就没有人力资源管理者,招人、用人、选人等都是由领导一人说了算。机构设置不到位、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与现代人力资源正规化、专业化管理极不协调。 3、人力资源管理仍是传统的人事管理 在我国许多农村信用社中,没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对人的管理强调通过“控制”和“服从”来实现人与事相适应,而忽视人的才能的发挥。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下,只看重纪律、制度、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约束人的行为,而忽视了员工的真正需要。特别是在用人方面,相当部份农村信用社的干部培养和聘用基本上是个别或少数人说了算,让一些心术不正又没有能力的人钻了空子,而真正的人才则受到冷遇排拆,时间长了,真正的人才要么流失了,要么被这种环境同质化了。同时,在许多边远农村信用社里,工作条件恶劣,普遍存在员工超时或超强度劳动没有获得相应报酬和问题。实行传统的人事管理,使人不能尽其才,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农村信用社无法吸引到真正的人才,人员流失严重。 4、强调管理,激励手段单一 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的设定,忽视建立和建全企业的激励机制。目前一些农村信用社已开始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以较高的物质报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没有以“人”为本,给员工晋升、培训、荣誉等精神上激励,为员工提供广阔的事业前景,以企业文化为基础培养员工的价值认同感。许多农村信用社只考虑到了赫茨佰格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而忽视了激励因素。单一的激励手段不能完全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员工使用效益没有达到满意化。 5、培训教育机制不健全 许多农村信用社只用人而不育人,他们需要的是现实的实践型人才,最好招来就为企业贡献,许多农村信用社不愿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一方面他们认为人才是成本,舍不得对人员培训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是对人才培养缺乏自信。西部某省为例,97年开始,由省级部门与部分大专院校协调由其代为培养人才,于是将指标分解到各县级联社,由县级联社组织员工参考,考式合格员工脱产到大专院校统一学习,而相当多县级联社要么直接封闭消息,要么用以优亲厚友,要么就是设置重重关卡,至使每年的培训计划均不能完成。在农村信用社中,更多的培训则是“以会代训”培训的时间、内容、对象没有规划,更没有评价,只有在需要时才考虑培训,培训机制的不健全使农村信用社不能获得真正的人才。没有培训就没有人才。 6、缺乏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考评体系包括考核和评价两个方面,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就考核而言,其基础往往不是建立在完善的岗位描述的前提下,而是依据上级需要将任务进行简单量化后予以层层分解,最后据以考核员工,确切地说,其考核的仅仅是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和特质,因此在员工的培训、提拔、薪酬调整等方面,没有科学的依据,只能凭领导印象决定。而绩效评价,一是根据员工的实际表现,与标准要求对比所得差距,衡量员工的绩效水平、分析形成结果的原因、寻求解决绩效问题的途径,以此形成结论,为员工培训、调整、沟通提供依据。二是对考核体系进行评价,评价考核组织的完整性,方法的科学性,指标和标准的准确性等,是完善下一步考核的科学依据,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考评系统却没有评价。由于缺乏评价,其考核方法只能年复一年,上级与下级之间,考核层与被考核层之间,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共同的意识,因此考核矛盾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绩效管理中最主要的矛盾。由于绩效考核的仅仅是员工的凝结劳动,忽视了潜在劳动和流动劳动,也就根本无法发现、开发、培养人才。绩效考评系统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最薄弱环节。它没能有效地激励员工,鼓舞士气,反倒造成决策上的失误。严重挫伤员工积极性,造成员工较大幅度的流失,给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完善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当前,许多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并未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工作方法陈旧、工作地位未受到重视。在现阶段,加强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己迫在眉睫,农村信用社要从强调重视对物的管理向对人的管理转变,企业的决策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按照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把人的管理从简单的人事管理上升到现代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而是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完善机构设置,加快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养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时代,缺乏真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难以想象的。我国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必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调整组织结构。要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使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使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要加快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可以从外部吸引部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加盟,要在企业经营中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知识,培养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使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 3、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把人看作是企业最具活力、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资源。在新经济时代,农村信用社要认识到人才是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资源而不是成本,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开发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工作上,要挖掘人的潜能,使人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收益。同时要尊重员工的利益,从而留住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盟。只有这样,农村信用社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应付自如,为农村信用社做强做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4、全方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工作。要加强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全方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全面、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体现企业宗旨和价值观。当前农村信用社管理要进行的工作主要有:一是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科学分工、职责分明,要建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责、利一致的组织体系。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要给内外人员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在选人上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从而吸引到真正的人才。三是要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依法签定劳动合同,严格按合同办事,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依法缴纳员工的社会保险。 (2)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分为战略发展规划、组织人事规划、制度建设规划和员工开发规划。因此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规划,一是做好岗位设计,因事设岗,对所有岗位进行科学描述。岗位的名称、劳动活动的程序、职责、工作条件和环境,担任该岗位工作的员工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如经验阅历、能力、技能,同时还需说明岗位工作任务的动态特征,以此制定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反映岗位要求的人事文件,用以实现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招收、选拔、任用、考核、晋升、培训、奖惩、报酬等项劳动人事职能,其目的就是保证事(岗位)得其人,人(人员)尽其才,人事相宜。二是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对农村信用社现有的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情况进行核查,按技能清单和管理能力清单建立人才信息库,以便对员工进行配置、培训、调整等工作。三是依据农村信用社各年度的企业目标,社会环境的变化情况等,做好农村信用社的人员供、需、平衡分析。四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预算。五是依据以上基础工作作出前四类规划,其中在岗位描述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企业岗位职责要求的特点,以防再沾上传统的行政岗位色彩。 (3)抓好人员的招聘与配置。人员招聘是为了发展的需要,依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选拔和录用组织所需的人才,实现所招人员与待聘岗位的有效匹配。招聘分为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配置则是指人与事的配置关系,目的是通过人与事的配合以及人与人的协调,充分开发利用员工,实现组织的目标。农村信用社在具体的招聘与配置中,一是依据工作说明书汇同各岗位突出人员,确定关键胜任能力因素和胜任特征,以此对内部现有员工从人与事总量配置、人与事结构配置、人与事质量配置、人与工作负荷是否合理状况以及人员使用效果方面进行分析,以发现现有员工是否存在使用不当、配置不合理等现象,以便通过内部调整解决问题,在内部配置、调整仍难满足需要时,就要招聘。二是注重内部招聘(提拔),农村信用社在需要招聘人员时,特别是需要管理人员时,应注意内部招聘与外部招聘的优缺点,内部招聘的优点是对人员了解全面、选择准确性高、了解本组织、适应更快、鼓舞士气、激励性强、费用较低。其缺点是来源少、难以保证招聘质量、容易造成“近亲繁殖”、可能会因操作不公造成内部矛盾;而外部招聘的优点则是来源广、有利于招到高质量人员,带来新思想、新方法、树立组织形象。缺点是筛选难度大,时间长、进入角色慢、了解少、决策风险大、招聘成本大、影响内部员工积极性。因此,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人员招聘上,应结合企业文化,以内部招聘为主。另留以10中上层岗位供外部招聘。这样既可以给内部员工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可以促使外部新鲜血液的输入。三是依据农村信用社人员需求情况,运用科学的专业技能和策略,做好各个时期的人才招聘配置工作。四是按照人力资源规划的组织人事规划做好各阶段招聘与配置工作的评价,以不断改进、完善招聘配置工作。 (4)设计科学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绩效考评就是对人与事进行评价。即对人及其工作状况进行评价,对人的工作结果通过评价,体现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在具体考评中,主要以特征性效标、行为性效标、结果性效标来进行考核,以衡量员工或部门的绩效水平、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途径等。通过绩效考评可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绩效改进、员工培训、人事调整、薪酬调整、激励以及确定员工的横纵位置。而对员工而言,可以加深了解自己的职责和目标、成就和能力获得领导的赏识、获得说明困难和解释误会的机会、了解自己在单位的发展前程等。农村信用社的绩效管理一是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年度目标确定绩效管理的参与人员。二是依据先结果再行为后特征的原则分别确定相应的绩效考评方法。比如对门市人员运用行为导向型客观考评法,而信贷人员则选用结果导向型评价法。三是科学确定各类人员绩效考评要素(指标)和标准体系。四是收集信息与资料积累进行考评。五是进行绩效沟通。在目标制定、计划订立、监督设施、实施过程等阶段均要进行沟通,以增强员工的信心,鼓励其斗志。六是考评结果反馈。七是对绩效管理的总结和开发,也就是对每次考核结束后进行总结分析,完善考评组织体系、方法、标准、过程等方面的不足,为下一次考核进行改进。在绩效管理中,需要注意的一是设立员工绩效评审系统,以监督评审考评结果;设立员工申诉系统,给被考评者提供一个发表意见的通道。以此确保绩效考评的公正性。二是注重测评分析员工的潜力。因为相对其它的指标而言,员工个人发展潜力不易测评。因此要从员工过去、现在、将来等三个方面的表现结合360度测评,寻找员工的发展潜力,让每位员工都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总之,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农村信用社与员工的共同提高和发展。 (5)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从目前来看,在农村信用社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首先要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工资仍是员工的第一需要,员工到农村信用社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获得相应的报酬。另外报酬的高低也是衡量员工价值的标准之一。较高的工资不仅能使员工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同时也可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对员工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在物质激励的同时,要注重员工的精神激励。要建立一 种多维化的激励体系,如员工的自我成就感、工作自由度、工作自主性、表扬、奖励等。培养和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通过激励机制来增强人的求胜欲和进取心,让员工不断为企业贡献。同时也要注意在支付高薪激励时应合理掌握薪酬管理的原则:一是对外具有竞争力;二是对内具有公正性;三是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四是对成本具有控制性。 (5)建立科学的培训与开发体系。企业员工培训教育工作是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农村信用社在全方位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应特别加强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一方面,要完善各类培训及与培训相关的制度、依据绩效考评所反映出来的员工情况和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需要,制定培训规划。有针对性的选择各类培训项目、教师、教材、方法对员工进行不断的培训提高,其中心就是让员工不断的适应当前和未来岗位的要求。其次是为每位员工做好个人发展规划。根据每一位员工的专业、爱好、特长、能力、潜力、品质等结合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目标,从员工进入单位起为每位员工的成长为其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在不断提高员工素质,让员工更多的为企业贡献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员工的价值认同感。另一方面是积极为员工创造有利于培训教育成果转换的组织气候,让员工能学以致用,其间包含了充分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使用人才。只有尊重人才,为人才的能力发挥提供适合的环境,才能达到开发的最终目标:提高工作绩效水平和员工工作能力;增强组织和个人的应变、适应能力;提高员工对农村信用社的认同和归属。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特征,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经营思想和模式。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来体现,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性,内部分配的相对公平性,人才使用的合理性,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均能反映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个人对集体的认同,希望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相依的关系,最终使员工依恋并热爱自己的企业。农村信用社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要在经营难点中锤炼卓越的企业精神;三是依靠员工的力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总之,只有结合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以优秀的人力资源配置为企业发展服务,农村信用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改革的初衷,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策略与绩效的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的阐述希望能够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增值过程,对企业进一步管理其人力资源提供指导。 1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意义 1.1 外部招聘 外部招聘涉及到企业使用外部的劳动力市场。企业针对不同的人员采取相应的招聘策略,对于高价值人员,因其对构建企业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企业采取复杂的招聘和筛选系统,严格而科学的招聘流程和测评手段,对人员进行甄选,以保证吸纳到符合企业战略要求的优秀人才,并有利于企业的后续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具有一般价值的人员,企业通常采用相对简单的招聘和筛选程序及方法,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能直接降低和控制招聘及筛选成本。企业通过外部招聘也可以吸引有能力、有潜力的人员的加入,为企业注入活力。 1.2 就业保障 指企业采取正式或非正式的就业保障政策,从而提高员工在就业方面的安全感。在现今社会里,尽管解雇对许多员工而言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在组织里也存在这样特殊的员工群体,他们无疑地对自己的工作安全感强于其他员工,正式的或不正式的工作安全政策直接影响着他们工作的努力程度。研究日本企业的很多学者都认为雇佣安全是日本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雇佣安全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把企业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 1.3 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系统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实施的重要依据。它将员工的工作行为与结果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紧密相结合,有利于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建立。强调对员工业绩的测度、评价和指导及更注重员工的技能和知识发展的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作为推动员工发展的重要机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 2.1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的贡献是多元性的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贡献表现在提高员工绩效、企业市场绩效和组织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这充分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多维性。随着市场的动态程度不断加剧与战略管理理论和资源观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运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焦点不再局限于为企业减少成本,而且还关注最大程度地激励员工,为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等。因此,现代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所作的贡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可用定性结果表示,如员工满意度及其对企业的认同程度等,有的可用定量结果测量,如成太、利润、生产率等,有的表现为短期贡献,减少员工流动率等,而另外一些表现为长期贡献,如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创建企业独特人力资源库等。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多维性具体表现在活动多维性、结果多维性和评价多维性方面。由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行政性活动,其范围和层次都有了不同程度扩展,这些不同范围和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共同作用结果也就产生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结果的多维性,其结果的多维性又最终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贡献的多维性 2.2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是多项人力资管理活动的共同表现 现在,企业组织为了获得竞争优势,根据自己所面临的环境,确定其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选择支持其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虽然这些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但是这些活动却同时存在于组织中,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形成一个支持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企业绩效做出贡献。例如:黄英忠将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分为人力资源的确保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的报偿管理、人力资源的维持管理四项活动,并认为力资源整体对企业绩效的贡献是这些活动在制度上和运作上落实的程度的结果。另外,本研究也说明人力资源基础管理和人力资源激励管理共同作用于员工绩效和市场绩效等,最后为企业财务绩效做出贡献。 2.3 企业绩效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反馈作用 现在企业组织要想在不断动荡且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仅靠物质资源获取竞争优势是行不通的,因为企业的物质资源容易被对手复制与模仿,而与物质资源相对应的人力资源却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价值性等特点,因而也就成了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企业为了充分利用自己的核心资源,以形成良性发展循环,绩效较好的企业不断对其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和管理,如此形成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又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绩效。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反馈性还表现在以下两饭方面:1、绩效较好的企业可能会对员工的满意度和员工承诺有积极影响;2、绩效较好的企业可以向员工传递组织发展健康的信号,因而员工会有安全感。而员工满意度、员工承诺和安全感由于企业绩效有积极关系。 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企业人士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但是,对于诸如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到底有无贡献,他们之间的作用路径关系到底怎样?这样的问题仍未解决,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即证明自己在企业价值增值的链条中不是多余的。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可以证明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间的作用关系,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增值过程,对企业进一步管理其人力资源提供指导。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浅谈飞行签派的人力资源和信息系统管理 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来说,薪酬体系的建立从无到有,从简单的层级区分到系统性的薪酬体系评价,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和飞跃。其目的就是立足于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达到激励员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因此,如何将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更好地应用于企业各个层次(决策层、职能层、业务层)就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十分大的难题。而对于企业的各个生产业务序列单元来说,在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企业的价值生产链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实现其生产链价值最大化的恰恰是各个生产业务序列。因此,作为生产业务部门(非人力资源部门)来说,一定程度上积极地解决好生产业务序列与企业的薪酬体系的匹配关系,更好地将实际生产业务序列的业务与现有的薪酬体系相结合就变得至关重要。通过利用信息系统管理建设实现非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以达到发挥薪酬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的作用的目标,才是实现企业生产链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保证,也是企业生产效能最大化的坚强后盾。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国有企业中充当的角色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航空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无论是航班数量还是机队规模都有了质的飞跃。作为国内三大航之一的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来说,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比如说包括航空市场的竞争和开发、运行环境的日益复杂、航空安全管理的持续稳定、企业的自身风险管控、一线生产的应急管理等等方面。航空公司不仅面临着外部竞争的压力,而且面临着内部管理难度日益增加的压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作为国航来说,发展与挑战并存,而国航的人力资源管理恰恰在发展与挑战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严把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与关卡,让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助飞企业的成长。 国航运行控制中心作为国航的二级生产部门,在整个企业中充当的是业务层角色,其核心职能就是保证航班安全,保障航班正点,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其职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真正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为国航这个企业在航班运行方面做出贡献和创新,实现业务层创新和差异化,保持技术领先,无外乎也是帮助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地重要方面。但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每一个业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国航运控中心飞行签派来说,作为非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也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将飞行签派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现有生产信息系统管理很好的相结合和匹配,才能真正将飞行签派的职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因此,飞行签派的人力资源与信息系统管理管理的不仅是管理飞行签派的未来,而且管理国航运行水平的未来。 二、飞行签派(非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国航自从2008年至今,始终在围绕着企业组织转型开展着公司各项生产活动,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公司各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作为国航的二级生产部门,运行控制中心下的子部门飞行签派,也不例外。飞行签派从以前的一个部门,重组拆分成三个部门:运行控制室、飞行监控室、总签派室,各自分别承担了航班运行控制、航班地空监控以及航班签派放行工作职能。应该说,这次业务组织结构调整,为今后的业务工作细化奠定了基础。而围绕着国航的SOC建设,这三个部门面对着不同的信息系统模块,分别为航班动态模块(MM Movement Management)、飞行监控模块(FE Flight Explore)、签派放行模块(DM Dispatch Management)。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管理系统有效的结合匹配,实现人员素质稳步提升,系统资源高效利用,开拓业务发展,促进业务创新,最终更好地服务于运行控制中心的业务战略目标服务于公司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清楚地知道,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无论是转型还是改革,都是一个漫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国航也不例外。在连续的两次组织转型中,国航的人力资源薪酬体系通过美世公司,搭建了一套科学而完整的薪酬体系结构。这套薪酬体系在国航的业务部门中的应用也是在不断地深化,从过去的吃大锅饭,到现在的具体级别区分,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仍然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以作为生产业务部门的总签派室为例进行说明: 1.飞行签派员级别以前是没有明显区分的,而公司组织转型后,将飞行签派员分为运行业务员、一级签派员、二级签派员、三级签派员和高级签派员。在级别上做了具体的划分,而在我们的实际生产中,可能存在运行业务员、一级签派员、二级签派员、三级签派员所从事的生产岗位没有明显的区分,工作量和工作时间都是一样的,无法很好的达到激励的作用。当然,在这点上有人员执照构成的因素存在。也就是说,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评定在现有阶段还没有与业务部门的实际生产情况相结合,这样就会导致实际生产过程中员工之间的比较,以至于部分人心里不平衡,难以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反而产生了懈怠情绪。 2.薪酬体系评定解决的仅是定级定岗的问题,但是真正有效地将定级定岗的激励作用发挥出来的话,就需要具体的绩效管理,将不同的岗位的绩效管理具体区分,落实细化,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将薪酬体系的作用发挥出来。 三、飞行签派的人力资源管理思考和建议 虽然存在上述的两个突出问题,但对于现有阶段来说,作为业务部门也有一定的办法和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其非人力资源部门的积极作用,帮助有效的规避其目前薪酬体系的负作用,而尽可能发挥其优势,具体的建议如下:对于飞行签派这个业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搭建本人有以下几点设想: (一)搭建飞行签派员管理系统 1.实现飞行签派员排班管理,打破班组式排班管理,将局方对签派员的执勤规定通过计算机语言写进程序中,在不违背局方规定的前提下,实现人力资源共享最大化。通过排班以科学地区分目前公司所制定的岗位级别,将工作以定量的方式展现出来,为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后续薪酬调整提供依据。 2.实现飞行签派员资质晋级考核管理,更加科学的分配考核人员和考官进行晋级考核。 3.实现飞行签派员业务倒休与休假管理,休假申请统一通过系统来实现。 4.实现飞行签派员资料档案管理。 5.实现飞行签派员培训与业务考核管理。 (二)将现有的4名项目经理(即一线生产带班和行政管理经理)的职责打破,重新分配 1.一名负责业务开展与推广工作。 2.两名负责日常生产管理工作。 3.一名负 责日常飞行签派人员与行政管理工作。 四、关于生产业务部门(非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总结 由此可见,作为非人力资源部门来说,将其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有效地结合和匹配,就能帮助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其各个业务部门发挥其更多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地将其薪酬体系与绩效管理工作在各个业务部门中深化和应用,最终目标就是为实现在现有的公司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前提条件下,将业务层面与薪酬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地匹配,实现其业务层面的业务战略,从而最终为企业战略实施与实现做出一份贡献,帮助公司在航空业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因此,人力资源部门与非人力资源部门是互促互进的,而非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又是相辅相成的。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X低效率”问题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X低效率” 公共部门 人力资源 论文摘要:笔者借鉴经济学中“X低效率”理论,分析了公共部门“X低效率”的表现、原因及其改善对策。 一、“X低效率”的内涵及其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中的表现 (一)“X低效率”理论内涵 “X低效率”是一种“来源不明的非配置低效率”。这一理论源于经济学领域,以莱宾斯坦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把组织效率同配置效率分割开来,以个人工作选择的心理和行为为基础来研究企业组织内部的低效率,认为企业内部不仅存在配置低效率问题,而且也存在着组织低效率问题。这种组织低效率便是“X低效率”。 (二)公共部门中“X低效率”的主要表现 “X低效率”实质上是指一种组织或动机的低效率。就公共部门而言,它是指由于非配置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一种状态。概括来讲,这种低效率主要有三种类型: 1.行政成本高昂。行政成本是政府在维持自身运转、履行职能的各种活动中所消耗的资源。以我国为例,从1978年至2008年的30间,中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3万亿元,增长了约26倍;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则从不到50亿元升至7000亿元,增长达139倍,而且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3%。“X低效率”理论认为,偏离成本极小化就是存在“X低效率”的证据,同时,“X低效率”并非投入价格扭曲的结果,而是缺乏成本意识。由于公共部门的垄断性和非营利性,一些公务员吃喝玩乐、奢侈浪费,不但加剧了组织机构的涣散和腐败程度,还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浪费了社会财富。 2.行政产出失衡。行政产出,是指行政部门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复杂的生产活动后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行政部门却因为行动迟缓、漠视公众需求等原因造成不能有效提供社会所需的产出或服务,造成公共产品或服务短缺。多余行政产出和行政产出的短缺是两种极为独特的“X低效率”现象,都是行政部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副产品。 3.分配性努力泛滥。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中,由于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的低效率,行政人员经常倾向于在组织内采取分配性努力等机会主义行为,比如“搭便车”、“寻租”等。当行政机构内部“搭便车”行为盛行,或行政人员普遍陷于“搭便车”竞争时,“X低效率”就会严重制约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公共组织的运行。 二、公共部门存在“X低效率”问题的原因 在公共部门,“X低效率”的成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 1.劳动力产权的残缺性导致公共部门非配置低效率的产生。 劳动力产权是在一定的合同契约、国家法规限制条件内,劳动者由于使用其拥有的劳动力财产而引起的受损或受益的权利,是劳动力所有者在权利界限范围内的行为权。当劳动力产权的界定存在残缺时,劳动力的交易成本将上升,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将下降。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不健全以及制度环境对劳动力产权对应的合理权益保障不到位,我国一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从而导致了“X低效率”问题。 2.公共部门的特殊性导致“X低效率”问题。 “X低效率”理论最初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但是,一些公共部门由于具有垄断性、封闭性等特殊性,更是成了滋生“X低效率”现象的温床。 市场竞争迫使私人企业设法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那些不以最高效率来运作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但在一些公共部门却没有这种竞争机制,它们虽然工作效率低却仍能生存下去,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它们垄断公共产品,而这些公共产品(服务)又是公民必不可缺的。所以, 在这些公共部门内部天然地缺乏一种高效率运转的机制,出现“X低效率”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三、解决公共部门中“X低效率”问题的对策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公共部门“X低效率”现象的成因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消除“X低效率”必须对症下药、多管齐下,既要改革现有的人事管理体系,也要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式,从而提升公共部门的效能和形象。 1.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 要从根本上规范公共部门员工的行为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努力程度,消除“X低效率”现象,就必须保障劳动力产权完整性。这是由劳动力产权的不可分割性决定的。要根据人力资源中所有者和所有权相分离的特点,逐步打破人才流动中不同级别、不同身份的界限,促进人力资源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合理流动,建立人事仲裁制度,妥善解决人才流动中的争议,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2.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莱宾斯坦认为,“X低效率”根源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合作,个体是有惰性的。因此,消除“X低效率”现象的关键在于调动个体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能动措施使因利益不一致而造成的低效率降到最低。其主要路径是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效率。在设计薪酬和待遇时,应保证公共部门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即对于公务员的回报应该不能低于其机会成本,否则将使公共部门不合格的人员增多,公务员的整体水平下降,低效率现象比比皆是。 对于公务员而言,应该尊重其政治地位,提高其主人翁责任感,激发其献身精神,满足其成就感,鼓励和帮助其实现自身价值。否则,就会导致公务员动力缺乏、心理 失衡、行为失范,给公共部门造成人才流失,进而影响公共部门的运作效率。因此,对于精神激励不可忽视。 3.监督的目的是要合理 确定个人行为的后果责任。一般来说,努力熵(指企业成员的努力水平越来越偏离企业的目标)的大小与员工对其努力后果负责任的程度直接相关。在公共部门内部,员工越是需要对努力后果负责任,其努力熵取值就越小,“X低效率”现象也就越不显着。因此,要创新监督方式,建立多元监督机制,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克服努力熵的影响。要以建设服务型、节约型政府为目标,大力推进行政效能建设,把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同体监督和异体监督、人的监督和电子监督结合起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解决决策执行不力、工作拖拉扯皮、办事马马虎虎等问题,不断提高公共部门的廉政、勤政、优政的水平。同时,要充分发动公众参与,通过公众参与消除公共生活中私人化倾向和无契约、无承诺、无准则、不认真、不尽力、不负责的现象,促进公共部门的和谐发展和高效运行。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谈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资源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者的法律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日趋规范化。虽然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险体系在不断完善,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也在不断深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从社会保险的角度出发,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达到劳动者、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为企业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并且对企业的人力成本进行核算;另一方面,社会保险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工资和奖金等其他报酬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保险能使企业员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对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等起着重要作用。而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险,将会使员工对企业更信任,从而更加努力工作,最终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人力资源的投资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因此,人口的素质或者质量与社会保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劳动者或其家人碰到生、老、病、死、失业等风险时,其个人收入或家庭收入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严重的将导致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营养水平的下降,进而会造成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不断恶化而影响人力资源的质量。因此,社会保险对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身体素质的提高所具有的保障功能,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2、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会有一些市场主体因为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好等原因面临破产、倒闭、遭淘汰的危险,此时,社会保险制度能够起到保障作用,她使得这样一些市场主体内的劳动者在工伤、失业等不幸状况下能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为其度过难关创造条件。每一个劳动者的权益都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认真了解社会保险体系,以便保护和激励企业员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大规模流动。但是,如果缺乏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险不完善,必然会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首先,劳动者跳槽具有很大风险,假如不成功,就会面临失业甚至失去收入来源的风险。其次,劳动者不愿从有社会保险的单位流向没有社会保险的单位,除非没有社会保险的单位能提供很高的收入,足以弥补流动者所承受的各种损失,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社会保险方面存在的问题 1、制度缺乏规范性 企业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这一制度缺乏规范性。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较多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险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主要表现为企业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制度缺乏规范性。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下,大部分企业都能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用,但从实践来看,所缴纳的保险费偏低。这种现象对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很多员工对企业的信赖感和自身的安全感降低,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急剧减少,甚至出现了“用工荒”。 2、劳动者本人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不足 一部分劳动者对社会保险认识一知半解,缺乏基本保险知识。受封建社会和传统大一统思想影响,很多员工未能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缺乏主人翁意识。特别是社会基层的员工,为生活所迫,思想上存在着隶属于企业的误区,缺乏必要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观念。同时,我国保险事业起步较晚,对保险业的投入也不够,这也导致人们对其不够重视。 3、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 有些企业对社会保险工作重视度不够,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导致社会保险工作经常出现规范性错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4、企业缺乏专业社会保险管理人才 部分企业出于节约人工成本的目的,尚未配备专业的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往往由财务部门或者综合办公室人员等兼任。这些人员往往岗位不固定,社会保险管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险管理专业知识,从而导致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水平不高、社会保险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对策 1、提高员工社会保险意识。 要消除员工的思想误区,增强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企业要向员工宣传有关社会保险的知识,鼓励员工积极地为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负责。广大员工要走出处于社会基层就不能享受社会保险的思想误区,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企业关于社会保险的活动。 2、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管理机制 实践证明,只有一切从员工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和员工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但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看到这一点,或者即使看到这一点,也未能将其认真贯彻落实到企业管理过程中。因此,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该机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企业的鼓励和对企业的监管。前者主要是从思想上对企业进行鼓励和引导,希望他们能够积极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方面的政策法规,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后者则是对那些逃避和推诿责任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通过一定的 行政手段,比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方式,对企业的行为予以制度上的规范。当然,在具体的监督管理过程中要把持以扶持和引导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原则,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3、通过多种形式来管理企业社会保险 其一,企业可以设立专门机构和岗位,指定具有社会保险专业基础的专业人才从事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社会保险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其二,企业可以通过社会保险机构来对企业社会保险工作进行管理,这样既可以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又可以发挥专业社会保险机构的专业特长,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 4、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透明度 企业在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的同时,应当通过各种媒介,每年向员工公布本单位全年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情况,接受工会组织和员工的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免费为用人单位和企业员工查询缴费记录或为个人帐户提供服务;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要及时复核处理并告知处理结果。对不履行社会保险登记缴费义务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投诉。劳动保障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对被举报、投诉的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行为要依法及时进行核实处理,进一步增强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的讨论 摘 要:激励对工作人员积极性的调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了解激励的概念、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对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激励方式。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的概念来源于英文Motivation,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人的动机多起源于人的需求欲望,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是激发动机的起点,也是引起行为的关键。一个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需求满足的过程,它以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开始,以得到满足的需求而告终。因为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所以激励的过程也是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当人的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新的需求将会反馈到下一个激励循环过程中去。 二、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意义 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土教授发现,部门员工一般发挥出20%~30%的个人能力,就足以保住饭碗而不被解雇;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其工作能力能发挥出80%~90%,其中50%~60%的差距是激励的作用所致。然而,大多数部门的领导人,每当出现困难时,总是首先考虑现有设备和环境条件的改进,殊不知,在他们身边还有如此大的潜力未被开发。一个人能力再高,如果激励水平很低,也必然不会有好的工作效绩;反之,一个人能力一般,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发挥出巨大的热情,也必然会有出色的表现。由此可见,激励对工作人员积极性的调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三、激励——人力资源开发的依据 美国的罗丝维尔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指的是由企业倡导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培训,教育和开发活动。它将企业的目标与任务和员工的个人需要与职业抱负融为一体,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个人对职业的满足程度,从而形成企业的凝聚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包括企业制定一系列与规章制度相配套的激励措施。只有激励才能产生高效率,只有激励才能产生凝聚力,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四、对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思考 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前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新趋势,这也是我国企业今后长远发展的方向。只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发生质的转变,才能使用人制度、报酬奖励制度以及一系列的内部管理制度、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才会最终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2.“战略性”人力资源激励是方向。一是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本”管理;二是在战略目标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获取竞争优势”的目标管理;三是在战略范围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四是在战略措施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系统化科学方法和人文艺术”的权变管理。 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激励”来实现的,即以激励为中心。企业若想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强化自己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建立一种真正能够培养他们的献身精神、推动他们努力工作的激励机制或制度体系。必须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综合考虑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具体的竞争环境等因素,而且它不仅仅是指某些互不联系的单项措施,而是一系列相互支持的措施和手段构成的有机的整体性制度安排,即人力资源激励体系。 4.管理激励与制度激励的有机整合是核心。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般所讲的各种员工激励手段大多来自于管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要求管理主体能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人体功效学等知志和技术,有效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使之最大限度地运用其人力资源,为企业生产经营做出贡献,这就是所谓管理激励。而经济行为,即在既定的制度环境约束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整个人类行为最基本、最普遍、最具主导性因而也是最重要的规定性和表现形态。在企业战略层面上和操作实务中,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都必须统一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之有机结合起来,并整合为完整的企业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 5.激励方式的权变运用是关键。从管理激励角度看,激励的起点是满足员工的需要,但员工的需要存在着个体差异和动态性,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并且,只有满足最迫切需要的激励方式,其效力才高,其激励强度才大。因此,在员工激励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激励方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灵的法宝。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用的激励方式有: (1)绩效考评和灵活多变的薪酬激励。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即通过给予人们一定的目标,以目标为诱因促使人们采取适当的行动去实现目标。薪酬激励不仅可以在工资与奖金的分配上做文章,在现金与非现金激励的选择上也有技巧,也可以实施一次性激励与多次激励,公开激励与不公开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将现金激励和非现金奖励结合起来,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绩效考评的激励作用最终会在薪酬上有所体现。 (2)参与激励。参与激励,是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使员工产生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激励员工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做自己的事情总比替别人做事情更有劲”,最好的激励莫过于自己激励自己。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的 认同感、归属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小到如为员工专门设立“合理化建议”奖,奖励那些出谋划策的员工,使员工亲身感受到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大到适度授权,领导者授予下属的决策权力的大小、多少与被授权者的能力、与所要处理的事务适应,授权不能过宽或过窄,要坚决视能力授权和因事授权。 (3)关心激励。关心激励指企业领导通过对员工的关心而产生的激励效果。企业中的员工,以企业为其生存的主要空间,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归属。如果企业领导人时时关心群众疾苦,了解职工的具体困难,就会对职工产生激励。 (4)公平激励。公平激励,是指在企业的各种待遇上,对每一位员工公平对待所产生的激励作用。只要对员工等量劳动成果给予等量待遇,就会使企业形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员工只有扎扎实实的劳动才能获得更多收入,而不能采取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当手段。 (5)认同激励。大多数人在取得了一定成绩后,需要得到大家的承认,尤其是要得到领导的承认。所以,当某个员工取得一定成绩后,领导要向该员工表示已经知道其取得的成绩,并向其表示祝贺。因此,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员工成绩并及时表示认同。 (6)奖励激励。奖励激励是以奖励作用为诱因,使人们采取合理行动的激励作用。奖励激励手段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两方面。物质奖励包括工资、晋级、奖金及各种实物。精神激励包括给予各种荣誉称号等。人们通过对物质利益和荣誉称号的追求而产生最合理的行为,创造出佳绩。 (7)职业生涯规划和培训激励。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应该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尽量给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使他们获得一个有成就感的职业,这样激励员工同时还能获得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和献身精神。 (8)组织环境和文化激励企业文化是一只无形的手。良好的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员工激励,能够激发员工的热情,形成一种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善于借助外在的环境、人性化管理的手段等来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用以抓住员工的心,激励他们为实现自身价值及企业目标而努力。 (9)压力激励。压力也是一种激励方法。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生机勃勃的工作必须靠压力来维持,个人潜能的开发只有在重压下才能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只能在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压力下得到推动。只有那些顶着压力一步一步向前走的员工,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只有在压力的推动下,公司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浅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和对策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企业员工总体素质不高,员工流动频率大 中小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数中小企业流失员工类型均以技术型、新生型员工为最多。据统计,应届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辞职率最高,资深型员工中工作年限3-5年跳槽率为最高。企业关键性员工的严重流失使一些本身实力、市场竞争力、自身影响力弱的创业初期中小企业和偏远区县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瓶颈越大,员工流失频率越高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越大,对比大型企业更需要具有忠诚度的技能、管理、业务等专业度更高的优秀人才来扭转局势,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人才管理模式落后 中小企业采用的也多是传统行政性人事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处于企业决策能力低的地位,是执行层、辅助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在日常管理中并不参与决策,从职能上只是简单地提供人力、事务管理、政策咨询等服务性工作。第二,把物质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投资,激发员工潜能。 3.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 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人力资源部门没有充分参与到决策中来,与企业的经营发展脱节,工作上没有前瞻性和预测性,忽视了员工积极性的挖潜和工作的系统管理。平时没有对新进员工跟踪辅导,更没有系统的过程管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员工发展机会以及上升空间也是新进员工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新员工培训制度规范化 中小企业HR人员应加强对新进人力资源的培训。除了统一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培训外,还应根据企业职位性质结合全体员工的工作需求进行阶段性的调查,制定出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可采取的方式,如:部门分享、转正测试、项目讨论、专业技能培训,读书心得交流等。 HR还可以制定出与部门员工有效的沟通制度,比如每周一次或者每月一次的吐槽会,使部门领导能够根据员工在工作中的资源需求、遇到的瓶颈给出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项目交流,增强员工的被重视度防止人次的流失。 2.整合优化人力管理模式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根据“二八定律”充分发挥核心员工价值,即以最优的生产[文秘站:]力与创新意识给企业创造80%财富的20%的核心员工作为重点进行管理转型,以企业共同的核心团队来提升剩余80%员工的企业忠诚度充分整合中小企业的能动资源。 3.提高中小企业家和员工的素质,吸引高端经营人才 不仅企业员工需要进行培训提升其素质,企业决策层也需“送出去”参与培训,改变思想误区,更好的协调企业家所有权与经营权,做好人才储备任何时候都保留企业核心价值员工。 4.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到战略高度 在企业三大资源中想实现企业增值就必须将能动资源即人力资源提升到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战略规划的竞争。 (1)培养员工“混合”培养领导力。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比如对于管理层或者业务部门主管,应该提供他们管理团队、维护客户、掌握业务方向和潜在市场开发的能力;对公关部门的培训侧重在市场分析、行业趋势、社会热点、应变能力等方面;对技术经理的培养则偏重在打造团队的领导力和提升技术人员专业性。 (2)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价值。必须将人力资源组织架构进行重组与整合,充分参与到企业业务决策钟来,让服务部门承担更多的实质性工作,成为企业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增强人力资源在管理领域的能力。 (3)信息化的处理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引用信息化的处理模式打破瓶颈,HR必须做未来三五年的人才规划,运用专业工具去分析企业数据,从战略上为企业提供建设性和建议性的支持。充分利用市场和内部数据 (过去、现在,和未来 ),以企业的战略蓝图为基础来制定规划。 (4)标准化的激励机制。把员工工资划分为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进行考核,岗位工资标准由公司统一制定,绩效工资由各用人单位自主制定发放办法。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后,分配档距进一步拉大,从根本上体现了多劳多得、按劳动成效分配的原则,消除员工身份差别。 三、中小企业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第一,无论 销售、生产,还是财务管理都离不开人,企业的兴衰需要靠人来成就。 第二,竞争机制的薪酬制度能激发员工潜在的50%~60%的能力,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员工的积极性。 第三,企业资本的扩展需要整合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三大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 第四,人的有效技能=人的劳动技能×适用率×发挥率×有效率,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提高人的技能的适用率、发挥率和有效率能达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大型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 管控模式 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 本文从人力资源管控内涵出发,分析了人力资源管控的全面管理、政策指导、松散管理及操作指导模式,探讨影响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构建的因素,对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管控的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企业做强做大的内在动因需求,近年来,一些跨行业、跨地域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涌现,大型企业集团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管理难题,即如何在实施跨行业、跨地域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下属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控。对于企业集团来说,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既具备单一法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点和内容,还必须通过规范化的人力资源政策管理和相互制衡的权责控制来实现规避集团公司委派人员权属企业董事会和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加强对权属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与指导的目的。本文基于此进行一些简单的阐述和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控内涵 所谓的人力资源管控是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控制,即集团公司通过科学化的人力资源战略、合理化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在实现集团对权属企业管理与控制的同时发挥集团公司的整体协同效应。科学的人力资源管控能够帮助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共享和转移人力资源,降低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更好地获取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二、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如果从力资源政策管理和权责控制两个维度出发,可以将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控分为全面管理、政策指导、松散管理及操作指导四种类型。 1、全面管理型模式是指集团公司严格加强对权属企业的政策管理,同时提高对权属企业权责控制的力度。集团将统一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统一开展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权属企业只负责本企业员工薪酬的计算、发放及人力资源信息数据维护。 2、政策指导型管控模式是指集团对权属公司政策管理程度高,但权责控制程度低,集团一般情况下通过制定政策来加强对权属企业的管控,权属企业在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指导下制定本企业的各项政策,独立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但权属企业对于员工流动情况和工资总额还是需要向集团公司报备,由集团掌握权属企业高管和财务负责人的任免权,对权属企业委派领导班子成员。 3、松散管理型的管控模式政策管理程度低,其对权责控制程度低,集团和权属企业往往独立制定政策,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集团通过员工编制和工资总额来管控权属企业,并向权属企业委派领导班子核心成员;而权属企业需要对于员工的流动情况和工资总额向集团报备。 4、操作指导型的管控模式特点是政策管理程度低,权责控制程度高。集团往往通过提高权责控制力度来加强对权属企业管控,权属企业可以相对独立地制定本企业政策,集团除了向权属企业委派领导班子全部成员外,还配备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协助权属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三、影响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主要因素 1、集团的战略定位。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要根据集团的战略导向进行构建。例如当集团当前为扩张型战略时,相应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就应该是相对分权,以确保权属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充分的自主权;而如果集团当前采取的是紧缩型战略时,此时的管控模式就应倾向于相对集权,以此来控制集团的整体规模。 2、集团的控股程度。集团对权属企业的控股程度也是人力资源管控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绝对控股意味着对权属企业的一切事情都有绝对的控制权;而相对控股的集团只对于权属企业的重大事项有决策权,人力资源管控自然要随集团控股程度进行具体调整。 3、企业文化。不同风格的企业文化要求采用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当集团与权属公司之间的文化契合度较高时,适宜采用相对集权的管控模式;而当融合程度不高时,则应尽量采用相对分权的管控模式。 4、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采取何种类型的管控不仅和权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有关,也与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密不可分。如果集团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整体素质高、执行力强且有足够的人手,对下属企业就可以实行相对集权的人力资源管控;而当集团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执行力弱或没有足够的人手时,适合进行相对分权的人力资源管控。 5、权属企业地位的重要程度。权属企业是集团公司具体业务的载体,对于集团有重要影响的权属企业,集团一般采取高度集权的人力资源管控,即要保持高度的决策权、控制权和管理权,因为这些权属企业对集团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相反,那些对集团影响不大的权属企业,则可采取相对分权的人力资源管控。 四、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设计 1、与企业高层沟通,明确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愿景和目标。集团公司进行人力资源管控的第一步就是与企业高层进行充分沟通,通过沟通来了解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明确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愿景和目标,并收集集团公司高层对于人力资源管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了解高层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控类型的倾向。 2、深入企业实地调研,提出人力资源诊断报告。明确了高层领导者的管控意向后,第二步需要进行的就是了解整个集团的人力资源情况,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经营情况、员工基本情况、目前集团公司与权属企业的管控方法、招聘与培训、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情况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还应与集团和权属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进行沟通 交流,了解其对于人力资源管控的具体看法,由于这部分员工时人力资源管控的具体操作者,因此他们的意见建议非常重要。 3、就人力资源诊断报告与高层进行进一步沟通。此时沟通的目的主要是让高层管理者明确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人力资源管控理论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找出人力资源管控的重点。 4、依托集团公司的管控平台,选择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在明确集团人力资源管控重点以后,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应该分析目前集团与权属企业的管控模式,探讨当前的管控模式是否适合企业发展,进而提出集团与权属企业最匹配的管控模式。对于业务多元化的集团企业,集团对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权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应该有所区别,人力资源管控模式也应该相应地发生变化。 5、试运行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为了能让所有员工熟悉和认同新的管控模式,必须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其中企业中高层、集团和权属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长和位于集团紧密层的基层员工是最迫切需要进行培训的,对于那些没能接受培训的员工可以采用“干中学”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逐步理解和适应新的管控模式。 6、根据运行的信息反馈,完善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信息反馈是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完善的催化剂,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对于积极有利的信息,要总结成功的经验;而对于运行过程中反馈出来的负面消息更要重视,找出其中的原因以便下次改正和完善。在具体措施上,集团可以将所有的反馈信息建立一个动态信息数据库,配备专门的负责人员管理,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运行过程中建立信息反馈的激励机制,以此来充分调动员工在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改进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的分析 自2004年福建、珠三角企业出现“民工荒”后,沿海传统产业密集型城市的民工荒现象愈演愈烈。不仅如此,2012年春季招聘季中,在河南、安徽、湖北这些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市)也面临着“民工荒”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受金融危机、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内部性机构性因素的影响外,就是农民工队伍内部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取代了传统农民工成为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力量[1]。2010年国务院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标志着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指1980年以后出生,年龄在16岁至31岁之间,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主要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但户籍身份是农民的劳动者[2]。与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总体较高,有较远的人生职业规划[3],就业期望、融入城市意愿较高等新的特征,但也存在技能和经验较少,就业质量较低,公共服务可及性差等问题[4]。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升级,经济发展从投入型模式转变为技术型模式,而技术型的增长模式除要求有新机器、新设备外,更需要有一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素质工人[5]。日益壮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人力资源能力的高低,不但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的研究对农民工个人以及对企业和政府等解决近年来“用工荒”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人力资源能力的内涵 最早的人力资源能力思想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把工人技能的增强视为经济进步和福利增长的基本源泉,认为一国居民后天获得的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关于劳动力、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以及劳动者素质中教育的作用等论述也是人力资源思想的重要体现。人力资源最早是由美国的约翰?科蒙斯在1912年提出的,人力资源能力的概念则来源于人力资源理论。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兴起对人力资源能力的研究。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开始《人类发展报告》,将发展人的能力作为报告的重要主题。1995年UNDP的《人类发展报告》认为人的能力是体能、技能和智能的统一。舒尔茨[6]认为人类具有经济价值的五类能力是:学习能力,完成有意义工作的能力,进行各项文娱体育的能力,创造力和应付非均衡的能力。Sandberg[7]认为人力资源能力是在有意义的sis/List_125.html" title="环境论文" target="_blank" 环境中,产生具有适应性结果的个体特征(包括技能、知识和态度)。 徐华等[8]则认为,能力是指人作为个体的自然人从体能、技能、智能、潜能四个方面展现出对某项任务的胜任度,人力资源能力就是人力资源在现实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能量和成熟度。商红日[9]认为,人力资源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通常包括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劳动技能、创新能力以及创造力等。郑新立[10]则认为,人力资源能力是指人的内在素质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具体应包括德能、智能、技能、体能。越来越多研究者基于自身的学科领域从不同层面围绕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相关问题展开探讨,针对从不同研究目的和理论视角出发,造成“人力资源能力”概念的理解差异,王艳艳等[11]分别从宏观、微观、心理学和 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人力资源能力”概念和外延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与前面的学者不同的是陈劭峰、赵秋成、夏芳等学者开始运用现代的方法对人力资源能力进行实证研究。陈劭峰等[12]构建了人力资源能力等效系数方程,并对国内的人力资源能力分区进行了评价。赵秋成等[13]探讨了人力资源能力内涵,并从体能、智能和技能三方面分析了大连市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夏芳[14]基于森的可行能力,构建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人力资源能力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技术实证分析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人力资源能力的结构关系。国内对人力资源能力的研究多以定性的内涵分析为主,定量实证研究为辅;研究对象大多是大学生、医务工作者、财务人员等知识性员工,对其他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 (二)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成果很多,涉及的问题包括素质、知识能力、心理、教育培训、就业能力、人力资本建设等,这些课题的研究或与人力资源能力问题相关,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刘瑶、彭建娟等学者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进行了研究。刘瑶等[15]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知识能力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其知识能力总体状况作了评价和判断。彭建娟[16]对吉林省建筑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进行了测量,并从职业培训和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提高就业能力的建议。曾丽[17]则是从个人因素、个人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出发,对珠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上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研究人员和地方劳动部门工作的重点多集中在农民工的就业安排、技能培训方面,研究内容大多为人力资源能力的一个侧面,并没有将心理、思想等因素纳入到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范畴中来。鲜有以“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为主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模型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概念模型的构建及调查情况 (一)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概念模型的构建 人力资源能力是人的体能、智能和技能三者的高度统一。体能是人力资源能力的载体和基础,是新生代农民工学习、工作的体力保证。体能主要包括生理机能、身体抵抗疾病能力和身体素质等。智能是人所具有的运用知识和经验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我国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显示: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年龄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时十五六岁的年龄,就业的行业多集中在服务业和建筑业。 考虑到其较低的文化水平和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就业现状,本文对智能的测量主要从职业常识、文化理论水平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等方面来进行。技能就是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的能力,是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中产出劳动成果最重要的能力。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职业搜寻能力、技术专长和执业资格是衡量其技能的主要指标。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队伍中的新生力量,他们有着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显着特征,就业动机已由生存型转变为生活型或发展型,外出务工赚钱的同时,改变生活状态,追求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他们主要的追求。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诉求强烈,与父辈相比他们的“城市梦”更为执着。受现行城乡和地域分隔教育、户籍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教育和技能水平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公民意识和道德素质与市民化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18]。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高,思想解放,对城市有强烈的向往,返乡务农意愿很低。但受制于以户籍限制为代表的现行的诸多制度阻碍,他们的城市梦在现实中遇到了很多不公平对待,诸如城市户籍、社保、教育、子女就学就业、住房等无一不困扰着他们,使他们承受了父辈无法体会的心理压力。富士康“十二连跳”的农民工自杀事件更是证明了沉重的日常工作量,等级森严的人事制度,较高的生活成本使新时期的打工者心理压力倍增。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的研究必须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不能仅仅关注体能、技能、智能等方面,还应将心理素质、进取态度等因素考虑在内。心能,即心理积蓄的潜在开发的和心理能够承受外界压力的能力,是测量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不可或缺的指标,衡量指标包括心理潜能、抗挫折能力、克服逆境能力等。 综上,本文将从体能、智能、技能、心能等四方面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人力资源能力。考虑到人力资源能力及体能、智能、技能、心能等变量不便于直接观察与测量,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处理和解释这些变量之间关系时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采用结构方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源能力结构进行分析。其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本文将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能、智能、技能、心能四个能力因子进行一阶验证性模型分析,若四个能力因子间有中高度的关联度,且一阶验证性分析模型与样本数据又可匹配,说明四个能力因子均受到一个高阶因素(人力资源能力)的影响。然后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进行高阶验证性分析,若二阶验证性分析模型与样本数据匹配度较好,说明人力资源能力(高阶因素)对四个能力因子(初阶因素)的解释能力较高。 (二)量表设计及数据来源 由于国内外没有衡量体能、智能、技能、心能的成熟量表,在王成[19]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个人评价量表、WHO生存质量量表、成就动机测量量表、中国心身健康量表等诸多成熟量表中挑选出符合测量体能、智能、技能、心能的测试题20项,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对原题进行适当修改,然后征求专家的修改意见,形成本研究的测试量表。通过小样本预调研,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初步检验,又剔除了一些不可靠的指标,形成本研究的最终问卷。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_blank" 人口统计特征及区域,另一部分则是根据研究设计提出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调查。量表由一组与人力资源能力相关的问题或陈述组成,用来表明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态度、看法、评价或意向,除了人口统计特征及区域之外,本量表均采用Likert五级量表的形式,1、2、3、4、5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6月至2011年9月课题组成员对中部六省新生代农民工实地走访调查而得。中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31.1% ,中部六省中的河南、湖北、安徽等省是全国的劳务输出大省。处于中部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布局的实现。以中部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对样本采取平均抽取的方法,即向每个被调查省份发放1 000份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 000份,回收问卷3 823份。剔除了一些数据大量缺失或者明显随意作答的问卷,最终得到能反映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的有效问卷2 517份,有效回收率41.95%。 (三)样本基本情况 从样本的性别分布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的比例略大于女性;从样本的地区分布来看,河南省有效问卷是617份,占总样本的24.5%,湖北省有效问卷是479份,占19%,依次是湖南省、江西省、山西省和安徽省。 此次调查中部六省样本比例分布比较均衡,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构成主要以初、高中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相对较少;受调查对象的年龄普遍较小,其中2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4.2%,25岁至31岁的农民工仅占2.6%;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不高,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收入在1 500元以下,收入在2 500以上的农民工不足15%。见表1。 四个潜在变量(能力因子)之间的协方差显着不等于0,表示四个能力因子之间有显着共变关系。六组能力因子相关系数中有四组大于0.5,说明能力因子间存在高度相关。因此四个能力因子可能存在另一个更高阶的共同因素。从一阶验证性模型适配度的检验结果来看,所有适配指标均达到了良好水平。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体能、智能、技能、心能四个能力因子的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与实际样本数据适配情形良好。 由一阶验证模型分析结果可知,四个能力因子之间存在更高阶的因素构念。二阶验证性模型中,一阶因素构念为 “体能”、“智能”“技能”“心能”变为内因变量,外因潜变量为高阶因素构念“人力资源能力”。用AMOS17.0 href="http://" title="软件论文" target="_blank" 软件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二阶验证性模型进行运算,输出结果见表5,各项指标均达到较好水平,这表明我们所建立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模型得到了实际调查数据的较好支持。 从体能、智能、技能和心能的路径系数上来看,各初阶因素对高阶因素人力资源能力影响程度的重要性排序为:心能、智能、技能、体能。人力资源能力就是人力资源在现实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能量和成熟度。在教育背景苍白、工作量繁重和就业环境较差的情况下,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压力和失败的从容以及压力环境中形成的良好职业素养往往是新生代农民工从同伴中胜出的关键。这也表明,在新的社会发展和转型阶段,漠视人文关怀的生活环境,强硬的组织文化,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和生理始终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已严重影响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进而限制了其个人能力的发挥和提高。 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有0.13%[23]。一方面,地方政府对 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对职业教育的培养投入不足,现有的技校和培训机构规模小、基础设施条件差、师资少,培训能力低;另一方面,现有的农民工很少得到雇主提供的培训,即便提供就业培训也往往以无酬劳动作为交换,更谈不上人力资源能力开发和职业生涯通道的提供。这些已严重影响了农民工操作技能训练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的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他们拥有强壮的体魄且大多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因此,体能对人力资源能力影响最小也在情理之中。从整体来看,模型分析结果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也是比较吻合的。 四、结 论 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不仅是体能、智能和技能的高度统一,心能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源能力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促进作用。通过对四个能力因子进行结构方程验证性分析,得到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模型。从四个能力因子对人力资源能力的影响程度来看,企业以后要加强对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关注,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工作和培训环境,不但要担负起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的责任,更要提供心理的咨询、疏导、治疗等服务,定期传授舒缓压力的方法,从而促进农民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能力的提高。地方劳动部门,除了做好职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技能培训外,还应做好入职前对农民工的心理调查、疏导、咨询和心理指导工作。各地方政府和部门应该多策并举,积极指导,配合企业做好本地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源能力开发工作。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论图书馆信息资源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图书馆信息资源对大学生哲学素质、思维创造力和学习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重点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好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信息检索等资源信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资源;大学生;素质教育 图书馆信息资源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精华,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物质载体。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图书资源信息对当今的青年人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各种网络图书资源的传播让青年人有了更多的吸收知识的途径。 一、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一)哲学素质要求 哲学素质是指一个人对于哲学问题和哲学理论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以及对于实际问题的反思批判能力。首先,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哲学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世界观基础,这是因为哲学能够使人确立高瞻的视点;哲学能够帮助人发现真相和认识真理;哲学能够使人形成博大的境界感。因而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为大学生远大的政治眼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良好的政治道德提供世界观基础。其次,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人格素质。哲学素质是人格素质提高的人生观基础,这是因为哲学能够使人不断地追问人生;哲学能够激发人的爱智的激情;哲学能够培养人执着专注的意志。因而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能够使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理论修养和道德品格。最后,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专业素质,哲学素质是专业素质提高的思维基础。因而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为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奠定了坚实的思维基础。 (二)思维创造力要求 思维创造力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各种发明主要靠思维创造力。培养思维创造力是真正将“人”培养成“才”的重要标志,也是其根本所在。要使学生的思维不受常规限制,既能继承前人,又能突破前人,具有不断的创造性,有思维创造力的人思维能力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敏捷性的思维品质。知识产生于思维和创造之中,良好的思维创造素质,能促使人不断地追求新知。思维创造素质首先表现为勤于思考,其次表现为善于思考,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多向思维,才能在思维中有所收获。思维创造素质,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和构建力,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能发现别人忽视的东西,并给予重视;能寻找新的生长点,兴趣广泛,思路开阔,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学习力要求 学习力是当今社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学习力是指大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主观条件是学习主体的接受能力、应用能力、扩散能力;客观条件是开展学习的物质条件,包括学习设施、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等。大学生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是大学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为了切实加强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除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上的主导作用外,还要努力拓展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其他有效途径。图书馆在高校大学生学习力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团体学习等提高学习能力的修炼,能在原有基础上焕发活力,创造辉煌。其成功奥秘在于:一方面是能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从信息资源中学到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另一方面是能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把学习到的新知识、新信息应用到实践中去,使个人发展居于优势地位,提升竞争力。 二、现代大学生素质存在的缺失 (一)对哲学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严重滑坡,哲学素质有待提高 对哲学理解领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哲学素质的提升。通过借阅调查我们发现,很少有学生来图书馆借阅有关的哲学书籍,更谈不上阅读了,因此,提高学生的哲学素质,让学生通过阅读哲学书籍把哲学家的问题当作自己切身的问题,或者把我们自己的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这样才能进入到哲学思考的层面,才能感受哲学思想鲜活的气息。而哲学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奏效的,它需要在一个人世界观形成时期尤其在积累哲学知识阶段进行系统培养并强化训练。哲学是一门追本溯源的学问,它是人类趋向智慧的历程,这种“爱智慧”的过程本身也积累了深邃的智慧。当我们重新咀嚼这些智慧的结晶时,哲学智者的思想也就复活了,我们的领悟就使他们的思想获得了现实性。伟大的哲学思想只能靠领悟,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之所以是伟大的,就是由于他们对以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领悟。 (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严重不足,思维创造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思维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我们国人并不缺乏这种潜能,我们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大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太令人担忧。我们学生之所以创造性匮乏,除了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在当前,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创造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能够走进大学图书馆,在汲取前人文化食粮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一种思维创造力。 (三)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薄弱,学习能力有待加强 当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让人担忧。我们对在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表明大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第一,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二,部分学生厌学;第三,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第四,绝大多数学生不清楚什么是自主学习和如何自主学习。 三、图书馆信息资源对大学生素质提高的途径分析 (一)阅读哲学类图书,提高大学生对哲学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哲学素质 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哲学类图书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就越会成为人类社会的核心信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力和可能取得的成就。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越来越成为衡量其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从学科体系,还是从人类社会的基本认识规律看,我们每个青年学生必须读,哪怕只读那种普及本的哲学类图书。我们把它比喻成知识的骨骼。 (二)阅读社会和自然科学概论性图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认知社会的能力 如果说哲学类图书是知识的骨骼,那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概论性图书就是人类知识的脉络,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大学科概论方面的图书的信息量也是很大的,其熵值仅次于哲学类图书。信息学专家的研究表明:一本好的社会科学概论的图书是这个学科全部重要信息的80%,而它的常用信息(即有效信息是75%),一本好的自然科学概论性图书是这个学科全部重要信息的65%,而它的常用信息达90%以上。这些信息对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认知社会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掌握电子文献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图书馆对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提供大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物质条件,如大量的书籍、报刊、书桌、电子阅览室等学习硬件,以及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充裕的学习时间等。图书馆提供的学习条件越充分,大学生学习的效果可能就越好,其学习能力也就提高得越快。电子文献的迅速发展为现代信息社会读书治学效益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也为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目前我国的电子文献已经相当丰富。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培养人的全过程,要在统一认识,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依靠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广大学生的努力,才能得到实现。高校图书馆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信息中更多地涉猎对自身成长成材具有启迪作用的知识,才能真正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论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对比及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的对比及思考,在全社会素质教育还未有十分成效的现状下,学生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才是关键。并从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及学生五个层面对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若干建议,旨在唤起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中日 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有机会去日本留学和工作。在日本近6年的时间里,作为留学生,接触了周围的日本同学们,并会情不自禁地与自己在国内大学的学习生活作了比较;又由于带着当时是小学生的女儿共同生活,又从家长角度观察到日本启蒙教育阶段的学校培养方式。 本文结合自身在日本多年的留学生活经历和目前在国内大学工作的感受,并以此作点滴思考。 1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经历、阅历、教育和环境等培养的。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 2 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2.1 中国大学生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是进步向上的:但是,而今的大学生,正是1997年教委推进素质教育时,处于中小学生阶段的那批学生,在提倡了十多年的素质教育,但在各项指标上,有些还是显得不容乐观。 某高校在2009年对在校大学生自身评价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自评项目不良率有在45%以上,甚至高达58.7%(见表1①)。 此外,大学生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工作责任感、语言表达及文笔表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文知识和文体活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与教委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要求作对照,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 做人方面:不少大学生存在价值观念混乱问题。例如缺少公德,有时为发泄个人情绪而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财物,不爱惜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举止不雅,乱扔垃圾、吐痰等不符合文明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诚信下降,考试作弊在大学校园内屡禁不止,学校为此费了不少心思,然而还是阻止不了大学生渴望作弊成果带来的利益。 求知方面:当今的大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到了大学依旧将大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对他们来说,大学与中小学没什么不同,还是以听课为主。缺乏创新能力,知识面狭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文科生缺少科技素质的现象。 健体方面:身体素质方面,虽然大学将体育课列入必修课中,但仍有不少同学在混学分。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耐力、灵敏、柔软等素质都有明显下降。心理素质方面,近年来不少大学出现杀人以及自杀现象,反映出少数同学心理状况较为极端。 审美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懂得欣赏艺术,包括传统艺术或者现代艺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地方艺术缺乏观众、缺乏后继者,就是非常说明亟待提高审美素质。 劳动方面:大学生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人都只在中小学开设的劳技课上动手制作过,“高学历,低技能”的说法,也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现状。 2.2 日本大学生的现状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问题,自二战以来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尤其是1990年后的改革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②直至今日已取得不错的成效。虽然日本大学生也存在无朝气、丧失进取目标、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少积极行动能力、忍耐力下降、“高学历、低学力”等现象,但是整体而言是乐观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发现课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等。 在客观条件方面,日本文部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以自身为媒介,联合大学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大量的国际合作来提升日本教育水平等,从各个角度资助大学素质教育发展。 学校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1)在学分设置方面,学校一般安排必修课只占总学分的1/2左右,以便让学生们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课程。③(2)在课程设置 方面,为了防止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文、社会的一般基础知识,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已经占基础课的31~37.5%。④(3)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会更多让学生参与到互动当中,而教师只进行总结和指导,学生们通过课堂发言和演习课来提高自己研究和报告的能力。长期受到这样训练的日本学生,在发言时一点都不感到拘束,每个人都坦然自若地发表自己的意见。⑤(4)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备受重视,具有时间充裕、活动范围大、内容多样化、组织规模化、经费来源多、学校管理完善等特征。⑥ 3 对比分析 3.1 同样是应试教育,日本大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 与素质教育相对应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阻碍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然而应试教育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择手段,导致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除了会做题目外什么都不会,即使是考上了大学,这种习惯依旧伴随着整个大学生活。 日本的高考制度不同于国人所熟知的模式,并非由考试院统一出考卷,而是由每个大学各自出题的,考生则前往自己有意向报考的大学进行入学考试。日本的高中升学率在1979年就已超过90%,然而日本的平均大学升学率仅为50.2%(2009年),对于日本高中生来说,高考的淘汰也是非常残酷的,因此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下决心上大学的日本高中生,从小也是上各种辅导班,来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争取将来考上好大学。 3.2 中日大学生素质差异原因探究 同样是从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中日大学生,在素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笔者结合自身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社会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价值取向矛盾化、精神躁动、道德理念弱化、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泛滥,有许多名人、官员,学术造假、文凭造假,政府对此而处罚力度很轻,有的只是撤销授予的奖项,有的仅仅是道德层面的谴责,造假者所得利益巨大而犯错成本低。当代大学生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诚信教育显得虚幻无力。相对而言。无可否认,日本总体的国民素质要好于中国的平均值,日本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周围的风气要平和的多。即使有造假,如曾是日本考古界的翘楚藤村新一,但随着他通过自制、自埋、自挖、自我宣传,虚构的日本史前史骗局被揭穿以后,他本人也由于声誉尽失,只能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余生了…在巨大的造假成本面前,胆敢以身试假的人少得多。 对做出过激行为的学生,社会舆论也为了吸引民众眼球,基本会选择站在学生一边,去指责批评过当事学生的教师,把学生采取过激行为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师。殊不知,这如同南京法官对扶跌倒老人者判罚一样有示范效应,甚至有的学生在轻生前,为了给家里争取补偿,特意留下指责老师的文字材料…事实上当下很多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了,怕学生心理脆弱出什么事要自己担责任。“师道尊严”好像比别的国家好像更淡化了。舆论造成了一批不敢批评学生的老师,这样的教育能正常吗? 家庭环节:在当今中国,孩子几乎都是独身子女,因此生活上父母非常纵容。学习上又太过包办:挑选好学校、到处报班补习、周末前往少年宫、每日作业的检查等,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能力、各展所长的机会。经过高考的奋战,考上大学后,父母认为万事大吉了,放手不管孩子了,而学生突然没有家长的管束,有部分就在放任中迷失了自己。 然而在日本,整个社会风气就是培养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即随着社会的变化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确立、自我实施,更好地积累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 笔者女儿从幼儿园至小学4年级的5年间,过着每天早上8:20到校,下午三点左右放学,之后想去操场玩耍就去玩耍、呆在图书馆看书就看书、回家就回家的惬意生活。 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到小学四年级,回国后也没有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回国后马上就遇到了按正常年级插班还是降低一级插班的抉择。当时上海的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了,而女儿一天也没上过。而且连中文也说不了几句,语文课简直听不懂。那天带着女儿见小学校长时,校长害怕笔者女儿跟不上同龄人,建议降一级插班。做家长的没有越俎代庖拿主意,当场由女儿自己决定,不知道是无知者无畏还是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女儿一定要跟同龄的学生同班学习。笔者尊重了她的决定,只是告诉她:(1)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2)只要能考到班级倒数第二,就是进步。到现在不仅跟上了同龄人,还凭她自己的实力考上同济大学了。现在每每想起女儿的这个决定,都暗自庆幸当时没有大包大揽,使女儿的独立思考、判断、责任心得到了一次锻炼。 学校环节: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场所,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 要场所,一所学校的校风等人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从各个方面开展素质教育,然而体制并不完善,未能顾及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所有方面。 况且,素质培养应该是从小抓起的。在这方面,日本的小学会利用家长的资源,不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去,比如我就曾给小学生作汉字趣解讲座(同一汉字词组在中日文中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如“手纸”在日文中指“信”,而在中文中指“卫生纸”等)。这种类似的活动,全部是义务的,连交通都是自行解决。学校不需要专门请专家的费用,却突破了学生只受本校教师单一职种的知识局限,得到了来自各行各业家长的知识熏陶。而且与高高在上的专家讲座相比,谁谁的爸爸、谁谁的妈妈来做的讲座,要更有亲近感、更易被学生认同。 有时也会以班级为单位,由家长委员会组织亲子活动,如野炊、郊游,在充满合作的活动中家长们互相了解,介绍教育、生活经验,我做饭团的经验就是在一次野炊活动中学到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间、家长间都产生了对本团体的认同感。被世界公认的日本人的团体精神就是这种点滴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吧。 教师环节: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的相对落后,我国的教师出现浮躁情绪、急功近利的不在少数。把上课当负担,热衷于做项目……更有甚者,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不雅事件给学生留下的负面印象也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扭曲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教师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然而由于精神文明的相对发达,做事严谨务实的日本人在教学育人方面也做到了一个教师应做的,笔者就读的经营学的老师们,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有时也会召集旗下学生外出郊游甚至到自己家进行聚餐,使得同门师兄弟有了犹如一家人的感情,也展现了老师可亲可爱的一面。 自身环节:以上的环节都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为什么有些人环境一样,教育相同,却良莠不齐。如果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有所欠缺或没有自我素质培养的意识,那么再多的客观条件也无济于事。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接受性和能动性不同。就如上文所说,中国学生从小被溺爱,学业上又过多的被重压,再加上一些客观的不良影响,导致从小就没有素质教育意识,比较而言,日本大部分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再加上家长实施的是宽松式教育,日本的孩子被溺爱、被重压的几率小,类似中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就少一些。 4 思考 一只桶的装水深度,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桶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是摆在每个大学和大学生面前的难题。从长远角度看,素质教育对每个大学生的将来都有长久的影响。 然而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表明,从个体到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的不重视。政府和学校从1997年就在推进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往往流于形式,变得苍白无力。而大学里的素质教育政策,也常常与初衷背道而驰。拿同济大学的选修课程来说,学校制定政策的本意是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和激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而不少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同学,却用带上功利色彩的有色眼镜来选择到底上哪门课能够得到好分数。 大学生素质教育不能单靠大学生本人和大学实施,也需要社会、家庭、教师等各方面共同来努力,然而学生主观上对素质教育无所谓的态度和外界客观条件的不完善导致了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尚不理想。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社会层面:要形成弘扬正气的社会氛围,要使造假者身败名裂;舆论也要敢于站出来为出于善意批评学生,而在批评方式上略有瑕疵的教师说话。只表扬不批评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评也可以看做某种挫折教育吧。同时全社会有必要督促和监督大学生缺少公德、举止不雅、不讲礼貌等不良行为。即使一时难以改变全貌,至少可以要做到。家庭层面:家庭本身就有义务给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孩子缺乏自我素质的培养意识,因此家庭更加有义务加强素质培养。然而现实情况是家长也是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一代,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家长也要提高多自己的素质;大学放假,孩子在家时,家长如果能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也会有很好效果的,发现问题也可及时与学校沟通。不能以为孩子考上大学就百事不管,在大学生的心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家长的引导,会对孩子的素质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学校层面:学校是素质教育平台最主要的搭建者,只有平台和媒介完善了,素质教育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笔者所在的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逐步推行改革,形成了学院内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推研等教学工作中,已采取综合考评体系,不再唯分数是优;完善学生管理,在本科阶段就引进导师制,意在尽早开展学术指导和导师人格影响双重培养。学院 还为使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着手建立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综合数据库,对教学和学生多方面信息实行统一数据库管理,解决各环节信息不畅通、统计不完善的问题,尽可能捕捉到学生的信息变化,并及时作出反馈。 还要加强辅导员联系学生家长工作制度,学校与家庭的联手会产生1+1 2的合力。当学生出现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经济等各种异常,心理出现波动时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教师层面:教师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其次,由于中国不少大学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每年开一样的课,同样的内容可以教很多年;学生所学到的许多知识陈旧、过时,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因此,为了能够使来上课的学生收获更多,应经常去了解学生想学些什么,并努力发掘新教材。除此之外,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要注重课堂上的互动和学生参与度,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少让学生麻木地听课。 为此,在学院内部青年教师沙龙活动中,自发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互相切磋讲课技巧,旨在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 学生层面:在全社会素质教育还未有十分成效的现状下,说到底,学生自己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才是关键。只有自己要求上进,留心生活、学习中自己的闪光品质并发扬光大,素质教育才有成效。 当然中国也有值得日本学习的地方。日本大学生太多的课外活动必定会耽误大学生的正业——学习。不可否认,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日本的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被课外活动占用,导致基础/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因此,日本大学生有必要合理安排学业和素质拓展的比重,学校在这方面也应该采取措施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对比及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的对比及思考,在全社会素质教育还未有十分成效的现状下,学生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才是关键。并从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及学生五个层面对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若干建议,旨在唤起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中日 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有机会去日本留学和工作。在日本近6年的时间里,作为留学生,接触了周围的日本同学们,并会情不自禁地与自己在国内大学的学习生活作了比较;又由于带着当时是小学生的女儿共同生活,又从家长角度观察到日本启蒙教育阶段的学校培养方式。 本文结合自身在日本多年的留学生活经历和目前在国内大学工作的感受,并以此作点滴思考。 1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经历、阅历、教育和环境等培养的。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 2 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2.1 中国大学生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是进步向上的:但是,而今的大学生,正是1997年教委推进素质教育时,处于中小学生阶段的那批学生,在提倡了十多年的素质教育,但在各项指标上,有些还是显得不容乐观。 某高校在2009年对在校大学生自身评价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自评项目不良率有在45%以上,甚至高达58.7%(见表1①)。 此外,大学生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工作责任感、语言表达及文笔表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文知识和文体活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与教委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要求作对照,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 做人方面:不少大学生存在价值观念混乱问题。例如缺少公德,有时为发泄个人情绪而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财物,不爱惜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举止不雅,乱扔垃圾、吐痰等不符合文明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诚信下降,考试作弊在大学校园内屡禁不止,学校为此费了不少心思,然而还是阻止不了大学生渴望作弊成果带来的利益。 求知方面:当今的大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到了大学依旧将大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对他们来说,大学与中小学没什么不同,还是以听课为主。缺乏创新能力,知识面狭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文科生缺少科技素质的现象。 健体方面:身体素质方面,虽然大学将体育课列入必修课中,但仍有不少同学在混学分。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耐力、灵敏、柔软等素质都有明显下降。心理素质方面,近年来不少大学出现杀人以及自杀现象,反映出少数同学心理状况较为极端。 审美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懂得欣赏艺术,包括传统艺术或者现代艺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地方艺术缺乏观众、缺乏后继者,就是非常说明亟待提高审美素质。 劳动方面:大学生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人都只在中小学开设的劳技课上动手制作过,“高学历,低技能”的说法,也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现状。 2.2 日本大学生的现状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问题,自二战以来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尤其是1990年后的改革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②直至今日已取得不错的成效。虽然日本大学生也存在无朝气、丧失进取目标、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少积极行动能力、忍耐力下降、“高学历、低学力”等现象,但是整体而言是乐观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发现课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等。 在客观条件方面,日本文部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以自身为媒介,联合大学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大量的国际合作来提升日本教育水平等,从各个角度资助大学素质教育发展。 学校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1)在学分设置方面,学校一般安排必修课只占总学分的1/2左右,以便让学生们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课程。③(2)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防止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文、社会的一般基础知识,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已经占基础课的31~37.5%。④(3)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会更多让学生参与到互动当中,而教师只进行总结和指导,学生们通过课堂发言和演习课来提高自己研究和报告的能力。长期受到这样训练的日本学生,在发言时一点都不感到拘束,每个人都坦然自若地发表自己的意见。⑤(4)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备受重视,具有时间充裕、活动范围大、内容多样化、组织规模化、经费来源多、学校管理完善等特征。 3 对比分析 3.1 同样是应试教育,日本大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 与素质教育相对应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阻碍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然而应试教育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择手段,导致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除了会做题目外什么都不会,即使是考上了大学,这种习惯依旧伴随着整个大学生活。 日本的高考制度不同于国人所熟知的模式,并非由考试院统一出考卷,而是由每个大学各自出题的,考生则前往自己有意向报考的大学进行入学考试。日本的高中升学率在1979年就已超过90%,然而日本的平均大学升学率仅为50.2%(2009年),对于日本高中生来说,高考的淘汰也是非常残酷的,因此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下决心上大学的日本高中生,从小也是上各种辅导班,来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争取将来考上好大学。 3.2 中日大学生素质差异原因探究 同样是从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中日大学生,在素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笔者结合自身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社会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价值取向矛盾化、精神躁动、道德理念弱化、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泛滥,有许多名人、官员,学术造假、文凭造假,政府对此而处罚力度很轻,有的只是撤销授予的奖项,有的仅仅是道德层面的谴责,造假者所得利益巨大而犯错成本低。当代大学生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诚信教育显得虚幻无力。相对而言。无可否认,日本总体的国民素质要好于中国的平均值,日本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周围的风气要平和的多。即使有造假,如曾是日本考古界的翘楚藤村新一,但随着他通过自制、自埋、自挖、自我宣传,虚构的日本史前史骗局被揭穿以后,他本人也由于声誉尽失,只能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余生了…在巨大的造假成本面前,胆敢以身试假的人少得多。 对做出过激行为的学生,社会舆论也为了吸引民众眼球,基本会选择站在学生一边,去指责批评过当事学生的教师,把学生采取过激行为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师。殊不知,这如同南京法官对扶跌倒老人者判罚一样有示范效应,甚至有的学生在轻生前,为了给家里争取补偿,特意留下指责老师的文字材料…事实上当下很多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了,怕学生心理脆弱出什么事要自己担责任。“师道尊严”好像比别的国家好像更淡化了。舆论造成了一批不敢批评学生的老师,这样的教育能正常吗? 家庭环节:在当今中国,孩子几乎都是独身子女,因此生活上父母非常纵容。学习上又太过包办:挑选好学校、到处报班补习、周末前往少年宫、每日作业的检查等,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能力、各展所长的机会。经过高考的奋战,考上大学后,父母认为万事大吉了,放手不管孩子了,而学生突然没有家长的管束,有部分就在放任中迷失了自己。 然而在日本,整个社会风气就是培养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即随着社会的变化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确立、自我实施,更好地积累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 笔者女儿从幼儿园至小学4年级的5年间,过着每天早上8:20到校,下午三点左右放学,之后想去操场玩耍就去玩耍、呆在图书馆看书就看书、回家就回家的惬意生活。 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到小学四年级,回国后也没有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回国后马上就遇到了按正常年级插班还是降低一级插班的抉择。当时上海的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了,而女儿一天也没上过。而且连中文也说不了几句,语文课简直听不懂。那天带着女儿见小学校长时,校长害怕笔者女儿跟不上同龄人,建议降一级插班。做家长的没有越俎代庖拿主意,当场由女儿自己决定,不知道是无知者无畏还是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女儿一定要跟同龄的学生同班学习。笔者尊重了她的决定,只是告诉她:(1)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2)只要能考到班级倒数第二,就是进步。到现在不仅跟上了同龄人,还凭她自己的实力考上同济大学了。现在每每想起女儿的这个决定,都暗自庆幸当时没有大包大揽,使女儿的独立思考、判断、责任心得到了一次锻炼。 学校环节: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场所,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一所学校的校风等人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从各个方面开展素质教育,然而体制并不完善,未能顾及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所有方面。 况且,素质培养应该是从小抓起的。在这方面,日本的小学会利用家长的资源,不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去,比如我就曾给小学生作汉字趣解讲座(同一汉字词组在中日文中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如“手纸”在日文中指“信”,而在中文中指“卫生纸”等)。这种类似的活动,全部是义务的,连交通都是自行解决。学校不需要专门请专家的费用,却突破了学生只受本校教师单一职种的知识局限,得到了来自各行各业家长的知识熏陶。而且与高高在上的专家讲座相比,谁谁的爸爸、谁谁的妈妈来做的讲座,要更有亲近感、更易被学生认同。 有时也会以班级为单位,由家长委员会组织亲子活动,如野炊、郊游,在充满合作的活动中家长们互相了解,介绍教育、生活经验,我做饭团的经验就是在一次野炊活动中学到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间、家长间都产生了对本团体的认同感。被世界公认的日本人的团体精神就是这种点滴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吧。 教师环节: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的相对落后,我国的教师出现浮躁情绪、急功近利的不在少数。把上课当负担,热衷于做项目……更有甚者,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不雅事件给学生留下的负面印象也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扭曲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教师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然而由于精神文明的相对发达,做事严谨务实的日本人在教学育人方面也做到了一个教师应做的,笔者就读的经营学的老师们,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有时也会召集旗下学生外出郊游甚至到自己家进行聚餐,使得同门师兄弟有了犹如一家人的感情,也展现了老师可亲可爱的一面。 自身环节:以上的环节都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为什么有些人环境一样,教育相同,却良莠不齐。如果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有所欠缺或没有自我素质培养的意识,那么再多的客观条件也无济于事。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接受性和能动性不同。就如上文所说,中国学生从小被溺爱,学业上又过多的被重压,再加上一些客观的不良影响,导致从小就没有素质教育意识,比较而言,日本大部分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再加上家长实施的是宽松式教育,日本的孩子被溺爱、被重压的几率小,类似中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就少一些。 4 思考 一只桶的装水深度,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桶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是摆在每个大学和大学生面前的难题。从长远角度看,素质教育对每个大学生的将来都有长久的影响。 然而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表明,从个体到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的不重视。政府和学校从1997年就在推进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往往流于形式,变得苍白无力。而大学里的素质教育政策,也常常与初衷背道而驰。拿同济大学的选修课程来说,学校制定政策的本意是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和激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而不少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同学,却用带上功利色彩的有色眼镜来选择到底上哪门课能够得到好分数。 大学生素质教育不能单靠大学生本人和大学实施,也需要社会、家庭、教师等各方面共同来努力,然而学生主观上对素质教育无所谓的态度和外界客观条件的不完善导致了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尚不理想。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社会层面:要形成弘扬正气的社会氛围,要使造假者身败名裂;舆论也要敢于站出来为出于善意批评学生,而在批评方式上略有瑕疵的教师说话。只表扬不批评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评也可以看做某种挫折教育吧。同时全社会有必要督促和监督大学生缺少公德、举止不雅、不讲礼貌等不良行为。即使一时难以改变全貌,至少可以要做到。家庭层面:家庭本身就有义务给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孩子缺乏自我素质的培养意识,因此家庭更加有义务加强素质培养。然而现实情况是家长也是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一代,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家长也要提高多自己的素质;大学放假,孩子在家时,家长如果能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也会有很好效果的,发现问题也可及时与学校沟通。不能以为孩子考上大学就百事不管,在大学生的心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家长的引导,会对孩子的素质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学校层面:学校是素质教育平台最主要的搭建者,只有平台和媒介完善了,素质教育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笔者所在的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逐步推行改革,形成了学院内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推研等教学工作中,已采取综合考评体系,不再唯分数是优;完善学生管理,在本科阶段就引进导师制,意在尽早开展学术指导和导师人格影响双重培养。学院还为使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着手建立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综合数据库,对教学和学生多方面信息实行统一数据库管理,解决各环节信息不畅通、统计不完善的问题,尽可能捕捉到学生的信息变化,并及时作出反馈。 还要加强辅导员联系学生家长工作制度,学校与家庭的联手会产生1+1 2的合力。当学生出现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经济等各种异常,心理出现波动时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教师层面:教师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其次,由于中国不少大学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每年开一样的课,同样的内容可以教很多年;学生所学到的许多知识陈旧、过时,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因此,为了能够使来上课的学生收获更多,应经常去了解学生想学些什么,并努力发掘新教材。除此之外,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要注重课堂上的互动和学生参与度,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少让学生麻木地听课。 为此,在学院内部青年教师沙龙活动中,自发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互相切磋讲课技巧,旨在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 学生层面:在全社会素质教育还未有十分成效的现状下,说到底,学生自己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才是关键。只有自己要求上进,留心生活、学习中自己的闪光品质并发扬光大,素质教育才有成效。 当然中国也有值得日本学习的地方。日本大学生太多的课外活动必定会耽误大学生的正业——学习。不可否认,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日本的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被课外活动占用,导致基础/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因此,日本大学生有必要合理安排学业和素质拓展的比重,学校在这方面也应该采取措施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涵义及其四个主要特征入手,通过对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再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教育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方法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大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反应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质、性格等,并不能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大学生课程系统包括规范的课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学科渗透教育。可以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题,同时开设心理学、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知识,以此来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其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这个系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自我调控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取,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否则,不论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繁、很少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人际关系的防治与防御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交往恐惧、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良等现象,甚至会产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应用、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素质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 关于创新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高创新力所具有的7种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状态、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内在动机驱动、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努力的愿望。但以上所列的并没有完全概括创新素质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创新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即创新初期的原始感情或动机、创新过程中的毅力和独立精神以及创新后的自信(即掌握命运的感觉)或自我超越的想法,同时,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是创新人格的必备因素。 根据以上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应具有以下五特征:(1)有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将此进行发散性思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敢于对权威性观点提出疑问。(2)凡事总想找出真正答案。(3)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能耐心听取并接受别人正确的见解,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4)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5)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针对以上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素质水平。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概述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具体实施采用项目化的运行办法,运行过程类似于科研项目完成的全过程。学校每学年初项目活动指南,针对重点项目活动和一般项目活动提出总体要求,体现指导思想和学年重点安排。全校广大同学及各年级学生组织,根据指南设计项目活动,通过网络填报项目活动申请表提交学校审批。学校成立专家小组采取答辩会等方式进行评审,决定是否批准,获批准的项目活动得到相应经费支持。项目实施期间要接受学校组织的必要检查,结束时需要提交总结报告和经费决算。 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计划的主体是各位同学,学校以各位同学的自主设计确定素质拓展的内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则不但保证了同学们在素质拓展计划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保证各位同学的个性特征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得到尊重和张扬。 (2)开放性原则:素质拓展是在各级组织的总体安排下的群众性的学习教育活动。不受专业、年级和学校的局限,鼓励同学们大范围交流,鼓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相互借鉴。 (3)普遍性原则:本计划适合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它将教会同学们一个科学的方法,以降低成功的成本,使自己的学习和事业踏入快车道。 (4)多样性原则:鼓励同学们进行科学合理的、风格迥异的设计和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同学们张扬个性的基本保证,多样化的选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创新。 (5)柔性原则: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不用硬指标评价各位同学素质拓展成果的优劣,不树典型,不作排名,不评优秀,重在过程和参与,追求真正的学习,鼓励同学们量力而行,倡导用柔性指标引导先进,鼓励相互借鉴。 三、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体系的实施与运行 要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作用,客观公正地记录每一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素质培养和发展的重要经历和主要成绩。要通过证书记录和认证两个环节,合理量化,科学评价,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全面进行素质拓展。要真实记录素质拓展的内容,体现客观性和真实性;要由学生自己填写具体内容,发挥自主性。在认证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严谨性和程序的规范性,保证认证的权威性。要依托基层团建创新成果,探索在社团组织中开展认证;要鼓励素质训练项目的组织者积极参与和实施认证;要依托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大力推进素质拓展计划的电子化认证,研发素质拓展证书的电子版。 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一)开启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为依托,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和强化社会认同四个基本环节,使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工作有形化、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较之于过去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有涵盖面广、规范性强、可操作和便与评估的特点,从而使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并驾齐驱,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两翼“中不可缺少的一翼。 (二)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智能结构,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对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明显和现实的作用。它包含了先天性客观的经济效益、时间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它与正规课堂教学相比,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较小。其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还可以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状况下,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成本价值优势。 素质教育始终围绕提高人的素质这个中心,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服务于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讲,素质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逐步社会化的过程。推动大学生社会化,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特别是课程体系改革,使教育内容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另一方面,必须通过一定途径让学生获取切身的社会体验。 (三)大力推进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 目前,有效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其一,通过制度化建设,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保障。其二,通过规范化建设,将以往比较零散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教育工作进行整合、规范,形成体系,这样便于用系统的观点考察其合理性,保证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推进社会化,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积极吸纳社会参与。其四,推进信息化。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素质拓展认证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在进行认证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繁重、冗杂的数据处理、信息录入等工作,因此,必须推动认证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平台。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获得了全校师生和社会舆论最大限度的监督和保障。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析构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加强学生党员时代素质教育 【摘要】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能否科学、合理地运用互联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构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的实践,开展经常性网络组织生活,确立党员网络管理机制,强化理论学习要求。网络社会不再是虚拟世界,也决不会成为党的工作的真空地带,它必将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亮点。 【关键词】学生党员 网络生活 网络管理 时代素质教育 1 背景分析 网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现有在校的青年学生,是在网络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我们学生党员培养的教育中,网络不可不谈,不仅要谈,而且要全面认识、深入挖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是大学生群体的先进分子,对他们的争取和教育仅仅依赖传统上的面对面的集中教学方式的党员培训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牢牢抓住影响青年一代成长的信息主渠道出发,居高而振臂呼喊,用青年一代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另外,从党员教育和管理的长效角度分析,尤其是面向基层党员的全员组织生活,由于存在组织难、耗时长、不主动等现实困扰,党员组织生活容易流于形式,从而制约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整体工作的提高,成为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目前,随着大学入学人数的增加和国家加大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大学生党员群体规模迅速扩大。建立一种广大学生党员能够主动接受和党组织便于管理的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不可或缺。现阶段,如果我们只是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谈如何避免学生错误的使用网络的话,已经是一个错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必备的途径和手段,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和更注重如何加强网络教育在学生群体中的牵引力。坚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思路和有效方法,努力掌握“制网权”,积极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大学生党员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如果有一天而且也必将会迎来这一天:我们的学生党员网络教育和管理就象学生上课一样的习以为常和迫切需要,就象黑板和教材一样成为我们教育的载体,那么我们的党建工作还会再担心流于形式化和缺乏长效机制吗? 在第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强调,高校党委要认真研究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主动建设,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因此,推动和加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的建设是我们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重心不偏,而且具有时代气息和创新。 2 充分尊重和积极引导学生党员的时代素质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跳跃式特征。截止2009年9月末,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3.6亿,普及率达到27.1%,宽带用户达9933万,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92亿,境内网站达到320万个,据cninc的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8.8%,在校大学生95%以上触过网络。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优化,大学生已率先迈入了网络时代。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就应当具备网络信息获取及鉴别能力、网络区域交流能力、网络方式组织能力,这些能力所综合的素质是不同于以往党员的,我们称之为时代素质。每个时代都会对其先锋分子提出具体相适应的时代素质。 从哲学角度来说,需要与兴趣是德育教育不可忽视的首要因素。现在大学德育的僵局就是在于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要,引不起大学生的兴趣。试想:学生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又何从谈起接受德育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预测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大学生党员虽然不是价值的直接的创造者,但他们也有其自身的需要。而我们之前对党员的管理与教育模式却完全忽略了这种心声。现在的大学生都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简单片面的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无视义务与权利的对等性是行不通的。目前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是一种单向模式,形式呆板,内容单调,学生麻木应付,如此以往,难免思想和行动的脱节,难免入党动机不明确。 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党员身上的这种时代素质,并且加以积极引导。加强学生党员校园网络教育的主导权,力求在满足大学生党员需要和引起大学生党员兴趣的同时,塑造大学生党员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使其具备时代需要的时代素质,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3 用心构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创新组织生活方式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在班级建立党支部的基础上,以学院党委为平台,建立针对性强、便于管理的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该园地寓教于乐,既有党的政策学习和宣传,又设计了学生乐于接受的一些游戏环节帮助学生强化党校的理论学习。该园地板块化设置,给每个党员都分配实名制账号和邮箱。建立党员网络管理机制,通过统计每位党员的登录次数和在线时间来掌握党员的园地生活时间,从而达到参加组织生活的目的;针对当前热点时政,支部成员登录网站发表言论,汇报思想状况,既方便存档又无需浪费纸张;定期给党员邮箱发送理论学习材料,定期收取党员的讨论材料,切实发挥组织生活的沟通作用;引入益智类游戏积分办法,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勇闯理论关、园地浇灌等小游戏达到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党的理论知识,作为课堂教学考核的一个补充环节。此外还设置党员示范窗口,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刊登近期出现的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目前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在积极向网络延伸。一方面是学生电脑拥有普及化,学生寝室上网普遍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实现了在寝室免费上网;另一方面掌握网络技术的学生群体也急剧增加,开辟和维护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已经不是一件困难之事。该网站实效性的体现,首先就在于有固定的面向对象。我们应当推动党员网络生活园地融合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和网络交流表达的便捷感为一体,面对面交流网络化,网络交流增强面对面感,突破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交流传统方式的局限性,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党员组织生活方式的创新。 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党员教育和管理,优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实效,是当今党建工作理念不断更新的结果。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绝对不是孤立的,它继承了党建工作如沐春风和源远流长的特性,增强了时代气息。时代赋予了我们面对新兴事物的机遇,而我们也将通过大胆追求和不懈努力开拓一种崭新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模式。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析人的现代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读郑永廷等著 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有感 摘要: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在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其现代化状况对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在人的现代化视阈下,大学生在思想上应该坚持人本发展观、自觉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持续发展观;在能力上,大学生必须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大学生;素质教育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山大学郑永廷教授等著的《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是一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人的哲学与人的现代化”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该专著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提供了“人从传统向现展”的基点。 一、《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主要观点简介 郑永廷教授认为,人既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作为主体,只有现代化的人才能担当现代化建设重任;作为目标,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化的价值。 人的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况与过程。cu我国人的现代化,必须尽可能避免西方人现代化所经受的异化、片面发展的曲折,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即为:既努力保持发展现实状况的全面性与协调性,也保证长远发展过程的全面性与协调性。只有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和推动社会的全面与协调发展。 一方面,本书在理论上对有中国特色的“人的现代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建构和分析,呈现为从抽象到具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理路。另一方面,郑永廷教授把人的现代化研究向实践层面推进,系统探讨我国的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思路和方式,凸显出全书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旨归。在这一过程中,郑教授紧紧立足于我国的人的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际遇,从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时空之维中系统构建我国的人的现代化的“四维”路径。郑教授认为,我国人的现代化是由外源、自发向内生、自觉的转换,只有在观念、制度、能力的现实维度中才得以生成。因此,郑教授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人才强国战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等理念贯穿其中,以科学发展观规定我国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导向;用观念的现代化作为人的现代化的理性前提,培育人的现代意识和心理:用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以人的发展制度建设为人的现代化提供规范化、有序化支持。由此,全书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二、人的现代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和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部分,其自身的特点和在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的现代化状况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在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在思想上应该坚持人本发展观、自觉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持续发展观。在能力上,大学生必须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书记在2006年年初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在综合分析国内和国际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指导方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针对目前我国创新能力不足、大学生自觉性差等状况,笔者认为,目前应该坚持以培养大学生自觉发展观和创新能力为主的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观。 三、自觉发展观是大学生现代化的基本要素 人的现代化往往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首先要在思想上、观念上实现现代化,思想观念才是人的灵魂,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先导。…所谓自觉发展观,是指人自我意识发展、自主寻求发展、理性把握发展的观念与状态,与之相对立的是自发发展。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的发展存在自发性与自觉性两种状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们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科技发展,其发展的自发性主要表现为只顾个人的、眼前的、物质和业务的发展,而忽视或意识不到全局的、长远的、精神和道德的功利倾向。坚持自觉发展观,首先是对人自身的发展要有自主意识、自觉意识,即能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独立的价值判断与确认,克服对社会和他人的依赖状态,把自身发展作为自己在当代社会的生存方式。其次是要把自身发展置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现代素质。再次是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发展要求,确立自身发展的远景目标,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扬弃自发发展状态,在超越自身的进程中使发展目标更加具体而丰富,形成自觉的发展习惯。坚持自觉发展观与克服自发发展观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不断实现由自发性向自觉性的转化,才能实现人的真正发展。 目前,大学生在自觉意识方面显得较为被动和缺失。进入大学后,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学习,是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以为将来获得“高薪”工作而学习,自发发展观占据主导地位。而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缺少应有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在大学生中不占少数。作为现代化国家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必须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培养较强的自觉发展意识。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自觉发展观。 1.培养大学生自觉学习能力 所谓自觉学习,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主宰学习生活,积极主动探求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自主、自觉、自律的学习习惯。其内涵可理解为学生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良好结合,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与学生自己因材施学的良好结合: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又是指导者、咨询者和鼓励者,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习的管理者和最终受益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发动功能,有了好的学习动机,学习的效果将大大提高。大学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观念,也就是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我需要学习”,而不是如同中小学时期“为了考大学”必须“学习”那样的厌烦学习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不断从“被灌输”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由自发学习转化成自觉学习,最终具备自觉学习的能力。 2.培养大学生自觉管理能力 我国大学生,一直都是在父辈祖辈的关怀下生活长大,在一切为了考试的“望子成龙”目标下,极大部分学生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由家长安排,一心只管学习。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学习考试,其它基本不会,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目前大学生陪读屡见不鲜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北大、清华等名校也有多名学生被劝退,都是远离家长的监管之后,不能进行自我管理,沉醉在游戏网络当中而不能自拔导致的后果。即使进入了大学,大学生的管理也是“保姆式”管理,如此培养出的大学生,最终走向社会,成为“没有人管的人”的时候,他们能否承担起自己应该负的责任呢?笔者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他们应该有能力、有义务、有责任进行自我管理。大学应该给予一定的空间和机会,培养大学生自觉管理能力,针对这一群体,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以激发他们自身的潜力,使之达到最佳的成长状态。大学的教育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全社会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人生选择,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尤其是“学会生存”。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成才观念,给予青年学生正确的引导与锻炼;从学校的角度看,在课程设置、教学培养方面要做出适当的调整,给大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有进行自我管理的机会,以培养自觉管理能力;对思想教育工作者而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学校事务的管理上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具体来说,要将管理者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管理观念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管理者为客体的观念,时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要从管理者“管理”学生转变成为学生服务,在服务中进行教育,寓教育于服务之中;要从管理者从管人、管物等“硬”管理向以引导、疏导为主的“软”管理转化。 四、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现代化的关键要素 人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是前提、先导,能力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是核心。思想观念现代化,是在对现代化社会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思想升华,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它的形成和作用,都只能以现代社会的实践为基础和对象。现代人的能力结构.是现代人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人的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从智力结构角度来看主要由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构成。创新是在真实而精确的积累前人已知的基础上对未知王国的拓进,它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也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和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新的技术等一切新事物。创新是人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创新能力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创造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体价值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能力。 1.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由于我国极大部分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理论学习为主,实践为辅,只有少数理工科学生和职业技校学生等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初步培养。笔者认为,目前大学应该主要培养大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素质,为他们成为现代性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坚定的信心。创新者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具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开始进行研究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失败是必然的,更需要坚定的信念,才能克服困难。 (2)强烈的创造愿望。强烈的创造愿望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创新者的重要品质在于时刻关注着科技进步,汲取新的科技思想,不断地探索是否可以把新思想引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来,或者把它运用到另一个领域。 (3)深厚的理论基础。对知识要学深、学透、学活,才能在运用中做到自信和准确。 (4)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创新,总是要遇到各种挫折,所以要不断地分析,不断地实践,才能逐个解决问题,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一致,取得成功。 2.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难以形成和提高,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会促进和带动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对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激发和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我国大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小学和中学基本上是“机械灌输式”教育、“填鸭式”教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上缺乏热烈宽松的气氛,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学习的一切为了考试,即使是掌握得很好的知识,即使是“高才生”,是“状元”,也只能把知识运用于考试之中,只知道做题。整个社会、家庭也完全是围绕考试而展开,即使参加所谓的“兴趣班”,也是各种各样考试科目的补习班为主,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目的。即使如“绘画”类的兴趣班,又何尝不是全班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全部画的是“课桌”、“水壶”、“水杯”呢。如此以来,经过十几年“千锤百炼”,大学生的悟性、灵感基本上被埋没了,思维被严重地束缚,敢于超越的精神就显得可贵了。大学应该重新激发大学生的灵感,应该开展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考试”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各种新思维、怪想法。 (2)加强能力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创新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它体现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需要各种基础能力为保障,要真正地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尤其是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这些要靠不断的思考与学习来获得。阎笔者认为,大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同时正确引导现在的“英语热”、“考证热”,等等,据统计,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学习英语,还有各种各样的“资格证”考试,学生真正用于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的时间远远不够;增加动手实践机会,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大学四年学习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必须不断地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大学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3)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增强,但创新能力的提高则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中学教育按照文理分科,大学教育也严格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学生除了本专业知识,其它知识知之甚少。笔者认为,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让理工科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史、哲学等知识未必对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没有好处;而文科学生掌握一些理工科的知识之后,也有助于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历史上有众多的大家身兼数职, “哲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等,而反观现在,能在两个学科或者更多学科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少之又少。笔者认为,大学应该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通才”,同时又是“专才”,既有相当广阔的知识结构,又能在某一领域有较深的钻研。只有这样,大学生以后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也能促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创新的灵感大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也是创新最好的材料。当代大学生很少参与社会实践,导致动手能力较差,实践能力弱。大学生只有放开双手,积极实践,才能有所创新。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反过来通过实践又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学习知识,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可低估。理工类学生可以主动参与一些科技创新活动,一是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二是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文科类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调研,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社会实践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预测决策能力、创新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顺利走向社会、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国外,特别是美国,有众多的学生在上大学甚至上中学时就开始创业,比尔·盖茨是最好的例子。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例子越来越多,大学一方面应该鼓励学生创业,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中的新发现、新发明通过各种方式推向社会,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创业进行引导。大学生对社会需求社会发展了解不够,经验不足,容易盲目创业;大学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协调,并善于根据新形势适当地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 当然,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仅仅培养自觉发展观和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人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的观念现代化,全面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制度创新为保证,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 【论文关键词】 信息素质 教育 音乐素养 【论文摘要】 信息素质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利用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信息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将信息素质列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势在必行。如何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成为高校音乐教学中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概念的提出,可以溯源到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给美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的报告。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素质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信息素质首先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是传统个体基本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它要求个体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能够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能够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并以此做出决策。其中,图书馆技能和计算机技能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业余生活。音乐教育使学生无论从艺术、文学还是社会角度,都有很多收获,丰富了包括音乐、文学、历史、美术、戏剧、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使其知识面更宽、视野更广。其二,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俗话说“音乐无国界”。音乐作为一种最普遍的表情艺术,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情感交流的“世界语”。一切有进步倾向的音乐艺术,都蕴藏着歌颂社会前进的内涵。经常从事这样的音乐活动,可以养成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克服因学习和生活遇到的困难,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其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一首优秀的音乐往往总是同人类的社会进步相联系,总是充满着生机和创造性的。个人对音乐作品所包含的这种自由的、独创性的感受和实践必然有助于大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者必备的能力。大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质包括: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鉴别信息及其来源;了解信息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将检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合理、合法的获取和利用信息。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基础教育,它包括基础图书馆应用技能和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基础图书馆应用技能包括:介绍图书馆的布局、馆藏和服务、联机目录使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包括网络工具与常用软件的使用,包括e-mail、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等。其次是了解不同信息源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信息源,使用检索方法及策略对获得的信息作出评价,通过交流信息、组织和综合信息完成具体任务。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的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等。在对我院各系的学生调查中,大多在校高职生虽然上网时间较多,但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大部分学生禁不住网络的诱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交友、聊天、玩游戏中。有98%的学生常使用聊天工具;38%的学生对网络游戏情有独钟;46.6%的学生对在线看电影、下载音乐等投入较大的精力。平时很少考虑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发展研究方向,缺乏日常积累。 在硬件设施上,图书馆原有馆藏基础较差,开展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起步也较晚。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还是从硬件到软件,都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从08年对学校的评估起,我院加大了对电子阅览室、光盘数据库、网络资源信息检索系统的建设力度,从不同角度满足师生的双重信息需求,为学生良好信息素质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目前我院图书馆内有关艺术类的馆藏图书有20604册,电子类图书1024册,校内学生只要登录学院网站打开图书馆数字资源,就能任意浏览所有资源,做到了资源共享。 四、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提高音乐素养 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大学生可利用各种信息手段获取所需信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 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掌握涉及音乐专业术语及音乐欣赏问题的检索、评价能力。比如,学生想了解一首乐曲,按照以往的方式,要么请教老师,要么通过光盘等视听途径。如今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需求选择信息源。可以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查询或网络信息查询等,详细了解他们想要了解的内容。 学校要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当学生具备了信息素质,懂得了音乐素养对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运用信息素质提高音乐素养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不什么难事了。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创新思考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入,教育实践与探索的不断前进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和对人才的全方面发展的要求提高,高等院校逐步都开展并实践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相关活动。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首次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之中,十五年来,教育部采取了多项措施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并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结合我校在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上,通过阐述近年来开展的相关活动,及在师资队伍、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和学科建设方面的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实践与探索,结合当代学生的特色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创新思考与意见。 关键词: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思考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概念。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属于一种更广义的文化范畴并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关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心智、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要使大学生经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掌握能丰富的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 而对于科学素质教育,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miller)提出:科学素质是对科学知识的基本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对科学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的基本理解;美国“2061计划”报告把“科学文化素质”解释为: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中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科学素质定义为“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是大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素质’表示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固有的潜在质量状态概念” 。影响一个人素质的因素有内部和外部因素。高校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外部文化环境,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教育就是要承担起对大学生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处理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的重任。这一切都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探索与实践。 2.目前的国内外形势与社会发展对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要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普遍的关注焦点之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社会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普遍评价是:专业水平有所提高,但综合素质不高;分数很高,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学历虽高,但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不高等等。这些“高与低”不合谐地集中在大学生身上,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他们尽快成才。当今社会的人才观已发生改变。为了改变和适应目前出现的问题,在培养和教育高等人才的时候,高校在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时候,开始加强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实践活动的磨炼,使学生既具有改变世界的知识储备,又具有修养身心,提高培养自身品格的能力与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可见加强大学生文化科学素质十分必要。 而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在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方面也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近百部学术专著,发表了数千篇学术论文,召开了近百次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领域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又表明了大家的重视程度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 二、常见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渗透到课堂,以开展多种公共课、选修课的形式为主。自然科学领域,以本校为例,主要有科学家素养,生物技术与现代生活,食品营养与保健,信息与信息能力,绿色化学等。人文科学领域,有:中国文学鉴赏,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社会心理学、摄影技术、中外美术欣赏、文学艺术赏析等。 通过在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外,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要选择相关的课程,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的充实自己,提高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相关素养。 2.落实到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以教授专家讲座,学生辩论赛,演讲,知识竞赛等的形式开展。学校定期会有专业教授,老师进行不同话题的讲座,覆盖的知识面很广,从英语演讲的艺术,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到电器自动化领域的研究与突破,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领域有相关的最新的知识信息提供与扩展提高。校级科研项目给学生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很好的平台,系与系之间,校之间的辩论赛,知识竞赛与演讲,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从多方面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素质。 3.学生实践活动与相关社团。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创新能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与报告,各种竞赛等,学校也对教师和学生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学校还成立基于不同兴趣爱好的许多社团如晨曦文学社、摄影家协会、口才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丰富生活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 以本校为主的以上落实,实践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是有本校特色同时也包含高校实践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普遍方法。但是基于目前的有效活动,学习相关的方针与实践,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还可以有更多创新、有效的方法。 三、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方法的思考 潘洵教授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一文中提出,“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地方历史文化,既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并且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与方法。如陕西理工学院位于汉中,而汉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学生课余的学习生活中,可以组织学生了解身边的文化、历史以及人文的相关景点,参加相关的活动。以切身的经历体会,提高文化素质。可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开设地方历史文化课程,参观历史景点,了解自己生活周边的环境,组成文化小组,定期学习讨论,读相关的书籍等。 在科学素质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增加客观的实际经验,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处理事务的点滴中去,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考察,撰写实验报告,参加与自己提高专业技能有关的工作实践,或实习等。 在创新、开展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过程中,还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其科学素质、实践能力,那么,能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社会型人才。 通过对大学生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的了解,对其重要性的深刻体会以及以本校为例,对目前高等学校常用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方法的诠释和列举,希望在落实与实践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中,吸取经验,总结不足,完善与探索一条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道路。同时,提出了对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创新方法的思考。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各高校应该更加注重结合自己学校特点,结合地方特色,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创新出更多符合自己实际状况的、有特色的、有意义的活动与方针,这样,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道路上,我们可以更稳定、更灵活地前进。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探析大学生素质与素质教育 摘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阐述了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指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素质 知识 能力 素质教育 一、引言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素质的内涵与内容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三、素质教育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 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的教育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探析大学生素质拓展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是一种面向全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文章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入手,并在大学生教育实践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意义, 阐述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各种素质涵养、基本技能、敬业精神以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等。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现代拓展训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提升管理水平”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目前全国学联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型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的状态。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可以将目前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一些项目移植过来,如信任摔、电网、空中漫步、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等,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新的项目。基本素质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3天-5天,适宜设在新生进校军训之后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时间一般为3天-5天。对野外和水上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综合素质训练适宜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时间安排7天左右。综合训练中,应注意培养每个人的综合能力,让每个人都有当主角的机会,不要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由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一些方面又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将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形式上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求和与自律的自觉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在素质教育效益上的低成本性,有助于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素质拓展训练是在共青团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其成本量来看无需一切从头开始投入,而且还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将可以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所在。在此情况下,为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教学渠道之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把培养人才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自觉教育意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在知识、结构、观念、做法上均有一个质的飞跃。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谈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成为当今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文重要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在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从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创新 素质教育是以为全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总体目标,以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为宗旨,并根据此目的来确立教育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状况,积极提出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总体现状 1.1 社会创新实践能力缺乏 社会实践能力是评价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之一。首先,以往的“标准化”教学思维是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绊脚石。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分数”就是上帝,我们往往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标准,这样就使得学生固步自封,思维变得简单,创新能力被扼杀,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优化。其次,发散性思维不断受到当前教育模式的阻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的结合程度。然而当今的教育教学体制则过分强调了聚合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在日常的思维过程中缺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紧密结合,进而阻碍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再次,当今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相对缺乏,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由于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束缚,造成了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之间的严重脱节。没有属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1.2 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薄弱,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欲望越来越强烈,思想道德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首先:在当前的高校中,部分大学生缺乏一种为本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思想境界,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不去关注国家的大事;有些大学生的文明道德修养极度缺乏,道德的认同感不高,文明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道德认知的程度太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缘,在教学过程中,不遵守学校纪律、破坏公共财物,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从而也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其次: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知识教育和规范教育为核心,忽视了情感教育的培养。教育教学内容过多的局限于法律、思想、政治等方面,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的太少。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为一种观念的说教、行为的约束,使得教育过程显得枯燥,不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1.3 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首先,伴随着当前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十分严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国内各个高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基本都放在了有针对性地帮助已经出现过心理问题或是有明显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身上,而大多数学生在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时主动求助的意识仍然较弱,所以当问题出现以后,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其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也十分重要。在高校的校园里,一些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总是抱着一种侥幸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能够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影响了综合素质的提高。 2、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在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重新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党中央明确指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教学方针,把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作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1 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深化和完善教育体制改革 高等院校要想培养综合素质高、发展全面的高素质人才,首要任务就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改变过去单纯以“ 教和学”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学术报告、专家论坛等形式,不断把当前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和成就传授给学生,充实教学内容,增大教育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要改变传统模式下的“课堂说教”式,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需要。 2.2 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师队伍,转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观念,让先进的思想观念逐步成为创新思维的先导。同时,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幽默感,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从而为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这种体制机制下,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适合自己的特长和能力。要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同时,着重加强能力的培养。再次,创新人才环境,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高校应该创建有利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氛围。应在社会中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促进创新人才快速成长和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环境,逐步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社会风气。另外,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完善有关科技进步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与创新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国家的创新体制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2.3 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努力构建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模式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高等院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学校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不是单纯地去帮助那些已经或者将要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把提高身心素质作为一个全局的任务来把握。再次,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身心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通过开展班级党团活动、开展科技竞赛、组织志愿服务团等形式来培养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强盛,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进程。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社会的总体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探讨中国高校教育改革之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浅析 【论文关键词】 高教改革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体系 构建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于高校扩张和扩招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存在着种种危机。高校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重视素质教育,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等方面,构建高校素质教育体系。 1.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成 简言之,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民族或学生素质的教育。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劳技素质)的教育[1]。它是一种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强调人的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它是一个伴随着学生成长而持续进行的过程,也是学生素质不断积累、提升的过程。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所构成,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中心,它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的灵魂。横向上看,大学生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层次的提高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都会发生变化;纵向上看,大学生业务素质教育体现在专业教育方面,为他们从事创新或创业奠定专业基础。在大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融合,使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真正人才。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成分析 2.1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灵魂。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的高低,体现为对人民、国家、集体能否献身的精神等。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中心。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依托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但灵魂也必须有所依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2]。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只有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才能获得时间、空间上的极大拓展,才能真正贯穿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部领域和全部过程。 2.2身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载体 素质教育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发挥其作用。大学生的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依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个性素质教育,必须根据载体身体和心理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使抽象的素质依附到载体上,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对其它素质的深化有着明显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内化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必要主观条件,只有遵循学生的心理发生、发展及活动的规律,品德教育才会有所支配,这种支配对他们接受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必须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 2.3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他可以为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质教育包含着广泛的知识内容,其主要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等。文化素质与其他素质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为大学生的其它素质提高奠定文化基础,其它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性[3]。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和宽广的知识面。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面对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解决。因此,广博的文化知识能为业务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2.4业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 大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知识储备。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必须在教育思想、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构建适应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有专业特色等特征。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业务素质的主体,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专业创新奠定基础。业务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当学生把知识、能力和特色有机的统一,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质之后,将成为专业创新的巨大动力。 2.5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 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之后,并不代表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因为,创新和创业需要创新意识的培养、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技法的使用。创新素质教育为学生各种内化的素质向创新素质转化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多种素质相融合,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培养创新素质的人才,必须进行创新和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根据创新和创业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全力以赴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成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栋梁之才。因此,缺乏创新和创业的素质教育,就构不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3.大学生素质教育对教师的需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做人与成才为根本目的,按照素质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深入地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如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创设有效的教育模式、策略等,其任务复杂而艰巨。这对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摘 要: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新论文的科学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将它引入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研究中,能够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方法。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解剖心理素质教育系统的耗散结构,能够给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以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耗散结构论;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教育理论 耗散结构沦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普里高津教授从事非平衡热力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研究的成果。他发现在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中,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还是社会的、经济的系统,如果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过渡到一定程度,系统的内部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过渡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的新的状态。这种有序状态在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中得以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这种远离平衡的新的有序结构,普里高津把它称为耗散结构。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方法,耗散结构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也给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一、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对大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必要和可行的 1.大学生心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耗散结构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开放.只有开放才能生存,系统要与外界保持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只有这样才能从外界输入负熵,抵消系统本身的熵增,系统的总熵减少,“吐故纳新”,才能使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形成耗散结构。 大学生心理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心理素质建构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完成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旺盛的精力,鲜明的个性,优良的思维品质,强烈的求知欲,执著的探究精神,敢于叛逆、蔑视权威的勇气都使得他们的心理处于一种高度的开放状态,对新的文化和观念有着强大的吸纳和摄取能力,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更为执著和迫切,理性重塑自我的愿望也是非常主动和强烈的。这一切都成为我们对其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先决条件。 2.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态 开放系统可能有三种存在状态:平衡态、近似平衡态、远离平衡态。耗散结构理论排除平衡态和近似平衡态。所谓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就是有差异、分布小均匀的结构状态。“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耗散结构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只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系统才能远离平衡态,从而不断地推动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形成新的有序的耗散结构。 大学生心理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是比较激烈的,他们正处在追求同一性的过程中的迷失和混乱之中,加之来自社会方面的竞争的加剧、观念的变革、信息的激增、文化的碰撞、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等因素又使大学生不得不去面对。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当前的社会伦理价值正处在由无序向有序重新建构的过程中,传统的道德思想与现代生活方式交叉与并存,社会还尚未建立一个稳定的价值坐标体系,这就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使他们处在梦想与磨砺并存、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绝望并存、快乐与痛苦并存、幸福与苦难并存的充满矛盾和多元化选择的时代。他们没有了主体的社会信仰标准,又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自我观念又尚不定型,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这样必然会使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 3.大学生的心理系统存在急剧的涨落现象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指系统中某个变量的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能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涨落与“变化”和“偶然”相关,当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时,涨落可能通过相干作用,被反馈放大成“巨涨落”,从而导致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形成耗散结构。 大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群体,思想观念还不够稳定,情感丰富且又两极性明显,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处在动荡起伏的状态。来自社会方面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更激起了大学生心灵的“振荡”。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以很大的冲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而引起政治、文化方面的变化,多层次的经济形式导致文化多元性,也导致主体的、核心的价值信仰发生了危机。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社会法规不健全之际,大学生是怀着激动而不安的心情,随着变革的滚滚激流来审视社会的。受社会上权钱交易的泛化、财富不正常的聚敛、职业道德的败坏等不正之风的严重冲击,折射到校园里便会出现拜金思潮、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人们很难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等…系列问题达成共识,甚至不同年龄阶段、同一个人对同一问题回答也不一样,从而使人产生不安和焦虑。久而久之,就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诱因。 4.大学生心理系统具有非线性作用机制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开放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必须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可能使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即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系统整体功能实现倍增,使系统由无序变成有序,产生耗散结构。否则即使系统处于开放和非平衡条件下,存在涨落,也不可能形成耗散结构。大学生的心理系统恰恰存在这种非线性作用机制,具有可能形成这种耗散结构的条件。当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相互协调、相互适应时,能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从而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更加有序,形成耗散结构。具体来看,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同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施加的影响一致,在教育环体各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都产生积极影响的情况下,就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效果,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更为有序的结构。同时又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由于教育主体思想水平、认识能力有差异,教育客体的思想水平、接受能力不平衡,又有不同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影响不协调、相互对立甚至冲突的情况,再加上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教育环体中也存在对心理素质形成的消极影响,这样,就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二、借鉴耗散结构理论,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1.建构开放性、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系统 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开放性、弹性人格,使之消除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烦躁、脆弱的心态是十分必要的。弹性人格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它主要包括:(1)和谐的人际关系;(2)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 社会适应能力;(3)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系统来看,必须保持非平衡状态,充分认识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内部之间的开放作用。孤立、封闭、僵化的平衡态的心理素质系统是不能发展的。只有保持非平衡状态,才能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因而在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育主体、教育客体都应具有开放的意识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正确看待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确定教育的近期目标,促进教育内容的更新,解决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要求与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矛盾,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要注重创新精神、时代意识的培养,使双方更能适应新的环境,增强教育的开放性。其次,教育主体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学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加强人文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使教育客体对主体的信任感增强,有利于教育的顺利展开。再次,在复杂的环境下,教育客体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和能力,强化自我教育。第四,积极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介体,增强教育的时效性;优化教育环境,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断提供新的信息、积极成果。 2.注重涨落,加强引导,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实质是内部涨落发生并放大的过程。因此,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必须认真研究涨落,特别注意在当大学生心理素质系统处于临界点、关键点时,必须及时创造条件,促进和扩大某种涨落,因势利导,促使其向健康的方向跃进。首先,教育主体应有敏锐的观察力,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这是引导的前提。在目前要特别关注大学生可能因厌学、自卑、人际交往障碍、生活贫困、失恋等原因造成的情绪方面的任何意外和变化,深入把握其情绪变化的脉搏。其次,学会做过细的工作,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忽视大学生所发生的任何意外和变化。再次,教育主体应科学研究和预测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发展趋势或事态可能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于未然的工作,从而有效地避免大学生心理系统发生“巨涨落”。 3.注重自组织建设,利用非线性作用,形成协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必须学会善于调节自己,培养自己的调节能力,以逐步消除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紧张和压力。正如达尔文的世化论所指出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们必须学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更新自我,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环境。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必须摆正大学生的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以期形成自组织性,产生心理素质的新结构和新状态。 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作用,有可能出现积极的效果,也可能出现消极的效果。因此,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充分利用各因素增强教育合力,避免教育效果相抵消,促进各子系统的相互配合,实现功能的协同。首先,在心理素质教育中,形成合力的各子系统必须认同教育目标的价值,形成同一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其次,各子系统要相互配合。学校的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及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学课程教学要密切配合,达到目标、作用的充分一致性。各科教学彼此呼应,通过思想文化课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处理人生的智慧;通过艺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宽大学生的生命空间;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人际接触机会,增加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启发学生自觉加强个体与群体的协作和联系,在与群体共同活动中借助群体力量矫治个体的不良心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使各自功能得到有效发挥,避免效果抵消。再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校内外各种媒体的作用,如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方法,形成强大的教育网络,相互配合,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建构良好心理素质的自学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地质构造论文:针对地质构造及矿床形成的研究 摘要 随着地球资源的不断开采、利用,矿业技术已逐步成熟,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有关地质构造方面的问题,为使人们更加清晰地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本文分析探讨了一些区域地质构造成矿的问题,并对影响成矿系统的发生和有关保存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希望都够对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地质构造;矿床;研究 在地质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构造,构造可以控制矿床的形成,并且在矿床存在的时候,构造有时候还会影响矿床的保护和破坏。地质构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分类,将它的层次和级别进行划分,最小的地质构造可以称之为显微构造,大的可以达到全球构造,成矿的范围也受到它们的控制,研究价值也各不相同。 1.构造成矿研究简史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了解到矿体和构造有关,在一些文献的记载中,各个国家古代的一些采矿大多是有迹可循的,它们的轨迹一般是沿着断层和一些缝隙。在科技的不断进步下,在矿业的不断发展下,地质构造中单个形态的几何学描述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为了更好地进行采矿,人们越来越喜欢研究地质构造的全方位特点,研究方向延伸到各个层次、各个尺度、各个方位等等,这样的研究使得人们对构造以及矿床形成有了更深的理解。 2.矿床地质研究的进展 1)全球构造与成矿作用。科学界对成矿的研究只要集中在构造上,因此,全球构造和构造的演化也成了研究的重点问题,它对于成矿作用和矿床形成具有很高的要求和控制,也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进行矿床的定位,在之前的理论研究中,板块偏移理论对全球的构造学研究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是目前地质研究中最热门的话题,在有关地学的领域中流传甚广,尤其这个理论在矿床地质学领域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在这种理论提出之后,矿床研究的重点方向就是板块构造和成矿作用的关系,以及超大陆板块裂解和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在各种构造背景的研究下,人们对地质构造的了解正在不断深入,裂谷带、碰撞带、转换带等地质构造也让人们的眼界大开,最终也是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如:金属矿床的产生大多都要伴随着这些地形,在大陆边缘这种现象尤其明显,这是因为有钙碱性岩浆的训在,使得热流体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金属矿床产生在这种环境下。 现代矿床地质的另一个研究,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研究,研究者将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进行推演并根据这个研究矿床的形成所需要的环境,将矿床地质研究融入到全球地质构造的变化中去,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和进步点。在最近的研究中,人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研究单个的矿床构造,矿物学家将矿床的研究模式应用到地壳剖面上,将矿床在地壳剖面上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筹和分析,研究和分析范围比以前要大了不少,与此同时研究难度也相对来讲变得大了。如:在进行太古宙晚期岩浆时,将演化历史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金的成矿也是一种演化的表现形式――岩浆和热在地壳中的变化。 2)超大型矿床研究。在对矿床的一些研究中可以发现,地球上的矿床基本以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存在,如果从数值上看,大约占到了70%~90%,这是非常庞大的比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只有大型和超大型的矿床才能有机会成为国家级的,成为稳定的金属生产基地,因此,大型和超大型的矿床就成为了研究和发掘的重点,大型和超大型的矿床的寻找也成为了目前研究的意义所在。我们都知道,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是大量金属物和成矿物质的堆积,并且满足一定的条件。因此,这种条件和矿床的形成背景是目前地质学家研究的重点。近几年来,人们对与岩浆有关的成矿作用的研究也逐步提高,在最近的陆松年的理论中,对成矿作用提出了新的想法,认为下层变质结晶基底本身特点和演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才使得金矿床击在那三个地区形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下层变质基底中初始地壳金丰度会制约金矿的形成,在金矿密集的区域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因此,在矿床形成的过程中,有一些必然的因素必须要满足,比如大地构造要对矿床的形成有利、区域的背景要符合要求、周围的岩石和物理化学环境要适合矿床产生、地质地壳的移动叠加等等,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大型和超大型金属矿床才会产生。 3)研究成矿作用的新思想。在国内外的矿床学研究领域中,地质学家们越来越倾向于研究成矿模式,而其中研究最为广的当属剪切带成矿模式,国内外很多地质学家都一致认为,剪切带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全球各类金矿床的定位,并且其本身也是金属矿床形成、发展和富集的整体,矿床的韧性到脆性的演化也包含在剪切带里,剪切带构造不仅仅是影响控矿的一种因素,还是一种机制,一种重要的成矿机制,因此,剪切带的成矿模式方面的研究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另外,一种新概念的产生和推广,即含金剪切带成矿机制,对我国的剪切带金属矿床的寻找和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不只是理论研究上,近些年来,我国的陆续发现了一些与剪切带有关的矿床,并且大多是中型和大型的,这些发现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剪切带成矿模式的研究是有重大的实际意义的,更是一种应用型的成矿理论。 矿床成矿系列是一种自然组合,由我们生活的空间中的各个矿床组合起来的,所谓的矿床成矿系列,概念核心就是把所有的矿床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将整个历史背景和流程穿起来,以便探索不同的阶段矿床的形成规律,来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的联系,这种情况下,根据联系和规律,在今后的矿床发现和研究中就会占据主导地位,并使得研究问题变得简单和有迹可循。 在最近几年的研究中,我国地学工作者经过了多方面的考察和理论研究,在成矿系统分析和成矿动力学方面有了一些进展,认为矿床在一定程度上讲,可以当作是一种成矿系统,当然,这种成矿系统是非常复杂且庞大的。成矿系统分析是在最近几年才逐渐兴起的,它使得地质学家对成矿作用的认知更加清晰,并且引导人们从整体考虑。而成矿动力学方面,主要认为成矿是一种动力学问题,因此将成矿问题延伸到了动力学问题上面,这种地质构造的研究方法是全新的,对于地质学家来说这种研究领域也是全新的,将多学科融合和深入,将会对地质构造和从矿床形成的研究下产生深远的影响。 3.问题与展望 有关矿床成因的问题。矿床,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地质体,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而成矿的过程更是复杂的,因此,我们对于成矿的过程、成矿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都是不多的,并且对于已发现的一些矿床,地质学家们也在争论它们的物质来源以及形成机理等方面,尤其是对一些典型的矿床,地质学家们经过了长期的研究和讨论,至今也没有达成共识。如:对于著名的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型金矿,其内部存在的黄金储量不断的在扩大,因此对其的研究也是颇多,但至今对其成因仍存在三种意见。又如:我国内蒙的一处超大型铁稀土矿床,地质学家们对其成瘾也是争论不休,而最近又有人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该矿是地幔流体交代矿床,相信未来会有一个确切的结果。 4.结论 在地质构造和矿床形成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很迅速的进展,尤其在最近的20年,地质学家们在地质构造的研究道路上已经走的越来越远,我们相信,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在不久的将来,地质构造和矿床形成方面的研究必将有更大的突破,也必将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极大的贡献。 地质构造论文:中国自然美景:多样地质构造的杰作 中国地处太平洋、欧亚、印度三大地质板块汇聚之处,又是世界上纬度跨越最大、海拔高度跨越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具备了极其多样的地质地貌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把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放到地质地貌的大背景下观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中国自然景观的丰富性。 地质遗迹是生物圈之母 也是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分为9种类型:森林生态、草原草甸、内陆湿地、荒漠生态、海洋海岸、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古生物遗迹、地质遗迹。实际上,野生动植物都依存于前5类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中,野生动植物作为一些保护区的分类类型,只是为了强调保护某些旗舰物种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古生物遗迹其实是地质遗迹的一种,从分类上它可归于地质遗迹之中。 地质遗迹作为地球演化过程中的自然遗存,它既是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例如高山、大川、平原、海洋,也是地球表面生物圈赖以存在的基础,它还是人们得以认识地球演化过程的珍贵历史记录。因此,地质遗迹本身,也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类型和保护对象,它们包括了以下种类和案例。 典型地质剖面:天津蓟县的中上元界地层剖面,河北抚宁县柳江盆地的元古界-新生界的标准地层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河北蔚县-阳原县泥河湾的新生界地层剖面,浙江长兴县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以及长兴阶层型剖面。古生物遗迹:内蒙古鄂托克恐龙足迹化石,辽宁北票中生代晚期鸟化石等古生物化石群,福建晋江的海底古森林遗迹和古牡蛎海滩岩,山东即墨市马山的硅化木,山东临朐县山旺的古生物化石,河南南阳的恐龙蛋化石群,湖北郧县青龙山的恐龙蛋化石群。火山地貌:吉林省四平、伊通、辉南、靖宇、长白山等地的火山地貌,黑龙江五大连池的火山地貌。喀斯特地貌:辽宁大连金州成山头海滨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广东仁化县丹霞山的丹霞地貌,宁夏西吉县火石寨的丹霞地貌。 除了这些地质遗迹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其他类型的保护区实际上也包含了诸如火山、喀斯特、花岗岩、丹霞、砂岩峰林、冰川、古生物化石等许多典型的地质遗迹与景观。 纵横南北的浩瀚山脉,呈现变幻多姿的森林面貌 森林生态类型是中国数量最多的一种自然保护区类型。目前,中国已建立的44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森林生态类有206处,如果加上64处依存于森林生态系统的野生动物类、野生植物类保护区,那么与森林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区共有270处,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的61%。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与中国众多的山脉唇齿相依。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缘,它受到来自东边的太平洋板块以及来自南边的印度板块的碰撞挤压,在一二百万年以来的晚近新构造运动时期,便逐渐形成了现今中国地貌的基本格局。其最显著的特征,便是西部青藏高原的隆起,东部平原低地的沉陷,以及由西向东渐次降低的三级地形阶梯,而大致平行经向(南北走向)和纬向(东西走向)的诸多山脉,便构成了中国地形的基本骨架与脉络,也是森林植被的“基体”。其中不少山脉有古老的历史,但在新构造时期都产生了新的活动与抬升。 一些山脉尤其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常常构成中国地形大阶梯的“阶坎”。例如,一级地形阶梯青藏高原向二级地形阶梯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过渡的横断山脉东部;二级地形阶梯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向三级地形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等等。因此,森林植被的变化,既可以因这些山脉穿过不同的气候带而产生,也可以因山脉的巨大高差而在垂直方向呈现。例如,作为内蒙古高原东缘界山的大兴安岭,其北段分布有中最北端的寒温带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向中南段过渡为中温带的以红松、东北红豆杉、蒙古栎林、黑桦林、紫椴林为特征的针阔叶混交林。 山体垂直方向上的森林植被变化,则以横断山区的岷山、邛崃山、大雪山、云岭、高黎贡山,以及喜马拉雅山东段最为典型,这些高山、极高山不仅海拔极高,而且由于青藏高原边缘的断裂活动,地形切割也极大,高山深峡相伴,成为地球上地形高差最大的区域,可以见到由亚热带至寒带的完美自然垂直分带,在短距离内,即可出现极为丰富的森林植被群落的变化。 由于地球上的气候分区主要是按纬度变化划分的,因此,中国近东西走向的山脉,也常常成为中国南北地理与气候区域的分界。这种地理的区划界线,在自然界中并不是一条线,而往往是沿着山脉走向的一个过渡带,这就使南北两侧不同的生物物种交叉混生,在森林群落上,表现出另一种多样性和特殊性。例如,燕山以及太行山北段作为中温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秦岭-伏牛山作为中温带与北亚热带的分界;米仓山-大巴山作为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分界;南岭作为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分界,等等。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相似的岩石构成,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山地地貌形态,山岳与森林景观的美学特征也呈现出多样化。例如,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主要由古生代至中生代的花岗岩、中-新生代的火山岩构成,在中温带以冰雪融冻为主的物理风化作用下,形成以花岗岩石峰、石穹,火山堰塞湖及火山口湖,熔岩台丘等为主要特色的地貌景观,与中温带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相映衬,自有一种苍凉、冷峻的意境。 在中国南方的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罗霄山、括苍山-雁荡山-戴云山,以及南岭诸山,不少山体也由花岗岩以及火山岩构成,在亚热带湿热风化及流水侵蚀为主的作用下,形成许多峭壁千仞、奇峰兀立的峰丛、峰林、石柱景观,与亚热带的常绿或落叶阔叶林相得益彰。 到了边缘热带的海南岛,由于更为强烈的湿热风化作用以及热带雨林的覆盖,以花岗岩为主体的五指山、黎母岭、雅加大岭,多呈现出峰岭虽陡峭,但山石藏而不露,植被郁闭度很高的山岳景观特征。 此外,在类似的气候条件下,由于不同山脉的岩石构成差异,也会呈现山地地貌形态以及景观美学的差异。例如,中国南方最具特色的山岳景观当属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它们在地貌景观组合与美学特征上都独树一帜。例如,丹霞地貌的赤壁丹崖、峰丛石柱、瓮谷悬瀑;喀斯特地貌的峰丛石林、峡谷地缝、溶洞天坑,等等。 另一方面,不同的岩石对于地形和土壤的影响、地质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也会给森林的物种、群落结构、林相烙上不同的印记。例如,武夷山、南岭丹霞地貌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大娄山北坡川南、黔北、渝西南一带“赤水型”丹霞地貌区以竹林、桫逦特色的森林植被;在黔南及广西境内的苗岭、凤凰山-九万大山-大瑶山、六诏山等地,常见有中亚热带至南亚热带的喀斯特森林,或称石灰岩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季雨林等,白头叶猴、黑叶猴是这类森林中的标志性物种。 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或者喀斯特溶蚀塌陷作用形成的天坑,会造就环状封闭的巨型凹坑。在中国,这些凹坑直径最大可达千米左右,最深可达600多米,因坑内气候温和湿润,蒸发量小,树木生长旺盛,且不易受人类干扰,常常繁衍出壮观的“地下森林”,生物多样性比地面的森林群落更为丰富。以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的大石围天坑为例,天坑内的森林郁闭度远高于坑外,保持了原始森林的特性,植物与洞穴动物的种类极为丰富,有许多中国乃至东亚特有种。在趋光作用影响下,凹坑内树木的高生长也尤为突出,在黑龙江小北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的镜泊湖火山口“地下森林”中,一般树高达50米以上,最高超过100米,远高于坑外地面上的树木。 从平原到高原,浩渺缤纷的湿地大观 湿地是中国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自然保护区类型。被定为“内陆湿地”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53处,如果加上36处包括在野生动物、海洋海岸、草原草甸、森林生态、荒漠生态、地质遗迹等类型中的湿地类保护区,含湿地保护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共有89处,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的20%。 由于不同的地质地理成因与背景,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也呈现十分多样化的类型,笔者把它们分为以下几类: 寒温带-中温带的东北平原河流湖泊湿地;中温带的内蒙古高原东部湖泊湿地;中温带的阿尔泰山、天山山地湖沼湿地;中温带的西北干旱区荒漠-绿洲湿地;暖温带的华北平原河流湖泊湿地;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流湖泊湿地;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海岸滩涂及河口湿地;南亚热带-边缘热带的红树林海岸湿地;高原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云贵高原湖泊湿地;高原温带-高原亚温带-高原亚寒带的青藏高原高寒湖沼湿地。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欧亚板块东缘因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一个大的沉降带。东北平原三面被山地围绕,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加上气温低、蒸发量小,以及冻土层的隔水作用,所以在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黑龙江、辽河沿岸形成大面积湖沼,当地人称之为“泡子”。而新生代以来因板块碰撞发生的广泛火山喷发,常常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群,这也是东北平原大范围积水成沼的重要原因。在东北平原,这类湿地保护区达到29处,是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最密集的区域。 华北平原以前是渤海和黄海的一部分,由于黄河以及由太行山而出的漳河、滹沱河、唐河、拒马河、永定河、白河等带来的泥沙淤积,才成为今日之平原。其中黄河居功至伟,它造就了以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顶点的地球上最大的陆上三角洲。虽然在填海造陆的过程,潴积的不少湖淀现已干涸,但海河河口、黄河河口、海河水系的衡水湖以及河南境内的黄河沿岸,仍是目前华北平原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所在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历史上曾经被浩渺如海的“云梦大泽”那样的许多湖泊所占据,后虽因泥沙堆积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湖泊缩小分离,但这里仍保留了中国东部最大的淡水湖群,如今在洞庭湖、洪湖、龙感湖、鄱阳湖、洪泽湖以及长江口的九段沙,均建有湿地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晚近地质时期对地球气候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最重要的地质事件。由于成为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也被称作亚洲“水塔”,而保障“水塔”供水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便是青藏高原独具魅力的高寒草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一方面是因为原来经剥蚀形成的低海拔平原被快速大幅抬升,保留了平缓的地形面,加上构造断陷,容易积水成湖;另一方面,大面积冻土表层的融冻作用,也极易形成积水洼地并沼泽化,进而扩展连接成大片湖沼湿地。四川、甘肃、青海、西藏境内的若尔盖、尕海、黄河首曲、隆宝滩、三江源、色林措等地,便是这类湿地及其保护区的典型。 比青藏高原外缘低一个“台阶”的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也有许多高原湖泊湿地。在云南高原,它常常是沿着南北向断裂带发育的长条状深水湖;在贵州高原,往往是伴随着喀斯特及构造作用的溶蚀断陷湖;在内蒙古高原东部,常见为构造拗陷低地的汇水湖盆。云南的苍山洱海、贵州的威宁草海、内蒙古的达赉湖等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可分别视为这些高原湖泊的代表。 值得人们高度关注的还有中国西北干旱区的荒漠-绿洲湿地,它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宁夏河套、甘肃河西走廊,以及新疆的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在高山夹峙的这些干旱区断陷低地,虽然戈壁沙漠广布,但依赖于高山的冰雪融水,在山前的冲积扇上及沿河两岸形成了绿洲湿地,它是荒漠地带最富有生机的生态 “绿岛”。例如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内蒙古额济纳、甘肃的张掖黑河、敦煌阳关,新疆的艾比湖等。 气候与地貌条件纷呈多样的湿地,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植物群落与动物种群。例如,青海三江源的高寒草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为青藏高原特有的、以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为代表的大中型食草类动物种群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成为它们的大种群集中分布区,同时还为高原上的雪豹、狼等肉食动物种群的生存提供了食物来源。当然,最重要的也许是,湿地为众多鸟类提供了栖息地,而且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可作为同一类候鸟的夏季繁殖地与越冬地。例如,黑颈鹤在四川若尔盖、青海隆宝滩、青海湖的夏季繁殖地,在贵州威宁草海,云南昭通大山包、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越冬地;丹顶鹤在黑龙江扎龙的夏季繁殖地,在江苏盐城的越冬地,等等。 从温带到热带,漫长的海岸线展示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态 中国大陆的海岸线长约18400公里,岛屿海岸线长约16900公里,二者相加约35300公里,而且中国的海岸线地跨温带、亚热带、热带多个气候区,因此海洋海岸的自然特征也极为丰富多彩。 上文提到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都有由海变陆、由湖变陆的演化历史。在天津海河口的古海岸与湿地、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山东黄河口的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福建晋江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等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反映海陆变化的古海岸遗迹,都被记录在一道道古贝壳堤、古沙堤,或古牡蛎海滩岩中,它可以帮助人们阅读这种自然变化的历史书页。 需要着重提到的,是位于南亚热带-边缘热带的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它们皆在北回归线以南,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的大陆及岛屿海岸。在这里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海岸有福建的漳江口,广东的湛江,广西的合浦山口、防城北仑河口,海南的东寨港;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珊瑚礁海岸有广东的徐闻,海南的三亚、文昌铜鼓岭。 红树林海岸与珊瑚礁海岸都被称为生物海岸,但其成因却与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红树林海岸主要是受地质断陷作用影响,海岸下沉,形成喇叭形海湾,又被称为溺谷。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低缓的滩涂,利于红树林生长。而珊瑚礁海岸是在相对抬升的岩石海岸上,因波浪侵蚀形成浅水平台,给珊瑚礁生长提供了良好场所。红树林海岸与珊瑚礁海岸都是生物多样性最突出的海岸段,而且它保护了海岸的稳定,也使海岸地貌呈现多样化。 海南岛由于全岛处于热带,加上有利的海岸地貌条件,因此成为中国红树林海岸与珊瑚礁海岸发育最好的地方,其红树林、珊瑚礁的规模与物种种类都远远超过大陆东南沿海和台湾岛。而且,琼北后水湾的邻昌礁、琼西洋浦湾的大铲礁,还是中国海域内仅有的两处堡礁。 地质构造论文:论地质构造对矿山煤层顶板事故的影响 [摘 要]造成矿山煤层顶板事故的主要原因多数是由于地质构造不清而引起的,所以准确掌握矿山开采范围内的地质构造对预防顶板事故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简单阐述地质构造对煤层顶板的一些影响及相应的管理办法,希望对同业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一些启发。 [关键词]地质构造;顶板;事故 1.造成顶板事故的因素 1.1 构造 地层受力发生断裂,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构造。在较大断层附近一般都会伴生着一些较小的断层及裂隙,其断层性质基本与大断层相同,这N情况在顶底板都是厚砂岩层时最为常见。这些小断层及裂隙虽然落差小,不能影响煤矿工作面的正常开采,但是它将使煤层的顶底板产生破碎,如果这些小断层及裂隙较多,将对煤层工作面的顶板产生更大的危害,容易造成顶板事故的发生。 1.2 褶皱 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是发生了褶皱变形的岩层中的一个弯曲,通常在地层受水平挤压力或者受水平挤压剪切力时产生。煤矿开采的煤层在受各种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裂隙、节理等煤层内小构造。尤其在褶曲的轴部,这种地质表现尤为明显,煤岩层的破坏程度也更大,当煤层在开采、掘进等生产过程中被揭漏就会更易产生脱落现象,甚至是发生片帮和冒顶等事故。 1.3 断裂 在断层的作用下,将煤岩层分割开,两盘发生相对位移,使煤岩层不再具有岩层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断层产生于各种不同构造中,在构造环境较复杂的煤矿矿区,伴随断层所产生的破碎带及其对顶板的破坏程度都较构造环境简单的矿区严重,因为破碎带的大小与破碎程度是煤矿顶板事故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所以这类矿区更易发生顶板事故。 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断层两盘容易出现牵引褶曲、破碎、挤压和揉皱等地质现象,且会改变煤层厚度,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这些煤层在揭露后经常是发生顶板事故的地点,另外有些顶板断裂而底板不断裂或者底板断裂而顶板不断裂的构造部位,因为构造应力的影响,顶板容易发生冒落,一般冒落范围都较大,且都不发生明显先兆,这也是容易发生顶板事故的原因。 1.4 煤岩组合 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强度、厚度及其存在的构造是煤矿生产过程中选择支护方式和处理采空区方式的根据,也是顶板事故的主要诱发因素。由于煤层顶底板因为地层应力和构造影响,地层产生形变,导致顶板破碎,煤层变形。在实际煤矿生产中也证实,一般容易引起顶板事故的煤岩组合情况为:①煤层伪顶不连续,强度不够,如果支护不及时,或者支护方式支护手段不能适应顶板变化,也容易发生顶板事故。②煤岩组合复杂的煤层中通常具有较多夹矸层,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分层砸落伤人;③主要成分是沼泽泥和泥炭沼泽泥的煤岩组合,在原始沉积时部分沉积物的表层可能发生风化,高岭土化作用显著,容易发生顶板事故;④顶板节理和劈理发育地段,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导致顶板事故,在顶板上方存在积水情况下,积水沿构造导入,使顶板事故的发生几率增大;⑤煤层厚度急剧变化地段造成顶板稳定性差,容易产生顶板事故;⑥如果煤层倾角较大,当某处发生顶板冒落时,将使煤层顶板沿倾角下移,有可能顶板冒顶事故的面积变大。 1.5 岩浆侵入 岩浆侵人会分割煤层,破坏煤层的完整与连续。一般情况下,岩浆岩体形状都不规则,岩浆岩体与煤岩体接触部分常常伴随特殊褶皱及旋窝状褶曲等小构造。在生产过程中这些地质情况不易掌握,且不易支护,是容易发生顶板事故的一个因素。 2.预防顶板事故的相关措施 2.1 加强煤层观测工作 为更好的了解矿区地质状况,就要充分了解所采煤层的各相关特性,以保证安全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发生顶板事故的可能性。观测内容:①结构:要查明煤层的各个分层和夹矸层,观测夹矸层的层数、厚度、岩性及其与煤层的接触关系。②煤厚:实际测量煤层的分层厚度及其总厚度,观察分析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③围岩:观测围岩的岩性及其与煤层如何相接处,围岩构造的发育及其稳定性等。④煤质:观察所采煤层的物理性质、煤层结构及内在构造等特性;若因实际情况需要,可以对煤进行取样化验,以测定煤的灰份、挥发分等化学性质。⑤含水性及导水性: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进行观察,掌握所采煤层的含水性及其导水性。⑥产状:煤层的产状包括煤层倾角、倾向及走向。这些都需要在煤层揭露后由技术人员进行观察测量。 2.2 加强地质工作 必须提高对煤矿地质的认识、加强地质勘探和地质队伍建设、推广引用地质勘探新技术、认真落实地质工作,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 我国煤矿在生产过程中通常使用通过打钻以及图纸分析等方法探查矿区范围内地质构造情况。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做到在生产前掌握地质构造和顶底板特征,做好地质工作。同时,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如物理探测方法进行地质勘查工作,结合传统的技术手段,把顶板事故的发生可能性通过加强地质工作来降低。 2.3 合理布置巷道 在煤矿巷道的设计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在断层、节理破碎带、泥化夹层等地质构造软弱面附近布置巷道。顶板的次生应力与原岩应力和侧压系数有关,要把巷道的位置布置在顶板压力不太集中、顶板稳定性较好的地点。 2.4 加强现场管理与技术管理工作 现场管理人员要经常性的对顶板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对预防顶板事故来说是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而技术人员要通过观察已揭露煤岩层的活动规律,分析推测出本矿区内其它位置煤岩层的大概活动规律。详细地了解顶板情况,编制出适合本矿井或本区域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也要注重对一线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一线工作人员对顶板管理有一个的科学的认识,让他们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及时预防和处理可能危及他们生命安全的顶板事故问题。对检查出来的安全隐患问题,要及时整改,定人员,定措施,定时间的保证将整改落实到实处。整改后,要进行严格验收,保证合格,否则不可继续进行生产活动。 2.5 细致编写作业规程 在编制作业规程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编写尽可能详尽的顶板支护措施及实施细则,并严格执行所编写的规程,以保证井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编制补充措施,以适应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地质构造变化情况。 2.6 重视防治水工作 由于煤矿的采煤工作面往往在其上段存在采空区,采空区内积水可以通过采动裂隙及断层等构造导入煤层的顶板,使其更容易发生顶板事故。所以,要加强煤矿防治水工作,尽量使采空区内的积水不能对煤层顶板产生影响,以减少顶板事故的发生。 3.结语 地质条件的不清晰是诱发顶板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相关技术人员在实际生产工作过程中要对矿区的地质情况和顶板地质特点进行深入地调查与研究,掌握其与顶板事故的相关性,最后使用与矿区实际情况相适合的防范措施,这样才能有效预防顶板事故的发生。对顶板事故的防治工作是矿山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必须认真对待,充分了解其发生的各种诱因,才能做好矿山安全工作。 作者简介 高志广,男,1967年出生,1990年毕业于鹤岗矿业职业学院学校采矿专业,助理工程师,现工作于黑龙江龙煤集团鹤岗矿业公司新陆煤矿地测大队,主要从事地质工作。 地质构造论文:铁矿中伴生白云岩矿的地质构造特征 摘 要:河北聪鼐衬诘乃炯矣北区铁矿是近年来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场,属鞍山式沉积变质型。矿区范围内大洪峪组白云岩与铁矿床伴生,岩体主要呈似层状,上被第四系地层覆盖,位于太古界单塔子群变质岩地层之上,岩体与铁矿床产状一致,受矿区内震旦纪之后的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两组为主的断裂构造控制,其形态呈舒缓波状展布。 关键词:白云岩;矿床;构造;地质特征 0前言 河北省滦县境内司家营北区露天铁矿位于响R-李兴庄-滦南县乐营成矿带上,是冀东地区重要的露天铁矿集中区。该区的白云岩矿产资源储量也相当丰富,研究对象为司家营铁矿北区N6~N34线间,设计终了开采境界线以上的保有建筑用白云岩矿体,非金属矿物包括石英,长石、碳酸盐、绿泥石、黑云母和角闪石,其中石英含量较高。 1区域地质背景 司家营北区地处滦县响R镇境内,位于河北省东部,燕山南麓,滦河西畔,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唐的腹地。该区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多达20多种,包括有铁矿石23亿吨,石灰石约2亿吨,白云岩约1500万吨。司家营北区铁矿属鞍山式沉积变质铁矿床,位于新河复式背斜西翼,主要呈单斜构造,片理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40-50度,从上世纪50年代,在经过几次比较大的地质勘探过程中,共探明B+C+D级矿石储量超过17.7亿吨,平均品位为TFe29.17%。司家营矿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电力设施、熔剂矿资源和煤炭资源,使钢铁工业具有资源与设施方面的优势。 2矿床地质特征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为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山海关隆起之昌黎凸起的西南边缘地带、司马长复式向斜的次一级褶皱构造司家营复式向斜东翼新河复式背斜西翼。 2.1地层 矿区大面积被第四系覆盖,基岩地层以太古界单塔子群黑云变粒岩和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石英砂岩、白云岩为主,沉积岩大洪峪组地层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单塔子群变质岩地层之上。 2.1.1太古界单塔子群 矿区出露变质岩地层为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子组三段,在矿区内广泛分布。主要由一套变质程度比较浅,粒度比较细,岩性比较简单的变粒岩类、片岩类和石英岩类等组成。混合岩化弱而普遍。该套地层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40°~50°。 2.1.2中元古界长城系 矿区长城系地层为大洪峪组,岩性为石英砂岩、白云岩及含砂白云岩。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西,倾角10°~25°,以角度不整合直接覆于太古界单塔子群变质岩之上。由于区内第四系大面积覆盖,长城系地层零星出露。矿体赋存于该层位中。 2.1.3第四系 分布广泛,占矿区面积的70%以上。地表出露的以亚砂土为主,其次为坡残积物。个别钻孔中可见到粘土。第四系厚20~30m,最厚70m,一般是东薄西厚。 2.2构造 区内构造简单,仅一条北北东向F4断层:主要是在N6~N30线间的钻孔中见到,全长约2700余米,向南、北端可能还有一定的延伸,为矿区内规模较大的断层。其走向15°~20°,倾向北西西,倾角40°~55°。在平面上呈舒缓波状,为一压扭性走向逆断层。该断层在N8线将建筑用白云岩矿体断开,导致长城系地层重复。水平断距50~80m,倾斜断距70~80m。断层虽从矿体中通过,但因断距较小,影响不大。 2.3岩浆岩 区内目前尚未发现岩浆的大规模侵入现象,只在极少数的钻孔中出现了厚度较大,产状不明的黑云霓辉正长岩。另外,伴生的还有一些中基性的脉岩,如变质辉长岩脉、橄榄灰绿玢岩脉、伟晶岩脉等。 2.3.1黑云霓辉正长岩 主要呈黑绿色,岩石几乎全部由结晶矿物组成,具有不等的它形粒状结构且表现为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辉石为主,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辉石呈现出带状结构的特征,透辉石在中心地带,边缘为绿色的霓辉石。微斜长石表面较脏,有的光性异常,为交代别的矿物而来。 2.3.2变质辉长岩脉 颜色主要呈黑绿色,以辉石、基性斜长石为主要成分,具变余辉长或纤状变晶结构。岩脉中的辉石已经变质作用变为角闪石或阳起石。并伴有磁铁矿、钛铁矿及磷灰石等副矿物的生成。在N18-N32线间分布有区内最大的变质辉长岩脉带,斜切矿体,呈北西西走向 厚度为10-20米,长度约为1500米,倾角较陡。 2.3.3橄榄灰绿玢岩脉 灰黑色,具斑状结构。斑晶常聚斑出现,主要成分为基性中长石;辉石、橄榄石的含量较少。基质中分布有杂乱无序的细小半自形条柱状斜长石,辉石呈半自形或它形和细小铁矿物一起分布在斜长石间隙,构成似辉绿结构。在N6线ZK238孔、N12线ZK200孔见此岩脉侵入于震旦系地层之中。 2.3.4伟晶岩脉 灰白色或肉红色,具伟晶结构。岩脉的主要组分为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并含有少量的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和磁铁矿。分布较广,多以透镜状顺层贯入于变粒岩和矿层之中。 3.矿体地质特征 矿体赋存于长城系大洪峪组地层中,矿体呈层状产出,矿体在矿区内主要分布于N6~N34线之间,赋存标高-200m~+40m,矿体平均厚度约80m,矿体走向15°~20°,倾向北西西,倾角40°~55°。矿石为厚层白云岩及含砂白云岩。 3.1矿石质量 3.1.1矿石的矿物成分 白云岩又称苦灰石,白云岩是以白云石为主要组成的碳酸盐岩,是碳酸钙和碳酸镁的复盐。矿物成分以白云石为主,少量方解石、石英、粘土矿物及陆源碎屑(石英、长石和云母),有时也有少量的石膏、硬石膏、天青石、重晶石、黄铁矿、有机质等。矿石主要自然类型为白云岩及含砂白云岩。 3.1.2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为CaO、MgO,少量SiO2,其它组份微量。 3.2矿体围岩及夹石 矿体顶底板为石英砂岩、含砾砂岩及燧石岩,地层为长城系大洪峪组。围岩与矿体产状一致,接触面比较规则。 夹石:矿体内偶见砂岩夹石,砂岩夹石厚度较小达不到剔除厚度时,本次估算未剔除。 3.3白云石的矿物特征 纯白云石的化学分子式为CaMg(CO3),理论含量CaO:30.41%,MgO:21.86%,CO2:47.73%,其晶体结构为三方晶系,晶形为菱面体形态。颜色为灰白色,有时为浅黄、浅褐、浅绿、肉红色。光泽为勃利光泽,解离完全。莫氏硬度3-4,密度2.8-2.9g/cm3。滴入盐酸后不发泡,只受侵蚀。 地质构造论文:瓦斯赋存与地质构造关系之我见 摘要:随着煤矿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井下瓦斯赋存状态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对于瓦斯赋存状态在多数情况下不仅受到一个区域地质构造型式的影响,还会受到局部地质构造型式的影响。可以说,地质构造型式对瓦斯赋存状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评估该地区的煤田瓦斯状况。本文结合对地质构造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地质构造型式对瓦斯赋存状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地质构造型式;瓦斯赋存状态;影响作用;分析 一、前言 瓦斯是煤在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气体地质体,影响瓦斯涌出量大小和煤层瓦斯赋存状态的地质条件是含煤层历经多次构造运动演化的结果。瓦斯赋存和运移与地质构造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从地质角度来分析矿井瓦斯赋存规律,对于瓦斯抽放利用及防治矿井瓦斯灾害有重大意义。 目前,随着将瓦斯与地质构型相结合研究工作的开展,在对地质构型与瓦斯生产、转移等关系之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现如今,在越来越先进的技术支撑下,必须要善于利用这些技术并加大对该课题的理论研究,全面提升相关研究水平,最终为煤和瓦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从而更进一步推动我国煤矿事业的大力发展。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采取地质划分的方法,对该课题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二、地质构造特征介绍 (一)断裂构造介绍 地壳的形变,一般都是从褶皱到断裂,断裂又可分为断层和节理;但一旦发生断裂,它便作为地块的边界条件,从而对以后的变形起决定性影响。虽说每个采煤矿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各有不同,其断裂构造形态也不尽相同。但经过研究,可以看出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相同的规律性可循。对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因素而言,在统一的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在具体统一的地质构型下,其产生的构造形迹并不是随机无序的,尽管这些结构要素可能具有不同形态、不同级别、不同性质、不同方向和不同序次,但仍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可循。断层的封闭性和透气性将对瓦斯的积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褶皱构造介绍 每一个采煤矿区的地质构型都各不相同,除了上面提到的断裂构造外,还存在着一种褶皱构造。当煤层受到褶皱的充分影响作用后,在褶皱区域的不同部位对于瓦斯的赋存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例如在复式向、背斜轴部转折端,瓦斯极易聚集,而在褶曲两翼,则瓦斯不易于积聚。 (三)地质动力的区分? 地质动力区分是结合了现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地质形态的基本常识与常见的地质外形为依据,来正确地预测出该地区的地质形态。在这其中,必须有对该地区地质形态最专业和权威的分析研究,还必须要能够分析出该地区地质断裂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历史的发展变化情况,再利用现代化先进的数据分析软件、应力测量仪等来找出应力集中的地域或方位。这种办法现在已经在中国很多矿区加以实际推广应用,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为煤田的顺利开采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与丰富手段,也值得进一步的推广使用。 三、地质构造对瓦斯赋存状态的影响分析 (一)地质构造与瓦斯赋存的关系分析 地质构造形迹对瓦斯赋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造成了瓦斯分布的不均衡,另一方面是形成了有利于瓦斯赋存或排放的条件。受到地质构造应力的作用和应力场复杂性的影响,在同一构造形迹内会出现有应力集中程度不同的块段,从而形成了相对的高压和相对的低压区域,压力差驱动了瓦斯的运移,形成了瓦斯的相对聚积,这也是造成瓦斯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如果煤田所处断层较少,瓦斯赋存就主要受到区域褶皱的控制。由于褶皱运动,会造成褶皱产状发生较大变化,而煤层作槌粱岩中最软弱的成分之一,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或重力作用下极易发生形变,甚至产生塑性流变,从而形成复杂的褶皱和厚煤包。岩层经过褶皱作用后,在褶皱不同部位围岩封闭瓦斯能力也具有较大的差别,在背斜轴部节理以张性为主,其封闭瓦斯的能力明显较弱。而在向斜轴部,节理以压性或压扭性为主,因此,围岩封闭瓦斯的能力会介于背斜轴部和向斜轴部之间。此外,背斜倾伏端埋深相对大,封闭瓦斯的能力也会相应增强;而向斜仰起端埋深相对减少,则封闭瓦斯的能力也相对减弱。 (二)煤层埋藏深度及围岩与瓦斯赋存的关系 瓦斯含量随埋深增大而增大,煤层埋深越大,煤层中的瓦斯向地表运移的距离就越长,就越容易保存下来。此外,深度的增加致使压力增大,煤层及围岩被压实,降低了透气性,有利于保存瓦斯,正常情况下,煤层的瓦斯含量与埋深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由于压力的作用,煤层瓦斯会不断运移和排放,围岩和煤层的渗透性决定了瓦斯运移和排放的速度。如果煤层顶底板为致密较完整透气性差的岩层,如泥岩、裂隙不甚发育的灰岩,瓦斯不易渗出,瓦斯在煤层中就容易保存下来,致使煤层瓦斯含量过高,瓦斯压力过大。相反,如果煤层顶底板由胶结较差的中粗砂岩、砾岩组成,则煤层瓦斯含量低,瓦斯压力小。 (三)地质构造对瓦斯含量及压力预测的影响 对于一个采煤区的瓦斯含量及其压力等方面的测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目前先进发达的仪器设备来进行具体测试。首先,需要对具体煤矿的井下瓦斯原始值进行测量,并且要做好多组数值的历史记录;其次,要能够正确灵活地使用多场耦合分析模拟系统,正确计算出最后的数值;最后,需要结合记录下来的数值,在适合的软件里面做出曲线图。经过对这些测试、分析以及总结的经验中,可以很直观的发现地质形态对于瓦斯和压力值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四)区域构造对于瓦斯赋存的影响 大型构造体系决定了煤田盆地的形成。如含煤岩系一般保存于山字型的马蹄形盾地和两翼负向构造单元内,盾地部位可以是构造简单的含煤盆地,也可以是一系列含煤向斜构造,两翼的含煤向斜构造则呈雁列展布。煤田中常见一些中、小型直扭型构造型式,如中、小型多字型构造和中、小型入字型构造等。在多字型构造中,保存含煤岩系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具有等距、雁列展布特征,一般以长条状、短轴状褶曲为主,两翼不对称,陡翼常伴生走向逆冲断层。入字型构造其主干断层一般长数十公里,张扭性分支断裂与主干断层所夹锐角指向所在盘相对运动方向,含煤岩系一般保存于分支断层下降盘或拖曳向斜构造内,等距、雁列于主干断层旁侧。在构造型式的控制下,煤区周围出现一定的应力集中区,从而导致瓦斯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使得这个地区的瓦斯量比较高。这种对地质形态的预测为进一步评估一个地区的瓦斯赋存具体状态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由于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其煤层的透气性能以及断层的情况对瓦斯的赋存状态同样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结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煤矿行业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瓦斯赋存状态的研究一直都是业内人士非常关注课题,经过不断地研究分析发现,地质构造型式对其的影响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的煤矿运营中,技术人员应该在大量理论知识的支撑下,对该课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提升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与壮大。 地质构造论文:地质构造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分析 摘 要 煤矿行业作为国家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与生产两者密不可分,要想搞好生产,实现矿井的高效高产,第一要务就是抓好安全。随着煤矿开采的矿井越来越深,井下地质构造更加复杂、煤层厚度所呈现出的不稳定及不规则形态,会对煤层开采及井巷掘进造成严重影响,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最重要客观因素。 关键词 地质构造 煤矿 安全生产 影响 0前言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各类煤矿安全事故中,有超过60%为瓦斯、顶板及突水等恶性事故,而这些类型的事故的发生基本都与煤矿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联。 1煤矿地质构造与瓦斯事故的关系 1.1煤与瓦斯突出 煤与瓦斯突出是指在煤矿井下采掘过程中,在煤和地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在极短的时间从煤岩体内喷出大量煤岩与瓦斯的动力现象。瓦斯突出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多发生在地质构造带内,如褶曲、断层或火成岩侵入区附近,可能造成设施破坏或人员伤亡事故。 1.2对瓦斯风化带的影响 煤田形成后,煤变质生成的瓦斯经煤层、围岩裂隙和断层向地表运动;地表的空气、生物化学及化学作用生成的气体由地表向深部运动。由此形成了煤层中各种气体成分由浅到深有规律的逐渐变化,即煤层内的瓦斯呈现出垂直分带特征。一般将煤层由露头自上向下分为四个瓦斯带:CO2-N2带、N2带、N2-CH4带、CH4带。前三个带总称为瓦斯风化带。在地质构造复杂区域的煤层结构被破坏时,即可能影响瓦斯风化带的发育程度。如采掘工程在瓦斯风化带内,当通风不良或停风时,不但会存在CO2引起窒息的危险,还有发生瓦斯爆炸的危险。 2煤矿地质构造与顶板事故的关系 2.1断裂构造与顶板事故 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在地壳内的动力作用下,沿着一定方向产生机械破裂,失去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的一种现象。断裂构造包括断层和节理,其中断层使岩(煤)层两侧发生明显位移。断层在不同的构造环境中发育广泛,特别是地质构造复杂的矿区,断层的规模不等、大小不一,小的不足一米,大的则达数十、上百米,其断距、破碎带大小不一,对围岩的破坏程度也不尽相同,其中在破碎带极易产生顶板事故;另外,在断层的两侧还可能出现牵引揉皱、褶曲、挤压和破碎等现象,造成煤层和顶、底板岩层中裂隙也显著增加,同时可能导致煤层厚度突增或压薄,在采掘过程中该处煤(岩)层暴露后极易产生冒顶事故;还有一些断顶不断底或断底不断顶的小断层以及层间滑动构造部位,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围岩易脱落,且脱落面积较大,没有预兆,造成采掘时也易发生顶板事故。 2.2褶皱构造与顶板事故 褶皱构造是岩(煤)层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发生形变,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从褶皱成因分析,褶皱一般是由横弯褶皱作用、纵弯褶皱作用和剪切褶皱作用形成。其中岩层受到与岩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弯曲形成褶皱的过程称为横弯褶皱作用;受顺层挤压应力作用导致岩层弯曲而形成褶皱的作用称纵弯褶皱作用;由于切层或顺层剪切而导致褶皱形成的作用为剪切褶皱作用。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岩(煤)层要发生塑性流动或滑动,使得不同部位产生一系列的裂隙、小断层、节理等内部小构造。在褶曲的核部裂隙、节理加速发育,岩造成层极易破碎,易冒落,岩(煤)层轴部结构急剧变化,煤层厚度发生急剧挤厚或压薄现象,导致采掘过程中不易支护,一旦支护不到位,很容易发生片帮及冒顶事故,给顶板的管理带来困难。 2.3煤岩组合与顶板事故 由于煤系地层受到地质应力及后期构造运动影响,煤岩层均已产生形变,导致围岩破碎,顶板多变不平整,煤层形态多变。经生产实践证实,在煤层伪顶完整性差,强度低,如果支护不到位,或支护手段、方式没有适应煤层顶板变化;另外在煤岩结构复杂的煤层中又常含有多层夹矸层,开采过程中发生夹矸至上分层脱落的煤岩组合情况下,极易产生顶板滑移甚至冒顶事故。 3煤矿地质构造与突水事故的关系 矿井突水是指在采掘过程中巷道揭穿富水溶洞、导水通道、积水老窿时,大量地下水突然涌入矿井内的现象。矿井突水一般来势凶猛,常会在短时间内淹没巷道,给矿井生产带来极大危害,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复杂的地质构造都是地下水富集的地方,V井突水都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水源、水量和导水通道。因此,在煤炭采掘过程中地质构造可能引起井下突水事故的发生,不但给煤矿造成生产上的被动和损失,更给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3.1断裂构造对煤矿突水的影响 井下隔水层对突水起阻挡作用,其阻水能力由其厚度、岩性组合及力学强度决定。当采掘遇到断层时,上下两盘岩(煤)层可能发生错动,缩短了煤层与底板含水层间的距离,造成底板隔水层有效厚度减少,甚至造成断层一盘的煤层与另一盘的含水层直接接触,造成底板隔水层有效厚度消失,将极大的增加煤层底板突水的危险性。另外,随着断裂带内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强度降低,不仅给承压水的导升创造了有利条件,甚至裂隙带可能成为充水带,使水文地质条件更加复杂,给突水创造了条件,从而造成采掘过程中极易发生突水事故。 3.2陷落柱对煤矿突水的影响 岩溶陷落柱是指埋藏型岩溶的地下溶洞的顶部岩层和覆盖层,在荷载或其他动力作用下,失去支撑发生坍塌或剥落后形成的上小下大的锥状塌陷体。陷落柱突水灾害是矿井岩溶突水灾害的重要类型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突水性强,规模大,破坏损失严重。因岩溶陷落柱除自身常储聚大量地下水外,还常成为沟通其他水源的导水通道,所以陷落柱突水时极易造成严重的淹井事故。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不能就安全抓安全,探明地质构造的类型和规模才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并且应时刻关注地质构造的变化,认真研究分析这些地质因素,总结规律,制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从根本上降低煤矿重大事故的发生概率。 地质构造论文:汶川地质构造解读 所有的地理学家都没能料到龙门山构造带会发生如此剧烈的震动,以至于摇晃了半个亚洲。 “龙门山构造带的确是活动的,但我没想到这里会有如此大的地震。”自80年代末开始即在四川西部地区开展地质研究工作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教授、美国地质学会前主席伯奇费尔先生对这次发生在汶川的8.0级地震表示非常出乎意料。 一般来讲,大地震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例如印尼苏门答腊大地震。而这次龙门山地震是发生在大陆内部的一次“非典型”陆内变形。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假说的提出为地质学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似乎地球上的火山、地震分布之谜一下子就解开了。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当板块构造假说在海洋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那里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许多大地构造地质学家对板块构造假说提出了质疑,因其并不能有效地解释发生在大陆内部的变形(例如位于大陆内部的火山、地震)。因此,对该假说的怀疑和如何“登陆”也被提出来了。 中国的青藏高原是研究大陆变形的天然实验室,在我国青藏高原内部和边界发生着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例如2001年发生在昆仑山的8.1级地震和横断山脉频繁的地质活动。这次发生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就是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平原转换的边界上,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陆内变形的关键地区。根据美国地震局发表的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释,加拿大蒙特利尔工学院嵇少丞教授表示:引发汶川大地震的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震源深度为10~20公里,断层走向平行于龙门山走向(向北西倾),在垂直剖面上呈铲形,近地表倾角最大达65度。地震发生时,在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内,地壳岩石中就形成了一条长约250公里、深近20公里的大断裂,顺着这条断裂,西边的松潘――甘孜地块向东边的四川盆地狠狠地挺进了一大步,这一步在有的地方竟然迈了9米之远!这些特征必然造成地震的最大烈度带从震中向北东方向强烈展布。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的地质背景是极其复杂的。龙门山构造带是研究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关键地区,它被围限在华北、扬子和羌塘三大陆块的拼贴构造之间。三叠纪晚期华北陆块、羌塘陆块与扬子陆块碰撞拼贴不仅直接使秦岭山脉崛起,在龙门山地区也造成了强烈的褶皱――逆冲构造作用,地壳缩短变形并形成了古龙门山。在约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和欧亚板块碰撞拼贴,雄伟广阔的青藏高原在这个时候开始崛起,古龙门山构造带也重新复活,在中新世――更新世经历了类似现今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祁连山的逆冲缩短作用,川西的贡嘎山即是因为部分吸收了晚新生代沿鲜水河断裂的左旋走滑位移而隆升逾7000余米,龙门山――岷山构成了中国东西部地形地貌的重要边界,部分地方的海拔可以在50公里内由四川盆地的几百米上升至龙门山的5000米左右,成为和喜马拉雅并列的世上最陡峭的地形边界。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之前,现今的观测资料表明龙门山地质活动并不特别强。这一地区最大历史地震为7.5级,近年来较大的地震为1976年松潘、平武两次7.2级地震,但是这些7级以上地震都是发生在岷山构造带上而非龙门山,龙门山地震活动主要以中小地震居多,历史上只发生过4次6级地震,没有7级以上地震的纪录,近年来发生的最大地震为1999年绵竹地区的两次5级地震,北川以北历史上未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并且GPS测量并不支持龙门山现代存在显著的地壳缩短量。因此,可以说这次汶川大地震完全出乎中外地质学家的意料。 然而,必须认识到,人类出现在约300万年前,同5000万年的青藏高原演化史相比时间太过短暂。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龙门山相对平静的地震历史也许仅相当于大自然打了一个盹。从科研角度来讲,汶川大地震必将带来对青藏高原现今地壳活动的全新审视,从而加深大地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学家对陆内变形的认识,为解决陆内地震发生的机理提供宝贵的资料。2008年5月12日,我们为汶川大地震付出的代价是血,而人类必将在隐忍含吞中进步,了解自然,敬畏自然。 地质构造论文:浅谈过地质构造时采煤工作面的顶板支护 摘 要:在地质构造不同的条件下,顶板岩层的状态和性质对开采煤矿的安全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遇到陷落柱、节理和遇断层等复杂地质构造时,加强工作面的顶板支护,对采煤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工作面顶板支护技术和地质构造的现状加以分析,探讨如何有效保障工作面顶板支护安全。 关键词:顶板支护;采煤工作面;地质构造过断层 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冒顶事故,该事故对采煤工作面的影响较大,是安全生产的极大隐患。随着采煤工作面的不断变化(向前、移动、加深)情况,顶板条件和压力也会随着地质结构的变化发生变化,工作面的状态一直是动态循环状态,在遇到陷落柱、节理、遇断层等复杂构造时,顶板发生的变化更为剧烈,所以,在采煤过程中,顶板的支护尤为重要。顶板的支护不仅能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还能根据不同地质条件的变动,最大程度地保障开采工作安全,提高开采效率。 一、遇过断层情况 遇到过断层之前,煤层表面通常会出现一些前兆。例如工作面倾斜、煤层节理面增多及煤层走向改变等。这些现象对工作面上下板棚会产生破坏性影响。使煤层煤量减少、煤质变软,煤层层理不清,光泽变暗,还会发生瓦斯流出等严重情况。 1.过断层:(1) 绕过断层方法。绕过断层方法通常在断层过大的工作面中较为常用。因其断层落差大,影响范围也随之变大,所以必须明确断层范围及区域,绕过断层区域挖掘新的采煤切口。采煤过程中遇到断层区域,应立即停止采煤操作,重新寻找采煤切口再进行开采,确保安全施工,同时提高煤矿资源的开采效率。(2)硬过断层方法。硬过断层方法通常在断层较小的工作面中较为常用。断层工作面处的煤质通常较松软,再加上大量浇水等原因,极易发生冒顶事故。为了避免事故发生,我们通常会采用硬过断层方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冒顶事故,保证采煤施工安全性。 2.单体支柱工作面遇硬过断层方法。单体支柱工作面遇过断层时,应确定采煤面与断层角度。当断层与工作面煤壁角度较小时,破碎范围就越广,对顶棚维护的难度越大。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对煤采煤面与断层角度进行适当调整。顶棚稳定时,应保持在25°~35°范围内,顶棚不稳定时,应保持在35°~45°范围内。缩短工作面断层距离,在过断层之后,再对切口进行填平复原。在顶板支护完好无损的情况下,断层位置较低时,不需要对过断层采取特殊措施。在采煤过程中,会存在倾斜开采的情况,这时可以通过调整断层来设置开采高度。硬过断层时,断层工作面处的煤质通常较松软,导致机器设备难以输送进去。这时应增加顶板厚度及支撑力,进行挑顶处理,保证顶板坡度可以缓慢变化,从而确保安全性。 断层较小时,顶板支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带帽点柱。带帽点柱通常用在断层落差较小、顶板及断层面较为平整的采煤工作面。(2)木垛。木垛较适用于断层区域岩石破碎较为严重及顶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木垛通常会设置在采煤工作面两侧及断层暴露较多的区域。(3)横板棚。工作面顶板较为破碎的情况下,可采用横板棚进行支护。横板棚间的距离应保持一定间距,在顶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横板棚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可以安全支护。卧底过断层如顶煤煤质比较松软,可以先打前拖梁,再以从下向上的方式钉木垛。遇过断层时,打孔应尽量不要太深,并在周围设置小炮,在断层周围区域禁止置防大炮。在置顶时合理计算距离,尽量一次性全部收回支架。 二、过陷落柱 由于岩石坍塌形成的细小碎石称之为陷落柱。采煤过程遇陷落柱情况时,工作面煤质会被细小碎石覆盖,这种情况又叫无煤柱现象。由于陷落柱周围顶板破碎程度相对较大,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冒顶事故。 过陷落柱与过断层的前兆及现象反应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陷落柱呈锯齿形状,相对于过断层,陷落柱边缘较为凹凸不平,其物质主要是各种碎石,断层附近则基本都是岩石物质。陷落柱范围^大时,应采用探巷法对范围进行探测,另外开采切口,避开陷落柱区域。陷落柱范围较小时,应明确破碎具体区域,根据岩石破碎严重程度,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陷落柱岩石破碎较为严重时,可采取横板棚支护方式,棚距控制在0.5m以下的范围,避免造成顶板暴露的现象。在过陷落柱时,岩石和陷落柱的边缘应架置木垛来配合支撑。过陷落柱应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提前进行大眼放炮,做好准备工作推进工作进度,防止破坏支撑柱梁,使开采工作能正常运行。 三、采煤工作面过冲刷带 在开采煤矿时,覆盖元煤层的物质被水质冲刷掉,经过长时间累积沉淀,在煤层表面会形成一层新棚,即为冲刷带。在遇到冲刷带之前通常会有明显的预兆,例如煤层厚度大面积变薄或变松软,冲刷带附近区域煤层受水侵蚀发生岩石风化,煤层疏松变薄变脆,孔隙扩大。在采煤工作面中遇到冲刷带的范围较大。由于冲刷带煤层变薄、变脆或直接破碎,离层后容易产生离层垮塌的现象。因此对顶板需采取必要的支撑措施才能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工作面在遇到冲刷带时,必须对顶板实施大面积支撑置架。防止顶板垮塌和冒顶事故。对冲刷带周围区域,应加大保护措施并增加保护装置,进一步预防冒顶事故的发生。 过冲刷带时,应调整冲刷带顶棚距离,缩小至最短距离,并及时维护冲刷带区域的支架及顶棚。增加木垛和支架的架置数量,在采高较大的情况下,应打戗柱或架设戗棚。 四、采煤工作面过节理 节理是指断裂面两侧岩石断裂的构造,又称裂隙。其结构形式较为规律,在开采岩石中,通常会以节理地质构造优先进行开采。 五、顶板分类 由于顶板事故的频发,会经常出现岩石脱落现象,再加上开采人员的工作疏忽,甚至会使采煤工作面大范围冒顶。该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为煤层上有很多不同压力不同性质的岩石,也就是煤层顶板。从上至下分为(老顶-直接顶-伪顶,见表1)。老顶由坚硬岩石所组成,直接顶由砂质泥岩所组成,两者都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在遇到节理、断层等地质构造时,顶板支护实施最佳的支护方式,顶板支护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事故的发生概率和频率。伪顶则是由松软的岩石所组成,其岩层非常薄,会随着开采而脱落,影响采煤质量。 六、顶板支护的类型 在开采过程中,常遇到倾向和走向出现变化的情况,煤层松软失去光泽,并时常出现岩溶和崩塌作用形成的岩石堆积体等等现象。对顶板进行适当支护才能确保煤层开采安全施工。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支护的方式也相应不同。支架和支柱的建立和使用,都是在开采实践中,通过对岩层压力计算得来。 1.端头顶板支护。在基础支护上,多人配合将机头机尾支架拉移,工作面与端头支柱的推进保持一致,木柱帽方向与巷道方向保持垂直。 2.侧顶板支护。侧顶板支护通常采用双排支柱的方式,在配合后排支柱的同时,使支架水平方向与支架高度保持一致。在回撤支柱时,操作人员必须保持安全距离进行回撤,按照先支后回的原则,用专业工具将侧面支柱取出,然后把回撤支柱按标准支好,为了确保操作人员安全,应先把支柱移出再进行移架。 结语 在全面提倡安全施工的今天,煤矿开采属于危险系数极高的行业,应更加注意开采工作的安全问题。顶板支护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在开采工作中重视顶板支护技术,重点发展顶板支护技术,坚持安全生产原则,能更好地促进开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构造论文:挑战者深渊地质构造的戏剧性演变 玛丽安娜海沟中的挑战者深渊是世界大洋的最深地点,它纵深海面下达10900米。这个裂缝据悉是由2个海洋板块垂直错动形成的,不过研究人员现已掌握的事实更具有戏剧色彩。迹象显示一个板块正被推向另一板块下,挤压作用力正把下沉板块劈成两半。 挑战者深渊的陷落沟渠地区坐落西太平洋,是卡罗琳板块和玛丽安娜小板块之间的界标。地震记录表明这里沟渠中的大多数地震显然震源都靠近地表,因此地震学家认为两个板块一定正在垂直相互错动。遂后夏威夷地球物理学和行星学研究所由帕特里夏・弗赖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最新地震学资料进行了一项更为精确的勘测,他们发现大多数地震实际上发生在地球深处。 这一发现说明卡罗琳板块正遭受挤压,深邃地嵌入玛丽安娜板块下。弗赖尔指出:“有些地震震源深达300公里地表下,那只能用一个板块正大力挤压另一个板块来解释。” 由于地震出现在靠近板块交界处,因此定位地震就有可能发现两个板块的边缘。利用这种解释方法,科学家就能查明在挑战者深渊周围的卡罗琳板块已经极其倾斜地潜入下面的地幔中。弗赖尔认为这么剧烈的地质构造活动最现实的解释是卡罗琳板块被肢解。这种地质构造活动促使部分板块分离并且迅速下沉,从而形成一个更为深邃的海沟。 弗赖尔研究小组对该地区所作的侧扫描声纳勘测也支持板块肢解的设想。侧扫描声纳勘测是地震波从海底以不同角度反弹回来呈现一个地表三维图像。研究小组在挑战者深渊以北发现那里海床上覆盖着地层碎片――迹象表明卡罗琳板块正被剧烈地拉伸,这可能正是板块之间碰撞撕裂的痕迹。 声纳勘测资料还揭示一个以前从未发现的海底地层区域,这一地域几乎和挑战者深渊一样深。弗赖尔为首的研究小组已正式将这个地区以他们的研究小组命名为夏威夷则绘研究小组深渊并且估测该深渊为海平面下10732米。它距离挑战者深渊约250公里,而且也是由下潜板块的地质构造肢解活动造成的。 认识玛丽安娜板块正怎样应对这类地质构造肢解活动,有望查明地震给该地区带来的危害,包括关岛。弗赖尔指出:“测绘板块断裂形态正在帮助我们解释波及关岛及其周边岛屿主要的地震类型和分布,这个地区可能会出现比以往确认更高能级的地震。” 地质构造论文:地质构造的主要形式及对矿山工程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构造特点。地层赋存特点与构造的主要形式分为地层单位、岩层产状、地质构造主要形式。原岩应力在矿山工程中的地位和对矿山工程的影响主要有原岩应力在矿山工程中的地位和地质构造对矿山工程的影响。 关键词:地质构造;形式;矿山工程;影响 1 岩石的生成分类与构造特点。 岩石的生成一般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类。 1.1 沉积岩 沉积一般以层状形式分布,呈现明显的层理性。按照沉积条件和成分不同可分为砾岩各种砂岩及钻土岩、各种碳酸岩,包括石灰岩、灰岩等。 机械性沉积岩的组成包括颗粒成分与胶结成分。粗颗粒沉积岩性质主要取决于胶结成分。胶结成分包括硅质、铁质、钙质及泥质等,硅质和铁质胶结的岩石较坚固,钙质胶结易于溶解,泥质胶结岩石遇水后会软化。 细颗粒沉积岩的性质与颗粒的矿物成分关系较大,主要有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成分等,这类岩石孔隙率小、渗透性差,遇水后易于泥化、有塑性变形,吸水膨胀。中、细粒砂岩的强度、渗透性以及抗风化性视颗粒组成与胶结成分不同而异。化学沉积岩石有不同的溶解性。 1.2 岩浆岩 依据成因一般分为火山岩和侵入岩。它的矿物组成与结构非常复杂。深成的侵入性岩浆岩形体大、结晶较均匀,喷出性火山岩一般含有不同的凝灰成分,并有间层等不规则结构。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之间的强度和抗风化能力形成从高到低排列。 岩浆岩通常被视为均质、各向同性体,物理力学指标比较高。 1.3 变质岩 它随变质环境(母岩种类、温度、压力)的不同,有石英岩、片麻岩、板岩、大理岩等。通常具有结晶和定向排列结构;但其成分不同,变质程度也有深浅区别,所以,岩性差别较大。变质岩的母岩如是沉积岩,变质会改善其力学性质,变质程度越深岩性越好。 2 地层赋存特点与构造的主要形式 2.1 地层单位 在地质时代漫长不同发展阶段,地壳内形成各种不同的矿产资源。为便于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要对各地的地层建立统一的名称和地质年代。国际通用的地层划分单位分界、系、统三级。地层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为代、纪、世三级。 2.2 岩层产状 地层产状指岩层的空间几何关系。其主要参数有:走向倾斜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构成岩层走向线方向;倾向通常指岩层倾斜向下且与走向正交的方向,用其在水平面上投影所指的方向表示;倾角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角。 2.3 地质构造主要形式 ①地质构造形式。单斜构造在相应范围内岩层或矿体大致向一个方向倾斜的构造形态;褶皱构造岩层或矿体受水平挤压后弯曲,而仍保持连续性的构造形态。褶皱构造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是岩层的一个弯曲。摺皱构造分为背斜和向斜。背斜是岩层层面凸起的弯曲构造。向斜是岩层层面凹下的弯曲构造;断裂构造岩层或矿体受力后产生断裂,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构造形态。断裂面两侧岩层或矿体没有明显位移的就是裂隙,断裂面两侧岩层或矿体发生明显位移的就是断层。②断层基本知识。断层的要素。断层面和断层线断层面指岩层沿之断裂的面,断层线指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交面线指断层面与矿体或煤层的交线;断盘指断层面分开的两侧岩体,断层面上面的断盘叫上盘,断层面下面的断盘叫下盘;断距和落差断距是断层两盘相对移动的距离,落差指垂直断距;断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断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即是断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断层的分类。根据断层上下盘相对移动的方向可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平推断层:两盘沿近直立的断层面作水平移动的断层。按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可分为: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平行的断层;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垂直的断层;斜交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的断层。 3 原岩应力在矿山工程中的地位和对矿山工程的影响 3.1 原岩应力在矿山工程中的地位 构造应力通常以水平应力为主;因有构造应力存在,原岩应力的水平侧应力系数又经常变得大于1。构造应力虽然分布是局域性的,而由于它作用大,一般造成岩层和矿山井巷工程的破坏。 原岩应力是矿山井巷工程开挖前,地下未受扰动的应力分布状态。原岩应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构造应力一般指由地质构造运动引起在地壳岩石内的应力或者是其残余应力。目前还不能用计算方法确定。 原岩应力是引起地下结构荷载的主要因素。在地下工程中施筑支护后,支护限制围岩的变形或支撑破坏的岩石重量,同时也承受岩石的作用,这是围岩对支护的荷载(地压),支护荷载的能力直接与原岩应力有关。 3.2 地质构造对矿山工程的影响 ①构造应力的分析方法。研究地质构造形态与地质作用的关系能确定构造应力的主作用方向。这些关系是:褶曲的主作用方向和褶曲轴垂直,褶皱受扭剪作用而呈斜列式排列时,褶曲轴与剪作用斜交;断层通过断层性质和滑动方向,能判断最大构造应力的主方向;节理:岩层内X状节理的最大主作用方向平分X的夹角,并与一个节理面成45°-4/2;主作用方向和纵张节理平行,和横张节理垂直。②地质构造对采矿系统及巷道布置的影响。断层的影响:断层把原完整的矿床、矿体或煤田、煤层分为若干断块,给矿井掘进、运输、巷道维护及开采带来一些困难。断层附近岩石通常较破碎,支护困难;含水层水和地表水容易通过断层涌入井下,造成矿井涌水量增大和突水。 井田内存在大断层,会增加岩石巷道的工程量;一些矿井一般以大断层为井田边界;中小型断层也经常限制采区或盘区的划分,影响巷道布置,增加巷道掘进工程量,影响机械化设备的发挥作用和高产高效开采;断层两侧一般要保留矿柱,增加了矿体损失。 褶曲的影响:褶曲轴部顶板压力一般出现增大现象,巷道变形,不易维护,开采要加强支护;煤矿向斜轴部是煤矿瓦斯突出的危险区域;通常井田内阶段或水平运输大巷、总回风巷沿走向布置。褶曲使沿层布置的巷道出现弯曲。 地质构造论文:新疆艾维尔沟矿区厚煤层地质构造防突浅析 摘要:艾维尔沟矿区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要的炼焦煤生产基地,位于新疆天山山脉中。根据艾维尔沟矿区的厚煤层地质构造的规律,分析厚煤层地质构造的主控因素等。在石门揭穿缓倾斜特厚突出煤层时,穿煤段距离一般长达几十米,抽排钻孔施工时,喷孔、卡钻严重,施工困难,无法一次性穿透煤层全厚,传统上只能采取分段防突措施,揭穿煤层。但分段实施防突措施,危险性大,揭煤时间长。为此,提出了复杂条件下的石门揭煤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对矿井在未采区域生产过程中防突措施设计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艾维尔沟煤矿 厚煤层地质构造 防突措施 新疆艾维尔沟矿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要的炼焦煤生产基地,该矿区位于新疆天山山脉,坐落在新疆吐鲁番盆地西翼,交通便利,距乌鲁木齐市130公里,距托克逊县120公里,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管辖。 1 矿区厚煤层地质构造 1.1 构造特点。新疆艾维尔沟矿区内出露地层比较复杂,主要有古生界的石炭系、二叠系以及中生界的三叠系和侏罗系地层,其中石炭系地层和侏罗系地层为断层接触,三叠系地层与侏罗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矿区受冰达坂-夏热嘎断裂和红五月桥断裂控制的影响和制约,其次一级逆断层发育[1],严重破坏煤层。古生代地层受西南翼断层切割的影响,向北逆冲在中生代侏罗系地层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叠瓦状推覆构造。岩层和煤层倾角为9-25度,受断层破坏影响个别露头局部变化比较大,与东西两端相比较,矿区中部岩层和煤层倾角比较平缓,并且深部倾角逐渐变陡。矿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主要是高山积雪融水,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及构造破碎带裂隙承压水等含水类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煤层气运移。 1.2 煤层及煤质。在整个矿区内,煤层的平均厚度为9米,并且中间润藏着干燥粉状的软煤层,纯煤总厚度最大为75.63米,最小为1.03米,平均32.20米。煤层比较稳定,并且多含夹矸;也有一些煤层属于不可采煤层。在物理性质方面,矿区内各煤层基本相同,煤岩组分主要是镜质,其平均含量高达83.71%,丝炭组分、黏土类平均含量为3.72%和12.1%。煤质以肥煤为主的气、肥、焦、瘦混合煤种,该种煤低灰及中灰、有害元素低、含油、热值高。由西向东煤类分布次为气煤、肥煤、焦煤、瘦煤[1]。 2 重要因素分析 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其结果是煤与瓦斯突出,对于突出来说,地应力、瓦斯压力、煤体结构及地质构造等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2.1 地应力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激发作用。通常情况下,地应力主要包括原岩垂直应力、构造应力两种。其中原岩垂直应力受开采深度的影响和制约,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井巷掘进时显现地应力[2]。构造运动及形迹影响制约着构造应力。根据地应力实测结果显示,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分别是金尼克理论值的1.05~1.78倍和2.69~4.76倍,并且分布不均匀。同时较大的剪应力存在于一些井田煤系地层内[3]。受残余构造应力的影响,进一步对突出起到激发的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增加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地应力还通过采掘活动形成的支承应力或集中应力激发突出,很容易造成事故。 2.2 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地质构造、煤层埋深、煤质与厚煤层中的瓦斯压力、瓦斯含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瓦斯压力、瓦斯含量随着地质构造的复杂化,以及埋深的增加、煤体破坏严重等进一步增大。在采煤过程中,与突出临界值相比,由于工作面瓦斯压力与瓦斯含量比较高。因此,在采掘活动中,瓦斯放散初速度、煤强度等是诱发突出的关键因素。另外,在采掘过程中,瓦斯的放散速度决定于构造煤的发育程度。受采掘集中应力的影响,厚煤层出现卸压、破坏、变形等,吸附的瓦斯被快速的解吸,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游离瓦斯,该游离瓦斯拥有巨大的膨胀能,受集中应力的激发,进而促进煤与瓦斯突出的发生、发展。 3 矿区厚煤层地质构造防突措施的建议 由于艾维尔沟矿区坐落在天山山脉,受各期区域构造运动影响,矿区内构造较复杂,断裂较发育。在施工防突钻孔时瓦斯大、地应力大、打钻喷孔严重、卡钻、夹钻、高压水施工钻孔时遇见干燥粉状煤层不返水,在厚9米煤层中间分别在底板进入煤层2米中见第一层1米的干燥软煤层,进入5米煤层的时候见第二层2米厚干燥粉状煤层。对于矿区煤层来说,其构造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变质程度的发挥,同时断层可以切割煤层,进而煤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进一步影响煤矿生产的正常进行,并且断层带附近也是瓦斯富集区,当瓦斯含量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容易造成煤与瓦斯突出,很难处理瓦斯与地应力,因此要做好以下防突措施。 3.1 迎头综合防突措施。①排放钻孔。由于煤层较厚,对于巷道迎头,通常采用排放钻孔的措施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煤层能够被排放钻孔穿透,并且终孔间距控制在2米,那么钻孔往往要达到好几百个,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钻孔的工程量,并且由于钻孔较长,进一步增加了施工难度。根据设计要求,需要在前期的迎头上设计的钻孔数量超过一百个,同时采取措施确保穿煤钻孔的终孔间距为2米。但是,在施工最后10个钻孔过程中,依然出现喷孔、卡钻现象。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性,通常情况下需要将巷道轮廓线两侧的控制范围扩大到15米,在迎头两侧分别建造1个巷帮钻场,在钻孔数量方面,钻场内设计补打钻孔共计83个,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前后施工的钻孔数量总共268个。②水力冲孔。由于煤层比较厚,坚固性系数较小,而对应的瓦斯压力比较大,在对迎头排放钻孔进行施工时,引发严重的喷孔、卡钻、顶钻、埋钻等现象。在进行钻孔施工时,由于施工难度比较大,因此穿透煤层的下向孔只是少数。在提钻作业完成后,在部分钻孔中依然存在严重的喷孔现象。在施工作业过程中,由于钻头旋转破煤,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煤粉量,由于水压不足,导致煤粉难以带出;随着钻杆的不断深入,煤粉与水之间逐渐混合成黏糊状,钻杆的旋转进一步受到制约,随着煤粉的不断积累,排水的难度逐渐增加,影响排水的通畅性。在这种情况下,当煤粉积累到一定程度,整个钻杆就会面临被卡住的危险,甚至出现卡钻现象。 3.2 石门顶板岩巷防突措施。受煤层厚度的影响和制约,在对迎头排放钻孔进行施工时,钻孔施工的难度进一步增大,迎头施工通常情况下只能深入煤层20-28米,对于整个揭煤区来说,难以对排放钻孔实施一次性保护。因此,对迎头排放钻孔进行施工时,需要沿煤层倾向,将1条顶板岩巷修建在迎头后部拐点处,在风井东翼回风巷的水平方向上,顶板岩巷的投影为15米,与煤层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米;同时在岩巷中布置2个钻场,在钻场中对钻孔进行施工,对迎头钻孔未保护的区域实施控制,进而对整个揭煤区进行一次性保护,实现治理工作面区域性瓦斯的目的。 3.3 顺层孔金属骨架及煤体固化措施。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煤层较厚,并且穿煤段区域比较长,整个穿煤段的突出危险性难以通过迎头测定的残余瓦斯压力进行准确的判断。因此,采用了探煤、施工顺层排放孔、掘进、探煤的循环进尺等方式对石门穿煤进行施工。在开展探煤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每个循环来说,探煤距离通常情况下需要控制在30米,对前方煤层的赋存状况进行准确的探明。在超前保护距离方面,对于巷道来说,其循环掘进需要控制在5米;顺层排放钻孔施工完毕排放一段时间后,开展效果检验工作。 3.4 防突管理保障措施。①明确防护重点,落实防突责任制,确保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防突措施施工通常情况下由跟班队干部或班组长到现场实施跟班负责。由专业人员、区队正职对于严重突出区或构造带等实施现场跟班作业,对于现场的状况进行及时的掌握,同时迅速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对现场进行指导。②在施工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防突措施,以及严格执行钻孔施工、效果检验联合验收签字确认制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防突措施工程落实到位。③在瓦斯管理过程中,遵守“超前防范、及时应对”原则,全面执行瓦斯浓度超过0.7%的断电制度;对异常信息进行及时的捕捉,同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异常信息尽心管理,超前防范。④工作面煤层赋存、瓦斯涌出、措施施工等安全信息,通常情况下由区队技术员负责收集,同时对其进行及时的分析,并且严格执行请示、汇报制度。⑤全面落实科室、区队领导负责制,对于防突奖罚激励机制,奖罚等制度要严格落实,每季度兑现1次,不断激发全体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地质构造论文:浅析吾祠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对煤层的影响 摘 要:吾祠煤矿构造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一些,一般都是断裂发育,严重的阻碍了煤田勘察和开发,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相关地质内容和煤田勘察资料做简单的分析,并且对吾祠煤矿构造特征及对煤系地层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吾祠煤矿构造相对比较复杂一些,由于断层之间的相互切割效果,导致含煤地层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平面上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断块出现,在剖面上主要是以阶梯状抬斜断块等形式为主,这导致煤层面连续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有时煤层面的经常出现是由于缓倾角断裂现象导致的,这导致存量相对比较集中一些,煤的密度也会大大增高,由于断层面经常切割,使得煤系地层出现了变薄的现象,这样一来煤层就会提升一定高度,岩浆和断裂活动也会快速侵入当中,最后让我们煤的变质程度出现了南北极分化的特点,由于从南向北地质变化的程度会逐渐变大,这导致在断裂带附近地质变质程度较大。 关键词:煤矿地质构造;煤层;影响 1 吾祠矿区的地质概况 吾祠煤矿井口是福建省漳平市灵地乡,该矿区内部地形比较复杂一些,地处于低山地区,地势相差比较大一些,沟谷的切割程度也会比较深一些,这对降水或者排泄脏污有一定的帮助,也不会污染自然环境。本区地层有石炭系的林地组,二叠系中统的栖霞组、文笔山组和童子岩组,当中我们经常提到的童子岩组被称为煤系地层。吾祠煤矿的北面有一条江,这条江北称为晋江,这条江是受到大断裂的影响导致附近的地形十分复杂,并且煤系地层在最近这几年受到大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缓倾角断层发育,煤系地层受到严重的破坏。 1.1 地 层 吾祠矿区内部主要地层包括以下:统林地组、中上元古界麻源群、统栖霞组、童子岩组。其中童子岩组相对比较重要,这含煤地层相对比较多一些。在受到外力的影响之后,地质出现了断裂的影响,很多地层都无法保护完全,甚至有一些地层经常会出现倒置的现象。 1.2 构 造 ①褶皱。在矿区当中,一般1级褶皱发育地方大部分都是广平倒转向斜,童子岩组是其核心的部分,文笔山组、栖霞组作为童子岩组的两翼。而2级褶皱的构造方向正好位于1组宽缓背的方向进行构造,背斜轴附近会有非常密集而呈现摄像环状的断层,断层表面就好比是大树的年轮,横过褶皱核部,应该注意岩层分布的情况,老岩层的两次排列着比较新的岩层,这被称为背斜,如图1所示。 因为地质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运动,这会导致我们的地质形成一种形态不一的褶皱,而且协调性也不是很好,一旦地质出现了断层,那么上盘地层就会从西面往东移动,并且轴部位也会从东南部位专向西南部位,在断层面的附近S形褶皱是经常出现,下盘S形褶皱相对不够稳定,呈现不规则的S形褶皱比较多一些。褶皱轴总体方向是从东北转向西北的方向,倾角比较陡一些,角度一般在15~30 °之间。如图2所示。 ②断层。在吾祠煤矿断层主要包括以下:缓倾角断层:一共有五条,分别是F0、F1、F2、F3、F101,另外还有SEE走向逆断层和SEE走向正断层,其中正断层包括四条,分别是:F4、F6、F102、F104。而逆断层主要是F103。断层面附近断裂的情况具有压抑的特征,挤压稍微紧密一些,有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小型破碎揉皱中还带一点石英脉。根据相关调查发现,缓倾角破裂的缝隙比较小一些,并且宽度,不超过5 m,断层附近的扭曲程度也是不一样的,经常会看到破碎现象。在断层形态中,我们发现F0、F1、F2、F3、F101断层基本是保持一致形态。正断层断层带的宽度一般不高于10 m,并且断层角一般都是砾岩,硅质胶结。在童子岩组地层当中,正断层面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主要包括F4、F6、F102、F104断层面。一般破碎带的宽度在0~10 m之间,见表1。 2 构造对煤系地层的影响 2.1 褶皱构造对煤层构造形态的控制 由于受到各种地理问题的影响,导致地貌很容易受到地壳运行的影响最后出现变形,而且地形外貌相对比较弯曲。并且煤资源的地貌本身就是比较宽松,一旦地壳开始运动,那么整体结构很容易出现变形,例如我们会看到煤层较厚的地方和较薄的地方都比较多一些,相对比例比较均匀。这对褶皱的构造都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煤层有压力大的区域向压力小的区域流动,使得煤层出现中间厚,两边薄的现象。如果一旦出现了地壳运动,在垂直压力下,可能会造成煤层中间比较薄,两边越来越厚。 2.2 断裂构造的影响 缓倾角断裂对童子岩组煤层造成严重破坏,但也形成一些有利的因素,如因断裂使煤层重复,造成储量相对集中,含煤密度提高;或因断层切割,造成煤系盖层断失变薄,使主要煤层的埋深抬高而易于勘探等。 由于本矿井童子岩组一段地层的底部和顶部受限于F1和F3滑覆断层之间,而F1和F3滑覆断层又呈波状起伏状态,童子岩组一段地层保存的厚度与缓断裂的形态紧密相关。而井田的主要可采煤层均赋存于童子岩组一段地层中,当F1断层呈向斜出现时,保留童子岩组一段底部地层较完整,童子岩组一段底部地层的煤层就有可能被保留下来;当呈背斜出现时,底部地层保留较不完整,以下煤层常被断失。而F3断层却相反,呈向斜出现时,童子岩组一段上部地层被断失,煤层易被断失;呈背斜出现时,保留的地层较厚,主要可采煤层均有保存。由于煤层厚度原因,层间滑动构造的影响最后导致煤层之间出现了塑性流变产生厚薄不均等现象。地貌断裂造成的煤层结构的变化相对于褶皱构造来说没有特别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断裂部位出现煤层加厚或者变薄现象,一些正断层由于引张拖拽作用,可导致断层附近上、下盘煤层厚度变薄,如图3所示。 地质构造论文:浅谈煤矿地质构造对顶板事故的影响 [摘 要]我国大多数矿井地质构造复杂,顶板较破碎,其中一些矿井顶板坚硬很容易在掘进和采煤过程中冒落,造成顶板事故,大多数顶板事故都是由于地质资构造不清造成的,因此查清地质构造对减少顶板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质构造 顶板事故 1.引言: 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以地质量化预测为先导,以物探、钻探等综合技术为手段,并依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生产地质工作的动态管理来查清煤矿地质构造,它对矿井设计、采区布置、生产准备、采面布置到回采等各个层次或阶段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减少矿井顶板事故。 2.煤矿地质构造与顶板事故的关系 2.1 地质构造导致顶板事故 在大断层两侧,往往伴生中、小断层和裂隙,其形状大致与主断层相近,在顶底板为厚层砂岩的工作面最常见。尽管断层落差小,不影响工作面的布置和开采,但在顶底板岩层中产生了薄弱面,特别是小断层密集区段,两条不同倾向的小断层可产生离层三角岩块,对顶板管理危害极大。断层倾向与工作面推进方向对顶板控制和冒顶事故也有影响,当工作面推进方向与断层倾向相同时,顶板较难控制,岩块易离层下落砸人或推垮工作面,造成冒顶事故。 2.2 褶皱构造与顶板事故 褶皱构造是岩(煤)层在地质作用力的影响下,产生变形而形成波状弯曲且未失去连续性的构造形态。从地质力学分析,褶曲一般是水平挤压力或水平挤压剪切力作用形成,煤层要发生塑性流动或滑动,岩层受构造应力的作用,不同部位会产生一系列的裂隙、小断层、节理等内部小构造。特别是在褶曲轴部往往烈隙、节理更发育,岩层破碎,煤层暴露后吸水脱落,同时其轴部产状变化急剧,煤厚发生急剧挤厚压薄现象,回采中不易支护,易发生片帮及冒顶事故。其次褶曲轴部煤厚度易突变(变厚或变薄),小眼掘进时易发生煤层垮落事故。 2.2 断裂构造与顶板事故 由于断层的存在,使煤、岩层断开,两侧岩块相对位移,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断层广泛发育于不同构造环境中,类型很多,特别是构造复杂的矿区,其断距、破碎带大小不一,对围岩破坏程度也不同,破碎带是产生顶板事故的主要部位;另外,常在断层两侧出现牵引褶曲、揉皱、挤压和破碎等现象,煤层和顶、底板中裂隙也显著增加,且常导致煤层厚度突增或压薄,生产中该部位煤(岩)层暴露后容易产生冒顶事故;还有一些顶断底不断或底断顶不断的小断层及层间滑动构造部位,由于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围岩易脱落,且脱落面积较大,没有预兆,也易发生顶板事故。 2.3 岩浆侵入与顶板事故 岩浆侵入不但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且岩浆侵入煤层所形成的岩体,其边缘极不规则,在侵入体前缘的煤(岩)层中往往出现特殊的揉皱现象,煤理紊乱,具有旋窝状褶曲等小构造。如果没有掌握岩浆侵入体分布的特征和接触变质的规律,如果支护不当,容易发生局部冒顶现象。 2.4 煤岩组合与顶板事故 煤层的顶、底板岩层的岩石性质、厚度、结构构造、岩石强度、含水性是煤矿生产中确定支护方式和采空区处理方法的重要依据,它们是引发顶板事故的重要地质因素。由于煤系地层受到地质应力及后期构造变动影响,煤岩层均已产生形变,导致围岩破碎,顶板多变不平整,煤层形态多变。经实践证实,通常易引发顶板事故的煤岩组合情况有:①围岩节理和劈理发育地段,易产生煤岩层脱落伤人,尤其是雨季期间,水沿裂隙渗入,更易造成冒顶及垮帮事;②煤层伪顶完整性差,强度低,如果支护没有及时跟上,或支护手段、方式没有适应煤层顶板变化,也极易产生顶板事故;③岩层胶结物以泥质、粘土质为主的,容易产生顶板滑移和冒顶事故:④煤层厚度急剧变化地段造成顶板稳定性差,容易产生顶板事;⑤急倾斜煤层一旦发生局部冒顶时,由于顶板向下滑移,可能扩大成为大面积的冒顶;⑥以沼泽相、泥炭沼泽相为主的煤岩组合,在原始沉积时部分沉积物的表层可能发生风化,形成土壤层,高岭土化作用显著,这些地段容易发生冒顶;⑦煤岩结构复杂的煤层中往往含有多层夹矸层,开采中易发生夹矸至上分层脱落伤人事故。 3 防治煤矿顶板事故对策 3.1 加强地质预报工作 对目前正在生产的矿井通过收集资料、打钻、电测等手段查明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和变化趋势、陷落柱分布范围、断层的延展性等,做到工作面施工前掌握地质构造和顶底板特征,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3.2 认真编制工作面作业规程 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工作面的具体地质条件,制定详细的地质说明书和顶板管理措施,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操作规程,并制定易于操作的实施细则,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另外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提出修改和补充措施,遇到地质条件特殊地段,如断层、褶曲、挤压带和顶板特别破碎地点,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特殊支护方式。施工前必须实行地质灾害评估制度,对于可能造成地质灾害隐患的地点保证相应的配套智力措施。 3.3 科学合理地设计、布置巷道 在充分查清矿区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井巷工程设计过程中,要避免在地质构造线附近布置巷道,因为垂直于地质构造线方向的压应力最大,是岩体产生变化和破裂的主要因素。要避免在断层、节理破碎带、泥化夹层等地质构造软弱面附近布置巷道。围岩的次生应力与原岩应力和侧压系数有关,应将巷道布置在顶板压力不会太集中、顶板稳定性较好的部位。 3.4 强化现场管理及生产技术管理 对顶板的检查与处理,是一项经常性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技术人员要观测摸索本矿区不同岩石岩移的规律。科学地掌握顶板情况,在构造带附近的井巷工程、掘进面迎头、采煤面上下出口、切眼口,顺槽三角区等地点,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有效防范措施,加强支护。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明确职责,及时发现、解决顶板问题。矿井要建立群查、群防、群治的顶板管理制度,使一线作业人员及时处理顶板问题。对排查的安全隐患,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定项目,定人员,定措施,定时间及时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由主管负责人组织进行验收。并在隐患处理单上签字。 3.5 避开地质异常区 掘进过程中不可能避开地质异常区,就应采取妥善的支护措施;搞好班组建设,充分发挥班组长在煤矿顶板管理中的作用。加强井下施工人员的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使他们在生产一线出现安全隐患时,能够正确判断,及时果断处理,避免顶板事故的发生。 4 结语 物探先行、钻探验证,查清地质构造,完善的技术措施,严密的现场管理,职工的安全意识,这几个环节链式配合,方能有效进行煤矿顶板管理,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 作者简介: 梁金波,1978年3月出生,男,工程师,专科,2003年毕业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工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现工作于新疆龙煤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地质测量部,主要从事矿井地质工作。 地质构造论文:内蒙古地质构造单元划分及存在的有关问题 摘要:通过对内蒙古地质构造单元最新划分方案的研究,对部分一、二级构造单元的界线(如索伦――西拉木伦河结合带)和几个二、三级构造单元的划分提出了质疑,并且依据大量实际资料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新的意见,供内蒙古广大地质工作者参考和合理的利用。 关键词:内蒙古;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有关问题 一、地质构造单元划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不少学者在进行全国地质构造单元划分的同时,对内蒙古的地质构造单元进行过不同的划分。如(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1977)在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的研究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准地台和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及额尔古纳地槽褶皱系;(李春昱,1981)对中国板块构造轮廓研究和划分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两大板块;其中较为系统的划分始于1983年,开始编制的第一代内蒙古区域地质志,于1991年出版。当时依据的是槽台学术观点,将内蒙古划分为华北地台、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兴安地槽褶皱系、天山地槽褶皱系、祁连地槽褶皱系等5个一级构造单元,并且进一步划分了17个二级构造单元和40个三级构造单元。(邵积东1998)将内蒙古划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邓晋福等.2009)将内蒙古也划为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邵积东2010)将内蒙古划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内蒙古基础地质背景研究以板块构造理论和全新的思维,将内蒙古的地质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划分。但由于不同承担单位在认识上存在差异,所以在划分上仍有所不同。具体划分情况见图。 二、新的划分方案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1. 索伦山――林西(西拉木伦河)结合带 索伦山――林西(西拉木伦河)结合带被划为Ⅱ级构造单元,在Ⅱ级构造单元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划分了达青牧场――扎赉特旗俯冲增生杂岩带、林西残余盆地、西拉木伦俯冲增生杂岩带、索伦山蛇绿混杂岩带、查干乌拉俯冲增生杂岩带、苏尼特右旗坳陷盆地、桑根达来断陷盆地7个Ⅲ级构造单元。 在上述划分的讨论中,认为索伦山与西拉木伦河都有早二叠世的蛇绿岩,应为同一个构造带,并将其作为一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这显然是错误的。 在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南北两侧,确实为明显不同的两套地层系统,北部为晚石炭世本巴图组海相中基性火山岩、碎屑岩组合,含蜓化石Profusulinella -Pseudostaffella带和Fusulina-Fusulinella带;阿木山组海相碳酸岩、碎屑岩组合,含蜓化石Triticites带和Pseudoschwagerina带;早、中二叠世有寿山沟组海相碎屑岩组合,大石寨组海相中基性火山岩及碎屑岩组合,含海相动物化石,哲斯组海相碳酸岩及碎屑岩组合,含蜓化石Monodiexodina带,腕足化石Spiriferella-Kochiproductus-Yakovlevia带,珊瑚化石Plerophyllum crassoseptatum-Tachylasma zhesiensi-T.variabila带;晚二叠世为林西组黑色砂板岩的陆相地层,含植物化石Callipteris-Noeggerathiopsis带。南部对应的晚石炭世则为酒局子组碎屑岩夹煤层的陆相地层,含植物化石Neuropteris-Lepidodendron带;早、中二叠世则为三面井组海相碎屑岩、碳酸岩组合,含蜓化石Misellina ovalis-Parafusulina splendens带,额里图组陆相火山岩及碎屑岩地层,含Pecopteris tenuicostata, Emplectopteris minima,Danaeites mirabilis, Taeniopteris norinii,Annularia gracilescens等植物化石,于家北沟组海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含海相动物化石;晚二叠世为铁营子组,以砂砾岩为主的陆相地层,含植物化石。建造类型明显不同,生物特征北部为冷水型动物群和安格拉植物群,南部则为暖水型动物群和华夏植物群,也均明显不同。构造分区特点明显,断裂带构造特征清楚,并见有早二叠世的蛇绿岩。这确实是一条重要的构造带。 但在索伦山构造带南部则为晚石炭世本巴图组、阿木山组、早、中二叠世大石寨组、哲斯组,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以北的地层系统,并非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南部的晚石炭世酒局子组、早中二叠世三面井组、额里图组、于家北沟组这套地层系统。那么,将索伦山构造带与西拉木伦河构造带相连,就是在同一套地层系统中,也就是在同一构造块体中划一条线,作为大构造单元分化性构造边界,显然不妥。 实际上,西拉木伦河断裂向西应从桑根达来――朱日和东南――白乃庙南与华北陆块边缘断裂相连接。主要依据:①这一线两侧分别为上述南北两套地层系统;②在朱日和东南通过近年区调填图,确认在北部为含Triticites的阿木山组与南部含Neuropteris植物化石的酒局子组之间为一断裂构造特征明显的大型断裂带,航磁异常图上为一明显的正负异常梯度带。根据这一可靠的资料依据,认为该断裂带就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西延部分,对西拉木伦河断裂的延伸有了准确的认识。至于索伦山断裂带向东如何延伸,尚需进一步研究。 2. 包尔汉图――温都尔庙弧盆系 包尔汉图――温都尔庙弧盆系为Ⅱ级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了朝阳地――翁牛特旗弧――陆碰撞带、温都尔庙俯冲增生杂岩带、宝音图岩浆弧3个Ⅲ级构造单元。 朝阳地――翁牛特旗弧-陆碰撞带的划分,仅根据山湾子陆源火山弧(O-S1)和青龙山镇晚石炭世俯冲火山岩,推测其至少在寒武纪末期和早石炭世末期发生过俯冲活动;而在朝阳地出露的超基性岩长轴方向与围岩新太古代建平群片麻理产状一致,就反映出新太古代之后的俯冲挤压特征,显然是缺乏依据。 温都尔庙俯冲增生杂岩带,主要指的是温都尔庙群,这种划分存在有一定的错误。原1∶20区调在温都尔庙群底部划出了玄武岩,并见有超基性岩。在胡尔嘎庙等3幅1∶5万区调中,经野外实地调查,发现有玄武岩,与超基性岩、辉绿岩岩石面貌特征相似,变质变形不强。而与真正划入温都尔庙群的绢云石英片岩、石英片岩、石英岩、磁铁石英岩夹大理岩及绿片岩等含铁建造明显不同,其分布特点也不尽协调。当时分析超基性岩和辉绿岩为基性脉岩或岩墙群,变玄武岩为包尔汉图群。 近年区调工作,周志广在西乌旗达青牧场西南发现了大量变质玄武岩,获得锆石U-pb同位素年龄421±2Ma;葛梦春在锡林浩特以东一带玄武岩安山岩中获得锆石U-pb同位素年龄411±59Ma,时代为奥陶纪,将其划归包尔汉图群。李承东等在温都尔庙一带于变玄武岩中获得锆石U-pb同位素年龄470Ma,于变质砂岩中获得相当于中志留世的碎屑锆石年龄。以此年龄将温都尔庙群的时代确定为寒武纪――中志留世。初航于变玄武岩中获得245-357 Ma,以此年龄将温都尔庙群置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变玄武岩、安山岩并非温都尔庙群的内容,它不能够代表温都尔庙群含铁建造的形成时代。 另外,在构造单元划分讨论中认为,中、晚元古代大洋板块向南俯冲形成温都尔庙群俯冲增生楔,由温都尔庙群蛇绿岩、洋内弧和远洋沉积物堆积而成,并有高压变质带存在。 其中蛇绿岩指的是白音查干一带的碳酸盐化、滑石化蛇纹岩、绿帘绿泥石英片岩、绿泥片岩等枕状熔岩和蚀变辉长岩,温都尔庙地区的蛇纹石化橄榄岩、斜长角闪岩、斜长花岗岩。据1∶5万区调(1995)获得图林凯超基性岩Sm-Nd同位素年龄为1642±224Ma;斜长角闪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1974.6Na;斜长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1906.0Ma。 洋内弧指的是温都尔庙群桑达来呼都格组钠长绿帘绿泥片岩、绿泥石英片岩、透闪石阳起片岩、硅质岩、磁铁化安山岩、大理岩等岩石组合,原岩为枕状拉斑玄武岩、安山岩、铁硅质岩。在绿帘绿泥片岩中获得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值为1799.9Ma(1∶5万区调)。 远洋沉积指的是哈尔哈达组深海相二云母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绿帘绿泥片岩、硅质岩、磁铁石英岩岩石组合。 高压变质带兰闪石片岩产在哈尔哈达组绿泥石英片岩中。据颜竹筠、唐克东等研究,兰闪片岩中有兰闪石、硬柱石、文石、多硅白云母、迪尔石、铁滑石等矿物出现,说明兰闪片岩属典型的高压相系。 上述认识存在明显的不妥或错误:①斜长角闪岩同位素年龄为1974.6Na,斜长花岗岩同位素年龄为1906.0Ma,这显然不是中新元古代,同时也不是蛇绿岩组合;②温都尔庙群中没有硅质岩和磁铁安山岩,而是有石英岩、磁铁石英岩;③二云母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绿帘绿泥片岩、石英岩、磁铁石英岩、大理岩作为洋内弧和远洋沉积显然是错误的;④兰闪石片岩产在哈尔哈达组绿泥石英片岩中,说法不妥。不能将超基性岩、辉长岩、玄武岩、硅质岩、兰闪石片岩等蛇绿岩组合,甚至包括安山岩强加于温都尔庙群中,这是错误的。 在温都尔庙一带确实存在有蛇绿岩组合(硅质岩、枕状玄武岩、超基性岩、兰闪片岩、辉长岩、辉绿岩等),实际上是叠置于温都尔庙群之上的加里东期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与温都尔庙群不是同一套变质建造,不能将其并入温都尔庙群,温都尔庙群更不是俯冲增生杂岩。还需进一步研究,予以合理的划分。 3. 宝音图岩浆弧 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院将其划归包尔汉图――温都尔庙弧盆系,而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将其划归了哈日博日格弧盆系巴彦毛道岩浆弧中,这种划分不尽合理。宝音图隆起呈北北东向分布,是分割内蒙古东西构造格局的一条重要构造带,应当单独划分。即使归并,也要考虑构造活动演化的相关性。 4. 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 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院将其划为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将其划为恩格尔乌苏俯冲增生杂岩带。是一个被认为是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恩格尔乌苏洋封闭,碰撞对接带上的蛇绿混杂岩带。据王廷印等(1986)研究,带内具有层序较全的蛇绿岩组合。底部为变质橄榄岩(地幔岩),向上依次为堆晶岩、基性岩墙群、枕状熔岩和远洋沉积变质硅质岩,其次为块状海绵状硅质碳酸盐岩岩石等硅化型风化壳;堆晶岩由细粒角闪辉长岩组成,顶部见有斜长花岗岩;基性岩墙群为次玄武岩、辉绿岩、辉绿玢岩;枕状熔岩为拉斑玄武岩、橄榄玄武岩、安山玄武岩;远洋沉积为硅质岩、硅质碧玉岩、细碧角斑岩、锰结核等。它们以构造岩片侵位于上石炭统以本巴图组为基质的沉积地层中。带内发育有二叠纪俯冲岩浆杂岩(TTG)岩石构造组合。 作为蛇绿混杂岩带讨论是可以的,但作为俯冲增生杂岩带讨论,将其南部晚石炭世阿木山组以及石炭纪――二叠纪花岗岩出露区全部划为俯冲增生杂岩,可能不妥。从蛇绿岩的形成时代看,为早二叠世末期――中二叠世,那么,俯冲增生作用一定要晚于蛇绿岩的形成时代,由此可以说明,阿木山组以及石炭纪花岗岩不能是俯冲增生杂岩。所以,应考虑修订划分方案。 5. 敦煌陆块 划分方案中谈到,北山地区出露的变质基底岩系为中、新太古代高级变质的表壳岩、变质深成体和古元古代北山岩群云母石英片岩、黑云变粒岩、磁铁石英岩(下转150页)(上接87页)组合。中元古界古洞井群、新元古界园藻山群、震旦系洗肠井群,古洞井群、园藻山群为典型的盖层沉积,洗肠井群为冰积沉积。 上述划分方案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在内蒙古的北山地区不存在中、新太古代高级变质岩系;②北山岩群在黑鹰山-蓬勃山以南一带广泛出露,构成近东西向分布的古陆块,在其南侧与敦煌陆块之间为一浩瀚的古生代大洋,因此将其归属于敦煌陆块不尽合理;③中新元古界盖层沉积及震旦系冰积沉积,归属敦煌陆块,值得进一步讨论。 6. 大兴安岭弧盆系 划分了漠河前陆盆地、额尔古纳岛弧、哈达图――新林俯冲增生杂岩带、海拉尔――呼玛弧后盆地、红花尔基――李增碰山兰片岩构造混杂带、东乌旗――多宝山岛弧、二连――贺根山蛇绿混杂岩带、锡林浩特岩浆弧八个三级构造单元。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①中新元古界佳疙瘩组为一套绢云片岩、二云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绿泥片岩、千枚岩组合,将其作为岛弧环境值得进一步讨论。另外将佳疙瘩组界定为南华系、将额尔古纳河组界定为震旦系缺乏依据;②新划分的哈达图――新林俯冲增生杂岩带缺少物质组成的论述,划分依据不明确;③锡林浩特岩浆弧,在文字讨论中认为是从华北陆块分离出去的古陆块,将其又划归于大兴安岭弧盆系二级构造单元,不尽合理;将达青牧场俯冲增生杂岩带划归于索伦――扎鲁特旗结合带二级构造单元,亦可不妥。锡林浩特岩浆弧与达青牧场俯冲增生杂岩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之间无明显的大的构造界线,这样划分显然不尽合理。 7. 地层区划 由于地质构造单元划分不合理,导致了地层区划的混乱。如晚石炭世本巴图组、阿木山组和中二叠世哲斯组在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和三个三级构造单元中同时出现;乌宾敖包组在额尔古纳岛弧中出现,说明地质构造单元和地层区划的划分是错误的。同一套地层建造、相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应当是在同一沉积构造环境中形成,不应将其划归不同的构造单元或不同的地层区。 本人通过详细研究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对内蒙古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案,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和错误,本次仅对上述几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且提出不同的意见,供在内蒙古工作的地质工作者参考和合理利用。 地质构造论文:不同地质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摘 要:为了满足煤矿工作的需要,进行煤层厚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的结合分析是必要的。在工程实践中,影响煤矿正常开展的因素诸多,我们需要科学辩证、认真分析,做好煤层厚度及地质构造关系的分析,从而满足现阶段煤炭勘探工作的要求,如果不能进行这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就难以得到影响煤层厚度的有效结论,这就不利于实现工程成本的控制,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该文就煤层的断层构造状况、褶皱构造状况、岩浆入侵状况进行分析,旨在解析地质构造与煤层厚度的具体关系,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关键词:地质构造;煤炭资源褶皱;挖掘工作;断层;岩浆侵入;煤层厚度 前言 为了有效提升煤炭开采工作的质量,必须要落实好煤层的勘察工作,在这个模块中,煤层厚度计算环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这个环节的优化,可以获得良好的煤层厚度计算结果,从而做好煤层厚度测算的相关工作,满足现阶段煤炭工作的要求,实现对煤层厚度变化规律的深入分析,进行煤层厚度变化规律的有效预测。 1 关于褶皱构造影响状况的分析 (1)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地表以下的岩层会产生一系列的塑性变化状况,我们把这种构造形态称之为波状弯曲状态,这种褶皱构造对于煤层厚度的影响比较大。煤层自身也比较松软,受到构造应力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塑性流动状况,从而出现局部煤层的厚度变化状况。 在地表的垂直压力影响下,褶皱构造的变动导致褶曲轴部的压力增大,导致其两翼煤层的加厚,在这种状况下,背斜的轴部煤层厚度变薄。受到水平挤压力的影响,褶曲的两翼受力比较大。煤层形成褶皱的过程中,煤层内部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差异,这种压力差异会产生一系列的塑性流动状况,从而导致两翼煤层的稀薄。一般来说,一些剧烈褶皱的煤田会出现较大的煤层厚度构造变化状况,出现一系列的不协调、不对称等褶皱状况,从而不利于煤层工作的有效开展。 受到纵弯褶皱应力的影响,向斜内部的煤层厚度不断增加,其两翼的煤层会逐渐的稀薄。受到横弯褶皱应力的影响,向斜槽部的煤层厚度不断增加,背斜顶部的煤层厚度不断降低。 (2)受到地质构造褶皱的影响,煤层会出现一系列的塑性流动状况,比如镜面滑动状况、搓碎状况等,这些情况都导致煤层厚度的分布不均匀,在其剖面图上会出现弯曲状况,其走向上也存在一系列的不规则变化,构造轴部的煤层厚度增加,其两翼煤层厚度变小,不利于煤层开采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关于断裂构造影响状况的分析 (1)一般来说,断裂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比较小,褶皱构造对于煤层厚度的影响比较大。断裂构造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断层的形态状况、分布规模、特点性质等都会影响到煤层的厚度变化状况。 断裂构造状况的出现会导致煤层出现断层状况,这就导致煤层开采难度的提升,这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工程成本进行开采工作的开展,难以实现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 客观上来说,断裂构造对于煤层厚度的影响比较小,断裂构造对于煤层厚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断层状态、断层性质、断层分布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变化会影响到煤层深度的变化状况、煤层内部的空间分布状况。断裂构造让煤层的分布更具复杂性,不能实现煤炭开采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工程开采过程中,煤层的断裂区域存在诸多面积的煤炭资源,存在不同形式的煤层,这些煤层厚度不一、规模各异。如果存在较多的薄煤层,必然不利于煤炭开采工作的开展,褶曲构造的煤炭断层,不利于煤层开采工作的有效开展。 (2)如果其构造状况为背斜,那么扩张性裂缝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这些裂缝的存在不利于煤层开采工作的开展,这些较大裂隙的破碎带,内部含水率比较高,受到拉应力状况的影响,煤层容易出现顶部破坏情况。如果其构造状况为向斜,就存在闭合性的裂缝,这些闭合性的裂缝面积比较小,具备良好的胶结性,含水量也比较小,对于煤层顶板的影响比较小。逆断层构造比较容易识别,在应力作用下,相对应的煤层区域的厚度会逐渐变薄。 (3)煤层厚度与层间滑动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煤层受到不同方向的挤压力后,它的软岩层会产生流动状况,我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层间滑动。这种形态会导致煤层发生不断的变化,煤层的滑动过程中,其完整性会受到破坏,煤层内部的断裂性得到提升。 (4)在实践过程中,煤层厚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状况。剪切压薄型根源于煤层顶板的滑动状况,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剪切应力,这会出现一系列的剪裂面状况,这些剪裂面与滑面相互交错,导致煤层结构形态的变化,导致其煤层厚度发生变化。断层内部的层间滑动状况,也会导致切蚀煤层的出现,导致其逐渐的变薄。滑动切蚀型存在于煤层的顺层状态中,受到层间滑动状况,其构造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煤层不断的变薄。 3 关于岩浆侵入影响状况的分析 (1)目前来说,我国的一些含煤层都出现了岩浆侵入状况,这种状况不利于煤层的连续性及其完整性的保持,导致其出现煤炭开采量的降低。这些岩浆接触到煤层后,会导致煤层出现燃烧状况,煤层就被破坏,它的粘性就被降低,这就难以保持器经济价值。岩浆的侵入不利于煤层工作的有效开展,特别是不利于煤层资源的保持,容易让煤炭质量变劣,从而不利于煤炭开采工作的正常开展。 岩浆侵入是影响煤矿建设生产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煤层受到岩浆的侵入作用影响,煤炭在热变质作用的影响下,会出现煤层内部结构、煤层形态、煤层厚度等的变化状况。也可能增加煤炭的品种,有些煤炭成为了炼焦煤,这些煤种具备良好的经济价值。如果岩浆侵入过于强烈,就会导致较大的煤质破坏状况,甚至导致整个煤层成为天然煤炭,严重影响到煤炭开采工作的开展。根据岩浆入侵煤层的部位,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表现类型。 (2)岩浆侵入的状况与煤层的破坏状况密切相关,受到岩浆侵入的状况不同,它的煤层破坏程度也不同,如果岩浆存在过分侵入状况,煤层内部就会被岩浆过分侵入,就会导致煤层厚度的变小。受到不同岩浆侵入的影响,煤炭区域会出现不同的煤层状况,如果侵入严重,就不利于煤层结构的控制,很容易出现一些复杂性的煤层,这些煤层具备不规律性。煤层焦化现象主要存在于岩浆侵入与煤层的交接处,交接处的煤炭质量较差,质地坚硬。总的来说,相比于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岩浆侵入对于煤层厚度的影响最大,我们需要认真进行岩浆侵入影响的分析,满足现阶段煤层勘探工作的要求。 4 结束语 通过对不同地质构造对煤层厚度影响状况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行煤炭工程勘探工作的开展,这需要我们针对具体的影响状况,展开具体分析,做好地质构造与煤层厚度影响关系的分析。
生态环境论文:社会资本和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探讨论文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我国目前农村中土地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等均十分严重,甚至出现整村“公害病”的现象。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向我们提出严肃思考:我们究竟依靠什么保护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政府管理必不可少,但完全依赖政府管理也是不现实的。我国目前农村呈面源污染状况,政府管理难以应付。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我国最基层的环保机构是县一级的,只有少数乡镇设有环保机构。大多数农村环保管理人力资源奇缺,即使是兼职人员也较少。而且农村社区距离城市越远,政府管理的辐射作用就越弱。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社区而言,环境管理实际上处于“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区(村民利益共同体)应以社会资本为纽带,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自我组织”与“自我管理”,保护好自己的碧水蓝天。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意义重大,下文就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1)的有关问题加以缕析。 一、社会资本: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石 社会资本是区别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的一种资本形式,是当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对社会资本给出的定义各不相同,可谓仁者见仁,作者见智。比较公认的是布迪厄、科尔曼以及布坎南的定义。由于农村社区是一个社会组织,本文采用的是布坎南的定义,即从社会组织角度加以阐释的定义。在《让民主有效运转》一书中,布坎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其中包含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它们能够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张文宏,2003)。运用布坎南的定义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能够起到基石的作用。 (一)社会资本可以打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囚徒困境” 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最大难题主要在“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拓扑论中的范例,用来说明信息不完全条件下放弃通过合作实现最优目标的现象。两个囚徒被分开审讯,选择不认罪是二者的最优选择,每人将得到最轻的惩罚。但由于彼此缺乏信息,加之不信任心理,每人都选择了自己认为的最优选择:认罪,结果放弃了整体最优选择,每个人得到了较重的惩罚。“囚徒困境”常用来解释公共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而社会资本是打破“囚徒困境”,促使人们合作的有效工具。首先,信任是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合作的纽带,“相信你能遵守规则,我也就会遵守规则”,是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人们的普遍心理,而这其中的基础就是信任,缺乏信任,人们之间的合作不是不可能,就是成本很高。其次,规范制约着人们之间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向着有利于社区长远利益的方向演进。尽管社区的规范大都不像国家法律法规那样正式性,但正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代代相传,沉淀到成员的心理,内化为社区成员的自觉行为。再次,农村社区联系人们的纽带是血缘以及地缘,社区人际网络重叠率很高,人际网络具有全面性与实名性特点,不像城市社会中那样片面性与匿名性,人们之间易于合作,这对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是有利的。 (二)社会资本可以促使人们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社会资本可以促使人们遵守相关规则。市场机制在这方面就存在缺陷。在我国当前,不少污染企业都和政府管理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白天冒白烟,黑天冒黑烟”的情况比比皆是。主要原因就是被发现概率低以及违规成本低,遵守规则的激励不足。与市场机制相比,农村社区中由于饱含社会资本,在促使人们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在农村社区中,人们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互动频繁本身就是一种监督。很多情况下,监督只是一种“顺便”的事情,就像奥斯特罗姆所引案例那样,在旱年取水,每人分配一定比例的水,当一人在取水时,下一个人就在他后面排队,多取水马上就会被发现,这是工作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意味着监督,并且成本极低,而违规被发现的概率极高,促使人们遵守规则(奥斯特罗姆,2000)。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社会资本牵涉其中,违规成本是很重的。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违规者所受到的惩罚很少涉及法律与物质利益层面,大多涉及道德与精神层面,这种成本看起来似乎很轻,实则不然。因为在乡土社会,信用与声望等是“社会货币”,失去了信用与声望,也就失去了社会资源,同时也意味着经济利益受损。在互动性强的乡土社会,违规的成本无疑是巨大的,这也能够促使人们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 (三)社会资本可以解决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利益冲突 生态环境问题表象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本质特征不在人与自然之间,而在人与人之间,是人与人之间针对自然环境的利益博弈问题。人与人之间关于自然环境利用、分配以及成本摊派等的博弈构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的主旋律。在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中,冲突与摩擦无处不在,由此需付出巨大的摩擦成本与磨合成本。而社会资本可以有效解决人们在资源环境利用中的利益冲突,降低摩擦成本。与政府管理相比,社会资本体现为身份承诺、信任、关系等非正式调控手段,依赖情感、默契、理解等维系关系。在小规模群体中,依赖社会资本调节,要比依赖正式手段的政府管理更有效率、更人性化与更有灵活性,同时能够减少摩擦成本,协调冲突。 (四)社会资本可以抵御外来污染转嫁 当前在我国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是外界社会诱发与转嫁的。这里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农村社区在外来经济诱惑的情况下,急于发展经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碧水青山。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城乡之间生态不平等,社区遭受外界污染转移之苦。无论哪种情况,破解的关键都在于社会资本。在第一种情况中,由于社区资源环境是社区所有人共同的“命根子”,而且子孙后代的福利都与此息息相关,同时由于信任、规范以及网络机制的存在,使社区成员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成为可能。这使得不少社区能够抵制市场机制的诱惑,保护好自己的生态环境。我国不少农村社区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仍然保护好了自身的生态环境,机理正源于此,反之则亦然。在第二种情况中,由于共同的利益,以及固有的信任格局,使社区成员面临外界污染转嫁时保持高度的一致,一呼百应,予以反抗,极少出现机会主义“搭便车”行为。在我国一些农村社区集体反抗外界污染的环境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奥尔森“集体行动的困境”,在这里没有发生。 二、社会资本流失: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社会资本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资本能否恒久甚至增值,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群体的规模。群体规模太大,人们之间就形成了匿名性,匿名性使信任丧失,使规范失效,同时也难以保持良好的人际网络,社会资本也就难以形成与维持。反之,群体规模适中,人们之间保持很强的互动性,有利于社会资本恒久甚至增值。关于这一点,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给出了极好的阐释。他认为, “除非一个集团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者集团的利益”(奥尔森,2004)。二是历史沿革。一个群体能否形成良好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能否增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历史上形成的路径依赖。由于社会资本需要时间浸润,一个社区在历史上社会资本生成的状况,对以后社会资本的走势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三是人员固定性。信任、规范以及网络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生成,这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社区人员相对固定。人口流动过于频繁,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就会失去载体,社会资本将大打折扣。四是社会结构状况。社会资本与社会结构状况是息息相关的。传统农村社区中人口相对同质,导致社会资本雄厚。 从以上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增值需要一定的条件,传统农村社区存在着良好的社会资本,与以上条件关系很大。但是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政府力量等向社区的渗透,农村社区中社会资本正面临流失的危险。仍从以上四个条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以下趋势。其一,农村社区群体的规模正日益增大。传统的社区是自然村,当前农村社区是行政村,甚至一些农村社区已经演变成“超级村庄”,社区群体规模的增大,对社会资本的形成与积累构成一定的威胁。其二,社区历史沿革的影响日见微弱。随着国家政权向社区的渗透,冲击了社区历史沿革的传承性,尤其建国后的几次大的政治运动,如、等,对社区历史沿革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而现代教育造成农村社区中“代沟”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割裂了社区历史沿革的延续,影响了社会资本的积累。其三,人员流动性加快。目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不少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尤其在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在一个缺乏人员稳定的社区中,居民对社区公共资源的贴现率是非常高的。“我遵守规则,别人不遵守规则,等于我替别人作了牺牲”,信任机制在这里将大打折扣,而且外来人口不一定认同社区生成的规则,规范开始失效,人际网络也随着人员的变动而松动,社会资本易于丧失。其四,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社区社会分化,出现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传统农村社区人们有着利益一致性,这是建立在人口相对同质性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结构的复杂,带来了利益需求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削弱了人们对社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人们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都会受到影响。 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与社区社会资本的流失关系很大。这从以下两种情况可以反映出来。一种情况是社区的生态公共地遭到破坏。由于社会资本的流失,人们对生态公共地的心理预期变差,公共资源的贴现率变高,个体争先恐后的透支公共资源,“如果现在不用,等想用的时候,也许就没有了”,在这种心理预期下,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一个公共地悲剧被造出来,公共湖泊、公共山林、公共草场,都在演绎着这方面的悲剧。 另外一种情况是外来污染摧毁了社区的生态环境。在这里,社会资本流失的后果可以更清楚地体现出来:某些案例中,社区中一些“精英”通过出卖社区公共资源,从外界污染中获得大量实利。而为此付出的成本,却由社区全体成员买单,成本与收益被严重割裂。如果社会资本雄厚,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社区有着严格的公共地资源使用规范,这方面的悲剧本应当可以避免。另外一些案例中,在面临着外来污染威胁之时,社区没有运用社会资本,进行抗争。尽管抗争不总是有效的,但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在这里,我们运用科塞的冲突理论,可以解释社会资本在抵制外来污染转嫁中的作用——当一个群体面临与外群体冲突中,该群体如果有雄厚的社会资本,已经构建起维护自己结构的核心价值并取得全体成员的认同,群体整合的较好,就有可能动用更多的资源;反之,在外部威胁的情况下,群体要么反映冷漠,要么加快分歧,要么走向解体。 三、社会资本的重构与再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传统农村社区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本,对社区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在历史上,许多农村社区利用社会资本进行“自组织”,较好地保护了社区的生态环境。社会资本的运用,是农村生态环境得以合理保护的关键。但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中有日益流失的危险。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所囿,目前就我国大多农村社区而言,我们难以复制传统的社会资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利用社会资本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处于传统农村社区与现代农村社区的过渡阶段,社会资本的流失只是一种暂时现象,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可以得到重构与再生(当然在一些农村社区中,社会资本并没有失去),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重构与再生,沿袭的是一种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的路径。我们详细解读与缕析其中的路径,大体归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农村社区阶段,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价值理性的合作,特征是社会资本雄厚。第二阶段是过渡农村社区阶段,价值理性丧失、工具理性尚未成为人们合作的纽带,特征是社会资本衰弱。第三阶段是现代农村社区阶段,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结合的合作,特征是社会资本重构。第四阶段是未来农村社区阶段,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结合的合作,特征是社会资本得以积累并日益雄厚。 现代农村社区社会资本重构的起点是工具理性,即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中,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理性选择的。也就是自私的理性人,为了私利得以实现,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中选择了合作,因为合作要比不合作有利,这是基于理性的判断。基于工具理性的合作是有可能的,即使在“囚徒困境”模式中,人们之间的合作也要比不合作有利。自私的理性人之间,只要满足一些条件,也完全可以打破“囚徒困境”。奥斯特罗姆将这些条件归纳为八点。一是清晰界定边界;二是占用和供应规则和当地条件保持一致;三是集体选择的安排;四是监督;五是分级制裁;六是冲突解决机制;七是对组织权最低限度的认可;八是分权制企业。而阿科瑟尔罗德以及沃塔纳波等人以计算机模拟环境“博弈”,其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自私的理性人之间也可以合作。在重复进行的无数次“博弈”中,首先违规不合作的人总是被淘汰,“一报还一报”(你不合作,我也不合作;你合作,我就合作)的人获利最大。 基于工具理性的合作,应是人们合作的逻辑起点,但并不是终点。在基于工具理性的合作中,社会资本能够得以培育与再生,从而使人们的合作成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即人们在环保中的合作,一是处于私利,二是本身把环境保护当作一种价值理念,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因为在基于工具理性的合作中,人们也会产生情感上的反映(信任与交流),之后这种情感上的反映又固化了原有的合作,社会资本由此得以重生。在之后的合作中,社会资本可以得到不断积累,在社区环保以及其他公共社会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保护生态环境也随之升华为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价值理性)。 当然,以上过程并不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还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如制度设计、组织建设等。良好的制度设计是生成与积累规范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为社会网络的扩大提供了保障。组织建设是现代社区社会资本重构的土壤与基石。社区中各种组织(尤其是基于共同利益建构起来的组织),为社区居民交流提供了平台,大量的互动与情感付出,孕育了信任、强化了规范以及丰富扩大了人际网络,使社会资本得以积累与增值。 生态环境论文:水利建构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我省“五小”工程指小水库、小塘坝、小自流(小拦河坝)和小提水站小型水利工程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中,灌溉面积 1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和水资源概况 黑龙江省是全国商品粮产粮基地,黑龙江省有耕地960.1万hm2,未利用土地474万hm2。耕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未利用土地占全省总面积的10%。全省有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2042万hm2。全省人均耕地面积0.26hm2,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2倍。全省有可利用后备耕地资源9.56万hm2。20世纪80年代全省多年平均水资量总量为772.2×108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55.8×108m3,地下水资源量为273.5×108m3,2004年以后多年平均水资源量810.33×108m3,为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86.08×108m3,地下水资源量为287.19×108m3。根据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成果:(2003年)全省平原区多年平均(1956~1997年)地下水补给量为193.31×108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43.66×108m3,占地下水补给的74.3%。根据黑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2005年)全省平原区多年平均(1956~2000年)地下水补给量为181.18×108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63.43×108m3,占地下水补给的74.3%。 2黑龙江省灌区基本情况 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五小”工程在农业生产灌溉水资源量中所占比例很大,对农业产值有很大影响。2007年现状,全省设计灌溉面积2万hm2以上的大型灌区23处,666.67hm2~2万hm2中型灌区295处, 3“五小”工程对农业产值的重要支撑 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我省通过“五小”工程对农业灌溉的比例占全省灌溉面积的80%,其中水田占水田实灌面积的73.1%,旱田占旱田实灌面积的98.6%,说明我省灌溉仍以“五小”工程为主。以2010年哈市粮食总产值为例,可以看出“五小”工程在去冬今春干旱的严重自然灾害后仍取得历史上最大的丰收,总产125.9亿kg,同比增长11.3%。由于2010年,全市平均降水比去年减少10%。全市水田总面积48万hm2,2010年降水接近正常,但仍要预防春季旱情和影响范围。灌溉抗旱以打井、建站、补水为主要措施,新打大型机电井318眼,确保了春种用水,使2010年粮食产量获得好收成。 4“五小”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 由于“五小”工程占据黑龙江省灌溉面积80%,可见它对农业的稳产、高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区域的水资源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及所有生态环境的供水、补水起到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效益。 5对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协调作用 “五小”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要做好水利设施的加固、维修、清淤,增强对水资源的有效调控。将雨季相对丰富的降水资源蓄集起来,供工农业生产在需水关键期使用。 依据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应满足有效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实际上是代际间的水资源利用公平性原则,它要求不同时代的水资源利用权利及其效益维持不衰减,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实际上,由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片面地强调经济有效性,很少追求环境和社会有效性,从而造成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恶化,产生资源的无效利用、不公平利用和不可持续利用的严峻局面。合理配置的主要平衡关系,在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水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还必须保持若干基本的平衡关系,才能保证合理配置策略是现实可行的。 在供水方面,影响供水的主要因素为供水的工程能力和调度策略。供水工程由利用当地地表水的蓄、引、提工程,地下水井群,污水处理与回用设施,以及从区外调水等工程组成;调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来水情况、蓄水状况、供水优先级别及各种综合利用要求下的各种可行调度方案。显然,在发展过程中工程供水能力的扩大要涉及到规划工程的开发规模、开发次序及不同的工程组合方案。同理,在一定的需水过程、来水情况和工程组合条件下,不同的调度策略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发展诸目标满足的程度也不一样。因而找出较为合理的动态供需平衡策略,便成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任务之一。 通过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五小”工程在国家水利建设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只要通过调研论证,提出合理优化配置方案,在全省内大力推广,典型区还可以推广至全国。 生态环境论文:试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 摘要:文章从“良法之治”和 “普遍守法”两个方面来对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进行论述,提出了作者对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一些具体设想。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自然资源,法治建设 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党中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宏伟蓝图的实现。对于如何进行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方案固有多种,可谓见仁见智。本文笔者试图围绕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对“法治”所做的经典阐述“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1]的角度,具体而言,即从“普遍守法”和“良法之治”两个方面来对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进行论述,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同仁。 一、 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前提-“良法之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立法一直行驶在“快车道”上,没有哪一个法领域能像生态环境法那样,几乎年年有法律通过,甚至一年有几部法律出台。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我们就已经十分自豪地向世界宣布:中国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法体系。但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生态环境立法发展最为迅速的年代里,我国的环境污染及自然资源破坏却日趋严重。笔者认为,引起环境污染及自然资源破坏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当初在“摸着石头过河”、“成熟一个制定一个”、“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指导下,我国生态环境立法自身尚存在诸多缺陷,已严重影响到实施的效果,因此必须加以完善。笔者认为,完善我国生态环境立法主要应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生态环境立法的价值合理性-确立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目的 由于立法时所处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殊的时代背景,作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现行《环保法》第1条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作为一项立法目的。虽然,从理论上来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但实践中,衡量“现代化”程度的标准却往往被庸俗化。经济增长的数据成为“现代化”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同时也是考核地方官员“政迹”的关键标准。众所周知,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有很多,其中通过资源高投入、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亦能达到,美国、日本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前曾走过这条路,我们在计划经济年代基本上走得也是这条路。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靠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的所谓“经济发展”和“繁荣”是虚幻的,最终是得不偿失的。 基于对人类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注,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了长篇报告《我们的共同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进一步深化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迄今,可持续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同,不少国家积极采取行动,相继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规范和政策。1994年3月,中国国务院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基本对策和行动方案,并提出要进行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环境立法,将可持续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由于在《环保法》立法时可持续发展尚未为国人所普遍认同,故未能成为《环保法》的立法目的。事实上,在我国很多地区迄今为止还在走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事着或正准备从事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环境污染及自然资源破坏日趋严重的今天,及时修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立法目的,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使生态环境立法紧跟国际步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提升生态环境法的品性,使其具有价值的合理性,无论是对执法还是对人民群众的守法及环境意识的提高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生态环境立法的工具合理性-整合现行环境资源立法 长期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立法一直受到非理性思路的影响,其后果表现为在立法时容易就一时一事做出规定,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体系化的通盘考虑和综合平衡,所立之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体系不完善、法律规定操作性不强、法律条文之间互相冲突等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实施的效果,对造成实践中的执法困境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法律来说,“法律将容忍事实上的困难,而不能容忍不一致性和逻辑的缺陷”[3],因此必须对现行生态环境立法加以重新整合。 1、注重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之间的沟通与融合,保持生态环境法律制度本身的和谐一致。 到目前为止,虽然我国已制定了众多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却并没有形成科学、完备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其突出的表现就是作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地位非常尴尬。《环保法》地位的尴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环保法》是1989年由第7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与其他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单行法处于同一立法层次,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无法起到基本法的统领作用。其次,从内容上来讲,虽然现行《环保法》在立法体例上包括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保护两大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部由国家环保机构负责起草修订的环保基本法却基本上是一部污染防治法,并没有规定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因此无法适应自然资源综合性、整体性保护的要求。 实践中,我国的生态环境立法基本上是针对单项污染防治和单项资源要素保护进行的,缺乏对污染的全面控制和资源整体保护,形成了分部门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重重。例如,按照现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环境资源管理体制上人为地分割为土地、农牧、矿产、林业、水利等众多产业部门和行政区划。这些产业部门和行政区划的第一职能并不是保护环境资源,而是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必然与环保部门发生权力冲突。生态环境立法上如此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很多部门经常从部门利益出发,对本部门有利可图的,往往互相争夺审批、发证、收费、处罚、解释等权限,闹得不可开交,而无利可图的则往往无人愿意负责,互相扯皮、推诿,人为造成许多工作漏洞,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其职能根本无法落实。 针对以上问 题,笔者认为,为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当务之急是必须对现行的《环保法》重新进行修订。重新修订《环保法》应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增加对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等内容,与此相应,名称上可更名为《环境资源法》。2、提高立法阶位,改由全国人大颁布,以便与《宪法》规定的“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及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统领地位相符,以利于形成不同层次的法律体系。3、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突出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使环保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在制定、执行有关决策时互相协调,有效防止部门之间的冲突。 2、注重生态环境立法的现实性,使所立之法具有可操作性,实践中能够顺利实施。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立法中,有关法律规定缺乏操作性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一些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抽象,实践中难以把握。例如《环保法》第29条规定,“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限期治理”,但对于何谓“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规定,实践中难以把握。其他的一些如排污许可证制度、总量控制制度、集中控制制度的适用范围更是充满了弹性,增加了落实的难度。 其次,立法中缺乏程序性规范。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一部统一的环保程序法,甚至连作为环境纠纷非诉讼处理重要方式之一的环境仲裁制度都无法可依,实践中根本无法操作。而环境自力救济因没有统一、明确的程序,实践中受害者经常会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容易激化矛盾,不利于纠纷的解决。因为没有明确、合理、完备的实施方式和途径,环保实体法中的内容便无法落实,其效力便无法得到保障,其中规定的权利、义务也便成了空中楼阁。例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规定了公众参与的原则,但却对公众参与的程序、方式、对公众表达意见的处理、公众意见的效力等均未加以规定,因此,该规定在实践中远未起到立法预期的效果。又如,《环保法》第6条在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时,却未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向何部门检举、控告以及有关部门对检举、控告处理的程序、期限、有关部门不作为的法律责任等等都未做出任何规定,最终使得该规定在实践中根本无法落实,其实际的作用就是除了宣示立法者的立场外,基本上是一纸空文。 针对上述情况,在整合现行生态环境立法时应注意对其中原则性的规定予以细化,以便于在实践中操作。另外,在当前制定统一的环保程序法尚有困难的情况下,应针对环境资源法中实体性规定,通过在本法中或在其实施细则中及时地补充相应的、完善的程序性规范,以确保实体性规范的实施。 3、消除现行生态环境立法中法律规定互相矛盾冲突的现象。 我国现行生态环境立法中,存在的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法律规定之间常常自相矛盾。例如《环保法》第37条规定,“未经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安装使用,并处以罚款”。从该条文的表述来看,如果排污单位没有擅自拆除或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其超标排放污染物行为并非违法。但是,依据《标准化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环境保护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而“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4].因此,超标排放污染物行为无疑又是违法行为。这种法律规定之间互相冲突的情况,在我国的生态环境立法中不是个别的现象。由于立法上的冲突,实践中常常让人无所适从,法律的尊严也因此而被大打折扣。因此,在整合现行生态环境立法时必须尽力消除法律规定互相矛盾冲突的现象,以维护法律规定的统一性,便于法律的实施,进而维护法律的尊严。 二、 我国生态环境法治的核心-“普遍守法” “良法之治”仅是生态环境法治的前提,实现了“良法之治”也仅是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第一步。“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守,依然不能法治”[5],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法治来说,其最终实现的标志是“普遍守法”的形成。具体而言,“普遍守法”又包括执法和守法两个环节。 (一)、“普遍守法”的关键-严格生态环境执法 学者在分析我国环境法的实施实效时严肃地指出[6],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执法方面存在普遍不力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和综合经济部门及其领导狭隘地从发展本地经济的角度出发,没有坚持“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环境法基本原则,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重开发,轻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的道路,在进行重大经济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时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个别地方政府和部门甚至知法犯法,作出明显违反环境法律规范的经济发展决策。个别政府部门和领导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极其淡薄,以权代法、以亲代法,干预、阻碍环境主管部门的行政执法,对企业违反环保法规,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听之任之,有些领导还为之说情护短,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息事宁人办法,帮助企业和有关责任人逃避法律制裁。可以说,对于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的产生,执法不力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法治的基本原则必须是官方行为与法律的一致,没有这一原则,就等于什么也没有”。我国生态环境执法中的执法不力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破坏愈演愈烈的恶果,而且还严重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动摇了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因为民众如果从经验中得出连政府都带头不守法的法律经验,将会从根本上动摇他们关于法律的信念,甚至使人们失去对法律的信心,更不必说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了。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去除那种将“发展就是硬道理”庸俗地理解为经济增长就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在评定干部政迹方面,不能仅以经济增长数据为标准。同时,执法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在环境执法时做到勇于执法、敢于执法、严格执法、依法执法。为此,必须建立一套人民检察院环境司法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各政党、各人民团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执法的监督,以切实保障环境执法依法进行。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保证严格执法的实现,在立法确立生态环境法律中有关规定的实施主管部门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主观意想,要切实考虑该部门是否适合行使主管职能,在制度设计时充分地考虑到“制度防恶”,从源头上杜绝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产生。 (二)、“普遍守法”的根本-公众环境守法意识的养成 日本法学家川岛武宜认为,“法不只是靠国家来加以维持的,没有使法成为作为法主体的个人的法的秩序维持活动,这是不可能的。-大凡市民社会的法秩序没有作为法主体的个人守法精神是不能维持的”。[7]学者梁治平先生在论述我国法实施时指出,“中国固然制定了不少的法律,但人们实际上的价值观念与现行法律是有差剧的。而且,情况往往是,制度是现代化的或近于现代化的,意识则是传统的或更近于传统的。”[8]而由一群具有浓厚传统意识的人来执行先进的法律,其后果诚如现代化学者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手中变成废纸一堆。”[9]以上学者鞭辟入里的分析仿佛专门针对我国生态环境法的实施状况而发,我国生态环境法的实施现状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公众的普遍守法意识,如果公众还继续把生态环境法看作是可有可无、可遵守可不遵守的“软法”,那么,再完备的生态环境立法也仅仅是纸面上的东西,而绝不可能隽刻在公众的心里和落实到他们的自觉行动中。 对公众环境守法意识的培养,不断加强宣传教育无疑是一条十分必要的途径。但笔者认为,针对我国民众普遍不了解不关注我国的环境法及环境问题的现状,大力扩展公众的环境权对提高公众的环境守法意识来说更为重要。所谓环境权,是指“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10].其内容包括生态性权利和经济性权利。前者体现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对一定质量水平环境的享有并于其中生活、生存、繁衍,其具体可化为生命权、健康权、日照权、通风权、安宁权、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观赏权、环境美权等。后者则表现为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具体可化为环境资源权、环境使用权、环境处理权等。此外,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还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监督权、环境事务参与权、环境结社权、环境改善权、环境请求权等程序上的环境权。因为环境权的内容十分抽象复杂,因此,必须通过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等部门实体法将其具体化才能切实予以保护,同时,鉴于当前我国环境诉讼对起诉资格要求过严(无论是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都要求原告必须与损害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且要有具体的损害后果)不利于保护公民环境权利的情况,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公民诉讼”制度[11],适当地放宽原告起诉资格,扩大起诉对象,赋予公民对环境管理机关、各企事业单位违反法定污染防治义务(所谓违反,包括已经违反、正在违反以及将要违反)为起诉理由。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实体法上公民环境权的确立和程序法上类似“公民诉讼”制度的建立,才能有效地保护受害者的利益,并进而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以及保护包括受害者在内的公众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环境权益,使人们对切身利益的保护与改善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增进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关注和行动,进而将环境守法内化为一种自觉。唯如此,我国生态环境的法治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因为,“法律只有在受到信任,并且因而并不要求强制力制裁的时候,才是有效的”. 生态环境论文:浅论化工建设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化工建设一直是一个支柱型行业,但是也因为它自身的因素给周遭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和损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发展,因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应用而生,本文主要探讨了化工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发展,并对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力图找出一种解决方式完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减少影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对后续的一些影响进行跟踪监督和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越来越深入以及快速的发展,一些建设项目大肆开发并且得以快速建设,严重忽略了施工之前之中之后各个阶段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则能够未雨绸缪,对于建设项目的实施进行预测评价监督控制,把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而且促使政府在这一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污染之后再治理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则使得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一致,不会产生冲突。 二、化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发展 最初,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基于建设项目对环境的破坏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979年,我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接着在试行一段时间之后,在1986年,我国又颁布了新的法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这一阶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还处于婴儿阶段,是一种对于前景的摸索和跟国情的磨合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对我国建设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起到了不可抹掉的重要作用,帮助政府果断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建设项目的正确决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一些大型破坏环境的建设项目的实行,成功保护了生态环境。 第二个发展阶段,就是到1998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这一阶段,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体系得以不断补充和完善。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实施阶段都做了详细而基本完整的规定,使得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能够有规可循,这也表明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里程碑式的制度的出现。 第三个阶段,2003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体系从化工建设项目延伸到了更多更广阔的行业,使得环境保护的理念更快速更广阔的传播,也加大了环境保护评价的适用范围,是我国立法的一个大的飞跃,也是我国环保理念的成功发展。 根据我国的自身国情,吸取国际环境保护评价体系的先进制度和理念,这一新型的环保体系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在越来越快的完整发展。 三、化工建设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的现状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浅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越来越明晰凸现出来的一些环境问题,还有国际环境形势的不容乐观,我国政府也在积极努力保护生态环境,相继出台了很多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在这方面的投资也在加强,尤其是在化工建设方面的环保投资。 1.目前,我国的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全国各地盛开,而一些小型的化工企业基于领导人的认识或者是本身的理念而只是注重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对其建设项目规划可能产生的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破坏视若无物。 2.我国相关政策和法规对于化工建设规划中的一些细节没有进行有效硬性规定,从而使得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出现一些阻力,总得来说,就是形式性太强,缺乏可行的操作性。 3.公众参与并不彻底。化工建设的很多项目都涉及到了公众的日常生活,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公众可参与的程序并不多见,出现专业人员一手包办的现象,而在规定公众参与的程序中,对于参与公众的人数和选择以及参与方式内容等都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说白了,就是一个规定好了的形式。 4.相关部门认识不够,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不到位。可能由于一些利益上的牵连问题,有些部门受贿而对于化工建设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大开“绿灯”。 四、对于上述出现的问题的解答及对当今化工建设规划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制度的完善 1.完善法律制度。首先就是完善我国对于化工建设规划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公众参与程序和参与程度问题),组织专家团进行实地考察并且进行法律试验,充分了解现实,使得新法能够有效执行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对于相关人员的工作制度也要严格执行,奖惩分明,人的制度永远是一个不变的主题,要加强监督,防止人为导致的环评报告不准确现象发生。 2.设立专门的独立监督控制机构。鉴于环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法问题得到人员的互相包庇,应该设立设立专门的机构对相关过程和人员进行监督和质量的控制,进一步提高对于化工建设规划的环评有效性和高效性。 3.完善化工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和方法。化工建设关乎所有国人的生活,而化工建设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应该定期组织专家团对一些大型的化工企业进行检查和实地考察,及时完善相关技术,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研究自己的环评技术,对于一些小型但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要严厉果断取缔。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也在逐步的完善,而对于化工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则一直在创新,相信在越来越完整的环评体系下,化工建设对于环境的影响将越来越小。 生态环境论文:生态环境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一、加快林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林业发展有利于提高我省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1998年,在我国境内,爆发了一场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而我省的嫩江、松花江流域同样也爆发了历史上罕有的洪涝灾害。引发这场洪灾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天灾”,即受1997年强势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导致气候异常。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祸”,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致使水土流失的情况非常严重,大量泥沙进入江河湖泊,最终导致行洪不畅。这场全国范围内的洪涝灾害提醒我们,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不重视林业发展,将会加重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受损失的是人类自己。因此,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林业发展,已经成为我省抵抗自然灾害的一项重要手段。 (二)推动林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林业的发展状况,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三步战略阶段,为了保证这一阶段的战略成果,我们必须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推动林业发展,努力扩大森林的覆盖面积,在为人们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之外,也可以从侧面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林业发展的建议 现阶段,我省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因此,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林业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把握历史机遇,稳步推进林业发展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林业产业无论在性质、定位,以及工作指导思想方面都在悄然发生着重大转变,现阶段,我国的林业产业正处于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过渡的关键时期。我国政府已将生态建设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同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比如积极推进“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这些生态工程已经被列入了计划发展纲要之中,我国政府预计在十年内投入约4600亿元,以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完成。而上述的这些工程几乎已经覆盖了我国的全部生态环境恶化地区,足以见得我国政府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与毅力。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林业单位必须要把握“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入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合理分配各种资源,从而不断加快我省林业产业的发展步伐。目前,我省已经纳入了国家部署的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中的五项,随着生态补偿基金的到位,相信我省的生态建设必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理念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是按照政府规划进行生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出现了种种弊端。回想过去,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很多领域的经营与管理都陷入了迷茫之中。为了解决人们吃饱饭的问题,各地方想出了很多办法,也尝试了很多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提出了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实施,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全部调动了起来,不但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粮食产量也大幅度增加,并且产量逐年增长。取得这一成绩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转变经营理念,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反观目前我国林业发展中同样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有很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我们的思想未能解放,经营理念比较落后,缺乏开拓与创新的意识,主要表现为:思想守旧,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不积极思考,甚至有一种逃避心理,对于那些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缺乏挑战与创新的心理。这些思想层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全面展开。因此,需要我们尽快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理念,同时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提高林业的生产效率。 (三)放宽政策,完善机制我们知道,广大人民群众才是绿化造林的真正的主体,想要实现我国林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利用市场机制,深入挖掘各种利益主体的潜在需求,不断调整所有制结构,理顺分配关系,逐步完善现有机制。一是由国家出土地,个人、企业负责投资、造林与管理,然后国家再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二是建立管护承包机制,也就是国家出地、投资、造林,再将其承包给个人、企业,进行后序的抚育与管理工作,三至五年之后,保存率达到预定标准,国家向个人、企业发放相关的费用,再由国家进行统一管理。三是国家可以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到个人、企业进行的管理过程中,然后按照股分对林业的收益进行分红。四是国家向个人、企业提供土地、苗木,个人、企业对林场进行管理,收益也由个人、企业获得。同时也有权对这片林地进行继承、转让与买卖。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水平,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相信这些政策推行之后,能够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能够为广大生产经营者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四)借助社会力量,努力推动林业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林业不仅仅是一项产业,同时也是作为一项公益事业而存在。因此,想要实现我国林业的全面发展,单靠政府投入或者是林业部门自行发展,显然是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必须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够实现我国林业的全面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要深刻的认识到林业工作对于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性,要切实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将林业划入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之中,政策的制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以及农民的实际收入结合在一起,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条件与生活质量。 地方的计划部门对林业投资项目要合理规划,优先安排;财政部门要保证林业投入的资金到位,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增加相应的投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加大对林业重要性的宣传 ,为林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总之,政府部门要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借助社会力量,最终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论文:国内生态环境状况以及整治 1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物及城乡生活污水逐年增加,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农用水体与土壤污染加剧,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农作物病虫草害严重,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成为普遍。 我国人多地少,近年来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科学,导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km2。黑龙江省水资源匮乏,每年干旱面积达106.67万hm2。 同时,因不合理不科学用水,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我国有533.33万hm2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呈蔓延趋势,废污水随意排放,秸秆焚烧,人畜粪便进入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农业生产每年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十分惊人。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t,平均用量在400kg/hm2以上,鹤岗市郊区年化肥用量达到9256t,平均化肥用量高达450kg/hm2。农民几乎不施用有机肥,连续多年使用化肥,化肥应用指标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上限,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氮素浪费严重,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农业污染加剧。 农药污染也十分严重,全国遭受不同程度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933.33万hm2。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农药品种十分混乱,随意添加组合的现象十分严重。据调查,鹤岗市郊区每年使用农药达到12t,除30%~40%左右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耕地及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农业生产中由于投入品的不合理应用,形成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土壤颗粒等沉积物,从非特定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污染。农业生产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而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因此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 2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资源与环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水稻优势产业带的主要区域,水稻种植面积233.33万hm2(2007年),约占东北水稻面积的60%左右,比北方14省市水稻面积的2/5还多,位居全国第九,总产量为1650万t,商品率高达952万t/a。鹤岗市下辖2县1区,区域内耕地面积47.2万hm2(包括绥滨县、萝北县及宝泉岭管局)。水稻种植面积15.67万hm2,其中宝泉岭管局11.67万hm2,县区4.00万hm2。水稻平均产量为7.0~7.5t/hm2,稻谷产量115万t,其中县区27.5万t。 从生态环境上看,黑龙江省发展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开发晚、人口密度小、工业化程度低和森林覆盖率高等原因,该地区空气清洁,自然环境优越,稻田灌溉用水质量优良。全年冬季严寒漫长,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虫害种类少,发生程度较轻,本田使用化学农药数量也少,尤其是对生产绿色稻米影响很大的生育后期农药使用量远远低于南方省市。 黑龙江省生产的粳稻深受国内外销费者的欢迎,发展生态农业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由于长期掠夺式经营,农药、化肥超量使用,农田有机肥施用少,耕地质量下降十分严重。土壤有机质从5%下降到2%。同时,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方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出现品质下降而出现卖难的现象。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促进耕地养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鹤岗市水稻生产已发展成为区域内的优势产业,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但是,由于水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沟渠不畅,农药化肥的盲目大量使用,农业新技术应用面积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因此,通过加强水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稻生产条件,运用优质、高产品种,推广高产栽培新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种稻水平,科学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对于发展该区域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生态环境论文: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们广泛关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从全球范围看,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众多国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遇,就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它不但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还可能导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安全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第二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新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构成 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安全。该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水、大气和生物。 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这其中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并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的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与影响国家安全的其他因素相比较,生态安全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整体性。生态环境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平衡的系统。对局部地区环境一个因素的破坏或不合理利用,就会影响到这一地区整个环境的稳定度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二是长期性。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一旦对生态环境施加某种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作用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当前条件下,这种影响以负面影响为主。 三是不可逆性。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利用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承载容量,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至少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要想恢复大面积受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的。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如图2所示。 二、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 (一)生态安全问题严重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13亿人口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做过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我国的生态安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4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国土资源安全问题 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7.08%。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年因水土流失而丧失耕地267万公顷,平均每年“流失”耕地6.7万公顷,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倍多,并且还在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沙化一个中等县。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其中中度以上退化的草地已达1.3亿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三)水资源安全问题 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我国有660多个城市,其中400多个城市缺水,有110多个城市经常闹水荒,全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影响4000万居民的正常生活。 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七大水系有1/3以上河段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海洋污染也相当严重,据1999年统计,我国近海海域,4类和劣4类海水已达46%以上,其中东海劣4类海水比例高达53%以上,因此,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敲响了警钟。 (四)环境安全问题 我国目前向环境排放的各种废物数量远远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20__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7亿吨,市政污水排放量为220.9亿吨,而废水处理率却很低,工业废水处理率小于70%,市政污水处理率在15%以下,许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便排入江河湖海。20__年我国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分别达l995.1万吨和1165.4万吨。 据统计1999年全国338个主要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余66.9%的城市均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还有137个城市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我国平均每天产生城市垃圾l.5万吨,每年要吞噬掉25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来处理这些垃圾。另外还有一些难解、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引发环境危害,因此,我国的环境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五)生物物种安全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已有4000~5000种高等植物濒危或接近濒危,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经过确认的我国珍稀濒危重点动植物分别达258种和354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和 国际贸易公约》所列的640个物种中,我国占有156个。 外来物种不断侵入我国,严重威胁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如20世纪80年代初随木材贸易从美国侵入我国的红脂大小蠹,1997年在山西省大面积爆发,使大片油松在数月间毁灭。目前该物种已经蔓延到河北、河南两省,严重危及其他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另外还有美国白蛾、大米草、麝鼠、豚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等外来物种,已严重影响到我国许多地区,对本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威胁,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我国生物物种安全问题严重。 (六)生态环境安全有加速恶化的趋势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有加速恶化的趋势。例如: 近年来人人皆知的沙尘暴,20世纪50年代较大的暴发有5次,60年代较大的暴发有8次,70年代为13次,80年代为14次,90年代则多达23次; 海洋赤潮暴发,60年代以前十分罕见,从70年代开始赤潮平均每两年发生1次,80年代赤潮增加到每年平均发生4次,到90年代,有的年份,赤潮竟达到30多次; 土地沙化也在加速,50~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沙化土地1560平方公里,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100平方公里,进入90年代后,则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400平方公里。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种种表现,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正在加速恶化。 三、我国生态安全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生态环境安全日益恶化,因而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研究结果表明: 1986年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831.4亿元,而1994年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则共计人民币4201.6亿元,接近同年全国gdp的10%;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究其原因也是由于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态安全日益恶化造成的,这次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人民币2642亿元。 上述损失只是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部分间接经济损失,没有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无法计算的潜在经济损失,而潜在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该经济损失通常为直接经济损失的2~3倍,甚至上10倍。 在一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安全非常恶化的地区,生态难民已经出现,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居延海干涸,迫使2.5万牧民背井离乡,青海、甘肃、宁夏、海南等省区也相继发生了因生态安全严重恶化,人口被迫迁移的事件。 四、我国生态安全保护对策 一、进行全民生态安全意识教育,从人抓起 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非常严重,更主要的原因是广大公民缺乏基本的生态安全意识。因此,应当始终贯穿“以人为本”,从人抓起,积极行动起来,全民动员,人人动手的思想,通过各种渠道,在全体公民中间进行生态安全意识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学校应当从小学开始开设生态安全课程教育。 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和公务员应当在思想深处形成一切以生态安全为主的意识,做好维护生态安全的表率。只有重视全民生态安全意识教育,始终贯穿“以人为本”,从人抓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懂得生态安全,个个维护生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生态安全立法和执法工作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生态安全方面的问题,保护我国生态安全,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快制订和完善我国生态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于各类破坏生态安全的违法案件坚决予以查处,决不姑息。 对于积极保护生态安全的优秀事迹,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并给予重奖。另外,必须认真学习和积极借鉴国有关外生态安全保护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生态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道路 经济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生态环境指标。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安全存在的严重问题,必须坚持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决放弃过去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污染。对于新建项目,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对于达不到环保要求的,绝不允许上马。 生态环境指标应当作考核领导业绩的重要内容,对于那些“污染型”领导,要坚决予以免职。 四、建立国家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国家应该像重视国防安全一样重视生态安全,建立相应的生态安全系统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于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能够有效地作出预警和快速反应,以减少国家生态安全的破坏,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五、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安全 目前,我国生态安全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过去违背自然规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所造成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并采取有效措施。必须切实落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蓝天碧水等工程项目的实施,积极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生态重点保护区,对重点动植物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有效保护。同时应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功能,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修复。 六、减少农业毒害和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合理调整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产品结构,坚决淘汰那些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淘汰那些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化肥、除草剂产品,开发低毒低害及无毒无害的农药、化肥、除草剂产品,同是严格控制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 七、慎重对待生态技术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 为了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特别是生物物种的安全,对于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一定要十分慎重,不能盲目随意和不顾整体利益。特别是对于转基因的研究应当采取“急研究、缓推广”的对策。只有慎重对待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才能减少外来物种及新物种对本地牲物种的威胁,有效保护本地生物物种的安全。 八、完善产权制度和实施生态补偿制度 我国许多生态安全方面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皆起因于对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明晰及生态补偿制度的未实施。 必须改变目前资源所有权“虚拟”、产权不明晰的状况,进一步完善所有权制度,严格界定所有权、经营权和开发使用权,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同时有效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征收资源和生态补偿费。 两种制度的完善,一方面可以促使使用者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只有通过完善产权制度和实施补偿制度,才能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五、结论 1、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生态安全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3个主要特点。生态安全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 2、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目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比较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分析,有助于提醒人们对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想方设法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3、针对我国危机四伏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有益探讨,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生态安全存的难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对策和措施,以期对保护我国生态安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懂得生态安全、个个维护生态安全”的良好氛围,达到真正有效保护我国生态安全的目的。 生态环境论文:谈公路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 论文关键词:公路;环境保护;污染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公路建设如何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必须注重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公路环境保护 1.1 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1.2 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3 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1.4 公路环保功能 一般情况下,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1.5 公路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针对实际工作需要,现结合国家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营运期采取的环保措施分述如下: 1.5.1 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5.1.1 生态环保 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进行绿化或还耕;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1.5.1.2 噪声防治 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1.5.1.3 大气污染防护 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 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1.5.1.4 水污染防治 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对桥梁施工机械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 公路建设设环保工作重点内容: 设计阶段:环保总体方案应在针对性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路段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特点,使环保方案既经济、又可靠,并重视以下方面: 周边山区公路越岭方案应充分比较隧道与展线方案对环保的优劣。深挖高填和地质不良路段防护工程应充分考虑环保要求。 自然保护区、风景点、区应特别注重自然景观、珍稀野生动植物地带的环保措施。 设计说明应对环境保护工程作尽量详细的说明,标明敏感点。 综合考虑沿途公众对拟建公路了解程度,交通现状满意程度,对搬迁、移民的态度,对当地民俗的不利影响,对公路走向,对出行、交往的要求,对当地养、植业的影响等方面意见和建议。 施工阶段。严格控制红线内砍伐森林植被,珍稀植物宜采取移植措施。 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工程招标。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制订环保工作条款,结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环保工程项目、地点、内容、标准等实际,对不同标段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责任条款。 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环保工程施工要求,工艺设计应包含环保工作和质量控制标准。开工前应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工程技术交底,完善环保管理工作制度,设置环保工作专(兼)职人员,对主体工程防护区、取土场防护区、弃碴场防护区、临时用地防护区防水土流失,水环境、防扬尘土污染动态检查监控,特别是雨季防水土流失措施。 跟踪监控拌和站防空气、噪音污染,夜间施工防噪音、弃渣污染,深挖高填地段边坡防护工程施工质量。环保工程施工质量自检与监理质量控制,制定图表,随时作好记录与签认,并与主体工程等同,由监理检验签证、计量支付。 竣工图绘制。绘制距路中线100米范围上简略地形图,标明水系、防护工程、排水系统、敏感点、居民地与公路的位置关系、土地使用现状等内容,作为施工档案资料,以备今后查证。 工程验收阶段。编制环保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和竣工图表。按规定向具备权限环保主管机构申请验收,为减少工作环节,宜与公路交工验收及竣工验收同时进行、可组织环保工程检验组参与现场检验。环保工程验收后的图表资料应按规定移交存档。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面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对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技术进步,对公路建设环保进行周密设计,精心施工,严格验收,加强维护,完善和提高环保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生态环境论文:生态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促发展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和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不好则两败俱伤。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一些地区毁林开荒,开山采矿,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县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近几年来,县委、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我县的环境保护工作尚处在起步、规范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执法难度大,这是目前环保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受到政府的重视程度;企业的接受能力;体制上受块块管理;法制上无强制手段,法律法规难以落实到位等限制了执法工作的进行。例如:在排污费的征收上难度很大,很难足额征收到位。有些企业经常跟执法部门讨价还价,找些种种理由推脱责任。 城区环保管理手段落后,办法不多,城市环境污染已成为群众投诉的热点。城区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城区环保配套工程设施不全。“两污”处理等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品位的关键,加快城区垃圾、污水处理步伐乃当务之急。餐饮油烟污染、金属切割噪声扰民等问题办法不多,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是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有效手段。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较低的现状,将势必给我县环境带来污染隐患和潜在的环境风险。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 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明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实现的。这不仅制约经济持续增长,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二要转变体制和机制,经济体制的转变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又要符合生态环境的规律,干部政绩考核不仅要考核gdp是否增长,还应考核环境质量变化的指标和环保法规执行的情况。三要制定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政策包括各种资源能源节约的政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排污收费制度等。四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强调的原则是资源“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从国内和国际一些试点的经验看,在企业层次可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计,最大限度减少生产中原材料的消耗,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不排或少排废弃物。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或把不同企业联合起来,相互利用生产的废弃物,从而减少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同志提出的“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 做到环境信息公开,通过我县环境保护政府公开网站,公开我县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状况,公开政府在环保方面采取的措施,让人民群众了解当前我县的环境形势和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还要依法公开企业排污行为,发动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进行监督。 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环保事业最强大的力量。发动群众为环保献计献策,鼓励群众对违法排污企业检举报告。支持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支持和引导环保志愿者开展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环境污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再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严重污染环境、后来再治理恢复的路子。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子,实现环保跨越式发展?一靠机制、体制创新,二靠科学技术进步。今后技术进步应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既有利于缓解资源不足,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国际上有学者提出四倍跃进的观念,即通过采用新技术,可以做到消耗一份能源或资源,创造目前四倍的经济增长。 (四)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企业的行为对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将健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其配套的制度和标准,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五)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增加对环境保护投入是非常关键的措施。这一方面是政府实施公共财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尽可能减少在环境方面的投入是其自发倾向。政府为维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加大法制的力度,严格要求企业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政府自身也就在加大投入,起到引导促进作用。城市集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特别是国家为民族长远利益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珍稀物种保护、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等,都需要政府的投入。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外,要通过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全国各方面的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推动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六)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和自身环保队伍建设 把好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严格控制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新增污染;加大工业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力度。 从“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角度出发,着力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大部门联动执法力度,依法对县城居民反映强烈的餐饮业油烟物污染、建筑噪声扰民和扬尘等环境问题实施综合治理。 加强队伍建设,在营造“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环保政务环境上再求突破。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和行为,简化审批手段,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政务环境;按照环保系统“六项禁令”和“环保系统工作人员行动准则”及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加强行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造就一支“思想好、作风正、能勤政为民”的环保队伍。 生态环境论文:论自然地理学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空间过程和区域差异,将一定时间或空间尺度上获得的结果推演到其他尺度,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的资源、环境问题。在贵州的喀斯特地区,新生代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塑造了陡峭且破碎的贵州喀斯特高原地貌。在这些地貌上,在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由于人口的压力,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状况均不同程度的向石漠化演变,在某些地区已经严重地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如何使这些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得到良性发展,成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任务。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 生态环境 石漠化 1.自然地理学概述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其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对流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上部。作为一门综合学科的自然地理学具有环境科学的面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要素。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这就是地理学上所说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导致大气中的CO2等气体增多,大气保温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3.贵州石漠化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贵州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威胁群众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并且影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贫穷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3.1 石漠化的成因 贵州石漠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叠加所导致的,但主要是以人为因素为主,也就是说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没能很好地协调岩溶地区的人地关系。 3.1.1自然因素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云贵高原的东部,全省地形多为山区,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000米,西部地势较高,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坡度较大,属中国中部地势第二级阶梯东缘部分。高原内碳酸盐岩分布广泛,深切河谷和岩溶地貌发育,造成高原表面支离破碎,地形起伏不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并集中于夏季。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碳酸盐岩化学溶蚀作用强烈,形成丰富的岩溶地貌形态与洞穴系统,加速了地表水向下渗漏。地表土层含水量较少,土质疏松,一旦遭受高强度暴雨的冲刷,表层土壤极易流失,形成土地石漠化。 3.1.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目前贵州喀斯特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为了生存和发展,石山区居住的人们不惜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形成“人增—耕进—林退—岩石出露—土壤侵蚀—石漠化”恶性循环。主要表现为: (1)陡坡开垦。喀斯特岩溶地区耕地总量少,人均占有数量低,长期以来,毁林开垦,刀耕火种,植被对土壤的固持能力减弱,土壤流失,造成大量岩石裸露,土地向石漠化方向发展。 (2)过度樵采。喀斯特岩溶地区群众生活能源相当一部分是靠薪材,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过度樵采更加快了植被的丧失,导致石漠化进程的加速。 (3)过度放牧。喀斯特岩溶地区农村牲畜放养,不仅毁坏林草植被,还造成土地板结,有机质流失,导致土地石漠化。 (4)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不合理开采挖掘和厂矿企业产生的垃圾,所排放的有毒有害废气、废水和废物,抑制林草生长,加快碳酸盐岩侵蚀速率,加剧了石漠化扩展。 3.2 石漠化主要治理措施 石漠化是一种生态灾害,从导致石漠化的直接原因看,治理石漠化应遵循生态建设基本规律,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措施如下:(1)植被保护措施。(2)封山育林措施。(3)退耕还林措施。在保证满足农民基本口粮的基础上,优先对石漠化地区25°以上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4)人工造林种草措施等。 4. 结语 自然地理学对于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人地关系的协调、统筹区域发展等的普及起到独特的作用。我国的自然地理学家做了很多的工作,促进我国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合理利用,阻止了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恶化的趋势。贵州省岩溶地区自然条件特殊,土地石漠化现象严重,是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条件是石漠化形成的主导背景因素,人类活动诱使石漠化加速发展。如何推进西南喀斯特地区国土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使贵州脆弱的生态环境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成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一个重要任务。 生态环境论文:生态环境改善背景下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性 滥用化肥农药,农业废弃物未能得到妥善处理,使得农业污染,尤其是农业水土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始作俑者[1]。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的污染,主要集中于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使用、污水灌溉、施用污泥等几个方面。目前,我国每年要施用80万~100万t的化学农药,高毒农药占37.4%,其中对土壤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机磷、有机氯和含汞、砷等重金属的农药。由于施用方法和农药种类的影响,大约有50%左右的农药会进入土壤中。残留在土壤中的一部分农药,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进入人体内并造成危害。长期施用化肥,则会导致农田土壤板结,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进而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的种类和数量。同时,由于锌、镉等重金属常与磷矿石伴生存在,极易通过磷肥的施用而被带入到土壤中,造成土壤中锌、镉等重金属的累积。另外,大量的重金属会随着污水灌溉和施用污泥而进入到土壤中。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植物吸收后进入人体内,累积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如“骨痛病”、“水俉病”等分别是因镉、汞重金属中毒引起的[2]。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食物残留农药和化学添加剂中毒的人数超过10万[3]。生态、经济及科技界的专家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4]。 1发展有机农业的意义 1.1有机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保持和改善 有机农业包括所有能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有机农业强调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减少了外部物质的投入,既利用了农村的废弃物,也减轻了农村废弃物不合理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化肥和合成农药的生产通常均需要消耗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和生产量,从而降低人类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减轻化肥农药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污染。在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加快这些地区的生态治理和恢复,特别是水土流失的防治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践表明,在常规农业生产地区开展有机农业,可以使农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天敌数量和生物多样性也能迅速增加,农业生产环境能够有效地恢复和改善,土地、水资源、植被和动物界所受到的破坏与损害的程度将减轻。 1.2有机农业有利于食品安全和改善饮食健康 常规农业的特点是集约化程度很高,作物生长快、产量高,但农产品品质下降,而且高农药残留、高硝酸盐含量是对人类健康的最直接威胁。而有机食品质优味好,营养丰富,无污染。尤其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曝光,使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管理者和民众的高度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高质量的安全食品是一种必然趋势。 1.3有机农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出口贸易受到各种绿色壁垒的严重冲击,但生产与出口的有机食品,经过专门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检查认证,可以有效地克服国外各种非关税壁垒,更容易参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和市场竞争,而且产品价格一般比同类的常规产品高200%~300%,因此有机农业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加有利。 2有机农业的基本特征 2.1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有机农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调节机制。在有机农业生态系统中,采取的生产措施均以实现系统内养分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内物质为目的,包括:利用系统内有机废弃物(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种植绿肥、选用抗性品种、合理耕作、轮作、多样化种植、采用生物和物理方法防治病虫草害技术等;有机农业通过建立合理的作物布局,满足作物自然生长的条件,创建作物健康生长的环境条件,提高系统内部的自我调控能力,以抑制害虫的暴发。 2.2采取与自然相融合的耕作方式 有机耕作不用化肥氮源来施肥,而是利用豆科作物固氮的能力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种植的豆科作物用作饲料,由牲畜养殖积累的圈肥回施入地,培肥土壤和植物。尽最大可能获取饲料及充分利用农家肥料来保持土壤氮肥的平衡。利用土壤生物(微生物、昆虫、蚯蚓等)使土地固有的肥力得以充分释放。植物残渣、有机肥料还田以及作物间作有助于土壤活性的增强和进一步的发展。土地通过多年轮作的饲料种植得到休养,农家牲畜的粪便被充分分解并释放出来。自我生成的土壤肥力并不依赖于代价昂贵且耗费能源生产出来的化肥,有机耕作的目的在于促进、激发并利用这种自我调节,以期能持续生产出健康的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在种植中通过用符合当地情况的方式进行轮作,适时进行土壤耕作,机械除草及使用生物防治等方法(例如种植灌木丛或保护群落生态环境)来预先避免因病害或过度的虫害对作物造成的危害。 2.3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 根据土地能承载能力确定养殖的牲畜量。通常来说牲畜承载量是每公顷一个成熟牲畜单位,因为有机生产标准只允许从外界购买少量饲料。这种松散的牲畜养殖保护环境不受太多牲畜或人类粪便的硝酸盐污染,它帮助一个农场的形成并使人们可以采取符合牲畜需要的养殖方式。以上述标准进行的牲畜养殖通常情况下只产生土地能接受的粪便量。饲料和作物的种植处于一种相互平衡且经济的关系。 2.4禁止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 基因工程是指人工将一种物种的基因转入到另一物种基因中。因基因工程不是自然发生的过程,违背了有机农业与自然秩序互相和谐的原则,且基因工程产品存在着潜在的、不可预见的风险,如玉米的斑腐病病毒等,而基因工程品种对其他生物、对环境和对人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也没有科学结论。因此,有机农业坚决反对应用基因工程技术。 2.5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等物质 总之,是要建立循环再生的农业生产体系,保持土壤的长期生产力;把系统内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看成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同等地加以关心和尊重;采用土地与生态环境均可以承受的方法进行耕作,按照自然规律从事农业生产。 3有机农业的环境要求 有机农业的产品质量不仅取决于生产过程,还取决于产地的环境质量,有机农业对产地环境的主要要求有: 3.1有机农业对土壤的要求 有机农业除了强调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外,更注重土壤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因此,这两方面也是有机农业对土壤的最基本要求。理论上能进行常规生产的田块就可进行有机生产,因为有机农业更多强调的是对农田管理过程和其对农产品生产功能的可持续支持,常规农业通过一定时间的有机操作转换即可成为有机农业,也就是要通过有机生产方法将常规系统逐渐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使退化的土壤生态系统得以恢复。这和绿色食品更强调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是不同的,有机农业更强调的是过程,也就是说强调的是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来管理土壤和农业生产系统,使其逐步转变为健康的、安全的、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系统。因为质量再好的土壤,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对有风险的物质不加以有效的控制,都可能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我国国家标准《有机产品第一部分:生产》(GB/T19630.1-2005)明确规定,有机生产需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5]。有机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基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 3.2有机农业对灌溉水的要求 国家标准《有机产品第一部:生产》(GB/T19630.1―2005)规定有机生产基地的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应符合《灌溉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84)的规定。另外,由于水的特殊属性和人类监测与认识水平的局限,有机农业基地应避免在有废水或固体废弃物污染源(如废水排放口、污水处理池、排污渠、重金属含量高的污灌区和被污染的河流、湖泊、水库,以及冶炼废渣、化工废渣、废化学药品、废溶剂、尾矿粉、煤矸石、炉渣、粉煤灰、污泥、废油及其他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的周围进行生产。严禁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废渣、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废弃物进人有机农业的生产用地。此外,要求有机地块与常规地块的排灌系统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以保证常规农田的水不会渗透到有机地块。 3.3有机农业对空气质量的要求 国家标准《有机产品第一部分:生产》(GB/T19630.1―2005)规定有机生产基地的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和《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37)的规定。同时规定了缓冲带和栖息地;如果农场的有机生产区域有可能受到邻近的常规生产区域污染的影响,则在有机和常规生产区域之间应当设置缓冲带或物理屏障,保证有机生产地块不受污染,以防止邻近常规地块禁用物质的飘移影响。在有机生产区域周边设置天敌的栖息地,提供天敌活动、产卵和寄居的场所,提高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控制能力。和水一样,空气具有很强的移动性,各种污染物质或有风险的物质都可能随之移动一定的距离,因此,从空气传播风险的控制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机农业标准都提出了缓冲带的要求。同时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也要求有机农业有自然生物栖息的空间以供有害生物天敌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所以,标准也要求有一定的保护空间。直接与常规农田毗邻的露天食用菌栽培区必须设置大于30m的缓冲带,以避免禁用物种的影响。当然,基地周围,特别是其上风向不能有污染源,远离交通要道和居民集中的城镇是最基本的要求。 3.4有机农业对生物的要求 环境生物包括所有与人类生存环境有关的生物,在农业生产中除了目标生物(作物)外的其他生物都是环境生物,这些环境生物对农产品的生产及产品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有机农业对生物也有明确的规定,最突出的相关规定是几乎所有的有机农业标准都禁止在有机农业操作中使用基因工程产品,因为其潜在的风险尚未得到确认。在种子种苗的选择方面:要求有机作物生产所用的种子和种苗必须来自通过认证的有机农业生产系统。生产性繁殖体应采用经过认证的有机种源,并可追溯性清晰。选择品种时应注意其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抵抗力;严禁使用化学物质处理种子;不使用由转基因获得的品种。有机农业强调避免农事活动对土壤或作物的污染及生态破坏,要求制订有效的农场生态保护计划,采用植树种草、秸秆覆盖、不同作物间作等方法避免土壤裸露,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土壤沙化和盐碱化;要求建立害虫天敌的栖息地和保护带,保护生物多样性。禁止毁林、毁草、开荒发展有机种植。总之,有机农业对生物或生态的要求是尽量保持其多样性,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采取各种措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3.5有机农业对废弃物处置的要求 有机农业对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有规范要求。比如对畜禽养殖要求充分考虑饲料生产能力、畜禽健康和对环境的影响。养殖数量不超过养殖范围的最大载畜量,要求保证畜禽粪便的储存设施有足够的容量,并得到及时处理和合理利用。对加工废弃物的净化和排放设施或储存设施应远离生产区,且不得位于生产区的上风向。排放的废弃物应达到相应的标准。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土壤农药和重金属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大气污染、野生资源破坏、水土流失和草场退化等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而有机农业恰好为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双赢之路。积极发展有机农业是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促进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更重要的是,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特别是在立体种植、循环农业、有机肥堆制等方面更加具有先天优势,非常适合发展有机农业。希望有机农业这一模式能够物尽其用,得到长足发展,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生态环境论文:公路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不论是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即造成生态破坏。公路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破坏也必将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因此,必须加以控制。 关键词:公路立交;景观设计;线形;桥跨结构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公路建设与营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明显。所以,只有科学评价公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公路交通的建设、管理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公路交通与区域环境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1公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公路施工、运营与养护过程中,有害物质进入土中,污染地下水,导致饮用水和农业用水质量下降;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和土壤遭到污染,可能使农作物减产,使用消冰雪的盐对水、土壤和农作物都有不良影响;汽车尾气和盐类有害物质影响公路沿线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公路附近的动物容易被汽车撞伤、压死;公路选线不当,会破坏地貌、休息场所、风景名胜、文化古迹和自然保护区等。 公路建设与营运过程中,对沿线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常,山区公路建设难度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远比平原地区大。而平原地区公路建设对人工生态系统影响明显。选线不当及施工中引起局部自然生态失调,会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公路建成营运后,沿线经济带开发引起人类活动的增加,也将成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失调的新的诱发因素。 1.1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占用耕地,拆迁房屋和其它附属设施,影响沿线生物和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高速公路延伸长达数十到数百公里,穿越不同的省、市、县,路线对现有的行政区划、城镇布局、农业用地及其排灌系统、林场及水产养殖区等,会造成分割从而影响路线两侧的生物交往及人际交往、信息传递、原料及成品的交流等社会活动。还有的会给一些文物、古迹地的保护带来不利的影响。 1)生态环境影响 公路建设会使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生物和种群向偏僻地方或其他地区迁移。另外,使动物的活动区域缩小,领地被重新划分,导致种群变小和种群间的交流减少。 2)水土流失 修建公路需取土填筑路堤,开挖山丘形成路堑,必将破坏原有植被,干扰动物栖息环境,破坏土体的自然平衡,引起边坡失稳、水土流失。在施工期取土、弃土场及暴露的工作面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源,山区坡面弃土可带来长时间的水土流失,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路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通常情况下,公路路其工程特别是高速公路路基较高,土方量较大,施工期间路堑的开挖、路基的填方对地表的扰动较大,路线两侧局部范围已有的植被易遭到破坏,土壤疏松,这种微地貌的改变,对降雨集中季节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水土流失。另外,路基的取土、弃土,施工前临时占地,使路线所经过地区耕地及植被面积减少,路线两侧 20~30m 范围天然植被破坏,对农业生产发展有不利影响。施工期临时用地由于施工机械的碾压、人员的踩踏,使土壤结构发生改变,耕地复耕后一定时期内肥沃度难以恢复,影响作物生长,非耕地植被的自我恢复能力减弱。 (2)桥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由于桥梁的修建,使河床过水断面受到压缩形成桥前局部壅水,水流速度减缓,泥沙下沉。桥下水流速度加快,造成局部冲刷。此外,施工期间基坑开挖、筑岛钻孔、打桩,使河床受到扰动,泥沙上浮以及泥浆废碴排放,致使下游局部河段水质变差。 隧道的修建虽对洞身所处地段扰动不大,但隧道进出口两端,仰坡面的开挖使天然的植被破坏,对局部山体的稳定不利,另外,隧道废碴若处置不当,碴土可能随汛期暴雨流失,淤塞沟渠、河道,破坏良田等。 4)环境污染 公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振动及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必将污染大气、土壤、水体及周围环境。特别是一些穿越居民稠密区和生态敏感区域的高速公路的路段,施工中由于大型施工机械的作业,每日产生的噪声、振动、废气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施工扬尘和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所产生的扬尘,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沥青所散发出来的气味等,尤其是碎石加工厂石料的破碎过程,粉尘很大,对周围环境影响大;同时,沥青混合料拌和场的拌和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粉尘也较大,近年来采用除尘设备,达到一定效果,但仍然不能根本解决。 施工期间的噪声污染,主要是由于施工机械如打桩机、钻孔机、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稳定土拌和机、路面材料拌和机、压路机及各种运输车辆等所产生。这些机械的噪声源强,一般为 80~100dB(A)。对施工人员影响较为严重,尤其是直接操作人员,另外对500m以内的区域有一定的影响。 1.2社会生态环境问题 公路改善的目的,一般是通过较低的运输费,能较方便地到达市场、工作地点、购物处及诸如健康和教育设施而给周围社会带来效益。在一些主干公路和高速公路项目中,利益者往往主要是长途运输,而当地的效益可能极小。然后,公路建设与公路改建项目总会改变一些公路周围社区或社会环境、影响生活方式、行程方式、社会和经济活动等多个方面。 当公路或其它基础设施截断已有的公路时,就产生了社区隔离现象。在新建的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设计车速较快,又进行了出入口控制和隔离措施,当地出行的路线加长,直接影响企业业务、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连接线的修建可解决公路与社区之间的冲突,减少交通对社区的影响,有时也会给当 地商业业务带来繁荣,同时社区也会担心由于交通分流而损失业务,有时社区活动就会朝连接线迁移,潜在地改变了现有土地的使用方式。公路建设项目也可能引起地方公路网络上车流量的变化,如果地方交通增加会产生公害。当农田被一条新建公路而分割时,农业活动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干扰现有的耕种方式以及田块之间的连接。同时旅游业也会因公路建设受到影响,公路交通改善,交通方便与快速会对旅游业有利;而如果管理不当,旅游点商业活动增加,会影响旅游的吸引力。 当比较孤立的社区与外部世界的接触联系日益增加时,会产生“文化振荡”,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公路建设,加强了当地与外界的联系,开放程度加大,当地让其它人来开发与居住,从而扰乱了人类与土地之间的脆弱的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人口迁移与当地人口的减少。对于大部分当地居民来说,土地是其本身、其生活方式和其生计中一个珍贵和不可摆脱的部分;确实植物与动物都基本上被认为是受尊重的生命,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公路建设太容易破坏这种平衡了;新建公路使得当地与外界联系加强,外界人员有的会占有土地种田,有的开发诸如矿藏、森林或野生生物等其它资源;对现有资源的日益增加的竞争,尤其是当居住者引进一种生态上不合适而又未被证实的生产系统时,将可使当地人口处于不利地位。同时,新居民以及公路施工人员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健康与社会问题,包括疾病、生活习性、就业压力等,这些将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并易使其受到伤害;当地公路交通改善而提高了其土地价值,将赶走一些低收的租户和住户,公路建设会损害当地一些人的利益。 公路建设必然造成住宅、地产、企业及其它生产资源的被征用,必将引起社会干扰及使受影响的居民遭受损失。征地影响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而且还是社会和心理方面的;经济影响包括房屋或一个企业的损失、业务收入的暂时或永久性损失,这些都是可以估计和作价的,但是,对这些损失的具体计价却往往是一个相当困难和持久的过程;社会和心理费用更加复杂,有时更加具有破坏性,社区或村庄被分割和破坏,居民之间的交往也因公路的分割而减少,甚至失去联系,商业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这类问题往往在居民个人的身体健康问题上及不同程度的心理压抑中表现出来。 公路建设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主体工程占用和分隔土地,移民拆迁;路堑的开挖,路堤的填筑对地形、地貌的植被的破坏,以及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和水系的影响等。 2公路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所称的生态环境是指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 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森林、草原、湿地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等。 公路应绕避生态环境中所列的保护对象。公路对生态环境中的保护对象产生干扰时,应结合受保护对象的特性提出保护方案,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的限度。有条件时,宜进行环境补偿。 2.1生物及其栖境的保护 公路中心线距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边缘宜不小于100m 。当公路必须进入自然保护区时,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公路通过林地时,应严格控制林木的砍伐数量,严禁砍伐公路用地范围之外不影响视线的林木。公路用地范围内,应按绿化设计要求进行栽植。有条件时,填方边坡的植被覆盖率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应达到 70以上;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应达到50以上。 公路经过草原时,应注意保护草原植被。取、弃土场地应选择在牧草生长差的地方。公路进入法定保护的湿地时,工程方案应避免造成生态环境的重大改变。施工废料应弃于湿地之外。 在有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出没路段,应设置预告、禁止鸣笛等标志,并为动物横向过路设置兽道。 2.2、水资源、自然水流形态的保护 应调查和搜集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 范围内的地表水资源分布、容量以及水体的主要功能。路面径流不得直接排入饮用水体和养殖水体。不得占用居民集中地区的饮用水体;当路基边缘距饮用水体小于 100m、距养殖水体小于20m 时,应采取绿化带或者其它隔离防护措施。公路在湖泊、水库等地表径流汇水区通过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公路对地表径流的阻隔。公路经过瀑布上游、温泉区等特殊水体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确定避让距离。在作饮用水的地下水水源保护区设置的排、渗水构造物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时,应采取措施隔离地表污水。应注意保护自然水流形态,做到不淤、不堵、不留工程隐患。跨越溪、河、沟的桥涵的过水断面,应保证泄洪能力。公路跨越山谷时,应根据山谷宽、深及汇水面积等选择通过方式,有条件时宜优先采用桥梁跨越。工程废方弃置应作出设计,避免阻塞河道水流或造成水土流失。 2.3水土保持 应充分调查沿线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种类及覆盖率、水土流失现状等,综合采用生物防护和工程防护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山区公路地质病害地段,当采取生物防护措施进行水土保持时,应考虑当地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山区、丘陵区公路应尽可能与原有地形、地貌相配合,减少开挖面、开挖量,注意填挖平衡。弃土场应做好排水防护设计,以避免成为新的水土流失源。取土点宜选择荒山、荒地。暴雨强度较大、岩体风化严重、节理发育的石质挖方边坡或松散碎(砾)石土填挖方边坡地段,宜采用植物与工程综合防护措施。做好公路综合排水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和天然水系将路界范围内地表径流引入自然沟中。各种排水沟渠的水流不应直接排放到水源、农田、园林等地。应注重高速公路绿化设计,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花草、灌木、乔木等植物,对路堤边坡、弃土等进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3公路交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外,还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体讲,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的多样性和生物遗传的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般有三种方式,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 3.1公路交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公路建设和营运对地区局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是永久性的。路基、路面、采石取土区、工程施工区以及永久性建筑等,可能在不同路段对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公路建设和营运还会干扰沿线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有可能对某些珍稀濒危动植物产生一定的伤害。另外,不合理的公路布局,有可能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公路建设和营运必须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积极措施,尽可能消除和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 3.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公路建设和营运,必须遵守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规。 1)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野生动物保护法》指出,“建设项目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规定,“建设项目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对此作出评价”。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明确保护措施,并经 主管部门审批。2)保护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条例》还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3)合理选线 公路选线,通常应避开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集中分布区、重要自然遗迹分布区、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地区。 4)采取保护措施 如果公路必须通过上述特殊区域时,应建有效的保护设施,如保护网栏、兽类通道及桥涵等。严格管理措施,如限制车辆运行速度,限制噪声,减少尾气污染等。必要时,可以对某些受直接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 4结语 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不论是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即造成生态破坏。生物资源破坏将直接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生物,从而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污染将通过降低生物的生存环境质量而使生态系统遭受冲击。公路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破坏也必将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因此,必须加以控制。 生态环境论文:分析农村能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一、农村能源 农村能源(rural energy),指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与消费,涉及农村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多个方面。农村能源的开发是指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就近开发利用的能源,在中国有薪柴、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小水电、小窑煤、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多属于可再生能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能源的利用还包括国家供应给农村地区的煤炭、燃料油、电力等商品能源。因此,农村能源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合理开发农村当地各种能量资源,研究农村各种能量资源在输入、转换、分配、最终消费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等问题,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农村能源分类 1.生物质能: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生成的生物物质和其他有机质,可直接当作燃料或转换成气态或液态燃料的载能体。一般指薪柴、秸秆、人畜粪便等。 2.水能:利用水力发电。 3.矿物质能:主要指煤和煤矸石。煤矸石是指煤矿中开采出的低热值的矸石,其热值为3.3~12.5兆焦/千克。可以直接燃烧或加工成型坯等燃烧利用。 4.太阳能:广义的太阳能包括直接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和因太阳辐射同地球大气层及地球表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风能、潮汐能等,也包括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生物质能等。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利用太阳的光、热问题。 5.风能:由于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能的能力不同,造成各处温度和气压的差别,促使空气流动。这种流动空气产生的动能即风能。可用于风帆助航、风力提水、农副产品加工、风力发电、风力致热等。 6.地热能:地球内部包含的热能,或由于地下物质的摩擦、挤压而放热;或由于地球内部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而放热。从地表向下,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高。火山爆发、地震和温泉都是地热能的表现形式。据估计,地球内部每小时放出的热量约相当于燃烧6000万吨优质煤。中国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开展了利用地热能的工作,一般用于温室、育秧、育种、孵化鸡、养鱼等。西藏羊八井、湖南灰汤、辽宁熊岳等地建设地热电站。世界各国对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也较重视,主要是将地下天然蒸汽和热水用于生产和生活。由于有关设施的一次投资较高,地热能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潮汐能由月亮和太阳引潮力的作用,使海洋中的海水作周期性的涨落运动,由潮汐涨落所产生的位能和动能称为潮汐能。中国潮汐能资源估计约1.1亿千瓦,主要用作水磨、水车、农副产品机械的动力和发电。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使我国农村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从根本上扭转,将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农业稳产增收、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使“三农问题”变成越来越难解的症结所在,而且也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乎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且也成为我国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农村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农村能源是农村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是农民生活改善的物资基础。然而在农村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从能源资源到能源的最终消费,各阶段都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引起局部的、区域性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五、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农村使用薪柴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做炊事和供热燃料的传统利用方式引起的空气污染,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2.小水电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农村的小水电一般都是利用修建的小水库进行发电,由于水库中的生物质腐烂而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到生物圈造成空气环境的污染。 3.矿物质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引起岩石的移动、矿井酸性水的排放、煤矸石堆积、煤层甲烷排放等。煤炭消费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过程中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环境问题。 4.太阳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主要是占用土地,另外制造光伏电池需要的高纯度硅,属能源密集产品,本身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含镉光伏电池的有毒物质排放虽在安全范围内,但公众仍担心对健康有危害。 5.风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风能开发中,风机会产生噪声和电池干扰。 6.地热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主要是地热水直接排放造成地表水热污染:含有害元素或盐分较高的地热水污染水源和土壤;地热水中的CO2和H2S等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地表水超采造成地面沉陷等。 六、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生态植被严重破坏 1)森林资源的破坏:乱砍滥伐、毁林种粮、森林火灾等,全国每年减少森林资源约1亿m3。 2)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 目前已有0.87亿公顷退化,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且每年仍以133万公顷的速度继续退化。 生态植被破坏的后果:使农业生产失去生态屏障,是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虫灾、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 2.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的水污染。 乡镇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生活垃圾造成的水污染。 3.农村土壤环境的污染 1)一方面,我国是耕地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近年来耕地面积又在不断减小,并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另一方面,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仍在不断恶化,不少农田土壤层有害元素含量超标、板结硬化。 2)目前,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km2,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km 2,而且污染趋势仍在加重。 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另外被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4.农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1)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排放量日益增大。据统计,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日排放量为2320.5万t,其中总氮日排放量约为283.1t,总磷约为56.6t。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卫生,而且造成河流淤积,污染水体。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浪费了大量资源,污染大气和水体。 2)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危害: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未收集和未处理的垃圾还会滋生传播疾病的害虫,如苍蝇、蚊子、蟑螂和老鼠等。 3)粪便及秸秆引起的污染即内源性污染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水源污染导致5亿农民的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鱼塘、农田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大气污染导致酸雨面积不断增加,全国酸雨面积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29%;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共同污染着水源、污染着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形成了农村新的污染物,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产品品质低劣,市场竞争能力差;农膜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白色”污染,使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养分减少、地力下降。 5.农村大气环境的污染 1)农村家庭使用柴草和含硫量高的低质煤作为生活燃料,且农家炤房的排烟设计很差。 2)乡镇工业废气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均占我国工业排放总量的近一半。 3)拖拉机、三轮摩托、二轮摩托等机动车辆尾气废气大量排放。 4)乡镇和村间道路的路况差,灰尘漫天飞扬。 七、农村能源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关系 1、实行节能优先的政策,通过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推广,达到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标。农村节能炉、节能灶等节能产品的使用,每年可节约大量的原煤和薪柴,也就减少了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有害气体的排放,节约薪柴也就等于封山育林,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矿化能源,减少大气和水环境的污染源。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减少了农村利用煤碳烧水对大气的污染,太阳能是清洁、高效、无污染的能源,使用沼气作炊事燃料,不仅清洁卫生,而且农户人畜禽粪便污水得到处理,净化了环境,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源,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3、沼气的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无污染、无公害、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4、利用厌氧生物净化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有利于加快农村水污染的治理,保护农村河水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论文:农村生态环境的民事合同治理 【摘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区别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显着特点,其治理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生态环境模式。具有市场治理性质的民事合同治理不仅能够适应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自身特点,而且可以有效地弥补政府治理和民间环保组织治理的不足,形成政府、社会和市场共治的善治模式。农村生态环境的民事合同治理的有效运转需要建立良好的内外合同关系。立法上需要确立民事合同最低限度的生态环境目的、扩大自然资源权利的市场化配置、明确所有权义务的生态延伸、建立合同生态环境监管、扩大民事合同相关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等,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民事合同治理。 【正文】 一、从城乡比较的角度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继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之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再次引起人们广泛忧虑。近年来农村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经济,制约社会,涉及政治的重大问题。[1]由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晚发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历史上存在偏差,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城市环境的改善甚至是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2]不仅如此,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也习惯于依赖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经验而很少采取能反映自身特点的治理措施。因此,本文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逻辑起点建立在讨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自身特点之上。 我国农村范围广阔,汇聚了水、土地、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等绝大部分自然资源。近年来,随着城镇化飞速发展,污染产业向农村转移以及受农业生产长期破坏的影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有加剧的趋势。据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2007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森林资源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过度采伐等问题;天然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但有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而退化、沙化草原是中国主要的沙尘源;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08%;耕地质量退化趋势加重,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和城市相比,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仅表现为土壤、水和大气污染,而且还强烈地体现为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环境整体质量下降。自然资源因素不仅是农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重要原因(自然资源的不当利用)也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体现(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具体而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以下显着特点:一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区域广,地区差异大。农村生态环境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破坏对整个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影响。二是与农村工业比重低、农业家庭经营方式的现状相适应,农村环境污染源小、数量多、分布广,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其中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的面源污染比重较大,且有不断上升趋势。三是农村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高,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常常发生在自然资源利用中,如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盐碱化的影响;过度放牧造成草原荒漠化;滥砍滥伐对森林的破坏;过度狩猎造成野生动物种群下降等等。四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农村贫困密切相关。农民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往往不得不去破坏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上述特点表明,其治理除了借鉴以工业污染防治主要体系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经验之外,尤其需要重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广、散,农村生产活动特点和自然资源在生态环境问题中的地位。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分析民事合同治理的现实基础。 二、民事合同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现实歧向 在环境治理中,合同很早就得到了运用,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就创设了“横滨方式之公害防止协定”。如今,行政合同在生态环境管理中被广泛运用。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又提出了环境合同和环境民事合同。根据学者界定,环境合同是指“国家与个人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就环境资源使用权的确立和转移达成的协议”,[4]环境合同概念的提出对于探索环境法上的合同具有重要意义。有疑问的是,环境合同将“国家与私人之间的环境分配合同”与“私人与个体之间的环境消费合同”[5]都纳入环境合同范畴,如何协调现行具有环境内容的行政许可合同与民事合同之间性质和法律适用上的冲突?且“国家意志在环境合同中处于基础性地位”[6]是否能够涵摄环境合同中“私人与个体之间的环境消费合同”也不无疑问。环境民事合同顾名思义就是以环境资源利用保护为目的的民事合同。在张炳淳先生看来,环境民事合同“应用了合同的外观形式,将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及污染损害赔偿等事项通过合同加以约定,以确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7]环境民事合同的提法仍然面临合同目的、性质和法律适用等问题。以张文例举的发电厂与二氧化硫回收单位签订的二氧化硫回收合同为例,该合同的缔结并不一定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完全可能是经济人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结果。该回收合同亦属于民法上的一般民事合同而适用民法调整。因此,至少就目前而言,环境合同和环境民事合同的提法有待进一步论证而难以在生态环境治理上与环境行政相提并论。正是基于此,本文将农村生态环境合同治理的探索转向一般民事合同。 (一)民事合同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从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原因来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是主要的原因。农村是自然资源的主要分布场所,农村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有很高的依赖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具有负外部性,如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因此,自然资源的直接或间接利用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规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出发点。我国实行的是自然资源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和农民集体所有。在自然资源二元公有制框架下,自然资源的利用往往是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的利用。《行政许可法》(2003)第十二条将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可以设定 行政许可的事项。但是对于行政许可后是否需要缔结合同以及合同的性质并未做出统一规定。理论上存在行政合同和民事合同之争。笔者拟从国家的双重身份的角度进行分析。国家在自然资源的初次分配中具有双重身份即所有者和管理者,国家基于管理者身份体现在对有限自然资源享有的行政许可以及事后监督上,而国家参与有限自然资源许可合同缔结是其所有权者身份的体现,由此形成的合同属于民事合同。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也将土地、林业、渔业、牧业承包合同纠纷以及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等都列为民事纠纷。自然资源转包、转让、出租等合同的民事性质自不待言。自然资源民事合同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利取得的重要途径,生态环境源头控制目标要求我们在可能危及生态环境的合同缔结时就应当着手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因此自然资源民事合同在农村生态环境源头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自然资源民事合同而不是合同缔结后第三方观察到的单方行为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逻辑起点。欲从自然资源配置和利用角度进行规范以从源头上控制自然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合同的绿化是必不可少的。对自然资源配置和利用民事合同的绿化和监管就形成了民事合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基础。非因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产生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如农村某些工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和外来生物入侵等,民事合同仍然是其权利的取得、行使和让渡的最重要的形式,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同样可以建立在诸如此类的民事合同之上。 (二)民事合同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不当缺失 基于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各国均采取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也概莫例外。从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以来,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基本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环境污染防治法和自然资源单行法为主干,以及大量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构成的政府主导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制度内涵其中。这些法律制度规定政府在包括农村在内的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地位、职责、基本制度等,确立了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如《宪法》(2004)第二十六条 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保护法》(1989)第七条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分工合作。不过,政府在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上也存在城市化倾向。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虽然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也有所涉及,但立法是以城市污染防治为中心,对农村污染严重的化肥农药污染、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养殖业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等缺乏具体规定。除了政府主导的行政命令环保监管模式外,民间环保组织是另外一类引人注目的监管模式。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民间环保组织先后在西方一些国家建立起来,如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地球之友、绿色和平组织等。我国从1978年成立第一个官办民间组织环境科学协会以来至2005年底,共有各类民间环保民间组织2768家,从业人员公有22.4万人。[8]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民间环保组织扶贫解困,推动发展绿色经济等也做出了一些有益工作。然而,作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市场模式重要内容的民事合同治理尚未建立。 民事合同治理的立法基础是现行法律关于市场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义务规定。《宪法》(2004)第九条《环境保护法》(1989)第六条《水污染防治法》(2008)第十条等都对市场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相应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具有宣示性。在迈向可操作性方面,《农村土地承包法》(2002)在这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尝试。 《农村土地承包法》在总则、基本权利义务和合同内容三个方面对土地资源保护的市场化做了规定。在总则方面,该法第八条确立了“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原则,规定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关系各方当事人行为准则;在基本权利义务方面,该法第十三条赋予了发包方监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以及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地和农业资源的权利”,以及第十四条规定了承包方“维持土地用途、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的义务;在合同内容方面,《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承包合同必备条款进行了罗列,将土地资源保护内容纳入土地承包合同必备条款。《农村土地承包法》既从立法上规范了土地承包关系当事人保护土地资源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通过合同必备条款使土地资源保护的国家意志进入到民事合同,从而使农村土地资源保护从单纯的政府职责通过合同形式进入到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市场主体。遗憾的是,《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资源利用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权利义务的设定止步于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没有延伸到土地流转关系。不过笔者在各地政府网上公开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都设计了有关土地资源保护的具体内容,如都规定了流出方有权监督流入方依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制止其损害土地资源;流入方有义务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因此,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权取得的两种主要方式——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流转合同都对合同当事人保护土地资源的权利义务作了规定。值得一提的是,现存的土地承包关系大多是1998年底二轮土地承包的延续,当时《农村土地承包法》尚未出台,原有的土地承包合同中很少直接约定当事人双方土地资源保护权利义务。 《农村土地承包法》将此前一些法律文本中“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宣示性规定具体到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关系当事人因而使市场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权利义务具有操作性,推动了农村生态环境市场治理。然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上述贡献并未建立起民事合同治理模式。首先,该法没有将土地承包合同置于生态环境治理高度。该法的立法目的在于维护农民利益和稳定,赋予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而有关土地承包合同当事人对土地资源保护权利义务规定没有上升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高度进行设计。如在民事合同的监管上,该法仍以维护其立法目的将农业部门作为唯一的民事合同监督机关,没有将环保部门纳入民事合同监管机构,更没有明确环保部门具体的民事合同监管责任。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也没有以一贯之地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当事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权利义务有所涉及。其次,《农村土地承包法》也没有建立民事合同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制度。除了民事合同当事人生态环境保护权利义务外,民事合同的生态环境监管机构和职责,民事合同的生态环境违约责任、救济方式等农村生态环境民事合同治理的主要制度尚未建立。因此,《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法》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生态环境规范尚未自觉地上升到民事合同生态环境治理,以民事合同为主要市场手段的农村生态环境市场治理模式尚未建立起来。 三、农村生态环境民事合同治理的理论来源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民事合 同在治理上的理论来源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政府主导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但如前所述,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存在城市偏向,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关注不够。不仅如此,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做出有损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如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解决就业,接受甚至鼓励污染产业向相对贫穷的农村转移,甚至在媒体上打出“欢迎小冶炼企业进行异地投资”的广告。[9]抛开实践层面政府治理在农村生态环境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不足,就理论层面而言,政府主导并不能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全部问题,政府治理也存在政府失灵等局限性。特别是在农村生态环境领域,要对广泛而分散的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政府治理,将面临成本高、效率低甚至治理缺位。根据《环境保护法》(1989)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等是我国基层环保部门,负责对农村在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监管,乡镇一级尚无相关职能部门。对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污染源分散的农村而言,县级生态环境保护政府职能部门往往存在信息、成本、人员等方面限制而鞭长莫及。小政府是国家治理的世界趋势,政府不可能为了应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而建立起足够庞大的行政机构来满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需求。而且,我国农村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在乡镇一级建立庞大的行政机构也符合未来扩大基层自治的趋势。因此,政府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方面需要强化同时也应看到其局限性,以寻找其它治理模式以弥补政府的不足。 而民间环保组织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尚局限于个别典型事例。从1978年成立第一个官办民间组织环境科学协会至今虽然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但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尚处于发展阶段,其自身生存尚存在法律、资金、人员等方面的障碍,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民间环保组织扶贫解困,推动发展绿色经济等也做出了一些有益工作。然而其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作用主要反映在个别典型事例上,在对立法和政策的影响以及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普遍性问题上作用还相当有限。 发端于上个世纪末期,以善治为目标取代官僚统制理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化解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二元治理困境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理论认为,现代公共事务治理不是政府的专利,不是只有政府一个公共权力中心而是多中心的,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公民自组织等第三部门和私营机构也应承担起公共治理的责任,从而建立政府、社会和市场共治的治理结构。“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10]我国目前只初步建立起了政府主导和民间环保组织参与的二元治理结构,作为市场治理的重要形式的民事合同尚未建立。因此民事合同的生态环境治理值得关注。如果说政府治理在制度供给、财政支持和技术研发方面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民间环保组织能够从外部对政府治理和市场主体行为进行监管的话,那么民事合同治理则能弥补前述两者的不足,从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源头入手,具有低成本、广覆盖、直接等优势。 (二)生态环境义务:民事合同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石 作为私法意义上的民事合同,合同的私人目的决定了合同主体义务的私性特征。然而,自人类进入到现代社会以来,包括民事合同在内的整个私法出现了社会化演变,合同的私人目的中也洒入了几缕社会公共利益,民事合同也逐渐被公共事务治理所重视。其实,在民事合同的社会治理方面,有学者早就指出“中国当代农村的承包合同并不仅是民事法律意义上的租佃契约,它实质上还是一种治理方式,并体现着一种总体治理模式的转型。”[11]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问题,民事合同的私人目的再次面临生态环境利益的渗透,所有权负有义务的生态延伸是这一事件的重要起点。 《法国民法典》是绝对所有权当之无愧的代表,它在第544条规定:“所有权是指,以完全绝对的方式,享有与处分物的权利,但法律或条例禁止的使用除外”。“一般认为,《拿破仑法典》(与法国革命的反封建性质十分融洽)所推行的与以往的决裂之一是财产权和民事责任的分立。”[12]并由此引起公私法的进一步分离:法国分配绝对财产归私法,限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背离归公法。然而“财产权并不必然是自私自利和责任无涉的。确切地说,财产权刺激了个体的企业家精神,但并不排除业主的义务。”[13]《法国民法典》的绝对所有权观念在近代民法向现代民法的转型中遭到了抛弃。这次首先站出来的是德国《魏玛宪法》(1919)。该法第153条规定:“所有权负有义务,其行使应有益于公共福利。”这是所有权在私法王国获得独立性以来第一次调整。其背景是绝对所有权在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中面临紧张关系,最终使各国确立了所有权应受到社会利益限制的观念。在人类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人与自然关系处于空前紧张的时候,社会利益已经不能完全涵盖人类的生态环境利益,因此所有权负有义务面临再次第二次调整。对于财产权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制度经济学者环境伦理学者走在了法学的前面。私有财产权应受到生态环境利益限制对于他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国家必须被允许来准许河限制私有财产权,以保障一定的公共物品。更家清洁的水和空气,以及环境质量的许多其他方面就是这样的利益。”[14]后来,法学者也承认,“显然,我们的财产权概念正在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充分反映了从过去狭隘的机械——原子论模式向意识到自然存在有机因素的思想转变,同时反映了历史的进化让人类达成共识:享有土地本身就意味着对社会与自然承担义务,这种义务即使没有相应的补偿也可以强制执行。”[15]于是所有权所负之义务便延伸到生态环境利益。正如所有权的第一次调整一样,所有权的第二次调整也逐渐从所有权向他物权发展而延伸到整个物权体系,并最终使物权都受到了生态环境利益的限制。自然资源是农村生态环境源头控制的重要领域。笔者认为,基于自然资源的环境要素属性,自然资源物权对物上利益的不完全概括是自然资源所有权负有生态环境义务的一个新的解释。传统民法将自然资源如土地、水、森林等视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普通之物,自然资源物权人行使权利的目的就是实现自然资源上的经济利益。然而自然资源作为生态环境要素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利益被排斥在自然资源权利理论之外,被置于公共领域交由政府管制。于是造成了自然资源上的私权与公权,政府与权利人,权利人的个人利益与生态环境利益之间的内在冲突,政府竭力治理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却在私权神圣的笼罩下日渐恶化。因此,必须在自然资源物权理论中留有生态环境的一席之地,以消解上述内在矛盾。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使自然资源物权负有生态环境义务。 权利是可交易的。物权交易使物权上的生态环境保护义务从静态运动动态的民事合同领域。所有权上的生态环境保护义务经由一个个民事合同缔结在不同的物权主体之间进行权利义务配置,实现分散市场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从而为通过民事合同的生态环境治理奠定现实基础。这必然会对民事合同的基本理论带来冲击。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民事合同的目的和合同自由理论。当合同的一方向对方转让负载了生态环境义务的权利的时候,一方面受让方获得的权利自然也就内涵了生态环境义务,另一方面转让方保留了监督受让方履行生态环境义务的权利和义务。生态环境的公共性表明,上述民事合同传统意义上纯粹的私人目的中已经加入生态环境公共目的。无论 是权利的转让方还是受让方(很多时候双方的身份是互换的)受个人利益最大化驱动不一定愿意接受上述生态环境义务的约束,于是合同自由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其实,合同自由受公共利益限制并非始自生态环境危机之今日,阿狄亚1980年以来合同自由复兴是就指出,“所有私有合同必须符合公众利益只因为他们符合当事人利益。”[16]当然,无论是所有权所负之生态环境义务还是合同的生态环境目的,都不能动摇私法自治,使其本质属性发生根本变化。梅斯特梅克尔在1968年的提醒用在这里也是恰当的,那就是私法自治“绝对不能降至社会功能”。 如果不是局限于财产权视角的话,我们也可以从环境法上的预防原则来证成民事合同生态环境义务。在总结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整治”的惨重代价的基础上,环境法理论提出了预防原则。该原则指出,在实施可能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时,应当预先采取预测、分析和防范措施以避免损害生态环境。环境预防原则实际上是对行为人苛加了“预防”义务,使行为人的权利内涵了生态环境保护义务。但遗憾的是其思想没有能够冲破部门法围栏从环境法进入到民法从而影响物权和合同领域。 民事合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的证成,为本文讨论的农村生态环境民事合同治理搭建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一方面它使民事合同最低限度的生态环境保护目的在私法领域令人信服;另一方面它使生态环境保护权利义务在民事合同主体之间进行配置成为可能。因此,只要民事合同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具有一般意义和民事合同关系在植入生态环境利益之后得以重新梳理,农村生态环境合同治理就会变成现实。前者在前文有所论及,下面转入后者的讨论。 四、农村生态环境民事合同治理中的合同关系梳理 农村生态环境民事合同治理的实质就是民事合同生态环境利益法律调整。与纯粹私人目的的民事合同不同,充当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具的民事合同不仅仅涉及合同缔约当事人利益,而且还与生态环境公共利益相关,其缔结和履行也受到代表生态环境利益的国家影响,因此享有公权力的国家也是民事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为此,根据民事合同关系各方主体的相互关系,本文将农村生态环境民事合同治理中的合同关系分为内部合同关系和外部合同关系。内部合同关系是民事合同治理的核心,它包括了民事合同治理的市场主体、生态保护的内容和方式等,也是决定民事合同治理市场治理性质的关键;而外部合同关系是在内部合同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内部合同关系的形成和履行起着监管和服务作用,同时在政府、社会治理结构中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 (一)内部合同关系之合同主体 内部合同关系的主体范围是由农村生态环境民事合同治理的主旨决定的。它是指参与到民事合同关系中且合同的履行可能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缔约当事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从事实上划出了内部合同关系主体的主要范围,即自然资源配置合同的缔约各方是主要的内部合同关系主体。 (二)内部关系之合同义务分配 设定民事合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义务是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前提条件。民事合同意思自治理论表明,民事合同的内容是当事人自由意思的产物。然而,当民事合同充当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具的时候,由于生态环境义务具有的不可抛弃性,民事合同的生态环境保护义务的分配具有强制性——尽管合同当事人完全可能通过自觉协商达成。因此,民事合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往往具有形式上的自愿性和实质上的强制性。民事合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其履约行为可能破坏生态环境者承担预防义务,另一方承担监督其履行的义务。 (三)外部关系之合同监管 由民事合同关系所生之效力具有相对性,其生态环境违约责任的追究也系于权利人的主观取舍,国家不能凭借强力主动介入合同责任追究。如果这样,民事合同的生态环境治理就会因为没有责任追求的强制性保障而落空。因此农村生态环境民事合同治理在客观上需要将民事合同的生态环境责任硬化,使其具有可通过司法强制执行。笔者认为,途径有二:一是设立国家对民事合同的生态监督制度,由国家对民事合同的生态环境义务的缔结、履行进行监督。由于自然资源权利交易合同是此处所说的民事合同的主要形式,以及目前国家规定的备案制度,可在此基础上完善备案制度。对于目前尚未开展合同备案或者出于监督成本考虑不宜设立备案制度的民事合同,则可以采取第二种途径,即设立权利转让方对受让方造成重大生态环境损害的过错追究制度来促使民事合同生态环境义务的分配。 五、构建农村生态环境民事合同治理的初步设想 (一)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和行使主体 对于国有自然资源,应当区分国家作为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和行政管理主体的不同身份;建立国有自然资源公司管理模式,将所有的自然资源行使主体统一为全国性的国有自然资源公司,由该公司作为法定的所有权行使主体代表所有权主体从事活动,国家一般不直接行使自然资源所有权,而是作为享有公权力的行政主体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对于农民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鉴于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实际情况,可以继续将村委会作为所有权行使主体,未来制度完善的重点是设定农民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使其能够享受利益承担义务。 (二)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市场化利用程度 自然资源的市场化利用是自然资源利用制度改革的趋势,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民事合同治理的前提。国有自然资源市场化利用的关键是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许可行政行为与许可民事合同进行区分,强化通过市场公开竞争的方式缔结许可民事合同。在国有自然资源许可民事合同中,注重农村生态环境权利义务的配置。对于农民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应逐步扩大自然资源交易的方式和主体范围,兼顾市场主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积极性与生态环境保护义务。 (三)对所有权生态义务的延伸进行确认 就本文主题而言,所有权生态义务延伸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所有权负有之义务应当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义务;二是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及于整个物权体系;三是民事合同最低限度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对第一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对“所有权负有义务”之“义务”进行扩张解释获得确定,并通过所有权的他物权发展延伸至整个物权体系;且应明确此处之义务既包括不损害生态环境的消极义务,也包括在预防原则要求下的某些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义务。对第二方面的内容,可以适用《合同法》(1999)第七条规定中有关“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借助司法解释来达致。 (四)通过民事合同范本加强市场指引 尽管民事合同范本的使用不会成为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但出于效率和公信力等考虑,市场主体总是对其青睐有加。我们可以在可能危及农村生态环境的民事合同范本设计时,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权利义务进行公平合理分配,促进市场主体自觉履行民事合同约定的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同时这也有利于将民事合同置于政府和社会监督之下,减少政府监督的成本。 (五)追究民事合同权利转让方在受让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时的重大过错责任 无论是侵权法还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都将生态环境责任的主体局限在生态环境破坏者身上,贯彻的是“侵权人负担”、“污染者责任”的归责原则。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不能适应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建议扩大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责任主体范 围,追究民事合同权利转让方对受让方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时的重大过错责任(如明知受让方缔约的目的是从事国家禁止污染活动而转让自然资源权利的),使民事合同权利转让方承担起谨慎的选择交易对象、公平设置民事合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和认真履行合同生态环境监督义务。 (六)完善自然资源民事合同备案制度 合同备案是现行一些自然资源民事合同的必要程序,如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合同备案可以将合同置于政府和公众的监督之下,促使民事合同生态环境义务的缔结和履行。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作为共同的合同备案机关,设立相应的民事合同生态环境监管职责、程序、监管内容。自然资源民事合同备案制度的设置应注意平衡农村生态环境安全与交易效率之间的冲突。 (七)完善民事合同生态环境义务履行的配套制度 现行民事合同的违约责任、救济制度等是以财产为中心设置的,不能适应农村生态环境民事合同治理的需要,因此应建立可操作性的配套制度,如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生态环境恢复制度、生态环境状况公告制度等相关制度。 生态环境论文: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应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系统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社会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共存的,人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善待好自然环境,就是善待人类自身。水利作为一种全社会使用的公共产品,可持续发展研究对于全人类、对于全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逐步被广大水利建设者和管理者所接受。如何将水利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顺势而上,开创水利建设的新局面,是广大水利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和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1.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系统的意义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其中各成员借助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非生物部分的地质、水文等构成了生物部分的环境,是生命支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河流,其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 水旱灾害是最大的生态环境灾难,水利工程对减轻严重洪灾和持续干旱有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因严重洪灾和持续干旱造成赤地千里、瘟疫流行、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改朝换代,严重洪灾和持续干旱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停滞和倒退的事累累发生。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作用,本质上就是减轻和防止生态环境灾难的发生。水力发电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某些高坝水利形成创造了大型人造湖泊,改变了当地环境和景观。同时由此形成的局部气候 ,可以促进栽培结构和周围区域农业和工业化栽培的发展。建设大坝也能改善水生环境和促进渔业发展。因此,通过库区综合的开发计划,有可能提供更好的条件发展新的栽培业和渔业,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发展旅游是水利建设带来的另一好处。许多水库都已成为着名的风景区,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参观访问,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利用水库蓄水向湿地、干枯的湖泊补水,改善生态环境。 2.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般性的水利工程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在供水、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多方面的需求。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已经成为基础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水利工程的兴建,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河流形态的多样性,生境的变化导致水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造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不连续化,其后果是生物群落多样性水平下降。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和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对于河流生态系统都极易造成负面影响。 库区淤积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滑坡与水库诱发地震;边坡开挖对植被和景观的影响;泄洪冲刷及雾化对岸坡的影响;开挖弃渣和混凝土废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在水库蓄水后,随着排入水库的工业废水的增多,库区水流缓慢,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将逐渐增加,造成水库水质下降;一些高坝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冷侵害;水库蓄水后因河流情势变化会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 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总之,对每一项负面影响,都应该进行科学的、定量的分析。对移民和淹没耕地过多,生态环境损失过大的河段采取避让政策;对一般的生态环境损失通过技术措施加以解决;对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损失进行经济补偿。同时,对正面的生态环境影响也应该计算其效益和价值。总之,应该通过技术、经济、生态环境比较进行决策。 3.以堤防工程为例,谈如何保护和恢复天然河流形态多样性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在进行防洪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但是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仍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技术指导,在设计和施工中缺乏标准和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河道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防洪保安之外,开始关注水域的生态系统,以及河流的自然景观。 以堤防工程为例,在规划阶段要改变现行的经济技术评估指标这一单一体系,在工程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增加环境效益分析,即生态环境效益评估。基本做法是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 在进行工程勘察时,增加生态系统的调查,重点是生物群落的历史与现状调查。 设计施工阶段在堤线布置时,应遵从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堤防间距的确定,应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堤型的选择原则应结合生态保护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同时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河流断面应按照自然河道纵、横断面的多样性变化特征设计。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在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应强调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工程施工时,应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相应的辅助保护措施。采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应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应加强生态工程的前期养护和后期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4.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特殊意 4.1现代水利的突出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平衡与协调。现代水利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展河流航运和治理水灾、促进流域的植树造林和流域内贫瘩土地的合理利用、帮助流域内的人民转变观念、改变生产和耕作方式,并以其自身的发展带动全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4.2现代化水利建设改变城区排水、市政道路建设问题,打破城镇建设封闭和畸形状态,为新城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4.3现代化水利工程的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将防洪安全与城区生态景观环境相结合,通过详细合理的堤线、水系、园林规划,将城市建设成为一个生态优美、环境和谐的美好家园。 生态环境论文:论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法治保障 现代法治理论主张,法治的基础得有善法,并得到人们的普遍遵守,法治的核心在于权力与权利的合理配置,法律的执行得有严格的制度和程序来控制和保障,否则,即便有再多的法律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目前中国农业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存在立法、行政执法、如何依法调整各方利益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法治化的基础,健全法治化的农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体制,依法调整农业生态环境中所涉及的各方利益关系等强化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法治保障措施,已成当务之急。 1 农业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问题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已取得不少成绩,国家相继制定、颁布、修订了《农业法》《森林法》《水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法规。从地方来看,也有22个省(市、自治区)制定了农业(生态)环境条例,但从全国而言,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综合立法缺位和立法技术滞后等问题。 1.1.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立法缺位 国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的内容分别规定在农业、森林、草原、矿藏、河流、土地、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法之中,这种分散立法与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内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不相适应。早在1995年,全国农业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研讨会就已达成共识:颁布全国性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势在必行,因为这将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全国农业环境,防止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是强化农业环境管理的法律依据,是保障城乡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法律武器[1]。但时至今日,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立法依然缺位。 1.1.2 立法技术滞后 “善法”是法治的必要前提,要制定出好的法律,需要通过民主、公开的程序进行,必须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并体现客观规律[2]。全国性农业环境保护法的难产,与立法技术滞后密切相关。一方面,农业生态环境立法的民主性、公开性不够。主要以政府部门起草为主,很少有公众参与,其内容也主要倾向于规定行政权的便捷行使,而很少关注如何增强行政执法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定程序权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3]。另一方面,我国地方的农业生态环境立法仍过于原则,缺乏应有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以致有些空泛的规定和政策宣言式的规定无法执行,从而严重影响执法效果[4]。不少地方性法规条文只有行为模式,没有相应法律责任规定和具体的奖惩措施,处罚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体现不出法律的威严[5]。这样的法律离“善法”尚有距离。 1.2 缺乏符合行政法治要求的农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体制 缺乏法治化的农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体制更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症结所在,突出表现为,农业生态环境执法机构的设置缺乏法定性,职能或缺位或重叠,导致执法无效;行政执法缺乏程序的控制和保障等。 1.2.1 现有农业生态环境执法体制存在缺陷 从行政执法主体来看,一方面表现为机构重叠,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执法体制下,农业生态环境的执法主体林立(包括环境保护、建设、农业、国土资源、水利、统计、林业、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各执法部门之间的执法权限也不甚分明,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经常相互扯皮,争权推责。”[6] 在实践中,各有关机关之间相互扯皮,相互推诿,出现各部门机关为了部门利益和地区利益,争着管抢着管,甚至越权管理,导致执法秩序混乱不堪的现象[5]。就在农业部门内部,行政执法权分散于植物保护、种子、土肥、环境保护各个机构中,形成了多元的执法主体[7]。依据《农业法》的规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法定职能没能落实到位,阻碍了农业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8]。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机构缺位。如:《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23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农业的部门应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负责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价。至2003年该省在省、市、县3级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农业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及环境监测网络,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以至出现污染事件时,未能及时发现,也未能及时制止[9]。 1.2.2 农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缺乏程序的控制和保障 程序比目的更重要。没有行政程序,行政职权就难以合法运作。行政程序的基本功能在于:扩大公民行使参政权的途径,监督行政主体公平实施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益等[10]。实践中,农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缺乏程序的控制和保障。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在过分强化政府权力的同时,却又缺乏有效的环境行政监督机制。在几乎所有的地方性农业生态环境立法的相关条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行政部门和公民(特别是农民)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法律上具有不平衡性,过多地确立和保护的是以维护政府权威及各部门利益,以保证政府集权和经济统制[4]。涉及政府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方面虽有一系列的应然规定(表现为应当如何如何),但在法律责任的规定中却找不到关于政府不作为或滥用职权时应承担何种责任的条款。实践中,当前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干部损害群众环境利益的行为,已经成为国家环保总局和监察部进行查处的重点[12]。某些地方政府成污染帮凶 [12],这自然有违公平行政的法治原则。山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虽然早在1991年11月和1994年12月就已分别颁布了《山西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实际却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农业污染与生态破坏不仅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存 [13],事实再一次昭示古训“徙法不足以自行”的正确性。此外,公众参与环境事务制度缺失,对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范围、方式、途径等没有具体的规定也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执法的效果。 另一方面,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缺乏应有的程序性保障。以往大多数环境程序规范具有十分浓厚的管理色彩,它们主要是单方面规定行政相对人在程序上应负的义务和不履行义务的后果[14]。事实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场检查、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程序,都可能给相对人设定程序性义务和限制其权利。综观已有的地方农业生态环境立法,诸如:对那些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时,行政相对人的听证权、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和辩解权、申请回避权、时效权等的行使和保障,鲜有规定。这为行政不作为或滥用职权提供了“土壤”。实践中,有的地方一些执法人员无任何证件和标志,随意进入现场对排污单位进行检查,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15]。 1.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利益冲突与失衡问题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涉及到多方利益关系,利益冲突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的症结所在。管理机构自身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环境保护者与受益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排污企业与受害者的利益冲突,缺乏有效的法律调整手段。 1.3.1 管理机构自身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 有的地方,农业执法机构类型多样,经费缺乏必要的保障,一些自收自支或差额拨款的事业性执法机构乱收费乱罚款,而那些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却不能得到及时纠正[16]。有学者曾尖锐地指出,我国在森林、草原、矿藏、河流、土地、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主要领域已经基本上有法可依,问题在于执法不严,执法无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有效遏制地方和部门在自我利益的驱使下破坏生态环境,致使“一边治理,一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17]。最终受损的还是社会的环境利益。 1.3.2 环境保护者与受益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禁伐禁猎禁渔,推广应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生物农药,加强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修建污染防治设施等必要措施,可能会导致部分人为社会整体的生态利益而让自己的利益受损。对此,国家尚没有依法建立起完善有效的补偿制度。另外,缺乏有效促进农业生态环保的优惠政策。从法理上讲,优惠政策意在权利与义务的重新配置。在现有的以省级立法为主的农业生态环境立法中,大多规定“应当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和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状况,逐步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但无具体的安排,这样原则性的规定,使得国家应给予的优惠无法有效落到实处。 1.3.3 排污企业与受害者的利益冲突 从实践情况来看,一些地方的排污企业,多为地方的利税大户,是地方政府的腰包。地方政府纵容恶性污染行为的结果是百姓的性命安危[18]。而且由于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大型企业也宁愿受罚不治理,特别在造纸、酿造、化工、冶金、水泥、制药等行业尤为突出[19]。从全国而言,珠江三角洲成为世界主要制造业基地的代价,就是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据初步统计,全国至少有1300~1600万hm[2]耕地受到污染,每年因土壤污染造成各种农业经济损失约200亿元,土壤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20]。 2 农业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对策 2.1 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法治化的基础 2.1.1 尽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法 制定一部反映农业生态环境客观规律,体现民意,可以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农业生态污染的综合性的善法,改变无法可依的局面,是当务之急。瑞典在1980年以后,相继制定了15个单项的环境法规,1999年1月1日又出台了一部完整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其环保政策和法规有的已被欧盟用作共同准则的样板[28]。瑞典的做法,可资借鉴。 2.1.2 贯彻《立法法》精神,改进立法技术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多个行政部门的管理权限,单一部门难以胜任农业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法的起草工作。建议该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农资委和法工委会同国务院法制办直接主持起草。当然国家立法机关在立法时也需遵循立法民主公开的要求,重视对社会公众和行政相对人正当环境权益和程序权益的保护。立法中要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外部行政程序规定。如规定严格的告知制度、听证制度、听取行政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制度等[21]。其次,应为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提供法律上的程序保障,赋予公众全面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确立公民的环境权益应包括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环境决策参与权、环境自卫权、索赔权和诉讼权等[22]。再次,对政府在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的义务应有具体的程序规定,凡要求政府履行责任的条款,都应有政府不作为和乱作为时要承担什么责任的相应条款。 2.2 健全农业生态环境法治化的行政执法体制 2.2.1 建立健全法治化的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制 现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执法体制有必要进行改革,逐步向综合执法体制转变。当然,这里所指的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并非是指将现有农业部门以植物保护、种子、化肥、农药等监管为主的狭隘的农业生态环态监管体制,而是指在机构改革中,逐步地建立和健全宏观上的大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将所有涉及农业生态环境监管的行政职能集中于某一综合执法机构。根据一定的标准,建议考虑组建土地、水利、林业、煤炭和地质矿产、大气、农业、畜牧业、渔业行政、乡镇企业环保等农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权于一身的“农业生态环境稽查总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农业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和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综合执法的效能。 2.2.2 强化行政程序的控制和保障作用 一方面要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的外部行政程序建设,既要加大对那些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个人的执法力度,又要注意克服农业生态环境执法中的随意性,尽量避免出现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现象,对于涉嫌重大环境污染犯罪或者环境监管失职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将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而不能简单地以罚代刑了结案件。另一方面,要重视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程序权益。执法人员在行使行政执法权时应依法持证上岗,实行严格的告知制度,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权,依法采集证据,做好行政检查的笔录工作,并规范相关文书。对每一起案件从提起、立案、调查、裁决、执行直到归档,都应依法进行,切实做到依法办案,按程序办案,规 范办案。 2.3 依法调整农业生态环境中所涉及的各方利益关系 2.3.1 切实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机构所需的经费 惟有让农业生态环境执法机构都能够吃上“皇粮”,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才能有效地履行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职责,才能克服“重利轻管,以罚代法现象的发生。”[23] 2.3.2 要依法实施政策、贷款、税收方面的优惠措施 各级政府应特别重视优惠投入制度的建设。日本政府为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日本以建立环保型农户为载体,从政策、贷款、税收上给予支持,以提高环保型农户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此外,政府还对为社会整体的生态利益而让自己的利益受损的人,也依法在政策、贷款和税收上给予适当的优惠[24]。 2.3.3 依法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补贴机制 根据WTO“绿箱”政策规定及国外经验,我国政府可对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科研、培训、推广与咨询服务等一般性政府服务,与环保措施挂钩的价格补贴,如退耕还林还草、休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补贴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25]。令人可喜的是《退耕还林条例》已对退耕还林或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作了专章规定。 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实行“绿箱”扶持政策。德国政府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凡符合法律规定而进行粗放经营的农户或农场主在经济上可以得到政府给予的一定补偿。……显然,这些补贴措施都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26] 2001年德国对生态农业生产实体的扶持就达6115.4万欧元,平均150欧元·hm[-2][27]。就环境保护而言,对环境有相当影响的德国农业,有近一半的收入取决于政府补贴[28]。我国对于环境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些地区的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运用财政补贴修复被破坏的环境,引导企业、居民自觉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29]。 2.3.4 采取行之有效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税收和污染责任保险政策 为了保护和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国外主要采取征收环境税和其他环境补偿性措施。欧盟对排放污染物,制造噪音和某些产品如农药和汽油等征收环境税[30]。荷兰政府将持续发展作为环境政策的目标,实行生态税制,生态税收主要用于生态目的,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31]。在产生环境污染和危害最严重的行业,如石油、化工、印染、采矿、水泥、造纸、皮革、火力发电等行业,建立强制性污染责任保险为主,任意性责任保险为辅的保险制度也不失为良策。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摘要】本文阐述了如何有效地进行公路建设成本控制,以实现成本管理的目的,使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 一、公路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公路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在整个公路建设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监督、指导、调节和控制的管理,使建设过程按预定的方向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减少损耗,杜绝浪费,节省开支,降低工程成本,确保优质高效,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公路建设管理的核心,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施工企业的效益。特别在当前公路工程项目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工程标价压得很低,利润空间已经很小的情况下,施工企业要想获取利润,就必须从进一步降低成本入手。因此,加强项目建设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公路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现状分析 1、项目管理欠规范 实行项目管理,使企业的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开来。企业要么过分强调和夸大项目组的作用,使项目组缺乏约束,在各种管理上漏洞百出;要么对项目组的调控力度过大,使其缺乏相应的权力却又担负着企业在项目上对业主的履约责任,其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些都给规范化、系统化、一体化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了障碍。 2、重产值轻成本,对成本控制缺乏力度 在项目成本管理中,认为成本控制没有必要,没有制定切实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控制范围狭窄、控制手段落后;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缺乏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没有合同观念。 3、成本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有的成本管理人员能力有限,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没有积极充实成本管理的新知识、新经验和新技术,不能适应成本控制发展需要;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成本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多。 4、成本核算流于形式 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将成本预算和成本核算结合起来,没有阶段成本分析,没有分部分项成本分析,也没有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计划成本的比较,因此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指导意义不大,加上奖励机制不健全,奖罚办法不落实,成本超支与责任者的个人收入无直接挂钩,使成本核算工作流于形式。 三、公路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主要措施 1、采取组织措施 组织措施是从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方面采取的措施。项目经理部是企业法人指定项目经理做代表人管理具体项目的工作班子,应对企业整体利益负责。项目开工时,首先要根据工程量情况,本着合理、精干的原则,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其次要树立全员成本控制的观念,编制成本控制工作计划,确定合理详细的工作流程,层层落实和分解成本控制目标,形成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成本控制组织体系。项目经理应全面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在人员、合同、技术、质量、安全、机械、材料、财务等方面综合管理、严格要求,定期组织检查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并在检查后及时分析总结,以便采取相关措施防止成本失控,同时也为下一个项目积累经验。具体做法可采取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和考核考评制度、岗位责任制、合同变更索赔备案制、作业技术操作规程、质量安全每日通报制等制度,同时进行工程进度图表分析和材料耗用图表分析等方法。企业的相关职能部门也要积极参与成本监督,及时提醒项目经理部加以改进和修正。 2、采取技术措施 采取技术措施一方面是指对技术的高度利用。在施工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和竣工验收三个阶段中的有关技术方案,包括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以及为提高质量、缩短工期和降低成本所实施的技术措施,都应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和研究比较,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另一方面是指对技术的科学管理。一般来说,合理安排施工方案,科学规划施工步骤,严格执行技术规范是保障高效有序施工、如期优质交工的前提。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技术人员的操作失误或盲目自信而造成误工、返工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些由于技术管理上出现的差错,往往导致成本失控。因此,要强调科学性管理,不能盲目地为追求工期进度而忽视技术管理。 3、采取经济措施 (1)人工费控制:在实际成本中,人工费占10%左右,不超过15%。对人工费控制的措施主要是加强劳动组织,减少窝工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发工人的劳动热情;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队伍技能;加强劳动纪律,压缩非生产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的比例。 (2)材料费的控制:第一,对材料用量的控制:对有消耗定额的材料,实行限额发料制度,各作业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例如对钢材、水泥、砂石等重要工程物资,可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队结算,节约给予奖励,超出由施工队自行承担,从施工队结算金中扣除。这样,施工队将会更加合理地使用材料,减少浪费损失。对没有消耗定额的材料,可以实行计划管理,按指标控制。可以根据以往项目的实际耗用情况,结合具体施工项目的内容和要求,制定领用材料指标,据以控制发料。第二,对材料价格的控制:通过对市场行情的调查研究,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采用招标和询价等方式控制采购价格;合理组织材料运输,合理确定进货批量与批次,以降低运输费用和材料储备成本。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力求用低价材料代替高价材料。第三,加强材料管理: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安排和管理材料,也是降低材料成本的有效途径。积极改进材料采购、运输、质检、仓储、收发、盘点等方面的工作,尽可能地减少各环节的缺失和损耗;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制定并严格执行材料进场验收、限额领料、余料回收及收发盘点制度;做好材料收发和投料的计量检查。制定并贯彻节约材料的技术措施。 (3)施工机械费的控制:合理选择和使用施工机械设备对成本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机械使用费主要由台班数量和台班单价两方面决定,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控制:合理安排施工生产,加强设备租赁计划管理,减少因安排不当引起的设备闲置;加强机械设备的调度工作,尽量避免窝工,提高现场设备利用率;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避免因不正确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停置;做好机手人员与辅助生产人员的协调与配合,提高施工机械台班产量。 (4)施工管理费控制:施工管理费不同于材料费,在工程成本中未占有较大比重,但控制好施工管理费对降低工程总成本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工程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每一张纸、一支笔;节约水电;行政办公用品一律要有计划采购,登卡使用;减少出差次数,缩短出差时间,能一人一次出差完成的工作,不能多人多天出差;车辆使用费主要是控制油料消耗和修理配件费用,应杜绝公车私用,并通过调动司机的积极性,对车辆采用内部小修、重大难题到外面修理的管理办法来减少车辆修理费;公务通讯费可以实行限额报销制,不许私人电话费用公款报销;当前,特别应控制的是项目部的招待费,应该根据工作实情制定招待标准并严格控制,杜绝铺张浪费。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 (5)财务控制:财务部门是成本控制的关键部门,要通过审核各类费用的支出、监督检查材料的耗用来全方位地监控成本,及时测算和报告项目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偏差,便于项目经理积极采取措施纠正。财务人员还要熟悉掌握本企业的历史资料和行业平均水平,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工地一线,与项目管理人员共同分析各类费用耗用的大致规律和节省方案,保证成本控制和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 4、强化质量意识 工程项目一次性合格完成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应把工程质量管理当作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施工生产中严把质量关,从施工前的测量放样、施工中材料投入以及施工后工程质量养护等,都必须严格按工程质量要求作业,避免不必要的返工损失,最大限度地降低质量成本。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购进或自制的施工材料及物资进行质量检测、检验,二是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技术质量标准。 5、加强安全管理 安全施工是整个施工过程控制中的重中之重。一旦发生安全责任事故,不但使当事人精神和肉体上受到伤害,企业形象和施工进度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事故赔偿、各种罚款致使施工成本剧增,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因此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以及安全事故处理制度,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教育一定要落实到每位员工,安全措施要执行到每个施工细节,确保文明安全施工。 6、完善合同管理 采用合同措施控制施工成本,应贯穿整个合同周期,包括从合同谈判开始到合同终结的全过程。首先是选用合适的合同结构,对各种合同结构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在合同谈判时,要争取选用适合于工程规模、性质和特点的合同结构模式。其次,在合同的条款中应仔细考虑一切影响成本和效益的因素,特别是潜在的风险因素。通过对引起成本变动的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分析,采取必要的风险对策,如通过合理的方式,增加承担风险的个体数量,降低损失发生的比例,并最终使这些策略反映在合同的具体条款中。在合同的执行期间,既要密切关注我方履行合同的情况,以防止被对方索赔,避免法律损失;同时,我方也必须强化索赔意识,密切注视对方合同执行的情况。对超出合同范围的工作,要及时办理变更追加,以尽可能地增加工程收入;对总包或业主单位不合理的要求要依据合同予以婉拒,以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7、加强业绩评估,建立成本数据库 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的跟踪管理与控制后,我们还应根据执行的结果对相关的业绩进行评估。将项目最终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对比,来评价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水平;将执行过程中“实际完成的经济技术指标”与“责任成本体系”中的“评价指标”做比较,以对各部门、岗位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业绩进行评估,用数据说话进行奖优罚劣。在完成业绩评估的同时,还必须对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得失及时总结,并进行一系列相关的分析,如竣工成本分析、主要资源节超对比分析、主要技术节约措施及经济效果分析,以全面了解整个项目的成本构成和降低成本的来源。然后将其与项目“目标成本数据”、“实际成本数据”一起进行归档,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关键的成本指标,并最终形成项目的“成本数据库”。通过“成本数据库”的建立,所有项目的关键成本数据都将被保存下来,是成本控制工作的继续,成为下一阶段成本管理科学预测的开始,将对未来业务的开展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成本数据库”的建立充分体现“知识管理”的思想,使知识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能够很好的沉淀下来,不因人员的流动而流失,从而让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结论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公路建设市场,施工企业唯有认真研究形势,将建设成本控制在最佳状态,才能获取利润,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市政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探析 摘要:文章就市政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控制与调整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在于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好造价又低的施工产品。如果项目的成本失去控制,则企业将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因此,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成为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越来越重要。成本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总和。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就成本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 施工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造价低的产品,而企业能否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有无低廉的成本,企业为降低成本而进行的对成本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等工作称为成本管理。施工项目管理中诸如质量、工期、资源、安全、合同、分包、预算等的管理无不与成本的管理息息相关。因此,施工项目管理的水平集中体现在成本管理水平上。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施工项目管理的工作经验,本文就如何搞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行探讨。 1.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意义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具有一次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是事先的、能动的、自主的管理。只有把所有的管理职能、管理对象、管理要素纳入成本管理轨道,整个项目才能达到综合优化的功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不稳定因素会随时出现,从而影响到项目成本,这就要求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必须对事先所设定的成本目标及相应措施的实施过程自始至终进行监督、控制、调整和修正,努力实现预期的成本目标,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1.1 遵循全面成本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的成本管理责任制。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 管理。为了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以技术、计划、财务、材料、设备、质管、核算、后勤等部门为管理层,以各施工队和施工班组为切入点的成本管理体系,对施工项目成本进行层层分解,以分级、分工、分人的成本责任制作保证。施工项目经理部应对企业下达的成本指标负责,班组和个人对项目经理部的成本目标负责,以做到层层保证,定期考核评定。成本责任制的关键是划清责任,并与奖惩制度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各个管理层次搞好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1.2 培养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努力实现成本最低化。项目成本是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它涉及项目组织中各个部门、单位和班组的工作业绩,也与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关,这就要求项目经理、项目管理班子和作业层全体人员都必须具有经济观念、效益观念和成本观念, 培养强烈的成本意识,让参与施工项目管理与实施项目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意识到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对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及个人收入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自觉运用科学的理念指导实践,使各项成本管理工作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得到很好地贯彻和实施。 1.3 围绕成本的发生和运动,搞好施工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在工程项目确定之后,项目的成本控制就是全过程的,自施工准备开始,经过工程施工,到竣工交付使用后的保修期结束,其中每一项经济业务都需纳入成本控制的轨道。也即成本控制工作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使施工项目自始至终置于有效地控制之下。 2.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项目管理运作模式混乱。企业与项目的职责、权限不清,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导致经营监控不到位。 2.2 资金短缺成为制约项目发展的瓶颈。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低价中标、不合理合同的签定,使得企业常常处于垫款施工、贷款施工的困境,项目施工管理费用严重不足。材料费、设备工具租赁费、人工费不能及时支付,长此以往,使得三角债进一步形成,相关资源价格进一步上涨,使生产经营管理举步维艰。而发包单位对工程的任意分包、肢解又给竣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结算难以按时形成,拨款也常常在各方的推脱中变得遥遥元期,形成竣工难、清欠难的现状。 2.3 成本管理粗放,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降低成本是实现利润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但当前许多国有施工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责任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内部定额、取费标准等基础内容,施工组织、管理方式还是沿用旧经验、老办法,以包代管,重包轻管,不进行科学测算、成本分解,项目成本控制流于形式。造成施工成本居高不下,经营管理费用逐年加大,企业利润越来越薄。 2.4 安全生产流于形式,安全事故频发。随着工程中标价的降低,一些项目为了降低成本,对安全生产的投入能省则省,安全教育应付差事,安全设施形同虚设,安全资料造假多、现场实际监督少,总的来说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不出安全事故则罢,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则损失远大于安全生产的正常投入。 2.5 机械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机械设备是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体现企业实力的重要方面。施工机械运行成本是构成施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成本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成本。在项目初的策划中,机械配置不合理,项目运行中的使用效率低下。分条分块的施工,没能完全按照大项目的思维方式考虑。项目管理内耗多,效能低,严重影响了项目的成本管理。 3.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手段 3.1 采取组织措施控制项目成本,明确项目成本控制分工和责任。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要全面组织实施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 抓好各部门的成本管理,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工程技术部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施工进度的负责部门,应在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以降低工程成本。材料供应部的工作成效关系到原材料成本的高低,要认真组织原材料的订货及供应,将材料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之内。计划经营部在前期要做好成本计划编制工作, 在合同实施中要按时进行工程进度款的审报和催拨工作。 3.2采取技术措施控制项目成本,加强技术管理。 首先,要做到制定出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既能起到缩短施工工期、提高工程质量的作用,又能达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努力寻求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机器及其他革新措施以降低施工成本,使工程施工技术保持在同行业的领先水平。再次,针对工程进度和实际施工部位,制定出相应的技术组织措施,列出具体的措施内容,做到切实贯彻执行所制定的技术组织措施。此外,在竣工验收阶段,应注意技术经济的处理,保护好成品工程,缩短验收时间,提高交付使用效率。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摘要:传统的成本管理理论认为:工程项目质量、成本、工期存在着绝对效益背反原理,即建筑施工经济活动的三要素之间存在着绝对的损益矛盾。所以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采取组织、经济、技术等措施,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实现目标利润,创造经济效益的一种科学管理活动。它是改善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其核心内容是工程造价管理,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即项目立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工程招标及承发包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清算阶段。 一、可行性研究及立项: 这一阶段,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是积极做好项目决策前的准备工作 ,切实做好可行性研究。根据市场需要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对建设产品的技术来源、市场容量、市场前景以及经济效益分析等各方面作深入的调研和正确评价,编制的投资估算尽可能全面,充分考虑建设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如材料价格上涨等)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二、设计阶段: 拟建工程经过决策立项后,设计阶段就成为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寿命周期成本。 1、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加强动态管理。 限额设计是工程领域控制投资支出,有效使用建设资金的重要措施。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了工程项目,特别是政府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当前的设计现状要求我们务必采取规范手段促使设计人员主动实行限额设计,同时建立工程投资的动态管理系统,及时将工程进展、投资完成情况等导入系统,动态掌握投资偏差,及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将投资控制在目标值以内。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了解市场行情,在编制设计概算时充分考虑价格浮动因素及工程造价信息,确保设计阶段概预算的科学可行。 2、设计单位应根据立项规划内容主动控制工程造 建筑设计可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和方法进行功能成本分析,设计师通过与业主及各利益相关者充分的沟通,考虑建造成本与寿命周期内维修费用的合理分配,从研究对象的功能出发弄清哪些功能是必要的,哪些功能是可选的,在改进方案设计中使项目的功能结构更加合理,使工程项目的功能与成本之比达最优值,提高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 3、工程变更会导致合同工期的改变及工程造价的变化,部分工程甚至造成工程造价失控,因此,加强设计变更管理,推行设计索赔、设计管理等制度。 设计索赔和设计监理是工程设计必须坚持的制度和有效的约束,只有建立详尽合理的管理机制,人们对设计的重视程度才会有整体性、实质性的提高,工程设计的质量、经济性等才能有更好的保障。对设计引起的施工返工损失,应明确由设计方承提责任,同时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当设计变更费用超过施工合同价的某一比例(如10%),要扣罚一定比例的设计质保金。 三、工程招标及承发包阶段 工程招标及承发包阶段成本控制的核心是合同价款的确定及工程合同的签定,具体工作有: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标底的编制审查、询标工作、合理低价中标、确定合同类型、合同条款的约定等。同时,施工队伍的素质也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工期,对工程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因此在招、投标阶段严格资质审查也是不容忽视的。 1、加强对招标文件的编制管理 工程量清单是依据建设工程设计图纸、工程量计算规则、一定的计量单位、技术标准等计算所得的构成工程实体各部分项的、可供编制标底和投标报价的实务工程量的汇总清单表。工程量清单是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标单位进行投标和公平竞争的基础。因此,工程量清单必须科学、合理、内容明确、客观公正,同时加强标底的编制审查,对招标文件中涉及工程造价的条款由专职造价工程师参与审定。 2、重视询标工作,推行合理低价中标: 开标后,定标前,在建设工程招标管理部门的监督下,对投标人进行询标,通过询标可排除明显低于成本的不合理报价,避免错报、漏报,便于招投标双方对有关问题互相解释、澄清,为确定合理的合同价提供先决条件。 评标时,根据招标文件中“履约、工期、报价”等的具体要求及招标文件中规定的评标价格调整方法,对所有投标人的报价进行必要的价格调整,计算出各项投标的评标价据此评价分析各项投标,进一步评选出合理低价的中标候选人。 3、加强合同签订管理 在与中标单位签定合同前,应加强对合同的签订管理,由专职造价工程师参与审定造价条款。合同类型(单价或总包干)是报价人选择投标报价策略的重要因素,正确地选择合同类型有利于取得竞争性报价,也可合理分担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合同条款中应注意有关风险和责任的约定,将项目管理融入到合同条款中,尽量将风险量化、责任明确,公正地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 4、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首先要以业主承包商签定的施工合同条款为依据,业主和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如何严格履行合同,承包商如何严格现场施工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提高技术力量,杜绝返工浪费等是现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 ①承包商作为工程施工的实施主体,在工程施工前务必多角度,全方位采取措施,科学合理地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对影响项目施工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 ②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是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③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会引起工程造价的上升。引起设计变更的原因很多,如:工程设计粗糙,工程实际与发包时提供的图纸不符,当前市场供应的材料规格、标准不符合设计要求等。要减少设计变更,首先要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一般情况不允许设计变更,除非不变更会影响项目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于涉及到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单位代表、建设单位代表、总监理工程师等共同确认后,方可实施。 ④严格现场签证管理,现场签证是工程建设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对此应做到a、签证必须量化。b、签证内容必须与实际相符,不能超出应签范围。C、特别注意隐蔽工程的签证。D、对于签证过程中发现的施工方用衡具、量具弄虚作假的,坚决予以取缔,并重罚,直至取消施工承包资格。 5、竣工结算阶段 竣工结算阶段控制的主要内容是工程竣工验收后的结算审核,它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阶段。该阶段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a、收集、整理各项技术材料,为及时准确地做好竣工结算提供可靠保证,特别是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以及工程计量、签证、变更及索赔等的相关资料。B、加强技术材料的审核,确保材料信息的准确性,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及时采取措施。 C、审核完成后,及时编制竣工结算报告。 D、对于采用固定总价施工的合同,较先进的结算方法是在结算中按照国际惯例,采用调值公式,即在合同条款中写明双方商定的调整因素,同时明确哪几种物价可以波动,且波动到什么程度才同意调整。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的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提要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建设项目市场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合同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和投标方机会主义倾向是产生工程交易成本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建设工程交易成本进行了识别,并提出对交易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交易成本;建设项目:成本管理 引言 古典经济学基于“经济人’,和“完全信息’。假设条件,认为具有优势差异的、自利的、理性的经济主体在社会分工中实现了个人利益最大化,同时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导致了整个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利益最大化。新制度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两个假设条件进行了修改,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倾向”和“交易成本非零”的假设基础上建立了产权――交易成本研究范式。交易成本经济学(TCE)是新制度经济学当中唯一在实证检验方面成功的领域,最早是由制度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引入,然后由肯尼斯・阿罗、奥利弗・威廉姆森等人发展和完善。目前,交易成本理论已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被广泛应用于生产、流通领域和产业、组织与企业研究领域,但是对建设工程领域的研究较少。目前,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研究大多集中在实体成本上,由于建筑产品生命周期长、投资大,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交易成本较大,因此利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对建设工程领域的交易成本进行识别和管理,对节约造价。降低工程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是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1937年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R・H・Coase)在其重要论文《论企业的性质》中提出来的。它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交易费用节约这一中心,把交易作为分析单位,找出区分不同交易的特征因素,然后分析什么样的交易应该用什么样的体制组织来协调。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也就是说,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履约情况的成本、可能发生的处理违约行为的成本所构成。 交易成本是指在搜寻所需信息,谈判、签订和履行合同等过程中所耗用的资源。根据威廉姆森的研究,交易成本分为事先的交易成本和事后的交易成本两类。交易成本的存在来源于人的两大天性:一是有限理性,即受人的见识、预见、技能、经验等所限,个体完全理性行动受到限制:二是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包括合同欺骗、反悔或者其他存在欺诈性质的行为,使得主体对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保持警惕。 二、建设工程项目交易成本的识别 工程交易成本是指在工程交易中寻找交易对象、签订承发包交易合同、监督合同执行以及建立保障合同履行的机构和组织等,使合同顺利实施所需要的费用和付出的代价。 工程交易成本产生主要源于工程交易的不确定性,使得合同主体在合同签订过程中需要花费额外的成本来搜寻信息来确定最优合同对象;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花费额外费用监督合同内容,以确保自身利益。工程交易的不确定性包括社会经济条件的不确定性、合同双方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人的机会主义不确定性。 工程交易的不确定性使得合同主体需要组建专门的组织进行监控和管理,需要对方缴纳各种保证金或者为了避免巨额损失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这些都构成了工程交易成本。 (一)社会经济条件不确定性产生的交易成本。社会经济条件的不确定性指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市场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等。由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工期一般较长,在建设期内要面临建设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暴雨、洪水、雷电、地震等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建材、利率、汇率等市场环境的不确定,还有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行规等政策环境的不确定,这些不确定难以预料,在合同中不可能做出详尽的处理方案,而只能在工程开始前组织人员对相关信息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搜寻,或者在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后组织专门的调查机构进行协调处理。在信息的搜寻和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交易费用产生了,主要有项目前期论证费、专家咨询费、相关资料的核实和审查费、工程保险费以及事故发上后处理工程变更和合同索赔发生的费用等。 (二)合同双方信息不确定性产生的交易成本。合同双方信息的不确定性主要指合同主体的信息不对称。如在招投标过程中,对于发包商来说,投标人的实际能力、经验、人才、信誉等情况具有不确定性。合同双方信息不确定性产生的交易成本分为签订合同的交易成本和履行合同的交易成本。 签订合同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投标保证金、投标方资格审查费、方案设计审查费等;履行合同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组建项目部、监理部所产生的费用。 (三)机会主义倾向产生的交易成本。机会主义倾向的不确定性指工程交易双方有意隐瞒、歪曲事实以获得额外利益,如投标单位有利用虚假信息投标以期获得中标机会的倾向,施工方有偷工减料以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等。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业主方一般会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旆,组建代表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机构,对工程交易过程实施监督管理,主要包括抽调业主方工作人员组成业主项目部和聘请监理方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建管理机构的成本,包括组建费用和项目部人员工资等;二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项目部管理、协调、解决争端等所花费的费用。 三、建设工程项目交易成本控制 (一)通过公开招投标加强市场竞争。在确定承包单位(设计、监理或者施工)时,竞争的激烈程度对交易成本有着直接影响。在市场较激烈时,各投标方为了中标,会尽可能详细真实地向发包方展示自身的实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合同双方信息不对称引起交易费用的增加;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中标单位会好好把握机会,认真履行合同,以期获得后续项目,从而承包方的机会主义倾向得到遏制,降低了交易成本。 (二)合理选择工程发包方式。目前,建设工程发包方式有施工总包(DBB),非型CM模式、多段分包(M-DB)、设计、采购和施工子那个承包(EPC)、分段总承包(M EPC)和交钥匙承包(TurnKey)等方式。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企业的出现是通过内部的组织来代替市场交易,由企业来分配资源、指挥生产,达到节约交易成本的目的。因此,如果建设工程项目采用设计、采购、施工、监管等一体化运作的方式,则可以把各个阶段因为信息收集、合同签订、监督管理等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变成组织成本,将市场交易行为变为组织行政行为,从而减小合同数量和协调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 (三)合理选择交易合同类型。目前,建设工程交易合同有单价合同、固定总价合同、调值总价合同、固定工程量总价合同、成本加固定费用合同、目标价格激励合同和限定最高价格合同等。不同交易合同的交易成本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单价合同和成本加固定费用合同由于需要协调和确认的工作较多,交易成本较高,总价合同的交易成本则相对较低。 (四)构建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工程项目实施各阶段的主体构成了建设工程项目的供应链。建设项目的供应链将项目的成功与所有与之相关的企业的目标紧紧的联系起来,对链上所有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和统筹管理,使整体达到最优。构建稳定的工程项目供应链体系后,供应链上各企业是一种长期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合作关系,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合同双方信息不确定性,减小机会主义倾向,从而使交易成本得到降低。 四、结束语 随着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和管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在保证质量、进度和安全等目标的前提下,工程项目实体成本(主要为建安工程费用)的可降低空间将会越来越小,使得工程项目交易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成为工程成本管理的重点。只要正确地识别工程交易成本,建立合理的工程交易制度,构建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工程交易过程中信息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倾向,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浅议建设工程项目中的成本管理控制 摘要:建设工程的成本控制是项目施工的重点,必须对所有建设工程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从建立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入手,简单论述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成本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方法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效、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管理活动。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各阶段,能否做好成本控制对于项目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要具体到把控制成本的观念渗透到工程的设计、施工等各个阶段中,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之内,应遵循一下原则: ㈠ 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要认真对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成本控制的关键,以利于采取措施,适当合理的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㈡ 全面性原则 在建设过程的各个方面都要贯彻成本控制的思想,保证成本控制全面性的渗入到工程的各个阶段。 ㈢ 中间控制原则 应该特别强调项目成本的中间控制环节,把成本控制的重心放在雨污水、结构层、路面等主要施工阶段上,这是十分必要的。 ㈣ 政策性原则 指成本控制必须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来实施,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法律和制度,维护财经纪律。 ㈤ 效益性原则 就是在保证工程质量达标或良好的基础上,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工程的最优化。 二、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㈠ 建设成本控制缺乏事前和事中控制 成本的管理重心应当移向事前的预控和事中的过程控制。当前,许多施工企业对项目的成本管理缺乏事前控制和施工过程中的合理管理,仅仅在项目结束或进行到相当阶段时才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核算,显然已经为时过晚,成本控制的效果可想而知。 ㈡ 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虽说可以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但是,项目经理与相关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不强。全员缺乏成本管理思想。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缺乏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 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应该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 ⑵对工程项目“工期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不严 “工期成本”是指为实现工期目标或合同工期而采取相应措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施工企业对工期成本的重视不够,对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很少进行深入研究,有时会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 ㈢ 工程项目缺乏“质量成本”的相应管理和控制 “质量成本”是指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经济损失。对工程项目质量监控不力而造成的质量低劣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有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有的建设工程项目因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企业资本积累少。 三、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法 ㈠ 加强制度管理工作 ⑴建立健全成本控制制度 成本费用管理是由成本预测、决策、预算、核算、控制、分析与考评等环节构成的。必须构建完善的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分析评价制度、预算制度和超预算审批制度,并且要建立基于实际工作量的分析与评价体系;同时要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意识的培训。 ⑵制定成套系统的定额管理工作 定额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下,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所应达到的数量限定额度。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若项目管理者在对外劳务分包中定价不合理,没有认清定额管理工作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工程,就会影响成本控制的目标。完备定额管理工作,对于项目部甚至真个施工企业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 ⑶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加强项目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据。必须健全定额管理、预算管理、计量和验收制度以及各种分类账,按劳动定额签发施工任务书。项目开工前要编制出施工图预算,项目竣工后要按规定时限准确及时提供竣工决算。一切物资的收、发、领、退都要按规定手续办理,对库存物资和现场材料定期进行盘点,保证物据相符。 ㈡ 具体解决的方法 ⑴ 确立成本控制目标,增强成本控制意识,建立成本控制体系。要教育全员,强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意识,动员一切力量,从各个方面控制成本支出,降低成本。建立成本控制体系,凡工程中发生的一切经济行为和业务都要纳入成本控制的范围,在工程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中,对所要耗用的工、料、费按成本目标进行支出的有效监控,预防和纠正随时产生的偏差,坚决把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规定范围内。 ⑵ 抓好具体各个环节控制,全面实现成本控制 ①把握工程特点,优化施工组织设计,降低成本 企业经理要从投标报价、中标成交条件、合同成交约定等承接工程和承建工程的源头抓起,在工程中标后,根据工程的综合情况,修改并完善投标前的施工组织设计,选用经济、合理、较为科学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全过程,强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流水作业,尽可能缩短施工工期,减少成本支出,把握成本控制目标。 ②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减少成本 工程项目部在施工前务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节约措施,对将在施工中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以及各种代用品均做好事前周密策划,反复实践验证,一经确定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方案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不仅要认真地进行技术交底,更要严格把关检查。保证安全可靠,顺利实施,促使工程成本降低。 ③有计划的指导生产,强化定额控制 按照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和计划,组织施工和合理安排,根据具体施工安排和定额量,编制出劳动力、材料、设备、机具等使用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使人、财、物的投入在定额范围内按计划满足施工需要,避免工程成本出现人为失控。 ④ 加强人工费用管理,做好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 操作层配备要择优筛选技术素质高且工作稳定并作风顽强,敢打硬仗的成建制的劳务队伍和人员,劳务价格适中,实行动态管理。合理安排好作业面,鼓励工人多完成作业任务。提高定额水平和全员劳动生产力,严格按定额任务单考核计量和结算,实行多劳多得。施工中,做好工种之间、工序之间的衔接。 ⑤加强相关费用的管理,做好费用成本的有效控制 要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杜绝浪费,按用款计划认真核算,控制范围,严格审批。机械费用应按合理测算指标分比例承包,实行机械设备租赁制,严格设备租赁管理和奖赔制度,加大设备使用率,提高设备完好率。 ⑥加强质量安全管理,避免事故和损失 制度做好已完工程的成品保护和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加强检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事故隐患问题,减少工程返工和修补造成的损失,防止因质量事故而造成的重大损失。为此,施工企业应不断提高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改进施工工艺和操作方法,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同时,必须做到按设计图纸施工,防止出现因砼捣厚、基础挖深、垫层加厚等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 ⑦关键管理,重点突出 每个工程项目的施工,都要突出强化施工现场管理这个重点,将文明施工贯穿施工全过程之中,加强档案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把每个员工的工作意志和行为规范统一和约束到企业管理的各项制度中来。以优质、快速、安全、低耗的产品形象和成本控制,力争提前竣工交验,并按合同约定及时做好竣工结算和财务结帐,做到工完、场清、料净,以确保工程款资金按时回笼,防止成本流失。 ⑶建立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系统 第一步:成本账目图表的作用是用于估计项目支出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确定与公司的一般账目和会计职能的联系及与其他财务账目的协调一致;第二步:项目成本计划是运用成本账目来比较项目的成本计划和现场发生的实际计划的;第三步:成本数据采集是将采集到的成本数据集成到成本报表系统之中;第四步:项目成本报表就是确定在项目的成本管理中项目成本报表的类型;第五步:成本工程是使成本目标最小化应采取的成本过程类型。 在具体的建设工程项目控制管理过程中,应该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贯彻成本控制的思想,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之上,尽量把建筑工程的成本降到最低,得到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要点浅析 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建筑企业竞争逐渐加剧,因此如何做到最大程度的增加项目的收入与减少成本支出成为了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所在。本文笔者长期从事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就如何做好实施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增加项目收入,规避风险,规划现场管理等工作进行了简述说明,望与各位共同探讨。 关键词:成本管理、索赔、成本控制 近些年来,建筑企业的竞争空前激烈,在进行工程质量竞争的同时,施工成本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项目成本是组成企业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就项目成本管理做如下简单分析。 加强项目成本管理,需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是如何增加项目收入,第二是如何减少项目支出。看似简单,其实项目成本管理学问非常之深。 有关如何增加项目收入,将从以下几点展开讨论: 第一、从工程投标一开始就要注意两点,一是要采取合理的报价措施,二是控制风险。投标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编制投标文件时从施工技术方案到投标报价都要相应招标文件,做到有利于投标人的索赔和结算。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投标报价策略,比如不平衡单价法,提高前期工序单价,降低后续工序单价,这样可使我们在拨款过程中享有优势,减少我们的资金压力;另外我们在投标过程中,认真分析工程量清单、施工图及现场情况,将招标中约定的固定项目造价报高一些,将可调项目造价报低一些,将这样结算时可增加项目收入;对可调价部分,预计结算工程量会增加部分单价报高一些,反之报低一些,这样可在索赔时处于有利位置,获取更大的利润;在投标前应认真分析招标文件及清单,解读和领会清单项目特征描述,在编制对应的技术方案后进行报价,这非常重要,也很容易被投标人忽略,投标的技术方案是工程索赔的主要依据之一,直接关系到索赔是否成立或费用大小。工程中标后,签订施工合同时,尽量将投标过程的风险列入合同中,避免由于招标文件中不合理条款对今后的施工造成影响。通过合理手段使其风险最小化,规避各种风险,并通过斡旋后争取部分有利条款列入合同内容中。 第二、中标后,要组织相关人员(不仅是经营人员,还要包括实施项目经理、主要管理人员、预算人员和材料采购人员)参照中标基础价重新编制项目施工预算,对每项工程量清单作定额预算分析(对有条件的可用施工企业预算定额),对整个工程经营情况做到全面了解,合理制定人材机与工程进度一致的计划,有效提供资源的利用率;对部分项目可能产生亏损的情况提前考虑,制定相应对策,减少或避免出现亏损。 第三、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施工索赔、签证和结算工作,保证做的每一道工序都可以从甲方要回钱来。一个优秀的结算也是一个精品工程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场施工过程中,所有预算不包含的工序都要做好索赔和签证工作,保证项目的利润。要求我们每当发现变更索赔事件,按规定程序及时发出索赔意向和索赔报告,在及时找现场监理工程人员见证的同时,还应做好索赔现场影像及完整的计量资料,保证索赔证据的完整和可证实性;另外所有事情都要落实在文字上,需要业主方和监理的签字等等。比如业主说先暂停某道工序,拟出设计变更,这需要业主和监理签发的文字性指令,因为出具的设计变更,不仅本身内容的索赔,还会因某道工序的停止都会造成相应的影响,如会对现场劳动力的窝工和返工、设备的闲置、工期的影响等,都需要对其索赔,但如果没有文字性的东西,是空口无凭的,仅有设计变更的索赔时不完整的。 第四、及时报送结算也非常重要,及时完成结算,尽快按合同到位资金,可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当然,在施工过程中,注重现场管理,要与建设各方主体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也很重要。要以现场为市场,在搞好这个工程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信誉,开拓市场,为今后争取更多的后续工程打好基础,为将来的工程创造利润空间。 关于如何增加项目收入就谈到这里,下面就如何减少项目成本做下分析: 第一、预测人材机费用,控制施工成本。通过招标选取价低质优的队伍进行专业分包,既可以缩短施工工期,又可以降低成本。人工费根据市场行情落实班组,进行包干,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过多零工,并通过科学措施和合理施工降低人工费成本。材料是施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全面了解市场价格,通过“货比三家”选用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供应商提供材料,以降低其投入费用。对采购到的材料还要严格控制其用量,采用限额领料,如果发现超支现象,要分析其原因,杜绝浪费。并且采用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满足工程需要,降低施工资金所产生的财务费用。合理选用机械,测算机械租赁费用和新购置的机械摊销费用哪个更有利于发展,做好机械保养维护工作,避免机械损坏造成停工和维修费用。 第二、合理安排施工流水,将人、材、机充分利用起来,用最合理的方式安排施工,让劳动力不窝工,周转材料和设施得到充分周转。针对各种类型的工程,考虑其工程参数,合理安排人材机投入计划。要测算该工程投入多少周转工具才能满足该工程施工,既要满足施工作业面的需要,也有保证周转工具得到充分周转,避免工人因没有周转工具停工和周转工具在施工现场长时间搁置。另外要充分考虑外界对施工的影响,合理安排工期,考虑冬雨季施工降效,合理避免农忙季节施工对我们江浙一带尤其重要,如某工地由于业主变更导致临时停工,正巧遇上农忙季节,外地民工集中返乡,使工地全面停工,为了恢复施工,花了较大的精力,提高了投入,如果安排得当,分批返乡务工,即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工期得到保证。 第三、配备强有力的管理队伍,项目部需要配备一个非常有实力而且团结向上的管理团队。这个管理团队好与坏,直接影响着项目成本,编制优秀的施工方案、合理协调各班组关系、安排施工进度、严把质量关、采购质优价廉的材料、安全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等,这些都可以大大节约项目成本。如果管理团队很差,因自身原因造成窝工、返工,或者出现重大质量和安全事故,或者存有私心,损公肥私,这样都会增加项目施工成本,而且损害项目部形象。最好的人加在一起不一定是最好的团队,好的团队需要合理配置,各取所长相互帮助,能保证完成任务,充分利用资源。所以配备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这样可以很好的控制项目成本。实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圆满完成项目施工任务。 第四、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和合同管理,做到每项工作有预算收入,有合同管理和约束。组织项目部人员学习与业主的工程承包合同,学习与分包队伍的工程承包合同。预算管理中严格材料浪费现象,班组结算超出预算量,还有严格控制其价格,我们不能只抓量,不管价格,因为成本是由数量和价格组成的。另外每项工作到要有合同约束,避免因无合同造成的无法控制现象。合同管理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非常有效途径。我们需要将我们的任何风险与分包队伍和供应商捆绑在一起,避免我们的风险独自承担。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按照合同做事,不做合同以外又无指令的事情,对作业队严格要求完成合同内的事情,并随时做好索赔和反索赔工作。 第五、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无论是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班组、供应商还是周边社会关系,都得予以重视。与建设单位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工程款及时拨付,减少资金压力。与监理单位间管理关系的冲突,要做到有礼有节,避免冲突停顿及监理的刁难等情况的发生,影响工程进度和返工现象。协调好与施工班组间关系,建立奖惩机制,使其更优质的服务。与供应商建立诚信合作,尽可能的后付款采购,可减少资金压力。疏通周边社会关系(比如政府、街道、卫生、居民),避免各种原因的停水、停电、停工等影响。 综述 有关如何降低施工成本还有很多原因,比如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工程成本;采用动态监控在过程中及时分析成本情况,避免出现重大黑洞而不知原因;增加项目收入、降低施工成本对一个项目部有着生死攸关的意义,对一个建筑企业同样存在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明确成本优先的意识,要明白一个赔钱的精品工程永远是一个残次品工程。让我们共同探讨和交流,塑造一个又一个既是质量过硬、造型优美,又是一个杜绝亏损、互利互赢的精品工程。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问题与对策 [提要]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房地产行业的经营状况受到严重影响。土地价格逐年上升,建设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行业利润率逐步下降。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成本管理变得更加重要,甚至是企业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本文进行成本控制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项目建设阶段,根据我国房地产现状,揭示现阶段在成本控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项目建设各程序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成本管理 一、引言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面临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房地产业也受到显著影响。销售面积的大幅下降造成了商品房空置面积的大幅增加。同时,房地产业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土地购置面积、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都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态势。为加大经济刺激力度,央行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手段,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好转,炒房和投机性购房现象不断加剧,使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目前国务院实行动态、差别化管理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能够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求得发展是摆在每个房地产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强开发项目的成本管理,保证项目目的、目标的实现,是实现企业突出包围、稳步发展的关键过程。一定的成本管理思想总是源于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是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在成本管理方面的反映和体现。本文旨在借助国内外现代成本管理研究成果,实现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目标。 一般认为,成本管理理论是从l9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但作为成本管理基础的成本核算,却在l5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它首先产生于人们计算销售损益的需要,为了在产品完工后就能及时了解产品成本的情况,人们积极探索,形成了以实际成本为主要内容的成本核算方法。 Erenguc等在投标阶段运用风险评估技术法对采用总价承包项目的进度——费用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最佳的投标报价。 陆辉等在《施工项目作业成本法的运用》一文中指出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成本问题,讲解了作业成本法在项目成本控制中的运用程序和利用其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 解崇晖、蒋秋亮发表的《谈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施工成本的影响》阐述了施工组织与施工成本的关系,制定科学先进的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不仅施工作业计划对工程成本会有深刻影响,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也会对工程成本产生重大影响。 国内关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管理研究大多强调要从前期的决策开始的各个阶段成本控制的措施着手,散见于各期刊,理论联系不够,缺乏系统性。 二、项目建设各阶段成本控制 房地产的开发建设程序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扩大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合同实施(施工调试)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等几个阶段。相应的,对各阶段的投资控制分别为投资估算、设计总概算、修正总概算、施工图预算、制定合同价、制定结算价、竣工决算。 从项目的建议书到项目的竣工验收,对房地产的成本控制也一直在进行着。以下我们重点从项目招投标、采购、施工等阶段展开论述。 (一)投标报价阶段。从建设阶段的程序来看,投标报价是一个工程项目对于施工单位开展工作的起点,正确的投标报价不仅是影响施工企业取得项目的结果,更是会影响后期工作的正常开展。不同的投标策略能在与竞争对手博弈的过程中造成不同的投标结果,正确合理的价格评估为赢得这场竞争提供基础,也为后期施工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和利润空间。 现阶段,投标报价的方法可分为不同条件报价法、不平衡报价法、区别报价法、多方案报价法、增加建议方案报价法等。投标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技术标中显示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用高水平的施工组织设计牢牢抓住业主对本企业的信心,使本企业在技高一筹中取胜;2、靠改进设计和缩短工期取胜;3、采用降低利润措施,吸引业主对本标函的注意力,提高中标几率;4、先低价报价,中标后加强索赔管理,利用索赔以赚到经营利润;5、用发展的眼光来处理采用何种投标方案。 (二)采购阶段。工程项目采购管理是与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紧密相关的,目前国内工程项目采购主要有四种管理模式。1、业主自行采购模式。业主既是项目投资主体,又是项目的管理主体。项目采购由业主自行负责实施和管理;2、工程项目总承包建设模式。在EPC工程项目管理制下,E指设计、P指采购、C指施工,也就是由一家总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和施工,业主只负责采购监督、检查;3、业主委托承包商代采购关键设备,业主付款模式(简称CFRE)。承包商按业主的要求代采购工程项目关键设备,采购费用由业主支付,承包商负责采购管理,收取采购服务费;4、业主聘请工程项目管理承包商采购管理模式。在PMC(工程项目管理承包商)工程项目管理制下,业主聘请工程项目管理承包商作为业主代表或业主的延伸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管理承包。PMC作为业主代表或延伸主要负责工程项目的全面管理工作,而具体的工程项目实施则由EPC或EP+C、E+PC总承包商来承担。PMC负责采购管理、监督、检查,承包商负责采购实施。 (三)施工阶段 1、施工目标成本制度程序。项目成本计划是项目经理进行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内容,也是优化和实现项目目标成本管理的基本依据和重要组成工作内容,也是优化和实现项目目标成本、总目标及其分项目标,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 施工成本计划是项目计划期内进行成本预测基础上,以货币形式确定项目计划期内施工生产所需支出和降低成本的具体行动计划,并且按照成本管理层次、有关成本计划以及项目进展的组阶段对成本计划加以分解,并制定各级成本实施方案;指导施工生产部门在计划期内改进施工技术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机械设备使用率;降低费用开支、达到预期经济效果的成本实施计划或技术经济性文件。 2、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施工阶段成本核算的主要方法。作业成本法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以求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现阶段,国内房地产企业都有自己的成本控制体系,但项目各环节成本控制脱节现象普遍存在,制度执行情况大打折扣,粗放管理特征明显、项目成本控制有效性不足。 三、成本管理现状 随着现代技术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也有了长足发展,但现行的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上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规范的成本管理制度和体系。很多房地产企业虽然都很重视成本管理,但由于缺乏经验,公司内部一直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成本管理体系。 2、设计变更、现场签证难以有效控制。频繁发生的各类变更和签证使很多房地产企业大伤脑筋,一方面难以及时掌握最新的变更情况,另一方面也缺乏有效措施尽可能避免各类不必要变更的发生,“变更黑洞”使很多地产公司十分头痛,部分公司甚至屡屡发生“倒签”的情况。 3、难以精确制定资金计划。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企业都非常重视资金流的管理,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由于大量不同类型的合同都在不同阶段的执行过程中,这样想在短时间内精确地制定出未来月份或季度的资金计划几乎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 4、成本控制不力。第一,对成本控制存在错误的认识;第二,缺乏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第三,没有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体系。 四、对策 (一)改进和完善现行建设工程中招投标工作。国家政府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发挥招投标管理机构的宏观作用。对政府投资或政府参与投资项目要严格审查。加大对招标机构的培育和发展,这不仅要求加强对招标机构的规范化要求,还要加强过程监督。建立企业评审专家库,加强企业招投标阶段的专业化指导。 (二)对工程采购项目的成本实行全方位监管 (三)对采购工程项目成本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督查。我们对采购工程项目成本的全过程管理和督查主要是分三步走: 1、工程施工准备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是:中标后公司应组织有关人员对工程项目的价格组成、实施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评价),并根据规定额度确定比较先进、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体系;认真地研究制定较为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并根据采购人(使用部门和单位)的要求和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做适当合理的投入,既要保证按期开工,又要避免设备、人工的浪费。 2、采购工程施工期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实施阶段。采购人应注意采购工程成本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准确收集施工成本费用的资料,及时分析实际成本与原预算成本的差异及节约率,并及时做出调整,对采购项目的人员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监察)与检查。 3、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要着重做好工程的扫尾工作。 五、结论 本文主要是围绕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和优化的问题进行展开,从房地产成本涉及的主要方面到房地产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通过对建设各阶段的成本管理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项目成本控制是一个全过程的工作,从项目建议书开始到竣工结束的方方面面都是成本控制的目标。 2、决策树在投标报价中的运用,使原本复杂的决策机制变得清晰条理化。设定几种投标报价和施工方式,通过不同施工方式下的成本费用的对比和不同报价情况下中标的概率比较,制定不同的报价方案。决策树的作用使得判断不同报价方案变得具体明朗,所以该方法对招投标程序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作业成本法是项目管理者将目标成本的各个指标按作业链逐层分解,构筑完整的成本管理过程。包括预测目标成本、制定成本计划、分解目标成本、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控制和作业成本分析与考核等。建设作业成本中心,再按照各类资源所产生的成本进行分配,通过成本分析与改进,将目标成本指标的层层分解落实到作业层次,从而控制作业成本。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浅论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如何增收节支、挖潜增效,如何获取最佳利润,是当今建筑工程项目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是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的管理活动,以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合理控制工程成本,是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是施工企业积蓄财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施工成本控制的概念入手,从工程施工的三个阶段阐述施工成本的控制问题。 【关键词】成本管理;控制;措施 引言 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实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施工阶段搞好成本控制,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是项目经营活动中更为重要的环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如何增收节支、挖潜增效,如何获取最佳利润,是当今建筑工程项目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是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的管理活动,以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合理控制工程成本,是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是施工企业积蓄财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点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 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内,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工程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 ,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活动,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经济资源和费用开支等成本信息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组织、控制、核算和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使工程项目施工的实际费用控制在预定的计划成本范围内 。由此可见,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包括项目投标、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竣工验收阶段,其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 二、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强化成本管理,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工程造价,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或者虽然已经意识到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成本控制认知的局限性,没有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没有充分发挥成本控制带来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导致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弱化,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无可避免在施工中造成很多浪费现象,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企业利润,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要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总体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的理念,不能靠喊口号,或者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而必须科学、合理、高效地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和意识,才会积极寻求加强成本控制的方案和措施,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明确成本控制的内容,才会积极付诸行动,寻找有效途径,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减低成本支出,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最终实现施工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 三、建立严密有效的项目成本内部管理与控制体系。 (1)健全成本责任制。成本控制与经济责任制相互补充,成本控制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主要条件,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又是保证成本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落实成本责任是项目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成本管理及项目效益方面对施工企业总经理或董事长负责,其它业务部门主管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应有相应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分配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现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有些项目经理部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成本管理主管,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2)建立完善项目成本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项目部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建立规范的、统一的、标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模式,应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规范化、统一化、标准化的原则指导下得以建立。施工项目是以项目经理部为核心的独立的经济实体,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和核心是项目经理部。因此,需要对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赋予相应的权利。 四、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项目投标阶段开始,到施工准备工作阶段,再到现场施工过程中,一直到最后的竣工验收结算阶段,这其中的每个阶段和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项目成本控制重在落实。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要逐项循序地进行落实,责任到人,按照制度和有关章程办理,努力抓出实效。在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主要注重以下内容: (1)掌握工程基本情况。决策层及管理层要通过调查而了解该项工程的标书编制情况。定额的费用、取费标准、中标价、主要工程量、施工现场的周围环境、掌握进入现场施工队伍的技术状况、人员素质、设备能量、工程工期以及要求的开工竣工时间、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制定出科学的施工方案和有效的施工方法。 (2)分解成本控制指标,高度重视主要成本项目。在工程施工中,主要成本项目是工程直接材料,它在直接成本中一般要占60%以上,所以应高度重视该项目的成本控制,它是降低成本潜力最大的成本控制项目。 五、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主要方法 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建设工程项目成本发生的主要阶段,通过确定成本目标并按计划进行施工、资源配置,对施工现场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进行有效控制。 (1) 控制人工费成本和现场经费。一方面抓好人员编制,定岗定员,工程项目组织结构要精干、高效,尽量缩小中标人工费与实际工资标准的差距。另一方面注意间接费用的控制,保持一支笔审批经费制度,特别要控制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电话费、低值易耗品等杂项开支。 (2)材料费的控制 首先要以预算价格来控制地方材料的采购成本,至于材料消耗数量的控制,则应通过"限额领料单"去落实。 由于材料市场价格变动频繁,往往会发生预算价格与市场价格严重背离而使采购成本失去控制的情况。论文联盟整理因此,项目材料管理人员有必要经常关注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动,并积累系统翔实的市场信息。如遇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可向"定额管理"部门反映,同时争取甲方按实补贴。 结语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可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合理补偿施工耗费,保证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不断挖掘潜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此外,它对促进项目管理成本控制职能的实现和项目经理对成本指标的实现以及强化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具有特定意义。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浅谈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 摘要: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应从工程投标标价开始,直至项目竣工结算完成为止,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施工成本管理,就是在保证工期和质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本文就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浅谈了一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措施 施工成本是指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包括所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等的费用,周转材料的摊销费或租赁费等,支付给生产工人的工资、奖金、工资性质的津贴等,以及进行施工组织与管理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施工成本控制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施工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包括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因此,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 项目施工的成本计划 1.1 施工成本预测 施工成本预测就是根据成本信息和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可能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估计,在工程施工以前对成本进行估算。施工成本预测是施工项目成本决策的依据,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1.2编制施工成本计划 编制施工成本计划要以成本预测为基础,结合设计文件、工程承包合同、施工组织设计,按照施工项目应投入的生产要素,结合各种因素的变化预测和拟采取的各种措施,确定目标总成本。施工总成本目标确定后,将目标层层分解到各机构、施工班组,落实到施工的各个环节。最后,通过综合平衡,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成本计划,作为成本控制的指导性文件。施工成本计划应控制在目标成本的范围内 2 项目施工的成本控制 项目施工的成本控制是决定施工成本的关键。施工成本控制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施工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包括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等主要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的范围内 ,随时揭示并及时反馈 ,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标准 ,计算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分析 ,消除施工中的损失浪费现象。因此,只有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才能使施工成本控制取得理想成效。 2.1 组织措施 组织措施就是强化施工成本控制的组织方面的管理。成本控制涉及工程项目建设中各部门甚至每一个工作人员,不仅是专业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各级项目管理人员都负有成本控制责任。要认真落实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各级施工成本管理人员的任务和职能分工、权利和责任。组织措施就是编制施工成本控制工作计划、确定合理详细的工作流程。成本控制工作只有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具备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稳定的作业程序,完整准确的信息传递,才能取得成效。组织措施是其他各类措施的前提和保障。 2.2经济措施 项目施工过程是一种经济活动的过程。项目施工势必投入“人工、材料、机械”及资金等,投入太多会造成浪费,投入不足又会影响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因此,管理人员应强化对施工成本管理目标的风险分析,对施工现场发生的各种支出,认真做好资金使用计划,并在施工中严格控制各项开支。针对施工现场发生的主要费用,具体的控制措施与方法:①人工费控制:人工费在工程项目成本中比例较大。因此,要加强劳动定额管理,改善劳动组织,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耗用人工工日,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②材料费控制:一是要做好材料的用量控制,一定要在保证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科学、有效、合理的使用材料,要通过定额控制、指标控制、计量控制等手段有效控制材料的消耗;二是要控制材料的价格,要充分掌握市场信息,在确保材料质量的前提下,择优选料,就近选料。③机械使用费的控制:根据施工需求和施工特点,选择合理的机械设备,合理组织施工,做好各生产工序的衔接,尽量避免停工窝工,严格控制施工中所消耗的台班数量;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不断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提高机械台班的生产效率。 2.3 技术措施 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应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施工方案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佳的施工方案;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运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加强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与进度控制。 3 施工成本考核 3.1施工成本核算与分析 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成本考核则是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做好施工成本考核工作,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是关键。成本核算是对施工项目所发生的成本支出进行归集和分配,从而形成满足施工项目成本管理需要的成本信息,其基本内容包括:人工费核算、材料费核算、周转材料费核算、机械使用费核算、结构件费核算、措施费核算、间接费核算等。施工成本分析是在施工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升降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包括有利偏差的挖掘和不利偏差的纠正。通过分析,找出产生偏差原因,采取切实措施,加以纠正,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3.2施工成本考核 施工成本考核是在施工项目完成后,对施工项目成本形成中的各责任者,俺施工项目成本目标责任制的有关规定,将成本的实际指标与计划、定额、预算进行对比和考核,评定施工项目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各责任者的业绩,并以此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施工成本考核是衡量成本降低的实际成果,也是对成本指标完成情况的总结和评价。如果对成本考核工作抓得不紧,或者不按照正常的工作要求进行考核,前面的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都将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评价。通过成本考核,做到有考核有奖励,起到有效的鞭策和激励作用,提高每位员工在各自的施工岗位上努力完成目标成本的积极性,为项目施工成本增收节支,尽责尽职。 结语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其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所以,成本管理不仅要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控制,而且要全员参与、人人把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 摘要:目前在我国的建设领域仍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三超”工程、“钓鱼工程”和“烂尾楼”工程。这些现象均与建设项目各个阶段造价失控有着内在的联系。由于建设项目投资本身具有投资额大、投资周期长、投资一次性的特点,决定了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建设项目中普遍存在的造价管理问题,探索如何搞好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以促进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工程造价;成本控制;造价管理 1.建设项目成本控制全过程包含的具体内容 1.1工程造价的含义 工程造价包含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其中工器具购置费包括设备费和工器具及生产家具购置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包括直接工程费、间接费、利润、税金,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包括土地使用费、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其他费用、与未来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其他费用,预备费包括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 1.2工程造价管理的含义 就是对工程造价的各个环节进行预控与控制。 1.3建设工程全面造价管理的含义 针对整体的项目而言,根据项目可研中拟控的项目工程总价,首先对其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分配于工程造价的各部分,然后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控制。 2.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 2.1策划决策阶段的成本管理 策划的布骤包括投资估算、融资方案分析、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通过综合分析最终决策是否投资。 项目策划至关重要,对项目投资成功与否起关键决定性作用。首先需要对拟建项目初步确定主要技术指标,如总建筑面积、建筑类别、容积率等,再通过收集类似项目的经济技术指标,编制投资估算。 根据投资估算,企业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确定自有资金的比例,原则上需自有资金交清土地款、项目的资本金、配套费,在土地款交清和规划许可证办理的情况下,也可用土地或项目作为抵押从银行贷款,以出让股权的方式引进投资者也是融资的常用方法。 通过估算项目的成本、利润、利润率、投资回报率,进行财务评价。同时也需要分析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有关产业政策。在评价时,也需要考虑一定的风险,充分估计项目各个环节实施的不确定性。 决策阶段的成本管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项目成本估算和项目收益预测。估算的科学性、准确性,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决策,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成败与否。 2.2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 在经过投资决策分析的情况下,设计阶段是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环节,影响工程造价的70%左右。设计分为三个阶段,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其中又以方案设计对成本影响最大、初步设计次之。因此,方案设计是成本控制的重点。 设计方案评价的原则:为了提高工程建设投资效果,从选择建设场地和工程总平面布置开始,直到最后结构零件的设计,都应进行多方案比较,从中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最佳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优选的原则:1、处理好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先进性之间的关系;2、兼顾建设与使用,考虑项目全寿命费用;3、兼顾近期与远期的要求。 设计方案评价的内容:不同类型的建筑,使用目的及功能要求不同,评价的重点也不相同,分为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和居住建筑三部分。 2.2.1工业建筑设计评价及成本预控 包括总平面设计、工艺设计和建筑设计。 总平面设计是工业建筑项目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在保证生产、满足工业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自然条件、运输要求及城市规划等具体条件,确定建筑物、构筑物、交通线路、地上地下技术管线及绿化美化设施的相互配置,创造符合该企业生产特性的统一建筑整体。在布置总平面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竖向布置、管道、交通路线、人流、物流等是否经济合理。工业项目总平面设计要求要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农田、必须满足生产工业过程的要求、合理组织场内外运输、应适应建设地点气候地形工程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工艺设计评价:工艺设计是工程设计的核心,它是根据工业企业生产的特点、生产性质和功能来确定的。工艺设计标准高低,不仅直接工程建设投资的大小和建设速度,而且还决定着企业未来的产品质量、数量和经营费用。 建筑设计评价:工业建筑设计必须为合理生产创造条件。因此,在建筑平面布置和立面形式选择上,应该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熟悉生产工艺资料,掌握生产工艺特性及其对建筑的影响。根据生产工艺资料确定车间的高度、跨度及面积;根据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决定车间平面组合方式;根据设备种类、规格、数量、重量和振动情况,以及设备的外形和基础尺寸,决定建筑物的大小、布置和基础类型,以及建筑结构的选择;根据生产组织管理,生产工业技术,生产状况提出劳动卫生和建筑结构的要求。因此,建筑设计必须采用各种切合实际的先进技术,从建筑形式、材料和结构的选择、结构布置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满足生产工业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2.2.2民用建筑设计评价及成本预控 民用建筑一般包括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两大类。民用建筑设计要坚持“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要求平面布置合理,长度和宽度比例适当;合理确定户型和住户面积;合理确定结构方案。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试论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 摘要: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懂成本管理,各司其责、各尽其责,才能够增强项目的盈利能力,个人才能够跟随项目的发展实现个人的发展。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管理,盈利能力 对于生产企业,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条标语:质量第一、安全第一。二者都是第一,这是从社会角度来讲的。那么,从经济角度来看什么是第一呢?应该是利润。因为没有利润,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那么成本和利润是什么关系呢?此消彼长,或者说此长彼消。因为工程价款是基本确定的,成本节约了利润就会增加,成本超支了利润就会减少。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懂成本管理,各司其责、各尽其责,才能够增强项目的盈利能力,个人才能够跟随项目的发展实现个人的发展。 在懂得施工成本管理的概念、施工成本构成、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后,重点是施工成本管理流程: 一、成本预测、计划 编制实施性成本计划,统一成本计划的内容与格式,依据企业施工定额编制施工预算形成实施性施工成本计划。编制结合按施工成本、按项目组成、按工程进度三种方式。 二、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依据承包合同、成本计划、进度报告、工程变更。步骤是比较成本计划值与实际值的差异,分析偏差原因,采取纠偏措施,检查纠偏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方法采用过程控制方法。 1、人工费的控制:郑州市场主要采用劳务分包方式外包劳务,双方是合同关系,其控制依据只能是劳务合同,只能以合同的手段,所以说劳务分包管理实际是合同管理。订立合同时,合同条文应详尽,力争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件都能在合同条款中找到依据。劳务结算时要把合同内的结算和合同外的结算分开,便于分析合同外内容发生在哪,便于以后改进,也便于信息平台三算对比。 2、材料费的控制:按照量价分离原则,控制材料用量和材料价格。材料用量的控制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定额控制,即以消耗定额为依据,限额发料;第二种为指标控制,即对于没有消耗定额的材料,根据以往项目的实际耗用情况,制定领用材料指标,据以控制发料;第三种为计量控制,即做好材料物资的收发计量和投料计量;最后一种为包干控制,即小型及零星材料(钢钉、钢丝)折算成费用。材料价格的控制由材料采购部门控制,主要通过掌握市场信息,采用招标和询价等方式控制材料、设备的采购价格。 3、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合理安排施工生产,设备租赁计划合理,减少因安排不当引起设备闲置;加强机械设备调度,避免窝工,提高设备利用率;做好机械设备维修保养,避免不正确使用造成设备停置;做好机上人员与辅助生产人员的协调与配合,提高机械台班产量。 4、施工分包费用的控制:做好分包工程的询价,订立平等互利的分包合同,建立稳定的分包关系网络,加强施工验收和分包结算。 成本控制采用挣值法,挣值法作为一项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进行工程项目费用、进度综合分析控制,克服进度、费用分开控制的缺点,即当我们发现费用超支时,很难立即知道是由于费用超出预算,还是由于进度提前。 三、成本核算:计算项目实际成本,检验成本计划是否实现。项目的施工成本按制造成本法核算,不采用完全成本法。 1、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施工企业以单位工程为对象编制施工图预算,再以施工图预算为依据和甲方就所承接的建设施工项目签订施工合同,企业一般按照与施工图预算相适应的原则,以单位工程为依据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对象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不能相互混淆。 2、工程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为了有效地进行成本核算,控制成本开支,应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划清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之间的界限、 划清各成本项目之间的界限、划清各期施工生产成本之间的界限、划清成本核算对象之间的界限、划清已完合同成本与未完合同成本之间的界限、划清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预算成本之间的界限。 3、工程成本核算的方法:各项工程成本归集后,直接费可直接计入受益的各个工程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中,间接费先归集,再按照一定方法分配计入受益的各个工程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中。 4、核算内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措施费、间接费、分包工程。材料包括工程实体材料和周转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材料都由保管员登记,保管员登记后方可报帐,保管员登记时对材料进行分类登记,注明材料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单价、金额、 来源,给材料成本核算提供数据。机械分自有、购买、租赁,机械费含维修保养、能源消耗(电 柴油)。 5、核算周期:月度成本核算、年度成本核算、竣工成本核算。核算取值范围要求形象进度表达的工程量、统计施工产值的工程量、实际成本归集所依据的工程量相同。 四、成本分析:计算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差异包括局部成本偏差和累计成本偏差,分析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的升降因素,挖掘有利偏差,采取措施纠正不利偏差。成本偏差的控制,分析是关键,纠编是核心。 成本分析的方法采用比较法,进行 “三算”对比(预算成本即投标报价成本、 目标成本即施工预算成本、实际成本即实耗人材机),计算实际偏差和目标偏差, 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寻求节约成本途径。 五、成本考核:考核指标是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根据成本管理体系, 评定责任者业绩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罚 成本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脱离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现场管理而单独存在,关注成本管理的同时要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综合管理水平。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医院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具体分析 【摘 要】 医院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有效地、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管理活动,以达到强化医院管理、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目标利润的目的。 【关键词】医院建设工程 项目成本管理 分析 引 言 为了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当前各医院都加大了对医院基本建设的投入。文章通过对医院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的原则、工程项目实施过程要点、筹资成本控制中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的论述,指出了只有对基本建设项目实施严格的成本控制,才能减少资金损失和浪费,确保建设资金的安全、完整、合规,实现资金管理与控制的规范化、科学化。 一、做好医院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医院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预测内容,应根据各工程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项目的成本进行预测。 (一)工、料、机械等成本的预测: 1、人工费要根据社会劳务市场的行情及内部职工平均实际日工资,或按单项工程人工费单价计算,根据工期及准备投入的人员数量预测该项工程人工费成本额,分析该项工程合同价中是否包人工费用。 2、材料成本占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的70%左右,应作为重点予以控制。对主材、地材、辅材、其他材料成本进行逐项分析,实行比价采购管理,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格、运输方式及装卸费,分析工程方案中规定的材料规格与实际采用的材料规格的异同,汇总分析预算中的其他材料费及在混凝土实际操作中掺人的外加剂用量等。 3、机械使用费支出成本的测算分为两部分,一是使用自有机械的折旧大修费、经常修理费、操作人员的工资及奖金、燃油及电费等,根据使用台数、有关资料及经验测算;二是使用租赁机械,根据需要租赁台数及租赁单价分类计算。 (二)辅助工程及临时设施成本的预测:医院建设程项目清单或设计图纸中没有的而又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程,如拆迁工程。临时设施搭建等费用的预测应详细调查,充分比选论证,并根据工期的长短及拟投入的人员、设备的多少来确定其规模和标准,按实际发生并参考以往工程施工中的历史数据预测合理的目标值。 (三)成本失控的风险预测:医院建设工程项目始终存在着风险因素,有政策性变化导致施工方案改变的风险、市场价格变化风险、设计风险、物资采购风险、施工管理风险等,直到工程竣工验收合格,风险才最终消失。 二、围绕成本目标确立成本控制原则 医院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对资源的投入、施工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检查,并采取措施确保项目成本目标实现。因此,需要制定成本控制原则。 三、寻找有效途径实现成本控制 医院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可从组织、技术、经济、质量管理等几方面采取措施进行。 (一)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首先,要明确医院负责建设工程项目的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明确部、处、项目负责机构。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划分。项目负责机构是代表医院管理某项目的工作班子,应对医院的整体利益负责,应协调好各方面的责、权、利的关系。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者及其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大、费用超、项目亏、责任不明确等问题。 (二)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应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主要技术方案做出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技术负责人还应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成本进度负责,并把责任划分到每个施工人员,施工人员对本人所辖单项工程质量及成本负责。总之,技术人员应从合理角度对技术措施、工料节约、机械利用率、工序合理安排、工程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控制。 (三)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1、人工成本控制:人工成本占全部工程成本的比例较大,一般在10%左右。因此,要严格控制人工成本。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要体现先进的劳动生产率,从用工数量控制,努力降低工程施工的间接时间、空闲浪费时间,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2、材料成本的控制: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项目成本的比例最大,直接影响工程成本的控制。应采用按量、价分离的原则。一是做好对材料用量的控制。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 3、机械成本的控制:尽量减少施工中所消耗的机械台班量,通过合理组织施工、机械调配,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降低大修、经常性修理等各项成本的支出,避免因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加强租赁设备计划的管理,充分利用社会闲置机械资源,从不同角度降低台班价格。 4、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各级质量检查人员定点、定岗、定责,使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中。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人而加大工程成本。 结 语 医院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言和各个方面,涉及项目的全体人员,成本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浅谈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 [摘要]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本文分析四项管理措施,为相关管理人员提出参考。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管理措施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管理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施工成本管理就是要在保证工期和质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包括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把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并进一步寻求最大程度的成本节约。 1、施工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内容 成本管理责任体系的建立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涉及成本管理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工作程序、业务标准和责任制度的建立。除此而外,应从以下诸方面为施工成本管理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1.1统一组织内部工程项目成本计划的内容和格式。其内容应能反映施工成本的划分、各成本项目的编码及名称、计量单位、单位工程量计划成本及合计金额等。这些成本计划的内容和格式应由各个企业按照自己的管理习惯和需要进行设计。 1.2建立企业内部施工定额并保持其适应性、有效性和相对的先进性,为施工成本计划的编制提供支持。 1.3建立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信息的收集网络和必要的派出询价网点,做好市场行情预测,保证采购价格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建立企业的分包商、供应商评审注册名录,稳定发展良好的供方关系,为编制施工成本计划与采购工作提供支持。 1.4建立己完项目的成本资料、报告报表等的归集、整理、保管和使用管理制度。 1.5科学设计施工成本核算账册体系、业务台账、成本报告报表,为施工成本管理的业务操作提供统一的范式。 2、施工成本管理的措施 为了取得施工成本管理的理想成效,应当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实施管理,通常可以将这些措施归纳为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 2.1组织措施是从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方面采取的措施。施工成本控制是全员的活动,如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落实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各级施工成本管理人员的任务和职能分工、权利和责任。施工成本管理不仅是专业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各级项目管理人员都负有成本控制责任。 组织措施的另一方面是编制施工成本控制工作计划,确定合理详细的工作流程。要做好施工采购规划,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动态管理,有效控制实际成本;加强施工定额管理和施工任务单管理,控制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加强施工调度,避免因施工计划不周和盲目调度造成窝工损失、机械利用率降低、物料积压等而使施工成本增加。成本控制工作只有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具备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稳定的作业秩序,完整准确的信息传递,才能取得成效。组织措施是其他各类措施的前提和保障,而且一般不需要增加什么费用,运用得当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2施工过程中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包括: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佳的施工方案;结合施工方法,进行材料使用的比选,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代用、改变配合比、使用添加剂等方法降低材料消耗的费用;确定最合适的施工机械、设备使用方案。结合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及自然地理条件,降低材料的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先进的施工技术的应用,新材料的运用,新开发机械设备的使用等。在实践中,也要避免仅从技术角度选定方案而忽视对其经济效果的分析论证。 技术措施不仅对解决施工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对纠正施工成本管理目标偏差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运用技术纠偏措施的关键,一是要能提出多个不同的技术方案,二是要对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2.3经济措施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和采用的措施。管理人员应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确定、分解施工成本管理目标。对施工成本管理目标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防范性对策。对各种支出,应认真做好资金的使用计划,并在施工中严格控制各项开支。及时准确地记录、收集、整理、核算实际发生的成本。对各种变更,及时做好增减账,及时落实业主签证,及时结算工程款。通过偏差分析和未完工程预测,可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将引起未完工程施工成本增加,对这些问题应以主动控制为出发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由此可见,经济措施的运用绝不仅仅是财务人员的事情。 2.4采用合同措施控制施工成本,应贯穿整个合同周期,包括从合同谈判开始到合同终结的全过程。首先是选用合适的合同结构,对各种合同结构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在合同谈判时,要争取选用适合于工程规模、性质和特点的合同结构模式。其次,在合同的条款中应仔细考虑一切影响成本和效益的因素,特别是潜在的风险因素。通过对引起成本变动的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分析,采取必要的风险对策,如通过合理的方式,增加承担风险的个体数量,降低损失发生的比例,并最终使这些策略反映在合同的具体条款中。在合同执行期间,合同管理的措施既要密切注视对方合同执行的情况,以寻求合同索赔的机会;同时也要密切关注自己履行合同的情况,以防止被对方索赔。 建设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方方面面的问题,需全面考虑,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共同控制,合理配合使用,达到科学管理的目标。而作为企业只有不断深化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突出成本管理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的形势,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项目成本管理的理论知识、因素分析、阶段分析和运用方法对项目全员、全过程管理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建设工程;成本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合同要求等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如施工方案的制定比选)、经济(如核算)和管理(如施工组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等)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是贯穿项目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重要工作。 对于任何项目,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想要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工作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任何项目都具有一个从概念、开发、实施到收尾的生命周期,其间会涉及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众多的单位和部门。建设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分成了以下四个阶段,包括准备阶段、研究分析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归纳总结了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涉及范围、具体手段、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阶段 成本管理准备阶段的工作的目的是协调好项目参与各方的关系,明确工程管理的目标,并使项目参与各方都能理解和支持成本管理研究活动,互相配合,保证信息通畅,以便收集到充分的信息。 首先召开动员会是非常必要的。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参加动员会的人员包括业主代表和设计方代表及该项目有关建设的管理、规划等部门的代表。对项目的要求以及业主的目标进行初步了解,以便明确开展工程成本初期管理所需要的资料。 成本管理领导小组合适的组织结构是成本管理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在组建成本管理领导小组时,必须仔细考虑和权衡,全面考虑专家代表涉及的相关领域。小组规模应以6~10人为宜,应考虑参与各方或利益各方的代表,如主管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在项目早期应选择那些对项目宏观问题、战略问题比较熟悉的专家参与,而在项目后期则要选择具体专业领域内的专家,选择对具体成本控制问题比较熟悉的专家。 其次,进入收集信息阶段,成本管理的成效依赖于信息的质量、数量以及对信息的理解和掌握。在正式项目工程研究之前,设计人员要花很多精力收集整理信息,所应收集的信息包括项目的构思、有关图纸和技术说明、投资估算、工作计划、设计计算书等,应尽可能收集到现场条件、项目约束条件等方面的信息。 再次就是考察现场阶段,在展开具体工作之前,先考察一下现场有助于人们把项目想象化、具体化,更容易想象项目的某些方面,也可以帮助人们理解项目。通过考察也可以了解现场标高、地表概况以及周围情况等。对于那些改造项目或扩建项目,现场考察就更为重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已有结构情况。 最后,成本管理具体信息研究形成许多提案,而这些提案的形成是在费用估算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费用分析就是价值工程研究的关键之一,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因此所提供的数据应尽可能的详细与精确。 二、研究分析阶段 研究分析阶段,就是利用这些有关费用的数据,进行成本分析、成本评价、评价优选,从而选择最佳方案对象,为工程具体实施定好了方向。这个阶段是成本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阶段,贯穿在项目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具体方法包括了一切对实现目标有用的活动方法和工作方法,包括技术的、经济的和组织管理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 成本分析是建设工程成本管理的核心,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对完成不同特定功能所耗费的成本进行计算、整理。在成本分析时,一般采取理论计算法、技术测定法、统计分析法、类比类推法等。 成本评价根据成本分析比较功能价值的大小,重点对基本功能和必要功能进行成本计算,对不足功能和过剩功能进行成本分析,从而寻找功能与成本匹配的目标。一般采取功能成本法、成本指数法等;其中常用的是功能成本法,就是对各方案完成一定的功能价值所耗费的工程成本进行分析和比较。 评价优选是对几个方案的实施成本进行评价和选择,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经济评价,还包括技术评价、社会评价等,从中找出最佳方案。在评价优选、选择对象时,一般采取经验分析法、强制确定法、方案分析法、百分比分析法等。其中经验分析法、强制确定法的判断较为主观,在比较简单的、方案单一的工程项目中比较常用;而运用方案分析法、百分比分析法来分析成本较为客观具体,但分析评价所需要的信息量大、信息准确性要求高,一般在多方案、较复杂的工程项目中使用。 三、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就是在对确定的项目方案进行实施过程中,进行项目成本控制和管理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成本管理的重要阶段,贯穿于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和施工阶段等阶段。 (一)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设计单位通过研究并确定设计方案,对工程项目建筑、结构、水电、通风、消防等方面进行具体设计,出具完整的设计图纸。设计阶段对工程成本控制的影响最大,由此可见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建设工期的长短。直接决定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多少。合理科学的设计,可以降低10%以上的工程造价。但在工程设计中不少设计人员重技术、轻经济,任意提高安全系数或设计标准,对经济上的合理性考虑得较少,从根本上影响了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如果设计不合理,将会造成浪费,因此设计阶段对项目成本管理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推行设计招标,择优选择设计单位,积极推行建筑方案与经济方案相结合的设计招标方法。 2)开展限额设计,有效控制造价。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建立健全设计经济责任制。限额设计应按照设计程序分阶段层层控制总投资,使其贯穿于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直到施工图设计的各阶段,形成纵向控制。 3)完善设计变更管理,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需进行各方参与的技术经济论证,使建设项目投资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招标阶段 招标单位的主要工作为确定项目范围,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控制价,并协助业主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作为项目承包价格的依据。 1)规范编制工程量清单,明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 2)招标工作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诚信的原则。 3)协助做好合同的签订工作。应按合同内容明确协议条款,约定合同中涉及的费用项目,如工期、价款的结算方式。违约争议处理等都应有明确的约定。 (三)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的最大阶段,是招投标工作的延伸,是合同的具体化,加强施工控制,就是加强履约行为的管理。施工阶段中成本管理的主体包括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建设项目的有关单位,涉及面大,因此也是全过程成本管理的主要阶段。 一方面,对于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单位来说,主要做到几点: 1)抓好合同管理、减少工程索赔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关键,是对工程变更实行有效控制的必要环节。 2)从管理模式上着手,落实监理制,追求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3)积极推广建设项目建设“代建制”。建设单位全权负责项目建设全过程组织与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4)加强对工程变更签证的计量和措施费用的调整的审核工作。 另一方面,在这个阶段中,成本管理最难控制的主体就是施工单位。对于施工单位能否实现项目盈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否则就容易出现项目亏损的情况。 施工单位应坚持按照制定计划、增收节支,全面控制,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用目标管理方法对实际施工成本的发生进行有效控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费的控制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一是材料用量的控制,二是材料价格的控制。 在保证符合设计规格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材料和节约使用材料,通过定额管理、计量管理等手段以及施工质量控制,避免返工等,有效控制材料的消耗。材料的价格主要由材料采购部门在采购中加以控制,材料价格是由买价、运杂费、运输中的合理损耗等组成,因此控制材料价格,应通过市场信息、市场调查询价、应用竞争机制和经济合同手段等控制材料、设备、工程用品的采购价格,价格组成包括买价、运费和损耗等。 2)人工费的控制 人工费的控制也应实行“量价分离”。人工用工数应通过项目经理与施工劳务承包人的承包合同,按照施工图预算计算出定额人工工日,进行发包。 3)机械费的控制 机械费用主要由台班数量和台班单价两方面组成,为有效控制台班费用支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加强设备租赁管理,尽量避免设备闲置等情况;加强机械设备的调度工作,提高现场设备利用率,尽量避免窝工;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加强机上人员与辅助生产人员的协调与配合,提高机械台班产量。 4)管理费的控制 现场施工管理费在项目成本中占有一定比例,控制与核算上也比较难把握,项目在使用弹性较大,主要采取以下控制措施:根据现场施工管理费在施工项目计划总体成本的比重,确定项目经理部施工管理费总额,编制项目经理部施工管理费总预算和各管理部门的管理费预算,制定施工项目管理开支标准及范围,严格执行施工项目经理部的施工费使用的审批,报销程序等。 四、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是对施工项目实施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综合评价整个工程项目的效益和管理效果,比较项目通过成本管理实施的增效额,并将优秀的成本管理方案进行推广的阶段,这也是项目成本管理的成果阶段。 成本管理后评价的方法可分为全面评价和单项评价。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项目目标评价 评定投资建设项目立项时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是项目成本评价所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项目后评价应对照原定目标,检查项目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分析实际发生改变的原因,以判断目标的实现程度。主要任务是对项目原定决策目标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实践性进行分析评价。项目目标评价一般可采用逻辑框架法来进行。 (二)项目过程评价 项目过程评价一般采用前后对比法进行,对照项目立项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所预计的情况和实际执行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鉴别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合理程度,以便为今后加强前期工作和进一步改进项目管理工作积累经验。同时,还要通过对投资建设项目建成后的有关实际数据的调查,对比项目的实际运营情况与前期预测情况差距的大小,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改善运营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过程评价应涵盖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并能反映各阶段主要环节的特征。 (三)项目效益评价 项目效益评价主要指经济效益评价。即对投资建设项目各环节通过项目实施前后将会产生的效益(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的投资、实现的目标等内容进行定量或定性比较,以便定量地评价项目各环节的合理性、科学性。 (四)其他方面评价 其他方面包括项目政策评价、影响评价和持续性评价等。 五、结束语 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是基本建设工作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对工程经济和社会利益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只有加强建设工程全过程成本管理工作的力度,才能使建设工程成本管理走上国际化的道路。项目成本管理自始至终作用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它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实现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建设工程建设单位为了获得自己的市场竞争地位,被迫用压低成本、减少利润等方法。在这一摸索过程中,我国建设工程企业在项目成本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选取建设工程成本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当前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给出了相关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全文的研究对帮助建设工程企业更好的进行成本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问题 对策 一、绪论 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究其本质而言其实就是经营成本上的竞争,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建设单位要想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护好自己的发展与生存地位,使得自身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就必须学会掌握和运用先进的项目成本管理方法,切实解决影响施工项目成本的种种问题,从而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完成应有质量要求的工程项目,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使得企业在生产建设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等众多方面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我国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缺乏对于工程实施的全局性的认识与管理 因为受到一些工程成本管理方面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当前很多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通常都过于重视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工作,但是建设工程的成本工作实际上远远不止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从而导致了成本管理的内容不够完善与周全,施工成本的管理和形成实际上贯穿于整个建设工程项目从实施前的准备到工程完成后的保修维护等所有方面,要经历前期准备到施工阶段到验收阶段,最后再到保修维护等几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方面的成本消耗形成等等,因此,要把握好整个公里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将每一个阶段的成本管理都考虑周全,制定整个工程进展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计划。但是当前很多公路施工项目过程中缺乏对于全局成本管理的认识,从而使得整个工程的成本管理工作效果非常不理想。 (二)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 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想取得好的成果,就必须要有一套与实际工作过程相配套和适应的工作制度,从而保障各项相关工作能够有章可循,高效开展。当前的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规章制度往往很全面细致,但是有关成本管理的制度建设却非常不完善,比如在项目管理的责任追究中,很多都是简单的将相关的成本管理事故归咎于相关项目的经济主管,在相关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体系中的责任分工也不够明确,造成了各部门之间经常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混乱局面,再者在奖惩制度方面也不够完善,要么就是在工作奖惩方面显得没有执行力,使得建设工程中的相关职工在成本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很难被有效调动和激发,倘若不能够很好的鼓励整个职工群体参与到成本管理工作中来的话,整个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也就很难得到高效的开展,甚至在一些单位的建设工程施工项目中,不管是职工还是领导都没有能够很好的履行自己的分工管理工作,干脆将成本管理工作束之高阁,不予管理。 三、加强完善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手段及措施 (一)构建全面成本管理实施方案 全面成本管理指的是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对整个工程的成本进行分阶段的管理与管理,当前的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过于片面,导致很多方面的成本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所以应该以下几方面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管理。 1、投标竞价时的成本估算 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已经基本走上了招标施工的发展道路,那么竞标的建设工程建筑单位首先需要在竞标的时候根据当前市场信息情况,对工程概况、竞争对手情况以及工程成本等做一个大概准确的估算,确定一个相对符合自身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平的预期成本。具体来讲,施工企业在竞标之前可以对往年完成的类似的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与结算信息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估算出目标工程的各阶段成本以及总体成本的价位,同时结合目标工程的施工环境、当前物料价格水平、施工方案的实施难度与风险等等编制竞标成本预算,从而可以使企业自身在竞标过程中避免一些盲目的举动与决策,降低风险的同时也有效地管理了工程的成本。 2、工程施工开始前的成本估算 在中标工程进行正式施工前应该再次对工程进行一次成本预算,即根据对工程的具体了解和总体把握,同时结合当前企业自身所拥有的技术作业水平,人员队伍规模、机械设备等级与规模、各方面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水平以及相关子工程的市场承包价格等等所有有关工程成本的因素,对整个工程进行一次详细的成本预算,主要用于在工程施工阶段中对相关成本进行动态考核以及在工程竣工后的总体评价。整体上要求企业的项目管理部门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能够将机械、材料、人员等各方面成本因素都管理早既定的预算范围之内,而对于因各种情况产生的超预算行为要给出足够详细的原因解释,并呈报相关管理部门进行预算跟进。 (二)完善施工企业制度建设 施工企业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状况,同时也关系到施工企业自身的利润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的完成,所以施工企业应该牢牢抓住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关系到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环节,建立和完善企业在这些方面的制度建设,做到项目成本管理与管理工作的有章可循。 1、项目经济评估制度 构建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估制度,从而使得施工企业可以合理、科学、正确的确定工程的各项经济指标,从源头上抓好项目成本的的管理与管理工作。在工程中标后,正式施工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内,要及时充分的组织相关人员对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经济评估,进行深入广泛的市场调研,评估测算项目的经济效益情况,即根据项目的图纸方案变更、施工条件、合同条框以及材料市场价格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同时结合施工单位自身的管理和施工水平,测算并优化施工方案和计划安排,以期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工作给予指导与参考。 2、目标成本责任制度 所谓工程的目标成本指的就是施工单位对于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与管理的尺度,也是工程经理部门努力期望达到的成本指标要求。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实现和达到这个成本目标,工程经理部门应该大力构建并推行实施目标成本责任制度,根据成本要素的不同,将期望的成本指标进行细化,纵向方面可以分解到班组、站或者施工队之中,横向方面可以分解到个人、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工程项目的分管领导之中,从而建立起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周密的目标成本责任制度体系。同时,根据细分后的工程施工建设计划安排,又可以将期望成本目标分成若干个阶段,分别落实到对应的工程施工阶段中,在每一个目标成本的责任人身上,形成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员的项目目标成本责任体系,做到人人肩头有指标,个个责任都明确,切实将个人利益与工程的成本目标紧密的挂钩联系在一起,并根据此来严格奖罚与考核工作,保证工程成本管理与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 五、结束语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化问题,其中涉及到很多有关工程成本因素的管理与控制把握,在不影响建设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如何尽可以降低施工企业的项目建设成本将成为相关领域内一个值的只需研究的永恒课题,本文的研究仅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其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望各位老师和同学不吝赐教。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考核标准化实践 摘要:本文指出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出科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完善实习目标,探讨提高临床实践教学中出科考核的质量,科学合理设计出科考核方案,为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供有效信息。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实习;出科考核 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实习出科考核作为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环节的一部分,不仅是检验学生在完成一个学科实习后掌握该学科理论和技能程度的重要考查方法,也是加强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及学生学力评价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阶段出科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多由实习医院的临床科室自行掌握,科室之间、实习医院之间的考试标准、考试题型各不相同,考试内容单一,成绩评定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各实习科室及医院的教学质量无法横向比较,未能充分体现考核的作用;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出科考试不受重视,走形式、靠印象打分的情况屡屡存在,既不能体现学生自身各方面医学能力的发展,又不能体现同学之间实习效果的差异,也难以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起到指导作用,形同虚设。因此,我们以改革毕业实习出科考核内容和形式为切入点,以促进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为目的,贯彻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临床毕业实习阶段中其能力成长过程的评价和反馈,初步建立了一套与临床实习目标相适应的实习出科考核标准化实施方案。 1完善实习阶段学习目标 召开教学督导、临床教师、学生的座谈会,了解各方面对毕业实习出科考的建议;参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等明确列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阶段需掌握的所有临床技能,制定每项技能的评价标准。将各项技能分类整合,统筹明确各临床带教科室负责技能、带教内容。将出科考内容明确纳入实习入科教育,使学生进科室实习之前就明确学习目标,为有目的进行实习做好准备。各实习科室对于学生实习态度、技能达成目标做出具体要求,包括实习医师平时工作要求、实习医师必会技能(医患沟通技能、体格检查技能、诊断技能、常用操作技能)、科室常见病种中西医诊疗常规、特色病种及诊疗常规、常见病中西医临证问诊及思维程序、常用药物、方剂(包括协定方及特色制剂)六大方面,并提供出相关学习资源,便于学生自主性学习。 2制定出科考核标准化实施方案 设计了四位一体的出科考核方案,具体包括中西医临床专业知识在线考试、中西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考查、床边综合能力考、min-cex临床能力测量四个方面,每月实施,连续记录学生能力成长过程。第一,建立网络题库及在线考试评价系统。我院实现了在院内网络环境下基于临床教学规律的中西医学专业出科考试题库构建,运用自主学习和定期考试评价功能促进了学生转变学习理念,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运用跨科目组卷实现了中西医综合性考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第二,建立中西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考查病案题库,学生以实习小组为团队,分组进行考试,对病案进行中西医诊断思维的陈述,包括诊断分析、治则治法、用药处方,饮食起居调护等,考查学生临床思维辨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第三,以临床病例为中心实施五站式床边综合能力考试,考查学生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包括床边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案书写、临床答辩和专科技能操作考。第四,采用以Mini-CEX为主要形式的平时考察,重点考察学生临床接诊、体格检查、人文医学、临床诊断、健康咨询、组织效果、整体评价七方面能力。 3注重反馈辅导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形成性评价来评估学生临床技能、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针对每次出科考核结果,给予学生系统的分析和反馈,帮助学生思考自己在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差距,进而促进学生吸取经验、改进学习,提高能力。同时教师可针对出科考核所反映出的学生实习中的共性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医院可根据教学薄弱环节开展系列相关师资进修和培训工作,组织临床教师集体学习、研讨、交流,选派部分教师参加有关培训,促使医院、教师对教学效果反思和学生对学习状况反思,从而达到多形式、多途径保障临床实习阶段的教学质量。综上,通过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出科考核标准化实施方案定期考查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临床辨证思维及人文医学能力,及时反馈和辅导,实现了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化、规范化管理,也为提升该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作者:曾雪萍1 舒静2 沈宇弘1 施丹1 王大鹏1 郝微微1 单位: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教学处 2.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生质量评析 1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的现状 1.1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评估认识混乱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对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评估没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认为毕业生在学书面考试成绩即为对该毕业生进行的质量评估,或者仅对教师作教学评估,认为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即反映其学生水平高低;另一方面,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认为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质量评估仅是为了在求职过程中提高毕业生的成功率和学校该专业的招生情况。故在评估过程中主动放弃一些不足项目,使评估流于形式,丧失客观性。这样对学校下一步的发展及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都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1.2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方式单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应体现多方面标准,而现阶段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仅采用毕业生参加的各类理论考试作为主要评估依据。虽然部分院校也会在实验室举行实践考试,但这都不能体现毕业生的高素质和综合能力。如职业道德、协作能力等往往不能用上述方式进行评估。 2新的评估标准应符合以下原则 2.1客观性原则 评估指标的制定应具有客观性,在制定过程中应尽可能考虑各种因素,收集各类信息。 2.2科学性原则 评估指标应能够准确体现被评估者的情况,并且各指标间要求无重复、无矛盾、无因果关系。 2.3可操作性原则 评估指标制定尺度应适中。定量指标易操作且较为准确,但不宜体现被评估者的自身特色;定性指标可通过分析比较来把握被评估者发展的趋势,便于指出改进方向,但不如定量指标易操作。所以应该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4可比性原则通过观察评估结果,可获得明确结论。该结论应能反映出各毕业生的不同属性,使评估者能够就各指标的结果相互比较。 3评估标准的建立 新标准应符合上文所提出的四原则,能反映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工作能力以及思想动态。通过分析以上原则,在汇总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的评估标准。对毕业生进行评估从四方面进行:职业价值主要包括了政治素养、工作责任感和医德医风;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建立和保管医疗记录能力、创新能力及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与人协作能力、同学或同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能力;学习和工作成绩主要包括在校学体情况和论文、科技及受表彰情况。 4评估试运行 4.1确立评估对象 从我校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随机选取153名学生作为评估对象。 4.2确立评估内容及区分评分等级 评估内容包括职业价值、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学习和工作业绩,共4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评分级别共有5级,分别是优秀(5分)、良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差(1分)。14项评分指标满分为70分。 4.3具体评估方法 评估时间安排在被评估人就业后的第6个月,以便用人单位对被评估人有充分的了解。参加评估人员包括在校期间曾教授过被评估人的各教师和用人单位被评估人的科室主任。其中问卷收集分两部分:在校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完成问卷,统一由所在系部主任收集并确认;用人单位的问卷在填写完成后由医院医教科主任签字盖章后方为有效。 4.4收集评估问卷 此次评估共发放问卷153份,收回144份。该次评估问卷回收率为94.1%。 4.5评估结果 4.6评估结果分析 评估结果显示总体上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都达到良好程度,其中政治素养、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建立和保管医疗记录能力、在校学体情况领先于其他指标。但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和论文、科研及受表彰情况总体评分稍低,说明这3项有待加强。另外,有少数毕业生的临床工作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不足,表明这2项发展不均衡,在今后的教育中应注意全面发展,加大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4.7结语 该评估标准能够反映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现阶段水平,进而检验出我校该专业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同时能够通过评估改进教学方向。综上所述,按照本文所提出的原则制定的评估标准可行。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究 在高校毕业生日趋严峻的就业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令人担忧。为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本文分析了某医学院校(简称“A校”)2015届601名和2016届795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探究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困境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A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 A校2015年毕业601人,就业率97.0%(583/601);2016年毕业795人,就业率95.5%(759/795)。2015年和2016年A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机构分布情况见附表,所呈现的就业特点是:⑴就业单位多元化,即就业单位除了医院、读研深造等,还有保险公司、医药公司、美容院等与医学相关的新型行业和单位。⑵继续读研深造的学生逐渐增加,从2015年的17.5%增加到2016年的23.9%。读研深造的学生增加较多与《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有关,从2015年起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需要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毕业生可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⑶就业单位层次趋向下移,越来越多的学生放低姿态,选择到普通医院乃至社区医院、乡镇医院就业。如2015年在省级三甲医院和市级医院就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3.3%和25.6%,但到2016年二者的比例分别降至了5.8%和18.2%;而在县级医院,以及社区、乡镇医院就业的学生比例在2016年为41.7%,与2015年(36.4%)比较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一方面体现了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层次较高的医院用人倾向于高学历化;另一方面,说明了学校采取的积极的就业引导措施起到了作用,如动员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为基层医疗单位组织召开专场招聘会,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现状,学生能够按照“先就业再择业”的思路积极就业。 2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矛盾 2.1高校大规模扩招与社会医护需求数量趋于饱和相矛盾 从全国高校大范围扩大招生开始,很多医学院校亦紧跟全国形势大规模扩招,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造成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大型医院招聘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限于一些紧缺专业,如儿科学、精神病学等专业,而其它专业的人员配备相对饱和。因此,社会提供给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短期内变化不大,造成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供求失衡。2.2医院进人高学历化与本科学生期望值太高相矛盾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博士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医院也相应提高了用人门槛。一些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只盯在大中城市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不愿去县级、乡镇医院、社区医院或民营医院就业。而基层医院近几年蓬勃发展,正处于需要引进大量医学人才的阶段,但基层医院由于薪资待遇、就业前景、地理位置等原因,很难吸引本科毕业生前往就业。 2.3学生择业观念单一与当前就业形势多样化相矛盾受 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医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愿从事医药、保健、美容等行业。但目前新兴的与临床相关的服务行业,如美容、康复、医疗保险、社区医疗等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如果固守传统的就业思想,将错失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2.4毕业生专业技能薄弱与就业竞争激烈相矛盾 目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一些高校的教学条件差、教学资源短缺,课程设置欠合理、师生比例不恰当等,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加上医学生考研热持续升温,部分学生实习期间大部分时间用于复习考研,忽视了专业技能的训练,导致这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就业竞争优势不强。绝大多数正规医疗单位均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毕业生,岗位数与报考人数比例相差悬殊、竞争激烈,那些专业技能薄弱的毕业生自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3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3.1临床实践能力不强 首先,随着医学院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师生比悬殊,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当学生进入实习医院后,医院带教老师有限,不能较好地锻炼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以A校为例,其附属医院为大型三甲医院,医院里既有在读的研究生,也有规培医生,使得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动手锻炼的机会较少。其次,本科实习生没有处理好考研与实习的关系,没有完成临床实习任务,未达到应有的效果。作为医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具有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但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远远没有达到要求。 3.2对家庭的依赖心理缩小了择业范围 目前的毕业生多为90年代以后出生,普遍存在对父母家庭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性、比较自我、缺乏担当和责任感等问题,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择业时眼光局限在父母所在的城市,错失了很多工作机会。 3.3习惯被动等待、缺乏主动出击的心态 部分学生存在“等、靠、要”的心态,不会主动探寻就业信息,在当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被动等待,无疑会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有的毕业生往往在最后一个学年寒假过后才开始准备找工作,甚至有的还要等待考研的结果,因此错失了很多机遇。 4对改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4.1学校与家长联手,促使学生心理“断奶” 学校应与学生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心理上“断奶”。一方面,学校应建立一套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隐患,培养学生独立、坚强、团结协作的品格。另一方面,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注重培养子女乐观、开朗、宽容、随和的性情和独立、坚强、自信、勇于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品格,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转变择业观念,脚踏实地就业 首先,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培训机制,从入学时即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以及举办丰富多彩的与就业相关的活动等,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就业观念的引导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告知他们应立足自身,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将来就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并彻底转变“天之骄子”的心理,在毕业时能脚踏实地的从容择业。其次,学校应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接受学生对有关职业规划、就业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工作,为学生解疑答惑。 4.3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关键阶段。医学生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的临床实习,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拓宽知识面,尤其是强化了专业技能,从而使医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学校应与实习医院联手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和培养,并将实习生的表现量化为分数纳入学生的毕业考核,从制度上让学生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 4.4缩减招生名额,实施精英化医学教育 针对当前医学院校扩招、医学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2012年5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调控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相对稳定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总体规模,‘十二五’期间,原则上不增设医学院校,不增设临床医学专业点。根据国家和地方卫生服务需求及医学教育资源状况,确定临床医学专业点的招生数量,对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省市、高校缩减招生数量……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少而精、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只有切实减少医学生招生数量,真正实施精英化教育,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而高效的运用,才能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从而造就高精尖的医学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李海莉 徐朋辉 单位:皖南医学院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生多站式考核分析 临床医学课程是医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包括理论教学阶段和临床实践阶段,通过对医学生进行临床医学的理论教学,并经过临床见习和实习,是培养一名合格医师的必要途径,而如何对医学生毕业成绩进行考核,对其理论学习及实践成绩客观评价,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很多医学院校思考及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我院结合临床各教研室的客观条件,对2009届部分毕业生采用多站式考核进行毕业前测试,探索多站式考核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院2004年入学的临床医学系学生按照入学成绩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人,两组间学生无统计学差异。 2.研究方法。试验组按照多站式考核培训要求对学生在采集病史、体格检查、技能操作、病历书写、及仪表仪容等各方面进行培训,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带教方法进行实习带教,待实习结束后进行统一毕业考试,对其考试成绩进行评分。 3.统计学方法。评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二、结果(附表) 三、讨论 医学临床教学是极其复杂、实践性极强的信息交流互动过程,传统的医学教育重视理论教学及基础知识的传授,课堂上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大部分时间用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记忆,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考试只是机械性记忆,使学生思维方式被局限在教师的思维范围内,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进入临床后存在有理论知识无实践能力的现象,同时,医学院校普遍缺乏科学、客观、规范的毕业评价体系。多站式考试又称目标结构化临床毕业考试(ObjectiveStructureClinicalExamination,OECS),在北美等发达国家医学院校已数年研究,可对医学院校毕业生进行综合及客观评价。我院将多站式考核方法引入毕业生实习考试,是希望能科学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完成从实习生向准医生的转变,我们应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模式提高临床教学的教学质量。 总之,医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采用的多站式考核只是考核方式的一种探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探索出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使我们的医学教育有全面、科学、客观、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困境 一、原因分析 1、医学教育扩招严重,医学生总量过剩。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大学教育扩招,“2007年,全国举办医学门类专业的高等本科院校有281所……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医学门类在校学生达到138.6万人。”,其增长速度之快、增长幅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医学生总量已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医学生就业困难是必然趋势。 2、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学生质量下降。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存在层次繁多、结构复杂、学制混乱等问题,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制定准确、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和办学层次还不能主动适应新的卫生服务模式的需要,与社会需求脱节,且逐渐成为影响医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扩招以来,医学院校的硬件建设、软件设施和师资建设都远远跟不上学生增长的速度,教学资源的紧张,必然导致学生质量的下降,也影响着医学生的就业。 3、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落后。医学教育大众化,引起了学生数量的增加,同时也导致了人才质量的下降。然而,长期以来,大学生都被社会认为是“精英”、“天之骄子”,因此,医学生在择业时都有着很高的期望值,还有着很深的“精英情结”,仍将目光盯在发达地区和大医院。以我校2012届临床本科毕业生为例,仅有14%的学生留在县级医院工作,基本没有学生选择到乡镇和农村就业;绝大多数学生都愿意选择到东部和中部就业,仅有极少数学生选择到新疆等西部地区工作;更倾向于选择医疗机构,而医疗机构中首选三级医院,其次是二级医院,很少有人愿意去农村医院。 4、国家对基层医疗人才的保障和激励措施尚不完善。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本人就业观念落后、功利思想严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家缺乏相应较完善的保障和激励措施。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12个部门在2009年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对大学生村官在物质保障、社会保障和发展保障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如生活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购买社会保险、优先录取为后备干部、考研加分等,对吸引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基层工作起了积极作用。目前,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也出台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但相关的保障和激励措施还不完善,不利于激发医学生服务基层的积极性。 二、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笔者结合自身就业工作经历,提出缓解临床医学生就业困境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准确定位医学生培养目标。大规模扩招必然引起医学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带来就业困难的问题,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可缓解供大于求的困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质量。同时,要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应该调整为中级人才,以培养应用性岗位人才为主。”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正在转向基层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需要的是大批受过专业训练的中级或初级医务人才。因此,应根据形势变化,将医学本科教育目标调整为“培养中级医务人才”,这样有利于明确培养目标,有利于医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此外,应强调实践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完善临床见习、实习体系,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的掌握;增设适用于基层医疗的课程,如常见病的预防、治疗,地方病的治疗、社区服务和计划生育相关知识等。 2、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的保障和激励措施。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不断添置必要的医疗设备,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大力改善基层医疗单位的工作条件,保证一般的常见病能在乡镇医院、社区医院得到有效诊治。同时还要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基层医疗人员的各项保障措施,鼓励医学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服务,如提高待遇、增加学习提升的机会,对于表现优秀者在职称晋升、考研升学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提升基层医疗人员退休金额度,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制度留人。 3、加强就业观教育,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认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而不能只看重金钱待遇、工作条件,避免因期望值过高错过就业良机;加强对学生“先就业再择业”观念的教育,帮助他们打破“铁饭碗”的传统观念,鼓励他们先就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通过努力工作、认真学习获得更好的待遇和更多发展的机会;加大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了解国家对于服务基层、支教、支医的相关政策,邀请往届到基层工作者、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工作者回校作报告,使之树立立足基层、回报社会的理念。 4、充分利用校园招聘会,帮助学生成功就业。校园招聘会是医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据统计,约有80%的毕业生是通过校园招聘信息找到工作的。用人单位直接来校园招聘,往往是基于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可的,避免了院校之间、学生与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之间的竞争,同时,校园招聘会上求职机会集中,针对性强、安全性高,也可大大降低学生的求职成本。因此,校园招聘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求职途径,也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可让学生关注校园招聘信息,充分利用校园招聘会和就业网实现就业。必要时,可以帮助学生做好推荐工作。 作者:隆娟吴卉单位:湖北医药学院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医学在线考试系统在临床医学生毕业考核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讨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运用于OSCE计算机考站考核医学毕业生临床能力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校2015-2016届2521名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毕业生计算机考站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评估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考核医学毕业生病例分析的能力效果。Y果: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考核内容的设计基本涵盖医学本科生所需掌握的全部专业知识,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病例分析和相关辅助检查的掌握情况。结论:医学在线考试系统作为完善的教学考核模式,能够客观、真实、全面评估考生的临床基本技能,较符合本校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需求。从实践来看,医学在线考试是信息化时代考试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建立完善的试题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需要不断的动态维护,因此,试题库及网络在线考试从硬件资源、软件平台以及命题过程等方面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 【关键词】在线考试;医学生;毕业考核;应用研究 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当今医学院校的核心任务之一,而考试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也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比较公正的测量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在医学教育测量方面,考试也因为采用了新的方法、手段,而在教学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合理地开发使用医学院校的网络考试系统,将有力地推动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我校于2014年开展OSCE考试,并将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运用于计算机考站,全面考察医学生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2016届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及各分流方向、麻醉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依据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国家执业医师考核标准,以及强技能、强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对毕业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评估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进行临床考核。OSCE考试其中一站为计算机考站,考试时间30min,根据各临床科室常见病、多发病,建立病例分析试题库,考查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考生根据学号及密码登陆第一临床医学院在线考试系统,由系统随机从试题库抽题做答后自动判分。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考试题库的组成:由北京众恒志信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等多家医学试题库。系统由题库学习、达标作业、网上考试、手工评卷、题库管理、考试设置、试卷分析、账户管理、权限分配、通知、账户配置、题型配设置、系统日志、初始化设置十四大功能模块组成。其中初始设置、帐户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统计分析五大功能模块,贯穿考试组织工作的整个过程。如图1。 图1 (2)考试题库的应用:第一步考生在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学号)和密码(初始密码666666),第二步点击“网上考试”里面的“参加考试”,即可进行答题,考试时间20分钟,试卷左上角以倒计时方式显示考试剩余时间,当倒计时为0时,系统则自动交卷并显示成绩,特别注意在答题过程中不能中途退出,否则默认自动交卷,考生无法再次考试。如在规定时间内答题结束可自动提交答卷,系统自动生成成绩。 2 结果 我校2015-2017届2521名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毕业生参加OSCE毕业考核,共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心电图室、CT室及放射科等相关临床科室。该系统已在我院投入使用四年,已完成四届医学类临床医学生毕业考核的应用,基本满足了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同时很好地解决了我院传统考试方式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完全避免了传统考试方式中所必须进行的试卷印刷、人工阅卷、分数登记等一系列的工作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学生问卷调查,88.7%学生对计算机考站表示满意,80.2%学生认为考核内容符合临床实习所在科室需掌握知识点,92.6%学生认为能够适应毕业在线考核模式,总体合格率90.5%,优秀率8.2%,基本符合考试要求,其中有62.4%学生写下了相关反馈意见,具体内容如下:(1)考题和知识点有重复;(2)阅片图像不是太清晰;(3)答案存在不合理选项。 3 讨论 优势:我院在线考试系统平台自投入使用至今,相比传统考试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降低了医院的成本。所有考生成绩都以电子文档形式导出进行长期保存,节省了纸质试卷所占用的空间。由于在线考试系统是对每个考生随机生成的试卷,在试题难度系数相同的情况下,试题的顺序和题目都是不同的,因此有效防止了考生传递答案等作弊方式,严肃了考试纪律,从而端正了学风,保证了考试的客观性。同时考试过程和成绩处理过程中都不受人工操作的影响,考试结束后考生自动提交试卷即显示成绩,杜绝了考生利用各种关系进行成绩修改的现象,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 不足:我院的在线考试系统经不断的升级与改造,现已相对成熟稳定,这为在线考试系统的实践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医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医学教材也是在不断更新的,因此考试题库本身也应不断地整理和完善才能适应医学教育的需要。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也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维护,包括电脑网络设备的维护和题库的维护及更新,这样才能使整个在线考试平台能够良好地运转。 总之,医学在线考试系统相对于传统考核模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不仅可以简化传统考试过程中的试卷组织、审定印制、传送收集、评判归档等多个繁琐环节;还可排除人为直接干预考试活动的可能性,具有客观公正性;同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更重要的是把单纯的考核拓展为考核、培训、分析、管理的一体化模式,这也是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实习量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探索 摘 要:量化管理是用数据和实施判断质量的一种科学的标准化管理方法,我国临床医学毕业实习量化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提高临床毕业实习质量,我们借鉴其他医学院校的经验,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2009级临床医学毕业实习学生实行量化管理模式(以内科学教研室为试点),制定毕业实习生量化考评表,对学生在内科轮转期间每一环节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指标分解,在每一实习带教环节增加考核量化指标,规定相应的分值,如实记录毕业实习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积极探索和创新临床毕业实习方式和管理模式,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临床毕业实习管理和评估体系,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对提高临床毕业实习效果的意义。 关键词:临床医学;毕业实习 ;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指标的确立,有利于客观评价临床教学质量。有文献报道,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在临床毕业实习过程中,引入量化管理模式,实现实习全过程的考核量化管理,促进临床实习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以提高临床毕业实习质量。 医学教育包括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临床毕业实习是院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际、从课堂走向病房、由学生向医生过渡,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习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在成为一名医生后临床实践能力的高,一个临床医生的道德水准、品格素养、工作作风、思维模式、都与临床实习密切相关 。 目前许多因素制约着临床毕业实习效果,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临床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缺少动手机会,制约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得不到规范系统的临床思维培养和技能训练;学生在每一科室轮转过程中,实习效果如何,临床思维和技能水平达到什么程度,仅限于在出科考试中体现,由于每次实习考核的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临床实习效果和综合能力;学生考研就业压力大, 对临床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等。 面对临床毕业实习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了提高临床毕业实习质量,我们借鉴其他医学院校的经验,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2009级临床医学毕业实习学生实行量化管理模式(以内科学教研室为试点),积极探索和创新临床毕业实习方式和管理模式,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临床毕业实习管理和评估体系,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对提高临床毕业实习效果的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医学毕业实习学生120名,已经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轮转到内科进行为期3个月内科实习的学生,根据入科时间顺序,第一轮、第二轮为实验组,第三轮、第四轮为对照组各60名,入选前,学生性别、年龄、成绩无显著差异。 (二)方法 制定毕业实习生量化考评表,对学生在内科轮转期间每一环节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指标分解,在每一实习带教环节增加考核量化指标,规定分值,如实记录毕业实习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涉及到如下四项一级指标 : 1.平时成绩:包括七个二级指标,分管床位数、病历书写数量、 参加教学查房次数、参加学术讲座次数、参加病例讨论次数、各种临床技能操作种类、各种临床技能操作次数,依照完成各二级指标数量及种类,给出分值。 2.出科考试成绩:从 3.“多站式”考试:于内科临床毕业实习结束前进行,从 4.职业素养:遵守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学习态度沟通能力、医德医风等,考查学生有无违规记录,0~9次共十个等级,并给出分值。 合计所有项目所得总分,学生达到一定分值才能毕业。观察通过临床毕业实习量化管理, 对研究对象所得分数进行比较, 进而积极探索、分析新的管理模式,对提高临床毕业实习效果的影响。实习科室相同,带教老师资历相同。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按照旧的实习考核鉴定表要求的内容进行实习,学生本轮实习结束时,自行填写实习鉴定表,教师写评语,进行评分,学生实习期满接受考核后即完成本轮实习。实验组:实习前,对带教老师培训,告知带教老师实践评估体系标准,并要求按照量化管理评估体系标准进行带教实习,修订教学管理办法,明确带教老师职责,实习结束时,带教老师和评估老师分别按照旧、新两种评分办法评分。 二、特色和创新点 (一)增加了临床技能培训 由原来的入科前培训一次,改为培训三次,充分利用临床技能培训考试中心,制定培训计划,确立培训方案,筛选培训教师,在功能区,培训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如实记录培训考核的成绩。 (二)增加了院级监督的力度 在以往的轮转、考核基础上强化了院级监督的力度,成立教学督导组,同时建立医院、教务部、教研室三级管理制度,对临床毕业实习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包括学生轮转、培训内容、出科考试、书写病历、教学查房、典型病例讨论、出科考试、出勤情况等各环节予以监督指导,及时了解毕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将问题以书面形式反馈教研室,要求教研室提出整改措施,上报教务部。 (三)革新毕业考核模式 以往实习结束后,由教研室组织出科考试,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于实习结束前一周对学生进行考核,具体实习考核方法由理论考试、临床技能考核、病历书写、思想品德四部分组成,理论考试占30%,临床技能考核占40%,病历书写占20%,思想品德占10%。我们改革实习考核方法,改为平时成绩、出科考试成绩、“多站式”考试、职业素养四方面成绩。 三、结果 学习结束后,对内蒙古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名成绩进行比较,各项成绩分析结果为:(1)平时成绩满分70分,对照组平均得分52分,实验组平均得分65分,比对照组提高25%。(2)出科考试成绩满分10分,对照组平均得分6.5分,实验组平均得分8.5分,比对照组提高30.8%。(3)“多站式”考试成绩满分10分,对照组平均得分7.2分,实验组平均得分8.9分,比对照组提高24%。(4)职业素养满分10分,对照组平均得分6分,实验组平均得分9.5分,比对照组提高58.3%。60名实验组学生圆满完成毕业实习任务。 四、结论 1.通过对2009级临床医学毕业实习学生进行量化管理,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对毕业实习进行综合考核、将毕业实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操作,严格准确记录下来,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科学制定学生实习成绩评价办法, 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实行过程及考核成绩,兼顾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 2.全方位、多侧面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医德医风、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能力等。各环节学生违规明显减少,体现在劳动纪律、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3.通过增加技能培训和量化管理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 4.进一步规范了毕业实习。 5.提高了教师的带教责任感,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意识增强,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带教能力。 五、讨论 1.通过临床医学毕业实习量化管理,提高了临床毕业实习质量。 2.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知道在临床毕业实习中具体要做什么。 3.量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公平客观地反映临床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善学生实习时少看病人多背书的状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讯作者 :赵栓枝,附院教务部副部长,主任护师。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五位一体”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 要:毕业评价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评价,也是学校是否能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最后一个保障环节。嘉兴学院于2013年开始构建了以医德医风-理论知识-临床思维-操作技能-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五位一体”的、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综合评价体系,并作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基层医院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教育,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当前,国家医改的重点是“保基本、强基层”,“强基层”是主战场,医学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主战场、面向基层。作为主要为基层医院输送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学业评价体系,以培养出符合基层医院需要的合格人才。毕业评价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学业评价的最后一个环节,学校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操作熟练程度的测试,而忽视对学生在真实医疗环境中应具备的医德医风、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等的评价。2010年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发表了题为《教育医师-号召医学院校和住院医师教育改革》的专著,指出医学生应是为多方面角色、责任、知识、技能的整合。为此,嘉兴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遵循“医德为先、能力为重、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办学宗旨,从“医德医风、理论知识、临床思维、操作技能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五个方面着手,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历时一年多的综合评价,以期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构架和遵循原则 2008年9月16日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印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该标准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为适用对象,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三方面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嘉兴学院已有64年医学办学历史,2003年开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十余年来,如何进行有效的“毕业评价”一直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 经过对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等的调研,学校认为“毕业评价”应结合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规格,遵循“综合性、过程性”的原则。综合性是指评价的内容应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提出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基础,设计包括医德医风、理论知识、临床思维、操作技能和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五个方面的评价项目。过程性是指评价应从学生进医院实习前就开始进行,历时一年多,分阶段实施,每一阶段有重点。 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 1. 医德医风的评价 从学生入校开始学校就着手医德医风的教育,并通过大一主题为“医院-医生与患者”专业认识实践、大二的暑期社会实践和大三的医院暑期集中见习等活动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服务意识和践行良好医疗行业风气的医德医风理念。在学生实习前动员会和进医院实习的第一天,学校和医院均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同时,医院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一名实习生导师,导师掌握自己学生的实习轮转次序。当学生轮转完一临床科室出科时,导师均要联系该科室的教学秘书,对学生的医德医风进行联合评价。 2. 理论知识的评价 在学生实习前学校组织涵盖内、外、妇、儿科的临床课程理论综合考试,以10%的比例计入理论知识评价。实习期间,学生有2次机会参加内、外、妇、儿科的出科理论考试,取成绩高者作为出科理论成绩,亦以10%~20%的比例计入理论知识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学校再组织上述四科的理论考试,并以70%~80%的比例计入毕业理论知识评价。 3. 临床思维的评价 在学生实习前学校组织以PBL和CBL形式的临床思维实训,通过者获得相应学分,不计入毕业评价。实习期间,由临床科室教学秘书负责每位学生在轮转科室的临床思维评价,并将各科室的平均评价计为毕业临床思维评价。 4. 操作技能的评价 在学生实习前学校组织涵盖内科、外科、护理、急救等常用操作的临床技能实训,通过者获得相应学分,不计入毕业评价。实习期间,由临床科室教学秘书负责每位学生在轮转科室的临床操作技能评价,并以20%的比例计入毕业操作进技能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学校组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开设包含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使用标准化病人)、影像读片、心电图诊断、急救技能、护理技能和外科手术技能等共十二站的临床操作技能多站式考试,并以80%的比例计入毕业操作技能评价。 5.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 在实习的一年中学生有两周时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内容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沟通能力。由社区的兼职教师负责每位学生进行评价,并以50%的比例计入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学校在组织的OSCE中引入相关内容的考核,使用标准化病人,并以50%的比例计入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评价。 三、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组织保障 鉴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嘉兴学院每年划拨教学专项经费给附属医院,各附属医院院长均被聘为嘉兴学院医学院的副院长,对本院的教学工作负责。各附属医院设有教学办公室,其业务接受嘉兴学院医学院教务办公室领导。为使毕业综合评价得以顺利实施,学校将学生全部安排在所在地的各附属医院实习。医学院教务办公室联合附属医院教学办公室成立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组长由医学院教学副院长担任,负责协调和督查工作。附属医院负责遴选并培训临床医生作为实习生导师,每一位导师负责1~2名学生,负责学生实习期间思想工作,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的教育和评价;在每个临床科室设置教学秘书,负责轮转学生的医德医风、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评价。理论知识评价和OSCE由医学院教务办公室组织,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负责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学校还委托医学院牵头与学校所在地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嘉兴学院社区(全科)医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由学校下拨专项经费支持培训社区医生成为兼职教师。 四、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监控与反馈 1. 以“学评教”为依据做好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的遴选 自2012年开始嘉兴学院在各附属医院实行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制度,逐步完善导师和秘书的职责。之后每年6月,即学生进医院实习前,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会组织上一年实习的学生对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进行评价,召开会议,评出优秀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并将学生的评价情况反馈给各附属医院。各附属医院教学办公室根据学生的评价并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对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作调整。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要求附属医院教学办公室在学生开始实习后一个月内,组织导师-学生结对见面会,并发放聘书。 2. 发挥学校教学秘书和医院教学管理人员作用 医学院教务办公室设有后期教学秘书岗位,该岗位的人员同时也是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成员。后期教学秘书掌握每个学生的实习轮转次序及其导师情况,定期到医院与教学管理人员一起召开实习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同时检查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的工作,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 3. 做实社区(全科)医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嘉兴学院社区(全科)医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由医学院负责管理,每年召开会议,探讨在社区(全科)医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 嘉兴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五位一体”毕业综合评价体系,已有3届学生接受评价。从毕业生调查问卷和师生座谈会得到以下反馈:第一,与以往相比,“五位一体”综合评价对毕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学生认真实习;第二,历时1年的过程性评价,严格了临床实习实训管理,对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有益;第三,“五位一体”既是医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基层医院全科医生的重要基础。自评价体系实施以来,嘉兴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2014年和2015年的浙江省大学生医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共获4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名列省内各医学院校前茅。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 要】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科学学科在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模式改革实践、注重教学导向等措施促进医学生完成临床医学本科阶段毕业学年外科学学科的学习,以期对存在问题加以改进。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问题与改进措施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临床医学学科重要的二级学科,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学科的基础。现代外科学的研究内容不但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及其他外科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且还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范畴不断在更新变化。现代外科学体系庞大,不管在深度还是在广度均迅速发展,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不能再掌握外科学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了。如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外科学不断呈现专业化分科,学习外科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对于每一位有志于做外科医生的临床医学生至关重要。然而,临床医学生由于越来越大的就业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外科学课程在毕业学年的学习,特别是实践环节的学习更容易被医学生所忽视甚至放弃,这对于毕业后或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工作中的临床业务训练及思维均可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临床医学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改进措施予以探讨。 1 存在的问题 1.1 外科学教学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医学院校多重视外科学的理论教学,而轻临床实践带教,在外科实践中未带给医学生应该获得的学科知识。外科学是医学院校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必修学科,通常从第3学年下学期开始学习,整个学科学习时长基本达3个学期。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的第3、4学年,外科学理论得到了良好的讲述,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系统理论认识和训练。在临床医学本科的第5学年,即毕业学年,临床实习即开始,本科生开始在医学院或综合大学附属医院等各级医院开始接受以临床医生带教的临床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式。通常教学医院在外科学理论讲授中有较系统的教学计划,投入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教授外科学学科理论。然而,在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多数教学医院未建立将理论与临床实践良好衔接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外科学教学队伍;因临床工作繁重,也不能抽调专职带教老师讲述日常外科实践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导致没有专业师资研究具有外科学的特色教学,更做不到对临床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的系统教育和对外科疾病相关知识的全面教学。 1.2 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从临床实践中获得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被忽视 外科学为多数三级甲等医院的发展重点,多数大型教学医院已达到以系统或器官为依据的外科分科,如泌尿外科、乳腺外科、肝胆胰腺外科、血管外科等外科专科,外科学的发展及细化分科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外科学整体的认识无疑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本科外科学教学以讲述外科学基本理论和训练外科基本技能为目的。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虽已完成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学习,并通过外科学基础实验课初步得到了外科操作技术和技能的认识和培训,但多数学生对外科疾病并无立体的认识,也对外科疾病的诊治如手术原则等无清晰的概念。医学生进入外科系统各科室后不知从何开始学习和开展实践工作。相对于内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外科学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及临床操作能力通常要求更高,学习强度也更大。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面临毕业后的找工作、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甚至在外科等学科系统实践过程中脱离临床,放弃临床实践,从新开始毕业学年前的理论学习。 2 改进措施 2.1 制定符合毕业学年医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的教学体系 临床医学生并没有专门为其设计的实践学习及培训过程,目前的外科学临床环节也没有固定而有效的教学体系。随着规范化培训制度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临床实践带教教学较前有所好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践积极性。通过,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采访调查,普遍反映外科学课时压缩,教学内容节奏过快。因此,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方案,充分讲述外科学理论知识,将对医学生毕业学年掌握外科临床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外科学实验课作为临床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通过良好教学可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外科临床实践能力。但临床实习的医学生普遍反映外科学实验课课时安排过早,当开始临床实践时实验内容已经生疏。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外科学实验课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虽然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有利了外科学学习,但是外科学实践更像是一门连接外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一门课程。如安排学时在毕业学年,可能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外科学知识。重视临床外科实践能带医学生的不止是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给他们良好的外科临床思维,这些可以使医学生对外科学知识的认识更立体化,更容易达到对知识的长期记忆。 2.2 加强教辅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毕业学年临床医学生的观察、沟通及采访,发现其普遍心理是怕临床实践占用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时间,而且临床见习无专业指导老师,实习带教老师教学辅导欠佳。因此,构建良好临床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人员传授外科学理论技能和培训考试经验,能增加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获得外科学知识达到临床工作能力和研究生入学水平的信心。目前,多数教学医院的中青年带教老师多数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为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有丰富的学科学习经历,有严谨的学科思维模式,有找工作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经历,对本科生的外科学培养有良好的经验和针对性。选拔具有优秀素质、德才兼备的临床带教老师,建立结构合理、团结一致的临床外科学教学队伍可将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良好衔接,为临床医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对提升外科学教学水平,使医学生获取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外科学理论知识均有益处。发展外科学优秀带教师资,开展特色的外科学实践教学,建立对临床医学生知识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以后的研究生升学及工作推荐进行评估评分,将有利于系统对医学生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实践和外科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教育。 2.3 加强外科学实验课程与临床实践精品课程建设 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临床实习是最佳获得外科学知识的学习方式。如果能在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学习中有良好的教学衔接,使医学生能受到良好的临床实践前教育,对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提高理论知识转化能力将有较多裨益。在医学院校尚无将实践教学编纂为教学教材的内容,没有可用的临床实践教程对医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辅导,多数医学生因为无可利用的如实习手册等临床实践书目,导致在临床工作中难以掌握外科学知识重点和胜任临床实习工作。因此,建设临床实践精品课程能够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重要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增加在实践工作中的信心,强化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结合,提高对外科学整体的学习能力。 2.4 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升医学生学习动力 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生命发展变化规律和个体疾病诊疗的科学。其对人类的影响力与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医学高等教育,除必须使学生具备牢固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 还要具有多种综合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科学,是以病人为中心展开的外科科学研究与实践,多需要对病人进行有创性操作,器官切除或重建等,不仅对病人身体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病人心理也有明确的影响。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外科学实践学习环节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临床医学生对外科学学习的热情及动力,使学生们更积极的参与到理论和实践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4-5]。 综上所述,相比于内科学,外科学学习更为直观和立体,一个外科疾病,在外科理论和技能支持下很快能得到验证,获得完整的认识。在临床实践环节中学习外科学知识更为直观,更为实用,记忆也更为深刻。临床医学本科生在毕业学年如能带着问题在临床中学习外科学知识,将更能深入理解研究生入学等相关考试的思路,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完善的教学模式及优秀的带教老师可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对以后的外科学以至于整个医学科目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定向班毕业生质量调查 摘要:目的 了解自石景山教学医院毕业的临床医学5年制定向班2006级、2007级、2008级毕业生质量,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查,结合访谈,了解毕业生的评价,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均评价较好,对医院的教学工作给与了肯定,但是在增加实践机会、加强临床带教老师能力与考核方面提出了建议。结论 临床医学专业定向班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需要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有待加强、医院师资培养需坚持不懈。 关键词:定向班;毕业生;质量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注明: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5年制定向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临床工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为远郊广大农民服务的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我院自2008年起承担定向班的临床教学任务,为了解学生毕业后工作情况,让学生对自己的各类知识和技能进行自评,并对医院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利于医院评估教学质量,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我院于2012年~2013年开展了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主要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院2006级、2007级、2008级毕业生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6.84%。为了便于调查,问卷设计成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此外,我们还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访谈。把问卷和收集到的资料输入计算机,用Excel进行分类统计。 2 主要调查内容 2.1毕业生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技能评价:计划对毕业生本人、用人单位科室主任、职能部门人员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依据,采用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毕业生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技能评价,了解毕业生整体情况,评估教学质量。实际实施过程中,因为2006级、2007级、2008级毕业生都参加北京市统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生均未在本单位工作,而是进入到了北京市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轮转,无法进行科室主任和职能部门人员的问卷,所以只进行了毕业生本人的自评。 2.2临床阶段学习需求调查 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工作实际,了解在医院学习期间有哪些需求,除课本知识外,哪些方面应该强化,为今后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2.3临床阶段教学建议 根据对问卷及深度访谈的汇总,了解学生临床阶段教学管理、教学实施等多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为改进医院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2.4参加执业医师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客观评价教学质量。 3 结果 3.1根据问卷汇总及访谈,调查2006级、2007级、2008级毕业生104人,其中有1人出国、4人从事医疗以外的职业、有4人读研未参与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95人。他们多数进入二级医院工作(82.76%),少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17.24%);均从事临床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65.5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需要相符,17.24%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17.25%的学生认为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的问题,51.72%的学生回答是基础理论,27.59%的学生回答是临床技能,20.69%的学生回答是科研能力。 3.2在毕业生对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中,85.61%的同学将人文社科知识、英语水平、动手能力、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思想品德修养、事业心与责任感、身体素质等评价为"好",将专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业务能力、创新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处理与整合能力、职业精神、团结协作、法制观念、心理素质评价为"较好",将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评价为"一般"。从而看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均在较好以上,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3.3三届学生执业医师通过率分别为:2006级88.89%,2007级75.69%, 2008级83.33%,差异较大,可能因为2007级为第一届必须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生,工作压力加大有关。 3.4学生对教学医院的教学工作比较满意,对于教学安排、教学实施、质量监控、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集中为:增加实践机会、加强临床实习带教及监督、对带教老师进行考核评价和质控等。 4 讨论和建议 4.1毕业生思想道德及职业精神的培养得到肯定。定向班学生毕业后在远郊区县工作,自我评价对思想品德修养、事业心与责任感、职业精神、团结协作、法制观念等方面均为"好"或"较好",而且接受调查的学生100%服从各区县工作安排,说明定向班培养的"留得下、用得上"的基层卫生人才是非常成功的。 4.2 临床实践能力训练仍待加强 虽然毕业生对动手能力评价为"好",将专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业务能力评价为"较好",但在建议中仍提出了增加实践机会,在访谈中发现,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学生,与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比较,仍然感觉自己在知识、技能各方面存在差距。这虽然因为他们学历层次不同、入学成绩不同、培养目标不同,说明在临床学习阶段对定向班学生应该进一步强化,突出他们将来在基层工作的特点,注重实用性技能的培养。尤其学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不理想,应反思原因,不能过多强调客观原因,积极正面引导,加强督促学习,提高通过率。 4.3毕业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多数学生将科研能力评价为"一般",虽然将创新能力评价为"较好",但在实际的访谈中发现,定向班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比较欠缺。他们大多数在区县医院工作,是区域最大的医院,需要进一步提高科研意识。在临床教学的后半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指定导师进行一定的科研训练都是很好的途径。 4.4教学医院师资水平的提高是需要常抓不懈的。根据学生对医院的建议,对于带教老师的建议最多。医院作为教学医院时间不长,师资的能力和水平需要不断训练与强化,今后一段时间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点工作,持之以恒的有计划的进行师资培养,为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毕业生质量调查是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决策依据[1,2]。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使我们看到近年来我院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但教学质量的提高永无止境。我们体会到本科生教学任重而道远,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改革也非常重要和必要,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索,为北京农村医药卫生战线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合格人才。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生毕业实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 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是关乎医学后备人才培养的百年大计。近年来,随着医患矛盾发生率的居高不下、医疗事故责任法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实施以及重临床轻教学、重辅助检查轻物理诊断思想的蔓延等,本科毕业生临床动手能力出现下滑态势。新形势下,医学生临床能力究竟该如何培养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事关今后医疗系统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课题。为此,本人结合在本院科教科管理岗位上工作多年的经验,对当前医学生临床毕业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希冀为解决当前医学本科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困局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临床医学;毕业实习;临床技能;培养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5年医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站以及整个医学职业生涯的肇始,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承载着将思想王国的理论巨人转变成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常见疾病诊疗问题的实践家的重任,在整个医疗培养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医疗新技术开发的加速、重临床轻教学及重辅助检查轻物理检查思想的蔓延、医患矛盾发生率的居高不下、执业医师法及医疗事故责任法等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各医疗单位用人学历门槛的节节提升,本科实习生的临床动手机会不断被压缩,出科考核的把关被人为放松,由此导致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持续下滑以及未来医疗岗位上事故频出的恶性循环[1-3],因此,新形势下医学生临床能力究竟如何培养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且事关今后医疗系统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课题。为此,本人结合在本院科教科管理岗位上工作20余年的经验,对当前医学生临床毕业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希冀为解决当前医学本科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困局提供参考意见。 1 临床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医生是一个直接关系患者能否尽快康复的高危职业,专业性与责任性极强。娴熟的医患沟通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思维习惯都是为正确无误的诊疗能力保驾护航的关键要素,也是一项进入临床工作就需要不断培养和历练的关键能力[4-5]。经过大学4年理论课学习的本科生,尽管在医学理论知识的构建上已经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初步掌握,但面对瞬息万变的病情以及反复无常的社会百态时,其所拥有的知识体系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在此情况下一个良好的医疗带教环境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但令人痛心的是“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的理念在各大医疗基地却被“质量第一,效益为先”的理念所淹没,医疗质量、经济效益及科研产出成了各级医疗机构的立院之本,教书育人、培养优秀医疗后备人才的原动力在强大的经济效益面前愈发显得苍白无力。相当部分观点认为,即使毕业实习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勤加磨练照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殊不知,刚刚走上毕业实习岗位的青年学子犹如一张纯洁的白纸,一旦在不规范的医疗操作指引下或者一旦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形成粗枝大叶、无所事事的恶习,就可能伴随其一生的行医过程,害人害己。纵观当前医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1 医院层面 重临床科研、轻教学的办院理念使大部分医院将政策和利益分配向临床一线医生及科研一线人员倾斜,教学方面的政策扶持、可动用资源逐渐减少,成为谁都不愿接的烫手山芋,在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医疗职称晋升方面无法充分调动广大临床带教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在繁重的医疗任务重压下,带教人员本身也存在专业素养及人文素养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甚至部分医院以在读研究生、进修生来带教本科实习生。这部分带教人员自身医疗基础功底不够扎实,操作技能也不够完善,治学态度一知半解、粗心大意,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查房、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也不能给学生系统地讲授正确的疾病鉴别及治疗,仅仅把学生当做跑腿,随时呼来喝去,其造成的后果自然是误人子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期1年的临床毕业实习要轮转内、外、妇、儿、精神、传染、医技等大大小小40余个科室,每个科室平均不到2周时间,即使按照大科轮转时间适度延长的原则,也不会 2个月。这样的轮转周期使相当部分学生尚未熟悉工作环境就已经另走他科,造成学生不熟悉老师,老师不认识学生,很难想象这样的培养周期能够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准医务人员。 1.2 学生层面 存在3个方面的因素:①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就习惯了小皇帝或小公主的生活,缺乏吃苦精神及知难而进的勇气,喜欢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难于接受老师的批评,而医生尤其是手术医生必须依靠团队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一项操作。因此,当这样的医学生在从学生角色向医生角色转换时,从被动听课、记笔记到主动询问采集病史、处理各种常见病少见病,并进行各种医患沟通,从纯理论转换为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紧张、畏惧的心理进而影响实习效果[9-10]。还有部分学生因为自我感觉良好,不愿进行贴化验单、拆线换药这样的工作,对教师的临床安排产生抵触情绪,如此也会影响实习。此外,尚有小部分学生自认为未来找工作靠父母关系与金钱,临床实习能否学到真才实学无关紧要,自甘堕落,最终耽误了自己的大好青春。②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及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实践管理规定、手术分级管理规定、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明确规定临床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保证医疗安全,无执业资格实习生不得独立从事临床诊治服务,如此也压缩了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机会,导致临床实习出现“患者不肯,教师不愿,学生不敢”的“三不”状况,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健康成长[11-12]。③考研、择业与毕业实习时间的冲突。随着医学生的大规模扩招,各大医疗用人单位纷纷提高招聘门槛,非博士、硕士不要,迫使本科生在最后的职业抉择中无可奈何地选择考研,为了顺利考取研究生不惜耗费大部分宝贵的实习时间,有研究显示,73%的实习生认为为了考研可以放弃实习,一心去复习考研[2,13],而等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完之后又面临着各个招聘会的相继举办,学生疲于奔命于各大招聘会场,这样下来1年的实习时间基本所剩无几,严重影响了实习质量。 1.3 技术层面 现代新技术日新月异,医疗行业概莫能外。CT、磁共振、PET、显微镜、血管内成像、光学相干成像、纤维支气管镜、胃镜、数字造影、心电图、脑电图等的先后出现以及技术的不断改良,导致对疾病的诊断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器械检查,而传统的视、触、叩、听技术在临床诊断中所占的权重在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不断萎缩,因为视、触、叩、听带有医生主观性的经验,而CT、磁共振、显微镜等属于客观检查,尽管可能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但权衡医患关系与病人负担,大部分医生在确定诊断前可能会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客观的辅助检查。这种对视、触、叩、听物理检查的轻视造成低年资医生的临床能力的缺失,也必将会影响其所带教的年轻学子,使其在面临急危重症患者典型的心肺体征、神经病理征时无法快速地做出正确的诊断与及时的处理。另外,现代医学新技术的发展促使微创和介入越来越多的为广大患者所接受。普通外科典型的腹腔镜手术只需要2~3人,即主刀和扶镜助手即可完成,复杂手术最多增加1名助手,而助手和扶镜助手都需要一定的基础和训练,初入科室的实习生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原来外科常见的阑尾炎与疝修补术也越来越多的让位于腔镜微创手术;内科系统最具有挑战性的心血管造影、支架置入术、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等也在不断进行推广,留给实习生动手的机会愈加减少。“持续性拉钩,间断性挨骂”向尴尬的“持续性参观”的转变是目前不少实习医学本科生的真实写照,也反映出新技术给医学生实习所带来的冲击[14-15]。 2 提高临床毕业实习效率的对策分析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是直属大学的大型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开放病床1400多张,年诊疗总人次150多万人次,年出院病人4万多人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心内科、8个省级重点临床专科、1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10个市级重点专科,省市重点专科数居全市之首[16]。作为江苏大学最重要的教学培训基地,疾病谱广、病源量大,有效满足了实习生临床实践的需求,同时本院还整理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习生教学管理策略,提高了实习生临床动手能力,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现将相关经验与建议简述如下。 2.1端正医教研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临床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学是后天”的理念。一个民族要想强盛,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一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当前我国的医疗后备人才还存在很大缺口,此种情况下如果还不能端正态度,严格高效地培养优秀的医学后备人才,那今后的医疗纠纷只会愈加激烈,医患关系更会进入难以遏制的恶性循环。因此,不管是国家的宏观政策层面,还是医院的临床实习带教及管理层面,都应该重视临床毕业实习的带教工作,通过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把接力棒传下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17]。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筛选临床经验丰富的优秀带教教师,定期送其到国内外大型临床教学基地进行培训。将带教学生对其的评价及相关教学业绩纳入年终考核及薪酬管理体系,将教学业绩与临床业绩、科研业绩均进行量化折算,不管是教学还是临床科研,只要在这个量化上得分多就可以获取更高的薪酬分配以及更好的考核等级,进而充分调动带教医务人员的积极性。②定期组织实习生代表对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由分管教学的业务院长督促各科室教学秘书协调带教老师及时整改,并视整改力度及效果进行奖惩,或在医院教学医疗质量月报中进行通报。③定期抽调优秀带教医师进行集中授课,主要就医患沟通技巧、病历书写、诊疗技能提升技巧、急诊抢救(最基本的如心肺复苏、电除颤)等进行现场示教讲解,每年进行一次实习生临床技能大比武,对获奖同学及带教老师进行重奖。 2.2 多方提升实习生综合素质,严把准入及毕业考核关 医患矛盾的根源在于医患交流不通畅、诊疗过程不合理。随着当前医患纠纷不断加剧的趋势,很有必要从学生阶段就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充足的医患沟通能力、敏捷的逻辑思维、娴熟的操作技能、规范的病例文书撰写能力等多方素养,严格落实准入及出科毕业考核制度,让学生在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结束后圆满完成从“理想”学生到“社会”医生角色的转换,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病情和形形色色的患者面前泰然处之、有礼有节[18]。只有这样优秀的后备人才越来越多,医患矛盾才有可能慢慢消减直至匿迹,我们国家的整体医疗水平才可能不断提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2.1 落实岗前培训制度,加快学生角色转变,严格考核制度 要保证新进入的学生不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也不增加潜在的医疗风险,那么充分而严格的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岗前培训应该从医德医风、法律法规、医患沟通技巧、医疗安全教育、各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的专业特色以及每个科室的重点掌握技能等予以讲解,使学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如何在老师的指点下做得更好。另外,针对独生子女群体的懒散心理及时予以纠正,教育学生一份辛苦一分收获的道理。严格准入制度及出科考核制度,针对本科室要求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如不达标绝对不能在考核记录上放行,使学生能从根本认知并重视实习,不再“身在曹营心在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争分夺秒,多辛苦多练手,虚心求教,不虚度光阴。 2.2.2 强化医患沟通能力 2005年原卫生部首次公布的医院运行管理调查结果显示,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中,医患沟通不足占50.56%,技术水平欠缺占17.56%。拯救医患的良方在于重建基于人文主义和人文关怀的人文医学。应届本科实习生由于尚未正式踏入社会,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教育,临床经验欠缺,自信心不足,面对负面情绪甚至敌对状态的患者时很容易出现紧张焦虑、言语生硬、行为拘谨等,加上查体手法不到位,导致患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感,不愿配合检查而影响后续诊疗。针对此现状,临床带教老师的心理疏导和言传身教就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学生深入病房,换位思考、耐心倾听地了解患者的各种诉求,充分利用眼神、语调、表情、姿势以及各种肢体语言,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关心,从而配合检查治疗。同时尽可能在工作之余,学习心理学等人文沟通技巧,理论联系实际,或者借助兴趣小组角色扮演达到锻炼的目的。 2.2.3 强化实习生“三基训练”,提高临床技能[19] 带教老师应适当下放诊疗权利,让学生每天分管2~3张不同疾病的床位,争取轮转期间能够熟悉该科的常见病的诊疗程序。但下放权力不代表放任不管,而是放手不放眼,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有失误之处及时指出并纠正。每天早上交班时进行抽查学生病例的检查,在全科医护人员面前公布相关纰漏,使学生知耻而后勇。每个星期进行1~2次教学查房,床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系统地讲解疾病的表现、鉴别、诊疗、预后及该疾病的相关新进展。每周必须参加2~3次疑难病例讨论,尤其是最有借鉴启发意义的死亡病例,听取相关专家对患者最终死亡的剖析,确保自己以后不犯同样错误。每个科室轮转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到门诊学习,注意门诊病人与住院病人心理、沟通、查体、诊疗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在系统查体方面要注意心肺听诊、腹部压痛、神经病理征等的临床意义,能够将典型体征与相关疾病相联系。带教医生在进行胸穿、腹穿、骨穿、腰穿以及其他临床操作时要耐心给学生讲解每一步的注意事项,在不违背执业医师法且潜在危险系数不大的情况下,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可鼓励实习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实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多看、多做、多想、多学”能力。 2.2.4 教学任务前移,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化解考研求职时间冲突 将部分小专业及医技科室的轮转前移至四年级下学期的见习期,为主干专业的实习腾出较多的熟悉与掌握时间,使学生可以在门诊与病房、普通手术与急诊手术、患者的日常管理及交接班方面积累更多的经验。当前各行业均存在就业形势严峻、各用人单位学历门槛抬升的形势,考研是大多数学生的最终选择,也是当今临床毕业实习阶段学生不好严控考勤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建议随着国家保研形势的发展,实时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如学生想进一步深造,凭借大学5年的课业表现及毕业实习的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向研究生招生单位提出申请。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逆转当前实习生轻实习重考研的观念,也从根本上提升医疗后备人才综合业务素质的提升,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2.3化劣势为优势,借助科技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从理论上讲,学生实习最好的教具就是复杂多变的病情和患者,但随着大众权利意识的增强,所有操作(尤其是有创操作)与学习都在患者身上进行已不可能,因此,借助科技发展建立模拟医学平台可以有效地规避伦理学问题,提升实习效果。例如通过模拟人和标准化患者,可反复训练体格检查及病史采集、基本技能操作等,在提高学生临床能力的同时也便于进行标准化的考试。此外,利用ECS综合模拟人和多媒体操作系统,可以创造出多种典型的临床急症进行急救演练。模拟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如心电、血氧、血压等都一目了然的显示在模拟监护上,因此,学生操作的规范与否及有效与否很容易判断,同时也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及潜力[20]。在现代信息科学急速发展的今天,任何操作及记录都可以进入电脑和网络。因此,尽管腔镜、导管、纤支镜等微创介入的发展减少了临床实习生的动手几率,但清晰的操作直播及远程监控可使学生比以往更能了解手术的全视野,也正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实习生如果能够有效而及时地利用互联网,尤其是各大专业论坛学术网站的信息并将之化为己有,将会更加迅捷地提升自己的实习效果。 3 小结 综上所述,合格的医学后备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善于思考、勤于实践,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中治标固本、游刃有余,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科技红利带来的医学新进展不断让自己成长壮大。作为实习生管理者的各医疗单位、带教老师及上级主管部门,通过制订更为科学的管理制度、更为多元化的培训方式端正教学态度,严格考核把关,努力增加学生的动手几率,提升临床带教质量。相信经过学生、教师、医院3方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未来的临床医疗服务质量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论文:OSCE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考核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在评价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应用,并对成绩进行分析,为临床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2009级222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运用OSCE进行毕业考核。 结果:我院OSCE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一次通过率为94.6%,考试总体平均成绩为71.9±8.1,总体难度系数0.75,整体难度适中,考试内容的设置比较合理,有助于学生掌握临床综合能力。 结论:OSCE是科学有效的临床综合能力评价方法,能真实、客观的反映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应当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考核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临床医学 临床综合能力 毕业考核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是Harden等于1975年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医学生考核评价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和医师资格考试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客观性很强的临床能力考评方法,它改变了传统医学教育中的书面考试方式,通过临床环境的模拟,来考核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和专业技能等。OSCE被认为是评价临床能力较好的方式,它由一系列模拟临床情境的考站组成,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次通过各个考站,对站内的标准化病人(SP)等场景完成规定的临床任务,采用一定的评分标准,用于评价考生的临床技能和态度[3-4]。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OSCE模式,以我院“临床技能中心”模拟临床情景为依托,适当使用SP和多功能电子模拟设备,构建了OSCE方案,以评价临床综合能力。选取我院2009级222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均为统招本科生,其中女生115人,男生107人,均已完成一年的临床实习。 (二)研究方法 组织学生于毕业实习结束后进行OSCE考试,共设立5个考站,分别为模拟诊疗考站,体格检查考站、外科基本技能考站、妇产科基本技能站、病例分析考站,具体见表1。 (三)主考教师 主考教师为我院带教教师,经各教研室统一培训合格后担任主考教师,评价标准由学院统一制订。 (四)总结 OSCE结束之后,每位参与考试的老师和部分参加OSCE学生对自己在本次考试过程中的体会和建议进行总结,并以座谈会的形式对OSCE的前期准备、OSCE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意见、建议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参与座谈会的有主考教师、工作人员,共计20人,参与的学生共32人。 二、结果 (一)OSCE考试总成绩分布 参加本次OSCE考试的学生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图1),5个考站总成绩最高分为89.6,最低分为47.7,平均成绩71.9±8.1;同时,区分度系数为0.37,一般认为,区分度系数高于0.3,考核便可以被接受(表2)。区分度系数越高,考核的区分度就越强。 (二)OSCE各个考站成绩分析 表3中的考核结果显示了OSCE的每站成绩均值,5个考站难度指数为0.69~0.78,平均难度系数是0.75,一般认为,难度指数为0.3~0.7是比较合适的。由于我校临床专业的同学第一次参加对OSCE考核,鉴于对该考核模式还比较陌生,但本次考评难度不大,可见本次考评难易度是可以接受的。 三、讨论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了OSCE来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开始对医学生临床能力评价进行探索,其中对OSCE的应用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OSCE突破了医学教育中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以较客观地评价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临床决策能力,是目前较好地考察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方法,目前已成为医学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考核方式之一,是目前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此次我院第一次进行OSCE考试,从整个过程来看,从前期准备到考试实施,均按照设定方案进行,过程顺利,考试结果比较令人满意。但也存在不足,以待改进。从第一考站成绩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内容进行SP询问,总体来看学生对问诊内容的掌握较好。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问诊思路混乱,有些问诊内容与疾病没有联系;问诊顺序比较凌乱,缺乏条理性;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不能适时运用过渡性语言;交流中不会应用鼓励等支持性语言等。这可能与我校的生源主要来自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有关,分别为回、藏、蒙、满、东乡、裕古、土族、维吾尔族等,由于生源地的不同,民族习惯、生活习惯的特点、使它们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实践能力方面,甚至语言方面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从临床实践技能考评(第2-3站)成绩分析看,总体呈正态分布,但是外科系统基本技能的成绩较低,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无菌操作观念较薄弱,消毒的理念不清,核对与评估意识欠缺,实施操作中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包括操作前的解释,操作中必要的遮挡等。但是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均衡发展的学生得分较高;综合能力较低的学生得分不高,另外得分较低的同学也可能对此类考试的认识和适应能力有关,因此,在教学和临床实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外科系统的基本实践技能,从而能够全面、合理、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 第5站主要考核学生的病例分析能力,该站主要测试同学们对临床案例的分析、判断、决策的临床思维、整体思维的能力,但从考核结果看,成绩普遍较低了,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整合临床资料的能力,对相关疾病的鉴别要点理解不深刻,对相关检查方式的临床意义理解不够,欠缺临床思维能力,存在思维局限性等。反映了大部分同学在实习阶段把主要精力放在基本实践技能练习、考研、就业面试等方面,而在平时的学习和临床实习过程中严重缺乏积极、主动的对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的训练,或仅仅满足于完成带教老师布置的实习任务。 通过本次OSCE考核发现,我院的OSCE考核方案的制定、实施等与国内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站点设置较少和考试时间紧迫、考核内容有待优化、评价标准有待细化等,下一步还应继续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按照临床医学认证标准和执业医师考核的标准,继续借鉴国内外先进高校的经验,并结合实际,修订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OSCE考试方案,逐步完善考核模式和内容,使OSCE更好地发挥其评估和反馈作用,使其便于操作,能够准确、客观、可信、全面、公平地评价毕业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促进学生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意识和主动性,为学生今后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 甘肃兰州)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浅谈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考研和就业的矛盾及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随着高等学校合并扩招、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变,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各种因素所影响,医学生就业市场也不容乐观,所以对于即将毕业的高校医学毕业的学生来讲,是就业还是考研一直是困扰着他们学习后期的主要问题,文章探讨学生实习、考研和就业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实习;就业;考研;矛盾;对策 一、临床医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大学扩招使得医学生供大于需求。在毕业生逐年增加,伴随着市场用人单位的逐渐饱和,供需矛盾逐步显现。 (二)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对医学生招生就业产生的影响。以前医学院校是独立大学,现在有很多医科大学被综合大学逐步合并后,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在综合性大学各专业中排名较靠后,就造成有的学生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进入医学专业,并非自愿喜欢学医,这些学生往往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勉强毕业后又面临择业的困惑,就会出现就业不顺利或者不成功。 (三)地区间和各级别医院间的差异限制了医学生的就业选择。 (四)大医疗环境改变对医学生就业产生影响。如医患矛盾的增加等。 (五)社会环境对医学生就业的影响。 (六)医学生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对就业的影响。 在众多可变或者不可变影响因素的作用下,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一样,就业状况发生了变化,况且临床医学专业又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点专业,他们的就业之路似乎也没有过去顺利了,所以他们的就业去更加多元化。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制一般为五年,前三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从第四学年开始进入课间实习,最后一年进行毕业实习,这一时间和考研复习准备阶段与毕业实习时间重叠。如果想保证考研成功,学生就需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复习功课等,必然会减少他们在毕业实习中的精力和时间。如何帮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统筹兼顾好考研与毕业实习的关系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矛盾分析 一是考研与就业的矛盾,在就业压力和经济原因等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同学还继续徘徊在考研与就业的抉择中。二是考研与实习的矛盾,根据调查分析,现在医学界普遍认为对医学生临床实习冲击最大的是考研。三是就业与实习的矛盾,选择就业的学生经常会外出联系工作,这样会耽误实习,影响实习的学习,最后经常会出现学生临床技能考核不及格现象发生,这样既影响了教学秩序,破坏了医学生系统培养的过程,影响了教学质量。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毕业实习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中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使学生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具有良好的继承能力和极强的创造力,对于每一个医学生来说,毕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高校的扩招,和上述六项内容的因素,临床医学专业性强,就业面窄,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走上了考研之路来暂缓就业压力,考研队伍正在逐年加大,从而忽视了毕业实习,导致毕业实习质量严重下降,同时也影响就业质量。对带教老师来说,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与就业上,过多的缺岗导致不能完成实习任务,从而影响带教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并有可能耽误老师的工作。同时严重影响实习医院的教学安排,师生不能很好配合,学生实习质量更加受影响。教学秩序的影响,学生无法完全遵守教学医院的规章制度等情况。 三、实习、考研和就业之间矛盾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思想教育,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学校和教学医院共同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时向学生提供信息,让学生看清就业形势,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方向,正确对待实习、考研和就业三者的关系。 (二)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主要是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培养目标和对应就业岗位,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乡镇卫生院、社区门诊等基层医疗单位。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转变“铁饭碗、金饭碗”就业观等,避免盲目用升学来逃避就业压力。 (三)学校加强就业保障,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现阶段双向选择成为当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学校应尽早联系用人单位,尽可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减少学生就业盲目联系等情况,安心进行临床实习。另外应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及早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根据学生的想法和要求,学校直接出面帮助联系和推荐,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实习上。 (四)合理利用时间,做到多者兼顾。当实习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后,应作出果断的决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并且学校可以考虑恰当的安排学生的实习,可以根据学生是否考研的意向,分为两个部分,前半年可以将考研的学生安排在较为轻松的科室进行实习,后半年再把选择就业同学安排在较为轻松的科室,做到统筹兼顾。 (五)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临床毕业生实习的质量,对一个医学生将来从医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不仅要优化课程内容,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素质等工作,而且要教学医院要切实加强实习期间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考勤、出科考试及评分制度,加强临床技能的考核,确保学生的实习任务能顺利完成。 所以报考研究生是时展的需要,医学领域更需要高层次人才去发展和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学校对报考硕士研究生一直都给予支持和鼓励,但毕业实习是一个临床专业学生学习临床实践技能的最佳时机,临床医学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招收研究生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临床时机工作能力。而实习医生在毕业实习复习考研,势必对临床技能的实践学习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实习质量的下降。因此对报考研究生的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使其认识到考研虽是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毕业实习也是不应放弃的实践学习机会,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将会相互促进。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民族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新形式的探索 [摘要]我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实习生以撰写毕业病历为主线,以临床实践为突破口,力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因此,毕业病历在整个本科教学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临床医学 毕业病历 重要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 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理论特长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它分为论文准备、课题研究和论文完成三个阶段,具体包括查阅资料、选定题目、撰写提纲、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几个主要环节,因此,它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有团结协作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随着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在大量的精品课程不断涌现的同时,毕业论文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毕业论文的结构体系和完成模式上基本沿用以往的民族院校的模式,故在毕业论文的实践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毕业论文的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已成为高校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因素: 我院有计划内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500余人,扩招后的招生对象虽然面向全国,但生源主要来自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分别为回、藏、蒙、满、东乡、裕古、土族、维吾尔族等,由于生源地的不同,民族习惯、生活习惯的特点、使它们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实践能力方面,甚至语言方面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在大学期间,几乎所有的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保证英语四、六级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特别是在做毕业论文时,许多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基本实践技能、独立思维能力、论文的写作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能力偏低或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由于毕业论文完成时间有限,所以大多数学生只是临时抱佛脚,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 2.教师的因素: 近年来,由于我院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有大幅增长,因此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方面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加之教师还要承担其他教学、科研等任务,势必造成指导教师短期内教学工作量的洪峰,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毕业论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小题大做,研究内容雷同的现象,以至于有的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仍不够认真,投入不足,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尽管院校为了确保毕业论文质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成立由中级职称以上教师负责的指导小组等,但由于毕业论文时间过于集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放开选题外,还表现在指导教师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是要求学生按照他的思路去研究、构思。这种指导方法是理论教学中的以教师中心的思想在实践教学中的延续,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创造热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不敢独自涉猎新的研究领域,这也是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原因[1-2]。 3.其他的因素: 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连续增加,而教学资源的投入又相对滞后,因此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一些实验室的场地和设施明显不到位,从而限制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进行和质量。 最近几年学生考研和就业压力对毕业论文造成不小的冲击。据调查,有些班级考研人数比例达到一半以上,竞争日益激烈,考研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毕业生择业在时间上正好与毕业论文重合,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好工作, 有些就把毕业论文放到了从属位置,对论文的实验工作投入明显不足。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岗,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3-4]。 二、民族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新形式探索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规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提高独立工作能力,达到培养我院医学生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论文工作,学生应掌握检索文献、撰写综述、课题设计、收集资料和撰写论文的基本程序与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根据我校的具体特点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论文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毕业病历,其基本内容按顺序包括《任务书》《指导教师评阅书》《诚信声明》《毕业病历正文》《评阅教师评阅书》《答辩书》; 1.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病历的质量,根据我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病历工作管理暂行相关要求》; 2.为了使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病历的运行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常规化,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毕业病历流程图》; 3.依据选题指南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下完成《任务书》的填写: 同学们可在实习医院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同时参考我院提供的“选题指南”确定毕业病历题目,毕业病历的选题一般从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出发,满足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要求,选题确定后原则上不得更改,确需更改的,需经指导教师认可。学生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认真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实践方案,收集临床病例,进行毕业病历的撰写准备工作。 4.指导教师完成《指导教师评阅书》的填写: 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毕业病历进展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调整,以确保毕业病历的质量,毕业病历完成后,指导教师或指导医师对学生写好的毕业病历应仔细审阅,认真写出初稿评语,做出恰当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提出评分意见,然后指导教师毕业病历应与学生一起,充分讨论修改和总结工作。 5.学生认真撰写《毕业病历正文》: 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充分利用毕业病历这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所选定的某个疾病进行系统问诊、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和诊疗计划等,让学生通过毕业病历撰写,在上述基本程序与方法等诸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 同时学生应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完成毕业病历,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禁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学生要签署诚信声明,文责自负。 6.评阅教师完成《评阅教师评阅书》的填写: 答辩委员会指派具有资格的教师评阅学生的毕业病历,评阅教师依据“毕业病历的基本内容和格式要求”评阅毕业病历内容是否“正确、完整、全面、严密”,同时评阅教师依据“评阅教师评阅书”基本要求评阅毕业病历学术水平和撰写质量如何,文字表达、专业术语及综合分析的水平。 7.答辩委员会完成对该毕业病历的答辩程序: 在主管教学院长负责之下,成立答辩委员会,同时要组成答辩小组,答辩小组按照专业分为内科组、外科组、儿科组和妇产科组,每组有3-5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和1名答辩秘书组成。毕业病历答辩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其他教师、学生均可自愿出席。答辩程序主要包括:学生陈述答辩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答辩秘书负责记录答辩小组评定等级答辩小组组长作简短的答辩评价,上述答辩的主要过程原则上应在30分钟内完成,通过答辩以观察和掌握学生对答辩委员所提问题的理解是否透彻、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等诸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临床医学毕业论文的方式、方法及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病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模式,充分利用毕业病历这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毕业病历的撰写,在病历书写、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临床病例、改善医患沟通、制定实践方案、增加对该疾病的见解及认识等诸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因此做好毕业病历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临床工作作风和实际临床工作能力,对全面提高我校医学院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学士学位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毕业病历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 甘肃兰州)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择业基层的问题思考 [摘要] 临床医学本科生下基层就业将直接关系到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学生的出路问题。通过对部分到基层就业的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的个性资料进行分析,以及对在校生基层就业意识的调查,发现:求学动机、择业价值取向、保障机制、地区经济状况、生源背景等是影响学生择业基层的关键因素。促进学生基层就业,要靠政府、社会、学校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去尝试:找准思想引导切入点,提升学生基层就业意识;改善基层医疗现状,提升岗位吸引力;定向订单式培养乡镇临床医生,确保基层卫生人才的输出;激励政策规范化,创造学生岗位成长可能性。 [关键词] 医学生;就业;基层 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已胜利召开,民生问题更加成为社会的主题。基层医疗卫生是民生之重。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进,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择业基层将成为一项双赢的举措。一方面解决了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给基层医疗改革注入优质血液。然而,理论上的可行要在现实的推广上得以检验,仍有一定的差距。国家自2005年后纷纷出台各项政策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据《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显示,医学类本科毕业生近几年基层就业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我们也清晰地看到,非经济发达地区的基层仍是“重灾区”,乏人问津。如何使择业基层成为学生就业的常规渠道,虽非主流,但非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本课题组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09~2011年临床医学本科生就业基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寻找积极的因素。同时对我校2007、2008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择业意识及求学动机等方面进行调查,以期更全面地剖析制约或促进毕业生择业基层的因素。 1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择业基层的现状 基层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并不单指乡镇农村,城市的社区也是基层。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06年认定的基层就业范围,医学类基层就业应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医院、农村卫生院和城市的社区卫生中心等。 1.1 基层就业呈逐年下降趋势 我校2009~2011年基层就业比例分别是:25.97%、23.29%、21.30%,这与《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统计的我省医学类基层就业情况有些出入。我校为一本院校,推行精品教育,学生的就业定位较高。近些年,广东省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本科生公开招考制度,有利于优秀的学生流向高级别、热门的医院。医学教育的高投入,理应有高产出。服务基层固然是好,但基层明显不是一本毕业生的攻坚要地,基层就业意识明显减弱。 1.2 择业基层以男性为主 在择业基层的毕业生中,男性占到70%。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是传承后代、相夫教子和追求家庭幸福,加之男尊女卑的思想,多数女性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比自己强、后代能在较好的环境中成长。而且,女大学生毕业后马上就要面对婚育的问题,基层的锻炼、更别说扎根基层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男性则好男儿志在四方,时代热血青年骨子里就有一股创业的冲劲,只要政策与条件允许,还是有人甘当“拓荒牛”。择业基层,艰苦创业,成就一番事业,不失为人生的别样收获。 1.3 生源有基层背景是择业基层的关键因素 在选择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中,85%来自乡镇。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发展格局,造成广大乡镇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全面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城市里的孩子饱受都市文化熏陶,虽深知都市生存的压力,房价、物价高企,大医院难进、没编、临聘、下社区或改行均有可能,但他们就是不愿放弃这都市里的生活,“都市人”的情结非常深重。而生长于乡镇的学生,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及其百姓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感受,也许学医的初衷就在于为家乡父老解除病痛,在现时“进”大医院“挤破门”的背景下,回自己家乡,开辟一方天地,不失为务实的职业选择。 1.4 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决定了学生深入基层的程度 笔者发现,学生们选择的基层单位绝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地区。该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本科生能够接受,而非珠三角地区底线则是县级单位。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即使是基层单位,待遇也还过得去。而经济非发达地区的基层单位,有的工资、补贴都很难保障。福利待遇是学生们就业时非常看重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交费上学,甚至是贷款上学,家庭举债培养一个大学生,到头来就业了,连自身的生存都成问题,还要家庭接济,作为子女的多少有些心不甘,情不愿。而父母都有一个较为特定的心理期待,希望孩子长大后能生活得更好,光宗耀祖。家庭的责任,父母的期盼削弱了学生前往经济非发达地区基层创业的热情。现实的无奈,使大学生容易丧失理想而退缩,物质指挥了行动。 2 临床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识的调查 对我院临床医学本科2007、2008级学生整体发放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的形式。问卷调查的题目是课题组成员在大量查阅有关医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政策和基层医疗现状文献的基础上,并进行医学生、医生个别访谈,以医学生真实的就业环境为背景,以基层医疗人才生存发展问题为着力点而设计的,内容涉及求学动机、择业意向、择业影响因素等。共发放问卷157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89.8%,全部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1 求学动机的偏差削弱学生基层就业意愿 求学的初衷、成才的动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择业的去向。在问及学医的动机时,只有31.9%的同学选择“救死扶伤”,而认为“学就本领好就业”的高达52.5%。这说明了学生们的求学动机带有很明显的功利性,偏离了医学的目的。医学技术成了谋生的手段,学生毕业择业时自然会挑福利好、工作环境好、发展前景好的单位。从基层干起,磨练成才的客观需求,难以成为学生的主观意愿。“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回报社会,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待提升。 2.2 择业价值取向的功利无视基层岗位的存在 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中前3项依次为:经济收入(28.4%)、个人发展机会(26.2%)、工作与兴趣、爱好的吻合度(19.9%)。可见,生存与发展是学生择业时最为关心的。这说明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自身的需要,而对社会的实际需求缺乏考虑。这也印证了笔者对学生择业意向的调查结果:41.8%的学生选择了考研;21.3%学生选择城市大中医院;17.7%的学生选择一般医院;10.6%的学生选择去基层工作。考研是临床医学本科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有效折中法,选择考研存在应对大医院招考需要、回避基层单位的嫌疑。城市大中医院仍是学生们的青睐,只有少部分同学愿意考虑基层单位,总体上我院学生的择业意向仍偏高,与就业形势不大吻合。 2.3 基层成为就业的退路 大学年年扩招,已从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化教育。严峻的就业形势,委实给学生们增加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当进一步询问为何选择基层,更多是回答找不到理想的岗位(73.3%)。学生主观上不愿服务于基层,如果有其他合适的岗位可以选择,则不会考虑基层。基层成了不得已而为之,退而求其次的落脚点,自然难以站稳。如果是带着就业的落差感服务于基层,就别提扎根基层了。 2.4 健全的保障机制是择业基层的关键 在学生的主观意识里,基层就等同于落后。学生择业基层最顾虑的就是一个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福利待遇、职称晋升、人才流动是最在乎的,应答率均超过50%。这说明了国家要决心解决基层医学人才匮乏的问题,推进人才的对接,就必须和学生的择业观吻合,制定实质性的扶持政策,健全保障机制,促进到基层就业学生的个人成长,关注他们的未来。下大力气引进人才,还要重点培养引来的人才。 3 建议 3.1 找准思想引导切入点,提升学生基层就业意识 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成长,理想信念较为模糊,价值取向趋于功利,社会责任感淡漠。轻视理论思维、理论学习,造成认知方式偏重直观化,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对泛泛的空谈、不切实际的宣传不易接受,你讲奉献,他讲索取。但这新生的一代,自我意识、价值感、成就感很强,被尊重、被需要的愿望非常强烈。 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学校应该以新医改为契机,多举措帮助学生了解基层医疗服务日新月异的局面,通过组织走访基层、医疗扶贫、邀请就业于基层的医学毕业生现身说法等鲜活的事例,从人才在基层受重视、被肯定、造福一方百姓、充分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切入学生的思想,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活学生灵魂深处的正气和使命感。正如赣南医学院2006级“订单式”培养生赖小云所说:“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卫生院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但这里却是保障老百姓生命健康的最好防线。”“虽然农村的条件艰苦些,但身为医生,能为农民送去实实在在的健康,体会到他们发自肺腑的感激,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如今,赣南18个县市区的农民,一出家门就可以享受到贴心的医疗服务。“订单生”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贴心人”甚至是“恩人”。“订单生”廖祥飞说:“一个病人能这样信任你,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很欣慰。虽然农村的条件艰苦,工作量大,但这里有需要我的人,给了我实现价值的舞台,我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医务水平,希望能为更多的人服务。” 3.2 改善基层医疗现状,提升岗位吸引力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的继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量明显增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3年1月4日的全国2012年1~11月医疗卫生机构信息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为35.3亿人次,同比提高9.0%。我国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之一就是攻关基层医改,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政府投入政策,推行一般诊疗费制度,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落实绩效工资制度等。基层医疗机构正迎来发展的春天。然而,基层卫生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如,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并未实现原有的政策设计和目的;职业风险过大,没有分担机制;工作强度加大,没有休息时间;业务水平提升慢等问题。业务水平难提升是阻碍学生服务基层的症结之一。 医学人才的培养有一个“传、帮、带”的过程。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进入临床,如果没有上级医生的带领,工作是较难开展的。实事求是地讲,我校学生在实习阶段真正用心去实习的不多,有的忙于考研,有的忙于找工作,还有毕业考、同学会等,临床能力是比较弱的。大医院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却难找富有经验的上级医生来带领这班“新丁”。虽然各地一直在落实“城市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和“城市医务人员在晋升职称之前必须在乡镇卫生院服务若干时间”两项政策,但好多都是走过场的。其实,在城市的医疗资源中有一支宝贵的队伍,就是退休的城市医务人员。目前,我国采用的退休年龄,对于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讲,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让他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赋闲家中,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在人口老龄化,国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的现实情况下,这个退休年龄是完全有可能继续工作的。事实上,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还在继续工作,有的原单位返聘,有的被其他机构聘请。在当前基层医疗力量非常薄弱的背景下,政府应该把这一块儿医疗资源动用起来,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出台优惠政策,邀请退休医疗骨干到基层支援医疗事业。支援方式可以是长期驻扎、定期会诊或巡回医疗。退休医疗骨干回村支援工作,将有效弥补基层人才不足和断层的局面,为年轻医生提供了“足不出户”的“进修”机会,大大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给基层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样,年轻人在基层才不至于被闲置,同样有所为,有所作为,从而增强服务于基层的决心,安心于基层创业,终将成就一番事业。 3.3 定向订单式培养乡镇临床医生,确保基层卫生人才的输出 美国杰斐逊医学院于1974年开始进行了一项称为Physician Shortage Area Program(PSAP)的项目,招收来自农村的学生并面向农村卫生进行培养。项目结果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员也更愿意留在农村工作。近几年,我国一些省市尝试为农村卫生机构订单式培养临床医生,得到当地百姓的充分肯定。如赣南医学院从2006年开始尝试订单式定向培养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工作,2010年又开始探索五年制免费定向本科生的培养,争取为基层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走出医学教育的新路子。这种“下单培养,预签就业,毕业后直接到预签单位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其他基层服务项目(如“三支一扶”)的优势就在于这些学生早就做好服务基层的思想准备,下去后工作踏实,少抱怨,当地老百姓评价也高。关于“订单式”培养,政府除了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减轻学生上学负担,明确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外,生源有基层背景非常关键。因为人生性就有着天然的属地情节,高素质人才本土化有利于队伍的稳定。考虑到一本院校学生就业定位较高,而且学生就业时有一种盲目的从众安慰心里,建议在经济非发达地区、山区县定向招收具有农村户籍的高中毕业生,委托二本医学院校进行培养,真正做到从源头保障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卫生部门需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毕业时确保派回定向地,避免人才的流失。在课程设置上应侧重基层的全科、急救、转诊、妇幼、预防保健等方向,最好是独立办班,确保优质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的产出。 3.4 激励政策规范化,创造学生岗位成长可能性 人类在追求一个尽善尽美的未来目标时,决不应忽视使现实社会在尽可能合理和协调的状态中发展。基层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均无法与城市等同。因此,政府要为基层医疗人员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以保障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社会应当给予的关爱和尊重,实现生存到生活的高度统一。当代大学生是在沐浴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春风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务实且重利。激励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要规范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空泛的口号政策。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基层锻炼也能成长成才,消除就业的落差感。除了福利待遇是生存的根本之外,作为医学人才,业务提升是关键。定期的学习、进修不可少,职称的晋升要扶持,职业规划更要明确。政府对人才的激励要有流动机制和远景规划,要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制度保障、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上升通道,让基层的服务者有机会上调到高一级的医院工作。如福建省的《关于招聘临床医学专业本专科毕业生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临床医师实施方案的通知》(闽卫科教[2009]18号),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除考研加分、学费代偿等之外,还有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自2016年起,福建省县级以上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将拿出一定比例的岗位专门面向参加该项目期满考核合格的人员。我们当然希望基层的服务者变成基层的工作者,扎根基层,但也要营造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免去学生“下了基层,出不来”的后顾之忧,基层才不至于让人望而生畏。 (收稿日期:2013-03-18 本文编辑:程 铭)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在校期间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的研究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尤其是民办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医生是非常高专的职业,医学生毕业以后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锻炼才能够独立的上岗,这需要耗费所在单位巨大的培养成本,本文对在校期间如何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初步总结了本次探讨的成效。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降低再培养成本 0 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经济危机对国内各行业各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使我国本来就很严峻的高校就业形式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成了失业,尤其是我们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医生是非常高专的职业,医学生毕业以后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锻炼才能够独立的上岗,这需要耗费所在单位巨大的培养成本,很多民办医院或者单位不愿招聘毕业生而宁愿去医院挖角或者借调资深医生,这也是医学生难就业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根据最近的一个网上调查,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倒数第一位,中医专业排在倒数第二位,虽然这只是一个网上调查,不一定十分可靠,但也说明我们我们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不容乐观。据我所知,除了知名度很高的医学院可能就业会比较好,比如北大医学院之类的,其它一般的医学院尤其是民办医学院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的比率较前者少得多,能留在城市的就更少了。很多都改行了,比如有从事药物、医疗器械销售的,有进入超市当导购的等等。因此,探索要怎么样能在医学生读书期间加大培养力度,尽可能的降低就业再培养的成本,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方法 1.1 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包括开展就业指导课,举办职业规划训练营等等。开展就业指导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避免盲目就业及重复就业所带来的成本浪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都很重要,所以课堂教学和模拟训练都非常关键,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医学理论知识外,就业知识也必不可少。而模拟训练对医学生后来的医师资格考试及真正的临床诊疗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从2007级临床本科毕业生开始施行毕业前OSCA多站式模拟考试,实际上也是一种模拟训练,所有毕业生在毕业前均要参加,这些考试包括内、外、妇、儿、五官、护理等多个科室的临床操作技能,通过这些模拟训练,毕业生掌握的操作技能更全面更规范,毕业生整体医疗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在就业的时候也更有底气。另外,职业规划训练营包括通过活动、讨论、模拟训练等方式提升团队意识和敬业意识;就业中心开展大学生应职模拟、大学生综合素质评选活动等。 1.2 研究志愿服务活动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包括志愿参与福利院和养老院的医疗活动、三下乡活动、医院内一共等。我校有很多学生利用周末或者课余时间参与城市或近郊的福利院和养老院的医疗活动;同时每年寒假暑假都会派一部分学生去参加三下乡活动,到偏远农村义诊,给农民送医送药,如到永州、望城、攸县等地的偏远乡镇,参与临床实践,这些同学除了实地体验医疗之外,对生活也是一种体验;部分学生参与附属医院及附属教学医院的义工,直接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痛苦,了解医患关系的特殊性。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从而增加学生就业体验、就业交流和就业的社会资本积累,为以后真正参加临床诊疗活动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进一步降低再培养的成本。 1.3 研究职业培训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通过开展医护人员职业礼仪、面试技巧、就业心理等培训课程,聘请专家教授进行应聘讲座等,使医学生能建立正确的医护意识,学会调整服务情绪和心态,能够明确医护工作目的,了解医护工作中的自我角色,学习如何从自身出发避免医患冲突,加强医患沟通能力,了解职业的医护形象,用个人专业的形象为以后的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学会医护工作中的举止礼仪,举手投足之间显示良好职业素养等等,全方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使毕业生能更好更快的融入职业社会,降低再培训成本。 2 结果 通过以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志愿服务活动、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努力,比较2006级学生,我校2007级临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具体如表1。 从表1可知,与2006级毕业生比较,2007级临床专业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就业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从94.67%提高到了97.62%。我校是一所民办医学院校,而临床专业服务面向定位是根据国家和湖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培养能适应城镇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基层医疗单位,如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交流能力。这个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符合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国内广大农村和社区基层还不同程度的处于缺医缺药的情况,所以临床专业毕业生有着很不错的就业前景。另外很重要的就是,由于我校采取了前面所提的一系列培养措施来提高临床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独当一面,获得了单位的肯定,也降低了单位再培养的成本,提高了有效的就业率。从上表还可以看出,我校的考研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校2007级上线的大概有180余人,而且学校是一年比一年好,比如有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湘雅医学院、武汉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的都有,南华大学、广州医学院的就更多了,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我校学生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水平。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国内外各高校纷纷加大对在校学生的培养力度,主动创设就业准备活动,开展各种职业培训,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降低毕业生再培养成本,提高就业竞争力。比如胡昌宝等就曾提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内在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提高个体就业能力,主要包括提升人力资本,扩充社会资本和调适就业心理准备等方面。石永昌等提出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日本早稻田大学为提高学生就业率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开展社团活动。早稻田大学拥有2000多个校园俱乐部,包括学术、艺术、体育等各方面。学校派专门老师对俱乐部进行指导和管理。第二,参与社区活动。例如,东京从1996年开始收费处理垃圾,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也和周围商店街道的人一起开展环保活动,并以此为乐。第三,使学生得到充足的实习机会。在大学里,许多学院都为学生提供学术方面的实习安排和义务活动。他们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实习计划,提供实习机会。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且也为适应社会提供机会。美国也注重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而三方合作的德国职业培训制度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所以,不论是国办的医学院校还是民办的医学院校,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医学院校,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都是一个值得考虑并且已经在考虑的问题,很多高校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校是一所民办医学院校,在各种培训条件相对薄弱的条件下,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逐步走上了正规,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2012年2007级临床本科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操作比赛华中赛区获得二等奖,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当然,对于民办医学院来说,由于其具体的情况,可能这些做的还不是很好,所以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力争更好的为毕业生服务。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5年制临床医学毕业生客观结构临床考试分析与评估 客观结构临床考试法是由一系列标准化的各种临床情况的站点所组成,要求受试者在指定时间内经过这些站点的一种临床技能测试方法,由测试者记录下每站的活动,并根据事先制定的标准进行评分[1,2]。我院分别对2005、2006届的458名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OSCE,并在考试后对考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文将对OSCE考试成绩及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掌握的实际情况,希望对临床技能教学改革有一定指导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2005届264人、2006届194人(均为5年制),共458人参加OSCE考试。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OSCE考核方法及内容:2005年首次OSCE分为5站,包括标准化病人(SP)站和非标准化病人站。第一站:问诊和体检(SP站):考生与SP一对一询问病史并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第二站:病案分析。第三站: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X线片的结果判读、心脏听诊鉴别。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测试。第四站:模拟手术包括刷手、泡手、穿手术衣;消毒、切开、缝合、换药、拆线、导尿。考生随机抽考一项。第五站:模拟心肺复苏(包括徒手和气囊)。2006年OSCE增加了考试内容:考站数仍为5站不变,辅助检查站由原先的3项内容抽考1项,增加为4项内容(另增心电图机的操作)全考,模拟手术项也改为3项全考。考生轮流经过各站,每站为1个单独的房间,尽可能真实的模拟真实病房和诊疗室的氛围。OSCE的SP考站(问诊和体检站)模拟实际临床场景,测试学生在整个临床工作过程中的各种能力,由SP分别从问诊内容及问诊综合表现(包括收集资料技巧、交流技巧、医德医风)、体检内容及体检综合表现(包括体检系统性、规范化,重点器官系统检查,查体技巧等方面)评估考生,按照预先制订的评分标准直接对考生打分。 1.2.2 问卷调查方法及内容: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学生考试结束后当场填写OSCE考试意见反馈表,教师及时收回。问卷共设三大方面问题,分别为对OSCE考试的组织与设计评价、对试题质量的评价以及对考试效果的评价,三大方面下设若干子问题。最后另设一开放式问题,考生可对这次OSCE考试组织、形式、内容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将整卷均选择一种答案的列为无效问卷。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全卷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OSCE毕业考试成绩:见表1。 2.2 考生对OSCE毕业考试的评价:两届共回收表格223份,剔除无效问卷5份,实际回收218份。因两届问卷调查的各项问题结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将两届数据合并分析:(1)对OSCE组织与设计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考生对考站时间安排、考站设置、SP的问诊和体格检查服务、考试设备及考核组教师比较满意(分别占总数的71.6%、84.4%、81.2%、82.5%、83.0%),有82.6%的学生认为这种考试对未来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有帮助;(2)对试题质量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55.5%的学生认为考试较难,多数人认为考试内容涵盖了实习中所要求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能反映学生临床技能的真实水平(分别占79.8%和55.1%);(3)对考试效果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82.1%的学生认为该种考试形式比较公平,62.8%的学生肯定了这种评价方法能够区分出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水平,大部分学生认为OSCE考试能够提高自己进一步学习临床专业的兴趣,增强自己对未来从事临床医学专业工作的信心,肯定OSCE考试有必要进行下去;(4)有学生在回答开放式问题时,希望每门临床课学习结束出科时都能进行这样的考试,认为多进行几次这样的考试,对提高临床技能有更大的帮助。 3 讨论 OSCE是在1975年首先由Dundee大学的Harden教授介绍而来,是近年来国内外较为流行的评价医学生临床能力的一种标准化考核方法。我们综合分析两届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成绩发现:(1)2006届总体成绩优于2005届,尤其是辅助检查站和模拟心肺复苏站,考试内容增加,但平均成绩显著提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2005届毕业生未进行专项的心肺复苏训练,而2006届大部分毕业生都进行了模拟心肺复苏器械训练,并采用了开放式实验室,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通过首届OSCE的信息反馈,2006届学生更加适应新的考核形式;通过前一年的考核,带教教师和学生发现了部分毕业实习的薄弱环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尤以辅助检查结果判读和器械操作部分最为突出。其他站如第一站、第二站差异不明显,可能跟考站内容较容易(分别有15.1%和16.1%的学生认为第一站和第二站最容易),并且和理论课内容关联性更大的缘故。(2)5站中辅助检查站成绩最差。尤其是X线片判读,在2006届的194名学生中, 完全失分(0分)的有48名学生,占总人数的24.7%;2005届为抽考,也有12名学生完全失分。其次是心电图检查,2006届有26名学生得0分。本考题中的内容均选择常见病多发病,难度并不大。可能原因是部分实习生在临床实践中习惯于被动接受报告单上的结论,缺乏自己主动读图习惯,忽视分析能力的锻炼。同时也说明学生对一些程序化的、较死的操作更易掌握,而对需理解记忆的、较活的内容掌握较差,今后在临床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3)医德医风项掌握情况良好。SP站都设有医德医风评分项目,医德医风项表现了一名医生所应具备的自信心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如有的学生体检前当着SP面清洗双手,体检前后帮助SP穿好衣服,对于女性SP注意保护隐私部位等,说明我们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 问卷调查显示70.6%的学生认为辅助检查站最难,这与两届该项成绩均较差也很吻合。有趣的是,认为考试内容有超出实际实习范围的与认为未超出的学生比例非常接近(42.7%对47.7%)。我们的考试内容是对照教学大纲制定的,没有超出大纲指定的实习内容范围,造成对待考试内容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态度的原因可能与各个实习点带教教师的带教意识、学生个人实习认真态度和投入精力有关。 针对OSCE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已在采取一些措施,如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就开展OSCE形式的强化培训考核,使得进入临床后能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因考试可靠性与OSCE所包含的考站数目有密切关系,我们目前的考站数及现有试题量较少,应进一步扩充OSCE题量,完善考试形式。总之,两届OSCE基本达到客观、公平、有效、标准的要求,考生对OSCE考核总体评价较高。在临床实习结束后,进行这样一次临床能力的全面评估,可以了解到医学生的实际临床技能水平以及存在的不足,从中可初步探寻到目前临床技能学教育的现状,并依此为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工程建设论文:企业信用工程建设探索 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资源综合性系统平台,没有将把实施企业信用工程深入到企业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各个方面,没有让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能参与互动的一个企业信用系统平台。从而使失信企业,依然可以在市场上“乐行逍遥”、依然“生机勃发”。 一、何为企业信用工程 如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在他的着作中所述:企业信用工程,是把企业家及其员工的诚信意识贯彻市场运行的各个环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内容有:以诚待客、质量信用、价格信用、包装信用、计量信用、广告信用、售后服务信用、合同信用、借贷信用、财务信用(不做假账)等。本文认为企业信用工程应该是对企业在对利益相关者履行应尽责任的基础上,对其履约能力和信用度进行的一系列建设工作。也可理解为为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环境而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就是企业信用工程。企业信用工程建设应该包括企业内部信用与企业外部信用建设两个方面。由此来看,企业信用工程建设不仅仅是企业内部自身的诚信制度与文化建设,也包含企业外部即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与其他机构围绕企业信用而所进行的共同建设工作。企业信用工程应包括企业自身的诚信文化建设、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部门,也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信用建设。如企业信用征集系统、企业信用评级审定体系、企业信用动态监管的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企业失信惩戒机制、企业守信激励机制、企业信用披露机制、企业信用档案对外公开检索系统等。本文将重点以企业外部信用建设和以全国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来论述企业信用工程建设。 二、我国企业信用工程建设的对策 我国企业失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因信息不对称,使外界对有些失信企业的信用状况无从获知,继续受骗或遭受损失的可能持续加大。针对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重点要建立公司信用传输机制。即设法使公司信息数据社会化,增强信息市场的透明性,以减少交易各方的信息不对称性。世界正在发生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一个虚拟世界的形成,随着计算与信息技术的奇迹般的发展,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电子技术条件现已成熟。随着IT产业迅猛发展,网络化迅速普及,通过电子网络可将信用资料向有关机构和人员提供,网上查询企业信用信息也愈来愈方便。根据我国的企业信用工程建设的现状,接下来主要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来探讨企业信用工程建设的对策: (一)企业信用工程建设的技术对策 由于企业信用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与企业合作交易风险增大,因此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全网络联合系统平台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技术对策,即实现“企业信联制”。“企业信联制”模型如图所示:如图示(1)所示,企业信用数据主要有:企业信用数据收集———企业信用数据核实阶段———企业信用数据存储加工处理阶段———企业信用数据对外公布与检索四个阶段。笔者认为企业信用数据系统中心可由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牵头负责建设。企业注册数据是企业信用最基础的数据,主体企业在向所在地工商管理部门提交基本注册信息时,就包括了如:企业名称、企业地址、法定代表人、类型、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等,由国家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核实后再提交国家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如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销售商在与企业进行交易时,如企业有违约或失信行为时可以持交易单据证明将失信情况提交到工商部门,工商部门核审后再提交到国家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如企业员工在企业工作中发现企业有违约或失信行为时,如拖欠克扣工资、不按法律办理保险等等,可将情况反映并提交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核实处理后,如企业确实存在失信行为,再将失信情况提交到国家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如消费者在使用某企业产品时出现与产品说明书承诺或重大安全事项应该告知使用者的企业却没有告知的等失信行为,可持相关凭据将情况提交到消费者保护协会,待消费者保护协会核实处理发现企业确实有失信行为的可将记录情况提交到国家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如社会媒体对企业在某方面失信行为进行报道、曝光时,可将数据提交到新闻出版广电主管部门,经国家主管单位审核后再提交国家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再如企业在与银行进行合作时,企业因贷款等方面产生失信行为后,银行可将企业失信情况直接提交国家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其中特别是牵涉国际交易,统一由商务部国际监管部门给予认定。 法院也应对企业因民事、经济纠纷所引起的裁决做好记录并提交给全国企业信用系统平台。全国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对企业信用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根据不同的查询对象设置不同的权限,公开不同内容的数据,并将查询结果数据以形式多样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如企业信用在具体不同方面的信用记录,分类查询、报表、图表等数据服务。 (二)企业信用工程的管理对策 以全国企业信用数据系统平台为载体,同时完善与加强管理配套。 1.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征集与审查制度。在企业信用征集上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框架才能够为征信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提供有力的保障。重点要解决企业信用数据征集如何征集,哪些是主体企业必须提交征集的,哪些是主体企业主动自愿选征的,哪些数据由哪些部门负责征集等问题。应以立法形式来规定被征主体企业有义务和责任向信用征集部门提供信用数据,并规定哪些部门可以向被征主体企业征集哪些信用数据,并规定主体企业信用数据提交方应保证信用数据的客观真实性和全面性,对故意造成信息失真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防止其提供不实的信息。并严格规定企业信用数据征集审核措施,以保障企业信用数据征集的客观真实、公信力、权威性。并要保护被征对象和企业信用数据提供者的权益保障,并且要以法律制度来保障。要规范企业信用记录,探索建立部门间的联合信用信息征集工作。 2.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公开与披露制度。企业信用征集直接涉及如何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以及信息共享的两难选择,是一项法律性很强的工作。目前信息披露等关键环节上无法可依,影响了企业信用征集工作的开展。特别是没有法律或者国家标准来清晰地界定商业秘密与可征集信用数据之间的界限,从而严重制约了信用征集的发展。必须从立法层面上来规定相关人员和相关各部门,按性质和权限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查询检索相关企业的信用信息。让不同的查询对象获取对应的企业信用信息,以防泄露企业商业秘密。建立失信企业名单,加快建立企业信用预警系统,对有不良记录或涉嫌违法的企业或自然人实施监控。建立企业信用公示通报机制,通过定期公示。对失信企业,要通过全国企业信用系统平台进行失信信息的迅速传递和披露,对失信企业进行公开曝光,以达到警戒和鞭笞的效用。加强教育和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和传播渠道,大力宣传和赞扬诚信守信的行为,披露失信行为。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推动企业信用信息上网,鼓励电视、互联网媒体披露失信企业及其经营行为,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和人人守信的社会氛围。 3.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反馈更新制度。企业本身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信用状况也不断在更新。因此,企业信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应坚持及时更新的原则。首先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分类,根据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性质或者信用状况进行归类整理。其次,对整理好的数据要进行整理入库并及时更新。如企业信用数据提供方或主体企业对全国企业信用数据中心披露的信息有增加、更正、修改、完善的,应建立快捷申报、审查和反馈处理措施,建立严格快捷的更新制度。对失信企业的信用修复更新必须经过严格审查。 4.完善企业信用数据监管制度。在企业信用数据征集到全国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后,对数据的监管是重要的环节,况且政府行政机构也会产生失信行为。要非常注重法律对政府数据管理部门与人员的监督。严格规定并保证牵涉到企业商业秘密的内容不被企业竞争对手或恶意获取,以免侵害和损害企业经济。并要加强数据传输网络的安全技术工作,应着力解决如黑客网络攻击等恶性篡改、窃取企业信用数据的技术风险防范工作。 5.完善企业信用评级与奖惩制度。在企业信用数据征集到全国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后,应建立诚信企业与失信企业的评级机制。建立与完善统一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如设置A、B、C、D、-A、-B、-C、-D八个等级。评估依据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具有客观公正性,在社会上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严格的信用奖励激励与监督约束机制。让守信者得到应有的奖励,失信者得到必要的惩罚。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打击力度,增加对诚信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给予信用评级高的企业较高的银行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存、贷款利率,给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在上市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上等融资方面给予优先权。二是根据评级建立法律配套惩戒制度,对评级为负的,且失信严重的给予吊销企业资质。企业失信后失信记录必须跟踪一段时间,失信企业在信用修复前,无法获得信用,如银行贷款、信用赊销,严重失信的企业将破产或者取缔。在设计对失信行为的综合惩罚机制时,基本原则是失信行为的“期望成本”必须大于失信行为的“期望收益”,这种“期望成本”就是“平均惩罚力度”与“被惩罚概率”的乘积。如南京市公布诚信等级旅行社;公司无故“蒸发”在南京市已被列为“资信不良”行为,百余“前科老板”注册新公司被拒。又如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曾向社会公布首份逃废债企业的“黑名单”,宣布对其实行停止授信、不开新户、冻结结算账、停止办理对外支付等。 三、结语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信用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及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日渐突出。企业作为市场信用主体,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必须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如果有一方不讲伦理信用,交换关系就会中断。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穆尔曾经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企业有权力要求社会为你提供信用,企业也有义务向社会奉献信用。企业信用工程建设周期较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相关资料表明,欧洲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花了170多年的时间,美国在社会信用建设方面也有150多年的历史。实施企业信用工程,目的是通过从外部对企业施加影响,引导形成企业诚信自律,树立信用观念,推进企业信用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实施企业信用工程就是要在全体市场主体中营造一个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的良好氛围,严厉打击信用缺失行为,保护诚信经营行为。只有全面建设与加快实施企业信用工程,实现企业“信联制”,才能积极引导企业诚信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工程建设论文:工程建设中财务管理风险的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的开展工程项目建设。这种情况下工程建设项目中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就越发突现出来。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任务,仅仅依靠现场施工管理,工程安全质量控制还不够,还需要精细规范的财务管理贯穿始终,才能使工程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竣工结算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而我国目前的工程建设中财务管理工作严重滞后,财务管理风险多存在于项目的整个开发中。只有客观分析解决,才能使项目建设顺利,高效安全的完成。 二、财务管理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财务管理决策没有科学性 财务管理的决策是导致财务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决策风险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主管决策而导致出现的风险,企业在进行项目决策时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决定的,比如主要材料设备采购,项目主体设计等,在决策之前没有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也没有组织研讨会对项目进行具体分析,这就容易导致项目建设中不断出现变更设计,追加投资,甚至中途停工。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财务损失;二是经验决策风险。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用以前的成功经验,施工方法以及施工设备对其他建设项目进行决策,由于项目个性化差别大和经验的局限性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 2.财务人员在工程项目中的参与度不高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中,财务部门除了拨付资金之外,似乎没有发挥什么太大的作用。而真正的财务管理应该深入的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去,对整个建设项目财务流程进行调控和监督,保证每一笔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在项目的前期阶段财务部门并未在项目决策控制,各项合同管理方面发挥作用。说明财务人员在项目决策,进展中参与度不高。其原因可能是高层并未授权或者财务人员自身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一般在企业长期存在,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和更好的解决。另外在项目预算控制环节,从领导到员工普遍忽视财务管理和财务人员,工程建设中财务人员很少真正落实到位,预算缺乏控制和监督,必然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并容易滋生贪污腐败等不良风气。 3.财经制度执行不到位,会计核算不规范 财务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高效完备的制度,制度不健全必然会导致财务出现问题而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则直接影响项目的整体工程进度。有些企业在建设中为了核算方便会单独建立一个帐套对项目单独核算,这种方式使项目账与公司整体基本账目相分离,脱离了单位财务规范管理的工程结算往往会出现纰漏,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是出现估算错误造成工程延误核算错误。另外,项目现场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审核松散,发票管理不严格等等这些漏洞的存在都会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4.预算制度不完善,资金利用率低下 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其能够保证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现阶段,有的企业组织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投入了较高的关注而未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致使企业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制约了财务监管职能的发挥。由于企业没有接受科学的预算管理指导,资金占用矛盾突出,出现了大量资金闲置或者紧缺的现象,对企业资金有效使用和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和思路 1.完善财务内部控制 当前财务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建立建全财务管理流程,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并落实高效的财务内控制度。使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按着企业内控中涉及到企业内部相关财务工作对应的岗位与经济业务,应将处理此业务过程的重点贯穿于企业监督,决策等环节中。将会计监督与经济分析纳入到企业所有操作阶段和各项业务中。各个岗位,部门形成彼此配合,协作,相互牵制关系。以此实现企业内部控制总体目标。除此之外,明确严格与合理的调整职能,落实科学建议,提高财务内部控制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2.强化财务队伍建设 财务工作人员素质高低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很深的影响。想要保证企业具有较高的财务管理水平,就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企业经营者应给财务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在选拔和聘用人员时应根据相关招聘制度进项首先选择专业知识丰富的人员;保证财务工作人员作业质量发挥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 3.强化预算管理 作为企业业务运行全程的控制机制,财务预算管理占有重要地位;强化预算管理工作使资金有效使用的同时还规避了企业财务风险。实际中应将企业全面预算从经营预算,财务预算作为切入点,由企业最高决策权和指挥权,明确由上至下的财务审批程序。并根据企业发展及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四、结论 财务管理对工程建设的意义重大,在完善工程建设财务制度,降低工程资金风险,最大限度发挥员工能动性方面都有巨大作用。因此,重视、强化、完善工程建设时期的财务管理,对提高工程质量,发展企业经济效益具有深远影响。 工程建设论文: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的对策 1着力加强惩防体系建设 针对建设工程领域违法犯罪案件的特点以及建设工程管理中常见的漏洞,建立包括《西江引水项目办公室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西江引水工程效能监察方案》《、西江引水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廉洁自律守则》等,从制度出发管人,用制度“笼子”管住权力,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 2着力建立建设管理体制 制定包括财务及合同管理、工程管理、物资管理、行政管理、劳动竞赛、廉政建设等六大类30多项规章制度,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和约束机制。对越是腐败易发的重点环节,规章制度越是明确、规范,使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操作”渗透在工程每一个环节,确保各项工作都依规合法地有序运作。 3严格按章办事,关键环节重点抓 工程建设关键在于管理,而管理的关键在于组织,只有坚持“重点环节重点抓”的工作思路,对工程建设的重点环节严格按章办事,按程序处理,才能将工程建设成“阳光工程”。 3.1招投标工作 公司纪检监察部门对招标工作实行全过程旁站式监督,工程的土建、材料、监理等招标都需按规定进入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严格按规定,抓好招标文件和合同范本编写工作,以标准化的合同实现规范化的管理,从制度上进一步确保减少工程建设、物资采购招标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 3.2征地拆迁工作 明确征借地、拆迁工作流程,并委托当地政府部门负责相关代征工作;开设征借地拆迁资金专用账户,对征地拆迁资金及时到位、使用和管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对征借地拆迁的调查、补偿资金兑付等情况,要求代征单位以村或居委会为单位及时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3.3设计变更管理 由相关单位按照变更分类提出设计变更,业主代表、施工单位、监理人员等对变更方案进行充分论证,达成一致后提交项目业主审查。由业主部门相关职责人员、分管领导按照权限提出审批意见,并依法支付有关款项。其中,对变更原批准的建设规模、基本原则、技术标准、重大方案等须提交公司领导集体决策。这种相互制约的处理工程变更的做法将有利于发挥各个专业部门的作用,使工程变更信息公开、透明;处理变更的权力相互制衡,将有效杜绝工程变更中可能出现的腐败行为。 3.4资金管理 严格实行资金预算控制制度和资金审批制度,严谨按照合同条款拨付资金:通过多方审核确认工作量完成情况,保障资金按工程实际进度拨付。实行严格的资金拨付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支出,根据工程概算中建设单位管理费总额及项目的建设期将总额分解为平均每月可使用额,按月度控制支出,确保建设单位管理费不超支。 3.5材料供应 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流程和表格,规范甲供材料设备的供应计划、进场接货验收、实物台帐管理和资金支付等方面的操作。在供货计划到进场验收再到物帐管理的全过程均有监理(监造)单位、业主代表见证、检验及审查,保证材料设备数量、质量及操作流程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并将材料设备供应工作从供货计划到资金支付全过程电脑数据化,按职责分工设定权限,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进一步减少人为因素对原始数据的恶意修改和破坏,使材料采购、供应过程阳光透明。 4加强内外监督,确保廉政建设实效 如果说廉政教育是基础,制度建是根本,监督管理就是强而有力的保障。廉政监督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二种类型,都是发挥廉政监督机制功能的重要手段。外部监督是必然和必不可少的监督,是清除腐败、促进廉政的重要保证。广州市自来水公司成立西江引水工程廉洁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公司领导亲自担任组长,组员由相关部室、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加强对西江引水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督。自觉接受并配合市监察局派驻市水务局监察室、市水利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及公司审计(纪检)监察部对招标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的监督、备案管理工作。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办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定期审核,加强资金的管控。并在工程所属施工工地设置举报信箱,并在其上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统一交由公司纪检监察部门专人掌管,每月定期派员赴各施工现场会同施工现场业主党风廉政责任人共同开启、检查信箱情况,并当场做好检查工作记录。内部的监督,是权力运行的根本制约手段。我们通过重点加快电子监察系统的建设,及时报送工程项目资格预审、招投标工作及资金管理、投资控制等动态管理资料,实现了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跟踪监督。 5全员参与,增强工程廉政建设辐射力 党风廉政建设需要全体参建人员的支持和参与,一切脱离 群众监督的预防措施,最终都不可能落到实处。为此,西江引水工程早在项目启动之初,就提出了“建设优质工程,培养优秀干部”的廉政建设目标,明确工程建设和廉政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思路,让廉政意识植根员工心中,把监督落实到基层一线,有效杜绝了流于形式的说教和监督,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浓厚的工程廉政文化氛围。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由党政领导齐抓共管、项目办领导亲自负责、班子成员分工合作,纪委组织协调、各责任部门各负其责、项目办上下参与,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工作格局和监督体系。根据工程实施需要划分监督责任区,明确责任人,实行具体分工责任制,监督工程实施单位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同时,建设“阳光工程”不仅是项目业主一方的责任,也是全体参建单位、所有参建人员的责任。对此,项目办在与参建单位签订施工合同的同时,也签署廉洁协议书,明确要求参建单位作出廉洁承诺内容和违约处罚措施,将所有参建单位都纳入工程廉政建设开展的范围内。并在工程开工前,由项目办和公司纪检监察部门派员在技术交底会上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人员进行廉政谈话,强调参与工程建设各方的廉洁守则。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结合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每年与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人员进行两次以上的廉政谈话,将廉政建设渗透到每一个参与者的思想和行动中。总之,工程建设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向深层次、宽范围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必将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保障和立法保障。 工程建设论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建设中的难点与对策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升,国家及各省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的管理,着重于污水治理,垃圾排放,公园建设等都是政府重点监制,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城市环境基础建设的投入,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都有了大幅提升,空气、水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善。 1、环境工程的意义 环境工程是追根环境污染源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包括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环境医学、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的核心是治理环境污染源,内容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态废弃物处理及利用,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 2、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2.1 城市污水处理不妥善 城市的污水来源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流经污水。其中,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 生活污水来源于家庭、商业区、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这些地方产生的粪水、洗涤污水通过地下排水道进入污水池。这部分水的处理是把他们送到污水厂进行合理处理后再排出来。这些水的特点是可以循环使用。 工业废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全国污水的分部不是一样的,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污水的排放更严重些。城市里的工业污水治理极为重要,这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那些污水中含有腐蚀性、难化解的物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必须用科学技术进行处理。 另一个污水来源是流经城市的污水,它们的成分很复杂,还具有季节变换的特点。当水流经一个城市,该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会对它造成影响,该城市的垃圾废物也对它造成影响,再流经另一个城市时,会对该城市带来污染。 污水处理关系到城市的命脉,我们的污水处理设施落后,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回收率差,污水不集中处理等问题都是环境工程建设要改进的。 2.2 生活垃圾不分类 城市建设发展,城市人口加剧,人们的消耗品也越来越多了,同时也增多了生活垃圾。城市的生活垃圾主要有家庭生活垃圾、商场一次性用品、餐饮业的垃圾等。 大型城市的垃圾每天产生几千吨,小型城市的垃圾每天也达到几百吨。那么多的垃圾不及时处理,城市会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后果严重影响到城市环境和人们健康。 建设城市环境工程,,不能对生活垃圾用传统办法处理;把垃圾拉到郊区掩埋,把垃圾焚烧。这样不仅投入资金大、运转成本高,就连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也会烧毁,那么多垃圾焚烧也很困难,并且也不可能完全销毁。所以生活垃圾不分类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题。 2.3 不注重园林绿化 我们的城市园林建设远比发达国家差,国内的城市建设水平不一致,相对的我国的居住水平也落后。只有园林绿化建设好了,城市的噪音,污染也会减少,人们的居住品质才会提高。 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太不重视园林绿化,只会加大商业区和高档住宅的投入建设,使城市拥挤。我们的园林建设是落后于“住房”建设的。这会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难题。 2.4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 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建设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但是目前我国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片面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没有重视绿化建设的重要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园林绿化建设在各地的城市发展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很多城市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这一现状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因此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3、建设环境工程的措施 3.1 综合利用资源,开发二次利用资源 在工业生产中,原材料和燃料的费用就占成本的 60%~70%。基础原料中的煤、石油、矿石、盐等中含多种化学成分,生产厂家只用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余不用的都当废弃物扔掉,这样不仅使产品的成本提高,更浪费了资源,污染环境。 随着工业的发达,日产的废弃物剧增,很多国家已意识到废品和二次资源的重要性,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当成一个整体,把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弃入环境,这种闭环模式转变成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的循环系统,从而使原料资源在社会中生产和消费过程多次循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很多国家把二次资源利用列为经济战略,使二次资源的利用率逐渐上升。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可利用资源作为废弃物流失,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在我国工业废物的利用仅用率仅为 30%,因此,我国回收利用二次资源、资源综合利用都有待发展,任务巨大。 3.2 改进工艺和设备,开展新程序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抓生产工艺时,不仅保护工作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且把物耗和能耗控制住,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效仿。很多方面我们都改进了很多;把烧碱生产采用离子膜法代替水银法,炼焦厂采用干法熄胶代替湿法熄胶,生铁生产采用无胶炼铁工艺,面粉生产采用干洗麦粒代替水洗麦粒等,这样一来都极大地减少了“三废”排放,各行都取得了显着的综合效益。 3.3 物料循环利用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是指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我国农药、燃料行业的原材料利用率只有 30%~40%,有 60%~70%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 如何避免“三废”的产生,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一水多用,分质使用,净水重复使用。 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利用硝酸生产尾气制亚硝酸,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亚硫酸钠,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从乐果合成废水中萃取回收乐果等都是很有价值的“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3.4 加强社会多元投资 建设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较大的工程,在发展当中不仅要政府提供财力支持,还要社会上的投资者参与。包括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都需要相当大的投资,还要有比较规范的体制系统进行维持。 城市是大家的,城市环境更要靠大家来建设。让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 程建设当中,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加强宣传,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工程建设,不仅要解决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改善,而且让人们认识环境工程的重要性,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文探讨了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工程建设论文: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析 论文关键词:环境工程 建设 难点 应对措施 论文摘要:面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好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文探讨了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国家、省市各级政府越来越加强对环境工程的管理,污水、垃圾、公园建设等都被列入政府重点工程进行检查,透视,也加大了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大气、水环境质量对比以前有了显着的改善。 一、环境工程的含义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相应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已经出现,环境工程学便是其中的一门学科。环境工程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工程,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 二、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1、城市的污水处理不完善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个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其中,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等。这些地方产生的粪便、洗涤污水经由城市的排水道进入地下污水区。对这部分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采取的办法是把它们送到城市的污水厂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出来。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城市当中的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工业污水在全国各个城市当时的分布是不一样的,那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污水排放相对严重些。对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要求更为严格,因为这部分污水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腐蚀性、难化解的污染物。需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最后的一个污水来源主要是城市径流污水。他们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废物经由流过城市的河流造成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污水处理实施比较落后,在每个区域建设当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的回收率差,没有进行集中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2、生活垃圾没进行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消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等方面的垃圾。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多达几千吨,小型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在几百吨以上。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或者采用运输到郊区进行掩埋的办法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办法存在着投资大、运转成本高,同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也会被烧毁,加上,现有国内焚烧厂运行均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3、园林绿化建设没跟上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相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各地的城市发展当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但是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当中,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重视不够,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导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设发展,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 三、环境工程建设的应对措施 1、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二次资源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原料、燃料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60%~70%。一些基础工业原料,如煤、石油、矿石、盐等大多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一些生产厂家仅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其余的“无用部分”均作为废物弃置,不仅产品成本高,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0%。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废弃物量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已认识到废品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利用二次资源的紧迫性,认识到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弃人环境这—传统的开环模式变成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的闭环系统,使原料资源进入社会后,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多次循环,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二次资源的利用列为国家优先考虑的经济战略之一,使二次资源的利用率逐年上升。我国每年有300 多万吨废钢铁、600 多万吨废纸、200 多万吨废玻璃,70 多万吨废塑料、30 多万吨废化纤、30 多万吨废橡胶未被回收利用,大量的可利用资源作为废弃物流失,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我国回收利用二次资源、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任务也相当艰巨。 2、改革工艺和设备,开发全新流程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抓清洁生产工艺较早,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降低了物耗和能耗,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外,烧碱生产采用离子膜法代替水银法,炼焦厂采用干法熄胶代替湿法熄胶,生铁生产采用无胶炼铁工艺,面粉生产采用干洗麦粒代替水洗麦粒等,都极大地减少了“三废”排放,取得了显着的综合效益。 3、物料闭路循环,废物综合利用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实质上是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 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尤其是我国农药、燃料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有60%~70%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一水多用,分质使用,净水重复使用。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利用硝酸生产尾气制亚硝酸,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亚硫酸钠,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从乐果合成废水中萃取回收乐果等.都是很有使用价值的“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4、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强化环境工程建设的体制建设 城市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比较大的工程,在发展当中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还鼓励社会上多元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包括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设上,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上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上,都需要有比较规范的一套体制系统进行维持。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加强宣传,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总之,在进行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面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好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工程建设论文:探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管理问题 前言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面对恶劣的地质气候,健全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然而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由于受到水毁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溃坝、放水洞(闸) 毁坏,造成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损毁严重。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水库、塘坝、蓄水池水井和中小型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 组) 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这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季节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在部分市县表现的相当突出。 2工程技术不全面,设计标准偏低。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 世纪50、60 年代,有相当部分是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设计标准偏低,且至今已运行40 ~ 50 a,先天不足加之后天维修配套没有跟上,致使工程老化、退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 3 投入不足,工程建设缓慢。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 程项目的难度。 4 工程建设制度不完善,工程质量差。受诸多因素影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制度不完善,监控措施及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5工程管理不到位,工程效益衰减。因产权制度改革不规范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租赁、承包、拍卖后,由于合同规定事项不周全、缺乏对经营业主必要的限制性措施,操作程序不规范,有的一卖了之,收了钱就不管工程管理的好坏; 有的业主只注重经营,不重视工程管理; 有的业主不履行合同义务甚至违约,弃置不管; 还有的工程运用不合理,造成了水质污染,引起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了解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健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体系,完善工程管理措施,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有的效益。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具体措施研究 1 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措施 (1) 做好总体规划,狠抓建设重点 水利工程的管理要有明确的总体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搞好水利建设,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对建设方向的确定,有了明确的工作重点才能将水利工程建设的方向确定下来,然后再对一些次重点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规划重点工程的时候要考虑到区域环境,以确定目前急需改进的工程项目,通过重点项目的启动和实施,推动水利建设,才能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对要开展的大型水利建设工作可以先设立示范基地,探索建立水利工程的效果,在示范基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示范性演示,以确保工程项目的成功,很多省份早已建立了节水示范基地、水保示范基地、冻土研究示范基地等。这些基地建设有利于基层单位参观和考察,对进一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推广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2) 扩大投资 为了合理地分配水利建设资金,做到区域内的平衡、和谐建设,水利建设管理部门可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扩建和改造,以保证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应农村水利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调动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村民投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以节省人力资金,避免出现由于资金短缺使得一些重点工程一直的延误下去。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田水利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单位,并在重点工程依情况设立监察团队,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周期性的资金账目总结,保证资金使用方向有迹可循。 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议 1推广水利工程建设新技术 从根本上讲,农田水利建设首要解决的就是农田的灌溉问题。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水利建设应与时俱进,立足创新,为发展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农田水利系统要安全、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就要依靠新技术。目前得到认可的“湿地”节水灌溉的优势有: (1)高效节水。能够合理地取到适合的水量,保证粮食的持续高产,是广泛节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种经济体系。 (2)有利于保护地下水。该体系能够保护环境,特别是能减轻由于灌区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农药失效的后果,能够全面地保持对农业水源的改善,保持了地下 水位的动态平衡。 (3)改善水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深受国家和人民的重视。节水体系能够为当地提供安全的、标准生活用水。 以往的湿地农田灌溉系统主要在中国南方平原和浅丘陵地区进行建设,因为其间分布着洼地、塘堰和荒沟等。新疆阿瓦提县的阿克苏河冲积平原由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和田河的河谷平原组成河漫滩地、河心滩、河曲极为发育,其上多古河道,形成众多近南北走向的湖泊及河间洼地,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区,类似于这些的西部河滩洼地就是建设“水利湿地”的重要资源。湿地农田灌溉节水体系主要是利用这些天然的塘、坑、洼地等,将其改造成“人工小型湿地”,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植物的生长作用。将排水沟略加扩宽,种植对降污作用强的植物,形成沟渠湿地。将这些小型湿地、生态沟与原有沟渠相连,形成“排灌沟渠—人工湿地”的综合系统。这样一来,从农田排出多余的灌溉或雨水,可进入下游邻近的小型人工湿地或生态沟。经过湿地净化后,水从另一端排入生态小沟,排入下游小型水库或湖泊等。 结束语 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更好的帮助农村地区更好的进行农田的浇灌和饮水问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包括在各个农田灌溉区域修建水库、水电站和塘坝等蓄水或者引水的工程。农村水利建设的根本是质量问题,要确保建设优质的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规范的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工程建设论文:加强现代信息工程建设研究 现代信息工程建设项目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建设,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具有很大变动性的长期建设工程。若要实现良好的工程建设效果,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信息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与实施。其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由于现代信息工程建设是一项融合了诸多高新科技的现代工程建设项目,很多建设内容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建设活动等诸多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齐全。我国作为一个法制国家,没有法律制度的保护与规范是很难实现真正的发展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现代信息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与完善,包括在计划经营、财务管理、责任划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信息工程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一起促使信息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实施。同时,各领导阶层也应该注意对与信息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与领会。要求所有的人员都必须要贯彻落实法律法规要求,切实提高信息工程建设的项目管理能力。 2做好信息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 前期工作是信息工程建设的基础,也是保证信息工程建设后期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在开展信息工程建设之前,必须要对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该项目进行审批,包括初期立项批准、初步设计复批以及投资概算完成后的审批等。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守初步设计复批的相关文件标准进行工程建设,禁止有任何私自调整工程建设项目的现象发生,若工程的建设内容、地点或规模等需要进行调整时,必须要重新报批给原批准部门,经过其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工程项目的调整。事实上,信息工程建设中之所以需要进行项目调整主要是因为在前期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以至于对后期的工程建设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在信息工程建设中,若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就会影响到整个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也会造成投资成本增大,浪费更多资源的现象。为此,必须要加强信息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管理,对各种可能影响到工程顺利建设的项目进行严格仔细的研究与论证,确保整个申报项目科学严谨,合理可行,避免后期再重新调整,以促进现代信息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实施。 3做好项目实施管理工作 在信息工程建设的开展实施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影响到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加大对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对于项目开展所需要的物资采购问题、招投标管理问题、合同签订问题以及过程监理问题等诸多方面进行严格管理,所有的管理项目都必须要遵循相关规定,以提高信息工程建设实施水平,保证工程项目按时完成。 4做好竣工验收工作 当信息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验收。竣工验收需要按照一定的验收规定和方法,对其验收结果进行评估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评价,以确定工程建设是否满足预期工程建设要求。并积极总结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缺点,为以后的信息工程建设开展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工程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建设工程项目,是实现社会信息资源整体规划与有效整合的基础。在开展现代信息工程建设时,必须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法律法规,做好项目准备工作,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提高信息工程建设水平。 工程建设论文:水运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几个方法 一、引言 所谓安全管理,就是确保每一位工程建设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控制影响作业区内所有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同时保护水运工程建设实体的安全施工。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建设人员的身体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确保风险预防,包括消除或降低不安全行为,消除或降低设备的不安全隐患以及实现作业实地控制目标的安全性。 二、水运工程建设安全控制的特点以及管理方针 水运工程的突出特点是操作范围广,所以有必要制定动态的控制系统,这就要求控制系统具有交叉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因为水运工程的建设的工序复杂、作业流动性大、高危险、位置变化多端、深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大中型水运工程项目,由于涉及许多交叉学科,且往往存在不同单体由不同的工程单位施工,各自作业的都有其特殊性,所以要求建设必须持续且动态。总之,安全问题一触即发,要求控制措施必须超前、严谨。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为:一切生产都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水运是工程建设也以此为工程建设的目标和出发点,安全生产的有效控制才能使生产得以保证,生产力才不会下降。时刻以安全生产方针为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才能达到有效预防和安全控制的目的。 三、水运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水运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突发情况,所以,采取强有力的科学措施提高实地的安全管理水平很关键。同时,监控单位要对工程建设的安全实行更为精密的检查,发现不安全的因素就应立即提出整改方案,对某些故意违反安全的行为给予监督和纠正。 (一)安全管理建章立制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安全管理的有利实施也离不开安全的规章制度,不管是工程建设的企业还是监管的单位,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都显得特别的重要。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也就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为根据来制定,内容要尽可能的涉及工程建设过程的全方位、多角度。制定出来的安全规章制度应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促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规范性的形成,从而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 水运工程建设大多是露天的、手工的、复杂的交叉性水上工程作业,一线工人占工程建设人员总数的绝大部分,且农民工的比例占有50~70%。该部分人员往往文化程度较低,人员流动性大,安全观念也比较差,没有很好的自我防范意识。所以,对一线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传授一些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操作规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保护技能,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随着水运工程建设中高科技成果的广泛使用,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施工设备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这就对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计划、长期性、多领域的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工程建设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效降低了人为失误的概率发生,从而将工程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三)严格把关安全工程建设组织设计 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就是防患于未然。设立工程建设的安全控制度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合理有效的工程建设组织设计是实现安全管理控制的前提条件。一要检查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符合各专业的工种和各工程建设的部门要求,特别是审查引进的新设备、新工艺、新科技、新材料在工程建设中是否具有可行性;二是要检查工程建设实地的安全保证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及规章,做到工程建设实地遵章守法、文明施工、安全作业,从而保证每一道工序都是万无一失的;三要制定有应急预案,识别施工各种突然情况,编制紧急应对措施计划和准资源,发生安全事故时应及时进行应急措施。 (四)有效落实安全措施 水运工程建设现场的安全措施是多方面的,仅从现场的材料及设备管理来看针对现场的诸多材料,如钢筋、水泥、大型预制件等,同时施工现场往往存在设备多、材料多、人员多等管理范围广,管理对象复杂的现状。对此如何有效的执行所制定的安全措施需重点考虑以下几点:1.将材料和设备分类管理;2.现场进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3.各项防护设施要及时到位;4.工前检查,规范操作;5.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五)妥善处理安全事故 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应以“四不放过”作为处理事故原则。即1.事故不论大小,根源没有查清不放过。调查事故不能敷衍了事、走流程、走过场,必须搞清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避免再次发生同类事故;2.事故责任者未受处理不放过。这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的具体体现,对事故责任者要严格按照事故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还需向广大群众说明具体原因和危害,让大家以此为鉴,在往后工作中得以重视;3.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使事故责任者和广大职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对此提出可行的预防措施,达到加强安全教育的目的;4.防范措施没有整改、落实不放过。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止累似事故发生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并严格要求事故责任单位整改、落实。 安全事故处理通常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迅速抢救伤员并保护事故现场。“迅速、准确、如实”的将安全事故情况上报安全监督局,内容要具体到时间、地点、伤亡情况、经济损失情况、原因分析等;其次根据“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原则进行事故处置;最后对于重大的安全事故,通常由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以确保信息正确、及时传递,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公布。 四、引入“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 “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是江苏省淮安市推出的一项工程安全监控、管理体系,这种体系在水运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样适用。因此,近几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安全监督部门和总工会引荐“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所谓“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即一种方法和 三种机制的简说。一个方法就是指存在弊端的安全事故和相关部门的监督法,采取现代安全管理总结、措施,对作业场所、作业岗位的危险源、事故弊端和行业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的查处、区别、评析,立档,成立监管控制体系,加强参与者的劳动保护和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三种机制就是指存在隐患的安全事故和相关部门的动态监督管理机制、连续升级机制、系统评估机制。推行事故弊端和行业危害监控法能将安全生产超前、困难退后,保证全体工人参与和担负责任,预防隐患转化为事故。实行“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可以有效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结论 水运工程安全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水运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各种安全管理体制,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强有力的安全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有效的工程安全管理,为工程建设的质量提供保证,也有利于工程建设企业信誉的提高。 工程建设论文:水利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问题探讨 一、水利工程建设招投标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降低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重要设备和材料等货物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来规避公开招标。 2.未经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批准自行邀请招标,同时在邀请招标过程中,被邀请的潜在投标人是招标人特意安排的。 3.招标公告没有在指定的媒体上;资格评审标准中有限定条件;对获奖项有针对性、指向性的规定;对投标人投标单位有地域歧视;所设置的商务条款或技术条款存在歧视性。 4.在开标时未按招标文件中对开标完备性检查的规定对投标文件做审查;在没有第三方监督的情况下私自抽取专家,并弄虚作假;评委人数未达到5人以上的单数,且经济、技术方面专家未达到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在评标时招标人或招标人评委发表带有意图影响专家、评委的倾向性意见;在决标时没有充分的理由,用备选中标人替代评标委员会推荐的中标人中标。 5.在双方订立合同时向中标人提出订立合同的附加条件;背离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等相关文件而另行订立附加协议的(俗称阴阳合同)。 6.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向特定投标人透露其他潜在投标人的信息;单独为特定投标人进行现场踏勘;招标过程中与特定投标人就投标方案、投标报价进行谈判;泄露标底;透露评委名单;投标人之间互相串通,损害招标人利益;投标单位之间相互串通,彼此达成协议,采取轮流坐庄中标或借用资质进行围标,损害招标人利益,使招标投标流于形式。 二、解决当前水利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问题的对策 1.加强立法,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6的颁布实施为招投标行为提供了具体的指南,但应在立法上加大对招标投标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增加其犯罪成本,现行的法律对招投标违法犯罪的量刑较轻,对违法人员的威慑力不够。在经济处罚方面,违法成本过低,如5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6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而不招标的,可以处项目合同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招标机构违法泄露与招投标活动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处5万元以上25万元以下罚款;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中标无效,处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各部门要尽快依据实施细则的规定,完善行政法规,增加违法者的风险成本,从而有效预防招投标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加强招标人管理一是要从机制上解决当前普遍执行的项目法人责任制本身存在的问题,必须对项目法人责任制进行组织上的改进。在项目法人组建的同时,组建一个由业主纪检部门、水利行政部门纪检人员组成项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项目的整个招标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监督,项目纪检委成员最多二年换一次,保证业主的整个招标过程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二是要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由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和招投标主管部门一同出台水利水电工程招标人行为规范,规范从工程招标、招标条件准备、招标申请、招标公告、接受投标报名、资格预审、发出招标文件、受标、评标、开标、定标等环节形成完整行为规范,在制约中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3.加强投标人管理对投标人要加强诚信机制建设,设立诚信等级制度,形成详细的诚信评判体系。招标法实施细则明文规定,国家建立诚信制度。对严密控制围标、陪标、挂靠等行为,特别杜绝高资中标、低资进场、无资质施工的乱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有很强资质的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建设、监理的公司前些年都是国有公司转制形成的,这些人与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在权力运作中很容易形成利益链条。对缺乏诚信,允许挂靠的单位要纳入诚信体系予以严格的监督和防控。 4.加强各方主体的教育和培训徒法不能自行,任何一种制度和规范都要在得到严格的遵守和执行的时候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招投标各方主体,特别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招标人,要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极强的责任担当意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投资多来源于财政投资或银行贷款,项目本身与项目法人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而投标方是权责利相统一的完整的市场主体,在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前提下,投标方往往使用各种手段规避法律约束,容易与行政主管部门、项目法人单位的人员产生各种灰色利益关系。这就需要加强项目法人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以及为人民利益负责的责任意识教育,在制度中教育,在教育中完善制度,形成良性的循环。 5.加强政府监督机构工作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进行行政监督,政府监督的方式是备案:即招标前接受招标报告、招标后接受招投标情况的书面 总结报告。对发现的招标投标活动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立即责令改正,必要时可做出包括暂停开标或评标以及宣布开标、评标结果无效的决定,对违法的中标结果予以否决。这些规定都赋予了管理部门一些责令改正和宣布无效的权利,但没有规定任何监督部门的责任,对备案报告可看可不看,对招投标活动可参与也可以不参与,工作的随意性很强,没有任何硬性的考核指标,导致或干预过多,或工作流于形式,不作为思想严重。招投标法及其实施细则虽然对政府监督部门违法乱纪行为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但法律的真正威慑还在于得到切实的执行。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和以后的六项禁令为中国的反腐点燃了星星之火,2013年中央以壮士断腕反腐的决心,给各级监督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强烈的震慑,通过各项监督制度的落实,政府监督机构的工作能够更有成效。 6.加快推进电子评标,网络远程评标系统建设电子招投标是一种建立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的全新招投标方式。在电子化招投标中,招标人、投标人、招标、评标专家、监管机构处在同一个交易平台上,实现从网上报名到合同备案的全过程阳光化操作。其中在计算机辅助评标过程中,减少了评标专家的工作量,规范了评标专家的评标程序和行为,规范了评标专家的自由裁量权,确保了计算最终结果统计的准确性,保证招投标过程能在有效的监督下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暗箱操作等虚假招投标现象,实现了办事的公开透明和高效廉洁,降低了招投标成本,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公开公平公正。 三、结束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6自从1999年颁布以来,我国实施大江大河治理、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已经有十二年,201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5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6,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水利建设的发展黄金期已经到来。特别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把水利建设提升到全国的高度,让我们水利建设者们更感责任重大。要更合理的把建设资金投入到水利建设当中去,招投标这一关至关重要。只有保证招标投标工作的顺利开展,选择资信良好具备较高技术水平的施工单位,才能确保水利工程建设有序、高效进行。 工程建设论文:浅析工程建设中的挂靠行为及治理对策 当前,工程建设领域中普遍存在借用他人资质进行投标或承揽工程的现象,即所谓的“挂靠”, 挂靠不属于法律概念范畴,它是人们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现象加以概括和提炼后形成的一种形象称谓。现实中,挂靠行为普遍存在,屡禁不止,危害极大。本文试对工程建设领域中施工单位的挂靠行为进行探讨并提出治理对策。 一、挂靠行为的界定 “挂靠”,即“挂靠经营”,具体到工程建设领域中,是指法人、社会团体和自然人以他人名义投标或以他人名义承揽工程的行为。允许他人使用自己资质的企业称为被挂靠人,使用被挂靠人资质进行投标或承揽工程的企业或自然人为挂靠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将该行为定义为“挂靠”,而是表述为“借用”,即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施工企业名义从事施工活动,由此看,“挂靠”与“借用”实际为相同的概念。 “挂靠”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挂靠人没有工程施工的主体资格,或者虽有资格,但不具备与建设项目相适应的资质等级;二是挂靠人须向被挂靠人交纳一定数额的管理费;三是挂靠人一般采用借用、租用被挂靠人经营资质等手段,以被挂靠人的名义投标、订立合同并办理有关手续,但被挂靠人不对实际施工活动实施管理,或仅有形式上管理,不承担实质性责任。 结合挂靠行为的特点可以推定,当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即可以认定是挂靠行为: (一)以转让、租借、买卖或以交纳管理费等方式获得使用他人资质资格证书及相关资料并以他人名义投标或承揽工程的; (二)投标保证金从非投标单位银行账户转出,或虽由投标单位银行账户转出,但先由非投标单位人员将投标保证金存入投标单位账户,或以其他方式抵押的; (三)投标文件及技术性文件由非投标单位编制或由非投标单位委托相关单位编制的; (四)投标或承包工程单位使用的建造师(项目经理)、造价工程师(造价员)及与项目有关的主要技术、质量、安全和其他施工管理人员,为非投标单位的注册人员或非投标单位人员的; (五)工程款、农民工工资等不在投标单位核算,而实际由项目负责人直接支配和独立核算,且项目负责人非投标单位人员的; (六)施工合同约定的施工单位的主要项目管理人员不到岗或严重缺岗,而实际由他人履行职责且他人为非投标单位人员的。 二、挂靠行为产生的原因 1、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程建设项目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但相应的施工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多,而由于利益的诱惑,大量无资质的企业、个人也涌入工程建设领域,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大量无资质的企业、个人或低资质施工企业为求生存发展,必然会采取包括挂靠在内的各种手段承揽工程。 2、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不够完善 现有的法律法规,原则性规定多,具体操作细则少。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务院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部颁布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等都对建筑施工企业超越资质承接工程以及借用资质等行为给予了禁止,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及处罚规定,但都是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相关配套性的解释,更未对挂靠行为作详细的、可操作性的界定,而现实中的挂靠行为又形式多样,直接导致认定困难、处罚难度大的局面。 3、监管手段落后,打击力度不大 挂靠行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极易规避监管,现有的监管体制存在缺陷,加上手段落后,无法有效应对挂靠过程中一系列隐蔽操作手法。再者,由于对挂靠行为调查取证难、认定难的原因,现实中查处的案例并不多,难以给挂靠行为有力打击。 三、挂靠行为的治理对策 挂靠行为产生的原因很多,要根治这个顽疾,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创新机制,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 目前,工程建设领域监管部门众多,有水利、交通、房建等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各地通常还设有招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公共资源交易委员会,上述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存在交叉现象,看上去大家都在管,其实都管不好。为方便协调、提高效率、增强合力,应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成立一个综合的管理委员会,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主任,成员单位由各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应的职能部门组成,以解决执法主体资格问题,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工作人员抽调各成员单位人员组成,由办公室具体负责招投标市场及标后的日常监管。 (二)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 1、明确挂靠行为的认定标准。为更好 防范和打击挂靠行为,应当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对挂靠行为作出明确的界定,并细化认定标准,对相应法律责任作出配套解释,相关行政监管部门也应出台相应操作指南,以指导基层的实务操作。 2、实行严格的押证制度。按照相关规定并在招标文件中作特别约定,严格实行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建造师)和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造价员)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押证上岗制度。施工企业在中标后,由行政主管部门在发放施工许可证时暂押施工企业承担项目施工管理的主要人员的证书,项目工程量完成80%以上方可退回。 3、实行投标时提供社保证明制度。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投标单位须提供项目主要管理人员、授权代表的劳动合同和社保证明。员工的社保不能同时由多个单位缴纳,且在国家社保机构有备案可供查询,社保证明是员工与公司关系最真实的证明。如果投标单位不能提供社保证明,应提供其它足以证明员工与公司关系的书面材料,如果中标,应将其作为标后管理的重点监控对象,查实其是否存在挂靠行为。 4、实行往来资金从基本帐户出入的制度。要求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必须通过投标人的基本帐户转帐交付,退还时也只退还到投标人的基本帐户,且所有工程款均进入投标人的基本帐户,不进入其开设的临时帐户,这是借用资质人和借出资质人所不愿意资金出入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借用资质投标的行为。 (三)细化措施,加强标后监督管理 挂靠行为的隐蔽性非常强,尽管招投标环节采取各种措施、严格把关,但许多挂靠行为依然难以发现。如果在施工环节能严格进行标后管理,挂靠现象往往能浮出水面。 一是强化监理履职。目前,监理单位履职普遍不到位,缺少对监理的有效监管。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建立诚信档案及考核机制,如施工企业出现挂靠行为,而监理单位有失职行为,应承担相应责任,在考核中扣除相应分值,并记录到诚信档案。 二是实行指纹考勤。在招标中文件中明确约定对建造师(项目经理)、主要的项目管理人员实施指纹考勤制度,并建立指纹档案,规定在岗天数,作为企业诚信履约考评的依据和合同解除的重要条款,并由行政主管部门适时对其是否在岗进行跟踪督查。 三是加强施工现场抽查。严格执行“双公示”制度,由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代表对建造师(项目经理)、五大员进行日常监管,行政主管部门、监察部门加强抽查,发现建造师(项目经理)、五大员到岗到位不正常时,先按“双公示”制度进行处理,并报告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取证,对其是否存在挂靠行为进行进一步认定。 (四)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严厉打击挂靠行为 查办案件是打击挂靠行为最有力的手段,成功查办一起案件,能形成强大震慑效应。应加大查办案件力度,成立高效统一的案件查处机构,由统一的监管机构牵头,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及公安部门、监察机关参与,根据日常监管中发现的线索或群众举报,对工程招标和施工中的挂靠行为进行查处,并依据相关规定实施处罚,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针对挂靠行为的隐蔽性、取证难且当事人大多非公职人员的特点,应强化公安部门在案件查处中作用,由公安部门协助相关部门对挂靠行为进行调查取证。 (五)完善黑名单制度,建立施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按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罚款或没收违法所得的处罚形式对挂靠行为当事人的震慑力并不大,应进一步完善黑名单制度,依托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建立施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挂靠行为一经查实后,没收当事人的投标保证金或履约保证金,同时,将被挂靠人记入黑名单并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披露,停止其1至3年在本行政区域内参加招投标活动的资格。 工程建设论文:浅谈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难点问题及治理对策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其手段主要表现在为我们通常说的吃“回扣”,即经营者暗中从账外向交易对方或其他影响交易行为的单位或个人秘密支付钱财或给予其他好处的行为。有现金回扣、实物回扣和提供其他报酬或服务等表现形式。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商业贿赂广泛盛行在各行各业,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是无孔不入,而且往往披着“正当”商业回报的外衣,具有一定的普通性、隐蔽性和欺骗性,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和秩序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商业贿赂已经成为滋生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的温床。它严重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的基本原则,破坏市场秩序,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党员干部,必须得到根本的遏制。 建设领域交易链条比较长,上游是业主、发包商,中游是建筑施工企业、承包商,下游是一些劳务分包商、材料供应商等等。一般说来,处于交易链条上游是的强势者,它就容易受贿;下游是弱势者,它就只能行贿;承揽到施工任务的承包商地处中游,既可能行贿,也可能受贿。 施工单位,有很多机会与建设方、业主、监理、分承包商、物资材料供应商等发生业务和工作关系,商业贿赂有其生存的土壤和条件。本文仅就施工企业为获得自身合理利润迫不得已向业主、监理、设计采取的不正当商业交易作一简单剖析。 一、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现状 (一)承揽项目和招投标过程中 在工程项目招标中,一些发包方利用发包权收受投标人的贿赂,明招暗定,泄露标底,或收取好处后强行指定承包方;一些施工企业通过贿赂其他企业进行陪标、串标,或向发包方、评标委员会成员、发包方委托的招标机构等直接行贿,谋取中标;有的又将承包的工程倒手转包,从中收取贿赂。在材料设备采购中,供应商通过向施工企业或建设单位行贿,导致施工企业或建设单位舍近求远、舍优求劣,购买使用质次价高的材料设备。 施工企业签订一项总包合同一般要走过获得信息——项目跟踪——疏通关系——建立信任——确定招投标价格——中标开工的诸多过程。“狼多肉少”的市场现实让很多施工企业饥不择食,甚至不择手段。为承揽到一个工程项目,大多施工企业要费时一年或几年时间去跟踪信息,投入几万或几十万的费用去疏通各级关系。在这些环节中,商业贿赂应运而生。 (二)工程施工过程中 由于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和业主片面追求投资效益,在设计、设备制造费用一涨再涨的情况下,不得已将不断降低工程造价的压力转嫁到施工企业身上。招标方(代表投资方)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采取压价的手段一般有三种:一是以初步设计文件和初设图纸为依据,并根据批准概算静态值下浮一个较大比例确定出招标标底,要求施工单位总价包干,且不调材料价差。概算中的材料价格与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价格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本应在预算中予以追补,然而,业主不但不追补差距,反而不断压缩工期,更加剧了施工企业增大施工成本。二是让各投标方先报价,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招标标底。从表面上看,标底价是投标方报的,似乎很公平。但业主们都知道,投标方为了中标,竭尽所能在投票价格上下功夫,所报价格往往比概算低得多,招标方更是有利可图。三是直接采用最低价中标,迫使投标者不得不忍痛压价,一般比合理价格压低10%以上,甚至还有压低至20%左右的。 即使这样,随着工程的进展,施工中还会有一些设计变更、不可预见因素或合同未包含的工程量以及因发包方原因造成的承包方损失等等,这些情况按规定也应该办理相应的签证等手续,以适当增加施工企业收入,但由于业主或监理对经济利益的过分注重,致使提高工效的设计优化、正常的设计变更、工程造价的审核、工程量的核实以及上下工序的验收等,这些正常工作也迫使施工企业通过或重或轻的商业贿赂行为来实现。 (三)工程竣工结算时 招投标过程中,由于招标方把“粥”煮得很稀,让“饥不择食”的建筑施工企业喝进的“粥”不少,但能吸收作为企业“营养”的并不多,致使施工企业的产值利润率连连下降,甚至还出现个别企业在某些工程上干得多亏空越多的反常现象。 所以施工企业在工程竣工结算时不得不做最后一博,所花费的力量和费用甚至高于承揽任务和招投标时。通过商业贿赂,取得发包方负责人和结算审核人的认可,将一些人为因素较大的索赔、价差调整、零星工程量估算等归入囊中,达到工程量与工程价款的增加,实现工程最终结算的合理价格。 建设领域的商业贿赂昭示出施工企业太多的无奈,太多的隐痛,太多的不得已。 二、建设领域治理商业贿赂的难点 据统计,近五年来,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犯罪案件逐年上升,但商业贿赂犯罪案件占同期所有经济案件立案数的比例却始终非常小,尚不到1%。这足以证明商业贿赂的隐蔽性。施工企业更是将商业贿赂隐藏于人情往来中。许多商业贿赂行为中,当事人之间的贿赂倾向并不明显,完成的商业交易并不能与他们之间的“回扣”往来完全对应。比如,很多交易双方的当事人原本就是熟知的或者很要好的朋友,在没有进行经济业务交往活动之前就素有礼尚往来和感情联络,当他们之间因某一工程建设需要发生了商业交易之后,很难正确区分和明确办公室他们的礼尚往来在什么情况下应当认定为商业贿赂行为。 知晓商业贿赂的人员很有限,除高层几个主要责任人,还有或许就是秘书、财会人员、驾驶员了。但他们之所以参与这些,往往也是很会“意会”领导的暗示,悄无声息地变通处理相应费用,让财务账面合理合法、不留痕迹。再者,作为施工企业内部,即使有人知道内幕,但都会认为仅是对业主、监理或设计方的正常交往,是为企业好,为职工有“饭碗”,为施工顺利开展,所以也鲜有人站出来揭露。 类似这样的灰色地带,为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存在提供了相当大的生存空间,也成为了执法机构难以进入的沼泽区,为治理商业贿赂带来了相当多的难题。 三、建设领域商业贿赂治理的对策建议 当商业贿赂已经变成行业的“潜规则”,施工企业自身无力对抗的时候,当人们对其几乎快要习以为常的时候,国家专项治理商业贿赂的号角吹响了。建设系统更是重拳出击,加大力度进行专项治理整顿。 尽管施工企业在整个建设领域链条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对建设领域的商业贿赂来讲,起着主导作用的外部环境。 (一)出台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 在我国,目前商业贿赂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种。国家工商局《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的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商业贿赂行为有法律规定,该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 对产生商业贿赂的外因的治理,政府和社会起主要作用,主要是积极配合整个社会转型,逐步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反商业贿赂法》应集刑事、民事、行政责任于一体,对不同程度的商业贿赂行为规定不同的法律责任。现实中,商业贿赂行为的表现形式变幻多端,且不断翻新出奇,法律要避免商业贿赂变换形式逃脱处罚的可能性,对不构成商业贿赂的行为作明文规定,除明文规定之外的所有行为,皆构成商业贿赂。 加大审计力度,增加对公司会计账目管理方面的责任规定,建立举报人奖励保护制度。商业贿赂虽秘密进行,但知情人肯定有,比如会计、出纳、审计人员。法律应严惩一切做假账的行为,倡导对知道或应该知道的商业贿赂行为不报就是犯罪;对行贿受贿双方主体及知情人,任何一方只要举报,就可豁免刑事及行政责任。法律必须提供举报人无罪和对举报人相应的奖励制度、保护制度。 (二)以合理价格中标来保障招标投标的公正公开 虽然中国的建筑市场很大,但建筑企业鱼目混珠,导致竞争十分激烈。建筑业目前还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的产业,它对资金的需用量和对技术的要求应该说还不是太高。国家应该提高建筑公司准入门槛,将那些非诚信经营、社会责任感差、技术力量弱的施工企业淘汰出市场,使市场竞争更加有序。 最低价中标虽然是我国工程招标市场的发展趋势,但在市场条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最低价中标法必然导致企业不惜以低于成本的方式恶性竞标。目前市场上很多的项目实际中标价已经严重低于成本,其带来的后果只有两个:要么是企业长期亏损经营以至破产倒闭,要么就是偷工减料搞“豆腐渣“工程。 我们强烈呼唤符合中国特色的“合理价格中标“办法,而不是弃最低价中标而不用。根据中国国情,结合其他国家和地区如美国、香港等的成功经验,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建筑业改革大方向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建立一套严格的资格预审担保制度、分等级投标制度、工程担保制度等。采用缴纳巨额保证金制度,不仅投标前缴纳报价10%的履约保证金,中标后还要缴纳报价30%的中标保证金,否则视为自动放弃中标,给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以公平合理的中标机会。 招标人须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和工程实际情况编制业主标底,并控制标底的合理性,做好标底的保密工作,有效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同时尽量降低企业投标成本,科学设置投标程序。 (三)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违规操作的成本 形成社会合力和高压态势,重拳出击,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突出查办大案要案,让违规操作、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单位和个人付出应的代价和惨痛的教训。 (四)鼓励并发挥公众、媒体的监督作用 开展宣传警示教育,构建防治商业贿赂行为的思想道德防线。推行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诚信体系标准,制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体,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对商业贿赂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鼓励人民群众积极监督举报,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系列防治商业贿赂行为的长效机制。 据国际权威机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商业贿赂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商业贿赂是一剂腐蚀剂,是对市场经济和财富伦理的一种扭曲。商业贿赂小则影响职工的利益和前程,大则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甚至于影响到国家的国际声誉和形象。工程建设行业是国家治理商业贿赂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家在行动,社会在关注,行业在治理,人们期待着企业和职工依法经营,诚信工作,追求和享受阳光下赚钱的最大利润。 工程建设论文: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措施研究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我国的交通事业也要与时俱进,积极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高速公路建设作为我国交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交通基础设施,随着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网日渐普遍,高速公路施工的安全也逐渐受到重视,安全管理问题也成为了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安全问题有关内容进行论述,从而进一步探析关于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安全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建设安全; 公路建设事业是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事业,自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积极大力发展公路建设,至2008年为止,我国的高速公路的里程为6万km,在世界高速公路里程排名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不仅为经济的全面腾飞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而且在改变人们生活水平,加强国内交通运输,工业产业化布局等多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发挥作用的同时,高速公路建设中安全管理的问题也日渐在工程管理中至关重要。由于高速公路建设自身的范围广的特点,在工程施工中需要人员数量过大,因此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社会对工程施工的安全也更加关注。 一、现阶段我国告诉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施工队伍安全管理水平较低、人员综合素质差 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工程安全管理起步较建筑业晚,从规范性的管理上也要落后于建筑业,再加上公路工程最初的建设项目多以道路为主,涉及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类别相对较少,使得长期以来在工程现场形成了重生产、轻安全的情况。加上安全管理人员对各类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也不了解,这也直接导致了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检查起不到有效作用,使得安全事故隐患不能立即消除或制止,最终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施工项目在机构设置上比较薄弱。 随着国家相关法规的出台,许多项目已经设置了安全管理部门。但是也存在个别现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为了追求资金投入的最小值,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上忽视安全生产,没有按要求设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或是没有为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提供必须的资金保证和人力物力支持,使得安全管理部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其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从而项目内部的安全教育工作很难执行,根本起不到安全管理的作用。 3、施工队伍安全管理的意识匮乏 专职安全员的设置是对工地现场安全管理的一种保证。一些工程项目安全员多是临时上岗,既不具备上岗证,也缺乏必要的安全专业技能知识,所凭借的仅仅是以往的现场施工管理经验。无法做到及时发现、汇报和排除安全隐患。施工企业对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缺乏系统性培养的考虑,忽视上岗培训的重要性。企业对外聘民工更是招之即来,来之即用,无从谈起持证上岗和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 二、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重点内容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作为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在整个施工的程序及工程管理内容上都是十分重要的。整个施工程序不仅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标准和当地交通部门的项目要求,而且还要在内容上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不仅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而且要从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规划施工的相关内容,高度重视安全管理。 1、工程建设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依法办理相关法律手续,对施工中使用的危险性物品及措施要确保符合国家相关安全规定,而且要明确各岗位及部门之间的安全配合与责任分工,做到安全问题,人人有责。 2、对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在专业技术上要进行培训 加强建筑安全工作培训,确保参与工程建设人员在技术上和安全观念上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技术上的保障,做到安全管理,安全施工。 3、对工程中重点环节的施工的安全问题要重点管理 例如隧道、桥梁施工和高坡施工等危险系数比较大的施工,工程施工部门应对其指定具体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需要对其进行严密的审查和认真落实。 4、建立完善的紧急救援体系和奖惩制度 不仅要有完善的救援方案和相应的救援器械,而且要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救援演练,加强施工人员的应急救援技能掌握,确保在施工中出现紧急事故的时候,能迅速做出救援,降低事故危害程度,方式事故扩大化,将损失降到最小。另外,对安全问题管理较好的组织部门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形成有效地奖惩体制,按时考评。 三、当前公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相关的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的有效管理模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形成。最好依法监督、安全管理,在当前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背景下,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落实参建各方安全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监管体系 在当前公路工程安全管理中,要贯彻落实参建各方的安全责任问题,完善工程安全监管的体系。从建设单位开始,包括项目业主、监理等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对工程安全负责,参建各方要建立完善的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做到安全和生产,两手抓,两手硬,积极贯彻,“安全第一,防治为主”的总方针,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要求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监管体系。 工程建设论文: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之我见 摘要: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在防洪工程建设管理中是重点也是难点,质量控制措施得力与否,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质量。本文本文从质量管理组织的建设、技术保证、思想保证及质量管理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今后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黄河下游 防洪工程 施工 质量控制 “三制”改革以后,黄河防洪工程建设推行三项制度,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程度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目前实行的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四级管理网络组成,即:建设单位的质量检查体系,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设计和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体系。就黄河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而言,笔者以为,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其有效运行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如果没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或虽然有质量管理体系但各质量管理体系之间不能有机结合,形不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无法有效运行,那么质量管理将成为一句空谈。就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并确保其有效运行,谈一点粗浅认识: 1、建立和健全组织机构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组织保证和前提。 就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健全问题,笔者以为,应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职能部门和人员数量上的保证。各质量管理层次必须根据各自质量管理权限和具体的质量管理任务,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职能部门,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为目的,配备足额的质量管理人员,以免造成组织虽然建立,但无相应的工作人员,致使组织机构因人员不能到位而影响正常运转。(2)人员素质的保证。所配置的各级质量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素质,能够真正担负起相应的质量管理任务。(3)管理制度的保证。人员到位,素质到位可以说具备了质量管理机构运转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否能够确保质量管理机构能够有效运转,尚需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并保证其不折不扣地执行,以此来指导和约束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行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制定有效的质量管理工作运作制度,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强制性管理,确保质量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确保质量管理人员在其位必须谋其政,减少和避免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发生。 2、制定完善的技术保证措施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 质量管理的技术保证措施是指导质量管理人员正确实施质量管理行为的技术保证,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质量管理方案的编制工作。质量管理方案是指导质量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避免质量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和不系统性的技术保证,包括质量管理方针、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工作具体的运作程序、质量管理重点以及确保质量管理目标实现的保证措施等。参建各方必须高度重视质量管理方案的编制工作。编制质量管理方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根据各自的质量管理职责和具体的质量管理任务制定,包括质量管理方针、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重点的确定,要确保其符合工程建设实际,切实可行。二质量管理方案必须具有相对较强可操作性,避免大话、空话,确保其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导性。三质量管理方案必须周密细致,要涉及质量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保修期质量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等容易忽视的重要环节,一定要提出明确要求,确保质量管理方案贯彻整个建设过程。四是较低质量管理层次的质量管理方案必须经较高质量管理层次的管理机构认可,以确保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质量管理方案的相互协同性。 (2)完善质量管理措施,规范管理行为,确保质量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有关质量管理措施,笔者以为,主要是要致力于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保证,一是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查制度,规范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所有质量检查行为。二是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制度,根据工程建设实际和具体的质量管理任务,将质量管理责任层层分解,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责任制。三是建立完善的质量奖惩制度。在建立质量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引进奖惩机制,将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行为与其经济收入挂钩,包括质量指标奖、优质工程奖及一些必要的处罚决定等,并保证其不折不扣地执行,最大限度地促进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 (3)正确理解和把握设计意图,准确运用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在建设实施过程中能否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设计意图和准确运用质量管理规范,是关系质量管理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对设计意图不能正确理解或不能准确运用和把握质量管理规范,就会失去质量管理的基础与原则,质量控制就会偏离方向,发生根本性错误。就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设计意图,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高度重视图纸会审和图纸确认工作,对建设项目的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技术标准、质量要求吃深吃透,为合理进行项目划分和质量管理要点的确定奠定基础。二是建设实施期间要高度重视设计变更文件的处理,根据设计变更情况随时调整质量管理措施。就质量管理规范的准确运用问题,一是严格执行设计文件中规定的质量管理规范。在工程设计中对适用的技术规范一般均有明确的说明,其在工程设计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和质量标准均与所提到的技术规范相符,应该作为建设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基本依据。二是根据工程建设实际和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合理运用规范。“三制”改革以来,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性越来越强,有关工程建设管理法律法规、规范规定相继出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部门规定等应运而生,而上述规范规定从编制的原则、编制的方法、编制的深度,编制的立场、编制的时间以及对工程建设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上均不尽相同,甚至有些国标和行标在某些方面还有相矛盾的地方,这就为工程建设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正确运用和把握带来一定难度。这也是在质量管理中遇到的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鉴于上述情况,笔者以为,在运用规范方面,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同一时段内颁布实施的规范,应首先执行高级别的规范,尤其是当行标和国标发生冲突时应执行国家标准,部门规定与行业标准发生冲突时应执行行标。二是从颁布实施的时间上看,同一级别的规范规定,颁布实施较早的要服从颁布实施较晚的。因为最新颁布实施的规范规定大多是在以往规范规定的基础上吸收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修编而成的,应该对工程建设实际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适应性。三是从规范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上讲,较高级别的规范一般原则性较强,大多是从宏观方面进行控制,相应的其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而级别较低的规范的可操作性则相对较强,因此笔者认为:在两规范没有原则冲突的情况下,为便于操作易使用级别相对较低的规范。 (4)配足配齐必要的检验、检测、测量、计量等仪器设备,并要随时注意对仪器状况的控制,以确保各种仪器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质量检验仪器设备,是评价施工质量的物质基础,是人们赖于检查施工质量的必不可缺少的工具,高质量的检测仪器,能真实地反映施工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质量数据,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地分析影响施工质量的原因,进而提出正确的修正措施,以达到控制施工质量的目的。相反,检测仪器不准,施工质量就无法得到控制,更谈不上质量保证。为避免因质量检测仪器缺陷而导致施工质量控制偏差,一是参建各方必须具有独立的质量检验、检测仪器,具备平行检验、检测的能力。参建各方要依据各自的质量管理职责和具体的质量管理任务,配备独立的质量检测、检验仪器,保证检测手段的独立性,监理、施工、质量监督等参加各方在检测工、器具上不能相互依赖。二是在质量检验、检测仪器的配备数量上必须满足质量检测的需要。同时,必须根据所检测工程的需要和有关规定的要求合理配备检验、检测仪器,不能以相近和类似 的检测仪器代替。三是必须确保检测工、器具的完好性,以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参建各方在使用前必须由权威部门进行必要的效验和率定。同时施工期间加强定期与不定期的效验和率定,确保检测工、器具的保证率。 (5)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质量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保证率。从检测仪器、检测手段、人员管理、资料管理等诸多方面,力求实现最大程度的现代化、科学化,从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证率。 3、提高全员质量意识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思想保证。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健全和各项技术保证措施的制定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但确保各级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到位,在整个质量管理活动中可以说是第一位的,是确保组织机构有效运行和技术保证措施得以真正实现的基础,是确保质量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思想保证。就如何保证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到位,笔者以为有如下几点:一是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保证质量管理人员从主观意识上重视质量管理工作,并愿意为搞好质量管理而努力。二是加强现场意识教育,借助质量事故或质量问题加强质量意识的现场教育,实行“三不放过”的原则,即“问题查不清不放过,问题得不到处理不放过,责任人受不到教育不放过”,最大限度的提高质量管理人员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强化“创优”意识和“精品”意识教育,形成“敢为人先”的质量管理氛围。 4、质量管理过程中应重点抓好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 现行的黄河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自上而下有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建设单位的质量检查、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设计和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四个质量管理层次。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但是由于管理层次、管理任务、管理责任的不同,决定了在管理方式、管理组织、管理的角度及实际运作上又有所不同。因此要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转,就必须处理好各质量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是必须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避免出现各行其是,互不干涉,丧失各管理层次之间有效的制约和约束机制。二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各管理层次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要确保各管理体系真正能够独立运行,尤其是较高的管理层次,不得随意干涉较低管理层次的质量管理行为。各质量管理体系一定要根据各自的质量管理职能和权限,准确定位各自的管理行为,做到到位而不越位,避免造成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职责不清,运行不畅。同时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不得相互依赖和相互“替代”,包括质量检测频度、质量检测仪器的配备和使用均要确保其完全的独立性。 (2)要高度重视关键环节的质量管理 一是重视项目划分的合理性。项目划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龙头”,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主线,必须高度重视,确保其合理性。项目划分必须根据工程建设实际和具体的施工组织来确定,并报经质量监督部门认可;二是注重缺陷责任期阶段的质量管理。缺陷责任期,也叫保修期,是自竣工之日起至缺陷责任期满为止的阶段,狭义上讲,也可以说是工程试运转阶段,在此阶段,有些内在的、较隐蔽的质量问题,通过试运转,有可能较明显地暴露出来,形成新的质量缺陷,因此应加强这一阶段的质量控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必须引起重视。这一阶段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①对工程质量状况进行分析检查,发现问题,查清责任,责令其限期处理。②对各种质量缺陷的修补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确保修复质量。 (3)加强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注重工程档案的管理 水利工程档案资料是历史的记录,它来源于工程建设全工程,是工程实体形成的真实记载和反映。它不仅在建设过程中的质量评定、事故原因分析、索赔与反索赔、阶段与竣工验收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工作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依据和条件。借助工程建设资料和档案,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过去、把握和服务现在、预见和指导未来。因此,我们在注重工程实体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①注重工程资料的形成过程。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留下活动的“痕迹”,避免以往那种“也说也做不留痕迹”的不科学的做法。②要体现工程资料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工程资料整理和档案管理工作要与工程建设进程同步进行,以确保工程资料和档案材料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③要注重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的“真实性”。一是要切实提高对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增强责任意识教育。三是规范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管理行为,保证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形成、收集整理的及时性,杜绝事后补充、完善,甚至弄虚作假伪造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的现象。④要高度重视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的移交工作。以免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遗失。一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移交。二是必须按照规定的方式和规定的程序进行移交。三是施工单位资料必须经监理单位审查合格后移交。四是审查和移交必须履行必要的签字手续。 工程建设论文:浅谈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现状 摘 要:黄河流域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是沿黄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产物,也是河道主管机关水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阐述了黄河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几点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非防洪工程 建设项目管理 存在的问题 对策和建议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黄河流域建设步伐的加快,缩小黄河两岸的差距,加强两岸的沟通和交流,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已成为客观要求。因此,为确保黄河防洪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加强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已成为当前黄河水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比如行政干预、水行政执法能力弱化、运营中失管等问题,是当前河道主管部门面临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现状 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涉及桥梁、缆线、管道及各类建筑物等,大量的桥墩、承台等构造物布设在河道内,长期占用河道和堤防,形成雍水、阻水、改溜等情况,致使河道御洪、泄洪能力不同程度地消减,防洪安全存在各种隐患。而且资料申报、审查、管理比较混乱,施工过程监管困难,验收后运行管理缺位等等。其中一些重点项目施工、运营过程中,在地方行政干预下,河道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有时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随着河道内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多,靠过去的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依法治河的管理需要。特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行实施以后,要求河道主管部门在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查、修改、审批(转报)、验收、运营等各个环节都要依照法定程序进行。针对这一状况,为提高对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依法管理水平, 河道主管部门纷纷采取措施,强化资料审查、转报的管理,明确河道管理部门各自的职责,加强河道巡查监管力度,使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现象。 1.1 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开展状况 针对近几年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增多的特点,河道主管机关对已建、新建项目,做出具体部署,狠抓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 1.1.1 对于新建项目,主要从建设项目申报入手,按照《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及《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所规定的程序对其报送的技术性资料进行审查,同时探讨建设项目长期占用河道及影响防洪工程抗洪强度等诸多事项的补偿救助方案,明确建设方应履行的防洪义务并以协议的形式加以落实,以便事后操作。如滨州公铁两用黄河大桥工程,该项目建设前期黄河部门就与建设单位签订了黄河大堤绕行线路维修养护协议、河势及河道工程观测协议、工程占用黄河淤背区补偿、河道工程抛护加固协议、施工场地清理协议以及临时占用堤防工程做施工道路协议等6项协议,同时,就长期占用河道补偿、应履行的防洪义务等项目达成共识,并交纳的一定的保证金。 对一些没有经过河道主管机关同意擅自施工的建设项目坚决依法处理,责令其补办申报手续,领取施工许可证后再建设,或者依法清除,维护正常的河道管理秩序。 1.1.2 对已开工建设项目,主要是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抽调技术骨干,监督检查施工中是否有违章、违规行为。已建项目多是指《水法》、《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等颁布实施以前或颁布初期所建设的非防洪工程项目。当时,由于没有相关的法规条文,监察机构不健全,相关工作未能开展,主要依靠各级政策约束建设单位,注重的多是眼前利益,对于项目运营后的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这类项目由于建设时没有相关协议,再加上没有相应的管理经费及行政干预过大等,实现对其规范管理难度极大。 1.2 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取得的经验 自从1997年开始对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实施管理以来,虽然离正规化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和管理人员经验的逐步丰富、素质的逐步提高,积累了一些有效的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经验。 1.2.1 对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基本能够做到依法定程序处理。近年来,随着黄河部门各级别培训班的举办、各兄弟单位之间管理经验的交流以及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加入等,对河道内非防洪建设项目的受理、审查、审批或转报、转批、监督管理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本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办理。 1.2.2 积累了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查经验。能够有目的的针对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进行审查,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年不断的总结,对非防洪工程建设造成的防洪工程效益的降低基本能够量化,并提出具体合理的补救措施和解决方案。 1.2.3 逐步落实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 目占用黄河工程补偿费及建设单位应履行的相应义务。根据《山东省黄河工程管理办法》、《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等规定,对各类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提出了黄河工程占用补偿、日常维护补偿等补偿要求,并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补偿标准,从实际意义上弥补了防洪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不足,为防洪工程功能的可持续发挥获得了资金支持。 2 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近几年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黄河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地方行政干预等问题,制约了建设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2.1 法律法规不完善,条文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 目前黄河水行政法规不够完善,仅仅规定了应该办理的事项,而对于办理中的一些细节没有明确规定。如非防洪工程占用防洪工程补偿费只说明了建设单位需要补偿,但是具体如何补偿、补偿多少无法确定,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具体可量化、可操作的标准,双方只能以协议的方式确定;资料申报上,对申报材料的要求不是很明确等;维修养护保证金、垃圾清理抵押金等,没有相应的条款、交纳比例和幅度;设计、防洪审查,施工监管没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只能靠经验办理。一句话,操作性不强,不够明确,给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造成时而越位、时而不到位。 2.2 对建设单位应履行的义务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由于目前黄河水行政执法主体没有单独的行政执行权,行政执行必须和地方执法部门共同实施。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现象没有有效的遏制手段,一旦施工许可证获批后,河务部门无法对建设中或建成后的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 2.3 行政干预和权大于法的现象仍阴霾不散 有些大型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往往是国家投资、地方政府集资或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比如滨博公路大桥、滨州公铁两用大桥等。河道主管机关在监管过程中发现违章、违规问题进行制止时,建设单位就会找到地方领导,反映建设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困难多,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地方政府出于对建设项目的重视,就会搞一些建设项目协调会,其实质就是直接干预水行政执法,或下达行政指令,责成相关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工作。有时还要求河道主管单位替建设单位完成本应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材料,使一些问题本末倒置。行政干预导致河道主管机关对建设项目管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2.4 项目建成后管理难以奏效 建设项目竣工投入运营后,所涉及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清理、建设项目对防洪工程的影响以及河势变化、水体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在建设项目运营后才产生的。而河务部门一般是在项目取得施工许可证前就与建设单位签订了相关协议,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措施,运营单位能否认可,并遵守建设单位签订的相关协议,往往无法预料。 2.5 工程废弃后拆除责任无法落实 建设项目废弃后,由于拆除费用难以解决,建设单位不愿拆除,而河道管理单位又没有制约措施,废弃工程带来各种防洪隐患。如穿堤输油管线废弃后遗留在大堤、河槽内,对防洪造成严重影响,给沿黄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安定因素。 2.6 群众的法律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 在执法过程中,发现群众对水法规理解不够,增加了解释的难度。比如群众在堤坡上放牧,他们认为不但对防洪工程没有影响,反而帮助黄河部门节省打草经费,却不知道堤坡放牧损坏堤防工程的完整,影响防洪安全和工程面貌。 2.7 上下级标准不统一 在对一些项目影响防洪的标准上,黄委、省局标准不统一,口径不一致,造成了基层单位管理的被动。 2.8 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随着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管理任务日益增加,包袱越来越重,当前防洪工程都没有足够的管理经费,更谈不上拿出资金对河道内非防洪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3 针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12?4”法制宣传日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面向全社会普及水法规知识,同时,抓好日常宣传活动,提高沿黄群众的水法规意识,争取他们对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理解和支持。 3.2 成立专门的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审查委员会 根据《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规定和精神,成立以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受理、审查和监管为目的的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审查委员会,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按照管理、审批程序和权限使项目能够得到及时审查、转报和批复,使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走向规范化道路。 3.3细化法规条款,完善办理程序,增强可操作性 对有关建设项目许可的法规要制定实施细则,项目的立项、审查、修改、审批(转报)、验收、运营等各个环节要细化,各种补偿标准、抵押标准要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3.4上下一盘棋,标准统一、口径一致 从黄委到基层,在河道建设项目管理的大原则上标准要统一,口径要一致,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依法按水行政法规管理项目,树立河道主管机关的权威,确保黄河部门的合法权益。 3.5加强内部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积极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专题交流会等,加强上下级的沟通和兄弟单位之间的经验交流,不断增强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 3.6 提供管理经费,更新设备 目前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经费不足,建议建立专项管理经费,更新监管设备,确保黄河河道内的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规范、有序进行。 工程建设论文:谈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的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工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主的管理方式盛行起来。计算机自动化系统可以对水利工程进行综合性的调整,保证它的整体性能。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对水利工程的建设意义重大,由此可见,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探讨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涉猎到不同的行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进行着转型,由传统的人工管理向现代的自动化管理过度。与传统的人工管理相比,现代化管理加强了重点工程建设,与此同时,也加强了非工程型建设。灵活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建立相关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系统,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 1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状况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方法以人工管理为主,即把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作为基础,把传统的通信技术、机电设施作为基本手段,依靠人工测绘,完成工程建设管理的图表绘制、数据采集,依靠人工计算的方法,进行控制水利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及时水情和工情调度指令。到90年代,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只作为一种额外的辅助工具,进行通信联络、文字编辑、图表绘制和打印输出工作,由于普及的力度不够,计算机技术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2 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措施 2.1 工程管理 工程项目的管理是管理工作最核心的环节,具有很高的相关技术要求,水利工程管理大致上包括工程应用、工程养护、工程维修、工程观测和工程防洪。 水利工程作为河川径流的调节器,与河川径流联系紧密,并且两者都具有复杂多变性。然而,由于季节和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河川径流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决定了水利工程也会在相应的范围内变化。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水利工程的变化规律,对工程进行合理的应用,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水利工程的检测是工程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最基本的工作类型。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变化具有不稳定性,有时会呈现一定的规律,有时则会变化无常,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定期对建筑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检测,及早地发现问题,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国家相关的水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工程设施和依法防汛抗洪的义务,因此,在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排查出存在隐患的建筑物,做好防洪除险工作,降低洪水带给人民和国家的损失,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2.2 计划用水 水利工程是蓄水系统,它为生产建设储备水源和调度水源。相关的部门在用水前,依照水源的情况、水利工程情况、生产用水情况,制定合理的用水计划,做好输水、引水和调水工作。编制的用水计划,要因地制宜,形式简单,操作方便。 渠系测水是灌溉地区实行计划用水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水源的浪费,提高水源的利用效率。测水工作能够验证用水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有效地调控水量,提高利用效率,同时可以改进用水计划,使用水计划更加科学合理。 水源从水利工程引向灌溉区的时候,在渠道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一部分损失。因此,减少渠道水量损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要积极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比如说实施轮灌、改善灌水技术、严格控制水量、增设渠道防渗措施等等。 为了确保用水计划的合理性,技术人员在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因地制宜,根据灌溉区的特点进行灌、排和盐碱地的改良工作。除此之外,技术人员要综合分析水分、气候和农作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各要素的因果联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措施,实现农业的增产。 2.3 组织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组织为了协调用水单位的利益关系,要构建专业的管理机构,并实行群众性管理,合理使用水利设施,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水需求。相关的部门要依据上级的指示,健全、完善水利工程的组织机构,打造一个专业技术强、管理效率高、道德素质高的管理团队,做好各项水利工程相关工作的管理。管理团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素养,贯彻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具体的管理制度,在用水管理、经营管理中发挥潜能。 3 结论 总而言之,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保证了水利工程的整体性能,通过对水利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科学地分析,及早地找出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相关的部门制定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解决措施。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保证了水利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